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積部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寶積部 - 2024-02-07 19:33:12

大乘經五大部之第二。系集大寶積經四十九會一二○卷,及其別出異譯大方廣三戒經以下三十三部四十九卷,合計八十二部一六九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 - 2024-02-07 19:48:30

120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方廣三戒經 - 2024-02-07 19:53:10

3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 - 2024-02-07 19:54:40

20 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阿閦佛國經 - 2024-02-07 20:07:30

2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十法經 - 2024-02-07 20:12:29

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普門品經 - 2024-02-07 20:14:48

2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 2024-02-07 20:15:43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
40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胞胎經 - 2024-02-07 20:16:17

佛說胞胎經
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 2024-02-09 20:57:30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2 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 - 2024-02-09 20:58:36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 3 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 - 2024-02-09 20:59:15

父子合集經 二十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 - 2024-02-09 20:59:57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四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法鏡經 - 2024-02-09 21:00:25

法鏡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 - 2024-02-09 21:01:01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幻士仁賢經 - 2024-02-09 21:06:58

佛說幻士仁賢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決定毘尼經 - 2024-02-09 21:07:22

佛說決定毘尼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 2024-02-09 21:07:49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發覺淨心經 - 2024-02-11 10:19:09

發覺淨心經。二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須賴經 - 2024-02-12 22:46:09

佛說須賴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菩薩修行經 - 2024-02-12 22:46:49

佛說菩薩修行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 - 2024-02-12 22:47:24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三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優填王經 - 2024-02-12 22:50:11

佛說優填王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日子王所問經 - 2024-02-12 22:50:39

佛說大乘日子王所問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 2024-02-12 22:51:11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須摩提經 - 2024-02-12 22:51:44

須摩提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 2024-02-12 22:52:21

佛說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離垢施女經 - 2024-02-12 22:52:47

佛說離垢施女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得無垢女經 - 2024-02-28 22:31:14

得無垢女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 2024-02-28 22:35:04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二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 - 2024-02-28 22:35:44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三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幻三昧經 - 2024-02-28 22:36:19

佛說如幻三昧經,二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太子刷護經 - 2024-02-28 22:36:53

佛說太子刷護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太子和休經 - 2024-02-28 22:37:26

佛說太子和休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 - 2024-02-28 22:37:47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二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 - 2024-02-28 22:38:16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四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乘顯識經 - 2024-02-28 22:38:49

大乘顯識經,二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方等要慧經 - 2024-02-28 22:39:21

佛說大乘方等要慧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 2024-02-28 22:40:06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遺日摩尼寶經 - 2024-02-28 22:40:47

佛說遺日摩尼寶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 - 2024-02-28 22:41:34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 - 2024-02-28 22:42:10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五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 2024-02-28 22:42:38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毘耶娑問經 - 2024-02-28 22:43:05

毘耶娑問經,二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入法界體性經 - 2024-02-28 22:43:39

入法界體性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 2024-02-28 22:44:51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 - 2024-02-28 22:45:41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二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 2024-02-28 22:46:12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 - 2024-02-28 22:46:44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五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無量壽經 - 2024-02-28 22:47:21

佛說無量壽經,二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 2024-02-28 22:47:54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四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 - 2024-02-28 22:48:30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二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 - 2024-02-28 22:49:00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阿彌陀經 - 2024-02-28 22:49:27

佛說大阿彌陀經,二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 2024-02-28 22:49:56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阿彌陀經 - 2024-02-28 22:50:28

佛說阿彌陀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 2024-02-28 22:50:55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 - 2024-02-28 22:51:27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阿彌陀佛說呪 - 2024-02-28 22:52:11

阿彌陀佛說呪,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 2024-02-28 22:52:43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 2024-02-28 22:53:13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 - 2024-02-28 22:53:41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三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後出阿彌陀佛偈 - 2024-02-28 22:54:07

後出阿彌陀佛偈,一卷。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後出阿彌陀佛偈。卷一 - 2024-02-29 21:57:27

後出阿彌陀佛偈
古舊錄云闕譯人名,今紀後漢錄

惟念法比丘, 乃從世饒王,
發願喻諸佛, 誓二十四章。
世世見諸佛, 姟數無有量;
不廢宿命行, 功德遂具成。
世界名清淨, 得佛號無量,
國界平夷易, 豐樂多上人。
寶樹若干種, 羅列叢相生,
本莖枝葉花, 種種各異香。
順風日三動, 翕習如花生,
墮地如手布, 雜廁上普平。
一切無諸山、 海水及諸源,
但有河水流, 音響如說經。
天人入水戲, 在意所欲望,
令水齊胳肩, 意願隨念得。
佛壽十方沙, 光明普無邊,
菩薩及弟子, 不可算稱量。
若欲見彼佛, 莫疑亦莫忘;
有疑在胎中, 不合五百年。
不疑生基坐, 叉手無量前,
願欲遍十方, 須臾則旋還。
惟念彼菩薩, 姟劫作功勤,
本行如此致, 得號懀世尊!
佛興難得值, 須臾會難聞,
講說士難遇, 受學人難得。
若後遭末世, 法欲衰微時,
當共建擁護, 行佛無欲法。
佛能說此要, 各各勤思行;
受此無量福, 世世稽首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卷一 - 2024-02-29 21:59:19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卷上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等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波羅奈國仙人墮處鹿野園中,與大苾芻眾二萬人俱;菩薩摩訶薩一萬二千,其名曰:師子菩薩摩訶薩、師子意菩薩摩訶薩、善住意菩薩摩訶薩、勝思惟菩薩摩訶薩、持世菩薩摩訶薩、人授菩薩摩訶薩、水天菩薩摩訶薩、寶積菩薩摩訶薩、隱密菩薩摩訶薩、賢護菩薩摩訶薩、電天菩薩摩訶薩、遍照菩薩摩訶薩、智積菩薩摩訶薩、不休息菩薩摩訶薩、不空見菩薩摩訶薩、慈氏菩薩摩訶薩、妙吉祥童真菩薩摩訶薩等。復有二萬天子,所謂善道天子、安意天子等——是諸天子,皆悉安住大乘法中——并餘無數百千大眾,咸悉恭敬圍繞世尊,聽受說法。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勝華藏,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頂禮前白佛言:「世尊!我有所問,惟願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哀愍聽許,略為宣說。」

佛言:「勝華藏!如來、應供、正等正覺,隨有問者,即為開曉。今恣汝問,當為汝說。」

爾時,勝華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得不退轉[1]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五神通,得如幻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已,諸有眾生善根成熟,即以自神力如應現化,隨諸眾生所起信解,即為說法,而令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勝華藏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勝華藏!汝今善問如是等義。汝於過去,已曾親近俱胝那庾多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深種善根,而復能為一切眾生起悲愍心。汝應善聽,極善作意,今為汝說。」于[2]是勝華藏菩薩受教而聽。

佛言:「勝華藏!當知有一法,若菩薩摩訶薩能具足者,即得如幻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已,諸有眾生善根成熟,即以自神力如應現化,隨諸眾生所起信解,即為說法,而令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勝華藏!所言一法者,謂無依止法。若菩薩摩訶薩成就此法已,乃至遍三界中不作依止想,若內若外悉無依止,由如是故,即具正見;以正見故,得正相應及正所行,是故獲得無障礙慧;慧無礙故,心亦無礙,於無礙心中即起正行。勝華藏!云何菩薩能起正行?謂了一切法悉從緣生,於緣生法中無有少法而實積聚。何以故?以彼諸緣皆不實故,是中云何有法可生?若法緣生,即是無生,是故一切法皆悉無生。菩薩若能如實了知一切法無生,即得成就諸菩薩道,所有一切眾生根欲及事,能以悲心而悉隨入;得深信解,了知一切法悉如幻化,乃至分別一切法皆是化[3]事,以彼分別畢竟空故,而一切法亦復皆空。如是知已,即得如幻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已,乃至能令眾生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勝華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今此會中,有幾許菩薩摩訶薩,得是如幻三摩地?」

佛言:「勝華藏!今此會中,有慈氏菩薩、妙吉祥童真菩薩等六[4]十大士,皆已被於不思議鎧,得是如幻三摩地法門。」

勝華藏言:「餘世界中,亦有菩薩大士得是三摩地[5]耶?」

佛言:「勝華藏!西方過此百千俱胝佛剎,有世界名極樂,有佛號無量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現住說法,教化眾生。彼佛剎中,有菩薩名觀自在,復有菩薩名大勢至,彼二菩薩得是三摩地,於七夜中為餘菩薩說是法門,諸菩薩聞已,亦得是三摩地。」

勝華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彼佛剎中所有菩薩得如幻三摩地者,應多於此。何以故?此佛剎中諸菩薩等,於慈氏菩薩、妙吉祥童真菩薩所,不能專勤請問、聽受如是法門,是故少有得此三摩地者。」

佛言:「勝華藏!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彼佛剎中所有菩薩安住如幻三摩地者,無量無數不可稱計。」

爾時勝華藏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如其所應現神通相,使彼佛剎二大士等,來此娑[6]婆世界。復令此會大眾得見極樂世界,瞻覩無量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以者何?此佛剎中諸善男子、善女人,若得見彼無量光如來,即能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各各願生於彼佛剎,普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若彼二大[7]士來此剎中,所有此土修菩薩乘諸善男子、善女人善根增長,或復於彼二大士所聞說法已,即[8]令獲得如幻三摩地。」

爾時世尊受勝華藏菩薩摩訶薩請已,即從眉間放大光明,其光金色,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普遍照耀,其中所有須彌山、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雪山、輪圍山、大輪圍山等,乃至極[9]餘世界邊際,一切山石、叢林、暗[10]暝等處,此金色光而悉照破。世間所有日月光明廣大熾盛,以佛光明所映蔽故,猶如眼光其量微小。是時光明金色晃耀,照徹西方百千俱胝佛剎,乃至極樂世界無量光如來所,其光旋環繞佛七匝,普照耀已,於彼佛前隱而不現。是時極樂世界所有菩薩、聲聞及餘眾生之類,乘前光明,悉能見此娑婆世界,及見釋迦牟尼如來菩薩、聲聞大眾圍繞;如觀掌中菴摩勒果,皆生歡喜愛樂之心,咸作是言:「南無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

時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如來會中,所有諸菩薩摩訶薩、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梵王、帝釋、護世四王,并餘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悉能見彼極樂世界,及見無量光如來菩薩、聲聞大眾圍繞,光明熾盛如妙高山,映徹照耀遍此剎中;如明眼人於一[1]搩手地量之中,觀餘面輪而不勞力,此彼互見亦復如是。時此會眾,得見彼佛及彼世界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功德圓滿莊嚴事已,皆生歡喜愛樂之心,咸作是言:「南無世尊無量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作是言時,會中有八萬四千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此善根當得生於極樂世界。

爾時彼世界中所有菩薩、聲聞大眾,又復生希有心,合掌恭敬,遙向世尊釋迦牟尼如來而伸頂禮,重作是言:「南無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發是言時,彼極樂世界六種震動,所謂震、遍震、等遍震,動、遍動、等遍動,擊、遍擊、等遍擊,湧、遍湧、等遍湧,爆、遍爆、等遍爆,吼、遍吼、等遍吼。現如是相已,時彼會中觀自在菩薩、大勢至菩薩,俱白無量光如來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彼釋迦牟尼如來所有名字,稱念中間,能令大地六種震動。」

彼佛告言:「善男子!不但此佛剎中稱揚釋迦牟尼如來名字之時有如是相,別餘無量佛剎之中,亦悉稱揚彼佛名字,而諸佛剎蒙光照觸,彼彼皆悉六種震動。是諸剎中無量無數眾生之類,若得聞是釋迦牟尼如來名已,悉得善根增長,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彼會菩薩眾中,有四十俱胝菩薩,得聞釋迦牟尼如來名已,咸起是願:「普集所有一切善根,悉以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時觀自在菩薩、大勢至菩薩,前詣無量光如來所,各各頭面禮彼佛足,肅恭瞻仰,退住[2]一面,俱白佛言:「世尊!彼釋迦牟尼如來前所放光,昔未聞見,甚為希有。何因緣故,現是光相?若無因緣,彼佛世尊不放光明。其事云何?願佛為說。」

彼佛告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釋迦牟尼如來所放光明非無因緣,彼佛世尊將欲宣說菩薩安住三摩地寶最上法門,為說法故先現是相。」

時觀自在菩薩、大勢至菩薩,復白彼佛言:「世尊!我等今者,樂欲往彼娑婆世界,瞻禮親近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聽其說法。惟垂哀許。」

佛言:「善男子!汝等可往,今正是時。汝等往故,轉復發起彼佛世尊,宣說法要。」

時二菩薩蒙佛許已,即於諸菩薩摩訶薩眾中,顧謂八十四俱胝菩薩言:「諸善男子!我等今往娑婆世界,瞻禮親近釋迦牟尼如來,聽其說法。所以者何?彼佛世尊最上希有,能為難事,捨餘清淨嚴好佛土,樂於娑婆世界穢惡土中,以大悲願力教化眾生。彼諸眾生多起下劣信解,勇發貪、瞋、癡等諸業煩惱,而佛世尊能於其中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是為難事。汝等宜應隨我往彼。」時諸菩薩歡喜隨順。

復次會中有諸大聲聞,異口同音前白佛言:「世尊!彼釋迦牟尼如來所有名字,若暫聞者尚得善利,何況親往現前瞻禮?使瞻禮者肉眼清淨,我等欲往願佛聽許。」佛言:「可往,今正是時。」

爾時八十四俱胝菩薩并諸大聲聞,恭敬圍繞觀自在菩薩、大勢至菩薩,來詣娑婆世界。菩薩行時,如其所應,現諸色相神通事業。時八十四俱胝菩薩,各各化現八十四俱胝殊妙樓閣,一一樓閣高十二由旬,廣八由旬,四方四隅周遍妙好。是諸樓閣,有以金、銀、吠瑠璃、頗胝迦、赤珠、碼碯、琥珀等七寶合成,有以金、銀所成,有以金、銀、吠瑠璃成,有以金、銀、吠瑠璃、碼碯所成,有以金、銀、吠瑠璃、碼碯、頗胝迦成,有以金、銀、吠瑠璃、頗胝迦、琥珀、赤珠所成;有以赤[3]栴檀香、龍實栴檀香、沈水栴檀香成,有以眾妙栴檀香等所共合成;有以優鉢羅華、鉢訥摩華、俱母陀華、奔拏利迦華所成,有以須摩那華、婆利師迦華、瞻波迦華、波吒羅華、阿提目多迦華[4]成,有以馱努瑟迦華所成,有以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成,有以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嚕左華、摩訶嚕左華、作訖囉華、摩訶作訖囉華、蘇囉毘作訖囉華、摩訶蘇囉毘作訖囉華、贊捺囉華、摩訶贊捺囉華、蘇囉毘贊捺囉華、贊訥盧怛摩華、薩他羅華、摩訶薩他羅華、蘇囉毘薩他羅華等,所共合成;有以一切妙華莊嚴所成;有以無數百千殊妙色相莊嚴所成。如是一一樓閣之中,皆悉出現八萬四千清淨光明。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卷二 - 2024-02-29 22:00:08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卷中

[1]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2]賜紫臣施護等奉 詔譯

復次彼彼樓閣周匝,或有天女執眾樂器,所謂琵琶篳篥、琴笙箜篌、螺鼓小鼓、拍板等類,作妙音樂。或有天女[3]捧赤[4]栴檀香末;或有天女捧龍實栴檀香末,或有天女捧沈水栴檀香末,或有天女捧黑沈栴檀香末,或有天女捧眾妙栴檀香末,或有天女執優鉢羅華、俱母陀華、奔[5]拏利迦華,或有天女執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或有天女執播嚕沙迦華、摩訶播嚕沙迦華,或有天女執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或有天女執嚕左華、摩訶嚕左華,或有天女執作訖囉華、摩訶作訖囉華、三滿多作訖囉華、蘇嚕唧囉作訖囉華,或有天女執贊捺囉華、摩訶贊㮈囉華、蘇嚕唧囉贊㮈囉華,或有天女執薩他羅華、摩訶薩他羅華、蘇嚕唧囉薩他羅華;或有天女捧天妙衣,及妙華妙香、塗香末香等,隨處而住。

而彼一一樓閣之中,各各有大妙寶莊嚴師子之座,化如來像安處其上,三十二相莊嚴具足。又復一一樓閣之中,化出八萬四千真珠瓔珞,其珠三色,謂青、白、赤。又復一一樓閣之中,化出八萬四千殊妙寶幢,以諸金鈴網覆其上,天衣垂下而為嚴飾。又復一一樓閣之中,化出八萬四千寶瓶,盛諸妙香。又復一一樓閣之中,化出八萬四千上妙寶蓋,以百千種極妙彩繪而為嚴飾。又復一一樓閣之中,化出八萬四千多羅行樹,及八萬四千七寶行樹,一一皆以寶繩交絡。又復一一樓閣之中,化出八萬四千懸鈴寶網,微風吹動出和雅音,如百千種妙音樂聲。又復一一樓閣之中,化出寶池,[6]是池純以金沙布底,七寶界道,瑠璃水精周匝莊飾,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中出生優鉢羅華、鉢訥摩華、俱母陀華、奔拏利迦華等,其池復有鳧鴈、鴛鴦異鳥和鳴。八萬四千妙寶行樹,周匝圍繞,上以八萬四千寶繩交絡而為嚴飾。又復一一樓閣之中,出大光明,廣照八萬四千[7]由旬。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大勢至菩薩摩訶薩,及彼所來諸菩薩眾,以是殊妙莊嚴一切樓閣,一時置在一樓閣中,諸莊嚴事互不相礙;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到此娑婆世界。而諸菩薩以神通力故,各以所現八十四俱胝功德莊嚴殊妙樓閣置[8]於佛會,如其所應神通威力,令此娑[9]婆世界地平如掌,而佛會中亦不迫窄。是諸樓閣出大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是時彼二菩薩,前詣佛所頭面禮足,右繞三匝退住一面,俱白佛言:「無量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致問世尊釋迦牟尼如來,少病少惱、動止輕利、安樂行不?」彼二菩薩復白佛言:「我等菩薩聲聞,於極樂世界見佛世尊,故來瞻覲。」

時此娑婆世界佛會之中,所有菩薩聲聞大眾,見此世界清淨嚴飾,及見無數廣大樓閣已,咸起是念:「如來何故現是威力,而能令彼諸大菩薩來至於此?」

爾時,勝華藏菩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前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今此娑婆世界如是嚴飾及現樓閣,為是如來威神力[10]邪?為是彼二菩薩威力所變?願佛為說。」

佛告勝華藏菩薩摩訶薩言:「勝華藏!此非如來威神之力,乃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大勢至菩薩摩訶薩威力所變,故現是相。」

勝華藏復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此二大士,已得不可思議願力清淨、善根潔白,乃能有是神通威力。」

佛言勝華藏:「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此二大士已於俱胝百千那庾多劫,積集善根清淨潔白;又復已得如幻三摩地法門,從是三摩地中,能現如是種種色相神通等事。復次勝華藏!且置是事,汝觀東方為有何相?」勝華藏菩薩承佛聖旨,即以無礙清淨天眼,觀見東方殑伽沙數佛剎之中,有殑伽沙數諸佛世尊,彼一一佛前,皆有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大勢至菩薩摩訶薩,各禮佛足,又聞其言:「無量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致問世尊,少病少惱、動止輕利、安樂行不?」及見無量廣大樓閣妙寶嚴飾;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一一皆見殑伽沙數佛剎之中,有殑伽沙數諸佛世尊,彼一一佛前皆有二大士各禮佛足,又聞其言:「無量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致問世尊,少病少惱、動止輕利、安樂行不?」及見無量廣大樓閣妙寶嚴飾。

時勝華藏菩薩見是相已,復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此二大士真實已得最勝如幻三摩地門,能於十方諸佛剎中悉[1]現其身,神通威力不可思議。」

爾時世尊觀察眾會,如其所應現神通相。即時會中一切大眾,以佛威神力故,皆如勝華藏菩薩,亦能見彼十方世界如殑伽沙數諸佛剎土,彼彼剎中佛世尊前,皆有二大士,各禮佛足,乃至見彼廣大樓閣妙寶嚴飾。當此眾會見是相時,會中有三萬二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勝華藏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此二大士,於何佛所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所發心為久近[A1]耶?其佛如來,名字何等?惟願世尊,善為宣說,令餘菩薩知其所修,如其所行,畢竟皆得行願圓滿。」

佛告勝華藏菩薩言:「汝應善聽,極善作意,今為汝說。」是時勝華藏菩薩受教而聽。

佛言勝華藏:「乃往過去阿僧祇阿僧祇劫前,又經廣大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數,過是劫已,將此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一塵一劫,過是微塵劫數之前,時有世界,名無量功德寶莊嚴普現妙樂,有佛出世,號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佛剎中,所有功德莊嚴等事廣大無量。勝華藏!於汝意云何?彼無量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極樂世界中,所有功德莊嚴,是為多不?」

勝華藏言:「甚多。世尊!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佛言勝華藏:「我以譬喻略明斯義。譬如有人,取彼一毛[2]析為百分,將其一分於大海中取一滴水。勝華藏!於汝意云何?彼毛端水是為多邪?餘大海水而為多邪?」

勝華藏白佛言:「世尊!毛端之水極為微少,餘大海水深廣無量。」

佛言勝華藏:「汝今當知,無量光如來極樂世界,所有功德莊嚴等事,如毛端水;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無量功德寶莊嚴普現妙樂世界,所有功德莊嚴等事,如大海水。又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會中所有菩薩聲聞之眾,比無量光如來會中菩薩聲聞多百千倍,彼佛世尊隨應演說三乘之法。勝華藏!以要言之,彼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剎土之中,所有功德莊嚴及妙樂事,假使我於殑伽沙數劫中廣以辯才,而亦不能說其邊際。

「復次勝華藏!彼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法中,有王名勝威,其王[3]於千世界中,自在特尊,廣大富盛,正法化世,有七萬六千最上園苑,王所受用;其王諸子,各有一萬園林受用。」

勝華藏菩薩白佛言:「世尊!彼佛剎中有女人不?」

佛言:「不也。善男子!彼佛剎中,尚無女人名字可聞,況有女人邪?其中生者皆是化生,清淨潔白、咸修梵行,一切眾生皆以法喜禪悅為食,不受一切麁惡[A2]段食。勝華藏!其王與子於八萬四千俱胝歲中,尊重供養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彼佛世尊知王深心起淨信已,即為宣說無量印善巧法門。勝華藏!何等名為無量印善巧法門邪?謂諸菩薩摩訶薩所起諸行,未甞於限量法中而有趣求。何以故?以諸菩薩行無量布施、無量持戒、無量忍辱、無量精進、無量禪定、無量智慧,於無量生死中隨入,於無量眾生中慈愍,無量剎土莊嚴,無量聲聞莊嚴,無量色相成就,具足無量音聲及無量辯才。

「勝華藏!諸菩薩乃至一發心所有善根,尚起無量廣大之心迴向一切,況復積集無量行願,普用迴向一切眾生,使諸眾生悉證無生,如佛涅槃而得涅槃。善男子!此即名為無量迴向。以是迴向故,即空、無相、無願而悉無量,真如、實際、法界亦復無量,解脫、無生、離諸繫著。善男子!以要言之,無量義者,即一切法無量。何故說一切法為無量邪?以一切法無生無滅故無量。若法無量即無生無滅,若法無生無滅即無量,是名無量印法門。

「勝華藏!爾時彼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為彼勝威王,如是宣說無量印善巧法門時,其王於一切法而得覺了。

「復次勝華藏!彼勝威王於佛法中修禪定行,後於一時安處禪定。其王忽然左右二脇,生二蓮華殊妙可愛,清淨猶如龍實栴檀香,於其華中生二童子,跏趺而坐。其王見已歎未曾有,即向童子說伽陀曰:

「『汝或是天或是龍, 或復夜叉、羅剎類,
[4]若人、非人、若神仙? 汝等何名為我說。』
「時右脇生者童子,即說伽陀答彼王曰:

「『於一切法空性中, 汝今問我何名字,
然彼諸法本無名, 何故以名而見問?
法空性中無天、龍, 亦無夜叉、羅剎類,
人與非人、若神仙, 彼等一切無所有。』
「時左脇生者童子,亦說伽陀答彼王曰:

「『名與名體二皆空, 能名所名俱無有,
於一切法無名中, 但以強名而表示。
當知真實名自性, 是中非見亦非聞,
本來無滅復無生, 何故以名而見問?
諸所作事所有名, 既以假名而表示,
是故我今亦假名, 一名寶嚴二寶上。』
「彼二童子說伽陀已,宿善力故得五神通,即與勝威王同詣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所。到已頭面各禮佛足,右繞三匝,退住一面。彼二童子,合掌向佛異口同音,說伽陀曰:

「『我今當以何等物, 供養正覺二足尊?
此事願佛開我心, 令我聞已心安定。
我今無華亦無香, 復無飲食及衣服,
諸妙供養悉皆無, 將何供養最勝者?』
「爾時彼佛,為二童子說伽陀曰:

「『若能一發菩提心, 廣為眾生作利樂,
此即名為真供養, 正覺三十二相者。
若人以彼殑伽沙, 是等數量諸佛剎,
滿中勝上諸妙華, 供養世尊救世者,
若人至心但合掌, 發起無上菩提心,
是人所獲勝福門, 倍多於前無有量。
異此何名真供養? 異此何名勝依止?
若人能發菩提心, 我說名為上智者。』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卷三 - 2024-02-29 22:00:50

佛說如幻三摩地無量印法門經卷下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等奉 詔譯

「復次勝華藏!爾時彼二童子,向佛世尊復說伽陀曰:

「『能仁作大師子吼, 天人一切普得聞,
我等今對世尊前, 各發誠實最上願:
我等乃至未來際, 願我所行經多劫,
隨[1]入生死輪迴中, 救度無數眾生類。
我等今者以此緣, 盡未來際悉思念,
普為利樂諸眾生, [2]於無邊劫行無懈。
我等從今日已去, 永滅貪瞋癡等垢,
十方現在佛世尊, 證我所說誠無妄。
我等今發菩提心, 不樂聲聞緣覺果,
我等若有樂小心, 決定當招妄語報。
我所不樂二乘果, 但以悲心為眾生,
縱經俱胝多劫中, 願我常行而不懈。
如佛世尊所成就, 如應佛剎廣莊嚴,
願我當來得佛時, 剎土倍多俱胝數。
又願當來佛剎中, 無有聲聞緣覺眾,
純一菩薩所莊嚴, 廣集無量諸智聚。
願我得是莊嚴已, 當令眾生得離垢,
從諸佛法所出生, 普使當持佛法藏。
若我今時諸所說, 真實無妄無別異,
願此大海及山川, 乃至大地皆震動。』
當發如是願言時, 大地即時皆震動,
不鼓音樂自然鳴, 出微妙音遍十方,
天雨眾華眾妙香, 殊麗嚴好極可愛,
俱胝百千妙天衣, 周遍繽紛而散布。
「爾時彼二童子,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勝華藏!於汝意云何?彼時勝威王者豈異人乎?即今無量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是。彼時寶嚴童子者,今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是,寶上童子者,今大勢至菩薩摩訶薩是。是二菩薩,於彼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所,首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復次勝華藏菩薩前白佛言:「世尊!此二大士甚為希有,如是名字難可得聞,而復具足甚深信解,所發菩提心無與等比。世尊!此二大士於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之後,又復供養幾許諸佛?」

佛言:「善男子!所有殑伽河沙尚可知其邊際數量,此二大士於彼佛後其所供養諸佛如來,我亦不能知其邊際。何以故?此二大士悉已被於不思議鎧,具足無量殊勝功德,是故不能知其邊際。」

爾時,勝華藏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彼無量功德寶莊嚴普現妙樂世界,在何方處?」

佛言:「善男子!今此西方極樂世界,即是彼往昔時無量功德寶莊嚴普現妙樂世界。」

勝華藏言:「此二大士,當於何時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當得何等佛剎功德莊嚴?而佛壽量其數幾何?復有幾許菩薩之眾?惟願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廣為悲愍利樂一切世間天人,宣說此二大士當成佛事,令餘菩薩聞已悉得大願圓滿。」

佛言:「勝華藏!汝應善聽,極善作意,今為汝說。」是時勝華藏菩薩受教而聽。

佛言:「善男子!當知西方無量光如來壽命無量,極不可計,假使俱胝那庾多百千劫中,亦復不能說其邊際。其佛正法住世八萬四千那庾多劫,佛涅槃後,以諸眾生善根力故,亦得值遇餘佛出世,而諸菩薩安住念佛三昧,常得見佛中無間缺。善男子!又復無量光如來涅槃之後,其說法處七寶莊嚴妙蓮華樹,自然演出微妙法音,經于一夜至明旦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即於眾寶莊嚴菩提樹下,安處其座成等正覺。成正覺已,號曰普明高顯吉祥峯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勝華藏!彼佛剎土功德莊嚴等事,假使我於殑伽沙數劫中,巧以譬喻言詞,而亦不能說其少分。又善男子!如是佛剎功德莊嚴,若以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剎土功德莊嚴而較量者,即前百分不及一分,千分百千分亦不及一,數分喻分乃至烏波尼殺曇分皆不及一。又彼剎中無有聲聞緣覺名字,純一清淨大菩薩眾。又善男子!總以無量光如來會中一切聲聞、緣覺、菩薩合集較量,而普明高顯吉祥峯王如來會中菩薩之眾,亦復倍多。其佛壽命九十六俱胝那庾多百千劫,正法住世六十俱胝劫。」

勝華藏菩薩白佛言:「世尊!彼佛世界豈不亦以極樂為名邪?」

佛言:「不也。善男子!彼世界名眾寶普嚴。彼佛如來隨其所應作諸利樂,而此大勢至菩薩摩訶薩於彼法中,隨佛壽量住世久近,承事供養,乃至彼佛入涅槃後,奉持佛法令法久住,至於最後法欲滅時,大勢至菩薩於其剎中,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成正覺已,號曰善住功德寶峯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剎中所有功德莊嚴等事,菩薩大眾皆悉具足,其佛壽命及正法住世,與普明高顯吉祥峯[A1]王如來皆悉同等,一切圓滿不增不減。」

復次佛告勝華藏菩薩摩訶薩言:「汝今當知,普明高顯吉祥峯王如來、善住功德寶峯王如來,如是名字,若善男子善女人暫得聞者,是人當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勝華藏!若善男子善女人,得聞過去師子遊戲金光王如來及彼未來普明高顯吉祥峯王如來、善住功德寶峯王如來名字之者,隨彼聚落族氏之中,一切女人皆轉女身而成男子,四十俱胝劫中,背於生死,轉生當得清淨出家,常得見佛聞法,承事僧伽,世世所生具宿命智,及得總持無礙辯才,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作是說時,會中有九十六俱胝天人,異口同音作如是言:「南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及未來世普明高顯吉祥峯王如來、善住功德寶峯王如來,普集一切諸佛一切善利,我皆隨喜,我等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即時諸佛咸為記言:「汝等當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會中有七千菩薩得無生法忍,八十四那庾多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苾芻無復諸漏得心解脫。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大勢至菩薩摩訶薩,於此會中如其所應現諸色相神通事已,一切眾會皆悉得見。是時十方無量阿僧祇諸佛世尊見如是相,及聞宣說彼二菩薩當成佛事已,咸共讚言:「希有世尊釋迦牟尼如來!能善護念是二菩薩,我等諸佛亦共稱讚。」

復次勝華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佛所宣說如是甚深微妙經典,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讀誦、為他廣說者,得幾所福?」

佛言:「[1]止止。善男子!勿致斯問。何以故?諸有劣信解者,於佛所說如是深經不能生信,故我不說。」

勝華藏菩薩白佛言:「世尊!今此會中亦有廣大具深信解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惟願如來略為宣說受持功德,與後末世一切眾生作大明照。」

佛言勝華藏:「諦聽諦聽!今為汝說。」時勝華藏菩薩受教而聽。

佛言:「善男子!假使有人有大勢力,福德具足,悉能了知眾生界分,作如是言:『如佛所說世界無邊眾生無盡,我能於彼一切眾生[2]頂肩荷負,經無量無邊俱胝劫數,復能以其飲食、衣服、一切樂具,周遍供給一切眾生。』勝華藏!於汝意云何,此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勝華藏白佛言:「甚多,世尊!若有人經一彈指間,於一眾生起慈心者得福尚多,況如是[3]邪?」

佛言:「勝華藏!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深經自能生信、勸令他信者,其所得福倍多於彼。又若有人於此深經能受持、讀誦、為他廣說者,當知是人,以菩提心而為依止。」

爾時,勝華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如是深經,若佛現在、若涅槃後,我當受持、讀誦、為他廣說、宣通流布使不斷絕。」

勝華藏菩薩發是言時,會中有九十六俱胝菩薩異口同音作如是言:「世尊!我等於佛所說深經,亦當受持、讀誦、為他[A2]廣說。」

爾時娑[1]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帝釋天主、護世四王,及餘無數諸天子眾,各以天曼陀羅華散於佛上,及以天華散諸菩薩,復作百千俱胝種天妙音樂而為供養。又發是言:「一切眾生得聞如是甚深正法,光明普照得大善利,我等於此法門咸當受持宣通流布。」

佛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汝所說。今此正法不可思議,若人曾於十千佛所深種善根,是人方得此經墮手,況復有能受持、讀誦、生信解邪!」

復次佛告勝華藏菩薩摩訶薩言:「今此正法若得聞者,隨彼方處,一切女人轉成男子,唯除二種,謂慳、嫉者。」

即時會中有一女人,名曰離塵,心生信解,從座而起,前白佛言:「世尊!我今內心已滅慳嫉,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我發心真實無妄,當得成佛,及如佛所言,聞此法時隨處即得轉女人相。是事實者,願我轉身得成男子。」爾時彼女發如是言已,即得轉成男子之身。時佛為授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當得成佛,號除一切煩惱如來、應供、正等正覺。

佛說此經已,勝華藏等諸菩薩摩訶薩,并諸苾芻眾,乃至世間天、人、阿脩羅等,一切大會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卷一 - 2024-02-29 22:01:44

觀世音菩薩授記經

宋黃龍國沙門曇無竭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波羅奈仙人鹿苑中,與大比丘眾二萬人俱,菩薩萬二千,其名曰:師子菩薩、師子意菩薩、安意菩薩、無喻意菩薩、持地菩薩、[21]般羅達菩薩、神天菩薩、[22]實事菩薩、伽睺多菩薩、賢力菩薩、明天菩薩、愛喜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智行菩薩、專行菩薩、現無[23]礙菩薩、彌勒菩薩,如是等上首,菩薩摩訶薩萬二千人俱。復有二萬天子,善界天子、善住天子等,以為上首,皆住大乘。

爾時,世尊與無量百千眷屬圍遶而為說法。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華德藏,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作是言:「[24]惟願世尊,賜我中間,欲有所問。」

佛告華德藏菩薩:「恣汝所問,諸有疑者,吾已知之,當為解說,令汝歡喜。」

爾時,華德藏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五神通,得如幻三[25]昧,以善方便能化其身,隨眾形類所成善根,而為說法,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華德藏菩薩摩訶薩:「善哉!善哉!能於如來等正覺前,問如是義。汝華德藏,已於過去諸佛,[26]殖諸善根,供養無數百千萬億諸佛世尊,於諸眾生興大悲心。善哉!華德藏!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對曰:「唯然!願樂欲聞。」

佛告華德藏菩薩摩訶薩:「成就一法,得如幻三昧。得是三昧,以善方便能化其身,隨眾形類所成善根,而為說法,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一法?謂無依止。不依三界,亦不依內,又不依外,於無所依得正觀察。正觀察已,便得正盡,而於覺知無所損減。以無減心悉度正慧,謂一切法從緣而起,虛假而有。一切諸法因緣而生,若無因緣,無有生法。雖一切法,從因緣生,而無所生。如是通達無生法者,得入菩薩真實之道,亦名得入大慈悲心,憐愍度脫一切眾生。善能深解如是義已,則知一切諸法如幻,但以憶想語言造化法耳。然此憶想語言造化諸法,究竟悉空。善能通達諸法空已,是名逮得如幻三昧。得三昧已,以善方便能化其身,隨眾形類[27]而成善根,而為說法,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華德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於此眾中,頗有菩薩得是三昧乎?」

佛言:「有!今是會中,彌勒菩薩、文殊師利等六十正士,不可思議大誓莊嚴,得是三昧。」

又白佛言:「世尊!唯此世界菩薩得是三昧,他方世界復有菩薩,成就如是如幻三昧?」

佛告華德藏:「西方過此億百千剎,有世界名安樂,其國有佛,號阿彌陀如來、應供、正遍知,今現在說法。彼有菩薩,一名觀世音,二名得大勢,得是三昧。復次,華德藏!若有菩薩,從彼正士,七日七夜聽受是[28]法,便逮得如幻三昧。」

華德藏菩薩白佛言:「世尊!彼國應有無量菩薩得是三昧。何以故?其餘菩薩生彼國者,皆當往至彼正士所,聽受是法。」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有無量阿僧祇菩薩摩訶薩,從彼正士得是三昧。」

[A1]華德藏菩薩白佛言:「善哉!世尊、如來、應供、正遍知!願以神力,令彼正士至此世界,又令彼此兩得相見。何以故?以彼正士至此剎故,善男子、善女人,成善根者,聞其說法得是三昧;又願見彼安樂世界阿彌陀佛,令[1]此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生彼國已,[2]絕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受彼請已,即放眉間白[3]毫相[4]光,遍照三千大千國土,於此世界草木土石,須彌山、王目真隣陀山、大目真隣陀山、[5]斫迦羅山、大斫迦羅山,乃至世界中間幽冥之處,普皆金色,莫不大明。日月暉曜及大力威光,悉不復現。遍照西方億百千剎乃至安樂世界,悉皆金色。大光右遶彼佛七匝,於如來前廓然不現。

彼國眾生、菩薩、聲聞,悉見此土及釋迦[6]文與諸大眾圍遶說法,猶如掌中觀阿摩勒果,皆生愛樂歡喜之心,唱如是言:「南無釋迦如來、應供、正遍知。」

於此眾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釋梵四天王,菩薩、聲聞,皆見安樂世界阿彌陀佛,菩薩、聲聞眷屬圍遶,晃若寶山高顯殊特,威光赫奕普照諸[7]剎,如淨目人於一尋內覩人面貌明了無礙。既見是已,歡喜踊躍,唱如是言:「南無阿彌陀如來、應供、正遍知。」

時,此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及種善根,願生彼國。

爾時,安樂世界菩薩、聲聞,見此剎已,怪未曾有,歡喜合掌,禮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作如是言:「南無釋迦牟尼佛,能為菩薩、聲聞說如是法!」

爾時,安樂世界六種震動,動、遍動、等遍動,搖、遍搖、等遍搖,震、遍震、等遍震。

爾時,觀世音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白彼佛言:「甚奇,世尊!釋迦如來現[8]希有事。何以故?彼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少現名號,令無[9]想大地六種震動。」

爾時,阿彌陀佛告彼菩薩:「釋迦牟尼不但此土現其名號,其餘無量諸佛世界悉現名號。大光普照六種震動,亦復如是。彼[10]諸世界無量阿僧祇眾生,聞釋迦牟尼稱譽名號,善根成就,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彼眾中四十億菩薩,聞釋迦牟尼如來、應供、等正覺名號,同聲發願,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即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觀世音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詣彼佛所,頭面禮足,恭敬合掌,於一面住,白佛言:「世尊!釋迦牟尼放此光明,何因何緣?」

爾時,彼佛告觀世音:「如來、應供、等正覺,放斯光明,非無因緣。何以故?今日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將欲演說菩薩珍寶處三昧經,故先現瑞。」

爾時,觀世音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我等欲詣娑婆世界,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聽其說法。」

佛言:「善男子!宜知是時。」

時,[11]二菩薩即相謂言:「我等今日,定聞彼佛所說妙法。」

時,二菩薩受佛教已,告彼四十億菩薩眷屬:「善男子!當共[12]往詣娑婆世界,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聽受正法。何以故?釋迦牟尼如來、應供、等正覺,能為難事,捨淨妙國,以本願力,興大悲心,於薄德少福,增貪恚癡,濁惡世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為說法。」

說是語時,菩薩、聲聞同聲歎言:「彼土眾生,得聞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名號,快得善利,何況得見發歡喜心!世尊!我等當共詣彼世界,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

[13]佛言:「善男子!宜知是時。」

爾時,觀世音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與四十億菩薩,前後圍遶,於彼世界,以神通力各為眷屬化作四十億莊嚴寶臺。是諸寶臺[14]縱廣十二由旬,端嚴微妙。其寶臺上,有處黃金,有處白銀,有處琉璃,有處頗梨,有處赤珠,有處[15]車𤦲,有處[16]馬瑙,有處二寶黃金、白銀,有處三寶金、銀、琉璃,有處四寶黃金、白銀、琉璃、頗梨,有處五寶金、銀、琉璃、頗梨、赤珠,有處六寶黃金、白銀、琉璃、頗梨、[*]車𤦲、赤珠,有處七寶,乃至[*]馬瑙。又以赤[17]珠、栴檀、[18]優鉢羅、鉢曇摩、拘物頭、分陀利而莊嚴之。

又雨須[19]曼那華、瞻蔔花、波羅羅花、阿提目多花、[20]羅尼花、瞿羅尼花、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波樓沙花、摩訶波樓沙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盧遮那花、摩訶盧遮那花、遮迦花、摩訶遮迦花、蘇樓至遮迦花、栴那花、摩訶栴那花、蘇樓至栴[21]檀那花、栴奴多羅花、他[22]邏花、摩訶他[*]邏花,其寶臺上種種雜色,[23]斑[24]爛煒曄清淨照耀。

諸寶臺上,有化玉女八萬四千,或[1]執箜篌、琴瑟、箏笛、琵琶、鼓[2]貝,如是無量眾寶樂器,奏微妙音,儼然而住。或有玉女,執赤栴檀香、沈水栴檀[3]香,或[*]執黑沈水栴檀[*]香,儼然而住。或有玉女,執[4]優波羅、[5]波頭摩、拘物頭、[6]分陀利[7]華,儼然而住。或有玉女,執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波樓沙花、摩訶波[8]樓沙花、盧遮那花、摩訶盧遮那花、栴那花、摩訶栴那花、蘇樓至栴那花、遮迦花、摩訶遮迦花、蘇樓至遮迦花、[9]陀羅花、摩訶[*]陀[10]羅花、蘇樓至[*]陀[*]羅花,莊嚴而住。或有玉女,執一切花[11]果,儼然而住。

諸寶臺上,眾寶莊嚴師子之座,座上皆有化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自嚴身。臺上各懸八萬四千青黃赤白雜真珠,貫諸寶臺上。各有八萬四千眾妙寶瓶,盛滿末香,列置其上。

諸寶臺上,各有八萬四千眾寶妙蓋,彌覆其上。

諸寶臺上,各有八萬四千[12]眾寶樹[13]殖其上。

諸寶臺上,各有八萬四千寶[14]鈴,羅覆其上。諸寶樹間有七寶池,八功德水盈滿其中。青黃赤白雜寶蓮花,光色鮮映。微風吹動,眾寶行樹出微妙音,其音和雅踰於天樂。

諸寶臺上,各有八萬四千眾妙寶繩,連綿樹間。一一寶臺,光明照耀八萬四千由旬,莫不大明。

爾時,觀世音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與其眷屬八[15]千億眾諸菩薩俱,莊嚴寶臺悉皆同等,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從彼國沒,至此世界。

時,彼菩薩以神通力,令此世界地平如水,與八十億菩薩前後圍遶,以大功德莊嚴成就,端嚴殊特無可為喻,光明遍照娑婆世界。

是諸菩薩詣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右遶七匝,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阿彌陀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16]起居輕利,安樂行不?」

又現彼土莊嚴妙事時,此菩薩及聲聞眾,見此寶臺眾妙莊嚴,歎未曾有,各作是念:「此諸寶臺莊嚴微妙,從安樂國至此世界,為是佛力?菩薩力耶?」

爾時,華德藏菩薩承佛神力,白佛言:「甚奇!世尊!未曾有也!今此娑婆世界,眾妙寶臺莊嚴如是,是誰威[17]力?」

佛言:「是觀世音及得大勢神通之力,於此世界現大莊嚴。」

「甚奇!世尊!不可思議!彼善男子,願行清淨,能以神力莊嚴寶臺,現此世界。」

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18]說,彼善男子,已於無數億那由他百千劫中,淨諸善根,得如幻三昧。住是三昧,能以神通變化現如是事。又華德藏!汝今且觀東方世界,為何所見?」

時,華德藏即以菩薩種種天眼,觀[19]于東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見彼佛前,皆有觀世音及得大勢,莊嚴如前,恭敬供養,皆稱:「阿彌陀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爾時,華德藏菩薩見是事已,歡喜踊躍,得未曾有,而白佛言:「甚奇!世尊!今此大士,乃能成就如是三昧。何以故?今此正士,能現莊嚴是諸佛剎。」

爾時,世尊即以神力,令此眾會見是事已,三萬二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華德藏菩薩白佛言:「世尊!是二正士,久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何佛所?唯願說之,令諸菩薩,修此願行具足成就。」

佛言:「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善哉!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乃往過去[20]廣遠無量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我於爾時為百千王。時,初大王劫欲盡時,有世界名無量德聚安樂示現,其國有佛,號金光師子遊戲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是佛剎土,所有清淨嚴飾之事,今為汝說。於意云何?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所有嚴淨之事,寧為多不?」

答[21]曰:「甚多!不可思議,難可具說。」

佛告華德藏:「假使有人,分析一毛以為百[22]毛,以一分毛[23]渧大海水,於意云何?一毛端水於大海水,何者為多?」

答[*]曰:「海水甚多,不可為譬。」

「如是,華德藏!應作是知,阿彌陀國莊嚴之事,如毛端水。金光師子遊戲佛國,如大海水。聲聞、菩薩,差降亦爾。彼金光師子遊戲如來,亦為眾生說三乘法。我於恒沙等劫,說此佛國功德莊嚴,菩薩、聲聞快樂之事,猶不能盡。爾時,金光師子遊戲如來法中有王,名曰威德王。千世界正法治化,號為法王。其威德王多諸子息,具二十八大人之相。是諸王子,皆悉住於無上之道。王有七萬六千園觀,其王諸子遊戲其中。」

華德藏白佛言:「世尊!彼佛剎土有女人耶?」

佛言:「善男子!彼佛國土尚無女名,何況有實?其國眾生淨修梵行,純一化生,禪悅為食。彼威德王於八萬四千億歲,奉事如來不習餘法。佛知至心,即為演說無量法印。何等為無量法印?華德藏菩薩!凡所修行,應當發於無量誓願。何以故?菩薩摩訶薩,布施無量、持戒無量、忍辱無量、精進無量、禪定無量、智慧無量、所行六度攝生死無量、慈愍眾生無量、莊嚴淨土無[1]量、音聲無量、辯才無量。華德藏!乃至一念善[2]相應迴向無量。云何迴向無量?如迴向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得無生證,以佛涅槃而般涅槃,是名迴向無量。無[3]邊空[4]無量、無相無量、無[5]願無量,無行如是,無欲實際,法性無生,無著解脫,涅槃無量。善男子!我但略說諸法無量。何以故?以一切法無[6]有限[7]量。

「復次,華德藏!彼威德王,於其園觀,入[8]于三昧。其王左右有二蓮花,從地[9]踊出,雜色莊嚴,其香芬馥,如天栴檀。有二童子化生其中,[10]加趺而坐。一名寶意,二名寶上。時威德王從禪定起,見二童子坐蓮華[11]藏,以偈問曰:

「『汝為天龍[12]王, 夜叉鳩槃[13]荼,
為人為非人? 願說其名號。』
「時,王右面童子以偈答曰:

「『一切諸法空, 云何問名[14]號?
過去法已滅, 當來法未生,
現在法不住, 仁者問誰名?
空法亦非[15]人, 非龍非羅剎,
人與非人等, 一切不可得。』
「左面童子而說偈言:

「『名名者[16]悉空, 名名不可得,
一切法無名, 而欲問名字,
欲求真實名, 未曾所見聞,
夫生法即滅, 云何而問名?
說名字語言, 皆是假施設,
我名為[17]寶意, 彼名為寶上。』
「華德藏!是二童子說是偈已,與威德王俱詣佛所,頭面禮足,右遶七匝,合掌恭敬於一面住。

「時,二童子即共同聲,以偈問佛:

「『云何為供養? 無上兩足尊!
願說其義趣, 聞者當奉行。
花香眾伎樂, 衣[18]食藥臥具,
如是等供養, 云何為最勝?』
「爾時,彼佛即為童子而說偈言:

「『當發菩提心, 廣濟諸群生,
是則供正覺, 三十二明相。
設滿恒沙剎, 珍妙莊嚴具,
奉獻諸如來, 及歡喜頂戴,
不如以慈心, 迴向於菩提,
是福為最勝, 無量無有邊。
餘供無過者, 超踰不可計,
如是菩提心, 必成等正覺。』
「時,二童子復說偈言:

「『諸天龍鬼神, 聽我師子吼,
今於如來前, 弘誓發菩提。
生死無量劫, 本際不可知,
為一眾生故, 爾數劫行道。
況此諸劫中, 度脫無量眾,
修行菩提道, 而生疲[19]惓心。
我若從今始, 起於貪欲心,
是則為欺誑, 十方一切佛。
瞋恚愚癡垢, 慳嫉亦復然,
今我說實語, 遠離於虛妄。
我若於今始, 起於聲聞心,
不樂[20]修菩提, 是則欺世尊。
亦不求緣覺, 自濟利己身,
當於萬億劫, 大悲度眾生。
如今日佛土, 清淨妙莊嚴,
令我得道時, 超踰億百千。
國無聲聞眾, 亦無緣覺乘,
純有諸菩薩, 其數無限量。
眾生淨無垢, 悉具上妙樂,
出生於正覺, 總持諸法藏。
此誓若誠實, 當動大千界。』
說如是偈已, 應時普震動,
百千眾伎樂, 演發和雅音,
光[21]耀微妙服, 旋轉而來降,
諸天於空中, 雨散眾末香,
其香普流熏, 悅可眾生心。」
佛告華德藏:「於汝意云何?爾時威德王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時二童子,今觀世音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是也。善男子!是二菩薩於彼佛所,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華德藏白佛言:「甚奇!世尊!是善男子,未曾發心,成就如是甚深智慧,了達名字悉不可得。世尊!是二正士於彼先佛已曾供養,作諸功德?」

「善男子!此恒河沙悉可知數,而此大士先供養佛,種諸善根不可稱計。雖未發於菩提之心,而以不可思議而自莊嚴,於諸眾生為最勇猛。」

爾時,華德藏菩薩白佛言:「世尊!其無量德聚安樂示現國土,為在何方?」

佛言:「善男子!今此西方安樂世界,當於爾時,號無量德聚安樂示現。」

華德藏菩薩白佛言:「世尊!願為解說,令無量眾生得大利益。是觀世音於何國土成等正覺?世界莊嚴光明名號,聲聞、菩薩壽命所有,乃至成佛,其事云何?若世尊說是菩薩先所行願,其餘菩薩聞是願已,必當修行而得滿足。」

佛言:「善哉!諦聽!當為汝說。」

對曰:「唯然!願樂欲聞。」

佛言:「善男子!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億劫,當有終極。善男子!當來[1]廣遠不可計劫,阿彌陀佛當般涅槃。般涅槃後,正法住世等佛壽命。在世滅後,所度眾生悉皆同等。佛涅槃後,或有眾生不見佛者,有諸菩薩,得念佛三昧,常見阿彌陀佛。復次,善男子!彼佛滅後,一切寶物浴池蓮花眾寶行樹,常演法音與佛無異。善男子!阿彌陀佛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相出時,觀世音菩薩,於七寶菩提樹下,結[2]加趺坐,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國土自然七寶,眾妙合成莊嚴之事。諸佛世尊,於恒沙劫說不能盡。善男子!我於今者為汝說譬,彼金光師子遊戲如來國土莊嚴之事,方於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土,百[3]萬千倍億倍,億兆載倍,乃至算數所不能及。其佛國土無有聲聞、緣覺之名,純諸菩薩,充滿其國。」

華德藏菩薩白佛言:「世尊!彼佛國土名安樂耶?」

佛言:「善男子!其佛國土號曰眾寶[4]普集莊嚴。善男子!普光功德山王如來,隨其壽命。得大勢菩薩,親[5]覲供養,至[6]于涅槃。般涅槃後,奉持正法,乃至滅盡。法滅盡已,即於其國,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善住功德寶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國土,光明壽[7]命菩薩眾,乃至法住等無有異。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名者,皆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善男子!若有女人,得聞過去金光師子遊戲如來、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名者,皆轉[8]女身,却四十億劫生死之罪,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得見佛,聞受正法,供養眾僧;捨此身[9]已,出家成無礙辯,[10]速得總持。」

爾時,會中六十億眾同聲歎言:「南無十方般涅槃佛。」同心共議,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11]提。佛即[12]受記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有八萬四千那由他眾生,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七千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觀世音及得大勢菩薩,即以神力,令此眾會悉見十方無數諸佛世尊,皆為授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見已歎言:「甚奇!世尊!是諸如來為此大士[13]授如是記!」

爾時,華德藏菩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如來甚深經典,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廣宣流布,得幾所福?唯願如來分別解說。何以故?當來惡世薄[14]德眾生,於此如來甚深經典,而不信受,以是因緣,長夜受苦難得解脫。世尊!唯願說之,憐愍利益諸眾生故。世尊!今此會中,多有利根善男子、善女人,於當來世而作大明。」

佛言:「華德藏!善哉諦聽!當為汝[15]說。」

對曰:「受教!願樂欲聞。」

佛言:「若善男子,以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置兩肩上,盡其形[16]壽,隨所須欲,衣食臥具,床褥湯藥,而供養之,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若以慈心,供一眾生隨其所須,功德無量,何況一切。」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典,受持[17]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廣宣流布,發菩提心,所得功德,百千萬倍不可為譬。」

華德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從今日,於此如來所說經典,及過去當來三佛名號,常當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廣宣流布,遠離貪恚癡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虛妄。世[18]尊!我成佛[19]者,若有女人聞如是法,現轉女身;轉女身已,當為[*]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離垢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

說是經已,華德藏菩薩摩訶薩,及諸比丘、比丘尼、菩薩、聲聞、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貼文者 : : bluenwater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卷一 - 2024-02-29 22:04:04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

[9]失譯人名今附梁錄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瞻波大城伽伽靈池,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今當為汝演說,西方安樂世界今現有佛,號阿彌陀,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以此功德臨欲終時,阿彌[10]陀即與大眾往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尋生慶悅,倍增功德。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花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赫弈。

「爾時,十方恒沙諸佛,皆共讚彼安樂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議;神通現化,種種方便不可思議;若[11]有能信如是之事,當知是人不可思議;所得業報亦不可思議。』

「阿彌陀佛與聲聞俱,如來、應、正遍知,其國號曰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於中充滿剎利之種。阿彌陀佛如來、應、正遍知,父名月上,轉輪聖王;其母名曰殊勝妙顏;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曰[12]賢光。神足精勤,名曰大化。爾時,魔王名曰無勝。有提婆達多,名曰寂[13]靜。阿彌陀佛與大比丘六萬人俱。

「若有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捨散亂,精勤修[14]集念佛三昧,知彼如來常恒住於安樂世界,憶念相續勿令斷絕,受持讀誦此鼓音聲王大陀羅尼,[*]十日[*]十夜,六時專念,五體投地,禮敬彼佛,堅固正念悉除散亂;若能[15]令心念念不絕,十日之中必得見彼阿彌陀佛,并見十方世界如來及所住處。唯除重障鈍根之人,於今少時所不能覩。一切諸善皆悉迴向,願得往生安樂世界,垂終之日,阿彌陀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安慰稱善,是人即時甚生慶悅。以是因緣,如其所願,[16]尋得往生。」

佛告諸比丘:「何等名為鼓音聲王大陀羅尼?吾今當說,汝等善聽。」

「唯然受教。」

於時世尊即說呪曰:

「多[17]狄[18]他(一) 婆離(二) 阿婆離(三) 娑摩婆羅(四) 尼[19]地奢(五) [20]昵闍多禰(六) 昵茂邸(七) 昵茂[21]企(八) 闍羅婆羅車馱禰(九) 宿佉波啼[22]呢地奢(十) 阿彌多由婆離(十一) 阿彌多蛇[23]伽婆昵呵隸(十二) [24]阿彌多蛇[25]波羅[26]娑陀禰(十三) 涅浮提(十四) 阿迦舍昵浮陀(十五) 阿迦舍昵提奢(十六) 阿迦舍昵闍啼(十七) 阿迦[27]舍久舍離(十八) 阿迦舍達奢尼(十九) 阿迦舍提[28]咃禰(二十) 留波昵提奢(二十一) [29]嚕跛坦泥勢(二十二) 遮埵唎達摩波羅娑[30]阿禰[31](二十三) 遮[32]唾唎阿利蛇娑帝蛇波羅娑陀禰(二十四) 遮埵唎末伽婆那波羅娑陀禰(二十五) 婆羅毘梨耶波羅娑陀禰(二十六) 達摩[33]呻他禰(二十七) 久舍離(二十八) 久舍羅昵提奢(二十九) 久[34]奢羅波羅啼咃禰(三十) 佛陀久[35]奢離(三十一) 毘佛陀波羅波斯(三十二) 達摩迦羅禰(三十三) 昵專啼(三十四) 昵浮提(三十五) 毘摩離(三十六) 毘羅闍(三十七) 羅闍(三十八) 羅斯(三十九) 羅娑[36]岐(四十) 羅娑伽羅婆[1]離(四十一) 羅娑伽羅阿地咃禰(四十二) 久舍離(四十三) 波羅啼久舍離(四十四) 毘久舍離(四十五) 咃啼(四十六) 修陀多至啼(四十七) 修波羅[2]舍多至啼(四十八) 修波羅啼癡啼(四十九) 修離(五十) 修目[3]企(五十一) 達咩(五十二) 達達[4]啼(五十三) 離婆(五十四) 遮婆離(五十五) 阿㝹舍婆離(五十六) 佛陀迦舍昵[5]裘[6]禰佛陀迦舍裘禰(五十七) [A1]沙婆呵[7](五十八)

「此是阿彌陀鼓音聲王大陀羅尼。若有比丘、比丘尼、清信士女,常應至誠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行此持法。當處閑寂,洗浴其身,著新淨衣,飲食白素,不噉酒肉及以五辛,常修梵行。以好香花,供養阿彌陀如來,及佛道場大菩薩眾。常應如是專心繫念,發願求生安樂世界,精勤不怠如其所願,必得往生於彼佛世界。

「時,阿彌陀佛與諸大眾坐寶蓮花,其土叢林花果鮮敷,間錯嚴飾;復有樹王、香風、[8]馥扇出和[9]雅音,純說無上不思議法;復有妙香名[10]曰光明,若干塗香亦是寶香。

「阿彌陀佛於大寶花結[11]加趺坐。有二菩薩: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是二菩薩侍立左右,無數菩薩周匝圍遶。於此眾中,若能深信無狐疑者,必得往生阿彌陀國。其地真金,七寶蓮花自然[12]踊出。

「若有四眾,受持讀誦彼佛名號,乃至無有水、火、毒藥、刀杖之怖;亦復無有夜叉等怖,除有過去重罪、業障,極至[13]七生必果所願。」

佛說是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時,無量眾生皆悉發願,志求生彼極樂世界。於時世尊讚言:「善哉,善哉!如汝所願,必得生彼。」

聞佛說已,天龍八部,歡喜踊躍,作禮奉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阿彌陀佛說呪。卷一 - 2024-02-29 22:04:53

阿彌陀佛說呪

那(上)謨菩(上)陀夜(藥可反,下同)那謨䭾囉(上)摩夜那謨僧伽夜那摩(上)阿(上)弭多婆(上)夜跢(丁可反,下同)他伽(上)多夜阿(上)囉(上)訶(上)羝三藐三菩(上)陀夜跢姪(地也反,下同)他阿(上)弭唎(上)羝阿(上)弭唎都婆(上)鼙(菩繼反,下同)阿(上)弭唎跢三婆(上)鼙阿(上)弭唎跢鼻(菩弭反)迦(上)㘓羝伽弭儞伽(上)伽(上)那(上)稽(居移反)唎底(都儞反)迦(上)[口*(黍-禾+利)]婆(上)囉(上)皤波跢叉(楚我反)焰迦[口*(黍-禾+利)](一切惡業)娑(上)婆訶(若能如法受持,決定得生彌陀佛國)
貼文者 : : bluenwater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卷一 - 2024-02-29 22:05:57

[9]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出小無量壽經)

劉宋[10]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奉 詔重譯

[11]
南無阿彌多婆夜哆(多曷[12]切)(一) 他伽[13]哆(都餓切)(二) 夜哆地(途賣切)(三) 夜他阿彌利(上聲)(四) 都婆毘(五) 阿彌利哆(六) 悉眈婆毘(七) 阿彌利哆(八) 毘迦蘭諦(九) 阿彌利哆(十) 毘迦蘭哆(十一) 伽彌膩(十二) 伽伽那(十三) 枳多迦隷(十四) 莎婆訶(十五)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誦此呪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日夜擁護,無令怨家而得其便,現世常得安隱,臨命終時任運往生。

[14]◎

[15]阿彌陀經不思議神力傳[16](附隋錄,未詳作者):

昔長安僧叡法師、慧崇、僧顯、慧通,近至後周實禪師、景禪師、西河鸞法師等數百餘人,並生西方。西河綽禪師等,因見鸞法師得生淨土,各率有緣,專修淨土之業;綽師又撰西方記驗,名《安樂集》流行。

又晉朝遠法師,入盧山三十年不出,乃命同志白黑有一百二十三人,立誓期於西方,鑿山銘願。至陳天嘉年,盧山珍禪師,於坐時見有數百餘人,共乘七寶華舫往西方,珍禪師遂求附載。其船上人報云:「法師雖講得《涅槃經》,亦大不可思議緣,法師未誦得《阿彌陀經》及呪,所以不得同去。」法師遂廢講業,日夜專誦《彌陀經》及呪,計應滿二萬遍。未終四七日前,夜向四更,有神人從西方送一白銀臺來空中,明過於日,告云:「法師壽終,當乘此臺往生阿彌陀國,故來相示,令知定生。」終時白黑咸聞,空中如奏音樂,并聞異香,數月聞香氣不歇。其夜峯頂寺僧眾,咸見一谷內有數十炬火大如車輪。

尋驗古今,得生[1]安樂世界者非一,多見化佛徒眾來迎靈瑞,如傳廣明,不可繁錄。因珍禪師於此經有驗,故略述此一條以悟來哲,助成往生之志。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呪[2]者,乃宋元嘉[3]末年,求那跋陀重奉制譯,合計五十九字,一十五[4]句。龍樹菩薩願生安養,夢感此咒。耶舍三藏誦此呪,天平寺[5]銹法師從耶舍三藏口受此呪,其人云:「經本外國不來,若欲受持呪法,嚼楊枝、澡豆,漱口、然香,於佛像前[6]胡跪合掌,日夜六時各誦三七遍,即滅四重、五逆、十惡、謗方等罪,悉得滅除。現世所求皆得,不為惡鬼神所惑亂。若數滿二十萬遍,即感得菩提牙生,若至三十萬遍即面見阿彌陀[7]佛。」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卷一 - 2024-02-29 22:07:14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

[8]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切皆是尊宿聲聞眾望所識大阿羅漢,其名曰:尊者舍利子、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阿泥律陀,如是等諸大聲聞而為上首。復與無量菩薩摩訶薩俱,一切皆住不退轉位,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其名曰:妙吉祥菩薩、無能勝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如是等諸大菩薩而為上首。復有帝釋、大梵天王、堪忍界主、護世四王,如是上首百千俱胝那庾多數諸天子眾,及餘世間無量天、人、阿素洛等,為聞法故,俱來會坐。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

「汝今知不?於是西方,去此世界過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土,有佛世界名曰極樂。其中世尊名無量壽及無量光,如來、應、正等覺十號圓滿,今現在彼安隱住持,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

「又,舍利子!何因何緣,彼佛世界名為極樂?舍利子!由彼界中諸有情類,無有一切身心憂苦,唯有無量清淨喜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處處皆有七重行列妙寶欄楯、七重行列寶多羅樹,及有七重妙寶羅網,周匝圍繞,四寶莊嚴——金寶、銀寶、吠[9]琉璃寶、頗胝迦寶,妙飾間綺。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眾妙綺飾,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處處皆有七妙寶池,八功德水彌滿其中。何等名為八功德水?一者澄淨,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輕軟,五者潤澤,六者安和,七者飲時除飢渴等無量過患,八者飲已定能長養諸根四大;增益種種殊勝善根,多福眾生常樂受用。是諸寶池底布金沙,四面周匝有四階道,四寶莊嚴甚可愛樂。諸池周匝有妙寶樹,間飾行列香氣芬馥,七寶莊嚴甚可愛樂。言七寶者,一金、二銀、三吠琉璃、四頗胝迦、五赤真珠、六阿濕摩揭拉婆寶、七牟娑落揭拉婆寶。是諸池中常有種種雜色蓮華,量如車輪,青形青顯青光青影,黃形黃顯黃光黃影,赤形赤顯赤光赤影,白形白顯白光白影,四形四顯四光四影。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眾妙綺飾,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自然常有無量無邊眾妙伎樂,音曲和雅甚可愛樂。諸有情類聞斯妙音,諸惡煩惱悉皆消滅,無量善法漸次增長,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眾妙綺飾,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周遍大地真金合成,其觸柔軟,香潔光明,無量無邊妙寶間飾。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眾妙綺飾,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晝夜六時常雨種種上妙天華,光澤香潔,細軟雜色,雖令見者身心適悅而不貪著,增長有情無量無數不可思議殊勝功德。彼有情類,晝夜六時常持供養無量壽佛;每晨朝時,持此天華,於一食頃,飛至他方無量世界,供養百千俱胝諸佛,於諸佛所各以百千俱胝[1]樹花持散供養,還至本處遊天住等。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眾妙綺飾,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常有種種奇妙可愛雜色眾鳥,所謂:鵝鴈、鶖鷺、鴻鶴、孔雀、鸚鵡、羯羅頻迦、命命鳥等。如是眾鳥,晝夜六時恒共集會,出和雅聲,隨其類音宣揚妙法,所謂:甚深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道支等無量妙法。彼土眾生聞是聲已,各得念佛、念法、念僧無量功德熏修其身。汝舍利子,於意云何?彼土眾鳥豈是傍生惡趣攝耶?勿作是見。所以者何?彼佛淨土無三惡[2]道,尚不聞有三惡趣名,何況有實罪業所招傍生!眾鳥當知皆是無量壽佛變化所作,令其宣暢無量法音,作諸有情利益安樂。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眾妙綺飾,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常有妙風吹諸寶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俱胝天樂同時俱作,出微妙聲甚可愛玩;如是彼土常有妙風吹眾寶樹及寶羅網,擊出種種微妙音聲說種種法。彼土眾生聞是聲已,起佛、法、僧念作意等無量功德。舍利子!彼佛土中有如是等眾妙綺飾,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有如是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甚希有事。假使經於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以其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舌,一一舌上出無量聲讚其功德亦不能盡,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佛有何緣名無量壽?舍利子!由彼如來及諸有情,壽命無量無數大劫;由是緣故,彼土如來名無量壽。舍利子!無量壽佛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來經十大劫。舍利子!何緣彼佛名無量光?舍利子!由彼如來恒放無量無邊妙光,遍照一切十方佛土,施作佛事無有障礙;由是緣故,彼土如來名無量光。舍利子!彼佛淨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無量壽佛常有無量聲聞弟子,一切皆是大阿羅漢,具足種種微妙功德,其量無邊不可稱數。舍利子!彼佛淨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子!極樂世界淨佛土中,無量壽佛常有無量菩薩弟子,一切皆是一生所繫,具足種種微妙功德,其量無邊不可稱數,假使經於無數量劫讚其功德終不能盡。舍利子!彼佛土中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3]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子!若諸有情生彼土者皆不退轉,必不復墮諸險惡趣、邊地下賤蔑戾車中,常遊諸佛清淨國土,殊勝行願念念增進,決定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子!彼佛土中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甚可愛樂,是故名為極樂世界。

「又,舍利子!若諸有情聞彼西方無量壽佛清淨佛土無量功德眾所莊嚴,皆應發願生彼佛土。所以者何?若生彼土,得與如是無量功德眾所莊嚴諸大士等同一集會,受用如是無量功德眾所莊嚴清淨佛土,大乘法樂常無退轉,無量行願念念增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故,舍利子!生彼佛土諸有情類成就無量無邊功德,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又,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1]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祐,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又,舍利子!我觀如是利益安樂大事因緣,說誠諦語。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淨佛土者,一切皆應信受發願,如說修行,生彼佛土。

「又,舍利子!如我今者,稱揚讚歎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佛土功德;如是東方亦有現在不動如來、山幢如來、大山如來、山光如來、妙幢如來,如是等佛如[2]殑伽沙住在東方,自佛淨土各各示[3]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南方亦有現在日月光如來、名稱光如來、大光蘊如來、迷盧光如來、無邊精進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西方[4]亦有現在無量壽如來、無量蘊如來、無量光如來、無量幢如來、大自在如來、大光如來、光焰如來、大寶幢如來、放光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西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北方亦有現在無量光嚴通達覺慧如來、無量天鼓[5]震大妙音如來、大蘊如來、光網如來、[6]娑羅帝王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下方亦有現在示現一切妙法正理常放火王勝德光明如來、師子如來、名稱如來、譽光如來、正法如來、妙法如來、法幢如來、功德友如來、功德號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下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上方亦有現在梵音如來、宿王如來、香光如來、如紅蓮華勝德如來、示現一切義利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在上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東南方亦有現在最上廣大雲雷音王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東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西南方亦有現在最上日光名稱功德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西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西北方亦有現在無量功德火王光明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西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如是東北方亦有現在無數百千俱胝廣慧如來,如是等佛如[*]殑伽沙住東北方,自佛淨土各各示現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周匝圍繞,說誠諦言:『汝等有情皆應信受如是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何緣此經名為『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舍利子!由此經中稱揚讚歎無量壽佛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佛土功德,及十方面諸佛世尊為欲方便利益安樂諸有情故,各住本土現大神變[1]說誠諦言,勸諸有情信受此法,是故此經名為『稱讚不可思議佛土功德一切諸佛攝受法門』。

「又,舍利子!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或已得聞,或當得聞,或今得聞,[2]聞是經已,深生信解;[3]生信解已,必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諸佛世尊之所攝受;如說行者,一切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一切定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是故,舍利子!汝等有情一切皆應信受領解我及十方佛世尊語,當勤精進,如說修行,勿生疑慮。

「又,舍利子!若善男[4]子或善女人,於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功德莊嚴,若已發願,若當發願,若今發願,必為如是住十方面十[*]殑伽沙諸佛世尊之所攝受;如說行者,一切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一切定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清淨佛土。是故,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一切皆應於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深心信解,發願往生,勿行放逸。

「又,舍利子!如我今者,稱[5]揚讚歎無量壽佛極樂世界不可思議佛土功德;彼十方面諸佛世尊,亦稱讚我不可思議無邊功德,皆作是言:『甚奇希有!釋迦寂靜釋迦法王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世尊,乃能於是堪忍世界五濁惡時,所謂:劫濁、諸有情濁、諸煩惱濁、見濁、命濁,於中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方便利益安樂諸有情故,說是世間極難信法。』是故,舍利子!當知我今於此雜染堪忍世界五濁惡時,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欲方便利益安樂諸有情故,說是世間極難信法,甚為希有,不可思議。

「又,舍利子!於此雜染堪忍[6]世界五濁惡時,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聞說如是一切世間極難信法,能生信解、受持、演說、如教修行。當知是人甚為希有,無量佛所曾種善根。是人命終定生西方極樂世界,受用種種功德莊嚴清淨佛土大乘法樂,日夜六時親近供養無量壽佛,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所聞法受記,福慧資糧疾得圓滿,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尊者舍利子[7]等諸大聲聞,及諸菩薩摩訶薩眾,無量天、人、阿素洛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阿彌陀經。卷一 - 2024-02-29 22:08:10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31]龜茲三藏鳩摩羅[32]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33]舍衛國[34]祇樹[35]給孤獨園,與大比丘[36]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37]舍利弗、摩訶目[38]乾連、摩訶迦葉、摩訶迦[39]栴延、摩訶[40]拘絺羅、離婆多、[41]周梨槃陀迦、難陀、阿難陀、羅睺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42]俱羅、阿㝹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并諸菩薩摩訶薩——[43]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44]極樂。其土有佛,號[45]阿彌陀,今現在說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46]欄楯、七重[47]羅網、七重[48]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曰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49]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1]頗梨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頗梨、[2]車𤦲、赤珠、[3]馬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4]天雨[5]曼陀羅華。其[6]國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7]白[8]鵠、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9]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10]趣。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三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11]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12]阿彌陀?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13]阿彌陀。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14]薩,亦復如是。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15]阿鞞跋致。其中多有[16]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17]劫說。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18]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19]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20]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21]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22]德;東方亦有[23]阿閦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24]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25]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26]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27]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28]焰肩佛、最勝音佛、難[29]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30]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31]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1]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2]共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3]說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4]甚難希有之事,能於[5]娑婆國土[6]五濁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佛說阿彌陀經

[7]無量壽佛 說往生淨土呪:

南無阿彌多婆夜 哆他伽哆夜 哆地夜他 阿彌唎(上聲)都婆毘 阿彌唎哆 [A1]悉耽婆毘 阿彌唎哆 毘迦蘭哆 伽彌膩 伽伽那 抧多迦隸 莎婆訶[A2]

誦此呪者,阿彌陀佛常住其頂,命終之後任運往生。

龍樹菩薩願生安養,夢感此呪。

耶舍三藏誦此呪,天平[A3]寺銹法師從耶舍三藏口受此呪。其人云:「經本外國不來。受持呪法,日夜六時各誦三七遍;晨夜[A4]澡漱,嚼[A5]楊枝,然香火,於形象前跪,合掌誦三七遍。日日恒爾,即滅四重、五逆、十惡,謗方等罪悉得除滅。現在不為一切諸邪鬼神之所惱亂,命終之後任運往生阿彌陀國。何況晝夜受持誦讀功德不可思議!」

佛說阿彌陀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卷一 - 2024-02-29 22:09:20

佛說觀無量壽[1]佛經

[2]宋[3]西域[4]三藏畺良耶舍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爾時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於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國大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蜜和麨,用塗其身,諸瓔珞中盛[1]葡萄漿,密以上王。爾時大王,食麨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2]目乾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時[*]目乾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麨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

時阿闍世問守門[3]人:「父王今者猶存在耶?」時守門[4]者白言:「大王!國大夫人身塗麨蜜,瓔珞盛漿,持用上王;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時阿闍世聞此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為伴;沙門惡人,幻惑呪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劍欲害其母。

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及與耆婆,為王作禮。白言:「大王!臣聞毘陀論經說:『劫初已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未曾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為此殺逆之事,污剎利種,臣不忍聞!是栴陀羅,[5]我等不宜復住於此。」時二大臣說此語竟,以手按劍,却行而退。時阿闍世驚怖惶懼,告耆婆言:「汝不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聞此語,懺悔求救,即便捨劍,止不害母,勅語內官:「閉置深宮,不令復出。」

時韋提希被幽閉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恒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未舉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勅大[6]目揵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闍崛山沒,於王宮出。

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7]在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虛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8]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懺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花;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復有國土如[9]頗梨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10]王頂。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繫念,諦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

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11]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云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繫念一處,想於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諦觀於[1]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2a]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2b]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初觀成已,次作水想。[3]想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見水[4]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氷想。見氷映徹,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A1]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花,又似星月,懸處虛空,成光明臺。樓閣千萬,百寶合成,於臺兩邊,各有百億花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是為水想,名第二觀。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5]食時,恒憶此事。[6a]作此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6b]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水想成已,名為[7]粗見極樂國地。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為地想,名第三觀。」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地想成已,次觀寶樹。觀寶樹者,一一觀之,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其諸寶樹,七寶花葉無不具足。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頗梨色中出紅色光;[8]馬腦色中出[9]車𤦲光;[*]車𤦲色中出綠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眾寶以為映飾。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10]有五百億釋迦毘楞伽摩尼[11]寶以為瓔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具名,眾寶間錯色中上者。此諸寶[12]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於眾葉間生諸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寶果。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13]纓珞;有眾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14]宛轉葉間,[15]踊生諸果,如帝釋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見此樹已,亦當次第一一觀之,觀見樹莖、枝葉、華果,皆令分明。是為樹想,名第四觀。[16a]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16b]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樹想成已,次當想[17]水。[18]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19]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有讚歎諸佛相好者。[20]從如意珠王[*]踊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讚念佛、念法、念僧,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21a]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21b]佛告阿難及韋提希:「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22]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為總觀想,名第六觀。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23]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A2]可為比。

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云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地上作蓮花想,令其蓮花一一[24]葉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25]一一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26]華有八萬四千[27]大葉,一一葉[28]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29]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毘楞伽[1]摩尼寶以為其臺;此蓮花臺,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2]交飾。於其臺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3]縵如夜摩天宮,[4]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花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為花[5]座想,名第七觀。」

佛告阿難:「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6]當先作此妙花座想。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臺,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鏡中自見面像。此想成者,滅除[7]五百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8]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9]呵、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10]像既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縵彌覆[11]樹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A3]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12]放金光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13]放妙光;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鳧鴈、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恒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14]名為妄想,若[15]與合者,名為麁想見極樂世界。是為[16]想像,名第八觀。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17]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18]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19]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20]清淨如四大海水,[21]清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22]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23]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24]想令心[25]明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26]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27]生忍。是故智者應當繫心諦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28]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29]見。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30]受記。是為遍觀一切[31]色想,名第九觀。作[32]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次[33]亦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34]十億那由他[35]恒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36]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37]尼。一一化佛,有五百[38]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毘楞伽摩尼[39]妙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40]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41]界。[42]臂如紅蓮花色,有八十億[43]微妙光明,以為瓔珞;其瓔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臺。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彌滿。其餘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A4]相,名第十觀。」

佛告阿難:「[1]若欲觀觀世音菩[2]薩當作是觀。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諦觀!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3]當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餘眾相亦次第觀之,[4]悉令明了,如觀掌中。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5]佛告阿難及韋提希:「[6]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7]二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8]蓮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臺。一一臺中,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頂上肉髻如[9]鉢頭摩花。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餘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10]各有五百億寶花。一一寶花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11]側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作此觀者,名[12]為觀[13]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14]相。觀此菩薩者名第十一[15]觀,除無[16]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觀者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觀世音[17]及大勢至。[18a]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18b]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時當起[19]想作心,自見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20]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21]若出[22]定時憶持不失。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23]想,名第十二觀。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24]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25]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26]況復觀佛具足身[27]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花,如上所說。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28]首相,知是觀世[29]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30]佛,普化一切。是為[31]雜想觀,名第十三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32]佛告阿難及韋提希:「[33]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34]願生彼[35]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36]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37]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38]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臺,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讚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踊躍。自見其身乘金剛臺,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1]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2]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臺至行者前,讚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臺,合掌叉手,讚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臺如大寶花,經宿[3]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4]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諦。即下金臺,禮佛合掌讚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5]飛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6]法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7]彼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8]并大勢至,與諸[9]眷屬持金蓮華,[10]化作五百[11]化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讚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花。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遊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12]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13]惡;以此善根,迴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14]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讚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臺,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讚歎四諦,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15]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16]聞空中有聲,讚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花[17]乃敷。花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18]義,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19]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20]生經七日,[21]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22]得須陀洹。[23]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24]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25]讚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却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26]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讚言:『[27]善哉!善男子![28]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29]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花乃敷。當花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30]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31]得聞佛名、法名及聞僧名,聞三寶名即得往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1]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2]即為讚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3]讚彼佛光明神力,亦讚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4]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花之內,經於六劫,蓮花乃敷。[5]當華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6]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7]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8]彼佛者,應稱[9]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10]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11]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12]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13]開。[14]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15]即為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16]爾時世尊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17]豁然大悟,[18]得無生忍。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19]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20]前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云何受持?」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汝[A5]當受持,無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21]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22]即是人中[23]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佛說此語時,尊者[24]目連、[25]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闍崛山。爾時,阿難廣為大眾說如上事。無量[26]人、天、[27]龍、神、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阿彌陀經。卷一 - 2024-02-29 22:11:46

佛說大阿彌陀經卷上

國學進士龍舒王日休校輯

法會大眾分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國靈鷲山中,與大弟子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了本際、尊者正願、尊者正語、尊者大號、尊者仁賢、尊者離垢、尊者名聞、尊者善實、尊者具足、尊者阿難,若此皆上首者。又大乘眾菩薩:普賢菩薩、妙德菩薩、慈氏菩薩等,此賢劫中一切菩薩。又賢護等十六正士:善思議菩薩、信慧菩薩、空無菩薩、神通華菩薩,皆尊普賢大士之德,具諸菩薩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之法。如是等菩薩大士,一時來會。

阿難發問分第二

爾時世尊,容色光麗異於他日。尊者阿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顯巍巍,如鏡明瑩暢徹表裏。自我侍佛以來,未嘗獲覩威容有如今日。豈非念過去諸佛,或現在、未來諸佛,故致然耶?」

佛言:「善哉!阿難!有諸天教汝來問?汝自問耶?」

阿難言:「我自以所見而發此問。」

佛言:「汝所問者,勝於供養一天下聲聞、緣覺,及布施諸天人民,下至蜎飛蠕動之類,雖至累劫,尚百千萬億倍不可以及。所以者何?蓋諸天帝王人民,下至蜎飛蠕動之類,皆因汝所問而得度脫之道。阿難!如世間有優曇鉢華,雖有其實不見其華,有佛出世華然後有,佛難值遇亦如此華。今我出世,汝善知吾意,特為發問,誠不妄侍佛矣!汝當諦聽!吾為汝說。」

對言:「誠欲聞之!」

五十三佛分第三

佛言:「前已過去劫,大眾多不可計,無邊幅不可議。爾時有佛出世,名定光如來,教化度脫無量眾生皆令得道,乃取滅度。次有佛名光遠,次有佛名月光,次有佛名栴檀香,次有佛名善山王,次有佛名須彌天冠,次有佛名須彌等曜,次有佛名月色,次有佛名正念,次有佛名離垢,次有佛名無著,次有佛名龍天,次有佛名夜光,次有佛名安明頂,次有佛名不動地,次有佛名瑠璃妙花,次有佛名瑠璃金色,次有佛名金藏,次有佛名炎光,次有佛名炎根,次有佛名地種,次有佛名月像,次有佛名日音,次有佛名解脫華,次有佛名莊嚴光明,次有佛名海覺神通,次有佛名水光,次有佛名大香,次有佛名離塵垢,次有佛名捨厭意,次有佛名寶炎,次有佛名妙頂,次有佛名勇力,次有佛名功德持慧,次有佛名蔽日月光,次有佛名日月瑠璃光,次有佛名無上瑠璃光,次有佛名最上首,次有佛名菩提華,次有佛名月明,次有佛名日光,次有佛名華色王,次有佛名水月光,次有佛名除癡冥,次有佛名度蓋行,次有佛名淨信,次有佛名善宿,次有佛名威神,次有佛名法慧,次有佛名鸞音,次有佛名師子音,次有佛名龍音,次有佛名處世,如此諸佛皆已過去。」

法藏本因分第四

佛言:「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十號具足,在世教化四十二劫。爾時有大國王,聞佛說法喜悅開悟,即弃王位往作沙門,號法藏比丘,高才智慧勇猛無能及者。詣彼佛所稽首禮足,右繞三匝長跪合掌,以偈讚佛:

「『如來妙色相, 世間無等倫;
遠勝日摩尼, 火月清淨水。
威神無有極, 名聲震十方;
皆由三昧力, 精進成智慧;
持覺若溟海, 深廣無涯底。
無明與貪恚, 冰釋已無餘;
從是超世間, 歎仰不能已。
端如好樹華, 莫不愛樂者,
處處人民見, 一切皆歡喜。
布施及淨戒, 忍辱并精進,
禪定、大智慧, 吾誓得此事。
一切諸恐懼, 普為獲大安;
過度諸生死, 無不解脫者。
我至作佛時, 種種如法王;
假使恒沙數, 諸佛悉供養,
不如求正覺, 堅勇必成就。
能使無量剎, 光明普照耀,
濟度越恒沙, 威德誰可量;
我剎及莊嚴, 華好獨超卓。
凡欲求生者, 清淨安以樂;
度脫永無窮, 幸佛作明證。
發願既如是, 力行無懈怠;
雖居苦毒中, 忍之終不悔。』」
大願問佛分第五

佛言:「爾時法藏比丘說此偈已,復白世自在王佛言:『世尊!我發無上菩提之心,願作佛時,於十方無央數佛中為最。智慧勇猛,頂中光明照耀十方,無有窮極。所居剎土自然七寶極明麗溫柔。我化度名號,皆聞於十方無央數世界,莫有不聞知者。諸無央數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來生我剎者,悉皆菩薩、聲聞,其數不可窮盡,比諸佛世界悉皆勝之。如是者寧可得否?』時世自在王佛,知其智識高明心願廣大。即為說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歷劫不止尚可見底;況人至心求道,精進不止,何求不得?何願不遂?』時法藏比丘,聞佛所說則大歡喜。佛乃選擇二千一百萬佛剎中,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麁妙,隨其心願悉令顯現。法藏即一其心,遂得天眼,莫不徹見。」

四十八願分第六

佛言:「爾時法藏比丘,乃往一靜處,其心寂然俱無所著,默坐思惟。攝取彼佛剎清淨之行,如彼修持。復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我已攝取二千一百萬佛剎,所以莊嚴國土清淨之行。願有𢾭陳,惟佛聽察!』彼佛告言:『善哉!汝可具說。諸菩薩眾聞汝志願因以警策,亦能於諸佛剎修習莊嚴。』

「法藏白言:『第一願,我作佛時,我剎中無地獄、餓鬼、禽畜,以至蜎飛蠕動之類。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願,我作佛時,我剎中無婦女;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來生我剎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欲食時,七寶鉢中百味飲食,化現在前,食已器用自然化去。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所欲衣服隨念即至,不假裁縫、擣染、浣濯。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五願,我作佛時,我剎中自地以上至於虛空,皆有宅宇、宮殿、樓閣、池流、花樹,悉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殊勝超絕,其香普熏十方世界,眾生聞是香者皆修佛行。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六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皆心相愛敬無相憎嫉。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七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盡無[泳-永+(炙-火+(午/一))]泆、瞋怒、愚癡之心。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八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皆同一善心,無惑他念,其所欲言皆豫相知意。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九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皆不聞不善之名,況有其實。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知身如幻,無貪著心。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一願,我作佛時,我剎中雖有諸天與世人之異,而其形容皆一類金色,面目端正淨好,無復醜異。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二願,我作佛時,假令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得為人,皆作緣覺、聲聞,皆坐禪一心,共欲計數我年壽幾千億萬劫,無有能知者。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三願,我作佛時,假令十方各千億世界,有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得為人,皆作緣覺、聲聞,皆坐禪一心,共欲計數我剎中人數有幾千億萬,無有能知者。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四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壽命皆無央數劫,無有能計知其數者。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五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所受快樂,一如漏盡比丘。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六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住正信位,離顛倒想,遠離分別,諸根寂靜,所止盡般泥洹。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七願,我作佛時,說經行道十倍於諸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八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盡通宿命,知百千億那由他劫事。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九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盡得天眼,見百千億那由他世界。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盡得天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說法,悉能受持。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一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得他心智,知百千億那由他世界眾生心念。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二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盡得神足,於一念頃,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世界。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三願,我作佛時,我名號聞於十方無央數世界,諸佛各於大眾中,稱我功德及國土之勝;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號乃慈心喜悅者,皆令來生我剎。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四願,我作佛時,我頂中光明絕妙,勝如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五願,我作佛時,光明照諸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當大明,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皆令來生我國。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六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蒙我光明觸其身者,身心慈和過諸天人。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七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有發菩提心,奉持齋戒,行六波羅蜜,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剎,臨壽終時我與大眾,現其人前引至來生,作不退轉地菩薩。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八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號,燒香、散花、然燈、懸繒,飯食沙門,起立塔寺,齋戒清淨益作諸善,一心繫念於我,雖止於一晝夜不絕,亦必生我剎。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九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至心信樂欲生我剎,十聲念我名號必遂來生;惟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前世作惡,聞我名號即懺悔為善,奉持經戒,願生我剎,壽終皆不經三惡道徑遂來生,一切所欲無不如意。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一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號,五體投地稽首作禮,喜悅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二願,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有女人,聞我名號喜悅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其身不復為女。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三願,我作佛時,凡生我剎者,一生遂補佛處,惟除本願欲往他方,設化眾生修菩薩行、供養諸佛,即自在往生;我以威神之力,令彼教化一切眾生皆發信心,修菩提行、普賢行、寂滅行、淨梵行、最勝行、及一切善行。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四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欲生他方者,如其所願不復墜於三惡道。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五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以香華、旛蓋、真珠、纓絡種種供具,欲往無量世界供養諸佛,一食之頃即可遍至。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六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欲萬種之物,供養十方無央數佛,即自在前;供養既遍,是日未午即還我剎。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七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受持經法,諷誦宣說,必得辯才智慧。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八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能演說一切法,其智慧辯才不可限量。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十九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得金剛那羅延力,其身皆紫磨金色,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說經行道無異於諸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十願,我作佛時,剎中清淨照見十方無量世界;菩薩欲於寶樹中見十方一切嚴淨佛剎,即時應現,猶如明鏡覩其面相。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十一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雖少功德者,亦能知見我道場樹高四千由旬。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十二願,我作佛時,剎中諸天世人及一切萬物,皆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者,眾生雖得天眼不能辯其名數。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十三願,我作佛時,我剎中人隨其志願,所欲聞法皆自然得聞。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十四願,我作佛時,剎中菩薩、聲聞皆智慧成神,頂中皆有光明,語音鴻暢,說經行道無異於諸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十五願,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聞我名號歸依精進,皆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不可思議諸佛,而不失定意。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十六願,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聞我名號歸依精進,皆逮得普等三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十七願,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聞我名號歸依精進,即得至不退轉地。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十八願,我作佛時,他方世界諸菩薩,聞我名號歸依精進,即得至第一忍、第二忍、第三法忍,於諸佛法永不退轉。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願後說偈分第七

佛言:「爾時法藏比丘發此願已,復說偈言:

「『我今對佛前, 特發誠實願;
如獲十力身, 威德無能勝。
復為大國王, 富豪而自在;
常施諸財寶, 利樂於貧苦,
盡令諸眾生, 長夜無憂惱,
發生眾善根, 長養菩提果。
我至成佛時, 名聲超十方;
人天欣得聞, 俱來生我剎。
我以智慧光, 廣照無央界;
除滅諸有情, 貪、瞋、煩惱暗。
地獄、鬼、畜生, 亦生我剎中,
一切來生者, 修習清淨行;
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圓滿,
還以大慈心, 普濟諸沈溺。
我於未來世, 當作天人師,
百億世界中, 說法師子吼;
一切聞音者, 解悟復圓明。
又如過去佛, 所生慈愍行;
度脫諸有情, 已無量無邊;
我行亦如斯, 咸使登覺岸。
此願若剋果, 大千應震動;
虛空諸天神, 必雨珍妙華。』」
初修善行分第八

佛言:「爾時法藏比丘,於彼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眾之中,發斯弘誓。應時大地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空中讚言:『決定成佛。』於是法藏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修習無量功德,以莊嚴其國;是故入三摩地,歷大阿僧祇劫,修菩薩行,不生慾想、瞋想、癡想,不生慾覺、瞋覺、癡覺,不著色、聲、香、味諸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堅守誠正。常以和顏愛語饒益眾生,於佛、法、僧信重恭敬,依真諦門植眾德本。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利樂眾生;令諸眾生功德成就,遠離麁言,免自害害彼,免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致人我兼利。復教化眾生修行六度,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了空、無相、無願、無為、無生、無滅,軌範具足善根圓滿。[A2]隨其生處在意所欲,有無量寶藏自然發現。以此施惠眾生令生歡喜,以行教化。致無量無數眾生發無上菩提之心,如是善行無量無邊說不能盡。」

親近諸佛分第九

佛言:「法藏比丘行菩薩行時,於諸佛所尊重、恭敬、承事、供養未嘗間斷。為四大天王,詣佛所,恭敬、禮拜、承事、供養。為忉利天王,詣佛所,恭敬、禮拜、承事、供養。為夜摩天王、兜率天王、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乃至大梵天王等,詣佛所,恭敬、禮拜、承事、供養。其次處閻浮提,為轉輪王受灌頂位,及大臣官族等,詣佛所,恭敬、禮拜、承事、供養。為剎帝利、婆羅門等,詣佛所,恭敬、禮拜、承事、供養。如是無量無數百千萬億劫,親近諸佛植眾德本,以成就所願。」

願成作佛分第十

佛言:「法藏比丘行菩薩行時,容體端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口中常出栴檀之香,身諸毛孔出優鉢羅華香,其香普熏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那由他由旬;眾生聞此香者,皆發無上菩提之心。又手中恒出一切衣服,一切飲食,一切幢旛、寶蓋,一切音樂,及一切最上所須之物,利樂一切眾生令歸佛道。如是積功累德,無量無數百千萬億劫,功德圓滿威神熾盛,方得成就所願而入佛位。」

蜎蠕亦度分第十一

阿難白言:「法藏比丘為已成佛而取滅度?為未成佛?為今現在?」

佛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去、現在、未來,但以酬其志願度一切眾生,現在西方,去此百萬世界,其世界名曰極樂;其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于今十劫。又在十方世界,教化無央數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莫不得過度解脫者。」

光明獨勝分第十二

佛言:「阿彌陀佛光明最為遠著,諸佛光明皆所不及。十方無央數佛,其頂中光明有照一里者,有照二里者,有照三里者,如是展轉漸遠,有至於照千二百萬里。復有佛頂中光明照一世界者,有照二世界者,有照三世界者,如是展轉漸遠,有至於照二百萬世界者。惟阿彌陀佛頂中光明,照千萬世界無有窮極。諸佛光明所以有遠近者,何以故?初為菩薩時,願力功德各有大小,至期作佛,皆隨所得,是故光明亦從而異。若威神自在隨意所作,不必豫計則無不同。阿彌陀佛願力無邊,功德超絕故,比諸佛光明特為殊勝。」

十三佛號分第十三

佛言:「阿彌陀佛光明,明麗快甚絕殊無極,勝於日月之明千萬億倍,而為諸佛光明之王,故號無量壽佛;亦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難稱光佛、超日月光佛。其光明所照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常大明。諸天、人民、禽獸、蜎飛蠕動之類,見此光明莫不喜悅而生慈心。其淫泆、瞋怒、愚癡者,見此光明莫不遷善。地獄、餓鬼、畜生,考掠痛苦之處,見此光明無復苦惱,命終之後皆得解脫。不獨我今稱讚阿彌陀佛光明,十方無央數佛、菩薩、緣覺、聲聞之眾,悉皆稱讚亦復如是。若有眾生,聞此光明威神功德,日夜歸命稱讚不已,隨其志願必生其剎。復為諸菩薩、聲聞所共稱讚,當亦如是。我說阿彌陀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未能盡,今為汝等略言之耳。」

阿闍世王分第十四

爾時阿闍世王太子與五百長者子,各持一金華蓋,前以獻佛,却坐一面,聞說阿彌陀佛功德光明,皆大歡喜。其心願言:「我等後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佛即知之,告諸比丘言:「阿闍世王太子與五百長者子,後無央數劫皆當作佛,如阿彌陀佛。此等行菩薩道已無央數劫,皆各供養四百億佛,今復供養於我。往昔迦葉佛時,皆常為我弟子,今又至此是復會遇也。」時諸比丘聞是語已,莫不喜悅、恭敬、讚歎。

地平氣和分第十五

佛言:「阿彌陀佛剎中皆自然七寶,所謂黃金、白銀、水晶、瑠璃、珊瑚、琥珀、硨磲,其體性溫柔,以是七寶相間為地。或純以一寶為地,光色照耀奇妙清淨,超越十方一切世界。其國恢廓曠蕩不可窮盡,地皆平正,無須彌山及金剛圍一切諸山;亦無大海、小海,及坑坎、井谷,亦無幽暗之所。無地獄、餓鬼、眾生、禽虫,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無阿須倫及諸龍、鬼神。亦無雨露,惟有自然流泉;亦無寒暑,氣象常春清快明麗,不可具言。有萬種自然之物,如百味飲食,意有所欲悉現在前;意若不用自然化去,隨其所念無不得之。此娑婆世界,有他化自在天,其中天人一切所須自然化現;以比於此佛剎中自然之物,猶萬億倍不可以及。」

講堂宅宇分第十六

佛言:「阿彌陀佛講堂、精舍,皆自然七寶相間而成。復有七寶以為樓觀、欄楯;復以七寶為之纓絡懸飾其側;復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為之交絡遍覆其上,殊特妙好清淨光輝不可勝言。其餘菩薩、聲聞所居宮宇,亦復如是。彼諸天及世人,衣服、飲食、華香、纓絡、傘蓋、幢旛、微妙音樂,隨意而現。所居宮宇、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以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悉化現而成。然宮宇有隨意高大浮於空中若雲氣者;有不能隨意高大,止在地上如世間者。其故非他,能隨意者,乃前世求道時慈心精進,益作諸善德厚所致。不能隨意者,乃前世求道時不慈心精進,作善微尠德薄所致。若衣服、飲食則皆平等,惟宮宇不同。所以別進有勤墮,德有大小,示眾見之。此講堂宮宇,初無作者,亦無所從來,以此佛願大德重,自然化生。」

寶池大小分第十七

佛言:「阿彌陀佛剎中講堂、宮宇,勝於此世界中第六天上天帝所居,百千萬倍終不可及。其內、外復有自然流泉及諸池沼,與自然七寶俱生。有純一寶池者,其底沙亦以一寶;若黃金池者底白銀沙,水晶池者底瑠璃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有二寶為一池者,其底沙亦以二寶;若黃金、白銀池者,底沙則以水晶、瑠璃;若水晶、瑠璃池者,底沙則以珊瑚、琥珀;若珊瑚、琥珀池者,底沙則以硨磲、瑪瑙。若三寶、四寶以至七寶,共為一池,則底沙亦如是。此諸寶池有方四十里者,有方五十里者,有方六十里者,如是展轉漸大,以至於方二萬四百八十里若大海。然是諸池者,皆菩薩、聲聞諸上善人生長之所,有時浴於其間。若彼佛池其方倍此,皆七寶相間而成,白珠、明月珠、摩尼珠為之底沙。是諸池者,皆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其間復有百種異華,枝皆千葉,光色既異,香氣亦異芬芳,馥郁不可勝言。」

蓮華化生分第十八

佛言:「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往生阿彌陀佛剎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化生,自然長大亦無乳養之者,皆食自然之食。其容貌、形色端正淨好,固非世人可比,亦非天人可比;皆受自然清虛之身、無極之壽。」

𠣏者比類分第十九

佛言:「譬如𠣏者在帝王之側,[1]相容儀寧可類否?」

阿難答言:「𠣏者在帝王之側,羸陋醜惡無以為喻,百千萬倍不可以及。所以然者,皆坐前世不植德本,積財不施,富有益慳,但欲唐得,貪求無厭。不信修善得福,益作諸惡,如是壽終墮於惡趣,受諸長苦;得出為人,下賤醜弊,示眾見之。所以帝王人中尊貴,皆由宿世積德所致,慈惠溫良,博施兼濟,損已利物,無所違爭,是以壽終應生天上享其福樂;餘慶猶存遂生王家,自然尊貴,儀容端正,眾所敬事;美衣珍饍隨心服御,自非宿福何以能然。」

佛言:「汝言是矣!若言形相威光,帝王雖人中尊貴,比轉輪聖王猶如鄙陋,若彼𠣏者在帝王之側。轉輪聖王天下第一,比忉利天王,又百千萬倍不可以及。忉利天王比第六天王,又百千萬倍不可以及。第六天王,比阿彌陀佛剎中諸菩薩、聲聞、諸上善人,又百千萬倍不可以及。」

澡雪形體分第二十

佛言:「阿彌陀佛剎中,諸菩薩、聲聞、諸上善人,若入七寶池中澡雪形體;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水即至膝,欲令至腰至腋,以至于頸,水亦如是。欲淋灌其身悉如其意,欲令其水如初,即亦如初。調和冷暖無不順適,開神悅體滌蕩情慮,清明澄潔瑩若無形。既出浴已,各坐於一蓮華之上,自然微風徐動,吹諸寶樹,或作音樂,或作法音;吹諸寶華皆成異香,散諸菩薩、聲聞、大眾之上。華墮地者積厚四寸,極目明麗芳香無比,及至小萎,自然亂風吹去。諸菩薩、聲聞、大眾,有欲聞法音者,有欲聞音樂者,有欲聞華香者,有皆不欲聞者;其欲聞者輒獨聞之,不欲聞者寂無所聞,各適其意無所違忤,其為快樂常得自然。」

澡畢進業分第二十一

佛言:「饒皆浴已各往修進,有在地講經者,有在地誦經者,有在地自說經者,有在地口授經者,有在地聽經者,有在地念經者,有在地思道者,有在地坐禪一心者,有在地經行者;仍有在虛空中講經者,在虛空中誦經者,在虛空中自說經者,在虛空中口授經者,在虛空中聽經者,在虛空中念經者,在虛空中思道者,在虛空中坐禪一心者,在虛空中經行者。其間有未得須陀洹者,因是得須陀洹;未得斯陀含者,因是得斯陀含;未得阿那含者,得阿那含;未得阿羅漢者,得阿羅漢;有未得不退轉地菩薩者,乃得不退轉地菩薩。各隨其質而有所得,莫不欣然適意而悅。」

佛說大阿彌陀經卷上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阿彌陀經。卷二 - 2024-02-29 22:19:03

佛說大阿彌陀經卷下

國學進士龍舒王日休校輯

池流法音分第二十二

佛言:「諸寶池中其水轉相灌注,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或作說佛聲,或作說法聲,或作說僧聲,或說寂靜聲,說空無我聲,說大慈悲聲,說波羅蜜聲,說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說諸通慧聲,說無所作聲,說不起滅聲,說無上忍聲,乃至說甘露灌頂一切妙法。如是等聲稱其所欲,莫不聞者喜悅無量、發清淨心、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永不退於無上菩提。於彼世界,不復聞於地獄、餓鬼、畜生、夜叉,殺生、偷盜、鬪諍、惡口、兩舌,如是等一切惡聲,聞且絕無況有其實!但有自然清淨之音,自然快樂之事,是故其剎名曰極樂。」

池岸花樹分第二十三

佛言:「諸寶池岸上,有無數栴檀香樹,吉祥果樹,花果恒芳,香氣流布。又有天優鉢羅華,鉢曇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復有七種寶樹,其純一寶樹者,根、莖、枝、葉、花、果,皆以一寶;二寶為一樹者,根、莖、枝、葉、花、果,間以二寶;三寶為一樹者,根、莖、枝、葉、花、果,間以三寶;四寶為一樹者,根、莖、枝、葉,各以一寶,其華與果同於根、莖;五寶為一樹者,根、莖、枝、葉、花,各以一寶,果則同於其根;六寶為一樹者,根、莖、枝、葉、花、果,各以一寶;七寶為一樹者,亦復如是,惟加其節益用一寶。如是諸樹,種種各自異行,行行相植,莖莖相望,枝枝相准,葉葉相向,花花相順,果果相當,如是行列數百千里,間以寶池。又復如是,乃至周遍世界,榮色光耀不可勝視,清風時發自成微妙音聲,無可比者。」

樹音妙樂分第二十四

佛言:「如世間帝王有萬種音樂,不如轉輪聖王諸音樂中一音之美,百千萬倍。如轉輪聖王萬種音樂,不如忉利天王諸音樂中一音之美,百千萬倍。如忉利天王萬種音樂,不如第六天王諸音樂中一音之美,百千萬倍。如第六天王萬種音聲,不如阿彌陀佛剎中諸七寶樹一音之美,百千萬倍。復有自然種種妙樂,而其音聲無非妙法,清暢嘹喨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自然飲食分第二十五

佛言:「阿彌陀佛剎中諸往生者,其飲食時有欲銀鉢者,有欲金鉢者,有欲水晶、琉璃鉢者,有欲珊瑚、琥珀、硨磲、碼碯鉢者,或欲明月珠、摩尼珠、白玉、紫金等鉢,皆隨其意化現在前。百味飲食充滿其中,酸、醎、辛、淡各如所欲,多亦不餘,少亦不缺。亦不以美故過量而食,惟以資益氣力;食已自然消散而無遺滓。或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化去,再欲食時復現如前,極彼剎中清淨安穩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

景象殊勝分第二十六

佛言:「阿彌陀佛剎中,皆諸菩薩、聲聞、諸上善人,無有婦女。皆壽命無央數劫,皆洞視徹聽遙相瞻見,遙相聞語聲,皆求善道者無復異人。其面目皆端正淨好無復醜陋,其體性皆智慧勇健無復庸愚。其所欲言皆豫相知,意心所存念無非道德,形於談說無非正事,皆相愛敬無或憎嫉,皆相順序或無差池,動合禮義穆若弟兄,言語誠實轉相教令,欽若承受不相違戾。意皆潔清無所貪染。婬[A1]泆、瞋怒、愚癡之態,盡絕無餘,邪心妄念消釋無有。神氣和靜,體力輕清樂從經道,啟迪慧性通其宿命。雖歷萬劫,己所從來靡不知之。復知十方世界去、來、現在之事,復知無央數天上、地下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心意所念口所欲言。復知此等眾生,當於何劫、何歲,盡度脫為人,得生極樂世界;或作菩薩,或作聲聞,皆豫知之。其有神智洞達威力自在者,能於掌中擎一切世界。」

道場寶樹分第二十七

佛言:「阿彌陀佛剎中,其道場樹高一千六百由旬,四布枝樹八百由旬,根入寶地五百由旬,及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花果敷榮,作無量百千殊麗之色。於其樹上。復以月光摩尼寶,帝網摩尼寶,持海輪寶,如是等眾寶莊嚴周匝其間。復垂愛寶瓔珞,大緣寶瓔珞,青真珠瓔珞,如是等眾瓔珞綴飾。復有真妙寶網羅覆其上,成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艷照耀無極。或時微風徐動演出無量妙法音聲,其聲流布遍諸佛剎。眾生聞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地,無其耳病,以至成就無上菩提。若有眾生見此樹者,乃至成佛,於其中間不生眼病。若有眾生聞樹香者,乃至成佛,於其中間不生鼻病。若有眾生食樹果者,乃至成佛,於其中間舌亦無病。若有眾生樹光照者,乃至成佛,於其中間身亦無病。若有眾生觀想樹者,乃至成佛,於其中間心得清涼,遠離貪等煩惱之病,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地。彼剎諸天人世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如是樹木、花果,與諸眾生而作佛事,皆以此佛本願力故,堅固願故,精進力故,威神力故。」

寶網音香分第二十八

佛言:「阿彌陀佛剎中,復有無量寶網彌覆其上,皆以金、銀、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校飾;周匝四面垂以寶網,光色晃曜盡極嚴麗。又有自然德風徐動,不寒不暑溫和柔軟不遲不疾,吹諸寶網及諸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清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生,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定三昧。或時風吹散花遍滿其剎,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花用已訖自然化沒。」

蓮花現佛分第二十九

佛言:「阿彌陀佛剎中,眾寶蓮華周遍世界,一一寶花百千萬葉,其華光明無量雜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之色,其光亦然,煒燁煥爛明耀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其身皆紫金色,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眾生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大會說法分第三十

佛言:「阿彌陀佛,為諸菩薩、聲聞及諸天世人,廣宣大教敷演妙法之時,皆以次序大會於七寶講堂。佛初為諸菩薩、聲聞及諸天世人說法,莫不欣然悅適心得解悟,各隨其資而有所得。即時四方自然微風,吹諸寶樹作五百音聲;復吹諸寶花停結空中,枝葉下向以成供養,既而墜地則自然亂風吹去。於是第一四天王天諸天人,持百千花香、百千音樂,自空而降以供養佛及菩薩、聲聞之眾,聽聞說法,散諸香花,奏諸音樂。於是第二忉利天,上至欲界諸天,以至第七梵天,及三十六天,如是等天諸天人,各持百千香華,百千音樂轉相倍勝,自空而降,皆以前後次序更相開避,供養佛及菩薩、聲聞之眾,聽佛說法,散諸香花,奏諸音樂。諸天人中有未得須陀洹道者,有未得斯陀含道者,有未得阿那含道者,有未得阿羅漢道者,有未得不退轉地菩薩者,聞佛說法即心開意解,隨所未得而自得之。當此之時,熙然歡喜不可勝言。」

十方聽法分第三十一

佛言:「其次東方恒河沙數諸佛,各遣無量無數菩薩,及無量無數聲聞之眾,持諸香華、幢幡、寶蓋,種種供具前以獻佛。各禮足已,稱讚寶剎功德莊嚴,聽說妙法皆大喜悅,作禮而去。其次南方世界恒河沙數諸佛,各遣無量無數菩薩,及無量無數聲聞之眾,持諸香華、幢幡、寶蓋,種種供具前以獻佛,各禮足已;稱讚寶剎功德莊嚴,聽說妙法皆大喜悅,作禮而去。其次西方、北方,[1]四隅、上下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東方諸世界, 數若恒河沙;
一一世界中, 聲聞與菩薩,
無量復無數, 各發最勝心,
持諸妙供養, 往獻阿彌陀;
南、西、北、四隅, 上、下亦如是,
悉皆供獻已, 旋繞懷愛敬,
讚歎大福田, 最上復希有;
皆由宿願弘, 精進無窮極,
究達神通慧, 遊入勝法門。
具足功德寶, 妙智無等倫,
慧日朗世間, 消除生死雲。
莊嚴極樂剎, 威神叵思議,
曠蕩已無邊, 佛剎絕無比。
稱讚既如是, 欽慕不能已;
復以天妙花, 散空成寶蓋,
縱廣百由旬, 色相愈新麗,
假茲伸供養, 自喜還自慶,
願我積眾善, 致我剎亦然。
先了諸法性, 夢幻本來空;
次度諸眾生, 遠大無窮極。
如是寶剎者, 何憂不可成?
爾時佛慈悲, 開導一切心,
神通化大光, 從佛面門出,
四散數無窮, 普照億佛剎,
人天咸覩已, 還歸佛髻中。
時會諸有情, 敬歎未曾有,
願與沈淪者, 盡證菩提道。」
觀音發問分第三十二

爾時佛說此偈已,會中有觀自在菩薩,即從座起,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以何因緣,阿彌陀佛於其面門,放無量光照諸佛剎?惟願世尊方便解說,令諸眾生及他方菩薩,聞是語已心生解悟,於佛菩提志樂趣求,永無退轉。」

佛言:「汝當諦聽!吾為汝說。彼佛如來於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前,為菩薩時,發大誓言:『我於未來世成佛時,若有十方世界,無央數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號,或頂禮、憶念,或稱讚、歸依,或香花供養,如是眾生速生我剎,見此光明即得解脫。若諸菩薩見此光明,即得授記證不退位。手持香華及諸供具,往十方無邊佛剎,供養諸佛而作佛事,增益功德;經須臾頃復還本剎。』是故光明而入佛頂。」

菩薩出供分第三十三

佛言:「阿彌陀佛剎中,諸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遍至十方無量世界,供養諸佛。隨心所欲,花香、妓樂、衣蓋、幢幡,無數供養之具,自然化現在前。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輒以奉佛及諸菩薩、聲聞之眾。或欲獻花者,即於空中化成花蓋,小者周圓四十里,或五十里,或六十里,如是展轉漸大,有至於六百萬里,名隨其小大停於空中,以成圓象勢皆下向以成供養。光色照耀,香氣普薰,不可勝言。既已用已,隨其前後以次化沒。諸菩薩復於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歎佛德,聽受經法喜悅無量。既供養已忽然輕舉,還至本剎,猶為未食之前。」

菩薩功德分第三十四

佛言:「阿彌陀佛剎中,諸菩薩眾,容貌柔和,相好具足,禪定、智慧通達無礙,神通威德無不滿足,深入法門得無生忍,諸菩薩道究竟明了。調伏諸根,身心柔軟,安住寂靜,盡般涅槃,深入正慧無復餘習。依佛所行七覺聖道,修行五眼照真達俗,辯才總持自在無礙。善解世間無邊方便,所言誠諦深入義味,敷演正法廣度有情,除彼一切煩惱之患。等觀三界空無所有,知一切法悉皆寂滅,無相、無為、無因、無果、無取、無捨、無縛、無脫,去諸分別遠離顛倒,堅固不動如須彌山。智慧明了如日月朗,廣大如海出功德寶,熾盛如火燒煩惱薪,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淨如水洗諸塵垢。如虛空無邊不障一切故,如蓮華出水離一切染故,如雷音震響出法音故,如雲靉靆降法雨故,如風動樹長菩提芽故,如牛王聲異眾牛故,如龍象威難可測故,如良馬行乘無失故,如師子座離怖畏故,如尼拘陀樹覆蔭大眾故,如優曇鉢華難值遇故,如金剛杵破邪山故,如梵王身生梵眾故,如金翅鳥勝毒龍故,如空中禽無住跡故,如雪山照功德淨故,如慈氏觀法界等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暗,修六和敬常為師導,為世燈明、最勝福田。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功德殊勝莫不尊重,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常為諸佛所共讚歎,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三昧,及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阿難!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我但為汝舉要言之,若廣說者雖歷一劫不能窮盡。」

泥洹去者分第三十五

爾時座中有阿逸多菩薩,即從座起,合掌問佛:「阿彌陀佛剎中,諸聲聞有般泥洹者否?」

佛言:「此四天下星,汝見之否?」

答云:「皆已見之。」

佛言:「如大目犍連飛行四天下,一日一夜可盡知其星數。彼剎聲聞之眾,尚百千億倍於四天下星,不可盡知其數。其一聲聞般泥洹者,猶如大海減去一渧,不覺其少。其般泥洹者數雖眾多,猶如大海減去一溪之水,亦不覺其少。雖般泥洹者及無央數,其現在者與新得聲聞者,其數亦無量無極,猶如大海減一恒河之水而不覺其少。使天下諸水皆入於海,亦不能覺海水增多。所以者何?以海為天下諸水之王,容納無窮。彼佛剎中亦復如是,使十方無央數佛剎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往生其中,亦不能覺彼剎人數增多。所以者何?以彼剎獨冠於十方無央數佛剎,而至廣至大曠若無邊。所以者何?本其為菩薩時,志願廣大精進不懈,積德無窮故能如是。」

光明大小分第三十六

佛言:「阿彌陀佛與其剎中諸菩薩、聲聞,頂中光明各有大小。諸聲聞頂中光明各照七丈,諸菩薩頂中光明各照千億萬里。有二菩薩尊為第一,其一名觀世音,一名大勢至,常在佛側坐侍政論。佛與二菩薩對議十方世界未來、現在之事,佛欲使二菩薩往他方佛所,神足而往駛疾如佛。分身生此世界助佛揚化,於彼剎中不失現在。其智慧威神最為第一,頂中光明各照千佛世界,世間人民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難恐怖或值官事,一心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其佛頂中光明極大極明,彼世界中日、月、星辰,以佛光勝故亦無光耀,皆住空中亦不運轉;故無一日、二日,一月、二月,亦無歲數、亦無劫數。以此間計之,彼佛光明,後無數劫無數劫,重復無數劫無數劫,不可復計劫,終無冥晦之時;其世界無壞亦復如是。」

恩德無窮分第三十七

佛言:「阿彌陀佛,於世間教化,意欲度脫十方無央數佛剎中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往生其剎,悉令得泥洹之道。其間欲作佛者,即令修菩薩行以至成佛。既成佛已轉相教化,度脫十方無央數世界中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往生其剎者不可勝數;作菩薩以至成佛者,亦不可勝數。是此佛恩德,及於十方世界,無窮無極不可思議。」

佛壽人數分第三十八

佛言:「汝欲知阿彌陀佛壽命無極否?」

阿逸多對言:「誠欲聞知。」

佛言:「明聽!悉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得為人,又皆作緣覺、聲聞,共坐禪一心,合其智慧為一智慧,以計數彼佛壽命幾千億萬劫,無有能知者。其諸菩薩、聲聞,及彼剎諸天世人壽命,亦復如是。復令十方各千世界中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得為人,又皆作緣覺、聲聞,共坐禪一心,合其智慧為一智慧,以計數彼剎中諸菩薩、聲聞幾千億萬人,莫有能盡知者。彼佛壽命浩浩渺渺無窮無極。誰能信知?惟佛知耳。」

遞次作佛分第三十九

阿逸多復白佛言:「阿彌陀佛功德壽命,威神光明乃如是耶?」

佛言:「彼佛至般泥洹時,觀世音菩薩乃當作佛,掌握化權,教化度脫,十方世界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令得泥洹之道。欲作佛者則至作佛;既作佛已,轉相教化轉相度脫,如一大師阿彌陀佛,無有窮極,其恩德所及一無有異;復住無央數劫無央數劫不可復計劫,一一皆法阿彌陀佛乃般泥洹。其次大勢至菩薩作佛,掌握化權,教化度脫,一如阿彌陀佛,經歷劫數永無般泥洹時。」

佛智無極分第四十

阿難復從座起,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他方世界皆有須彌山,阿彌陀佛剎中獨無此山,何耶?」

佛言:「汝有疑於佛耶?十方世界無窮無極,不可思議;佛智亦如是。其中諸大海水,欲以一人斗量而盡,汝智亦如是。往昔過去世億萬億劫,有億萬億佛,各各自有名號,無有同我名號釋迦文者。復經億萬億劫間,有同我名號;如是積劫不已,其同我名號者,乃如恒河水邊流沙,一沙一佛,此屬過去,我盡見之。今現在面南正坐,見南方億萬億世界,其中有佛,各各自有名號,無有同我名號釋迦文者。又復過億萬億世界間,有同我名號,如是過世界不已,其有同我名號者,乃如恒河水邊流沙,一沙一佛。東、西、北方,四隅、上、下,亦復如是,此屬現在我盡見之。將來億萬億劫中,有億萬億佛,各各自有名號,無有同我名號釋迦文者。復經億萬億劫間,有同我名號,如是積劫不已,其同我名號者,如恒河水邊流沙,一沙一佛,此屬未來我盡見之。是知佛之智慧,能通十方世界,去、來、現在無窮無極,不可思議,豈可以斗量之智而妄窺測?」

獨無須彌分第四十一

阿難聞佛所言,則大恐怖毛髮聳然,復白佛言:「非敢有疑於佛。所以問者,以他方世界四天王天及忉利天,皆依須彌山而住。彼獨無此山,恐佛般泥洹後,有來問者無以告之,故以問佛。」

佛言:「他方世界第三炎摩天,上至第七梵天,皆何所依而住?」

對言:「自然在於空中。」

佛言:「彼剎中無須彌山,其四天王與忉利二天,亦復如是。天人行業果報不可思議;其諸眾生住行業之地,亦不可思議。況彼佛威神浩大,凡有作為,無施不可,無須彌山,無復何疑。」

十方稱讚分第四十二

佛告阿難:「東方有恒河沙世界諸佛,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阿彌陀佛功德不可思議。南方亦有恒河沙數世界諸佛,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阿彌陀佛功德不可思議。西方、北方、四隅、上、下,亦復如是。所以者何?欲令諸天帝王人民,盡聞阿彌陀佛名號,憶念、受持、歸依、供養,求生其剎,是人命終必得往生。若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喜悅,乃至一念至誠迴向,願生其剎,必得往生;惟除五逆,誹謗正法。」

三輩往生分第四十三

佛言:「十方世界諸天人民,有志心欲生阿彌陀佛剎者,別為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心無貪慕持守經戒,行六波羅蜜修菩薩業,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是人則於夢中見佛及諸菩薩、聲聞。其命欲終時,佛與聖眾悉來迎致,即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為不退轉地菩薩,智慧威力神通自在。所居七寶宮宇在於空中,去佛所為近,是為上輩生者。其中等者,雖不能往作沙門大修功德,常信受佛語,深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此佛,隨方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其剎。命欲終時,佛亦現其身光明相好,與諸大眾在其人前,即隨往生,亦住不退轉地;功德智慧,次於上等生者。其下輩生者,不能作諸功德,不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每日十聲念佛,願生其剎。命欲終時,亦夢見此佛,遂得往生。所居七寶宮宇,惟在於地,去佛所為遠;功德智慧,又次於中輩生者。」

必修十善分第四十四

佛言:「行菩薩道生阿彌陀佛剎者,即得不退轉地菩薩,具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種好,漸次以入佛位。欲於何方世界作佛,皆如所願。若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必修十善: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婬,四、不調欺,五、不飲酒,六、不兩舌,七、不惡口,八、不妄言,九、不嫉妬,十、不貪欲,不靳吝,不瞋恨,不邪見。篤於孝順謹於誠信,信受佛語,深信作善得福,奉持如是善法,晝夜思惟阿彌陀佛,及彼剎種種功德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命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聞無量無數諸佛,稱讚此佛功德,永不退轉無上菩提。」

復有三等分第四十五

佛言:「其次齋戒清淨,一心常念阿彌陀佛,欲生其剎,十晝夜不斷絕者,命終必得往生。縱不得晝夜,當絕慮去憂,勿與家事,勿近婦人,端身正心,斷除愛欲,齋戒清淨,志心憶念彼佛,持誦名號,欲生其剎;止一晝夜不絕斷者,命終亦得往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眾生,所作善緣悉以施與,令得安樂。當憶此佛及彼剎境界,是人命絕往生,即如佛色相種種莊嚴。賢聖圍繞,速聞無上妙法。」

一生補佛分第四十六

佛言:「諸往生者,皆具足三十二相,究竟深入妙法要義,諸根明利。其初鈍根者成就二忍,利根者得不可計無生法忍,皆當一生遂補佛處。所以者何?彼佛剎中,皆住於正定之聚,無諸邪聚及不定之聚。復無三種過失:一者、心無虛妄,二者、住不退轉,三者、善無唐捐。所以生於彼者,有進無退直至成佛。惟有宿願速度眾生,則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入他方生死界中,作師子吼說法度脫。爾時阿彌陀佛,以威神力,令彼教化一切眾生,皆發信心乃至成佛,於其中間不受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雖生五濁惡世,形跡與同,其清淨快樂,無異本剎。」

大會寶池分第四十七

佛言:「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往生阿彌陀佛剎者,群眾大會於七寶池中,人人各坐一大蓮華之上,自陳前世所持經戒,所作善法,所從來生本末,其所好法,及所得淺深,與智慧多寡;從上次下轉相言之。其人若不豫作諸善,不明經理,於此應對,自然促迫,其心慚悔,悔亦無及,但慷慨發憤,慕及等夷。」

世人極苦分第四十八

佛言:「世人於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無貴、賤、貧、富,無少、長、男、女,皆憂財物,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時安息。若有田憂田,有宅憂宅,有牛、馬、六畜、奴婢、衣食、什物,悉共憂之。尊貴豪富既有斯患,嬰結于心不能自適。若貧窮下劣常苦困乏,無田亦憂欲有其田,無宅亦憂欲有其宅,無牛、馬、六畜、奴婢、衣、食、什物,無不愛之,欲其皆有。適有一物復缺一物,適有是事復缺是事,勤苦若此休息無時。不達於道德,迷沒於瞋怒,貪恨於貨色,坐斯不得道,當入苦惡趣展轉其中,雖數千億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極可哀愍。今語汝等世間之事,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乘佛在世,當勤精進,願生極樂世界。」

五道昭明分第四十九

佛言:「苦心與語令得解脫,若不信悟無益其人,大命將至悔亦何及。天地之間五道昭明,恢廓浩渺窈窈冥冥,業報相生轉相承受,美惡慘毒皆自當之。孰使如是?理之自然。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暗入暗。世人昧此惡道不絕,故有自然地獄、餓鬼、禽獸、蜎飛蠕動之類,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由出離。是為大患,痛不可言,惟修淨土直得超去。」

壽數隨意分第五十

彌勒復白佛言:「今聞佛所說,莫不喜悅。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蒙慈恩授解脫法,佛語教誡甚善甚深。」

佛言:「汝從無數劫來修菩薩行,欲度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從汝得道者無央數,至得泥洹之道者,亦無央數。汝及十方世界諸天帝王人民,若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從無數劫來流轉五道,憂畏勤苦不可具言,至于今世生死不絕。與佛相值聽受經法,又復得聞阿彌陀佛,快哉甚善,吾助汝喜。汝今可厭生、老、病、死痛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已潔體,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裏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切勤苦,亦須臾之間,後生阿彌陀佛剎,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壽一劫、百劫、千劫、萬億劫、無央數劫、不可復計劫,皆隨意所欲,無不得之。欲衣得衣,欲食得食,皆如其意,次於泥洹之道。汝等各宜精進無得狐疑,無得中悔自為過咎,以至生於彼剎邊地,雖在七寶城中,經五百歲,受其困謫。」

八端檢束分第五十一

佛言:「汝等當自端身,當自端心,耳、目、鼻、口、手、足,皆當自端束檢中外,無隨嗜欲;益作諸善,當布恩施德,不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展轉復相教化,使彼為德立善,慈心正意齋戒清淨;如是一晝夜,勝於阿彌陀佛剎中為善百歲。所以者何?以彼剎中無修營為,物皆自有,人悉為善,無毛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晝夜,勝於他方佛剎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剎悉皆為善,無造惡之所,故其福德亦皆自然。其次有世界,為善者多,為惡者少,亦有自然之物,不待修營。若此世界中,為惡極多,為善極少,不自修治物無自有,或轉相欺詒勞心苦形,如是怱務未嘗寧息。吾哀世人教誨切至,令超彼岸,永脫苦趣。」

眾見佛相分第五十二

佛告阿難:「汝起整衣、合掌恭敬,面西為阿彌陀佛作禮。」

阿難如教作禮,白佛言:「願見阿彌陀佛,及極樂世界,與諸菩薩、聲聞大眾。」說是語已,阿彌陀佛即放大光明,普照一切世界。其中所有悉皆不現,惟見佛光,猶如劫水彌滿世界。爾時阿難,見阿彌陀佛,容體巍巍如黃金山,高出一切諸世界上,相好光明無不照耀;會中四眾悉皆覩見。

佛言:「我說阿彌陀佛及諸菩薩、聲聞,及彼剎中自然七寶,及一切所有,與此相見有無異否?」

對言:「今此所見,與佛所言一無有異。」

爾時諸天人民,以至蜎飛蠕動之類,皆覩見阿彌陀佛光明,莫不慈心喜悅。諸地獄、畜生、餓鬼,有拷治痛苦者,即皆解脫;諸盲者悉皆能視,聾者即皆能聽,瘖者即皆能言,僂者即皆能伸,跛蹇者即皆能趨,凡病者即皆痊愈,諸狂愚者即皆黠慧,婬泆者皆修梵行,瞋恨者皆慈和為善,有被毒者毒皆不行,鐘、鼓、琴、瑟、箜篌樂器,諸伎不鼓自成五音之聲;婦女珠瓔,亦皆自然震響。百鳥、畜獸皆自然歡鳴,當此之時莫不喜悅,咸得過度。

疑城胎生分第五十三

佛告彌勒:「汝見彼剎有胎生否?」

對云:「見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天人。何因緣故彼剎而有胎生?」

佛言:「若有眾生,修諸功德願生彼剎,後有悔心亦復疑惑,不信有彼佛剎,不信有往生者;亦不信布施作善後世得福。其人雖爾,續有念心,暫信暫不信,志意猶豫無所專據。臨命終時,佛乃化現其身,令彼目見。口雖不能言,其心即喜,乃悔不免作諸善;以悔過故其過差少,亦生彼剎,惟不能前至佛所。方入邊地見七寶城,即入其中,於蓮華中生,受身自然長大,飲食亦皆自然,其快樂如忉利天人。惟於城中經五百歲,不得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無由供養於佛,修習菩薩功德,以此為苦示其小謫,是故彼剎名為胎生。當知生疑惑者失大利益,若有眾生信受經法,奉持齋戒,作諸功德,至心迴向,命終即於七寶池中蓮華中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間,身相光明智慧威神如諸菩薩,安得名為胎生?他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聲聞,恭敬供養,命終徑於極樂世界七寶蓮華中化生,自然即時見佛,安得名為胎生?」

菩薩往生分第五十四

彌勒復白佛言:「世尊!於此世界,有幾何不退轉地菩薩,往生阿彌陀佛剎?」

佛言:「此世界有七百二十億不退轉地菩薩,往生彼剎。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央數佛,以此如彌勒者,皆當作佛。及諸小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勝計,皆當往生。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於彼,他方佛剎亦復如是。其第一佛名光遠照,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二佛名寶藏,有九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三佛名無量音,有二百二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四佛名無極光明,有二百五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五佛名龍勝,有六百億菩薩,皆當往生。第六佛名勇光,有萬四千菩薩,皆當往生。第七佛名具足交絡,有十四億菩薩,皆當往生。第八佛名離垢光,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九佛名德首,有八百一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十佛名妙德山,有萬億菩薩,皆當往生。第十一佛名慧辯,有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第十二佛名無上華,有無數不可稱計菩薩,其地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第十三佛名樂大妙音,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不特此十四剎中諸菩薩眾皆當往生,十方無量佛剎中,其往生者甚多無數,不可復計。我但說十方無央數佛名號,晝夜一劫尚未能盡,況其菩薩當往生者。今為汝等,乃略言之。」

聞法因緣分第五十五

佛言:「世間人民前世為善,乃得聞阿彌陀佛名號功德,若慈心喜悅志意清淨,毛髮聳然淚即出者,皆前世嘗行佛道,或他方佛所嘗為菩薩,固非凡人。若不信心,亦不信佛語者,乃惡道中來,餘殃未盡,愚癡不解,未當解脫。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得聞;若得聞者,於無上道永不退轉,故當信受、讀誦、如說修行。吾今為汝等說此經典,令見阿彌陀佛及其國土,與一切所有所當為者,必勉為之。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百歲,眾生值遇無不得度。若有眾生,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乃至晝夜思惟佛剎,及佛身功德。臨壽終時,佛與聖眾現其人前,經須臾間,即生彼剎。」

正法難聞分第五十六

佛言:「佛世難值,正法難聞,如來所言必應從順,於此經典作大守護,為諸眾生長夜利益,超生淨剎永離五趣。」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不往昔修福慧, 於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欽奉諸如來, 故有因緣聞此義,
聞已受持及書寫、 讀誦、讚演并供養。
如是一心求往生, 決定徑歸極樂剎,
上品上生復何疑, 皆賴平時修積力。
彼佛剎樂無邊際, 惟佛與佛乃能知;
聲聞、緣覺滿世間, 盡其神智莫能測。
假使長壽諸眾生, 命住無數俱胝劫;
稱讚如來功德身, 究竟淺智不能盡。
大聖法王宣妙法, 濟度一切脫沈淪;
若有受持揚說者, 真是菩提殊勝友。」
佛說是經已,時彌勒菩薩,長老阿難,諸菩薩、聲聞,及十方來諸大眾,靡不喜悅,信受奉行。

佛說大阿彌陀經卷下

右龍舒居士王虛中日休,校正四譯經文,析為五十六分,無量壽尊因地果海,綸次煥然,安樂世界真景佳致,皎如指掌。披卷詳閱,端坐靜思,則七寶莊嚴,混成宇宙,聖賢海會,聲教儀刑,密移於此土矣!大哉!壽尊之願力;奇哉!淨域之境象;美哉!虛中之盛心也。第十四分,增入阿闍世王太子,與五百長者子一段緣起;則知如來法門廣大,不拒來者,凡具是志,歸斯受之;不意法藏之後,復見此人,塵劫之外,淨剎相望,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後學之士覩斯記莂,寧無聞風而興起者乎?至第三十九分,則現在會中二法王子,曠劫精勤,位隣等妙,次補佛處,掌握化權,一曰、普光功德山王,二曰、善住功德寶王,後無央劫相繼出興,到此則安樂舊號,轉而為眾寶善集莊嚴矣!此則備見於他經,約其依報住處,蓋在彼界第四兜率天宮,而此書之所未及言者。其第三十二分,二法王子,於彼佛土,智慧威神,德業輝光,最為第一;入則坐侍正論,出則揚化他方,於彼剎中不失現在;故圓通大士,元住海山,瓔珞童子,曾紹祖位,法起於此,願輪與彼,行海雖未之逮,而實有志焉。方法藏菩薩之發是願也,先佛世尊勉而謂曰:「譬如大海,一人斗量,歷劫不止,尚可見底;況人志心求道,精進不止,何求不得?何願不遂?」至哉斯言。與今釋尊所以勸駕阿闍王子、五百同盟之意,則一而已矣!

然第六分中,尚有一字闕文,所當校正而增修者。案釋尊所述,無量壽如來本起因地,正以然燈出興之時,為彼佛發心起行劫數久近之準。蓋泝然燈而上,經涉五十三重過量劫數,乃至古佛世自在王;則然燈以往,當更增次前二字以別之,然後知其世數懸遠,位序著明;若但言次有某佛,則是沿然燈而下,所歷劫數四十九重,方至世自在王;則佛出之後先,發心之久近,舛誤多矣!故愚以謂,當於光遠佛以上,各加一前字,共加五十二前字;則五十三覺皇興世之序,無量壽如來因地之的,時分條理,井然不紊,事相顛末,了無舛差。傳之久遠,以詔無窮,真可以會人天於聖域,閉惡道於永劫矣!

余得此書,喜不能寐,手不停披,但讀至此猶有遺恨。是用齋心炷熏,對越玄元聖母,及紫府先生,白華老人,而題其後焉。虛中居士,神遷淨域,必已位登上地,天眼智證,必已洞燭,此間九原,可作同聲相應,必有契於斯文。

淳祐己酉建日除夕,海山舊住空常氏法起謹跋。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一 - 2024-02-29 22:23:05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2]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3]臣法賢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三萬二千人俱,皆得阿羅漢,具大神通。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陳如、尊者馬勝、尊者麼瑟比拏、尊者大名、尊者跋多婆、尊者稱天、尊者離垢、尊者妙臂、尊者布闌拏枳曩、尊者憍梵波提、尊者優樓頻螺迦葉、尊者那提迦葉、尊者舍利子、尊者大目乾連、尊者摩訶迦[A1]栴延、尊者摩訶俱絺羅、尊者劫賓那、尊者摩訶𠟃那、尊者彌多羅尼子、尊者阿那律、尊者喜、尊者緊鼻哩拏、尊者須菩提、尊者哩嚩帝、尊者佉[A2]禰囉嚩[4]儞枳曩、尊者摩賀囉倪、尊者波囉野尼枳曩、尊者嚩拘隷曩、尊者阿難陀、尊者羅睺羅、尊者善來,如是等三萬二千人俱。

爾時,尊者阿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頂禮,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等覺諸根清淨、面色圓滿、寶剎莊嚴,如是功德得未曾有。云何所行廣大妙行?及過去、未來諸佛所行?願為宣說。」

佛告阿難:「善哉,善哉!汝為利益一切眾生,懷慈愍心,能問如來微妙之義。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應供、正遍知今為汝說。」

佛告阿難:「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世尊出現於世,名曰然燈如來、應、正等覺。彼然燈佛前,復有世尊出現世間,名鉢囉多波野輸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發光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贊那曩誐囉護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須彌劫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月面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無垢面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無著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龍主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日面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山響音王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須彌峯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金藏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火光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不動地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瑠璃光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月王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日音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散華莊嚴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吉祥峯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持海慧自在通王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施光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大香象光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離一切垢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勇猛峯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寶光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持多德得通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過日月光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最上瑠璃光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慧花開心行出生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大華林通王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一月光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破無明黑暗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真珠珊瑚蓋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三乘法自在王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師子海峯自在王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梵音聲自在王如來。又彼佛前有佛出世,名世自在王如來、應、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而於法中,有一苾芻,名曰作法,信解第一、明記第一、修行第一、精進第一、智慧第一、大乘第一。爾時,苾芻離自本處來詣佛前,頭面禮足,於一面立。即以伽[5]他嘆佛,面色端嚴;復發廣大誓願,頌曰:

「『如來微妙色端嚴, 一切世間無有等;
光明無量照十方, 日、月、火珠皆暱曜。
願我得佛清淨聲, 法音普及無邊界,
宣揚戒、定、精進門, 通達甚深微妙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 內心清淨絕塵勞,
超過無邊惡趣門, 速到菩提究竟岸。
亦如過去無量佛, 威光普照眾生界,
為彼群生大導師, 度脫老死令安隱。
常行布施及戒、忍, 精進、定、慧六波羅,
未度有情令得度, 已度之者使成佛。
我以一切伸供養, 百千俱胝那由他,
恒河沙數佛世尊, 令我成就寂滅果。
復有十方諸佛剎, 恒放光明照一切,
殊勝莊嚴無等倫, 願我成就利群品。
所有無邊世界中, 輪迴諸趣眾生類,
速生我剎受快樂, 不久俱成無上道。
願我精進恒決定, 常運慈心拔有情,
度盡阿鼻苦眾生, 所發弘誓永不斷。』」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彼作法苾芻說是偈已,白世自在王如來:『我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求無上正等正覺。唯願世尊,說諸佛剎功德莊嚴。若我得聞,恒自修持嚴土之行。』爾時,世自在王如來告作法苾芻言:『汝自思惟,修何方便,而能成就佛剎莊嚴?』苾芻白言:『我智慧微淺,不能了知嚴剎之行。如來、應、正遍知,願為宣說諸佛剎土莊嚴之事。』時世自在王如來,即為宣說八十四百千俱胝那[1]由佛剎功德莊嚴廣大圓滿之相,經於一劫方可究竟。」

爾時阿難聞是事已,白佛言:「世尊!彼世自在王佛壽量長短,云何說土經於一劫?」

佛告阿難:「彼佛壽命滿四十劫。阿難!彼作法苾芻,聞佛所說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即時會中頭面禮足,辭佛而退。往一靜處獨坐思惟,修習功德莊嚴佛剎,發大誓願經於五劫。爾時作法苾芻,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五體投地禮世尊足,禮已合掌,白佛言:『世尊!如是八十四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功德莊嚴所行行願,我今成就。』時世自在王如來告苾芻言:『善哉,善哉!汝之行願思惟究竟,今正是時為眾解說。時諸菩薩,聞是法已得大善利,能於佛剎修習莊嚴。』

「爾時,作法苾芻聞佛聖旨;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即為宣說:『世尊!我發誓言:願如世尊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居佛剎,具足無量不可思議功德莊嚴。所有一切眾生,及焰摩羅界,三惡道中地獄、餓鬼、畜生,皆生我剎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皆得身真金色。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生我剎如諸佛土。人天之眾,遠離分別諸根寂靜;悉皆令得阿[A3]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十方世界所有眾生,令生我剎得大神通,經一念中,周遍巡歷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供養諸佛深植善本;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一切皆得宿[2]命通,能善觀察百千俱胝那由他劫過去之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一切皆得清淨天眼,能見百千俱胝那由他世界麁細色相;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一切皆得他[3]心通,善能了知百千俱胝那由他眾心心所法;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一切皆得住正信位,離顛倒想堅固修習;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所修正行善根無量,遍圓寂界而無間斷;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雖住聲聞緣覺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寶剎之內,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一切皆得無邊光明,而能照曜百千俱胝那由他諸佛剎土;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命不中夭,壽百千俱胝那由他劫;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無不善名,聞無量無數諸佛剎土,無名、無號、無相、無形,無所稱讚,而無疑謗身心不動;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求生我剎,念吾名號發志誠心堅固不退,彼命終時,我令無數苾芻現前圍繞來迎彼人,經須臾間得生我剎;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十方無量無邊,無數世界一切眾生,聞吾名號發菩提心,種諸善根隨意求生,諸佛剎土無不得生;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皆具三十二種大丈夫相;一生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若有大願未欲成佛為菩薩者,我以威力,令彼教化一切眾生,皆發信心,修菩提行、普賢行、寂滅行、淨梵行、最勝行,及一切善行;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令生我剎,於一切處承事供養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諸佛,種諸善根,隨意所求無不滿願;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我剎土中所有菩薩,皆得成就一切智慧,善談諸法祕要之義;不久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我居寶剎所[1]有菩薩,發勇猛心運大神通,往無量無邊無數世界諸佛剎中,以真珠、瓔珞、寶蓋、幢幡、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香華、伎樂,供養承事迴求菩提;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我居寶剎所有菩薩,發大道心,欲以真珠、瓔珞、寶蓋、幢幡、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香華、伎樂,承事供養他方世界無量無邊諸佛世尊,而不能往,我於爾時以宿願力,令彼他方諸佛世尊,各舒手臂至我剎中受是供養;令彼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我居寶剎所有菩薩,隨自意樂不離此界,欲以真珠、瓔珞、寶蓋、幢幡、衣服、臥具、飲食、湯藥、香華、伎樂,供養他方無量諸佛。又復思惟:「如佛展臂至此受供,劬勞諸佛令我無益。」作是念時,我以神力,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諸佛面前,一一供養。爾時菩薩,不久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我居寶剎所有菩薩,身長十六由旬,得那羅延力,身相端嚴光明照曜,善根具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我居寶剎所有菩薩,為諸眾生通達法藏,安立無邊一切智慧,斷盡諸結;悉得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我居寶剎所有菩薩,以百千俱胝那由他種種珍寶造作香爐,下從地際上至空界,常以無價栴檀之香,普薰供養十方諸佛;令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居佛剎廣博嚴淨光瑩如鏡,悉能照見無量無邊一切佛剎,眾生覩者生希有心;不久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我居寶剎所有菩薩,晝、夜六時恒受快樂,過於諸天,入平等總持門,身光普照無邊世界;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十方無量無邊無數世界一切女人,若有厭離女身者,聞我名號發清淨心歸依頂禮,彼人命終即生我剎成男子身;悉皆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十方無量無邊無數佛剎聲聞、緣覺,聞我名號修持淨戒,堅固不退速坐道場;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十方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等佛剎一切菩薩,聞我名號五體投地禮拜歸命,復得天上人間一切有情,尊重恭敬親近侍奉增益功德;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眾生發淨信心,為諸沙門、婆羅門,染衣、洗衣、裁衣、縫衣、修作僧服,或自手作或使人作,作已迴向;是人所感,八十一生得最上衣隨身豐足,於最後身來生我剎;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上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二 - 2024-02-29 22:24:32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中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爾時,作法苾芻白世尊言:『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一切眾生聞我名號,永離熱惱心得清涼,行正信行得生我剎,坐寶樹下證無生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十方一切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號,應時證得寂靜三摩地。住是定已,於一念中,得見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世尊,承事供養;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十方一切佛剎聲聞、菩薩,聞我名號證無生忍,成就一切平等善根,住無功用離加行故;不久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十方一切佛剎諸菩薩眾,聞我名已生希有心,是人即得普遍菩薩三摩地。住此定已,於一念中,得至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剎中,恭敬尊重供養諸佛;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於我剎中所有菩薩,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或往他方,隨意修習無不圓滿;皆令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我得菩提成正覺已,所有十方一切佛剎聞我名者,應時即得初忍、二忍乃至無生法忍;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作法苾芻,向彼佛前發如是願已,承佛威神,即說頌曰:

「『我今對佛前, 而發誠實願。
獲佛十力身, 威德無等等;
復為大國王, 富豪而自在。
廣以諸財寶, 普施於貧苦;
令彼諸群生, 長夜無憂惱;
出生眾善根, 成就菩提果。
我若成正覺, 立名無量壽;
眾生聞此號, 俱來我剎中。
如佛金色身, 妙相悉圓滿,
亦以大[1]慈心, 利益諸群品。
願我智慧光, 廣照十方剎;
除滅諸有情, 貪、瞋、煩惱闇。
地獄、鬼、畜生, [2]悉捨三塗苦;
亦生我剎中, 修習清淨行。
獲彼光明身, 如佛普照曜;
日月珠寶光, 其明不可比。
願我未來世, 常作天人師;
百億世界中, 而作師子吼。
如彼過去佛, 所行慈愍行,
廣無量無邊, 俱胝諸有情,
圓滿昔所願, 一切皆成佛。』
發是大願時, 三千大千界,
震動[3]遍十方, 天人空界中;
散雨一切花, 栴檀及沈水,
稱讚大苾芻, 願力甚希有;
決定當作佛, 廣利眾生界。
「復次,阿難!時作法苾芻,對世自在王如來,及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阿修羅等,發是願已,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修習無量功德,莊嚴佛剎,入三摩地。歷大阿僧祇劫,修菩薩行。不生慳貪心、瞋恚心、愚癡心;亦無欲想、瞋想、癡想、色、聲、香、味、觸想。心不迷亂,口不瘖瘂,身不懈怠,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堅守律儀。常以愛語饒益眾生,於佛法僧信重恭敬調順柔軟。依真諦門植眾德本,了空、無相、無願、無為、無生、無滅。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所有國城聚落,男、女[A1]眷屬,金、銀、珍寶,乃至色、聲、香、味、觸等,都無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利樂眾生。軌範具足,善根圓滿。所生之處,有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珍寶之藏,從地湧出。攝受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是之行無量無邊說不能盡。

「復次,阿難!作法苾芻行菩薩行時,於諸佛所尊重恭敬,承事供養未曾間斷;為四大天王,恒詣佛所,恭敬禮拜承事供養;為忉利天王,恒詣佛所,恭敬禮拜承事供養;為夜摩天王、兜率天王、化樂天王、他化自在天王,乃至大梵天王等,恒詣佛所,恭敬禮拜承事供養。

「復次,阿難!處閻浮提,為轉輪王,受灌頂位,及大臣官族等,恒詣佛所,恭敬禮拜承事供養;為剎帝利、婆羅門等,恒詣佛所,恭敬禮拜承事供養。如是經無量無數百千萬億劫,親近諸佛植眾德本,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阿難!作法苾芻行菩薩行時,口中常出栴檀之香,身諸毛孔出優鉢羅華香,其香普薰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那由他百千由旬;有情聞此香者,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復次,阿難!作法苾芻行菩薩行時,色相端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悉皆具足。復以一切珍寶莊嚴兩臂,手中恒出一切衣服,一切飲食,一切幢幡,一切傘蓋,一切音樂,乃至一切最上所須之物,利樂一切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阿難聞佛[4]說彼作法苾芻菩薩之行,白世尊言:「作法苾芻,為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現在佛耶?」

世尊告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佛名無量壽,成佛已來於今十劫。有無量無數菩薩摩訶薩,及無量無數聲聞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彼佛光明,照於東方恒河沙數百千俱胝那由他不可稱量佛剎;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復次,阿難!彼佛無量壽,若化圓光,或一由旬、二由旬、三由旬,或百由旬、千由旬、百千由旬,或俱胝那由他百千由旬,乃至遍滿無量無邊無數佛剎。

「復次,阿難!今此光明,名無量光、無礙光、常照光、不空光、利益光、愛樂光、安隱光、解脫光、無等光、不思議光、過日月光、奪一切世間光、無垢清淨光,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天、龍、藥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見此光明發菩提心,獲利樂故。」

佛告阿難:「我住一劫,說此光明功德利益,亦不能盡。

「復次,阿難!無量壽如來,有如是百、千、萬、十萬、百萬,一俱胝、百俱胝、千俱胝,緊迦囉數,頻婆囉數,那由他數,阿由他數,毘婆訶數,嚩娑那數,穰伽數,阿僧祇數,十阿僧祇數,百阿僧祇數,千阿僧祇數,百千阿僧祇數,阿摩儞野數,不可思議數,如是無量無數聲聞之眾,譬喻算數數不能及。

「阿難!彼大目乾連神通第一,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童男、童女,於一晝夜悉知其數。假使百千俱胝聲聞,神通之力皆如大目乾連,又一一聲聞,壽百千俱胝那由他歲,盡其壽命數彼聲聞,百分之中不及一分。

「復次,阿難!譬如大海,深八萬四千由旬,廣闊無邊。假使有人出身一毛,碎為百俱胝細如微塵,以一一塵投海出水,水在塵上形量亦爾。如是投盡毛塵,於意云何?毛塵水多?海中水多?」

阿難白佛言:「世尊!毛塵出水未及半合,海水無量。」

佛言:「阿難!彼目乾連等聲聞之眾,盡其形壽,數知數者如毛塵之水,數未盡者如海中水。如是彼佛,有如是無量不可算數聲聞弟子。又彼佛國土大富無量,唯受快樂無有眾苦;無地獄、餓鬼、畜生、焰[1]魔羅界及八難之報。唯有清淨菩薩摩訶薩及聲聞之眾。

「復次,阿難!彼佛國土,有種種寶柱,皆以百千珍寶,而用莊嚴。所謂金柱、銀柱、瑠璃柱、[2]頗梨柱、真珠柱、硨磲柱、瑪瑙柱,復有金、銀二寶柱,金、銀、瑠璃三寶柱,金、銀、瑠璃、[*]頗梨四寶柱,金、銀、瑠[A2]璃、[*]頗梨、真珠五寶柱,金、銀、瑠璃、[*]頗梨、真珠、硨磲六寶柱,金、銀、瑠璃、[*]頗梨、真珠、硨磲、瑪瑙七寶柱。

「復次,阿難!彼佛國土,復有種種寶樹,根、莖、枝幹黃金所成,華、葉、[3]菓實白銀化作。亦有寶樹,根、莖、枝幹白銀所成,花、葉、[*]菓實瑠璃化作。亦有寶樹,根、莖、枝幹瑠璃所成,華、葉、[*]菓實[*]頗梨化作。亦有寶樹,根、莖、枝、葉[*]頗梨所成,華、葉、菓實真珠化作。亦有寶樹,根、莖、枝幹真珠所成,華、葉、[*]菓實硨磲化作。亦有寶樹,根、莖、枝幹硨磲所成,花、葉、[*]菓實、[A3]瑪瑙化作。亦有寶樹,根、莖、枝幹瑪瑙所成,花、葉、[*]菓實黃金化作。亦有寶樹,黃金為根,白銀為身,瑠[A4]璃為枝,[*]頗梨為梢,真珠為葉,硨磲為花,瑪瑙為[*]菓。亦有寶樹,白銀為根,瑠璃為身,[*]頗梨為枝,真珠為梢,硨磲為葉,瑪瑙為花,黃金為[*]菓。亦有寶樹,瑠璃為根,[*]頗梨為身,真珠為枝,硨磲為梢,瑪瑙為葉,黃金為花,白銀為[*]菓。亦有寶樹,[*]頗梨為根,真珠為身,硨磲為枝,瑪瑙為梢,黃金為葉,白銀為花,瑠璃為[*]菓。亦有寶樹,真[4]珠為根,硨磲為身,瑪瑙為枝,黃金為梢,白銀為葉,瑠璃為花,[*]頗梨為[*]菓。亦有寶樹,硨磲為根,瑪瑙為身,黃金為枝,白銀為梢,瑠璃為葉,[*]頗梨為花,真珠為[*]菓。亦有寶樹,瑪瑙為根,黃金為身,白銀為枝,瑠璃為梢,頗梨為葉,真珠為花,硨磲為[*]菓。如是極樂世界七寶行樹。

「復次,阿難!彼佛國土清淨嚴飾寬廣平正,無有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等山;黑山、雪山、寶山、金山、須彌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唯以黃金為地。」

爾時,阿難聞是語已,白世尊言:「四大王天、忉利天,依須彌山王住;夜摩天等當依何住?」

佛告阿難:「夜摩、兜率乃至色、無色界一切諸天,皆依空界而住。」

阿難白言:「空界無礙,云何依住?業因果報不可思議。」

佛告阿難:「汝身果報亦不可思議,眾生業報亦不可思議,諸佛聖力不可思議。彼佛國土雖無大海,而有泉河處處交流;其水或闊十由旬、二十由旬、三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深十二由旬。其水清淨具八功德;出微妙聲,譬如百千萬種音樂之聲,遍諸佛剎,一切眾生聞者適悅,得大快樂。又水兩岸,復有無數栴檀香樹,吉祥[*]菓樹,花卉恒芳,光明照[5]耀。若彼眾生過此水時,要至足者、要至膝者,乃至要至項者;或要冷者、溫者、急流者、慢流者;其水一一隨眾生意令受快樂。又於水中出種種聲,佛聲、法聲、僧聲、止息聲、無性聲、波羅蜜聲、力聲、無畏聲、通達聲、無行聲、無生聲、無滅聲、寂靜聲、大慈聲、大悲聲、喜捨聲、灌頂聲,出如是種種微妙音聲。眾生聞已,發清淨心,無諸分別,正直平等,成熟善根,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彼佛剎其中生者,不聞地獄聲、餓鬼聲、畜生聲、夜叉聲、鬪諍聲、惡口聲、兩舌聲、殺生聲、偷盜聲、一切惡聲。而彼眾生,色相端嚴,福德無量,智慧明了,神通自在。宮殿、樓閣、園林、池沼、衣服、臥具,如他化自在天,最上快樂之具,一切豐足。

「復次,阿難!彼土眾生,思香花等欲供諸佛,作是念時,花香、瓔珞、塗香、末香、幢幡、傘蓋,及諸伎樂,隨意即至滿佛剎中。若思飲食、湯藥、衣服、臥具、頭冠、耳環、真珠、羅網等,隨念即至亦遍佛剎。又復思念摩尼寶等,莊嚴宮殿、樓閣、堂宇、房[1]閤,或大、或小、或高、或下;如是念時,隨意現前無不具足。

「復次,阿難!譬如有人少有財寶,對受灌頂位剎帝利王,所有威勢悉皆不現。又剎帝利對天帝釋前,所有威勢悉皆不現。又天帝釋對他化自在天,所有威勢悉皆不現。又他化自在天等,及色、無色界一切威勢,對無量壽如來極樂國土,悉皆不現。如是彼土功德莊嚴不可思議。

「復次,阿難!彼佛國土每於食時,香風自起吹動寶樹,樹相掁觸出微妙音,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吹樹花落於地上,周遍佛剎高七人量,平正莊嚴,柔軟光潔。行人往來足躡其地深四指量,如迦隣那觸身安樂。過食時後,是諸寶花隱地不現。經須臾間復有風生,吹樹落花布地面上,如前無異。初夜、後夜亦復如是。

「復次,阿難!彼佛國土無其黑闇,無其星曜,無其日、月,無其晝、夜,無其取、捨,無其分別,純一無雜;唯受清淨最上快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當生,是人決定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意云何?彼佛剎中無三種失:一、心無虛妄,二、位無退轉,三、善無唐捐。

「復次,阿難!東方有恒河沙數世界,諸佛如來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南方亦有恒河沙數世界,諸佛如來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西方亦有恒河沙數世界,諸佛如來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北方亦有恒河沙數世界,諸佛如來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如是四維、上、下恒河沙數世界,諸佛如來出廣長舌相,放無量光說誠實言,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阿難!於意云何?欲令眾生聞彼佛名,發清淨心憶念受持,歸依供養求生彼土。是人命終,皆得往生極樂世界,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A5]菩提。

「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是人臨終,無量壽如來與諸聖眾現在其前,經須臾間,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已,持諸禁戒堅守不犯,饒益有情,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憶念西方無量壽如來及彼國土。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賢聖圍繞,速得聞法,永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十種心,所謂:一、不偷盜,二、不殺生,三、不婬欲,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癡。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無量壽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志心歸依頂禮供養。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彼佛國土。有無量無數諸佛世尊,稱讚無量壽佛功德名號,聞是法已,永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中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三 - 2024-02-29 22:25:34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下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復次,阿難!東方恒河沙數佛剎,一一剎中,有無量無數菩薩摩訶薩,及無量無數聲聞之眾,以諸香花、幢幡、寶蓋,持用供養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南方恒河沙數佛剎,一一剎中,亦有無量無數菩薩摩訶薩,及無量無數聲聞之眾,以諸香花、幢幡、寶蓋,持用供養極樂世界無量壽佛。西方恒河沙數世界,一一佛剎,亦有無量無數菩薩摩訶薩,及無量無數聲聞之眾,以諸香花、幢幡、寶蓋,持用供養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北方恒河沙數佛剎,一一佛剎,亦有無量無數菩薩摩訶薩,及無量無數聲聞之眾,以諸香花、幢幡、寶蓋,持用供養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各禮佛足,稱讚佛土功德莊嚴。」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東方世界恒河沙, 一一剎中無數量,
菩薩聲聞發勝心, 各以香花寶蓋等,
持至莊嚴佛剎中, 供養如來無量壽;
供已禮足而稱讚, 最上希有大福田。
如是西、南及北方, 四維、上、下恒沙界,
聲聞、菩薩數亦然; 皆以香花伸供養。
禮足旋繞懷敬愛, 復讚如來宿願深,
積[1]集功德普莊嚴, 無量無邊極樂國;
諸佛國界雖嚴飾, 難比如來寶剎中。
復以天花供養佛, 花散虛空為傘蓋,
縱廣量等百由旬, 色相莊嚴無有比;
遍覆如來寶剎中, 互相慶慰生歡喜。
曾於過去百千劫, 積集無量眾善根;
捨彼輪迴三有身, [A1]今至解脫清淨剎。
爾時彼佛無量壽, 化導他方菩薩心,
密用神通化大光, 其光從彼面門出,
三十六億那由他, 普照俱胝千佛剎,
如是人、天普照已, 即入如來頂髻中。
時會一切諸眾生, 敬歎佛光未曾有,
各各俱發菩提心, 願出塵勞登彼岸。」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會中有觀自在菩薩,即從座起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以何因緣,無量壽佛於其面門,放無量光照諸佛剎?唯願世尊方便解說,令諸眾生及他方菩薩,聞是語已生希有心,於佛菩提志樂趣求入不退位。」

爾時,世尊告觀自在菩薩言:「汝今諦聽!吾為汝說。彼佛如來,於過去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前,為菩薩時發大誓言:『我於未來成正覺時,若有十方世界無量眾生,聞我名號,或頂禮憶念、或稱讚歸依、或香花供養等。如是眾生速生我剎,見此光明即得解脫。若諸菩薩見此光明,即得受記證不退位,手持香花及諸供具,往十方界無邊淨剎,供養諸佛而作佛事增益功德,經須臾間復還本土受諸快樂,是故光明而入佛頂。』

「復次,阿難!無量壽佛、應、正等覺,所有菩提之樹,高一千六百由旬,四[2]布枝葉八百由旬,根入土際五百由旬,花[3]菓敷榮,作無量百千珍寶之色。於其樹上,復以月光摩尼寶、帝釋摩尼寶、如意摩尼寶、持海摩尼寶、大綠寶、莎悉帝迦寶、愛寶瓔珞、大綠寶瓔珞、紅真珠瓔珞、青真珠瓔珞、及金銀寶網等種種莊嚴。

「復次,阿難!每於辰時香風自起吹此寶樹,樹相[A2]揨觸出微妙音,其聲普聞無量世界。眾生聞者無其耳病,乃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眾生見此樹者,乃至成佛,於其中間不生眼病。若有眾生聞樹香者,乃至成佛,於其中間不生鼻病。若有眾生食樹[*]菓者,乃至成佛,於其中間舌亦無病。若有眾生樹光照者,乃至成佛,於其中間身亦無病。若有眾生觀想樹者,乃至成佛,於其中間心得清淨,遠離貪等煩惱之病。」

佛告阿難:「如是佛剎花菓樹木,與諸眾生而作佛事,皆是彼佛過去大願之所攝受。

「復次,阿難!彼佛剎中所有現在及未來生一切菩薩摩訶薩,一生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以宿願故入生死界作師子吼利益有情,我令隨意而作佛事。

「復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及諸聲聞,身相端嚴圓光熾盛,周[4]迴照耀百千由旬。有二菩薩,身光遠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難白言:「此二菩薩有大身光,其名云何?」

佛告阿難:「二菩薩者:一名、觀自在。二名、大精進。現居此界作大利樂,命終之後當生彼國。

「復次,阿難!彼佛剎中一切菩薩,容貌柔和相好具足,禪定、智慧通達無礙,神通威德無不圓滿。深入法門得無生忍,諸佛祕藏究竟明了。調伏諸根身心柔軟,安住寂靜大乘涅[5]盤。深入正慧無復餘習,依佛所行七覺聖道。修行五眼照真達俗,辯才總持自在無礙;善解世間無邊方便。所言誠諦深入義味,度諸有情演說正法。三界平等離諸分別,無相、無為、無因、無果、無取、無捨、無縛、無脫,遠離顛倒,堅固不動如須彌山。智慧明了如日、月朗;廣大如海出功德寶;熾盛如火燒煩惱薪;忍辱如地一切平等;清淨如水洗諸塵垢,如虛空無邊,不障一切故;如蓮花出水,離一切染故;如雷震響,出法音故;如雲靉靆,降法雨故;如風動樹,發菩提芽故;如牛王聲,異眾牛故;如龍象威,難可測故;如良馬行,乘無失故;如師子坐,離怖畏故;如尼拘樹,覆蔭大故;如須彌山,八風不動故;如金剛杵,破邪山故;如梵王身,生梵眾故;如金翅鳥,食毒龍故;如空中禽,無住處故;如慈氏觀,法界等故。如是菩薩遍滿佛剎,吹法螺、豎法幢、擊法鼓、然法燈,離過清淨,無迷、無失。手中出生花鬘、瓔珞、塗香、[6]粖香一切供具,持往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供養諸佛。復於手中別出寶花,散虛空中化成寶蓋廣十由旬,或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遍諸佛剎。經須臾間還來本國,無愛無著,無取無捨,身心寂靜。」

佛告阿難:「此諸菩薩,我土五濁之所無有,經百千俱胝劫說不能盡。」

佛告阿難:「吾今此土,所有菩薩摩訶薩,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植眾德本;命終之後,皆得生於極樂世界。阿難!汝起合掌面西頂禮。」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合掌面西,頂禮之間忽然得見極樂世界無量壽佛,容顏廣大色相端嚴如黃金山。又聞十方世界諸佛如來,稱揚讚歎無量壽佛種種功德。阿難白言:「彼佛淨剎得未曾有,我亦願樂生於彼土。」

世尊告言:「其中生者菩薩摩訶薩,已曾親近無量諸佛植眾德本。汝欲生彼,應當一心歸依瞻仰。」作是語時,無量壽佛於手掌中,放無量光照于東方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於此世界,所有黑山、雪山、金山、寶山、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須彌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叢林、樹木,及天人宮殿,一切境界無不照見,譬如日出明照世間,亦復如是。爾時會中,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藥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見極樂世界種種莊嚴,及見無量壽如來,聲聞、菩薩圍繞恭敬,譬如須彌山王出于大海。爾時,極樂世界,過於西方百千俱胝那由他國,以佛威力如對目前。又見彼土清淨平正,譬如海面無有丘陵、山嶮、草木、雜穢,唯是眾寶莊嚴,聖賢共住。

「復次,阿難!又彼無量壽佛,與諸菩薩、聲聞之眾,亦皆得見我身及娑婆世界菩薩、聲聞,人天之眾。」

爾時,世尊告慈氏菩薩言:「汝見極樂世界功德莊嚴,宮殿、樓閣、園林、臺觀、流泉、浴池不?慈氏!汝見欲界諸天,上至色究竟天,雨種種香花遍滿佛剎,作莊嚴不?汝見菩薩、聲聞淨行之眾,而作佛聲演說妙法,一切佛剎皆得聞聲,獲利樂不?汝見百千俱胝眾生,游處虛空宮殿隨身不?」

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一一皆見。」慈氏白言:「云何此界一類眾生,雖亦修善而不[1]求生?」

佛告慈氏:「此等眾生,智慧微淺,分別西方不及天界,是以非樂不求生彼。」

慈氏白言:「此等眾生虛妄分別,不求佛剎何免輪迴?」

佛言:「慈氏!極樂國中有胎生不?」

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其中生者,譬如欲界諸天,居五百由旬宮殿,自在遊戲,何有胎生?世尊!此界眾生,何因何緣而處胎生?」

佛言:「慈氏!此等眾生,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妄生分別。深著世樂人間福報,是故胎生。若有眾生,以無相智慧植眾德本,身心清淨遠離分別,求生淨剎趣佛菩提。是人命終,剎那之間於佛淨土坐寶蓮花身相具足。何有胎生?慈氏!汝見愚癡之人,不種善根,但以世智聰辯,妄生分別增益邪心,云何出離生死大難?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供養三寶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

佛告慈氏:「譬如受灌頂位剎帝利王,置一大獄,於其獄內,安置殿堂、樓閣、鉤[2]欄、窓牖、床榻座具,皆以珍寶嚴飾;所須衣服、飲食無不豐足。爾時灌頂王,驅逐太子禁閉獄中,復與錢財、珍寶、羅紈、匹帛,恣意受用。」

佛告慈氏:「於意云何?彼太子得快樂不?」

慈氏白言:「不也!世尊!彼中雖有堂殿、樓閣、飲食、衣服、錢帛、金寶隨意受用,身閉牢獄心不自在,唯求出離。」

佛告慈氏:「若灌頂王不捨其過,彼諸大臣、長者、居士等,可令太子免禁獄不?」

慈氏白言:「王既不捨,云何得出?」

佛言:「如是,如是!彼諸眾生,雖復修福供養三寶,虛妄分別求人天果。得報之時,所居器界、宮殿、樓閣,衣服、臥具、飲食、湯藥,一切所須悉皆豐足,而未能出三界獄中,常處輪迴而不自在。假使父母、妻子、男、女眷屬欲相救免,終不能出邪見業王[3]無能捨離。若諸眾生斷妄分別,植諸善本無相、無著,當生佛剎永得解脫。」

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今此娑婆世界及諸佛剎,有幾多菩薩摩訶薩,得生極樂世界,見無量壽佛,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慈氏!我此娑婆世界,有七十二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訶薩,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植眾德本,當生彼國親近供養無量壽佛,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阿難!難忍佛剎,有十八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訶薩,生彼國土。寶藏佛剎,有九十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訶薩,生彼國土。火光佛剎,有二十二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訶薩,生彼國土。無量光佛剎,有二十五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訶薩,生彼國土。世燈佛剎,有六十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訶薩,生彼國土。龍樹佛剎,有一千四百菩薩摩訶薩,生彼國土。無垢光佛剎,有二十五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訶薩,生彼國土。師子佛剎,有一千八百菩薩摩訶薩,生彼國土。吉祥峯佛剎,有二千一百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訶薩,生彼國土。仁王佛剎,有一千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訶薩,生彼國土。花幢佛剎,有一俱胝菩薩摩訶薩,生彼國土。光明王佛剎,有十二俱胝菩薩摩訶薩,生彼國土。得無畏佛剎,有六十九俱胝那由他菩薩摩訶薩,生彼國土。悉皆親近供養無量壽佛,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慈氏!如是功德莊嚴極樂國土,滿彼算數無量之劫,說不能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無量壽佛名號,發一念信心,歸依瞻禮。當知此人非是小乘,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佛告慈氏:「若有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藥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於此經典書寫、供養、受持、讀誦、為他演說,乃至於一晝夜,思惟彼剎及佛身功德,此人命終速得生彼,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慈氏!今此經典甚深微妙,廣利眾生。若有眾生,於此正法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彼人臨終,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火,亦能超過生彼國土。是人已曾值過去佛受菩提記,一切如來同所稱讚,無上菩提隨意成就。」

佛言:「慈氏!佛世難值,正法難聞,如來所行亦應隨行。於此經典作大守護,為諸有情長夜利益,莫令眾生墮在五趣莊嚴獄中;令諸有情種修福善,求生淨剎。」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 於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供養諸如來, 是故汝等聞斯義。
聞已受持及書寫, 讀誦、讚演并供養,
如是一心求淨方, 決定往生極樂國。
假使大火滿三千, 及彼莊嚴諸牢獄;
如是諸難悉能超, 皆是如來威德力。
彼佛利樂諸功德, 唯佛與佛乃能知;
聲聞、緣覺滿世間, 盡其神力莫能測。
假使長壽諸有情, 命住無數俱胝劫,
稱讚如來功德身, 盡其形壽讚無盡。
大聖法王所說法, 利益一切諸群生;
若有受持恭敬者, 佛說此人真善友。」
爾時,世尊說此法時,有十二俱胝那由他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百苾芻,漏盡意解心得解脫。天人眾中,有二十二俱胝那由他人,證阿那含果。復有二十五俱胝人,得法忍不退。復有四十俱胝百千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種諸善根,皆願往生極樂世界,見無量壽佛。復有十方佛剎,若現在生及未來生,見無量壽佛者,各有八萬俱胝那由他人,得然燈佛記,名妙音如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諸有情,皆是無量壽佛宿願因緣,俱得往生極樂世界。

佛說是語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雨諸香花積至于膝。復有諸天於虛空中,作妙音樂出隨喜聲;乃至色界諸天,悉皆得聞歎未曾有。爾時,尊者阿難及慈氏菩薩等,并天龍八部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一 - 2024-02-29 22:28:45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上

吳月[2]支[3]國居士支謙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有摩訶比丘[4]僧萬二千人,皆淨潔一種類,皆阿羅漢:賢者拘隣、賢者拔智致、賢者摩訶那彌、賢者[5]合尸、賢者須滿日、賢者維末[A1]抵、賢者不[6]迺、賢者迦為拔[A2]抵、賢者憂為迦葉、賢者那履迦葉、賢者那翼迦葉、賢者舍利弗、賢者摩訶目揵連、賢者摩訶迦葉、賢者摩訶迦旃延、賢者摩訶揭質、賢者摩訶拘私、賢者摩訶梵提、賢者邠提文陀弗、賢者阿難律、賢者難提、賢者𮍃脾[A3]抵、賢者須楓、賢者[7]䗍越、賢者摩訶羅倪、賢者摩訶波羅延、賢者波鳩[*]蠡、賢者難[8]持、賢者滿楓[*]䗍、賢者蔡揭、賢者厲越,如是諸比丘僧甚眾多,數千億萬人,悉諸菩薩、阿羅漢,無央數不可復計;都共大會坐,皆賢者也。

時佛坐息思念正道,面有九色光,數千百變,光色甚大明。阿難即起,更被袈裟,前以頭面著佛足,[9]即長跪叉手,問佛言:「今日佛面光色,何以時時更變明乃爾乎?今佛面光精數千百色,上下明好乃如是。我侍佛[10]已來,未曾見佛面有如今日色者。我未曾見三耶三佛光明威神乃爾。獨當有意,願欲聞之。」

佛言:「賢者阿難!有諸天神教汝、若諸佛教汝,今問我者耶?汝自從善意出問佛耶?」

阿難白佛言:「無有諸天神教我,亦無諸佛教我[11]令問佛也。我自從善心知佛意,問佛[12]爾!每佛坐起行來出入,所欲至到、當所作為、諸所教勅者,我輒[13]如佛意。今佛獨當念,諸已過去佛,諸當來佛,若他方佛國,今現在佛,獨展轉相思念故,佛面色光明乃爾耳!」

佛言:「善哉,善哉!賢者阿難!汝所問者甚深大快,多所度脫。若問佛者,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累劫百千億萬倍也。」

佛言:「阿難!今諸天世間帝王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汝皆度脫之。」

佛言:「佛威神甚重難當也。汝所問者甚深,汝乃慈心於佛所,哀諸天帝王人民,若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大善當爾,皆過度之。」

佛語阿難:「如世間有優曇樹,但有實無有華也。天下有佛,乃有華出耳!世間有佛,甚難得值也。今我出於天下作佛,若有大德聖明善心豫知佛意,若不妄在佛邊侍佛也。」

佛告阿難:「前已過去事,摩訶僧祇[14]已來,其劫無央數不可復計。乃爾時有過去佛,名提惒竭羅。次復有佛,名旃陀倚,已過去。次復有佛,名須摩扶劫波薩多,已過去。次復有佛,名維末樓,已過去。次復有佛,名阿難那利,已過去。次復有佛,名那竭脾,已過去。次復有佛,名[15]者梨俱[16]遰波羅夜蔡,已過去。次復有佛,名彌離俱樓,已過去。次復有佛,名軷陀尼,已過去。次復有佛,名朱蹄波,已過去。次復有佛,名凡扶坻,已過去。次復有佛,名墮樓勒耶,已過去。次復有佛,名旃陀扈斯,已過去。次復有佛,名須耶惟于沙,已過去。次復有佛,名拘還彌鉢摩耆,已過去。次復有佛,名[17]屍利[18]滑攱,已過去。次復有佛,名摩訶那提,已過去。次復有佛,名耆頭摩提,已過去。次復有佛,名羅隣祇離,已過去。次復有佛,名俞樓俱路蔡。已過去,次復有佛,名滿呼群尼鉢賓䫛,已過去。次復有佛,名旃陀遬臾[19]拔惒沙,已過去。次復有佛,名旃陀蔡拘岑,已過去。次復有佛,名潘波[*]䗍頻尼,已過去。次復有佛,名軷波[*]惒斯,已過去。次復有佛,名阿術祇陀揭[*]䗍,已過去。次復有佛,名勿署提,已過去。次復有佛,名質夜蔡,已過去。次復有佛,名曇摩惒提,已過去。次復有佛,名篩耶維䫛質,已過去。次復有佛,名樓耶帶,已過去。次復有佛,名僧迦羅彌樓迦帶,已過去。次復有佛,名曇昧摩提阿維難提,已過去。」

佛告阿難:「次復有佛,名樓夷亘羅,在世間教授,壽四十二劫。乃爾時世有大國王,王聞佛經道,心即歡喜開解;便棄國捐王,行作沙門,字曇摩迦。作菩薩道,為人高才,智慧勇猛,與世人絕異。往到樓夷亘羅佛所,前為佛作禮,[20]却長跪叉手,白佛言:『我欲求佛為菩薩道,令我後作佛時,於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中,最尊智慧勇猛。頭中光明如佛光明,所焰照無極。所居國土,自然七寶極自軟好。令我後作佛時,教授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莫不聞知我名字者。諸無央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諸來生我國者,悉皆令作菩薩、阿羅漢,無央數都勝諸佛國。如是者寧可得不?』」

佛語阿難:「其樓夷亘羅佛,知其高明所願快善,即為曇摩迦菩薩說經言:『譬如天下大海水,一人斗量之,一劫不止,尚可枯盡令空,得其底[1]埿。人至心求道,[A4]何如當不可得乎?求索精進不休止,會當得心中所欲願[*]爾。』曇摩迦菩薩聞樓夷亘羅佛說經如是,即大歡喜踊躍。其佛即選擇二百一十億佛國土中,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好醜,為選擇心中所欲願。[2]夷亘羅佛說經竟,曇摩迦便一其心,即得天眼徹視,悉自見二百一十億諸佛國中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好醜。即選擇心中所願,便[3]結得是二十四願經,則奉行之,精進勇猛勤苦求索。如是無央數劫,所師事供養諸已過去佛,亦無央數。其曇摩迦菩薩至其然後,自致得作佛,名阿彌陀佛,最尊智慧勇猛光明無比,今現在所居國土甚快善。在他方異佛國,教授八方、上下諸無央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莫不得過度解脫憂苦。」

佛語阿難:「阿彌陀佛為菩薩時,常奉行是二十四願,珍寶愛重,保持恭慎,精禪[4]從之,與眾超絕,卓然有異,皆無有能及者。」

佛言:「[5]何為二十四願?

「第一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無有泥犁、禽獸、薜荔、蜎飛蠕動之類。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無有婦人,女人欲來生我國中者即作男子;諸無央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來生我國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長大皆作菩薩、阿羅漢都無央數。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三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土,自然七寶,廣縱甚大曠蕩無[6]極自軟好。所居舍宅,被服飲食,都皆自然,[7]皆如第六天王所居處。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名字,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皆令諸佛,各於比丘僧大坐中,說我功德國土之善。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聞我名字,莫不慈心歡喜踊躍者,皆令來生我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五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諸無央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若前世作惡,聞我名字,欲來生我國者,即便[8]反政自悔過,為道作善,便持經戒,願欲生我國不斷絕。壽終皆令不復泥[9]犁、禽獸、薜荔,即生我國,在心所願。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六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來生我國,用我故益作善,若分檀布施、遶塔燒香、散花然燈、懸雜繒綵、飯食沙門、起塔作寺,斷[10]愛欲,來生我國作菩薩。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七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作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經。若作沙門,不毀經戒,斷愛欲,齋戒清淨,一心念欲生我國,晝夜不斷絕。若其人壽欲終時,我即與諸菩薩、阿羅漢,共飛行迎之,即來生我國;則作阿惟越致菩薩,智慧勇猛。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八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欲到他方佛國[11]生,皆令不更[*]泥犁、禽獸、薜荔,皆令得佛道。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九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面目皆端正,淨潔姝好,悉同一色,都一種類,[*]皆如第六天人。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同一心所念所欲,言者[12]豫相知意。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一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無有[13]淫泆之心;終無念婦女意,終無有瞋怒、愚癡者。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二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令心相敬愛,終無相嫉憎者。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三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欲共供養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皆令飛行,即到欲得自然萬種之物,即皆在前,持用供養諸佛;悉皆遍已後,日未中時,即飛行還我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欲飯時,即皆自然七寶鉢中,有自然百味飯食在前,食已自然去。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五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身皆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令如佛。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六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語者如三百[1]鍾聲,說經行道皆如佛。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七願:使某作佛時,令我洞視徹聽,飛行十倍,勝於諸佛。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八願:使某作佛時,令我智慧說經行道,十倍[2]於諸佛。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十九願: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令得人道,悉作辟支佛、阿羅漢,皆坐禪一心,共欲計數,知我年壽幾千億萬劫歲數,皆令無有能極知壽者。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願者:使某作佛時,令八方、上下各千億佛國中,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令作辟支佛、阿羅漢,皆坐禪一心,共欲計數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知有幾千億萬人,皆令無有能知數者。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一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壽命無央數劫。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二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智慧勇猛,自知前世億萬劫時宿命,所作善惡却知無極,皆洞視[3]徹,知十方去、來、現在之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三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皆智慧勇猛,頂中皆有光明。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第二十四願:使某作佛時,令我頂中,光明絕好,勝於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絕勝諸佛。光明焰照,諸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當大明。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者,皆令來生我國。得是願乃作佛,不得是願終不作佛。」

佛告阿難:「阿彌陀為菩薩時,常奉行是二十四願。分檀布施,不犯道[4]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志願常勇猛,不毀經法。求索不懈,每獨棄國捐王,絕去財色,精明求願無所適莫,積功累德,無央數劫,今自致作佛,悉皆得之,不亡其功也。」

佛言:「阿彌陀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中,有佛頂中光明照七丈,有佛頂中光明照一里,有佛頂中光明照二里,有佛頂中光明照五里,有佛頂中光明照十里,有佛頂中光明照二十里,有佛頂中光明照四十里,有佛頂中光明照八十里,有佛頂中光明照百六十里,有佛頂中光明照三百二十里,有佛頂中光明照六百四十里,有佛頂中光明照千三百里,有佛頂中光明照[5]二千六百里,有佛頂中光明照五千二百里,有佛頂中光明照萬四百里,有佛頂中光明照二萬一千里,有佛頂中光明照四萬二千里,有佛頂中光明照八萬四千里,有佛頂中光明照十七萬里,有佛頂中光明照三十五萬里,有佛頂中光明照七十萬里,有佛頂中光明照百五十萬里,有佛頂中光明照三百萬里,有佛頂中光明照六百萬里;有佛頂中光明照一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兩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四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八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十五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三十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六十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百二十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二百四十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五百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千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二千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四千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八千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萬六千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三萬二千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六萬四千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十三萬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二十六萬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五十萬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百萬佛國,有佛頂中光明照二百萬佛國。」

佛言:「諸八方、上下無央數佛,頂中光明所[6]焰照皆如是也。阿彌陀佛頂中光明所[*]焰照,千萬佛國。所以諸佛光明所照有近遠者何?本其前世宿命求道,為菩薩時,所願功德各自有大小;至其然後作佛時,各自得之,是故令光明轉不同等。諸佛威神同等[*]爾,自在意所欲,作為不[*]豫計。阿彌陀佛光明,所照最大,諸佛光明,皆所不能及也。」

佛稱譽:「阿彌陀佛光明極善!阿彌陀佛光明極善!善中明好,甚快無比,絕殊無極也。阿彌陀佛光明,清[1]潔無瑕穢,無缺減也。阿彌陀佛光明姝好,勝於日月之明,百千億萬倍。諸佛光明中之極明也,光明中之極好也,光明中之極雄傑也,光明中之快善也,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光明中之最明無極也。焰照諸無數天下,幽冥之處,皆常大明。諸有人民、蜎飛蠕[2]動之類,莫不見阿彌陀佛光明也,見者莫不慈心歡喜者。世間諸有婬[3]泆、瞋怒、愚癡者,見阿彌陀佛光明,莫不作善也。諸在泥[*]犁、禽獸、薜荔,[4]考掠勤苦之處,見阿彌陀佛光明至,皆休止不復治,死後莫不得解脫憂苦者也。阿彌陀佛光明,名聞八方、上下無窮無極,無央數諸佛國,諸天人民,莫不聞知;聞知者莫不度脫也。」

佛言:「不獨我稱譽阿彌陀佛光明也。八方、上下,無央數佛、辟支佛、菩薩、阿羅漢,所稱譽皆如是。」

佛言:「其有人民,善男子、善女人,聞阿彌陀佛聲,稱譽光明。朝暮常稱譽其光明好,至心不斷絕,在心所願,往生阿彌陀佛國,可得為眾菩薩、阿羅漢所尊敬。若其然後作佛者,亦當復為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辟支佛、菩薩、阿羅漢,所稱譽光明如是也。即眾比丘僧,諸菩薩、阿羅漢,諸天、帝王、人民,聞之皆歡喜踊躍,莫不讚歎者。」

佛言:「我道阿彌陀佛光明,姝好巍巍,稱譽快善,晝夜一劫,尚未竟也;我但為若曹小說之耳。」

佛說阿彌陀佛為菩薩,求索得是二十四願時,阿[A5]闍世王太子,與五百長者迦羅越子,各持一金華蓋,俱到佛所,前為[5]作禮佛,以頭面著佛足,皆持金華蓋,前上佛已,悉却坐一面聽經。阿[A6]闍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聞阿彌陀佛二十四願,皆大歡喜踊躍,心中俱願言:「令我等後作佛時,皆如阿彌陀佛。」佛即知之,告諸比丘僧:「是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却後無數劫,皆當作佛,如阿彌陀佛。」

佛言:「是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住菩薩道[*]已來無央數劫,皆各供養四百億佛已,今復來供養我。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6]子,皆前世迦葉佛時,為我作弟子,今皆復會是共相值也。」[7]則諸比丘僧,聞佛言皆踊躍,莫不代之歡喜者。

佛告阿難:「阿彌陀作佛[*]已來,凡十小劫。所居國土,名須摩題,正在西方,去是閻浮提地界千億萬須彌山佛國。其國地皆自然七寶,其一寶者白銀,二寶者黃金,三寶者水精,四寶者琉璃,五寶者珊瑚,六寶者琥珀,七寶者車渠,是為七寶。皆以自共為地,曠蕩甚大無極。皆自相參,轉相入中,各自焜煌參明,極自軟好,甚姝無比。其七寶地,諸八方、上下眾寶中精味,自然合會,其化生耳。其寶皆比第六天上之七寶也。其國中無有須彌山,其日、月、星辰、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皆在虛空中。其國土無有大海,亦無有小海水,亦無江、河、恒水也。亦無有山林、溪谷,無有幽冥之處,其國七寶地皆平正。無有泥[*]犁、禽獸、薜荔、蜎飛蠕動之類。無有阿須[8]倫、諸龍、鬼神。終無天雨時,亦無有春、夏、秋、冬,亦無大寒,亦無大熱,常和調中適,甚快善無比。皆有自然萬種之物,百味飯食,意欲有所得,即自然在前;所不用者,即自然去。比如第六天上自然之物,恣若自然即皆隨意。其國中悉諸菩薩、阿羅漢,無有婦女,壽命無央數劫。女人往生,即化作男子。但有諸菩薩、阿羅漢無央數,悉皆洞視、徹聽;悉遙相見,遙相瞻望,遙相聞語聲;悉皆求道善者,同一種類,無有異人。其諸菩薩、阿羅漢,面目皆端正,淨潔絕好,悉同一色,無有偏醜惡者也。諸菩薩、阿羅漢,皆才猛黠慧,皆衣自然之衣,心中所念道德,其欲語言,皆[*]豫相知意所念;言常說正事,所語輒說經道,[9]不說他餘之惡。其語言音響,如三百[*]鍾聲。皆相敬愛,無相嫉憎者,皆以長幼上下先後言之。以義如禮,轉相敬事如兄、如弟。以仁履義,不妄動作言語。如[10]誡轉相教,令不相違戾,轉相承受;皆心淨潔,無所貪慕,終[11]無瞋怒、[12]淫泆之心,愚癡之態。無有邪心念婦女意,悉皆智慧勇猛,和心[13]歡樂好喜經道。自知前世所從來生億萬劫時,宿命善惡存亡;現在却知無極。

「阿彌陀佛所可教授,講堂精舍,皆復自然七寶,金、銀、水精、琉璃、白玉、虎珀、車𤦲,自共相成甚姝明,好絕無比。亦無作者,不知所從來,亦無持來者,亦無所從去;阿彌陀佛所願德重,其人作善故,論經語義,說經行道,[1]講會其中,自然化生[*]爾。其講堂精舍,皆復有七寶樓觀、欄楯,復以金、銀、水精、琉璃、白玉、虎珀、車𤦲為瓔珞;復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為交露,覆蓋其上。皆自作五音聲,甚好無比。諸菩薩、阿羅漢所居舍宅,皆復以七寶,金、銀、水精、琉璃、珊瑚、虎珀、車𤦲、[A7]馬[A8]瑙化生,轉共相成其舍宅。悉各有七寶樓觀、欄楯,復以金、銀、水精、琉璃、白玉、虎珀、車𤦲為瓔珞;復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為交露,覆蓋其上;皆各復自作五音聲。

「阿彌陀佛講堂精舍,及諸菩薩、阿羅漢所居舍宅中,內外處處,皆復有自然流泉浴池,皆與自然七寶俱生,金、銀、水精、琉璃、虎珀、車渠,轉共相成。淳金池者,其水底沙白銀也。淳白銀池者,其水底沙黃金也。淳水精池者,其水底沙琉璃也。淳琉璃池者,其水底沙水精也。淳珊瑚池者,其水底沙虎珀也。淳虎珀池者,其水底沙珊瑚也。淳車渠池者,其水底沙馬瑙也。淳馬瑙池者,其水底沙車渠也。淳白玉池者,其水底沙紫磨金也。淳紫磨金池者,其水底沙白玉也。中復有兩寶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金、銀也。中復有三寶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金、銀、水精也。中復有四寶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金、銀、水精、琉璃也。中有五寶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金、銀、水精、琉璃、珊瑚也。中有六寶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金、銀、水精、琉璃、珊瑚、虎珀也。中有七寶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金、銀、水精、琉璃、珊瑚、虎珀、車渠也。中有浴池長四十里者,有長八十里者,有長百六十里者,有長三百二十里者,有長六百四十里者,有長千二百八十里者,有長二千五百六十里者,有長五千一百二十里者,有長萬二百四十里者,有長二萬四百八十里者。其池縱廣適等,是池者皆諸菩薩、阿羅漢常所可浴池。」

佛言:「[2]彌陀佛浴池長四萬八千里,廣亦四萬八千里,其池皆以七寶轉共相成;其水底沙白珠、明月珠、摩尼珠也。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浴池中水,皆[3]清香潔。池中皆有香華,悉自然生百種華,種種異色;色異香華,枝皆千[4]葉甚香無比也,香不可言。其華者亦非世間之華,復非天上之華;此華香都八方、上下,眾華香中精也,自然化生耳。其池中水流行,轉相灌注;其水流行,亦不遲不[5]駃,皆復作五音聲。」

佛言:「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諸生阿彌陀佛國者,皆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便自然長大;亦無乳養之者,皆食自然之飲食。其身體亦非世間人之身體,亦非天上人之身體,皆[6]積眾善之德,悉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甚姝好無比。」

佛語阿難:「如世間貧窮乞丐人,令在帝王邊住者,其面目形狀寧類帝王面目形[7]類顏色不?」

阿難言:「假使[8]王子在帝王邊住者,其面目形狀甚醜惡不好;不如帝王,百千億萬倍也。所以者何?乞人貧窮困極,飲食常惡,未[9]常有美食時。既惡食不能得飽食,食纔支命,骨節相[10]撐拄,無以自給,常乏無有儲;飢餓寒凍,[11]怔忪愁苦。但坐前世,為人愚癡,無智慳貪,不肯慈哀、為善博愛施與;但欲唐得貪惜飲食獨食嗜美,不信施貸後得報償,復不信作善後世當得其福,蒙[12]悾抵佷益作眾惡。如是壽終財物盡索,素無恩德無所恃怙,入惡道中坐之適苦,然後得出解脫。今生為人,作於下賤,為貧家作子。強像人形狀類甚醜,衣被弊壞單空獨立,不蔽形體乞丐生耳。飢寒困苦面目羸劣不類人色,坐其前世身之所作,受其殃罰,示眾見之,莫[13]誰哀者。棄捐市道[A9]暴露痟瘦,黑醜惡極不及人耳。

「所以帝王人中獨尊最好者何?皆其前世為人時,作善信受經道,布恩施德,博愛順義,慈仁憙與,不貪飲食與眾共之。無所[14]匱惜都無違[15]爭,得其善福,壽終德隨,不更惡道。今生為人得生王家,自然尊貴獨王典主,攬制人民為其雄傑。面目潔白和顏好色,身體端正眾共敬事,美食好衣隨心恣意。若樂所欲自然在前都無違[*]爭,於人中姝好,無憂快樂面目光澤,故乃爾耳。」

佛告阿難:「若言是也!帝王雖於人中好無比者,當令在遮迦越王邊住者,其面形類甚醜惡不好,比如乞人在帝王邊住耳。其帝王面目,尚復不如遮迦越王面色姝好,百千[16]億萬倍。如遮迦越王於天下絕好無比,當令在第二天王邊住者,其面甚醜不好,尚復不如帝釋面類端正姝好,百千億萬倍。如天帝釋,令在第六天王邊住者,其面類甚醜不好,尚復不如第六天王面類端正姝好,百千億萬倍。如第六[17]天王,令在阿彌陀佛國中諸菩薩、阿羅漢邊住者,其面甚醜,尚復不如阿彌陀佛國中,菩薩、阿羅漢面類端正姝好,百千億萬倍。」

佛言:「阿彌陀佛國諸菩薩、阿羅漢面類,悉皆端正絕好無比,次於泥洹之道。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講堂精舍所居處舍宅中,內外浴池上,皆有七寶樹。中有淳金樹,淳銀樹,淳水精樹,淳琉璃樹,淳白玉樹,淳珊瑚樹,淳琥珀樹,淳車𤦲樹,種種各自異行。中有兩寶共作一樹者:銀樹,銀根、金莖,銀枝、金葉,銀華、金實;金樹者,金根、銀莖,金枝、銀葉,金華、銀實;水精樹者,水精根、琉璃莖,水精枝、琉璃葉,水精華、琉璃實;琉璃樹者,琉璃根、水精莖,琉璃枝、水精葉,琉璃華、水精實;是二寶共作一樹。中復有四寶共作一樹者:水精樹,水精根、琉璃莖,金枝、銀葉,水精華、琉璃實;琉璃樹者,琉璃根、水精莖,金枝、銀葉,水精華、琉璃實;是四寶樹轉共相成,各自異行。中復有五寶共作一樹[1]者:銀根、金莖,水精枝、琉璃葉,銀華、金實;金樹者,金根、銀莖,水精枝、琉璃葉,珊瑚華、銀實;水精樹者,水精根、琉璃莖,珊瑚枝、銀葉,金華、琉璃實;琉璃樹者,琉璃根、珊瑚莖,水精枝、金葉,銀華、珊瑚實;珊瑚樹者,珊瑚根、琉璃莖,水精枝、金葉,銀華、琉璃實;是五寶共作一樹,各自異行。中[2]有六寶共作一樹者:銀樹,銀根、金莖,水精枝、琉璃葉,珊瑚華、虎珀實。金樹者,金根、銀莖,水精枝、琉璃葉,虎珀華、珊瑚實;水精樹者,水精根、琉璃莖,珊瑚枝、虎珀葉,銀華、金實;琉璃樹者,琉璃根、珊瑚莖,虎珀枝、水精葉,金華、銀實;是六寶樹轉共相成,各自異行。中復有七寶共作一樹者:銀樹,銀根、金莖,水精枝、琉璃葉,珊瑚華、虎珀實。金樹者,金根、水精莖,琉璃枝、珊瑚葉,虎珀華、銀實;水精樹者,水精根、琉璃莖,珊瑚枝、虎珀葉,車𤦲華、白玉實;珊瑚樹者,珊瑚根、虎珀莖,白玉枝、琉璃葉,車𤦲華、明月珠實;虎珀樹者,虎珀根、白玉莖,珊瑚枝、琉璃葉,水精華、金實;白玉樹者,白玉根、車𤦲莖,珊瑚枝、虎珀葉,金華、摩尼[A10]珠實。是七寶樹轉共相成,種種各自異,[3]行行相值,莖莖自相准,枝枝自相值,葉葉自相向,華華自相望,實實自相當。」

佛言:「阿彌陀佛,當講堂精舍中,內外七寶浴池繞邊上諸七寶樹,及諸菩薩、阿羅漢,七寶舍宅中,內外七寶浴池繞池邊諸七寶樹,數千百重行,皆各如是。各自作五音聲,音聲甚好無比[4]也。」

佛告阿難:「如世間帝王有百種伎樂音聲,不如遮迦越王諸伎樂音聲好,百千億萬倍。如遮迦越王萬種伎樂音聲,尚復不如第二忉利天上諸伎樂一音聲,百千億萬倍。如忉利天上萬種伎樂之聲,尚復不如第六天上一音聲好,百千億萬倍。如第六天上萬種音樂之聲,尚復不如阿彌陀佛國中七寶樹一音聲好,百千億萬倍。阿彌陀佛國中,亦有萬種自然伎樂,甚樂無極。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欲浴時,便各自可入其七寶池中浴。諸菩薩、阿羅漢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意欲令水至膝,水即至膝;意欲令水至腰,水即至腰;意欲令水至腋,水即至腋;意欲令水至頸,水即至頸;意欲令水自灌身上,水即自灌身上;意欲令水還復如故,水即還復如故;恣若隨意所欲好喜。」

佛言:「阿彌陀及諸菩薩、阿羅漢皆浴已,悉自於一大蓮華上坐,即四方自然亂風起。其亂風者,亦非世間之風,亦非天上之風。都八方、上下眾風中精,自然合會化生耳。不寒、不熱,常和調中適,甚清涼好無比也,徐起不遲、不[*]駃,適得中宜。吹七寶樹,皆作五音聲。以七寶樹華,悉覆其國中,皆散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隨墮地,皆厚四寸,極自軟好無比。即自然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即復四方自然亂風吹七寶樹,樹皆復作五音聲,樹華皆自然散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小萎墮地,即自然去。即復四方亂風起吹七寶樹;如是四[5]反。諸菩薩、阿羅漢中有但欲聞經者,中有但欲聞音樂者,中有但欲聞華香者,有不欲聞經者,有不欲聞音樂聲者,有不欲聞華香者;其所欲聞者,輒即獨聞之;不欲聞者,則獨不聞;隨意所欲喜樂,不違其願也。浴訖各自去行道,中有在地講經者、誦經者、說經者、口受經者、聽經者、念經者、思道者、坐禪者、經行者,中有在虛空中講經者、誦經者、說經者、口受經者、聽經者、念經者、思道者、坐禪一心者、經行者。未得須陀洹道者,即得須陀洹道;未得斯陀含道者,即得斯陀含道;未得阿那含道者,即得阿那含道;未得阿羅漢道者,即得阿羅漢道;未得阿惟越致菩薩者,即得阿惟越致;各自說經行道,悉皆得道,莫不歡喜踊躍者也。

「諸菩薩中,有意欲供養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即皆俱前為佛作禮,白佛辭行,供養八方、上下無央數佛,佛即然可之,即使行。諸菩薩皆大歡喜,數千億萬人無央數不可復計,皆當智慧勇猛,各自[1]幡輩飛相追,俱共散飛,則到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所。皆前為諸佛作禮,即便供養。意欲得萬種自然之物在前,即自然百種雜色華、百種雜繒綵、百種劫波育衣、七寶燈火、萬種伎樂,悉皆在前。其華香萬種,自然之物,亦非世間之物,亦非天上之物也。是萬種物,都八方、上下眾自然合會化生耳。意欲得者,即自然化生,意不用者,即化去。諸菩薩便共持,供養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邊傍前後迴遶周匝,在意所欲即輒皆至。當是之時,快樂不可言也!諸菩薩意,各欲得四十里華,即自然在前,便於虛空中,共持散諸佛及菩薩、阿羅漢上;皆在虛空中下向,華甚香好,小萎墮地,即自然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諸菩薩意,各復欲得八十里華,即自然在前,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皆復在虛空中下向,小萎墮地,即自然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諸菩薩意,各復欲得百六十里華,即自然在前,便於虛空中,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皆復於虛空中下向,小萎墮地,即自然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諸菩薩意,各復欲得三百二十里華,即自然在前,復於虛空中,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於虛空中下向,小萎墮地,即自然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諸菩薩意,各復欲得六百四十里華,即自然在前,復以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皆在虛空中下向,小萎墮地,亂風自然吹萎華去。諸菩薩意,各復欲得千二百八十里華,即自然在前,復於虛空中,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皆在虛空中下向,小萎墮地,亂風自然吹,萎華悉自然去。諸菩薩意,各復欲得二千五百六十里華,即自然在前,復於虛空中,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皆在虛空中下向,小萎墮地,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諸菩薩意,各復欲得五千一百二十里華,即自然在前,復於虛空中,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皆在虛空中下向,小萎墮地,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諸菩薩意,各復欲得萬二百四十里華,即皆自然在前,復於虛空中,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小萎墮地,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諸菩薩意,各復欲得二萬四百八十里華,即皆在前,復於虛空中,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皆在虛空中下向,小萎墮地,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諸菩薩意,各復欲得五萬里華,即皆在前,復於虛空中,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皆在虛空中下向,小萎墮地,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諸菩薩意,各復欲得十萬里華,即皆在前,諸菩薩復於虛空中,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皆在虛空中下向,小萎墮地,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諸菩薩意,各復欲得二十萬里華,即皆在前,復於虛空中,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小萎墮地,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諸菩薩意,各復欲得四十萬里華,即皆在前,復於虛空中,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皆在虛空中下向,小萎墮地,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諸菩薩意,各復欲得八十萬里華,即皆在前,復於虛空中,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皆在虛空中下向,小萎墮地,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諸菩薩意,各欲得百六十萬里華,即皆在前,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小萎墮地,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諸菩薩意,各欲得三百萬里華,即皆在前,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小萎墮地,亂風吹萎華[2]自然去。諸菩薩意,各欲得六百萬里華,即皆在前,共持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3]華都自然合為一華,華正端圓周匝各適等,華轉倍前,華極自軟好,勝於前華數千百倍,色色異,香香不可言。諸菩薩皆大歡喜,俱於虛空中,大共作眾音自然伎樂,樂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當此之時,快樂不可言。

「諸菩薩皆悉却坐聽經,聽經竟即悉諷誦通,[4]重知經道,益明智慧。即諸佛國中,從第一四天上,至三十三天上,諸天人皆共持天上萬種自然之物來下,供養諸菩薩、阿羅漢。天人皆復於虛空中,大共作眾音伎樂。諸天人前來者,轉去避後來者;後來者轉復供養如前,更相開避。諸天人歡喜聽經,大共作音樂,當是時快樂無極。諸菩薩供養聽經訖竟,便皆起為佛作禮而去,即復飛到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所,供養聽經,皆各如前。悉遍已後,日未中時,各飛還其國,為阿彌陀佛作禮,皆却坐聽經竟大歡喜。」

佛言:「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欲食時,即自然七寶[1]机,劫波育罽[2]疊以為座。佛及菩薩皆坐前悉有自然七寶,[3]鉢中有百味飲食。飲食者亦不類世間,亦非天上;此百味飲食,八方、上下眾自然飲食中精味,甚香美無比,自然化生耳,欲得甜[4]酢在所欲得。諸菩薩、阿羅漢中,有欲得金鉢者,有欲得銀鉢者,有欲得水精鉢者,有欲得珊瑚鉢者,有欲得虎珀鉢者,有欲得白玉鉢者,有欲得車𤦲鉢者,有欲得馬瑙鉢者,有欲得明月珠鉢者,有欲得摩尼珠鉢者,有欲得紫磨金鉢者,隨意即至;亦無所從來,亦無供養者,自然化生耳。諸菩薩、阿羅漢皆食,食亦不多亦不少,悉平等;亦不言美惡,亦不以美故喜。食訖諸飯具鉢[*]机座,[5]皆自然化去,欲食時乃復化生[A11]爾。諸菩薩、阿羅漢皆心淨潔,所飲食但用作氣力[*]爾,皆自然消散[6]摩盡化去。」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為諸菩薩、阿羅漢說經時,都悉大會講堂上。諸菩薩、阿羅漢,及諸天人民無央數,都不可復計,皆飛到阿彌陀佛所,為佛作禮,却坐聽經。其佛廣說道智大經,皆悉聞知,莫不歡喜踊躍心開解者。即四方自然亂風起,吹七寶樹,皆作五音聲。七寶樹華,覆蓋其國,皆在虛空中下向,其華之香遍一國中,皆散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墮地皆厚四寸,小萎即亂風吹,萎華自然去。四方亂風,吹七寶樹華,如是四[*]反。即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上,至三十[7]二天上,諸天人皆持天上萬種自然之物,百種雜色華、百種雜香、百種雜繒綵、百種劫波育疊衣、萬種伎樂轉倍好相勝,各持來下,為阿彌陀佛作禮,供養佛及諸菩薩、阿羅漢。諸天人皆復大作伎樂,樂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當是時,快樂不可言。諸天更相開避,後來者轉復供養如前。即東方無央數佛國,其數不可復計;如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其數如是。諸佛各遣諸菩薩無央數,不可復計,皆飛到阿彌陀佛所,作禮聽經,皆大歡喜,悉起為作禮[8]如去。西方、[9]北方、南方、四角諸佛,其數各如恒水邊流沙,各遣諸菩薩無央數,飛到阿彌陀佛所,作禮聽經亦復如是。即下方、上方諸佛,其數各如恒水邊流沙,皆遣諸菩薩,都不可復計,飛到阿彌陀佛所,作禮聽經。更相開避,如是終無休絕時也。」

佛言:「所以諸佛以恒水邊流沙為數者,八方、上下無央數佛,甚大眾多,都各不[10]可復計,故以恒水邊流沙為數耳。」

佛語阿難:「阿彌陀佛為諸菩薩、阿羅漢說經竟,諸天人民中有未得道者,即得道。未得須陀洹者,即得須陀洹;未得斯陀含者,即得斯陀含;未得阿那含者,即得阿那含;未得阿羅漢者,即得阿羅漢;未得阿惟越致菩薩者,即得阿惟越致菩薩。阿彌陀佛輒隨其宿命時求道心所憙願,大小隨意,為說[11]經授與之,即令疾開解得。皆悉明慧,各自好喜,所願經道,莫不喜樂。誦習之者,自諷誦通利,無厭無極。諸菩薩、阿羅漢中,有誦經者,其音如三百[12]鐘聲。中有說經者,如疾風暴雨時,如是盡一劫竟,終無懈倦時。皆悉智慧勇猛,身體輕便,終無痛[13]痒。極時行步坐起,悉皆才健勇猛,如師子中王,在深山中,有所趣向,時無有敢當者。無有疑難之意,在心所作,為不可[*]豫計,百千億萬倍。是猛師子中王,百千億萬倍,尚復不如我第二弟子摩訶目揵連勇猛,百千億萬倍。如摩訶目揵連,於諸國菩薩、阿羅漢中,最為無比。飛行進止,智慧勇猛,洞視徹聽,知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百千億萬倍。共合為一智慧,當令在阿彌陀佛國中諸羅漢邊,其德尚復不及,百千億萬倍。」

阿逸菩薩,即起前長跪叉手,問佛言:「阿彌陀佛國中,諸阿羅漢,寧頗有般泥洹去者無?願欲聞之。」

佛言:「若欲知者,如是四天下星,若見之不?」

阿逸菩薩言:「唯然見之。」

佛言:「如我第二弟子,摩訶目揵連,飛上天上一晝一夜,遍數知星有幾枚。此四天下星甚眾多,不可得計尚復百千億萬倍是星也。如天下大海水減去一[14]渧,寧能令海水為減,知少不耶?」

對曰:「減去百千億萬斗石,尚不能令減知少也。」

佛言:「阿彌陀佛國,諸阿羅漢中,雖有般泥洹去者,如大海減一[*]渧水[*]爾,不能令在諸阿羅漢為減知少也。」

佛言:「大海減去一溪水,寧令減少不?」

對曰:「減去百千億萬溪水,尚不能減知少也。」

佛言:「減大海一恒水,寧能令減知少不?」

對曰:「減去百千億萬恒水,不能令減知少也。」

佛言:「阿彌陀佛國,諸阿羅漢,般泥洹去者無央數,其在者新得道者亦無央數,都不為增減也。」

佛言:「令天下諸水,都流入大海水中,寧能令海水增多不?」

對曰:「不能令增多也。所以者何?是大海為天下諸水[1]眾善中王,故能爾耳。」

佛言:「阿彌陀佛國亦如是,悉令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無央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都往生,甚大眾多不可復計。阿彌陀佛國,諸菩薩、阿羅漢、眾比丘僧,故如常一法不異為增多。所以者何?阿彌陀佛國為最快,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國中眾善之王,諸佛國中之雄,諸佛國中之寶,諸佛國中壽之極長久也,諸佛國中之眾傑也,諸佛國中之廣大也,諸佛國中之都,自然之無為,最快明好甚樂之無極。所以者何?阿彌陀佛本為菩薩時,所願勇猛,精進不懈,累德所致,故能爾耳。」

阿逸菩薩即大歡喜,長跪叉手言:「佛說阿彌陀佛國土,快善明好最姝無比,乃獨爾乎?」

佛言:「阿彌陀佛國,諸菩薩、阿羅漢所居七寶舍宅中,有在虛空中者,有在地者;中有欲令舍宅最高者,舍宅即高;中有欲令舍宅最大者,舍宅即大;中有欲令舍宅在虛空中者,舍宅即在虛空中;皆自然隨意在所作為。中有殊不能令舍宅隨意者。所以者何?中有能令舍宅隨意者,皆是前世宿命求道時,慈心精進,益作諸善,德重所致;中有殊不能者,皆是前世宿命求道時,不慈心精進,益作諸善,德薄所致。其所衣被、[2]飯食,俱自然平等。德有大小,別知其勇猛,令眾見之耳。」

佛言:「若見第六天王所居處不?」

「唯然見之。」

佛言:「阿彌陀佛國講堂舍宅,都復勝第六天王所居處,百千億萬倍。諸菩薩、阿羅漢,悉皆洞視徹聽,見知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復無數天上、天下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心意所念善、惡,口所欲言,皆知;當何歲、何劫得度脫、得人道,往生阿彌陀佛國,知當作菩薩、阿羅漢,皆[*]豫知之。諸菩薩、阿羅漢頂中,皆[3]悉自有光明,所照有大、小。諸菩薩中,有最尊兩菩薩,常在佛左、右坐侍正論;佛常與是兩菩薩共對坐,議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若欲使是兩菩薩,到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所,即便飛行;隨心所欲至到飛行,[4]使疾如佛,勇猛無比。其一菩薩名[5]蓋樓亘,其一菩薩名摩訶那鉢。光明智慧最第一,頂中光明各焰照他方千須彌山佛國中常大明。其諸菩薩頂中光明各照千億萬里,諸阿羅漢頂中光明,各照七丈。」

佛言:「世間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恐怖縣官事者,但自歸命是[*]蓋樓亘菩薩、摩訶那鉢菩薩所,無不得解脫者。」

佛告阿逸菩薩:「阿彌陀佛頂中光明,極大[6]光明。其日、月、星辰,皆在虛空中住止,不可復迴轉運行,亦無有精光,其明皆蔽不復見。佛光明照國中,及焰照他方佛國常大明,終無有冥時。其國無有一日、二日,亦[A12]無五日、十日,亦無十五日、一月,亦無五月、十月、五歲、十歲,亦無百歲、千歲,亦無萬歲、億萬歲,無百千億萬歲;無有一劫、十劫、百劫、千劫,無萬劫、百萬劫,無千萬劫、百億萬劫。阿彌陀佛光明,明無有極,[7]却後無數劫無數劫,重復無數劫無數劫,無央數,終無有當冥時。國土及諸天,終無壞敗時。所以者何?阿彌陀佛壽命極長,國土甚好,故能爾耳!其佛尊壽,却後無數劫,重復無數劫,尚未[8]央般泥洹也。於世間教授,意欲過度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皆欲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之道。其作菩薩者,皆欲令悉作佛。作佛已,轉復教授八方、上下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皆復欲令作佛。作佛已,復教授諸無央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令得泥洹道去。諸可教授弟子者,展轉復相教授,轉相度脫,至令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道,轉相度脫,皆得泥洹之道悉如是。尚未欲般泥洹,阿彌陀佛所度脫,展轉如是。復住止無數劫無數劫,不可復計劫,終無般泥洹時。八方、上下諸無央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其生阿彌陀佛國,當作佛者,不可復勝數。諸作阿羅漢,得泥洹道者,亦無央數,都不可復計。阿彌陀佛恩德,諸所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甚深無量,快善不可言。其智慧教授所出經道,布告八方、上下諸無央數天上、天下,甚不原也。其經卷數甚眾多,不可復計,都無有極。」

佛告阿逸菩薩:「若欲知阿彌陀佛壽命無極時不?」

對曰:「願皆欲聞知之。」

佛言:「明聽!悉令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國中,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使得[1]入道,悉令作辟支佛、阿羅漢,共坐禪一心,都合其智慧為一勇猛,共欲計知阿彌陀佛壽命,幾千億萬劫歲數,皆無有能計知者。復令他方面各千須彌山佛國中,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復使得[*]入道,悉令作辟支佛、阿羅漢,皆令坐禪一心,合其智慧為一勇猛,共欲數阿彌陀佛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知有幾千億萬人,皆無有能知數者。阿彌[2]陀年壽甚長久,[3]浩浩[4]照照,明善甚深,無極無底,[5]誰當能知信其者?獨佛自信知[*]爾!」

阿逸菩薩聞佛言大歡喜,長跪叉手言:「佛說阿彌陀佛壽命甚長,威神尊大,智慧光明巍巍快善,乃獨如是。」

佛言:「阿彌陀佛至其然後般泥洹者,其[*]蓋樓亘菩薩,便當作佛。總領道智,典主教授,世間及八方、上下所過度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令得佛泥洹之道。其善福德,當復如大師阿彌陀佛,住止無央數劫無央數劫,不可復計劫,[6]准法大師,爾乃般泥洹。其次摩訶那鉢菩薩,當復作佛。典主智慧,總領教授,所過度福德,當復如大師阿彌陀佛。止住無央數劫,尚復不般泥洹。展轉相承受,經道甚明,國土極善。其法如是,終無有斷絕,不可極也。」

阿難長跪叉手。問佛言:「阿彌陀佛國中,無有須彌山,其第一四天、第二忉利天,皆依因何等住止?願欲聞之。」

佛告阿難:「若有疑意於佛所耶?八方、上下,無窮無極,無邊無[7]量,諸天下大海水,一人斗量之,尚可枯盡得[8]其底泥;佛智[9]不如是。」

佛言:「我所見知,諸已過去佛,如我名字釋迦文佛者,復如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諸當來佛,如我名字,亦如恒水邊流沙。甫始欲求作佛者,如我名字,亦如恒水邊流沙。佛正坐直南向,視見南方。今現在佛,如我名字者,復如恒水邊流沙。八方、上下,去來現在諸佛,如我名字者,各[10]如十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其數如是;佛皆悉[*]豫見知之。」

佛言:「往昔過去無數劫[11]已來,一劫、十劫、百劫、千劫、萬劫、億劫、億萬億[12]劫中有佛。諸已過去佛,一佛、十佛、百佛、千佛、萬佛、億佛、億萬億佛,[13]各自有名字不同,無有如我名字者。甫始當來劫,一劫、十劫、百劫、千劫、萬劫、億劫、億萬億劫,劫中有佛。一佛、十佛、百佛、千佛、萬佛、億佛、億萬億佛,各各自有名字不同,時時乃有一佛如我名字耳。諸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今現在佛,次他方[14]異國,一佛國、十佛國、百佛國、千佛國、萬佛國、億佛國、億萬億佛國中有佛,[*]各自有名字,[15]多多復不同,無如我名字者。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中,時時乃有如我名字[*]爾!八方、上下,去來現在,其中間曠絕甚遠,悠悠迢迢,無窮無極,佛智亘然甚明,探古知今,前知無窮却覩未然,豫知無極,都不可復計。甚無央數佛,威神尊明,皆悉知之。佛智慧道德合明,都無能問佛經道窮極者,佛智慧終不可稱量盡也。」

阿難聞佛言,即大恐怖衣毛皆起,白佛言:「我不敢有疑意於佛所。所以問佛者,他方佛[16]國,皆有須彌山,第一四天、第二忉利天,皆依因之住止。我恐佛般泥洹後,儻有諸天人民,若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來問我:『阿彌陀佛國,何以獨無有須彌山?其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皆依因何等住止?』我當應答之。今不問佛者,佛去後,當持何等語報答之?獨佛自知之[*]爾,[17]餘人無有能為我解者。以是故問佛耳!」

佛言:「阿難!是第三焰天、第四兜術天,上至第七梵天,皆依因何等住止乎?」

阿難言:「是諸天皆自然在虛空中住,在虛空中住止,無所依因。」

「佛威神甚重,自然所欲作為,意欲有所作,為不[*]豫計。是諸天皆尚在虛空中住止。何況佛威神尊重,欲有所作為耶?」

阿難聞佛言,即大歡喜,長跪叉手言:「佛智慧知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無窮無極,無有邊幅,甚高大妙絕快善,極明好甚無比,威神尊重不可[18]當。」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二 - 2024-02-29 22:29:45

佛告阿逸菩薩:「其世間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願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有三輩,作德有大小,轉不相及。」

佛言:「何等為三輩?最上第一輩者,當去家捨妻子斷愛欲,行作沙門,就無為之道,當作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經者。作沙門不虧經戒,慈心精進,不當瞋怒,不當與女人交通。齋戒清淨,心無所貪慕,至誠願欲往生阿彌陀佛國,常念至心不斷絕者。其人便於今世求道時,即自然於其臥止[1]夢中,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其人壽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自與諸菩薩、阿羅漢,共[2]翻飛行迎之,則往生阿彌陀佛國,便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即自然受身長大,則作阿惟越致菩薩。便即與諸菩薩,共翻輩飛行,供養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即逮智慧勇猛,樂聽經道,其心歡樂。所居七寶舍宅,在虛空中,恣隨其意。在所欲作為,去阿彌陀佛近。」

佛言:「諸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當精進持經戒,奉行如是上法者,則得往生阿彌陀佛國,可得為眾所尊敬。是為上第一輩。」

佛言:「其中輩者,其人願欲往生阿彌陀佛國,雖不能去家捨妻子斷愛欲,行作沙門者。當持經戒無得虧失,益作分檀布施,常信受佛經語深,當作至誠中信;飯食諸沙門,作佛寺、起塔,散華、燒香、然燈,懸雜繒綵;如是法者,無所適莫。不當瞋怒,齋戒清淨,慈心精進,斷愛欲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其人便於今世,亦復於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其人壽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即化,令其人目自見阿彌陀佛及其國土。往至阿彌陀佛國者,可得智慧勇猛。」

佛言:「其人奉行施與如是者,若其人然後復中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不信有彌陀佛國,不信有往生其國。雖爾者,其人續念不絕,暫信暫不信,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續其善願為本,故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見之。口不能復言,但心中歡喜踊躍,意念言:『我悔不知益齋戒作善,今當往生阿彌陀佛國。』其人即心自悔過,悔過者小差少無所復及。其人[3]壽命終盡,即往生阿彌陀佛國。不能得前至阿彌陀佛所,便道見阿彌陀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中,心便大歡喜,便止其城中。即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則受身自然長大。在城中於是間五百歲,其城廣縱各二千里。城中亦有七寶舍宅,中外內皆有七寶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華香繞,浴池上亦有七寶樹重行;亦皆復作五音聲。其欲[4]飯食時,前有自然食,具百味飲食;在所欲得應意皆至。其人於城中亦快樂,其城中比如第二[5]忉利天上自然之物。雖爾,其人城中不能得出,復不能得見阿彌陀佛,但見其光明,心自悔責,踊躍喜耳。亦復不能得聞經;亦復不能得見諸比丘僧;亦復不能得見知阿彌陀佛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狀貌何等類。其人愁苦如是比,如小適耳。佛亦不使爾身,行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入其城中。其人本宿命求道時,心口各異,言念無誠信,狐疑佛經;復不信向之,當自然入惡道中;阿彌陀佛哀愍,威神引之去[6]爾。其人於城中,五百歲乃得出。往至阿彌陀佛所聞經,心不開解;亦復不得在諸菩薩、阿羅漢、比丘僧中聽經。以去所居處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隨意高大在虛空中。復去阿彌陀佛甚大遠,不能得近附阿彌陀佛。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歡喜,意不開解。其人久久,亦自當智慧開解知經,明健勇猛,心當歡喜,次當復如上第一輩。所以者何?其人但坐前世宿命求道時,不大持齋戒,毀失經法,意志狐疑,不信佛語,不信佛經深,不信分檀布施作,善後世當得其福;復坐中悔,不信往生阿彌陀佛國,作[7]德不至心,用是故[*]爾。是為第二中輩。」

佛言:「其三輩者,其人願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若無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燒香、散華、然燈,懸雜繒綵,作佛寺起塔,[*]飯食諸沙門者。當斷愛欲無所貪慕,得經疾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如是法者。當一心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絕者。壽命終即往生阿彌陀佛國,可得尊敬,智慧勇猛。」

佛言:「其人作是以後,若復中悔,心意狐疑,不信作善後世當得其福;不信往生阿彌陀佛國。其人雖爾,續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阿彌陀佛,即令其人,於臥止夢中見阿彌陀佛[8]土。心中大歡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諸善,今當往生阿彌陀佛國。』其人但念是,口不能復言,即自悔過,悔過者差減少悔無所復及。其人命終,即生阿彌陀佛國。不能得前至,便道見二千里七寶城中,心獨歡喜,便止其中。亦復於七寶浴池蓮華中化生,即自然受身長大。其城亦復如前城法,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其人亦復於城中,五百歲竟乃得出。至阿彌陀佛所,心中大[1]喜。其人聽聞經,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智慧不明,知經復少。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隨意高大在虛空中。復去阿彌陀佛大遠,不能得近附阿彌陀佛,亦復如是第二中輩狐疑者也。其人久久,亦當智慧開解,知經勇猛,心當歡樂,次如上第一輩也。所以者何?皆坐前世宿命求道時,中悔狐疑,暫信暫不信,不信作善得其福德,皆自然得之[*]爾。隨其功德有所鉉不鉉,各自然趣向,說經行道,[2]卓億萬超絕不相及。」

佛言:「其欲求作菩薩道生阿彌陀佛國者,其人然後,皆當得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者,皆當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種好,皆當作佛。隨所願在所求欲於他方佛國作佛,終不復更泥犁、禽獸、薜荔。隨其精進求道,早晚之事同等[*]爾。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欲願也。」

佛告阿逸菩薩等:「諸天、帝王、人民,我皆語汝曹,諸欲往生阿彌陀佛國者,雖不能大精進、禪定、持經戒者,大要當作善:一者、不得殺生。二者、不得盜竊。三者、不得婬泆姦愛他人婦女。四者、不得調欺。五者、不得飲酒。六者、不得兩舌。七者、不得惡口。八者、不得妄言。九者、不得嫉妬。十者、不得貪餮,不得心中有所慳惜,不得瞋怒,不得愚癡,不得隨心嗜欲。不得心中悔,不得狐疑。當作孝順,當作至誠忠信,當信受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後世得其福。奉持如是,其法不虧失者,在心所願,可得往生阿彌陀佛國。至要當齋戒一心清淨,晝夜常念欲往生阿彌陀佛國,十日十夜不斷絕,我皆慈哀之,悉令生阿彌陀佛國。」佛言:「世間人以欲慕及賢明,居家修善為道者,與妻子共居在恩好愛欲之中,憂念苦多家事怱務,不暇大齋一心清淨;雖不能得去家棄欲,有空閑時,自端心意,念身作善,專精行道十日十夜者;殊使不能[3]爾,自思惟熟挍計欲度脫身者,下當絕念去憂,勿念家事,莫與婦人同床。自端正身心斷於愛欲,一心齋戒清淨,至意念生阿彌陀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往生其國,在七寶浴池[A1]蓮華中化生,可得智慧勇猛,所居七寶舍宅,自在意所欲作為。可次如上第一輩。」

佛語阿逸菩薩言:「諸八方、上下無央數諸天人民,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往生阿彌陀佛國。眾等大會,皆共於七寶浴池水中。都共人人,悉自於一大蓮華上坐,皆悉自陳道德行善,人人各自說其前世宿命求道時持戒所作善法,所從來生本末,其所好憙經道,知經智慧,所施行功德,從上次下轉皆遍。[A2]以知經有明、不明,智有深、淺、大、小,德有優、劣、厚、薄,自然之道別知。才能智慧健猛,眾相觀照,禮義和順,皆自歡喜踊躍。智慧有勇猛,各不相屬逮。」

佛言:「其人殊不[4]豫作德,為善輕戲,不信使然。[A3]徙倚懈怠,為用可爾。至時都集說經道,自然迫促,應答遲晚。道智卓殊超絕,才能高猛,獨於邊羸。臨事乃悔,悔者已出,其後當復何益;但心中[5]悷悢,慕及等[*]爾。」

佛言:「阿彌陀佛國諸菩薩、阿羅漢眾等,大聚會自然都集。拘心制意,端身正行,遊戲洞達。俱相隨飛行,[6]翻輩出入,供養無極。歡心喜[7]樂,共觀經行道,和好久習。才猛智慧,志若虛空,精進求願。心終不復中[8]徊,意終不復轉,終無有懈極時。雖求道,外若遲緩,內獨急疾,容容虛空,適得其中。中表相應,自然嚴整。撿[A4]斂端直,身心清潔,無有愛欲,無所適貪,無有眾惡瑕穢。其志願皆各安定[A5]姝好,無增缺減。求道和正,不誤傾邪。准望道法,隨經約令,不敢[9]違蹉跌。若於八方、上下,無有邊幅,自在所欲,至到無窮無極,咸然為道。恢[10]廓及曠蕩,念道無他之念。無有憂思,自然無為,[11]虛無空立,恢安無欲。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精進中表,禮義都合。[12]通洞無違,和順副稱,褒羅表裏,過度解脫;能升入泥洹,長與道德合明。自然相保守,快意之滋真,滋真了潔白。志願無上,清淨之安定,靜樂之無有極,善好無有比。巍巍之燿照,燿照亘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然之有根本,自然成五光。五光至九色,九色參[*]徊轉,數百千更變,欝單之自然,自然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參明俱出,好甚姝無有極,其國土甚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幅,捐志虛空中。何不各精進?努力自求索,可得超絕去。往生阿彌陀佛國,橫截於五[13]惡道。自然閉塞,升道之無極,易往無有人。其國土不逆違,自然之隨牽。何不棄世事?[1]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2]壽無有極。何為著世事?譊譊共憂思無常。

「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共於是處劇惡極苦之中,勤身治生,用相給活,無尊、無卑,無富、無貧,無老、無少,無男、無女,皆當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思慮,為心使走,無有安時。有田憂田,有宅憂宅,有牛憂牛,有馬憂馬,有六畜憂六畜,有奴婢憂奴婢,有衣、被、錢財、金、銀、寶物,復共憂之。重思累息,憂念愁[3]恐,橫為非常——水、火、盜、賊,怨主、債家——所漂、燒[4]繫、唐突、沒溺,憂毒忪忪無有解時。結憤胸中稸氣恚怒,病在胸腹憂苦不離,心堅[5]意固適無縱捨,或坐摧藏終身亡命,棄捐之去莫誰隨者。尊卑、豪貴、貧富,有是憂懼,勤苦[6]此,結眾寒熱與痛共居。小家貧者窮困苦乏,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無牛亦憂欲有牛,無馬亦憂欲有馬,無六畜亦憂欲有六畜,無奴婢亦憂欲有奴婢,無衣、被、錢財、什物、飲食之屬,亦憂欲有之。適有一復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適小具有便復[7]賜盡,如是苦生,當復求索。思想無益不能時得,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意相隨勤苦如此。焦心不離恚恨獨怒,亦結眾寒熱與痛同居,或時坐之終身夭命,亦不肯作善為道。壽命終盡死,皆當獨遠去,有所趣向,善惡之道莫能知之。或時世人,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居天地之間,當相敬愛,不當相憎。有無當相給與,不當有貪惜。言色當和,莫相違戾。或儻心諍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嫉憎,後世轉劇致成大怨。所以者何?如今之事更欲相害,雖不臨時應急相破。然之愁毒結憤精神,自然剋識不得相離,皆當對相生值,更相報復。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往、獨來、獨死、獨生,當行至苦樂之處,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善惡變化,殃咎[8]惡處,宿[*]豫嚴待,當獨升入遠到他處,莫能見去在何所。善惡自然追逐行生,窈窈冥冥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得復相值。何不棄家事?各[9]曼強健時,努力為善,力精進求度世,可得極長壽。殊不肯求於道,復欲須待欲何樂乎?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不信為道得道,不信死後世復生,不信施與得其福德,都不信之爾。以謂不然,終無有是,但坐是故,且自見之,更相代聞,前後相續,轉相承受,父餘教令。先人祖父,素不作善,本不為道,身愚神闇,心塞意閉,不見大道,殊無有能見人死生有所趣向,亦莫能知者;適無有見善惡之道,復無語者,為用作善惡福德?殃咎禍罰,各自競作,為之用殊,無有怪也。至於死生之道,轉相續立,或子哭父,或父哭子,或弟哭兄,或兄哭弟,或婦哭夫,或夫哭婦,顛倒上下無常根本,皆當過去,不可常得。教語開導,信道者少,皆當死生,無有休止。如是曹人,[A6]矇冥抵[10]突,不信經語,各欲快意。心不計慮,愚癡於愛欲,不解於道德,迷惑於瞋怒,貪狼於財色,坐之不得道,當更勤苦,極在惡處生,終不得止休息,痛之甚可傷。或時家室中外,父子、兄弟、夫婦,至於死生之義,更相哭[11]泣轉相思慕,憂念憤結恩愛[12]繞續,心意著痛對相顧戀,晝夜縛礙無有解時。教視道德心不開明,思想恩好情欲不離,閉塞[13]矇瞑交錯覆蔽,不能思計。心自端正決斷世事,專精行道便旋至竟,壽終命盡不能得道,無可那何。總猥憒譊皆貪愛欲,如是之法,不解道者多,得道者少。世間怱怱,無可聊賴,尊卑、上下,豪貴、貧富,男女、大小,各自怱務,勤苦躬身懷[14]殺毒,惡氣窈冥,莫不惆悵。為妄作事,惡逆天地,不從人心。道德非惡,先隨與之,恣聽所為,其壽未至,便頓奪之。下入惡道,累世勤苦,展轉愁毒,數千萬[15]億歲,無有止期。痛不可言,甚可憐愍。」

佛告阿逸菩薩等:「諸天、帝王、人民,我皆語汝,[16]造世間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汝曹熟思惟之!惡者當縱捨遠離之去,從其善者。當堅持勿妄為非,益作諸善,大小、多少愛欲之榮,皆不可常得,由當別離無可樂者。曼佛世[17]時,其有信受佛經語深,奉行道德,皆是我小弟也。其欲有甫學佛經戒者,皆是我弟子。其有欲出身去家捨妻子,絕去財色,欲作沙門、為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孫。我世甚難得值,其有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可得智慧勇猛,為眾所尊敬,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於人後;儻有疑意不解經者,復前問佛,為汝解之。」

阿逸菩薩長跪叉手言:「佛威神尊重,所說經快善。我曹聽經語,皆心貫之。世人實爾,如佛所語無有異。今佛慈哀我曹,開示大道教語生路,耳目聰明長得度脫,今若得更生。我曹聽佛經語,莫不慈心歡喜踊躍開解者。及諸天、帝王、人民,蜎飛蠕動之類[1]皆蒙恩,無不解脫憂苦者。佛語教[2]戒甚深[3]善,無極無底。佛智慧所見知,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無上、無下,無邊、無幅,佛甚難得[4]聞。我曹比慈心於佛所,令我曹得度脫者,皆是佛前世求道時,勤苦學問,精明所致。恩德普覆,所施行福德,相祿巍巍,光明徹照,洞虛無極。貫入泥洹,教授攬典,制威消化。[5]改動八方、上下,無窮無極,佛為師法尊絕群聖,都無能及佛者。佛為八方、上下諸天、帝王、人民作師,隨其心所欲願,大小皆令得道。今我曹得與佛相見,得聞阿彌陀佛聲,我曹甚喜,莫不得黠慧開明者。」

佛告阿逸菩薩:「若言是,實當爾。若有慈心於佛所者大喜,實當念佛;天下久久,乃復有佛耳。今我於苦世作佛,所出經道,教授洞達,截斷狐疑。端心正行,拔諸愛欲,絕眾惡根本。遊步無拘,典總智慧。眾[6]道表裏,攬持維綱。照然分明,開[7]視五道,決正生死泥洹之道。」

佛言:「若曹從無數劫[8]以來不可復計劫,若曹作菩薩道,欲過度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9]已來甚久遠。人從若得道度者無央數,至得泥洹之道者亦無央數。若曹及八方、上下,諸天、帝王、人民,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曹宿命,從無數劫[*]已來,展轉是五道中,死生呼嗟,更相哭淚,轉相貪慕,憂思愁毒,痛苦不可言。至今世死生不絕,乃今日與佛相見共會值,是乃聞阿彌陀佛聲甚快善,[10]我助汝曹喜。亦可自厭死生痛[11]痒,生時甚痛、甚苦、甚極,至年長[12]大亦苦、亦[13]極,死時亦痛、亦苦、亦極,甚惡臭處不淨,潔了無有可者。佛故悉語若曹,若曹亦可自決斷臭處惡露。若曹亦可端心正身,益作諸善。於是常端中外,潔淨身體,[14]洗除心垢。自相約撿,表裏相應,言行忠信。人能自度脫,轉相扶接,拔諸愛欲,精明至心,求願不轉,結其善道根本,雖精苦一世,須臾間耳。今世為善,後世生阿彌陀佛國,快樂甚無極,長與道德合明。然善相保守,長去離惡道痛[*]痒之憂惱,拔勤苦諸惡根本,斷諸愛欲恩好。長生阿彌陀佛國,亦無有諸痛[*]痒,亦無復有諸惡臭處,亦[15]無復有勤苦,亦無淫泆、瞋怒、愚癡,亦無有憂思愁毒。生於阿彌陀佛國,欲壽一劫、十劫、百劫、千劫、[16]萬億劫,自恣意欲住[17]止壽無央數劫不可復計數劫,恣汝隨意皆可得之。欲食、不食,恣若其意,都悉自然,皆可得之。次於泥洹之道,皆各自精明求索。心所欲願,勿得狐疑心中悔,欲往生者,無得坐其過失,在阿彌陀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中,讁五百歲。」

阿逸菩薩言:「受佛嚴明重教,皆當精進一心求索,請奉行之,不敢疑怠。」

佛告阿逸菩薩等:「若曹於是世,能自制心正意,身不作惡者,是為大德善。都有一輩,為八方、上下最無有比。所以者何?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中,諸天人民,皆自然作善,不大為惡,易教化。今我於是世間作佛,為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作佛,為最劇,教語人民,令縱捨五惡,令去五痛,令去五燒之中,降化其心,令持五善,得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佛言:「何等為五惡?何等為五痛?何等為五燒中者?何等為消化五惡,令得五善者?何等為持五善,得其福德長壽度世泥洹之道?」

佛言:「其一惡者:[18]天人民下至禽獸、蜎飛蠕動之屬,欲為眾惡,強者服弱轉相剋賊,自相殺傷更相食噉。不知作善,惡逆不道,受其殃罰,道之自然,當往趣向神明記識,犯之不[19]貰轉相承續;故有貧窮、下賤、乞匃、孤獨,故有聾盲、瘖瘂、愚癡、[20]憋惡,下有尫狂不及逮之屬。故有尊卑、豪貴、高才、明達、智慧勇猛,皆其前世宿命為善慈孝布施恩德。故有官事王法牢獄,不肯畏慎作惡入法,受其過讁重罰致劇,求望解脫難得度出。今世有是目前現在,壽終[21]有處入其窈冥受身更生,比若王法劇苦極刑。故有自然泥[22]犁、禽獸、薜荔、蜎飛蠕動之類,轉貿身形改惡易道,壽命短長魂神精識,自然入趣受[23]形寄胎。當獨值向相從共生,轉相報償當相還復。殃惡禍罰,眾事未盡,終不得離。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臨時卒暴應時,但取自然之道,皆當善惡歸之。是為一大惡,為一痛,為一燒。勤苦如是,愁毒呼嗟,比若劇火起燒人身。人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得其福德,可得長壽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一大善。」

佛言:「其二惡者:世間帝王、長吏、人民,父子、兄弟、家室、夫婦略無義理,不從正令奢婬憍慢,各欲快意恣心自在,更相欺調殊不懼死。心口各異,言念無實,佞諂不忠諛媚巧辭,行不端緒更相[1]嫉憎,轉相讒惡陷人冤枉;主上不明心不察照任用臣下,臣下存在踐度能行,知其形[2]施在位不正,為其所調妄損忠良賢善,不當天心甚違道理。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弟欺其兄,婦欺其夫,家室中外知識相訟,各懷貪淫,心毒瞋怒,矇聾愚癡[3]欲益。無有尊卑、上下,無男、無女、無大、無小,心俱同然欲自厚己。破家亡身不顧念前後,家室親屬坐之破族。或時家中內外知識朋友,鄉黨市里愚民野人,轉更從事共相利害。[4]諍財鬪訟怒忿成仇轉[*]諍勝負,慳富焦心不肯施與。祝祝[5]守愛保貪[6]惜,坐之思念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所恃怙,獨來獨去無一隨者。善惡福德殃禍讁罰,追[7]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毒苦,然後乃[8]悔當復何及。或時世人愚心少智,見善誹謗恚之不肯慕及,但欲為[9]妄作不道,但欲盜竊常懷毒心,欲得他人財物用自供給,消散靡盡[*]賜復求索。邪心不正常獨恐怖畏人有色,臨時不計事至乃悔。今世現在長吏牢獄,自然趣向受其殃咎。世間貧窮、乞匃、孤獨,但坐前世宿命,不信道德,不肯為善,今世為惡天神別籍,壽終入惡道。故有自然泥[*]犁、禽獸、薜荔、蜎飛蠕動之屬,展轉其[10]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二大惡,為二痛,為二燒。勤苦如是,比若火起劇於燒人身。人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得其福德,可[11]得長壽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二大善。」

佛言:「其三惡者:諸世間人民寄生相因,共依居天地之間,處年壽命無能幾歲。至有豪貴長者賢明善人,下有貧賤尫羸愚者,中有不良之人,但懷念毒惡身心不正,常念淫泆煩滿胸中,愛欲交錯坐起不安;貪意慳惜欲橫唐得,眄睞細色惡態婬泆。有婦厭憎私妄出入,持家所有相給為非。聚會飲食專共作惡,興兵作賊攻城格鬪,劫殺截斷強奪不道。取人財物偷竊趣得,不肯治生,所當求者不肯為之。惡心在外不能專作,欲繫成事恐[12]勢迫脅,持歸給家共相生活。恣心快意極行作樂,[13]行亂他人婦女。或於其親屬不避尊卑長老,眾共憎惡,家室中外患而恚之。亦復不畏縣官法令,無所避錄。如是之惡自然牢獄,日月照識神明記取諸神攝錄,故有自然泥[*]犁、禽獸、薜荔、蜎飛蠕動之屬,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三大惡,為三痛,為三燒。勤苦如是,比若火起燒人身。人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得其福德,可得長壽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三大善。」

佛言:「其四惡者:諸人不能作善,自相壞敗,轉相教令共作眾惡。主為傳言但欲兩舌、惡口、罵詈、妄語,相嫉更相鬪亂,憎嫉善人敗壞賢善,於旁快之。復不孝順供養父母,輕易師友知識,無信難得誠實。自大尊貴[14]有道,橫行威武加權力勢,侵剋易人不能自知。為惡不自羞慚,自用[15]頑健,欲令人承事畏敬之。復不畏敬天、地、神明、日、月,亦不可教令作善,不可降化,自用偃蹇常當爾。亦復無憂[16]哀心,不知恐懼[17]之意。憍慢如是,天神記之。賴其前世宿命頗作福德,小善扶接營護助之。今世作惡盡[*]儩,諸善日去,見惡追之。身獨空立無所復依,受重殃讁,壽命終身眾惡繞歸,自然迫促當往追逐不得止息,自然眾惡共趣頓[18]乏。有其名籍在神明所,殃咎引牽當值相得,自然趣向受過讁罰,身心摧碎神形苦極不得離却,但得前行入其火鑊。當是之時悔復何益,當復何及。天道自然不得蹉跌,故有自然泥[*]犁、禽獸、薜荔、蜎飛蠕動之屬,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四大惡,為四痛,為四燒。勤苦如是,比若火起燒人身。人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得其福德,可得長壽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四大善。」

佛言:「其五惡者:世人[A7]徙倚懈惰,不肯作善不念治生,妻子飢寒父母俱然,欲呵教其子,其子惡心,瞋目應怒言令不從,違戾反逆劇於野人,比若怨家不如無子。妄遍假貸眾共患厭,尤無復有報償之心。窮貧困乏不能復得,辜較諧聲放縱遊散,串數唐得自用賑給不畏防禁,飲食無極喫酒嗜美,出入無有期度魯扈抵突,不知人情[1]壯吁強制。見人有喜憎妬恚之,無義無禮自用識當不可諫曉。亦復不憂念父母妻子有無,又復不念卒報父母之德,亦復不念師之恩好。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日不成就,不信道德,不信有賢明先聖,不信作善為道可得度世,不信世間有佛。欲殺[2]羅漢,鬪比丘僧,常欲殺人,欲殺父、母、兄、弟、妻子、宗親、朋友。父母、兄弟、妻子、宗親、朋友,憎惡見之欲使之死。不信佛經語,不信人壽命終盡死後世復生。不信作善得善,不信作惡得惡。如是曹人男子、女人,心意俱然違戾反逆,愚癡蒙籠瞋怒嗜欲無所識知,自用快善大為智慧。亦不知所從來、生死所趣向,不肯慈孝惡逆天地,於其中間望求僥倖,欲得長生[3]射呼不死,會當歸就生死勤苦善惡之道,身所作惡殃咎眾趣不得度脫。亦不可降化令作善,慈心教語開[4]導死苦,善惡所趣向有是,復不信之。然苦心與語,欲令度脫,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至至時皆悔,其後乃悔當復何及。不[*]豫計作善,臨窮何益。天地之間五道各明,恢曠窈[5]窕浩浩汗汗,轉相承受善惡毒痛,身自當之無有代者。道之自然隨其所行,追命所生不得縱捨,善人行善慈孝,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6]苦從[7]冥。誰能知者?獨佛見知耳。教語人民,信用者少,死生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不可悉道說,故有自然泥[*]犁、禽獸、薜荔、蜎飛蠕動之屬,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五大惡,[8]五痛、[*]五燒。[9]為勤苦如是,比若火起燒人身。人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言行相副所作至誠,所語如語心口不轉,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得其福德,可得長壽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

佛告阿逸菩薩等:「我皆語若曹,是世五惡勤苦如是,令起五痛,令起五燒,展轉相生。世間人民不肯為善欲作眾惡,敢[10]欲犯此諸惡事者,皆悉自然當具更歷入惡道中。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眾見之,壽終趣入至極大苦愁憂酷毒,自相焦然轉相燒滅,至其然後共作怨家更相傷殺,從小微起至大困劇,皆從貪婬財色,不肯忍辱施與,各欲自快,無復曲直欲得健名。為癡欲所迫,隨心思想不能復得,結憤胸中。財色縛束無有解脫不知厭足,厚己諍欲無所省錄。富貴榮華當[11]時忍辱不知施善,威勢無幾隨惡名焦。身坐勞苦久後大劇,自然隨逐無有解已。王法施張,自然糺舉上下相應,羅網綱紀,㷀㷀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都無義理,不知正道。」

佛[12]語阿逸菩薩等:「若世有是佛,皆慈愍哀之,威神摧動,眾惡諸事皆消化之,令得去惡就善棄捐所思。奉持經戒莫不承受,施行經法不敢違失。度世無為泥洹之道,快善極樂。」

佛言:「若曹諸天、帝王、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語熟思惟之。能自於其中端心正行,其主上為善率化撿御其下,教眾轉相勅令,轉共為善轉相度脫。各自端守慈仁愍哀,終身不怠,尊聖敬孝通洞博愛,佛語教令無敢虧負。當憂度世泥洹之道,當憂斷截死生痛[*]痒拔惡根本,當憂斷絕泥[*]犁、禽獸、薜荔、蜎飛蠕動惡苦之道。當[13]曼佛世,堅持經道無敢違失。」

佛言:「若曹當信者,云何第一急?當自端身,當自端心,當自端目,當自端耳,當自端鼻,當自端口,當自端手,當自端足,能自撿[14]斂莫妄動作,身心淨潔,俱善相應,中外約束,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行步坐起,所作當安。作事所為,當先熟思慮計之。揆度才能,視瞻[15]圓規,安定徐作為之。作事倉卒,不[*]豫計熟,為之不諦,亡其功夫,敗悔在後,唐苦亡身。至誠忠信,得道絕去。」

佛言:「若曹於是益作諸善,布恩施德,能不犯道禁忌,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展轉復相教化作善為德。如是經法,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者,勝於在阿彌陀佛國作[16]善百歲。所以者何?阿彌陀佛國皆積德眾善,無為自然在所求索,無有諸惡大如毛髮。」

佛言:「於是作善十日十夜者,其德勝於他方佛國中人民作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皆悉作善,作善者多、為惡者少,皆有自然之物,不行求作便自得之。是間為惡者多、作善者少,不行求作,不能令得。世人能自端制作善至心求道,故能爾耳!是間無有自然,不能自給,當行求索,勤苦治生,轉相欺[17]殆,調詐好惡,得其財物,歸給妻子,[18]飲食毒勞心[19]身苦。如是至竟,心意不專,[20]𢛌恫不安。人能自安靜,為善精進[21]德,故能爾耳!」

佛言:「我皆哀若曹及諸天、帝王、人民,皆教令作諸善,不為眾惡,隨其所能輒授與道。教[1]戒開導悉奉行之,[2]即君率化為善,教令臣下,父教其子,兄教其弟,夫教其婦,家室內外親屬朋友轉相教語,作善為道奉經持戒,各自端守上下相撿,無尊、無卑、無男、無女,齋戒清淨莫不歡喜,和順義理,歡樂慈孝,自相約[3]撿。其有得佛經語,悉持思之,不當所作而犯為之,即自悔過去惡就善,棄邪為正朝聞夕改,奉持經戒劇[4]愚得[5]寶。佛所行處所在郡國,輒授與經戒,諸天日月星辰諸[6]神,國王、旁臣、長吏、人民,諸龍、鬼神,泥[*]犁、禽獸、薜荔、蜎飛蠕動之屬,莫不慈心開解者,皆悉敬事,從佛稽受經道,承奉行之。即君改化為善,齋戒精思淨自湔[*]洗,端心正行居位嚴[7]慄,教勅率眾為善,奉行道禁,令言令正。臣[8]孝其君,忠直受令不敢違負。父子言令孝順承受,兄弟夫婦宗親朋友,上下相令順言和理。尊卑大小轉相敬事,以禮如義不相違負。莫不改往修來,[*]洗心易行端正中表,自然作善所願輒[9]得。咸善降化自然之道。求欲不死,[*]即可得長壽;求欲度世,[*]即可得泥洹之道。」

佛言:「佛威神尊[10]德重,消惡化善莫不度脫。今我出於天下,在是惡中,於苦世作佛,慈愍哀傷教語開導。諸天、帝王、旁臣、左右、長吏、人民,隨其心所願樂,皆令得道。佛諸所行處、所經過歷郡國縣邑丘聚市里,莫不豐熟,天下太平,日月運照,倍益明好,風雨時節,人民安寧。強不臨弱,各得其所,無惡[11]歲疾疫,無病瘦者。兵革不起,國無盜賊,無有冤[12]抂,無有拘閉者。君臣人民莫不喜踊,忠慈至誠各自端守皆自守國,雍和孝順莫不歡喜。有無相與布恩施德,心[13]歡樂[14]與皆敬[15]愛推[16]讓義謙遜。前後以禮敬事,如父如子,如兄如弟,莫不仁賢。和順禮節都無違諍,快善無極。」

佛言:「我哀若曹子欲度脫之,劇父母念子,今八方、上下諸天、帝王、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得佛經戒奉行佛道,皆得明慧心悉開解,莫不得過度解脫憂苦者。今我作佛,在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降化五惡,消盡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去毒苦,令得五道,令得五善明好,燒惡不起。我般泥洹去後,經道稍斷絕,人民諛諂,稍復為眾惡,不復作善,五燒復起,五痛劇苦,復如前法,自然還復,久後轉劇不可悉說。我但為若曹小道之耳。」

佛告阿逸菩薩等:「若曹各思持之,展轉相教[*]戒,如佛經法無敢違犯。」

阿逸菩薩長跪叉手言:「佛道[17]記[18]甚苦痛。世人為惡,甚劇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脫之,皆言受佛重教,請展轉相教,不敢違犯。」

佛告阿難:「我哀若曹,令悉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所居國土。若欲見之不?」

阿難即大歡喜,長跪叉手言:「願皆欲見之。」

佛言:「若起,更被袈裟西向拜,當日所沒處,為阿彌陀佛作禮,以頭腦著地言:『南無阿彌陀三耶三佛檀。』」

阿難言:「諾!受教。」即起,更被袈裟西向拜,當日所沒處,為彌陀佛作禮,以頭腦著地言:「南無阿彌陀三耶三佛檀。」

阿難未起,阿彌陀佛便大放光明威神,則遍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國。諸無央數諸天地,即皆為大震動。諸無央數天地,須彌山羅寶,摩訶須彌大山羅寶,諸天地、大界、小界,其中諸大泥[*]犁、小泥[*]犁,諸山林溪谷幽冥之處,即皆大明,悉大開闢。即時阿難,諸菩薩、阿羅漢等,諸天、帝王、人民,悉皆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國土七寶已,心大歡喜踊躍,悉起,為阿彌陀佛作禮,以頭腦著地,皆言:「南無阿彌陀三耶三佛檀。」

阿彌陀佛[19]國放[20]光明威神以,[21]諸無央數[22]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皆悉見阿彌陀佛光明,莫不慈心歡喜者。諸有泥[*]犁、禽獸、薜荔,諸有[23]考治勤苦之處,即皆休止不復[24]治,莫不解脫憂苦[25]者。諸有盲者即皆得視,諸有聾者即皆得聽,諸有[26]喑者即皆能語,諸有僂者[27]即得申,諸跛[28]癖蹇者即皆走行,諸有病者即皆愈起,諸尫[29]者[*]即皆[30]強健,[31]諸愚癡者即更黠慧,諸有婬者皆[32]是梵行,[33]諸瞋怒者悉皆慈心作善,諸有被毒者毒皆不行。[34]鍾磬、琴瑟、箜篌、樂器諸伎,不鼓皆自作五音聲。婦女珠環皆自作聲,百鳥畜[35]狩皆自悲鳴。當[36]是時,莫不歡喜善樂得過度者。即爾時諸佛國中諸天人民,莫不持天上華香來下,於虛空中悉皆供養,散諸佛及阿彌陀佛上。諸天各共大作萬種自然伎樂,[37]樂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當是之時,[38]其快樂不可言。

佛告阿難、阿逸菩薩等:「我說阿彌陀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國土自然七寶,儻無有異乎?」

阿難長跪叉手言:「佛說阿彌陀佛國土快善,如佛所言無有一異。」

佛言:「我說阿彌陀佛功德國土快善,晝夜盡一劫,尚復未竟。我但為若曹小說之[*]爾。」

阿逸菩薩即長跪叉手問佛言:「今佛國土,從是間當有幾何阿惟越致菩薩,往生阿彌陀佛國?願欲聞之。」

佛言:「汝欲知者,明聽著心中。」

阿逸菩薩言:「受教。」

佛言:「從我國當有七百二十億阿惟越致菩薩,皆當往生阿彌陀佛國。一阿惟越致菩薩者,前後供養無央數諸佛。以次如彌勒皆當作佛,及其餘諸小菩薩輩者無央數,不可復計,皆當往生阿彌陀佛國。」

佛告阿逸菩薩:「不但我國中諸菩薩當往生阿彌陀佛國,他方異國復有佛,亦復如是。第一佛名頭樓和斯,其國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阿彌陀佛國。他方異國,第二佛,名羅隣那阿竭,其國有九十億菩薩,皆當往生阿彌陀佛國。他方異國,第三佛,名朱蹄彼[1]會,其國有二百二十億菩薩,皆當往生阿彌陀佛國。他方異國,第四[2]佛,名阿[3]蜜蔡羅薩,其國有二百五十億菩薩,皆當往生阿彌陀佛國。他方異國,第五佛,名樓波黎波蔡𮜨,其國有六百億菩薩,皆當往生阿彌陀佛國。他方異國,第六佛,名那惟于蔡,其國有萬四千菩薩,皆當往生阿彌陀佛國。他方異國,第七佛,名維黎波羅潘蔡𮜨,其國有十五菩薩,皆當往生阿彌陀佛國。他方異國,第八佛,名和阿蔡,其國有八菩薩,皆當往生阿彌陀佛國。他方異國,第九佛,名尸利群蔡,其國有八百一十億菩薩,皆當往生阿彌陀佛國。他方異國,第十佛,名那他蔡,其國有萬億菩薩,皆當往生阿彌陀佛國。他方異國,第十一佛,名和羅那惟于蔡𮜨,其國有萬二千菩薩,皆當往生阿彌陀佛國。他方異國,第十二佛,名沸覇圖耶蔡,其國有諸菩薩,無央數不可復計,皆阿惟越致,皆智慧勇猛,各供養無央數諸佛,[4]以一時俱心願欲[5]往,皆當生阿彌陀佛國。他方異國,第十三佛,名隨[6]呵閱祇波多蔡,其國有七百九十億菩薩,皆當往生阿彌陀佛國。」

佛言:「是諸菩薩皆阿惟越致。諸比丘僧中及小菩薩輩無央數,皆當往生阿彌陀佛國。不獨是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當往生也,都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菩薩輩,各[7]各是皆當往生阿彌陀佛國。[8]甚無央數,都共往會阿彌陀佛國,大眾多不可計。我但說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名字,晝夜一劫尚未竟。我但復說諸佛國,諸比丘僧、眾菩薩,當往生阿彌陀佛國人數,說之一劫不休止尚未竟。我但為若曹總攬,都小說之[*]爾。」

佛語阿難、阿逸菩薩等:「其世間帝王人民,善男子、善女人,前世宿命作善所致相祿巍巍,乃當聞阿彌陀佛聲者,甚快善[9]哉,代之喜。」

佛言:「其有善男子、善女人,聞阿彌陀佛聲,慈心歡喜,一時踊躍,心意淨潔衣毛為起,淚即出者,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薩非凡人,其有人民男子、女人,聞[10]彌陀佛聲,不信有者,不信經佛語,不信有比丘僧,心中狐疑都無所信者,皆故從惡道中來生,愚癡不解宿命,殃惡未盡,尚未當度脫故,心中狐疑不信向[*]爾。」

佛言:「我語若曹,若曹所當作善法,皆當奉行信之,無得[11]疑。我般泥洹去後,汝曹及後世人,無得復言:『我不信有阿彌陀佛國。』我故令若曹悉見阿彌陀佛國土,所當為者各求之。我具為若曹道說經戒慎法,若曹當如佛法持之,無得毀失。我持是經以累若曹,若曹當堅持之,無得為妄增減是經法。我般泥洹去後,經道留止千歲。千歲後經道斷絕,我皆慈哀[12]持留是經法,止住百歲,百歲中竟,乃休止斷絕。在心所願,皆可得道。」

佛言:「師開[13]導人耳目,智慧明達度脫人,令得善合泥洹之道。常當孝慈於佛、[14]父母,常當念師恩,常念不絕即得道疾。」

佛言:「天下有佛者甚難值,若有沙門、若師為人說經者甚難值。」

佛說是經時,即萬二千億諸天人民,皆得天眼徹視,悉一心皆為菩薩道。即二百億諸天人民,皆得阿那含道。即八百沙門,皆得阿羅漢道。即四十億菩薩,皆得阿惟越致。

佛說經已,諸菩薩、阿羅漢,諸天、帝王、人民,皆大歡喜,起為佛作禮遶三匝,前以頭面著佛足而去。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ㄧ - 2024-02-29 22:31:10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8]第一

[9]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佛在王舍國靈[10]鷲山中,與大弟子眾千二百五十人、菩薩七十二那術、比丘尼五百人、清信士七千人、清信女五百人、欲天子八十萬、色天子七十萬、遍淨天子六十那術、梵天一億,皆隨佛住。

神通飛化弟子,名曰:知本際賢者、馬師賢者、大力賢者、安詳賢者、能[11]讚賢者、滿願臂賢者、無塵賢者、氏聚迦葉賢者、牛呞賢者、上時迦葉賢者、治恒迦葉賢者、金[12]杵[13]坦迦葉賢者、[14]舍利弗賢者、大目揵連賢者、大迦葉賢者、大迦旃延賢者、多睡賢者、大賈師賢者、大瘦短賢者、盈[A1]辯[15]了賢者、不爭有無賢者、知宿命賢者、了深定賢者、善來賢者、離越賢者、癡王賢者、氏戒聚賢者、類親賢者、氏梵經賢者、多欲賢者、王宮生賢者、[16]告來賢者、氏黑山賢者、[17]經剎利賢者、博聞賢者。

[18]其女弟子,名曰:大欽[19]姓比丘尼、幻者比丘尼、蓮[20]華色比丘尼、生地動比丘尼、生地[21]擔比丘尼、生則侍者頭痛比丘尼、安豐殖比丘尼、體柔軟比丘尼、勇生行比丘尼、自淨比丘尼。

清信士,名曰:給飯孤獨長者、安念眾長者、快臂長者、[22]火英長者、善[23]容長者、具足寶長者、名遠聞長者、香辟[24]疫長者、安吉長者、施寶盈長者、欣[*]讚長者、胎施殷長者、供異道長者、勇降怨長者、寶珥長者、寶結長者。

清信女,名曰生僂、名曰黑[25]哲、名曰信法、名曰[26]軟善、名曰樂涼、名曰忍苦樂、名曰樂愛優婆夷。

如此之人皆一種類——消盡諸垢勇淨者也——無數之眾悉共大會。

於時佛坐,思念正道,面有九色光,數千百變,光甚大明。賢者阿難即從座起,更正衣服,稽首佛足,長跪叉手,前白佛言:「今佛面目光色,何以時時更變明乃爾乎?今佛面目光精數百千色,上下明徹好乃如是。我侍佛[27]已來,未曾見佛身體光曜巍巍重明乃爾,我未曾見至真、等正覺光明威神有如今日明好不妄,會當念諸過去、當來若他方佛國今現在佛。」

佛告阿難:「有諸天來教汝、諸佛教汝,令問我耶?若自從智出乎?」

阿難白佛言:「亦無諸天、無諸佛教,我今問佛者,自從意出來白佛耳。每佛坐起,若行出入有所至到,所當作為、所當教勅,我輒知佛意。今佛獨當展轉相思,故使面色光明乃如此耳。」

佛言:「善哉,阿難!若所問者甚深快善,多所度脫。若問佛者,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辟支佛,布施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累劫,百千萬億倍矣。」

佛言:「阿難!今諸天、帝王、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汝皆度脫之。」

佛言:「佛威神甚重難當,若所問者大深,汝乃慈心,於佛所哀諸天人民。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大善當爾[28]爾,皆過度之。」

佛語阿難:「如世間有優曇鉢樹,但有實、無有華,天下有佛乃有華出耳。世間有佛甚難得值,今我作佛出於天下,若有大德聰明善心豫知佛意,若不[A2]妄在佛邊侍佛也。若今所問,善聽諦聽。」

佛語阿難:「前已過去劫,大眾多不可計,無邊幅不可議。[1]及爾時有過去佛,名[2]定光如來。復次,有佛名曰曜光。復次,有佛名日月香。復次,有佛名安明山。復次,有佛名日月面。復次,有佛名無塵垢。復次,有佛名無沾污。復次,有佛名曰如龍無所不伏。復次,有佛名曰日光。復次,有佛名大音王。復次,有佛名寶潔明。復次,有佛名曰金藏。復次,有佛名焰寶光。復次,有佛名曰有舉地。復次,有佛名曰琉璃光。復次,有佛名[3]日月光。復次,有佛名曰日音聲。復次,有佛名光明華。復次,有佛名神通遊持意如海。復次,有佛名嗟歎光。復次,有佛名具足寶潔。復次,有佛名光開化。復次,有佛名曰大香聞。復次,有佛名曰降棄恚嫉。復次,有佛名妙琉璃紫磨金焰。復次,有佛名心持道華無能過者。復次,有佛[4]名積眾華。復次,有佛名水月光。復次,有佛[*]名除眾冥。復次,有佛名日光蓋。復次,有佛[*]名溫和如來。復次,有佛名曰法意。復次,有佛[*]名師子威象王步。復次,有佛名曰世豪。復次,有佛名曰淨音。復次,有佛[*]名不可勝。復次,有佛[*]名樓夷亘羅,在中教授四十二劫,皆已過去[5]乃爾劫時作佛。

「天上、天下人中之雄,經道法中勇猛之將,佛為諸天及世人民說經講道莫能過者。

「世饒王聞經道,歡喜開解,便棄國位行作比丘,名曇摩迦留。發菩薩意,為人高才,智慧勇猛,無能踰者,與世絕異。

「到世饒王佛所,稽首為禮,長跪叉手,稱讚佛言:

「『無量之光曜, 威神無有極,
如是之焰明, 無能與等者。
若以日摩尼、 火、月、水之形,
其景不可及, 其色亦難比。
顏色難稱量, 一切世之最,
如是大音聲, 遍諸無數剎。
[6]或以三昧定、 精進及智慧,
威德無有輩, 殊勝亦希有。
深微諦善念, 從是得佛法,
持覺若如海, 其限無有底。
瞋恚及愚癡, 世尊之所無,
嗟歎佛世雄, 終始無厭足。
佛如好花樹, 莫不愛樂者,
處處人民見, 一切皆歡喜。
令我作佛時, 願使如法王,
過度於生死, 無不解脫者。
檀施調伏意、 戒忍及精進,
如是三昧定, 智慧為上最。
吾誓得佛者, 普逮得此事,
一切諸恐懼, 我為獲大安。
假令有百千、 億萬那術佛,
如是佛之數, 使如恒水沙,
計以沙等佛, 一切皆供養,
不如求正[7]道, 堅勇而不怯。
譬如恒水中, 流沙之世界,
復倍不可計, 無數之剎土。
光焰一切炤, 遍此諸數國,
如是精進力, 威神難可量。
令我為世雄, 國土最第一,
其眾殊妙好, 道場踰諸剎。
國如泥洹界, 而無有等雙,
我當常愍哀, 度脫一切人。
十方往生者, 其心悅清淨,
已來到我國, 快樂喜安隱。
幸佛見信明, 是我第一證,
發願在於彼, 精進力所欲。
十方諸世尊, 皆有無礙慧,
常念此尊雄, 知我心所行,
令我身止住, 於諸苦毒中,
我行精進力, 忍之終不悔。』
「法寶藏比丘說此唱讚世饒王如來、至真、等正覺已,發意欲求無上正真道最正覺:『我立是願:如多陀竭佛所有者,願悉得之;拔人勤苦生死根本,悉令如佛。

「『[8]唯為說經,所可施行,令疾得決,我作佛時令無及者。

「『願佛為我說諸佛國功德,我當奉持、當[A3]即中住,取願作佛國亦如是。』」

佛語阿難:「其世饒王佛知其高明所願快善,即為法寶藏菩薩說經言:『譬如大海水,一人[9]升量之,一劫不止尚可枯盡,令海空竭得其底泥。人至心求道,何而當不可得乎?求索精[10]進不休止者,會得心中所欲願耳。』

「法寶藏菩薩聞世饒王佛說經如是,則大歡喜踊躍。其佛則為選擇二百一十億佛國中諸天人民善惡國土之好醜,為選心中所願用與之。

「世饒王佛說經竟,法寶藏菩薩便壹其心,則得天眼徹視,悉自見二百一十億諸佛國中諸天人民之善惡國土之好醜,則選心所欲願,便結得是二十四願經,則奉行之,精進勇猛,勤苦求索。如是無央數劫所師事供養[1]諸佛已,過去佛亦無央數,其法寶藏菩薩至[2]其然後自致得作佛,名無量清淨覺最尊,智慧勇猛,光明無比。今現在所居國甚快善,在他方異佛國教授八方上下無央數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莫不得過度解脫憂苦者。

「無量清淨佛為菩薩時,常奉行是二十四願,珍寶愛重,保持恭順,精進禪行之。與眾超絕,卓然有異,皆無有能及者。」

佛言:「何等為二十四願者?

