DestinyNet 命理網



專業諮詢首選:命理網論命平台



Page 7 of 16 < 1 2 ... 5 6 7 8 9 ... 15 16 >
議題選項
議題評分
#2231610 - 2024-03-05 12:40:36 佛說如幻三昧經,卷二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34
佛說如幻三昧經卷下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26]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曰:「善哉,善哉!乃能講論發意菩薩。仁已曾奉江河沙等諸佛世尊,故能暢此無極道慧。」

時舍利弗前白佛言:「向者[27]文殊,[28]頒宣諮嗟諸初發意菩薩之事,若有逮得無所從生法忍,計此二者,其意等乎?」

佛言:「如是,舍利弗!誠如所云。錠光佛時授我要決,當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於當來世無[29]央數劫得成為佛,號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30]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因彼發心,無所違失,應時逮得無所從生法忍。是,舍利弗!文殊師利向者所講初發意菩薩。」

文殊白佛:「我身省察大聖說法,義之所歸,一切菩薩其發心者,名初發意。所以者何?唯然,世尊!其諸發意皆無所生,其無所生則是菩薩初發意也。」

說是語時,二萬三千人立不退轉地,當成無上正真之道,五千比丘得無起餘漏盡意解,六萬天子遠塵離垢、諸[31]法眼淨。

於是耆年大迦葉前白佛言:「文殊師利所為甚難甚難,[32]今說經典開化饒益若干眾生。」

文殊師利謂大迦葉:「我之所作,不為甚難。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無所作、非作非不作。唯,大迦葉!我於諸法無作不作,亦無所捨,不度眾生,亦無所縛。所以者何?眾生之黨,本無明故,成為眾生,故非甚難。向者迦葉宣言:『甚難。』吾身所作,無有甚難,亦無不難;非如來,非緣覺,非聲聞。迦葉!欲知談說甚難,欲宣至[33]誼,凡夫所作,乃為奇異,名之甚難。所以者何?唯然,迦葉!一切諸佛威神之力未曾違廢,亦不可得聲聞、緣覺、諸佛勢力,無獲無得,獨凡夫士乃逮此力。」

大迦葉曰:「於[*]文殊意,所察云何?諸佛所得,無得不得,非聲聞、非緣覺?」

文殊師利報大迦葉:「不得我身,無人、無[34]壽、無形、無終,含血有志,不得斷滅有常之計,陰種諸入名色三界,應與不應,[1]想與無[*]想,[2]興發報應現世後世,貪婬怒癡悉不得是。迦葉!當解,取要言之,一切諸法無得不得,無所依[3]猗,無受、無捨,不放施、無所教,亦無[4]近、無所授、無所解。是故,迦葉!當曉了此,諸凡夫士,不聞[*]誼者乃有所得,諸佛世尊實無所得,是故所作不為甚難。諸佛、聲聞悉無造作,凡夫所為而不可及。為何所作?為斷滅,為計常,多所[*]猗著,慇懃求願,心懷眾念,作與不作,或舉或下,分別[5]講說,[6]妄想[*]猗著,愁慼悒悒,而念[7]免害。稽首自歸諸佛世尊,不作、不為,亦無所著,愚唯為此。是故所作,不以為難。」

文殊師利前白佛言:「所謂無所生,其[*]誼云何?為何謂乎?云何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佛告文殊:「計於諸法,無能逮得。所以者何?有所得者則墮顛倒,無所得者乃逮無所從生法忍。是故無所得者,乃謂為得。無得、無著、無依、無[*]猗,心如虛空,[8]㸌然無迹,是乃名曰無所從生法忍。一切諸法無所生者,諸法無主,乃曰法忍。於一切法,無所依[*]猗,無求、無望,諸法無進、無退,無雙、無隻,乃曰法忍。諸法無形,離於自然,無壞無斷,無[9]識無塵,無言無辭,空無想願,乃曰法忍。諸法離欲,寂然[10]憺怕,法界無本,立[11]在本際,無應不應,無想不想,無念無說,無惟無思,無作無力,悉[12]以羸劣,虛無恍惚,無固無永,無淨不淨,非常苦空,無我寂然,猶如幻化、夢中所見、影響、野馬、[13]芭蕉、聚沫、水中之泡,忍解諸法為若茲也。所可忍者,亦無所忍,一切諸法無法非法,無有異法,亦無他[14]趣,照曜諸法,所解如是。觀此諸[15]法名本淨恍惚,知之空無,是謂為忍。篤無信樂,度於[16]氾流,不懷狐疑,不恐不懼,亦無所畏,修身正行,永不得身,不見[17]空宅是。文殊師利!菩薩所逮無所從生法忍,未曾廢捨一切諸想。」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所謂忍者,無所毀傷,乃曰法忍。」

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何謂毀傷法?」

文殊答曰:「天子!欲知眼所毀傷可不可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更、意所思念可不可法。假使,天子!若有菩薩,眼見色者,永無想受,不別好醜,不懷思想,無應不應,無增無損,曉了本淨,而[18]達空慧,不念曉了,不為眾色之所毀傷;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而於六情無所毀傷,悉無所著。此菩薩者,立於法忍,於諸生法不有[*]妄想,於無生法亦不無想,於諸漏法亦[19]不懷想,於無漏法亦不無想,[20]不想罪法、不想無罪,不念有為法、不想無為法,不念世法、不念度世法,於此諸法無想念者,是為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說是法時,六萬三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萬二千菩薩逮[21]得無所從生法忍。

於是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所謂學道入道地者,為何謂乎?」

文殊師利告天子曰:「今仁者問入道地乎?」

天子報曰:「願欲聞知菩薩道地。[*]文殊常說有十道地,無此[*]誼耶?」

文殊又[22]報:「向者問入道地乎?」

天子答曰:「菩薩不入十道地[23]也。」

文殊報曰:「不聞世尊說一切法猶如幻化。為信此不?」

答曰:「信耳。」

文殊報曰:「幻師所化,豈有道地具十住乎?」

天子答曰:「不也,設幻師化有所至到、有所入者,吾亦當[24]住。世尊[*]頒宣一切諸法悉如幻化,故無所入。假使,天子!欲得講說入道地者,當說無入、無所至到。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無所入,法不至法,色不入痛,[25]痛不入色,想不入行,行不入想,識不入色,色不入識。取要言之,皆是四種、四大所成,眼不入耳,耳不入眼,鼻、口、身、意亦復如是。身不入意,意不入身。所以者何?是諸法者所趣各異,境界殊別,愚騃無想,無所識別,[26]瑕穢態礙,譬如草木、瓦石、牆壁、影響之數,而無言辭,則一種相,故無所入,無來無去。天子!當知,若有菩薩解法如此,則於諸法無入不入,無想不想,不見入道,不捨道地,於無上正真道而不退轉。無所入者,住無失法。所以者何?陰種諸入皆為自然,[27]不失一切眾生真正清淨,是為菩薩入於道地。譬如幻師化作十[28]重交[29]絡[30]棚閣,其時幻師化作化人,遍處其上。於天子意,所[31]志云何?豈為有人處在重閣若入者不?」

答曰:「無也。」

文殊師利報天子曰:「菩薩十地當作是觀,亦如幻化。」

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曰:「假使人來欲得出家為沙門者,當何以化?[32]何除鬚髮?[33]何受具戒?云何教授令自[34]謹慎?」

文殊師利報善住意天子:「設使有人來詣我所為沙門者,[35]夫族姓子若不發心欲得出家,我乃令卿作沙門耳。所以者何?其有建志欲出家者,心無所歸;其無所歸,亦無有來;其無從來,則無往者;住一切法,無所斷絕,則住無本;其住無本,遊於法界而不動轉;其於法界無所動者,則不得心;其不得心,不願出家;其不願出家,則不發心為沙門也。其不發心為沙門者,則無所生;其無所生,則盡眾苦;其盡眾苦,則究竟盡;其究竟盡,則無所盡;無所盡者,則不可盡;其不可盡,此無所行。天子解是,當為其人解如此義,其詣我所求欲出家,語族姓子:『勿得發心作沙門也。』所以者何?心本無起,便離闇冥。」

文殊師利復謂善住[1]意:「假使有人來詣我所求欲出家,吾當為說:『卿族姓子!不除鬚髮,乃為善備沙門之業。』」

善住[*]意問文殊師利:「所言何謂?」

文殊答曰:「如來說法,無所除去,亦無所壞。」

又問:「何所不除?」

答曰:「不除於色,亦無所壞,不除痛、想、行、識,亦無所壞。假使念言:『我除鬚髮。』則住吾我,計己有身;不計吾我,不自貪身,則平等見也。貪著己身,乃計鬚髮,則成眾生。想念除去,其不得我,不得他人,不我不彼,則無吾我;其無吾我,不計有身,則除鬚髮。無思無想,[2]其無思[3]想,無應不應,不住若干;其不住若干,則無言教;其無言教,無進[4]不進,無雙無隻,不貪己身,不[5]被袈裟。[6]其袈裟者[7](晉言無穢垢),其無穢垢則無所有,其無所有則無所住,其無所住則為曠然。其曠然者,乃為出家。」

善住意天子復問文殊:「所言思念,其思念者為何謂也?」

文殊答曰:「等於諸法,無形無名,愚戇凡夫之所興念,多所[8]望想。故世尊曰:『其於諸法無所興造,亦無損耗,是謂思念。』」

又問:「何所興造?」

答曰:「天子!當平等度,[9]以度平等,其於諸法無得不得,亦無所逮,不審不行亦無不行,於此諸法不興等住,不想吾我,亦復不著人、壽命、識。眾生可意,斷滅計常,陰種諸入,想佛法眾,亦復不念是戒是毀,塵勞顛倒造立果證,[10]望想求度,道[11]跡往來,不還無著,[*]望想緣覺,[*]猗著正覺,是善是惡,是罪是福,是為穿漏、是無有漏,是為俗業、是度世業,是則有為、是則無為,是則為空、無[*]想、無願,是明無明,是為解脫,是為離欲,是[12]為生為死,是為滅度。興造如此若干種想,如是行法修道若斯,愚戇凡夫之所念也,貢高自大癡[13]夫所為也。是等為魔及[14]與官屬所見陰蓋,是故如來為此黨類演出言辭,令除鬚髮,去於五陰,奉修五品,戒定慧,解[15]度知見品。」

於是善住意天子讚文殊師利:「善哉,善哉!快說此言,如仁者教。」

文殊師利復謂善住意:「假使有人來求出家,吾當謂言:『若族姓子不受具戒,爾乃是卿善備出家。』」

又問文殊:「此言何謂?」

答曰:「於善住[*]意,所趣云何?何謂具戒?具戒有二:一、正真戒,二、邪偽戒。何謂邪偽?若墮顛倒。何謂顛倒?受吾我人倚於壽命,縛著斷滅而計[16]有常;或墮邪見,荒婬怒癡,貪欲貢高而懷自大;或于欲界色無色界而念所受,馳逸[*]望想,[17]墮于起滅,證明邪迹,不別善惡宜便之法,演狂悖言不識所趣,墮於無明住眾邪見。如是法教,[18]背於正律名之為邪。所以者何?道空平等,其平等者,菩薩所行尚不為退。假使,天子!不[19]墮惡友,不[20]解所歸,堅固之[21]要,於諸所受,受不當受而行馳騁,是謂邪戒。若問年歲及所修行,而反從人受信施食;又從異人出家為沙門者,求其迎逆稽首禮節,不能除滅婬怒癡冥,是為邪戒。何謂正戒?假使修正不想平等,是謂正戒;一切諸法解之如空、無想、無願,是謂正戒;於三脫門而不造證,奉行審諦,無想不想、無應不應,是謂正戒。」

文殊師利告善住[*]意:「設使處婬怒癡無明恩愛,墮於貪身六十二見,或四顛倒、三品惡行、八邪九惱、九神止處、十不善業,雖在其中而無所著,是謂正戒。譬如一切萬物百穀草木眾藥所生,皆因地出,而得長養,其地坦然無所念置,亦不念言:『我所茂盛。』如是,天子!敢可成就至於大化,皆由戒立,具足成就建立道法三十七品,行者無想、法無所置,不念戒具[22]其因成就與不成也,不著欲界色無色界,其不迷惑倚三界者,是謂具戒。若立禁戒為成等法,信為種法[23]忍,志性清和,長育成道,建行如是,立篤信戒,便得成就三十七品道法之要[24]也,是去來今現在佛聲聞緣覺之具戒也,至三脫門,度諸出家而超越去。」

善住意曰:「甚善難及,文殊師利!快說具戒,能如是受具足戒者,則為正[25]禁,非為邪業。」

文殊師利復謂善住意天子:「出[26]家如是,具戒若此,教授所施備足如斯。設族姓子不發起戒,是為學戒。」

天子問曰:「此語何謂?」

文殊答曰:「一切諸法悉無所起,亦無所受;其有受戒,則受吾我,亦著三界,故生其中。於天子意所志云何,何謂為戒?」

答曰:「將護沙門二百五十。」

又問:「以何將護?」

答曰:「守身口意,名曰將護,二百五十備悉具禁,不為身行亦無所作。」

「亦無當作,寧可[27]恕當有處所乎?青黃白黑紅紫色耶?所向方面?」

答曰:「無也。」

又問:「何故?」

「無所有故!由是之故不可[*]恕當。」

問曰:「何故?」

答曰:「無所行故。」

文殊又問:「其無所有,可名說乎?物如是不?」

報曰:「不能。」

文殊答曰:「是故,天子!當作斯觀。所號禁戒不可奉受,此曰樂禁。為備戒德,其心清和,智慧通達,如是行者悉無所有,無能動者、永無所趣。戒無所獲是真諦戒,不得心處是曰淨心,不逮[1]智慧是真智慧,心無所作不懷想念,其無所生是謂護心,戒具備悉。如是奉戒,智慧若斯,不得心處、不念禁戒、不逮智慧,若能曉了智慧無處,一切調和無有眾疑,識解道教,不見諸法不善之義,其於諸法不見不善,則不受戒,其不受戒亦不毀禁。其欲學戒彼則須戒,其須戒者則不退還,其不退者彼名解脫,其解脫者則不合會,其不合會[2]者彼則無漏,其無漏者則行平等,平等行者則無所得亦不受戒,是故諸法等如虛空,了[3]虛無故。所以者何?其虛空者則無所行。是故,天子!學戒如此則無禁戒。彼所戒者,何[4]所為戒?其不學戒,學戒當爾,則學於空。何謂為空?不樂身口,不慕其意,無染不染,是賢聖戒。如是住者,則無所住,其無所住,學平等戒。天子!又聽。如是出家為沙門者,具戒若此禁戒之謂,其人假使飲食衣服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5]皆能淨畢,所食之功多所救護,終不唐舉,皆由如[6]是淨戒所致。」

天子又問:「今者,文殊!為誰說此?」

文殊答曰:「為受者施,能親順者,彼則畢淨,能逮此義,爾乃淨畢;其不親、不受、不逮此義,不念、不修、不惟,誰受?誰為親近?誰能淨畢?爾乃正淨,此應諮嗟為真眾祐,一切諸法究竟悉空無所生慧,是為盡暢清淨眾祐。凡夫之士能畢眾祐,羅漢不能。所以者何?凡夫之士能受親近,[7]還致識別,惟念[8]精思:『吾[9]曾諮受,惟[10]察奉行。』能施能[11]慕,則能淨畢。云何淨畢?周旋往來,[12]沒復還生,所生之處,淨洗諸根。阿羅漢者,無有陰種諸入之義,不能周旋,何能淨畢!誰淨畢者?其受分衛福布施主,淨三品場,然後受食。何謂三品?一、不[13]得我亦無受者,二、不得施者亦無[14]所授,三、不得周旋生死處所及淨[15]畢竟。是為三。如是淨者,無所淨畢。是故,天子!吾說斯言:『飲食[16]被服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皆能淨畢無微翳礙。是為處世[17]真正眾祐,乃為出家名曰沙門。』」

文殊師利復謂善住意:「求出[18]家者,吾當告[19]語:『若欲出家為沙門者,仁族姓子!不處閑居,不在人間,無遠無近,不起不滅,不獨一己,不處大眾,不在會中,不處屏處,不行乞匃,不就人請,不著弊衣五納之服,不著居家白衣之服,不處曠野、不在居室,不慕少求亦不多求,不知[20]止足亦無不足,亦無有行亦無不行,不在限節亦無中適,不智不愚不慧不闇,行空如此,乃曰備悉。』其計『我身舉動進退,若處閑居,當行分衛,察己聰慧,不離於明。』如是,天子!此輩伴黨,不達正真覩空慧義,是為發起,心有所存。所以者何?於彼如此希求望想,多所著念。尚無有身,何況他人,諸法歸空,慧了無生,安復欲得,限節功勳,獨處致耶?未之有也!是故,天子!其能如是節限平等,所修行者不求望想,吾乃謂彼知大限節。若使,天子!節婬怒癡,了於三界、五陰、四大諸種眾,入此無極,節而知止足,不受、不捨,不以修行亦無不行,無調不調,不寂然,不令盡,其能限節如是法者,不與三界而合同塵,彼乃名曰知限節者,所止清淨,為無所處,悉無所著。復次,天子!如來具戒。若有人來,欲備禁者,吾當為說。若,族姓子!不知苦諦,不斷[21]習諦,不證盡諦,不奉行[22]道,[23]如是行者能正[24]諦見。所以者何?真正諦者,無有苦諦,無有斷習,無習不習,亦無有盡,不為盡證,亦無有道,無所由行。設族姓子不奉四意止,乃為平等。所以者何?計無有意亦無所念,不求諸法是為己身。所建意止,其無有意、無所念者,彼無身痛、無心無法,當何所畏?有異難乎?若不奉行四意止者,是為備成清白之法。所以者何?清白法者,無有不善處在其前,亦無善法,不斷不起。不斷不起者,是為名曰平等真正安諦之義,其逮平等,爾乃名曰平等之行。若,族姓子!不行四神足無有放逸,行四等心、五根、五力及七覺意、八種道者,若等奉行三十七品道[25]義之法,不舉不下,無言無說,是謂行道。若,族姓子!志三十七道品之法,於諸音聲從賢聖教不隨水流,若能精修遵其所行,不知諸法亦不造證。所以者何?所可言曰三十七品道[26]類之法,假有字耳,觀其假名,因[27]望想生。計其相者,亦無有相,為水所漂,因致周旋,其周旋者無所施害。除此名已,則無所得,猶如觀察此三十七道品之法,亦無所除。」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謂比丘慕於修行,而獨[1]宴處?」

文殊答曰:「假使分別諸法一等一種門相者,譬如虛空,悉無所行,皆無眾生,是謂修行。又修行者,不處今世、不由後世,在於三世皆無所行,至一切法,亦無所行,悉了諸法虛偽無實,是謂修行。其修行者,則於諸法無雙無隻,無應不應,是謂修行。」

時彼眾會無[2]央數人,心懷沈吟,悉生疑結:「此為何謂?當奉何行?何因申暢?如來、[3]至真、等正覺,演三脫門,得至泥洹,若能造證三十七道品之法,致滅度矣!文殊師利今者所說,將無倒教亂法之兆?」

文殊師利尋時皆知,此諸比丘一切眾會心所懷疑,告舍利弗:「唯卿仁者,為眾重任,咸共信之,最大智慧,如來所歎。又賢者身,離欲塵法而以造證。仁者久如逮成四諦,得造證乎三十七品及三脫門也。」舍利弗曰:「不也!我不得法,當[4]可造立,思惟其義,及修行者。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悉無所受亦無所生,空無言教,空不證空。」

說是語時,三萬比丘漏盡意解。

善住意天子讚文殊師利:「審如仁者,執慧頒宣深妙法忍,興隆空行。」

文殊答曰:「吾不執慧,一切愚戇凡夫之士執求智慧。所以者何?斯等之類,執持令轉,集會二品所執,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諸天、人間,所見牽連。假使,天子!為諸三界展轉牽連,輪轉無際,所向非一,所生受身,各各別異,是為牽連,[5]隨[6]其宛轉,如是牽連展轉無休。由是之故,不知本際,在於生死樂苦惱根。復次,天子!愚騃無智凡夫,不聞與欲俱合,怒癡亦然,報應諸見,名色同塵,諸佛、聲聞、緣覺、菩薩,及逮法忍,無所牽連,亦無宛轉。所以者何?如斯黨類,其身口心未曾起立,所展轉者不得三界,何所宛轉?是故斯等牽連智慧,若更受身,無所棄捨,是執智慧。」

天子又問:「仁者所說,[7]毀壞慧乎?」

答曰:「不也。」

又問:「何故毀壞?令無所除。」

「是等學者,是毀壞慧,若不毀壞,無所除者不滅寂慧。」

又問:「文殊!仁無此乎?」

答曰:「不也。」

又問:「何故?」

答曰:「其有將去覆還,[8]有往來者則有此事,其無有往、無有還者,曉了諸法而無周旋,則無將去亦無覆來。」

又問文殊:「何所章句為最[9]元首?」

答曰:「如是句者,我是[*]元首。」

又問:「何謂?」

文殊答曰:「若有菩薩,於一文字、一章句義而不動者,章句猶歸分別四義。何謂為四解章句?一、常如審諦。二、了空義,[10]知為恍[11]忽。三、分別無形,悉無所生。四、於諸所知不以為知、不以為患。不造二事,是諸章句最為[12]元首。」

時佛嗟歎文殊師利:「善哉,善哉!乃能[13]班宣逮總持義。」

文殊白佛:「我無總持。所以者何?無所得故,無可執持。愚騃凡夫乃逮總持,諸佛菩薩無所獲致。所以者何?其迷惑者多所執持。何所持乎?依於吾我、著人壽命,執持斷滅[14]及計有常,執[15]壞貪婬、瞋恚、愚癡,[16]親抱所有,恩愛貪身,自見五陰、四大[17]及[18]諸入,思想多念,而反求望,墮若干見六十二疑,有所獲致,而急執持。是故,世尊!愚戇凡夫逮得總持。所以者何?愚夫懷法在心念者,諸佛世尊悉無所持。聲聞、緣覺、諸菩薩等,亦復若茲,是故愚夫逮得總持。」

於是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如向者說不得總持,當以何意化於五趣?」

答曰:「其五趣者,無所為作。所以者何?吾[19]以消除五趣終始,令其所趣不知處所。諸佛、緣覺、聲聞所趣,愚戇凡夫所不能趣。所以者何?愚夫比數墮於生死,諸明智者消除諸趣,道迹亦然,不離生死,況於愚戇凡夫士乎!是故吾身,消除諸趣不得總持。所以者何?無所獲致,當何持也!」

說是語時,彼眾會中五百比丘誹謗此經而捨馳去,則以現身墮大地獄。

時,舍利弗報文殊師利:「且止!勿復演此深法,五百比丘聞之狐疑不肯順入,自恣、罵詈,自謂尊豪,而捨馳走,誹謗心亂弘雅之典,則以現身墮大地獄。」

文殊報曰:「唯,舍利弗!莫有斯言,勿懷疑網,有計是非,勿懷猶[20]預,不見有法墮地獄者,[21]惟察諸法無誹謗者。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悉無所生,屬舍利弗而宣此辭,令吾休止,不說[22]經典。假使族姓子、族姓女,依著吾我想人壽命,[23]若江沙劫供養如來承事聖眾,隨其所安,皆[24]給所乏,盡其形壽而不懈休;若有聞此如是像法深妙難解,一切世間所可希聞,空無[25]相願,[26]憺怕寂[27]寞,歸於消滅,無起無滅,無人壽命,無常苦空,非身之[28]誼,若能得聞如[29]是輩經,聞之誹謗,其族姓子及族姓女墮大地獄,在大地獄忽聞此經,尋便得出,輒信[30]深經而得解脫,勝善男子、善女人[31]江河沙劫奉敬如來供養聖眾,著吾我人及計壽命,不得至道,聞是法者疾得解脫。」[32]◎

[33]佛讚文殊師利:「善哉,善哉!誠如所言。斯經尊妙,若現於世,與佛興出等無有異。道迹往來,不[34]逮無著,於緣覺乘、菩薩大乘而見授決,此為最尊,等無若干。所以者何?不著吾我,所修平等,亦無所得,至於泥洹亦復若[1]茲。設有念知,言有所得,則墮顛倒。」

佛告舍利弗:「此諸比丘五百人等,在於地獄速得滅度,勝於是間愚惑百年護戒、悉知止足,墮於顛倒六十二見。所[A1]以者何?未曾得聞此深妙法無解脫相也。是族姓子、若族姓女,聞此深經,入[2]耳思惟,疾逮無上正真之道,勝疑餘經,迷墮顛倒。[3]發意頃須臾[4]樂信此深經者,疾得解脫。」[5]◎

◎[6]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仁者!樂我淨修梵行無[7]沾污乎?」

文殊報曰:「如是,天子!則修梵行,設使卿身不勸梵行、不修梵行,乃為可耳?」

問曰:「何謂?」

答曰:「其有所受,彼乃修行;[8]其不受者,何所行乎?可名行耶?」

天子又問:「如今仁者不修梵行乎?」

文殊答曰:「不也。」

又問:「不淨行耶?」

答曰:「不修淨行,如天子言。以何等故不修[9]淨行?無家[10]居、不梵行、不受、不惑,亦無所行,亦無不梵行。假使學者清和梵行,悉無所行,亦無非行,爾乃名曰大淨梵行。[11]其行,天子!婬怒癡行乃曰正行;遊於欲界色無色界,是曰[12]清行,愍傷眾生。其不習行婬怒癡事,不遊三界,彼不[13]清修,亦無所行,乃謂為行。」

善住意曰:「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所暢辯才而無罣礙。」

文殊答曰:「使卿辯才亦無罣礙,得無礙辯,可得處乎。所以者何?計是我故,有所倚著,則為罣礙。」

文殊師利復告善住意:「欲以是像求淨梵行者,設使仁者不執刀劍,賊害一切眾生身命,不捉矛戟瓦石大棒,自然[14]危者乃為慈心。」

天子又問:「此言何謂?」

文殊答曰:「所謂眾生含血之類,義所趣乎?」

天子報曰:「假有名耳!」

「計有吾我乃有眾生,含血之類受思想故,故曰眾生。依倚顛倒貪計有身,故曰眾生。所以者何?是故,天子!貪見吾我想人壽命,因有假號而演名字,吾當以利智慧劍而[*]危害之。常以此義將養護之,令不見縛,當使[15]㸌然不知諸受之所歸趣,無所斷除。是故,天子!當解此義,除吾我想,則害眾生一切[16]望想,不墮殺生,心不懷害。」

文殊師利復謂善住意:「欲使卿身淨修梵行,若能奉犯十惡之業,亦[17]慎一切黑冥品事,又復不修諸清白業。」

善住意又問:「斯言何謂?」

文殊答曰:「等黑冥品,等諸清白亦復[18]若此。」

又問文殊:「黑冥品事,以何為等?」

答曰:「以無所作而不退沒,故曰等矣!一切諸法黑冥亦如,[19]如黑冥等,清白亦等,無想念故。」

文殊又問:「以何緣信清白法乎?」

善住意答曰:「所以信之,用其法界無本之故。」

「於善住意所趣云何?可使無本及與法界,修行處所[20]往周旋乎?」

答曰:「不也。」

文殊[21]報曰:「是故我言,設能等行黑冥品事不修清白,爾乃相可淨修梵行。」

復謂天子:「若劍擊頭,害殺斯人,乃修梵行。」

問曰:「何謂也?」

答曰:「害婬怒癡,自大貢高,貪嫉[22]諛諂,多妬自恣,而受希望,痛[23]痒思想,是為,天子!名曰傷害。若有修行,精進自守,貪欲心起,尋便滅除。[24]除不與[25]合,寂滅遠離,是謂為空,不入諸逆,曉了欲心,解如真諦本無所有。此心何生?何所從滅?誰來染污?誰染污者?豈[*]沾污乎?復更思察,欲不可得,不見污者,亦無被染,則無所得。其無所得則無所生,其無所生則無所捨,其無所捨則無所受,其無所受則無所習,無所習者則曰成就。色、痛、想、行、識亦復如是,五陰、六衰、十二因緣,不染污心。其有興發如是傷害,此乃名曰殺人[26]害傷,撾擊壞首,是為歸義。」

文殊師利告善住意:「是故我言,當如是害淨修梵行,亦當離佛及法聖眾。」

善住意又問:「斯言何謂?」

文殊答曰:「為道慧故。」

又問:「[27]令當所信?」

答曰:「當信無本及與法界。」

又問善住[28]意:「寧可捉持無本法界?」

答曰:「不也!」

「是故我言,離於佛法。何謂聖眾?」

答曰:「因緣合故名曰聖眾。其聖眾者無有集會,為佛弟子故曰聖眾。」

又問:「於天子意,所趣云何?其無[29]為者無有合會,可離欲乎?」

答曰:「不也。」

文殊師利曰:「是故我言,若離聖眾,樂修梵行。又[30]復,善住!其得佛者,則[31]名著得佛聖眾,則名曰著,不為離欲。其捨眾會則為離欲,所謂離欲為法界迹。」

善住意天子啟文殊師利:「難及,難及!至未曾有。」

文殊又曰:「天子!當習無反復事,[32]勿得孝順。」

又問:「何謂為不孝順?」

文殊答曰:「如是,善住意!吾無反復,亦不無反復。」

善住意又問:「此言何謂?」

文殊答曰:「其有所作,若毀傷者,各各興造若干種事,各歸異[33]趣,[34]受身不同各得報應,愚戇孝順各有所作,尋受報應著無量色。愚人所作,為身來患或致傷毀,所受諸見各異殊別,或著不著取捨進退,是名反復,為無反復。如[35]佛世尊所演平等,謂一切法各無所作,悉無所作亦[36]無招來,等於平等無所[1]超度,亦無他受、不造[2]他作,是則名曰為無反復。」

善住又問:「今文殊師利住於何所?乃能說此[3]立何法忍?」

文殊答曰:「不[4]住法忍。」

又問文殊:「於何所住,所宣乃爾?」

文殊答曰:「住幻士處,身亦在彼。」

又問:「幻士所住如何?」

答曰:「如無本住,幻士住彼。如向者問:『住於何所?而有所宣?』在[5]忍法耶?所言法忍但假號耳!何有住處?諸法亦然,悉無所作亦無想念,彼無有住及與處所。如[6]是住者,乃為眾生[*][A2]頒宣道教。如來所住亦復如是,而說經義。所以者何?住如無本乃有所宣,一切眾生亦[7]復在彼,住於無本而有所說,如來無本,無本無異,一切眾生而不動轉,無本亦如,亦不動轉,猶若如來所應無本,眾生無本其亦若茲,皆一無本而無有二,而無若干故曰無本[8]也。」

善住意天子又問文殊師利:「所言沙門,為何謂乎?」

文殊答曰:「非沙門、非梵志,乃為沙門。所以者何?不著欲界、不倚色界、不處無色,吾乃謂此為沙門耳。若眼、耳、鼻、口、身、意不穿漏者,乃為沙門。其無志[9]性,不與情合,無有因緣亦無不緣,乃為沙門。又復,天子!其不著法、不著非法,其行寂然,無是非心,忽然無迹,是謂沙門。何者然耶?其因緣法報應之宜,[10]妄從是生,是諸法者亦復虛偽,其不著者無縛無脫,是謂沙門。其無有往,亦不還[11]反,無進無退,無瘡無瘢,無傷無完,是則名曰淨修梵行。是故我言,非沙門、非梵志,乃為沙門。」

善住意讚曰:「至未曾有,志意堅強,所[*]頒宣者無名遊迹,亦無章句,其意悉達而不忽忘。」

文殊答曰:「吾意不強。所以者何?身自放意,意弱不強。」

天子又問:「斯言何謂?」

答曰:「吾以[12]恣意,在聲聞地、住緣覺界,[13]是故放意;又復恣意,處諸塵勞,不惡愛欲眾冥之患,是故[14]放意。」

善住意[15]讚[16]曰:「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悉由宿世供養諸佛,眾行備悉,宣如來命所說如是。」

答曰:「吾不供養過去諸佛。何者然乎?吾未曾得宿世所歷,亦無當來,不從諸佛建立法行,無作不作,是故所作而無有作,不備眾行。」

善住意又問:「文殊師利!吾本曾聞如幻三昧,願顯定意,示所正受。」

文殊又問:「欲得覩見如幻三昧之境界乎?」

答曰:「願樂欲見。」

文殊師利尋時如[17]言幻意三昧而正受矣!應時十方[18]各[19]江沙等諸佛剎土悉自然現。善住意天子[20]自[21]覩東方江河沙等諸佛剎土,其所現者悉是文殊——或以現形若比丘像講說經典;或復有現比丘尼像、優婆塞、優婆夷像,如釋、如梵、如四天王、如轉輪王色像而現;其體或如天龍鬼神、揵沓[22]惒、阿須倫、迦留羅、[23]真陀羅、摩[24]休勒色像而現其身;或復顯示禽獸飛鳥若干種色——各各現形無量,[25]像貌好醜殊別,而為說法,十方一一諸[*]江沙等所現佛土,其亦俱然,等無有異,為說經典。

善住意見此,忻然大悅不能自勝。

文殊師利從三昧起,善住意恭恪歸命,白文殊曰:「向者覩見諸佛國土不可稱限,形像無量各各殊別而說經典。」

文殊問曰:「於天子意,所解云何?東方所現為審實乎?八方上下有所[26]見者為實虛耶?十方所見何方審諦?」

善住意答曰:「悉虛不實。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無所生,[27]由[28]如幻化,如幻士相,一切諸法退無常存,自在所作示現變化,推極本末不生不起,亦無所滅。」

文殊師利尋則讚曰:「善哉,善哉![29]講法當然,誠如所言。」

說是語時,彼眾會中五百菩薩,以得四禪,逮五神通,識其宿命——往古世時所作善惡尋自已覩,皆復識[30]命曾更所作,逆害父母、[31]殺羅漢、[32]亂聖眾、壞[33]佛寺,斯等罪業——本所犯惡餘殃未盡,念傷害心,[34]倍懷憂結,志在疑網。由是之故,不能[35]逮了[36]此深法要,計有吾我,所[37]據微翳,[38]卒不肯捨,不逮法忍。

於時世尊,欲得開化五百菩薩,則以威神現示文殊。文殊師利即從坐起,[39]偏出右肩,右手捉劍,走到佛所。

佛告文殊:「且止,且止!勿得造逆,當以善害。所以者何?皆從心發,因心生害。心已起頃,便成為殺。」

時無[*]央數諸菩薩眾各心念言:「斯一切法悉如幻耳!彼無吾我及人壽命,其意所念察其本末,無有父母、無佛法眾,亦無作者亦無受者,無行不行,亦無果報,意自貪身而墮顛倒,[40]愚戇凡夫悉不能解,心反處顛倒計我父母。所以者何?文殊師利聰明聖達,諸佛世尊所歎功勳不可思議,道德超殊,不可逮及,巍巍煌煌,無以為喻,深入法忍,了其本際,供養無數江河沙等諸佛大聖而宣道教,於過去佛所作已辦,曉了諸法,慧無儔匹;其所說法靡不應時,見諸如來,常懷恭恪,稽首自歸。[41]今執利劍走向如來,佛告之曰:『且止,且止!文殊師利勿造逆害,當以善害。』若分別此,察其本際不可分別,何所佛名及法聖眾,父母羅漢及廟寺名,其受虛無則無歸趣,亦無報應。[1]設一切法虛無不實,所受諸法亦復虛妄,幻譬如空,亦如芭蕉、夢影、野馬,離欲虛妄而無堅固,以是之故彼無有罪亦無害者。誰有[2]殺者?何謂受殃?」如是觀察,惟念本[3]末,則能了知一切諸法,本悉清淨,皆無所生。五百菩薩聞是亘然,尋時逮得無所從生法忍;有千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五百菩薩欣然大悅,善心生焉,心[4]戢靜思,踊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以偈讚[5]佛:

「[6]諸法悉如幻, 從想[7]而橫起,
成形無所有, 諸法悉為空。
反自發[8]望想, 有我而危身,
已[9]識其宿命, 所作罪甚重。
往者懷大逆, 自圖其父母,
害羅漢比丘, 犯殃釁甚劇。
由此重罪故, 更苦不可計,
今墮於疑網, 得聽空法[10]誼。
聖尊裂[11]結網, 棄捐憂結[12]創,
覺了於法界, 寂無有塵勞。
諸佛權方便, 隨流接度人,
趣欲濟眾生, 決除所沈吟。
無佛無經法, 亦不得聖眾,
彼亦無父母, 悉空而自然。
則無吾我人, 無壽亦無命,
[13]無常不斷滅, 諸法如虛空。
無罪無報應, 無作無不作,
莫貪身見我, 更歷受苦惱。
彼無有生者, 亦無有死者,
所生如幻化, 是為諸法相。
文殊大智慧, 諸法度無極,
手自執利劍, 馳走向如來。
佛亦如利劍, 二事同一相,
無生無所有, 亦無有害者。
兩足尊見之, 眾生所作罪,
令知殃[14]福業, 亦悉是空耳。
其能達空者, 三世無壽命,
因緣而合成, 解乃無從生。
無罪無報應, 亦復無苦樂,
吾我亦常空, [15]倚想求安隱。
眾生處顛倒, [16]亦能如本際,
非常苦悉空, 非身無所有,
其能曉如斯, 則免三惡趣。
諸佛無作業, 覺者無所造,
計罪佛亦[17]如, 是故名曰佛。
如佛所解達, 明審了若此,
識別虛無生, 由是暢聖慧,
住於虛空義, 演說無所住。
其身如虛空, 二事俱自然,
若欲求佛慧, 彼法無罣礙。
[18]以知此本際, 成佛無上道,
於世致大聖, 度眾生苦惱。
盡除因緣報, 奉修佛大道,
當成為法王, [19]明眼乃滅度。」
五百菩薩宣是執劍經典之時,十方江河沙等佛土,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世間。其於十方諸佛大聖邊諸侍者,各自問[20]佛:「此何威德?地大震動,光靡不照。」

[21]於時,諸佛各告侍者:「族姓子知,有[22]界名忍,佛號能仁,[*][A3]頒宣經道。彼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成不退轉,手執利劍馳走向佛,欲得開化不達菩薩。因是之故,時佛大聖手執慧刀斷生死[23]原,如應說法,勸無[*]央數眾生之類,使眼清淨、心得解脫,逮成法忍,學住大道。」

於是[24]大世尊以方便隨建立神化,於彼眾會有新學人,德本尠薄多懷[25]妄想,不見執劍,不聞說法,佛之聖旨故令其然。

時舍利弗問文殊師利:「仁於向者所作凶逆,以何為信,乃能執劍馳走向佛?」

文殊師利答舍利弗:「如卿所言,汝所作逆不可稱載,用不能達此報償故。唯,舍利弗!解此義者,知如幻師所造逆事,其幻化者寧有逆乎?報償亦如。所以者何?其[26]幻師化無有想念,諸法亦然。唯,舍利弗!吾欲相問,以誠相反。有此劍者乎?」

答曰:「不也!」

「為有罪耶?」

答曰:「不也!」

「唯,舍利弗!罪業虛無,報亦虛無,罪業報應悉虛無者。云何復欲知其處所?」

舍利弗言:「如文殊師利今者所說,無罪無報,一切諸法悉無罪報。此言何謂?」

文殊師利言:「於意云何?唯,舍利弗!吾所執劍,何所[27]鍛師推成之乎?誰捉持來以相授耶?」

舍利弗言:「無作此劍,無執來者以相授也,文殊師利所化現耳。」

文殊又問:「仁能見得化人處乎?刀劍所在?」

「如來所言:『一切諸法悉如幻化。』其相無相,不可得處也!」

「唯,舍利弗!當解斯義,如來至真亦如利劍,文殊及舍利弗亦如,[28]無本眾生亦如,諸法亦如,無本所住亦復若茲。唯,舍利弗!如一切法悉無根本,吾所興罪、報應執劍,其亦如也!所積殃釁亦無本也!報應亦如也!向舍利弗復更問言:『卿何以故,手執刀劍欲與佛諍?』譬如修行在於閑居,勤向世尊心念不離,乃得解脫。」

舍利弗又問:「靜思修行,云何世尊?名曰何等?」

文殊答曰:「貪欲[*]妄想則是精思修行,世尊!瞋恚愚戇欲除此三,永令無餘,寂然[1]憺怕,爾乃亘然,不能蠲除一切塵勞,不為世尊滅婬怒癡愛欲之難,乃為世尊貪欲意生,執此欲意一心念佛,欲即消滅,恚癡亦然,而得解脫。是故,舍利弗!如執利劍馳向世尊,如幻無害;懷三毒者馳心念佛,塵勞悉除,亦如修行閑居專精,一心念佛乃得解脫。」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快說此言,誠如所云。」

爾時十方諸會菩薩啟請世尊:「唯然大聖!勸文殊師利,[2]願垂[3]屈意,顧眄我等諸佛剎土,於諸剎土頒宣經道,皆令眾生解是意義。」

文殊師利報諸菩薩:「仁等各自察其佛土。」

諸族姓子尋時受教,各觀本土十方處所——各各皆見文殊師利,在於十方諸佛邊住,講說經道。善住意天子諮問、啟受,宣此如幻所行[4]意義經典之要。諸菩薩等聚會亦然,不可稱計,諸天子會多少無異。彼諸佛國皆若干種清淨莊嚴,巍巍無量,亦如忍土等無差[5]特——遙見如斯,莫不忻然,各各舉聲而稱揚言,以為忻慶:「文殊師利道德殊絕,威神光明[6]智無[7]儔匹,威德殊邈過於日月,住此忍土而不移轉,普現十方諸佛國土。」

文殊師利於時引喻:「如族姓子幻士善學幻術,絕世而無[*]儔匹,不起于坐,所在幻化現若干形。菩薩如是,真學曉了般若波羅[8]蜜,分別法幻,悉通其旨。在於[9]此土,初不移轉十方佛土,諸欲見者,輒現其身於其佛界。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如幻故,由是之故所現無難。[10]由如月殿遊行虛空,不[11]下人間,不念往來,其光所照靡所不遍,雖有所照,亦無想念。菩薩如是,在於本際未曾移轉,普現十方諸佛之土——為現佛身、聲聞、緣覺,為現轉輪、釋梵、四王,或為豪貴、貧賤、困[12]厄身,或入三惡勤苦惱事,或為儒林、帝王、大臣,或在外道謗佛云云,或入[13]深山學為仙人——所現無限,一切依因,悉令得至無上正真。所現雖爾,亦無想念。」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假使有人,值遇此法而得聞者,如佛興世等無有異。若有菩薩,坐於樹下當成[14]佛道,其聞是經福等無殊,亦等道跡、往來、不還、無著。所以者何?是為去來現在諸佛要道。」

文殊白佛:「誠如聖教,安[15]住所化無不受教,如空無[16]想無願平均,法等亦然。又[17]如無本本際平等,[18]亦如離欲定意平等,是法平等亦復[19]若斯。」

文殊師利復白佛[20]言:「大聖垂恩,建立此法,使於後世殘末五濁悖亂之俗,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學菩薩意求大乘者,耳聞此法,令諸眾生求滅度者,悉當蒙是道德法明,各使得所。」

佛默然可。應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箜篌樂器不鼓自鳴,[21]諸華果樹及諸枯樹皆生華實,其大光明普照世間,皆蔽日月令無光曜,億百千天住於虛空,歡喜踊躍而雨眾華,燒諸名香,復雨雜香擣香,其香芬馥翳於十方,鼓天[22]妓樂其聲清和,悉共叉手,異口同音,舉聲歌頌:「妙哉,妙哉!此法難遇。文殊所[23]講,我等僥倖得聞大化,今日再值轉法輪矣!閻浮利人為蒙大慶得聞是經,斯等德本終不唐舉,速近受決,當成佛道,多所開化。」

於是世尊讚諸菩薩及諸天子:「善哉,善哉!如卿等言。其聞是法,佛明此等當成佛道以入滅度,聞之不恐亦不懷懅,篤信[24]愛樂,不在生死,亦不滅度。」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所建於斯經典,今現感動,為先瑞應,然於後世普流十方。」

佛言:「如是,文殊師利!今所瑞應皆是建立此法威恩,如來弘慈,聖旨[25]令然一切蒙濟。」

佛語文殊:「當復重顯斯深經典,佛言至誠,終不虛妄,此三脫門多所救濟,當令此法後世普流。」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我亦堪任建立此法演真章句。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意無可,不墮斷滅,不墮計常,無有塵勞,亦無諍訟,則為光顯於此經典。如我至誠、所言不虛,然後將來五濁之世令普流布。吾今要誓,不具成佛,無法聖眾,無罪報應,無去無來。以此至言,令是要法於將來世皆遍流布。有[26]了是經,而不受欲亦不離欲,無有恚癡[27]而有慈心,無有智慧,無名無色,無緣無見,不興生死,無身不生身,無心不生念,不惟法、不意止,無五陰、無四大,無諸入,眼色耳聲鼻香口味,身更心法亦復如是,不處欲界、色、無色界,心等如地而無憎愛,諸法不損亦無增長,則宣此經。如斯經典後世普流,不在至誠,不覩審實,不讚說道,不至道果,亦無道迹,不往來,無不還,不無著,不緣覺,無諸果證,不如來,無佛法,不無畏,無慧不慧,不聖不空不壽,不[28]想不無[*]想,不願不無願,不得果證,無見不見,不至道,無明無冥,亦無解脫,不度不無度,不彼際,不此岸,不中流,無名無不名。如是真言,當令此經後益流布。又計是經,不應不脫,不精進無所懈,不勤力,不[1]殆[2]廢,以此至誠,法當普流,往本所[3]生,無去無來,過去無人,不度眾生,亦無滅度,人不可得,法無有[A4]起,[4]亦無所滅,無有作者,亦無壞者,無將無反,不往不還,無舉無下,無當來佛,如是像法無所照曜,無現在佛亦[5]不暢法。以是之故,法當普流。是經所說,不戒不犯,不定不亂,不慧不愚,不解不縛,不慧見不無慧。此正真言,令經普流。不施不慳,不戒不毀,不忍不諍,不進不[*]殆,不禪不亂,不智慧不愚[6]闇。菩薩大士!此真諦言令法普流,無凡夫,無學者、無羅漢、無緣覺、無佛道,不[7]因緣不無緣。當令此法普流世間。不坐佛樹,不轉法輪,不歎佛。佛不現在,不眾生,不滅度,不如來。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永至滅度,當令此經普流世間。」

文殊師利宣是建立經典要時,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十方,[8]虛空中唱無極音:「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實如要誓。假使江河沙等諸魔官屬,欲求方便毀壞此經,欲令毀散,終不能亂此微妙法,令不流通所以建立是要法者。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受此經典受持諷誦,聞之信樂,一切皆脫諸魔事業,入佛道慧。」

於是彌勒菩薩前白佛言:「今日何緣地大震動,光明遍照空中暢音。」

佛告彌勒:「何用問為?所以者何?志小下士不識大義,[9]墮于憍慢,斯等長夜不得安隱。」

彌勒白佛:「唯聖說之!多所愍哀,多所安隱,必當慈念諸天人民共信樂之。」

佛告彌勒:「斯經典者,四十七億百千那術諸佛,於此地上建立說之,皆亦文殊之所發問。善住意天子與共諮啟。彌勒來世當成無上正真之道最正覺時,復說此經,其餘賢劫諸興如來亦俱同然。」

彌勒復問佛言:「文殊師利、善住意天子,從來久如聞此經典?」

佛告彌勒:「文殊師利、善住意天子,聞是法來七百萬阿僧祇劫,從普華[10]超師子步德王光首如來、至真、等正覺所聞,其於空中唱大音聲,淨居諸天聞講此法,各各勸助諮嗟而行,是故地動。」

彌勒菩薩復白佛言:「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受是經者,持諷[11]誦讀,為他人說,得何[12]功報?」佛告彌勒:「於意云何?過去當來今現在佛,戒、定、慧、解度、知見品,廣興[13]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使成無上正真道慧,已成當成現在成者,合此德本功祚福[14]勳寧多不?」

彌勒曰:「多矣,世尊!不可思議,一如來德其福難計,況一切佛。假使德本有形像者,十方佛土不能悉受。」

佛告彌勒:「我故[15]囑累慇懃相喻,其族姓子[16]及族姓女,聞是經典受持、諷誦、為他人說,福多於彼,何況奉行。所以者何?過去當來今現在佛之所諮講,悉由是生。」

佛說是經時,江河沙等眾生之類發菩薩心復倍是數,逮不退轉,[17]成得法忍、法眼淨者,各復倍倍。如是十方悉來會者,一切菩薩忻然大悅,善心生焉,稽首佛足,歌歎此法,僥[18]再得聞,無以為喻。忽然不現,各歸本土。

賢者阿難前白佛言:「此經名何?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是經名曰『於一切法無起不滅三昧要品』,又名『降毀魔場』,當懷持之。又名『普遍十方定意要慧文殊師利之所講說』,又名『如幻所說』,當奉持之!是經典者,能調化人。阿難!當受持諷誦[19]讀,為他人說。」

佛說如是,比丘、菩薩、文殊師利、善住意天子、彌勒菩薩、賢者、阿難、諸天龍神、阿須倫、世間[20]人,聞經莫不歡喜[21]。

佛說如幻三昧經卷[22]下
↑回到頂端↑
#2231613 - 2024-03-05 12:42:22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34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翻譯[5]之記

夫法留正像,[6]唯聖是依;季行[7]此世,非賢豈伏?三藏法師毘目智仙,出自烏萇剎利王種,幼履慈蹤,長躡悲跡,攝化群迷,誡惡導善,常為眾生不請之友,執此法燈照彼昏闇。魏皇都鄴,崇福以資,興和二年歲次實沈,佛法加持出此經典,名「善住意天子所問」。建午閏月朔次[A1]丁丑,戊寅建[8]功,乙[A2]巳畢功。助譯弟子瞿曇流支、對譯沙門曇林之筆,庶俟存道敬法之賢,如實印記,示令不惑耳。

[9]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上

[10]元魏三藏毘目智仙共[11]般若流支譯

歸命一切諸佛菩薩、歸命世尊大智慧海毘盧遮那釋迦牟尼佛法光明、歸命聖者文殊師利大菩薩海、歸命聖者善住意天子、遍行大乘者。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六萬二千人俱,皆是智者之所識知,一切悉是大阿羅漢。諸菩薩摩訶薩四萬二千人,其名[12]曰:文殊師利菩薩、師子幢菩薩、彌勒菩薩、觀世自在菩薩、得大勢菩薩、辯聚菩薩、持地菩薩、彌樓山菩薩、彌樓幢菩薩、不動搖菩薩、善思義菩薩、善思惟菩薩、[13]踊猛意菩薩、慧心菩薩、善心菩薩、摩尼聚菩薩、山相擊王菩薩、寶手菩薩、寶意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舒手菩薩、常縮手菩薩、常精進菩薩、度眾生菩薩、增上精進菩薩、如說能行菩薩、精進願菩薩、手燈菩薩、等心菩薩、捨罪菩薩、除諸[14]悲闇菩薩、力不壞菩薩、日藏菩薩、金剛遊步菩薩、無邊遊步菩薩、無量遊步菩薩、不動足遊步菩薩、虛空庫菩薩、上意菩薩、勝意菩薩、增上意菩薩、吉行菩薩、持地住菩薩、月光菩薩、月幢菩薩、光幢菩薩、光德菩薩、遊步到明菩薩、師子遊步雷音菩薩、無[15]礙辯菩薩、相應辯菩薩、捷疾辯菩薩、最勝菩薩、蔽日月光菩薩、無攀緣菩薩、無比菩薩、根常[16]喜笑菩薩、障一切罪菩薩、捨女飾菩薩、摩尼那菩薩、光明菩薩、淨滿菩薩、得[17]大菩薩、集光王菩薩、深吼菩薩,如是等上首,菩薩摩訶薩四萬二千人俱。

爾時,復有四大神王、天帝釋王、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如是等上首,六萬天子俱。

復有七萬三千天子,善住意天子、善寂天子、摩醯首羅天子而為上首,皆樂修行菩薩之道。

復有二萬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彌樓阿修羅王而為上首,皆樂修行菩薩之道。

復有六萬龍王,名不苦惱龍王、名月龍王、名得叉迦龍王而為上首,皆樂修行菩薩之道。

如是,復有無量百千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諸大眾俱,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來集。