「一、我作佛時,令我國中無有地獄、禽獸、餓鬼、蜎飛蠕動之類,得是願乃作佛;不得從是願終不作佛。

「二、我作佛時,令我國中人民有來生我國者,從我國去,不復更地獄、餓鬼、禽獸蠕動;有生其中者,我不作佛。

「三、我作佛時,人民有來生我國者,不一色類金色者,我不作佛。

「四、我作佛時,人民有來生我國者,天人、世間人有異者,我不作佛。

「五、我作佛時,人民有來生我國者,皆自推所從來生本末、所從來十億劫宿命;不悉知念所從來生,我不作佛。

「六、我作佛時,人民有來生我國者,不悉徹視,我不作佛。

「七、我作佛時,人民有來生我國者,不悉知他人心中所念者,我不作佛。

「八、我作佛時,我國中人民不悉飛者,我不作佛。

「九、我作佛時,我國中人民不悉徹聽者,我不作佛。

「十、我作佛時,我國中人民有愛欲者,我不作佛。

「十一、我作佛時,我國中人民住止盡般泥洹;不爾者,我不作佛。

「十二、我作佛時,我國諸弟子,令八方上下各千億佛國中諸天、人民、蠕動之類作緣一覺大弟子,皆禪一心,共數我國中諸弟子,住至百億劫無能數者;不爾者,我不作佛。

「十三、我作佛時,令我光明勝於日月、諸佛之明百億萬倍,炤無數天下窈冥之處皆常大明,諸天、人民、蠕動之類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來生我國;不爾者,我不作佛。

「十四、我作佛時,令八方上下無數佛國諸天、人民、蠕動之類令得緣一覺果證弟子,坐禪一心,欲共計知我年壽幾千萬億劫,令無能知壽[3]涯底者;不爾者,我不作佛。

「十五、我作佛時,人民有來生我國者,除我國中人民所願,餘人民壽命無有能計者;不爾者,我不作佛。

「十六、我作佛時,國中人民皆使莫有惡心;不爾者,我不作佛。

「十七、我作佛時,令我名聞八方上下無數佛國,諸佛各於弟子眾中歎我功德國[4]土之善,諸天、人民、蠕動之類聞我名字,皆悉踊躍來生我國;不爾者,我不作佛。

「十八、我作佛時,諸佛國人民有作菩薩道者,常念我淨潔心,壽終時,我與不可計比丘眾飛行迎之,共在前立,即還生我國作阿惟越致;不爾者,我不作佛。

「十九、我作佛時,他方佛國人民前世為惡,聞我名字及正為道欲來生我國,壽終皆令不復更三惡道,則生我國在心所願;不爾者,我不作佛。

「二十、我作佛時,我國諸菩薩不一生等,置是餘願功德;不爾者,我不作佛。

「二十一、我作佛時,我國諸菩薩不悉三十二相者,我不作佛。

「二十二、我作佛時,我國諸菩薩欲共供養八方上下無數諸佛,皆令飛行,欲得萬種自然之物,則皆在前,持用供養諸佛悉遍已,後日未中則還我國;不爾者,我不作佛。

「二十三、我作佛時,我國諸菩薩欲飯時,則七寶[5]鉢中生自然百味[6]飲食在前,食已,[*]鉢皆自然去;不爾者,我不作佛。

「二十四、我作佛時,我國諸菩薩說經行道不如佛者,我不作佛。」

佛告阿難:「無量清淨佛為菩薩時,常奉行是二十四願,分檀布施,不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志願常勇猛,不毀經法,求索不懈。每獨棄國捐王,絕去財色,精明求願,無所適莫。積功累德無央數劫,自致作佛悉皆得之,不[7]忘其功也。」

佛言:「無量清淨佛光明最尊第一無比,諸佛光明皆所不及也。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中,有佛[1]項中光明照七丈、中有佛項中光照一里、中有佛項中光明照五里、中有佛項中光[2]明照二十里、中有佛項中光明照四十里、中有佛項中光明照八十里、中有佛項中光明照百六十里、中有佛項中光明照三百二十里、中有佛項中光明照六百四十里、中有佛項中光明照千三百里、中有佛項中光明照二千六百里、中有佛項中光明照五千二百里、中有佛項中光明照萬四百里、中有佛項中光明照二萬一千里、中有佛項中光明照四萬二千里、中有佛項中光明照八萬四千里、中有佛項中光明照十七萬里、中有佛項中光明照三十五萬里、中有佛項中光明照七十萬里、中有佛項中光明照百五十萬里、中有佛項中光明照三百萬里、中有佛項中光明照六百萬里、中有佛項中光明照千二百萬里。

「中有佛項中光明照一佛國、中有佛項中光明照兩佛國、中有佛項中光明照四佛國、中有佛項中光明照八佛國、中有佛項中光明照十五佛國、中有佛項中光明照三十佛國、中有佛項中光明照六十佛國、中有佛項中光明照百二十佛國、中有佛項中光明照五百佛國、中有佛項中光明照千佛國、中有佛項中光明照二千佛國、中有佛項中光明照四千佛國、中有佛項中光明照八千佛國、中有佛項中光明照萬六千佛國、中有佛項中光明照三萬二千佛國、中有佛項中光明照六萬四千佛國、中有佛項中光明照十三萬佛國、中有佛項中光明照二十六萬佛國、中有佛項中光明照五十萬佛國、中有佛項中光明照百萬佛國、中有佛項中光明照二百萬佛國。」

佛言:「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其項中光明所照皆如是也;無量清淨佛項中光明焰照千萬佛國。所以諸佛光明所照有遠近者何?本前世宿命求道為菩薩時,所願功德各自有大小,至[*]其然後作佛時,悉各自得之,是故令光明轉不同等。諸佛威神同等耳,自在意所欲作為不豫計。無量清淨佛光明所照最大,諸佛光明皆所不能及也。」

佛稱譽無量清淨佛光明:「無量清淨佛光明極善,善中明好甚快無比,絕殊無極也。無量清淨佛光明殊好,勝於日月之明百億萬倍也。無量清淨佛光明,諸佛光明中之極明也;無量清淨佛光明,諸佛光明中之極好也;無量清淨佛光明,諸佛光明中之極雄傑也;無量清淨佛光明,諸佛光明中之快善也;無量清淨佛光明,諸佛光明中之王也;無量清淨佛光明,諸佛光明中之最極尊也;無量清淨佛光明,諸佛光明中之壽明無極。

「無量清淨佛光明焰照諸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常明,諸有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莫不見無量清淨佛光明,見無量清淨佛光明莫不慈心歡喜者。世間諸有婬[3]妷、瞋怒、愚癡,見無量清淨佛光明莫不作善[4]者。諸泥[5]犁、禽獸、[A4]薜荔[6]考掠勤苦之處,見無量清淨佛光明至,皆休止不得復治,死後莫不得解脫憂苦者也。

「無量清淨佛光明,名聞八方上下無窮無極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莫不聞知,聞知者莫不得過度者。」

佛言:「我不獨稱譽無量清淨佛光明也,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辟支佛、菩薩、阿羅漢,所稱譽皆如是。」

佛言:「其有人民——善男子、善女人——聞無量清淨佛聲,稱譽光明。如是朝暮常稱譽其光明明好,至心不斷絕,在心所欲願往生無量清淨佛國,可得為諸菩薩、阿羅漢所尊敬,智慧勇猛。若其然後作佛者,亦當復為八方上下無央數辟支佛、菩薩、阿羅漢所稱譽光明,亦當復如是。則眾比丘僧、諸菩薩、阿羅漢、諸天、帝王、人民聞之,皆歡喜踊躍,莫不讚歎者。」

佛言:「我道無量清淨佛光明[7]姝好,巍巍稱譽快善,晝夜一劫尚未竟也,我但為若曹小說之耳。」

佛說無量清[8]淨為菩薩,求索得是二十四願。時阿闍世王太子與五百大長者迦羅越子,各持一金華蓋,前上佛已,悉却坐一面聽經。

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聞無量清淨佛二十四願,皆大歡喜踊躍,心中俱願言:「令我等後作佛時,皆如無量清淨佛。」

佛則知之,告諸比丘僧:「是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長者子,却後無央數劫皆當作佛,如無量清淨佛。」

佛言:「是阿闍世王太子、五百長者子,作菩薩道[*]已來無央數劫,皆各供養四百億佛已,今復來供養我。是阿闍世王太子及五百人等,皆前世迦葉佛時為我作弟子,今皆復會是共相值也。」則諸比丘僧聞佛言,皆心踊躍,莫不歡喜者。

佛告阿難:「無量清淨佛作佛[*]已來凡十[9]八劫,所居國名須摩提,正在西方,去是閻浮利地界千億萬須彌山佛國。

「其國地皆自然七寶:其一寶者名白銀,二寶者名黃金,三寶者水精,四寶者琉璃,五寶者珊瑚,六寶者虎珀,七寶者車𤦲。是七寶皆以自共為地,曠蕩甚大無極;皆自相參轉相入中,各自焜煌參光極明,自然軟甚姝好無比。

「如其七寶地,諸八方上下眾寶中精,都自然之,合會共化生耳,其寶比如第六天上之七寶也。

「其國中無有須彌山,其日、月、星辰、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皆在虛空中。

「其國土無有大海水、亦無小海水,無江河[A5]恒水也,亦無山林溪谷,無有幽冥之處。

「其國七寶地皆平正,無有泥犁、禽獸、餓鬼、蜎飛蠕動之類也,無阿須倫、諸龍、鬼神也。

「終無有大雨時,亦無春、夏、秋、冬也;亦無有大寒亦不大熱,常和調中,適甚快善無比。

「皆有萬種自然之物、百味飲食,意欲有所得則自然在前,意不用者則自然化去。比如第六天上自然之物,恣若自然則皆隨意。

「其國中悉諸菩薩、阿羅漢,無有婦女,壽命極壽,壽亦無央數劫。女人往生者則化生,皆作男子。

「但有菩薩、阿羅漢無央數,悉皆洞視徹聽——悉遙相見、遙相瞻望、遙相聞語聲——悉皆求道善者,同一種類無有異人也。其諸菩薩、阿羅漢,面目皆端正,清潔絕好,悉同一色,無有偏醜惡者。諸菩薩、阿羅漢皆才猛黠慧。其所衣服,皆衣自然之衣。都心中所念常念道德,其所欲語言便皆豫相知意,其所念言道,常說[A6]正事。

「其國中諸菩薩、阿羅漢自共相與語言輒說經道,終不說他餘之惡。

「其語言音響如三百鍾聲,皆相敬愛,無有相憎者。皆自以長幼、上下先後言之,都共往會,以義而禮,轉相敬事,如兄如弟。以仁履義,不妄動作;言語而誠,轉相教令;不相違戾,轉相承受。皆心潔淨,無所貪慕,終無有婬[1]妷、瞋怒之心、愚癡之態也。無有邪心念、婦女意也。悉智慧勇猛,和心歡樂,好喜經道。皆自知其前世所從來生、億萬劫世時宿命善惡存亡,現在却知無極。

「無量清淨佛所可教授講堂、精舍,皆復自然七寶——金、銀、水精、琉璃、白玉、虎珀、車𤦲——自共轉相成也,甚[2]姝明好,絕姝無比。亦無有作者,亦不知所從來;亦無有持來者,亦無所從去。

「無量清淨佛所願德重,其人作善故,論經語義、說經行道,講會其中,自然化生耳。其講堂、精舍皆復有七寶樓觀欄楯,復以金、銀、水精、琉璃、白玉、虎珀、車𤦲為[3]瓔珞,復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為交絡,覆蓋其上;皆自作五音聲,[4]音聲甚[5]姝無比。

「無量清淨佛國諸菩薩、阿羅漢所居舍宅,皆復以七寶——金、銀、水精、琉璃、珊瑚、虎珀、車𤦲、馬瑙——化生轉共相成也。其舍宅皆悉各有七寶樓觀欄楯,復以金、銀、水精、琉璃、白玉、虎珀、車𤦲為[6]瓔珞,復以白珠、明月珠、摩尼珠為交絡,覆蓋其上,皆各復自作五音聲。

「無量清淨佛講堂、精舍,及諸菩薩、阿羅漢所居七寶舍宅中,外內處處皆復自然流泉水浴池。其浴池者,皆復以自然七寶——七寶俱生,金、銀、水精、琉璃、珊瑚、虎珀、車𤦲——轉共相成也。水底沙皆復以七寶——金、銀、水精、琉璃、珊瑚、虎珀、[A7]車𤦲也。有純白銀池者,其底沙皆黃金也;中有純黃金池者,其水底沙皆白銀也;中有純水精池者,其水底沙皆琉璃也;中有純琉璃池者,其水底沙皆水精也;中有純珊瑚池者,其水底沙皆虎珀也;中有純虎珀池者,其水底沙皆珊瑚也;中有純車𤦲池者,其水底沙皆馬瑙也;中有純馬瑙池者,其水底沙者皆車𤦲也;中有純白玉池者,其水底沙者皆紫磨金也;中有純紫磨金池者,其水底沙者皆白玉也。

「中復有二寶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者皆金、銀也;中復有三寶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者皆金、銀、水精也;中復有四寶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金、銀、水精、琉璃也;中復有五寶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皆金、銀、水精、琉璃、珊瑚、虎珀也;中復有六寶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皆金、銀、水精、琉璃、珊瑚、虎珀、車𤦲也;中復有七寶共作一池者,其水底沙皆金、銀、水精、琉璃、珊瑚、虎珀、車𤦲、馬[A8]瑙也。

「其浴池中有長四十里者、中有池長八十里者、中有池長百六十里者、中有池長三百二十里者、中有池長六百四十里者、中有池長千二百八十里者、中有浴池長二千五百六十里者、中有浴池長五千一百二十里者、中有浴池長萬二百四十里者、中有浴池長二萬四百八十里者,其縱廣各適等。是浴池者,皆諸菩薩、阿羅漢常所可浴池。」

佛言:「無量清淨佛浴池長四萬八千里,廣亦四萬八千里。其浴池皆七寶轉自共相成,其池水底沙皆復以七寶、白珠、明月珠、摩尼珠也。

「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浴池中水皆清淨香潔,中皆有香華——悉自然生百種華,種種異色、異香——華皆千葉。諸華甚香無比,香不可言也。其華香者亦復非世間之華,復勝天上之華;是華香者,八方上下眾華香中精自然生耳。池中水流行,轉相灌注;池中水流亦不遲亦不[1]駃,皆復自作五音聲。」

佛言:「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諸生無量清淨佛國者,都皆於是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便則自然長大,亦無乳養之者,皆食自然之飲食。其身體者,亦非世間人之身體也,亦非天上人之身體也,皆積眾善之德,悉受自然虛無之身體,甚姝好無比。」

佛語阿難:「如世間貧窮乞丐人,令在帝王邊住者,其人面目形貌何等類乎?寧類帝王面目形貌顏色不?」

阿難言:「假令使子在帝王邊住者,其面目形狀甚醜惡不好,不如帝王面目形類姝好百千億萬倍也。所以者何?見乞人貧窮困極,飲食未曾有美食時也。既惡食不能得飽食,食[2]栽支命,骨節相撐拄。無所用自給,常乏無有[3]儲,飢餓寒凍,[4]怔忪愁苦。但坐其前世宿命為人時,愚癡無智富益[5]慳,有財不肯慈哀、仁賢為善、博愛施與,但欲唐得,貪惜飲食,獨食嗜美,不信施貸後得償報也。復不信作善後世得其福,蒙籠[6]頑佷益作眾惡。如是,壽終財物盡索,素無恩德無所恃怙,入惡道中坐之適苦,然後得出解脫。今生為人,作於下賤貧家作子,強像人形,狀貌甚醜。衣被弊壞,單空獨立,不蔽形體,乞匃生活耳。飢寒[A9]困苦,面目羸劣,不類人色。坐其前世身之所作,受其殃罰,示眾見之莫誰哀者;棄捐市道,暴露[7]痟瘦,黑醜惡極不及人耳。

「所以帝王人中獨尊最好者何?皆其前世宿命為人時作善,信[8]愛經道,布施恩德,博愛順義,慈仁喜與。不貪飲食,與眾共之,無所遺惜,都無違諍。得其福德,壽終德隨,不更惡道。今生為人,得生王家,自然尊貴,獨王典主,攬制人民,為人雄傑。面目潔白,和顏好色,身體端正,眾共敬事。美食、好衣隨心恣意,在樂所欲自然在前,都無違諍。於人中[*]姝好,無憂快樂,面色光澤,故乃爾耳。」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二 - 2024-02-29 22:32:11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二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10]佛告阿難:「若言是也。如帝王,雖於人中[11]好無比,當令在遮迦越王邊住者,其面目形貌甚醜惡,其狀不好,比[12]如乞人在帝王邊住耳。帝王面醜,尚復不如遮迦越王面色[13]姝好百千億萬倍也。如遮迦越王於天下絕好無比,當令在第二忉利天帝釋邊住者,其面甚醜不好,尚復不如天帝釋面貌端正姝好百千億萬倍也。如天帝釋,令在第六天王邊住者,其面貌甚醜不好,尚復不如第六天王面貌端正[*]姝好百千[14]億倍也。如第六天王,令在無量清淨佛國中諸菩薩、阿羅漢邊住者,其面甚醜,尚復不如無量清淨佛國中諸菩薩、阿羅漢面貌端正[*]姝好百千億萬倍也。」

佛言:「無量清淨佛諸菩薩、阿羅漢,面貌悉皆端正絕好無比,次於泥洹之道也。」

佛告阿難:「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講堂、精舍、所居處舍宅、中外浴池上皆有七寶樹。中有純銀樹、中有純金樹、中有純水精樹、中有純琉璃樹、中有純白玉樹、中有純珊瑚樹、中有純虎珀樹、中有純車𤦲樹,種種各自異行。

「中復有兩寶共作一樹者:銀樹,銀根、金莖、銀枝、金葉、銀華、金實;金樹者,金根、銀莖、金枝、銀葉、金華、銀實。是兩寶樹轉共相成,各自異行。

「中復有三寶共作一樹者:銀樹,銀根、金莖、水精枝、銀葉、金華、水精實;金樹者,金根、銀莖、水精枝、金葉、銀華、水精實;水精樹者,水精根、銀莖、金枝、水精葉、銀華、金實。是三寶樹轉共相成,各自異行中。

「復有四寶共作一樹者:銀樹,銀根、金莖、水精枝、琉璃葉、銀華、金實;金樹者,金根、銀莖、水精枝、琉璃葉、金華、銀實;水精樹者,水精根、琉璃莖、銀枝、金葉、水精華、琉璃實;琉璃樹者,琉璃根、水精莖、金枝、銀葉、琉璃華、水精實。是四寶樹轉共相成,各自異行中。

「復有五寶共作一樹者:銀樹,銀根、金莖、水精枝、琉璃葉、珊瑚華、金實;金樹者,金根、銀莖、水精枝、琉璃葉、珊瑚華、銀實;水精樹者,水精根、琉璃莖、珊瑚枝、銀葉、金華、琉璃實;琉璃樹者,琉璃根、珊瑚莖、水精枝、金葉、銀華、珊瑚實;珊瑚樹者,珊瑚根、琉璃莖、水精枝、金葉、銀華、琉璃實。是五寶樹轉共相成,各自異行中。

「復有六寶共作一樹者:銀樹,銀根、金莖、水精枝、琉璃葉、珊瑚華、虎珀實;金樹者,金根、銀莖、水精枝、琉璃葉、虎珀華、珊瑚實;水精樹者,水精根、琉璃莖、珊瑚枝、銀葉、虎珀華、金實;琉璃樹者,琉璃根、珊瑚莖、虎珀枝、水精葉、金華、銀實;珊瑚樹者,珊瑚根、虎珀莖、銀枝、金葉、水精華、琉璃實;虎珀樹者,虎珀根、珊瑚莖、金枝、銀葉、琉璃華、水精實。是六寶樹轉共相成,各自異行中。

「復有七寶共作一樹者:銀樹,銀根、金莖、水精節、琉璃枝、珊瑚葉、虎珀華、車𤦲實;金樹者,金根、水精莖、琉璃節、珊瑚枝、虎珀葉、車𤦲華、銀實;水精樹者,水精根、琉璃莖、珊瑚節、虎珀枝、車𤦲葉、白玉華、金實;琉璃樹者,琉璃根、珊瑚莖、虎珀節、白玉枝、車𤦲葉、水精華、銀實;珊瑚樹者,珊瑚根、虎珀莖、白玉節、銀枝、明月珠葉、金華、水精實;虎珀樹者,虎珀根、白玉莖、珊瑚節、琉璃枝、車𤦲葉、水精華、金實;白玉樹者,白玉根、車𤦲莖、琉璃節、珊瑚枝、虎珀葉、金華、摩尼珠實。

「是七寶樹轉共相成,種種各自異行,行行自相值、莖莖自相准、枝枝自相值、葉葉自相向、華華自相望,極自軟好,實實自相當。」

佛言:「無量清淨佛講堂、精舍中,外內七寶浴池繞邊上諸七寶樹,及諸菩薩、阿羅漢七寶舍宅中外,七寶[1]浴池繞池邊七寶樹,數千百重行,皆各各如是。行行自作五音,聲甚好無比。」

佛語阿難:「如世間帝王萬種伎樂音聲,不如遮迦越王諸伎樂一音聲好百千億萬倍也。如遮迦越王萬種伎樂音聲,尚復不如第二忉利天上諸伎樂一音聲好百千億萬倍也。如忉利天上萬種伎樂之聲,尚復不如第六天上諸伎樂一音聲好百千[2]億萬倍也。如第六天上萬種音樂之聲,尚復不如無量清淨佛國中七寶樹一音聲好百千億萬倍也。無量清淨佛國亦有萬種自然之伎樂無極也。

「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欲浴時,便各自入其七寶池中浴。諸菩薩、阿羅漢意欲令水沒足,水則沒足;意欲令水至膝,水則至膝;意欲令水至腰,水則至腰;意欲令水至腋,水則至腋;意欲令水至頸,水則至頸;意欲令水自灌身上,水則灌身上;意欲令水轉復還如故,水則轉還復如故,恣若隨意所欲好憙。」

佛言:「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皆浴已,悉自於一蓮華上坐,則四方自然亂風起。其亂風者,亦非世間之風也,亦復非天上之風也;是亂風者,都為八方上下眾風中之自然,都相合會共化生耳。其亂風亦不大寒亦不大溫,常和調中,適其涼好無比;亂風徐起,亦不遲、亦不疾,適得中宜。吹國中七寶樹,七寶樹皆復自作五音聲;亂風吹華,悉覆蓋其國中。華皆自散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適墮[3]地,華皆厚四寸,極自軟好無比。華小萎,則自然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則復四方復自然亂風起,吹七寶樹,七寶樹皆復自作五音聲;亂風吹華,悉復自然散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墮地則自然亂風復吹萎華,悉自然去。則復四方自然亂風起,吹七寶樹、華,如是者四[4]反。

「諸菩薩、阿羅漢中有但欲聞經者、中有但欲聞音樂聲者、中有但欲聞華香者、中有不欲聞經者、中有不欲聞五音者、中有不欲聞華香者,其所欲聞者輒則獨聞之,其所不欲聞者了獨不聞也,則皆自然隨意,在所欲憙樂,不違其心中所欲願也。

「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皆浴訖已各自去,其諸菩薩、阿羅漢各自行道,中有在地講經者、中有在地誦經者、中有在地說經者、中有在地口受經者、中有在地聽經者、中有在地念經者、中有在地思道者、中有在地坐禪一心者、中有在地經行者;中有在虛空中講經者、中有在虛空中誦經者、中有在虛空中說經者、中有在虛空中口受經者、中有在虛空中聽經者、中有在虛空中念經者、中有在虛空中思念道者、中有在虛空中坐禪一心者、中有在虛空中經行者。中有未得須陀洹道者則得須陀洹道、中有未得斯陀含道者則得斯陀含道、中有未得阿那含道者則得阿那含道、中有未得阿羅漢道者則得阿羅漢道、中有未得阿惟越致菩薩者則得阿惟越致菩薩。菩薩、阿羅漢各自說經行道,皆悉得道,莫不歡喜踊躍者。

「諸菩薩中有意欲供養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即皆俱前為無量清淨佛作禮却,長跪叉手,白佛辭行:『欲供養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無量清淨佛則然可之,則使其行供養諸菩薩等,皆大歡喜。數千億萬人、無央數不可復計——皆智慧勇猛——各自翻飛等輩相追,俱共散飛則行即到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所,皆前為佛作禮,便則供養諸佛。

「其諸菩薩意欲得萬種自然之物在前,則自然[1]百雜色華百種、自然雜繒幡綵百種物、自然劫波育衣、自然七寶、自然燈火、自然萬種伎樂悉皆在前。其華香萬種自然之物者,亦非世間之物也、亦復非天上之物也;是萬種之物都為八方上下眾物自然共合會化生耳。意欲得者,則自然化生在前;意不用者,便則自化去。諸菩薩便共持供養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邊傍前後[2]徊繞周匝,自在意所欲得則輒皆至。當爾之時,快樂不可言也。

「諸菩薩意各欲得四十里華,則自然四十里華在前。諸菩薩皆於虛空中共持華,則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皆在虛空中下向,華甚香好。華適小萎便自墮地,則自然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各復欲得八十里華,則自然八十里華在前。諸菩薩皆復於虛空中共持華散諸菩薩、阿羅漢上,華皆復在虛空中下向。華小萎便自墮地,則自然亂風吹萎華去。

「諸菩薩意各復欲得百六十里華,則自然百六十里華在前。諸菩薩皆復於虛空中共持華則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皆復於虛空中下向。華適小萎便自墮地,則自然亂風吹,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各復欲得三百二十里華,則自然三百二十里華在前。諸菩薩皆復於虛[3]空共持華則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皆復在虛空中下向。華適小萎便自墮地,則自然亂風吹,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各復欲得六百四十里華,則自然六百四十里華在前。諸菩薩皆復於虛空中共持華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皆復在虛空中下向。華適小萎便自墮地,則自然亂風吹,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各復欲得千二百八十里華,則自然千二百八十里華在前。諸菩薩皆復於虛空中共持華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皆復在虛空中下向。華適小萎便自墮地,則自然亂風吹,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各復欲得二千五百六十里華,則自然二千五百六十里華在前。諸菩薩皆復於虛空中共持華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皆復在虛空中下向。華適小萎便自墮地,則自然亂風吹,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各復欲得五千一百二十里華,則自然五千一百二十里華在前。諸菩薩皆復於虛空中共持華則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皆復在虛空中下向。華適小萎便自墮地,則自然亂風吹,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各復欲得萬二百四十里華,則自然萬二百四十里華在前。諸菩薩皆復於虛空中共持華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皆復在虛空中下向。華適小萎便自墮地,則自然亂風吹,華則自然去。

「諸菩薩意各[A1]復欲得二萬四百八十里華,則自然二萬四百八十里華在前。諸菩薩皆復於虛空中持華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皆復在虛空中下向。華適小萎便自墮地,自然亂風吹,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各復欲得五萬里華,則自然五萬里華在前。諸菩薩皆復於虛空中共持華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皆在虛空中下向。華適小萎便自墮地,則自然亂風吹,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各復欲得十萬里華,則自然十萬里華在前。諸菩薩皆復於虛空中共持華則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皆在虛空中下向。華適小萎便自墮地,則自然亂風吹,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各復欲得二十萬里華,則自然二十萬里華在前。諸菩薩皆復於虛空中共持華則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皆在虛空中下向。華適小萎便自墮地,則自然亂風吹,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各復欲得四十萬里華,則自然四十萬里華在前。諸菩薩皆復於虛空中共持華則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皆在虛空中下向。華適小萎便自墮地,則自然亂風吹,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各復欲得八十萬里華,則自然八十萬里華在前。諸菩薩皆復於虛空中共持華則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皆在虛空中下向。華適小萎便自墮地,則自然亂風吹,華則自然去。

「諸菩薩意各復欲得百六十萬里華,則自然百六十萬里華在前。諸菩薩皆復於虛空中共持華則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皆在虛空中下向。華適小萎便自墮地,則自然亂風吹,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各復欲得三百萬里華,則自然三百萬里華在前。諸菩薩皆復於虛空中共持華則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皆在虛空中下向。華適小萎便自墮地,則自然亂風吹,華悉自然去。

「諸菩薩意各復欲得四百萬里華,則自然四百萬里華在前。諸菩薩心意俱大歡喜踊躍,皆在虛空中共持華則散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都自然合為一華,華正團圓,周匝各適等。華轉倍前極自軟好,轉勝於前華好,數百千色,色色異香,甚香不可言。諸菩薩[1]皆大歡喜,俱於虛空中大共作眾音自然伎樂,樂佛及諸菩薩、阿羅漢。當是之時,快樂不可言。諸菩薩皆悉却坐聽經,聽經竟則悉皆諷誦通利,重知經道,益明智慧。其諸華香小萎便自墮地,則自然亂風吹華,悉皆自然去。

「則諸佛國中從第一四天王上至三十六天上,諸菩薩、阿羅漢、天人皆復於虛空中大共作眾音伎樂。諸天人前來者轉去避後來者,後來者轉復供養如前,更相開避。諸天人歡喜聽經,皆大共作音樂。當是之時,快樂無極。

「諸菩薩供養聽經訖竟,便皆起為諸佛作禮而去。則復飛到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所,則復供養聽經,皆各如前時悉遍。以後日未中時,諸菩薩則皆飛而去,則還其國,悉[2]前為無量清淨佛作禮,皆却坐一面聽經。聽經竟,皆大歡喜。」[3]◎

◎[4]佛言:「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欲食時,則自然七寶[5]机、自然劫波育、自然罽㲲以為座。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皆坐已,前悉有自然七寶鉢,中皆有自然百味飲食。飲食者,亦不類世間飲食之味也,亦復非天上飲食之味也;此百味飲食者,都為八方上下眾自然之飲食中精,味甚香美無有比,都自然化生耳。其飲食自在,所欲得味甜酢,鉢自在所欲得。

「諸菩薩、阿羅漢中有欲得銀鉢者、中有欲得金鉢者、中有欲得水精鉢者、中有欲得琉璃鉢者、中有欲得珊瑚鉢者、中有欲得虎珀鉢者、中有欲得白玉鉢者、中有欲得車[A2]𤦲鉢者、中有欲得瑪瑙鉢者、中有欲得明月珠鉢者、中有欲得摩尼珠鉢者、中有欲得紫磨金鉢者,[*]皆滿其中,百味飲食自恣若隨意則至,亦無所從來,亦無有供作者,自然化生耳。

「諸菩薩、阿羅漢皆食,食亦不多、亦不少,悉自然平等。諸菩薩、阿羅漢食,亦不言美惡,亦不以美故喜。食已,諸飯具、鉢、[*]机、坐皆自然化去;欲食時,乃復化生耳。諸菩薩、阿羅漢皆心清潔不慕飯食,但用作氣力耳,皆自然消散,[6]糜盡化去。」

佛告阿難:「阿彌陀佛為諸菩薩、阿羅漢說法時,都悉大會講堂上。其國諸菩薩、阿羅漢及諸天、人民,無央數都不可復計,皆飛到無量清淨佛所,悉前為無量清淨佛作禮,却坐聽經。無量清淨佛便則為諸比丘僧、諸菩薩、阿羅漢、諸天、人民廣說道智大經,皆悉聞知經道,莫不歡喜踊躍、心開解者。

「[A3]則四方自然亂風起,吹國中七寶樹,七寶樹皆復作五音聲。亂風吹七寶華,[7]華覆蓋其國,皆在虛空中下向。華甚香,極自軟好,香遍國中。華皆自散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墮地皆厚四寸,華適小萎,則自然亂風吹,萎華自然去。

「則四方俱復自然亂風起吹七寶樹,七寶樹皆復[8]自作五音聲。亂風吹七寶樹華,華復如前,皆自然散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上。華墮地復厚四寸,華小萎則自然亂風吹,萎華悉自然去。亂風吹華,如是四反。

「則第一四天王諸天人、第二忉利天上諸天人、第三天上諸天人、第四天上諸天人、第五天上諸天人、第六天上諸天人、第七梵天上諸天人,上至第十六天上諸天人,上至三十六天上諸天人,皆持天上萬種自然之物——百種雜色華、百種雜香、百種雜繒綵、百種[9]劫波育[10]疊衣——萬種伎樂,轉倍好相勝,各持來下,為無量清淨佛作禮,則供養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諸天人皆復大作伎樂,樂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當是之時,快樂不可[11]言。諸天人前來者轉去避後來者,後來者轉復供養如前,更相開避。

「則東方無央數佛國不可復計——如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其數如是——諸佛各遣諸菩薩無央數不可復計,皆飛到無量清淨佛所,則為無量清淨佛作禮,以頭面著佛足,悉却坐一面聽經。聽經竟,諸菩薩皆大歡喜,悉起為無量清淨佛作禮而去。

「則西方無央數諸佛國——復如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其數如是——諸佛各復遣諸菩薩無央數都不可復計,皆飛到無量清淨佛所,則前為無量清淨佛作禮,以頭面著佛足,悉却坐一面聽經。聽經竟,諸菩薩皆大歡喜,起為無量清淨佛作禮而去。

「則北方無央數諸佛國——復如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其數如是——諸佛各復遣諸菩薩無央數都不可復計,皆飛到無量清淨佛所,則前為無量清淨佛作禮,以頭面著佛足,悉却坐一面聽經。聽經竟,諸菩薩皆大歡喜,起為無量清淨佛作禮而去。

「南方無央數諸佛國——復如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其數如是——諸佛各復遣諸菩薩無央數都不可復計,皆飛到無量清淨佛所,則前為無量清淨佛作禮而去。

「則復四角無央數諸佛國——各復如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其數各如是——諸佛各復遣諸菩薩無央數都不可復計,皆飛到無量清淨佛所,前為無量清淨佛作禮已,頭面著佛足,悉却坐一面聽經。聽經竟,諸菩薩皆大歡喜,起為無量清淨佛作禮而去。」

佛言:「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更遣諸菩薩飛到無量清淨佛所,聽經供養,轉更相開避。

「如是,則下面諸八方無央數佛國——一方者各復如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其數復如是——諸佛各遣諸菩薩無央數都不可復計,皆飛到無量清淨佛所,前為阿彌陀佛作禮,以頭面著佛足,悉却坐聽經。聽經竟,諸菩薩皆大歡喜,起為無量清淨佛作禮而去。

「上方諸佛更遣諸菩薩飛到無量清淨佛所,聽經供養[1]相開避,前來者則去避後來者,後來者供養亦復如是,終無休絕極時。

「譬若如恒沙剎, 東方佛國如是,
各各遣諸菩薩, 稽首禮無量覺;
西、南、北面皆爾, 如是恒沙數土,
是諸佛遣菩薩, 稽首禮無量覺。
此十方菩薩飛, 皆以衣裓諸華,
天拘蠶種種具, 往供養無量覺。
諸菩薩皆大集, 稽首禮無際光,
遶三匝叉手住, 歎國尊無量覺。
皆持華散佛上, 心清淨稱無量,
於佛前住自說: 『願使我剎如此。』
所散華止虛空, 合成蓋百由旬,
其柄妙嚴飾好, 悉遍覆眾會上。
諸菩薩都往至, 諸尊剎難得值,
如是人聞佛名, 快安隱得大利。
吾等類得是德, 諸此剎獲所好,
計本國若如夢, 無數劫淨此土。
見菩薩遶世尊, 威神猛壽無極,
國[2]覺眾甚清淨, 無數劫難思議。
時無量世尊笑, 三十六億那術,
此數光從口出, 遍炤諸無數剎。
則迴光還遶佛, 三匝已從頂入,
色霍然不復現, 天亦人皆歡喜。
廅樓亘從坐起, 正衣服稽首問,
白佛言:『何緣笑? [3]唯世尊說是意。
願授我本空莂, 慈護成百福相。』
聞是[4]諸音聲者, 一切人踊躍喜,
梵之音及雷霆, 八種音深重聲。
佛授廅樓亘決: 『今吾說,仁諦聽。
眾世界諸菩薩, 到須阿提禮佛,
聞歡喜、廣奉行, 疾得至[5]得淨處。
已到此嚴淨國, 便速得神足俱,
眼洞視、耳徹聽, 亦還得知宿命。
無量覺授其決, 我前世有本願,
一切人聞說法, 皆疾來生我國。
吾所願皆具足, 從眾國來生者,
皆悉來到此間, 一生得不退轉。
若菩薩更興願, 欲使國如我剎,
亦念度一切人, 令[6]各願達十方。
速疾超便可到, 安樂國之世界,
至無量光明土, 供養於無數佛。
其奉事億萬佛, 飛變化遍諸國,
恭敬已歡喜去, 便還於須摩提。』
非有是功德人, 不得聞是經名;
[*]唯有清淨戒者, 乃逮聞此正法。
曾更見世尊雄, 則得信於是事,
謙恭敬、聞奉行, 便踊躍大歡喜。
惡[7]驕慢、弊懈怠, 難以信於此法;
宿世時見佛者, 樂聽聞世尊教。
譬從生盲冥者, 欲得行開導人,
聲聞悉[A4]惑大乘, 何況於俗凡諸?
天中天相知意, 聲聞不了佛行,
辟支佛亦如是, 獨正覺乃知此。
使一切悉作佛, 其淨慧[A5]知本空,
復過此億萬劫, 計佛智無能及。
講議說無數劫, 盡壽命猶不知,
佛之慧無邊幅, 如是行清淨致。
奉我教乃信是, [*]唯此人能解了,
佛所說皆能受, 是則為第一證。
人之命希可得, 佛在世甚難值,
有信慧不可致, 若聞見精進求。
聞是法而不忘, 便見敬得大慶,
則我之善親厚, 以是故發道意。
設令滿世界火。 過此中得聞法,
會當作世尊將, 度一切生、老、死。」
佛語阿難:「無量清淨佛為[1]諸菩薩、阿羅漢說經竟,諸天人民中有未得須陀洹道者則得須陀洹道、中有未得斯陀含道者則得斯陀含道、中有未得阿那含道者則得阿那含道、中有未得阿羅漢道者則得阿羅漢道、中有未得阿惟越致菩薩者則得阿惟越致菩薩。阿彌陀佛輒隨其本宿命、求道時心所喜願大小,隨意為說經輒授之,令其疾開解得道,皆悉明慧。各自好喜所願經道莫不喜樂誦習者,則各自諷誦經道,通利無厭無極也。諸菩薩、阿羅漢中有誦經者,其音如雷聲;中有說經者如疾風暴雨。時諸菩薩、阿羅漢說經行道皆各如是,盡一劫竟終無懈倦時也。皆悉智慧勇猛,身體皆輕,便終無有痛[2]痒。極時行步坐起,皆悉[3]才健勇猛——如師子中王在深林中當有所趣,向時無有敢當者。

「無量清淨佛國諸菩薩、阿羅漢說經行道皆勇猛,無有疑難之意,則在心所作為不豫計百千億萬倍,是猛師子中王也。如是猛師子中王百千億萬倍,尚復不如我第二弟子——摩訶目揵連——勇猛百千億萬倍也。無量清淨國諸菩薩、阿羅漢[4]皆勝我第二弟子摩訶目揵連也。」

佛言:「如摩[5]訶目揵連勇猛,於諸佛國、諸阿羅漢中最為無比。如摩[*]訶目揵連飛行進止、智慧勇猛、洞視徹聽——知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百千億萬倍都合為一智慧勇猛,當在無量清淨佛國諸阿羅漢中者,其德尚復不如無量清淨佛國一阿羅漢智慧勇猛者千億萬倍也。」

是時,坐中有一菩薩,字阿逸菩薩。阿逸菩薩則起,前長跪叉手問佛言:「阿彌陀佛國中諸阿羅漢,寧頗有般泥洹去者不?願欲聞之。」

佛告阿逸菩薩:「若欲知者,如是四天下星,若見之不?」

阿逸菩薩言:「唯然,皆見之。」

佛言:「而我第二弟子摩[*]訶目揵連飛行四天下,一日、一夜遍數星,知有幾枚也。如是,四天下星甚眾多,不可得計,尚為百千億萬倍是四天下星也。」

佛言:「如天下大海水減去一渧水,寧能令海水為減不?」

阿逸菩薩言:「減大海水百千億萬斗石水,尚復不能令海減少也。」

佛言:「阿彌陀佛國諸阿羅漢中雖有般泥洹去者,如是大海減一小水耳,不能令諸在阿羅漢為減知少也。」

佛言:「減大海水一溪水,寧能減海水不?」

阿逸菩薩言:「減大海百千萬億溪水,尚復不能減海水令知減少也。」

佛言:「阿彌陀佛國諸阿羅漢中有般泥[6]曰去者,如是大海減一溪水耳,不能減諸在阿羅漢為減知少也。」

佛言:「而大海減一恒水,寧能減海水不?」

阿逸菩薩言:「減大海水百千萬億恒水,尚復不能減大海水令減知少也。」

佛言:「阿彌陀佛國諸阿羅漢般泥曰去者無央數,其在者、新得阿羅漢者亦無央數,都不為增減也。」

佛言:「令天下諸水都流行入大海中,寧能令海水為增多不?」

阿逸菩薩言:「不能令海水增多也。所以者何?是大海為天下諸水眾善中王也,故能爾耳。」

佛言:「無量清淨佛國亦如是,悉令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無央數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都往生無量清淨佛國者——其輩甚大、眾多,不可復計——無量清淨佛國諸菩薩、阿羅漢、眾比丘僧,都如常一法不異為增多也。所以者何?無量清淨佛國為最快,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國中、眾菩薩中王也,無量清淨佛國為諸無央數佛國中之雄國也、無量清淨佛國為諸無央數佛國中之珍寶也、無量清淨佛國為諸無央數佛國中之極長久也、無量清淨佛國為諸無央數佛國之眾傑也、無量清淨佛國為諸無央數佛國中之廣大也、無量清淨佛國為諸無央數佛國中都自然之無為也、無量清淨佛國為最快明好甚樂之無極也。無量清淨佛國獨勝者何?本為菩薩求道時,所願勇猛,精進不懈,累德所致,故乃爾耳。」

阿逸菩薩則大歡喜,長跪叉手言:「佛說無量清淨佛國諸阿羅漢般泥洹去者甚眾多,無央數國土快善之極、明好最[*]姝無比,乃獨爾乎?」

佛言:「無量清淨佛國諸菩薩、阿羅漢所居七寶舍宅中,有在虛空中居者、中有在地居者。中有意欲令舍宅最高者,舍宅則高;中有意欲令舍宅最大者,舍宅則大;中有意欲令舍宅在虛空中者,舍宅則在虛空中;皆自然隨意在所作為。中有殊不能令其舍宅隨意所作為者。所以者何?中有能者,皆是前世宿命求道時慈心精進,益作諸善,德重所能致也;中有不能致者,皆是前世宿命求道時不慈心精進,作善少德小。[1]悉各自然得之,所衣被服飲食俱自然平等耳,是故不同,德有大小別知勇猛,令眾見耳。」

佛告阿逸菩薩:「若見是第六天上天王所居處不耶?」

阿逸菩薩言:「唯然,皆見之。」

佛言:「無量清淨佛國土講堂、舍宅,倍復勝第六天王所居處百千億萬倍也。

「無量清淨佛國其諸菩薩、阿羅漢,悉皆洞視徹聽;悉復見知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復知諸無央數天上、天下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皆悉知心意、所念善惡、口所欲言;皆知當何歲何劫中得度脫得人道、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知當作菩薩道、得阿羅漢道,皆豫知之。

「無量清淨佛國諸菩薩、阿羅漢,其[2]項中光明皆悉自有光明、所照大小。

「其諸菩薩中有最尊兩菩薩,常在無量清淨佛左右座邊坐侍政論。無量清淨佛常與是兩菩薩共對坐,議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無量清淨佛若欲使令是兩菩薩到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所,是兩菩薩便飛行,則到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所;隨心所欲至到何方佛所,是兩菩薩則俱飛行,則到飛行[3]駃疾如佛,勇猛無比。

「其一菩薩名廅樓亘,其一菩薩名摩訶[4]那,光明智慧最第一。其兩菩薩[5]項中光明,各焰照他方千須彌山佛國常大明,其諸菩薩[*]項中光明各照千億萬里、諸阿羅漢項中光明各照七丈。」

佛言:「其世間人民——善男子、善女人——若有[6]一急恐怖、遭縣官事者,但自歸命是廅樓亘菩薩,無所不得解脫者也。」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三 - 2024-02-29 22:33:12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10]第三

[11]
後漢月[12]氏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13]佛告阿逸菩薩:「無量清淨佛[*]項中光明極大明,其日、月、星辰皆在虛空中住止,亦不復迴轉運行、亦無有精光,其明皆蔽不復現。無量清淨佛光明照國中及焰照他方佛國常大明,終無有當冥時也。

「其國中無有一日、二日也,無有十五日、一月也,無有五月、十月也,無有五歲、十歲也,無有百歲、千歲也,無有萬歲、億歲、億萬歲、十億萬歲也,無有百千億萬歲也、無有千億億萬歲也。無有一劫、十劫也,無有百劫、千劫也,無有萬劫、十萬劫也,無有千萬劫也,無有百千億萬劫也。」

佛言:「無量清淨佛光明,光明無極。無量清淨佛光明却後無數劫、無數劫、重復無數劫、無數劫、不可復計劫,劫無央數,終無有當冥時也。

「無量清淨國土及諸天,終無有壞敗時也。所以者何?無量清淨佛壽命極長,國土甚好,故能爾耳。」

佛言:「無量清淨佛尊壽[14]劫後無數劫常[15]無央,無般泥洹時也。

「無量清淨佛於世間教授,意欲[16]適度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國諸天、人民、及[17]蜎飛蠕動之類,皆欲使往生其國悉令得泥洹之道;其諸有作菩薩者皆欲令悉作佛,[18]作已悉令轉。復教授八方上下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皆復欲令悉得作[19]佛;作佛時復教授無央數諸天、人民、蠕動之類,皆令得泥洹道去。諸所可教授弟子者展轉復相教授,轉相度脫,至令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道。轉相度脫皆得泥洹之道悉如是,無量清淨佛常未欲般[20]泥[21]曰也。無量清淨佛所[22]脫度展轉如是,復住無數劫、無數劫、不可復計劫,終無有般泥洹時也。八方上下無央數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其生無量清淨佛國者不可復勝數;諸作阿羅漢得泥洹之道者亦無央數,都不可復計也。

「無量清淨佛恩德、諸所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甚深大無量,快善不可言也。無量清淨佛智慧教授所出經道,布告八方上下諸無央數,天上、天下甚多不原,其經卷數甚大眾不可復計,都無極也。」

佛告阿逸菩薩:「若欲知無量清淨佛壽命無極時不也?」

阿逸菩薩言:「願皆欲聞知之。」

佛言:「明聽。悉令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國中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使得人道,悉令作辟支佛、阿羅漢,共坐禪一心,都合其智慧為一勇猛,共欲計知無量清淨佛壽命、知壽幾千億萬劫歲數,皆無有能計知極無量清淨佛壽者也。」

佛言:「復令他方面各千須彌山佛國中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皆復得人道,悉令作辟支佛、阿羅漢,皆令坐禪一心,共合其智慧都為一勇猛,共欲數無量清淨佛國中諸菩薩、阿羅漢計千億萬人,皆無有能數者也。」

佛言:「無量清淨佛年壽甚長久[23]浩浩,浩浩照明善甚深,無極無底。誰當能信知其者乎?獨佛自知耳。」

阿逸菩薩聞佛言[24]即大歡喜,長跪叉手言:「佛說無量清淨[1]佛壽命甚長,威神大,智慧光明,巍巍快善。乃獨如是乎?」

佛言:「無量清淨佛至其然後般泥[2]洹者,其廅樓亘菩薩便當作佛,總領道智,典主教授世間八方上下,所過度諸天、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令得佛泥洹之道。其善福德當得復如大師無量清淨佛,住止無央數劫、無央數劫、不可復計劫、不可復計劫,[3]准法大師,爾乃般泥曰。

「其次摩訶那鉢菩薩當復作佛,典主智慧,都總教授,所過度福德當復如大師無量清淨佛,止住無央數劫,[4]常復不般泥洹。展轉相承,受經道甚明,國土極善,其法如是,終無有斷絕,不可極也。」

阿難長跪叉手問佛言:「佛說無量清淨佛國中無有須彌山者,其第一四天王、第二忉利天皆依因何等住止乎?願欲聞之。」

佛告阿難:「若有疑意於佛所耶?八方上下無窮無極、無有邊幅,其諸天下大海水,一人[5]升量之尚可枯盡得其底;佛智亦如是,八方上下無窮無極、無有邊幅。」

佛言:「我智慧所知見,諸已過去佛如我名字釋迦文佛者,復如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甫始諸來欲求作佛者,如我名字釋迦文佛者,復如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佛正坐直南向,視見南方今現在佛[6]如我名字釋迦文佛者,復如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八方、上下,去來、現在諸佛[7]如我名字釋迦文佛者,各如十恒水邊流沙,一沙一佛。其數如是,佛皆悉豫見知之。」

佛言:「往昔過去無央數劫已來,一劫、十劫、百劫、千劫、萬劫、億劫、萬億劫、億萬劫,劫中有[8]佛。諸已過去佛,一佛、十佛、百佛、千佛、萬佛、億佛、億萬佛,中有佛,佛各各自有名字,名字不相同類,無有如我名字者。甫始當來劫,諸當來佛,一劫、十劫、百劫、千劫、萬劫、億劫、萬億劫、億萬劫,劫中有一佛、十佛、百佛、千佛、萬佛、萬億佛、億萬佛,中有佛,佛各自有名字,名字各異,不同諸佛名字,時乃有一佛如我名字釋迦文佛耳。諸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今現在佛,次他方異佛國,一佛國、十佛國、百佛國、千佛國、萬佛國、億佛國、萬億佛國、億萬佛國,佛國中有佛,各各自有名字,名字各異多多,復不可同,無有如我名字者。八方、上下無央數諸佛中,時時乃有如我名字釋迦文佛耳。八方、上下,去來、現在,其中間曠絕甚遠悠悠,無窮無極。佛智亘然[9]甚明,[10]採古知今,前知無窮、却覩未然、豫知無極,都不可復計甚無央數佛,威神尊明皆悉知之。佛智慧、道德合明,都無有能問佛經道窮極者,佛智慧終不可[11]斗量盡也。」

阿難聞佛言則大恐怖衣毛皆起,阿難白佛言:「我不敢有疑意於佛所[12]也。所以問佛者,他方佛[13]國皆有須彌山,其第一四[14]王天、第二忉利天皆依因之住止。我恐佛般泥曰後,儻有諸天、人民、若比丘[15]僧、比丘尼、[16]優婆塞、優婆夷來[17]問我,無量清淨佛國何以獨無須彌山?其第一四[18]王天、第二忉利天皆依因何等住止乎?我[19]當應答之。今我不問佛者,佛去後我當[20]持何等語[21]答報之乎?獨佛自知之耳,其餘人無有能為解之者。以是故,問佛耳。」

佛言阿難:「若言是也。第三焰天、第四兜率天、上至第七梵天,皆依因何等住止乎?」

阿難言:「是諸天皆自然在虛空中住止,無所依因也。」

佛言:「無量清淨佛國無有須彌山者亦如是,第一四王天、第二忉利天皆自然在虛空中住止,無所[22]依因也。」

佛言:「佛威神[23]甚重,自在所欲作為,意欲有所作不豫計也。是諸天皆常自然在虛空中住止,何況佛威神尊重自在所欲作為乎?」

阿難聞佛言則大歡喜,長跪叉手言:「佛智慧[24]知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無窮無極、無有邊幅,甚高大妙絕,快善極明,好甚無比,威神尊重不可當也。」

佛告阿逸菩薩:「其世間人民——若善男子、善女人——欲願往生無量清淨佛國者有三輩,作功德有大小,轉不能相及。」

佛言:「何等為三輩?

「其最上第一輩者,當去家、捨妻子、斷愛欲,行作沙門就無為道,當作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經者。作沙門不當虧失經戒,慈心精進,不當瞋怒,不當與女人交通。齋戒清淨,心無所貪慕,至精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當念至心不斷絕者。其人便今世求道時,則自於其臥睡中夢見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其人壽命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自與諸菩薩、阿羅漢共翻飛行迎之,則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便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則自然受身長大。則作阿惟越致菩薩,便則與諸菩薩共[25]番輩飛行,供養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則智慧勇猛,樂聽經道其心歡樂,所居七寶舍宅在虛空中,恣隨其意在所欲作為,去無量清淨佛近。」

佛言:「諸欲往生無量清淨佛國者,精進持經戒、奉行如是上法者,往生無量清淨佛國者,可得為眾所尊敬,是為上第一輩。」

佛言:「其中輩者,其人願欲往生無量清淨佛國,雖不能去家、捨妻子、斷愛欲、行作沙門者,當持經戒無得虧失,益作分檀布施,[1]常信受佛語,深當作至誠忠信。飯食沙門,而作佛寺、起塔、燒香、散華、[2]然燈、懸雜繒綵如是法者。無所適貪,不當瞋怒,齋戒清淨,慈心精進,斷欲念。欲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其人於今世亦復於臥睡夢中見無量清淨佛。其人壽欲盡時,無量清淨佛則化令其人自見無量清淨佛及國土,往生無量清淨佛國者可得智慧勇猛。」

佛言:「其人奉行施與如是者,若其然後中復悔,心中狐疑,不信分檀布施作諸善後世得其福、不信有無量清淨佛國、不信往生其國中,雖爾其人續念不絕,暫信、暫不信,意志猶豫,無所專據,續結其善願,[3]名本續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自化作形像,令其人目自見之,口不能復言,便心中歡喜踊躍,意念言:『我悔不知益齋作善,今當生無量清淨佛國。』其人則心中悔過,悔過者過差少,無所[4]須及。其人壽命終盡則生無量清淨佛國,不能得前至無量清淨佛所,便道見無量清淨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心中便大歡喜。道止其城中,則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則受身自然長大,在城中於是間五百歲。其城廣縱各二千里,城中亦有七寶舍宅,舍宅中自然內[5]外皆有七寶浴池,浴池中亦有自然華繞,浴池上亦有七寶樹重行,皆復作五音聲。其飲食時,前亦有自然食,具百味食,在所欲得。

「其人於城中快樂,其城中比如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其人於城中不能得出,復不能得見無量清淨佛,但見其光明,心中自悔責、踊躍喜耳。亦復不能得聞經、亦復不能得見諸比丘僧,亦復不能得見知無量清淨佛國中諸菩薩、阿羅漢狀貌何等類。其人若如是[6]比而小適耳,佛亦不使爾。身諸所作自然得之,皆心自趣向道入其城中。其人本宿命求道時心口各異,言念無誠,狐疑佛經,復不信向之,當自然入惡道中。無量清淨佛哀愍,威神引之去耳。

「其人於城中五百歲乃得出,往至無量清淨佛所聞經,心不開解,亦復不得在諸菩薩、阿羅漢、比丘僧中聽經。以去所居處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隨意高大、在虛空中;復去無量清淨佛甚大遠,不能得近附無量清淨佛。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歡樂、意不開解。其人久久亦自當智慧開解[*]知經,明健勇猛心當歡樂,次當復如上第一輩。所以者何?其人但坐其前世宿命求道時不大持齋戒,虧失經法,心意狐疑,不信佛語、不信佛經深、不信分檀布施作善後世當得其福,復坐中悔,不信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作[7]德不至心,用是故為第二中輩。」

佛言:「其三輩者,其人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若無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燒香、散華、然燈、懸繒綵、作佛寺、起塔、飲食沙門者,當斷愛欲、無所貪慕、慈心精進、不當瞋怒、齋戒清淨。如是清淨者,當一心念欲生無量清淨佛國,晝夜十日不斷絕者,壽終則往生無量清淨佛國,可復尊極,智慧勇猛。」

佛言:「其人作是[8]已後,若復中作悔心,意用狐疑,不信作善後世當得其福、不信往生無量清淨佛國,其人雖爾續得往生。其人壽命病欲終時,無量清淨佛則令其人於臥睡夢中見無量清淨佛國土,其人心中歡喜,意自念言:『我悔不知益作善,今當生無量清淨佛國。』其人但心念是,口不能復言,則自悔過。悔過者過差減少,悔者無所復及。其人命終則生無量清淨佛國,不能得前至,便道見二千里七寶城,心中獨歡喜,便止其中。復於七寶水池蓮華中化生,則自然長大。其城亦復如前城法,[9]比第二忉利天上自然之物。其人亦復於城中五百歲,五百歲竟乃得出,[10]至無量清淨佛所,心中大歡喜。其人聽聞經心不開解、意不歡喜、智慧不明,知經復少。所居舍宅在地,不能令舍宅隨意高大、在虛空中,復去無量清淨佛亦復如[11]是。

「第二輩狐疑者,其人久久亦當智慧開解知經,勇猛心當歡[12]樂,次如上第一輩也。所以者何?皆坐前世宿命求道時中悔狐疑,暫信、暫不信,不信作善後得其福德,皆自然得之耳。隨其功德有鉉、不鉉各自然趣向,說經行道卓德萬殊超不相及。」

佛言:「其欲求作菩薩道生無量清淨佛國者,其然後皆當得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者,皆當有三十二相紫磨金色、八十種好;皆當作佛,隨心所願在欲於何方佛國作佛,終不更泥[1]犁、禽獸、薜荔。隨其精進求道,早晚之事事同等耳;求道不休會當得之,不失其所欲願也。」

佛告阿逸菩薩等諸天、帝王、人民:「我皆語若曹,諸欲生無量清淨佛國,雖不能大精進禪、持經戒者,大要當作善。一者、不得殺生,二者、不得盜竊,三者、不得婬[2]妷犯愛他人婦女,四者、不得調欺,五者、不得飲酒,六者、不得兩舌,七者、不得惡口,八者、不得妄言,九者、不得嫉妬,十者、不得貪欲,不得心有所慳惜、不得瞋怒、不得愚癡、不得隨心嗜欲、不得心中中悔、不得狐疑。當作孝順、當作至誠忠信、當作受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後世得其福。奉持如是其法不虧失者,在心所願可得往生無量清淨佛國。至要當齋戒,一心清淨,晝夜常念欲往生無量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不斷絕。我皆慈[3]愍之,悉令生無量清淨佛國。」

佛言:「世間人欲以慕及賢明、居家修善為道者,與妻子共居,在恩好愛欲之中憂念。若多家事怱務,不暇大齋戒、一心清淨,雖不能得離家,有空閑時自端正心、意念諸善、專精行道,十日十夜。殊使不能爾,自思惟熟計:『欲度脫身者,下當絕念去憂,勿念家事、莫與女人同床,自端正身心、斷愛欲,一心齋戒清淨,至意念生無量清淨佛國。』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在七寶浴池蓮華中化生,可得智慧勇猛。所居七寶舍宅,自在其意所欲作為,可次如上第一輩。」

佛語阿逸菩薩言:「諸八方上下無央數諸天、人民、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眾等大會皆共於七寶浴池中,都共人人悉自於一大蓮華上坐,皆自陳道德善。人人[4]各自說其前世宿命求道時持經戒、所作善法、所從來生本末、其所好喜經道、知經智慧、所施行功德,從上次下轉皆遍。以知經有明、不明,有深淺、大小,德有優劣、厚薄,自然之道別知才能智慧猛健;眾相觀照禮義和順,皆自歡喜踊躍,智慧有勇猛,各不相屬逮。」

佛言:「其人殊不豫益作德,為善輕[5]虧,不信之然,徙倚懈怠,為用可爾。至時都集說經行道,自然迫促,應答遲晚。道智卓殊超絕,才妙高猛,獨於邊羸。臨事乃悔,悔者已出,其後當復何益?但[6]心中悷𢝋慕及等耳。」[7]◎

◎[8]佛言:「無量清淨佛國諸菩薩、阿羅漢眾等,大道聚會自都集,拘心制意,端身正行,遊戲洞達,俱相隨飛行[9]幡輩出入,供養無極,歡心喜樂。樂共觀經行道,和好文習,才猛智慧,志若虛空。精進求願,心終不復中[10]迴意、終不復轉、終無有懈極時。雖求道外若遲緩,內獨[11]駃急疾,容容虛空中適得其中,中表相應,自然嚴整。[12]撿斂端直,身心淨潔,無有愛欲,有所適貪,無有眾惡瑕穢,其志願皆安定殊好,無增缺減。求道和[13]正,不[14]誤傾邪,准望道法,隨經約令,不敢違失蹉跌。若於繩墨遊於八方上下,無有邊幅,自在所欲,至到無窮無極。咸然為道,恢廓慕及曠蕩,念道無他之念、無有憂思。自然無為,虛無空立,淡安無欲,作德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精進中表,禮義都合。通洞無違,和順副稱,苞羅表裏,過度解脫。敢[15]昇入於泥洹,長與道德合明,自然相保守,快意之滋滋,真真了潔白,志願高無上;清淨定安靜,樂之無有極。善好無有比,巍巍之燿照照。[16]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成五光至九色,五光至九色參[*]迴轉,數百千更變,最勝之自然。自然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參明俱出好,甚[17]姝無有極。其國土甚[*]姝好若此,何不力為善?

「念道之自然,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幅,捐志虛空中。何不各精進,努力自求索?可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橫截於五道,惡道自閉塞,[*]昇道之無極,易往無有人。其國土不逆違,自然之隨牽。何不棄世事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何為用世事,[18]饒共憂無有常?

「世人[19]薄俗,共爭不急之事;共於是處劇惡極苦之中,勤身治生用相給活。無尊、無卑,無富、無貧,無老、無少,無男、無女,皆當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思慮,為之走使,無有安時。有田憂田、有宅憂宅、有牛憂牛、有馬憂馬、有六畜憂六畜、有奴婢憂奴婢,衣被、錢財、金銀、寶物復共憂之。重思累息,憂念懷愁恐,橫為非常、水火、盜賊、怨家、[20]債主所[21]漂燒[22]繫唐突沒溺,憂毒[23]怔忪無有解時。結憤心中慉氣[1]毒怒,病在胸腹憂苦[A1]不離,心[2]堅意固適無縱捨。或坐摧藏終亡身命,棄捐之[3]去莫誰隨者。尊貴豪富有此憂懼勤苦若此,結眾寒、熱與痛共居。

「小家貧者窮困乏無,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無牛亦憂欲有牛、無馬亦憂欲有馬、無六畜亦憂欲有六畜、無奴婢亦憂欲有奴婢、無衣被、錢財、什物、飯食之屬亦憂欲有之。適有一少一、有是少是,思有[4]齊等,適小具有便復[5]儩盡。如是苦生當復求索,思想無益不能時得,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念相隨,勤苦若此。焦心不離,恚恨獨怒,亦結眾寒、熱與痛共居。或時坐之,終身夭命,亦不肯作善為道。壽命盡死,皆當獨遠去,有所趣向,善惡之道莫能知者。

「或時世人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居天地之間當相敬愛,不當相憎;有無當相給與,不當有貪;言色當和,莫相違戾,或儻心爭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嫉憎,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今世之事更欲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相破,[6]殺之愁毒結憤精神,自然剋識不得相離,皆當對相生,值更相報復。

「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來、獨去、死生,當行至趣苦樂之處,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善惡變化,殃咎異處,宿豫嚴待,當獨[*]昇入遠到他處,莫能見者去在何所。善惡自然追逐往生,窈窈冥冥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復得相值。何不棄眾事,各[7]勱強健時努力[8]力為善,[*]力精進[9]來度世,可得極長壽?殊不肯求於道,復欲何須待、欲何樂乎?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不信為道得道、不信死後世復生、不信施與得其福德,都不信之。亦以謂之不然,言無有是,但坐是故且自見之,更相看視,前後轉相承受父餘教令。先人、祖父素不作善,本不為道,身愚神闇,心塞意閉,不見天道,殊無有能見人生死,有所趣向亦莫能知者,適無有見善惡之道。復無有語者,為用作善惡、福德、殃咎、禍罰,各自競作為之用,殊無有怪也。至於生死之道轉相續,顛倒上下,無常根本,皆當過去不可常得。教語開導,信道者少,皆當生死無有休止。如是曹人[A2]矇冥抵突,不信經語,各欲快意,心不計慮。愚癡於愛欲、不解於道德、迷惑於瞋怒、貪[10]猥於財色。坐之不得道,當[11]更勤苦極,在於惡處生,終不得止休息,痛之甚可傷。

「或時家室中外、父子、兄弟、夫婦,至於生死之義,更相哭淚轉相思慕,憂念憤結恩愛繞續,心意痛著對相顧[12]思,晝夜無有解時。教示道德心不開明,恩愛情欲不離,閉塞蒙蒙交錯覆蔽,不得思計。心自端正決斷世事,專精行道便旋至竟,年壽命盡不能得道,無可奈何。總猥憒譊皆貪愛欲,如是之法不解道者多、得道者少。

「世間怱怱無可聊賴,尊卑、上下、豪貴、貧富、男女、大小各自怱務,勤苦躬身各懷殺毒,惡氣[13]窈冥莫不惆悵。為妄作事,惡逆天地,不從仁心,道德非惡,先隨與之,恣聽所為。其壽未至便頓奪之,下入惡道,累世勤苦,展轉愁毒,數千萬億歲無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憐愍。」

佛告阿逸菩薩等諸天、帝王、人民:「我皆語若曹世間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若曹熟思惟之,惡者當縱捨遠離之,從其善者當堅持之,勿妄為非,益作諸善。大小、多少愛欲之榮皆不可常得,猶當別離無可樂者。[14]勱佛世時,其有信[15]愛佛經[16]諸深、奉行道德,皆是我[17]小弟也;其有甫欲學佛經戒者,皆是我弟子也;其有欲出身、去家捨妻子、絕去財色,欲來作沙門、為佛作比丘者,皆是我子孫。我世甚難得值,其有願欲生無量清淨佛國者,可得智慧勇猛,為眾所尊敬。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後儻有疑意不解經者,復前問佛,佛當為若解之。」

阿逸菩薩長跪叉手言:「佛威神尊重,所說經快善。我曹聽佛經語皆心貫思之:『世人實爾,如佛所語無有異。』今佛慈哀我曹,開[18]視天道教語生路,耳目聰明長得度脫,若得更生;我曹聽佛經語,莫不慈心歡喜踊躍開解者。我曹及諸天、帝王、人民、[*]蜎飛蠕動之類,皆蒙佛恩,無不得解脫憂苦者。佛諸教戒甚深,無極無底。佛智慧所見知,八方、上下、去來、現在之事無上、無邊幅。佛甚[19]難得值、經道甚難得聞,我曹皆慈心於佛所。[20]今我曹得度脫者,皆是佛前世求道時[21]慊苦學問,精進所致。恩德普覆,所施行福德相祿巍巍,光明徹照,洞虛無極,開入泥洹。教授經典,制威消化,[22]愍動八方上下,無窮無極。佛為師法尊絕,群聖都無能及佛者。佛為八方上下諸天、帝王、人民作師,隨其心所欲願,大小皆令得道。今我曹得與佛相見,得聞無量清淨佛聲,我曹甚喜,莫不得黠慧開明者。」

佛告阿逸菩薩:「若言是,[1]實當爾。若有慈心於佛所者,大[2]喜實當念佛,天下久久乃復有佛耳。今我於苦世作佛所出經道,教授洞達、截斷狐疑、端心正行、[3]拔諸愛欲、絕眾惡根本、遊步無拘、典總智慧、眾道表裏、攬持維綱,[4]昭然分明[5]開示五道,決正生死泥洹之道。」

佛言:「若曹從無數劫[6]以來不可復計劫,若[7]曹作菩薩道欲過度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以來甚久遠,人從若得道度者無央數,至得泥洹之道者亦無央數。若曹及八方上下諸天、帝王、人民,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曹宿命從無數劫[*]以來展轉是五道中,[8]死生呼嗟,更相哭淚,轉相貪慕,憂思愁毒,痛苦不可言,至今世[*]死生不絕;乃至今日與佛相見共會,[9]值是乃聞無量清淨佛聲甚快。善哉,助[10]汝曹喜,亦可自厭[*]死生痛[11]痒。生時甚痛、[12]甚苦、甚極,至年長大[13]亦苦、亦極,死時亦痛、亦苦、亦極,[14]甚惡臭處不[15]淨潔了,無有可者。佛故悉語,若[16]曹亦可自決斷臭處惡露,若曹亦可端心正身益作諸善,於是[17]常端[18]中外、潔淨身體、[19]洗除心垢、自相約撿、表裏相應、言行忠信。

「人能自度脫,轉[20]相扶接,[*]拔諸愛欲,精明至心,求願不轉,結其善道根本。雖精進苦一世,須臾[21]間耳。今世為善,後世生無量清淨佛國,快樂甚無極,長與[22]道合明。然善極相保[23]守,長去離[24]惡道痛[*]痒之[25]憂惱,[26]拔勤苦諸惡根本,斷諸愛欲恩好。長生無量清淨[27]佛國,亦無有諸痛[*]痒、亦無復[28]有諸惡臭處、亦無復有勤苦、亦無[29]淫泆瞋怒愚癡、亦無[30]有憂思愁毒。

「生於無量清淨佛國,欲壽一劫、十劫、百劫、千[31]劫、萬億劫,自恣若意;欲住[32]止壽無央數劫、不可復[33]計數劫,恣[*]汝隨意皆可得之。欲食、不食,恣若其意,都悉自然,皆可得之。次於泥洹之道,皆各自精明求索,心所欲願。勿得狐疑心中悔,欲往生者,無得坐其過失,在無量清淨佛國界邊自然七寶城中[34]讁五百歲。」

阿逸菩薩言:「受佛嚴明重教,皆[35]當精進[36]一心求索,請奉行之,不敢[37]疑怠。」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四 - 2024-02-29 22:34:11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四

後漢月氏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39]佛告阿逸菩薩等:「若曹於是世能自制心正意、身不作惡者,是為大德善,都為八方上下最無有比。所以者何?八方上下無央數[40]佛國中,諸天人民皆自然作善、[41]不大為惡、易教化。今我於是世間為佛,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作佛為最劇。教語人民令[42]絕五惡、令去五痛、令去五燒;降化其心令持五善,得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佛言:「何等為五惡?何等為五痛?何等為五燒中者?何等為消化五惡、令持五善者?何等為持五善,得其福德長壽度世泥洹之道?」

佛言:「其一惡者,諸天、人民、下至禽獸、[43]蜎飛蠕動之類欲為眾惡。

「強者伏弱,轉相剋賊,自相殺傷,更相食噉,不知為善,惡逆不道,受其殃罰,道之自然,當往趣向。神明記識,犯之不貰,轉相承續,故有[44]貧窮、下賤、乞丐、孤獨人,有聾、盲、瘖瘂、愚癡、弊惡,下有尫[45]狂不及逮之屬。其有尊貴、豪富、高才明達、智慧勇猛,皆其前世宿命,為善慈孝,布恩施德。故有官事、王法、牢獄,不肯畏慎作惡入法,受其過讁重罰致劇,求望解脫難得度出。今世有是目前現在,壽終尤劇,入其窈冥,受身更生,譬若王法劇苦極[46]刑。故有自然泥[47]犁、禽獸、薜荔、蜎飛蠕動之[48]類屬[49]貿身形,改惡易道,壽命短長,魂神命精,自然入趣。受形寄胎當獨值向,相從共生,轉相報償,當相還復。殃惡讁罰,眾事未盡終不得離。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臨時卒暴至,應時[50]恒取自然之道,皆當善惡歸之,是為一大惡、為一痛、為一燒。

「勤苦如是,愁毒呼嗟,比如劇火起燒人身。人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得其福德,可得長壽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一大善。」

佛言:「其二惡者,世間帝王、長吏、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婦略無義理,不從[1]政令。轉[2]淫奢驕慢,各欲快意,恣心自在,更相欺調,殊不懼死。心口各異,言念無實,佞諂不忠,[3]諛媚巧辭。行不端正,更相嫉憎,轉相讒惡,陷入[4]惡枉。主上不明,心不察照,任用臣下,臣下存在。淺度能行,知其形勢,在位不正,為其所調。妄[5]捐忠良,不當天心,甚違道理,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弟欺其兄、婦欺其夫。室家中外知識相[6]紹,各懷貪婬,心[7]獨恚怒,[8]蒙聾愚癡[9]欲益多。有尊卑、上下,無男、無女,無大、無小,心俱同然,欲自厚己。破家、亡身,不顧念前後,家室親屬坐之破族。

「或時家中內外、知識朋友、鄉黨市[10]里愚民轉共從事,更相利害。爭錢財鬪,忿怒成[11]仇;轉爭勝負,慳富焦心;不肯施與,專專守惜。愛寶貪重,坐之思念,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所恃怙,獨來獨去,無一隨者。善惡禍福,殃咎讁罰,追[12]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毒苦,然後乃悔,當復何及?

「或時世人愚心少智,見善誹謗恚之,不肯慕及。但欲為惡,妄作非法;但欲盜竊,常懷[13]毒心;欲得他人財物,用自供給,消散[14]摩盡,賜復求索;邪心不正,常獨恐怖,畏人有色,臨時不計,事至乃悔。今世現在,長吏牢獄,自然趣向,受其殃咎。世間貧窮、乞丐、孤獨,但坐前世宿命,不信道德、不肯為善。今世為惡,天神別籍,壽終入惡道,故有自然泥[15]犁、禽獸、薜荔、蜎飛蠕動之類。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二大惡、二痛、二燒。

「勤苦如是,比如火起燒人身。人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16]眾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得其福德,可得長壽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二大善。」

佛言:「其三惡者,世間人民寄生[17]相因,共依居天地之間,處年壽命無能幾歲。至有豪貴[18]者、賢明善人;下有貧賤、尫羸愚者;中有不良之人,但懷念毒惡,身心不正,常念婬泆,煩滿胸中;愛欲交錯,坐起不安;貪意慳惜,但欲唐得;眄睞細色,惡態[19]婬泆。有婦厭憎,私妄出入,持家所有,相結為非,聚會飲食,自共作惡。[20]興兵作賊,攻城格鬪,劫殺截斷,強奪[21]不道,取人財物。偷竊趣得,不肯治生;所當求者,不肯為之;惡心在外,不能專作;欲擊成事,恐勢[22]迫脅,持歸給家。共相生活,恣心快意,極身作樂,[23]行亂他人婦女。或於其親屬,不避尊卑、長老,眾共憎惡,家室中外,患而苦之。亦復不畏縣官、法令無所避,錄如是之惡,自然牢獄,日月照識、神明[24]記取、諸神攝錄。

「故有自然泥[*]犁、禽獸、薜荔、蜎飛蠕動之類,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25]度脫,痛不可言,是為三大惡、三痛、三燒,勤苦如是,比[26]若火起燒人身,人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眾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得其福德,可得長壽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三大善。」

佛言:「其四惡者,諸惡人不能作善,自相壞敗,轉相教令,共作眾惡。主為傳言,但欲兩舌、惡口、罵詈、妄語,相嫉更相鬪亂。憎嫉善人,敗壞賢善,於傍快惡。復不孝順供養父母,輕易師父知識,無信難得誠實。自[27]言尊貴有道,橫行威武,加[28]捲力勢,侵剋易人不能自知。為惡[29]無自羞慚,自用頗健,令人承事敬畏。復不敬畏天地、神明、日月,亦不可教令作善,不可降化,自用偃蹇,謂常當爾。亦復無憂哀心,亦不知恐懼,恣意憍慢如是,天神記識。

「賴其前世宿命頗作福德,小善扶接,營護助之。今世作惡,福德盡[30]儩,諸善鬼神各去離之,身獨空立,無所復依。受重殃[31]讁,壽命終身惡繞歸,自然迫促,當往追逐,不得止息。自然眾惡共趣頓[32]乏,[33]其有名籍在神明所,殃[34]咎引牽當值相得,當往趣向。受過讁罰,身心摧碎,神形苦極,不得離却,但得前行,入於火鑊。當是時悔復何益?當復何及?

「天道自然,不得蹉跌,故有泥[*]犁、禽獸、薜荔、蜎飛蠕動之屬,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四大惡、四痛、四燒。

「勤苦如是,比[35]如火起燒人身。人能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眾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得其福德,可得長壽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四大善。」

佛言:「其五惡者,世人徙倚懈惰,不肯作善,不念治生,妻子飢寒,父母俱然。欲呵教其子,其子惡心,瞋目應怒。言令不和,違戾反逆劇於野人,比若怨家,不如無子。妄遍假貸,眾共患厭,尤無[A1]反[36]復,無有報償之心,窮貧困乏,不能復得。辜較諧聲,放縱遊散,串數唐得,自用[1]賑給,不畏防禁。飲食無極,[2]喫酒嗜美,出入無有期度。[3]魯扈抵突,不知人情,睢[4]眄強制。見人有[5]喜,憎嫉恚之。無義無禮,自用[6]職當,不可諫曉。亦復不憂念父母、妻子有無,又復不念[7]卒報父母之德,亦復不念師父之恩。心常念惡、口常言惡,日不成就。不信道德、不信有賢明先聖、不信作善為道可得度世、不信世間有佛。欲殺羅漢、鬪比丘僧,常欲殺人——欲殺父母、兄弟、妻子、宗親、朋友。父母、兄弟、妻子、宗親、朋友憎惡見之,欲使之死。不信佛經語、不信人壽命終盡死,後世復生、不信作善得善、不信作惡得惡。

「如是曹人——男子、女人——心意俱然,違戾反逆,愚癡[8]濛澒,瞋怒嗜欲,無所識知。自用快善[9]為大智慧,亦不知所從來、生死所趣向。不肯慈孝,惡逆天地,於其中間求望僥倖,欲得長生、躬得不死。會當歸就生死勤苦善惡之道,身所作惡,殃咎眾趣,不得度脫。亦不可降化令作善,慈心教語開導生死、善惡所趣有是,復不信之。然苦心與語欲令度脫,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至,至時皆悔。其後乃悔,當復何及?不豫計善,臨窮何益?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10]窕,浩浩茫茫,轉相承受。善惡、毒痛,身自當之,無有代者。道之自然,隨其所行,[11]追命所生,不得縱捨。善人行善,從善慈孝、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12]知見耳。教語人民,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

「如是,世人不可[13]悉道,故有自然泥犁、禽獸、薜荔、蜎飛蠕動之類,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五大惡、五痛、五燒。

「勤苦如是,比[14]如火起燒人身,人能自於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言行相副、所作至誠、所語如語、心口不轉、獨作[*]眾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得其福德,可得長壽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

佛告阿逸菩薩等:「我皆語若曹,是世五惡勤苦如是,令起五痛、令起五燒,展轉相生。世間人民不肯為善,欲作眾惡,敢有犯此諸惡事者皆悉自然,當[15]更具歷入惡道中。或其今世先被病殃,死生不得,示眾見之。壽終趣入至極大苦,愁痛酷毒,自相焦然,轉相燒滅。至其後共作怨家,更相傷殺,從小微起至大困劇,皆從貪淫財色、不肯忍辱施與、各欲自快、無復有曲直、欲得健名、為癡欲所迫、隨心思想不能得也,結憤胸中。財色縛束無有解脫、不知厭足;厚己[16]諍欲,無所省錄,都無義理,不隨正道。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知施善,威勢無幾,隨惡名焦。身坐勞苦,久後大劇自然隨逐,無有解已。王法施張,自然糺舉,上下相應;羅網綱紀,㷀㷀[17]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佛語阿逸菩薩等:「若世有是佛,皆[18]慈愍哀之,威神摧動眾惡諸事皆消化之。令得去惡就善,棄捐所思,奉持經戒,莫不承[19]奉。施行經法,不敢違失度世無為泥洹之道,快善極樂,甚明無極。」

佛言:「若曹諸天、帝王、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語熟思惟之,能自於其中端心正行。其主上為善率化,撿御其下,教語人民,轉相勅令、轉共為善、轉相度脫,各自端守,慈仁愍哀,終身不[20]殆,尊聖敬孝,通洞博愛。佛語教令無敢虧負,當憂度世泥洹之道;當憂斷截生死、痛[21]痒,拔惡根本;當憂斷絕泥犁、禽獸、薜荔、蜎飛蠕動之類惡苦之道;當[22]勱佛世,堅持經道,無[23]敢失也。」

佛言:「若曹當作善者,云何第一急?當自端身、當自端心、當自端目、當自端耳、當自端鼻、當自端口、當自端手、當自端足。能自撿[24]斂,莫妄動作,身心淨潔,俱善相應。中外約束,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25]常和,身行當專,行步坐起不動。作事所為當先熟思慮計之,揆度才能、視瞻[26]圓規,安定徐作為之;作事倉卒,不豫熟計,為之不諦,亡其功夫,敗悔在[27]後,唐苦亡身。至誠忠信,得道絕去。」

佛言:「若曹於是益作諸善,布恩施德,能不[28]絕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展轉復相教化,作善為德。如是經法慈心專一,齋戒清淨一日一夜者,勝[29]於無量清淨佛國作善百歲。所以者何?無量清淨佛國皆積德眾善,無為自然,在所求索,無有諸惡大如毛髮。」

佛言:「於是作善十日十夜者,其得福勝於他方佛國中人民作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皆悉作善,作善者多、為惡者少,皆有自然之物,不行求作便自得之;是間為惡者多、[30]為善者少,不行求作不能得也。[1]人能自端制作善,至心求道,故能爾耳。是間無有自然,不能自給,當行求索,勤苦治生。轉相欺[2]怠,調作好惡,得其財物歸給妻子。飲苦食毒,勞心苦身,如是至竟,心意不專,周旋不安。人能自安靜為善,精進作德,故能爾耳。」

佛言:「我皆哀若曹及諸天、帝王、人民,皆教令作諸善、不為眾惡,隨其所能輒授與道,教戒開導悉奉行之。則君率化為善教令臣下、父教其子、兄教其弟、夫教其婦,[3]室家內外、親屬、朋友轉相教語,作善為道。奉經持戒,各自端守,上下相撿,無尊、無卑,無男、無女,齋戒清淨,莫不歡喜。和順義理,[4]勸樂慈孝,自相約撿。其有得佛經語悉持思之,不當所作如犯為之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棄邪為正,朝聞夕改,奉持經戒劇,如貧人得寶。

「佛所行處、所在郡國,輒授與經戒,諸天、日月、星辰、諸神、國王、傍臣、長吏、人民、諸龍、鬼神、泥犁、禽獸承奉行之,則君改化為善,齋戒精思,淨自湔洒,端心正行,居位嚴[5]慄,教勅率眾為善,奉行道禁,令言令[6]止;臣事其君,忠直受令,不敢違負。父子言令孝順承受,兄弟、夫婦、宗親、朋友,上下相令,順言和理,尊卑、大小轉相敬事,以禮如義不相違負,莫不改往修來,洒心易行端正中表,自然作善所願輒得。感善降化自然之道,求欲不死則可得長壽,求欲度世則可得泥洹之道。」

佛言:「佛威神尊重,消惡化善莫不度脫。[7]今我出於天下,在是惡中於[8]苦世作佛,慈愍哀傷,教語開[9]道,諸天、帝王、傍臣左右、長吏、人民,隨其心所欲願樂皆令得道。佛諸所行處、所更過歷郡國、縣邑、丘聚、市[10]里,莫不豐熟,天下太平,日月運照,倍益明好;風雨時節,人民安寧;強不[11]凌弱,各得其所。無惡[12]歲疾疫、無病瘦者、兵革不起、國無盜賊、無有怨[13]抂、無有拘閉者。君臣、人民莫不歡喜,忠慈至誠,各自端守,皆自然守國,雍和孝順,莫不歡樂。有無相與布恩施德,心歡樂與皆相敬愛,推財讓義,謙讓於先。前後以禮敬事,如父、如子,如兄、[14]如弟,莫不仁賢,和順禮節都無違諍,快善無極。」

佛言:「我哀子曹欲度脫之,劇父母念子。今八方上下諸天、帝王、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得佛經戒、奉行佛道,皆得明慧,心悉開解,莫不得[15]過度脫憂苦者。今我作佛在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降化五惡、消盡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去毒苦,令得五善明好,燒惡不起。我般泥洹去後,經道稍稍斷絕,人民[16]諛諂淳為眾惡,不復作善,五燒復起,五痛劇苦——復如前法——自然還復,久後轉劇,不可悉說,我但為若曹小道之耳。」

佛告阿逸菩薩等:「若曹各思持之,展轉相教戒,如佛經法無敢犯也。」

阿逸菩薩長跪叉手言:「佛所說甚苦痛,世人為惡[17]甚劇,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脫之,皆言:『受佛重教,請展轉相[18]承。』不敢犯也。」

佛告阿難:「我哀若曹,[19]令悉見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所居國土。若欲見之不?」

阿難則大喜,長跪叉手言:「願皆欲見之。」

佛言:「若起更[20]被袈裟西向拜——當日沒處——為無量清淨佛作禮,以頭面著地言:『南無無量清淨平等覺。』」

阿難言:「諾,受教。」則起更被袈裟西向拜——當日所沒處——為無量清淨佛作禮,以頭腦著地言:「南無無量清淨平等覺。」

阿難未起,無量清淨佛便大放光明威神,則遍八方上下諸無央數佛國,天地則皆為大震動。諸天無央數天地、須彌山羅寶、摩訶須彌大山羅寶、諸天地大界、小界,其中諸有大泥犁、小泥犁,諸山林、溪谷、幽冥之處,皆則大明,悉[21]雨大開闢。

則阿難、諸菩薩、阿羅漢等,諸天、帝王、人民,悉皆見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國土七寶已,心皆大歡喜踊躍,悉起為無量清淨佛作禮,以頭腦著地,皆言:「南無無量清淨三藐三佛陀。」

無量清淨佛放[22]光明威神已,諸無央數天、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皆悉見無量清淨佛光明,莫不慈心歡喜作善者。諸有泥犁、禽獸、薜荔,諸有考治勤苦之處,則皆休止不復治,莫不解脫憂苦者。諸有盲者則皆得視,諸跛躄蹇者則皆得走行,諸病者則皆愈起,諸尫者則皆強健;愚癡者則皆更黠慧,諸有婬[23]泆瞋怒者皆悉慈心作善,諸有被毒者毒皆不行。鍾鼓、琴瑟、箜篌、樂器諸伎,不鼓皆自作音聲;婦女珠環皆自作聲;百鳥、畜獸皆自悲鳴。當是之時莫不歡喜得過度者。

則時[24]爾日,諸佛國中諸天人,莫不持天上華香來下於虛空中,悉皆供養,散諸佛及無量清淨佛上。諸天各共大作萬種自然伎樂,樂諸佛及諸菩薩、阿羅漢。當是之時,甚快樂不可言。

佛告阿難、阿逸菩薩等:「我說無量清淨佛及諸菩薩、阿羅漢、國土自然七寶,當無有異乎?」

阿難長跪叉手言:「佛說無量清淨佛國土快善,如佛所說無有一異。」

佛言:「我說無量清淨佛功德國土快善,晝夜一劫尚復未竟,我但為若曹小說之耳。」

阿逸菩薩則長跪叉手問佛言:「今佛國從是間當有幾阿惟越致菩薩往生無量清淨佛國?願聞之。」

佛言:「若欲知者,明聽著心中。」

阿逸菩薩言:「受教。」

佛言:「從我國當有七百二十億阿惟越致菩薩[1]皆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一阿惟越致菩薩者,前後供養無央數諸佛,以次如彌勒皆當作佛——及其餘諸小菩薩輩者無央數不可復計,皆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

佛告阿逸菩薩:「不但我國中諸菩薩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他方異國復有佛亦復如是。第一佛名光遠炤,其國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他方異國第二佛,佛名寶積,其國有九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他方異國第三佛,名儒無垢,有二百二十億菩薩皆當往生阿彌陀佛國。他方異國第四佛,名無極光明,其國有二百五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他方[2]異國第五佛,名於世無上,其國有六百億菩薩皆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他方異國第六佛,名勇光,其國有萬四千菩薩皆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他方異國第七佛,名具足交絡,其國有十四億菩薩皆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他方異國第八佛,名雄慧王,其國有八菩薩皆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他方異國第九佛,名多力無過者,其國有八百一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他方異國第十佛,名吉良,其國有萬億菩薩皆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他方異國第十一佛,名慧辯,其國有萬二千菩薩皆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他方異國第十二佛,名[3]無上華,其國有諸菩薩無央數不可復計——皆阿惟越致、皆智慧勇猛、各供養無央數諸佛,[4]以一時俱心願欲往[5]生——皆當生無量清淨佛國。他方異國第十三佛,名樂大妙音,其國有七百九十億菩薩皆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

佛言:「是諸菩薩——皆阿惟越致——諸比丘僧中及小菩薩輩無央數,皆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不獨是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當往生也,都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諸菩薩輩各各如是,皆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6]其無央數都共往會,無量清淨佛國大眾多不可復計,我但說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名字,晝夜一劫尚未竟。我但復說佛國諸比丘僧眾、菩薩當往生無量清淨佛國人數,說之一劫不休止尚未竟。我但為若曹總攬都小說之耳。」

佛語阿難阿逸菩薩等:「其世間帝王、人民、善男子、善女人,前世宿命行善所致相祿,[7]迺當聞無量清淨佛聲,慈心歡喜,我代之喜。」

佛言:「其有善男子、善女人聞無量清淨佛聲,慈心歡喜,一時踊躍,心意清淨,衣毛為起[8]拔出者,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薩、非凡人。其有人民——男子、女人——聞無量清淨佛聲,不信有佛者、不信佛經語、不信有比丘僧、心中狐疑都無所信者,皆故從惡道中來,生愚[9]蒙不解宿命,殃惡未盡、未當得度脫,故心中狐疑不信向耳。」

佛言:「我語若曹,若曹所當作善法皆當奉行信之。無得以我般泥洹去後故,若曹及後世人無得復言:『我不信有無量清淨佛國。』我故令若曹悉見無量清淨佛國土,所當為者若自求之。我具為汝曹道說經戒[10]順法,若曹當如佛法持之,無得毀失。

「我持是經以累汝曹,汝曹當堅持之,無[11]得為妄增減是經法。我般泥洹去後,經道留止千歲,千歲後經道斷[12]絕,在心所願皆可得道。」

佛言:「師開導人耳目,智慧明達,度脫人令得善,[13]舍泥洹之道。常當慈孝,於佛如父母;常念師恩,當念不斷絕,則得道疾。」

佛言:「天下有佛者甚難得值,人有信受師法經語深者亦難得值,若有沙門、若師為人說佛經者甚難得值。」

佛說是經時,則萬二千億諸天人民皆得天眼徹視,悉一心皆為菩薩道;則二百二十億諸天人民皆得阿那含道;則八百沙門皆得阿羅漢道;則四十億菩薩皆得阿惟越致。

佛說經已,諸菩薩、阿羅漢、諸天、帝王、人民皆大歡喜,前趣為佛作禮,遶佛三匝,以頭面著佛足而去。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無量壽經。卷一 - 2024-02-29 22:35:19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曹魏[2]天竺三藏康僧鎧譯

我聞如是: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一切大聖神通已達,其名曰:尊者了本際、尊者正願、尊者正語、尊者大號、尊者仁賢、尊者離垢、尊者名聞、尊者善實、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優樓頻[3]䗍迦葉、尊者伽耶迦葉、尊者那提迦葉、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劫賓那、尊者大住、尊者大淨志、尊者摩訶周那、尊者滿願子、尊者離障[4]閡、尊者流灌、尊者堅伏、尊者面王、尊者[5]果乘、尊者仁性、尊者[6]喜樂、尊者善來、尊者羅云、尊者阿難,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又與大乘眾菩薩俱,普賢菩薩、妙德菩薩、慈氏菩薩等,此賢劫中一切菩薩。

又賢護等十六正士:善思議菩薩、信慧菩薩、空無菩薩、神通華菩薩、光英菩薩、慧上菩薩、智幢菩薩、寂根菩薩、願慧菩薩、香象菩薩、寶英菩薩、中住菩薩、制行菩薩、解脫菩薩,皆[7]遵普賢大士之德,具諸菩薩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之法,遊步十方,行權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

處兜[8]率天弘宣正法,捨彼天宮降神母胎,從右脇生,現行七步。光明顯曜,普照十方無量佛土,六種[9]振動,舉聲自稱:「吾當於世為無上尊,釋梵奉侍,天、人歸仰。」示現算計、文藝、射御,博綜道術,貫練群籍,遊於後園講武試藝。現處宮中色味之間,見老、病、死,悟世非常,棄國財位,入山學道,服乘、白馬、寶冠、瓔珞,遣之令還。捨珍妙衣而著法服,剃除鬚髮,端坐樹下。勤苦六年,行如所應。現五濁剎隨順群生,示有塵垢沐浴金流。天按樹枝得攀出池,靈禽翼從往詣道場,吉祥感徵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樹下,[1]加趺而坐,奮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屬而來逼試,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覺。釋梵祈勸請轉法輪,以佛遊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執法劍、建法幢、震法雷、曜法電、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光明普照無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種震動,總攝魔界、動魔宮殿,眾魔[2]懾怖莫不歸伏。摑裂邪網,消滅諸見,散諸塵勞,壞諸欲塹。嚴護法城,開闡法門;洗濯垢污,顯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入國分衛獲諸豐饍,貯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現欣笑,以諸法藥救療三苦。顯現道意無量功德,授菩薩記成等正覺,示現滅度拯濟無極。消除諸漏,[3]殖眾德本,具足功德微妙難量。遊諸佛國,普現道教,其所修行清淨無穢。

譬如幻師現眾異像,為男、為女無所不變,本學明了在意所為。此諸菩薩亦復如是,學一切法貫綜縷練,所住安諦靡不[4]感化,無數佛土皆悉普現,未曾慢恣、愍傷眾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菩薩經典究暢要妙,名稱普至[5]導御十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大聖所立而皆已立,如來[A1]道化各能宣布,為諸菩薩而作大師。以甚深禪慧開[6]導[7]眾人,通諸法性,達眾生相,明了諸國,供養諸佛。化現其身猶如電光,善學[8]無畏曉了[9]幻法。壞裂魔網,解諸纏縛。超越聲聞、緣覺之地,得空、無相、無願三昧。善立方便,顯示三乘。於此[10]中下而現滅度,亦無所作、亦無所有,不起、不滅得平等法。具足成就無量總持百千三昧,諸根智慧廣普寂定,深入菩薩法藏,得佛華嚴三昧。宣[11]揚演說一切經典,住深定門,悉覩現在無量諸佛,一念之頃無不周遍。濟諸劇難諸閑不閑,分別顯示真實之際,得諸如來辯才之智。入眾言音,開化一切,超過世間諸所有法。心常諦住度世之道,於一切萬物[12]隨意自在。為[13]眾生類作不請之友,荷負群生為之重[14]任。受持如來甚深法藏,護佛種性常使不絕。興大悲、愍眾生,演慈辯、授法眼、杜三趣、開善門,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15]猶如孝子[16]愛敬父母。於諸眾生視[17]之若己,一切善本皆度彼岸,悉獲諸佛無量功德,智慧聖明不可思議。

如[18]是菩薩[19]無量大士不可稱計,一時來會。

爾時,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

尊者阿難承佛聖旨,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長跪合掌而白佛言:「今日世尊諸根悅豫,姿色清淨,光顏巍巍,如明[20]鏡淨影暢表裏,威容顯[21]耀超絕無量,未[22]曾瞻覩殊妙如今。唯然,大聖!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23]法、今日世雄住[24]佛所住、今日世眼住導師[25]行、今日世英住最勝[26]道、今日天尊行如來[27]德。去來現[28]在佛佛相念,得無今佛念諸佛耶?何故威神光光乃爾?』」

於是世尊告阿難曰:「云何,阿難!諸天教汝來問佛耶?自以慧見問威顏乎?」

阿難白佛:「無有諸天來教我者,自以所見問斯義耳。」

佛言:「善哉,阿難!所問甚快。發深智慧真妙辯才,愍念眾生問斯慧義。如來以無[29]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30]普令群萌獲真法利。無量億劫難值難見,猶靈瑞華時時乃出。今所問者多所饒益,開化一切諸天人民。

「阿難!當知如來正覺其智難量,多所導御,慧見無礙,無能遏絕。以一[31]喰之力,能住壽命億百千劫無數無量,復過於此。諸根悅豫不以毀損,姿色不變光顏無異。所以者何?如來定慧究暢無極,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阿難諦聽,今為汝說。」

對曰:「唯然,願樂欲聞。」

佛告阿難:「乃往過去久遠無量不可思議無央數劫,[32]錠光如來興出於世,教化度脫無量眾生,皆令得道乃取滅度。次有如來名曰光遠、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須彌天冠、次名須彌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離垢、次名無著、次名龍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頂、次名不動地、次名琉璃妙華、次名琉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1]種、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脫華、次名莊嚴光明、次名海覺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離塵垢、次名捨厭意、次名寶炎、次名妙頂、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琉璃光、次名無上琉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華、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華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癡冥、次名度蓋行、次名淨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鸞音、次名師子音、次名龍音、次名處世,如此諸佛皆悉已過。

「爾時,次有佛名[2]世自在王如來、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時有國王,聞佛說法心懷悅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棄國、捐王,行作沙門,號曰[3]法藏,高才勇哲與世超異。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合掌以頌讚曰:

「『光顏巍巍, 威神無極, 如是炎明,
無與等者。 日月摩尼, 珠光炎耀,
皆悉隱蔽, 猶[4]如聚墨。 如來[5]容顏,
超世無倫, 正覺大音, 響流十方。
戒聞精進, 三昧智慧, 威德無侶,
殊勝希有。 深諦善念, 諸佛法海,
窮深盡奧, 究其[6]崖底。 無明、欲、怒,
世尊永無, 人雄師子, 神德無量。
功[7]德廣大, 智慧深妙, 光明威相,
震動大千。 願我作佛, 齊聖法王,
過度生死, 靡不解脫。 布施、調意、
戒、忍、精進, 如是三昧, 智慧為上。
吾誓得佛, 普行此願, 一切恐懼,
為作大安。 假[8]令有佛, 百千億萬,
無量大聖, 數如恒沙, 供養一切,
斯等諸佛, 不如求道, 堅正不却。
譬如恒沙, 諸佛世界, 復不可計,
無數剎土, 光明悉照, 遍此諸國,
如是精進, 威神難量。 令我作佛,
國土第一, 其眾奇妙, 道場超絕。
國如泥洹, 而無等雙, 我當[9]愍哀,
度脫一切。 十方來生, 心悅清淨,
已[10]到我國, 快樂安[11]隱。 幸佛[12]信明,
是我真證, 發願於彼, 力精所欲。
十方世尊, 智慧無礙, 常令此尊,
知我心行。 假[13]令身止, 諸苦毒中,
我行精進, 忍終不悔。』」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發無上正覺之心,願佛為我廣宣經法,我當修行,攝取佛國清淨莊嚴無量妙土,令我於世速成正覺,拔諸生死勤苦之本。』」

佛[14]語阿難:「時世[15]自在王佛[16]告法藏比丘:『[17]如所修行莊嚴佛土,汝自當知。』

「比丘白佛:『斯義弘深,非我境界。唯願世尊廣為敷演諸佛如來淨土之行。我聞此已,當如說修行成滿所願。』

「爾時,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願深廣,即為法藏比丘而說經言:『譬如大海,一人[18]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得其妙寶。人有至心精進,求道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於是,世自在王佛即為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天人之善惡、國土之[19]粗妙,應其心願悉現與之。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嚴淨國土,皆悉覩見。[20]超發無上殊勝之願,其心寂靜,志無所著,一切世間無能及者。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阿難白佛:「彼佛國土壽量幾何?」

佛言:「其佛壽命四十二劫。

「時法藏比丘攝取二百一十億諸佛妙土清淨之行。如是修已,詣彼佛所,稽首禮足,遶佛三匝,合掌而住,[21]白言:『世尊!我已攝取莊嚴佛土清淨之行。』

「佛告比丘:『汝今可說,宜知是時。發起悅可一切大眾。菩薩聞已,修行此法,緣致滿足無量大願。』

「比丘白佛:『唯垂聽察,如我所[22]願,當具說之。

「『設我得佛,國有地獄、餓鬼、畜生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23]人天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形色不同有好醜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24]悉識宿命,下[25]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劫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眼,下[*]至見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見他心智,下[*]至知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中眾生心念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得神足於一念頃,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光明有[1]能限量,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壽命有[*]能限量,下至百千億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2]眾生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挍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脩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不悉[A2]咨嗟稱我名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遶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3]係念我國,[4]殖諸德本、至心迴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不悉成滿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補處——除其本願自在所化,為眾生故,被弘誓鎧,積累德本度脫一切;遊諸佛國修菩薩行,供養十方諸佛如來;開化恒沙無量眾生,使立無上正真之道;超出常倫諸地之行,現前修習普賢之德——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承佛神力供養諸佛,一食之頃不能遍至[5]無量無數[6]億那由他諸佛國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在諸佛前現其德本,諸所[7]求欲供養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能演說一切智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眾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8]辨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說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土清淨,皆悉照見十方一切無量無數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猶如明鏡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自地[9]以上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10]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天,其香普薰十方世界,菩薩聞者皆修佛行;若不[11]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蒙我光明觸其[12]體者,身心柔軟超過人天;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聞我名字不得菩薩無生法忍、諸深總持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常修梵行至成佛道;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字,五體投地稽首作禮,歡喜信樂修菩薩行,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欲得衣服隨念即至,如佛所讚應法妙服自然在身;[1]若有裁縫、[2]染治、浣濯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人天所受快樂不如漏盡比丘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意欲見十方無量嚴淨佛土,應時如願,於寶樹中皆悉照見,猶如明鏡[3]覩其面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至于得佛,諸根缺陋不具足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住是三昧一發意頃,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而不失定意;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壽終之後生尊貴家;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歡喜踊躍,修菩薩行,具足德本;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皆悉逮得普等三昧,住是三昧至于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4]如來;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隨其志願,所欲聞法自然得聞;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聞我名字,不即得至[5]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於諸佛法不能即得不退轉者,不取正覺。』」

佛告阿難:「爾時,法藏比丘說此願已,[6]而說頌曰:

「『我建超世願, 必[7]至無上道,
斯願不滿[8]足, 誓不成[9]等覺。
我於無量劫, 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 誓不成[*]等覺。
我至成佛道, 名聲超十方,
究竟靡[10]所聞, 誓不成[*]等覺。
離欲深正念, 淨慧修梵行,
志求無上[11]道, 為諸天人師。
神力演大光, 普照無際土,
消除三垢冥, [12]明濟眾厄難。
開彼智慧眼, 滅此昏盲闇,
閉塞諸惡道, 通達善趣門。
功祚成滿足, 威曜朗十方,
日月戢重暉, 天光隱不現。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常於大眾中, 說法師子吼。
供養一切佛, 具足眾德本,
願慧悉成滿, 得為三界雄。
如佛無[13]量智, 通達靡不[14]遍,
願我功[15]德力, 等此最勝尊。
斯願若剋果, 大千應感動,
虛空諸天[16]人, 當雨珍妙華。』」
佛語阿難:「法藏比丘說此頌已,應時普地六種震動,天雨妙華以散其上,自然音樂空中讚言:『決定必成無上正覺。』於是法藏比丘具足修滿如是大願,誠諦不虛,超出世間深樂寂滅。

「阿難![17]法藏比丘於[18]彼佛所諸天、魔、梵、龍神八部大眾之中發斯弘誓,建此願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所修佛國[19]開廓廣大,超勝獨妙,建立常然,無衰、無變。於不可思議兆載永劫積[20]殖菩薩無量德行,不生欲覺、瞋覺、害覺,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聲、香、味、觸[21]之法。忍力成就,不計眾苦。少欲知足,無染恚癡,三昧常寂,智慧無礙。無有虛偽諂曲之心,和顏[22]軟語先意承問,勇猛精進志願無[23]惓,專求清白之法。以[24]慧利群生,恭敬三寶,奉事師長;以大莊嚴具足眾行,令諸眾生功德成就。住空、無相、無願之法,無作、無起,觀法如化。遠離麁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習善語,自利、利人、[25]彼我兼利。棄國、捐王,絕去財色。自行六波羅蜜,教人令行。

「無央數劫積功累德,隨其生處在意所欲,無量寶藏自然發應,教化安立無數眾生。住於無上正真之道,或為長者、居士、豪姓、尊貴,或為剎利國君、轉輪聖帝,或為六欲天主乃至梵王。常以四事供養恭敬一切諸佛,如是功德不可稱說。口氣香潔如優[26]鉢羅華,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其香普熏無量世界;容色端正,相好殊妙,其手常出無盡之寶,衣服、飲食珍妙華香,[1]諸蓋幢幡莊嚴之具。如是等事超諸[2]人天,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阿難白佛:「法藏菩薩為已成佛而取滅度、為未成佛?為今現在?」

佛告阿難:「法藏菩薩今已成佛,現在西方,去此十萬億剎,其佛世界名曰安樂。」

阿難又問:「其佛成道已來為經幾時?」

佛言:「成佛已來凡歷十劫。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3]琥珀、[4]車𤦲、[5]瑪瑙——合成為地,恢廓[6]曠蕩不可限極。悉相雜廁,轉相[7]入間,光赫[8]焜耀,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踰十方一切世界眾寶中精,其寶猶如第六天寶。又其國土無須彌山及[9]金剛圍一切諸山,亦無大海、小海、溪渠、井谷。佛神力故,欲見則[10]見。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難之趣。亦無四時——春、秋、冬、夏——不寒、不熱,常和調適。」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佛語阿難:「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皆依何住?」

阿難白佛:「行業果報不可思議。」

佛語阿難:「行業果報不可思議,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諸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之地,故能爾耳。」

阿難白佛:「我不疑此法,但為將來眾生欲除其疑惑,故問斯義。」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或[11]有佛光照百佛世界、或千佛世界,取要言之,乃照東方恒沙佛剎,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或有佛光照于七[12]尺,或[13]照一由旬,二、三、四、五由旬,如是轉倍乃至[14]照一佛剎。是故,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礙光佛、無對光佛、[15]炎王光佛、清淨光佛、歡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斷光佛、難思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

「其有眾生遇斯光者,三垢消滅,身意柔軟,歡喜踊躍,善心生焉。若在三塗[16]勤苦之處,見此光明,皆得休息,無復苦惱;壽終之後皆蒙解脫。

「無量壽佛光明顯赫照[17]曜十方諸佛國土,莫不聞[18]知。不但我今稱其光明,一切諸佛、聲聞、緣覺、諸菩薩眾咸共歎譽,亦復如是。若有眾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為諸菩薩、聲聞[19]大眾所共歎譽稱其功德;至其然後得佛道時,普為十方諸佛菩薩歎其光明亦如今也。」

佛言:「我說無量壽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晝夜一劫尚[20]不能盡。」

佛語阿難:「[21]無量壽佛壽命長久不可稱計,汝寧知乎?假使十方世界無量眾生皆得人身,悉令成就聲聞、緣覺,都共集會禪思一心,竭其智力於百千萬劫悉共推算,計其壽命長遠[22]劫數,不能窮盡知其限極。聲聞、菩薩、天、人之眾,壽命長短亦復如是,非算數譬喻所能知也。又聲聞、菩薩其數難量不可稱說,神智洞達威力自在,能於掌中持一切世界。」

佛語阿難:「彼佛初會,聲聞眾數不可稱計,菩薩亦然。[23]能如[24]大目揵連百千萬億無量無數,於阿僧祇那由他劫乃至滅度悉共計挍,不能究了多少之數。譬如大海深廣無量,假使有人析其一毛以為百分,以一分毛沾取一渧。於意云何?其所渧者於彼大海,何所為多?」

阿難白佛:「彼所渧水比於大海多少之量,非巧歷算數、言辭譬類所能知也。」

佛語阿難:「如目連等於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計彼初會聲聞菩薩,所知數者猶如一渧,其所不知如大海水。

「又其國土,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琉璃樹、[25]頗梨樹、珊瑚樹、[26]瑪瑙樹、[27]車𤦲[28]樹——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或有金樹,銀葉、華、果;或有銀樹,金葉、華、果;或琉璃樹,[29]頗梨為葉,華、果亦然;或水精樹,琉璃為葉,華、果亦然;或珊瑚樹,瑪瑙為葉,華、果亦然;或瑪瑙樹,琉璃為葉,華、果亦然;或車𤦲樹,眾寶為葉,華、果亦然。或有寶樹,紫金為本、白銀為莖、琉璃為枝、水精為條、珊瑚為葉、瑪瑙為華、車𤦲為實;或有寶樹,白銀為本、琉璃為莖、水精為枝、珊瑚為條、瑪瑙為葉、車𤦲為華、紫金為實;或有寶樹,琉璃為本、水精為莖、珊瑚為枝、瑪瑙為條、車𤦲為葉、紫金為華、白銀為實;或有寶樹,水精為本、珊瑚為莖、瑪瑙為枝、車𤦲為條、紫金為葉、白銀為華、琉璃為實;或有寶樹,珊瑚為本、瑪瑙為莖、車𤦲為枝、紫金為條、白銀為葉、琉璃為華、水精為實;或有寶樹,瑪瑙為本、車𤦲為莖、紫金為枝、白銀為條、琉璃為葉、水精為華、珊瑚為實;或有寶樹,車𤦲為本、紫金為莖、白銀為枝、琉璃為條、水精為葉、珊瑚為華、[30]瑪瑙為[31]實。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準、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

「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里,其本周圍五[1]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里。一切眾寶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輪寶——眾寶之王——而莊嚴之。周匝條間垂寶瓔珞,百千萬色種種異變,無量光炎照[*]曜無極。珍妙寶網羅覆其上,一切莊嚴隨應而現。微風徐[2a][2b]動出[3]妙法[4]音,[5]普流十方一切佛國。[6]其聞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7]佛道,不遭苦患;目覩其色、[8]耳聞其音、鼻知其香、[9]舌甞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10]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

「阿難!若彼[11]國人天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佛告阿難:「世間帝王有百千音樂,自轉輪聖王乃至第六天上,伎樂音聲展轉相勝千億萬倍;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12]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13]又,講堂、精舍、宮殿、樓觀皆七寶莊嚴,自然化成,復以真珠、明月摩尼眾寶以為[14]交露,覆蓋其上。內、外、左、右有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縱廣深淺[15]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黃金池者底白銀沙,白銀池者底黃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車𤦲池者底[16]瑪瑙沙,瑪瑙池者底車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17]或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其池岸上有栴檀樹,華葉垂布,香氣普熏。天優[*]鉢羅華、[*]鉢曇摩華、拘[18]物頭華、分陀利華,雜色光茂彌覆水上。

「彼諸菩薩及聲聞眾若入寶池,意欲令水沒足,水即沒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頸,水即至頸;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還復,水輒還復。調和冷煖自然隨意,開神悅體蕩除心垢,清明[19]澄潔淨若無形。寶沙映徹無深不照,微瀾迴流轉相灌注,安詳徐逝不遲不疾。波揚無量自然妙聲,隨其所應莫不聞者,或聞佛聲,或聞法聲,或聞僧聲,或寂靜聲、空無我聲、大慈悲聲、波羅蜜聲,或十力無畏不共法聲、諸通慧聲、無所作聲、不起滅聲、無生忍聲,乃至甘露灌頂眾妙法聲。如是等聲,稱其所聞歡喜無量,隨順清淨離欲寂滅真實之義、隨順三寶力無所畏不共之法、隨順通慧菩薩聲聞所行之道。無有三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20]極樂。

「阿難!彼佛國土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淨色身、諸妙音聲、神通功德,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眾妙華香莊嚴之具,猶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時,七寶[21]應器自然在前,金、銀、琉璃、車𤦲、瑪瑙、珊瑚、[22]虎珀、明月真珠如是[23]眾鉢隨意而至,百味飲食自然盈滿。雖有此食實無食者,但見色、聞香,意以為食,自然飽足,身心柔軟,無所味著。事已化去,時至復現。

「彼佛國土清淨安[*]隱,微妙快樂,次於無為泥洹之道。其諸聲聞、菩薩、[*]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達。咸同一類,形無異狀,但因順餘方,故有[*]人、天之名。顏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虛無之身、無極之體。」

佛告阿難:「譬如世間貧窮乞人在帝王邊,形貌容狀寧可類乎?」

阿難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邊,羸陋醜惡無以為喻,百千萬億不可計倍。所以然者?貧窮乞人底極[24]廝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飢寒困苦,人理殆盡。皆坐前世不[25]殖德本,積財不施、富有益慳,但欲唐得、貪求無厭,不[26]信修善、犯惡山積。如是壽終,財寶消散,苦身[27]積聚為之憂惱,於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怙,無德可恃,是故,死墮惡趣,受此長苦。罪畢得出生為下賤,愚鄙[28]斯極示同人類。所以世間帝王人中獨尊,皆由宿世積德所致,慈惠博施,仁愛兼濟,履信修善,無所違[29]諍。是以壽終,福應得[30]昇善道,上生天上享茲福樂。積善餘慶今得為人,[31]遇生王家自然尊貴,儀容端正眾所敬事,妙衣珍膳隨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佛告阿難:「汝言是也。[32]計如帝王,雖人中尊貴,形色端正,比之轉輪聖王,甚為鄙陋,猶彼乞人在帝王[33]邊。轉輪聖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1]比忉利天王,又復醜惡不得相喻萬億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億倍不相類也。設第六天王比無量壽佛國菩薩、聲聞,光顏容色不相及逮,百千萬億不可計倍。」

佛告阿難:「無量壽國其諸天人,衣服、飲食、華香、瓔珞、[2]諸蓋幢幡、微妙音聲,所居舍宅、宮殿、樓閣,稱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寶、二寶,乃至無量眾寶,隨意所欲,應念即至。又,以眾寶妙衣遍布其地,一切[*]人天踐之而行。無量寶網彌覆佛[3]土,皆以金縷、真珠、百千雜寶、奇妙珍異莊嚴[4]絞飾,周匝四面垂以寶鈴,光色晃[*]曜盡極嚴麗。自然[5]德風徐起微動,其風調和,不寒、不暑;溫涼柔軟,不遲、不疾;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量微妙法音,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風觸其身皆得快樂,譬如比丘得滅盡三昧。

「又,風吹散華遍滿佛土,隨色次第而不雜亂,柔軟光澤馨香芬烈,足履其上[6]陷下四寸,隨舉足已還復如故。華用已訖地輒開裂,以次化沒清淨無遺,隨其時節風吹散華,如是六[7]反。

「又眾寶蓮華周滿世界,一一寶華百千億葉,其[8]葉光明無量種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黃、朱、紫光色[9]亦然,[10]煒燁煥爛,明曜日月。一一華中出三十六百千億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億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為十方說微妙法;如是諸佛各各安立無量眾生於佛正道。」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無量壽經。卷二 - 2024-02-29 22:36:09

佛說無量壽經卷下

曹魏[12]天竺三藏康僧鎧譯

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13]之聚,十方恒沙諸佛如來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此等眾生臨壽終時,無量壽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轉,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難!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無量壽佛,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願生彼國。」

佛[14]語阿難:「其中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無量壽佛。多少修善、奉持齋戒、起立塔像、飯食沙門、懸繒然燈、散華燒香,以此迴向願生彼國。其人臨終,無量壽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與諸大眾現其人前,即隨化佛往生其國,住不退轉,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佛[15]語阿難:「其下輩者,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國,假使不能作諸功德,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意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願生其國。若聞深[16]法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於彼佛,以至誠心願生其國。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佛告阿難:「無量壽佛威神無極,十方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諸佛如來莫不稱歎。於彼東方[17]恒沙佛國,無量無數諸菩薩眾,皆悉往詣無量壽佛所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18]大眾聽受經法,宣布道化;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東方諸佛國, 其數如恒沙,
彼土[19]諸菩薩, 往覲無量覺;
南、西、北四維, 上、下亦復然。
彼土菩薩眾, 往覲無量覺,
一切諸菩薩, 各齎天妙華,
寶香無價衣, 供養無量覺;
咸然奏天樂, 暢發和雅音,
歌歎最勝尊, 供養無量覺。
究達神通慧, 遊入深法門,
具足功德藏, 妙智無等倫。
慧日[20]照世間, 消除生死雲,
恭敬遶三匝, 稽首無上尊。
見彼嚴淨土, 微妙難思議,
因發無[1]量心, 願我國亦然。
應時無量尊, 動容發欣笑,
口出無數光, 遍照十方國。
迴光圍遶身, 三匝從頂入,
一切天、人眾, 踊躍皆歡喜。
大士觀世音, 整服稽首問,
白佛:『何緣笑? 唯然願說意。』
梵聲猶雷震, 八音暢妙響:
『當授菩薩記, 今說仁諦聽。
十方來正士, 吾悉知彼願,
志求嚴淨土, 受決當作佛;
覺了一切法, 猶如夢幻響,
滿足諸妙願, 必成如是剎。
知法如電影, 究竟菩薩道,
具諸功德本, 受決當作佛;
通達諸法[2]門, 一切空無我,
專求淨佛土, 必成如是剎。』
諸佛告菩薩: 『令覲安養佛,
聞法樂受行, 疾得清淨處。
至彼嚴淨[3]土, 便速得神通,
必於無量尊, 受記成等覺。』
其佛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國, 自致不退轉。
菩薩興[4]志願, 願己國無異,
普念度一切, 名顯[5]達十方。
奉事億如來, 飛化遍諸剎,
恭敬歡喜去, 還到安養國。
若人無善[6]本, 不得聞此經;
清淨有戒者, 乃獲聞正法。
曾更見世尊, 則能信此事,
謙敬聞奉行, 踊躍大歡喜。
憍慢弊懈怠, 難以信此法;
宿世見諸佛, 樂聽如是教。
聲聞或菩薩, 莫能究聖心,
譬如從生盲, 欲行開導人。
如來智慧海, 深廣無[7]崖底,
二乘非所測, 唯佛獨明了。
假使一切人, 具足皆得道,
淨慧[8]如本空, 億劫思佛智,
窮力極講說, 盡壽猶不知。
佛慧無邊際, 如是致清淨,
壽命甚難得, 佛世亦難值。
人有信慧難, 若聞精進求,
聞法能不忘, 見敬得大慶,
則我善親友, 是故當發意。
設滿世界火, 必過要聞法,
會當成佛道, 廣[9]濟生死流。」
佛告阿難:「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願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度脫一切眾生。阿難!彼佛國中諸聲聞眾身光一尋,菩薩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薩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阿難白佛:「彼二菩薩其號云何?」

佛言:「一名觀世音,二名大勢至。[10]是二菩薩於[11]此國土修菩薩行,命終轉化生彼佛國。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滿,深入諸法,究暢要妙,神通無礙,諸根明利。其鈍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12]阿僧祇無生法忍。又彼菩薩乃至成佛不[13]更惡趣,神通自在常識宿命,除生他方五濁惡世,示現同彼如我國也。」

佛[14]語阿難:「彼國菩薩承佛威神,一食之頃往詣十方無量世界,恭敬供養諸佛世尊,隨心所念,華香、伎樂、[15]繒蓋、幢幡,無數無量供養之具自然化生,應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16]轉以奉散諸佛、[17]菩薩、聲聞[18]大眾,在虛空中化成華蓋,光色[19]晃耀,香氣普熏。其華周圓四百里者,如是轉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隨其前後以次化沒。其諸菩薩僉然欣悅,於虛空中共奏天樂,以微妙音歌歎佛德,聽受經法歡喜無量。供養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輕舉還其本國。」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為諸聲聞、菩薩[20]大眾[21]頒宣法時,都悉集會七寶講堂,廣宣道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即時四方自然風起,[22]普吹寶樹出五音聲,[23]雨無量妙華隨風[24]周遍,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一切諸天皆齎天上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其佛及諸菩薩、聲聞[25]大眾,普散華香、奏諸音樂,前後來往更相開避。當斯之時,熙[26]然快樂不可勝言。」

佛[27]告阿難:「生彼佛國諸菩薩等,所可講說常宣正法,隨順智慧無違無失。於其國土所有萬物,無我所心、無染著心,去來進止情無所係,隨意自在無所適莫,無彼、無我,無競、無訟。於諸眾生得大慈悲饒益之心、柔[28]軟調伏無忿恨心、離蓋清淨無厭怠心、等心、勝心、深心、定心、愛法樂法喜法之心、滅諸煩惱離惡趣心,究竟一切菩薩所行,具足成就無量功德,得深禪定諸通明慧,遊志七覺修心佛法,肉眼清徹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法眼觀察究竟諸道、慧眼見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以無礙智為人演說,等觀三界空無所有,志求佛法具諸辯才,除滅眾生煩惱之患。從如來生,解法如如,善知[1]習滅,音聲方便。不欣世語,樂在正論,修諸善本,志崇佛道。知一切法皆悉寂滅,生身煩惱二餘俱盡。聞甚深法心不疑懼,常能修行其大悲者。深遠微妙靡不覆載,究竟一乘至于彼岸。決斷疑網,慧由心出,於佛教法該羅無外。智慧如大海、三昧如山王,慧光明淨超踰日月,清白之法具足圓滿。

「猶如雪山,照諸功德等一淨故;猶如大地,淨穢好惡無異心故;猶如淨水,洗除塵勞諸垢染故;猶如火王,燒滅一切煩惱薪故;猶如大風,行諸世界無障[2]閡故;猶如虛空,於一切有無所著故;猶如蓮華,於諸世間無染污故;猶如大乘,運載群萌出生死故;猶如重雲,震大法雷覺未覺故;猶如大雨,雨甘露法潤眾生故;如金剛山,眾魔外道不能動故;如梵天王,於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類樹,普覆一切故;如優曇[3]鉢華,希有難遇故;如金翅鳥,威伏外道故;如眾遊禽,無所藏積故;猶如牛王,無能勝故;猶如象王,善調伏故;如師子王,無所畏故。

「曠若虛空,大慈等故;摧滅嫉心,不[4]望勝故。專樂求法,心無厭足;常欲廣說,志無疲倦。擊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癡闇、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進,心不退弱。為世燈明、最勝福田,常為[5]師導等無憎愛。唯樂正道無餘欣[6]慼,拔諸欲刺以安群生,功[7]德殊勝莫不尊敬,滅三垢障遊諸神通。因力、緣力、意力、願力、方便之力、常力、善力、定力、慧力、多聞之力、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之力、正念[8]止觀諸通明力、如法調伏諸眾生力,如是等力一切具足。身色相好,功德、辯才具足莊嚴,無與等者。恭敬供養無量諸佛,常為諸佛所共稱歎。究竟菩薩諸波羅蜜,修空無相無願三昧、不生不滅諸三昧門,遠離聲聞緣覺之地。

「阿難!彼諸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我但為汝略[9]言之耳;若廣說者,百千萬劫不能窮盡。」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無量壽國聲聞、菩薩功德智慧不可稱說,又其國土微妙安樂清淨若此,何不力為善,念道之自然,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安[10]養國。橫截五惡[11]趣,惡[*]趣自然閉;昇道無窮極,易往而無人。其國不逆違,自然之所牽,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12]獲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然世人薄俗,共諍不急之事。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無尊、無卑,無貧、無富,少、長、男、女共憂錢財,有無同然,憂思適等。屏營愁苦,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無有安時——有田憂田、有宅憂宅,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復共憂之——重思累息,憂念愁怖,橫為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憂毒忪忪,無有解時。結憤心中不離憂惱,心堅意固適無縱捨,或坐摧碎身亡命終,棄捐之去莫誰隨者。

「尊貴、豪富亦有斯患,憂懼萬端,勤苦若此,結眾寒熱與痛共[13]俱。貧窮下劣困乏常無,無田亦憂欲有田、無宅亦憂欲有宅,無牛、馬、六畜、奴婢、錢財、衣、食、什物亦憂欲有之。適有一復少一、有是少是,思有齊等;適欲具有便復糜散。如是憂苦當復求索,不能時得思想無益,身心俱勞,坐起不安,憂念相隨,勤苦若此,亦結眾寒熱與痛共[*]俱。或時坐之終身[14]夭命,不肯為善、行道、進德,壽終身死當獨遠去,有所趣向善惡之道,莫能知者。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家室、中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諍有所恚怒,今世恨意微相憎嫉,後世轉劇至成大怨。所以者何?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即時應急[15]相破,然含毒畜怒結憤精神,自然剋識不得相離,皆當對生更相報復。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善惡變化、殃福異處,宿豫嚴待,當獨趣入。遠到他所莫能見者,善惡自然追行所生。窈窈冥冥別離久長,道路不同會見無期,甚難甚難[16]復得相值。何不棄眾事,各[1]曼強健時,努力勤修善,精進願度世,可得極長生?如何不求道,安所須待,欲何樂[2]乎?

「如是,世人不信作善得善、為道得道,不信人死更生、惠施得福,善惡之事都不信之,謂之不然終無有是。但坐此故,且自見之,更相瞻視,先後同然。轉相承受父餘教令,先人祖父素不為善、不識道德,身愚神闇,心塞意閉。死生之趣、善惡之道,自不能見,無有語者;吉凶禍福,競各作之,無一怪也。生死常道轉相嗣立,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顛倒上下無常根本,皆當過去不可常保。教語開導,信之者少,是以生死流轉無有休止。

「如此之人,[3]曚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癡惑[4]於愛欲,不達於道德;迷沒於瞋怒,貪狼於財色。坐之不得道,當更惡趣苦,生死無窮已,哀哉甚可傷。或時室家,父子、兄弟、夫婦,一死一生更相哀愍,恩愛、思慕、憂念結縛,心意痛著迭相顧戀,窮日卒歲無有解已。教語道德心不開明,思想恩好不離情欲。[5]惛曚閉塞,愚惑所覆,不能深思熟計、心自端[6]政、專精行道、決斷世事,便旋至竟年壽終盡不能得道,無可奈何。

「總猥憒擾皆貪愛欲,惑道者眾、悟之者[7]寡,世間怱怱,無可[8]聊賴。尊卑、上下、貧富、貴賤,勤苦怱務各懷殺毒,惡氣窈冥為妄興事,違逆天地不從人心,自然非惡先隨與之。恣聽所為待其罪極,其壽未[9]盡便頓奪之。下入惡道,累世[10]懟苦展轉其中,數千億劫無有出期。痛不可言,甚可哀愍。」

佛告彌勒菩薩、諸天人等:「我今語汝世間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11]曼佛在世當勤精進,其有[12]至願生安樂國者,可得智慧明達、功德殊勝;勿得隨心所欲,[13]虧負經戒在人後也。儻有疑意不解經者,可具問佛,當為說之。」

彌勒菩薩長跪白言:「佛威神尊重,所說快善,聽佛經[14]者貫心思之。世人實爾如佛所言,今佛慈愍顯示大道,耳目開明長得度脫,聞佛所說莫不歡喜。諸天、人民、蠕動之類,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佛語教[15]誡甚深甚善,智慧明見八方、上下、去來今事,莫不究暢。今我眾等所以蒙得度脫,皆佛前世求道之時謙苦所致。恩德普覆,福祿巍巍,光明徹照達空無極;開入泥洹,教授典攬威制消化,感動十方無窮無極。佛為法王尊超眾聖,普為一切天人之師,隨心所願皆令得道。今得值佛,復聞[16]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佛告[17]彌勒:「汝言是也。若有慈敬於佛者,實為大善。天下久久乃復有佛,今我於此世作佛,演說經法,宣布道教,斷諸疑網;拔愛欲之本,杜眾惡之源。遊步三界無所[18]拘閡,典攬智慧眾道之要,執持綱維昭然分明,開示五趣度未度者,決正生死泥洹之道。

「彌勒當知,汝從無數劫來修菩薩行,欲度眾生,其已久遠,從汝得道至于泥洹不可稱數。汝及十方諸天、人民一切四眾,永劫已來展轉五道,憂畏勤苦不可具言,乃至今世生死不絕,與佛相值聽受經法,又復得聞無量壽佛。快哉甚善,吾助爾喜。

「汝今亦可自厭生、死、老、病、痛苦、惡露、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端身正行,益作諸善;修己潔[19]體,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裏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20]佛國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無復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壽一劫、百劫、千[21]億萬劫,自在隨意皆可得之,無為自然次於泥洹之道。汝等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惑中悔自為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宮殿,五百歲中受諸厄也。」

彌勒白[22]佛:「受佛重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作眾惡,甚為至德,十方世界最無倫匹。所以者何?諸佛國土天人之類自然作善,不大為惡,易可開化。今我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教化群生令捨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佛言:「何等[23]為五惡?何等五痛?何等五燒?何等消化五惡、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24]其一惡者,諸天、人民、蠕動之類。欲為眾惡莫不皆然。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戮迭相吞噬,不知修善惡逆無道,後受殃罰自然趣向。神明記識犯者不赦,故有貧窮、下賤、乞[A1]丐、孤獨、聾盲、瘖啞、愚癡、[1]憋惡,至有尫狂不逮之屬。又有尊貴、豪富、高才、明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世有常道、王法、牢獄不肯畏慎,為惡入罪受其殃罰,求望解脫難得[2]免出。世間有此目前[3]現事,壽終後世尤深尤劇,入其幽冥轉生受身。譬如王法痛苦極[4]刑,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轉貿其身、改形易道,所受壽命或長或短,魂神精識自然趣之。當獨值向相從共生,更相報復無有[5]止已,殃惡未盡不得相離,展轉其中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卒暴應至,善惡之道會當歸之。是為一大惡、一痛、一燒,勤苦如是。

「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一大善也。」

佛言:「其二惡者,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婦——都無義理,不順法度。奢婬憍縱,各欲快意,任心自恣,更相欺惑。心口各異、言念無實、佞諂不忠、巧言[6]諛媚、嫉賢謗善,陷入怨枉。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機偽多端,踐度能行知其形勢。在位不正為其所欺,妄損忠良不當天心。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婦、中外知識更相欺誑,各懷貪欲、瞋恚、愚癡,欲自厚己、欲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破家亡身不顧前後,親屬內外坐之[7]滅族。或時室家、知識、鄉黨、市里、愚民、野人轉共從事,更相[8]剝害,忿成怨結。富有慳惜不肯施與,愛[9]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所恃怙,獨來獨去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或在樂處、或入苦毒,然後乃悔,當復何及?世間人民心愚少智,見善憎謗不思慕及,但欲為惡妄作非法,常懷盜心悕望他利,消散[10]磨盡而復求索。邪心不正,懼人有色,不豫思計,事至乃悔。今世現有王法牢獄,隨罪趣向受其殃罰。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復為惡,天神剋識別其名籍,壽終神逝下入惡道,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二大惡、二痛、二燒,勤苦如是。

「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二大善也。」

佛言:「其三惡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共居天地之間,處年壽命無能幾何。上有賢明長者、尊貴豪富,下有貧窮[11]㒋賤、尫劣愚夫,中有不善之人常懷邪惡,但念婬[12]妷,煩滿胸中,愛欲交亂坐起不安,貪意守惜但欲唐得。眄[13]睞細色邪態外逸,自妻厭憎私妄[14]出入,費損家財事為非法,交結聚會興師相伐,攻劫殺戮強奪[15]不道。惡心在外不自修業,盜竊趣得欲[16]擊成事,恐[17]勢迫[18]脅歸給妻子,恣心快意極身作樂。或於親屬不避尊卑,家室中外患而苦之,亦復不畏王法禁令。如是之惡著於人鬼,日月照見、神明記識,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三大惡、三痛、三燒,勤苦如是。

「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三大善也。」

佛言:「其四惡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轉相教令共為眾惡。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讒賊、鬪亂,憎嫉善人、敗壞賢明,於傍快喜。不孝二親、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於人,不能自知,為惡無恥,自以強健欲人敬難,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難可降化。自用偃蹇謂可常爾,無所憂懼,常懷憍慢。如是眾惡,天神記識,賴其前世頗作福德,小善扶接營護助之;今世為惡福德盡滅,諸善[19]神鬼各[20]去離之,身獨空立無所復依。壽命終盡諸惡所歸,自然迫促共趣[21]奪之。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當往趣向,罪報自然無從捨離。但得前行入於火鑊,身心摧碎、精神痛苦,當斯之時悔復何及?天道[22]自然,不得蹉跌,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四大惡、四痛、四燒,勤苦如是。

「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23]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四大善也。」

佛言:「其五惡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惰,不肯作善、治身修業,家室眷屬飢寒困苦。父母教誨瞋目怒[A2]應,言令不和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取與無節,眾共患厭,負恩違義,無有報償之心。貧窮困乏不能復得,辜較縱奪放恣遊散,串數唐得用自[1]賑給。耽酒嗜美、飲食無度,肆心蕩逸、魯扈抵突,不識人情強欲抑制。見人有善[2]憎嫉惡之,無義、無禮,無所顧[3]錄。自用[4]職當不可諫曉,六親眷屬所資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不信先聖諸佛經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後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為惡得惡。欲殺真人,鬪亂眾僧,欲害父母、兄弟、眷屬,六親憎惡願令其死。

「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癡[5]曚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6]逆惡天地,而於其中悕望僥倖,欲求長生,會當歸死。慈心教誨令其念善,開示生死善惡之趣自然有是,而[7]不信之;苦心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窮方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8]冥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數之自然應[9]其所行,殃咎追命無得縱捨。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是為五大惡、五痛、五燒,勤苦如是。

「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所語如語、心口不轉,獨作諸善、不為眾惡[10]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佛告彌勒:「吾語汝等,是世五惡勤苦若此,五痛、五燒展轉相生,但作眾惡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諸惡趣。或[11]其今世先被殃病,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惡所招示眾見之。身死隨行入三惡道,苦毒無量自相燋然。至其久後共作怨結,從小微起遂成大惡,皆由貪著財色、不能施[12]慧,癡欲所迫、隨心思想,煩惱結縛無有解已,厚己諍利無所省錄。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身[13]生勞苦久後大劇。天道施張自然糺舉,綱[14]紀羅網上下相應,焭焭忪忪當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傷!」

佛語彌勒:「世間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滅眾惡,悉令就善棄捐所思,奉持經戒、受行道法,無所違失,終得度世泥洹之道。」

佛言:「汝今諸天人民及後世人,得佛經語當熟思之,能於其中端心正行,主上為善、率化其下,轉相勅令各自端守,尊聖敬善、仁慈博愛。佛語教誨無敢虧負,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15]永離三塗無量憂[16]畏苦痛之道。汝等於是廣[17]殖德本,布恩施[*]慧,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

「為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為自然,皆積眾善,無毛髮之惡,於此修善十日十夜,勝於他方諸佛[18]國中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國為善者多、為惡者少,福德自然,無造惡之地。唯此間多惡無有自然,勤苦求欲轉相欺[19]殆,心勞形困飲苦食毒,如是[20]怱務未甞寧息。吾哀汝等天人之類,苦心誨喻教令修善,隨[21]器開導授與經法,莫不承用,在意所願皆令得道。佛所遊履,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佛言:「我哀愍汝等諸天人民,甚於父母念子。今[22]吾於此世作佛,降化五惡、消除五痛、絕滅五燒,以善攻惡,拔生死之苦,令獲五德,[23]昇無為之安。吾去世後經道漸滅,人民諂偽復為眾惡,五燒、五痛還如前法,久後轉劇不可悉說,我但為汝略言之耳。」

佛[24]告彌勒:「汝等各善思之,轉相教誡,如佛經法,無得犯也。」

於是,彌勒菩薩合掌白言:「佛所說甚[25]善。世人實爾,如來普慈哀愍悉令度脫,受佛重誨不敢違失。」

佛告阿難:「汝起更整衣服,合掌恭敬,禮無量壽佛。十方國土諸佛如來,常共稱揚讚歎彼佛,無著無[26]閡。」

於是,阿難起整衣服,正身西[27]向,恭敬合掌,五體投地禮無量壽佛。白言:「世尊!願見彼佛安樂國土及諸菩薩聲聞大眾。」

說是語已,即時無量壽佛放大光明,普照一切諸佛世界,金剛圍山、須彌山王、大小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譬如劫水彌滿世界,其中萬物沈沒不現,滉瀁浩汗唯見大水;彼佛光明亦復如是,聲聞、菩薩一切光明皆悉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爾時,阿難即見無量壽佛,威德巍巍如須彌山王,高出一切諸世界上,相好光明靡不照耀。此會四眾一時悉見,彼見此土亦復如是。

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汝見彼國,從地已上至淨居天,其中所有微妙嚴淨自然之物,為悉見不?」

阿難對曰:「唯然,已見。」

「汝寧復聞無量壽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眾生不?」

阿難對曰:「唯然,已聞。」

「彼國人民乘百千由旬七寶宮殿無所障[*]閡,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汝復見不?」

對曰:「已見。」

「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見不?」

對曰:「已見。」

「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1]天,亦皆自然。」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

佛告慈氏:「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2]加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

「復次,慈氏!他[3]方諸大菩薩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聞[4]之眾。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壽國,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其胎生[5]者皆無智慧,於五百歲中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諸聲聞眾,無由供養於佛、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佛告彌勒:「譬如轉輪聖王[6]別有宮室,七寶莊飾,張設床帳,懸諸繒[7]幡。若有諸小王子得罪於王,輒內彼[8]宮中,繫以金鎖,[9]供給飲食、衣服、床[10]蓐、華香、伎樂,如轉輪王無所乏少。於意云何?此諸王子寧樂彼處不?」

對曰:「不也,但種種方便求諸大力欲自[11]勉出。」

佛告彌勒:「此諸眾生亦復如是。以疑惑[12]佛智生彼[13]宮殿,無有[14]刑罰乃至一念惡事,但於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得供養修諸善本。以此為苦,雖有餘樂猶不樂彼處。若此眾生識其本罪,深自悔責求離彼處,即得如意,往詣無量壽[15]佛所恭敬供養,亦得遍至無量無數諸[16]如來所修諸功德。彌勒當知,其有菩薩生疑惑者,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於此世界有幾所不退菩薩生彼佛國?」

佛告彌勒:「於此世界[17]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少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佛告彌勒:「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是。其第一佛名曰遠照,彼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寶藏,彼有九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三佛名曰無量音,彼有二百二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龍勝,彼有十四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六佛名曰勝力,彼有萬四千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師子,彼有五百[18]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八佛名曰離垢光,彼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二佛名曰無上華,彼有無數不可稱計諸菩薩眾——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法——斯等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

佛語彌勒:「不但此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等當往生也,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其往生者亦復如是,甚多無數。我但說十方諸佛名號及菩薩、比丘生彼國者,晝夜一劫尚未能[19]竟,我今為汝略說之耳。」

佛[1]語彌勒:「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踊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是故,彌勒!設有大火充滿三千大千世界,要當過此。聞是經法,歡喜信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若有眾生聞此經者,於無上道終不退轉,是故應當專心信受持誦說行。[2]吾今為諸眾生說此經法,令見無量壽佛及其國土一切所有,所當為者皆可求之,無得以我滅度之後復生疑惑。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3]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佛語彌勒:「如來興世難值難見、諸佛經道難得難聞;菩薩勝法諸波羅蜜得聞亦難;遇善知識、聞法能行此亦為難;若聞斯經信樂受持,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故我法,如是作、如是說、如是教,應當信順,如法修行。」

爾時,世尊說此經法,無量眾生皆發無上正覺之心,萬二千那由他人得清淨法眼,二十二億諸天人民得[4]阿那含,八十萬比丘漏盡意解,四十億菩薩得不退轉,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於將來世當成正覺。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十方國土,百千音樂自然而作,無量妙華[5]芬芬而降。

佛說經已,彌勒菩薩及十方來諸菩薩眾,長老阿難、諸大聲聞,一切大眾,[6]聞佛所說靡不歡喜。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卷一 - 2024-02-29 22:37:28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卷第一

[5]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6]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鷲峯山半月妙峯法界殿中,與大苾芻眾二萬五千人俱,皆阿羅漢,一切漏盡離諸煩惱,心善解脫、[7]慧善解脫,如大龍王,諸所應作修作已辦,去除重[1]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智解脫,諸心自在到於彼岸,阿若憍陳如等十八大聲聞,而為上首。復有七百二十萬俱胝那庾多菩薩摩訶薩[2]眾,其名曰:妙吉祥童真菩薩摩訶薩、財吉祥菩薩摩訶薩、覺吉祥菩薩摩訶薩、藥王菩薩摩訶薩、藥上菩薩摩訶薩等,是諸菩薩皆悉善轉不退轉法輪,悉於寶積方廣正法而善請問,住法雲地其慧高廣猶若須彌,善能觀察一切法空無相、無願,無生、無起、無性、照明廣大,甚深法理善威儀道。而諸菩薩皆是各各世界百千俱胝那庾多諸佛如來遣來至此,悉能出生諸神通事,安住諸法自性清淨。

爾時,世尊即作是念:「此諸菩薩摩訶薩眾具大威德,為求法故,從殑伽沙數等大威德世界,迅疾如風來此集會。我今應為開明宣說廣大正法,或現[3]光相廣大照曜。復令此諸菩薩摩訶薩眾,於此會中聞所說法請問其義。」爾時,世尊即放光明,遍照十方不可思議如微塵等三千大千世界。

即時十方一一方分,各有十佛剎不可說如微塵等百千俱胝那庾多菩薩摩訶薩眾來[4]此集會,一一菩薩各現不可思議菩薩所有神通,而來到佛會已,各以不可思議妙色供養而供養佛,各各處自願力出生蓮花座中瞻仰世尊。是時,法界殿中自然出現大寶蓮花藏師子之座,縱廣正等阿僧祇俱胝由旬次第高顯,以眾光明摩尼寶所成,以電光明摩尼寶而為界道,不思議光明摩尼寶為蓮花莖,無比喻摩尼寶而為間錯,超越譬喻光明摩尼寶作殊妙鬘,自在王摩尼寶網垂覆其上,竪立種種光明摩尼寶蓋及寶幢幡。而彼大摩尼寶蓮花藏師子座上,普遍出現十阿僧祇百千俱胝那庾多光明,其光普照十方世界。

是時,十方一一方分,有十佛剎不可說微塵數等百千俱胝那庾多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帝釋、梵王、護世天等,皆來集會。是中或有處寶樓閣,與不思議百千俱胝那庾多天女眾等奏妙音樂;或處妙花所成樓閣、或處龍堅[A1]旃檀香所成樓閣、或處真珠所成樓閣、或處大金剛寶所成樓閣、或處金剛光明摩尼寶所成樓閣、或處渾金所成樓閣、或處一切光明積集摩尼寶王所成樓閣、或處自在王摩尼寶所成樓閣、或處如意寶所成樓閣、或處帝青摩尼寶所成樓閣、或處大海之中清淨莊嚴普遍光明大摩尼寶所成樓閣,皆有阿僧祇不思議百千俱胝那庾多天女眾等,奏妙音樂乘空而來。到佛會已,皆以不思議無等比超越分量諸妙供養。供養佛已,各各於自願力出生座中瞻仰世尊。

時此三千大千世界,悉成閻浮檀金殊妙色相,自然出現種種摩尼寶莊嚴樹、妙衣服樹、龍堅旃檀香樹,妙寶所成電光明摩尼寶網垂覆其上,竪立寶蓋及寶幢幡。其諸樹間皆有阿僧祇百千俱胝那庾多天女,執持半身真珠瓔珞,或復[5]執持摩尼寶鬘。

時彼大摩尼寶蓮花藏師子座中,自然有聲說伽陀曰:

「人中王來就此座, 本從福力所出生,
普令眾願悉[6]圓成, 勝二足尊願攝受。
此我身相寶所成, 中一寶謂蓮花座,
隨其意樂人中尊, 能滿諸願救世者。
今此寶成蓮花座, 於此世間最殊妙,
為俱胝眾說法門, 聞者皆令得此座。
汝身出現千[*]光相, 普遍照曜諸世間,
我觀此相歡喜生, 願佛今就我此座。
速就座已攝受我, 此座數有八俱胝,
今自然智牟尼尊, 登座普攝諸群品。」
爾時,世尊從本座起,即於寶蓮花藏師子座上[7]加趺而坐,普遍觀察一切菩薩人天大眾,為諸菩薩欲當宣說最上妙法。

爾時,一切大菩薩眾咸作是念:「若我今時得聞妙吉祥童真菩薩請問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不生、不滅甚深正法,斯為慶幸!」

爾時,妙吉祥童真菩薩先在會中,知諸菩薩摩訶薩眾心之所念,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不生、不滅,此所宣說當是世尊何法增語?」即說伽陀而伸請問:

「不生與不滅, 此是佛所說,
大慧相云何, 於此中宣演?
若法不生滅, 即無見無因,
佛大牟尼尊, 復云何宣說?
此十方菩薩, 諸佛故遣來,
求大智法門, 願尊說正法。」
爾時,世尊讚妙吉祥童真菩薩[8]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妙吉祥!汝今善能請問如來如是義理。如汝意者,廣為多人作大利益,悲愍世間令其修行普得安樂,復能利樂諸天人眾。今此所來諸大菩薩摩訶薩眾,為得佛地故不生恐怖,是處施作亦無所畏、復無驚[1]悚。妙吉祥!彼等皆得實智所攝。如來今此說如是法,所謂不生、不滅。妙吉祥!不生滅者,此說即是如來增語。譬如吠瑠璃寶成大地相,於彼所成大地相中,而有忉利天中帝釋天主所居之處大廣勝殿。而彼天主常處其中受天五欲,勝妙快樂、嬉戲自在。彼諸天眾呼彼閻浮提中若男、若女、童男、童女一切人眾,謂言:『善來!汝等且觀帝釋天主大廣勝殿,天主於中受勝妙樂。汝等來此廣行布施,修作福事、積集戒行。汝等當知,今此帝釋天主所居大廣勝殿神通具足,汝等宜應修作福事,願當獲報如彼天主,安處天宮受勝妙樂。』是時閻浮提中,若男、若女、童男、童女一切人眾,見此吠瑠璃寶所成大地帝釋天主大廣勝殿,見已合掌,執持香花向空散擲,作如是言:『願我等當來亦獲是相,如帝釋天主居廣勝殿,受勝妙樂嬉戲[2]自在。』然彼人眾而悉不知影像對現瑠璃大地,忉利天中帝釋天主大廣勝殿清淨所成猶如影像。妙吉祥!彼帝釋天主以廣行布施,修作福事、積集戒行,宿善根力廣成熟故,感彼天中勝妙宮殿。妙吉祥!而彼吠瑠璃地本無所有,忉利諸天及彼帝釋天主所居大廣勝殿亦無所有,皆是清淨所成影像對現而亦常[3]在,而實不生、亦復不滅。

「妙吉祥!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以清淨心如實觀想,如來即為對現身相;復以如來威神力故,令諸眾生得見如來。然本無實不生不滅、無性非無性、無見非無見、非世間非非世間、無狀貌非無狀貌。妙吉祥!一切眾生但以如來對現影像而為所緣,散擲香花、衣服、妙寶而為供養,作如是言:『願我當來獲勝妙報,同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彼諸眾生求佛智故廣行布施,修作福事、積集戒行,迴向願當得如來智。

「復次,妙吉祥!又如吠瑠璃寶所成大地,帝釋天主對現影像,無動轉、無領受、無戲論,無分別、不離分別,無計度、不離計度,非思惟作意,寂靜[4]清涼、無生、無滅,無見、無聞、無嗅、無味、無觸、無想,無施設、無表了。妙吉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亦復如是,無動轉、無領受、無戲論,無分別、不離分別,無計度、不離計度,非思惟作意,寂靜[*]清涼、無生無滅,無見、無聞、無嗅、無味、無觸、無想,無施設、無表[5]了。如是等如來無所生趣向,諸所對現皆如影像,隨諸眾生信解差別,現諸色相壽[6]量分限,但為成熟信解力故。是菩提器彼眾生者即為對現,隨其意樂、隨其信解,令諸眾生得聞法要,如所樂欲知三乘相,如所樂欲悉得解脫。

「妙吉祥!又如忉利天中帝釋天主,以福力成辦故,有大法鼓出妙法音,處虛空中大廣勝殿上,彼諸天子極目徹視,不能觀見。妙吉祥!彼大法鼓,若或忉利天中諸天子眾,耽媔嬉戲、五欲自娛、心生放逸,而不樂入善法堂中歌詠法音,或時帝釋天主五欲娛樂,亦復放逸,不處法座為眾說法,彼大法鼓,處虛空中極目徹視,超眼境界不可觀見,自然出聲令諸天子開明警覺,謂言:『諸仁者!色、聲、香、味、觸是無常法,汝等今時勿生放逸,無令速疾離失宮殿;諸行是苦、諸行皆空,諸法無我,勿生放逸,此苦蘊滅、佗趣復生。汝諸仁者!宜當精勤歌詠正法,遊戲法園、求法真實、愛樂正法,於正法中隨念作意,即得不離天中五欲娛樂。』妙吉祥!然[7]彼大法鼓,無分別、無離分別,超眼境界不生不滅,出語言道、離心意識。其大法鼓所出法音,令彼天眾常所開覺驚怖迷亂,即入善法堂中歌詠正法,遊戲法園、求法真實、愛樂正法,於正法中隨念作意,天趣歿已勝處受生。又復帝釋天主,入善法堂處于法座,為諸天眾宣說法要。若時與彼阿修羅眾,而共鬪戰天眾或負,彼大法鼓自然出聲,阿修羅眾驚怖迷亂馳走而去。妙吉祥!然彼法鼓亦無我相,復無言說自然隱歿。大法鼓者,無所觀矚,住於真實,無心、無思,無相、無色、無聲、無性,亦復無二超眼境界。

「妙吉祥!以彼忉利天中諸天子眾宿善業故,有大法鼓出妙法音,令彼天眾一切嬈亂隨煩惱等皆悉寂止,彼大法鼓而亦常在,然其無心亦無所思,無相、無色、無聲、無性,亦復無二。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亦復如是,無見、無觀,然亦常在,而無我相、無心、無思,無相、無色、無聲、無性、超眼境界,但隨眾生宿善業報,隨其信解為說法音,令其開曉聞法音故,使諸眾生一切嬈亂隨煩惱等皆得寂止,彼法音聲當知即是如來音聲。妙吉祥!是法音聲而無其實,如來但為一切世間權巧施設,隨諸眾生宿善業報,如來乃為出法音聲,隨諸眾生各各意樂而生解了,為令一切眾生皆得安樂,諸放逸者咸皆警悟。妙吉祥!一切眾生聞法音已,皆願當得如來身相。彼新發意菩薩及諸愚夫異生,但以如來善法出生而為所緣,令其得聞如來法音。妙吉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說不生、不滅甚深法理,應如是知。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卷二 - 2024-02-29 22:38:05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卷第二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A1]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妙吉祥!譬如炎夏向殘雨際、初月時景方來,以諸眾生宿業報故,此大地中,一切種子,禾稼、藥草、樹林而悉成長。時虛空中,大風吹擊、大水流注。是時,大地而悉滋養。閻浮提中一切人眾,見是相已、咸生歡喜,其心適悅,想此世間有大雲起。妙吉祥!而此空中有大水蘊流注大地,是時,閻浮提中一切人眾,即作是念:『今此大地,大水流注,豈非此中有大雲起?』作是念已,咸發是言:『奇哉!大雲降注,大水充滿大地!』妙吉祥!而彼大水非雲所有、非雲施設,但以大風吹擊,故有大水充滿大地。即彼水蘊,以其眾生宿業報力,隨時隱沒,風所攝持、風所破散,如雲注水。妙吉祥!但由眾生宿業報故,乃於空中大水流注,非雲所有、非雲施設,雲無所生、非從心入,離於來去。彼善根成熟諸菩薩摩訶薩及聲聞緣覺諸異生等亦復如是,謂由彼等隨智所樂,積集勝行種善根故,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間,為諸眾生示涅槃道對現無礙,如來處於天人眾中,諸有所說名字建立悉無別異。妙吉祥!應知如來於天人眾中所出音聲,而無其實都無所有。妙吉祥!如來無相離諸相故,無方處不離方處,無實所成、無生無滅,如來為諸天人世間,隨宜對現廣說正法悉充足已,而彼新發意菩薩及諸愚夫異生,以宿善業報樂涅槃法而化度者,不見如來有所對現,皆謂如來入大涅槃。妙吉祥!如來若生若滅、悉無所有,以佛如來不生滅故。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本來寂靜,如來無實;如其大水,所緣無實、雲亦無實,無生無滅、雲無實故,乃於世間假施設有。如來諸有說法所緣,亦復如是,而無其實、不生不滅本來如是。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於是無生法中,為諸世間假名安立。

「妙吉祥!又如大梵天王勝中最勝,於十三千大千世界百三千大千世界中而得自在,[1]日日觀察一切天眾,下至四大王天乃為邊際。以其大梵天王遍於諸天常觀察故,彼彼一切諸天子眾,各各天中五欲娛樂,彼娛樂已鼓吹歌音,復止息已捨諸樂事,各各合掌尊重恭敬,瞻仰梵王目不暫捨,諸天子眾各各願求大梵王出現世間成熟善根。是時,大梵天王於須臾頃即為出現。若此大梵天王天報滅時,別有大梵天[2]王安立宮殿,若十若百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以宿願力故而得自在;彼諸天子亦以宿世善根成熟故,感彼大梵天王[*]日日觀察一切天眾,乃至大梵天王於須臾頃即為出現。妙吉祥!彼大梵天王都無所有、無處所,無動轉、悉空無實,無文字、無音聲,無說、無性、無思、無相,離心意識、無生、無滅,為彼諸天子眾隨宜對現,以其大梵天王宿世善根願力所建立故,諸天子眾宿世善根亦成熟故。然彼諸天子眾,亦不作是念:『今此大梵天王諸所化現於空自在,無有實、無文字,無音聲、無說,無性、無相狀,非思惟、離心意識,無生、無滅。』

「妙吉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亦復如是,於空自在,無有實、無文字,無音聲、無說,無性、無相狀,非思惟、離心意識,無生、無滅。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但以宿昔菩薩行願力等所建立故,又以彼諸新發意菩薩及一切聲聞緣覺、諸愚夫異生等宿昔善根成熟建立故,如來乃以百千種相而為莊嚴出現世間,皆如影像,無處所、無動轉,亦無新發意菩薩、無一切聲聞緣覺愚夫異生,亦無如來於空自在,無有實、無文字,無音聲、無說,無性、無相狀,非思惟、離心意識,無生、無滅。妙吉祥!以諸法空故,如來身相乃有百千種相而為莊嚴,現起如來諸威儀道、設諸法用,隨諸眾生種種信解說廣大法,其所說法令諸眾生一切嬈亂隨煩惱等皆得寂止。如來平等,於一切處住平等捨,離諸疑惑亦無差別。妙吉祥!以是緣故,當知不生、不滅,皆是如來方便增語。」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如來無生法本常, 一切法與善逝等,
有所執相乃愚癡, 無實法於世間轉。
如來所成如影像, 一切善法皆無漏,
一切皆遍佛真如, 三種影像世間現。
「復次,妙吉祥!如日光明行閻浮提,從東方出,先照須彌山王,次照鐵圍山、大鐵圍山,次照餘諸大山,次照黑山,次照一切高顯地方,次照一切此閻浮提低下地方,然彼日光悉無分別、不離分別,非思惟、非不思惟,離心意識。又日光明無生、無滅,無諸相狀,以離相故復無作意,離作意故無諸戲論,離戲論故無諸損惱,離損惱故,非此非彼、非高非下、非縛非解、非有智非無智、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真實語非虛妄語、非此岸非彼岸、非平非不平、非水非陸、非尋伺非離尋伺、非色非非色。

「妙吉祥!為由大地有高下中容故,光明照亦下中上影像差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亦復如是,無生、無滅,無諸相狀,以離相故復無作意,離作意故無諸戲論,離戲論故無諸損惱,離損惱故,非此非彼、非高非下、非縛非解、非有智非無智、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真實語非虛妄語、非此岸非彼岸、非平非不平、非水非陸、非一切智非非一切智、非尋伺非離尋伺、非積集非不積集、非有念非無念、非思惟非離思惟、非意生非非意生、非名非非名、非色非非色、非說非非說、非表了非無表了、非見非無見、非眼境非非眼境、非開導非不開導、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分別非不分別、非離分別非不離分別。

「妙吉祥![1]如來日輪光明,於三界中普遍照曜,所照亦無中邊障礙。如來所放智日光明,先照菩薩深固大山,次照住緣覺乘諸眾生等,次照住聲聞乘諸眾生等,次照善根深固信解眾生,次照著邊執者及邪定聚眾生。如來所放智日光明,但為成熟長養諸眾生故、出生未來因故、增長善法語故。如來平等,於一切處住平等捨,離諸疑惑亦無差別。妙吉祥!如來智日光明不作是念:『此眾生類具大信解,我當為說廣大之法。此眾生類不為說法、亦不分別。此類眾生具菩薩信解,此類眾生具緣覺信解,此類眾生具聲聞信解,此類眾生有善意樂,此類眾生下劣邪意。』又復不作如是思惟:『此大信解眾生,我當為說菩薩之法。此中信解眾生,我當為說緣覺之法。此[2]下信解眾生,我當為說聲聞之法。此善意樂及正見眾生,我當為彼清淨意樂。乃至住邪定聚諸眾生等,隨其所樂當為說法。』如來智日光明不生如是種種分別。何以故?如來智日光明,照破一切分別遍計及分別所起。妙吉祥!當知為諸眾生種種意樂有差別故,如來智日光明所照亦復差別。

「復次,妙吉祥!又如大海之中,有能圓滿一切意樂大摩尼寶,置高幢上,隨諸眾生所有意樂,自然有聲令其知覺隨意皆得。然彼大摩尼寶,都無分別不離分別、非心非離心、非思惟非不思惟、離心意識。妙吉祥!如來亦復如是,無分別不離分別、非心非離心、非思惟非不思惟、離心意識,無能取無所取、無當得無已得、無差別諦,無貪、無瞋、無癡,無實無虛、非常非無常、無光明非無光明、非世間非非世間、無尋無伺、無生無滅、非思惟非離思惟、無自性無自性空、無出無入、無性可取,無言說,言說斷故;無喜愛無離喜愛,喜愛斷故;無數量,離數量故;無趣類無趣類所向,諸趣斷故。一切所行而悉斷故,無見、無觀、無所取,非容受非不容受、非和合非不和合,無分別、無計度,無障礙、無表示,非染非淨,無名、無色相,無業、無業報,無過去、無未來、無現在,無少法可得,無文字、無音聲,離諸音聲故,無相狀離諸相故,非內非外亦非中間而有所得。妙吉祥!如來智寶深心清淨,安置大悲最上勝幢,隨諸眾生意樂信解,出妙音聲隨宜說法,令諸眾生咸得解了。如來平等,於一切處住平等捨,離諸疑惑亦無差別。

「復次,妙吉祥!如響應聲,隨彼響聲眾生知覺,是聲無實,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內非外亦非中間而有所得,無生無滅、非斷非常,非有智非無智、非有慧非無慧、非明非非明、非解脫非不解脫、非有罪非無罪、非念非無念、非有住非無住、非[3]坐非不[*]坐,非地界非水火風界,非有為非無為、非戲論非離戲論、非有造作非無造作、非見非無見。無文字無音聲,超越音聲故;非稱量,出過稱量故;無相狀,離諸相故。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長非短、非思非無思、非狀貌非無狀貌、非世間非非世間,諸見自性空,無念、無作意、無尋、無伺,離心意識,一切處平等,離諸分別出過三世。

「妙吉祥!如來所出種種音聲,皆如響應,但隨一切眾生種種意樂,乃出音聲隨宜施設,令諸眾生皆得解了;如來亦然,非過去、未來、現在,非內非外亦非中間而有所得,不生、不滅、不斷、不常,非有智非無智、非有慧非無慧、非明非非明、非解脫非不解脫、非有罪非無罪、非念非無念、非有住非無住、非[*]坐非不[*]坐,非地界非水火風界,非有為非無為、非戲論非離戲論、非見非無見。無文字無音聲,超越音聲故;非稱量,出過稱量故;無相狀,離諸相故。非寂靜非不寂靜、非長非短、非思非無思、非狀貌非無狀貌、非世間非非世間,諸見自性空,無念、無作意,無尋、無伺,離心意識,一切處平等,離諸分別出過三世。

「妙吉祥!如來隨諸眾生種種信解,種種意樂,出妙音聲隨宜說法,令諸眾生咸得解了。譬如世間依止於地,由地安立,一切樹林、藥草悉得生成廣多增長,然彼大地都無分別不離分別,一切處平等,無差別分別,離心意識。一切眾生亦復如是,依止如來,皆由[1]如來之所安立,一切善根悉得生成廣多增長,所謂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及餘外道、梵志、尼乾陀等,一切邪外總略,乃至邪定聚眾生,彼彼所有善根,皆悉依止如來安立,悉得生成廣多增長。然佛如來都無分別不離分別,一切分別非分別所緣作意皆悉斷故。

「妙吉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離心意識,無尋伺、無觀示,無思惟、無作意,於一切處住平等捨悉無差別。譬如虛空,於一切處,無高無下亦無差別、無生無滅,非過去、未來、現在,無色相、無戲論,無表示、無繫著、無稱量、無比喻,無安立、無所取,超眼境界離心意識,乃至超越諸語言道,於一切處悉無所住。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卷三 - 2024-02-29 22:38:42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卷第三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詔譯

「復次,妙吉祥!眾生相狀有下中上故,乃謂虛空有下中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亦復如是,一切處平等無差別分別,無生無滅,非過去、未來、現在,無色相、無戲論,無表示、無施設,無覺觸、無繫[2]著,無稱量過諸稱量,無比喻超越比喻,無住、無取,超眼境界、離心意識,無狀貌、無文字、無音聲、無作意,無出無入,無高無下、超言境界,於一切處隨知隨入,但為眾生有下中上性,故見如來有下中上。妙吉祥!如來亦不作是念:『今此一類下品信解眾生,我當為現下品身相;此之一類中品信解眾生,我當為現中品身相;此之一類上品信解眾生,我當為現上品身相。』如來說法亦復如是,但以一音為眾生說,隨眾生類各得解了。如來又復不作是念:『此類眾生下品信解,我當為說聲聞乘法;此類眾生中品信解,我當為說緣覺乘法;此類眾生上品信解,我當為說菩薩乘法。』如來又復不作是念:『此類眾生信解布施,我當為說布施波羅蜜多法;此類眾生信解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我當為說彼等諸波羅蜜多法。』如來於諸法中不生分別。何以故?如來法身畢竟無生,如來以無生故,不以名色宣說隨識而轉,如來於剎那間暫無分別,如來具無盡相,盡際實際皆決定故,是即一切法平等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一切處平等,無下中上差別分別;一切法平等,無下中上差別分別,亦復如是。何以故?以一切法無所得故。

「妙吉祥!若一切法無所得即一切法平等,若法平等即法常住,若常住即無[3]動,若無[*]動即無依,若一切法無所依止即心無所住,心無住故即無生而生。若如是觀即心心所轉而不顛倒,彼不顛倒心即如說而[4]得,若如說而[*]得即無戲論,若無戲論即無所行,若無所行即無流散,若無流散即無聚集,若法無流散即法性無違,若法性無違即一切處而悉隨順,若一切處隨順即法自性無動,若法自性無動即法自性乃有所得,若法自性有所得者即無有少法而可決擇。何以故?當知因緣所生性故。若因緣生性即畢竟無生,若畢竟無生即得寂靜,若得寂靜即一切法作意悉同無依,若一切法作意悉同無依即都無依止,若無依止即無得無非得,若無得無非得即得法常住,若得法常住即深固法相應,若深固法相應即無有少法可住亦無佛法。何以故?覺了空性故。若覺了空性,即是菩提。如是空、無相、無願、無造作,無著、無生、無取、無依,悉覺了故,即是菩提。菩提者與深固法相應,相應之名由是建立,是故無高無下法相應,無作非無作相應,無縛無解相應,無一性無多性相應,無來無去相應,是即深固法相應。若深固法相應,彼即無所相應,亦無所斷、復無果證。何以故?心法本來自性明亮,但為客塵煩惱之所坌污,而實不能染污自性。若自性明亮即無煩惱,若無煩惱即無對治,謂以對治煩惱皆悉斷故。所以者何?無已淨、無當淨,不離清淨本來如是。若清淨即無生,若無生即無動,若無動即斷諸喜悅,一切所愛皆亦斷滅。若諸愛滅彼即無生,若法無生即是菩提,若菩提即平等,若平等即真如。若真如即一切有為、無為法而悉無住,若真如中無彼有為及無為法即無二施設,若有為、無為法無二施設彼即真如。若彼真如即無異真如,若無異真如[A1]即無種類真如,若無種類真如即無來真如,若無來真如即無去真如,若無去真如即如所說真如,若如所說真如即無生真如,若無生真如即無染、無淨,若無染、無淨即無生、無滅,若無生、無滅即涅槃平等,若涅槃平等即無生死亦無涅槃,若無生死亦無涅槃,即無過去、未來、現在,若無過去、未來、現在,即無下、中、上法,若無下、中、上法,彼即是真如,真如之名由是建立。此說真如亦名實性,此說實性亦名如性,此說如性亦即真如。真如與我而本無二亦無種類,無二義者即是菩提,菩提者覺了義。此所說義,即是證入三解脫門之智,宣說一切法智,解入一切法三世平等,一切法無破壞義。此所說義即是無義,無音聲、無記說,無詮表及詮表所起,此說名智,所謂:義隨知智、識隨知智。此說智義即是如性智義、識隨知智義,如是勝義即是法性,彼法性義即是義隨知智、識隨知智、勝義隨知智。如其法性即如其義,若法性即法住性,法寂靜性,彼法寂靜即無所轉,[1]若法無轉即文與義而悉平等,若文義平等即無二之義平等,若彼義平等義識亦平等,此即是為入無二門平等之智。由是世俗、勝義而悉平等,世俗義平等故即空義平等性平等,若空性義平等故即補特伽羅平等性平等,若補特伽羅平等故即法平等性平等,若法平等故即信解平等性平等,若信解平等彼覺了故即是菩提。

「妙吉祥!若於色平等性有著有礙者,即於眼有礙,以色及眼自性智無所礙故;若於諸見有著有礙者,即於身有礙,以諸見趣身中自性空智無所礙故;若於不深固作意有著有礙者,即於法光明有礙,以深固作意伺察諸法自性空智無所礙故;若於疑惑垢染有著有礙者,即於解脫有礙,以信解解脫如實之智無所礙故;若於懈怠垢染有著有礙者,即於現證堅固精進有礙,以如所說法覺了之性無所礙故;若於諸障有著有礙者,即於七覺支法有礙,以無障解脫智無所礙故。應知一切法自性清淨,但由因緣和合而轉。而諸菩薩當善了知一切法中染因、淨因,若染因、若淨因皆清淨已即無所住,謂我所起及見所起是染因,入無我法忍辱是淨因;我我所見是染因,於內寂靜外無所行是淨因;欲瞋害尋是染因,慈悲喜捨、入伺察法忍辱是淨因;四顛倒是染因,四念處是淨因;五蓋是染因,五根是淨因;六處是染因,六念是淨因;七不正法是染因,七覺支法是淨因;八邪法是染因,八正法是淨因;九惱處是染因,九次第定是淨因;十不善業道是染因,十善業道是淨因。總要而言,一切不善作意皆是染因;一切善作意皆是淨因。若染因、若淨因,彼一切法自性皆空,無眾生、無壽者、無養者、無補特伽羅、無主宰、無攝受、無所作,如幻無相內心寂靜。若內寂靜是即遍寂,若遍寂即自性,若法自性即無所得,若無所得即無依止,若無依止即如虛空。當知染、淨彼一切法與虛空等,然彼虛空亦不壞法性。何以故?妙吉祥!是中無有少法可得若生若滅。」

妙吉祥白佛言:「世尊!若爾者,如來取證菩提,皆謂何乎?」

佛言:「妙吉祥!如來以無根本無住故得菩提。」

妙吉祥言:「何名根本?復何名住?」

佛言:「妙吉祥!有身為根本,依虛妄分別而住。諸佛如來以菩提平等故,即是一切法平等智,是故說名無根本、無住,如來以如是故現成正覺。妙吉祥!當知諸法寂靜、近寂。何名寂靜?何名近寂?內謂寂靜、外謂近寂。何以故?以眼空故,我我所自性亦空,此名寂靜;知眼空已,色無所取,此名近寂。以耳空故,我我所自性亦空,此名寂靜;知耳空已,聲無所取,此名近寂。以鼻空故,我我所自性亦空,此名寂靜;知鼻空已,香無所取,此名近寂。以舌空故,我我所自性亦空,此名寂靜;知舌空已,味無所取,此名近寂。以身空故,我我所自性亦空,此名寂靜;知身空已,觸無所取,此名近寂。以意空故,我我所自性亦空,此名寂靜;知意空已,法無所取,此名近寂。

「妙吉祥!菩提自性明亮,心自性明亮。以何因故說自性明亮?謂即自性無染污故、與虛空等,虛空自性而悉周遍,如虛空性,畢竟自性本明亮故。

「又妙吉祥!菩提無入、無出。何名無入、無出?謂無攝取,故名無入;謂無棄捨,故名無出。如來證解無入、無出,如所證解即同真如,無此無彼,以一切法離彼此故,是故如來現成正覺。

「又妙吉祥!菩提無相亦無所緣。何名無相及無所緣?謂眼識無所得,此名無相;色無所觀,此名無所緣。耳識無所得,此名無相;聲無所聞,此名無所緣。鼻識無所得,此名無相;香無所嗅,此名無所緣。舌識無所得,此名無相;味無所甞,此名無所緣。身識無所得,此名無相;觸無所覺,此名無所緣。意識無所得,此名無相;法無所分別,此名無所緣。妙吉祥!此等皆是諸聖境界,所有三界非聖境界,由是應行聖境界故。

「又妙吉祥!菩提非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平等故,三輪斷故。三輪者,謂過去心不轉,未來識無取,現在意無動。彼心意識設有所住,而無分別不離分別,無計度不離計度,無過去已作、無未來領納、無現在戲論。

「又妙吉祥!菩提非身得,無所為故。非身得者,謂即眼識無所了知,耳、鼻、舌、身、意識無所了知,以非心意識所了知故,即是無為。此說無為,謂即無生、無住、無滅三輪清淨。如其無為,於有為法應如是知。何以故?一切法無自性故。以法無自性,即法無有二。

「又妙吉祥!菩提是無差別句。何名無差別?復何名句?謂無想是無差別;真如是句。無住是無差別;法界是句。無種種性是無差別;實際是句。無所緣是無差別;無動是句。空是無差別;無相是句。無尋伺是無差別;無想是句。無求願是無差別;無眾生是句。眾生無自性是無差別;虛空是句。無所得是無差別;無生是句。無滅是無差別;無為是句。無所行是無差別;菩提是句。寂止是無差別;涅槃是句。無所取是無差別;無生是句。

「又妙吉祥!菩提者非身可證。何以故?身雖有生,無思、無動,如草木瓦礫,其心如幻,空虛不實無所造作。妙吉祥!若於身心如實覺了,即是菩提。世俗所行非勝義諦。何以故?勝義諦中無身無心、無法無非法,無實無不實,無真無妄,無語言無非語言。一切法是菩提。所以者何?菩提無處所,非語言詮表,猶如虛空無處所故,亦無造作、無生、無滅,非語言詮表。如來以菩提無處所,無造作、無生滅,無詮表故,如實如理審伺察時,彼一切法悉無言說。菩提亦復如是,如實伺察時亦無言說。何以故?語言無實故,無生滅故。

「又妙吉祥!菩提無所取、無含藏。何名無所取?何名無含藏?了知眼故名無所取;色無所得名無含藏。了知耳故名無所取;聲無所得名無含藏。了知鼻故名無所取;香無所得名無含藏。了知舌故名無所取;味無所得名無含藏。了知身故名無所取;觸無所得名無含藏。了知意故名無所取;法無所得名無含藏。如來以是無所取、無含藏故,現證菩提。證菩提已,於眼無所取、色無所得、眼識無住;耳無所取、聲無所得、耳識無住;鼻無所取、香無所得、鼻識無住;舌無所取、味無所得、舌識無住;身無所取、觸無所得、身識無住;意無所取、法無所得、意識無住;以識無住故,乃名如來、應供、正等正覺。

「又妙吉祥!當知眾生有四種法而住於心。何等為四?謂色、受、想、行,一切眾生而住其心。謂以眾生於四法中心有住故,如來乃說不生、不滅、無所了知,建立菩提名之為空。以菩提空故,即一切法空,如來亦空,以是空故現成正覺。妙吉祥!非為空故取證菩提亦空,當知法中有一理智,所謂空性。以菩提不空故即菩提無二,是故菩提及空悉無種類。何以故?彼一切法本無二故,無狀貌、無種類,無名無相、離心意識,無生無滅、無行無不行,亦無積集、無文字、無忘失,由如是故,乃說諸法空無所取,此中所說非勝義諦,謂勝義諦中無法可得乃說名空。

「妙吉祥!譬如虛空故,此說虛空者,謂無言故名為虛空。妙吉祥!空亦復如是,此所說空,謂無言故名之為空。若如是解入即一切法無名,以無名故彼一切法假名施設。妙吉祥!名者不在方不離方,如名不在方不離方故,於法名字乃有所說,其所說法亦不在方不離方,彼一切法亦復如是。如來了知本來如是,不生不滅、無起無相,離心意識、無文字、無音聲,如所了知亦然解脫。[1]妙吉祥!當知一切法無縛、無解。」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卷四 - 2024-02-29 22:40:04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卷第四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A1]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佛言:「妙吉祥!菩提者與虛空等,謂以虛空無高、無下,菩提亦然無高、無下,由是如來成等正覺。雖成正覺,亦無少法如微塵許若高若下諸所施作,此如是法若如是,知即是實智。妙吉祥!以何義故名為實智?謂一切法了無根本、無生無滅,彼無實性亦無所得,若有實性即是滅法,彼雖有生而無主宰復無攝受。妙吉祥!若無主宰、無攝受法即是滅法,此等諸法若生若滅,當知皆是緣法所轉,亦非此中有少法可轉,然佛如來不於諸法說斷滅相。

「復次,妙吉祥!菩提者即是如說句。以何義故名如說句?如說句者即是菩提。如其菩提,色、受、想、行、識亦然,而不離真如;如其菩提,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處亦然,而不離真如;如其菩提,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亦然,而不離真如;如其菩提,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亦然,而不離真如。此等諸法如是施設,其所施設謂蘊、處、界,由是如來成等正覺,所成正覺離顛倒法。如其先法,後法亦然、中法亦然,前際不生、後際不去、中際性離,此如是法是即名為如所說句。如其一法,多法亦然;如其多法,一法亦然。妙吉祥!若一性若多性皆無所得,若有相、若無相,無入無住。何名為相?何名無相?所言相者,謂即生起一切善法;言無相者,謂一切法無所得故。又相者,謂即心無所住分位;無相者,即無相三摩地解脫法門。又相者,即一切法思惟稱量算數伺察;無相者,謂出過稱量。何名出過稱量?謂識法無故。又相者,即有為伺察;無相者,即無為伺察。

「復次,妙吉祥!菩提者即是無漏無取。何名無漏?何名無取?無漏者,謂離四種有漏之法。何等為四?一者欲漏,二者有漏,三者無明漏,四者見漏。無取者,謂離四種取著之法。何等為四?一者欲取,二者見取,三者戒禁取,四者我語取。如是四取,悉由無明暗蔽、愛法滋潤,互相取著。妙吉祥!若或本初於我語取根本,能了知者即我清淨,我清淨已隨知一切眾生清淨,由我清淨故即彼一切眾生清淨,若一切眾生清淨即法無二、無二種類,彼無二義即無生、無滅。妙吉祥!若無生、無滅即無心意識可轉,若無心意識可轉即無分別,若無分別即深固作意相應無明不能發起,若彼無明不發起者即十二有支亦不生長,若十二有支不生長者即法無生,若法無生即法決定,若法決定即調伏義,若調伏義即是勝義,若其勝義即離補特伽羅義,若離補特伽羅義即不可說義,若不可說義即緣生義,若緣生義即是法義,若法義即如來義。如是所說,若見緣生即能見法,若能見法即見如來,彼諸所見,若其如理審伺察時,是中亦無少法可見。妙吉祥!何名少法?謂心所緣。若無心所緣即無所見,由如是法故如來成等正覺,平等故平等。

「復次,妙吉祥!菩提者,是清淨義、無垢義、無著義。何名清淨?何名無垢?何名無著?謂空解脫門即是清淨;無相解脫門即是無垢;無願解脫門即是無著。無生是清淨;無作意是無垢;無起是無著。自性是清淨;圓淨是無垢。明亮是無著。無戲論是清淨;離戲論是無垢;戲論寂止是無著。真如是清淨;法界是無垢;實際是無著。虛空是清淨;寥廓是無垢;廣大是無著。了知內法是清淨;外無所行是無垢;內外無所得是無著。了知蘊法是清淨;界法自性是無垢;離諸處法是無著。過去盡智是清淨;未來無生智是無垢;現在法界安住智是無著。妙吉祥!此如是等,清淨、無垢、無著諸義,於一句中普能攝入,謂寂靜句。若寂靜即遍寂,若遍寂即近寂,若近寂即寂止,若寂止此說即是大牟尼法。

「復次,妙吉祥!如其虛空,菩提亦然;如其菩提,諸法亦然;如其諸法,眾生亦然;如其眾生,剎土亦然;如其剎土,涅[2]盤亦然。妙吉祥!此說即是涅[*]盤平等,為一切法畢竟邊際清淨之因,無對治離對治因,本來清淨、本來無垢、本來無著。如來了知彼一切法如是相故,現成正覺,然後觀察諸眾生界,建立清淨、無垢、無著遊戲法門,以是名字於諸眾生大悲心轉。

「復次,妙吉祥!云何是菩薩所行?菩薩勝行?謂若菩薩無盡[1]無不盡、無生無不生,於畢竟盡相無所領受,然亦不壞畢竟無生。妙吉祥!菩薩若如是行,是為菩薩勝行。

「復次,妙吉祥!菩薩於過去心已盡,此無所行;未來心未至,此無所行;現在心無住,此無所行。菩薩於其過去、未來、現在諸心悉無所著,菩薩若如是行,是為菩薩勝行。

「又復布施之法,諸佛如來與諸菩薩,而無其二無二種類,菩薩若如是行,是為菩薩勝行。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復如是,諸佛如來與諸菩薩,而無其二無二種類,菩薩若如是行,是為菩薩勝行。

「又,妙吉祥!菩薩不行色空、不行色不空,菩薩若如是行,是為菩薩勝行。何以故?色即是空、色[2]自性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故不行識空、不行識不空,菩薩若如是行,是為菩薩勝行。何以故?謂心意識無所得故。妙吉祥!此中無少法可有,若知若斷、若修若證,悉無所有。由如是故,此說名盡。如是乃為畢竟盡相,若畢竟盡即無所盡,無盡亦無盡。何以故?如所說盡故。若如所說盡,彼即無法可盡,若無法可盡即是無為,若無為即無生亦無滅,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常住,以法住故即是法界,如法界住故智無所轉亦非無轉,以智無轉非無轉故,如是法理若悟入者,即得無漏、無生、無滅,此名漏盡。妙吉祥!是故當知,雖復世俗音聲文字總聚施設,是中無有少法若生、若滅。」

爾時,妙吉祥童真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以妙伽陀伸讚歎曰:

「無形顯色無狀貌, 是中無滅亦無生,
無住亦復根本無, 無所緣尊今讚禮。
以無住故無出入, 亦復無彼諸分位,
已能解脫六處[A2]門, 無所緣尊今讚禮。
一切法中無所住, 有性無性皆遠離,
諸行平等得圓成, 無所緣尊今讚禮。
已能出離於三界, 虛空平等性中住,
世間諸欲不染心, 無所緣尊今讚禮。
三摩呬多常安處, 行住坐臥亦復然,
諸威儀事妙肅成, 無所緣尊今讚禮。
平等而來平等去, 平等性中妙安住,
不壞平等性法門, 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善入平等性, 諸法皆住等引心,
遍入無相妙法門, 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無住無所緣, 定中高積慧峯峻,
普遍諸法得圓成, 無所緣尊今讚禮。
眾生威儀及色相, 語言音聲亦復然,
普能示現剎那間, 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已離於名色, 於蘊界法亦普斷,
復能善入無相門, 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善離於諸相, 諸相境界亦遠離,
已能善入無相門, 無所緣尊今讚禮。
無所思惟無分別, 淨意亦復無所住,
無諸作意無念生, 無所緣尊今讚禮。
譬如虛空無含藏, 已離戲論無所著,
其心平等復如空, 無所緣尊今讚禮。
譬如虛空無中邊, 諸佛法性亦如是,
已能超越三世門, 無所緣尊今讚禮。
諸佛猶如虛空相, 即此虛空亦無相,
已能解脫事及因, 無所緣尊今讚禮。
一切法中無依止, 如水中月無所取,
無我相亦無音聲, 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不依止蘊法, 界處諸法亦復然,
已能解脫顛倒心, 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已離於二邊, 亦復斷除於我見,
法界平等得圓成, 無所緣尊今讚禮。
色相名數已解脫, 亦復遠離不正法,
無取無捨平等心, 無所緣尊今讚禮。
已能超越諸魔法, 一切法中悉通達,
妙入無障礙法門, 無所緣尊今讚禮。
正智不說諸法有, 亦復不說諸法無,
無語言道無發生, 無所緣尊今讚禮。
聖不依止於二法, 久已摧折我慢幢,
解脫二無二法門, 無所緣尊今讚禮。
所有身語意過失, 大聖久已普除斷,
不可譬喻不可思, 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無轉無發悟, 一切過失悉遠離,
智為先導遍所行, 無所緣尊今讚禮。
無漏淨念最微妙, 實不實法悉了知,
亦無繫著無思惟, 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於心無所緣, 而能遍知一切心,
亦無自他想念生, 無所緣尊今讚禮。
無所緣中有所緣, 於一切心不迷著,
無障礙法已圓明, 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於心無所緣, 亦復自性無所有,
無心平等得圓成, 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不依於智法, 而能遍觀諸剎土,
一切眾生行亦然, 無所緣尊今讚禮。
智者於心無所得, 是中亦復畢竟無,
於一切法正遍知, 無所緣尊今讚禮。
知一切法皆如幻, 即此幻亦無所有,
已能解脫幻法門, 無所緣尊今讚禮。
正覺雖行於世間, 亦不依止於世法,
復無世間分別心, 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於彼空中行, 由空所成空境界,
空與非空聖所宣, 無所緣尊今讚禮。
現大神通起化事, 悉依如幻三摩地,
離種種性遍入門, 無所緣尊今讚禮。
了知非一非多性, 若近若遠無所轉,
無高無下平等心, 無所緣尊今讚禮。
金剛喻定現在前, 一剎那中成正覺,
遍入無對礙法門, 無所緣尊今讚禮。
雖知涅盤無所動, 亦於三世善調伏,
具足種種方便門, 無所緣尊今讚禮。
於彼一切眾生類, 善解智慧及方便,
然亦不動涅盤門, 無所緣尊今讚禮。
大聖無相無發悟, 已離戲論無對礙,
無我故無對礙心, 無所緣尊今讚禮。
已離疑惑無過失, 無我我所亦復然,
於一切處正遍知, 無所緣尊今讚禮。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卷五 - 2024-02-29 22:40:59

佛說大乘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經卷第五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A1]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稽首[2]十力度煩惱, 稽首廣大施無畏,
善住不共諸法中, 稽首世間尊勝者,
稽首能斷眾結縛, 稽首已住於彼岸,
稽首救世諸苦尊, 稽首不住於生死。
[3]普遍通達眾生行, 於一切處離意念,
如蓮不著於水中, 淨空寂默常親近。
聖師種種無上句, 稽首無緣度染海,
普遍善觀諸相門, 於諸願求無所有。
佛大威力不思議, 猶如虛空無依止,
稽首廣持勝德門, 稽首猶如妙高勝。」
爾時,世尊讚妙吉祥童真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妙吉祥!如是如是!妙吉祥!勿於諸佛起色相見,勿於諸[4]法謂其無相,勿謂諸佛獨居法界,亦勿謂佛處大眾中,當知諸佛無見無聞、無所供養無供養者,諸佛如來無有少法若一性若多性而可施作。亦勿謂佛得菩提果,亦勿謂佛有法可現,無見、無聞、無念、無知,佛亦無言已說現說當說諸法。亦非諸佛現成正覺,亦無有法能成正覺,亦非諸佛斷染證淨,設有所作離見聞覺知。何以故?妙吉祥當知,一切法本來清淨故。

「復次,妙吉祥!汝等當知此經功德不可思議,若有菩薩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數一切眾生,普令建立成緣覺果,然於此正法不生信解。若有菩薩於此正法生信解者,其所獲福[5]比前福蘊廣多無量,何況自書或教人書,所得福蘊倍復增勝。

「又,妙吉祥!若復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若二足若四足,若無足若多足——彼如是等諸眾生類,普令建立皆得人身,得人身已悉令發起大菩提心。發大菩提心已,一一菩薩於不可思議殑伽沙數佛剎土中,為微塵等諸佛菩薩并聲聞眾,以飲食、衣服、坐臥之物,病緣醫藥及諸樂具,供給供養經殑伽沙劫,彼彼諸佛入涅[*]盤後,造七寶塔廣一由旬高百由旬眾寶界道,摩尼真珠殊妙嚴飾,竪立種種寶幢幡蓋,自在王寶妙網垂覆種種莊嚴。若復有人深心清淨,能於如是入諸佛境界智光明莊嚴甚深正法,聞已信解或復悟入,起清淨心少略乃至一四句偈為人演說,此所獲福不可稱數,現證佛智成辦福行殊勝事業,比前菩薩布施福蘊,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千俱胝分不及一,百千俱胝分不及一,算分數分及譬喻分乃至烏波尼殺曇分,皆不及一。

「又,妙吉祥!若有在家菩薩於阿僧祇殑伽沙數諸佛菩薩及聲聞所,以其飲食、衣服、坐臥之具、病緣醫藥,經阿僧祇殑伽沙劫[1]供給供養。或有出家菩薩戒行清淨深心具足,於其一切牛畜聚中,少略乃至施以一食,此獲福蘊比前福蘊,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千俱胝分不及一,百千俱胝分不及一,算分數分及譬喻分乃至烏波尼殺曇分,皆不及一。

「又,妙吉祥![2]若三千大千世界如微塵等出家菩薩,[3]若行具足深心清淨者,一一菩薩於十方世界阿僧祇殑伽沙數諸佛菩薩及聲聞所,以其飲食、衣服、坐臥之具、病緣醫藥,經阿僧祇殑伽沙數劫中供給供養,彼諸菩薩所獲福蘊其數無量。若有菩薩或在家者或出家者,戒行具足深心清淨,於此正法聞已信解,若自書寫或教人書,此所獲福比前菩薩布施福蘊倍復增勝,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算數、譬喻,皆不及一。

「又,妙吉祥!若有菩薩以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經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劫,布施供養佛菩薩等。若有菩薩於此正法,少略乃至一四句偈,能解入者此所獲福,比前福蘊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算數、譬喻,皆不及一。

「妙吉祥!且置如上經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劫布施福行。妙吉祥!假使阿僧祇殑伽沙數等諸菩薩,一一菩薩皆於阿僧祇殑伽沙數佛剎土中,以閻浮檀金所成諸妙寶樹及殊妙衣服,普遍光明真珠摩尼寶網垂覆,自在王摩尼寶所成樓閣,以電光明摩尼寶而為界道,竪立殊妙幢幡寶蓋,圓滿作已,普為阿僧祇殑伽沙數佛世尊等日日供養,如是經于阿僧祇殑伽沙劫修布施行。或有菩薩於此最上甚深正法生信解已,少略乃至一四句偈,為餘菩薩如理宣說令其解入,此獲福蘊比前菩薩布施福蘊,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算數、譬喻,皆不及一。

「又,妙吉祥!正使三界成已,所有一切地獄、餓鬼、畜生趣中諸眾生類,若有在家菩薩為彼地獄、餓鬼、畜生趣中一切眾生普令救拔,得出離已皆悉建立成緣覺果。若有出家菩薩於諸牛畜聚中,少略乃至施以一食,此所獲福無有稱量。

「又,妙吉祥!正使十方所有一切佛剎土中,不可說俱胝那庾多百千如微塵等出家菩薩,一一菩薩於十方世界,一一方分皆有十佛剎不可說俱胝那庾多百千如微塵等諸佛世尊,彼一一佛并諸菩薩聲聞大眾,經十佛剎不可說俱胝那庾多百千微塵數劫,以飲食、衣服、坐臥之具、病緣醫藥,為彼一一諸佛如來,於日日中以十佛剎不可說俱胝那庾多百千如微塵等世界充滿自在王摩尼妙寶布施供養。若有菩薩於此正法生信解已,於其牛畜聚中少略乃至施以一食,此所獲福比前菩薩布施福蘊,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算數譬喻,皆不及一。何以故?今此正法若得聞者,即得不退轉諸大菩薩大智印故。

「又,妙吉祥!若有菩薩能為十方一切世界一切眾生,悉令建立皆住隨信行地;若有菩薩為一眾生建立令住隨義行地,此所獲福無有稱量。

「[4]又,妙吉祥!若有菩薩能為十方一切世界一切眾生建立令住隨義行地;若有菩薩為一眾生建立令住隨法行地,此所獲福無有稱量。

「又,妙吉祥!若有菩薩能為十方一切世界一切眾生,建立令住隨法行地;若有菩薩為一眾生建立令住須陀洹果,此所獲福無有稱量。

「又,妙吉祥!若有菩薩能為十方一切世界一切眾生,建立令住須陀洹果;若有菩薩為一眾生建立令住斯陀含果,此所獲福無有稱量。

「又,妙吉祥!若有菩薩能為十方一切世界一切眾生,建立令住斯陀含果;若有菩薩為一眾生建立令住阿那含果,此所獲福無有稱量。

「又,妙吉祥!若有菩薩能為十方一切世界一切眾生,建立令住阿那含果;若有菩薩為一眾生建立令住阿羅漢果,此所獲福[5]無有稱量。

「又,妙吉祥!若有菩薩能為十方一切世界一切眾生,建立令住阿羅漢果;若有菩薩為一眾生建立令住緣覺之果,此所獲福無有稱量。

「又,妙吉祥!若有菩薩能為十方一切世界一切眾生,建立令住緣覺之果;若有菩薩為一眾生建立令發大菩提心,此所獲福無有稱量。

「又,妙吉祥!若有菩薩能為十方一切世界一切眾生,建立令發菩提心已;若有菩薩為一眾生建立令住不退轉位,此所獲福無有稱量。

「又,妙吉祥!正使菩薩普為一切眾生,建立皆住不退轉位;若有菩薩發清淨心,於此最上甚深正法[A2]生信解已,能自書寫[1]若教人書,或復為他廣大宣說,少略乃至令一眾生於此最上甚深正法信解悟入者,所獲福蘊無量無數不可稱計。」

爾時,世尊普為大眾說伽陀曰:

「若有諸菩薩, 供十俱胝佛,
受持正法門, 極盡時邊際,
復於甚深典, 愛樂而聽受,
此福廣無邊, 果報中最勝。
若有諸菩薩, 神力往十方,
十俱胝佛所, 親近而供養,
遍禮人中尊, 最上諸正士,
悲愍諸眾生, 增長眾利樂。
今此甚深經, 諸佛共宣說,
若能為他人, 須臾敷演者,
是即佛教中, 善開發淨信,
彼所獲福果, 廣大復最勝。
諸佛大悲愍, 宣示此正法,
如廣大燈明, 普照人天界。
中有猛利慧, 及具大力者,
能發信解心, 速得成佛果。
如是善逝教, 若有得聞者,
聞已復為他, 展轉而宣演。
如為彼諸佛, 最上人中尊,
入大無餘依, 清淨涅盤已。
能建立寶塔, 增聳復殊妙,
眾寶所莊嚴, 高踰有頂際。
竪立勝幡蓋, 寶鈴出妙聲,
上徹有頂天, 嚴好而廣大。
若有諸菩薩, 愛樂此經典,
於如是相中, 聞已發淨信,
於彼清淨處, 安布是正法,
此所獲福蘊, 廣大而最勝。
若有諸菩薩, 受持此正法,
廣為他流通, 滌除悋法垢,
此所獲福蘊, 功德勝無量,
趣求大菩提, 隨願而獲得。
此甚深經典, 諸佛之所宣,
諸大菩薩眾, 多受持宣演。
十方一切佛, 悉於虛空界,
普現諸佛身, 令一切瞻仰。」
佛說此經已,妙吉祥菩薩摩訶薩,并餘無數不思議不可說諸菩薩眾,及大聲聞,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卷一 - 2024-02-29 22:42:55

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

梁扶南三[3]藏僧伽婆羅等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頂法界宮殿上,與大比丘眾二萬五千人,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調伏諸根摩訶那伽,所作已辦可作已辦,捨於重擔已得自事義,有結已盡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陳如等,及八大聲聞。復有七十二億那由他菩薩摩訶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行吉菩薩、佛吉菩薩、藥王菩薩、常起菩薩摩訶薩等,能轉不退法輪、善問無比寶頂修多羅等,住法雲地,智慧如須彌山,常修行空無相無作,無生無體深法光明,功德圓滿威儀具足,無數那由他世界如來所遣,有大神通住無性相。

爾時世尊作是思惟:「是諸菩薩摩訶薩,從恒河沙等世界而來至此,我當為其說法令得大力,當現神通相放大光明,以諸菩薩當問我故。」

爾時世尊放大光明,普照十方無量不可思議三千大千微塵世界。爾時十方一一方面十佛世界,有不可說千萬億那由他微塵等諸菩薩,各從本界乘不可思議無量神通,而來集此,復以不可思議供具供養如來,隨意所造蓮華座於佛前坐,瞻仰世尊目不暫捨。是時於法界宮殿上,起大寶蓮華師子藏座,縱廣無量億由旬,無量光明摩尼珠所成。電燈摩尼珠為交絡,不可思議力摩尼珠為竿,以無譬喻摩尼珠為眷屬,過諸譬喻摩尼珠所莊嚴,以自在王摩尼珠為蓋,以雜摩尼寶廁填,懸種種色幡,彼大摩尼珠圍遶,出十種無量億那由他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爾時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微塵等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釋、梵、四天王,從十方十佛世界來集於此。復有諸天乘寶頂宮殿,無數不可思議天女,作百千萬億那由他[4]妓樂,亦來集此。復有諸天乘寶華宮殿、龍寶栴檀神珠宮殿、真珠宮殿、寶衣宮殿、金光明摩尼珠宮殿、閻浮提金宮殿、無量光明摩尼珠宮殿、自在王摩尼珠宮殿、如意摩尼珠宮殿、覆帝釋摩尼珠宮殿、大海聚清淨寶莊嚴普光明大摩尼珠意頂宮殿,與無數不可思議千萬億那由他天女,作諸妓樂而來集此。咸以無數不可思議供具供養於佛,供養佛已各隨意坐,瞻仰世尊目不暫捨。

是時,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閻浮提金色,以種種摩尼珠為樹,天華樹、寶衣樹、龍寶栴檀樹所莊嚴,日月電燈等摩尼珠為交絡,遍覆世界懸種種幡,無數千萬億那由他天女,持種種瓔珞種種寶華。

爾時從大寶蓮華師子座,出此伽陀:

「汝等今安坐, 我當說真實,
人王師子座, 如來功德造,
我今日願滿, 供養兩足尊。
世尊今當坐, [5]七寶蓮華座,
當放大光明, 照我及一切,
說無上妙法, 利益諸天人,
眾生聞法者, 當坐師子座。
如是大光明, 從如來身出,
照無量世界, 令一切歡喜。
導師天中天, 今當攝受我,
我昔於此處, 已值八億佛,
唯願今世尊, 必哀愍攝受。」
爾時世尊從光明座起,坐寶蓮華藏師子座,結[6]加趺坐,觀諸菩薩眾皆悉已集,為發起諸菩薩故,當說空法。爾時諸菩薩作是思惟:「此文殊師利童子菩薩,當問如來不生不滅,我等從久遠來不聞此法。」

是時文殊已知如來欲說法相,及諸菩薩心所思惟,即白佛言:「世尊!無生無滅法者,其相云何?」文殊師利說此祇夜:

「無生無滅, 云何可知? 大牟尼尊,
當說譬喻。 此諸大眾, 皆已來集,
樂聞此義, 願佛解說。 今諸菩薩,
諸佛所遣, 亦皆樂聞, 微妙法相。」
佛告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汝今所問,能大利益一切世間,令諸菩薩得作佛事。文殊師利!汝當諦聽勿起驚疑。文殊師利!不生不滅即是如來。文殊師利!譬如大地[1]琉璃所成,帝釋毘闍延宮殿供具等影現其中。閻浮提人見琉璃地諸宮殿影,合掌供養燒香散華:『願我得生如是宮殿,我當遊戲如帝釋等。』彼諸眾生不知此地是宮殿影,乃布施持戒修諸功德,為得如此宮殿果報。文殊師利!如此宮殿實無生滅,以地淨故影現其中;彼宮殿影,亦有亦無不生不滅。

「文殊師利!眾生見佛亦復如是。以其心淨故見佛身,佛身無為,不生不起不盡不滅,非色非非色,不可見非不可見,非世間非非世間,非心非非心,以眾生心淨見如來身,散華燒香種種供養:『願我當得如是色身。』布施持戒作諸功德,為得如來微妙身故。如是文殊師利!如來神力出現世間,令諸眾生得大利益,如影如像隨眾生見。」

爾時世尊說此祇夜:

「如來常住, 不生不滅, 非心非色,
非有非無。 如琉璃地, 見宮殿影,
此影非有, 亦復非無。 眾生心淨,
見如來身, 非有非無, 亦復如是。
「文殊師利!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次及中山、後照下地。如來亦[2]爾,無心意識無相離相,斷一切相,不著彼不著此,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不可思議,非思惟所及,不高不下,無繫縛無解脫,非[3]有智非無智,非煩惱非不煩惱,不真實不虛妄,非智非非智,不可思議非不可思議,非行非不行,非念非不念,非心非不心,非意非不意,非名非不名,非色非無色,無取無不取,非說非不說,非可說非不可說,非可見非不可見,非導師非非導師,非得果非不得果。如是文殊師利!如來慧日光明照於三界,先照菩薩如照高山,次照樂緣覺聲聞人,後照樂善根人乃至邪定眾生,為增長善法,為起未來因緣。

「文殊師利!如來平等無上中下,常行捨心。文殊師利!如來不作是思惟:『如是眾生我為說勝法,如是眾生說不勝法。』亦不思惟:『此眾生大意,此眾生中意,此眾生小意;此樂善法,此樂惡法;此人正定,此人邪定。』如來智光明無如是分別,已斷一切分別想故。以眾生有種種善根故,如來智慧故有種種。

「文殊師利!如大海中有摩尼珠,名滿一切眾生所願,安置幢上隨眾生所須,彼摩尼珠無心意識。如來無心意識,亦復如是,不可測量、不可到、不可得、不可說、除過患、除無明、不實不虛、非常非不常、非光明非不光明、非世間非非世間、無覺無觀、不生不滅、不可思議、無心無體、不動不行、無量無邊、不可說無言語、無喜無不喜、無數離數、無去無來、無行處、斷諸趣、不可見、不可執、無挍計、非空非不空、非和合非不和合、不可思議不可覺知、非穢非淨、非名非色、非業非果、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無所有、無聲無相離一切相、非內非外亦非中間。如是文殊師利!如來清淨住大慈悲幢,隨眾生所樂,現種種身說種種法。

「文殊師利!如因聲生響,非內非外亦非中間,不生不滅不斷不常。文殊師利!如來亦爾,非內非外亦非中間,不生不滅、無名無相,隨諸眾生種種示現。

「文殊師利!如諸草木依地增長,彼地平等離諸分別。如是一切眾生善根,依如來增長,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乃至裸形尼[4]乾子等一切外道善根,亦依如來增長;如來平等無有分別,亦復如是。

「文殊師利!如虛空平等無下中上,如來平等亦復如是,眾生自見有下中上。文殊師利!如來不作是念:『此眾生下意當現下身,此中上意現中上身,此眾生下意當說下乘,此眾生中意說緣覺聲聞乘,此眾生上意為說大乘。』文殊師利!如來無如是意:『此眾生樂施,我當說施,戒忍精進定慧亦如是。』何以故?如來法身平等,離心意識無分別故。

「文殊師利!一切諸法悉皆平等,平等故無住,無住故無動,無動故無依,無依故無處,無處故不生,不生故不滅。若能如是見者,心不顛倒,不顛倒故如實,如實故無所行,無所行故無來,無來故無去,無去故如如,如如故隨法性,隨法性故不動,若隨法性不動則得法性,若得法性則無悕望。何以故?已得道故。若得道則不住一切諸法,不住一切諸法故,不生不滅無名無相。文殊師利!若眾生著一切法,則起煩惱,起煩惱故不得菩提。」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得菩提?」

佛告文殊師利:「無根無處,是如來得菩提。」

文殊師利白佛言:「云何為根?云何為處?」

佛告文殊師利:「身見為根,不真實思惟為處。文殊師利!如來智慧與菩提等,與一切諸法等,是故無根無處,是得菩提。文殊師利!菩提者寂靜。云何寂靜?內寂靜、外寂靜,何以故?眼即是空,非我非我所,耳鼻舌身意空,非我非我所,以知眼空於色不行,是謂寂靜。如是以知耳空,於聲不行,是謂寂靜。知鼻乃至意空亦如是。文殊師利!菩提者,不動不行;不動者不取一切諸法,不行者不捨一切諸法。

「文殊師利!如來不動,則如如實,如如實者,不見此岸不見彼岸,不見此彼故,則見一切法,以見一切法故,稱為如來。

「文殊師利!菩提者,無相無緣。云何無相?云何無緣?不得眼識是無相,不見色是無緣;不得耳識是無相,不聞聲是無緣;乃至意法亦如是。

「文殊師利!菩提者,非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等斷三世流轉。文殊師利!云何斷流轉?以於過去心,不起未來識、不行現在意,不動不住、不思惟、不覺、不分別故。文殊師利!菩提者無形相無為。云何無形相?不可以六識識故?云何無為?無生住滅故,是謂斷三世流轉。

「文殊師利!菩提者,是不破句。云何不破?云何句?無相是不破,如實是句;無住處是不破,法界是句;不動是不破,空性是句;不得是不破,無相是句;不覺是不破,不作是句;不悕望是不破,無自性是句;眾生無自性是不破,虛空是句;不可得是不破,不生是句;不滅是不破,無為是句;不行是不破,菩提是句;寂靜是不破,涅槃是句;不更生是不破,不生是句。

「文殊師利!菩提者,不可以身覺,不可以心覺。何以故?身是無知,如草木故,心者虛誑,不真實故。文殊師利!若謂菩提身心所覺,是依假名非真實義。何以故?菩提不身不心,不虛不實故。文殊師利!菩提者,非語言可說。何以故?如虛空無處所,不生不滅無名字故。文殊師利!一切法真實不可說。何以故?一切法非真實、無語言,不生不滅故。

「文殊師利!菩提者,不可取無處。云何不可取無處?眼識不可取,不得色為無處;耳識不可取,不得聲為無處;鼻乃至意法亦如是。菩提者,不可覺,以眼不取故不得色,不得色故識無住處;耳不取故不得聲,不得聲故識無住處;乃至意法亦如是。

「文殊師利!菩提者,是說空,以空一切諸法故,空是如來所知,空是如來所覺。文殊師利!不從空有空,為如來所覺。何以故?以無相故。

「復次文殊師利!菩提因智亦是空性。何以故?以無相故。文殊師利!空及菩提悉無所有,無二無數、無名無相,離心意識,不生不滅、無行無處,非聲非說。文殊師利!但以名字說,實不可說。