爾時,世尊無量百千眷屬圍遶,恭敬尊重而為說法。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於自寺住,獨坐思惟心靜三昧,正念觀察。正觀察已,起彼三昧。起三昧已,復入三昧,以三昧力六種震動十方無量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起彼三昧,如法思惟,生如是心:「佛出世難,人身難得,如[1]優曇華出時甚難;如是,如來、應、正遍知亦復如是,出世甚難,人身難得。若無說法,則不可得盡生死苦。諸佛正法甚深難知,若無佛者,云何聞法?若不聞法,則不能令眾生苦盡。若我往至如來所已,如法難問。如法難已,畢竟得發眾生善根、畢竟能令菩薩乘人不可思議佛法滿足。此處娑婆世界眾生極重貪欲、極重瞋恚、極重愚癡,遠離善法、習近惡法,愚癡、闇鈍、無[2]慇重心。若其無佛、無法、無僧,云何而得令彼眾生[3]開慧眼淨?」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如是思惟:「我召十方無量百千諸菩薩眾,令集此處聞如來法,以身證知甚深法忍。」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4]念已,即入普光離垢莊嚴三昧。入三昧已,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即時十方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大光明現,其光明淨十方世界坑澗、堆阜、樹林、諸山、斫迦婆羅、目真隣陀、雪山、彌樓、摩訶彌樓,一切所有幽闇之處悉皆大明,不相障礙。

爾時,十方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世界諸佛世尊——皆悉現在現命現住——彼佛侍者既覩光明,各問其佛,白言:「世尊!何因何緣於此世界大光明現?昔未見聞,如是光明甚可愛樂。世尊!如是光明我等遇之,心得清淨,身力增益,貪欲、恚、癡不染眾生。是誰威力?何人寶藏?如是淨光是誰所放?」如是問已,彼佛世尊默然不答。

如是,十方諸佛世界天聲、龍聲、夜叉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乾闥婆聲、人聲、非人聲、畜生聲,如是眾聲一切止息。風聲、水聲、大海潮聲、歌[5]咏等聲,如是諸聲以佛力故一切止息,皆悉寂然,一切寂靜、第一寂靜。

彼佛侍者各各如是第二、第三請其佛言:「如是,世尊!何因何緣有此光明?[6]唯願說之,[*]唯願說之。如來若說,則能利益一切眾生、饒益安樂一切眾生,令多眾生一切皆得義,相應樂利安人天。是誰威力放此光明遍照一切諸佛世界?」

爾時,十方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世界諸佛世尊,一切同聲、皆共一音,一切諸佛同一口業,皆同一法為侍者說。彼[7]佛侍者一一皆知如來所說。彼佛世尊所出音聲遍滿一切諸佛世界。彼諸天人一時俱作百千[8]伎樂。彼樂音中說言無常苦、無我等,如是如是和合出聲,所謂空聲、無相聲、無願聲、無染聲、解脫聲、法性聲、真如聲、實際聲、布施聲、持戒聲、忍辱聲、精進聲、禪定聲、般若聲、柔和聲、利益聲、慈聲、悲聲、喜聲、捨聲,出如是等百千法聲。此聲出已,有不可數億那由他百千眾生必定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墮聲聞、緣覺之地,不墮帝釋、大梵天王、轉輪王地。

爾時,十方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世界諸佛世尊告侍者言:「止,善男子!汝不須問,非汝境界,非諸聲聞、緣覺境界。聲聞、緣覺若聞我說,心意[9]迷亂;我若說者,一切天人皆悉迷沒。善男子!以要言之,彼法光明所有功德,能令眾生乃至無量不可思議善根成就,能令一切菩薩乘人乃至無量不可思議布施助道、戒、忍、精進、禪、慧助道皆悉滿足。善男子!汝今當知,若以一劫、若餘殘劫說此光明所有功德不可窮盡。諸佛、菩薩於諸眾生起慈悲心,放此光明令諸眾生渴仰欲聞。汝今諦聽,善思念之,我為汝說。」

彼侍者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

彼佛世尊各告侍者,作如是言:「善男子!有佛世界名曰娑婆,彼中有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於今現在現命現住——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五濁世。彼處眾生貪欲、瞋恚、愚癡所縛,無恭敬心,諸根闇鈍,無慚無愧。為彼眾生,於彼世界如法苦行,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已而為說法。

「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如來佛土有童子菩薩摩訶薩名文殊師利——有大勢力、大智慧力、大精進力,能與一切菩薩歡喜;菩薩化主、菩薩導首;安慰眾生,菩薩之父、菩薩之母;解了一切諸法句義,黠慧明了,得無障礙慧波羅蜜、得無障礙願力自在、得陀羅尼,不可思議功德具足——於彼釋迦牟尼如來所說法中善能問難,能令眾生善根成就、能令一切菩薩乘人不可思議佛法滿足。善男子!彼文殊師利童子菩薩為集十方不可計數諸菩薩故放此光明,隨何等人聞法因緣放此光明。」

彼佛侍者各問其佛,白言:「世尊!彼文殊師利童子菩薩住何三昧而能如是放斯光明?」

彼佛答言:「善男子!有三昧門名曰普光離垢莊嚴,文殊師利童子菩薩住是三昧而能放此如是光明。」

彼侍者言:「不爾。世尊!如是光明豈非彼佛世尊所放,能如是清、能如是淨、能作如是身心喜樂?」

佛言:「不爾。善男子!菩薩常法共說菩薩教誡法門。」

爾時,十方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彼不可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一一世界諸菩薩等,既覩光明各到佛所,頭面禮足,白言:「世尊!如是無量功德光明從何處來?誰之所放?」

彼佛告言:「善男子!有佛世界名曰娑婆,彼中有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於今現在現命現住——為諸菩薩說清淨法。彼有童子菩薩摩訶薩名文殊師利,放此光明,為集十方諸菩薩故。」

如是說已,彼諸菩薩摩訶薩等各請其佛,白言:「世尊!我今欲詣娑婆世界奉見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供養彼佛,禮拜、親近、諮請問答,并見童子文殊師利及餘菩薩摩訶薩等。」

佛言:「便往,今正[A3]是時。」

時彼十方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億那由他有頻婆羅百千菩薩摩訶薩等各禮佛足,於其國土忽然不現,譬如壯士屈申臂頃、一剎那頃、一羅婆頃、摩[1]睺多頃,各各到此娑婆世界。既到此已,皆至世尊釋迦牟尼如來住處,有雨細末鬘利香者、雨塗香者,有雨華者,雨天[*]優鉢羅華、鉢頭摩華、拘物頭華、[2]芬陀利華、阿提目多伽華,雨瞻蔔華、波吒羅華、檀尼師[3]迦梨迦華、須摩那華、婆利師華、曼陀羅華、波流沙華、摩訶波流沙華、栴陀羅華、摩訶栴陀羅華,雨如是等無量妙華、雨如是等無量妙香。雨華香已,往至世尊釋迦牟尼如來佛所。或有菩薩同聲讚歎如來功德,讚歎之聲聞於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讚歎至如來所。如是種種各各異法而來集會,皆到世尊釋迦牟尼如來佛所。

到佛所已,彼諸菩薩摩訶薩等威德力故,令此世界若干地獄、若干畜生、若干餓鬼所受苦惱皆得休息,無一眾生貪欲所惱,亦復不為恚、癡所惱,無有嫉妬、無幻偽者、無諂曲者、無憍慢者,亦不自是、亦不忿恚、亦不熱惱,一切眾生慈心相向,甚有愛念,皆悉和順。

時彼菩薩億那由他百千之眾皆到世尊釋迦牟尼如來佛所,頭面禮足,右遶如來——有一匝者、有二匝者、有三匝者、有多匝者——遶如來已,上虛空中,去地不遠一多羅樹忽然不現,一切皆入隱一切身菩薩三昧。入三昧已,隨心所樂出生蓮華——有種種色華,有無量百千眾葉——於華臺上結[4]加趺坐,身不動搖。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見此希有、未曾有法神通之事,復見雨華、復見雨香,復聞樂聲百千種音,見大光明,復見雨華遍四天下——滿此世界,積過於膝——見佛大會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身皆金色。爾時,長老摩訶迦葉從座而起,整服[5]左肩、右膝著地,攝身[6]圓坐,向佛合掌,偈讚請曰:

「歡喜常快樂, 善淨口業說,
具十力雄猛, 功德有百[7]重。
人處、天處行, 悉無與等者,
叵思無稱量, 惡意永已盡。
百那由他劫, 久修施、戒等,
尊戒絕譬類, 無教誡善逝。
力忍力、善力、 復有十力力,
無心作功德, 願斷我疑網。
見苦惱眾生, 百劫修苦行,
而心不疲惓, 已令得歡喜。
捨國城、妻、子、 [8]頭、目等種種,
一切心喜與, 願斷我疑網。
世尊久已[9]捨, 象、馬及輦輿、
頭、衣等種種, 捨百那由他;
飲食、舍等物, 捨與牟尼那,
施時常歡喜, 是故成善逝。
割截身體時, [10]忍受無瞋恨。
隨問皆能答, 巧說忍善力,
修行於空法, 善思量淨施,
功德畢竟持, 故我問清淨。
貪、瞋、癡磨滅, 見眾生苦惱,
貪、瞋、癡所覆, 我想而自纏。
悲心愍此故, 百劫行到道,
示導諸有者, 是故我歸依。
以智慧增長, 彼得行善行,
[1]常為諸眾生, 說空法令樂。
無屈行善因, 成善逝、世尊,
世尊禪清淨, 願斷我疑網。
修行施、戒、忍、 精進悉已備、
禪、慧皆具足, 常樂修慈心。
無等等功德, 如海不思議、
如海水之深, 是故我歸依。
世尊於往昔, 一鳥來歸依,
自割[2]淨身肉, 臠臠[3]秤[4]稱之,
[5]舉身上[6]秤槃, 乃與鳥平等。
世尊大慈光, 願斷我疑網。
[7]太山可動轉、 虛空可令有、
諸天功德舍, 亦可墮此地、
海水可枯竭、 修羅宮可墮、
日月可墜落, 世尊語叵異。」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以偈讚歎請如來已,白言:「世尊!以何因緣有大光明遍照世界?如是妙色昔所未有,今見此瑞。」

佛告尊者大迦葉言:「止止,迦葉!汝今云何作如是說?莫如是問,如此之事非是一切聲聞、緣覺所能測量,一切天人所迷沒處;[*]唯是諸佛、如來所知。」

尊者大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來若說,多所利益、多人安樂。」

爾時,世尊即告尊者大迦葉言:「汝今諦聽,善思念之,我為汝說。」

大迦葉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迦葉!文殊師利童子今入普光離垢莊嚴三昧,以三昧力放此光明,遍照十方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世界,普召十方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億那由他有頻婆羅百千菩薩皆悉集此娑婆世界。彼諸菩薩今者皆悉頂禮我足,右遶三匝,上虛空中,去地不遠一多羅樹坐蓮華座。」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彼諸菩薩威神之力乃能如是,雨華、雨香、雨末香等,百千音樂皆出妙聲。」

佛言:「如是,如是。迦葉!此諸菩薩威力如是,雨華、雨香、雨末香等,百千音樂皆出妙[8]聲。」

大迦葉言:「不爾。世尊!何處有此菩薩可見?」

佛言:「迦葉!彼乃非是聲聞、緣覺之所能見。何以故?迦葉!何處大悲菩薩境界?何處大慈?何處利益?何處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菩薩境界?非彼聲聞、緣覺信行。迦葉當知,此諸菩薩一切皆入隱一切身菩薩三昧,聲聞、緣覺所不能見,[*]唯如來見。如是,迦葉!已住此地菩薩能見。住地菩薩尚不能見此,善男子![*]唯依信行,何況聲聞、緣覺能見?若能見者,無有是處。」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菩薩修行成就幾法、行何善根、成何功德而能得入隱一切身菩薩三昧?」

佛言:「迦葉!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十種法故則能得入隱一切身菩薩三昧。何等為十?一者、信行堅固;二者、為滿大悲,心常不捨一切眾生;三者、捨一切物;四者、受持佛法而不取著;五者、不受聲聞、緣覺智慧;六者、一切所有皆悉能捨,乃至身命,何況餘物;七者、行不可數有為諸行而心不取彼有為行;八者、不可數量施、戒、忍、進、禪、慧滿足波羅蜜行而不分別;九者、起如是心:『一切眾生我悉安置於佛法中,令趣菩提。』十者、不取眾生、不取菩提。迦葉當知,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如是十法,則[9]便得入隱一切身菩薩三昧。」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快說此語。世尊!乃能作如是說。世尊!聲聞、緣覺不曾一心發如是意:『一切眾生我皆令其得阿羅漢。』尚不起心置諸眾生羅漢法中,何況佛法?」

佛言:「如是,如是。迦葉!聲聞、緣覺皆不能入隱一切身菩薩三昧。此三昧名尚不能知,何況能得?云何能入?若能入者,無有是處。」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今欲見彼諸菩薩。何以故?如法正士難可見故。」

佛言:「迦葉!汝覓文殊師利童子則便得見彼諸菩薩,[10]彼起三昧汝乃見之。復次,迦葉!汝已獲得一切三昧,攝入三昧覓彼菩薩摩訶薩等為在何法專心修行?」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世尊既聽,以佛神力、自神力故,即入[11]二萬諸三昧門。入已復起,欲望得見彼諸菩薩在於何法專心修行,而不能知——非彼菩薩若來、若去是故不知,或非住處、或[12]何所依、或何所作、或何所說,一切不見、一切不知。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希有,世尊!甚奇,善逝!世尊!我入[*]二萬諸三昧門欲望得見彼諸菩薩在於何法專心修行而不能見。菩薩如是尚不可見,何況如來?菩薩未得一切智處,已得如是三昧法門。菩薩摩訶薩未得一切智猶尚如是,何況已得?世尊!其誰智慧——若善男子、若善女人——若聞、若見如此之事,而不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何人聞見而不發心?如是,世尊!隱一切身菩薩三昧威神之力尚不可測,何況復有其餘三昧?」

佛言:「如是,如是。迦葉!一切聲聞、緣覺之人尚非境界,況餘眾生?」

爾時,長老舍利弗作如是念:「佛說我於聲聞弟子智慧人中最為第一,若我覓彼菩薩摩訶薩在於何法專心修行,應能見知。」

爾時,長老舍利弗作是念已,以佛神力、自神力故即入三萬諸三昧門。入已復起,欲望得見彼諸菩薩在於何法專心修行,而不能見彼諸菩薩,乃至少相。

爾時,長老須菩提作如是念:「我應能見彼諸菩薩在於何法專心修行。」

爾時,長老須菩提作是念已,以佛神力、自神力故,即入四萬諸三昧門。入已復起,欲望得見彼諸菩薩在於何法專心修行,而不能見——非彼菩薩若來、若去是故不知,或非住處、或在住處、或經行處、非是臥處、非是坐處,一切不見、一切不知。

爾時,長老須菩提禮二足尊而作是言:「世尊!如來說我阿蘭若行最為第一,如是寂靜三昧法門我已得之。如是,世尊!此四天下四洲世界我見明了,如一鼓頭;第二世界我見明了,如二鼓頭。世尊!譬如有人生便捉杖如須彌山,我入三昧,彼執杖人即住我前,一劫打鼓不曾暫住、更不異作隨彼打鼓。如是,我得爾許三昧,[*]唯我究竟阿蘭若行,若經一劫彼鼓音聲不著耳識,何況能起如是三昧?若彼鼓聲能起三昧,無有是處。世尊!彼如是法具足寂靜,我如是法智慧具足,四萬三昧入已復起,欲望得見彼諸菩薩,乃至一人而不能見、亦復不能知其住處。如是,世尊!菩薩摩訶薩知如是法,寧為一一眾生利益,恒河沙劫生大地獄、住地獄中。如是,世尊!彼諸菩薩而不捨離彼如是法、不可思議甚深智慧。如是,世尊!若我漏心未解脫者,於未來際常在生死,更不捨離如是大乘。」

爾時,世尊讚歎尊者須菩提言:「善哉,善哉。汝須菩提以心信故作如是說。汝此受陰若不涅槃必得授記——汝之善根作恒河沙轉輪王已,然後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

「又,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

佛言:「如是,須菩提!彼諸眾生皆得智慧如須菩提、如舍利弗、諸大聲聞之所知見皆共和合,乃至一劫、若百千劫,覓彼菩薩望得見者,無力能見。何以故?非須菩提、聲聞、緣覺所知境界。彼諸菩薩摩訶薩行,一切聲聞、緣覺不行。」

說此法時,會中八萬四千天人一切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作是思惟:「在他處住無量菩薩億那由他百千之眾,我今普召令集此處。」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既思惟已,即時如法現神通行。現神通已,化作八萬四千蓮華——億那由他百千眷屬——大如車輪,金葉、銀莖勝藏羅網,毘琉璃鬚。彼蓮華中有化菩薩於華臺上結[1]加趺坐,金色之身具三十二大人之相、具足功德、具足妙色、具足眾好、具足光明。時彼蓮華至四[2]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兜率,如是,化樂、他化自在。此化蓮華如是遍到一切處,去若干處處召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須彌、四天王天乃至遍召色究竟天。彼化蓮華遍至一切欲界天子、色界天子若干宮殿,出聲普召,一切皆聞。

彼菩薩身遍至三千大千世界,說偈召曰:

「慧日大世尊, 時乃出世間,
佛如優曇華, 如是甚難值。
雄猛釋師子, 出現此世間,
依正法正說, 盡一切苦惱。
雖久食天味, 恣心五欲樂,
[3]復隨惡行去, 而於何處受?
若干欲[4]受食, 而復更增長,
有為行眾生, 三界悉無樂。
已得第一難, 所謂佛出難,
愚癡著我慢, 不知非盡苦。
汝等宜速去, 見佛聞勝法,
莫於佛滅後, 心悔何所及?
錯入魔王[5]網、 大怖畏之處,
長夜癡著樂, 何時得解脫?
[*]唯有聞正法, 能生眾生福,
速到三十二, 大人相佛所。
佛能救眾生, 餘不可歸依;
佛是世間主, 大慈不思議。
修行不可數, 不可思議[6]劫,
集無上智慧, 成佛釋師子。
開示第一法, 深寂難可見,
何處無眾生、 非命、非丈夫。
一切時常捨, 永斷無有餘,
除捨一切相, 為眾生說法。
何處開實際, 世間無心行?
以彼空無相, 亦無願、不作,
無染、無相貌, 不生亦不[1]出。
不來亦不去, 演說法明了;
不生亦不盡, 無少物可[2]憶。
無相貌可見、 無思憶念說,
無少眾生生、 無少眾生死,
無涅槃眾生, 何處眾生出?
說法如響聲, 無響聲可取,
人尊解字相, 如是而說法。
若何處不遍, 不得風、水、火、
地,不是分別, 智慧眼所說。
色、受、想、行、識, 如是等皆空,
雖說五陰法, 無物可[3]聚積。
眼、耳、鼻、舌、身, 如意自相空,
雖復說彼空, 而空不可得。
色、聲、香、味、觸, 皆是意所樂,
虛妄起此法, 無自根本空。
如是諸眾生, 解佛所說法,
欲得脫苦處, 應到醫師所。」
彼化菩薩周遍三千大千世界說此偈時,九十六億欲界諸天、色界天子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十千天子是菩薩乘修行之人,一切皆得無生法忍。

時彼菩薩所召天子,不可數量阿僧祇耶百千之眾,一剎那頃、一羅婆頃、摩[*]睺多頃[4]可往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右遶三匝,住在一面,以天華香、優鉢羅華、鉢頭摩華、拘物頭華、[5]芬陀利華、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末香、塗香[6]用散如來大身。諸天上虛空中歌[7]咏讚歎。彼時多有若干天人皆悉來至此四天下,遍滿世界無有空地,如擲[8]杖處,所有地處皆悉遍滿。爾時,大身勝妙天子此四天下世界之中雨華遍滿,積過於膝。

爾時,善住意天子、善寂天子、慚愧持天子,九十六億諸天子俱——樂行一切菩薩之道——皆共往詣文殊師利童子住處。既往到已,在於文殊師利童子住處寺外右遶七匝,雨天曼陀羅華如雨而下。所雨之華遍覆虛空,高十由旬,成大華網臺,形如浮圖,有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皆悉大明,雨天曼陀羅華於文殊師利童子寺所。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如法思惟,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上虛空中華網遍覆,華網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皆悉大明。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自寺出,隨心所樂有妙寶座,即坐其上。

爾時,善住意天子頭面敬禮文殊師利童子足下,餘諸天子一切悉禮文殊師利童子足已,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如是思惟:「何等人能與我相隨,於世尊前問答論[9]議,或說何等不思議句、難解句[10]句、無處所句、不戲論句、無戲論句、不可說句、甚深句、實句、無障礙句、不破壞句、空句、無相句、無願句、真如說句、實際句、法界句、無相似句、不取句、不捨句、佛句、法句、僧句、得智慧滿足句、三界平等句、一切法無所得句、一切法不生說句、師子句、健句、無句句?如是說已,當有何等堪受法器能聽受者?」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如是思惟:「善住意天子已曾供養過去諸佛,辯才無礙,彼則堪能與我相隨,於世尊前問答論[11]議。」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如是念已,語善住意天子言:「善住意天子!汝得深忍、無礙辯才,[12]可世尊前與我相隨問答論[*]議。」

於是,善住意天子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如是我說,若彼於我,不聽、不讀,不受、不持,不思、不念,不取、不捨,不覺、不知,不聞我說、不為他說。何以故?佛道無字、無心,覺[13]寤唯說名耳,如此名者不可修行。文殊師利!今此地處所說法語,此諸天子於[14]仁者邊作意欲聽,仁為說不?」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若有念言:『我聽法。』者,我不為說。欲得不取,我不為說。何以故?有我可取,可得言聽;如是,取眾生、取命、取丈夫,如是取者可得言聽。若使,天子!有我慢心,取我、我所,若如是者,彼說我聽。如是取著而說法者,有三障礙。何者為三?一者、得我,二者、得眾生,三者、得法。天子當知,若非我慢,非我、我所,如是聽法有三圓淨,心不分別,無所[15]悕望、無所憶念。彼何者法是三圓淨?謂:不得我心不分別,無所悕望、無所憶念;不得法器心不分別,無所悕望、無所憶念;無所得法心不分別,無所悕望、無所憶念。天子當知,若如是聽,彼平等聽非不平等。」

時善住意天子讚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云何名為不退轉耶?[16]惟願說之。」

文殊師利言:「止,止。天子!汝莫分別。若使菩薩有退轉者,菩提正覺非得菩提。」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何處退轉?」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貪欲退轉、瞋恚退轉、愚癡退轉、有愛退轉、無明退轉,乃至十二有[1]支退轉、因退轉、見道退轉、名退轉、色退轉、欲界退轉、色界退轉、無色界退轉、聲聞行退轉、緣覺行退轉、分別退轉、取著退轉、體退轉、取體退轉、斷退轉、常退轉、取退轉、捨退轉、我想退轉、眾生想退轉、命想退轉、丈夫想退轉、意思退轉、障礙退轉、顛倒退轉、自身退轉、自身見退轉、自身根本六十二見退轉、五蓋退轉、五取陰退轉、一切內外入退轉、界退轉、佛想退轉、法想退轉、僧想退轉;我成佛、我說法、我度眾生、我破魔王、我得智慧,有彼想退轉;不分別十力、不分別十八不共佛法,不分別根、無畏,不分別[2]想、不分別佛世界莊嚴、不分別聲聞功德,一切分別退轉。如是,天子!若菩薩此處退轉,彼不退轉。」

時善住意天子問言:「何處不退轉?」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佛智慧不退轉、空不退轉、無相不退轉、無願不退轉、真如不退轉、法界不退轉、實際不退轉、平等不退轉。」

天子言:「若,文殊師利!作如是說,若菩薩此法分別不分別,無分別不分別退轉,以是義故得言退轉。曰彼有何法而言退轉?曰有、無,非有、非無,何法退轉?何處退轉?」

文殊師利言:「若不實取、若不正取、若不如取,彼則不取、不捨、無相可作,以是義故得言退轉。彼法退轉不可說有、不可說無。何以故?若有、若無而退轉者,彼則有過。何以故?若有法退轉則墮常邊、若無法退轉則墮斷邊,如來說法非斷、非常,不斷、不常是佛所說。天子!若彼真如前不實想、不如實知,則不斷、不常。如是,天子!菩薩退轉。」

說此法時,十千天子一切皆得無生法忍。

爾時,善住意天子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今共仁者到如來所見於如來。見如來已,禮拜、讚歎、供養、恭敬、如法問難。」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汝莫分別取如來行。」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如來何處?」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即此前頭有如來住。」

天子問言:「若有如來,我何不見?」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若汝一切見,則見彼如來。」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仁者云何作如是說,即此前頭有如來住?」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於意云何?今於汝前有何物耶?」

天子答言:「有虛空界。」

文殊師利言:「如是,如來者即是虛空界。何以故?以虛空界於一切法悉平等故。如是,虛空即是如來;如是,如來即是虛空。虛空、如來,不二、不異。如是,天子!欲見如來當如是觀、如實際知,非有少物可分別取。」[3]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上
↑回到頂端↑
#2231614 - 2024-03-05 12:44:08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二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34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中

[*]元魏三藏毘目智仙共[*]般若流支譯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隨心化作三十二殿——四角四柱,縱廣正等,種種嚴飾,甚可愛樂——於彼殿中有化床座,以天寶物而覆其上,一一床座有化菩薩,具三十二大人之相。爾時,文殊師利童子以威神力,令此蓮華遍行三千大千世界往如來所,圍遶世尊及比丘僧滿三匝已,住虛空中,光明遍滿世尊眾會,四方圍遶。

爾時,蓮華臺中菩薩并化殿上諸化菩薩,彼諸菩薩同聲以偈讚如來曰:

「於恒河沙等, 不思議佛所,
供養多億佛, 熾然勤精進。
如是久修行, 第一菩[4]薩行,
彼甚可喜慶, 一切人之上。
光明色勝妙, 三界最第一,
離相牟尼尊, 說法令人聽。
何處無有人、 無命、無丈夫?
世尊如是知, 一切人之主。
行布施、持戒, 是第一律師,
忍辱、[5]懃精進, 如禪定思量。
具足深般若, 三界不著尊,
善知彼岸道, 是故我歸依。
若憶念知有, 世間人之[6]主,
法主之世尊, 天人來供養。
於甚深空法, 究竟無有餘,
當知如是人, 世界之尊主。
過去諸如來, 有方處人主,
常說[7]人空法, 無物本無相。
此處無眾生, 若生、若死滅,
不來亦不去, 一切法相空。
化人空中眠, 非是真實見,
是法善逝說, 如化亦如夢。
恒沙世界寶, [8]有施與何人?
此福感有為, 空忍勝於是。
劫際如恒沙, 供養人中尊,
奉香華、飲食, 為得佛菩提。
若聞如是法, 無人、命、丈夫,
得彼忍光明, 供養如來上。
多劫行布施, 飲食、象、馬等,
彼非解脫因, 以有人[1]想故。
彼寂靜人上, 令多眾解脫,
空性本光明, 知解脫莊嚴。
佛出世難值、 聞法生信難、
生世為人難, 善哉入佛法。
已離於八難, 復得於難得,
得信善逝法, 善思惟得見。
常專心聽法, 莫如聲取義,
恒宿阿蘭若, 必得人中雄。
近善友法器、 遠離惡知識,
等心於眾生, 莫欺於菩薩。
持戒樂多聞, 糞掃衣乞食,
近樹下精進, 隨得食而食。
有為皆無常, 一相如陽炎,
一際[2]知真諦, 速得菩提覺。
五陰如幻化, 內外入空聚,
常說如是法, 彼處無造作。
貪、瞋本空無, 癡慢分別起,
非已今當有, 如是知得佛。」
說此偈時,於眾會中二萬二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百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三百比丘尼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七千優婆塞、優婆夷、二萬七千天子得離垢法眼;三百菩薩得無生法忍。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動、遍動、等遍動、震、遍震、等遍震。

爾時,長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誰威力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此蓮花中殿中菩薩善說如是甚深之法,放大光明遍照此會,如是無量多億天子皆悉來集、如是無量多億菩薩皆悉來集。」

佛[3]言:「舍利弗!此是文殊師利童子威神力故,得見如是妙色莊嚴。何以故?舍利弗!文殊師利童子與善住意天子今日相隨請問如來破壞魔軍三昧法門,如法問難不可思議甚深佛法。」

尊者舍利弗言:「不爾。世尊!文殊師利童子未來此會,我不曾見。」

佛言:「舍利弗!汝善[4]諦觀。如是,文殊師利童子今在此處,與一切魔、一切魔眾、一切魔[5]官作大衰變,極大莊嚴來至我所。」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入壞魔軍三昧法門。文殊師利入壞魔軍三昧門時,若干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魔宮毀變欲壞,陳朽闇冥,無有威光;一切魔身皆悉衰變,極成老弊,各自知見拄杖而去;魔之眷屬亦復如是。見已,宮殿毀變欲壞,陳朽闇冥,無有威光。爾時,眾魔皆生怖畏,驚恐毛竪,心生疑慮,作如是念:「以何因緣我此宮殿毀變欲壞,如是陳朽、如是闇冥,無有威光?莫令我身退失此處。」

時彼眾魔生如是心,未久之間,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即復化作百億天子在於魔前。彼化天子語魔波旬作如是言:「汝莫怖畏,非汝有惡、非汝有衰、非汝欲退。今有童子菩薩摩訶薩名文殊師利,得不退轉,彼今住在破壞魔軍三昧法門,是彼菩薩威力所作。」

彼化天子說如是語,時魔既聞文殊師利童子名已,轉更恐怖,一切魔宮皆悉戰動。時魔波旬語化天子作如是言:「願君救我,願君救我。」

時化天子語魔波旬作如是言:「勿怖,勿怖。汝今往詣釋迦牟尼如來佛所。如來大悲,於怖畏者能施無畏。」彼化天子如是說已,即於其處忽然不現。

時魔波旬、一切眷屬,於一念頃、一羅[6]婆頃、摩[7]睺多頃,百億波旬無量眷屬,如老、極老拄杖而去何處如來、應、正遍知。往到佛所,一切同聲而白佛言:「救我,世尊!救我,世尊!救我,善逝!救我,善逝!惟願世尊救我,救我。惟願善逝救我,救我。我本妙色,今者如是衰變不好[8]者。世尊!我寧聞說億百千佛如來名號,而不用聞文殊師利童子一名。何以故?以我聞此文殊師利童子名字生大怖畏,驚恐[9]危故、畏退失故,我今如是恐畏退失。」

爾時,世尊語魔波旬作如是言:「汝今云何如是說耶?億百千佛如來名號不作一切眾生利益,不曾已作、今亦不作、當亦不作。如是,文殊師利童子常作一切眾生利益——已作、今作、當作利益——眾生熟已,令得解脫。汝今雖聞億百千佛如來名號,不生苦惱、不生怖畏,云何而言文殊師利一童子名我不用聞?」

爾時,魔波旬白佛言:「世尊!我甚恥愧如是身老,我甚怖畏。世尊!我憶本身、我憶本色,願還如本少身、少色。」

佛言:「波旬!且住,且住。且待須臾,文殊師利童子菩薩當來至此。汝此色者非是真色,宜可除捨。」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起彼三昧——無量百千諸天導從,無量百千諸大菩薩、諸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A1]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百千音樂皆出妙聲,[1]優鉢羅花、鉢頭摩花、拘物頭花、[2]芬陀利花如雨而下,極大莊嚴娛樂戲樂——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右遶三匝,却住一面。

爾時,世尊告彼童子文殊師利作如是言:「文殊師利!汝入破壞一切魔軍三昧門耶?」

文殊師利答如來言:「入已,世尊!」

爾時,世尊問童子言:「文殊師利!於何佛所得是三昧?聞此三昧其已久如。」

文殊師利童子答言:「世尊!未發菩提心時,我從彼佛得聞如是三昧法門,我[3]此三昧如是成已。」

世尊問言:「文殊師利!彼佛如來名字何等,說是三昧,汝從彼佛得聞如是三昧法門?」

文殊師利答言:「世尊!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耶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曼陀羅婆花香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說如是三昧法門,我從彼佛得聞如是破壞魔軍三昧法門。」

世尊問言:「文殊師利!此三昧門云何而得?」

文殊師利答言:「世尊!有二十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二十法得此三昧,能壞魔軍。何等二十?世尊!所謂菩薩破壞貪欲、破壞貪心,破壞瞋恚、破壞瞋心,破壞愚癡、破壞癡心,破壞嫉妬、破壞嫉心,破壞憍慢、破壞慢心,破[4]壞[5]垢惡、破壞[6]垢[7]心,破壞熱惱、破壞熱心,破壞想念、破壞想心,破壞見著、破壞見心,破壞分別、破壞分別心,破壞取著、破壞取心,破壞執著、破壞執心,破壞取相、破壞相心,破壞有法、破壞有心,破壞常法、破壞常心,破壞斷法、破壞斷心,破壞陰法、破壞陰心,破壞界法、破壞界心,破壞入法、破壞入心,破壞三界、破壞三界心。如是二十,菩薩若能畢竟成就此二十法,得此三昧。

「復次,世尊!有四種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四種法,得此三昧。何等為四?一者、清淨心,二者、不諂曲心,三者、深心,四者、一切施與;如是四法。菩薩若能畢竟成就此四種法,得此三昧。

「復有四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四種法,得此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不違於信,二者、畢竟實語,三者、隨順想行,四者、不取一切法;是為四法。

「復有四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四種法,得此三昧。何等為四?一者、親近善知識,二者、正念思惟,三者、如法修行,四者、不與惡人相隨;是為四法。

「復有四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四種法,得此三昧。何等為四?謂不缺戒、不穿漏戒、不[8]依止戒、不濁戒等;是為四法。

「復有四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四種法,得此三昧。何等為四?一者、捨聲聞心,二者、不受辟支佛心,三者、堪忍住持,四者、不捨眾生;是為四法。

「復有四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四種法,得此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修習空法,不取丈夫;二者、修習無相,不取於相;三者、修習無願,不取願心;四者、心不貪著,一切能捨;是為四法。

「世尊!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如是法門,是故得此破壞魔軍三昧法門。如是,世尊!彼曼陀羅婆華香如來說此三昧門。我從彼佛得聞如是三昧門已,復有如來號一切珠寶電蔽日月光如來、應、正遍知,我於彼佛聞此三昧,具足成就。彼佛說此三昧門時,彼眾會中十千菩薩皆得成就此三昧門。」

爾時,長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希有,世尊!今此童子文殊師利乃能善得此三昧門,既成就此三昧門已,令魔波旬得此衰變。」

爾時,世尊即告尊者舍利弗言:「於意云何?汝舍利弗見此三千大千世界魔[9]波旬如是變者,勿作是見。何以故?舍利弗!如是,十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彼魔波旬,一切皆悉如是衰變,悉是文殊師利童子威力所作。」

爾時,世尊如是說已,復告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文殊師利!止汝神力所入三昧,令魔波旬還復前色,如本具足。」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即止神力。時魔[*]波旬一切前色皆悉還復,如本具足。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問魔波旬,作如是言:「魔波旬!何處波旬眼?何處眼想?何處眼著?何處眼相?何處眼攀緣?何處眼障礙?何處眼憶念?何處眼我?何處眼依止?何處眼喜樂?何處眼戲論?何處眼我所?何處眼護?何處眼修?何處眼取?何處眼捨?何處眼分別?何處眼思量?何處眼決定?何處眼滅?何處眼生?何處眼執?何處眼來?如是等法是汝境界、魔業妨礙,如是至意,應如是知,色乃至法,應如是知。

「何處,波旬!非眼?非眼想?非眼著?非眼相?非眼攀緣?非眼障礙?非眼憶念?非眼我?非眼依止?非眼喜樂?非眼戲論?非眼我所?非眼護?非眼修?非眼取?非眼捨?非眼分別?非眼思量?非眼決定?非眼滅?非眼生?非眼執?非眼來?如是等法非汝境界,汝於其中無主、無力、無自在、非自在取,如是至意,應如是知,色乃至法,應如是知。」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如如法說,彼魔眾中十千魔眾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魔之眷屬八萬四千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我欲得見文殊師利童子并彼菩薩摩訶薩。何以故?世尊!如是善人難可得見。」

爾時,世尊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汝現十方諸來菩薩摩訶薩身,此會大眾渴仰欲見。」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語諸菩薩——名法菩薩、希有日光菩薩、魔[1]杖菩薩、妙音菩薩、定惡菩薩、寂治菩薩、勝治菩薩、法王吼菩薩——語如是等無量菩薩摩訶薩言:「各各現汝童子本身,如汝各各自佛世界諸菩薩身。」

文殊師利如是說已,爾時[2]彼諸菩薩等起彼三昧。起三昧已,各示本身,一切皆見彼大眾中,有菩薩身等須彌山,有菩薩身八萬由旬,有菩薩身百千由旬,有菩薩身九十、八十、七十、六十、五十、四十、三十、二十、十千由旬,復有菩薩摩訶薩身一千由旬,有菩薩身五百由旬,有菩薩身一百由旬,有菩薩身五十由旬、四十由旬、三十由旬、二十由旬、十由旬者、有五由旬、至一由旬,復有菩薩摩訶薩身如此娑婆世界眾生三肘半身,自有菩薩示如是身。當爾之時,此處三千大千世界無有空地如擲杖處,一切悉遍[3]勝菩薩摩訶薩集。彼諸菩薩摩訶薩等放大光明,遍照十方億千諸佛如來世界。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座而起,整服左肩、右膝著地,攝身圓坐,向佛合掌,白言:「世尊!我[4]問如來、應、正遍知一面方處。如是,世尊!我於今者欲少問難,願為解說。」

佛言:「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恣汝所問。文殊師利!隨意問難,我能解說令汝心喜。」爾時,文殊師利童子、一切眾會至心靜聽。

文殊師利言:「世尊!所言菩薩摩訶薩者,為何謂耶?以何義故得言菩薩摩訶薩乎?」

佛告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文殊師利!所言菩薩摩訶薩者,一切法覺得言菩薩摩訶薩也。文殊師利!一切法者,言語所說,彼菩薩覺。文殊師利!如此菩薩眼覺、耳覺、鼻覺、舌覺、身覺、意覺。文殊師利!如此菩薩何者眼覺?何者耳、鼻、舌、身、意覺?文殊師利!如此菩薩眼本[5]性空覺,非有我覺;分別耳、鼻、舌、身、意等本性空覺,非有我覺;分別色、聲、香、味、觸、法本性空覺,非有我覺。

「復次,文殊師利!所言菩薩摩訶薩者,五取陰覺。何等法覺?所謂空覺、無相覺、無願覺、無染覺、寂靜覺、遠離覺、無物覺、無體覺、不動覺、不生覺、不來覺、不去覺、無有覺、無主覺、無記覺、無知覺、無見覺、無人知覺、無戲論覺、無我覺、分別起覺、無分別起覺、因緣生覺、如幻覺、如夢覺、如焰覺、如[6]響覺、如芭蕉堅覺、不久堅覺、無物空覺。

「復次,文殊師利!所言菩薩摩訶薩者,貪、瞋、癡覺。云何而覺?從分別起貪、瞋、癡,覺彼分別空,非有、無體、非戲論、非記覺。

「復次,文殊師利!所言菩薩摩訶薩者,謂欲界覺、[7]色界、無色界覺。云何而覺?無我行,名空遠離覺。

「復次,文殊師利!所言菩薩摩訶薩者,眾生行覺。云何而覺?謂此眾生欲行、瞋行、癡行平等,平等行故,善知行覺。彼覺覺已,如如法說,令彼眾生如如解脫。

「復次,文殊師利!所言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眾生覺。云何而覺?一切眾生[8]唯空有名,不離彼名更有眾生,一切眾生即一眾生,彼眾生者非是眾生。若如是知不分別者,得言菩薩摩訶薩也。

「菩薩何等一切法覺?彼覺菩提得言菩薩。覺眼、耳空,心不分別我,如是覺得言菩薩。覺鼻、舌空,心不分別我,如是覺得言菩薩。智慧覺、身覺意本空,覺已而說,得言菩薩。覺色、聲、香、味、[9]觸、意樂一切皆空,得言菩薩。覺色、[10]想、受、行本性空、覺識如幻,得言菩薩。五陰如夢,一相無相,不取我覺,得言菩薩。內法不生,不戲論覺,有為名說,彼名無物,覺貪欲、恚分別心生;彼不分別,常空無物;癡分別生,分別因生、因見而生,不得彼見;覺三界空、一切無主、非少物行,得言菩薩。未過欲界分別中起,色、無色界一切無主,少行眾生,黠慧皆覺如是欲行、瞋行、癡行。一切眾生即一眾生,彼眾生無覺法無念,一切法生,顛倒心覺。覺不實相,一切智慧於中生善,乃無一聲可憶可樂,無障礙相隨行而行,菩薩如是得言菩薩。捨自身肉,無所依止,次第覺知,得言菩薩。得彼岸戒、無念佛戒,若物不生則不和合,普慈眾生,眾生不取。覺已,利益故說大慈,住精進處,思有為行,覺世間空。是菩提上禪有依止,非黠慧禪無處攀緣。是黠慧禪修般若刀、割煩惱見,觀察法性非壞、非割。」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菩薩初發菩提心者,云何說言初發心耶?以何義故名初發心?」

佛言:「文殊師利!何等菩薩正觀三界,一切想生?如是得言初發心者?」

文殊師利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貪生、瞋生、愚癡心生,得言菩薩初發心者。」

善住意天子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若使菩薩初發心時有貪欲、恚、愚癡生者,毛道凡夫皆有初心,應名菩薩。何以故?以取貪、恚、愚癡生故。」

文殊師利言:「不爾。天子!毛道凡夫貪欲、恚、癡無力能生。何以故?天子!諸佛如來、緣覺、聲聞、不退菩薩,貪、恚、癡生。」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1]以何意故如是說耶?如是眾會不解仁者如是言語,皆生疑心。云何云何?」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於意云何?於虛空中鳥行動去,彼鳥跡相得言有行?[2]不得言行?」

天子言:「行。」

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如說彼相,如是言語我如是說:諸佛如來、緣覺、聲聞、不退菩薩,貪、恚、癡生。天子當知,隨於何處無依止生、無處可取?彼如是生,於何處所無差別生?天子!於何處所無所依止、無處可取、無差別生?不平等生,無跡、無句。不得言跡、不得言句,如是言生;不分別句,如是言生;不他生句,如是言生;無物體句,如是言生;無物說[3]句,如是言生;以不來句,如是言生;以不去句,如是言生;以不生句,如是言生;無受持句,如是言生;以無記句,如是言生;以微塵句,如是言生;無憶念句,如是言生;無物行句,如是言生;不可說句,如是言生;不破壞句,如是言生;以無字句,如是言生;以不執句,如是言生;無阿梨耶句,如是言生;以不取句,如是言生;以不上句,如是言生。天子當知,初心菩薩發菩提心,於如是法不憶念、不觀察、不思量,不起、不見,不聞、不知,不取、不捨,不生、不滅。

「如是,天子!菩薩摩訶薩依止何等?此法界、此平等、此實際、此方便,貪生、瞋生、愚癡心生;眼依止生,如是,乃至意依止生;色無處取生,如是,至識無處取生;名生、色生、因生、一切見行生、無明生、有愛生、乃至十二分因緣流轉生;五欲功德生、三界處生、我我所生,自身生、自身見生、自身根本六十二見生,佛想、法想、僧想生,我想、他想生,[4]地想、[5]水想、[6]火想、風想、空想、識想生,四顛倒生、五蓋生、四識住、八邪、九惱、十不善業道生。天子當知,如是,乃至一切分別、一切不分別、一切分別不分別,一切[7]想、一切戲論,一切求、一切取著、一切喜樂、一切想、一切憶念、一切障礙,菩薩皆生。

「天子!如是法門,如是應知。天子!若於此法不取無喜樂、無處取法,如是言生。」

爾時,世尊讚歎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如是,菩薩何處初發菩提之心。文殊師利!汝已供養恒河沙等諸佛世尊,能如是說。」

爾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世尊!如此文殊師利童子已說菩薩初發菩提心與得無生法忍,此二心生平等無異。」

佛言:「如是,舍利弗!如汝所說。舍利弗!燃燈如來授我記言:『汝於來世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舍利弗!我於爾時不捨此心,得無生法忍。如是,舍利弗!此初發心菩薩如文殊師利童子所說。」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一切菩薩皆初發心。何以故?如世尊說:『一切心生皆是不生。』若不生者,則彼菩薩初發心生,如是言生。」

說此法時,二萬三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五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六十億天子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童子能作難作,文殊師利童子說法如是能作眾生利益。」

文殊師利言:「長老大迦葉!此乃非我能作難作。一切諸法皆悉不作,無有已作、無有今作、無有當作。長老大迦葉!我亦如是,非有法作,亦非有作、亦非不作;非有眾生,非縛、非解。何以故?無物可取乃是正法。若,大迦葉!作如是說:『能作難作。』汝莫說我能作難作,非我難作、非如來作、非阿羅漢、非辟支佛。長老大迦葉!正說何人能作難作?毛道凡夫是正說說。何以故?長老大迦葉!若一切佛皆不已得、今得、當得,若一切聲聞、一切緣覺皆不已得、今得、當得,毛道凡夫一切皆得。」

大迦葉言:「文殊師利!一切諸佛不得何法?」

文殊師利言:「長老大迦葉!一切諸佛皆不得我、不得眾生、不得壽命、不得丈夫、亦不得斷、亦不得常、亦不得陰、亦不得界、亦不得入、亦不得心、亦不得色、不得欲界、不得色界、不得無色界、不得分別、不得無分別、不得因生、不得顛倒、不得貪瞋癡、不得此世、不得彼世、亦不得我、不得我所,乃至不得一切諸法。長老大迦葉![1]非一切法悉皆不得、不失、不脫,不取、不捨,不近、不遠。如是法門,摩訶迦葉!應如是知。若一切佛悉皆不得,毛道凡夫一切皆得。如是難作,若非佛作、非聲聞作、非緣覺作,則是毛道凡夫人作。」

大迦葉言:「云何作耶?」

文殊師利言:「斷作、常作,阿梨耶作,憶念欲作、不作[2]耶?捨戲論分別,隨順舉下。長老大迦葉!諸佛世尊不作此法,皆不已作、今作、當作,彼凡夫作如是難作。」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言無生忍,無生忍者,云何而說無生忍耶?世尊!以何義故言無生忍?何法中忍得[3]云法忍?菩薩何法得無生[4]法忍?」

佛言:「文殊師利!實無有人生中、法中得無生忍,實無得忍。言得忍者,唯有言語。何以故?實無所得彼忍法故。不得法忍,得無所得,不得、不失,如是得言得無生忍。

「文殊師利!無生法忍者,不生一切法忍、不來一切法忍、不去一切法忍、無[5]主一切法忍、不取一切法忍、不捨一切法忍、無物一切法忍、無體實一切法忍、無等一切法忍、無等等一切法忍、無相似一切法忍、塵虛空相似一切法忍、不壞一切法忍、不斷一切法忍、無煩惱染一切法忍、無淨一切法忍、空無相無願一切法忍、離貪恚癡一切法忍、真如法界實際安置一切法忍,不分別無分別、無憶念、無戲論、無思量、不作無力、羸劣、後時無物空、[6]迭互無空、太虛空、如幻、如化、如[*]響、如影、如焰、如芭蕉堅、如水泡沫一切法忍。此[7]法忍者,非法、非非法,唯有名說。如是名者,無處、無取,本性自離。如是言忍,心信解入,不憶、不疑、不驚、不怖、不畏,身觸正受行而不得身。文殊師利!此法如是,得言菩薩無生法忍,又亦不行一切法相。」

文殊師利童子言:「世尊!所言忍者,云何言忍?若不為彼境界所傷,彼得言忍?」

爾時,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傷何等法?」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所謂傷眼,何法傷眼?所謂法者,愛不愛色;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如是,天子!愛不愛法傷意亦爾。天子!若菩薩眼見色,不取相、不取好,不分別、無分別,不隨順、不分別[8]相,知本性空,不念、不傷色,乃至法應如是知。天子!若六入不著、不傷,若不傷、不著,彼得言忍。菩薩如是得無生法忍,不分別法若生、不生,無漏、不漏;不分別法若好、若惡,有為、無為;若不分別,如是得言[9]不生法忍。」

說此法時,六萬二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地地轉行,地地轉行者,云何菩薩地地轉行?」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若地[10]地轉行,彼何人行?」

天子答言:「文殊師利!菩薩不見地地轉行,乃至不見十地轉行。」

文殊師利言:「不爾。天子!佛說諸法皆如幻化。汝為信不?」

天子答言:「文殊師利!我信是說。」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何等幻人地地轉行,如是,乃至十地轉行?」

天子答言:「文殊師利!化人不有地地轉行,乃至不有十地轉行。」

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若幻化人有轉行者,彼我轉行。何以故?如佛所說,一切諸法皆如幻故。是故,天子!如是我說地轉行者,不轉行說、非是轉行。何以故?以一切法不轉行故,非謂法中法法轉行,非色受轉行、非受色轉行、非想行轉行、非行想轉行、非識色轉行、非色識轉行;如是,乃至一切諸法皆亦如是,皆四種說,非眼耳轉行、非耳眼轉行,非鼻舌轉行、非舌鼻轉行,非身意轉行、非意身轉行。此一切法各各自行自分境界,法鈍無欲、[11]無心意行,不思、不念,乃至無有計校籌量,如草、如壁、如幻,無記、非有記,作一相、無相。以是義故,彼非轉行,非來、非去。天子當知,若菩薩能如是知,如是菩薩無法轉行,非地分別、非地轉行見,非是地捨、非是退轉。菩提轉行非是失滅。何以故?若人見有陰界入體,非彼轉行、非是失滅,以一切法性本淨故。

「復次,天子!菩薩如是地轉行者,譬如幻師以幻力作十重宮殿,彼自作已即自坐上。於意云何?如是彼人有坐處不?」

天子答言:「無處坐也。」

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菩薩十地見有轉行亦復如是。」

爾時,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若有人來依投仁者,欲求出家而作是言:『唯願度我,令得出家。』文殊師利!云何為說?云何作法度令出家?云何授戒?云何戒品?云何教誡?」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若至我所求出家者,我為說言:『汝善男子!今者實有出家心不?汝若實有出家心者,我當依法度汝出家。』何以故?天子!若出家者,或著欲界、或著色界、[1]著無色界、或著世間五欲功德,九處中行,此善男子如是取法。何者九處?天子!若無少處著,彼人心無所得;若心無所得,彼人不求出家;若不求出家,彼人出家心不生;若出家心不生,彼人得言不生;若不生者,彼則苦盡;若苦盡者,彼畢竟盡;若畢竟盡,彼無所盡;若無所盡,彼則不盡;若不盡者,彼則是空。天子!彼善男子我如是說。

「復次,天子!若至我所求出家者,我為說言:『善男子!汝今莫生出家之心。』何以故?彼心不可為他所生,勿保此心。

「復次,天子!若至我所求出家者,我為說言:『善男子!汝莫除髮,是善出家。』若如是者,得言出家。」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如來說法,不斷、不壞。」

天子問言:「何法[2]不壞?」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色,不斷、不壞;受、想、行、識,不斷、不壞。天子!隨何等人有如是念:『我除髮。』者,彼住我慢;非我慢行,平等見人。如是得我,彼則得髮;若得髮者,則得眾生;若得眾生,則得斷想。天子!若不得我,則不得他;若不得他,則無我慢;若無我慢,彼我寂滅;若我寂滅,彼無分別;若無分別,則不發動;若不發動,則不戲論;若不戲論,則不取、不捨;若不取、不捨,彼則非作、亦非不作,非斷、非壞,非有[3]相著、非不[*]相著,不[4]趣、不捨,不減、不增,不聚、不散,無心憶念,不說、不答,彼實安住。」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所言實者,是何言語?」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實者虛空,得言其實,非是空盡——不盡、不長,或有、或無——是故得言虛空為實;性空是實、真如是實、法界是實、實際是實。若是實者,得言不實。何以故?非今實有、非後時有,是故彼實。

「復次,天子!若至我所求出家者,我為說言:『汝善男子不取袈裟、不著袈裟,是汝出家。』若如是者,得言出家。」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如來說法皆悉不取。」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不取何法?」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謂不取色若常、無常;如是,不取受、想、行、識若常、無常;亦不取眼若常、無常,不取色,不取耳、不取聲,不取鼻、不取香,不取舌、不取味,不取身、不取觸,不取意、不取法,不取貪、不取[5]瞋、不取癡,不取顛倒,如是,乃至一切諸法皆悉不取。天子!一切諸法不取、不捨,不離、不散。天子!若取袈裟,是愚癡念。如是,彼人如是見行。天子!是故,我說非取袈裟是淨解脫。何以故?天子!袈裟是濁,如來世尊菩提無濁。」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何法是濁?」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貪欲是濁、瞋恚是濁、愚癡是濁,因濁見濁、名濁、色濁、想濁、取濁、相濁、戲論濁。天子!若正觀察,此不善法皆悉無濁。若無濁者,乃至無有少物住處;若無住處,得言空處,無秉作者。」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言無秉作,無秉作者,是何言語而得說言無秉作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言無秉作,無秉作者,如此言語乃至無有少物秉作,如是得言無有秉作。天子!若有秉作,彼如來說無有秉作,如是得言無有秉作。」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未知何法是秉作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過於平等。過平等已,若法不得——非今時得、非後時得,非今有生、非當有生——彼法虛妄,安住秉作。所謂我者,分別秉作;眾生者、命者、丈夫者、人者、摩那婆者、斷者、常者,分別秉作;陰、界、入等,分別秉作;佛、法、眾僧,分別秉作;此持戒人、此破戒人,分別秉作;煩惱染淨、獲得果證,分別秉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法、辟支佛法,分別秉作;[6]空、無相、無願、明解脫無欲,分別秉作。天子!此如是法分別秉作。毛道凡夫未曾聞如來分別秉作,心欲得法,妄想計著。彼癡凡夫分別分別轉,彼妄想著欲得除滅。如來讚說無有秉作。」

爾時,善住意天子讚文殊師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善說如是秉作法門。」

爾時,如來讚歎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法。」[7]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中
↑回到頂端↑
#2231615 - 2024-03-05 12:46:18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三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34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下

[*]元魏三藏毘目智仙共[*]般若流支譯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若至我所求出家者,我為說言:『汝善男子!若不受戒是汝出家。』若如是者,得言出家。」

[8]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如佛所說二種受戒。何者是二?謂:等受戒、不等受戒。何者名為不等受戒?謂:不等墮。何者不等[1]墮?謂:著我墮、著眾生墮、著壽命墮、著丈夫墮、著斷常墮、著邪見墮、著貪瞋癡[*]墮、著欲界墮、色、無色界、憶念取墮。如是,天子!乃至一切不善法墮、惡知識墮,不知出法,取一切法。天子當知,如是名為不等受戒。天子!何者名為平等受戒?謂:平等墮。何者平等?謂:空平等、無相平等、無願平等。天子!若如是證三解脫門,如實而入則不分別,無所分別則不退轉。天子!如是[2]名為平等受戒。

「復次,天子!若修貪欲、瞋恚、愚癡,若修自身、自身根本六十二見,若修顛倒、若修三惡身口意行、八邪、九惱、[3]十不善業道,如是得言正受戒也。天子!譬如一切種子皆依地生,藥、草、樹、林依地生長,平等具足,得言具足。如是,天子!此佛法中若正受戒得言受戒。天子!譬如一切種子、藥、草、樹、林依大地住,如是,天子!正戒具足。何以故?以住戒故,法和合有。如彼種子、藥、草、樹、林具足生長,如是得言平等具足。天子!戒依信住,如是,一切菩提分法以依戒故生長具足。天子!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一切聲聞,以正受戒是故證得三解脫門,一切戲論皆悉斷滅。天子!當知如是受戒是正受戒,非不平等。

「復次,天子!我與彼人如是出家、如是受戒:『汝善男子!當如是學,莫憶念取:「我如是學。」是汝出家。』」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一切諸法皆悉不取。天子!汝若取戒,三界亦取。天子!於意云何?何者彼學?」

天子答言:「謂波羅提木叉具足。」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云何波羅提木叉具足?」

天子答言:「具足名得,言身具足、言口具足、[4]意具足者,如是得言有波羅提木叉具足。」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於意云何?何處身、口、意業不作,不曾已作、今作、當作?有何相似可[5]得說言[6]似,若青、若黃、若白、若赤、若頗梨色?」

答言:「無也。」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云何得說?」

天子答言:「非是有為,如是而說。若非有為,彼不能說身、口、意業。」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於意云何?若非有為,彼可取不?」

天子答言:「文殊師利!不可取也。」

文殊師利言:「天子!我意在此,故如是說:『莫憶念取我如是學。』天子!若勝戒學、若勝心學、若勝慧學,彼學如際。如是應知,戒無所得是勝戒學、心無所得是勝心學、慧無所得是勝慧學。不分別心、不憶念心、不生勝心是勝心[7]學,戒學、慧學,應如是知。天子!若心無所得,則戒不憶念;若戒不憶念,則三昧無所得;若三昧無所得,則慧無所得;若慧無所得,則一切疑不有;若一切疑不有,則學不取;若學不取,如是得言彼學憶念;若學憶念,彼阿那含;若阿那含,彼則清淨;若清淨者,彼不和合;若不和合,彼則不漏;若不漏者,彼則正行;若如是行,無色相似;若無色相似,彼是虛空。何以故?[8]似彼虛空無形色故。天子!若如是學,彼則不學;若不學者,彼得言學。於何處學,彼無處學?若無處學,如是得言正學而住。」

於是,文殊師利童子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我為彼人如出家法、如受戒法,如是為說:『汝善男子!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信心檀越與汝飲食,汝心不念、不生分別:「此食難消、此[9]則能消。」若如是者,汝是淨戒。』」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若取施者、受者、財物,如是分別得言我淨。若取、若賞、若淨,若有所得,彼人有淨;若心憶念,彼人有淨;若心分別,彼人有淨。天子!若更不取、不賞、不淨,若無所得、若無憶念、若不分別,彼云何淨?何以故?畢竟淨故。天子!若取、若賞、若有所得,憶念分別得淨信食,則是凡夫、非阿羅漢。何以故?凡夫取賞心有所得,憶念分別取我、分別此人與我,如是分別,彼得言淨。云何名淨?凡夫人行取三有生,彼如是淨。天子!阿羅漢[10]者更無少物有異身行,不取異身、更不轉生,何處有淨?汝取彼施取,三[11]圓淨。天子!當知何者名為三[*]圓淨[12]耶?所謂不[13]得施者、受者及以財物,是三[*]圓淨。若如是淨,彼不復淨。天子!我意在此,故如是說:『若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信心檀越施汝飲食,不憶念淨,彼世界中得言福田,彼善出家。』」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14]我於彼人如出家法、如受戒法,如是為說:『若汝善男子不宿阿蘭若、不住聚落、不近聚落、不遠聚落、不住獨處、不乞食行、不請食食、不糞掃衣、不長者家取鉢三衣、不露地坐、不少欲、不知足、非常知足、不遠離行、不樹下住、不房中宿、不殘宿食、不食[15]蘇蜜。若汝善男子如是,一切頭陀功德聚集。』能行如是等法不憶念行。何以故?此慢心人如是相行。天子!若如是念:『我糞掃衣、我乞食行、我樹下坐、我憙殘食、我憙少欲、我憙知足、我宿阿蘭若、我露地坐、我能頭陀、我為他說。』天子當知,非正行法,如是法生。何以故?如此無分別彼人尚不得我,何況頭陀功德而有所得?若有所得,無有是處。如是,天子!若此頭陀功德和合修行,心不憶念、心不分別,我說彼人能說頭陀。何以故?天子!若比丘[1]抖擻貪欲、[*]抖擻瞋恚、[*]抖擻愚癡、[*]抖擻三界、[*]抖擻內外六入,我說彼人能說[*]抖擻。如是[*]抖擻,若不取、不捨,不修、不著、非是不著,我說彼人能說頭陀。

「復次,天子!如是,我為彼出家人如是受戒、如是說言:『汝善男子!若如是知,非知四諦、非修四念處、非修四正勤、非修四如意神足、非修五根、非修五力、非修七覺分、非修八聖道分、非修三十七菩提分法、非證三解脫門。』何以故?天子!如是得言知不生相,不修、不證。何以故?非是不生能證念處。天子!云何而言不是憶念、不正觀察一切諸法得言念處?天子!若比丘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無色界,如是,比丘得言無住修四念處。云何而修?如是,不修——既不自修、不[2]令他修——若如是修,得言修者;如是次第,乃至三十七菩提分法應如是知。天子!何等比丘坐禪?禪師於一切法悉無所得,彼無憶念;若不憶念,彼則不修;若不修者,彼則不證。天子!以何因緣[3]唯有名說?謂三十七菩提分法。彼名無物,意憙因緣而生此名,一相、無相,如是而說;或說、或不說,皆如是名。諸有識知皆無所得,此實知見;若有識知,此三十七菩提分法皆無所得。」

天子問[4]言:「文殊師利!言禪師者,何等比丘得言禪師?」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此禪師者,於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謂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禪師;乃至無有少法可取,得言禪師。不取何法?所謂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法悉皆不取。謂:一切法悉無眾生,如是不取得言禪師。天子!若彼禪師無少法取、非取不取,以是義故得[5]言禪[6]師。」

說是法時,會中無量百千眾生皆生疑心:「云何云何?此云何取?云何不取?如來說言:『知三解脫門得證涅槃,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涅槃。』者,而此文殊師利童子遮菩提分法得證涅槃者,此文殊師利童子所說[7]共如來語不相應耶?」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知彼比丘心生疑已,即問長老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汝信如來說汝智慧最第一耶?大德舍利弗!於何時中無欲法證?有何法證?大德!豈不證四諦耶?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或證三解脫門?」

長老舍利弗言:「文殊師利!乃至無有少法可得,若修、若證,若知、若得。何以故?以一切法不取、不生,無記空證、不空空證。」

說[8]此法時,三千比丘不受,[9]諸法漏盡,心得解脫。

爾時,善住意天子讚歎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利智慧人,善說如是甚深空忍。」

文殊師利言:「天子!我非利智,一切毛道凡夫利智。何以故?毛道凡夫如利智[10]智。何者利智?地獄利智、畜生利智、餓鬼利智、閻魔羅王世間利智、三界利智,如是利智得言利智,不知前際諸有為行。天子!毛道凡夫貪欲利智、瞋恚利智、愚癡利智,非是聲聞,非是緣覺、得忍菩薩。如是,天子!愚癡利智如是應知。」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仁戲論不?」

文殊師利答言:「不也。」

天子問言:「學他語耶?」

文殊師利答言:「不也。」

天子問言:「唯言語耶?」

文殊師利答言:「如是,如是。天子!我取言語。」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若菩薩一字、一句不動彼字、不動句義,次第問道,如實而知,不知空、不知離,知無體、知不生,如是知、若不知,非知、非解,非受、非作,是故得言唯言語句。」

爾時,世尊讚歎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今已得陀羅尼,故能如是說。」

文殊師利言:「世尊!非我得陀羅尼。何以故?世尊!若愚癡人得陀羅尼,非佛、菩薩得陀羅尼。何以故?世尊!愚癡凡夫得陀羅尼。得何等法?所謂:得我、得眾生、得命、得丈夫,得斷、得常,得貪、瞋、癡,得無明、有愛、五陰、自身、十八界、六內入、六外入,見分別不分別、無分別不分別行。如是,世尊!愚癡凡夫得陀羅尼。以取相故,分別不分別、無分別不分別行。如是,世尊!愚癡之人得陀羅尼。何以故?若法愚癡人得,則非佛得、非聲聞得、非緣覺得、非菩薩得,如是得言愚癡之人得陀羅尼。何以故?如愚癡人虛妄心取,非佛、聲聞、緣覺、菩薩。」

爾時,善住意天子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仁者若非得陀羅尼,何故[11]懞鈍?」

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我實懞鈍。何以故?彼[*]懞鈍行無人能知如來、聲聞、緣覺、菩薩。天子!若非[*]懞鈍,彼人則是愚癡凡夫。何以故?以障礙故,愚癡凡夫貪著心行[*]懞鈍黠慧。須陀洹人障礙行說尚貪心行,何況愚癡凡夫之人?如是,天子!如是得言我是[*]懞鈍、非得陀羅尼。何以故?乃至少物我不得故。」

爾時,會中五百比丘聞此法門不能信受,生大怖畏,棄捨而去,自身將墮大地獄中。

爾時,尊者舍利弗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應當觀察此會大眾然後說法。仁說如是甚深法門,此眾會中五百比丘聞說如是甚深法門不能信受,生大怖畏,棄捨而去,自身將墮大地獄中。」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汝莫分別,乃至無有少物可得墮於地獄。何以故?以一切法悉不生故。大德舍利弗!汝語我言:『應當觀察此會大眾然後說法。』大德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止我見、依眾生見、依壽命見、依丈夫見,雖復供養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應、正遍知及比丘僧一切樂具,盡其形命如是供養,若聞我說如是難解甚深法門,一切世間聞不能信——謂空、無相、無願寂靜,不滅、不生,無有眾生、壽命、丈夫、無我,無常、苦法、[1]無我——捨而不受,速墮地獄。大德舍利弗!若善男子、若善女人聞此甚深難解之法捨而不受,生地獄中;從地獄出,依止我見,雖復供養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應、正遍知,而不得聞此甚深法。」

爾時,世尊讚歎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文殊師利!如諸如來出現於世,聞此法門亦復如是;如人證得須陀洹果,聞此法門亦復如是;如人證得斯陀含果,聞此法門亦復如是;如人證得阿那含果,聞此法門亦復如是;如人證得阿羅漢法,聞此法門亦復如是。何以故?非依止我得證此法,證此法時無所得故。」

爾時,世尊即告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此諸比丘速出地獄,得證涅槃;非彼愚癡凡夫之人心有所得,墮見疑中供養如來。舍利弗!如是,彼人以是因緣當得涅槃,非是餘人速得解脫。何以故?以不聞此甚深法故。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若得聞此甚深法門,一經於耳雖不信受,墮於地獄而速解脫,非墮疑見、非有所得。」

爾時,善住意天子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仁欲與我同梵行耶!」

文殊師利童子答言:「如是,天子!我欲與汝同於梵行,以汝梵行不取梵行、不行梵行。」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若其取者,彼得言行;若其不[2]取,彼何所作?天子!若得梵行,彼則有行;若無所得,彼何所作?」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仁此梵行為何所作?」

文殊師利童子答言:「如是,天子!我非梵行。何以故?以此梵行[3]非梵、非行、非我、非梵行,如是得言我行梵行。」

天子讚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乃能如是以無障礙辯才樂說。」

文殊師利言:「我有障礙。云何[4]言我[5]有無障礙辯才樂說?何以故?一切有我、有我所者皆有分別,諸有分別皆有障礙。」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若汝天子欲同梵行,汝斷一切諸眾生命,而不捉鐵、不捉刀塊、不捉杖等,如是,我汝同於梵行。」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所言眾生,言眾生者,汝意云何?」

天子答言:「文殊師利!所言眾生,言眾生者,乃至唯有名字想取。」

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殺取我想、殺取命想、[6]取丈夫想。」

天子問言:「仁以何物殺取命想?」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以慧鐵殺,彼般若鐵如捉、如殺,如捉不知、如割不知。天子應知,彼[7]門若殺我想、殺眾生想,如是,名殺一切眾生。如是,我汝同於梵行。」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若汝天子十不善業道集行,一切染分平等行、非是淨分平等行,如是,我汝同於梵行。」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若此染分平等,彼平等平等行。如是,我汝同於梵行。天子!汝意云何?何者染分平等?」

天子答言:「不作、不貪。」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言淨分者,是何法耶?」

天子答言:「法性、法界、真如、實際、三解脫門,此是淨分。」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汝復更能遮法界不?」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以此意故,我如是說,若汝染分平等、非淨分平等行,如是,我汝同於梵行。」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若汝天子初始起心欲殺人時,汝能頭上於先打者,如是,我汝同於梵行。」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言殺,殺者,是何言語?殺何物人?天子當知,殺言語者,殺貪、瞋、癡、我慢、嫉妬、幻偽、諂曲、取相、想、受,如是名殺。已說殺竟,天子應知。天子!若有禪師生貪欲心,生已能離、能令寂靜、能令寂滅,如是得言空無所有,不[1]善、不取。如是,天子!欲心生滅,思量通達。如是,此心於何處生?於何處滅?於何處樂?於何法樂?如是觀察,貪無所得,於何處樂?彼無所得,於何法樂?彼無所得,若無所得,彼則不取;若不取者,彼則不捨;若不捨者,如是,彼則不取、不捨,如是得言離欲寂滅;如是,乃至心如是說。天子當知,如是法殺。即生即殺,如是得言初始起心欲殺人時頭上先打。如是名殺,我意在此,故如是說。」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若汝天子於佛不染,法、僧不染,如是,我汝同於梵行。」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所言佛者,汝云何解?」

天子答言:「文殊師利!如真如法界,如是言佛。」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於意云何?真如法界汝能染不?」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我意在此,故如是說,若汝天子於佛不染,如是,我汝同於梵行。

「復次,天子!所言法者,汝云何解?」

天子答言:「文殊師利!是離欲法,如是言法。」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於意云何?彼離欲法,汝能染不?」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我意在此,故如是說,若汝天子於法不染,如是,我汝同於梵行。

「復次,天子!所言僧者,汝云何解?」

天子答言:「以無為故,如是言僧;聖聲聞僧是無為僧,如是言僧。」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於意云何?彼無為僧汝能染不?」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我意在此,故如是說,若汝天子於僧不染,如是,我汝同於梵行。

「天子!若人得佛,彼則染佛;若人得法,彼則染法;若人得僧,彼則染僧。天子!若不得佛,如是,彼人不染於佛;若不得法,如是,彼人不染於法;若不得僧,如是,彼人不染於僧。何以故?以佛、法、僧非彼人得,以如是故,得言不染。

「復次,天子!若人愛佛、愛法、愛僧,彼人染佛、染法、染僧。若不得佛,彼不愛佛,則不染佛;若不得法,彼不愛法,則不染法;若不得僧,彼不愛僧,則不染僧。天子!若不染[2]著此貪欲句、此不合句、此示句、此不實思量句、不實句、不實決定句、不離欲句,是故得言離欲寂滅。天子!我意在此,故如是說,若汝天子於佛不染、法、僧不染,如是,我汝同於梵行。」

爾時,善住意天子語文殊師利童子言:「甚為希有,文殊師利!乃能如是說甚深處,我當報恩。」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汝莫報恩。」

天子問言:「我今云何得不報恩?」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汝莫報恩。[3]如是,天子!汝莫報恩即是報恩。」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仁不報恩?」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如是,如是。我不報恩,非我報恩。」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愚癡之人作異異法、愚癡之人作異異見、愚癡之人作異異行,以作異異法、行、見故,得言報恩。天子當知,此非正行善男子也,乃至少作、或作、不作,是故得言不報恩者。如佛世尊平等說法,謂一切法皆悉不作、亦不可作,心平等不異、取不異作,是故得言不報恩者。」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仁住何法如是說[4]忍?為住忍說?為住法說?」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非忍、非法。」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於何處住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幻化人身於何處住?」

天子問言:「何處復有幻化人住?」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如真如住,彼幻化人如是而住。天子當知,若如是說,何處住說?若如是者,云何問言何忍、何法?天子當知,忍唯有名,名無住處,法不移動、亦不分別、又無處所。天子!一切眾生於何處住?於彼處住,佛如是說。何以故?如佛所說,如真如住,一切眾生亦如是住,真如、不動如,一切眾生真如、如來真如、不二真如、不異真如。」

爾時,善住意天子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言沙門那,沙門那者,是何言語言沙門那?」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謂非沙門、非婆羅門。何以故?天子!若不著欲界、不著色界、不著無色界,彼名沙門,我如是說。天子!若不漏眼、若不漏耳、若不漏鼻、若不漏舌、若不漏身、若不漏意,彼名沙門,我如是說。天子!若不依止、不依止說、不依止處、不依處說,彼名沙門,我如是說。天子!若無少[5]心貪樂、無少處來、不傷無傷,彼名沙門,我如是說。如是句說,若非沙門、非婆羅門。」

爾時,會中有五菩薩得四禪處、得五神通。時彼菩薩依三昧坐,依三昧起未得法忍。時彼菩薩自憶宿世曾殺母來、曾殺父來、殺羅漢來,念彼殘業是故心熱,不能獲得甚深法忍——不能證入、亦不[1]存心、依我分別——心憶彼罪不能捨離,是故不得甚深法忍。

爾時,世尊知彼菩薩心可開曉,以威神力加被文殊師利童子。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承佛神力從坐而起,整服左肩,右手捉刀,磨令使利,疾走向佛。

爾時,世尊即語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汝住,汝住。文殊師利!我先被殺,極被殺已。何以故?文殊師利!久遠已來,何時有人生心殺我?若生殺心即是殺已。」

當爾之時,彼五菩薩有如是念:「一切法如幻,非我、非眾生、非命、非丈夫、非人、摩那婆、非母、非父,非阿羅漢、非佛、法、僧,非有此逆、無造逆人。何以故?今此文殊師利童子黠慧深解,細心思量,聰明利智,諸佛所讚,得甚深忍,已曾供養過去無量億那由他百千佛來。文殊師利種種供養過去諸佛,自在智慧善能通達一切諸法,如法善說、如實而說,恭敬如來。彼捉利刀疾走向佛,佛言:『住住,文殊師利!我先被殺,極被殺已。』若少有法和合聚集,決定名佛、名法、名僧、名母、名父、名阿羅漢,有逆可取則不可離。當知彼法無體、非有,非如、非實,不生、不起,空如幻化。是故,此法無人得罪、無罪可得。」

如是如是,思量善知,彼五菩薩如是知已,即[2]時獲得無生法忍。既得忍已,歡喜踊躍,上虛空中——去地不遠,七多羅樹——而說偈言:

「一切法如幻, 皆從分別起,
此非決定有, 一切法皆空。
心不實分別, 愚癡取我想,
憶念過去世, 作何等惡業?
過去曾殺害, 父母良福田、
殺羅漢、比丘, 作極重惡業。
彼惡業果報, 我應受苦惱,
今於善人所, 聞法除疑悔。
心不捨悔恨, 憶持大名人,
解已覺法界, 何處無煩惱?
佛善巧方便, 方便知牟尼,
以何方便力, 淨眾生疑悔?
諸法空無體, 非佛、非法、僧,
父母不可得、 非有阿羅漢,
非[3]有少法[4]殺、 亦無少法墮,
諸法平等相, 如彼平等住。
文殊大智慧, 已證如是法,
手捉利刀已, 疾走向如來。
如利刀、如佛, 彼二無異相,
非生亦非實, 此中無人殺。」
說此捉鐵[5]刀法門之時,周遍十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大地極動,世界皆起。

時彼十方諸佛世界諸佛世尊——皆悉現在現命現住——彼佛侍者各問其佛,白言:「世尊!是誰威力動此大地,世界皆起?」

彼佛答言:「善男子!有佛世界名曰娑婆,彼中有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為眾說法。彼娑婆世界有童子菩薩摩訶薩名文殊師利,於菩提道得不退轉,捉利鐵刀——智慧鐵刀——疾走向佛,以為開曉餘菩薩故。有自在力自知堪能,以是因緣令地大動。」

爾時,世尊依慧鐵刀如如法說,令不可數眾生眼淨、心解、忍生、欲行菩提。爾時,世尊以住持力,住持擁護此眾會中初始發起微少善根、虛妄分別、種種分別諸眾生等,令彼眾生不見鐵刀,於此所說捉刀法門不聞、不聽。

爾時,長老舍利弗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仁作極惡生死之業,欲殺醫師。此業若熟,於何處受?」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皆作惡業,我從生來不曾如是,不知此行於何處熟?大德舍利弗!何處幻人幻化業熟,我如是熟。何以故?以幻化人不生分別,無虛妄故。大德舍利弗!一切諸法皆如幻化。復次,大德舍利弗!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於意云何?汝有鐵刀可得不耶?」

答言:「無也。」

「汝有惡業可得不耶?」

答言:「無也。」

「有得果不。」

答言:「無也。」

「大德舍利弗!若無鐵、無業、無果報者,何處業熟?」

爾時,尊者舍利弗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言:「乃至無有少業報熟。何以故?以一切法無業、無報、無業報熟。」

爾時,彼處十方世界諸來菩薩摩訶薩等白佛言:「世尊![6]惟願世尊以威神力加被文殊師利童子,令至十方諸佛世界如是說法,如我來至此佛世界。」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語彼菩薩摩訶薩言:「汝善男子各各觀察自佛世界。」

時彼菩薩摩訶薩等普[7]彼十方各各觀察自佛世界,各各自聞自佛世界文殊師利童子音聲,各見文殊師利童子住其佛前為諸大眾說此法門,各各皆有善住意天子問此法門,各各皆有諸菩薩集、皆有天子。如是見已,得未曾有,皆悉歎言:「希有,希有。今此文殊師利童子此佛世界安住不動,而一切處皆悉普現、一切皆見。」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為彼菩薩說如是言:「善男子!譬如幻師善學幻術,不動坐處示種種色。如是,菩薩善學般若波羅蜜幻,如幻法中乃至一切諸佛世界隨心憶念皆悉普現。何以故?一切諸法皆如幻故,如是應知。」

爾時,世尊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如諸如來出現於世,聞此法門亦復如是;如人證得須陀洹果,聞此法門亦復如是;如人證得斯陀含果,聞此法門亦復如是;如人證得阿那含果,聞此法門亦復如是;如人證得阿羅漢[1]法,聞此法門亦復如是;聞此法門心生信解如坐菩提,聞此法門亦復如是。」

文殊師利童子白言:「如是,世尊!如空如平等、如無相如平等、如無願如平等、如真如如平等、如法界如平等、如實際如平等、如平等如平等、如解脫如平等、如遠離如平等。」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護此法門,後世末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令善男子、[2]善女人咸得聞之。」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天人鼓樂出聲;一切華樹皆悉敷榮,出種種華;於此三千大千世界皆悉震動,放大光明遍滿世界,蔽日月光令皆不現。六十四億百千諸天歡喜踊躍,生希有心,住虛空中雨天華香、末香、塗香,如雨而下,鼓天伎樂,一切合掌,同聲唱言:「善說如是最勝妙法、奇妙勝法。今者,文殊師利童子說此法門我等得聞,於此世界得生人中便為再見轉於法輪。若有眾生聞此法門,有能信解、不驚怖畏,當知是人必定不從小功德來。若有眾生已曾供養過去諸佛,乃得聞此甚深法門不驚怖畏。」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今有相現,此經法門住持不滅,能於後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

佛言:「如是,如是。文殊師利!今有相現,此經法門住持不滅。」

文殊師利言:「如是,世尊!實作住持,[3]令此法門久住於世。」

佛言:「文殊師利!若三解脫門得證涅槃是實實語,此經法門後世末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是實實語。」

文殊師利言:「若世尊說非我、非眾生、非命、非丈夫、非人、摩那婆、非染、非淨是實實語,此經法門後世末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是實實語。

「若世尊說非貪、瞋、癡,非名、非色,非因、非見,非有、非有識,非身、非身記,非心、非心記,非憶、非憶[4]念,非處、非處行,非色、非受、非想、非行、非識,非眼、非色,非耳、非聲,非鼻、非香,非舌、非味,非身、非觸,非意、非法,非欲界、非色界、非無色界,非斷、非常是實實語,此經法門後世末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是實實語。

「若世尊說非須陀洹、非須陀洹果,非斯陀含、非斯陀含果,非阿那含、非阿那含果,非阿羅漢、非阿羅漢法,非辟支佛、非辟支佛法,非如來、非如來法,非力、非無畏,非想、非識,非空、非無相、非無願,非無欲、非本性,非得、非證,非集、非明、非解脫,非彼岸、非中間、非此岸,非涅槃、非名、非無[5]記是實實語,此經法門後世末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是實實語。

「若世尊說實無有人相應、不相應,不合、不散是實實語,此經法門後世末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是實實語。

「如是,世尊!若前如來、應、正遍知過去已說,無有少法眾生得脫——無得涅槃、非有眾生,非有法生、非有法滅,非失、非動——如過去說,如是未來、如是現在皆如是說是實實語;此經法門後世末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是實實語。

「如是,世尊!若說此法無少法說、非語、非說、非言語說,非畢竟說、非後時說、非現前說,非響聲說、非數數說非此法說、無一字說非此法說,無人現在聽、無人未來聽、無人得解脫是實實語,此經法門後世末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是實實語。

「若世尊說此戒非戒、非戒果,非三昧、非三昧處,非般若、非般若根智,非解脫、非解脫智是實實語,此經法門後世末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是實實語。

「若世尊說菩薩法中非布施捨、非戒守護、非忍修[6]集、非精進發、非禪決定、非般若行,非求菩提、非實行轉,非得菩提、非得力、非得無畏、非根、非正、非轉法輪,非解眾生、非言語說是實實語,此經法門後世末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是實實語。」

說此法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於此世界如是大動?」

世尊即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汝今莫作是語,少信眾生聞不能解則生怖畏。」

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來若說,多人得力、多所利益安樂天人。」

佛言:「彌勒!過去已有七十四億那由他百千諸佛於此地處說此法門,文殊師利童子菩薩與善住意天子相隨問答論義。」

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童子菩薩與善住意天子相隨聞此法門其已久如,於何佛所聞此法門?」

佛言:「彌勒!過去久遠七阿僧祇百千劫際,有佛出世號曰普華師子遊步勝功德集如來、應、正遍知。如是,善男子!於彼佛所聞此法門。」

說此法時,恒河沙等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二[1]倍人得不退忍,彼二[*]倍人得離垢法眼。

世尊既說此法門已,時諸比丘、文殊師利童子菩薩、善住意天子,并諸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2]
↑回到頂端↑
#2231617 - 2024-03-05 12:51:37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34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上

[1]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一千人、菩薩十千人俱。復有欲界諸天子、色界諸天子及淨居天子,并其眷屬無量百千周匝圍繞,供養恭敬,聽佛說法。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2]童子!汝有辯才,善能開演。汝[3]今應為菩薩大眾宣揚妙法。」

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佛今令我說何等法?」

佛言:「童子!汝今應說諸佛境界。」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佛境界者,非眼境界、非色境界、[4]非耳境界、非聲境界、非鼻境界、非香境界、非舌境界、非味境界、非身境界、非觸境界、非意境界、非法境界,無如是等差別境界,是乃名為諸佛境界。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有欲入於佛境界者,以無所入而為方便乃能悟入。」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於何等境界而得菩提?」

佛言:「童子!我於空境界得菩提,諸見平等故;無相境界得菩提,諸相平等故;無願境界得菩提,三界平等故;無作境界得菩提,諸行平等故。童子!我於無生無起無為境界得菩提,一切有為平等故。」

時文殊師利菩薩復白佛言:「世尊!無為者是何境界?」

佛言:「童子!無為者非思量境界。」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非思量境界者是佛境界。何以故?非思量境界中無有文字。無文字故,無所辯說。無所辯說故,絕諸言論。絕諸言論者,是佛境界也。」

爾時,世尊問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諸佛境界當於何求?」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諸佛境界當於一切眾生煩惱中求。所以者何?若正了知眾生煩惱,即是諸佛境界故。此正了知眾生煩惱,是佛境界,非是一切聲聞辟支佛所行之處。」

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若佛境界即於一切眾生煩惱中求者,諸佛境界有去來乎?」

文殊師利菩薩言:「不也。世尊!諸佛境界無來無去。」

佛言:「童子,若諸佛境界無來無去者,云何而言若正了知眾生煩惱,即是諸佛境界耶?」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如諸佛境界無來無去,諸煩惱自性亦復如是無來無去。」

佛言:「童子!何者是諸煩惱自性?」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佛境界自性即是諸煩惱自性。世尊!若佛境界自性異諸煩惱[5]自性者,如來則非平等正覺。以不異故,於一切法平等正覺,說名如來。」

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能了知如來所住平等法不?」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我已了知。」

佛言:「童子!何者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佛言:「童子!云何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凡夫於空、無相、無願法中起貪瞋癡,是故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即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佛言:「童子!空豈是有法,而言於中有貪瞋癡?」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空是有,是故貪瞋癡亦是有。」

佛言:「童子!空云何有?貪瞋癡復云何有?」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空以言說故有,貪瞋癡亦以言說故有。如佛說:『比丘!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非諸行法。此無生無起無作無為,非諸行法,非不有。若不有者,則於生起作為諸行之法,應無出離。以有故言出離耳。』此亦如是,若無有空,則於貪瞋癡無有出離。以有[6]空故,說離貪等諸煩惱耳。」

佛言:「童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貪瞋癡等一切煩惱,莫不皆住於空之中。」

文殊師利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修行者離貪[7]瞋等而求於空,當知是人未善修行,不得名為修行之者。何以故?貪瞋癡等一切煩[8]惱即空故。」

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於貪瞋癡,為已出離,為未離乎?」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貪瞋癡性即是平等,我常住於如是平等,是故我於貪瞋癡,非已出離亦非未離。世尊!若有沙門婆羅門,自見離貪瞋癡,見他有貪瞋癡,即是二見。何謂二見?謂斷見、常見。所以者何?若見自身離貪瞋癡,即是斷見;若見他身有貪瞋癡,即是常見。世尊!如是之人非為正住。夫正住者,不應於己見勝、謂他為劣故。」

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若如是者,住於何所名為正住?」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夫正住者無有所住,住無所住,是乃名為正住之耳。」

佛言:「童子!豈不以住於正道為正住耶?」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若住正道,則住有為。若住有為,則不住於平等法性。何以故?有為法有生滅故。」

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無為是數法不?」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無為者非是數法。世尊!若無為法墮於數者,則是有為,非無為也。」

佛言:「童子!一切聖人得無為法,不有數耶?」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非諸聖人證於數法,已得出離諸數法故。」

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為成就聖法,為成就非聖法?」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我不成就聖法,亦不成就非聖法。世尊!如有化人,為成就聖法,為成就非聖法?」

佛言:「童子!化人不可言成就聖法,亦不可言成就非聖法。」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佛豈不說一切諸法皆如幻化?」

佛言:「如是。」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我亦如是,云何可言成就聖法、成就非聖法。」

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若如是者,汝何所得?」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我得如來平等無自性境界。」

佛言:「童子!汝得佛境界耶?」文殊師利菩薩言:「若世尊於佛境界有所得者,我亦得於諸佛境界。」時長老須菩提,問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如來不得佛境界耶?」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汝為得聲聞境界不?」

須菩提言:「大士!聖心解脫無有境界,是故我今無境界可得。」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佛亦如是,其心解脫無有境界,云何而謂有所得乎?」

須菩提言:「大士!汝今說法,可不將護初學心耶?」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如有良醫欲治人病,為將護病人心故,不與辛酸[A1]鹹苦應病之藥,能令其人病得除差至安樂不?」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此亦如是。若說法師為將護初學心故,隱甚深法而不為說,隨其意欲演麁淺義,能令學者出生死苦至涅槃樂,無有是處。」

說是法時,眾中有五百比丘僧,諸漏永盡心得解脫。八百諸天子,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復有七百諸天子,聞其辯才深生信樂,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須菩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汝頗亦於聲聞乘而生信解,又以此乘法度眾生不?」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我於一切乘皆生信解。大德!我信解聲聞乘,亦信解辟支佛乘,亦信解三藐三佛陀乘。」

須菩提言:「大士!汝為是聲聞、為是辟支佛、為是三藐三佛陀耶?」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我雖是聲聞,然不從他聞;雖是辟支佛,而不捨大悲及無所畏;雖已成正等覺,而於一切所應作事未甞休息。」

須菩提又問言:「大士!汝云何是聲聞?」

答曰:「我恒為一切眾生說未聞[1]法,是故我為聲聞。」

又問言:「汝云何是辟支佛?」

答曰:「我能了知一切諸法皆從緣起,是故我為辟支佛。」

又問言:「汝云何是三藐三佛陀?」

答曰:「我常[2]恒覺一切諸法體相平等,是故我為三藐三佛陀。」

爾時,須菩提又問言:「大士!汝決定住於何地?為住聲聞地?為住辟支佛地?為住佛地耶?」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汝應知我決定住於一切諸地。」

須菩提言:「大士!汝可亦決定住凡夫地耶?」

答曰:「如是。何以故?一切諸法及以眾生,其性即是決定正位。我常住此正位,是故我言決定住於凡夫地也。」

須菩提又問言:「若一切法及以眾生,即是決定正[3]位者,云何建立諸地差別,而言此是凡夫地、[4]此是聲聞地、此是辟支佛[5]地、此是佛地耶?」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譬如世間以言說故,於虛空中建立十方,所謂此是東方、此是南方,乃至此是上方、此是下方。雖虛空無差別,而諸方有如是、如是種種差別。此亦如是,如來於一[6]切決定正位中,以善方便立於諸地,所謂此是凡夫地、此是聲聞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菩薩地、此是佛地。雖正位無差別,而諸地有別耳。」

爾時,須菩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汝已入正位耶?」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我雖已入,亦復非入。」

須菩提言:「大士!云何已入而非入乎?」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應知此是菩薩智慧善巧。我今為汝說一譬喻,諸有智人以譬喻得解。大德!如有射師其藝超絕,惟有一子[7]特鍾心愛,其人復有極重怨讎,耳不欲聞眼不欲覩。或時其子出外遊行,在於遠處路側而立。父遙見之謂是其怨,執弓[8]持箭控弦而射。箭既發已方知是子,其人巧捷疾走追箭,箭未至間還復收得。言射師者喻菩薩也,一子者喻眾生也,怨家者喻煩惱也。[9]言箭者,此則喻於聖智慧也。大德當知,菩薩摩訶薩以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無生正位大悲善巧故,故不於實際作證而住聲聞辟支佛地,誓將化度一切眾生至佛地矣。」

爾時,須菩提又問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何等菩薩能行此行?」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若菩薩示行於世,而不為世法所染;現同世間,不於諸法起見;雖為斷一切眾生煩惱勤行精進,而入於法界不見盡相;雖不住有為亦不得無為;雖處生死如遊園觀;本願未滿故,不求速證無上涅槃;雖深知無我而恒化眾生;雖觀諸法自性猶如虛空,而勤修功德淨佛國土;雖入於法界見法平等,而為莊嚴佛身口意業故不捨精進。若諸菩薩具如是行,乃能行耳。」

爾時,須菩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汝今說此菩薩所行,非諸世間所能信受。」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我今為欲令諸眾生永出世間,說諸菩薩了達世法出離之行。」

須菩提言:「大士!何者是世法?云何名出離?」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世間法者,所謂五蘊。其五者何?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如是諸蘊,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化,是故此中無有世間,亦無諸蘊及以如是言說名字。若得是解,心則不散。心若不散,則不[1]染世法。若不染世法,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復次,大德!五蘊諸法,其性本空。性空則無二,無二則無我我所,無我我所則無所取著,無所取著者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復次,大德!五蘊法者,以因緣有。因緣有故則無有力,無力則無主,無主則無我我所,無我我所則無受取,無受取則無執競,無執競則無諍論,無諍論者是沙門法,沙門法者知一切法如空中響,若能了知一切諸法如空中響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復次,大德!此五蘊法同於法界。法界者則是非界,非界中無眼界、無色界、無眼識界;無耳界、無聲界、無耳識界;無鼻界、無香界、無鼻識界;無舌界、無味界、無舌識界;無身界、無觸界、無身識界;無意界、無法界、無意識界。此中亦無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虛空界、識界;亦無欲界、色界、無色界;亦無有為界、無為界。我人眾生壽者等,如是一切皆無所有,定不可得。若能入是平等深義,與無所入而共相應,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說是法時,會中比丘二百人,永盡諸漏心得解脫。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奉文殊師利菩薩,而作是言:「若有眾生得聞於此甚深妙法,應生信受。若不生信,欲求證悟,終不可得。」

爾時,長老須菩提語諸比丘言:「汝何所得,以何為證?」

諸比丘言:「大德!無得無證,是沙門法。所以者何?若有所得,心則動亂。若有所證,則自矜負。動亂矜負,墮於魔業。若有自言我得我證,當知則是增上慢人。」

佛言:「諸比丘!汝等審知增上慢義不?」

諸比丘答言:「世尊!如我意者,若有人言我能知苦,是不知苦相;而言我知我能斷集、證滅、修道,是不知集、滅、道相。乃至而言我能修道,應知此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苦相者,即無生相。集、滅、道相,即無生相。無生相者,即是非相、平等相。是諸聖人,於一切法得解脫相,是中無有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如是等相而可得者。若有眾生得聞如是一切諸法平等之義,而生驚怖,應知是為增上慢者。」

爾時,世尊即告之言:「善哉善哉。諸比丘!如汝所說,如是如是。須菩提!汝等當知此諸比丘,已於過去迦葉佛所、從文殊師利童子,得聞如是甚深之法。以聞法故疾得神通,今復得聞,隨順不逆。須菩提!若復有人於我法中得聞斯義生信解者,皆於來世見彌勒佛。若未發大乘意,於三[2]會中悉得解脫。若已發大乘意者,皆得住於堪忍之地。」

爾時,善勝天子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汝常於此閻浮提中為眾說法。今兜率天上有諸天子,曾於過去值無量佛,供養恭敬、種諸善根,然生在天中耽著境界,不能來此法會而有聽受。昔種善根,今將退失,若蒙誘誨,必更增長。惟願大士!暫往天宮,為彼諸天弘宣法要。」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以神通力,即於其處忽然化作兜率天宮,如其所有悉皆備足,令善勝天子及此會中一切人天,皆謂在於彼天之上。具見於彼種種嚴飾,園林池沼,果樹行列。殿堂樓閣,棟宇交臨,繡柱承梁,彫窓間戶,[3]攢櫨疊栱,磊砢分布。[A2]積寶為臺,莊嚴綺錯,其臺極小,猶有七層,或八層九層,乃至高于二十層者。一一臺上,處處層級,皆有眾天女,盛年好色,手足柔軟,額廣眉長,面目清淨。如金羅網,常有光明,亦如蓮華,離諸塵垢。發言含笑,進止迴旋,動必合儀,麗而有則。譬如滿月,人所樂見。[4]笙篌琴瑟,簫笛[5]鐘鼓,或歌或嘯,音節相和,妙妓成行,分庭共舞,如是等事,宛然備[6]矚。時善勝天子,見自宮殿及其眷屬歡娛事已,心生疑怪,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奇哉。大士!云何令我及以大眾,瞬息之間而來至此?」

爾時,長老須菩提語善勝天子言:「天子!我初亦謂與諸大眾皆共至於兜率陀天,而今乃知本來不動,曾不共往彼天之上。如是所見,皆是文殊師利菩薩三昧神通之所現耳。」

時善勝天子即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菩薩甚為希有,乃能[1]以三昧神通不思議力,令此眾會不動本處而言至此兜率陀天。」

佛言:「天子,汝但知文殊師利童子神通變化少分之力,我之所知無有量也。天子!以文殊師利神通之力,假使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種種嚴好各各不同,能於一佛土中普令明見。又以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集在一處,狀如繒束,舉擲上方不以為難。又以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所有大海置一毛孔,而令其中眾生不覺不知、無所觸嬈。又以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所有須彌山王,以彼眾山[2]內於一山,復以此山[*]內於芥子,而令住彼山上一切諸天,不覺不知亦無所嬈。又以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其中所有五道眾生,置右掌中,復取是諸國土一切樂具,一一眾生盡以與之等無差別。又以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劫盡燒時,所有大火集在一處,令其大小如一燈炷,所有火事如本無別。又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所有日月,若於一毛孔舒光映之,普令其明隱蔽不現。天子!我於一劫若一劫餘,說文殊師利童子三昧神通變化之力,不可窮盡。」

爾時,魔波旬自變其身作比丘形,在於會中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3]今聞說文殊師利童子神通之力,不能信受。[4]唯願世尊!令於我前現其神力,使我得見。」

爾時,世尊知是惡魔變為比丘,欲令眾生善根增長,故告文殊師利菩薩言:「汝應自現神通之力,令此會中無量眾生咸得善利。」[5]
↑回到頂端↑
#2231618 - 2024-03-05 12:52:21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二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34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下

[6]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受佛教已,即時入一切法心自在神通三昧。入此三昧已,起神通力,現於如上所說神變之事。顯然明著,皆悉現前,如佛所言,不增不減。預斯會者,靡不咸見。是時,大眾覩此神力,歎未曾有,同聲唱言:「善哉善哉。諸佛如來為眾生故出現世間。復有如是善權大士同出於世,而能現此不可思議威神之力。」

爾時,惡魔見此種種神變事已,歡喜踊躍,禮文殊師利菩薩足,合掌恭敬而向如來作如是言:「文殊師利[7]童子甚為希有,乃能現是不可思議神通變化,諸有聞者孰不驚疑?若有眾生得聞此事能生信受,假使惡魔如恒河沙,欲為惱害終不能也。世尊!我是惡魔,常於佛所伺求其便。心憙惱害一切眾生,若見有人精勤習善,必以威力為其障礙。世尊!我從今日深發誓心,但此法門弘宣之處,所在國土城邑聚落百由旬內,我在其中,譬如盲者無有所作,不於眾生而生侵惱。若見有受持讀誦思惟解釋是經者,必生尊重,供給供養。世尊!我之儔黨,樂於佛法而生留難,若見有人修行於善,要加逼[8]沮令其退失。我今為斷如是惡事,說陀羅尼。」即說呪曰:

「怛姪他阿麼黎(一) 毘麼黎(二) 恥([9]音天以[10]反)哆答鞞(三) 阿羯波儞是多設咄[11]𡀔(四) 誓曳(五) 誓耶末底(六) 輸(去聲)婆[12]末底(七) 睒迷(去聲,下兩字同)扇底(八) 阿普迷(九) 普普迷(十) 地𠼝(十一) 阿契(十二) 莫契(十三) 佉契(十四) 弭履羅(十五) 阿伽([13]去聲)迷(十六) 普羅(十七) 普羅普羅(十八) 輸(上聲,下同)迷輸[14]輸迷(十九) 地𠼝地𠼝(二[15]十) 阿那跋底(二十一) 恥哆答鞞(二十二) 訖里多遏梯(二十三) 訖里多毘(入聲)提(二十四) 毘盧折(音之熱反)擔(音丁[16]合反)(二十五) 薩達摩婆[17]拏(上聲)拘(二十六) 曷寫蘇怛羅寫陀路迦(二十七) 阿(入聲)跋羅[18]自多伊婆蘇履耶(二十八)

「世尊!此陀羅尼擁護法師,能令其人勇猛精進,辯才無斷。一切惡魔無能得便,更令其魔心生歡喜,以衣服臥具,飲食湯藥,諸有所須而為供養。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呪日夜不絕,則為一切天、龍、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常所守護,一切怨憎不能為害。」

佛語魔言:「善哉善哉。汝今說此陀羅尼,令恒河沙等無量世界六種震動。魔王當知,汝此辯才,皆是文殊師利童子神力所作。」

文殊師利菩薩以神通力令魔波旬說此呪時,眾中三萬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作是變已,攝其神力,即告善勝天子言:「天子!我今欲詣兜率陀天,汝可先往,令其眾集。」

時善勝天子聞是語已,與其眷屬,右遶於佛及文殊師利等菩薩大眾,於會中沒,須臾之間到彼天宮。至天宮已,普告眾言:「汝等當知,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愍我等故,欲來至此。汝等諸天皆應捨離放逸諸樂而共來集,為聽法故。」

時善勝天子作是語已,於天宮中建立道場,其場廣博,清淨嚴好,以天如意眾寶所成,東西三萬二千由旬,南北一萬六千由旬。又於其中置無量百千師子之座,其座高廣,種種莊嚴,以天寶衣而覆[1]其上。時善勝天子嚴[2]辦道場及師子座已,曲躬合掌,遙向文殊師利菩薩而作是言:「我至天宮,所為事畢。[3]唯仁降止,今正是時。」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與諸菩薩一萬二千人,大聲聞一千五百人,及餘無量百千天、龍、夜叉、乾闥婆等,從坐而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於如來前,沒而不現。須臾之頃至兜率陀天,詣道場中,如其敷擬,各坐其座。

爾時,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中諸梵天眾,遞相傳告,而作是言:「今文殊師利菩薩在兜率陀天欲說大法,我等應共往詣其所,為欲聽聞所未聞法,及見種種希有事故。」作是語已,欲色界中無量阿僧祇,諸天子眾,於須臾頃,各從所住,而來共集兜率天宮。以文殊師利菩薩威神之力,其道場中悉皆容受,而無迫隘。

爾時,善勝天子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今此大眾悉已來集,願以辯才闡明法教。」

時文殊師利菩薩普告眾[4]言:「諸仁者!若諸菩薩住四種行,則能成就一切善法。何等為四?一者持戒,二者修禪,三者神通,四者調伏。若能持戒則成就多聞,若能修禪則成就般若,若得神通則成就勝智,若住調伏則能成就心不放逸。是故我言,若諸菩薩住於四行,則能成就一切善法。

「諸仁者!當知持戒具足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身行端直,二者[5]諸業淳淨,三者心無瑕垢,四者志尚堅貞,五者正命自資,六者頭陀知足,七者離諸詐偽不實之相,八者恒不忘失菩提之心;是名持戒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應知多聞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敬順師長,二者摧伏憍慢,三者精勤記持,四者正念不錯,五者說釋無倦,六者不自矜伐,七者如理觀察,八者依教修行;是名多聞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應知禪定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常居蘭若宴寂思惟,二者不共眾人群聚談說,三者於外境界無所貪著,四者若身若心捨[6]諸榮好,五者飲食少欲,六者無攀緣處,七者不樂修飾音聲文字,八者轉教他人令得聖[7]樂。

「復次,諸仁者!應知般若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善知諸蘊,二者善知諸界,三者善知諸處,四者善知諸根,五者善知三解脫門,六者永拔一切煩惱根本,七者永出一切蓋纏等惑,八者永離一切諸見所行;是名般若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應知神通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見一切色無有障礙,二者聞一切聲無所限隔,三者遍知眾生心之所行,四者憶念前際無礙無著,五者神足遊行遍諸佛國,六者盡一切漏而不非時,七者廣集善根而離諸散動,八者如初發誓願恒為善友廣濟眾生;是名神通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當知於智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苦智遍知五蘊,二者集智永斷諸愛,三者滅智觀諸緣起畢竟不生,四者道智能證有為無為功德,五者因果智知業與事無有相違,六者決定智了知無我無眾生等,七者三世智善能分別三世輪轉,八者一切智智謂般若波羅蜜於一切處無不證入;是名為智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應知調伏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內恒寂靜,二者外護所行,三者不捨三界,四者隨順緣起,五者觀察諸法其性無生,六者觀察諸法無有作者,七者觀察諸法本來無我,八者畢竟不起一切煩惱;是名調伏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應知不放逸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不污尸羅,二者恒淨多聞,三者成就諸定,四者修行般若,五者具足神通,六者不自貢高,七者滅諸諍論,八者不退善法;是名不放逸八種清淨。

「諸仁者!若諸菩薩住不放逸,則不失三種樂。何者為三?所謂諸天樂、禪定樂、涅槃樂。又則解脫三惡道。何者為三?所謂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又則不為三種苦之所逼迫。何者為三?所謂生苦、[1]老苦、死苦。又則永離三種畏。何者為三?所謂不活畏、惡名畏、大眾威德畏。又則超出三種有。何者為三?所謂欲有、色有、無色有。又則滌除三種垢。何者為三?所謂貪欲垢、瞋恚垢、愚癡垢。又則圓滿三種學。何者為三?所謂戒學、心學、慧學。又則得三種清淨。何者為三?所謂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又則具足三種所成福。何者為三?所謂施所成福、戒所成福、修所成福。又則能修三種解脫門。何者為三?所謂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又則令三種種性永不斷絕。何者為三?所謂佛種性、法種性、僧種性。諸仁者!不放逸行有如是力,是故汝等應共修行。

「復次,諸仁者!菩薩所行六波羅蜜,一一具有三所治障,若住不放逸速能除斷。何等為三?謂自不布施,不欲他施,瞋能施者;自不持戒,不欲他持,瞋能持者;自不忍辱,不欲他忍,瞋能忍者;自不精進,不欲他精進,瞋能精進者;自不修定,不欲他修,瞋能修者;自無智慧,不欲他有,瞋能有者。如是名為菩薩六度,一一[2]見有三障差別,不放逸行之所除斷。