「文殊師利!如來悉知一切諸法從[1]本以來,不生不起不盡不滅,無名無相離心意識,如是知故如是解脫,亦不繫縛亦不解脫。

「文殊師利!菩提者,與虛空等。虛空者,不平等非不平等。菩提者,亦不平等非不平等。如是法相,如來所覺。文殊師利!如阿㝹微塵,不等非不等,一切諸法亦如是,以真實智能如是知。文殊師利!云何真實智知諸法,未生者生,生已即滅?彼一切諸法無[2]生,無所攝故。

「文殊師利!菩提者如實句,如實句者,如菩提相不離如實,色受想行識不離如實;如菩提相地界不離如實,水火風界不離如實;如菩提相眼界、色界、眼識界不離如實,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亦不離如實,此謂如實句。

「文殊師利!菩提者,以行入無行。文殊師利!云何行?云何無行?行者緣一切善法,無行者不得一切善法;行者心不住,無行者無相解脫;行者可稱量,無行者不可量。云何不可量?無可識故。文殊師利!菩提者,無漏無取,無漏者滅四流故。云何為四?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不著此四流,是謂滅四流。無取者滅四種取。云何四取?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此謂四取。此一切取,無明所闇,渴愛所欺,以展轉相生故。

「文殊師利!以如實智斷我語取根,取根斷故身得清淨,身清淨者是無生滅。文殊師利!無生滅者,不起心意識,不思惟分別,若有分別則成無明。不起此無明則無十二因緣,無十二因緣即是不生,不[3]生即是道,道是了義,了義是第一義,第一義是無我義,無我義是不可說義,不可說義是十二因緣義,十二因緣義是法義,法義是如來義。是故我說,若見十二因緣即是見法,見法即是見佛,如是見無所見。

「文殊師利!菩提者,清淨無垢無煩惱。文殊師利!空是清淨,無相是無垢,無作是無煩惱。復次不生是清淨,無為是無垢,不滅是無煩惱。復次自性是清淨,清淨是無垢,無垢是無煩惱。復次無分別是清淨,不分別是無垢,滅分別是無煩惱。如實是清淨,法界是無垢,真實觀是無煩惱。虛空是清淨,虛空是無垢,虛空是無煩惱。內身智是清淨,內行是無垢,不得內外是無煩惱。知陰是清淨,界自性是無垢,不捨諸入是無煩惱。於過去盡智是清淨,於未來不生智是無垢,現在法界智是無煩惱。文殊師利!此謂清淨無垢無煩惱,此即寂靜。寂靜者內外寂靜,內外寂靜者是大寂靜,大寂靜故說名牟尼。文殊師利!如虛空是菩提,如菩提是諸法,如諸法是一切眾生,如一切眾生是境界如境界是泥洹。

「文殊師利!一切諸法與泥洹等,最上無邊故無有對治,無對治故本來清淨,本來無垢,本無煩惱。文殊師利!如是如來覺一切諸法已,觀諸眾生起大慈悲,令眾生遊戲清淨無垢無煩惱處。

「文殊師利!云何諸菩薩行菩薩行?文殊師利!菩薩不思惟,不為滅不為生,是為行菩薩行。復次文殊師利!菩薩過去心已滅不行,未來心未到不行,現在心雖有亦不行。何以故?不著過去未來現在故。文殊師利!是名菩薩行菩薩行。

「文殊師利!布施及如來,無有二相,是菩薩所行;如是戒忍精進定慧,及如來無二,是菩薩所行。

「文殊師利!若菩薩不行色空是菩薩行,不行色不空是菩薩行。何以故?以色自性空故。如是菩薩不行受想行識空不空。是菩薩行。何以故?心意識不可得故。文殊師利!一切無所有法,[1]當修當作證,若證則無煩惱生、無煩惱滅。文殊師利!生滅者,是假名字說,於實相中無起無滅。

「文殊師利!假使六趣四生眾生,若有色無色有想無想,二足四足多足無足,悉得人身,得人身故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已,一一菩薩供養恒河沙等諸佛,及諸菩薩緣覺聲聞,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一切樂具,經恒河沙劫,乃至入涅槃後,起七寶塔高百由旬,寶蓋覆上懸摩[2]尼寶珠[3]以為莊校,懸種種幡蓋,自在王摩尼珠以為交絡。若有菩薩以清淨心,聞此度一切諸佛境界智嚴經,聞已歡喜受持信解,乃至為他說一偈一句,勝前功德,百分千分萬分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此經廣說不可思議清淨無相微妙法身故。文殊師利!若恒河沙等無數諸菩薩,若恒河沙無數諸佛世界,悉閻浮金所造,乃至樹木華果皆閻浮金,及以天衣莊嚴其樹,一切光明摩尼珠網以覆其上,自在王摩尼珠以為宮殿,電光摩尼珠以為基陛,懸眾寶幡,日日以此供養恒河沙等無數諸佛,如是經無數劫。若有菩薩正念此經,或宣說一句,以前菩薩布施功德,比此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如是其餘一切功德,比此經功德無有及者。」

爾時世尊說此祇夜:

「若有受持此, 微妙法身經,
所得功德利, 不可得稱量。
假使諸眾生, 皆悉生人道,
並發菩提心, 為求一切智,
如是諸菩薩, 皆作大施主,
以種種供具, 供養無數佛,
并及諸菩薩, 緣覺與聲聞,
乃至入滅度, 各起七寶塔,
高至百由旬, 種種寶嚴飾。
若人持此經, 或說一句偈,
出過此功德, 無量無有邊,
以此經所說, 無相法身故。
是故有智者, 應當念受持,
讀誦及書寫, 以華香供養,
所得功德果, 不可得思議,
不久詣道場, 降魔成正覺。
如是修妬路, 諸佛所稱揚,
即是妙法身, 無相無言語,
是故受持者, 功德不可量。」
佛說此經已,文殊師利等一切菩薩,無量緣覺及聲聞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卷一 - 2024-02-29 22:44:37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卷上

元魏[2]天竺三[3]藏曇摩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鷲頭山中第四重上法界藏殿,與大比丘眾二萬五[4]十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自在,善得心解脫、善得慧解脫,心善調伏,人中大龍,應作者作、所作已辦,離諸重檐,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善得正智,心解脫一切、心得自在,到第一彼岸。

復有阿若拘隣等八大聲聞而為上首。

復有菩薩摩訶薩七十二億那由他,其名曰: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善財功德菩薩摩訶薩、佛勝德菩薩摩訶薩、藥王菩薩摩訶薩、藥上菩薩摩訶薩等。皆住不退[5]轉地,轉大法輪,善能諮問大方廣寶積法門,位階十地,究竟法雲,智慧高大如須彌山,善修習空、無相、無願,心不生相,一切皆得大甚深法、智慧光明、皆悉成就佛威儀行。此諸菩薩摩訶薩眾,皆是諸佛神力所加,從於他方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世界而來集會,皆得成就諸神通業、皆悉安住法性實際。

爾時,世尊作如是念:「我今轉[6]于無上法輪,欲令諸菩薩摩訶薩速疾生於大智慧力,又復欲令恒河沙等諸世界中有大威德、大神通力菩薩來集。」時佛世尊復作是念:「我為說大方廣法門,欲現瑞相放大光明。何以故?欲令一切諸來菩薩摩訶薩等皆悉諮問我所說法。」

爾時,世尊念[7]已,放大光明雲,普照十方阿僧祇不可思議三千大千微塵數等世界。即時十方一一世界十十不可數佛國土百千萬億那由他微塵數等菩薩摩訶薩俱來雲集。一一菩薩各以菩薩神通力故,所有一切不可思議最勝供養供養諸佛。彼諸菩薩一一各以本願力故,在如來前昇蓮華座,至心觀佛,瞻仰而[8]住。

即時法界藏殿上有大寶蓮華藏高座從地[9]踊出,縱廣億那由他阿僧祇由旬。其華形相上下相稱,以一切光明摩尼寶為體,電光摩尼寶為周匝欄楯,不可思議光明摩尼寶為[10]莖,不可思議摩尼寶以為眷屬,過諸譬喻光明摩尼寶以為垂[11]纓,自在王摩尼寶以為羅網,種種摩尼寶以為間錯,懸諸無量寶蓋幢幡。

彼大寶蓮華藏高座周匝俱放十阿僧祇百千萬億那由他光明。是光爾時遍照十方無量世界,即時十方,於一一方有十億不可說佛國土,百千萬億那由他微塵數等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四大天王、釋提桓因、梵天王等皆來集會。

彼諸天等各各皆乘寶殿樓閣,一一皆有不可思議阿僧祇天女作百千萬億那由他種種伎樂娛樂,而來到於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華殿樓閣來詣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12]憂羅伽娑羅栴檀香殿樓閣來詣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真珠寶殿樓閣來詣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種種綵殿樓閣來詣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金剛光明摩尼寶殿樓閣來詣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閻浮那提金寶殿樓閣來詣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集一切光明摩尼寶殿樓閣來詣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自在王摩尼寶珠殿樓閣來詣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如意寶珠殿樓閣來詣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帝釋王頸下瓔珞摩尼寶珠殿樓閣來詣佛所。復有諸天、龍等,各各皆乘持清淨大海普放千光明大摩尼寶珠殿樓閣來詣佛所。

如是等輩,各各皆有不可思議阿僧祇天女,作百千萬億那由他種種伎樂娛樂,而來到於佛所。到已,俱作過一切世間不可思議、不可稱、不可量、不可數種種伎樂,供養如來。彼諸天等以本願力,隨座所須自然具足,却坐一面,至心觀佛,瞻仰而住。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即成閻浮[13]檀金,種種摩尼寶樹莊嚴世界,種種天華樹、種種衣服樹、種種憂羅伽娑羅栴檀樹、種種香樹莊嚴世界,電光摩尼寶以為羅網,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建大寶幢,懸諸幡蓋。彼諸樹中一一皆有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天女,皆現[14]半身,兩手俱持百千萬億諸寶瓔珞供養而住。

爾時,彼大寶蓮華藏大師子座中出妙音聲而說偈言:

「我依佛力生, 本願今成就,
願人王來坐, 奉戴兩足尊。
我此身唯寶, 華淨眾所樂,
寶成由佛力, 願尊滿我願,
坐師子華藏, 嚴世界及我,
說法多眾聞, [1]逮得師子座。
我身千光明, 照無量世界,
願尊坐我上, 生我歡喜心。
於此說法處, 已坐八億佛,
願尊今速坐, 攝受利益我。」
爾時,世尊從本座起,即昇大寶蓮華藏大師子座結加趺坐,觀察一切菩薩摩訶薩眾,欲為菩薩說勝妙法,即便現相。即時一切菩薩摩訶薩眾作是思惟:「文殊師利法王子應為我等諮問如來、應、正遍知不生不滅法門,以我等輩從久遠來已曾聞此勝妙法門。」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見如來相、知諸菩薩摩訶薩眾心思惟已,即白佛言:「世尊!何等法門名不生不滅?」

即說偈言:

「佛說無生滅, 彼釋何等相?
何法不生滅? 願說喻相應。
菩薩為智慧, 承諸佛神力,
無量世界來, 願說勝妙法。」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能問佛此甚深義。文殊師利!汝為安隱無量眾生、能與無量眾生種種快樂,復能憐愍無量眾生、廣能利益無量眾生、與無量眾生人天之樂、為諸菩薩摩訶薩等究竟佛地。文殊師利!汝於此義莫驚、怖畏。文殊師利!我為汝說不生不滅法,當依智解。文殊師利!不生不滅法者,即是如來、應、正遍知。

「文殊師利!譬如大地大毘琉璃所成,形相猶如三十三天所住之處。彼大地中見三十三天釋提桓因并善法堂影現分明,及見天王釋提桓因天中所有五欲境界、戲樂等事,一切皆見。爾時,諸天唱告一切男子、女人、童男、童女,作如是言:『汝等可來觀此天王釋提桓因善法之堂及天王所有五欲境界、戲樂之具。』復作是言:『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汝當布施、持戒、種諸善根,皆當得此善法堂處及以天中五欲境界、戲樂之具,當作天王,并得果報及神通力,如釋提桓因,隨其所有五欲境界,畢竟成就、必得受用。』

「文殊師利!爾時,彼諸善男子、善女人、童男、童女等,於彼大毘琉璃地中見三十三天釋提桓因善法之堂及五欲境界、戲樂之具影現分明,即各散華,合掌供養,作如是言:『如彼釋提桓因身并善法堂及彼天中五欲境界,我亦應得。』

「文殊師利!而彼眾生皆悉不知三十三天善法之堂、釋提桓因及五欲境界如是等[2]事,一切皆依大[3]毘琉璃地中而現。何以故?大毘琉璃地清淨故,一切影像悉現其中。文殊師利!而彼眾生為求天王帝釋身故,所有修行布施、持戒、種諸善根,皆悉迴向三十三天。文殊師利!而大毘琉璃地中實無有彼三十三天善[4]法堂、釋提桓因及以五欲境界等事,以大毘琉璃寶地清淨鏡像現故。彼三十三天善法之堂、釋提桓因五欲境界,以不實故,不生、不滅,以大毘琉璃寶地清淨鏡像現故。

「文殊師利!如是,如是。一切眾生依清淨心如實修行見如來身,文殊師利!一切眾生依如來加力故見如來身。而如來身不實,不生、不滅,非有物、非無物,非可見、非不可見,非可觀、非不可觀,非有心、非無心,非可思議、非不可思議,非有、非無。

「文殊師利!一切眾生依於如來清淨法身鏡像力故得見如來清淨法身,奉施寶衣、散華、燒香,合掌供養而作是言:『我亦應得如來、應、正遍知清淨法身。』文殊師利!而彼一切眾生為求如來清淨法身,布施、持戒、種諸善根,以此善根求如來智,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5]文殊師利!如彼大[*]毘琉璃地鏡像中三十三天帝釋王身不動、不生,心不戲論、不分別、不分別無分別,不思、無思,不思議、無念,寂滅、寂靜,不生、不滅,不可見、不可聞、不可嗅、不可味、不可觸,無諸相,不可覺、不可知。如是,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清淨法身亦復如是,不動、不生,心不戲論、不分別、不分別無分別,不思、無思,不思議、無念,寂滅、寂靜,不生、不滅,不可見、不可聞、不可嗅、不可味、不可觸,無諸相,不可覺、不可知。

「文殊師利!如來法身不生、不滅,不去、不來,以此為體,如鏡中像。世間所見,隨諸眾生種種信力,如來示現種種異身:隨彼眾生感有長短,如來現身命有修促;隨彼眾生於大菩提有能信力,如來現身;隨彼眾生聞法能信受,如來現身;隨彼眾生信心能知三乘之法,如來現身;隨彼眾生得解脫力,如來現身。

「文殊師利!譬如虛空有大妙法鼓,依三十三天功德力生,離善法堂,在虛空中,過一切諸天眼識境界,不可見、不可觀。文殊師利!彼大妙法鼓於何時出聲?文殊師利!以彼諸天耽著五欲境界,常不捨離,增長放逸,不入善法堂聞法思義。釋提桓因亦耽著五欲境界,常不捨離,增長放逸,不入善法堂,不昇高座為天說法。爾時,彼大妙法鼓——不可見、不可觀,過眼境界——住虛空中出妙法聲。彼妙法聲遍聞三十三天而作是言:『諸天當知,一切色、聲、香、味、觸、法皆悉無常,莫行放逸,天報速退。諸天當知,一切行苦、一切行空、一切行無我。是故,諸天莫行放逸。若退天報,生餘苦處。諸天當共議法、樂法、喜法、味法、順法、念法。諸天若[1]欲不捨天報、五欲境界,應正修行。』

「文殊師利!彼法鼓聲,不可見、無色,不分別、無分別,過眼境界,不生、不滅,離音聲、語言,離心意、意識。文殊師利!爾時,三十三天聞妙鼓聲,即入善法堂,議法、樂法、喜法、味法、順法、念法,如說修行。於彼天退,生餘勝處。釋提桓因亦入善法堂,昇法高座,為諸天說法。

「文殊師利!若阿修羅共彼諸天鬪戰之時,三十三天力弱退散。爾時,法鼓於虛空中出如是聲,阿修羅聞甚大驚怖,退入大海。

「文殊師利!彼大法鼓,無形相、無作者,不可見、不可觀,[2]元無實、不可思議,無心、無相,無色、無聲,無體、無二,過眼境界。文殊師利!三十三天依本行業,彼大妙鼓空中出聲,令彼諸天遠離一切諸障、憂惱,無染、寂靜。

「文殊師利!如彼空中大法鼓,[3]身不可見、不可觀,[*]元無實、不可思議,無心、無相,無色、無聲,無物、無二,過眼境界,依本行業,法鼓出聲,令三十三天遠離一切諸障、憂惱,無染、寂靜。文殊師利!如三十三天心放逸時,彼妙法鼓出大音聲,令三十三天遠離一切諸障、憂惱,無染、寂靜。

「文殊師利!如是,如來、應、正遍知清淨法身,一切世間所不能見,[*]元無實、不可思議,無心、無相,無色、無體、無二,過眼境界。文殊師利!如彼眾生依本業行,隨心能信得聞法聲,而彼法聲能令眾生遠離一切諸障、憂惱,無染、寂靜。文殊師利!彼清淨法身無說、無體,而諸眾生依善根業力聞妙法聲,謂如來說法、謂世間有佛。文殊師利!一切眾生聞如來聲,能得一切樂具,已信者令得正解,聞聲正解是如來身。初發心菩薩及一切凡夫眾生聞如來說法、觀察如來,增長一切善根。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清淨法身不生、不滅,應如是知。

「文殊師利!譬如初夏,依諸眾生本業力故,大地所有種子、穀、草、叢林、藥木出生增長,為與眾生資生樂具。上虛空中[4]出如是風,如是風者能生大雲;生大雲者能澍大雨;澍大雨者[5]能滿大地;滿大地者能令一切諸種滋茂。爾時,一切閻浮提人皆大歡喜,生大踊躍而作是言:『此是大雲、此是大雨。』文殊師利!於虛空中天不雨時,閻浮提人作如是言:『無雲、無雨。』文殊師利!隨何時中普興大雲、遍澍大雨,時諸眾生咸作是言:『希有,大雲。希有,大雨。普澍大雨充滿大地。』文殊師利!而彼虛空無雲、無雨。文殊師利!依因於風,彼虛空中能生大雲、能生大雨。文殊師利!依因於風,彼虛空中無雲、無雨。何以故?以依眾生本業力故。

「文殊師利!如彼水聚於虛空中,風因緣住,依風而雨,而世間人稱言雲雨。何以故?以依眾生本業力故,於虛空中澍大雨聚,充滿大地。文殊師利!彼虛空中無雲、無雨。文殊師利!彼大雲雨自性不生、不滅,離心意、意識,離去、來相。

「文殊師利!如是,諸菩薩摩訶薩依過去善根、修諸善行聞佛說法,得無障礙道;一切眾生、一切聲聞、辟支佛等種諸善根,求涅槃道。世間眾生便謂:『如來、應、正遍知出現於世,如來說法皆是真語、如語、不異語。』而諸天人稱言如來,文殊師利!以依眾生善根力故法身出聲,而諸天人作如是言:『如來說法。』文殊師利!實無如來。何以故?如來法身,無相、離相,無處、離處,不實、不生、不滅。文殊師利!而彼如來樂說辯才,為天人說法無有窮盡,隨所應聞皆令開解。

「文殊師利!始發心菩薩及以一切毛道凡夫,依於眾生本業力故,應見如來入涅槃者,如來即便入於涅槃,不可得見。而彼眾生起如是心,便謂:『如來畢竟涅槃。』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不生、不死,不起、不滅。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無始世來,證於常住大般涅槃。

「文殊師利!如彼大雲不實、不生、不滅,虛妄故有,而諸眾生念想假名雲、雨如是。文殊師利!如來不實、不生、不滅,本來不生,而諸眾生隨其心[1]想,聞如來、應、正遍知現有說法。

「文殊師利!譬如大自在梵天王於十百千萬三千大千諸世界中自在無礙,下觀一切諸天宮殿,乃至觀於四天王等。爾時,彼大自在梵天王於彼十百千萬三千大千諸世界中為自在主,觀於一切諸天宮殿。文殊師利!時宮殿中一切諸天各各捨於五欲境界、一切伎樂,捨諸欲念,生大恭敬心,合掌供養大梵天王,瞻仰而住。文殊師利!而彼大自在梵天王於彼一切諸宮殿中暫時而現。爾時諸天為生梵世,所有善根迴向梵天。文殊師利!彼大自在梵天王十百千萬三千大千諸世界主,不退梵天,住持梵宮,依自在願住持力故、一切眾生善根力故,應化梵天,日日觀察。一切天宮下至四天王天,各各捨於五欲境界、一切伎樂,捨諸欲念,生大恭敬心,合掌供養大梵天王,瞻仰而住。而彼大自在梵天王於[2]彼一切諸宮殿中暫時現身,於本處不動。彼時諸天為生梵世,所有善根迴向梵天。

「文殊師利!而於彼處無實梵天。文殊師利!彼梵天空、彼梵天無、不實,無名字、無音聲,無住處、無體,不思議、無相,離心意、意識,不生、不滅。文殊師利!彼大梵天依本願善根住持力故、依彼諸天善根住持力故,於彼一切諸宮殿中暫時現身。文殊師利!而彼諸天不知梵天身空、無、不實,無名字、無音聲,無住處、無體,不思議、無相,離心意、意識,不生、不滅。

「如是,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空、無、不實,無名字、無音聲,無住處、無體,不思議、無相,離心意、意識,不生、不滅亦復如是。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依彼菩薩本願行力住持初發心菩薩、住一切聲聞、辟支佛乘。依一切毛道凡夫善根力故,如來應現百千萬相好莊嚴之身,如鏡中像,本處不動。文殊師利!初發心菩薩、一切聲聞、辟支佛及毛道凡夫,不知如來、應、正遍知空、無、不實、不可觀,無名字、無音聲,無住處、無體,不思議、無相,離心意、意識,不生、不滅。文殊師利!而如來百千萬億種種相好、莊嚴之身具足,如來一切種種諸威儀行,隨諸眾生種種信故,出大妙聲為眾生說法,能令眾生遠離一切諸障、憂惱,無染、寂靜,而如來一切平等捨心無分別、無異心。文殊師利!以是義故,言不生、不滅者,是名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如來常不生, 諸法亦復然,
世間無實法, 愚癡妄取相。
無漏善法中, 無如及如來,
依彼善法力, 現世如鏡像。
「文殊師利!譬如日光初出,先照最大山王,次照斫迦婆羅山、摩訶斫迦婆羅山,次照餘大山,次照餘黑山,次照高原、堆阜,後照深谷、卑下之處。文殊師利!而彼日光不分別、無分別、不思惟。何以故?文殊師利!彼日光明無心意、意識,不生、不滅,無相、離相,無念、離念,無戲論、無障礙、離障礙,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高、不下,不縛、不脫,不知、非不知,無煩惱、非無煩惱,非實、非不實,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陸地、不在水中,不在兩岸、不[3]在中流,無覺、離覺,無色、非無色。文殊師利!依於大地有高、下、中,日光隨地有高、下、中。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亦復如是,不分別、無分別、不思惟。文殊師利!何以故?如來、應、正遍知離心意、意識,不生、不滅,無相、離相,無念、離念,無戲論、離戲論,無熱惱、離熱惱,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高、不下,不縛、不脫,不知、非不知,無煩惱、非無煩惱,非實語者、非不實語者,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陸地、不在水中,不在兩岸、不在中流,非一切知者、非無一切知者,非覺者、非無覺者,非行者、非無行者,非修習者、非無修習者,非念者、非無念者,非有心者、非無心者,離心者、非離心者,無意者、非無意者,非害者、非無害者,[4]非名者、非無名者,非色者、非無色者,非說者、非無說者,非假名者、非無假名者,非可見者、非不可見者,體性如是、非不如是,非說道者、非無說道者,非證果者、非無證果者,非分別者、非無分別者,非離分別者、非無離分別者。文殊師利!依彼無邊法界眾生上、中、下性,如來放大智日光輪普照眾生亦復如是。初照一切諸菩薩等清淨直心大乘山王,次復照於住辟支佛乘,次復照於住聲聞乘,次復照於隨所能信善行眾生,次復照於乃至住邪聚眾生,皆為如來一切智日光輪所照,為畢竟利益一切眾生、為生未來一切善根、為令增長一切善根。

「文殊師利!如來於彼一切事中平等捨心,無分別、無異心。文殊師利!諸佛如來智日光輪無如是心:『我為此眾生說於妙法,而不為彼眾生說法。』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無有如是分別之心:『此眾生信上法、此眾生信中法、此眾生信下法,此眾生信正法、此眾生信邪法。』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信上法,為說大乘;此眾生信中法,為說緣覺乘;此眾生信下法,為說聲聞乘;此眾生信正行,為說清淨心法;乃至此眾生信邪行,隨所應聞而為說法。』文殊師利!諸佛如來智日光輪無有如是分別之心。何以故?諸佛如來智日光輪遠離一切分別、異分別及諸戲論。文殊師利!依諸眾生種種善根,諸佛如來智日光輪種種別異。

「文殊師利!譬如大海中有如意寶珠懸置高幢上,隨何等何等眾生念、須何等何等事,如是如是聞彼摩尼寶珠出聲。而彼摩尼寶珠不分別、無分別、不思惟,無心、離心,離心意、意識。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不分別、無分別、不思惟,無心、離心,離心意、意識,不可測量、離諸測量,不得、離得,貪不能轉、瞋不能轉、癡不能轉,不實、不[1]妄,非常、非不常,非照、非不照,非明、非不明,非覺者、非不覺者,不生、不滅,不思議、不可思議,無體、離體,不可取、不可捨,不可戲論、不可說、離諸言說,不喜、離喜,無生,不可數、離諸數量,不去、無去、去寂,絕一切諸趣、離一切言說,不可見、不可觀、不可取,非虛空、非不虛空,非可見、非可說,非和合、非離和合,非作、非造、非示,非染、非可清淨,非名、非色,非相、非無相,非業、非業報,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有煩惱、非無煩惱,非諍、非不諍,非聲、離一切聲、無言,無相、離一切相,非內、非外、亦非中間。文殊師利!而如來寶珠清淨直心,懸大慈悲高幢之上,隨何等何等眾生信、何等何等眾生行,聞如是如是說法聲。文殊師利!如來於一切事平等捨心,無分別、無異心。

「文殊師利!譬如響聲,從他而出,眾生得聞。而彼響聲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內、非外、非二中間可得,非生、非滅,非斷、非常,非知、非不知,非覺、非不覺,非明、非不明,非縛、非脫,非毀、非不毀,非念、非不念,非處、非不處,非住、非不住,非地界、非水界、非火界、非風界,非有為、非無為,非戲論、非不戲論,非聲、非不聲,非見、非不見,非字、非言、非離言語,非稱量、離稱量,非相、離相,非寂靜、非離寂靜,非長、非短,非心、非不心,非觀、非不觀,非可見相、非不可見相,非空、非不空、自體空,非可念、非不可念、離可念,非可覺、非不可覺,離心意、意識,一切處平等,無分別、離異分別,過三世。文殊師利!而彼響聲隨種種眾生,種種言音聞種種響。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說法音聲亦復如是,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內、非外、非二中間可得,非生、非滅,非斷、非常,非知、非不知,非覺、非不覺,非明、非不明,非縛、非脫,非毀、非不毀,非念、非不念,非處、非不處,非住、非不住,非地界、非水界、非火界、非風界,非有為、非無為,非戲論、非不戲論,非聲、非不聲,非見、非不見,非字、非言、非離言語,非稱量、離稱量,非相、離相,非寂靜、非離寂靜,非長、非短,非心、非不心,非觀、非不觀,非可見相、非不可見相,非空、非不空、自體空,非可念、非不可念、離可念,非可覺、非不可覺,離心意、意識,一切處平等,無分別、離異分別,過三世。文殊師利!隨種種眾生種種信、種種解,聞於如來、應、正遍知如是如是說法音聲。

「文殊師利!譬如大地,住持萬物,生長一切穀、麥、果、蓏、草、木、樹林,建立成就。文殊師利!而彼大地不分別、無異分別,一切處平等,無分別、無異分別心、無心,離心意、意識。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亦復如是,依於如來、應、正遍知,住持一切眾生,生長一切善根,建立成就一切聲聞、辟支佛、菩薩及諸外道種種異見、尼[2]犍子等從於邪見,乃至邪定聚眾生所有諸善根。彼諸善根皆是如來、應、正遍知之所住持,皆依如來、應、正遍知而得生長、建立成就。

「文殊師利!而如來、應、正遍知離一切分別,無分別、異分別念,離一切心意、意識,不可觀、離諸觀,不可見、離諸見,不可思惟、離諸思惟,不可念、離諸念,心平等、無平等捨,一切處無分別、離異分別。

「文殊師利!譬如虛空,一切處平等,無分別、異分別,不生、不滅,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不可見、不可戲論,無色,不可示、不可表,不可觸、不可護,不可量、離思量,不可譬喻、離諸譬喻,無住處、不可取,離眼識道、離心意、意識,無相、無字,無聲、無念,無取、無捨,不可轉、不可換,離言語道,一切處住、一切處入。文殊師利!如諸眾生,以依地有高、下、中故,而言虛空有高、下、中,而彼虛空無高、下、中。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亦復如是,於一切處平等,無分別、異分別,不生、不滅,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不可見、不可[1]戲,無色,不可示、不可表,不可觸、不可護,不可量、離思量,不可譬喻、離諸譬喻,無住處、不可取,離眼識道、離心意、意識,無相、無字,無聲、無念,無取、無捨,不可轉、不可換,離言語道,一切處住、一切處入。文殊師利!依眾生心有高、下、中故,見如來有高、下、中,而實如來無高、下、中。文殊師利!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有下信心,我示下形色;此眾生有中信心,我示中形色;此眾生有上信心,我示上形色。』

「文殊師利!如來說法亦復如是。文殊師利!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有下信心,我為說聲聞法;此眾生有中信心,我為說辟支佛法;此眾生有上信心,我為說大乘法。』文殊師利!如來無如是心:『此眾生信布施故,我為說檀波羅蜜;此眾生信持戒故,我為說尸波羅蜜;此眾生信忍辱故,我為說羼提波羅蜜;此眾生信精進故,我為說毘梨耶波羅蜜;此眾生信禪定故,我為說禪波羅蜜;此眾生信智慧故,我為說般若波羅蜜。』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卷二 - 2024-02-29 22:45:17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卷下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2]譯

「文殊師利!如來者,名為法身。文殊師利!如來不生、無生。文殊師利!如來無名、無色、無言說、無心意、意識。文殊師利!如來無分別、離分別。

「文殊師利!言如來者,名為空不可盡相,盡際、實際、空平等一切法際、不二際、常不可知處際。

「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一切處,無分別、離異分別,非下、非中、非上。如是,文殊師利!一切法無分別、離分別,非下、非中、非上。何以故?一切法不可得故。文殊師利!言一切法不可得者,是一切法平等;言一切法平等者,是平等住;言平等住者,即是不動;言不動者,是一切法無依止;言一切法無依止者,彼無心定住;言無心定住者,即是無生;言無生者,即是不生。若如是見,彼心心數法畢竟不顛倒;若畢竟心不顛倒者,彼行者能得如實;若能如實得者,彼不起戲論;若不起戲論者,彼不行一切法。若不戲、不行者,彼不在生、死;若不在生、死者,彼不能動;若不能動者,彼法不能相違;若[3]法不能相違者,彼隨順一切法;彼隨順一切法者,彼法性中不能動;若法性中不能動者,彼得自性法;若得自性法者,彼無所得。何以故?依因緣生一切法故。若依因緣生一切法者,彼常不生;若常不生者,彼常不可得;若常不可得者,彼得實際法;若得實際法者,彼不共一切法住;若不共一切法住者,彼不共住;若不共住者,彼非有、非無;若非有、非無者,彼得法中住;若得法中住者,彼得修行正念法;若得修行正念法者,彼無一法非是佛法。何以故?以覺一切法空故。

「文殊師利!覺一切法空者名為菩提。菩提者,名覺一切法空,空者即是菩提。如是,空、無相、無願,無作、無行,無依、無生,無取、無處,覺如是法者名為菩提。

「菩提者,名為修行正念。文殊師利!言修行正念者,不取、不捨即名正念。不觀、不異,名為行;不著、不縛、不脫,名為行;不去、不來,名為行。

「文殊師利!正念行者,彼處無行、無利、無果、無證。何以故?文殊師利!心自性清淨故,彼心客塵煩惱染,而自性清淨心不染。而彼自性清淨心即體,無染、不染者。彼處無對治法故,以何法對治能滅此煩惱。何以故?彼清淨非淨,即是本淨。若本淨者,即是不生;若不生者,彼即不染;若不染者,彼不離染法;若離染法者,彼滅一切染。以何等法滅一切染?彼不生。若不生者,是菩提。菩提者,名為平等;平等者,名為真如;真如者,名為不異;不異者,名為如實[4]住一切有為、無為法。

「文殊師利!真如者,彼處非有為、非無為,無二法。若非有為、非無為,無二法者,是真如。文殊師利!言真如者,彼實際;言實際者,彼不異;不異者,彼未來真如。言未來真如者即是不異;言不異者,彼即真如;言即真如者,彼非常不真如。言非常不真如者,彼不染、不淨;言不染、不淨者,彼不生、不滅;言不生、不滅者,彼涅槃平等。言涅槃平等者,彼不在世間、不在涅槃;言不在世間、不在涅槃者,彼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言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者,彼非下、非中、非上;言非下、非中、非上者即是如來。

「言如來者,名為實語;言實語者,名為真如;言真如者,名為如實;言如實者,名為我;言我者即是不二;不二義者即是菩提;菩提者,名為覺。覺者,入三解脫門智;智者,入三世平等一切法智。言義者,於一切法無差別義。義者,無名、無言、不可說。言智者,覺了一切法名為智、識知一切法名為智。言義者,知眾生及識智,了義即是法、法者即是義。義智、識智,了義智、法智,法住智、法體智,彼依法轉所轉義,自轉平等不二義,平等不二義即是平等,平等者即是義。所言義、識智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門智,名為了義,非不了義。言平等者,即是平等、即是空;言空者,即是幻我平等;言我平等者,即是法平等;言法平等者,即是離平等;離平等者,即是覺平等;覺平等者,即是菩提。

「文殊師利!著色者即是著眼;著眼者即是著自性;著見者即是著自我;著自身者即是著自性空智。[1]著不正念觀者[2]即著法光明,觀法不著;著懈怠垢者著證智,堅固精進。如實知法,名為著;著五蓋菩提分,名為著。不著無障解脫智,一切法自性清淨,因緣而有。

「又,菩薩摩訶薩,如實知染、淨因而不住染、淨因中者,起我、起見是名染因,入一切法無我是名淨因;見我、我所是名染因,內寂靜、外不行是名淨因;欲瞋恨害覺觀是名染因,不淨、慈悲喜捨、入十二因緣、忍[3]名為淨因;四顛倒是染因,四念處是淨因;五蓋是染因,五根是淨因;六入是染因,六念是淨因;七非淨法是染因,七覺分是淨因;八邪法是染因,八正法是淨因;九惱事是染因,九次第定是淨因;十不善業道是染因,十善業道是淨因;略說一切不善念是染因,一切善念是淨因。

「所言染因、淨因,彼一切法自性空,無我、無人、無命、無壽者,無我所、無使者。如幻無相,內寂靜;內寂靜者即是寂滅;寂滅者即是自性清淨;自性清淨者即是不可得;不可得者即是無處;無處者即是實;實者即是虛空。何以故?文殊師利!無有一法若生、若滅。」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法如是,云何如來得菩提?」

佛告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無根、無住,如來如是得菩提。」

文殊師利言:「世尊!何者是根?何者是住?」

佛告文殊師利:「身見,名為根;不實分別,名為住。彼菩提平等,如來知一切法平等,是故,說如來無根、無住得菩提。

「文殊師利!言菩提者,名為淨、亦名寂靜。何者為淨?何者寂靜?文殊師利!我我所眼空。何以故?自性空故。如是,耳、鼻、舌、身、意我我所空。何以故?自性空故。是故,知眼空,不著色,是故說淨。如是,知耳空,不著聲,是寂靜;知鼻空,不著香,是寂靜;知舌空,不著味,是寂靜;知身空,不著觸,是寂靜;知意空,不著法,是寂靜。文殊師利!菩提自性清淨,以自性清淨故。自性清淨者,所言自性清淨,彼不染如虛空、平等如虛空、自性同虛空——譬如虛空,本來自性清淨。

「文殊師利!言菩提者,不取、不捨。云何不取?云何不捨?言不取者,不取一切法,是故言不取;言不捨者,不捨一切法,是故言不捨。文殊師利!如來度大漂流,是故不取、不捨,而彼真如不見彼、此岸。如來知一切法離彼、此岸,故言如來。

「文殊師利!菩提無相、無觀。何者[4]無相、無觀?文殊師利!不見眼識名為無相,不見色名為無觀;不見耳識名為無相,不聞聲名為無觀;不見鼻識名為無相,不聞香名為無觀;不見舌識名為無相,不知味名為無觀;不見身[5]識名為無相,不知觸名為無觀;不見意[*]識名為無相,不知法名為無[6]觀。文殊師利!是諸聖人境界,所謂三界境界。

「文殊師利!言菩提者,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三世平等、三世清淨。文殊師利!何者是三世智?所謂過去法心不行、未來法[7]識不去、現在法念不住。是故,如來不住心、意、意識;以不住,不分別、無分別;以不分別、無分別故,不見未來法、現在法,[8]不戲論。

「文殊師利!菩提無身、無為。何者是無身?何者是無為?文殊師利!無身者,所謂非眼識知,非耳、鼻、舌、身、意識知。文殊師利!若非心、意、意識知,彼無為。言無為者,不生、不住、不滅,是故言三世清淨無為。如無為知,有為亦如是。何以故?所言一切法體者即是無體。無體者,彼處無二言。

「文殊師利!言菩提者,名為無差別足迹。何者無差別?何者足迹?文殊師利!無相名無差別,真如名足迹;無住名無差別,法名足迹;無異名無差別,實際名足迹;不可得名無差別,不動名足迹;空名無差別,無相名足迹;無覺名無差別,無願名足迹;不求名無差別,無眾生名足迹;眾生體名無差別,虛空名足迹;不見名無差別,不生名足迹;不滅名無差別,無為名足迹;無行名無差別,菩提名足迹;寂靜名無差別,涅槃名足迹;不起名無差別,覺名足迹。

「文殊師利!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何以故?文殊師利!身者頑[9]礙,無覺、無心,譬如草木、牆壁、土塊影像;心者如幻,空無所有,不實、不作。

「文殊師利!身、心如實覺名為菩提,依世間名字非第一義。何以故?文殊師利!菩提非身、非心、非法,非實、非不實,非諦、非不諦,不可如是說。文殊師利!不可以一切法說菩提。何以故?文殊師利!菩提無住處可說。文殊師利!譬如虛空,無住處可說、無為,無生、無滅;菩提亦如是,無住、無為,無生、無滅可說。文殊師利!譬如一切世間之法,若求其實不可得說。文殊師利!菩提亦如是,以一切法說菩提實亦不可得。何以故?文殊師利!實法中無名字、章句可得。何以故?不生、不滅故。

「文殊師利!言菩提者,名不可取、不可依。文殊師利!何者不可取?何者不可依?文殊師利!如實知眼不可取,不見色名為不可依;如實知耳不可取,不聞聲名為不可依;如實知鼻不可取,不聞香名為不可依;如實知舌不可取,不知味名為不可依;如實知身不可取,不覺觸名為不可依;如實知意不可取,不見諸法名為不可依。文殊師利!如是,如來不取、不依,名證菩提。如是,證菩提不取眼、不見色,是故不住眼識;不取耳、不聞聲,是故不住耳識;不取鼻、不聞香,是故不住鼻識;不取舌、不知味,是故不住舌識;不取身、不覺觸,是故不住身識;不取意、不知法,是故不住意識。文殊師利!如來不住心、意、意識,是故得名如來、應、正遍知。

「文殊師利!眾生有四種心住法,依彼四種心住法。何等為四?所謂眾生依色心住,如是,受、想、行等,是為眾生依四種心住。文殊師利!此四種心住法,如來如實知不生、不滅,是故名為佛。

「文殊師利!言菩提者,名為空。文殊師利!如彼一切法空不異菩提空,菩提空即一切法空。如彼一切法空,如來如實知名為覺者。

「文殊師利!非空空[1]知。文殊師利!空者即菩提,菩提即是空。文殊師利!空中無空、亦無菩提、亦無二。以何等法為空?何等法為菩提?而說二名。何以故?文殊師利!一切無二、無相、無差別,無名、無[2]相,離心、意、意識,不生、不滅,不行、無行、不集,無字、無聲。文殊師利!言空者,名取戲論。文殊師利!而第一法中無法可得,名為空。文殊師利!如說虛空虛空,而無虛空可名,名為虛空。文殊師利!空亦如是,說名空空,而無法可說,名之為空。如是入一切法,是名入一切法門。

「文殊師利!一切法無名而依名說。文殊師利!如名非此處、不離此處,如是依名說。何等法?彼法非此處、不離此處。如是,文殊師利!如來如實知一切法本來不生、不起、不滅,無相,離心、意、意識,無字、無聲。

「文殊師利!言菩提者,如虛空平等。虛空非平、非下、非高,菩提亦非平、非下、非高。何以故?文殊師利!法無實有。文殊師利!若法無實有,云何說平等,非下、非高?文殊師利!如來如是覺一切法平等,非高、非下。如是覺已,無有少法不平等,不高、不下。如彼法住,如是,如如實智知。

「文殊師利!何者是如實智?文殊師利!如實知一切法者,一切法無,本來不生、不滅。法本不生,生已還滅。彼諸法,無作者、無取者而生,無作者、無取者而滅。文殊師利!諸法依因緣生、無因緣滅,無實道者。是故,如來為斷道者說法。

「文殊師利!言菩提者,名為如實足迹。文殊師利!何者是如實足迹?文殊師利!言如實足迹者即是菩提。如菩提,色亦如是不離如;如是,不離如受、想、行、識。如菩提,地界如不離如;水、火、風亦不離如。如菩提,如是,眼界、色界、眼識界不離如。文殊師利!如菩提,耳界、聲界、耳識界不離如。文殊師利!鼻界、香界、鼻識界不離如;舌界、味界、舌識界不離如;身界、觸界、身識界不離如;意界、法界、意識界不離如。文殊師利!一切法假名法者,謂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彼法如來如實覺,非顛倒覺。如彼法住本際、中際、後際,如來如實知本際、中際、後際。如彼法本際不生、未來際不去、現在際不住,如實知如。彼法足迹,如一法,一切法亦如是;如一切法,一法亦如是。文殊師利!而一、多不可得。

「文殊師利!入一切法,阿門、無阿門。文殊師利!何者阿門?何者無阿門?文殊師利!言阿者,初發一切善根法;無阿者,不見一切法。言阿者,心不住能令住;言無阿者,無相三昧解脫門。言阿者,稱[3]數觀諸法相;言無阿者,名為過量。何者是過量?謂無識業。言阿者,觀有為法;言無阿者,觀無為法。

「文殊師利!言菩提者是無漏、無取法。文殊師利!何者是無漏?是無取?文殊師利!言無漏者,謂離四漏。何者為四?謂:欲漏、有漏、無明漏、見漏。以不取彼四種漏故,是故名為遠離諸漏。文殊師利!何者無取?謂離四取。何等為四?謂:欲取、見取、我取、戒取。以此諸漏,眾生為無明所闇、愛水所潤,迭共相因,虛妄取著。

「文殊師利!如來如實知我根本,以我清淨如實知一切眾生清淨。所言我清淨、一切眾生清淨,此二無二、無差別義,即是無生、無滅。文殊師利!無生、無滅,何等法處心、意、意識所不能知?文殊師利!何等法上無心、意、意識?彼法中無分別,分別何等法而[1]生不正念。是故,菩薩生於正念。生正念者,[2]不起無明;不起無明者,不起十二有支;不起十二有支者,彼是不生;不生者即是位;位者即是了義;了義者即是第一義;第一義者即是無我義;無我義者即是不可說義;不可說義者即是因緣義;因緣義者即是法義;法義者即是如義。是故,言見因緣者即是見法,見法者即是見如來。所言見者,雖見諸法而無所見。文殊師利!言有所見者,謂見心、見觀。如來不見心。若不見心、不見觀,彼是見實。文殊師利!彼諸法如是平等,如來如彼法平等而知。

「文殊師利!言菩提者,名為淨、無垢、無點。文殊師利!何者為淨?何者無垢?何者無點?文殊師利!空名為淨,無相名無垢,無願名無點。文殊師利!無生名為淨,無行名無垢,無起名無點。文殊師利!自性名為淨,善根淨名無垢,光明圓滿名無點;無戲論名為淨,離戲論名無垢,寂滅一切戲論名無點;如名為淨,法界名無垢,實際名無點;虛空名為淨,無礙名無垢,不見名無點;內清淨名為淨,外不行名無垢,內、外不見名無點;陰聚名為淨,法界自體名無垢,十二入無去名無點;過去盡[3]智名為淨,未來無生智名無垢,現在住法界智名無點。文殊師利!略言淨、無垢、無點,入一平等法足迹中,所謂寂靜足迹;言寂靜足迹者即是寂滅;寂滅者即[4]曰淨;淨者即是聖。

「文殊師利!如虛空,菩提亦如是;如菩提,法亦如是;如法,法體亦如是;如法體,眾生亦如是;如眾生,國土亦如是;如國土,涅槃亦如是。文殊師利!如來說:『一切法平等如涅槃』,以畢竟究竟無所治法、離諸所治法,以本來清淨、本來無垢、本來無點。文殊師利!如來如是如實覺一切法、觀察一切眾生性,即生清淨、無垢、無點,奮迅大慈悲心。

「文殊師利!云何菩薩行菩薩行?文殊師利!若菩薩不生心,不為諸法盡、不為諸法生、非不為諸法不生。見諸法本來盡、見諸法不盡而不生慢心,言:『我如是知。』而不壞諸法本來不生。文殊師利!菩薩如是行菩薩行。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不見過去心盡行菩薩行、不見未來心未到行菩薩行、不見現在心有行菩薩行,而不著過去、未來、現在,心中如是行菩薩行。

「文殊師利!布施菩薩、如來,無二、無差別,如是行名行菩薩行;持戒菩薩、如來,無二、無差別,如是行名為行菩薩行;忍辱菩薩、如來,無二、無差別,如是行名行菩薩行;精進菩薩、如來,無二、無差別,如是行名行菩薩行;禪定菩薩、如來,無二、無差別,如是行名行菩薩行;般若菩薩、如來,無二、無差別,如是行名行菩薩行。

「文殊師利!菩薩不見色空、不見色不空,如是行名行菩薩行。何以故?色空色性。如是,文殊師利!菩薩如是不行受、想、行、識,不離受、想、行、識,如是行名為行菩薩行。何以故?以不見[5]心、意、識。

「文殊師利!無有一法,若知、若離,若修、若證。文殊師利!言盡者,彼法常盡,非不盡,本來盡。若法本盡,彼法不可盡;以不可盡,是故說盡。何以故?以如實盡故。若如實盡,彼法不盡一法;若不盡一法,彼法無為;若法無為,彼無為法不生、不滅,是名如來。若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法性、法體、法住、法位、法界如實。法界如實住,法智不生、不滅,依彼智故知無為法。文殊師利!若入如是等諸法位者,知諸漏法不生、不滅。文殊師利!言諸漏盡者,此依世間名字假言而說,而彼真如法身無有法生、亦無法滅。」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即以妙偈讚歎如來,而說頌曰:

「無色、無形相, 無根、無住處,
不生、不滅故, 敬禮無所觀。
不住亦不去, 不取亦不捨,
遠離六入故, 敬禮無所觀。
出過於三界, 等同於虛空,
諸欲不染故, 敬禮無所觀。
於諸威儀中, 去、來及睡寤,
常在寂靜故, 敬禮無所觀。
去、來悉平等, 以住於平等,
不壞平等故, 敬禮無所觀。
入諸無相定, 見諸法寂靜,
常入平等故, 敬禮無所觀。
諸佛虛空相, 虛空亦無相,
離諸因果故, 敬禮無所觀。
虛空無中邊, 諸佛身亦然,
心同虛空故, 敬禮無所觀。
佛常在世間, 而不染世法、
不分別世間, 敬禮無所觀。
諸法猶如幻, 而幻不可得,
離諸幻法故, 敬禮無所觀。」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法。文殊師利!如是如是。諸佛如來不應以色見、不應以法見、不應以相見、不應以好見、不應以法性見。文殊師利!諸佛如來非可獨見、非可眾見。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無有人見、無有人聞,無有人現在供養、無有人未來供養。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說諸法一、不說諸法多。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證菩提。諸佛如來不依一法得名、亦非多法得名。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見諸法、不聞諸法、不念諸法、不知諸法、不覺諸法。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說一法、不示諸法。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現在不說諸法、不示諸法。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飲、不食。文殊師利!諸佛如來無有法證。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斷染法、不證淨法。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不見諸法、不聞諸法、不嗅諸法、不知諸法。何以故?以一切法本清淨故。

「文殊師利!若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等眾生令置辟支佛地,於此法門不生信心,若復有菩薩信此法門,此菩薩功德尚多於前,何況有人於此法門若自書寫、令他書寫?福多於彼,無量無邊。

「文殊師利!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一足、若二足、若三足、若四足、若多足、若無足——彼諸眾生假使一時皆得人身,發菩提心悉為菩薩,一一菩薩各以飲食、衣服、床榻、臥具、病瘦湯藥、種種資生、一切樂具奉施供養恒河沙阿僧祇佛國土微塵數等諸佛如來及諸菩薩、諸聲聞僧,如是乃至恒河沙阿僧祇劫。彼諸如來、菩薩、聲聞入涅槃後,造七寶塔高一由旬,眾寶欄楯周匝圍遶,摩尼寶鬘以為間錯,竪寶幢、幡蓋,自在摩尼寶王羅網彌覆其上,所得功德不可稱計。若復有菩薩以畢竟[1]清淨心,信此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信此法門、入此法門、不疑此法門、於此法門生清淨心,乃至為他演說一偈,此菩薩所得功德甚多無量阿僧祇。以此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歌羅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數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以能成就證佛智故。

「文殊師利!若有在家菩薩,以飲食、衣服、床榻、臥具、病瘦湯藥、種種資生、一切樂具,奉施供養恒河沙等阿僧祇諸佛如來及諸菩薩、諸聲聞僧,如是乃至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所得功德不可稱計。若復有出家菩薩,持戒心清淨,乃至施與[2]一畜生眾生乃至一口[3]飲食,所得功德甚多無量阿僧祇。以此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歌羅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歌羅少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文殊師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等出家菩薩持戒心清淨,一一菩薩各以飲食、衣服、床榻、臥具、病瘦湯藥、種種資生、一切樂具,奉施供養十方世界恒河沙等阿僧祇諸佛如來及諸菩薩、諸聲聞僧,如是乃至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所得功德不可稱計。若復有菩薩持戒心清淨——若在家、若出家——聞此法門生信不疑,若自書寫、教他書寫,所得功德甚多無量阿僧祇。以此功德比,前菩薩檀施功德百分不及一、歌羅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數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文殊師利!若有菩薩摩訶薩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奉施供養諸佛如來,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劫,所得功德不可稱計。若復有菩薩為餘菩薩於此法門中乃至說一四句偈,所得功德甚多無量阿僧祇。以此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歌羅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數分不及一、歌羅少分不及一、算數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文殊師利!置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劫以用布施所得功德。文殊師利!若復有恒河沙等諸菩薩,一一菩薩恒河沙等阿僧祇佛國土閻浮檀金以為世界,一切諸樹天衣纏裹,集一切光明王摩尼寶羅網以覆其上,自在王摩尼寶以為樓閣,電光明摩尼寶以為欄楯,如意寶珠滿彼世界,竪立一切諸寶幢、幡蓋,於日日中奉施供養恒河沙等阿僧祇諸佛如來,如是布施乃至恒河沙等阿僧祇劫,所得功德不可稱計。若復有菩薩[1]信此法門,為餘菩薩於此法門中乃至說一四句偈,所得功德甚多無量阿僧祇。以此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歌羅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數分不及一、歌羅少分不及一、僧企耶分不及一、數分不及一、憂波尼沙陀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文殊師利!假使三界中所有眾生,彼諸眾生於地獄、畜生、餓鬼中,[2]若有在家菩薩拔出爾許地獄、畜生、餓鬼眾生置辟支佛地,所得功德不可稱計。若復有出家菩薩乃至施與畜生一口飲食,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無量無邊阿僧祇。

「文殊師利!若復有十千國土不可數億那由他、百千萬億那由他微塵數等出家菩薩,一一菩薩十方世界於一一方見十億不可說、百千萬億那由他微塵數等諸佛如來,一一如來及諸菩薩、諸聲聞僧,以飲食、衣服、臥具、床榻、病瘦湯藥、種種資生、一切樂具滿千億那由他、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微塵世界自在王摩尼珠,於一一日中施一一如來并諸菩薩及聲聞僧,如是乃至[3]千億那由他、百千萬億那由他佛國土微塵數不可說劫,所得功德不可稱計。若復有菩薩信此法門,乃至施與一畜生眾生乃至一口飲食,所得功德甚多無量阿僧祇。以此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歌羅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百千萬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僧企耶分不及一、歌羅少分不及一、數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何以故?以能信此法門不退轉菩薩印故。

「文殊師利!若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置信行中,若復有菩薩化一眾生置義行中,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無量無邊。若復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置義行中,若復有菩薩化一眾生置法行中,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無量無邊。

「文殊師利!若復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置法行中,若復有餘菩薩化一眾生置八人中,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無量阿僧祇。

「文殊師利!若復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置八人中,若復有菩薩化一眾生令得須陀洹果,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無量阿僧祇。

「文殊師利!若復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令得須陀洹果,若復有菩薩化一眾生令得斯陀含果,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無量阿僧祇。

「文殊師利!若復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令得斯陀含果,[4]若復有菩薩化一眾生令得阿那含果,所得功德勝前功德無量阿僧祇。

「文殊師利!若復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令得阿那含果,若復有菩薩化一眾生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勝前功德乃至無量阿僧祇。

「文殊師利!若復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令得阿羅漢果,若復有菩薩化一眾生令得辟支佛道,所得功德勝前功德乃至無量阿僧祇。

「文殊師利!若復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令得辟支佛道,若復有菩薩化一眾生令發菩提心,所得功德乃至無量無邊阿僧祇。

「文殊師利!若復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令發菩提心,若復有菩薩化一眾生令得不退地,所得功德勝前功德乃至無量阿僧祇。

「文殊師利!若復有菩薩教化十方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令得不退轉地,若復有菩薩信此法門,若自書寫、教他書寫、廣為人說,所得功德勝前功德乃至無量阿僧祇,如是,乃至百千萬億那由他分不及其一。」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菩薩能住持, 十億佛妙法,
若人聞此經, 功德勝於彼。
為禮諸佛足, 神通遊十方,
以華香、塗香, 供養十億佛,
若有聞此經, 為人須臾說,
功德勝於彼, 其數無有量。
若聞佛法身, 為第二人說,
鈍聞生利智, 速證無上道。
為佛天人中, 造立諸妙[5]塔,
滿足無量億, 上至於有頂,
周匝遍十方, 塔中竪幢幡、
金鈴七寶蓋, 如是供養佛。
菩薩聞[1]是經, 若能自書寫、
若教他書寫, 其福勝於彼。
若人持此經, 遠離於慳[2]妬,
彼功德無量, 速成大菩提。
此經顯法身, 如空現眾像,
無量諸佛說, 是故應護持。」
佛說此經已,文殊師利法王子,及無量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諸菩薩摩訶薩,及諸聲聞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卷一 - 2024-02-29 22:47:12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師利菩薩問法身經

後漢安息三[3]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佛[4]至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文殊菩薩往到佛所,在門外住。所以者何?佛坐三昧。未久佛覺,[5]見文殊。便請入,作禮而住。佛言:「且坐。」

文殊問佛:「屬坐三昧名曰何等?」

佛言:「寶積。」

文殊復問:「何故名寶積?」

佛言:「譬如摩尼珠,本自淨好,復以水[6]洗,置其平地,轉更明徹,無不見者。屬所入三昧,見東方無央數阿僧祇剎土及佛,[7]以復悉不現,住是三昧中,無不見諸法本際。其有[8]信者,以為得印,所語如言。摩尼寶舍有四角,從一角視悉見諸角,無所缺減,是故見諸本際。」

佛問文殊:「知本際不?」則言:「知。」

「何所是?」

報言:「我所處是為本際,諸所欲人異際,在是際者,亦不在法,亦不在善惡,諸法亦如是。其知是者,審以知之。凡之知者,以無所知,從本傳習,莫有作者,是故無有底。」

佛問文殊:「何謂是慧?」

「審是慧者,是故慧。」

復問:「何所道念名曰道。」

報言:「所念道無念,是故道。」

佛語文殊:「以有念言無念,當以何法教新學若男子女人?」

文殊言:「亦無所出,亦無解,婬怒癡無有極,以是法教一切,以故無有根,是故不可出、不可解。其言我能壞本際,以不能;其言我能斷生,是亦不能。不捨俗事,不念近道,作是者,乃可教於凡人。」

文殊問佛:「持何法教學?」

佛言:「我所教,不壞色痛[9]痒思想[10]死生識,無所壞;亦不教壞婬怒癡,令得不可計數法。以是法教作佛道者,我用是故自致得佛。」

佛語文殊:「無所壞法故致佛,無所得法能成佛,佛者則法身,諸種力、無所畏,悉法身之所入。所以者何?莫能分一身者而為法身,法身[11]無有數。何以故?不言是凡人、是不凡人,法身等無差特,無所散身是為法身。譬如四瀆悉歸於海,合為一味,若干名法為一法身,諸所有種各各有名,合會聚之名曰穀。若俗事道事,悉合為一法身。所以者何?不可指示是為俗事,道事亦不可說,是俗事身是為法身,亦不可見視,如我所說法身。其有信二知者,所作眾惡悉以除盡。」

文殊言:「於法身,亦不見生天上,亦不見在人間,亦不見在三道,亦不在泥洹。」

佛語文殊:「今若所說乃爾。若有人問汝者,佛現說有五道。當何以解之?」

文殊言:「譬若如人臥中,見入泥犁,若作禽獸、薜荔,上在天上、若在人中,覺則無所見。其法身無所著。所以者何?但有數故。[12]數者墮俗,若羅漢、辟支佛,上至佛,俱等一法身。所以者何?不可分別故。譬如若干種寶可別知,法身而不別。所以者何?不可別故,無生無死故。法身無所生、無所滅。所以者何?常住故。亦無有垢,亦無有淨。所以者何?無有過者,亦無[13]脫亦無所脫。」佛者無所不知,復問文殊:「知法身不?」

文殊言:「若得者可知。」

佛問文殊:「乃知世間所在處不?」

則言:「知。」

佛言:「何所是?」

文殊言:「其化人處世,在是世間者,但有名求如毛際,而無為我說者,其世亦不離法身。」

佛復問:「世所在何所?」

文殊言:「譬如雲所在無所在,亦不羸亦不強,是則世世之相。」

佛問文殊:「汝謂我滅不?」

文殊言:「不。何以故?法身無有生,若有生乃有滅。法身者不生故,知佛而不滅。」

佛問文殊:「若聞已過去恒邊沙佛悉般泥洹,汝信不?」

則言:「信。」

佛言:「云何信?」

文殊言:「其佛者悉佛所化,化般泥洹故,而信之。」

佛問文殊:「汝見人臨死時,[14]知所趣向?」

則答言:「而人不可知,何況所趣向。」

佛語文殊:「乃可聚會說法。」

文殊言:「誰欲聽?」

佛言:「欲聽聚會者。」

文殊白佛:「當因何法有所說?」

佛言:「說法身。」

則言:「不見法身,當何以說之?」

佛語文殊:「若所說法身不可見,其在會中未曉者,聞其所言其心恐懼。」

文殊言:「若恐懼其本際已恐懼。」

佛言:「本際無恐懼,未曉者亦不恐懼。」

文殊言:「諸法無有恐懼者,若金剛。」

佛問:「何謂金剛?」

答言:「無能截斷者,以故名曰金剛。佛不可議,諸法亦不可議,以是為金剛。」

佛言:「何所為金剛者?」

文殊言:「勝諸法故,佛者法法之審故,是為金剛。」

「佛以何因為金剛?」則答言:「所有無所有,一一求之無所有,故曰空。空者是佛,以是為金剛。一切諸法皆佛,依無所依,是故金剛。」

「何緣是為金剛?」

則言:「無所依者無所近,是故為金剛。」

佛語文殊:「今我欲作感應,令阿難來。所以者何?為一切受法故。」

文殊問佛:「屬所說法,無所見無所得,阿難來者當取何法?」

佛言:「善哉善哉!如文殊所說。」佛言:「我見東方無央數阿僧祇剎土諸佛皆悉說是。」

舍利弗出其所止處,到文殊所,見而不在,便至佛所,於門外住。佛謂文殊言:「呼舍利弗入。」

文殊問佛:「本際法身有中有外有內,當從何所得?」

佛言:「不可得。」

答言:「本際以無際。」復言:「舍利弗者亦在法身中,不而所從來,當所入。」

佛語文殊:「若為苦,舍利弗為不苦。譬如諸聲聞在內與我俱語,而若在外住,不用時入,是不為煩。」

答言:「雖在外住亦不苦亦不煩。」

佛問:「若以何故,不苦不煩?」

文殊言:「佛為聲聞說法,我亦如是,故不苦不煩。所以者何?諸佛所離法身故。」

文殊言:「譬如恒邊沙劫不見佛,亦不得入,亦不苦不煩。[1]所以故,佛所說法亦無增無減。所以者何?諸法無有主,以是故無苦無煩。諸所有名,佛因是而教人。所以者何?佛以是教故。」

佛遙問舍利弗:「汝悉聞文殊所語不?」

舍利弗言:「[2]惟,佛勿以自勞,願樂於是往聽其法。」

文殊白佛:「可令舍利弗來入。」

佛遙謂舍利弗前。前已,作禮就坐。

文殊謂舍利弗:「於是法中何所而尊,欲入聽之?」

「聞說尊法,愛樂欲聞,故入欲聽。」

文殊言:「審如若所說,是法實尊,甚深甚深。何以故?是法無有二心故。所以者何?非若所知,不在其中,諸羅漢辟支佛亦復如是,及求佛道者。何以故?不可得故,亦不從悕望得,以是故無[3]能在其中。本清淨故,諸法亦清淨。」

舍利弗問文殊:「所以羅漢不在其中?」

文殊言:「婬怒盡是為羅漢,無所住、無所成,當在何所中?」

舍利弗言:「故到人處不見,以是故來至[4]聞,但欲聞深法故。」

舍利弗言:「我從佛,若從人,聞其法誠無厭極時。」

文殊言:「於法無厭極,如舍利弗所語。」

文殊問:「法身能有所受法不?何故而無厭極?」

舍利弗言:「法身無所受。」

「其本際有所受不?」

舍利弗言:「無所受。」

文殊答舍利弗:「本際無所受故,而若無厭極。」文殊言:「若本際受法,汝有厭極?」

舍利弗言:「除佛所說,我之所[5]說無有與等。」

文殊言:「汝能自信其法至泥洹,若自信不至泥洹。」

舍利弗言:「從本以悉般泥洹。」

文殊言:「寧自信,常於是不動轉?」

舍利弗言:「信。」

復問:「從何所信?」

則答言:「法身無所生、無所滅,故知無所動轉。」

復問:「信羅漢盡無有餘、無所復知不?」

舍利弗言:「信。」

「從何所信?」

「其知以無所復有,故無所知,無所知者無所止,故曰盡。」

文殊言:「羅漢盡[6]故如是,何以故?」

舍利弗言:「悉捨諸法無所得故。」

文殊問:「汝信以恒邊沙佛般泥洹以不般泥洹?」

舍利弗言:「信。」

「從何所信?」

「法身不生不死故,不般泥洹。」

文殊問:「信諸佛為一佛不?」

舍利弗言:「信。」

「從何所信之?」

答曰:「一法身無有二故。」

文殊問:「信諸所有剎土為一剎土不?」

舍利弗言:「信。」

「從何所信?」

答言:「所有盡故。」

文殊復問:「能信一切法,無所識、無所[7]脫、無所念、無有證?」

舍利弗言:「信。」

「從何所信?」

「無自然而知自然者,故無所識、無所脫、無所念、無有證,亦不生不滅,亦不見亦不有見,本際無處,所以故信。」

文殊復問:「信法身住,無所生、無所滅、無所止?」

舍利弗言:「信。」

「從何所信之?」

「亦不是法,有所生、有所滅、有所止,以故信。」

文殊問:「能信不可計法身所從出,能知處不?」

舍利弗言:「信。」

「從何所信?」

答言:「法身者亦無婬怒癡故,信之而無處。」

復問舍利弗:「乃信諸法依、佛依、無所依等不?」

答言:「信之。」

「從何所信?」

答言:「無所止。無所止者,謂不可見之所依。」

文殊言:「善哉善哉!舍利弗!如若之境界,我悉問之,若皆答其所知。」

舍利弗語文殊:「今我所聞者,以念不復忘。」

佛謂舍利弗:「若有男子女人聞是法,持諷誦讀,為一切人廣說,為解其義,疾得所欲。」

文殊語舍利弗:「今佛所說無有異。」

舍利弗白佛:「以供養前佛者,所以[8]彼者來悉得是[9]印。是法名曰何等?當云何行?」

「名曰『問法身』、『寶積』、『持本際』、『持無所處』,所持持一切諸法,無所罣礙。其從若聞是者,便因是法悉[10]逮得,其聞者復教詔餘人,展轉相開導。所以者何?文少而解多。」

佛說是經,舍利弗、[11]羅漢,文殊師利、菩薩,諸天人、世間人民、龍、鬼神,一切歡喜,作禮而去。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入法界體性經。卷一 - 2024-02-29 22:53:55

入法界體性經

隋[2]天竺三[3]藏闍那崛多譯

爾時,婆伽婆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於夜初分來詣佛所,到已,在佛別門而立。是時,如來住於三昧。爾時,世尊從三昧起,見文殊師利童子住別門外,見已告言:「文殊師利!汝來,汝來,入內莫住於外。」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聞佛告已,白佛言:「善哉!世尊。」即詣佛所。到已,頂禮佛足,却住一面。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童子:「汝可就坐。」時文殊師利童子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向佛合掌,却坐一面。

於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今者世尊住何三昧而從起耶?」

佛告文殊師利:「有三昧名曰寶積然我於時行此三昧,而從彼起。」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以何因緣名此三昧為寶積耶?」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大摩尼寶,善磨瑩已安置淨處,隨彼地方,出諸珍寶不可窮盡。如是文殊師利!我住此三昧,觀於東方,見無量阿僧祇世界現在諸佛、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如是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我皆現見,是諸如來住此三昧為眾說法。文殊師利!我住此三昧,不見一法然非法界。文殊師利!又此三昧,名實際印。若有純直男子、女人,行此印者辯才不斷。」

文殊師利言:「世尊!我有辯才,修伽陀!我知辯才。」

佛言:「文殊師利!汝云何知辯才?」

文殊師利言:「世尊!譬如彼摩尼寶不依餘處,還依[4]寶際而住。如是世尊!一切諸法更無所住,[5]惟依實際而住。」

佛復告文殊師利:「汝知實際乎?」

文殊師利言:「如是世尊!我知實際。」

佛言:「文殊師利!何謂實際?」

文殊師利言:「世尊!有我所際,彼即實際,所有凡夫際,彼即實際;若業若果報,一切諸法悉是實際。世尊!若如是信者,即是實信。世尊!若顛倒信者,即是正信;若行非行,彼即正行。所以者何?正、不正者,但有言說,不可得也。」

佛言:「文殊師利!行者是何義?」

文殊師利言:「世尊!行者是見實際義。」

佛言:「文殊師利!修道是何義?」

文殊師利言:「世尊!修道者思惟證義。」

佛言:「文殊師利!汝云何為初行男子、女人說法?」

文殊師利言:「世尊!我於彼諸善男子、善女人所,教發我見,即是為其說法。世尊!我不滅貪欲諸患而為說法。所以者何?此等諸法,本性無生、無滅故。世尊!若能滅實際,即能滅我見所生際。世尊!我為初行善男子、善女人如是說法,不受佛法,不著凡夫法,於諸法不舉、不捨。世尊!我為初發意男子、女人,當如是說法。」

文殊師利言:「世尊亦為教化眾生時,云何說法?」

佛言:「文殊師利!我不壞色生,亦不壞色不生故說法;如是受、想、行、識亦不壞不生故說法。文殊師利!我不壞欲、瞋、癡等而為說法。文殊師利!我為諸教化者,當令知不思議法,我為說法;以如是故,我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我無所壞諸法,已得成無上菩提,亦無有生,得成無上菩提。文殊師利!所言佛者,即是法界,於彼諸力、無畏,亦是法界。文殊師利!我不見法界有其分數。我於法界中,不見此是凡夫法,此是阿羅漢法、辟支佛法及諸佛法。其法界無有勝異,亦無壞亂。文殊師利!譬如恒河、若閻摩那、若可羅跋提河,如是等大河入於大海,其水不可別異。如是文殊師利!如是種種名字諸法,入於法界中無有名字差別。文殊師利!譬如種種諸穀聚中不可說別,是法界中亦無別名——有此有彼,是染是淨,凡夫、聖人及諸佛法——如是名字不可示現。如是法界如我今說,如是法界無違逆,如是信樂。何以故?文殊師利!其逆順界、法界無二相故,無來無去,不可見故,無其起處。」

佛說如是法已,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我亦不見法界向惡道,亦不見向人天道,亦不向涅槃。」

佛復告文殊師利:「若有人來問汝:『云何現在有於六道?』如是問者,汝云何答?」

文殊師利言:「世尊!如是問者,我當解說。世尊!譬如有人睡眠作夢,或見地獄道,或見畜生道,或見閻摩羅人,或見阿修羅身,或見天處,或見人等。世尊!彼人所見夢事,諸道各各別異。又人問者,隨意而說,然實無彼諸眾生等。如是世尊!我雖說諸道各別,然其法界實無差別。世尊!如彼問者,我當為其如實解說,彼此無故。世尊!若行聲聞乘取涅槃者,不可為說實義。世尊!彼等即今現在,亦不可為其分別,但說名字。何以故?取法界邊際故。世尊!譬如大海有七種寶,若珂、玉、珊瑚、金、銀、生、色等,可以相別此是其寶。於法界中,不可知其別異之相。何以故?世尊!法界不生、不滅,其法界無染、無淨,其法界無濁、無亂,其法界中無可滅者,亦無生者。」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文殊師利言:「汝知法界耶?」

「如是世尊!我知法界即是我界。」

佛復問文殊師利:「汝知世間耶?」

文殊師利言:「世尊!如幻化人所作處,是世間處。世尊!世間者但有名字,無實物可見,說名世間行。世尊!然我不離法界見於世間。何以故?無世間故。如世尊問言:世間何處行者?所謂色性不生、不滅,彼行亦不生、不滅,如是受、想、行、識,此識性不生、不滅,如是行亦無生、無滅。世尊!如是一相所謂無相。」

佛復問言:「文殊師利!汝豈不作是念?若現在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當滅度耶?」

文殊師利答言:「世尊!豈可法界有已修[1]集未修[*]集也?法界既無修[*]集,云何得有滅不現耶?」

佛言:「文殊師利!於汝意云何?過去諸佛,如恒伽沙等已滅度,汝豈不信耶?」

文殊師利言:「世尊!我信諸如來皆已涅槃,見彼出處故。」

佛言:「文殊師利!於汝意云何?欲使諸凡夫死已更生也?」

文殊師利言:「世尊!我尚不見有凡夫,何有更生耶?」

佛問文殊師利言:「汝於佛前樂聽法也?」

文殊師利言:「世尊!我亦不見樂不樂相。」

佛言:「文殊師利!汝豈不樂法界耶?」

文殊師利答言:「世尊!我不見有一法非法界者,更何所樂?」

佛言:「文殊師利!若慢者聞汝說,生大恐怖。」

文殊師利言:「世尊!若慢者生怖,實際亦生恐怖,其實際不恐怖故,即一切諸法皆無恐怖,以無修作故,此是金剛句。」

佛言:「文殊師利!何故名此為金剛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諸法性不壞,是故名金剛句。世尊!如來不思議句,是諸法不思議,是金剛句。」

佛言:「文殊師利!何故復名此為金剛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諸法無思故,是金剛句。世尊!諸法是菩提,是金剛句。」

佛言:「文殊師利!何故復名此為金剛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法無所有,但有名字言說,諸法無此、無彼,皆無所有。此彼無所有者,即是如;若是如者、則是真實;若是實者,彼則是菩提;是故得名為金剛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諸法是如來境界,是金剛句。」

佛言:「文殊師利!何故名此為金剛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諸法自性本來寂靜故,是金剛句。」

佛告文殊師利:「汝可喚阿難陀比丘來,令受持此法本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我於中不見有一法可說、可聽。世尊!我實不見一字有其說處,何有多句而可持乎?」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善說此語。文殊師利!我見東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諸如來、阿羅[2]呵、三藐三佛陀,亦說此法本。」

爾時,長老舍利弗從自[3]住處出,往詣文殊師利童子住處,到已,不見文殊師利,即詣佛所。到已,在佛別門外邊而住。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是舍利弗比丘今在門外,為欲聽法,汝[4]令使入。」

文殊師利言:「世尊!若彼舍利弗際、若法界際,世尊!此二際豈有在內、在外、若中間二耶?」

佛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世尊!言實際者,亦非實際,如是際非際,無內無外,不來不去。世尊!長老舍利弗際,即是實際,舍利弗界,即是法界。世尊!然此法界,無出無入,不來不去,其長老舍利弗,從何處來,當入何所?」

佛言:「文殊師利!若我在內,共諸聲聞語論,汝在於外而不聽入,汝意豈不生苦惱想耶?」

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何以故?世尊!凡所說法不離法界,如來說法即是法界,法界即是如[5]來。說、法界如。法界、言說界,無二別、無所有,名者、說者,此等皆不離法界。世尊!以是義故,我不苦惱。世尊!若我恒河沙劫等不來至世尊說法所,我時不生愛樂,亦無憂惱。何以故?若有二者即生憂惱,法界無二故無惱耶。」

爾時,世尊告長老舍利弗言:「舍利弗!汝來入聽文殊師利辯才耶?」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我甚樂聞,今在室外,欲聽世尊及文殊師利童子所說。」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令長老舍利弗得入聽法。」

爾時,世尊告長老舍利弗言:「舍利弗!汝來前入。」

舍利弗言:「善哉!世尊!」即前入室頂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文殊師利言:「長老舍利弗!汝見何義故而來此耶?」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我欲聽法故來此耳。此處應有最勝法義,以有文殊師利與世尊共處,各有論說必有妙美,當有甚深最勝法義。」

時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舍利弗!我說甚深最勝法。」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此說法以何義為甚深最勝?」

文殊師利言:「舍利弗!此法難知,以無器故。凡所說,無所發起。此所說法不為發起故,凡夫亦不為發起,阿羅漢法亦不為發起,如來法起發此說法,以無所依、無能依故,發此說法,是故說法平等平等,無有住處。畢竟寂靜,說諸法故,此無所住,故稱最勝。」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以何義故作如是說,阿羅漢漏盡非受此法器?」

文殊師利言:「長老舍利弗!阿羅漢者[1]惟盡欲、瞋、癡等麁惑故,彼何能作器?舍利弗!以是義故我作如是言,阿羅漢漏盡非此法器。」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以斯義故,我今求汝,從一遊處至一遊處,從室至室,從窟至窟,我故求汝,為法樂處,辯才欲聽法故。文殊師利!我聽世尊及汝說法,無有厭足。」

時,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汝不知足聽法耶?」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我不厭聽法。」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豈可法界取說法耶?」

舍利弗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既無厭聽法,然法界共大德界,無二無別,其法界不取說法,若取則可知足,既不取是故不知足。」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除諸如來,何有聽法如是也?」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汝言涅槃法,是舍利弗耶?」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我有信。」

文殊師利言:「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諸法本性成就故,我無涅槃。」

文殊師利又問:「舍利弗!汝信無死法耶?」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我有信。」

文殊師利言:「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夫法界者,不死不生,我信如是。」

文殊師利又問:「大德舍利弗!汝信無智具足漏盡阿羅漢耶?」

舍利弗言:「我有信。」

文殊師利言:「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無智、智平等故,具足漏盡阿羅漢。何以故?非但智離無智,無智亦離無智,盡法更無智,無分別故,離智是漏盡阿羅漢。」

文殊師利問大德舍利弗言:「汝信漏盡阿羅漢解脫法耶?」舍利弗言:「文殊[2]師利!我實有信。」

文殊師利言:「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彼諸法離諸法,然不取諸法,我如是信。」

文殊師利問大德舍利弗言:「汝信前世諸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滅度而不得涅槃耶?」

舍利弗言:「我信。」

文殊又問:「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彼不思議界無生無沒者,我如是信。」

文殊師利問大德舍利弗言:「汝信諸佛是一佛耶?」

舍利弗言:「我信。」

文殊師利言:「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法界不可分別,我如是信。」

文殊師利問大德舍利弗:「汝信諸佛剎即是一佛剎耶?」

舍利弗言:「我有信。」

文殊師利又問:「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是諸佛剎依如無盡,剎亦無盡,我如是信。」

文殊師利問舍利弗:「汝信諸法無可[3]證、無可滅,無可思念、不可修作耶?」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我有信。」

文殊師利言:「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自體不自知自體,本性不捨本性,自體亦不證,亦無思念,不相違背,不生不滅,不取不捨,善住彼際,我如是信。」

文殊師利問言:「舍利弗!汝信有為界於法界中無有法生,亦無有滅,亦無積聚耶?」

舍利弗言:「我有信。」

文殊又問:「汝云何信?」舍利弗言:「文殊師利!彼諸法性不可得知若生若滅、若積聚住者,我如是信。」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汝信有般若法界,於中亦有阿羅漢名字耶?」

舍利弗言:「我有信。」

文殊師利言:「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厭行般若法界,是阿羅漢界。然法界體離非欲、瞋、癡體,其阿羅漢豈能離法界也?我如是信。」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汝信諸法皆是佛境界忍耶?」

舍利弗言:「我實有信。」

文殊師利問言:「汝云何信?」

舍利弗言:「文殊師利!世尊本性覺、自性離故,我如是信。」

爾時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大德舍利弗!如汝所有境界,為我解釋,我如是問,汝如是答,是故我知有爾許行也。」

爾時,世尊告長老舍利弗言:「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法本句,若為他解釋、若讀若誦,然彼人等速得辯才。」

舍利[4]弗言:「如是,婆伽婆!如是,修伽陀!大德世尊所說。世[1]尊!然彼眾生於前世時,已曾供養諸佛世尊,已為彼善男子、善女人安立於此法印,彼等眾生當得大覺。」

爾時,長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此法本有何名字?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長老舍利弗言:「舍利弗!我此法本名『文殊師利童子所問佛為解說』,如是受持;亦名『入法界』,如是受持;亦名『實際』,如是受持。舍利弗!彼善男子、善女人等,恭敬當如勝寶,若受持此法本,若讀、若誦、若思惟、如行,當得無生法忍;若為生他善根若少讀誦已,而能為他多說法義,當得不斷辯才。」

佛說此經時,文殊師利童子及餘菩薩摩訶薩,上坐舍利弗及餘諸比丘,并諸天眾、[A1]犍闥婆、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貼文者 : : bluenwater

毘耶娑問經。卷一 - 2024-02-29 22:55:49

毘耶娑問經翻譯[5]之記

菩薩方便攝化眾生,必以大悲引邪從正。毘耶娑仙,即其人也。為導群迷令識因果,將諸異見至如來所,歸命諮啟,聽聞正法。因其請說,即以名經,故因此部「毘耶娑問」。

魏尚書令儀同高公,愍諸錯習,示其歸則,簡集能人善辭義者,在宅上面出此經典。[6]正求法人沙門[7]曇林,婆羅門[8]客瞿曇流支,興和四年,歲次壬戌,月建在申,朔次乙丑,[9]建初辛[A1]巳,甲午[10]畢功,凡有一萬四千四百五十七字。

毘耶娑問經卷上

[11]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12]婆伽婆遊阿踰闍強伽河岸,與大比丘眾俱。彼比丘眾所作已[13]辦,盡一切漏,無有障礙,離有不退,勤為禪誦,[14]加趺而坐,隨何處坐——有在地處,二人相隨如法語論,群行如鵝、如鴛鴦者,有在空舍、有依樹根——皆悉行禪,能取如來法之光明、正[15]法威儀。復有無量菩薩眾俱,彼諸菩薩無量功德、名稱普聞。彼處復有無量百千種種樹林,多有婬欲俱耆羅鳥、孔雀、鵝、鳥、群蜂等聲,[16]娑羅枳樹枝葉垂布。如是處者,欲心、懈怠、憙睡、頻申皆悉遠離,常有無量善香妙華。

爾時,佛告諸比丘言:「汝諸比丘常當勤行,作所應作,持戒正行。」

爾時,世尊與慧命阿難陀、長老大迦葉、長老舍利弗、長老薄[17]居羅、長老利波多、阿若居[18]憐等大聲聞俱,歡喜語說。

爾時,西方有光明相,猶如日輪。

時阿難陀漏未盡故,見彼相已,即白佛言:「云何,世尊!西方分處焰色光明甚有威德?」

佛言:「阿難!於此世界有五通仙名毘耶娑——揵陀迦離婦人之子——有五百仙以為眷屬,住在彼處勤修苦行,不食而齋,其身瘦瘠,有命而已,讀誦不住以為莊嚴。其名曰:阿斯仙童子、那羅提、[19]娑裴[1]若、波耶那、那荼延、那迦摩延、那商枳、囉娑鞞軻、那娑徒、[2]囉陀等,諸大仙人相隨經行。」

即於爾時,毘耶娑仙亦見世尊與諸比丘、多千眷屬之所圍遶——諸根調柔,心意寂靜,在於禪定,離欲安樂——在樹林中。

毘耶娑仙既見佛已,思惟念言:「此人應是一切智者,名稱普聞,彼必應是不妄語人。如是如來勝色具足,諸相成就甚為希有、世未曾有,如是色相勝[3]妙希有。如是世尊捨王欲樂、捨轉輪王富樂自在如捨毒食、六萬婇女第一端正,一切捨已,而便出家在林中住。」

仙人眾中有一仙人名那羅陀,既見世尊心生歡喜,以妙[4]伽他讚如來曰:

「青色樹林中, 誰[5]光洋金色,
如淨毘琉璃、 如日出雲山?」
時彼大仙及諸仙眾聞是說已,心喜開眼,皆悉合掌欲向佛所。

爾時,佛語諸比丘言:「汝等比丘見閻浮提如是諸仙繫縛手足,自懸著樹,不食而[6]齋,著樹皮衣,臥在塵土。若在石上,有以兩手合取食已開手而食、或有食風,有十五日不食而[*]齋、或有一月不食而[*]齋,頭、鬚、髮、爪悉皆長利。[7]寅旦、中、暮三時讀誦,有種姓財、有福德財,先呪物已,置於火中而供養火。在地而臥,有在露地、有在樹下,有懸自手著樹而睡、或有蹲踞如是睡者、或有在水如是睡者。有以五熱而炙身者、有身逼火[8]自炙臥者、有在[9]大焰下風臥者、有臥棘刺、有日炙身。受苦求福,自誑其身得處便住,種姓勝上心以為足、心以為喜,離無上智。諸比丘!此大仙人而不能知生死出要。以欲癡故,還生有中,自謂正行,不知是邪。」

爾時,彼諸比丘歸命如來,白言:「世尊!我[10]等梵行真正具足,和集相應,得離生、有。」

彼毘耶娑大仙人等——以阿羅漢威德力故而生畏懼,安[11]詳諦視,心意敬重,一心正意——與諸仙人眷屬相隨,絞攝長髮并在一箱,以[12]好縫繩角絡其體,形色不白,端攝身儀,二眼皆黃,頭髮無膩,絞結相著,塊聚非一,手執三[13]奇[14]杖,置瓶之物世中最醜,種種語言悉皆善巧因成就語。躡空而行,到如來所,白言:「世尊!應知此義,我何因緣并諸眷屬今來到此?」

佛言:「大仙!一切有生、一切諸法,我悉知之。」

爾時,慧命阿難陀白佛言:「世尊!如是大仙仙眾圍遶,心有正知、有種種知、細知、盡知,知而不畏,長髮不理。為是何人?」

佛言:「阿難!此是仙人,名毘耶娑。婆羅門法是其所作,造四毘陀、善知聲論、知種種書。」

時彼一切[15]阿羅漢人見毘耶娑大仙人已,作是思惟:「彼人受苦、勤勞持戒,為何所得?此毘耶娑生死苦惱未得解脫。」彼阿羅漢如是思惟:「此毘耶娑來至佛所,云何問難?為問因緣?為問無我?」

時毘耶娑問世尊言:「佛出世難。今諸仙眾和合來此,我少難問,[16]唯願且住,為我解說。」

佛言:「大仙!恣汝所問,隨汝所念皆悉可問,我為汝說。」

時毘耶娑問言:「世尊!云何布施?何故布施?何義名施?云何施主?何義施主?云何施人而非施主?云何不與得名施主?云何[17]死已施福隨行?施福云何?為有形[18]段聚集可見?為不可見?施主施福為在何處?為在受者?為在施者?云何世尊入涅槃已,供養塔等而得福報?佛入涅槃,誰為受者?」

爾時,世尊語毘耶娑大仙人言:「汝問此法甚為微細,汝有[19]辯才不可思議,能如是問。」

爾時,長老舍利弗——髮白面皺,眉垂覆面——偏舉一眉,長引氣息諦觀思量。見已而言:「此毘耶娑大仙人主有大名聞——一切人知、一切人[20]說——豈可不知同如世間愚癡小兒、無智慧者,捨[21]說因緣、捨說無我、[22]種種深法、種種善、[23]如智言語已,而問如是布施之法?」

爾時,慧命阿難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此毘耶娑大仙所問布施果報,我亦能說。」

佛言:「阿難!此則非時。若問如來,聲聞人說,此[24]非所儀。且止,阿難!無此道理。」

爾時,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隨彼仙人何意而問,我亦能說、能滿其意。」

佛[25]言:「舍利弗!汝語太卒,心不思量。長老舍利弗!勿作是語,此不相應。若如是者,我聲聞人則不相應。若來問我,聲聞說者,此不相應,則有人言:『彼如來者非一切智。』當有人言:『毘耶娑仙往問如來,自不能說,遣聲聞說。』或有人言:『彼如來者,有我慢見而不自說。』」

爾時,彼諸比丘於世尊所生信淨心,白言:「世尊!彼大仙問,如來能說、能斷彼疑。」

爾時,世尊語毘耶娑大仙人言:「汝聽施報,復有施分。何義布施?既布施已,自食自淨,施已報轉,故名布施。以何義故名為施主?如是問者,大仙當聽。若人有物,彼信心生,信心生已,以財付人遣向他國,彼人將物向他國施;彼人布施,財主得福,非施者福。彼所遣者,雖持物施而非捨主。若人自物自手施者,則是捨主、亦是施主。

「大仙當知,有[1]三十三不淨布施。何等名為[*]三十三耶?

「一者、有人邪心倒見、無淨信心而捨財物,如是[2]施者非淨布施。

「二者、有人為報恩故而捨財物,則非布施。

「三者、有人無悲愍心而捨財物,亦非布施。

「四者、有人因欲心故而捨財物,亦非布施。

「五者、有人捨物與火,亦非布施。

「六者、有人捨物與水,亦非布施。

「七者、有人生如是心:『捨物與王,望王識念。』如是捨物,非淨布施。

「八者、有人以畏賊故捨物與之,如是施者亦非淨施。

「又復更有五種捨物皆非淨施。何等為五?

「一者、施毒,非淨布施。

「二者、施刀,非淨布施。

「三者、[3]教人取肉而施,非淨布施。

「四者、有人所攝眾生平等施與,和集養育望得其力,非淨布施。

「五者、有人為名聞故而捨財物,非淨布施。

「十四、有人為歌戲故與伎兒物,非淨布施。

「十五、有人年終月盡破散財物,非淨布施。

「十六、有人屋舍因緣而捨財物,則[4]非布施。

「十七、有人善友因緣以他財物[5]受與餘人,非淨布施。

「十八、有人或[6]有田地、或在舍宅,或有穀聚、或有麥聚,鹿鳥所食、鼠等所食,無清淨心,非淨布施。

「十九、有人為學作故與工匠物,如是施者非淨布施。

「二十、有人身有病患,恐命盡故捨物與醫,非淨布施。

「二十一者、若人打他、若罵他已,心悔生愧捨物與之,非淨布施。

「二十二者、若人施已,心則生疑:『為有報不?』如是施者非淨布施。

「二十三者、若人施已,心中悔熱,如是施者非淨布施。

「二十四者、若人捨物與他人已,如是思量:『若其有人取我物者,皆悉屬我、為我所秉。』如是施者非淨布施。

「二十五者、若人施已,如是思量:『如是施福唯[7]鍾我身,不屬他人。』如是施者非淨布施。

「二十六者、若人年老捨物而施、又非中年後時病困、死時欲至、脈節欲斷、苦惱所逼欲入死道,無清淨心、無信淨心,閻魔羅使見之生笑、兄弟諸親啼哭悲泣,至如是時捨物而與,非淨布施。

「二十七者、若人為名捨物布施:『如是,我名他國遍聞——某國、某城大施之主。』彼如是施非淨布施。

「二十八者、若與餘人[8]迭相憎嫉,見彼捨物多行布施,見已心慢不能堪忍,以嫉彼故捨物布施,非淨布施。

「二十九者、[A2]貪他女故、為種姓故,捨珠、捨金、若銀、金剛、若毘琉璃、繒絹、衣裳及兜羅綿、造作敷具,如是捨物,非淨布施。

「三十者、有人如是思惟捨物與人:『我無兒息、大富饒財,應當捨物而行布施。』如是施者非淨布施。

「三十一者、若復有人心生簡擇,如是念言:『若與此人則有福德、若與彼人則無福德。』如是施者非淨布施。

「三十二者、若人布施,捨離貧窮、衣裳破壞、垢膩之者,與多豐樂、大富之人,非淨布施。

「三十三者、若復有人望好花果,捨物而與,非淨布施。

「大仙當知,此三十三垢染布施而捨財物,彼施報者如以種子種之醎地,爛壞不成。大仙當知,如是之人非不布施,不得果報。

「復次,大仙!譬如有人隨何所取得種子已,種之荒田。彼種子界、地界相依,須得天雨,種子變壞,雖有[9]牙生,不得花果;此布施分不得花果,亦復如是。」

如是說已,毘耶娑仙合掌向佛而作是言:「如來世尊一切智人,以相應語說布施報,已作利益安樂眾生。又復,世尊!云何布施不失果報?有人持戒、有不持戒,二俱施與,此義云何?」

佛言:「大仙!汝今善聽布施報法。若有心信一切施與,故名布施;不畏未來而行布施、不輕毀他行布施者,乃名布施。

「大仙當知,若復有人不簡福田——若有戒人、若無戒人——心信[10]開眼,生愛念已,捨物施與,心常普緣一切眾生。大仙當知,彼人施主。

「大仙當知,有五種施,施主滿足。何等為五?一者、時施,二、施行人,三、施病人及瞻病者,四、施法器,五、施欲行異國土者;是為五種。

「復有五施。何等為五?一者、法施,二、資生施,三、屋宅施,四、燈明施,五、香鬘施;是為五種。」

大仙問言:「何者淨施?」

佛言:「大仙!若人有信,[11]緣於眾生而生慈心、常心、喜心,捨物布施,彼一切淨;若願解脫,如是布施則為清淨。

「復有五種無上布施。何等為五?一、施如來則為無上,二、施眾僧則為無上,三、施法器則為無上,四、施父母則為無上,五、施王者失位、貧窮則為無上;如是施者是上布施。

「若施[12]老人、孤獨、病急,是大布施;若為王瞋,一向捨棄繫縛、欲殺;若諸急難,為救彼故不顧自命、為捨財物,是大布施;施病人藥,是大布施;若於持戒具足眾僧隨時施與,是大布施;施求智人,是大布施;若施畜生有怖畏者——所謂[13]訓狐、烏、鹿等畜——是大布施;若人貧急,施隨所須,是大布施。大仙當知,此為大施,常應正修。

「若復有人,為他所遣持物布施,即有淨心,同得施福。若復有人見他布施,心生隨喜,亦得施福。若人勸施、若人施物,如是等人皆得大福。

「復次,大仙!如汝問言:『云何世尊入涅槃已,供養塔等得福報?』者,大仙當聽,若人於我入涅槃已當設供養,若復有人,我未涅槃,今現在世供養我者,所得福報此二平等。何以故?法身如來非是色身。若人於今現在供養、若我滅後而為供養,心平等故,得福無異。

「大仙當知,如轉輪王遍勅諸國:『一切人民從今日始勿復殺生,莫作妄語。』彼有一人聞王勅已,雖不見王,善護王勅。如是之人雖不供養轉輪王身,王於彼人心生歡喜。如是之人善護王勅,以不殺生善業因緣報生天處。

「大仙當知,若人不見我身色相、不學戒句,為何所得?若人見我而心邪見,如提婆達入地獄故;若人於我入涅槃已善學戒者,彼勝應知。

「大仙當知,今我色勝,證一切智,無信眾生能令學戒,況有信者?若人於我入涅槃已而為供養,與現供養等無有異。

「大仙當聽,如汝所問:『布施福德為在何處?』如是問者,譬如葦草叢密稠穊,於中火起,若雨墮時即沒彼處。如是如是,隨何施主布施具足、福德和合,信雨既墮,如是福德即依施主,不餘處去。大仙當知,如是施福非有聚處、非有形相。

「如是施已,施者身亡,施福不離,如影隨形,是名施者得福報果。[1]果福不失,譬如[2]甘蔗、若蒲、桃子,如其不壓不得其汁,壓之則得。非甘蔗中、[3]蒲桃子中現前和集有汁可見,非在節中、亦非無汁。如是如是,布施財物,如是施報於彼施主,非住手中、非住心中、非住腹中,而是施報不離施主;猶如彼汁不離[*]甘蔗、若蒲桃子。如是施報不離施主,未熟不受、命行不盡不得施報。

「譬如樹王尼拘陀子,其子微細,種之在地則不可見,至樹生時方乃可見。施主施福亦復如是,和合熟時乃得果報。

「譬如商[4]人所齎至少,入於大城——彼城功德,少物治生所獲乃多——具足而得。施亦如是,施時雖微,得福報大。

「又如蜜蜂採取花味而不損花,施主如是。隨何布施得果報力則是施主?如是,大仙!施主布施福德勢力。言施主者,以自施故得名為施。

「云何受者?受他所施、能消他物,故名受者。

「又問:『云何為施福者?』於世間中能救、能護、能令滿足,得人天身,故名福德。言他世者,次第傳生至後世身,故名他世。」

爾時,毘耶娑仙白佛言:「世尊!我離疑心,決定施分,復更有疑。世尊!此識云何於身中轉?識云何見?云何於身而生貪樂?」

佛言:「大仙!譬如國王住於城[5]內,怖畏他軍,先作坑塹周匝遶城,備具糧食、弓箭、刀楯、種種器仗,多集勇健能鬪戰者立健人[6]憧,亦多聚集年少健人,給以食糧,勅諸酒肆多辦好酒。攝出家人布施供養,以好財物攝受諸人。既如是已,唱聲勅言:『安住勿動,各嚴器仗,手執弓箭、身著鎧[7]鉀,拔刀警防。』如是誡已,他軍來至,多有象、馬。是時國王安慰軍眾,作如是言:『盡力勿畏,城壁若有不牢之處,當好防護,日日常爾。』如是乃至福德盡已,為他軍眾之所破壞,俄爾敗散,捨國而去。

「識亦如是,住身城中諸入中王,見無常軍欲至生畏。即時造作信心坑塹,[8]治界嶮岸,著憶念鎧,發勤精進,法藏為酒,善調心馬。彼時如是勅[9]誡諸[10]入,作所應作:『若有大力、有無量力無常軍眾來逼身城,速著施[*]鉀、速取智刀,慚愧機關安置相應,護持實戒,如是正住。』彼無常軍忽然而至,即時共鬪,[*]迭互相違。無常軍勝,識則捨去。如城中王捨城而去,識亦如是。和合身中,根大界中既破壞已、六入失已,捨彼身城,如壞城王捨城而走。彼王如是既捨城已,依止餘城;識亦如是,捨此身已,攝取餘身。應知此識如王無異。」

爾時,毘耶娑仙白佛言:「世尊!如是,識者云何知身若有福德、若無福德?此識云何作如是知:『我捨此身。』?」

佛言:「大仙!譬如行人路遇大水,其水[11]汎漲,為渡彼水故上大栰。彼水既[12]長,奮波亂動,而復甚濁多饒惡[13]虫——謂那迦羅、舒舒摩羅、水蛇、惡黿。有大惡風亂吹旋轉,[A3]依彼栰故,得到彼岸,平安不乏。如是之人於彼惡水大畏惡處既得脫已,遶栰三匝,於彼木栰轉生愛心。愛心生已,如是思惟:『善哉!此栰能令我[14]渡如是大水。』

「如是,大仙!又復更有福德眾生身既死已,識如是念:『由我此身得生善道,天中而生。我於人身得利不空,我此死身猶如牢栰,能令我度惡道大水。我身大善合應供養,如是之身不誑於我,生死過中與我天處。』如是念已,即於彼身生愛念心。彼身如栰,捨彼身已,去向他世。

「若復有人身無福德,彼人心識,譬如有人身上爛栰[1]渡於大水,然彼栰木或出、或沒。彼[2]人怖畏,心生疑慮:『我於今者將死不久。』如是之人依彼爛栰甚大怖畏,隨流下[3]退,至饒師子、虎等惡獸大怖畏處,然後得[4]渡。彼人如是既得[*]渡已,於彼爛栰生瞋怒心,罵彼爛栰,作如是言:『顛倒惡行,此水[*]汎漲,多波濁惡。云何如是令我遂到如是惡處?我於爛栰竟得何力?』用此栰為即便棄捨。

「如是,如是。眾生心識依無福身隨流下退,墮於地獄。呵責此身,作如是言:『我得何力?我已報得如是惡身。如是身者猶如[5]羯那,我負此身如負[*]羯那。我今甚惡,因此[6]爛身到地獄門,猶如蓮花自絲所縛。』

「大仙當知,識亦如是。若善福德,如依[7]善栰得[*]渡生死;若無福德,如依爛栰則墮惡道。彼二種身,一有福德、一無福德,應如是知。

「又復此識轉捨此身得第[8]二身,初在胎藏一七日中,如是憶知:『我某處退而來至此。』亦能憶知前所作業:『我作此業。』若作善業,心則生喜。既住藏中,母心喜笑,多有勝相——顏有笑容,[9]皯[A4]䵴不生——面有勝色,隨所行動多用右足蹈地[10]壓重,無有因緣手摩右脇,憙鮮白衣,著則嚴好。眾生如是有福德識,住母脇中如是相現。

「大仙當知,若無福識,初受生時一七日中,則能憶知:『我某處退而來生此。』亦能憶知前所作業,如是念:『云[11]何作惡業?』如是憶念,心則愁憂;以心憂故,母相外現。彼無福德、無善眾生住母脇中有外相出,身體臭惡而復瘦瘠,心愁憂惱,數唾不止,皺面[12]怒眼。如是眾生初在脇中,即令彼家衰禍、得病。如是惡業無福眾生欲出胎時,或能殺母、或藏中死。無福眾生有如是相。」

爾時,毘耶娑仙白佛言:「世尊!此初識心始入胎時,何所憶念?何所見知?」

佛言:「大仙!彼識初生如是憶念:見樹林中戲樂之處、宮殿、樓觀[13]地水屈曲,平澤寬博,種種屋舍,此閻浮提多有愛人、父母、兄弟。如是見已,極生愛心。福德和集,[*]迭相攝受,有施物者、有受物者。能知過去宿世之事,憶念過去無量百生、無量千生,彼識如是數數憶念。既憶念已,心生愛喜,能如是知:『我此母者,過去已曾五百世中與我為母。』彼既如是心憶念已,於彼生處不生願樂,心得離欲,作如是心:『我於此處數數生死,我於今始不用生死、不用有攝。』」

如是說已,毘耶娑仙問言:「世尊!如是識者,於生死中得離欲[14]耶?」

佛言:「大仙!此則非時、此則非處。彼時,彼識無色不見、無有光明。如是,識界非於此處而得離欲,於有為中非是不生。若如是者,一切眾生——有福德者、無福德者——皆得涅槃。彼義如是,大仙應知。若彼識心如是思念,彼識則有如是勝力,應如是知,非是身力。所言識者,何故名識?集故識思,知故名智,故名識識。識義如是,大仙應知。」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15]護一切怨家, 聚集作煩惱,
有知、有不知, 癡、慧和合行。
見、慢、無明等, 一切皆[16]識知,
此三不離識, 非餘處別有。
雙相應說識, 一輪非是車、
二輪不能行; 有人復有牛,
車輻輞和合, 是二輪相應,
復以繩繫縛, 如是為行車。
如是身之車, 彼以界和合,
復有根和合, 識見彼身車。
脈、節等和合, [17]喉、脈根繫縛,
髮、骨、齒、頭等, 甲皮之所覆,
脇及腸處、胃、 并心肚與肺,
彼一切和合, 具足故名身。
識王身為車, 身車中行坐,
一切法皆知, 如是名為識。
「復次,大仙!此識微細,無色、無質,非是可見。識非有色,非青等色。色中無根,識若離根則無境界。若人心中驚動怖畏、若疑思量,如是一切皆是識力。」

爾時,毘耶娑仙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本性云何?云何生天道?云何生鬼道?云何生畜生?云何生地獄?云何生善根?何者善根而生天中?以何業故生畜生中?以何業故生餓鬼中?以何業故生地獄中?」

佛言:「大仙!汝當善聽,我為汝說。凡夫眾生退於本性若生福德,此法乃是一切智知,非五通者所知境界,非天、非梵、阿迦尼等之所能知,是一切智所知境界。此法尚非聲聞所知,況餘能知?大仙當知,若我弟子聲聞之人,已離三垢、證得初果所知境界,諸餘大[1]天、天中天等一切不知,非汝大仙之所能知,乃至不能知其少分。」

如是說已,毘耶娑仙心即思惟,如是念曰:「生死誑我。」如是念已,禮如來足,白言:「世尊!我今老弊破壞之身,無有憶念、不能得果、不能荷負菩提重擔。我於今者歸依世尊、歸依於法、離三有僧,我從今日乃至命盡受三歸依,并弟子眾一切如是。[2]唯願,世尊!善為我說,令我眷屬大獲善利。世尊乃是一切智日,除煩惱闇。唯願,世尊!說此本性——眾生本性——退生天中。」

佛言:「大仙!今正是時,我為汝說。大仙當知,若人以花、香鬘而施,心樂修行,信心相應,命終得生鬘莊嚴天。又復,大仙!人欲死時,身有善香,是花熏香。又欲死時,上見花網有種種色,以散彼人。爾時,諸親、父母、兄弟、諸眷屬等,手執華香而供養之,悲號啼哭。彼人爾時面色膩潤,目視不轉,手足正直,如是捨命。

「彼欲死時,見有勝相,所謂見丘、見鬘莊嚴、見有百千端正婦女遶天宮殿。彼人見已而語兄弟、諸親等言:『我於夢中見有丘聚、種種寶珠、諸莊嚴具、散種種花。』若彼病人如是說者,應知此相命終得生鬘莊嚴天。

「彼人欲死,則見父母房室和合,見已即生。

「又復彼時鬘莊嚴天,有二種根和合行欲,如閻浮提男子不異,有一勝法,不淨不出。彼心欲發,[*]迭相知已,身則和合,有愛風出而受欲樂。即於彼時經七日中住天女藏。七日滿已,右脇而生。即於生時有天善香第一可愛,有種種花相繫為鬘生在胸前。彼時復有妙香普熏滿一由旬,隨風遍行。彼時復有雜色鬘生,所謂白色、黑、黃、赤色、毘琉璃色、閻浮汁色、清淨勝妙鉢頭摩色、種種雜色、銅色、火色。如是妙鬘,乃至未死不萎、不蔫,常有善香。以是義故,名鬘莊嚴。

「彼鬘莊嚴天宮之處有妙天樹,不長、不短,其汁極甜,味如甘露。其枝垂下而復清淨,種種樹林處處和集。彼樹有果,八分和合,天味相應。彼果形量如頻[3]騾果,隨彼天心憶念何食,於彼果中隨念皆得。應知彼天食如是果,不名[4]揣食。

「於彼地處遠離棘刺,妙花莊嚴。復有地處有青軟草。復有地處金沙遍覆,金角上出。復有臥處,自然而有種種敷具。復有天女,清淨無垢,妙衣莊嚴,偏舉一眉而作戲笑,種種衣服莊嚴其身。又於彼處第一勝樂,行、住具足。

「於彼天年壽二百歲,命欲盡時則有五相。何等為五?一、謂彼天所依之樹枝心萎蔫,頭低卷屈,其花失香;二、於彼樹心不喜樂;三、則鬘萎;四、天風涼變為熱觸;五、諸天女心生憐愍,皆悉憂愁,一切同聲而說偈言:

「『具足天甘果、 饒種種天樹、
多有天婇女, 天勝妙樂處,
天中福德盡, 捨已而離去。』
「彼諸天女圍遶天子,發聲大喚,唱如是言:『無常甚惡,無憐愍意。如是天子有愛念心,[5]命不自在,於此處退,[6]願天童子速生人中。』如是,天女懊惱說已,彼天子身舉體熱發。既熱發已身則普然,火起一焰即退彼處——身雖[A5]炎然,不受苦惱。既退彼已,則見人中父母和合。如是見已,即便受生。

「大仙當知,彼鬘莊嚴天子生時,云何處胎?彼住母脇則有勝相。若住藏中,母則愛香、憙樂花鬘,樂種種果、青林、叢樹,受用心適,彼一切樂皆悉具足,身不疲倦。又,彼福子住藏中故,復有善相,或夢見城種種寶物市易之處,種種華鬘以散道巷。應知,彼母有如是相。

「復次,大仙!如是童子於鬘莊嚴天中退已,既生人中,若見鬘者生勝[7]愛心。樂鮮白衣,身色殊勝,心無黠慧,不愛多婬、樂多戲樂,若行、住等悉皆[8]迅疾,樂見戲處,好尚細衣,愛好樹林,見他財富多設方便,悕望欲得。大仙當知,鬘莊嚴天退生人中,有如是相。[9]
貼文者 : : bluenwater

毘耶娑問經。卷二 - 2024-02-29 22:56:45

毘耶娑問經卷下

[10]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復次,大仙!四大天[11]王生退之相,復應當知。如是,大仙!若於貧人、若於病人生憐愍心,若衣、若食、病患因緣所須醫藥隨時給施,為除寒苦。道巷[12]殖樹,行人坐息。造立池、井、溝渠、水槽,給施一切。如是信心、喜心施與彼人。以是善業因緣,臨欲死時,身無垢穢亦不羸瘦,身色不變,不膩、不爛,一切身分不受苦惱、聲不破壞,諸親眷屬悉皆聚集。無分散者,故不憂惱、不患飢渴、腳不[1]申縮、不受苦惱、不失便利。境界不[2]礙,故不愁苦、諸根不壞。彼人如是一切樂足,不苦惱死。

「若捨身時,識心歡喜,見四天王、諸天之眾在樹林中戲樂之處。見天眾已,死屍面色如生蓮花,口出好香——其香猶如阿娑婆香——種種花香隨風熏屍。彼死人識。見四大王天中生處父母相近。

「爾時,天中彼父天子在戲樂處遊行嬉戲,欲心起發,右手摩觸天女臍下。以摩觸故,識託懷中,至滿七日乃有頭髮具足莊嚴,天童子生。生即知欲,戲笑、歌舞一切皆能。

「復次,大仙!彼四大王諸天住處,所有宮殿純金為地,種種莊嚴、種種[3]綵色、彫飾分明,百千天女在天宮殿,有百千樹妙莊嚴枝,有隨意風觸身受樂。

「復次,大仙!彼四大王天眾住處,城隍平正,其城四方,縱廣八萬四千由旬。大仙當知,於彼林中有天寶珠以為燈明,[A1]踈妙繒綵以衣樹身,懸[4]幡枝上。樹極柔軟,諸天見之心生愛樂,於彼林中吹笛、拍手、琵琶、鼓等,和合樂聲在彼窟中。

「復次,大仙!彼天童子種種食力,所謂[5]揣食天飯善香,能生天力,香、色、味等功德具足。有天粳米名蓮華光,自然而熟,甜如甘露,種種色味具足相應。有二食[6]盤,一是金[*]盤、一是寶[*]盤,隨彼天子所須[7]飯食何者何等、如是如是,彼彼飲食皆盤中生。

「復次,大仙!彼天爾時牟[8]佉離汁生彼盤中即變[9]為花,名阿娑婆。彼有善香,其汁清冷,飲則涼樂。又復彼香令天童子醉樂怡適。

「復次,大仙!彼四大王子[10]𨽦宮殿,周匝常有妙好華蔓,多饒妙花莊嚴殿柱,以如是柱莊嚴宮殿、金寶、金剛。有[11]勝天[12]樹,娑羅[13]翅蔓上攀樹枝。有百千柱床臥[14]敷具莊嚴宮殿。六萬天女在中行坐,令彼宮殿端嚴勝妙。彼女殊勝身相、舉動皆可觀瞻,天衣光明莊嚴其身,妙聲、環釧以姿其媚,善香妙色,欲心相應,身極軟弱。歌舞、戲笑恒常不絕,[15]多有姿媚,兩兩共合出美妙聲與笛一音。彼天宮殿如是具足。

「復次,大仙!彼天宮柱金寶間錯,懸以繒幡,處處垂下。

「復次,大仙!彼四大王受勝欲樂。提頭賴吒、毘樓勒叉、毘樓博叉、拘毘樓等,彼四大王在宮殿中,喜笑、歌舞、嘯[16]咏等聲,天食充飽,諸根喜樂,善愛意生。彼處勝樂皆悉具[17]足。

「復次,大仙!彼四大王天眾之中,諸天童子長臂洪直,不麁、不細,行如醉象,具丈夫力,柔軟之身具足天相。彼天行時,則有勝香熏一由旬。

「復次,大仙!彼壽天年五百歲命,無中夭傷。彼處勝樂一切具受,開眼看視有喜愛相。彼諸天眾多有戲處——謂蘇婆伽荼迦之處、迦曇婆迦及毘摩羅、光明莊嚴林王之處、闍那迦等勝戲樂處,有如是等第一香處——受用心喜。彼諸天子行彼處已,花、珠、金、寶間錯階陛。其階方正,勝妙莊嚴,名寶珠階。百千天女妙聲歌[*]咏,珠寶、樂器自然出聲,多受欲樂。

「福盡命終則有相現:初則失影,不聞花香,迦陵、頻伽、天女妙聲耳不復聞。

「大仙當知,又天眾中彼天童子。於天宮殿眾集之處,至日不往彼宮殿中。百千天女,樹生瓔珞有妙勝花,俱翅羅聲、欲鳥之聲林中[18]具有,心不生樂,在地旋轉。衣裳垢膩,其身[19]極熱,悲[20]苦看視,地上旋轉。於花帳處心不憙樂,身中汗出。彼目常開,今則[21]眄瞬。彼處動轉,如魚出水,為日所暴,翻覆迴轉,獨在地住。

「天女見已皆來圍遶,詳共悲哀,同聲啼哭,如是說言:『何期愛人欲向何處?何期第一種種莊嚴柔軟之身——異異無垢,胸膺寬博,兩肩可憙——平正之身、柔軟之身?何期戲處、遊戲常樂種種處行,今忽捨我、復捨天宮,欲向何處?』彼諸天女既傷歎已,復說偈言:

「『種種善心作, 天樹妙莊嚴,
此四[22]大王處, 多饒飲食樂。
有四[23]柱相應, 福德天勝處,
多饒天女愛, 豐華善心喜。
何忽惡無常, 令捨此而去?』
「彼諸天女如是圍遶,大聲號哭,[24]涎出聲壞,並啼並言,可憐可愍。彼諸天女作如是言,離而遠住,復[*]申右臂取花散之,作如是言:『生善道去,[25]君善道去。向人界去,生福處地,信心犁之。』應知,彼天如是之身,彼欲死天既聞此已,如是思惟,自知身死。極大愁苦,舉體[26]烝熱。以[*]烝熱故,身則[27]消洋猶如蘇渧,於彼死處墓田之中[*]消洋盡壞,身體萎蔫。有掃風來,吹彼天身作一千分,碎末散去遍在虛空。

「於彼處退欲受人身,見閻浮提父母和合。彼既見已,歡喜愛樂,即彼處生。初受生已,其母相出,所謂喜笑,欲得勝食、不憙食肉,憙著赤衣、光明之衣,樂見人眾聚會之處,於兄弟等生勝愛心。藏內、脇中不受苦惱,無有[*]涎唾、又不惡心、無有身病。在彼藏中善具足、手,然後出生。

「彼既生已,端正好色,見者愛念。彼若增長,聞四[1]王天心則歡喜。修行施戒,飲酒不醉,心常[2]惺悟,身則肥鮮,恒以眾香莊嚴其身。愛林戲處、心多欲染,自身諸根樂近婦女,數數飲食,樂好美饍。常修歌樂,身體膩潤,不黑、不白,其眼猶如青毘琉璃。大仙當知,四[*]大王天退生人中本性如是,四大王處所熏相續有如是相。

「復次,大仙!若有眾生捨離殺生、信心清淨、修行布施、離偷盜已,以佉陀尼、蒲闍尼、食[3]梨、何朱沙、餘所須物衣裳、財物、寶珠、金等捨以布施,信樂心喜,以諸花等而為供養、禮拜塔寺,奉施供養。命終之時身不壞爛,膩垢、便利、臭穢皆無,心生歡喜,自憶念身所作善根。[4]臨欲死時則有相現,面如金色,鼻正不曲,心不動亂,咽不[5]抒氣,亦不咳[6]𡂡及上氣等,身不蒸熱,根不破壞,節脈不斷,身不苦惱,在於臥處身不迴轉,語聲不破。

「復次,大仙!如是眾生或熱病死、或中毒死、或貪華果而上樹上墮樹而死、或食好食不消故死。彼欲捨陰內識往見三十三天宮殿莊嚴,有珠、金寶及金剛等於分分處種種間雜,作金魚形、摩伽羅形莊嚴殿門。門上金幢有種種樂,[*]迭相打觸出美[7]好聲,能令心喜。饒種種枝相應好樹莊嚴林中,謂憂荼、迦娑羅、栴檀。香汁作泥以塗地處,金色[8]綵畫、白真珠帶遍懸樹下。地皆柔軟,常有莊嚴,一切時淨。有好金沙遍布其地,遶天珠焰以為燈鬘。多有天女,天所分處光明莊嚴,常作天歌、美妙音聲,肘後莊嚴,胸有瓔珞、咽半瓔珞、臂釧、指環及耳𤦲等,種種莊嚴端正天女。

「大仙當知,三十三天諸天之眾彼處天子,當於爾時遊戲受樂、受諸欲行,彼於戲處樹林中行,心[9]生愛善。彼福德識見彼天上天子、天女同一處坐,心喜愛樂,速[A2]生彼處——如[10]綖穿珠,牽[*]綖珠走——不生異道。即於生時,彼天婦女手中花生。彼女見已,自知有兒,即以此花授與夫言:『君今得子,可生歡喜。』彼天見之喜心增上,必知其妻得天童子。如是,二天心生[11]喜悅。如是,童子七日滿已,長髮旋動,清淨無垢,天衣具足。

「彼天未生,七日之中如是憶念:『我某處退,生此天中,某我父母,我作善業。』如是思惟極生喜心,喜心生已,生則欲發,有欲即癡。彼樂欲者,遙見宮殿天戲樂處。如是見已,悕望欲得,即便行往詣彼戲處,如醉象行。臂如象手,洪圓纖長,胸則平正,臂如金色,上下身麁,中身則細。[12]行則[13]詳審,深心勇健。腰如弓[14]弝,背骨平直,兩髀洪滿,如芭蕉樹,善知天法,髭[15]鬢斷細。天香甚香,[16]瓜甲赤薄,身體香潔,無主莊嚴取以嚴身。天無病苦,身有善香,著妙天衣,色相殊妙,天華嚴身,於宮殿中次第漸行。

「彼處見有無主天女,見天童子,一切悉來圍遶而住,作如是言:『聖子!善來。善來,聖子!此汝宮殿,我無夫主,久離夫主,獨有童子。我今色[17]少,妙色具足,應相供養,乳若金瓶,面如蓮花開敷之色。我身猶如雲中電行,端正可憙。我是天女,今相供養奉給走使。此戲樂處,波離耶多、俱枳陀邏、俱[18]邏婆迦多有枝心,柔軟可喜而為莊嚴。六萬天女娛樂此處,今相娛樂奉給聖子,餘宮殿處皆悉不空。』彼有琵琶、鼓、笛……等樂,種種音聲天敷莊嚴,師子座處自然出生。

「彼天既見種種莊嚴、妙好幡蓋,如王受位坐師子座,彼天童子亦復如是坐師子座。彼既坐已,諸樂器中出可愛聲,普一切[19]相唱聲說言:『[20]此善眾生於閻浮提造福德業,而來生此天宮殿中。』語天女言:『汝來,汝來。速近此處,可為戲樂、善作歌舞樂此天子——此於人中作善根者。』此聲出已,六萬天女彼樹林中兩手取花,善香莊嚴。第一天衣名[21]頭居羅,彼衣輕[22]踈,勝上珠寶以為腳釧,釧有妙聲。如是婦女而來近之,奉給供養。彼諸天女端正可憙,猶如初月;面如蓮花,其香猶如阿娑婆花。如是婦女來近童子,作如是言:『如是,聖子!我以一切所須之物供養供給,隨彼所用。』此是童子自善根力和集所得、自福所攝,於今在此受天欲樂。

「如是,大仙!彼天童子天女相隨,三十三天歡喜園林眾雜林中,白衣石上有勝光明、娑卑都林、佉羅佉囉、陀陀羅迦、池泉流水、阿吒婆迦、[23]妙色[24]好花、波離耶多,俱枳陀羅,在如是等戲樂之處第一涼樂,彼處無有大力惡風。彼處彼處林中多有若干妙聲眾鳥、多有天花、亦饒天果,皆有妙香。毘琉璃珠、牟[1]娑羅珠及馬瑙等,種種寶珠以為燈明。復有眾蜂及諸欲醉俱翅羅等,種種諸鳥有美妙聲,有他[2]眷鳥、有金翅鳥,此鳥青咽以妙[3]珠寶間錯其身,毘琉璃𭉨長而嚴[4]妙,有種種聲、娑陀離多美妙歌聲。於彼林中有種種花,雜色間錯莊嚴其地。彼天童子在如是處受諸欲樂。

「復次,大仙!三十三天宮殿地處有妙池水,清冷如月,八分具足,清而無垢。復有勝妙百葉蓮花開敷鮮榮,其池岸邊寶樹莊嚴,花落在地。如是功德微妙之水,天子、天女於彼池中相隨戲樂,彼於戲處如心稱意。若須食者,有種種寶間錯[5]槃生,隨其所須皆悉具足。食色香白,如[6]君陀花、拘物陀花,如雪等色,色香具足。天女斟張奉天童子,食足安樂,尋即[7]消化,離辛、澁、苦三種食過。如是食者,天力無上——名曰蘇陀——在彼[*]槃中[8]揣而食之,如業所得。大仙當知,若人施時垢心布施,得報亦爾,同一[*]槃食,食揣色異,有赤揣者、有黃揣者、有[9]異揣者。身[10]服一種、成就一色,而[*]槃中食異異不同。如是,大仙!若人施已心生悔熱,彼業得報食色則劣。

「復次,大仙!三十三天有戲樂處,彼處名為尸利沙紺,有種種樹枝花嚴好,種種天樹百千和合,地處清淨猶如頗梨,無垢柔軟。復有天樹,花果具足。如是處者,非欲者住尸利沙迦清淨之處,天女不住如是勝妙尸利沙紺戲樂之處。一切樹林常有好花,如是花林常有諸天在下語說。

「大仙當知,我之所有聲聞之人、諸弟子中最為勝者,所謂長老伽婆波帝,於婆羅門種姓中生,遊心禪思、慈心、悲心,三昧眼開住慈三昧,於七日中息不出入。大仙當知,彼時既入慈三昧已,心若須風則有風吹、若其不須則無風吹。劫盡燒時地為[11]一焰,彼身乃至如芥子許亦不能燒。若須彌山墮其身分,於節節上即令停住,不能令[12]動。若復難陀、[13]憂波難陀二惡龍王毒力熾盛,彼惡力毒,若以氣噓能動須彌,如是毒力四大海水能令味醎。大仙當知,如是大力惡毒龍王,伽婆波帝三昧力故能令無毒。

「又復,大仙!彼時長老伽婆波帝尸[14]梨沙紺戲樂處行。彼諸天女染欲心強,或因遊戲至於彼處,若見長老伽婆波帝生愛信心,能以天中曼陀羅花、居世賒迦如是等花散而供養,合掌禮敬。又復彼處三十三天諸天子等,圍遶供養如是長老伽婆波帝,奉以天飯、天甘露汁施令飽足,於日日中如是供養。伽婆波帝於彼林處樹枝搖動深處遊行,為彼天子[A3]敷演伽[15]他、憂陀那、尼陀那、伊帝毘利多、迦闍多迦、裴不略、阿浮多、達摩、毘尼、修多羅、[*]憂波提舍、阿波提舍,令彼天子聞已生信心喜悅樂,故在彼處天妙宮殿,坐禪、讀誦、遊行、止住,亦復遊彼尸[*]梨[16]沙迦戲樂之處。

「復次,大仙!三十三天有善法堂,天眾集處。大仙當知,善法堂柱八萬四千,彼柱皆是金寶、金剛、若牟娑羅及迦羅婆、若[17]馬瑙等,勝栴檀椽並比在上,鈴鬘妙聲,金沙覆地。大仙當知,彼善法堂垂天繒幡,竪立寶幢,懸幡在上。復有樂聲,琵琶、箏、笛、大鼓、小鼓、拍手、吹貝、簫嘯美音。天子、天女手如妙花,柔軟之狀如樹枝心,[18]迭相執手,心生愛喜,口常含笑。彼天童子、彼天婦女如是受樂。

「大仙當知,彼善法堂多天集處,種種珠寶間錯其地。彼地青膩如毘琉璃,滑而無垢猶如淨鏡,多饒天花、種種香末,遠離風、日、青[19]虫、蚊、[20]虻如是等過,無有[21]眠睡、懈怠、頻申。彼善法堂樂觸風窓、重樓、屋壁,種種莊嚴間錯之文,形如半月,狀似牛眼,天網[22]縵覆。鵄尾[23]妙門寬大廣博,有樂觸風,寶鬘莊嚴,遍散妙花,善香馨馥。多饒無量百千天女,欲心戲笑,無有嫉心、鬪諍等過,[*]迭相染欲,愛心堅固,頰淨無垢如月鏡輪。天女之法以香[24]綵色用點頰額以莊嚴面,天女[25]咏聲共相娛樂。

「大仙當知,彼善法堂四方四角,四[26]廂寬博,多有樹林,邃密雲闇,有種種花。戲樂之處如是樹林廣百由旬,分分處處種種端嚴,有金蓮花,復有散花遍布其地,復有種種微妙歌聲,有種種樹,其樹名為居迦那陀、波利耶多、拘毘陀羅,如是等樹處處多有,以為莊嚴。

「復次,大仙!彼善法堂一切所須金寶、金剛、若牟娑羅及迦羅婆,復有[27]白珠、毘琉璃等,各有大聚,無主、無護,多饒財物金寶之藏。彼一切物、一切寶聚,皆悉莊嚴善法堂處,彼諸寶聚有種種色以為莊嚴。彼善法堂周圍復有百千戲處以為莊嚴,無熱、無惱,種種衣服嚴飾其處。

「復次,大仙!三十三天於戲樂處[28]喜戲樂行,一切皆來集善法堂娛樂喜樂。

「復次,大仙!三十三天善見宮殿淨如月鏡,多有香花垂鬘莊嚴。有千天女嚴飾微妙,遊戲娛樂,媚眼眄視,奮動眉面猶如亂波,行虛空中,以種種花莊嚴其身。善見宮殿莊嚴如是,多有珠瓶在宮殿中,鈴網簾障出微[1]妙聲以為莊嚴。若馬、若象行在宮殿,腳足傷地則起金塵。彼處多有端正天女,身著寶珠赤色光明,若鳴、若抱、若捉衣裳,令彼戲處[A4]殊勝奇妙。

「復次,大仙!善見宮殿有六萬柱,彼柱皆是天妙金寶,以毘琉璃及金剛寶為柱[2]頭,間種種雜寶間錯其柱。彼宮殿中汁香、葉香、沈水等香種種香熏,復有種種善香勝熏。帝釋天王在彼勝處,百千天女之所圍遶,帝釋王手執金剛[3]牙,在寶殿上娛樂戲樂。

「復次,大仙!三十三天因陀羅王九千龍力,帝釋王臂如天象手,身色如金,鮮淨無垢,形體平正,身中則細,上下分麁,骨節不現,體實不虛,髮毛旋動,清淨無垢,身有光明,衣則舒長。[4]知因陀羅所作釋論能破諍論,多有無量百千天子常隨親近,天林宮殿及遊戲處隨逐遊行。金繩絡身,天妙[5]瓔珞、若半[*]瓔珞莊嚴其胸。其身勝妙,不細、不麁,中腰則細,二[6]髀平等。常以白飯、甘露汁食,百千天女目鬘視之,[7]肩頰端正。彼有醉象耳扇生風,風聲美妙。

「復次,大仙!彼大天王因陀羅主身脈不現,香氣勝妙如善華香,彼大天王軟美音聲。大仙當知,彼大天王自身善香,若天白象欲發極醉,聞王身香即時[8]醒解。

「復次,大仙!因陀羅王身量高下,與餘諸天乘馬之量高下平等。因陀羅王身色勝妙,見王身者金像不現。」

爾時,毘耶娑大仙白佛言:「世尊!希有。世尊!彼帝釋王大因陀羅甚為勝妙,實如世尊——聖法具足——所說不異。」

佛言:「大仙!汝以何義如是美歎此無常身大因陀羅,而言希有,心生驚怪?譬如伎兒,巧以泥團造作種種人、畜等形,又縛葉等、[9]插華在外,以諸[10]彩色畫為軍眾。木為機關,[*]彩畫彫飾,如[11]樹生花,畫飾莊嚴,不過少時花則萎蔫。如以燈炷置於爐中,以火燒之則有光明;帝釋王身亦復如是。

「大仙當知,阿泥樓大父母所生,其身力大。大仙當知,因陀羅王所有身力,阿泥樓大父母所生,身力為大。

「復次,大仙!汝今且觀阿泥樓大神通身力。」

如是說時,阿泥樓大心即憶念:「如來加我。」如是念已,即入三昧。入三昧已,身如金色,即有天王新勝金冠——如洋金色——在其頭上,寶珠垂下,傍面連肩,動搖相摩。珠髻、青髮,身體色潤有勝光明,目如天上勝毘琉璃,其色紺青。復有珠寶、牟娑羅寶、迦羅婆寶、日珠等寶莊嚴身臂。彼以化力令身如是。復出天香遍諸大眾,一切普熏。

彼毘耶娑見其身已,心則變動,從座而起,合掌恭敬,生希有心,高聲唱言:「[12]子子善哉!何[13]何快哉!我得人身,有果不空。我於今者到如來所,如來今者作一切智相應語說,令我今者得見如是未曾有法。」

爾時,世尊語毘耶娑大仙人言:「汝意云何?若因陀羅帝釋王身、阿泥樓大長老之身,如是二身何者為勝?」

爾時,毘耶娑大仙白佛言:「世尊!因陀羅王身[14]比阿泥樓大身,百分之中不及其一,於千分中亦不及一,阿泥樓大身色具足。」

如來語言:「如是,大仙!勿生歡喜,以作福德發如是願,故得彼身。」

爾時,大仙毘耶娑眾歡喜心開,白佛言:「世尊![15]唯願世尊更為我說三十三天。」

佛言:「大仙!三十三天帝釋天王第一天后名曰舍支。百千天女住歡喜林,有種種花開發光明集在其身,頰如蓮花、脣色猶如金頻婆果,第一光明微細衣服。林間戲處安行遨遊,以天莊嚴善莊嚴耳,寶釧、天[16]珂莊嚴手臂,以好[*]瓔珞及半[*]瓔珞莊嚴其身,腳著寶釧,釧有妙聲、種種音樂。歡喜林中如是遊行,頰分寬博,妙花散地,在上而行。[17]臍下陰上有細毛[18]文,[A5]妙寶跨衣,行則聲出。目青而寬,開而有媚,髮青長黑,一一毛旋,鼻隆而直。遠離瞋、嫉、鬪諍等過,瞋怒、皺面、波奮、動亂皆悉遠離,身無藏過。

「大仙當知,舍支天后有喜欲力勝彌樓山第一勝處。彼處廣長,多有樹林,其樹饒枝映障之處。心生愛樂,微風吹花,動散出香,復觸其身。舍支身形,不長、不短,不麁、不細,其面嚴好如開蓮花,口出妙香,善巧語說增長佛種。

「大仙當知,三十三天一切天眾身體皆香,無有病患,於遊戲處、若於宮殿,如是遊行。

「復次,大仙!三十三天壽命千歲。彼天彼處如是行已至命盡時,彼天宮殿本未曾有五種相出,應如是知。何等為五?[19]地有清水猶如頗梨,冷而有文、有樂觸風。彼處多有種種枝花,既入池已油膩汗出。既見如是油膩汗已,心生疑慮,即便出水走向樹林。彼既速行,天女見之順後急行,與共相隨。既到一樹即便住坐。既[1]住坐已,天女憂悲發聲歎息,咽中聲破,如是問言:『聖子!今者何故捨我,獨在樹下?此有何樂?』如是說已,彼天童子以憂歎聲語天女言:『我頭額上從本以來未有膩出。』如是說已,於兩腋下即有汗出。而彼天女見汗出已,捨離遠去。彼見天女遠離身已,心生憂懼,出入氣麁。氣麁出已,其心發熱。心既熱故,頭上[A6]妙鬘本未曾萎今者則[2]蔫。鬘既[*]蔫已,衣未曾垢今則垢出。天敷臥處不樂不樂。

「彼諸天女見如是相,心即思念:『此天童子死相已出,將欲破壞。』知其必死,聞其氣臭不可堪耐,即爾遠之,圍遶而住。以聞其臭憐愍悲歎,咽喉聲破,口不能[3]正,作如是言:『何期第一柔軟身天,在戲樂處林中行者——此三天處如是池水有鴛鴦鳥,善法堂處歡喜之林,鵝王、鴛鴦、曼陀耆泥池水香潔,多有樹林,樹名象塵、波利耶多俱、耆多羅,在彼戲處多有蜜蜂在雜林中以為莊嚴——常此處行,今忽捨我,去向何處?五相既現,壞破欲去。』彼諸天女如是啼哭,復更啼哭。彼見啼哭,心則破壞,生大怖畏。其身發熱,眼目亂視,如行道路失伴之人、亦如[4]商人海行船沒、亦如遺失如意珠者心[5]懊惱躄地。如大力風能墮山角,無常大風令天子墮亦復如是。

「彼身[*]極熱,在地旋轉——如伽樓羅所捉龍子——生大怖畏,舉身戰動,兩手合掌向天女言:『我今患熱,汝來汝來,可以手掌摩我令冷。』如是心急,身熱欲然,如是身心俱受苦惱。彼諸天女憂悲燒心,住在遠處,心生憐愍,憂悲苦惱,身不能近、不摩、不觸。於樹林中取枝花葉,舒手遙置天子心上,作如是言:『童子今者天福德盡,願汝速生閻浮提處。』彼天聞已知必定死,高聲唱言:『何期苦哉!何期苦哉!此[6]三十三天處乃是惡處。如是種種具足莊嚴戲樂之處、第一宮殿受諸戲樂、多有天女種種愛染繫縛心已,忽於今者趣於死道,住在遠處如是說言:「願汝死已,生閻浮提。」』彼天如是數思惟已、聞彼語已,舉身欲起,極生悲苦,啼哭而言:『何期苦哉,歡喜樹林、種雜樹林、白衣石[7]上、遊戲坐處。何[8]其善法,[9]彼留沙迦、波利耶多、此毘婆闍、曼陀耆尼、大波流沙迦。如是宮殿——第一宮殿——堅固門扇一切和集,我今忽捨此天宮殿,不得自在而便退此。』

「三十三天命欲盡故,於自宮殿不能復見,[*]唯見天女低面向下,以手拭眼,引氣破面。彼欲退天復作[10]如是言:『我於今者欲行死道,何期汝等[11]退我所愛、不共我語?我今欲行生死長道,愛人可來急抱我咽。我從今已不復見汝,汝亦如是不復見我。如是天處何期甚惡,業果盡已,闇無所見。云何此處三十三天,欲退之時皆悉空耶?云何此處三十三天,豈無琴樂、拍手等耶?而我今者不復聞聲。何期此處三十三天——第一可愛天——乾闥婆天色莊嚴,金剛堅地,如是千眼帝釋天王,復有何等福德眾生和集往彼而得見耶?波利耶多、俱枳陀羅、諸樹花鬘在我頭上,何期萎蔫?』

「彼欲退天如是號喚,三十三天聞彼聲已,一切愁憂,取種種花以自莊嚴,清淨鬚髮。帝釋天王百千天眾而為圍遶,天后舍支、天女圍遶,那羅達離、支多伽大、般遮尸棄、[12]敦扶盧等,天乾闥婆天樂歌聲、美妙音聲,而來向彼欲趣死道五相出者。既近見已,一切如是生憐愍心,同聲唱言:『何期苦哉!此惡無常,無有悲心。』

「帝釋天王見彼如是欲退天已,梵聲說言:『我等一切法皆如是,莫生愛著,當斷愛心。若不斷愛則生惡道。』諸餘天子亦復如是,一切同聲如是說言:『君善道去,生於人中,一切眾生造[13]善業之地。』

「如是說已,彼欲退天心即念言:『我今實退。』即時合掌向彼天眾如是說言:『三十三天一切天子![*]唯願忍我,我退時至。』彼時天子引氣直視,有二相[14]出:蓮花葉眼、一切莊嚴皆悉失沒。

「彼諸天子見欲退天離莊嚴已,取曼羅婆、居世舍耶、居迦那大如是等花遙散其身。即作天樂,琵琶、鼓、笛種種音聲而以樂之。

「彼見如是供養身已,雖退天處心生歡喜,於閻浮提心生悕望。眼中淚出,其聲則麁:『[15]有因時、業法集,相應盡命。』命盡死已,伽阿那風吹彼死天。彼風善香,吹之令散。如是散已,即時遠離三十三天,不知所在、無有處所,不能生他若想、若知。

「彼既退已,生於人間。在胎藏中,母則相現,憙笑歌舞,心憙染欲,心常歡喜,憙樂花、果、樹林之處,樂著種種雜色衣服,常憙飲食。雖住藏內,母脇不苦,不樂邪欲,心喜善香、花鬘莊嚴,臥則善夢,非顛倒見。大仙當知,三十三天退生此時,住母藏中有如是相。

「大仙當知,其母爾時一切藏過皆悉遠離,後則出生。大仙當知,彼時童子既出生已,身分平正,掌文成就,可憙柔軟,腰細齒密,身體柔軟。其心愛樂勝功德欲,性愛欲事、心愛細衣,樂林戲處。身有勝香,大富豐財,金寶具足,大姓種族,常行施、戒;欲心多者則生貧家。心憙布施,不黑、不白,手足齊平,一切見者皆悉愛敬。性愛論義,其心柔軟,少於瞋心、樂行他妻,於自妻妾不生愛樂,於諸親舊、兄弟、眷屬心不愛戀。大仙當知,三十三天退生人中,本性如是。」

世尊說已,毘耶娑仙、一切仙眾心生歡喜,歎言:「善哉。」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一 - 2024-02-29 22:58:52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1]宋中印度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2]如來真實義功德章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信法未久,共相謂言:「勝鬘夫人是我之女,聰慧利根,通敏易悟,若見佛者必速解法,心得無疑。宜時遣信,發其道意。」夫人白言:「今正是時。」王及夫人與勝鬘[3]書,略讚如來無量功德,即遣內人名旃提羅,使人奉書至阿踰闍國,入其宮內敬授勝鬘。勝鬘得書歡喜頂受,讀誦受持,生希有心,向旃提羅而說偈言:

「我聞佛音聲, 世所未曾有;
所言真實者, 應當修供養。
仰惟佛世尊! 普為世間出;
亦應垂哀愍, 必令我得見。」
即生此念時, 佛於空中現;
普放淨光明, 顯示無比身。
勝鬘及眷屬, 頭面接足禮;
咸以清淨心, 歎佛實功德:
「如來妙色身, 世間無與等;
無比不思議, 是故今敬禮。
如來色無盡, 智慧亦復然;
一切法常住, 是故我歸依。
降伏心過惡, 及與身四種,
已到難伏地, 是故禮法王。
知一切爾焰, 智慧身自在,
攝持一切法, 是故今敬禮。
敬禮過稱量, 敬禮無譬類,
敬禮無邊法, 敬禮難思議。
哀愍覆護我, 令法種增長;
此世及後生, 願佛常攝受。」
「我久安立汝, 前世已開覺;
今復攝受汝, 未來生亦然。」
「我已作功德, 現在及餘世;
如是眾善本, 唯願見攝受。」
爾時,勝鬘及諸眷屬,頭面禮佛,佛於眾中即為[4]受記:「汝歎如來真實功德,以此善根,當於無量阿僧祇劫天人之中為自在王,一切生處常得見我,現前讚歎如今無異。當復供養無量阿僧祇佛,過二萬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普光如來、應、正遍知。彼佛國土,無諸惡趣、老病衰惱不適意苦,亦無不善惡業道名;彼國眾生色力壽命、五欲眾具,皆悉快樂,勝於他化自在諸天;彼諸眾生純一大乘,諸有修習善根眾生皆集於彼。」

勝鬘夫人得受記時,無量眾生、諸天及人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

[*]十受章第二

爾時,勝鬘聞受記已,恭敬而立受十大受: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所受戒不起犯心。

「世尊!我從今日[5]乃至菩提,於諸尊長不起慢心。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諸眾生不起恚心。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他身色及外眾具不起[6]疾心。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於內外法不起慳心。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受畜財物,凡有所受悉為成熟貧苦眾生。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不自為己行四攝法,為一切眾生故,以不愛染心、無厭足心、無[7]罣礙心,攝受眾生。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孤獨幽繫疾病,種種厄難困苦眾生,終不暫捨,必欲安隱,以義饒益令脫眾苦,然後乃捨。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若見捕養眾惡律儀及諸犯戒終不棄捨。我得力時,於彼彼處見此眾生,應折伏者而折伏之;應攝受者而攝受之。何以故?以折伏、攝受故令法久住。法久住者,天人充滿,惡道減少,[8]能於如來所轉法輪而得隨轉,見是利故[9]救攝不捨。

「世尊!我從今日乃至菩提,攝受正法終不忘失。何以故?忘失法者則忘大乘,忘大乘者則忘波羅蜜,忘波羅蜜者則不欲大乘。若菩薩不決定大乘者,則不能得攝[10]受正法欲,隨所樂入,永不堪任越凡夫地。我見如是無量大過,又見未來攝受正法菩薩摩訶薩無量福利,故受此大受。

「法主世尊!現為我證,[11]唯佛世尊現前證知。而諸眾生善根微薄或起疑網,以十大受極難度故;彼或長夜非義饒益,不得安樂。為安彼故,今於佛前說誠實誓。我受此十大受,如說行者,以此誓故,於大眾中當雨天花,出天妙音。」

說是語時,於虛空中,雨眾天花出妙聲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真實無異。」彼見妙花及聞音聲,一切眾會疑惑悉除,喜[1]踊無量而發願言:「恒與勝鬘常共俱會,同其所行。」世尊悉記一切大眾如其所願。

[*]三願章第三

爾時勝鬘復於佛前發三大願,而作是言:「以此實願安[2]隱無量無邊眾生,以此善根於一切生得正法智,是名第一大願。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心為眾生說,是名第二大願。我於攝受正法,捨身、命、財,護持正法,是名第三大願。」

爾時,世尊即記勝鬘三大誓願,如一切色悉入空界。如是菩薩恒沙諸願,皆悉入此三大願中,此三願者真實廣大。

[*]攝受章第四

爾時,勝鬘白佛言:「我今當復承佛威神,說調伏大願真實無異。」

佛告勝鬘:「恣聽汝說。」

勝鬘白[3]佛:「菩薩所有恒沙諸願,一切皆入一大願中,所謂攝受正法。攝受正法,真為大願。」

佛讚勝鬘:「善哉善哉!智慧方便甚深微妙,汝已長夜殖諸善本,來世眾生久種善根者,乃能解汝所說。汝之所說攝受正法,皆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已說、今說、當說。我今得無上菩提,亦常說此攝受正法,如是我說:『攝受正法所有功德不得邊際,如來智慧辯才亦無邊際。何以故?[4]是攝受正法有大功德有大利益。』」

勝鬘白佛:「我當承佛神力,更復演說攝受正法廣大之義。」

佛言:「便說。」

勝鬘白[*]佛:「攝受正法廣大義者,則是無量,得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譬如劫初成時,普[5]興大雲,雨眾色雨及種種寶。如是攝受正法,雨無量福報及無量善根之雨。

「世尊!又如劫初成時,有大水聚,出生三千大千界藏及四百億種種類洲。如是攝受正法,出生大乘無量界藏:一切菩薩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安隱快樂;一切世間如意自在;及出世間安樂劫成,乃至天人本所未得,皆於中出。

「又如大地持四重擔。何等為四?一者大海,二者諸山,三者草木,四者眾生。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喻彼大地。何等為四?謂離善知識、[6]無聞非法眾生,以人[7]天善根而成熟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是名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世尊!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堪能荷負四種重任,普為眾生作不請之友,大悲安慰哀愍眾生,為世法母。

「又如大地有四種寶藏。何等為四?一者無價,二者上價,三者中價,四者下價,是名大地四種寶藏。如是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建立大地,得眾生四種最上大寶。何等為四?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無聞非法眾生,以人天功德善根而授與之;求聲聞者授聲聞乘;求緣覺者授緣覺乘;求大乘者授以大乘。如是得大寶眾生,皆由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得此奇特希有功德。世尊!大寶藏者,即是攝受正法。

「世尊!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無異正法,無異攝受正法,正法即是攝受正法。世尊!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何以故?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應以施成熟者以施成熟,乃至捨身支節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檀波羅蜜。

「應以戒成熟者,以守護六根,淨身口意業,乃至正四威儀,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尸波羅蜜。

「應以忍成熟者,若彼眾生罵詈、毀辱、誹謗、恐怖,以無恚心、饒益心,第一忍力乃至顏色無變,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羼提波羅蜜。

「應以精進成熟者,於彼眾生不起懈[8]心,生大欲心第一精進,乃至[9]若四威儀,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毘梨耶波羅蜜。

「應以禪成熟者,於彼眾生以不亂心、不外向心,第一正念乃至久時所作、久時所說終不忘失,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禪波羅蜜。

「應以智慧成熟者,彼諸眾生問一切義,以無畏心而為演說,一切論、一切工巧,究竟明處,乃至種種工巧諸事,將護彼意而成熟之。彼所成熟眾生建立正法,是名般若波羅蜜。

「是故世尊!無異波羅蜜,無異攝受正法,攝受正法即是波羅蜜。

「世尊!我今[10]承佛威神,更說大義。」

佛言:「便說。」

勝鬘白佛:「攝受正法攝受正法者,無異攝受正法,無異攝受正法者。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即是攝受正法。何以故?若攝受正法善男子善女人,為攝受正法,捨三種分。何等為三?謂:身、命、財。善男子善女人捨身者,生死後際等,離老病死,得不壞常住、無有變易、不可思議功德如來法身。捨命者,生死後際等,畢竟離死,得無邊常住不可思議功德,通達一切甚深佛法。捨財者,生死後際等,得不共一切眾生、無盡無減、畢竟常住、不可思議具足功德,得一切眾生殊勝供養。世尊!如是捨[1]三分善男子善女人,攝受正法,常為一切諸佛所記,一切眾生之所瞻仰。

「世尊!又善男子善女人攝受正法者,法欲滅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A1]優婆夷,朋黨諍訟,破壞離散。以不諂曲、不欺誑、不幻偽,愛樂正法,攝受正法入法朋中。入法朋者,必為諸佛之所授記。世尊!我見攝受正法如是大力,佛為實眼實智,為法根本、為通達法、為正法依,亦悉知見。」

爾時世尊於勝鬘所說攝受正法大精進力,起隨喜心:「如是勝鬘!如汝所說。攝受正法大精進力,如大力士少觸身分,生大苦痛。如是勝鬘!少攝受正法,令魔苦惱;我不見餘一善法令魔憂苦,如少攝受正法。又如牛王形色無比,勝一切牛;如是大乘少攝受正法,勝於一切二乘善根,以廣大故。又如須彌山王端嚴殊特,勝於眾山;如是大乘捨身、命、財以攝取心攝受正法,勝不捨身、命、財初住大乘一切善根,何況二乘?以廣大故。是故勝鬘!當以攝受正法,開示眾生、教化眾生、建立眾生。如是勝鬘!攝受正法如是大利、如是大福、如是大果。勝鬘!我於[2]阿僧祇阿僧祇劫說:『攝受正法功德義利,不得邊際。』是故[3]攝受正法,有無量無邊功德。」

[*]一乘章第五

佛告勝鬘:「汝今更說一切諸佛所說攝受正法!」

勝鬘白佛:「善哉世尊!唯然受教。」即白佛言:「世尊!攝受正法者是摩訶衍。何以故?摩訶衍者,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世尊!如阿耨大池出八大河。如是摩訶衍,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世尊!又如一切種子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依於大乘而得增長。是故世尊!住於大乘攝受大乘,即是住於二乘攝受二乘、一切世間、出世間善法。

「如世尊說六處。何等為六?謂:正法住、正法滅、波羅提木叉、[4]比尼、出家、受具足。為大乘故說此六處。何以故?正法住者,為大乘故,說大乘住者即正法住。正法滅者,為大乘故,說大乘滅者即正法滅。波羅提木叉、[*]比尼此二法者,義一名異,[*]比尼者即大乘學。何以故?以依佛出家而受具足,是故說大乘威儀戒是[*]比尼、是出家、是受具足。是故阿羅漢無出家受具足。何以故?阿羅漢依如來出家受具足故。阿羅漢歸依於佛,阿羅漢有恐怖。何以故?阿羅漢於一切無行怖畏[5]想住,如人執劍欲來害己,是故阿羅漢無究竟樂。何以故?世尊!依不求依。如眾生無依,彼彼恐怖,以恐怖故則求歸依。[6]如阿羅漢有怖畏,以[7]怖畏故依於如來。

「世尊!阿羅漢、辟支佛有怖畏,是故阿羅漢、辟支佛,有餘生法不盡,故有生;有餘梵行[8]不成,故不純;事不究竟,故當有所作;不度彼故,當有所斷。以不斷故,去涅槃界遠。何以故?[*]唯有如來、應、[9]正等覺得[10]般涅槃,成就一切功德。故阿羅漢、辟支佛,不成就一切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成就無量功德。故阿羅漢、辟支佛成就有量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故阿羅漢、辟支佛成就思議功德,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一切所應斷過,皆悉斷滅,成就第一清[11]淨。阿羅漢、辟支佛有餘過,非第一清淨,言得涅槃者,是佛方便。[*]唯有如來得般涅槃,為一切眾生之所瞻仰,出過阿羅漢、辟支佛、菩薩境界。是故阿羅漢、辟支佛去涅槃界遠,言阿羅漢、辟支佛觀察解脫四智究竟得蘇息處者,亦是如來方便有餘不了義說。

「何以故?有二種死。何等為二?謂:分[12]段死、不思議變易死。分[*]段死者,謂虛偽眾生。不思議變易死者,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乃至究竟無上菩提。二種死中,以分[*]段死故,說阿羅漢、辟支佛智,我生已盡;得有餘果證故,說梵行已立;凡夫、人天所不能辦,七種學人先所未作,虛偽煩惱斷故,說所作已[13]辦;阿羅漢、辟支佛所斷煩惱,更不能受後有故,說不受後有。非盡一切煩惱,亦非盡一切受生,故說不受後有。何以故?有煩惱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

「煩惱有二種。何等為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比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世尊!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無明住地其力最大。譬如惡魔波旬於他化自在天,色、力、壽命、眷屬、眾具、自在殊勝。如是無明住地力,於有愛數四住地,其力最勝,恒沙等數上煩惱依,亦令四種煩惱久住。阿羅漢、辟支佛智所不能斷,[*]唯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如是世尊!無明住地最為大力。

「世尊!又如取,緣有漏業因而生三有。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三種意生身。此三地,彼三種意生身生及無漏業生,依無明住地,有緣非無緣。是故三種意[1]生及無漏業,緣無明住地。世尊!如是有愛住地數四住地,不與無明住地業同,無明住地異,離四住地。佛地所斷,佛菩提智所斷。何以故?阿羅漢、辟支佛,斷四種住地,無漏不盡,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證。無漏不盡者,即是無明住地。

「世尊!阿羅漢、辟支佛、[2]最後身菩薩,為無明住地之所覆障故,於彼彼法不知不覺。以不知見故,所應斷者不斷、不究竟。以不斷故,名有餘過解脫,非離一切過解脫;名有餘清淨,非一切清淨;名成就有餘功德,非一切功德。以成就有餘解脫、有餘清淨、有餘功德故,知有餘苦、斷有餘集、證有餘滅、修有餘道,是名得少分涅槃。得少分涅槃者,名向涅槃界。若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於無常壞世間、[3]無常病世間,得常住涅[4]槃;於無覆護世間、無依世間,為護為依。何以故?法無優劣故得涅槃;智慧等故得涅槃;解脫等故得涅槃;清淨等故得涅槃。是故涅槃一味等味,謂解脫味。

「世尊!若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者,不得一味等味,謂明解脫味。何以故?無明住地不斷、不究竟者,過恒沙等所應斷法,不斷、不究竟,過恒沙等[5]所應斷法不斷故,過恒沙等法應得不得、應證不證。是故無明住地積聚,生一切修道斷煩惱、上煩惱。彼生心上煩惱、止上煩惱、觀上煩惱、禪上煩惱、正受上煩惱、方便上煩惱、智上煩惱、果上煩惱、得上煩惱、力上煩惱、[6]無畏上煩惱,如是過恒沙等上煩惱,如來菩提智所斷。一切皆依無明住地之所建立,一切上煩惱起,皆因無明住地,緣無明住地。世尊!於此起煩惱,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

「世尊!若復過於恒沙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切皆是無明住地所持所建立。譬如一切種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長,若地壞者彼亦隨壞。如是過恒沙等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切皆依無明住地生,建立增長;若無明住地斷者,過恒沙等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皆亦隨斷。如是一切煩惱、上煩惱斷,過恒沙等如來所得一切諸法,通達無礙一切[A2]知見,離一切過惡,得一切功德。法王法主,而得自在,[7]登一切法自在之地。如來、應、等正覺正師子吼:『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故世尊以師子吼依於了義,一[8]向記說。

「世尊!不受後有智有二種。謂:如來以無上調御降伏四魔,出一切世間,為一切眾生之所瞻仰,得不思議法身。於一切爾焰地得無礙法自在,於上更無所作。無所得地十力勇猛,昇於第一無上無畏之地,一切爾炎無礙智觀不由於他,不受後有智師子吼。

「世尊!阿羅漢、辟支佛度生死畏,次第得解脫樂,作是念:『我離生死恐怖,不受生死苦。』世尊!阿羅漢、辟支佛觀察時,得不受後有,觀第一蘇息處涅槃地。世尊!彼先所得地,不愚於法、不由於他,亦自知得有餘地,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聲聞、緣覺乘皆入大乘,大乘者即是佛乘,是故三乘即是一乘。得一乘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是涅槃界,涅槃界者即是如來法身,得究竟法身[9]者則究竟一乘,無異如來、無異法身,如來即法身;得究竟法身者,則究竟一乘,究竟者即是無邊不斷。

「世尊!如來無有限齊時住,如來、應、等正覺後際等住。如來無限齊大悲,亦無限齊安慰世間。無限大悲、無限安慰世間,作是說者是名善說如來。[1]若復說言無盡法、常住法,一切世間之所歸依者,亦名善說如來。是故於未度世間、無依世間,與後際等,作無盡歸依、常住歸依者,謂如來、應、等正覺也。

「法者即是說一乘道,僧者是三乘眾。此二歸依非究竟歸依,名少分歸依。何以故?說一乘道法,得究竟法身,於上更無說一乘法[2]身。三乘眾者有恐怖,歸依如來,求出修學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二依非究竟依,是有限依。

「若有眾生,如來調伏,歸依如來得法津澤,生信樂心歸依法、僧,是二歸依;非此二歸依,是歸依如來。歸依第一義者是歸依如來。此二歸依第一義,是究竟歸依如來。何以故?無異如來,無異二歸依。如來即三歸依。何以故?說一乘道。如來四無畏成就師子吼說,若如來隨彼所欲而方便說,即是大乘,無有[3]三乘。[*]三乘者入於一乘,一乘者即第一義乘。

[*]無邊聖諦章第六

「世尊!聲聞、緣覺初觀聖諦,以一智斷諸住地;以一智四斷、知、功德、作證,亦善知此四法義。世尊!無有出世間上上智、四智漸至及四緣漸至,無漸至法是出世間上上智。

「世尊!金剛喻者是第一義智。世尊!非聲聞、緣覺不斷無明住地,初聖諦智是第一義智。世尊!以無二聖諦智斷諸住地。世尊!如來、應、等正覺,非一切聲聞、緣覺境界。不思議空智,斷一切煩惱藏。世尊!若壞一切煩惱藏究竟智,是名第一義智。初聖諦智非究竟智,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智。

「世尊!聖義者,非一切聲聞、緣覺,聲聞、緣覺成就有量功德,聲聞、緣覺成就少分功德,故名之為聖。聖諦者,非聲聞、緣覺諦;亦非聲聞、緣覺功德。世尊!此諦如來、應、等正覺初始覺知,然後為無明㲉藏世間開現演說,是故名聖諦。

[*]如來藏章第七

「聖諦者,說甚深義,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何以故?此說甚深如來之藏。如來藏者,是如來境界,非一切聲聞、緣覺所知。如來藏處,說聖諦義。如來藏處甚深故,說聖諦亦甚深,微細難知,非思量境界,是智者所知,一切世間所不能信。

[*]法身章第八

「若於無量煩惱藏所纏如來藏不疑惑者,於出無量煩惱藏法身亦無疑惑。於說如來藏、如來法身、不思議佛境界及方便[4]說,心得決定者,此則信解說二聖[5]諦。如是難知難解者,謂說二聖諦義。何等為說二聖諦義?謂說作聖諦義、說無作聖諦義。說作聖諦義者,是說有量四聖[6]諦。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斷一切集、證一切滅、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7]有為生死、無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餘及無餘。說無作聖諦義者,說無量四聖諦義。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證一切受滅、修一切受滅道。如是八聖諦,如來說四聖諦。如是[8]四無作聖諦義,[*]唯如來、應、等正覺事究竟,非阿羅漢、辟支佛事究竟。何以故?非下、中、上法得涅槃。何以故?如來、應、等正覺,於無作四聖諦義[9]事究竟,以一切如來、應、等正覺,知一切未來苦、斷一切煩惱上煩惱所攝受一切集、滅一切意生身、[10]除一切苦滅作證。

「世尊!非壞法故,名為苦滅。所言苦滅者,名無始無作、無起無盡、離盡常住、自性清淨,離一切煩惱藏。世尊!過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世尊!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

[*]空義隱覆真實章第九

「世尊!如來藏智是如來空智。世尊!如來藏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本所不見,本所不得。

「世尊!有二種如來藏空智。世尊!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世尊!不空如來藏,過[11]於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此二空智,諸大聲聞能信如來。一切阿羅漢、辟支佛空智,於四不顛倒境界轉。是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本所不見、本所不得。一切苦滅,[*]唯佛得證,壞一切煩惱藏,修一切滅苦道。

[*]一諦章第十

「世尊!此四聖諦,三是無常,一是常。何以故?三諦入有為相,入有為相者是無常。無常者是虛妄法。虛妄法者,非諦、非常、非依。是故苦諦、集諦、道諦,非第一義諦,非常、非依。

[*]一依章第十一

「一苦滅諦,離有為相,離有為相者是常。[1]常者非虛妄法。非虛妄[2]法者,是諦、是常、[3]是依。是故滅諦,是第一義。

[*]顛倒真實章第十二

「不思議是滅諦,過一切眾生心識所緣,亦非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慧境界。譬如生盲不見眾色,七日嬰兒不見日輪。苦滅諦者,亦復如是!非一切凡夫心識所緣,亦非二乘智慧境界。凡夫識者二見顛倒;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者,則是清淨。邊見者,凡夫於五受陰,我見、妄想、計著,生二見,是名邊見,所謂常見、斷見。見諸行無常,是斷見非正見;見涅槃常,是常見非正見。妄想見故,作如是見。於身諸根分別思惟,現法見壞,於有相續不見,起於斷見,妄想見故;於心相續愚闇,不解不知,剎那間意識境界,起於常見,妄想見故。此妄想見,於彼義若過若不及,作異想分別,若斷若常。顛倒眾生,於五受陰,無常[4]常想、苦有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淨智者,於一切智境界及如來法身,本所不見。

「或有眾生,[5]信佛語故,起常想、樂想、我想、淨想,非顛倒見,是名正見。何以故?如來法身是常波羅蜜、樂波羅蜜、我波羅蜜、淨波羅蜜。於佛法身,作是見者,是名正見。正見者,是佛真子,從佛口生、從正法生、從法化生,得法餘財。

「世尊!淨智者,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智波羅蜜,此淨智者雖曰淨智,於彼滅諦,尚非境界,況四依智?何以故?三乘初業,不愚於法。於彼義當覺當得,為彼故,世尊說四依。世尊!此四依者,是世間法。世尊!一依者,一切依[6]止,出世間上上第一義依,所謂滅諦。

[*]自性清淨章第十三

「世尊!生死者依如來藏,以如來藏故,說本際不可[7]知。世尊!有如來藏故說生死,是名善說。世尊!生死,生死者,諸受根沒,次第不受根起,是名生死。世尊![8]死生者,此二法是如來藏。世間言說故,有死有生,死者[9]謂根壞,生者新諸根起,非如來藏有生有死。如來藏[10]者離有為相,如來藏常住不變。是故如來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離、不斷、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世尊!斷脫異外有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來藏。

「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何以故?於此六識及心法智,此七法剎那不住、不種眾苦,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世尊!如來藏者,無前際,不起不滅法,種諸苦,得厭苦、樂求涅槃。

「世尊!如來藏者,非我、非眾生、非命、非人。如來[11]藏者,墮身見眾生、顛倒眾生、[12]空亂意眾生,非其境界。

「世尊!如來藏者,是法界藏、法身藏、出世間上上藏、自性清淨藏。此[13]性清淨如來藏,而客塵煩惱、上煩惱所染,不思議如來境界。何以故?剎那善心非煩惱所染;剎那不善心亦非煩惱所染。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云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世尊!然[14]有煩惱,有煩惱染心,自性清淨心而有染者,難可了知。[*]唯佛世尊!實眼實智,為法根本、為通達法、為正法依,如實知見。」

勝鬘夫人說是難解之法問於佛時,佛即隨喜:「如是如是!自性清淨心而有染污,難可了知。有二法難可了知,謂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15]了知。如此二法,汝及成就大法菩薩摩訶薩乃能聽受,諸餘聲聞,唯信佛語。

[*]真子章第十四

「若我弟子隨[16]信增上者,依明信已隨順法智,而得究竟。隨順法智者,觀察施設根意解境界;觀察業報;觀察阿羅漢眼;觀察心自在樂禪樂;觀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聖自在通。此五種巧便觀成就。於我滅後未來世中,[17]我弟子隨[18]信增上,依於明信隨順法智,自性清淨心彼為煩惱染污而得究竟,是究竟者入大乘道因。信如來者,有[19]是大利益,不謗深義。」

爾時,勝鬘白佛言:「更有餘大利益,我當承佛威神復說斯義。」

佛言:「[20]更說。」

勝鬘白佛言:「三種善男子善女人,於甚深義離自毀傷,生大功德、入大乘道。何等為三?謂:若善男子善女人自成就甚深法智。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隨順法智。若善男子善女人於諸深法不自了知,仰[21]惟世尊,非我境界,[*]唯佛所知。是名善男子善女人仰[22]惟如來。

「除此諸善男子善女人已。

[*]勝鬘章第十五

「諸餘眾生,於諸[23]甚深法,堅著妄說,違背正法,習諸外道腐敗種子者,當以王力及天、龍、鬼神力而調伏之。」

爾時,勝鬘與諸眷屬頂禮佛足。佛言:「善哉善哉。勝鬘!於甚深法方便守護,降伏非法善得其宜,汝已親近百千億佛,能說此義。」

爾時世尊放勝光明普照大眾,身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足步虛空還舍衛國。時,勝鬘夫人與諸眷屬,合掌向佛觀無厭足,目不暫捨。過眼境已踊躍歡喜,各各稱歎如來功德,具足念佛,還入城中,向友稱王稱歎大乘。城中女人七歲已上,化以大乘。友稱大王亦以大乘化諸男子,七歲已上舉國人民皆向大乘。

爾時,世尊入祇[1]桓林,告長老阿難及念天帝釋,應時帝釋與諸眷屬忽然而至,住於佛前。爾時,世尊向天帝釋及長老阿難,廣說此經。說已告帝釋言:「汝當受持讀誦此經。憍尸迦!善男子善女人於恒沙劫修菩提行,行六波羅蜜。若復善男子善女人聽受讀誦乃至執持經卷,福多於彼,何況廣為人說?是故憍尸迦!當讀誦此經,為三十三天分別廣說。」復告阿難:「汝亦受持讀誦,為四眾廣說。」

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斯經?云何奉持?」

佛告帝釋:「此經成就無量無邊功德,一切聲聞、緣覺不能究竟觀察知見。憍尸迦!當知此經甚深微妙大功德聚,今當為汝略說其名,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時,天帝釋及長老阿難白佛言:「善哉世尊!唯然受教。」佛言:「此經『歎如來真實第一義功德』,如是受持。『不思議大受』,如是受持。『一切願攝大願』,如是受持。『說不思議攝受正法』,如是受持。『說入一乘』,如是受持。『說無邊聖諦』,如是受持。『說如來藏』,如是受持。『說[2]法身』,如是受持。『說空義隱覆真實』,如是受持。『說一諦』,如是受持。『說常住安隱一依』,如是受持。『說顛倒真實』,如是受持。『說自性清淨心隱覆』,如是受持。『說如來真子』,如是受持。『說勝鬘夫人師子吼』,如是受持。

「復次憍尸迦!此經所說斷一切疑,決定了義入一乘道。憍尸迦!今以此說勝鬘夫人師子吼經付囑於汝,乃至法住,受持讀誦,廣分別說。」

帝釋白佛言:「善哉世尊!頂受尊教。」

時,天帝釋、長老阿難,及諸大會,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一 - 2024-02-29 23:00:33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第一

[15]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法大師[16]臣施護奉 [17]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一萬六千,及一生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種種佛剎皆來集會。

爾時尊者大迦葉波,在大眾中安[18]詳而坐。

爾時世尊告迦葉言:「有四種法,破壞菩薩智慧。」迦葉白言:「四種法者,其義云何?」「四種法者:一者於佛教法而生輕慢;二者於法師處憎嫉法師;三者隱藏正法令不見聞;四者他欲樂法數數障礙,瞋恚斷善覆蓋不說,誑賺他人唯自求利。迦葉!如是四種,是名壞滅菩薩智慧。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若人慢佛法; 憎嫉法師處;
樂法作隱藏; 求法而障礙,
[1]瞋怒斷善根, 覆法不為說,
愛樂誑賺他, 恒行自求利。
我說此四法, 斷滅菩薩慧,
四法如是故, 汝等應當知。」
佛告迦葉波:「有四最上法觀,增長菩薩大智。」迦葉白言:「是義云何?」「此四法者:一者於佛教法深生尊重;二者於法師處勿生輕慢;三者如聞得法為他解說,起正直心不求一切利養;四者稱讚多聞增長智慧,一向正心如聞受持,行真實行而不妄語。迦葉!此四種法,增長菩薩大智慧故。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尊重於佛法, 及彼法師處;
如聞為他說, 不求於利養,
亦不要稱揚, 一向而求聞;
多聞生智慧, 如聞受持法,
持已依法行, 稱法真實故。
是彼法師行, 口意無虛妄,
四法可為師, 得佛大智慧。」
佛告大迦葉:「有四法具足,迷障菩薩菩提心。」迦葉白言:「云何四法迷障菩提心?」「此四法者:一者所有阿闍梨師及諸善友,行德尊重反生毀謗;二者他善增盛於彼破滅;三者若諸眾生行大乘行,而不稱讚妄言謗毀;四者棄背正心邪妄分別。如是迦葉!此四種法迷障菩薩菩提心。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闍梨師善友, 行德俱尊重,
不行恭敬心, 反生於輕毀;
他善增熾盛, 破壞滅除他;
菩提大行人, 謗毀行輕慢;
棄背正真心, 邪妄而分別,
如斯四惡行, 迷障佛菩提。
是故此四法, 遠離無上覺,
無此四過者, 最上得菩提。」
佛告迦葉波:「有四法具足,令諸菩薩一切生處出生菩提心,直至菩提而坐道場而無障礙。」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不為身命而行邪見妄言綺語;二者去除一切眾生虛妄分別;三者為其佛使發起一切菩提種相,如實名稱流遍四方;四者所有一切眾生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各說今得。迦葉!如是四法具足菩薩,一切生處出生菩提心,中間無迷,直至菩提坐道場座。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不為自身命, 邪說及妄語;
心恒愍眾生, 除妄及懈怠。
能作如來使, 及為眾生師,
顯發行菩提, 名聞遍四方。
教化諸眾生, 令成無上覺,
安住此法中, 菩提心不退。」
佛告迦葉波:「有四法具足,令諸菩薩已生未生善法皆令滅盡永不增長。」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世間所有深著我見;二者觀察種族住著利養行[2]呪力事;三者瞋恨菩薩偏讚佛教不普稱讚;四者未聞難見經法聞之疑謗。如是迦葉!具此四法,令諸菩薩已生未生善法皆悉滅盡永不增長。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由此著我見, 皆令善法盡;
觀察於種族, 呪術求利養;
毀於菩薩教, 而不普稱讚;
未聞甚深經, 聞之生疑謗,
具行此四法, 不久善法盡。
是故諸菩薩, 行此四法者,
遠離佛菩提, 譬如天與地。」
佛告迦葉波:「有四法具足,令諸菩薩善法不滅得法增勝。」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願聞其善不願聞惡,求行六波羅蜜及菩薩藏;二者除去我見心行平等,令一切眾生得法利歡喜;三者遠離邪命得聖族歡喜,不說他人實不實罪,亦不見他過犯;四者若此深法自智不見,而不謗毀彼佛如來,如是而見如是而知,我不能知佛智無邊種種無礙,如來為諸眾生演說此法。如是迦葉!具此四法,令諸菩薩善法不盡得法增勝。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常願聞其善, 非願聞諸惡,
恒行六波羅, 而求菩薩藏;
斷除於我見, 而行平等心,
普令諸眾生, 得彼法利喜;
活住清淨命, 復值聖種族,
他罪實不實, 終不而言說,
設覩諸過犯, 如同不見聞;
此法甚深奧, 少智不能知,
唯佛自明了, 而不生疑謗,
佛智廣無邊, 如來為眾說。
行此四法者, 勝智法無盡,
安住此法中, 菩提不難得。」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生不正心離菩薩行。」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疑惑佛法心不愛樂;二者我見貢高瞋恚有情;三者他得利養貪愛憎嫉;四者於佛菩薩不生信敬,亦不稱讚而復毀謗。迦葉!如是四法,生不正心離菩薩行。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疑惑諸佛法, 作意不愛樂;
貢高我見增, 瞋恚眾生故;
他所得利養, 貪愛起憎嫉;
於佛菩薩眾, 心不生信受。
此四不正心, 遠離菩薩行。」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令諸菩薩得柔軟相。」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所得阿鉢羅諦,得已發露終不覆藏遠離過失;二者彼須真實所言誠諦,寧可盡於王位破壞富貴、散滅財利捨於身命,終不妄語所言真實,亦不令他言說虛妄;三者不發惡言毀謗蔑無一切眾生,乃至善與不善鬪諍相打禁繫枷鎖,如是之過亦不言說,恐自成罪得業果報;四者依彼信行深信一切諸佛法教心意清淨。迦葉!如是四法,令諸菩薩得柔軟相。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所獲阿鉢羅, 恐成於過罪,
不敢自覆藏, 洗心而發露;
用意要真實, 所言須誠諦,
寧盡國王位, 捨命破資財,
不發妄語言, 棄背真實行,
亦不教他人, 令作虛妄事;
又不行毀謗, 蔑無一切眾,
善與不善者, 乃至鬪諍等;
終不說視他, 恐招自業果,
心住清淨行, 信樂佛菩提。
此四佛宣揚, 眾生宜親近。」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令諸菩薩心意剛強。」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所聞最上勝法心不樂行;二者於法非法雖知淨染,淨法不行而行非法;三者不親近阿闍梨及師法等,信受妄語不知食處;四者見諸菩薩具其勝德,都無恭敬我見輕慢。迦葉!如是四法,令諸菩薩心意剛強。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聞彼最上法, 心意不樂行;
淨法而不修, 非法生愛樂;
棄背阿闍梨, 不敬於師法,
受食處不知, 信行於妄語;
菩薩有勝德, 不生於尊重,
下劣我見增, 剛強心輕慢。
此四佛自宣, 我常亦遠離。」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令於菩薩知見明了。」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聞善樂行聞惡樂止,知法真實棄背邪偽受行正道;二者遠離毀謗純善相應,美言流布眾所愛敬;三者親近師教知彼食處,調伏諸根戒定不間;四者自得菩提不捨眾生,行實慈愍,令彼愛樂廣大真德。迦葉!如是四法,令於菩薩知見明了。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聞善樂欲行, 聞惡心欲止,
[A1]棄背邪偽因, 受行八正道;
毀謗恒遠離, 善業得相應,
流布善言音, 令眾生愛重;
親近於師教, 知彼食來處,
制伏取境根, 安住於戒定;
雖得佛菩提, 不捨有情界,
行彼真實[1]慈, 令求無上德。
此四佛所宣, 速得善逝果。」
佛告迦葉波:「菩薩有四種違犯。」迦葉白言:「云何四種?」「一者眾生信根未熟而往化他,菩薩違犯;二者下劣邪見眾生廣說佛法,菩薩違犯;三者為小乘眾生說大乘法,菩薩違犯;四者輕慢正行持戒眾生,攝受犯戒邪行眾生。迦葉!如是四種,菩薩違犯。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眾生信未熟, 而往化於彼;
下劣邪有情, 為彼廣說法;
於彼聲聞處, 分別大乘法;
輕慢正行人, 攝受破戒者。
知此四違犯, 菩薩須遠離,
依此四法行, 菩提不成就。」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成菩薩道。」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於一切眾生心行平等;二者於一切眾生用佛智教化;三者於一切眾生演說妙法;四者於一切眾生行正方便。迦葉!如是四法,成菩薩道。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於彼群生類, 恒行平等心;
教導諸有情, 令入如來智;
常演微妙法, 救度一切人;
安住真實中, 是名正方便。
此四平等法, 佛自恒宣說,
依教彼恒行, 成就菩薩道。」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為菩薩怨而不可行。」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樂修小乘自利之行;二者行辟支佛乘淺近理法;三者隨順世間呪術[1]伎藝;四者用世智聰辯,集彼世間虛妄無利之法。迦葉!如是四法,為菩薩冤不可同行。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若行聲聞乘, 出家自利行;
及彼辟支迦, 證悟淺理行;
耽著世間藝, 伎術禁呪等;
復用世智辯, 虛集無利法,
誑賺於眾生, 不到真實際。
此四菩薩行, 善根皆滅盡,
冤家不同行, 佛言宜遠離。」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為菩薩善友。」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所有求菩提道者,為菩薩善友;二者作大法師,為菩薩善友;三者以聞思修慧出生一切善根者,為菩薩善友;四者於佛世尊求一切佛法者,為菩薩善友。迦葉!如是四法,為菩薩善友。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求成菩提者, 佛子親善友;
作大說法師, 顯發聞思慧;
教化諸眾生, 出生五善根;
恒為善逝子, 當獲正覺道。
佛說此四法, 不迷於正行,
令得大菩提, 是名真善友。」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為菩薩影像。」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為利養不為法;二者為要稱讚不為戒德;三者自利求安不利苦惱眾生;四者於實德能不生分別樂欲。迦葉!如是四法,為菩薩影像。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廣求於利養, 不為聽受法;
愛樂人讚揚, 棄捨於德業;
一向求自安, 不愍眾生苦;
於彼實德能, 無樂無分別。
如是四種法, 佛說為影像,
汝諸菩薩眾, 各各宜遠離。」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為菩薩實德。」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入空解脫門,信業報無性;二者入無我無願門,雖得涅槃,恒起大悲樂度眾生;三者於[2]大輪迴巧施方便;四者於諸有情雖行給施不求果報。迦葉!如是四法,為菩薩實德。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入彼空解脫, 信觀業無性;
無我無願門, 安住慈愍行;
雖證涅槃空, 樂度眾生故;
於彼輪迴中, 巧設諸方便,
廣濟於群生, 不希於福報。」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為菩薩大藏。」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於諸佛所恭敬供養;二者恒行六度大波羅蜜多;三者尊重法師心不退動;四者樂居林野心無雜亂。迦葉!如是四法,為菩薩大藏。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於彼諸佛所, 供養一切佛;
大乘六度中, 所行波羅蜜;
尊重說法師, 承事心無退;
常居林野中, 清淨無雜亂。
此四善逝說, 佛子大法藏。」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遠離菩薩魔道。」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所行諸行不離菩提心;二者於一切眾生心無惱害;三者於一切法明了通達;四者於一切眾生不生輕慢。迦葉!如是四法,遠離菩薩魔道。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所行眾善行, 不離菩提心;
於彼諸群生, 恒時無惱害;
諸法善通達; 於生絕輕慢。
此四善逝說, 遠離諸魔道,
是人依此行, 得彼真空際。」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集菩薩一切善根。」迦葉白言:「四法云何?」「一者樂住林間寂靜宴默;二者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攝諸眾生;三者樂求妙法棄捨身命;四者聞義不足集諸善根勤行精進。迦葉!如是四法,能集菩薩一切善[3]根。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樂住閑寂處, 宴默離喧煩;
四攝御眾生, [4]令登於覺路;
勤求於妙法, 棄捨於身命;
精進集善根, 聞法心無足。
佛說此四行, 出生無邊善。」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生菩薩無量福德。」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恒行法施心無悋惜;二者起大悲心救護破戒眾生;三者化諸有情發菩提心;四者於下劣惡人忍辱救護。迦葉!如是四法,出生菩薩無量福德。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廣說諸妙法, 清淨心無悋;
毀禁諸有情, 救護垂慈愍;
令彼眾生類, 發於淨覺心;
種種劣惡人, 救護行忍辱。
菩薩及諸佛, 同行此四行。」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能破菩薩意地無明煩惱。」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所行戒行具足無犯;二者受持妙法身心無倦;三者隨其意解傳施法燈;四者禮敬投誠稱揚佛德。迦葉!如是四法,能破菩薩意地無明煩惱。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堅持具足戒, 意地無缺犯;
妙法恒受持, 晝夜心無倦;
所解諸佛教, 隨意施法燈;
稱讚一切佛, 投誠恭敬禮;
智者行此四, 能斷無明地,
一切諸佛[A2]子, 依此得菩提。」
佛告迦葉波:「有四種法,生菩薩無礙智。」迦葉白言:「云何四法?」「一者所有法施;二者受持妙法;三者不害他人;四者亦不輕慢。迦葉!如是四法,生菩薩無礙智。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所行妙法施, 令彼得受持,
不嫉眾生學, 尊重於持戒。
四法除宿罪, 獲成最上覺,
依此得菩提, 出生無礙智。
復別十二行, 智者得菩提,
成就甘露味。 所有諸眾生,
而具深法眼, 解說讀誦持,
佛說於彼人, 獲福無有量。
所有恒河沙, 俱胝佛剎土,
滿中盛七寶, 供養一切佛,
彼福亦無量; 若人念此法,
四句伽他經, 福德勝於彼。
復次迦葉波, 若持此四句,
未名菩薩者, 得名為菩薩。
說此四法中, 具足十善行,
依法平等心, 是故名菩薩。」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二 - 2024-02-29 23:01:51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第二

[2]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法大師[3]臣施護奉 詔譯

佛告迦葉波:「若諸菩薩具足三十二法,名為菩薩。」迦葉白言:「云何三十二法?」「所為利益一切眾生、一切智智種子;不量貴賤令得智慧;為一切眾生低心離我;真實愍念其意不退;善友惡友心行平等;雖到涅槃思念愛語;先意問訊愍見重擔;於諸眾生恒起悲心;常求妙法,心無疲厭;聞法無足;常省己過、不說他犯;具諸威儀恒發大心;修諸勝業不求果報;所生戒德滅諸輪迴;令諸有情道心增進;一切善根皆悉集行;雖行忍辱精進,如入無色禪定;智慧方便善解總持;恒以四攝巧便受行;持戒犯戒慈心不二;常處山林樂問深法;世間所有種種厭離;愛樂出世無為果德;遠離小乘正行大行;棄捨惡友親近善友;於四無量及五神通,皆悉通達已淨無知;不著邪正如實依師;發菩提心純一無雜。迦葉!如是具足三十二法,是則名為菩薩。我今於此重說頌曰:

「利益諸眾生, 欲行清淨行,
令生一切智, 不擇於貴賤,
同入如來慧, 真實愍眾生,
心意不退轉, 善友及惡友,
平等觀於彼, 雖到於涅槃,
愛語先問訊, 憂愍於重擔,
及彼諸眾生, 不斷於大悲,
求法心無苦, 聞義常不足,
恒省自身非, 不譏他人犯,
具修眾威儀, 而起大乘行,
不求於果報, 所持諸戒德,
斷滅於輪迴, 令彼諸有情,
遠害增道意, 忍辱集善根,
精進修諸行, 如入無色定,
智慧諸方便, 總持而善解,
四攝恒受行, 持犯二俱愍,
常處於林間, 恒樂聞深法,
厭離於世間, 愛敬無上果,
遠離聲聞乘, 而修大乘行,
棄捨於惡朋, 親近於善友,
五通四無量, 智慧悉通達,
清淨絕無知, 不著於邪正,
依師究真實, 純一無雜行,
佛說觀行法, 先發菩提心。
若此三十二, 善逝當演說,
菩薩具足行, 得佛甘露味。」
佛告迦葉波:「我為菩薩說譬喻法,令彼知見為菩薩德。」迦葉白言:「其義云何?」「迦葉!譬如地大,與一切眾生為其所依令彼長養,而彼地大於其眾生無求無愛。菩薩亦然,從初發心直至道場坐得成菩提,於其中間,運度一切眾生無愛無求,亦復如是。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地大, 與諸眾生, 依止長養,
於彼眾生, 無求無愛。 菩薩亦爾,
從初發心, 直至道場, 成無上覺,
運度有情, 無求無愛, 無冤無親,
平等攝受, 令得菩提。」
佛告迦葉波:「譬如水界,潤益一切藥草樹木,而彼水界於其草木無愛無求。迦葉!菩薩亦然,以清淨慈心遍行一切眾生,潤益有情白法種子,令得增長無愛無求。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水界, 潤益一切, 藥草樹木,
令得生長, 無愛無求。 菩薩亦爾,
以淨慈心, 遍及有情, 次第普潤,
淨種增長, 破大力魔, 得佛菩提。」
佛告迦葉:「譬如火界,成熟一切穀麥苗稼,火界於彼無愛無求。迦葉!菩薩亦爾,以大智慧成熟一切眾生善芽。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火界, 成熟一切, 五穀苗稼,
而彼火界, 於其苗稼, 無求無愛。
菩薩亦爾, 以智慧火, 成熟一切,
眾生善芽, 菩薩於彼, 無求無愛。」
佛告迦葉:「譬如風界,遍滿一切諸佛剎土。迦葉!菩薩亦爾,以善方便遍眾生界令解佛法。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風界, 隨自勢力, 普遍佛剎。
諸菩薩眾, 亦復如是, 以善方便,
為其佛子, 說最上法。」
佛告迦葉:「譬如魔冤領四軍兵,欲界諸天不能降彼。迦葉!菩薩亦爾,得意清淨,一切眾魔不能惑亂。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魔冤, 領四軍兵, 欲界諸天,
不能降彼。 菩薩亦爾, 得意清淨,
一切眾魔, 不可惑亂。」
佛告迦葉:「譬如白月,漸漸增長乃至圓滿。迦葉!菩薩亦爾,以無染心求一切法,乃至圓滿。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白月, 漸漸增長, 直至圓滿,
菩薩亦爾, 以無染心, 求修諸善,
漸漸增進, 白法圓滿。」
佛告迦葉:「譬如日出放大光明,照彼世間無不朗然。迦葉!菩薩亦爾,放智慧光照諸眾生,無不開悟。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日出, 照彼世間, 一切物像,
無不朗然。 菩薩亦爾, 放智慧光,
照諸有情, 無不開解。」
佛告迦葉:「譬如師子獸王有大威德,於彼一切所行之處不驚不怖。迦葉!菩薩亦爾,安住多聞戒德,如是一切所往之處不驚不怖。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師子獸王, 威德勇猛, 所行之處,
心無驚怖。 菩薩亦爾, 安住多聞,
持戒智慧, 於彼世間, 所行之處,
離諸怖畏。」
佛告迦葉:「譬如龍象有大勢力,擔負一切重物而無疲苦。迦葉!菩薩亦爾,擔負一切眾生五蘊諸苦,不得其苦。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龍象, 有大勢力, 身負重物,
而不疲苦。 菩薩亦爾, 擔負眾生,
五蘊諸苦, 亦無疲苦。」
佛告迦葉:「譬如蓮華,生長水中淤泥濁水而不能染。迦葉!菩薩亦爾,雖生世間,世間雜染終不能著。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蓮華, 出生水中, 濁水淤泥,
而不可染。 菩薩亦爾, 雖生世間,
種種雜染, 而不能著。」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方便斷樹不斷樹根,而於後時復生大地。迦葉!菩薩亦爾,以方便力斷彼煩惱不斷彼種,以大悲善根復生三界。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有人, 以其方便, 而斷樹身,
不斷樹根, 如是後時, 復生大地。
菩薩亦爾, 以善方便, 斷彼煩惱,
不斷彼種, 以大悲故, 復生三界。」
佛告迦葉:「譬如諸方所流河水,皆歸大海同一鹹味。迦葉!菩薩亦爾,所有一切善根,種種利益迴向菩提,與彼涅槃同歸一味。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一切, 江河諸水, 皆入大海,
同一鹹味。 菩薩亦爾, 所有一切,
善根利益, 迴向菩提, 及彼真際,
同歸一味。」
佛告迦葉:「譬如四大天王及忉利天眾,要彼安住妙高之山。迦葉!菩薩亦爾,為一切智所修善法,要彼安住菩提大心。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四王, 及帝釋眾, 要彼安住,
妙高之山。 菩薩亦爾, 為一切智,
所修善法, 安住菩提。」
佛告迦葉:「譬如國王,欲行王事須假宰臣。迦葉!菩薩亦爾,欲為佛事,須假智慧方便。我今於彼而說頌曰:

「譬如國王, 欲行王事, 須仗宰臣,
而得成就。 菩薩亦爾, 欲為佛事,
假方便慧, 決定成就。」
佛告迦葉:「譬如晴天無其雲霧,於彼世間終無降雨之相。迦葉!菩薩亦爾,寡聞[A1]少智於諸有情,終無說法之相。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虛空, 晴無雲霧, 於彼世間,
終不降雨。 菩薩亦爾, 寡聞少智,
於其有情, 無說法相。」
佛告迦葉:「譬如虛空起大雲雷,必降甘雨成熟苗稼。迦葉!菩薩亦爾,於其世間起慈悲雲,降妙法雨成熟眾生。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虛空, 雲雷忽起, 必降甘澤,
成熟苗稼。 菩薩亦爾, 普覆慈雲,
降霔法雨, 成熟有情。」
佛告迦葉:「譬如轉輪聖王,有其七寶恒隨王行。迦葉!菩薩亦爾,有七覺支恒隨菩薩。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世間, 轉輪聖王, 所有七寶,
恒隨王行。 菩薩亦爾, 有七覺支,
所到之處, 隨逐菩薩。」
佛告迦葉:「譬如摩尼寶珠得多富貴,價直迦哩沙波拏百千富貴。迦葉!菩薩亦爾,得多富貴價,直聲聞緣覺百千富貴。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摩尼寶, 富貴廣得多,
迦哩沙波拏, 百千不可比。
菩薩亦如是, 富貴倍弘多,
辟支及聲聞, 百千亦難比。」
佛告迦葉:「譬如忉利天眾,若住雜林者,受用富貴平等無二。迦葉!菩薩亦爾,若住清淨心者,為一切眾生正直方便平等無二。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忉利天, 住彼雜林者,
受用於富貴, 平等無有二。
菩薩亦如是, 住心清淨者,
正直為群生, 方便亦無二。」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妙解禁呪善知毒藥,一切毒藥不能為害。迦葉!菩薩亦爾,具大智慧善行方便,一切煩惱不能為害。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世間人, 善知藥禁呪,
一切毒藥等, 不能為損害。
菩薩亦如是, 若具方便慧,
一切煩惱毒, 不能為損害。」
佛告迦葉:「譬如世間糞壤之地,能生肥盛甘蔗。迦葉!菩薩亦爾,若處煩惱糞地,能生一切智種。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糞壤地, 出生於甘蔗,
倍常而肥盛。 菩薩處煩惱,
出生一切智, 其義亦如是。」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不學武藝,若執器仗寧解施設?迦葉!菩薩亦爾,先未聞法寡識機藥,若執智見何辯邪正?」佛告迦葉:「譬如[1]窑師,欲燒瓦器須用大火。迦葉!菩薩亦爾,欲為愚迷眾生開發智慧,須用佛法智火。迦葉!是故此大寶積正法,令菩薩修學受持得解法行。」

迦葉白言:「菩薩云何受持,見正法行?」「迦葉!如自觀身,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無名無相,無觀行故。迦葉!如此說名正觀影像中法。復次迦葉!如實正觀影像中法。迦葉!云何影像中法,如正觀色,觀彼無常亦非無常;如是受想行識,常與無常、無定無不定。迦葉!此說如實觀察影像中法。

「復次迦葉!如實觀察影像中法,所有地界,常與無常、無定無不定。如是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復如是,無定無不定。迦葉!此說如實觀察影像中法。

「復次迦葉!所有眼處,常無常性、無定無不定。如是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常無常性,無定無不定。迦葉!此說影像中法如實觀察。

「復次迦葉!此定一法、此不定二法。若彼二法,於是色中不見不住無微無識亦無相故。迦葉!此說影像中法如實觀察。

「復次迦葉!我見一法、無我二法。若彼二法,於是色中不見不住無微無識亦無相故。迦葉!此說影像中法如實觀察。

「復次迦葉!此真實心一法、此不實心二法。迦葉!二法所在無心無覺無意無識。迦葉!此說影像中法如實觀察。

「復次迦葉!善不善、世間出世間、有罪無罪、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有煩惱無煩惱,如是一切法。迦葉!此生法一、此滅法二。若二法中,無集無散不可求得。迦葉!此說影像中法如實觀察。

「復次迦葉!此有法一、此無法二。若此二法,於是色中不見不住無微無識亦無相故。迦葉!此說影像中法如實觀察。

「復次迦葉!此輪迴一法、此涅槃二法。若彼二法,於是色中不見不住無微無識。迦葉!此說影像中法如實觀察。

「復次迦葉!我說汝等,無明緣生行,行緣生識,識緣生名色,名色緣生六入,六入緣生觸,觸緣生受,受緣生愛,愛緣生取,取緣生有,有緣生老死,老死緣生憂悲苦惱。迦葉!如是集得此一大苦蘊。所有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老死滅憂悲苦惱得滅。如是得此一大苦蘊滅。迦葉!若以智觀明無明等無此二相。迦葉!此影像中法如實觀察。

「復次迦葉!如是行行滅、如是識識滅、如是名色名色滅、如是六入六入滅、如是觸觸滅、如是受受滅、如是愛愛滅、如是取取滅、如是有有滅、如是生生滅、如是老死老死滅。如是智觀生性滅性無二相故。迦葉!離此二相,此說影像中法如實觀察。

「復次迦葉!應當正觀影像中法,彼法非空亦非不空。如是空法,無法相、非無法相,法相即空相、空相即無相、無相即無願。所以者何?無所願作故,無相即空相。如是行者,若法未生不生,法未生故。如彼法生,彼亦不生,生已謝故。如是無生生離取故,法無自性,無性即空。如是正觀此說影像中法。

「復次迦葉!補特伽羅非破壞空,即體是空,本非有故。非前際空、非後際空,現在即空。」

迦葉白言:「彼補特[A2]伽羅,我今覺悟知彼是空,破壞我故。一切皆空,此法如是。」

佛言:「迦葉!汝言非也。迦葉!寧可見彼補特[A3]伽羅如須彌山量,勿得離我而見彼空。何以故?破我斷空執一切空,我則說為大病,而不可救。」

佛告迦葉:「譬如人病,其病深重,而下良藥令彼服行,藥雖入腹病終不差。迦葉!此人得免疾不?」迦葉白言:「不也。世尊!」佛言:「於意云何?」「世尊!此人病重故,不可療也。」佛言:「迦葉!彼著空者亦復如是,於一切處深著空見,我即不醫。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重病者, 令彼服良藥,
雖服病不退, 彼人不可療。
著空亦如是, 於彼一切處,
深著於空見, 我說不可醫。」
佛告迦葉:「譬如愚人觀彼虛空,而生怕怖搥胸悲哭。所以者何?恐虛空落地損害於身。」佛言:「迦葉!彼虛空能落地不?」迦葉云:「不也。」佛言:「迦葉!若彼愚迷沙門婆羅門亦復如是,彼聞空法心生驚怖。所以者何?若空我大,心依何行用?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愚迷人, 於空生怕怖,
悲哭而遠行, 恐虛空落地。
虛空無所礙, 不損於眾生,
此人自愚迷, 妄生於驚怖。
沙門婆羅門, 愚見亦如是,
聞彼諸法空, 心生[1]於怖畏,
若空破壞我, 依何生受用?」
佛告迦葉:「譬如畫師自畫醜惡夜叉,畫已驚怖迷悶仆[2]倒。迦葉!彼凡夫眾生亦復如是,自作色聲香味觸法,作已迷彼墮落輪迴。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工畫師, 畫彼惡夜叉,
於彼自驚怖, 迷悶仆倒地。
凡夫亦復然, 自著於聲色,
迷彼不覺知, 墮落輪迴道。」
佛告迦葉:「譬如幻士變作幻化,是彼幻化能變幻士。迦葉!相應行比丘亦復如是,而自發意如是,說一切[3]皆空,彼虛空無實亦能如是說。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4]於幻士, 能變於幻化,
而彼幻化人, 亦能變幻士。
相應行比丘, 發意亦如是,
說彼一切空, 無實空亦說。」
佛告迦葉:「譬如二木相鑽風吹出火,火既生已燒彼二木。迦葉!如實正觀亦復如是,於正見道生彼慧根,慧根既生燒彼正觀。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鑽二木, 風吹生彼火,
火生剎那間, 而復燒二木。
正觀亦如是, 能生於慧根,
生彼一剎那, 還復燒正觀。」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三 - 2024-02-29 23:02:57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第三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法大師[*]臣施護奉 詔譯

爾時世尊復以譬喻更明斯義。

佛告迦葉:「譬如燈光能破一切黑暗,而彼黑暗從何而去?非東方去、非南方去、非西方去、非北方去。去亦非去,來亦非來。

「迦葉!復次燈光亦非我能破得黑暗。又若非黑暗,何顯燈光?迦葉!燈光、黑暗本無自性,此二皆空無得無捨。迦葉!如是智慧亦復如是,有智若生無智即捨,而彼無智歸於何去?非東方去、非南方去、非西方去、非北方去。去既非去,來亦非來。

「迦葉!復次有智若生無智即捨,非彼有智我能破壞無智。又若無智本無,有智何顯?迦葉!有智、無智俱無自性,此二皆空無得無捨。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於燈光, 能破於黑暗,
彼暗滅謝時, 諸方無所去。
若復此燈光, 非暗不能顯,
二俱無自性, 無性二俱空。
智慧亦如是, 有智若生時,
無智而自捨, 此二若空花,
俱無有自性, 取捨不可得。」
佛告迦葉:「譬如空舍無其戶牖,經百千年無其人物。其室冥暗,忽有天人於彼舍中燃其燈明。迦葉!於意云何?如是黑暗我經百千年住此,我今不去。有此事不?」迦葉答云:「不也。世尊!彼黑暗無[1]力,燈光若生決定須去。」佛言:「迦葉!彼業煩惱亦復如是,經百千劫住彼識中。或彼行人於一晝夜正觀相應生彼慧燈。迦葉!如是聖者慧根若生,此業煩惱定無所有。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如舍百千年, 無人無戶牖,
忽有天及人, 於彼燒燈火,
如是久住暗, 剎那而滅謝,
是彼舍黑暗, 不言我久住,
於此而不去。 業識煩惱集,
其義亦如是, 雖住百千劫,
本性不真實。 行人晝夜中,
正入如實觀, 慧燈晃耀生,
彼等煩惱集, 剎那不可住。」
佛告迦葉:「譬如虛空,不住種子。迦葉!如是,若彼行者堅著斷見,過去已滅、未來非有,何住佛法種子?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太虛空, 無涯無有量,
若人於空中, 何處植種子?
斷見亦如是, 過去不可有、
未來亦不生, 現無佛法種。」
佛告迦葉:「譬如糞滿大地,可種一切種子。迦葉,如是業煩惱糞滿於世間,可種一切佛法種子。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大地糞, 隨處可種植;
眾生煩惱糞, 周遍於世間,
佛子若親近, 可下佛法種。」
佛告迦葉:「譬如醎鹵陸地,不可種於蓮華。迦葉!如是無行性者,本自非有、未來不生,何得菩提之種?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醎陸地, 不可出蓮華,
於彼泥水中, 出生甚氛馥。
無性亦如是, 過未本來無,
終不生佛種。」
佛告迦葉:「譬如糞壤之地,可生蓮華。迦葉!如是煩惱邪行眾生,亦可生其佛法種智。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泥糞地, 而可生蓮華,
邪行業眾生, 亦生佛法種。」
佛告迦葉:「譬如四大海水瀰滿無邊。迦葉!如是見彼菩薩所作善根能遍法界。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四大海, 瀰滿廣無邊,
菩薩亦如是, 善根遍法界。」
佛告迦葉:「譬如天人以一毛端百分取一,於彼毛頭滴微細水,欲成俱胝四大海。迦葉!如是見彼聲聞,所作微善而求無上。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人毛端, 百分而取一,
於彼滴微水, 欲成俱胝海。
聲聞亦如是, 以己微淺智,
所作自善根, 求成無上覺。」
佛告迦葉:「譬如芥子內蟲食彼芥子,見芥子內謂若虛空。迦葉!如是聲聞所修小智,[1]見彼生空亦復如是。我今[2]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芥子[3]內, 而有食芥蟲,
於裏無礙處, 見彼謂虛空。
聲聞所修智, 證彼一分空,
所見而不大, 其義亦如是。」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見十方世界虛空無邊。迦葉!如是菩薩無礙大智所見法界亦無邊際。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虛空界, 十方無有涯,
一切諸世間, 依彼無障礙。
菩薩亦如是, 所起最上智,
照見法界空, 無邊無所得。」
佛告迦葉:「譬如剎帝利受灌頂王,彼王皇后私於庶人後生其子。迦葉!於意云何?彼所生之子得名灌頂王子不?」迦葉白言:「不也。世尊!」告言:「迦葉!彼得無生法界聲聞,我是如來灌頂之子,如是亦然。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剎帝王皇后, 而私於庶人,
彼後生其[4]男, 不名灌頂子。
聲聞亦如是, 離欲證無生,
唯行於自利, 非是於如來,
灌頂法王子, 佛子行二利。」
佛告迦葉:「譬如剎帝利受灌頂王,有近侍婢王所愛幸,彼後生子。迦葉於意云何?此婢生之子得名王子不?」迦葉答云:「此是王子。」「迦葉!如是初發心菩薩,雖道力微劣化彼眾生、未免輪迴,亦得名為如來之子。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輪王婢, 為王之愛幸,
而後生其男, 亦是剎帝子。
菩薩亦如是, 初發菩提心,
德行而羸劣, 方便化眾生,
雖未出三界, 所作稱佛心,
得名真佛子。」
佛告迦葉:「譬如輪王生其千子,大力勇猛辯才端正,須得輪王相具足。[5]彼所童子內,若無一子具有輪王相者,彼轉輪王不作親子之想。迦葉!如是如來會下有百千俱胝聲聞圍遶,若無一菩薩相者,如來亦不作子想。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轉輪王, 所生千太子,
若無一童子, 具彼[6]輪王相,
此乃無王分, 王[7]無自子想。
佛子亦如是, 雖有千俱胝,
聲聞眾圍遶, 無一菩薩相,
善逝觀彼人, 不為佛子想。」
佛告迦葉:「譬如轉輪聖王,所有皇后懷娠七夜必生童子,具輪王相。彼在胎藏,迦羅羅大未有根形,雖未成形而有天人發心愛重。非愛彼子勇猛大力。於意云何?重彼輪王王種不斷。迦葉!亦復如是,初發心菩薩根雖未熟未免輪迴,樂行佛法,彼過去佛見生其愛重;於彼正觀八解脫阿羅漢而不愛重。何以故?為彼初心菩薩佛種不斷故。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轉輪王, 皇后懷娠姙,
七日未成形, 天人生愛護,
非重勇猛力, 而重輪王種。
菩薩亦如是, 初發菩提心,
欲度輪迴故, 過去諸如來,
於彼而恭敬, 此人紹佛事;
於諸聲聞眾, 正觀八解者,
[8]不生於敬愛, 無彼成佛分。」
佛告迦葉:「譬如假摩尼瑠璃珠聚如妙高山,不及一真摩尼瑠璃寶。迦葉!如是假使一切聲聞辟支佛,不能及一初發菩提心菩薩。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假瑠璃, 及彼摩尼珠,
積聚如須彌, 不及真摩尼,
瑠璃之一寶。 菩薩亦如是,
假使於聲聞, 及彼緣覺眾,
其數如微塵, 不及初發心,
求彼菩提者, 菩薩之一人。」
佛告迦葉:「譬如迦陵頻伽鳥,住彼卵中之時,早能與彼一切飛禽而皆不同。迦葉!於意云何?當發一切美妙音聲故。迦葉?如是彼初發心菩薩,雖住業煩惱無明藏中,早與一切聲聞辟支佛而不可同。迦葉!於意云何?彼有迴向善根說法方便故。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頻伽鳥, 住彼卵子中,
雖未見身形, 而與諸禽異,
當發美妙音, 令人常愛樂。
佛子亦如是, 初發菩提心,
未出煩惱藏, 一切辟支佛,
及彼聲聞眾, 亦復不能比。
迴向大安樂, 方便利有情,
無垢慈悲意, 能宣微妙音。」
佛告迦葉:「譬如輪王皇后所生王子,具足輪王福相,一切國王及諸人民悉皆歸伏。迦葉!如是初發心菩薩,天上人間一切有情悉皆歸伏。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轉輪王, 皇后所生子,
雖為童子身, 具足王福相,
國王及臣民, 一切皆歸向。
菩薩亦如是, 初發菩提心,
佛子相具足, 一切諸世間,
天人眾生類, 清淨心歸向。」
佛告迦葉:「譬如大雪山王出生上好藥草,能治一切諸病。修合服食,無復心疑決定得差。迦葉!如是若彼菩薩所有智藥,能療一切眾生煩惱諸病。菩薩以平等心普施一切有情,服者無復疑惑病即除愈。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大雪山, 出生上妙藥,
療治一切病, 若有服之者,
獲差勿復疑。 佛子亦如是,
出生妙智藥, 能療一切人,
煩惱生老病, 平等而賜之,
所有服食者, 無疑決定差。」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歸依初月,如是圓月而不歸依。迦葉!如是我子有其信力,歸命菩薩不歸命如來。所以者何?為彼如來從菩薩生。若聲聞辟支佛從如來生,非如菩薩故。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此有情, 歸命於初月,
如是圓滿月, 而彼不歸依。
我子亦如是, 歸依於菩薩,
不歸向世尊, 為具大智力。
出生如來身, 非彼聲聞類,
智慧微劣故, 依彼如來生。」
佛告迦葉:「譬如文字之母,具能包含一切義論等事。迦葉!如是初發心菩薩,具能綰攝一切諸佛化行無上智因。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文字母, 人間與天上,
義論及辯才, 皆因此建立。
菩薩亦如是, 初發菩提心,
具足佛地智, 及諸方便行。」
佛告迦葉:「譬如世人未有捨離明月歸命星像。迦葉!如是無有受我戒者,捨離菩薩歸命聲聞。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世間人, 於月而捨離,
而欲歸依星, 此事未曾有。
如是我弟子, 其義亦復然,
若受我戒者, 不歸於菩薩,
而欲向聲聞, 其事甚希有。」
佛告迦葉:「譬如假瑠璃珠,於彼天人世間終無利用;若真瑠璃珠摩尼寶,於其世間有大利用。迦葉!如是。若彼聲聞具足戒學,具一切頭陀行三摩地門,終不能得坐菩提道場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假瑠璃, 見彼體清淨,
於天人世間, 為事無利用;
若彼真瑠璃, 及彼摩尼寶,
體性有其殊, 為事具大用。
如是彼聲聞, 雖具頭陀行,
持戒及多聞, 一切三摩地,
不能降四魔, 而坐菩提座,
得成於善逝, 非如菩薩故。」
佛告迦葉:「譬如真瑠璃摩尼寶,作事用時價直百千迦哩沙波拏。迦葉!如是若彼菩薩所植眾德,作事用時多彼聲聞辟支佛百千迦哩沙波拏之數。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真瑠璃, 及彼摩尼寶,
作彼事用時, 價直百千數,
迦哩沙波拏。 佛子亦如是,
植眾德本行, 事用利眾生,
多彼聲聞人, 及彼辟支佛,
迦哩沙波拏, 其數亦如是。」
爾時世尊復次說言:「尊者大迦葉!所有國土孛星現時頭黑偃寐,令彼國土災難競起得於苦惱。迦葉!若彼國土如有菩薩,是諸災難速得消除無復苦惱。是故迦葉!菩薩之行,廣集一切善根,為利眾生故。又彼菩薩所有智藥流通四方,醫彼一切眾生煩惱等病,真實不虛。」

迦葉白言:「以何等藥醫何等病?」「迦葉!眾生所有貪瞋癡病皆自緣生。以無緣慈觀彼一切惑業,相有理無,本自無生今亦無相。欲界色界及無色界寂滅亦然。又滅一切顛倒。何等顛倒?即四顛倒:一者為彼有情於彼無常而計常故,令想一切皆是無常;二者於其苦處而計為樂,令想一切皆是其苦;三者無我計我,令想一切法皆無我故;四者不淨計淨,令想一切皆非淨故。唯此涅槃具彼四德。又復施設四念處,令彼有情觀身無[1]其所有,能破我見;觀受無受所得,破彼我見;觀心無心可得,亦除我見執故;觀法無法可得,破彼法我執故。以四正斷於修斷事,修善勤修、斷惡勤斷。以四神足成就通力,以五根五力治彼不信懈怠失念散亂癡等,以七覺支治一切愚癡,以八聖道治彼一切無知八邪等過。迦葉!此說名為真實醫法。迦葉!觀此菩薩,於閻浮提內醫病人中最為第一。迦葉!所有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為護自命,見彼菩薩如見醫王。」

迦葉白言:「如是住邪見者以何藥療?唯願解說令彼了知。」「迦葉!彼菩薩救療眾生,非用世[2]間之藥,以出世間一切善根無漏智藥,傳流四方醫彼一切眾生妄想之病,真實不虛。」迦葉白言:「云何名為出世間智?」「迦葉!彼智從因緣種生、離諸分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如是智法於空無著。迦葉!汝等正求,心莫驚怖,發精進心。彼如是求、如是住心。云何住心?云何不住心?有過去未來現在,於何而住?迦葉!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無住。迦葉!又此心法非在內、非在外、亦非中間。迦葉!又此心法離眾色相,無住無著而不可見。迦葉!過去一切佛不見、未來一切佛不見、現在一切佛不見。」

迦葉白言:「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不見者,云何彼心有種種行相?」「迦葉!彼心無實從妄想生。譬如幻化,種種得生為虛妄見。」

迦葉白言:「虛妄不實,其喻云何?」

佛言:「迦葉!心如浮泡生滅不住,心如風行而不可收,心如燈光因緣和合,心如虛空得虛妄煩惱,心如掣電剎那不住,心如猿猴攀緣境界,心如畫師作種種像,心念念不住生一切煩惱。心行體一,無二心用故。心如其王,自在緣一切法故。心如惡友,發生一切苦故。心如大海,漂溺一切善根故。心如釣魚之人,於苦生樂想故。心如夢幻,妄計我故。心如青蠅,於其不淨生淨想故。心如鬼魅,作種種不善事故。心如藥叉,貪著境界飲人精氣故。心如冤家,恒求過失故。心不靜住,或高或下進退不定故。心如狂賊,壞一切功德善財故。心如蛾眼,恒貪燈焰色故。心著於聲,如貪戰鼓聲故。心如猪犬,於其不淨貪香美故。心如賤婢,貪食殘味故。心能貪觸,如蠅著羶器故。迦葉!心不可求,求不能得,過去非有、未來亦無、現在不得。若過去未來現在不可得者,三世斷故。若三世斷故,彼即無有。若彼無有,彼即不生。若彼不生,是即無性。若彼無性,無生無滅。若無生滅,亦無往來。若無往來,而無主宰。若無主宰,無假無實,是即聖性。迦葉!若彼聖性,無得戒非無戒,無淨行無穢行,無因行無果行,亦無心意之法。若無心意之法,彼無業亦無業報。若無業報,亦無苦樂。若無苦樂,彼聖者性。若彼聖性,無其上下中間,身口意等不可住著。何以故?性遍虛空。平等無分別故。」[3]無分別故下此處元少一葉梵文。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四 - 2024-02-29 23:03:52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第四

[5]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法大師[6]臣施護奉 [7]詔譯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善解習馬,其馬性惡難以制伏,此人調習自然良善。迦葉!如是相應比丘能守禁律,心識囂馳難以制伏,被此比丘調伏制御,離瞋恚等如如不動。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惡性馬, 遇彼調習人,
種種被制伏, 不久而調善。
相應行比丘, 善持於禁律,
調伏於識心, 令彼淨安住。」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於其[A1]喉咽而患癭病,致壞命根得其苦惱。迦葉!如是若復有人深著我想,於自身命後得大苦。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癭病人, 苦惱於身命,
於其晝夜中, 無暫得安樂。
著我之眾生, 其義亦如是,
見倒壞其身, 於後生諸苦。」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身被纏縛,巧設方便而得解免。迦葉!如是,若彼有情作善相應,制止心猿令得離縛。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纏縛人, 能設巧方便,
解彼身邊縛, 令身得自在。
相應善有情, 禁止於心[1]識,
令彼離纏縛, 其義亦如是。」
佛告迦葉:「譬如虛空本自廓然,彼有二物可以蓋覆。何等二物?是彼雲、霧。迦葉!如是出家之人,本自寂靜而求世間呪術之法,又於衣鉢財利畜積受用,此為覆障。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於雲霧, 覆障於虛空;
比丘亦復然, 行彼世間法,
習學於呪術, 積聚於衣鉢。
此二障行人, 菩薩[2]須遠離。」
佛告迦葉:「此出家人有二種纏縛。云何二種?迦葉!一為利養纏縛,[3]二為名稱纏縛。彼出家人宜各遠離。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若彼出家人, 貪著於利養,
及愛好名聞, 此二[4]重纏縛,
亦障聖解脫, 出家須遠離。」
佛告迦葉:「有二種法滅出家德。云何二法?一親近在家,二憎嫌聖者。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親近在家人, 憎嫌於聖者,
此二非道法, 滅彼出家德。
出家菩薩人, 彼宜速遠離。」
佛告迦葉:「有二種法為出家垢染。云何二法?一心多煩惱,二棄捨善友攝受惡友。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若彼出家人, 心多於煩惱,
棄背善良朋, 親近於惡友。
佛說於此人, 為彼出家垢。
一切菩薩眾, 各各宜遠離。」
佛告迦葉:「有二種法,於出家人如臨崖險。云何二種?一輕慢妙法,二信樂破戒。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若彼出家人, 輕慢於妙法,
信重破戒者, 如登於崖[5]險,
墜墮在須臾。 此二非律儀,
一切諸佛子, 彼二須遠離。」
佛告迦葉:「有二種法為出家過惡。云何二種?一見他過失,二蓋覆自過。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若有出家者, 恒見他人過,
覆藏於自罪, 此二大過失,
損惱毒如火, 智者須遠離。」
佛告迦葉:「有二種法增出家熱惱。云何二種?一受持袈裟心懷不淨,二恃己戒德訶責非行。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雖復披袈裟, 心行不淨行,
設身有戒德, 而用於惡言,
[A2]摧伏非行者, 此二須遠離。」
佛告迦葉:「有二種法醫出家人病。云何二法?一行大乘者見心決定,二為諸眾生不斷佛法。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若有出家者, 行彼大乘行,
見心恒決定, 不斷於佛法,
此二出家人, 佛說名無病。」
佛告迦葉:「有二種法為出家人長病。云何二種?一得阿波諦重罪,二不能發露懺悔。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出家比丘眾, 犯彼阿波諦,
不能懺滅罪, 愚迷不重戒,
剎那剎那實, 此惡長為病。」
佛告迦葉:「此有沙門為沙門名。」迦葉白言:「云何沙門為沙門名?」「迦葉!此有四種沙門。云何四種?一行色相沙門,二密行虛誑沙門,三求名聞稱讚沙門,四實行沙門。迦葉!此是四種沙門。」

迦葉白言:「云何名行色相沙門?」「迦葉!此一沙門,雖復剃除鬚髮著佛袈裟受持鉢器色相具足,而身不清淨、口不清淨、意不清淨,不自調伏麁惡不善,廣貪財利命不清淨,得破戒罪法。迦葉!此名行色相沙門。」

迦葉白言:「云何名密行虛誑沙門?」「迦葉!此一沙門,雖知行業亦具威儀,喫麁惡飲食,詐歡詐喜,於行住坐臥恒搆虛誑,又不親近在家出家四聖種族,詐默無言誑賺有情,心無清淨亦無調伏,亦不息念虛妄推度。住著我人之相,若遇空法而生怖畏如登崖險,若見比丘善談空者如遇冤家。迦葉!此說名為密行虛誑沙門。」

迦葉白言:「云何名為求名聞稱讚沙門?」「迦葉!此一沙門,為求名聞稱讚詐行持戒,惑亂他人恃衒多聞要他稱讚。或居山野、或處林間,詐現少欲無貪,假行清淨之行,於其心內無其離欲,無其寂靜、無其息慮、無證菩提,亦不為沙門、亦不為婆羅門、亦不為涅槃,而求稱讚[1]名聞。迦葉!此名求名聞稱讚沙門。」

迦葉白言:「云何名實行沙門?」「迦葉!此一沙門,不為身命而行外事,亦不言論名聞利養,唯行空無相無願。若聞一切法已,正意思惟涅槃實際,恒修梵行不求世報,亦不論量三界喜樂之事,唯見性空不得事法,亦不議論我人眾生壽者及補特伽羅。見正法位離諸虛妄,於解脫道斷諸煩惱,達一切法自性清淨,內外不著、無集無散,於彼法身如來明了通達。無其見取,亦不言論,色身離欲,亦不見色相,亦不見三業造作,亦不執凡聖之眾。法無所有,斷諸分別自性凝然,不得輪迴不得涅槃,無縛無解無來無去,知一切法寂靜湛然。迦葉!此說名為實行沙門,作相應行,非求名聞故。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所有身口意, 三業不清淨,
貪愛不調伏, 麁惡行不密。
圓頂服三衣, 執持於應器,
佛說此沙門, 恒行於色相。
雖然依彼行, 虛誑而不實,
詐現四威儀, 示同於聖者。
遠離和合處, 恒餐麁惡食,
無彼清淨行, 密行於虛誑。
或彼為求名, [2]要他行稱讚,
詐修於戒定, 示衒行頭陀。
內意不調伏, 誑賺於信施,
不行離欲善, 亦不息攀緣。
見說法相空, 怖同登山險,
或居山野間, 而無真實意。
佛說此沙門, 為求名聞故。
若彼實行者, 不為於身命,
妄求名利養, 亦無求快樂,
唯修正解脫, 救拔諸惡趣。
雖知深法空, 不得於寂靜,
亦無非寂靜, 不住於涅槃,
不得於生死, 不著於聖人,
不捨於凡夫。 本自無所來,
今亦無所去, 一切法寂然。
佛說於此人, 是名實行者。」
佛告迦葉:「譬如貧人家無財利,自發其言告眾人曰:『我家之內有大庫藏財物盈滿。』迦葉!於意云何?此貧人言是事實不?」迦葉白言:「不也。世尊!」佛言:「迦葉!亦復如是。彼沙門婆羅門自無戒德而復發言:『我身具大德業。』此言不實,是事難信。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貧窮人, 言自有庫藏,
盈滿七珍財, 彼語不相應。
沙門婆羅門, 虛妄亦如是,
三業[3]無清淨, 自言具戒德。」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入大水內而不專心,恣意戲水不覺溺死。迦葉!亦復如是。此沙門婆羅門多知樂法,入大法海不能制心,好行貪瞋癡,被煩惱貪引生惡趣。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戲水人, 入於大水內,
不自用其心, 被水溺其命。
沙門婆羅門, 貪入大法海,
恣行貪瞋癡, 沈墜於惡趣。」
佛告迦葉:「譬如醫人修合湯藥,將往四方欲療眾病,忽自得疾而不能救。迦葉!如是,若彼比丘修彼多聞,欲化有情忽爾之間,自起煩惱而不能伏。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良醫人, 修合諸湯藥,
持往於四方, 治彼眾生病,
自忽有疾苦, 不能自醫療。
比丘亦如是, 修學於多聞,
欲行於化導, 自忽煩惱生,
不能善制止, 虛施於辛苦。」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身有重病,服彼上好名藥不免命終。迦葉!如是,若彼有情具煩惱病,而欲多聞修行亦不免墜墮。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重病人, [4]久患而不差,
設服於良藥, 終不免無常。
眾生亦如是, 恒染煩惱病,
設樂修多聞, 不免於墜墮。」
佛告迦葉:「譬如摩尼寶珠墮落不淨之中,其珠體觸不堪使用。迦葉!如是,若彼比丘雖具多聞,墮落不淨利養之中,諸天人民不生敬愛。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摩尼寶, 墮落不淨中,
染污得其觸, 使用而不堪。
比丘亦如是, 雖復具多聞,
墜墮於不淨, 名聞利養中,
諸天及人民, 而不生[5]愛敬。」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忽爾命終,以其金冠花鬘莊嚴頭面。迦葉,如是若彼比丘破盡戒律,而以袈裟莊嚴其身,有何所益?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命終人, 以其好花鬘,
及用金寶冠, 嚴飾屍首上,
彼人無所用。 比丘亦如是,
而以破戒身, 被挂於袈裟,
嚴飾作威儀, 終無於利益。」
佛告迦葉:「譬如有人洗浴清淨,以其香油塗潤身上及頭髻指甲,身著白衣戴瞻蔔花鬘為上族子。迦葉!如是,若彼比丘多聞智慧,身被法服儀相具足,為佛弟子。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譬如世間人, 洗浴身清淨,
塗潤好香油, 頭以華鬘飾,
身著於白衣, 而稱上族子。
比丘亦如是, 多聞具總持,
戒德恒清淨, 被挂於法服,
儀相而具足, 此名真佛子。」
佛告迦葉:「有四種破戒比丘,喻持戒影像。」迦葉白言:「云何四種破戒?」「迦葉!有一比丘具足受持別解脫戒,善知禁律,於微細罪深生怕怖,恒依學處說戒清淨,身口意業具足無犯,食離邪命。此有其過。所以者何?執自功能成戒取故。迦葉!此是第一破戒喻持戒影像。

「復次迦葉!有一比丘善知禁律常持戒行,密用三業。彼有身見,執情不捨故。迦葉!此是第二破戒喻持戒影像。

「復次迦葉!有一比丘恒行慈心悲愍有情,具足慈善;聞一切法無生,心生驚怕。迦葉!此是第三破戒喻持戒影像。

「復次迦葉!有一比丘,行彼十二頭陀大行具足無缺;而有我心住著我人之相。迦葉!此是第四破戒喻持戒影像。迦葉!此四種破戒喻持戒影像。

「復次迦葉!若說此戒,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行亦無不行,無作亦無不作,非犯非非犯,無名無色非無名色,無相非無相,無息念非無息念,無取無捨非無取捨,非受非不受,無識無心非無識心,無世間亦無出世間,無所住亦非無住,無自持戒無他持戒。於此戒中離諸毀謗,無迷無執。迦葉!此說聖[A3]者無漏正戒,遠離三界一切住處。」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所持離垢戒, 非住我人相,
無犯亦無持, 無縛亦無解,
微妙甚深善, 遠離於疑惑。
迦葉此戒相, 如來真實說。
所持無垢戒, 而於彼世間,
非為自身命, 普濟諸群生,
同入真如際。 迦葉此戒相,
如來真實說。
「所持離垢戒, 於彼我人中,
無染亦無淨, 無暗亦無明,
無得亦無失, 不住於此岸,
不到於彼岸, 亦非於中流,
縛脫而平等, 無住如虛空,
非相非非相。 迦葉此戒相,
如來真實說。
「所持無垢戒, 不著於名色,
不住於[1]等引, 恒以淨妙心,
離我有無相。 於彼別解脫,
遠離持犯等, 無戒無不戒,
無定亦無散。 依此而行道,
智觀無二取, 此戒淨微妙,
安住三摩地, 三摩地生觀,
智慧自清淨, 是名具足戒。」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五 - 2024-02-29 23:04:50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卷第五

[3]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法大師[4]臣施護奉 詔譯

爾時世尊說此伽他法時,八百苾芻漏盡意解心得解脫,三十億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五百苾芻得三摩地,聞此甚深微妙戒法,難解難入不信不學,從座而起速離佛會。是時尊者大迦葉白世尊言:「此五百苾芻雖得三摩地,云何聞此甚深之法,難解難入,不信不學,即從座起速便而退?」

佛言:「迦葉!彼等五百苾芻我見未除,於此無漏清淨戒法聞已難解難入,心生驚怖所以不信不行。迦葉!此伽他戒法甚深微妙,三佛菩提皆從此出,彼等[5]罪友於此解脫妙善而不能入。」[6]復次告言:「迦葉!彼五百苾芻,於如來教中是外道聲聞。如是迦葉!彼於如來本意執求一事法故,若聞一法決定信受,依教修學如是伽他之法,言教玄妙是故驚怖。」

又復告言:「迦葉!彼比丘意,於如來、應供、正遍知覺為求一法發心修行,於命終後求生[1]忉利天宮,為如是事於佛教中而求出家。迦葉!此五百苾芻身見未捨,聞甚深法而生驚怖不信不學,此等命終必墮惡趣。」

是時世尊告尊者須菩提言:「汝往五百苾芻所,以善方便而為教導。」須菩提言:「世尊如是說法誨喻,聞已不信不行。我自小智言論寡識,云何化彼?」是時五百苾芻已在中路,爾時世尊即以神力化二苾芻,於中路中逆往五百苾芻,而即問言:「尊者!欲往何處?」苾芻答言:「我等今者欲詣林間,彼處寂靜自得定樂而當住處。」化苾芻問言:「欲[2]住林野於意云何?」彼等苾芻而即答言:「世尊說法我昔未聞,今既聞已難解難入,心生驚怖不可信學,是以樂歸林野安處禪定而取安樂。」化苾芻言:「尊[A1]者!世尊說法而為難解,心生驚怖不信不學不行,而歸林野以定為涅槃,是彼所執汝等不知。尊者!沙門之法非合論[3]詰。今問尊者!云何名涅槃法?若於自身得涅槃者,則得補特伽羅、我、人、眾生、壽者,何得涅槃?夫涅槃法,非相非非相。」彼苾芻言:「涅槃既爾,云何證得?」化苾芻言:「除斷貪瞋癡法。」彼苾芻言:「貪瞋癡法云何除斷。」化苾芻言:「貪瞋癡法,非在內非在外非在中間,本自無生今亦非滅。」化苾芻言:「尊者!不得執亦不得疑。若尊者不執不疑,即非護非不護、非樂非不樂,彼說為涅槃。尊者!此清淨戒相不生不滅,從三摩地生、從智慧生、從解脫生、從解脫知見生,離有離無,非相非無相。尊者!如是戒相即真涅槃。如是涅槃,無解脫可得、無煩惱可捨。尊者!汝以情想求圓寂者,此得妄想非涅槃也。若想中生想,非是涅槃,被想[4]纏縛。如是若滅受想,得真三摩鉢底。尊者!行者若[5]行更無有上。」

是時化者說此正法之時,彼五百苾芻聞此法已漏盡意解心得解脫。如是五百苾芻復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遶佛三匝於一面坐。

爾時長老須菩提即從座起,問彼苾芻:「尊者!汝於何去?今從何來?」彼言:「本非所去,今亦不來。」長老須菩提即以問佛:「世尊!此所說法其義云何?」佛言:「無生無滅。」須菩提言:「汝等尊者云何聞法?」彼苾芻言:「無縛無脫。」須菩提言:「誰化汝等?」彼苾芻言:「無身無心。」須菩提言:「汝等云何修行?」彼苾芻言:「無無明滅亦無無明生。」須菩提言:「云何汝為聲聞?」彼苾芻言:「不得聲聞亦不成佛。」須菩提言:「云何汝之梵行?」彼苾芻言:「不住三界。」須菩提言:「汝於何時而入涅槃?」彼苾芻言:「如來入涅槃時我即涅槃。」須菩提言:「汝等所作已辦。」彼苾芻言:「了知我人。」須菩提言:「汝煩惱已盡。」彼苾芻言:「一切法亦盡。」須菩提言:「汝等善破魔王。」彼苾芻言:「蘊身尚不得,何有魔王破?」須菩提言:「汝知師耶?」彼苾芻言:「非身非口非心。」須菩提言:「汝得清淨勝地。」彼苾芻言:「無取無捨。」須菩提言:「汝出輪迴今到彼岸。」彼苾芻言:「不到彼岸亦不得輪迴。」須菩提言:「汝信勝地。」彼苾芻言:「一切執解脫。」須菩提言:「汝何所去?」彼苾芻言:「如來去處去。」化苾芻言:「尊者!須菩提汝令彼去。」說是法時,眾中有八百苾芻發聲聞意心得解脫,三十二億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曰普光,即從座起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此大寶積正法,令諸菩薩應云何學?應云何住?」佛告:「善男子!所說正法真實戒行,汝等受持應如是住,於此正法得大善利。善男子!譬如有人乘彼土[6]船欲過深廣大河。善男子!於意云何?彼人乘此土船,作何方便速得到於彼岸?」普光言:「世尊!須是用大氣力勇猛精進方達彼岸。」佛言:「普光!有何所以要施勤力?」「世尊!彼河中流深而復廣令人憂怕,若不勤力必見沈沒。」佛告普光菩薩:「如是,若諸菩薩修學正法,欲度生死四流大河,須發勇猛精進之力通達佛法,若不精進修學決定退墮。又復思惟,此身無強無常速朽之法,四流浩渺云何得度?彼諸眾生恒處此岸,汝等今者受持妙法大船,運度一切眾生過輪迴河至菩提岸。」

普光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菩薩云何受持妙法大船?」「善男子!所有布施、持戒、忍辱、慈心,所集無邊福德,起平等心莊嚴一切眾生。於七菩提分善而不[7]忘失,精進受持心生決定,以巧方便深達實相,以大悲心拔眾生苦,以四攝法護諸有情,以四無量饒益眾生,以四念處恒自思惟,以四正斷勤斷勤修,以四神足奮迅神通,以其五根令生眾善,以其五力堅固不退,以八聖道遠離魔怨不住邪道,於奢摩他、毘鉢舍那無相無著。菩薩令此廣大法行名聞十方,使諸眾生來入微妙正法大船,過彼生死四流大河,得至涅槃安樂彼岸,得無所畏永離諸見。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菩薩以妙法大船,經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劫,運[1]度一切眾生過彼四流大河不得疲苦。汝如是受持應如是住。」

佛告普光菩薩:「汝今速運真實方便起大悲心,令一切眾生心意清淨勇猛精進,種諸善根令生不退,恒樂出家聞法無倦,植眾德本求最上道,圓滿智慧身心寂靜,安處林野遠離惡友,於第一義明了通達,行正方便,於真俗諦理智無二、平等一空,息諸妄念。善男子!菩薩為諸有情應如是受持應如是住。」

爾時尊者大迦葉聞是法已而白佛言:「世尊!如是大寶積正法,為求大乘者說,昔未曾有。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大寶積正法,受持解說一句一偈,所得福德其義云何?」

佛告迦葉:「應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大寶積正法,受持一句一偈所得福德。善男子!譬如有人以恒河沙數世界滿中七寶供養恒河沙等如來,每一一如來而各以一恒河沙數世界七寶布施,又每一一如來各造一恒河沙佛[2]寺精舍,又一一如來各有無量聲聞之眾,以一切樂具經一恒河沙劫而以供養。又彼諸如來及聲聞弟子入涅槃後,復以七寶各起塔廟。善男子,如是福德無量無邊。不如有人於此寶積正法受持解說一句一偈,功德勝彼。若復有人為其父母解說此經,彼人命終不墮惡趣,其母後身轉成男子。」

佛言:「所在之處,若復有人於此大寶積經典書寫受持讀誦解說,而於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恭敬供養如佛塔廟。若有法師聞此寶積正法經典,發尊重心受持讀誦書寫供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彼法師如佛供養尊重恭敬頂禮讚歎,彼人現世佛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臨命終時得見如來。又彼法師復得十種身業清淨。何等為十?一者臨命終時不受眾苦;二者眼識明朗不覩惡相;三者手臂安定不摸虛空;四者腳足安隱而不蹴踏;五者大小便利而不漏失;六者身體諸根而不臭穢;七者腹腸宛然而不胮脹;八者舌相舒展而不彎縮;九者眼目儼然而不醜惡;十者身雖入滅形色[3]如生。如是得此十種身業清淨。

「復有十種口業清淨。何等為十?一者言音美好;二者所言慈善;三者言說殊妙;四者言發愛語;五者其言柔軟;六者所言誠諦;七者先言問訊;八者言堪聽受;九者天人愛樂;十者如佛說言。如是十種口業清淨。

「復有十種意業清淨。何等為十?一者意無瞋恚;二者不生嫉妬;三者不自恃怙;四者無諸冤惱;五者離其過失;六者無顛倒想;七者無下劣想;八者無犯戒想;九者正意繫心思惟佛土;十者遠離我人得三摩地成就諸佛教法。如是得十種意業清淨。我今於此而說頌曰:

「臨終不受苦, 非見諸惡相,
手不摸虛空, 腳足無蹴踏,
便利絕漏失, 身根不臭穢,
腹藏無胮脹, 舌紅不彎縮,
眼目相儼然, 命終顏不改,
如是身十種, 福善清淨相。
言音得美妙, 出語而慈善,
所說自殊常, 發語人愛樂,
復有柔軟聲, 所言而誠諦,
方便能問訊, 堪令人聽受,
天龍眾亦欽, 清響如佛語,
如是口十種, 口業得清淨。
心意雖瞋恚, 嫉妬而不生,
於自無恃怙, 冤惱亦自除,
得離眾過失, 顛倒想不生,
不作於下劣, 禁戒勿令虧,
正意而繫念, 遠離於我人,
復得三摩地, 通達諸佛法,
如是意十種, 心業清淨相。」
佛告大迦葉:「若善男子善女人,汝等應以香花伎樂繒蓋幢幡飲食衣服一切樂具,供養此大寶積正法,志心歸命受持讀誦。所以者何?迦葉!如是一切諸佛如來、應、正等覺,皆從此出,應以最上供養而供養之。」

佛說此經已,尊者大迦葉一心頂戴,菩薩摩訶薩及諸比丘、天、龍、藥叉、乾闥婆、阿修羅等,一切大眾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卷一 - 2024-02-29 23:06:43

佛說摩訶衍寶嚴經(一名大迦葉品)

[6]晉代譯失三藏名

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萬六千人,從諸佛國而來集此,悉志無上正真之道。

爾時,世尊告尊者大迦葉曰:「菩薩有四法,失般若波羅蜜,云何為四?一者,不尊法、不敬法師;二者,為法師者慳惜悋法;三者,欲得法者為法作礙,呵責輕易不為說法;四者,憎慢貢高、自大譽毀他。是謂迦葉!菩薩有四法失般若波羅蜜。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得般若波羅蜜。云何四?一者,尊法、敬重法師;二者,隨受聞法、廣為他說,心無愛著亦無所求,為般若波羅蜜故,捨一切財物,求多學問如救頭然;三者,聞已受持;四者,行法不著言說。是謂迦葉!菩薩有四法得般若波羅蜜。

「復次迦葉!菩薩成就四法,忘菩薩心。云何為四?一者,欺誑師尊長老;二者,他無惡事說有所犯;三者,摩訶衍者毀呰誹謗;四者,諂偽心無至誠。是謂迦葉!菩薩成就四法忘菩薩心。

「復次迦葉!菩薩成就四法,一切始生至于道場,菩薩之心常現在前,終不忘失。云何為四?一者,寧死終不妄語;二者,一切菩薩起世尊想,四方稱說;三者,無有諂偽其心至誠;四者,不樂小乘。是謂迦葉!菩薩成就四法,一切始生至于道場,菩薩之心常現在前、終不忘失。

「復次迦葉!菩薩成就四法,生善法則滅、善不增長。云何為四?一者,貢高憍慢學世經典;二者,貪著財物數至國家;三者,嫉妬誹謗;四者,未曾聞經聞說誹謗。是謂迦葉!菩薩成就四法,生善則滅、善不增長。

「復次迦葉!菩薩成就四法,善不衰退、增長善法。云何為四?一者,樂聞善法、不樂聞非法,樂六度無極菩薩篋藏;二者,下意不慢眾生;三者,以法知足、除去邪慢,[7]他犯不犯、不說其過,不求他人[8]誤失之短;四者,所不知法不說是非,以如來證,如來無量境界隨眾生根,佛所說法我不能達。是謂迦葉!菩薩成就四法,善不衰退、增長善法。

「復次迦葉!心有四曲,菩薩當除。云何為四?一者,猶豫疑於佛法;二者,憍慢不語、恚怒眾生;三者,他所得利心生慳[9]愱;四者,毀呰誹謗不稱譽菩薩。是謂迦葉!心有四曲,菩薩當除。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順相。云何為四?一者,所犯發露而不覆藏,心無纏垢;二者,真言致死終不違真;三者,所說而不相奪,一切侵欺呵罵輕易撾捶縛害,一切是我宿命所作,不起恚他、不生使纏;四者,堅住不信他說,至信佛法亦不信之,內清淨故。是謂迦葉!菩薩有四順相。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惡。云何為四?一者,多聞調譺、行不如法,不順教誡;二者,離於正法不敬師長,不消信施;三者,失戒、定、慧,癡[10]惘受施;四者,見於調御智慧菩薩,不敬、貢高而輕慢之。是謂迦葉!菩薩有四惡。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智:一者,未聞者聞,行如法;二者,依義不以文飾;三者,順教[11]戒善語,所作皆善、孝順師尊,得戒定慧而食信施;四者,見於調御智慧菩薩,興善敬心。是謂迦葉!菩薩四智。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差違。云何為四?一者,未悉眾生便謂親厚,菩薩差違。二者,眾生不能堪受微妙佛法而為說之,菩薩差違。三者,愛樂上妙為說下乘,菩薩差違。四者,眾生正行皆得妙法,而相違反,菩薩差違。是謂迦葉!菩薩有四差違。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道。云何為四?一者,等心為一切眾生;二者,勸一切眾生學佛智慧;三者,為一切眾生而說正法;四者,令一切眾生順於正行。是謂迦葉!菩薩四道。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惡知識。云何為四?一者,聲聞但自饒益;二者,緣覺少義少事;三者,世俗師典專在言辯;四者,習彼但得世法不獲正法。是謂迦葉!菩薩四惡知識。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善知識。云何為四?來乞求者是菩薩知識,長養道故;為法師者是菩薩知識,多聞長養般若波羅蜜故;勸出家學道者是菩薩善知識,長養一切諸善根故;諸佛世尊是菩薩善知識,長養一切諸佛法故。是謂迦葉!菩薩四善知識。

「復次迦葉!有四像菩薩。云何為四?一者,貪利不求功德;二者,但自求樂不為眾生;三者,但自除苦不為眾生;四者,欲得眷屬不樂遠離。是謂迦葉!四像菩薩。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真功德。云何為四?一者,解空而信行報;二者,解無吾我大慈眾生;三者,雖樂泥洹不捨生死;四者,行布施[1]欲化眾生,不望其報。是謂迦葉!菩薩四真功德。

「復次迦葉!菩薩摩訶薩有四大藏。云何為四?一者,值佛出現於世;二者,聞說六度無極;三者,見法師心中無礙;四者,不放逸樂住山林。是謂迦葉!菩薩有四大藏。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越度眾魔。云何為四?一者,不捨菩薩心;二者,心不礙一切眾生;三者,不染著一切諸見;四者,不輕慢一切眾生。是謂迦葉!菩薩四法越度眾魔。

「復次迦葉!菩薩摩訶薩有四法,攝受一切善法。云何為四?一者,常止山澤心無欺詐;二者,有恩無恩心常忍辱;三者,[2]念報四恩、棄捨身命為眾生故;四者,求法而無厭足,具一切善根故。是謂迦葉!菩薩摩訶薩四法攝受一切[3]善。

「復次迦葉!菩薩摩訶薩有四無量福行。云何為四?一者,法施心無[4]悕望;二者,見有犯戒興大悲心;三者,願一切眾生樂菩薩心;四者,見有羸劣不捨忍辱。是謂迦葉!菩薩四無量福行。

「復次迦葉!非以菩薩名故稱為菩薩,行法行等行禪分別故,乃稱菩薩。

「復次迦葉!菩薩摩訶薩成就三十二法得稱菩薩。云何為三十二?一者,至心饒益眾生;二者,欲[5]逮薩芸若智;三者,自謙不毀他智;四者,不慢一切眾生;五者,信心一切眾生;六者,愛念一切眾生;七者,至竟慈愍眾生;八者,等心怨親;九者,眾生求於泥洹益以無量福;十者,見眾生歡喜與語;十一者,已許無悔;十二者,大悲普遍一切眾生;十三者,求法多聞無厭;十四者,己之所犯知以為過;十五者,見他所犯諫而不怒;十六者,修行一切威儀禮節;十七者,施不望報;十八者,忍辱無礙;十九者,精進求一切善根;二十者,修習禪定出過無色;二十一者,以權攝慧;二十二者,四恩攝權;二十三者,有戒無戒等以慈心;二十四者,至心聞法;二十五者,專[6]止山澤;二十六者,不樂世榮;二十七者,不樂小乘樂大乘功德;二十八者,遠惡知識親善知識;二十九者,成就四梵居[7]止;三十者,依[8]猗智慧;三十一者,眾生有行無行終不捨離;三十二者,所說無二敬重真言,菩薩之心最為在前。是謂迦葉!菩薩摩訶薩成就三十[9]二法得稱菩薩。

「復次迦葉!我當為汝說喻,智者以喻得知菩薩功德。譬如地界,為一切眾生而無有二;如是迦葉!菩薩從初發意以來至于道場,為一切眾生亦無有二。譬如水界生於百穀、諸藥、草木;如是迦葉!菩薩至誠清淨慈心覆育一切,為諸眾生起青白之德。譬如火界成熟百穀、諸藥、草木;如是迦葉!菩薩以般若波羅蜜,成就一切眾生。譬如風界莊嚴一切諸佛國土;如是迦葉!菩薩善權莊嚴一切諸佛國土。譬如月初日日增長;如是迦葉!菩薩至誠清淨,增長一切白淨之法。譬如日出照諸眾生;如是迦葉!菩薩以一般若波羅蜜,照一切眾生。譬如師子鹿王隨其所行,一切無有恐怖;如是迦葉!菩薩住戒功德,隨其所行一切無有恐怖。譬如象王堪諸重擔終無疲厭;如是迦葉!菩薩善調御心,為一切眾生堪任重擔而無厭惓。譬如蓮花生在[10]淤泥而不著水;如是菩薩生在世間不著世法。譬如伐樹,雖截其枝而不伐根,復生如故;如是迦葉!菩薩以善權心,雖斷結縛猶生三界。譬如諸方江河之水,入於大海悉為一味;如是迦葉!菩薩作若干種善願功德,當作佛道悉為一味。譬如四天[1]王三十三天住須彌山。如是迦葉!菩薩善根心中。譬如國王大臣所助,乃具成辦一切國事;如是迦葉!菩薩般若波羅蜜善根所助,乃具成辦一切佛事。譬如迦葉!天無雲者,雨不可得;如是菩薩不多聞者,法雨不可得。譬如迦葉!天有雲者,雨澤可得;菩薩如是,有大慈雲能降法雨。譬如聖王出者七寶可得;如是迦葉!菩薩出者三十七品道寶可得。譬如有摩尼珠者,彼中無量百千種珠悉皆可得;如是迦葉!有菩薩心者,彼中無量百千聲聞緣覺之法悉皆可得。譬如三十三天遊雜園觀,一切樂具皆悉同等;如是迦葉!菩薩至誠清淨,為一切眾生方便同等,悉無差降。譬如有毒,因呪藥故不能為害;如是迦葉!菩薩結毒,因智[A1]藥故不能為害。譬如城邑有諸糞壤饒益田用;如是迦葉!菩薩因結學薩芸若用。是故迦葉!菩薩欲學此寶嚴經者,當正觀諸法。云何為正觀?謂真實觀諸法。云何為真實觀諸法?謂不觀我人壽命,是謂中道[2]真實觀法。

「復次迦葉!真實觀者,謂不觀色有常無常,亦不觀痛想行識有常無常,是謂中道真實觀法。復次迦葉!云何為真實觀諸法?謂不觀地有常無常,亦不觀水火風界有常無常,是謂中道真實觀法。

「復次迦葉!有常是一邊,無常為二邊,此二中間無色,不可見亦不可得,是謂中道真實觀法。有我是一邊,無我為二邊,此二中間無色,不可見亦不可得,是謂中道真實觀法。有真實心者是謂一邊,無真實心者是為二邊,無心無思無意無識,是謂中道真實觀法。如是不善法、世間法、有諍法、有漏法、有為法、有穢污法,是謂一邊;如是善法、出世間法、無諍法、無漏法、無為法、白淨之法,是為二邊,此二中間,無所有亦不可得,是謂中道真實觀法。有者是一邊,無者為二邊,此二中間,無所有亦不可得,是謂中道真實觀法。

「復次迦葉!我為汝說,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更樂緣痛,痛緣愛,愛緣[3]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苦惱、憂悲、啼泣,如是生大苦陰。無明已盡則行盡,行盡則識盡,識盡則名色盡,名色盡則六入盡,六入盡[4]則更樂盡,更樂盡則痛盡,痛盡則愛盡,愛盡則[5]取盡,[*]取盡則有盡,有盡則生盡,生盡則老死、苦惱、憂悲皆盡,如是滅大苦陰。無有此二,亦無二行,中間可知,是謂中道真實觀法。如是[6]行行盡,識、名色、六入、更樂、痛、愛、[*]取、有、生、老死老死盡,無有此二,亦無二行,中間可知。如是迦葉!是謂中道真實觀諸法也。

「復次迦葉!中道真實觀諸法者,不以空三昧觀諸法空,諸法自空故。不以無想三昧觀諸法無想,諸法自無想故。不以無願三昧觀諸法無願,諸法自無願故。不以無行觀諸法無行,諸法自無行故。不以無起觀諸法無起,諸法自無起故。不以無生觀諸法無生,諸法自無生故。不以如觀諸法如,諸法自如故。是謂中道真實觀法。不以無人觀諸法空,諸法自空故。如是本空末空,現在世空,當令依空莫依於人。若有依空,[7]倚此空者,我說是人遠離此法。如是迦葉!寧[8]猗我見積若須彌,不以憍慢亦不多聞而猗空見者,我所不治。譬如良醫應病與藥,病去藥存,於迦葉意所趣云何,此人苦患寧盡不耶?」

答曰:「不也!世尊。」

「所以者何?藥在體故。如是迦葉!空斷一切見,若有猗空見者,我所不治,亦復如是。譬如有人畏於[9]虛空啼泣而說:『今當為我去此虛空!』於迦葉意所趣云何,寧能去不?」

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迦葉!若畏空者,我說此人甚為狂惑。所以者何?眾生造空而彼畏之。譬如畫師作鬼神像即自恐懼。如是迦葉!諸凡愚人自造色聲香味細滑之法,輪轉生死不知此法,亦復如是。譬如幻師,化作幻人而食幻師,無有真實。如是迦葉!修行比丘,隨所思惟一切虛偽,而不真實無有堅固,亦復如是。譬如二木因之更生火而燒彼木。如是迦葉!因真實觀生無漏慧根,而彼即燒於真實觀,亦復如是。譬如然燈諸冥悉除,此闇無所從來亦無所至,不從東方、南方、西方、北方而來,亦不至彼。如是迦葉!智慧已生、無智即滅,此無智者,無所從來、亦無所至。如是迦葉!燈無此念:『我當除冥。』而燈然者諸冥即除,燈闇俱空,不可[10]獲持無作無造,亦復如是。譬如迦葉!百歲冥室若然燈者,彼闇頗有是念:『我當住此而不去。』耶?」

答曰:「不也。世尊!此闇必滅。」

「如是迦葉!若有眾生百千劫中造作結行,以一正觀無漏智燈即得除盡,亦復如是。譬如空中不生五穀;菩薩如是,不從無為而生佛法。譬如大地眾穢雜糅而生五穀;菩薩如是,於世雜糅結縛之中乃生佛法。譬如陸地不生蓮花;菩薩如是,不從無為出生佛法。譬如[*]淤泥之水生雜蓮花;菩薩如是,從[1]邪眾生結縛之中乃生佛法。譬如[2]醍醐,滿於四海;當知菩薩造作善根,亦復如是。譬如一毛破為百分,以一[3]分毛取四大海一渧之水;當知聲聞造作善根,亦復如是。譬如迦葉!芥子中空;當知聲聞造作善根,亦復如是。譬如十方虛空;當知菩薩造作善根,亦復如是。譬如剎利頂生皇后賤人共會,若[4]後生子。於意云何?當言此子是王子耶?」

答曰:「非也。世尊!」

「如是迦葉!此諸聲聞從我法界生,然彼一切非世尊子。譬如剎利頂生大王賤女共會,若後生子,於意云何?賤人所生,當言此子非王子耶?」

答曰:「不也。世尊!此是王子。」

「如是迦葉!雖從賤生而是王子,菩薩如是,初發道心,住於生死、教化眾生,而彼一切是如來子。譬如聖王,雖有千子無聖王相,聖王之意起無子想;如是迦葉!如來雖有百千聲聞弟子之眾,無菩薩者,如來之意起無子想。譬如迦葉!聖王皇后持齋七日,生一童子[5]具聖王相,三十三天咸共嘆之,而不稱說其餘大者。所以者何?童子雖小而不斷於聖王種故。菩薩如是,初發道心,諸根未具彼諸天眾,曾見佛者咸共嘆之,而不稱說諸阿羅漢具八解脫。所以者何?雖初發菩薩心、諸根未具,不斷諸佛如來種故。譬如有小摩尼真珠,勝於水精如須彌山;菩薩如是,初發道心,出過一切聲聞之上。譬如迦葉!聖王皇后初生童子,一切臣屬皆為作禮;菩薩如是,初發道心,一切天人皆為作禮。譬如須彌山[6]王出諸良藥,為一切人療治苦患,無所適莫;菩薩如是,學智慧藥、為一切人療生死患,亦無適莫。譬如禮敬初生之月,非後盛滿;如是迦葉!禮初發意菩薩者勝,非復得成如來、至真、等正覺也。所以者何?諸佛如來從菩薩生故。譬如迦葉!無有捨月禮星宿者;如是無有捨具戒德智慧菩薩,而禮聲聞。譬如迦葉!一切天人不能以水精為摩尼真珠;聲聞如是,成就一切戒清淨行,不能坐佛樹下成於無上正真之道。譬如得摩尼真珠者,獲餘無量百千財寶;菩薩如是,出於世者,則有無量聲聞緣覺現於世間。」

於是世尊告尊者大迦葉曰:「菩薩為一切眾生,求修諸善根、具眾智藥,[7]往至四方,隨病所應如實治之。迦葉!云何為如實治?謂以惡露不淨治欲,慈心治恚,緣起治癡。空治一切見,無[8]想治一切四相,無願治一切欲界、色無色界。四非顛倒,治四顛倒一切行,無常治非常有常想一切行,苦治苦有樂想,無我治無我有我想,不淨想治不淨有淨想。四意止者,治計著身痛心法,身身觀者不起觀身我見,痛痛觀者不起觀痛我見,心心觀者不起觀心我見,法法觀者不起觀法我見。四意斷者,悉斷一切不善之法,習一切善法。四神足者,捨身心真想。五根五力治不信懈怠、亂念無智。七覺者治諸法無智。聖八道者,此慧所治一切邪道。是謂迦葉!隨病所應如實治之。如此迦葉!菩薩當作是學。

「復次迦葉!假令三千大千國土諸有識者,悉如耆域醫王。有人問之:『以何方藥治彼病者?』終無能答,唯有菩薩能悉答之。是故迦葉!菩薩當作是念:『我不應求世間之藥,當求出世間藥。』修一切善根,是眾智藥。[*]往至四方,隨眾生病如實治之。

「復次迦葉!云何為出世智藥?謂因緣智、無我人壽命智,解一切諸法空無恐怖之心,彼作是觀,何者心欲?何者怒癡?為過去耶?為未來現在耶?若過去者,去心以滅;若未來者,來心未起;若現在者、現心不住。如是迦葉!心未來、不在內、亦不在外,亦不在兩中間。心者非色不可見,亦無對、無見、無知、無住、無[9]餘倚。迦葉!心者一切諸佛,不已見、不當見、不今見,若一切諸佛,不已見、不當見、不今見者,云何知有所行?但以顛倒想故有諸法行。諸法者如幻化之法,受種種生故,是心如風遠行,不可持故;心如流水,不可住故;心如燈炎,緣相續故;心如電光,時不住故;是心如霧,外事穢故;心如獼猴,貪一切境界故;心如畫師,造種種行故;心不得住,隨眾結故;心獨無侶,常樂馳走故;是心如王,一切法之首故;是心如母,生一切苦故;是心如炎,聚散一切諸善根故;是心如魚鈎,苦有樂想故;是心如[10]夢,無我有我想故;是心如蠅,不淨有淨想故;是心如怨,家所作不可故;是心如羅剎,常樂求便故;是心如[11]憎嫉,常樂求過故;是心不可愛,恩愛癡故;是心如賊,斷一切善根故;是心著色,如蛾投火故;是心愛聲,如軍樂戰鼓音故;是心愛香,如豕樂臭穢故;是心著味,如使人樂餘食故;是心愛更樂,如蠅樂羶故。求心無有亦不可得;設無不可得者,則無過去、未來、現在;設無過去、未來、現在者,則過三世;設過三世者,是則不有、亦不無;若不有、不無者,是為不生;若不生者,是為無性;若無性者,是為無起;若不起者,是亦不滅;若不滅者,則無敗壞;若無敗壞者,則無來無去;若無來去者,則無有生死;若無去來、無生死者,是則無行;若無行者,則是無為;若無為者,則是聖賢之性;若聖性者,則無戒不戒;若無戒不戒者,則無威儀行亦無不威儀;若無行、無威儀、不威儀者,是則無心、無心數法;若無心、心數法者,則無業無報;若無報者,則無苦無樂;若無苦樂者,是聖賢之性;若聖賢性者,則無業無作。如此性中無作身業,亦無作口意業。此性平等無上、中、下,亦無差別,一切諸法悉平等故。

「如是迦葉!此性遠離,捨身口故;此性無為,順涅槃故;此性清淨,離於一切諸結垢故;此性無我,離我作故;此性平等,離虛實故;此性真出,要第一義故;此性無不盡至竟不起,常如法故;此性樂無為,悉同等故;此性清潔,至竟無垢故;此性非我,求我不可得故;此性潔白,至竟淨故。

「汝等,迦葉!當應求內,[1]反去求外。當來之世,當有比丘馳走如犬。云何比丘馳走如犬?譬如有犬[2]搏擲令怖,反走逐之不趣擲者。如是迦葉!當有沙門、婆羅門,畏色、聲、香、味、細滑、法,而反樂中不觀於內,不知何由得離色、聲、香、味、細滑、法,不知不覺遂入人間,復為色、聲、香、味、細滑、法而得其便。彼在山澤而命終者,因持俗戒得生天中,復為天上色、聲、香、味、細滑、法而得便也,身壞命終生四惡趣。云何為四?地獄、畜生、餓鬼、阿須羅中。是謂迦葉!比丘馳走亦復如犬。云何比丘不走如犬?若人撾罵,默受不報;呵責瞋怒,比丘不報怒,但觀內身、罵誰?打誰?誰受[3]恚責?是謂迦葉!如此比丘不走如犬。譬如[4]御者,若馬放逸即能制之;修行比丘亦復如是,若心馳散,即隨制止、令順不亂。譬如絞人,必斷其命。如是迦葉!一切諸見有計我者,必斷慧命。譬如有人,隨其所縛則悉解之;比丘如是,隨心所縛當即除之。

「如是迦葉!出家學道有二[5]重縛。云何為二?一者,學世經典;二者,執持衣鉢而不精進。

「復次迦葉!出家學道有二堅縛。云何為二?一者,見縛;二者,貪財名譽所縛。

「復次迦葉!出家學道有二法障礙。云何為二?一者,狎習白衣;二者,憎嫉師友。出家學者復有二垢。云何為二?一者,任取二結;二者,詣知友家而從[6]乞食。

「復次迦葉!出家學道有二雹雨。云何為二?一者,誹謗正法;二者,犯戒而食信施。出家學者復有二瘡。云何為二?一者,觀他短;二者,自覆己短。

「復次迦葉!出家[7]學者有二煩熱。云何為二?一者,藏濁持袈裟。二者,欲令有戒行者承順於己。出家學者復有二病。云何為二?一者,憍慢[8]不觀其心;二者,毀呰學摩訶衍者。

「復次迦葉!沙門稱說沙門者,云何沙門稱說沙門?有四沙門。云何為四?一者,色像沙門;二者,詐威儀沙門;三者,名譽沙門;四者,真實沙門。云何色像沙門?若有沙門成就色像,[9]剔除鬚髮、被著法服、手持應器,彼身惡行、口意惡行,不習調御、亦不守護,犯戒作惡、貪不精進,是謂,迦葉!色像沙門。云何詐威儀沙門?若有沙門,成就禮節,遊步正智,食知止足,行四聖種,不樂眾聚道俗之會,少言少睡,然彼威儀詐不真實,不期淨心,不習止息、而有見想,於空便起如坑之想,[10]諸有比丘習行空者,發怨家想,是謂,迦葉!詐威儀沙門。云何名譽沙門?若有沙門奉持禁戒,欲令他人知奉持戒;精進學問,欲令他人知精進學;住止山澤中,欲令他人知住山澤;少欲知足精勤獨住,欲令他知,不厭[11]至死、不[12]求離欲、不樂盡止、不欲求道、息心梵行不為泥洹,是謂,迦葉!名譽沙門。云何為真實沙門?若有沙門不為身命,況復貪財、著於名譽,樂聽空無相無願之法,聞則歡喜修行如法,不為涅槃而修梵行,況為三界?不作空見,況見我人壽命?依法求道,離結解脫不求外道,觀諸法性皆悉究竟清淨無穢,而自照察不由於他。如法者,不見如來況有色身,不見無欲法況有文飾,不想無為況有眾德,不習斷法、不學修法,不[13]住生[14]死、不樂涅槃,不求解脫、亦不求縛,知一切法究竟清淨、不生不滅,是謂,迦葉!真實沙門。是故迦葉!當學真實沙門,莫習名譽沙門。譬如貧人外有富名,於意云何,彼名有實不?」

答曰:「不也。世尊!」

「如是迦葉!有沙門名、無沙門德,我說此人是為極貧。譬如有人大水所[1]漂渴乏而死;如是迦葉!有沙門梵志習學多法,而不能除婬、怒、癡、渴,彼為法水所[*]漂、結渴而死,生惡趣中,亦復如是。譬如醫師,持種種藥療他人病而不自治;如是迦葉!有沙[2]門梵志,多諷誦法而不自除婬怒癡病,亦復如是。譬如病人服王妙藥,不自將節而致終沒;如是迦葉!多有沙門梵志,行不如法、起諸結病,終生惡趣,亦復如是。譬如摩尼珠墮不淨中,無所復直;如是迦葉!多有沙門梵志貪著財利,當知亦如摩尼珠墮不淨中,無所復直。譬如死人著金花鬘;如是迦葉!人不持戒被著袈裟,亦復如是。譬如長者子淨自澡浴,被白淨衣著[3]薝蔔華鬘;如是迦葉!多聞持戒被著袈裟,亦復如是。

「復次迦葉!有四不持戒、似如持[4]戒。云何為四?若有比丘護持禁戒、成就威儀,至微小事[5]當畏懼之,持比丘[6]淨戒,成就威儀禮節,身、口、意行正[7]令清淨,而計吾我;是謂,迦葉!一不持戒、似如持戒。復次比丘,誦律通利、[8]察住律法、不斷身見;是謂,迦葉!二不持戒、似如持戒。復次比丘,行慈眾生、聞說諸法不起不滅,而懷恐怖,是謂,迦葉!三不持戒、似如持戒。復次比丘,行十二法淨功德行,而起見我有我所;是謂,迦葉!四不持戒、似如持戒。如是迦葉!戒稱戒者,謂無我亦無我所,無作不作,無事非事;亦無威儀、無行不行,無名色相,亦無非相,無息[9]不息,無取無捨,無可取者亦無不可捨。不施設眾生,亦不施設無眾生。無有口行、無不口行,無心不心,無倚不倚,無戒不戒,是謂,迦葉!無漏聖戒而無所墮,出於三界離一切倚。」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持戒不有亦無垢, 持戒無憍而不倚;
持戒[10]不闇無所縛, 持戒無塵無污穢;
究竟止息無上寂, [11]無想不想亦無穢;
諸慟眾倚一切斷, 是為迦葉持佛戒。
不著身口不倚命, 不貪一切受生死,
以正去來住正道, 是為迦葉持佛戒。
不著世間不倚世, 得明無[12]闇無所有;
無有己想無他想, 斷一切想得清淨;
無此彼岸無中間, 於此彼岸亦不著;
無縛無詐無諸漏, 是為迦葉持佛戒。
謂名及色意不著, 禪定正念調御心;
無有吾我無我所, 是為迦葉稱住戒。
不倚禁戒得解脫, 不叩持戒為歡喜;
於此上求八正道, 是謂持戒清淨相。
不期持戒不依定, 謂修習此得智慧;
無有無得是聖性, 清淨聖戒佛所稱。
謂己身見心解脫, 我[13]是我所終不起;
心能解空佛境界, 如是持戒莫能勝。
善住淨戒得禪定, 已獲禪定修智慧;
已修智慧便得脫, 已逮解脫平等戒。」
說此偈已,八百比丘逮得漏盡,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諸[14]法眼生。五百比丘昔已得定,聞佛說此甚深之法不能解了,從座起去。於是,大迦葉白世尊曰:「此五百比丘[15]昔已得定,聞是深法不能解了,即便起去。」

世尊告大迦葉曰:「此五百比丘貢高慢故,不能解此無漏淨戒。是所說法甚深微妙,諸佛之道極甚深妙,非是未種善根與惡知識共相隨者所能解了。此五百比丘,昔迦葉如來興出世時,悉為異學弟子。聞迦葉如來說法時,計著有故,一聞說法心得歡喜。以是因緣,身壞命終,生忉利天。從彼命終還生人間,於我法中出家學道。此諸比丘為見所壞,聞是深[16]法不能解了,今始造緣不復生於惡趣之中,此身終已當得滅度。」

於是,世尊告尊者須菩提曰:「汝去化彼五百比丘。」

須菩提白佛言:「唯世尊!此五百比丘不受佛教,何況我耶?」

[17]於是,世尊化作比丘在彼道中。五百比丘見已,往詣化比丘所,問化比丘曰:「諸賢!欲何所至?」

化比丘曰:「欲詣山澤遊住安樂。所以者何?向聞世尊所可說法,我不能解了故。」

即言:「諸賢!我等亦聞世尊說法,不能解了,而有恐怖,欲詣山澤遊住安樂。」

化比丘曰:「諸賢!且來當共誼計,莫得有諍,非沙門法。諸賢!稱說般泥洹者,為何等法般泥洹耶?是身中何者眾生?何者我人壽命?謂般泥洹,何所法盡便得般泥洹?」

五百比丘曰:「[18]婬怒癡盡便得般泥洹。」

化比丘問曰:「諸賢!有婬怒癡盡耶?而言此盡便得般泥洹。」

五百比丘答曰:「諸賢![*][A2]婬怒癡者,不在於內而不在外,亦不在兩中間,亦非無思想而有也。」

化比丘曰:「是故諸賢!不當思想,亦莫[19]反想。若不思想、不[*]反想者,則無染不染。若無染不染者,是說息寂。諸賢當知,所有戒身,亦不生亦不般泥洹,定、慧、解脫、度知見身,亦不生亦不般泥洹。諸賢!因此五分法身說泥洹者,是法遠離、空無所有,無取、無斷。如是諸賢!云何可想般泥洹耶?是故諸賢!莫想於想,莫想於無想,亦莫斷想及與無想,若斷想無想者是為大緣。諸賢!若入想知滅定者,於是似有所作。」

說此法時,五百比丘諸漏永盡心得解脫。即詣佛所,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於是,尊者須菩提問諸比丘曰:「諸賢,向去何所?今從何來?」

諸比丘曰:「尊者須菩提!佛所說法無去無來。」

須菩提復問諸賢:「師為是誰?」

諸比丘曰:「謂不生、不滅是。」

須菩提復問:「云何知法?」

答曰:「無縛、無解。」

須菩提復[1]問:「諸賢!云何解脫?」

答曰:「無明滅而明生也。」

須菩提復問:「諸賢!誰弟子耶?」

答曰:「謂如是得如是正智。」

須菩提復問:「諸賢!何時當滅度耶?」

答曰:「如來所化般泥洹。」

須菩提復問:「諸賢!所作已辦耶?」

答曰:「吾我所作悉皆已斷。」

須菩提復問:「諸賢!誰同梵行?」

答曰:「不行三界。」

須菩提復問:「諸賢!結已盡耶?」

答曰:「諸法至竟滅。」

須菩提復問:「諸賢!降伏魔耶?」

答曰:「諸陰不可得。」

須菩提復問:「諸賢!順尊教耶?」

答曰:「無身、口、意。」

須菩提復問:「諸賢!清淨福田耶?」

答曰:「無受亦無所受。」

須菩提復問:「諸賢!度生死耶?」

答曰:「無常無斷。」

須菩提復問:「諸賢!向福田地耶?」

答曰:「一切諸著悉已解脫。」

須菩提復問:「諸賢!趣何所耶?」答曰:「隨如來之所化也。」

如是,尊者須菩提問,五百比丘答。時彼大眾聞已,八百比丘諸漏永盡心得解脫,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諸[*]法眼生。於是,尊者須菩提白世尊曰:「甚奇、甚特!此寶嚴經,饒益發起趣摩訶衍諸族姓子、族姓女。」

須菩提復問世尊:「諸族姓[2]子、族姓女,說此寶嚴經者,得幾所福?」

世尊答曰:「若族姓子、族姓女,說此《寶嚴經》教授他人,書寫經卷在所著處,是為天上天下最妙塔寺。若從法師聞[3]受持[4]讀誦,書寫經卷者,當敬法師為如如來。若敬法師供養奉持者,我記彼人必得無上正真道,命終之時要見如來,是[5]人當得十種身清淨。云何為十?一者,死時歡[6]喜無厭;二者,[7]眼目不亂;三者,手不擾亂;[8]四者,[9]心不擾亂;五者,身不煩擾;六者,不失大小不淨;七者,心不污穢;八者,心不錯亂;九者,手不摸空;十者,隨其坐命終。是謂十種身清淨也!