「復次,諸仁者!菩薩所行六波羅蜜,各以三法而得成滿。此三皆從不放逸生。何等為三?布施三者,謂一切能捨、不求果報、迴向菩提;持戒三者,謂重心敬[3]授、護持不缺、迴向菩提;忍辱三者,謂柔和寬恕、自護護他、迴向菩提;精進三者,謂不捨善軛、無來去想、迴向菩提;禪定三者,謂遍入諸定、無所攀緣、迴向菩提;般若三者,謂智光明徹、滅諸戲論、迴向菩提。如是名為菩薩六度,一一三種能成滿法,不放逸行之所生長。

「復次,諸仁者!一切菩薩以不放逸故,速得成就三十七種菩提分等所有善法,證於諸佛無上菩提。云何速成菩提分法?[4]謂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四念處不經勤苦疾得圓滿。云何修耶?謂觀身處無所有;觀[5]受處無所有;觀心處無所有;觀法處無所有。於一切法皆無所得,如是名為修四念處。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四正勤疾得圓滿。云何修習?謂諸菩薩,雖恒觀察一切諸法本來無生、無得、無起、無有作者,猶如虛空,而為未生諸惡不善法令不生故,攝心正住勤行精進;雖觀一切法無業、無果,而為諸眾生已生諸惡不善法欲令斷故,攝心正住勤行精進;雖信解一切法空無所有,而為未生諸善法欲令生故,攝心正住勤行精進;雖知諸法本來寂靜,而為已生諸善法欲令住故、不退失故、更增長故,攝心正住勤行精進。是諸菩薩,雖恒觀察一切諸法,無有所作、無能作者,體相平等。是中無有少法可得、若生若滅,而常精進修習不捨,是則名為修正勤耳。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四神足疾得圓滿。云何修習?謂諸菩薩雖永斷欲貪,而恒不捨諸善法欲,若身若心常修善行;雖觀諸法空無所得,而為化眾生勤行精進;雖了知心識如幻如化,而恒不捨,具諸佛法成正覺心;雖知諸法無依無作,不可取著,而恒隨所聞如理思惟,如是名為修習神足。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習五根疾得圓滿。云何修習?謂諸菩薩,雖依自力而有覺悟,不從他聞,然教化眾生,令其了知發生深信;雖無來想亦無去想,而勤遍修行一切智行;雖於境界無念無憶,而於其中不忘不愚;雖以智光開了諸法,而恒正定寂然不動;雖常安住平等法性,而斷眾翳障戲論分別。如是名為修習五根。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習五力疾得圓滿。云何修習?謂諸菩薩,修信力時,一切外論不能傾動;修精進力,一切惡魔無能沮壞;以修念力,不入聲聞、辟支佛地;修定力故,疾得遠離五蓋煩惱;以智慧力,永不取於諸見境界。是則名為修習五力。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七覺分疾得圓滿。云何修耶?謂諸菩薩,於一切善法恒不忘失,是修念覺分;於諸緣起常樂觀察,是修擇法覺分;行菩提道永不退轉,是修精進覺分;知法而足無所[6]希求,是修喜覺分;遠離身心散動之失,是修猗覺分;入空無相無願解脫,是修定覺分;離於生起學習之心,是修捨覺分。是名為修七覺分法。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八聖道疾得圓滿。云何修習?謂永離於斷常見故,名修習正見;離於欲覺恚覺害覺故,名修習正思惟;遠離自他不平等故,名修習正語;離於諂偽不實相故,名修習正命;離於怯弱身心事故,名修習正業;離自矜足慢他心故,名修習正勤;離諸惛愚,名修習正念;息諸分別,名修習正定。是名修習八聖道分。諸仁者!我以如前所說之義,言諸菩薩住不放逸,則得成就三十七種菩提分等一切善法,證於諸佛無上菩提。

「諸仁者!此不放逸菩薩,入於如是菩提分法已,則出一切生死淤泥。出生死已,於一切法,都無所見。無所見故,無所言說。無所言說故,則得入於畢竟寂靜。云何名為畢竟寂靜?以一切法非所作,非所作故不可取,不可取故無有用,無有用故不可安立以之為有,不可安立以為有故,應知即是畢竟寂靜。」說是法時,會中有一萬二千天子,遠塵離垢,法眼清淨。

爾時,善勝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云何[1]名修行菩薩道?」

文殊師利菩薩言:「天子!若菩薩雖不捨生死,而不為生死諸惡所染;雖不住無為,而恒修無為功德;雖具修行六波羅蜜,而示現聲聞、辟支佛行。是名修行菩薩道。

「復次,天子!若菩薩雖於空清淨,而善示諸境,亦不取於境。雖於無相清淨,而善入諸相,亦不執於相。雖於無願清淨,而善行三界,亦不著於界。雖於無生無滅清淨,而善說生滅,亦不受生滅。所以者何?此調伏心菩薩,雖了知一切法空無所有,然以諸眾生於境界中而生見著,以見著故增長煩惱。菩薩欲令斷諸見著而為說法,令知一切境界是空。如說於空無相無願,無生無滅皆亦如是。是名修行菩薩道。

「復次,天子!有往有復名修菩薩道。云何名為有往有復?觀諸眾生心所樂欲,名之為往;隨其所應而為說法,名之為復。自入三昧,名之為往;令諸眾生得於三昧,名之為復。自行聖道,名之為往;而能教化一切凡夫,名之為復。自得無生忍,名之為往;令諸眾生皆得此忍,名之為復。自以方便出於生死,名之為往;又令眾生而得出離,名之為復。心樂寂靜,名之為往;常在生死教化眾生,名之為復。自勤觀察往復之行,名之為往;為諸眾生說如斯法,名之為復。修空無相無願解脫,名之為往;為令眾生斷於三種覺觀心故而為說法,名之為復。堅發誓願,名之為往;隨其誓願拯濟眾生,名之為復。發菩提心願坐道場,名之為往;具修菩薩所行之行,名之為復。是名菩薩往復之道。」說此法時,會中有菩薩五百人,皆得無生法忍。

爾時,善勝天子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我曾聞有一切功德光明世界,如是世界在何方所?佛號何等於中說法?」

文殊師利菩薩言:「天子,於此上方過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一切功德光明。佛號普賢如來、應、正等覺,在此土中演說正法。」

善勝天子言:「大士!我心欲見彼之世界及彼如來,惟願仁慈示我令見。」

時文殊師利菩薩,即入三昧。此三昧名離垢光明,從其身中放種種光,其光上徹十二恒河沙佛土,至一切功德光明世界,種種色光遍滿其國。彼諸菩薩見是光已得未曾有,合掌恭敬,白普賢如來言:「世尊!今此光明從何所來?」普賢佛言:「善男子!於此下方,過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今現在彼敷演法教。彼有菩薩名文殊師利,住不退轉,入離垢光明三昧,於其身中放種種光,其光遠至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一一世界光悉充滿,是故今者有此光明。」彼諸菩薩復作是言:「世尊!我等今者皆願得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及文殊師利菩薩。」爾時,普賢如來即於足下千輻相中放大光明,其光朗曜,過彼下方十二恒河沙佛土入此世界,光悉周遍。彼諸菩薩以佛光明,莫不見此娑婆世界及釋迦牟尼佛諸菩薩等;此土菩薩亦見彼國及普賢如來并菩薩眾。爾時,普賢如來告諸菩薩言:「娑婆世界恒說大法,汝等誰能往彼聽受?」眾中有菩薩名執智炬,從座而起,白言:「世尊,我今願欲承佛神力往娑婆世界,惟願如來垂哀見許。」普賢如來言:「善男子!今正是時,當疾往詣。」爾時,執智炬菩薩與諸菩薩十億人俱,頭頂敬禮普賢如來,合掌恭敬右遶七匝。於彼國沒,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到娑婆世界兜率天宮善住樓觀中文殊師利菩薩眾會之前。曲躬合掌,禮文殊師利菩薩足,而作是言:「大士!汝所舒光至於我國,我世尊普賢如來、應、正等覺,垂許我等來此世界,為見大士禮事瞻仰聽聞法故。」

爾時,欲色界諸天子見彼國土諸來菩薩已,咸作是言:「善哉善哉。不可思議,甚為希有,甚為希有。文殊師利善權大士,乃有如是神通變化,以三昧力放是光明,而能至彼上方世界,令諸菩薩疾來詣。」

此時文殊師利菩薩,復為大眾廣宣妙法,眾中有七十二那由他諸天子眾,深生信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於兜率天宮所為事畢,與諸菩薩、釋梵四天王等無量諸天,及一切功德光明國土諸來菩薩,不起于坐,於天宮沒。一念之間到于佛所,皆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右遶七匝。遶佛畢已,時執智炬菩薩,與其同類十億人,前白佛言:「世尊!普賢如來致問起居,少病少惱安樂行不?」

于時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普觀一切諸來大眾,勅令復坐,廣為說法,莫不歡喜。

爾時,世尊復告眾言:「汝等當知,此文殊師利童子、執智炬菩薩,為欲成熟無量眾生,現此神通變化之事。此二丈夫,已能成就種種方便,獲於深理智慧辯才。已於無量阿僧祇劫施作佛事,為眾生故生於世間。若有眾生得見此二菩薩者,應知則得六根自在,永不入於眾魔境界。」

爾時,執智炬菩薩及所同來諸菩薩眾,入此國土,得見世尊。聽聞法故,證無生忍。既得忍已,右遶於佛,敬禮雙足。當爾之時,此三千大千世界為之震動,是諸菩薩即於佛前,沒而不現,須臾之頃還到本國。

爾時,世尊告長老阿難言:「此法門汝當奉持,[1]廣為人說。」

阿難言:「唯。世尊!此法門當何名之?云何奉持?」

佛言:「此法門名『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如是奉持。」

[2]佛說此經已,善勝天子、長老阿難,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3]卷下
↑回到頂端↑
#2231873 - 2024-03-08 16:05:30 得無垢女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34
得無垢女經[12](一名論義辯才法門)

元魏婆羅門[13]瞿曇般若流支譯

[14]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舍婆提城祇陀樹林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自在,善得心解脫,善得慧解脫,人中大龍,應作者作,所作已辦,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善得正智心,解脫一切,心得自在,到第一彼岸——[15]唯除一人尊者阿難,餘者悉是大阿羅漢。諸大菩薩十千人,俱皆不退轉,[*]唯一生縛,其名曰:

寶明菩薩、慧聚菩薩、勝藏菩薩、名稱意菩薩、辯聚菩薩、觀世自在菩薩、得大勢菩薩、彌勒菩薩、得無憂菩薩、文殊師利童子菩薩、不迷行菩薩、不迷見菩薩、除惡菩薩、壞一切悲闇菩薩、功德寶華莊嚴菩薩、金纓光德菩薩、障一切罪菩薩、不壞思惟菩薩,如是等上首,十千菩薩俱。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1]揵連、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須菩提、尊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尊者離[2]波多、尊者阿泥樓大、尊者阿難陀,此如是等八大聲聞,文殊師利童子菩薩、除惡菩薩、寶幢菩薩、不迷見菩薩、障一切罪菩薩、觀世自在菩薩、辯聚菩薩、不迷行菩薩,此八菩薩摩訶薩等,并大聲聞,於晨朝時,著衣持鉢被服袈裟,相與欲入舍婆提城為乞食故。未到彼城,於路中間,共相謂言:「我等心住如色三昧,入舍婆提大城乞食。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人民得聞聖諦。」

尊者舍利弗曰:「我心安住如色三昧,入舍婆提大城乞食。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人民於聖諦中,得無礙慧,不破壞慧,彼慧不闇。」

尊者大目[*]揵連曰:「我心安住如色三昧,入舍婆提大城乞食。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人民無有魔業。」

尊者大迦葉曰:「我心安住如色三昧,入舍婆提大城乞食。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婦人、一切丈夫,若男若女與我飲食,一切皆得無盡福報乃至涅槃。」

尊者須菩提曰:「我心安住如色三昧,入舍婆提大城乞食。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人民得阿蘭若。」

尊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曰:「我心安住如色三昧,入舍婆提大城乞食。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人民皆得三昧。」

尊者離[*]波多曰:「我心安住如色三昧,入舍婆提大城乞食。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外道、遮羅迦婆離婆羅闍迦尼、[*]揵陀阿祇毘迦、婆羅門居士,得不惡見。」

尊者阿泥樓大曰:「我心安住如色三昧,入舍婆提大城乞食。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人民得不嫉樂。」

尊者阿難陀曰:「我心安住如色三昧,入舍婆[3]提大城乞食。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人民聞法即解。」

文殊師利童子曰:「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門戶窓壁器莊嚴具,樹葉花果袈裟等中,出空、無相、無願等聲,出不生聲亦出生聲,出無我聲。」

除惡菩薩曰:「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若彼眾生有惡業行,應受報者,彼見法故現世輕受。」

寶幢菩薩曰:「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善寶滿藏悉開。」

不迷見菩薩曰:「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何等眾生堪任菩提?婦女、丈夫、若男、若女,眼見我者,皆見我身如佛身色,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障一切罪菩薩曰:「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人民五蓋不障。」

觀世自在菩薩曰:「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何等眾生繫縛執掌欲被殺者,皆得解脫,無有怖畏。」

辯聚菩薩曰:「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人民何等,惡心眾生,慈心相向,遞共讚詠,音聲語說皆得辯才。」

不迷行菩薩曰:「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隨何眾生眼見我者,一切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彼大聲聞彼諸菩薩,依如是法,如是行說,相與進向舍婆提城。

時憍薩羅,波斯匿王有女,名得無垢,已曾親近無量諸佛,久種善根,供養多佛,解甚深法,得五神通——天眼遠見,清淨過人——彼諸菩薩彼大聲聞,在道語說皆悉遙聞。

彼女端正姿媚少雙,甚可愛樂。妙色具足,父母意念,一切婇女、一切人民皆悉樂見,年始十二。

二月八日,弗沙星日意樂出遊,以求吉相。父母即聽,從婆羅門有五百人。齎持[4]蘇酪、華[5]草、符𤬪相隨而出,為欲解奏彼婆羅門。見諸菩薩、大聲聞已,即住念曰:「我今見此吉相好人。」

時彼侍從婆羅門中,有一長老大婆羅門,厥名梵天,謂得無垢,作如是言:「女今當知,我此所見是不吉相。前有如是諸比丘住,可迴入城。見如是相,所作不吉。以此因緣,或解或奏,不吉不成。」

即於爾時,得無垢女偈對梵天婆羅門曰:

「見此無障勝, 能却多人惡,
此見淨四諦, 正念信解脫。
二足上福田, 施彼願生天,
得甘露果報, 施者不得惡。
第一持戒人, 離濁無惡念,
行世間治病, 療救苦眾生。
佛世間最勝, 第一之法主,
此是彼佛子, 無有塵垢染。
此諸大菩薩, 遠離何等法,
惡法皆遠離, 常謹慎不越。
持戒世間最, 好人見者勝,
作塵許供養, 彼得如法財。
此滿足勝相, 此善心淨田,
婆羅門得信, 獲多福生人。」
爾時梵天婆羅門,為得無垢女,而說偈言:

「莫隨癡心言, 齋時觀比丘,
如著衣剃髮, 求吉不用見。
尊朝不喜汝, 我當必被笑,
不得持齋戒, 願勿觀比丘。
若不觀比丘, 則是大善哉。」
爾時得無垢女,為梵天婆羅門,而說偈言:

「非於今朝日, 能救我父母,
非諸親非財, 亦復非嚴飾。
此之功德人, 入於有為行,
此人能救我, 亦救我父母。
我於今朝日, 捨身復捨命,
甚愛樂佛法, 不欲世富樂。
更無異歸依, 能救護眾生,
[*]唯有佛法僧, 三寶能救護。」
爾時梵天婆羅門,語得無垢女言:「[1]汝大不是。汝於昔來,未曾見佛、未曾聞法、未供養僧。汝何處聞?云何信佛?」

得無垢女作如是言:「我生七日,時婆羅門,安置我身在栴檀殿金寶床上,五百天子,在於我上空中行過,我時得見。時彼五百諸天子中,有一天子,曾見如來,種種讚歎,說佛功德,讚歎法、僧。我時得聞五百天子,皆共問之,作如是言:『君見佛來,佛狀云何?云何得知?』時彼天子,知我心信,為生五百天子信故,而說偈言:

「『無垢欲染髮, 清淨軟靡旋,
面猶百葉花, 如夜空滿月,
毫色雪[2]頗梨, 眉間甚可憙,
諸眷屬中勝, 佛語甚微妙。
人主師子頰, 眼目極殊妙,
齊平四十齒, 眾生中心勝。
彼復廣長舌, 善淨圓滿面,
利益善語言, 離惡口兩舌。
無有無義語, 佛不毀譽語,
利益諸眾生, 無數眾生信。
[3]項相猶如貝, 人[4]生臂指長,
譬如象王鼻, 希淨齋却入。
陰如象王藏, 亦復如日光,
身毛皆上靡, 鹿[A1]𨄔足下平。
離垢惡實語, 一切牟尼王,
已破壞惡見, 惡見悉已滅。
眾生億問難, 正答令歡喜,
遠離彼二邊, 說於中道法。
隨何人聞者, 第一寂滅樂,
直不曲勝語, 一切歡喜愛。
法雲普遍覆, 平等雨法雨,
如來既自度, 亦度彼眾生。
歸救中第一, 觀世間相應,
餘無量功德, 我不能具說。』
彼天子聞已, 心開淨信佛。」
爾時得無垢女,說此偈已,即語梵天婆羅門言:「大婆羅門!我生七日,便得聞此佛法功德。從是已來,不曾少時有癡覆心,不著諸欲,不著嫉妬,不著貪心,不起盜心;心不思量亦不憶念,不知愛著;或父或母,或兄或弟,姊妹親屬,不知愛著;嚴飾之事,不知愛著;王都城邑聚落身命,不愛著生。大婆羅門!我憶異相,所謂佛相。大婆羅門!我心恒常憶念三種。何等為三?隨何方面,如來行處,我問如來;若佛說法,如是一切我悉攝取,不失一字,不失一義,不失一語,無有一夜或於一日;隨在何處,我常見佛,非是不見,我常聞法,常供養僧。大婆羅門!如是見佛,如是聞法,供養眾僧,我無厭足。」

爾時梵天大婆羅門,勅一同伴小婆羅門,作如是言:「汝摩那婆!今速還去,如得無垢向來所說,悉為大王及王夫人,說如是法。」

時摩那婆受教而去,如所見聞,悉為大王及王夫人,說如是法。

爾時得無垢女,如佛功德為諸人說,如法功德為諸人說,如僧功德為諸人說。時彼五百諸婆羅門,聞已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得無垢女,從輿而下,與諸侍從婆羅門俱,前詣菩薩大聲聞所。到已禮拜恭敬尊重,住在尊者舍利弗前,合掌而立,問於尊者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一切女人,智慧甚少,染欲極多。專行放逸,心意狹劣,不念善法,多念惡法。善哉,大德![*]唯願垂哀悲心念我,如應說法,令我長夜,得大利益,安隱快樂。」

此語未訖,時憍薩羅波斯匿王,聞婆羅門摩那婆語,速疾急到,詣大聲聞、諸菩薩所,見女在坐,於自己女,如大聲聞,如大菩薩,作如是言:「在家甚樂。何故在坐,說如是言:『我從是來,不為癡覆,不著戲樂,不曾起心。』」

時憍薩羅波斯匿王,即自為女而說偈言:

「汝端正如天, 姿媚如莊已,
何故起惡見, 說言皆不著?
王國土豐樂, 汝母隨汝心,
女何所憶念, 言不著身樂?
一切貴敬汝, 見汝者皆愛,
百功德莊嚴, 何以不著樂?
女何所見聞, 於樂生憂怖?
好心向我說, 汝有何所願?」
爾時得無垢女,即為父王而說偈言:

「王不覺家惡, 危脆諸陰中,
有為所止宿, 如妓兒戲場,
毒蛇所居處, 命少時不停,
無有安樂心, 云何得睡眠?
四大如毒蛇, 三有何處樂?
多怨惡鬪諍, 到曠野險處,
煩惱怨圍繞, 云何得安樂?
何者是戲樂? 云何而著樂?
飲毒云何睡? 勅殺云何喜?
嶮岸云何安? 人命亦如是。
如來說譬喻, 有聚如須彌,
爾許顛倒意, 誰信無常劫?
父母兄弟等, 一切賊境界,
善知識兒子, 親友皆圍遶,
猶如鏡中像, 一切皆無常。
有何等人輩, 能信此不實,
初見自然智, 即發菩提心。
從發心已來, 未失菩薩行,
何處菩薩行, 貪著世間樂?
我見彼如來, 不思議功德,
聞善逝說法, 見此佛子人,
是故不憶念, 著世五欲樂。」
爾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既聞女說,默然不言。

爾時得無垢女,知父默然。即語尊者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我欲問難,願慈念我。佛說大德,智慧人中最為第一。大德!何者智慧?彼智慧者,為常無常?若是常者,如佛所說,一切諸法皆悉無常。佛如是說,則是妄[1]說、迷惑說法。若是無常,彼法不生。若法不生,彼法則無。為何所說?則不憶念說智慧法。以何義故?佛說大德智慧人中最為第一?」

尊者舍利弗,默然不答。

爾時尊者大目[2]犍連,問於尊者舍利弗言:「何故默然,不答女難?」

尊者舍利弗言:「女不問我無常之法,問不生法,故我不答。」

爾時得無垢女,問於尊者大目連言:「大德目連!佛說大德,神通人中最為第一。大德為住眾生想故示現神通,為住法想示現神通?若住眾生想示現神通者,眾生既無,云何大德示現神通?若住法想示現神通,法無分別,大德亦爾,無所分別。既無分別,云何大德示現神通?」

尊者目連,默然不答。

爾時尊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問於尊者大目連言:「何故默然不答女難?」

尊者目連言:「女不問我分別,[A2]問我無分別,不取、不分別如來菩提道,是故我不答。」

爾時得無垢女,問於尊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言:「大德富樓那!佛說大德,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大德為受持說法,為不受持說法?若受持說法,則與一切愚癡凡夫等無有異。何以故?一切愚癡凡夫受持。大德!如是不離一切愚癡凡夫法。若不受持說法,法既無物,云何大德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尊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默然不答。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問於尊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言:「何故默然,不答女難?」

尊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言:「女不問我世諦之義,問我真諦,故我不答。」

爾時得無垢女,問於尊者大迦葉言:「大德摩訶迦葉!大德入八解脫,入已復出,為人說法。於何人邊乃至微少受一瓢食,彼諸施者,皆得生天。彼於大德,云何而施?為身淨施?為心淨施?為身心淨施?若身淨施,身則無知、無覺、不動,如草如木,如壁如土,彼身如是不能淨施。若心淨施,心則如幻,不暫時住,不能淨施。若彼身心內外俱淨,如是身心不得淨施。身心無物,云何淨施?」

尊者大迦葉,默然不答。

爾時尊者須菩提,問於尊者大迦葉言:「何故默然,不答女難?」

尊者大迦葉言:「女不問我取法,問我不取法,是故我不答;女問我實際,是故我不答。」

爾時得無垢女,問於尊者須菩提言:「大德須菩提!佛說大德阿蘭若行最為第一。大德!阿蘭若者,為有物修?為有法修?若有物修則是無常。若有法修,法無生相、法無滅相,法若不生不滅相者,彼則平等——彼若平等則非平等,彼若真如則非真如——不動不轉。若不動轉,彼不得說。若不得說,彼不思議。若不思議,彼不可說。若不可說,彼則無物。若無物者,彼則無實。若無實者,聖人不說。」

尊者須菩提,默然不答。

爾時尊者離波多,問於尊者須菩提言:「何故默然,不答女難?」

尊者須菩提言:「乃至無有少法可說,默然為樂。女問如是不戲論法,諸有言說皆是不善,不言說界是阿蘭若行。」

爾時得無垢女,問於尊者離波多言:「大德離波多!佛說大德坐禪人中最為第一。大德!為心依止禪?為心不依止禪?若心依止禪,心則如幻不實分別,若當如是不實,分別則不實,依止禪三昧則不實。若無心念禪,一切死人亦得歡喜。諸草木壁波羅賒樹,皆應三昧。何以故?以彼諸物皆無心故。」

尊者離波多,默然不答。

爾時尊者阿泥樓大,問於尊者離波多言:「何故默然,不答女難?」

尊者離波多言:「得無垢女,問佛境界,彼非聲聞之所能答。」

得無垢曰:「於意云何?如來法界、聲聞法界,有別異耶?若異法界,則壞法界,若法界壞,法界則二。法界不二,得言真如。如是真如,得言不二。如是真如,如是不二,不得言勝。大德何以作如是說?」

爾時得無垢女,問於尊者阿泥樓大言:「大德阿泥樓大!佛說大德天眼人中最為第一。大德!天眼為有物見?為無物見?若有物見,則墮常見。若無物見,則墮斷見。」

尊者阿泥樓大,默然不答。

爾時尊者阿難陀,問於尊者阿泥樓大言:「何故默然,不答女難?」

尊者阿泥樓大言:「女懷智慧問,是故我不答。」

爾時得無垢女,問於尊者阿難陀言:「大德阿難陀!佛說大德於多聞中最為第一。大德!何物得言多聞?為有義知?為究竟知?若有義知,義無言語,不可言說,非耳識知,彼非可見。若究竟知,然世尊說當聽於義,莫聽文字,如是不聽。大德阿難!云何多聞?」

尊者阿難默然不答。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問於尊者阿難陀言:「何故默然,不答女難?」尊者阿難陀言:「一切文字性離如響,女問我字,故我不答。女問平等無心離心,此義乃非學人境界,云何得說?仁者!當問如來[1]法王。」

爾時得無垢女,問於童子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佛說仁者善解如來甚深解脫,如是菩薩摩訶薩中最為第一。彼因緣法云何甚深?為深故甚深?為自體甚深?若彼因緣深故甚深,則彼因緣,無人和合。何以故?如是因緣,不去不來,非眼識見,乃至非是意識所知。不二和合因緣而生。若自體[2]甚深,彼甚深體則非可示。」

文殊師利言:「實際之義,甚深,甚深!」

得無垢言:「文殊師利!以彼實際非實際故,如是彼智則非是智。」

文殊師利言:「無有言語得實際者。」

得無垢言:「文殊師利!若無所得則無言語,出過言語故無所得。」

文殊師利言:「若爾,云何為他人[3]語?」

得無垢言:「文殊師利!如來菩提出過言語,彼不可說。」

文殊師利默然不言。

爾時得無垢女,問不迷見菩薩言:「善男子!如不迷見如是說言:『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何等眾生堪任菩提?婦女丈夫,若男若女,眼見我者皆見我身如佛身色。』此事云何?仁者為示如來色身?為示法身?若示色身,彼諸眾生不見佛身。若見佛身,則違佛語。佛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若以聲求我,
彼人行邪道, 則不能見我。』
「若示法身,而佛法身非可示現。何以故?如來法身出過眼識,彼不能見。」

不迷見菩薩,默然不答。

爾時寶幢菩薩,問不迷見菩薩言:「何故默然,不答女難?」

不迷見菩薩言:「女問我無物,是故我不答。」

得無垢曰:「我非無物問,無物不得問,我說學法應如是知。」

不迷見菩薩。默然不言。

爾時得無垢女,問寶幢菩薩言:「善男子!仁如是說:『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善寶滿藏悉開。』此事云何?仁者如是何所憶念?為當有心希望福德?為當無心希望福德?若當有心希望福德,仁者則與愚癡凡夫等無有異。何以故?愚癡凡夫皆有希望愛著心故。若當無心希望福德,是則無心希望積聚。」

寶幢菩薩,默然不答。

爾時得無垢女,問除惡菩薩言:「善男子!仁如是說:『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若彼眾生有惡業行應受報者,彼見法故,現世輕受。』此事云何?如佛所說,業不思議,仁說不能違佛所言。若仁不能思議業者,云何得知未來重業,現世輕受?一切諸法皆空無主,仁今云何言得法王?若仁能令重業作輕,則違佛語。」

除惡菩薩言:「我以願力,能令如是重受之業作輕受業。」

得無垢曰:「無有人能願力迴[4]轉,若能轉者,一一如來本皆有願:『一切眾生,我皆悉令得大涅槃。』非願力成此門,應知如是願力不能迴轉。」

除惡菩薩,默然不言。

爾時得無垢女,問障一切罪菩薩言:「善男子!仁如是說:『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人民五蓋不障。』此事云何?若仁禪定,能令眾生[1]諸蓋不障。一切諸法皆空無主,如是仁不是仁,我不是我,云何能與他人作恩?」

障一切罪菩薩言:「先修慈心。」

得無垢言:「一切諸佛大慈心行,有佛土中諸眾生等蓋[2]縛所惱。」

障一切罪菩薩,默然不言。

爾時得無垢女,問於聖者觀世自在菩薩言:「善男子!仁如是說:『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隨何眾生繫縛執掌,欲被殺者即得解脫,無有怖畏得無所畏。』此事云何?仁為取修?為不取修?若取修者,愚癡人取,是則不可。若不取修,則非無常,若非無常,則不可取。」

觀世自在菩薩,默然不答。

爾時辯聚菩薩,問觀世自在菩薩言:「何故默然,不答女難?」

觀世自在菩薩言:「女不問我生法,不問我滅法,問我不生不滅法,是故我不答。」

得無垢曰:「觀世自在!仁何不問何處不生不滅?」

觀世自在菩薩言:「得無垢女,何處不生不滅?無少字轉行。」

得無垢曰:「若不轉行,則一切法無有少字,非黠慧人字轉行說,不著名字,法界無障礙,故彼心不著。」

觀世自在菩薩默然不言。

爾時得無垢女,問辯聚菩薩言:「善男子!仁如是說:『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何等惡心眾生,慈心相向,遞共讚詠,音聲語說皆得辯才。』此事云何?仁此辯才起,為有因緣起?為無因緣起?若有因緣起,一切無常皆因緣起,若如是者不得寂靜。若無因緣起,如是無實,則不得言有辯才起。」

辯聚菩薩言:「我從初發菩提心來,常作是願:『若諸眾生得見我者,皆得辯才。』」

得無垢曰:「善男子!仁為有心辯才?為無心辯才?若有心辯才,則墮常過。若無心辯才,彼諸言語,仁云何說仁不實語?」

辯聚菩薩,默然不言。

爾時得無垢女,問不迷行菩薩言:「善男子!仁如是說:『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隨何眾生,眼見我者,一切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事云何?何者菩提?彼菩提者,為有?為無?若言有者,仁則著常。」

不迷行菩薩曰:「言菩提者,智者言語說言菩提。」

得無垢曰:「彼智云何?為當生體?為寂靜體?若彼生體,生皆無常。若皆無常,則不正念。若皆無常是正念者,一切癡人皆應正念。若寂靜體,彼無所得。若無所得彼不分別。此或佛說,或菩薩說,或阿羅漢說,或凡夫說。何以故?菩提道者則無分別,愚癡凡夫則有分別,有分別者非是黠慧。」

不迷行菩薩默然不言。

爾時,尊者須菩提等諸大聲聞,彼諸菩薩,如是說言:「我今迴還,不須入彼舍婆提城而行乞食。何以故?朝日已得妙好法食,即爾滿足。我既從彼得無垢女聞勝妙法,我於朝日得法食足。」

爾時得無垢女,語尊者須菩提言:「大德須菩提!不取不捨,是聲聞法。仁等今者為何所求?何所憶念?大德須菩提!無戲論者是聲聞法,若著戲論非聲聞[3]法。大德須菩提!無依止者是聲聞法,聖人境界非是依止,非依止[4]著不發動搖。」

爾時彼大聲聞、彼諸菩薩,及彼五百諸婆羅門,得無垢女,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并諸侍從無量人眾,皆悉往詣祇陀樹林給孤獨園。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圍遶三匝於一面坐。得無垢女遶佛千匝,遶千匝已,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妙聲偈問如來曰:

「我今問善逝, 無上無等智,
無量無垢名, 三界之尊主,
能以甘露法, 慈愛令人得。
云何菩薩行, 能坐樹王下,
破壞魔王軍, 成無上菩提?
云何動大地, 乃至動龍宮?
云何放光明, 普照無量處,
說菩提法行? 云何得總持?
云何菩薩行, 而能得佛財?
云何修寂靜, 第一三摩提?
云何神通力, 丈夫云何說?
眾生中勝行, 得何等意行?
云何得淨辯, 同合淨美語?
云何諸菩薩, 而得善眷屬?
云何大丈夫, 而得宿命智,
得無垢天眼, 天耳他心智,
大神通光明, 行無量世界?
云何念檀捨, 戒淨常行忍?
云何精進禪? 云何行般若?
云何常遠離, 胎藏生宿處,
更不受胎生, 過化生彼岸?
云何佛前住, 口說無我空?
云何愛不愛, 彼二心平等,
滅一切染惡, 心堅不高下?
世間法不動, 猶如須彌山,
得失及毀譽, 稱譏苦樂等。
此世間諸法, 云何過如月?
無主不[1]諂誑, 無染云何慢?
捨離自高心, 無有如是意,
寂靜勝寂靜, 不捨奢摩他。
第一智慧人, 云何得有縛?
不愛妻子財, 云何而得有?
定愛猶如鳥, 常如月無異,
其心既如是, 云何有法愛?
云何有智人, 如地水火風?
不動云何常? 愛平等如空。
云何不捨法? 常不捨佛法,
寧自捨身命, 不捨第一法。
云何住菩提, 證無塵垢法?
眾生中醫想, 佛國土莊嚴。
云何住淨僧? 淨僧云何有?
三世法云何? 聞有眾生樂,
云何愛滅壞? 見四諦羅漢,
云何戒具足? 云何百眾生,
[2]令安住菩提? 行有常愛著,
誰能得端正? 何誰有化生?
云何大富樂? 云何大智慧?
一切智道行, 何誰能具足,
得三十二相, 八十種妙好?
一切善福德, 無斯辯才生,
云何有淨僧, 比丘受具足?
何處有此願? 云何百有生?
宿命云何有? 常與佛和合,
於千億劫中, 不作惡行善。
心不著端正, 云何有醫師?
[3]力精進忍辱, 云何而有勝?
云何歸依佛, 歸依於法僧?
自捨於身命, 不是捨佛法。
云何諸眾生, 淨行菩提行?
一切悔放捨, 為眾生說法。
不是少許癡, 一切[4]知大寂,
若行法眾生, 次第得授記。」
得無垢女如是說已,世尊即告得無垢言:「善哉,善哉!得無垢女!汝甚善哉。汝今善能問於如來如是之義,汝今諦聽,善思念之!我為汝說。」

得無垢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

佛即告言:「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能壞魔王。何等為四?一者、供養他人心不嫉妬。二者、捨離惡語。三者、常生多人善根。四者、無盡修慈。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能壞魔王。」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心莫懷嫉妬, 口勿說惡言,
教多人行善, 不盡修慈心。
菩薩能修行, 如是四種法,
十方破魔王, 證無上菩提。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能動無量諸佛世界。何等為四?一者、如說而行。二者、信甚深法。三者、堅固教化。四者、能教多人菩提。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能動無量諸佛世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能如說而行, 知甚深法忍,
欲得白淨法, 堅固教化人,
常為多人說, 無上菩提道。
智人如是法, 能動億世界。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能放光明普照無量諸佛世界。何等為四?一者、施佛燈明。二者、守護正法。三者、能入八難惡眾生中而為說法。四者、以寶羅網覆如來塔。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能放光明普照無量諸佛世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以燈明施佛, 則得淨光明。
能守護正法, 如正法受持。
為放逸之人, 說不放逸法。
以妙寶羅網, 覆於如來塔。
如是諸菩薩, 放光照世界,
遍不可思議, 億世界中行。
此光觸眾生, 遇者皆得樂,
發心求菩提, 無上大智慧。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陀羅尼。何等為四?一者、種種布施。二者、莊嚴女人與來求者。三者、讚歎如來功德。四者、多行般若。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得陀羅尼。」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修行種種施, 則得陀羅尼。
種種莊嚴女, 以施來求者,
常讚佛功德, 修行佛般若,
行如是四法, 彼得陀羅尼。
能於百千劫, 聞持而不失,
十方佛說法, 憶念力能取。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得三昧。何等為四?一者、常說有為多苦。二者、樂獨無侶。三者、發勤精進。四者、究竟善業。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則得三昧。」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說有為多苦, 樂獨行如犀,
勤進常有智, 究竟行善業。
行如是四法, 求於菩提行,
得寂靜三昧, 速覺佛菩提。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神通力。何等為四?一者、身輕。二者、心輕。三者、受持一切佛法。四者、四界空界平等受持。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得神通力。」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身輕如心輕, 法中無依止,
空界我無量, 四界等受持,
思量此四法, 得無量神通。
以此三昧力, 行一切世界,
一念普周遍, 見多千億佛。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端正殊特。何等為四?一者、不瞋。二者、掃如來塔,障惡風雨,作已歡喜。三者、戒淨具足護持。四者、常一切時先意問訊,見諸法器不欲破壞,心如金剛。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端正殊特。」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於他無瞋垢, 障佛塔風雨,
淨掃治莊嚴, 常恭敬供養,
淨戒常護持, 常先意問訊,
盡心於法器, 如金剛須彌。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是故化生常在佛所。何等為四?一者、作蓮華坐如來之像。二者、滿掬[1]憂鉢羅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或散佛身,或散浮圖。三者、安樂有多[2]信才,於持戒人,心不破壞一切善根。四者、願與一切眾生安樂令得佛道。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是故化生常在佛所。」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作勝蓮華坐, 如來之形像,
水華滿掬施, 為利益他人,
於他不惡說, 不取他惡說,
念十方眾生, 願與安隱樂。
修行如是等, 四種勝功德,
是故得化生, 常在於佛所。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大富樂。何等為四?一者、平等心施。二者、施不望報。三者、心開多信。四者、能知眾生心行。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得大富樂。」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平等心施與, 所有皆不悋,
深信佛智慧, 數得大富樂。
有信不[*]諂誑, 不取惡他人,
信法正[3]直見, 彼得善富樂。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大智慧。何等為四?一者、於法不生嫉妬。二者、能除他人疑悔。三者、如聞而說。四者、多修空行。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得大智慧。」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智人不懷嫉, 能除他疑悔,
如所聞而說, 說如來行空。
行如是四法, 如來所隨喜,
如佛教而學, 得佛二足尊。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宿命智。何等為四?一者、能為久忘法者說應聞法,令得憶念不忘句義。二者、令他信欲所謂語說,令他歡喜,為他說法。三者、欲令出離有為諸苦入於涅槃。四者、知幻三昧與願相應。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得宿命智。」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久讀誦忘者, 教示令憶念,
常說樂聞語, 不倦為他說,
令出有為苦, 捨相修三昧。
行如是四法, 得宿命大人,
[4]億無量千劫, 速成第一醫。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常親近佛。何等為四?一者乃至失命因緣不捨佛法。二者、乃至失命因緣,終不稱說法師罪過。三者、乃至失命因緣,終不親近不善知識。四者、常修念佛三昧。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常親近佛。」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常不捨佛道, 不毀[5]訾法師,
不近惡知識, 常勤心念佛。
行如是四法, 得親近如來,
在在所生處, 彼處常有佛。
乃至未證得, 無上菩提道,
一切所生處, 常得親近佛。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三十二大丈夫相。何等為四?一者把金散佛,或散浮圖。二者、常以香油塗如來塔。三者、種種華香伎樂布施。四者、眷屬相隨,供養和[1]上阿闍梨等。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得三十二大丈夫相。」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把金散浮圖, 香油塗佛塔,
施以香華樂, 敬心供養師。
行如是四法, 得三十二相,
端正甚奇妙, 一切功德具。
此法有妙相, 佛第一智慧。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八十好。何等為四?一者、種種妙衣莊嚴法坐。二者、供養他人心不生倦。三者、於法師所不作鬪亂。四者、教諸眾生佛菩提行。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得八十好。」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妙衣嚴法坐, 供養他不倦,
教眾生菩提, 易得八十好。
菩薩修行此, 四種功德故,
常於一切時, 有勝相莊嚴。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淨辯才。何等為四?一者、持菩薩藏。二者、晝夜讀誦三聚法門。三者、為他人說離因緣法,以佛菩提不生不滅、離因緣故。四者、歡喜受持,不惜身命及以財寶。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得淨辯才。」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晝夜常讀誦, 堅持菩薩藏,
諸世間相違, 受持此佛法,
不惜身命財, 惜彼菩提道。
行如是四法, 得辯才增長,
如著種種鬘, 他人見者喜。
一切諸世間, 人天等眾生,
見[2]彼菩薩者, 歡喜亦如是。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淨佛土。何等為四?一者、於他不嫉。二者、等心自他。三者、見諸眾生心常歡喜。四者、不親諸惡眷屬。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得淨佛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心不懷嫉妬, 不取他人利,
見眾生歡喜, 等心於一切,
不伴惡眷屬。 如是等四法,
具足修行者, 得清淨佛土。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僧具足。何等為四?一者、不念他人眷屬。二者、和合破壞眷屬。三者、於說法處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四者、捨離惡語。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得僧具足。」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不念他眷屬, 和合破壞者,
說法處教人, 不說破壞語。
行如是四法, 得第一淨僧,
欲得淨僧者, 黠慧修此法。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隨心所願生佛國土。何等為四?一者、於他親友心不生嫉。二者、常求六波羅蜜欲令滿足。三者、心信清淨堅固。四者、於諸菩薩常起師想,乃至初發菩提心者,皆生師想而供養之,而不偏著親友因緣。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隨其所願生佛國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不嫉他利養, 求波羅蜜善,
常淨堅固心, 於菩薩師想,
不[*]諂求樂緣, 欲令親得樂。
常修此功德, 速得近如來,
隨心之所願, 得生佛世界。
既生彼世界, 隨[3]憶念皆得。」
爾時得無垢女白佛言:「世尊!如佛為我所說法門,若我不信、不取此法,不修、不行,是則破壞一切十方於今現在現命現住諸佛世尊。」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語得無垢作如是言:「汝甚希有!若如是說菩提難得,彼菩提行難得修行,女能修行甚為希有。」

得無垢女即發誓言:「大德目連!我未來世當成如來應正遍知,如今世尊等無有異。若實不虛,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無一眾生有怖畏者。我今實語,若我堪能如佛所說具足修行,今當雨華天諸妓樂自然出聲,我婦女身轉為丈夫。」

得無垢女,如是說已,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諸妓樂自然出聲,雨眾天華。得無垢女,轉婦女身即成丈夫,如年十六端正童子,一切皆見。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白如來曰:「希有世尊!如我意解,菩薩從[4]初發心乃至道場,此得無垢如是神通最為第一,如是大力,如是大體,如實住持,此如是等,所見因緣,異異具足。」

如是說已,佛言:「如是,如是!目連!如汝所說,菩薩從初發心乃至道場,彼是世間天人福田,出過一切聲聞緣覺。」

時佛微笑——諸佛常法,若微笑時,則有若干無量種色,種種異色,青黃赤白紅紫頗梨金寶色光從口中出,普照無量無數世界,乃至梵世,照已還攝,入如來頂——爾時尊者阿難從座而起,整服左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偈讚問曰:

「天王緊那羅, 娑婆世界主,
大梵天王聲, 命命之音聲,
音樂諸天聲, 貪瞋癡寂靜,
世界皆生愛, 無垢人王月,
力功德如海。 何故放光明,
復六種動地? 大地不傾覆,
空中雨天華, 見者心愛樂。
猶如師子王, 破壞小野干,
如來能摧壞, 一切諸外道。
唯願牟尼尊, 今日為我說,
佛[1]念何因緣, 何人得大利?
億那由他數, 日月珠光明,
帝釋娑婆主, 乃至梵天光,
從世尊面門, 出無垢淨光,
彼十方光明, 一切皆不現。
額中滿如月, 眉間淨無垢,
明若秋日月, 分陀華無異,
猶如電光發, 螢火星不現。
釋迦牟尼尊, 映蔽諸外道,
如來今放光, 何人得利益?」
尊者阿難,如是說已。佛言:「阿難!此得無垢如實住持,轉女人身得成男子,汝為見不?」

阿難答言:「已見。世尊!」

佛言:「阿難!此得無垢菩薩,於八十千阿僧祇劫行菩提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六十千阿僧祇佛所行菩提行,文殊師利童子菩薩,爾乃於後發菩提心。如文殊師利等八十千菩薩,若佛世界功德莊嚴,如得無垢菩薩一佛世界功德莊嚴。」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語得無垢菩薩言:「善男子!若仁如是久遠已來行菩提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女身何以不轉?」

得無垢言:「大德目連!菩提覺者非女人身、非男子身。何以故?菩提不生,非身心覺。」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希有世尊!此得無垢菩薩摩訶薩,乃能解此甚深解脫。」

佛言:「文殊師利!如得無垢菩薩,六十億佛所,行於梵行,修空三昧,滿八十千阿僧祇劫,修無生忍,於三十億佛所,難問彼佛已,說得無垢菩薩甚深解脫,諸菩薩中最為第一,衣食供養八十億佛,問此論義辯才法門。文殊師利!若善男子,若善女人!聞此法門,受持讀誦為他廣說,彼人如是得福甚多。何以故?此法門者得入菩提具足因緣。」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以何名名此法門?我當云何而奉持之?」

佛言:「文殊師利!此法門者名『論義辯[2]才』,如是受持;名『得無垢法門』,如是受持。」

佛說是時,有八十億那由他眾生,諸天人等一切不退,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辯聚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得無垢菩薩摩訶薩,幾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

佛言:「善男子!是得無垢菩薩摩訶薩,過不可數百千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無垢笑憶念幢王如來、應、正遍知,世界名曰無量淨妙功德莊嚴,彼國無有聲聞、緣覺,過天富樂。」

爾時得無垢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聞授記已,歡喜踊躍,上昇虛空高八十億多羅樹,住虛空中,放大光明,其光遍照千佛世界,世尊頂上八十四千由旬寶華中住,為供養佛,如鳥飛下,繞佛千匝,合掌向佛,於一面坐。

爾時彼五百婆羅門,并梵天婆羅門,見得無垢菩薩前勝神通,身毛肅然,得淨心信,深生愛敬。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若恭敬如來, 彼利是大利,
令何人決定, 作佛法因緣。
我婆羅門種, 前造作惡事,
見大聲聞師, 口說不善語。
今懺悔此罪, 願後不受殃,
見佛子惡說, 非是賢人語,
非善得人身, 虛損他飲食。
我若不見佛, 勝妙功德王,
則與得無垢, 相隨解奏去。
以見彼佛子, 恭敬須臾[3]間,
我問彼言曰: 『何處時見佛?』
彼言:『生七日, 爾時聞佛名。』
彼說佛功德, 實體不異[4]聞。
我聞彼佛名, 深生淨信心,
一切皆欲去, 向無上菩提。
我前福因緣, 得聞佛名稱,
來向釋師子, 頭面禮佛足。
求見佛禮拜, 聞於無上法,
見此二足尊, 得脫一切苦。
若佛釋師子, 實語人說法,
我學彼佛法, 得佛法因緣。
女聞佛法故, 得無上菩提,
我今入實法, 菩薩行道門,
我信入佛法, 當得世間勝。
彼堅固心知, 憶念牟尼尊,
聖知阿難問, 授一切人記。」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此等五百人, 梵天婆羅門,
彼一切同時, 當得成佛道。
於八十億劫, 不作諸惡行,
於一一劫中, 得見億如來。
過去已供養, 滿足五百佛,
此後復得見, 億佛坐菩提。
供養僧福田, 八十億比丘,
廣為諸眾生, 說如是法門。
次第一切得, 寂靜涅槃樂。」
佛說此經已,辯聚菩薩摩訶薩、得無垢菩薩摩訶薩等一切菩薩,彼諸聲聞,彼婆羅門,波斯匿王憍薩羅主,及諸天人并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世尊說,歡喜奉行。
↑回到頂端↑
#2231874 - 2024-03-08 16:06:32 佛說離垢施女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34
佛說離垢施女經

西晉[10]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人皆阿羅漢——諸漏已盡逮得已辦,無復塵垢而得自在,棄捐重擔逮得己利,盡除終始諸所結縛,度以[11]聰慧通達明智悉為仁賢,猶如大龍心得自在——其大人賢者阿難;菩薩萬人,皆成大阿羅漢——皆一切聖達神通己暢,悉不退轉法輪——菩薩其名:寶光菩薩、智積菩薩、名首菩薩、辯積菩薩、[12]首咸菩薩、光世音菩薩、賢首菩薩,喜王菩薩、行無思議脫門菩薩、念諸法無[13]蓋菩薩、慈氏菩薩、入志性菩薩、棄諸惡趣菩薩、除眾憂冥菩薩、超欲無虛迹菩薩、無虛見菩薩、德寶校飾菩薩、金寶曜首菩薩、捨諸蓋菩薩、無害心菩薩,如是等菩薩具足萬人。

爾時賢者舍利弗、大目揵連、大迦葉、須菩提、邠耨文陀弗、離越、阿那律、阿難等,溥首童真、不虛見、寶英、棄諸惡趣、棄諸陰蓋、光世音、辯積、超度無虛迹。時此八菩薩及八弟子,明旦著衣持鉢入城分衛,斯等俱行相與共議各各發願。

舍利弗曰:「當如是像三昧正受入城分衛,令其中人普使一切聞四聖諦。」

大目連曰:「願城中人皆使一切無有須臾興[14]施魔事。」

大迦葉曰:「願城中人施我食者,一切皆使得無盡福至無為度。」

須菩提曰:「願城中人敢覩光明,以是緣報,皆得生天及在人間,然後逮得無為之法。」

邠耨曰:「願其城中諸外異學梵志長者,悉得正見。」

離越曰:「願其城中一切眾人無有罪殃,悉獲安隱。」

阿那律曰:「願其城中一切眾人悉得天眼。」

阿難曰:「願其城中一切眾人,悉使識念往古所可曾聞經法。」

文殊師利曰:「化其城中門戶窓牖重閣精舍器物[15]瓔珞樹木枝葉華實衣服之飾,皆使宣出空、無相、無願、無所逮,得不起不滅,無有放逸,無所著聲,無有形類,無吾我聲。」

無虛見曰:「化其城中一切人民男女大小目所覩者,悉見佛形,至後究竟,逮得無上正真之道。」

寶英曰:「化其城中一切居家所有諸藏,皆滿眾寶。」

棄諸惡趣曰:「化其城中所居眾民,敢有犯作地獄之罪,現在之法,使罪微輕,忽然虛盡。」

棄諸陰蓋曰:「化其城中人棄捐五蓋,不[1]使增長。」

光世音曰:「化[2]其中人閉牢獄者使得解脫,諸有繫囚令得解散,諸恐懼者得無所畏。」

辯積曰:「化[*]其中人敢見我等皆得辯才,使諸[3]伎樂轉共談語。」

超度無虛迹曰:「令[*]其中人吾等目見,皆[4]使究竟至[5]於無上正真之道。」

時八菩薩、八大弟子,各各如是悉共議已,到其城門。

于時城中王波斯匿,有女名曰維摩羅達[6](晉言離垢施),厥年十二,端正[7]殊妙,見者咸悅,第一潔白,色如妙華。於月八日明星之時,與五百侍女平旦乘駕,五百梵志皆從其後,出行遊觀,而詣祠壇,欲大祠祀。

時諸梵志[8]遙見比丘,心中念言以為不吉。諸梵志中有一梵志,年尊老耄,名曰梵天,[9]謂離垢施女:「當[10]知今日不祥,見諸比丘住於城門。[11]止!不須出,當還入城。見此等輩,求諸利義必不如意。」

時離垢施女,則為梵志,而說頌曰:

「斯等志行, 教化功德, 於諸祠祀,
為最吉安。 梵志若能, 供養此等,
一切吉利, 終無有異。 則以[12]梵戒,
調定[13]憺怕, 越度諸惡, 無穢眾塵。
此等所行, 為上良醫, 慰勞療治,
眾生久疾, 是無瑕穢, 第一師則。
為無數人, 去眾惡事, 於諸四見,
為已鮮明。 梵志卿來, 值上清淨,
佛在世間, 最勝法王。 斯等是子,
羅漢成就, 今諸菩薩, 為最尊師。
[A1]孰有[14]智者, 而捨之去? 兩足之尊,
上福之田, 欲得生天, 施此眾祐。
若惠與者, 果報無量, 所可遊處,
終不損耗。 順斯等教, 具足相好,
是善福田, 志性清淨。 假使梵志,
發歡悅心, 則當逮得, 安隱離俗。
遵修道教, 志未曾亂, 而行分衛,
常觀精進。 所可遊居, 善護諸根,
諸根寂定, 斯眾如海。 江海之水,
尚可[15]升量, 十方土地, 亦可步度。
若有布施, 人中之王, 一切所行,
不可稱量。 劫燒之時, 須彌山壞,
江海枯竭, 及所有地。 其有奉施,
眾人尊王, 劫雖被災, 福不可燒。」
於是梵志,為離垢施而報頌曰:

「無得自恣, 從愚[A2]戇心。 莫祠祀時,
願樂比丘。 斯等髠頭, 而[16]被袈裟,
若志安解, 不習此黨。 恐女父母,
不以歡悅, 吾等當啟, 於大明王。
女所祠祀, 則亦不祥。 善哉尊女,
莫受比丘。」
於是離垢施,以偈報梵志曰:

「若墮惡趣, 生死之難, 雖有父母,
不能救濟。 亦無餘人, 及財神呪,
獨斯等類, 乃能救脫。 吾棄[17]捐身,
散在四方, 欽樂愛敬, 自歸於佛。
終不希望, 餘人之救, [18]唯當依附,
三尊寶耳。 譬如失目, [19]而瞻明鏡。
外道異學, 若斯無益。 梵志猶如,
須彌山燒。 博聞如是, 力脫為要。
未曾乏少, 於博聞慧, 所可聞者,
悉為備具。 若能聽聞, 即奉行者,
此乃為[20]持, 一切難及。」
於是梵志謂離垢施女:「初未曾見於尊佛及比丘眾,從何因緣而生歡悅?」

女即答曰:「梵志!欲知?我初生時,母以我著金寶床上,上虛空中五百天子而共飛行,我[21]適見之;以無數事歎佛功德及法聖眾,[*]適聞音聲。時於眾中有一天子,初未曾見如來至真,問諸天子:『所歎如來,德何所類?』時諸天子察我心念,志懷篤信,即說此偈,而讚歎佛:

「『頭髮紺青色, 淨好而右旋,
如水百葉[22]蓮; 猶月滿盛明;
白毛眉中迴, 猶如雪之光;
勝眼如青蓮, 若蜂中之王;
人中尊師子, 脣像若赤朱,
眉睫甚細妙, 平正而善姝,
廣長舌覆面, 乃至於髮際。
其教[23]清和悅, 充可智者意,
其聲如鐘鼓, 箜篌笳[24]笛笙,
其音和且雅, 猶如琴瑟箏,
哀鸞真陀樂。 鸎鳥及鵾雞,
赤[25]𭪿鳴於林, 最勝音超彼,
[26]辭若師子吼, 妙聲壞眾病。
已離諸垢穢, 言誠斷諸見,
行遊若坐眾, [1]聞者悉解釋。
所言無缺漏, 可悅一切人,
勝己捨中邊, 猶如寂滅度。
言辭無慢恣, 形體甚奇妙,
辭質無諂飾, 皆為眾說行。
如集華為鬘, 佛慧[2]音如是。
諸念悉豐滿, 勝臂過於膝,
其掌正且均, 手指纖長好。
巍巍身堅固, 寶容若紫金,
佛體顯如[3]日, 遠現悉聞音。
毛軟亦紺色, 一一生[4]上旋,
𦟛髀猶龍象, [5]而膝平博好。
安平足如畫, 於下生相輪,
稱佛德如是。』 我時粗聽聞,
在世無所慕, 度於諸有處,
大哀上良醫, 救濟眾生務,
斷除諸繫縛, 無著如蓮華。
梵志我從天, 聞歎佛若此。」
離垢施女謂梵志:「我從諸天聞如是比歎佛功德,從是以來不自識念而復睡[6]眠,亦復[7]無有婬怒愚癡危害之想;從是以來不自識念貪著父母兄弟姊妹親屬知識,亦不愛念[*]瓔珞衣服及身壽命,國城遊觀;[*]唯獨恭恪,念佛大聖。梵志!當知,以是之故,如來所[8]在廣說經法,吾悉聽之,不失一句義理[9]嚴妙。我常晝夜恒觀覩佛,無不見時。吾以晝夜見佛正覺,欲聽聞法,奉敬聖眾,而無厭極。」

時離垢施,嗟歎於佛、[10]聖眾之德。梵天、梵志、五百群眾,聞之欣然,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女即下車,趣諸菩薩及大弟子,普為稽首,一一禮足,一心恭恪,而叉手住。

時舍利弗,觀離垢施女。離垢施女問舍利弗:「唯賢者!為女人身處於二識,塵欲如火,多有放逸,所可好憙,心不順念,不志解脫,而自[11]放逸。善哉,賢者!唯為我等如應說法,哀矜長夜,安隱無難。」

說於此語[*]適欲竟時,王波斯匿與諸群臣,尋到彼間。王聞斯言,謂離垢施女:「[12]遺習樂,何故勤勞、顏色[13]憔悴而遊此間?從生以來未曾步行,初不眠寐,卒發心行,而不戲樂,無以自娛。」

於是王波斯匿,為離垢施而說頌曰:

「顏貌淨妙, 猶天玉女, [*]瓔珞儀式,
香熏衣服。 如今女身, 何所患厭?
汝既無有, 睡眠之[14]懈, 處在國土,
倉庫盈富。 女之父母, 常得自由,
何所不樂, 今得自在? 其心何故,
不好在家? 又女父母, 而相可悅,
一切眾[A3]人, 之所恭敬。 何故不樂,
遊坐此間? 若干[*]瓔珞, 自嚴其身,
汝豈聞耶, 若見之乎? 所以恐怖,
心懷懈倦。 女當為吾, 宣暢此意。
今女所誓, 欲求何願?」
時離垢施,則為父王而說頌曰:

「大王不覺, 生死之難, 諸陰之患,
危脆之身, 貪欲之想, 所行如化,
人命在世, 不住須臾。 大父當了,
我處毒蛇, 安得睡眠, 及諸所欲?
於今計此, 四毒之[15]蛇, 心自念言:
『何所悅樂? 為諸讎敵, 所見逼迫,
處在眾苦, 云何得安? 塵勞之怨,
所見[16]唐突, 吾當云何, 遊於娛樂?
墮毒中者, 誰得睡眠? 未捨怨家,
云何歡喜? 墮大坑塹, 何所恃怙?』
尊王當知, 處世如是。 如今覩察,
最勝自在, 尋時發心, 令我得佛。
王聽我言: 『未曾見聞, 為菩薩者,
而懷放逸; 畏於[17]弊獸, 而馳迸走;
讎敵執杖, 舉刀逐人; 而復飢渴,
入於空聚。 畏生死賊, 誰當樂者?』
「今此畫篋身, 計之亦如是,
而常懷受斯, 依獸四害蛇。
無量之陰蓋, 怨賊之患難,
孰樂於曠野, 畏懼之境界?」
於是離垢施謂舍利弗:「[*]唯問,賢者!智慧之事,當以答我。所言智慧,歎於耆年,智慧最尊。其智慧者,為有為乎?若無為耶?假使有為,則為起生滅壞之事,虛偽之法。設無為者,離於三相,以是之故,為無所起。設無所起,則無合會。其智慧者,悉無所有。」

時,舍利弗默無以報。

大目連曰:「仁舍利弗!當時發遣離垢施問。」

舍利弗答曰:「女所寤者,不問有為及與無為,講無[18]所起,不可言聲以答發遣。」

離垢施女問大目連:「世尊歎賢者,神足為最耆年,云何,[19]立眾人想現神足乎?為法想耶?若立人想現神足者,人虛無實,神足亦空。欲以法想,法無所造。其無所造,彼無所獲。以無所獲,則無所想。」

大目揵連默無言報。

大迦葉曰:「仁大目連!以時發遣女[1]人所問。」

目連答曰:「女之所問,不以想念,無有想說,無作無念,唯諸如來眾菩薩等乃能發遣。」

離垢施女問大迦葉:「佛歎耆年知足第一,云何,迦葉!假使住於八思議門而禪三昧,愍哀眾人,起行分衛。所受食者,若一杓供此人之等,悉當生天。為以身事畢眾祐乎?若以心了?設以身者,身則屬外,不可以身而了事矣!有計身者,譬如草木牆壁瓦石,以是之故,不可了別。設用心者,心無所住以故不了。設以身心在於外者,則無所有,不可用了。」

迦葉默然。

須菩提[2]曰:「[*]唯大迦葉!當時發遣女[*]人所問。」

迦葉答曰:「今女所問,悉無所受,則應本際。以是之故,不可發遣。」

離垢施女問須菩提:「佛歎耆年,在於閑居行空第一。其空法者,為有所說,歎有形乎?設欲說法,法無起相,亦無滅相。其有不起不滅相者,彼則平等。其平等者則為調定,其調定者則為無本,其無本者亦無所作,無所作者則無言說,已無言說則無心念,其無心念則無真實。設無所有則[3]無有實,其不有實,則是聖賢之所歎詠。」

須菩提默,無以加報。

邠耨曰:「須菩提!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須菩提曰:「不當於此有所說也!默然為安。所以者何?女之所問,無放逸事。有所說者,則墮短乏,有計法界。無有言說,斯歸於空。」

離垢施女問邠耨曰:「佛歎賢者,講法最尊。耆年以何因緣說法?設無因緣則無所益。若以因緣講說法者,則與愚癡凡夫同等。所以者何?愚癡凡夫與因緣俱,是故賢者不離愚癡凡夫之法。設無因緣,無有形類,云何說法?無緣對故。」

邠耨默然。

離越曰:「賢者!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邠耨答曰:「今女所問,不用習俗問究竟度,究竟度者則無言趣亦不可說。」

離垢施女問離越曰:「佛歎耆年,行禪最尊。為以何心依[4]猗於禪?為不用心?設用心者,心則如幻虛無所有,其三昧定亦無所有。設以無心,一切[5]水處諸屋宮殿草木枝葉悉得三昧。所以者何?斯物無心。」

離越默然。

阿那律曰:「賢者!以時發遣女問。」

離越答曰:「女之所講,問佛境界,則非弟子之所發遣。」

女問離越:「云何,賢者!聲聞法異如來異乎?設以差別,其無為者則當殊別,一切賢聖悉無為矣!其無為者則無所生,其無所生則無有二,其無二者不可名二。何故說此?」

寂無以報。

離垢施女問阿那律:「佛歎耆年,天眼最尊。云何,賢者!因以天眼有所見乎?為無見耶?設有所見則為有常,設無所見則墮斷滅。所見無形,為有別耶?」

阿那律[6]默。

阿難言曰:「賢者!以時發遣女問。」

阿那律曰:「女之所問,除猛智慧則不可以言說答之,默然為安。」

離垢施女問阿難曰:「佛歎賢者,博聞最尊。今仁博聞,斯為何謂?義何所趣?為用嚴飾?設以義者,義無言說。其無言說,不以耳識而分別之,耳無所識不能分別,不能別者則無有言。假以嚴飾,如世尊言:『當歸正義,莫取嚴飾。』是故賢者不以博聞而為要也。」

阿難默然。

文殊師利曰:「仁者阿難!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阿難答曰:「今女所問,呵文字說,而為博聞不可發遣,問於要義,要義無心,無心無處,非是學者所可言[7]誼,[*]唯如法王及度無極。」

離垢施女問文殊師利:「佛歎仁者,於諸菩薩信解深妙最第一尊。以十二緣深故深乎?為以自然深故深耶?設以緣起為深妙者,又其緣起則無所行。所以者何?其緣起者無來無去,不可別知眼之所識,不可別知耳、鼻、口、身、意[8]識所趣,[*]唯緣起者無所習行。假使自然深故深者,則其自然無有自然,達自然者亦無[9]有所。」

文殊答曰:「本際深妙,故曰為深。」

其女報曰:「本際無際,以是之故,其二慧者為無有慧。」

文殊師利曰:「若無智者則為顛倒,其本際者假有言耳。」

其女報曰:「其無智者,亦無顛倒,此之謂也。度於言說亦不可得而無顛倒。」

文殊師利曰:「吾以假言而說此耳。」

其女報曰:「如來菩薩超出言說,不可以言而有所暢。」

離垢施女問不虛見:「向族姓子而自說言:『令城中人悉得無上正真之道,男女大小其有以眼見光明[10]者,覩如來究竟正覺。』云何,如來有色身乎?為法身耶?[A4]設法身者則無形像,若使有見如色身者,則不見佛。如世尊云:

「『其有見我色, 若以音聲聽。
斯為愚邪見, 此人不見佛。』
「設以法身,法身不可見。所以者何?其法身者,以捨眼識,無所造作,習俗之事不可得見。」

不虛見默然。

寶英曰:「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不虛見曰:「女問無類,不可發遣。」

女報不虛見:「我不問類,亦不問無類。」

時不虛見,以此言辭寂無所對。

離垢施女問寶英曰:「如今向者族姓子云:『令其城中往古諸藏悉自然現,滿中眾寶。』仁如是者持寶來乎?此為何致而至是見?法無衣食,設[1]猗衣食,則與愚癡凡夫俱同,所[2]以愚癡凡夫常[*]猗衣食。[3]設無衣食者,不[*]猗世間所有眾珍寶。」

[4]寶英默然。

離垢施女問棄諸惡趣曰:「向族姓子作是言曰:『令其城中一切眾人犯地獄罪,悉使其人令現在世殃釁輕微棄捐諸惡不可思議。』如佛所言:『人所犯罪,會當受之不可得脫。』若不可脫,云何欲令無智使罪輕微?諸法無主,欲令有主;自有所作,欲令無作。」

棄諸惡趣曰:「當以誓願令罪微輕。」

其女報曰:「又,族姓子!諸法平等,不可以願而使動轉。假[5]使能者,一一諸人所興誓願,心自念言:『我皆當度一切眾生至般泥洹。』設使所願必能成者,則當能制,令其所願而不退轉。」

棄諸惡趣默無言報。

離垢施女問棄諸陰蓋曰:「向族姓子[A5]興此念言:『令城中人悉無塵勞眾結之縛,除五陰蓋。』仁所三昧可定意者,欲使眾人不增五蓋。於意云何?三昧屬己、屬他人耶?設使屬己,一切諸法皆悉無為,亦無合會。云何仁者,以三昧定,令一切人不著五蓋?設屬他人,不能於他而造恩德。」

棄諸陰蓋曰:「當以慈心而療治此。」

其女報曰:「一切諸佛皆行慈心,亦有佛土,一切眾生故長不盡。」

棄諸陰蓋默無言也。

離垢施女問光世音曰:「向族姓子而發此言:『令其城中所居人民,閉在牢獄使得解脫,諸有繫囚自然得出,諸有恐懼得無所畏。』所療治者有陰受乎?為無所受?設有所受,則屬愚夫,以故不應無有受陰也。若無所受,則無所作,其無所作,不能成就。」

光世音默。

辯積曰:「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光世音曰:「女之所問,不起不滅,以是之故不可發遣。」

女又報曰:「於光世音所之云何不起不滅?寧有問乎?」

答曰:「不起不滅,彼無文說。」

女又報曰:「無文字說則為智者,因示文字而有所講,不著文字無所罣礙,無所罣礙則為法界。以是之故,曉了法者便無所著。」

離垢施女問辯積曰:「向族姓子而發此言:『令其城中一切人民,目覩我者又我所見,悉得辯才,使諸[6]伎樂轉共談語。』仁之辯才巍巍若斯!以何等念而興立乎?為於是立而起生乎?設以生念而興立者,一切眾生皆興立念。以是之故,不至寂然。若以所生得成就者,則虛妄矣!若不興念則無所作,無所作者無寂不定。」

辯積答曰:「我屬所願為初發心眾人之故,示願之矣。假使有人來見我者,悉得辯才。」

女又報曰:「族姓子!其初發心有行處耶?設使有者則為常見,若無所有,不當謂之為導御矣!悉離諸行。」

辯積默然。

離垢施女問超度無虛迹曰:「向族姓子而自謂言:『令其城中所有人民,我[7]自所覩、敢察我者,見不虛妄,至於無上正真之道。』云何佛道為有為無?假使有者則是有為,便可[8]愛取。設無為者無實不諦,不可受持。」

超度無虛迹曰:「所謂道者慧聖之辭。」

女又報曰:「其聖慧者有所起耶?而復為行寂然事乎?假有所起是為思惟不順之事,則當成於有為慧矣!行有為慧,便成愚癡冥冥之識所可分別。若以寂然則無顛倒,則無[9]反覆。以無[*]反覆,是則菩薩弟子、緣覺、如來至真,無有思想。愚騃之夫乃想道耳,不謂智者。」

超度無虛迹默然無言。

於是賢者須菩提,謂大弟子及諸菩薩:「便從是還,不須入城,復行分衛。所以者何?是應分衛飲食供饌。離垢施女[10]向者說法,我等聽受,今日則當以法為食。」

時女答曰:「[*]唯須菩提!向者所說,無舉無下。仁者云何有所志願?而懷想念,欲詣精舍,而處遊居。[*]唯須菩提!沙門之行出所止處,無有放逸,不樂自恣。沙門之法而無所著,其無所著,則無恚恨,不懷恨者則無所行,無所行者,賢聖之謂。」

八大弟子及八菩薩、五百梵志,離垢施女、王波斯匿及餘大眾,往詣佛所,稽首足下,繞佛三匝却在前坐。離垢施女繞佛七匝,住世尊前,以偈歌頌而問事矣:

「我問於世尊, 無著難[11]得倫,
清淨無所[12]倚, 名稱不可量,
救濟於眾生, 施以甘露悅:
『云何為菩薩, 而成就其行。』」
於是離垢施,長跪叉手問世尊曰:「何謂菩薩在於樹下降魔官屬?何謂菩薩震動一切諸佛之土?何謂菩薩[13]演光普照無量佛國?何謂菩薩而從諸佛逮總持法?何謂菩薩寂然定意而成三昧?何謂菩薩究竟眾行而獲神足?何謂菩薩而常端正?何謂菩薩而得化生?何謂菩薩大富饒財?何謂菩薩得大智慧?何謂菩薩常識宿命?何謂菩薩與諸佛會?何謂菩薩而致逮得三十二相?何謂菩薩而能成就八十種好?何謂菩薩而得辯才?何謂菩薩得致福田?何謂菩薩眷屬常和?何謂菩薩所願佛土尋如意生?」

佛告離垢施[1]女:「善哉,善哉!乃能發問如此之義,為諸菩薩摩訶薩施,多所安隱,多所哀念愍傷,諸天及十方人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解說。」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離垢施及與眾會受教而聽。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在於樹下降魔官屬。何謂為四?未曾貪著他人利養;志常不樂綺飾之言;勸無數人[2]令順本德;以無蓋慈向於眾生。是為四。」

佛[3]時頌曰:

「未曾懷嫉妬, 離於綺飾麗,
勸化無數人, 使行眾德本。
常遵修慈心, 向於十方人,
而降魔怨敵, 自在所遊居。」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震動一切諸佛之土。何謂為四?言行相覆;入深法忍;志願堅固,於善正法;勸化無量一切人民,令志無上正真之道,使善愛樂微妙之慧。是為四。」

佛時頌曰:

「言行常相應, 曉了深妙義,
所願常堅固, 逮得清白法,
勸化無數人, 使志無上道。
以是四法故, 能動億佛土。」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演光普照無量佛國。何謂為四?常於冥處而然燈火;於末亂世亦護經典;而為諸亂處處不閑,因說經道顯法光明;以寶香華供散佛寺。是為四。」

佛時頌曰:

「常施以燈火, 清淨之光明,
最後窮冥世, 而護於經典,
為放逸眾人, 而講說經法,
以奇珍之寶, 而供養塔寺。
菩薩由是故, 演放其光明,
照曜無央數, 億千諸佛土。
眾人得蒙暉, 悉致於大安,
則便發志求, 無上之佛道。」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4]法事,而從諸佛逮得此法。何謂為四?以若干種而與各各奇異布施;一切[*]瓔珞莊嚴玉女,惠諸求者;晝夜慇懃諮嗟宣暢如來之德;既有所行,志多在於般若波羅蜜。是為四。」

佛時頌曰:

「用若干之[A6]惠, 逮得於總持,
莊嚴以瓔珞, 殊妙玉女施,
常諮嗟佛德, 慇懃精修務,
求智度無極, 諸佛之聖慧。
由是之福報, 逮得於總持,
而行加精進, 百千劫不坐。
其十方諸佛, 所可講說法,
強識之達士, 一切悉[5]得受。」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寂然定意而成三昧。何謂為四?患厭生死諸所可作;不樂居家志常欲捨;奉行精進棄捐多事;所可興造[6]尊崇[7]洪業。是為四。」

佛時頌曰:

「[8]棄捐一切周旋處, 彼修一心如虛空,
志無放逸行精進, 所可修業能究竟。
意達行此四德事, 遵修佛道斯寂妙,
便得三昧心[*]憺怕, 則成正覺佛道行。」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究竟眾行而獲神足。何謂為四?常輕便身;心不懈廢;於一切法而無所著;察於四大如虛空界。是為四。」

佛時頌曰:

「常輕便其身, 心柔和無懈,
而於一切法, 未曾有所著,
一心立其志, 觀察於四大,
而常以平等, 瞻之如虛空。
於此諸四法, 何因得興行,
聰達以是故, 逮無量神足。
則以須臾間, 至百千佛土,
見無數諸佛, 稽首為作禮。」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而常端正。何謂為四?未曾瞋恚,離於諍訟瑕穢之結;禮佛塔寺信悅伏身;篤於莊嚴建立禁戒,善言應人不以蔽礙;觀於法師如奉世尊。是為四。」

佛時頌曰:

「不造瞋恚向他人, 捨於厭穢蠲除垢,
常殊勝心念於道, 當以恭敬掃佛寺,
奉修法禁護諸戒, 而以善言應對人,
為菩薩者不懷結, 觀於法師如世尊。
以能習此[9]妙法者, 菩薩歡悅意勇猛,
因此端正覩者欣, 無數百人共瞻察。」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而得化生。何謂為四?作佛形像,坐蓮華上;又以青紅黃白蓮華搗末如塵,具足擎行,供養如來,若散塔寺;多所愍傷於一切人,堅執禁戒;未曾求取他人瑕闕。是為四。」

佛時頌曰:

「作佛形像坐蓮華, 細搗眾[1]華具施寺,
不求他闕懷愍傷, 則得化生蓮華中。
[2]識念十方諸群黎, 勸助眾[3]德令解脫,
若能習是德稱行, 則得化生尊導前。」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大富饒財。何謂為四?常行恭敬施不慢恣;以好被服而惠與人;常懷篤信喜樂淳[4]淑;釋置邪見。是為四。」

佛時頌曰:

「其人若布施, 恭敬無慢恣,
於一切眾物, 未曾有[5]猗著,
以能篤信樂, 諸佛之教誡,
便能常自在, 致大富饒財。
心專懷恭[A7]恪, 無諂無嫉妬,
未曾求人短, 無有剛強行。
志性常質朴, 所見修正直,
以是行之故, 每富多財寶。」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得大智慧。何謂為四?未曾愛[6]惜、嫉於經典;若有猶豫輒為決疑;若修行者如應分別,設有所說曉了空事;身遵眾行。是為四。」

佛時頌曰:

「不為他人愛惜法, 則能為眾決狐疑,
常以教化勸誨人, 思惟空事諸佛行。
若有士[7]尊習是法, 得大智慧名稱普,
皆能順從諸佛教, [8]還成是寂通達句。」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常識宿命。何謂為四?諷誦經典常行精進,久可忘者而習得之,念故達新;[9]可所諷誦,識念句義分別了說,心口相應以柔軟辭為他人講;立無量行,而以慇懃修設法施;常護生死眾苦惱者,嗟歎泥洹宣示安隱,方便曉了遵三昧行,喜勸助人。是為四。」

佛時頌曰:

「諷誦經典念所忘, 以可意悅為說空,
修行經典未曾倦, 專念三昧無眾想。
以能奉行此四法, 得知宿命大巍巍,
識念[10]千劫不可議, 疾得成佛眾導師。」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與諸佛會。何謂為四?寧失身命不誹經道;盡其形壽不謗菩薩;假使被害,初未曾與惡友相隨;常念諸佛奉行三昧。是為四。」

佛時頌曰:

「未曾謗毀佛經道, 亦不敢訕菩薩短,
棄捐遠於惡親友, 而常心念諸佛行。
翫習於此聖道德, 以故得與如來會,
為諸最勝所見受, 乃至成佛無上道。」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而致逮得三十二相。何謂為四?割己珍寶,則以供散如來塔寺;[11]以種種香合作香油,而塗熏之;若復然燈,散種種華;順敬賢聖,而行道教。是為四。」

佛時頌曰:

「珍奇異寶供佛寺, 須曼油香然燈熏,
若干種華而散施, 尊悅意行不失義。
致身奇相三十二, 端正巍巍眾德備,
以是法故成就相, 因致最勝人中尊。」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而能成就八十種好。何謂為四?常以敷設若干法座;供事他人謙[12]愻無厭;數數往詣奉見法師;勸化眾生使入佛道。是為四。」

佛時頌曰:

「若干種衣敷設座, 奉事於人未曾懈,
為眾人故常慕法, 緣是得致八十好。
勸化群萌入佛慧, 若行此法道無難,
菩薩習是功德已, 緣此得致八十好。」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而得辯才。何謂為四?導利菩薩之妙篋藏,誦習三品諸佛經典;晝夜各三思惟覺[13]寤,一切世間悉保信之;諸佛之道不起不滅,執持止足分別觀察;能奉行說不惜身命。是為四。」

佛時頌曰:

「謹慎將護菩薩藏, 晝夜奉行三品法,
得無從生不貪世, 開化解說諸佛教,
歡喜悅故順道化, 執持所誨十力義,
未曾愛惜身壽命, 以佛法故察諸行。
則能奉修此四德, 輒因順俗妙辯才,
為天世人所奉事, 而[*]持奇異飾華鬘。」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得致佛土。何謂為四?不懷異心;意常平等;將順佛道;不違四輩。是為四。」

佛時頌曰:

「見聞他人得供養, 未曾懷嫉妬於彼,
常行等慈志無我, 離於供事樂如空。
以此四法不可量, 而常將護懷慈心,
得清淨土妙莊嚴, 速疾逮成致正覺。」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眷屬常和。何謂為四?未曾破壞他人眷屬;若有諍訟,勸令和合;諷誦經法,開導於人;而捨兩舌讒言之[14]中,常讚敘人。是為四。」

佛時頌曰:

「未曾破壞他眷屬, 若有鬪諍勸使和,
諷誦經法為人說, 初不兩舌別亂人。
設能奉行斯四法, 致得眷屬不離散,
由是群從順清淨, 緣此四法得備悉。」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所願佛土尋如意生。何謂為四?若見他人逮成智慧,不懷嫉妬心;常能修習六波羅蜜;見諸菩薩視之如佛,發意菩薩及坐道場,等心供順無諛[1]諂也;未曾求於虛偽之德,便能致得供養之利。是為四。」

佛時頌曰:

「見[2]德供養不嫉妬, 志慕清淨波羅蜜,
見諸菩薩念如佛, 不以利養懷諛諂。
菩薩若能習是德, 則能到見十方佛,
從意所願見佛土, 輒如心念得往生。」
於是離垢施,重白佛言:「向者世尊所設教誨,假使我身不奉此法而有毀漏,則為違欺於今現在十方諸佛無極大聖。」

時大目連,謂離垢施:「此事甚妙勿得輕易,道法玄微汝未曉了,諸菩薩行甚亦難[3]辦,不可趣爾女人之身,逮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

離垢施女報目連曰:「如我所言,至誠不虛,吾將來世得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勿令眾生有退還者,天雨眾華,箜篌樂器不鼓自鳴,我轉女像得為男子,而年八歲[*]適立斯[4]誓願。」

應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箜篌樂器不鼓自鳴。離垢施女身變為男形八歲童子。

時大目連即從坐起,更整衣服,右膝著地,叉手白佛:「[*]唯天中天!從今已往,歸諸菩薩,及初發意,為之作禮,謙遜順教至[5]誠佛道。所以者何?今小女子,乃能興發茲道變化,威神無極,巍巍尊妙。所可建立至誠之願,一切悉現真諦瑞應,當具足成果如所言。」

佛言:「如是,目連!如汝所云:『從初發意,修菩薩行,至坐佛樹,則為天上世間眾祐,過諸聲聞及與緣覺。』」

時佛欣笑——諸佛之法,若欣笑時,有五色光而從口出,照十方界,極於上界三十三天,還遶三匝,從頂上入——賢者阿難便從坐起,更整衣服,叉手白佛,以偈歎曰:

「其聲如大梵, 諸天龍[6]鬼音,
如哀鸞悲鳴, 微妙甚[7]弘雅,
響若雷震雨, 咸悅眾人心。
假使欣笑時, 多所而踊躍,
願大德之海, 十力笑何因,
[*]唯為分別說, 令疑者得解。
[A8]地六反震動, 普土莫不曜,
雨柔軟眾花, 墮諸天人上,
化制外異學, 如獅子御獸。
願為我分別, 何故而欣笑?
日月億千姟, 明珠電火焰,
諸天龍[8]神明, 梵天王威德;
能仁若出光, 清淨無垢塵,
十方明悉蔽, 佛光獨顯現。
白毛眉間生, 潔白如妙珂,
細滑若好衣, 美澤猶真珠,
聖光如雲氣, 照百千佛土。
眾所之戴仰, 願說何故笑?
調定其心意, 眉相哀世俗,
細微超乳色, 如山雪遠現,
青黃赤白黑, 復如紫紅[9]相。
若干千光明, 從能仁口出,
照遍三千國, 悉蔽日月明,
乃至[10]通虛空, 照一切眾生。
令火滅水竭, 大海尚枯涸,
佛所說至誠, 未曾有差異。
假使十方人, 悉成為緣覺,
一一致智慧, 壽百億姟劫,
皆來住佛前, 一時啟問義,
能仁等同時, 一音悉決疑。
普慧度無極, 靡所不曉了,
大福威唯說, 奇相三十二。
何因而欣笑? 云何說道慧?
諸天世間人, 聞美軟密教。」
佛告賢者阿難:「見離垢施,志求佛道,立至誠願,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變成男子?」

阿難言:「見。」

佛言:「是離垢施菩薩發無上正真道造行已來,八十百千阿僧祇劫,然後文殊師利乃發道意。女成佛時,復[11]次如文殊師利四十八萬諸菩薩等佛土清淨,為一佛土。」

時大目連問離垢施:「[12]汝族姓子,建立於慧,發無上正真道意以來久遠,何以不轉于女人身?」

離[13]垢答曰:「世尊歎仁,神足最尊。卿何以故不轉男子?」

目連默然。

離垢施曰:「不以女身及男子形逮成正覺。所以者何?道無所起,無有能成無上正覺。」

文殊師利白佛:「難及,世尊!離垢施菩薩深入微妙,巍巍乃爾。」

佛告文殊:「離垢施菩薩從六十億諸佛世尊行空三昧;從八十億佛[1]啟受奉行不起法忍;從三十億佛啟問深妙菩薩道品;供養奉事八十億佛飲食餚饍、衣服、鉢器。是為究竟,決了無疑,欲有所了,開化一切故,問印三昧。」

佛語文殊:「若有族姓子[2]女,受此經法,廣為他人分別說者,德不可量。假使有人恒沙佛土滿中七寶,興設布施,不如受持諷[3]說此經,福過於彼不可稱計。是諸菩薩因之報法,當須飲食,從得成就。」

文殊師利問佛:「是經名何?云何奉行?」佛言:「是經名『分別辯才普達悉周離垢施問』,當奉持之。」

說是經時八十億天與人,究竟決了無上正真道意。

時辯積菩薩,白世尊曰:「離垢施菩薩,久如當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佛言:「族姓子!過恒沙等百千阿僧祇劫,當得佛道,號名離垢光英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劫名無量德自由,諸聲聞菩薩所居,服食猶如天上。」

時離垢施菩薩,聞佛授決,踊在空中,去地八十億七尺,放身光明照百千億諸佛國土,在世尊上化現八萬四千[4]琦寶之蓋以供養佛,則於虛空示無央數神足變化,禮於十方不可稱計如來至真。供養畢訖,尋復來還,住於佛前。

于時梵天、梵志及五百眾聞佛授與離垢施決,及見變化益[5]用,歡喜踊躍,自慶善心生焉,同合一聲,以偈歎曰:

「其有奉敬佛, 是等大福利,
若稽首正覺, 便逮平等法。
宿世犯罪釁, 生於梵志家,
見世尊弟子, 口宣言不祥。
[*]唯今自悔過, 坐說此言故,
覩見[6]諸佛子, 所語不順義。
其不見世尊, 人中之尊王,
得人身無益, 不宜受飲食。
離垢施知之, 吾等虛妄祠,
覩見佛諸子, 恭敬為稽首。
善為我等說, 吾初生墮地,
得見於導師, 便逮聞佛名。
彼歎聖功德, 正真無虛妄,
吾等輩一切, 聞之願道意。
是我本餘福, 還得聞佛音,
來到導師所, 聽省經典義。
見禮於世尊, 聞察無上法,
蒙見導師故, 解脫眾苦惱。
世護多所安, 用說此法故,
吾等當學是, 因成諸佛法。
聞行於正道, 緣致諸佛法,
以愍傷我故, 宣[7]暢真諦行。
講說道之門, 菩薩所當奉,
是平等之行, 令成世明[8]道。」
見此等心已, 佛即時欣笑,
阿難問世尊: 「人中上願說。」
「五百諸梵志, 在此前立者,
皆當同一劫, 逮得佛導師。
前世已曾更, 供養五百佛,
於此壽終已, 當見億[9]姟佛。
於八十億劫, 未曾歸惡趣,
於一一劫中, 當見億[*]姟佛。
從是異劫中, 當成兩足尊,
號名曰梵志, 皆共同一劫,
壽命悉一等, 各八十億劫。
尊土聖眾同, 比丘八十億,
導利於群生, 開化億人民,
稍稍所遊居, 寂然無所著。」
佛說如是。離垢[10]施,諸菩薩大會之眾,梵天、梵志等五百人,王波斯匿、諸比丘僧、天龍、揵沓和、阿須倫、人民,聞經歡喜作禮而去。
↑回到頂端↑
#2231875 - 2024-03-08 16:08:24 佛說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34
佛說[1]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西晉[2]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摩訶比丘僧五百人、菩薩八千——一[3]一尊復尊,悉得陀[4]憐尼法,在所聞知,如大海無所罣礙,悉得五旬,深入微妙漚[5]和拘舍羅,總持空法藏門,不捨志意,行無色想,從法行無所歸依、亦不造行,說經法無所著,為一切故自觀本法,以得忍,凡行十事。

是時,有菩薩名須彌山、復有菩薩名大須彌山、復有菩薩名須彌山頂、復有菩薩名師子、復有菩薩名和呵[1]未、復有菩薩名常舉手、復有菩薩名常下手、復有菩薩名常精進行、復有菩薩名常歡喜、復有菩薩名常憂念一切人、復有菩薩名珍寶念、復有菩薩名珍寶手、復有菩薩名寶印手、復有菩薩名執御、復有菩薩名大御、復有菩薩名常持至誠、復有菩薩名彌勒,如是等十七人。颰陀和等八人,皆如颰陀和類:颰陀和菩薩、寶滿菩薩、[A1]憍曰兜菩薩、因提達菩薩、和倫調菩薩、常念菩薩、念益於世間菩薩、增益世間功德菩薩,如是等八人。

爾時,佛與八千菩薩俱,在羅閱祇去城不遠,為國王大臣所敬[2]偶、所遵奉、所稱譽、視若如父,婆羅門、迦羅越所尊重。

爾時,佛於無央數大眾中說經法——所說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所說莫不開發,上、中、下皆曉了,悉具足、無[3]沾污,精進無量。

於時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須菩提、邠耨、羅云、[4]䗍越、[5]安波[6]臾、憂波離、阿難,如是復異方不可計是輩大比丘僧不可計,平旦正衣服,持鉢入羅閱大城分衛。

是尊比丘[7]詣城中,順街里行分衛,次至王阿闍貰宮,宮人、官屬俱一處,默然從乞匃。

是時,王阿闍貰有女名阿術達[8](漢言無愁憂),年十二,端正好潔,光色第一——於前世佛所作功德有神猛之行,供養無央數佛,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不轉——於父王正殿金床上坐[9]安。

無愁憂見此尊比丘,不轉於父王正殿,今來於坐不起、不迎、不為作禮、亦不請令坐、亦不與分衛具。諸尊比丘亦默然觀此女。

是王阿闍貰見女無愁憂不恭敬禮是尊比丘,王顧謂女:「汝不知耶?是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尊比丘,[10]以得阿羅漢,無所復畏,所作事勝,[*]以棄重擔,生死[*]以斷,深入微妙。其供養是者福不可量,為師、為父,慈念興福施於一切。汝見何故於坐不起,默而視之?汝有何異利,不禮此上尊?」

女無愁憂白言:「王曾見師子當為小小禽獸作禮、迎、[11]逆坐不?」

王答女言:「不見。」

女復白:「王曾聞遮迦越王當為小國王起、迎逆作禮、共坐不?釋提桓因寧為諸天起、迎逆作禮不?[12]梵三鉢寧禮諸梵不?」

答言:「不見。」

女復白:「王曾見大海神為小小陂池、溝渠、泉流作禮不?須彌山寧為眾小山作禮不?日、月之光明與螢火之明等不?」

女復言:「如是,大王!發意求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欲度一切、被僧那僧涅之大鎧、持大悲大哀、如師子吼,云何當為恐畏比丘而無大悲、大慈、大哀、離師子吼中?云何當禮信歡喜?王曾見大法王轉經論,教一切令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當為是比丘少智者恭敬作禮不?」

女白王:「如大海水,不可量、不可度、不可見邊際。大智若此,猶復受泉流?如牛[A2]迹中水自謂以滿足,寧可方之於大海?是畏生死比丘志在滅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心,寧當迎逆作禮不?王曾見大智——如須彌山最尊高——怛薩阿竭法為尊雄,豈況智如芥子比丘迎、逆作禮不?王寧見日、月光,其明所照不可計量,怛薩阿竭法光明、智慧、功德、名聞過是千億萬倍,寧比螢火之明自照其身,不及一切人?志小比丘自度其身,大智之法明於三界,寧迎逆作禮?」

女白王:「佛般泥洹後,[13]尚不為是輩比丘作禮,何況佛今現在而為法則?所以者何?禮彼比丘為習此法,其親近三耶三佛法、得三耶三菩行。」

王告女:「無愁憂!汝有[14]觝突之心,見是大比丘不恭敬迎逆,以坐席為賓主,而廣引眾喻不念設[15]飯食。汝何志求?」

女白王:「大王寧有[16]觝突之心耶?」

女謂王言:「王何故見國中羸劣、下賤、乞匃者不為作禮?」

王答女言:「不爾,此非吾類。」

女答王:「亦如是,王!發意菩薩,聲聞、辟支佛非其類。」

王告女:「吾聞行菩薩法悉棄強梁、瞋恚之心,以調順軟弱,為一切人下屈,汝豈無軟弱之心?」

女白王言:「世間人愚癡、常懷毒惡之心故,菩薩摩訶薩以慈悲護彼人,欲除眾毒故。此大比丘諸垢[*]以除,是輩比丘見善無所增、見惡亦不減。」

女白王:「當來十[17]方佛設為是比丘等說深妙之法,不能復增精進。所以者何?用閉塞生死道故。譬以瓶盛滿水置露地,天雨,瓶中一渧不受、渧亦不得入。所以者何?其瓶以滿故。」

女白王:「是比丘等如是,若十[*]方佛為現神足變化、說經法,不能逮及如來三昧,於功德無所增益。」

女白王:「譬如大海,萬水四流皆歸于海。所以者何?其海廣長,所受不可計量。如是,大王!菩薩摩訶薩說經法當作是見,多所饒益、發摩訶衍心、多所容受。所以者何?菩薩摩訶薩器所受不可計、不可數、不可量。」

是時,女無愁憂為王阿闍貰說偈言:

「無愁憂以名得, 為王阿闍貰女。
有五百比丘來, 我不為起作禮。
應時為王所呵: 『不恭敬比丘僧。』
我不知是福地, 佛子離彼中迹。
無[1]憂愁誦偈言, 聽我說至誠言。
見比丘不為起, 意不生欲作禮。
人欲乘船入海, 取一[2]錢破百分,
百分中取一分, 入法海還為取。
若有人從王乞, 若飛行遮迦越,
乞匃者求一錢, 為不足從王乞。
智慧者令王喜, 從王乞千億寶,
願施貧使安隱, 如是人為曉了。
譬如人求賤寶, 如是人為不黠;
聲聞法亦如是, 入海寶自取少。
譬如人財為富, 菩薩黠為珍寶,
願供養於法王, 自致佛度人民。
譬如醫自治身, 不能愈一切人;
若有醫多治人, 是乃為名醫師。
發意者智慧師, 自脫身棄餘人,
為黠人所不敬, 譬醫能自治身;
若黠師知藥名, 便能治巨億人,
為天下人所敬, 發意菩薩如是。
譬如樹無葉果, 無益於世間人;
阿羅漢如是樹, 為無益於世間。
譬如樹栴檀香, 有益於一切人;
菩薩法亦如是, 以經法開甘露。
不可以牛迹水, 澡洗人除垢熱;
恒水淨無數人, 恒水流滿大海。
聲聞法牛迹水, 不能除世間熱;
菩薩法如恒水, 能飽滿大千剎。
譬如時雨珍寶, 愚於寶取一錢;
若有黠益取多, 能使貧至大富。
佛者譬雨珍寶, 聲聞法取一錢,
菩薩採飽滿人, 菩薩施廣如此。
如有人近須彌, 皆隨山作金色,
若其餘土石山, 不能以色變形。
菩薩法須彌山, 菩薩恩生天上,
得離生死苦惱, 聲聞不能度人。
暴露在草不多, 露不能熟五穀;
大雨水潤澤多, 從潤澤得豐熟。
聲聞法暴露草, 菩薩法如大雨,
大千中諸來者, 法所雨潤一切。
[3]迦隨華無有香, 為世人所不取;
私夷華人樂取, 優曇鉢及蓮華。
聲聞法迦隨華, 聲聞香聞不遠;
菩薩法私夷華, 度一切至泥洹。
如怯人行空澤, 不足以為大難;
人中[4]道為大難, 將一切度生死。
聲聞法行空澤; 菩薩法人道中,
度生死迷亂者, 導一切恐畏人。
縛[5]筏浮度不多, [*]筏不能度往還;
譬如人造大船, 度無數得往還。
聲聞法如縛[*]筏; 菩薩法如大船,
持七覺度一切, 脫愛欲過大海。
若如被鎧乘驢, 不可入大眾中;
被鎧人乘馬象, 行鬪戰得勝怨。
聲聞法如乘驢; 菩薩法乘馬象,
坐樹下降魔官, 救天上世間人。
虛空中滿星宿, 星宿眾夜不明;
月獨出為大明, 男女見大歡喜。
聲聞法如星宿; 菩薩法月獨明,
菩薩恩致安隱, 皆令發薩云若。
夜之冥螢火明, 人不以是為明;
日出光為大明, 有益於閻浮地。
聲聞法如螢火; 菩薩慧如日、月,
生死海行度人, 悉現明一切人。」
爾時,王阿闍貰聞女無愁憂說是偈默然,不識是何言。

舍利弗心念:「是語甚可怪,所說無罣礙,黠慧乃爾。我欲試之,知能歡喜而忍不?」

舍利弗[6]謂女無愁憂:「卿於三乘志欲何求?」

女報言:「乘大悲、大慈於所求。」

舍利弗報言:「欲求摩訶衍三[A3]拔致耶?」

女答言:「不。」

舍利弗復問:「女行欲何求乃作師子吼?」

女答舍利弗:「於所求無所求,有所求則不為師子吼,無所住止能作師子吼。卿舍利弗以法取證,寧有聲聞、辟支佛法、摩訶衍法不?」

舍利弗答言:「無,諸法相一耳,空無所有。」

女問舍利弗:「諸法空,作何行法而設三乘?」

舍利弗答女言:「無所行。」

舍利弗復問女:「有佛法、無有佛法,有異無?」

女答尊者舍利弗:「近空及遠空有異無?」

舍利弗答言:「無異。」

女問舍利弗:「[7]譬內空、外空,有異無?」

答言:「無異。」

「如是,舍利弗!得佛法、未得道法,適等無異。」

女為舍利弗種種說空、[1]空法,舍利弗默然,無異辯才折答此言。

爾時,尊者摩訶目揵連謂女無愁憂:「見如來何異要言,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知?」

女報尊者目揵連:「能知三千大千世界星宿數不?」

目揵連報女言:「我當禪定三昧觀本際。」

女謂目揵連:「怛薩阿竭一一持三昧視見恒沙中數人民意念所趣向,何況是星宿?以是故,知怛薩阿竭於諸法而有持。是故,聲聞、辟支佛所不及知。尊者目揵連!寧知十方佛剎中幾何天地當敗壞?幾何天地當合成?」

答女言:「不知。」

女復問目揵連:「寧知幾佛[*]以過去?幾佛甫當來?幾佛今[2]見在?」

答女言:「不知。」

女復問目揵連:「世間貪婬有幾人?喜瞋恚有幾人?愚癡者有幾人?盡行三事有幾人?不行三事有幾人?」

答言:「不知。」

女復問尊者摩訶目揵連:「世間有幾人求聲聞道?幾人求辟支佛道?幾人求摩訶衍?」

答女言:「不知。」

女復問目揵連:「世間有幾人求佛道?幾人不信佛道?幾人信九十六種道?幾人不信九十六種道?適無所信為有幾人?」

答言:「不知。」

女報目揵連:「怛薩阿竭悉知是事,復過於此,不可計、無有限,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知。是故,怛薩阿竭於諸法而有持。尊者目揵連為怛薩阿竭所稱譽神足第一,寧曾至揵陀呵剎土[3](漢言香潔國)?是剎中有樹,以七寶而挍飾、以眾寶為樹、栴檀為華香?」

摩訶目揵連報女言:「本所不聞、本所不見,今乃聞是剎土名字,未曾所見聞。願聞是剎中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名字,今現在說經法不?」

女報言:「彼剎佛名香潔放光明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在彼剎說經法。」

女無愁憂於坐不起作瑞應三昧,念:「菩薩初發意求阿耨多羅三耶三佛,過聲聞、辟支佛上。如我至心,願我香潔[4]放光明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現光明,使諸聲聞見其剎土、使國中栴檀香香聞是間剎土。」

女無愁憂立是願,於是香潔放光明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尋時放身相光明,是剎諸聲聞皆見彼剎土香潔放光明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於大眾[5]中菩薩說經法、諸聲聞自於其處所聞彼佛所說法——皆佛威神之恩。

彼香潔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持六十種音說——如女無愁憂所說無異——初發意求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輩之人過聲聞、辟支佛上。

說是時,彌勒菩薩白佛言:「是栴檀香從何剎土來至是間,香乃如是?」

佛語彌勒菩薩:「女無愁憂與諸大聲聞共師子吼,有此善瑞故,現彼香潔放光明佛剎[6]剎中栴檀香滿沙呵剎中。」

無愁憂女語尊者目揵連:「菩薩現功德變化如是者,有何當志於小道?」

女復問目揵連:「寧知揵陀剎去是遠近不?」

目揵連答曰:「不知。」

女謂目揵連:「如目連等滿是三千大千剎中,譬如蘆葦、[7]干柘、竹、稻、草、木,令目連其數如此,時過一劫計彼佛剎無能計知其處,乃過爾所佛剎乃可得香潔放光明佛所治。」

爾時,香潔放光明佛即迴光還歸本土,於是佛剎不復現。目揵連見此變異,默然無所言趣。

尊者摩訶迦葉謂女無愁憂:「寧見前釋迦文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菩不耶?可得見佛色身,使佛有所說?云何

「[8]見我色者、 聞我聲者, 愚癡不信,
是人不見。 以法見佛, 佛者法身,
法者難曉, 以是叵見。」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作是念:「女曾見釋迦文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不?」

女答迦葉言:「然。我見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不持肉眼見、不色見、不無色見、亦不持天眼見,亦不持痛[A4]痒、思想、生死、識眼見,亦不智慧眼見、亦不想識見、亦不法眼見、亦不身見、亦不佛眼見、亦不命見。摩訶迦葉!我見怛薩阿竭——如尊者摩訶迦葉者——為無、大明。樂世間生,自謂有身,緣一覺行,念欲見道。」

摩訶迦葉謂女:「設是法無有主,愚癡者乃樂生,自謂是我身、一切萬物是我所,有法想,不於中[9]邊得見,從何而化生?」

女謂摩訶迦葉:「諸法不可得見,是故法無形。如是不可得見,如何生?」

摩訶迦葉謂女:「佛法亦空、無所有。」

女復謂摩訶迦葉:「欲得見無上正真法者,當如法。」

摩訶迦葉報女:「白衣法我欲聞,況佛道不欲聞?」

女謂摩訶迦葉:「法不見有、亦不見無。」

摩訶迦葉謂女:「是法無。」

女復謂摩訶迦葉:「諸法皆空、無有形,不可從諦得見。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見佛身相,自淨其行,於行清淨得見諸淨,是則純熟。」

摩訶迦葉謂女:「云何自淨其行純熟者?」

女謂摩訶迦葉:「能自觀身空者悉入諸法空,諸法亦不減、亦不增,是為自見諸淨。」

摩訶迦葉謂女:「何等謂身空?」

女報:「空盡空是,是身為空;諸法空亦如是。」

摩訶迦葉復問女無愁憂:「從何聞是法乃能信諦?佛有二事因緣得信:聞他人善、自念其行。」

女報迦葉:「他人智說可聞,爾乃自觀身造行。」女報摩訶迦葉:「若自智慧,復觀一切智,以明為師。」

摩訶迦葉報女:「云何自知身行善?」

女答言:「聞法觀善,身行善則見善造行。」

摩訶迦葉報女:「云何菩薩自觀身行善?」

女答摩訶迦葉:「菩薩法與一切天下人共合適、不疏遠,是則菩薩身行善。」女復報摩訶迦葉:「當來法、過去法、今現在法,意無增減,是為行菩薩法。」

摩訶迦葉問女:「云何見法無所增、無所減?」

女報摩訶迦葉:「有二事:有法、無法,不增、不減,作是念是為自見身意行。見身意行則為無所見知,摩訶迦葉!自見其身。」

迦葉謂女:「云何自見其身?」

女報言:「如摩訶迦葉,自度身,不見一切人。」

摩訶迦葉答言:「我無所見。」

女報摩訶迦葉:「諸法適無所捨、亦無所著。」

摩訶迦葉默然,無以加報。

爾時,尊者須菩提聞是語——為甚難,甚難——大歡喜,問女無愁憂:「從何得大利乃有此辯?」

女報須菩提:「亦無得利、亦無不得利。慧亦不見法、法亦不見慧,亦不內觀、亦不外觀,是則慧。所以者何?須菩提!言有法者則非法。如,尊者須菩提!第一樂空閑處法,為有處、有說,為有慧,無有慧?慧無所說。」

須菩提報女言:「不持空閑處、有法處得慧,是法見不是可說、不可出。」

女報須菩提:「一切法悉如是,無從見、無從取,云何得大利而有慧?」

須菩提報女言:「設空無有慧,何從有是語?」

女問須菩提:「寧聞山中大呼有響聲來應不?一切法悉如是,信不言信是響。有慧、無慧,本無慧,是響因聲而合成。」

女問須菩提:「是響出,為有響像無?」

報女言:「響無形像,響因空而有名。一切法如響,因空而出生。」

女報須菩提:「一切法、法所說,從空生。」

須菩提問女言:「若一切法從空生,何以故佛說世間當來佛如恒沙數?」

女報須菩提:「欲得[1]知法所生處耶?」

答言:「欲知。」

「所生處無所生,無所生是生處。須菩提!恒沙等不見從如來去、亦無所至,所以作佛者何?法不從發意、亦不止意?」

須菩提報女言:「是說為第一,未生、未起。」

女報須菩提:「所說皆第一,若說、若不說亦第一。一切無所生、不可說,不可說不離佛法。」

須菩提報女言:「甚難,居家為道乃有此辯,博覽眾要,深入微妙。」

女報須菩提:「菩薩亦無居家、亦無出家,亦無沙門、亦無不沙門。所以者何?以心意為行,行者以智為上、以黠為善。」

須菩提問:「菩薩有幾處止?願聞其說。」

女報須菩提:「菩薩持八法住,是故止。處在所止、無所不止,聲聞中第一。何等為八法?[A5]住菩薩常行善意,至心求佛無轉誨;一。以大慈救護天上、天下人;二。不捨大哀,離世間法,於身命無所著;三。行漚和拘舍羅,不可計智皆發意求佛;四。常行勇猛,不厭見聞求諸法;五。悉知菩薩行處;六。悉救一切人意;七。其智不從他人,受一切法自證得忍;八。如是,須菩提!持是八法行,在所止處過諸羅漢、辟支佛上。」

於是,須菩提默然。

爾時,尊者羅云問無愁憂女:「乃作是解、曉了眾要、總持智慧,何故自坐金床,穢濁無謙卑恭敬之心,自處高床與大比丘難說經法?吾曾聞佛說:『人無疾病不得處高床及臥聽而說經法。』」

女報尊者羅云:「寧知世間以何為淨?何等不淨?」

羅云報女言:「世間有持戒信受不犯者是則為淨,若有犯者則為不淨。」

女報羅云:「且止,未曉、未了。所以者何?羅云!持戒信受不犯者是則不淨,其犯戒者[2]是為淨。所以者何?不[3]倚淨慧則有淨,不淨本無,無淨、不淨。諸阿羅漢所見如是,其犯戒者為淨。所以者何?羅云!以離於戒不復學,可至無極慧,遠離惡道、過於世間,是故謂為離戒。」

羅云報女:「其人立願、不立願有異無?」

女報言:「尊者羅云!譬如紫磨黃金持作眾物——珠環、[4]瓔鎖——[5]已作、未作,前色、後色,有異無?」

報言:「無異。」

「如是,羅云!何故嫌處高床、不恭敬[6]謙?苦者,意行是本。羅云!昔菩薩以草蓐於地為坐,過於聲聞坐梵天坐。」

羅云復問:「云何坐得[7]過聲聞坐[8]於梵[9]天?」

「仁者羅云!菩薩於樹下以草為坐,三千世界剎土釋梵四天王及世間,上至三十三天,其中人民、大鬼神皆來問訊菩薩,中有頭面禮菩薩足者、有跪拜者、有揖讓者、中有叉手者,為爾不?羅云!」

羅云答言:「有是,有是。」

「羅云當知,菩薩處意高下,非謂床坐,是故,過聲聞坐、梵[*]天。當作是知。」

爾時,王阿闍貰告女無愁憂:「汝不知[10]耶?尊者羅云是遮迦越王種尊第一,信用道德故,少小棄家行作沙門、棄遮迦越國。是佛釋迦文子,持戒第一。汝云何反輕戲不以禮敬?」

女白王:「止,莫說是語。寧可以神丹之珠比之[1]於水精?王曾見師子當生[2]蟲狐?遮迦王子豈當為小國王?」

王言:「不爾。」

女復白王:「當知是因緣,彼羅云不從怛薩阿竭為父母胞胎生。怛薩阿竭師子行皆降伏九十六種道,神通之智悉具足,為大聖猛,一切諸法悉了知,無所罣礙,等知一切人心所念,知當來、過去、[3]今在悉曉知,為大醫王療人苦痛,常勸助一切轉法輪。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須菩提、[4]䗍越、羅云、阿難,如是輩聞法皆奉行,猶非是佛之子。」

爾時,諸尊聲聞在大眾中,女為說經法。女白王:「過去阿僧祇劫有佛名提和竭羅。時婆羅門女字須羅陀[5](漢言鮮潔[6]辯),復有婆羅門子字鞞多衛。提和竭羅怛薩阿竭時,持華五莖散佛上。時賣華女發心,願欲世世為夫婦,乃至于得佛。復發心求摩訶衍。乃爾時過去阿僧祇劫作功德,發願世世相隨,欲救諸下劣。是故,從佛求願。從佛求願終無有空,俱夷者釋種女,大樂發阿耨多羅三[7]藐三菩心、漚和拘舍羅行,勸一切菩薩,示現有妻子、男女、奴婢、象、馬、金、銀、珍寶、摩尼珠。所以者何?護九十六種道,不欲使誹謗菩薩非男子,王為生黃門。世有何特而言忍勤苦?設作是念,當墮泥犁中,晝夜苦痛不可言。菩薩乃從提[8]和竭羅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藐三佛以來菩薩受[9]別,無有色思想。」

女白王:「爾時,婆羅門子鞞多衛。從提[*]和竭羅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得慧明,六萬三昧門[10]逮得無盡,明恒沙數陀[*]憐尼法。受是[*]別時,前所願、所為盡悉棄除,從得忍。有言:『羅云是佛之子,從父母胞胎中生。』者,是為謗如來。菩薩於妻子、國城不以樂色故,菩薩離愛欲,於世間法無所[11]沾污。」

女白王:「大海中求火尚可得,菩薩貪婬、瞋、恚不可得。王當知是法,尊[12]者羅云為化生,不從父母胞胎生,所化現皆佛威神。菩薩隨習俗而教化,護一切癡意,如幻現形,一切所作常不離三昧,自現在小兒中、現白衣居士中、現菩薩聲聞中、天上人中、人非人等、尊劣、長幼、下賤、伎樂、宮女、酒食,隨所欲度而往生。如是,所示現處不可計、不可數。」

眾會中有發心念:「誰為適是怛薩阿竭種姓真子者?」

「等知正見,不斷三寶,護七覺意,隨所樂而化,是曹之人真佛之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為佛作真子,當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

說是語時,王後宮列女二十五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

時千天子聞女無愁憂師子吼,皆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同時發聲言:「我是當來佛、過去佛之上子。」發心已,雨於天華遍覆羅閱祇大城中,以供養女無愁憂。

時無愁憂於金床下,前趣諸尊聲聞。無愁憂女問諸尊聲聞:「為曉分衛法不?」

諸尊聲聞答女言:「[*]以曉。」

「云何曉?」

答曰:「身有四神,從因緣生,常覆蓋順化,懼有壞[13]敗,以故當飯食之,是身以[14]飯食得立、無飯食則不得安隱。是身譬如弊壞之車,須脂膏而得所安。所以時食欲護身故,不自貢高行乞、不以為色相、不以為貪、亦以欲破貪故。」

女無愁憂聞諸尊聲聞各各說是事,聞所說亦不喜、亦不憂:「如是身為災患,勤苦若此。」即以時請諸聲聞,供養以百味飯。具飯食訖,竟皆揖讓:「便還耆闍崛山中聽怛薩阿竭說法,我曹亦俱當往。」

無愁憂女食後,與父母、兄弟、宗親、後宮列女、群臣、人民俱,出城到耆闍崛山中,前以頭面著地為佛作禮,遶佛三匝,却坐一面。諸尊聲聞從禪覺,亦皆悉來為佛作禮,[15]坐一面。

舍利弗從坐起,正衣服,下右膝,叉手白佛言:「是女無愁憂所說甚難,入深法要,以權行立人不可勝數,所問種種悉能報答。」

佛告舍利弗:「是女無愁憂以供養九十二億佛作功德,常不離漚惒拘舍羅。」

舍利弗白佛:「是女何故不棄女人?」

佛告舍利弗:「若諸聲聞謂此無愁憂是女人耶?若等不深入般若波羅蜜、不見人根,觀本迹然便等視於所行。菩薩[16]咨所樂喜,以權道示現有男女,其限無所罣礙,欲度男女故。」

無愁憂女欲決舍利弗之狐疑,現身立願:「使大眾中悉見我是男子。」作是念已,即諸大眾見無愁憂身為男子,不復見女人像。無愁憂於時踊在虛空中,去地七十丈,住止空中。

佛告舍利弗:「[17]見是無愁憂為男子、踊在虛空中、去地七十丈,若見不?」

舍利弗白佛:「唯然,已見。」

佛告舍利弗:「是無愁憂却後七百阿僧祇劫當作佛,佛名鞞竭俞[18](漢言離愁)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剎名鞞末拘遼害[19](漢言無垢濁光炎),其壽[20]十萬劫。佛般泥洹後,經法留止十劫不斷絕。是剎中,地皆如細[A6]琉璃。其剎土八方,方有一道,是佛所遊行處。以七寶為樹、以眾寶為欄楯、以[21]天繒為華蓋、以名香而香之,無穢惡石沙、瓦礫,純以珠寶為萬物。剎中無有泥犁、禽獸、薜荔,但有菩[1]薩及天與人,譬如忉利天王所居宮。」

爾時,大眾及王阿闍貰歡喜踊躍,皆言:「善哉,善哉。」

王阿闍貰正殿夫人,字旃羅廅[2](漢言月明照),於坐起,叉手自嗟歎心,白佛言:「既得為人難,我復懷養是菩薩益倍踊躍,因是功德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耶三佛。」發心立願:「今佛授無愁憂菩薩慧却後當作佛,劫盡願[3]令我乘其第,得作佛於彼剎土中。」

爾時,佛知王婦月明心所願。佛告舍利弗:「見王婦月明不?」

舍利弗言:「見。」

「王婦月明持是功德所作,當棄女人身,得男子已,當生忉利天上作天,名寶第一。彌勒佛來下,有國[4]王名呵,當為作太子,字終好,當供養彌勒盡壽命。[5]却後當為彌勒作沙門,上法亦持、中法亦持、下法亦持。總供養是颰陀劫中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又行菩薩法。是離愁怛薩阿竭得作佛已,寶第一當於是剎作遮迦越王,名寶豐。當供養承事怛薩阿竭盡形壽,當承其佛第得作佛,名普明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當教授是無垢濁炎明剎土本剎故,事如離憂怛薩阿竭所治處等無有異。」

王婦月明聞佛說是別益倍踊躍,自嗟歎其身,以珠摩尼——直百萬兩金——用上佛。從王阿[6]闍貰求持五戒,別治一處,離婬欲之行,令一切皆修清淨。

無愁憂菩薩始從虛空中來下,叉手住佛前:「願我作佛時,令我剎[7]中諸菩薩自然化生長大法座,袈裟自然著身,等無老少,如年二十之容色。[8]今自願身為沙門,自然被法衣。」尋時作彼示現。

無愁憂菩薩白王:「法無堅固,從空而立、從空而坐,於念、不念於中立意不散,無所錄,在所作為無所屬。王見是不?是一日之中,我為女人、變為男子形、復現比丘僧。何者審為諦是處、餘處?人身中有三毒,以三藥療焦盡諸毒。知是法故,大王!不當作非法行,當數數[9]詣佛、文殊師利童男菩薩所,能除人垢、增益功德、度不度者。王國中多事,欲去隨意。」

佛告阿難:「無愁憂菩薩受[*]別、解諦、能持、能說,當為一切廣說經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佛道,正使是三千大千剎土持七寶滿其中持施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不如聞是經信不誹謗,其功德不可計,何況奉行、盡形壽供養繒華、幢蓋、旗幡?其功德無能計數者。」

諸比丘受教,無愁憂菩薩歡喜,王阿闍貰、王婦月明、阿難尊比丘,一切大眾、諸天、龍、神、阿須倫,聞佛說經皆歡喜,前以頭面著地為佛作禮而去。
↑回到頂端↑
#2231876 - 2024-03-08 16:09:14 須摩提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34
須摩提經(按《開元錄》云妙慧童女經,流志後譯)

大唐三藏法師菩提流[A1]志[A2]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

時王舍城有長者女名為妙慧,年始八歲,面貌端正,容色姝好,諸相具足,見者歡喜——曾於過去無量諸佛親近供養、種諸善根。

時彼女人詣如來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合掌而說偈言:

「無上等正覺, 為世大明燈。
菩薩之所行, 唯願聽我問。」
佛告妙慧:「今恣汝問,當為解說,令斷疑網。」

爾時,妙慧即於佛前以偈問曰:

「云何得端正、 大富尊貴身?
復以何因緣, 眷屬難沮壞?
云何見己身, 而受於化生,
千葉蓮花上, 面奉諸世尊?
云何能證得, 自在勝神通,
遍往無量剎, 禮敬於諸佛?
云何得無怨, 所言人信受,
淨除於法障, 永離諸魔業?
云何命終時, 得見於諸佛,
聞說清淨法, 不受於苦惱?
大悲無上尊! 唯願為我說。」
爾時,佛告妙慧童女言:「善哉善哉,善能問此深妙之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妙慧白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妙慧!菩薩成就四法受端正身。何等為四?一者、於惡友所不起瞋心,二者、住於大慈,三者、深樂正法,四者、造佛形像。」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瞋壞善根勿增長、 慈心、樂法、造佛形,
當獲具相莊嚴身, 一切眾生常樂見。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得富貴身。何等為四?一者、應時行施,二者、無輕慢心,三者、歡喜而與,四者、不希果報。」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應時行施、無輕慢、 歡喜授與、不希求,
能於此業常勤修, 所生當獲大財位。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得眷屬不壞。何等為四?一者、善能棄捨離間之語,二者、邪見眾生令住正見,三者、正法將滅護令久住,四者、教諸有情趣佛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捨離間言及邪見、 正法將滅能護持、
安住眾生大菩提, 當成不壞諸眷屬。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當於佛前得受化生,處蓮花座。何等為四?一者、捧諸花果及細末香散於如來及諸塔廟,二者、終不於他妄加損害,三者、造如來像安處蓮華,四者、於佛菩提深生淨信。」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花香散佛及支提、 不害於他并造像、
於大菩提深信解, 得處蓮花生佛前。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從一佛土至一佛土。何等為四?一者、見他修善不為障惱,二者、他說法時未常留礙,三者、然燈供養如來之塔,四者、於諸禪定常勤修習。」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見人修善、說正法, 不生謗毀加留難,
如來塔廟施燈明, 修習諸禪遊佛剎。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處世無怨。云何為四?一者、以無諂心親近善友,二者、於他勝法無嫉妬心,三者、他獲名譽心常歡喜,四者、於菩薩行無輕毀心。」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不以諛諂親善友、 於人勝法無妬心、
他獲名譽常歡喜、 不謗菩薩得無怨。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所言人信。何等為四?一者、發言修行常使相應,二者、於善友所不覆諸惡,三者、於所聞法不求過失,四者、於說法者不生惡心。」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發言修行常相應、 己罪不藏於善友、
聞經不求人法過, 所言一切皆信受。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能離法障,速得清淨。何等為四?一者、以深意樂攝三律儀,二者、聞甚深經不生誹謗,三者、見新發意菩薩生一切智心,四者、於諸有情大慈平等。」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以深意樂攝律儀、 聞甚深經能信解、
敬初發心如佛想、 慈心普洽障消除。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能離諸魔。云何為四?一者、了知法性平等,二者、發起精進,三者、常勤念佛,四者、一切善根皆悉迴向。」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能知諸法平等性、 常起精進、念如來、
迴向一切諸善根, 眾魔不能得其便。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臨命終時諸佛現前。何等為四?一者、他有所求施令滿足,二者、於諸善法深生信解,三者、於諸菩薩施莊嚴具,四者、於三寶所勤修供養。」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他有所求令滿足、 信解深法、捨嚴具、
三寶福田勤供養, 臨命終時佛現前。」
爾時,妙慧童女聞佛說已,白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諸行,我當奉行。世尊!若我於是四十行中闕於一行而不修者,則違佛教、欺誑如來。」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告妙慧言:「菩薩之行甚難可行。汝今發斯殊勝大願,豈於是願得自在耶?」

爾時,妙慧白言:「尊者!若我弘願真實不虛、能令諸行得圓滿者,願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是時,妙慧重白目連:「以我如是真實言故,於未來世當得成佛——亦如今日釋迦如來——於我國中無有魔事及以惡趣、女人之名。若我此言非虛妄者,令斯大眾身皆金色。」說是語已,眾皆金色。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即從坐起,偏袒右肩,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我今先禮初發心菩薩及諸菩薩摩訶薩眾。」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告妙慧言:「汝住何法發斯誠願?」

妙慧答言:「文殊師利!非所問也。何以故?於法界中無所住故。」

又問:「云何名為菩提?」

答曰:「無分別法,是名菩提。」

又問:「云何名為菩薩?」

答曰:「一切諸法等虛空相,是名菩薩。」

又問:「云何名為菩提之行?」

答曰:「猶如陽焰、谷響之行,是菩提行。」

又問:「依何密意作如是說?」

答曰:「我於此中不見少法密、非密者。」

又問:「若如是者,一切凡夫應即菩提。」

答曰:「汝謂菩提異凡夫耶?莫作是見。何以故?此等皆同一法界相,非取、非捨,無成、壞故。」

又問:「於此義中能解了者,其數幾何?」

答曰:「如若干幻化心心所量,若干幻化眾生能了斯義。」

文殊師利言:「幻化本無,何有如是心心所法?」

答曰:「法界亦爾,非有、非無;乃至如來亦復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今此妙慧甚為希有,乃能成就如是法忍。」

佛言:「如是,如是,誠如所言。然此童女已於過去發菩提心,經三十劫我乃發趣無上菩提,彼亦令汝住無生忍。」

爾時,文殊師利即從坐起,為其作禮,白妙慧言:「我於往昔無量劫前已曾供養,不謂今者還得親近。」

妙慧告言:「文殊師利!汝今莫起如是分別。何以故?以無分別得無生忍故。」

又問:「妙慧!汝今猶不轉女身耶?」

妙慧答言:「女人之相了不可得,今何所轉?

「文殊師利!我當為汝除斷疑惑。由我如是真實語故,於當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於我法中諸比丘輩聞命善來出家入道,我國土中所有眾生身皆金色,服用資具如第六天、飲食豐饒隨念而至,無有魔事及諸惡趣,亦復無有女人之名,有七寶林上羅寶網、七寶蓮花覆以寶帳——如文殊師利所成淨剎,裝挍嚴飾等無有異。

「若我此言非虛妄者,令此大眾身皆金色,我之女身變成男子,如三十歲知法比丘。」

說此語時,此諸大眾皆作金色,妙慧菩薩轉女成男,如三十歲知法比丘。

是時,地居天眾展轉讚言:「大哉,大哉。妙慧菩薩摩訶薩能於來世得菩提時嚴持佛剎功德如是。」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此妙慧菩薩於當來世成等正覺,號殊勝功德寶藏如來,出現於世。」佛說此經時,三十俱胝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不退轉,八十俱胝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眾生皆獲智證。

五千比丘行菩薩乘心欲退轉,因見妙慧菩薩意樂善根、威德殊勝故,各各脫身所著上服以施如來。

如是施已,發弘誓言:「我等以此善根決定願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諸善男子等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故,超九十劫生死之苦,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記之曰:「汝等於當來世過千劫後,於無垢光明劫中,陽焰世界難忍佛剎,於一劫中相次成佛,皆同一字,號辯才莊嚴如來,出現於世。

「文殊師利!如是法門有大威德,能令菩薩摩訶薩及聲聞乘者獲大利益。文殊師利!或有善男子、善女人為求菩提,無方便善巧行六波羅蜜足滿千劫,若復有人經於半月時一書寫、讀誦此經,所獲福聚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俱胝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是故,文殊師利!如是微妙法門即諸菩薩契經之本,我今付囑於汝,汝當來世受持、讀誦、為人解說。譬如轉輪聖王出現於世,所有七寶皆悉在前;王滅之後,寶皆隱沒。如是微妙法門流行於世,即諸如來七菩提分等法明不滅;若不流行,正法[A3]當滅。

「是故,文殊師利!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求菩提,應當發起精進,書寫此經、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此是我教,勿於後世生悔恨心。」

佛說此經已,妙慧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及諸大眾、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回到頂端↑
#2232041 - 2024-03-10 19:11:47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34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菩薩萬人俱。

爾時羅閱祇大國有長者,號曰優迦。優迦有女,名須摩提,厥年八歲,歷世奉敬過去無數百千諸佛,積累功德不可勝計。時須摩提,從羅閱祇大國出詣耆闍崛山,行到佛所前,以頭面稽首佛足,禮畢即却在一面,以一心而[14]往,叉手白佛:「願欲有所問,唯多陀竭以方便解脫我之所疑。」

時佛默然,即知女意。佛語須摩提:「恣所欲問,多陀竭今當為汝具解說之,事事分別,令汝歡喜。」

須摩提問佛言:「菩薩云何所生人見之常歡喜?云何得大富,有常多財寶?云何不為他人之所別離?云何不在母人腹中,常得化生千葉蓮華中,立法王前?云何得神足,從不可計億剎土去到彼[1]問禮事諸佛?云何得無仇怨、無侵嫉者?云何所說語言,聞者信從,踊躍受行?云何得無殃罪,所作善行無能壞者?云何魔不能得其便?云何臨壽終時,佛在前立為說經法,即令不墮苦痛之處?所問如是。」

是時佛語須摩提:「如汝所問多陀竭義,善哉!大快!乃如是乎?汝若欲聞,諦聽諦受,勤思念之!吾當解說。」

時女即言:「甚善,世尊!願樂欲聞。」於是須摩提受教而聽。

佛言:「菩薩有四事法,人見之皆歡喜。何等為四?一者、瞋恚不起,視怨家如善知識。二者、常有慈心向於一切。三者、常行求索無上要法。四者、作佛形像。是為四法。菩薩用是事故,人見之常歡喜。」

佛於是說偈言:

「不起恚毀[2]本根, 常行慈得要法,
作佛像身好潔, 心歡喜人喜見。」
佛語須摩提:「菩薩復有四事法,得大富有。何等為四?一者、布施以時。二者、與已倍悅。三者、與後不復悔。四者、既與不求其報。是為四事。菩薩用是四事故,得大富有。」

佛於是說偈言:

「以時施無悔心, 喜悅與無悕望,
所作施有勇慧, 在所處常大富。」
佛語須摩提:「菩薩復有四事法,不為他人之所別離。何等為四?一者、不傳惡說鬪亂彼此。二者、導愚冥者使入佛道。三者、若有毀敗正法,護使不絕。四者、勸勉諸人教使求佛,令堅不動。是為四法。菩薩用是四事故,不為他人之所別離。」

佛於是說偈言:

「不傳說鬪彼此, 導愚冥護正法,
勸進人使求佛, 終無能別離者。」
佛語須摩提:「菩薩復有四事法,得化生千葉蓮華中立法王前。何等為四?一者、細擣優鉢華、波曇華、拘文華、分陀利華,令此四種末之如塵,使滿句蟲,持是供養世尊、若塔及舍利。二者、不令他人起恚意。三者、作佛像使坐蓮華上。四者、得最上覺便[A1]歡喜住。是為四法。菩薩用是四事故,化生千葉蓮華中立法王前。」

佛於是說偈言:

「施四華滿句蟲, 除恚恨受法義,
得上覺立佛前, 作形像生華中。」
佛語須摩提:「菩薩復有四事法得神足,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何等為四?一者、見人作功德不行斷絕。二者、見人說法而不中止。三者、常然燈火於塔寺中。四者、求三昧。是為四法。菩薩用是四事故,得神足,從一佛國復至一佛國。」

佛於是說偈言:

「行功德為法施, 聞經說不中止,
常然燈於佛寺, 入三昧遍諸國。」
佛語須摩提:「菩薩復有四事法,得無仇怨、無侵嫉者。何等為四?一者、於善知識無[3]諭諂心。二者、不慳惜貪他人財物。三者、見人布施助其喜。四者、見菩薩諸所作為不誹謗。是為四法。菩薩用是四事故,常行是行,得無仇怨、無侵嫉者。」

佛於是說偈言:

「於善友無[*]諭諂, 不慳惜他人物,
見人施助其喜, 行菩薩無仇怨。」
佛語須摩提:「菩薩復有四事法,其所語言,聞者信從踊躍受行。何等為四?一者、口之所說心亦無異。二者、於善知識常有至誠。三者、聞人說法不言是非。四者、[4]若見他人,請令說經不求其短。是為四法。菩薩用是四事故,其所語言,聞者信從踊躍受行。」

佛於是說偈言:

「如所念言亦爾, 於善友有誠信,
聞講法不求短, 若說經心喜踊。」
佛語須摩提:「菩薩復有四事法,得無殃罪,所作善行疾得淨住。何等為四?一者、心意所念常志於善。二者、常持戒三昧智慧。三者、初發菩薩意,便起一切智,多所度脫。四者、常有大慈愍於一切。是為四法。菩薩用是四事故,得[A2]無殃罪疾得淨住。」

佛於是說偈言:

「常志善念廣度, 戒等定不離慧,
常教人一切智, 行慈意得淨住。」
佛語須摩提:「菩薩復有四事法,魔不能得其便。何等為四?一者、常念於佛。二者、常精進。三者、常念經法。四者、常立功德。是為四法。菩薩用是四事,故魔不能得其便。」

佛於是說偈言:

「常喜意念於佛, 常精進在深法,
自勗勉立功德, 魔用是不得便。」
佛語須摩提:「菩薩復有四事法,臨壽終時,佛在前立為說經法,令不墮苦痛處。何等為四?一者、為一切人故,具滿諸願。二者、若人布施,諸不足者念欲足之。三者、見人雜施,若有短少便裨助之。四者、常念供養於三寶。是為四法。菩薩用是四事故,臨壽終時,即見諸佛皆在前立為說經法,不令其人墮苦痛處。」

佛於是說偈言:

「為一切滿所願, 無極哀勸足檀,
以雜施致黠慧, 供三寶得致佛。」
爾時須摩提白佛言:「唯,世尊!所說四十事,我當奉行令不缺減,悉使具足不違一事。若失一[1]事,我為斷佛法滅眾弟子。」

是時長老摩訶目乾連在大會中坐,即問須摩提:「此四十事,大士所行菩薩所為,甚亦難當,如汝小女何能辦之?」

時須摩提答目乾連言:「假令我今審實能行此四十事者,三千大千國土皆當為我六反震動,雨於天華,諸音樂器不鼓自鳴。」

須摩提適發是言,應時三千大千國土六反震動,即雨天華、樂器即鳴。

女語目乾連:「是證明我之至誠!若未來有起菩薩意者,亦當如是。我後亦當得多陀竭、阿羅訶、三耶三佛,信如我言,無有虛者,其在會者,皆當一等悉作金色。」

尋如所語,輒作金色。

於是目乾連即從座起,正衣服下右膝叉手,為佛稽首作禮,前白佛言:「今諸一切初發大意為菩薩者,我當自歸,為之作禮。所以者何?八歲女子感應如此,豈況高士摩訶薩乎?」

是時座中有大菩薩名文殊師利,謂須摩提言:「於何法住,所現感應乃如是乎?」

須摩提答言:「諸法不可計數亦無所住,而仁問我住於何法?仁作是問,不如不問。」

文殊師利問須摩提言:「此語云何,乃至於斯乎?」

須摩提報文殊師利言:「不於諸法有所住,亦無所疑,亦不言是非。」

文殊師利問須摩提言:「如來本不作行乎?」

須摩提報言:「譬如月影現於水中,若夢、野馬、深山之響,如來本行亦如是也。」

文殊師利問須摩提:「如仁所說,合會是事為能得佛不?」

須摩提報言:「云何,仁者!謂癡黠行三事異乎?不為異也,一切一法,諸法皆合。所以者何?若正法若不正法,適無所住亦無所取,亦無所收,空無有色。」

文殊師利復問須摩提:「解是義者為有幾人?」

須摩提報言:「夫作幻者,恣意作化,寧有限無?幻師所化猶尚無限,信解此法亦如是也。」

文殊師利問須摩提言:「如我無化無幻,起行何法而與道合?」

須摩提報言:「如仁所說,致為大快。一切法處亦不有亦不無,至於如來無合無散。」

文殊師利聞彼所說,甚悅讚善。文殊師利前白佛言:「甚善!須摩提所說自恣其意微妙,大可怪也!乃能深入逮得法忍,發意已來為幾何乎?」

佛語文殊師利:「是須摩提,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等住已來積不可計,先仁之前三十億劫,仁乃於彼發無上平等度意,適乃甫入無所從生法忍,是仁本造發意時師也。」

文殊師利聞佛所言,則前作禮,白須摩提:「惟別久遠,今乃[2]講侍,與師相見得受法誨。」

須摩提報言:「莫作是念。用何等故?無所從生法忍,亦無所念亦無有師。」

文殊師利問言:「云何不轉女人身?」

須摩提報言:「於是無所得。所以者何?法無男無女,今者我當斷仁所疑。」

文殊師利言:「善哉!樂欲聞之。」

須摩提謂文殊師利言:「如今我後不久,亦當逮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成慧行、安定、世間父、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天中天,如是審諦,我今便當變為男子。」適作是語,即成男子,頭髮即墮,袈裟在身,便作沙彌。

須摩提復謂文殊師利言:「審我來世當作佛時,使我國中莫有三事。何等為三?一者、魔事。二者、泥犁。三者、女人態。若我志誠,我身當如年三十沙門。」時須摩提適作是語,形體顏色如年三十。

須摩提復謂文殊師利言:「我作佛時,令我國人皆作金色,地及城郭周匝有七寶樹,令八重行七寶池水,四邊中外皆生七寶雜色蓮華及諸雜寶,不多不少皆悉停等。」

須摩提言:「如仁之國,我之剎土亦當如是。如我志誠,諸在會者當作金色。」適作是語,應時眾會皆作金色。

時持地神即從地出,化作天身,舉聲稱揚歎須摩提言:「須摩提菩薩摩訶薩得作佛時,國土所有七寶池水、樹及華實,皆當如是。」

於是佛謂文殊師利:「是須摩提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作佛,字名遠聞具足藏如來、過四道不受、平等覺,興具足行,安隱世間,天上天下無上大人。女意云何?法無所住,豈有我名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女意云何?其幻化者,豈有到後世復來者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女意云何?其幻化者,豈有所起所滅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女意云何?其幻化者,豈有所有有形像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女意云何?其幻化者,豈有見聞有幻無幻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其女曰:「佛言我曾聞之,其幻化者,無有見聞、有幻無幻。」

世尊又問:「於女意云何?其幻化者假使無身,豈能令幻化發起諸行乎?」

女答曰:「唯,天中天!其幻化者,實為如此,真無所有。」

佛言:「如是!其無明者,無內無外。計其法者,亦無所有、亦無字也。其明者,不至後世亦無還反。其無明者,亦無有起亦無有滅。其[1]無明者,亦無形像。適興無明,緣致眾行、名色、六入,更習痛、愛、受、有、生老病死,勤苦愁惱大患集會。」

明女首意白佛言:「甚為可奇,至未曾有,世尊所興而不可及。所以者何?佛天中天,於虛空中而轉法輪。法輪不可思議,所轉法輪不可稱限,無量法輪、無獲法輪、無形法輪、無生法輪、滅度法輪。」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誠如所云。吾所轉輪為轉空輪,所轉法輪不可思議,所轉法輪不可稱限。其可轉輪,無獲、無形、無生,為滅度也。」

時首意女歡喜踊躍,善心生焉。則以栴檀香擣及諸華香供養散佛:「唯然,世尊!以是德本深致擁護,而善救攝降伏諸根,抑制愛欲逮轉法輪,轉於空輪、不思議輪、不可稱限無量無獲無形無生滅度之輪。」

佛尋欣笑,五色——青、赤、黃、白、綠——光從口而出,甚大光明,普照十方無數佛國,悉皆覆蔽日月之明,還繞佛身三匝從頂上入。

賢者阿難,曉了七法——一曰、知誼,二曰、解法,三曰、曉時,四曰、了節,五曰、明眾,六曰、練己,七曰、深識人本——即從座起,更整衣服,偏袒右肩,下右膝,叉手白佛:「今大聖欣笑,為何感應?願說其意。唯,天中天!多所愍傷,多所安隱,哀念諸天世間人民,分別說之。」

佛告阿難:「爾見梵志女首意以末栴檀華香擣香,供養散佛乎?其心誓願逮轉法輪。」

對曰:「已見。」

佛言:「是女以斯德本,護己安人、多所救攝,壽終之後當轉女身,至八十四億劫不歸惡趣,供養六萬諸佛世尊,出家為道志于沙門,聽受經法。受經法已即時諷誦,將御如來現在正法,佛滅度後供養舍利,勸化無數無量眾生不可計會,使立無上正真之道,恒以善意奉持要法,號天中天。」

佛說是經授須摩提莂時,三十億人發無上平等度意,皆得阿惟越致;六萬天子悉得[2]法法眼生。

座中有五百菩薩,聞文殊師利所問甚深,意用不解,中欲墮落,見須摩提所說至誠,尋皆有應,即解身衣以用上佛,亦不[*]諭諂、無所悕望,持功德用,自堅固於無上平等度意,即得住阿惟越致,超九十劫不復生死。時佛授與五百人決,却後十劫,劫名無塵垢,佛號固受如來、過四道不受、平等覺。是五百人等當生彼國,國名焰氣,當同一劫俱得作佛,皆同一字,號莊飾豫知人意如來、過四道不受、平等之道最正覺。

佛謂文殊師利:「乃知是經多所饒益,如是不乎?若今最後有菩薩摩訶薩及沙門,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求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未曉漚[3]和拘舍羅,不如書持是經諷誦讀轉,復教人常念其中事,諸欲聞者廣為解說。」

佛復語文殊師利:「前所不聞、本所不行,如是等輩菩薩者,當念習持。所以者何?譬如遮迦越王治於世時,至竟七寶不為缺減,其王壽終七寶為散。如是,文殊師利!若佛經道住於世者,佛七覺意終不為減。若佛法滅,覺意諸法皆為乏盡。」

佛謂文殊師利:「當求無數方便具索諸經,勤學書持為他人說,教授一切廣解其義,常當精進是為法教。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佛道者,莫中有悔。」

佛說經已,須摩提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摩訶目乾連等,諸天及人,其在會者,阿須羅、揵沓和、持世者,皆歡喜樂聞。
↑回到頂端↑
#2232042 - 2024-03-10 19:13:01 佛說大乘日子王所問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34
佛說大乘日子王所問經

[16a][16b]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17]那爛陀寺三藏傳教大師[18]賜紫沙門臣法天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憍閃彌瞿尸羅林,與大苾芻眾五百人俱,及諸菩薩摩訶薩眾。

是時無比摩建儞迦女而起瞋恚,憎嫉舍摩嚩底妃后,於日子王邊說言:「天子知耶?舍摩嚩底妃后等五百女,共其沙門而行婬慾。我今告言,要天子知,實難容恕。」

是時日子王聞無比摩建儞迦女說已,瞋怒至極,意不可忍,擬殺舍摩嚩底夫人,遂以手執弓放箭便射。是時舍摩嚩底夫人入慈心定,王所放箭上虛空中發生火焰,其焰熾盛,其箭却迴,奔日子王前於左邊而住——佛為密護,箭不著身亦無損動。

是時日子王心生驚怖,身毛皆竪,而便倒地,又復還起。問舍摩嚩底夫人而說偈言:

「汝復為天女、 鬼女、羅剎女、
巘馱婆女等? 我問如是說。
汝持云何行? 未見未曾聞,
亦復不曾知。 未曾有女人,
器仗不能傷。 我有精進力,
善學於弓箭, 我箭不空發,
未曾虛放箭。 如我所要射,
獼猴及飛禽, 人身兼射垛,
而未無所中。 如我今放箭,
却迴面前住, 不傷損我身。
我今歸命汝, 願救我苦惱。
審聽誠實言, 我欲故殺汝。
捨過[19]勿生瞋, 汝念為好事,
令我離苦惱, 永不復如是。」
爾時舍摩嚩底夫人答日子王,即說偈言:

「我非是天女, 亦非[20]健闥女,
非鬼、非羅剎, 是舍摩嚩底。
我作佛弟子, 為彼大慈悲,
故我心行善。 發心世尊處,
俱胝百千劫, 觀彼善慈悲,
故我行慈行。 女色所縛人,
見彼如實者, 若苗稼成熟,
而被雷雹[21]壞。 若離女色染,
我彼俱愛樂, 一切諸世尊,
遠離於婬慾。 又聞世尊說:
『佛與菩薩眾, 緣覺及聲聞,
悉皆離女色。 愚者不能知,
普被魔羅降, 離女色染污,
能得身安樂, 究竟得解脫。』
無智諸眾生, 愛慾無遠離,
作罪業無邊, 墮落三惡道,
無底慾火坑, 猛焰熾不滅。
有智樂解脫, 不為女色染。
見已便纏縛, 詐言虛適悅,
墜墮於眾生, 死入嶮惡道。
勿聽女人言, 亦不忿怒我,
意願生歡喜, 發心世尊處。
汝欲求見佛, 我與大王去,
到彼汝諦聽, 必說微妙法。」
爾時日子王告舍摩嚩底夫人:「正當是時。汝意速疾詣世尊所。」

王及臣民侍從圍繞,見大牟尼巍巍堂堂,如大金山,光明焰赫吉祥莊嚴,又見菩薩摩訶薩,及諸苾芻、苾芻尼、塢波斯迦、塢波索迦、天龍、藥叉、犍闥婆、阿素囉、𭒯嚕[1]茶、緊那囉、摩護囉誐、人非人等,圍繞世尊。

爾時大王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我有未曾有事,先未聞見,今詣佛所,世尊慈悲與我解說。」

世尊告言:「大王!汝說未曾有事。」

王復白言:「今日我宮有婬慾因緣,無比摩建[2]儞迦女,生毀謗心,言:『舍摩嚩底夫人與聲聞沙門而行婬事。』我聞此言瞋恨至極,殺舍摩嚩底夫人,以箭便射,於其箭上而出火焰赫奕熾盛,却迴我身左邊而住,亦不傷損我身。」

舍摩嚩底夫人,禮世尊足,說如是言:「彼王問我:『為復天女、龍女、犍闥婆女、比舍際女、鬼女、羅剎女?汝修持何行,而乃如是?』而答王言:『我是大王夫人,非是天女、龍女、[3]健闥婆女、比舍際女、羅剎女。』世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弟子心善純淨為如彼天。」

是時舍摩嚩底夫人,稱讚世尊功德:「我佛如來有如是應正等覺,有如是大慈大悲,具大福慧,成大威德,得大自在。何以故?如來、應、正等覺為天人師,願鑒斯誠。」

爾時日子王,對佛及苾芻眾前,懺悔發露:「我等[4]由如愚童,如心迷亂,如在黑暗,如無善根,我念如來聲聞,而生毀謗。善哉,世尊!願解疑悔,我等受持。」

世尊說言:「汝發起慈心受持戒行,廣利有情。」

日子王即從坐起,合掌恭敬。

佛言:「大王!汝但安坐。」

于時日子王頭面作禮,却坐一面。日子王白佛言:「世尊!我心勇猛,聽女人言,造罪業苦,知自命終墮於地獄。善哉,世尊!女人之過唯願說之。」

世尊告言:「女人行業有其多種,惑亂有情,詐現異相,諂媚虛誑,心不真實,顛倒思惟諂曲詐偽,舉動施為強求親近,牽繫有情恒行邪行,汝須省覺。」

王言:「世尊!願賜慈悲,願聽所說。如我此後不近女人,亦不由女人而造罪業,既不造罪,不墮地獄。世尊!如[5]我長夜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佛言:「如是如是。」

復次日子王白言:「世尊!我於佛邊聞斯慾義,實由女人得其惡報。」

佛言:「大王!女色深固,生冤家之父母,生暴惡之父母,若起愛樂墮於地獄;是故女人有如是之過。」

佛言:「大王!若較量丈夫婬慾之過,汝後世父母眷屬亦有其過。」

日子王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丈夫之過與我解說,云何丈夫之過,父母眷屬亦有其過?」

佛言:「大王!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為汝說。」

世尊告言:「大王!若丈夫之過有其四種。」

大王問言:「四過云何?」

世尊答言:「大王!若丈夫耽著婬慾,被婬慾迷醉,由迷醉故,情意顛倒,由顛倒故,於其女人深生愛樂,於苾芻眾中有持戒德行沙門、婆羅門,不欲見聞。由不欲見聞持戒德行沙門、婆羅門故,亦不親近,亦不歸依,亦不供養,於無戒無行沙門、婆羅門,亦復遠離。又無信[6]根,不修德行,不行布施,全無智慧,寡聞薄德,我慢貢高,行鬼神行。又復親近無智,貪著惡法,樂著臭穢,遠離善友,縱生天上人間,於自身命恒時呵毀。於沙門、婆羅門,不作護[7]摩,於佛法僧,而復遠離,於涅[8]槃果德,而所棄背,長時憶念女人[9]倡妓歌舞、飲酒、談笑,如是纏縛而復命終,墮在眾合、黑繩、等活、號叫、大號叫、炎熱、極炎熱阿鼻地獄,受種種苦。從地獄出生焰魔羅界;畜趣中生,為師子虎狼、諸惡禽獸;乃至𭒯路茶身,止鐵叉樹。大王!若丈夫如是行愚法行,獲斯惡報,此是丈夫初過。」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婬慾臭穢根不淨, 過後常增業苦深,
聰慧法師呵[A1]慾染, 當生父母亦無益。
譬如廣大不淨坑, 滿盛糞壤多臭穢,
亦似塚間胮脹屍, 婬慾之人亦如是。
復似蠅蟲𠯗瘡腫, 驢馬奔眠糞穢中,
猪狗食啖臭魚等, 耽愛女人亦如是。
破壞善名兼德行, 恒行毀禁具無慚,
不生天道墮阿鼻, 是故法師呵愛[A2]慾。
如人悞飲惡毒藥, 迷亂猖狂遍體疼,
不覺無常毒所中, 耽[A3]慾之人亦如是。
樂著美味便珍饌, 愛聽歌音戀色聲,
家事不思多忘失, 唯作輪迴集苦因。
貪著婬慾常稱讚, 不了愚迷糞袋身,
晝夜恒行下劣行, 薄福沈[1]輪於惡趣。
讚美婬慾行非行, 多饒瞋恚長愚癡,
如履顛巍大嶮崖, 不覺須臾致失命。
既別人世閻浮界, 死墮無邊業海中,
五峯圍繞鐵山間, 日月燈光全不見。
如風狂亂無知解, 往返縱橫失路岐,
如是經生常住此, 一切世間無所重,
種種善業亦不生。 設有女男無孝敬,
棄背尊親行五逆, 和合妻女倍慇懃,
張羅罪網無思慮, 墮落貪癡慾樂中。
父母遠離無返復, 罔思育養報艱辛,
放逸耽婬著戲弄, 互相煩惱倍增多。
破壞修行疑種種, 不逢賢聖作良因,
樂行邪行受極苦, 不顧刑罰恥辱侵。
鬪諍欺抄致殺傷, 隳張財賄離善友,
不生天道兼人趣, 死入阿鼻地獄中。
鐵林青色攢鋒刃, 猛焰煻煨烈火城,
劍樹刀山遍地中, 洋銅熱鐵為漿饌,
如斯大苦因婬慾, 隱沒菩提智慧根。
汝向女人生恐[2]怖, 勿令親近起攀緣,
人天善道若相應, 不久菩提自獲得。
「復次,大王!若父母生產兒子,其事甚難,世所共知。處胎之時,懷擔十月,苦惱疼痛種種多般,起坐艱辛,餐飲節度,縱獲生產,如宰猪羊。不顧自身,唯憂兒子,乳哺養育,豈離懷抱。大小便[3]痢,須自洗濯。後漸長大,而以誠實之言種種誘訓,令彼修學閻浮提內,工巧[4]伎藝,書[5]疏算計,經商買賣種種事業。又復令彼身心安樂,廣與財帛,富貴[6]授用,選揀親姻,娉[A4]娶妻妾,比望孝順父母[7]供敬侍養,而復心意顛狂,一向迷亂,深著色慾都不省悟。又於別族姓家私娶妻妾,互相貪愛,於其父母返成不孝亦不敬重。其父後時耆年老邁,身體羸瘦眼耳聾暗,起坐艱難,要人扶持,而却憎惡輕棄嫌厭,種種逼迫,趁父出舍,娶其外族妻子於家聚會種種歡樂。」

佛告大王:「若是丈夫行此邪行,棄背父母,決定命終入阿鼻地獄,求出無期;為第二過。若善男子!棄背女色,心意清潔,供養父母,行孝敬行。命終之後不墮惡趣,而生諸天,受福快樂,天上福盡下生人間,亦不受貧窮下賤,富貴吉祥。」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離[A5]慾行慈孝, 命終生天趣,
梵王、帝釋身, 恒受於快樂。
供養老父母, 後生人世中,
入海為商賈, 安樂獲珍寶。
供養老父母, 一切最上德,
田種[8]菓成熟, 較量福不盡。
供養老父母, 永不[A6]擔重擔,
常得驢馬負, 刀刃不能害。
供養老父母, 不度醎水河,
猛火與刀兵, 亦復不能近。
供養老父母, 常得善妻男,
穀麥與資財, 瑠璃及金寶。
供養老父母, [9]常得天宮住,
無數歡喜園, 四面恒圍繞。
供養老父母, 常聞佛法音,
具相色端嚴, 誰人不敬重。
「復次,大王!若彼丈夫行非法業,心不真實,恒多邪見,於善不知,妄生顛倒,多得愚癡之人常所稱讚,有智慧者恒生忿怒,罪業轉深永失大利,於其佛世永不值遇,我慢貢高貧窮下賤,眾不愛樂;此是丈夫第三過失。」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丈夫行[10]婬慾, 顛倒分別我,
愚迷罪業深, 輪迴墮惡道。
遠離佛功德, 無智慧揀擇,
虛妄求安樂, 如河覓盧迦。
愚癡愛[A7]慾人, 諂曲多虛誑,
望求非法樂, 返成地獄苦。
著慾見顛倒, 下劣自無知,
如夜黑暗中, 不分道非道。
無慚愧信根, 唯耽聲色味,
菩薩與聲聞, 未曾行供養。
設遇正行者, 廣演微妙音,
輕法而不聽, 沈淪於地獄,
永不復人身。 斷除檀等行,
迷沒不修行, 菩提最上失。
「復次,大王!若諸男子自為活命,及著[*]婬慾,癡愚障閉,作諸工巧種種事業,書[*]疏算計讚詠談論,親近王臣,行非法行,謫罰有情,種種虛誑,廣求財利,作諸惡業。又復自為活命故,行不律儀行,貨易牛驢駝馬猪羊鷄犬,乃至呪龍罝兔魁膾等事。或復經商,不擇道路,遊行嶮惡之道,臭穢之道,賊徒刀劍之道,乃至泛大溟海,寒熱飢渴,種種苦惱,而求財利。又於沙門、婆羅門,慳貪不肯布施,一向著慾。又被女人降伏驅使,猶如奴僕長時同處,未曾捨離,起坐談話,互相攀顧,深生愛著。是故畜養女人,命終之後同入地獄;為第四過。」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追求著慾人, 迷醉何曾樂,
下劣妄追尋, 云何得安樂?
非真丈夫業, 自作不知非,
無恥若駝驢, 不堪極穢惡。
斯人少智慧, 不悟罪根深,
奔競向女人, 如狗便糞穢。
臭穢不可樂, 愚癡所愛重,
不知婬慾過, 如盲不見色。
愚癡著婬慾, 如犬奔糞穢,
聲香味觸法, 貪著亦如是。
愚癡著慾人, 輪迴於諸趣,
如橛繫獼猴, 永不出三界。
愚迷著慾人, 如烏戀臭肉,
常被惡魔牽, 墮在於惡趣。
愚人貪愛味, 於美起纏縛,
何異廁中蟲, 寧知是不淨。
智者得解脫, 女色不可染,
見彼生驚怖, 棄捨如壞屍。
愚癡懷散亂, 著慾而無捨,
如熱路艱辛, 困渴飲醎水。
如是見飲者, 愚癡迷失命,
堅牢著慾人, 過患亦如是。
實為此女人, 如身患瘡癩,
生蟲自𠯗食, 貪婬亦如是。
若裝飾女人, 如畫甕盛糞,
但觀諸外相, 誰知裏不淨。
又如油洗衣, 掛搭於身上,
莊嚴於女人, 染污亦如是。
如衣蓋刀劍, 似火覆[A8]輕灰,
嚴飾於女人, 違損亦如是。
又如劫火起, 大地皆洞燃,
草木不見生, 河海乾枯盡。
部多所住處, 須彌及鐵圍,
六欲與初禪, 破壞誰能救。
如是耽女色, [A9]婬火大熾燃,
焚燒於有情, 違損不可救。
人身速不淨, 穢惡諸物成,
指爪與髮毛, 涎唾并結[1]聹,
垢汗大小便, 肪膏及腦膜,
皮肉兼骨髓, 膿血筋脈連,
脾腎心共肺, 腸胃膽與肝,
生藏對熟藏, 赤痰共白痰。
又復八萬戶, 微細蟲𠯗食,
常住於身中, 愚人那知覺。
於身起貪愛, 如蠅慕膿血,
臭氣覺馨香, 苦中而為樂。
如是耽慾人, 執杖相敺擊,
慾火競來燒, 迷醉誰能悟?
愚癡著樂味, 如狗在空房,
亦似底囉聲, 究竟成妄想。
又如於猿猴, 攀緣常在樹,
乃至到無常, 不離於樹上。
如是貪[A10]慾人, 追求於色境,
墜墮惡趣中, 不離生死苦。
愚癡婬慾人, 彼處命終後,
擲在鐵鑊中, 如是住一劫。
浮沈如煮豆, 其鑊大小量,
六十四俱胝, 眾生所依彼。
一一墮落者, 較量不能知,
煎煮於鑊中, 受苦滿百劫。
或二三四劫, 隨彼業輕重,
皮肉俱爛壞, 骨現似白螺。
又隨自業力, 手捉尖利鉤,
擲在炎鐵槽, 死已而還活。
又被於獄卒, 手執鐵杵搗,
骨髓皆成粖, 風吹而[2]却活。
或以鐵棒打, 劈裂如斧斫,
鐵獸三四五, 隨後而咬嚙。
又復為鐵烏, 鐵[3]狗及犲狗,
牙嘴利如劍, 食罪人腦髓。
若人造罪業, 墮落於糞[4]河,
或落刀劍上, 一切皆臭穢。
若人造罪業, 墮在極炎熱,
號叫、大號叫, 黑繩及燒燃。
若人造罪業, 墮在於灰河,
重重入[1]由增, 痛苦不可忍。
若人造罪業, 死墮地獄中,
飢吞熱鐵丸, 渴復飲銅汁。
若人造罪業, 墮在鐵山間,
眾山一時合, 拶碎身如粉。
若人造罪業, 恒受於苦惱,
獲得如是果, 無有能救者。
此處非安樂, 先世業所招,
父母與妻兒, 何能相救濟?
下劣婬慾行, 直往於無間,
受苦不可當, 三世佛皆說。
是故下劣人, 與女人同處,
如擔於糞袋, 愚癡到處行。
丈夫為女人, 纏縛如枷鎖,
地獄火燃身, 無能得安樂。
剎那智慧生, 如是聞佛法,
離一切婬慾, 出家得解脫。」
佛告大王:「若丈夫行婬慾行,當墮地獄受斯大苦。是故,大王!恒常念佛念法,觀察身心勿令起過。」

日子王言:「如是,世尊!」於如來處,發深信心,白言:「世尊!甚為希有,如來、應、正等覺,善說女人、丈夫之過。我當受持,歸佛、歸法、歸苾芻眾,今後棄捨婬慾刀杖等過,[2]慜念饒益一切眾生。」

說此語時,會中日子王,及諸苾芻、菩薩摩訶薩、天、龍、藥叉、阿素囉、㜸路茶、健闥婆、莫呼落迦、人非人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回到頂端↑
#2232046 - 2024-03-10 19:33:02 佛說優填王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34
佛說優填王經

西晉[3]沙門釋法炬[4]奉 詔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深國,[5]王號曰優填。拘深國有逝心,名摩[6]回提,生女端正華色世間少雙。父覩女容一國希有,名曰無比。鄰國諸王群[7]僚豪姓靡不娉焉。父答曰:「若有君子容與女齊,吾其應之。」

佛時行在其國,逝心覩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色紫金巍巍堂堂光儀無上,心喜而曰:「吾女獲匹。」歸語其妻曰:「吾為無比得婿。」促莊飾女將往也。夫妻共服飾,其女步[8]瑤華光,珠璣瓔珞莊[9]嚴光國,夫妻共將女至佛所。妻道見佛迹相好之文光[10]彩之色,非世所有,知為天尊,謂其夫曰:「此人足跡文理乃爾,非世所聞斯將非凡,必自清淨無復婬欲,將不取吾女,無自辱也。」夫曰:「何以知其然?」妻因說偈言:

「婬人曳踵行, 恚者[11]操指步,
愚者足[12]躘地; 斯跡天人尊。」
逝心曰:「非爾女人所知,汝不樂者[13]便還歸。」乃自將女[14]詣佛所,稽首佛足,白佛言:「大人勤勞教授,身無供養。有是麁女,願給箕箒。」