「復次迦葉!當得十種口清淨。云何為十?一者,善音;二者,軟音;三者,樂音;四者,愛音;五者,柔和音;六者,無礙音;七者,敬音;八者,[10]受音;九者,天所受音;十者,佛所受音。是謂十種口清淨也!

「復次迦葉!當得十種意清淨。云何為十?一者,無恚不怒他人;二者,無恨不語;三者,不求[11]短;四者,無結縛;五者,無顛倒想;六者,心無懈怠;七者,戒不放逸;八者,意樂布施歡喜受;九者,離貢高慢;十者,得三昧定,獲一切佛法。是為十種意清淨也!

「復次迦葉!若有恒沙國土滿中七寶,供養如恒沙等諸佛、如來、等正覺及弟子眾,如恒沙劫一切施安,至般泥洹後起七寶塔;不如是族姓子、族姓女聞此寶嚴經,受持諷誦為他人說,不誹謗也。若有女人說此經者,是女人終不墮惡趣,亦不復受女人身也。

「復次迦葉!若有族[12]姓,欲以一切珍妙供養此經典者,當受持[*]讀誦書寫經卷為他人說,是為供養此經典已。若有受持諷誦書寫為人說者,則為供養諸佛如來。」

佛說此經時,尊者大迦葉,一切天、龍、鬼神、世間人民,聞佛說已,歡喜奉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遺日摩尼寶經,卷一 - 2024-03-04 15:04:21

佛[9]說遺日摩尼寶經

後漢[10]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與摩訶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菩薩萬二千人。

爾時佛語摩訶迦葉比丘言:「菩薩有四事法智慧為減。何等為四事?一者不敬經不敬師、二者人有欲聞經者中斷之、三者人有求深經者愛惜不肯與、四者自貢高輕侮他人,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法智慧為增。何等為四?一者恭敬經尊師;二者人有來聽經者不中斷;三者人有欲得深經者不愛藏;四者具足為人說經,不從人有所[11]徼冀,常自精進常隨法行不[12]嘩說;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世世亡菩薩道意。何等為四?一者欺調其師;二者主持他人長短,人無長短誹謗之;三者壞敗菩薩道;四者罵詈為菩薩道者;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世世所生念菩薩道不忘,及自致至佛。何謂四事?一者不欺師,盡其形壽不兩舌諛[13]訑;二者盡形壽不兩舌形笑他人;三者慈心於人不念人惡;四者視諸菩薩如見佛,及初發意無異;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法,中道斷絕為菩薩日減,何謂為四?一者自貢高學外道;二者獨欲自供養,不欲令他人得;三者反自憎菩薩還自相謗;四者人有來常所聞經[14]妄止令斷絕;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求經道及有所求索不中斷。何謂四事?但求索好經法,六波羅蜜,及菩薩毘羅經,及佛諸品;去瞋恚之心,敬事十方天下人,如奴事[15]大夫;樂於經不為外道自[16]益身也;自守不說人惡及讒[17]溺於人,所不聞經不限佛智也,隨其所喜經者各自聞得;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心不委曲當遠離。何謂為四?一者[18]猶豫於佛法;二者自貢高瞋恚,頑佷用加於人;三者貪嫉諛[*]訑;四者說菩薩短;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直行至誠。何謂為四?一者自有過惡不覆藏,自悔欲除其罪;二者實[19]諦,亡命亡國亡財不兩舌;三者設有災變妄起,至罵詈數數輕易及撾捶閉著牢獄,設有是,當自悔前世惡所致;四者無恨無瞋[20]恚自信;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難調也。何謂四事?一者學經自用不隨師法;二者所受教不用也,不慈孝於師;三者受比丘僧所信句,妄與他人;四者不敬於成就菩薩;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易調也。何謂為四?一者所聞經法隨教不過,所聞者但聞取法不取嚴飾;二者當恭敬於師無諛諂;三者食知足持戒三昧如法;四者見成就菩薩,持善心向心口身亦爾,亦欲及其功德;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得其過。何謂四事?一者本不相習不當妄信;二者佛有深法不當妄教人,是為大過;三者人有喜菩薩道者,反教人羅漢道,是為大過;四者於比丘僧中,布施心不等與者,是為大過;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得菩薩道。何謂四事?一者等心於十方人,二者布施等心於十方人,三者所作為等心於十方人,四者說經等心於十方人;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1]矯稱為菩薩。何謂四事?一者依經得生活,二者但欲聲名不索佛道,三者但欲自安不念苦人,四者但口多說不欲度餘人;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成其功德。何謂四事?一者信虛空,二者所作惡信當悔,三者心念萬物皆非我所,四者極大慈於十方人;是為四。

「菩薩有四惡知識。何謂四?一者教人為羅漢道滅意;二者教人為辟支佛道,自守無為;三者喜教人為教道;四者人[2]求有學經者,持財物誘[3]恤,不肯教人;是為四。

「菩薩有四善知識。何等為四?一者人所求索不逆[4]也,用是故成佛道;二者經師,是為善知識,多聞經故;三者勸樂使人發意求佛,成於功德;四者佛天中天,是善知識,具足諸佛法故;是為四。

「菩薩有四珍寶。何謂為四?一者見佛已悉供養無二意;二者六波羅蜜法悉聞;三者常淨心向師;四者止於愛欲,常止空閑處;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出於魔界。何謂為四?一者不捨菩薩心;二者無有瞋恚心向於十方人,大如毛髮;三者悉學外餘道;四者恭敬於諸菩薩;是為四。

「菩薩有四事,得功德不可復計。何謂為四?一者持法施與人,不希望欲有所得;二者人有犯戒者,當慈哀之;三者多教人為菩薩道;四者有下賤人來毀辱菩薩,悉當忍之;是為四。」

佛語迦葉言:「不用字為字菩薩也,隨法行、隨法立用,是故字菩薩。菩薩,凡有三十二事。何謂三十二事?安隱慈心;於人自念智慮;少去自用不高自[5]傗;堅住不動;還所與親厚;[6]乃至般泥洹,善知識惡知識等心無有異;所作為不懈怠;常和[7]暢向於十方人不中斷;等心悉遍至;不斷慈心;索諸經法不忘;於經法中無有飽時;所有惡不覆藏皆發露;他人有短不念其短惡;諸福功德悉究竟;索所施與;但發心索佛耳,一切[8]不索;有所生心向十方人不適有所憎;無思想之禪;不願於其中也;漚[9]惒拘[10]舍羅護於智慧;四事雜布施;不樂於外事;不喜於小道;心喜於大道;離於惡知識;習善知識;以五[11]旬自娛樂;譬如月初生時稍稍增益,於智慧稍稍如是;不[12]墮非法;所語無異;所說諦者恭敬。」

佛言:「如是,迦葉!三十二事,是故名為菩薩。」

佛言迦葉:「譬如地,一切人隨其所種,其地亦不置人也;如是發意菩薩,自致乃成佛,饒益十方人,亦適無所置也。迦葉!譬如春夏溫[13]煖,所種成熟;菩薩智慧成熟十方[14]人,功德如是。譬如水,百穀草木皆因水茂盛;菩薩如是,發心諸經法悉從中生。譬如風,悉成諸佛國土;菩薩如是,漚[*]惒拘舍羅悉成諸佛經。譬如日,無所不照[15]天下皆見其明;菩薩如是,智慧光明悉照十方人,經道之明。譬如月初生時日日增益;菩薩如是,精進具足於功德。譬如師子,獨行獨步無所畏;菩薩如是,被[16]戒德之鎧,獨行獨步無所畏。譬如草木,雖無上枝下根由復生;菩薩如是,雖斷三處,極大慈續見世間。譬如萬川四流皆歸於海,合為一味;菩薩如是,持若干種行合會功德,持用成願一味,入薩芸若中。譬如須彌山,忉利住其上;菩薩如是,發心成薩芸若。譬如樹蔭却雨;菩薩如是,持極大慈雨於經道。譬如國王得傍臣共治,則好漚[*]惒拘舍羅;如是菩薩,所作為如佛。譬如天[17]晴欲索雨不能得也;菩薩如是,不學經道,豫知不高明也。譬如遮迦越羅[18]王之所處,自然[19]後七寶自然來生;菩薩如是,初生薩芸若意,然後自然生三十七品經。譬如更治摩尼珠,其價增倍多所饒益;師成一人為菩薩道,眾阿羅漢辟支佛皆依用得度。譬如毒藥在人手中不害傷人;菩薩雖在愛欲中,持智慧不入惡道。譬如郡國多積糞壤,有益稻田菜園;菩薩雖在愛欲中,益於天上天下。」

佛語迦葉:「若有菩薩欲學極大珍寶之積遺日羅經,當隨是經本法精進。何等為本法?無法、無我、無人、無壽、無常、無色、無痛痒、無思想、無生死識,是為法本根。有常在一邊,無常在一邊,有常無常適在其中,無色、無見、無識,是故為中之智黠本也。譬如大地為一界,復一佛界,兩界之際中,無色、無見無識、無我無識、無所入、無所語,是為智黠本也。心為一邊,無心為[20]一邊,設無心無識、無我無識,是為中間之本。諸佛經法等無有異,有德無德、內事外事、有世間無世間、為度者未度者、脫愛欲未脫愛欲。泥洹等無有異,有在一邊,無有在一邊,有無有適在中間,是為智黠中本也。」

佛語迦葉:「我為汝曹說法。從生至死身所出生,苦癡在一邊,黠在一邊,無癡無黠適在中間,是為智黠中間之本。」

佛語迦葉:「空不作法,法本無空無相不作法,法本無相無願不作法,法本無願無死生不作法,法本無死生,[1]死生無出[2]生、無滅無處所。無形不作法,法本無形當隨是本法,是為中間。視本法不自分別解身為空也,空棄空中之空,本自空、甫當來空、現在空。」

佛語迦葉:「人寧著癡大如須彌山,呼為有其過不足言耳;人有著空言有空,其過甚大。若有著癡者,曉空得脫;著空者不得脫。」

佛語迦葉言:「譬如人病,得良醫與藥,藥入腹中不行。於迦葉意云何?是人能愈不?」

迦葉報言:「大難。」

佛言:「外餘道曉空得脫,著空不得脫,譬如人畏於虛空,啼哭教人却去虛空。」佛語迦葉:「是人寧却虛空不?」

迦葉言:「不可却也。」

佛言:「如是迦葉!若沙門婆羅門畏於虛空,其人亦空語復畏空,是人為狂,無有異。」

佛語迦葉言:「譬如畫師自畫鬼神像,還自復恐怖。譬如人未得道者,如是色聲香味,坐是墮死生中不曉法。譬如木中火出還自燒木,從觀得黠自燒身。譬如幻師化作人,還自取幻師噉,如是色聲香味對從中出,念噉空[3]噉無他奇。」

佛語迦葉:「譬如燈炷之明,不自念言我當逐冥去冥也,[4]然燈炷照,不知冥所去處。如是,智[5]黠不念我當去愚癡得智黠,不知愚癡所去處也。是智黠無所從來,亦無有持來者,是燈炷明是冥,空不可得持也。是智黠、是癡,兩者俱空,無所持[6]也。譬如大舍小舍,百歲若千歲,未甞於其中然燈火也,却後各於中然[7]燈火。迦葉!於迦葉意云何?是冥在中千歲,若我豪強不出。」

迦葉白佛言:「不也。冥雖久在中,見火明,不敢當即去。」

佛言:「如是迦葉!菩薩數千巨億萬劫,在愛欲中為[8]欲所覆,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盡。燈炷明者,於佛法中智黠明是也,冥愛欲即為消盡。譬如虛空中不生穀實也,地種乃生穀實耳;如是泥洹中不生菩薩也,糞治其地穀種潤澤生,於愛欲中生菩薩。」

佛語迦葉:「譬如曠野之中若山上,不生蓮華及優鉢華也;菩薩不於眾阿羅漢、辟支佛法中出也。譬如大[9]陂水[10]污泥之中,生蓮華優鉢華也;從愛欲中生菩薩法。譬如四大海停住;菩薩於三界功德中,潤澤成菩薩道。譬如[11]蠧虫食芥子空;羅漢、辟支佛智爾所耳。譬如麻油,破一髮作百分,持一分搵油麻中,為出幾所[12]渧,羅漢辟支佛智如是;如十方空所至,菩薩曉佛智如是。譬如遮迦越羅有千子,無有一子應遮迦越羅相也,雖有爾所子,不在子計中也;有羅漢數千巨億萬人,不在佛計中,無一菩薩,佛雖有爾所羅漢,不具足為佛子也。譬如遮迦越羅正夫人與貧窮人共交通,從中生子。」佛語迦葉:「是寧應為遮迦越羅子不乎?」

迦葉報佛言:「不也。」

佛言:「如是迦葉!雖有羅漢從法中出,是非佛子也,不類菩薩。何以故?菩薩不斷佛法故。譬如遮迦越羅與青衣交通却後生子,具足成遮迦越羅相,雖從青衣生,由為是遮迦越羅子也。如是,菩薩雖在生死中行力少,會為佛子。譬如遮迦越羅夫人懷軀七日,會當成遮迦越羅相也。諸天皆徹視見腹中胞胎,雖遮迦越羅子多者無遮迦越羅相,諸天言:『由不如供養腹中七日子也。』發意菩薩如是中有為佛道,諸天心念言:『雖有羅漢數千萬億豪尊,不如供養發意菩薩也。』譬如摩尼珠,有水精大如須彌山,不如一摩尼珠;初發意菩薩眾,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及也。譬如遮迦越羅有少子,諸小王傍臣皆為作禮;初發意菩薩如是,諸天、釋、梵、世間人、龍、鬼神皆為作禮、譬如大山,諸藥草悉出其巔,亦無有主,隨其有病者與諸病皆愈;菩薩如是[13]持智慧藥,愈十方天下人生死老病悉等心。譬如月初生人皆為作禮,月成滿無有為作禮者;若有信佛者,於佛法中菩薩發意,若有信佛者,多為菩薩作禮者。何以故?從菩薩成佛故。譬如有智者,不捨月為星宿作禮也;高人如是,不捨菩薩為羅漢作禮也。譬如天上天下共治一水精,會不能得摩尼珠也;一切自守持戒禪三昧,智黠羅漢雖眾,不能坐佛樹下,不能作佛也。」

爾時佛語摩訶迦葉菩薩:「學用十方人故菩薩作功德,用十方人故菩薩作功德,不自貢高,菩薩常當教十方人愈其病。何等為愈病?婬者以觀為藥,瞋恚者以等心為藥,癡者以十二因緣為藥;疑不信者以空為藥;欲處色處無色處,若欲覺此者,以無相為藥;是我所非我所,愛欲所念,以無願為藥。四顛倒各自有藥,何等為各自有藥?一者有常以無常為藥,二者有樂以苦為藥,三者有言是我所以非我所為藥,四者有身以觀為藥。四意止以身心為念,是為藥;四意斷一切惡悉斷,是為藥;四神足念合會成身以空棄為藥;五根五力不信懈怠念功德為藥;七覺意入法黠是為藥;外道及不信以八道為藥;是為各各分別藥。」

佛語迦葉:「若閻浮利,若醫若醫弟子者,或醫王最[1]尊三千國土滿其中者,或醫王滿其中,雖有乃爾所醫王,不能愈外道及不信者,不知當持何等法藥愈也。菩薩作是念:『不持世間藥愈人病也,當持佛法藥愈人病。』何等為佛法藥?隨其因緣,黠慧中無我無人無壽無命,信空度脫,空無空聞是不恐不懼,持精進推念心,何等心入婬?何等心入瞋怒?何等心入癡?持過去當來今現在心入耶?過去為盡[2]甫當來未至今[3]現在無所住也。」

佛語迦葉言:「心無色無視無見。」

佛語迦葉言:「諸佛亦不見心者,本無所有、無所因也,自作是因緣,自得是死生。心遠至而獨行,心譬如流水上生泡沫須臾而滅,心譬如天暴雨卒來無期,愛欲亦如是卒來無期。心譬如飛鳥獼猴不適止一處也,心所因不適止一處也。譬如畫師各[4]各賦[5]彩心各各異,如是隨行所為。譬如王於眾人中為上,心於諸功德中無上。譬如[6]蒼蠅在糞上住自以為淨,心亦如是入愛欲中自以為淨。心譬如怨家,擲人著惡道中無有期也。譬如持灰作城,持無常作有常。譬如持鈎行釣魚得,心持非我所是我所。心譬如賊,所作功德反自辱。譬如坂上上下,心須臾有愛、須臾有憎。心譬如怨家但伺人便,心常欲聞香。譬如畫瓶盛屎,有何他奇心喜味。譬如奴隨[7]大夫使心樂對。譬如飛蛾自投燈火中。」

佛語迦葉:「心索之了不可得,雖不可得是為無有,雖無有因為無所生,雖無所生亦無所出,雖無所出亦無所壞,雖無所壞亦無有死亦無有生,雖無所生無所死本無因緣,死生雖本無因緣無生亦無願也,雖無願亦無所持,雖無所持是為羅漢[8]滅,是為羅漢[*]滅無[9]誡禁也。若死生若計所作罪本[10]了無有,是無死生是為羅漢[*]滅,羅漢[*]滅亦無身行無口行無心行,是[*]滅無有異也。何以故?諸經一味故,是[*]滅皆等如虛空,是[*]滅適無所莫,亦無是我所,亦非[11]是我所,是滅諦本無諦,是[*]滅本淨無愛欲之瑕穢也,本[*]滅[12]離本滅,是[*]滅隨次至於泥洹,是[*]滅無盡也,本無有生也,是[*]滅安隱用至泥洹,故安隱是[*]滅也。常[*]滅常經無本,是[*]滅好去[13]本無死生。」

佛語迦葉言:「自求身事莫憂外事,後當來世比丘輩,譬如持塊擲狗,狗但逐塊不逐人。當來比丘亦爾,欲於山中空閑之處,常欲得安隱快樂,不肯內自觀身也。如是為不曉色耳鼻舌身,從[14]是何緣得脫乎?從是入城乞匃,若至聚邑,見色聲香味細軟欲得者,便為墮衰於山中,若多少持戒不內觀,死則天上生,從天上來下生世間,從是以後不離三惡道。」

佛語迦葉言:「比丘如狗逐塊,人罵亦復罵之,人撾亦復撾之,不制心者亦如是。譬如調馬師,馬有[15]𨅨踲者,當數數教之久後調好;比丘時時法觀制心調,亦不見其惡如是。譬如人病喉咽痛,舉一身皆為痛;人心繫於是我所非我所,隨外道亦如是。」

佛語迦葉言:「沙門有二事,墮牢獄中:一者言是我所,二者求人欲得供養。沙門復有二事縛。何謂二事?一者學外道,二者多欲積衣被及袈裟鉢。沙門復有二事中道斷。何等為二事?一者與白衣厚善,二者見好持戒沙門反憎。沙門復有二事墮垢濁中。何謂二事?一者常念愛欲,二者喜交結知友。沙門復有二事著。何等為二事?自有過不肯悔,反念他人惡。沙門復有二事,墮泥犁中。何等為二事?一者誹謗經道,二者毀戒。沙門復有二事。何等為二事?一者都犯戒,二者於法中無所得。沙門復有二事悔。何等為二事?一者不應行強[16]披袈裟;二者身不自持戒,持戒比丘反承事。沙門復有二事病難愈,何等為二事?一者心邪亂,二者人有作菩薩道者止斷。」

佛語迦葉:「沙門何故正字沙門?有四事字為沙門。何等為四?一者形容被服像如沙門,二者外如沙門內懷[17]媮𡣽,三者求索[18]嘩名自貢高,四者行不犯真沙門也。何等為形容被服如沙門者?髠頭[19]剔鬚,著袈裟持鉢,心不正不持戒,但欲作惡喜學外道,是為被服如沙門。何因外如沙門內懷[*]媮𡣽者?安徐而行,安徐而出安徐而入,外道麁惡於山間草屋為廬,內無信著我著我所,中有[20]因苦直信者反自嫉妬。何因為求索[*]嘩名者?[*]媮𡣽持戒令他人稱譽,[21]媮𡣽學經令他人稱譽,[22]媮𡣽僻處令人稱譽,不自剋責求度脫,但有[*]媮𡣽。何等為行不犯真沙門?不惜壽命[23]損身,何況索歸遺供養者。若有比丘守空行,常勸樂追,及悉見諸法淨潔本無瑕穢,自作黠明不從他人持黠明,於佛法亦不著,何況常著色,亦無結者亦無脫者,本無不見泥洹,亦無死生亦無泥洹,是為真沙門。」

佛語迦葉:「至誠沙門常當作是念,當効真沙門,莫効[*]嘩名諛[*]訑沙門也。譬如貧人號名大富,但得富名無所有也。」

佛語迦葉:「是人應得為有是字不?」

迦葉言:「不也。」

佛言:「如是,迦葉!雖有沙門字,不行沙門法也,亦如貧人自稱大富。譬如人為水所沒溺反渴欲死,沙門如是多諷經,高才不去情欲,於情欲中渴欲死,坐入泥犁、禽獸、薜荔中。譬如醫滿一具器藥,不能自愈其病,雖多諷經而不持戒,譬如人病得王家藥,不自護坐死,雖多諷經而不持戒如是。譬如摩尼珠墮於屎中,雖多諷經而不持戒。譬如死人著金傅飾,不持戒反被袈裟,像如持戒沙門。譬如長者子服飾,著新衣著新傅飾,多諷經持戒好亦如是。」

佛語迦葉:「有四事,不持戒像類持戒人。何等為四?一者若有比丘禁戒所說不犯缺也,雖有是有著呼有人;二者若比丘悉知律經,著行是我所行;三者若有比丘著我是我所;四者常行等心,等心於人著怖畏於[1]死生;是為沙門不持戒名持戒。」

佛語迦葉言:「禁戒無形不著三界,何因名為戒?無吾無我、無人無命、無意無名、無種無化無教、無有作者、無所來無所去、無制無滅、無身所犯無口所犯無心所犯、無世無計無世所住,亦無有戒亦不無戒,亦無所念亦無敗壞亦無坐立,是故為禁戒矣。」

爾時佛說曰:「戒無瑕穢著也,戒者無[2]奢無瞋恚,安定就泥洹,如是為持戒。不愛身亦不愛命,不樂於五道,悉曉了人於法,於佛法中是故為戒,適不在中邊止也,中邊不著不著不縛,[3]譬空中風,是為持戒名及種無所止也。人定心無所著,無我想無人想,曉是者是為淨持戒也。不輕於禁戒不自貢高,常欲守道持戒,如是無有能過者。離我所想,自我及是我所,都無有是也,信於空及佛法行,不[4]沾污於世、不著於世間,從冥入明[5]適無所因,不著於三界,是為持戒。」

時佛說是經法,二萬二千諸天人,及世間人民、諸龍鬼神,皆得須陀洹道,八百沙門皆得阿羅漢道。五百沙門素皆行守意得禪道,聞佛說深經皆不解不信,便從眾坐[6]避易亡去。迦葉比丘白佛言:「是五百守禪比丘,聞[7]深經不解不信摩[8]訶而去。」

佛語迦葉:「是五百守禪比丘信餘眾多,聞深法教不解不信。」

佛語迦葉:「是五百比丘者,乃前迦葉佛時皆作婆羅門道,於迦葉佛所,一返聞經道心意樂喜,即時五百人自說言:『迦葉[9]佛所說快。』乃爾五百人得是福祐,壽終皆生忉利天上。」佛言:「五百比丘得是福已,後於我法中作沙門,今聞深經不解不信。」

佛語迦葉言:「是五百比丘持是所聞深經,得不墮惡道,於今世皆當得阿羅漢般泥洹去。」

佛語須菩提言:「汝行教五百亡去比丘令來還。」

須菩提白佛言:「是五百比丘尚不欲聞佛所說,何肯隨小羅漢語乎?」

佛即時化作兩比丘,於五百比丘前徐行。五百比丘皆[10]使行,及前兩比丘,五百比丘問前兩比丘言:「二賢者欲何至[11]湊?」兩比丘報言:「欲到空閑山中安隱之處,自守坐禪不能復憂餘。」五百人復問言:「何以故?」兩比丘復報言:「佛所說深經,我不信不解也。」五百人復報言:「我亦欲入山止空閑之處,快坐禪,無人來嬈我,我曹亦復聞佛說經不信不樂也。」兩比丘復報言:「是事當共諦議不戲也,不爭者是為比丘法也。何因為泥洹身中,有我有神有命有人有意耶?當有至泥洹處者耶?」五百人報言:「是身亦無人亦無我亦無[12]命亦無意亦無有,行至泥洹處者也。」兩比丘復報言:「何等盡,當得泥洹者?」五百人復報言:「盡婬盡怒盡癡,是為泥洹。」兩比丘復問言:「卿曹婬怒癡悉盡未?」五百人復報言:「亦無內亦無外也。」兩比丘復問言:「賢者!當莫著亦莫不著,雖不著莫不著,是為泥洹。禁戒不在死生,亦不在泥洹,智黠適等度脫見黠,亦不在死生,亦不在泥洹,是本法空無色,亦無所見,棄思想棄泥洹想,滅思想痛[13]痒,得疾至所有法莫念,亦莫不念,滅思想痛[*]痒,是為無所為。」

爾時兩比丘說是經法,五百人皆得阿羅漢道,五百人屈還至佛所。須菩提問五百人言:「諸賢者去至何所?從何所來?」

五百人報言:「佛[14]所說經,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

須菩提問五百人:「誰是汝師者?」

五百人報言:「本無有生,何因當有出?」

須菩提復問:「誰為卿曹說經者?」

五百人報言:「無五陰無四大無六衰,是為我師。」

須菩提復問言:「師為汝說何等經?」

五百人復報言:「無縛亦無放。」

須菩提[15]問言:「本從何因緣守道乎?」

五百人報言:「亦無守亦無有不守。」

須菩提復問言:「所作為當如是?」

五百人復報言:「亦無有當所作如是者。」

須菩提復問言:「以為降伏魔耶?」

五百人復報言:「無有五陰與魔也。」

須菩提復問言:「卿曹當何時般泥洹乎?」

五百人復報言:「化人般泥洹者,我爾時亦當復般泥洹。」

須菩提復問言:「誰愈卿者?」

五百人復報言:「無身無心是我師也,當愈我。」

須菩提復問言:「卿曹愛[1]欲盡未?」

五百人復報言:「諸[2]緣法本盡。」

須菩提復問言:「卿曹已住羅漢地耶?」

五百人復報言:「亦無所取無所放。」

須菩提復問言:「卿曹死生已斷耶?」

五百人復報言:「本斷亦無所見。」

須菩提復問言:「卿曹住能於忍地耶?」

五百人復報言:「一切已脫著中去。」

時須菩提問事以所可報五百人。

爾時百二十萬人,及諸天、鬼神、龍皆得須陀洹道,千三百比丘皆得阿羅漢道。佛說經已,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世人、鬼神、龍皆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3]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卷一 - 2024-03-04 15:08:42

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西晉[15]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於披祇國,妙華山中恐懼樹間鹿所聚處,與大比丘眾俱,比丘五百人,一切賢聖神通已達,悉尊比丘,其名曰:賢者了本際、賢者馬師、賢者惒波、賢者大稱、賢者賢善、賢者離垢、賢者具足、賢者牛呞、賢者鹿吉祥、賢者優為迦葉、賢者那翼迦葉、賢者迦翼迦葉、賢者大迦葉、賢者所說、賢者所著、賢者面王、賢者難提、賢者和難、賢者羅云、賢者阿難,如是之[16]輩,五百比丘。復有菩薩如彌勒等五百人,其名曰:增意菩薩、堅意菩薩、辯積菩薩、光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17]瑛吉祥菩薩、軟吉祥菩薩、神通華菩薩、空無菩薩、憙信淨菩薩、根土菩薩、稱土菩薩、柔軟音響菩薩、淨土菩薩、山積菩薩、具足菩薩、根吉祥菩薩,如是等菩薩五百人。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起,整衣服長跪叉手白佛言:「願欲有所問,唯天中天聽者乃敢問。」

佛告彌勒菩薩:「我[18]當聽所問,便問在所欲,如來當隨其所欲,而[19]發遣之令心歡喜。」

於是彌勒菩薩得聽所問,踊躍歡喜,白世尊言:「菩薩有幾法行,[20]皆棄諸惡道不[21]隨惡知識中?」

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彌勒!菩薩多所哀念,多所安隱,愍傷諸天及人,[1]乃發意問如來如此之義。諦聽![2]常思念之!」

彌勒即言:「唯然世尊,受教而聽。」

佛言:「彌勒!菩薩有一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謂為一?謂寂靜平等道意。是為一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二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二?一者、住於定無所起;二者、方便別諸所見。是為二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三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三?一者、得[3]大哀法;二者、[4]於空無所習;三者、所知無所念。是為三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四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四?一者、立於[5]誡;二者、於一切法無所疑;三者、樂處閑居;四者、等觀。是為四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五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五?一者、常立德義;二者、不求他人長短;三者、自省身行;四者、常樂於法;五者、不自念身常救他人。是為五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六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六?一者、不慳貪;二者、除弊惡之心;三者、無愚癡;四者、無麁言;五者、其意如虛空;六者、以空為舍。是為六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七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七?一者、有善權之意;二者、能分別於諸法寶;三者、常精進;四者、常當歡悅;五者、得於信忍;六者、善解定意;七者、總智慧明。是為七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八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八?一者、得直見;二者、直念;三者、直語;四者、直[6]治;五者、直業;六者、直方便;七者、直意;八者、直定。是為八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九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九?一者、菩薩[7]以脫於欲,遠離諸惡,不善之法無有想念,以得寂定歡喜,行第一一心;二者、已除想念,內意為寂,其心為一,無想無行便得定意,心為歡悅,行第二一心;三者、離歡喜觀常為寂定,身得安隱如諸聖賢,所說所觀心意無起,行第三一心;四者、苦樂已斷,歡悅憂慼皆悉為止,所觀無苦無樂其意清淨,得第四一心;五者、過於色想;六者、無復說想;七者、不復念種種想,悉入無央數虛空慧;八者、皆過無央數虛空慧,入無量諸識識知之行;九者、皆過諸識知之慧,無復有無之想,皆過諸無識之慧,便入有想無想之[8]行,不見想得寂定三昧。是為九法。」

佛語彌勒:「菩薩復有十法行,棄諸惡道不隨惡知識中。何等為十?一者、得金剛三昧;二者、所住處有所進益[9]三昧;三者、得善權教授三昧;四者、得有念無念御度三昧;五者、得普遍世間三昧;六者、得於苦樂平等三昧;七者、得寶月三昧;八者、得月明三昧;九者、得照明三昧;十者、得二寂三昧,於一切諸法具足。彌勒!是為菩薩十法行,棄諸惡道不墮惡知識中。」

於是彌勒菩薩以偈讚佛[10]言:

「世尊本布施, 妻子及飲食,
頭目無所惜, 佛德度無極。
護禁無所犯, 如鶡愛其毛,
奉戒無與等, 功德度無極。
已現於忍力, 悉等諸苦樂,
忍辱為大勢, 佛德度無極。
已了精進力, 無上德對害,
精進為大[11]至, [12]佛勤度無極。
已斷一切惡, 導師樂一心,
大慧寂為力, 佛淨度無極。
清淨慧自在, 自然無所起,
智慧常第一, 佛明度無極。
慧降魔官屬, 樹下得大智,
上義離諸穢, 佛力降伏魔。
世尊轉法輪, 大身師子吼,
恐伏諸外道, 佛慧度彼德。
色妙無與等, 戒德及智慧,
精進度諸岸, 佛道過眾德,
難譬不可喻, 無上大智慧,
常講諸法寶, 光明導御眾。」
爾時賢者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世尊!是彌勒菩薩所願具足,說法無缺減,講法字句平等,所說法句無所縛著,講經竟無亂。」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如其所云,彌勒菩薩辯才具足,所說經法無所缺減。」

佛言:「阿難!彌勒菩薩不獨以偈讚我,乃往過世[13]十無央數劫,爾時有佛號炎光具[14]嚮作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今[15]現在成慧行、安定、世間父、無上士、[16]導御法、天上天下尊、佛、天中天,爾時[17]有梵志長者子名曰賢行,從園觀出,遙見如來經行,身色光明無央數變。見已心念:『甚善!未曾有也!如來之身不可思議,巍巍如是,光色妙好威神[1]照曜,吉祥之德以為莊飾,願令我後當來之世,得身具足如是光色威神[*]照曜,吉祥之德而自莊飾。』作是願已,便身伏地心念言審:『我當來之世得法身,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者,如來當過我身上。』於時世尊炎光具[*]嚮作王如來,知賢行長者子梵志心之所念,便過其身上。[2]適越其上已,便得不起法忍。於是佛還顧告侍者言:『我所以過長者子梵志賢行身上,即時令得不起法忍,眼能洞視,耳能徹聽,知他人心中所念,自知所從來生,身能飛行神通具足。』佛適過梵志賢行身上,便達眾智五通具足無所亡失,即以偈讚佛[*]言:

「『[3]往來世到十方, [4]人中尊無與等,
唯志道過諸行, 願稽首覺導師。
以過諸世間[5]明, 及摩尼火炎光,
佛光明為最上, 願稽首覺導師。
如師子一鳴吼, 諸小獸無不伏,
佛講法亦如是, 悉降伏諸異道。
眉間相清且徹, 威無量如積雪,
其光明照三界, 佛在世無與等。
聖足下生相輪, 其輪妙有千輻,
此土地及山陵, 不能動無上尊。』」
是時佛告賢者阿難:「欲知爾時長者[6]子梵志賢行者,今彌勒菩薩是。」

賢者阿難即白佛言:「彌勒菩薩得不起忍,久遠乃爾,何以不速逮無上正真道最正覺耶?」

佛語阿難:「菩薩以四事不取正覺。何等為四?一者、淨國土;二者、護國土;三者、淨一切;四者、護一切。是為四事。彌勒菩薩[7]求佛時,以是四事故不取佛。」

佛言:「阿難!我本求佛時,亦欲淨國土亦欲淨一切,亦欲護國土,亦欲護一切。彌勒發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於其後乃發道意,[8]於此賢劫以大精進,超越九劫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

佛告賢者阿難:「我以十事致最正覺。何等為十?一者、所有無所愛惜;二者、妻婦;三者、兒子;四者、頭目;五者、手足;六者、國土;七者、珍寶財物;八者、髓腦;九者、血肉;十者、不惜身命。阿難!我以此十事疾得佛道。」

佛語阿難:「復有十事疾得佛道。何等為十?一者、以法立於[*]誡德;二者、常行忍辱;三者、常行精進;四者、常一其心;五者、常行智慧度於無極;六者、不捨一切;七者、已得忍心等於一切;八者、不習空;九者、得空法忍;十者、得無想之法。阿難!我以此十事,自致得佛道。」

佛語賢者阿難:「我本求[9]佛道時勤苦無數,乃得無上正真之道,其事非一。」

佛言阿難:「乃過世時,有王太子,號曰一切現義,端[10]政姝好,從園觀而出,道見一人得疾困篤,見已有哀傷之心,問於病人:『以何等藥得療[11]即痊?』病人答曰:『唯王身血得療我病。』爾時太子即以利刀刺身出血,以與病者,至心施與意無悔恨。」

佛語阿難:「爾時現義太子,即我身是。阿難!四大海水尚可[12]升量,我身血施不可稱限。所以爾者,求正覺故。」

佛語賢者阿難:「乃往過世有王太子,號曰蓮花王,端正姝好威神巍巍,從園觀出遊,道見一人身體病癩,見已即有哀[13]念心,問於病人:『以何等藥療於汝病?』病者答曰:『得王身髓以塗我體,其病乃愈。』是時太子即破身骨,以得其髓[14]持與病者,歡喜惠施,心無悔恨。爾時太子,即我身是。」

佛語阿難:「四大海水尚可[*]升量,身髓布施不可稱計。」

佛語賢者阿難:「乃往去世有王號曰月明,端正姝好威神巍巍,從宮而出,道見盲者貧窮飢餓隨道乞匃,往趣王所而白王言:『王獨尊貴安隱快樂,我獨貧窮加復眼盲。』爾時月明王見此盲人哀之淚出,謂於盲者:『有何等藥得愈卿病?』盲者答曰:『唯得王眼能愈我病,眼乃得視。』爾時王月明自取兩眼施與盲者,其心靜然無一悔意。月明王者,即我身是。」

佛言:「須彌山尚可[15]稱知斤兩,我眼布施不可稱計。」

佛語賢者阿難:「彌勒菩薩本求道時,不持耳、鼻、頭、目、手、足、身命、珍寶、城邑、妻子及以國土布施與人,以成佛道,但以善權方便安樂之行,得致無上正真之道。」

阿難白佛:「彌勒菩薩以何善權得致佛道?」

佛言阿難:「彌勒菩薩晝夜各三正衣束體,[16]叉手下膝著地,向於十方說此偈言:

「『我悔一切過, 勸助眾道德,
歸命禮諸佛, 令得無上慧。』」
佛語賢者阿難:「彌勒菩薩以是善權,得無上正真之道最正覺。阿難!彌勒菩薩求道本願:『使[1]其作佛時,令我國中人民,無有諸垢瑕穢,於婬怒癡不大,[2]慇懃奉行十善,我爾乃取無上正覺。』」

佛語阿難:「後當來世人民,無有垢穢奉行十善,於婬怒癡不以經心。正於爾時,彌勒當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所以者何?彌勒菩薩本願所致。」

佛語賢者阿難:「我本求菩薩道時,欲護一切悉令得淨,處於五濁婬怒癡中,樂在生死。所以者何?是諸人民多為非法,以非為是,奉行邪道轉相賊害,不孝父母心常念惡,惡意向兄弟妻息眷屬及他人,輕易師[3]和上,常犯男[4]子垢[5]濁轉相食噉,願處是時世於[6]中為佛。若郡國丘聚縣邑,但說眾惡轉相賊害,瓦石相擊杖相撾[7]撥,便共聚會轉相罵詈,自還其舍設置飯食,以毒著中欲害他人,起想垢濁轉起誹謗,伏匿過惡還相發露無復善意。」

佛言阿難:「我以大哀普念一切,為此輩[8]人講說經法。」

賢者阿難聞佛說此,即白佛言:「未曾有是!天中天、如來、等正覺能至勤苦普弘大意,調御弊惡令得成就,為除重擔具足法寶,為此輩人說其經法。」

佛言:「如是,阿難!如汝所言,佛能忍此。爾乃應、如來、等正覺教化剛強為除眾冥,用佛法德具足之故,乃為此人說其經法。」

阿難白佛言:「我聞如來堅重精進等心如是,衣毛為竪。此經名為何等?云何奉行?」

佛言阿難:「此經名為『本願』,當持;『慈氏本行彌勒所問』,當善持之。」

佛說經已,彌勒菩薩、賢者阿難、賢者大迦葉諸大弟子,及眾菩薩,一切會者,諸天、龍神、乾沓惒、世間人,聞經歡喜,前為佛作禮。
貼文者 : : bluenwater

Re: 佛說大乘方等要慧經 - 2024-03-04 15:09:32

佛說大乘方等要慧經

後漢安息[8]國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於舍衛國,爾時彌勒菩薩叉手白佛言:

「世尊!我欲小有所問,若世尊聽[9]所問者乃敢陳之。」

佛言:「若有所疑便問,吾當為汝解說,使意歡喜。」

彌勒問言:「云何菩薩摩訶薩不退轉法,於大乘有進而不耗減,行菩薩道[10]並降伏魔怨,如其狀貌,悉還教知諸法[11]根之相,不厭於生死,自有正慧不從他受,疾成無上一切智地?」

世尊讚曰:「善哉!善哉!所問隨順,甚善大佳,吾當為汝解說菩薩所得之行,踰於所問。諦聽!善思念之!」於是彌勒受教,一心靜聽。

佛告彌勒:「菩薩有八法具足,疾逮得無上一切智地。何謂為八?一者、內性清淨。二者、所行成就。三者、所施成就。四者、所願成就。五者、慈成就。六者、悲成就。七者、善權成就。八者、智慧成就。是為八事。菩薩疾逮得無上一切[12]智。」

彌勒菩薩及[13]諸眾會皆歡喜。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乘顯識經,卷一 - 2024-03-04 15:10:43

大乘顯識經卷上

中天[1]竺國沙門地婆訶羅[2]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迦蘭陀竹林,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於去來今照了無礙,是大那伽;如佛之教,所作已[3]辦棄大重擔,獲於己利,已斷流轉生死有苦,以正智力,善知眾生心之所趣——如是大聲聞眾,長老舍利弗而為上首;復有無量菩薩摩訶薩眾,俱在會集。

爾時諸比丘在世尊所,多有疲睡,失容阿委不能自持。於是世尊,面門暉發如蓮花開。時諸比丘,咸悉醒悟各自嚴正,作如是念:「今佛世尊,顏容暉煥面光照朗,欲開何法眼作大饒益?」

爾時賢護勝上童真,修容豐美柔和光澤色相具足,六萬商主前後圍遶,侍從轟欝聲如地震,來詣佛所。見佛世尊寂靜安隱眾德之藏,巍巍赫朗如大金樹,深心信重合掌思惟,作如是念:「眾共稱讚,佛一切智普見一切,是如來、阿羅訶、正等覺,誠實不虛。」頂禮佛足,諦視而住。

佛見賢護,舉身放光流照賢護,賢護爾時便獲無畏,遶佛三匝,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唯願世尊,悲愍教授,我今始於佛所得淨信心,心[4]悕妙法欲有所問,而我久處生死,溺煩惱苦亂念紛雜,於戒等業無作冥資,雖心奇重我今不知,於此愚惑疑網之中,如何超出得度生死?世尊是一切智,普見一切,佛出甚難希有逢遇,如如意珠施眾生樂;佛是大如意寶,一切眾生咸由依佛得大安樂;是大父母,眾生善本,因佛父母得見正路。[1]唯願悲愍開曉疑闇。」

佛告賢護:「汝有所疑,恣汝意問。我當為汝分別解說。」

爾時賢護,蒙佛聽許,心專請問在一面住。時長老阿難,見賢護童真姿容暉澤色相具足,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此賢護童真有大福德光色豐盛,諸王威相咸蔽不現。」

佛告阿難:「此賢護勝上童真,福業所致,雖處人間受天勝果,安寧適樂歡娛嬉戲,暢悅恣心猶如帝釋。閻浮提中,唯除月實童真,更無比者。」

阿難白佛言:「賢護童真果報資用宿植善根,[*]唯願為說。」

佛告阿難:「賢護現受樂報資用廣大,及宿勝因,汝今當聽。阿難!此賢護童真,六萬商[2]主資產豐饒金寶盈積,恭敬受教,隨逐奉事,六萬床座敷設臥具,氈褥繒綺并倚枕等,雜色暉發妙麗莊嚴,俱羅帷[3]幕及憍奢耶,火浣[4]幣帛支那安[5]輸,周匝施布眾寶彫間,相宣煥爛交錯如畫。六萬妓女被服安輸眾色間雜,金寶[6]瓔飾鮮華[7]袨麗光彩耀目,其觸細軟如天迦遮,輕重隨心適稱情意,戲容笑語歌唱相娛,閑婉嚴潔柔敬事主,於他人所心絕愛欲,慚恥低首或覆頭為容,肌膚平滿柔軟細滑,手足支節踝等骨脈,咸悉不現,齒白齊密髮紺右旋,如削[8]蠟成如工畫作,氏族華望名譽流遠,如是婦人而為侍從。又有六萬供食婦人,飯餅諸物種種異色,香味調美如天餚饍,飲具八德見令心悅,寧身適意不勞而[9]熟,是福之食應心而至,滌淨擁穢去諸病惡。庭宇臺樓具足六萬,摩尼、真珠、琉璃諸珍羅布垂飾,眾寶間鈿行列端美,綺綵蒙懸綴以鈴鐸,隨風[10]颻颺鏗鏘和發,地若琉璃現眾影像,雜花散布清涼快樂,遨遊[11]栖息暢心適志。又有細腰般拏、箜篌、長笛、銅鈸、清歌,種種音[12]聲數凡六萬,美聲調潤響亮聞遠,喧囂雜作震[13]警方域,福業所致歡樂不絕。鴿等諸鳥飛翔遊集,異聲[14]間和暢心悅耳,藤蔓眾花縈緣臺閣,鮮葩標秀蓊欝暉煥,鈴鐸樂器響若天宮,房廊昭晰如須彌窟神藥流照。有六萬城高牆峻峙樓櫓備設,街[15]街布列四衢三達,美麗填溢諸方湊集,種種服飾種種言語,法制萬差殊容異狀,奇貨列肆商[16]侶百千,交易囂喧聲震城域,園林欝茂大樹小樹,藤蔓卉藥眾花競發,清波環映間錯光鮮[17]粲如舒錦,象馬車乘其眾百千,往還不絕充遍城邑。

「阿難!六萬城中名德高人,及諸豪富并諸商主,日日稱[18]讚賢護童真,播揚聲德,虔恭合掌禮拜修敬。嬌薩羅國波斯匿王福力富盛,比之賢護狀類貧下。月實童真,無量百千妓從侍繞,恭敬奉事愛悅歡戲眾樂所依,雖天帝釋百千萬倍不及月實。賢護童真,容色豐美富有自在安寧適樂,亦百千萬倍不及月實;斯皆宿福所感非力致也。

「阿難!賢護童真又有如意寶輅,天寶彫嚴光暉赫爛,天金金剛光玉日[19]受,種種諸寶鈿廁間錯,麗若觀星,運速如風如金翅飛,乘此寶輅,寶洲等所應念而至,身不疲勞戲樂而返。」

是時阿難,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賢護童真種何善根,修何福業,資產廣大,受大樂報,宮室妙麗,寶輅奇特?」

佛告阿難:「賢護童真由先於佛法中修植福業,故今獲此廣大樂報。過去有佛名曰樂光如來、應供、正[20]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賢護爾時於彼佛法之中出家作比丘,名曰法髻,多虧戒行,然善講說修多羅、阿毘達摩、毘奈耶等,三藏深教咸悉明達,常為眾生[21]宣暢敷演,法施不絕美音深重,正直高亮[22]剖析明辯,聽者歡喜,聞所說法,思惟修行,脫惡趣者其數無量。

「阿難!法髻比丘以法施功德,於九十劫受天人報。又見清淨持戒比丘身羸瘦瘠,恒施飲食及屣履等,殷重誠徹淨心布施,故今獲此大富樂報,勝妙宮室,奇特寶輅。又遇迦葉如來示教指誨而告之曰:『汝於未來釋迦牟尼佛所,當得授記。』故今見我,我為說法而成熟之。」

阿難白佛言:「世尊!賢護勝上童真,如是財富金寶盈積[23]豪盛自在,謙柔卑下,無憍慠心,甚為奇[24]特。」

佛言阿難:「大智不於財寶欲樂而生矜慠,賢護久修善行,善法所資,常食福果。」

賢護蒙佛、阿難共稱歎已,恭敬合掌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憐愍攝護一切眾生,欲少請問,願垂聽許。」

佛告賢護:「我先聽汝,汝有所疑,今恣汝問,我當為汝分別解說。」

賢護白佛言:「世尊!眾生雖知有識,如寶閉在篋中,不顯不知。世尊!不知此識作何形狀?何故名識?眾生死時手足亂動,眼色變異制不自由,諸根喪滅,諸大乖離,識遷於身,去至何所?自性如何?作何色相?云何捨離此身更受餘身?云何身分棄之於此,而牽諸入獲當來報,受種種身差別不同?世尊!云何眾生身謝滅已,更生諸入?云何今生積聚福業,來生得之?今身為福,當來身食?云何識能滋長於身?云何[1]識入,隨身轉變?」

佛言:「善哉,善哉!賢護!善哉!善問!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賢護白佛言:「世尊!唯然奉教!」

佛告賢護:「識之運轉,遷滅往來,猶如風大,無色、無形、不可顯現,而能發動萬物,示眾殊狀,或搖振林木,摧折破裂,出大音聲,或為冷為熱觸眾生身,作苦作樂,風無手足面目形容,亦無黑白黃赤諸色。賢護!識界亦爾,無色、無形、無光明顯現,以因緣故,顯示種種功用殊異。當知受覺法界亦復如是,無色、無形,以因緣故顯發功用。賢護!眾生死此,受覺法界識界皆捨離身,識運受覺法界受餘身者,譬如風大吹眾妙花,花住於此香流至遠,風體不取妙花之香,香體、風體及與身根俱無形色,而非風力香不遠至。

「賢護!眾生身死,識持受覺法界以至他生,因父母緣而識託之,受覺法界皆隨於識,亦復如是。如從花勝力而鼻有嗅,從嗅勝力而得香境;又如從風身勝力得風色觸,因[2]風力香得至遠。如是從識有受,從受有覺,從覺有法,遂能了知善與不善。

「賢護!又如畫工[3]料理壁板,諸所畫處如法端潔,隨意所為圖繪眾像,則工之識智俱無形色,而為種種奇容異狀。如是識智無形而生六色,謂因眼見色,眼識無形;因耳聞聲,聲無形色;因鼻知香,香無形色;因舌知味,味無形色;因身知觸,觸無形色;法入諸境,皆悉無形。識無形色,亦復如是。

「賢護!識棄此身受他生者,眾生死時識為業障所纏,報盡命終猶如滅定阿羅漢識,如阿羅漢入滅盡定,其阿羅漢識從身滅轉。如是死者之識棄身及界,乘於念力而作是,知彼如是:我某乙。生平所作事業,臨終咸現憶念明了,身之與心二受逼切。

「賢護!識是何義?識名為種?能生眾類雜報身[4]牙,知覺想念同[5]苞於識,知苦知樂,知惡知善及善惡境,故名為識。如汝所問:『云何識離此身而受餘報?』賢護!識之遷身,如面之像現之於鏡,如印之文顯之於泥;譬如日出光之所及眾闇咸除,日沒光謝,闇便如故,闇無形質,非常無常,能得其處;識亦如是,無質無形,因受想顯。識在於身,如闇之體,視不可見,不可執持,如母懷子,不能自知是男是女,黑白黃色,根具不具,手足耳目,類與不類,飲食熱[6]刺,其子便動覺知苦痛,眾生來去屈伸視瞬,語笑談說擔運負重,作諸事業,識相具顯,而不能知識之所在,止於身中不知其狀。

「賢護!識之自性遍入諸處,不為諸處之所染污,六根、六境、五煩惱陰,識遍止之,不為其染,由此而顯識之事用。

「賢護!如木機關繫執一所作種種業,或行走騰躍或跳擲戲舞。於意云何?機關所作是誰之力?」

賢護白佛言:「智慧狹淺,非[7]能決了。」

佛告賢護:「當知皆是作業之力,作業無形,但智運耳!如是身之機關,以識之力作諸事業,仙通、乾闥婆、龍神、人、天、阿修羅等,種種趣業咸悉依之,[8]識能生身,如工作機關,識無形質普持法界智力具足,乃至能知宿命之事。譬如日光,惡業眾生及諸不淨死屍臭穢,無偏等照,不為諸惡之所污染;識亦如是,雖處猪狗食不淨類諸惡趣身,而不為彼之所染污。

「賢護!識捨此身,隨善惡業遷受餘報。譬如風大出深山邃谷,入於[9]薝蔔眾香之林,其風便香,經於糞穢死屍臭惡穢污之所,其風便臭,若風香臭俱至,風則香臭並兼,盛者先顯,風無形質香臭無形,然風持香臭遷之於遠;識棄此身,持善惡業遷受餘報,亦復如是,猶彼風大持物香臭致於他所。又如人夢,見眾色像種種事業,而不自知安眠而臥,福德之人命盡識遷,亦復如是安隱不覺,如夢遷化無所恐懼,識之遷出不由喉口及諸竅穴,莫測所從莫知徑戶。」

爾時賢護勝上童真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鷄鵝等子其卵未熟,周匝細密識從何入?子死卵中,卵[10]殼不破,無隙無竅,識從何出?」

佛言:「賢護!譬如烏麻[*]薝蔔花熏,其油香美名[*]薝蔔油,與凡麻油好惡殊隔,油先無香以花熏種,油遂成香,香不破麻而入,亦不破麻而出,復無形質留止油內,但以因緣力故,香遷[11]油內,油成香澤;鷄鵝子識入出於卵,亦復如是。如[*]薝蔔香遷於油內,識之遷運,如日流光,如摩尼照,如木生火。又如種子,種之於地,體化地中,芽苗莖葉備顯於外,生白不白赤等雜色種種之花,種種力味成熟,所為種種差別,同一大地等資四大,各隨其種所生便異,如是一識法界,生於一切生死之身,或黑或白或黃赤等,淳和瞋暴種種殊品。

「賢護!識無手足,無支節言語,由法界中念力強大,眾生死時識棄此身,識與念力為來生種,即離於識不得法界,離於法界亦不得識。識與風大微妙念界、受界、法界和合而遷。」

賢護白佛言:「若如是者,云何世尊,說識無色?」

佛言:「賢護!色有二種:一、內,二、外。內謂眼識,眼則為外。如是耳識為內,耳則為外;鼻識為內,鼻則為外;舌識為內,舌則為外;身識為內,身則為外。

「賢護!如生盲人夢見美色,手足面目形容[1]姝麗,便於夢中生大[2]愛悅,及睡覺已,冥無所見,夜盡晝明,人眾聚會,盲者遂說夢中樂事,我見麗人姿容殊絕,園觀華茂,人眾百千,嚴飾嬉戲,肌膚光澤,肩髆緊滿,臂長而圓猶如象鼻,我於夢中獲大快樂,適心喜歎。賢護!此生盲人未曾見物,云何夢中而能見色?」

賢護白佛言:「唯願開示。」

佛告賢護:「夢中見者名內眼所,是慧分別,非肉眼見,其[3]內眼所,以念力故,盲者夢中須臾而現。復以念力覺而憶之;識之內色亦復如是。

「復次,賢護!身死識遷,猶如種子棄在地中,四大攝持,苗莖枝葉漸次遷化,識為念受善不善等四法攝持,棄身遷化亦復如是。」

賢護白佛言:「世尊!云何善不善法攝持於識?」

佛言賢護:「譬如妙頗梨寶,隨所處物若黑若白,寶色隨物成白成黑,善不善法攝持於識亦復如是,隨所攝持成善不善,遷化受報。」

賢護復白佛言:「此身云何稟受於識?」

佛言賢護:「此識無積無聚亦無生長,譬如[4]牙生,非種不變而生,亦非種壞而生,然牙生時種則變毀。賢護!於意云何?其牙所在,止於何處?子耶?枝耶?莖柯葉耶?止樹頭耶?」

賢護白佛言:「不也!世尊!牙無所止。」

「如是,賢護!識之在身止無處所,非眼非耳鼻舌身等,種生牙時,如識微覺,乃至花結[5]合時,如識有受,含開花發時至結果,如識有身,識之生身遍身支體,求識所止莫得其所。若除於識身則不生,如樹果熟,堪為將來樹之種子,非不熟者,如是報熟身死,識種便現,因識有受,因受有愛,繫著於愛便生於念,識攝取念隨善惡業,與風大并知念父母,因緣合對,識便託之,如人面影現之於鏡,非淨非明面像不現,鏡明面對影像乃現,鏡中之像無受無念,而隨人身屈伸俯仰,開口談謔,行來進止,種種運動。賢護!影像[6]現誰之力也?」

賢護白佛言:「是人之力,由有面故而有面影,影像之色如面之色,根具不具咸悉如面。」

佛言:「面為影因,鏡為影緣,因緣和合故有影現。由識因故,有受想行及諸心所,父母為緣,因緣和合而有身現。如彼身鏡,鏡中之影身去影滅,身持影像,或別現於水等之中;識棄此身,持善惡業遷受餘報,亦復如是。又如尼瞿陀烏曇婆等,種子雖小能生大樹,樹復生子,子棄故樹,更生新樹,故樹經久,質力衰微,味液銷竭乾枯腐朽。如是諸小生類,其識棄身乘己之業,或受種種諸類大身。又如大麥、小麥、烏麻、[7]菉豆及摩沙等,種種子實皆以種故,牙莖花實生長[8]成熟;如是由有識故,隨遷生類即便有覺,由覺有受,持善惡業受種種身。又如蜂止花愛樂戀著,唼吮花味以自資養,蜂棄此花更處餘花,或棄香入臭,或棄臭入香,隨其所在莫不自愛戀結貪著;識亦如是,以福業故獲諸天身[9]受勝樂果,或棄天身,以惡業故獲地獄報受眾苦果,輪迴遷轉為種種身,識如欝金紅藍芬陀利等,其子皆白,破其子中不見牙花不見異色,種之於地以水潤液,便有牙等,順時滋長花果敷榮,或赤或白種種之色,色與牙等不在子中,然離於子皆不得生。識棄身已,肉身容貌諸根諸入,識中不見因緣和合,識以妙視妙聞、聲觸味法及以念入,知已所造善惡等業以取身報,如蠶作繭,自作自纏,於中遷化;識亦如是,識自生身還自纏裹,自棄捨身更受餘報,由有種故有色香味,識棄捨身隨其所遷,諸根境界受及法界,皆悉隨之。如如意珠,隨其所在樂具皆隨,如日所在光明皆隨;識亦如是,隨其所遷,受覺與想及法界等皆悉隨之。識棄捨身攝一切性,色因為身,無骨肉身,有諸根故,有受妙念知取善惡,[A1]如棗、石榴、菴羅、菴勒、鼻螺、[10]渴竪、劫必他等種種之果,或辛或苦或酸或甜或醎或澁,味力各別,消熟所資,其功不一,及果壞已,味力隨種遷化而生。如是識種隨其所遷,受念善惡咸悉隨之,知棄此身受餘報身,故名為識;知善惡業知業隨我,知我持業遷化受報,故名為識;身之所為咸悉知之,故名為識。譬如風大,無形可取,無質可持,以因緣故作諸事業,表有風大,持冷持熱,運香運臭搖振林木,或鼓扇摧擊;如是識無形質,非視聽所取,以因緣故識相具顯,由識持身,身知苦樂,光色充盛行來進止,言笑歡憂事業[A2]昭著,當知有識。」[1](右大唐永隆元年三藏地婆訶羅於東太原寺譯,出《大周錄》)。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乘顯識經,卷二 - 2024-03-04 15:14:02

T0347 大乘顯識經卷/篇章 二
大乘顯識經卷下

中天竺國沙門地婆訶羅[*]奉 詔譯

爾時會中有月實勝上童真,從座而起合掌白佛言:「世尊!云何見色因?云何見欲因?云何見見因?云何見戒取因?」

佛告月實:「智見智境,愚見愚境,智者見諸姝麗美色,了知穢惡,唯是肉段筋骨膿血,大脈小脈大腸小腸,𦙽液腦膜腎心脾膽,肝肺肚胃生藏熟藏,[2]黃痰涕唾髮鬚毛爪,大小便利薄皮裹之,不淨污露可畏可惡,凡所有色皆四大生,是為色因。

「月實!如父母生身,身之[3]堅硬為地大,流潤為水大,暖[4]熟為火大,飄動為風大,有所覺知念及聲香味觸等界,斯皆為識。」

月實童真復白佛言:「世尊!將死之時,云何識捨於身?云何識遷於身?云何識知今捨此身?」

佛告月實:「眾生隨業獲報,識流相續持身不絕,期畢報終識棄捨身,隨業遷受。譬如水乳和,煎以火熱力,乳水及膩各各分散。如是,月實!眾生命盡以業力[5]散,形骸與識及諸入界,各各分散,識為所依,以取法界及法界念并善惡業,遷受他報。

「月實!譬如大吉善蘇,以眾良藥味力熟功和合,為之大吉善蘇,棄凡蘇性持良藥力,辛苦酸醎澁甘六味,以資人身,便與人身作色香味;識棄此身,持善惡業及法界等遷受餘報,亦復如是。

「月實!蘇質如身,諸藥和合為大吉善,如諸法諸根和合為業,眾藥味觸資成於蘇,如業資識,服大吉善悅澤充盛,光色美好安隱無患,如善資識獲諸樂報;服蘇違法顏容變惡,慘無血氣色死[6]士白,如惡資識獲諸苦報。

「月實!吉善寶蘇無手足眼,能取良藥色香味力;識亦如是,取法界受及諸善業,棄此身界受於中陰得天妙念,見六欲天、十六地獄,見己之身,手足端嚴諸根麗美,見所棄屍,云:『此是我前生之身。』復見高勝妙相天宮種種莊嚴,花果卉木藤蔓蒙覆,光明赫麗如新鍊金眾寶鈿飾。彼見此已心大歡喜,因大喜愛,識便託之,此善業人捨身受身安樂無苦,如乘馬者棄一乘一。譬如壯士武略備具,見敵兵至著堅甲冑,乘策驥駿所去無畏,識資善根棄出入息,捨界入身遷受勝樂,亦復如是,自梵身天爰至有頂,生於其中。」

爾時會中大藥王子,從座而起,合掌白佛言:「世尊!識捨於身作何色像?」

佛言:「善哉!善哉!大藥!汝今所問,是大甚深佛之境界,唯除如來更無能了。」

於是賢護勝上童真白佛言:「大藥王子所問甚深,其智微妙敏利明決。」

佛告賢護:「此大藥王子,已於毘婆尸佛所植諸善根,曾於五百生中生外道家,為外道時,常思識義:識者云何?云何為識?於五百生不能決了,識之去來莫知由緒。我於今日為破疑網,令得開解。」

於是賢護勝上童真,謂大藥王子言:「善哉!善哉!仁今所問微妙甚深,月實之問其義淺狹,猶如[7]孾兒,心遊外境而不知內,正法希聞諸佛難遇,佛圓廣智無測深慧至妙之理,應專啟請。」

時大藥王子,見佛熙怡顏容舒悅如秋蓮開,踊躍歡喜一心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愛深法渴仰深法,常恐如來入般涅槃,不聞正法,而於[8]五濁眾生之中,愚無所知不識善惡,於善不善、熟與不熟,不能覺了,迷惑輪轉生死苦趣。」

佛告大藥王子:「如來正法難遇難得,我於往昔為半伽他,登山自墜,棄捨身命,為求正法,經歷無量百千萬億種種苦難。大藥!汝所悕望皆恣汝問,我當為汝分別解說。」

大藥王子白佛言:「唯然奉教!世尊!識相云何?願垂開示。」

佛告大藥:「如人影像現之於水,此像不可執持,非有無[9]辨,如芻洛迦形,如渴愛像。」

大藥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渴愛?」

佛言:「如人對可意色,眼根趣之,名為渴愛。猶持明鏡視己面像,若去於鏡,面像不見;識之遷運亦復如是,善惡業形與識色像皆不可見。如生盲人日出日沒,晝夜明闇,皆悉不知;識莫能見亦復如是。身中渴愛受[10]想不可見,身之諸大諸入諸陰,彼皆是識,諸有色體眼耳鼻舌,及身色聲香味觸等,并無色體受苦樂心,皆亦是識。

「大藥!如人舌得食物知甜苦辛酸醎澁等,六味皆[*]辨,舌與食物俱有形色而味無形,又因身骨髓肉血覺知諸受,骨等有形,受無形色,知識福非福果亦復如是。」

時賢護勝上童真,禮佛雙足,白佛言:「世尊!此識可知福非福耶?」

佛言:「善聽!非未見諦而能見識,識不可視,非如掌中阿摩勒果,識不在於眼等之中,若識在於眼等之中,剖破眼等應當見識。賢護!恒沙諸佛見識無色,我亦如是見識無色,識非凡愚之所能見,但以譬喻而開顯耳。賢護!欲知識之罪福,汝今當聽!譬如有人為諸天神或乾闥婆等,及塞建陀等鬼神所著。賢護!於意云何?其為天等鬼神所著,其著之體求於身中可得見不?」

賢護白佛言:「不也!世尊!天等鬼神所著,其著之體無色無形,身內外求皆不可見。」

「賢護!其為福勝諸大天神之所著者,即須好香花燒眾名香,香美飲食清淨安置,祭解供具咸須華潔,如是此識為福資者,便獲尊貴安樂之果:或為人王,或為輔相,或豪望貴重,或財富自在,或為諸長,或作大商主,或得天身,受天勝果。由識為福資身獲樂報,如彼福勝天神所著,得勝妙花香香美飲食,便即歡喜病者安隱,今得尊貴豪富自在,當知皆是由福資識身獲樂果。

「賢護!其為[1]富丹那等下惡鬼神之所著者,便愛糞垢腐敗涕唾諸不淨物,以此祭解歡喜病愈,其人以鬼神力隨鬼神欲,愛樂不淨臭[2]朽糞穢;識以罪資亦復如是,或生貧窮,或生餓鬼及諸食穢畜生之中種種惡趣,由罪資識身獲苦果。

「賢護!勝上天神其著之體無質無形,而受種種香潔供養,識福無形受勝樂報亦復如是;[*]富丹那等下惡鬼神,為彼著者,便受不淨穢惡飲食,識資罪業獲諸苦報亦復如是。

「賢護!當知識無形質,如天等鬼神所著之體,供具飲食所獲好惡,如資罪福得苦樂報。」

大藥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見欲因?」

佛言:「大藥!互因生欲,猶如鑽燧兩木互因,加之人功而有火生,如是因識,及因男女色聲香味觸等,而有欲生。譬如因花生果,花中無果,果生花滅;如是因身顯識,循身求識,識不可見,識業果生身便謝滅,身骨髓等不淨諸物咸悉銷散。又如種子持將來果味色香觸,遷植而生;識棄此身,持善惡業受想作意,受來生報,亦復如是。又如男女愛欲歡會分離而去,識[3]業和合戀結愛著味玩貪悋,報盡分離隨業受報,父母因緣中陰對之,以業力生識獲身果,愛情及業,俱無形質,欲色相因而生於欲,是為欲因。

「大藥!云何見戒取因?戒謂師所制戒,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等行。取謂執取,是戒作如是見,因是持戒,當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以是因故獲於勝有,謂受人天等身,斯皆是有漏善,非無漏善。無漏之善無陰熟果,今此戒取是有漏種植之,於識執善惡業識不淳淨,煩惱因故受熱惱苦,是為見戒取因。」

大藥白佛言:「云何識取天身乃至取地獄身?」

佛言:「大藥!識與法界持微妙視,非肉眼所依以為見因,此微妙視與福境合,見於天宮欲樂嬉戲,見已歡喜,識便繫著,作如是念:『我當往彼。』染愛戀念而為有因,見已故身臥棄屍所,作如是念:『此屍是我大善知識,由其積集諸善業故,令我今者獲於天報。』」

大藥白佛言:「世尊!此識於屍既有愛重,何不託止?」

佛言:「大藥!譬如剪棄鬚髮,雖見烏光香澤,寧[A1]可更植於身令重生不?」

大藥白佛言:「不也!世尊!已棄鬚髮,不可重植於身令其更生。」

佛言:「如是,大藥!已棄之屍,識亦不可重託受報。」

大藥復白佛言:「世尊!此識冥[4]寞玄微,無質可取、無狀可尋,云何能持象等大身眾生?縱身堅固猶若金剛,而能貫入壯夫之身,力敵九象而能持之?」

佛言:「大藥!譬如風大無質無形,止於幽谷或竅隙中,其出暴猛,或摧倒須彌碎為塵粉。大藥!須彌風大色相云何?」

大藥白佛言:「風大微妙,無質無形。」

佛言:「大藥!風大微妙,無質無形;識亦如是,妙無形質,大身小身咸悉能持,或受蚊身或受象身。譬如明燈,其焰微妙置之於室,隨室大小眾闇咸除;識亦如是,隨諸業因任持大小。」

大藥白佛言:「世尊!諸業相性彼復云何?以何因緣而得顯現?」

佛言:「大藥!生諸天宮食天妙饍安寧快樂,斯皆業果之所致也。如人渴乏巡遊曠野,一得清涼美水,一無所得受渴乏苦,得冷水者無人持與,受渴乏者亦無遮障不許與水,各以業因受苦樂報。大藥!應當以是見善惡業,如空中月白黑二分,又如生果由火大增熟便色異,如是此身由福增故生勝族家,資產豐盈金寶溢滿勝相顯盛,或生諸天宮快樂自在,斯皆善業福相顯現。譬如種子植之於地,果現樹首,然其種子不從枝入枝而至樹首,[5]割析樹身亦不見子,無人持子置於枝上,樹成根固求種不見,如是諸善惡業咸依於身,求之於身亦不見業。如因種有花,種中無花,因花有果,花中無果,花果增進增進不見;因身有業,因業有身,身中無業,業中無身,亦復如是。如花熟落其果乃現,身熟謝殞業果方出,如有種子花果之因具有,如是有身,善惡業因備在,彼業無形亦無熟相。如人身影無質無礙,不可執持不繫著人,進止往來隨人運動,亦不見影從身而出;業身亦爾,有身有業,而不見業,繫著於身亦不離身而能有業。如辛苦澁殊味諸藥,能滌[1]淨除一切病,令身充悅顏色光澤,人見之者知服良藥,藥味可取熟功無形,視不可見、執不可得,而能資人膚容色澤;業無形質能資於身,亦復如是。善業資者,飲食衣服內外諸資,豐饒[A2]美麗手足端正,形容姝好屋[2]室華侈,摩尼金銀眾寶盈積,安寧快樂歡娛適意,當知此為善業之相。生於下賤邊地貧窮,資用闕乏悕羨他樂,飲食麁惡或不得食,形容弊陋所止卑下,當知此為惡業之相。猶如明鏡鑒面好醜,鏡像無質取不可得,如是識資善不善業,生人天中或生地獄、畜生等中。大藥!應當如是見業與識和合遷化。」

大藥言:「世尊!云何微識能持諸根,能取大身?」

佛言:「大藥!譬如獵者,入於山林持弓毒箭而射香象,箭毒霑血毒運象身,支體既廢根境同喪,毒流要害身色青赤猶如淤血,毒殺象已便即遷化。於意云何?毒與象身多少大小,可得比不?」

大藥白佛言:「世尊!毒與象身多少大小,其量懸殊不可為對,猶如須彌比之芥子。」

「大藥!如是識棄此身以取諸根,棄此諸界隨業遷化,亦復如是。」

大藥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微細之識任持大身而不疲倦?」

佛言:「大藥!須彌山王高八萬四千由旬,難陀、烏波難陀,二大龍王各遶三匝,二龍大息搖振須彌,內海中水咸變成毒。此二龍王長大力壯,和修吉龍、德叉迦龍,二大龍王亦與之等。於意云何?四龍王識與蚊蚋識寧有異不?」

大藥言:「世尊!四龍蚊蚋其識無異。」

「大藥!如一小渧跋錯那婆,入四龍口四龍便死。於意云何?小渧藥毒、龍口中毒,何毒為大?」

大藥白佛言:「龍口毒大,小渧藥毒甚為微少。」

「大藥!大身眾生力敵九象,微妙之識無色無形,非分別量,隨業[3]任持亦復如是。如尼瞿陀子極微細,種之生樹婆娑廣大枝條百千。於意云何?其子與樹大小類不?」

大藥言:「世尊!其子與樹大小相懸,如藕絲孔比虛空界。」

「如是,大藥!樹於子中求不可得,若不因子樹則不生。微細尼瞿陀子能生大樹,微細之識能生大身,識中求身身不可得,若除於識身則無有。」

大藥復白佛言:「云何金剛堅固不可壞識,止於危脆速朽身內?」

佛言:「大藥!譬如貧人得如意寶,以寶力故高宇[4]彫鏤,妙麗宮室園林欝茂,花果敷榮象馬妓侍,資用樂具自然而至;其人於後失如意寶,眾資樂具咸悉銷滅,如意神寶堅固[5]真窂,縱千金剛不能毀壞,所生資用虛假無常速散速滅。識亦如是堅固不壞,所生之身速朽速滅。」

大藥言:「世尊!柔妙之識,云何穿入麁[A3]鞕色中?」

佛言:「大藥!水體至柔,激流懸泉能[6]穿山石。於意云何?水石之質鞕軟如何?」

大藥言:「世尊!石質堅鞕猶若金剛,水質柔[7]軟為諸樂觸。」

「大藥!識亦如是,至妙至柔,能穿剛鞕大身之色,遷入受報。」

大藥復白佛言:「世尊!眾生捨身云何生諸天中?乃至云何生於地獄等中?」

佛言:「大藥!眾生臨終之時福業資者,棄本之視得天妙視,以天妙視見六欲天,爰及六趣見身搖動,見天宮殿及歡喜園雜花園等,又見諸天處蓮花殿,麗妓侍遶笑謔嬉戲,眾花飾耳服憍奢耶,臂印環釧種種莊嚴,花常開敷眾具備設,見天天女,心便染戀歡喜適意,姿顏舒悅面若蓮花,視不錯亂,鼻不虧曲,口氣不臭,目色明鮮如青[8]蓮葉,身諸節際無有苦痛,眼耳鼻口又無血出,不失大小便利,不毛驚孔現,掌不死黃甲不青黑,手足不亂亦不[9]卷縮,好相顯現。見虛空中有高大殿,彩柱百千彫麗列布,垂諸鈴網,和風吹拂,清音悅美,種種香花莊嚴寶殿,諸天童子眾寶嚴身,遊戲殿內,見已歡喜微笑齒現如君圖花,目不張開亦不合閉,語音和潤,身不極冷亦不極熱,親屬圍遶亦不憂苦,日初出時當捨其壽,所見明白無諸黑闇,異香芬馥四方而至。見佛尊儀歡喜敬重,見已親愛歡喜,[10]離辭猶如暫行,便即旋返安慰親知,不令憂惱有流法爾,生必當死勿以分別而生苦惱。

「大藥!善業之人臨命終時,好樂布施,種種伽他種種頌歎,種種[11]明白[12]種種稱說正法之教,如睡不睡安隱捨壽。將捨壽時,天父天母同[13]止一座,天母手中自然花出,天母見花顧謂天父:『甚為福吉希奇勝果,天今當知,子慶之歡時將不久。』天母遂以兩手搖弄其花,弄花之時命便終盡。無相之識棄捨諸根,持諸境業棄捨諸界,持諸界事遷受異報,猶如乘馬棄一乘一,如日愛引光,如木生火,又如月影現澄清水,識資善業遷受天報,如脈風移速託花內。天父天母同座視之,甘露欲風吹花七日,寶璫嚴身曜動炫煥,天童朗潔現天母手。」

大藥白佛言:「世尊!無形之識,云何假因緣力而生有形?云何有形止因緣內?」

佛言:「大藥!如木和合相觸生火,此火木中求不可得,若除於木亦不得火,因緣和合而生於火,因緣不具火即不生,木等之中尋火色相竟不可見,然咸見火從木中出。如是,大藥!識假父母因緣和合生有形身,有形身中求識不得,[1]離有形身亦無有識。大藥!如火未出火相不現,亦無暖觸諸相皆無。如是,大藥!若未有身,識受想行皆悉不現。大藥!如見日輪光明照曜,而諸凡夫不見日體,是黑是白,黃白黃赤皆不能知,但以照熱光明出沒環運,諸作用事而知有日;識亦如是,以諸作用而知有識。」

大藥白佛言:「云何為識作用?」

佛言:「大藥!受覺想行思憂苦惱,此為識之作用。復有善不善業,熏習為種,作用顯識。」

大藥白佛言:「云何識離於身便速受身,識捨故身新身未受,當爾之時識作何相?」

佛言大藥:「如有丈夫長臂勇健著堅甲冑,馬疾如風乘以入陣,干戈既交心亂墜馬,武藝捷習還即跳上,識棄於身速即受身,亦復如是。又如[2]怯人見敵怖懼乘馬退走,識資善業,見天父母同座而坐,速託生彼亦復如是。大藥!如汝所問,識棄故身新身未受,當爾之時識作何相?大藥!譬如人影現於水中無質可取,手足面目及諸形狀與人不異,體質事業影中皆無,無冷無熱及與諸觸,亦無疲乏肉段諸大,無言聲身聲苦樂之聲,識棄故身新身未受,相亦如是。大藥!是資善業生諸天者。」

大藥白佛言:「云何識生地獄?」

佛言:「大藥!行惡業者入於地獄,汝當諦聽!大藥!此中眾生積不善根,命終之時作如是念:『我今於此身死,棄捨父母親知所愛,甚大憂苦。』見諸地獄及見己身應合入者,見足在上頭倒向下,又見一[3]處地純是血,見此血已心有味著,緣味著心便生地獄,腐敗惡水臭穢因力,識託其中。譬如糞穢臭處,臭酪臭酒諸臭因力,蟲生其中;入地獄者託臭物生,亦復如是。」

賢護勝上童真合掌白佛言:「地獄眾生作何色相?身復云何?」

佛言:「大藥!其愛血地生地獄者,遍身血光身如血色,生湯隍者身如黑雲,生乳湯河者,身點[4]斑雜作種種色體極軟脆,猶如貴樂[5]孾孩之身,其身長大過八肘量,鬚髮身毛並長垂曳,手足面目虧曲不[6]全,閻浮提人遙見便死。」

大藥白佛言:「地獄眾生以何為食?」

佛言:「大藥!地獄眾生食無少樂,惶懼馳走,遙見鎔銅赤汁,意謂是血,眾奔趣之;又有聲呼:『諸有飢者可速來食。』便走向彼,至已而住以手承口,獄卒以熱銅汁寫手掬中,逼之令飲銅汁入腹,骨節爆裂舉身火起。

「大藥!地獄眾生所食之物,唯增苦痛無少安樂。地獄眾生苦痛如是,識不捨之亦不毀壞。身如骨聚識止不離,非業報盡苦身不捨,飢渴苦逼,便見園林花果敷榮廣博翠茂,見已喜笑互相謂言:『此園翠茂清風涼美,眾急入園須臾暫樂。』樹葉花果咸成刀劍斬截罪者,或中破身分為兩段,或大叫呼四面馳走,獄卒群起執金剛棒,或執鐵棒鐵斧鐵杖,囓脣瞋怒身出火焰,斫棒罪者遮不令出,斯皆己業見如是事。獄卒隨罪者後,語罪者云:『汝何處去?汝可住此,勿復東西欲何逃竄。今此園者汝業莊嚴,可得離不?』

「如是,大藥!地獄眾生受種種苦,七日而死還生地獄,以業力故如遊蜂採花還歸本處。罪業眾生應入地獄,初死之時見死使來,繫項驅逼身心大苦入大黑闇,如被劫賊執捉將去,作如是言:『訶訶,禍哉!苦哉!我今棄閻浮提種種愛好親屬知友,入於地獄,我今不見天路但見苦事,如蠶作絲自纏取死,我自作罪為業纏縛,羂索繫項牽曳驅逼將入地獄。』賢護!罪業眾生生地獄者,苦相如是。」

爾時賢護與大藥王子,聞說是已,身驚毛竪,俱起合掌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俱歸依佛,請垂救護,願今以此聞法功德,未脫有流處生死輪,不落三塗入於地獄。」

賢護復白佛言:「欲有[7]所請,唯願聽許。」

佛言:「如汝悕望,恣汝所問。」

賢護白佛言:「世尊!云何為積?云何為聚?云何為陰?云何為身不遷?」

佛言:「賢護!智界、見界、意界、[8]明界,以此四界和合成身,四界境識名之為積;聚謂六界六入,六入境三界,因二入因,即[9]鬚髮毛爪皮肉膿血,涕唾黃[1]痰脂𦙽髓液,手足面目大小支節,和合崇聚名之為聚,猶如穀豆麻麥,積集聚貯而成高大,謂之為聚。其地水火風空識,名為六界;眼耳鼻舌身意,名為六入;色聲香味觸法,名六入境,即貪瞋癡名三界因。又風黃[*]痰亦名三因。二入因者,謂戒與信。又有二因,謂捨與施。又有二因,謂進與定。又有二因,謂善不善。其受想行識,此四名無色陰,受謂領受苦樂等相及不苦不樂之相,想謂知苦樂相,行謂現念作意及觸,識者是身之主,遍行諸體,身有所為莫不由識。不遷者,謂身語意淨證[2]獲道果,此人死已識棄有陰,不重受有、不流諸趣,極樂而遷不復重遷,是名不遷。」

於是賢護與大藥王子,禮佛雙足白言:「世尊!佛一切智說此法聚,當於未來作大利益安樂眾生。」

佛言:「如來法聚常住非[3]斷,一切智者知而不為,我經無量勤苦積集智光,今說此經,此正法[4]日為諸眾生作大明照,德譽普流一切智海,為能調心流注者,說此經所在之處[5]請誦解說,諸天、鬼神、阿修羅、摩睺羅伽,咸悉擁護皆來拜禮,水火王賊等怖皆不能害。諸比丘!從今已往於不信前勿說此經,求經過者慎勿示之,於尼乾子尼乾部眾諸外道中亦勿說之,不恭敬渴請亦勿為說;若違我教虧損法事,此人則為虧損如來。諸比丘!若有禮拜供養此經典者,應當恭敬供養是人,斯人則為持如來藏。」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當勇超塵累, 勤修佛正教,
除滅死軍眾, 如象踐葦蘆,
持法奉禁戒, 專精勿虧怠,
以棄生流轉, 盡諸苦有邊。」
佛說此經已,賢護勝上童真、大藥王子,并諸比丘、菩薩摩訶薩、天人、阿[A4]修羅、乾闥婆等,普大會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6]

大乘顯識經卷下

[7](右大唐永隆元年三藏地婆訶羅於東太原寺譯,出《大周錄》)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一 - 2024-03-04 16:33:03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一

[1]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2]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八千人、菩薩一萬六千人俱——是諸菩薩智慧、方便、神通具足,辯才無礙,得大總持。

爾時,世尊處大法座,與如是等無數百千大眾恭敬圍繞,聽受說法。

彼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智上,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禮佛雙足。禮已合掌,前白佛言:「世尊!我有少法欲伸請問如來、應供、正等正覺,[A1]悲愍我故,願賜聽許。」

佛告智上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恣汝所問,今正是時。諸佛如來隨有問者,各各為其如應演說,令彼聞已心生歡喜。」

時智上菩薩摩訶薩即白佛言:「世尊!云何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願佛世尊廣分別說。」

佛告智上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汝今當知,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以一方便普令一切眾生如理修行。何以故?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乃至於彼傍生異類、諸惡趣中,菩薩亦以平等一切智心施其方便,即以如是善根迴向一切眾生,令諸眾生修行二法。何等為二?所謂:一切智心、迴向心。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善男子!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所有善根不念破壞、常所愛樂,生隨喜心,即以如是隨喜善根迴向一切眾生。復以一切智心廣施一切眾生,雖起施心,悉無所取亦無所得。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善男子!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若時往彼十方世界、乃至一切方處,或見一切微妙可愛香樹、華樹。菩薩見已,不生一念希取之心,作是思惟:『此香樹、華樹非我所取,當獻十方一切諸佛。』即以如是善根迴向一切智。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善男子!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隨所向處或見一切眾生受諸快樂,菩薩爾時生隨喜心,即以如是隨喜善根迴向一切智。又,若菩薩隨所向處或見一切眾生受諸苦惱,菩薩爾時起悲愍心,被[3]精進鎧,即作是言:『一切眾生所有苦惱我當代受,普願眾生得安隱樂。』即以如是善根迴向無上菩提。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善男子!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隨諸方處若禮一佛如來,即同禮彼諸佛如來。何以故?諸佛如來同一法性,同一戒品、定品、慧品、解脫品、解脫知見品,亦復同一最上心意。菩薩如是了知已,乃至恭敬供養一佛如來,即同恭敬供養諸佛如來,菩薩以廣大心普攝一切。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善男子!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或時見有修大乘者於大乘法生退沒心,菩薩爾時知彼心已,即作是念:『我應為彼稱讚一四句偈,令彼如是如理修學,使不退沒。』念已,即言:『諸有修大乘者,若能於此一四句偈解了其義,即能於彼一切語言通達義趣,如所解了不生退沒。又復我此所說一四句偈,若有能聽受者,是人即得諸佛辯才。我當以是善根普施一切眾生,悉願得彼多聞具足諸佛無礙辯才所攝。』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善男子!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或時往彼貧窮乞匃人所,菩薩爾時心生悲愍,即自念言:『他業所作受決定報,我今於此歡喜和合,隨其所欲而悉施與。如佛所說,於一施中有四行相,所謂:施大、心大等。今我此中所施雖少,一切智心而復無量。若我以是一切智心施此乞人,即以如是善根力故,當以寶手常出珍寶普施一切眾生。如是,布施此乞匃人,乃能與彼現在佛世尊所布施、持戒、修禪定者所作福行等無有異。』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善男子!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若時與彼聲聞、緣覺同所居止,菩薩爾時於彼二乘但生恭敬。若彼聲聞、緣覺或以二事而生我相,何等為二?一者、菩薩出生諸佛世尊,二者、諸佛出生聲聞、緣覺。彼以是事而自念言:『我於此中是為最上,何能於彼生恭敬心?』而此菩薩雖聞是說,以方便故心無異想。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善男子!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能於一施行中成就六波羅蜜多。是相云何?所謂:菩薩隨諸方處見來求者,菩薩爾時攝伏慳心,隨其所欲而悉施與,此即名為菩薩成就布施波羅蜜多。如是施時,菩薩自持戒行,復能攝彼諸破戒者,普令安住清淨戒地,此即名為菩薩成就持戒波羅蜜多。如是施時,菩薩以其慈心為首,復起不破壞心、救護心、等住心。起是心時,此即名為菩薩成就忍辱波羅蜜多。如是施時——若飲、若食、及諸所欲——隨其所施,菩薩來、去、住、止於身、語、心位不生懈倦,此即名為菩薩成就精進波羅蜜多。如是施時,隨所施處,菩薩心住一境不起散亂,此即名為菩薩成就禪定波羅蜜多。如是施時,菩薩悉知如是施者、如是受者、得何果報。如是知已,稱量、較計皆悉平等,是中無有少法可得,此即名為菩薩成就智慧波羅蜜多。善男子!如是,名為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於一施行中成就六波羅蜜多。」

爾時,智上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菩薩摩訶薩布施行中乃有如是善巧方便,以是方便而能解脫一切眾生輪迴苦惱、普攝一切諸佛法藏。」

佛言:「智上!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具善巧方便故,而能於其一施行中成就無量利益勝行。」

爾時,世尊復告智上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汝今當知,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設於異時有極重罪,而彼菩薩亦不壞善根。云何不壞?所謂:菩薩或時值遇彼惡知識勸令退失無上道意、得極重罪,菩薩爾時即自思惟:『我今若或即於此身取證涅[1]盤、斷後邊際,不復堪任被精進鎧,何能度脫一切眾生輪迴苦惱?我今不應以此因緣自壞其心。何以故?我欲於輪迴中度脫一切眾生,設有極重罪亦不斷善根。』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又,善男子!若出家菩薩有分別心生別異作意,彼所得罪過四根本。是菩薩若具善巧方便者隨起即悔,善男子!我說彼菩薩為無罪者。」

爾時,智上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亦有罪耶?」

佛告智上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言菩薩無有罪者,云何菩薩於百千劫中學波羅提木叉戒有破根本[2]果者?善男子!汝今當知,是等菩薩雖於一切眾生善言、惡言皆悉能忍,但為於彼聲聞、緣覺法中相應作意,是故我說彼所得罪過四根本。如彼聲聞乘人犯根本罪已,無所堪任取證涅[*]盤;出家菩薩亦復如是,起是罪已不即悔捨聲聞、緣覺相應作意,亦復無所堪任、不能趣證大涅盤界。」

爾時,尊者阿難在大會中,前白佛言:「世尊!舍衛大城有一菩薩名光聚王。我於一時入城乞食,於其城中不見彼菩薩。是時光聚王菩薩別在一聚落中與一女人同坐一處,說非法語。我往見已,彼不覆藏,而復別說彼梵行法。世尊!我佛如來是一切眾生大師,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無不解了。我見是相其事云何?願佛開示。」尊者阿難發是言時,而此佛會地大震動。

爾時,光聚王菩薩現身虛空高一多羅樹,即於空中問阿難言:「尊者阿難!於汝意云何?犯非法者豈能如是住虛空耶?」

是時尊者阿難對如來前向空問言:「光聚王菩薩!如我向者所見事相,云何菩薩有此非法耶?」

尊者阿難作是言時,世尊即為垂足按地。是時他方世界有佛世尊現虛空中,發是聲言:「菩薩已離非法,我知是事、我證是事。」彼佛言已,隱空不現。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不應於住大乘者、菩薩正士生過失想。阿難!譬如聲聞乘中初二果人求無漏道不以為難;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求一切智不以為難。何以故?菩薩已離眷屬纏縛故,已能安住佛、法、僧寶,不壞淨信、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難當知,若有住菩薩乘者,不離一切智心,設於五欲法嬉戲而行亦無過失。所有諸佛如來得五根具足,其義如是。

「阿難!如汝所見光聚王菩薩其事因緣,我今為汝如實宣說。阿難!汝今當知,光聚王菩薩向於聚落同處坐者,而彼女人於過去世二百生前與此菩薩曾為夫婦。是故,今時而此女人見光聚王菩薩吉祥威光、戒、力具足。女人見已,由宿習故生麁重想,以善根力復作是念:『我若得此光聚王菩薩來我舍中共坐一處,彼能令我發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時光聚王菩薩知彼女人心所念已,即於夜分往詣彼舍,與其女人共坐一處,廣為宣說無數法門。時女人舍內外平正,廣博嚴淨。時光聚王菩薩既同坐已,即復執彼女人右手說伽陀曰:

「『佛不稱讚染欲法, 愚癡迷著而所行。
若能斷除欲愛心, 佛說斯人為最上。』
「阿難!時彼女人聞是伽陀已心大歡喜,即從座起,合掌恭敬禮彼光聚王菩薩足,說伽陀曰:

「『我本無心實求欲, 我知欲法佛不讚,
若能斷除欲愛心, 佛說斯人為最上。』
「說是伽陀已,復說伽陀曰:

「『當知如我心所思, 所說真實而無異,
若人樂求佛菩提, 一切眾生獲利樂。』
「阿難!時彼女人得光聚王菩薩善巧方便為開導故,即時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彼菩薩即從座起,出離彼舍。

「阿難!汝今當知,我觀彼女人深心清淨,勇猛最勝,我今為彼授菩提記。阿難!彼女人從此命終已,當轉女身,得成男子;從是已後,過九十九百千阿僧祇劫當得成佛,號曰近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間。阿難!以是緣故,當知菩薩摩訶薩已離眷屬恩愛纏縛,一切非法永不復生。」

爾時,光聚王菩薩摩訶薩聞佛世尊如是說已,從空中下,頭面著地,禮世尊足。禮已合掌,前白佛言:「世尊!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住大悲行,常所利益。世尊!我今亦得是行。又復,世尊!若有菩薩能為一眾生發一善根者,於諸色愛不起罪心。若如所起罪垢心者,當於百千劫中受地獄苦。世尊!若彼菩薩起是罪心、受斯地獄苦者,當知是菩薩即捨離眾生所發善根,令彼善根不能成就。」

爾時,世尊讚光聚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菩薩正士如汝所說,如是如是。若住大悲心者,能為一切眾生斷除一切罪垢。善男子!我念過去阿僧祇劫前,有一摩拏嚩迦名曰光明,於四萬二千歲中修持梵行,離諸過失。過是四萬二千歲已,而於一時以因緣故入一王城——其名神通——於彼城中見一女人名曰伽吒。時彼女人見是摩拏嚩迦色相端正,女人見已生欲愛心,來詣其前作禮而住。光聚王!爾時,摩拏嚩迦即問彼女人言:『今汝女人有何所求?』女人答言:『我今求汝摩拏嚩迦共為夫婦。』摩拏嚩迦言:『我不於女人而生欲想。』女人又言:『我於今時若不得汝為夫婦者,我當不久而趣命終。』爾時,摩拏嚩迦作是思惟:『我於四萬二千歲中修持梵行、不犯禁戒,我於今時不應受是染愛非法,而此女人我宜遠離。』作是念已,離彼女人而行七步。過七步已還復[1]小住,為其女人起大悲心,作是念言:『我於今時發勇悍心,設犯禁戒,寧當忍受地獄苦報,不應遠離令彼失命。』爾時,女人聞是言已心生快樂,適本所願不至命終。光聚王!時彼光明摩拏嚩迦即執彼伽吒女人手作如是言:『如汝所欲,今我與汝隨所應作。』如是,光明摩拏嚩迦與伽吒女人於十二年中共為夫婦。彼摩拏嚩迦過是十二年已,又復精進修持梵行,從是歿已生梵天界。

「光聚王!汝今當知,彼時光明摩拏嚩迦者,勿起異見,今我身是;彼時伽吒女人者,今耶輸陀羅是。所以者何?我於爾時但能一念起大悲心,又復還修梵行,得生梵界。如是,我於十千劫中受輪迴身,雖受是身不生厭倦。光聚王!諸有眾生不具善巧方便者,於輪迴中受地獄苦;菩薩以能具足善巧方便,是故得生於梵天界。

「光聚王!假使舍利子、目乾連大阿羅漢,雖復神通、智慧於聲聞中而為第一,亦未能具善巧方便。光聚王!今我法中有一苾芻——名俱迦梨俱——墮地獄中,其事云何?光聚王!我念過去拘留孫佛法中有一苾芻名曰無垢。時彼苾芻修阿蘭那行,獨止一巖。其巖不遠有五通仙人別止一處。忽於一時布大黑雲,降霔大雨。時彼近住五通仙人往詣無垢苾芻巖所欲生惱害、破彼梵行。是時,仙人正入,苾芻方出。仙人見已,起過失心、妄生輕謗,作是思惟:『此無垢苾芻退失梵行,欲造非法。』爾時,苾芻知彼仙人心所念已,即踊身虛空高七多羅樹。仙人見是苾芻住在空中,仙人告言:『我持利刀來此巖中破汝梵行,汝今何復[2]住空中耶?』仙人言已,苾芻即時從空而下,禮彼仙人,不復踊身。是時,仙人於須臾間全身墮彼大地獄中。

「光聚王!於汝意云何?彼時無垢苾芻者,勿起異見,即今慈氏菩薩是;彼五通仙人者,即俱迦梨俱苾芻是。光聚王!此因緣者,當知非彼聲聞、緣覺境界,皆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智慧所行。

「光聚王!又如世間有誐尼迦人,六十四種藝能具足。是人愛樂財寶,隨所向處以藝能故,一切所用皆悉能得。於彼彼人所得財利已,後復忘恩,心生棄捨。具善巧[3]方便菩薩亦復如是,於一切處設諸方便救度眾生,彼彼所向於諸眾生無所希取。見彼眾生所有善根勸令增進,由彼所作善根力故,普令眾生出生勝行,菩薩亦復無所取著;乃至戲樂等事,雖復順行而已捨離,不復於心有所繫縛。

「光聚王!又如世間傍生異類,或見妙華色香具足,時彼傍生不能生起一念愛樂。具善巧方便菩薩亦復如是,雖受一切戲樂等事,未甞暫起一念愛樂,無自作、無他作,一切無著。

「光聚王!又如世間肥壞地中植諸種子,決定得生芽、莖、[1]菓實。具善巧方便菩薩亦復如是,修空、無相、無願解脫法門,決定已能離諸染法,雖受一切戲樂等事,而亦不壞修行佛所稱讚功德成就。

「光聚王!又如世間漁捕之人於大池中張以大網捕取其魚,隨彼所欲皆悉能取,不墜水中。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空、無相、無願解脫法門,一切智心堅固所護,畢竟不墮生死泥中,隨彼彼處滅此身已生梵天界。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二 - 2024-03-04 16:34:00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二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復次,光聚王!又如持明人善修瑜伽悉地法門,於祕密五種縛中而受繫縛,隨所作法不越三昧。是人以一大明句力悉能斷除彼一切縛,而獲安住祕密行門。雖在繫縛中,常不離三昧。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於五欲境中嬉戲順行,隨其所作不壞正行。是菩薩以一智慧明力悉能清淨一切染法,於一切智心而能安住。雖受五欲樂,常生梵天界。

「光聚王!又如世間善用劍者於其劍法巧妙精熟。是人一時隱覆利劍,獨行曠野險難之處。於其中路忽見一人,單己無伴復無器仗。時用劍人見彼人已,生悲愍心,即相附近而謂言曰:『汝今獨行,一無伴侶又無器仗,將何護身?汝今同我隨其所往,終不令汝有所闕失。若忽值遇盜賊等事,我當為汝作大救護。』言已同行。於其中路忽逢賊眾,時同行人不知此人先隱利劍,見是賊已即生怖畏。時用劍人發勇猛心,無所怯懼,即出其劍與彼賊眾而共鬪敵。時彼賊眾皆悉斷命,其用劍人自護身已、復能防護彼同行者,咸得安隱過斯險難。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而能具足種種方便、執智慧劍。雖於五欲境嬉戲順行,終不暫令身根起放逸事,能為身根作大防護。設於異時遇煩惱魔,菩薩亦復無所動轉,被精進鎧不生怖畏,以智慧劍斷煩惱網,悉令清淨。菩薩常生清淨佛土。」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作愛,於其食時入舍衛大城而行乞食。時彼菩薩次第行至一長者舍,住立門側,發聲乞食。長者有女名曰上財,顏貌端正,人所愛樂。是時,彼女聞菩薩聲,即持飲食出施菩薩。授其食已,即於菩薩生愛樂心,若色相、若音聲而生取著,由此因緣起貪染心。

作愛菩薩見是女已,即知其念。菩薩爾時於貪染法無所作意,即自思惟:「於須臾間若起一念貪染心者,是大過失。何以故?今此女人,我於何處而生可愛?若彼眼根為可愛者,眼是無常敗壞不淨肉團,彼自性空,何所愛樂?若於耳、鼻、舌、身、意根為可愛者,彼彼諸根亦復如是,自性皆空,無有實法,何所愛樂?如是,從足至頂、乃至內外中間,一一如實審諦觀察,是中無有少法可得。我今如是如實觀已,於一切法悉無所有。法無有故,即法無生。」

菩薩作是思惟時,即得無生法忍。菩薩得是利已,心大歡喜,即於是處踊身虛空高一多羅樹,於其城中右繞七匝出舍衛大城,乘空往詣佛世尊所。

爾時,世尊見彼作愛菩薩威德巍巍猶如鵝王,乘空自在徐緩而來。世尊見已,謂阿難言:「阿難!汝見此作愛菩薩從空來不?」

阿難白佛言:「世尊!唯然已見。」

佛告阿難言:「汝今當知,此菩薩者,於一切法離貪愛心,證法無生、悉無所得,而能降伏一切魔軍,廣為眾生轉正法輪。」

時佛言已,而彼菩薩即住空中聽佛說法。

是時,彼上財女人於長者舍忽然命終,生三十三天,轉女人相,得天子身。彼天子生時,有七寶莊嚴微妙宮殿同時出現,縱廣十二由旬。復有一萬四千天女眷屬同時而生。是諸天女於須臾間自有智生,咸作是念:「我等今時以何善根得生於此?」即知:「先世舍衛城中,有長者女於一菩薩起染愛心。以是因緣,於彼命終生此天中,轉女人相而為天子。彼得無量勝報神通,我等由是天子勝因緣故亦得生此。」作是念已,歡喜而住。

爾時,彼新生天子即作是念:「我昔人間生染愛心,[1]而何今時得是勝報?此因緣者,乃是作愛菩薩增[2]上善力為開導故。我今宜應往詣佛所,恭敬供養彼佛、世尊及欲瞻禮作愛菩薩。」

爾時,彼天子作是念已,即時與諸天女眷屬持以種種殊妙香華,從彼天界來詣佛所。到已,頭面禮世尊足,即於佛前合掌向空遙伸敬禮作愛菩薩,然後以彼所持眾香華等尊重恭敬供養世尊。作供養已,右繞三匝,合掌向佛說伽陀曰:

「不可思議人中尊! 不可思議大菩提!
不可思議諸佛行! 不可思議諸佛法!
我舍衛城長者女, 父本立名為上財,
色相端嚴眾所欽, 父母、宗親亦愛念。
於一時中有佛子, 具大威德名作愛,
舍衛城中乞食行, 次第來至於我舍。
我時聞彼美音聲, 適悅歡喜即取食,
持食詣彼作愛前, 以尊重心施佛子。
我時見彼妙色相, 心生愛染欲和合,
彼因緣故不能成, 我於剎那而命斷。
我今不能具宣說, 作愛佛子大因緣,
於染愛法不相應, 令我滅已生勝處。
世尊!我雖捨前報, 快哉斷我女人相,
轉成男子大威光; 又復得生於天界,
與我同生諸天女, 一萬四千為眷屬;
復有最上七寶嚴, 微妙宮殿同時現。
我時發生如是心, 此為不可思議事,
我以染愛心為因, 云何得此清淨報?
作愛佛子甚希有, 亦名作喜、作光明,
我身熾盛大威光, 由彼勝因獲如是。
染因能成如是果, 聲聞、緣覺不能知,
而彼乘中無此法, 唯善逝智而能轉。
假使殑伽沙數劫, 不能修學諸佛智,
我今無餘所樂心, 唯求無上菩提果。
作愛佛子大威德, 是我最上善知識,
我因彼故得見佛, 安住菩提無退轉。
我知修行菩提者, 於染愛心無所著,
如我所轉女人相, 普願一切為男子。
我前世中命終後, 父母親族懷悲惱,
恩愛極苦所纏心, 返於沙門生忿恚。
我今以佛威神力, 於剎那間詣父所,
隱身住空而白言: 『勿於沙門生忿恚,
起忿恚者大過失, 於長夜中受苦惱。
上財女者今我是, 已生三十三天中,
轉彼女人前報相, 得大威光天子身。
父母今詣於佛所, 應當懺彼忿恚心,
佛是眾生大慈父, 一切眾生所歸趣。』」
父母聞說佛聲已, 即起廣大增勝心,
爾時父母承佛力, 應聲即詣於佛所。
到已頭面禮佛足, 懺悔先起忿恚心,
白言:「我今歸依佛。」 合掌又復伸問言:
「佛、法、僧寶最尊勝, 當云何作供養事?
唯佛能知我心意, 如我所問願佛說。」
發是言已諦誠住, 一心渴仰而聽受。
佛告上財父母言: 「汝今諦聽我所說,
若欲供養諸佛者, 應當發起菩提心。
當知汝女上財者, 五百生中種善根,
今轉女身為天子, 為汝父母善開導。」
父母聞佛如是語, 即發無上菩提心,
歡喜稱讚作是言: 「人中大仙如實語。」
爾時佛告阿難言: 「汝今證知如是事,
菩薩方便不思議, 於染心中得淨報。
如上財女所轉相, 一切眾生亦如是,
阿難!如是勝功德, 能令眾生皆離苦。
今此天子勝福報, 於染愛心常清淨,
而能恭敬佛世尊, 尊重無上菩提故。
多劫已曾供養佛, 於諸佛所種善根,
堅固安住菩提心, 決定當得菩提果。」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我意者,譬如須彌山王眾寶所成,雖種種寶有種種色,彼黃金色而為最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清淨心、若染污心、若住法心、若隱法心,雖種種心如是差別,彼一切智心而為最上。世尊!諸菩薩摩訶薩最初安住一切智心,於諸染法悉能清淨。又如有藥名曰善現,能治世間一切病苦。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一切智心已,能斷除貪、瞋、癡等諸煩惱病。」

爾時,世尊讚尊者阿難言:「善哉,阿難!如汝所說,如是如是。」

爾時,尊者大迦葉前白佛言:「希有,世尊!菩薩摩訶薩能行最上寂靜之行,能於一切眾生起悲愍心,常所利益。又復能修空、無相、無願解脫法門,不樂聲聞、緣覺之法,於一切處不離一切智心,具不可思議善巧方便。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一切所行無著、無礙,於色、聲、香、味、觸境中行而不取、亦無起作。世尊!我今樂說譬喻明菩薩行,願佛世尊聽許我說。」

佛言:「大迦葉!樂說當說,今正是時。」

大迦葉言:「世尊!譬如世間有無數百千人眾,於其曠野險難之處見有一門,而彼人眾爾時各各從其門入。過[1]是門已,次見道路,其路懸曠,險惡多難。彼諸人眾見是路已,咸生怖畏。是時,有一智人具善方便,欲為多人利益安樂,即告眾言:『汝等當知,去此不遠有一大城。其城廣闊,嚴麗清淨;人民熾盛,安隱豐饒。入彼城者,適悅快樂。誰當愛樂入其城中,即能遠離險難怖畏。』時彼眾中有一類人聞是語已,即時發言:『我今樂入。』入是城已,見其豐饒、安隱、快樂,生希有想,愛著不捨,即於彼住不復樂出。有一類人聞說其城,即時發言:『我亦隨順入彼城中。』是人雖入,不樂彼住,後復還出。又復眾中有一類人雖聞是語,不能前詣入彼城中。

「世尊!彼有智人過此城已,又復行於曠野險路。出是路已,見一道徑,其徑狹小,可一尺量。徑之左面有一大坑深百千肘、徑之右面復一大坑深百千肘,若或有人墮是坑者不能出離。彼徑四向,有一類人發是聲言:『我於此處生大怖畏。』又復去彼狹徑不遠有四衢道,一類人眾遊履其道,隨其所向彼彼皆能見有大城;如如所見,彼彼隨應而生愛樂。時彼智人見是狹徑已,即行其徑到安隱處。

「世尊!世間無數百千人者,當知即是諸愚異生。

「一門者,當知即是取一有身;彼曠野險難中見道路者,當知即是生死險難之路;其路懸曠者,當知即是無明、有愛為因,受果極懸遠故。彼有智人能唱導者,當知即是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彼大城者,即是二乘所證涅[2]盤。有一類人入彼大城愛樂安住、不求出者,當知即是聲聞、緣覺,下劣信解,生止息想;彼一類人亦欲隨順入其城中,不樂安住、後還出者,當知即是餘諸菩薩,成就最上信解心故;彼一類人雖聞是語不能前詣入其城者,當知即是少福、無智、諸外道輩。彼有智人過此城已又復出彼曠野路者,當知即是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精進波羅蜜多故。彼一尺量狹徑路者,當知即是最上法界;左面坑者,當知即是彼聲聞地;右面坑者,當知即是彼緣覺地。彼徑四面有一類人發怖畏聲者,當知即是諸天魔王及魔眷屬;彼四衢道者,即是四攝法門。隨其所向彼彼皆能見大城者,當知即是彼二乘人,隨其所應見佛功德、見佛所行及佛智慧,生愛樂故;時彼智人到安隱處者,當知即是到一切智地。

「世尊!如是等譬喻說者,當知皆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引導眾生,是為菩薩最上勝行。以是義故,我於菩薩摩訶薩所應敬禮。」

爾時,世尊讚尊者大迦葉言:「善哉,善哉。汝大迦葉善說此語。」

當佛如是讚迦葉時,會中有萬二千眾生得天人身,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告大迦葉言:「汝今當知,菩薩摩訶薩具善巧方便者,已能成就無量功德,於一切時雖有所作,不復起彼諸不善業,於自、於他遠離過失。」

爾時,智上菩薩摩訶薩於佛會中見如是事、聞如是法,又復恭敬,前白佛言:「云何,世尊!往昔為一生補處菩薩時,於彼迦葉如來法中曾作是語:『何故剃鬚髮?云何求菩提而此菩提最上難得?』昔作是語當有何義?願佛于今為我宣說。」

佛告智上菩薩摩訶薩言:「止,善男子!勿作是語。當知菩薩摩訶薩隨其所行、隨有所說,非無利益。何以故?具不可思議方便菩薩見彼彼正士,隨所應住於彼彼眾生如應調伏,一切所行當知不離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智上!我今為汝廣說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甚深正法,汝應諦聽,如善作意。善男子!如我[3]往昔為菩薩時,於燃燈佛所成就不可思議方便。爾時,我於彼佛法中證得無生法忍,從是已後,我為得忍菩薩。為菩提故轉復精進,若一劫、若百劫,未甞懈倦、未甞厭捨、未甞失念,數數來此輪迴趣中以善方便救度眾生,以自慧力隨諸所作悉得成就,於後邊際不作住想,為利眾生無有休息。當知此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善男子!我為菩薩時,為菩提故,雖入聲聞寂靜三摩地,乃至入菩薩三摩地,若身、若心無出沒想;雖得寂靜樂而不住著;雖在三摩地而精進不懈,以六波羅蜜多、四攝法門教化眾生,諸有所作未甞懈息。當知此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又,善男子!我為菩薩時——已得一生補處,將欲成道轉大法輪——即於兜率天宮如實觀察:『我今為當於此天中成等正覺轉法輪耶?為人間耶?』如是觀察,又復思惟:『我若即於天中作此利者,閻浮提人不得聞法;若於閻浮提中作此利者,而此諸天不得聞法。我今隨其所宜,但應下降閻浮提中成等正覺,而此諸天亦可利益。』又復菩薩思惟觀察:『我若從此兜率天宮沒已下生人間,不入胎藏現受生相,於須臾間便成正覺者,彼閻浮提所有眾生當起疑念:「此釋迦菩薩從何所來?天中來耶?乾闥婆中來耶?變化來耶?」』以是緣故,從天中沒,下降閻浮,隨順世間,入母胎藏。當知此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復次,善男子!菩薩雖住胎藏,世間眾生不應於此作實住想。何以故?菩薩本從無垢寂靜三摩地安詳而起。從天中沒、下降人間、處胎受生、出家苦行,乃至坐菩提場成等正覺、降伏魔眾、轉大法輪,如是一切所作,菩薩於中清淨、無染,無動、無轉,不出、不沒。以是義故,應知清淨行菩薩不實住胎藏,當知此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又復何緣菩薩但現胎生、不現餘生耶?所謂:菩薩於一切眾生中最上、最勝,是潔白分,純一無雜。以如是相現處胎生,當知此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又復菩薩初入母胎其相云何?所謂:菩薩入母胎時內外清淨,安隱無難,不苦、不惱。如昔天中所受快樂,菩薩入母胎時樂受相應亦復如是,不同世人攬彼父母羯邏藍等穢污不淨為入胎相。

「又復何緣菩薩於母胎中住滿十月,不增減耶?所謂:菩薩不同世人住母胎藏日月數量有增、有減,以增、減故,胎藏不圓,諸根缺減。是故,菩薩滿足十月,胎藏圓滿,諸根具足,無所增減。當知此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

「又復何緣菩薩不樂宮殿而返於其園林中生?所謂:菩薩於其長時遠離憒閙,樂寂靜處,修寂靜行,有諸天、龍、夜叉、乾闥婆等常所衛護。菩薩欲令迦毘羅城一切人民以諸香華隨喜供養,各得瞻覩。以是因緣,菩薩於其園林中生。

「又復何緣菩薩之母攀其樹枝生菩薩耶?謂:菩薩母不同世間所有母人,當產生時苦受相應,得大苦惱。摩耶夫人生菩薩時樂受相應,得大快樂。以是因緣,菩薩之母攀彼樹枝而生菩薩。

「又復何緣菩薩於母胎中能念能知彼三世事,乃至菩薩入胎、住胎等事悉能知耶?所謂:清淨行菩薩於三界中最上、最勝,正念現前,於一切法無所忘失。是故,菩薩雖住胎中能念能知彼一切事。

「又復何緣菩薩生時唯帝釋天主而來衛護?菩薩生已即為捧接,爾時無復餘天人耶?所謂:帝釋天主先發大願:『菩薩生時為作守護。』以彼往昔善根力故,是故菩薩生時唯帝釋天主而來衛護。

「又復何緣菩薩生已即於四方各行七步,不減至六、不增八耶?所謂:菩薩正士神通變化隨宜方便,其相如是,由此因緣但行七步,無所增減。

「又復何緣行七步已即發是言:『我於世間最尊、最勝,已能解脫老、病、死法。』謂此梵界諸天子眾聞菩薩生悉來瞻禮,各各隨應得其利益。菩薩爾時即自思惟:『但此梵界諸天子眾得知是事,我今欲令一切普得聞知。』作是念[1]已,乃發聲言:『我於世間最尊、最勝,已能解脫老、病、死法。』發是言時,所有三千大千世界諸天子眾及諸梵眾聞是聲已,於須臾間一切皆來至菩薩所,合掌恭敬,隨喜稱讚。以是因緣,乃唱是言:『我於世間最尊、最勝。』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三 - 2024-03-04 16:34:35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三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何緣菩薩生已現大笑相?豈非菩薩以掉舉故現是相耶?所謂:菩薩生已,作是思惟:『我欲普令一切眾生悉能同我發菩提心。我當得菩提已,廣度眾生出輪迴苦,我於是事無懈怠想。我觀一類眾生起下劣心迷亂作意,於解脫道不能發起廣大精進。此復云何?所謂:具大悲心者能起精進,彼類眾生無如是行。我欲令彼成就如是廣大精進、得最上解脫,是故,我取一切智果。』由此因緣心生歡喜,以其喜因現大笑相,而非菩薩掉舉相故。

「又復何緣菩薩身本無垢而沐浴耶?所謂:菩薩無量劫來雖離垢染,今此現生,隨順世間沐浴其身。

「又復何緣菩薩生已而不便從園中詣菩提場成等正覺?復入王宮,其事云何?所謂:菩薩身相圓滿、威德具足,人所瞻者皆獲利益,菩薩乃入王宮令彼宮嬪、一切眷屬咸得瞻覩。又,欲於其宮中隨順世間作嬉戲事,受諸快樂。雖同有作而無其實,乃至一切所有及轉輪王位皆悉棄捨,出家修道。由此因緣,是故,菩薩復入王宮。

「又復何緣摩耶夫人生菩薩已七日命終?豈非菩薩咎耶?所謂:菩薩於兜率天將欲下降入母胎藏,先以天眼審諦觀察,見摩耶夫人所有壽量滿足十月,餘復七日即當命盡。菩薩如是觀已,乃入胎藏住經十月。由此因緣,摩耶夫人七日命終,壽量盡故,非菩薩咎。

「又復菩薩未出家時遍學世間一切藝能,所謂書算、呪術、工巧、歌舞,乃至弓箭、器仗等事。如是學者其義云何?所謂:菩薩為欲調伏世間,顯最勝故。所以者何?而此三千大千世界中無有一人所學藝能勝菩薩者,以是緣故,菩薩未出家時學如是事。

「又復何緣菩薩未出家時納妻有子,而復廣有宮嬪、婇女、諸眷屬等?豈非菩薩生貪愛耶?所謂:菩薩雖同世間起如是相,而非菩薩生貪愛心。何以故?菩薩正士已離貪愛,於貪愛中隨所施作而無其實所有。菩薩納耶輸陀羅而為妻者,菩薩為欲令耶輸陀羅滿宿願故。彼耶輸陀羅往昔曾於燃燈佛所發是願言:『願我當於釋迦牟尼佛法中為釋種女,種諸善根。』以彼宿世無虛妄言,是故,我今納以為妻,令彼速得善根成就。隨世間相雖復如是,而菩薩心不生過失,後當棄捨,出家修道。所有生羅睺羅子者,謂世間人作是謗言:『若無子息生育相繼者,彼非丈夫。』菩薩息是謗故,乃令耶輸陀羅釋種之女即時產生羅睺羅子。而此羅睺羅者不從父母羯邏藍等穢污所生,當知從天中沒,化相生[1]此。所有廣集宮嬪、婇女、諸眷屬者,菩薩為欲各各隨應教化開導,悉令獲得最上善利,後當棄捨出家修道。菩薩於其宮中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教化開導四萬二千宮嬪、婇女,悉令種是菩提善根;餘諸宮女但能信心清淨,安住正見。是故當知,諸菩薩摩訶薩修菩薩行者隨世間相,雖處王宮、納妻有子、廣集宮嬪諸眷屬等,乃至於五欲樂嬉戲順行,諸有所作皆無其實,清淨潔白,離諸垢染,無愛、無著,無動、無轉。菩薩但為教化一切眾生,圓滿宿願、成熟善根故,即以不可思議善巧方便神通願力變化所生、變化所作,於其神通遊戲法中得三摩地寂靜快樂,隨應所作皆悉利益。菩薩處王宮時,雖受一切象、馬、奴婢,而彼一一皆是宿世殊勝願力,菩薩為成就故而乃攝受。以是因緣,當知菩薩納妻等相非貪愛心。

「又復何緣菩薩一時往閻浮樹下結[2]加趺坐,彼時日光雖轉,樹影不移?其相云何?所謂:菩薩欲令七俱胝天人獲利益故,其相如是。

「又復何緣菩薩出遊園林,見老、病、死生怖畏耶?所謂:菩薩已離老、病、死怖,見是相時現恐怖者,欲令眾生起厭畏故。

「又復何緣菩薩於中夜分踰城出家,而不於彼晝日分耶?所謂:菩薩取夜分者,欲令迦毘羅城一切人民皆不見故。又為菩薩令自善根而得增長,白法清淨,圓滿具足,棄捨一切所有樂事。是故,菩薩於中夜分踰城出家。

「又復菩薩出王宮已,至苦行處自手截髮。菩薩之父——淨飯大王——聞如是事,心不生信:『云何我子便截髮耶?』後知其實,心生苦惱。是相云何?所謂:菩薩以所截髮,欲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人非人等見佛吉祥威光最勝髮髻,瞻禮恭敬獲大利益,以是因緣而自截髮。

「又復菩薩所有迦蹉迦馬王種種莊嚴,馭人飡那善能控馭。菩薩當乘出王宮時,而彼馬王歡喜而行,後乃棄捨。是相云何?所謂:菩薩一切所愛歡喜棄捨,無所戀著,欲令末世一切眾生如我今時離諸愛著,於我法中如是修學。又復令末世中諸出家者以彼正命出家學道,以是緣故棄捨馬王。

「又復何緣菩薩於寂靜處六年苦行,歷諸難事,豈非菩薩餘業障故感是報耶?所謂:菩薩諸障已盡,無有苦報,諸所作事但是菩薩善巧方便。

「善男子!汝前所問:我為一生補處菩薩時曾發是言:『何故剃鬚髮?云何求菩提,而此菩提最上難得?』此因緣者非無利益,今當為汝如實宣說。我念往昔於迦葉如來法中而為菩薩,名曰護明,我時以善巧方便於諸眾生隨其所宜為作利益。彼時有五婆羅門,是大族姓子,先於菩薩乘中修諸梵行,後因值遇彼惡知識使令[A1]忘失大菩提心。彼五婆羅門即於一時起如是心:『我等已能得菩提法。』起是心者異見相應。我於爾時觀知彼心,即以方便欲為開導,乃於彼前發如是言:『何故剃鬚髮?云何求菩提,而此菩提最上難得?』彼五婆羅門聞是語時咸作是念:『何故護明菩薩發如是言?』我知其念,又復告言:『何故剃鬚髮?云何求菩提,而此菩提最上難得?』我時言已,安住真實平等法門,即與五婆羅門同住一處。

「時有二人:一名竭致迦囉,二名貢婆迦囉,來詣於我及五婆羅門所,先廣稱讚迦葉如來最上功德,後復謂我及五婆羅門言:『今可往詣迦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我於爾時作是思惟:『此五婆羅門善根未熟,若今同詣迦葉佛所,我或稱讚迦葉如來最上功德,彼五婆羅門不能稱讚。』作是思惟已,告彼二人言:『我自知時。』作是言已,我即於般若波羅蜜多住無所住。以般若波羅蜜多力所護故,從是出生善巧方便,即謂五婆羅門言:『我向語汝:「何故剃鬚髮?云何求菩提,而此菩提最上難得?」於如是義汝等未解,今為汝說。以何義故菩提難得?所謂:菩薩若於般若波羅蜜多無所行想、無所住想,即於菩提無智、無得,如實而觀,悉無所得。又,菩提者,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畢竟空中一切無得。是故,我向謂汝等言:「何故剃鬚髮?云何求菩提,而此菩提最上難得?」當知此說是真實說。』時五婆羅門聞是法已,心得開悟,還復安住大乘法中。

「我作是說已,住一切法無所得心,即離是處,又復別詣於一方所。彼五婆羅門爾時亦復同於彼住。是時,竭致迦囉、貢婆迦囉二人,承佛威神力故,復詣彼處方便勸導五婆羅門,令彼同往迦葉佛所。我時觀彼五婆羅門根緣已熟,即時與彼五婆羅門及其二人同詣迦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到佛所已,各禮佛足。時彼二人以宿世善根力故見佛相好,爾時各各心得清淨。彼五婆羅門得見如來色相光明、吉祥威德,心生歡喜,各以宿世善根力故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時白佛言:『此五婆羅門善根成熟,願佛化度。』

「爾時,迦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即為宣說菩薩藏法,隨其所應而能解了,即時皆得無生法忍。迦葉如來即為我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我得記已,即白迦葉佛言:『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攝受此五婆羅門故,而令得見如來。復為宣說菩薩藏法,教化開導皆為得忍,菩薩求佛菩提不復退轉。』

「復次,智上!我昔於彼迦葉如來法中為一生補處菩薩時,先所發言:『何故剃鬚髮?云何求菩提,而此菩提最上難得?』作此說者,為開導故,由是因緣彼獲利益。是故當知:諸所言說非無義利,皆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而非過咎、非不善法。

「若有眾生少知、少見者,或於持戒清淨沙門、婆羅門所發無義語——所謂以智為非智——作是語者,不能長夜利益安樂,但能與彼苦受相應。此等眾生作不善業,是過咎者。菩薩摩訶薩即不如是,一切障累悉已清淨,無復少分業障可得,但為眾生滅諸惡法、普令堪任趣證解脫。智上!如昔因緣,當如是知。

「又,我所有六年苦行,歷諸難事,但為降伏諸外道故;又欲令諸眾生起精進故;一麻、一麥為所食者,欲令身器得清淨故。由此因緣,於六年中修諸苦行,而非餘業所感報應。

「我昔如是於六年中修苦行時,有五百萬天眾仙眾皆得智通三昧。是故當知,我修此行以善巧方便為利益故。

「又復菩薩先受乳糜,食已增益勢力,方乃行詣菩提場中而取正覺。何不但令其身瘦悴往彼道場成正覺耶?所謂:菩薩悲愍末世一切眾生,先受乳糜,食已方成正覺。何以故?末世眾生皆以飲食而為資助。有諸眾生求道果者,若無飲食資身,彼不能增進,咸生退屈。若得飲食為資助[1]者,皆獲安隱,以安隱故,於諸善法而悉記念,乃能增進趣求道果。我欲令彼末世眾生如是學,我先受飲食,後方進道。又,為令彼獻乳糜者牧牛女人圓滿施因,成就菩提分法。我時食已,安坐道場得菩提果,能於一三摩地中住經千劫——皆由段食力所資故——以是因緣,受彼乳糜。

「又復菩薩既處菩提樹下金剛座上,何不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而先降伏諸魔軍耶?所謂:無處可能容受諸惡魔眾。菩薩若不以善巧方便而容受者,彼諸惡魔即當嬈亂一切眾生。是故,菩薩處其座已,作是思惟:『我於今日成等正覺,而此三千大千世界諸眾生中,有何等眾生心不喜樂?』念已觀察,知諸惡魔心不喜樂,欲於菩薩而生嬈害。菩薩爾時又復思惟:『我今不應與魔鬪戰,但以神通作變化事使彼降伏。又令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眾,得見菩薩師子遊戲神通相已,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是因故,普令當得最上涅[1]盤。』爾時,菩薩作是念已,即於眉間放大光明,其光普照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魔宮皆悉映蔽。於其光中發是聲言:『今此釋迦種族淨飯王子捨轉輪王位出家修道,詣菩提場取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發是聲時,復有無數天人四眾來菩薩所瞻禮恭敬。是時,一切魔王及魔眷屬見是事已,四散馳走,驚怖戰掉,憂箭入心,生大苦惱。時惡魔眾忿恚轉增,於須臾間化四兵眾繞菩提場,面百由旬,種種變現而為嬈亂。菩薩爾時住大慈心,雖見是相而無動轉。菩薩即以寶網鬘手作降魔相,是時諸魔即皆降伏。爾時,有八十四俱胝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是緣故,菩薩先現降魔相,當知皆是善巧方便。

「又復何緣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於七晝夜中結加趺坐觀彼樹王,寂然不動?所謂:色界有諸天子修寂靜行者,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加趺而坐心大歡喜,作是思惟:『如來於七晝夜中依止一心,寂靜而住,是心不可得。』作是念時,有三萬二千色界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為欲令未來世中諸修道者悉能如是修寂靜行,以是因緣,如來得菩提已,於七晝夜觀彼樹王,寂然不動。

「又復如來得菩提已,何故最初梵王勸請轉法輪耶?此因緣者,所謂有諸梵眾勸請梵王隨應說法。何以故?彼諸梵眾謂能依止梵王,復謂梵王能生梵眾,於此世間無復最先過梵王者。爾時,梵王作是思惟:『如來大師為世間尊,隨應悉能知眾生根。是故,我應勸請說法。』作是念已,詣菩提場勸請世尊轉正法輪。當彼梵王如是勸請時,有六百八十萬梵眾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是緣故,梵王最初勸請轉正法輪。

「復次,智上!如來大圓鏡智悉能顯照一切眾生語言、心行,一切所作無不容受;照見眾生最初邊際,有具善根者、有不具善根[2]者,彼彼眾生、彼彼業報,大圓鏡中皆悉顯現;乃至諸佛如來所作報應亦於中現——菩薩詣菩提場成等正覺、圓滿一切白法最勝功德、如來已斷一切不善之法、已能清淨一切障累、已能遠離一切過失,如是功德大圓鏡智皆悉顯照。

「復次,智上!如來從大悲心起善巧方便,普為救度一切眾生。譬如醫師善解醫藥,諸有病者,隨其所[3]宣,甘、苦、辛味和合妙藥,應病而授皆得除愈。如來大師亦復如是,具足種種善巧方便,為大醫王善療眾病,隨觀眾生有何等病,如其所應,以善巧方便而為救療,皆令解脫。

「又,如世間彼初生子,慈母乳哺、恩育愛憐,不令有少病苦所侵。若後有病,慈母即為揀擇良藥授與令服,子既服已而得安樂。如來大師亦復如是,為一切世間之父,觀諸眾生如其子想,不令眾生有苦惱者。若見眾生造彼彼業、得彼彼報,如來隨應即以善巧方便而為救度,令得解脫。智上!如是所說,當知是為善巧方便。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四 - 2024-03-04 16:35:14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四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 詔譯

「復次,智上!我念過去世時有五百商人入海求寶。是時,別有一商人其性剛強,猛利暴惡,於海中路而忽相逢。彼一商人即生惡心,欲謀珍寶。彼自思惟:『我今宜應設其方便,悉斷彼諸商人命已,當取珍寶,還閻浮洲,自受快樂。』是時,五百商人眾中有一商主名曰善御,其性慈和,於一切人常生悲愍。商主一時止息而臥,忽於夢中見大海神出現其相,謂商主言:『汝今當知,諸商眾外別有一人,其性暴惡,如是色相、如是名字。彼人起賊害心欲謀珍寶,彼作是念:「應當速斷諸商人命,取其珍寶,還閻浮洲,自受快樂。」是故,我今如彼所念而先語汝,汝可思惟作何方便,令此惡人不造殺業、免地獄報,又復商眾得全其命。何以故?此五百商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住不退轉,而彼惡人於如是住菩薩法者若造殺業,永墮地獄,無有出期。是故,汝今宜設方便,善為救度。』

「爾時,善御商主從夢覺已,即作是念:『我於今時有何方便,令此惡人不造殺業、免地獄報,得諸商人各全其命?』於一日中如是思惟求善方便而未能得,乃至七日審諦思惟亦不能得。過七日已,即作是念:『我今無復方便可得,但當於彼興殺心者先與斷命。彼斷命故,不造殺業、免地獄報,又令餘眾得全其命。』如是念已而復籌量:『我若與此五百商人共斷其命,而五百人皆墮地獄。我今宜應起大悲心,為救護故,自手當殺。此殺因者,設於百千劫中獲地獄報亦當忍受。但能今時以如是大悲方便令此惡人不造殺業,當免地獄無量劫苦;又令住菩薩法者諸商人眾,安隱無難。』爾時,商主作是念已,即設方便乃斷其命。時彼惡人既此命終得生天界。

「智上!彼五百商人者,當知即是此賢劫中五百如來;是時眾中為商主者,即我身是。我於百千劫在輪迴中,以大悲心出生善巧方便,如是種種救度眾生。於汝意云何?菩薩摩訶薩雖經百千劫在輪迴中,皆為以方便智救度眾生,勿謂菩薩摩訶薩有業障可得。是故當知,諸佛、菩薩諸所作業皆悉清淨,無復少分障累可得。

「智上!又復當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是金剛不壞之身,乃至舉足、下足皆以神通方便作大利益。」

是時,舍衛城中有二十人,忽與二十極惡知識而相值遇,是諸人等互起惡心欲相謀殺,各各伺求彼彼方便。時四十人承佛威神力故俱詣佛所,到佛所已,住立一面。

爾時,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為欲化度彼四十人故,於剎那間化一大人在佛會中,即白大目乾連言:「尊者當知,今此大地不久出現諸草木相。」而彼大人作是言:「時世尊即為垂其右足。」於須臾間而此大地即生草木,各一尺量。

時尊者大目乾連白佛言:「世尊!今所出現草木之相,我於餘方可能見不?」佛言:「不能。」

尊者大目乾連而即隨取少分草木乃自執持。時三千大千世界皆悉震動。

于是,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以神通力現自身相出過梵界,而此草木亦復隨從出過梵界;又復如來以神通力現大海中,而此草木亦隨彼住;又復如來以神通力入大山間,而此草木亦隨彼住。爾時,如來還本座已即收右足,而此草木亦安住不動。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往昔有何因緣,今現是相?」

佛言:「阿難!我於往昔為大商主,入海求寶,逢惡知識,我時以大悲心而斷其命。昔因緣故,今有是相。」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今此所現如是相, 不住虛空及山、海,
乃至不住諸地方, 以宿因故如是住。」
爾時,彼四十人咸作是念:「如來是大法王,無實業障可得。我等互起惡心自相謀害,今對佛前宜應懺悔。」作是念已,俱白佛言:「世尊!我等先起惡心互欲殺害。是故,今時各各懺悔。」

爾時,世尊即為如應宣說法要,彼四十人皆得智證三昧。是時,有[1]三百二十萬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智上!以此因緣,當知諸佛如來舉足、下足皆是神通方便,作大利益,實無少分業障可得。

「又復如來已離諸病,何故一時遣諸苾芻詣耆婆所求青蓮華蘂汁?要當何用?所謂:我於一時與五百苾芻結夏未久住於林間,是時有修左囉摩婆尾迦行者住彼林側。是人忽有病生,不能進止、不能調伏,即於我所求以妙藥而救其苦。我時作是思惟:『今不應知是病所宜。何以故?我若知其病所宜者,後末世中破壞聖心。于今設何方便得藥與療?但當令此諸苾芻眾為求其藥。』作是念已,即令諸苾芻詣耆婆所求青蓮華蘂汁與療其病。是諸苾芻雖承佛旨而未即行。爾時,淨居天子見諸[A1]苾芻已,白言:『尊者!汝等當如佛旨,求如是藥為作救療,勿求別藥令彼服已而趣命終。』諸苾芻言:『我等若行求藥違佛戒法,我等寧自喪命,終不違佛戒法而行。』淨居天子復白諸苾芻言:『如來是大法王,以利益心猶故現相服藥除病。汝等今時何不如教?當行求藥,當行求藥。』淨居天子如是三白已,時諸苾芻息疑悔心,即詣耆婆所求如是藥。得是藥已授彼病人,服已除差。智上!以是因緣,我為利益故乃遣苾芻求如是藥,而非如來有諸病惱。

「又復如來諸福蘊中最上、最勝,何故最先執持應器入城乞食?所謂:如來已離諸障、無[A2]段食想,但為愍念後末世中有諸苾芻少福德者,雖入王城聚落持鉢乞食而不能得,乃生退屈,不能長時勤行乞食。為令此等苾芻當於爾時作是思惟:『如來大師於諸世間福聚最勝,猶尚隨宜持鉢乞食,況復我今末世苾芻薄福德故,乞食所難不應生苦。但當行乞,雖復少得而亦為足。』

「智上!如來在世行乞食者,又為隨順作利益故,所謂令諸婆羅門、長者、居士,乃至一切人民,以佛威神所加持故,於現世中飲食豐足,不值飢饉之苦。何以故?如來在世,不令諸魔作飢饉難。是故,如來以善方便隨順世間,雖受[A3]段食不生愛著,不令婆羅門、長者,乃至一切人民及餘諸天子眾等起如是念:『沙門瞿曇於其[A4]段食愛樂作意。』如來為令彼等不生念故,於晝夜中與苾芻眾常住三昧,依止一心,寂而無動,無高、無下,前引於後、後如於前,正念相應。於一時中我住三昧,有七萬天子發清淨心禮敬於我,我即從三昧出為其如應宣說法要,彼諸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由此因緣,是故當知,諸佛、如來現行乞食,但以善巧方便作利益故。

「又復一時有贊左摩拏嚩迦於佛如來而生惡意,當墮地獄,佛為救護,其事云何?所謂:如來怨親平等,無復少分障累可得,但為眾生安樂利益。我於爾時為欲救護彼贊左摩拏嚩迦故,以我威神力令其得見兢伽沙數世界諸佛如來,是諸如來大圓鏡智中現彼所作業。以諸如來神通力故,令此摩拏嚩迦見自業已即生悔心,作如是言:『今於此中真實顯現,乃自思惟如來一切白法具足。云何我今但造惡業,於白法分而不能得?』彼摩拏嚩迦作是念時,即得清淨正白梵行,於其夢中見佛現身,所有先起惡意之罪皆悉銷滅,命終已後免地獄報。當知皆是如來神力而為救護。何以故?所謂:如來以大悲方便不捨眾生故。

「又復一時有孫那利梵志於祇陀林中,彼以因緣而斷其命。佛時不知,云何名為一切智耶?所謂:如來無礙正智皆悉具足,無不知見,如來隨諸色相、神通等事皆以威神建立。今此孫那利梵志者,佛觀是人壽量已盡,決定命終,亦非如來不能了知。又,欲以是因緣令諸外道攝伏其心,止息自罪。爾時,如來以加持力於七夜中不入聚落。是時有六十俱胝天人過七夜已往詣佛所。到佛所已,乃為隨應宣說法要,即時各得智證三昧。

「又復何緣如來昔曾於三月中食馬麥耶?所謂:如來欲令婆羅門、長者等生希有心,又為成就利益事故。所以者何?我於一時與五百苾芻見五百馬,我觀彼馬宿世善根今已成熟。何以故?此五百馬於前前世已曾為人,親近供養先佛如來,於先佛所發菩提心,後因值遇彼惡知識破壞善法、造諸惡業,以是報應今受馬身。又復此五百馬往昔曾於日藏菩薩所發大誓願,以其宿世大願力故,今復值遇日藏菩薩以菩提法方便教化,令得度脫。是五百馬以菩薩威力及自願力故,各能思念宿生中事。智上!我觀彼馬有是因緣,生悲愍心欲為化度,乃與苾芻往彼馬所,以所食麥即取食之。我自食已而復授彼五百苾芻。時五百馬以宿善根力故,見佛及苾芻眾食是馬麥,即時禮佛及諸苾芻。彼五百馬過三月已皆悉命終,生兜率天,即從彼天來詣佛所,恭敬、尊重、瞻禮、供養。佛即隨應為說法要,是諸天子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不退轉。如來為令此五百馬成就如是大利益事故食馬麥。

「智上當知,所有一切飲食,如來食者皆為最上食。假使三千大千世界土及乳糖,如來食者,於是二種等無差別,皆成上味。何以故?如來舌根常得上味,是大人相。以是緣故,當知諸佛如來凡所受食皆為最上食。我時謂阿難言:『汝捨轉輪王位出家修道,於諸眾生起悲愍心。汝今食此馬麥而得何味?』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馬麥甚為希有,我雖生於王宮,昔未曾得此最上味。』是時,阿難食馬麥已,於七日中得大喜樂。

「智上!我時與彼五百苾芻夏安居已,各還所止。是時,五百苾芻眾中有四十苾芻食是馬麥,雖於其味作清淨想,還復思念諸苦糲食。如是思念已,於七夜中各得阿羅漢果。

「智上當知,如來雖食馬麥,實非宿障報應之事,但為眾生作大利益;又令諸修淨戒沙門、婆羅門生希有心;復令一切眾生如說能行。當知如來一切最勝,諸所施作不壞法行。

「又復何緣如來一時謂迦葉言:『我患背痛,汝可為我說七覺支法』?此因緣者,所謂:爾時,有八千天子而共集會。是諸天子先於佛、法、僧寶未生淨信,當於爾時暫聞迦葉說七覺支法,而彼信心漸能開悟。即詣迦葉所,迦葉重復廣為分別七覺支法。是八千天子即時各得智證三昧,乃自思惟:『眾生有病不能聽法,若聞法者病得銷除。如來是大法王,猶故現病令大迦葉說七覺支法。我等云何不樂聽法?』彼諸天子作是思惟已,即於佛法心得清淨。以是利益因故,如來乃現背痛令大迦葉說七覺支法。當知皆是善巧方便,實非宿障報應之事。

「又復何緣,昔有莊嚴幢婆羅門於一時中向佛世尊發不善語,佛於爾時不生恚礙?所謂:如來於天人四眾大集會中已得忍、力具足,隨觀諸境不生恚礙。如來爾時於諸眾生住平等心、救護心、安住心、柔軟心、勇猛心。如來住是諸心時,有四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是利益因故,如來乃於莊嚴幢婆羅門不生恚礙。當知皆是如來善巧方便,實非宿障報應之事。

「復次,智上!我念昔為菩薩時,彼提婆達多在在處處常隨於我。何以故?彼提婆達多雖來我所伺求嬈害,而能令我圓滿六波羅蜜多、能令無量眾生得大利益,所謂若時欲令眾生得大快樂,我不能行布施攝法,提婆達多即來我所乞妻子、奴婢、頭、目、手、足,我於爾時皆悉能捨。以能捨故,彼作是言:『如是名為難行之行,能令眾生起發善根。』我作是施時,有無量眾生起愛樂心,於布施行得淨信解。又復若時我以菩提願力住淨戒行,提婆達多來詣我所欲破淨戒。我於爾時堅固不動,不壞戒行。有無量眾生見是事已,悉住清淨戒地。又復若時提婆達多於我起其忿恚、打、罵,我於爾時不生瞋恨,住忍辱心。有無量眾生見是事已,皆住忍行。所有精進、禪定、智慧等行,以提婆達多故,我皆圓滿及令無量眾生得大利益。

「智上!當知彼提婆達多雖於我所欲生嬈害,而能令我增長善法、為諸眾生作利益事。是故應知,諸佛如來以善巧方便故,於諸眾生隨所施作,皆令不壞所有報應。又復如來於眾生界普遍觀察,有某眾生造如是因、得如是報,隨所觀已,設諸方便而為化度。

「智上!如我上說種種法門皆是最勝善巧方便,如是法門不應於彼下劣善根眾生前說。所以者何?所有眾生雖種聲聞、緣覺相應善根,而亦不能於此最勝善巧方便中如理修學。何以故?非法器故。但當為彼修菩薩法者如實宣說。譬如盲人,於夜分中雖有光明,亦不能見一切境相;若有目人於其夜分,得彼光明而為照耀,一切境相悉能觀見。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已修菩薩最勝行法、又能具足善巧方便,所有諸佛勝行、解脫法門悉能通達。

「智上!若有志求無上菩提諸善男子、善女人,愛樂法故,縱在百千由旬之外,若有宣說如是善巧方便法門處,而亦不怖遙遠即來聽受。何以故?若人聞是法已,即得廣大光明,所行清淨,於佛法中離諸疑悔。是故當知,所有天人四眾之中,是法器者即能愛樂聽受此法;非法器者雖復得聞,不生愛樂。」

佛說是法時,有七萬二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此經何名?我等云何受持?」

佛言:「阿難!此名『善巧方便波羅蜜多正法』,亦名『一切祕密最上波羅蜜多正法』。如是名字汝當受持,於後末世宣通流布,令諸眾生得大利益。」

佛說此經已,阿難等諸聲聞,智上等諸菩薩摩訶薩,乃至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四
貼文者 : : bluenwater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一 - 2024-03-04 16:58:42

慧上菩薩[4]問大善權經卷[5]上

西晉[6]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八千,諸大弟子學戒具足,菩薩萬二千,一切聖通無所不達,已得總持辯才無量不起法忍,其德無限,徹覩諸根,應病授藥為師子吼,救濟十方,[7]眾生百千莫不蒙度。爾時世尊,從[8]宴坐起斯須未久,與無數之眾眷屬周匝而為說經。

時會菩薩名曰慧上,即從坐起,更整衣服,長跪叉手前白佛言:「願欲有所問,唯如來至真聽者,乃敢陳說。」

世尊告曰:「恣所欲問,佛當為汝開解結滯。」

慧上白佛:「所云善權,為何謂乎?」

佛告慧上:「善哉,善哉!族姓子!多所愍傷哀念安隱諸天人民,勸化將來導引三塗,開闡佛法獲微妙慧,乃問[9]闓士善權方便。」

佛言:「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申暢其要。」

慧上菩薩及與眾會受教而聽。

於是佛告慧上曰:「族姓子!善權闓士以一[10]揣食,隨時方便弘施流普,勸發黎元[11]墜畜生者,使此[12]二品悉趣德本,興諸通慧,其心曉了具足佛慧。是謂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善權闓士,若人殖德勸讚代喜,以斯善本則施眾生。以覺之心,順一切心而不墮落。講斯教已,成諸弟子,緣覺之乘為諸通慧。是謂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善權闓士,十方諸樹其華[13]煒曄,香氣芬馥人所欽尚,而無主名,敬採集合奉散諸佛,誓以德本,已及眾庶志諸通慧使備道明,具獲無量戒品、定品、慧品、解[14]脫品、度[*]脫知見品。是謂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善權闓士,愍察群萌,在安助喜、彼患代受,以諸通慧因緣方便,建立德本用施眾類,為十方世界誓被德鎧,其遭惱害者則救攝所,患代受其罪勸,以通慧使獲大安。是謂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善權闓士,供一如來,[15]觀慮諸佛法身平等,戒、定、慧、解、度知見品亦復如之。知是供養一如來等,則為奉養[16]十方諸佛,所見供祚,闓士歷受施祐眾生。是謂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善權闓士,敢所生處,其所住處不計吾我,未曾自輕;如令諷讀四句之[17]頌,觀察其義心不怯羸,宣顯備具,不想利養。[18]蓋諸佛土;若入國邑,輒興大哀踊躍說之,誓願聞吾四句[*]頌者,皆成諸佛無礙辯才。是謂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善權闓士,假使生在貧匱之門,設行乞匃求一[19]夕饍,無鄙劣心轉奉賢眾;若惠獨人內自惟察,如來有言務恢廣施,今吾乞與所進微尠。[20]建諸通慧誓意無量,殖斯德本勸發眾生,僥獲寶掌,若如來、至真、等正[21]覺。以斯妙慧光[22]護夕供,所服納者持戒學道,緣崇功德多所[23]彼致。是謂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善權闓士,與諸弟子緣覺俱遊,心不同歸;見人供養弟子緣覺,意不欽獲;興于二念:一、從菩薩心成佛世尊。二、弟子緣覺因佛法生。造斯觀已,諸所供養未以為上,吾所學習則三品最,觀無適莫無所貪樂。是謂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善權闓士,行一布施則具六度無極。何等六度?善權闓士見貧乞者,具足大施無慳貪心,斯施度無極。身自護禁奉持戒者,其犯惡者使立戒法,尋而給施令無所毀,斯戒度無極。若瞋恚者,御以慈心、淨心、明心、愍哀等心,興[24]施布施,斯忍度無極。隨宜供辦飲食之饍,身口意行身等如空,斯進度無極。一心等施進止臥夢而無亂行,斯定度無極。如茲施已御念諸法,誰有施者?何所食者?誰受報應?造斯求者法不可得,不見施者及食施者,無受報應,斯慧度無極。是族姓子!權施若斯,則具六度無極之法。」

於是慧上菩薩白佛言:「未曾有也,天中天!闓士丈夫權施具足,一切佛法多所攝護,[25]振于生死贍及餘類。」

佛言:「至哉!誠如所云。權施雖微,審成眾德無量難計。又,族姓子!行權闓士,何謂退還?以權方便而以施與,縱隨惡友為之所拘,畢償罪者自觀念言:『陰種諸入得無不滅,當除斯患乃至無為,吾誓當被道德之鎧,任力發起周旋終始則務究竟。』」

慧上又問:「唯,天中天!假使有人犯于四罪,有所想念,發意出家為菩薩道。然後云何?」

佛言:「設當毀失四重之禁,以權消罪,眾患悉除。是族姓子!為菩薩道無有罪釁。」

爾時,慧上菩薩白世尊曰:「何謂菩薩而有罪殃?」

佛言:「若有闓士學得脫戒,得脫戒者則二百五十禁,於百千劫服食果蓏,為人所辱而皆忍之。若有想念弟子緣覺之行,闓士則為生死根縛。如族姓子!聲聞緣覺犯本諸禁,不除陰種諸入,不得滅度也。如族姓子!捨闓士行不自改正而有想念,志求聲聞、緣覺,欲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者,終不能成也。」

於是阿難白世尊曰:「憶念我昔入舍衛城而行分衛,見有闓士名重勝王,在他室坐與女人同床。我謂犯穢,心用惟慮:『得無異人學梵行者,於如來教,將無造見聞想念於一切乎?』時我世尊,瞻見立想歎發斯言,三千大千世界而六反[1]震動。時重勝王,即自踊身住於空中,去地四丈九尺,報阿難曰:『云何,賢者!犯禁穢者寧能踊身止虛空乎?在如來前何不問耶?何謂菩薩犯罪之法?』阿難投身即自悔過曰:『唯然,世尊!我甚迷謬,如何偏見求大龍短?』」

佛告阿難:「宜自修慎,無察大乘正士之便而想其闕,[2]由如賢者志弟子乘,若一若二同修雜行,不當視之狐疑懈廢得無盡漏。如是,阿難!勿觀善權闓士有廢[3]退想於諸通慧。所以者何?菩薩大士愛納眷屬業以三寶,不違佛法,賢聖眾也,使志無上正真之道。」

佛[4]語阿難:「若族姓子、族姓女,心存大乘,不離諸通慧,不荒五樂抑制五欲,觀于五通得如來根,當知正士與女人俱。又聽,阿難!彼女人者乃往去世為重勝王百生之偶,宿情未拔故有色恩,貪重勝顏口發誓言:『若與我俱得遂所娛,當從其教發無上正真道意。』時重勝王心知其念,晨現整服由斯法門入之其室,觀內外地心等無[5]持,執手同處已如其欲。[6]則頌曰:

「『愚[7]哉悖於欲, 諸佛所不歎,
能蠲恩愛者, 得佛人中上。』
「時女喜踊,即從坐起,自投于地,歸命自責,伏罪悔過,為重勝王而歎頌曰:

「『吾已離諸欲, 世尊之所歎,
節止恩愛著, 願佛無上道,
前心之所想, 今首自悔過,
傷愍諸群生, 究竟發道意。』
「爾時重勝王菩薩,隨欲化女,使發無上正真道意,即從坐起而出其室。阿難觀斯心[8]持清淨,今吾授彼女決,轉女身後九十九劫當得作佛,號離無數百千所受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以是賢者觀菩薩行,所行無短不墮罪法。」

重勝王菩薩從虛空下,稽首佛足,白世尊曰:「闓士當行善權方便立于大哀,若勸一人導以法本,從其所生輒當[9]獲之信於善權,墮大地獄至于百劫,所遭苦痛惱劇之患,則當忍之,寧化一人使立德本不避此難。」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正士通達,是為菩薩大哀之行,超度[10]諸受。」

佛[11]言:「族姓子!吾念過世無數劫時,有一[12]學志,名曰[13]焰光,處[14]於林藪行吉祥願,四百二十萬歲淨修梵行,過闋歲已,入沙竭國。有陶家女,見此學志姿貌姝好端正絕妙,欲意隆崇即自投託。學志問姊:『何所求乎?』答曰:『慕仁。』學志報言:『吾不樂欲。』女曰:『設不然者,吾將自賊。』焰光自念:『吾護禁戒淨修梵行,四百二十萬歲,今若毀之,非吉祥也。』念[15]已捨却,離之七步乃發慈哀:『毀犯禁戒則墮地獄,若不如是女自殘賊,寧令斯女獲致安隱,吾當堪忍地獄之痛。』焰光即還,又執其臂而喻之曰:『從女[16]之欲,幸勿自危。』學志退居習家之業[17]十有二年,厭礙止足乃淨四等,壽終之後生于梵天。」

佛言:「族姓子!欲知爾時焰光學志,豈異人乎?莫造[18]此觀,則吾身是。陶家女者,即瞿夷也。彼尚色欲此順其心,吾以大哀越度生死百千之患。賢者且觀,餘人所犯墜趣地獄,善權闓士更昇梵天。」

佛告慧上:「設舍利弗、大目揵連,行善權者不使瞿和離比丘墜于地獄。所以者何?吾憶昔者拘樓秦佛時,有一比丘名曰無垢,處於閑居國家山窟,去彼不遠有五神仙,有一女人道遇大雨,馳走避入無垢比丘所止之窟,雨霽出去。時五仙人見女,各言:『比丘姦穢謂之不淨。』無垢知諸神仙所念,即自踊身在于虛空,去地四丈九尺。諸仙見之,飛處空中,各曰:『如吾經典所記,染欲塵者則不得飛。』尋五體投地伏首誣橫。假使比丘不現神變,其五[1]仙士墮大地獄。爾時無垢比丘,則慈氏菩薩也。若舍利弗、目揵連有權飛昇,則瞿惒離無由陷墜。當知此義,非聲聞、緣覺所能及知,唯獨闓士分別曉了善權方便,猶如放逸女人四時[2]莊嚴貪財利欲,或無智者變改人性,使從其意示於施身,敬重彼人[3]殫盡其產,[4]遂棄遠之,緣所獲入未曾有悔,善權菩薩亦復如斯。觀察人根可開化者,以何方便則化立之,敬施眾生不悋其身,[5]殖諸德本不藏情匿。設使知人已建德本,用其人故續命長[6]善,一切欲樂無所貪慕,捨除恩愛令歸於無,其心清淨無所繫著,猶如蜜蜂[7]接採眾花不計常想,於花枝葉一無所損。行權菩薩,隨俗方便雖樂諸欲,不計愛欲、不發常想,不自毀身亦不損彼,譬如樹種不失鮮色因而生[8]牙無加[9]茷者。如是,族姓子!菩薩以空、無[10]想、不願之法,智度無極廣大之慧,入諸塵勞隨所樂行,不捨習俗、欲不穢身,不違佛歎、未曾退轉。如捕魚工引[A1]綱布網,恣意所欲截眾大流,收綱攝網多所[11]獲得。菩薩如是,入空、無[*]想、不願之法,以細微心在一切慧,縛于大欲,諸通慧心,[12]以無護心,自在所獲得生梵天。譬如丈夫工學呪術,為吏所捕五繫縛之。其人自恣,則以一呪斷諸縲紲而得解去。如是,族姓子!善權菩薩,五欲自樂普與眾俱,恣其所幸智力術力,以一通慧壞一切欲,沒生梵天。譬安隱師,以一其心無所惡忌,變現[13]廕庇送大賈人,或有愚謗而傷之曰:『忖察此師,自眷屬財賄尚不[14]合度,安能濟眾使免賊乎?將必遺漏無量錢寶。』於是導師激憤恥之,即從坐起秉心堅強,帶[15]鉀舞刀摧拉怨敵,所護安隱無所亡失。行權菩薩,執智慧刀隨時所欲,以巧方便安習五樂,志弟子乘所不悅可,為發慈愍。云何若此?興放逸行,尚不自度,何能濟眾、降魔怨乎?所不堪偕也。菩薩以智慧度無極法,善權方便恣意所欲,以智慧刀斷截塵勞、裂諸羅網,超遊自恣遍諸佛國,離女人土無有瑕穢。」

爾時有菩薩名曰愛敬,入舍衛大城普次行乞。至貴姓家,貴姓有女名曰執祥,在[16]樓觀上聞比丘音,受食便出則覩其形,發放逸意,其欲甚盛不得從志,氣絕命終其身動搖。比丘見女興不淨想,即發念言:「何謂法樂自所喜者?計空無實其猶泡水,無所可[17]遵;耳、目、鼻、口、身、意,如腐肉[*]揣革[18]裹皮覆,從足至頂何所可樂乎?觀無[19]諍訟,無想無念,法無內外亦無壽命,都無所有,心何所著亦何所受。永離欲瑕亦無得也。」諦觀諸法無所起者,愛敬菩薩即得不起法忍,[20]則時欣喜踊躍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繞舍衛城七匝。

於時世尊,見愛敬菩薩昇在虛空,譬如鴈王,神足無礙自由自在。[21]告賢者阿難曰:「汝見愛敬飛遊進止如鴈王乎?」

對曰:「已見。」

佛言阿難:「愛敬菩薩因色欲行獲諸佛法,降伏魔兵則轉法輪。執祥女終轉女人身,得生忉利紫紺天宮,自然化有四百八十里殿,萬四千玉女俱共侍之。緣此之德而發慧心,自念:『何行得生此乎?』即知本在舍衛為貴姓女色惑愛敬,緣斯貪欲,壽終轉女即為男子,自然神化無[22]央數眾。志於欲著乃獲此報,豈況清淨恭肅之心,供養奉事盡敬菩薩乎?『今伎樂之娛安可久常,當詣世尊及[A2]覲愛敬菩薩。』」

於是天子與其眷屬,各執天花栴檀雜香,威光巍巍俱詣世尊、愛敬大士,皆以花香而供上之,前稽首禮繞佛三匝住,各叉手而讚頌曰:

「諸佛無思念, 樂最不可量,
如來無心意, 則獲尊上道。
「我在舍衛為女人, 其大名德不可議,
號曰執祥長者息, 端正姝[23]好寶嚴身,
以為父母所珍重, 有正覺子無所著,
號曰愛敬威神大。 入舍衛城家分衛,
我聞其音柔軟妙, 歡喜之心取飯食,
即自往詣無極法。 如來之子愛敬道,
吾見彼已起亂心, 迷惑愛欲貪放逸,
假使不得從我願, 即當壽終用活為。
當時不能發口言, 雖奉[24]飲食不能授,
我以愛欲放逸故, [25]則在其處壽命終。
雖不能應于道行, 降棄瑕穢女人身,
得為男子佛所歎, 即時得生忉利天。
宮殿則尊微妙好, 以寶合成無等倫,
有萬四千諸眷屬, 諸婇女樂悉具足。
即時心自發念言, 吾何因緣得致此,
尋時識念如此事, 愛欲之心報應然。
見於愛敬心歡喜, 以放逸心而貪視,
緣是之德獲是報, 猶如光明照好樹。
當為正覺佛[26]子弟, 所在遊欣安住慧,
愛欲之心報如此, 何況有人供養者。
吾身今即如來子, 願發求尊佛智慧,
便當修行恒沙劫, 未曾捨離大志性,
皆由善師因愛敬, 則當供養法奉事,
供事于道無親屬, 唯願學求在[1]覺軌。
修于尊妙道之行, 以放逸心所覩[2]著,
尋時則轉于女身, 便獲勇猛男子形。
父母在家皆號哭, [3]臭死于地自[4]捽𢷄,
心自念言是蠱道, 衝口罵詈此沙門。
應時天子承佛威, 往詣父母具解說:
『無得罵詈瞋沙門, 將無長夜獲苦惱。』
父母欲得知我不? 吾已踊至忉利天,
應時退轉女人身, 得為天子光巍巍。
父母當至安住所, 首罵詈罪自悔過,
更求救護不可得, 唯有如來為道慧。
時父母聞佛音響, 彼時勇猛勸化之,
皆[5]和心解眷屬俱, 同時往詣能仁佛,
則共稽首兩足尊, 即自悔過瞋恚心,
悉共恭敬於如來, 啟問安住令決正。
『以何供事應奉佛? 何謂順法佛眾僧?
唯為吾等分別說。』 假使聞者無異心,
最勝則知心所念。 救世口則說如此,
其欲供養一切佛, 堅固道意御諸想,
父母親屬及男女, 具足五百無減少。
聽聞大人之所講, 同時皆發大道心。
最勝所言仁無異, 阿難聽我之所語,
如菩薩行無端底, 善權方便住智慧,
愛敬菩薩願如此: 『假使女人愛敬我,
則當令轉女人形, [6]速為男子人中上。』
阿難且觀此名德, 餘人所因墮地獄,
以放逸心貪習色, 因愛欲變為男子。
其心天子供養我, 常以恭敬獲豐安,
彼所供養難計劫, 當得為佛號[7]盡見。
此五百人發道意, 亦當自致人中尊,
何人聞此不供佛, 其歡悅心安無量。
計其愛敬菩薩者, 所開化女不一二,
無量百千億那術, 以愛欲心立於道,
則為藥王大名德。 何因菩薩當有穢?
因緣塵勞施安隱, 何況供養奉事者。」
爾時賢者阿難白佛言:「猶如有人近須彌山,皆隨山光炤為金色。設懷歡[8]喜欲[9]義心奉道法心,得近菩薩皆獲一類,趣諸通慧心性自然,我從今始奉[10]侍菩薩,如須彌山,猶如藥王,名曰見愈,有清淨心若瞋恚意,見此藥者眾病皆除,菩薩如是淨不淨心,婬怒癡心覲菩薩者悉為除愈。」

時佛讚曰:「善哉,阿難!誠如爾言。」

於是賢者大迦葉白佛言:「甚難及也,天中天!菩薩大士不可思議,在所遊至,為諸眾生現無畏欲——空、無[11]想、不願。聲聞、緣覺唯行此法,菩薩普護,轉使更入諸通慧跡,以善方便將順其心,終不穢厭色、聲、香、味、細滑法也。」

大迦葉復白佛言:「我可歎喻菩薩大士之所行乎?」

佛言:「可歎。」

迦葉曰:「譬大曠野斷絕無人,自然有牆,上至三十三天,唯有一門。無央數人皆入曠野,去之不遠有一大城,其國豐熟米穀[12]卒賤,快樂難言;人民眾多不可稱計,其在彼城則如金剛。城[13]旁有江,江側有路,曠[14]路之中有黠慧人,聰識念義,懷愍欲度入曠野者,舉聲而盟稱:『去曠[15]野不遠,大城之安永無死懼,吾為導師來趣所樂。』眾人報曰:『吾等不行,於此不動,欲覩城像城自然現,爾乃往耳。』時復有人解微妙者,應曰:『[A3]當往,隨仁所湊。吾等如是薄福之人,聞此聲已不信不樂,不從其教,不度曠野。』彼微妙人則度曠野,觀路由河,則乘而進。路之左右,有百千丈深大溪㵎,布諸草木。四方作橋,則濟[16]厄路四出無礙。大賊從後追而不懼,賊自然却終不還顧。稍稍前行亦不恐懅,不左右視則見大城。稍近城郭心不狐疑,入彼城邑為無量人,現其儀式增益福祚。」

迦葉歎已陳喻:「大曠野者,謂生死之難。牆至三十三天者,謂無黠所著恩愛之欲也。唯有一門者,謂大乘也。人入曠野者,謂眾愚冥凡夫之士也。黠人發願呼眾人者,謂菩薩大士所樂度無極也。志劣不行欲見城者,謂聲聞緣覺也。應曰:『當往,隨仁所湊。』則菩薩也。聞聲不信者,謂外道異學眾邪行也。度曠野者,謂奉精進至諸通慧,修諸三昧也。路由河者,謂法門也。左大溪㵎百千丈者,謂聲聞地也。右大溪㵎百千丈者,謂緣覺乘也。大布置草木作四方橋者,謂善權方便慧度無極也。四出無礙者,謂菩薩四恩之行攝無量人也。賊追不懼自然却者,謂魔官屬及諸[17]猗行也。終不還顧者,謂忍度無極也。稍稍前行,謂為菩薩之所開化,進度無極也。亦不恐懼者,謂[18]以清淨心發起眾生志,平等覺也。不視左右者,謂不志樂聲聞、緣覺之利也。則見大城者,謂達諸通慧也。稍近城者,[1]謂見道功德習行佛慧也。心無狐疑者,謂曉智慧善權諸度無極,則能遍覩一切眾生無所畏惡。適入城已,為無量人造現儀式增益福祚者,謂如來、至真、等正覺也。佛天中天適興在世,則為菩薩立于名號廣建利義。」

於是世尊讚迦葉曰:「善哉,善哉!乃歎斯喻。」

說此言時,萬二千天與人發無上正真道意。

佛語迦葉菩薩:「德行不可稱計,學諦微妙善權方便,大士所作,不為已舉、不他人施,不言有我亦不言彼。」

時慧上菩薩白世尊曰:「何謂一生補處?而迦葉、佛時口說斯言,用為覲是剃頭沙門,安能有道佛道難得,世尊爾時何緣說此?」

佛語慧上:「且止!族姓子!無得節限平相如來及開士行。所以者何?菩薩大士善權方便不可思議,其有正士,當作斯觀緣是化人。族姓子聽,善思念之。有法號曰善權方便菩薩,從[2]定光佛已來,所興之慧不可思議,隨時之宜敢[3]可發起,講菩薩法。從見[*]定光世尊以來,得不起法忍,無一瑕闕無所忘失,亦無亂心智慧無損,已得法忍所造菩薩,一念之頃七日成佛,有菩薩志,發意之間一劫之喻。為一切人所在示現開化眾生,以智慧力欲得成佛大平等覺,無量億劫稱歎邪見多所發起,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諸聲聞學設使自在,於三昧者未曾有也,不逮菩薩三昧之定,身亦不動心無所想,亦非眾人身心所及。又使菩薩三昧正受不進不退,常以四恩救攝群[A4]萌,不失精進、不為懈怠,而為眾人講六度無極,是謂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菩薩發意之頃,於兜術天逮正真覺、轉于法輪,閻浮利人不能自致昇兜術天聽受經法,菩薩心念,天上諸天能下至此。是故正士,於閻浮利而現成佛,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菩薩發意,能從[4]兜術忽然沒已,不由胞胎,一時之頃成最正覺。傍人有疑此所從來為是天耶?揵陀羅變化所為乎?若懷狐疑不聽受法,是故菩薩現處胞胎,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又,族姓子!無得興念:『菩薩處[5]胞。』勿懷斯意,菩薩大士不由精胎。所以者何?有三昧名曰無垢,菩薩大士以斯正受而自莊嚴。兜術天人謂菩薩沒而無動搖,不覩菩薩遊[6]於胞胎。現處母腹而從脇生,棄國捐家尋坐佛樹,示勤苦行,普現悉遍無所不變,無有勞擾而無染污。所以者何?菩薩之瑞所化清淨,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佛告慧上:「何故菩薩自化其身紫磨金色,現入胞胎?」

慧上答曰:「寂然清淨明白之[7]品。」

世尊曰:「然。其菩薩者,處眾生上則第一尊,是則化來,諸天人民所不能及,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在母胞胎,具足十[8]月無[9]見而生?人儻起念在母之懷,日月不足諸根不具。現滿十月,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生[*]於樹園不在中宮?菩薩長夜習在閑居,志樂寂寞行平等淨,欲令天、龍、鬼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羅、人與非人,皆捨室宇寂然供養,此諸華香普流天下,使迦維羅衛國中人民歡喜悅[10]預不為放逸,是故菩薩在於樹下寂寞處生,不在宮舘,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從右脇生?若不如是眾人有疑,則謂菩薩因由遘精而處胎藏,不為化育。眾必懷結猶[*]預難決,是故示現令人開解。菩薩雖從右脇而生,母無瘡[11]瘠出入之患,往古尊聖因時如然,所行無違,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母攀樹枝,然後而生?設不爾者,眾人當謂:『皇后雖生菩薩必有惱患,若如凡庶而無殊別。』欲為黎[12]元示現安隱,母適攀樹枝,志性柔和,則菩薩誕育,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安和[13]澹泊忽然而生,其身清淨無有垢穢?菩薩至尊三界之上,雖處胎中如日炤水,淨無所著不增不減,故現脇生不與凡同,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適生斯須,帝釋即下前稽首奉,不使餘天?其釋[14]無始立茲本願:『菩薩若生,當以淨意而奉受之。』亦為菩薩本德之徵,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適見受已,行地七步亦不八步?是為正士吉祥之應,應七覺意覺不覺者也。自古迄于今,未有能現行七步者,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已行七步,舉手而言:『吾於世尊,天上天下為最第一,當盡究竟生老死原!』釋、梵、梵志及諸天子,彼時眾會莫不遍集,設不現斯當各自尊,則懷憍慢,便不復欲禮侍菩薩。菩薩愍念外道梵志、諸天之眾長夜不安,必墜惡趣而受苦痛。是故菩薩舉聲自讚:『吾於世尊,天上天下第一,權慧超異獨步無侶,當究竟盡生老死根。』以此音告三千大千世界。其諸天子未有來者,應聲便至。爾時異學梵志及諸天子,皆共稽首敬禮讚音,叉手歸誠,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大悅而笑,不懷輕戲,笑而不諂笑?菩薩興念:『一切眾類本與我俱,發上道意無上正覺,恐畏懈怠放逸自恣,故為卑賤愚冥貢高;[1]或音聲者解一切法,至諸通慧精進敏達,使歸命佛。』猶斯大哀,發起萌類除却放逸,見已願果彼亦普具,以故正士現大欣笑,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清淨無垢而復洗浴,釋梵四天所見供侍?凡人初生皆當洗浴,菩薩清淨,隨俗而浴。況世人乎故現此義,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初生之後,去到空閑於樹下坐,然後入城?欲以具足諸根之本,示現中宮絃歌倡伎音樂之娛,然[2]火四錠由斯現緣,令眾學[3]勸,棄離財寶樂昇微妙,入家復出不興異行,去家學道則坐佛樹,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生後七日其母便薨?后壽終盡福應昇天,非菩薩咎。前處兜術,觀后摩耶大命將終,餘有十月七日之期,故從兜術神變來下現入后[4]藏,以是推之,非菩薩咎,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學書射御、兵仗[5]伎術、[6]摴蒱戲樂?隨世習俗現[7]前因緣,三千大千世界諸所[*]伎樂,經藏道要詩頌術數,神呪所療言談嘲調,示現悉學無所不博,欲令[8]庶人不自憍慢,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9]卷上
貼文者 : : bluenwater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二 - 2024-03-04 16:59:36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下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何故菩薩而有室娶?菩薩無欲不尚配匹,其於離欲則為正士,所以示現眷屬妻息,[10]傍人懷疑:『菩薩非男,斯黃門耳?』欲除沈吟,故納瞿夷釋氏之女,緣此現生子男羅云。假論羅云胞胎生者,則非義也。所以者何?羅云於天變沒化生,不由父母合會而育,又是菩薩本願所致。昔錠光佛,瞿夷有誓:『後世為仁妻,殖其德本。』不違久要故娉納之,情無所在俗人[11]擾動,迷惑色欲[12]慇懃[13]戀著,菩薩示現妻子眷屬,尋復捨國。或有人言:『正士之妃端正姝妙,乃尚捐去,何況吾等?』又菩薩本始學道時,所有妻婦群從眷屬,相敬重故各共發願:『世世與仁俱,生生相侍,隨至成佛道。』故廣敷演清白之法,中宮婇女四萬二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其餘群類悉度惡趣,以故菩薩現有眷屬。其諸婇女,以恩愛情[14]自煩惱者,適見菩薩澹然清淨如明月珠,則離色欲。假使菩薩化於所化,顏姿容貌由若己身。爾時婇女與化人俱,恣可所娛,各心念言:『吾等今日與菩薩俱,志慕永異。』於時菩薩往閻浮樹蔭下而坐禪思,歡喜行安,[15]由如化人所造之變。菩薩昔從錠光佛來,所見愛欲因緣之業,皆是無始感[16]發之應,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於閻浮樹蔭而坐禪思,化七十億[17]諸所天子令發道意?又復欲使皇后見之,心自念言:『會當捨家。』是故菩薩坐閻浮樹蔭而寂思惟,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夜半出家,至于江流而自洗浴?感諸群生為現德本,悉當念言:『所立之處功德自然,清白法故。』由此夜半出家無礙,極[18]樂事皆當捨棄,清白之法不可離也,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在兜術天勸化諸天,來下現生,天人叉手,時到可去,門自然開?菩薩有念:『王儻懷疑,聞此不了,長夜不安,遭值恐患墜于惡趣。』故化天人,天人開門,諸天坐中舉聲稱揚。非菩薩咎,欲慰王心,委之于天。由觀斯義有所勸化,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棄國捐王而現捨去?人當解知,菩薩畏生老病死是故出家,不為[19]增避家室親族眷屬枝黨,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自剃[20]頭鬚髮?三千大千世界諸天龍神,揵沓和人與非人,無能堪見菩薩頂者,況能為尊除鬚髮者。於時菩薩,勸度眾生自除鬚髮,念白淨王當起恨意:『誰剃子首?』從使者聞,自剃之耳。王乃默然,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取寶瓔珞冠幘,手付車匿,發起眾念?菩薩為道,不復貪樂珍寶之飾,於一切物而無所著,故皆釋之。後世邊地法効菩薩:『吾等出家亦當請學,從佛法則[1]猗四賢行,一切無著,不為陰入狐疑出家。』設不如是,人當疑言:『不知產業故出家也!』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佛言:「族姓子!今且聽。此菩薩何故六年志修苦行?為諸菩薩有殃罪故,故現勤苦,為諸群生權其方便,於斯菩薩所興為也。迦葉佛時口發是言:『髠頭沙門耳,云何為佛?』是則菩薩善權方便。當知是義。何故菩薩而有斯言?優[2]多摩納[3](晉言上志,一名[4]焰花),有五親友及五百弟子,為大梵志貴族姓子,本學大乘,為惡知友所見迷謬,失其道意。其五親友,信外異學不從真教,修外道經不習佛法,自謂有道為彼師長,其身自號吾等是佛,五百弟子亦復如是。[5]焰花學志以權方便入斯志類,因發言呵難提和曰:『何所為佛?髠頭沙門,佛道難得,用往覲乎?』焰花稍稍化五族姓子及五百弟子在異學者,故發斯言:『何所是佛?髠頭沙門,佛道難得。』」

佛語慧上:「觀於彼世焰花學志,時在別處與五親友五百眷屬俱共[6]正立,於時陶家者名[7]難提和[8](晉言歡豫),往至其所,嗟嘆迦葉如來功德。謂焰花學志:『來共俱往詣迦葉佛。』焰花心念:『此諸學志德本[9]未滿,設吾今歎迦葉如來道之功德,毀諸異學,族姓子等便當愕住必不俱行。』以故焰花,護其本願智慧無極,因權方便,故言『髠頭沙門非是佛,佛道難得,智慧無極,何所處乎?行智度者無彼此想,亦無道想。』焰花通達究竟空慧普無所著,善權方便隨一切法,故發斯言。焰花學志與五親友五百弟子,至池水側浴訖出水,乘馬車侶五親友,從弟子遊行講經。

「爾時歡豫,承佛威神欲化彼師[10]從,迎焰花乘及侶弟子,即相問訊言所從來。歡豫以誠答曰:『覲迦葉佛還。』焰花曰:『髠頭沙門非為是佛,佛道難得。』陶者聞之甚用不悅,以手捉髮:『卿不信者可俱往質也。』焰花籌慮:『歡豫志性安隱仁和,未曾卒暴,今[11]𢭀吾急,終不[12]忘也。吾及弟子宜當共[13]侶,俱觀其道。』僉曰:『唯然。』於是陶者、焰花五友五百弟子,便共俱行覲迦葉佛。佛則為說前世所興道德之本。心即喜踊,讚焰花曰:『世尊道德權慧乃爾,何惜不早為吾等說。』五友弟子見迦葉佛,道德巍巍辯才無量,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時迦葉如來至真等正覺,說大乘業,開闡法藏不退轉輪,五大梵志五百弟子皆得不[14]起法忍。」

佛告慧上:「族姓子!聽。焰花若[15]以佛智慧歎迦葉尊毀異學者,五大梵志五百弟子終不從化。又無由得覲迦葉佛,用欲開化之故因行權慧,故發斯言:『髠頭沙門非為是佛,佛道難得。』得不退轉,無所不達不復疑道,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佛告慧上:「菩薩所以隨時[16]如化,現有餘殃勤苦之行,設不然者,沙門梵志清淨奉[17]誡,諸餘黎民將無知之,懈怠不進。適相見已,得無說之是藏異藏。斯等長夜曾無利義,不得安隱則歸惡趣用眾罪釁,如來故現餘殃未盡。菩薩都無罪蓋之患,持戒沙門梵志,若說麁言即當自疑,不[18]加精進不得解脫,欲建斯等猶豫[19]志者,菩薩以權口發此言:『緣是度之即當自說,吾等無智自責悔過,唯學道慧普行恭敬。』又外異學貢高自由,以故如來勤苦六年,非為餘殃。所以者何?或有沙門梵志,食一麻一米清淨自在,欲攝此等具足其願,故菩薩日服一麻一米以為限度,若不時食,不得不還致于聖道。菩薩發言:『髠頭沙門不得是佛,佛道難得。』故以罪殃六年苦行,六年之中所可開度,則非異學之所及知。而令外道五百二十萬人住平等慧,所可見發誘化人民,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如來聚會四輩——諸天、龍、神及人非人——為講說經?」

初夜欲竟,佛告阿難:「取中衣來,吾體[20]少冷。」

阿難受教即取奉進。

上夜已竟,入於中夜,復命阿難取上衣來:「吾寒欲著。」

即復進之。

中夜已竟,入於後夜,復命阿難:「取眾集衣來,吾欲著之。」

即復重進。

佛便服著告諸比丘:「吾聽出家學者,一時著三法衣,假使寒者亦可複之。所以者何?後世邊地寒涼國城,不堪單薄,隨其土地應著複重。佛無寒無熱無飢無渴。所以者何?為處寒土不著複重,或致疾病,或能悔退,不能究竟求道之意,是為如來善權方便。

「何故如來坐於草蓐?為來世人出家學者,或貪鮮好床[21]座榻机,志在安軟不加精進,或有少福,不得好坐氍氀[1]毾㲪重莚被[2]蓐,怨望退却。心當念言:『如來世尊身欲成佛,坐於草蓐,不著好床,乃成佛道。何況我等當慕好座?』佛言所教,隨其習俗重茵累蓐,不妨于道,細軟不悅麁堅不憂,人心難齊志行若干。故以權變現若干教,是為如來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復起飯食,[3]傍無德者自餓求道?夫以飢餓不能興慧,故安隱食因成道德。說菩薩法開化群萌,多所安隱不以勤苦,菩薩受食得用成佛,由斯逮于一三昧定,以一三昧住百千劫,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閑居求道?草蓐敷于樹下,用過去佛不貪床座,[4]坐敷說諦吉祥禮義,設使菩薩說法粗略則入利義,其有以草施菩薩者因發道意,佛時授吉祥之決:『汝於方來當得成為佛,號離垢如來至真等正覺。』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坐佛樹下,使魔雲集?設不速[5]趣無上正真道者,其魔波旬不敢至菩薩所。又,族姓子!菩薩初坐樹下,心自念言:『誰於欲界四域最尊?人從教者,當令詣吾俱戰決之。』爾時具足入諸通慧,故使魔試。其魔兵[6]師八萬四千億,天、龍、鬼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如來已成佛道,正坐七日而不起行,察樹無厭?是諸天子見其德行變化感動,心大歡喜,各心念言:『吾等當求斯如來心何所[7]倚乎?』宿夜七日一心專精,求之不得。緣是之故,乃觀世尊三十二相,心益踊躍則發無上正真道意,當來之世亦逮如茲坐于佛樹。由斯如來坐樹七日,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菩薩得成佛已,勸率無數天人之眾?梵天不請亦不說法,於是如來心自念言:『其在欲界不可稱計諸天集會,及魔眷屬鬼神羅剎,設見菩薩師子吼步輒發道意,見歡喜者緣致無為。』又,族姓子!詣佛樹下,菩薩即時放頂相光,普照魔宮及三千大千世界,於其光明出一音聲:『今釋種子能仁之尊,棄國[8]捐家,今成無上正真之道,已過汝界多度人民,不可[9]貲量空汝國境,宜當尋往與共戰鬪。』時魔聞斯,甚大愁毒,嚴四部兵,具足三十那術姟俱,往詣佛樹。於時菩薩以智慧寶,建立大慈慧明之勝紫磨金臂,諸天龍神釋梵所敬。時梵志念:『梵天化我,我從梵生,莫能超踰。世無尊師,梵天為上。』如來念曰:『吾致梵天令眾人見,諸天龍神皆倚于梵,梵天猶尚稽首禮佛,宜當勸助如應說法,若無勸請如來不說。承佛威神,令梵天來以法[10]助勸,假使眾人敬念梵天,當勸如來。』於是梵天,自捨其宮來詣世尊。[11]大梵勸佛轉法輪,時六百八十萬梵天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悉歎頌曰:

「『佛尊無有極, 最勝不可及,
行善權方便, 是亦為如來。』」
佛告慧上菩薩:「如來所現餘殃有十,是亦世尊善權方便。當了至誠,欲使如來有毛髮瑕,不具殖德本,欲令有短,行不具足,逮成正覺坐佛樹者,此亦不然。所以者何?暢清白法無有眾瑕。族姓子!欲知如來皆以[12]㨹𢷄諸不善法。世尊無礙,況復立穢而有餘殃?佛為醫王,除一切病無有陰蓋,祐眾生故示現餘釁。欲令眾庶護身口意修清淨行,[*]由如尊貴族姓有子,各長王家習于乳酪,體生瘡[13]瘠上至頸項腹藏亦痛,當服醫藥飲乳乃除[14]困而獲差,父母念之喜其得瘳。又,族姓子!如來至真為[15]普世父,除群[16]𪏭惱使獲安隱,以故現疾。人聞餘殃不敢作罪,是為菩薩善權方便。」

又告慧上菩薩:「往昔久遠世時不知罪福,故為眾人示現殃釁,如來故說:『吾為法王不離宿罪,汝等之類安得離殃?』由斯有言,如來永無餘殃。譬如有人善學書䟽計校之術,教諸童子欲令成就,無所不知不以為礙,小兒見聞則受學了稍稍達本。如來如是,悉學諸法無所不博,示現餘殃欲令眾生具清淨法。譬如有醫始學治病,解方曉藥應病救療,既能自愈,廣能愈人轉復嗟歎。錠光佛時,乃於彼世有五百賈人入海求寶。有異心者,心罪甚重,開其罪門,工學邪術[17]殃害劇賊,觀賈人貌則上[18]有船。於時導師號曰吉財,護眾賈[19]人隨時消息。𣧑人念言:『今我寧可悉害賈人獨取珍寶。』於閻浮提有大導師,名曰大哀。時寐夢中海神語之:『賈眾之中,有一賊人興大惡心,皆欲危沒五百賈人,獨欲取寶。假令事建罪不可量。所以者何?此五百賈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立不退轉,設使遇害心不迴還,由[20]其殃罪,一一菩薩行得成無上[21]正真之道,賊墜地獄,若干歲數其罪乃竟。今仁導師當行權變,而[1]令此人不更地獄若干之痛,使眾賈人不被危害。』七日思惟無餘方便,念言:『唯當取之危其命耳!假語眾賈者則皆興怒,[2]當殺此人必墮惡趣。』復重自念:『設我獨殺亦當受罪,吾寧忍之。若百千劫受地獄惱,不令賈人普見危害,而令一賊墜地獄也。』時大哀師則為說法,令心欣然踊躍臥寐。」

佛言:「族姓子!彼大導師[3]由眾賈人興于大哀,以權方便害一賊命。壽終之後,生第十二光音天上。時大哀師則吾身也,以斯方便[4]越千劫生死,死則昇天。同船五百賈人,斯賢劫中五百佛興者是。菩薩豈有罪患,越除終始彌百千劫,不當察佛而有愆咎,如來所現為眾生故。時以闕漏權現鐵[5]釴,如來蹈之威神所達。所以者何?如來之身則金剛也。又,族姓子!舍衛城中有二十人,復與二十人共為怨敵。時二十人各欲攝怨而危害之,為最後世相伺方便。彼二十人欲害二十怨者,承佛威神尋詣如來。於時世尊化四十人,亦欲勸導一切大眾,告尊者大[6]目揵連:『今於此地,當有鐵釴自然來出,入佛右足大指。』語未竟,釴在佛前。目連白佛:『今拔鐵釴著異世界。』佛言:『不然。』時大[*]目揵連,以精進力欲拔鐵釴,是三千大千世界為大震動,不能搖釴如毛髮也。於時世尊則往梵天,釴輒隨之;如來還坐,釴則住前。是時如來右手取釴以足蹈上。目連白佛:『如來[7]本罪而獲釴殃?』佛時告曰:『昔與五百賈人共入大海,時有一人心懷惡意,吾時害之,是其餘殃。』時二十人聞佛說此,轉相謂言:『如來法王已得自在,尚有餘殃不能滅除,況於吾等不受罪乎?』即來詣佛,悔過自首。如來應時為說經法,分別罪福,令四十人入平等慧,三萬二千人遠塵離垢[8]諸法眼淨。因是如來示現鐵釴,是亦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世尊已離眾病示有疾病,使醫王耆域而合湯藥?佛時立[9]戒二百五十,未久五百比丘在他樹間行道,向欲終畢心懷狐疑:『如來有教,唯以一藥療身眾病,不得習餘。』時佛發念:『以何方便,令諸比丘得習餘藥?』所以者何?假使如來隨意聽者,則後世人毀四賢[10]誡,是以如來行權合藥任于耆域。時淨居天語比丘言:『諸賢者!宜更求藥,無得危命。』則相謂言:『寧自碎身,不毀佛[*]誡。』天答賢者:『今者如來則法王也,令置小便更求餘藥,可改所習而慕所服。』於時比丘離疑猶豫,乃求異藥病即除愈,晝夜七日得無著道。假使如來不習湯藥,此諸比丘不得解脫,將來之世亦當如是。其身安隱然後得道,是亦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如來眾德普具,又入聚落而行分衛空鉢來出?如來無殃,愍觀後世邊地諸國而興慈哀。其有比丘,入於郡國縣邑丘聚行分衛者,而身薄福所乞不得。心念:『如來功德充盛無量福會,時行分衛尚空[11]盋出,我等善本所殖不弘,豈可怨捨而不乞乎?故當分衛。』用是之故,入城分衛空鉢來出。又云:『弊魔化諸梵志長者家,使不供佛、不施眾僧。』未曾有此。其魔波旬,未敢作威嬈[12]固如來、[13]沮廢福意,佛之聖旨所變現也。梵志長者有此異心,非是本意、非佛尠福。彼時眾人無所施者,又見如來空[*]盋來出,魔界天人見不獲饍,世尊得無心懷悵惘,晝夜一心,念如來及弟子眾,將必憂[14]悒。見佛弟子,心不增減前後適等,七萬天子自投佛前,如來如應為說經法,皆得法眼淨,是亦菩薩善權方便。

「何[15]以故旃遮摩尼木魁繫腹誹謗如來?亦非世尊本之餘殃,佛之威神能取暴意,[16]徙置恒沙剎外,如來以權現斯方便。當來比丘,或有出家行作沙門,為人所謗有懷疑者,觀佛世尊雖見譏訕,心不動轉、不却宿罪,念:『佛如來普勝之德,猶復若茲。況我[17]等而無[18]譏議。』思惟此已益加精進,清淨奉[*]戒心不迴轉。假使暴意夢中誹謗,壽終之後不離地獄。如來悉知令護禁[*]戒。所以者何?如來之德不捨眾生,是為如來善權方便。

「何故異道害須多利,埋著勝樹間?佛諸通慧普觀無礙,知當興[19]怒,則以示現如斯比像。設不以刃加須多利者,須多利或[20]投餘患。佛解知女壽命終盡,是故彼類相教殺之。緣邪異學,身所犯害必反罪辜,佛以等慧而化立之,由斯所建增益群生功德之本。是以如來七日不入城,化六十億諸天入道。過七日後,其四部眾皆來詣佛聽法,八萬四千人獲平等慧,三億人得道跡往來不還果證,是亦菩薩善權方便。

「何故如來三月食麥?如來素達,雖梵志請佛,不得迷忘佛所興化。所以者何?今五百馬者,昔佛弟子也。所從食已,前世皆學菩薩大乘,供養過去諸世尊矣!從惡友教,犯眾罪殃[1]墜為畜生。彼時又有五百馬師,有菩薩名日藏,本立願生其中,普化斯等令發道意,使弘大乘化諸馬師。本非馬師,如來護彼,令諸馬[2]畜皆得受決。為緣[3]一切如來不食,無所志願,威德能化瓦石刀杖為美飲食,三千大千世界所有,悉為甘饍奇特之味。所以者何?世尊自然有大人相、[4]上味之味,以故當知,如來所化飲食皆美。耆年阿難未得大哀,心自念言:『云何世尊捨轉輪膳,今乃服麥?』佛知其念,以五百馬師之德,時五百馬皆識宿命,得近道心,五百菩薩發大慈哀往覲如來,五百馬師自減半[5]廩以用供佛,[6]捐五百馬穀供五百比丘。馬師及馬皆自悔過,見佛眾僧竟三月已,五百馬命終生兜術天,為天所敬,如應說法,得立不退轉地,當成無上正真之道。阿難[7]得知所施供養,時宮中人得未曾有,來白佛言:『我等生長深宮之內。世尊!阿難未曾習此安隱歡喜,七日不食。』族姓子!當知如來之身無有罪殃,後世或有持戒之人,請諸沙門而不設供,故為彼現。是為如來為人所請,雖不供辦,不令其人墮于罪地。又,五百比丘與如來俱三月一夏,四百比丘悉有[8]慾態、無清淨想,設得美食[*]慾意[9]遂盛,用麁食故[*]慾心則薄,三月之中可得羅漢。如來以斯諸學比丘及化菩薩,隨時示現,非罪殃也,是亦如來善權方便。

「何故如來告大迦葉曰:『汝當說經,吾腰背痛』?時八千天子本弟子行,迦葉所化,於時來會,樂仰三寶,慇懃在行,聞說覺意。設百億佛為說經法終不能解,唯迦葉比丘能度之耳!故佛告之,分別覺意,八千天子聞義得慧。其疾病者往會聽經,各心念言:『如來法王因說覺意,病即除愈。吾等云何不聽經乎?』何以故?族姓子!欲、化諸天及病比丘使[10]承經道,示現腰痛,故如來曰:『迦葉說經令我除病。』是亦如來善權方便。

「何故如來舍夷國敗而佛頭痛?眾人悉當念言:『如來親屬不盡其壽。』護黎庶意坐枯樹下,告侍者曰:『吾頭甚痛。』爾時諸天計有常者三千人會,剎利之眾不可稱數,聞告阿難頭痛之咎,念言:『如[A1]來尚有餘殃。』聞經尋化天人七千,是亦如來善權方便。

「何故[11]披羅陀梵志以五百事而罵世尊,時佛默然,後更稱譽,佛亦默然。應時自歸一心悔過,無所復言?佛能厭却使不出言,[*]投[12]徙置于殊異之土。爾時會中諸天世人無數之眾,見佛忍辱慧力平等心柔和雅,四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如來徹覩當來有所化,故現默然,非佛餘殃,是亦如來善權方便。

「族姓子!聽。調達所生,常與菩薩共相[13]嬈害,懷怨憎心欲相危害,是亦如來[14]菩薩方便。」

佛告慧上菩薩:「諸天往來有所求索,則為具弘施度無極。所以者何?多所饒益覆滿諸願,發起一切。以何因緣興斯行乎?假使眾生[15]安淨自利,則不解施、不知受者,是故諸天化從空來詣菩薩所,試求妻子、頭目、手足、國城、丘聚。應時菩薩,周滿所欲勇慧無難。眾人見之則効布施,奉[16]尊所行無所矜悋:『我等亦當發願求佛,修習禁戒不敢毀失,順菩薩法未曾違捨。』捶罵不恚、輕易不恨,則弘忍辱度無[17]極,以斯教化無數之眾。其諸天人見有怨來,詣如來所,則長[18]戒禁,是亦如來善權方便,非餘殃罪。所以者何?敢來試者則皆權也。尋皆導利無[19]央數人,取要言之,如來所現殘有十殃。皆當知佛行權隨時。眾庶懷惡多崇非法,故為現應,非有殃也。使知去就至無上慧,如來所歎權宜最尊,皆非殃罪但示現耳!作是得是,聞者悚懼不敢為非。

「又,族姓子!廣宣善權時時乃說,非為下愚薄福祚者,亦非聲聞、緣覺所知講也。所以者何?彼等未曾學善權方便,唯菩薩大士解暢深歸。喻如[20]闇夜家中然火,悉照室內妻子眷屬。菩薩如是,其有聞善權度無極,則曉達菩薩一切所行,當勤順學吾本所習。佛囑累汝:『族姓子!族姓女!欲求佛道,其有講說善權方便,若百千里當往受學,則蒙光明。所以者何?假能聽受如斯像法者,則為顯發一切經典,除諸疑網使無結恨。』」

爾時諸天世人四部眾咸皆歎曰:「其有聞斯權便經者,非法器人多不信樂。」

佛說經已,七萬二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阿難白佛:「當何名斯經?云何奉持之?」

佛告阿難:「是經名『善權方便所度無極隨時品』也。當持!當行!」

佛說如是,慧上菩薩及比丘眾,菩薩大士,諸天、龍神、阿須倫、世人,莫不歡喜。

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卷下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太子和休經,卷一 - 2024-03-04 17:00:31

佛說太子和休經[3]一卷

僧祐錄[4]云失[5]譯今附西晉錄

佛在羅閱祇國耆闍崛山中,與菩薩萬人[6]俱,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諸優婆塞、優婆夷,諸天王、梵釋及人民、鬼神、龍,無央數共坐。

阿闍世王太子,名為和休,與長者子五百人,各持金[7]花[8]繖蓋,從羅閱國出行,與太子相隨俱到佛所,各[9]持[*]繖蓋上佛已,各叉手[10]頭面著地為佛作禮,却住佛前。太子[11]叉手白佛言:「[12]菩薩何因緣[13]得端正?何因緣不入女人腹中,而生蓮花中?何因緣[14]知前世宿命?願佛加大恩,當為我分別說之。」

佛告太子:「菩薩忍辱不瞋怒者,後世生為人端正。菩薩不[15]婬妷、不與女人交通者,後世生不入女人腹中,便於蓮華中化生。菩薩憙持經戒教人,後世生便自知宿[A1]命無央數世之事。」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有三十二相?何因緣有八十種好?何因緣人民見佛身形,視之無厭極?」

佛告太子:「本為菩薩時,好布施與人。在所求索,欲得衣服、飲食、金銀珍寶、車馬、奴婢妻子、肌肉頭目,皆不逆人,無所貪惜,用是故得三十二相。菩薩慈心哀念人民蜎飛蠕動之類,如視赤子,欲念度脫,用是故得八十種好。菩薩見怨家如視父母,其心適等無有異,用是故,人民見佛身形,視之無厭極。」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知深經智慧?何因緣知三昧安隱?何因緣佛所語皆[16]使人聞者皆歡喜耶?」

佛告太子:「菩薩憙書經諷誦學說,用是故,知深經智慧。菩薩常好定意心安,用是故,得三昧安隱。菩薩所語皆至誠不欺[17]怠人,用是故,所語誠信,人聞者皆歡喜。」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身所行、口所言、心所念,皆淨潔?何因緣魔不能得其便?何因緣眾人不敢誹謗佛經道?不敢誹謗比丘僧?」

佛告太子:「菩薩憙侍佛、憙經道、憙比丘僧,用是故,得淨潔。菩薩晝夜經行精進,用是故,魔不能得其便。菩薩所語皆至誠不欺,用是故,人民不敢誹謗佛經道,不敢誹謗比丘僧。」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得壽命長?何因緣得無病?何因緣家中皆和順相重,不令他人別離?」佛告太子:「菩薩慈心不殺生,用是故,後生得壽命長。菩薩不持刀[18]杖恐怖人,用是,故後世生得無病。菩薩見人有鬪變,憙行救解令和合,用是故,後世生人不別離。」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易得財物,富有不難?何因緣不亡財物,人不劫盜?何因緣得尊者豪貴耶?」

佛告太子:「菩薩智黠、不愚癡,用是故,得大富不難。菩薩憙布施,不貪[19]惜餘者、不亡財物,見人富樂得錢財不嫉妬,用是故,得為尊者。菩薩不殺,不自貢高,用是故,得為豪[20]貴。」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得天眼洞視?何因緣天耳徹聽?何因緣得知世間生死所趣善惡耶?」

佛告太子:「菩薩憙於佛寺中然燈,用是故,得天眼洞視。菩薩憙持倡伎樂佛寺中,用是故,天耳徹聽。菩薩入三昧得禪,用是故,知世間生死所趣善惡。」

太子白佛言:「何因緣菩薩[21]得飛行四神足念?何因緣菩薩得念前世無央數劫之事?何因緣菩薩得佛便絕命?」

佛告太子:「菩薩布施,持車馬[22]象及與騾驢駱駝、履屣與人,用是故,得飛行四神足。菩薩憙念諸佛三昧神足,從學憙教人,用是故,得念前世無央數劫之事。菩薩得佛意無所著,用是故,[23]便般泥洹絕命。」

太子白佛言:「菩薩何因緣[24]預治佛國?何因[25]緣[*]預知後世得比丘僧?何因緣得光明遍照十方?」

佛告太子:「菩薩常多願,用是故,[*]預治佛國。菩薩布施與人民,憙教人行六波羅蜜經,用是故,[26]後得比丘僧。菩薩持七寶物作[*]繖蓋上佛及佛寺,用是故,得光明遍照十方。」

佛為太子分別說是事,太子甚大歡喜,及五百長者子皆大歡喜。

太子白佛言:「我後世佛所說,我悉受行皆當具足?」

佛大笑,口中五色光出悉照十方。彌勒菩薩起前長跪,叉手白佛言:「佛不妄笑。何因緣五色光出悉照十方耶?」

佛告彌勒菩薩:「聽我說之。太子和休及五百長者子,前世供養百億佛,皆行菩薩道。乃前世提和竭羅佛時,是五百人,皆我弟子所教,後世悉當得共會,供養六億佛。却後一劫,劫名為摩訶波羅蜜,共會一劫中,五百人前後皆同一字,名為若那頸頭陀那。後作佛時,其國土當如阿彌陀佛國,[1]國中菩薩往來飛行者、[2]變化者,皆如阿彌陀佛國中諸菩薩。人聞是經,皆當生阿彌陀佛國作菩薩,如文殊師利菩薩、三摩提鉢菩薩,後世作佛者當如阿彌陀佛。」

說經已,太子和休及五百長者子,諸菩薩比丘僧、比丘[A2]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梵人民、鬼神龍,皆大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3]佛說太子和休經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太子刷護經,卷一 - 2024-03-05 12:36:53

佛說太子刷護經[24]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時,與千二百比丘,菩薩萬二千人,優婆塞、優婆夷,諸天王梵釋,及無[25]央數人民、鬼神、龍皆來俱會。阿闍世王太子,名為刷護,從國中與群臣長者子五百人,各持黃金華蓋,出羅閱國相隨出至佛所,持黃金華蓋上佛已,却叉手持,頭面著地為佛作禮訖竟,皆叉手住。

阿闍世王太子刷護白佛言:「願欲問事,如佛肯說者當問,不肯者不敢問。」

佛言:「在所問事。」

太子白佛言:「菩薩何因緣得顏[26]頰端正?何因緣不入女人腹中,於蓮華中化生?何因緣能自知前世宿命之事?願佛大恩當為我曹說之。」

佛告太子:「能忍辱不怒者,後生即為人姝好;不[27]淫泆,不與女人交通,若壽欲終時,人生一歲一月及七日者,後世生,便自知宿命無數世以來之事。」

太子白佛言:「菩薩何因緣,身有三十二相?何因緣有八十種好?何因緣人民有見佛身者視之無厭極?」

佛告太子:「本為菩薩時,好憙布施種種雜物,與諸佛菩薩及師父母人民,在所來索,用是故得三十二相。菩薩當有慈心,哀念十方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如視赤子皆欲令度脫,用是故得八十種好。菩薩見怨家、父母,心適等無有異,用是故人民見[1]佛視之無厭極。」

太子復白佛言:「菩薩何所因緣,知深經智慧及陀羅尼行?何因緣知三昧定意得安隱?何因緣佛所說皆快善?其有聞者皆歡喜信[2]受?」

佛告太子:「菩薩憙書信受諷誦學,用是故知深經智慧,得陀羅尼行;菩薩常憙專心[3]正意,用是故得三昧安隱;菩薩所說皆至誠不欺,用是故所語人民皆信向,聞者莫不歡喜者。」

太子復白佛言:「菩薩何因緣學經聞佛語人民皆信?何因緣知經律儀法?何因緣孝順隨佛教不犯?」

佛告太子:「菩薩世世不諛諂,用是故學經聞佛語悉知不忘;菩薩入深經不恐不怖,用是故得經律便知儀法;菩薩世世敬佛敬經敬師敬父母,用是故得智慧。」

太子復白佛言:「菩薩何因緣世世生佛邊?何因緣[4]問佛歎經曉知中慧?」

佛告太子:「菩薩世世見人說經,不中壞亂,不呵之,用是故得生佛邊;菩薩數歎深經,用是故知中[5]慧。」

太子復白佛言:「何因緣不生惡處?何因緣生天上?何因緣不貪愛欲?」

佛告太子:「菩薩世世信佛信經信比丘僧,用是故不生八惡處;菩薩持戒不缺,用是故生天上;菩薩知經法本空,用是故不貪愛欲。」

太子復白佛言:「菩薩何因緣身所行、口所言、心所念皆淨潔?何因緣魔不能得其便?何因緣不敢誹謗佛?不敢誹謗經?不敢誹謗比丘僧?」

佛告太子:「菩薩侍佛憙學經愛比丘僧,用是故得淨潔;菩薩晝夜行道精進不懈,用是故魔不能得其便;菩薩所語皆至誠,用是故眾人不敢誹謗佛,不敢誹謗經道,不敢誹謗比丘僧。」

太子復白佛言:「菩薩何因緣,好高聲如梵天聲?何因緣有八種音?何因緣知眾人所念皆悉能報?」

佛告太子:「菩薩世世至誠不欺,用是故好高聲如梵天聲;菩薩世世不惡口,用是故得八種音;菩薩世世不兩舌、不妄語,用是故眾人所念悉能報[6]故。」

太子復白佛言:「何因緣得壽命長?何因緣身得無疾病?何因緣家室和順相愛,不令他人別離?」

佛告太子:「不殺生者,用是故後生為人[7]師壽命長;不持刀[8]杖擊人,用是故後生為人得無疾病;見人有變鬪憙行和解令歡喜,用是故後生為人他人不能得別離。」

太子復白佛言:「菩薩何因緣,多得財物珍[9]寶有不[10]離?何因緣不亡財物?不為人所劫盜?何因緣得尊[11]者得高?」

佛告太子:「不貪他人財物者,用是故後生為人得富樂,憙布施不慳貪,用是故不亡財物,物益增多;見人富樂得錢財,心不嫉妬,不自貢高,用是故後生得高尊。」

太子復白佛言:「何因緣能得天眼洞視?何因緣得天耳徹聽?何因緣能知世間人民死生之事?」

佛告太子:「用好憙然燈於佛前,以是故後生為人得天眼洞視;好憙持倡伎樂於佛寺前,用是故後生為人得天耳徹聽;菩薩憙定意入三昧得禪,用是故知世間死生之變。」

太子復白佛言:「菩薩何因緣得飛行四神足?菩薩何因緣念知前世無數劫以來之事?菩薩何因緣得三活佛便般泥洹?」

佛告太子:「菩薩好憙布施,常持車馬驢騾象[12]駱駝履屣及水船,與諸佛比丘僧及與人民,用是故得飛行四神足。菩薩常專心念諸佛,三昧從學憙行教人,用是故得念前世無數劫以來之事。菩薩得阿[13]維越致道,以念無所復著,用是故能斷死生之根,得佛道便般泥洹。」

太子復白佛言:「菩薩何因緣[14]預治國?何因緣[*]預會比丘僧?何因緣光明照十方?」

佛告太子:「菩薩本求大願,用是故[A1]預得佛國;菩薩好憙布施乞匃與人,憙教人民為六波羅蜜,是故後得比丘僧;菩薩憙持七寶作華蓋用上佛,用是故得光明遍照十方。」

佛為太子分別說是事,太子歡喜,及五百長者子皆大歡喜。太子刷護復白佛言:「願使我後世生者,佛所說,令我悉受得,悉奉行之,皆令如願。」

佛便大笑,口中五色光出。佛告彌勒菩薩言:「聽我說之,太子刷護菩薩及長者子,前世皆供養百八億佛、皆行菩薩道,乃前世提和迦羅佛時,是五百人皆是佛弟子,是我所教,後世悉當共會,六億佛却後一劫,摩訶波羅會一劫中,五百人前後作佛,皆同一名[15]若那伎頭陀耶。後作佛時,當如阿彌陀佛其國,亦當如阿彌陀時等無異,國中菩薩往來者飛行者,皆如阿彌陀佛國。若有人民聞是經信喜者,皆當生阿彌陀國。」

佛說[1]是已,太子刷護及五百長者子,諸比丘僧、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天、人民、鬼神、龍,皆大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太子刷護經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幻三昧經,卷一 - 2024-03-05 12:39:00

佛說如幻三昧經卷[3]上

[4]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5]遊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六萬二千,一切聖[6]智神通已達而悉耆年;菩薩四萬二千,[7]溥首童真之等類[8]也,其名曰:師子英菩薩、慈氏菩薩、光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辯積菩薩、建立遠菩薩、山頂菩薩、山幢菩薩、無動菩薩、善思議菩薩、所思[9]善議菩薩、心勇菩薩、心志菩薩、善心菩薩、珠積菩薩、石磨王菩薩、寶掌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精進菩薩、御眾菩薩、篤進菩薩、住言行相應菩薩、超願菩薩、立報答菩薩、等思菩薩、棄諸惡趣菩薩、度無量菩薩、度無動菩薩、虛空藏菩薩、上意菩薩、持意菩薩、增意菩薩、術詳菩薩、執誦菩薩、[10]月光菩薩、月英菩薩、光英菩薩、光首菩薩、[11]還若干光菩薩、師子步雷[12]音菩薩、[13]辯無礙菩薩、妙辯菩薩、應辯菩薩、度意菩薩、顯日月光菩薩、空無菩薩、質遊菩薩、常笑菩薩、[14]根喜菩薩、除諸蓋菩薩、轉女菩薩、轉男菩薩、轉胎菩薩、被德鎧菩薩、大慧菩薩、光[15]㷿菩薩、照明菩薩、無受菩薩、受音[16]王菩薩、深藏菩薩、眾香手菩薩,解縛之等八正士俱,如是等類四萬二千;四天王、天帝、釋梵、忍王,此及餘天六萬人俱,須深天子、善住意[17]天子、大神妙天、善意天、大[18]樂天,如斯之等三萬人俱,皆志大乘;燕居阿須倫與二萬億阿須倫俱,有海龍王與六萬[19]諸龍俱從海出,此及他方無數天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20]真陀羅、摩睺勒,不可稱限百千億載;比丘、比丘尼、[21]薰士、薰女,不可計會,皆悉來集。如來垂哀,與無數眾眷屬圍繞而為說法。

爾時,文殊師利自在其室獨遊宴坐,以空無心離心三昧而為正受。文殊即時從三昧起,適安隱興,震動十方無量佛土。文殊師利心自念言:「如來、至真、平等覺者,今為所在,於世求之,甚難得值,猶靈瑞華,時時而出耳。其所現方,難及難當,非心所思、非言所暢,深妙超絕,巍巍無量。佛現於世,終不虛妄,因得聞法,所聽經典,未曾唐舉,猶是眾生,滅除苦患,如斯真正,非為無益;吾今寧可詣如來所,應時啟[22]聞,隨其所質,令諸德本一切備悉。假使有人學菩薩乘,令不疑惑深妙佛法,成就道[23]誼,悉蔽魔宮。此忍界中眾生之類,其婬怒癡甚為興盛,離清白[24]法,但行無義,愚戇抵突,心懷憍慢而無恭恪,所可修業,多所違失,捨佛法眾。當令眾生聞如此法,淨智慧眼。」

于時文殊復更念言:「當詣十方諸佛世界,請召無量百千菩薩,使集佛所聽受經典,其身證明此深法忍。」

文殊師利以離垢光嚴淨三昧而為正受,適三昧已,尋[25]時東方億江沙等諸佛世界普為大明,潤澤柔軟,離垢顯曜,清淨光[26]照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十方佛土,光明所照,悉遍若斯,等無殊[27]特。其於十方幽隱闇冥蔽翳方[28]城,山石、牆壁、樹木、華實、鐵圍、大鐵圍、目隣山、大目隣山、雪山、黑山及須彌山,而悉蒙照,靡不顯曜,無所蔽礙。時於十方諸佛世界,一一江沙億數佛土,諸佛世尊現在說法,此諸佛邊一一侍者各問其佛:「以何因緣忽有大光?普遍世界從[29]昔已來,未曾見聞如此光明,潤澤和雅,靡不蒙濟。[30]今佛光明眾身安隱,令心清[31]徹,皆見拔擢,順時無違,無復犯行婬怒愚癡。此之瑞應為誰聖旨之所建立?所演光曜暉赫若茲!」

是諸佛世尊[32]覩諸侍者之所啟問,默然不應。其彼世界天、龍神聲,阿須倫、迦留羅及金翅鳥、揵沓惒聲,人、非人聲,飛鳥鹿聲,風雨水聲,大海中聲,歌[33]妓樂聲,斯等之類,蒙佛威神,悉亦寂然,無暢音者,一切諸響悉為[1]憺怕。其諸侍者,啟問諸佛如是至三:「世尊願說!多所哀念,多所安隱、憐愍諸天及世間人,為誰威神出是輩聲,其大光明普諸佛土?」

于時諸佛億江沙數,各從剎土同時一聲,各集其音,柔軟了了,悉從一佛[2]出若干教,口之所演如是像音,同時報告諸侍者。曰諸佛世尊適宣音已,一切佛土皆為之動,百千妓樂不鼓自鳴,諸天人民、阿須倫樂亦復如是;其音亦演非常、苦、空、非身之聲,空無相願虛無[3]恍惚本無之聲,本際之聲,捨婬怒癡無三界聲,如審諦聲,施、戒、忍、進、禪、智之聲,[4]常慚愧聲,慈、悲、喜、護聲,遵修奉行無放逸聲,如是若干,常宣百千法誼之聲。此所講法,令不可計無[5]央數人億百千眾立不退轉,志於無上正真道意,開化聲[6]聞及緣覺法,釋梵之位,成轉輪王,其亦若茲。

於是諸佛告諸侍者:「諸族姓子!汝等默然專問是為,此非聲聞、緣覺之地所能及者,諸天世人及阿須倫,聞此迷荒,如來諮嗟[7]頒宣斯光明[8]德,其功德勳不可思議,所積功祚無能惟察,所學精進、智慧之業,乃能致此究竟光明,若於一劫過劫之餘,諮嗟光明不能暢盡得其原際。此光明曜,所興慈悲,巍巍如斯!」

諸佛侍者再三聞此所歎諮嗟,益以飢虛,重復啟白:「唯諸大聖以時宣暢,多所哀念,多所安隱,愍傷諸天及十方人,并諸菩薩大乘學眾令成德本。」

於時,諸佛告眾侍者言:「族姓子!有一剎土名曰忍界,於彼有佛,名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9]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興於憒亂五濁之世。其土眾生,婬怒癡盛慢無肅恭,棄於淨志清和之德,而離慚愧,專為誤失眾惡之業。如是等類下[10]土之黨,諸愚騃子修眾惡行,故生彼土,逮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而說[11]經法。彼有菩薩,名曰文殊,其力廣大,聖慧無極,精進無比,[12]威變若茲,勸化開示諸菩薩眾,使入高德無極大乘,為諸菩薩之父母也!曉了隨時解一切法,分別章句智慧無礙,度于彼岸,辯才無際,[*]還得總持,曉了一切眾生根本,從所明識而為流布,功勳之德不可思議,故往啟問如來至真所當行業,使諸菩薩成就德本,進諸菩薩,令其究暢[13]務念佛法。是族姓子文殊師利,[14]請諸菩薩,故演真妙隨宜時光,使諸十方無[15]央數億諸菩薩會,當令聽受此佛所說法,所以由是顯其光明普遍佛土。」

侍者白問:「其三昧定,名曰何等?」

佛言:「號離垢光嚴淨。文殊師利住斯定意,所演巍巍神妙光明遐照如此。」

時諸侍者復白佛言:「吾等[16]昔來未曾見遇如是比像,柔軟清和,音聲[17]志願,光明妙響。緣是之故,以無[18]盡哀隨時演光。快哉!如是道德超殊[19]不思議曜,令人踊躍,乃如此乎!」

佛言:「族姓子![20]時時乃奮斯大洪曜,會諸菩薩講宣經典,開示大[21]道。」

爾時十方無數難計不可思議八方上下面面各各[22]十億江沙諸佛之土,各有無量不可思議諸菩薩眾,皆詣佛所,稽首足下,前白佛言:「唯願大聖,此何光明?自從[23]昔來未曾見聞,此何[24]先應?」

於[25]時諸佛告諸菩薩:「有族姓子,世界名忍,有佛號曰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說法。彼有菩薩名曰[26]溥首,演布如斯光明之曜,其光名曰:請諸菩薩悉令集會,是其瑞應。」

時諸菩薩各白佛言:「我等欲詣至於忍界,奉見能仁如來至真,稽首[27]請問,諮受所聞,亦欲親覲文殊師利及餘菩薩。」

其佛[28]答曰:「往,族姓子!今正應時。」

[29]於時,十方不可思議無數菩薩,億百千姟如塵之數,猶[30]若壯士屈伸臂頃,各從所在諸佛國土忽然不[31]見,住於忍界。彼有菩薩,而雨眾華往[32]諸佛所,或雨雜香華鬘塗香,青蓮紅黃白華,信脫思夷梧桐須蔓,柔軟、大柔軟,普念大普念音華,月大月悅樂月華,雨如是輩若干種華,以供養尊往至佛所。或有菩薩,以一音響告語三千大千世界,諮嗟如來無量功勳,往詣佛所,或帝釋眷屬,或梵營從,或四天王輩類,或如天龍鬼神、犍沓惒等玉女作樂諸眷屬也,若干種變殊別各異,往詣佛所。適到其前,此忍世界三千大千諸有地獄、餓鬼、畜生悉為消除,寂[33]寞無患,致最歡悅,皆諸菩薩威神所感。其菩薩眾——不可稱載百千億數,無能思察計其限者——詣釋迦文佛,稽首足下,繞佛三匝,住於虛空,則習此意普身三昧而為正受,因自然生七尋蓮花,其色無量,則昇其上結[34]加趺坐。

於時耆年大迦葉,即從座起,偏出右[35]肩,右膝著地,叉手讚佛,而說頌曰:

「[36]善施於歡悅, 功勳[37]諦離垢,
十方超[38]眾人, 得寂心[*]澹泊。
覺了諸所行, 尊為無等匹,
[1]開[2]道顯示我, 無量不[3]思議。
善遵行布施, 奉戒億姟劫,
所行無等倫, 三界無所著。
忍力勢無極, 其力凡有十,
難逮樂功勳, 為我斷疑網。
見眾生[4]患難, 故行[A1]苦于劫,
所行不厭倦, 精進益無量。
廣施無所愛, 男女及妻妾,
國土之所有, 樂施皆能惠。
已斷我狐疑, [5]本施象馬乘,
頭目不逆人, 衣服億載數。
諸所當光飾, 能仁授飲食,
常樂於布施, 故欲問安住。
截身令段段, 離垢不懷恚,
忍力捨諸慢, 願說此意趣。
修習於空行, 意常[6]善思惟,
施安樂功勳, 故問滅塵勞。
已斷貪欲怒, 眾生邪見惱,
盡愚癡[7]瞑冥, 不樂吾我想。
棄捐諸有處, 修行百千劫,
顯道之原際, 令我得自歸。
慧神度彼岸, 善行所當修,
曉了吾我想, 好樂習空法,
處人無所著, 心善無所[8]猗,
禪定無思議, 決疑捨塵垢。
往昔修習行, 施戒忍精進,
已入禪智慧, 行慈無雙比。
奉德無能計, 猶如江海水,
顏色殊妙好, 願為我救護。
其歸命世尊, 離垢不棄捐,
若節節解身, 等觀體無色。
尊志思道術, 悅眾決疑網,
如山不可動, 安住無戀慕。
若在天行定, 不著眾玉女,
在在所遊居, 未曾見陰蓋。
勝[9]性無變異, 口所[10]宣亦然,
德普如虛空, 稽首無上尊。」
於是耆年大迦葉,以此偈讚佛已:「唯然,世尊!於今何緣有此大光明靡不遍,加復現[11]斯殊妙難及未曾有法?」

佛告迦葉:「用為專心而問此[*]誼?非彼聲聞、諸緣覺乘之所能及,諸天世人在中迷荒將無惑亂?假使如來答此[12]所問,一切罔然不知所趣。」

迦葉又問:「願佛說之,多所愍傷,多所安隱、救濟諸天及十方人。」

佛告迦葉:「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迦葉白佛:「唯諾,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迦葉:「文殊師利有三昧,名普光離垢嚴淨,以此定意而為正受。由是之故,演其光明,照於十方億江沙等諸佛國土靡不蒙曜。十方[13]一一諸佛國土無數無量不可思議億百千[14]姟諸菩薩眾,為此光明所見請召,悉來[15]集會於斯忍界,故來親近。詣吾目下,繞佛三匝去地七尋,於虛空中化作若干眾妙蓮華,身處其上。」

迦葉白佛:「因是聖旨雨斯眾華,百千妓樂不鼓自鳴,一切眾會現金色乎?」

佛言:「如是,迦葉![16]是菩薩威神之所感動。」

迦葉又白:「唯然,大聖!我永不見諸菩薩眾之所在也。」

佛告迦葉:「一切聲聞、緣覺之乘不堪任見。所以者何?其聲聞眾及緣覺乘,未曾在彼修如是像無極大哀大慈之行,現無際[*]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亦復如是,遵修志性無及菩薩。此諸菩薩已遍入諸三昧正受,各現諸身,是身像貌,聲聞、緣覺所不能覩,唯有如來乃見之耳,得是定者亦能見矣!若有菩薩習此道地存在大乘,此族姓子尚不能見,況聲聞、緣覺豈能覩乎?未有此[*]誼。」

迦葉白佛:「菩薩有幾事究暢斯行?用何德本逮得遍入諸身三昧?」

佛告迦葉:「菩薩有十法,而得遍入諸身三昧。何等為十?[17]一、志性清和,所[18]建通達[19],不捨一切眾生之類。[20a]二、而不違遠無極大哀。[20b]三、常悉曉了眾想之著,宣諸佛法性不卒暴。[20c]四、若有所講,不念輕慢,不演聲聞、緣覺地缺,不慕彼學,志於大乘。[20d]五、一切所有施而不悋,放捨所愛貪身壽命,何況餘事無益己者。[20e]六、將護無量生死之難,心不懷念汲汲懈倦。[20f]七、所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無限,欲具足此諸度無極。[20g]八、於度無極亦無[21]妄想。[20h]九、我當勸立一切眾生令存佛法,然後乃詣坐佛樹下。[20i]十、又計佛道無有眾生。是為十法,菩薩所行逮得遍入諸身三昧。」

迦葉白佛:「至未曾有,一切聲聞諸緣覺乘,所未能發一心行[22]也!假使眾生一切皆住阿羅漢地,尚不能及,況當逮知諸佛法,名此三昧乎?安能正受,未之有也?」

迦葉復白:「願樂欲見此諸菩薩。所以者何?若得親覩如此像[23]類諸正士等,為大欣慶。」

佛告迦葉:「且默,須待!文殊今來當從三昧起諸菩薩等,然後汝身乃得見之。於今,迦葉!假使興設百千方便三昧思求此諸菩薩,不能知處所可遊居威儀禮節也。」

於[1]時迦葉,聞說此[*]誼,尋承佛威[2]神,因己神足專惟定力,入二萬定而為正受,復更興志,欲得見此諸菩薩所行禮儀,為何等類,永不能見所可遊居,不知進退往來周[3]旋住立經行,何所講說、何所開化度眾生耶![4]冥然不覩。從三昧起,復前白佛:「難及世尊!甚可驚怪。吾時向者入二萬定而為正受,求諸菩薩,不知所存。未成普[5]智諸通之慧,何能逮得如斯寂然三昧定意,甫當獲致無上正真最正覺乎?若族姓子、族姓女,誰見此變不發無上正真道心?唯,天中天!若有菩薩求此[6]通入諸身三昧,被戒德鎧以誓自誓,心不當遠斯三昧定。」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云。此三昧者,非諸聲聞、緣覺乘地所能及者,況餘凡夫眾生類耶?」

於是賢者舍利弗心自念言:「如來所歎,於眾智中稱吾為最尊,我寧可求此諸菩薩所遊居處為何如乎?」

時舍利弗入三[7]萬三昧而為正受,察諸菩薩為何所在,都不能見亦不能[8]知[9]影響形像,其所瑞應為何等貌。

尊者須菩提心自念言:「我寧可復求諸菩薩住在何所?」[10]以三昧力承佛聖旨,入四[11]萬定奉修正受,欲得見之而不能覩,不知進退往來經行坐立所在。

時須菩提從三昧起,前到佛所,投身足下而[12]自白言:「如來歎我行空第一,尚不能逮斯三昧定,[13]政使三千世界成為大鼓,有丈夫來,力勢甚大,取須彌山;我三昧定而住其前,舉須彌山以[14]撾大鼓,一劫不休,不能亂之令心微動。我[15]神通行空,巍巍若茲。鼓聲極高,徹聞十方,一劫不懈,尚無所動,聲不向耳,豈當令吾從三昧起,未有此義。所行空事,殊絕乃爾。而反向者,四萬三昧周遍定意,[16]心中欲察諸菩薩眾永不能覩。唯願,世尊![17]本假使知諸菩薩慧,道德[18]超絕,光光若此,一一[19]人故[20]江河沙劫,在大地獄而見燒[21]者,忍此[22]苦患求菩薩道,不捨違[23]遠,巍巍如是無思議慧,身設不逮漏盡意解者,於無數劫能忍處在生死勞苦,終不遠離如是比像無極大慧。」

於時佛讚須菩提曰:「善哉,善哉!誠如卿言,志性溫仁,諮嗟此辭。假使汝今不以此身取滅度者,因斯德本,恒邊沙等為轉輪王,治以正法,當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又,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之類寧多不乎?」

須菩提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皆使眾生智慧備足如舍利弗,行空第一如須菩提,如是等類諸大聲聞,億百千數不可稱載,若欲得見此諸菩薩亦不能覩。所以者何?聲聞、緣覺不能修行如此法教。如諸菩薩大士之等,舉動進止,非是小節劣乘所逮。」

說是法時,八萬四千諸天、世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三千大千世界皆大震動。

文殊師利自在其室,心興念言:「今諸菩薩皆來大會,其限無數億百千姟。吾當復令諸天之眾悉[24]來雲集。」

於是文殊即如其像,三昧正受而顯神足。尋如所念,應時化成八萬四千億百千數寶[25]紅蓮華,大如車蓋,紫金為葉,白銀為莖,首藏琉璃及馬瑙寶而以雜廁,瑰琦諸珍車𤦲為子,化諸菩薩皆坐其上,體紫金色、三十二相,姿豔端正,威神暉赫。又蓮華光諸化菩薩,照四王天、忉利天、鹽天、兜[26]術天、無憍樂天、化自在天、梵天、大梵天、梵迦夷天、梵滿天至一善天,普及三千大千世界欲行天、色行天所有宮殿。諸菩薩等坐眾蓮華上,靡不周流十方,悉暢法音多所開化。此諸菩薩皆遊[27]告此三千大千世界,而歎頌曰:

「諸佛超日月, 久遠乃現世,
猶如靈瑞花, 難值復過是。
釋師子人尊, 今顯出於世,
以時講經典, 盡滅一切苦。
[28]天上之快樂, 安能得久如,
復還墮地獄, 因更無量惱。
若習於貪欲, [29]恩愛轉熾盛,
三界無安樂, 勿志生死淵。
智者得[30]開眼, 佛世難可遇,
放逸不覺了, 不能滅眾患。
當往見正覺, 聽受無上法,
人尊滅度已, 將無[31]懷憂[32]慼。
馳騁自恣者, 有魔網之難,
安能得解脫, 迷惑失正路。
若人宿有福, 可為說此義,
佛觀其[33]原際, 妙相三十二。
餘人不堪任, 亦無能將護,
唯有佛世雄, 其慈無思議。
百千劫造行, 無量不可議,
積累尊聖慧, 釋師子巍巍。
今講最尊法, 其義深難逮,
眾生不可得, 無壽亦無人。
當棄於計常, 斷滅亦如[1]之,
捨一切諸想, 為眾[*]頒宣法。
演示真本際, 於世無所著,
斯空無有[2]想, 不興造諸願。
無形無所[*]猗, 不起無所滅,
所來無從來, 明眼說法然。
無[3]相無所生, 本淨無形貌,
無見無瑞應, 不念有所說。
計眾生不生, 亦無有死者,
人本無所起, 亦無有滅度。
以[4]音說經法, 法無積聚處,
因文字號法, 導師之所說。
其不著風者, 亦不依水火,
不想念於地, 明眼之所歎。
色痛[5]痒思想, 生死行亦然,
說識亦復空, 五陰無處所。
其眼耳鼻者, 若口并身意,
分別本淨空, 其空不可得。
色聲味眾香, 細滑意所樂,
從想念而生, 想亦空自然。
欲界及色界, 無色亦如是,
分別猶如幻, 無實亦無形。
正覺為若茲, 為人講說法,
滅除眾苦患, 當速詣[6]導師。」
諸化菩薩於三千大千世界宣此頌已,悉得聞之,有九十六億欲行天人、色行天人,遠塵離垢,諸[7]法法眼淨,二[8]萬人皆得離欲,三十[9]三天子宿[10]殖德本,[11]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當爾之時,諸化菩薩所可勸發,無[*]央數億百千那術諸天子等,尋往詣佛,稽首足下,繞佛三匝却住一面,以天青蓮紅黃白華、諸天意華,散如來上,燒眾名香,在於虛空鼓天[12]妓樂。時諸天子,集會甚多不可稱計,周遍[13]圓滿此四方[14]域——東弗于逮、南閻浮[15]提、西拘耶尼、北欝單曰,中不容間,若上投杖而不墮地——此諸天人威神尊重,志在高節,於四方界積眾華香高至于膝。時善住意天子名離垢天、懷恥天、此等三[16]天,與九十六億諸天眷屬,皆[17]志大乘,詣文殊師利,住於室外。文殊師利自在其室,悉取諸華供養如來,令大千國虛空之中成華交[18]露,此眾華光皆照佛國,靡不周至。

文殊師利志安和雅,從三昧興,即出其室退住一面,[19]因復彈指——此彈指聲,六反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即時其地出大高座,無[*]央數寶而雜挍成,不可計衣而布其上。又斯高座光威巍巍,照於荒[*]域百千由旬,蔽諸天子令明暗冥。文殊師利便處其坐。

時善住意天子[20]見文殊坐,稽首足下,退住一面;一切諸天亦復如之。文殊師利心自念言:「吾當與誰於世尊前難問講議?當令通暢不可思議章句:應器難解之迹、無所有迹、無所著迹、無所棄迹、不可得迹、無所說迹、深妙之迹、真諦之迹、誠信之迹、無罣礙[A2]迹、無所壞迹、空無之迹、無想之迹、無所願迹、本無之迹、於一切法無所住迹、[*]頒宣道教無極之迹、本際之迹、尊上之迹、無所入迹、法界之迹、無形像迹、無比類迹、[21]證虛空迹、無所舉迹、無所下迹、佛法教迹、逮聖眾迹、慧具足迹、在於三界無[22]儔匹迹、遊一切法講無起迹、於諸道法無所致迹、諸釋梵迹、修勇猛迹、於一切法無陰蓋迹、句無句迹、度諸句迹、[23]越聲聞器。」

文殊師利復更興念:「善住意天子,於過去佛已造立[*]行殖眾德本,入深法忍,辯才無礙,今當與此在世尊前難問講談。」於時文殊謂善住意天子曰:「於今仁者入深法忍,欲[24]與仁俱談言說事。」

善住意天子[25]白文殊師利:「[26]我與仁者共談耳!設無有言,不演談語,不懷報應,若不諮問佛法聖眾,不聲聞,不緣覺,不佛道,不終始,不生死,不泥洹,不善,非不善,無罪,無不罪,無漏,無不漏,無現世,無度世,不合,不散,不啟,不發,不演文字,不[27]可暢[28]意聲。」

文殊師利謂善住意天子:「吾所講說,當如斯耳!若使仁者都不以聞,亦不好樂,不受,不誦,不念,不知,亦不分別,不取,不捨,亦無所聽,不為他宣,不講說法,不令眾生處於生死,若至滅度。所以者何?諸佛世尊以無文字,逮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雖曰有心,則無有心,不顯吾我,其名無處。」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仁者講說,當聽受之。唯,文殊師利!以時[*]頒宣,令心歡悅。諸天子欲聞尊者演法宣[29]于本際。」

文殊師利復謂善住意:「吾所宣[30]法,不令諦聽,不令啟受。所以者何?其欲聽法,則受吾我、著人壽命,故欲聞法。假使天子從顛倒念,受於虛偽,計吾有我,貪身計有,便有此念。彼說我聽,因此[*]猗故,有三著礙。何謂為三?一、懷顛倒著於吾我。二、不順教計有他人。三、念受法欲有所得。是為三礙。假使天子不計吾我,淨於三場,乃謂聽法,不想報,不思念,不思察。何謂三場?一、不得人,亦不想報。二、不有法,無所悕望。三、無吾我,無所思慕。若使天子聽法如此,是為等聽,不為邪聞。」

善住意天子讚[1]文殊曰:「善哉,善哉!快說斯言,所住說者而不退轉。」

[*]文殊答曰:「且止,天子!勿得想念菩薩退轉。所以者何?若有菩薩成最正覺時,亦不得道。」

天子又問:「心[2]不堅者,何所退轉?」

文殊答曰:「婬怒癡轉,故曰為轉。為報應轉、六十二疑邪見所轉、無明所[3]轉、欲界色界無色界所轉、聲聞緣覺土地所轉、應與不應眾想所轉、為諸[4]受取[5]妄想見轉、諸處進退妄見所轉、為諸計常斷滅見轉、為進不進合散所轉、我人壽命之所見轉、可意悅樂求慕見轉、有常清淨安隱我身顛倒見轉、[6]為是諸念罣礙所轉、貪身眾習眾觀所轉、六十二見諸蓋迷冥貪欲瞋恚睡[7]寤調戲狐疑所轉、陰種諸入四大所轉、[8]想轉。想『佛法眾、我當成佛』,故曰退轉。『吾當說法度脫眾生逮得聖慧』,由是想轉。假使奉修,而想十力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亦想根力及七覺意,亦著相好,亦復[*]妄想嚴淨佛土成聲聞眾,是為退轉。一切諸應[9]與不應,想與不想,設使,天子!其行菩薩於此諸退而不退轉。」

問曰:「何所不轉?」

答曰:「通達佛慧則不退轉,空無想願則不退轉,於本無行則不退轉,亦於法界了其本際則不退轉。所以者何?用平等行,故不退轉。」

善住意天子復問:「文殊師利!如仁所說,設於諸法應與不應,想及無想,著於佛道,與魔俱同。所以者何?」

「計有[10]法故。」

又問:「菩薩為有退轉、為無退乎?」

文殊答曰:「不以有轉,不為無轉。」

又問:「何所退轉?」

答曰:「皆由一切受虛偽故,其受虛偽,因是故受;若於諸受不受、不捨、不以患厭,則能退信一切諸法。頒宣經道不有、不無,說亦不住。所以者何?假使退念此有、此無則墮缺漏。若言有者,則為計常,若言無者,則墮斷滅。如來、至真、等正覺若說經法,不宣斷滅,不演有常,不想諸法。」

說是法時,一萬天子逮得無所從生法忍。[11]◎

◎[12]時善住意天子白文殊曰:「當共俱往詣如來所,奉見稽首,諮受所問。所以者何?如來至真,斷諸疑結。」

文殊師利答天子曰:「且待須臾,勿有[13]妄想,於今如是,當見如來。」

又問:「當於何待?」

答曰:「今住在前。」

又問:「何所住前?」

答曰:「虛空也。」

善住意問文殊:「如來所在?」

答曰:「今故在前。」

又問文殊:「吾今不見於如來也。」

文殊答曰:「見諸如來,當作此觀。若有問者:『誰在前立?』則當報答虛空界也。立在前耳,察於如來如虛空界。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等如虛空,如來曉了此諸正慧,故為人說。如來如虛空,虛空、如來則無二矣。是故天子欲見如來,當了本際,莫懷[*]妄想。」

善住意天子復謂文殊:「吾續欲往詣如來所。」

[14]答曰:「天子!往續在此[15]住,勿得進發。」

善住意天子于時則與無數諸天往到佛所。

文殊師利尋時化作三十二部交[16]絡重閣——方圓自副,四角有柱,[17]姝好殊特,軒窓備悉,威神巍巍,嵩高顯遠,覩莫不歡——閣交[*]絡中,化作眾寶諸床榻具,布以天衣,一一床上,[18]化菩薩坐,三十二相[19]莊嚴其身。於時文殊則如其像建立神曜,妙色蓮華上諸坐菩薩,及三千大千世界可遊行者,并諸[20]棚閣,交[21]絡床坐,普詣佛所繞佛七匝,及諸聖眾踊住空中,[22]其光照曜眾會場地却住四方。

文殊師利忽然速疾,已至佛所,善住意天子反從後至。時善住意至彼見之,即問之曰:「仁從何路前至於斯?我發在[23]前,反從後至?」

文殊答曰:「假使供養江河沙等如來[24]至真稽首為禮,不能見吾去來進退。」

文殊師利現未曾現,諸來會者還自詣室。時蓮華上諸坐菩薩,并交[*]絡中,皆一音聲,同時發音,住於佛前,則以此偈,讚世尊曰:

「為已曾供養, 無[*]央數億佛,
猶如江河沙, 無能計[25]誼者。
以用志佛道, 殊特尊上慧,
人尊無所著, 勝是故巍巍。
顏容尊難及, 聖威照三世,
能仁眾相好, 若干種變異。
若頒宣經道, 導師從其願,
其所分別者, 永無人壽命。
律開導眾人, 布施行禁戒,
忍辱習精進, 禪定之智慧,
三處無所著, 以慧度彼岸,
歸命禮最勝, 奉敬諸正覺。
[26]隨一切諸佛, 奉敬三界將,
為諸法之王, 天人所供養。
篤信於空無, 堅固難可及,
因此得逮成, 世間人中聖。
其有本往古, 過去諸如來,
有今現在者, 人中之尊[1]上。
斯等悉奉行, 常解空淨慧,
亦無有想願, 察之不有相。
究竟推極之, 本淨無眾生,
又無有生者, 亦無有死者。
復無有[2]來者, 亦無往生者,
一切諸法事, 譬若如虛空。
如我本所現, 正士之所為,
察於三事身, 悉為無所有。
安住所說法, 其義為若茲,
覩之如幻化, 亦如夢所見。
諸佛之世界, 過如[3]江沙等,
若人滿中物, 以用布施者,
假使有行忍, 是法亦復空,
此所興布施, 殊特為第一。
猶如[*]江河沙, 劫限有若干,
供養諸斯等, 人中最尊上。
眾華及名香, 飲食為若斯,
若有菩薩學, 志求佛道義,
若聞此經典, 如是諸訓教,
若曉了無[4]人, 壽命[5]含血類。
速逮得法忍, 清淨成顯曜,
此人則供養, 人中無上尊。
於無數億劫, 常行布施事,
飲食諸供養, 車馬眾居[6]業。
亦不用此行, 疾成於佛道,
反懷眾妄想, 而計有人故。
其有人中上, 已歸滅度者,
曾度於眾生, 所濟無[*]央數。
其法本清淨, 察之無所有,
解脫明慧等, 所學為若茲。
值遇佛興[7]世, 久久時可得,
若說經典時, 信尊亦復然。
得來成人身, 亦復甚難矣,
[8]善哉修精進, 順從最勝教。
常當蠲除去, 八[9]懅無[10]閑難,
應時不再遇, 閑暇時希有。
當興行篤信, 諮啟佛教[11]誨,
當[12]慇懃力務, 勇猛常奉行。
若得逮聞法, 速疾修謹勅,
大音無極聲, 已度[13]于彼岸。
常當自將養, 精[14]習於閑居,
從人中之上, 稽顙不違命。
從就善知識, 通達法器者,
心常棄於非, 偽行惡知識。
一切修平順, 等心方便隨,
雖在於眾生, 慎莫懷[*]妄想。
奉承禁戒者, 博聞之徒類,
等察於他人, 常行[15]而乞食。
數數[16]當調習, 親近坐樹下,
穢藥以療身, 第一無懷疑。
一切諸有為, 計是亦無為,
悉[17]亦同等相, 譬之若野馬。
若能曉了者, 是第一本際,
則疾成佛道, 為[18]逮無等倫。
佛解了五陰, 猶如幻師化,
自察其內已, 又觀外所有。
安住所分[19]別, 是則為空聚,
慎莫懷戀恨, 於彼依[*]猗[20]之。
其婬怒癡者, [21]本淨如虛空,
騃冥瞋恚事, 悉亦從想生。
又計其想念, 亦不得所在,
諸導師之眾, 所曉了若此。
是故有智者, 人中為明目,
假使欲究[22]盡, 諸佛之道慧。
棄捐諸罣礙, 有為之迷惑,
此等勇猛士, 必成尊佛道。」
爾時諸化菩薩說是偈已,彼眾會中諸來聽者二萬二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五百比丘得[23]無起餘漏盡意解;三百比丘[24]尼得法眼淨;七千優婆塞、七千優婆夷、二萬五千諸天子遠塵離垢、諸[25]法法眼淨,三百菩薩逮無[26]所從生法忍;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十方。

耆年舍利弗前白佛言:「唯願,大聖!此誰威德?使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諸化菩薩在交[*]絡閣蓮華上坐,演深妙法,其義殊特,斯光普照諸來會者。無[*]央數億眾菩薩[27]集,諸天子等不可稱載。」

佛告舍利弗:「文殊師利威神所感,悉令集會。所以者何?是故文殊啟問如來毀伏魔場三昧之要,具足成就不可思議諸佛之法,名寂然空行,與善住意天子俱。」

舍利弗白佛言:「文殊師利不來會乎?何故不[28]現?」

佛告舍利弗:「文殊師利降毀[29]諸魔三昧正受,蔽魔宮殿,興大威變,詣如來所。」

於是文殊降毀魔場三昧正受,應時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魔宮一時皆蔽,不樂其處,各[1]各懷懅。時魔波旬自見老耄羸頓,少氣[2]拄杖而行,所有宮人[3]婇女之等,亦復羸老。又見宮殿而復崩壞,[4]暗暗冥冥不知東西。

時魔波旬即懷恐懼,衣毛為竪,心自念言:「此何變怪,令吾宮殿委頓乃爾?[5]將[6]死罪至,[7]歸命壽終,天地遇災,劫被燒耶?」

時魔波旬棄除貢高,捨惡思想。

時文殊師利所化百億天子[8]在交[*]絡者,住諸魔前,謂魔波旬:「莫懷恐懼,汝等之身終無患難,有不退轉菩薩大士名文殊師利,威德殊絕,總攝十方,德過須彌,智超江海,慧越虛空。於今以是降毀魔場三昧正受,是其威神。」

諸天子等適宣此言,諸魔聞之,益懷恐懼,畏於文殊。諸魔宮殿尋時震動,諸魔波旬報化菩薩:「願見救濟。」

答曰:「且安!勿懷恐懼。仁等當往至釋迦文佛所,如來至真,有無[9]盡哀暢無極慈。假使眾生有大恐懼,慰[10]沃仁慈,令無所畏。」

諸化菩薩適說此言,忽沒不現。

眾魔忻然,與諸交[*]絡化座菩薩,僉共同心,往詣佛所,羸老[11]拄杖,一時發音,前白佛言:「唯願,大聖!救護我等,令得濟脫如此大患。寧得值遇百千億佛功德名稱,不為獨一文殊師利所見逼迫。所以者何?我等[12]屬者,聞文殊名,尋即恐懼,不能自安,畏亡身命。」

佛告諸魔:「如仁所言,億百千佛所益眾生,不及文殊之所開化,各各勸導無[*]央數眾令得解脫。所以者何?汝等未聞億百千佛功德名號,雖遭惱患,心懷恐懼。因一文殊之所興變,所難益[13]甚。」

諸魔白佛:「我等羞慚此羸老身,今從世尊自歸加哀,願復本形,挍飾天服。」

佛告諸魔:「且待須臾!文殊師利如是來至,當脫斯等如此眾難。」

於是文殊安隱[14]庠序,與無[*]央數諸天子等,百千那術眷屬圍繞,不可稱計天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億百兆載無量菩薩,其數無限,前後導從,鼓百千樂,雨眾名香,青蓮紅黃白華,清淨莊嚴,無極威變,見莫不歡,俱往詣佛,稽首[15]足下,繞[16]佛三匝,退坐一面。

於時世尊告文殊曰:「仁且正[17]受,以降毀魔,而三昧矣!」

文殊白佛:「唯當從教。」

世尊又[18]問:「以何方宜,而從如來聽受此定?又何[19]久如成此三昧?」

文殊[20]白曰:「唯然,大聖!我未發無上正真道意時,聞此定名,尋時則成是三昧矣!」

又問文殊:「所從聞是三昧定者,其號何等如來?」

文殊白佛:「乃往過去久遠世時,越過江河沙不可計會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意華香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21]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彼時演斯三昧行[22]品。我身爾時從得聞是降毀魔場三昧慧音。」

佛問文殊:「何謂三昧慧音?其意華香如來所宣。」

文殊白佛:「菩薩有二十事,而用逮得降毀魔場三昧定意。」

「何謂二十?」

文殊白佛:「於是菩薩:一、毀貪婬,滅其欲心。二、毀瞋恚,除瑕穢心。三、毀愚癡,去暗冥心。四、毀憍慢,而捨懷恨。五、毀瞋怒,不懷惱熱。六、捨眾想及諸邪見。七、棄多念所生受事及與放捨。八、離所有及無所有。九、越斷滅計常。十、毀陰種諸入四大。十一、其心不著三界。十二、遠聲聞心。十三、釋緣覺意。十四、刈嫉妬貪餘。十五、遠毀戒、違禁之難。十六、斷鬪諍不可之事。十七、翦懈怠、猶豫。十八、拔諸放逸憒亂之意。十九、勗[23]勉邪智不正之事。二十、降伏塵勞愛欲結網。是二十事菩薩所[24]行逮是三昧。」

文殊白佛:「菩薩復有四事,逮是三昧。何謂四?一、所行立心,清[25]淨調和。二、志性柔軟而無諂飾。三、入深法忍,心不起滅。四、所有施未曾愛[26]悋。是為四。

「復有四法,逮是三昧。何謂四?一、行至誠,不懷欺詐。二、習閑居寂寞之行。三、啟受經典,諷誦諸法。四、究竟諸行,棄捐非義。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何謂四?一、親近善友。二、限知止足。三、[27]精思獨處。四、不在憒閙。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28]逮是三昧。何謂[29]為四?一、心不樂聲聞。二、捨緣覺意。三、志菩薩道。四、逮得法忍。是為四。

「復有四法逮是三昧,何謂為四?一、修空法,不計有人。二、[30]尊無想,捨眾悕望。三、無放逸,除諸所願。四、知足悅,棄一切有。是為四。

「復有四法,逮是三昧。何謂為四?一、周旋無量生死之難。二、等療一切眾生之類。三、常一心[31]唯念應時。四、無馳騁度于彼岸。

「唯願,世尊!意華香如來、至真、等正覺,說是三昧行音。爾時從彼聞是三昧。其佛去後,次復有佛,號明珠日月光曜,因其如來成是三昧。」

說是毀伏魔場三昧時,彼眾會中一萬菩薩,如是色像感動變化,悉得無所從生法忍。

「於舍利弗,所志云何?於是三千大千世界獨有是變,降諸魔乎?勿作斯觀。所以者何?十方一切[*]江河沙等諸佛剎土,諸魔波旬求人便者,皆遇此難不得自在,悉文殊師利之所建立。」

爾時世尊告文殊曰:「仁當捨置所建威神,當使諸魔還復本形、天上服飾。」

爾時文殊告諸魔曰:「諸賢者等,實為惡穢此身服乎?」

報曰:「實爾。」

文殊答曰:「汝等宜當厭貪欲事,不住三界。」

諸魔報曰:「唯當從命。善哉,文殊!願加威神,令我等脫如是形類威儀服飾。」

文殊師利尋捨威變,療諸天人及諸[1]玉女,使其形體平[2]復如故,衣被光澤,威神巍巍。文殊師利告於諸魔:「諸仁欲知其眼[3]受[4]而懷思想,眼有所著則為眼根,因思想眼,言是我所。依[*]猗於眼,因生於眼,眼之所趣,[5]目為心候,還護其眼,舉眼下眼,則是汝等之境界也,為[6]造魔業。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假使有眼而無所著,[7]耳無所聽,鼻香口味,身[8]更心法,悉無所著,非汝部界,不同勞侶,無力不樂,則無魔業亦無影響。又復卿等,自計吾我,隨念有身,緣趣此患。卿等何因,處於眾會?欲得寂然,未之有也。」

文殊師利應時於彼,為魔眷屬解說經典,使一萬魔,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八萬四千魔遠塵離垢,諸[9]女[10]得法眼淨。其餘眾魔各歸宮殿,皆共舉聲,悉稱:「萬歲!吾等已脫於大恐懼!」[11]◎

◎[12]於是文殊師利告逮法忍諸魔眷屬:「卿等何故不各歸宮?」

諸魔報曰:「吾等於今,忽然不復見己身宅,何況當復見魔宮殿自然常住?」

又問:「汝等宮殿為在何所?」

諸魔報曰:「一切諸法無主、無念,是為諸法之宮殿,空無想願,諸法恍惚乃為宮殿,於彼無往亦無來者。」

耆年[13]迦葉前白佛言:「文殊師利!彼殿來乎?我等欲見所從菩薩。所以者何?此正士等難可值遇。」

佛告文殊:「汝當現此十方世界諸來菩薩會忍土者,今諸[14]眾會皆共渴仰,欲得見之。」

文殊師利應時告[15]諸法[16]倫菩薩、法住菩薩、若[17]干辯菩薩、得大勢菩薩、柔軟音菩薩、滅眾惡菩薩、寂然菩薩、選擇菩薩、法王菩薩、懷音菩薩,悉告[18]此等諸菩薩眾:「汝族姓子一切菩薩,各當自現其身宮殿,各自顯示所處佛土本之形體。」

文殊師利適發此言,諸菩薩眾尋時奉命,從三昧起各現本體:或有菩薩其身高大如須彌山,或有菩薩其身高長三百二十萬里,或二百八十萬里,或二百四十萬里,或二百萬里,或百六十萬里,或百二十萬里,或八十萬里,或四十萬里,或三十六萬里,或三十二萬里,或二十八萬里,或二十四萬里,或二十萬里,或十六萬里,或十二萬里,或八萬里,或四萬里,或三萬六千里,或三萬二千里,或二萬八千里,或二萬四千里,或二萬里,或萬六千里,或萬二千里,或八千里,或四千里,或三千六百里,或三千二百里,或二千八百里,或二千四百里,或二千里,或千六百里,或千二百里,或八百里,或七百六十里,或七百二十里,或六百八十里,或六百四十里,或六百里,或三百六十里,或三百二十里,或二百八十里,或二百四十里,或二百里,或百六十里,或百二十里,或八十里,或四十里,或三十六里,或三十二里,或二十八里,或二十四里,或二十里,或十六里,或十二里,或八里,或四里,或有身長短如此,忍界人身無異。諸菩薩等其身如是,高廣長短,各各別異。爾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諸會充滿無如毛[19]釐空缺之處,諸尊神妙,高節慧明,菩薩大士卓然有異,功德巍巍,無以為喻。

其諸菩薩身所演光,徹照十方不可計數百千佛土。爾時世尊以佛莊嚴三昧正受,適興此定。尋時忍界自然變現不可稱數若[*]干華[20]蓋,以其無限百千妓樂各唱其音,挍飾幢幡繒綵無量莊嚴佛土,靡不煌煌如日如月。諸菩薩眾從[21]紫金剎來至此者,覩是佛剎如黃金色;其從白銀佛剎來者,悉[22]現銀色;其從水精佛剎來者,見此佛土悉水精色;其從琉璃佛剎來者,覩此忍界悉琉璃色;其從車𤦲佛剎來者,見此忍土悉車𤦲色;其從馬瑙佛剎來者,見[23]是佛土悉馬瑙色;其從名香佛剎來者,見是佛土悉香合成;其從好[24]華佛剎來者,但見諸華;從寶剎來者,但見眾寶,或從七寶,或從六寶,或從五寶,或從四寶,或從三寶,或從二寶世界來者,詣此忍土,見此佛土長[25]廣短[26]狹眾寶[27]琦異,強劣好醜如本[28]佛土。時諸菩薩,各自憶念住本佛土,是等一切見釋迦文如來至真形像被服,各如本土諸佛像貌,威儀禮節教授法則飲食,等無差[29]特。

[30]彼一菩薩不見他菩薩土地莊嚴,但覩本剎,舉聲稱曰:「此土紫金。」二菩薩曰:「此土白銀。」各各所遊清淨之行,各自驚喜,怪未曾有。磬揚大音,而嗟歎之:「諸佛世界難及難及,而不可逮,德遍十方永不可逮。」

文殊師利應時告曰:「諸族姓子!此事無奇。所以者何?一切諸佛皆為一佛,一切諸剎皆為一剎,一切眾生悉為一神,一切諸法悉為一法,是一[31]定故,故名曰一,亦非[32]定一,亦非若干。」文殊師利舉其要義,不以多言,即從座起,偏出右[1]肩,右膝著地,叉手白佛:「願欲所問,若見聽者,乃敢自陳。」

佛言:「恣所欲問,如來當決,所懷疑結,令心歡然。」

文殊則問:「何謂菩薩義所歸乎?」

佛告文殊:「曉了諸法,靡不通暢,故曰菩薩。」

又問:「何謂菩薩曉了諸法?」

佛言:「菩薩曉了眼、耳、鼻、口、身、心無有弊礙。何謂曉了六情事者?曉了於眼,則本淨空,耳、鼻、口、身、意[2]亦復如是,悉空本淨,不自想念我曉了之;色、聲、香、味、細滑之法,悉空本淨,不想曉了。又,文殊師利!若有菩薩了五盛陰。何謂曉了?了空、無想、無願,離欲[3]恍惚,寂無所有,歸於澹泊,悉無所生,無來無往,猶如野馬、幻化、水月、芭蕉、夢中所見,不得久存,而無堅固,[4]虛無無處。若能曉了如斯義者,是謂菩薩。又,文殊師利!解婬怒癡、五陰、六衰因想而生,其貪欲者悉從想生,其想亦空,虛無無形,無有言辭,亦無教化,其婬怒癡於無本法,無能[5]染污,不迷不惑。」

佛言:「文殊師利!菩薩曉了眾生之行,此人多欲,斯人多瞋,此人多癡。其多欲者,恩愛隆崇,猶如五穀、草木茂盛,種類布散,不適一處。其多瞋者,怒[6]恨熾盛,如野火燃燒[7]炙草木、城郭屋宅,靡不被害。其[8]癡多者,暗暗冥冥如無日明,若[9]其屋中覆蓋在[10]甖,迷惑窮極不識東西。菩薩大士曉了本行,從其心意聰明暗塞,原際所趣諸根優劣,而為說法,各令[11]入律而度脫之。」

佛[12]語文殊師利:「菩薩曉了一切眾生。云何曉了一切眾生?皆假號耳。若真諦觀,其假號者亦無處所,其眾生者悉一神[13]耳,計於眾生,無有眾生,曉了斯義無想著者,是謂菩薩。於是覺了[14]寤諸不覺,解度彼岸,是謂菩薩。諸不達者悉令通暢,故曰菩薩。當所觀者,悉見本末起滅因緣,根原所趣靡不周備,前知無窮却了無極,故曰菩薩。因其假號,隨方俗言而有此名,於此眾事而無所著,故曰菩薩。」

時佛歎頌曰:

「曉了其眼耳, 是空為自然,
達者無想念, 乃謂為菩薩。
曉了鼻口者, 本淨無形像,
[15]智者不妄想, 乃謂為菩薩。
智者曉了身, 其意如虛空,
能分別本淨, 菩薩為聰明。
色聲及香味, 細滑可意物,
若能了如幻, 一切分別空,
亦不求[16]妄想, 乃曰為菩薩。
若曉了色空, 痛[17]痒亦如是,
生死[18]之所識, 一切猶[19]若幻,
心不懷[*]妄想, 乃謂為菩薩。
五陰若如夢, 一相無有相,
明者不[*]妄想, 乃謂為菩薩。
不生[20]無所起, 無言則無為,
假名託於號, 其名無形類。
曉了貪瞋恚, 分別諸想念,
其想無真諦, 究竟無處所。
想愚[21]不亦真, 因作多思念,
緣諸邪見起, [22]正直無所見。
[A3]常懷貪欲怒, 諸法悉平等,
彼無染無穢, 法亦無惑[23]妄。
識別如是念, 菩薩無貪欲,
寂[24]除一切法, 乃謂為菩薩。
曉了諸三界, 是空無真實,
於彼無度者, 乃謂為菩薩。
欲界無成就, 因顛倒而興,
是色無有[25]無, 此亦[26]比虛偽。
眾生所作行, 慧者悉曉[27]知,
貪婬行瞋恚, 同歸於愚癡。
一切假名人, 人亦不可得,
明者成就此, 不[*]妄想眾生。
一切是[28]諸法, 能知為顛倒,
[29]若識知反覆, 斯亦無有想。
方便隨諸法, 不著一切礙,
若逮無所著, 乃曰為解脫。
能施其身肉, 不習諸所[30]猗,
覺了如審諦, 乃謂為菩薩。
禁戒常清淨, 亦不想自大,
佛戒隨順義, 無起無所有。
我本所修業, 身口及意念,
是謂為禁戒, 彼無由[31]居處。
普慈愍眾生, 亦不得眾生,
知之為恍惚, 因假而有號。
其所行精進, 滅一切諸苦,
察了三界空, 能成最上道。
超殊修禪思, 亦復無所著,
無住無所得, 智者了如是。
智慧刀割截, 塵勞諸惡見,
覩見諸法界, [32]不斷無所壞。
如覺了諸法, 應時化群[33]黎,
菩薩曉如是, 乃[1]謂為菩薩。」
於是文殊師利復白佛言:「唯然,大聖!所可言[2]謂初發意者,何謂初發為菩薩意也?」

佛語文殊:「假使菩薩普念三界是初發意,所發心者平等如地,其菩薩者無所起發,亦不想念淨與不淨,其所知者無卒無暴,堅住不動,無在不在,安無能搖,忍於苦樂,越[3]世八法,[4]無所破壞,悉無所為,[5]所可發[6]心,適發意已,皆得啟受一切功勳,亦不自念我有名德,是謂初發成菩薩意。」

文殊師利前白佛言:「如我聽省大聖說義,其有菩薩發婬怒癡,乃[7]初發意。」

時善住意問文殊師利:「起婬怒癡乃應初發成菩薩者,一切愚戇凡夫之士皆應初發。所以者何?斯等之類,起婬怒癡故,不去三毒也。」

文殊師利告善住意天子:「愚戇凡夫不能堪任起婬怒癡。所以者何?[8]謂佛世尊、緣覺、聲聞、諸不退轉菩薩之黨,乃能發是婬怒癡耳;凡夫不能。」

善住意天子報文殊曰:「今者所說甚[9]可畏,此眾會者心懷疑網。因聞仁者,演此義故,不能曉了,其心冥然。」

文殊師利謂善住意天子:「於意云何?譬如飛鳥飛行虛空,豈[10]畏為[11]徑,[12]通過有依[13]礙乎?」

答曰:「[14]經過不畏虛空也。」

文殊報曰:「如是,天子!道無所起。有所憎惡,則為不發;無所憎惡,乃為發意。若無所著,不懷憎惡,無所依[*]猗,乃謂發耳。所謂為發,[15]興無想念,無所生者,是名不發。無自然者,乃曰為發;無有句迹,乃曰為發;無去來迹,乃曰為發;空身慧迹,無所念迹,乃曰為發;無所受迹,無所逮迹,乃曰為發;無所壞迹,無所[16]獲迹,是謂為發;無文字迹,無所慕迹,是謂為發;不進不[17]殆,不雙不隻,是謂為發;不求救護,亦無[18]有歸,是謂為發。是故,天子!名於菩薩,為初發心。其於是法不念、不依、不思、不想、不知、不見、不聞、不識、不受、不捨、不起、不滅。是故,天子!名諸菩薩。以是因緣,因此法故,由斯平等,如是本際,善權方便,發婬怒癡,發眼所依,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發色所著,亦復顯於痛、想、行、識,不當生色報應諸見,無明、有愛當興十二緣起之法;[19]吾諸所欲,依[*]猗三界,亦當顯發所[20]依吾我,貪身計已;六十二見,亦當顯發五蓋之患,四倒、八邪、十惡之業,令其反原。取要言之,一切淨不淨、應不應、眾想言辭、一切處所、所受依[*]猗、思想[21]諸念、戀慕罣礙,所可言[22]曰,發泥洹想,菩薩大士皆顯發此。是故,天子!當作斯觀,其於諸法,有所依[*]猗、無所憎愛,是謂為發。」

文殊師利說是法語初發意時,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萬二千菩薩得無所從生法忍。[23]◎

佛說如幻三昧經卷[24]上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幻三昧經,卷二 - 2024-03-05 12:40:36

佛說如幻三昧經卷下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26]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曰:「善哉,善哉!乃能講論發意菩薩。仁已曾奉江河沙等諸佛世尊,故能暢此無極道慧。」

時舍利弗前白佛言:「向者[27]文殊,[28]頒宣諮嗟諸初發意菩薩之事,若有逮得無所從生法忍,計此二者,其意等乎?」

佛言:「如是,舍利弗!誠如所云。錠光佛時授我要決,當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於當來世無[29]央數劫得成為佛,號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30]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因彼發心,無所違失,應時逮得無所從生法忍。是,舍利弗!文殊師利向者所講初發意菩薩。」

文殊白佛:「我身省察大聖說法,義之所歸,一切菩薩其發心者,名初發意。所以者何?唯然,世尊!其諸發意皆無所生,其無所生則是菩薩初發意也。」

說是語時,二萬三千人立不退轉地,當成無上正真之道,五千比丘得無起餘漏盡意解,六萬天子遠塵離垢、諸[31]法眼淨。

於是耆年大迦葉前白佛言:「文殊師利所為甚難甚難,[32]今說經典開化饒益若干眾生。」

文殊師利謂大迦葉:「我之所作,不為甚難。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無所作、非作非不作。唯,大迦葉!我於諸法無作不作,亦無所捨,不度眾生,亦無所縛。所以者何?眾生之黨,本無明故,成為眾生,故非甚難。向者迦葉宣言:『甚難。』吾身所作,無有甚難,亦無不難;非如來,非緣覺,非聲聞。迦葉!欲知談說甚難,欲宣至[33]誼,凡夫所作,乃為奇異,名之甚難。所以者何?唯然,迦葉!一切諸佛威神之力未曾違廢,亦不可得聲聞、緣覺、諸佛勢力,無獲無得,獨凡夫士乃逮此力。」

大迦葉曰:「於[*]文殊意,所察云何?諸佛所得,無得不得,非聲聞、非緣覺?」

文殊師利報大迦葉:「不得我身,無人、無[34]壽、無形、無終,含血有志,不得斷滅有常之計,陰種諸入名色三界,應與不應,[1]想與無[*]想,[2]興發報應現世後世,貪婬怒癡悉不得是。迦葉!當解,取要言之,一切諸法無得不得,無所依[3]猗,無受、無捨,不放施、無所教,亦無[4]近、無所授、無所解。是故,迦葉!當曉了此,諸凡夫士,不聞[*]誼者乃有所得,諸佛世尊實無所得,是故所作不為甚難。諸佛、聲聞悉無造作,凡夫所為而不可及。為何所作?為斷滅,為計常,多所[*]猗著,慇懃求願,心懷眾念,作與不作,或舉或下,分別[5]講說,[6]妄想[*]猗著,愁慼悒悒,而念[7]免害。稽首自歸諸佛世尊,不作、不為,亦無所著,愚唯為此。是故所作,不以為難。」

文殊師利前白佛言:「所謂無所生,其[*]誼云何?為何謂乎?云何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佛告文殊:「計於諸法,無能逮得。所以者何?有所得者則墮顛倒,無所得者乃逮無所從生法忍。是故無所得者,乃謂為得。無得、無著、無依、無[*]猗,心如虛空,[8]㸌然無迹,是乃名曰無所從生法忍。一切諸法無所生者,諸法無主,乃曰法忍。於一切法,無所依[*]猗,無求、無望,諸法無進、無退,無雙、無隻,乃曰法忍。諸法無形,離於自然,無壞無斷,無[9]識無塵,無言無辭,空無想願,乃曰法忍。諸法離欲,寂然[10]憺怕,法界無本,立[11]在本際,無應不應,無想不想,無念無說,無惟無思,無作無力,悉[12]以羸劣,虛無恍惚,無固無永,無淨不淨,非常苦空,無我寂然,猶如幻化、夢中所見、影響、野馬、[13]芭蕉、聚沫、水中之泡,忍解諸法為若茲也。所可忍者,亦無所忍,一切諸法無法非法,無有異法,亦無他[14]趣,照曜諸法,所解如是。觀此諸[15]法名本淨恍惚,知之空無,是謂為忍。篤無信樂,度於[16]氾流,不懷狐疑,不恐不懼,亦無所畏,修身正行,永不得身,不見[17]空宅是。文殊師利!菩薩所逮無所從生法忍,未曾廢捨一切諸想。」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所謂忍者,無所毀傷,乃曰法忍。」

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何謂毀傷法?」

文殊答曰:「天子!欲知眼所毀傷可不可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更、意所思念可不可法。假使,天子!若有菩薩,眼見色者,永無想受,不別好醜,不懷思想,無應不應,無增無損,曉了本淨,而[18]達空慧,不念曉了,不為眾色之所毀傷;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而於六情無所毀傷,悉無所著。此菩薩者,立於法忍,於諸生法不有[*]妄想,於無生法亦不無想,於諸漏法亦[19]不懷想,於無漏法亦不無想,[20]不想罪法、不想無罪,不念有為法、不想無為法,不念世法、不念度世法,於此諸法無想念者,是為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說是法時,六萬三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萬二千菩薩逮[21]得無所從生法忍。

於是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所謂學道入道地者,為何謂乎?」

文殊師利告天子曰:「今仁者問入道地乎?」

天子報曰:「願欲聞知菩薩道地。[*]文殊常說有十道地,無此[*]誼耶?」

文殊又[22]報:「向者問入道地乎?」

天子答曰:「菩薩不入十道地[23]也。」

文殊報曰:「不聞世尊說一切法猶如幻化。為信此不?」

答曰:「信耳。」

文殊報曰:「幻師所化,豈有道地具十住乎?」

天子答曰:「不也,設幻師化有所至到、有所入者,吾亦當[24]住。世尊[*]頒宣一切諸法悉如幻化,故無所入。假使,天子!欲得講說入道地者,當說無入、無所至到。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無所入,法不至法,色不入痛,[25]痛不入色,想不入行,行不入想,識不入色,色不入識。取要言之,皆是四種、四大所成,眼不入耳,耳不入眼,鼻、口、身、意亦復如是。身不入意,意不入身。所以者何?是諸法者所趣各異,境界殊別,愚騃無想,無所識別,[26]瑕穢態礙,譬如草木、瓦石、牆壁、影響之數,而無言辭,則一種相,故無所入,無來無去。天子!當知,若有菩薩解法如此,則於諸法無入不入,無想不想,不見入道,不捨道地,於無上正真道而不退轉。無所入者,住無失法。所以者何?陰種諸入皆為自然,[27]不失一切眾生真正清淨,是為菩薩入於道地。譬如幻師化作十[28]重交[29]絡[30]棚閣,其時幻師化作化人,遍處其上。於天子意,所[31]志云何?豈為有人處在重閣若入者不?」

答曰:「無也。」

文殊師利報天子曰:「菩薩十地當作是觀,亦如幻化。」

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曰:「假使人來欲得出家為沙門者,當何以化?[32]何除鬚髮?[33]何受具戒?云何教授令自[34]謹慎?」

文殊師利報善住意天子:「設使有人來詣我所為沙門者,[35]夫族姓子若不發心欲得出家,我乃令卿作沙門耳。所以者何?其有建志欲出家者,心無所歸;其無所歸,亦無有來;其無從來,則無往者;住一切法,無所斷絕,則住無本;其住無本,遊於法界而不動轉;其於法界無所動者,則不得心;其不得心,不願出家;其不願出家,則不發心為沙門也。其不發心為沙門者,則無所生;其無所生,則盡眾苦;其盡眾苦,則究竟盡;其究竟盡,則無所盡;無所盡者,則不可盡;其不可盡,此無所行。天子解是,當為其人解如此義,其詣我所求欲出家,語族姓子:『勿得發心作沙門也。』所以者何?心本無起,便離闇冥。」

文殊師利復謂善住[1]意:「假使有人來詣我所求欲出家,吾當為說:『卿族姓子!不除鬚髮,乃為善備沙門之業。』」

善住[*]意問文殊師利:「所言何謂?」

文殊答曰:「如來說法,無所除去,亦無所壞。」

又問:「何所不除?」

答曰:「不除於色,亦無所壞,不除痛、想、行、識,亦無所壞。假使念言:『我除鬚髮。』則住吾我,計己有身;不計吾我,不自貪身,則平等見也。貪著己身,乃計鬚髮,則成眾生。想念除去,其不得我,不得他人,不我不彼,則無吾我;其無吾我,不計有身,則除鬚髮。無思無想,[2]其無思[3]想,無應不應,不住若干;其不住若干,則無言教;其無言教,無進[4]不進,無雙無隻,不貪己身,不[5]被袈裟。[6]其袈裟者[7](晉言無穢垢),其無穢垢則無所有,其無所有則無所住,其無所住則為曠然。其曠然者,乃為出家。」

善住意天子復問文殊:「所言思念,其思念者為何謂也?」

文殊答曰:「等於諸法,無形無名,愚戇凡夫之所興念,多所[8]望想。故世尊曰:『其於諸法無所興造,亦無損耗,是謂思念。』」

又問:「何所興造?」

答曰:「天子!當平等度,[9]以度平等,其於諸法無得不得,亦無所逮,不審不行亦無不行,於此諸法不興等住,不想吾我,亦復不著人、壽命、識。眾生可意,斷滅計常,陰種諸入,想佛法眾,亦復不念是戒是毀,塵勞顛倒造立果證,[10]望想求度,道[11]跡往來,不還無著,[*]望想緣覺,[*]猗著正覺,是善是惡,是罪是福,是為穿漏、是無有漏,是為俗業、是度世業,是則有為、是則無為,是則為空、無[*]想、無願,是明無明,是為解脫,是為離欲,是[12]為生為死,是為滅度。興造如此若干種想,如是行法修道若斯,愚戇凡夫之所念也,貢高自大癡[13]夫所為也。是等為魔及[14]與官屬所見陰蓋,是故如來為此黨類演出言辭,令除鬚髮,去於五陰,奉修五品,戒定慧,解[15]度知見品。」

於是善住意天子讚文殊師利:「善哉,善哉!快說此言,如仁者教。」

文殊師利復謂善住意:「假使有人來求出家,吾當謂言:『若族姓子不受具戒,爾乃是卿善備出家。』」

又問文殊:「此言何謂?」

答曰:「於善住[*]意,所趣云何?何謂具戒?具戒有二:一、正真戒,二、邪偽戒。何謂邪偽?若墮顛倒。何謂顛倒?受吾我人倚於壽命,縛著斷滅而計[16]有常;或墮邪見,荒婬怒癡,貪欲貢高而懷自大;或于欲界色無色界而念所受,馳逸[*]望想,[17]墮于起滅,證明邪迹,不別善惡宜便之法,演狂悖言不識所趣,墮於無明住眾邪見。如是法教,[18]背於正律名之為邪。所以者何?道空平等,其平等者,菩薩所行尚不為退。假使,天子!不[19]墮惡友,不[20]解所歸,堅固之[21]要,於諸所受,受不當受而行馳騁,是謂邪戒。若問年歲及所修行,而反從人受信施食;又從異人出家為沙門者,求其迎逆稽首禮節,不能除滅婬怒癡冥,是為邪戒。何謂正戒?假使修正不想平等,是謂正戒;一切諸法解之如空、無想、無願,是謂正戒;於三脫門而不造證,奉行審諦,無想不想、無應不應,是謂正戒。」

文殊師利告善住[*]意:「設使處婬怒癡無明恩愛,墮於貪身六十二見,或四顛倒、三品惡行、八邪九惱、九神止處、十不善業,雖在其中而無所著,是謂正戒。譬如一切萬物百穀草木眾藥所生,皆因地出,而得長養,其地坦然無所念置,亦不念言:『我所茂盛。』如是,天子!敢可成就至於大化,皆由戒立,具足成就建立道法三十七品,行者無想、法無所置,不念戒具[22]其因成就與不成也,不著欲界色無色界,其不迷惑倚三界者,是謂具戒。若立禁戒為成等法,信為種法[23]忍,志性清和,長育成道,建行如是,立篤信戒,便得成就三十七品道法之要[24]也,是去來今現在佛聲聞緣覺之具戒也,至三脫門,度諸出家而超越去。」

善住意曰:「甚善難及,文殊師利!快說具戒,能如是受具足戒者,則為正[25]禁,非為邪業。」

文殊師利復謂善住意天子:「出[26]家如是,具戒若此,教授所施備足如斯。設族姓子不發起戒,是為學戒。」

天子問曰:「此語何謂?」

文殊答曰:「一切諸法悉無所起,亦無所受;其有受戒,則受吾我,亦著三界,故生其中。於天子意所志云何,何謂為戒?」

答曰:「將護沙門二百五十。」

又問:「以何將護?」

答曰:「守身口意,名曰將護,二百五十備悉具禁,不為身行亦無所作。」

「亦無當作,寧可[27]恕當有處所乎?青黃白黑紅紫色耶?所向方面?」

答曰:「無也。」

又問:「何故?」

「無所有故!由是之故不可[*]恕當。」

問曰:「何故?」

答曰:「無所行故。」

文殊又問:「其無所有,可名說乎?物如是不?」

報曰:「不能。」

文殊答曰:「是故,天子!當作斯觀。所號禁戒不可奉受,此曰樂禁。為備戒德,其心清和,智慧通達,如是行者悉無所有,無能動者、永無所趣。戒無所獲是真諦戒,不得心處是曰淨心,不逮[1]智慧是真智慧,心無所作不懷想念,其無所生是謂護心,戒具備悉。如是奉戒,智慧若斯,不得心處、不念禁戒、不逮智慧,若能曉了智慧無處,一切調和無有眾疑,識解道教,不見諸法不善之義,其於諸法不見不善,則不受戒,其不受戒亦不毀禁。其欲學戒彼則須戒,其須戒者則不退還,其不退者彼名解脫,其解脫者則不合會,其不合會[2]者彼則無漏,其無漏者則行平等,平等行者則無所得亦不受戒,是故諸法等如虛空,了[3]虛無故。所以者何?其虛空者則無所行。是故,天子!學戒如此則無禁戒。彼所戒者,何[4]所為戒?其不學戒,學戒當爾,則學於空。何謂為空?不樂身口,不慕其意,無染不染,是賢聖戒。如是住者,則無所住,其無所住,學平等戒。天子!又聽。如是出家為沙門者,具戒若此禁戒之謂,其人假使飲食衣服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5]皆能淨畢,所食之功多所救護,終不唐舉,皆由如[6]是淨戒所致。」

天子又問:「今者,文殊!為誰說此?」

文殊答曰:「為受者施,能親順者,彼則畢淨,能逮此義,爾乃淨畢;其不親、不受、不逮此義,不念、不修、不惟,誰受?誰為親近?誰能淨畢?爾乃正淨,此應諮嗟為真眾祐,一切諸法究竟悉空無所生慧,是為盡暢清淨眾祐。凡夫之士能畢眾祐,羅漢不能。所以者何?凡夫之士能受親近,[7]還致識別,惟念[8]精思:『吾[9]曾諮受,惟[10]察奉行。』能施能[11]慕,則能淨畢。云何淨畢?周旋往來,[12]沒復還生,所生之處,淨洗諸根。阿羅漢者,無有陰種諸入之義,不能周旋,何能淨畢!誰淨畢者?其受分衛福布施主,淨三品場,然後受食。何謂三品?一、不[13]得我亦無受者,二、不得施者亦無[14]所授,三、不得周旋生死處所及淨[15]畢竟。是為三。如是淨者,無所淨畢。是故,天子!吾說斯言:『飲食[16]被服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皆能淨畢無微翳礙。是為處世[17]真正眾祐,乃為出家名曰沙門。』」

文殊師利復謂善住意:「求出[18]家者,吾當告[19]語:『若欲出家為沙門者,仁族姓子!不處閑居,不在人間,無遠無近,不起不滅,不獨一己,不處大眾,不在會中,不處屏處,不行乞匃,不就人請,不著弊衣五納之服,不著居家白衣之服,不處曠野、不在居室,不慕少求亦不多求,不知[20]止足亦無不足,亦無有行亦無不行,不在限節亦無中適,不智不愚不慧不闇,行空如此,乃曰備悉。』其計『我身舉動進退,若處閑居,當行分衛,察己聰慧,不離於明。』如是,天子!此輩伴黨,不達正真覩空慧義,是為發起,心有所存。所以者何?於彼如此希求望想,多所著念。尚無有身,何況他人,諸法歸空,慧了無生,安復欲得,限節功勳,獨處致耶?未之有也!是故,天子!其能如是節限平等,所修行者不求望想,吾乃謂彼知大限節。若使,天子!節婬怒癡,了於三界、五陰、四大諸種眾,入此無極,節而知止足,不受、不捨,不以修行亦無不行,無調不調,不寂然,不令盡,其能限節如是法者,不與三界而合同塵,彼乃名曰知限節者,所止清淨,為無所處,悉無所著。復次,天子!如來具戒。若有人來,欲備禁者,吾當為說。若,族姓子!不知苦諦,不斷[21]習諦,不證盡諦,不奉行[22]道,[23]如是行者能正[24]諦見。所以者何?真正諦者,無有苦諦,無有斷習,無習不習,亦無有盡,不為盡證,亦無有道,無所由行。設族姓子不奉四意止,乃為平等。所以者何?計無有意亦無所念,不求諸法是為己身。所建意止,其無有意、無所念者,彼無身痛、無心無法,當何所畏?有異難乎?若不奉行四意止者,是為備成清白之法。所以者何?清白法者,無有不善處在其前,亦無善法,不斷不起。不斷不起者,是為名曰平等真正安諦之義,其逮平等,爾乃名曰平等之行。若,族姓子!不行四神足無有放逸,行四等心、五根、五力及七覺意、八種道者,若等奉行三十七品道[25]義之法,不舉不下,無言無說,是謂行道。若,族姓子!志三十七道品之法,於諸音聲從賢聖教不隨水流,若能精修遵其所行,不知諸法亦不造證。所以者何?所可言曰三十七品道[26]類之法,假有字耳,觀其假名,因[27]望想生。計其相者,亦無有相,為水所漂,因致周旋,其周旋者無所施害。除此名已,則無所得,猶如觀察此三十七道品之法,亦無所除。」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謂比丘慕於修行,而獨[1]宴處?」

文殊答曰:「假使分別諸法一等一種門相者,譬如虛空,悉無所行,皆無眾生,是謂修行。又修行者,不處今世、不由後世,在於三世皆無所行,至一切法,亦無所行,悉了諸法虛偽無實,是謂修行。其修行者,則於諸法無雙無隻,無應不應,是謂修行。」

時彼眾會無[2]央數人,心懷沈吟,悉生疑結:「此為何謂?當奉何行?何因申暢?如來、[3]至真、等正覺,演三脫門,得至泥洹,若能造證三十七道品之法,致滅度矣!文殊師利今者所說,將無倒教亂法之兆?」

文殊師利尋時皆知,此諸比丘一切眾會心所懷疑,告舍利弗:「唯卿仁者,為眾重任,咸共信之,最大智慧,如來所歎。又賢者身,離欲塵法而以造證。仁者久如逮成四諦,得造證乎三十七品及三脫門也。」舍利弗曰:「不也!我不得法,當[4]可造立,思惟其義,及修行者。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悉無所受亦無所生,空無言教,空不證空。」

說是語時,三萬比丘漏盡意解。

善住意天子讚文殊師利:「審如仁者,執慧頒宣深妙法忍,興隆空行。」

文殊答曰:「吾不執慧,一切愚戇凡夫之士執求智慧。所以者何?斯等之類,執持令轉,集會二品所執,墮於地獄、餓鬼、畜生、諸天、人間,所見牽連。假使,天子!為諸三界展轉牽連,輪轉無際,所向非一,所生受身,各各別異,是為牽連,[5]隨[6]其宛轉,如是牽連展轉無休。由是之故,不知本際,在於生死樂苦惱根。復次,天子!愚騃無智凡夫,不聞與欲俱合,怒癡亦然,報應諸見,名色同塵,諸佛、聲聞、緣覺、菩薩,及逮法忍,無所牽連,亦無宛轉。所以者何?如斯黨類,其身口心未曾起立,所展轉者不得三界,何所宛轉?是故斯等牽連智慧,若更受身,無所棄捨,是執智慧。」

天子又問:「仁者所說,[7]毀壞慧乎?」

答曰:「不也。」

又問:「何故毀壞?令無所除。」

「是等學者,是毀壞慧,若不毀壞,無所除者不滅寂慧。」

又問:「文殊!仁無此乎?」

答曰:「不也。」

又問:「何故?」

答曰:「其有將去覆還,[8]有往來者則有此事,其無有往、無有還者,曉了諸法而無周旋,則無將去亦無覆來。」

又問文殊:「何所章句為最[9]元首?」

答曰:「如是句者,我是[*]元首。」

又問:「何謂?」

文殊答曰:「若有菩薩,於一文字、一章句義而不動者,章句猶歸分別四義。何謂為四解章句?一、常如審諦。二、了空義,[10]知為恍[11]忽。三、分別無形,悉無所生。四、於諸所知不以為知、不以為患。不造二事,是諸章句最為[12]元首。」

時佛嗟歎文殊師利:「善哉,善哉!乃能[13]班宣逮總持義。」

文殊白佛:「我無總持。所以者何?無所得故,無可執持。愚騃凡夫乃逮總持,諸佛菩薩無所獲致。所以者何?其迷惑者多所執持。何所持乎?依於吾我、著人壽命,執持斷滅[14]及計有常,執[15]壞貪婬、瞋恚、愚癡,[16]親抱所有,恩愛貪身,自見五陰、四大[17]及[18]諸入,思想多念,而反求望,墮若干見六十二疑,有所獲致,而急執持。是故,世尊!愚戇凡夫逮得總持。所以者何?愚夫懷法在心念者,諸佛世尊悉無所持。聲聞、緣覺、諸菩薩等,亦復若茲,是故愚夫逮得總持。」

於是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如向者說不得總持,當以何意化於五趣?」

答曰:「其五趣者,無所為作。所以者何?吾[19]以消除五趣終始,令其所趣不知處所。諸佛、緣覺、聲聞所趣,愚戇凡夫所不能趣。所以者何?愚夫比數墮於生死,諸明智者消除諸趣,道迹亦然,不離生死,況於愚戇凡夫士乎!是故吾身,消除諸趣不得總持。所以者何?無所獲致,當何持也!」

說是語時,彼眾會中五百比丘誹謗此經而捨馳去,則以現身墮大地獄。

時,舍利弗報文殊師利:「且止!勿復演此深法,五百比丘聞之狐疑不肯順入,自恣、罵詈,自謂尊豪,而捨馳走,誹謗心亂弘雅之典,則以現身墮大地獄。」

文殊報曰:「唯,舍利弗!莫有斯言,勿懷疑網,有計是非,勿懷猶[20]預,不見有法墮地獄者,[21]惟察諸法無誹謗者。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悉無所生,屬舍利弗而宣此辭,令吾休止,不說[22]經典。假使族姓子、族姓女,依著吾我想人壽命,[23]若江沙劫供養如來承事聖眾,隨其所安,皆[24]給所乏,盡其形壽而不懈休;若有聞此如是像法深妙難解,一切世間所可希聞,空無[25]相願,[26]憺怕寂[27]寞,歸於消滅,無起無滅,無人壽命,無常苦空,非身之[28]誼,若能得聞如[29]是輩經,聞之誹謗,其族姓子及族姓女墮大地獄,在大地獄忽聞此經,尋便得出,輒信[30]深經而得解脫,勝善男子、善女人[31]江河沙劫奉敬如來供養聖眾,著吾我人及計壽命,不得至道,聞是法者疾得解脫。」[32]◎

[33]佛讚文殊師利:「善哉,善哉!誠如所言。斯經尊妙,若現於世,與佛興出等無有異。道迹往來,不[34]逮無著,於緣覺乘、菩薩大乘而見授決,此為最尊,等無若干。所以者何?不著吾我,所修平等,亦無所得,至於泥洹亦復若[1]茲。設有念知,言有所得,則墮顛倒。」

佛告舍利弗:「此諸比丘五百人等,在於地獄速得滅度,勝於是間愚惑百年護戒、悉知止足,墮於顛倒六十二見。所[A1]以者何?未曾得聞此深妙法無解脫相也。是族姓子、若族姓女,聞此深經,入[2]耳思惟,疾逮無上正真之道,勝疑餘經,迷墮顛倒。[3]發意頃須臾[4]樂信此深經者,疾得解脫。」[5]◎

◎[6]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仁者!樂我淨修梵行無[7]沾污乎?」

文殊報曰:「如是,天子!則修梵行,設使卿身不勸梵行、不修梵行,乃為可耳?」

問曰:「何謂?」

答曰:「其有所受,彼乃修行;[8]其不受者,何所行乎?可名行耶?」

天子又問:「如今仁者不修梵行乎?」

文殊答曰:「不也。」

又問:「不淨行耶?」

答曰:「不修淨行,如天子言。以何等故不修[9]淨行?無家[10]居、不梵行、不受、不惑,亦無所行,亦無不梵行。假使學者清和梵行,悉無所行,亦無非行,爾乃名曰大淨梵行。[11]其行,天子!婬怒癡行乃曰正行;遊於欲界色無色界,是曰[12]清行,愍傷眾生。其不習行婬怒癡事,不遊三界,彼不[13]清修,亦無所行,乃謂為行。」

善住意曰:「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所暢辯才而無罣礙。」

文殊答曰:「使卿辯才亦無罣礙,得無礙辯,可得處乎。所以者何?計是我故,有所倚著,則為罣礙。」

文殊師利復告善住意:「欲以是像求淨梵行者,設使仁者不執刀劍,賊害一切眾生身命,不捉矛戟瓦石大棒,自然[14]危者乃為慈心。」

天子又問:「此言何謂?」

文殊答曰:「所謂眾生含血之類,義所趣乎?」

天子報曰:「假有名耳!」

「計有吾我乃有眾生,含血之類受思想故,故曰眾生。依倚顛倒貪計有身,故曰眾生。所以者何?是故,天子!貪見吾我想人壽命,因有假號而演名字,吾當以利智慧劍而[*]危害之。常以此義將養護之,令不見縛,當使[15]㸌然不知諸受之所歸趣,無所斷除。是故,天子!當解此義,除吾我想,則害眾生一切[16]望想,不墮殺生,心不懷害。」

文殊師利復謂善住意:「欲使卿身淨修梵行,若能奉犯十惡之業,亦[17]慎一切黑冥品事,又復不修諸清白業。」

善住意又問:「斯言何謂?」

文殊答曰:「等黑冥品,等諸清白亦復[18]若此。」

又問文殊:「黑冥品事,以何為等?」

答曰:「以無所作而不退沒,故曰等矣!一切諸法黑冥亦如,[19]如黑冥等,清白亦等,無想念故。」

文殊又問:「以何緣信清白法乎?」

善住意答曰:「所以信之,用其法界無本之故。」

「於善住意所趣云何?可使無本及與法界,修行處所[20]往周旋乎?」

答曰:「不也。」

文殊[21]報曰:「是故我言,設能等行黑冥品事不修清白,爾乃相可淨修梵行。」

復謂天子:「若劍擊頭,害殺斯人,乃修梵行。」

問曰:「何謂也?」

答曰:「害婬怒癡,自大貢高,貪嫉[22]諛諂,多妬自恣,而受希望,痛[23]痒思想,是為,天子!名曰傷害。若有修行,精進自守,貪欲心起,尋便滅除。[24]除不與[25]合,寂滅遠離,是謂為空,不入諸逆,曉了欲心,解如真諦本無所有。此心何生?何所從滅?誰來染污?誰染污者?豈[*]沾污乎?復更思察,欲不可得,不見污者,亦無被染,則無所得。其無所得則無所生,其無所生則無所捨,其無所捨則無所受,其無所受則無所習,無所習者則曰成就。色、痛、想、行、識亦復如是,五陰、六衰、十二因緣,不染污心。其有興發如是傷害,此乃名曰殺人[26]害傷,撾擊壞首,是為歸義。」

文殊師利告善住意:「是故我言,當如是害淨修梵行,亦當離佛及法聖眾。」

善住意又問:「斯言何謂?」

文殊答曰:「為道慧故。」

又問:「[27]令當所信?」

答曰:「當信無本及與法界。」

又問善住[28]意:「寧可捉持無本法界?」

答曰:「不也!」

「是故我言,離於佛法。何謂聖眾?」

答曰:「因緣合故名曰聖眾。其聖眾者無有集會,為佛弟子故曰聖眾。」

又問:「於天子意,所趣云何?其無[29]為者無有合會,可離欲乎?」

答曰:「不也。」

文殊師利曰:「是故我言,若離聖眾,樂修梵行。又[30]復,善住!其得佛者,則[31]名著得佛聖眾,則名曰著,不為離欲。其捨眾會則為離欲,所謂離欲為法界迹。」

善住意天子啟文殊師利:「難及,難及!至未曾有。」

文殊又曰:「天子!當習無反復事,[32]勿得孝順。」

又問:「何謂為不孝順?」

文殊答曰:「如是,善住意!吾無反復,亦不無反復。」

善住意又問:「此言何謂?」

文殊答曰:「其有所作,若毀傷者,各各興造若干種事,各歸異[33]趣,[34]受身不同各得報應,愚戇孝順各有所作,尋受報應著無量色。愚人所作,為身來患或致傷毀,所受諸見各異殊別,或著不著取捨進退,是名反復,為無反復。如[35]佛世尊所演平等,謂一切法各無所作,悉無所作亦[36]無招來,等於平等無所[1]超度,亦無他受、不造[2]他作,是則名曰為無反復。」

善住又問:「今文殊師利住於何所?乃能說此[3]立何法忍?」

文殊答曰:「不[4]住法忍。」

又問文殊:「於何所住,所宣乃爾?」

文殊答曰:「住幻士處,身亦在彼。」

又問:「幻士所住如何?」

答曰:「如無本住,幻士住彼。如向者問:『住於何所?而有所宣?』在[5]忍法耶?所言法忍但假號耳!何有住處?諸法亦然,悉無所作亦無想念,彼無有住及與處所。如[6]是住者,乃為眾生[*][A2]頒宣道教。如來所住亦復如是,而說經義。所以者何?住如無本乃有所宣,一切眾生亦[7]復在彼,住於無本而有所說,如來無本,無本無異,一切眾生而不動轉,無本亦如,亦不動轉,猶若如來所應無本,眾生無本其亦若茲,皆一無本而無有二,而無若干故曰無本[8]也。」

善住意天子又問文殊師利:「所言沙門,為何謂乎?」

文殊答曰:「非沙門、非梵志,乃為沙門。所以者何?不著欲界、不倚色界、不處無色,吾乃謂此為沙門耳。若眼、耳、鼻、口、身、意不穿漏者,乃為沙門。其無志[9]性,不與情合,無有因緣亦無不緣,乃為沙門。又復,天子!其不著法、不著非法,其行寂然,無是非心,忽然無迹,是謂沙門。何者然耶?其因緣法報應之宜,[10]妄從是生,是諸法者亦復虛偽,其不著者無縛無脫,是謂沙門。其無有往,亦不還[11]反,無進無退,無瘡無瘢,無傷無完,是則名曰淨修梵行。是故我言,非沙門、非梵志,乃為沙門。」

善住意讚曰:「至未曾有,志意堅強,所[*]頒宣者無名遊迹,亦無章句,其意悉達而不忽忘。」

文殊答曰:「吾意不強。所以者何?身自放意,意弱不強。」

天子又問:「斯言何謂?」

答曰:「吾以[12]恣意,在聲聞地、住緣覺界,[13]是故放意;又復恣意,處諸塵勞,不惡愛欲眾冥之患,是故[14]放意。」

善住意[15]讚[16]曰:「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悉由宿世供養諸佛,眾行備悉,宣如來命所說如是。」

答曰:「吾不供養過去諸佛。何者然乎?吾未曾得宿世所歷,亦無當來,不從諸佛建立法行,無作不作,是故所作而無有作,不備眾行。」

善住意又問:「文殊師利!吾本曾聞如幻三昧,願顯定意,示所正受。」

文殊又問:「欲得覩見如幻三昧之境界乎?」

答曰:「願樂欲見。」

文殊師利尋時如[17]言幻意三昧而正受矣!應時十方[18]各[19]江沙等諸佛剎土悉自然現。善住意天子[20]自[21]覩東方江河沙等諸佛剎土,其所現者悉是文殊——或以現形若比丘像講說經典;或復有現比丘尼像、優婆塞、優婆夷像,如釋、如梵、如四天王、如轉輪王色像而現;其體或如天龍鬼神、揵沓[22]惒、阿須倫、迦留羅、[23]真陀羅、摩[24]休勒色像而現其身;或復顯示禽獸飛鳥若干種色——各各現形無量,[25]像貌好醜殊別,而為說法,十方一一諸[*]江沙等所現佛土,其亦俱然,等無有異,為說經典。

善住意見此,忻然大悅不能自勝。

文殊師利從三昧起,善住意恭恪歸命,白文殊曰:「向者覩見諸佛國土不可稱限,形像無量各各殊別而說經典。」

文殊問曰:「於天子意,所解云何?東方所現為審實乎?八方上下有所[26]見者為實虛耶?十方所見何方審諦?」

善住意答曰:「悉虛不實。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無所生,[27]由[28]如幻化,如幻士相,一切諸法退無常存,自在所作示現變化,推極本末不生不起,亦無所滅。」

文殊師利尋則讚曰:「善哉,善哉![29]講法當然,誠如所言。」

說是語時,彼眾會中五百菩薩,以得四禪,逮五神通,識其宿命——往古世時所作善惡尋自已覩,皆復識[30]命曾更所作,逆害父母、[31]殺羅漢、[32]亂聖眾、壞[33]佛寺,斯等罪業——本所犯惡餘殃未盡,念傷害心,[34]倍懷憂結,志在疑網。由是之故,不能[35]逮了[36]此深法要,計有吾我,所[37]據微翳,[38]卒不肯捨,不逮法忍。

於時世尊,欲得開化五百菩薩,則以威神現示文殊。文殊師利即從坐起,[39]偏出右肩,右手捉劍,走到佛所。

佛告文殊:「且止,且止!勿得造逆,當以善害。所以者何?皆從心發,因心生害。心已起頃,便成為殺。」

時無[*]央數諸菩薩眾各心念言:「斯一切法悉如幻耳!彼無吾我及人壽命,其意所念察其本末,無有父母、無佛法眾,亦無作者亦無受者,無行不行,亦無果報,意自貪身而墮顛倒,[40]愚戇凡夫悉不能解,心反處顛倒計我父母。所以者何?文殊師利聰明聖達,諸佛世尊所歎功勳不可思議,道德超殊,不可逮及,巍巍煌煌,無以為喻,深入法忍,了其本際,供養無數江河沙等諸佛大聖而宣道教,於過去佛所作已辦,曉了諸法,慧無儔匹;其所說法靡不應時,見諸如來,常懷恭恪,稽首自歸。[41]今執利劍走向如來,佛告之曰:『且止,且止!文殊師利勿造逆害,當以善害。』若分別此,察其本際不可分別,何所佛名及法聖眾,父母羅漢及廟寺名,其受虛無則無歸趣,亦無報應。[1]設一切法虛無不實,所受諸法亦復虛妄,幻譬如空,亦如芭蕉、夢影、野馬,離欲虛妄而無堅固,以是之故彼無有罪亦無害者。誰有[2]殺者?何謂受殃?」如是觀察,惟念本[3]末,則能了知一切諸法,本悉清淨,皆無所生。五百菩薩聞是亘然,尋時逮得無所從生法忍;有千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五百菩薩欣然大悅,善心生焉,心[4]戢靜思,踊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以偈讚[5]佛:

「[6]諸法悉如幻, 從想[7]而橫起,
成形無所有, 諸法悉為空。
反自發[8]望想, 有我而危身,
已[9]識其宿命, 所作罪甚重。
往者懷大逆, 自圖其父母,
害羅漢比丘, 犯殃釁甚劇。
由此重罪故, 更苦不可計,
今墮於疑網, 得聽空法[10]誼。
聖尊裂[11]結網, 棄捐憂結[12]創,
覺了於法界, 寂無有塵勞。
諸佛權方便, 隨流接度人,
趣欲濟眾生, 決除所沈吟。
無佛無經法, 亦不得聖眾,
彼亦無父母, 悉空而自然。
則無吾我人, 無壽亦無命,
[13]無常不斷滅, 諸法如虛空。
無罪無報應, 無作無不作,
莫貪身見我, 更歷受苦惱。
彼無有生者, 亦無有死者,
所生如幻化, 是為諸法相。
文殊大智慧, 諸法度無極,
手自執利劍, 馳走向如來。
佛亦如利劍, 二事同一相,
無生無所有, 亦無有害者。
兩足尊見之, 眾生所作罪,
令知殃[14]福業, 亦悉是空耳。
其能達空者, 三世無壽命,
因緣而合成, 解乃無從生。
無罪無報應, 亦復無苦樂,
吾我亦常空, [15]倚想求安隱。
眾生處顛倒, [16]亦能如本際,
非常苦悉空, 非身無所有,
其能曉如斯, 則免三惡趣。
諸佛無作業, 覺者無所造,
計罪佛亦[17]如, 是故名曰佛。
如佛所解達, 明審了若此,
識別虛無生, 由是暢聖慧,
住於虛空義, 演說無所住。
其身如虛空, 二事俱自然,
若欲求佛慧, 彼法無罣礙。
[18]以知此本際, 成佛無上道,
於世致大聖, 度眾生苦惱。
盡除因緣報, 奉修佛大道,
當成為法王, [19]明眼乃滅度。」
五百菩薩宣是執劍經典之時,十方江河沙等佛土,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世間。其於十方諸佛大聖邊諸侍者,各自問[20]佛:「此何威德?地大震動,光靡不照。」

[21]於時,諸佛各告侍者:「族姓子知,有[22]界名忍,佛號能仁,[*][A3]頒宣經道。彼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成不退轉,手執利劍馳走向佛,欲得開化不達菩薩。因是之故,時佛大聖手執慧刀斷生死[23]原,如應說法,勸無[*]央數眾生之類,使眼清淨、心得解脫,逮成法忍,學住大道。」

於是[24]大世尊以方便隨建立神化,於彼眾會有新學人,德本尠薄多懷[25]妄想,不見執劍,不聞說法,佛之聖旨故令其然。

時舍利弗問文殊師利:「仁於向者所作凶逆,以何為信,乃能執劍馳走向佛?」

文殊師利答舍利弗:「如卿所言,汝所作逆不可稱載,用不能達此報償故。唯,舍利弗!解此義者,知如幻師所造逆事,其幻化者寧有逆乎?報償亦如。所以者何?其[26]幻師化無有想念,諸法亦然。唯,舍利弗!吾欲相問,以誠相反。有此劍者乎?」

答曰:「不也!」

「為有罪耶?」

答曰:「不也!」

「唯,舍利弗!罪業虛無,報亦虛無,罪業報應悉虛無者。云何復欲知其處所?」

舍利弗言:「如文殊師利今者所說,無罪無報,一切諸法悉無罪報。此言何謂?」

文殊師利言:「於意云何?唯,舍利弗!吾所執劍,何所[27]鍛師推成之乎?誰捉持來以相授耶?」

舍利弗言:「無作此劍,無執來者以相授也,文殊師利所化現耳。」

文殊又問:「仁能見得化人處乎?刀劍所在?」

「如來所言:『一切諸法悉如幻化。』其相無相,不可得處也!」

「唯,舍利弗!當解斯義,如來至真亦如利劍,文殊及舍利弗亦如,[28]無本眾生亦如,諸法亦如,無本所住亦復若茲。唯,舍利弗!如一切法悉無根本,吾所興罪、報應執劍,其亦如也!所積殃釁亦無本也!報應亦如也!向舍利弗復更問言:『卿何以故,手執刀劍欲與佛諍?』譬如修行在於閑居,勤向世尊心念不離,乃得解脫。」

舍利弗又問:「靜思修行,云何世尊?名曰何等?」

文殊答曰:「貪欲[*]妄想則是精思修行,世尊!瞋恚愚戇欲除此三,永令無餘,寂然[1]憺怕,爾乃亘然,不能蠲除一切塵勞,不為世尊滅婬怒癡愛欲之難,乃為世尊貪欲意生,執此欲意一心念佛,欲即消滅,恚癡亦然,而得解脫。是故,舍利弗!如執利劍馳向世尊,如幻無害;懷三毒者馳心念佛,塵勞悉除,亦如修行閑居專精,一心念佛乃得解脫。」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快說此言,誠如所云。」

爾時十方諸會菩薩啟請世尊:「唯然大聖!勸文殊師利,[2]願垂[3]屈意,顧眄我等諸佛剎土,於諸剎土頒宣經道,皆令眾生解是意義。」

文殊師利報諸菩薩:「仁等各自察其佛土。」

諸族姓子尋時受教,各觀本土十方處所——各各皆見文殊師利,在於十方諸佛邊住,講說經道。善住意天子諮問、啟受,宣此如幻所行[4]意義經典之要。諸菩薩等聚會亦然,不可稱計,諸天子會多少無異。彼諸佛國皆若干種清淨莊嚴,巍巍無量,亦如忍土等無差[5]特——遙見如斯,莫不忻然,各各舉聲而稱揚言,以為忻慶:「文殊師利道德殊絕,威神光明[6]智無[7]儔匹,威德殊邈過於日月,住此忍土而不移轉,普現十方諸佛國土。」

文殊師利於時引喻:「如族姓子幻士善學幻術,絕世而無[*]儔匹,不起于坐,所在幻化現若干形。菩薩如是,真學曉了般若波羅[8]蜜,分別法幻,悉通其旨。在於[9]此土,初不移轉十方佛土,諸欲見者,輒現其身於其佛界。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如幻故,由是之故所現無難。[10]由如月殿遊行虛空,不[11]下人間,不念往來,其光所照靡所不遍,雖有所照,亦無想念。菩薩如是,在於本際未曾移轉,普現十方諸佛之土——為現佛身、聲聞、緣覺,為現轉輪、釋梵、四王,或為豪貴、貧賤、困[12]厄身,或入三惡勤苦惱事,或為儒林、帝王、大臣,或在外道謗佛云云,或入[13]深山學為仙人——所現無限,一切依因,悉令得至無上正真。所現雖爾,亦無想念。」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假使有人,值遇此法而得聞者,如佛興世等無有異。若有菩薩,坐於樹下當成[14]佛道,其聞是經福等無殊,亦等道跡、往來、不還、無著。所以者何?是為去來現在諸佛要道。」

文殊白佛:「誠如聖教,安[15]住所化無不受教,如空無[16]想無願平均,法等亦然。又[17]如無本本際平等,[18]亦如離欲定意平等,是法平等亦復[19]若斯。」

文殊師利復白佛[20]言:「大聖垂恩,建立此法,使於後世殘末五濁悖亂之俗,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學菩薩意求大乘者,耳聞此法,令諸眾生求滅度者,悉當蒙是道德法明,各使得所。」

佛默然可。應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箜篌樂器不鼓自鳴,[21]諸華果樹及諸枯樹皆生華實,其大光明普照世間,皆蔽日月令無光曜,億百千天住於虛空,歡喜踊躍而雨眾華,燒諸名香,復雨雜香擣香,其香芬馥翳於十方,鼓天[22]妓樂其聲清和,悉共叉手,異口同音,舉聲歌頌:「妙哉,妙哉!此法難遇。文殊所[23]講,我等僥倖得聞大化,今日再值轉法輪矣!閻浮利人為蒙大慶得聞是經,斯等德本終不唐舉,速近受決,當成佛道,多所開化。」

於是世尊讚諸菩薩及諸天子:「善哉,善哉!如卿等言。其聞是法,佛明此等當成佛道以入滅度,聞之不恐亦不懷懅,篤信[24]愛樂,不在生死,亦不滅度。」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所建於斯經典,今現感動,為先瑞應,然於後世普流十方。」

佛言:「如是,文殊師利!今所瑞應皆是建立此法威恩,如來弘慈,聖旨[25]令然一切蒙濟。」

佛語文殊:「當復重顯斯深經典,佛言至誠,終不虛妄,此三脫門多所救濟,當令此法後世普流。」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我亦堪任建立此法演真章句。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意無可,不墮斷滅,不墮計常,無有塵勞,亦無諍訟,則為光顯於此經典。如我至誠、所言不虛,然後將來五濁之世令普流布。吾今要誓,不具成佛,無法聖眾,無罪報應,無去無來。以此至言,令是要法於將來世皆遍流布。有[26]了是經,而不受欲亦不離欲,無有恚癡[27]而有慈心,無有智慧,無名無色,無緣無見,不興生死,無身不生身,無心不生念,不惟法、不意止,無五陰、無四大,無諸入,眼色耳聲鼻香口味,身更心法亦復如是,不處欲界、色、無色界,心等如地而無憎愛,諸法不損亦無增長,則宣此經。如斯經典後世普流,不在至誠,不覩審實,不讚說道,不至道果,亦無道迹,不往來,無不還,不無著,不緣覺,無諸果證,不如來,無佛法,不無畏,無慧不慧,不聖不空不壽,不[28]想不無[*]想,不願不無願,不得果證,無見不見,不至道,無明無冥,亦無解脫,不度不無度,不彼際,不此岸,不中流,無名無不名。如是真言,當令此經後益流布。又計是經,不應不脫,不精進無所懈,不勤力,不[1]殆[2]廢,以此至誠,法當普流,往本所[3]生,無去無來,過去無人,不度眾生,亦無滅度,人不可得,法無有[A4]起,[4]亦無所滅,無有作者,亦無壞者,無將無反,不往不還,無舉無下,無當來佛,如是像法無所照曜,無現在佛亦[5]不暢法。以是之故,法當普流。是經所說,不戒不犯,不定不亂,不慧不愚,不解不縛,不慧見不無慧。此正真言,令經普流。不施不慳,不戒不毀,不忍不諍,不進不[*]殆,不禪不亂,不智慧不愚[6]闇。菩薩大士!此真諦言令法普流,無凡夫,無學者、無羅漢、無緣覺、無佛道,不[7]因緣不無緣。當令此法普流世間。不坐佛樹,不轉法輪,不歎佛。佛不現在,不眾生,不滅度,不如來。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永至滅度,當令此經普流世間。」

文殊師利宣是建立經典要時,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照十方,[8]虛空中唱無極音:「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實如要誓。假使江河沙等諸魔官屬,欲求方便毀壞此經,欲令毀散,終不能亂此微妙法,令不流通所以建立是要法者。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受此經典受持諷誦,聞之信樂,一切皆脫諸魔事業,入佛道慧。」

於是彌勒菩薩前白佛言:「今日何緣地大震動,光明遍照空中暢音。」

佛告彌勒:「何用問為?所以者何?志小下士不識大義,[9]墮于憍慢,斯等長夜不得安隱。」

彌勒白佛:「唯聖說之!多所愍哀,多所安隱,必當慈念諸天人民共信樂之。」

佛告彌勒:「斯經典者,四十七億百千那術諸佛,於此地上建立說之,皆亦文殊之所發問。善住意天子與共諮啟。彌勒來世當成無上正真之道最正覺時,復說此經,其餘賢劫諸興如來亦俱同然。」

彌勒復問佛言:「文殊師利、善住意天子,從來久如聞此經典?」

佛告彌勒:「文殊師利、善住意天子,聞是法來七百萬阿僧祇劫,從普華[10]超師子步德王光首如來、至真、等正覺所聞,其於空中唱大音聲,淨居諸天聞講此法,各各勸助諮嗟而行,是故地動。」

彌勒菩薩復白佛言:「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受是經者,持諷[11]誦讀,為他人說,得何[12]功報?」佛告彌勒:「於意云何?過去當來今現在佛,戒、定、慧、解度、知見品,廣興[13]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使成無上正真道慧,已成當成現在成者,合此德本功祚福[14]勳寧多不?」

彌勒曰:「多矣,世尊!不可思議,一如來德其福難計,況一切佛。假使德本有形像者,十方佛土不能悉受。」

佛告彌勒:「我故[15]囑累慇懃相喻,其族姓子[16]及族姓女,聞是經典受持、諷誦、為他人說,福多於彼,何況奉行。所以者何?過去當來今現在佛之所諮講,悉由是生。」

佛說是經時,江河沙等眾生之類發菩薩心復倍是數,逮不退轉,[17]成得法忍、法眼淨者,各復倍倍。如是十方悉來會者,一切菩薩忻然大悅,善心生焉,稽首佛足,歌歎此法,僥[18]再得聞,無以為喻。忽然不現,各歸本土。

賢者阿難前白佛言:「此經名何?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是經名曰『於一切法無起不滅三昧要品』,又名『降毀魔場』,當懷持之。又名『普遍十方定意要慧文殊師利之所講說』,又名『如幻所說』,當奉持之!是經典者,能調化人。阿難!當受持諷誦[19]讀,為他人說。」

佛說如是,比丘、菩薩、文殊師利、善住意天子、彌勒菩薩、賢者、阿難、諸天龍神、阿須倫、世間[20]人,聞經莫不歡喜[21]。

佛說如幻三昧經卷[22]下
貼文者 : : bluenwater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一 - 2024-03-05 12:42:22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翻譯[5]之記

夫法留正像,[6]唯聖是依;季行[7]此世,非賢豈伏?三藏法師毘目智仙,出自烏萇剎利王種,幼履慈蹤,長躡悲跡,攝化群迷,誡惡導善,常為眾生不請之友,執此法燈照彼昏闇。魏皇都鄴,崇福以資,興和二年歲次實沈,佛法加持出此經典,名「善住意天子所問」。建午閏月朔次[A1]丁丑,戊寅建[8]功,乙[A2]巳畢功。助譯弟子瞿曇流支、對譯沙門曇林之筆,庶俟存道敬法之賢,如實印記,示令不惑耳。

[9]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上

[10]元魏三藏毘目智仙共[11]般若流支譯

歸命一切諸佛菩薩、歸命世尊大智慧海毘盧遮那釋迦牟尼佛法光明、歸命聖者文殊師利大菩薩海、歸命聖者善住意天子、遍行大乘者。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六萬二千人俱,皆是智者之所識知,一切悉是大阿羅漢。諸菩薩摩訶薩四萬二千人,其名[12]曰:文殊師利菩薩、師子幢菩薩、彌勒菩薩、觀世自在菩薩、得大勢菩薩、辯聚菩薩、持地菩薩、彌樓山菩薩、彌樓幢菩薩、不動搖菩薩、善思義菩薩、善思惟菩薩、[13]踊猛意菩薩、慧心菩薩、善心菩薩、摩尼聚菩薩、山相擊王菩薩、寶手菩薩、寶意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舒手菩薩、常縮手菩薩、常精進菩薩、度眾生菩薩、增上精進菩薩、如說能行菩薩、精進願菩薩、手燈菩薩、等心菩薩、捨罪菩薩、除諸[14]悲闇菩薩、力不壞菩薩、日藏菩薩、金剛遊步菩薩、無邊遊步菩薩、無量遊步菩薩、不動足遊步菩薩、虛空庫菩薩、上意菩薩、勝意菩薩、增上意菩薩、吉行菩薩、持地住菩薩、月光菩薩、月幢菩薩、光幢菩薩、光德菩薩、遊步到明菩薩、師子遊步雷音菩薩、無[15]礙辯菩薩、相應辯菩薩、捷疾辯菩薩、最勝菩薩、蔽日月光菩薩、無攀緣菩薩、無比菩薩、根常[16]喜笑菩薩、障一切罪菩薩、捨女飾菩薩、摩尼那菩薩、光明菩薩、淨滿菩薩、得[17]大菩薩、集光王菩薩、深吼菩薩,如是等上首,菩薩摩訶薩四萬二千人俱。

爾時,復有四大神王、天帝釋王、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如是等上首,六萬天子俱。

復有七萬三千天子,善住意天子、善寂天子、摩醯首羅天子而為上首,皆樂修行菩薩之道。

復有二萬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彌樓阿修羅王而為上首,皆樂修行菩薩之道。

復有六萬龍王,名不苦惱龍王、名月龍王、名得叉迦龍王而為上首,皆樂修行菩薩之道。

如是,復有無量百千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諸大眾俱,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來集。

爾時,世尊無量百千眷屬圍遶,恭敬尊重而為說法。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於自寺住,獨坐思惟心靜三昧,正念觀察。正觀察已,起彼三昧。起三昧已,復入三昧,以三昧力六種震動十方無量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恒河沙等諸佛世界。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起彼三昧,如法思惟,生如是心:「佛出世難,人身難得,如[1]優曇華出時甚難;如是,如來、應、正遍知亦復如是,出世甚難,人身難得。若無說法,則不可得盡生死苦。諸佛正法甚深難知,若無佛者,云何聞法?若不聞法,則不能令眾生苦盡。若我往至如來所已,如法難問。如法難已,畢竟得發眾生善根、畢竟能令菩薩乘人不可思議佛法滿足。此處娑婆世界眾生極重貪欲、極重瞋恚、極重愚癡,遠離善法、習近惡法,愚癡、闇鈍、無[2]慇重心。若其無佛、無法、無僧,云何而得令彼眾生[3]開慧眼淨?」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如是思惟:「我召十方無量百千諸菩薩眾,令集此處聞如來法,以身證知甚深法忍。」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4]念已,即入普光離垢莊嚴三昧。入三昧已,放大光明,遍照十方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即時十方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大光明現,其光明淨十方世界坑澗、堆阜、樹林、諸山、斫迦婆羅、目真隣陀、雪山、彌樓、摩訶彌樓,一切所有幽闇之處悉皆大明,不相障礙。

爾時,十方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世界諸佛世尊——皆悉現在現命現住——彼佛侍者既覩光明,各問其佛,白言:「世尊!何因何緣於此世界大光明現?昔未見聞,如是光明甚可愛樂。世尊!如是光明我等遇之,心得清淨,身力增益,貪欲、恚、癡不染眾生。是誰威力?何人寶藏?如是淨光是誰所放?」如是問已,彼佛世尊默然不答。

如是,十方諸佛世界天聲、龍聲、夜叉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乾闥婆聲、人聲、非人聲、畜生聲,如是眾聲一切止息。風聲、水聲、大海潮聲、歌[5]咏等聲,如是諸聲以佛力故一切止息,皆悉寂然,一切寂靜、第一寂靜。

彼佛侍者各各如是第二、第三請其佛言:「如是,世尊!何因何緣有此光明?[6]唯願說之,[*]唯願說之。如來若說,則能利益一切眾生、饒益安樂一切眾生,令多眾生一切皆得義,相應樂利安人天。是誰威力放此光明遍照一切諸佛世界?」

爾時,十方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世界諸佛世尊,一切同聲、皆共一音,一切諸佛同一口業,皆同一法為侍者說。彼[7]佛侍者一一皆知如來所說。彼佛世尊所出音聲遍滿一切諸佛世界。彼諸天人一時俱作百千[8]伎樂。彼樂音中說言無常苦、無我等,如是如是和合出聲,所謂空聲、無相聲、無願聲、無染聲、解脫聲、法性聲、真如聲、實際聲、布施聲、持戒聲、忍辱聲、精進聲、禪定聲、般若聲、柔和聲、利益聲、慈聲、悲聲、喜聲、捨聲,出如是等百千法聲。此聲出已,有不可數億那由他百千眾生必定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墮聲聞、緣覺之地,不墮帝釋、大梵天王、轉輪王地。

爾時,十方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世界諸佛世尊告侍者言:「止,善男子!汝不須問,非汝境界,非諸聲聞、緣覺境界。聲聞、緣覺若聞我說,心意[9]迷亂;我若說者,一切天人皆悉迷沒。善男子!以要言之,彼法光明所有功德,能令眾生乃至無量不可思議善根成就,能令一切菩薩乘人乃至無量不可思議布施助道、戒、忍、精進、禪、慧助道皆悉滿足。善男子!汝今當知,若以一劫、若餘殘劫說此光明所有功德不可窮盡。諸佛、菩薩於諸眾生起慈悲心,放此光明令諸眾生渴仰欲聞。汝今諦聽,善思念之,我為汝說。」

彼侍者言:「如是,世尊!願樂欲聞。」

彼佛世尊各告侍者,作如是言:「善男子!有佛世界名曰娑婆,彼中有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於今現在現命現住——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五濁世。彼處眾生貪欲、瞋恚、愚癡所縛,無恭敬心,諸根闇鈍,無慚無愧。為彼眾生,於彼世界如法苦行,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已而為說法。

「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釋迦牟尼如來佛土有童子菩薩摩訶薩名文殊師利——有大勢力、大智慧力、大精進力,能與一切菩薩歡喜;菩薩化主、菩薩導首;安慰眾生,菩薩之父、菩薩之母;解了一切諸法句義,黠慧明了,得無障礙慧波羅蜜、得無障礙願力自在、得陀羅尼,不可思議功德具足——於彼釋迦牟尼如來所說法中善能問難,能令眾生善根成就、能令一切菩薩乘人不可思議佛法滿足。善男子!彼文殊師利童子菩薩為集十方不可計數諸菩薩故放此光明,隨何等人聞法因緣放此光明。」

彼佛侍者各問其佛,白言:「世尊!彼文殊師利童子菩薩住何三昧而能如是放斯光明?」

彼佛答言:「善男子!有三昧門名曰普光離垢莊嚴,文殊師利童子菩薩住是三昧而能放此如是光明。」

彼侍者言:「不爾。世尊!如是光明豈非彼佛世尊所放,能如是清、能如是淨、能作如是身心喜樂?」

佛言:「不爾。善男子!菩薩常法共說菩薩教誡法門。」

爾時,十方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彼不可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一一世界諸菩薩等,既覩光明各到佛所,頭面禮足,白言:「世尊!如是無量功德光明從何處來?誰之所放?」

彼佛告言:「善男子!有佛世界名曰娑婆,彼中有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於今現在現命現住——為諸菩薩說清淨法。彼有童子菩薩摩訶薩名文殊師利,放此光明,為集十方諸菩薩故。」

如是說已,彼諸菩薩摩訶薩等各請其佛,白言:「世尊!我今欲詣娑婆世界奉見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供養彼佛,禮拜、親近、諮請問答,并見童子文殊師利及餘菩薩摩訶薩等。」

佛言:「便往,今正[A3]是時。」

時彼十方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億那由他有頻婆羅百千菩薩摩訶薩等各禮佛足,於其國土忽然不現,譬如壯士屈申臂頃、一剎那頃、一羅婆頃、摩[1]睺多頃,各各到此娑婆世界。既到此已,皆至世尊釋迦牟尼如來住處,有雨細末鬘利香者、雨塗香者,有雨華者,雨天[*]優鉢羅華、鉢頭摩華、拘物頭華、[2]芬陀利華、阿提目多伽華,雨瞻蔔華、波吒羅華、檀尼師[3]迦梨迦華、須摩那華、婆利師華、曼陀羅華、波流沙華、摩訶波流沙華、栴陀羅華、摩訶栴陀羅華,雨如是等無量妙華、雨如是等無量妙香。雨華香已,往至世尊釋迦牟尼如來佛所。或有菩薩同聲讚歎如來功德,讚歎之聲聞於三千大千世界,如是讚歎至如來所。如是種種各各異法而來集會,皆到世尊釋迦牟尼如來佛所。

到佛所已,彼諸菩薩摩訶薩等威德力故,令此世界若干地獄、若干畜生、若干餓鬼所受苦惱皆得休息,無一眾生貪欲所惱,亦復不為恚、癡所惱,無有嫉妬、無幻偽者、無諂曲者、無憍慢者,亦不自是、亦不忿恚、亦不熱惱,一切眾生慈心相向,甚有愛念,皆悉和順。

時彼菩薩億那由他百千之眾皆到世尊釋迦牟尼如來佛所,頭面禮足,右遶如來——有一匝者、有二匝者、有三匝者、有多匝者——遶如來已,上虛空中,去地不遠一多羅樹忽然不現,一切皆入隱一切身菩薩三昧。入三昧已,隨心所樂出生蓮華——有種種色華,有無量百千眾葉——於華臺上結[4]加趺坐,身不動搖。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見此希有、未曾有法神通之事,復見雨華、復見雨香,復聞樂聲百千種音,見大光明,復見雨華遍四天下——滿此世界,積過於膝——見佛大會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身皆金色。爾時,長老摩訶迦葉從座而起,整服[5]左肩、右膝著地,攝身[6]圓坐,向佛合掌,偈讚請曰:

「歡喜常快樂, 善淨口業說,
具十力雄猛, 功德有百[7]重。
人處、天處行, 悉無與等者,
叵思無稱量, 惡意永已盡。
百那由他劫, 久修施、戒等,
尊戒絕譬類, 無教誡善逝。
力忍力、善力、 復有十力力,
無心作功德, 願斷我疑網。
見苦惱眾生, 百劫修苦行,
而心不疲惓, 已令得歡喜。
捨國城、妻、子、 [8]頭、目等種種,
一切心喜與, 願斷我疑網。
世尊久已[9]捨, 象、馬及輦輿、
頭、衣等種種, 捨百那由他;
飲食、舍等物, 捨與牟尼那,
施時常歡喜, 是故成善逝。
割截身體時, [10]忍受無瞋恨。
隨問皆能答, 巧說忍善力,
修行於空法, 善思量淨施,
功德畢竟持, 故我問清淨。
貪、瞋、癡磨滅, 見眾生苦惱,
貪、瞋、癡所覆, 我想而自纏。
悲心愍此故, 百劫行到道,
示導諸有者, 是故我歸依。
以智慧增長, 彼得行善行,
[1]常為諸眾生, 說空法令樂。
無屈行善因, 成善逝、世尊,
世尊禪清淨, 願斷我疑網。
修行施、戒、忍、 精進悉已備、
禪、慧皆具足, 常樂修慈心。
無等等功德, 如海不思議、
如海水之深, 是故我歸依。
世尊於往昔, 一鳥來歸依,
自割[2]淨身肉, 臠臠[3]秤[4]稱之,
[5]舉身上[6]秤槃, 乃與鳥平等。
世尊大慈光, 願斷我疑網。
[7]太山可動轉、 虛空可令有、
諸天功德舍, 亦可墮此地、
海水可枯竭、 修羅宮可墮、
日月可墜落, 世尊語叵異。」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以偈讚歎請如來已,白言:「世尊!以何因緣有大光明遍照世界?如是妙色昔所未有,今見此瑞。」

佛告尊者大迦葉言:「止止,迦葉!汝今云何作如是說?莫如是問,如此之事非是一切聲聞、緣覺所能測量,一切天人所迷沒處;[*]唯是諸佛、如來所知。」

尊者大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來若說,多所利益、多人安樂。」

爾時,世尊即告尊者大迦葉言:「汝今諦聽,善思念之,我為汝說。」

大迦葉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迦葉!文殊師利童子今入普光離垢莊嚴三昧,以三昧力放此光明,遍照十方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無量無邊恒河沙等諸佛世界,普召十方不可計數阿僧祇耶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億那由他有頻婆羅百千菩薩皆悉集此娑婆世界。彼諸菩薩今者皆悉頂禮我足,右遶三匝,上虛空中,去地不遠一多羅樹坐蓮華座。」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彼諸菩薩威神之力乃能如是,雨華、雨香、雨末香等,百千音樂皆出妙聲。」

佛言:「如是,如是。迦葉!此諸菩薩威力如是,雨華、雨香、雨末香等,百千音樂皆出妙[8]聲。」

大迦葉言:「不爾。世尊!何處有此菩薩可見?」

佛言:「迦葉!彼乃非是聲聞、緣覺之所能見。何以故?迦葉!何處大悲菩薩境界?何處大慈?何處利益?何處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菩薩境界?非彼聲聞、緣覺信行。迦葉當知,此諸菩薩一切皆入隱一切身菩薩三昧,聲聞、緣覺所不能見,[*]唯如來見。如是,迦葉!已住此地菩薩能見。住地菩薩尚不能見此,善男子![*]唯依信行,何況聲聞、緣覺能見?若能見者,無有是處。」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菩薩修行成就幾法、行何善根、成何功德而能得入隱一切身菩薩三昧?」

佛言:「迦葉!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十種法故則能得入隱一切身菩薩三昧。何等為十?一者、信行堅固;二者、為滿大悲,心常不捨一切眾生;三者、捨一切物;四者、受持佛法而不取著;五者、不受聲聞、緣覺智慧;六者、一切所有皆悉能捨,乃至身命,何況餘物;七者、行不可數有為諸行而心不取彼有為行;八者、不可數量施、戒、忍、進、禪、慧滿足波羅蜜行而不分別;九者、起如是心:『一切眾生我悉安置於佛法中,令趣菩提。』十者、不取眾生、不取菩提。迦葉當知,諸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如是十法,則[9]便得入隱一切身菩薩三昧。」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快說此語。世尊!乃能作如是說。世尊!聲聞、緣覺不曾一心發如是意:『一切眾生我皆令其得阿羅漢。』尚不起心置諸眾生羅漢法中,何況佛法?」

佛言:「如是,如是。迦葉!聲聞、緣覺皆不能入隱一切身菩薩三昧。此三昧名尚不能知,何況能得?云何能入?若能入者,無有是處。」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今欲見彼諸菩薩。何以故?如法正士難可見故。」

佛言:「迦葉!汝覓文殊師利童子則便得見彼諸菩薩,[10]彼起三昧汝乃見之。復次,迦葉!汝已獲得一切三昧,攝入三昧覓彼菩薩摩訶薩等為在何法專心修行?」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世尊既聽,以佛神力、自神力故,即入[11]二萬諸三昧門。入已復起,欲望得見彼諸菩薩在於何法專心修行,而不能知——非彼菩薩若來、若去是故不知,或非住處、或[12]何所依、或何所作、或何所說,一切不見、一切不知。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希有,世尊!甚奇,善逝!世尊!我入[*]二萬諸三昧門欲望得見彼諸菩薩在於何法專心修行而不能見。菩薩如是尚不可見,何況如來?菩薩未得一切智處,已得如是三昧法門。菩薩摩訶薩未得一切智猶尚如是,何況已得?世尊!其誰智慧——若善男子、若善女人——若聞、若見如此之事,而不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何人聞見而不發心?如是,世尊!隱一切身菩薩三昧威神之力尚不可測,何況復有其餘三昧?」

佛言:「如是,如是。迦葉!一切聲聞、緣覺之人尚非境界,況餘眾生?」

爾時,長老舍利弗作如是念:「佛說我於聲聞弟子智慧人中最為第一,若我覓彼菩薩摩訶薩在於何法專心修行,應能見知。」

爾時,長老舍利弗作是念已,以佛神力、自神力故即入三萬諸三昧門。入已復起,欲望得見彼諸菩薩在於何法專心修行,而不能見彼諸菩薩,乃至少相。

爾時,長老須菩提作如是念:「我應能見彼諸菩薩在於何法專心修行。」

爾時,長老須菩提作是念已,以佛神力、自神力故,即入四萬諸三昧門。入已復起,欲望得見彼諸菩薩在於何法專心修行,而不能見——非彼菩薩若來、若去是故不知,或非住處、或在住處、或經行處、非是臥處、非是坐處,一切不見、一切不知。

爾時,長老須菩提禮二足尊而作是言:「世尊!如來說我阿蘭若行最為第一,如是寂靜三昧法門我已得之。如是,世尊!此四天下四洲世界我見明了,如一鼓頭;第二世界我見明了,如二鼓頭。世尊!譬如有人生便捉杖如須彌山,我入三昧,彼執杖人即住我前,一劫打鼓不曾暫住、更不異作隨彼打鼓。如是,我得爾許三昧,[*]唯我究竟阿蘭若行,若經一劫彼鼓音聲不著耳識,何況能起如是三昧?若彼鼓聲能起三昧,無有是處。世尊!彼如是法具足寂靜,我如是法智慧具足,四萬三昧入已復起,欲望得見彼諸菩薩,乃至一人而不能見、亦復不能知其住處。如是,世尊!菩薩摩訶薩知如是法,寧為一一眾生利益,恒河沙劫生大地獄、住地獄中。如是,世尊!彼諸菩薩而不捨離彼如是法、不可思議甚深智慧。如是,世尊!若我漏心未解脫者,於未來際常在生死,更不捨離如是大乘。」

爾時,世尊讚歎尊者須菩提言:「善哉,善哉。汝須菩提以心信故作如是說。汝此受陰若不涅槃必得授記——汝之善根作恒河沙轉輪王已,然後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

「又,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

佛言:「如是,須菩提!彼諸眾生皆得智慧如須菩提、如舍利弗、諸大聲聞之所知見皆共和合,乃至一劫、若百千劫,覓彼菩薩望得見者,無力能見。何以故?非須菩提、聲聞、緣覺所知境界。彼諸菩薩摩訶薩行,一切聲聞、緣覺不行。」

說此法時,會中八萬四千天人一切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作是思惟:「在他處住無量菩薩億那由他百千之眾,我今普召令集此處。」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既思惟已,即時如法現神通行。現神通已,化作八萬四千蓮華——億那由他百千眷屬——大如車輪,金葉、銀莖勝藏羅網,毘琉璃鬚。彼蓮華中有化菩薩於華臺上結[1]加趺坐,金色之身具三十二大人之相、具足功德、具足妙色、具足眾好、具足光明。時彼蓮華至四[2]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兜率,如是,化樂、他化自在。此化蓮華如是遍到一切處,去若干處處召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須彌、四天王天乃至遍召色究竟天。彼化蓮華遍至一切欲界天子、色界天子若干宮殿,出聲普召,一切皆聞。

彼菩薩身遍至三千大千世界,說偈召曰:

「慧日大世尊, 時乃出世間,
佛如優曇華, 如是甚難值。
雄猛釋師子, 出現此世間,
依正法正說, 盡一切苦惱。
雖久食天味, 恣心五欲樂,
[3]復隨惡行去, 而於何處受?
若干欲[4]受食, 而復更增長,
有為行眾生, 三界悉無樂。
已得第一難, 所謂佛出難,
愚癡著我慢, 不知非盡苦。
汝等宜速去, 見佛聞勝法,
莫於佛滅後, 心悔何所及?
錯入魔王[5]網、 大怖畏之處,
長夜癡著樂, 何時得解脫?
[*]唯有聞正法, 能生眾生福,
速到三十二, 大人相佛所。
佛能救眾生, 餘不可歸依;
佛是世間主, 大慈不思議。
修行不可數, 不可思議[6]劫,
集無上智慧, 成佛釋師子。
開示第一法, 深寂難可見,
何處無眾生、 非命、非丈夫。
一切時常捨, 永斷無有餘,
除捨一切相, 為眾生說法。
何處開實際, 世間無心行?
以彼空無相, 亦無願、不作,
無染、無相貌, 不生亦不[1]出。
不來亦不去, 演說法明了;
不生亦不盡, 無少物可[2]憶。
無相貌可見、 無思憶念說,
無少眾生生、 無少眾生死,
無涅槃眾生, 何處眾生出?
說法如響聲, 無響聲可取,
人尊解字相, 如是而說法。
若何處不遍, 不得風、水、火、
地,不是分別, 智慧眼所說。
色、受、想、行、識, 如是等皆空,
雖說五陰法, 無物可[3]聚積。
眼、耳、鼻、舌、身, 如意自相空,
雖復說彼空, 而空不可得。
色、聲、香、味、觸, 皆是意所樂,
虛妄起此法, 無自根本空。
如是諸眾生, 解佛所說法,
欲得脫苦處, 應到醫師所。」
彼化菩薩周遍三千大千世界說此偈時,九十六億欲界諸天、色界天子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十千天子是菩薩乘修行之人,一切皆得無生法忍。

時彼菩薩所召天子,不可數量阿僧祇耶百千之眾,一剎那頃、一羅婆頃、摩[*]睺多頃[4]可往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右遶三匝,住在一面,以天華香、優鉢羅華、鉢頭摩華、拘物頭華、[5]芬陀利華、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末香、塗香[6]用散如來大身。諸天上虛空中歌[7]咏讚歎。彼時多有若干天人皆悉來至此四天下,遍滿世界無有空地,如擲[8]杖處,所有地處皆悉遍滿。爾時,大身勝妙天子此四天下世界之中雨華遍滿,積過於膝。

爾時,善住意天子、善寂天子、慚愧持天子,九十六億諸天子俱——樂行一切菩薩之道——皆共往詣文殊師利童子住處。既往到已,在於文殊師利童子住處寺外右遶七匝,雨天曼陀羅華如雨而下。所雨之華遍覆虛空,高十由旬,成大華網臺,形如浮圖,有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皆悉大明,雨天曼陀羅華於文殊師利童子寺所。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如法思惟,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上虛空中華網遍覆,華網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皆悉大明。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自寺出,隨心所樂有妙寶座,即坐其上。

爾時,善住意天子頭面敬禮文殊師利童子足下,餘諸天子一切悉禮文殊師利童子足已,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如是思惟:「何等人能與我相隨,於世尊前問答論[9]議,或說何等不思議句、難解句[10]句、無處所句、不戲論句、無戲論句、不可說句、甚深句、實句、無障礙句、不破壞句、空句、無相句、無願句、真如說句、實際句、法界句、無相似句、不取句、不捨句、佛句、法句、僧句、得智慧滿足句、三界平等句、一切法無所得句、一切法不生說句、師子句、健句、無句句?如是說已,當有何等堪受法器能聽受者?」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如是思惟:「善住意天子已曾供養過去諸佛,辯才無礙,彼則堪能與我相隨,於世尊前問答論[11]議。」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如是念已,語善住意天子言:「善住意天子!汝得深忍、無礙辯才,[12]可世尊前與我相隨問答論[*]議。」

於是,善住意天子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如是我說,若彼於我,不聽、不讀,不受、不持,不思、不念,不取、不捨,不覺、不知,不聞我說、不為他說。何以故?佛道無字、無心,覺[13]寤唯說名耳,如此名者不可修行。文殊師利!今此地處所說法語,此諸天子於[14]仁者邊作意欲聽,仁為說不?」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若有念言:『我聽法。』者,我不為說。欲得不取,我不為說。何以故?有我可取,可得言聽;如是,取眾生、取命、取丈夫,如是取者可得言聽。若使,天子!有我慢心,取我、我所,若如是者,彼說我聽。如是取著而說法者,有三障礙。何者為三?一者、得我,二者、得眾生,三者、得法。天子當知,若非我慢,非我、我所,如是聽法有三圓淨,心不分別,無所[15]悕望、無所憶念。彼何者法是三圓淨?謂:不得我心不分別,無所悕望、無所憶念;不得法器心不分別,無所悕望、無所憶念;無所得法心不分別,無所悕望、無所憶念。天子當知,若如是聽,彼平等聽非不平等。」

時善住意天子讚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云何名為不退轉耶?[16]惟願說之。」

文殊師利言:「止,止。天子!汝莫分別。若使菩薩有退轉者,菩提正覺非得菩提。」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何處退轉?」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貪欲退轉、瞋恚退轉、愚癡退轉、有愛退轉、無明退轉,乃至十二有[1]支退轉、因退轉、見道退轉、名退轉、色退轉、欲界退轉、色界退轉、無色界退轉、聲聞行退轉、緣覺行退轉、分別退轉、取著退轉、體退轉、取體退轉、斷退轉、常退轉、取退轉、捨退轉、我想退轉、眾生想退轉、命想退轉、丈夫想退轉、意思退轉、障礙退轉、顛倒退轉、自身退轉、自身見退轉、自身根本六十二見退轉、五蓋退轉、五取陰退轉、一切內外入退轉、界退轉、佛想退轉、法想退轉、僧想退轉;我成佛、我說法、我度眾生、我破魔王、我得智慧,有彼想退轉;不分別十力、不分別十八不共佛法,不分別根、無畏,不分別[2]想、不分別佛世界莊嚴、不分別聲聞功德,一切分別退轉。如是,天子!若菩薩此處退轉,彼不退轉。」

時善住意天子問言:「何處不退轉?」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佛智慧不退轉、空不退轉、無相不退轉、無願不退轉、真如不退轉、法界不退轉、實際不退轉、平等不退轉。」

天子言:「若,文殊師利!作如是說,若菩薩此法分別不分別,無分別不分別退轉,以是義故得言退轉。曰彼有何法而言退轉?曰有、無,非有、非無,何法退轉?何處退轉?」

文殊師利言:「若不實取、若不正取、若不如取,彼則不取、不捨、無相可作,以是義故得言退轉。彼法退轉不可說有、不可說無。何以故?若有、若無而退轉者,彼則有過。何以故?若有法退轉則墮常邊、若無法退轉則墮斷邊,如來說法非斷、非常,不斷、不常是佛所說。天子!若彼真如前不實想、不如實知,則不斷、不常。如是,天子!菩薩退轉。」

說此法時,十千天子一切皆得無生法忍。

爾時,善住意天子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今共仁者到如來所見於如來。見如來已,禮拜、讚歎、供養、恭敬、如法問難。」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汝莫分別取如來行。」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如來何處?」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即此前頭有如來住。」

天子問言:「若有如來,我何不見?」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若汝一切見,則見彼如來。」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仁者云何作如是說,即此前頭有如來住?」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於意云何?今於汝前有何物耶?」

天子答言:「有虛空界。」

文殊師利言:「如是,如來者即是虛空界。何以故?以虛空界於一切法悉平等故。如是,虛空即是如來;如是,如來即是虛空。虛空、如來,不二、不異。如是,天子!欲見如來當如是觀、如實際知,非有少物可分別取。」[3]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上
貼文者 : : bluenwater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二 - 2024-03-05 12:44:08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中

[*]元魏三藏毘目智仙共[*]般若流支譯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隨心化作三十二殿——四角四柱,縱廣正等,種種嚴飾,甚可愛樂——於彼殿中有化床座,以天寶物而覆其上,一一床座有化菩薩,具三十二大人之相。爾時,文殊師利童子以威神力,令此蓮華遍行三千大千世界往如來所,圍遶世尊及比丘僧滿三匝已,住虛空中,光明遍滿世尊眾會,四方圍遶。

爾時,蓮華臺中菩薩并化殿上諸化菩薩,彼諸菩薩同聲以偈讚如來曰:

「於恒河沙等, 不思議佛所,
供養多億佛, 熾然勤精進。
如是久修行, 第一菩[4]薩行,
彼甚可喜慶, 一切人之上。
光明色勝妙, 三界最第一,
離相牟尼尊, 說法令人聽。
何處無有人、 無命、無丈夫?
世尊如是知, 一切人之主。
行布施、持戒, 是第一律師,
忍辱、[5]懃精進, 如禪定思量。
具足深般若, 三界不著尊,
善知彼岸道, 是故我歸依。
若憶念知有, 世間人之[6]主,
法主之世尊, 天人來供養。
於甚深空法, 究竟無有餘,
當知如是人, 世界之尊主。
過去諸如來, 有方處人主,
常說[7]人空法, 無物本無相。
此處無眾生, 若生、若死滅,
不來亦不去, 一切法相空。
化人空中眠, 非是真實見,
是法善逝說, 如化亦如夢。
恒沙世界寶, [8]有施與何人?
此福感有為, 空忍勝於是。
劫際如恒沙, 供養人中尊,
奉香華、飲食, 為得佛菩提。
若聞如是法, 無人、命、丈夫,
得彼忍光明, 供養如來上。
多劫行布施, 飲食、象、馬等,
彼非解脫因, 以有人[1]想故。
彼寂靜人上, 令多眾解脫,
空性本光明, 知解脫莊嚴。
佛出世難值、 聞法生信難、
生世為人難, 善哉入佛法。
已離於八難, 復得於難得,
得信善逝法, 善思惟得見。
常專心聽法, 莫如聲取義,
恒宿阿蘭若, 必得人中雄。
近善友法器、 遠離惡知識,
等心於眾生, 莫欺於菩薩。
持戒樂多聞, 糞掃衣乞食,
近樹下精進, 隨得食而食。
有為皆無常, 一相如陽炎,
一際[2]知真諦, 速得菩提覺。
五陰如幻化, 內外入空聚,
常說如是法, 彼處無造作。
貪、瞋本空無, 癡慢分別起,
非已今當有, 如是知得佛。」
說此偈時,於眾會中二萬二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百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三百比丘尼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七千優婆塞、優婆夷、二萬七千天子得離垢法眼;三百菩薩得無生法忍。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動、遍動、等遍動、震、遍震、等遍震。

爾時,長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是誰威力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此蓮花中殿中菩薩善說如是甚深之法,放大光明遍照此會,如是無量多億天子皆悉來集、如是無量多億菩薩皆悉來集。」

佛[3]言:「舍利弗!此是文殊師利童子威神力故,得見如是妙色莊嚴。何以故?舍利弗!文殊師利童子與善住意天子今日相隨請問如來破壞魔軍三昧法門,如法問難不可思議甚深佛法。」

尊者舍利弗言:「不爾。世尊!文殊師利童子未來此會,我不曾見。」

佛言:「舍利弗!汝善[4]諦觀。如是,文殊師利童子今在此處,與一切魔、一切魔眾、一切魔[5]官作大衰變,極大莊嚴來至我所。」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入壞魔軍三昧法門。文殊師利入壞魔軍三昧門時,若干三千大千世界百億魔宮毀變欲壞,陳朽闇冥,無有威光;一切魔身皆悉衰變,極成老弊,各自知見拄杖而去;魔之眷屬亦復如是。見已,宮殿毀變欲壞,陳朽闇冥,無有威光。爾時,眾魔皆生怖畏,驚恐毛竪,心生疑慮,作如是念:「以何因緣我此宮殿毀變欲壞,如是陳朽、如是闇冥,無有威光?莫令我身退失此處。」

時彼眾魔生如是心,未久之間,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即復化作百億天子在於魔前。彼化天子語魔波旬作如是言:「汝莫怖畏,非汝有惡、非汝有衰、非汝欲退。今有童子菩薩摩訶薩名文殊師利,得不退轉,彼今住在破壞魔軍三昧法門,是彼菩薩威力所作。」

彼化天子說如是語,時魔既聞文殊師利童子名已,轉更恐怖,一切魔宮皆悉戰動。時魔波旬語化天子作如是言:「願君救我,願君救我。」

時化天子語魔波旬作如是言:「勿怖,勿怖。汝今往詣釋迦牟尼如來佛所。如來大悲,於怖畏者能施無畏。」彼化天子如是說已,即於其處忽然不現。

時魔波旬、一切眷屬,於一念頃、一羅[6]婆頃、摩[7]睺多頃,百億波旬無量眷屬,如老、極老拄杖而去何處如來、應、正遍知。往到佛所,一切同聲而白佛言:「救我,世尊!救我,世尊!救我,善逝!救我,善逝!惟願世尊救我,救我。惟願善逝救我,救我。我本妙色,今者如是衰變不好[8]者。世尊!我寧聞說億百千佛如來名號,而不用聞文殊師利童子一名。何以故?以我聞此文殊師利童子名字生大怖畏,驚恐[9]危故、畏退失故,我今如是恐畏退失。」

爾時,世尊語魔波旬作如是言:「汝今云何如是說耶?億百千佛如來名號不作一切眾生利益,不曾已作、今亦不作、當亦不作。如是,文殊師利童子常作一切眾生利益——已作、今作、當作利益——眾生熟已,令得解脫。汝今雖聞億百千佛如來名號,不生苦惱、不生怖畏,云何而言文殊師利一童子名我不用聞?」

爾時,魔波旬白佛言:「世尊!我甚恥愧如是身老,我甚怖畏。世尊!我憶本身、我憶本色,願還如本少身、少色。」

佛言:「波旬!且住,且住。且待須臾,文殊師利童子菩薩當來至此。汝此色者非是真色,宜可除捨。」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起彼三昧——無量百千諸天導從,無量百千諸大菩薩、諸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A1]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百千音樂皆出妙聲,[1]優鉢羅花、鉢頭摩花、拘物頭花、[2]芬陀利花如雨而下,極大莊嚴娛樂戲樂——來至佛所,頭面禮足,右遶三匝,却住一面。

爾時,世尊告彼童子文殊師利作如是言:「文殊師利!汝入破壞一切魔軍三昧門耶?」

文殊師利答如來言:「入已,世尊!」

爾時,世尊問童子言:「文殊師利!於何佛所得是三昧?聞此三昧其已久如。」

文殊師利童子答言:「世尊!未發菩提心時,我從彼佛得聞如是三昧法門,我[3]此三昧如是成已。」

世尊問言:「文殊師利!彼佛如來名字何等,說是三昧,汝從彼佛得聞如是三昧法門?」

文殊師利答言:「世尊!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耶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曼陀羅婆花香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說如是三昧法門,我從彼佛得聞如是破壞魔軍三昧法門。」

世尊問言:「文殊師利!此三昧門云何而得?」

文殊師利答言:「世尊!有二十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二十法得此三昧,能壞魔軍。何等二十?世尊!所謂菩薩破壞貪欲、破壞貪心,破壞瞋恚、破壞瞋心,破壞愚癡、破壞癡心,破壞嫉妬、破壞嫉心,破壞憍慢、破壞慢心,破[4]壞[5]垢惡、破壞[6]垢[7]心,破壞熱惱、破壞熱心,破壞想念、破壞想心,破壞見著、破壞見心,破壞分別、破壞分別心,破壞取著、破壞取心,破壞執著、破壞執心,破壞取相、破壞相心,破壞有法、破壞有心,破壞常法、破壞常心,破壞斷法、破壞斷心,破壞陰法、破壞陰心,破壞界法、破壞界心,破壞入法、破壞入心,破壞三界、破壞三界心。如是二十,菩薩若能畢竟成就此二十法,得此三昧。

「復次,世尊!有四種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四種法,得此三昧。何等為四?一者、清淨心,二者、不諂曲心,三者、深心,四者、一切施與;如是四法。菩薩若能畢竟成就此四種法,得此三昧。

「復有四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四種法,得此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不違於信,二者、畢竟實語,三者、隨順想行,四者、不取一切法;是為四法。

「復有四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四種法,得此三昧。何等為四?一者、親近善知識,二者、正念思惟,三者、如法修行,四者、不與惡人相隨;是為四法。

「復有四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四種法,得此三昧。何等為四?謂不缺戒、不穿漏戒、不[8]依止戒、不濁戒等;是為四法。

「復有四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四種法,得此三昧。何等為四?一者、捨聲聞心,二者、不受辟支佛心,三者、堪忍住持,四者、不捨眾生;是為四法。

「復有四法,若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彼四種法,得此三昧。何等為四?一者、修習空法,不取丈夫;二者、修習無相,不取於相;三者、修習無願,不取願心;四者、心不貪著,一切能捨;是為四法。

「世尊!菩薩摩訶薩畢竟成就如是法門,是故得此破壞魔軍三昧法門。如是,世尊!彼曼陀羅婆華香如來說此三昧門。我從彼佛得聞如是三昧門已,復有如來號一切珠寶電蔽日月光如來、應、正遍知,我於彼佛聞此三昧,具足成就。彼佛說此三昧門時,彼眾會中十千菩薩皆得成就此三昧門。」

爾時,長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希有,世尊!今此童子文殊師利乃能善得此三昧門,既成就此三昧門已,令魔波旬得此衰變。」

爾時,世尊即告尊者舍利弗言:「於意云何?汝舍利弗見此三千大千世界魔[9]波旬如是變者,勿作是見。何以故?舍利弗!如是,十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彼魔波旬,一切皆悉如是衰變,悉是文殊師利童子威力所作。」

爾時,世尊如是說已,復告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文殊師利!止汝神力所入三昧,令魔波旬還復前色,如本具足。」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即止神力。時魔[*]波旬一切前色皆悉還復,如本具足。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問魔波旬,作如是言:「魔波旬!何處波旬眼?何處眼想?何處眼著?何處眼相?何處眼攀緣?何處眼障礙?何處眼憶念?何處眼我?何處眼依止?何處眼喜樂?何處眼戲論?何處眼我所?何處眼護?何處眼修?何處眼取?何處眼捨?何處眼分別?何處眼思量?何處眼決定?何處眼滅?何處眼生?何處眼執?何處眼來?如是等法是汝境界、魔業妨礙,如是至意,應如是知,色乃至法,應如是知。

「何處,波旬!非眼?非眼想?非眼著?非眼相?非眼攀緣?非眼障礙?非眼憶念?非眼我?非眼依止?非眼喜樂?非眼戲論?非眼我所?非眼護?非眼修?非眼取?非眼捨?非眼分別?非眼思量?非眼決定?非眼滅?非眼生?非眼執?非眼來?如是等法非汝境界,汝於其中無主、無力、無自在、非自在取,如是至意,應如是知,色乃至法,應如是知。」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如如法說,彼魔眾中十千魔眾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魔之眷屬八萬四千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我欲得見文殊師利童子并彼菩薩摩訶薩。何以故?世尊!如是善人難可得見。」

爾時,世尊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汝現十方諸來菩薩摩訶薩身,此會大眾渴仰欲見。」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語諸菩薩——名法菩薩、希有日光菩薩、魔[1]杖菩薩、妙音菩薩、定惡菩薩、寂治菩薩、勝治菩薩、法王吼菩薩——語如是等無量菩薩摩訶薩言:「各各現汝童子本身,如汝各各自佛世界諸菩薩身。」

文殊師利如是說已,爾時[2]彼諸菩薩等起彼三昧。起三昧已,各示本身,一切皆見彼大眾中,有菩薩身等須彌山,有菩薩身八萬由旬,有菩薩身百千由旬,有菩薩身九十、八十、七十、六十、五十、四十、三十、二十、十千由旬,復有菩薩摩訶薩身一千由旬,有菩薩身五百由旬,有菩薩身一百由旬,有菩薩身五十由旬、四十由旬、三十由旬、二十由旬、十由旬者、有五由旬、至一由旬,復有菩薩摩訶薩身如此娑婆世界眾生三肘半身,自有菩薩示如是身。當爾之時,此處三千大千世界無有空地如擲杖處,一切悉遍[3]勝菩薩摩訶薩集。彼諸菩薩摩訶薩等放大光明,遍照十方億千諸佛如來世界。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從座而起,整服左肩、右膝著地,攝身圓坐,向佛合掌,白言:「世尊!我[4]問如來、應、正遍知一面方處。如是,世尊!我於今者欲少問難,願為解說。」

佛言:「文殊師利!如來、應、正遍知恣汝所問。文殊師利!隨意問難,我能解說令汝心喜。」爾時,文殊師利童子、一切眾會至心靜聽。

文殊師利言:「世尊!所言菩薩摩訶薩者,為何謂耶?以何義故得言菩薩摩訶薩乎?」

佛告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文殊師利!所言菩薩摩訶薩者,一切法覺得言菩薩摩訶薩也。文殊師利!一切法者,言語所說,彼菩薩覺。文殊師利!如此菩薩眼覺、耳覺、鼻覺、舌覺、身覺、意覺。文殊師利!如此菩薩何者眼覺?何者耳、鼻、舌、身、意覺?文殊師利!如此菩薩眼本[5]性空覺,非有我覺;分別耳、鼻、舌、身、意等本性空覺,非有我覺;分別色、聲、香、味、觸、法本性空覺,非有我覺。

「復次,文殊師利!所言菩薩摩訶薩者,五取陰覺。何等法覺?所謂空覺、無相覺、無願覺、無染覺、寂靜覺、遠離覺、無物覺、無體覺、不動覺、不生覺、不來覺、不去覺、無有覺、無主覺、無記覺、無知覺、無見覺、無人知覺、無戲論覺、無我覺、分別起覺、無分別起覺、因緣生覺、如幻覺、如夢覺、如焰覺、如[6]響覺、如芭蕉堅覺、不久堅覺、無物空覺。

「復次,文殊師利!所言菩薩摩訶薩者,貪、瞋、癡覺。云何而覺?從分別起貪、瞋、癡,覺彼分別空,非有、無體、非戲論、非記覺。

「復次,文殊師利!所言菩薩摩訶薩者,謂欲界覺、[7]色界、無色界覺。云何而覺?無我行,名空遠離覺。

「復次,文殊師利!所言菩薩摩訶薩者,眾生行覺。云何而覺?謂此眾生欲行、瞋行、癡行平等,平等行故,善知行覺。彼覺覺已,如如法說,令彼眾生如如解脫。

「復次,文殊師利!所言菩薩摩訶薩者,一切眾生覺。云何而覺?一切眾生[8]唯空有名,不離彼名更有眾生,一切眾生即一眾生,彼眾生者非是眾生。若如是知不分別者,得言菩薩摩訶薩也。

「菩薩何等一切法覺?彼覺菩提得言菩薩。覺眼、耳空,心不分別我,如是覺得言菩薩。覺鼻、舌空,心不分別我,如是覺得言菩薩。智慧覺、身覺意本空,覺已而說,得言菩薩。覺色、聲、香、味、[9]觸、意樂一切皆空,得言菩薩。覺色、[10]想、受、行本性空、覺識如幻,得言菩薩。五陰如夢,一相無相,不取我覺,得言菩薩。內法不生,不戲論覺,有為名說,彼名無物,覺貪欲、恚分別心生;彼不分別,常空無物;癡分別生,分別因生、因見而生,不得彼見;覺三界空、一切無主、非少物行,得言菩薩。未過欲界分別中起,色、無色界一切無主,少行眾生,黠慧皆覺如是欲行、瞋行、癡行。一切眾生即一眾生,彼眾生無覺法無念,一切法生,顛倒心覺。覺不實相,一切智慧於中生善,乃無一聲可憶可樂,無障礙相隨行而行,菩薩如是得言菩薩。捨自身肉,無所依止,次第覺知,得言菩薩。得彼岸戒、無念佛戒,若物不生則不和合,普慈眾生,眾生不取。覺已,利益故說大慈,住精進處,思有為行,覺世間空。是菩提上禪有依止,非黠慧禪無處攀緣。是黠慧禪修般若刀、割煩惱見,觀察法性非壞、非割。」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菩薩初發菩提心者,云何說言初發心耶?以何義故名初發心?」

佛言:「文殊師利!何等菩薩正觀三界,一切想生?如是得言初發心者?」

文殊師利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貪生、瞋生、愚癡心生,得言菩薩初發心者。」

善住意天子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若使菩薩初發心時有貪欲、恚、愚癡生者,毛道凡夫皆有初心,應名菩薩。何以故?以取貪、恚、愚癡生故。」

文殊師利言:「不爾。天子!毛道凡夫貪欲、恚、癡無力能生。何以故?天子!諸佛如來、緣覺、聲聞、不退菩薩,貪、恚、癡生。」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1]以何意故如是說耶?如是眾會不解仁者如是言語,皆生疑心。云何云何?」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於意云何?於虛空中鳥行動去,彼鳥跡相得言有行?[2]不得言行?」

天子言:「行。」

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如說彼相,如是言語我如是說:諸佛如來、緣覺、聲聞、不退菩薩,貪、恚、癡生。天子當知,隨於何處無依止生、無處可取?彼如是生,於何處所無差別生?天子!於何處所無所依止、無處可取、無差別生?不平等生,無跡、無句。不得言跡、不得言句,如是言生;不分別句,如是言生;不他生句,如是言生;無物體句,如是言生;無物說[3]句,如是言生;以不來句,如是言生;以不去句,如是言生;以不生句,如是言生;無受持句,如是言生;以無記句,如是言生;以微塵句,如是言生;無憶念句,如是言生;無物行句,如是言生;不可說句,如是言生;不破壞句,如是言生;以無字句,如是言生;以不執句,如是言生;無阿梨耶句,如是言生;以不取句,如是言生;以不上句,如是言生。天子當知,初心菩薩發菩提心,於如是法不憶念、不觀察、不思量,不起、不見,不聞、不知,不取、不捨,不生、不滅。

「如是,天子!菩薩摩訶薩依止何等?此法界、此平等、此實際、此方便,貪生、瞋生、愚癡心生;眼依止生,如是,乃至意依止生;色無處取生,如是,至識無處取生;名生、色生、因生、一切見行生、無明生、有愛生、乃至十二分因緣流轉生;五欲功德生、三界處生、我我所生,自身生、自身見生、自身根本六十二見生,佛想、法想、僧想生,我想、他想生,[4]地想、[5]水想、[6]火想、風想、空想、識想生,四顛倒生、五蓋生、四識住、八邪、九惱、十不善業道生。天子當知,如是,乃至一切分別、一切不分別、一切分別不分別,一切[7]想、一切戲論,一切求、一切取著、一切喜樂、一切想、一切憶念、一切障礙,菩薩皆生。

「天子!如是法門,如是應知。天子!若於此法不取無喜樂、無處取法,如是言生。」

爾時,世尊讚歎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如是,菩薩何處初發菩提之心。文殊師利!汝已供養恒河沙等諸佛世尊,能如是說。」

爾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如是。世尊!如此文殊師利童子已說菩薩初發菩提心與得無生法忍,此二心生平等無異。」

佛言:「如是,舍利弗!如汝所說。舍利弗!燃燈如來授我記言:『汝於來世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舍利弗!我於爾時不捨此心,得無生法忍。如是,舍利弗!此初發心菩薩如文殊師利童子所說。」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一切菩薩皆初發心。何以故?如世尊說:『一切心生皆是不生。』若不生者,則彼菩薩初發心生,如是言生。」

說此法時,二萬三千菩薩得無生法忍;五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心得解脫;六十億天子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長老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童子能作難作,文殊師利童子說法如是能作眾生利益。」

文殊師利言:「長老大迦葉!此乃非我能作難作。一切諸法皆悉不作,無有已作、無有今作、無有當作。長老大迦葉!我亦如是,非有法作,亦非有作、亦非不作;非有眾生,非縛、非解。何以故?無物可取乃是正法。若,大迦葉!作如是說:『能作難作。』汝莫說我能作難作,非我難作、非如來作、非阿羅漢、非辟支佛。長老大迦葉!正說何人能作難作?毛道凡夫是正說說。何以故?長老大迦葉!若一切佛皆不已得、今得、當得,若一切聲聞、一切緣覺皆不已得、今得、當得,毛道凡夫一切皆得。」

大迦葉言:「文殊師利!一切諸佛不得何法?」

文殊師利言:「長老大迦葉!一切諸佛皆不得我、不得眾生、不得壽命、不得丈夫、亦不得斷、亦不得常、亦不得陰、亦不得界、亦不得入、亦不得心、亦不得色、不得欲界、不得色界、不得無色界、不得分別、不得無分別、不得因生、不得顛倒、不得貪瞋癡、不得此世、不得彼世、亦不得我、不得我所,乃至不得一切諸法。長老大迦葉![1]非一切法悉皆不得、不失、不脫,不取、不捨,不近、不遠。如是法門,摩訶迦葉!應如是知。若一切佛悉皆不得,毛道凡夫一切皆得。如是難作,若非佛作、非聲聞作、非緣覺作,則是毛道凡夫人作。」

大迦葉言:「云何作耶?」

文殊師利言:「斷作、常作,阿梨耶作,憶念欲作、不作[2]耶?捨戲論分別,隨順舉下。長老大迦葉!諸佛世尊不作此法,皆不已作、今作、當作,彼凡夫作如是難作。」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言無生忍,無生忍者,云何而說無生忍耶?世尊!以何義故言無生忍?何法中忍得[3]云法忍?菩薩何法得無生[4]法忍?」

佛言:「文殊師利!實無有人生中、法中得無生忍,實無得忍。言得忍者,唯有言語。何以故?實無所得彼忍法故。不得法忍,得無所得,不得、不失,如是得言得無生忍。

「文殊師利!無生法忍者,不生一切法忍、不來一切法忍、不去一切法忍、無[5]主一切法忍、不取一切法忍、不捨一切法忍、無物一切法忍、無體實一切法忍、無等一切法忍、無等等一切法忍、無相似一切法忍、塵虛空相似一切法忍、不壞一切法忍、不斷一切法忍、無煩惱染一切法忍、無淨一切法忍、空無相無願一切法忍、離貪恚癡一切法忍、真如法界實際安置一切法忍,不分別無分別、無憶念、無戲論、無思量、不作無力、羸劣、後時無物空、[6]迭互無空、太虛空、如幻、如化、如[*]響、如影、如焰、如芭蕉堅、如水泡沫一切法忍。此[7]法忍者,非法、非非法,唯有名說。如是名者,無處、無取,本性自離。如是言忍,心信解入,不憶、不疑、不驚、不怖、不畏,身觸正受行而不得身。文殊師利!此法如是,得言菩薩無生法忍,又亦不行一切法相。」

文殊師利童子言:「世尊!所言忍者,云何言忍?若不為彼境界所傷,彼得言忍?」

爾時,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傷何等法?」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所謂傷眼,何法傷眼?所謂法者,愛不愛色;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如是,天子!愛不愛法傷意亦爾。天子!若菩薩眼見色,不取相、不取好,不分別、無分別,不隨順、不分別[8]相,知本性空,不念、不傷色,乃至法應如是知。天子!若六入不著、不傷,若不傷、不著,彼得言忍。菩薩如是得無生法忍,不分別法若生、不生,無漏、不漏;不分別法若好、若惡,有為、無為;若不分別,如是得言[9]不生法忍。」

說此法時,六萬二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地地轉行,地地轉行者,云何菩薩地地轉行?」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若地[10]地轉行,彼何人行?」

天子答言:「文殊師利!菩薩不見地地轉行,乃至不見十地轉行。」

文殊師利言:「不爾。天子!佛說諸法皆如幻化。汝為信不?」

天子答言:「文殊師利!我信是說。」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何等幻人地地轉行,如是,乃至十地轉行?」

天子答言:「文殊師利!化人不有地地轉行,乃至不有十地轉行。」

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若幻化人有轉行者,彼我轉行。何以故?如佛所說,一切諸法皆如幻故。是故,天子!如是我說地轉行者,不轉行說、非是轉行。何以故?以一切法不轉行故,非謂法中法法轉行,非色受轉行、非受色轉行、非想行轉行、非行想轉行、非識色轉行、非色識轉行;如是,乃至一切諸法皆亦如是,皆四種說,非眼耳轉行、非耳眼轉行,非鼻舌轉行、非舌鼻轉行,非身意轉行、非意身轉行。此一切法各各自行自分境界,法鈍無欲、[11]無心意行,不思、不念,乃至無有計校籌量,如草、如壁、如幻,無記、非有記,作一相、無相。以是義故,彼非轉行,非來、非去。天子當知,若菩薩能如是知,如是菩薩無法轉行,非地分別、非地轉行見,非是地捨、非是退轉。菩提轉行非是失滅。何以故?若人見有陰界入體,非彼轉行、非是失滅,以一切法性本淨故。

「復次,天子!菩薩如是地轉行者,譬如幻師以幻力作十重宮殿,彼自作已即自坐上。於意云何?如是彼人有坐處不?」

天子答言:「無處坐也。」

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菩薩十地見有轉行亦復如是。」

爾時,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若有人來依投仁者,欲求出家而作是言:『唯願度我,令得出家。』文殊師利!云何為說?云何作法度令出家?云何授戒?云何戒品?云何教誡?」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若至我所求出家者,我為說言:『汝善男子!今者實有出家心不?汝若實有出家心者,我當依法度汝出家。』何以故?天子!若出家者,或著欲界、或著色界、[1]著無色界、或著世間五欲功德,九處中行,此善男子如是取法。何者九處?天子!若無少處著,彼人心無所得;若心無所得,彼人不求出家;若不求出家,彼人出家心不生;若出家心不生,彼人得言不生;若不生者,彼則苦盡;若苦盡者,彼畢竟盡;若畢竟盡,彼無所盡;若無所盡,彼則不盡;若不盡者,彼則是空。天子!彼善男子我如是說。

「復次,天子!若至我所求出家者,我為說言:『善男子!汝今莫生出家之心。』何以故?彼心不可為他所生,勿保此心。

「復次,天子!若至我所求出家者,我為說言:『善男子!汝莫除髮,是善出家。』若如是者,得言出家。」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如來說法,不斷、不壞。」

天子問言:「何法[2]不壞?」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色,不斷、不壞;受、想、行、識,不斷、不壞。天子!隨何等人有如是念:『我除髮。』者,彼住我慢;非我慢行,平等見人。如是得我,彼則得髮;若得髮者,則得眾生;若得眾生,則得斷想。天子!若不得我,則不得他;若不得他,則無我慢;若無我慢,彼我寂滅;若我寂滅,彼無分別;若無分別,則不發動;若不發動,則不戲論;若不戲論,則不取、不捨;若不取、不捨,彼則非作、亦非不作,非斷、非壞,非有[3]相著、非不[*]相著,不[4]趣、不捨,不減、不增,不聚、不散,無心憶念,不說、不答,彼實安住。」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所言實者,是何言語?」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實者虛空,得言其實,非是空盡——不盡、不長,或有、或無——是故得言虛空為實;性空是實、真如是實、法界是實、實際是實。若是實者,得言不實。何以故?非今實有、非後時有,是故彼實。

「復次,天子!若至我所求出家者,我為說言:『汝善男子不取袈裟、不著袈裟,是汝出家。』若如是者,得言出家。」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如來說法皆悉不取。」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不取何法?」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謂不取色若常、無常;如是,不取受、想、行、識若常、無常;亦不取眼若常、無常,不取色,不取耳、不取聲,不取鼻、不取香,不取舌、不取味,不取身、不取觸,不取意、不取法,不取貪、不取[5]瞋、不取癡,不取顛倒,如是,乃至一切諸法皆悉不取。天子!一切諸法不取、不捨,不離、不散。天子!若取袈裟,是愚癡念。如是,彼人如是見行。天子!是故,我說非取袈裟是淨解脫。何以故?天子!袈裟是濁,如來世尊菩提無濁。」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何法是濁?」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貪欲是濁、瞋恚是濁、愚癡是濁,因濁見濁、名濁、色濁、想濁、取濁、相濁、戲論濁。天子!若正觀察,此不善法皆悉無濁。若無濁者,乃至無有少物住處;若無住處,得言空處,無秉作者。」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言無秉作,無秉作者,是何言語而得說言無秉作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言無秉作,無秉作者,如此言語乃至無有少物秉作,如是得言無有秉作。天子!若有秉作,彼如來說無有秉作,如是得言無有秉作。」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未知何法是秉作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過於平等。過平等已,若法不得——非今時得、非後時得,非今有生、非當有生——彼法虛妄,安住秉作。所謂我者,分別秉作;眾生者、命者、丈夫者、人者、摩那婆者、斷者、常者,分別秉作;陰、界、入等,分別秉作;佛、法、眾僧,分別秉作;此持戒人、此破戒人,分別秉作;煩惱染淨、獲得果證,分別秉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法、辟支佛法,分別秉作;[6]空、無相、無願、明解脫無欲,分別秉作。天子!此如是法分別秉作。毛道凡夫未曾聞如來分別秉作,心欲得法,妄想計著。彼癡凡夫分別分別轉,彼妄想著欲得除滅。如來讚說無有秉作。」

爾時,善住意天子讚文殊師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善說如是秉作法門。」

爾時,如來讚歎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法。」[7]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中
貼文者 : : bluenwater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三 - 2024-03-05 12:46:18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卷下

[*]元魏三藏毘目智仙共[*]般若流支譯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若至我所求出家者,我為說言:『汝善男子!若不受戒是汝出家。』若如是者,得言出家。」

[8]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如佛所說二種受戒。何者是二?謂:等受戒、不等受戒。何者名為不等受戒?謂:不等墮。何者不等[1]墮?謂:著我墮、著眾生墮、著壽命墮、著丈夫墮、著斷常墮、著邪見墮、著貪瞋癡[*]墮、著欲界墮、色、無色界、憶念取墮。如是,天子!乃至一切不善法墮、惡知識墮,不知出法,取一切法。天子當知,如是名為不等受戒。天子!何者名為平等受戒?謂:平等墮。何者平等?謂:空平等、無相平等、無願平等。天子!若如是證三解脫門,如實而入則不分別,無所分別則不退轉。天子!如是[2]名為平等受戒。

「復次,天子!若修貪欲、瞋恚、愚癡,若修自身、自身根本六十二見,若修顛倒、若修三惡身口意行、八邪、九惱、[3]十不善業道,如是得言正受戒也。天子!譬如一切種子皆依地生,藥、草、樹、林依地生長,平等具足,得言具足。如是,天子!此佛法中若正受戒得言受戒。天子!譬如一切種子、藥、草、樹、林依大地住,如是,天子!正戒具足。何以故?以住戒故,法和合有。如彼種子、藥、草、樹、林具足生長,如是得言平等具足。天子!戒依信住,如是,一切菩提分法以依戒故生長具足。天子!如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一切聲聞,以正受戒是故證得三解脫門,一切戲論皆悉斷滅。天子!當知如是受戒是正受戒,非不平等。

「復次,天子!我與彼人如是出家、如是受戒:『汝善男子!當如是學,莫憶念取:「我如是學。」是汝出家。』」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一切諸法皆悉不取。天子!汝若取戒,三界亦取。天子!於意云何?何者彼學?」

天子答言:「謂波羅提木叉具足。」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云何波羅提木叉具足?」

天子答言:「具足名得,言身具足、言口具足、[4]意具足者,如是得言有波羅提木叉具足。」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於意云何?何處身、口、意業不作,不曾已作、今作、當作?有何相似可[5]得說言[6]似,若青、若黃、若白、若赤、若頗梨色?」

答言:「無也。」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云何得說?」

天子答言:「非是有為,如是而說。若非有為,彼不能說身、口、意業。」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於意云何?若非有為,彼可取不?」

天子答言:「文殊師利!不可取也。」

文殊師利言:「天子!我意在此,故如是說:『莫憶念取我如是學。』天子!若勝戒學、若勝心學、若勝慧學,彼學如際。如是應知,戒無所得是勝戒學、心無所得是勝心學、慧無所得是勝慧學。不分別心、不憶念心、不生勝心是勝心[7]學,戒學、慧學,應如是知。天子!若心無所得,則戒不憶念;若戒不憶念,則三昧無所得;若三昧無所得,則慧無所得;若慧無所得,則一切疑不有;若一切疑不有,則學不取;若學不取,如是得言彼學憶念;若學憶念,彼阿那含;若阿那含,彼則清淨;若清淨者,彼不和合;若不和合,彼則不漏;若不漏者,彼則正行;若如是行,無色相似;若無色相似,彼是虛空。何以故?[8]似彼虛空無形色故。天子!若如是學,彼則不學;若不學者,彼得言學。於何處學,彼無處學?若無處學,如是得言正學而住。」

於是,文殊師利童子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我為彼人如出家法、如受戒法,如是為說:『汝善男子!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信心檀越與汝飲食,汝心不念、不生分別:「此食難消、此[9]則能消。」若如是者,汝是淨戒。』」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若取施者、受者、財物,如是分別得言我淨。若取、若賞、若淨,若有所得,彼人有淨;若心憶念,彼人有淨;若心分別,彼人有淨。天子!若更不取、不賞、不淨,若無所得、若無憶念、若不分別,彼云何淨?何以故?畢竟淨故。天子!若取、若賞、若有所得,憶念分別得淨信食,則是凡夫、非阿羅漢。何以故?凡夫取賞心有所得,憶念分別取我、分別此人與我,如是分別,彼得言淨。云何名淨?凡夫人行取三有生,彼如是淨。天子!阿羅漢[10]者更無少物有異身行,不取異身、更不轉生,何處有淨?汝取彼施取,三[11]圓淨。天子!當知何者名為三[*]圓淨[12]耶?所謂不[13]得施者、受者及以財物,是三[*]圓淨。若如是淨,彼不復淨。天子!我意在此,故如是說:『若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信心檀越施汝飲食,不憶念淨,彼世界中得言福田,彼善出家。』」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14]我於彼人如出家法、如受戒法,如是為說:『若汝善男子不宿阿蘭若、不住聚落、不近聚落、不遠聚落、不住獨處、不乞食行、不請食食、不糞掃衣、不長者家取鉢三衣、不露地坐、不少欲、不知足、非常知足、不遠離行、不樹下住、不房中宿、不殘宿食、不食[15]蘇蜜。若汝善男子如是,一切頭陀功德聚集。』能行如是等法不憶念行。何以故?此慢心人如是相行。天子!若如是念:『我糞掃衣、我乞食行、我樹下坐、我憙殘食、我憙少欲、我憙知足、我宿阿蘭若、我露地坐、我能頭陀、我為他說。』天子當知,非正行法,如是法生。何以故?如此無分別彼人尚不得我,何況頭陀功德而有所得?若有所得,無有是處。如是,天子!若此頭陀功德和合修行,心不憶念、心不分別,我說彼人能說頭陀。何以故?天子!若比丘[1]抖擻貪欲、[*]抖擻瞋恚、[*]抖擻愚癡、[*]抖擻三界、[*]抖擻內外六入,我說彼人能說[*]抖擻。如是[*]抖擻,若不取、不捨,不修、不著、非是不著,我說彼人能說頭陀。

「復次,天子!如是,我為彼出家人如是受戒、如是說言:『汝善男子!若如是知,非知四諦、非修四念處、非修四正勤、非修四如意神足、非修五根、非修五力、非修七覺分、非修八聖道分、非修三十七菩提分法、非證三解脫門。』何以故?天子!如是得言知不生相,不修、不證。何以故?非是不生能證念處。天子!云何而言不是憶念、不正觀察一切諸法得言念處?天子!若比丘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無色界,如是,比丘得言無住修四念處。云何而修?如是,不修——既不自修、不[2]令他修——若如是修,得言修者;如是次第,乃至三十七菩提分法應如是知。天子!何等比丘坐禪?禪師於一切法悉無所得,彼無憶念;若不憶念,彼則不修;若不修者,彼則不證。天子!以何因緣[3]唯有名說?謂三十七菩提分法。彼名無物,意憙因緣而生此名,一相、無相,如是而說;或說、或不說,皆如是名。諸有識知皆無所得,此實知見;若有識知,此三十七菩提分法皆無所得。」

天子問[4]言:「文殊師利!言禪師者,何等比丘得言禪師?」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此禪師者,於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謂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禪師;乃至無有少法可取,得言禪師。不取何法?所謂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至一切法悉皆不取。謂:一切法悉無眾生,如是不取得言禪師。天子!若彼禪師無少法取、非取不取,以是義故得[5]言禪[6]師。」

說是法時,會中無量百千眾生皆生疑心:「云何云何?此云何取?云何不取?如來說言:『知三解脫門得證涅槃,修三十七菩提分法證涅槃。』者,而此文殊師利童子遮菩提分法得證涅槃者,此文殊師利童子所說[7]共如來語不相應耶?」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知彼比丘心生疑已,即問長老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汝信如來說汝智慧最第一耶?大德舍利弗!於何時中無欲法證?有何法證?大德!豈不證四諦耶?修三十七菩提分法、或證三解脫門?」

長老舍利弗言:「文殊師利!乃至無有少法可得,若修、若證,若知、若得。何以故?以一切法不取、不生,無記空證、不空空證。」

說[8]此法時,三千比丘不受,[9]諸法漏盡,心得解脫。

爾時,善住意天子讚歎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利智慧人,善說如是甚深空忍。」

文殊師利言:「天子!我非利智,一切毛道凡夫利智。何以故?毛道凡夫如利智[10]智。何者利智?地獄利智、畜生利智、餓鬼利智、閻魔羅王世間利智、三界利智,如是利智得言利智,不知前際諸有為行。天子!毛道凡夫貪欲利智、瞋恚利智、愚癡利智,非是聲聞,非是緣覺、得忍菩薩。如是,天子!愚癡利智如是應知。」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仁戲論不?」

文殊師利答言:「不也。」

天子問言:「學他語耶?」

文殊師利答言:「不也。」

天子問言:「唯言語耶?」

文殊師利答言:「如是,如是。天子!我取言語。」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若菩薩一字、一句不動彼字、不動句義,次第問道,如實而知,不知空、不知離,知無體、知不生,如是知、若不知,非知、非解,非受、非作,是故得言唯言語句。」

爾時,世尊讚歎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今已得陀羅尼,故能如是說。」

文殊師利言:「世尊!非我得陀羅尼。何以故?世尊!若愚癡人得陀羅尼,非佛、菩薩得陀羅尼。何以故?世尊!愚癡凡夫得陀羅尼。得何等法?所謂:得我、得眾生、得命、得丈夫,得斷、得常,得貪、瞋、癡,得無明、有愛、五陰、自身、十八界、六內入、六外入,見分別不分別、無分別不分別行。如是,世尊!愚癡凡夫得陀羅尼。以取相故,分別不分別、無分別不分別行。如是,世尊!愚癡之人得陀羅尼。何以故?若法愚癡人得,則非佛得、非聲聞得、非緣覺得、非菩薩得,如是得言愚癡之人得陀羅尼。何以故?如愚癡人虛妄心取,非佛、聲聞、緣覺、菩薩。」

爾時,善住意天子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仁者若非得陀羅尼,何故[11]懞鈍?」

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我實懞鈍。何以故?彼[*]懞鈍行無人能知如來、聲聞、緣覺、菩薩。天子!若非[*]懞鈍,彼人則是愚癡凡夫。何以故?以障礙故,愚癡凡夫貪著心行[*]懞鈍黠慧。須陀洹人障礙行說尚貪心行,何況愚癡凡夫之人?如是,天子!如是得言我是[*]懞鈍、非得陀羅尼。何以故?乃至少物我不得故。」

爾時,會中五百比丘聞此法門不能信受,生大怖畏,棄捨而去,自身將墮大地獄中。

爾時,尊者舍利弗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應當觀察此會大眾然後說法。仁說如是甚深法門,此眾會中五百比丘聞說如是甚深法門不能信受,生大怖畏,棄捨而去,自身將墮大地獄中。」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汝莫分別,乃至無有少物可得墮於地獄。何以故?以一切法悉不生故。大德舍利弗!汝語我言:『應當觀察此會大眾然後說法。』大德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止我見、依眾生見、依壽命見、依丈夫見,雖復供養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應、正遍知及比丘僧一切樂具,盡其形命如是供養,若聞我說如是難解甚深法門,一切世間聞不能信——謂空、無相、無願寂靜,不滅、不生,無有眾生、壽命、丈夫、無我,無常、苦法、[1]無我——捨而不受,速墮地獄。大德舍利弗!若善男子、若善女人聞此甚深難解之法捨而不受,生地獄中;從地獄出,依止我見,雖復供養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應、正遍知,而不得聞此甚深法。」

爾時,世尊讚歎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文殊師利!如諸如來出現於世,聞此法門亦復如是;如人證得須陀洹果,聞此法門亦復如是;如人證得斯陀含果,聞此法門亦復如是;如人證得阿那含果,聞此法門亦復如是;如人證得阿羅漢法,聞此法門亦復如是。何以故?非依止我得證此法,證此法時無所得故。」

爾時,世尊即告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此諸比丘速出地獄,得證涅槃;非彼愚癡凡夫之人心有所得,墮見疑中供養如來。舍利弗!如是,彼人以是因緣當得涅槃,非是餘人速得解脫。何以故?以不聞此甚深法故。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若得聞此甚深法門,一經於耳雖不信受,墮於地獄而速解脫,非墮疑見、非有所得。」

爾時,善住意天子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仁欲與我同梵行耶!」

文殊師利童子答言:「如是,天子!我欲與汝同於梵行,以汝梵行不取梵行、不行梵行。」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若其取者,彼得言行;若其不[2]取,彼何所作?天子!若得梵行,彼則有行;若無所得,彼何所作?」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仁此梵行為何所作?」

文殊師利童子答言:「如是,天子!我非梵行。何以故?以此梵行[3]非梵、非行、非我、非梵行,如是得言我行梵行。」

天子讚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乃能如是以無障礙辯才樂說。」

文殊師利言:「我有障礙。云何[4]言我[5]有無障礙辯才樂說?何以故?一切有我、有我所者皆有分別,諸有分別皆有障礙。」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若汝天子欲同梵行,汝斷一切諸眾生命,而不捉鐵、不捉刀塊、不捉杖等,如是,我汝同於梵行。」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所言眾生,言眾生者,汝意云何?」

天子答言:「文殊師利!所言眾生,言眾生者,乃至唯有名字想取。」

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殺取我想、殺取命想、[6]取丈夫想。」

天子問言:「仁以何物殺取命想?」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以慧鐵殺,彼般若鐵如捉、如殺,如捉不知、如割不知。天子應知,彼[7]門若殺我想、殺眾生想,如是,名殺一切眾生。如是,我汝同於梵行。」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若汝天子十不善業道集行,一切染分平等行、非是淨分平等行,如是,我汝同於梵行。」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若此染分平等,彼平等平等行。如是,我汝同於梵行。天子!汝意云何?何者染分平等?」

天子答言:「不作、不貪。」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言淨分者,是何法耶?」

天子答言:「法性、法界、真如、實際、三解脫門,此是淨分。」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汝復更能遮法界不?」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如是,天子!以此意故,我如是說,若汝染分平等、非淨分平等行,如是,我汝同於梵行。」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若汝天子初始起心欲殺人時,汝能頭上於先打者,如是,我汝同於梵行。」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言殺,殺者,是何言語?殺何物人?天子當知,殺言語者,殺貪、瞋、癡、我慢、嫉妬、幻偽、諂曲、取相、想、受,如是名殺。已說殺竟,天子應知。天子!若有禪師生貪欲心,生已能離、能令寂靜、能令寂滅,如是得言空無所有,不[1]善、不取。如是,天子!欲心生滅,思量通達。如是,此心於何處生?於何處滅?於何處樂?於何法樂?如是觀察,貪無所得,於何處樂?彼無所得,於何法樂?彼無所得,若無所得,彼則不取;若不取者,彼則不捨;若不捨者,如是,彼則不取、不捨,如是得言離欲寂滅;如是,乃至心如是說。天子當知,如是法殺。即生即殺,如是得言初始起心欲殺人時頭上先打。如是名殺,我意在此,故如是說。」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若汝天子於佛不染,法、僧不染,如是,我汝同於梵行。」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所言佛者,汝云何解?」

天子答言:「文殊師利!如真如法界,如是言佛。」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於意云何?真如法界汝能染不?」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我意在此,故如是說,若汝天子於佛不染,如是,我汝同於梵行。

「復次,天子!所言法者,汝云何解?」

天子答言:「文殊師利!是離欲法,如是言法。」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於意云何?彼離欲法,汝能染不?」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我意在此,故如是說,若汝天子於法不染,如是,我汝同於梵行。

「復次,天子!所言僧者,汝云何解?」

天子答言:「以無為故,如是言僧;聖聲聞僧是無為僧,如是言僧。」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於意云何?彼無為僧汝能染不?」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我意在此,故如是說,若汝天子於僧不染,如是,我汝同於梵行。

「天子!若人得佛,彼則染佛;若人得法,彼則染法;若人得僧,彼則染僧。天子!若不得佛,如是,彼人不染於佛;若不得法,如是,彼人不染於法;若不得僧,如是,彼人不染於僧。何以故?以佛、法、僧非彼人得,以如是故,得言不染。

「復次,天子!若人愛佛、愛法、愛僧,彼人染佛、染法、染僧。若不得佛,彼不愛佛,則不染佛;若不得法,彼不愛法,則不染法;若不得僧,彼不愛僧,則不染僧。天子!若不染[2]著此貪欲句、此不合句、此示句、此不實思量句、不實句、不實決定句、不離欲句,是故得言離欲寂滅。天子!我意在此,故如是說,若汝天子於佛不染、法、僧不染,如是,我汝同於梵行。」

爾時,善住意天子語文殊師利童子言:「甚為希有,文殊師利!乃能如是說甚深處,我當報恩。」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汝莫報恩。」

天子問言:「我今云何得不報恩?」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汝莫報恩。[3]如是,天子!汝莫報恩即是報恩。」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仁不報恩?」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如是,如是。我不報恩,非我報恩。」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愚癡之人作異異法、愚癡之人作異異見、愚癡之人作異異行,以作異異法、行、見故,得言報恩。天子當知,此非正行善男子也,乃至少作、或作、不作,是故得言不報恩者。如佛世尊平等說法,謂一切法皆悉不作、亦不可作,心平等不異、取不異作,是故得言不報恩者。」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仁住何法如是說[4]忍?為住忍說?為住法說?」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非忍、非法。」

天子問言:「文殊師利!於何處住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問言:「天子!幻化人身於何處住?」

天子問言:「何處復有幻化人住?」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如真如住,彼幻化人如是而住。天子當知,若如是說,何處住說?若如是者,云何問言何忍、何法?天子當知,忍唯有名,名無住處,法不移動、亦不分別、又無處所。天子!一切眾生於何處住?於彼處住,佛如是說。何以故?如佛所說,如真如住,一切眾生亦如是住,真如、不動如,一切眾生真如、如來真如、不二真如、不異真如。」

爾時,善住意天子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言沙門那,沙門那者,是何言語言沙門那?」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謂非沙門、非婆羅門。何以故?天子!若不著欲界、不著色界、不著無色界,彼名沙門,我如是說。天子!若不漏眼、若不漏耳、若不漏鼻、若不漏舌、若不漏身、若不漏意,彼名沙門,我如是說。天子!若不依止、不依止說、不依止處、不依處說,彼名沙門,我如是說。天子!若無少[5]心貪樂、無少處來、不傷無傷,彼名沙門,我如是說。如是句說,若非沙門、非婆羅門。」

爾時,會中有五菩薩得四禪處、得五神通。時彼菩薩依三昧坐,依三昧起未得法忍。時彼菩薩自憶宿世曾殺母來、曾殺父來、殺羅漢來,念彼殘業是故心熱,不能獲得甚深法忍——不能證入、亦不[1]存心、依我分別——心憶彼罪不能捨離,是故不得甚深法忍。

爾時,世尊知彼菩薩心可開曉,以威神力加被文殊師利童子。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承佛神力從坐而起,整服左肩,右手捉刀,磨令使利,疾走向佛。

爾時,世尊即語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汝住,汝住。文殊師利!我先被殺,極被殺已。何以故?文殊師利!久遠已來,何時有人生心殺我?若生殺心即是殺已。」

當爾之時,彼五菩薩有如是念:「一切法如幻,非我、非眾生、非命、非丈夫、非人、摩那婆、非母、非父,非阿羅漢、非佛、法、僧,非有此逆、無造逆人。何以故?今此文殊師利童子黠慧深解,細心思量,聰明利智,諸佛所讚,得甚深忍,已曾供養過去無量億那由他百千佛來。文殊師利種種供養過去諸佛,自在智慧善能通達一切諸法,如法善說、如實而說,恭敬如來。彼捉利刀疾走向佛,佛言:『住住,文殊師利!我先被殺,極被殺已。』若少有法和合聚集,決定名佛、名法、名僧、名母、名父、名阿羅漢,有逆可取則不可離。當知彼法無體、非有,非如、非實,不生、不起,空如幻化。是故,此法無人得罪、無罪可得。」

如是如是,思量善知,彼五菩薩如是知已,即[2]時獲得無生法忍。既得忍已,歡喜踊躍,上虛空中——去地不遠,七多羅樹——而說偈言:

「一切法如幻, 皆從分別起,
此非決定有, 一切法皆空。
心不實分別, 愚癡取我想,
憶念過去世, 作何等惡業?
過去曾殺害, 父母良福田、
殺羅漢、比丘, 作極重惡業。
彼惡業果報, 我應受苦惱,
今於善人所, 聞法除疑悔。
心不捨悔恨, 憶持大名人,
解已覺法界, 何處無煩惱?
佛善巧方便, 方便知牟尼,
以何方便力, 淨眾生疑悔?
諸法空無體, 非佛、非法、僧,
父母不可得、 非有阿羅漢,
非[3]有少法[4]殺、 亦無少法墮,
諸法平等相, 如彼平等住。
文殊大智慧, 已證如是法,
手捉利刀已, 疾走向如來。
如利刀、如佛, 彼二無異相,
非生亦非實, 此中無人殺。」
說此捉鐵[5]刀法門之時,周遍十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大地極動,世界皆起。

時彼十方諸佛世界諸佛世尊——皆悉現在現命現住——彼佛侍者各問其佛,白言:「世尊!是誰威力動此大地,世界皆起?」

彼佛答言:「善男子!有佛世界名曰娑婆,彼中有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為眾說法。彼娑婆世界有童子菩薩摩訶薩名文殊師利,於菩提道得不退轉,捉利鐵刀——智慧鐵刀——疾走向佛,以為開曉餘菩薩故。有自在力自知堪能,以是因緣令地大動。」

爾時,世尊依慧鐵刀如如法說,令不可數眾生眼淨、心解、忍生、欲行菩提。爾時,世尊以住持力,住持擁護此眾會中初始發起微少善根、虛妄分別、種種分別諸眾生等,令彼眾生不見鐵刀,於此所說捉刀法門不聞、不聽。

爾時,長老舍利弗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仁作極惡生死之業,欲殺醫師。此業若熟,於何處受?」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皆作惡業,我從生來不曾如是,不知此行於何處熟?大德舍利弗!何處幻人幻化業熟,我如是熟。何以故?以幻化人不生分別,無虛妄故。大德舍利弗!一切諸法皆如幻化。復次,大德舍利弗!我今問汝,隨汝意答。於意云何?汝有鐵刀可得不耶?」

答言:「無也。」

「汝有惡業可得不耶?」

答言:「無也。」

「有得果不。」

答言:「無也。」

「大德舍利弗!若無鐵、無業、無果報者,何處業熟?」

爾時,尊者舍利弗言:「文殊師利!以何意故如是說耶?」

文殊師利言:「乃至無有少業報熟。何以故?以一切法無業、無報、無業報熟。」

爾時,彼處十方世界諸來菩薩摩訶薩等白佛言:「世尊![6]惟願世尊以威神力加被文殊師利童子,令至十方諸佛世界如是說法,如我來至此佛世界。」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語彼菩薩摩訶薩言:「汝善男子各各觀察自佛世界。」

時彼菩薩摩訶薩等普[7]彼十方各各觀察自佛世界,各各自聞自佛世界文殊師利童子音聲,各見文殊師利童子住其佛前為諸大眾說此法門,各各皆有善住意天子問此法門,各各皆有諸菩薩集、皆有天子。如是見已,得未曾有,皆悉歎言:「希有,希有。今此文殊師利童子此佛世界安住不動,而一切處皆悉普現、一切皆見。」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為彼菩薩說如是言:「善男子!譬如幻師善學幻術,不動坐處示種種色。如是,菩薩善學般若波羅蜜幻,如幻法中乃至一切諸佛世界隨心憶念皆悉普現。何以故?一切諸法皆如幻故,如是應知。」

爾時,世尊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如諸如來出現於世,聞此法門亦復如是;如人證得須陀洹果,聞此法門亦復如是;如人證得斯陀含果,聞此法門亦復如是;如人證得阿那含果,聞此法門亦復如是;如人證得阿羅漢[1]法,聞此法門亦復如是;聞此法門心生信解如坐菩提,聞此法門亦復如是。」

文殊師利童子白言:「如是,世尊!如空如平等、如無相如平等、如無願如平等、如真如如平等、如法界如平等、如實際如平等、如平等如平等、如解脫如平等、如遠離如平等。」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護此法門,後世末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令善男子、[2]善女人咸得聞之。」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天人鼓樂出聲;一切華樹皆悉敷榮,出種種華;於此三千大千世界皆悉震動,放大光明遍滿世界,蔽日月光令皆不現。六十四億百千諸天歡喜踊躍,生希有心,住虛空中雨天華香、末香、塗香,如雨而下,鼓天伎樂,一切合掌,同聲唱言:「善說如是最勝妙法、奇妙勝法。今者,文殊師利童子說此法門我等得聞,於此世界得生人中便為再見轉於法輪。若有眾生聞此法門,有能信解、不驚怖畏,當知是人必定不從小功德來。若有眾生已曾供養過去諸佛,乃得聞此甚深法門不驚怖畏。」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今有相現,此經法門住持不滅,能於後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

佛言:「如是,如是。文殊師利!今有相現,此經法門住持不滅。」

文殊師利言:「如是,世尊!實作住持,[3]令此法門久住於世。」

佛言:「文殊師利!若三解脫門得證涅槃是實實語,此經法門後世末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是實實語。」

文殊師利言:「若世尊說非我、非眾生、非命、非丈夫、非人、摩那婆、非染、非淨是實實語,此經法門後世末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是實實語。

「若世尊說非貪、瞋、癡,非名、非色,非因、非見,非有、非有識,非身、非身記,非心、非心記,非憶、非憶[4]念,非處、非處行,非色、非受、非想、非行、非識,非眼、非色,非耳、非聲,非鼻、非香,非舌、非味,非身、非觸,非意、非法,非欲界、非色界、非無色界,非斷、非常是實實語,此經法門後世末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是實實語。

「若世尊說非須陀洹、非須陀洹果,非斯陀含、非斯陀含果,非阿那含、非阿那含果,非阿羅漢、非阿羅漢法,非辟支佛、非辟支佛法,非如來、非如來法,非力、非無畏,非想、非識,非空、非無相、非無願,非無欲、非本性,非得、非證,非集、非明、非解脫,非彼岸、非中間、非此岸,非涅槃、非名、非無[5]記是實實語,此經法門後世末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是實實語。

「若世尊說實無有人相應、不相應,不合、不散是實實語,此經法門後世末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是實實語。

「如是,世尊!若前如來、應、正遍知過去已說,無有少法眾生得脫——無得涅槃、非有眾生,非有法生、非有法滅,非失、非動——如過去說,如是未來、如是現在皆如是說是實實語;此經法門後世末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是實實語。

「如是,世尊!若說此法無少法說、非語、非說、非言語說,非畢竟說、非後時說、非現前說,非響聲說、非數數說非此法說、無一字說非此法說,無人現在聽、無人未來聽、無人得解脫是實實語,此經法門後世末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是實實語。

「若世尊說此戒非戒、非戒果,非三昧、非三昧處,非般若、非般若根智,非解脫、非解脫智是實實語,此經法門後世末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是實實語。

「若世尊說菩薩法中非布施捨、非戒守護、非忍修[6]集、非精進發、非禪決定、非般若行,非求菩提、非實行轉,非得菩提、非得力、非得無畏、非根、非正、非轉法輪,非解眾生、非言語說是實實語,此經法門後世末世五十年時於閻浮提廣行流布是實實語。」

說此法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於此世界如是大動?」

世尊即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汝今莫作是語,少信眾生聞不能解則生怖畏。」

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來若說,多人得力、多所利益安樂天人。」

佛言:「彌勒!過去已有七十四億那由他百千諸佛於此地處說此法門,文殊師利童子菩薩與善住意天子相隨問答論義。」

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童子菩薩與善住意天子相隨聞此法門其已久如,於何佛所聞此法門?」

佛言:「彌勒!過去久遠七阿僧祇百千劫際,有佛出世號曰普華師子遊步勝功德集如來、應、正遍知。如是,善男子!於彼佛所聞此法門。」

說此法時,恒河沙等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二[1]倍人得不退忍,彼二[*]倍人得離垢法眼。

世尊既說此法門已,時諸比丘、文殊師利童子菩薩、善住意天子,并諸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2]
貼文者 : : bluenwater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一 - 2024-03-05 12:51:37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上

[1]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一千人、菩薩十千人俱。復有欲界諸天子、色界諸天子及淨居天子,并其眷屬無量百千周匝圍繞,供養恭敬,聽佛說法。爾時,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言:「[2]童子!汝有辯才,善能開演。汝[3]今應為菩薩大眾宣揚妙法。」

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佛今令我說何等法?」

佛言:「童子!汝今應說諸佛境界。」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佛境界者,非眼境界、非色境界、[4]非耳境界、非聲境界、非鼻境界、非香境界、非舌境界、非味境界、非身境界、非觸境界、非意境界、非法境界,無如是等差別境界,是乃名為諸佛境界。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有欲入於佛境界者,以無所入而為方便乃能悟入。」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於何等境界而得菩提?」

佛言:「童子!我於空境界得菩提,諸見平等故;無相境界得菩提,諸相平等故;無願境界得菩提,三界平等故;無作境界得菩提,諸行平等故。童子!我於無生無起無為境界得菩提,一切有為平等故。」

時文殊師利菩薩復白佛言:「世尊!無為者是何境界?」

佛言:「童子!無為者非思量境界。」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非思量境界者是佛境界。何以故?非思量境界中無有文字。無文字故,無所辯說。無所辯說故,絕諸言論。絕諸言論者,是佛境界也。」

爾時,世尊問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諸佛境界當於何求?」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諸佛境界當於一切眾生煩惱中求。所以者何?若正了知眾生煩惱,即是諸佛境界故。此正了知眾生煩惱,是佛境界,非是一切聲聞辟支佛所行之處。」

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若佛境界即於一切眾生煩惱中求者,諸佛境界有去來乎?」

文殊師利菩薩言:「不也。世尊!諸佛境界無來無去。」

佛言:「童子,若諸佛境界無來無去者,云何而言若正了知眾生煩惱,即是諸佛境界耶?」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如諸佛境界無來無去,諸煩惱自性亦復如是無來無去。」

佛言:「童子!何者是諸煩惱自性?」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佛境界自性即是諸煩惱自性。世尊!若佛境界自性異諸煩惱[5]自性者,如來則非平等正覺。以不異故,於一切法平等正覺,說名如來。」

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能了知如來所住平等法不?」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我已了知。」

佛言:「童子!何者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佛言:「童子!云何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凡夫於空、無相、無願法中起貪瞋癡,是故一切凡夫起貪瞋癡處,即是如來所住平等法。」

佛言:「童子!空豈是有法,而言於中有貪瞋癡?」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空是有,是故貪瞋癡亦是有。」

佛言:「童子!空云何有?貪瞋癡復云何有?」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空以言說故有,貪瞋癡亦以言說故有。如佛說:『比丘!有無生無起無作無為,非諸行法。此無生無起無作無為,非諸行法,非不有。若不有者,則於生起作為諸行之法,應無出離。以有故言出離耳。』此亦如是,若無有空,則於貪瞋癡無有出離。以有[6]空故,說離貪等諸煩惱耳。」

佛言:「童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貪瞋癡等一切煩惱,莫不皆住於空之中。」

文殊師利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修行者離貪[7]瞋等而求於空,當知是人未善修行,不得名為修行之者。何以故?貪瞋癡等一切煩[8]惱即空故。」

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於貪瞋癡,為已出離,為未離乎?」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貪瞋癡性即是平等,我常住於如是平等,是故我於貪瞋癡,非已出離亦非未離。世尊!若有沙門婆羅門,自見離貪瞋癡,見他有貪瞋癡,即是二見。何謂二見?謂斷見、常見。所以者何?若見自身離貪瞋癡,即是斷見;若見他身有貪瞋癡,即是常見。世尊!如是之人非為正住。夫正住者,不應於己見勝、謂他為劣故。」

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若如是者,住於何所名為正住?」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夫正住者無有所住,住無所住,是乃名為正住之耳。」

佛言:「童子!豈不以住於正道為正住耶?」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若住正道,則住有為。若住有為,則不住於平等法性。何以故?有為法有生滅故。」

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無為是數法不?」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無為者非是數法。世尊!若無為法墮於數者,則是有為,非無為也。」

佛言:「童子!一切聖人得無為法,不有數耶?」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非諸聖人證於數法,已得出離諸數法故。」

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汝為成就聖法,為成就非聖法?」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我不成就聖法,亦不成就非聖法。世尊!如有化人,為成就聖法,為成就非聖法?」

佛言:「童子!化人不可言成就聖法,亦不可言成就非聖法。」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佛豈不說一切諸法皆如幻化?」

佛言:「如是。」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我亦如是,云何可言成就聖法、成就非聖法。」

爾時,世尊復語文殊師利菩薩言:「童子!若如是者,汝何所得?」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我得如來平等無自性境界。」

佛言:「童子!汝得佛境界耶?」文殊師利菩薩言:「若世尊於佛境界有所得者,我亦得於諸佛境界。」時長老須菩提,問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如來不得佛境界耶?」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汝為得聲聞境界不?」

須菩提言:「大士!聖心解脫無有境界,是故我今無境界可得。」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佛亦如是,其心解脫無有境界,云何而謂有所得乎?」

須菩提言:「大士!汝今說法,可不將護初學心耶?」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我今問汝,隨汝意答。如有良醫欲治人病,為將護病人心故,不與辛酸[A1]鹹苦應病之藥,能令其人病得除差至安樂不?」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此亦如是。若說法師為將護初學心故,隱甚深法而不為說,隨其意欲演麁淺義,能令學者出生死苦至涅槃樂,無有是處。」

說是法時,眾中有五百比丘僧,諸漏永盡心得解脫。八百諸天子,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復有七百諸天子,聞其辯才深生信樂,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須菩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汝頗亦於聲聞乘而生信解,又以此乘法度眾生不?」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我於一切乘皆生信解。大德!我信解聲聞乘,亦信解辟支佛乘,亦信解三藐三佛陀乘。」

須菩提言:「大士!汝為是聲聞、為是辟支佛、為是三藐三佛陀耶?」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我雖是聲聞,然不從他聞;雖是辟支佛,而不捨大悲及無所畏;雖已成正等覺,而於一切所應作事未甞休息。」

須菩提又問言:「大士!汝云何是聲聞?」

答曰:「我恒為一切眾生說未聞[1]法,是故我為聲聞。」

又問言:「汝云何是辟支佛?」

答曰:「我能了知一切諸法皆從緣起,是故我為辟支佛。」

又問言:「汝云何是三藐三佛陀?」

答曰:「我常[2]恒覺一切諸法體相平等,是故我為三藐三佛陀。」

爾時,須菩提又問言:「大士!汝決定住於何地?為住聲聞地?為住辟支佛地?為住佛地耶?」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汝應知我決定住於一切諸地。」

須菩提言:「大士!汝可亦決定住凡夫地耶?」

答曰:「如是。何以故?一切諸法及以眾生,其性即是決定正位。我常住此正位,是故我言決定住於凡夫地也。」

須菩提又問言:「若一切法及以眾生,即是決定正[3]位者,云何建立諸地差別,而言此是凡夫地、[4]此是聲聞地、此是辟支佛[5]地、此是佛地耶?」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譬如世間以言說故,於虛空中建立十方,所謂此是東方、此是南方,乃至此是上方、此是下方。雖虛空無差別,而諸方有如是、如是種種差別。此亦如是,如來於一[6]切決定正位中,以善方便立於諸地,所謂此是凡夫地、此是聲聞地、此是辟支佛地、此是菩薩地、此是佛地。雖正位無差別,而諸地有別耳。」

爾時,須菩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汝已入正位耶?」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我雖已入,亦復非入。」

須菩提言:「大士!云何已入而非入乎?」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應知此是菩薩智慧善巧。我今為汝說一譬喻,諸有智人以譬喻得解。大德!如有射師其藝超絕,惟有一子[7]特鍾心愛,其人復有極重怨讎,耳不欲聞眼不欲覩。或時其子出外遊行,在於遠處路側而立。父遙見之謂是其怨,執弓[8]持箭控弦而射。箭既發已方知是子,其人巧捷疾走追箭,箭未至間還復收得。言射師者喻菩薩也,一子者喻眾生也,怨家者喻煩惱也。[9]言箭者,此則喻於聖智慧也。大德當知,菩薩摩訶薩以般若波羅蜜觀一切法,無生正位大悲善巧故,故不於實際作證而住聲聞辟支佛地,誓將化度一切眾生至佛地矣。」

爾時,須菩提又問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何等菩薩能行此行?」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若菩薩示行於世,而不為世法所染;現同世間,不於諸法起見;雖為斷一切眾生煩惱勤行精進,而入於法界不見盡相;雖不住有為亦不得無為;雖處生死如遊園觀;本願未滿故,不求速證無上涅槃;雖深知無我而恒化眾生;雖觀諸法自性猶如虛空,而勤修功德淨佛國土;雖入於法界見法平等,而為莊嚴佛身口意業故不捨精進。若諸菩薩具如是行,乃能行耳。」

爾時,須菩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汝今說此菩薩所行,非諸世間所能信受。」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我今為欲令諸眾生永出世間,說諸菩薩了達世法出離之行。」

須菩提言:「大士!何者是世法?云何名出離?」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世間法者,所謂五蘊。其五者何?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如是諸蘊,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化,是故此中無有世間,亦無諸蘊及以如是言說名字。若得是解,心則不散。心若不散,則不[1]染世法。若不染世法,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復次,大德!五蘊諸法,其性本空。性空則無二,無二則無我我所,無我我所則無所取著,無所取著者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復次,大德!五蘊法者,以因緣有。因緣有故則無有力,無力則無主,無主則無我我所,無我我所則無受取,無受取則無執競,無執競則無諍論,無諍論者是沙門法,沙門法者知一切法如空中響,若能了知一切諸法如空中響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復次,大德!此五蘊法同於法界。法界者則是非界,非界中無眼界、無色界、無眼識界;無耳界、無聲界、無耳識界;無鼻界、無香界、無鼻識界;無舌界、無味界、無舌識界;無身界、無觸界、無身識界;無意界、無法界、無意識界。此中亦無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虛空界、識界;亦無欲界、色界、無色界;亦無有為界、無為界。我人眾生壽者等,如是一切皆無所有,定不可得。若能入是平等深義,與無所入而共相應,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說是法時,會中比丘二百人,永盡諸漏心得解脫。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奉文殊師利菩薩,而作是言:「若有眾生得聞於此甚深妙法,應生信受。若不生信,欲求證悟,終不可得。」

爾時,長老須菩提語諸比丘言:「汝何所得,以何為證?」

諸比丘言:「大德!無得無證,是沙門法。所以者何?若有所得,心則動亂。若有所證,則自矜負。動亂矜負,墮於魔業。若有自言我得我證,當知則是增上慢人。」

佛言:「諸比丘!汝等審知增上慢義不?」

諸比丘答言:「世尊!如我意者,若有人言我能知苦,是不知苦相;而言我知我能斷集、證滅、修道,是不知集、滅、道相。乃至而言我能修道,應知此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苦相者,即無生相。集、滅、道相,即無生相。無生相者,即是非相、平等相。是諸聖人,於一切法得解脫相,是中無有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如是等相而可得者。若有眾生得聞如是一切諸法平等之義,而生驚怖,應知是為增上慢者。」

爾時,世尊即告之言:「善哉善哉。諸比丘!如汝所說,如是如是。須菩提!汝等當知此諸比丘,已於過去迦葉佛所、從文殊師利童子,得聞如是甚深之法。以聞法故疾得神通,今復得聞,隨順不逆。須菩提!若復有人於我法中得聞斯義生信解者,皆於來世見彌勒佛。若未發大乘意,於三[2]會中悉得解脫。若已發大乘意者,皆得住於堪忍之地。」

爾時,善勝天子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汝常於此閻浮提中為眾說法。今兜率天上有諸天子,曾於過去值無量佛,供養恭敬、種諸善根,然生在天中耽著境界,不能來此法會而有聽受。昔種善根,今將退失,若蒙誘誨,必更增長。惟願大士!暫往天宮,為彼諸天弘宣法要。」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以神通力,即於其處忽然化作兜率天宮,如其所有悉皆備足,令善勝天子及此會中一切人天,皆謂在於彼天之上。具見於彼種種嚴飾,園林池沼,果樹行列。殿堂樓閣,棟宇交臨,繡柱承梁,彫窓間戶,[3]攢櫨疊栱,磊砢分布。[A2]積寶為臺,莊嚴綺錯,其臺極小,猶有七層,或八層九層,乃至高于二十層者。一一臺上,處處層級,皆有眾天女,盛年好色,手足柔軟,額廣眉長,面目清淨。如金羅網,常有光明,亦如蓮華,離諸塵垢。發言含笑,進止迴旋,動必合儀,麗而有則。譬如滿月,人所樂見。[4]笙篌琴瑟,簫笛[5]鐘鼓,或歌或嘯,音節相和,妙妓成行,分庭共舞,如是等事,宛然備[6]矚。時善勝天子,見自宮殿及其眷屬歡娛事已,心生疑怪,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奇哉。大士!云何令我及以大眾,瞬息之間而來至此?」

爾時,長老須菩提語善勝天子言:「天子!我初亦謂與諸大眾皆共至於兜率陀天,而今乃知本來不動,曾不共往彼天之上。如是所見,皆是文殊師利菩薩三昧神通之所現耳。」

時善勝天子即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菩薩甚為希有,乃能[1]以三昧神通不思議力,令此眾會不動本處而言至此兜率陀天。」

佛言:「天子,汝但知文殊師利童子神通變化少分之力,我之所知無有量也。天子!以文殊師利神通之力,假使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種種嚴好各各不同,能於一佛土中普令明見。又以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集在一處,狀如繒束,舉擲上方不以為難。又以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所有大海置一毛孔,而令其中眾生不覺不知、無所觸嬈。又以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所有須彌山王,以彼眾山[2]內於一山,復以此山[*]內於芥子,而令住彼山上一切諸天,不覺不知亦無所嬈。又以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其中所有五道眾生,置右掌中,復取是諸國土一切樂具,一一眾生盡以與之等無差別。又以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劫盡燒時,所有大火集在一處,令其大小如一燈炷,所有火事如本無別。又如恒河沙等諸佛國土,所有日月,若於一毛孔舒光映之,普令其明隱蔽不現。天子!我於一劫若一劫餘,說文殊師利童子三昧神通變化之力,不可窮盡。」

爾時,魔波旬自變其身作比丘形,在於會中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3]今聞說文殊師利童子神通之力,不能信受。[4]唯願世尊!令於我前現其神力,使我得見。」

爾時,世尊知是惡魔變為比丘,欲令眾生善根增長,故告文殊師利菩薩言:「汝應自現神通之力,令此會中無量眾生咸得善利。」[5]
貼文者 : : bluenwater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二 - 2024-03-05 12:52:21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卷下

[6]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受佛教已,即時入一切法心自在神通三昧。入此三昧已,起神通力,現於如上所說神變之事。顯然明著,皆悉現前,如佛所言,不增不減。預斯會者,靡不咸見。是時,大眾覩此神力,歎未曾有,同聲唱言:「善哉善哉。諸佛如來為眾生故出現世間。復有如是善權大士同出於世,而能現此不可思議威神之力。」

爾時,惡魔見此種種神變事已,歡喜踊躍,禮文殊師利菩薩足,合掌恭敬而向如來作如是言:「文殊師利[7]童子甚為希有,乃能現是不可思議神通變化,諸有聞者孰不驚疑?若有眾生得聞此事能生信受,假使惡魔如恒河沙,欲為惱害終不能也。世尊!我是惡魔,常於佛所伺求其便。心憙惱害一切眾生,若見有人精勤習善,必以威力為其障礙。世尊!我從今日深發誓心,但此法門弘宣之處,所在國土城邑聚落百由旬內,我在其中,譬如盲者無有所作,不於眾生而生侵惱。若見有受持讀誦思惟解釋是經者,必生尊重,供給供養。世尊!我之儔黨,樂於佛法而生留難,若見有人修行於善,要加逼[8]沮令其退失。我今為斷如是惡事,說陀羅尼。」即說呪曰:

「怛姪他阿麼黎(一) 毘麼黎(二) 恥([9]音天以[10]反)哆答鞞(三) 阿羯波儞是多設咄[11]𡀔(四) 誓曳(五) 誓耶末底(六) 輸(去聲)婆[12]末底(七) 睒迷(去聲,下兩字同)扇底(八) 阿普迷(九) 普普迷(十) 地𠼝(十一) 阿契(十二) 莫契(十三) 佉契(十四) 弭履羅(十五) 阿伽([13]去聲)迷(十六) 普羅(十七) 普羅普羅(十八) 輸(上聲,下同)迷輸[14]輸迷(十九) 地𠼝地𠼝(二[15]十) 阿那跋底(二十一) 恥哆答鞞(二十二) 訖里多遏梯(二十三) 訖里多毘(入聲)提(二十四) 毘盧折(音之熱反)擔(音丁[16]合反)(二十五) 薩達摩婆[17]拏(上聲)拘(二十六) 曷寫蘇怛羅寫陀路迦(二十七) 阿(入聲)跋羅[18]自多伊婆蘇履耶(二十八)

「世尊!此陀羅尼擁護法師,能令其人勇猛精進,辯才無斷。一切惡魔無能得便,更令其魔心生歡喜,以衣服臥具,飲食湯藥,諸有所須而為供養。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呪日夜不絕,則為一切天、龍、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常所守護,一切怨憎不能為害。」

佛語魔言:「善哉善哉。汝今說此陀羅尼,令恒河沙等無量世界六種震動。魔王當知,汝此辯才,皆是文殊師利童子神力所作。」

文殊師利菩薩以神通力令魔波旬說此呪時,眾中三萬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作是變已,攝其神力,即告善勝天子言:「天子!我今欲詣兜率陀天,汝可先往,令其眾集。」

時善勝天子聞是語已,與其眷屬,右遶於佛及文殊師利等菩薩大眾,於會中沒,須臾之間到彼天宮。至天宮已,普告眾言:「汝等當知,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愍我等故,欲來至此。汝等諸天皆應捨離放逸諸樂而共來集,為聽法故。」

時善勝天子作是語已,於天宮中建立道場,其場廣博,清淨嚴好,以天如意眾寶所成,東西三萬二千由旬,南北一萬六千由旬。又於其中置無量百千師子之座,其座高廣,種種莊嚴,以天寶衣而覆[1]其上。時善勝天子嚴[2]辦道場及師子座已,曲躬合掌,遙向文殊師利菩薩而作是言:「我至天宮,所為事畢。[3]唯仁降止,今正是時。」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與諸菩薩一萬二千人,大聲聞一千五百人,及餘無量百千天、龍、夜叉、乾闥婆等,從坐而起,頂禮佛足,右遶三匝,於如來前,沒而不現。須臾之頃至兜率陀天,詣道場中,如其敷擬,各坐其座。

爾時,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及色界中諸梵天眾,遞相傳告,而作是言:「今文殊師利菩薩在兜率陀天欲說大法,我等應共往詣其所,為欲聽聞所未聞法,及見種種希有事故。」作是語已,欲色界中無量阿僧祇,諸天子眾,於須臾頃,各從所住,而來共集兜率天宮。以文殊師利菩薩威神之力,其道場中悉皆容受,而無迫隘。

爾時,善勝天子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今此大眾悉已來集,願以辯才闡明法教。」

時文殊師利菩薩普告眾[4]言:「諸仁者!若諸菩薩住四種行,則能成就一切善法。何等為四?一者持戒,二者修禪,三者神通,四者調伏。若能持戒則成就多聞,若能修禪則成就般若,若得神通則成就勝智,若住調伏則能成就心不放逸。是故我言,若諸菩薩住於四行,則能成就一切善法。

「諸仁者!當知持戒具足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身行端直,二者[5]諸業淳淨,三者心無瑕垢,四者志尚堅貞,五者正命自資,六者頭陀知足,七者離諸詐偽不實之相,八者恒不忘失菩提之心;是名持戒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應知多聞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敬順師長,二者摧伏憍慢,三者精勤記持,四者正念不錯,五者說釋無倦,六者不自矜伐,七者如理觀察,八者依教修行;是名多聞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應知禪定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常居蘭若宴寂思惟,二者不共眾人群聚談說,三者於外境界無所貪著,四者若身若心捨[6]諸榮好,五者飲食少欲,六者無攀緣處,七者不樂修飾音聲文字,八者轉教他人令得聖[7]樂。

「復次,諸仁者!應知般若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善知諸蘊,二者善知諸界,三者善知諸處,四者善知諸根,五者善知三解脫門,六者永拔一切煩惱根本,七者永出一切蓋纏等惑,八者永離一切諸見所行;是名般若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應知神通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見一切色無有障礙,二者聞一切聲無所限隔,三者遍知眾生心之所行,四者憶念前際無礙無著,五者神足遊行遍諸佛國,六者盡一切漏而不非時,七者廣集善根而離諸散動,八者如初發誓願恒為善友廣濟眾生;是名神通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當知於智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苦智遍知五蘊,二者集智永斷諸愛,三者滅智觀諸緣起畢竟不生,四者道智能證有為無為功德,五者因果智知業與事無有相違,六者決定智了知無我無眾生等,七者三世智善能分別三世輪轉,八者一切智智謂般若波羅蜜於一切處無不證入;是名為智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應知調伏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內恒寂靜,二者外護所行,三者不捨三界,四者隨順緣起,五者觀察諸法其性無生,六者觀察諸法無有作者,七者觀察諸法本來無我,八者畢竟不起一切煩惱;是名調伏八種清淨。

「復次,諸仁者!應知不放逸亦以八法而得清淨。何等為八?一者不污尸羅,二者恒淨多聞,三者成就諸定,四者修行般若,五者具足神通,六者不自貢高,七者滅諸諍論,八者不退善法;是名不放逸八種清淨。

「諸仁者!若諸菩薩住不放逸,則不失三種樂。何者為三?所謂諸天樂、禪定樂、涅槃樂。又則解脫三惡道。何者為三?所謂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又則不為三種苦之所逼迫。何者為三?所謂生苦、[1]老苦、死苦。又則永離三種畏。何者為三?所謂不活畏、惡名畏、大眾威德畏。又則超出三種有。何者為三?所謂欲有、色有、無色有。又則滌除三種垢。何者為三?所謂貪欲垢、瞋恚垢、愚癡垢。又則圓滿三種學。何者為三?所謂戒學、心學、慧學。又則得三種清淨。何者為三?所謂身清淨、語清淨、意清淨。又則具足三種所成福。何者為三?所謂施所成福、戒所成福、修所成福。又則能修三種解脫門。何者為三?所謂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又則令三種種性永不斷絕。何者為三?所謂佛種性、法種性、僧種性。諸仁者!不放逸行有如是力,是故汝等應共修行。

「復次,諸仁者!菩薩所行六波羅蜜,一一具有三所治障,若住不放逸速能除斷。何等為三?謂自不布施,不欲他施,瞋能施者;自不持戒,不欲他持,瞋能持者;自不忍辱,不欲他忍,瞋能忍者;自不精進,不欲他精進,瞋能精進者;自不修定,不欲他修,瞋能修者;自無智慧,不欲他有,瞋能有者。如是名為菩薩六度,一一[2]見有三障差別,不放逸行之所除斷。

「復次,諸仁者!菩薩所行六波羅蜜,各以三法而得成滿。此三皆從不放逸生。何等為三?布施三者,謂一切能捨、不求果報、迴向菩提;持戒三者,謂重心敬[3]授、護持不缺、迴向菩提;忍辱三者,謂柔和寬恕、自護護他、迴向菩提;精進三者,謂不捨善軛、無來去想、迴向菩提;禪定三者,謂遍入諸定、無所攀緣、迴向菩提;般若三者,謂智光明徹、滅諸戲論、迴向菩提。如是名為菩薩六度,一一三種能成滿法,不放逸行之所生長。

「復次,諸仁者!一切菩薩以不放逸故,速得成就三十七種菩提分等所有善法,證於諸佛無上菩提。云何速成菩提分法?[4]謂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四念處不經勤苦疾得圓滿。云何修耶?謂觀身處無所有;觀[5]受處無所有;觀心處無所有;觀法處無所有。於一切法皆無所得,如是名為修四念處。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四正勤疾得圓滿。云何修習?謂諸菩薩,雖恒觀察一切諸法本來無生、無得、無起、無有作者,猶如虛空,而為未生諸惡不善法令不生故,攝心正住勤行精進;雖觀一切法無業、無果,而為諸眾生已生諸惡不善法欲令斷故,攝心正住勤行精進;雖信解一切法空無所有,而為未生諸善法欲令生故,攝心正住勤行精進;雖知諸法本來寂靜,而為已生諸善法欲令住故、不退失故、更增長故,攝心正住勤行精進。是諸菩薩,雖恒觀察一切諸法,無有所作、無能作者,體相平等。是中無有少法可得、若生若滅,而常精進修習不捨,是則名為修正勤耳。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四神足疾得圓滿。云何修習?謂諸菩薩雖永斷欲貪,而恒不捨諸善法欲,若身若心常修善行;雖觀諸法空無所得,而為化眾生勤行精進;雖了知心識如幻如化,而恒不捨,具諸佛法成正覺心;雖知諸法無依無作,不可取著,而恒隨所聞如理思惟,如是名為修習神足。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習五根疾得圓滿。云何修習?謂諸菩薩,雖依自力而有覺悟,不從他聞,然教化眾生,令其了知發生深信;雖無來想亦無去想,而勤遍修行一切智行;雖於境界無念無憶,而於其中不忘不愚;雖以智光開了諸法,而恒正定寂然不動;雖常安住平等法性,而斷眾翳障戲論分別。如是名為修習五根。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習五力疾得圓滿。云何修習?謂諸菩薩,修信力時,一切外論不能傾動;修精進力,一切惡魔無能沮壞;以修念力,不入聲聞、辟支佛地;修定力故,疾得遠離五蓋煩惱;以智慧力,永不取於諸見境界。是則名為修習五力。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七覺分疾得圓滿。云何修耶?謂諸菩薩,於一切善法恒不忘失,是修念覺分;於諸緣起常樂觀察,是修擇法覺分;行菩提道永不退轉,是修精進覺分;知法而足無所[6]希求,是修喜覺分;遠離身心散動之失,是修猗覺分;入空無相無願解脫,是修定覺分;離於生起學習之心,是修捨覺分。是名為修七覺分法。又諸菩薩,以不放逸故,修八聖道疾得圓滿。云何修習?謂永離於斷常見故,名修習正見;離於欲覺恚覺害覺故,名修習正思惟;遠離自他不平等故,名修習正語;離於諂偽不實相故,名修習正命;離於怯弱身心事故,名修習正業;離自矜足慢他心故,名修習正勤;離諸惛愚,名修習正念;息諸分別,名修習正定。是名修習八聖道分。諸仁者!我以如前所說之義,言諸菩薩住不放逸,則得成就三十七種菩提分等一切善法,證於諸佛無上菩提。

「諸仁者!此不放逸菩薩,入於如是菩提分法已,則出一切生死淤泥。出生死已,於一切法,都無所見。無所見故,無所言說。無所言說故,則得入於畢竟寂靜。云何名為畢竟寂靜?以一切法非所作,非所作故不可取,不可取故無有用,無有用故不可安立以之為有,不可安立以為有故,應知即是畢竟寂靜。」說是法時,會中有一萬二千天子,遠塵離垢,法眼清淨。

爾時,善勝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云何[1]名修行菩薩道?」

文殊師利菩薩言:「天子!若菩薩雖不捨生死,而不為生死諸惡所染;雖不住無為,而恒修無為功德;雖具修行六波羅蜜,而示現聲聞、辟支佛行。是名修行菩薩道。

「復次,天子!若菩薩雖於空清淨,而善示諸境,亦不取於境。雖於無相清淨,而善入諸相,亦不執於相。雖於無願清淨,而善行三界,亦不著於界。雖於無生無滅清淨,而善說生滅,亦不受生滅。所以者何?此調伏心菩薩,雖了知一切法空無所有,然以諸眾生於境界中而生見著,以見著故增長煩惱。菩薩欲令斷諸見著而為說法,令知一切境界是空。如說於空無相無願,無生無滅皆亦如是。是名修行菩薩道。

「復次,天子!有往有復名修菩薩道。云何名為有往有復?觀諸眾生心所樂欲,名之為往;隨其所應而為說法,名之為復。自入三昧,名之為往;令諸眾生得於三昧,名之為復。自行聖道,名之為往;而能教化一切凡夫,名之為復。自得無生忍,名之為往;令諸眾生皆得此忍,名之為復。自以方便出於生死,名之為往;又令眾生而得出離,名之為復。心樂寂靜,名之為往;常在生死教化眾生,名之為復。自勤觀察往復之行,名之為往;為諸眾生說如斯法,名之為復。修空無相無願解脫,名之為往;為令眾生斷於三種覺觀心故而為說法,名之為復。堅發誓願,名之為往;隨其誓願拯濟眾生,名之為復。發菩提心願坐道場,名之為往;具修菩薩所行之行,名之為復。是名菩薩往復之道。」說此法時,會中有菩薩五百人,皆得無生法忍。

爾時,善勝天子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我曾聞有一切功德光明世界,如是世界在何方所?佛號何等於中說法?」

文殊師利菩薩言:「天子,於此上方過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一切功德光明。佛號普賢如來、應、正等覺,在此土中演說正法。」

善勝天子言:「大士!我心欲見彼之世界及彼如來,惟願仁慈示我令見。」

時文殊師利菩薩,即入三昧。此三昧名離垢光明,從其身中放種種光,其光上徹十二恒河沙佛土,至一切功德光明世界,種種色光遍滿其國。彼諸菩薩見是光已得未曾有,合掌恭敬,白普賢如來言:「世尊!今此光明從何所來?」普賢佛言:「善男子!於此下方,過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今現在彼敷演法教。彼有菩薩名文殊師利,住不退轉,入離垢光明三昧,於其身中放種種光,其光遠至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一一世界光悉充滿,是故今者有此光明。」彼諸菩薩復作是言:「世尊!我等今者皆願得見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及文殊師利菩薩。」爾時,普賢如來即於足下千輻相中放大光明,其光朗曜,過彼下方十二恒河沙佛土入此世界,光悉周遍。彼諸菩薩以佛光明,莫不見此娑婆世界及釋迦牟尼佛諸菩薩等;此土菩薩亦見彼國及普賢如來并菩薩眾。爾時,普賢如來告諸菩薩言:「娑婆世界恒說大法,汝等誰能往彼聽受?」眾中有菩薩名執智炬,從座而起,白言:「世尊,我今願欲承佛神力往娑婆世界,惟願如來垂哀見許。」普賢如來言:「善男子!今正是時,當疾往詣。」爾時,執智炬菩薩與諸菩薩十億人俱,頭頂敬禮普賢如來,合掌恭敬右遶七匝。於彼國沒,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到娑婆世界兜率天宮善住樓觀中文殊師利菩薩眾會之前。曲躬合掌,禮文殊師利菩薩足,而作是言:「大士!汝所舒光至於我國,我世尊普賢如來、應、正等覺,垂許我等來此世界,為見大士禮事瞻仰聽聞法故。」

爾時,欲色界諸天子見彼國土諸來菩薩已,咸作是言:「善哉善哉。不可思議,甚為希有,甚為希有。文殊師利善權大士,乃有如是神通變化,以三昧力放是光明,而能至彼上方世界,令諸菩薩疾來詣。」

此時文殊師利菩薩,復為大眾廣宣妙法,眾中有七十二那由他諸天子眾,深生信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於兜率天宮所為事畢,與諸菩薩、釋梵四天王等無量諸天,及一切功德光明國土諸來菩薩,不起于坐,於天宮沒。一念之間到于佛所,皆從座起,頂禮佛足,合掌恭敬右遶七匝。遶佛畢已,時執智炬菩薩,與其同類十億人,前白佛言:「世尊!普賢如來致問起居,少病少惱安樂行不?」

于時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普觀一切諸來大眾,勅令復坐,廣為說法,莫不歡喜。

爾時,世尊復告眾言:「汝等當知,此文殊師利童子、執智炬菩薩,為欲成熟無量眾生,現此神通變化之事。此二丈夫,已能成就種種方便,獲於深理智慧辯才。已於無量阿僧祇劫施作佛事,為眾生故生於世間。若有眾生得見此二菩薩者,應知則得六根自在,永不入於眾魔境界。」

爾時,執智炬菩薩及所同來諸菩薩眾,入此國土,得見世尊。聽聞法故,證無生忍。既得忍已,右遶於佛,敬禮雙足。當爾之時,此三千大千世界為之震動,是諸菩薩即於佛前,沒而不現,須臾之頃還到本國。

爾時,世尊告長老阿難言:「此法門汝當奉持,[1]廣為人說。」

阿難言:「唯。世尊!此法門當何名之?云何奉持?」

佛言:「此法門名『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如是奉持。」

[2]佛說此經已,善勝天子、長老阿難,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3]卷下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得無垢女經,卷一 - 2024-03-08 16:05:30

得無垢女經[12](一名論義辯才法門)

元魏婆羅門[13]瞿曇般若流支譯

[14]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舍婆提城祇陀樹林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自在,善得心解脫,善得慧解脫,人中大龍,應作者作,所作已辦,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善得正智心,解脫一切,心得自在,到第一彼岸——[15]唯除一人尊者阿難,餘者悉是大阿羅漢。諸大菩薩十千人,俱皆不退轉,[*]唯一生縛,其名曰:

寶明菩薩、慧聚菩薩、勝藏菩薩、名稱意菩薩、辯聚菩薩、觀世自在菩薩、得大勢菩薩、彌勒菩薩、得無憂菩薩、文殊師利童子菩薩、不迷行菩薩、不迷見菩薩、除惡菩薩、壞一切悲闇菩薩、功德寶華莊嚴菩薩、金纓光德菩薩、障一切罪菩薩、不壞思惟菩薩,如是等上首,十千菩薩俱。

爾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1]揵連、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須菩提、尊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尊者離[2]波多、尊者阿泥樓大、尊者阿難陀,此如是等八大聲聞,文殊師利童子菩薩、除惡菩薩、寶幢菩薩、不迷見菩薩、障一切罪菩薩、觀世自在菩薩、辯聚菩薩、不迷行菩薩,此八菩薩摩訶薩等,并大聲聞,於晨朝時,著衣持鉢被服袈裟,相與欲入舍婆提城為乞食故。未到彼城,於路中間,共相謂言:「我等心住如色三昧,入舍婆提大城乞食。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人民得聞聖諦。」

尊者舍利弗曰:「我心安住如色三昧,入舍婆提大城乞食。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人民於聖諦中,得無礙慧,不破壞慧,彼慧不闇。」

尊者大目[*]揵連曰:「我心安住如色三昧,入舍婆提大城乞食。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人民無有魔業。」

尊者大迦葉曰:「我心安住如色三昧,入舍婆提大城乞食。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婦人、一切丈夫,若男若女與我飲食,一切皆得無盡福報乃至涅槃。」

尊者須菩提曰:「我心安住如色三昧,入舍婆提大城乞食。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人民得阿蘭若。」

尊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曰:「我心安住如色三昧,入舍婆提大城乞食。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人民皆得三昧。」

尊者離[*]波多曰:「我心安住如色三昧,入舍婆提大城乞食。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外道、遮羅迦婆離婆羅闍迦尼、[*]揵陀阿祇毘迦、婆羅門居士,得不惡見。」

尊者阿泥樓大曰:「我心安住如色三昧,入舍婆提大城乞食。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人民得不嫉樂。」

尊者阿難陀曰:「我心安住如色三昧,入舍婆[3]提大城乞食。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人民聞法即解。」

文殊師利童子曰:「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門戶窓壁器莊嚴具,樹葉花果袈裟等中,出空、無相、無願等聲,出不生聲亦出生聲,出無我聲。」

除惡菩薩曰:「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若彼眾生有惡業行,應受報者,彼見法故現世輕受。」

寶幢菩薩曰:「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善寶滿藏悉開。」

不迷見菩薩曰:「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何等眾生堪任菩提?婦女、丈夫、若男、若女,眼見我者,皆見我身如佛身色,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障一切罪菩薩曰:「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人民五蓋不障。」

觀世自在菩薩曰:「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何等眾生繫縛執掌欲被殺者,皆得解脫,無有怖畏。」

辯聚菩薩曰:「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人民何等,惡心眾生,慈心相向,遞共讚詠,音聲語說皆得辯才。」

不迷行菩薩曰:「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隨何眾生眼見我者,一切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彼大聲聞彼諸菩薩,依如是法,如是行說,相與進向舍婆提城。

時憍薩羅,波斯匿王有女,名得無垢,已曾親近無量諸佛,久種善根,供養多佛,解甚深法,得五神通——天眼遠見,清淨過人——彼諸菩薩彼大聲聞,在道語說皆悉遙聞。

彼女端正姿媚少雙,甚可愛樂。妙色具足,父母意念,一切婇女、一切人民皆悉樂見,年始十二。

二月八日,弗沙星日意樂出遊,以求吉相。父母即聽,從婆羅門有五百人。齎持[4]蘇酪、華[5]草、符𤬪相隨而出,為欲解奏彼婆羅門。見諸菩薩、大聲聞已,即住念曰:「我今見此吉相好人。」

時彼侍從婆羅門中,有一長老大婆羅門,厥名梵天,謂得無垢,作如是言:「女今當知,我此所見是不吉相。前有如是諸比丘住,可迴入城。見如是相,所作不吉。以此因緣,或解或奏,不吉不成。」

即於爾時,得無垢女偈對梵天婆羅門曰:

「見此無障勝, 能却多人惡,
此見淨四諦, 正念信解脫。
二足上福田, 施彼願生天,
得甘露果報, 施者不得惡。
第一持戒人, 離濁無惡念,
行世間治病, 療救苦眾生。
佛世間最勝, 第一之法主,
此是彼佛子, 無有塵垢染。
此諸大菩薩, 遠離何等法,
惡法皆遠離, 常謹慎不越。
持戒世間最, 好人見者勝,
作塵許供養, 彼得如法財。
此滿足勝相, 此善心淨田,
婆羅門得信, 獲多福生人。」
爾時梵天婆羅門,為得無垢女,而說偈言:

「莫隨癡心言, 齋時觀比丘,
如著衣剃髮, 求吉不用見。
尊朝不喜汝, 我當必被笑,
不得持齋戒, 願勿觀比丘。
若不觀比丘, 則是大善哉。」
爾時得無垢女,為梵天婆羅門,而說偈言:

「非於今朝日, 能救我父母,
非諸親非財, 亦復非嚴飾。
此之功德人, 入於有為行,
此人能救我, 亦救我父母。
我於今朝日, 捨身復捨命,
甚愛樂佛法, 不欲世富樂。
更無異歸依, 能救護眾生,
[*]唯有佛法僧, 三寶能救護。」
爾時梵天婆羅門,語得無垢女言:「[1]汝大不是。汝於昔來,未曾見佛、未曾聞法、未供養僧。汝何處聞?云何信佛?」

得無垢女作如是言:「我生七日,時婆羅門,安置我身在栴檀殿金寶床上,五百天子,在於我上空中行過,我時得見。時彼五百諸天子中,有一天子,曾見如來,種種讚歎,說佛功德,讚歎法、僧。我時得聞五百天子,皆共問之,作如是言:『君見佛來,佛狀云何?云何得知?』時彼天子,知我心信,為生五百天子信故,而說偈言:

「『無垢欲染髮, 清淨軟靡旋,
面猶百葉花, 如夜空滿月,
毫色雪[2]頗梨, 眉間甚可憙,
諸眷屬中勝, 佛語甚微妙。
人主師子頰, 眼目極殊妙,
齊平四十齒, 眾生中心勝。
彼復廣長舌, 善淨圓滿面,
利益善語言, 離惡口兩舌。
無有無義語, 佛不毀譽語,
利益諸眾生, 無數眾生信。
[3]項相猶如貝, 人[4]生臂指長,
譬如象王鼻, 希淨齋却入。
陰如象王藏, 亦復如日光,
身毛皆上靡, 鹿[A1]𨄔足下平。
離垢惡實語, 一切牟尼王,
已破壞惡見, 惡見悉已滅。
眾生億問難, 正答令歡喜,
遠離彼二邊, 說於中道法。
隨何人聞者, 第一寂滅樂,
直不曲勝語, 一切歡喜愛。
法雲普遍覆, 平等雨法雨,
如來既自度, 亦度彼眾生。
歸救中第一, 觀世間相應,
餘無量功德, 我不能具說。』
彼天子聞已, 心開淨信佛。」
爾時得無垢女,說此偈已,即語梵天婆羅門言:「大婆羅門!我生七日,便得聞此佛法功德。從是已來,不曾少時有癡覆心,不著諸欲,不著嫉妬,不著貪心,不起盜心;心不思量亦不憶念,不知愛著;或父或母,或兄或弟,姊妹親屬,不知愛著;嚴飾之事,不知愛著;王都城邑聚落身命,不愛著生。大婆羅門!我憶異相,所謂佛相。大婆羅門!我心恒常憶念三種。何等為三?隨何方面,如來行處,我問如來;若佛說法,如是一切我悉攝取,不失一字,不失一義,不失一語,無有一夜或於一日;隨在何處,我常見佛,非是不見,我常聞法,常供養僧。大婆羅門!如是見佛,如是聞法,供養眾僧,我無厭足。」

爾時梵天大婆羅門,勅一同伴小婆羅門,作如是言:「汝摩那婆!今速還去,如得無垢向來所說,悉為大王及王夫人,說如是法。」

時摩那婆受教而去,如所見聞,悉為大王及王夫人,說如是法。

爾時得無垢女,如佛功德為諸人說,如法功德為諸人說,如僧功德為諸人說。時彼五百諸婆羅門,聞已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得無垢女,從輿而下,與諸侍從婆羅門俱,前詣菩薩大聲聞所。到已禮拜恭敬尊重,住在尊者舍利弗前,合掌而立,問於尊者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一切女人,智慧甚少,染欲極多。專行放逸,心意狹劣,不念善法,多念惡法。善哉,大德![*]唯願垂哀悲心念我,如應說法,令我長夜,得大利益,安隱快樂。」

此語未訖,時憍薩羅波斯匿王,聞婆羅門摩那婆語,速疾急到,詣大聲聞、諸菩薩所,見女在坐,於自己女,如大聲聞,如大菩薩,作如是言:「在家甚樂。何故在坐,說如是言:『我從是來,不為癡覆,不著戲樂,不曾起心。』」

時憍薩羅波斯匿王,即自為女而說偈言:

「汝端正如天, 姿媚如莊已,
何故起惡見, 說言皆不著?
王國土豐樂, 汝母隨汝心,
女何所憶念, 言不著身樂?
一切貴敬汝, 見汝者皆愛,
百功德莊嚴, 何以不著樂?
女何所見聞, 於樂生憂怖?
好心向我說, 汝有何所願?」
爾時得無垢女,即為父王而說偈言:

「王不覺家惡, 危脆諸陰中,
有為所止宿, 如妓兒戲場,
毒蛇所居處, 命少時不停,
無有安樂心, 云何得睡眠?
四大如毒蛇, 三有何處樂?
多怨惡鬪諍, 到曠野險處,
煩惱怨圍繞, 云何得安樂?
何者是戲樂? 云何而著樂?
飲毒云何睡? 勅殺云何喜?
嶮岸云何安? 人命亦如是。
如來說譬喻, 有聚如須彌,
爾許顛倒意, 誰信無常劫?
父母兄弟等, 一切賊境界,
善知識兒子, 親友皆圍遶,
猶如鏡中像, 一切皆無常。
有何等人輩, 能信此不實,
初見自然智, 即發菩提心。
從發心已來, 未失菩薩行,
何處菩薩行, 貪著世間樂?
我見彼如來, 不思議功德,
聞善逝說法, 見此佛子人,
是故不憶念, 著世五欲樂。」
爾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既聞女說,默然不言。

爾時得無垢女,知父默然。即語尊者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我欲問難,願慈念我。佛說大德,智慧人中最為第一。大德!何者智慧?彼智慧者,為常無常?若是常者,如佛所說,一切諸法皆悉無常。佛如是說,則是妄[1]說、迷惑說法。若是無常,彼法不生。若法不生,彼法則無。為何所說?則不憶念說智慧法。以何義故?佛說大德智慧人中最為第一?」

尊者舍利弗,默然不答。

爾時尊者大目[2]犍連,問於尊者舍利弗言:「何故默然,不答女難?」

尊者舍利弗言:「女不問我無常之法,問不生法,故我不答。」

爾時得無垢女,問於尊者大目連言:「大德目連!佛說大德,神通人中最為第一。大德為住眾生想故示現神通,為住法想示現神通?若住眾生想示現神通者,眾生既無,云何大德示現神通?若住法想示現神通,法無分別,大德亦爾,無所分別。既無分別,云何大德示現神通?」

尊者目連,默然不答。

爾時尊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問於尊者大目連言:「何故默然不答女難?」

尊者目連言:「女不問我分別,[A2]問我無分別,不取、不分別如來菩提道,是故我不答。」

爾時得無垢女,問於尊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言:「大德富樓那!佛說大德,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大德為受持說法,為不受持說法?若受持說法,則與一切愚癡凡夫等無有異。何以故?一切愚癡凡夫受持。大德!如是不離一切愚癡凡夫法。若不受持說法,法既無物,云何大德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尊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默然不答。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問於尊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言:「何故默然,不答女難?」

尊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言:「女不問我世諦之義,問我真諦,故我不答。」

爾時得無垢女,問於尊者大迦葉言:「大德摩訶迦葉!大德入八解脫,入已復出,為人說法。於何人邊乃至微少受一瓢食,彼諸施者,皆得生天。彼於大德,云何而施?為身淨施?為心淨施?為身心淨施?若身淨施,身則無知、無覺、不動,如草如木,如壁如土,彼身如是不能淨施。若心淨施,心則如幻,不暫時住,不能淨施。若彼身心內外俱淨,如是身心不得淨施。身心無物,云何淨施?」

尊者大迦葉,默然不答。

爾時尊者須菩提,問於尊者大迦葉言:「何故默然,不答女難?」

尊者大迦葉言:「女不問我取法,問我不取法,是故我不答;女問我實際,是故我不答。」

爾時得無垢女,問於尊者須菩提言:「大德須菩提!佛說大德阿蘭若行最為第一。大德!阿蘭若者,為有物修?為有法修?若有物修則是無常。若有法修,法無生相、法無滅相,法若不生不滅相者,彼則平等——彼若平等則非平等,彼若真如則非真如——不動不轉。若不動轉,彼不得說。若不得說,彼不思議。若不思議,彼不可說。若不可說,彼則無物。若無物者,彼則無實。若無實者,聖人不說。」

尊者須菩提,默然不答。

爾時尊者離波多,問於尊者須菩提言:「何故默然,不答女難?」

尊者須菩提言:「乃至無有少法可說,默然為樂。女問如是不戲論法,諸有言說皆是不善,不言說界是阿蘭若行。」

爾時得無垢女,問於尊者離波多言:「大德離波多!佛說大德坐禪人中最為第一。大德!為心依止禪?為心不依止禪?若心依止禪,心則如幻不實分別,若當如是不實,分別則不實,依止禪三昧則不實。若無心念禪,一切死人亦得歡喜。諸草木壁波羅賒樹,皆應三昧。何以故?以彼諸物皆無心故。」

尊者離波多,默然不答。

爾時尊者阿泥樓大,問於尊者離波多言:「何故默然,不答女難?」

尊者離波多言:「得無垢女,問佛境界,彼非聲聞之所能答。」

得無垢曰:「於意云何?如來法界、聲聞法界,有別異耶?若異法界,則壞法界,若法界壞,法界則二。法界不二,得言真如。如是真如,得言不二。如是真如,如是不二,不得言勝。大德何以作如是說?」