佛言:「汝以女為好耶?」

答曰:「生得此女顏容實好世間無雙,諸國王豪姓多有求者不以應之。竊見大人光色巍巍非世所見,貪得供養故,宜自歸耳。」

佛言:「此女之好為著何許?」

逝心曰:「從頭至足周遍觀之無不好也。」

佛言:「惑哉肉眼,吾觀之,從頭至足無一好耶。若頭上有髮,但是毛象馬之尾亦皆爾也;髮下有髑髏,但是骨屠家猪頭骨亦爾也;頭中有腦者如泥[1]鯹臊[2]送,鼻下之著地莫能蹈者,目者是[3]脆決之純汁,鼻中有涕,口但有唾,腹藏肝肺皆亦[*]鯹臊,腸胃膀胱但成屎尿腐臭難論,腹為[4]幃囊裹諸不淨,四支手足骨骨相[5]拄筋連皮[A1]韜,但恃氣息以動作之,譬若木人機關作之,既畢解[6]列其體節節,相離手足狼[7]藉。人亦如是,有何等好而云少雙?昔者吾在貝多樹下,第六魔天王莊飾三女,顏容華色天中無比非徒此[8]論,欲以壞吾道意,我為說身中穢惡,即皆化成老母形壞不復,慚愧而去。今是屎囊欲何所戀?急將還去,吾不取也。」

逝心聞佛所說,忽然慚恥無辭復言,又白佛言:「若仁不取者,更以妻優填王可乎不?」佛不答焉。逝心即送女與優填王,王獲女大悅,拜父為太傅,為女[9]興宮,伎樂千人以給侍之。王正后師事佛,得須陀洹道。此女[A2]譖之於王,王惑其言以百箭射其后。后見箭不懼,都無恚怒,一意念佛慈心長跪向王,箭皆繞后三匝還住王前,百箭皆爾。王乃自驚[10]暢然而懼,即駕白[11]象金車馳詣佛所,未到下車[12]避[13]從步進稽首佛足,長跪自陳曰:「吾有重咎在三尊,所以彼婬妖[14]從欲興邪,於佛聖眾每一惡念,以箭百[15]枚射佛弟子,如事陳之覩之心懼,[16]唯佛至真無量之慈,白衣弟子慈力乃爾,豈況無上正真佛乎?我今首過歸命三尊,[*]唯佛弘慈原赦其咎。」

佛笑曰:「善哉王!覺惡悔過,此明人行也,吾受王善意。」

王稽首,如是至三,佛亦三受之。王又頭面著地,退就坐曰:「稟氣[17]匈頑忿戾自恣無忍辱心,三毒不除惡行快意,順女妖邪不知其惡,自惟壽終必入地獄,願佛加哀,廣說女惡魑魅之態,入其羅網尠能自拔,吾聞其禍必以自[18]誡,國民巨細得以改操。」

佛言:「用此[19]問為?且說餘義。」

王曰:「餘事異日說之不[20]晚,女亂惑意[21]兇禍之大,不聞其禍何緣遠之?願佛具為吾釋地獄之變及女人之穢。」

佛言:「具聽!男子有[22]淫之惡,却覩女妖。」

王曰:「善願受明教。」

佛言:「具聽!男子有四惡,急所當知。世有婬夫,恒想覩女思聞妖聲,遠捨正法疑真信邪,[23]婬網所[24]綶沒在盲冥,為欲所使如奴畏主;貪樂女色,不覺九孔惡露之臭穢,渾沌欲中,如猪處溷不覺其臭快以為安,不計後當在無[25]澤之獄受痛無極;注心在淫,[26]噉其涕唾翫其膿血,珍之如玉甘之如蜜;故曰欲態之士。此為一惡態也。又親之養子懷妊生育,稚得長大勤苦難論,到子成人[27]擢家竭財膝行肘步,因媒表情致彼為妻,若在異域尋而追之,不問遠近不避勤苦,注意在婬捐忘親老,既得為妻貴之如寶,欲私相娛樂惡見父母,信其妖言或致鬪訟,不惟身所從生[28]孤親無量之恩。斯謂二惡態也。又人處世勤苦疲勞躬自致財,本[29]自誠信敬道之意,尊戴沙門梵志之心,覺世非常,布施為福。取妻之後,情惑婬欲愚蔽自擁,背真向邪專由女[30]色,若有布施之意,雖欲發言相呼女色,絕清淨行更成小人,不識佛經之[31]戒禍福之歸,苟為婬色投身羅網,必墮惡道終而不改。斯謂三惡態也。又為人子不惟養恩,治生致財不以養親,但以東西廣求婬路,懷持寶物招人婦女,或殺六畜婬祀鬼神,飲酒歌舞合會之後,[32]至求方便更相招呼,以遂[33]奸情,及其獲偶喜無以喻,婬結縛著無所復識。當爾之時[*]唯此為樂,不覺惡露之臭穢地獄之苦痛,一則可笑二則可畏,譬若狂[34]犬不知其非。斯謂四惡態也。」佛言:「男子有是四惡,用墮三塗,當審遠此[35]態免苦耳。復聽說女人之惡。」佛便說偈言:

「已為欲所使, 放意不能安,
習施於非法, 將何以為賢?
欲為畜生行, 以[36]欲還自殃,
溷虫在臭中, 不知為處難。
如虫在冥中, 不知東以西,
結著於婬欲, 惡此亦虫論。
婬既不見道, 日夜種罪根,
現世君臣亂, 上下為迷昏,
王法為錯亂, 正法為迷[37]樊,
農夫捨常業, 賈人為[38]珍連。
現世更牢獄, 死復入太山,
當受百種毒, 其痛難可[39]當。
洋銅灌其口, 山[1]連笮其身,
此輩有百數, 難可一一陳。
常在三惡道, 宛轉如車輪,
若世時有佛, 而已不得聞。
女人最為惡, 難與為因緣,
恩愛一縛著, 牽人入罪門。
女人[2]為何好? 但是屎尿囊,
何不諦係視, 為此而狂荒?
其內甚臭穢, 外為嚴飾容,
家有含毒蝎, 劇如蛇以龍。
譬[3]如錦韜[4]牟, 羅縠[5]綶鋒鋩,
愚者覩其表, 翫之以自殃。
智者覺而捨, 癡者致死傷,
婬欲亦如是, 抱刃以自喪。
覩新即厭故, 所樂亦無常,
言為刀斧截, 笑為[6]棘以荊。
內懷臭穢毒, 飾外以華香,
癡人貪其味, 不惟後受殃。
譬[7]若[8]鴆毒藥, 以和甘露漿,
所向無不壞, 飲之皆仆僵。
亦如薪得火, 草木被重霜,
覩表不計裏, 是為最非[9]詳。
女毒甚於是, 草乃見形傷,
絕欲以求道, 故有婬欲情。
其形甚易見, 癡人情不絕,
羅網四面張, 去道如絲髮。
人本清淨種, 如魚處深淵,
智者乃自覺, 著網不得還。
欲網甚於是, 結縛甚欲堅,
投身[10]置荊棘, 可得脫其身。
譬若飢猿猴, 望見熟甘果,
專心投色欲, 是輩百向墮。
亦如魚食鉤, 飛蛾入燈火,
愚者見歡喜, 不[11]惟後受禍。」
佛說如是,優填王歡喜,即以頭面著地,白佛言:「實從生[12]以來不聞女人之惡乃爾,男子[13]悖亂隨之墮罪,但不知故不[14]制心意。從今已後終身自悔,歸命三尊不敢復犯。」為佛作禮,歡喜而去。
↑回到頂端↑
#2232047 - 2024-03-10 19:34:29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34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上

[4]西天[5]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6]賜紫沙門臣施護[7]等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如大龍王,所作已[8]辦,棄諸重擔,隨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解脫,諸心寂靜,皆到彼岸——唯一補特伽羅,所謂阿難。

復有五百大菩薩眾——悉得一切陀羅尼門及三摩地門,皆是一生補處。

時舍衛城有一長者名無畏授,大富自在,有大財寶,積諸受用,庫藏充滿,金、銀、瑠璃、真珠、珊瑚、螺貝寶等皆悉具足,廣有車乘、象、馬、牛、羊,復多眷屬、奴婢、僕從、執事人等及諸朋友。

一時,無畏授與五百長者而共集會,潛相謂言:「諸仁者!遇佛出世斯為難事,人身難得,時難契會,於佛教中淨信極難。捨家出家,成苾芻相,此亦為難,修行復難。彼諸有情知恩念報而復甚難,但能少分施作尚不壞失,何況廣多?又,諸有情若於如來教中能生淨信,信已復能依教修行,極為難事。又諸有情若能莊嚴如來教法,復能解脫輪迴,極為難事。是故,我等不應於聲聞乘及緣覺乘中趣求涅槃,應於無上大乘法中趣求涅槃。」

於是,眾會以如是事互言議已,咸悉發起廣大勝心,皆言:「我今悉於無上大乘法中趣求涅槃,不樂聲聞、緣覺之乘。」

時無畏授與五百長者俱共圍繞出舍衛城,詣世尊所。到已,頭面禮世尊足,右繞七匝,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知是事已,故謂無畏授等五百長者言:「汝諸長者以何緣故來詣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

時無畏授等五百長者悉從座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頂禮,白言:「世尊!我等向者共會一處,潛相謂言:『遇佛出世斯為難事,人身難得,時難契會,於佛教中淨信極難。捨家出家,成苾芻相,此亦為難,修行復難。彼諸有情知恩念報而復甚難,但能少分施作尚不壞失,何況廣多?又,諸有情若於如來教中能生淨信,信已復能依教修行,極為難事。又,諸有情若能莊嚴如來教法,復能解脫輪迴,極為難事。我等今時不應於聲聞乘及緣覺乘中趣求涅槃,應於無上大乘法中趣求涅槃。』世尊!我等以如是事互言議已,咸悉發起廣大勝心,皆於無上大乘法中趣求涅槃,不樂聲聞、緣覺之乘。我等乘此緣故,來詣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云何住?復云何學?云何修行?」

爾時,世尊讚無畏授等五百長者言:「善哉,善哉。汝諸長者!甚善,甚善。汝今能為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來詣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汝等諦聽,極善作意,今為汝說。」時無畏授等五百長者受教而聽。

佛言:「諸長者!若菩薩摩訶薩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如其所住,當如是學、如是修行。

「又,若菩薩摩訶薩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於一切有情起大悲心、普遍親近、廣為攝受、觀察施作。而菩薩摩訶薩於自身命不應愛著,所有舍宅、妻子、眷屬、飲食、衣服、乘馭、床座、珍寶、財穀、香華、燈塗,乃至一切受用樂具,悉不應著。何以故?多諸有情愛著身命故廣造罪業,彼彼所作業成熟已,墮在惡趣、地獄中生。若於一切有情起大悲心、於自身命不愛著故,即於一切善趣中生。諸長者!是故菩薩摩訶薩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一切有情起大悲心、於自身命不生愛著,所有舍宅、妻子、眷屬、飲食、衣服、乘馭、床座、珍寶、財穀、香華、燈塗,乃至一切受用樂具,悉不愛著已,然後自捨一切,廣行惠施不求果報,安住戒行三相清淨,修諸忍辱堪能具足,一切有情於己所作不饒益事悉能忍伏。被大精進堅固甲冑,若身、若命悉能棄捨,安住寂靜,心一境性,遠離散亂。勝慧決擇諸善法分,不起我人、眾生、壽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等見,廣為一切作諸勝行,為一切有情作意行施、為一切有情作意護戒、為一切有情作意行忍、為一切有情作意發起堅固精進、為一切有情作意安住諸勝定門、為一切有情作意修慧、為一切有情習學一切善巧方便。」

爾時,無畏授等五百長者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昔來於自身命皆生愛著,所有舍宅、妻子、眷屬、飲食、衣服、乘馭、床座、珍寶、財穀、香華、燈塗,乃至一切受用樂具,悉生愛著。世尊!菩薩摩訶薩作何觀察,能於身命乃至一切受用樂具不生愛著?願佛為說。」

爾時,世尊告無畏授等五百長者言:「菩薩摩訶薩以無數種相觀察於身。何等無數?所謂:此身不實,緣法合集,如極微聚,從頂至足次第破壞;彼九竅門及諸毛孔不淨流溢,猶如蟻聚;蛇毒止中,蛇毒違害;如怨敵、如猿猴,多所損惱;如極惡友,常起諍競;身如聚沫,不可撮摩;又如水泡,旋有即壞;又如陽焰,渴愛所生;又如芭蕉,中無堅實;又如幻化,從虛妄起;又如王者,多種教令;又如怨對,常來伺便;又如盜賊,無有信義;又如殺者,極難調制;如惡知識,常不歡喜;如破法者,隱沒慧命;又如邪朋,減失善法;又如空聚,離於主宰;又如瓦器,終歸破壞;如小便坑,不淨充滿;如大便處,常多滓穢;又如食噉諸不淨鬼,及蛆蟲、狗等,樂臭穢中;又如廣積穢物,遠聞其臭;如惡瘡疱難合其竅,痛不可忍;又如毒箭,入身酸楚;如惡家主,難為侍養;又如朽舍及如漏船,雖假修治,旋歸散壞;又如坯器,難為固惜;又如惡友,常[1]假將護;如河岸樹,風所[2]動搖;如大河流,終歸死海;又如客舍,多種違惱;如無主舍,無所攝屬;如巡警人,常專撿察;[A1]又如邊方,多所侵嬈;如積沙處,漸當減下;如火蔓[3]延;如海難渡;如地難平;如蛇置篋,隨生損害;又如嬰兒,常須存愛;又如破器,無所堪用;如惡方處,常虞壞亂;如雜毒食,常當遠離;如求[A2]丐人得種種物,得已旋棄;又如大車,負極重等。唯,諸智者!於法覺了應如是知。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上
↑回到頂端↑
#2232048 - 2024-03-10 19:35:07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二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34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中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沙門臣[4]法護[5]等奉 詔譯

「復次,長者!菩薩摩訶薩觀察此身,最初何因之所成立?謂依父母精血合集生起彼因。復由受其飲食,食已變壞,旋聚即散,歸[6]淡廕藏,淡廕流潤終歸不淨。然後火大增彊,煮變成熟。後歸風力,由其風力各分滓重及與流潤——滓重所謂大、小便等,流潤謂血——血變成肉、肉成於脂、脂成於骨、骨成其髓、髓成其精,精等乃成此不淨身。菩薩觀此不淨身故,乃起思惟:此身多種合集,各別名相,謂三百骨、六十肪及膏相、合四百膜、五百肉團、六百腦、七百脈、九百筋、十六肋骨。復有三事內纏其腸,分生、熟、藏腸,有十六交絡而住,二千五百脈道透映一百七節;八十萬俱胝毛孔具有五根、九竅、七藏,不淨充滿;髓有一掬、腦有一掬、脂有三掬、淡廕六掬、滓重六掬、風力隨遍、血有一斗,如是一切各各充滿。有七水脈而復圍繞,[7]吸諸滋味,內火大增,熾然燒煮,逼切疲極,身脈汗流,是等諸相極難可見。此之臭穢不淨體相,是中云何起增上愛?如求丐人得所用物,得已旋棄;又如大車,負極重等。唯,諸智者!於法覺了應如是知。」

即說頌曰:

「此身多種不淨聚, 愚無智者不了知,
彊起增[A1]上愛著心, 如穢瓶破多穢氣。
耳、目、口、鼻皆穢物, 彼等何者為香潔?
涎眵、結聹及涕洟, 諸蟲雜惡何生愛?
譬如愚者取於炭, 勤力摩治欲令白,
炭盡力疲白莫成, 無智妄貪亦如是。
如人意欲成潔淨, 多種修治於此身,
百轉沐浴及香塗, 身壞命終歸不淨。」
爾時,世尊復告無畏授等五百長者言:「長者當知,菩薩摩訶薩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觀察此身有四十四相。何等四十四?謂菩薩摩訶薩觀察此身誠所厭棄,菩薩觀身不可愛樂,以不饒益故;菩薩觀身極為臭穢,膿血滿故;菩薩觀身甚不堅牢,終破壞故;菩薩觀身體性羸劣,筋骨相聯故;菩薩觀身不淨,穢惡常流故,菩薩觀身如幻,愚夫異生彊起虛妄、動亂相故;菩薩觀身多所漏失,以九竅門常流注故;菩薩觀身熾然燒爇,謂貪火所焚、瞋火猛聚、癡火暗冥故;菩薩觀身,貪、瞋、癡網常所蓋覆,愛網相續故;菩薩觀身竅穴所依,以九竅門及諸毛孔周遍流注,雜穢充故;菩薩觀身多種逼惱,四百四病常增損故;菩薩觀身是為窟宅,八萬四千戶蟲之所聚故;菩薩觀身無常,終歸死法故;菩薩觀身無知,於法不知故;菩薩觀身如器用,眾緣合成、終破壞故;菩薩觀身逼切,眾多憂惱故;菩薩觀身無歸趣,畢竟老、死故;菩薩觀身深隱,諂誑所行故;菩薩觀身如地,難平滿故;菩薩觀身如火,以所愛色隨繫著故;菩薩觀身無厭足,隨五欲故;菩薩觀身破壞,煩惱對礙故;菩薩觀身無定分位,以其利衰現所受故;菩薩觀身無自他緣,不得源流故;菩薩觀身馳流心意,以種種緣作意伺察故;菩薩觀身棄背畢竟,歸於棄尸林故;菩薩觀身為他所食,鷲鳥、豺狼等食[1]噉故;菩薩觀身如輪盤影現,筋骨連接故;菩薩觀身無所顧惜,殘棄漏失、膿血滿故;菩薩觀身耽著滋味,飲食所成故;菩薩觀身勤苦無利,以是無常生滅法故;菩薩觀身如惡友,起諸邪妄故;菩薩觀身如殺者,重重現增苦故;菩薩觀身為苦器,三苦逼惱故,所謂行苦、壞苦、苦苦;菩薩觀身為苦聚,五蘊隨轉無主宰故;菩薩觀身極不自在,種種緣成故;菩薩觀身無壽者,離男女相故;菩薩觀身空寂,諸蘊處界所合成故;菩薩觀身虛假,以如夢故;菩薩觀身不實,以如幻故;菩薩觀身動亂,如陽焰故;菩薩觀身馳流,如響應故;菩薩觀身虛妄所起,如影現故。長者!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四十四相觀察於身。

「而菩薩摩訶薩作此觀察時,所有於身樂欲、於身顧惜、於身執我、於身愛染、於身積集、於身繫著,一切悉斷。由是,於命樂欲、於命顧惜、於命執我、於命愛染、於命積集、於命繫著,乃至舍宅、妻子、眷屬、飲食、衣服、乘馭、床座、珍寶、財穀、香華、燈塗、一切受用樂具,若樂欲、若顧惜、若執我所、若愛染、若積集、若繫著,一切亦斷。由於身命能棄捨故,乃至一切[A2]受用樂具亦悉棄捨,如是乃能圓滿六波羅蜜多。長者!菩薩摩訶薩以能圓滿波羅蜜多故,即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即說頌曰:

「應知人身極難得, 莫因此身造眾罪,
豺狗取食棄尸林, 空將此身為殘棄。
愚無智者常動亂, 虛偽身中起貪愛,
此身難馭違背深, 晝夜受苦無停息。
此身苦輪常生病、 此身不淨廣充盈,
飢渴隨逐嬈惱深, 誰諸智者生愛著?
此身如地廣無主, 及如惡友愚生愛,
因此身故眾罪興, 畢竟還自受諸苦。
此身不同金剛堅, 莫因此身廣造罪,
智者應修勝福因, 於佛教中生淨信。
此身不久徒存養, 衣服香嚴飲食資,
[2]緣歸破壞暫任持, 邪勤施作何空過?
經百劫中難得遇, 大牟尼尊出世間,
速於佛教淨信生, 莫於惡趣受極怖。
假使壽千俱胝歲, 彼尚勿應生貪愛,
何況壽不滿百年, 豈生貪愛無厭足?
或有一類奢侈者, 不念此身極難得,
廣集嬉戲歌伎人, 於前戲劇求快樂。
[3]廣集財寶何有樂? 護惜重重苦惱增,
下劣愚夫喜悅生, 智者於中離貪著。
富貴不實如夢幻, 愚者馳流於心意,
剎那破壞剎那成, 誰諸智者生貪愛?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中
↑回到頂端↑
#2232049 - 2024-03-10 19:35:49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三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34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下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沙門臣施護[1]等奉 詔譯

「譬如幻所成物像, 如乾闥婆城莊嚴;
愚人貪愛富亦然, 不知是妄生[A1]耽著。
百種苦求於財富, 得已極苦逼於身,
王官、水、火散壞時, 智者豈生於愛著?
妻子、眷屬隨所愛, 廣作諸罪當破壞,
極重過失不覺知, 智者於身不生著。
慳悋者求財富時, 父母亦不生尊重,
妻子、眷屬返憎嫌, 一向常貪於財利。
慳者不知於恩義, 唯念莫壞我所有,
背正向邪諂求財, 智者於彼不生信。
慳者意異語如實, 所應信者不生信,
見人雖將愛子同, 此是慳者諂妄起。
慳悋之者在世間, 雖親典教亦通解,
馳流散亂出惡言, 心無悲愍極麁獷。
慳者處世無所託, 亦無知識及親朋,
有所依附但求財, 智於慳者不生信。
慳者因求財富故, 於極惡事起思念,
是故智者正所觀, 愚人於彼生歡喜。
金寶、珠貝、珊瑚等, 善業引生如聚[2]沫,
於中貪愛諍競興, 彼不了知幻化性。
賢劫一佛出世時, 彼尊立名為慈氏,
[3]偏覆大地得黃金, 彼從何來何因故?
於外隨逐五欲境, 愚人[4]散亂癡迷法,
如日中分夏月時, 渴欲奔馳焰為水。
空後一劫成世間, 虛空所成空自性,
焚燒破壞復還成, 此從何來彼何去?
溝㵎、池沼及大海, 枯涸破壞彼皆同,
虛假不實貪亦然, 誰諸智者生愛著?
智者慧、力、色相具, 於身常自作稱量:
『此中無味染何因? 舍宅、財利應棄捨。
隨逐五欲造惡業, 養育妻子并眷屬,
死時妻子及諸親, 誰能救護自當苦?
死時眷屬不隨去, 但隨自作眾業行,
苦惱逼逐於己身, 彼時誰為我分受?』
三有獨怖無親愛, 妻子、眷屬假相親,
愚人取以為樂因, 但增苦惱及憂[5]戚。
父母、妻子、親朋聚, 為求財利故相會,
彼等不隨死者行, 唯自所作業相逐。
一切皆隨業所行、 一切亦隨業所住,
當知此身業所成, 智者應修於善業。
父母、妻子、眷屬等, 以不了[6]知故貪愛,
愚人廣造眾罪因, 智者不入無間獄。
所有餘處業報盡, 無間極苦不解脫,
是故畏彼惡趣因, 智者勤劬離諸罪。
閻摩王前治罰時, 彼無朋友為救護,
亦無父母及諸親, 隨自所作業當受。
王言:『汝所得人身, 得已何不離諸罪?
今受極苦捶打時, 皆由汝作不善業,
自心所作不善已, 而復不信有業報。』
如彼閻摩法王言: 『汝受治罰非我罪,
自作業因自造罪。 自造罪已汝來此,
當受極苦自甘心, 由先所作非愛業。
死時眾苦所逼迫, 親屬不能令解脫,
汝欲自求解脫時, 是故應離諸罪惡。』
打擊、考掠及杻械, 此等若欲求遠離,
舍宅、親友起怖心, 於佛教中修正行。
舍宅猛火大苦根, 而此心火常熾然,
智者於斯愛不生, 如大火聚極可怖。
住舍養親常憂戚, 富樂憂愁亦復然,
自他過失等無差, 是故應離諸罪惡。
智者佛教生信樂, 不種自收勝樂根;
愚者不生愛樂心, 但貪舍宅諸苦本。
女身筋肉骨合集, 假起妄貪為我妻,
諸無智者染愛生, 不知女身都如幻。
智者了知諸欲樂、 及舍宅等皆生厭,
正法藥治貪病除, 速疾出離諸纏縛。」
爾時,無畏授等五百長者聞是正法已,悉得無生法忍;得法忍已,皆生最上踊躍歡喜,即說頌曰:

「快哉!於今日, 我等得大利,
彼一切利中, 此利益最上。
我等所發起, 廣大菩提心,
於佛正法中, 清淨生渴仰。
所起勝愛樂, 無上菩提心,
為一切有情, 廣施諸安樂。
我等從今日, 極[7]盡其身命,
誓於此深經, 生最上愛樂。
由起愛樂故, 得一切有情,
於彼當來世, 見者生歡喜。
彼一切有情, 諸欲發心者,
皆發起無上, 廣大菩提心。
若一切有情, 愛樂菩提心,
當得勝果報, 最上金色身。
相好[1]以莊嚴, 種種勝殊妙,
及得大光明, 世間廣照耀。
無上菩提心, 此心廣大心,
勝出一切心, 最上復清淨。
彼一切功德, 由此心具足,
復具大勝力, 能脫一切病。
諸尠福有情, 不樂菩提心,
此心懈退因, 不能觀生死。
菩提神通智, 獲最勝福力,
廣積滿虛空, 普施諸情品。
若人於河沙, 等數諸佛剎,
滿以七珍財, 供養正等覺;
若人但合掌, 歸向菩提心,
此勝供養因, 超過諸供養。
此供養無等, 所謂菩提心,
過此外無餘, 為最勝最上。
菩提心功德, 是勝妙良藥,
一切病能治, 施有情安樂。
觀見諸有情, 三火常燒然,
無量劫拔除, 菩薩不懈退。
修此菩提行, 為勇猛醫王,
救苦諸有情, 常遠離疲懈。
數數往諸趣, 不捨菩提心,
勤於佛法中, 出現希有相。
我等得大利, 樂此菩提心,
願我等當成, 大覺釋師子。」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出現廣大神通光明,無數種色——所謂青、黃、赤、白、及紫、碧綠——是光普照無邊世界,上徹梵世,映蔽日月光明不現。其光旋環右繞世尊百千匝已,却從世尊頂門而入。

爾時,尊者阿難即從座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頂禮,白言:「世尊!何因何緣現是光明?若無因緣,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不放光相。」

時尊者阿難即說頌曰:

「佛上勝者若無因, 法爾不現光明相,
願為悲愍劣有情, 說放光明何因故。
一切有情皆貧乏, 佛應為施大聖財,
世間暗暝作[2]照明, 願說此光所因現。」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言:「阿難!汝今見此五百長者不?悉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來詣我所。」

阿難白佛言:「唯然,已見。」

佛言:「阿難!是五百長者今此會中聞正法已,皆得無生法忍。阿難!此諸長者皆於過去佛所奉近供養、深種善根,從此沒已不復墮諸惡趣,生人天中受勝妙樂。次第至彼慈氏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時,生彼佛剎,親近供養、尊重承事。其後,乃至賢劫諸佛彼彼出世時,於一一佛所親近供養、聽受正法、讀誦記念、廣為人說。最後過二十五劫,於種種佛剎皆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同名蓮華吉祥藏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間。」

爾時,尊者阿難前白佛言:「今此廣大甚深正法,希有,世尊!希有,善逝!此經何名?我等云何奉持?」

佛言:「阿難!是經名為『菩薩瑜伽師地法門』,亦名『無畏授所問』,如是名字汝當受持。」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等諸大聲聞,及諸菩薩摩訶薩眾,并五百長者、世間天、人、阿修羅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下
↑回到頂端↑
#2232050 - 2024-03-10 19:36:51 佛說菩薩修行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34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已得無量善利,當求無上佛大菩提。何以故?佛菩提者,世、出世間無等等故。若未來世諸眾生等,發意欲求佛菩提者,當修四法。何等為四?一者、當發大菩提心,寧失身命,不應退轉;二者、應當親近善友,寧失身命,不應遠離;三者、應[15]修忍辱柔和,寧失身命,不生瞋恚;四者、當依寂靜之處,寧失身命,不思憒閙。諸善男子!如是四法,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諸欲求勝果, 當發菩提心,
策勤精進行, 須依善知識。
忍辱佛所讚, 稱為有力人,
空閑聖所居, 無畏猶師子。」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作是言:「諸有智慧大慈悲者,能修如上四種之法,其人則能解脫生死,出離魔網,成等正覺,得大涅槃。」

爾時世尊說此經已,彼諸比丘及諸菩薩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回到頂端↑
#2232051 - 2024-03-10 19:37:46 佛說須賴經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34
佛說須賴[1]經

前涼月[2]氏國優婆塞支施崙譯

聞如是:

一時,世尊遊於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千二百五十人,菩薩五千人。

爾時,世尊遊近舍衛大城,為國王、大臣、梵志、長者及諸細民,供養世尊給所當得。

爾時,城中有極貧者名曰須賴,信佛法眾、奉持五戒、修行十善,奉行慈心終不起心。於一切眾生,行於悲心志不疲極,行於喜心常樂正法,行於護心苦樂不動,堅固無上正真道心,以方便善欲度人故,居舍衛城示現極貧。

於是,釋提桓因以天眼淨徹視於人,見舍衛城中極貧須賴,執堅固德善行純備心無恚怒,執志堅強無有瑕穢,坐起經行不失威儀,出入周旋常懷等行,飲食坐臥常懷等心,左右睡寐已皆除盡,少欲知足,易[3]充易可,損於利求,利衰毀譽心不傾動。至心堅固離於貢高,攝持謙[4]順心靖純淑,質直善說言信不華,奉八關齋知節少食,普城所敬無有厭足,諸造見者與之說事莫不歡喜。食節衣[5]麁,又致供者讓而不受。樹葉為器茅草為席,衣食之餘輒以轉施無所藏積,清淨潔白離於[6]求業,於一切生無所志願。常以晝夜各三詣佛,如來常開[7]閈瑕,容其禮拜供養諮受法言。若其須賴欲詣佛時,若[8]干百人常從與俱,若其須賴所遊居處,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其地界分無有空閑人眾圍繞。

於是,釋提桓因[9]取心念言:「如是族姓子,淨戒淳淑善行威儀,恐子將奪我處。當下試知審求何道?」於是,釋化作數人住須賴前,罵詈須賴,言不[*]順理。又以瓦石、刀杖加[10]害。於是,須賴以其忍力,專行慈心不瞋不恚。於是釋提桓因復化作人住須賴前,謂須賴言:「唯然,須賴!如是人等,罵詈無限,言不順理,又以瓦石、刀杖加汝。若[11]仁見聽,為汝殺之。」

須賴答言:「莫說是語。所以者何?不善讒[12]人者殺生之報,正使彼等刀割我身,[13]破如跋跙樹,[14]尊尚不發惡意加於彼等。所以者何?一切諸法報應有二:種善者生善道、種惡者墮惡道。以是故,我不敢恨彼,況欲斷彼命?」

於是,須賴說是偈言:

「其種於苦者, 必生獲苦果,
其有種[15]恬者, 必生得[*]恬果。
如此報應者, 是[16]知為現事,
惡者報應苦, 善者報應樂。
是故不當三, 為惡身口心;
是故有智者, 不當以勸人。
當常行三善, 於是身心口,
常以此勸彼, 若人樂善者。」
於是,釋所化人不能動須賴,於是捨去。

於是釋提桓因於須賴前,化作七寶金寶現須賴前,復化作眾人,住須賴前,謂須賴言:「取是金寶可用布施,亦可作福;可以作服飾、臥具,亦可好衣,亦可美食,云何守是貧行?」

須賴報言:「前之惡行,諸仁者!我之此報,令我如今貧鄙,然不能守是貧,當犯不與取也。」

「惟須賴!宜可樂活盡壽,何為乃遠慮後世之報,以為言說?」

須賴報言:「諸仁者!是為[17]愚法。夫見法者慮是重報,能慮重報者,是則為明達。不明之士,慳貪他有犯不與取;能離慳貪則為明智。夫不智者貪得多積以護身命,無所護慮則為明達。於無常有常想,於苦有樂想,無我有我想,不淨有淨想,如是者犯不與取;觀無常計苦計空計不淨者,是則為明智。計吾我[18]猗居家,[19]是者犯不與取;不計我不犯他,如是輩則明智。無[20]先飽不知足,如是輩犯不與取;[*]先飽知足是則明智。不淨戒者犯不與取,其淨戒者是則明智。不見報應愚癡之士犯不與取,見報應者是則明智。夫饕餮者[21]犯不與取,不饕餮者則為明智。圖他所有貢高[22]躁擾犯不與取,讓一切有則為明智。」當於[23]是時,則說偈言:

「伏藏至千億, 彼不[24]聞捨心,
如是世之貧, 是則非明智。
家無一食儲, 而有捨施心,
如是為大富, 明智者所[1]歎。
聖賢[2]善顯現, 而能不為惡,
愚[3]歎加嚴飾, 為惡則不顯。
願為智所罵, 不為愚所歎,
愚者歎於惡, 明者歎於善。」
天所化諸士,不能令須賴犯不與取。於是釋化已為長者形,持名上寶價直百千,住須賴前,謂須賴言:「我於王波斯匿前有所諍訟,引仁為一證,以寶相與,願仁為我證。」

須賴謂言:「仁者莫作是說,我不能以不知故而[4]作妄言。何以故?妄[5]言[6]人者,為自欺身亦欺他人,[7]欺諸聖賢。妄[*]言[*]人者,令人身臭心口無信令其心惱。夫妄言[*]人者,令其口臭令身失色天神所棄。夫妄言[*]人者,亡失一切諸善本,於己愚冥迷失善路。夫妄言[*]人者一切惡本,斷絕善行閑居之本。」於是時說此偈言:

「[8]夫口臭穢者, 妄言者語時,
[9]忘失清白法, 意志多[10]妄誤。
為護己諸神, 聖賢所欺誤,
彼士常羸疲。 夫喜妄言者,
諸惡之根本, 斷善本於彼,
必當趣惡道。 夫妄言[*]人者,
[11]若以滿天下, 金真珠相與,
夫守持法者, 不為之發言。」
釋提桓因不能使須賴[12]妄言,便捨去。於是,釋提桓因謂阿須倫女首耶日行[13]王女識乾執樂第一夫人[A1]云:「汝等詣國貧須賴,動其閑居,試知為審離欲為故服欲不耶?」

於是首耶阿須倫女日行[*]王女識乾執樂第一夫人,於冥夜靜時,於須賴所止地之分界。行詣於彼,說[14]溫暖甜辭,與須賴言:「起,仁者!我等故來相事。且觀,須賴!我等形容之嚴好,塗栴檀香瓔珞被服,鮮明適在盛時視此。須賴!以汝之福故,得我等[15]執事。」

須賴視[16]已便作是說:「汝等盡是地獄、餓鬼、畜生行事,非天人之執事。又觀汝等身如幻化之自然,觀汝等之形聚沫泡之相,栴檀香之塗我觀其如是,審諦法聚會不淨[17]向所嬈服嚴淨,見如是幻化所作,心之[18]躁疾合會愚,所觀無常散滅法,以己福觀汝等行趣地獄類,所[19]以失志,[20]六不護己志,[21]欲何不明不淨者,是則貪於欲。附臭處者,是則貪於欲。附穢惡者,是則[22]依於欲。純荷諸苦者,是則貪於欲。謂貪欲樂者,是則附於欲欲。入地獄者,是則附於欲欲。入畜生者,彼則附於欲欲。入餓鬼者,是則附於欲欲。親惡人者,是則附於欲。[23]不成就貪者,是則附於欲。鬪諍怨訟會者,是則附於欲欲。被繫閉者,是則附於欲。顛倒之所生增益愛結者,是則附於欲。狂悖迷惑者,是則附於欲。醉亂闇冥者,是則附於欲。不善之所近、善之所捨離,一切諸不善之所纏縛者,是則附於欲。迷失徑路者,是則附於欲。修行不善者,是則附於欲。羸劣奪人力者,是則附於[24]欲。雲之所覆者,是則附於欲欲。近鬼魅者,是則附於欲欲。近[25]返足鬼者,是則附於欲[26]欲。近牛[27]驢狗猪駝象羖羊[28]豺者,是則附於欲欲。近非人者,是則附於欲欲。離戒聞施者,是則附於欲。放捨閑居者,是則附於欲。專惑專冥專益勞塵,專損減於無上道者,是則附於欲。」當於是時,便說偈言:

「臭穢不淨者, 欲腐亦如是,
專苦不附樂, 獄鬼畜生處,
與不[29]消者會, 欲醜亦如是,
處非法之處, 諍訟[30]與怨惡。
繫縛之縛者, 顛倒之所生,
愛欲所增益, 從是所生者,
是則附於欲。 迷惑之所惑,
和協與同塵, 是則附於欲。
燒然之[31]景熱, 合會成眾惡,
毀滅於眾善, 諸惡之根[32]元。
如雲之所蓋, 附欲亦如是,
鬼魅之同處, 反足亦如是,
形色之所惑, 視欲亦如是。
牛羊狗犬猪, 駝象羖羊[*]豺,
附欲之所親。 離於一切法,
或聞施[33]鬪靖, 零落附於欲。
專惑增勞塵, 損減無上道,
是則附於欲。 欲脫者離色,
如汝滿天下, 妙容勝汝等,
不能污吾意, 諸功德備悉。」
首耶阿須倫女日行[34]王女識乾之夫人,不能動須賴,皆捨而去。詣釋提桓因:「詣彼已,勿疑也。天帝,彼已見諦,無復女色,[35]彼已離於欲,普於世無著。」於是釋提桓因益增驚恐,衣毛為竪:「無疑也。族姓子必從於我生。」

於是,釋提桓因自往詣須賴,已[36]住須賴前,叉手說偈言:

「發何[1]願仁者, 汝行如是法?
閑居清白戒, 日月釋梵帝。」
於是,須賴說偈答言:

「[2]日月釋梵帝, 三界之上業,
此皆無常存, 如幻之示現。
云何明智者, 當著三界耶?
所可無生長, 亦無老病死,
亦無有憎愛, 所處平如秤,
願普[3]安一切, 成佛覺未覺。」
於是,釋提桓因即歡喜踊躍,善心生[4]焉:「[5]勸仁普慈[6]心,如是[7]之言說,善哉當成就,如是無上願,速降伏眾魔,雨於甘露法,為行眾[8]生故,必成世普愍。」

於是,國貧須賴彼於異時,行於舍衛大城之中,便於城中得先時人瑞應天金之珠價直普世寶。於是國貧須賴[9]提持珠已,便舉聲:「[10]令於舍衛諸仁者!於是城若有極貧者,當以是直普世之寶而惠與之。」

彼時有舊長者、居家貧者皆走馳詣:「我等極貧,以寶見惠。」又復餘人數百之眾,亦從乞寶我:「等極貧。」

須賴答:「汝等不貧。所以者何?於[A2]是舍衛大城之中有一極貧者,當以是金珠寶而惠與之。」

諸人答言:「於是城中有誰極貧?」

答言:「王波斯匿是極貧者,當以是寶而惠與之。」

諸人答言:「止!止!須賴莫說是語。所以者何?王波斯匿者豐富大財,其業周普倉藏盈積。」

於是,國貧須賴於大眾前,便說偈言:

「財業雖豐廣, 而[11]不知充飽,
大海尚可滿, 是貧終不足。
若增益貪[12]求, 展轉[13]無休息,
現世及後世, 如是貧無智。」
於是,國貧須賴持是金珠已,與諸大眾圍繞周匝,詣王波斯匿。當於爾時,王波斯匿以財寶故,收上族姓子五百長者,為之設罪欲薄其財義。於是國貧須賴,持是金珠詣王波斯匿。詣已,便謂王言:「我行舍衛大城之中,得往古人瑞應金珠價直普世。大王!我便生意,欲以是寶與極貧者。以是故,大王!如我所憶念,是城中[14]惟王極貧。善哉大王!唯受是寶。」

於是,王波斯匿便有慚顏,謂國貧須賴言:「我貧於汝耶?」

於是,國貧須賴於大眾前,為王波斯匿[15]便說偈言:

「夫以貪縛者, 增業而不飽,
為王造損耗, 熱己亦熱彼,
不顧於[16]後世, 無德不計死,
如是不貪耶? 以法故明者,
善立成大慈, 不成長塵勞,
知足無所欲, 彼貪不[17]復生。
若見於眾生, 即生大悲心,
以是無怨嫌, 如是富大財。
善處閑居士, 貪富貴之士,
如不獲於法, 於下貧眾生,
一切從眾[18]邪, 好於女色樂,
不顧當來[19]世, 王如是貧者,
已屬於女人。 其信清不濁,
戒禁淨無瑕, [20]性和懷慚愧,
捨決常安住, 聞法從聖賢,
往往慧入心, 後世捨惡趣。
如是不貧士, 以法自校飾,
手終不捨施, 身壽業不要,
不從道趣要。 壽或於世行,
或猶如醉象, 如是之貧士,
無有志性故。 若有信佛寶,
法寶敬聖眾, 身命業不要,
不要易取要, 不恚亦不愚,
立志樂不惑, 如是士不貧,
明智者所敬。 必性無飽足,
[21]夢燒不捨步, 眾流無充足,
晝夜流入海, 日月無充飽,
周行於四域, 王貪無終飽,
積財不飽終。 大王火性者,
不求燒草[22]木, 此是其常數。
亦如是大王, 於三無所燒。
王富貴無常, 其喻如草露,
誰當願求王, 聞如是說者。」
於是,王波斯匿謂國貧須賴言:「我貧於卿,誰當證是?」

「大王不聞耶?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一切[23]知、一切[24]現,所知審誠信立所證,審於一切諸世人阿須倫,遊於是舍衛大城。」

「須賴!我[25]亦曾聞見是者。」

「大王!如來為我證王貧甚於我。以是故,須賴當往問如來,如彼所決便當奉持。」

於是,國貧須賴說偈言:

「我師行不[26]違, 我今於是念,
彼知乘空來, 於彼無[27]不知,
今世及後世, 心心俱知已。
大儒當至此, 彼亦無貢高,
愍一切眾生, 雖遠必當來,
眾生[1]至心故。 我唯願大王,
必信意莫[2]疲, 當立至誠誓,
世尊必當來。 華鬘及眾香,
幢幡及伎樂, 大儒如是來。」
須賴叉手,右膝著地,說偈言:

「若佛審諦知, 我定至心者,
以是至誠故, [3]若知立我前。」
說是言已,於是地動,如來忽然化從地出,五百弟子、菩薩千二百、釋梵護世者、諸天數百萬,見佛現神歎未曾有。王及大臣一切眷屬皆跪禮勝足,數千眾生供養世尊,皆發道意。

於是,國貧須賴叉手,白世尊言:「我行是舍衛大城中,得往古人瑞應金珠價直普世。以是故,世尊!於是城中若有貧者當以與之。世尊!我謂是舍衛城中,王波斯匿即是極貧。何以故?侵剋他有不知厭足,貪[4]於財寶不諦於誠實,嬈惱下貧減損富有者,專於王勢愛著色欲。以是金珠與之,王不肯受,問我:『[5]以[6]證我貧仁富?唯願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以一切智、一切慧,所知審、為信審、為稱審,[7]別為一證。』善哉!世尊!等心於一切,去離貢高,無所偏黨,願[8]說是義。」

於是,世尊告王波斯匿:「審實大王!如須賴言審爾。」世尊審[9]爾安住。

於是世尊欲決須賴疑,告王波斯匿[A3]言:「有緣大王富於須賴復,有緣理須賴富於大王。彼何等為緣?所謂王業尊貴之利,營從金銀、珠玉、水精、琉璃、真珠、珊瑚、象馬、車乘、倉藏儲珍,以是因緣大王富於須賴。若復大王!施與戒聞捨[10]無著閑居之德,慈悲喜護,禪定解脫三昧正受,信佛法眾堅固之志,直信慚愧有行,以是因緣,大王!須賴富於王。假令大王所部人民,財寶富有皆如大王,以比此族姓須賴行七步中間戒聞施智,百倍不及、千倍不及,巨億萬倍不得為比。」

於是,王波斯匿攝除貢高,白世尊言:「甚得善利安住,而我界內有是大士。」

世尊言:「如是,大王!如是,大王!王之界內有是大士。又復大王!又復多有餘大士,在王國界如須賴者。」

王波斯匿於須賴前說偈言:

「仁是我之師, 佛亦我之師,
緣仁除貢高, 今以國相上,
願與營從俱, 為仁之弟子。
為貢高所欺, 使於斯長夜,
為王位所惑, 不行於道法,
今聞須賴言, 蒙仁當行法。
[11]今是五百人, 吾以貪故繫,
今悉放捨之, 願屬仁侍使。」
此五百人聞得解脫已,欲報須賴恩,滅意不顧業,無所復顧[12]應,以誓自誓立一切智心。

於是,王波斯匿謂須賴言:「我貧,仁不貧。[13]須仁所言是為快善。其稱須賴貧,謫以犯王法,是須賴者但當名須賴,不得復稱貧。」

於是,[14]族姓子須賴即從坐起,更整衣服右膝著地,叉手白佛言:「是諸大眾普會欲見如來。善哉!世尊!為是大眾如是說法,令是大眾不忘見佛。」

佛告須賴言:「族姓子!有四法具足受持,若族姓子、族姓女見如來者,審見善見。何謂四法?至心、愛心、悅心、敬心,是為四。

「復有四。何謂四?是須賴!族姓子、族姓女見如來色像成就,便發無上正真道意,至心發意不違如來意;愛念眾生欲[15]永度脫故;欲使奉法故;欲使三寶不斷故。以是四法故,須賴!族姓子、族姓女具足見如來,成其審見善見。

「復有四法,族姓子、族姓女見於如來,成其審見善見。何謂四?色痛想行識行無所視見,觀四大等空,諸情如空聚,我想覺知。以是四事,族姓子、族姓女成其審見善見。

「復有四法,族姓子、族姓女見佛甚潔淨:[16]淨於我離我故,淨於眾生[17]離眾生故,淨於壽離壽故,淨於命離命[18]故。以是四法具足,族姓子、族姓女見如來甚潔淨。

「復有四。何謂四?天眼無所作為、慧眼無所著行、佛眼如審覺[19]寤、法眼如知所現,是為四法。

「復有四法,族姓子、族姓女見如來甚潔淨。何謂四?淨於戒品無所連著、淨於定品以諸法定故、淨於慧品以度世智等故、淨於解慧度智見品善解脫解脫無所度故。以是四法具足故,見如來甚潔淨。」當其說是四事次第法化時,七百弟子發意,以弟子乘而得解脫,具滿千眾生發無上正真道意。

於是,世尊為王波斯匿及諸大眾說是法教訓,皆令歡喜踊躍,便從坐起,與菩薩及諸大弟子,以神足力乘於虛空猶如鴈王,還到祇樹給孤獨園。

於是,王波斯匿謂族姓子須賴言:「若如仁者詣如來時,願見告勅,己欲侍從可爾?」

「時[20]王亦願,大王後宮婇女及諸大臣,大眾圍繞俱往見佛。於是舍衛大城之中,立[21]普施[22]限,不詣佛者,使有[23]過讁。所以者何?又復,大王!菩薩立行不獨為己故,菩薩立行欲安一切眾生故。又復,大王!菩薩不以一人、二人故而發道意,大聚大眾以為將從於是顯好。」

又問:「何謂菩薩之將從?」

「一切則是菩薩將從,欲濟度脫之故。發道[1]意者是菩薩之將從,不[2]獨小乘而轉進故。心堅固者是菩薩之將從,欲攝伏一切[3]諛諂眾生之故。無懷之[4]心是菩薩之將從,欲[5]著異之行轉進之故。無猶豫之心是菩薩之將從,不[6]亭等轉故。布施之心是菩薩之將從,攝懷嫉眾生故。持戒之心是菩薩之將從,攝惡戒眾生故。忍辱之心是菩薩之將從,攝持[7]躁擾眾生之故。精進之心是菩薩之將從,攝持懈廢眾生故。禪定之心是菩薩之將從,攝持亂意眾生之故。智慧之心是菩薩之將從,攝持一[A4]切惡智眾生之故。慈心,[8]大王!是菩薩之將從,心[9]存不捨眾生故。悲心是菩薩之將從,入於生死不患厭故。喜心是菩薩之將從,以法樂樂於眾生故。護心是菩薩之將從,憎愛俱滅等行之故。四恩者,大王!是菩薩之將從,諸法無家而等行故。種種善本報應是菩薩之將從,相好智慧充滿具足故。誓願潔淨是菩薩之將從,淨佛國土故。三脫是菩薩之將從,止宿甘露門之等行故。誠信、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是菩薩之將從,無違逆辭之等行故。柔軟甘辭是菩薩之將從,應辯報答等行之故。無所嬈亂是菩薩之將從,於一切眾生無[10]醜貌故。多聞具足捨以轉受是菩薩之將從,志念無[11]忘等之故。尊敬師長是菩薩之將從,未聞之法令人聞知,受持正法等行之故。捨家之心是菩薩之將從,如所作無有損減等行之故。閑居之心是菩薩之將從,白黑之法堅守護之故。威儀之心是菩薩之將從,不望於他有所受故。淨德無染是菩薩之將從,以甘善本等行之故。潔淨之心是菩薩之將從,無信眾生以立其信等行之故。無放恣心是菩薩之將從,一切佛道品法具足充滿等行之故。」

於是,王波斯匿聞是說已,歡喜踊躍,善心生焉,以好名衣上服若干色綵,其價百千奉上須賴:「供養法故,以法故受。」彼不肯受,而說是言:「止!止!大王!是王所服。所以者何?我自有弊服補納之衣。有時,大王,我之此弊衣,掛樹一日或至七夜,無有取者亦無貪者,我起遊行無顧惜意。以是故,大王!凡衣服者但以蓋形,使已無[12]著意又令彼不貪。」

王波斯匿謂族姓子須賴言:「如汝須賴不受是衣者,願以足履,令我長夜得福安隱。」於是,族姓子須賴[13]使足蹈是名服百千價衣,慈愍於王波斯匿故。於是王波斯匿,謂族姓子須賴言:「是之名服,仁以足蹈,何置之?」

對曰:「大王!是之名服,舍衛城中有諸貧窮孤獨,可以與之。」

於是,王波斯匿勅其左右卿等持衣,往於是舍衛城中,有諸貧窮孤獨羸老便以與之。「唯然,大王!」

國中若干眾人及諸貧窮者,聞王波斯匿以百千價衣若干種色與須賴[14]已,而[15]以惠施。城內、城外普來集聚於舍衛城,百千億眾生皆適得是百千價服已,皆服著之。適服著已,善心生焉:「我當以何等報是須賴而為供養?」承佛威神又須賴所建立,便於空中而現聲言:「不以香華及塗香,不以甘餚饍,而可以報須賴,無過發道意。須賴不以衣食故,亦不利供養歎譽名德故,但以度眾生及發道意故,順從彼教者當行道之智。」

於是,族姓子須賴便從坐起,與王波斯匿俱[16]后宮、婇女、臣吏、[17]大眾、人眾圍遶前後,出舍衛城行詣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大城之中,人眾十億國中貧人,聞族姓子須賴往見如來,念須賴恩悉皆從行。以佛威神,釋提桓因從舍衛城至給孤獨園,於其中間化作場地,廣普雜[18]綵妙好如忉利天晝度之宮,若干校飾。又化若干種寶樹,於樹下化作師子座,高妙堅固高千[19]肘,以若[20]干百千天繒敷其上文[21]繡雜綵。阿須倫女、首耶之后、萬玉女俱而侍衛,皆持天華、天香、鼓樂、[22]絃歌,供養如來師子之座,已為供養。

於是,世尊知眾人[23]已會,與諸菩薩及大弟子,出於祇樹行詣於嚴淨師子座。詣已,於師子座結[24]跏趺坐。如來適坐於師子之座,於是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現十八瑞動而復動而復大動。於是釋提桓因子瞿或在會中坐,於是瞿或天子化作六萬座,天[25]之所化已,請諸菩薩使各詣坐,便說偈言:

「唯坐諸淨, [26]士於是坐, [27]座是善本,
疾得佛座。」
諸菩薩愍瞿或天子故,便坐其座。於是般[28]若識乾執樂王子,謂日行[29]王女言:「汝往與是五百天樂俱,同音歌歎佛德,俱供養世尊師子之座,須賴未來之頃。所以者何?族姓子須賴,功德巍巍[1]將從眾多,當見如來者則不[2]審汝等。」