爾時得無垢女,問於尊者阿泥樓大言:「大德阿泥樓大!佛說大德天眼人中最為第一。大德!天眼為有物見?為無物見?若有物見,則墮常見。若無物見,則墮斷見。」

尊者阿泥樓大,默然不答。

爾時尊者阿難陀,問於尊者阿泥樓大言:「何故默然,不答女難?」

尊者阿泥樓大言:「女懷智慧問,是故我不答。」

爾時得無垢女,問於尊者阿難陀言:「大德阿難陀!佛說大德於多聞中最為第一。大德!何物得言多聞?為有義知?為究竟知?若有義知,義無言語,不可言說,非耳識知,彼非可見。若究竟知,然世尊說當聽於義,莫聽文字,如是不聽。大德阿難!云何多聞?」

尊者阿難默然不答。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問於尊者阿難陀言:「何故默然,不答女難?」尊者阿難陀言:「一切文字性離如響,女問我字,故我不答。女問平等無心離心,此義乃非學人境界,云何得說?仁者!當問如來[1]法王。」

爾時得無垢女,問於童子文殊師利言:「文殊師利!佛說仁者善解如來甚深解脫,如是菩薩摩訶薩中最為第一。彼因緣法云何甚深?為深故甚深?為自體甚深?若彼因緣深故甚深,則彼因緣,無人和合。何以故?如是因緣,不去不來,非眼識見,乃至非是意識所知。不二和合因緣而生。若自體[2]甚深,彼甚深體則非可示。」

文殊師利言:「實際之義,甚深,甚深!」

得無垢言:「文殊師利!以彼實際非實際故,如是彼智則非是智。」

文殊師利言:「無有言語得實際者。」

得無垢言:「文殊師利!若無所得則無言語,出過言語故無所得。」

文殊師利言:「若爾,云何為他人[3]語?」

得無垢言:「文殊師利!如來菩提出過言語,彼不可說。」

文殊師利默然不言。

爾時得無垢女,問不迷見菩薩言:「善男子!如不迷見如是說言:『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何等眾生堪任菩提?婦女丈夫,若男若女,眼見我者皆見我身如佛身色。』此事云何?仁者為示如來色身?為示法身?若示色身,彼諸眾生不見佛身。若見佛身,則違佛語。佛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若以聲求我,
彼人行邪道, 則不能見我。』
「若示法身,而佛法身非可示現。何以故?如來法身出過眼識,彼不能見。」

不迷見菩薩,默然不答。

爾時寶幢菩薩,問不迷見菩薩言:「何故默然,不答女難?」

不迷見菩薩言:「女問我無物,是故我不答。」

得無垢曰:「我非無物問,無物不得問,我說學法應如是知。」

不迷見菩薩。默然不言。

爾時得無垢女,問寶幢菩薩言:「善男子!仁如是說:『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善寶滿藏悉開。』此事云何?仁者如是何所憶念?為當有心希望福德?為當無心希望福德?若當有心希望福德,仁者則與愚癡凡夫等無有異。何以故?愚癡凡夫皆有希望愛著心故。若當無心希望福德,是則無心希望積聚。」

寶幢菩薩,默然不答。

爾時得無垢女,問除惡菩薩言:「善男子!仁如是說:『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若彼眾生有惡業行應受報者,彼見法故,現世輕受。』此事云何?如佛所說,業不思議,仁說不能違佛所言。若仁不能思議業者,云何得知未來重業,現世輕受?一切諸法皆空無主,仁今云何言得法王?若仁能令重業作輕,則違佛語。」

除惡菩薩言:「我以願力,能令如是重受之業作輕受業。」

得無垢曰:「無有人能願力迴[4]轉,若能轉者,一一如來本皆有願:『一切眾生,我皆悉令得大涅槃。』非願力成此門,應知如是願力不能迴轉。」

除惡菩薩,默然不言。

爾時得無垢女,問障一切罪菩薩言:「善男子!仁如是說:『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一切人民五蓋不障。』此事云何?若仁禪定,能令眾生[1]諸蓋不障。一切諸法皆空無主,如是仁不是仁,我不是我,云何能與他人作恩?」

障一切罪菩薩言:「先修慈心。」

得無垢言:「一切諸佛大慈心行,有佛土中諸眾生等蓋[2]縛所惱。」

障一切罪菩薩,默然不言。

爾時得無垢女,問於聖者觀世自在菩薩言:「善男子!仁如是說:『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隨何眾生繫縛執掌,欲被殺者即得解脫,無有怖畏得無所畏。』此事云何?仁為取修?為不取修?若取修者,愚癡人取,是則不可。若不取修,則非無常,若非無常,則不可取。」

觀世自在菩薩,默然不答。

爾時辯聚菩薩,問觀世自在菩薩言:「何故默然,不答女難?」

觀世自在菩薩言:「女不問我生法,不問我滅法,問我不生不滅法,是故我不答。」

得無垢曰:「觀世自在!仁何不問何處不生不滅?」

觀世自在菩薩言:「得無垢女,何處不生不滅?無少字轉行。」

得無垢曰:「若不轉行,則一切法無有少字,非黠慧人字轉行說,不著名字,法界無障礙,故彼心不著。」

觀世自在菩薩默然不言。

爾時得無垢女,問辯聚菩薩言:「善男子!仁如是說:『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何等惡心眾生,慈心相向,遞共讚詠,音聲語說皆得辯才。』此事云何?仁此辯才起,為有因緣起?為無因緣起?若有因緣起,一切無常皆因緣起,若如是者不得寂靜。若無因緣起,如是無實,則不得言有辯才起。」

辯聚菩薩言:「我從初發菩提心來,常作是願:『若諸眾生得見我者,皆得辯才。』」

得無垢曰:「善男子!仁為有心辯才?為無心辯才?若有心辯才,則墮常過。若無心辯才,彼諸言語,仁云何說仁不實語?」

辯聚菩薩,默然不言。

爾時得無垢女,問不迷行菩薩言:「善男子!仁如是說:『我心安住觀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隨何眾生,眼見我者,一切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事云何?何者菩提?彼菩提者,為有?為無?若言有者,仁則著常。」

不迷行菩薩曰:「言菩提者,智者言語說言菩提。」

得無垢曰:「彼智云何?為當生體?為寂靜體?若彼生體,生皆無常。若皆無常,則不正念。若皆無常是正念者,一切癡人皆應正念。若寂靜體,彼無所得。若無所得彼不分別。此或佛說,或菩薩說,或阿羅漢說,或凡夫說。何以故?菩提道者則無分別,愚癡凡夫則有分別,有分別者非是黠慧。」

不迷行菩薩默然不言。

爾時,尊者須菩提等諸大聲聞,彼諸菩薩,如是說言:「我今迴還,不須入彼舍婆提城而行乞食。何以故?朝日已得妙好法食,即爾滿足。我既從彼得無垢女聞勝妙法,我於朝日得法食足。」

爾時得無垢女,語尊者須菩提言:「大德須菩提!不取不捨,是聲聞法。仁等今者為何所求?何所憶念?大德須菩提!無戲論者是聲聞法,若著戲論非聲聞[3]法。大德須菩提!無依止者是聲聞法,聖人境界非是依止,非依止[4]著不發動搖。」

爾時彼大聲聞、彼諸菩薩,及彼五百諸婆羅門,得無垢女,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并諸侍從無量人眾,皆悉往詣祇陀樹林給孤獨園。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圍遶三匝於一面坐。得無垢女遶佛千匝,遶千匝已,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妙聲偈問如來曰:

「我今問善逝, 無上無等智,
無量無垢名, 三界之尊主,
能以甘露法, 慈愛令人得。
云何菩薩行, 能坐樹王下,
破壞魔王軍, 成無上菩提?
云何動大地, 乃至動龍宮?
云何放光明, 普照無量處,
說菩提法行? 云何得總持?
云何菩薩行, 而能得佛財?
云何修寂靜, 第一三摩提?
云何神通力, 丈夫云何說?
眾生中勝行, 得何等意行?
云何得淨辯, 同合淨美語?
云何諸菩薩, 而得善眷屬?
云何大丈夫, 而得宿命智,
得無垢天眼, 天耳他心智,
大神通光明, 行無量世界?
云何念檀捨, 戒淨常行忍?
云何精進禪? 云何行般若?
云何常遠離, 胎藏生宿處,
更不受胎生, 過化生彼岸?
云何佛前住, 口說無我空?
云何愛不愛, 彼二心平等,
滅一切染惡, 心堅不高下?
世間法不動, 猶如須彌山,
得失及毀譽, 稱譏苦樂等。
此世間諸法, 云何過如月?
無主不[1]諂誑, 無染云何慢?
捨離自高心, 無有如是意,
寂靜勝寂靜, 不捨奢摩他。
第一智慧人, 云何得有縛?
不愛妻子財, 云何而得有?
定愛猶如鳥, 常如月無異,
其心既如是, 云何有法愛?
云何有智人, 如地水火風?
不動云何常? 愛平等如空。
云何不捨法? 常不捨佛法,
寧自捨身命, 不捨第一法。
云何住菩提, 證無塵垢法?
眾生中醫想, 佛國土莊嚴。
云何住淨僧? 淨僧云何有?
三世法云何? 聞有眾生樂,
云何愛滅壞? 見四諦羅漢,
云何戒具足? 云何百眾生,
[2]令安住菩提? 行有常愛著,
誰能得端正? 何誰有化生?
云何大富樂? 云何大智慧?
一切智道行, 何誰能具足,
得三十二相, 八十種妙好?
一切善福德, 無斯辯才生,
云何有淨僧, 比丘受具足?
何處有此願? 云何百有生?
宿命云何有? 常與佛和合,
於千億劫中, 不作惡行善。
心不著端正, 云何有醫師?
[3]力精進忍辱, 云何而有勝?
云何歸依佛, 歸依於法僧?
自捨於身命, 不是捨佛法。
云何諸眾生, 淨行菩提行?
一切悔放捨, 為眾生說法。
不是少許癡, 一切[4]知大寂,
若行法眾生, 次第得授記。」
得無垢女如是說已,世尊即告得無垢言:「善哉,善哉!得無垢女!汝甚善哉。汝今善能問於如來如是之義,汝今諦聽,善思念之!我為汝說。」

得無垢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

佛即告言:「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能壞魔王。何等為四?一者、供養他人心不嫉妬。二者、捨離惡語。三者、常生多人善根。四者、無盡修慈。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能壞魔王。」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心莫懷嫉妬, 口勿說惡言,
教多人行善, 不盡修慈心。
菩薩能修行, 如是四種法,
十方破魔王, 證無上菩提。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能動無量諸佛世界。何等為四?一者、如說而行。二者、信甚深法。三者、堅固教化。四者、能教多人菩提。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能動無量諸佛世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能如說而行, 知甚深法忍,
欲得白淨法, 堅固教化人,
常為多人說, 無上菩提道。
智人如是法, 能動億世界。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能放光明普照無量諸佛世界。何等為四?一者、施佛燈明。二者、守護正法。三者、能入八難惡眾生中而為說法。四者、以寶羅網覆如來塔。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能放光明普照無量諸佛世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以燈明施佛, 則得淨光明。
能守護正法, 如正法受持。
為放逸之人, 說不放逸法。
以妙寶羅網, 覆於如來塔。
如是諸菩薩, 放光照世界,
遍不可思議, 億世界中行。
此光觸眾生, 遇者皆得樂,
發心求菩提, 無上大智慧。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陀羅尼。何等為四?一者、種種布施。二者、莊嚴女人與來求者。三者、讚歎如來功德。四者、多行般若。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得陀羅尼。」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修行種種施, 則得陀羅尼。
種種莊嚴女, 以施來求者,
常讚佛功德, 修行佛般若,
行如是四法, 彼得陀羅尼。
能於百千劫, 聞持而不失,
十方佛說法, 憶念力能取。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則得三昧。何等為四?一者、常說有為多苦。二者、樂獨無侶。三者、發勤精進。四者、究竟善業。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則得三昧。」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說有為多苦, 樂獨行如犀,
勤進常有智, 究竟行善業。
行如是四法, 求於菩提行,
得寂靜三昧, 速覺佛菩提。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神通力。何等為四?一者、身輕。二者、心輕。三者、受持一切佛法。四者、四界空界平等受持。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得神通力。」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身輕如心輕, 法中無依止,
空界我無量, 四界等受持,
思量此四法, 得無量神通。
以此三昧力, 行一切世界,
一念普周遍, 見多千億佛。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端正殊特。何等為四?一者、不瞋。二者、掃如來塔,障惡風雨,作已歡喜。三者、戒淨具足護持。四者、常一切時先意問訊,見諸法器不欲破壞,心如金剛。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端正殊特。」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於他無瞋垢, 障佛塔風雨,
淨掃治莊嚴, 常恭敬供養,
淨戒常護持, 常先意問訊,
盡心於法器, 如金剛須彌。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是故化生常在佛所。何等為四?一者、作蓮華坐如來之像。二者、滿掬[1]憂鉢羅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或散佛身,或散浮圖。三者、安樂有多[2]信才,於持戒人,心不破壞一切善根。四者、願與一切眾生安樂令得佛道。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是故化生常在佛所。」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作勝蓮華坐, 如來之形像,
水華滿掬施, 為利益他人,
於他不惡說, 不取他惡說,
念十方眾生, 願與安隱樂。
修行如是等, 四種勝功德,
是故得化生, 常在於佛所。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大富樂。何等為四?一者、平等心施。二者、施不望報。三者、心開多信。四者、能知眾生心行。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得大富樂。」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平等心施與, 所有皆不悋,
深信佛智慧, 數得大富樂。
有信不[*]諂誑, 不取惡他人,
信法正[3]直見, 彼得善富樂。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大智慧。何等為四?一者、於法不生嫉妬。二者、能除他人疑悔。三者、如聞而說。四者、多修空行。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得大智慧。」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智人不懷嫉, 能除他疑悔,
如所聞而說, 說如來行空。
行如是四法, 如來所隨喜,
如佛教而學, 得佛二足尊。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宿命智。何等為四?一者、能為久忘法者說應聞法,令得憶念不忘句義。二者、令他信欲所謂語說,令他歡喜,為他說法。三者、欲令出離有為諸苦入於涅槃。四者、知幻三昧與願相應。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得宿命智。」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久讀誦忘者, 教示令憶念,
常說樂聞語, 不倦為他說,
令出有為苦, 捨相修三昧。
行如是四法, 得宿命大人,
[4]億無量千劫, 速成第一醫。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常親近佛。何等為四?一者乃至失命因緣不捨佛法。二者、乃至失命因緣,終不稱說法師罪過。三者、乃至失命因緣,終不親近不善知識。四者、常修念佛三昧。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常親近佛。」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常不捨佛道, 不毀[5]訾法師,
不近惡知識, 常勤心念佛。
行如是四法, 得親近如來,
在在所生處, 彼處常有佛。
乃至未證得, 無上菩提道,
一切所生處, 常得親近佛。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三十二大丈夫相。何等為四?一者把金散佛,或散浮圖。二者、常以香油塗如來塔。三者、種種華香伎樂布施。四者、眷屬相隨,供養和[1]上阿闍梨等。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得三十二大丈夫相。」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把金散浮圖, 香油塗佛塔,
施以香華樂, 敬心供養師。
行如是四法, 得三十二相,
端正甚奇妙, 一切功德具。
此法有妙相, 佛第一智慧。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八十好。何等為四?一者、種種妙衣莊嚴法坐。二者、供養他人心不生倦。三者、於法師所不作鬪亂。四者、教諸眾生佛菩提行。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得八十好。」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妙衣嚴法坐, 供養他不倦,
教眾生菩提, 易得八十好。
菩薩修行此, 四種功德故,
常於一切時, 有勝相莊嚴。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淨辯才。何等為四?一者、持菩薩藏。二者、晝夜讀誦三聚法門。三者、為他人說離因緣法,以佛菩提不生不滅、離因緣故。四者、歡喜受持,不惜身命及以財寶。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得淨辯才。」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晝夜常讀誦, 堅持菩薩藏,
諸世間相違, 受持此佛法,
不惜身命財, 惜彼菩提道。
行如是四法, 得辯才增長,
如著種種鬘, 他人見者喜。
一切諸世間, 人天等眾生,
見[2]彼菩薩者, 歡喜亦如是。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淨佛土。何等為四?一者、於他不嫉。二者、等心自他。三者、見諸眾生心常歡喜。四者、不親諸惡眷屬。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得淨佛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心不懷嫉妬, 不取他人利,
見眾生歡喜, 等心於一切,
不伴惡眷屬。 如是等四法,
具足修行者, 得清淨佛土。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得僧具足。何等為四?一者、不念他人眷屬。二者、和合破壞眷屬。三者、於說法處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四者、捨離惡語。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得僧具足。」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不念他眷屬, 和合破壞者,
說法處教人, 不說破壞語。
行如是四法, 得第一淨僧,
欲得淨僧者, 黠慧修此法。
「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成就四法隨心所願生佛國土。何等為四?一者、於他親友心不生嫉。二者、常求六波羅蜜欲令滿足。三者、心信清淨堅固。四者、於諸菩薩常起師想,乃至初發菩提心者,皆生師想而供養之,而不偏著親友因緣。得無垢女!諸菩薩摩訶薩,若能成就如是四法,隨其所願生佛國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不嫉他利養, 求波羅蜜善,
常淨堅固心, 於菩薩師想,
不[*]諂求樂緣, 欲令親得樂。
常修此功德, 速得近如來,
隨心之所願, 得生佛世界。
既生彼世界, 隨[3]憶念皆得。」
爾時得無垢女白佛言:「世尊!如佛為我所說法門,若我不信、不取此法,不修、不行,是則破壞一切十方於今現在現命現住諸佛世尊。」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語得無垢作如是言:「汝甚希有!若如是說菩提難得,彼菩提行難得修行,女能修行甚為希有。」

得無垢女即發誓言:「大德目連!我未來世當成如來應正遍知,如今世尊等無有異。若實不虛,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無一眾生有怖畏者。我今實語,若我堪能如佛所說具足修行,今當雨華天諸妓樂自然出聲,我婦女身轉為丈夫。」

得無垢女,如是說已,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諸妓樂自然出聲,雨眾天華。得無垢女,轉婦女身即成丈夫,如年十六端正童子,一切皆見。

爾時尊者大目犍連白如來曰:「希有世尊!如我意解,菩薩從[4]初發心乃至道場,此得無垢如是神通最為第一,如是大力,如是大體,如實住持,此如是等,所見因緣,異異具足。」

如是說已,佛言:「如是,如是!目連!如汝所說,菩薩從初發心乃至道場,彼是世間天人福田,出過一切聲聞緣覺。」

時佛微笑——諸佛常法,若微笑時,則有若干無量種色,種種異色,青黃赤白紅紫頗梨金寶色光從口中出,普照無量無數世界,乃至梵世,照已還攝,入如來頂——爾時尊者阿難從座而起,整服左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偈讚問曰:

「天王緊那羅, 娑婆世界主,
大梵天王聲, 命命之音聲,
音樂諸天聲, 貪瞋癡寂靜,
世界皆生愛, 無垢人王月,
力功德如海。 何故放光明,
復六種動地? 大地不傾覆,
空中雨天華, 見者心愛樂。
猶如師子王, 破壞小野干,
如來能摧壞, 一切諸外道。
唯願牟尼尊, 今日為我說,
佛[1]念何因緣, 何人得大利?
億那由他數, 日月珠光明,
帝釋娑婆主, 乃至梵天光,
從世尊面門, 出無垢淨光,
彼十方光明, 一切皆不現。
額中滿如月, 眉間淨無垢,
明若秋日月, 分陀華無異,
猶如電光發, 螢火星不現。
釋迦牟尼尊, 映蔽諸外道,
如來今放光, 何人得利益?」
尊者阿難,如是說已。佛言:「阿難!此得無垢如實住持,轉女人身得成男子,汝為見不?」

阿難答言:「已見。世尊!」

佛言:「阿難!此得無垢菩薩,於八十千阿僧祇劫行菩提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六十千阿僧祇佛所行菩提行,文殊師利童子菩薩,爾乃於後發菩提心。如文殊師利等八十千菩薩,若佛世界功德莊嚴,如得無垢菩薩一佛世界功德莊嚴。」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語得無垢菩薩言:「善男子!若仁如是久遠已來行菩提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女身何以不轉?」

得無垢言:「大德目連!菩提覺者非女人身、非男子身。何以故?菩提不生,非身心覺。」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作如是言:「希有世尊!此得無垢菩薩摩訶薩,乃能解此甚深解脫。」

佛言:「文殊師利!如得無垢菩薩,六十億佛所,行於梵行,修空三昧,滿八十千阿僧祇劫,修無生忍,於三十億佛所,難問彼佛已,說得無垢菩薩甚深解脫,諸菩薩中最為第一,衣食供養八十億佛,問此論義辯才法門。文殊師利!若善男子,若善女人!聞此法門,受持讀誦為他廣說,彼人如是得福甚多。何以故?此法門者得入菩提具足因緣。」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以何名名此法門?我當云何而奉持之?」

佛言:「文殊師利!此法門者名『論義辯[2]才』,如是受持;名『得無垢法門』,如是受持。」

佛說是時,有八十億那由他眾生,諸天人等一切不退,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辯聚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世尊!得無垢菩薩摩訶薩,幾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覺?」

佛言:「善男子!是得無垢菩薩摩訶薩,過不可數百千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無垢笑憶念幢王如來、應、正遍知,世界名曰無量淨妙功德莊嚴,彼國無有聲聞、緣覺,過天富樂。」

爾時得無垢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聞授記已,歡喜踊躍,上昇虛空高八十億多羅樹,住虛空中,放大光明,其光遍照千佛世界,世尊頂上八十四千由旬寶華中住,為供養佛,如鳥飛下,繞佛千匝,合掌向佛,於一面坐。

爾時彼五百婆羅門,并梵天婆羅門,見得無垢菩薩前勝神通,身毛肅然,得淨心信,深生愛敬。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若恭敬如來, 彼利是大利,
令何人決定, 作佛法因緣。
我婆羅門種, 前造作惡事,
見大聲聞師, 口說不善語。
今懺悔此罪, 願後不受殃,
見佛子惡說, 非是賢人語,
非善得人身, 虛損他飲食。
我若不見佛, 勝妙功德王,
則與得無垢, 相隨解奏去。
以見彼佛子, 恭敬須臾[3]間,
我問彼言曰: 『何處時見佛?』
彼言:『生七日, 爾時聞佛名。』
彼說佛功德, 實體不異[4]聞。
我聞彼佛名, 深生淨信心,
一切皆欲去, 向無上菩提。
我前福因緣, 得聞佛名稱,
來向釋師子, 頭面禮佛足。
求見佛禮拜, 聞於無上法,
見此二足尊, 得脫一切苦。
若佛釋師子, 實語人說法,
我學彼佛法, 得佛法因緣。
女聞佛法故, 得無上菩提,
我今入實法, 菩薩行道門,
我信入佛法, 當得世間勝。
彼堅固心知, 憶念牟尼尊,
聖知阿難問, 授一切人記。」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此等五百人, 梵天婆羅門,
彼一切同時, 當得成佛道。
於八十億劫, 不作諸惡行,
於一一劫中, 得見億如來。
過去已供養, 滿足五百佛,
此後復得見, 億佛坐菩提。
供養僧福田, 八十億比丘,
廣為諸眾生, 說如是法門。
次第一切得, 寂靜涅槃樂。」
佛說此經已,辯聚菩薩摩訶薩、得無垢菩薩摩訶薩等一切菩薩,彼諸聲聞,彼婆羅門,波斯匿王憍薩羅主,及諸天人并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世尊說,歡喜奉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離垢施女經,卷一 - 2024-03-08 16:06:32

佛說離垢施女經

西晉[10]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人皆阿羅漢——諸漏已盡逮得已辦,無復塵垢而得自在,棄捐重擔逮得己利,盡除終始諸所結縛,度以[11]聰慧通達明智悉為仁賢,猶如大龍心得自在——其大人賢者阿難;菩薩萬人,皆成大阿羅漢——皆一切聖達神通己暢,悉不退轉法輪——菩薩其名:寶光菩薩、智積菩薩、名首菩薩、辯積菩薩、[12]首咸菩薩、光世音菩薩、賢首菩薩,喜王菩薩、行無思議脫門菩薩、念諸法無[13]蓋菩薩、慈氏菩薩、入志性菩薩、棄諸惡趣菩薩、除眾憂冥菩薩、超欲無虛迹菩薩、無虛見菩薩、德寶校飾菩薩、金寶曜首菩薩、捨諸蓋菩薩、無害心菩薩,如是等菩薩具足萬人。

爾時賢者舍利弗、大目揵連、大迦葉、須菩提、邠耨文陀弗、離越、阿那律、阿難等,溥首童真、不虛見、寶英、棄諸惡趣、棄諸陰蓋、光世音、辯積、超度無虛迹。時此八菩薩及八弟子,明旦著衣持鉢入城分衛,斯等俱行相與共議各各發願。

舍利弗曰:「當如是像三昧正受入城分衛,令其中人普使一切聞四聖諦。」

大目連曰:「願城中人皆使一切無有須臾興[14]施魔事。」

大迦葉曰:「願城中人施我食者,一切皆使得無盡福至無為度。」

須菩提曰:「願城中人敢覩光明,以是緣報,皆得生天及在人間,然後逮得無為之法。」

邠耨曰:「願其城中諸外異學梵志長者,悉得正見。」

離越曰:「願其城中一切眾人無有罪殃,悉獲安隱。」

阿那律曰:「願其城中一切眾人悉得天眼。」

阿難曰:「願其城中一切眾人,悉使識念往古所可曾聞經法。」

文殊師利曰:「化其城中門戶窓牖重閣精舍器物[15]瓔珞樹木枝葉華實衣服之飾,皆使宣出空、無相、無願、無所逮,得不起不滅,無有放逸,無所著聲,無有形類,無吾我聲。」

無虛見曰:「化其城中一切人民男女大小目所覩者,悉見佛形,至後究竟,逮得無上正真之道。」

寶英曰:「化其城中一切居家所有諸藏,皆滿眾寶。」

棄諸惡趣曰:「化其城中所居眾民,敢有犯作地獄之罪,現在之法,使罪微輕,忽然虛盡。」

棄諸陰蓋曰:「化其城中人棄捐五蓋,不[1]使增長。」

光世音曰:「化[2]其中人閉牢獄者使得解脫,諸有繫囚令得解散,諸恐懼者得無所畏。」

辯積曰:「化[*]其中人敢見我等皆得辯才,使諸[3]伎樂轉共談語。」

超度無虛迹曰:「令[*]其中人吾等目見,皆[4]使究竟至[5]於無上正真之道。」

時八菩薩、八大弟子,各各如是悉共議已,到其城門。

于時城中王波斯匿,有女名曰維摩羅達[6](晉言離垢施),厥年十二,端正[7]殊妙,見者咸悅,第一潔白,色如妙華。於月八日明星之時,與五百侍女平旦乘駕,五百梵志皆從其後,出行遊觀,而詣祠壇,欲大祠祀。

時諸梵志[8]遙見比丘,心中念言以為不吉。諸梵志中有一梵志,年尊老耄,名曰梵天,[9]謂離垢施女:「當[10]知今日不祥,見諸比丘住於城門。[11]止!不須出,當還入城。見此等輩,求諸利義必不如意。」

時離垢施女,則為梵志,而說頌曰:

「斯等志行, 教化功德, 於諸祠祀,
為最吉安。 梵志若能, 供養此等,
一切吉利, 終無有異。 則以[12]梵戒,
調定[13]憺怕, 越度諸惡, 無穢眾塵。
此等所行, 為上良醫, 慰勞療治,
眾生久疾, 是無瑕穢, 第一師則。
為無數人, 去眾惡事, 於諸四見,
為已鮮明。 梵志卿來, 值上清淨,
佛在世間, 最勝法王。 斯等是子,
羅漢成就, 今諸菩薩, 為最尊師。
[A1]孰有[14]智者, 而捨之去? 兩足之尊,
上福之田, 欲得生天, 施此眾祐。
若惠與者, 果報無量, 所可遊處,
終不損耗。 順斯等教, 具足相好,
是善福田, 志性清淨。 假使梵志,
發歡悅心, 則當逮得, 安隱離俗。
遵修道教, 志未曾亂, 而行分衛,
常觀精進。 所可遊居, 善護諸根,
諸根寂定, 斯眾如海。 江海之水,
尚可[15]升量, 十方土地, 亦可步度。
若有布施, 人中之王, 一切所行,
不可稱量。 劫燒之時, 須彌山壞,
江海枯竭, 及所有地。 其有奉施,
眾人尊王, 劫雖被災, 福不可燒。」
於是梵志,為離垢施而報頌曰:

「無得自恣, 從愚[A2]戇心。 莫祠祀時,
願樂比丘。 斯等髠頭, 而[16]被袈裟,
若志安解, 不習此黨。 恐女父母,
不以歡悅, 吾等當啟, 於大明王。
女所祠祀, 則亦不祥。 善哉尊女,
莫受比丘。」
於是離垢施,以偈報梵志曰:

「若墮惡趣, 生死之難, 雖有父母,
不能救濟。 亦無餘人, 及財神呪,
獨斯等類, 乃能救脫。 吾棄[17]捐身,
散在四方, 欽樂愛敬, 自歸於佛。
終不希望, 餘人之救, [18]唯當依附,
三尊寶耳。 譬如失目, [19]而瞻明鏡。
外道異學, 若斯無益。 梵志猶如,
須彌山燒。 博聞如是, 力脫為要。
未曾乏少, 於博聞慧, 所可聞者,
悉為備具。 若能聽聞, 即奉行者,
此乃為[20]持, 一切難及。」
於是梵志謂離垢施女:「初未曾見於尊佛及比丘眾,從何因緣而生歡悅?」

女即答曰:「梵志!欲知?我初生時,母以我著金寶床上,上虛空中五百天子而共飛行,我[21]適見之;以無數事歎佛功德及法聖眾,[*]適聞音聲。時於眾中有一天子,初未曾見如來至真,問諸天子:『所歎如來,德何所類?』時諸天子察我心念,志懷篤信,即說此偈,而讚歎佛:

「『頭髮紺青色, 淨好而右旋,
如水百葉[22]蓮; 猶月滿盛明;
白毛眉中迴, 猶如雪之光;
勝眼如青蓮, 若蜂中之王;
人中尊師子, 脣像若赤朱,
眉睫甚細妙, 平正而善姝,
廣長舌覆面, 乃至於髮際。
其教[23]清和悅, 充可智者意,
其聲如鐘鼓, 箜篌笳[24]笛笙,
其音和且雅, 猶如琴瑟箏,
哀鸞真陀樂。 鸎鳥及鵾雞,
赤[25]𭪿鳴於林, 最勝音超彼,
[26]辭若師子吼, 妙聲壞眾病。
已離諸垢穢, 言誠斷諸見,
行遊若坐眾, [1]聞者悉解釋。
所言無缺漏, 可悅一切人,
勝己捨中邊, 猶如寂滅度。
言辭無慢恣, 形體甚奇妙,
辭質無諂飾, 皆為眾說行。
如集華為鬘, 佛慧[2]音如是。
諸念悉豐滿, 勝臂過於膝,
其掌正且均, 手指纖長好。
巍巍身堅固, 寶容若紫金,
佛體顯如[3]日, 遠現悉聞音。
毛軟亦紺色, 一一生[4]上旋,
𦟛髀猶龍象, [5]而膝平博好。
安平足如畫, 於下生相輪,
稱佛德如是。』 我時粗聽聞,
在世無所慕, 度於諸有處,
大哀上良醫, 救濟眾生務,
斷除諸繫縛, 無著如蓮華。
梵志我從天, 聞歎佛若此。」
離垢施女謂梵志:「我從諸天聞如是比歎佛功德,從是以來不自識念而復睡[6]眠,亦復[7]無有婬怒愚癡危害之想;從是以來不自識念貪著父母兄弟姊妹親屬知識,亦不愛念[*]瓔珞衣服及身壽命,國城遊觀;[*]唯獨恭恪,念佛大聖。梵志!當知,以是之故,如來所[8]在廣說經法,吾悉聽之,不失一句義理[9]嚴妙。我常晝夜恒觀覩佛,無不見時。吾以晝夜見佛正覺,欲聽聞法,奉敬聖眾,而無厭極。」

時離垢施,嗟歎於佛、[10]聖眾之德。梵天、梵志、五百群眾,聞之欣然,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女即下車,趣諸菩薩及大弟子,普為稽首,一一禮足,一心恭恪,而叉手住。

時舍利弗,觀離垢施女。離垢施女問舍利弗:「唯賢者!為女人身處於二識,塵欲如火,多有放逸,所可好憙,心不順念,不志解脫,而自[11]放逸。善哉,賢者!唯為我等如應說法,哀矜長夜,安隱無難。」

說於此語[*]適欲竟時,王波斯匿與諸群臣,尋到彼間。王聞斯言,謂離垢施女:「[12]遺習樂,何故勤勞、顏色[13]憔悴而遊此間?從生以來未曾步行,初不眠寐,卒發心行,而不戲樂,無以自娛。」

於是王波斯匿,為離垢施而說頌曰:

「顏貌淨妙, 猶天玉女, [*]瓔珞儀式,
香熏衣服。 如今女身, 何所患厭?
汝既無有, 睡眠之[14]懈, 處在國土,
倉庫盈富。 女之父母, 常得自由,
何所不樂, 今得自在? 其心何故,
不好在家? 又女父母, 而相可悅,
一切眾[A3]人, 之所恭敬。 何故不樂,
遊坐此間? 若干[*]瓔珞, 自嚴其身,
汝豈聞耶, 若見之乎? 所以恐怖,
心懷懈倦。 女當為吾, 宣暢此意。
今女所誓, 欲求何願?」
時離垢施,則為父王而說頌曰:

「大王不覺, 生死之難, 諸陰之患,
危脆之身, 貪欲之想, 所行如化,
人命在世, 不住須臾。 大父當了,
我處毒蛇, 安得睡眠, 及諸所欲?
於今計此, 四毒之[15]蛇, 心自念言:
『何所悅樂? 為諸讎敵, 所見逼迫,
處在眾苦, 云何得安? 塵勞之怨,
所見[16]唐突, 吾當云何, 遊於娛樂?
墮毒中者, 誰得睡眠? 未捨怨家,
云何歡喜? 墮大坑塹, 何所恃怙?』
尊王當知, 處世如是。 如今覩察,
最勝自在, 尋時發心, 令我得佛。
王聽我言: 『未曾見聞, 為菩薩者,
而懷放逸; 畏於[17]弊獸, 而馳迸走;
讎敵執杖, 舉刀逐人; 而復飢渴,
入於空聚。 畏生死賊, 誰當樂者?』
「今此畫篋身, 計之亦如是,
而常懷受斯, 依獸四害蛇。
無量之陰蓋, 怨賊之患難,
孰樂於曠野, 畏懼之境界?」
於是離垢施謂舍利弗:「[*]唯問,賢者!智慧之事,當以答我。所言智慧,歎於耆年,智慧最尊。其智慧者,為有為乎?若無為耶?假使有為,則為起生滅壞之事,虛偽之法。設無為者,離於三相,以是之故,為無所起。設無所起,則無合會。其智慧者,悉無所有。」

時,舍利弗默無以報。

大目連曰:「仁舍利弗!當時發遣離垢施問。」

舍利弗答曰:「女所寤者,不問有為及與無為,講無[18]所起,不可言聲以答發遣。」

離垢施女問大目連:「世尊歎賢者,神足為最耆年,云何,[19]立眾人想現神足乎?為法想耶?若立人想現神足者,人虛無實,神足亦空。欲以法想,法無所造。其無所造,彼無所獲。以無所獲,則無所想。」

大目揵連默無言報。

大迦葉曰:「仁大目連!以時發遣女[1]人所問。」

目連答曰:「女之所問,不以想念,無有想說,無作無念,唯諸如來眾菩薩等乃能發遣。」

離垢施女問大迦葉:「佛歎耆年知足第一,云何,迦葉!假使住於八思議門而禪三昧,愍哀眾人,起行分衛。所受食者,若一杓供此人之等,悉當生天。為以身事畢眾祐乎?若以心了?設以身者,身則屬外,不可以身而了事矣!有計身者,譬如草木牆壁瓦石,以是之故,不可了別。設用心者,心無所住以故不了。設以身心在於外者,則無所有,不可用了。」

迦葉默然。

須菩提[2]曰:「[*]唯大迦葉!當時發遣女[*]人所問。」

迦葉答曰:「今女所問,悉無所受,則應本際。以是之故,不可發遣。」

離垢施女問須菩提:「佛歎耆年,在於閑居行空第一。其空法者,為有所說,歎有形乎?設欲說法,法無起相,亦無滅相。其有不起不滅相者,彼則平等。其平等者則為調定,其調定者則為無本,其無本者亦無所作,無所作者則無言說,已無言說則無心念,其無心念則無真實。設無所有則[3]無有實,其不有實,則是聖賢之所歎詠。」

須菩提默,無以加報。

邠耨曰:「須菩提!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須菩提曰:「不當於此有所說也!默然為安。所以者何?女之所問,無放逸事。有所說者,則墮短乏,有計法界。無有言說,斯歸於空。」

離垢施女問邠耨曰:「佛歎賢者,講法最尊。耆年以何因緣說法?設無因緣則無所益。若以因緣講說法者,則與愚癡凡夫同等。所以者何?愚癡凡夫與因緣俱,是故賢者不離愚癡凡夫之法。設無因緣,無有形類,云何說法?無緣對故。」

邠耨默然。

離越曰:「賢者!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邠耨答曰:「今女所問,不用習俗問究竟度,究竟度者則無言趣亦不可說。」

離垢施女問離越曰:「佛歎耆年,行禪最尊。為以何心依[4]猗於禪?為不用心?設用心者,心則如幻虛無所有,其三昧定亦無所有。設以無心,一切[5]水處諸屋宮殿草木枝葉悉得三昧。所以者何?斯物無心。」

離越默然。

阿那律曰:「賢者!以時發遣女問。」

離越答曰:「女之所講,問佛境界,則非弟子之所發遣。」

女問離越:「云何,賢者!聲聞法異如來異乎?設以差別,其無為者則當殊別,一切賢聖悉無為矣!其無為者則無所生,其無所生則無有二,其無二者不可名二。何故說此?」

寂無以報。

離垢施女問阿那律:「佛歎耆年,天眼最尊。云何,賢者!因以天眼有所見乎?為無見耶?設有所見則為有常,設無所見則墮斷滅。所見無形,為有別耶?」

阿那律[6]默。

阿難言曰:「賢者!以時發遣女問。」

阿那律曰:「女之所問,除猛智慧則不可以言說答之,默然為安。」

離垢施女問阿難曰:「佛歎賢者,博聞最尊。今仁博聞,斯為何謂?義何所趣?為用嚴飾?設以義者,義無言說。其無言說,不以耳識而分別之,耳無所識不能分別,不能別者則無有言。假以嚴飾,如世尊言:『當歸正義,莫取嚴飾。』是故賢者不以博聞而為要也。」

阿難默然。

文殊師利曰:「仁者阿難!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阿難答曰:「今女所問,呵文字說,而為博聞不可發遣,問於要義,要義無心,無心無處,非是學者所可言[7]誼,[*]唯如法王及度無極。」

離垢施女問文殊師利:「佛歎仁者,於諸菩薩信解深妙最第一尊。以十二緣深故深乎?為以自然深故深耶?設以緣起為深妙者,又其緣起則無所行。所以者何?其緣起者無來無去,不可別知眼之所識,不可別知耳、鼻、口、身、意[8]識所趣,[*]唯緣起者無所習行。假使自然深故深者,則其自然無有自然,達自然者亦無[9]有所。」

文殊答曰:「本際深妙,故曰為深。」

其女報曰:「本際無際,以是之故,其二慧者為無有慧。」

文殊師利曰:「若無智者則為顛倒,其本際者假有言耳。」

其女報曰:「其無智者,亦無顛倒,此之謂也。度於言說亦不可得而無顛倒。」

文殊師利曰:「吾以假言而說此耳。」

其女報曰:「如來菩薩超出言說,不可以言而有所暢。」

離垢施女問不虛見:「向族姓子而自說言:『令城中人悉得無上正真之道,男女大小其有以眼見光明[10]者,覩如來究竟正覺。』云何,如來有色身乎?為法身耶?[A4]設法身者則無形像,若使有見如色身者,則不見佛。如世尊云:

「『其有見我色, 若以音聲聽。
斯為愚邪見, 此人不見佛。』
「設以法身,法身不可見。所以者何?其法身者,以捨眼識,無所造作,習俗之事不可得見。」

不虛見默然。

寶英曰:「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不虛見曰:「女問無類,不可發遣。」

女報不虛見:「我不問類,亦不問無類。」

時不虛見,以此言辭寂無所對。

離垢施女問寶英曰:「如今向者族姓子云:『令其城中往古諸藏悉自然現,滿中眾寶。』仁如是者持寶來乎?此為何致而至是見?法無衣食,設[1]猗衣食,則與愚癡凡夫俱同,所[2]以愚癡凡夫常[*]猗衣食。[3]設無衣食者,不[*]猗世間所有眾珍寶。」

[4]寶英默然。

離垢施女問棄諸惡趣曰:「向族姓子作是言曰:『令其城中一切眾人犯地獄罪,悉使其人令現在世殃釁輕微棄捐諸惡不可思議。』如佛所言:『人所犯罪,會當受之不可得脫。』若不可脫,云何欲令無智使罪輕微?諸法無主,欲令有主;自有所作,欲令無作。」

棄諸惡趣曰:「當以誓願令罪微輕。」

其女報曰:「又,族姓子!諸法平等,不可以願而使動轉。假[5]使能者,一一諸人所興誓願,心自念言:『我皆當度一切眾生至般泥洹。』設使所願必能成者,則當能制,令其所願而不退轉。」

棄諸惡趣默無言報。

離垢施女問棄諸陰蓋曰:「向族姓子[A5]興此念言:『令城中人悉無塵勞眾結之縛,除五陰蓋。』仁所三昧可定意者,欲使眾人不增五蓋。於意云何?三昧屬己、屬他人耶?設使屬己,一切諸法皆悉無為,亦無合會。云何仁者,以三昧定,令一切人不著五蓋?設屬他人,不能於他而造恩德。」

棄諸陰蓋曰:「當以慈心而療治此。」

其女報曰:「一切諸佛皆行慈心,亦有佛土,一切眾生故長不盡。」

棄諸陰蓋默無言也。

離垢施女問光世音曰:「向族姓子而發此言:『令其城中所居人民,閉在牢獄使得解脫,諸有繫囚自然得出,諸有恐懼得無所畏。』所療治者有陰受乎?為無所受?設有所受,則屬愚夫,以故不應無有受陰也。若無所受,則無所作,其無所作,不能成就。」

光世音默。

辯積曰:「以時發遣女之所問。」

光世音曰:「女之所問,不起不滅,以是之故不可發遣。」

女又報曰:「於光世音所之云何不起不滅?寧有問乎?」

答曰:「不起不滅,彼無文說。」

女又報曰:「無文字說則為智者,因示文字而有所講,不著文字無所罣礙,無所罣礙則為法界。以是之故,曉了法者便無所著。」

離垢施女問辯積曰:「向族姓子而發此言:『令其城中一切人民,目覩我者又我所見,悉得辯才,使諸[6]伎樂轉共談語。』仁之辯才巍巍若斯!以何等念而興立乎?為於是立而起生乎?設以生念而興立者,一切眾生皆興立念。以是之故,不至寂然。若以所生得成就者,則虛妄矣!若不興念則無所作,無所作者無寂不定。」

辯積答曰:「我屬所願為初發心眾人之故,示願之矣。假使有人來見我者,悉得辯才。」

女又報曰:「族姓子!其初發心有行處耶?設使有者則為常見,若無所有,不當謂之為導御矣!悉離諸行。」

辯積默然。

離垢施女問超度無虛迹曰:「向族姓子而自謂言:『令其城中所有人民,我[7]自所覩、敢察我者,見不虛妄,至於無上正真之道。』云何佛道為有為無?假使有者則是有為,便可[8]愛取。設無為者無實不諦,不可受持。」

超度無虛迹曰:「所謂道者慧聖之辭。」

女又報曰:「其聖慧者有所起耶?而復為行寂然事乎?假有所起是為思惟不順之事,則當成於有為慧矣!行有為慧,便成愚癡冥冥之識所可分別。若以寂然則無顛倒,則無[9]反覆。以無[*]反覆,是則菩薩弟子、緣覺、如來至真,無有思想。愚騃之夫乃想道耳,不謂智者。」

超度無虛迹默然無言。

於是賢者須菩提,謂大弟子及諸菩薩:「便從是還,不須入城,復行分衛。所以者何?是應分衛飲食供饌。離垢施女[10]向者說法,我等聽受,今日則當以法為食。」

時女答曰:「[*]唯須菩提!向者所說,無舉無下。仁者云何有所志願?而懷想念,欲詣精舍,而處遊居。[*]唯須菩提!沙門之行出所止處,無有放逸,不樂自恣。沙門之法而無所著,其無所著,則無恚恨,不懷恨者則無所行,無所行者,賢聖之謂。」

八大弟子及八菩薩、五百梵志,離垢施女、王波斯匿及餘大眾,往詣佛所,稽首足下,繞佛三匝却在前坐。離垢施女繞佛七匝,住世尊前,以偈歌頌而問事矣:

「我問於世尊, 無著難[11]得倫,
清淨無所[12]倚, 名稱不可量,
救濟於眾生, 施以甘露悅:
『云何為菩薩, 而成就其行。』」
於是離垢施,長跪叉手問世尊曰:「何謂菩薩在於樹下降魔官屬?何謂菩薩震動一切諸佛之土?何謂菩薩[13]演光普照無量佛國?何謂菩薩而從諸佛逮總持法?何謂菩薩寂然定意而成三昧?何謂菩薩究竟眾行而獲神足?何謂菩薩而常端正?何謂菩薩而得化生?何謂菩薩大富饒財?何謂菩薩得大智慧?何謂菩薩常識宿命?何謂菩薩與諸佛會?何謂菩薩而致逮得三十二相?何謂菩薩而能成就八十種好?何謂菩薩而得辯才?何謂菩薩得致福田?何謂菩薩眷屬常和?何謂菩薩所願佛土尋如意生?」

佛告離垢施[1]女:「善哉,善哉!乃能發問如此之義,為諸菩薩摩訶薩施,多所安隱,多所哀念愍傷,諸天及十方人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解說。」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離垢施及與眾會受教而聽。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在於樹下降魔官屬。何謂為四?未曾貪著他人利養;志常不樂綺飾之言;勸無數人[2]令順本德;以無蓋慈向於眾生。是為四。」

佛[3]時頌曰:

「未曾懷嫉妬, 離於綺飾麗,
勸化無數人, 使行眾德本。
常遵修慈心, 向於十方人,
而降魔怨敵, 自在所遊居。」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震動一切諸佛之土。何謂為四?言行相覆;入深法忍;志願堅固,於善正法;勸化無量一切人民,令志無上正真之道,使善愛樂微妙之慧。是為四。」

佛時頌曰:

「言行常相應, 曉了深妙義,
所願常堅固, 逮得清白法,
勸化無數人, 使志無上道。
以是四法故, 能動億佛土。」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演光普照無量佛國。何謂為四?常於冥處而然燈火;於末亂世亦護經典;而為諸亂處處不閑,因說經道顯法光明;以寶香華供散佛寺。是為四。」

佛時頌曰:

「常施以燈火, 清淨之光明,
最後窮冥世, 而護於經典,
為放逸眾人, 而講說經法,
以奇珍之寶, 而供養塔寺。
菩薩由是故, 演放其光明,
照曜無央數, 億千諸佛土。
眾人得蒙暉, 悉致於大安,
則便發志求, 無上之佛道。」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4]法事,而從諸佛逮得此法。何謂為四?以若干種而與各各奇異布施;一切[*]瓔珞莊嚴玉女,惠諸求者;晝夜慇懃諮嗟宣暢如來之德;既有所行,志多在於般若波羅蜜。是為四。」

佛時頌曰:

「用若干之[A6]惠, 逮得於總持,
莊嚴以瓔珞, 殊妙玉女施,
常諮嗟佛德, 慇懃精修務,
求智度無極, 諸佛之聖慧。
由是之福報, 逮得於總持,
而行加精進, 百千劫不坐。
其十方諸佛, 所可講說法,
強識之達士, 一切悉[5]得受。」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寂然定意而成三昧。何謂為四?患厭生死諸所可作;不樂居家志常欲捨;奉行精進棄捐多事;所可興造[6]尊崇[7]洪業。是為四。」

佛時頌曰:

「[8]棄捐一切周旋處, 彼修一心如虛空,
志無放逸行精進, 所可修業能究竟。
意達行此四德事, 遵修佛道斯寂妙,
便得三昧心[*]憺怕, 則成正覺佛道行。」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究竟眾行而獲神足。何謂為四?常輕便身;心不懈廢;於一切法而無所著;察於四大如虛空界。是為四。」

佛時頌曰:

「常輕便其身, 心柔和無懈,
而於一切法, 未曾有所著,
一心立其志, 觀察於四大,
而常以平等, 瞻之如虛空。
於此諸四法, 何因得興行,
聰達以是故, 逮無量神足。
則以須臾間, 至百千佛土,
見無數諸佛, 稽首為作禮。」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而常端正。何謂為四?未曾瞋恚,離於諍訟瑕穢之結;禮佛塔寺信悅伏身;篤於莊嚴建立禁戒,善言應人不以蔽礙;觀於法師如奉世尊。是為四。」

佛時頌曰:

「不造瞋恚向他人, 捨於厭穢蠲除垢,
常殊勝心念於道, 當以恭敬掃佛寺,
奉修法禁護諸戒, 而以善言應對人,
為菩薩者不懷結, 觀於法師如世尊。
以能習此[9]妙法者, 菩薩歡悅意勇猛,
因此端正覩者欣, 無數百人共瞻察。」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而得化生。何謂為四?作佛形像,坐蓮華上;又以青紅黃白蓮華搗末如塵,具足擎行,供養如來,若散塔寺;多所愍傷於一切人,堅執禁戒;未曾求取他人瑕闕。是為四。」

佛時頌曰:

「作佛形像坐蓮華, 細搗眾[1]華具施寺,
不求他闕懷愍傷, 則得化生蓮華中。
[2]識念十方諸群黎, 勸助眾[3]德令解脫,
若能習是德稱行, 則得化生尊導前。」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大富饒財。何謂為四?常行恭敬施不慢恣;以好被服而惠與人;常懷篤信喜樂淳[4]淑;釋置邪見。是為四。」

佛時頌曰:

「其人若布施, 恭敬無慢恣,
於一切眾物, 未曾有[5]猗著,
以能篤信樂, 諸佛之教誡,
便能常自在, 致大富饒財。
心專懷恭[A7]恪, 無諂無嫉妬,
未曾求人短, 無有剛強行。
志性常質朴, 所見修正直,
以是行之故, 每富多財寶。」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得大智慧。何謂為四?未曾愛[6]惜、嫉於經典;若有猶豫輒為決疑;若修行者如應分別,設有所說曉了空事;身遵眾行。是為四。」

佛時頌曰:

「不為他人愛惜法, 則能為眾決狐疑,
常以教化勸誨人, 思惟空事諸佛行。
若有士[7]尊習是法, 得大智慧名稱普,
皆能順從諸佛教, [8]還成是寂通達句。」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常識宿命。何謂為四?諷誦經典常行精進,久可忘者而習得之,念故達新;[9]可所諷誦,識念句義分別了說,心口相應以柔軟辭為他人講;立無量行,而以慇懃修設法施;常護生死眾苦惱者,嗟歎泥洹宣示安隱,方便曉了遵三昧行,喜勸助人。是為四。」

佛時頌曰:

「諷誦經典念所忘, 以可意悅為說空,
修行經典未曾倦, 專念三昧無眾想。
以能奉行此四法, 得知宿命大巍巍,
識念[10]千劫不可議, 疾得成佛眾導師。」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與諸佛會。何謂為四?寧失身命不誹經道;盡其形壽不謗菩薩;假使被害,初未曾與惡友相隨;常念諸佛奉行三昧。是為四。」

佛時頌曰:

「未曾謗毀佛經道, 亦不敢訕菩薩短,
棄捐遠於惡親友, 而常心念諸佛行。
翫習於此聖道德, 以故得與如來會,
為諸最勝所見受, 乃至成佛無上道。」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而致逮得三十二相。何謂為四?割己珍寶,則以供散如來塔寺;[11]以種種香合作香油,而塗熏之;若復然燈,散種種華;順敬賢聖,而行道教。是為四。」

佛時頌曰:

「珍奇異寶供佛寺, 須曼油香然燈熏,
若干種華而散施, 尊悅意行不失義。
致身奇相三十二, 端正巍巍眾德備,
以是法故成就相, 因致最勝人中尊。」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而能成就八十種好。何謂為四?常以敷設若干法座;供事他人謙[12]愻無厭;數數往詣奉見法師;勸化眾生使入佛道。是為四。」

佛時頌曰:

「若干種衣敷設座, 奉事於人未曾懈,
為眾人故常慕法, 緣是得致八十好。
勸化群萌入佛慧, 若行此法道無難,
菩薩習是功德已, 緣此得致八十好。」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而得辯才。何謂為四?導利菩薩之妙篋藏,誦習三品諸佛經典;晝夜各三思惟覺[13]寤,一切世間悉保信之;諸佛之道不起不滅,執持止足分別觀察;能奉行說不惜身命。是為四。」

佛時頌曰:

「謹慎將護菩薩藏, 晝夜奉行三品法,
得無從生不貪世, 開化解說諸佛教,
歡喜悅故順道化, 執持所誨十力義,
未曾愛惜身壽命, 以佛法故察諸行。
則能奉修此四德, 輒因順俗妙辯才,
為天世人所奉事, 而[*]持奇異飾華鬘。」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得致佛土。何謂為四?不懷異心;意常平等;將順佛道;不違四輩。是為四。」

佛時頌曰:

「見聞他人得供養, 未曾懷嫉妬於彼,
常行等慈志無我, 離於供事樂如空。
以此四法不可量, 而常將護懷慈心,
得清淨土妙莊嚴, 速疾逮成致正覺。」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眷屬常和。何謂為四?未曾破壞他人眷屬;若有諍訟,勸令和合;諷誦經法,開導於人;而捨兩舌讒言之[14]中,常讚敘人。是為四。」

佛時頌曰:

「未曾破壞他眷屬, 若有鬪諍勸使和,
諷誦經法為人說, 初不兩舌別亂人。
設能奉行斯四法, 致得眷屬不離散,
由是群從順清淨, 緣此四法得備悉。」
佛告離垢施:「菩薩有四事法,所願佛土尋如意生。何謂為四?若見他人逮成智慧,不懷嫉妬心;常能修習六波羅蜜;見諸菩薩視之如佛,發意菩薩及坐道場,等心供順無諛[1]諂也;未曾求於虛偽之德,便能致得供養之利。是為四。」

佛時頌曰:

「見[2]德供養不嫉妬, 志慕清淨波羅蜜,
見諸菩薩念如佛, 不以利養懷諛諂。
菩薩若能習是德, 則能到見十方佛,
從意所願見佛土, 輒如心念得往生。」
於是離垢施,重白佛言:「向者世尊所設教誨,假使我身不奉此法而有毀漏,則為違欺於今現在十方諸佛無極大聖。」

時大目連,謂離垢施:「此事甚妙勿得輕易,道法玄微汝未曉了,諸菩薩行甚亦難[3]辦,不可趣爾女人之身,逮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

離垢施女報目連曰:「如我所言,至誠不虛,吾將來世得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此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勿令眾生有退還者,天雨眾華,箜篌樂器不鼓自鳴,我轉女像得為男子,而年八歲[*]適立斯[4]誓願。」

應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箜篌樂器不鼓自鳴。離垢施女身變為男形八歲童子。

時大目連即從坐起,更整衣服,右膝著地,叉手白佛:「[*]唯天中天!從今已往,歸諸菩薩,及初發意,為之作禮,謙遜順教至[5]誠佛道。所以者何?今小女子,乃能興發茲道變化,威神無極,巍巍尊妙。所可建立至誠之願,一切悉現真諦瑞應,當具足成果如所言。」

佛言:「如是,目連!如汝所云:『從初發意,修菩薩行,至坐佛樹,則為天上世間眾祐,過諸聲聞及與緣覺。』」

時佛欣笑——諸佛之法,若欣笑時,有五色光而從口出,照十方界,極於上界三十三天,還遶三匝,從頂上入——賢者阿難便從坐起,更整衣服,叉手白佛,以偈歎曰:

「其聲如大梵, 諸天龍[6]鬼音,
如哀鸞悲鳴, 微妙甚[7]弘雅,
響若雷震雨, 咸悅眾人心。
假使欣笑時, 多所而踊躍,
願大德之海, 十力笑何因,
[*]唯為分別說, 令疑者得解。
[A8]地六反震動, 普土莫不曜,
雨柔軟眾花, 墮諸天人上,
化制外異學, 如獅子御獸。
願為我分別, 何故而欣笑?
日月億千姟, 明珠電火焰,
諸天龍[8]神明, 梵天王威德;
能仁若出光, 清淨無垢塵,
十方明悉蔽, 佛光獨顯現。
白毛眉間生, 潔白如妙珂,
細滑若好衣, 美澤猶真珠,
聖光如雲氣, 照百千佛土。
眾所之戴仰, 願說何故笑?
調定其心意, 眉相哀世俗,
細微超乳色, 如山雪遠現,
青黃赤白黑, 復如紫紅[9]相。
若干千光明, 從能仁口出,
照遍三千國, 悉蔽日月明,
乃至[10]通虛空, 照一切眾生。
令火滅水竭, 大海尚枯涸,
佛所說至誠, 未曾有差異。
假使十方人, 悉成為緣覺,
一一致智慧, 壽百億姟劫,
皆來住佛前, 一時啟問義,
能仁等同時, 一音悉決疑。
普慧度無極, 靡所不曉了,
大福威唯說, 奇相三十二。
何因而欣笑? 云何說道慧?
諸天世間人, 聞美軟密教。」
佛告賢者阿難:「見離垢施,志求佛道,立至誠願,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變成男子?」

阿難言:「見。」

佛言:「是離垢施菩薩發無上正真道造行已來,八十百千阿僧祇劫,然後文殊師利乃發道意。女成佛時,復[11]次如文殊師利四十八萬諸菩薩等佛土清淨,為一佛土。」

時大目連問離垢施:「[12]汝族姓子,建立於慧,發無上正真道意以來久遠,何以不轉于女人身?」

離[13]垢答曰:「世尊歎仁,神足最尊。卿何以故不轉男子?」

目連默然。

離垢施曰:「不以女身及男子形逮成正覺。所以者何?道無所起,無有能成無上正覺。」

文殊師利白佛:「難及,世尊!離垢施菩薩深入微妙,巍巍乃爾。」

佛告文殊:「離垢施菩薩從六十億諸佛世尊行空三昧;從八十億佛[1]啟受奉行不起法忍;從三十億佛啟問深妙菩薩道品;供養奉事八十億佛飲食餚饍、衣服、鉢器。是為究竟,決了無疑,欲有所了,開化一切故,問印三昧。」

佛語文殊:「若有族姓子[2]女,受此經法,廣為他人分別說者,德不可量。假使有人恒沙佛土滿中七寶,興設布施,不如受持諷[3]說此經,福過於彼不可稱計。是諸菩薩因之報法,當須飲食,從得成就。」

文殊師利問佛:「是經名何?云何奉行?」佛言:「是經名『分別辯才普達悉周離垢施問』,當奉持之。」

說是經時八十億天與人,究竟決了無上正真道意。

時辯積菩薩,白世尊曰:「離垢施菩薩,久如當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佛言:「族姓子!過恒沙等百千阿僧祇劫,當得佛道,號名離垢光英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劫名無量德自由,諸聲聞菩薩所居,服食猶如天上。」

時離垢施菩薩,聞佛授決,踊在空中,去地八十億七尺,放身光明照百千億諸佛國土,在世尊上化現八萬四千[4]琦寶之蓋以供養佛,則於虛空示無央數神足變化,禮於十方不可稱計如來至真。供養畢訖,尋復來還,住於佛前。

于時梵天、梵志及五百眾聞佛授與離垢施決,及見變化益[5]用,歡喜踊躍,自慶善心生焉,同合一聲,以偈歎曰:

「其有奉敬佛, 是等大福利,
若稽首正覺, 便逮平等法。
宿世犯罪釁, 生於梵志家,
見世尊弟子, 口宣言不祥。
[*]唯今自悔過, 坐說此言故,
覩見[6]諸佛子, 所語不順義。
其不見世尊, 人中之尊王,
得人身無益, 不宜受飲食。
離垢施知之, 吾等虛妄祠,
覩見佛諸子, 恭敬為稽首。
善為我等說, 吾初生墮地,
得見於導師, 便逮聞佛名。
彼歎聖功德, 正真無虛妄,
吾等輩一切, 聞之願道意。
是我本餘福, 還得聞佛音,
來到導師所, 聽省經典義。
見禮於世尊, 聞察無上法,
蒙見導師故, 解脫眾苦惱。
世護多所安, 用說此法故,
吾等當學是, 因成諸佛法。
聞行於正道, 緣致諸佛法,
以愍傷我故, 宣[7]暢真諦行。
講說道之門, 菩薩所當奉,
是平等之行, 令成世明[8]道。」
見此等心已, 佛即時欣笑,
阿難問世尊: 「人中上願說。」
「五百諸梵志, 在此前立者,
皆當同一劫, 逮得佛導師。
前世已曾更, 供養五百佛,
於此壽終已, 當見億[9]姟佛。
於八十億劫, 未曾歸惡趣,
於一一劫中, 當見億[*]姟佛。
從是異劫中, 當成兩足尊,
號名曰梵志, 皆共同一劫,
壽命悉一等, 各八十億劫。
尊土聖眾同, 比丘八十億,
導利於群生, 開化億人民,
稍稍所遊居, 寂然無所著。」
佛說如是。離垢[10]施,諸菩薩大會之眾,梵天、梵志等五百人,王波斯匿、諸比丘僧、天龍、揵沓和、阿須倫、人民,聞經歡喜作禮而去。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卷一 - 2024-03-08 16:08:24

佛說[1]阿闍貰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西晉[2]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摩訶比丘僧五百人、菩薩八千——一[3]一尊復尊,悉得陀[4]憐尼法,在所聞知,如大海無所罣礙,悉得五旬,深入微妙漚[5]和拘舍羅,總持空法藏門,不捨志意,行無色想,從法行無所歸依、亦不造行,說經法無所著,為一切故自觀本法,以得忍,凡行十事。

是時,有菩薩名須彌山、復有菩薩名大須彌山、復有菩薩名須彌山頂、復有菩薩名師子、復有菩薩名和呵[1]未、復有菩薩名常舉手、復有菩薩名常下手、復有菩薩名常精進行、復有菩薩名常歡喜、復有菩薩名常憂念一切人、復有菩薩名珍寶念、復有菩薩名珍寶手、復有菩薩名寶印手、復有菩薩名執御、復有菩薩名大御、復有菩薩名常持至誠、復有菩薩名彌勒,如是等十七人。颰陀和等八人,皆如颰陀和類:颰陀和菩薩、寶滿菩薩、[A1]憍曰兜菩薩、因提達菩薩、和倫調菩薩、常念菩薩、念益於世間菩薩、增益世間功德菩薩,如是等八人。

爾時,佛與八千菩薩俱,在羅閱祇去城不遠,為國王大臣所敬[2]偶、所遵奉、所稱譽、視若如父,婆羅門、迦羅越所尊重。

爾時,佛於無央數大眾中說經法——所說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所說莫不開發,上、中、下皆曉了,悉具足、無[3]沾污,精進無量。

於時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須菩提、邠耨、羅云、[4]䗍越、[5]安波[6]臾、憂波離、阿難,如是復異方不可計是輩大比丘僧不可計,平旦正衣服,持鉢入羅閱大城分衛。

是尊比丘[7]詣城中,順街里行分衛,次至王阿闍貰宮,宮人、官屬俱一處,默然從乞匃。

是時,王阿闍貰有女名阿術達[8](漢言無愁憂),年十二,端正好潔,光色第一——於前世佛所作功德有神猛之行,供養無央數佛,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不轉——於父王正殿金床上坐[9]安。

無愁憂見此尊比丘,不轉於父王正殿,今來於坐不起、不迎、不為作禮、亦不請令坐、亦不與分衛具。諸尊比丘亦默然觀此女。

是王阿闍貰見女無愁憂不恭敬禮是尊比丘,王顧謂女:「汝不知耶?是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尊比丘,[10]以得阿羅漢,無所復畏,所作事勝,[*]以棄重擔,生死[*]以斷,深入微妙。其供養是者福不可量,為師、為父,慈念興福施於一切。汝見何故於坐不起,默而視之?汝有何異利,不禮此上尊?」

女無愁憂白言:「王曾見師子當為小小禽獸作禮、迎、[11]逆坐不?」

王答女言:「不見。」

女復白:「王曾聞遮迦越王當為小國王起、迎逆作禮、共坐不?釋提桓因寧為諸天起、迎逆作禮不?[12]梵三鉢寧禮諸梵不?」

答言:「不見。」

女復白:「王曾見大海神為小小陂池、溝渠、泉流作禮不?須彌山寧為眾小山作禮不?日、月之光明與螢火之明等不?」

女復言:「如是,大王!發意求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欲度一切、被僧那僧涅之大鎧、持大悲大哀、如師子吼,云何當為恐畏比丘而無大悲、大慈、大哀、離師子吼中?云何當禮信歡喜?王曾見大法王轉經論,教一切令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當為是比丘少智者恭敬作禮不?」

女白王:「如大海水,不可量、不可度、不可見邊際。大智若此,猶復受泉流?如牛[A2]迹中水自謂以滿足,寧可方之於大海?是畏生死比丘志在滅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心,寧當迎逆作禮不?王曾見大智——如須彌山最尊高——怛薩阿竭法為尊雄,豈況智如芥子比丘迎、逆作禮不?王寧見日、月光,其明所照不可計量,怛薩阿竭法光明、智慧、功德、名聞過是千億萬倍,寧比螢火之明自照其身,不及一切人?志小比丘自度其身,大智之法明於三界,寧迎逆作禮?」

女白王:「佛般泥洹後,[13]尚不為是輩比丘作禮,何況佛今現在而為法則?所以者何?禮彼比丘為習此法,其親近三耶三佛法、得三耶三菩行。」

王告女:「無愁憂!汝有[14]觝突之心,見是大比丘不恭敬迎逆,以坐席為賓主,而廣引眾喻不念設[15]飯食。汝何志求?」

女白王:「大王寧有[16]觝突之心耶?」

女謂王言:「王何故見國中羸劣、下賤、乞匃者不為作禮?」

王答女言:「不爾,此非吾類。」

女答王:「亦如是,王!發意菩薩,聲聞、辟支佛非其類。」

王告女:「吾聞行菩薩法悉棄強梁、瞋恚之心,以調順軟弱,為一切人下屈,汝豈無軟弱之心?」

女白王言:「世間人愚癡、常懷毒惡之心故,菩薩摩訶薩以慈悲護彼人,欲除眾毒故。此大比丘諸垢[*]以除,是輩比丘見善無所增、見惡亦不減。」

女白王:「當來十[17]方佛設為是比丘等說深妙之法,不能復增精進。所以者何?用閉塞生死道故。譬以瓶盛滿水置露地,天雨,瓶中一渧不受、渧亦不得入。所以者何?其瓶以滿故。」

女白王:「是比丘等如是,若十[*]方佛為現神足變化、說經法,不能逮及如來三昧,於功德無所增益。」

女白王:「譬如大海,萬水四流皆歸于海。所以者何?其海廣長,所受不可計量。如是,大王!菩薩摩訶薩說經法當作是見,多所饒益、發摩訶衍心、多所容受。所以者何?菩薩摩訶薩器所受不可計、不可數、不可量。」

是時,女無愁憂為王阿闍貰說偈言:

「無愁憂以名得, 為王阿闍貰女。
有五百比丘來, 我不為起作禮。
應時為王所呵: 『不恭敬比丘僧。』
我不知是福地, 佛子離彼中迹。
無[1]憂愁誦偈言, 聽我說至誠言。
見比丘不為起, 意不生欲作禮。
人欲乘船入海, 取一[2]錢破百分,
百分中取一分, 入法海還為取。
若有人從王乞, 若飛行遮迦越,
乞匃者求一錢, 為不足從王乞。
智慧者令王喜, 從王乞千億寶,
願施貧使安隱, 如是人為曉了。
譬如人求賤寶, 如是人為不黠;
聲聞法亦如是, 入海寶自取少。
譬如人財為富, 菩薩黠為珍寶,
願供養於法王, 自致佛度人民。
譬如醫自治身, 不能愈一切人;
若有醫多治人, 是乃為名醫師。
發意者智慧師, 自脫身棄餘人,
為黠人所不敬, 譬醫能自治身;
若黠師知藥名, 便能治巨億人,
為天下人所敬, 發意菩薩如是。
譬如樹無葉果, 無益於世間人;
阿羅漢如是樹, 為無益於世間。
譬如樹栴檀香, 有益於一切人;
菩薩法亦如是, 以經法開甘露。
不可以牛迹水, 澡洗人除垢熱;
恒水淨無數人, 恒水流滿大海。
聲聞法牛迹水, 不能除世間熱;
菩薩法如恒水, 能飽滿大千剎。
譬如時雨珍寶, 愚於寶取一錢;
若有黠益取多, 能使貧至大富。
佛者譬雨珍寶, 聲聞法取一錢,
菩薩採飽滿人, 菩薩施廣如此。
如有人近須彌, 皆隨山作金色,
若其餘土石山, 不能以色變形。
菩薩法須彌山, 菩薩恩生天上,
得離生死苦惱, 聲聞不能度人。
暴露在草不多, 露不能熟五穀;
大雨水潤澤多, 從潤澤得豐熟。
聲聞法暴露草, 菩薩法如大雨,
大千中諸來者, 法所雨潤一切。
[3]迦隨華無有香, 為世人所不取;
私夷華人樂取, 優曇鉢及蓮華。
聲聞法迦隨華, 聲聞香聞不遠;
菩薩法私夷華, 度一切至泥洹。
如怯人行空澤, 不足以為大難;
人中[4]道為大難, 將一切度生死。
聲聞法行空澤; 菩薩法人道中,
度生死迷亂者, 導一切恐畏人。
縛[5]筏浮度不多, [*]筏不能度往還;
譬如人造大船, 度無數得往還。
聲聞法如縛[*]筏; 菩薩法如大船,
持七覺度一切, 脫愛欲過大海。
若如被鎧乘驢, 不可入大眾中;
被鎧人乘馬象, 行鬪戰得勝怨。
聲聞法如乘驢; 菩薩法乘馬象,
坐樹下降魔官, 救天上世間人。
虛空中滿星宿, 星宿眾夜不明;
月獨出為大明, 男女見大歡喜。
聲聞法如星宿; 菩薩法月獨明,
菩薩恩致安隱, 皆令發薩云若。
夜之冥螢火明, 人不以是為明;
日出光為大明, 有益於閻浮地。
聲聞法如螢火; 菩薩慧如日、月,
生死海行度人, 悉現明一切人。」
爾時,王阿闍貰聞女無愁憂說是偈默然,不識是何言。

舍利弗心念:「是語甚可怪,所說無罣礙,黠慧乃爾。我欲試之,知能歡喜而忍不?」

舍利弗[6]謂女無愁憂:「卿於三乘志欲何求?」

女報言:「乘大悲、大慈於所求。」

舍利弗報言:「欲求摩訶衍三[A3]拔致耶?」

女答言:「不。」

舍利弗復問:「女行欲何求乃作師子吼?」

女答舍利弗:「於所求無所求,有所求則不為師子吼,無所住止能作師子吼。卿舍利弗以法取證,寧有聲聞、辟支佛法、摩訶衍法不?」

舍利弗答言:「無,諸法相一耳,空無所有。」

女問舍利弗:「諸法空,作何行法而設三乘?」

舍利弗答女言:「無所行。」

舍利弗復問女:「有佛法、無有佛法,有異無?」

女答尊者舍利弗:「近空及遠空有異無?」

舍利弗答言:「無異。」

女問舍利弗:「[7]譬內空、外空,有異無?」

答言:「無異。」

「如是,舍利弗!得佛法、未得道法,適等無異。」

女為舍利弗種種說空、[1]空法,舍利弗默然,無異辯才折答此言。

爾時,尊者摩訶目揵連謂女無愁憂:「見如來何異要言,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知?」

女報尊者目揵連:「能知三千大千世界星宿數不?」

目揵連報女言:「我當禪定三昧觀本際。」

女謂目揵連:「怛薩阿竭一一持三昧視見恒沙中數人民意念所趣向,何況是星宿?以是故,知怛薩阿竭於諸法而有持。是故,聲聞、辟支佛所不及知。尊者目揵連!寧知十方佛剎中幾何天地當敗壞?幾何天地當合成?」

答女言:「不知。」

女復問目揵連:「寧知幾佛[*]以過去?幾佛甫當來?幾佛今[2]見在?」

答女言:「不知。」

女復問目揵連:「世間貪婬有幾人?喜瞋恚有幾人?愚癡者有幾人?盡行三事有幾人?不行三事有幾人?」

答言:「不知。」

女復問尊者摩訶目揵連:「世間有幾人求聲聞道?幾人求辟支佛道?幾人求摩訶衍?」

答女言:「不知。」

女復問目揵連:「世間有幾人求佛道?幾人不信佛道?幾人信九十六種道?幾人不信九十六種道?適無所信為有幾人?」

答言:「不知。」

女報目揵連:「怛薩阿竭悉知是事,復過於此,不可計、無有限,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知。是故,怛薩阿竭於諸法而有持。尊者目揵連為怛薩阿竭所稱譽神足第一,寧曾至揵陀呵剎土[3](漢言香潔國)?是剎中有樹,以七寶而挍飾、以眾寶為樹、栴檀為華香?」

摩訶目揵連報女言:「本所不聞、本所不見,今乃聞是剎土名字,未曾所見聞。願聞是剎中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名字,今現在說經法不?」

女報言:「彼剎佛名香潔放光明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在彼剎說經法。」

女無愁憂於坐不起作瑞應三昧,念:「菩薩初發意求阿耨多羅三耶三佛,過聲聞、辟支佛上。如我至心,願我香潔[4]放光明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現光明,使諸聲聞見其剎土、使國中栴檀香香聞是間剎土。」

女無愁憂立是願,於是香潔放光明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尋時放身相光明,是剎諸聲聞皆見彼剎土香潔放光明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於大眾[5]中菩薩說經法、諸聲聞自於其處所聞彼佛所說法——皆佛威神之恩。

彼香潔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持六十種音說——如女無愁憂所說無異——初發意求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是輩之人過聲聞、辟支佛上。

說是時,彌勒菩薩白佛言:「是栴檀香從何剎土來至是間,香乃如是?」

佛語彌勒菩薩:「女無愁憂與諸大聲聞共師子吼,有此善瑞故,現彼香潔放光明佛剎[6]剎中栴檀香滿沙呵剎中。」

無愁憂女語尊者目揵連:「菩薩現功德變化如是者,有何當志於小道?」

女復問目揵連:「寧知揵陀剎去是遠近不?」

目揵連答曰:「不知。」

女謂目揵連:「如目連等滿是三千大千剎中,譬如蘆葦、[7]干柘、竹、稻、草、木,令目連其數如此,時過一劫計彼佛剎無能計知其處,乃過爾所佛剎乃可得香潔放光明佛所治。」

爾時,香潔放光明佛即迴光還歸本土,於是佛剎不復現。目揵連見此變異,默然無所言趣。

尊者摩訶迦葉謂女無愁憂:「寧見前釋迦文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菩不耶?可得見佛色身,使佛有所說?云何

「[8]見我色者、 聞我聲者, 愚癡不信,
是人不見。 以法見佛, 佛者法身,
法者難曉, 以是叵見。」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作是念:「女曾見釋迦文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不?」

女答迦葉言:「然。我見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不持肉眼見、不色見、不無色見、亦不持天眼見,亦不持痛[A4]痒、思想、生死、識眼見,亦不智慧眼見、亦不想識見、亦不法眼見、亦不身見、亦不佛眼見、亦不命見。摩訶迦葉!我見怛薩阿竭——如尊者摩訶迦葉者——為無、大明。樂世間生,自謂有身,緣一覺行,念欲見道。」

摩訶迦葉謂女:「設是法無有主,愚癡者乃樂生,自謂是我身、一切萬物是我所,有法想,不於中[9]邊得見,從何而化生?」

女謂摩訶迦葉:「諸法不可得見,是故法無形。如是不可得見,如何生?」

摩訶迦葉謂女:「佛法亦空、無所有。」

女復謂摩訶迦葉:「欲得見無上正真法者,當如法。」

摩訶迦葉報女:「白衣法我欲聞,況佛道不欲聞?」

女謂摩訶迦葉:「法不見有、亦不見無。」

摩訶迦葉謂女:「是法無。」

女復謂摩訶迦葉:「諸法皆空、無有形,不可從諦得見。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見佛身相,自淨其行,於行清淨得見諸淨,是則純熟。」

摩訶迦葉謂女:「云何自淨其行純熟者?」

女謂摩訶迦葉:「能自觀身空者悉入諸法空,諸法亦不減、亦不增,是為自見諸淨。」

摩訶迦葉謂女:「何等謂身空?」

女報:「空盡空是,是身為空;諸法空亦如是。」

摩訶迦葉復問女無愁憂:「從何聞是法乃能信諦?佛有二事因緣得信:聞他人善、自念其行。」

女報迦葉:「他人智說可聞,爾乃自觀身造行。」女報摩訶迦葉:「若自智慧,復觀一切智,以明為師。」

摩訶迦葉報女:「云何自知身行善?」

女答言:「聞法觀善,身行善則見善造行。」

摩訶迦葉報女:「云何菩薩自觀身行善?」

女答摩訶迦葉:「菩薩法與一切天下人共合適、不疏遠,是則菩薩身行善。」女復報摩訶迦葉:「當來法、過去法、今現在法,意無增減,是為行菩薩法。」

摩訶迦葉問女:「云何見法無所增、無所減?」

女報摩訶迦葉:「有二事:有法、無法,不增、不減,作是念是為自見身意行。見身意行則為無所見知,摩訶迦葉!自見其身。」

迦葉謂女:「云何自見其身?」

女報言:「如摩訶迦葉,自度身,不見一切人。」

摩訶迦葉答言:「我無所見。」

女報摩訶迦葉:「諸法適無所捨、亦無所著。」

摩訶迦葉默然,無以加報。

爾時,尊者須菩提聞是語——為甚難,甚難——大歡喜,問女無愁憂:「從何得大利乃有此辯?」

女報須菩提:「亦無得利、亦無不得利。慧亦不見法、法亦不見慧,亦不內觀、亦不外觀,是則慧。所以者何?須菩提!言有法者則非法。如,尊者須菩提!第一樂空閑處法,為有處、有說,為有慧,無有慧?慧無所說。」

須菩提報女言:「不持空閑處、有法處得慧,是法見不是可說、不可出。」

女報須菩提:「一切法悉如是,無從見、無從取,云何得大利而有慧?」

須菩提報女言:「設空無有慧,何從有是語?」

女問須菩提:「寧聞山中大呼有響聲來應不?一切法悉如是,信不言信是響。有慧、無慧,本無慧,是響因聲而合成。」

女問須菩提:「是響出,為有響像無?」

報女言:「響無形像,響因空而有名。一切法如響,因空而出生。」

女報須菩提:「一切法、法所說,從空生。」

須菩提問女言:「若一切法從空生,何以故佛說世間當來佛如恒沙數?」

女報須菩提:「欲得[1]知法所生處耶?」

答言:「欲知。」

「所生處無所生,無所生是生處。須菩提!恒沙等不見從如來去、亦無所至,所以作佛者何?法不從發意、亦不止意?」

須菩提報女言:「是說為第一,未生、未起。」

女報須菩提:「所說皆第一,若說、若不說亦第一。一切無所生、不可說,不可說不離佛法。」

須菩提報女言:「甚難,居家為道乃有此辯,博覽眾要,深入微妙。」

女報須菩提:「菩薩亦無居家、亦無出家,亦無沙門、亦無不沙門。所以者何?以心意為行,行者以智為上、以黠為善。」

須菩提問:「菩薩有幾處止?願聞其說。」

女報須菩提:「菩薩持八法住,是故止。處在所止、無所不止,聲聞中第一。何等為八法?[A5]住菩薩常行善意,至心求佛無轉誨;一。以大慈救護天上、天下人;二。不捨大哀,離世間法,於身命無所著;三。行漚和拘舍羅,不可計智皆發意求佛;四。常行勇猛,不厭見聞求諸法;五。悉知菩薩行處;六。悉救一切人意;七。其智不從他人,受一切法自證得忍;八。如是,須菩提!持是八法行,在所止處過諸羅漢、辟支佛上。」

於是,須菩提默然。

爾時,尊者羅云問無愁憂女:「乃作是解、曉了眾要、總持智慧,何故自坐金床,穢濁無謙卑恭敬之心,自處高床與大比丘難說經法?吾曾聞佛說:『人無疾病不得處高床及臥聽而說經法。』」

女報尊者羅云:「寧知世間以何為淨?何等不淨?」

羅云報女言:「世間有持戒信受不犯者是則為淨,若有犯者則為不淨。」

女報羅云:「且止,未曉、未了。所以者何?羅云!持戒信受不犯者是則不淨,其犯戒者[2]是為淨。所以者何?不[3]倚淨慧則有淨,不淨本無,無淨、不淨。諸阿羅漢所見如是,其犯戒者為淨。所以者何?羅云!以離於戒不復學,可至無極慧,遠離惡道、過於世間,是故謂為離戒。」

羅云報女:「其人立願、不立願有異無?」

女報言:「尊者羅云!譬如紫磨黃金持作眾物——珠環、[4]瓔鎖——[5]已作、未作,前色、後色,有異無?」

報言:「無異。」

「如是,羅云!何故嫌處高床、不恭敬[6]謙?苦者,意行是本。羅云!昔菩薩以草蓐於地為坐,過於聲聞坐梵天坐。」

羅云復問:「云何坐得[7]過聲聞坐[8]於梵[9]天?」

「仁者羅云!菩薩於樹下以草為坐,三千世界剎土釋梵四天王及世間,上至三十三天,其中人民、大鬼神皆來問訊菩薩,中有頭面禮菩薩足者、有跪拜者、有揖讓者、中有叉手者,為爾不?羅云!」

羅云答言:「有是,有是。」

「羅云當知,菩薩處意高下,非謂床坐,是故,過聲聞坐、梵[*]天。當作是知。」

爾時,王阿闍貰告女無愁憂:「汝不知[10]耶?尊者羅云是遮迦越王種尊第一,信用道德故,少小棄家行作沙門、棄遮迦越國。是佛釋迦文子,持戒第一。汝云何反輕戲不以禮敬?」

女白王:「止,莫說是語。寧可以神丹之珠比之[1]於水精?王曾見師子當生[2]蟲狐?遮迦王子豈當為小國王?」

王言:「不爾。」

女復白王:「當知是因緣,彼羅云不從怛薩阿竭為父母胞胎生。怛薩阿竭師子行皆降伏九十六種道,神通之智悉具足,為大聖猛,一切諸法悉了知,無所罣礙,等知一切人心所念,知當來、過去、[3]今在悉曉知,為大醫王療人苦痛,常勸助一切轉法輪。舍利弗、摩訶目揵連、摩訶迦葉、須菩提、[4]䗍越、羅云、阿難,如是輩聞法皆奉行,猶非是佛之子。」

爾時,諸尊聲聞在大眾中,女為說經法。女白王:「過去阿僧祇劫有佛名提和竭羅。時婆羅門女字須羅陀[5](漢言鮮潔[6]辯),復有婆羅門子字鞞多衛。提和竭羅怛薩阿竭時,持華五莖散佛上。時賣華女發心,願欲世世為夫婦,乃至于得佛。復發心求摩訶衍。乃爾時過去阿僧祇劫作功德,發願世世相隨,欲救諸下劣。是故,從佛求願。從佛求願終無有空,俱夷者釋種女,大樂發阿耨多羅三[7]藐三菩心、漚和拘舍羅行,勸一切菩薩,示現有妻子、男女、奴婢、象、馬、金、銀、珍寶、摩尼珠。所以者何?護九十六種道,不欲使誹謗菩薩非男子,王為生黃門。世有何特而言忍勤苦?設作是念,當墮泥犁中,晝夜苦痛不可言。菩薩乃從提[8]和竭羅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藐三佛以來菩薩受[9]別,無有色思想。」

女白王:「爾時,婆羅門子鞞多衛。從提[*]和竭羅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得慧明,六萬三昧門[10]逮得無盡,明恒沙數陀[*]憐尼法。受是[*]別時,前所願、所為盡悉棄除,從得忍。有言:『羅云是佛之子,從父母胞胎中生。』者,是為謗如來。菩薩於妻子、國城不以樂色故,菩薩離愛欲,於世間法無所[11]沾污。」

女白王:「大海中求火尚可得,菩薩貪婬、瞋、恚不可得。王當知是法,尊[12]者羅云為化生,不從父母胞胎生,所化現皆佛威神。菩薩隨習俗而教化,護一切癡意,如幻現形,一切所作常不離三昧,自現在小兒中、現白衣居士中、現菩薩聲聞中、天上人中、人非人等、尊劣、長幼、下賤、伎樂、宮女、酒食,隨所欲度而往生。如是,所示現處不可計、不可數。」

眾會中有發心念:「誰為適是怛薩阿竭種姓真子者?」

「等知正見,不斷三寶,護七覺意,隨所樂而化,是曹之人真佛之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為佛作真子,當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

說是語時,王後宮列女二十五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

時千天子聞女無愁憂師子吼,皆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同時發聲言:「我是當來佛、過去佛之上子。」發心已,雨於天華遍覆羅閱祇大城中,以供養女無愁憂。

時無愁憂於金床下,前趣諸尊聲聞。無愁憂女問諸尊聲聞:「為曉分衛法不?」

諸尊聲聞答女言:「[*]以曉。」

「云何曉?」

答曰:「身有四神,從因緣生,常覆蓋順化,懼有壞[13]敗,以故當飯食之,是身以[14]飯食得立、無飯食則不得安隱。是身譬如弊壞之車,須脂膏而得所安。所以時食欲護身故,不自貢高行乞、不以為色相、不以為貪、亦以欲破貪故。」

女無愁憂聞諸尊聲聞各各說是事,聞所說亦不喜、亦不憂:「如是身為災患,勤苦若此。」即以時請諸聲聞,供養以百味飯。具飯食訖,竟皆揖讓:「便還耆闍崛山中聽怛薩阿竭說法,我曹亦俱當往。」

無愁憂女食後,與父母、兄弟、宗親、後宮列女、群臣、人民俱,出城到耆闍崛山中,前以頭面著地為佛作禮,遶佛三匝,却坐一面。諸尊聲聞從禪覺,亦皆悉來為佛作禮,[15]坐一面。

舍利弗從坐起,正衣服,下右膝,叉手白佛言:「是女無愁憂所說甚難,入深法要,以權行立人不可勝數,所問種種悉能報答。」

佛告舍利弗:「是女無愁憂以供養九十二億佛作功德,常不離漚惒拘舍羅。」

舍利弗白佛:「是女何故不棄女人?」

佛告舍利弗:「若諸聲聞謂此無愁憂是女人耶?若等不深入般若波羅蜜、不見人根,觀本迹然便等視於所行。菩薩[16]咨所樂喜,以權道示現有男女,其限無所罣礙,欲度男女故。」

無愁憂女欲決舍利弗之狐疑,現身立願:「使大眾中悉見我是男子。」作是念已,即諸大眾見無愁憂身為男子,不復見女人像。無愁憂於時踊在虛空中,去地七十丈,住止空中。

佛告舍利弗:「[17]見是無愁憂為男子、踊在虛空中、去地七十丈,若見不?」

舍利弗白佛:「唯然,已見。」

佛告舍利弗:「是無愁憂却後七百阿僧祇劫當作佛,佛名鞞竭俞[18](漢言離愁)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剎名鞞末拘遼害[19](漢言無垢濁光炎),其壽[20]十萬劫。佛般泥洹後,經法留止十劫不斷絕。是剎中,地皆如細[A6]琉璃。其剎土八方,方有一道,是佛所遊行處。以七寶為樹、以眾寶為欄楯、以[21]天繒為華蓋、以名香而香之,無穢惡石沙、瓦礫,純以珠寶為萬物。剎中無有泥犁、禽獸、薜荔,但有菩[1]薩及天與人,譬如忉利天王所居宮。」

爾時,大眾及王阿闍貰歡喜踊躍,皆言:「善哉,善哉。」

王阿闍貰正殿夫人,字旃羅廅[2](漢言月明照),於坐起,叉手自嗟歎心,白佛言:「既得為人難,我復懷養是菩薩益倍踊躍,因是功德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耶三佛。」發心立願:「今佛授無愁憂菩薩慧却後當作佛,劫盡願[3]令我乘其第,得作佛於彼剎土中。」

爾時,佛知王婦月明心所願。佛告舍利弗:「見王婦月明不?」

舍利弗言:「見。」

「王婦月明持是功德所作,當棄女人身,得男子已,當生忉利天上作天,名寶第一。彌勒佛來下,有國[4]王名呵,當為作太子,字終好,當供養彌勒盡壽命。[5]却後當為彌勒作沙門,上法亦持、中法亦持、下法亦持。總供養是颰陀劫中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又行菩薩法。是離愁怛薩阿竭得作佛已,寶第一當於是剎作遮迦越王,名寶豐。當供養承事怛薩阿竭盡形壽,當承其佛第得作佛,名普明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當教授是無垢濁炎明剎土本剎故,事如離憂怛薩阿竭所治處等無有異。」

王婦月明聞佛說是別益倍踊躍,自嗟歎其身,以珠摩尼——直百萬兩金——用上佛。從王阿[6]闍貰求持五戒,別治一處,離婬欲之行,令一切皆修清淨。

無愁憂菩薩始從虛空中來下,叉手住佛前:「願我作佛時,令我剎[7]中諸菩薩自然化生長大法座,袈裟自然著身,等無老少,如年二十之容色。[8]今自願身為沙門,自然被法衣。」尋時作彼示現。

無愁憂菩薩白王:「法無堅固,從空而立、從空而坐,於念、不念於中立意不散,無所錄,在所作為無所屬。王見是不?是一日之中,我為女人、變為男子形、復現比丘僧。何者審為諦是處、餘處?人身中有三毒,以三藥療焦盡諸毒。知是法故,大王!不當作非法行,當數數[9]詣佛、文殊師利童男菩薩所,能除人垢、增益功德、度不度者。王國中多事,欲去隨意。」

佛告阿難:「無愁憂菩薩受[*]別、解諦、能持、能說,當為一切廣說經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佛道,正使是三千大千剎土持七寶滿其中持施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不如聞是經信不誹謗,其功德不可計,何況奉行、盡形壽供養繒華、幢蓋、旗幡?其功德無能計數者。」

諸比丘受教,無愁憂菩薩歡喜,王阿闍貰、王婦月明、阿難尊比丘,一切大眾、諸天、龍、神、阿須倫,聞佛說經皆歡喜,前以頭面著地為佛作禮而去。
貼文者 : : bluenwater

須摩提經,卷一 - 2024-03-08 16:09:14

須摩提經(按《開元錄》云妙慧童女經,流志後譯)

大唐三藏法師菩提流[A1]志[A2]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

時王舍城有長者女名為妙慧,年始八歲,面貌端正,容色姝好,諸相具足,見者歡喜——曾於過去無量諸佛親近供養、種諸善根。

時彼女人詣如來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合掌而說偈言:

「無上等正覺, 為世大明燈。
菩薩之所行, 唯願聽我問。」
佛告妙慧:「今恣汝問,當為解說,令斷疑網。」

爾時,妙慧即於佛前以偈問曰:

「云何得端正、 大富尊貴身?
復以何因緣, 眷屬難沮壞?
云何見己身, 而受於化生,
千葉蓮花上, 面奉諸世尊?
云何能證得, 自在勝神通,
遍往無量剎, 禮敬於諸佛?
云何得無怨, 所言人信受,
淨除於法障, 永離諸魔業?
云何命終時, 得見於諸佛,
聞說清淨法, 不受於苦惱?
大悲無上尊! 唯願為我說。」
爾時,佛告妙慧童女言:「善哉善哉,善能問此深妙之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妙慧白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妙慧!菩薩成就四法受端正身。何等為四?一者、於惡友所不起瞋心,二者、住於大慈,三者、深樂正法,四者、造佛形像。」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瞋壞善根勿增長、 慈心、樂法、造佛形,
當獲具相莊嚴身, 一切眾生常樂見。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得富貴身。何等為四?一者、應時行施,二者、無輕慢心,三者、歡喜而與,四者、不希果報。」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應時行施、無輕慢、 歡喜授與、不希求,
能於此業常勤修, 所生當獲大財位。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得眷屬不壞。何等為四?一者、善能棄捨離間之語,二者、邪見眾生令住正見,三者、正法將滅護令久住,四者、教諸有情趣佛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捨離間言及邪見、 正法將滅能護持、
安住眾生大菩提, 當成不壞諸眷屬。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當於佛前得受化生,處蓮花座。何等為四?一者、捧諸花果及細末香散於如來及諸塔廟,二者、終不於他妄加損害,三者、造如來像安處蓮華,四者、於佛菩提深生淨信。」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花香散佛及支提、 不害於他并造像、
於大菩提深信解, 得處蓮花生佛前。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從一佛土至一佛土。何等為四?一者、見他修善不為障惱,二者、他說法時未常留礙,三者、然燈供養如來之塔,四者、於諸禪定常勤修習。」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見人修善、說正法, 不生謗毀加留難,
如來塔廟施燈明, 修習諸禪遊佛剎。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處世無怨。云何為四?一者、以無諂心親近善友,二者、於他勝法無嫉妬心,三者、他獲名譽心常歡喜,四者、於菩薩行無輕毀心。」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不以諛諂親善友、 於人勝法無妬心、
他獲名譽常歡喜、 不謗菩薩得無怨。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所言人信。何等為四?一者、發言修行常使相應,二者、於善友所不覆諸惡,三者、於所聞法不求過失,四者、於說法者不生惡心。」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發言修行常相應、 己罪不藏於善友、
聞經不求人法過, 所言一切皆信受。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能離法障,速得清淨。何等為四?一者、以深意樂攝三律儀,二者、聞甚深經不生誹謗,三者、見新發意菩薩生一切智心,四者、於諸有情大慈平等。」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以深意樂攝律儀、 聞甚深經能信解、
敬初發心如佛想、 慈心普洽障消除。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能離諸魔。云何為四?一者、了知法性平等,二者、發起精進,三者、常勤念佛,四者、一切善根皆悉迴向。」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能知諸法平等性、 常起精進、念如來、
迴向一切諸善根, 眾魔不能得其便。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臨命終時諸佛現前。何等為四?一者、他有所求施令滿足,二者、於諸善法深生信解,三者、於諸菩薩施莊嚴具,四者、於三寶所勤修供養。」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他有所求令滿足、 信解深法、捨嚴具、
三寶福田勤供養, 臨命終時佛現前。」
爾時,妙慧童女聞佛說已,白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諸行,我當奉行。世尊!若我於是四十行中闕於一行而不修者,則違佛教、欺誑如來。」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告妙慧言:「菩薩之行甚難可行。汝今發斯殊勝大願,豈於是願得自在耶?」

爾時,妙慧白言:「尊者!若我弘願真實不虛、能令諸行得圓滿者,願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是時,妙慧重白目連:「以我如是真實言故,於未來世當得成佛——亦如今日釋迦如來——於我國中無有魔事及以惡趣、女人之名。若我此言非虛妄者,令斯大眾身皆金色。」說是語已,眾皆金色。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即從坐起,偏袒右肩,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我今先禮初發心菩薩及諸菩薩摩訶薩眾。」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告妙慧言:「汝住何法發斯誠願?」

妙慧答言:「文殊師利!非所問也。何以故?於法界中無所住故。」

又問:「云何名為菩提?」

答曰:「無分別法,是名菩提。」

又問:「云何名為菩薩?」

答曰:「一切諸法等虛空相,是名菩薩。」

又問:「云何名為菩提之行?」

答曰:「猶如陽焰、谷響之行,是菩提行。」

又問:「依何密意作如是說?」

答曰:「我於此中不見少法密、非密者。」

又問:「若如是者,一切凡夫應即菩提。」

答曰:「汝謂菩提異凡夫耶?莫作是見。何以故?此等皆同一法界相,非取、非捨,無成、壞故。」

又問:「於此義中能解了者,其數幾何?」

答曰:「如若干幻化心心所量,若干幻化眾生能了斯義。」

文殊師利言:「幻化本無,何有如是心心所法?」

答曰:「法界亦爾,非有、非無;乃至如來亦復如是。」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今此妙慧甚為希有,乃能成就如是法忍。」

佛言:「如是,如是,誠如所言。然此童女已於過去發菩提心,經三十劫我乃發趣無上菩提,彼亦令汝住無生忍。」

爾時,文殊師利即從坐起,為其作禮,白妙慧言:「我於往昔無量劫前已曾供養,不謂今者還得親近。」

妙慧告言:「文殊師利!汝今莫起如是分別。何以故?以無分別得無生忍故。」

又問:「妙慧!汝今猶不轉女身耶?」

妙慧答言:「女人之相了不可得,今何所轉?

「文殊師利!我當為汝除斷疑惑。由我如是真實語故,於當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於我法中諸比丘輩聞命善來出家入道,我國土中所有眾生身皆金色,服用資具如第六天、飲食豐饒隨念而至,無有魔事及諸惡趣,亦復無有女人之名,有七寶林上羅寶網、七寶蓮花覆以寶帳——如文殊師利所成淨剎,裝挍嚴飾等無有異。

「若我此言非虛妄者,令此大眾身皆金色,我之女身變成男子,如三十歲知法比丘。」

說此語時,此諸大眾皆作金色,妙慧菩薩轉女成男,如三十歲知法比丘。

是時,地居天眾展轉讚言:「大哉,大哉。妙慧菩薩摩訶薩能於來世得菩提時嚴持佛剎功德如是。」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此妙慧菩薩於當來世成等正覺,號殊勝功德寶藏如來,出現於世。」佛說此經時,三十俱胝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住不退轉,八十俱胝眾生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眾生皆獲智證。

五千比丘行菩薩乘心欲退轉,因見妙慧菩薩意樂善根、威德殊勝故,各各脫身所著上服以施如來。

如是施已,發弘誓言:「我等以此善根決定願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諸善男子等以此善根迴向無上菩提故,超九十劫生死之苦,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記之曰:「汝等於當來世過千劫後,於無垢光明劫中,陽焰世界難忍佛剎,於一劫中相次成佛,皆同一字,號辯才莊嚴如來,出現於世。

「文殊師利!如是法門有大威德,能令菩薩摩訶薩及聲聞乘者獲大利益。文殊師利!或有善男子、善女人為求菩提,無方便善巧行六波羅蜜足滿千劫,若復有人經於半月時一書寫、讀誦此經,所獲福聚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俱胝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是故,文殊師利!如是微妙法門即諸菩薩契經之本,我今付囑於汝,汝當來世受持、讀誦、為人解說。譬如轉輪聖王出現於世,所有七寶皆悉在前;王滅之後,寶皆隱沒。如是微妙法門流行於世,即諸如來七菩提分等法明不滅;若不流行,正法[A3]當滅。

「是故,文殊師利!若善男子、善女人等為求菩提,應當發起精進,書寫此經、受持讀誦、為人演說。此是我教,勿於後世生悔恨心。」

佛說此經已,妙慧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及諸大眾、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卷一 - 2024-03-10 19:11:47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菩薩萬人俱。

爾時羅閱祇大國有長者,號曰優迦。優迦有女,名須摩提,厥年八歲,歷世奉敬過去無數百千諸佛,積累功德不可勝計。時須摩提,從羅閱祇大國出詣耆闍崛山,行到佛所前,以頭面稽首佛足,禮畢即却在一面,以一心而[14]往,叉手白佛:「願欲有所問,唯多陀竭以方便解脫我之所疑。」

時佛默然,即知女意。佛語須摩提:「恣所欲問,多陀竭今當為汝具解說之,事事分別,令汝歡喜。」

須摩提問佛言:「菩薩云何所生人見之常歡喜?云何得大富,有常多財寶?云何不為他人之所別離?云何不在母人腹中,常得化生千葉蓮華中,立法王前?云何得神足,從不可計億剎土去到彼[1]問禮事諸佛?云何得無仇怨、無侵嫉者?云何所說語言,聞者信從,踊躍受行?云何得無殃罪,所作善行無能壞者?云何魔不能得其便?云何臨壽終時,佛在前立為說經法,即令不墮苦痛之處?所問如是。」

是時佛語須摩提:「如汝所問多陀竭義,善哉!大快!乃如是乎?汝若欲聞,諦聽諦受,勤思念之!吾當解說。」

時女即言:「甚善,世尊!願樂欲聞。」於是須摩提受教而聽。

佛言:「菩薩有四事法,人見之皆歡喜。何等為四?一者、瞋恚不起,視怨家如善知識。二者、常有慈心向於一切。三者、常行求索無上要法。四者、作佛形像。是為四法。菩薩用是事故,人見之常歡喜。」

佛於是說偈言:

「不起恚毀[2]本根, 常行慈得要法,
作佛像身好潔, 心歡喜人喜見。」
佛語須摩提:「菩薩復有四事法,得大富有。何等為四?一者、布施以時。二者、與已倍悅。三者、與後不復悔。四者、既與不求其報。是為四事。菩薩用是四事故,得大富有。」

佛於是說偈言:

「以時施無悔心, 喜悅與無悕望,
所作施有勇慧, 在所處常大富。」
佛語須摩提:「菩薩復有四事法,不為他人之所別離。何等為四?一者、不傳惡說鬪亂彼此。二者、導愚冥者使入佛道。三者、若有毀敗正法,護使不絕。四者、勸勉諸人教使求佛,令堅不動。是為四法。菩薩用是四事故,不為他人之所別離。」

佛於是說偈言:

「不傳說鬪彼此, 導愚冥護正法,
勸進人使求佛, 終無能別離者。」
佛語須摩提:「菩薩復有四事法,得化生千葉蓮華中立法王前。何等為四?一者、細擣優鉢華、波曇華、拘文華、分陀利華,令此四種末之如塵,使滿句蟲,持是供養世尊、若塔及舍利。二者、不令他人起恚意。三者、作佛像使坐蓮華上。四者、得最上覺便[A1]歡喜住。是為四法。菩薩用是四事故,化生千葉蓮華中立法王前。」

佛於是說偈言:

「施四華滿句蟲, 除恚恨受法義,
得上覺立佛前, 作形像生華中。」
佛語須摩提:「菩薩復有四事法得神足,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何等為四?一者、見人作功德不行斷絕。二者、見人說法而不中止。三者、常然燈火於塔寺中。四者、求三昧。是為四法。菩薩用是四事故,得神足,從一佛國復至一佛國。」

佛於是說偈言:

「行功德為法施, 聞經說不中止,
常然燈於佛寺, 入三昧遍諸國。」
佛語須摩提:「菩薩復有四事法,得無仇怨、無侵嫉者。何等為四?一者、於善知識無[3]諭諂心。二者、不慳惜貪他人財物。三者、見人布施助其喜。四者、見菩薩諸所作為不誹謗。是為四法。菩薩用是四事故,常行是行,得無仇怨、無侵嫉者。」

佛於是說偈言:

「於善友無[*]諭諂, 不慳惜他人物,
見人施助其喜, 行菩薩無仇怨。」
佛語須摩提:「菩薩復有四事法,其所語言,聞者信從踊躍受行。何等為四?一者、口之所說心亦無異。二者、於善知識常有至誠。三者、聞人說法不言是非。四者、[4]若見他人,請令說經不求其短。是為四法。菩薩用是四事故,其所語言,聞者信從踊躍受行。」

佛於是說偈言:

「如所念言亦爾, 於善友有誠信,
聞講法不求短, 若說經心喜踊。」
佛語須摩提:「菩薩復有四事法,得無殃罪,所作善行疾得淨住。何等為四?一者、心意所念常志於善。二者、常持戒三昧智慧。三者、初發菩薩意,便起一切智,多所度脫。四者、常有大慈愍於一切。是為四法。菩薩用是四事故,得[A2]無殃罪疾得淨住。」

佛於是說偈言:

「常志善念廣度, 戒等定不離慧,
常教人一切智, 行慈意得淨住。」
佛語須摩提:「菩薩復有四事法,魔不能得其便。何等為四?一者、常念於佛。二者、常精進。三者、常念經法。四者、常立功德。是為四法。菩薩用是四事,故魔不能得其便。」

佛於是說偈言:

「常喜意念於佛, 常精進在深法,
自勗勉立功德, 魔用是不得便。」
佛語須摩提:「菩薩復有四事法,臨壽終時,佛在前立為說經法,令不墮苦痛處。何等為四?一者、為一切人故,具滿諸願。二者、若人布施,諸不足者念欲足之。三者、見人雜施,若有短少便裨助之。四者、常念供養於三寶。是為四法。菩薩用是四事故,臨壽終時,即見諸佛皆在前立為說經法,不令其人墮苦痛處。」

佛於是說偈言:

「為一切滿所願, 無極哀勸足檀,
以雜施致黠慧, 供三寶得致佛。」
爾時須摩提白佛言:「唯,世尊!所說四十事,我當奉行令不缺減,悉使具足不違一事。若失一[1]事,我為斷佛法滅眾弟子。」

是時長老摩訶目乾連在大會中坐,即問須摩提:「此四十事,大士所行菩薩所為,甚亦難當,如汝小女何能辦之?」

時須摩提答目乾連言:「假令我今審實能行此四十事者,三千大千國土皆當為我六反震動,雨於天華,諸音樂器不鼓自鳴。」

須摩提適發是言,應時三千大千國土六反震動,即雨天華、樂器即鳴。

女語目乾連:「是證明我之至誠!若未來有起菩薩意者,亦當如是。我後亦當得多陀竭、阿羅訶、三耶三佛,信如我言,無有虛者,其在會者,皆當一等悉作金色。」

尋如所語,輒作金色。

於是目乾連即從座起,正衣服下右膝叉手,為佛稽首作禮,前白佛言:「今諸一切初發大意為菩薩者,我當自歸,為之作禮。所以者何?八歲女子感應如此,豈況高士摩訶薩乎?」

是時座中有大菩薩名文殊師利,謂須摩提言:「於何法住,所現感應乃如是乎?」

須摩提答言:「諸法不可計數亦無所住,而仁問我住於何法?仁作是問,不如不問。」

文殊師利問須摩提言:「此語云何,乃至於斯乎?」

須摩提報文殊師利言:「不於諸法有所住,亦無所疑,亦不言是非。」

文殊師利問須摩提言:「如來本不作行乎?」

須摩提報言:「譬如月影現於水中,若夢、野馬、深山之響,如來本行亦如是也。」

文殊師利問須摩提:「如仁所說,合會是事為能得佛不?」

須摩提報言:「云何,仁者!謂癡黠行三事異乎?不為異也,一切一法,諸法皆合。所以者何?若正法若不正法,適無所住亦無所取,亦無所收,空無有色。」

文殊師利復問須摩提:「解是義者為有幾人?」

須摩提報言:「夫作幻者,恣意作化,寧有限無?幻師所化猶尚無限,信解此法亦如是也。」

文殊師利問須摩提言:「如我無化無幻,起行何法而與道合?」

須摩提報言:「如仁所說,致為大快。一切法處亦不有亦不無,至於如來無合無散。」

文殊師利聞彼所說,甚悅讚善。文殊師利前白佛言:「甚善!須摩提所說自恣其意微妙,大可怪也!乃能深入逮得法忍,發意已來為幾何乎?」

佛語文殊師利:「是須摩提,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等住已來積不可計,先仁之前三十億劫,仁乃於彼發無上平等度意,適乃甫入無所從生法忍,是仁本造發意時師也。」

文殊師利聞佛所言,則前作禮,白須摩提:「惟別久遠,今乃[2]講侍,與師相見得受法誨。」

須摩提報言:「莫作是念。用何等故?無所從生法忍,亦無所念亦無有師。」

文殊師利問言:「云何不轉女人身?」

須摩提報言:「於是無所得。所以者何?法無男無女,今者我當斷仁所疑。」

文殊師利言:「善哉!樂欲聞之。」

須摩提謂文殊師利言:「如今我後不久,亦當逮得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成慧行、安定、世間父、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天中天,如是審諦,我今便當變為男子。」適作是語,即成男子,頭髮即墮,袈裟在身,便作沙彌。

須摩提復謂文殊師利言:「審我來世當作佛時,使我國中莫有三事。何等為三?一者、魔事。二者、泥犁。三者、女人態。若我志誠,我身當如年三十沙門。」時須摩提適作是語,形體顏色如年三十。

須摩提復謂文殊師利言:「我作佛時,令我國人皆作金色,地及城郭周匝有七寶樹,令八重行七寶池水,四邊中外皆生七寶雜色蓮華及諸雜寶,不多不少皆悉停等。」

須摩提言:「如仁之國,我之剎土亦當如是。如我志誠,諸在會者當作金色。」適作是語,應時眾會皆作金色。

時持地神即從地出,化作天身,舉聲稱揚歎須摩提言:「須摩提菩薩摩訶薩得作佛時,國土所有七寶池水、樹及華實,皆當如是。」

於是佛謂文殊師利:「是須摩提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作佛,字名遠聞具足藏如來、過四道不受、平等覺,興具足行,安隱世間,天上天下無上大人。女意云何?法無所住,豈有我名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女意云何?其幻化者,豈有到後世復來者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女意云何?其幻化者,豈有所起所滅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女意云何?其幻化者,豈有所有有形像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於女意云何?其幻化者,豈有見聞有幻無幻乎?」

答曰:「不也,天中天!」

其女曰:「佛言我曾聞之,其幻化者,無有見聞、有幻無幻。」

世尊又問:「於女意云何?其幻化者假使無身,豈能令幻化發起諸行乎?」

女答曰:「唯,天中天!其幻化者,實為如此,真無所有。」

佛言:「如是!其無明者,無內無外。計其法者,亦無所有、亦無字也。其明者,不至後世亦無還反。其無明者,亦無有起亦無有滅。其[1]無明者,亦無形像。適興無明,緣致眾行、名色、六入,更習痛、愛、受、有、生老病死,勤苦愁惱大患集會。」

明女首意白佛言:「甚為可奇,至未曾有,世尊所興而不可及。所以者何?佛天中天,於虛空中而轉法輪。法輪不可思議,所轉法輪不可稱限,無量法輪、無獲法輪、無形法輪、無生法輪、滅度法輪。」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誠如所云。吾所轉輪為轉空輪,所轉法輪不可思議,所轉法輪不可稱限。其可轉輪,無獲、無形、無生,為滅度也。」

時首意女歡喜踊躍,善心生焉。則以栴檀香擣及諸華香供養散佛:「唯然,世尊!以是德本深致擁護,而善救攝降伏諸根,抑制愛欲逮轉法輪,轉於空輪、不思議輪、不可稱限無量無獲無形無生滅度之輪。」

佛尋欣笑,五色——青、赤、黃、白、綠——光從口而出,甚大光明,普照十方無數佛國,悉皆覆蔽日月之明,還繞佛身三匝從頂上入。

賢者阿難,曉了七法——一曰、知誼,二曰、解法,三曰、曉時,四曰、了節,五曰、明眾,六曰、練己,七曰、深識人本——即從座起,更整衣服,偏袒右肩,下右膝,叉手白佛:「今大聖欣笑,為何感應?願說其意。唯,天中天!多所愍傷,多所安隱,哀念諸天世間人民,分別說之。」

佛告阿難:「爾見梵志女首意以末栴檀華香擣香,供養散佛乎?其心誓願逮轉法輪。」

對曰:「已見。」

佛言:「是女以斯德本,護己安人、多所救攝,壽終之後當轉女身,至八十四億劫不歸惡趣,供養六萬諸佛世尊,出家為道志于沙門,聽受經法。受經法已即時諷誦,將御如來現在正法,佛滅度後供養舍利,勸化無數無量眾生不可計會,使立無上正真之道,恒以善意奉持要法,號天中天。」

佛說是經授須摩提莂時,三十億人發無上平等度意,皆得阿惟越致;六萬天子悉得[2]法法眼生。

座中有五百菩薩,聞文殊師利所問甚深,意用不解,中欲墮落,見須摩提所說至誠,尋皆有應,即解身衣以用上佛,亦不[*]諭諂、無所悕望,持功德用,自堅固於無上平等度意,即得住阿惟越致,超九十劫不復生死。時佛授與五百人決,却後十劫,劫名無塵垢,佛號固受如來、過四道不受、平等覺。是五百人等當生彼國,國名焰氣,當同一劫俱得作佛,皆同一字,號莊飾豫知人意如來、過四道不受、平等之道最正覺。

佛謂文殊師利:「乃知是經多所饒益,如是不乎?若今最後有菩薩摩訶薩及沙門,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求菩薩道,奉行六波羅蜜,未曉漚[3]和拘舍羅,不如書持是經諷誦讀轉,復教人常念其中事,諸欲聞者廣為解說。」

佛復語文殊師利:「前所不聞、本所不行,如是等輩菩薩者,當念習持。所以者何?譬如遮迦越王治於世時,至竟七寶不為缺減,其王壽終七寶為散。如是,文殊師利!若佛經道住於世者,佛七覺意終不為減。若佛法滅,覺意諸法皆為乏盡。」

佛謂文殊師利:「當求無數方便具索諸經,勤學書持為他人說,教授一切廣解其義,常當精進是為法教。善男子、善女人欲求佛道者,莫中有悔。」

佛說經已,須摩提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摩訶目乾連等,諸天及人,其在會者,阿須羅、揵沓和、持世者,皆歡喜樂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日子王所問經,卷一 - 2024-03-10 19:13:01

佛說大乘日子王所問經

[16a][16b]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國[17]那爛陀寺三藏傳教大師[18]賜紫沙門臣法天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憍閃彌瞿尸羅林,與大苾芻眾五百人俱,及諸菩薩摩訶薩眾。

是時無比摩建儞迦女而起瞋恚,憎嫉舍摩嚩底妃后,於日子王邊說言:「天子知耶?舍摩嚩底妃后等五百女,共其沙門而行婬慾。我今告言,要天子知,實難容恕。」

是時日子王聞無比摩建儞迦女說已,瞋怒至極,意不可忍,擬殺舍摩嚩底夫人,遂以手執弓放箭便射。是時舍摩嚩底夫人入慈心定,王所放箭上虛空中發生火焰,其焰熾盛,其箭却迴,奔日子王前於左邊而住——佛為密護,箭不著身亦無損動。

是時日子王心生驚怖,身毛皆竪,而便倒地,又復還起。問舍摩嚩底夫人而說偈言:

「汝復為天女、 鬼女、羅剎女、
巘馱婆女等? 我問如是說。
汝持云何行? 未見未曾聞,
亦復不曾知。 未曾有女人,
器仗不能傷。 我有精進力,
善學於弓箭, 我箭不空發,
未曾虛放箭。 如我所要射,
獼猴及飛禽, 人身兼射垛,
而未無所中。 如我今放箭,
却迴面前住, 不傷損我身。
我今歸命汝, 願救我苦惱。
審聽誠實言, 我欲故殺汝。
捨過[19]勿生瞋, 汝念為好事,
令我離苦惱, 永不復如是。」
爾時舍摩嚩底夫人答日子王,即說偈言:

「我非是天女, 亦非[20]健闥女,
非鬼、非羅剎, 是舍摩嚩底。
我作佛弟子, 為彼大慈悲,
故我心行善。 發心世尊處,
俱胝百千劫, 觀彼善慈悲,
故我行慈行。 女色所縛人,
見彼如實者, 若苗稼成熟,
而被雷雹[21]壞。 若離女色染,
我彼俱愛樂, 一切諸世尊,
遠離於婬慾。 又聞世尊說:
『佛與菩薩眾, 緣覺及聲聞,
悉皆離女色。 愚者不能知,
普被魔羅降, 離女色染污,
能得身安樂, 究竟得解脫。』
無智諸眾生, 愛慾無遠離,
作罪業無邊, 墮落三惡道,
無底慾火坑, 猛焰熾不滅。
有智樂解脫, 不為女色染。
見已便纏縛, 詐言虛適悅,
墜墮於眾生, 死入嶮惡道。
勿聽女人言, 亦不忿怒我,
意願生歡喜, 發心世尊處。
汝欲求見佛, 我與大王去,
到彼汝諦聽, 必說微妙法。」
爾時日子王告舍摩嚩底夫人:「正當是時。汝意速疾詣世尊所。」

王及臣民侍從圍繞,見大牟尼巍巍堂堂,如大金山,光明焰赫吉祥莊嚴,又見菩薩摩訶薩,及諸苾芻、苾芻尼、塢波斯迦、塢波索迦、天龍、藥叉、犍闥婆、阿素囉、𭒯嚕[1]茶、緊那囉、摩護囉誐、人非人等,圍繞世尊。

爾時大王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我有未曾有事,先未聞見,今詣佛所,世尊慈悲與我解說。」

世尊告言:「大王!汝說未曾有事。」

王復白言:「今日我宮有婬慾因緣,無比摩建[2]儞迦女,生毀謗心,言:『舍摩嚩底夫人與聲聞沙門而行婬事。』我聞此言瞋恨至極,殺舍摩嚩底夫人,以箭便射,於其箭上而出火焰赫奕熾盛,却迴我身左邊而住,亦不傷損我身。」

舍摩嚩底夫人,禮世尊足,說如是言:「彼王問我:『為復天女、龍女、犍闥婆女、比舍際女、鬼女、羅剎女?汝修持何行,而乃如是?』而答王言:『我是大王夫人,非是天女、龍女、[3]健闥婆女、比舍際女、羅剎女。』世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弟子心善純淨為如彼天。」

是時舍摩嚩底夫人,稱讚世尊功德:「我佛如來有如是應正等覺,有如是大慈大悲,具大福慧,成大威德,得大自在。何以故?如來、應、正等覺為天人師,願鑒斯誠。」

爾時日子王,對佛及苾芻眾前,懺悔發露:「我等[4]由如愚童,如心迷亂,如在黑暗,如無善根,我念如來聲聞,而生毀謗。善哉,世尊!願解疑悔,我等受持。」

世尊說言:「汝發起慈心受持戒行,廣利有情。」

日子王即從坐起,合掌恭敬。

佛言:「大王!汝但安坐。」

于時日子王頭面作禮,却坐一面。日子王白佛言:「世尊!我心勇猛,聽女人言,造罪業苦,知自命終墮於地獄。善哉,世尊!女人之過唯願說之。」

世尊告言:「女人行業有其多種,惑亂有情,詐現異相,諂媚虛誑,心不真實,顛倒思惟諂曲詐偽,舉動施為強求親近,牽繫有情恒行邪行,汝須省覺。」

王言:「世尊!願賜慈悲,願聽所說。如我此後不近女人,亦不由女人而造罪業,既不造罪,不墮地獄。世尊!如[5]我長夜利益安樂一切眾生。」

佛言:「如是如是。」

復次日子王白言:「世尊!我於佛邊聞斯慾義,實由女人得其惡報。」

佛言:「大王!女色深固,生冤家之父母,生暴惡之父母,若起愛樂墮於地獄;是故女人有如是之過。」

佛言:「大王!若較量丈夫婬慾之過,汝後世父母眷屬亦有其過。」

日子王白佛言:「世尊!善哉,善哉!丈夫之過與我解說,云何丈夫之過,父母眷屬亦有其過?」

佛言:「大王!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我為汝說。」

世尊告言:「大王!若丈夫之過有其四種。」

大王問言:「四過云何?」

世尊答言:「大王!若丈夫耽著婬慾,被婬慾迷醉,由迷醉故,情意顛倒,由顛倒故,於其女人深生愛樂,於苾芻眾中有持戒德行沙門、婆羅門,不欲見聞。由不欲見聞持戒德行沙門、婆羅門故,亦不親近,亦不歸依,亦不供養,於無戒無行沙門、婆羅門,亦復遠離。又無信[6]根,不修德行,不行布施,全無智慧,寡聞薄德,我慢貢高,行鬼神行。又復親近無智,貪著惡法,樂著臭穢,遠離善友,縱生天上人間,於自身命恒時呵毀。於沙門、婆羅門,不作護[7]摩,於佛法僧,而復遠離,於涅[8]槃果德,而所棄背,長時憶念女人[9]倡妓歌舞、飲酒、談笑,如是纏縛而復命終,墮在眾合、黑繩、等活、號叫、大號叫、炎熱、極炎熱阿鼻地獄,受種種苦。從地獄出生焰魔羅界;畜趣中生,為師子虎狼、諸惡禽獸;乃至𭒯路茶身,止鐵叉樹。大王!若丈夫如是行愚法行,獲斯惡報,此是丈夫初過。」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婬慾臭穢根不淨, 過後常增業苦深,
聰慧法師呵[A1]慾染, 當生父母亦無益。
譬如廣大不淨坑, 滿盛糞壤多臭穢,
亦似塚間胮脹屍, 婬慾之人亦如是。
復似蠅蟲𠯗瘡腫, 驢馬奔眠糞穢中,
猪狗食啖臭魚等, 耽愛女人亦如是。
破壞善名兼德行, 恒行毀禁具無慚,
不生天道墮阿鼻, 是故法師呵愛[A2]慾。
如人悞飲惡毒藥, 迷亂猖狂遍體疼,
不覺無常毒所中, 耽[A3]慾之人亦如是。
樂著美味便珍饌, 愛聽歌音戀色聲,
家事不思多忘失, 唯作輪迴集苦因。
貪著婬慾常稱讚, 不了愚迷糞袋身,
晝夜恒行下劣行, 薄福沈[1]輪於惡趣。
讚美婬慾行非行, 多饒瞋恚長愚癡,
如履顛巍大嶮崖, 不覺須臾致失命。
既別人世閻浮界, 死墮無邊業海中,
五峯圍繞鐵山間, 日月燈光全不見。
如風狂亂無知解, 往返縱橫失路岐,
如是經生常住此, 一切世間無所重,
種種善業亦不生。 設有女男無孝敬,
棄背尊親行五逆, 和合妻女倍慇懃,
張羅罪網無思慮, 墮落貪癡慾樂中。
父母遠離無返復, 罔思育養報艱辛,
放逸耽婬著戲弄, 互相煩惱倍增多。
破壞修行疑種種, 不逢賢聖作良因,
樂行邪行受極苦, 不顧刑罰恥辱侵。
鬪諍欺抄致殺傷, 隳張財賄離善友,
不生天道兼人趣, 死入阿鼻地獄中。
鐵林青色攢鋒刃, 猛焰煻煨烈火城,
劍樹刀山遍地中, 洋銅熱鐵為漿饌,
如斯大苦因婬慾, 隱沒菩提智慧根。
汝向女人生恐[2]怖, 勿令親近起攀緣,
人天善道若相應, 不久菩提自獲得。
「復次,大王!若父母生產兒子,其事甚難,世所共知。處胎之時,懷擔十月,苦惱疼痛種種多般,起坐艱辛,餐飲節度,縱獲生產,如宰猪羊。不顧自身,唯憂兒子,乳哺養育,豈離懷抱。大小便[3]痢,須自洗濯。後漸長大,而以誠實之言種種誘訓,令彼修學閻浮提內,工巧[4]伎藝,書[5]疏算計,經商買賣種種事業。又復令彼身心安樂,廣與財帛,富貴[6]授用,選揀親姻,娉[A4]娶妻妾,比望孝順父母[7]供敬侍養,而復心意顛狂,一向迷亂,深著色慾都不省悟。又於別族姓家私娶妻妾,互相貪愛,於其父母返成不孝亦不敬重。其父後時耆年老邁,身體羸瘦眼耳聾暗,起坐艱難,要人扶持,而却憎惡輕棄嫌厭,種種逼迫,趁父出舍,娶其外族妻子於家聚會種種歡樂。」

佛告大王:「若是丈夫行此邪行,棄背父母,決定命終入阿鼻地獄,求出無期;為第二過。若善男子!棄背女色,心意清潔,供養父母,行孝敬行。命終之後不墮惡趣,而生諸天,受福快樂,天上福盡下生人間,亦不受貧窮下賤,富貴吉祥。」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離[A5]慾行慈孝, 命終生天趣,
梵王、帝釋身, 恒受於快樂。
供養老父母, 後生人世中,
入海為商賈, 安樂獲珍寶。
供養老父母, 一切最上德,
田種[8]菓成熟, 較量福不盡。
供養老父母, 永不[A6]擔重擔,
常得驢馬負, 刀刃不能害。
供養老父母, 不度醎水河,
猛火與刀兵, 亦復不能近。
供養老父母, 常得善妻男,
穀麥與資財, 瑠璃及金寶。
供養老父母, [9]常得天宮住,
無數歡喜園, 四面恒圍繞。
供養老父母, 常聞佛法音,
具相色端嚴, 誰人不敬重。
「復次,大王!若彼丈夫行非法業,心不真實,恒多邪見,於善不知,妄生顛倒,多得愚癡之人常所稱讚,有智慧者恒生忿怒,罪業轉深永失大利,於其佛世永不值遇,我慢貢高貧窮下賤,眾不愛樂;此是丈夫第三過失。」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丈夫行[10]婬慾, 顛倒分別我,
愚迷罪業深, 輪迴墮惡道。
遠離佛功德, 無智慧揀擇,
虛妄求安樂, 如河覓盧迦。
愚癡愛[A7]慾人, 諂曲多虛誑,
望求非法樂, 返成地獄苦。
著慾見顛倒, 下劣自無知,
如夜黑暗中, 不分道非道。
無慚愧信根, 唯耽聲色味,
菩薩與聲聞, 未曾行供養。
設遇正行者, 廣演微妙音,
輕法而不聽, 沈淪於地獄,
永不復人身。 斷除檀等行,
迷沒不修行, 菩提最上失。
「復次,大王!若諸男子自為活命,及著[*]婬慾,癡愚障閉,作諸工巧種種事業,書[*]疏算計讚詠談論,親近王臣,行非法行,謫罰有情,種種虛誑,廣求財利,作諸惡業。又復自為活命故,行不律儀行,貨易牛驢駝馬猪羊鷄犬,乃至呪龍罝兔魁膾等事。或復經商,不擇道路,遊行嶮惡之道,臭穢之道,賊徒刀劍之道,乃至泛大溟海,寒熱飢渴,種種苦惱,而求財利。又於沙門、婆羅門,慳貪不肯布施,一向著慾。又被女人降伏驅使,猶如奴僕長時同處,未曾捨離,起坐談話,互相攀顧,深生愛著。是故畜養女人,命終之後同入地獄;為第四過。」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追求著慾人, 迷醉何曾樂,
下劣妄追尋, 云何得安樂?
非真丈夫業, 自作不知非,
無恥若駝驢, 不堪極穢惡。
斯人少智慧, 不悟罪根深,
奔競向女人, 如狗便糞穢。
臭穢不可樂, 愚癡所愛重,
不知婬慾過, 如盲不見色。
愚癡著婬慾, 如犬奔糞穢,
聲香味觸法, 貪著亦如是。
愚癡著慾人, 輪迴於諸趣,
如橛繫獼猴, 永不出三界。
愚迷著慾人, 如烏戀臭肉,
常被惡魔牽, 墮在於惡趣。
愚人貪愛味, 於美起纏縛,
何異廁中蟲, 寧知是不淨。
智者得解脫, 女色不可染,
見彼生驚怖, 棄捨如壞屍。
愚癡懷散亂, 著慾而無捨,
如熱路艱辛, 困渴飲醎水。
如是見飲者, 愚癡迷失命,
堅牢著慾人, 過患亦如是。
實為此女人, 如身患瘡癩,
生蟲自𠯗食, 貪婬亦如是。
若裝飾女人, 如畫甕盛糞,
但觀諸外相, 誰知裏不淨。
又如油洗衣, 掛搭於身上,
莊嚴於女人, 染污亦如是。
如衣蓋刀劍, 似火覆[A8]輕灰,
嚴飾於女人, 違損亦如是。
又如劫火起, 大地皆洞燃,
草木不見生, 河海乾枯盡。
部多所住處, 須彌及鐵圍,
六欲與初禪, 破壞誰能救。
如是耽女色, [A9]婬火大熾燃,
焚燒於有情, 違損不可救。
人身速不淨, 穢惡諸物成,
指爪與髮毛, 涎唾并結[1]聹,
垢汗大小便, 肪膏及腦膜,
皮肉兼骨髓, 膿血筋脈連,
脾腎心共肺, 腸胃膽與肝,
生藏對熟藏, 赤痰共白痰。
又復八萬戶, 微細蟲𠯗食,
常住於身中, 愚人那知覺。
於身起貪愛, 如蠅慕膿血,
臭氣覺馨香, 苦中而為樂。
如是耽慾人, 執杖相敺擊,
慾火競來燒, 迷醉誰能悟?
愚癡著樂味, 如狗在空房,
亦似底囉聲, 究竟成妄想。
又如於猿猴, 攀緣常在樹,
乃至到無常, 不離於樹上。
如是貪[A10]慾人, 追求於色境,
墜墮惡趣中, 不離生死苦。
愚癡婬慾人, 彼處命終後,
擲在鐵鑊中, 如是住一劫。
浮沈如煮豆, 其鑊大小量,
六十四俱胝, 眾生所依彼。
一一墮落者, 較量不能知,
煎煮於鑊中, 受苦滿百劫。
或二三四劫, 隨彼業輕重,
皮肉俱爛壞, 骨現似白螺。
又隨自業力, 手捉尖利鉤,
擲在炎鐵槽, 死已而還活。
又被於獄卒, 手執鐵杵搗,
骨髓皆成粖, 風吹而[2]却活。
或以鐵棒打, 劈裂如斧斫,
鐵獸三四五, 隨後而咬嚙。
又復為鐵烏, 鐵[3]狗及犲狗,
牙嘴利如劍, 食罪人腦髓。
若人造罪業, 墮落於糞[4]河,
或落刀劍上, 一切皆臭穢。
若人造罪業, 墮在極炎熱,
號叫、大號叫, 黑繩及燒燃。
若人造罪業, 墮在於灰河,
重重入[1]由增, 痛苦不可忍。
若人造罪業, 死墮地獄中,
飢吞熱鐵丸, 渴復飲銅汁。
若人造罪業, 墮在鐵山間,
眾山一時合, 拶碎身如粉。
若人造罪業, 恒受於苦惱,
獲得如是果, 無有能救者。
此處非安樂, 先世業所招,
父母與妻兒, 何能相救濟?
下劣婬慾行, 直往於無間,
受苦不可當, 三世佛皆說。
是故下劣人, 與女人同處,
如擔於糞袋, 愚癡到處行。
丈夫為女人, 纏縛如枷鎖,
地獄火燃身, 無能得安樂。
剎那智慧生, 如是聞佛法,
離一切婬慾, 出家得解脫。」
佛告大王:「若丈夫行婬慾行,當墮地獄受斯大苦。是故,大王!恒常念佛念法,觀察身心勿令起過。」

日子王言:「如是,世尊!」於如來處,發深信心,白言:「世尊!甚為希有,如來、應、正等覺,善說女人、丈夫之過。我當受持,歸佛、歸法、歸苾芻眾,今後棄捨婬慾刀杖等過,[2]慜念饒益一切眾生。」

說此語時,會中日子王,及諸苾芻、菩薩摩訶薩、天、龍、藥叉、阿素囉、㜸路茶、健闥婆、莫呼落迦、人非人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作禮而去。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優填王經,卷一 - 2024-03-10 19:33:02

佛說優填王經

西晉[3]沙門釋法炬[4]奉 詔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深國,[5]王號曰優填。拘深國有逝心,名摩[6]回提,生女端正華色世間少雙。父覩女容一國希有,名曰無比。鄰國諸王群[7]僚豪姓靡不娉焉。父答曰:「若有君子容與女齊,吾其應之。」

佛時行在其國,逝心覩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色紫金巍巍堂堂光儀無上,心喜而曰:「吾女獲匹。」歸語其妻曰:「吾為無比得婿。」促莊飾女將往也。夫妻共服飾,其女步[8]瑤華光,珠璣瓔珞莊[9]嚴光國,夫妻共將女至佛所。妻道見佛迹相好之文光[10]彩之色,非世所有,知為天尊,謂其夫曰:「此人足跡文理乃爾,非世所聞斯將非凡,必自清淨無復婬欲,將不取吾女,無自辱也。」夫曰:「何以知其然?」妻因說偈言:

「婬人曳踵行, 恚者[11]操指步,
愚者足[12]躘地; 斯跡天人尊。」
逝心曰:「非爾女人所知,汝不樂者[13]便還歸。」乃自將女[14]詣佛所,稽首佛足,白佛言:「大人勤勞教授,身無供養。有是麁女,願給箕箒。」

佛言:「汝以女為好耶?」

答曰:「生得此女顏容實好世間無雙,諸國王豪姓多有求者不以應之。竊見大人光色巍巍非世所見,貪得供養故,宜自歸耳。」

佛言:「此女之好為著何許?」

逝心曰:「從頭至足周遍觀之無不好也。」

佛言:「惑哉肉眼,吾觀之,從頭至足無一好耶。若頭上有髮,但是毛象馬之尾亦皆爾也;髮下有髑髏,但是骨屠家猪頭骨亦爾也;頭中有腦者如泥[1]鯹臊[2]送,鼻下之著地莫能蹈者,目者是[3]脆決之純汁,鼻中有涕,口但有唾,腹藏肝肺皆亦[*]鯹臊,腸胃膀胱但成屎尿腐臭難論,腹為[4]幃囊裹諸不淨,四支手足骨骨相[5]拄筋連皮[A1]韜,但恃氣息以動作之,譬若木人機關作之,既畢解[6]列其體節節,相離手足狼[7]藉。人亦如是,有何等好而云少雙?昔者吾在貝多樹下,第六魔天王莊飾三女,顏容華色天中無比非徒此[8]論,欲以壞吾道意,我為說身中穢惡,即皆化成老母形壞不復,慚愧而去。今是屎囊欲何所戀?急將還去,吾不取也。」

逝心聞佛所說,忽然慚恥無辭復言,又白佛言:「若仁不取者,更以妻優填王可乎不?」佛不答焉。逝心即送女與優填王,王獲女大悅,拜父為太傅,為女[9]興宮,伎樂千人以給侍之。王正后師事佛,得須陀洹道。此女[A2]譖之於王,王惑其言以百箭射其后。后見箭不懼,都無恚怒,一意念佛慈心長跪向王,箭皆繞后三匝還住王前,百箭皆爾。王乃自驚[10]暢然而懼,即駕白[11]象金車馳詣佛所,未到下車[12]避[13]從步進稽首佛足,長跪自陳曰:「吾有重咎在三尊,所以彼婬妖[14]從欲興邪,於佛聖眾每一惡念,以箭百[15]枚射佛弟子,如事陳之覩之心懼,[16]唯佛至真無量之慈,白衣弟子慈力乃爾,豈況無上正真佛乎?我今首過歸命三尊,[*]唯佛弘慈原赦其咎。」

佛笑曰:「善哉王!覺惡悔過,此明人行也,吾受王善意。」

王稽首,如是至三,佛亦三受之。王又頭面著地,退就坐曰:「稟氣[17]匈頑忿戾自恣無忍辱心,三毒不除惡行快意,順女妖邪不知其惡,自惟壽終必入地獄,願佛加哀,廣說女惡魑魅之態,入其羅網尠能自拔,吾聞其禍必以自[18]誡,國民巨細得以改操。」

佛言:「用此[19]問為?且說餘義。」

王曰:「餘事異日說之不[20]晚,女亂惑意[21]兇禍之大,不聞其禍何緣遠之?願佛具為吾釋地獄之變及女人之穢。」

佛言:「具聽!男子有[22]淫之惡,却覩女妖。」

王曰:「善願受明教。」

佛言:「具聽!男子有四惡,急所當知。世有婬夫,恒想覩女思聞妖聲,遠捨正法疑真信邪,[23]婬網所[24]綶沒在盲冥,為欲所使如奴畏主;貪樂女色,不覺九孔惡露之臭穢,渾沌欲中,如猪處溷不覺其臭快以為安,不計後當在無[25]澤之獄受痛無極;注心在淫,[26]噉其涕唾翫其膿血,珍之如玉甘之如蜜;故曰欲態之士。此為一惡態也。又親之養子懷妊生育,稚得長大勤苦難論,到子成人[27]擢家竭財膝行肘步,因媒表情致彼為妻,若在異域尋而追之,不問遠近不避勤苦,注意在婬捐忘親老,既得為妻貴之如寶,欲私相娛樂惡見父母,信其妖言或致鬪訟,不惟身所從生[28]孤親無量之恩。斯謂二惡態也。又人處世勤苦疲勞躬自致財,本[29]自誠信敬道之意,尊戴沙門梵志之心,覺世非常,布施為福。取妻之後,情惑婬欲愚蔽自擁,背真向邪專由女[30]色,若有布施之意,雖欲發言相呼女色,絕清淨行更成小人,不識佛經之[31]戒禍福之歸,苟為婬色投身羅網,必墮惡道終而不改。斯謂三惡態也。又為人子不惟養恩,治生致財不以養親,但以東西廣求婬路,懷持寶物招人婦女,或殺六畜婬祀鬼神,飲酒歌舞合會之後,[32]至求方便更相招呼,以遂[33]奸情,及其獲偶喜無以喻,婬結縛著無所復識。當爾之時[*]唯此為樂,不覺惡露之臭穢地獄之苦痛,一則可笑二則可畏,譬若狂[34]犬不知其非。斯謂四惡態也。」佛言:「男子有是四惡,用墮三塗,當審遠此[35]態免苦耳。復聽說女人之惡。」佛便說偈言:

「已為欲所使, 放意不能安,
習施於非法, 將何以為賢?
欲為畜生行, 以[36]欲還自殃,
溷虫在臭中, 不知為處難。
如虫在冥中, 不知東以西,
結著於婬欲, 惡此亦虫論。
婬既不見道, 日夜種罪根,
現世君臣亂, 上下為迷昏,
王法為錯亂, 正法為迷[37]樊,
農夫捨常業, 賈人為[38]珍連。
現世更牢獄, 死復入太山,
當受百種毒, 其痛難可[39]當。
洋銅灌其口, 山[1]連笮其身,
此輩有百數, 難可一一陳。
常在三惡道, 宛轉如車輪,
若世時有佛, 而已不得聞。
女人最為惡, 難與為因緣,
恩愛一縛著, 牽人入罪門。
女人[2]為何好? 但是屎尿囊,
何不諦係視, 為此而狂荒?
其內甚臭穢, 外為嚴飾容,
家有含毒蝎, 劇如蛇以龍。
譬[3]如錦韜[4]牟, 羅縠[5]綶鋒鋩,
愚者覩其表, 翫之以自殃。
智者覺而捨, 癡者致死傷,
婬欲亦如是, 抱刃以自喪。
覩新即厭故, 所樂亦無常,
言為刀斧截, 笑為[6]棘以荊。
內懷臭穢毒, 飾外以華香,
癡人貪其味, 不惟後受殃。
譬[7]若[8]鴆毒藥, 以和甘露漿,
所向無不壞, 飲之皆仆僵。
亦如薪得火, 草木被重霜,
覩表不計裏, 是為最非[9]詳。
女毒甚於是, 草乃見形傷,
絕欲以求道, 故有婬欲情。
其形甚易見, 癡人情不絕,
羅網四面張, 去道如絲髮。
人本清淨種, 如魚處深淵,
智者乃自覺, 著網不得還。
欲網甚於是, 結縛甚欲堅,
投身[10]置荊棘, 可得脫其身。
譬若飢猿猴, 望見熟甘果,
專心投色欲, 是輩百向墮。
亦如魚食鉤, 飛蛾入燈火,
愚者見歡喜, 不[11]惟後受禍。」
佛說如是,優填王歡喜,即以頭面著地,白佛言:「實從生[12]以來不聞女人之惡乃爾,男子[13]悖亂隨之墮罪,但不知故不[14]制心意。從今已後終身自悔,歸命三尊不敢復犯。」為佛作禮,歡喜而去。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一 - 2024-03-10 19:34:29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上

[4]西天[5]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6]賜紫沙門臣施護[7]等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如大龍王,所作已[8]辦,棄諸重擔,隨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解脫,諸心寂靜,皆到彼岸——唯一補特伽羅,所謂阿難。

復有五百大菩薩眾——悉得一切陀羅尼門及三摩地門,皆是一生補處。

時舍衛城有一長者名無畏授,大富自在,有大財寶,積諸受用,庫藏充滿,金、銀、瑠璃、真珠、珊瑚、螺貝寶等皆悉具足,廣有車乘、象、馬、牛、羊,復多眷屬、奴婢、僕從、執事人等及諸朋友。

一時,無畏授與五百長者而共集會,潛相謂言:「諸仁者!遇佛出世斯為難事,人身難得,時難契會,於佛教中淨信極難。捨家出家,成苾芻相,此亦為難,修行復難。彼諸有情知恩念報而復甚難,但能少分施作尚不壞失,何況廣多?又,諸有情若於如來教中能生淨信,信已復能依教修行,極為難事。又諸有情若能莊嚴如來教法,復能解脫輪迴,極為難事。是故,我等不應於聲聞乘及緣覺乘中趣求涅槃,應於無上大乘法中趣求涅槃。」

於是,眾會以如是事互言議已,咸悉發起廣大勝心,皆言:「我今悉於無上大乘法中趣求涅槃,不樂聲聞、緣覺之乘。」

時無畏授與五百長者俱共圍繞出舍衛城,詣世尊所。到已,頭面禮世尊足,右繞七匝,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知是事已,故謂無畏授等五百長者言:「汝諸長者以何緣故來詣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

時無畏授等五百長者悉從座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頂禮,白言:「世尊!我等向者共會一處,潛相謂言:『遇佛出世斯為難事,人身難得,時難契會,於佛教中淨信極難。捨家出家,成苾芻相,此亦為難,修行復難。彼諸有情知恩念報而復甚難,但能少分施作尚不壞失,何況廣多?又,諸有情若於如來教中能生淨信,信已復能依教修行,極為難事。又,諸有情若能莊嚴如來教法,復能解脫輪迴,極為難事。我等今時不應於聲聞乘及緣覺乘中趣求涅槃,應於無上大乘法中趣求涅槃。』世尊!我等以如是事互言議已,咸悉發起廣大勝心,皆於無上大乘法中趣求涅槃,不樂聲聞、緣覺之乘。我等乘此緣故,來詣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云何住?復云何學?云何修行?」

爾時,世尊讚無畏授等五百長者言:「善哉,善哉。汝諸長者!甚善,甚善。汝今能為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來詣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汝等諦聽,極善作意,今為汝說。」時無畏授等五百長者受教而聽。

佛言:「諸長者!若菩薩摩訶薩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如其所住,當如是學、如是修行。

「又,若菩薩摩訶薩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於一切有情起大悲心、普遍親近、廣為攝受、觀察施作。而菩薩摩訶薩於自身命不應愛著,所有舍宅、妻子、眷屬、飲食、衣服、乘馭、床座、珍寶、財穀、香華、燈塗,乃至一切受用樂具,悉不應著。何以故?多諸有情愛著身命故廣造罪業,彼彼所作業成熟已,墮在惡趣、地獄中生。若於一切有情起大悲心、於自身命不愛著故,即於一切善趣中生。諸長者!是故菩薩摩訶薩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一切有情起大悲心、於自身命不生愛著,所有舍宅、妻子、眷屬、飲食、衣服、乘馭、床座、珍寶、財穀、香華、燈塗,乃至一切受用樂具,悉不愛著已,然後自捨一切,廣行惠施不求果報,安住戒行三相清淨,修諸忍辱堪能具足,一切有情於己所作不饒益事悉能忍伏。被大精進堅固甲冑,若身、若命悉能棄捨,安住寂靜,心一境性,遠離散亂。勝慧決擇諸善法分,不起我人、眾生、壽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等見,廣為一切作諸勝行,為一切有情作意行施、為一切有情作意護戒、為一切有情作意行忍、為一切有情作意發起堅固精進、為一切有情作意安住諸勝定門、為一切有情作意修慧、為一切有情習學一切善巧方便。」

爾時,無畏授等五百長者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昔來於自身命皆生愛著,所有舍宅、妻子、眷屬、飲食、衣服、乘馭、床座、珍寶、財穀、香華、燈塗,乃至一切受用樂具,悉生愛著。世尊!菩薩摩訶薩作何觀察,能於身命乃至一切受用樂具不生愛著?願佛為說。」

爾時,世尊告無畏授等五百長者言:「菩薩摩訶薩以無數種相觀察於身。何等無數?所謂:此身不實,緣法合集,如極微聚,從頂至足次第破壞;彼九竅門及諸毛孔不淨流溢,猶如蟻聚;蛇毒止中,蛇毒違害;如怨敵、如猿猴,多所損惱;如極惡友,常起諍競;身如聚沫,不可撮摩;又如水泡,旋有即壞;又如陽焰,渴愛所生;又如芭蕉,中無堅實;又如幻化,從虛妄起;又如王者,多種教令;又如怨對,常來伺便;又如盜賊,無有信義;又如殺者,極難調制;如惡知識,常不歡喜;如破法者,隱沒慧命;又如邪朋,減失善法;又如空聚,離於主宰;又如瓦器,終歸破壞;如小便坑,不淨充滿;如大便處,常多滓穢;又如食噉諸不淨鬼,及蛆蟲、狗等,樂臭穢中;又如廣積穢物,遠聞其臭;如惡瘡疱難合其竅,痛不可忍;又如毒箭,入身酸楚;如惡家主,難為侍養;又如朽舍及如漏船,雖假修治,旋歸散壞;又如坯器,難為固惜;又如惡友,常[1]假將護;如河岸樹,風所[2]動搖;如大河流,終歸死海;又如客舍,多種違惱;如無主舍,無所攝屬;如巡警人,常專撿察;[A1]又如邊方,多所侵嬈;如積沙處,漸當減下;如火蔓[3]延;如海難渡;如地難平;如蛇置篋,隨生損害;又如嬰兒,常須存愛;又如破器,無所堪用;如惡方處,常虞壞亂;如雜毒食,常當遠離;如求[A2]丐人得種種物,得已旋棄;又如大車,負極重等。唯,諸智者!於法覺了應如是知。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上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二 - 2024-03-10 19:35:07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中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沙門臣[4]法護[5]等奉 詔譯

「復次,長者!菩薩摩訶薩觀察此身,最初何因之所成立?謂依父母精血合集生起彼因。復由受其飲食,食已變壞,旋聚即散,歸[6]淡廕藏,淡廕流潤終歸不淨。然後火大增彊,煮變成熟。後歸風力,由其風力各分滓重及與流潤——滓重所謂大、小便等,流潤謂血——血變成肉、肉成於脂、脂成於骨、骨成其髓、髓成其精,精等乃成此不淨身。菩薩觀此不淨身故,乃起思惟:此身多種合集,各別名相,謂三百骨、六十肪及膏相、合四百膜、五百肉團、六百腦、七百脈、九百筋、十六肋骨。復有三事內纏其腸,分生、熟、藏腸,有十六交絡而住,二千五百脈道透映一百七節;八十萬俱胝毛孔具有五根、九竅、七藏,不淨充滿;髓有一掬、腦有一掬、脂有三掬、淡廕六掬、滓重六掬、風力隨遍、血有一斗,如是一切各各充滿。有七水脈而復圍繞,[7]吸諸滋味,內火大增,熾然燒煮,逼切疲極,身脈汗流,是等諸相極難可見。此之臭穢不淨體相,是中云何起增上愛?如求丐人得所用物,得已旋棄;又如大車,負極重等。唯,諸智者!於法覺了應如是知。」

即說頌曰:

「此身多種不淨聚, 愚無智者不了知,
彊起增[A1]上愛著心, 如穢瓶破多穢氣。
耳、目、口、鼻皆穢物, 彼等何者為香潔?
涎眵、結聹及涕洟, 諸蟲雜惡何生愛?
譬如愚者取於炭, 勤力摩治欲令白,
炭盡力疲白莫成, 無智妄貪亦如是。
如人意欲成潔淨, 多種修治於此身,
百轉沐浴及香塗, 身壞命終歸不淨。」
爾時,世尊復告無畏授等五百長者言:「長者當知,菩薩摩訶薩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觀察此身有四十四相。何等四十四?謂菩薩摩訶薩觀察此身誠所厭棄,菩薩觀身不可愛樂,以不饒益故;菩薩觀身極為臭穢,膿血滿故;菩薩觀身甚不堅牢,終破壞故;菩薩觀身體性羸劣,筋骨相聯故;菩薩觀身不淨,穢惡常流故,菩薩觀身如幻,愚夫異生彊起虛妄、動亂相故;菩薩觀身多所漏失,以九竅門常流注故;菩薩觀身熾然燒爇,謂貪火所焚、瞋火猛聚、癡火暗冥故;菩薩觀身,貪、瞋、癡網常所蓋覆,愛網相續故;菩薩觀身竅穴所依,以九竅門及諸毛孔周遍流注,雜穢充故;菩薩觀身多種逼惱,四百四病常增損故;菩薩觀身是為窟宅,八萬四千戶蟲之所聚故;菩薩觀身無常,終歸死法故;菩薩觀身無知,於法不知故;菩薩觀身如器用,眾緣合成、終破壞故;菩薩觀身逼切,眾多憂惱故;菩薩觀身無歸趣,畢竟老、死故;菩薩觀身深隱,諂誑所行故;菩薩觀身如地,難平滿故;菩薩觀身如火,以所愛色隨繫著故;菩薩觀身無厭足,隨五欲故;菩薩觀身破壞,煩惱對礙故;菩薩觀身無定分位,以其利衰現所受故;菩薩觀身無自他緣,不得源流故;菩薩觀身馳流心意,以種種緣作意伺察故;菩薩觀身棄背畢竟,歸於棄尸林故;菩薩觀身為他所食,鷲鳥、豺狼等食[1]噉故;菩薩觀身如輪盤影現,筋骨連接故;菩薩觀身無所顧惜,殘棄漏失、膿血滿故;菩薩觀身耽著滋味,飲食所成故;菩薩觀身勤苦無利,以是無常生滅法故;菩薩觀身如惡友,起諸邪妄故;菩薩觀身如殺者,重重現增苦故;菩薩觀身為苦器,三苦逼惱故,所謂行苦、壞苦、苦苦;菩薩觀身為苦聚,五蘊隨轉無主宰故;菩薩觀身極不自在,種種緣成故;菩薩觀身無壽者,離男女相故;菩薩觀身空寂,諸蘊處界所合成故;菩薩觀身虛假,以如夢故;菩薩觀身不實,以如幻故;菩薩觀身動亂,如陽焰故;菩薩觀身馳流,如響應故;菩薩觀身虛妄所起,如影現故。長者!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四十四相觀察於身。

「而菩薩摩訶薩作此觀察時,所有於身樂欲、於身顧惜、於身執我、於身愛染、於身積集、於身繫著,一切悉斷。由是,於命樂欲、於命顧惜、於命執我、於命愛染、於命積集、於命繫著,乃至舍宅、妻子、眷屬、飲食、衣服、乘馭、床座、珍寶、財穀、香華、燈塗、一切受用樂具,若樂欲、若顧惜、若執我所、若愛染、若積集、若繫著,一切亦斷。由於身命能棄捨故,乃至一切[A2]受用樂具亦悉棄捨,如是乃能圓滿六波羅蜜多。長者!菩薩摩訶薩以能圓滿波羅蜜多故,即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即說頌曰:

「應知人身極難得, 莫因此身造眾罪,
豺狗取食棄尸林, 空將此身為殘棄。
愚無智者常動亂, 虛偽身中起貪愛,
此身難馭違背深, 晝夜受苦無停息。
此身苦輪常生病、 此身不淨廣充盈,
飢渴隨逐嬈惱深, 誰諸智者生愛著?
此身如地廣無主, 及如惡友愚生愛,
因此身故眾罪興, 畢竟還自受諸苦。
此身不同金剛堅, 莫因此身廣造罪,
智者應修勝福因, 於佛教中生淨信。
此身不久徒存養, 衣服香嚴飲食資,
[2]緣歸破壞暫任持, 邪勤施作何空過?
經百劫中難得遇, 大牟尼尊出世間,
速於佛教淨信生, 莫於惡趣受極怖。
假使壽千俱胝歲, 彼尚勿應生貪愛,
何況壽不滿百年, 豈生貪愛無厭足?
或有一類奢侈者, 不念此身極難得,
廣集嬉戲歌伎人, 於前戲劇求快樂。
[3]廣集財寶何有樂? 護惜重重苦惱增,
下劣愚夫喜悅生, 智者於中離貪著。
富貴不實如夢幻, 愚者馳流於心意,
剎那破壞剎那成, 誰諸智者生貪愛?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中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三 - 2024-03-10 19:35:49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下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沙門臣施護[1]等奉 詔譯

「譬如幻所成物像, 如乾闥婆城莊嚴;
愚人貪愛富亦然, 不知是妄生[A1]耽著。
百種苦求於財富, 得已極苦逼於身,
王官、水、火散壞時, 智者豈生於愛著?
妻子、眷屬隨所愛, 廣作諸罪當破壞,
極重過失不覺知, 智者於身不生著。
慳悋者求財富時, 父母亦不生尊重,
妻子、眷屬返憎嫌, 一向常貪於財利。
慳者不知於恩義, 唯念莫壞我所有,
背正向邪諂求財, 智者於彼不生信。
慳者意異語如實, 所應信者不生信,
見人雖將愛子同, 此是慳者諂妄起。
慳悋之者在世間, 雖親典教亦通解,
馳流散亂出惡言, 心無悲愍極麁獷。
慳者處世無所託, 亦無知識及親朋,
有所依附但求財, 智於慳者不生信。
慳者因求財富故, 於極惡事起思念,
是故智者正所觀, 愚人於彼生歡喜。
金寶、珠貝、珊瑚等, 善業引生如聚[2]沫,
於中貪愛諍競興, 彼不了知幻化性。
賢劫一佛出世時, 彼尊立名為慈氏,
[3]偏覆大地得黃金, 彼從何來何因故?
於外隨逐五欲境, 愚人[4]散亂癡迷法,
如日中分夏月時, 渴欲奔馳焰為水。
空後一劫成世間, 虛空所成空自性,
焚燒破壞復還成, 此從何來彼何去?
溝㵎、池沼及大海, 枯涸破壞彼皆同,
虛假不實貪亦然, 誰諸智者生愛著?
智者慧、力、色相具, 於身常自作稱量:
『此中無味染何因? 舍宅、財利應棄捨。
隨逐五欲造惡業, 養育妻子并眷屬,
死時妻子及諸親, 誰能救護自當苦?
死時眷屬不隨去, 但隨自作眾業行,
苦惱逼逐於己身, 彼時誰為我分受?』
三有獨怖無親愛, 妻子、眷屬假相親,
愚人取以為樂因, 但增苦惱及憂[5]戚。
父母、妻子、親朋聚, 為求財利故相會,
彼等不隨死者行, 唯自所作業相逐。
一切皆隨業所行、 一切亦隨業所住,
當知此身業所成, 智者應修於善業。
父母、妻子、眷屬等, 以不了[6]知故貪愛,
愚人廣造眾罪因, 智者不入無間獄。
所有餘處業報盡, 無間極苦不解脫,
是故畏彼惡趣因, 智者勤劬離諸罪。
閻摩王前治罰時, 彼無朋友為救護,
亦無父母及諸親, 隨自所作業當受。
王言:『汝所得人身, 得已何不離諸罪?
今受極苦捶打時, 皆由汝作不善業,
自心所作不善已, 而復不信有業報。』
如彼閻摩法王言: 『汝受治罰非我罪,
自作業因自造罪。 自造罪已汝來此,
當受極苦自甘心, 由先所作非愛業。
死時眾苦所逼迫, 親屬不能令解脫,
汝欲自求解脫時, 是故應離諸罪惡。』
打擊、考掠及杻械, 此等若欲求遠離,
舍宅、親友起怖心, 於佛教中修正行。
舍宅猛火大苦根, 而此心火常熾然,
智者於斯愛不生, 如大火聚極可怖。
住舍養親常憂戚, 富樂憂愁亦復然,
自他過失等無差, 是故應離諸罪惡。
智者佛教生信樂, 不種自收勝樂根;
愚者不生愛樂心, 但貪舍宅諸苦本。
女身筋肉骨合集, 假起妄貪為我妻,
諸無智者染愛生, 不知女身都如幻。
智者了知諸欲樂、 及舍宅等皆生厭,
正法藥治貪病除, 速疾出離諸纏縛。」
爾時,無畏授等五百長者聞是正法已,悉得無生法忍;得法忍已,皆生最上踊躍歡喜,即說頌曰:

「快哉!於今日, 我等得大利,
彼一切利中, 此利益最上。
我等所發起, 廣大菩提心,
於佛正法中, 清淨生渴仰。
所起勝愛樂, 無上菩提心,
為一切有情, 廣施諸安樂。
我等從今日, 極[7]盡其身命,
誓於此深經, 生最上愛樂。
由起愛樂故, 得一切有情,
於彼當來世, 見者生歡喜。
彼一切有情, 諸欲發心者,
皆發起無上, 廣大菩提心。
若一切有情, 愛樂菩提心,
當得勝果報, 最上金色身。
相好[1]以莊嚴, 種種勝殊妙,
及得大光明, 世間廣照耀。
無上菩提心, 此心廣大心,
勝出一切心, 最上復清淨。
彼一切功德, 由此心具足,
復具大勝力, 能脫一切病。
諸尠福有情, 不樂菩提心,
此心懈退因, 不能觀生死。
菩提神通智, 獲最勝福力,
廣積滿虛空, 普施諸情品。
若人於河沙, 等數諸佛剎,
滿以七珍財, 供養正等覺;
若人但合掌, 歸向菩提心,
此勝供養因, 超過諸供養。
此供養無等, 所謂菩提心,
過此外無餘, 為最勝最上。
菩提心功德, 是勝妙良藥,
一切病能治, 施有情安樂。
觀見諸有情, 三火常燒然,
無量劫拔除, 菩薩不懈退。
修此菩提行, 為勇猛醫王,
救苦諸有情, 常遠離疲懈。
數數往諸趣, 不捨菩提心,
勤於佛法中, 出現希有相。
我等得大利, 樂此菩提心,
願我等當成, 大覺釋師子。」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出現廣大神通光明,無數種色——所謂青、黃、赤、白、及紫、碧綠——是光普照無邊世界,上徹梵世,映蔽日月光明不現。其光旋環右繞世尊百千匝已,却從世尊頂門而入。

爾時,尊者阿難即從座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頂禮,白言:「世尊!何因何緣現是光明?若無因緣,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不放光相。」

時尊者阿難即說頌曰:

「佛上勝者若無因, 法爾不現光明相,
願為悲愍劣有情, 說放光明何因故。
一切有情皆貧乏, 佛應為施大聖財,
世間暗暝作[2]照明, 願說此光所因現。」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言:「阿難!汝今見此五百長者不?悉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來詣我所。」

阿難白佛言:「唯然,已見。」

佛言:「阿難!是五百長者今此會中聞正法已,皆得無生法忍。阿難!此諸長者皆於過去佛所奉近供養、深種善根,從此沒已不復墮諸惡趣,生人天中受勝妙樂。次第至彼慈氏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時,生彼佛剎,親近供養、尊重承事。其後,乃至賢劫諸佛彼彼出世時,於一一佛所親近供養、聽受正法、讀誦記念、廣為人說。最後過二十五劫,於種種佛剎皆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同名蓮華吉祥藏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間。」

爾時,尊者阿難前白佛言:「今此廣大甚深正法,希有,世尊!希有,善逝!此經何名?我等云何奉持?」

佛言:「阿難!是經名為『菩薩瑜伽師地法門』,亦名『無畏授所問』,如是名字汝當受持。」

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等諸大聲聞,及諸菩薩摩訶薩眾,并五百長者、世間天、人、阿修羅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無畏授所問大乘經卷下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菩薩修行經,卷一 - 2024-03-10 19:36:51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已得無量善利,當求無上佛大菩提。何以故?佛菩提者,世、出世間無等等故。若未來世諸眾生等,發意欲求佛菩提者,當修四法。何等為四?一者、當發大菩提心,寧失身命,不應退轉;二者、應當親近善友,寧失身命,不應遠離;三者、應[15]修忍辱柔和,寧失身命,不生瞋恚;四者、當依寂靜之處,寧失身命,不思憒閙。諸善男子!如是四法,菩薩摩訶薩應當修學。」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諸欲求勝果, 當發菩提心,
策勤精進行, 須依善知識。
忍辱佛所讚, 稱為有力人,
空閑聖所居, 無畏猶師子。」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作是言:「諸有智慧大慈悲者,能修如上四種之法,其人則能解脫生死,出離魔網,成等正覺,得大涅槃。」

爾時世尊說此經已,彼諸比丘及諸菩薩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

佛說菩薩修行四法經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須賴經 - 2024-03-10 19:37:46

佛說須賴[1]經

前涼月[2]氏國優婆塞支施崙譯

聞如是:

一時,世尊遊於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千二百五十人,菩薩五千人。

爾時,世尊遊近舍衛大城,為國王、大臣、梵志、長者及諸細民,供養世尊給所當得。

爾時,城中有極貧者名曰須賴,信佛法眾、奉持五戒、修行十善,奉行慈心終不起心。於一切眾生,行於悲心志不疲極,行於喜心常樂正法,行於護心苦樂不動,堅固無上正真道心,以方便善欲度人故,居舍衛城示現極貧。

於是,釋提桓因以天眼淨徹視於人,見舍衛城中極貧須賴,執堅固德善行純備心無恚怒,執志堅強無有瑕穢,坐起經行不失威儀,出入周旋常懷等行,飲食坐臥常懷等心,左右睡寐已皆除盡,少欲知足,易[3]充易可,損於利求,利衰毀譽心不傾動。至心堅固離於貢高,攝持謙[4]順心靖純淑,質直善說言信不華,奉八關齋知節少食,普城所敬無有厭足,諸造見者與之說事莫不歡喜。食節衣[5]麁,又致供者讓而不受。樹葉為器茅草為席,衣食之餘輒以轉施無所藏積,清淨潔白離於[6]求業,於一切生無所志願。常以晝夜各三詣佛,如來常開[7]閈瑕,容其禮拜供養諮受法言。若其須賴欲詣佛時,若[8]干百人常從與俱,若其須賴所遊居處,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其地界分無有空閑人眾圍繞。

於是,釋提桓因[9]取心念言:「如是族姓子,淨戒淳淑善行威儀,恐子將奪我處。當下試知審求何道?」於是,釋化作數人住須賴前,罵詈須賴,言不[*]順理。又以瓦石、刀杖加[10]害。於是,須賴以其忍力,專行慈心不瞋不恚。於是釋提桓因復化作人住須賴前,謂須賴言:「唯然,須賴!如是人等,罵詈無限,言不順理,又以瓦石、刀杖加汝。若[11]仁見聽,為汝殺之。」

須賴答言:「莫說是語。所以者何?不善讒[12]人者殺生之報,正使彼等刀割我身,[13]破如跋跙樹,[14]尊尚不發惡意加於彼等。所以者何?一切諸法報應有二:種善者生善道、種惡者墮惡道。以是故,我不敢恨彼,況欲斷彼命?」

於是,須賴說是偈言:

「其種於苦者, 必生獲苦果,
其有種[15]恬者, 必生得[*]恬果。
如此報應者, 是[16]知為現事,
惡者報應苦, 善者報應樂。
是故不當三, 為惡身口心;
是故有智者, 不當以勸人。
當常行三善, 於是身心口,
常以此勸彼, 若人樂善者。」
於是,釋所化人不能動須賴,於是捨去。

於是釋提桓因於須賴前,化作七寶金寶現須賴前,復化作眾人,住須賴前,謂須賴言:「取是金寶可用布施,亦可作福;可以作服飾、臥具,亦可好衣,亦可美食,云何守是貧行?」

須賴報言:「前之惡行,諸仁者!我之此報,令我如今貧鄙,然不能守是貧,當犯不與取也。」

「惟須賴!宜可樂活盡壽,何為乃遠慮後世之報,以為言說?」

須賴報言:「諸仁者!是為[17]愚法。夫見法者慮是重報,能慮重報者,是則為明達。不明之士,慳貪他有犯不與取;能離慳貪則為明智。夫不智者貪得多積以護身命,無所護慮則為明達。於無常有常想,於苦有樂想,無我有我想,不淨有淨想,如是者犯不與取;觀無常計苦計空計不淨者,是則為明智。計吾我[18]猗居家,[19]是者犯不與取;不計我不犯他,如是輩則明智。無[20]先飽不知足,如是輩犯不與取;[*]先飽知足是則明智。不淨戒者犯不與取,其淨戒者是則明智。不見報應愚癡之士犯不與取,見報應者是則明智。夫饕餮者[21]犯不與取,不饕餮者則為明智。圖他所有貢高[22]躁擾犯不與取,讓一切有則為明智。」當於[23]是時,則說偈言:

「伏藏至千億, 彼不[24]聞捨心,
如是世之貧, 是則非明智。
家無一食儲, 而有捨施心,
如是為大富, 明智者所[1]歎。
聖賢[2]善顯現, 而能不為惡,
愚[3]歎加嚴飾, 為惡則不顯。
願為智所罵, 不為愚所歎,
愚者歎於惡, 明者歎於善。」
天所化諸士,不能令須賴犯不與取。於是釋化已為長者形,持名上寶價直百千,住須賴前,謂須賴言:「我於王波斯匿前有所諍訟,引仁為一證,以寶相與,願仁為我證。」

須賴謂言:「仁者莫作是說,我不能以不知故而[4]作妄言。何以故?妄[5]言[6]人者,為自欺身亦欺他人,[7]欺諸聖賢。妄[*]言[*]人者,令人身臭心口無信令其心惱。夫妄言[*]人者,令其口臭令身失色天神所棄。夫妄言[*]人者,亡失一切諸善本,於己愚冥迷失善路。夫妄言[*]人者一切惡本,斷絕善行閑居之本。」於是時說此偈言:

「[8]夫口臭穢者, 妄言者語時,
[9]忘失清白法, 意志多[10]妄誤。
為護己諸神, 聖賢所欺誤,
彼士常羸疲。 夫喜妄言者,
諸惡之根本, 斷善本於彼,
必當趣惡道。 夫妄言[*]人者,
[11]若以滿天下, 金真珠相與,
夫守持法者, 不為之發言。」
釋提桓因不能使須賴[12]妄言,便捨去。於是,釋提桓因謂阿須倫女首耶日行[13]王女識乾執樂第一夫人[A1]云:「汝等詣國貧須賴,動其閑居,試知為審離欲為故服欲不耶?」

於是首耶阿須倫女日行[*]王女識乾執樂第一夫人,於冥夜靜時,於須賴所止地之分界。行詣於彼,說[14]溫暖甜辭,與須賴言:「起,仁者!我等故來相事。且觀,須賴!我等形容之嚴好,塗栴檀香瓔珞被服,鮮明適在盛時視此。須賴!以汝之福故,得我等[15]執事。」

須賴視[16]已便作是說:「汝等盡是地獄、餓鬼、畜生行事,非天人之執事。又觀汝等身如幻化之自然,觀汝等之形聚沫泡之相,栴檀香之塗我觀其如是,審諦法聚會不淨[17]向所嬈服嚴淨,見如是幻化所作,心之[18]躁疾合會愚,所觀無常散滅法,以己福觀汝等行趣地獄類,所[19]以失志,[20]六不護己志,[21]欲何不明不淨者,是則貪於欲。附臭處者,是則貪於欲。附穢惡者,是則[22]依於欲。純荷諸苦者,是則貪於欲。謂貪欲樂者,是則附於欲欲。入地獄者,是則附於欲欲。入畜生者,彼則附於欲欲。入餓鬼者,是則附於欲欲。親惡人者,是則附於欲。[23]不成就貪者,是則附於欲。鬪諍怨訟會者,是則附於欲欲。被繫閉者,是則附於欲。顛倒之所生增益愛結者,是則附於欲。狂悖迷惑者,是則附於欲。醉亂闇冥者,是則附於欲。不善之所近、善之所捨離,一切諸不善之所纏縛者,是則附於欲。迷失徑路者,是則附於欲。修行不善者,是則附於欲。羸劣奪人力者,是則附於[24]欲。雲之所覆者,是則附於欲欲。近鬼魅者,是則附於欲欲。近[25]返足鬼者,是則附於欲[26]欲。近牛[27]驢狗猪駝象羖羊[28]豺者,是則附於欲欲。近非人者,是則附於欲欲。離戒聞施者,是則附於欲。放捨閑居者,是則附於欲。專惑專冥專益勞塵,專損減於無上道者,是則附於欲。」當於是時,便說偈言:

「臭穢不淨者, 欲腐亦如是,
專苦不附樂, 獄鬼畜生處,
與不[29]消者會, 欲醜亦如是,
處非法之處, 諍訟[30]與怨惡。
繫縛之縛者, 顛倒之所生,
愛欲所增益, 從是所生者,
是則附於欲。 迷惑之所惑,
和協與同塵, 是則附於欲。
燒然之[31]景熱, 合會成眾惡,
毀滅於眾善, 諸惡之根[32]元。
如雲之所蓋, 附欲亦如是,
鬼魅之同處, 反足亦如是,
形色之所惑, 視欲亦如是。
牛羊狗犬猪, 駝象羖羊[*]豺,
附欲之所親。 離於一切法,
或聞施[33]鬪靖, 零落附於欲。
專惑增勞塵, 損減無上道,
是則附於欲。 欲脫者離色,
如汝滿天下, 妙容勝汝等,
不能污吾意, 諸功德備悉。」
首耶阿須倫女日行[34]王女識乾之夫人,不能動須賴,皆捨而去。詣釋提桓因:「詣彼已,勿疑也。天帝,彼已見諦,無復女色,[35]彼已離於欲,普於世無著。」於是釋提桓因益增驚恐,衣毛為竪:「無疑也。族姓子必從於我生。」

於是,釋提桓因自往詣須賴,已[36]住須賴前,叉手說偈言:

「發何[1]願仁者, 汝行如是法?
閑居清白戒, 日月釋梵帝。」
於是,須賴說偈答言:

「[2]日月釋梵帝, 三界之上業,
此皆無常存, 如幻之示現。
云何明智者, 當著三界耶?
所可無生長, 亦無老病死,
亦無有憎愛, 所處平如秤,
願普[3]安一切, 成佛覺未覺。」
於是,釋提桓因即歡喜踊躍,善心生[4]焉:「[5]勸仁普慈[6]心,如是[7]之言說,善哉當成就,如是無上願,速降伏眾魔,雨於甘露法,為行眾[8]生故,必成世普愍。」

於是,國貧須賴彼於異時,行於舍衛大城之中,便於城中得先時人瑞應天金之珠價直普世寶。於是國貧須賴[9]提持珠已,便舉聲:「[10]令於舍衛諸仁者!於是城若有極貧者,當以是直普世之寶而惠與之。」

彼時有舊長者、居家貧者皆走馳詣:「我等極貧,以寶見惠。」又復餘人數百之眾,亦從乞寶我:「等極貧。」

須賴答:「汝等不貧。所以者何?於[A2]是舍衛大城之中有一極貧者,當以是金珠寶而惠與之。」

諸人答言:「於是城中有誰極貧?」

答言:「王波斯匿是極貧者,當以是寶而惠與之。」

諸人答言:「止!止!須賴莫說是語。所以者何?王波斯匿者豐富大財,其業周普倉藏盈積。」

於是,國貧須賴於大眾前,便說偈言:

「財業雖豐廣, 而[11]不知充飽,
大海尚可滿, 是貧終不足。
若增益貪[12]求, 展轉[13]無休息,
現世及後世, 如是貧無智。」
於是,國貧須賴持是金珠已,與諸大眾圍繞周匝,詣王波斯匿。當於爾時,王波斯匿以財寶故,收上族姓子五百長者,為之設罪欲薄其財義。於是國貧須賴,持是金珠詣王波斯匿。詣已,便謂王言:「我行舍衛大城之中,得往古人瑞應金珠價直普世。大王!我便生意,欲以是寶與極貧者。以是故,大王!如我所憶念,是城中[14]惟王極貧。善哉大王!唯受是寶。」

於是,王波斯匿便有慚顏,謂國貧須賴言:「我貧於汝耶?」

於是,國貧須賴於大眾前,為王波斯匿[15]便說偈言:

「夫以貪縛者, 增業而不飽,
為王造損耗, 熱己亦熱彼,
不顧於[16]後世, 無德不計死,
如是不貪耶? 以法故明者,
善立成大慈, 不成長塵勞,
知足無所欲, 彼貪不[17]復生。
若見於眾生, 即生大悲心,
以是無怨嫌, 如是富大財。
善處閑居士, 貪富貴之士,
如不獲於法, 於下貧眾生,
一切從眾[18]邪, 好於女色樂,
不顧當來[19]世, 王如是貧者,
已屬於女人。 其信清不濁,
戒禁淨無瑕, [20]性和懷慚愧,
捨決常安住, 聞法從聖賢,
往往慧入心, 後世捨惡趣。
如是不貧士, 以法自校飾,
手終不捨施, 身壽業不要,
不從道趣要。 壽或於世行,
或猶如醉象, 如是之貧士,
無有志性故。 若有信佛寶,
法寶敬聖眾, 身命業不要,
不要易取要, 不恚亦不愚,
立志樂不惑, 如是士不貧,
明智者所敬。 必性無飽足,
[21]夢燒不捨步, 眾流無充足,
晝夜流入海, 日月無充飽,
周行於四域, 王貪無終飽,
積財不飽終。 大王火性者,
不求燒草[22]木, 此是其常數。
亦如是大王, 於三無所燒。
王富貴無常, 其喻如草露,
誰當願求王, 聞如是說者。」
於是,王波斯匿謂國貧須賴言:「我貧於卿,誰當證是?」

「大王不聞耶?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一切[23]知、一切[24]現,所知審誠信立所證,審於一切諸世人阿須倫,遊於是舍衛大城。」

「須賴!我[25]亦曾聞見是者。」

「大王!如來為我證王貧甚於我。以是故,須賴當往問如來,如彼所決便當奉持。」

於是,國貧須賴說偈言:

「我師行不[26]違, 我今於是念,
彼知乘空來, 於彼無[27]不知,
今世及後世, 心心俱知已。
大儒當至此, 彼亦無貢高,
愍一切眾生, 雖遠必當來,
眾生[1]至心故。 我唯願大王,
必信意莫[2]疲, 當立至誠誓,
世尊必當來。 華鬘及眾香,
幢幡及伎樂, 大儒如是來。」
須賴叉手,右膝著地,說偈言:

「若佛審諦知, 我定至心者,
以是至誠故, [3]若知立我前。」
說是言已,於是地動,如來忽然化從地出,五百弟子、菩薩千二百、釋梵護世者、諸天數百萬,見佛現神歎未曾有。王及大臣一切眷屬皆跪禮勝足,數千眾生供養世尊,皆發道意。

於是,國貧須賴叉手,白世尊言:「我行是舍衛大城中,得往古人瑞應金珠價直普世。以是故,世尊!於是城中若有貧者當以與之。世尊!我謂是舍衛城中,王波斯匿即是極貧。何以故?侵剋他有不知厭足,貪[4]於財寶不諦於誠實,嬈惱下貧減損富有者,專於王勢愛著色欲。以是金珠與之,王不肯受,問我:『[5]以[6]證我貧仁富?唯願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以一切智、一切慧,所知審、為信審、為稱審,[7]別為一證。』善哉!世尊!等心於一切,去離貢高,無所偏黨,願[8]說是義。」

於是,世尊告王波斯匿:「審實大王!如須賴言審爾。」世尊審[9]爾安住。

於是世尊欲決須賴疑,告王波斯匿[A3]言:「有緣大王富於須賴復,有緣理須賴富於大王。彼何等為緣?所謂王業尊貴之利,營從金銀、珠玉、水精、琉璃、真珠、珊瑚、象馬、車乘、倉藏儲珍,以是因緣大王富於須賴。若復大王!施與戒聞捨[10]無著閑居之德,慈悲喜護,禪定解脫三昧正受,信佛法眾堅固之志,直信慚愧有行,以是因緣,大王!須賴富於王。假令大王所部人民,財寶富有皆如大王,以比此族姓須賴行七步中間戒聞施智,百倍不及、千倍不及,巨億萬倍不得為比。」

於是,王波斯匿攝除貢高,白世尊言:「甚得善利安住,而我界內有是大士。」

世尊言:「如是,大王!如是,大王!王之界內有是大士。又復大王!又復多有餘大士,在王國界如須賴者。」

王波斯匿於須賴前說偈言:

「仁是我之師, 佛亦我之師,
緣仁除貢高, 今以國相上,
願與營從俱, 為仁之弟子。
為貢高所欺, 使於斯長夜,
為王位所惑, 不行於道法,
今聞須賴言, 蒙仁當行法。
[11]今是五百人, 吾以貪故繫,
今悉放捨之, 願屬仁侍使。」
此五百人聞得解脫已,欲報須賴恩,滅意不顧業,無所復顧[12]應,以誓自誓立一切智心。

於是,王波斯匿謂須賴言:「我貧,仁不貧。[13]須仁所言是為快善。其稱須賴貧,謫以犯王法,是須賴者但當名須賴,不得復稱貧。」

於是,[14]族姓子須賴即從坐起,更整衣服右膝著地,叉手白佛言:「是諸大眾普會欲見如來。善哉!世尊!為是大眾如是說法,令是大眾不忘見佛。」

佛告須賴言:「族姓子!有四法具足受持,若族姓子、族姓女見如來者,審見善見。何謂四法?至心、愛心、悅心、敬心,是為四。

「復有四。何謂四?是須賴!族姓子、族姓女見如來色像成就,便發無上正真道意,至心發意不違如來意;愛念眾生欲[15]永度脫故;欲使奉法故;欲使三寶不斷故。以是四法故,須賴!族姓子、族姓女具足見如來,成其審見善見。

「復有四法,族姓子、族姓女見於如來,成其審見善見。何謂四?色痛想行識行無所視見,觀四大等空,諸情如空聚,我想覺知。以是四事,族姓子、族姓女成其審見善見。

「復有四法,族姓子、族姓女見佛甚潔淨:[16]淨於我離我故,淨於眾生[17]離眾生故,淨於壽離壽故,淨於命離命[18]故。以是四法具足,族姓子、族姓女見如來甚潔淨。

「復有四。何謂四?天眼無所作為、慧眼無所著行、佛眼如審覺[19]寤、法眼如知所現,是為四法。

「復有四法,族姓子、族姓女見如來甚潔淨。何謂四?淨於戒品無所連著、淨於定品以諸法定故、淨於慧品以度世智等故、淨於解慧度智見品善解脫解脫無所度故。以是四法具足故,見如來甚潔淨。」當其說是四事次第法化時,七百弟子發意,以弟子乘而得解脫,具滿千眾生發無上正真道意。

於是,世尊為王波斯匿及諸大眾說是法教訓,皆令歡喜踊躍,便從坐起,與菩薩及諸大弟子,以神足力乘於虛空猶如鴈王,還到祇樹給孤獨園。

於是,王波斯匿謂族姓子須賴言:「若如仁者詣如來時,願見告勅,己欲侍從可爾?」

「時[20]王亦願,大王後宮婇女及諸大臣,大眾圍繞俱往見佛。於是舍衛大城之中,立[21]普施[22]限,不詣佛者,使有[23]過讁。所以者何?又復,大王!菩薩立行不獨為己故,菩薩立行欲安一切眾生故。又復,大王!菩薩不以一人、二人故而發道意,大聚大眾以為將從於是顯好。」

又問:「何謂菩薩之將從?」

「一切則是菩薩將從,欲濟度脫之故。發道[1]意者是菩薩之將從,不[2]獨小乘而轉進故。心堅固者是菩薩之將從,欲攝伏一切[3]諛諂眾生之故。無懷之[4]心是菩薩之將從,欲[5]著異之行轉進之故。無猶豫之心是菩薩之將從,不[6]亭等轉故。布施之心是菩薩之將從,攝懷嫉眾生故。持戒之心是菩薩之將從,攝惡戒眾生故。忍辱之心是菩薩之將從,攝持[7]躁擾眾生之故。精進之心是菩薩之將從,攝持懈廢眾生故。禪定之心是菩薩之將從,攝持亂意眾生之故。智慧之心是菩薩之將從,攝持一[A4]切惡智眾生之故。慈心,[8]大王!是菩薩之將從,心[9]存不捨眾生故。悲心是菩薩之將從,入於生死不患厭故。喜心是菩薩之將從,以法樂樂於眾生故。護心是菩薩之將從,憎愛俱滅等行之故。四恩者,大王!是菩薩之將從,諸法無家而等行故。種種善本報應是菩薩之將從,相好智慧充滿具足故。誓願潔淨是菩薩之將從,淨佛國土故。三脫是菩薩之將從,止宿甘露門之等行故。誠信、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是菩薩之將從,無違逆辭之等行故。柔軟甘辭是菩薩之將從,應辯報答等行之故。無所嬈亂是菩薩之將從,於一切眾生無[10]醜貌故。多聞具足捨以轉受是菩薩之將從,志念無[11]忘等之故。尊敬師長是菩薩之將從,未聞之法令人聞知,受持正法等行之故。捨家之心是菩薩之將從,如所作無有損減等行之故。閑居之心是菩薩之將從,白黑之法堅守護之故。威儀之心是菩薩之將從,不望於他有所受故。淨德無染是菩薩之將從,以甘善本等行之故。潔淨之心是菩薩之將從,無信眾生以立其信等行之故。無放恣心是菩薩之將從,一切佛道品法具足充滿等行之故。」

於是,王波斯匿聞是說已,歡喜踊躍,善心生焉,以好名衣上服若干色綵,其價百千奉上須賴:「供養法故,以法故受。」彼不肯受,而說是言:「止!止!大王!是王所服。所以者何?我自有弊服補納之衣。有時,大王,我之此弊衣,掛樹一日或至七夜,無有取者亦無貪者,我起遊行無顧惜意。以是故,大王!凡衣服者但以蓋形,使已無[12]著意又令彼不貪。」

王波斯匿謂族姓子須賴言:「如汝須賴不受是衣者,願以足履,令我長夜得福安隱。」於是,族姓子須賴[13]使足蹈是名服百千價衣,慈愍於王波斯匿故。於是王波斯匿,謂族姓子須賴言:「是之名服,仁以足蹈,何置之?」

對曰:「大王!是之名服,舍衛城中有諸貧窮孤獨,可以與之。」

於是,王波斯匿勅其左右卿等持衣,往於是舍衛城中,有諸貧窮孤獨羸老便以與之。「唯然,大王!」

國中若干眾人及諸貧窮者,聞王波斯匿以百千價衣若干種色與須賴[14]已,而[15]以惠施。城內、城外普來集聚於舍衛城,百千億眾生皆適得是百千價服已,皆服著之。適服著已,善心生焉:「我當以何等報是須賴而為供養?」承佛威神又須賴所建立,便於空中而現聲言:「不以香華及塗香,不以甘餚饍,而可以報須賴,無過發道意。須賴不以衣食故,亦不利供養歎譽名德故,但以度眾生及發道意故,順從彼教者當行道之智。」

於是,族姓子須賴便從坐起,與王波斯匿俱[16]后宮、婇女、臣吏、[17]大眾、人眾圍遶前後,出舍衛城行詣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大城之中,人眾十億國中貧人,聞族姓子須賴往見如來,念須賴恩悉皆從行。以佛威神,釋提桓因從舍衛城至給孤獨園,於其中間化作場地,廣普雜[18]綵妙好如忉利天晝度之宮,若干校飾。又化若干種寶樹,於樹下化作師子座,高妙堅固高千[19]肘,以若[20]干百千天繒敷其上文[21]繡雜綵。阿須倫女、首耶之后、萬玉女俱而侍衛,皆持天華、天香、鼓樂、[22]絃歌,供養如來師子之座,已為供養。

於是,世尊知眾人[23]已會,與諸菩薩及大弟子,出於祇樹行詣於嚴淨師子座。詣已,於師子座結[24]跏趺坐。如來適坐於師子之座,於是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現十八瑞動而復動而復大動。於是釋提桓因子瞿或在會中坐,於是瞿或天子化作六萬座,天[25]之所化已,請諸菩薩使各詣坐,便說偈言:

「唯坐諸淨, [26]士於是坐, [27]座是善本,
疾得佛座。」
諸菩薩愍瞿或天子故,便坐其座。於是般[28]若識乾執樂王子,謂日行[29]王女言:「汝往與是五百天樂俱,同音歌歎佛德,俱供養世尊師子之座,須賴未來之頃。所以者何?族姓子須賴,功德巍巍[1]將從眾多,當見如來者則不[2]審汝等。」

於是日行[*]王女、般[*]若識乾執樂王子之后,作五百樂往詣如來已,皆稽首佛足,手執樂器,皆同一音歎世尊德,而歌頌曰:「世尊往古百劫修閑居行,世尊普調眾生使樂布施,世尊身口及心樂持淨戒,願禮體如須彌山。世尊忍[3]慈固不勞,世尊精進堅力如樹,世尊[4]神慧之光無所不作,願禮三[5]垢無垢。世尊已[6]勝貪婬、瞋恚、愚癡之垢,世尊所作已辦,願禮三界所應供養。此諸垢污魔女,[7]自如來見已,以無垢目心得安隱。成就佛念捨離於欲,不復觸近於欲,樂問於如來除心之垢,莫使有勞垢意者,歡悅眾生意,願禮彼足。訓[8]世二百相勝,瓔珞百福功德滿,善音於眾生所往淨,願禮無[9]比神難及。神天金軟足。行步師子之雲,與所往行化因釋胎生,今所歎德百福滿,願使眾生心普悅無疲惓,所歎勝[10]之德願令疾得歎是者。」

於是,族姓子須賴與王波斯匿及王後宮,與諸大眾眷屬圍遶,諸天百千之所歌歎,行詣世尊已,稽首世尊足,於一面住。王波斯匿稽首如來足,各繞三匝於一面住。

於是,王波斯匿以其仁座而讓須賴,而說此言:「唯族姓子![11]垂恩[12]矜愍坐此仁座。」須賴便坐於彼仁座。

於是眾中,有諸天子未見須賴者,見是貧人有何功德,為王見敬乃如是耶?於是釋提桓因知諸天子意,謂諸天子言:「莫起慢意於是仁者,而[13]令諸仁功德損減長夜不安。所以者何?我其審諦是族姓子大功德善法充滿,又諸天子且待須臾,觀其功德善法具足。」

於是族姓子須賴,欲悅諸天子意,便白佛言:「唯然,世尊!現說菩薩大士濟度眾生之嚴好,智之嚴好,示現嚴好,具足充滿,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是時,世尊以如是像放身光明照須賴身。[14]適觸身已,族姓子須賴蒙佛光明,是時須賴身逾釋提桓因數千萬倍,須賴之身姝好如是。於是諸天子見須賴身姝好如是,甚大歡喜便禮須賴,而以天華[15]散敬其上。

於是,世尊告族姓子須賴言:「菩薩處貴而現卑賤,欲度人故,是則名曰智之嚴淨。而以威儀悅可眾生,可眾生已便現其行久現神通,是智嚴淨。又,族姓子!菩薩大士意得自在示現極貧,為諸梵志諸人所敬,是為嚴淨。又,族姓子!若其菩薩示現下貧,[16]感厲外學除其貪意,現處大業又現捨家,欲以導示厭家眾生故,是為嚴淨。是為須賴![17]是菩薩淨於眾生智慧嚴淨精進嚴淨之具足也,疾成無上正真之道。」

於是,阿難白世尊言:「是族姓子發行已來久遠,云何而為如來所光飾乃如是乎?」

於是,世尊告阿難言:「是族姓子,阿難!往世具足多供養諸佛數億百千,行諸度無極所行之行,而以神通用為娛樂,已得三忍[18]已得應辯,以方便善度眾生,故示現極貧。」

於是,阿難白世尊言:「族姓子須賴示現貧行以度眾生,其數幾如?」

世尊告曰阿難:「欲天七千、色天萬二千,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度世人無數發道意者及生善處。」

又問:「久如當成無上正真之道?得道之時名號云何?其佛世界嚴淨何類?」

於是,世尊欲歎族姓子須賴國土嚴淨,便說偈言:

「阿難聽我稱, 諸世之將導,
以成眾生故, 高廣弘普稱,
發於[19]行大乘, 其劫無限數。
從始初發意, 行善行以來,
奉事於諸佛, 及其所供養,
為諸法之長, 常擁護之故,
智所[20]往往行, 於諸度無極。
神通自娛樂, 長夜行四等,
善學方便善, 其見生死穢,
明審於佛法, 善學相純淑,
[21]知眾生之本, 隨本度脫之。
以意智所行, 住於甚清淨,
已得應[22]機辯, 住於諸總持。
已度於魔鉤, 諸佛之威儀,
堅住而不動, 無所污染著,
度世之八法, 利衰現[23]總持。
無所於諸法, 不遠亦不近,
喻如虛空性, 其心無所著。
無有疲厭意, 常行大悲心,
堅固住[24]總持, 以被慈德鎧。
如於己之慈, 於眾生[25]所然,
終不懷嫌恨, 犯者不校問,
如其所應受, 迎[26]待而不避。
口言行[27]無違, 諸法普學法,
如其解脫相, 二法俱解脫,
三忍具足得, 於行無所起。
諸佛之所行, 威儀善建立,
於諸土行行, 多饒益眾生,
彼方則不定, 而無有如來。
須賴所行處, 如供養世尊,
敬亦當如是, 諸天及世人。
我滅度之後, 後世法盡時,
須賴於行彼, 東方之世界,
其土名妙樂, 如來名無怒。
當從彼來還, 餘三阿僧祇,
於其數不[1]減。 於是已之後,
續當勤行道, 當嚴淨國土,
欲度眾生故。 彼於是[2]劫後,
當成其勝道, 號光世音王。
土如阿閦佛, 如來之世界,
世界名善化。 眾德悉備具,
安住壽萬歲, 處於世教化,
僧數[3]喻無限, 少發小乘者,
求大乘無限, 普知神通力,
凡夫愚闇垢, 善化普清淨。
彼當普[4]令稱, 一法化教誨,
彼無魔牽[5]連, 普等清淨智。
導世滅度後, 正法住於世,
八萬四千歲, 法慧不隱藏。
須賴所化眾, 承奉道高行,
一切當[6]生彼, 除置漏盡者。」
當為族姓子須賴解[7]說決時,一切眾會各各以衣覆須賴上,勸助之聲三千大千世界莫不普知。以其勸助之聲,無量無數諸天、龍、鬼、乾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及非人,應聲皆至聚會而坐,供養族姓子須賴。世尊亦為是等,以是法化因緣種種說法,皆令諦解於三乘行。

於是,王波斯匿住世尊前,叉手白世尊:「我狂醉王位,狂醉財業,狂醉榮貴,狂醉庫藏金銀倉穀,慳貪無厭,逼迫眾生以為國財。如我,世尊!世世以如是像處位施行之法化,皆從族姓子須賴聞已,我為極貧須賴所決。今於世尊前捨置於國,以[8]琉璃太子立為王子,當奉戒當許身,為世尊及諸眾僧守園給使。所有財寶當為三分:一分、於佛前奉上眾僧;二分、與諸貧窮孤獨;三分、以為王事之儲。誰復,世尊!聞如是像法處位教化,當有意著於財業者也?為愚癡惡友所攝持者乃有著意。我以是所作善本惠施眾生,願發無上正真道意。」

於是會中五百長者、五百居士、五百梵志、五百臣吏,聞王波斯匿作如是像師子之吼,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捨家財業,欲於世尊之化捨家入道。[A5]置中三百人,其餘皆現為比丘僧,已除鬚髮服著袈裟。

於是,族姓子須賴即從坐起,更整衣服,右膝著地,向世尊叉手,白佛言:「願從世尊及十方現在諸佛受捨於家。」

於是,族姓子須賴稽首十方諸佛世尊,而發願言:「諸佛世尊聽許入道。」於是,諸佛各伸右掌摩須賴頭,適觸其頭,鬚髮皆墮法衣著身,威儀安[9]庠。於是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放大光明普照十方雨於天花,是諸佛臂皆不相障。世尊釋迦文伸金色臂摩須賴頭:「彼諸發道意者見是現化,是輩皆當為諸佛之所[10]授決。」當說是法,時五百比丘發弟子乘皆得無著,滿千菩薩皆得不起法忍。

爾時,世尊告長老阿難言:「受是法化奉持誦說,周滿敷演廣大眾生。所以者何?是五濁世:眾生濁、勞垢濁、壽命濁、邪見濁、時劫濁,佛興世非是其時,欲度此等故使須賴示現極貧。所以者何?我不以如此忍界之儀,而示現一人不度也。以是故,阿難!當現是法布示眾生,此眾生等當信是法當從解脫,當如是等為如來所化。」

佛告諸弟子:「善念奉持。」

族姓子須賴,及王波斯匿、釋提桓因,長老阿難,諸天、龍、鬼,及阿須倫,及世間人,聞佛所說,莫不歡喜,稽首而去。

[11]佛說須賴[12]經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發覺淨心經,卷一 - 2024-03-10 20:07:25

發覺淨心經卷上

[7]隋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隋言志德 譯

爾時婆伽婆,復於一時遊波羅[8]㮈城諸仙住處鹿野苑中,與大比丘眾足滿千人,復有五百諸菩薩眾,於其眾中,多有諸根未成熟者,有減少善根者,有諸業障者。爾時彼處諸菩薩中,復有諸菩薩,樂多世事,樂於談話,樂於睡眠,樂於雜業,樂於戲論,樂於染著種種文[9]詞散亂之業,不合禪行,於諸善事嬾惰懈怠,破精進行,忘失正念,無所能知,常行亂行。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在彼會坐,知彼眾中諸菩薩等有如是行已,即作是念:「此諸菩薩減損道分。然我今者,應當發覺此菩薩等,令彼憶念發起道意。」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作是念已,於日晡時,從禪定起,往詣諸[A1]菩薩所。到已,與彼諸菩薩共相慰喻,為作歡喜,令彼樂欲求聞法故。因而告彼諸菩薩言:「長老!汝等頗於菩提分中不損減乎?」

彌勒菩薩作是語已,彼諸菩薩語彌勒菩薩言:「長老彌勒!我等道分[10]唯有損減,無有增長。何以故然?我等輩取住疑心:『我等為當得作佛耶?不得佛耶?我等為當墮落法耶?不墮落耶?於諸善根為欲生耶?為不生耶?』作於惡心,我等住取是相。」

作是語已,彌勒菩薩告彼菩薩眾言:「汝長老輩,今可共往詣佛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然彼世尊一切[11]智見,無礙解脫知見具足,巧知一切眾生心行。彼佛世尊量汝等行,當為說法。」

時彼眾中六十菩薩,共彌勒菩薩往詣佛所。到已,五體頭面禮佛足已,於地未起,悲啼雨淚。其彌勒菩薩,頂禮佛足却坐一面。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諸善男子!汝等應起,莫啼莫歎,勿生熱惱。汝等過去作此業障,汝等於時歡喜踊躍,罵詈毀辱破壞他人,不信業報,不能分別業障,纏繞不合善故。」

爾時彼六十菩薩,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而作是言:「善哉,世尊!我等業障願分別說,令我等輩自清淨心勿復更造。」

時彼菩薩作是語已,佛告彼菩薩言:「諸善男子!汝等過去,於拘留孫如來教中出家學道,既出家已,住於禁戒於戒放逸,住於多聞於多聞放逸,於頭陀功德皆悉損減。於時有二法師比丘,汝於彼所誹謗婬欲;為多利養、名聞因緣,於彼親友施主之家嫉妬慳貪;於二法師所親友檀越,汝復破壞離散,兩舌毀辱令生疑惑,不生信心,信不具足,說非善事。時二法師所有眾生,心生敬信隨順之者,令彼等輩斷諸善根作諸障礙。汝等以此業障緣故,遂於六十二百千歲,墮於阿鼻大地獄中;復於四萬歲,墮於活地獄中;復於二萬歲中,墮黑繩地獄;復於八百千歲,墮熱地獄;復於彼處捨命已後還得人身,於五百世中生盲無目。以業障故,所生之處一切闇鈍,忘失本心,善根閉塞,少於威力,眾皆棄捨,恒被欺陵。為人憎惡,毀呰誹謗。常生邊地貧賤之處下種姓家,少利養、少名聞,不為他人恭敬供養,亦不尊重,人所不喜,眾所厭惡。汝等從此捨身命已,於後五百歲中正法滅時,還生[1]於惡國惡人之處下種姓家,貧窮下賤,被他誹謗,忘失本心,不欲善根,常有障礙,雖暫遇明,還被翳闇。汝等於彼五百歲後,一切業障爾乃滅盡,於後得生阿彌陀國極樂世界,時彼如來方授汝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彼等六十菩薩乘富伽羅等,既聞此已,捫淚恐怖毛竪,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世尊!我等從今若於菩薩乘富伽羅所,若生瞋恚過失,而復更造自餘業障,我等今日於世尊前皆悉懺悔。

「世尊!我等今者於如來前發實誓願: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若於菩薩乘富伽羅輩,於犯罪之中發覺言說,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若於行菩薩乘富伽羅所,戲弄惡賤而輕慢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若於行菩薩乘富伽羅所而起我慢,說彼惡事若實若虛,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見菩薩乘富伽羅者,若在家若出家,受五欲果報富樂遊戲娛樂。見是事已,生不信心,取彼過失,不生敬心,不作師想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於親友家乞匃家因緣,行菩薩乘富伽羅所,若逼切身心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行菩薩乘富伽羅所,出不喜聲及罵詈聲,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於晝三時及夜三時,一切菩薩乘富伽羅所不禮拜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為護此受故,若身若命而不捨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若聲聞乘、若辟支佛乘富伽羅所,若起勝念自大非彼,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於遊行時,若不作卑下心,如旃陀羅及如狗犬,若不作如是行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若自稱譽,毀謗於他,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怖瞋鬪故,若不離彼去百由旬猶如風吹者,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於持戒者我應敬念,若多聞者、若頭陀功德及省事者并餘功德,若不讚說,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世尊!我等從今日已,若不覆藏己之功德,開示己惡,我等則為欺誑如來。」

爾時世尊讚彼六十行菩薩乘富伽羅言:「善哉,善哉!諸善男子!汝等善說此諸誓願,能自發覺,善作是願。汝等如是住者,當盡一切業障,當得善根淨。」

爾時世尊復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彌勒!若有菩薩欲淨業障,當作是願。」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頗有善男子等護持此願,當得滿足不退轉不?」

佛告彌勒:「有諸菩薩受行是願,彼善男子、善女人,寧捨身命不缺此行,亦不退捨。」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行菩薩乘富伽羅等,具足幾法,於後五百歲法欲壞時,無損無害而得免脫?」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言:「其具足有四種法,於後五百歲法欲壞時,不損不害而得免脫。何等為四?不求他過;於菩薩乘富伽羅所有犯罪處而不發覺;於善友家及施主家不生悋惜;捨離惡言。彌勒!是為行菩薩乘富伽羅等具足四法,於後未來五百歲時,不損不害當得免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莫於他邊見過失, 勿說他人是與非,
不著他家淨活命, 諸所惡言當棄捨。
「復有四法,行菩薩乘富伽羅等,後五百歲法欲壞時、比丘壞時,無損無害而得免脫。何等為四?所謂不相應眾生應當棄捨;遠離大眾;常修蘭若;降伏己身與此相應。彌勒!行菩薩乘富伽羅等具四法者,於彼後時五百歲中法欲滅時,能於自身不損不害,安隱解脫。」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棄捨眾閙極遠離, 無法比丘勿親近,
當修蘭若佛所讚, 不著利故得涅槃。
「是故,彌勒!菩薩於後五百歲時,欲自不損不害而得解脫,一切業障欲得免者,勿親穢閙,應住蘭若空閑園林,離不相應諸眾生等,常自省察莫求他過,愛樂默然,當與般若波羅蜜相應,於諸眾生起慈愍心,而為說法勿求恩報。」

爾時世尊復告彌勒菩薩言:

「善男子!法施有二十功德,不求果報、不著利養及與名聞而為說法。何等二十?得正憶念;得勝妙趣;得好正意;得強志力;得多智慧;覺悟出世般若波羅蜜;當得少欲;當滅瞋恚;當滅愚癡;一切諸魔不得其便;諸佛護念;非人守護;諸天與力;一切[1]冤家不得其便;凡所親友無人能壞;凡所出言人必信受;得無所畏;凡有行處恒常歡喜;智者讚歎;所行法施恒為他念。彌勒!是為法施不求果報得二十功德,棄捨利養及與名聞,衣服、飲食無所希望,饒益為首常行法施。

「復次,彌勒!菩薩復有二十種功德,不求果報,菩薩為他行法施時,不著利養名聞,饒益為首數行法施。何者二十?彼未生辯才則能令生;生已不失;得陀羅尼;當得[2]密動;不用多力廣益群生;少用功力多所利益;於眾生邊恭敬尊重;常應供養;當得身密;當得口密;當得意密;超越惡道及諸恐怖;於命終時心得歡欣;如法正說能伏他論;具大威德[3]勝人敬仰,況餘凡庶;諸根成就,無能及者;深心具足,得舍摩他、毘婆舍那;能行難行精進不減;守護正法速能超度不退轉地;一切行中得隨順住。彌勒!是名復有二十種功德,菩薩法施不求果報,不著利養及與名聞、衣服、飲食,饒益為先,數行法施。

「彌勒!汝觀未來後五百歲中,有幾所無智菩薩乘富伽羅等,行法施時,望報歡喜,非不望報?彼作是心為他說法,增多親友及乞匃所故行於法施。又作是念:『云何當令出家在家生淨信心,供養於我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所須,以是緣故為他說法。』

「彌勒!譬如死蛇、死狗及死人等,其實臭穢可惡膿爛不淨,眾人厭惡捨離遠去。

「如是,如是!彌勒!於後末世諸法師等,[*]唯求果報為他說法,若無財利,厭惡生苦,疲倦捨去:『我等無利,如此法施無有利潤。』既不與我衣服、飲食、臥具床鋪,作如是念:『我何因緣於中疲苦?』彼人為重供養承事己身,畜於侍者及弟子等,而不為法,都無利益他人之事,而口詐現如是慰喻教導眾人:『我有慈悲如法攝眾,不為財利、為利益故,至彼城邑聚落王家,為成熟眾生故。』彼雖作是語,心常[*]唯為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事。

「彌勒!我不說彼求財物者法施清淨。何以故?夫求報者法不平等。

「彌勒!我不說彼希望報者成熟眾生。何以故?若自未成熟能成熟他,無有是處。

「彌勒!我不說重承事愛供養身,攝取種種物者為利益他事。何以故?為承事者[*]唯為身樂故,不能攝眾建立修行故。

「彌勒!我不說詐稱善者為住蘭若。

「彌勒!我不說薄福人者為少欲行。

「彌勒!我不說追求好飲食者[4]為行乞食。

「彌勒!我不說少利養者為知足行;我不說求好衣服者為持糞掃衣;我不說道俗不識而獨住者為不雜行;我不說好諂曲者值佛興世;我不說求他短者能與法合;我不說多瞋怒者為戒聚清淨;我不說我慢貢高者為多聞;我不說好朋黨者為持律師;我不說威儀濁者為善敬說法;我不說多綺語調弄者為善說法師;我不說染著家者為清淨梵行導師;我不說求福田施者為不希報;我不說求報恩者以為善攝事;我不說求利養名聞者為內心清淨;我不說無信多分別者以為出家;我不說信他教者為好持戒;我不說不尊重者以為聽法;我不說著世典呪[5]咀者以為愛法;我不說不信空者而得解脫;我不說染著者以為修行淨;我不說染著行者為滿菩提分;我不說住所得者以為證智;我不說羸弱者為忍辱滿足;我不說無人觸者為忍力鎧;我不說本性少煩惱者為戒清淨;我不說多語者為依教行;我不說樂言語者以為一心;我不說樂作世業者為法不減少;我不說內心淨者當墮惡趣;我不說依智行者以為雜行;我不說方便相應行者以為諂曲;我不說不求名利者以為妄語;我不說無戲論者以為謗法;我不說喜護正法者為愛身命;我不說恐怖行者為發精進。

「彌勒!如是等種種諸過,諂曲顛倒貪[6]恣等,於未來世五百年後,菩薩乘輩住此惡行,當須護之。」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唯此六十菩薩,於未來世五百歲後有諸業障,為當更有其餘菩薩耶?」

佛言:

「彌勒!於五百歲後更有其餘菩薩,當為業障所纏,其中亦有能盡業障或增長者。

「復次,彌勒!於彼時此五百菩薩眾中,當有二十菩薩,於未來世能少有業障微細業障。後五百歲,當生村落城邑險難國土大豪姓家,聰明多智巧解方便,心意調柔多有潤澤,利益弘廣端正可喜,巧妙辯才覆藏己德,住在頭陀功德之行。已於無數億劫阿僧祇,集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護持正法棄捨身命,在蘭若處遠離聚落,不求名利常樂精勤,入眾生行善能言論,通達世典少聞多解,於毘婆舍那悉能巧知,具得辯才善能分別,隨問能答與義相應,得無礙辯才。或復有得無盡陀羅尼者,為四部眾演說法時,佛威神力故、佛住持故,於如來所說修多羅、祇夜、[1]受記、伽陀、憂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越多伽、闍多迦、毘佛略、阿浮陀達摩、優波提舍,能自辯說。

「彌勒!彼時二十巧方便菩薩,從阿闍[2]梨和上等邊,受此法本無量百千修多羅句,皆悉誦持解說。以誦持此法本故,彼善男子於諸辯才心無疑悔,攝受而住。

「復次,彌勒!於彼時中復有無方便菩薩,若在家俗人、若出家[3]人,於[4]彼持正法者、教法行者、真實行者彼諸法師邊所說法教,悉不受持,欺誑調弄:『汝等自造此法,所說法句非如來說;汝等隨自意集作此文飾,[5]迭相繫縛,我等於此法中不生敬重,不生信樂難遭之想。』

「彌勒!於彼時中多有眾生,誹謗此法、破壞此法、不受此法,猶如[6]伎兒調戲之法,與彼同行:『是諸比丘不依修多羅,不依毘尼演說法句。汝等莫生敬信希有之心,此非正法也。』

「彌勒!彼等癡人,不知所有一切善言皆是如來所說,彼諸人等為魔所持,當生誹謗彼諸法師所說之法,當作謗法業因緣。以作謗法業因緣故,當墮惡道。是故,彌勒!若欲護正法菩薩,當作方便,覆藏己德,於種種有行眾生應須護持,勿令彼等生障礙想。」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希有,世尊!婆伽婆!於彼時中菩薩乘人,無有智慧不求辯才,而於人法不能生信,乃於誰邊求生善根?當求陀羅尼以自護。若不如是,於彼持法諸法師邊,起於誹謗生於穢污。

「世尊!譬如有人渴欲飲水,若至泉池若陂若井,[7]未飲其水,先擲糞穢[8]置中,擲糞[*]置已還欲飲水,聞水臭穢憎惡不飲,不說自污因緣,反說彼過:『奇哉!此水甚大臭穢。』自過不曉,而與彼水作其過咎。

「如是,如是!世尊!彼癡人輩長夜求法欲察法行,先於人法求其過已,還從聞法憎惡法師及所說法,如彼癡人嫌惡泉池陂井[9]泊等,持法比丘應如是知。若復有人能說是法,當知皆是佛威神力。

「如是,世尊!於五百歲後有無[10]智菩薩,而污彼法及持法比丘已,還於其邊欲飲法味,彼不自覺己之過惡,當復調弄彼等法師,於眾人前說其過咎,起染污已,覓其過失,生厭想已,便欲捨離。」

爾時世尊讚歎彌勒菩薩言:

「善哉,善哉!彌勒!汝善說此言。若能不求他過失短者,[11]當知己不離一切過[12]惡。彌勒!有四因緣,一切辯才諸佛所說,應如是知。彌勒,復有四因緣,當知四辯即一切諸佛如來所說毀呰,一切諸佛而不許可。彌勒!何者四辯因緣?當知諸佛所說。彌勒!其辯者,義具足非不義具足,法具足非不法具足,當盡煩惱不增煩惱,說涅槃功德示生死過惡。彌勒!是為四辯,當知諸佛所說。

「彌勒!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與此四辯和合相應能辯說者,若善男子、若善女人於彼人邊,當[13]如佛想、作教師想而聽法義。何以故?彌勒!彼所有說者,當知皆是如來所說,應如是見。

「彌勒!若有謗此四辯,言:『非佛說。』不生尊重恭敬之心,憎嫉人故,彼即誹謗一切諸佛所說辯才。誹謗法已,作滅法過業;作滅法行已,墮於惡趣。是故,彌勒!若有信心善男子等,欲得[14]遠離滅法業障因緣者,不可以憎嫉人故而憎嫉於法,不可以不愛人故於彼法邊不生愛心。

「彌勒!何者辯說為諸佛毀呰而不許可。彌勒!或有辯說,無有利益,不依實法,增長煩惱,不盡煩惱,增長生死,不讚涅槃功德利益。彌勒!如此辯者,一切諸佛之所呵責,一切諸佛而不許可。」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辯說增長生死,非佛辯才。云何世尊說諸煩惱為諸菩薩而作利益?亦復讚說生死流轉滿足菩提分法耶?世尊!如是辯者豈非如來說乎?」

佛告彌勒言:「於汝意云何?此煩惱為滿菩提分故,為作利益諸菩薩故說者,復當說讚歎受生死流轉。然此事[1]為當合義?為當不合義?為當合法?為當不合法?」

答言:「世尊!若有正言者言合義合法,若有此語者是名正言。」

佛言:「彌勒!以是義故,汝當知一切佛所說皆是佛辯,應如是見。若有所說言諸煩惱,滿足菩提分故,為菩薩說當作利益,讚歎取生死流轉者,為利益菩薩故。所以者何?彌勒![2]被煩惱菩薩應如是見,此菩薩不犯此煩惱罪,以於義自在,以於法亦得自在故。此是諸菩薩善巧方便於彼處,非是聲聞、辟支佛地。彌勒!若有煩惱無有利益,不滿菩提分因緣,不為善根門因。於中彼菩薩不應惜身命,亦不得隨彼煩惱。所以者何?彌勒!得智力菩薩別有攀緣者,見有煩惱別著有為者。」

彌勒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若有菩薩,不欲造業障、欲盡業障,不缺不損欲解脫者,彼於未來世三摩耶時,應當信菩薩行,當須思惟,莫求他過,常求功德之事,求真正處。」

佛告言:「如是,如是!彌勒!其菩薩於後世時,應當思惟於菩薩行,應知方便。所以者何?方便智行菩薩,善巧方便難可得知。彌勒!譬如須陀洹人,於凡夫行中現其須陀洹地,別於凡夫別患,彼欲過瞋癡諸凡夫等,當墮惡道,還彼諸過惡,諸聖聲聞不墮惡道,如彼證知故。彌勒!如是,如是!智行菩薩污染習迷未盡故,彼別有地,初行菩薩別有地。所以者何?其心不住於諸使,而諸凡夫染著諸使,愚癡因緣不能巧知解脫之處。

「彌勒!智行菩薩雖有重罪,以智力故當盡如灰,亦不因彼墮於惡道。彌勒!譬如熾火將大木薪擲置其中,如是數數擲中,其火轉增熾盛不[3]滅。如是如是,彌勒!智行菩薩智火熾盛時,將有為煩惱擲智火中,如是智火熾盛而不能[*]滅,以智力故。

「彌勒!以是汝應當知,智行諸菩薩其行難知。」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初行菩薩未得智力者、捨家出家者,何等諸法當須捨離?何等諸法當須親近?若親近彼菩薩,未生智力令生,已生者令增長不減。」

佛言:「彌勒!其初行菩薩捨家出家未得智力者,雖捨資財供養之事,應須觀利養名聞諸患,應[4]疾須捨世間言話,須觀世間言話過患,應捨樂多說,應觀多說過患,應捨樂睡眠,應觀睡眠過患,應捨樂作諸業,應觀世間諸業過患,應捨樂戲,應觀樂戲過患。然彼捨利養名聞已,應須行少欲知足,應須親近少欲知足者;捨世言話已,應須親近樂獨行者;捨多言話已,應須觀真實義;捨睡眠已,初夜後夜長須[5]驚覺;捨樂造業已,當須親近出世之法;捨戲樂已,應須修習樂無眾生慈。彌勒!初行菩薩捨家出家,未得智力者欲得智力,如是等諸法應須捨離,如是等諸法當須親近。

「彌勒!彼初行菩薩捨家出家,未到智力者,未捨利養名聞時,未親近少欲知足時,若未生智力能令生,若已生能令增長者,無有是處。未離世間話,未親近獨行,不捨離樂睡眠,初夜後夜不近[*]驚覺樂習作業,於此時中不能修習出世間法,不捨嬉戲,不親近無眾生慈想,未生智力令生,生者令增長,無有是處。

「彌勒!是故若有菩薩欲生智力,彼菩薩應捨諸法當捨者,應須修習諸法當習近者。所以者何?彌勒!智從因生,無因智不可生;因不和合,不可易得生。」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當觀利養名聞過患?何者是利養名聞諸患,菩薩觀時,當樂知足而無有悔?」

佛告彌勒:「菩薩於中當觀利養不令生欲。作如是觀,因利養故生欲,損自己行,心生瞋恨諸患。應當觀利養生[6]癡愚,生我慢故;當觀利養生妬嫉故;當觀利養生妖幻成就愛味故;當觀利養生諂曲故;當觀利養離四聖種故;當觀利養無所羞愧,一切諸佛不許可故;當觀利養生於我慢貢高,[7]尊者邊不生愛敬,一切人所不記錄故;當觀利養是助眾魔,一向放逸根本故;當觀利養摧折諸善根,猶如雨雹故;當觀利養多諸雜穢故;當觀利養失知識朋友家故;當觀利養能生愛憎及憂惱故;當觀利養亂正念處,多污染故;當觀利養令白法羸弱,缺正勤故;當觀利養最有障礙,不得諸神通故;當觀利養欺[8]誷,各說不善事故;當觀利養多有分別,思量造業故;當觀利養遠離諸樂,失禪定三摩跋提故;當觀利養猶如婬女,智慧寂[9]靖遠離故;當觀利養墮地獄、餓鬼、畜生等惡道,如提婆達多、優陀羅迦聞行故。

「彌勒!菩薩應當如是觀察利養,觀察利養已。如是觀時,意樂少欲,能無有悔。所以者何?彌勒!少欲菩薩無有如是等諸過患,當為諸佛法器,不隨出家及在家之所欺慢,能無恐畏得清淨信,一切惡道皆無恐怖不被降伏,遠離一切愛味,離諸魔境當得解脫,一切諸佛所歎,天人所愛念,不染著諸禪定。親近故,當生歡喜離於諂曲,當不放逸觀五[1]慾諸患,如出言不異住於諸聖種[2]性梵行者常觀。彌勒!智者菩薩觀如[3]是諸功德,當應須遠離利養名聞,正心住於知足,應當滅一切貪欲。」

作是語已,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菩薩云何觀於世間言說過患?何者是世間言說諸患?然菩薩觀已樂獨行,然無有悔。」

佛答言:「彌勒!世間言說有二十種諸患,應當須觀,菩薩觀時樂獨行。何者二十?不護身行;不護口行;不護意行;當有雜欲行;多有瞋恚;多有愚癡;彼於世間多有言說;於出世間減損言說;親近不敬法;遠離正法;魔得其便;當行放逸;令向放逸;多有分別;觀減於多聞;當不得奢摩他、毘婆舍那;當速成非梵行;於信佛中減;於信法僧減。彌勒!此等二十諸患世間言說,若菩薩觀如是等已,樂獨行而不疲倦。」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捨戒遠離於寂靜, 若有喜樂世間話,
彼雜染著向破戒。 復有如是諸過患,
調戲多笑及分別。 彼有如是世間話,
當有雜行無攝[4]撿。 若作世間親近話,
愚癡世間樂智法, 無智損減上談話,
增長放逸饒分別。 若作世間親近話。
此亦不增於多聞。 不合言說彼生樂。
恒常減損諸禪定。 獨坐世間心思惟,
世間思惟何有定, 不得寂定無正觀,
是故彼無勝梵行。 若作親近世間話,
彼於佛邊無敬心, 亦於聖僧不崇仰,
捨彼最上最勝法。 若當親近世間話,
我[5]昔捨身數千分, 為求無上菩提緣,
不曾厭離聞正法。 彼等當捨不勤劬,
不樂男女及婦妾。 我昔捨位及資財,
為於一偈四句故, 智者何故不聞法?
一切一切處當捨, 亦不和合染[6]語言,
彼於勝法無娛樂, 難得百劫成就者。
欲當解脫修功德, 莫問世間所作者,
不為自利無涅槃, 若有所[7]問為衣食,
以此為勝可稱讚。 若見比丘言善來,
為汝設座汝來坐, 各各當話於法事,
善得難得人身已, 汝頗增長[8]白法不?
讀誦及諸禪定中, 比丘應作如是問。
如來涅槃去已後, 當有法教破壞毀。
有諸比丘無威儀, 愛樂眾中捨蘭若,
利養錢財衣服等, 晝夜恒常共論說。
睡眠不動於夢中, 見於耕犁及苗稼,
此等凡夫知失已, 向於惡道三趣生。
當生歡喜踊躍已, 應住樹林如犀牛,
住於蘭若求樂故, 於時勿見他過失。
我是最勝眾第一, 應當莫生如是心,
此是憍慢放逸本, 如是比丘莫輕賤。
次第於此法教中, 不可一時即解脫,
雖見比丘破禁戒, 但信諸佛法及僧。
於彼莫求他過患, 此為彼作解脫因,
難攝諸欲及瞋恚, 於中自在莫放逸。
諸法熏修未得時, 莫以破戒棄捨彼,
若息勤心不精進, 此最名為不進者。
修勤不見他過失, 思惟正道脫苦故,
是故比丘欲求德, 應須當捨非法語,
勤劬歡喜踊躍已, 猶如犀牛[9]住空[10]閑。」
發覺淨心經卷上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發覺淨心經,卷二 - 2024-03-10 20:08:14

發覺淨心經卷下

隋[11]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譯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希有,世尊!世間人聚集言話,乃有如此多濁過患,無有功德和合。此世間言話者,但增長諸煩惱,於白法中當作虛妄。世尊!何有智者菩薩求功德者,聞此世間過患[12]語已,當不樂獨行。世尊!云何菩薩樂於多言復觀諸患?菩薩若觀時樂擇真義,後更無悔。」

佛言:「彌勒!於中菩薩當觀二十種諸患樂多言者。何等為二十?彌勒!樂多話者當無敬心,以多聞故;我慢放逸,於語言思惟當染著;當失本念,無有自正念;所作事當不正威儀,不能伏身心;所行之處身不周正,失於法忍;身心剛強難可迴屈;遠離於奢摩他、毘婆舍那;所作語言不知時節,語言穢濁;當貪飲食;不得聖智;諸天龍等所不敬重;所得辯者常恒輕賤;後當常悔;不住於正,行當輕躁;不能滅斷諸疑行,行之時猶如那吒[1]唯隨逐聲;當順諸欲功德,識隨順流;謗正法,以不觀如實故;所望之處數數發起,動處不動不動處動,應得供養而復不得,以心不調伏故;隨他所牽,以不穿法界故;隨諸煩惱所牽,諸根不調伏故。彌勒!樂多言菩薩有此等二十諸患,[*]唯信知音聲,不觀正義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多聞如醉無敬心, 勞亂言語依倚住,
忘失正念無正智, 樂於多言如是患。
於內思惟甚為遠, 身無寂定心亦然,
行動俯仰不屈伸, 樂於多言如是患。
正法思惟忘失意, [*]唯有乾[2]鞕無潤心,
禪定[3]止觀皆遠離, 樂於多言如是患。
尊者勝邊無敬意, 恒常樂於諍競言,
住處不堅顛倒意, 樂於多言如是患。
於諸天眾不恭敬, 諸龍夜叉不念彼,
於後無有諸辯才, 樂於多言如是患。
有諸智者恒呵責, 所有應當證身者,
彼壽虛然無有利, 樂於多言如是患。
彼癡命終時有悔, 我被虛誑今何言,
彼當記說有眾苦, 樂於多言如是患。
輕躁猶如風吹草, 有諸疑心不能決,
彼無堅意不能定, 樂於多言如是患。
猶如那吒在戲場, 說他猛健諸功德,
彼時亦復如那吒, 樂於多言如是患。
彼於耳聞樂染心, 彼愛音聲離正智,
如有思惟不正道, 樂於多言如是患。
彼當諂曲最無望, 數數還發諍競事,
於諸聖行最為遠, 樂於多言如是患。
動作有為念無勢, 他問聖德恒輕動,
猶如獼猴躁擾心, 樂於多言如是患。
彼人癡者被他使, 自智無有正定意,
[4]被諸煩惱隨順助, 樂於多言如是患。
彼當亂眼及耳鼻, 舌身及意亦復亂,
諸根一切皆亂行, 樂於多言如是患。
無智雖求多言語, 求於諸法意不倦,
彼當不受喜樂法, 然心不喜於一念。
甘蔗莖幹皮不堅, 然彼心中味最上,
不以壓皮[5]令有味, 其味不離於甘蔗。
如皮多言既如是, 如汁思義亦復然,
是故多言樂遠離, 思惟正義莫放逸。
義味法味勝於眾, 解脫之味亦為妙,
此是味中最上味, 何故智者不獨行?
如是多言覺知已, 如是最勝義功德,
若有智者欲學道, 於彼真義應思惟。
是故遠離無[6]利言, 欲求真如勝義者,
應須親近最勝法, 當[7]住於此證勝道。」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多言過患。世尊!思惟正義有大功德。世尊!若欲求堅義者,菩薩欲著[8]刀鎧甲仗,於虛偽語言應不樂習。世尊!菩薩云何樂於睡眠?當觀諸患,菩薩觀時應捨睡眠,勤發精進,不生疲倦。」

彌勒作如是語已,佛告彌勒菩薩[9]云:「彌勒!於中菩薩當觀二十種睡眠諸患。何等為二十?彌勒!夫有菩薩當樂睡眠者,當有懶[10]墮,身體沈重,膚皮不淨;皮肉麁澁;諸大穢濁;威德薄少;飲食不消;體生[11]創疱;多有懈怠;增長癡網;[A1]智慧羸弱;善欲疲倦;當趣黑闇;人不恭敬;稟質愚癡;多諸煩惱;心向諸使;於善法中而不生欲;一切白法能令減少;恒行驚怖之中;見精進者而毀辱之;至於大眾被他輕賤。彌勒!菩薩樂於睡眠,有如是等二十諸患。若菩薩觀時,當樂發精進。」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身體沈重無寂定, 懶[*]墮懈怠形不端,
皮膚穢惡不清淨, 若樂睡眠隨順行。
涕唾風等及黃癊, 彼於身體多饒有,
諸界撩亂不平等,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食飲食不成熟, 身體麁大無光澤,
彼於音聲而嘶破, 若樂睡眠隨順行。
身體多有諸瘡疱, 晝夜隨順睡眠者,
其於身體多生苦, 若樂睡眠隨順行。
多有懈怠離精進, 諸樂甚遠無財分,
恒常睡[12]醉無正意, 若樂睡眠隨順行。
恒常增長癡羅網, 諸見顛倒甚難治,
彼無正念意所奪,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有智慧甚羸弱, 諸法損減無禪定,
遠離智慧及正住, 若樂睡眠隨順行。
知彼懈怠不勤學, 恒為非人奪威德,
住在蘭若常恐怖, 若樂睡眠隨順行。
恒常蒙憒失正念, 彼有讀誦不能住,
所說正法常忘失,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常護助煩惱等, 恒亂迷惑性輕躁,
彼於後時生悔心,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有多業滅盡者, 追憶求時生惱悔,
增[A2]長諸使煩惱地, 若樂睡眠隨順行。
於諸善事無求欲, 於諸法中無求心,
數數行於非法中, 若樂睡眠隨順行。
即是遠離菩提道, 一切功德悉減少,
[1]滅於白淨至黑闇, 若樂睡眠隨順行。
無有無畏嚴熾心, 彼不甞生歡喜念,
睡眠所執寬慢行, 若樂睡眠隨順行。
彼自知己懈怠處, 妬他住於精進力,
彼於精進說非善, 若樂睡眠隨順行。
智者若見如是患, 誰當喜樂共睡眠?
一向生癡多見網, 無欲正法[*]滅功德,
智者誰不樂精進? 若能滅苦淨諸闇,
未來惡道皆悉盡, 諸樂根本得甘露。
世間所有諸才藝, 及出世間諸能處,
能發精進不為難, 智者何不力精進?
若欲真住勝菩提, 彼等當知睡眠患,
精進無怠不放逸, 我於如是發覺彼。
故無放逸與恐怖, 發於精進禪定心,
捨於諸患離睡眠, 守護菩提及種子。」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為諸菩薩應當見,若聞如是多睡眠諸患已,然當不能斷,亦不能生厭離心。世尊!何者菩薩欲當學信心,當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生懈怠?為求善法故,於如是多功德中,雖復聞已,不能發於精進已行,當欲滿足菩提分故。如來已善說多睡眠諸患,及發精進諸功德。世尊!云何菩薩當觀樂造諸業諸患,菩薩若觀已,當少[2]欲知足。」

佛告彌勒:「於中菩薩於樂作業,當觀二十種諸[3]患。何等為二十?彌勒!所謂凡菩薩樂作諸業,當樂欲世間法,即住一切最下業中;所[4]有讀誦勤劬者當被他輕賤;所有獨行禪定勤劬者當被他戲弄;乃至無際生死流轉[5]以來當發造業不休;所有信心諸長者,不能為作福田;常有貪欲;愛諸物心,向行於中;以勤劬力常憂家業;違他善[6]法;[7]施以法教而不順從;多有思念染著諸味;所得精妙之事,即不愛樂;常造作相害惡業;向諸知識新舊恒常憶念飲食;恒常樂知他人是非長短之事;恒常樂不合語議;諸梵行者所教不受;常觀他過,不觀於己;速被他輕賤;合真議語中恒常減少。彌勒!若菩薩樂造諸業者,當有如是等二十諸惡過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恒常住於下賤業, 勝上之業彼最遠,
此教法中無廣大, 營事業者有斯患。
好樂讀誦諸比丘, 為彼輕賤不欣仰,
禪定之人去捨彼, 營事業者有斯患。
生死業中[8]常勤勞, 解脫處遠住諸縛,
凡所受食不淨食, 營事業者有斯患。
恒常趣於諸業等, 受取諸物無不樂,
於諸受物常貪欲, 營事業者有斯患。
貪著朋友同行者, 雜行共親更相染,
猶如飛鳥被籠罩, 營事業者有斯患。
於諸家業恒常憂, 心意愁慼未曾樂,
凡所出言無人受, 營事業者有斯患。
有人教德不隨順, 順法教者而不受,
彼有戒行不具足, 營事業者有斯患。
恒常憂愁心不安, 於諸俗業勤勞意,
智慧寂靜彼不欲, 營事業者有斯患。
彼恒多有諸業事, 雜種諸味為彼縛,
在在處處不知足, 營事業者有斯患。
於他集聚恒歡欣, 智者不樂共言[9]語,
愛樂猥濁猶如驢, 營事業者有斯患。
心常瞋恨無潤澤, 增長諸業常無盡,
被彼愛染堅繫纏, 營事業者有斯患。
彼不依倚諸尊者, 依倚俗家相佐助,
見有住戒者誹謗, 營事業者有斯患。
晝夜無有別思念, 飲食衣服及臥具,
略說功德不欲受, 營事業者有斯患。
好問世間業功德, 勤[10]營語業彼歡欣,
勤勞勝德彼不[11]恭, 營事業者有斯患。
耽著營作共親友, 用己力勢調伏彼,
所有惡業彼便作, 營事業者有斯患。
恒常好觀他過失, 己所過惡不自知,
見彼德者常調弄, 營事業者有斯患。
每至被他所輕賤, 來者請法為我說,
意智不周無方便, 營事業者有斯患。
如是諸患當觀已, 諸有菩薩樂是業,
應當作彼最勝業, 所作諸業皆無失。
捨於千錢取一錢, 有智之者應呵責,
如是之者被他嫌, 若樂作彼賤業者。
是故智者有方便, 下賤之業棄捨已,
智者知已作上業, 一切諸佛所讚歎。」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彼諸菩薩,[12]缺少智慧心意[13]狹劣,正等勤勞,捨最勝法,而作小業。」

佛言:

「彌勒!我今告汝,我今勅汝。彼等菩薩不依佛教出家故,即不能滅,無禪定,無有讀誦,不求多聞。復次,彌勒!諸如來教滅智行作智智,具足勤勞故能辯知,不可以俗業校量而知。此非勤勞者,樂聞生死流轉者,所謂檢挍世間所造作世間財購,於中菩薩不得慕羨。

「彌勒!假使檢挍勤勞菩薩,作七寶塔滿此三千大千世界,不能令我歡欣,非供養我,非承事我。彌勒!若有菩薩。乃至一四句偈,受持[1]誦習與波羅蜜相應者,彼當令我歡欣,當供養我,當承事我。所以者何?彌勒!以多聞故,諸如來菩提不取諸物故。

「彌勒!若有菩薩勤[2]勞事業者,於勤修讀誦菩薩之所而為惱亂者,令修事業多致罪障無有福聚。所以者何?三種勝福皆因智起,以是故勤勞事業菩薩,於勤讀誦諸菩薩等不應障礙。彌勒!譬如閻浮提營事業者皆滿於中,其數無量;於勤誦念一菩薩所應勤給事。譬如閻浮提勤誦念諸菩薩等皆滿其中,應當給事一禪定者。我如是說彼等菩薩善能給事,彼人已作無量福聚。所以者何?是最為得所謂第一義智慧相應,證知無有上故,一切世間最上最勝最高。彌勒!以是故欲取當禪定精進者,應習智業應,當求生般若住處。」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已為諸菩薩說樂世間言話諸患,樂多言話、樂多睡眠、樂造多業諸患。世尊!菩薩當云何觀樂戲論,如所觀已,當趣寂靜行?」

佛言:「彌勒!其戲論者,略說有二十種過,應當觀察;若廣說者則有無邊。何等二十?彌勒!多戲論菩薩現見法中多不樂行,於忍辱中而復減少,熏習瞋恚,未生善根能令不生,已生善根能令減損。當有諍鬪怨讐,當得短命,趣不端正,言語吃澁。若他教法於心不住,未說經法而不現前。諸善知識皆悉遠離,於惡知識當速和合。當入苦道,於一切時聞不戲言,所生之處恒墮疑網,近於八難,白淨法中勤求學處多有障礙。彌勒!如是等[3]比說二十種諸患,為多戲論菩薩。」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現法得苦心不樂, 遠於忍辱助瞋恚,
彼彼怨家常歡[4]欣, 行戲論者有斯患。
惡黑魔羅為[5]彼喜, 魔家眷屬亦復然,
所有善處皆棄捨, 行戲論者有斯患。
所欲作彼諸善行, 彼以放逸故不住,
彼以放逸向惡道, 行戲論者有斯患。
以無信故心難伏, 生下賤家常被輕,
彼之舌根常[6]蹇吃, 行戲論者有斯患。
為其說法而不住, 是故彼法不現前,
諸善知識皆離彼, 行戲論者有斯患。
於諸惡業恒和合, 於諸乘中極難淨,
聞於法言意不樂, 行戲論者有斯患。
彼於諸善多障礙, 於諸行中多怨讐,
彼發勤時多有障, 行戲論者有斯患。
如是諸患智者知, 一切戲論應當捨,
戲論行者道難得, 是故不應住戲論。
走避由旬復由旬, 所有戲論及諍競,
我今不能獨住此, 須臾之間煩惱處。
我今出家求利德, 莫作諍競生惡心,
無有田地及商估, 為何事故起諍鬪。
妻與兒子及奴婢, 無有家宅諸財等,
彼無奴僕自在處, 既出家已莫諍競。
既著袈裟衣服已, 寂靜諸仙所印可,
汝等具足是功德, 捨於戲論當生忍。
心如毒蛇及羅剎, 當生地獄鬼畜生,
戲論行者得不難, 故於解脫生精進。
所有諸苦害縛處, 怨讐呵責打縛等,
和合聚集相諍論, 世間所有皆住此。
若有和合怨難得, 和合之者增名聞,
和合之者得相愛, 何有智者不和合。
伺求過者不得便, 眷屬不曾相破壞,
彼[7]諸朋友不離散, 遠離戲論得順教。
安樂乘中當得淨, 得脫業障無有餘,
降伏魔羅及軍眾, 被他誹毀當生忍。
若有戲論多諸患, 無戲論者德難量,
我能示現如是等, 欲得菩提當生忍。」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至如來說此發覺諸煩惱。世尊!頗有此等諸菩薩,於後[8]聞此如是發覺諸煩惱,當作厭以不?於煩惱行中當能斷以不?」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於未來世當少有菩薩乘行富伽羅,若於後五百世時,當斷煩惱行,多有剛強,心體無敬我慢自高,作諸分別不能修習。是故魔波旬作比丘形來,在彼等前作如是破壞:『此等修多羅,他家文章,非是如來所說。所以者何?於此修多羅所說諸功德無有彼我。』然彼徒眾被破已,如來所說諸修多羅中,當作疑惑,當起諍競,不肯受持,亦不為他說,亦不修習。然彼等癡人不作如是知,此是諸業果報,我等當不能證如是功德。」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歎阿彌多如來十種發心,於中各隨念發,若念當欲生彼,當即得生彼。世尊!何者是十種發心於彼處生?」