於是日行[*]王女、般[*]若識乾執樂王子之后,作五百樂往詣如來已,皆稽首佛足,手執樂器,皆同一音歎世尊德,而歌頌曰:「世尊往古百劫修閑居行,世尊普調眾生使樂布施,世尊身口及心樂持淨戒,願禮體如須彌山。世尊忍[3]慈固不勞,世尊精進堅力如樹,世尊[4]神慧之光無所不作,願禮三[5]垢無垢。世尊已[6]勝貪婬、瞋恚、愚癡之垢,世尊所作已辦,願禮三界所應供養。此諸垢污魔女,[7]自如來見已,以無垢目心得安隱。成就佛念捨離於欲,不復觸近於欲,樂問於如來除心之垢,莫使有勞垢意者,歡悅眾生意,願禮彼足。訓[8]世二百相勝,瓔珞百福功德滿,善音於眾生所往淨,願禮無[9]比神難及。神天金軟足。行步師子之雲,與所往行化因釋胎生,今所歎德百福滿,願使眾生心普悅無疲惓,所歎勝[10]之德願令疾得歎是者。」

於是,族姓子須賴與王波斯匿及王後宮,與諸大眾眷屬圍遶,諸天百千之所歌歎,行詣世尊已,稽首世尊足,於一面住。王波斯匿稽首如來足,各繞三匝於一面住。

於是,王波斯匿以其仁座而讓須賴,而說此言:「唯族姓子![11]垂恩[12]矜愍坐此仁座。」須賴便坐於彼仁座。

於是眾中,有諸天子未見須賴者,見是貧人有何功德,為王見敬乃如是耶?於是釋提桓因知諸天子意,謂諸天子言:「莫起慢意於是仁者,而[13]令諸仁功德損減長夜不安。所以者何?我其審諦是族姓子大功德善法充滿,又諸天子且待須臾,觀其功德善法具足。」

於是族姓子須賴,欲悅諸天子意,便白佛言:「唯然,世尊!現說菩薩大士濟度眾生之嚴好,智之嚴好,示現嚴好,具足充滿,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是時,世尊以如是像放身光明照須賴身。[14]適觸身已,族姓子須賴蒙佛光明,是時須賴身逾釋提桓因數千萬倍,須賴之身姝好如是。於是諸天子見須賴身姝好如是,甚大歡喜便禮須賴,而以天華[15]散敬其上。

於是,世尊告族姓子須賴言:「菩薩處貴而現卑賤,欲度人故,是則名曰智之嚴淨。而以威儀悅可眾生,可眾生已便現其行久現神通,是智嚴淨。又,族姓子!菩薩大士意得自在示現極貧,為諸梵志諸人所敬,是為嚴淨。又,族姓子!若其菩薩示現下貧,[16]感厲外學除其貪意,現處大業又現捨家,欲以導示厭家眾生故,是為嚴淨。是為須賴![17]是菩薩淨於眾生智慧嚴淨精進嚴淨之具足也,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於是,阿難白世尊言:「是族姓子發行已來久遠,云何而為如來所光飾乃如是乎?」

於是,世尊告阿難言:「是族姓子,阿難!往世具足多供養諸佛數億百千,行諸度無極所行之行,而以神通用為娛樂,已得三忍[18]已得應辯,以方便善度眾生,故示現極貧。」

於是,阿難白世尊言:「族姓子須賴示現貧行以度眾生,其數幾如?」

世尊告曰阿難:「欲天七千、色天萬二千,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度世人無數發道意者及生善處。」

又問:「久如當成無上正真之道?得道之時名號云何?其佛世界嚴淨何類?」

於是,世尊欲歎族姓子須賴國土嚴淨,便說偈言:

「阿難聽我稱, 諸世之將導,
以成眾生故, 高廣弘普稱,
發於[19]行大乘, 其劫無限數。
從始初發意, 行善行以來,
奉事於諸佛, 及其所供養,
為諸法之長, 常擁護之故,
智所[20]往往行, 於諸度無極。
神通自娛樂, 長夜行四等,
善學方便善, 其見生死穢,
明審於佛法, 善學相純淑,
[21]知眾生之本, 隨本度脫之。
以意智所行, 住於甚清淨,
已得應[22]機辯, 住於諸總持。
已度於魔鉤, 諸佛之威儀,
堅住而不動, 無所污染著,
度世之八法, 利衰現[23]總持。
無所於諸法, 不遠亦不近,
喻如虛空性, 其心無所著。
無有疲厭意, 常行大悲心,
堅固住[24]總持, 以被慈德鎧。
如於己之慈, 於眾生[25]所然,
終不懷嫌恨, 犯者不校問,
如其所應受, 迎[26]待而不避。
口言行[27]無違, 諸法普學法,
如其解脫相, 二法俱解脫,
三忍具足得, 於行無所起。
諸佛之所行, 威儀善建立,
於諸土行行, 多饒益眾生,
彼方則不定, 而無有如來。
須賴所行處, 如供養世尊,
敬亦當如是, 諸天及世人。
我滅度之後, 後世法盡時,
須賴於行彼, 東方之世界,
其土名妙樂, 如來名無怒。
當從彼來還, 餘三阿僧祇,
於其數不[1]減。 於是已之後,
續當勤行道, 當嚴淨國土,
欲度眾生故。 彼於是[2]劫後,
當成其勝道, 號光世音王。
土如阿閦佛, 如來之世界,
世界名善化。 眾德悉備具,
安住壽萬歲, 處於世教化,
僧數[3]喻無限, 少發小乘者,
求大乘無限, 普知神通力,
凡夫愚闇垢, 善化普清淨。
彼當普[4]令稱, 一法化教誨,
彼無魔牽[5]連, 普等清淨智。
導世滅度後, 正法住於世,
八萬四千歲, 法慧不隱藏。
須賴所化眾, 承奉道高行,
一切當[6]生彼, 除置漏盡者。」
當為族姓子須賴解[7]說決時,一切眾會各各以衣覆須賴上,勸助之聲三千大千世界莫不普知。以其勸助之聲,無量無數諸天、龍、鬼、乾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及非人,應聲皆至聚會而坐,供養族姓子須賴。世尊亦為是等,以是法化因緣種種說法,皆令諦解於三乘行。

於是,王波斯匿住世尊前,叉手白世尊:「我狂醉王位,狂醉財業,狂醉榮貴,狂醉庫藏金銀倉穀,慳貪無厭,逼迫眾生以為國財。如我,世尊!世世以如是像處位施行之法化,皆從族姓子須賴聞已,我為極貧須賴所決。今於世尊前捨置於國,以[8]琉璃太子立為王子,當奉戒當許身,為世尊及諸眾僧守園給使。所有財寶當為三分:一分、於佛前奉上眾僧;二分、與諸貧窮孤獨;三分、以為王事之儲。誰復,世尊!聞如是像法處位教化,當有意著於財業者也?為愚癡惡友所攝持者乃有著意。我以是所作善本惠施眾生,願發無上正真道意。」

於是會中五百長者、五百居士、五百梵志、五百臣吏,聞王波斯匿作如是像師子之吼,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捨家財業,欲於世尊之化捨家入道。[A5]置中三百人,其餘皆現為比丘僧,已除鬚髮服著袈裟。

於是,族姓子須賴即從坐起,更整衣服,右膝著地,向世尊叉手,白佛言:「願從世尊及十方現在諸佛受捨於家。」

於是,族姓子須賴稽首十方諸佛世尊,而發願言:「諸佛世尊聽許入道。」於是,諸佛各伸右掌摩須賴頭,適觸其頭,鬚髮皆墮法衣著身,威儀安[9]庠。於是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放大光明普照十方雨於天花,是諸佛臂皆不相障。世尊釋迦文伸金色臂摩須賴頭:「彼諸發道意者見是現化,是輩皆當為諸佛之所[10]授決。」當說是法,時五百比丘發弟子乘皆得無著,滿千菩薩皆得不起法忍。

爾時,世尊告長老阿難言:「受是法化奉持誦說,周滿敷演廣大眾生。所以者何?是五濁世:眾生濁、勞垢濁、壽命濁、邪見濁、時劫濁,佛興世非是其時,欲度此等故使須賴示現極貧。所以者何?我不以如此忍界之儀,而示現一人不度也。以是故,阿難!當現是法布示眾生,此眾生等當信是法當從解脫,當如是等為如來所化。」

佛告諸弟子:「善念奉持。」

族姓子須賴,及王波斯匿、釋提桓因,長老阿難,諸天、龍、鬼,及阿須倫,及世間人,聞佛所說,莫不歡喜,稽首而去。

[11]佛說須賴[12]經
↑回到頂端↑
#2232054 - 2024-03-10 20:07:25 發覺淨心經,卷一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34
發覺淨心經卷上

[7]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隋言志德 譯

爾時婆伽婆,復於一時遊波羅[8]㮈城諸仙住處鹿野苑中,與大比丘眾足滿千人,復有五百諸菩薩眾,於其眾中,多有諸根未成熟者,有減少善根者,有諸業障者。爾時彼處諸菩薩中,復有諸菩薩,樂多世事,樂於談話,樂於睡眠,樂於雜業,樂於戲論,樂於染著種種文[9]詞散亂之業,不合禪行,於諸善事嬾惰懈怠,破精進行,忘失正念,無所能知,常行亂行。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在彼會坐,知彼眾中諸菩薩等有如是行已,即作是念:「此諸菩薩減損道分。然我今者,應當發覺此菩薩等,令彼憶念發起道意。」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作是念已,於日晡時,從禪定起,往詣諸[A1]菩薩所。到已,與彼諸菩薩共相慰喻,為作歡喜,令彼樂欲求聞法故。因而告彼諸菩薩言:「長老!汝等頗於菩提分中不損減乎?」

彌勒菩薩作是語已,彼諸菩薩語彌勒菩薩言:「長老彌勒!我等道分[10]唯有損減,無有增長。何以故然?我等輩取住疑心:『我等為當得作佛耶?不得佛耶?我等為當墮落法耶?不墮落耶?於諸善根為欲生耶?為不生耶?』作於惡心,我等住取是相。」

作是語已,彌勒菩薩告彼菩薩眾言:「汝長老輩,今可共往詣佛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然彼世尊一切[11]智見,無礙解脫知見具足,巧知一切眾生心行。彼佛世尊量汝等行,當為說法。」

時彼眾中六十菩薩,共彌勒菩薩往詣佛所。到已,五體頭面禮佛足已,於地未起,悲啼雨淚。其彌勒菩薩,頂禮佛足却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諸善男子!汝等應起,莫啼莫歎,勿生熱惱。汝等過去作此業障,汝等於時歡喜踊躍,罵詈毀辱破壞他人,不信業報,不能分別業障,纏繞不合善故。」

爾時彼六十菩薩,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而作是言:「善哉,世尊!我等業障願分別說,令我等輩自清淨心勿復更造。」

時彼菩薩作是語已,佛告彼菩薩言:「諸善男子!汝等過去,於拘留孫如來教中出家學道,既出家已,住於禁戒於戒放逸,住於多聞於多聞放逸,於頭陀功德皆悉損減。於時有二法師比丘,汝於彼所誹謗婬欲;為多利養、名聞因緣,於彼親友施主之家嫉妬慳貪;於二法師所親友檀越,汝復破壞離散,兩舌毀辱令生疑惑,不生信心,信不具足,說非善事。時二法師所有眾生,心生敬信隨順之者,令彼等輩斷諸善根作諸障礙。汝等以此業障緣故,遂於六十二百千歲,墮於阿鼻大地獄中;復於四萬歲,墮於活地獄中;復於二萬歲中,墮黑繩地獄;復於八百千歲,墮熱地獄;復於彼處捨命已後還得人身,於五百世中生盲無目。以業障故,所生之處一切闇鈍,忘失本心,善根閉塞,少於威力,眾皆棄捨,恒被欺陵。為人憎惡,毀呰誹謗。常生邊地貧賤之處下種姓家,少利養、少名聞,不為他人恭敬供養,亦不尊重,人所不喜,眾所厭惡。汝等從此捨身命已,於後五百歲中正法滅時,還生[1]於惡國惡人之處下種姓家,貧窮下賤,被他誹謗,忘失本心,不欲善根,常有障礙,雖暫遇明,還被翳闇。汝等於彼五百歲後,一切業障爾乃滅盡,於後得生阿彌陀國極樂世界,時彼如來方授汝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彼等六十菩薩乘富伽羅等,既聞此已,捫淚恐怖毛竪,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世尊!我等從今若於菩薩乘富伽羅所,若生瞋恚過失,而復更造自餘業障,我等今日於世尊前皆悉懺悔。

「世尊!我等今者於如來前發實誓願: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若於菩薩乘富伽羅輩,於犯罪之中發覺言說,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若於行菩薩乘富伽羅所,戲弄惡賤而輕慢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若於行菩薩乘富伽羅所而起我慢,說彼惡事若實若虛,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見菩薩乘富伽羅者,若在家若出家,受五欲果報富樂遊戲娛樂。見是事已,生不信心,取彼過失,不生敬心,不作師想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於親友家乞匃家因緣,行菩薩乘富伽羅所,若逼切身心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行菩薩乘富伽羅所,出不喜聲及罵詈聲,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於晝三時及夜三時,一切菩薩乘富伽羅所不禮拜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為護此受故,若身若命而不捨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若聲聞乘、若辟支佛乘富伽羅所,若起勝念自大非彼,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於遊行時,若不作卑下心,如旃陀羅及如狗犬,若不作如是行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若自稱譽,毀謗於他,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怖瞋鬪故,若不離彼去百由旬猶如風吹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於持戒者我應敬念,若多聞者、若頭陀功德及省事者并餘功德,若不讚說,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若不覆藏己之功德,開示己惡,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爾時世尊讚彼六十行菩薩乘富伽羅言:「善哉,善哉!諸善男子!汝等善說此諸誓願,能自發覺,善作是願。汝等如是住者,當盡一切業障,當得善根淨。」

爾時世尊復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若有菩薩欲淨業障,當作是願。」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頗有善男子等護持此願,當得滿足不退轉不?」

佛告彌勒:「有諸菩薩受行是願,彼善男子、善女人,寧捨身命不缺此行,亦不退捨。」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行菩薩乘富伽羅等,具足幾法,於後五百歲法欲壞時,無損無害而得免脫?」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言:「其具足有四種法,於後五百歲法欲壞時,不損不害而得免脫。何等為四?不求他過;於菩薩乘富伽羅所有犯罪處而不發覺;於善友家及施主家不生悋惜;捨離惡言。彌勒!是為行菩薩乘富伽羅等具足四法,於後未來五百歲時,不損不害當得免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莫於他邊見過失, 勿說他人是與非,
不著他家淨活命, 諸所惡言當棄捨。
「復有四法,行菩薩乘富伽羅等,後五百歲法欲壞時、比丘壞時,無損無害而得免脫。何等為四?所謂不相應眾生應當棄捨;遠離大眾;常修蘭若;降伏己身與此相應。彌勒!行菩薩乘富伽羅等具四法者,於彼後時五百歲中法欲滅時,能於自身不損不害,安隱解脫。」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棄捨眾閙極遠離, 無法比丘勿親近,
當修蘭若佛所讚, 不著利故得涅槃。
「是故,彌勒!菩薩於後五百歲時,欲自不損不害而得解脫,一切業障欲得免者,勿親穢閙,應住蘭若空閑園林,離不相應諸眾生等,常自省察莫求他過,愛樂默然,當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於諸眾生起慈愍心,而為說法勿求恩報。」

爾時世尊復告彌勒菩薩言:

「善男子!法施有二十功德,不求果報、不著利養及與名聞而為說法。何等二十?得正憶念;得勝妙趣;得好正意;得強志力;得多智慧;覺悟出世般若波羅蜜;當得少欲;當滅瞋恚;當滅愚癡;一切諸魔不得其便;諸佛護念;非人守護;諸天與力;一切[1]冤家不得其便;凡所親友無人能壞;凡所出言人必信受;得無所畏;凡有行處恒常歡喜;智者讚歎;所行法施恒為他念。彌勒!是為法施不求果報得二十功德,棄捨利養及與名聞,衣服、飲食無所希望,饒益為首常行法施。

「復次,彌勒!菩薩復有二十種功德,不求果報,菩薩為他行法施時,不著利養名聞,饒益為首數行法施。何者二十?彼未生辯才則能令生;生已不失;得陀羅尼;當得[2]密動;不用多力廣益群生;少用功力多所利益;於眾生邊恭敬尊重;常應供養;當得身密;當得口密;當得意密;超越惡道及諸恐怖;於命終時心得歡欣;如法正說能伏他論;具大威德[3]勝人敬仰,況餘凡庶;諸根成就,無能及者;深心具足,得舍摩他、毘婆舍那;能行難行精進不減;守護正法速能超度不退轉地;一切行中得隨順住。彌勒!是名復有二十種功德,菩薩法施不求果報,不著利養及與名聞、衣服、飲食,饒益為先,數行法施。

「彌勒!汝觀未來後五百歲中,有幾所無智菩薩乘富伽羅等,行法施時,望報歡喜,非不望報?彼作是心為他說法,增多親友及乞匃所故行於法施。又作是念:『云何當令出家在家生淨信心,供養於我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所須,以是緣故為他說法。』

「彌勒!譬如死蛇、死狗及死人等,其實臭穢可惡膿爛不淨,眾人厭惡捨離遠去。

「如是,如是!彌勒!於後末世諸法師等,[*]唯求果報為他說法,若無財利,厭惡生苦,疲倦捨去:『我等無利,如此法施無有利潤。』既不與我衣服、飲食、臥具床鋪,作如是念:『我何因緣於中疲苦?』彼人為重供養承事己身,畜於侍者及弟子等,而不為法,都無利益他人之事,而口詐現如是慰喻教導眾人:『我有慈悲如法攝眾,不為財利、為利益故,至彼城邑聚落王家,為成熟眾生故。』彼雖作是語,心常[*]唯為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事。

「彌勒!我不說彼求財物者法施清淨。何以故?夫求報者法不平等。

「彌勒!我不說彼希望報者成熟眾生。何以故?若自未成熟能成熟他,無有是處。

「彌勒!我不說重承事愛供養身,攝取種種物者為利益他事。何以故?為承事者[*]唯為身樂故,不能攝眾建立修行故。

「彌勒!我不說詐稱善者為住蘭若。

「彌勒!我不說薄福人者為少欲行。

「彌勒!我不說追求好飲食者[4]為行乞食。

「彌勒!我不說少利養者為知足行;我不說求好衣服者為持糞掃衣;我不說道俗不識而獨住者為不雜行;我不說好諂曲者值佛興世;我不說求他短者能與法合;我不說多瞋怒者為戒聚清淨;我不說我慢貢高者為多聞;我不說好朋黨者為持律師;我不說威儀濁者為善敬說法;我不說多綺語調弄者為善說法師;我不說染著家者為清淨梵行導師;我不說求福田施者為不希報;我不說求報恩者以為善攝事;我不說求利養名聞者為內心清淨;我不說無信多分別者以為出家;我不說信他教者為好持戒;我不說不尊重者以為聽法;我不說著世典呪[5]咀者以為愛法;我不說不信空者而得解脫;我不說染著者以為修行淨;我不說染著行者為滿菩提分;我不說住所得者以為證智;我不說羸弱者為忍辱滿足;我不說無人觸者為忍力鎧;我不說本性少煩惱者為戒清淨;我不說多語者為依教行;我不說樂言語者以為一心;我不說樂作世業者為法不減少;我不說內心淨者當墮惡趣;我不說依智行者以為雜行;我不說方便相應行者以為諂曲;我不說不求名利者以為妄語;我不說無戲論者以為謗法;我不說喜護正法者為愛身命;我不說恐怖行者為發精進。

「彌勒!如是等種種諸過,諂曲顛倒貪[6]恣等,於未來世五百年後,菩薩乘輩住此惡行,當須護之。」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唯此六十菩薩,於未來世五百歲後有諸業障,為當更有其餘菩薩耶?」

佛言:

「彌勒!於五百歲後更有其餘菩薩,當為業障所纏,其中亦有能盡業障或增長者。

「復次,彌勒!於彼時此五百菩薩眾中,當有二十菩薩,於未來世能少有業障微細業障。後五百歲,當生村落城邑險難國土大豪姓家,聰明多智巧解方便,心意調柔多有潤澤,利益弘廣端正可喜,巧妙辯才覆藏己德,住在頭陀功德之行。已於無數億劫阿僧祇,集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護持正法棄捨身命,在蘭若處遠離聚落,不求名利常樂精勤,入眾生行善能言論,通達世典少聞多解,於毘婆舍那悉能巧知,具得辯才善能分別,隨問能答與義相應,得無礙辯才。或復有得無盡陀羅尼者,為四部眾演說法時,佛威神力故、佛住持故,於如來所說修多羅、祇夜、[1]受記、伽陀、憂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越多伽、闍多迦、毘佛略、阿浮陀達摩、優波提舍,能自辯說。

「彌勒!彼時二十巧方便菩薩,從阿闍[2]梨和上等邊,受此法本無量百千修多羅句,皆悉誦持解說。以誦持此法本故,彼善男子於諸辯才心無疑悔,攝受而住。

「復次,彌勒!於彼時中復有無方便菩薩,若在家俗人、若出家[3]人,於[4]彼持正法者、教法行者、真實行者彼諸法師邊所說法教,悉不受持,欺誑調弄:『汝等自造此法,所說法句非如來說;汝等隨自意集作此文飾,[5]迭相繫縛,我等於此法中不生敬重,不生信樂難遭之想。』

「彌勒!於彼時中多有眾生,誹謗此法、破壞此法、不受此法,猶如[6]伎兒調戲之法,與彼同行:『是諸比丘不依修多羅,不依毘尼演說法句。汝等莫生敬信希有之心,此非正法也。』

「彌勒!彼等癡人,不知所有一切善言皆是如來所說,彼諸人等為魔所持,當生誹謗彼諸法師所說之法,當作謗法業因緣。以作謗法業因緣故,當墮惡道。是故,彌勒!若欲護正法菩薩,當作方便,覆藏己德,於種種有行眾生應須護持,勿令彼等生障礙想。」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希有,世尊!婆伽婆!於彼時中菩薩乘人,無有智慧不求辯才,而於人法不能生信,乃於誰邊求生善根?當求陀羅尼以自護。若不如是,於彼持法諸法師邊,起於誹謗生於穢污。

「世尊!譬如有人渴欲飲水,若至泉池若陂若井,[7]未飲其水,先擲糞穢[8]置中,擲糞[*]置已還欲飲水,聞水臭穢憎惡不飲,不說自污因緣,反說彼過:『奇哉!此水甚大臭穢。』自過不曉,而與彼水作其過咎。

「如是,如是!世尊!彼癡人輩長夜求法欲察法行,先於人法求其過已,還從聞法憎惡法師及所說法,如彼癡人嫌惡泉池陂井[9]泊等,持法比丘應如是知。若復有人能說是法,當知皆是佛威神力。

「如是,世尊!於五百歲後有無[10]智菩薩,而污彼法及持法比丘已,還於其邊欲飲法味,彼不自覺己之過惡,當復調弄彼等法師,於眾人前說其過咎,起染污已,覓其過失,生厭想已,便欲捨離。」

爾時世尊讚歎彌勒菩薩言:

「善哉,善哉!彌勒!汝善說此言。若能不求他過失短者,[11]當知己不離一切過[12]惡。彌勒!有四因緣,一切辯才諸佛所說,應如是知。彌勒,復有四因緣,當知四辯即一切諸佛如來所說毀呰,一切諸佛而不許可。彌勒!何者四辯因緣?當知諸佛所說。彌勒!其辯者,義具足非不義具足,法具足非不法具足,當盡煩惱不增煩惱,說涅槃功德示生死過惡。彌勒!是為四辯,當知諸佛所說。

「彌勒!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與此四辯和合相應能辯說者,若善男子、若善女人於彼人邊,當[13]如佛想、作教師想而聽法義。何以故?彌勒!彼所有說者,當知皆是如來所說,應如是見。

「彌勒!若有謗此四辯,言:『非佛說。』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憎嫉人故,彼即誹謗一切諸佛所說辯才。誹謗法已,作滅法過業;作滅法行已,墮於惡趣。是故,彌勒!若有信心善男子等,欲得[14]遠離滅法業障因緣者,不可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不可以不愛人故於彼法邊不生愛心。

「彌勒!何者辯說為諸佛毀呰而不許可。彌勒!或有辯說,無有利益,不依實法,增長煩惱,不盡煩惱,增長生死,不讚涅槃功德利益。彌勒!如此辯者,一切諸佛之所呵責,一切諸佛而不許可。」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辯說增長生死,非佛辯才。云何世尊說諸煩惱為諸菩薩而作利益?亦復讚說生死流轉滿足菩提分法耶?世尊!如是辯者豈非如來說乎?」

佛告彌勒言:「於汝意云何?此煩惱為滿菩提分故,為作利益諸菩薩故說者,復當說讚歎受生死流轉。然此事[1]為當合義?為當不合義?為當合法?為當不合法?」

答言:「世尊!若有正言者言合義合法,若有此語者是名正言。」

佛言:「彌勒!以是義故,汝當知一切佛所說皆是佛辯,應如是見。若有所說言諸煩惱,滿足菩提分故,為菩薩說當作利益,讚歎取生死流轉者,為利益菩薩故。所以者何?彌勒![2]被煩惱菩薩應如是見,此菩薩不犯此煩惱罪,以於義自在,以於法亦得自在故。此是諸菩薩善巧方便於彼處,非是聲聞、辟支佛地。彌勒!若有煩惱無有利益,不滿菩提分因緣,不為善根門因。於中彼菩薩不應惜身命,亦不得隨彼煩惱。所以者何?彌勒!得智力菩薩別有攀緣者,見有煩惱別著有為者。」

彌勒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若有菩薩,不欲造業障、欲盡業障,不缺不損欲解脫者,彼於未來世三摩耶時,應當信菩薩行,當須思惟,莫求他過,常求功德之事,求真正處。」

佛告言:「如是,如是!彌勒!其菩薩於後世時,應當思惟於菩薩行,應知方便。所以者何?方便智行菩薩,善巧方便難可得知。彌勒!譬如須陀洹人,於凡夫行中現其須陀洹地,別於凡夫別患,彼欲過瞋癡諸凡夫等,當墮惡道,還彼諸過惡,諸聖聲聞不墮惡道,如彼證知故。彌勒!如是,如是!智行菩薩污染習迷未盡故,彼別有地,初行菩薩別有地。所以者何?其心不住於諸使,而諸凡夫染著諸使,愚癡因緣不能巧知解脫之處。

「彌勒!智行菩薩雖有重罪,以智力故當盡如灰,亦不因彼墮於惡道。彌勒!譬如熾火將大木薪擲置其中,如是數數擲中,其火轉增熾盛不[3]滅。如是如是,彌勒!智行菩薩智火熾盛時,將有為煩惱擲智火中,如是智火熾盛而不能[*]滅,以智力故。

「彌勒!以是汝應當知,智行諸菩薩其行難知。」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初行菩薩未得智力者、捨家出家者,何等諸法當須捨離?何等諸法當須親近?若親近彼菩薩,未生智力令生,已生者令增長不減。」

佛言:「彌勒!其初行菩薩捨家出家未得智力者,雖捨資財供養之事,應須觀利養名聞諸患,應[4]疾須捨世間言話,須觀世間言話過患,應捨樂多說,應觀多說過患,應捨樂睡眠,應觀睡眠過患,應捨樂作諸業,應觀世間諸業過患,應捨樂戲,應觀樂戲過患。然彼捨利養名聞已,應須行少欲知足,應須親近少欲知足者;捨世言話已,應須親近樂獨行者;捨多言話已,應須觀真實義;捨睡眠已,初夜後夜長須[5]驚覺;捨樂造業已,當須親近出世之法;捨戲樂已,應須修習樂無眾生慈。彌勒!初行菩薩捨家出家,未得智力者欲得智力,如是等諸法應須捨離,如是等諸法當須親近。

「彌勒!彼初行菩薩捨家出家,未到智力者,未捨利養名聞時,未親近少欲知足時,若未生智力能令生,若已生能令增長者,無有是處。未離世間話,未親近獨行,不捨離樂睡眠,初夜後夜不近[*]驚覺樂習作業,於此時中不能修習出世間法,不捨嬉戲,不親近無眾生慈想,未生智力令生,生者令增長,無有是處。

「彌勒!是故若有菩薩欲生智力,彼菩薩應捨諸法當捨者,應須修習諸法當習近者。所以者何?彌勒!智從因生,無因智不可生;因不和合,不可易得生。」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當觀利養名聞過患?何者是利養名聞諸患,菩薩觀時,當樂知足而無有悔?」

佛告彌勒:「菩薩於中當觀利養不令生欲。作如是觀,因利養故生欲,損自己行,心生瞋恨諸患。應當觀利養生[6]癡愚,生我慢故;當觀利養生妬嫉故;當觀利養生妖幻成就愛味故;當觀利養生諂曲故;當觀利養離四聖種故;當觀利養無所羞愧,一切諸佛不許可故;當觀利養生於我慢貢高,[7]尊者邊不生愛敬,一切人所不記錄故;當觀利養是助眾魔,一向放逸根本故;當觀利養摧折諸善根,猶如雨雹故;當觀利養多諸雜穢故;當觀利養失知識朋友家故;當觀利養能生愛憎及憂惱故;當觀利養亂正念處,多污染故;當觀利養令白法羸弱,缺正勤故;當觀利養最有障礙,不得諸神通故;當觀利養欺[8]誷,各說不善事故;當觀利養多有分別,思量造業故;當觀利養遠離諸樂,失禪定三摩跋提故;當觀利養猶如婬女,智慧寂[9]靖遠離故;當觀利養墮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如提婆達多、優陀羅迦聞行故。

「彌勒!菩薩應當如是觀察利養,觀察利養已。如是觀時,意樂少欲,能無有悔。所以者何?彌勒!少欲菩薩無有如是等諸過患,當為諸佛法器,不隨出家及在家之所欺慢,能無恐畏得清淨信,一切惡道皆無恐怖不被降伏,遠離一切愛味,離諸魔境當得解脫,一切諸佛所歎,天人所愛念,不染著諸禪定。親近故,當生歡喜離於諂曲,當不放逸觀五[1]慾諸患,如出言不異住於諸聖種[2]性梵行者常觀。彌勒!智者菩薩觀如[3]是諸功德,當應須遠離利養名聞,正心住於知足,應當滅一切貪欲。」

作是語已,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云何觀於世間言說過患?何者是世間言說諸患?然菩薩觀已樂獨行,然無有悔。」

佛答言:「彌勒!世間言說有二十種諸患,應當須觀,菩薩觀時樂獨行。何者二十?不護身行;不護口行;不護意行;當有雜欲行;多有瞋恚;多有愚癡;彼於世間多有言說;於出世間減損言說;親近不敬法;遠離正法;魔得其便;當行放逸;令向放逸;多有分別;觀減於多聞;當不得奢摩他、毘婆舍那;當速成非梵行;於信佛中減;於信法僧減。彌勒!此等二十諸患世間言說,若菩薩觀如是等已,樂獨行而不疲倦。」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捨戒遠離於寂靜, 若有喜樂世間話,
彼雜染著向破戒。 復有如是諸過患,
調戲多笑及分別。 彼有如是世間話,
當有雜行無攝[4]撿。 若作世間親近話,
愚癡世間樂智法, 無智損減上談話,
增長放逸饒分別。 若作世間親近話。
此亦不增於多聞。 不合言說彼生樂。
恒常減損諸禪定。 獨坐世間心思惟,
世間思惟何有定, 不得寂定無正觀,
是故彼無勝梵行。 若作親近世間話,
彼於佛邊無敬心, 亦於聖僧不崇仰,
捨彼最上最勝法。 若當親近世間話,
我[5]昔捨身數千分, 為求無上菩提緣,
不曾厭離聞正法。 彼等當捨不勤劬,
不樂男女及婦妾。 我昔捨位及資財,
為於一偈四句故, 智者何故不聞法?
一切一切處當捨, 亦不和合染[6]語言,
彼於勝法無娛樂, 難得百劫成就者。
欲當解脫修功德, 莫問世間所作者,
不為自利無涅槃, 若有所[7]問為衣食,
以此為勝可稱讚。 若見比丘言善來,
為汝設座汝來坐, 各各當話於法事,
善得難得人身已, 汝頗增長[8]白法不?
讀誦及諸禪定中, 比丘應作如是問。
如來涅槃去已後, 當有法教破壞毀。
有諸比丘無威儀, 愛樂眾中捨蘭若,
利養錢財衣服等, 晝夜恒常共論說。
睡眠不動於夢中, 見於耕犁及苗稼,
此等凡夫知失已, 向於惡道三趣生。
當生歡喜踊躍已, 應住樹林如犀牛,
住於蘭若求樂故, 於時勿見他過失。
我是最勝眾第一, 應當莫生如是心,
此是憍慢放逸本, 如是比丘莫輕賤。
次第於此法教中, 不可一時即解脫,
雖見比丘破禁戒, 但信諸佛法及僧。
於彼莫求他過患, 此為彼作解脫因,
難攝諸欲及瞋恚, 於中自在莫放逸。
諸法熏修未得時, 莫以破戒棄捨彼,
若息勤心不精進, 此最名為不進者。
修勤不見他過失, 思惟正道脫苦故,
是故比丘欲求德, 應須當捨非法語,
勤劬歡喜踊躍已, 猶如犀牛[9]住空[10]閑。」
發覺淨心經卷上
↑回到頂端↑
#2232055 - 2024-03-10 20:08:14 發覺淨心經,卷二 [Re: bluenwater]
bluenwater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23-12-12
文章數: 434
發覺淨心經卷下

隋[11]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希有,世尊!世間人聚集言話,乃有如此多濁過患,無有功德和合。此世間言話者,但增長諸煩惱,於白法中當作虛妄。世尊!何有智者菩薩求功德者,聞此世間過患[12]語已,當不樂獨行。世尊!云何菩薩樂於多言復觀諸患?菩薩若觀時樂擇真義,後更無悔。」

佛言:「彌勒!於中菩薩當觀二十種諸患樂多言者。何等為二十?彌勒!樂多話者當無敬心,以多聞故;我慢放逸,於語言思惟當染著;當失本念,無有自正念;所作事當不正威儀,不能伏身心;所行之處身不周正,失於法忍;身心剛強難可迴屈;遠離於奢摩他、毘婆舍那;所作語言不知時節,語言穢濁;當貪飲食;不得聖智;諸天龍等所不敬重;所得辯者常恒輕賤;後當常悔;不住於正,行當輕躁;不能滅斷諸疑行,行之時猶如那吒[1]唯隨逐聲;當順諸欲功德,識隨順流;謗正法,以不觀如實故;所望之處數數發起,動處不動不動處動,應得供養而復不得,以心不調伏故;隨他所牽,以不穿法界故;隨諸煩惱所牽,諸根不調伏故。彌勒!樂多言菩薩有此等二十諸患,[*]唯信知音聲,不觀正義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多聞如醉無敬心, 勞亂言語依倚住,
忘失正念無正智, 樂於多言如是患。
於內思惟甚為遠, 身無寂定心亦然,
行動俯仰不屈伸, 樂於多言如是患。
正法思惟忘失意, [*]唯有乾[2]鞕無潤心,
禪定[3]止觀皆遠離, 樂於多言如是患。
尊者勝邊無敬意, 恒常樂於諍競言,
住處不堅顛倒意, 樂於多言如是患。
於諸天眾不恭敬, 諸龍夜叉不念彼,
於後無有諸辯才, 樂於多言如是患。
有諸智者恒呵責, 所有應當證身者,
彼壽虛然無有利, 樂於多言如是患。
彼癡命終時有悔, 我被虛誑今何言,
彼當記說有眾苦, 樂於多言如是患。
輕躁猶如風吹草, 有諸疑心不能決,
彼無堅意不能定, 樂於多言如是患。
猶如那吒在戲場, 說他猛健諸功德,
彼時亦復如那吒, 樂於多言如是患。
彼於耳聞樂染心, 彼愛音聲離正智,
如有思惟不正道, 樂於多言如是患。
彼當諂曲最無望, 數數還發諍競事,
於諸聖行最為遠, 樂於多言如是患。
動作有為念無勢, 他問聖德恒輕動,
猶如獼猴躁擾心, 樂於多言如是患。
彼人癡者被他使, 自智無有正定意,
[4]被諸煩惱隨順助, 樂於多言如是患。
彼當亂眼及耳鼻, 舌身及意亦復亂,
諸根一切皆亂行, 樂於多言如是患。
無智雖求多言語, 求於諸法意不倦,
彼當不受喜樂法, 然心不喜於一念。
甘蔗莖幹皮不堅, 然彼心中味最上,
不以壓皮[5]令有味, 其味不離於甘蔗。
如皮多言既如是, 如汁思義亦復然,
是故多言樂遠離, 思惟正義莫放逸。
義味法味勝於眾, 解脫之味亦為妙,
此是味中最上味, 何故智者不獨行?
如是多言覺知已, 如是最勝義功德,
若有智者欲學道, 於彼真義應思惟。
是故遠離無[6]利言, 欲求真如勝義者,
應須親近最勝法, 當[7]住於此證勝道。」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多言過患。世尊!思惟正義有大功德。世尊!若欲求堅義者,菩薩欲著[8]刀鎧甲仗,於虛偽語言應不樂習。世尊!菩薩云何樂於睡眠?當觀諸患,菩薩觀時應捨睡眠,勤發精進,不生疲倦。」

彌勒作如是語已,佛告彌勒菩薩[9]云:「彌勒!於中菩薩當觀二十種睡眠諸患。何等為二十?彌勒!夫有菩薩當樂睡眠者,當有懶[10]墮,身體沈重,膚皮不淨;皮肉麁澁;諸大穢濁;威德薄少;飲食不消;體生[11]創疱;多有懈怠;增長癡網;[A1]智慧羸弱;善欲疲倦;當趣黑闇;人不恭敬;稟質愚癡;多諸煩惱;心向諸使;於善法中而不生欲;一切白法能令減少;恒行驚怖之中;見精進者而毀辱之;至於大眾被他輕賤。彌勒!菩薩樂於睡眠,有如是等二十諸患。若菩薩觀時,當樂發精進。」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身體沈重無寂定, 懶[*]墮懈怠形不端,
皮膚穢惡不清淨, 若樂睡眠隨順行。
涕唾風等及黃癊, 彼於身體多饒有,
諸界撩亂不平等,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食飲食不成熟, 身體麁大無光澤,
彼於音聲而嘶破, 若樂睡眠隨順行。
身體多有諸瘡疱, 晝夜隨順睡眠者,
其於身體多生苦, 若樂睡眠隨順行。
多有懈怠離精進, 諸樂甚遠無財分,
恒常睡[12]醉無正意, 若樂睡眠隨順行。
恒常增長癡羅網, 諸見顛倒甚難治,
彼無正念意所奪,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有智慧甚羸弱, 諸法損減無禪定,
遠離智慧及正住, 若樂睡眠隨順行。
知彼懈怠不勤學, 恒為非人奪威德,
住在蘭若常恐怖, 若樂睡眠隨順行。
恒常蒙憒失正念, 彼有讀誦不能住,
所說正法常忘失,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常護助煩惱等, 恒亂迷惑性輕躁,
彼於後時生悔心,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有多業滅盡者, 追憶求時生惱悔,
增[A2]長諸使煩惱地, 若樂睡眠隨順行。
於諸善事無求欲, 於諸法中無求心,
數數行於非法中, 若樂睡眠隨順行。
即是遠離菩提道, 一切功德悉減少,
[1]滅於白淨至黑闇, 若樂睡眠隨順行。
無有無畏嚴熾心, 彼不甞生歡喜念,
睡眠所執寬慢行,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自知己懈怠處, 妬他住於精進力,
彼於精進說非善, 若樂睡眠隨順行。
智者若見如是患, 誰當喜樂共睡眠?
一向生癡多見網, 無欲正法[*]滅功德,
智者誰不樂精進? 若能滅苦淨諸闇,
未來惡道皆悉盡, 諸樂根本得甘露。
世間所有諸才藝, 及出世間諸能處,
能發精進不為難, 智者何不力精進?
若欲真住勝菩提, 彼等當知睡眠患,
精進無怠不放逸, 我於如是發覺彼。
故無放逸與恐怖, 發於精進禪定心,
捨於諸患離睡眠, 守護菩提及種子。」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為諸菩薩應當見,若聞如是多睡眠諸患已,然當不能斷,亦不能生厭離心。世尊!何者菩薩欲當學信心,當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生懈怠?為求善法故,於如是多功德中,雖復聞已,不能發於精進已行,當欲滿足菩提分故。如來已善說多睡眠諸患,及發精進諸功德。世尊!云何菩薩當觀樂造諸業諸患,菩薩若觀已,當少[2]欲知足。」

佛告彌勒:「於中菩薩於樂作業,當觀二十種諸[3]患。何等為二十?彌勒!所謂凡菩薩樂作諸業,當樂欲世間法,即住一切最下業中;所[4]有讀誦勤劬者當被他輕賤;所有獨行禪定勤劬者當被他戲弄;乃至無際生死流轉[5]以來當發造業不休;所有信心諸長者,不能為作福田;常有貪欲;愛諸物心,向行於中;以勤劬力常憂家業;違他善[6]法;[7]施以法教而不順從;多有思念染著諸味;所得精妙之事,即不愛樂;常造作相害惡業;向諸知識新舊恒常憶念飲食;恒常樂知他人是非長短之事;恒常樂不合語議;諸梵行者所教不受;常觀他過,不觀於己;速被他輕賤;合真議語中恒常減少。彌勒!若菩薩樂造諸業者,當有如是等二十諸惡過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恒常住於下賤業, 勝上之業彼最遠,
此教法中無廣大, 營事業者有斯患。
好樂讀誦諸比丘, 為彼輕賤不欣仰,
禪定之人去捨彼, 營事業者有斯患。
生死業中[8]常勤勞, 解脫處遠住諸縛,
凡所受食不淨食, 營事業者有斯患。
恒常趣於諸業等, 受取諸物無不樂,
於諸受物常貪欲, 營事業者有斯患。
貪著朋友同行者, 雜行共親更相染,
猶如飛鳥被籠罩, 營事業者有斯患。
於諸家業恒常憂, 心意愁慼未曾樂,
凡所出言無人受, 營事業者有斯患。
有人教德不隨順, 順法教者而不受,
彼有戒行不具足, 營事業者有斯患。
恒常憂愁心不安, 於諸俗業勤勞意,
智慧寂靜彼不欲, 營事業者有斯患。
彼恒多有諸業事, 雜種諸味為彼縛,
在在處處不知足, 營事業者有斯患。
於他集聚恒歡欣, 智者不樂共言[9]語,
愛樂猥濁猶如驢, 營事業者有斯患。
心常瞋恨無潤澤, 增長諸業常無盡,
被彼愛染堅繫纏, 營事業者有斯患。
彼不依倚諸尊者, 依倚俗家相佐助,
見有住戒者誹謗, 營事業者有斯患。
晝夜無有別思念, 飲食衣服及臥具,
略說功德不欲受, 營事業者有斯患。
好問世間業功德, 勤[10]營語業彼歡欣,
勤勞勝德彼不[11]恭, 營事業者有斯患。
耽著營作共親友, 用己力勢調伏彼,
所有惡業彼便作, 營事業者有斯患。
恒常好觀他過失, 己所過惡不自知,
見彼德者常調弄, 營事業者有斯患。
每至被他所輕賤, 來者請法為我說,
意智不周無方便, 營事業者有斯患。
如是諸患當觀已, 諸有菩薩樂是業,
應當作彼最勝業, 所作諸業皆無失。
捨於千錢取一錢, 有智之者應呵責,
如是之者被他嫌, 若樂作彼賤業者。
是故智者有方便, 下賤之業棄捨已,
智者知已作上業, 一切諸佛所讚歎。」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彼諸菩薩,[12]缺少智慧心意[13]狹劣,正等勤勞,捨最勝法,而作小業。」

佛言:

「彌勒!我今告汝,我今勅汝。彼等菩薩不依佛教出家故,即不能滅,無禪定,無有讀誦,不求多聞。復次,彌勒!諸如來教滅智行作智智,具足勤勞故能辯知,不可以俗業校量而知。此非勤勞者,樂聞生死流轉者,所謂檢挍世間所造作世間財購,於中菩薩不得慕羨。

「彌勒!假使檢挍勤勞菩薩,作七寶塔滿此三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我歡欣,非供養我,非承事我。彌勒!若有菩薩。乃至一四句偈,受持[1]誦習與波羅蜜相應者,彼當令我歡欣,當供養我,當承事我。所以者何?彌勒!以多聞故,諸如來菩提不取諸物故。

「彌勒!若有菩薩勤[2]勞事業者,於勤修讀誦菩薩之所而為惱亂者,令修事業多致罪障無有福聚。所以者何?三種勝福皆因智起,以是故勤勞事業菩薩,於勤讀誦諸菩薩等不應障礙。彌勒!譬如閻浮提營事業者皆滿於中,其數無量;於勤誦念一菩薩所應勤給事。譬如閻浮提勤誦念諸菩薩等皆滿其中,應當給事一禪定者。我如是說彼等菩薩善能給事,彼人已作無量福聚。所以者何?是最為得所謂第一義智慧相應,證知無有上故,一切世間最上最勝最高。彌勒!以是故欲取當禪定精進者,應習智業應,當求生般若住處。」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已為諸菩薩說樂世間言話諸患,樂多言話、樂多睡眠、樂造多業諸患。世尊!菩薩當云何觀樂戲論,如所觀已,當趣寂靜行?」

佛言:「彌勒!其戲論者,略說有二十種過,應當觀察;若廣說者則有無邊。何等二十?彌勒!多戲論菩薩現見法中多不樂行,於忍辱中而復減少,熏習瞋恚,未生善根能令不生,已生善根能令減損。當有諍鬪怨讐,當得短命,趣不端正,言語吃澁。若他教法於心不住,未說經法而不現前。諸善知識皆悉遠離,於惡知識當速和合。當入苦道,於一切時聞不戲言,所生之處恒墮疑網,近於八難,白淨法中勤求學處多有障礙。彌勒!如是等[3]比說二十種諸患,為多戲論菩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現法得苦心不樂, 遠於忍辱助瞋恚,
彼彼怨家常歡[4]欣, 行戲論者有斯患。
惡黑魔羅為[5]彼喜, 魔家眷屬亦復然,
所有善處皆棄捨, 行戲論者有斯患。
所欲作彼諸善行, 彼以放逸故不住,
彼以放逸向惡道, 行戲論者有斯患。
以無信故心難伏, 生下賤家常被輕,
彼之舌根常[6]蹇吃, 行戲論者有斯患。
為其說法而不住, 是故彼法不現前,
諸善知識皆離彼, 行戲論者有斯患。
於諸惡業恒和合, 於諸乘中極難淨,
聞於法言意不樂, 行戲論者有斯患。
彼於諸善多障礙, 於諸行中多怨讐,
彼發勤時多有障, 行戲論者有斯患。
如是諸患智者知, 一切戲論應當捨,
戲論行者道難得, 是故不應住戲論。
走避由旬復由旬, 所有戲論及諍競,
我今不能獨住此, 須臾之間煩惱處。
我今出家求利德, 莫作諍競生惡心,
無有田地及商估, 為何事故起諍鬪。
妻與兒子及奴婢, 無有家宅諸財等,
彼無奴僕自在處, 既出家已莫諍競。
既著袈裟衣服已, 寂靜諸仙所印可,
汝等具足是功德, 捨於戲論當生忍。
心如毒蛇及羅剎, 當生地獄鬼畜生,
戲論行者得不難, 故於解脫生精進。
所有諸苦害縛處, 怨讐呵責打縛等,
和合聚集相諍論, 世間所有皆住此。
若有和合怨難得, 和合之者增名聞,
和合之者得相愛, 何有智者不和合。
伺求過者不得便, 眷屬不曾相破壞,
彼[7]諸朋友不離散, 遠離戲論得順教。
安樂乘中當得淨, 得脫業障無有餘,
降伏魔羅及軍眾, 被他誹毀當生忍。
若有戲論多諸患, 無戲論者德難量,
我能示現如是等, 欲得菩提當生忍。」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至如來說此發覺諸煩惱。世尊!頗有此等諸菩薩,於後[8]聞此如是發覺諸煩惱,當作厭以不?於煩惱行中當能斷以不?」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於未來世當少有菩薩乘行富伽羅,若於後五百世時,當斷煩惱行,多有剛強,心體無敬我慢自高,作諸分別不能修習。是故魔波旬作比丘形來,在彼等前作如是破壞:『此等修多羅,他家文章,非是如來所說。所以者何?於此修多羅所說諸功德無有彼我。』然彼徒眾被破已,如來所說諸修多羅中,當作疑惑,當起諍競,不肯受持,亦不為他說,亦不修習。然彼等癡人不作如是知,此是諸業果報,我等當不能證如是功德。」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歎阿彌多如來十種發心,於中各隨念發,若念當欲生彼,當即得生彼。世尊!何者是十種發心於彼處生?」

佛告彌勒言:「彼等發心非少智者,有彼發心是大事者。所有欲生阿彌[1]陀剎中者,當為一切眾生發慈悲心,不生瞋恨,當生阿彌[*]陀如來佛剎。為一切眾生生慈悲心故當生彼處。離於殺害受持正法,發此心故當生彼處。捨於身命發心,不著一切諸法故當生於彼處。發甚深忍行清淨信,發此心故當生彼處。不染名聞利養一切智寶,發此心故當生彼處。為一切眾生生貴敬,發心不忘失故當生彼處。不驚不怖不愛凡言語,發此心故當生彼處。入菩提分種種善根,發此心故當生彼處。然不離念佛,發此心故當生彼處;遠離諸相故。彌勒!此十種發心,若菩薩各發念一具足者,當往生彼阿彌[*]陀佛剎中,若不生者無有是處。」

爾時長老阿難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至如來說此法本,為諸菩薩發覺。」

爾時世尊,讚長老阿難言:「善哉,善哉!阿難!是故菩薩於此法本發覺,當如是持。」

佛說此經時,彌勒菩薩及長老阿難,歡喜踊躍。彼六十菩薩乘行諸善男子等,皆悉滅彼業障,歡喜奉行作禮而去。

發覺淨心經卷下
↑回到頂端↑
Page 7 of 16 < 1 2 ... 5 6 7 8 9 ... 15 16 >



板主:  deepblue 
Google 搜尋
七嘴八舌
Facebook 塗鴉牆
最新議題
新的辦公房風水如何?
by ameliel
2024-05-22 17:21:06
眾裡尋他千百度
by rblin
2024-05-22 03:01:38
歐洲注定要失敗?以歐洲為世。
by CHC
2024-05-21 10:34:40
什麼時候可以轉換到理想的工作
by lyfg
2024-05-21 09:55:58
人生得意事十常七八
by rblin
2024-05-21 03:02:24
5/16應徵的工作能上嗎?
by 禾平
2024-05-20 20:31:26
賴總統和台灣國運
by juya
2024-05-20 15:16:25
是不是又要感冒了呢? 喉嚨又開始痛了!
by hongrong51
2024-05-20 15:01:40
請問感情運,今年是不是容易有爛桃花?
by accc
2024-05-20 11:39:07
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by rblin
2024-05-20 03:02:36
最新使用者
WolfTsai197802XXXX, a8565, 哈尼尼, 6287194362, 郭老
81752 註冊使用者
討論區統計
81752 使用者
54 討論區
220942 議題
2142373 文章

最高線上使用者: 1162 @ 2018-05-29 02:51:45

本站是個命理討論的園地,如果您要問命,請務必詳閱各板板規,遵守發問規則,不要只留個生日或是命盤, 其他什麼都沒提。貼命盤的方法請特別注意算完命盤後的文字說明,不要貼個沒人看懂歪七扭八的命盤, 貼錯命盤及未遵守板規者,文章很有可能被不預警刪除 另外,如果您提了問題,而有人回覆的話,不論對與錯,請務必多上來回應論命者, 我們不歡迎那種提了問題就等人回答,也不回應的人。我們需要的是,「良好的互動」及「長期的追蹤」。
本站大多數的討論區都得要註冊才能發言,您若是要張貼討論,請務必註冊為使用者, 如果您忘了您的密碼,請在登入」的畫面, 輸入您的帳號,再按一下我忘記我的密碼了」, 此時系統會寄一封信到您當時註冊的 Email 信箱裡面, 裡面則附有一個臨時密碼,請您拿到密碼後用此臨時密碼登入。登入之後可以在 編輯個人檔案」裡面修改成您習慣的密碼。
本站推薦瀏覽器: Firefox Chrome Safari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