佛告彌勒言:「彼等發心非少智者,有彼發心是大事者。所有欲生阿彌[1]陀剎中者,當為一切眾生發慈悲心,不生瞋恨,當生阿彌[*]陀如來佛剎。為一切眾生生慈悲心故當生彼處。離於殺害受持正法,發此心故當生彼處。捨於身命發心,不著一切諸法故當生於彼處。發甚深忍行清淨信,發此心故當生彼處。不染名聞利養一切智寶,發此心故當生彼處。為一切眾生生貴敬,發心不忘失故當生彼處。不驚不怖不愛凡言語,發此心故當生彼處。入菩提分種種善根,發此心故當生彼處。然不離念佛,發此心故當生彼處;遠離諸相故。彌勒!此十種發心,若菩薩各發念一具足者,當往生彼阿彌[*]陀佛剎中,若不生者無有是處。」

爾時長老阿難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至如來說此法本,為諸菩薩發覺。」

爾時世尊,讚長老阿難言:「善哉,善哉!阿難!是故菩薩於此法本發覺,當如是持。」

佛說此經時,彌勒菩薩及長老阿難,歡喜踊躍。彼六十菩薩乘行諸善男子等,皆悉滅彼業障,歡喜奉行作禮而去。

發覺淨心經卷下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卷一 - 2024-03-10 20:14:37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20]一卷(出烏波離所問經)

[21]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三千戶賜紫贈司空諡大鑒正號大廣智[22]大興善寺三藏沙門[23]不空奉 詔譯

「娜謨釋迦牟尼佛、娜謨金剛堅固能摧佛、娜謨寶焰佛、娜謨龍自在王佛、娜謨勤勇軍佛、娜謨勤勇喜佛、娜謨寶火佛、娜謨寶月光佛、娜謨不空見佛、娜謨寶月佛、娜謨無垢佛、娜謨離垢佛、娜謨勇施佛、娜謨淨行佛、娜謨梵施佛、娜謨水王佛、娜謨水天佛、娜謨賢吉祥佛、娜謨無量威德佛、娜謨栴檀吉祥佛、娜謨光吉祥佛、娜謨無憂吉祥佛、娜謨那羅延吉祥佛、娜謨花吉祥佛、娜謨蓮花光遊戲神通佛、娜謨財吉祥佛、娜謨念吉祥佛、娜謨善[1]稱名號吉祥佛、娜謨帝幢幡王佛、娜謨鬪戰勝佛、娜謨勇健吉祥佛、娜謨勇健進佛、娜謨普遍照曜莊嚴吉祥佛、娜謨寶蓮花遊步佛、娜謨寶蓮花妙住山王佛

「如是[2]等十方一切世界中諸佛世尊,出現世間住持遊行,願皆觀察哀愍於我。我或今生、或於餘生,無始時來廣作眾罪,或自作、或隨喜作、或教他作;或偷盜佛物[3]四方僧物,或自作、或隨喜作、或教他作;或造五無間罪、十不善業道,或自作、或隨喜作、或教他作。由此業障,覆蔽身心,生於八難,或墮地獄、傍生、鬼趣,或生邊地及彌戾車,或生長壽天,設得人身諸根不具,或起邪見撥無因果,或厭諸佛出興于世。如是一切業障,我今對一切諸佛世尊,具一切智者、具五眼者、證實際者、稱量者、知者、見者前,我今誠心悉皆懺悔,不敢覆藏,願我尸羅律儀復得如故。復願諸佛世尊攝受護念證明於我,若我今生或復餘生,無始時來於流轉生死,或曾捨施傍生一團之食、或曾持一淨戒、或曾修梵行善根、或曾修少分無上智善根,悉皆合集計校籌量。如三世一切諸佛於最勝無上迴向願中,願皆迴向無上正等菩提。

「一切罪懺悔, 諸福皆隨喜,
及勸請諸佛, 願證無上智,
過去及未來, 現在人中尊,
無量功德海, 我今稽首禮。」
([4]右此三十五佛名并懺悔法,出《烏波離所問經》,能淨業障重罪,現生所求禪定解脫,及諸地位皆能滿足。五[5]天竺國修行大乘人,常於六時禮懺不闕,功德廣多文煩不能盡錄,但依天竺所行者略記之,餘如本經所述[6]也)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決定毘尼經,卷一 - 2024-03-10 21:39:33

佛說決定毗尼經

[8]群錄皆云燉煌三藏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陀林中給孤獨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菩薩萬人。

爾時,世尊如龍王視觀察大眾,觀大眾已,告諸菩薩:「仁者!誰能於後[9]惡世,堪忍護持正法,以諸方便成就眾生?」

爾時,彌勒菩薩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10]白佛言:「世尊!我能堪忍於後世時,受持如來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多所利益無量眾生。」

師子菩薩白佛言:「世尊!我能堪忍成就眾生。」

金剛菩薩白佛言:「世尊!我能堪忍憐愍守護[11]諸惡眾生。」

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我能堪忍充足眾生諸所[12]悕望。」

智勝菩薩白佛言:「世尊!我能堪忍令諸眾生除去無明。」

法勝菩薩白佛言:「世尊!我能堪忍令諸眾生離諸非法。」

月勝菩薩白佛言:「世尊!我能堪忍令諸眾生常得遠離非功德法。」

日勝菩薩白佛言:「世尊!我能堪忍以安樂乘,令諸眾生皆得度脫。」

無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能堪忍成就饒益無邊眾生。」

[13]颰陀婆羅菩薩白佛言:「世尊!我能堪忍說無癡法,令諸眾生皆得聞知成就智慧。」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能堪忍興發大願,令無盡眾生皆得成就。」

月光菩薩言:「我能堪忍令諸眾生常行給[14]事。」

妙目菩薩言:「我能堪忍與諸眾生安樂根本。」

觀世音菩薩言:「我能堪忍剛強惡趣諸眾生等為作歸依。」

得大勢菩薩言:「我能堪忍不度惡趣眾生皆令得度。」

善數菩薩言:「我能堪忍令諸眾生不調伏者令得調伏。」

[15]妙意[16](丹云妙音)菩薩言:「我能堪忍喜樂小法諸眾生等令得度脫。」

喜樂菩薩言:「我能堪忍卑下弊惡雜穢眾生皆令成就。」

光積菩薩言:「我能堪忍成就解脫畜生眾生。」

入無諍菩薩言:「我能堪忍示現正道成就眾生。」

愛見菩薩言:「我能堪忍安樂利益給施眾生求實智慧。」

不思議菩薩言:「我能堪忍愍念成就餓鬼眾生。」

日光菩薩言:「我能堪忍未淳熟眾生能令成熟。」

毘摩羅[17]鞊菩薩言:「我能堪忍充滿眾生一切所願。」

大氣力菩薩言:「我能堪忍為諸眾生閉惡道門。」

斷疑菩薩言:「我能堪忍樂小法眾生令得度脫。」

住無畏菩薩言:「我能堪忍常以讚歎饒益眾生。」

[18]吉勝智菩薩言:「我能堪忍隨諸眾生種種所樂而度脫之。」

住無量菩薩言:「我能堪忍為諸眾生說無為道。」

住一切法無畏菩薩言:「我能堪忍樂種種乘諸眾生等,隨其所樂而能示現。」

妙意菩薩言:「我能堪忍常示眾生所喜樂事而成就之。」

無垢炎菩薩言:「我能堪忍愛念眾生而為守護令得成就。」

摩尼光菩薩言:「我能堪忍令諸眾生自識宿命。」

光德菩薩言:「我能堪忍而以正勤拔濟眾生。」

賢德菩薩言:「我能堪忍究竟斷除眾生苦惱。」

寶手菩薩言:「我能堪忍以諸珍寶給施眾生令得安樂。」

最勝意菩薩言:「我能堪忍貧窮眾生令離貧苦。」

斷諸纏菩薩言:「我能堪忍令諸眾生常得遠離煩惱怖畏。」

金剛光菩薩言:「我能堪忍為諸眾生示現正道。」

現[1]德色像菩薩言:「我能堪忍多求眾生隨其所求皆能給足。」

法出曜菩薩言:「我能堪忍常說清淨諸法之[2]行。」

金剛體菩薩言:「我能堪忍除諸眾生一切障礙。」

法益菩薩言:「我能堪忍常以正法度脫眾生。」

無少[3]有[4](丹云少為)菩薩言:「我能堪忍為諸眾生滅除諸毒。」

月上菩薩言:「我能堪忍為諸眾生示現說法。」

師子意菩薩言:「我能堪忍常以法施饒益眾生。」

[5]童[6](丹作童)子光菩薩言:「我能堪忍度卑下處諸眾生等。」

佛功德菩薩言:「我能堪忍示現正道斷諸惡趣。」

金[7]剛光菩薩言:「我能堪忍現身色像度脫眾生。」

德吉勝菩薩言:「我能堪忍令損減眾生為作增益。」

持勢菩薩言:「我能堪忍閉地獄門。」

持甘露菩薩言:「我能堪忍令諸眾生得度生死。」

網明菩薩言:「我能堪忍為諸眾生常現光明滅一切結。」

爾時,舍利弗聞諸菩薩作如是等成就眾生以自莊嚴,得未曾有,前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是諸菩薩不可思議有大悲心,種種方便堅固精進而自莊嚴,乃至一切眾生不能沮壞、不能籌量、不能及[8]逮、不能[9]摧伏,所有光明不可障[10]蔽。世尊!我常稱讚是諸菩薩未曾有事,所謂有人,故從[11]求索頭、目、耳、鼻、身體手足一切諸物,求索之時無所悋惜,不生悔心。世尊!我常思惟每作是念,或有逼迫是諸菩薩,從其求索若內、若外所有諸物,當知皆是住不思議解脫菩薩。」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汝所言。此諸菩薩所有禪定方便智慧境界之事,非諸凡夫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所能思量。

「又,舍利弗!是諸菩薩雖見諸佛神通變化,而於諸法心不動轉,常滿眾生諸所[12]欲願。

「又,舍利弗!若有眾生樂居士法,現居士形為成就故。若有眾生樂大威勢,現作諸王有大威力而調伏之。若有眾生志求涅槃,以聲聞乘而[13]度脫之。求辟支佛者現辟支佛形,為度脫故。求大乘道者現作佛身,為[14]建諸佛法故。

「如是,舍利弗!是諸菩薩種種方便成就眾生,皆悉令得住於佛法。所以者何?舍利弗!若除如[15]來智慧,更無餘乘而得度脫到於涅槃,以是義故名為如來。所以者何?如如來說如如之[16]法,即如覺知此法,名為如來;[17]知諸眾生種種欲樂而悉示現,名為如來;成就一切諸善根本,斷於一切不善根本,名為如來;能示眾生解脫之道,名為如來;能令眾生遠離邪道示現聖道,名為如來;說諸空法顯現空義,名為如來;一切眾生有種種識種種欲樂,隨其所樂示解脫道,名為如來。諸凡夫等妄想疑惑,能使覺知非真實法,諸菩薩等於諸法界不生動轉,如幻眾生皆令解脫,次第當到趣於道場。

「又,舍利弗!在家菩薩應修二施。云何為二?一者、財施;二者、法施。

「又,舍利弗!出家菩薩柔和無瞋,應修四施。何等為四?一者、紙;二者、墨;三者、筆;四者、法。如是四施,出家之人所應修行。得無[18]生忍諸菩薩等,[19]當應修習三種布施。何等為三?王位布施、妻子布施、頭目布施,如是三種名為大施名極妙施,得無生忍諸菩薩等,應修如是三種布施。」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不應畏欲恚癡?」

佛告舍利弗:「菩薩有二大犯。[20]何等為二?因於瞋恚愚癡犯戒名為大犯,因欲犯者名為小犯,難得除却。因瞋犯者名為大犯,易可除却;因癡犯者亦名大犯,亦難除却。以何等故,愛為小犯難得除却?愛能增長生[21]死枝條亦為種子,以是義故小而難却。因瞋犯者墮於地獄、畜生、惡道,速疾能為心作障礙,易得除却;因癡犯者墮八大地獄諸大苦處,難可解脫。

「又,舍利弗!若有菩薩犯於初戒,於十眾前以正直心[22]殷重懺悔,故犯戒者於五眾前,以正直心[*]殷重懺悔;手捉女人眼見惡心,或一人或二人前,以正直心[*]殷重懺悔。

「若有菩薩成就五無間罪,犯於女人、或犯男子,[23]或[24]故犯、犯塔、犯僧,如是等餘犯,菩薩應當[25]三十五佛[26]邊,所犯重罪晝夜獨處至心懺悔。懺悔法者: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金剛不壞佛、南無寶光佛、南無龍尊王佛、南無精進軍佛、南無精進喜佛、南無寶火佛、南無寶月光佛、南無現無愚佛、南無寶月佛、南無無垢佛、南無離垢佛、南無勇施佛、南無清淨佛、南無清淨施佛、南無[27]婆留那佛、南無水天佛、南無堅德佛、南無栴檀功德佛、南無無量[28]掬光佛、南無光德佛、南無無憂德佛、南無那羅延佛、南無功德華佛、南無蓮華光遊戲神通佛、南無財功德佛、南無德念佛、南無善名稱功德[1]如來、南無紅炎幢王[*]如來、南無善遊步功德[*]如來、南無鬪戰勝[2]如來、南無善遊步[*]如來、南無周匝莊嚴功德[3]如來、南無寶華遊步[4]如來、南無寶蓮華善住娑羅樹王[5]如來。

「如是等一切世界,諸佛世尊常住在世,願諸世尊慈哀念我,若我此生、若我前生,從無始[6]生死[7]已來,所作眾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若塔、若僧、若四方僧物,若自取、若教他取、見取隨喜。五無間罪,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十不善道,若自作、若教他作、見作隨喜。所作罪障,或有覆藏、或不覆藏,應墮地獄、餓鬼、畜生諸餘惡道,邊地下賤及彌戾車,如是等處所作罪障、今皆懺悔。諸佛世尊當證知我,當憶念[8]我。

「復於[9]諸世尊前作如是言:『若我此生、若於餘生,曾行布施或守淨戒,乃至施與畜生一[10]揣之食,或修淨行所有善根,成就眾生所有善根,修行菩提所有善根,及無上智所有善根,一切合集挍計籌量,皆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作迴向,我亦如是迴向。』

「眾罪皆懺悔, 諸福盡隨喜,
及請佛功德, 願成無上智。
去來現在佛, 於眾生最勝,
無量功德海, 歸依合掌禮。
「如是,舍利弗!菩薩如是觀此三十五佛如在目前,思惟如來所有功德,應作如是清淨懺悔。菩薩若能淨此罪已,爾時諸佛為其現身,為度眾生亦說種種諸行,成就愚惑諸眾生故。菩薩於諸法界心不動搖,[11]而諸眾生等有種種欲樂,隨其所樂皆能度脫滿其所願。菩薩若入大悲三昧,能示現入地獄、畜生諸餘惡道;菩薩若入大莊嚴三昧,現居士身成就眾生;菩薩若入妙勝三昧,能現轉輪王身成就眾生;菩薩若入晃曜三昧,能現釋梵上妙色身成就眾生;菩薩若入一心三昧,現聲聞形成就眾生;菩薩若入清淨不二三昧,現辟支佛形成就眾生;菩薩若入寂靜三昧,能示佛身成就眾生;菩薩若入諸法自在三昧,隨諸眾生種種欲樂,現種種形而成就之。

「又彼菩薩或現釋身,或現梵身,或時示現轉輪王身,[12]皆為成就諸眾生故,然此菩薩於諸法界而不動轉。所以者何?雖隨眾生種種欲樂現種種形,而此菩薩不得己身及與眾生,而隨眾生現種種身。

「又,舍利弗!師子獸王大吼之時,其餘小[13]虫能堪忍不?」

「不也。世尊!」

「又如香象其所負重,諸驢騾等能堪忍不?」

「不也。世尊!」

「又如釋梵所有威德光明色像,貧窮之人能堪忍不?」

「不也。世尊!」

「又,舍利弗!於意云何?如金翅鳥王所有勢力,鷲鴿等鳥能堪忍不?」

「不也。世尊!」

「如是,舍利弗!菩薩所有其心勇健善根勢力,所有之罪依出離智,得見諸佛及得三昧,非一切眾生、聲聞、緣覺所有犯罪憂悔之事而能得除。菩薩若能稱彼諸佛所有名號,常於晝夜行三事者,得離犯罪及諸憂悔并得三昧。」

爾時,[14]優波離從禪定起,詣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向於靜處獨坐思惟,生如是念:『如來說此波羅提木叉清淨之戒,應當善學,為聲聞緣覺菩薩乘故說如是言,寧捨身命不捨於戒。』世尊!若佛在世及涅槃後,云何名為聲聞乘人波羅提木叉?云何名[15]為菩薩乘人波羅提木叉?世尊說我於持律中最為第一,我當云何為他廣說?今從世尊面聞受持逮無所畏,然後能為他人廣說。我於靜處獨坐思惟生如是念:『我今應當詣世尊所,問[16]比尼中決定之義。』今此大眾諸菩薩等,及比丘僧悉皆集會。善哉!世尊!唯願說之。」

爾時,世尊告優波離:「汝今當知,聲聞乘人[17]有異方便、有異深心持清淨戒;菩薩乘人有異方便、有異深心持清淨戒。所以者何?聲聞乘人有異方便、有異深心;菩薩乘人有異方便、有異深心。優波離!聲聞乘人雖淨持戒,於菩薩乘不名淨戒;菩薩乘人雖淨持戒,於聲聞[18]乘不名淨戒。優波離!云何名為聲聞乘人雖淨持戒,於菩薩[*]乘不名淨戒?優波離!聲聞乘人不應乃至起於一念欲更受身,是則名為聲聞乘人清淨持戒,於菩薩乘最大破戒名不清淨。云何名為菩薩乘人雖淨持戒,於聲聞乘不名[19]淨戒?優波離!菩薩乘人[20]於無量劫,堪忍受身不生厭患,是則名為菩薩乘人清淨持戒,於聲聞乘[21]人最大破戒不名清淨。

「又,優波離!菩薩乘人持不盡護戒,聲聞乘人持盡護戒;菩薩乘人持開通戒,聲聞乘人持不開通戒;菩薩乘人持深入戒,聲聞乘人持次第戒。優波離!云何名為菩薩乘人持不盡護戒,聲聞乘人持盡護戒?菩薩乘人持戒之時,於諸眾生及與他人應當隨順;聲聞乘人不應隨順。優波離!以是義故,菩薩乘人持不盡護戒,聲聞乘人持盡護戒。

「優波離!云何名為菩薩乘人持開通戒,聲聞乘人持不開通戒?優波離!菩薩乘人,以日初分有所犯戒,於日中分思惟當得一切種智,菩薩爾時不破戒身;以日中分有所犯戒,於日後分思惟當得一切種智,菩薩爾時不破戒身。以日後分有所犯戒,於夜初分思惟當得一切種智,菩薩爾時不破戒身。以夜初分有所犯戒,於夜中分思惟當得一切種智,菩薩爾時不破戒身。以夜中分有所犯戒,於夜後分思惟當得一切種智,菩薩爾時不破戒身。以夜後分有所犯戒,於日初分思惟當得一切種智,菩薩爾時不破戒身。以是義故,菩薩乘人持開通戒,聲聞乘人持不開通戒,菩薩不應生大慚愧,亦復不應生[1]大悔纏。優波離!聲聞乘人數數犯罪,即時破失聲聞戒身。所以者何?聲聞乘人應當持戒斷一切結如救頭燃,所有深心為涅槃故。優波離!以是義故,聲聞乘人名持不開通戒。

「優波離!云何菩薩乘人持深入戒,聲聞乘人持次第戒?菩薩乘人[2]於恒[3]河沙劫,受五欲樂遊戲自在,受諸樂已,未曾[4]捐捨發菩提心,菩薩爾時不名失戒。所以者何?菩薩乘人有於後時,善能護持菩提之心,乃至夢中一切結使不為其患。菩薩乘人不應一時於一身中盡一切結,應當漸漸盡一切結,善根成就非不成[5]熟;聲聞乘人如救頭然,乃至一念受身不應生喜。以是義故,大乘之人持深入戒,聲聞乘人持次第戒。菩薩乘人持開通戒、持不盡護戒,聲聞乘人持不開通戒、持盡護戒。所以者何?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甚為難得,具大莊嚴乃可得成。大乘之人於無量劫往來生死,不應生於厭離之心。

「優波離!如來觀察籌量,為大乘人不應一向說厭離法,不應一向說離欲法,不應一向說速疾法。常當為說發歡喜心相應[6]諸法,常應為說甚深無[7]雜無悔纏法,常應為說無[8]聚無礙空無之法。聞此法已,常樂生死不生憂悔,亦能滿足菩提之行。」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或有欲相應心而犯於戒,[9]或有瞋相應心而犯於戒,[*]或有癡相應心而犯於戒。世尊!菩薩犯戒,於欲相應心、瞋相應心、癡相應心,何者為重?」

爾時,世尊告優波離:「若有菩薩如恒河沙欲相應心而犯於戒,或有菩薩因一瞋心而犯於戒,等住菩薩大乘之道,因瞋犯者當知最重。所以者何?因瞋恚故能捨眾生,因貪欲故於諸眾生而生親愛。優波離!所有諸結能生親愛,菩薩於此不應生畏,所有諸結能捨眾生,菩薩於此應生大畏。

「優波離!如來先說欲難捨離[10]為小犯,[11]瞋易得離名為大犯。優波離!所有諸結犯小難離,大乘之人應當忍受,所有諸結犯大易離,大乘之人乃至夢中不應忍受。以是義故,大乘之人因欲犯者,我說是人不名為犯,因瞋犯者我說是人名為大犯,名大過患、名大墮落,於佛法中是大留難。優波離!若有菩薩無有方便,欲相應心而犯於戒生於怖畏,於瞋犯戒不生怖畏。若有菩薩而有方便,恚相應心而犯於戒[12]生於怖畏,欲相應心而犯於戒不生怖畏。」

爾時,文殊師利在大眾中,前白佛言:「世尊!一切諸法究竟[*]比尼,誰受[*]比尼?」

佛告文殊:「若諸凡夫悉能了知,一切諸法究竟[*]比尼,如來終不演說[*]比尼。以不知故,如來爾時為令覺知一切諸法究竟[*]比尼,漸次為說諸[*]比尼法。」

爾時,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此文殊師利於此解說[*]比尼決定之義而無所說。」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汝今應當解說究竟[*]比尼之法,此優波離欲得聞於[*]比尼之義。」

爾時,文殊師利語優波離言:「一切諸法究竟無垢,能自調心乃能得見究竟[*]比尼。一切諸法無有[13]諸纏淨其本性,乃能得見究竟[*]比尼。一切諸法無有染污我不可得,乃能得見無悔[*]比尼。如如真實億萬法門欣樂修學,乃能得見清淨學戒。一切諸法無有分別,無縛無解不作思惟,乃能得見無有縛著。一切諸法無[A1]住無染不作留住,乃能得見諸法清淨。一切諸法住虛空際離諸處所,乃能得見所[14]作清淨。一切諸法逮[1]無鬪諍,前際後際不可得故,乃能得見三世平等。一切諸法離諸施設心無所行,乃能得見斷於疑結。優波離!是則名為究竟[*]比尼法界,諸佛世尊從此得道。若能籌量觀察此法,是名善學逮最勝戒;若不觀此法,是則不名深入如來所學之[2]戒。」

爾時,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此文殊師利所說之法,皆是不可思議。」

爾時,世尊告優波離:「文殊師利所說之法依於解脫,所依解脫心無去來。是故文殊師利說一切法心無去來,於心解脫生增上慢者,為除彼人增上慢故。」

爾時,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比丘行何法故名增上慢?」

佛告優波離:「若有比丘作是思惟欲斷貪欲名增上慢,作是思惟欲斷瞋恚名增上慢,作是思惟欲斷愚癡名增上慢。貪欲法異、諸佛法異,作是思惟名增上慢。瞋恚法異、諸佛法異,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愚癡法異、諸佛法異,作是思惟名增上慢。作是思惟見有所得名增上慢,作是思惟見有所證名增上慢,作是思惟見有解脫名增上慢,作是思惟見諸法空名增上慢,作是思惟見於無相名增上慢,作是思惟見於無作[3]是名增上慢,作是思惟見有諸行名增上慢,作是思惟見有諸法名增上慢。一切諸法不可思議,作是思惟不應思議名增上慢。諸法空無何用精進,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是名聲聞住增上慢。

「云何名為菩薩增上慢?佛乘最勝作是思惟,我當於中發菩提心名增上慢。行六波羅蜜當得作佛,作是思惟名增上慢。般若波羅蜜能得出離,更無餘法而得出離,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於甚深法應作方便不因世法,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此法甚深、此非甚深,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此法是淨、此法非淨,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此是佛法、此是辟支佛法、此是聲聞法,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此法應作、此法不應作,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此是近法、此非近法,作是思惟名增上慢。此是正道、此是邪道,作是思惟名增上慢。疾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疾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是思惟名增上慢。一切佛法不可思議,未曾有人能覺之者,作是思惟名增上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思議,彼不應思議,此非是見然是過患,是名菩薩住增上慢。」

爾時,優波離白佛言:「世尊!云何比丘離增上慢?」

佛告優波離:「若有比丘思惟諸心,思惟心時不著思惟,是名最勝離增上慢。」

爾時,世尊欲廣分別思惟法故,而說偈言:

「不應分別法非法, 戲論諸心不應住,
不思議法而能知, 名一切時受樂人。
若有欲知[4]有無法, 作是思惟非真實,
隨逐邪心凡夫人, 受諸有苦百千億。
若有比丘常念佛, 此則非真非正念,
[5]當知佛從分別起, 實不可取亦不生。
若有思惟諸空法, 則住邪道凡夫人,
雖因名字說空法, 而實無有名字說。
閑居寂靜思惟法, 世所稱歎寂靜人,
心住覺觀是戲論, 是故無思能解法。
心心諸法名為思, 若有[6]所思必有著,
若能遠離是著法, 於諸[*]所思無復思。
法同草木無所知, 而因諸緣得生起,
無有眾生而可得, 能起空無諸緣法。
因日光明眼得見, 夜則不見離眾緣,
若眼自能見色者, 何故無緣而不見?
眼常[7]因於諸光明, 得見種種可[8]意色,
[*]當知見性眾緣生, 是故知眼不能見。
若有所聞諸好聲, 生已即滅無有聞,
推其去處不可得, 因分別故[9]起聲想。
一切諸法同音聲, 施設說有諸數相,
未曾能生法非法, 為凡夫故而示現。
我為世間歎布施, 而實慳法不可得,
佛所說法難思議, 雖不可得而演說。
我常歎說持淨戒, 破戒之相如執空,
諸破戒相如虛空, 清淨持戒亦如是。
我說忍辱為妙勝, 瞋恚之性實不生,
於諸法中無觸惱, 而佛開示忍辱者。
常說晝夜[10]無疲倦, 覺悟精[11]進為最上,
雖復勤行於百劫, 然其所作無增減。
禪定解脫為最勝, 如來開示說諸門,
而實諸法無散亂, 世尊現說諸禪定。
智慧之性能覺了, 能知諸法為慧人,
然其自性不有生, 佛能示現為解說。
我常歎說[12]清苦法, 歡喜樂行頭陀者,
推求貪法不可得, 名為最上不貪者。
常為眾生百千眾, 現說地獄怖畏事,
未曾有去墮惡道, 死入無間地獄者。
無有能作地獄者, 亦無能作[1]鉾矟等,
因分別故而見有, 刀劍之害傷己身。
雜色莊嚴花果樹, 金色宮殿而晃曜,
彼亦未曾有作者, 皆從妄想分別起。
虛偽之法誑世間, 著想迴旋凡夫人,
於取不取無自性, 猶如分別幻化炎。
說於諸行最勝者, 能為眾生發道心,
菩提之道不可得, 當知求者亦非實。
其心本性常清淨, 無有染著諸[2]苦惱,
凡夫分別諸惡心, 自生貪愛諸染著。
諸法妙勝常寂靜, 而實無有愛恚癡,
法性解脫離染愛, 逮到安隱無處所。
我知諸法如虛空, 遊諸世間不生畏,
其意未曾有染著, 是故不住於邪道。
我於多劫修諸行, 度脫無邊諸眾生,
而諸眾生生不盡, 亦未曾有增減時。
譬如世有大幻師, 能化無邊百千眾,
即時皆害諸化人, 而於幻[3]者無增損。
一切眾生如幻相, 其邊未曾而可得,
若有能觀不思議, 當知彼人不厭生。
觀世寂靜名勇猛, [4]知法實相亦復然,
受五欲利[*]當修行, 不生染著度眾生。
無有眾生及壽命, 世尊憐愍興慈悲,
勤修精進大苦行, 雖無眾生作利益。
如以空[5]捲誘小兒, 誑惑其心令染著,
然後開手示空[*]捲, 小兒即時大啼哭。
如是難思佛世尊, 於諸法相淨覺意,
已解遠離空無法, 而能示現於世間。
於我法中甚可樂, 捨離俗服能出家,
其後當得最勝果, 大慈悲人之所說。
已能出家捨俗務, 復聞當得[6]逮諸果,
觀察諸法真實相, 無有諸果而可得。
已於諸法無得果, 轉復生於未曾有,
快哉大悲人師子, 善[7]入相應諸法相。
一切諸法如虛空, 能立名字百千萬,
此名為根禪解脫, 亦名為力七覺[8]支。
諸根無有生[9]滅相, 覺力等法亦復然,
非是色性不可取, 以智力現示世間。
我說眾生有所得, 皆是遠離諸性相,
若有計我有所得, 不名為得沙門果。
若法無生亦無滅, 誰有於中而得者?
說眾生得即無得, 能覺此法名為得。
眾生得果名最勝, 我說眾生非眾生,
未曾有得眾生者, 是故不應有得果。
譬如良田無種子, 彼中不應而生[10]牙,
如是眾生不可得, 云何當有逮寂靜?
一切眾生性寂靜, 未曾有得其根本,
若有能觀此法者, 我說永寂無有餘。
過去諸佛百千萬, 度諸眾生無有盡,
而此眾生無真實, 究竟寂靜更不生。
一切諸法皆滅相, 未[11]曾能有得生者,
若有能觀如是法, 彼人不著於三界。
我說諸道無障礙, [12]能離諸著甚可樂,
於百千劫甚難得, 乃從往昔然燈佛,
能起最勝無生忍, 永斷障礙無有餘,
得清淨[13]念以為命, [14]永離一切諸非見。
彼無惡趣常安樂, 勇猛能知無礙法,
不著諸行得解脫, 於百千[15]劫不生畏,
能得諸辯亦不難, 無邊百千陀羅尼,
解陀羅尼諸義趣, 速能覺知無礙法。」
說是偈已,二百比丘增上慢者,不受諸法心得解脫;六[16]十[17](丹云六千)菩薩得[18]無生忍。

爾時,優波離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斯經,云何奉持?」

佛告優波離:「此經名為『決定[*]比尼』,亦名『[19]破壞一切心識』,當奉持之。」

爾時,優波離、文殊師利,一切大會,諸天、世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為佛作禮。

佛說決定[A2]毗尼經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幻士仁賢經,卷一 - 2024-03-12 12:27:26

佛說幻士仁賢[3]經

西晉[4]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王舍城靈[5]鳥山,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菩薩五千俱,皆神通菩薩,一切大聖悉得總持辯才無礙,其名曰:師子菩薩、師子意菩薩、誠樂菩薩、道御菩薩、大御菩薩、光首菩薩、光淨菩薩、寂意菩薩、人明菩薩、開化人菩薩、常應菩薩、慈氏菩薩、文殊師利六十賢者,一切五千菩薩,皆此上首者也。[A1]梵王帝釋、四王諸天、龍王神無央數。

[6]于時,國[7]王大臣、長者居士、群臣僚屬,供奉世尊衣被、飲食、醫藥、床臥之具。世尊名稱普聞遠至,是為: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諸神通慧普見所覩無餘,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法不共,不捨大慈、不廢大哀,慧[8]眼、佛眼具足,變化無極,神足變化、說本變化、教授變化得無極。發意之頃,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州[9]城河海、須彌眾山、龍神天宮、鐵圍山川、溝坑樹木、國邑墟聚,在一毛孔,從劫復過一劫。

是時,王舍大城中,有一幻士名曰颰陀(晉言仁賢),明經解術曉了幻[10]伎,所作巧黠多所喜悅,所興如意名聞于[11]遠,其摩竭國諸餘幻者皆所不及,所至到處最上第一。除諸見諦清淨士女得法忍者,一切人民莫不傾[12]側。如所言者無不迷惑,隨未曾有法,而以此幻邪行之術,得眾利養。

幻士仁賢聞佛世尊名稱普[13]徽如來、至真、等正覺,聞已自念:「我身轉化摩竭人民及諸州城,莫不受教,[14]唯未[15]化沙門瞿曇,亦未曾試及諸弟子。我寧可試知可惑不?假能惑者,摩竭人民皆共同心來供事我。」

於是仁賢,緣本功德、承佛威神,出王舍城至靈[*]鳥山。見佛世尊光踰日月百千億倍,明淨無垢光炎遠照,[16]髻相之[17]耀灼[18]若摩尼,[19]曄如蓮華清淨,超梵八部音說法廣度,見佛色身具足嚴妙,意甚踊躍心自念言:「我欲試佛諸通之慧審普見不?」便行趣佛,稽首作禮,用試佛故,緣此請佛:「設知我意當不受請,若不知者必受無疑。」

佛知其意,愍傷仁賢及王舍城一切人民,欲度之故,默然受請并比丘眾。時仁賢念:「沙門瞿曇無諸[20]通慧亦不普見,以不見故今當曉試。」是時,仁賢稽首作禮,繞佛三匝而退。

賢者大目揵連白佛言:「幻士仁賢內懷誑詐請佛及僧,云何受之?」

佛告目連:「汝且安默,如來深究一切群民長夜迷惑,因化立之以平等行,天上世間無能施穢欺惑佛者。如來以斷[21]婬、怒、癡、亂,無餘瑕垢滅諸縛著,離八十垢得不起法忍,以故三界無能惑者,一小幻士何所能諧?如來解暢一切法幻,自致最正覺,使諸人界及其本[22]原,皆使巧妙幻過,仁賢終不能與佛幻術等,百倍千倍無數億倍,不可假託以為比喻。」

佛告目連:「於意云何?幻士仁賢寧能莊嚴化三千大千世界令淨好不?」

對曰:「唯然,此幻不能。」

佛言:「如來發意之頃,能使三千大千世界,嚴淨入一毛孔,佛之幻術終[23]不惑。正使十方佛國,有風名隨嵐及斷截風,飄壞三千大千世界,還復如故;有風名[24]追逐風、住止風,旋轉世間;有風名曰波[25]栗屠那,迴行三十[26]二天;有風名曰摧破崩壞須彌;有風名曰[A2]拘那,[27]起大火上至三十[*]二天;有風名曰常來,[28]起劫燒天地;有風名曰熾火,使三千大千世界一時俱然;有風名曰澆灑,[29]起大雨;有風名曰枯竭,除盡水災之變。」

佛告目連:「今我粗說是諸風名,從劫過劫無有竟時。云何目連?寧有人能止虛空,坐諸風之中作四器行,使此諸風入一芥子,其於芥子無所罣礙亦無毀害,令諸天人安隱娛樂而不驚怖?如來幻法而復過是無有極也,非弟子、緣一覺地之所能及。」

於時,目連在眾會前,稽首作禮白佛言:「唯然,世尊!我等為得善利。所以者何?世尊威神巍巍如是大尊無極。」其人民聞佛如來此變化者,歡喜[A3]踊躍逮得善利,便發無上正真道意,一時欣然功德無量。

於是幻士仁賢入王舍城還歸[30]到家,即其日夜,於城內穢惡流聚最不淨處,化於其中作大講堂,懸繒華蓋而起幢幡,現地平正,樹木茂盛,瓶[31]罃、珍器、香爐、[32]鐙錠散眾華香。於講堂傍[33]殖八千寶樹,枝、葉、華、實眾色[34]馚馥,一一樹下為諸比丘敷師子座。於講堂中央,特為如來設師子座,眾寶為足挍飾無量,高四丈九尺。於座四面化四寶樹,作百味之饌若干種食,其為供者合五百人,端正皎潔寶[1]瓔珞身。

幻士仁賢化作是已,時四天王往詣幻士所化作講堂,謂仁賢言:「甚善仁者!乃請如來於此講堂而供養佛,寧可聽我次助所[2]乏,欲造宮室以奉如來?」於是仁賢益用踊躍得未曾有,報:「聽。天王!宜知是時。」四天王即化作[3]立宮室極妙姝好,仁賢所建厭蔽不現。

時,天帝釋與三萬二千[4]夫人,俱到幻士講堂,謂仁賢言:「善哉快乎!真得善利,乃請如來於化飾講堂以供養佛,寧可聽吾給助所乏,欲造宮殿以奉如來?」於是仁賢!倍復踊躍得未曾有,私自疑怪?報:「聽。帝釋!宜知是時。」天帝即化作大殿舘,踰於忉利最勝之宮,化[*]殖寶樹,超[5]乎已質拘者之樹姝好,厭蔽仁賢、四王所立講堂、宮室、所[A4]挍諸樹。仁賢則自念言:「世尊非凡,乃有如是神妙尊天及諸天子,興大供養奉事如來,今我寧可沒滅我之所建,大為迷謬,豈忍以此舉向上尊乎?」於是仁賢欲沒所幻而不能滅,遍作諸術亦不可滅,幻食供助講堂嚴飾師子之座,永為真實而不可變。仁賢驚怪,心自念言:「往昔所言,幻現則現、欲沒即沒,今為如來變作化供而不能改?」

於是天帝知仁賢所念,便告言:「如卿為佛化作嚴淨供具,不能變復使如本,故其見如來發歡喜心,常得安隱至泥洹道。」

爾時,仁賢踊悅怡[6]懌,晨旦白佛:「飯時已到,願可自屈?」於是世尊!著衣持鉢,與諸菩薩及比丘僧眷屬圍繞,往詣仁賢莊[A5]挍講堂。

佛時變化,使仁賢知坐所為立師子之座,四天王亦見如來坐所造宮師子之座。帝釋自念:「如來坐我所化莊嚴之座。」

時,王舍城諸不信法眾邪異道,棄自貢高及瞋怒心,一切共詣莊嚴講堂:「今日共觀瞿曇所現感應。」其邊道法清淨士女,悉共喜踊往詣講堂:「今日我等當見如來、至真、等正覺,聽師子吼,覩其變化。」

於是仁賢蠲除自大,稽首佛足,白世尊言:「[*]唯願如來原我罪過,本愚所作欲亂如來,化作此食、助供侍使,師子諸座亦皆化作。心中念悔,[A6]欲得滅沒所可化現。佛為聖尊矜恕為意,諸所施造令不復變。」

於是佛告仁賢:「一切人民及其所有皆如幻化,諸坐比丘亦如幻化,如我之身亦是慧幻,此三千大千世界則復為化,因緣罪福一切諸法亦如幻化,皆由因緣各在合會。便持所化[7]飯食之具分布施設。」

於是幻士仁賢、梵王、帝釋、四天王、諸助供者,擎化食供養世尊及比丘眾。

於是賢者大迦葉說偈[8]言:

「如今所設座, 及其處上者;
定意為平等, 善哉施無上。」
舍利弗頌曰:

「如今供具心, 及其受者意;
如是常等覺, 是疾畢信施。」
須菩提頌曰:

「是施無所施, 受者無所受;
其有應是行, 是為畢信施。」
阿難頌曰:

「是施為尊乘, 食者無有心;
其身意無著, 是為世眾祐!」
於是光英菩薩曰:

「譬如彼幻士, 仁賢現此化;
一切世亦然, 愚者不及解。」
光造菩薩曰:

「譬如坐樹下, 悉以幻化作;
所有幻亦空, 適等無差異。」
師子菩薩曰:

「不聞師子吼, 小獸樹間鳴;
師子適震吼, 馳走竄十方。
仁賢卿有[9]恨, 以幻惑人民;
如來所現幻, 眾魔不能當。」
師子意菩薩曰:

「是飯食化作, 供助者亦幻;
食飯者皆化, 善哉祠無上。」
慈氏菩薩曰:

「油[10]醍醐澆火, 其明益熾盛;
仁賢幻如是, 佛幻為普現。」
[11]軟首[12]童子曰:

「譬如本此處, 一切皆化造;
仁賢所興幻, 欺[13]誑惑眾人。
一切法如是, 本為悉平等;
不覺了當來, 愚癡行生死。」
於是世尊欲勸化幻士仁賢,則於講堂之[14]東化造殿舍,長者處其中,謂仁賢曰:「今何所作?」答曰:「我供養沙門瞿曇及比丘僧。」長者答:「幻士!勿說是言,今者世尊在王阿闍世宮而食,及比丘眾。」時仁賢承佛威神,見佛及僧在王宮食。

時,佛復化作長者來入講堂,問仁賢曰:「今何所作?」答曰:「今供佛及僧。」長者答曰:「勿說是言,今佛及僧遊於異道分衛。」時仁賢承佛威神,見佛之眾於異道分衛。

復有長者到仁賢[1]所[2]曰:「今何所作?」答曰:「供佛及眾。」長者答曰:「勿說是言,今世尊在耆域醫王後園,為四部眾講說經道。」仁賢承佛威神,見佛在耆域後園,為四部眾講法。

時,天帝釋謂仁賢曰:「今何所作?」答曰:「我供佛及眾。」帝釋答曰:「勿說是言,今者如來在忉利天晝夜樹下為諸天人講法。」仁賢承佛威神,見佛在忉利天為天人說法。幻士仁賢見諸樹上,枝、葉、花、實皆有寶座,如來相好具足,僧眾圍繞,在諸化師子座上。四天王、帝釋梵王,而化師子座皆見坐如來;并王舍城諸街、里、巷、舘、宇,皆見如來遍諸佛世尊前,皆見仁賢悔過自韙。

時,仁賢目之所覩,不復見餘但見如來,幻士喜踊即生善心,用歡喜故得佛意三昧,從定意起,叉手於佛前,以頌問佛曰:

「今我覩見, 如來神足; 發意之頃,
化若干佛。 其數百千, 復過是限;
若江河沙, 諸佛如是。 我本自謂,
廣學幻術; 於閻浮利, 無與等者。
今日觀見, 佛之神足; 計挍譬喻,
不可為比。 今我目覩, 不復見餘;
普見諸佛, 相好莊嚴。 是故今我,
欲問法王, 何許是佛? [*]唯願尊說。
奉事何佛? 為第一供。 施何所佛?
功德最大。 何所清淨? 受施眾祐!
願為說是, 平等普見。 我今首過,
一切所犯; 身所試佛, 世雄導師。
其於尊人, 不行恭敬; 是為自棄,
不得所願。 諸天已聞, 及與帝釋!
於是眾會, 一切普達。 我今為發,
菩薩之心; 用一切故, [3]今悉度脫。
今我為請, 一切眾生; 皆使飽滿,
甘露安隱。 令睡[4]瞑者, [5]疾得覺悟;
逮得奇特, 智慧燈明。 誰能化變,
如是所現? 聞其所言, 安定柔軟。
其慧無礙, [6]導行最上; 彼不生心,
道意最尊。 願為我說, 微妙道行;
為奉何尊, 疾逮佛道? 云何如是,
為具足行? 一切弟子, 所不能及。
無行之行, 德為何類? 正義云何?
而諦聽聞。 何謂所樂, 禮節經行?
云何而發, 所生無疑? 云何精進,
聞受無厭? 何時逮得, 堅固聽聞?
云如之何, 講說法教? 何謂光[*]耀,
法皆照人? 云何施道, 而得[7]慈行?
云何得立, 無異之心? 何謂祠祀,
所在充備, 於眾人民, 為堅固慈?
云何善師? 當奉習效; 云何惡友?
而當遠離。 云何得往? 見佛世尊!
已得見值, 云何供養? 當學何學,
得為上尊? 云何精學, 而得智慧?
云何於戒, 而為清淨? 云何逮得,
三昧定意? 何所[8]施設, 成嚴淨行?
云何捨離, 非法之義? 云何於道,
而伏其意; [9]示現降魔, 欲塵繫縛?
云何聽受, 思惟經義; 其心不捨,
一切眾生? 云何教化, 人物群黎;
堅固奉德, 無所行處? 云何於人,
而不捨行; 善權慈心, 仁愛之跡?
云何神通, 而得具足? 何謂意志,
[10]道心尊特? 云何一切, 得成所願;
逮得分別, 總持法忍; 辯才清淨,
行不退轉; 深奧之意, 解義第一?
云何於是, 得極過度; 已得道證,
微妙曉了; 一切皆知, 是佛道行;
於道堅住, 而不動轉? [*]唯願說是,
上妙之義; 諸通之慧, 明智如海。
世尊愍傷, 願為我說; 我思逮得,
堅固奉行。」
於是佛為幻士仁賢說偈曰:

「其能解知, 一切法化; 彼則能化,
億百千佛。 亦能化至, 億千佛國;
所至到處, 度億群生。 如卿仁賢!
以無形色; 能[*]示現色, 覩無央數。
彼無有起, 亦無有滅; 不見有來,
亦無去處。 如是仁賢! 其佛、正士;
化現佛身, 及比丘僧。 無所從來,
不見住處; 智不思議, 是佛神足。
譬如所幻, 因緣等一; 現有象馬,
車步行人。 無有坐者, 亦無所至;
是顛倒事, 人謂為正。 諸佛如是,
無有色身; 亦無形像, 不行無處。
自見身者, 求索處所; 寤不覺者,
除去眾想。 佛無色貌, 離於相好;
不起種[1]姓, 觀不可見。 無有音聲,
及以言說; 無心意識, 離所[2]思念。
如佛所覺, 實為以來; 三世悉空,
想無所起。 常不生想, 已見本淨;
彼無有法, 其德皆吉。 佛之所生,
本淨無數; 無有四大, 亦無[3]蔭蓋。
彼之所住, 不動無著; 不能曉了,
智慧之眼。 如我所覺, 為得見佛;
其人未曾, 得見世尊! 見無所見,
為覩導師; 譬如舉手, 探捉虛空。
如卿仁賢! 所見諸佛; 悉為一義,
當平等定。 我亦如是, 餘佛無異;
一切正慧, 其相平等。 其戒清淨,
三昧平等; 定意智慧, 解脫平等。
於是慧等, 度知見事; 一切諸力,
佛之名德。 空義平等, 及道行跡;
一切諸法, 所住無礙。 一切如幻,
本淨解脫; 無所成就, 所[4]起嚴淨。
仁賢當知, 供一佛已; 為已奉事,
十方諸佛。 於此如是, 法平等故;
求索若干, 終不可得。 一切能淨,
人之信施; 一切所施, 皆大[5]德果。
一切清淨, 起法平等; 佛無若干,
亦無差[6]特。 一切皆悉, 審為是佛!
有顛倒行, 則不見佛。 [7]今是諸佛,
所示形像; 一切皆盡, 平等無處。
如卿仁賢! 念所見佛! 譬若如仁,
所造化作。 喻觀五陰, 亦當如是!
凡著諸蓋, 及與愚癡。 其是無生,
不實無有; 於此無處, 亦無所立。
是不可見, 亦無有色; 諦觀是已,
不得久住。 五陰自然, 於是如幻;
眾生[8]諍訟, 自貪身相。 無相之相,
所可現相; 正覺佛道, 遠如復遠。
虛妄之法, [*]起眾想處; [9]生眾因緣,
無形之樹。 造發眾事, 若干種意;
斷諸受想, 是為本無。 其知因緣,
及所作為; 彼即了法, 逮得離欲。
離欲法已, 即識知如; 即得見道,
其眼清淨。」
佛說此偈時,幻士仁賢得柔順法忍;五千人未曾發心,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二百天人遠塵離垢諸法眼淨。於是佛食化飯已,欲增益仁賢信施之德,便說偈言:

「如[10]是不想報, 所與者得淨;
一切施等具, 仁賢德滿足。」
賢者大目揵連白佛言:「[11]唯願世尊!令化講堂得住晝夜七日,使不滅沒。」佛即以威神,令化講堂晝夜七日住立不滅,莊嚴如故。

時,佛從坐起,與比丘及諸[12]菩薩、天、龍、鬼、揵沓[13]惒,往詣佛所聽受經法。於是仁賢往到佛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却叉手住白佛言:「唯世尊!菩薩有幾道行所可住處,得至道場曉了正義?」

於是佛告仁賢:「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解說菩薩道場。」於是仁賢!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言:「菩薩有四事住於道,得至道場:一曰、心常習諸通慧;二曰、不捨一切人;三曰、求功德無有厭;四曰、護諸法常行精進;是為四,得至道場。

「復有四清淨行,得至道場:一曰、護戒清淨;二曰、意性清淨;三曰、慧清淨;四曰、所生清淨;是為四。

「復有四事法,弟子、緣覺所不能及:一曰、其行過於四禪;二曰、其心多所入;三曰、行大哀於眾生;四曰、辯才之音若干種;是為四。

「復有四威儀行:一曰、樂於閑居遠離眾閙;二曰、[14]往於彼行慈念眾生;三曰、無諛諂邪行、無所至到;四曰、求於道行;是為四。

「復有四,所問無礙無能斷截:一曰、不惜身命;二曰、心常歡悅;三曰、棄貢高;四曰、常奉行法;是為四。

「復有四事,所行具足:一曰、常知時節;二曰、隨人所喜而現教;三曰、常知羞慚;四曰、知止足;是為四。

「復有四事,意行平等:一曰、隨人所應而恭敬教授;二曰、所願大智慧所應教授;三曰、不說他人長短;四曰、見說短者慈心向之,不懷結怨;是為四。

「復有四事,名德具足莫不聞知:一曰、自學深慧并施教他人;二曰、有來問事[15]悉遣彼疑;三曰、常護正法;四曰、佛之意力而不可盡;是為四。

「復有四事,博聞堅強:一曰、聞法則解所歸;二曰、所聞法樂不貪家懷居;三曰、聞已廣宣[16]咸為人說;四曰、已聞起賢聖解說,向佛道法;是為四。

「復有四事,講說經法名德流行:一曰、先辦眾[17]事後受以衛之食;二曰、得利養、衣被、飯食、床臥、醫藥、降伏魔力;三曰、晝夜樂法為諸天所護;四曰、不輕嬈他人;是為四。

「復有四事,光[18]輝眾會身得自在:一曰、少於所欲;二曰、知止足;三曰、微妙柔軟;四曰、身自奉法;是為四。

「復有四事,得明慧利說法無異:一曰、拔濟生死之懼;二曰、不希求世供養之利;三曰、常護他人;四曰、常住道願;是為四。

「復有四事法,有[1]反復知報善惡:一曰、勸化人使發道意;二曰、不[2]失所成立之功;三曰、自敬念迎當來慈;四曰、常詣正士、法師;是為四。

「復有四事不壞慈:一曰、具足忍力;二曰、不誘嬈他人眷屬;三曰、不捨大哀;四曰、求脫罪福因緣,志在于道;是為四。

「復有四事習於慈行:一曰、常[3]合和人;二曰、性行柔順;三曰、其行具足;四曰、所有稍稍近道;是為四。

「復有四事,知是惡師:一曰、教人為小道;二曰、教人壞菩薩意;三曰、教求名聞,增益不善之法;四曰、教遠離功德善法;是為四。

「復有四事,與世尊諸佛共會:一曰、常一其心;二曰、常說諸佛世尊功德;三曰、奉清淨之戒;四曰、志性不捨本願;是為四。

「復有四事法,稱其德行,供養菩薩及如來尊,不以懈倦:一曰、所供養佛最尊眾祐;二曰、其有見我亦當效行;三曰、見如來道意得堅固;四曰、得見三十二大人之相其功德本,使成善權;是為四。

「復有四事,觀經義學菩薩[4]戒行得至尊上:一曰、過度惡道;二曰、常[5]勸立善道;三曰、恭敬如來;四曰、具足所願;是為四。

「復有四事學:一曰、不捨道意;二曰、等於一切;三曰、求度無極;四曰、護無數諸佛法使不斷絕;是為四。

「復有四事,行清淨戒:一曰、奉行少事;二曰、解了空行;三曰、不犯邪見狐疑;四曰、無猶豫心;是為四。

「復有四事,三昧種[6]性:一曰、不習土地語言;二曰、心清淨無著;三曰、成功德本;四曰、稍近佛道;是為四。

「復有四事,應清白行:一曰、興諸善本;二曰、其心宴寂,行無所著;三曰、所見隨其脫門;四曰、寂定於道義;是為四。

「復有四事,棄瑕穢心:一曰、恐畏生死常專其行;二曰、欲求解脫功德之本;三曰、於安隱無所造立;四曰、心無所起;是為四。

「復有四事,降伏其心:一曰、以一人之故,當來億百千數遊在生死;二曰、知一切人心所念,為斷[7]塵勞隨其本願而為說法;三曰、悉棄捐諸不善法,奉行眾善坐於道場降伏魔兵,逮得無上正真之道;四曰、聲告三千大千世界為其說法;是為四。

「復有四事,降伏魔怨:一曰、觀視幻法清淨之行;二曰、逮得不起法忍;三曰、截斷諸無慧之事;四曰、已離生死奉修正行;是為四。

「復有四事,思惟經義:一曰、因緣法起不為無緣;二曰、興立深法而無有人;三曰、觀視空法而無所起;四曰、自然無想悉為[8]處寂;是為四。

「復有四事,心不捨菩薩法:一曰、不捨本願;二曰、忍於苦惱;三曰、不惜身命;四曰、不捨四恩行;是為四。

「復有四事,法開化人:一曰、衣食布施應為說法;二曰、數數勸使堅固;三曰、自在安隱之業;四曰、立他人善本;是為四。

「復有四事,安諦受法而攝奉行:一曰、善本雖少心不輕念;二曰、常奉行安隱行;三曰、布施、調意修善具足;四曰、奉承經義使一切歸趣安隱;是為四。

「復有四事,得入道行:一曰、逮得神通;二曰、成就正慧;三曰、在[9]大道心[10]深入無量;四曰、一切所造但習空行不著解脫;是為四。

「復有四事,奉修慈心:一曰、[11]救護幻化之人;二曰、常開導人使持法;三曰、度脫幻者;四曰、使得無為;是為四。

「復有四事,奉修哀心:一曰、為惡道故而作親友,使得入道而為興哀;二曰、使離惡罪教令修善;三曰、教求小道者勸發大乘;四曰、設行哀者,為一切眾生而攝此哀;是為四。

「復有四事,行善權方便:一曰、一切心[12]向道意在前;二曰、不捨塵勞心,況善權方便心;三曰、觀一切人及眾邪見,悉為法器;四曰、見一切法悉為佛法,自然得最正覺,念行諸三昧逮得善解脫;是為四。

「復有四事,逮神通行:一曰、常輕其身及本淨意;二曰、輕心自然如幻;三曰、[13]所作[*]唯造立法;四曰、寂然一心而無憒亂;是為四。

「復有四事,得分別法句:一曰、念成慧義不為嚴飾;二曰、[*]唯求取法而不取人,不起無所滅;三曰、知一切無盡不可盡;四曰、所說於文字無著無縛;是為四。

「復有四事,逮得總持:一曰、不厭博聞,常敬法師;二曰、常行精進為人說經;三曰、曉近一切法句而不失義;四曰、又使入如來之法;是為四。

「復有四事,逮得法忍:一曰、度不度者;二曰、解未脫者;三曰、一切樂法;四曰、不斷善行;是為四。

「復有四事,逮得辯才:一曰、見他法師所說,不求其短;二曰、聽採法義,不以貢高;三曰、不自稱[14]譽;四曰、見少智未學不以輕易;是為四。

「復有四事,行不退轉:一曰、不退於婬怒癡;二曰、於眾生之行不退轉;三曰、於一切不善法而不退轉;四曰、解最正覺而不退轉;是為四。

「復有四事,解深義:一曰、曉十二因緣;二曰、自然解得佛道為正諦覺;三曰、一切法一義其義悉空;四曰、悉解佛道;是為四。

「復有四事,得成所願:一曰、戒忍清淨;二曰、淨除惡道;三曰、質朴無有諛諂;四曰、如善權方便隨其本行;是為四。

「復有四事,得成諸度無極不退轉法:一曰、以一波羅蜜悉入諸度無極;二曰、善權使一切人皆入,一切人亦無有;三曰、見一切法悉為一法,離諸所欲;四曰、見一切佛悉為一佛,以法身故;是為四,得成諸度無極不退轉法。」

佛說四事句時,幻士仁賢得不起法忍,歡喜踊躍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

時,佛見幻士仁賢心所念便笑。賢者阿難以偈讚[1]佛而問曰:

「差[2]特無量威, 慧事踰日月;
三世悉聞名, 德稱度無極。
[*]所知了三達, 佛以逮自在;
今佛何故笑? [*]唯願為解說。
一切眾生類, 住立若所立;
已見諸人心, 人尊無所著。
其於下中上, 如是為悉淨;
今佛所笑者, [*]唯願解說之!
諸天聞其聲, 真陀人亦然!
帝釋、阿須[3]倫! 乾陀、摩睺勒!
梵天亦如是, 其聲寂清淨;
彼諸所有音, 終不與佛等。
月所出光明, 及日摩尼珠,
其帝釋光明, 一切光及梵,
其明悉蔽歇, 為盡不復現;
佛出光明時, 悉照諸佛國。
已解諸深法, 靜然為空寂;
其無有吾我, 亦無有壽命。
不有亦不無, 悉[4]損是二事;
尊皆令世吉, 所遊如月光。
於此[*]唯發心, 立意遵妙道;
今誰於佛道, 安定住正法?
所以得受身, 歸命佛寶尊;
善哉[*]唯願說, 今日所笑意。
佛說義清淨, 為諸弟子故;
佛尊為安隱, 其光普日照。
為異學故說, 辟支諸佛義;
若為求佛者, 志尊上妙法。
總持等無疑, 於是天中天;
[*]唯願為解說, 所應得佛道。」
此色佛光炎, 清淨滅垢穢;
還來繞佛身, 頂上沒不現。
爾時,佛告賢者阿難:「寧見幻士仁賢乎踊在虛空?」

對曰:「已見世尊!」

佛言:「阿難!族姓子仁賢!却後九萬[5]二千劫當得作佛,名嚴淨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世界名曰大淨,劫曰幻化。其嚴淨王如來大淨世界,人民眾多,安隱快樂,五穀豐賤,其土平博,無有丘墟,日月光照,種種樹木皆以莊嚴,眾香具足常懸幢幡。其國人民如意所願,皆見佛土嚴淨,所有自然,譬如第二忉利天上七寶宮殿。其國人民皆見國土安雅,生彼佛國者皆求上願志於大乘。嚴淨王如來住世萬歲,般泥洹後行法住億歲。臨佛滅度,有菩薩名曰聞稱,佛授其決:『我滅度後,是聞稱菩薩當得作佛,名曰普達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

時,族姓子仁賢從虛空下,稽首佛足,白佛言:「佛是我師,[6]導御善道。[*]唯世尊!我與無數[7]億百千人,歸命等正覺及法、比丘僧。若如來本無,諸佛本無無異,其如者無壞,如者無動、如者無想念、如者無所起、如者無行、如者無二,如來本無亦復如[8]是!我因是成就。」

於是賢者阿難問族姓子仁賢:「於如來法為何所得,乃說如來本無?今卿遠離於本無事?」

答曰:「一切法皆棄離,爾乃興如來法。於阿難意云何?如來皆了本無致等正覺,以故如來本無無壞者,我亦得之,一切人亦逮本無。[*]唯賢者意云何?如來法為有二乎?[*]唯阿難!法無二無二,有想者其識若干。所以者何?捐捨眾想乃成佛慧。」

爾時,阿難白佛言:「[*]唯世尊!族姓子仁賢寧當復持本所幻化,迷惑諸天人不耶?」

佛告阿難:「於是仁賢入法智慧之幻。所以者何?用明智辯才故也。」

時,世尊告族姓子仁賢:「卿寧能[9]化[10]或諸天世人?」

對曰:「唯然!如佛所惑[*]化,我亦如是。所以者何?解無[11]我者是為大行,號有人名無壽命,無有人而言有人,如來無字亦不處道場。何所法中有去沒去,而說法有去來?教法無般泥洹而現泥洹法?是故世尊說平等行,便能[*]化惑諸天世人,為說如來功德平等。」

時,佛讚族姓子仁賢:「善哉善哉,仁賢!如卿所說,為大[*]化惑說無音聲法。」

時仁賢從佛求出家。佛告彌勒菩薩:「汝下幻士[1]鬢髮,令作沙門。」彌勒受教,即使仁賢為出家。志已還白佛言:「唯然世尊!是非菩薩形貌色像,亦非沙門。所以者何?其有菩薩成諸通慧,處於三界教化群生,是為菩薩出家也。」說是語時,五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二百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賢者阿難白佛言:「當何名斯經,以何奉行之?」

佛告阿難:「是經名『授幻士仁賢決』,又名『稍入至佛道』。」佛言:「阿難!其有菩薩欲得見佛,為一切故,當受是經持諷誦讀,當曠其志為他人說。所以者何?其於是法菩薩求道,是為大乘平等經法,以故是經名曰『稍入道義』。」

佛告阿難:「我以[2]是經[3]囑累汝,心念口諷,執持經卷,若聞奉行,眾惡[4]反趣,當知其人曾見五百佛然後得佛道。」

時,族姓子仁賢白佛言:「[5]其受是經,皆本功德。唯然世尊!我本亦學。所以者何?聞是經者,皆前善本善權,我心如是!」

佛說經已,族姓子仁賢、比丘賢者阿難,一切眾會,諸天、龍、神、阿須倫、世間人民,聞經歡喜,稽首而退。[6]
貼文者 : : bluenwater

郁迦羅越問菩薩行經,卷一 - 2024-03-12 12:29:22

上士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祇樹之園給孤獨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慈氏菩薩、[6]軟首菩薩、除惡菩薩、光世音菩薩等五千人俱。

爾時,世尊與無央數百千之眾圍遶說法。

於是舍衛大城中有豪長者名曰郁迦,與好憙長者、好歎長者、善施長者、有量長者、所樂長者、常名聞長者、施名聞長者、有名聞長者、善財長者、遵行長者、給孤獨長者、賓祁長者、寵具足長者、審量長者俱,一一長者與五百眷屬共出舍衛大城,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遶佛三匝,却坐一面——皆志大乘,殖眾德本,悉有決於無上正真之道。

於時郁迦見諸長者正士之會,承佛威神,從坐起,[7]整衣服,叉手長跪,白佛言:「願欲有所問,[8]唯天中天以善權方便哀為解說。」

佛告長者:「所欲便問,吾當發遣,令汝歡喜。」

郁迦白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問佛無數之慧,學於大乘、願住大乘、勸助大乘、乘於大乘、解了大乘,請一切人等安一切、救護一切,為大乘鎧,其未度者我當度之、未脫者我當脫之、未安者我當安之、未般泥洹者我當令般泥洹,我當除一切人之重擔。志願無上之僧那,見無量生死、諸惡瑕隙,心不穢厭,無央數劫周旋塵勞,其心不捨。若求菩薩道,在家、出家欲具足佛法,善加哀於諸天人民,以此大乘將養一切,不斷三寶之教,久住於一切之智,欲具足此慧。唯願世尊說居家菩薩戒德之法,諦行如來教至不退轉成無上正真道,今世後世所至之處與眾卓異;及出家菩薩棄捐愛[9]慾,篤信守道,剃除鬚髮,去為比丘,樂受禁戒,行法、行善、行正。[*]唯,天中天!居家菩薩所住云何?其出家者所住云何?」

佛告郁迦:「善哉善哉。長者!乃能發意廣問如來如此之義。長者!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解說居家、出家菩薩戒德精進所積之行。」於是郁迦受教而聽。

佛言:「長者!若有菩薩居家修道,當歸命佛、歸命法、歸命僧,以自歸之德求於無上正真之道。

「長者!居家菩薩云何歸命佛?我當具足佛三十二大人之相,諸所作為、善本功德積無央數,願常行精進為三十二大人之相。如是,名為歸命於佛。云何為歸命法?奉事法教、敬受於法、解法妙義、好法、樂法、歸法、志法、導御法、護持法、住於寂法、鼓法僧、住法行、在所行法、為法務、說法界[10]法力、為法[11]住、行法施、求法寶,我得無上正真之道最正覺時,當為諸天世間人民開度說法。是為歸命法。云何歸命於僧?居家菩薩若見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若弟子、若凡人,皆當敬侍,瞻待如禮,卑順遜言,不為狐疑。宗奉供[12]養[13]承正行之眾,每心念言:『我得無上正真之道最正覺時,當為諸天、人民、一切成弟子眾當為說法,有恭敬意,不為輕慢。』是為歸命於僧。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有四事法行歸命佛。何等為四?一者、志習佛道,二者、以等心施,意無偏邪,三者、不斷大悲,四者、心不樂餘乘;是為四居家菩薩為歸命佛。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有四法行歸命法。何等為四?一者、與正士法人相隨相習,稽首敬從,受其教勅;二者、一心聽法;三者、如所聞法為人講說;四者、以是所施功德願求無上正真之道;是為四居家菩薩為歸命法。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有四法行歸命僧。何等為四?一者、已過聲聞、緣覺之乘,意樂一切智;二者、其有以飯食布施者以法教喻;三者、以賢聖解脫導不退轉眾;四者、不以弟子之業功德解脫為解脫也;是為四居家菩薩為歸命僧。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見如來,心念求佛,為歸命佛;聞說法,心念法,為歸命法;見如來賢聖之眾,意念佛道,為歸命僧。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欲具足願布施為歸命佛、用護法布施為歸命法、施已願求一切智為歸命僧。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為上士行,不為下士行。何[1]謂上士?如法於財不以非法,以正[2]法不邪,不務於邪、奉行直業、不嬈他人。布施說法,念於財物為非常想,多為善事,孝養父母。常好布施,以等稟與門室親屬、知識交友、人客下使,教以上法。所為如法,棄捐諸擔,及為一切却五陰擔,常志精進,令諸擔不起,令不學弟子緣覺之乘,開導誨授無厭足人。於身所安為念非常想,欲寧一切,若有利、無利,若譽、若謗,若有名、若無名,若苦、若樂。已過世間之所有法,心無憍慢,不著貧富、不著財利、名譽、苦樂。如世法行行於正法,審住正諦,護於道家,救助淨行,正住佛道,却諸瑕穢。常有等心,具足所願、亦令他人具足其願,不捨所行、令人亦爾,所作究竟,無有猶豫、常有[3]反復。所建輒善,見貧窮者矜濟以財、恐懼者為無畏救、愁憂者慰除所患、羸劣者喻使忍辱、豪強者令無憍慢、貢高者令不自大。奉敬尊長,諮啟舊德,親近博智,請問方術以悟其疑,常為直見,心無諂偽。等哀一切,行無適莫,無有害心,不別種[4]性,無所[5]悕求,堅住一心,好尚精進。與賢聖會,思自修立;見非賢者,為設大哀。住於慈悲,復慈於法,等心見,無師、法自放恣者,如所聞法為解開導。聞已思義,於諸愛欲伎樂之樂為非常想、不惜身命[6]念如朝露想、計財如幻泡想、眷屬為[7]仇怨想、婦子男女為無黠地獄想、一切所受為苦想、舍宅產業常為遠離想、所求索[8]為善本想、家室為種想、親屬知識為地獄傍想、晝夜無異為等想。身無要當行要、命無要當住要、財無要當令要。何謂身要?能勞來,於人恭敬承順,是為身要。若[9]令善本不減、使功德常增,是為命要。於諸法無所受,不著財、能布施,是為財要。

「長者!居家菩薩以是比像而立家地,是為上士居家行也。不失如[10]是無所著等正覺之戒則為至誠,所為如法,不轉不退於無上正真道。

[11]戒品第二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當受五戒:一者、不樂殺生。手不得持刀仗、瓦石有所[12]擊害,不嬈他人,等心於一切,常有慈心行。二者、不樂犯不與取。自於財物知足,不貪他人財,遠離諛諂、無黠之事,自知止足,不著他有,草、葉、毛、米,不犯不與取。三者、不樂邪婬。自於妻室覺知止足,不犯外色、不當念婬,計習婬妷致為甚苦,當護於自。當作是觀:自於妻起想便察惡露,常懼欲塵,不當私心習著於欲,用是令人近地獄道。於身起想不為奇[13]雅、意不為安,當[14]令立願:『[15]令我後不習婬欲,何況[16]念欲與共合會?』四者、不樂妄語。所言至誠、所說審諦、所行如語,不兩舌、不增減、無失說,當行覺意,如所聞見說護於法,寧失身命終不妄語。五者、不飲酒、不樂酒、不甞酒。當安諦性,無卒暴、無愚、不定,心意當強、當安詳念,施諸所有調御無義者。若施與人酒,當作是念:『是為布施度無極時也,隨人所欲,不斷其僥。願令我所作所施酒,受者令智慧意志住施不亂。所以者何?菩薩為具足一切布施度無極。』」

佛言:「長者!居家菩薩如[17]是施與人酒,於法無有罪也。居家菩薩持是[18]所戒功德願為無上正真之道,當善護是五戒,為上精進。若有鬪變,解令和合。不當剛強,語當吉祥,所言具足而不兩舌、所說如義不為非法、所語輒善不失慈心、所言如語而不可動。斷諸勤苦,無傷害意,以忍辱之力乘僧[19]那涅之鎧,當為正見、遠離邪見,其所施與無所適莫。

[*]醫品第三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所在郡國縣邑居[20]止,當以法護於郡國縣邑。其無信者,教令有信;無恭敬者,教令恭敬;其無智者,教令有智;其不孝父母、不顧義[21]理者,當教以法,忠孝尊老,奉行精進,志在修謹;其少智者,教令博聞;貧窮者,教以大施;無戒者,教令持戒;恚怒者,教令忍辱;懈怠者,教令精進;放恣者,令護一心;邪智者,令住正智;病瘦者,給與醫藥;無護者,為作護;無所歸者,為受其歸;無救者,為作救樂。解導人一切如事為作法護,假令一人墮惡道者,居家菩薩當為一[*]反,若二、若三、至于百[*]反,教住善法及復住異種種善德。居家菩薩當為一切建立大哀,堅住於一切智、被僧那之大鎧,當作念言:『我當度脫難解弊惡、難開[22]寤人,然後乃取無上正真之道。我心如是,不為直信、無諛諂人、又無偽慢、戒法完具、有德之人被大僧那之鎧。我用是聞法不受行人故被僧那之鎧。願令我常精進,使諸癡冥見我歡喜。』菩薩所止處當審諦,無令妄橫。假令一人有橫墮惡道者,彼菩薩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有大過矣。用是故,居家菩薩在家修道,常當被是僧那之鎧,願言:『我當令所在郡國人民無有墮惡道者。』譬如郡國縣邑有良醫,假使一人橫死,其醫於諸人有咎。菩薩亦如是,所在郡國縣邑居止,不念救護[1]諸人,若令一人有墮惡道者,其菩薩於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有咎[2]也。

[*]穢居品第四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當別知在家污穢之事。當作是念:『何以故名為居家?斷諸善根本,是名居家;不護尊品、諸功德,是名居家;居諸不善塵垢、居諸不善之想、居諸不善之行,常與不調良,無[3]寂、無法,令無一心,剛強惡人共會,是名居家;從是當為弊魔所得便,是名居家;居婬、怒、癡,居諸塵勞、勤苦之法、世俗雜事,常不得令善本具足,是名居家;住止此中,所不當為而輕作之,慢不恭敬父母、尊長、眾祐、沙門、梵志、道士,是名居家;樂於愛欲,[4]不懷憂苦、愁泣、諸不可意,[5]名居家;懷來牢獄、瞋諍、無和、變訟、罵詈,是名居家;不能積善、壞諸德本,所不當作者而妄為之,諸佛正士弟子所不歎也,是名居家;用住此中令人墮惡道,用住此中令人歸婬、怒、癡之恐懼,是名居家;不得護戒品、為捨定品、不得行慧品、不懷來解品、不起度知見品,是名居家;住此中者,著父母、兄弟、妻子、親里、知識、交友、眷屬、[6]朋黨恩愛之憂,不知厭足,如眾流歸海,是故名居家。從是污染貪餮起思想無[7]志,居家多有貪想、諸惡愁憂無有絕極、居家恩愛會如美食雜毒、居家從本苦怨像如知識、居家多妨廢賢聖之正教、居家常有鬪訟。用眾事因緣故,居家多貪求豪慕貴、常為善惡事。居家為無常、不可久,為敗壞法;居家為勤苦,常有所求、貪諸所有;居家為常有惡心,現刀[8]仗如怨家;居家為無我所受,故令展轉;居家為不淨潔,自現清白;居家如畫[9]綵色,為但現好,疾就磨滅;居家如幻所化,無有我而好往來聚會;居家譬如須曼華,適起隨壞,多所求故;居家為如朝露,日出[10]則墮,但有死憂;居家為如父母,樂少憂多;居家為如羅網,常憂色、聲、香、味、細滑法;居家如鐵觜鳥,但憂不善之想;居家為如毒蛇,憂說諸事;居家如火燒身,用意亂故;居家常畏怨敵,謂五賊、[11]冤家、惡子故;居家為少安隱、不得度脫,用無等故。』如是,長者!居家菩薩當別知在家為穢。

[*]施品第五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當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多為諸善。當作是念言:『所施者為是我所,在家者為非我所;施與者為要,在家者為無要;施與者為後世安,在家者為後世苦;施與者為無畏備,在家者為憂守備;施與者無復護,在家者為警護;施與者為愛欲盡,在家者為愛欲增;施與者為無所受,在家者為有所受;施與者無復恐懼,在家者為有恐懼;施與者為成佛道,在家者為益魔官屬;施與者為無盡,在家者為非常;施與者為[12]守樂,在家者為守苦;施與者為斷欲塵,在家者為增欲塵;施與者為大富,在家者為大貧;施與者為上士行,在家者為下士行;意無所念、無所受,施與者諸佛所稱譽,在家者為強項人所嗟歎。』如是,長者!居家菩薩所施與如此為要行。

「若見乞者當起三念。何等為三?一者、以善知識想待,二者、令得佛道想,三者、令後世大富想,是為三。復有三念。何等為三?一者、除慳貪、嫉妬想,二者、所有念布施想,三者、不捨一切智想,是為三。復有三念。何等為三?一者、所作安[13]詳為如來想,二者、降伏魔想,三者、不望報想,是為三。復有三念:一者、見貧乞窮匱者為開[14]道化授想;二者、行四恩,不捨恩想;三者、終始無有邊幅,受生死想;是為三。復有三念:一者、離婬妷想,二者、離瞋恚想,三者、無愚癡想,是為三念。所以者何?長者!居家菩薩見乞匂者,婬、怒、癡即為薄。云何為薄?慈心布施,無所愛惜,婬即為薄;若於乞人無恚恨意,瞋怒即為薄;若布施願為一切智,愚癡即為薄。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見乞匂者六度無極即為具足。云何具足?若布施與人,不念受者、有所取,是為布施度無極;心不憂佛道,是為持戒度無極;見乞匂者不恚怒、無害意,是為忍辱度無極;心不念:『若施人食,然自飢乏。』強割情與不違施心,是為精進度無極;若施乞者每無厭足,歡喜不悔,心意喜悅,是為一心度無極;施於一切法,無所著、亦不想報,是為智慧度無極。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當遠離世八法,不慕世之財利及妻子、舍宅、奴婢、珍寶、諸利,意無所著,亦無歡喜、亦無愁憂,一切所有無所貪慕。[1]當行法念,當作是觀:『父母、妻子、舍宅、奴婢、下使,從是欲者令我起苦樂因緣想,此非我類不[2]為用,願常精進。用是等故,令益諸惡事,今現在世共會快樂之等,後世則為苦黨。我當疾求其輩類——謂布施、持戒、智慧、精進——無有放逸,懷來佛道,具足善本。此為是我之等類也,我所求索但求是願耳,寧失身命,不為妻子男女犯眾惡也。』

「長者!居家菩薩在家修道,見婦當有三念。何等為三?一者、非常想,二者、無所有想,三者、無所受想,是為三。復有三念。何等為三?一者、今諸歡樂之友非後世友;二者、常精進,奉行出入守意,是為等友;三者、此為安隱等,不為苦輩;是為三。復有三念。何等為三?一者、不淨潔想,二者、瑕穢想,三者、臭惡想,是為三。復有三。何等為三?一者、羅剎想,二者、[3]反足却行安鬼神想,三者、但有色想,是為三。復有三。何等為三?一者、難飽足想,二者、墮落想,三者、無[4]反復、無止足想,是為三。復有三。何等為三?一者、惡知識想,二者、貪著想,三者、妨廢梵行、清淨想,是為三。復有三。何等為三?一者、墮人於地獄想,二者、墮人畜生想,三者、令生餓鬼想,是為三。復有三。何等為三?一者、恐懼想,二者、有有想,三者、受取想,是為三。復有三。何等為三?一者、無我想,二者、無受想,三者、遠離亂想,是為三。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所念當作是想,觀其妻婦不當貪愛,於子若有重愛之心不重餘人。當以三事自呵諫其意。何等為三?一者、佛道為等意,無偏邪意;二者、佛道等行,無偏邪行;三者、佛道以一法行,無若干行。當以是三事自諫意。若見於子,計如仇怨,不為善知識。所以者何?用是故,令我離於佛種善知識益。當以好心念於如來,持諸所有愛子事用,起慈哀於一切人,以自愛身之[5]德用哀愛一切。當作是念言:『一切是我子,我亦為一切作子。於是無有家室親里,往來周旋所生[*]處反更為怨家。願令我所行所作無有善知識、亦無惡知識。所以者何?若有善知識,增益愛欲之想;若有惡知識,一切無復愛欲。我常欲自調其心令無所著,常行一切法,入一切行。作邪行者墮邪事、為正行者得正事。以是故,願我莫有邪行,於一切作等心行,我所學願願入一切智。』

「如是,長者!居家菩薩不著諸所有,亦無所受、亦無所貪,亦不染愛[6]欲、亦不起、亦不令無所起。居家菩薩若見乞匂者來,所施乞者當云何?心當作是念[7]言:『我持是物布施,會當得律行、除婬妷、生死憂、入正;我所持物布施,死時為善死;我用諸所布施故,臨壽終時歡喜,無悔恨心。』若復心念不能作惠施,見乞者當起四念。何[8]等四?一者、意為羸劣其功德少;二者、是我之罪,於是大乘心不得自在興立布施;三者、適發意行所見用任我故,當忍辱施與於人;四者、願令我所作具足是願及一切人當曉喻乞者。

「長者!居家菩薩若離世尊教——無有佛起、亦無有說法者、亦不見賢聖僧——便當遍念十方一切佛。是諸佛本行菩薩道時皆行精進,然後得佛,具足一切佛法。念是一切佛已,當勸助如是,[9]晝夜各三。淨其身、口、意已,行等慈,念諸善本,遠諸所有,當有慚愧,以諸功德本自莊飾。其心清淨令人歡喜,信意樂於佛道無有亂,所作安諦恭敬,斷諸貢高、憍慢。當諷誦三品法經,棄一切諸惡行、悔過,以八十事一心勸助諸福,具足相好。當轉諸佛法輪、勸助諸佛轉法輪,以無量行自受其國,壽不可計。

「長者!居家菩薩當行八關齋。持是齋戒功德,梵行清[10]淨沙門,行菩薩善本。與諸戒具[11]道沙門、梵志相隨,恭敬奉事,不得見惡,索其長短。若見犯戒比丘,當敬事袈裟:『此為是世尊、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袈裟,戒、三昧、智慧、解脫、見慧當為袈裟。』作禮其袈裟已,離一切淫塵,是為諸賢聖神通之法。念是[12]以後,益恭敬此比丘,當於是比丘起大哀:『是惡行,犯是戒行非善戒。是佛法寂定、調柔,有智入如來法門作沙門,不寂定、無調柔非賢者行,為常勤苦。』如來言:『無戒、不學者,不當輕易。』所以者何?非是其人過也,是[13]淫塵之咎,用愛欲見不善本態。佛法有哀護,若能覺了是[*]淫塵念空,便可得第一道意,可得作平等忍。所以者何?智慧能壞愛欲。

「世尊言:『人不可輕妄,平相不可限。』所以者何?欲平相人則為平相如來,如來所知非我所究,如是,於彼不當作惡心,取其長短也。

[*]禮塔品第六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入佛寺精舍,當住門外至心作禮,然後當入精舍。當作是念言:『是為空寺,無境界、無有[1]想、[2]有願,為慈悲喜護居寺、為得平等所居。』自念言:『我何時當得如是居寺出塵垢之居?』在是居得十五日會說戒,當新當念起沙門意。無有菩薩在居家得最正覺者,皆出家入山、閑居巖處得佛道。所以者何?居家為垢居,出家者智者所稱譽及恒邊沙等諸佛。我當一日為祠祀、布施一切所有,起意出家學道[3]爾已,乃令我意歡喜耳。所以者何?無信人、無[*]反復人,盜賊、屠魁、羅[4]邪、吏民亦布施,薄不足言。我以戒、智慧為上,慈心見、恭敬、不惜身命,用一切故,我亦當奉行如來戒,令究竟得無上正真道最正覺。為一切作佛事、作如來,未般泥洹者令般泥洹。便當入精舍觀諸比丘僧行:何所比丘為多智者?誰為解法者?誰為持律者?誰為住法者?誰為持菩薩品者?誰為閑居行者?誰為分衛者?誰為服五[5]衲衣者?誰為知止足者?誰為獨行者?誰為坐禪者?誰為大乘者?誰為精進者?誰為典寺者?觀一切比丘僧行已,皆當以等給足施與,不當有異心行,何況近聚落行者——近聚落[6]者亦當問訊,當往至於聚落?

「若有比丘無衣鉢者,若病瘦無醫藥者,當給足當等心與,莫使有怨望意。所以者何?於世間皆有求安隱事,益當護凡夫之意甚於阿羅漢。所以者何?凡夫事有怨望,阿羅漢無怨望故也。與多智比丘共相隨,聞其所說當受學之;與解經者相隨,聞其所解當受學之;與持律家相隨者,解知罪垢當受學之;與持菩薩品家相隨者,當受學六度無極、善權方便行;與閑居行相隨者,當受學知一心之行。

「若比丘有短乏者,當給與衣服、鉢器、床臥具、病瘦醫藥,於佛道中當遍等心[7]用濟。所以者何?便可以布施所惠故,勸助令起大道意,為沙門行善當如是。若沙門鬪諍即當和解,若以法諍,便當不惜身命為作法護。若比丘病困,便當以身肉施與令[8]差,其心不恨,一切德本以佛心為本。」

佛語長者:「居家菩薩以是比、以是行、以是瑞應,當在家修道。」

爾時,郁迦長者及諸迦羅越皆同時舉聲言:「甚難及,天中天!如來善說居家之穢為諸魔行,出家之德名譽闡聞。[9]唯,世尊!我等亦眼見居家多有瑕垢,出家功德其行難量。我等願從世尊受法,欲除鬚髮得為比丘,敬受大戒。」

佛告諸長者:「出家甚難,常當專一守護禁法,令無[10]點缺。」

此諸長者白佛言:「世尊!出家有何為難?願如來加哀,聽我等下鬚髮、受其戒勅,我等能受奉[11]慎教令。」

佛即聽受,令下鬚髮。於是,佛告彌勒菩薩、諸行清淨菩薩:「持諸長者用付汝等下其鬚髮,是長者等則為上士。」

彌勒菩薩應時為千二百長者剃除[12]去鬚髮,諸行清淨菩薩為千二百長者除去鬚髮。

佛說是居家菩薩戒德寂法品時,千二百人具足發無上正真道意,二千五百菩薩得音響忍,四千天及人得柔順法忍。

[*]止足品第七

是時,郁迦長者白佛言:「如來、無所著、等正覺[13]以說居家地之善惡,於大乘所當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願世尊復說出家下鬚髮菩薩之行,持戒、精進、智慧、止足之德。天中天!出家菩薩云何下鬚髮奉行法律?何謂為出家——其心無有異、其行不移易、亦不求迎逆禮叉手?」

佛言:「善哉善哉。長者!乃問如來出家菩薩下鬚髮具足之行。」

佛言:「長者!諦聽,善思念之。」

「唯然,世尊!」郁迦長者受教而聽。

佛言:「出家菩薩當作是念:『我何以故出家下鬚髮?』當更念言:『我用欲具足佛法故出家下鬚髮,[14]常念精進,於智慧無所著。』如火在頭,憂救然熾,出家已,便當行入住於賢聖。[15]如是,知止足,知止足為名聞;於是,分衛知止足,分衛知止足為名聞;於是,於床臥知止足,於床臥知止足為名聞;於是,於病瘦、醫藥、衣服知止足,於病瘦、醫藥、衣服知止足為名聞。長者!是謂賢聖之行,立是中致諸佛法,所謂為賢聖行也。」

佛告長者:「出家菩薩有十事行,著身衣被為知止足。何等為十?一者、身著衣被常慚愧;二者、身著袈裟,護諸愛欲,無所著故;三者、為沙門之服,令無所見、令無所念;四者、具袈裟之福為祐諸天世人;五者、所以著袈裟,心不以好樂欲、不習欲故;六者、以善權意滅諸婬塵;七者、知止足為善本,故受是衣;八者、棄捐諸惡,為善因緣;九者、於賢聖道不轉、於一心精進;十者、願令我一心著袈裟究竟。長者!是為十事出家菩薩著袈裟為止足之行。

「復有十事,當盡形壽行分衛。何等為十事?一者、自有智德,不待須人;二者、若有人與我分衛,先當立於三乘,然後受其分衛;三者、若人不與我分衛,吾於彼當起大哀;四者、若人布施與[1]於我,當精進[2]食、當有所成;五者、不失如來教;六者、發意頃使一心知止足;七者、習行令無憍慢;八者、從是功德致得無見頂上者;九者、人見我亦當效我所學;十者、一切男女、小大布施與我,我當等心於一切,專志致得一切智。長者!是為十事行,出家菩薩不捨分衛。若有知識,當令歡喜無有悔恨,所至到處適無所慕,何況著吾我?亦無諛諂,在所[3]飲處於身有所益,亦能[4]人所願具足。」

佛言:「長者!我聽使分衛菩薩在草褥樹下、若在塚間,護戒有十事念。何等為十?一者、已斷[5]諸我所有行;二者、無我、無所受;三者、在閑居開戶置床坐;四者、遠離愛欲、諸著;五者、少求,無所著,念諸德本;六者、不惜身命,但樂空閑;七者、棄遠諸會;八者、所作罪皆消滅;九者、一心三昧,無瑕穢;[6]十者、念空,出入守意。長者!是為十事出家菩薩在樹下草褥坐。假使詣法會,若師和[7]上及問訊病者到精舍,適自身行,身心當俱往。若行受學諷誦經者,當解諸慧,於精舍房處於閑居思惟。所以者何?在閑居者當精進求法,一切所有非我想、一切法為他人想。」

佛言:「出家菩薩習行醫藥有十事。何等為十?一者、我當得如來、世尊之智;二者、不從他人取足;三者、不復習瑕穢不淨想;四者、我當住清淨;五者、不復念諸欲味,棄諸著;六者、我當於凡夫有差特;七者、諸善味當自然現我前;八者、以醫藥斷諸塵勞;九者、斷自諸見著;十者、疾斷諸病瘦得安隱。長者!是為十事行,出家菩薩盡形壽當習醫藥。

[*]閑居品第八

「復次,長者!出家菩薩在閑居行,當作是念言:『我何故來在閑居?』當復更念言:『不但在閑居為沙門也。所以者何?彼閑居大有不調定、不成就、無法則、無義理者,謂[8]麞、鹿、飛鳥之眾,[9]蠱狐、獼猴、野人、摩睺勒、射獵賊,此不名為沙門。我所用來在閑居,當具足此願,謂沙門之義。』長者!何等為出家菩薩沙門義乎?謂意不亂,得諸總持、諸解、諸慧、具足所聞。於是得高明,習於大慈、不捨大哀,得五神通、六度無極。其心自在,不捨一切智,所說輒以善權之智。以法[10]施一切,開[11]道人民,不違四恩之行,念於六念。聞已即習,精進一心,奉法正解,一心得道慧,不離寂定之處,護於正法及因緣罪福。以直見斷一切念、無念;以直念而願說法;常行直言,斷諸罪、具足福行;以直治斷諸所有著止;以直業至於佛道;行直方便,於諸法無意著止;以直意得一切智、行直定。於空無恐怖,行無[12]想,於我無願、無所起為。至誠擁護於經義,不離法義、亦無有人。長者!是為菩薩出家沙門義也。彼出家菩薩不習眾事,當作是念言:『我當為一切人習德本,不獨一人習善本。』」

佛言:「長者!出家菩薩當習四事如來所知。何等為四?一者、習法會,二者、習為他人說,三者、習供養奉事如來,四者、習不斷佛乘意,是為四習常解脫諸多習。

「若在閑居,當作念言:『我何以故來在閑居?』當復更念言:『我用恐懼故來至於此。何等恐懼?畏聚會[13]習婬、怒、癡;畏貢高、怒慢、害意於人;畏於貪嫉;畏於色、聲、香、味、細滑之念;畏於身魔、欲魔、罪魔、天魔;畏於非常為常想、畏於苦為樂想、畏無實為實想、畏無我有我想;畏有吾我;畏於狐疑、不正思想、猶豫、[14]婬妷;畏惡知識;畏於愛欲、無黠;畏心意識不調良;畏諸蓋覆蔽諸求;畏自見身;畏財利、諸色;畏求處見;畏念、無念、他念;畏不見言見、不聞言聞、無意無識所言;畏沙門垢;畏種種行;畏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畏於地獄、畜生、餓鬼;畏所生八難;畏所生五道;畏於卒念諸不善法。我所以來至此、不可以在家,於諸會憒鬧中一心為念空,以是恐懼解脫怖畏。諸過去菩薩皆因恐畏解脫,蒙閑居力得脫於恐懼、得佛道無畏;當來、現在十方諸菩薩皆以恐懼脫於怖畏,蒙閑居力得佛道無畏;我以恐懼越一切畏,住閑居。一切諸恐用受我故,住於吾、著於我,污染於身愛,著我起於我,有我想、有吾見,謂有身、念於我,用護我身來至閑居。欲斷我受用、護吾[15]無因緣,當[16]令我在閑居得等義無畏。』

「在閑居者無我想、在閑居者無他人想、在閑居者無得想、在閑居者無自見身跡[1]也。在閑居者無有求住想、在閑居者無有泥洹想,何況當有婬塵想?所以名為閑居。於一切法無所住,哀護居三界者一切[2]畏想,無有習居想,於色聲香味細滑無所居想。一切三昧無有諍亂居,調定其意寂定居,棄諸重擔,所居無懼,超越諸界。已度[3]使水,於諸有無所居、於賢聖行無念居、一心知止足居、在草褥居,深入慧居,精進、一心居、戒居。斷諸縛著牢獄,為解脫居、空無[*]想無願居;得三脫門,調柔無所去居;意觀十二因緣所作已辦居,入於寂定。

「譬如,長者!山澤有樹、草木,野牛、象、馬不恐不怖。如是,長者!出家菩薩在閑居行,視其身如草木,無毛髮之想。見身如是,當精進行、不當起我想,便無恐懼。觀其身空:『是身無我、無人、無壽、無命。從心有恐,諸眾庶人用愛欲故當有畏懼,我以離念當為善想。』

「譬如山澤中草木,野牛不恐不怖;見一切法皆他人許,在空閑居當如是。所以者何?在閑居者斷諸想,離婬、[4]嫉、諸染污;在閑居者為如他,無我、無所受,出家菩薩在閑居行當作是學。在閑居者當柔[5]軟守護戒品;在閑居者和順定品;在閑居者懷來智慧品;在閑居者懷來解脫品;在閑居者住於度知見品;在閑居者愛護佛法品;在閑居者斷十二使;在閑居者念正願;在閑居者於諸法品為等;在閑居者不作疆界;在閑居者已脫諸入;在閑居者心不畏佛道;在閑居者於空無所觀取;在閑居者於法無所[6]懷;在閑居者本有善德、名聞;在閑居者佛所稱[7]譽,諸賢聖亦習閑居;在閑居者脫於愛欲,為有差特,入於一切智。

「復次,長者!在閑居菩薩以少少事故具足六度無極。所以者何?在閑居行不惜身命,是為布施度無極;知止足,寂定住,起於三專,是為戒度無極;無害心,慈遍於一切,忍於一切智,不墮餘道,是為忍辱度無極;念言:『終不捨此空閑,得忍已乃捨。』是為精進度無極;得於禪,不著我,起諸德本,是為一心度無極;如心所念,身行如是,於道亦然,無[8]所念,是為智慧度無極。

「長者!在閑居菩薩有四事法。何等為四?一者、菩薩於是得多智,二者、巧能分別決諸法律,三者、了諸德本,四者、以是博智[9]知,一心精進,住於空閑,是為四。

「復次,長者!菩薩若多婬塵、不習於塵,爾乃住閑居,不著於塵、不受於欲,如所聞法則能奉行。

「復次,長者!菩薩得五神通,為諸天、龍、鬼、神、揵沓惒說法,在閑居當如是。

「復次,長者!菩薩當學佛法智,然後乃在空閑;用是故,得具足一切諸善本;然後持是德本入諸郡國、縣邑,以義度人民。

「菩薩若欲諷誦經道,故來下[10]審恭敬奉事師和[*]上——長、幼、中年——稽首為禮,不當懈怠,於事當精進、不當不恭敬奉事。當作是念言:『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諸天、龍、鬼、神、揵沓惒所奉事,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所奉事,為諸釋梵[11]四王、人非人所恭敬,於世為最[12]尊,令一切安隱。佛不自為身求供養,人自來供養。何況我等未有所知方欲學耳,反欲從他人求供養?我當奉事一切人。所以者何?比丘貪求供養減其法德。所以者何?為他人以法施,心當念言:「以供養故來奉事我,不以法故。」以自有信心來供養想施,其福不大。』往至師和[*]上所,身意當俱行、身意當解了住。若念我師和[*]上行至他處,心不樂悔。於諷誦學經智者當為師和[*]上,不惜身命。當樂法故,[13]便當隨師和[*]上行;用法[14]故利,當捨一切財利之色。

「於師和[*]上歡喜聞一四句偈——若諷誦、若布施行事、持戒、忍辱、精進、一心、事、若智慧事、若慈悲喜護事——一心起習佛道事。聞四句偈若諷誦,當供養師和[*]上,在所從受字句義,所受諷誦當以直心,無有諛諂。用一切萬物供養尚未報師恩,何況以法供養?長者!若意聞所傳說——若善音、佛法音、寂滅音、如教音、聞說如來音——當供事師一劫,尚未具足報師恩。」

佛言:「長者!以是故,說法之福無有量,其智慧不可限、住於尊法亦無數。其有菩薩欲供養無量法,當供養出家菩薩。何等為出家之學?如其所聞法便行,當審諦清淨其戒品。」

佛言:「長者!出家菩薩有四事法,戒品清淨。何等為四?一者、住於賢聖之教;二者、分衛以德,樂知止足;三者、出家菩薩不樂於家;四者、[15]不習戒、亦無諂偽,在閑居,是為四。復有四。何等為四?一者、身所行至誠、身亦無所得;二者、口所言至誠、口亦無所得;三者、意所念柔軟、意亦無所得;四者、遠離諸所見,住於一切智,是為四事。復有四。何等為四?一者、棄我事,二者、遠吾事,三者、斷自在,四者、捨因緣法,是為四。復有四。何等為四?一者、我身與法一[1]也;二者、諸種與法種等;三者、諸入為與空聚等;四者、得智慧行,適無所居;是為四。復有四。何等為四?一者、身所知身自作;二者、不為人所動;三者、不入人罪法,滅於諸念;四者、奉一切法,審諦無有異;是為四。復有四。何等為四?一者、以脫於空,二者、無想、無恐懼,三者、為一切大哀,四者、得無我忍,是為四。

「彼若聞清淨三昧,當作是念言:『何等為清淨三昧?』奉一切法,意捨欲及我所,其心為一。其心無所流、心無所輕戲,以縛縛意,心無所著。心不可見,心於內現意之境界無有習會。意於我法為何等念?等於法界——無有生、無有行——內外無所著正受,是謂為三昧、是謂住法三昧。

「彼若聞審諦智慧清淨,便當作是念言:『何等為智慧?』謂解於法句,分別智慧為慧;入於解黠為慧,知他人心之所念;解法為慧,於法正受。彼於智無智、於相無身,為空相無有持、亦無有捨,相無有處,無央數相所念為空。」

佛言:「長者!觀法當如是,是為出家菩薩行。」

佛說是經時,八千人發大道意,此諸長者出家下鬚髮者皆得不起法忍,三萬二千天及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二百比丘得[2]無起餘漏盡意解。

郁迦長者歡喜踊躍,以殊異衣——其價百千——用上如來,說是言:「我持是善本功德施於一切菩薩,令是功德歸流諸居家菩薩,皆令具足此法如如來;令出家菩薩得戒智慧具足此法,願令出家菩薩得戒智慧猶如如來。唯然,世尊!云何居家菩薩在所居住學具足出家戒法?」

佛告長者:「居家菩薩布施一切,無所愛惜;其心常志大乘,不望其報。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當淨修梵行,心不念習婬欲,何況受?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解空事、入四禪,以善權行[3]求無恃者,令志寂滅。

「復次,長者!居家菩薩當大精進、解智慧、度無極,於一切[4]仗大慈,受一切法,當擁護以法教化人。

「是為四事行,居家菩薩在家[5]立出家戒法。」

爾時,郁迦長者白佛言:「世尊!我獨立居家地,當住於如來教戒,我當為如來廣達佛道,亦當學是出家之法,當復奉行是法禁。」

時佛便笑。諸佛、世尊之法,笑時有無數色、種種色、不可思議色從口中照無量佛國,[6]上至梵天還繞佛身,於頂上㸌然不現。賢者阿難從坐起,白佛言:「佛不妄笑,願聞其意。」

佛告阿難:「汝見郁迦長者用法故供養於如來,復作師子吼不?」

阿[7]難:「唯然,世尊!我今已見。」

佛言:「阿難!是郁迦長者住於居家地,於是賢劫諸有如來皆當供養,受其法教。居在家居,具足出家戒法,是時為諸如來普宣佛道。」

於是,阿難問郁迦長者:「用是居家為樂?居家為垢?居家不如出家受聖賢教法。」

郁迦答曰:「阿難!且止,勿作是語云諸[A1]聖賢亦無垢染、有大哀解脫、不念自安。諸菩薩忍諸苦,不捨一切人。」

佛言:「阿難!是郁迦長者雖住居家地,常有等心,於是賢劫所度人民甚多,勝餘出家菩薩百千人教授。所以者何?阿難!雖有出家菩薩百千人,其德之智不及郁迦長者。」

阿難白佛言:「是名為何等經?云何持名?」

佛言:「阿難!是經,一名『郁迦長者所問』,汝當受持,二名『居家出家品』,三名『持一心宴坐其德名聞』。」

佛言:「阿難!若有菩薩聞是經為具足諸法,勝於百劫修梵清淨懈廢之行。是故,阿難!欲作大精進者、及欲教他人精進者,自欲住於一切法德者、及欲立一切於法德者,當聞是經、當受持、諷誦。所以者何?欲具足一切法,當視是經法與如來等。阿難!其有菩薩遠離是經者,則為遠離一切諸佛,不得復見一切諸佛。所以者何?其有說是經者,則為面見一切諸佛。阿難![8]政使是三千大千世界滿其中火,菩薩便當入過其中求聞是法,受持諷誦,當以諸寶滿三千大千世界用供養師,受是經法持諷誦讀。

「阿難!若有菩薩供養過去、當來、今現在諸佛、世尊,盡其形壽供養爾所佛已,不受是經法、不能諷誦、亦不於中作諸功德,為不供養去來今佛。阿難!若復有人聞是經典,受持諷誦、廣為人說,於中作諸功德,為已供養去來今佛。所以者何?諸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以法為上,為從法生。」

佛說如是,賢者阿難及郁迦長者,諸天、阿須倫、世間人民,聞經歡喜,皆前為佛作禮而去。
貼文者 : : bluenwater

法鏡經,卷一 - 2024-03-12 12:31:54

法鏡經[1]序

[2]夫心者,眾法之原、臧否之根,同出異名,禍福分流。以身為車,以家為國,周旋十方,稟無勌息。家欲難足,[3]由海吞流、火之獲[A1]薪,六邪之殘,已甚於蒺䔧[4]田之賊魚矣!女人佞等三[5]鬽,其善[6]為而信[7]寘,斯家之為禍也。尊邪[8]𤻀、賤清真、連叢瑣、謗聖賢、興獄訟、喪九親,[9]家之所由矣。是以上士,恥其穢、[10]濁其[11]廣,為之懾懾如也;默思遁邁,由明哲之避無道矣。鬄髮毀容、法服[12]彌為、靖處廟堂、練情攘[*]𤻀、懷道宣德、開導聾[13]瞽,或有隱處山澤、[14]枕石[15]漱流、專心滌垢,神與道俱、志寂齊[16]平,無名明化[17]用也。群生賢聖競于清淨,稱斯道曰大明,故曰法鏡。

騎都尉安玄、臨淮嚴浮調,斯二賢者年在束齓,弘志聖業,鉤深致遠,窮神達幽,愍世[18]矇惑,不覩大雅,竭思[19]釋傳,斯經景[20]摸。都尉口陳,嚴調筆受,言既稽古,義[21]文微妙。然時[A2]干戈未戢,志士莫敢或遑,[22]天道陵遲,內學者寡,[23]會覩其景化,可以[24]緣塗炭之尤[25]嶮,然義[26]擁而不達,因閑竭愚,為之[27]法義。喪師歷載,莫由重質,心憤口[28]悱,[29]亭筆愴如,追遠慕聖,涕泗并流。今記識闕疑,俟後明哲,庶有暢成,以顯三寶矣。

[30]法鏡[31]經

後漢安息[32]國[33]騎都尉安玄譯

聞如是:

一時,眾祐遊於聞物國勝氏之樹給孤獨聚園,與大眾除饉千二百五十人俱,及五百[34]開士,慈氏、敬首、[35]殆棄、闚音,[*]開士之上首者也。彼時若干百眾圍累[36]側塞眾祐[37]而為說經。

爾時,聞物城中有理家名甚,與五百眾從聞物城中出,往到勝樹給孤獨聚園,詣眾祐所,到以首禮眾祐足,便就座而坐。及理家有字愛遇、有字迺遇、有字善授、有字大威、有字給孤獨聚、有字龍威、有字諦思,斯一切五百眾等共往詣佛所,到以首禮眾祐足,皆於眾祐前就座而坐。其諸理家,一切以發求大道,皆與其眾共造德本,有決於無上正真道,惟給孤獨聚不耳。

於是甚理家以見大眾理家集會坐定,避坐而起,整衣服,稽首長跪,叉手白言:「[A3]己欲有所問,要者眾祐豈有閑暇[A4]敷演己所問?」

眾祐報甚理家言:「如來常為理家有閑暇敷演所問,理家汝便問,恣汝所求索於如來、應儀、正真道,吾當相為敷演所問,趣得汝意。」

甚理家問佛言:「於是,要者眾祐!若族姓男女,發意求無上正真道、好喜大道、發行大道、欲致大道、欲下大道、欲知大道,請命一切眾生、安慰眾生、救護眾生,其誓曰:『未度者吾當度之;未脫者吾當脫之;不安隱者當[38]慰安之;未滅度者吾當滅度之。』為受一切眾生重任,欲救護眾生故,而自誓發斯弘大之誓,知生死若干多惡惡,意如不勌,生死無數劫,意而不[39]邂。彼,要者眾祐!或有開士去家為道,以致道品之法,或有居家者。善哉要者眾祐!愍傷眾生,亦加惠此大道者以興隆三寶,亦使一切敏典籍久在故,如來願說開士居家者學德之法。何謂,要者眾祐!開士居家而承用如來教誨者,以不虧亦不損其本所願,所謂無上正真道也;亦現世有無罪之行,後世[40]往殊勝之道;亦[41]被要者眾祐!開士去家為道者,捐棄憎[42]愛、除鬄鬚髮、被服法衣,在家有信、離家為道,示其教誨,法式、正式、德式具現之。要者眾祐!開士去家為道者及居家者,修之云何?」

於是眾祐歎甚理家曰:「善哉善哉,理家!今汝迺知問如來居家、去家開士之所施行。是以理家!且聽我所說,勉進善思念之,開士居家為道者修學德善之行。」甚理家受教而聽。

眾祐言:「於是,理家!開士居家為道者,當以自歸於佛、自歸於法、自歸於眾。彼以自歸之德本,變為無上正真道。理家!自歸於佛、法、眾者云何?我當以成就佛身三十二大士之相以自嚴飾,亦以其諸德本而致三十二大士之相,以致彼諸德本,便而精進行之。開士居家者自歸於佛,為如是也。自歸於法者云何?謂為恭敬法、求法欲法,樂法之樂,法隆法依、法護法慎,如法住,隨法[1]術,為法典,為法力、為求法財,為法靜治,為造法事,我亦[2]當天[3]上世間分布是法。開士居家者自歸於法為如是也。自歸於眾者云何?若開士居家或見溝港、或見頻來、或見不還、或見應儀、或見凡人求弟子道者,為恭敬彼,承事供養,師之尊之,以禮待之。若以承事彼正[4]法正[*]術者而以得是志,亦我當得無上正真道。以講授經,成就弟子之德,而為恭敬彼,不亦而羨彼。開士居家者自歸於眾,為如是[5]也。

「又復理家!開士以修治四法為自歸於佛。何謂四?一曰、道意者終而不離,二[6]曰、所受者終而不犯,三曰、大悲哀者終而不斷,四曰、異道者終而不為也。是為四法。開士居家者自歸於佛,為如是也。

「又復理家,修治四法為自歸於法。何謂四?一曰、諸法言之士,以承事追隨之;二曰、所聞法以恭敬之;三曰、已聞法本末思惟之;四曰、如其所聞法,隨其能為人分別說之。是為四法。開士居家者自歸於法,為如是也。

「又復理家!修治四法為自歸[7]於眾。何謂四?一曰、[8]末下要生弟子之道,而意以喜一切敏;二曰、亦以為積聚物,以法積聚而化之;三曰、以有依恃有[9]決之眾,而不依恃弟子之眾;四曰、求索弟子之德,不以其德度而度也。是為四法。開士居家者自歸於眾,為如是也。

「又復理家!在家修道,以見如來則行思念佛,是為自歸於佛;已聞法則已思念法,是為自歸於法;若已見如來聖眾,猶思念[10]其道意者,是為自歸於眾。

「又復理家!在家修道,發求遭遇佛而以布施,為自歸於佛;若以擁護正法而已布施,是為自歸於法;若已其布施,為致無上正真道,為自歸於僧。

「又復理家,在家修道者!若修賢夫之行,行不以凡夫之行,彼是賢夫之行也。而[11]以法求財不以非法,以正不以邪,亦而為正命。不以嬈固人,以法致之。財多行非常想,以受其寶,是以恒隆。施而供養父母知識、臣下[A5]昆弟、親屬,為以敬之,奴客侍者[12]瞻視調均,亦以教化。斯殊法亦以受重任,是謂眾生重任也。精進而不懈,不受之重任,而以不受之,謂是弟子各佛智之事。成就眾生而不勌,不慕身之樂,為致眾[13]生樂。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以傾動,以殊[14]越世間法,富有財不喜悅;又於三道,無利無稱、無譽[15]聲、無賞。所行為熟慮,受正為喜悅,邪受見知要意而有正行。稱[16]譽之兩,以除解已,得其所誓,以憂人事,不自忽其事。有恩在人訖,終不望其報,作恩施若干,知恩知反復,為造行恩德。貧者為施財,諸恐畏者為安隱之,憂慼者寬解其憂,[17]無力者忍默之,諸豪強者[18]損憍慢,以棄殊過慢尤[19]慢。以恭敬尊長,承事多聞者,能問明[20]知者。所現以直不虛飾眾人,而有方便行,德而可求哉!為多聞不厭無足,正修懃[21]力,固與聖人相遭。追隨聖人而尊敬之,多聞者為事之,[*]知者為問之,所以現直。不師[A6]秘眾經,如其所聞為現之,所聞而曉其義。

「一切欲之嬉樂為計非常,不慕惜身,以自觀其壽如朝露之[22]渧,計財產所有如幻雲也。家屬人客計為怨,妻子男女計為無[23]擇之地獄,以其所有者計為一切苦,田地舍宅萬物所業者,常以計為疵也。所求致之德,為不敗壞想;家居者為危想;知識臣下[A7]昆弟親屬者,為地獄主者想;終日夜者,為[24]之同想。以不[25]實之身,為以受[*]實想;以不[*]實之壽,為受[26]實[27]想;以不[*]實之財,[28]為受[*]實之想。彼若以禮節眾事敬事人者,是以不[*]實之身,為受[*]實也。若昔眾德之本而不毀,又復增殊者,是以不[*]實之命,以為受[*]實也。是若以制慳而布恩施德者,是以不[*]實之財,為以受[*]實也。是為開士居家修道者為賢夫之行,為事如是,而無罪[*]也;為如來言說、為法說也;亦不毀而不損其本誓,是謂無上正真之道也。迺現世有無罪之行,後世亦墮殊勝之道也。

「又復理家!開士居家修道者,當以自奉持戒事,謂是奉持五戒事也。是以為不好殺生,不加刀[29]杖蠕動之類,不以嬈固人;是以[30]不好盜竊人物,自有財而知足,他人財不以思,至於幾微草[*]𤻀之屬,不與終而不取;是以為不好欲之邪行,自有妻而知足,[31]他婦女不喜眼視也。意常以自患已,思念欲[32]都為苦。如使生欲念,自於其妻,則以觀惡露,以恐怖之念,勞為欲之事,以無畏不苦,以慕戀不常,淨樂想達志,迺如是我當以自修。若以思想欲,我以不為之,何況數數有?是以為不當好妄言,以諦言誠言;以不[1]偽詐性;以不敗心如有[2]誠,如其所見[3]聞而說之;慎護經法,不用軀命,故以不妄言。是以不當好飲酒,以不醉不迷惑不急疾,以無罰而順化,強志以正知。

「如使復興布施意[4]可,所有一切吾[5]當與人,求食與食、求飲與飲、求車與車、求衣與衣,是以與人酒以建志,如是布施度無極。為是時若有人所索,則而為與。時我能以酒施,令從彼化志,如以自知為行不迷惑。所以然者何?夫開士者為眾生周滿其所願,布施度無極,一已如是。開士居家者以酒施人,而為不獲罪。是以理家!開士以其所修學之德本,變為無上正真道,若以善修,慎護斯五戒矣。又當有殊者,不當以相讒眾人,[6]紛諍者而以和協之,以為不[7]麁言,以柔軟之言,恒先與人言,亦不以綺語,為[8]義說、為法說、為時說、為如事說;亦不有癡[9]網,而以安隱加施眾生;意為不敗亂,恒以忍辱力而自[10]嚴。以為用正見,去離邪見,猶為稽首諸佛眾祐,不為他天神也。

「又復理家!居家修道者,或在墟聚郡縣國邑下,當於彼擁護經法,擁護經者為之奈何?夫不信者以信教化之;慳貪者以施教化之;惡戒者以戒教化之;亂[11]意者以忍事教化之;懈怠者以精進教化之;失志者以思惟教化之;邪[12]知以智事教化之;貧財者以富之;諸病者以藥施之;孤獨者以為家屬;無歸者以為歸;無依者以為依,為彼一切國邑[13]壤者,擁護經法為若此。

「理家!或彼開士至一至二至三至於百,教誨人民,皆使修眾德之法。彼開士便以悲哀加於眾生,以強其一切[14]繁誓之。誓其辭曰:『至於斯難化之人民未得成就者,吾終不取無上正真道。』所以者何?今我以為斯故,以誓自誓也。吾不為質直者、不以不佞諂者、不以不[15]為詐者、不以[16]守者、不以誡有德者。諸此人故,以誓而自誓也,但為欲使斯人以聞經法者,以經化余。用此故,以誓而自誓也。我當恒以強其精進行所,我方便為不唐苦也。若人有見者,莫不以好信。若理家至於開士所在[17]家居,止其不[18]嗟,[19]一切之人民墮殊異之惡道者,彼為開士之[20]咎。理家!譬如鄉亭[21]鄹邑郡縣國下,至於有良醫者,假使彼若有一人不以其壽命而終者,眾人皆為咎彼醫。如是理家!至於開士所居,止不[*]嗟[*]一切之人皆墮殊異之惡道者,如來、應儀、正真覺者為咎彼開士也。理家![22]是故居家開士為自誓如此也。設使我所往國邑下癡者相事,如不使一人有墮惡道者也。

「又復理家!居家修道者當曉家之惡。在[23]于家者,為害一切眾善之本,以家猶無出要,以害清淨之法,是故謂為家也。居家者謂為居于一切眾勞,為居眾惡之念,為居眾惡之行,不化不自[24]守,愚凡人者為共居,與不諦人集會,是故謂為家也。家者為是名也,已在于彼,莫不作不[25]軌之事者。以在于彼,則不恭敬,自於父母息心逝心尊長眾聖者,是故謂為家也。縣官牢獄,[26]考掠搒笞罵詈數勉,至于死焉皆為由彼,是故謂為家也。以在于彼為入惡道,以在彼為墮諸欲、為墮瞋恚、為在諸畏、為在愚癡,是謂為家也。以不慎護彼戒事,遠離為定事,以不修慧之事、不得度之事、以不生度知見之事、是故謂為家也。以在于彼,即有父母愛、兄弟愛姊妹愛、婦愛子愛、舍宅愛財產愛、兒客愛、所有愛、不厭財求之愛、是故謂為家也。斯居家者難滿哉!譬若大海眾流歸之。斯居家者不知厭哉!譬若火以得薪。斯居家者多念無住息哉!譬若風以為無住止,猶為沈沒哉。[27]若美飲食為糅毒,所有一切苦哉!譬若仇怨,為似知識,誤人之行哉!非聖[28]經之所施行,為造變爭哉!更相因緣[29]恒不和。為多疵哉!以行善惡之行,因緣之所在,恒為人所嫌疑。非人有哉!以為所有顛倒故。猶不善哉!雖善有權詐,猶見其性行。似如[30]倡體哉!以速轉變故。似若幻師哉!初至者人為聚會,其行為不誠。似若夢哉!一切成敗終始故。似若朝露哉!以速離故。似若蜜[*]渧哉!以為少味故。似若蒺䔧[*]網哉!色聲香味細滑以為所害故。似若鍼孔虫哉!以非善念為食故。譬若違命者哉!為轉相欺故。恒懷恐怖哉!為意以亂故。為多共哉!以縣官盜賊怨家弊惡王者為害也。斯居家者,少味樂哉!以為多惡失。理家!開士居家者為曉家之惡若此。

「又復理家!居家修道者以布施為寶施,若已施為我有,若在家非我有;若已施是為寶,若在家是為非寶;若已施為富財,[31]若在家為無財;若已施為勞解,其在家為勞增;若已施為不我,若在家[1]已為我;若已施為不有,若在家以為有;若[2]以施為無盡,若在家為非常;若已施不復護,若在家為斯護;若已施為賢夫行,若在家為凡夫之意;若已施為依度道,若在家為依邪部;若已施為佛所稱,若在家為愚人所稱。理家!開士居家修道者以布施為寶若此。是以見人來有所求索者,為生三想。何謂三?善友想、依度道想、勉生富財想,為生是三想。為復造三想。何謂三?尊如來教誡想、降伏邪想、以不望福德想。所以者何?若此開士,若諸來有所索者,貪婬、瞋恚、愚癡則以為薄,薄者為之奈何?若所有物,一切不惜而以布施,斯為貪婬薄;若於彼來求物者,以慈哀加之,斯為瞋恚薄;若以布施變為此一切敏,謂為愚癡薄。

「又復理家!已見來求物者,不久為成六度無極之行。又成彼者云何?若有來人從人索物,能不愛惜者,是為布施度無極;若意在道而布施者,是為以戒度無極;[3]若不恚怒之,是為忍度無極;假令猶自思念,何用為食?自強其意,不[4]釋其行,是為精進度無極;若欲施、若已施,而不欝毒、無有悔者,是為思惟度無極;若已施不望其福德者,是為以慧度無極。理家!開士以布施為成六度無極行若此。

「又復理家!居在家者是以為去離順隨忿[5]亂,以[6]親別離法。若以得產、得財米穀、得男女,不以為喜悅;若一切敗亡,不以下意為愁慼;已觀如是萬物如幻,為不住止想也。斯幻之行以致是,[7]是以父母、妻子、奴婢、兒、客,是非我之有,我亦不是有,亦我是不有,我不應是[8]有,以不我是有。今我為彼故,而為作罪惡,但現世是有,非是為後世。是[9]昔之有,非是我當護。又夫我之有,彼我當以護。何謂我之有?謂是布施教化,恬淡自守道之根原,亦藏隱之德本,是為我有也。至於我所住,是則為追我,彼亦不用軀命、不為男女妻子故,為造惡行也。是以居在家,自有婦者,當造三想。何謂三?非常想、不久想、別離想,是三想當為[10]造想。當復造三想。何謂三?若在喜樂為求後世在苦、若在飲食為求在殃罪、若在樂者為求在苦,當為造是三想。[11]當復造三想。何謂三?重累想、費耗想、俗所有想,當為造是三想。當[12]復造三想。何謂三?為入地獄想、入畜生想、入神鬼想,當為造是三想。當復造三想。何謂三?魑魅想、臼注想、色像想,[13]為造是三想。當復造三想。何謂三?不我想、無主想、假借喻想,當為造是三想。理家!思念若此眾事想開士居家者,當自觀[14]身其妻若此也。是以不當愛其子,設[15]使[16]無生子愛,不加於天下人。是以當以三數諫,[17]自諫其意。何等為三?等意者為道,不以邪意也;正行者為道,不以邪行;不多行者為道,多行者非矣。是以三數諫,自數諫其意,自造其子[18]怨仇想,是我怨[19]仇非我友。所以者何?我以由彼違失慈哀佛之教誡,使我甚益生彼愛。[20]人自磋切其意,如愛在其子,以愛加眾生;若其自愛身,以慈哀加眾生。是以當觀其本末斯所從來異,我所從來亦異。眾生先世亦曾為我子,吾亦曾為眾生子,是[21]生死之愆,無可適莫者。所以者何?所往來道輒有離行,轉復為仇怨。我今當自修,都使我無[22]友,亦我無怨仇。所以然者何?以造有知識,為復欲多作,以造有怨仇,都以欲為惡。一切眾生彼非我,汝意不可以可不可之意可,以悉通眾經。所以者何?正行者得正道,邪行[23]者得邪道。今我不有邪行,於眾生有正意行,乃可得一切敏故。[24]◎

「◎[25]理家!開士居家者都[26]物無可戀、無可慕、無可適、無可愛、無[27]可可,為若此也。又復理家!居家者設使人來有所索,假使為不欲與彼物,猶當以自諫數其意;假令[28]我不以是物施者,我會當與此物[29]離也;若欲不欲,至於死時,是物亦當捐棄我,我亦當捐棄是。[30]其施寶而終,[31]我而施是物,死時[32]意除止。設使思惟若此,而不能施彼物者,是以四辭謝辭謝來索物者。何[33]謂四?我以無力、眾[34]德未成就;我在大道為初[35]始,布施意而不自由;我有受見,在於我余之行,且相假原,賢者勿相逼迫;我所[36]施行能奉行之,如其所受,爾[37]迺能滿卿所願及天下人。辭謝彼來索物者,為若此也。

「又復理家!居家修道者,假使為離師者之教誨,時世無佛、無見經者、不與聖眾相遭遇,是以當稽首十方諸佛,亦彼前世求道所行,志願之弘,願者其一切成就佛法之德,以思念之以代其喜。於是晝三[38]亦夜三,以[39]論三品經事。一切前世所施行惡,[40]以自首[41]誨,改往修來,為求哀於一切佛,以法故愍傷之;亦以無央數無極之[1]法愍傷之。

「又復理家!居家修道者,當以曉息心之儀式,是以若見除饉、殊越、息心之儀式,當為敬其法衣,彼為眾祐、如來、應儀、正真、佛[2]戒定慧所行之法服也。以無惡為離一切惡,彼是眾聖仙者之表[3]式也。是以又當為敬彼也,亦當加愍傷於彼除饉,斯非賢為此不[*]軌行。

「至於被服,斯名:靜者、調者、神通者、如來者,表[4]識而為不調[5]淨之行。又如來復曰:『未學者不當忽易,非此彼遇勞過也,以從斯勞為有失;若此彼亦見佛[6]憲教之要,如所謂事[7]次應有之;若此捐棄是勞,觀其本末為護第一德,必為在正以知[8]乎將斷勞之智。』

「[9]如眾祐所謂:『[10]又士不可以相忽[11]蔑,是非時。如來有是知非我有,[12]是以不瞋、不怒、不恚為加彼。若以入廟者,以[13]住廟門外,以五體而稽首,[14]迺却入廟,彼是空廟之居、彼是慈哀喜護廟之居、彼是正[15]住在正次者之居,為彼得斯,使我得廟居,為若此。以遠去官位家者,為彼得斯。我以齋戒罪[16]迺禁制,制以若此。』為與去家之意,未曾有開士在家為得道者,皆去家,入山澤,以往山澤為得道,以譏家居者。夫去家,智者所稱譽,如江河沙,我一日之祠[17]禮,一切彼布施[18]以去家之意為[A8]殊勝。所以者何?以施下劣故,何況布施不信無[19]反復,盜賊弊惡、王者及大臣?非彼布施以為[20]實、以得足,以我有戒聞之行。

「是以入廟者,當以觀視一切除饉之眾所施行,何等除饉為多聞?何為明經者?何為奉律者?何為奉使者?何為開士奉藏者?何為山澤者?何為行受供者?何為思惟者?何為道行者?何為開士道者?何為佐助者?何為主事者?以觀視彼一切[21]除饉之眾所施行。如其所施行[22]行,以隨效為之為行,不當轉相嫉。若於[23]虛聚言有及廟;若[24]於廟[25]言及[*]虛聚,是以當慎[26]守言行,不當以廟中言說於[*]虛聚,亦不當以[*]虛聚言說於廟也。

「是以承事多聞者,以為修治聞,奉事明經者,為[27]解經之決事。承事奉律者,為[*]解[28]度殃罪之事。承事開士奉奧藏者,為明六度無極方便之事。若有除饉者,為[29]乏應器、或乏法衣者,當以給施之,莫使生嫉於人也。所以者何?夫人以嫉妬為結,是[30]以[31]當[32]力護凡人不應儀者。所以者何?凡人者為有失,應儀者為無[33]失。若有除饉者,未下正道,或積聚法衣、或積聚應器。是以彼除饉,用無上正真道開導之。所以者何?其事有應,是以積聚物為致道,[34]積若息心有不和者,當和解之;若正法欲衰微者,自危殆其身命,以營護正法;若見除饉疾苦者,[35]以血肉使其病者得除愈。

「理家!若居家開士,若不布施,不以禁止人;若以施,終不悔恨;若有眾[36]德本,以[37]是意為端首。理家!若此諸事、諸類、諸應,開士居家修道者,為若此也。」

又眾祐當說此居家開士所施行教[38]誨法憲時,有千人皆發意求無上正真道;復有天與人二千人,遠塵離垢諸法,[39]法眼生。

於是甚理家白眾祐言:「要者眾祐![40]如來以敷演居家開士[41]者家善惡之地;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思惟、智慧,於是大道當所施行。要者眾祐!去家修道開士者之所施行,願復幾微現之為善。[42]要者眾祐!開士去家者,為之奈何?其所施行亦云何?」

眾祐告甚理家曰:「善哉理家!今汝[*]迺以問如來,開士去家修道者之所施行?善哉理家!當為汝說開士去家之事,其所施行,汝勉進善思念之。」甚理家受教,從眾祐而聽。

眾祐曰:「理家!開士去家修道者,若頭燒然,譬[43]若[44]鎧為精進以求智。去家者其初始為若[45]此,次修治為聖典。又何謂去家者之聖典?所謂趣得一衣為足,亦以善之;一食一床,病瘦一醫藥為足,亦以善之。是為聖[46]典。何以故謂之為聖典?以為修治彼一切道[47]品法,是故謂之為聖典。

「又開士去家修道者,為有十知足之[48]德,身以服法衣。何等為十?以為羞慚故,身服法衣;以[49]避風[50]暑故,身服法衣;以[51]辟蚊虻[52]蟆子故,身服法衣;欲以[53]見息心形狀故,身服法衣;亦是法衣之神為十方之神故,身[54]以服法衣;以患離婬樂,是以不樂婬之樂;以樂安[55]得淨,是以除斷眾勞之樂;不以肥[56]𫆚,為是道行;行在聖道重任,我亦以自修;如以一時有法衣,如被服法衣故。以是十德自觀,至于壽終,閑居靜處,以不行匃。何等為十?我自以我[1]業而為命,不以非異業;若有人來施我者,以先修治三寶,後乃而受其施;我若欲從人乞匃,若不欲施人者,以[2]非哀加彼[3]己也;我當自食所修行之食,以為不違如來之言誨、以得成知足重任之本、以降憍慢、以[4]得成無見頂之德本;我亦見布施,亦如[5]以自教;若往行乞匃,我亦不得有所適莫於男[6]女,以我等意於天下人、以得成一切敏智之重任。是,理家!十德,去家開士者以自觀,至于壽終,閑居靜處,以不行匃。若有人來請者所[7]住處,其人志意信喜道者,我不宜當彼往;設使往食,若能以自益亦能益人者,可往受[8]施。我教開士可彼索。是為十德,以自觀可以處於樹下坐宿止。何等為十?以其自由為往;彼以不名有;彼床臥以不閉門;於山澤以去離愛為彼居;以少欲少事為成德;[9]捐棄軀命以不自惜;樂獨靜以遠離戀聚會;以行修身不食;以定意為安靜一意;閑處[10]思惟為無益。是,理家!十德以自觀,開士去家者為可處於樹下居止。

「又復理家!或彼開士去家修道遊於山澤者,若欲修治經,若用誦利經,故為入廟。若居廟者,意向以山澤為居,是猶為彼山澤居也。求法之行者,為一切物不我想,一切諸法為他人有想。又開士去家修道者若遊在山澤,當自省察,我今何以遊此山澤中?不但以山澤居,謂[11]之息心也。所以者何?此間多有不化、不守、不度、不應、不修行者,[12]皆[13]遊山澤,所謂:禽獸、眾鳥、獼猴、㹢[14]玃、惡人賊盜,皆遊於山澤,亦不謂彼為息心也。至於我所求山澤居者,當以成我,彼所求為是息心求。[15]亦又何故開[16]士息心?所謂志以為不亂,為以得是持周滿達事故;以聞為無足;以得辯辭;以慈心不虧大哀;以不離專由于五通,興隆六度無極,[17]却一切[18]敏之,意不擇捨,為行權謀之慧;以法施合聚人民,成就人民四合聚之事,為不擇捨[19]六可[20]思[21]念之;以聞精進不[22]虧損,為擇法本末正度之道因緣,智亦不入正道之事,為護正法之事;以信罪福為正見思慮所務;以[*]虧斷為正思,隨所喜為說法、為正言,隨行盡之,備足為正業、[23]瘕疵之續;以除斷為正命;以道臻到為正方便;以不忘忽為正[24]志,一切敏智之臻到為正定。若以空為不想之行喜;若以得不[25]顧為斷俗,所有依其義不以文,依其法不以人,依其智不以識。本文演義歸,不以末敘義,斯理家謂為開士去家者息心求也。

「又去家修道者,不當以多從事,若此思惟其本末故,當為一切眾生不與之[26]從事,明哲不但與一人不從事也。又有四,是去家開士者之從事也,如來之所教。何謂四?一曰、與講經者從事;二曰、[27]與就人者從事;三曰、與供養如來者從事;四[28]曰、與發一切敏意不亂者從事,離彼不當以多從事。又開士遊於山澤者當自揆察,我為何故來至[29]於此?彼是思惟,我以恐畏來至此。何[30]謂恐[31]畏?此群聚,恐畏與人從事婬、怒、癡、憍慢、自恣,恐畏惡友,恐畏嫉慳,恐畏色聲香味細滑,恐畏功稱恭敬[32]利,恐畏不見言見、不聞言聞、不知言知、不解言解,恐畏息[33]心垢,恐畏更相嫉妬,恐畏生死五道往來所墮,恐畏欲界、色界、[34]無色界,恐畏陰[35]耶、[36]死[37]耶、勞[*]耶、天[38]子[39]耶,恐畏惡道地獄、畜生、鬼神,恐畏倉卒一切是眾惡之念;我來到此不可以此居在於家。若在群聚之中,行不應道之行,不得免彼眾恐之事。亦彼昔開士得免度眾畏者,彼一切[40]已居山澤之力勢,得臻到無畏,是謂自然。是故我以恐畏,欲越度眾畏,為居山澤矣。[41]又一切[42]是畏皆由身之生,以慕戀身以修身;以是身以愛身;以盛身以思身;以見身以處身;以想身以護身之所生也。假使[43]由於山澤[44]居,為以有由身之意,慕戀身修身,是[45]身愛[46]身、思身、見身、處身、想身、有[47]身、護身之意者,[48]我空為居山澤耳。又居山澤者為無身想;居山澤者無異想;居山澤者不見論義,不[49]修自見身,無[50]在顛倒,無有無為想,何況有[51]勞想?居山澤者名曰:一切諸法寂然[52]哉!諸法無所著哉!諸樂亦無所著哉!諸想以不[53]愛哉!色聲香味細滑不與錯[54]忤哉!諸定不以怙哉!意以自整不亂哉!以下諸重[1]擔之畏哉!以度[2]夫汪洋之澤哉![*]夫聖[3]之典以造哉!姦惡之屬[4]悉知足哉!為重任少欲哉!以智慧知[5]足哉![6]為知足哉!為知足哉!為重任少欲哉!為應哉!本末行以解哉!為一切獄斷所修事訖哉!以為永解除。

「理家!譬如山澤中有樹木草穢之屬,都無可畏、都無可恐。如是理家!開士遊於山澤者,執志當如草木牆石之[7]喻,身以受[8]行之,彼誰畏[9]者?彼以恐怖思惟身本末,我都無身,非人、非命、非丈夫、非類、非[10]女、非先、[11]無先、無造者、無教造者、無[12]與者、無[13]興起者。諸是之畏,但以不[14]成之想[15]有是畏耳!今我[16]宜不造不成之想有是畏耳!今我不宜造不[*]成之想,當如樹木草穢之屬,亦為若此無響,以解一切彼法以具行之。以響斷山澤居,去離婬塵。無諸響山澤居,非我非有物[17]者。又遊於山澤者以復思惟,是通達道品之法者,以居山澤。居山澤者為合聚十二精;居山澤者解諸諦;居山澤者知諸陰,[18]以[19]滑制諸情,以[20]禽諸進入,不忘忽道之意;諸佛[21]所讚,眾聖所稱譽,欲度世者所事也。居山澤者以解一切敏智之[22]方術也。又遊於山澤者,[23]以為不久周滿六度無極之行。得彼者云何?遊於山澤者若不自惜其軀命者,是為布施度無極;若以依精之德,為成三慎者,是為戒度無極;若意不亂,亦可是一切敏不異道者,是為忍辱度無極行;至於未得忍終而不起者,是為精進度無極;若以得一心不以從致[24]敏哉,但以[25]隆德本,是為一心度無極;若[26]見如山澤道亦為若此,以分別眾事者,是為[27]以智慧度無極,[28]開士以道得。

「又復理家!修治四法,我以教開士居山澤。何謂四?或有開士,多聞明於法決者,若以其聞行在本末法,可居於山澤;又開士以得五通,欲以成就天龍鬼神者,可居於山澤;或有開士勞盛者,彼以不從事勞即為薄,可居於山澤;亦欲抑制勞,以自勸勵,是以皆由聞。夫遊彼者,以得周滿一切清淨法,迺後以下[29]墟聚郡縣國邑,下為眾人講授法、修治法。若此也,理家!我教開士居山澤也。

「[30]又去家修道者遊於山澤,以修治經、誦習經故入眾者,以執恭敬亦謙遜。夫師友講授者、[31]倀中少年者,為以尊之,不以懈怠;自所修,以不廢人所修,亦不以求承事恭敬。若此當以觀察如來、應儀、正真佛者,為諸梵釋天人眾生所供養;為天上天下尊者福田,彼尚不求人承事也,自作事不欲煩人,何況餘者?未以[32]學、甫欲學,[33]反欲人承事耶!又我當為天下人養者,我當以供養人,都不我從人求供養。所以者何?以供養重者,理家!除饉者,不得法之助供養故,為助我不以法故。夫欲以為法助人者,以為若此。以是供養故,為助我不以法故,彼以自[34]懷已[35]正信,以為有供養,彼即與世物[36]雜為,不是大祐人者。是以若欲往詣[37]佛、師友者,所以身意行有決,[38]乃可[39]往慕。我教者師友以異之行無過,以不訶問諷起誦習,為教誨之積聚。是以欲諷起經,為不用軀命,慕樂法隨順師意,以求法利,[40]不為求一切恭敬稱譽之利。若以從師受幾微四句之頌,以諷誦之;若以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思惟、智慧,而以彼供養師者,如其所修,四句頌之字數,為劫之數,以供養彼師者,尚未為[41]卒師之敬,亦以質直不虛飾不佞諂一切行之供養,豈復謂法之[42]敬?

「又理家!若[43]斯意念生,以有德之意、有佛亦法之意、有自患離婬之意、有寂靜之意。若以修治四句之頌,遵而行之,如其劫數,彼以供養其師者,[44]尚未為[45]卒法之敬。理家!當以知此之事。若此也,法之福德如無數,獲智亦無量。是故開士欲[46]以擇上法,猶以無數為敬正法。若彼思惟,若此以聞淨戒事。何謂是淨戒事?去家開士者有四淨戒[47]事。一曰、造[48]聖之典;二曰、慕樂精進德;三曰、不與[49]家居去家者從事;四曰、不諛諂山澤居。是為去家開士者四淨戒事[50]也。復有四淨戒事。何謂四?以守慎身身無罣礙;以守慎言言無罣礙;以守慎心心無罣礙;去離邪疑造一切敏意。是為去家開士者四淨戒事。復有四淨戒事。何等為四?一曰、以自識知;二曰、以不自貢高;三曰、以不形相人;四曰、以不謗毀人。是為去家開士者四淨戒事[*]也。復有四淨戒事。何謂四?一曰、[1]已可諸陰為幻法;二曰、以可諸情為法情;三曰、以可諸入為[2]虛聚;四曰、不隨方俗之儀式。是為理家去家開士者四淨戒事。復有四淨戒事。何[3]等四?一曰、以不自計我;二曰、遠離是我有;三曰、斷絕常在除;四曰、以下因緣法。是為去家開士者四淨戒事。復有四淨戒事。何謂四?一曰、以解空;二曰、以無想不怖;三曰、以大悲眾人;四曰、以為可非身。是為去家開士者四淨戒事。

「彼以為常聞淨定以故,[4]以若此觀之。何謂此淨定?以通一切法,不為餘事意行,為有決意、為[5]一端意、為不錯[6]忤意、為以不[7]住意、為不馳意、為自身住止意,不與情欲從事意、為以觀幻之法,我若幻法情亦然,[*]以無復行,便無可存,已履彼正,是[8]謂正定。若[9]法在如法,若此亦謂定,為觀若此。彼常聞淨慧。何謂斯慧者?諸法之擇智,謂彼為慧[10]也。不受之相無[11]相行,不造之相無存矣,無為之相不馳騁矣。是以理家!以觀法若此者,是謂去家開士之所施行也。」

又以說是經時,有五百人造[12]起無上正真[13]之道意。又甚理家及其[14]等,同出聲言:「未曾有,要者眾祐!至於如來之善言迺如是!亦家之[15]惡德重任之行;亦去家諸德善斯。尊者眾祐!已為明彼居家[16]人多惡德,至於去家無數之德善[17]已,寧可得從眾祐,受去家之[18]誡,就除饉之行?」

眾祐報言:「去家者,理家難堪,能究暢淳德,[19]善奉持教誨。」

理家復白佛言:「眾祐!去家者雖難堪任,如來猶當可己等去家為道也。」

眾祐便使慈氏開士及一切行淨開士聽,舉彼理家等。慈氏開士舉二百理[20]家,一切行淨開士舉三百理家,去家修道。

爾時賢者阿難謂甚理家言:「卿何見居國居家,有能樂於[21]法去家之聖道者?」

甚理家報阿難曰:「我不以[22]為貪慕身樂、欲致眾生樂,故我以居家耳!又如來者自明我,彼以所受堅固而居家。」

彼時眾祐告阿難言:「阿難!汝已見甚理家?」

「如是眾祐![23]見甚理家。」

「阿難!於是賢劫中,以所成就人多於去家開士者,以百劫中不若此。所以者何?阿難!又去家修道開士者,千人之中不能有德乃爾,此理家者而有是德。」

爾時阿難白佛言:「要者眾祐!當何名斯經法?亦當以何奉持之?」

眾祐言:「是故汝阿難!斯經法名為『居家去家之變』,奉持之;亦名為『內性德之變』,奉持之;亦名為『甚所問』,奉持之。及以聞此經法者,阿難!為周滿法精進殊彊,於一切威儀下精進行道者,不若此也。是故阿難!若欲以興精進者、[24]若欲勸[25]勵者、欲立[26]一功德者、欲造立人眾[27]德者,[28]由當以斯經法以聞之、以受之、以行之。我以[29]囑累汝阿難,此經法[30]數用布[31]見眾人。所以者何?眾德法之正行也。阿難!斯經法者正應也。」

眾祐以說[32]是,阿難歡喜,及甚理家、天與人,亦質諒王,眾祐說已,皆思惟[33]也。

法鏡[34]經

[35]法鏡經後序

序曰:夫不照明鏡,不見己之形,不讚聖經,不見己之情。情有真偽,性有柔剛,志有純猛,意有闇明,識有淺深,不能一同。不覩聖典,無以自明,佛故著經,名曰《法鏡》,以授某等。開士之[36]上,傳教天下,有識賢良,學者通達,行者志正,疾得無上之聖。康氏[37]穀德,博達心聰,為作[38]註解,敷演義方,辭語雅美,粲然煥炳,遺誨後進,以開童蒙。於學有益,以為獻呈,[39]乘意綢繆,誠可嘉也。

然夫上聖之妙旨,厥趣幽奧,難可究[40]息。[41]余察其大義,頗有乖異,懼晚學者,以此為真,而失於正義,彼此俱獲其愆矣。余反覆歷思,理其闕者,有七十八事,謹引眾經,比定其義,庶令合應,不為肬腨;又經本字句,多漸滅除去,改易其字,而令句讀不偶,音聲不比,義理乖錯,不相連繼,甚失其宜也。

夫聖上制經,言要義正,以為具備,無所玷玦,不可復增減矣。猶人之四體受之二親,長短好醜各宿本耳!豈可復改更乎?所謂增之為肬[42]腨,減之為[43]槃瘡者也。

且夫世俗詩書禮樂,古之[44]遺字,雖非正體,後學之[45]徒,莫敢改易,皆尊敬古典,轉相承順矣,況乎斯經之昭昭,神聖之所制?

天上天下群聖仙者,靡不稽首奉受以為明式,學者益智,行者得度,其無數焉。而斯末俗,晚學之人,見聞未廣,而以其私意,毀損正言,[46]違戾經典,豈不快哉!名言學佛,而違佛教,斯復何求也?

昔惟衛佛時,有人反佛名一字,後獲其罪,五百世盲,矇矇冥冥,其[A9]㑁久也。至釋迦文佛!時其人聞聖德,故來自歸,[1]謶得救濟。佛遙見呼之!其目即開,投身悔過,乞得除愈,佛言:「汝罪畢矣!今無他尤,觀之不可不慎哉!」夫人若能復心首悔,改往修來,斯亦賢者之意焉!

[2]法鏡經[3]後序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卷一 - 2024-03-12 12:54:23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卷第一

[2]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3]臣施護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菩薩摩訶薩眾五千人俱——得大忍辱無礙辯才,降伏魔怨、制諸外道,發大道心,得三摩地,總持自在,具四無礙智,通達四攝及最上甚深波羅蜜多,乃至一切佛法、無量無邊諸善功德——其名曰:普賢菩薩、普眼菩薩、普觀菩薩、普光菩薩、普照菩薩、上意菩薩、增意菩薩、無邊意菩薩、廣意菩薩、無盡意菩薩、持地菩薩、世上菩薩、勝意菩薩、最上意菩薩、總持自在王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等——復有賢護菩薩摩訶薩等十六人俱;復有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及帝釋天主、護世四大天王,復有[4]蘇尸彌天子、安意天子,及諸天王、龍王、緊那囉王、巘馱哩嚩王、藥叉王、誐[A1]嚕拏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來會坐。

爾時,世尊坐於[5]吉祥藏師子之座,四眾圍繞逾於須彌,光明熾盛,譬如日、月普照一切世間;威儀具足,梵行寂靜,譬如帝釋於諸天中威儀最勝;亦如輪王七寶具足,離諸怖畏如師子王;善能談說諸法空義,如大火聚破諸幽暗,如摩尼寶王遠照一切。如是佛光照於三千大千一切世界,於其光中出妙梵音告諸眾生:「我今所得一切諸法最上波羅蜜,說真實義,初善、中善、後善,文義殊勝,純白圓滿,梵行清淨,純一無雜。」

爾時,[6]喜王菩薩摩訶薩在大眾中安[7]詳而坐,瞻仰世尊於師子座放大光明——譬如千日照耀一切——心大歡喜,深信恭敬,即從座起,合掌向佛以頌讚曰:

「佛身晃曜如金山, 利益世間甚希有,
菩薩、聲聞、緣覺僧、 天、龍八部皆圍繞。
譬如須彌諸天居, 出於大海而高顯,
悲愍眾生而現身, 放百千光常照曜。
行梵天行即梵天, 於彼梵天復為王,
行禪解脫三摩地, 光照上位諸菩薩。
亦如帝釋為天主, 威德儀容諸相異,
牟尼光明照世間, 相好莊嚴功德異。
金輪四洲得自在, 能善調伏諸有情,
引彼眾生出苦輪, 我佛慈悲亦如是。
所有火光、摩尼光、 日、月光等諸光明,
如是百千日等光, 不及佛日恒照曜。
如月夜分放光明, 普照世間悉清淨;
佛面端嚴如滿月, 映蔽一切光不現。
譬如高山燃大火, 能破夜暗顯諸方;
大仙所有智慧光, 破盡黑暗離諸有。
如大師子曠野吼, 眾獸聞之悉驚怖;
佛說法空、無我義, 諸魔聞之亦如是。
摩尼寶王放光明, 諸餘摩尼光不現;
佛身晃曜真金色, 映蔽一切世間光。
一切世間賢聖中, 無有最上與佛等,
具福精進方便智, 一切功德不可量。
瞻仰大師功德海, 威光普照諸群生,
一心恭敬慕尊顏, 是故我今頭面禮。
我所讚佛歸敬心, 世間功德無等等,
盡將迴向法界中, 一切世間成佛道。」
爾時,喜王菩薩摩訶薩讚歎佛已,合掌向佛,瞻仰尊顏,目不暫捨。心觀法界——其義甚深,難知難見,離言分別,絕諸戲論,微妙難解,不可思議——如是觀想一切法界,唯佛、如來觀智攝[8]受現量證知,佛之境界無有等等,如是觀見所有如來不可思議方便境界,皆攝一相法界性中。譬如虛空,無有住處,即眾生界,亦如自性;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礙解脫,究竟寂靜。諸佛、世尊以善方便身變佛剎遍滿一切,現眾生前,諸如來身經無數俱胝劫而不可得。

時喜王菩薩摩訶薩如是觀佛功德已,默然而住。

爾時,有一尊者名曰[9]護國,於舍衛大城安居三月。過是夏已,著衣持鉢,與諸苾芻及初出家者、初發心者出舍衛國,詣王舍城鷲峯山中。到彼山已,即時護國尊者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右繞三匝,住立一面,合掌恭敬而說此頌讚歎佛曰:

「稽首最上佛光明、 稽首如空無礙意、
稽首能斷諸結縛、 稽首永超三有海。
我佛無邊真色相, 普遍俱胝剎土中,
菩薩聞已歡喜來, 恭敬供養佛功德。
作此最上供養已, [10]聽牟尼法離諸塵,
各生歡喜還本土, 稱讚世尊所說法。
廣歷俱胝無數劫, 利樂一切諸有情,
如是身心不疲倦, 為求無上佛菩提。
恒行布施、持戒行、 忍辱、精進、禪定門、
智慧方便到涅[1]盤, 是故我禮大覺尊。
成就六通、四[2]神足、 諸根、十力解脫門,
以此行及諸眾生, 我今禮佛無等智。
能知一切世間心, 所行、所作、所成業,
所有身、口及言說, 無上世尊悉觀見。
貪、癡過失不能斷, 眾生因彼墮三有,
因佛得成善逝業, 能知世間諸善惡。
所有過去諸佛事, 及彼現在天人師,
乃至未來功德海, 一切諸法悉能知;
清淨剎土眾圍繞, 菩薩、緣覺與聲聞,
乃至諸佛壽較量, 我佛一切悉能知;
所有一切生滅法, 所有供養作佛事,
所有受持法藏法, 我佛一切悉能知。
佛有十力無礙智, 現在常住於三世,
如是一切方便法, 我禮世尊智慧海;
大覺世尊無等等, 相好莊嚴大吉祥,
如夜眾星現空中, 我禮牟尼最上尊。
色相端嚴無與等, 光照諸天及世間,
帝釋、梵王、究竟天, 對彼佛前俱不現。
無垢不動如金山, 右旋螺髻紺滋潤;
佛頂高顯如金山, 光明遠照生諸福;
光遍俱胝那由他, 顯現眉間白毫相;
目若青蓮恒適悅, 觀照世間運慈心。
清淨滿月虛空中, 佛面圓明亦如是,
一切見者無厭足, 我禮如來圓滿相;
行如鵝王及鹿王, 亦如牛王行步穩,
[3]振動大地無暫止, 我禮如來堅固力;
手指纖長網縵相, 指[4]甲清淨如赤銅,
平立垂手過於膝, 我禮金色大覺尊。
佛行大地現好相, 具足顯現千輻輪,
足放光明照群生, 蒙光悉得生天界。
大聖法王施七財, 能為施主心平等,
調御世間依法行, 我禮法王無上覺。
慈悲法念心為劒, 持戒方便智慧弓,
能斷煩惱諸群賊, 生滅輪迴無有增。
自利果滿復利他, 令彼眾生亦解脫,
究竟安樂出塵勞, 得入善逝寂靜宗。
無生、無滅、無諸苦, 亦無生、老、愛別離,
如是無為最上乘, 佛為眾生慈愍說。
我讚最上大牟尼, 攝盡一切諸佛法,
如是所有諸功德, 願諸眾生證菩提。」
爾時,尊者護國頌讚佛已,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恭敬頂禮,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等覺!我有所問,唯願世尊慈悲聽許。」

爾時,世尊告尊者護國言:「如汝所問,我為汝說,滿所求願,令生歡喜。」

時尊者護國聞佛語已,身心適悅而發聲言:「世尊!有何等法為菩薩行法具足,能得一切最上功德、無礙大智、決定辯才,明了性相,入一切智教化眾生,斷彼無明妄想煩惱,決定真實,入一切智、發真實語,令彼有情依言所作、離諸愚暗、念佛方便,樂聞一切甚深梵義,受持諸法,速得證於無上正智?」

爾時,尊者護國即於佛前而說頌曰:

「菩薩所行決定行, 彼行必有真實法,
真法從佛智海生, 最上如來為我說。
佛身光明黃金相, 最上無邊大福聚,
救度六趣諸眾生, 為說菩薩無垢行。
何得無盡大覺智, 總持甘露生菩提?
何得清淨智慧海? 彼慧能斷眾生疑。
俱胝多劫輪迴苦, 眾生迷沒意無疲,
覩此愚迷苦惱侵, 為彼云何修十善?
剎土清淨眾會滿, [5]實剎無邊壽命長,
為眾恒宣微妙言, 願說菩提無垢行。
降伏邪魔生正見, 枯彼愛河證解脫,
清淨法眼照愚盲, 令諸有情行上行。
端嚴富貴大辯才, 言辭柔軟聞歡喜,
譬如甘露潤世間, 願說甚深微妙法;
梵音深妙斷諸惡, 其聲和雅如[6]頻伽,
求法之眾佛所集, 願說甘露濟群生。
眾有菩提最上根、 及彼聲聞、緣覺性,
願佛隨根方便說, 師資遇會正是時。
我今樂聞最上乘, 唯佛知我菩提性,
於此小乘不樂求, 願說如來第一法。」
爾時,尊者護國說此頌已,佛言:「善哉,善哉!尊者能問如來最上之義,利益多人令得安樂,攝受未來諸菩薩摩訶薩。汝今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說。」

時尊者護國白言:「善哉,世尊!我今樂聽,唯願說之。」

爾時,世尊告尊者護國言:「有四種法,具足清淨是名菩薩摩訶薩。

「何等四法?一、內,二、外,三、心,四、意。如是四法稱理真實,見諸眾生其心平等——猶若虛空,無所分別——依言所行,是名菩薩摩訶薩四種之法獲得清淨。」

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心、意、內、外常清淨, 不退菩提正道心,
所作之善無唐捐, 能得菩薩無邊智。
觀彼眾生苦無我, 生、老、病、死悉來侵,
如是三有大海中, 廣運法船救群品。
見諸眾生心平等, 觀彼世間如一子,
願令一切俱解脫, 悉向菩提心不退。
常談空義依空行, 亦無人、我,無眾生,
譬如夢幻等無實, 令彼愚迷生智慧。
如所宣說大覺智, 依智而行所作事,
調伏過失心寂靜, 求證菩提為佛子。」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告尊者護國言:「復有四種法於諸菩薩令心安慰。何等四法?一者、於總持法門志求修學;二者、常近善友,威儀無缺;三者、求證甚深無生法忍;四者、精進修行持戒清淨。如是四法令彼菩薩安慰其心,進修不退。」

復說頌曰:

「若人愛敬總持法, 名聞遠響眾所歸,
能持無上妙法門, 一切如來同所說。
智慧增明無忘失, 如是速得無礙智,
通達一切最上法, 成就無為解脫門。
皆因善友證菩提, 出生七覺能修斷,
增長八正作佛事, 遠離惡友如怖火。
聞甚深法證無生, 能了諸法畢竟空,
無我、無人、無眾生, 如是[A2]永離一切見。
律儀出生諸善本, 堅持守護離破犯,
彼行能成寂靜心, 佛為眾生親演說。」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告尊者護國言:「復有四種法,於諸菩薩在輪迴中令心愛樂。何等四法?一者、令諸菩薩愛樂見佛,二者、令諸菩薩愛樂說法,三者、令諸菩薩愛樂能捨一切所有,四者、令諸菩薩愛樂忍印無相深法。如是四法,於諸菩薩在輪迴中深生愛樂。」

復說頌曰:

「菩薩得見二足尊, 一切生中行正行,
能善調伏諸世間, 光明普照除愚暗。
如是供養人中尊, 深生愛樂常尊重,
救度一切諸眾生, 令入菩提無上道。
若聞諸佛所說法, 身心寂靜生愛樂,
如是堅固心無退, 依行速證佛菩提。
能捨一切心無悋, 見來求者生歡喜,
國城、妻子及身命, 給施眾生作佛因。
若聞無相甚深法, 性離分別本來空,
無我、無人、無眾生, 如是於斯生愛樂。」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告尊者護國言:「復有四種法,於諸菩薩不得愛樂。何等四法?一者、於其在家不得愛樂,二者、既出家已不得愛樂利養,三者、不得愛樂上族中生,四者、不得愛樂小乘之人。如是四法,於諸菩薩不得愛樂。」

復說頌曰:

「在家無邊大過失, 捨離令心無所著。
常樂山野寂諸根, 勇猛勤修大智德,
獨行清淨如利劒, 能斷愚癡諸垢染。
於彼種種大利養, 常樂遠離無愛著,
棄捨高貴上種族, 觀如幻化、陽焰等。
普為群生行布施、 持戒、忍辱等諸行,
不惜身命及眷屬, 志求正覺到彼岸。
於小乘法無所著、 於最上乘恒堅固,
乃至割截於身體, 其心不壞如金剛。」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告尊者護國言:「復有四種法,於諸菩薩而有損減。何等四法?一者、破犯戒律;二者、不住山野而趣寂靜;三者、不依四乘之教,邪妄推求;四者、雖樂多聞,全無所得。如是四法,於諸菩薩而有損減。」

復說頌曰:

「戒相清淨如摩尼, 能引眾生到彼岸,
菩薩於斯破律儀, 迷沒不成無上覺。
住持山野寂靜處, 我、人分別自然除,
男、女、眷屬及己身, 觀如草木無情愛。
四乘教理無虛誑, 一心清淨奉教行,
必得具足眾功德, 成就佛智大丈夫。
觀彼輪迴諸有情, 常處生、死、憂、悲苦,
恒運最上妙法船, 度彼有情出苦海。
若無救度彼眾生, 迷沒沈[1]淪無有盡,
是故小乘非究竟, 為生令發菩提心。」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告尊者護國言:「復有四種法,於諸菩薩明了修習。何等四法?一者、發生諸佛平等之心而求善逝;二者、承事法師,尊重供養,於臥具等而不愛著;三者、不貪利養,亦無所求;四者、於甚深法忍具足成就。如是四法明了修習。」

復說頌曰:

「彼有善逝大丈夫, 天上人間無有等,
平等導引諸群生, 如是修習行十善。
尊重承事於法師, 依師[2]教授而修學,
作大供養求佛智, 無邊諸佛亦此生。
[3]常住深山無所畏, 於斯利養不生貪,
善能成就無礙智, 通達深法離諸塵。
聞佛功德深歡喜, 如是行法堅固修,
證彼寂靜無生忍, 廣度眾生無量苦。」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告尊者護國言:「復有四種法,於諸菩薩行法清淨。何等四法?一者、身心決定,志求菩提,行法清淨;二者、離諸虛妄,樂住深山,行法清淨;三者、一切能捨,不求果報,行法清淨;四者、常隨法師晝夜求法,行法清淨。如是四法,於諸菩薩行法清淨。」

復說頌曰:

「貪、瞋、癡垢心皆盡, 懈怠、虛妄亦復無,
一切過失令不生, 決定求證菩提道。
厭離本舍憂根斷, 捨彼俗塵求出家,
諸惡朋友不相逢, 行住深山趣解脫。
於彼山中修淨行, 能成如來無礙智,
於身命、財無所著, 自在無畏如師子。
見彼有情生歡喜, 譬如飛鳥聚還離,
觀彼世間非久居, 如是求大菩提道。
身心清淨如虛空, 所捨一切無驚怖,
於彼利養無愛著, 如鹿心驚不住地。
世間恒處大嶮難, 難發身心求解脫,
覩此虛妄無真實, 是故我行寂靜行。
恒以軟語誘群生, 怨、親平等無分別,
無著、無住亦如風, 是求菩薩最上行。
無相解脫、空、無願, 了彼有為如幻化,
常行清淨廣大心, 飲甘露味常歡喜。
志求道法依師學, 彼人五蘊恒清淨,
眾苦逼迫無疲勞, 如是證入總持門。
解此所修菩薩行, 成就所求令彼喜,
若人不求於菩提, 彼即少智百生失。」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告尊者護國言:「復有四種法,於諸菩薩而為難法。何等四法?一者、心不尊重,多行輕慢;二者、心無孝行,懈怠背逆;三者、心貪利養,少於知足;四者、心樂虛妄,邪求財利。如是四法為菩薩難法。」

復說頌曰:

「佛法本師及父母, 全無信重多輕慢;
不行孝敬心懈怠, 常以愚癡行散亂;
一向貪心於利養; 復行虛妄為邪利;
自讚德業誣他人: 『我能持戒及修行。』
互相鬪諍無慈愍, 覆藏己過見他非,
復行農業及經營, 如是沙門無功德。
末法之時人散亂, 鬪諍、相殺、心嫉妬,
沙門隱滅如來法, 諸善苾芻皆遠離,
菩提妙道永不逢, 五趣輪迴無有窮。」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告尊者護國言:「復有四種法,於諸菩薩宜應遠離。何等四法?一者、懈怠,二者、不信,三者、嫉妬,四者、憎見他人。如是四法宜應遠離。」

復說頌曰:

「無信、懈怠心愚迷, 心懷嫉妬常瞋恚,
見有沙門持忍辱, 却行驅擯出伽藍。
於彼世間貴賤人, 都無分別善惡事,
一向只行於是非, 如是過失從瞋得。
遠離佛法諸功德, 墮入惡趣大火坑,
如是所行惡趣行, 不依教法獲斯苦,
是故常行菩提道, 無令淪沒惡趣生。
利益有情大金仙, 多劫俱胝方出世,
今時暫得遇牟尼, 速捨諸過求解脫。」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告尊者護國言:「有四種法,於諸菩薩不應行。何等四法?一者、惡友[1]補特伽羅不應行,二者、有見補特伽羅不應行,三者、捨一切善法補特伽羅不應行,四者、樂著財利補特伽羅不應行。如是四種補特伽羅不應行。」

復說頌曰:

「若人遠離諸惡友, 常得善友來親近,
如夜圓月現當空, 除暗明顯菩提道。
凡有所見常不斷, 於己身命偏養育,
如是毒氣能遠離, 彼人成佛大智慧。
若捨最上微妙法, 不樂寂靜甘露味,
如是名為不淨器, 遠離求證大菩提。
貪求財利、衣鉢等, 復與在家同營事,
如是遠離此火坑, 而能成就最上道。
常樂降伏諸魔怨, 恒轉法輪度群品,
如是廣作大利益, 常逢善友得菩提。
[A3]親[A4]踈毀讚常平等, 利養、嫉妬亦復然,
如是無上諸佛智, 彼人不久悉成就。」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告尊者護國言:「復有四種法,於諸菩薩為苦報法。何等四法?一者、輕慢教法,二者、執著我、人,三者、心無信解,四者、於不淨境具足印持。如是四法為菩薩苦報法。」

復說頌曰:

「若有受持微妙法, 堪受世間諸供養,
於彼輕慢無大智, 當受無邊眾惡苦;
於佛本師及父母, 常懷人、我不恭敬,
如是大福心不求, 當得不淨無知處;
三寶最上良福田, 而無信解行歸敬,
純以虛誑昧世間, 如是當獲罪惡苦;
女人即是惡趣門, 流浪生死無窮盡,
無智愚癡作彼業, 永沈地獄及畜趣。
若人尊重向諸佛, 能滅眾苦得無畏,
復閉一切惡趣門, 開引眾生得佛道。」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卷二 - 2024-03-12 12:55:11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1]經卷第二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施護奉 詔[2]譯

爾時,世尊告尊者護國言:「有四種法,於諸菩薩而為縛法。

「何等四法?一者、輕慢他人,二者、於世間事方便趣求,三者、散亂用心如行嶮難,四者、於其眷屬一心貪著。如是四法為菩薩縛。」

復說頌曰:

「若行輕慢於他人、 方便唯求世間事、
散亂如行嶮道中, 如象陷身深泥裏;
於自眷屬生愛著, 常懷貪戀如迷醉,
如是種種被纏縛, 增長愚癡覆大智。
若人怖苦厭生死, 求出沈[3]淪趣解脫,
捨於輕慢世間等, 是名菩薩所行道。
滅盡無邊諸苦已、 及彼煩惱諸眷屬,
究竟安樂無所求, 圓滿菩提寂靜道。
所行六種波羅蜜、 三身、五智、十力等,
一切功德悉具足, 如是永離無邊苦。
過去修行無量劫, 為眾生故求菩提,
一切眾善悉皆修, 遠離諸惡眷屬等。
恒樂深山寂靜處, 遠離聲色想真空,
如是精進不間修, 獲大丈夫圓滿慧。
見彼世間眾生行, 五趣輪迴無有窮,
我於過去發慈心, 捨自身命及妻子、
國城、大地及珍寶, 如是求佛無數劫。
我昔居山行忍辱, 花菓池沼悉清淨,
[4]歌利王來截手足, 心生慈忍無瞋恚。
昔住深山名[5]闍摩, 我為仙人[6]婆囉多,
時有天子射我身, 亦無瞋恨生其惡,
不惜身命如頑石, 志求菩提心不退。
我昔曾為薩埵時, 見彼餓虎欲食子,
投崖捨命濟彼飢, 天人稱讚大精進,
常樂布施救眾生, 不悋身命及財寶。
我昔曾為[7]摩曩縛, 廣行布施盡寶海,
捨大摩尼令富他, 如是求證菩提果。
往昔作大[8]蘇摩王, 名稱普聞我修行,
爾時入縛為他人, 於彼百王得解脫。
我昔曾為能捨王, 一切所求皆充足,
乃至身命及珍財, 令他大富離貧苦。
昔有飛鴿來投我, 即割身肉濟彼命,
如是持刀割肉時, 無驚無怖心安隱。
亦於過去捨王位, 盡世行彼波羅蜜,
復自化身為妙藥, 捨己身命濟群品。
又昔曾為師子王, 常為世間行利樂,
棄捨王位及眷屬, 一心志求無上道。
又昔曾為妙牙王, 當時獲壽於千歲,
八十四年修苦行, 發大精進施珍財,
於佛塔前燃己身, [9]志心恭敬作供養。
又昔曾為[10]無垢王, 時有惡眼婆羅門,
來詣深宮乞我頭, 即便捨頭而施與。
又昔曾為[11]月光王, 普救眾生作善利,
一切城隍聚落中, 四衢道路施良藥。
千女端嚴妙色相, 金寶、真珠廣莊嚴,
捨彼千女自修行, 如是所作福無等。
又昔曾為[12]輸婆王, 所戴寶冠世希有,
香花、眾寶共莊嚴, 捨施他人無所悋。
又昔曾為[13]寶髻王, 手足柔軟如[14]兜羅,
細滑微妙色如蓮, 捨自手足利眾生。
又昔曾為[15]安意王, 時有商主名[16]星賀,
領諸商客泛海中, 忽然漂墮羅剎國。
彼有百千夜叉女, 無慚大惡唯食人,
商客不識夜叉女, 見此端正生愛心,
五百商旅將被食, 我親救度俱脫難。
又昔曾為[17]妙眼王, 四兆女人常圍繞,
端正殊妙如天女, 捨彼出家求佛道。
又昔曾為[18]福光王, 無垢清淨黃金色,
手指纖長世所希, 捨此手指利群品。
又昔曾為[19]法財王, 紺目清淨如青蓮,
於身所愛最難捨, 人來求者亦與之。
又昔曾為[20]蓮目王, 愍見眾生在苦惱,
時有女人懷憂[21]病, 我行悲愍令解脫。
又昔曾為[22]大醫王, 常救病苦諸眾生,
或出身血、及髓、[23]腦, 救療疾病令除愈,
如是勇猛精進心, 未曾暫捨於情物。
又昔曾為[24]成利王, 以自所愛如蓮目,
施諸眾生療彼疾, 一心為求無上道。
又昔為王名[25]普現, 慈愍有情行救度,
爾時捨彼四大洲、 國土、人民及眾寶、
乃至割身血肉等, 施與眾生心歡喜。
又為王女稱[26]大智, 身嚴金色體柔軟,
時有一女名色相, 此是商人所生女,
飢羸困苦無飲食, 我捨雙乳濟彼命。
又昔為王號[1]多聞, 所有珍寶、妙衣服、
象、馬、車乘、財帛等, 如是布施無有數。
復見商人漂海浪, 我於海內救得彼,
背恩復乞我眼睛, 我亦施之無瞋恚。
棄捨大地諸眷屬, 觀彼不著如蟻子,
如是往昔濟群生, 心無退動生疲苦。
復覩孤老貧窮人, 給足所須而承事,
恒行敬愛無慢心, 亦無慚𧹞、無人我。
又昔曾作猿猴身, 與彼同類共遊行,
時遇獵師縛彼身, 我即替他令脫命。
如是以我奉國王, 王令後宮縻繫我,
思念父母年孤老, 所有飲饌無心食,
如是忍苦懷慈[2]孝, 是故得脫王宮難。
又昔曾作大熊身, 常處深山行慈忍,
忽逢樵士遭大雨, 引彼山巖令迴避。
過是七日至天晴, 告彼樵人:『莫說我。』
爾時樵士安隱歸, 招引獵師來殺害,
如是背恩殺我身, 亦無瞋恨生慈忍。
又昔曾為白象王, 求佛菩提行十善,
時有獵師射我身, 我即捨牙心歡喜。
昔有惡人[3]帝哩子, 以火焚燒大山野,
我見此火運慈心, 天雨香花火自滅。
又昔曾為大鹿王, 金寶莊嚴體殊妙,
入彼河中救溺人, 令得安隱全身命。
告言:『勿說我居山, 恐彼惡人來獵我。』
時彼溺人背其恩, 指告國王令採捕,
指已兩手俱墮地, 我時無有少瞋恚。
昔有五百商人眾, 為求珍寶泛海中,
商主所有資糧竭, 商眾飢羸無飲食。
是時我作大龜王, 捨身濟彼商人命,
以我慈心利他故, 俱得安然到海岸。
我昔變身為藥蟲, 此蟲名曰[4]俱蘇摩,
一切疾病食我身, 俱[5]獲安隱無諸患。
我昔復為師子王, 大力無畏行慈愍,
有大獵師射我身, 亦無瞋恨、無忿怒。
我昔亦作白馬王, 常行菩薩慈悲行,
救彼商人羅剎難, 擔負眾人出海中。
昔作飛鳥[6]軍拏羅, 遠離色欲無散亂,
令彼同類眾飛禽, 亦復而行清淨行。
又昔因中作兔王, 與諸群兔宣法[7]行,
見一仙人飢無食, 即捨自身濟彼命。
又昔曾作鸚鵡身, 常居花菓樹林中,
時有惡人毀此林, 以我力故復繁盛。
又昔復作獼猴王, 與眾獼猴而遊行,
時有國王來採捕, 我救彼難現王前。
又昔復為鸚鵡身, 父母俱老無力飛,
我於田中[8]㘅稻穀, 養育二親行孝敬。
於是田主懷瞋怒, 捉彼鸚鵡而訶責:
『云何偷於我稻穀? 此時須見汝捨命。』
鸚鵡告彼田主言: 『汝所種田濟一切,
我持少分供二親。 汝何言我為偷盜?』
爾時田主聞是語, [9]倍與稻穀生歡喜:
『我作禽類汝為人, 如是孝養未曾有。』
往昔所行菩薩行, 經歷無數微塵劫,
求趣佛果大菩提, 未有少時生疲倦。
如是捨施內外財、 國城、妻子及珠珍、
頭、目、髓、腦及身命, 持戒、忍辱、精進、禪、
智慧方便願力等, 如是諸度廣修習,
未曾暫廢菩薩行, 一切眾善悉無遺。
如佛所說頭陀行, 彼行亦為趣佛因,
如是一一盡修習, 精進而行無缺[10]犯。
於[11]後末世諸眾生, 雖作苾芻無僧行,
常生我慢、懈怠心, 貪著聲色及財利,
聞此大行勝妙因, 返生誹謗不信受,
輕笑言教告諸人: 『此之所說非佛教。』
我聞過去有一人, 多聞學識立名海,
聞佛所說不信受, 以此法言問本師。
彼師耆年亦多聞, 於此佛言亦不信,
展轉如是告他人: 『無我、無人、無眾生,
此法非為真實教。 虛受勤勞求出離,
設爾持戒學威儀, 如是修習何所為?
既無眾生、無我、人, 父母、宗親亦不有,
此是邪見外道言, 非是真實解脫法。』
復次末世諸苾芻, 而造諸過無慚愧,
我慢、貢高心散亂, 憎嫉、貪愛如火燒。
三衣不整垂手行, 拖拽袈裟入聚落,
縱情放逸而飲酒, 種種而行麁惡行。
身被法服為佛使, 不依戒律近王侯,
馳騁書信往四方, 恃官勢力求財利,
退失如來功德林, 墮彼三塗諸惡趣。
或有經營於市肆、 或有耕種住村[12]坊,
佛言:『此類非沙門, 清淨苾芻勿同事。』
常住供養財物等, 如己所有非法用,
見有具德諸苾芻, 而起慢心行誹謗,
罔昧賢善破律儀, 密於俗舍染邪行,
畜養妻男種種為, 恣行麁惡俗無異。
如是廣造惡業因, 非是沙門出家行,
當墮三塗惡趣中, 永劫沈淪受眾苦。
於自諸根不調伏, 貪著飲食及色欲,
[A1]常被他人生輕賤, 所學徒弟亦復然。
未曾誨示修行法, 亦無師資恭敬心,
人前談己為慈悲, 非要學徒行承事。
或有風瘨及癩病、 六根不具醜惡人,
如是攝受令出家, 亦非沙門佛弟子。
無戒、無行、無其德, 彼等非俗、非沙門,
譬如負柴燒臭屍, 清淨之者宜遠離。
[1]性本囂浮多散亂, 亦如狂象失調伏,
設處深山心不寧, 貪火焚燒無暫住。
忘失一切佛功德、 方便、智慧、頭陀行,
如是諸善悉不行, 墮大阿鼻無有出。
常談國城聚落中, 官事、賊事、眷屬事,
如是晝夜恒思惟, 未曾時暫行三昧。
復於精舍起貪心, 廣修院[A2]宇及房屋,
全無持誦及焚修, 但為眷屬兼徒弟。
若有苾芻依附我, 我即與汝同居止;
若欲持戒奉律儀, 非我所為須遠離。
所有臥具、床榻等、 什物受用及飲食,
藏隱深房映蔽之, 言:『無所有。』令他去,
如是末世愚癡人, 令佛教法不久滅。
貪求利養斷善根, 此等苾芻極甚多,
若有清淨智慧者, 遠離彼等住深山。
末法苾芻無戒德, 不樂深山寂靜居,
常處王城聚落中, 唯務是非及鬪諍,
反為王法所禁制、 叱訶、驅擯、受慚恥;
諸佛法教功德海, 因此破戒悉枯竭。
譬如寶海水清淨, 或被淤泥而渾濁;
亦如蓮花滿[2]池開, 或被狂風而摧壞;
如是末法破戒人, 損[A3]減佛教亦如是。
若有淨修梵行者, 逢斯惡友常遠離,
彼人命盡墮阿鼻, 受苦百千無數劫。
從此地獄受罪已, 或生畜趣或為人,
貧窮、下賤及聾、啞、 眇目、矬陋、多疾病、
手足諸根不完具, 見者悉皆生驚怖。
無信、無行、無善根, 晝夜飢寒常憂苦,
復被眾人生瞋恨, 以其瓦石而捶打。
如是三苦常纏縛, 一切罪業應遠離,
常須親近佛、法、僧, 淨持戒律、頭陀行。
如是名利并眷屬, 如幻、如化、如影像,
有為之法暫時[3]間, 不久乖離即散壞。
唯有無上佛菩提, 妙地十力波羅蜜,
堅固修習勿生疑, 未來究竟大安樂。」[4]◎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告尊者護國言:「若有補特伽羅於菩薩乘不依法行,有是過失者[5]當得不依法者而來敬愛,懈怠者得懈怠人敬愛、無智者得無智人敬愛。如是,互相敬愛、貪著利養、嫉妬貴族、懈怠狂亂、綺語兩舌、諂佞他人、虛誑父母及自師長。

「或入王城及諸聚落,不為利益眾生化諸群品,一向妄言:『我是大智,多聞博識。』誑惑有情,唯求財利,輕棄善法都無所獲,猶如破器無堪貯用。於彼眾人多生怨惡,聽信邪言,虛妄推度,是法說非、非法說是,於佛正法無心愛樂。生於下族貧賤之家,為見少利[6]來投佛法,希求出家及得為僧,行非梵行,於佛法教全無所成,何況大智?」

佛告尊者:「如是補特伽羅不應說法。人天之善尚不能續,何況菩提而得成就?」

爾時,世尊復告尊者護國言:「有八種補特伽羅遠離菩提,不得為說殊妙之法。」

護國白言:「何等八種補特伽羅?唯願說之。」

佛言:「一者、蔑戾車處於彼受生;二者、貧窮之家於彼受生;三者、下賤之家於彼受生;四者、縱得人身,醜陋、癡鈍;五者、具足蓋纏,身心憂慼;六者、棄背賢善、親近惡友;七者、長有疾病,身體尫羸;八者、眾苦逼迫,直至命終。如是八種補特伽羅遠離菩提,不得說法。」

於是護國復白佛言:「不應說法更有何義?」

佛言:「護國!若有補特伽羅無決定者,我不說菩提;於虛妄者,我不說清淨行;於懈怠者,我不說菩薩行;於慳悋者,我不說供佛行;於我慢者,我不說波羅蜜清淨;於無慧者,我不說斷疑法;於嫉妬者,我不說心清淨;於無信根者,我不說總持法;於無德者,我不說善逝法;於貪親愛者,我不說身清淨;於不善律儀者,我不說謗佛有過失法;於妄言者,我不說語清淨;於我慢者,我不說恭敬法;於無識者,我不說修學法;於為身命者,我不說求於道法。如是補特伽羅不應說法。」

時護國白言:「於意云何?」

佛言:「[7]護國!為此有情愚癡迷惑、心識顛倒、虛妄分別、不依法教,乃至天上人間不應為說。」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不定諸有情, 補特伽羅等,
我慢自貢高, 貪著於利養,
恒行不律儀, 深著於五欲,
增長諸煩惱, 遠離[1]佛菩提。
退失於善法, 懈怠不修習,
猶豫多散亂, 於其戒法言,
而不生信受。 因為貧窮逼,
方便求出家, 設得作苾芻,
輕捨於道法, 如棄金寶擔,
荷負於麻擔。 雖欲入深山,
到彼寂靜處, 無意樂修禪,
邪思而散亂, 障礙於[2]辯才,
沈沒大智慧, 墜墮惡趣中。
設復得人身, 醜陋不具足,
懈怠性愚癡, 不行眾善法。
諸根常暗鈍, 墮大嶮難中,
經彼俱胝劫, 迷沒不解脫。
若行邪利濟, 得證佛菩提,
調達不正知, 應成善逝果。
若人貪利養, 墜墮於眾生,
如空大風力, 能墮諸飛鳥,
邪福勢盡時, 其義亦如是。
無信破戒者, 見善如盲人,
譬如焚屍柴, 不吉人嫌棄。
雖復發善心, 無彼廣大智,
謗法不信故, 解脫非究竟。
譬如畫無膠, 莊嚴色不久,
我慢自貢高, 其義亦如是。
若求佛菩提, 不惜於身命,
於法甚深言, 勇猛勤習學。
捨善行非法, 所行增過失,
墮於大火坑。 若聞如是法,
依法而受行、 斷除貪愛心、
修植眾德本, 乃至於一句,
通達悉明了, 如是積功德,
成就最上道, 永離於愚盲。」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告尊者護國言:「我[3]於過去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阿僧祇劫,時有佛出世,號曰[4]成義意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爾時,有大國王名曰[5]發光,主閻浮提,其地廣闊一萬六千由旬,其中州城數滿二萬。其發光王所居城邑名曰寶光,其城東西長十二由旬,南北闊七由旬,城有七重七寶所作。彼王善行八正之道,種族豪盛有千俱胝,其國人民壽十俱胝歲。

「王有太子名曰[6]福光,諸根具足,色相端嚴,殊妙第一。太子生時,有[7]千寶藏從地涌出——內有一藏現王殿前,滿中七寶,高七人量——復令一切眾生所作如意,乃至禁縛之者俱得解脫。又,彼[8]大子生得七日,一切[9]伎藝、工巧、算術皆悉明了,乃至世、出世間一切事業無不通解。

「於夜分中有淨光天子來為說法,告太子言:『福光諦聽!汝須息心,不應散亂,於諸塵境常當遠離。晝夜思惟有為之法,當觀無常、壽命盡時誰是救者,於諸非法而生怖畏。』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卷第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卷三 - 2024-03-12 12:55:45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卷第三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施護奉 詔譯

「爾時,淨光天子而說頌曰:

「『太子!汝當知: 莫著於迷醉,
於此嶮難中, 勤求於出離。
如佛所說言: 若離迷醉者,
此人大勇猛。 善行於律儀,
清淨無瑕穢, 所見諸眾生,
心生慈愍行, 成佛當不久。
過去一切佛、 現在及未來,
皆從眾善生, 遠離貪、瞋、癡。
飲食及衣服、 金、銀、摩尼寶、
種種莊嚴具, 捨施利眾生。
廣歷俱胝劫, 一心求菩提,
未曾有疲懈。 或捨於身分、
頭、目、手、足等, 於彼求乞人,
心生大歡喜。 以此積功德,
而成佛菩提。 設處國王位,
豪貴而最上, 美女及眷屬,
晝夜常圍[A1]繞, 宮殿及國城,
悉皆如幻化。 譬如坏器等、
陽焰、水沫泡, 其體不堅牢,
非實、非久住。 如是無常法,
虛妄汝當知。 父母與妻男,
誰能相救濟? 所作善、惡業,
是人隨業行, 如是無數劫,
常沈生死海。 亦如無目人,
於境而不了, 虛受於勤勞,
終墮嶮惡趣。 菩提最上路,
勇猛精進行, 乃至於命終,
不生三惡道。 佛世人難值、
正法難得聞, 降伏煩惱怨,
親近於善友, 恒修[1]入正道。
安住菩提心, 不退於佛道,
如是行方便, 世間無有上。
過去一切佛, 捨離於親愛,
常處於深山, 正念自思惟,
堅固如金剛, 志求無上道。』」
爾時,佛告尊者護國言:「淨光天子說此頌已,彼福光太子年至十歲,智慧明達而無戲論。於世所有園林、花卉、流泉、浴池、歌舞、作樂而不愛著,乃至國城、宮殿、象、馬、車乘、金、銀、財寶,一切所欲之事悉皆遠離。一心思惟:『我身虛幻,四大假合,無有堅實,大地、諸天悉非究竟。[2]凡夫眾生常行非法,愚癡迷惑,分別親踈,耽著欲樂無有厭足,永處輪迴無解脫時。我於如是愚迷人中而乃受生。』作是念已,志意繫心專求解脫。」

爾時,世尊復告尊者護國言:「彼發光王為其太子選擇最上淨妙福地建置一城,名曰愛樂。其城七重,於其城中有七百街道,純以七寶、鈴鐸、真珠羅網遍覆其上。復有六十眾寶妙蓋、八萬寶幢於諸街巷次第行布,一一寶幢有六萬寶索,一一寶索有十四俱胝樂器,如是樂器,微風吹動出妙音聲,如百千天樂。又,於此城街巷、衢路處處各住五百童女——是諸童女身相端嚴,顏貌和悅,於諸音樂、歌舞、作[3]倡一切悉能。

「時發光王勅告之曰:『令諸童女晝夜作樂,不得間斷。』所有四方一切人民來入此城,見斯音樂、快樂之事,奔聚看翫,令其太子心生樂著。又復,王言:『所有眾生求飲食者施以飲食、求衣服者施以衣服、求花鬘塗香者施以花鬘塗香、求床榻臥具者施以床榻臥具,乃至以金、銀、摩尼、硨磲、碼碯、珊瑚、真珠、吠瑠璃等如是諸寶處處堆積,復有象、馬、車乘,皆以眾寶種種莊嚴,令一切眾生隨意受用。』

「爾時,發光王復為太子於此城中修建一宮,廣一由旬,造四門樓,戶牖、軒[A2]䆫,皆以七寶種種莊嚴。於此宮中置一大殿,用百千珍寶周匝莊[4]挍,於殿中間安四俱胝眾寶床榻及以臥具。復於城中置一大園,花、菓、樹木其數甚多,蓊蔚開敷,世所希有。於其中間排一切寶樹,光明照曜無不愛樂。

「又於園中有七寶池,於池四邊有四界道,四寶所成,所謂金、銀、吠瑠璃、玻瓈。於池周匝置一百八師子口,水從彼入;復置一百八師子口,水從彼出。其中復生[5]鉢訥摩花、[6]烏怛鉢攞花、[7]俱[8]母那花、[9]奔拏哩迦花等種種名花,恒時開敷於池周匝。

「復有八百寶樹,一一寶樹各懸寶索,一一索上有俱胝數樂器,微風吹動出妙音聲,令諸眾生聞者愛樂。復次,寶樹懸掛八十百千珍寶妙幡,又於池上置大寶網而以為蓋,覆太子身令離塵坌。

「爾時,發光王復令殿內以其七寶造四俱胝寶座,一一寶座各以五百上妙之衣敷於座上。於其中間置一大座,高七[10]人量,以八十俱胝上妙寶衣敷設其上,此是福光太子所登之座。於諸座前各置香爐——純金所成——於爐周匝懸金鈴鐸及金蓮花,摩尼寶網四面嚴飾,光明照耀,晝夜三時恒爇沈香及散妙花。復於園內有九十九百千摩尼寶,一一摩尼寶廣一由旬,有大光明照一切世界。」

爾時,世尊復告護國言:「福光太子園苑之內有種種飛鳥,[11]鸚鵡、[12]鴝鵒、[13]鴛鴦、[14]鵝、鴨、[15]孔雀、[16]舍利、[17]俱枳羅鳥、[18]俱拏羅鳥、[19]迦陵、頻伽、[20]命命鳥等。如是眾鳥俱善人言,每群飛時作微妙聲——如眾音樂而無有異,亦如天帝歡喜之園——令諸天人受妙快樂。

「彼發光天子復為太子修饌上味飲食,逐日供給五百千車。復令使命於諸城邑、聚落選取童女——年十六歲至二十歲者,色相端嚴,諸根具足,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21]黑,身出白檀香、口出優鉢羅花香,言詞美善,心意純直而無妬忌,善解博[A3]弈、歌舞、戲樂,乃至一切世間[22]工巧[23]伎藝無不悉解——如是童女得八十俱胝,來入王城。

「爾時,發光天子以此八十俱胝童女賜於太子、王自宮中所有童女復賜一俱胝、王諸親眷亦以一俱胝童女奉上太子、宰輔重臣亦以一俱胝童女奉上太子、國城庶民亦以一俱胝童女奉上太子,如是八十四俱胝童女俱令侍從承事及歌舞作樂悅樂太子。」

佛告尊者護國言:「爾時,福光太子見是事已,於其國城、宮殿、樓閣、園林、池沼、象、馬、珍寶及諸童女、歌舞唱妓種種作樂之事,都不愛著。而自思惟:『此諸女等於我身分為大惡友,斷我善根、增諸煩惱,常處輪迴,無有[1]自在,譬如有人處於禁縛終不能出。』爾時,太子見此過失,於十年中於色、聲、香、味、觸五塵諸境而不愛著,一心思惟:『諸惡友眾云何捨離,而自修行得其解脫?』作是念已,彼諸童女即詣王宮白父王言:『其福光太子於諸婇女、戲樂、歌舞都不顧視,獨坐思惟,遠離聲色。』

「爾時,發光天[2]子聞是事已,心忽驚愕,怪未曾有。即時統領八萬小王及諸臣從來入太子所住宮中,見彼太子孤處宮殿,儀貌寂然,涕淚悲泣,心大苦惱,迷悶躄地,良久乃蘇。從地而起即說頌曰:

「『子為最上寶, 云何不觀我,
憂惱心惶亂? 云何捨所愛,
種種富樂事? 此城妙莊嚴,
眾寶為嚴飾, 宮殿、妙樓閣、
園林及浴池、 象、馬、七珍財、
衣服及飲饌, 如是無量數,
而以供給之。 復有諸童女,
容顏甚奇妙, 端正廣莊嚴,
如彼天女相。 心性善純直,
通達諸伎藝、 歌舞及音樂,
人間無有比。 所為適悅汝,
令其心快樂。 云何無所著,
於斯而捨離, 獨處於深宮,
顏貌甚寂澹? 令諸童女等,
各各懷憂惱, 如彼蓮花萎,
俱來而白我。 太子汝當知:
如是諸童女, 端正俱年少,
口出優鉢香、 身有栴檀氣,
兩目紺如蓮, 善知人心意,
令於晝夜中, 親近作戲樂。
今汝正是時, 於此而厭棄。
於汝意云何? 為我速宣說。
又向園林中, 安置摩尼寶,
九十九百千, 各廣一由旬,
光明普照燿。 寶樹懸寶幡,
其數有八萬, 花菓皆茂盛。
具有眾飛鳥, 孔雀及鵝、鴨、
迦陵、頻迦等, 皆出微妙[3]音。
復於諸樹間, 各垂於寶索,
一一寶索中, 皆有妙樂器。
微風吹動時, 出於妙音聲,
清響如天樂, 云何而不戀?
又此諸宮殿, 皆以眾寶成,
金、銀、摩尼珠、 硨磲與碼碯、
瑠璃、真珠等, 莊嚴甚微妙。
於此寶殿中, 安置金香爐,
四面垂珠網, 俱胝細妙衣,
以用莊嚴上。 晝夜三時中,
長[4]爇栴檀香, 如彼天帝宮、
善法堂無異。 汝今不愛樂,
違背於父母, 都無孝敬心,
令我增苦惱。』 言已而悲泣:
『為我速宣說。』 太子見所問,
稽首白父王: 『世間五欲境,
墜墮於眾生, 纏縛於有情,
增長大過失, 永處於輪迴,
無有得出離。 我今求解脫,
發大菩提心, 遠離諸塵染。
一切女人身, 眾惡不淨本,
我觀如怨家。 貪、瞋鎮相隨,
流浪於生死, 牽繫諸眾生,
常處大嶮路。 又此女色相,
皮膚[5]裹不淨, 血、肉、與骨、髓、
腸、胃、大、小便、 𭿇、淚、[6]洟、唾等,
如是穢惡身, 云何令愛樂?
譬如毒藥樹, 開花眾所愛,
採花毒入身, 不覺殞其命。
國城與宮殿、 音樂及歌舞,
究竟不堅牢, 如夢、如幻化。
亦如春樹木, 滋茂葉芬[7]芳,
纔至冬月時, 凋落悉枯悴;
女人及富饒, 不久亦如是。
愚癡狂亂心, 常沒貪欲海,
鬪諍起憎嫉, 互相行殺害。
父王及眷屬、 妻子并男女,
於彼惡趣中, 誰能行救濟?
菩薩大智人, 身心常寂靜,
觀彼如草木, 不動如須彌。
常樂處深山, 一心求正道,
浮世不久住, 如山水急流。
人命若浮雲, 須臾即散滅,
墜墮三有中, 迷沒於生死。
我不著愚迷, 遠離於虛妄,
色、聲五欲塵, 非是菩薩境。
福盡無福生、 業盡復生業,
如鳥禁籠中, 長不得自在。
六塵如毒蛇, 損惱於眾生;
四大不堅實, 猶如空聚落。
父王今當知: 速捨虛妄境,
歸趣真解脫, 常運妙法船,
度脫於三有。 迷者令覺悟、
禁縛得解脫、 患苦使獲安、
盲者與開目、 貧窮賜珍財,
悉令離憂苦。 復為眾有情,
枯竭貪愛河、 照燭黑暗路、
廣布於雲雷、 降霔甘露雨、
除熱得清涼, 成就最上智。
父王今當知: 何人懷慈忍,
而欲作怨家? 何人具智慧,
怖見佛、法、僧? 何人有眼目,
入於嶮路行? 何人得菩提,
而欲作散亂? 如斯有智人,
必不行邪道。 我寧上須彌,
投身入大海, 於此五欲塵,
終不生染著。 所有諸婇女、
并及於眷屬, 請王速將歸,
於此勿久住。 在家多過失,
障蔽佛菩提。 我捨於國城、
及諸眷屬等, 行詣於深山,
修習清淨行, 志求無上道。』」
爾時,佛告尊者護國言:「彼福光太子處於寶殿,是諸童女圍繞侍從,太子觀之深生厭離,於三威儀中行、住、坐時,求斷一切煩惱。於月初八日於地而坐,正意思惟離諸塵染。

「作是觀已,於中夜時忽聞空中淨光天子讚佛、讚法及苾芻眾。如是聞已,身毛皆竪,悲喜交并,合掌向空以頌問曰:

「『虛空諸天大慈愍, 發聲稱讚讚何人?
我要歸依求出離, 願樂聽聞為開演。』
「爾時,淨光天子於虛空中聞彼所問,而為太子說所讚事,以頌答曰:

「『我今稱讚大沙門, 彼佛名曰成義意,
常以十善化群迷, 救濟孤獨諸有苦。
方便、智慧最為上, 功德、神力無有比,
常有[1]十千那由他, 苾芻之眾恒恭敬。』
太子復問淨光天: 『有何功德及相好?
彼佛所行菩提行, 重為宣說我樂聞。』
「爾時,淨光天子復為太子說佛功德、相好,以頌答曰:

「『佛頂如須彌, 出眾而高顯;
螺髮而紺青, 右旋俱齊整;
眉間白毫光, 照燿如千日;
目紺淨分明, 猶如青蓮葉;
頷臆如師子, 脣色勝頻婆;
齒密無缺減, 白類如珂雪;
臍輪廣右旋, 如淨頗𭹳寶;
舌色如紅蓮, 廣長而薄淨,
舒展覆面輪, 此相最微妙。
梵音而清響, 美妙出世間,
一切諸天人, 聞者皆歡喜。
假使百千樂, 莫等佛音聲,
功德廣無邊, 能斷眾生惑,
令行菩提行。 復次諸飛鳥,
名曰[2]緊那囉、 鴛鴦、俱枳羅、
[3]嚩哩呬拏、[4]鵝、 [5]具沙、[6]俱拏羅、
迦陵、頻伽等, 各有色相嚴;
佛相好亦然。 佛以一言辭,
隨眾各得解, 近遠平等聞。
如來法自在, 項頸長細妙,
量等於身分; 臂[7]膊而𦟛圓,
垂手過於膝, 如是妙端嚴,
七處皆平滿。 雙肱如象鼻,
兩腨勝鹿王; 陰相而藏隱,
猶如龍馬王; 身毛紺右旋,
無畏如師子; 佛頂如天蓋,
嚴飾金色身; 行步同牛王,
足現千輻輪, 莎悉帝迦相,
如是廣端嚴, 世間甚希有。
汝今若親近, 有德與無德、
有福及無福, 一一自當知。
若有稱佛名, 讚毀俱不著,
如蓮在水中, 淤泥不可染。
我佛大導師, 世間無有上。』」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卷第三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卷四 - 2024-03-12 12:56:26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卷第四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臣施護奉 詔譯

佛告尊者護國言:「爾時,福光太子聞虛空中淨光天子讚佛、法、僧無量功德,相好、莊嚴之事,心大歡喜。正意繫心,端坐思惟:『彼佛、世尊具足功德,所說妙法真實無謬,聲聞弟子梵行清白。』又復思惟:『輪迴大苦,一切眾生愚癡障蔽,不覺、不知,常以身見起諸惑染、廣增過失,生死輪迴相續不絕,諸有智者應當遠離。』又復思惟:『愚癡迷暗起三種思——動發身語、造善惡業、熏識成種——如是,名色、六入、觸、受苦報相續,愛、取纏潤,增長有支。如是,結生、老、死。誰免?我觀生死少味多苦、逼迫身心,是可厭患。速宜親近彼佛、如來微妙之法,斷諸煩惱求出輪迴。若近惡友、耽著欲樂,人天之報尚不能得,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福光太子作是念已,於此宮城深生厭離:『我今於此終不解脫,宜應速捨,別求靜處修習梵行。』時彼太子發此志已,即便離殿欲往門出,又慮親眷而為留難,遂却上殿,面東而立,遙告佛曰:『成義如來、應、正等覺具一切智,神力廣大。願賜慈悲救護於我,我於此處擲身出外,欲求解脫。』作是語已即便擲身,佛以神足舒其右手放大光明照太子身,其光化為千葉蓮花承太子足。又此蓮花復出百千微妙光明照於太子令心適悅,經須臾間將至佛前。佛攝光明,蓮花不現。

「爾時,太子如山而下,即到佛前,合掌恭敬,旋[A1]繞世尊,[1]志心稱念:『南無成義意如來、應、正等覺、所說妙法及苾芻眾,我悉歸依。』作是語已,五體投地禮佛千拜,即以伽陀讚歎佛曰:

「『稽首無上大醫王, 我身大患久未除,
願佛慈愍垂救度, 少賜如來妙法藥。
晝夜獨坐自思惟, 一心求離五欲境,
空界天人發聲言, 勸導歸依來佛所。
佛為出世大導師, 何得眾生造過失?
於大難中垂救護, 令彼盲迷開智眼。
我今雖發信佛心, 貧乏如來功德寶,
求出纏縛趣解脫, 願佛慈悲垂攝受,
於其暗室燃慧燈, 破我疑惑、無明等,
宣揚清淨妙法門, 如佛所行菩提道。
稽首無比大醫王, 滿我意願除諸病,
一切妄想悉消除, 拋離惡趣到彼岸,
永出煩惱大海中, 常行如來八正道。
如是真實為我說, 如佛所說我行之,
志求無上大菩提, 修習菩薩真實行。
成就福德無盡報, 捨於世壽為法壽,
一切纏縛永斷除, 究竟圓滿菩提道。』」
佛告尊者護國言:「爾時,成義意如來見彼太子信心清淨,善根[2]純熟,即為宣說菩薩行法。福光太子聞是法已,得總持門、證妙解脫、成就五通,[3]踊身空中散花供養。作供養已,從虛空中下,合掌向佛讚歎如來,即說頌曰:

「『稽首我佛真金色, 相好最上面如月,
功德、智慧無等倫, 永離三有常清淨。
牟尼螺髻紺青色, 高顯清淨如須彌。
我觀無等無邊佛, 眉間毫光普照燿,
如[4]軍那花及[5]朗月, 過於珂雪與硨磲,
如是皎潔大光明, 除滅眾生諸罪暗。
[6]目淨輝朗如青蓮, 常以慈顏顧我等,
怨、親無二平等觀, 有情、無情俱獲益。
舌如赤銅而廣長, 或覆面輪、或大千,
應機流演大小乘, 普救世間諸有苦。
我今頂禮如來齒, 四十齊密白如珂,
四牙鋒利若金剛, 俱發光明濟群品。
我今禮佛真實語, 離諸虛誑綺言辭,
通達性相甚深文, 破暗除迷百千剎。
梵王、帝釋、護世主、 龍、天八部及三塗,
如是蒙光苦惱除, 俱出輪迴生死海。
我佛雙腨如鹿王, 行似牛王舉步穩,
下足登涉地面時, 山川大地俱震動;
我佛身相妙端嚴, 皮膚柔軟真金色,
一切世間無有比, 眾生見者無厭足。
佛於過去百千劫, 能捨一切利眾生,
俱令離苦出煩籠, 我今歸禮大慈父;
佛以法財施一切、 持戒、忍辱、精進修、
禪定、智慧悉圓明, 我今禮佛無等智;
我佛無畏大師子, 能破無邊煩惱魔,
善療眾病悉消除, 我今頂禮滅三毒。
身、口、意業無塵染, 三界無著出水蓮,
梵音深妙如梵天, 迦陵、頻伽聲莫比。
我今禮佛出三有, 常觀世界如幻化、
如夢、如電非久停, 無人、無我、無眾生。
法本空寂無有生, 不能知悟隨輪轉,
垂慈廣為諸眾生, 方便隨機宣妙法。
大聖醫王眾所歸, 恒治老、死、憂、悲、惱,
如是普利諸眾生, 各令善逝人天路。
如是慈悲牟尼主, 常愍輪迴六道中,
如蟻循環無了期, 引彼愚盲得正路。
如是依法證菩提, 具法自在利世間,
如佛所說八正道, 聞者適悅生敬愛。
佛聲微妙過梵天、 巘達哩嚩、緊那囉、
及諸天女美妙音, 非似佛聲多方便。
清淨語音功德普, 眾生隨類各得聞,
如是為乘趣菩提, 一一離凡得解脫。
種種上妙物供佛, 獲得最上人天福,
或為帝主或宰臣, 常受大富、大快樂;
或作金輪王四洲, 具足千子及七寶,
恒行十善利世間, 一切眾生皆隨順;
或為護世、或忉利、 或處夜摩、覩史陀、
[A2]乃至他化與梵天, 皆因供養諸佛得。
如是見佛及聽法, 俱能出離諸苦惱,
令彼不墮惡道中, 安樂寂靜無塵染。
佛能安住諸世間, 求福之者皆令福,
如是獲福長相續, 俱胝多劫不可盡。
最上微妙莊嚴剎, 眾生生者無塵垢,
身光照耀勝天人, 身、口、意業俱清淨。
成就種種功德相, 名聞流布諸世間,
天上人間俱敬愛, 彼人供養諸佛得。
我佛久離諸苦惱, 十方佛剎皆稱讚,
一切徒眾悉歸依, 無不愛樂慈悲相。
我今稽首人中尊, 湛然不動無為相,
令我獲證五神通, 住立虛空伸讚佛。
稽首無畏佛、世尊, 無垢清淨出世間,
所有稱讚諸功德, 迴施人天成正覺。』」
佛告尊者護國言:「爾時,發光天子於其中夜忽聞福光太子宮城之內有大哭聲,驚愕憂惶,莫知凶吉。即時將諸臣從及其眷屬來詣太子宮中,問諸宮人:『汝等云何夜來啼哭?』時彼宮人即奏王言:『福光太子忽爾離宮,莫知所止,憂懼悲痛,是以啼哭。』

「爾時,發光天子聞是語已,足如蹋[1]嶮,忽然躄地,良久乃[2]穌。從地而起,心生憂惱,涕淚悲泣,欲往千城處處尋覓。

「時愛樂城中護城聖賢告於王言:『彼福光太子往詣東方禮覲供養成義意佛。』時發光[3]天子聞是語已,即將八十四俱胝宮人婇女及百千那由他侍從眷屬周匝圍繞,往詣東方至成義意如來處。到已,五體投地禮世尊足,住立一面,合掌向佛以頌讚曰:

「『稽首歸依功德海, 妙湛總持無等尊,
天、龍八部眾所歸, 一切觀佛無厭足。
三十二相妙端嚴, 七寶嚴身世希有,
巍巍赫赫妙金山, 超出世間歸命禮。
過去難思俱胝劫, 修行供養俱胝佛,
深植德本廣無邊, 成就佛身妙色相。
布施、持戒、忍辱行、 精進、禪定善巧便,
如是歷修勝行成, 色相圓明光照耀。
日、月、閃電、摩尼寶、 帝釋、梵[4]王身色光,
如是等光對佛光, 一時隱沒俱不現。
佛身如現水中月, 變化隨機亦復然,
託夢乘象入母胎, 捨於覩史天王位。
佛身無相如虛空, 示生人世救群品,
初生七步帝釋隨, 天上人中為最上。
彼佛無法不了知, 亦無師學書自解,
而成寂靜三摩地, 救拔眾苦令解脫。
捨離父母及親眷, 出彼王城入深山,
俱胝天眾圍繞佛, 降伏四魔成正覺。
觀彼世間不究竟, 眾生沈溺處輪迴,
垂慈為彼轉法輪, 令離無常出苦難。
佛證寂滅清淨法, 成就福智及方便,
牟尼[5]起化現身光, 如是佛相悉具足。
我禮牟尼無邊智、 我禮究盡法界法,
雖知幻化無去來, 垂慈普救諸含識。
善哉!佛說菩提道, 引彼眾生得菩提,
如是正法我所求, 正法能度世間苦。
我佛常處三有中, 救療一切煩惱病,
以我稱讚佛功德, 迴向菩提及眾生。』」
爾時,佛告尊者護國言:「彼成義意如來見此發光天子歸依讚歎、信心堅固求趣解脫,即隨王意而為說法。時發光天子聞佛所說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爾時,福光太子見是父王歸依彼佛,心生信敬,即詣佛前,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如來、應供、正遍知!唯願,世尊!往愛樂城受我飲食供養。』時成義意如來默然許之,受太子請。時福光太子即告父王及諸眷屬:『我今請佛,所有宮殿園苑及一切珍寶莊嚴之具施佛供養。汝諸眷屬勿為障悋,異口同音起隨喜心。』爾時,父王及諸眷屬俱發聲言:『願捨所有,施佛供養,我皆隨喜。』

「爾時,成義意如來與諸苾芻恭敬圍繞,入愛樂城受彼供養。時福光太子以五百千車上妙飲食供養世尊及苾芻眾。復次,福光太子為佛及眾廣以七寶造僧伽藍,用無數摩尼寶網及傘蓋等四面嚴飾。復置百千床榻臥具,以妙衣服敷設其上。又於精舍左右行布花、果、樹木、流泉、浴池,於其池中生奔拏[1]哩迦花及優鉢羅花等。復次,於一一苾芻前頭面作禮獻僧伽梨衣,日日三時亦復如是。

「經三俱胝歲晝夜焚修,亦不眠臥、亦無疲倦,亦不沐浴洗濯、香鬘塗飾,亦無瞋恚、貪愛,乃至為法不惜身命,何況外財?如佛所說,如說而行,乃至成義意如來入於涅[A3]盤。

「爾時,太子以赤栴檀茶毘如來。於閻浮提內所有一切上妙名花、及諸花鬘、塗香、[2]粖香、種種[3]伎樂於茶毘處供養舍利。爾時,閻浮提內一切眾生俱以香花、飲食皆來供養,如是經百千歲。

「爾時,福光太子收佛舍利,以其七寶造九十四俱胝塔,俱以真珠羅網周匝嚴飾。又諸塔前竪立五百七寶傘蓋、花、果、樹木及百千音樂。又,一一塔前置百千燈盆,每一一盆中燃百千燈。如是供養至一俱胝歲,然後太子出家剃髮為苾芻相,行頭陀行,持鉢乞食,伏斷煩惱,常行法施滿四俱胝歲,如佛所行無有疲倦。

「時愛樂城中護城賢聖、一切小王、宮嬪、眷屬及諸眾生皆斅太子出家剃髮,修清淨行。

「時淨光天子互相告言:『一切小王及諸人民等悉皆出家,我等往彼承事太子,如供養三寶。』

「爾時,成義意如來所說六十四俱胝法藏,福光苾芻悉皆受持、通達無礙。如是,福光苾芻已曾親近九十四俱胝百千那由他佛,於諸佛所一一供養無空過者,皆如成義意如來而無有異。

「爾時發光天子者豈異人乎?今[4]無量壽如來是。爾時福光太子者豈異人乎?今我身是。爾時愛樂城中護城賢聖者豈異人乎?今[5]阿閦如來是。」

佛告尊者護國言:「一切菩薩摩訶薩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當學彼福光苾芻遠離貪愛、親近善友、修寂靜行、勤供諸佛,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護國!若復有人貪著利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尊重稱讚,彼人愚癡,則為我慢、破犯戒律、虛妄不實、毀謗沙門、遠離佛法,於身、口、意而不相應,唯有外相,心不寂靜,無慚無愧,遠離佛剎、遠離菩提。是故,護國!聞如是法,應如是知、應如是學、應如是行,不得親近惡友及利養等。」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若人貪愛於利養, 遠離真實清淨行,
因斯退失佛菩提, 永劫沈[6]淪生死道。
無慚、無愧、無知足, 常愛、常貪恒繫縛,
不懼三塗苦惱侵, 猶言:『我具諸德行。』
詐現寂靜住山間, 心於名利常牽繫,
眾人遠離如毒蛇, 長處輪迴無解脫。
若人不樂如來法、 輕賤具德苾芻僧,
永離天界墮惡道, 縱生人世墮八難,
俱胝劫數難值佛、 所說正法亦難聞。
剎那暫遇若依行, 彼人必證菩提果。
佛乘妙行德難思, 一切如來從此出,
若人厭離樂塵勞, 永失菩提無上道。
若人智慧及方便, 遠離一切諸過非,
愍救五趣諸眾生, 是人所行同佛行。
雖處深山寂靜處, 詐現清高為自身,
掩他行業談己能: 『我常日誦俱胝佛。』
若於行法生尊重, 不悋身命一心求,
如我所說真實行, 是人非遠證菩提。
大仙正法最上乘, 永得消除於熱惱,
如聞所行精進修, 畢竟速證無上道。」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告尊者護國言:「若諸菩薩於阿僧祇劫行五波羅蜜,不如有人於此正法暫得聽聞、信解、受持,如是功德勝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分不及一、算數分不及一,乃至譬喻分亦不及一。」

佛說是經時,會中有三十那由他天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轉;七千苾芻斷盡諸漏,得無生忍。

爾時,尊者護國而白佛言:「今此經典甚為希有。云何受持?當何名之?」

佛言:「護國!此經名為『大乘正法』,亦名『廣大清淨不空誓願福光居士歡喜菩薩行』,如是受持。」

佛說此經已,尊者護國及天、人、阿蘇囉、巘達哩嚩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護國尊者所問大乘經卷第四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一,品第一 - 2024-03-13 22:33:44

淨飯王始發信心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說法施化能事畢已,往迦毘羅國,去城不遠,住尼拘律陀林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如大龍王,所作已辦,棄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能到最上究竟彼岸。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攝、優婁頻羅迦攝、伽耶迦攝、那提迦攝、舍利弗、大目乾連,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復有種類差別捨邪歸正外道、尼乾子、沙門、婆羅門,無數眾會皆悉來集,所謂調伏、調伏眾,寂靜、寂靜眾,善超彼岸、善超彼岸眾,善住安隱、善住安隱眾,出離煩惱、出離煩惱眾,能離罪惡、能離罪惡眾,洗除罪垢、洗除罪垢眾,善超三有、善超三有眾,遠離五塵、遠離五塵眾,離諸障礙、離諸障礙眾,清淨意樂、清淨意樂眾,具足諸根、具足諸根眾,違順解脫、違順解脫眾,善護自身、善護自身眾,具諸正念、具諸正念眾,具四神足、具四神足眾,樂說明記、樂說明記眾,明了緣諦、明了緣諦眾,善寂諸根、善寂諸根眾,決定信解、決定信解眾,樂求義利、樂求義利眾,觀察無我、觀察無我眾,離諸分別、離諸分別眾,斷除疑惑、斷除疑惑眾,身行輕安、身行輕安眾,自在愛樂、自在愛樂眾,心善解脫、心善解脫眾,慧善解脫、慧善解脫眾,住聖種族、住聖種族眾;如是眾會身意泰然,樂得善利,各與徒屬來詣佛所,猶如廣大鉢羅奢樹枝葉繁茂生長圓滿,清淨而住。

爾時世尊,於初夜分露地而坐,寂然無聲,一切大眾恭敬圍繞。於是如來觀察時會諸比丘眾,而問之曰:「何人堪往化淨飯王,勸導發心生淨信解?」

時尊者憍陳如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作禮,白言:「世尊!我當願往。」

佛言:「憍陳如!汝居聲聞最為上首,先解諦義,有大名稱,一切眾生尊奉如師。且止是說,不須汝往。」

是時會中四大迦攝及舍利弗、目乾連等,各伸禮敬,而作是言:「我能往化淨飯聖王。」佛皆不允,止之如初。

時大目乾連即作是念:「未知如來今遣何人詣父王所?」遂入定觀,乃覩如來心光遠矚彼優陀夷,猶如杲日穿其樓閣,從於東牖直注西垣。時目乾連從定起已,往詣尊者優陀夷所,而語之曰:「世尊召子,往化父王。故相報爾。」

優陀夷曰:「果蒙教勅,固當從命。」

目乾連曰:「尊者所往,此極難事,宜自審悉無貽後悔。所以者何?彼為灌頂剎帝利王,威德尊嚴,性無敢犯,孰能導達?何由召對?況復教化,發生信心?今取諸譬,子當可悉。如以百夫於累歲中,擔負乾薪,積成大聚,縱火焚之,其焰猛熾,復以酥油而沃其上;頗有人能於此廣大火聚中行,不為所害。又如有人欲於最勝龍象口中而取其牙,當知是人必遭所損。今欲往化淨飯聖王,此極為難,亦復如是。我今粗陳少分譬喻,臨事籌量,好自安意。」

於是世尊乃召尊者優陀夷至,而語之曰:「於我聲聞弟子之中,汝為釋種,具足辯才善說法要,今可往化淨飯父王,以善方便開發道意。」

時優陀夷承佛指喻,唯然受教。白言:「世尊!我今當往,唯願大慈勿垂軫慮,設使父王或見致怒,遙冀慈光冥加救護。」

爾時世尊為優陀夷,而說偈言:

「賢哉優陀夷! 今當聽我說。
汝具智辯才, 眾中為上首,
釋種淨飯王, 見必生忻悅,
是故汝應往, 速勸令發心。
若能化父王, 發生清淨意,
諸天及世人, 咸增長善利。
安閑不修善, 如沮岸將墜,
當於現生中, 除我慢疑惑;
富貴剎那頃, 增放逸染著,
如羇旅無財, 所思唯有苦。
處最勝宮殿, 受殊妙欲樂,
佛教不了知, 樂壞生悲惱。
具四種兵眾, 七寶諸眷屬,
隨意而自在, 樂壞生悲惱。
有夜叉鬼神, 噉眾生精氣,
令人染眾病, 於身何不護?
積聚諸珍寶, 如計羅娑山,
染慧所纏縛, 不能自觀察。
由染慧覆心, 善法無所了,
如人處夢中, 何能有知覺?
凡夫失明慧, 決定獲憂怖,
猶如涉遠道, 而喪其伴侶。
是故優陀夷, 當以善方便,
勸王立信幢, 摧我慢高舉。
餘人非善巧, 獎助令發心,
汝具妙辯才, 能示三有苦。
我念過去劫, 有王出於世,
名稱遍十方, 號曰真實聚。
以善法治世, 境極海邊際,
[A1]俱胝那臾多, 臣民咸歸奉。
諸聚落城邑, 多種種花果,
地唯生軟草, 無瓦礫荊棘,
流泉及林木, 處處皆圍繞,
百千乾闥婆, 互奏諸音樂。
賢聖集其中, 民物咸豐樂,
多諸比丘眾, 依止持淨戒。
復有諸外道, 大仙大智者,
其數有百千, 捨所修苦行,
咸生真實見, 信樂佛正法,
怖彼三惡道, 願得生天果。
彼王有太子, 名曰堅固慧,
值過去諸佛, 久植諸德本。
俱胝那由他, 人民皆親近,
觀五欲過患, 心常生厭離。
覩王所居處, 如彼天宮殿,
后妃競圍繞, 受欲樂無極。
是時堅固慧, 即啟白父王:
『我今誠實心, 誓求無上道,
於采女眷屬, 都不生忻樂。
少年著欲者, 樂壞苦即至,
如往古大僊, 栖止於山谷,
五欲非究竟, 寂靜即為樂。』
王語堅固慧: 『勿作如是說,
若不受欲樂, 何名為我子?
有國之富貴, 如彼多聞天,
諸宮殿樓閣, 眾寶而莊嚴。
百千眾妓樂, 周匝常圍遶,
具最上色相, 類天女無異,
面貌皆圓滿, 脣丹齒齊密,
額廣復平正, 目比青蓮葉,
形儀悉端直, 膚潔猶珂雪,
作眾妙歌舞, 而共相娛樂。
年少色鮮白, 如彼枝上華,
汝當住於此, 勿棄於榮貴。
我今誠謂汝, 非毀亦非譽,
太子善了知, 王位極尊勝。』
我聞是說已, 決志求出難,
於彼五欲境, 不著如夢寐。
復白於父王: 『自念從無始,
為欲之所溺, 娛情不知愧,
猶如彼盲夫, 艱辛趣險道,
自捨平坦處, 憑誰為歸救?
於欲不了知, 何由脫苦縛?
當離於險道, 此心非顛倒,
若能遠諸欲, 安隱除過患。
當知著欲者, 如盲無所見,
欲境如瀑流, 傾注難防護。
世有明智人, 當生於厭怖,
欲為眾苦因, 損害逾蛇螫,
刀杖與毒藥, 熾火然相似。』
堅固慧王子, 含悲白父王:
『我志在山林, 離欲求解脫。
是身深可厭, 老病苦縈縛,
不顧王寶位, 願允聽出家。』
是時王族中, 童子名月施,
見太子出家, 亦隨修梵行。
太子出家已, 具勇猛精進,
獲得五神[A2]通, 善修四無量。
人中釋師子, 說法無所畏,
教化諸眾生, 皆令入佛道。
彼月施童子, 以善巧方便,
示五欲過患, 勸王發道意。
優陀夷當知, 往昔堅固慧,
於汝意云何? 今則我身是。
其月施童子, 樂修真實行,
同居釋種中, 今則汝身是。
是故優陀夷, 汝今應當往,
勸父王發心, 增長諸善利。」
爾時尊者優陀夷,聞佛世尊說是偈已,欽承慈旨,作禮而退。於晨朝時執持應器,往迦毘羅城詣王宮門,見有百千釋種皇族共集一處,時彼眾中有一釋種,名曰月面,與優陀夷舊為知識,遙見尊者往相慰問:「何緣至此?」

優陀夷曰:「今從世尊所住之處尼拘律陀林中,匍匐而來,奉佛慈旨,遣令教化淨飯父王開發淨信。」

彼聞說已,而作是言:「昔者太子若不捨家,決定當作轉輪聖王,十善治化王四天下,當有七寶自然出現,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兵寶、主藏神寶;復有千子之所圍繞,一切人民恭敬尊重。今既出家志樂空寂,則失如是廣大富貴,今所集會正議此耳。」

所言未竟,時淨飯王即召釋種群列于庭,而語之曰:「卿等當知,悉達太子棄捨國位上妙快樂,樂居林野,一何錯謬。而今而後,汝等不應往詣彼所供養恭敬。若有違者,必當捶罰。」

時有釋種名曰善悟,聰慧明達,多諸善巧。出至宮門見優陀夷,方便附近,漸至屏處,始敢伸問:「世尊導師起居輕利安隱快樂,四大調和,少病少惱,化度眾生無疲勞耶?」

復有釋種名曰無憂,復有釋種名曰離憂,詣尊者所問訊世尊,一如前說:「我等咸欲詣世尊所,適奉王旨,諸釋種等不得於佛親近供養。若有違越,必行捶罰。為懼嚴勅,無敢往者。」

時優陀夷聞已太息,淨飯父王何意如是?如來慧日出現世間,於諸眾生多所饒益,一切人民、四大天王、帝釋天主、梵天王等,競伸供養,曾無虛日,我當求見彼淨飯王具陳上事。乃入定觀,知彼父王信根成熟決定可化。

時尊者優陀夷具諸威儀,結跏趺坐,涌在虛空,高七多羅樹,即現種種神通變化。時淨飯王遙見尊者乘空而來,心生[A3]歡喜,合掌瞻仰。說伽陀曰:

「希有成就殊勝行, 現諸神變具威儀,
乘空至此有何緣? 唯願聖者速當說。」
爾時尊者優陀夷,以偈答曰:

「我是聖王子之子, 依止如來法中住,
願王速發淨信心, 於勝福田興供養。
太子棄國成佛道, 具勝吉祥大名稱,
身光常照於世間, 智光能破諸癡暗。
猶如赫日除雲翳, 空中普放大光明,
龍子智光亦復然, 於三有中常照耀。
又如皎月舒盛光, 揜蔽遊空諸宿曜,
龍子智光亦復然, 能伏一切諸外道。
又如師子吼巖谷, 眾獸聞已悉奔竄,
龍子宣暢妙法音, 摧諸異論令開解。
苦行外仙邪妄智, 不能入解無我理,
流轉輪迴三界中, 由無勝慧迷真諦。
一切世間諸有情, 盲無慧眼難出離,
如來開發智光明, 為破無始無明瞖。
善惡二途極明顯, 一為平坦一險阻,
如來善為指其迷, 沒淤泥者能救拔。
譬若雲能含眾水, 普滋大地無高下,
佛施法雨亦復然, 增長人天諸善種。
雨能充洽諸山林, 藥草根莖及枝葉,
眾妙花蘤悉開敷, 周遍莊嚴於大地。
亦如龍子雨法雨, 滋榮佛法功德樹,
十力無畏不共法, 成熟菩提智花果。
海中眾寶彌盧山, 煥赫巋然而不動,
佛處聲聞大會中, 最勝光明無與等。
三十三天帝釋主, 廣興供養妙莊嚴,
龍子巍巍大沙門, 諸天見者咸開悟。
欲入佛法解脫海, 成就智慧法寶藏,
當以戒定為船筏, 能至念處摩尼聚。
太子昔修諸苦行, 或住陂池或巖窟,
或依逈絕曠野中, 善達空無相無作。
牟尼大仙師子吼, 指誘群迷生覺悟,
如是善巧方便力, 難化能化使柔順。
佛為最上調御師, 能施眾生諸法寶,
寂靜妙樂奢摩他, 戒定功德堅固藏。
若能依教修諸行, 除惑滅罪令清淨,
是故天人阿修羅, 常樂聞持佛正法。」
於是淨飯王,為尊者優陀夷而說偈言:

「我子捨家無少樂, 或乏飲食或臥具,
猶如鮮潔青蓮華, 置之陸地當枯悴。」
尊者優陀夷,以偈答曰:

「如來遊戲諸神通, 常飡禪悅無飢渴,
由住寂靜妙等持, 若金蓮華體堅實。」
時淨飯王,復說偈言:

「太子昔在皇宮日, 百千采女常圍繞,
睡寤常聞歌吹聲; 棲止山林有何樂?」
尊者優陀夷,以偈答曰:

「佛住解脫勝境界, 深心依止諸禪定,
行住坐臥威儀中, 常生喜樂曾無苦。」
時淨飯王,復說偈言:

「太子昔在皇宮日, 眾妙茵褥敷臥具,
百千燈炬常照明, 向夕未嘗知有暗。」
尊者優陀夷,以偈答曰:

「牟尼廣修殊勝行, 以四無量為茵褥,
心常利樂諸有情, 於中庸境無癡鈍。」
時淨飯王,復說偈言:

「昔時太子居深殿, 遊戲受用諸快樂,
左右侍衛善承迎; 獨止山林何所得?」
尊者優陀夷,以偈答曰:

「如來所止悉清勝, 樂居寂靜阿蘭若,
平等觀視於世間, 常得天龍常恭敬。」
時淨飯王,復說偈言:

「昔日太子處王宮, 沐浴嬪嬙競承事,
上妙塗香以瑩身; 棲止山林何所得?」
尊者優陀夷,以偈答曰:

「牟尼持戒為浴池, 永滌諸惡淨無垢,
能令自他悉清淨, 離眾塵穢登彼岸。」
時淨飯王,復說偈言:

「太子所著殊妙衣, 金縷貫飾珠瓔珞,
旃檀和合妙塗香; 棲止山林何所得?」
尊者優陀夷,以偈答曰:

「牟尼以慚為上服, 菩提分法如珠鬘,
護戒清涼若塗香, 以用莊嚴功德體。」
時淨飯王,復說偈曰:

「太子所住常嚴警, 百千勇士持戈冑,
繖蓋迎空蔽日光; 獨向山林誰守護?」
尊者優陀夷,以偈答曰:

「牟尼具足十智力, 於諸怖畏心不動,
慈悲普蔭諸群生, 沙門法子常圍遶。」
時淨飯王復說偈言:

「善哉善說佛功德, 不久當往聞法要。
願今先受我供養, 復持香飯奉如來。」
父子合集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二,品第二 - 2024-03-13 22:35:23

王詣佛所品第二

時淨飯王前已謂尊者優陀夷言:「不久我當躬詣佛所,諒惟世尊,他心先鑒。即召釋種擇吉祥日,於日天子初出之時,我當嚴駕決定往矣。」時諸釋種聞王教勅咸生忻慶,各作是言:「善哉!大王!願當侍從。」

時淨梵王勅令排備象馬車乘寶飾輦輿,以淨黃土遍覆道路,駕青色車青寶裝鉸,於其車上懸青繖蓋,寶網交絡,寶鈴和鳴,奏妙音樂,作眾歌舞;有百勇士擐青甲冑,著青革屣,周匝圍繞;無數翊從服青色衣,各各執持青色幢幡,及青色拂,復以眾寶而飾其柄,種種莊嚴,青色鮮潔,次第行列,安徐前進。駕黃色車,黃金裝鉸,於其車上張黃繖蓋,寶網交絡,寶鈴和鳴,奏妙音樂,作眾歌舞;有百勇士擐黃甲冑,著黃革屣,周匝圍繞;無數翊從服黃色衣,各各執持黃色幢幡及黃色拂,復以眾寶而飾其柄,種種莊嚴,黃色鮮潔,次第行列,安徐前進。駕紅色車紅寶裝鉸,於其車上張紅繖蓋,寶網交絡,寶鈴和鳴,奏妙音樂,作眾歌舞;有百勇士擐紅甲冑,著紅革屣,周匝圍繞;無數翊從服紅色衣,各各執持紅色幢幡及紅色拂,復以眾寶而飾其柄,種種莊嚴,紅色鮮潔,次第行列,安徐前進。駕白色車白銀裝鉸,於其車上張白繖蓋,寶網交絡,寶鈴和鳴,奏妙音樂,作眾歌舞;有百勇士擐白甲冑,著白革屣,周匝圍繞;無數翊從服白色衣,各各執持白色幢幡及白色拂,復以眾寶而飾其柄,種種莊嚴白色鮮潔,次第行列安徐前進。駕彩畫車眾寶裝鉸,於其車上張彩畫蓋,寶網交絡,寶鈴和鳴,奏妙音樂,作眾歌舞;有百勇士擐彩畫甲,著彩畫履,周匝圍繞;無數翊從服彩畫衣,各各執持彩畫幢幡及雜色拂,復以眾寶而飾其柄,種種莊嚴,雜色鮮潔,次第行列,安徐前進。於眾車後有八萬象,一一象上皆有七寶所成樓閣,金幢間列,甚可愛樂。復於象後有八萬馬,亦以金寶而鉸飾之。時淨飯王乘最勝象,從自宮中出迦毘羅城,詣尼拘律陀林,諸釋種等肅恭隨從。

是時世尊,遙見父王將諸臣佐、釋種眷屬、城中人民漸次來至,召諸比丘出林觀矚。比丘見已深生隨喜,歎未曾有,初覩咸謂三十三天帝釋天主而來至此。王所行路淨治平坦,散五色華,燒眾名香,於虛空中懸眾繒鬘,種種伎藝諸妙音樂行列道側,一時俱作,王意熙怡前詣佛所。

父子合集經卷第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三,品第三 - 2024-03-13 22:36:25

淨飯王致禮如來品第三

爾時淨飯王,將諸釋種前後圍繞,詣尼拘律陀園中,到已即下寶飾車乘,與諸臣從徒步而進。世尊知已,欲化父王捨除憍慢,發生淨信,即陞空中現神變相,遊行往來自在無礙。

時娑婆世界主大梵天王在如來左,帝釋天主居如來右,焰摩天王、都史多天王、樂變化天王、他化自在天王,各各執持種種寶蓋,隨從如來乘空而行。多聞天王、持國天王,合掌作禮住立東面。增長天王、廣目天王,頭頂致敬住立西面。復有六欲諸天眷屬,雨諸天花,優鉢羅花、拘沒那花、奔拏利迦花、曼陀羅花,及雨上妙細末[A1]旃檀、沈水香等,諸天伎樂眾妙歌舞,於虛空中一時俱作。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化作無數七寶樓閣,微妙莊嚴,光明赫奕,令彼時會若天若人互相往來各得相見。是時眾會心大歡喜,從昔已來未曾有也。

時淨飯王覩斯瑞相生希有心,即作是說:「如來昔日為太子時,不以四天下轉輪王位富貴自在心生顧戀,今於三千大千世界為大法王,具足聖財神通自在,常得諸天恭敬圍繞,勝過於彼,不可比喻。我今唯有釋種眷屬及諸人民,而為侍從。」作是說已,喜悅無量生清淨心,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瞻仰如來,頭面致禮,復作是言:「世尊初生無人扶侍,即行七步,觀視十方:『我於世間,最尊最勝,更無過上,越老病死,盡苦邊際。』我於爾時見是事已,心生歡喜,曾伸禮敬。又復世尊為太子時,往田野中觀於農作,憩閻浮樹蔭涼之下,日雖西昃,其影不移。是時復有六欲天子,合掌恭敬,侍立其側。我於爾時亦伸禮敬,今覩世尊現是瑞相,乃為第三向佛作禮。」

時淨飯王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福智無比兩足尊, 初生即行於七步,
唱言世間獨為勝, 我於彼時曾致禮。
又觀農作憩陰涼, 日昃其影不移動,
六欲諸天侍其側, 我於彼時伸禮敬。
今佛現此神變相, 愍念於我及眾生,
世間無有如佛者, 此乃第三頭面禮。
昔日我為立其名, 號曰一切義成就,
已得佛果遂夙心, 喜悅猶如飲甘露。」
時六欲天子知淨飯王一心渴仰欲覩如來,先於尼俱律陀園中,為佛世尊敷師子座,其座高勝諸珍嚴瑩,即以天中憍奢闍衣上妙白㲲鋪設其上;又彼林中自然化出眾妙衣服,周匝莊嚴處處垂下。設座畢已,迎請世尊安坐其上。「我自捨家至于成佛,乃與父王初得相見。」作是念已從空中下。時淨飯王獲奉如來,心大歡喜得未曾有,瞻仰粹容目不暫捨,尊重讚歎問訊慰勞。佛於座上結加趺坐,王與釋種退坐一面。

是時復有色界諸天皆來佛會,所謂梵眾天、梵輔天、大梵王天、少光天、無量光天、極光淨天、遍淨天、無量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善現天、善見天、色究竟天等,覩佛世尊為化父王現斯瑞相,咸皆歡喜共相慶慰,各持天中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而散佛上,又復以諸上妙天衣懸於空中而為供養,復以種種嚴身之具,寶冠耳璫,指環臂釧,珠珮瓔珞,珍琦束帶,或以黃金為鬘眾寶間飾,眾寶為鬘黃金間飾,如是寶鬘貫以金線,巧妙光麗,奉上如來。又以種種上妙寶蓋寶幢寶幡,行列供養。

時諸天子作供養已,頭面作禮住虛空中,散諸香水如微細雨,各各合掌,以偈讚佛:

「歸依最勝大丈夫, 善能攝化群生者,
具大福智及名聞, 一切世間無與等。
歸依最勝大丈夫, 勝慧深廣難思議,
大悲憐愍諸有情, 為說四諦真實法。
歸依最勝大丈夫, 永離貪恚愚癡垢,
巍巍相好遍莊嚴, 猶若金山顯大海。
歸依最勝大丈夫, 能摧異論無怯弱,
咸令捨除迷妄情, 具修正見清淨行。
我等自惟宿福慶, 得值能仁出世間,
以此供養少善根, 迴向自他得作佛。」
父子合集經阿修羅王授記品第四

爾時世尊為化父王現神變已,時彼會中有諸阿修羅王,矚是瑞相,心各踊悅,復見色界諸天子等廣大供養,深生隨喜。時有上首尾摩唧怛囉阿修羅王而作是言:「我今於佛最初供養。」以神通力於彼園中,即時化作六十那庾多眾寶網幔,雜色間飾彌覆空中。寶幔之下復現六十那庾多寶莊嚴地,寶地之上復現六十那庾多殊妙樓閣,一一樓閣寶為其門,黃金樓閣以銀為門,琉璃為牖,硨磲為柱,玻瓈為栱,碼碯為地,真珠等寶間飾莊嚴,白銀樓閣以金為門,琉璃為牖,珊瑚為柱,硨磲為[A2]栱,玻瓈為地,真珠等寶間飾莊嚴;乃至碼碯樓閣玻瓈為門。如是七寶所成樓閣戶牖柱栱次第莊嚴,一一門中各現眾寶師子之座。於座左右皆有修羅童子童女,手執白拂或持寶扇侍立其側。一一座上有眾寶蓋,於前復現眾色寶幢,於黃金門現出青幢,黃色為頂黃金為幹,於白銀門現出黃幢,青色為頂赤寶為幹,於琉璃門現出紅幢,赤色為頂黃金為幹,於眾寶門現彩畫幢,眾色為頂白銀為幹,如上所現眾寶網幔、寶地樓閣、寶幢幡蓋迴轉空中,繞佛三匝行列而住。如三十三天伊羅鉢那大龍象王,徐行旋繞帝釋天主,亦復如此。又復降雨天諸妙花,所謂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波嚕沙迦花、摩訶波嚕沙迦花,迦哩迦囉[A3]嚩花、摩訶迦哩迦囉[A4]嚩花,鉢吒羅花、摩訶鉢吒羅花,唧怛囉鉢吒羅花、摩訶唧怛囉鉢吒羅花,又雨七寶所成之花:黃金花、白銀花、硨磲花、碼碯花、吠琉璃花、玻胝迦花、真珠花等。復雨珍琦玩好之具,時會所樂皆得如意。又復降雨眾妙香水、塗香、末香、沈水香等。時迦毘羅城所積之花,舉高七尺廣六由旬,與其香水合和成泥。佛神力故,其香普薰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眾生若天若人聞是香已,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轉。

彼阿修羅王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最勝無動尊, 圓成菩提果,
能化諸有情, 出離於三界。
我以清淨心, 現前伸供養,
願得如世尊, 永脫輪迴苦。
牟尼大聖主, 離染除諸惑,
堪為天人師, 救拔超彼岸,
善宣微妙法, 調伏諸眾生,
度老死苦厄, 故我稱讚禮。」
時尾摩唧怛囉阿修羅王偈讚佛已,「我今供養心猶未足。」復以海中所有一切無價珍寶,奉上如來。以神通力化作六十那庾多微妙寶車,一一寶車以調順馬而駕御之,皆以金寶裝校嚴飾,一一車上有妙幰蓋,懸眾寶鈴,出聲和雅,其上各有阿修羅女,色相具足獻妙歌舞,作諸伎樂,其聲嘹喨,聞者無厭。佛神力故,令此樂音遍徹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情聞是聲已,身意泰然,離諸染著,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退轉。

時阿修羅王作供養已,與其眷屬,心大歡喜,合掌向佛,重說偈言:

「願我常親近, 牟尼大導師,
設最上供養, 得盡諸苦際。」
爾時會中復有阿修羅王名曰極喜,發清淨心,廣興供養,一一供養與尾摩唧怛囉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歸依無上十力尊, 具修無邊真實行,
決定了達一切法, 永斷諸惑得無畏。
歸依三界大導師, 解脫有愛諸結縛,
己超菩提勝彼岸, 復能拯拔沈溺者。
如來善說出離道, 眾生聞已咸信受,
皆令清淨滌諸染, 猶若蓮花不著水。
牟尼勝智善觀察, 了諸法空亦無相,
不著一切有為行, 譬如虛空無所依。」
爾時會中復有阿修羅王,名曰妙臂,發清淨心廣興供養,一一供養與極喜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手捧金[1]栗散如來上,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稽首吉祥調御師, 天中世間無與等,
了知眾生性本空, 但有假想如陽焰,
無作無受無眾生, 無我無人無彼此,
無言無說自性空, 諸法本來常寂靜。
推求諸法不可得, 則於佛教善入解,
是人得名法王子, 隨順先佛之所行。
我今於佛伸供養, 調伏難化諸眾生,
以此稱讚少善根, 迴向自他皆作佛。」
爾時會中復有阿修羅王,名曰大力,發清淨心,廣興供養,一一供養與妙臂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以諸寶花而散佛上,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稽首大法王, 慧眼照三有,
已渡生死海, 到究竟彼岸。
教導諸有情, 除惑無怖畏,
越四種瀑流, 得至安隱處。
甚深微妙慧, 窮世間源底,
知眾生所欲, 深著顛倒想。
常以大悲心, 開示令覺悟,
破彼邪妄智, 具足真實見。
了達一切法, 無垢無所著,
如幻化陽焰, 亦如水中月。
牟尼最勝尊, 視眾生如子,
皆令修正行, 不著於三世。
如來出世間, 了法皆虛假,
自性無所得, 他性悉皆空。
如世間愚夫, 夢中受欲樂,
畢竟不可得, 應當如理思。」
爾時會中復有阿修羅王,名曰羅睺,發清淨心,廣興供養,一一供養與大力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復以上妙唧怛囉鉢吒羅花而散佛上,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巍巍無上士, 身光極晃耀,
諸天及世人, 無有如佛者。
猶若以芥子, 比於彌盧山,
亦如牛跡水, 以況於溟渤。
如來妙色相, 世間無與等,
一一相端嚴, 觀者心無厭。
妙相難思議, 超過一切色,
如日照世間, 餘光皆隱沒。
佛威德光明, 映蔽諸天眾,
如月現長空, 星光皆晦昧。
慧深如巨海, 身相若金山,
佛身智光明, 三界無倫匹。」
爾時會中復有阿修羅王,名曰淨戒,發清淨心,廣興供養,一一供養與羅睺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復以摩訶唧怛囉鉢吒羅花而散佛上,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牟尼具勝智光明, 能破貪恚愚癡暗,
成就最上奢摩他, 降注法雨沃群品。
如來金剛座道場, 熾然智炬照三有,
能爇眾生煩惱薪, 使無遺餘成灰燼。
無量百千俱胝劫, 積集任持妙法藏,
普施熱惱諸群迷, 聞者皆如飲甘露。
如來出現於世間, 能示眾生正法眼,
無明生死長夜中, 智慧摩尼能顯照。」
爾時會中復有阿修羅王,名喜鬪戰,發清淨心,廣興供養,一一供養與淨戒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復以上妙鉢吒羅花而散佛上,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歸依聖主釋師子, 於諸法中得無畏,
猶如勇將擐甲冑, 降伏他兵無怯弱。
能仁諸根常寂靜, 不為煩惱所動亂,
永盡三毒一切垢, 餘習展轉不復起。
如來六返觀眾生, 無愛無憎無分別,
安住無緣廣大慈, 於冤親境悉平等。
佛知眾生種種想, 各各開示袪諸妄,
皆令善住正思惟, 了心如幻無所著。」
爾時會中復有阿修羅王,名曰妙眼,發清淨心,廣興供養,一一供養與喜鬪戰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復以摩訶鉢吒羅花而散佛上,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大威德世尊, 了諸法實相,
所謂諸法者, 從因緣故有,
無法無非法, 尋求不可得,
若有法可說, 此說唯假名。
如是種種相, 本來常寂靜,
無名亦無相, 牟尼之所說。
雖說而無說, 少分不可得,
說者既亦無, 聽者亦如是。
善達如是義, 不著一切法,
則能行大行, 是名真佛子。」
爾時會中復有阿修羅王,名越三世,發清淨心,廣興供養,一一供養與妙眼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復以殊妙真珠瓔珞奉施如來,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如來具足諸功德, 淨戒威儀悉圓滿,
四種魔軍智伏除, 三界無與佛齊等。
如來定力無能動, 非淺智者所能測,
行住坐臥定相應, 現諸利樂神通事。
如來勝慧無過上, 於大眾中師子吼,
善說妙法破群疑, 攝化一切諸外道。
如來身色超三有, 種種相好遍莊嚴,
光明赫奕若金山, 廣修檀施所獲得。」
爾時會中復有阿修羅王,名曰普耀,發清淨心,廣興供養,一一供養與越三世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復以眾妙珍寶散如來上,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我等捨離五欲樂, 來詣佛所伸供養,
各見如來對已前, 此不共德難思議。
一音所演清淨法, 或樂廣說或略說,
各隨意欲而解了, 此不共德難思議。
一音所演清淨法, 隨其趣類各得解,
如來善巧應其機, 此不共德難思議。
一音所演清淨法, 或令修習或調伏,
或有獲證諸果利, 此不共德難思議。」
爾時會中復有阿修羅王,名目真隣陀,發清淨心,廣興供養,一一供養與普耀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以赤真珠,而散佛上,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如來善化於父王, 捨除憍慢及邪見,
令發堅固淨信心, 此為最上無比子。
法無自性從緣生, 如夢受樂非實事,
應知彼樂隨想起, 是則名了諸法性。
譬如秋空起浮雲, 妄情執有非堅固,
依於牟尼教法中, 智者不應增我慢。
心善觀察不放逸, 則於世間無所著,
是名安住佛法中, 當證如[1]幻三摩地。」
時諸阿修羅王作供養已,各各合掌,住立佛前,身意泰然,快得善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世尊知諸阿修羅王心之所念,於大眾中現微笑相,即於面門放五色光,其光遍照普佛世界,繞佛三匝,復從世尊頂門而入。

時尊者馬勝覩是相已,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頭面作禮,白言:「世尊!以何因緣現斯瑞相?」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人中最勝釋師子, 現斯瑞相非無因,
唯願大悲為我說, 聞已皆使心安泰。
六十那由阿修羅, 廣大淨心興供養,
將非如來與授記, 令彼聞已生歡喜?
時會咸作是思念: 『放此光明非小緣,
唯願如來愍我輩, 為說現相之所以。』
為當有發菩提心? 或復初生於淨信?
如來各各悉了知, 願決眾疑速當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善哉馬勝大比丘, 汝能諮問放光事,
我今欲於眾會中, 記別最上真實果。
諸阿修羅興福業, 志求無上大菩提,
貪恚障染悉蠲除, 如手觸空無所礙。
由此發生清淨意, 廣興無邊妙供養,
後當捨此修羅身, 常生勝處增明慧。
未來過彼河沙劫, 親近承事諸如來,
後身得作法中王, 相繼成佛同名號。
皆稱最上燈如來, 名聞普遍十方界,
教化六十那庾多, 眾生聞法咸得度。
國土廣博極嚴淨, 盡一三千大千界,
其中受化諸眾生, [A5]具足福德及智慧,
不造一切非法業, 皆修平等安樂行。
彼佛皆說無諍法, 聞者無著亦無礙,
佛壽六十那庾多, 眾生住命等無異。
彼諸如來化緣終, 機感相從亦入滅,
次第紹隆得作佛, 國土壽量悉同然,
亦化如上諸有情, 受持正法為佛子。」
父子合集經卷第三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三,品第四 - 2024-03-13 22:37:32

阿修羅王授記品第四

爾時世尊為化父王現神變已,時彼會中有諸阿修羅王,矚是瑞相,心各踊悅,復見色界諸天子等廣大供養,深生隨喜。時有上首尾摩唧怛囉阿修羅王而作是言:「我今於佛最初供養。」以神通力於彼園中,即時化作六十那庾多眾寶網幔,雜色間飾彌覆空中。寶幔之下復現六十那庾多寶莊嚴地,寶地之上復現六十那庾多殊妙樓閣,一一樓閣寶為其門,黃金樓閣以銀為門,琉璃為牖,硨磲為柱,玻瓈為栱,碼碯為地,真珠等寶間飾莊嚴,白銀樓閣以金為門,琉璃為牖,珊瑚為柱,硨磲為[A2]栱,玻瓈為地,真珠等寶間飾莊嚴;乃至碼碯樓閣玻瓈為門。如是七寶所成樓閣戶牖柱栱次第莊嚴,一一門中各現眾寶師子之座。於座左右皆有修羅童子童女,手執白拂或持寶扇侍立其側。一一座上有眾寶蓋,於前復現眾色寶幢,於黃金門現出青幢,黃色為頂黃金為幹,於白銀門現出黃幢,青色為頂赤寶為幹,於琉璃門現出紅幢,赤色為頂黃金為幹,於眾寶門現彩畫幢,眾色為頂白銀為幹,如上所現眾寶網幔、寶地樓閣、寶幢幡蓋迴轉空中,繞佛三匝行列而住。如三十三天伊羅鉢那大龍象王,徐行旋繞帝釋天主,亦復如此。又復降雨天諸妙花,所謂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波嚕沙迦花、摩訶波嚕沙迦花,迦哩迦囉[A3]嚩花、摩訶迦哩迦囉[A4]嚩花,鉢吒羅花、摩訶鉢吒羅花,唧怛囉鉢吒羅花、摩訶唧怛囉鉢吒羅花,又雨七寶所成之花:黃金花、白銀花、硨磲花、碼碯花、吠琉璃花、玻胝迦花、真珠花等。復雨珍琦玩好之具,時會所樂皆得如意。又復降雨眾妙香水、塗香、末香、沈水香等。時迦毘羅城所積之花,舉高七尺廣六由旬,與其香水合和成泥。佛神力故,其香普薰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眾生若天若人聞是香已,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轉。

彼阿修羅王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最勝無動尊, 圓成菩提果,
能化諸有情, 出離於三界。
我以清淨心, 現前伸供養,
願得如世尊, 永脫輪迴苦。
牟尼大聖主, 離染除諸惑,
堪為天人師, 救拔超彼岸,
善宣微妙法, 調伏諸眾生,
度老死苦厄, 故我稱讚禮。」
時尾摩唧怛囉阿修羅王偈讚佛已,「我今供養心猶未足。」復以海中所有一切無價珍寶,奉上如來。以神通力化作六十那庾多微妙寶車,一一寶車以調順馬而駕御之,皆以金寶裝校嚴飾,一一車上有妙幰蓋,懸眾寶鈴,出聲和雅,其上各有阿修羅女,色相具足獻妙歌舞,作諸伎樂,其聲嘹喨,聞者無厭。佛神力故,令此樂音遍徹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有情聞是聲已,身意泰然,離諸染著,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退轉。

時阿修羅王作供養已,與其眷屬,心大歡喜,合掌向佛,重說偈言:

「願我常親近, 牟尼大導師,
設最上供養, 得盡諸苦際。」
爾時會中復有阿修羅王名曰極喜,發清淨心,廣興供養,一一供養與尾摩唧怛囉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歸依無上十力尊, 具修無邊真實行,
決定了達一切法, 永斷諸惑得無畏。
歸依三界大導師, 解脫有愛諸結縛,
己超菩提勝彼岸, 復能拯拔沈溺者。
如來善說出離道, 眾生聞已咸信受,
皆令清淨滌諸染, 猶若蓮花不著水。
牟尼勝智善觀察, 了諸法空亦無相,
不著一切有為行, 譬如虛空無所依。」
爾時會中復有阿修羅王,名曰妙臂,發清淨心廣興供養,一一供養與極喜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手捧金[1]栗散如來上,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稽首吉祥調御師, 天中世間無與等,
了知眾生性本空, 但有假想如陽焰,
無作無受無眾生, 無我無人無彼此,
無言無說自性空, 諸法本來常寂靜。
推求諸法不可得, 則於佛教善入解,
是人得名法王子, 隨順先佛之所行。
我今於佛伸供養, 調伏難化諸眾生,
以此稱讚少善根, 迴向自他皆作佛。」
爾時會中復有阿修羅王,名曰大力,發清淨心,廣興供養,一一供養與妙臂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以諸寶花而散佛上,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稽首大法王, 慧眼照三有,
已渡生死海, 到究竟彼岸。
教導諸有情, 除惑無怖畏,
越四種瀑流, 得至安隱處。
甚深微妙慧, 窮世間源底,
知眾生所欲, 深著顛倒想。
常以大悲心, 開示令覺悟,
破彼邪妄智, 具足真實見。
了達一切法, 無垢無所著,
如幻化陽焰, 亦如水中月。
牟尼最勝尊, 視眾生如子,
皆令修正行, 不著於三世。
如來出世間, 了法皆虛假,
自性無所得, 他性悉皆空。
如世間愚夫, 夢中受欲樂,
畢竟不可得, 應當如理思。」
爾時會中復有阿修羅王,名曰羅睺,發清淨心,廣興供養,一一供養與大力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復以上妙唧怛囉鉢吒羅花而散佛上,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巍巍無上士, 身光極晃耀,
諸天及世人, 無有如佛者。
猶若以芥子, 比於彌盧山,
亦如牛跡水, 以況於溟渤。
如來妙色相, 世間無與等,
一一相端嚴, 觀者心無厭。
妙相難思議, 超過一切色,
如日照世間, 餘光皆隱沒。
佛威德光明, 映蔽諸天眾,
如月現長空, 星光皆晦昧。
慧深如巨海, 身相若金山,
佛身智光明, 三界無倫匹。」
爾時會中復有阿修羅王,名曰淨戒,發清淨心,廣興供養,一一供養與羅睺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復以摩訶唧怛囉鉢吒羅花而散佛上,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牟尼具勝智光明, 能破貪恚愚癡暗,
成就最上奢摩他, 降注法雨沃群品。
如來金剛座道場, 熾然智炬照三有,
能爇眾生煩惱薪, 使無遺餘成灰燼。
無量百千俱胝劫, 積集任持妙法藏,
普施熱惱諸群迷, 聞者皆如飲甘露。
如來出現於世間, 能示眾生正法眼,
無明生死長夜中, 智慧摩尼能顯照。」
爾時會中復有阿修羅王,名喜鬪戰,發清淨心,廣興供養,一一供養與淨戒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復以上妙鉢吒羅花而散佛上,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歸依聖主釋師子, 於諸法中得無畏,
猶如勇將擐甲冑, 降伏他兵無怯弱。
能仁諸根常寂靜, 不為煩惱所動亂,
永盡三毒一切垢, 餘習展轉不復起。
如來六返觀眾生, 無愛無憎無分別,
安住無緣廣大慈, 於冤親境悉平等。
佛知眾生種種想, 各各開示袪諸妄,
皆令善住正思惟, 了心如幻無所著。」
爾時會中復有阿修羅王,名曰妙眼,發清淨心,廣興供養,一一供養與喜鬪戰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復以摩訶鉢吒羅花而散佛上,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大威德世尊, 了諸法實相,
所謂諸法者, 從因緣故有,
無法無非法, 尋求不可得,
若有法可說, 此說唯假名。
如是種種相, 本來常寂靜,
無名亦無相, 牟尼之所說。
雖說而無說, 少分不可得,
說者既亦無, 聽者亦如是。
善達如是義, 不著一切法,
則能行大行, 是名真佛子。」
爾時會中復有阿修羅王,名越三世,發清淨心,廣興供養,一一供養與妙眼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復以殊妙真珠瓔珞奉施如來,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如來具足諸功德, 淨戒威儀悉圓滿,
四種魔軍智伏除, 三界無與佛齊等。
如來定力無能動, 非淺智者所能測,
行住坐臥定相應, 現諸利樂神通事。
如來勝慧無過上, 於大眾中師子吼,
善說妙法破群疑, 攝化一切諸外道。
如來身色超三有, 種種相好遍莊嚴,
光明赫奕若金山, 廣修檀施所獲得。」
爾時會中復有阿修羅王,名曰普耀,發清淨心,廣興供養,一一供養與越三世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復以眾妙珍寶散如來上,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我等捨離五欲樂, 來詣佛所伸供養,
各見如來對已前, 此不共德難思議。
一音所演清淨法, 或樂廣說或略說,
各隨意欲而解了, 此不共德難思議。
一音所演清淨法, 隨其趣類各得解,
如來善巧應其機, 此不共德難思議。
一音所演清淨法, 或令修習或調伏,
或有獲證諸果利, 此不共德難思議。」
爾時會中復有阿修羅王,名目真隣陀,發清淨心,廣興供養,一一供養與普耀阿修羅王等無有異。作供養已,乘七寶車,繞佛三匝,以赤真珠,而散佛上,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如來善化於父王, 捨除憍慢及邪見,
令發堅固淨信心, 此為最上無比子。
法無自性從緣生, 如夢受樂非實事,
應知彼樂隨想起, 是則名了諸法性。
譬如秋空起浮雲, 妄情執有非堅固,
依於牟尼教法中, 智者不應增我慢。
心善觀察不放逸, 則於世間無所著,
是名安住佛法中, 當證如[1]幻三摩地。」
時諸阿修羅王作供養已,各各合掌,住立佛前,身意泰然,快得善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世尊知諸阿修羅王心之所念,於大眾中現微笑相,即於面門放五色光,其光遍照普佛世界,繞佛三匝,復從世尊頂門而入。

時尊者馬勝覩是相已,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頭面作禮,白言:「世尊!以何因緣現斯瑞相?」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人中最勝釋師子, 現斯瑞相非無因,
唯願大悲為我說, 聞已皆使心安泰。
六十那由阿修羅, 廣大淨心興供養,
將非如來與授記, 令彼聞已生歡喜?
時會咸作是思念: 『放此光明非小緣,
唯願如來愍我輩, 為說現相之所以。』
為當有發菩提心? 或復初生於淨信?
如來各各悉了知, 願決眾疑速當說。」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善哉馬勝大比丘, 汝能諮問放光事,
我今欲於眾會中, 記別最上真實果。
諸阿修羅興福業, 志求無上大菩提,
貪恚障染悉蠲除, 如手觸空無所礙。
由此發生清淨意, 廣興無邊妙供養,
後當捨此修羅身, 常生勝處增明慧。
未來過彼河沙劫, 親近承事諸如來,
後身得作法中王, 相繼成佛同名號。
皆稱最上燈如來, 名聞普遍十方界,
教化六十那庾多, 眾生聞法咸得度。
國土廣博極嚴淨, 盡一三千大千界,
其中受化諸眾生, [A5]具足福德及智慧,
不造一切非法業, 皆修平等安樂行。
彼佛皆說無諍法, 聞者無著亦無礙,
佛壽六十那庾多, 眾生住命等無異。
彼諸如來化緣終, 機感相從亦入滅,
次第紹隆得作佛, 國土壽量悉同然,
亦化如上諸有情, 受持正法為佛子。」
父子合集經卷第三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四,品第五 - 2024-03-13 22:38:40

如來本行品第五

爾時尊者大迦攝波,見諸阿修羅王於佛會中以神通力化作廣大諸供養已,歎未曾有,而作是念:「如來昔行菩薩道時種何善根,乃能獲得如是最上殊勝果報?」作是念已,入三摩地一心觀察;由佛加持,即能憶念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世尊往昔在在處處,精勤修習無量無邊廣大福業,一一顯現,諦了無疑。假使十方殑伽沙數世界,其中所有一切眾生皆得人身,復於爾所河沙劫中,一一有情各興供養,如彼尾摩唧怛囉阿修羅王所有福蘊,不及如來一發無上正等覺心所有功德,不可為比。

時尊者摩訶迦攝波,從定起已,歡喜合掌,以偈讚佛:

「往昔牟尼大聖王, 誓求無上大菩提,
修羅雖興廣供養, 不及發心所得福。
如來聖德超三界, 於天人中無等倫,
旃檀香積若須彌, 堪受如斯大供養。
上妙塗香極清淨, 其量深廣如巨海,
人中師子出世間, 堪受如斯大供養。
或散種種上妙花, 積聚高若輪圍頂,
如來聖德妙難思, 堪受如斯大供養。
以大海水為膏油, 蘇彌山量為其炷,
然燈奉施大導師, 堪受如斯大供養。
或以無數妙花鬘, 奉上如來及塔廟,
佛具廣大勝威德, 堪受如斯大供養。
設於無量俱胝劫, 持以萬億妙寶蓋,
如來善化於父王, 堪受如斯大供養。
於不思議俱胝劫, 以寶幢滿十方界,
如來成就大慈門, 堪受如斯大供養。
復於無量俱胝劫, 以河沙數妙繒幡,
牟尼利樂諸眾生, 堪受如斯大供養。
如來善說諸法要, 眾生咸悉能聽受,
辯才無礙法中王, 言辭善巧無相似。
假使殑伽沙世界, 其中所有諸眾生,
皆為十力天人師, 同出世間成佛道,
如是無數河沙佛, 各各化出無量首,
一一首現百千口, 復於口有百千舌,
於彼殑伽沙劫中, 稱讚如來功德海,
壽量智慧及發心, 不能了知一少分。」
爾時世尊讚尊者摩訶迦攝波言:「善哉,善哉!迦攝波!汝今於彼聲聞眾中,具修梵行,了達諸法,現證實際,心得寂靜。於我所證功德蘊中,善能入解,思惟觀察。我已成就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福德之聚,已到最上第一彼岸。迦攝!止於如來一發大心,所有福報,若有色相,十方所有河沙世界不能容受。假使十方殑伽沙數諸佛世尊同出於世,復於爾所殑伽沙劫,欲說如來一發大心所有功德,不能窮盡。所以者何?如來昔修菩薩行時,無一發心不為攝受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彼有情界無限量故,如來發心亦無限量;以有情界畢竟無盡故,如來發心亦復無盡。是故我今得諸天人阿修羅王如是供養。假使十方殑伽沙世界,其中所有一切眾生,皆作供養如彼阿修羅王,猶不能及,一發大心所獲功德。所以者何?彼諸有情心不清淨,著果報故。迦攝!當知過去無量諸佛出世,初發大心,皆為憐愍一切有情,令脫輪迴,得涅槃樂;我今所作亦復如是。

「復次,迦攝!我念過去無量無邊、不可稱數、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出現於世,名曰帝幢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剎中所有眾生不造罪惡,心無散亂,不起邪思,無顛倒見及彼憍慢,身語意業畢竟清淨,伏除煩惱離惡趣因,精勤修習,互相策勵。能於生死長夜之中,發勇猛心,愛樂大乘,聽聞正法,如理修行。彼佛剎中有五種樂:一者、欲樂。二、出離樂。三者、定樂。四者、等持樂。五、菩提樂。彼諸眾生而常受用如是快樂,雖受彼樂而不耽著;如蜂採花但延其命,如禽飛空無所罣礙,此諸眾生亦復如是。

「又彼有情無貪恚癡種種惡業,煩惱過患,隨先善業而受其樂。何以故?彼佛修行菩薩道時,所化眾生唯純善行,設有先世不善故業,現善根力銷伏不起。是故彼土一切有情,唯一樂受相應現行。又彼佛土無種種難,暴惡風雨,祁寒酷熱,隨時所欲,即降甘雨。又彼眾生常樂聞法,各能了達,尊重恭敬。設若經行,若坐若立,思惟義趣,深入法味,無有疲倦,未甞睡眠。四威儀中,精勤修習,由法樂故,不生勞苦。唯修正斷,無顛倒見,設有錯誤,尋即改悔;故無苦受。

「又彼如來昔修行時,身語意業未甞錯謬,凡有所作智為先導,說菩薩法化諸眾生;彼聞法已隨智慧行,所作義利,非癡愛俱,故無不苦不樂受。彼國眾生其心平等,於一切處如理安住,故無冤憎會苦。又彼眾生無彼無此,於一切法心無所著,故無愛別離苦。又彼眾生於諸善法,不生輕慢,亦不毀訾,故無求不得苦;彼國眾生有為所遷,唯有行苦。何以故?其佛常說第一義諦微妙法故。

「復次,迦攝!彼帝幢如來出現於世,壽命長遠無量無邊恒河沙劫;其中眾生各各具足廣大辯才,善說法要,皆為過去諸佛世尊教化成熟,來生其中。迦攝!於汝意云何?如是廣大嚴淨佛土,頗有無信、無戒、無定、無慧、寡聞、懈怠,如是有情得生彼不?」

迦攝白言:「不也!世尊。」

「迦攝!於汝意云何?如是廣大嚴淨佛土,頗有微細善根、少劣善根、怯弱善根,業集煩惱為苦所攝,如是眾生不淨迴向,得生彼不?」

迦攝白言:「不也!世尊!如是佛剎其中生者,具足善根,純淨無雜,住正思惟,解脫諸苦,多聞精進,清淨迴向,皆蒙先佛久已化度;如是眾生得生其中。」

佛言:「迦攝!善哉,善哉!如汝所說,其事如是。昔帝幢如來者,於汝等意云何?知是誰也?」時諸比丘默爾無對。

當於是時,東方去此過殑伽沙世界,有國名月光莊嚴,是中有佛名光明聚,現在說法。彼佛會中有妙吉祥童子,遙聞此界所問因緣,知諸大眾無能答者。時彼童子即白佛言:「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為彼時會,答其所問。」

時光明聚如來謂童子曰:「隨意當往。」是時童子即從彼沒,以神通力,屈伸臂頃,至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住立一面。

時佛世尊,語童子言:「以何因緣而來至此?」

時妙吉祥童子合掌白言:「我為眾會,答前所問,自遠而來。彼往昔帝幢如來,豈異人乎?即今釋迦牟尼如來是也。所以者何?由佛世尊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方便善巧,憐愍有情,皆令安住菩提之道。」

時眾聞已,咸共讚言:「善哉!童子!善答斯問,決眾疑網。汝今所說,是為正說,是真實說,是最上說。」

爾時童子為彼眾會,而說偈言:

「聖主釋師子, 具勇猛精進,
憐愍於世間, 現不思議事。
彼牟尼世尊, 過去已曾作,
八十俱胝佛, 成熟諸有情,
常以大悲心, 嚴淨佛國土,
淺識不能知, 種種善方便。
不捨初發心, 隨機而應現,
亦於未來世, 復現無量身。
或現為釋梵, 或示作魔王,
遍法界有情, 莫能知少分。
或現王宮生, 成道轉法輪,
乃至入涅盤, 顯現佛功德。
或隨其種類, 現作女人相,
不染世間法, 如蓮性本淨。
或涕淚悲泣, 或歌舞嬉戲,
或乘空往來, 皆為作佛事。
怖者令安隱, 慢者令柔順,
為利彼眾生, 現種種調伏。
癡者令離癡, 愚者示明智,
為利彼眾生, 作權巧方便。
狂者得正念, 跛者得安行,
為利彼眾生, 現諸神變事。
是故我稽首, 不思議精進,
普化諸有情, 皆令入佛道。」
父子合集經迦樓羅王授記品第六

爾時會中,復有六萬八千迦樓羅王,見諸阿修羅王作供養已,復聞如來與彼授記,發隨喜心廣興供養,以神通力即時化作六萬八千殊妙樓閣,一一樓閣七寶所成,所謂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珊瑚、玻瓈,皆有七重,第一層級黃金為柱,椽梠枅栱,白銀為之,眾寶裝鉸;第二層級,白銀為柱,[A1]椽梠枅栱,黃金為之,諸珍嚴飾;乃至第七珊瑚為柱,真珠等寶雜廁間飾。如是樓閣,一一皆有寶網羅上,或黃金網、白銀為網,乃至真珠以為其網。復懸無數眾妙寶鈴,微風發聲,聽者無厭。復現六萬八千寶蓋,諸珍間錯,光明顯照。復現六萬八千寶幢,眾色相間,珠珍嚴飾。復現六萬八千繒幡,五色綷錯,甚可愛樂。復現六萬八千寶幔,或黃金線,而用合成;或以銀線、吠琉璃線、真珠等線,巧妙嚴飾。

時迦樓羅王,即以如上所現六萬八千七寶樓閣、眾寶網幔、寶幢幡蓋,奉上如來,於虛空中次第行列,徐行旋轉,繞佛三匝,如三十三天,愛囉嚩拏大龍象王繞天帝已,住立一面。

爾時迦樓羅王,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稽首歸依無上士, 一切世間無與等,
能超生老病死因, 解脫輪迴諸苦厄。
願我速成就佛身, 具足妙相三十二,
八十種好遍莊嚴, 如那羅延堅固力。
願我如佛真金色, 圓光丈六常照明,
行住坐臥威儀中, 攝化有情令出離。
願我堅持諸禁戒, 住勝最上三摩地,
以方便智利群生, 皆使得成菩提道。
願我此身永除斷, 為他乘馭瞋恚心,
如佛具足大慈悲, 獲得十八不共法。
了知諸法從緣起, 如[1]幼如夢如谷響,
悉同牟尼大導師, 於人天中廣開示。」
爾時世尊,知諸迦樓羅王深心了達,志固精進,現微笑相,放五色光。時馬勝比丘覩是事已,頭面作禮,合掌恭敬,以偈問曰:

「歸依無上天人師, 現此希有難思事,
放斯光明非無因, 憐愍我等為演說。
迦樓羅王興供養, 寶幔彌覆於空中,
世間昔未曾見聞, 願兩足尊說斯義。
今此眾會諸人天, 合掌欣悅懷希望,
願聞為彼迦樓王, 演暢未來解脫果。
佛為最上天人尊, 能赴群生之所欲,
唯願如來為宣說, 令彼大眾除疑怖。
眾會若得離疑怖, 則能發生歡喜心,
若聞如來授記言, 當具奉行諸佛教。
唯冀大慈垂護念, 除疑增長諸善根,
各各合掌願欲聞, 迦樓羅王得佛道。」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善哉馬勝善諮問, 放光現笑之所因,
吾今當說應諦聽, 令汝除疑生喜悅。
迦樓羅眾興福行, 誓求無上大菩提,
當成無畏十力尊, 獲斯勝報名為佛。
由彼淨心供養故, 定招相好所莊嚴,
十八不共法難思, 脫那羅延所乘馭。
由是堅持於淨戒, 安住清淨三摩地,
修習勝慧六神通, 嚴淨一切諸佛剎。
由彼淨心供養我, 後身脫此傍生報,
畢竟不歷惡趣生, 常受人天勝福樂。
過彼殑伽沙劫數, 供養承事諸如來,
善能調伏諸根門, 然後皆當得作佛。
同稱彌盧幢如來, 十號具足剎嚴淨,
其劫名為自然生, 其土無彼三惡趣。
其中所有諸眾生, 容儀挺特無殘缺,
彼佛壽命極長遠, 八萬四千俱胝歲。
如是次第得成佛, 國土壽量悉同等,
各各化度諸眾生, 八十那庾俱胝數。
皆令捨除憍慢習, 盡袪纏蓋獲清涼,
安住無生解脫門, 遠塵離垢心清淨。
以彼本有身金色, 恃其大力生憍慢,
是故成佛為有情, 先令斷除憍慢法。
彼等過去無數劫, 曾為苦行大仙人,
其數六萬有八千, 常樂修習神通事。
彼諸仙人得通已, 謂已自在世希有,
雖持禁戒具威儀, 安住山林生我慢。
由是墮於金翅中, 緣昔神通有大力,
以持戒故見我身, 忘失菩提因我慢。
我今與授成佛記, 略說先因令覺了,
廣為利樂諸眾生, 聞者咸共生歡喜。」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四,品第六 - 2024-03-13 22:40:31

迦樓羅王授記品第六

爾時會中,復有六萬八千迦樓羅王,見諸阿修羅王作供養已,復聞如來與彼授記,發隨喜心廣興供養,以神通力即時化作六萬八千殊妙樓閣,一一樓閣七寶所成,所謂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珊瑚、玻瓈,皆有七重,第一層級黃金為柱,椽梠枅栱,白銀為之,眾寶裝鉸;第二層級,白銀為柱,[A1]椽梠枅栱,黃金為之,諸珍嚴飾;乃至第七珊瑚為柱,真珠等寶雜廁間飾。如是樓閣,一一皆有寶網羅上,或黃金網、白銀為網,乃至真珠以為其網。復懸無數眾妙寶鈴,微風發聲,聽者無厭。復現六萬八千寶蓋,諸珍間錯,光明顯照。復現六萬八千寶幢,眾色相間,珠珍嚴飾。復現六萬八千繒幡,五色綷錯,甚可愛樂。復現六萬八千寶幔,或黃金線,而用合成;或以銀線、吠琉璃線、真珠等線,巧妙嚴飾。

時迦樓羅王,即以如上所現六萬八千七寶樓閣、眾寶網幔、寶幢幡蓋,奉上如來,於虛空中次第行列,徐行旋轉,繞佛三匝,如三十三天,愛囉嚩拏大龍象王繞天帝已,住立一面。

爾時迦樓羅王,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稽首歸依無上士, 一切世間無與等,
能超生老病死因, 解脫輪迴諸苦厄。
願我速成就佛身, 具足妙相三十二,
八十種好遍莊嚴, 如那羅延堅固力。
願我如佛真金色, 圓光丈六常照明,
行住坐臥威儀中, 攝化有情令出離。
願我堅持諸禁戒, 住勝最上三摩地,
以方便智利群生, 皆使得成菩提道。
願我此身永除斷, 為他乘馭瞋恚心,
如佛具足大慈悲, 獲得十八不共法。
了知諸法從緣起, 如[1]幼如夢如谷響,
悉同牟尼大導師, 於人天中廣開示。」
爾時世尊,知諸迦樓羅王深心了達,志固精進,現微笑相,放五色光。時馬勝比丘覩是事已,頭面作禮,合掌恭敬,以偈問曰:

「歸依無上天人師, 現此希有難思事,
放斯光明非無因, 憐愍我等為演說。
迦樓羅王興供養, 寶幔彌覆於空中,
世間昔未曾見聞, 願兩足尊說斯義。
今此眾會諸人天, 合掌欣悅懷希望,
願聞為彼迦樓王, 演暢未來解脫果。
佛為最上天人尊, 能赴群生之所欲,
唯願如來為宣說, 令彼大眾除疑怖。
眾會若得離疑怖, 則能發生歡喜心,
若聞如來授記言, 當具奉行諸佛教。
唯冀大慈垂護念, 除疑增長諸善根,
各各合掌願欲聞, 迦樓羅王得佛道。」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善哉馬勝善諮問, 放光現笑之所因,
吾今當說應諦聽, 令汝除疑生喜悅。
迦樓羅眾興福行, 誓求無上大菩提,
當成無畏十力尊, 獲斯勝報名為佛。
由彼淨心供養故, 定招相好所莊嚴,
十八不共法難思, 脫那羅延所乘馭。
由是堅持於淨戒, 安住清淨三摩地,
修習勝慧六神通, 嚴淨一切諸佛剎。
由彼淨心供養我, 後身脫此傍生報,
畢竟不歷惡趣生, 常受人天勝福樂。
過彼殑伽沙劫數, 供養承事諸如來,
善能調伏諸根門, 然後皆當得作佛。
同稱彌盧幢如來, 十號具足剎嚴淨,
其劫名為自然生, 其土無彼三惡趣。
其中所有諸眾生, 容儀挺特無殘缺,
彼佛壽命極長遠, 八萬四千俱胝歲。
如是次第得成佛, 國土壽量悉同等,
各各化度諸眾生, 八十那庾俱胝數。
皆令捨除憍慢習, 盡袪纏蓋獲清涼,
安住無生解脫門, 遠塵離垢心清淨。
以彼本有身金色, 恃其大力生憍慢,
是故成佛為有情, 先令斷除憍慢法。
彼等過去無數劫, 曾為苦行大仙人,
其數六萬有八千, 常樂修習神通事。
彼諸仙人得通已, 謂已自在世希有,
雖持禁戒具威儀, 安住山林生我慢。
由是墮於金翅中, 緣昔神通有大力,
以持戒故見我身, 忘失菩提因我慢。
我今與授成佛記, 略說先因令覺了,
廣為利樂諸眾生, 聞者咸共生歡喜。」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五,品第七 - 2024-03-13 22:41:59

龍女授記品第七

爾時會中,復有九十六俱胝龍女,見彼阿修羅王、迦樓羅王於世尊所作供養已,復聞如來各與授彼成佛之記,心大歡喜,踊躍無量,發清淨心,廣陳供養。此諸龍女以神通力化作九十六俱胝青色傘蓋,一一傘蓋吠琉璃寶而作千骨,巧妙安布,黃金為柄,真珠為網,垂諸花鬘,諸珍嚴飾。復化九十六俱胝上妙良馬,亦以眾寶,裝鉸嚴飾,吠琉璃寶,而為轡勒。又復變現眾寶網幔,其量周廣六十踰繕那,遍覆一切諸來大眾,寶幔之下現一殊妙摩尼寶珠,光明顯照,無不明了。復現九十六俱胝眾寶花鬘,巧妙奇絕,周遍垂下。又復懸綴無數寶鈴,微風動搖,其聲和雅,猶如天樂,聞者無厭。復以細末多摩羅跋旃檀香沈水香等散如來上,復散優鉢羅花、詹博迦花,及散無量上妙衣服,種種無量雜色瓔珞,種種無量雜色花鬘。是諸龍女各乘彼馬,張設傘蓋,於虛空中繞佛三匝。復奏龍宮種種音樂,其聲清婉,眾所樂聞。又於迦毘羅城,降諸塗香及眾香水如雨而下,與其香花合和成泥,縱廣六十踰繕那。以彼如來威德加持,令此樂聲及香水泥普聞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眾生聞此聲香,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是諸龍女作供養已,頭面禮敬,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我等宿慶值於佛, 淨心忻樂興福業,
供養牟尼大導師, 冀脫此身龍女報。
化出九十六俱胝, 眾寶莊嚴妙傘蓋,
供養無上調御師, 以此善因求出離。
復化九十六俱胝, 調順善御青色馬,
上妙青寶以莊嚴, 皆為供養如來故。
復化九十六俱胝, 青色寶幢空中轉,
一一皆以身語心, 頭面作禮伸迴向。
諸龍宮中妙樂音, 一時俱奏聲清徹,
牟尼出現於世間, 堪受如斯大供養。
如是種種樂音聲, 遠徹三千大千界,
其中眾生若得聞, 皆得菩提不退轉。
復現廣大一寶幔, 縱廣六十踰繕那,
周匝普遍於空中, 廣覆諸來大集會。
中現最上摩尼珠, 熾盛光明悉委照,
普於天人大會中, 淨心忻喜為供養。
我等以此少善根, 志求寂靜菩提果,
一如牟尼大導師, 成就甚深微妙慧。
教化饒益諸眾生, 解脫塵勞諸結縛,
亦如十力無上尊, 演說無邊清淨法。
諸有為法如幻化, 亦如聚沫非堅牢,
如空注雨起浮泡, 自性虛假無主宰。
智者觀諸世間法, 譬如鏡中現影像,
眾生體性亦同然, 唯佛現證如實說。
愚夫不了謂為實, 於虛妄境生執著,
畢竟諸法本來空, 此愚癡者自欺誑。
由彼迷妄無知故, 不達諸法真實性,
如來由是出世間, 顯示無我不可得。
譬如秋空起浮雲, 暫時顯現須臾沒,
當知我相本來無, 智者諦觀何所有?
如是一切世間法, 皆無自性非真實,
但能誑惑諸根門, 愚夫由此增狂亂。
牟尼超越於三界, 了諸法性無分別,
若依如來教奉行, 一切世間皆解脫。
若人聞是深妙法, 心生忻樂正思惟,
則能越離生死泥, 此非愚者之境界。
是故我今頭面禮, 無煩惱者天人師,
大悲能救苦眾生, 為舟為舍為依怙。
我等供養於如來, 為求無上菩提故,
當宣法要警群迷, 普願自他成佛道。」
爾時如來,知諸龍女心之所念,希望授記。即現瑞相,放大光明。時尊者馬勝覩是相已,頭面禮足,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世出世間勝智者, 忽興神變放光明,
時會覩此稱吉祥, 非無因緣發斯瑞。
人中最上牟尼主, 願說光相之端由,
諸天人民龍鬼神, 聞已咸生歡喜念。
如來威德聖中聖, 於世間法無不了,
憐愍攝受諸眾生, 說此放光神變事。
如來慧力妙難思, 窮盡諸法實相義,
眾會瞻仰願欲聞, 各令知已心安隱。
牟尼久已成正覺, 能與群生作義利,
何因放此大光明, 願說咸得除疑惑。
今此大眾心寂然, 堪能領解深法義,
一心瞻仰於如來, 聞已各發菩提意。
若人於事未決了, 其心掉動則生惱,
由此皆墮疑網中, 唯冀洪慈速開示。
誰於今日發大心? 何佛他方說大法?
誰得菩提破魔軍? 放此光明甚希有。
何人廣興淨福業? 佛憐愍故放淨光。
聖主師子十力尊, 於大眾中無畏說。
我等若蒙佛顯示, 離諸疑怖心泰然,
咸生清淨隨喜心, 各各奉行於佛教。」
爾時世尊,為尊者馬勝說伽陀曰:

「善哉馬勝大比丘, 汝能諮問放光事,
吾今於此眾會中, 為說龍女未來果。
汝等一心當諦聽, 離諸散亂染因緣,
聞我說此放光因, 增長人天諸善利。
此諸龍女心開解, 能以智慧觀實相,
了知諸法本性空, 不著世間業果報。
無人無我無眾生, 亦無作者及受者,
補特伽羅自相空, 猶如陽焰鏡中像。
諸龍女等植德本, 共[A1]興廣大淨福業,
善能安住佛法中, 了世間法皆如幻。
如是作諸供養已, 誓求佛果大菩提,
後當捨此龍女身, 得生三十三天上,
得為帝釋天宮主, 受用妙樂無毀訾,
具天壽量大名聞, 復往焰摩天中住。
得生焰摩天宮已, 具足受彼殊妙樂,
佛子安住此天中, 自在得終天壽量。
後復生於兜率天, 得彼天眾常愛敬,
雖受快樂心不著, 猶若蓮花性本淨。
由彼宿習出世智, 常觀諸法皆空寂,
譬如刻石畫長存, 安住正念無移動。
後生樂變化天中, 天子天女常圍繞,
不為他毀有名稱, 滿彼壽量無中[A2]夭。
受彼最上五欲樂, 而與正念常相應,
善修三種解脫門, 畢竟入解真空法。
復生他化自在天, 得彼天眾常恭敬,
清淨意樂住其中, 任持正法心無動。
所欲受用皆他變, 不起染著癡愛心,
佛子安住彼天宮, 得盡彼天壽邊際。
由於欲樂生厭患, 忻求定地伏諸惑,
獲得諸禪解脫門, 由此得生梵天上。
由彼定生諸善根, 受用喜樂一中劫,
定中適悅勝難思, 漸能進趣菩提道。
住彼梵宮經一劫, 專修正行淨無雜,
善巧方便利有情, 無冤親想心平等,
於喜妙樂悉通達, 亦不味著諸禪定,
善能覺悟寂諸根, 是為最上牟尼子。
彼梵天說自然法, 不與業果理相應,
唯此真實解脫門, 畢竟超越於三界。
若人於此生信解, 善能引導諸眾生,
速成無上妙菩提, 是則名為世間眼。
彼龍女等生梵世, 饒益利樂諸天人,
教化令發清淨心, 皆能進趣菩提道。
往詣無邊佛剎土, 供養承事諸如來,
過彼未來星宿劫, 同成佛號寂諸根。
彼等聞佛授記已, 心淨踴躍志堅固,
時會咸生歡喜心, 各各頭面禮佛足。」
父子合集經龍王授記品第八

爾時難陀烏波難陀龍王,與其眷屬九十俱胝龍眾,見諸龍女供養如來得授記已,身意泰然,得未曾有,稱讚如來:「究竟滿足廣大威德神通無礙,能知眾生心之所念,所作事業皆悉聞知,各各現證,無不了達。然彼如來大悲增上,或不待請,即為說法或非時說,皆為教化成熟有情,除煩惱熱,得涅盤樂。隨機授法必令得果,乃至女人志意動亂,於婬怒癡自性增上,設聞法要,不能領解,亦得如來之所化度,如彼六十俱胝龍女猶獲授記,何況我等豈不蒙益?」

時彼龍王作是說已,於世尊所生難遭想,以神通力興大香雲,滿閻浮提,遍覆一切諸山大海,雨眾香水,旃檀末香,其香遠聞普佛世界。又復於彼迦毘羅城,雨赤真珠積至于膝,縱廣量等六十踰繕那。復於尼拘律陀林中,普散無量龍自在花,散已復散,變成花殿,其量亦廣六十踰繕那。七寶相間而為其柱,復以半拏紺末羅石以甃其地,其石柔軟,觸之清涼,眾所樂觀,非世所有。復現九十俱胝眾寶花鬘周匝垂下,又復懸挂眾色名衣,復現種種巧妙繒幡、香鬘寶鬘真珠鬘等,周遍莊嚴殊妙清淨。又復涌出無數寶藏,行列殿中而為供養。又復出現最上無價摩尼寶珠,以成其鏡,表裏瑩徹,無不交照。乃至迦毘羅城時會大眾,種種供養,殊勝莊嚴,於其鏡中皆悉顯現。復有九十俱胝龍馬,諸妙珍寶以為轡勒,無數寶鈴進步鳴響。是諸龍王各乘馬已,於虛空中繞佛三匝,復奏龍宮無量音樂,及雨種種殊妙珍寶,散於如來及聲聞眾。作供養已,頭面禮足,瞻仰世尊目不暫捨,以我所集功德善根,願與眾生同得佛道。合掌向佛,以偈頌曰:

「久修慈忍大悲行, 成就百福相莊嚴,
捨家逾彼迦毘城, 志固為求無上道。
六年示修於苦行, 伏諸外道不疲勞,
直詣金剛座道場, 普施群生甘露法。
昔日如來調御師, 棄捨王宮妙欲樂,
斷除頂髮住山林, 於世浮榮心不顧。
牟尼昔捨於頭目, 積功成滿菩提因,
凡夫聞見尚無因, 況復效修其苦行。
如佛昔作忍辱仙, 為歌利王無辜害,
割截耳鼻及身肢, 不生恚惱心怡悅。
時有愚癡婆羅門, 來秤身肉而蹶倒,
說此難行苦行時, 我等聞已生悲惱。
何因如來不起瞋, 愛念眾生如己子?
由興害意墮泥犁, 慈尊於彼能垂救。
如來具足無上慧, 於己害者不加報,
昔修廣大安樂因, 故得身肢復如故。
我等咸生淨信心, 稱讚如來真實行,
如彼牟尼利有情, 咸願速登無上覺。」
爾時世尊知諸龍王信解堅固,發大誓願,即於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普照上至梵天,復從如來頂門而入。時尊者馬勝,合掌長跪,即白佛言:「法爾諸佛若放光明,必有所謂。唯願如來方便演說。」時彼尊者說伽陀曰:

「大哉無畏釋師子, 何因緣故放此光?
慈門廣利諸天人, 唯願如來為我說。
此諸龍王并眷屬, 及彼時會皆肅然,
唯冀牟尼震梵音, 說此放光希有事。
誰於釋迦佛法中, 初發大心感斯瑞?
誰能摧破諸魔軍, 令彼惶怖皆退沒?
將非龍眾久修行, 獲得無盡諸功德?
願聞現瑞之端由, 斷除疑惑心清淨。」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我以最上勝功德, 八種深遠梵音聲,
所說真實利眾生, 汝當諦聽放光事。
此諸龍王深淨信, 設大供養世希有,
志心願證佛菩提, 為度一切群生故。
常以悲心觀世間, 普使眾生脫苦厄,
未嘗一心生疲勞, 堅固精進無退轉。
修習清淨奢摩他, 具足智力無能屈,
安住三種解脫門, 謂空無相及無願。
得佛無上甚深慧, 了一切法皆虛假,
大悲愍念諸有情, 離冤親想悉平等。
過彼殑伽沙劫數, 次第成佛出世間,
同名寂靜慧如來, 十號具足土嚴淨。
常說無我甘露法, 無諸外道及魔冤,
善巧方便應群機, 不違世俗談真諦。
是諸眾生聞法已, 了法自性悉皆空,
大悲方便演三乘, 勝義法中無所說。
此法非出於自然, 求之少分不可得,
乃至無有一眾生, 聞佛言教而不解。
由飲解脫甘露味, 則能出離生老死,
及彼憂悲我慢幢, 皆因聞佛梵聲故。
釋尊無畏聖師子, 說諸龍意答所問,
佛子常隨智慧行, 速得菩提無上果。」
如來授彼諸龍記, 時眾聞已生忻慶,
咸各歸命牟尼尊, 於佛法中心寂靜。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五,品第八 - 2024-03-13 22:43:14

龍王授記品第八

爾時難陀烏波難陀龍王,與其眷屬九十俱胝龍眾,見諸龍女供養如來得授記已,身意泰然,得未曾有,稱讚如來:「究竟滿足廣大威德神通無礙,能知眾生心之所念,所作事業皆悉聞知,各各現證,無不了達。然彼如來大悲增上,或不待請,即為說法或非時說,皆為教化成熟有情,除煩惱熱,得涅盤樂。隨機授法必令得果,乃至女人志意動亂,於婬怒癡自性增上,設聞法要,不能領解,亦得如來之所化度,如彼六十俱胝龍女猶獲授記,何況我等豈不蒙益?」

時彼龍王作是說已,於世尊所生難遭想,以神通力興大香雲,滿閻浮提,遍覆一切諸山大海,雨眾香水,旃檀末香,其香遠聞普佛世界。又復於彼迦毘羅城,雨赤真珠積至于膝,縱廣量等六十踰繕那。復於尼拘律陀林中,普散無量龍自在花,散已復散,變成花殿,其量亦廣六十踰繕那。七寶相間而為其柱,復以半拏紺末羅石以甃其地,其石柔軟,觸之清涼,眾所樂觀,非世所有。復現九十俱胝眾寶花鬘周匝垂下,又復懸挂眾色名衣,復現種種巧妙繒幡、香鬘寶鬘真珠鬘等,周遍莊嚴殊妙清淨。又復涌出無數寶藏,行列殿中而為供養。又復出現最上無價摩尼寶珠,以成其鏡,表裏瑩徹,無不交照。乃至迦毘羅城時會大眾,種種供養,殊勝莊嚴,於其鏡中皆悉顯現。復有九十俱胝龍馬,諸妙珍寶以為轡勒,無數寶鈴進步鳴響。是諸龍王各乘馬已,於虛空中繞佛三匝,復奏龍宮無量音樂,及雨種種殊妙珍寶,散於如來及聲聞眾。作供養已,頭面禮足,瞻仰世尊目不暫捨,以我所集功德善根,願與眾生同得佛道。合掌向佛,以偈頌曰:

「久修慈忍大悲行, 成就百福相莊嚴,
捨家逾彼迦毘城, 志固為求無上道。
六年示修於苦行, 伏諸外道不疲勞,
直詣金剛座道場, 普施群生甘露法。
昔日如來調御師, 棄捨王宮妙欲樂,
斷除頂髮住山林, 於世浮榮心不顧。
牟尼昔捨於頭目, 積功成滿菩提因,
凡夫聞見尚無因, 況復效修其苦行。
如佛昔作忍辱仙, 為歌利王無辜害,
割截耳鼻及身肢, 不生恚惱心怡悅。
時有愚癡婆羅門, 來秤身肉而蹶倒,
說此難行苦行時, 我等聞已生悲惱。
何因如來不起瞋, 愛念眾生如己子?
由興害意墮泥犁, 慈尊於彼能垂救。
如來具足無上慧, 於己害者不加報,
昔修廣大安樂因, 故得身肢復如故。
我等咸生淨信心, 稱讚如來真實行,
如彼牟尼利有情, 咸願速登無上覺。」
爾時世尊知諸龍王信解堅固,發大誓願,即於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普照上至梵天,復從如來頂門而入。時尊者馬勝,合掌長跪,即白佛言:「法爾諸佛若放光明,必有所謂。唯願如來方便演說。」時彼尊者說伽陀曰:

「大哉無畏釋師子, 何因緣故放此光?
慈門廣利諸天人, 唯願如來為我說。
此諸龍王并眷屬, 及彼時會皆肅然,
唯冀牟尼震梵音, 說此放光希有事。
誰於釋迦佛法中, 初發大心感斯瑞?
誰能摧破諸魔軍, 令彼惶怖皆退沒?
將非龍眾久修行, 獲得無盡諸功德?
願聞現瑞之端由, 斷除疑惑心清淨。」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我以最上勝功德, 八種深遠梵音聲,
所說真實利眾生, 汝當諦聽放光事。
此諸龍王深淨信, 設大供養世希有,
志心願證佛菩提, 為度一切群生故。
常以悲心觀世間, 普使眾生脫苦厄,
未嘗一心生疲勞, 堅固精進無退轉。
修習清淨奢摩他, 具足智力無能屈,
安住三種解脫門, 謂空無相及無願。
得佛無上甚深慧, 了一切法皆虛假,
大悲愍念諸有情, 離冤親想悉平等。
過彼殑伽沙劫數, 次第成佛出世間,
同名寂靜慧如來, 十號具足土嚴淨。
常說無我甘露法, 無諸外道及魔冤,
善巧方便應群機, 不違世俗談真諦。
是諸眾生聞法已, 了法自性悉皆空,
大悲方便演三乘, 勝義法中無所說。
此法非出於自然, 求之少分不可得,
乃至無有一眾生, 聞佛言教而不解。
由飲解脫甘露味, 則能出離生老死,
及彼憂悲我慢幢, 皆因聞佛梵聲故。
釋尊無畏聖師子, 說諸龍意答所問,
佛子常隨智慧行, 速得菩提無上果。」
如來授彼諸龍記, 時眾聞已生忻慶,
咸各歸命牟尼尊, 於佛法中心寂靜。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六,品第九 - 2024-03-13 22:44:09

鳩盤茶王授記品第九

爾時會中有十八俱胝鳩盤茶王,見諸阿修羅及迦樓羅諸龍王等作供養已,心生愛樂;復聞如來與彼授記,歡喜踊躍,得未曾有,咸共讚言:「如來成就最上智慧,於一切法無有疑惑,無喜無恚不生分別,堪受人天廣大供養,譬如大海深廣彌滿,不動不涌,湛然安靜,如來功德亦復如是。」

時彼鳩盤茶王并諸眷屬,各發淨心而興供養,以神通力化作十八俱胝寶幔,是諸寶幔巧妙殊絕,皆以寶線次第嚴飾,所謂黃金線幔、白銀線幔、吠琉璃幔、玻胝迦幔、赤真珠幔、杵藏珠幔、馬藏珠幔等,若金線幔垂銀花鬘,若銀線幔垂金花鬘、吠琉璃幔玻胝迦鬘、玻胝迦幔吠琉璃鬘、赤真珠幔杵藏珠鬘、杵藏珠幔赤真珠鬘、馬藏珠幔眾寶為鬘,互相間列甚可愛樂。又復化出十八俱胝眾寶妙車,所謂金車乃至馬藏珠寶所成之車;於彼車上復現十八俱胝上妙繖蓋,一一繖蓋奇異巧妙,有骨百莖眾寶裝鉸,或以純金而為其柄,次第乃至吠琉璃柄,繖蓋之下垂諸花鬘,黃金花鬘乃至摩尼珠寶所成花鬘,是諸繖蓋以赤真珠巧妙交絡以為其網。時鳩盤茶王各各乘彼眾寶妙車,執持繖蓋作諸伎樂,於虛空中繞佛三匝,以七寶花散如來上;散已復散,從車而下,禮世尊足,在一面住,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牟尼聖主出世間, 如彌盧山顯大海,
離諸憂畏不動涌, 堪受如斯妙供養。
常住寂靜三摩地, 演說諸法無所著,
捨除憍慢諸垢染, 觀察世間唯名想。
了知諸法如幻化, 猶如夢中受欲樂,
亦如水月體非真, 智者當作是觀察。
乾闥婆城本無有, 於方處求不可得,
應知但以假名說, 諸世間法皆如是。
我等所作諸供養, 寶車寶蓋寶幔等,
及以種種歌樂音, 如來觀之如谷響。
願我成佛如世尊, 為眾生說如幻法,
皆令遠離惑業因, 悉證菩提寂靜道。」
爾時世尊知諸鳩盤茶等心之所念,即於口中,放大光明。時馬勝比丘覩是光已,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調御施化非無因, 矚斯淨光難思議,
時眾欲知其所由, [A1]唯冀如來速演說。
覩佛面門現斯瑞, 諸天人民咸有疑,
願佛憐愍諸群萌, 說此放光希有事。
誰於今日發大心, 樂於佛所聞正法?
何人於佛興供養? 為說所獲諸功德。
何人達彼有為行, 剎那能離諸過患?
何人證於實相門, 寂靜意樂而不動?
何人得道降諸魔? 何人稱讚佛功德?
何人斷惑超三有, 息諸纏蓋心泰然?
大眾咸生恭敬意, 佇聞如來微妙音。
何因放此淨光明? 願決眾疑分別說。」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善哉馬勝問斯義, 為作世間饒益者,
我今說此光所從, 汝等一心當諦聽。
今此鳩盤茶眾等, 廣興供養淨福業,
合掌住立於我前, 安住實際心不動。
以智慧力善修習, 起大悲心利群有,
後當脫此鬼趣身, 決定往生於勝處。
得為忉利天宮主, 親近承事諸如來,
了達諸法無有疑, 如黑暗中然大炬。
未來復過俱胝劫, 嚴淨無邊佛剎土,
供養河沙佛世尊, 被精進鎧修諸行。
饒益攝[A2]受諸有情, 決定自知當作佛,
及於方域而降生, 由是號曰除疑佛。
常說最上寂靜法, 聞者心淨離諸疑,
咸願求趣大菩提, 救拔群生超彼岸。
我今已答汝所問, 普令時會心安隱,
故此授決鳩盤茶, 於未來世得作佛。」
父子合集經乾闥婆王授記品第十

爾時會中,復有三十六俱胝乾闥婆王,見諸阿修羅、迦樓羅,諸龍眷屬、鳩盤茶等,於如來所作供養已,復聞與授成佛之記,歡喜踊躍得未曾有,及聞稱讚如來法性本來寂靜,清淨無垢,無有少法之所顯示,皆為增長眾生善根,深生信解,捨諸慳悋,即發無上菩提道心。

時諸乾闥婆王為供佛故,以神通力化作三十六俱胝愛囉嚩拏大龍象王,一一象王各有六牙,一一牙上而有七池,一一池中有七蓮華,一一蓮華而有千葉,一一葉間有七天女,一一天女復以七女而為侍衛。復於一一龍象頂上,化出三十六俱胝上妙繖蓋,七寶為網,寶鬘交映,又復各現寶幔彌覆,懸諸花鬘,處處周遍。彼蓮華中所有天女,或作歌舞,或奏音樂,或說伽陀讚佛功德,或散旃檀沈水末香,或散種種天諸妙花,或散種種上妙衣服,或散眾寶嚴身之具,耳璫臂釧寶鬘金帶,或有執持種種寶幢雜色幡蓋,或散種種清淨香水,於虛空中如雨而下,與諸香花合和成泥,遍迦毘羅城廣六十由旬,隨風所飄其香普至。

是時彼諸乾闥婆王各各乘一大龍象王,競奏百千諸妙音樂,徐行空中,右繞三匝,以神力故,令樂音聲并前香風遍於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眾生得聞樂聲及彼香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彼乾闥婆王於虛空中繞佛畢已,從象而下,至於佛所,復繞三匝,頭面禮足,住立一面,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如來具足諸妙相, 於三界中無與等,
解脫煩惱生死因, 已盡輪迴苦邊際。
顯現無邊大威神, 天上人中極希有,
成就寂靜解脫門, 無有非人能動亂。
如來具足清淨道, 本無所證無可說,
佛性真常本湛然, 依世俗諦強分別。
未來諸佛出世間, 亦能安住如是法,
法無自性本性空, 無有作者及主宰。
了知自他無所作, 是為世間具智者,
諸法各各不相知, 佛於無作示有作。
譬如多種集成車, 彼各不知自業用,
但由運載得車名, 佛說我相亦如是。
彼法無法可教招, 彼法無法可思念,
彼法無法令解脫, 彼法無法令變異。
如來如是了知已, 為眾生依世俗說,
顯示諸行有為門, 彼世俗相亦無得。
展轉分別諸法性, 令淺智者得除疑,
諸法無相亦無名, 畢竟無住亦無作。
願我等於未來世, 成佛如彼牟尼尊,
無邊功德莊嚴身, 常說如是勝義法。
利樂世間具智者, 及彼邪見諸眾生,
常起如是大悲心, 令出輪迴生死海。
世間苦惱諸有情, 皆由邪慧心諂曲,
如猴輕躁無暫安, 唯佛大慈能救度。
恃彼貪恚癡我慢, 隨其識浪常漂流,
展轉沈淪苦海中, 唯佛大慈能救度。
眾生愚癡無慧眼, 不知自業墮惡趣,
永失人天出要門, 唯佛大慈能救度。」
爾時世尊,知諸乾闥婆王心之所念,即於口中放大光明,普照時會。於是尊者馬勝比丘覩斯光已,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如來今者現斯瑞, 寂然普放大光明,
時眾相視咸驚疑, 未曾見是希有事。
何人蒙佛攝受故, 生大歡喜離諸障?
今佛放此淨光明, 令彼信解力堅固。
何人奉行於大法, 如佛所說等無異?
今佛放此淨光明, 於彼加持垂護念。
是諸大眾生渴仰, 願聞佛說光因緣,
合十指爪住佛前, 瞻仰尊顏無暫捨。
如來為世間作眼, 離諸垢染及憂怖,
大悲憐愍諸群生, 使除疑網心清淨。」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善哉馬勝問斯事, 我為饒益於世間,
咸令增長諸善根, 今放光明與授記。」
尊者馬勝大比丘, 聞佛許說光所以,
歡喜合掌無異緣, 冀梵音聲次第說。
「乾闥婆王興供養, 為聞真淨大法故。
此法唯依實際中, 本來自性無增減,
若人取相而分別, 彼則如幻不可得,
此法無實亦非虛, 由法性空佛無說。
彼作如是供養已, 後身當作爍迦羅,
是為生死最後身, 增進淨行心無懈。
從一佛剎至佛剎, 承事河沙諸如來,
化度那由他有情, 果滿得成離塵佛。
彼離塵佛出於世, 住壽那由他劫數,
常說諸法自性空, 復能顯示一切智。
如是彼彼佛名號, 住世正法及像法,
說法化利諸眾生, 悉同前佛等無異。
馬勝汝問光因緣, 故我略說彼功德,
如是展轉成佛時, 降伏天魔無億數。」
乾闥婆王授記已, 時眾除疑心悅豫,
咸各歸依牟尼尊, 合掌住立於一面。
父子合集經藥叉王授記品第十一

爾時會中有八十俱胝大藥叉王,見彼阿修羅王乃至乾闥婆王等於如來所廣作供養,復聞世尊與彼授記,歡喜踊躍,得未曾有,恭敬尊重,生難遭想,稱讚如來智慧深遠,於所說法,心得入解,深生愛樂,發清淨信,以神通力化作廣大殊妙供養,與前阿修羅王所作供養,等無有異。

時藥叉王作供養已,繞佛三匝,住立一面,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人中無比釋師子, 具大神通及智慧,
如海深廣不可涯, 是故我今頭面禮。
蘇彌盧山可稱量, 劫燒洞然可知際,
唯佛智力妙難思, 一切無能窮極者。
過現未來諸世間, 所有諸趣有情類,
彼等造作善惡業, 佛能遍知無與等。
或有樂住阿蘭若, 修寂靜行除憒閙,
隨其修習性不同, 佛能遍知無與等。
或具貪恚癡過患, 憍慢嫉妬諸惡行,
或有等分或隨增, 佛能遍知無與等。
或有迷失於正道, 沈淪苦報無罷期,
或具信解隨法行, 佛能遍知無與等。
有情樂作諸惡行, 彼業隨逐不捨離,
以至惶怖命終時, 唯有如來能救度。
或持淨戒往天宮, 或造黑業受眾苦,
受報好醜理無差, 唯有如來悉知見。
或有智慧求解脫, 於佛法中而出家,
樂修聖道利有情, 得證無為寂滅樂。
復有愚夫雖出家, 依止如來法中住,
於甚深法不能解, 由無智故返生謗。
彼於佛教生毀訾, 造作無量苦因緣,
命終墮大地獄中, 劫盡更生餘苦趣。
若人諦信增上心, 樂聞正法能守護,
善達諸法本性空, 離一切相無所著。
了知世間非堅固, 是身如幻如谷響,
常以悲願利群生, 於佛菩提無退轉。
我[A3]今稱讚佛功德, 一切世間無過上,
迴此少善及有情, 未來同得成佛道。」
爾時世尊知諸藥叉王等心之所念,即於口中,放大光明,普照佛土。時馬勝比丘見斯光已,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大哉最勝兩足尊, 忽放淨光難思議,
此光希有非無因, 照耀世間逾滿月。
今此眾會皆合掌, 同聲稱揚佛功德,
唯願如來震梵音, 為說此光之所以。
何人於佛生淨信? 何人悟入真淨法?
何人堅固菩提心? 唯冀如來分別說。
大慈悲主出於世, 能決群生眾疑網,
諸天龍及人非人, 聞已心生大忻慶。」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善哉馬勝大比丘, 汝能諮問如是義,
因光啟請利天人, 皆令安住真實見。
彼藥叉王陳供養, 增長見聞勝善根,
故我放此淨光明, 今當與授成佛記。
如是彼諸藥叉眾, 悉了諸法從緣生,
由願力故受此身, 心常安住菩提道。
能以智慧善觀察, 知蘊處界皆虛假,
超出輪迴苦惱因, 猶若蓮華不著水。
自他和合染因緣, 一切覺了皆如幻,
觀色自性空亦然, 得證寂滅無為理。
若能覺了諸法空, 亦達無相及無願,
於此三種解脫門, 平等遍觀無障礙。
能觀智慧性本空, 所觀境界何所有,
了知心境二都無, 是為具足菩提行。
諸天及人聞是法, 心生歡喜未曾有,
各各信解隨法行, 漸能修習一切智。
如是密跡藥叉眾, 能以淨心興供養,
後當轉此惡趣身, 往生諸天受妙樂。
彼等當於未來世, 奉覲無量俱胝佛,
號曰寂靜慧如來, 住世壽命極長久。
教化無數聲聞眾, 猶如星宿現虛空,
具諸智者生其中, 國土嚴淨無有苦。
一切世間人非人, 聽佛所說無疲厭,
皆發勇猛清淨心, 解脫煩惱諸結縛。」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六,品第十 - 2024-03-13 22:45:20

乾闥婆王授記品第十

爾時會中,復有三十六俱胝乾闥婆王,見諸阿修羅、迦樓羅,諸龍眷屬、鳩盤茶等,於如來所作供養已,復聞與授成佛之記,歡喜踊躍得未曾有,及聞稱讚如來法性本來寂靜,清淨無垢,無有少法之所顯示,皆為增長眾生善根,深生信解,捨諸慳悋,即發無上菩提道心。

時諸乾闥婆王為供佛故,以神通力化作三十六俱胝愛囉嚩拏大龍象王,一一象王各有六牙,一一牙上而有七池,一一池中有七蓮華,一一蓮華而有千葉,一一葉間有七天女,一一天女復以七女而為侍衛。復於一一龍象頂上,化出三十六俱胝上妙繖蓋,七寶為網,寶鬘交映,又復各現寶幔彌覆,懸諸花鬘,處處周遍。彼蓮華中所有天女,或作歌舞,或奏音樂,或說伽陀讚佛功德,或散旃檀沈水末香,或散種種天諸妙花,或散種種上妙衣服,或散眾寶嚴身之具,耳璫臂釧寶鬘金帶,或有執持種種寶幢雜色幡蓋,或散種種清淨香水,於虛空中如雨而下,與諸香花合和成泥,遍迦毘羅城廣六十由旬,隨風所飄其香普至。

是時彼諸乾闥婆王各各乘一大龍象王,競奏百千諸妙音樂,徐行空中,右繞三匝,以神力故,令樂音聲并前香風遍於三千大千世界,其中眾生得聞樂聲及彼香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彼乾闥婆王於虛空中繞佛畢已,從象而下,至於佛所,復繞三匝,頭面禮足,住立一面,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如來具足諸妙相, 於三界中無與等,
解脫煩惱生死因, 已盡輪迴苦邊際。
顯現無邊大威神, 天上人中極希有,
成就寂靜解脫門, 無有非人能動亂。
如來具足清淨道, 本無所證無可說,
佛性真常本湛然, 依世俗諦強分別。
未來諸佛出世間, 亦能安住如是法,
法無自性本性空, 無有作者及主宰。
了知自他無所作, 是為世間具智者,
諸法各各不相知, 佛於無作示有作。
譬如多種集成車, 彼各不知自業用,
但由運載得車名, 佛說我相亦如是。
彼法無法可教招, 彼法無法可思念,
彼法無法令解脫, 彼法無法令變異。
如來如是了知已, 為眾生依世俗說,
顯示諸行有為門, 彼世俗相亦無得。
展轉分別諸法性, 令淺智者得除疑,
諸法無相亦無名, 畢竟無住亦無作。
願我等於未來世, 成佛如彼牟尼尊,
無邊功德莊嚴身, 常說如是勝義法。
利樂世間具智者, 及彼邪見諸眾生,
常起如是大悲心, 令出輪迴生死海。
世間苦惱諸有情, 皆由邪慧心諂曲,
如猴輕躁無暫安, 唯佛大慈能救度。
恃彼貪恚癡我慢, 隨其識浪常漂流,
展轉沈淪苦海中, 唯佛大慈能救度。
眾生愚癡無慧眼, 不知自業墮惡趣,
永失人天出要門, 唯佛大慈能救度。」
爾時世尊,知諸乾闥婆王心之所念,即於口中放大光明,普照時會。於是尊者馬勝比丘覩斯光已,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如來今者現斯瑞, 寂然普放大光明,
時眾相視咸驚疑, 未曾見是希有事。
何人蒙佛攝受故, 生大歡喜離諸障?
今佛放此淨光明, 令彼信解力堅固。
何人奉行於大法, 如佛所說等無異?
今佛放此淨光明, 於彼加持垂護念。
是諸大眾生渴仰, 願聞佛說光因緣,
合十指爪住佛前, 瞻仰尊顏無暫捨。
如來為世間作眼, 離諸垢染及憂怖,
大悲憐愍諸群生, 使除疑網心清淨。」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善哉馬勝問斯事, 我為饒益於世間,
咸令增長諸善根, 今放光明與授記。」
尊者馬勝大比丘, 聞佛許說光所以,
歡喜合掌無異緣, 冀梵音聲次第說。
「乾闥婆王興供養, 為聞真淨大法故。
此法唯依實際中, 本來自性無增減,
若人取相而分別, 彼則如幻不可得,
此法無實亦非虛, 由法性空佛無說。
彼作如是供養已, 後身當作爍迦羅,
是為生死最後身, 增進淨行心無懈。
從一佛剎至佛剎, 承事河沙諸如來,
化度那由他有情, 果滿得成離塵佛。
彼離塵佛出於世, 住壽那由他劫數,
常說諸法自性空, 復能顯示一切智。
如是彼彼佛名號, 住世正法及像法,
說法化利諸眾生, 悉同前佛等無異。
馬勝汝問光因緣, 故我略說彼功德,
如是展轉成佛時, 降伏天魔無億數。」
乾闥婆王授記已, 時眾除疑心悅豫,
咸各歸依牟尼尊, 合掌住立於一面。
父子合集經藥叉王授記品第十一

爾時會中有八十俱胝大藥叉王,見彼阿修羅王乃至乾闥婆王等於如來所廣作供養,復聞世尊與彼授記,歡喜踊躍,得未曾有,恭敬尊重,生難遭想,稱讚如來智慧深遠,於所說法,心得入解,深生愛樂,發清淨信,以神通力化作廣大殊妙供養,與前阿修羅王所作供養,等無有異。

時藥叉王作供養已,繞佛三匝,住立一面,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人中無比釋師子, 具大神通及智慧,
如海深廣不可涯, 是故我今頭面禮。
蘇彌盧山可稱量, 劫燒洞然可知際,
唯佛智力妙難思, 一切無能窮極者。
過現未來諸世間, 所有諸趣有情類,
彼等造作善惡業, 佛能遍知無與等。
或有樂住阿蘭若, 修寂靜行除憒閙,
隨其修習性不同, 佛能遍知無與等。
或具貪恚癡過患, 憍慢嫉妬諸惡行,
或有等分或隨增, 佛能遍知無與等。
或有迷失於正道, 沈淪苦報無罷期,
或具信解隨法行, 佛能遍知無與等。
有情樂作諸惡行, 彼業隨逐不捨離,
以至惶怖命終時, 唯有如來能救度。
或持淨戒往天宮, 或造黑業受眾苦,
受報好醜理無差, 唯有如來悉知見。
或有智慧求解脫, 於佛法中而出家,
樂修聖道利有情, 得證無為寂滅樂。
復有愚夫雖出家, 依止如來法中住,
於甚深法不能解, 由無智故返生謗。
彼於佛教生毀訾, 造作無量苦因緣,
命終墮大地獄中, 劫盡更生餘苦趣。
若人諦信增上心, 樂聞正法能守護,
善達諸法本性空, 離一切相無所著。
了知世間非堅固, 是身如幻如谷響,
常以悲願利群生, 於佛菩提無退轉。
我[A3]今稱讚佛功德, 一切世間無過上,
迴此少善及有情, 未來同得成佛道。」
爾時世尊知諸藥叉王等心之所念,即於口中,放大光明,普照佛土。時馬勝比丘見斯光已,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大哉最勝兩足尊, 忽放淨光難思議,
此光希有非無因, 照耀世間逾滿月。
今此眾會皆合掌, 同聲稱揚佛功德,
唯願如來震梵音, 為說此光之所以。
何人於佛生淨信? 何人悟入真淨法?
何人堅固菩提心? 唯冀如來分別說。
大慈悲主出於世, 能決群生眾疑網,
諸天龍及人非人, 聞已心生大忻慶。」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善哉馬勝大比丘, 汝能諮問如是義,
因光啟請利天人, 皆令安住真實見。
彼藥叉王陳供養, 增長見聞勝善根,
故我放此淨光明, 今當與授成佛記。
如是彼諸藥叉眾, 悉了諸法從緣生,
由願力故受此身, 心常安住菩提道。
能以智慧善觀察, 知蘊處界皆虛假,
超出輪迴苦惱因, 猶若蓮華不著水。
自他和合染因緣, 一切覺了皆如幻,
觀色自性空亦然, 得證寂滅無為理。
若能覺了諸法空, 亦達無相及無願,
於此三種解脫門, 平等遍觀無障礙。
能觀智慧性本空, 所觀境界何所有,
了知心境二都無, 是為具足菩提行。
諸天及人聞是法, 心生歡喜未曾有,
各各信解隨法行, 漸能修習一切智。
如是密跡藥叉眾, 能以淨心興供養,
後當轉此惡趣身, 往生諸天受妙樂。
彼等當於未來世, 奉覲無量俱胝佛,
號曰寂靜慧如來, 住世壽命極長久。
教化無數聲聞眾, 猶如星宿現虛空,
具諸智者生其中, 國土嚴淨無有苦。
一切世間人非人, 聽佛所說無疲厭,
皆發勇猛清淨心, 解脫煩惱諸結縛。」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六,品第十一 - 2024-03-13 22:46:34

藥叉王授記品第十一

爾時會中有八十俱胝大藥叉王,見彼阿修羅王乃至乾闥婆王等於如來所廣作供養,復聞世尊與彼授記,歡喜踊躍,得未曾有,恭敬尊重,生難遭想,稱讚如來智慧深遠,於所說法,心得入解,深生愛樂,發清淨信,以神通力化作廣大殊妙供養,與前阿修羅王所作供養,等無有異。

時藥叉王作供養已,繞佛三匝,住立一面,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人中無比釋師子, 具大神通及智慧,
如海深廣不可涯, 是故我今頭面禮。
蘇彌盧山可稱量, 劫燒洞然可知際,
唯佛智力妙難思, 一切無能窮極者。
過現未來諸世間, 所有諸趣有情類,
彼等造作善惡業, 佛能遍知無與等。
或有樂住阿蘭若, 修寂靜行除憒閙,
隨其修習性不同, 佛能遍知無與等。
或具貪恚癡過患, 憍慢嫉妬諸惡行,
或有等分或隨增, 佛能遍知無與等。
或有迷失於正道, 沈淪苦報無罷期,
或具信解隨法行, 佛能遍知無與等。
有情樂作諸惡行, 彼業隨逐不捨離,
以至惶怖命終時, 唯有如來能救度。
或持淨戒往天宮, 或造黑業受眾苦,
受報好醜理無差, 唯有如來悉知見。
或有智慧求解脫, 於佛法中而出家,
樂修聖道利有情, 得證無為寂滅樂。
復有愚夫雖出家, 依止如來法中住,
於甚深法不能解, 由無智故返生謗。
彼於佛教生毀訾, 造作無量苦因緣,
命終墮大地獄中, 劫盡更生餘苦趣。
若人諦信增上心, 樂聞正法能守護,
善達諸法本性空, 離一切相無所著。
了知世間非堅固, 是身如幻如谷響,
常以悲願利群生, 於佛菩提無退轉。
我[A3]今稱讚佛功德, 一切世間無過上,
迴此少善及有情, 未來同得成佛道。」
爾時世尊知諸藥叉王等心之所念,即於口中,放大光明,普照佛土。時馬勝比丘見斯光已,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大哉最勝兩足尊, 忽放淨光難思議,
此光希有非無因, 照耀世間逾滿月。
今此眾會皆合掌, 同聲稱揚佛功德,
唯願如來震梵音, 為說此光之所以。
何人於佛生淨信? 何人悟入真淨法?
何人堅固菩提心? 唯冀如來分別說。
大慈悲主出於世, 能決群生眾疑網,
諸天龍及人非人, 聞已心生大忻慶。」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善哉馬勝大比丘, 汝能諮問如是義,
因光啟請利天人, 皆令安住真實見。
彼藥叉王陳供養, 增長見聞勝善根,
故我放此淨光明, 今當與授成佛記。
如是彼諸藥叉眾, 悉了諸法從緣生,
由願力故受此身, 心常安住菩提道。
能以智慧善觀察, 知蘊處界皆虛假,
超出輪迴苦惱因, 猶若蓮華不著水。
自他和合染因緣, 一切覺了皆如幻,
觀色自性空亦然, 得證寂滅無為理。
若能覺了諸法空, 亦達無相及無願,
於此三種解脫門, 平等遍觀無障礙。
能觀智慧性本空, 所觀境界何所有,
了知心境二都無, 是為具足菩提行。
諸天及人聞是法, 心生歡喜未曾有,
各各信解隨法行, 漸能修習一切智。
如是密跡藥叉眾, 能以淨心興供養,
後當轉此惡趣身, 往生諸天受妙樂。
彼等當於未來世, 奉覲無量俱胝佛,
號曰寂靜慧如來, 住世壽命極長久。
教化無數聲聞眾, 猶如星宿現虛空,
具諸智者生其中, 國土嚴淨無有苦。
一切世間人非人, 聽佛所說無疲厭,
皆發勇猛清淨心, 解脫煩惱諸結縛。」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七,品第十二 - 2024-03-13 22:47:29

緊那羅王授記品第十二

爾時會中,有八俱胝緊那羅王,其上首者名曰大樹,見諸阿修羅王乃至諸藥叉眾,咸於佛所廣作供養,復聞如來與授記別,心生驚疑,歎未曾有,謂:「若佛說一切世間諸蘊、界、處,但有假名,無有少分令眾生見,若佛菩薩亦不可見。云何世尊於大眾中與諸天龍次第授記,復令化度無量有情,從一佛剎至一佛剎,奉覲如來經河沙劫,廣修諸行得成佛道,具諸相好,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正像法等,乃至緣畢,入般涅盤?既言諸法皆悉空寂,何能建立授記之事?」

時大樹緊那羅王生此疑心未能決了,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我聞如來作是說, 於佛妙慧心有疑。
既言空已復授記, 此義甚深不能了。
又云法界本空寂, 而說如月現於水。
既言空寂復現形, 此義甚深不能了。
云何諸法本無生, 復說樂求菩提者?
既言無生何有求, 此義甚深不能了。
云何諸法本無盡, 復說如來有滅度?
我今請問牟尼尊, 此義甚深不能了。
云何諸法皆如幻, 復說此歿得生天?
既言如幻何有生, 此義甚深不能了。
云何諸法無所依, 復說依止善知識?
既言無依何假人, 此義甚深不能了。
云何世間無作者, 復說有能斷諸惑?
既言無作斷無由, 此義甚深不能了。
云何諸法自性空, 復說觀空得解脫?
既言空已復何觀, 此義甚深不能了。
云何諸法剎那滅, 復說諸法常不滅?
既言遷變或凝常, 此義甚深不能了。
云何福業非積聚, 而說修習成菩提?
既言無集豈能成, 此義甚深不能了。
云何諸法無所說, 復說毀謗墮惡道?
既言無說謗何生, 此義甚深不能了。
無能勝者所宣說, 種種差別難曉了,
佛眼清淨照世間, 普施群生甘露味。
餘無有能為我等, 決擇如上所疑事,
唯有如來能斷除, 故我頂禮一切智。」
爾時世尊,為彼大樹緊那羅王釋諸疑故,以偈答曰:

「緊那羅王汝所問, 既空依何而授記?
由彼達法性本空, 故得如來與授記。
以何因緣作是說? 諸法若有實性者,
則應不減亦不增, 於一切時無改轉。
譬如圓鑑挂空中, 假明緣故現色像,
緊那羅王汝當知, 自性清淨本如是,
法性無垢常湛然, 亦無動亂及變異。
汝觀供養福業因, 於何法中有其相?
應知法界本寂靜, 智者觀法不可得。
諸有取相凡夫人, 於此疑惑不能了。
汝問諸法本無生, 復說發心求佛道?
緊那羅王汝當知, 十力妙智難思議。
凡愚沒溺三界中, 於諸欲境生耽著,
由是常生顛倒心, 故受生死諸苦惱。
從昔未聞於正法, 設得聞已而不解,
使令安住實智中, 漸能求趣菩提果。
汝問諸法本無滅, 何故如來有滅度?
為破常見諸眾生, 無有少法為常者。
汝問諸法猶如幻, 見生天者故懷疑?
為化凡愚諸眾生, 恃己所有生憍慢。
汝問諸法無所依, 而見依止善知識?
若非依止說法師, 畢竟世間無出離。
汝問諸法無主宰, 而見世間有作者?
當觀車由眾分成, 有於運載作用事。
為化著我諸眾生, 及彼執著我所者,
我為彼說無堪任, 是故但唯假名想。
汝問諸法自性空, 復說觀空得解脫?
由彼分別執著心, 故於空義不能了。
汝問諸行剎那滅, 復云諸法性不滅?
為破著欲諸眾生, 於非淨處生淨想。
譬如遠矚於陽焰, 渴者趣之而求水,
皆從妄想分別生, 當知水體不可得。
陽焰之處本無水, 自性淨中本無染,
由彼愚夫顛倒心, 則為彼愛所纏縛。
汝問諸法無所說, 亦云謗者墮惡道?
愚夫聞已懷驚疑, 智者聞之除障礙。
世間諸法本空寂, 無智妄計執為我,
彼等若聞諸法空, 則生斷滅怖畏想。
若人毀謗於空法, 皆由執著我人相,
猶如繫縛於虛空, 增長愚癡墮惡趣。
或說善業往天中, 或生人間受快樂,
作者非實業不亡, 如夢中境唯心造。
當知諸趣皆如夢, 由迷真故不覺知,
夢中何有於去來, 愚夫妄謂真實境,
我雖說有所作業, 十方推求無作者。
譬如狂風吹樹枝, 由相觸故生其火。
彼風及木無思念, 謂言我能出於火。
兩相因故火發生, 本無作者亦如此。
汝問福業無積聚, 云何能得菩提果?
如世間有百歲人, 雖經時分年無聚。
汝問諸法不可盡, 云何復說業可盡?
觀空理者說無窮, 隨世俗中則有盡。
我雖演說真實際, 由顛倒故於外求,
眾生業惑障緣深, 不能了此勝義法。
緊那羅王汝當知, 於此勝義善安住,
一切諸相皆一相, 善通達者謂無相。
一切菩薩之所行, 一切諸法皆無作,
所謂阿字總持門, 由此入解一切法。
緊那羅王汝當知, 一切諸法本寂靜,
此說無相總持門, 由阿字門而入解。
緊那羅王汝當知, 一切諸法無分別,
此說平等總持門, 由阿字門而入解。
緊那羅王汝當知, 一切諸法無自性,
此說清淨總持門, 由阿字門而入解。
緊那羅王汝當知, 一切諸法無有盡,
此說離障總持門, 由阿字門而入解。
緊那羅王汝當知, 一切諸法非思議,
此說實相總持門, 由阿字門而入解。
緊那羅王汝當知, 一切諸法無所趣,
此說解脫總持門, 由阿字門而入解。
緊那羅王汝當知, 一切諸法本無動,
此說證淨總持門, 由阿字門而入解。
緊那羅王汝當知, 一切諸法假名說,
此說真實總持門, 由阿字門而入解。
緊那羅王汝當知, 一切諸法不可得,
此說離相總持門, 由阿字門而入解。
緊那羅王汝當知, 一切諸法離思念,
此說靜慮總持門, 由阿字門而入解。
此法非見非對治, 求彼二相無所有,
了知無相亦無名, 則能具足菩提道。
若法可見可對治, 是法非實非平等,
彼法自性離言詮, 譬如虛空無相似。
法性無有種種相, 亦非一相及異相,
非有冷相及熱相, 如鏡中像不可得;
非有曲相及直相, 亦復無有明暗相,
遠離男相及女相, 此名入解真實相。
非諂非誑非動亂, 無有舒卷微細相,
亦無忿怒忻喜相, 非怯弱相起盡相,
非有入相及出相, 亦無進相及退相,
非其寤相及寐相, 復無去來現在相,
非是眼相及瞻視, 亦非盲瞽與瘴瞖,
非其調順非剛強, 非有覆藏及顯露,
非是動轉及止息, 離諸戲論常湛然。
智者當作如是觀, 此名了知佛境界,
為欲調伏世間故, 於離言法強分別,
於此勝義善知了, 則能通達一切法。」
爾時大樹緊那羅王,聞佛世尊釋諸疑已,及聞演說總持字門,深生入解,心大歡喜得未曾有。以神通力化八俱胝殊勝樓閣,巧妙奇絕,或住山峯,或依林木,或化現於蓮華之上,是諸重閣皆以七寶合成花蓋而懸其上,一一皆有眾寶幢幡、寶幔花鬘次第嚴飾。是八俱胝緊那羅王,各各陞彼樓閣之上,於虛空中右繞三匝,復以上妙水陸之花而散佛上。散已即從重閣而下,至於佛所,復繞三匝,瞻仰尊顏,目不暫捨,一心合掌,住立一面,思念如來過去現在積集無量最勝功德。

佛知是已,口放淨光。時尊者馬勝比丘覩是相已,頭面禮佛,以偈問曰:

「如來今者放光明, 淨妙難思甚希有,
時眾諦視於慈容, 猶若披雲瞻滿月。
何人今於世尊所, 樂聞最上微妙法,
以真實智善了知, 放此光明垂印可?
誰人初發菩提心, 感佛加持現斯瑞?
唯願說此光因緣, 制諸外道令生信。
是時諸來大集會, 咸各歡喜發淨心,
冀聞清淨甘露音, 聞已奉行於佛教。」
爾時世尊為尊者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具壽馬勝問斯義, 當一心聽無異緣,
我今為彼緊那羅, 授記未來成佛事。
彼所請問極難解, 皆為利樂諸世間,
我今為斷彼疑心, 令於佛法善安住。
此大樹緊那羅王, 與八俱胝徒屬眾,
由興供養淨福因, 命終當得生天上。
展轉天中受妙樂, 滿足九十俱胝歲,
獲得如意五神通, 親近承事河沙佛。
經歷那由他剎土, 常說勝義第一法,
化度那由他有情, 得成無上菩提道。
號曰無量光如來, 劫名國土皆無異,
人中師子十力尊, 具足無邊大智慧。
彼國所有諸菩薩, 修習善根悉圓滿,
亦無求趣二乘人, 皆是一生居補處。
如是彼諸菩薩眾, 各懷悲願利群生,
能與世間作照明, 後當次第得作佛。
彼諸國土勝莊嚴, 離諸穢惡無煩惱,
猶如覩史多天宮, 受用清淨知止足。
一切過患八無暇, 乃至名字未嘗聞,
有情安隱住其中, 常飡法味禪悅樂。
大哉善逝天中天, 與授緊那羅佛記,
時眾聞已心泰然, 稽首致禮無上士。」
父子合集經寶瓔珞天授記品第十三

爾時會中有八俱胝寶瓔珞天子,見諸阿修羅乃至緊那羅等於佛會所作大供養,及聞如來與彼授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時諸天子為供佛故,發勇猛心,繞迦毘羅城周匝六十踰繕那量,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花,繽紛而下,積至于膝,作供養已,繞佛三匝,住在一面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具足大悲十力尊, 能救一切眾生者,
諸根寂靜放光明, 故我敬禮聖中聖。
諸天及龍人非人, 於佛法中生愛樂,
最上牟尼大導師, 是故我今歸命禮。
如來出現於世間, 譬若眾星中滿月,
無邊福智莊嚴身, 眾生觀者心無厭。
具足種種清淨法, 六通三明四無畏,
十八不共法難量, 是故我今歸命禮。
三十二相皆圓滿, 八十隨好妙嚴身,
巍巍猶若天帝幢, 是故我今歸命禮。
成就最勝三摩地, 能斷輪迴諸結縛,
降伏無數億魔軍, 湛然安住心無動。
如來智慧力堅固, 常說四諦真實法,
廣能化利諸人天, 咸令超越於彼岸。
人中最勝釋師子, 破諸邪見及異論,
願我當得如世尊, 說法使離諸癡暗。
超出世間成正覺, 常興四種無量心,
憐愍攝受諸眾生, 同證菩提無上道。」
爾時世尊知諸天子深心所念,即於口中放大光明。時尊者馬勝比丘覩是相已,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牟尼現是希有相, 時眾矚已心忻悅,
各各諦奉大慈顏, 願說放光之所以。
如來今放此淨光, 必興廣大利益事,
我等頂禮無上尊, 唯冀洪音為開示。」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善哉馬勝問斯義, 今當為汝分別說,
我為利樂諸人天, 與瓔珞天授佛記。
如來若不因請說, 無由記別弟子事,
答汝問故息群疑, 彼離疑則心安住。
寶瓔珞天於我所, 以淨意樂伸供養,
從此展轉生諸天, 百千天子常圍繞。
復持天上妙香花, 供養無量俱胝佛,
於彼佛所發淨心, 愛樂修行菩薩道。
如是精進供養已, 復於未來作佛事,
奉覲那由他世尊, 常說伽陀讚佛德。
如理廣修清淨行, 得那羅延堅固身,
於其歡喜劫中生, 具足圓成一切智。
號曰華幢勝如來, 有大名稱無與等,
并餘天子八俱胝, 同一劫中皆作佛。
彼佛土中無地獄, 亦無鬼趣與傍生,
及阿修羅憍慢心, 離於八難諸危苦。
彼諸天子成佛剎, 悉如三十三天中,
國土富樂遍莊嚴, 壽量長遠皆相似。
彼土既無惡趣名, 況復有作惡業者,
眾生各各隨法行, 皆住無諍清淨行。
所化眾生無有邊, 過彼恒河沙數量,
彼佛出現世間時, 常說勝義第一法。
如是化緣歸寂已, 廣布舍利起塔廟,
一一舍利勝難思, 其中皆有佛身相。
咸各稱讚佛功德, 住虛空中現神變,
教化無量諸眾生, 皆發無上菩提意。」
十力牟尼方便力, 為彼天子授道記,
時諸大眾聞佛言, 住正思惟心寂靜。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七,品第十三 - 2024-03-13 22:48:13

寶瓔珞天授記品第十三

爾時會中有八俱胝寶瓔珞天子,見諸阿修羅乃至緊那羅等於佛會所作大供養,及聞如來與彼授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時諸天子為供佛故,發勇猛心,繞迦毘羅城周匝六十踰繕那量,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花,繽紛而下,積至于膝,作供養已,繞佛三匝,住在一面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具足大悲十力尊, 能救一切眾生者,
諸根寂靜放光明, 故我敬禮聖中聖。
諸天及龍人非人, 於佛法中生愛樂,
最上牟尼大導師, 是故我今歸命禮。
如來出現於世間, 譬若眾星中滿月,
無邊福智莊嚴身, 眾生觀者心無厭。
具足種種清淨法, 六通三明四無畏,
十八不共法難量, 是故我今歸命禮。
三十二相皆圓滿, 八十隨好妙嚴身,
巍巍猶若天帝幢, 是故我今歸命禮。
成就最勝三摩地, 能斷輪迴諸結縛,
降伏無數億魔軍, 湛然安住心無動。
如來智慧力堅固, 常說四諦真實法,
廣能化利諸人天, 咸令超越於彼岸。
人中最勝釋師子, 破諸邪見及異論,
願我當得如世尊, 說法使離諸癡暗。
超出世間成正覺, 常興四種無量心,
憐愍攝受諸眾生, 同證菩提無上道。」
爾時世尊知諸天子深心所念,即於口中放大光明。時尊者馬勝比丘覩是相已,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牟尼現是希有相, 時眾矚已心忻悅,
各各諦奉大慈顏, 願說放光之所以。
如來今放此淨光, 必興廣大利益事,
我等頂禮無上尊, 唯冀洪音為開示。」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善哉馬勝問斯義, 今當為汝分別說,
我為利樂諸人天, 與瓔珞天授佛記。
如來若不因請說, 無由記別弟子事,
答汝問故息群疑, 彼離疑則心安住。
寶瓔珞天於我所, 以淨意樂伸供養,
從此展轉生諸天, 百千天子常圍繞。
復持天上妙香花, 供養無量俱胝佛,
於彼佛所發淨心, 愛樂修行菩薩道。
如是精進供養已, 復於未來作佛事,
奉覲那由他世尊, 常說伽陀讚佛德。
如理廣修清淨行, 得那羅延堅固身,
於其歡喜劫中生, 具足圓成一切智。
號曰華幢勝如來, 有大名稱無與等,
并餘天子八俱胝, 同一劫中皆作佛。
彼佛土中無地獄, 亦無鬼趣與傍生,
及阿修羅憍慢心, 離於八難諸危苦。
彼諸天子成佛剎, 悉如三十三天中,
國土富樂遍莊嚴, 壽量長遠皆相似。
彼土既無惡趣名, 況復有作惡業者,
眾生各各隨法行, 皆住無諍清淨行。
所化眾生無有邊, 過彼恒河沙數量,
彼佛出現世間時, 常說勝義第一法。
如是化緣歸寂已, 廣布舍利起塔廟,
一一舍利勝難思, 其中皆有佛身相。
咸各稱讚佛功德, 住虛空中現神變,
教化無量諸眾生, 皆發無上菩提意。」
十力牟尼方便力, 為彼天子授道記,
時諸大眾聞佛言, 住正思惟心寂靜。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八,品第十四 - 2024-03-13 22:49:21

四大天王授記品第十四

爾時四大天王并諸眷屬九萬天子,俱見諸阿修羅王乃至寶瓔珞天等,於世尊所各作供養,復聞與授成佛之記,心大歡喜得未曾有,覩佛威神,深生尊重,於佛法中,欲求出離,發勇猛心,精勤修習。譬如有人乘於坏船,入駛流中,欲達前岸。是人即時作此思念:「如是坏器本非堅牢,不久沮壞,要當速渡,用力求濟,可免斯難。」彼四天王及諸天子,厭怖生死速求出離,勇猛之心亦復如是。

時四大天王并諸天子,為供佛故,以神通力,即時化作九萬寶[A1]帳,眾色間錯,眾寶裝鉸,廣大嚴飾,世所希有,所謂赤真珠帳、摩尼珠帳、吠琉璃帳、金剛寶帳、黃金帳等,化作如是眾寶帳已,於虛空中,繞佛三匝;復化九萬天諸伎樂,於虛空中復繞三匝,出妙樂聲而為供養;又復降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散已復散,繞佛三匝,住立一面,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敬禮二足尊, 能救世間者,
離掉舉昏沈, 及貪欲諂誑,
能斷諸有結, 拔諸根毒刺,
摧伏我慢幢, 破無明黑暗,
四大善調和, 無便利垢穢,
不為毒所中, 九竅常清淨,
解脫煩惱縛, 永盡諸苦際。
剛強難化者, 牟尼[A2]善攝受,
我等諸天人, 皆來至佛所,
瞻仰佛功德, 稱讚所不及。
於三解脫門, 空無相無願,
唯佛能證知, 通達無障礙。
彼真如實際, 為諸法所依,
愚夫設得聞, 如鹿怖獵師。
眾生取諸相, 不能達法性,
起四種顛倒, 此為輪迴行。
佛了知法性, 觀世如虛拳,
諸蘊本來空, 處界亦如此。
若法與非法, 以名字而說,
如是一切法, 佛本無言說。
譬如大幻師, 化種種形像,
此實無主宰, 唯假名施設。
如是蘊與處, 及十八界等,
皆從幻妄生, 體性非堅固。
猶如工畫師, 畫作女人像,
身肢悉圓滿, 相貌皆端正。
此相非實有, 但誑愚夫眼,
智者善了知, 法界本平等。
善入佛法者, 於此無疑惑,
譬如己掌中, 置之菴羅果。
如來智光明, 照彼群生類,
轉最上法輪, 使之令開解。
願我得佛時, 亦說如是法,
化一切眾生, 同成無上覺。」
爾時世尊,知諸天子心之所念,即於面門放大光明,普照時會。尊者馬勝比丘覩是相已,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大聖無上尊, 何故現斯瑞?
此必有因緣, 願為我等說。
今此諸天王, 及天子眷屬,
覩佛放淨光, 咸生於疑惑。
何人發大心, 為當與授記?
誰今降諸魔? 願為我等說。
何人於佛所, 作廣大供養,
諸根善調伏, 蒙佛現斯瑞?
將非佛世尊, 與諸天授記?
願兩足尊說, 聞已咸歡喜。
令一切眾生, 成熟諸義利,
求證大菩提, 如佛等無異。」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馬勝大比丘, 善問如是事,
我今放光明, 當為汝顯示。
彼九億天子, 皆來至我所,
說此光因緣, 與授成佛記。
是諸天子等, 久值遇諸佛,
善達諸法空, 說偈而讚歎。
安住佛法中, 信解心決定,
為求大菩提, 發勇猛精進。
復於未來世, 奉覲河沙佛,
若不供養者, 誓不成正覺。
作是供養已, 當得成佛道,
號曰持光明, 於世間最勝。
彼佛出於世, 如燈常照耀,
度脫聲聞眾, 數滿八十會。
此諸比丘等, 善修如實智,
住是最後身, 皆得法眼淨。
彼佛國土中, 所有眾生類,
壽命極長遠, 滿八俱胝歲。
佛滅後之後, 咸皆懷戀慕,
造無數塔廟, 伸供養尊重。
那由他有情, 護持佛正法,
或有發大心, 或般無餘者。」
彼四大天王, 蒙如來授記,
心生大忻慶, 敬順頭面禮。
父子合集經三十三天授記品第十五

爾時三十三天帝釋天主,與其眷屬八十俱胝天子來詣佛會,見諸阿修羅王乃至四大天王等,於世尊所廣大供養,復聞如來與彼授記,於佛法中增上愛樂,發希有心,求無上道。時帝釋天主為供佛故,以神通力化作八十俱胝寶幔,是諸寶幔第一希有,皆以眾寶而為瓔珞,或赤真珠而為瓔珞,或吠琉璃,或摩尼珠,或以黃金而為瓔珞,於諸寶幔周遍垂下。又復化出八十俱胝清淨樓閣,門牖欄楯眾寶裝鉸,繖蓋幢幡次第嚴飾,一一樓閣皆有上妙師子之座,眾寶鈴網而覆其上,一一座側無數天女以為侍立。於重閣後復化八十俱胝眾寶妙車,於上各懸雜色繖蓋,以調順馬,而駕御之。又復化出八十俱胝愛囉嚩拏大龍象王,一一象王有八十俱胝頭,一一頭皆有六牙,一一牙上而有七池,一一池中有七蓮華,皆有千葉,一一葉中有七天女,一一天女復以七女而為侍從,眾寶瓔珞以嚴其身。彼蓮葉中及樓閣間,所有天女或有執持幢幡寶幔,或作歌舞,或奏音樂,或散旃檀沈水香等,或散天中曼陀羅華,及以七寶所成之華,於虛空中如雨而下,遍迦毘羅城,縱廣六十[A3]踰繕那量,散已復散,積至于膝。

是時八十俱胝天子為供養故,亦以神力化出八十俱胝龍象,一一象上皆有幰蓋,亦以眾寶而嚴飾之;復化八億上妙寶車,復化八億殊妙天女,復化八億天諸伎樂。是諸天女各乘寶車,作樂歌舞,散諸香華,於虛空中右繞三匝,如向所說阿修羅王所作供養無有異也。

是時天主及諸天子伸供養已,作是思念:「此化天女作供養已,了知諸法如佛所說皆如幻化,復觀自身亦同幻化,知彼供養及如來身亦如幻化,佛所說法悉成幻化。」了知是已,離諸疑惑,於世尊所右繞三匝,頭頂禮敬,住立一面,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化人所作諸供養, 巧妙變現無與等,
乃至觀察自身相, 悉同幻化無有異。
謂若佛說一切法, 及與授記成佛事,
令諸天發歡喜心, 此等皆同於幻化。
此說牟尼清淨身, 及所說法皆如幻,
唯願如來絕眾疑, 令於授記心開解。
謂彼愚夫諸異生, 迷於所行真實行,
由此不了如幻法, 乃說世間無授記。
謂若有學與無學, 及求緣覺弟子等,
彼皆了知如幻法, 於佛法中無疑惑。
有若樂修寂靜行, 單已求證獨覺果,
彼能了知如幻法, 於佛法中無疑惑。
有若樂行菩薩行, 利樂世間無放逸,
如是佛子了幻法, 於一切法無分別。
最上善逝調御師, 具足大悲無與等,
十力勝慧妙難思, 於此法中達自性。
或有依止阿蘭若, 離諸熱惱無希求,
彼能了知如幻法, 於佛法中無疑惑。
若達諸法如幻化, 實無少法而可得,
彼則遠離一切疑, 當於佛教生尊重。
願我成佛出世間, 常說諸法皆如幻,
皆令解脫虛妄因, 安住真常佛境界。」
爾時世尊知彼天主及諸天子深心所念,於其面門,放淨光明。尊者馬勝比丘覩是相已,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牟尼具足大名稱, 今者忽放淨光明,
此光殊勝非無因, 唯願大慈為我說。
如來面門現此瑞, 時會覩已咸有疑,
我等願說光所從, 聞者皆得心清淨。
諸天稱讚佛功德, 廣設最上妙供養,
將非如來放此光, 令諸天子心悅豫?
佛放無邊離垢光, 此光清淨逾珂月,
將非諸天達幻法, 十力與之垂印可?
牟尼積集菩提行, 常修法施心無悋,
唯冀如來決眾疑, 令於佛法善安住。」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善哉馬勝大比丘, 汝能請問放光事,
我今為說此因由, 與諸天子授佛記。
如是彼諸天子眾, 能了一切法如幻,
成就無邊淨智明, 滅諸癡暗除疑惑。
曾於過去生死中, 親近承事河沙佛,
從彼聞法正思惟, 由是了知如幻法。
今於我前伸供養, 亦知諸法皆如化,
已於佛法離諸疑, 得決定心無損減。
彼等當於未來世, 得成最上菩提道,
號曰帝幢王如來, 巍巍功德極高顯。
教化那由他眾生, 為說如是如幻法,
是諸天子同名號, 次第皆當得作佛。
汝等諸天捨放逸, 觀諸境界猶如幻,
漸能修習奢摩他, 速得無上菩提果。」
父子合集經焰摩天授記品第十六

爾時焰摩天王與四俱胝天子來詣佛所,見諸阿修羅王乃至三十三天帝釋天主,於佛世尊作大供養,復聞如來與彼授記,歡喜踊躍,得未曾有,於佛法中深生愛樂。即作是念:「謂佛證得最上甘露第一之法,於諸世間無有少法而不能知,無所不見,無不解了,無不現證,由彼如來於世俗諦及勝義諦明了通達,無有限礙。彼世俗者,謂世間行,若業若報,已生未生,皆悉知之,無有錯謬;彼勝義者,第一清淨,不可識別,不可智知,不可言說,不可顯示,非見非聞,非取非捨,非動非靜,非得非失,非去非來,非輕非重,非毀非譽,非利非衰,非稱非譏,非樂非苦,非色非非色,非數非非數,非分別非離分別,非煩惱非離煩惱,絕諸戲論,超諸言說,乃至所謂色相不可得,受、想、行、識相亦不可得;眼相不可得,耳、鼻、舌、身、意相亦不可得;色相不可得,聲、香、味、觸、法相亦不可得;眼識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識亦不可得;眼觸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觸亦不可得;眼觸所生諸受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諸受亦不可得;色想不可得,乃至法想亦不可得;地界不可得,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可得;欲界相不可得,色界、無色界相亦不可得;有為相不可得,無為相亦不可得。若人於此勝義法中,求彼諸法及自性者,不可得也。

「又諸無聞愚夫異生,聞是法者則懷驚怖,於佛法中心生悔惱,於一切智即便退失,諸天世人咸共輕毀,如是之人常處輪迴,則為眾苦之所纏縛。」

時焰摩天王及諸天子,觀察世間一切眾生常處生死,眾苦逼切。於佛正法深生尊重,以神通力作大供養,與前三十三天所陳供養勝過於彼。是諸天子供養畢已,右繞三匝,頭面禮足,住立一面,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觀佛諸蘊皆空寂, 處界等法亦復然,
諸根境界常湛然, 則見如來真實性。
世間智者於實法, 不由他悟自然解,
所謂世俗及勝義, 離此更無第三法。
如來出現於世間, 隨機演說世俗法,
眾生若發清淨心, 常獲人天諸快樂。
人中無畏釋師子, 依世俗諦說六趣,
諸天及人阿修羅, 地獄鬼界傍生等。
富樂豐饒尊勝族, 下劣種姓貧窶家,
僕隷走使伎樂人, 及彼癃殘諸疾苦。
如是所說世俗法, 普為利益凡夫人,
由眾生起渴愛心, 不能出離世八法,
所謂利衰及毀譽, 及與稱譏苦樂等,
得者增於忻喜心, 失者常生於熱惱。
此依世俗談真諦, 由染慧故起顛倒,
不淨為淨苦為樂, 無我法中執為我,
於無常法謂為常, 起虛妄想而封著。
彼雖設得聞佛言, 心生驚怖不信受,
由謗如來正法故, 於地獄中受極苦。
如是貪欲愚癡人, 展轉沈淪不休息,
若有人於佛法中, 以慧揀擇非顛倒,
棄捨輪迴苦惱因, 漸能修習菩提道,
諸法自性本清淨, 及勝義諦非詮顯,
若人聞生愛樂心, 當知是為真佛子。
我依如來作是說, 諸天一心當樂求,
若能如理依法行, 畢竟皆當成佛道。」
爾時世尊知諸天子深心所念,口放淨光,普照時會。尊者馬勝比丘覩是光已,一心合掌,以偈問曰:

「如來今者放光明, 眾會見已生疑慮,
願為我等說其由, 令此大眾心安隱。
若或諸天得授記, 咸皆尊重生隨喜,
具智慧者亦希望, 於佛法中常精進。
此諸天子住佛前, 皆為最上功德器,
伏冀如來闡大慈, 以梵音聲垂攝受。
彼聞佛德心忻樂, 謂我當得無有疑,
若得如來授記言, 勇猛勤修無退轉。
大哉無上天人師, 破異論者歸正理,
眾會佇聞微妙音, 速演諸天授記事。」
爾時世尊為馬勝尊者說伽陀曰:

「馬勝比丘當諦聽, 我為宣說放光事,
此大集會諸天人, 樂聞如來功德故。
世有下劣凡夫人, 聞佛功德不忻樂,
彼懷貪恚常熾然, 百千生中多忿諍。
若於佛法生信樂, 是人曩劫曾薰習,
大悲願力常相應, 當獲如是佛功德。
若見世間衰苦者, 常起悲心為憐愍,
讚佛勝德叵思議, 令彼淨信生愛樂。
諸天曾於過去佛, 廣大修習諸善根,
今聞佛德妙難思, 猶若花鬘當頂受。
彼焰摩天并眷屬, 於我法中求得度,
具足淨慧大悲心, 厭離世間諸有結。
承事供養諸如來, 猶若殑伽沙數量,
積集無邊勝福因, 為求無上菩提故。
人中師子出世間, 能說無邊清淨法,
眾生沒溺煩惱中, 以大悲心而濟拔。
觀諸眾生縈業惑, 為說最上出離法,
彼聞法已正思惟, 知諸法空離自性。
諸根寂靜無所著, 了一切法皆如幻,
各各達法本性空, 由此入解真實相。
彼諸天子於我前, 已作廣大諸供養,
於彼未來星宿劫, 得成無上菩提果。
此諸如來出於世, 滿四十四俱胝劫,
度脫無量苦眾生, 皆令清淨離諸惑,
彼焰摩天得授記, 同名大仙降冤佛。
今為馬勝答其疑, 諸來大眾皆忻慶。」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八,品第十五 - 2024-03-13 22:50:43

三十三天授記品第十五

爾時三十三天帝釋天主,與其眷屬八十俱胝天子來詣佛會,見諸阿修羅王乃至四大天王等,於世尊所廣大供養,復聞如來與彼授記,於佛法中增上愛樂,發希有心,求無上道。時帝釋天主為供佛故,以神通力化作八十俱胝寶幔,是諸寶幔第一希有,皆以眾寶而為瓔珞,或赤真珠而為瓔珞,或吠琉璃,或摩尼珠,或以黃金而為瓔珞,於諸寶幔周遍垂下。又復化出八十俱胝清淨樓閣,門牖欄楯眾寶裝鉸,繖蓋幢幡次第嚴飾,一一樓閣皆有上妙師子之座,眾寶鈴網而覆其上,一一座側無數天女以為侍立。於重閣後復化八十俱胝眾寶妙車,於上各懸雜色繖蓋,以調順馬,而駕御之。又復化出八十俱胝愛囉嚩拏大龍象王,一一象王有八十俱胝頭,一一頭皆有六牙,一一牙上而有七池,一一池中有七蓮華,皆有千葉,一一葉中有七天女,一一天女復以七女而為侍從,眾寶瓔珞以嚴其身。彼蓮葉中及樓閣間,所有天女或有執持幢幡寶幔,或作歌舞,或奏音樂,或散旃檀沈水香等,或散天中曼陀羅華,及以七寶所成之華,於虛空中如雨而下,遍迦毘羅城,縱廣六十[A3]踰繕那量,散已復散,積至于膝。

是時八十俱胝天子為供養故,亦以神力化出八十俱胝龍象,一一象上皆有幰蓋,亦以眾寶而嚴飾之;復化八億上妙寶車,復化八億殊妙天女,復化八億天諸伎樂。是諸天女各乘寶車,作樂歌舞,散諸香華,於虛空中右繞三匝,如向所說阿修羅王所作供養無有異也。

是時天主及諸天子伸供養已,作是思念:「此化天女作供養已,了知諸法如佛所說皆如幻化,復觀自身亦同幻化,知彼供養及如來身亦如幻化,佛所說法悉成幻化。」了知是已,離諸疑惑,於世尊所右繞三匝,頭頂禮敬,住立一面,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化人所作諸供養, 巧妙變現無與等,
乃至觀察自身相, 悉同幻化無有異。
謂若佛說一切法, 及與授記成佛事,
令諸天發歡喜心, 此等皆同於幻化。
此說牟尼清淨身, 及所說法皆如幻,
唯願如來絕眾疑, 令於授記心開解。
謂彼愚夫諸異生, 迷於所行真實行,
由此不了如幻法, 乃說世間無授記。
謂若有學與無學, 及求緣覺弟子等,
彼皆了知如幻法, 於佛法中無疑惑。
有若樂修寂靜行, 單已求證獨覺果,
彼能了知如幻法, 於佛法中無疑惑。
有若樂行菩薩行, 利樂世間無放逸,
如是佛子了幻法, 於一切法無分別。
最上善逝調御師, 具足大悲無與等,
十力勝慧妙難思, 於此法中達自性。
或有依止阿蘭若, 離諸熱惱無希求,
彼能了知如幻法, 於佛法中無疑惑。
若達諸法如幻化, 實無少法而可得,
彼則遠離一切疑, 當於佛教生尊重。
願我成佛出世間, 常說諸法皆如幻,
皆令解脫虛妄因, 安住真常佛境界。」
爾時世尊知彼天主及諸天子深心所念,於其面門,放淨光明。尊者馬勝比丘覩是相已,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牟尼具足大名稱, 今者忽放淨光明,
此光殊勝非無因, 唯願大慈為我說。
如來面門現此瑞, 時會覩已咸有疑,
我等願說光所從, 聞者皆得心清淨。
諸天稱讚佛功德, 廣設最上妙供養,
將非如來放此光, 令諸天子心悅豫?
佛放無邊離垢光, 此光清淨逾珂月,
將非諸天達幻法, 十力與之垂印可?
牟尼積集菩提行, 常修法施心無悋,
唯冀如來決眾疑, 令於佛法善安住。」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善哉馬勝大比丘, 汝能請問放光事,
我今為說此因由, 與諸天子授佛記。
如是彼諸天子眾, 能了一切法如幻,
成就無邊淨智明, 滅諸癡暗除疑惑。
曾於過去生死中, 親近承事河沙佛,
從彼聞法正思惟, 由是了知如幻法。
今於我前伸供養, 亦知諸法皆如化,
已於佛法離諸疑, 得決定心無損減。
彼等當於未來世, 得成最上菩提道,
號曰帝幢王如來, 巍巍功德極高顯。
教化那由他眾生, 為說如是如幻法,
是諸天子同名號, 次第皆當得作佛。
汝等諸天捨放逸, 觀諸境界猶如幻,
漸能修習奢摩他, 速得無上菩提果。」
父子合集經焰摩天授記品第十六

爾時焰摩天王與四俱胝天子來詣佛所,見諸阿修羅王乃至三十三天帝釋天主,於佛世尊作大供養,復聞如來與彼授記,歡喜踊躍,得未曾有,於佛法中深生愛樂。即作是念:「謂佛證得最上甘露第一之法,於諸世間無有少法而不能知,無所不見,無不解了,無不現證,由彼如來於世俗諦及勝義諦明了通達,無有限礙。彼世俗者,謂世間行,若業若報,已生未生,皆悉知之,無有錯謬;彼勝義者,第一清淨,不可識別,不可智知,不可言說,不可顯示,非見非聞,非取非捨,非動非靜,非得非失,非去非來,非輕非重,非毀非譽,非利非衰,非稱非譏,非樂非苦,非色非非色,非數非非數,非分別非離分別,非煩惱非離煩惱,絕諸戲論,超諸言說,乃至所謂色相不可得,受、想、行、識相亦不可得;眼相不可得,耳、鼻、舌、身、意相亦不可得;色相不可得,聲、香、味、觸、法相亦不可得;眼識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識亦不可得;眼觸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觸亦不可得;眼觸所生諸受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諸受亦不可得;色想不可得,乃至法想亦不可得;地界不可得,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可得;欲界相不可得,色界、無色界相亦不可得;有為相不可得,無為相亦不可得。若人於此勝義法中,求彼諸法及自性者,不可得也。

「又諸無聞愚夫異生,聞是法者則懷驚怖,於佛法中心生悔惱,於一切智即便退失,諸天世人咸共輕毀,如是之人常處輪迴,則為眾苦之所纏縛。」

時焰摩天王及諸天子,觀察世間一切眾生常處生死,眾苦逼切。於佛正法深生尊重,以神通力作大供養,與前三十三天所陳供養勝過於彼。是諸天子供養畢已,右繞三匝,頭面禮足,住立一面,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觀佛諸蘊皆空寂, 處界等法亦復然,
諸根境界常湛然, 則見如來真實性。
世間智者於實法, 不由他悟自然解,
所謂世俗及勝義, 離此更無第三法。
如來出現於世間, 隨機演說世俗法,
眾生若發清淨心, 常獲人天諸快樂。
人中無畏釋師子, 依世俗諦說六趣,
諸天及人阿修羅, 地獄鬼界傍生等。
富樂豐饒尊勝族, 下劣種姓貧窶家,
僕隷走使伎樂人, 及彼癃殘諸疾苦。
如是所說世俗法, 普為利益凡夫人,
由眾生起渴愛心, 不能出離世八法,
所謂利衰及毀譽, 及與稱譏苦樂等,
得者增於忻喜心, 失者常生於熱惱。
此依世俗談真諦, 由染慧故起顛倒,
不淨為淨苦為樂, 無我法中執為我,
於無常法謂為常, 起虛妄想而封著。
彼雖設得聞佛言, 心生驚怖不信受,
由謗如來正法故, 於地獄中受極苦。
如是貪欲愚癡人, 展轉沈淪不休息,
若有人於佛法中, 以慧揀擇非顛倒,
棄捨輪迴苦惱因, 漸能修習菩提道,
諸法自性本清淨, 及勝義諦非詮顯,
若人聞生愛樂心, 當知是為真佛子。
我依如來作是說, 諸天一心當樂求,
若能如理依法行, 畢竟皆當成佛道。」
爾時世尊知諸天子深心所念,口放淨光,普照時會。尊者馬勝比丘覩是光已,一心合掌,以偈問曰:

「如來今者放光明, 眾會見已生疑慮,
願為我等說其由, 令此大眾心安隱。
若或諸天得授記, 咸皆尊重生隨喜,
具智慧者亦希望, 於佛法中常精進。
此諸天子住佛前, 皆為最上功德器,
伏冀如來闡大慈, 以梵音聲垂攝受。
彼聞佛德心忻樂, 謂我當得無有疑,
若得如來授記言, 勇猛勤修無退轉。
大哉無上天人師, 破異論者歸正理,
眾會佇聞微妙音, 速演諸天授記事。」
爾時世尊為馬勝尊者說伽陀曰:

「馬勝比丘當諦聽, 我為宣說放光事,
此大集會諸天人, 樂聞如來功德故。
世有下劣凡夫人, 聞佛功德不忻樂,
彼懷貪恚常熾然, 百千生中多忿諍。
若於佛法生信樂, 是人曩劫曾薰習,
大悲願力常相應, 當獲如是佛功德。
若見世間衰苦者, 常起悲心為憐愍,
讚佛勝德叵思議, 令彼淨信生愛樂。
諸天曾於過去佛, 廣大修習諸善根,
今聞佛德妙難思, 猶若花鬘當頂受。
彼焰摩天并眷屬, 於我法中求得度,
具足淨慧大悲心, 厭離世間諸有結。
承事供養諸如來, 猶若殑伽沙數量,
積集無邊勝福因, 為求無上菩提故。
人中師子出世間, 能說無邊清淨法,
眾生沒溺煩惱中, 以大悲心而濟拔。
觀諸眾生縈業惑, 為說最上出離法,
彼聞法已正思惟, 知諸法空離自性。
諸根寂靜無所著, 了一切法皆如幻,
各各達法本性空, 由此入解真實相。
彼諸天子於我前, 已作廣大諸供養,
於彼未來星宿劫, 得成無上菩提果。
此諸如來出於世, 滿四十四俱胝劫,
度脫無量苦眾生, 皆令清淨離諸惑,
彼焰摩天得授記, 同名大仙降冤佛。
今為馬勝答其疑, 諸來大眾皆忻慶。」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八,品第十六 - 2024-03-13 22:52:12

焰摩天授記品第十六

爾時焰摩天王與四俱胝天子來詣佛所,見諸阿修羅王乃至三十三天帝釋天主,於佛世尊作大供養,復聞如來與彼授記,歡喜踊躍,得未曾有,於佛法中深生愛樂。即作是念:「謂佛證得最上甘露第一之法,於諸世間無有少法而不能知,無所不見,無不解了,無不現證,由彼如來於世俗諦及勝義諦明了通達,無有限礙。彼世俗者,謂世間行,若業若報,已生未生,皆悉知之,無有錯謬;彼勝義者,第一清淨,不可識別,不可智知,不可言說,不可顯示,非見非聞,非取非捨,非動非靜,非得非失,非去非來,非輕非重,非毀非譽,非利非衰,非稱非譏,非樂非苦,非色非非色,非數非非數,非分別非離分別,非煩惱非離煩惱,絕諸戲論,超諸言說,乃至所謂色相不可得,受、想、行、識相亦不可得;眼相不可得,耳、鼻、舌、身、意相亦不可得;色相不可得,聲、香、味、觸、法相亦不可得;眼識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識亦不可得;眼觸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觸亦不可得;眼觸所生諸受不可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諸受亦不可得;色想不可得,乃至法想亦不可得;地界不可得,水、火、風、空、識界亦不可得;欲界相不可得,色界、無色界相亦不可得;有為相不可得,無為相亦不可得。若人於此勝義法中,求彼諸法及自性者,不可得也。

「又諸無聞愚夫異生,聞是法者則懷驚怖,於佛法中心生悔惱,於一切智即便退失,諸天世人咸共輕毀,如是之人常處輪迴,則為眾苦之所纏縛。」

時焰摩天王及諸天子,觀察世間一切眾生常處生死,眾苦逼切。於佛正法深生尊重,以神通力作大供養,與前三十三天所陳供養勝過於彼。是諸天子供養畢已,右繞三匝,頭面禮足,住立一面,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觀佛諸蘊皆空寂, 處界等法亦復然,
諸根境界常湛然, 則見如來真實性。
世間智者於實法, 不由他悟自然解,
所謂世俗及勝義, 離此更無第三法。
如來出現於世間, 隨機演說世俗法,
眾生若發清淨心, 常獲人天諸快樂。
人中無畏釋師子, 依世俗諦說六趣,
諸天及人阿修羅, 地獄鬼界傍生等。
富樂豐饒尊勝族, 下劣種姓貧窶家,
僕隷走使伎樂人, 及彼癃殘諸疾苦。
如是所說世俗法, 普為利益凡夫人,
由眾生起渴愛心, 不能出離世八法,
所謂利衰及毀譽, 及與稱譏苦樂等,
得者增於忻喜心, 失者常生於熱惱。
此依世俗談真諦, 由染慧故起顛倒,
不淨為淨苦為樂, 無我法中執為我,
於無常法謂為常, 起虛妄想而封著。
彼雖設得聞佛言, 心生驚怖不信受,
由謗如來正法故, 於地獄中受極苦。
如是貪欲愚癡人, 展轉沈淪不休息,
若有人於佛法中, 以慧揀擇非顛倒,
棄捨輪迴苦惱因, 漸能修習菩提道,
諸法自性本清淨, 及勝義諦非詮顯,
若人聞生愛樂心, 當知是為真佛子。
我依如來作是說, 諸天一心當樂求,
若能如理依法行, 畢竟皆當成佛道。」
爾時世尊知諸天子深心所念,口放淨光,普照時會。尊者馬勝比丘覩是光已,一心合掌,以偈問曰:

「如來今者放光明, 眾會見已生疑慮,
願為我等說其由, 令此大眾心安隱。
若或諸天得授記, 咸皆尊重生隨喜,
具智慧者亦希望, 於佛法中常精進。
此諸天子住佛前, 皆為最上功德器,
伏冀如來闡大慈, 以梵音聲垂攝受。
彼聞佛德心忻樂, 謂我當得無有疑,
若得如來授記言, 勇猛勤修無退轉。
大哉無上天人師, 破異論者歸正理,
眾會佇聞微妙音, 速演諸天授記事。」
爾時世尊為馬勝尊者說伽陀曰:

「馬勝比丘當諦聽, 我為宣說放光事,
此大集會諸天人, 樂聞如來功德故。
世有下劣凡夫人, 聞佛功德不忻樂,
彼懷貪恚常熾然, 百千生中多忿諍。
若於佛法生信樂, 是人曩劫曾薰習,
大悲願力常相應, 當獲如是佛功德。
若見世間衰苦者, 常起悲心為憐愍,
讚佛勝德叵思議, 令彼淨信生愛樂。
諸天曾於過去佛, 廣大修習諸善根,
今聞佛德妙難思, 猶若花鬘當頂受。
彼焰摩天并眷屬, 於我法中求得度,
具足淨慧大悲心, 厭離世間諸有結。
承事供養諸如來, 猶若殑伽沙數量,
積集無邊勝福因, 為求無上菩提故。
人中師子出世間, 能[A4]說無邊清淨法,
眾生沒溺煩惱中, 以大悲心而濟拔。
觀諸眾生縈業惑, 為[A5]說最上出離法,
彼聞法已正思惟, 知諸法空離自性。
諸根寂靜無所著, 了一切法皆如幻,
各各達法本性空, 由此入解真實相。
彼諸天子於我前, 已作廣大諸供養,
於彼未來星宿劫, 得成無上菩提果。
此諸如來出於世, 滿四十四俱胝劫,
度脫無量苦眾生, 皆令清淨離諸惑,
彼焰摩天得授記, 同名大仙降冤佛。
今為馬勝答其疑, 諸來大眾皆忻慶。」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九,品第十七 - 2024-03-13 22:53:23

父子合集經卷第九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覩史多天授記品第十七

爾時會中,有八十俱胝覩史多天子,見諸阿修羅王乃至焰摩天等,於世尊所作諸供養,復聞如來與授無上大菩提記,心大歡喜,得未曾有。是諸天子即作是念:「此菩提法本無色相,受、想、行、識亦復無相。今者世尊,當以何法而為授記?所以者何?色本無生,菩提亦無生,乃至識無生故,菩提亦無生。云何無生法能得菩提耶?如是色無滅故,菩提亦無滅,乃至識無滅故,菩提亦無滅。云何無滅法能得菩提耶?如是色寂靜故,菩提亦寂靜,乃至識寂靜故,菩提亦寂靜。如是色無二故,菩提亦無二,乃至識無二故,菩提亦無二。如是色無動故,菩提亦無動,乃至識無動故,菩提亦無動。如是色不可見故,菩提亦不可見,乃至識不可見故,菩提亦不可見。彼菩提相自性離故,復云何說不生不滅、寂靜無二、湛然不動及不可見?於諸法中何者名色?色自性空,受、想、行、識亦復皆空。何者名佛?何名菩薩?何名授記?佛、佛自性空,菩薩、菩薩自性空,菩提、菩提自性空,授記、授記自性空。所名佛者,但依世俗,假名呼召希望分別,諸有智者聞諸法空,不生取著,彼愚癡人聞則瞋恚不能入解。譬如有人於睡夢中,具足受用五欲快樂,覺已思念實不可得,智者了知不生憂惱。如是安住菩薩乘者,了菩提性,本來空寂實無所得,不生怖畏亦復如是。何以故?了知諸法皆如夢故。愚癡凡夫取解各異,於諸妄法而生執著;如是諸法皆不可得。凡夫不可得,凡夫法亦不可得;聲聞不可得,聲聞法亦不可得;緣覺不可得,緣覺法亦不可得;菩薩不可得,菩薩法亦不可得;佛不可得,佛法亦不可得;菩提不可得,菩提法亦不可得;涅盤不可得,涅盤法亦不可得。」

時覩史多天子作是說已,白言:「世尊!我今於此第一義中,得無疑惑,發清淨心,造作上妙種種供養,勝焰摩天不可為比。」作供養已,頭面敬禮佛世尊足,右繞三匝,住立一面,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若人奉行如來教, 則為安住佛功德,
彼於三種解脫門, 深達義味無罣礙。
此中無色及受想, 亦無行識心與境,
了彼五蘊但假名, 是名具慧人師子。
如是最上勝丈夫, 不取少分菩提相,
已悟蘊空獲善利, 於佛功德無疑惑。
深達菩提實相義, 不起希望不毀呰,
亦無忻喜任運心, 此則善住菩提行。
若人平等見法性, 則於諸法無所畏,
佛子能於此世間, 具足修證勝功德。
了達色相悉皆空, 於諸欲境咸棄捨,
觀察輪迴三有中, 亦不希求不願樂。
若人明了五蘊法, 佛及菩提并授記,
說者聽者二皆空, 如是悟解無所礙。
佛功德法凡夫法, 此一切相本無生,
能了最上法性門, 是則名為真佛子。
又復了知如是法, 五蘊處界本無滅,
佛及菩提授記言, 斯等諸法悉同等。
智者達解此法門, 而不捨離菩提行,
由了法性無滅故, 於佛菩提不難得。
又復諸蘊及處界, 佛及菩提皆空寂,
若人於此無依求, 彼則能持佛正法。
諸蘊處界皆無作, 佛及菩提授記事,
彼等諸法悉皆同, 如是了知為佛子。
諸蘊處界自性空, 佛及菩提授記事,
智者決定善了知, 此則名為真佛子。
諸蘊處界悉虛妄, 及與最勝二足尊,
菩提授記亦同然, 如是了知為佛子。
是法非離非不離, 亦非為有亦非無,
非有為相及無為, 如是了知為佛子。
如來出現於世間, 了達如是微妙義,
是為最上勝丈夫, 堪受諸天廣供養。
我今稱讚佛功德, 所獲福報利群生,
唯有如來悉證知, 迴向自他皆作佛。」
爾時世尊知諸天子心之所念,希望如來與授佛記,即於座中,放淨光明。時尊者馬勝[A1]覩是相已,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世尊今者何因緣, 以神通力現斯瑞?
願為眾會說其由, 一切世間咸喜悅。
覩佛口中放淨光, 諸天皆悉懷疑惑,
各各瞻仰於慈顏, 一心願聞佛所說。
譬如病者遇良醫, 唯希拯救授靈藥,
今此眾等住佛前, 渴仰希須亦如是。
諸來集會天人眾, 皆具廣大清淨慧,
一心諦聽無異緣, 於佛所說能入解。
如來常以大悲心, 能破一切諸疑網,
彼等聞已皆奉持, 摧諸異論生正見。」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馬勝汝今發斯問, 為利世間作照明,
智者能息諸群疑, 故得人天咸尊重。
覩史天王及天子, 達最上法甘露味,
作大供養妙莊嚴, 是故我今與授記。
彼以勝慧觀世間, 得見法性無所著,
善達三種解脫門, 非愚癡者之所及。
彼於過去諸佛所, 已曾請問如是義,
觀諸法性畢竟空, 悉如先佛之所說。
今復於我興供養, 最上最勝無與比,
能以空義讚如來, 皆為利樂有情故。
一切諸法皆無生, 佛及菩提授記事,
乃至修習菩提者, 本性無生亦同等。
若人如是了法性, 決定當證大菩提,
彼諸天子昔聞持, 故能宣暢第一義。
能以明慧善決擇, 了知法性常無減,
彼諸天子離諸疑, 自然成就無師智。
法性非取亦非求, 畢竟無依離分別,
彼諸天子離諸疑, 愚夫心則生驚怖。
一切諸法離自性, 菩提及彼菩提心,
彼諸天子善了知, 本來清淨無染著。
覩史天王天子等, 住堅固慧無所住,
不久當得佛菩提, 具足圓成一切智。
於彼未來星宿劫, 次第出現於世間,
度脫無邊諸眾生, 同名決定智王佛。
如來知彼心所念, 應念忽放淨光明,
為說授記成佛因, 令彼時會生忻慶。」
父子合集經樂變化天授記品第十八

爾時樂變化天主,與七十俱胝天子眷屬俱,見諸阿脩羅王乃至都史多天諸天子等,於世尊所作供養已,深生隨喜,踊躍無量,復聞如來與彼授記,是諸天子聞是說已,身意泰然,得住實際,於勝義法,離諸疑惑。

時樂變化天王,即從座起,頭面禮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一切諸法名為實際,名無量際、無礙際、無住際、無盡際、無二際,非際無際,說名實際。世尊!言實際者,不顛倒故;無量際者,非分限故;無礙際者,非和合故;無住際者,離自性故;無量際者,無有生故;無二際者,唯一相故;非際者,體非有故;無際者,本無極故。世尊!此實際法遍一切處,有為、無為通達無礙,無有一法非實際故,乃至菩提,亦是實際。復以何法名為菩提?此一切法即是菩提,乃至所有五無間業亦是菩提。何以故?彼菩提法,離自性故,五無間業亦離自性。世尊!又彼五無間業,即無餘涅盤界。何以故?彼諸法性離罪相故,是故無間業,名為涅盤界。世尊!住輪迴者,可求涅盤,彼實際中,無有二相,無生死可離,無涅盤可證。何以故?自性離故。世尊!我今於此實際理中無有疑惑,若於此法得離疑者,當知是人,已於過去佛世尊所,得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是時如來聞彼天王作是說已,欲令大眾心淨信解,生歡喜故,即於座中放大光明。時尊者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憐愍世間調御師, 於大眾中現斯瑞,
口中忽放淨光明, 此相非無其所以。
今此諸來大集會, 咸生清淨恭敬心,
願說所放光因緣, 使除一切諸疑惑。
此等若聞佛所說, 一心諦聽而信受,
咸遵佛教能奉行, 誓求無上菩提果。
唯願如來速演說, 慰彼群生渴仰心,
諸天身意咸泰然, 決定自知當得佛。」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馬勝今問放光事, 如來所作非無因,
汝當諦聽無異思, 今與諸天授佛記。
化樂天王并眷屬, 漸能成就一切智,
當於天人大眾中, 作師子吼摧異論。
譬如一切山穴中, 不產珠璣無有惑,
如是化樂諸天人, 決定當來得作佛。
又如世間日沒時, 不久應知月出現,
彼諸天子達法性, 自知必定成正覺。
又如世間日中時, 觀諸色像皆明了,
彼諸天子達法性, 當獲如來一切智。
又如世間夜分時, 有情咸知日不現,
彼諸天子達法性, 當得明慧悉照了。
又如世間諸流泉, 悉皆注下歸於海,
彼諸佛子達法性, 必能速證大菩提。
如以瓦礫擲空中, 力盡墜地必應爾,
彼諸佛子達法性, 不久成佛無有疑。
若人了達此法性, 入佛知見離戲論,
彼當取證大功德, 往趣菩提場不遠。
假使二十那由他, 弊魔說我不作佛,
由具正見達法性, 不能退壞菩提意。
如是彼諸天子眾, 善解法性心無著,
各各希望授記言, 故我讚勵生忻慰。
是諸天子久修習, 不由他悟能入解,
自知決定得菩提, 諸有智者皆隨喜。
馬勝比丘當了知, 若求無上菩提者,
常樂親近佛世尊, 觀諸法性無罣礙。
自能入解於正理, 復令他人善通達,
隨其力能為演說, 是為第一行法者。
設百千劫行苦行, 以身血肉而布施,
於剎那頃了法性, 此福廣大復過是。
過去所有一切佛, 現在救度眾生者,
以及未來諸世尊, 無不依此而修習。
化樂天王并眷屬, 今於我前伸供養,
已曾往昔植福因, 故能了斯深法義。
諸有世間具智者, 當須修證三摩地,
若能依止勝等持, 是人得至佛行處。
馬勝比丘當了知, 此諸佛子悟法性,
常能游戲佛境界, 摧伏一切諸異論。
是故勤修清淨業, 則能遠離諸苦惱,
常樂親近說法師, 得成無上菩提道。」
父子合集經他化自在天授記品第十九

爾時他化自在天王,與八十那由他天子眷屬俱,見諸阿修羅王乃至樂變化天等,於如來所作諸供養,復聞如來與彼授記,歡喜踊躍,得未曾有。白言:「世尊!此樂變化天所說實際,我今於實尚不可得,云何復說更有於際?何以故?世尊!若見實者亦應見際,當知是人住二種相,何能入解證彼菩提?應知彼說是非道行。若善男子離此二相名善安住,住無所住,則無言說。求菩提者,無有少法當情可見,而能覺悟得彼菩提。何以故?此實際法,非有非無,離一切相,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有為、非無為,非識識、非智知,非觀察、非現證,無有少法為能對治,亦無少法作所對治。何以故?法非煩惱所染污故,法無自性不可得故;若彼彼法有所對治,則有少法自性可見。世尊!若色生者,彼色離生相故,受、想、行、識生者,受、想、行、識離生相故。世尊!若色滅者,彼色離滅相故;受、想、行、識滅者,受、想、行、識離滅相故。世尊!若過去者,離過去相故;未來者,離未來相故;現在者,離現在相故。世尊!若有為者,離有為相故;無為者,離無為相故。如是五蘊所攝,三際所攝,有為所攝,無為所攝,此等諸法皆不可得;以不可得,是故彼法不可知、不可見、不可說、不可解、不可觀、不可證。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菩提,如是發心決定修行;彼皆名為善能安住菩薩乘者。」

爾時他化自在天子,咸說是所悟法已,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如來顯示輪迴際, 無始堅固難超越,
世間無智諸凡夫, 樂住三有生死海。
諸蘊本來自性空, 一切有情不可得,
無有少法可對治, 當知諸法皆無相。
色自性空本非有, 非知非識非觀察,
非見非證亦非無, 依此正理善明了。
菩提無相不可得, 菩提分法亦復然,
佛菩薩僧但假名, 離心取相皆無相。
愚夫著欲取諸相, 自謂我得菩提心,
彼行顛倒境界中, 染慧難證真常理。
於佛境界離相者, 是為智者依法行,
遠離諸相如無相, 亦離於空及不空。
依此修習菩提行, 獲得最上第一樂,
一切外道不能知, 亦非聲聞所行學,
又非辟支迦佛陀, 心善解脫離塵垢,
亦非無漏阿羅漢, 於此正理能入解。
牟尼無相菩提行, 唯大智者善了知,
若依正教能說空, 非二乘輩之所有。
善達實相不思議, 了一切法無自性,
菩提淺識不能知, 上根聰慧聞即解。」
爾時世尊,知諸他化天子心之所念,即於坐中放淨光明。時馬勝尊者覩是相已,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佛知他化天意樂, 忽放清淨大光明,
此唯如來自證知, 願為時眾分別說。
諸天咸作是思念, 佛非無因現此光,
必為饒益諸群生, 令生諦信心渴仰。
今此大眾懷猶豫。 由覩如是希有因。
口中放此淨光明。 應與諸天授佛記。
彼等棄背[A2]輪迴道, 求趣寂靜涅盤城,
佇聞如來梵音聲, 無礙辯才速演說。
眾等尊重如來教, 達諸法性無有疑,
堅固聞持信解心, 稱讚牟尼功德海。
如來正教不思議, 令眾生至安隱處,
若能如理善修作, 畢竟得成無上道。」
爾時世尊為尊者馬勝說伽陀曰:

「善哉馬勝大比丘, 諮問為利群生故,
我今放此淨光明, 與授最上菩提記。
他化自在天主等, 信解堅固悉利根,
皆能奉持諸佛言, 久已修習菩提道。
能了世間諸妄想, 如見陽焰知非實,
愚夫謂水起妄心, 求菩提者勿同彼。
諸有執著想見者, 無智返怖於無相,
愚夫妄想趣非道, 離此能得大菩提。
妄想邪思為苦本, 隨生分別即為縛,
智者了此悉皆空, 得勝總持寂靜樂。
妄想之心不平等, 決定墮落於諸趣,
百千生中為苦緣, 三世如來同此說。
若人取著於想者, 則為陰界所纏縛,
善觀察者息妄緣, 一切皆空無有相。
由想相故增諸惑, 復能損減諸福業,
若於無相離狐疑, 速證無上菩提果。
若人分別求聖道, 分別求道即為縛,
智者在欲而行禪, 彼則善修無相行。
諸法無體不可說, 分別諸法性皆空,
彼無相法離思惟, 如是菩提不難得。」
聞佛世尊作是說, 眾離疑惑得無畏,
如以詹博迦花鬘, 授之歡忻而頂受。
是諸天眾心開悟, 今於佛所伸供養,
了知法性本來空, 於未來世皆作佛。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九,品第十八 - 2024-03-13 22:54:33

樂變化天授記品第十八

爾時樂變化天主,與七十俱胝天子眷屬俱,見諸阿脩羅王乃至都史多天諸天子等,於世尊所作供養已,深生隨喜,踊躍無量,復聞如來與彼授記,是諸天子聞是說已,身意泰然,得住實際,於勝義法,離諸疑惑。

時樂變化天王,即從座起,頭面禮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一切諸法名為實際,名無量際、無礙際、無住際、無盡際、無二際,非際無際,說名實際。世尊!言實際者,不顛倒故;無量際者,非分限故;無礙際者,非和合故;無住際者,離自性故;無量際者,無有生故;無二際者,唯一相故;非際者,體非有故;無際者,本無極故。世尊!此實際法遍一切處,有為、無為通達無礙,無有一法非實際故,乃至菩提,亦是實際。復以何法名為菩提?此一切法即是菩提,乃至所有五無間業亦是菩提。何以故?彼菩提法,離自性故,五無間業亦離自性。世尊!又彼五無間業,即無餘涅盤界。何以故?彼諸法性離罪相故,是故無間業,名為涅盤界。世尊!住輪迴者,可求涅盤,彼實際中,無有二相,無生死可離,無涅盤可證。何以故?自性離故。世尊!我今於此實際理中無有疑惑,若於此法得離疑者,當知是人,已於過去佛世尊所,得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是時如來聞彼天王作是說已,欲令大眾心淨信解,生歡喜故,即於座中放大光明。時尊者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憐愍世間調御師, 於大眾中現斯瑞,
口中忽放淨光明, 此相非無其所以。
今此諸來大集會, 咸生清淨恭敬心,
願說所放光因緣, 使除一切諸疑惑。
此等若聞佛所說, 一心諦聽而信受,
咸遵佛教能奉行, 誓求無上菩提果。
唯願如來速演說, 慰彼群生渴仰心,
諸天身意咸泰然, 決定自知當得佛。」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馬勝今問放光事, 如來所作非無因,
汝當諦聽無異思, 今與諸天授佛記。
化樂天王并眷屬, 漸能成就一切智,
當於天人大眾中, 作師子吼摧異論。
譬如一切山穴中, 不產珠璣無有惑,
如是化樂諸天人, 決定當來得作佛。
又如世間日沒時, 不久應知月出現,
彼諸天子達法性, 自知必定成正覺。
又如世間日中時, 觀諸色像皆明了,
彼諸天子達法性, 當獲如來一切智。
又如世間夜分時, 有情咸知日不現,
彼諸天子達法性, 當得明慧悉照了。
又如世間諸流泉, 悉皆注下歸於海,
彼諸佛子達法性, 必能速證大菩提。
如以瓦礫擲空中, 力盡墜地必應爾,
彼諸佛子達法性, 不久成佛無有疑。
若人了達此法性, 入佛知見離戲論,
彼當取證大功德, 往趣菩提場不遠。
假使二十那由他, 弊魔說我不作佛,
由具正見達法性, 不能退壞菩提意。
如是彼諸天子眾, 善解法性心無著,
各各希望授記言, 故我讚勵生忻慰。
是諸天子久修習, 不由他悟能入解,
自知決定得菩提, 諸有智者皆隨喜。
馬勝比丘當了知, 若求無上菩提者,
常樂親近佛世尊, 觀諸法性無罣礙。
自能入解於正理, 復令他人善通達,
隨其力能為演說, 是為第一行法者。
設百千劫行苦行, 以身血肉而布施,
於剎那頃了法性, 此福廣大復過是。
過去所有一切佛, 現在救度眾生者,
以及未來諸世尊, 無不依此而修習。
化樂天王并眷屬, 今於我前伸供養,
已曾往昔植福因, 故能了斯深法義。
諸有世間具智者, 當須修證三摩地,
若能依止勝等持, 是人得至佛行處。
馬勝比丘當了知, 此諸佛子悟法性,
常能游戲佛境界, 摧伏一切諸異論。
是故勤修清淨業, 則能遠離諸苦惱,
常樂親近說法師, 得成無上菩提道。」
父子合集經他化自在天授記品第十九

爾時他化自在天王,與八十那由他天子眷屬俱,見諸阿修羅王乃至樂變化天等,於如來所作諸供養,復聞如來與彼授記,歡喜踊躍,得未曾有。白言:「世尊!此樂變化天所說實際,我今於實尚不可得,云何復說更有於際?何以故?世尊!若見實者亦應見際,當知是人住二種相,何能入解證彼菩提?應知彼說是非道行。若善男子離此二相名善安住,住無所住,則無言說。求菩提者,無有少法當情可見,而能覺悟得彼菩提。何以故?此實際法,非有非無,離一切相,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有為、非無為,非識識、非智知,非觀察、非現證,無有少法為能對治,亦無少法作所對治。何以故?法非煩惱所染污故,法無自性不可得故;若彼彼法有所對治,則有少法自性可見。世尊!若色生者,彼色離生相故,受、想、行、識生者,受、想、行、識離生相故。世尊!若色滅者,彼色離滅相故;受、想、行、識滅者,受、想、行、識離滅相故。世尊!若過去者,離過去相故;未來者,離未來相故;現在者,離現在相故。世尊!若有為者,離有為相故;無為者,離無為相故。如是五蘊所攝,三際所攝,有為所攝,無為所攝,此等諸法皆不可得;以不可得,是故彼法不可知、不可見、不可說、不可解、不可觀、不可證。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菩提,如是發心決定修行;彼皆名為善能安住菩薩乘者。」

爾時他化自在天子,咸說是所悟法已,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如來顯示輪迴際, 無始堅固難超越,
世間無智諸凡夫, 樂住三有生死海。
諸蘊本來自性空, 一切有情不可得,
無有少法可對治, 當知諸法皆無相。
色自性空本非有, 非知非識非觀察,
非見非證亦非無, 依此正理善明了。
菩提無相不可得, 菩提分法亦復然,
佛菩薩僧但假名, 離心取相皆無相。
愚夫著欲取諸相, 自謂我得菩提心,
彼行顛倒境界中, 染慧難證真常理。
於佛境界離相者, 是為智者依法行,
遠離諸相如無相, 亦離於空及不空。
依此修習菩提行, 獲得最上第一樂,
一切外道不能知, 亦非聲聞所行學,
又非辟支迦佛陀, 心善解脫離塵垢,
亦非無漏阿羅漢, 於此正理能入解。
牟尼無相菩提行, 唯大智者善了知,
若依正教能說空, 非二乘輩之所有。
善達實相不思議, 了一切法無自性,
菩提淺識不能知, 上根聰慧聞即解。」
爾時世尊,知諸他化天子心之所念,即於坐中放淨光明。時馬勝尊者覩是相已,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佛知他化天意樂, 忽放清淨大光明,
此唯如來自證知, 願為時眾分別說。
諸天咸作是思念, 佛非無因現此光,
必為饒益諸群生, 令生諦信心渴仰。
今此大眾懷猶豫。 由覩如是希有因。
口中放此淨光明。 應與諸天授佛記。
彼等棄背[A2]輪迴道, 求趣寂靜涅盤城,
佇聞如來梵音聲, 無礙辯才速演說。
眾等尊重如來教, 達諸法性無有疑,
堅固聞持信解心, 稱讚牟尼功德海。
如來正教不思議, 令眾生至安隱處,
若能如理善修作, 畢竟得成無上道。」
爾時世尊為尊者馬勝說伽陀曰:

「善哉馬勝大比丘, 諮問為利群生故,
我今放此淨光明, 與授最上菩提記。
他化自在天主等, 信解堅固悉利根,
皆能奉持諸佛言, 久已修習菩提道。
能了世間諸妄想, 如見陽焰知非實,
愚夫謂水起妄心, 求菩提者勿同彼。
諸有執著想見者, 無智返怖於無相,
愚夫妄想趣非道, 離此能得大菩提。
妄想邪思為苦本, 隨生分別即為縛,
智者了此悉皆空, 得勝總持寂靜樂。
妄想之心不平等, 決定墮落於諸趣,
百千生中為苦緣, 三世如來同此說。
若人取著於想者, 則為陰界所纏縛,
善觀察者息妄緣, 一切皆空無有相。
由想相故增諸惑, 復能損減諸福業,
若於無相離狐疑, 速證無上菩提果。
若人分別求聖道, 分別求道即為縛,
智者在欲而行禪, 彼則善修無相行。
諸法無體不可說, 分別諸法性皆空,
彼無相法離思惟, 如是菩提不難得。」
聞佛世尊作是說, 眾離疑惑得無畏,
如以詹博迦花鬘, 授之歡忻而頂受。
是諸天眾心開悟, 今於佛所伸供養,
了知法性本來空, 於未來世皆作佛。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九,品第十九 - 2024-03-13 22:55:37

他化自在天授記品第十九

爾時他化自在天王,與八十那由他天子眷屬俱,見諸阿修羅王乃至樂變化天等,於如來所作諸供養,復聞如來與彼授記,歡喜踊躍,得未曾有。白言:「世尊!此樂變化天所說實際,我今於實尚不可得,云何復說更有於際?何以故?世尊!若見實者亦應見際,當知是人住二種相,何能入解證彼菩提?應知彼說是非道行。若善男子離此二相名善安住,住無所住,則無言說。求菩提者,無有少法當情可見,而能覺悟得彼菩提。何以故?此實際法,非有非無,離一切相,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有為、非無為,非識識、非智知,非觀察、非現證,無有少法為能對治,亦無少法作所對治。何以故?法非煩惱所染污故,法無自性不可得故;若彼彼法有所對治,則有少法自性可見。世尊!若色生者,彼色離生相故,受、想、行、識生者,受、想、行、識離生相故。世尊!若色滅者,彼色離滅相故;受、想、行、識滅者,受、想、行、識離滅相故。世尊!若過去者,離過去相故;未來者,離未來相故;現在者,離現在相故。世尊!若有為者,離有為相故;無為者,離無為相故。如是五蘊所攝,三際所攝,有為所攝,無為所攝,此等諸法皆不可得;以不可得,是故彼法不可知、不可見、不可說、不可解、不可觀、不可證。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求菩提,如是發心決定修行;彼皆名為善能安住菩薩乘者。」

爾時他化自在天子,咸說是所悟法已,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如來顯示輪迴際, 無始堅固難超越,
世間無智諸凡夫, 樂住三有生死海。
諸蘊本來自性空, 一切有情不可得,
無有少法可對治, 當知諸法皆無相。
色自性空本非有, 非知非識非觀察,
非見非證亦非無, 依此正理善明了。
菩提無相不可得, 菩提分法亦復然,
佛菩薩僧但假名, 離心取相皆無相。
愚夫著欲取諸相, 自謂我得菩提心,
彼行顛倒境界中, 染慧難證真常理。
於佛境界離相者, 是為智者依法行,
遠離諸相如無相, 亦離於空及不空。
依此修習菩提行, 獲得最上第一樂,
一切外道不能知, 亦非聲聞所行學,
又非辟支迦佛陀, 心善解脫離塵垢,
亦非無漏阿羅漢, 於此正理能入解。
牟尼無相菩提行, 唯大智者善了知,
若依正教能說空, 非二乘輩之所有。
善達實相不思議, 了一切法無自性,
菩提淺識不能知, 上根聰慧聞即解。」
爾時世尊,知諸他化天子心之所念,即於坐中放淨光明。時馬勝尊者覩是相已,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佛知他化天意樂, 忽放清淨大光明,
此唯如來自證知, 願為時眾分別說。
諸天咸作是思念, 佛非無因現此光,
必為饒益諸群生, 令生諦信心渴仰。
今此大眾懷猶豫。 由覩如是希有因。
口中放此淨光明。 應與諸天授佛記。
彼等棄背[A2]輪迴道, 求趣寂靜涅盤城,
佇聞如來梵音聲, 無礙辯才速演說。
眾等尊重如來教, 達諸法性無有疑,
堅固聞持信解心, 稱讚牟尼功德海。
如來正教不思議, 令眾生至安隱處,
若能如理善修作, 畢竟得成無上道。」
爾時世尊為尊者馬勝說伽陀曰:

「善哉馬勝大比丘, 諮問為利群生故,
我今放此淨光明, 與授最上菩提記。
他化自在天主等, 信解堅固悉利根,
皆能奉持諸佛言, 久已修習菩提道。
能了世間諸妄想, 如見陽焰知非實,
愚夫謂水起妄心, 求菩提者勿同彼。
諸有執著想見者, 無智返怖於無相,
愚夫妄想趣非道, 離此能得大菩提。
妄想邪思為苦本, 隨生分別即為縛,
智者了此悉皆空, 得勝總持寂靜樂。
妄想之心不平等, 決定墮落於諸趣,
百千生中為苦緣, 三世如來同此說。
若人取著於想者, 則為陰界所纏縛,
善觀察者息妄緣, 一切皆空無有相。
由想相故增諸惑, 復能損減諸福業,
若於無相離狐疑, 速證無上菩提果。
若人分別求聖道, 分別求道即為縛,
智者在欲而行禪, 彼則善修無相行。
諸法無體不可說, 分別諸法性皆空,
彼無相法離思惟, 如是菩提不難得。」
聞佛世尊作是說, 眾離疑惑得無畏,
如以詹博迦花鬘, 授之歡忻而頂受。
是諸天眾心開悟, 今於佛所伸供養,
了知法性本來空, 於未來世皆作佛。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十,品第二十 - 2024-03-13 22:56:37

大梵王天授記品第二十

爾時會中,有六十俱胝梵天子眾,見諸阿脩羅王乃至他化自在天等,於世尊所作供養已,復聞如來與彼授記,歡喜踊躍,怪未曾有。是諸天子已於過去諸如來所,親近供養,積集善根,深修禪定,超世俗法,於佛正教,各獲最上甚深法樂,明了通達,離諸戲論,生決定解,了知諸法非作、非無作,非生、非無生,非得、非無得,非盡、非無盡,非離、非不離,非垢、非離垢,非愚、非不愚,非智、非無智,非見、非無見,非取、非不取,非空、非不空,非相、非無相,非願、非無願。是諸天子,如是知已,心無所著,遠離諸想,無所依求,無種種求想,無作者想、無作者法想,無凡夫想、無凡夫法想,無聲聞想、無聲聞法想,無緣覺想、無緣覺法想,無菩薩想、無菩薩法想,無如來想、無如來法想,無涅盤想、無涅盤法想,無輪迴想、無輪迴法想。是諸天子了彼法性猶如虛空,無有染著,於佛法中離分別想。

時梵天王合掌向佛,以寂靜意,說偈讚佛:

「如來具足平等慧, 修寂靜行到彼岸,
說寂靜法度群生, 觀諸世間常寂靜。
菩提寂靜本無染, 依寂靜境無動亂,
常飡寂靜甘露味, 於一切處悉通達。
如是最上寂靜道, 善觀察者獲妙樂,
依八正道久薰修, 能斷世間煩惱縛。
修寂靜法證菩提, 乃是先佛之所說,
決定能至涅盤城, 如佛世尊無有異。
若人依止佛正教, 受持讀誦勤修學,
求趣寂靜解脫門, 一切世間無過上。
善修平等寂靜道, 諸根適悅常清淨,
具諸福慧遍莊嚴, 如那羅延有大力。
若了寂靜甘露法, 則能盡袪諸有相,
觀察世間無所依, 是為最上如來子。
是人久遇於諸佛, 種植無邊勝善根,
達斯寂靜等持門, 息除諸惑無所染。
由具正念精進力, 離於諂曲懈怠想,
了知生死即涅盤, 能離世間諸相故。
諸佛出現於世間, 演說寂靜解脫法,
智者了達無有疑, 永出輪迴生死海。
若人於蘊求解脫, 於寂靜法非愛樂,
唯悟蘊法不堅牢, 於佛菩提生驚怖。
離欲淨心求解脫, 能以明慧善揀擇,
著欲取相諸愚夫, 故佛於彼不開示。
若取寂滅亦是縛, 不能成就一切智,
不起一切執著心, 是名善住無相行。
能至無名安隱處, 逮得清淨佛功德,
息諸諍論伏魔怨, 能斷一切煩惱縛。
我以平等寂靜意, 稱讚牟尼福德聚,
迴向法界諸有情, 同證無上菩提果。」
爾時大梵天王知諸梵眾天子偈讚佛德,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牟尼善了世間法, 決定虛假如空拳,
亦如秋雲及電光, 佛常顯示袪諸妄。
如人夢中饑所逼, 遇飡上妙諸美膳,
畢竟無食亦無人, 如來證法亦如是。
又如夢中渴乏者, 得飲甘露清冷水,
應知渴飲悉皆無, 如來證法亦如是。
如夢中聞美妙言, 彼語言相實無得,
亦無說者及聽人, 了法如此無疑惑。
又如箜篌出妙聲, 彼聲本無有自性,
智者觀蘊理如然, 知蘊自性不可得。
無作無受無眾生, 無所作業及受報,
亦無受彼果報者, 佛於此理善明了。
譬如摩尼體瑩澈, 置之衣上隨色變,
諸法自性本無塵, 隨其分別而增染。
又如吹貝發大聲, 推其響自何所得,
彼聲自性本來空, 佛了諸法亦如是。
又如世間香美饌, 彼由眾味而合成,
觀食自性本來空, 佛了諸法亦如是。
如天帝幢極高顯, 無思而現諸色像,
彼幢自性本來空, 大仙證法亦如是。
又如身藉眾緣成, 推其體相不可得,
當知諸蘊本如然, 如來證法亦如是。
又如擊鼓所出聲, 能令聞者生忻悅,
彼之音響本來空, 如來證法亦如是。
如人以桴而擊鼓, 尋其聲自何方現,
復推隱沒向何方, 如來證法亦如是。
又如鼓韻無憎愛, 離濕潤緣則鳴響,
此身虛假本同然, 如來證法亦如是。
如人擊鼓發響時, 彼聲任運無所召,
了身如彼自性空, 如來證法亦如是。」
爾時世尊,知諸梵眾、大梵王等心之思念,以寂靜意讚如來已,即從口中,放大光明,令彼時會覩斯光已,堅固正見,增發淨慧。時尊者馬勝比丘,以偈問曰:

「如來今者現奇相, 放淨光明極希有,
諸天及人龍鬼神, 覩斯神變咸疑慮。
最上牟尼調御士, 現此瑞應非無因,
願佛開演光因由, 令諸時會心忻豫。
我等一心生渴仰, 瞻奉慈容無暫捨,
若得聞佛梵音聲, 各各除疑生信解。
如來現此神通事, 必為慈念諸眾生,
何緣放此淨光明, 今正是時冀開示。
大聖牟尼方便力, 令時機發增上心,
眾等合掌住佛前, 唯願如來速演說。」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馬勝汝矚此光明, 普為成熟有情故,
時眾若聞我所說, 則於菩提無退轉。
大梵天王梵眾等, 善達法性除疑惑,
已於那由他劫中, 修習無邊清淨行。
於諸境界無染著, 心如虛空無罣礙,
常樂利樂諸有情, 而不取證菩提果。
彼等復於未來世, 過於無量俱胝劫,
具足修證解脫門, 成就無邊大忍力,
然後得成無上道, 號曰大忍力如來,
調伏攝化諸群生, 觀諸世間皆空寂。
彼佛壽量極長久, 同昔修行諸劫數,
具大威德及名稱, 能拔有情生死苦。
彼佛剎土極嚴淨, 富樂豐饒無與等,
設於那由他劫中, 說其功德不能盡。
彼佛說法難思議, 自性空寂無所依,
其國所有諸眾生, 成熟善根無損減。
皆盡輪迴苦邊際, 無一復受後有身,
亦無鬼畜地獄名, 唯有遷流諸行苦。
由悟諸行無常故, 各發勝願生厭患,
是故彼國諸有情, 皆能永離老病死。
又彼有情善修作, 耳不復聽餘音聲,
唯聞無我及無常, 苦空寂靜無相法。
奉持佛語不放逸, 常修純淨真實行,
趣求甘露解脫門, 最上最勝菩提道。
彼土所有諸塔寺, 若牆若壁林木等,
皆出清淨妙法音, 聞者咸登不退地。
此是如來神力故, 演斯八種梵音聲,
聞已棄背生死流, 求證寂靜真常樂。
其國所有諸眾生, 已於過去河沙劫,
為菩提故久修行, 今當次第得成佛。
大梵天王梵眾等, 由常修證寂滅理,
爾時彼佛及眾生, 同飡寂滅甘露味。
復觀眾生界本空, 未曾暫起疲勞想,
故能遍入諸法性, 常修寂靜無相行。」
父子合集經光音天授記品第二十一

爾時會中,有八十俱胝光音天子,見諸阿脩羅王乃至梵天王等,於世尊所,各現神變作諸供養,復聞如來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歡喜踊躍,得未曾有。是時天主,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頭面敬禮,住立佛前。白言:「世尊!有三摩地,名照明諸法。若有菩薩,善修習此三摩地者,則能入解一切諸法;復能獲得無量辯才,所謂:無著辯才、加持辯才、善巧辯才、美妙辯才、適意辯才、離縛辯才、安隱辯才、甚深辯才、微妙辯才、無等辯才,乃至獲得如來所有最上辯才。世尊!何故名為照明諸法三摩地?若菩薩摩訶薩得此三摩地者,於一切法無有尋伺及彼作意,若離此者,則無疑惑。若於諸法斷除疑惑,於一切處通達無礙。何以故?以彼諸法離自性故,若了諸法自性無有,彼菩薩則能入解阿字義門。所謂阿者無作,阿者普遍,阿者非有為,阿者非無為,阿者無不成就,阿者無所依止,阿者非動,阿者非亂,阿者非分別,阿者非離分別,阿者非畢竟,阿者非散壞,阿者非形色,阿者非顯色,阿者非住持,阿者非定住,阿者非知,阿者非見,阿者非言說,阿者非離言說,阿者非思議,阿者非離思議,阿者非去來,阿者非入出,阿者非有表,阿者非無表,阿者非名,阿者非相,阿者非對治,阿者非覆障,阿者非盡,阿者非無盡,阿者非二,阿者非不二,阿者非真實,阿者非虛妄,阿者非求,阿者非離求,阿者非淨,阿者非離淨,阿者非執,阿者非離執,阿者無生無所不生,無少法可生,阿者無滅,無所不滅,無少法可滅,阿者不空,無所不空,阿者無相,無所不相,阿者無願,無所不願。如是解已,知非戲論,是名入解阿字義門。

「世尊!又復諸法從意中生,由阿字故引生達字,若能入解達字門者,則能入解一切教法。所謂入解有為法、無為法、有表法、無表法、世俗法、勝義法。世尊!勝義法者,唯一真如,以言詮顯,何由能解?世尊!如人夢中作種種事,夢境非實,但有假名,覺[A1]已了知,皆由心造。世尊!如空谷中傳於音響,自性無實,從和合生。世尊!如幻化人作諸幻事,愚夫不了,謂為實有。世尊!又如陽焰妄生水想,智者了知,本無其體。世尊!又如鏡中,現諸色像,妄生分別,實不可得;諸法性空,亦復如是。但為悅豫彼愚夫人,畢竟諸法本來寂靜。世尊!我昔曾聞先佛所說勝義諦法,得真實見。」

是諸天子,作此說已,佛所印可,頭面作禮,以偈讚佛:

「世尊善達第一義, 故能展轉說諸法,
諸有聰慧佛真子, 於佛教海能遊戲。
世間少智愚癡人, 由著我故不能解,
我及我所本來空, 十方求之不可得。
如見陽焰本非水, 愚夫妄想作水解,
如是顛倒執為我, 皆由染慧迷真智。
由於五欲生愛樂, 備受生死諸楚毒,
諸蘊自性本來空, 愚夫枉墜於諸趣。
彼無正智心狂亂, 於諸苦境妄為樂,
為三毒火鎮燒然, 未甞覺悟生怖畏。
愚夫不厭諸垢惑, 如隨怨賊為親友,
聞如來說勝義空, 返生驚怖或輕毀。
猶如世間怯弱人, 雖持利劍心憂怖,
如來演暢正法門, 所謂微密一阿字。
出生最上真實慧, 如平坦地生喬木,
善能降伏眾魔軍, 速證無上菩提道。
牟尼有諸勝弟子, 了達如是第一義,
既自消伏三毒垢, 見餘毒者施法藥。
以八正道大船筏, 運載群生出有海,
令知諸法本來空, 息諸異論妄分別。
明人捨邪歸正道, 夙昔曾修彼善根,
了法體性本來空, 心無所著即解脫。
若達法性即同佛, 是名大智那羅延,
諸法性空無所空, 亦無繫縛及縛者。
真如寂滅離諸相, 體非垢染亦非淨,
以其法爾本如然, 非煩惱縛亦無斷。
如是了知諸法性, 是人不久得菩提,
自能得度亦利他, 善談正理不希報。
有情常生虛妄想, 於境執著男女相,
增長愚癡染污心, 猶如渴鹿奔陽焰。
由彼彼業生諸趣, 此業皆由妄想生,
了業體性本來空, 畢竟無有能作者。
我等解佛所說義, 顯示難思妙法門,
歸命牟尼大導師, 諸根寂靜無所著。
如來清淨無瑕穢, 成就無邊功德海,
於三界中作照明, 堪受諸天妙供養。
我等於今大會中, 稱讚能仁大福聚,
善哉無比二足尊, 究盡諸法實相義。
以此所獲善根力, 迴施三有諸眾生,
願於未來淨土中, 悉能成就菩提果。」
爾時世尊,知諸光音天子心之所念,於佛法中明了通達,具足殊勝廣大辯才,希望如來與授佛記。即於口中,放大光明。時尊者馬勝比丘覩是事已,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大悲救護世間者, 成就吉祥功德聚,
以方便力息群疑, 放此光明極希有。
眾會若聞佛所說, 心生淨信決定解,
勤修妙行趣菩提, 超出輪迴生死海。
一切天人阿脩羅, 為老病死所逼切,
如來常以大悲心, 救濟令修八聖道。
彼由勇猛大精進, 深心堅固無退屈,
樂修如是妙法門, 誓證菩提求佛智。
今此會眾無餘念, 一心瞻仰佛慈顏,
願聞如來微妙音, 決除疑網生忻慶。
覩佛現斯神變事, 口中放此淨光明,
譬如痼疾遇良醫, 亦如孾兒顧慈母。
何人請問深法藏, 滿足廣大悲願力,
獲得最上祕密門, 感佛現斯希有事?
眾會心皆大歡喜, 冀聞佛說光因緣,
各能具足清淨心, 修習如是三摩地。」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馬勝具足妙辯才, 能應群心發斯問,
今正是時說此因, 斯則如來神變力。
此諸光音天子眾, 往昔曾供無數佛,
觀察世間苦眾生, 誓求佛道而濟度。
已修廣大真實行, 決定當得一切智,
為彼深著邪見者, 指示咸令歸正道。
彼等由聞佛正教, 深入義味生尊重,
猶如世間諸女人, 喜得生男心滿足。
是諸天子心清淨, 志求無上佛菩提,
曾於那由他劫中, 修習利他殊勝行。
所化眾生無限量, 皆能發起大乘心,
具足福智相嚴身, 星宿劫中皆作佛。
彼諸天子成佛時, 國土無量百千億,
廣博殊妙不思議, 種種莊嚴無與等。
三惡趣及八無暇, 彼諸佛剎未嘗聞,
亦無求證二乘人, 各各咸登不退地。
又彼諸佛剎土中, 有情壽量悉同等,
滿足十億恒河沙, 常能承事於諸佛。
若令那由他眾生, 依二乘法取滅度,
不如能化於一人, 或男或女修大行。
以初福聚比於此, 百千萬分不及一,
何況勸勵於多人, 安住大乘菩薩道。
馬勝汝今當諦聽, 如來出世甚希有,
譬如優曇鉢羅花, 經無邊劫難值遇。
善巧方便說法師, 能示真實無為道,
志求寂靜菩提者, 應當恭敬常親近。
那由他數諸天子, 散妙寶衣從空下,
復以清淨妙伽他, 稱讚如來勝功德。
佛說寂靜甘露法, 能袪眾生煩惱熱,
若依如來教奉行, 漸次得成無上覺。」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十,品第二十一 - 2024-03-13 22:58:11

光音天授記品第二十一

爾時會中,有八十俱胝光音天子,見諸阿脩羅王乃至梵天王等,於世尊所,各現神變作諸供養,復聞如來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歡喜踊躍,得未曾有。是時天主,即從座起,偏袒右肩,頭面敬禮,住立佛前。白言:「世尊!有三摩地,名照明諸法。若有菩薩,善修習此三摩地者,則能入解一切諸法;復能獲得無量辯才,所謂:無著辯才、加持辯才、善巧辯才、美妙辯才、適意辯才、離縛辯才、安隱辯才、甚深辯才、微妙辯才、無等辯才,乃至獲得如來所有最上辯才。世尊!何故名為照明諸法三摩地?若菩薩摩訶薩得此三摩地者,於一切法無有尋伺及彼作意,若離此者,則無疑惑。若於諸法斷除疑惑,於一切處通達無礙。何以故?以彼諸法離自性故,若了諸法自性無有,彼菩薩則能入解阿字義門。所謂阿者無作,阿者普遍,阿者非有為,阿者非無為,阿者無不成就,阿者無所依止,阿者非動,阿者非亂,阿者非分別,阿者非離分別,阿者非畢竟,阿者非散壞,阿者非形色,阿者非顯色,阿者非住持,阿者非定住,阿者非知,阿者非見,阿者非言說,阿者非離言說,阿者非思議,阿者非離思議,阿者非去來,阿者非入出,阿者非有表,阿者非無表,阿者非名,阿者非相,阿者非對治,阿者非覆障,阿者非盡,阿者非無盡,阿者非二,阿者非不二,阿者非真實,阿者非虛妄,阿者非求,阿者非離求,阿者非淨,阿者非離淨,阿者非執,阿者非離執,阿者無生無所不生,無少法可生,阿者無滅,無所不滅,無少法可滅,阿者不空,無所不空,阿者無相,無所不相,阿者無願,無所不願。如是解已,知非戲論,是名入解阿字義門。

「世尊!又復諸法從意中生,由阿字故引生達字,若能入解達字門者,則能入解一切教法。所謂入解有為法、無為法、有表法、無表法、世俗法、勝義法。世尊!勝義法者,唯一真如,以言詮顯,何由能解?世尊!如人夢中作種種事,夢境非實,但有假名,覺[A1]已了知,皆由心造。世尊!如空谷中傳於音響,自性無實,從和合生。世尊!如幻化人作諸幻事,愚夫不了,謂為實有。世尊!又如陽焰妄生水想,智者了知,本無其體。世尊!又如鏡中,現諸色像,妄生分別,實不可得;諸法性空,亦復如是。但為悅豫彼愚夫人,畢竟諸法本來寂靜。世尊!我昔曾聞先佛所說勝義諦法,得真實見。」

是諸天子,作此說已,佛所印可,頭面作禮,以偈讚佛:

「世尊善達第一義, 故能展轉說諸法,
諸有聰慧佛真子, 於佛教海能遊戲。
世間少智愚癡人, 由著我故不能解,
我及我所本來空, 十方求之不可得。
如見陽焰本非水, 愚夫妄想作水解,
如是顛倒執為我, 皆由染慧迷真智。
由於五欲生愛樂, 備受生死諸楚毒,
諸蘊自性本來空, 愚夫枉墜於諸趣。
彼無正智心狂亂, 於諸苦境妄為樂,
為三毒火鎮燒然, 未甞覺悟生怖畏。
愚夫不厭諸垢惑, 如隨怨賊為親友,
聞如來說勝義空, 返生驚怖或輕毀。
猶如世間怯弱人, 雖持利劍心憂怖,
如來演暢正法門, 所謂微密一阿字。
出生最上真實慧, 如平坦地生喬木,
善能降伏眾魔軍, 速證無上菩提道。
牟尼有諸勝弟子, 了達如是第一義,
既自消伏三毒垢, 見餘毒者施法藥。
以八正道大船筏, 運載群生出有海,
令知諸法本來空, 息諸異論妄分別。
明人捨邪歸正道, 夙昔曾修彼善根,
了法體性本來空, 心無所著即解脫。
若達法性即同佛, 是名大智那羅延,
諸法性空無所空, 亦無繫縛及縛者。
真如寂滅離諸相, 體非垢染亦非淨,
以其法爾本如然, 非煩惱縛亦無斷。
如是了知諸法性, 是人不久得菩提,
自能得度亦利他, 善談正理不希報。
有情常生虛妄想, 於境執著男女相,
增長愚癡染污心, 猶如渴鹿奔陽焰。
由彼彼業生諸趣, 此業皆由妄想生,
了業體性本來空, 畢竟無有能作者。
我等解佛所說義, 顯示難思妙法門,
歸命牟尼大導師, 諸根寂靜無所著。
如來清淨無瑕穢, 成就無邊功德海,
於三界中作照明, 堪受諸天妙供養。
我等於今大會中, 稱讚能仁大福聚,
善哉無比二足尊, 究盡諸法實相義。
以此所獲善根力, 迴施三有諸眾生,
願於未來淨土中, 悉能成就菩提果。」
爾時世尊,知諸光音天子心之所念,於佛法中明了通達,具足殊勝廣大辯才,希望如來與授佛記。即於口中,放大光明。時尊者馬勝比丘覩是事已,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大悲救護世間者, 成就吉祥功德聚,
以方便力息群疑, 放此光明極希有。
眾會若聞佛所說, 心生淨信決定解,
勤修妙行趣菩提, 超出輪迴生死海。
一切天人阿脩羅, 為老病死所逼切,
如來常以大悲心, 救濟令修八聖道。
彼由勇猛大精進, 深心堅固無退屈,
樂修如是妙法門, 誓證菩提求佛智。
今此會眾無餘念, 一心瞻仰佛慈顏,
願聞如來微妙音, 決除疑網生忻慶。
覩佛現斯神變事, 口中放此淨光明,
譬如痼疾遇良醫, 亦如孾兒顧慈母。
何人請問深法藏, 滿足廣大悲願力,
獲得最上祕密門, 感佛現斯希有事?
眾會心皆大歡喜, 冀聞佛說光因緣,
各能具足清淨心, 修習如是三摩地。」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馬勝具足妙辯才, 能應群心發斯問,
今正是時說此因, 斯則如來神變力。
此諸光音天子眾, 往昔曾供無數佛,
觀察世間苦眾生, 誓求佛道而濟度。
已修廣大真實行, 決定當得一切智,
為彼深著邪見者, 指示咸令歸正道。
彼等由聞佛正教, 深入義味生尊重,
猶如世間諸女人, 喜得生男心滿足。
是諸天子心清淨, 志求無上佛菩提,
曾於那由他劫中, 修習利他殊勝行。
所化眾生無限量, 皆能發起大乘心,
具足福智相嚴身, 星宿劫中皆作佛。
彼諸天子成佛時, 國土無量百千億,
廣博殊妙不思議, 種種莊嚴無與等。
三惡趣及八無暇, 彼諸佛剎未嘗聞,
亦無求證二乘人, 各各咸登不退地。
又彼諸佛剎土中, 有情壽量悉同等,
滿足十億恒河沙, 常能承事於諸佛。
若令那由他眾生, 依二乘法取滅度,
不如能化於一人, 或男或女修大行。
以初福聚比於此, 百千萬分不及一,
何況勸勵於多人, 安住大乘菩薩道。
馬勝汝今當諦聽, 如來出世甚希有,
譬如優曇鉢羅花, 經無邊劫難值遇。
善巧方便說法師, 能示真實無為道,
志求寂靜菩提者, 應當恭敬常親近。
那由他數諸天子, 散妙寶衣從空下,
復以清淨妙伽他, 稱讚如來勝功德。
佛說寂靜甘露法, 能袪眾生煩惱熱,
若依如來教奉行, 漸次得成無上覺。」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十一,品第二十二 - 2024-03-13 23:18:01

遍淨天授記品第二十二

爾時會中,有十二那由他遍淨天子,見諸阿脩羅王乃至光音天等,於世尊所設諸供養,復聞如來與授佛記,心生歡喜,得未曾有。此諸天子,已於過去無量佛所植眾德本,入解正法,充足法財,有大神力,自在無礙,從座而起,頭面禮足,白言:「世尊!有三摩地,名超諸法樂,若菩薩摩訶薩,獲證如是妙三摩地,所作事業離諸攀緣,得最上樂,不生苦受,無一因緣,而非樂想。假使入於諸地獄中,種種苦具,治罰逼迫;由是菩薩三摩地力,一切苦惱悉為快樂。如彼世間諸有情類,造作諸惡、不律儀事,劫奪他財,王法所戮,或截耳鼻,或斷手足,或杖捶打,或繩繫縛,為諸獄卒禁閉囹圄,雖受楚毒,心無追悔,為貪所蔽,翻如樂想。又諸有情,傭力自濟,艱辛求索,以苦為樂,謂裁衣者、造蠟炬者、壓蔗漿者、作伎樂者,造飲食者,供象酒者,或然酥燈及油燈者。如是等輩種種所作,或不如法,或復遲惰,為彼主者呵罵驅遣,受諸陵辱,皆如樂想。又如世間諸俳優者,令他喜悅,易己形狀,作鵂鶹面,或師子面,或打或縛,翻為樂想。何以故?以彼眾生作業決定,為貪所使,心無悔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為利有情,能於生死長夜之中,修習種種難行苦行,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救濟饑渴眾生,噉己血肉,常生樂想。或於菩薩惡罵捶縛,及斷命根,雖受苦惱皆生樂想。如是具足廣大[A1]願力,能與眾生種種快樂,長時修作無有間斷,則能獲得彼三摩地,不為惡魔之所動亂,復能破壞一切魔業,當得如是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者、壽命自在,二者、所生自在,三者、業報自在,四者、尋伺自在,五者、受用自在。彼菩薩若求一生成等正覺,由得如是妙三摩地,即能如意滿菩提願。若不速求無上菩提,則能久住無量無數阿僧祇劫,利樂有情,嚴淨佛土。何以故?由彼菩薩從初發心,普為攝受一切有情,不怖惡道,於彼受生,皆令習學諸菩薩行,善巧方便通達諸法,成熟般若波羅蜜多;是為善住菩薩乘者。世尊!若菩薩樂修如是三摩地者,當知是人,皆是如來威神功德之所加持,則能決定入解諸法自性本空,無有疑惑。」

時遍淨天子作是說已,合掌作禮,以偈讚佛:

「我等遍淨諸天子, 於佛正法能了知,
頭頂禮敬調御師, 諸根寂靜無所畏。
如來以大智慧力, 悉能破壞諸魔軍,
歸依最上牟尼尊, 引導群萌登彼岸。
諸法自性無所有, 亦復畢竟無所住,
妄想攀緣悉了知, 猶如幻師明幻事。
如是六趣諸眾生, 皆從虛妄因緣有,
谷響求之自性無, 如來證法亦同彼。
人中最上釋師子, 觀諸妄法悉皆空,
彼無我相亦無人, 及與眾生壽者想。
如來大慈無與等, 為度愚夫出世間,
演實相法妙難思, 一切無能測量者。
佛觀眾生界平等, 常起清淨無緣慈,
故能憐愍諸世間, 畢竟不見眾生相。
我今於佛智慧海, 心無垢染離諸疑,
清淨慈門利有情, 堪受諸天廣供養。
如來最勝天中天, 常於眾生起慈護,
而於十方世界中, 求其苦性不可得。
既無眾生亦無苦, 是故如來無所緣,
已能除遣諸憂疑, 獲證真常寂靜樂。
佛於諸趣不見苦, 亦無所證大菩提,
以此愍念於有情, 皆令棄背生死縛。
無苦無救無眾生, 亦無菩提而可得,
佛知法性本如然, 故我於佛伸妙供。
如來出現於世間, 以四無量利含識,
不見慈悲喜捨心, 亦不見有眾生相,
不見行於放逸者, 亦復不見修聖道,
知佛如是方便門, 故我於佛興供養。
牟尼常說四念處, 觀身畢竟不可得,
我於佛教如是知, 今得供養救世者。
佛說觀受不可得, 以受無有真實性,
乃至受者亦復然, 故我於佛興供養。
佛說觀心及觀法, 二相求之不可得,
亦不見有所修念, 及以安住念處者。
我今不見有諸法, 亦復不見修法者,
佛以念處度眾生, 彼念自性常空寂。
復說念與法和合, 欲求解脫應修習,
我於佛教如是知, 今得供養一切智。
念處一尚不可得, 況復說有二三四,
是故我今達佛意, 畢竟無受苦樂者。
如來常說四正勤, 有諸比丘專修習,
斯則能為解脫因, 得越輪迴生死海。
如是無解亦無縛, 無佛無法及菩提,
而復不壞其假名, 故我於佛伸敬禮。
佛說如意四神足, 最上殊勝安隱樂,
諸根寂靜解脫人, 修此能得涅盤道。
又彼如意及神足, 諦觀彼體不可見,
非動非靜非無作, 如是顯現難思議。
今此眾會諸天子, 而不見有眾生想,
我於佛教正了知, 皆能遠離諸疑惑。
此為最上法供養, 唯佛堪任受此供,
如來妙智無等倫, 故我一心生讚歎。
又復牟尼說五根, 此法能得菩提道,
出生福智二資糧, 善觀察者除放逸。
所謂信進念定慧, 不見能修及所得,
我於佛法無有疑, 是故今當興供養。
如來宣說五種力, 能除邪見心諂曲,
息諸煩惱破諸魔, 趣向無為寂靜道。
如是諸力無能屈, 無有所縛及縛者,
我於佛法離諸疑, 今當供養調御士。
大仙開示七覺分, 最上清淨菩提道,
善修習者諸有情, 得證真常安隱處。
牟尼復說八聖道, 成熟眾生諸善根,
常修聖智現其前, 能盡苦際諸纏縛。
如是聖智及諸惑, 畢竟清淨無有餘,
諸天於此得無疑, 故我供養人中聖。
於奢摩他善修習, 毘鉢舍那亦復然,
如來曠劫悉圓成, 能斷諸惑及習氣。
如是相應因與果, 及觀察者悉皆空,
諸天於此得無疑, 故我供養牟尼主。
說不淨觀除貪欲, 慈心對治彼瞋恚,
以其智慧遣愚癡, 為利眾生佛所說。
彼皆無作無罪相, 是故不垢亦不淨,
諸天於此得無疑, 由此供養無上士。
又復佛說十不善, 殺盜婬妄及兩舌,
惡言綺語貪恚癡, 此等名為十業道。
眾生非有亦無殺, 餘九過惡理同然,
無善惡相無對治, 以彼罪性本空寂。
此義非無佛正教, 然其不壞法體性。
如是牟尼最上法, 宣揚引導諸群迷,
如理作意正思惟。 是名最上真佛子。」
爾時遍淨諸天子說是偈已,咸各默然,住在一面。時佛世尊,知諸天子心之所念,希授佛記,口中忽放清淨光明。尊者馬勝見是事已,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善哉調御大聖主, 為利群生出於世,
甚深智慧妙難思, 而能化伏諸天眾。
窮盡諸法救世者, 現斯瑞相非無因,
能與眾生作導師, 唯冀能仁為演說。
此諸遍淨天子眾, 合掌稱讚甚希有,
瞻仰如來功德山, 聞已一心而頂受。
佛為最上天人師, 了達諸法無罣礙,
當願憐念諸眾生, 說此放光神變事。
何人於此生淨心, 解於微妙甘露句,
彼於十方世界中, 當得圓明一切智?
誰於未來佛剎土, 饒益攝受諸群迷,
善宣無上妙法輪, 降伏魔軍及異論?
是諸天子於佛教, 深入義味心決定,
唯願如來震法音, 使諸時會除疑網。
百福莊嚴無上士, 慈心普覆於世間,
八種功德梵音聲, 咸願聞持佛教勅。
若有眾生於佛所, 樂聞正法勤修習,
堅固不退菩提心, 漸能成就一切智。
如來善說微妙法, 能盡有情生死苦,
佛子淨心當奉持, 則令佛種永不斷。」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佗曰:

「馬勝善問放光事, 我為利樂諸天人,
汝所得福叵思量, 比喻說之尚無盡。
善哉尊者應其機, 一切大眾心忻悅,
此等遍淨諸天人, 於我法中得解脫。
往昔曾供於諸佛, 其數千億那由他,
達諸法性無有疑, 各於彼佛問斯義。
彼由往昔因緣故, 以妙伽佗讚於佛,
此生復以清淨心, 稱揚賢劫諸善逝。
後於優曇鉢羅劫, 成佛號曰那羅延,
教化那由他眾生, 悉證無為寂靜樂。
同一劫中出於世, 皆名法幢正等覺,
化度眾生數同等, 次第皆當成佛道。
是諸如來化緣畢, 分布遺形諸舍利,
建立無量窣堵波, 猶若散花嚴佛剎。
如是所有眾生類, 各於舍利興供養,
咸登寂靜甘露門, 一切如來所稱歎。
若有稱彼佛名號, 發生淨信歡喜心,
當知由是善因緣, 得值當來彌勒佛。
彼得慈尊攝受故, 勤加精進斷諸結,
樂修寂靜奢摩他, 漸次得成無學果。
從一佛剎至佛剎, 供養親近無疲懈,
於諸天人大眾中, 稱揚最上佛功德。
今此遍淨諸天子, 皆具威德大名聞,
深達佛智不思議, 各各頂禮如來足。」
父子合集經廣果天授記品第二十三

爾時會中,有八俱胝廣果天子,見諸阿修羅王乃至遍淨天等,於世尊所,種種施設作諸供養,奉上如來。復聞與授成佛之記,心大歡喜,得未曾有。是諸天子即作是念:「如來所說一切諸法,於三際中求不可得,一切諸根皆不可說,若能入解彼法界者,則能通達一切諸法。若能了知一切諸法,則能證得四如實諦,所謂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如世尊說,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想、無作。我等天子,於此法中心得決了,不生疑惑。世尊!以諸眾生本寂靜故,則無有苦;當如是知。所以者何?眾生無故,苦諦亦無。以無苦故,集諦亦無。何以故?若無是因,則無其果。世尊!以無集故,滅諦亦無。何以故?若無集諦,則無斷集。以無滅故,道諦亦無。何以故?無有是道,不斷集者。世尊!彼煩惱業不可得故,斷煩惱滅亦不可得。以滅不可得故,道亦不可得,未有是道,無其果者。此四聖諦,但是分別假施設有。以非有故,不可說為過現未來。何以故?過去已滅,現在不住,未來未至。於三際中,皆不可得。依世俗諦,有種種相;若三際非有,彼則無生亦非有滅,無想、無作、無施、無受、無說、無聽,無所說法,無了悟者,以彼三世未曾有故。若法若空,皆不可說,眾生顛倒不能入解,無因無緣,無名無相,無所詮表,無所趣向,自性離故皆不可得。彼不可得亦不可得,何以故?以眾生界本非有故,若彼彼法皆不可得,則無染淨,無作無證,無凡夫地,無聲聞地,無緣覺地,無菩薩地,無如來地,非地非無地,此即真如寂靜無相。若說有表、有為限量,名如來者;依世俗說,非勝義中有如來也。何以故?法無得故。若彼如來廣大宣說色界乃至識界,如是意界乃至法界。若無法界,無所依止,亦無詮表,無四諦、無五根、無緣生等。世尊!彼一切法隨其所在,安布建立種種名字,然不壞彼法界體性。世尊!如彼地界,隨其方處建立名字,亦不壞彼地界本性。如是水界、火界、風界、空界,立異名字亦復如是。世尊!又若證入彼法界者,即能入解二十二根,所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樂根、憂根、喜根、捨根、意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世尊!若眼、眼體不可得,若根、根體亦不可得。何以故?眼離自性不可見故,若法自性不有,彼即非物,以非物故,即不可作,若不可作,彼即不生。若不生者,即是不滅,以不生不滅故,不可說為過現未來。於三世中無生滅者,彼即非眼,亦非眼根;何有作用世俗詮表?世尊!譬如空拳中無有物,但誑愚童,唯假名爾。勝義諦中,以至空拳,所立名字,亦不可得。如是乃至眼及眼根,於勝義中,亦復非有。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十一,品第二十三之ㄧ - 2024-03-13 23:19:05

廣果天授記品第二十三

爾時會中,有八俱胝廣果天子,見諸阿修羅王乃至遍淨天等,於世尊所,種種施設作諸供養,奉上如來。復聞與授成佛之記,心大歡喜,得未曾有。是諸天子即作是念:「如來所說一切諸法,於三際中求不可得,一切諸根皆不可說,若能入解彼法界者,則能通達一切諸法。若能了知一切諸法,則能證得四如實諦,所謂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如世尊說,一切諸法皆悉空寂,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想、無作。我等天子,於此法中心得決了,不生疑惑。世尊!以諸眾生本寂靜故,則無有苦;當如是知。所以者何?眾生無故,苦諦亦無。以無苦故,集諦亦無。何以故?若無是因,則無其果。世尊!以無集故,滅諦亦無。何以故?若無集諦,則無斷集。以無滅故,道諦亦無。何以故?無有是道,不斷集者。世尊!彼煩惱業不可得故,斷煩惱滅亦不可得。以滅不可得故,道亦不可得,未有是道,無其果者。此四聖諦,但是分別假施設有。以非有故,不可說為過現未來。何以故?過去已滅,現在不住,未來未至。於三際中,皆不可得。依世俗諦,有種種相;若三際非有,彼則無生亦非有滅,無想、無作、無施、無受、無說、無聽,無所說法,無了悟者,以彼三世未曾有故。若法若空,皆不可說,眾生顛倒不能入解,無因無緣,無名無相,無所詮表,無所趣向,自性離故皆不可得。彼不可得亦不可得,何以故?以眾生界本非有故,若彼彼法皆不可得,則無染淨,無作無證,無凡夫地,無聲聞地,無緣覺地,無菩薩地,無如來地,非地非無地,此即真如寂靜無相。若說有表、有為限量,名如來者;依世俗說,非勝義中有如來也。何以故?法無得故。若彼如來廣大宣說色界乃至識界,如是意界乃至法界。若無法界,無所依止,亦無詮表,無四諦、無五根、無緣生等。世尊!彼一切法隨其所在,安布建立種種名字,然不壞彼法界體性。世尊!如彼地界,隨其方處建立名字,亦不壞彼地界本性。如是水界、火界、風界、空界,立異名字亦復如是。世尊!又若證入彼法界者,即能入解二十二根,所謂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樂根、憂根、喜根、捨根、意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世尊!若眼、眼體不可得,若根、根體亦不可得。何以故?眼離自性不可見故,若法自性不有,彼即非物,以非物故,即不可作,若不可作,彼即不生。若不生者,即是不滅,以不生不滅故,不可說為過現未來。於三世中無生滅者,彼即非眼,亦非眼根;何有作用世俗詮表?世尊!譬如空拳中無有物,但誑愚童,唯假名爾。勝義諦中,以至空拳,所立名字,亦不可得。如是乃至眼及眼根,於勝義中,亦復非有。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十二,品第二十三之二 - 2024-03-13 23:21:04

廣果天授記品之餘

「世尊!如是色蘊無有分量,無所住持,亦非入解。何以故?以色自性不可得故。若諸法非作則無積聚,由積聚故說名為蘊。猶如世間造立舍宅,宮殿、樓閣、戶牖、軒檻、園林、渠流、牆墉圍遶,多物積聚,名為城邑。當知彼色本來非有,復以何法名為積聚?以無積聚,亦無彼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於諸蘊各得入解,所造淨色任持自性皆不可得;當知地界、地界性畢竟清淨,乃至風界、風界性皆畢竟清淨。何以故?自性離故。復何說有過現未來生滅等相?是故色蘊不可分別,受、想、行、識亦不可分別。世尊!又若眼處自性非有,本來清淨亦無有苦,但是世俗假名顯示,彼名及體俱不可得。何以故?實無少法得名為眼,亦無少法得名為處,如是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等處,自性非有,本來清淨,苦及苦名,皆不可得。世尊!又彼眼界,無少可得。何以故?若眼離眼性故,若界離界性故,乃至法界亦復如是。由自性離彼則非物,以非物故則非所作,非所作者則無有生,若無生者亦無有滅,若不生不滅即無過去現在未來建立施設。當知諸法本離自性,若法離自性者,無名相、無作用、無可說、無稱讚、無授記。」彼諸天子作是說已,時會聞者心生愛樂,歡喜踊躍,快得善利。

時彼天主,即從座起,前詣佛所,白言:「世尊!有三摩地名無量義門,若菩薩摩訶薩能修習是三摩地者,則能獲得無量辯才,所謂相續辯才、相應辯才、正說辯才、無著辯才、不謬辯才、微密辯才、甚深辯才、善巧辯才、美妙辯才、正論辯才。得如是等殊勝辯才,各各入解無量法門,具足正見達諸法性,捨離攀緣滅除癡暗,了勝義法,入總持門,入解蘊,入解處,入解界,入解諸根,入解四諦,入解緣生,入解眾生,入解無眾生,入解有想,入解無想,入解有形,入解無形,入解我,入解無我,入解空,入解不空,入解相,入解無相,入解願,入解無願,入解出離,入解不出離,入解有為,入解無為。於如來教,不可詮表,但唯假名,世俗分別,非言說、非無言說,非思議、非無思議,非見、非無見,非聞、非無聞,非覺、非無覺,非知、非無知,非了別、非無了別,非悟、非不悟,非得、非無得,非對、非無對,非證、非無證,非白非黑,非明非暗,非淺非深,非清非濁,非安非動,非縛非解,非順非違,非染非淨,非去非來,非生非滅,非智非愚,非成非壞,非道非非道,非執非離執,非眾生、非無眾生,非壽者、非無壽者,非我、非無我,非有、非不有,非空、非不空,非相、非無相,非願、非無願,非出離、非無出離,非有為、非無為,非斷非常,非邪非正,非真非假,非實非妄,非住、非無住,非依止、非無依止,非解脫非離解脫,非觀察非現證,非輪迴非涅盤,非凡夫境界,非聲聞境界,非緣覺境界,非菩薩境界,非佛境界,非境界非非境界。若能如是入解法界,則能入解十二緣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憂悲苦惱為大苦聚。

「世尊!又彼無明性不可得。何以故?自性離故。若法自性離者彼則非物,以非物故則畢竟清淨,亦無生滅非三世攝,無名、無相不可顯示,亦無記別。但為成熟愚夫、異生,假名安立生諸戲論,於勝義中實不可得。世尊!又若無明無自性者,云何能生彼行支耶?以無明無故,行支亦無;乃至無彼生緣老死。世尊!若法不生,云何有老?若無老者,亦無有病及以滅故。即彼三世諸佛菩提,但唯世俗,名字施設;非勝義諦,作如是說,所言無明即是菩提,諸有支等亦即菩提。如是入解十二緣生,即是入解真實法界。世尊!如來不生,一切法亦不生;是故無生法即是如來。世尊!如來不滅,一切法亦不滅;是故不滅法即是如來。世尊!如來無相,一切法亦無相,是故無相法即是如來。舉要言之,如是無名無相,不垢不淨,非愛非憎,法界不可識,亦復不可知。世尊!真如者即是如來,一切諸法即是真如,是故一切法即是如來。世尊!實際者即是如來,一切諸法即是實際,是故一切法即是如來。世尊!隨所有法即是如來,於其法中即有一切法,是故一切法即是如來。世尊!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知此人是執著見。何以故?如來無二,菩提亦無二,以無二故而無所得。世尊!若有人言:『如來轉於無上法輪。』當知是人為執著見。何以故?實無少法如來可得,以諸法性非隨轉故。世尊!若有人言:『如來化度無量眾生。』當知是人是執著見。何以故?實無眾生如來度者。世尊!若有人言:『如來緣盡入般涅盤。』當知是人是執著見。何以故?法性常住,非生滅故。若有眾生,於我所說如是法要,能信解者,當知是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世尊!假使法界有其變異,若善男子、善女人深信是法,於佛菩提而退轉者,無有是處。」時諸廣果天子於如來前,說己所證勝義法已,頭面禮足,右遶三匝,一心合掌,以偈讚佛:

「歸命牟尼大聖主, 具足勝慧無過上,
憐愍世間諸有情, 常說如是第一義。
成就無量功德聚, 救拔輪迴諸苦因,
既自了達諸法性, 復能開示於群品。
五蘊自性本非有, 應知但誑彼愚夫,
譬如膠著獼猴身, 無智疑惑不能脫。
蘊體求之不可得, 無所依止絕攀緣,
如以瓔珞飾虛空, 智者於斯得解脫。
又復牟尼作是說, 諸入自性悉皆無,
猶如深谷傳於聲, 彼響尋之何所有。
愚癡凡夫由此縛, 於真諦法不了知,
如持珠寶莊嚴風, 智者觀之無所著。
彼一切智作是說, 諸界本來常空寂,
如示空拳但有名, 誑誘愚童實無得。
凡愚妄想執為有, 由於勝義不能解,
展轉輪迴三有中, 譬如商人迷巨海。
又復如來作是說, 諸根自性常清淨,
如諸影像現鏡中, 畢竟尋之本非有。
無智疑惑不能了, 迷真實法妄生愛,
猶如深淵墮網魚, 為彼纏縛何由脫。
眾生本空法亦空, 依真勝義無所得,
如依壁繪士夫形, 智者觀之非有我。
愚夫執著生愛樂, 皆由不達於正教,
因緣自性無所依, 如彼卵生出其㲉。
緣生之法剎那有, 暫起即滅匪堅牢,
如人夢中受五欲, 覺位推求何有樂。
無始有情妄分別, 常為境界之所縛,
若能達彼法性空, 如彼飛禽脫籠網。
諸法寂靜離言說, 佛能於此證法性,
諸法寂靜本來空, 佛能如是歸圓寂。
諸法寂靜離諸相, 佛能宣暢第一義,
佛於三界無所著, 如來由是出於世。
佛於諸法離諸怖, 由不起彼自他想,
廣宣正教破群迷, 故稱善導眾生者。
佛於諸法離分別, 而能助顯第一義,
此唯如來方便門, 非是凡夫之境界。
或有眾生作是說, 如來已證大菩提;
或有眾生作是說, 如來能轉妙法輪;
或有眾生作是說, 如來已度河沙眾;
或有人作如是說, 佛於輪迴久解脫,
饒益無量眾生已, 入於寂靜大涅盤。
皆是凡夫所執見, 為彼魔黨之所持,
於勝義法不了知, 以不了故不知佛。
若有達斯正法者, 是人決定得菩提,
廣能救度諸世間, 具足最上功德聚。
如是吉祥寂靜法, 體即真如無變異,
唯有牟尼能證知, 我已善達實相義。
今此廣果諸天子, 於甚深法心決了,
恭敬合掌無異緣, 住立佛前廣宣說。」
爾時世尊知彼廣果諸天子等,畢竟悟入第一義諦,亦能增長時眾善根,即於口中放大光明。時尊者馬勝,矚斯相已,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具足福智無上士, 何因現此神變相?
我曾往昔從佛聞, 若放淨光為大利。
如來現此奇相已, 能令眾會心泰然,
諸天及人阿脩羅, 咸願親聞佛所說。
牟尼今者有何故, 口中忽放清涼光?
大眾合掌住佛前, 瞻仰尊顏無暫捨。
佛為無上天人師, 願速演斯希有相,
一切世間諸有情, 若聞佛說除猶豫。
今此廣果天人眾, 各各自知成佛事,
彼無所證亦無修, 何人所作何所得。
如來八種梵音聲, 眾生聞已咸忻慶,
隨順正理如法行, 悉能護持於佛教。
我等眾會生渴仰, 冀於佛所得親聞,
若蒙佛說宿修因, 增長人天諸善利。
彼諸天子久植本, 決定成就一切智,
當度無量苦眾生, 令悟真如法自性。」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善哉馬勝發斯問, 我當為汝分別說,
為利廣果諸天人, 於大眾中現此瑞。
如來具足一切智, 有三種因放光明,
隨順觀察彼機緣, 現此吉祥神變事。
或有樂住涅盤者, 小智求彼聲聞乘;
或有愛樂默然者, 志求緣覺菩提果;
或樂為世大導師, 求佛菩提利含識。
故我觀察彼善根, 隨其樂欲而施設。
若求聲聞得度者, 即為彼放下品光;
為求緣覺解脫人, 放中品光而濟度。
馬勝當知最上光, 與諸天子授佛記。
如其次第下中上, 顯示三乘得果證。
若為聲聞放光明, 其光出已從足沒;
若為辟支佛淨光, 現已即向臍中隱;
若為求彼無上道, 其光從佛頂門入。
隨其勝劣有所表, 今與諸天記佛果。
馬勝比丘當了知, 我今復說光明相,
若光漸次復增廣, 從空宛轉而右旋,
等佛身量遍莊嚴, 赫奕猶若融金聚,
如是變現淨光明, 當知記別佛剎土。
若光出已猶如蓋, 於上遍覆如來身,
有光如華住空中, 煥然顯發端嚴相,
或光三匝入佛身, 斯皆記別佛壽命。
當知如來所現相, 善應群機信樂心。
今此廣果諸天子, 滿足八十俱胝數,
已經那由他劫中, 承事供養於諸佛。
常樂說是勝義法, 化利含識不疲勞,
誓求無上大菩提, 勇猛勤修無退屈。
過三十六俱胝劫, 具修福慧植善根,
救度無邊諸有情, 悉令離苦獲安隱。
然後皆當得作佛, 同名號曰那羅延,
其劫稱為勝金幢, 各於異剎成正覺。
一一如來出於世, 國土清淨妙莊嚴,
佛身猶若淨日輪, 具智光明功德聚。
彼諸如來壽長遠, 住世過於那由劫,
各各化度諸聲聞, 其數廣多無有量。
假使算師及弟子, 比喻校計不能知,
化菩薩眾亦無邊, 與聲聞數等無異。
如是此諸菩薩眾, 一同先佛所修行,
由是堅固菩提心, 皆能成就一切智。
彼諸如來化緣畢, 正法久住於世間,
十二那由他劫中, 為諸佛子常守護。
當其正法廣流布, 有發菩提大心者,
數量猶如殑伽沙, 各各勤修菩薩行。
如是彼佛滅度已, 所有證悟聲聞人,
悉皆求趣於涅盤, 猶如薪盡火隨滅。
大眾今聞佛所說, 咸發淨心生信解,
歡喜住立於佛前, 一心頂禮如來足。
以無與等妙供養, 奉上調御天人師,
咸發堅勇精進心, 如救頭然求出離。
勤修勝慧波羅蜜, 常樂親近說法師,
此是最上真實門, 汝等比丘善修學。」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十三,品第二十四之ㄧ - 2024-03-13 23:23:33

淨居天子說偈讚佛品第二十四

爾時會中有無數淨居天子及無量眾生,於佛法中,心得覺悟,離諸疑惑,深生愛樂,歡喜踊躍,得未曾有,一心合掌,住立佛前,各以伽陀,稱讚於佛。

爾時善施天子而說偈言:

「佛昔捨身命, 國土及妻子,
圓滿彼施行, 故我稽首禮。」
爾時淨戒天子而說偈言:

「堅固持淨戒, 離一切垢染,
能渡於彼岸, 頂禮具戒者。」
爾時安忍天子而說偈言:

「佛廣修忍行, 為他斷肢節,
不生怨恨心, 得成無上慧。」
爾時精進天子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 捨生死重擔,
勤修無退屈, 速至於菩提。」
爾時靜慮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大威德, 常棲止禪定,
不著彼世間, 三際悉平等。」
爾時勝慧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勝慧力, 知眾生諸行,
如業而受報, 隨界趣流轉。」
爾時明福業天子而說偈言:

「若修彼福業, 勝報常現前,
餘不能了知, 此唯佛境界。」
爾時了罪性天子而說偈言:

「眾生由惑業, 常貪求彼物,
於心若了悟, 一切悉通達。」
爾時善巧智天子而說偈言:

「若人於佛智, 善思惟分別,
常念如己物, 菩提不難得。」
爾時善巧行天子而說偈言:

「若起諸惑業, 內心非所思,
了罪性本空, 此為證法者。」
爾時遍趣行天子而說偈言:

「若人造諸行, 隨善惡流轉,
受好醜之報, 佛眼悉知見。」
爾時離攀緣天子而說偈言:

「若於所受報, 能了知攀緣,
雖生諸趣中, 常與智隨轉。」
爾時隨順善巧天子而說偈言:

「若造作諸惡, 或修習眾善,
皆由先業故, 隨所生受果。」
爾時業善巧天子而說偈言:

「了三世業行, 斷故不造新,
愚夫無正慧, 隨惡而流轉。」
爾時果善巧天子而說偈言:

「或因少果多, 或因多果少,
於此不了知, 為愚癡外道。」
爾時了知業行天子而說偈言:

「善因生勝處, 惡業墮險難,
隨眾生所行, 如來悉明了。」
爾時見法樂天子而說偈言:

「若人受福報, 而不了善法,
彼為自欺誑, 不久當墮落。」
爾時善受生天子而說偈言:

「若造諸勝業, 順生受其報,
唯佛正了知, 世間不能解。」
爾時善受名天子而說偈言:

「若業經多生, 或俱胝劫數,
展轉[A1]于今身, 受報佛能了。」
爾時受報成熟天子而說偈言:

「若此業和合, 彼有情受生,
皆從昔因緣, 如來悉明了。」
爾時根未成熟天子而說偈言:

「彼根未成熟, 樂作不善行,
遠離二足尊, 不希望解脫。」
爾時善成熟天子而說偈言:

「若業已成熟, 及未成熟者,
業性本來空, 隨心之所造。」
爾時決定受天子而說偈言:

「眾生所作業, 若重若輕微,
如來悉證知, 受報無差忒。」
爾時了罪相天子而說偈言:

「若造眾惡行, 當墮於惡趣,
或外遇良緣, 轉重令輕受。」
爾時明業報天子而說偈言:

「積集諸罪惡, 為彼所纏縛,
不畏未來苦, 此邪見外道。」
爾時善思惟天子而說偈言:

「能思擇善行, 少善招勝報,
如以涓渧水, 置海永無減。」
爾時入解諸法天子而說偈言:

「若人能永盡, 有漏分別業,
當證無學果, 是如來所說。」
爾時證佛智天子而說偈言:

「佛眼悉明了, 三世諸業果,
種習無遺餘, 敬禮遍知者。」
爾時業無餘天子而說偈言:

「世間諸有情, 或此生彼滅,
如來已永盡, 得稱無畏者。」
爾時離攀緣行天子而說偈言:

「眾生所行行, 唯趣於生滅,
果報如夢幻, 此如來所說。」
爾時伏諸惑天子而說偈言:

「愚癡著欲者, 如渴飲鹹水,
是故調御師, 觀之如夢事。」
爾時離分別天子而說偈言:

「由貪癡過患, 起分別執著,
智者善了知, 夢中何有樂。」
爾時息虛妄天子而說偈言:

「夢中說夢事, 從顛倒所起,
如來所教勅, 當求寂靜法。」
爾時觀察漏盡天子而說偈言:

「如人於夢中, 見天雨洪注,
了夢體本無, 應知漏非有。」
爾時了夢境天子而說偈言:

「夢境本為假, 何曾見其漏,
展轉妄想生, 而作於漏解。」
爾時達真常天子而說偈言:

「如世間童女, 夢已生於子,
生已而夭殤, 何有別離苦。」
爾時尋夢境天子而說偈言:

「如人於夢中, 為他斷己首,
彼識本無得, 誰為能斷者。」
爾時正觀察天子而說偈言:

「彼智了諸法, 如夢境和合,
無喜無別離, 此為真勝義。」
爾時智心天子而說偈言:

「從佛聞正法, 心了若虛空,
夢中尋夢因, 法性本如是。」
爾時意喜天子而說偈言:

「汝等諸天人, 常樂在禪定,
了知彼世間, 猶如鏡中像。」
爾時善慧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所說法, 如箜篌發聲,
饒益諸天人, 故我稱讚禮。」
爾時了幻化天子而說偈言:

「幻人作幻事, 愚夫不能了;
智者所了知, 一切皆如幻。」
爾時定中變化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出於世, 如夢中見幻,
善達佛理者, 於此無疑惑。」
爾時如幻化天子而說偈言:

「幻師知幻法, 於幻能變現,
由了彼幻故, 則見諸法性。」
爾時分別觀智天子而說偈言:

「汝觀世間佛, 起思惟分別,
夢中見佛身, 於法何所說。」
爾時離思惟天子而說偈言:

「無物不生貪, 由貪而積聚,
無思亦無貪, 見佛亦如此。」
爾時正智天子而說偈言:

「深谷本無聲, 亦無彼聽者,
如是達佛理, 於世無所著。」
爾時善說天子而說偈言:

「如人聞谷響, 彼聲不可得,
愚夫不了知, 妄執以為實。」
爾時各各入解天子而說偈言:

「諸愚夫執著, 不達勝義法,
若了法性者, 自他無疑惑。」
爾時求利益天子而說偈言:

「最上勝義法, 諸佛等無異,
無說亦無聽, 及彼領悟者。」
爾時入解法天子而說偈言:

「斷諸煩惱垢, 分別所分別,
離染得清淨, 牟尼之所說。」
爾時善思惟天子而說偈言:

「於諸法名數, 斷有漏煩惱,
心淨無瑕穢, 是名真佛子。」
爾時無依止天子而說偈言:

「心等於虛空, 三界無所著,
善施不希報, 寂靜無畏者。」
爾時無染污天子而說偈言:

「於欲離諸貪, 色無色亦爾,
牟尼心平等, 如空無障礙。」
爾時無希望天子而說偈言:

「於欲不希望, 色無色亦爾,
離和合相應, 歸依無上王。」
爾時拔愛欲天子而說偈言:

「由斷彼愛垢, 拔三有毒箭,
敬禮調御師, 永超於彼岸。」
爾時降伏愛天子而說偈言:

「發最上精進, 伏除世貪愛,
常起大悲心, 是為救世者。」
爾時離相應愛天子而說偈言:

「離相應愛欲, 不復受輪迴,
歸依無上尊, 如蓮超濁水。」
爾時達法性天子而說偈言:

「歸依離縛者, 善達實相義,
明了諸法性, 其心無所畏。」
爾時超欲泥天子而說偈言:

「貪欲如淤泥, 勇捍能超越,
敬禮牟尼尊, 不復生三有。」
爾時棄珍玩天子而說偈言:

「若人遠追求, 則能離諸惡,
於珍玩無貪, 心淨踰於彼。」
爾時離憂天子而說偈言:

「若人於欲境, 心不生放逸,
則能越魔網, 是為大智者。」
爾時施無畏天子而說偈言:

「自他修正行, 離憂怖熱惱,
佛以無礙辯, 令眾生覺了。」
爾時持譽天子而說偈言:

「若聞佛音教, 善思惟分別,
是人於世間, 能盡諸苦際。」
爾時無所畏天子而說偈言:

「救世釋師子, 智海廣無極,
決定了諸法, 能起對治道。」
爾時離諸怖天子而說偈言:

「敬禮天中尊, 無垢無所著,
善拔煩惱箭, 能離一切怖。」
爾時無所著天子而說偈言:

「若諸天魔梵, 請佛轉法輪,
於大集會中, 唯佛得無畏。」
爾時師子奮迅天子而說偈言:

「善說一切法, 成就一切智,
敬禮釋師子, 三界無倫比。」
爾時除驚怖天子而說偈言:

「師子依山谷, 心常離諸怖,
震吼林藪中, 馳散餘小獸。
聖主出世間, 智慧叵思[A2]議,
演法怖眾魔, 降伏諸外道。」
爾時降伏魔怨天子而說偈言:

「[1]所來所得法, 世間無與等,
故我稽首禮, 聖中最聖者。」
爾時師子慧天子而說偈言:

「敬禮牟尼主, 眾聖之導師,
成就一切智, 通達無邊法。」
爾時隨佛受生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證諸法, 無能發問者,
隨佛所受生, 請宣深妙義。」
爾時持藏天子而說偈言:

「佛持正法藏, 無畏善宣說,
百千億有情, 皆令生覺悟。」
爾時隨法行天子而說偈言:

「隨法修諸行, 能發菩提心,
於世間勇猛, 為最上丈夫。」
爾時樂法樂天子而說偈言:

「彼大心眾生, 由聞佛音教,
如法而行學, 得成無上果。」
爾時淨心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梵音聲, 聞已心清淨,
雖萬類機緣, 無能發問者。」
爾時清淨眷屬天子而說偈言:

「佛於長夜中, 如理修眾行,
具相好光明, 得眷屬圓滿。」
爾時無漏法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盡諸漏, 故能師子吼,
於未曾有法, 分別除疑惑。」
爾時達勝義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大智力, 了諸法自性,
諸天及世人, 無有如佛者。」
爾時盡諸漏天子而說偈言:

「最勝大沙門, 畢竟盡諸漏,
今此大會中, 無能伸詰問。」
爾時常勇猛天子而說偈言:

「大雄大智力, 諸法無不見,
惑業盡無餘, 於問難無惱。」
爾時寂意天子而說偈言:

「永離貪過患, 瞋癡亦復然,
不起惡業思, 敬禮寂靜者。」
爾時相應行天子而說偈言:

「歸依善逝師, 永盡諸業惑,
正行常相應, 至一切智處。」
爾時相應智天子而說偈言:

「無邊相應行, 為佛所行處,
種現習亦除, 得成一切智。」
爾時相應慧天子而說偈言:

「佛以相應慧, 為世作照明,
根本諸惑因, 畢竟永除斷。」
爾時寂靜受天子而說偈言:

「永斷一切惑, 深心常寂靜,
佛子善精進, 於怖何所有。」
爾時智現證天子而說偈言:

「佛盡諸煩惱, 種現及俱生,
破眾生無明, 大悲無與等。」
爾時拔除隨惑天子而說偈言:

「牟尼天中天, 以智能覺悟,
斷增上隨惑, 及除餘習氣。」
爾時安隱住天子而說偈言:

「能仁出興世, 斷諸有漏因,
示現從母生, 為利有情故。」
爾時離諸染天子而說偈言:

「調御天人師, 離煩惱怖畏,
焚燒苦根芽, 無復餘種子。」
爾時除虛妄天子而說偈言:

「佛以一切智, 永棄無明垢,
依止清淨行, 此名善調伏。」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十四,品第二十四之二 - 2024-03-13 23:25:24

父子合集經卷第十四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淨居天說偈讚佛品之二
爾時善稱讚天子而說偈言:

「佛超三有海, 能化彼難化,
是故於世間, 得稱無所畏。」
爾時達真諦天子而說偈言:

「成就一切智, 滅除諸惑業,
令盡無遺餘, 是名大寂靜。」
爾時法幢天子而說偈言:

「建高勝法幢, 摧堅固我慢,
無量勇健力, 示眾生正道。」
爾時法海天子而說偈言:

「牟尼說諸法, 為大法寶藏,
開導彼群迷, 令至安隱處。」
爾時法衣天子而說偈言:

「佛子住大法, 其心無厭足,
安忍離諸怖, 故能師子吼。」
爾時求法義天子而說偈言:

「佛子善了知, 當勤求正法,
聞已如教行, 速得菩提道。」
爾時渴仰法天子而說偈言:

「無量百千萬, 俱胝有情眾,
希聞佛音聲, 志固常精進。」
爾時勇法天子而說偈言:

「具廣大辯才, 摧滅諸異論,
樂修殊勝行, 得最上菩提。」
爾時持法天子而說偈言:

「佛說第一法, 甚深極難了,
印勝義皆空, 令得寂靜道。」
爾時樂勇施天子而說偈言:

「佛子善行施, 捐捨己身命,
以是因緣故, 得成最正覺。」
爾時離染慧天子而說偈言:

「堅固持淨戒, 其心無所畏,
聞佛正法音, 頂受無忘失。」
爾時無異緣天子而說偈言:

「聖主法中王, 善巧說諸法,
不求二乘果, 勤修無上道。」
爾時近住天子而說偈言:

「世雄二足尊, 為眾生出現,
分別說三乘, 究竟唯佛智。」
爾時成就辯才天子而說偈言:

「佛名遍十方, 辯才無限礙,
咸以清淨心, 於所說隨喜。」
爾時各各成就辯才天子而說偈言:

「若人無辯才, 從佛所求願,
說法除諸怖, 聞者不毀呰。」
爾時常喜天子而說偈言:

「佛子住忍力, 為呵毀無恚,
志求大菩提, 常喜無怯弱。」
爾時離二乘天子而說偈言:

「為如來長子, 不樂下劣乘,
若聞佛音聲, 唯趣無上道。」
爾時無能勝天子而說偈言:

「勇猛大精進, 不怖諸煩惱,
捨緣覺聲聞, 誓求無上慧。」
爾時相續善法天子而說偈言:

「樂修淨分法, 而無有間斷,
牟尼大導師, 知彼所依處。」
爾時善說法天子而說偈言:

「攝受彼正法, 如來所印可,
住堅固精進, 如滿月無減。」
爾時善法性天子而說偈言:

「法自性潔白, 為客塵所覆,
皆由染污心, 如來能現證。」
爾時達正理天子而說偈言:

「法性本無染, 黑白不共住,
此正理相應, 如來之所說。」
爾時分別善惡天子而說偈言:

「一切不善法, 善力能摧滅,
若惡法增多, 違損於白業。」
爾時入正解天子而說偈言:

「由彼染污行, 白法不增長,
定為損害緣, 此如來所說。」
爾時求解脫天子而說偈言:

「染污力強盛, 心不希解脫,
隱覆一切智, 於此善決擇。」
爾時明心天子而說偈言:

「心若脫諸欲, 惡業不復生,
如來能證知, 為眾生演說。」
爾時見煩惱天子而說偈言:

「若不了正法, 不知染污行,
常違背佛言, 去聖道彌遠。」
爾時見罪行天子而說偈言:

「若不造諸惡, 善業則增益,
是故彼智人, 樂解脫安樂。」
爾時信力天子而說偈言:

「離貪恚癡行, 則能越惡道,
如來出世間, 常如是教誨。」
爾時知善惡天子而說偈言:

「若於染淨法, 心不能分別,
佛說如是人, 為極愚癡者。」
爾時解脫行天子而說偈言:

「隨順佛教誨, 棄捨諸不善,
是人於聖道, 決定得成就。」
爾時解脫現前天子而說偈言:

「若棄諸惡法, 白業則現前,
精勤無退修, 弊魔不得便。」
爾時順正理天子而說偈言:

「諸佛所說法, 利樂於群生,
令遠離非處, 不隨彼勸請。」
爾時吉祥無畏天子而說偈言:

「不淨觀治貪, 為相應正行,
彼貪既除已, 當令障轉遠。」
爾時進趣勝慧天子而說偈言:

「慈心觀治瞋, 彼瞋得解脫,
設復遇深怨, 而不生少怖。」
爾時淨眼天子而說偈言:

「淨慧斷癡惑, 是所對治法,
彼癡已遣除, 不隨他教勅。」
爾時破疑惑天子而說偈言:

「住正念思惟, 能離諸疑惑,
設遇邪師友, 依法善調伏。」
爾時達無相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說空法, 依空善安住,
既達於正理, 此不由他悟。」
爾時除我慢天子而說偈言:

「了自他我慢, 高舉何所得,
與正行相應, 皆悉令除斷。」
爾時寂意天子而說偈言:

「永斷諸疑惑, 深心常寂靜,
煩惱不復生, 安隱而得度。」
爾時觀照天子而說偈言:

「了知道非道, 依淨而離染,
隨順諸佛言, 除怖得解脫。」
爾時了世俗天子而說偈言:

「世俗唯假名, 能起對治道;
當知彼世尊, 亦假名施設。」
爾時身威儀天子而說偈言:

「以智為前導, 身業隨法行,
利樂諸有情, 得成一切智。」
爾時淨身業天子而說偈言:

「佛身業清淨, 所作無錯謬,
憐愍諸眾生, 我今歸命禮。」
爾時身業決定天子而說偈言:

「身業善決擇, 方便利群品,
信禮調御師, 為世照明者。」
爾時善觀身天子而說偈言:

「善觀察身業, 具清淨相好,
為無上丈夫, 能與一切樂。」
爾時成就語業天子而說偈言:

「遠離彼惡言, 具美妙功德,
住正念思惟, 是如來所說。」
爾時應辯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梵音聲, 世間咸尊重,
善察彼時機, 非義利不說。」
爾時成就義利天子而說偈言:

「遠離不饒益, 與相應安樂,
不壞於果報, 是先佛所說。」
爾時不相違天子而說偈言:

「未嘗邪活命, 求利而妄語,
故佛大名聞, 世所不能壞。」
爾時實語天子而說偈言:

「佛出於世間, 所說皆真實,
是故諸天人, 咸樂聞妙法。」
爾時了實際天子而說偈言:

「佛以實語故, 得成最正覺,
了緣生諸法, 名正遍知者。」
爾時超緣生天子而說偈言:

「若有為諸法, 及諸法實性,
牟尼法中王, 如理悉知見。」
爾時決定行天子而說偈言:

「於自他所作, 身語意業行,
佛以清淨智, 悉能分別說。」
爾時定意天子而說偈言:

「佛以清淨意, 六返觀眾生,
歸命救世尊, 大悲無與等。」
爾時善伺察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有所作, 威儀無缺減,
悲智常相應, 愍念於三有。」
爾時覺意天子而說偈言:

「佛心所緣處, 身語悉調柔,
於諸大眾中, 未嘗有錯謬。」
爾時明了意天子而說偈言:

「佛以意為地, 大悲觀眾生,
知法自性空, 方便令開悟。」
爾時過去善巧天子而說偈言:

「若人於往昔, 所修諸行業,
施戒忍進禪, 如來悉明了。」
爾時觀察過去天子而說偈言:

「宿植諸德本, 承事多億佛,
今滿彼昔心, 獲得菩提果。」
爾時具足相應行天子而說偈言:

「佛於無量劫, 隨處修勝行,
正念常相應, 不捨菩提故。」
爾時觀察先行天子而說偈言:

「親近諸如來, 修習善諮問,
樂住三摩地, 出生種種法。」
爾時本行相應天子而說偈言:

「過去諸佛所, 請問如教行,
於三摩地門, 觀察無疲倦。」
爾時知宿住天子而說偈言:

「生死多過失, 應作不應作,
如來了知已, 為說解脫法。」
爾時觀先業行天子而說偈言:

「昔同造諸惡, 染污業相似,
或迭相食噉, 或與之遊戲。」
爾時了前際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出世間, 以禪定智力,
能知過去世, 諸趣無有礙。」
爾時知後際天子而說偈言:

「佛知未來世, 智慧無障礙,
此歿及彼生, 業報亦復爾。」
爾時知後際境界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知後際, 智力無限礙,
眾生所行行, 隨業受其報。」
爾時離輪迴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大勇猛, 成就無上慧,
於三有不著, 住最勝境界。」
爾時了世俗天子而說偈言:

「眾生所歸趣, 起種種憶想,
但唯假名字, 此如來所說。」
爾時觀現在天子而說偈言:

「現在勇猛尊, 智力無能壞,
河沙諸佛土, 分別無限礙。」
爾時住無畏天子而說偈言:

「聖主法中王, 照三世平等,
諸法無自性, 愚夫不能了。」
爾時智無著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善調伏, 三世無所住,
以法離自性, 一切無所得。」
爾時明三世慧天子而說偈言:

「了過未無體, 蘊起倏歸滅,
如是輪迴相, 牟尼之所說。」
爾時意無著天子而說偈言:

「諸法皆幻化, 如陽焰谷響,
有情及世間, 自性非真實。」
爾時喜三世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慧無等, 能了知三世,
諸根自性空, 一切皆如幻。」
爾時樂欲行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於中夜, 示現成正覺,
發勤勇樂欲, 未曾有退減。」
爾時發起樂欲天子而說偈言:

「佛為世光明, 精進無損減,
由彼大勇猛, 超出成正覺。」
爾時超欲想天子而說偈言:

「佛出於世間, 極勇猛精進,
能超欲淤泥, 如蓮不著水。」
爾時樂欲解脫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出興世, 說法界平等,
唯一無二相, 故我稱讚禮。」
爾時發起精進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大威德, 能警覺群品,
勤修不懈怠, 天魔不能壞。」
爾時具正念天子而說偈言:

「佛於一切處, 常起彼正念,
是故成道已, 獲得念無減。」
爾時住等引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常在定, 知眾生性欲,
隨彼所修行, 而為說諸法。」
爾時尊重正智天子而說偈言:

「世尊大智海, 邊際無限量,
設經百千劫, 說之不能盡。」
爾時樂解脫天子而說偈言:

「無能勝丈夫, 樂最上解脫,
由證解脫故, 於三有不著。」
爾時相應解脫天子而說偈言:

「牟尼大聖主, 具解脫知見,
度無盡眾生, 真智無有減。」
爾時觀往行天子而說偈言:

「昔於然燈佛, 達勝義法行,
勤修不退轉, 證得大菩提。」
爾時甚深行天子而說偈言:

「佛久離諸惡, 非如餘有情,
知法自性空, 於三際無礙。」
爾時廣慧天子而說偈言:

「佛於一切智, 心不生疑惑,
正念常現前, 如持油滿鉢。」
爾時無散亂天子而說偈言:

「佛心常湛然, 未曾有散亂,
法性本無染, 眾生不能解。」
爾時安住智天子而說偈言:

「如來不共法, 甚深叵思議,
於一切眾生, 未曾不擇捨。」
爾時超諸有天子而說偈言:

「佛為天中仙, 三界無倫比,
了達一切法, 勝智無過上。」
爾時堅固不退天子而說偈言:

「堅勇最勝尊, 於法無所畏,
覺悟諸有情, 其心悉平等。」
父子合集經卷第十四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十五,品第二十五 - 2024-03-13 23:30:04

父子合集經卷第十五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外道婆羅門授記品第二十五

爾時會中有外道婆羅門,名鉢哩沒囉惹迦,與其眷屬六萬人俱,見諸阿修羅王、迦樓羅王,諸大龍王、夜叉、乾闥婆等,及瓔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光音天、遍淨天、廣果天等,作供養已,蒙佛授記,及聞淨居諸天子眾以妙音聲,說偈讚佛,歡喜踊躍,得未曾有。

時彼外道從座而起合掌向佛,而作是言:「我聞瞿曇說無我法,心不愛樂,而生疑惑,不樂住處,無家所歸。沙門瞿曇!若無我者,何故此身從因緣生?我見瞿曇神通色相,於天人中最為第一,具足成就廣大威德,令諸見者皆生歡喜。又嘗為諸廣果天子,說一切法即是如來。云何乃言無有我耶?沙門瞿曇!願為時會如實分別,我當聽受,唯有如來他心能知,令我了解,斷除疑網。」

佛言:「善哉!外道!假使汝伸百千問難,我悉能答,不以為難。我返問汝,隨汝意答。外道!云何有情最初結生入母胎中,汝知之否?」

外道答言:「我宗所說有三種因,父、母、和合,如是成胎。」

佛言:「外道!彼胎為從父貪起耶?」

答言:「不也。」

佛言:「外道!彼胎為從母思起耶?」

答言:「不也。」

佛言:「外道!彼胎為從天中退沒,入母腹耶?」

外道答言:「不知也。」

「外道!彼胎為從人趣中歿,入母腹耶?」答言:「不知也。」

「外道!彼胎為從阿修羅中、地獄中、畜生中、餓鬼中歿,入母腹耶?」

外道答言:「皆不知也。」

佛言:「外道!於意云何?彼胎為從色生,入母腹耶?」

答言:「不知也!」

佛言:「外道!於意云何?彼胎為從受、想、行、識生,入母腹耶?」

答言:「不知也。」

作是說已,佛即告言:「外道!此法甚深微細難知,非汝論議測度能解,唯具正見,專心修學,於此理趣,方能了知。譬如有人患其眼根,得遇良醫,治差其目,由是緣故,復見眾色。外道!若能親近諸善知識,是人即得慧眼清淨,以其慧眼得見深法。若不具足信等五根,入解深法無有是處。是故汝等諸外道輩,在昔生死長夜之中,為彼邪論之所誑惑,起於異見,堅執不捨;於其非法取為正法,於非解脫執為解脫,於非出離而為出離。汝師自壞,亦壞汝等。外道!譬如有人自己無目,為諸盲者而作引導;當知此輩必墮險難。如是沙門[1]惑婆羅門,實非先覺自稱先覺,自處非道說為正道,自未調伏謂已調伏,自依邪念謂為正念,自非救度謂能救度,自不能知出離之道,謂我能知出離之道。」

佛言:「外道!如牧牛人牽牛渡水,先不能知水之淺處,悞入深淵旋轉洄洑,彼牛捨此未達彼岸,溺於中流,困厄無救。何以故?由牧牛者不能導故。外道!如汝等輩,實非導師自謂導師,令受化者返遭困厄,亦復如是。」

佛言:「外道!我稱導師真善調伏,令於正法,決定安隱;我是正覺,如實覺了,令諸有情真實覺悟;我常正念憶持不忘,亦令眾生離諸散亂;我善出離永脫輪迴,令所化者得盡苦際;我示正道決定無異,令所化者得到彼岸。外道!汝今欲求解脫法者,應當發起清淨樂欲,一心尊重,精勤修學,先所未聞出離法要,當生淨信,令汝入解。先已學者汝宗論議,應當捨離更不尋求,先未獲得正法之藏,令汝悟入通達無礙。」

佛言:「外道!於我法中說有三種和合相應,得入胎藏。所言父者,是為過去先業之因;所言母者,乃為過去先業之緣;最初結生羯邏藍位。業招彼識,託母胎中,此業熟故,於彼受生,如尋香城隨心所現。識依胎已,漸次增廣,譬如世間藥草叢林,依彼大地而得生長。外道!如是彼識入母胎已,漸次成就身支具足。將及產生,形分顯現,因緣和合,相續不斷。外道!如是胎中最初結生分位差別,唯除如來具一切智號正遍知,真實了達,無智愚夫則不能解。」

佛言:「外道!若彼有情從地獄歿,得生人趣,入母胎中,出生世間,當有是相:其聲嘶嗄,語不明了,有所言說,人不信用。怱遽慞惶,事多忘失,心常恐怖,身毛顫聳。夢中時見,大火熾然,釜鑊沸騰,奔走求避,獄卒羅剎執杖驅逐,或見被縛,置於柱橛,以杖捶打,求脫不能。或見狂象毒蛇所趁,交橫馳走,不知方處,為人輕賤,視之如賊外道,是為從地獄來,有是餘習;智者了知,愚夫不解。」

佛言:「外道!若彼有情從畜生歿,得生人趣,入母胎中,出生世間,當有是相:為人闇鈍、懶惰、多睡,樂食泥土,咀嚼草木,與愚癡人共為交友,常處黑暗及泥塗中。或坐或立,足指掘地,頭多臭氣,蠅虫𠯗食,動搖無時,不能暫止,常苦飢渴,或得微劣不淨飲食,便生喜足。多為諂詐,虛說見聞。或於夢中,身墮糞穢;或於田野噉其水草;或夢山谷叢林之中,為彼大蟒纏遶於身,受大驚怖無救護者。外道!是為從畜生來有是餘習,設經一劫說不能盡;智者了知,愚夫不解。」

佛言:「外道!若彼有情從鬼趣歿,得生人趣。入母胎中出生世間,當有是相:其髮黃赤,怒目直視,常苦飢渴,性唯慳嫉。多希財利,心無止足,若見他財,為己有想。於他好物,思欲竊取,不淨殘食,食而無恥。見他所有園林花果,多欲摘取而損壞之。外道!是為從鬼趣來有是餘習;智者了知,愚夫不解。」

佛言:「外道,若彼有情從脩羅歿得生人趣,入母胎中,出生世間。當有是相:常懷忿怒,我慢高心,樂為諍競,結怨不捨,勇健多力,喜於鬪戰,多恃[A1]脣吻,陵蔑於他。亦有智力及無明力,攻破他論,以自活命。外道!是為從脩羅來有是餘習;智者所知,愚夫不解。」

佛言:「外道!若彼有情從人趣歿,復生人趣。入母胎中,出生世間,當有是相:是人質直,樂近賢善,棄遠惡人,篤信守節,顧惜善名。性樂工巧,常懷愧恥,樂行惠施。於善人所,心無違逆。先觀後作,言無踈謬,善能機辯,通致使命。所有教勅憶持不忘,於處非處而能揀擇。外道!是為從人趣來,有是餘習;智者所知,愚夫不解。」

佛言:「外道!若彼有情從天界歿,得生人趣。入母胎中,出生世間。當有是相:為人端正,常好潔淨,喜服華鬘,薰香塗香,沐浴其身,厭於塵垢,於彼五欲歌舞音樂,唯擇上妙而不淫泆,常與善人共為交契。好登樓閣華麗堂宇,性唯慈忍,令他喜悅。常以上服瓔珞嚴身,進止威儀心無懈惰。外道!是為從天中來有是餘習;智者所知,愚夫不解。」

佛言:「外道!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善知識親近恭敬,供養禮拜,樂聞正法,如理作意,即得超越如向所說諸惡色相。

「外道!當知:若地獄來生人間者,以其先因多造瞋業損害有情,墮在地獄受諸苦惱,今得為人,尚懷瞋惱,遇善知識為說對治相應善法,令起慈心,漸令修習戒波羅蜜。

「外道!當知:若畜生來生人間者,以其先因積集愚癡,數數造作彼不淨行,今得為人尚多婬泆,遇善知識為說十二緣生觀行,對治無明,令生覺悟,發生淨慧,漸令修習般若波羅蜜。

「外道!當知:若鬼趣來生人間者,彼由先因慳貪嫉妬,長時造作,而無間斷,今得人身,性多鄙悋,遇善知識為說布施相應善法,對治彼慳,漸令修習施波羅蜜。

「外道!當知:若阿修羅中來生人間者,彼先造作廣大福行,常生我慢,陵蔑他人,今生人中,性多高舉,遇善知識為說六處及空法門,對治我慢,漸令修習忍波羅蜜。

「外道!當知:若人趣中來生人間者,由彼先修十善業道慣習力故,樂近善友,柔和共住。觀察正理悟無常法,厭生死苦,忻真常樂。漸次修習六波羅蜜,能發無上菩提道意,當得如來一切種智。

「外道!當知:若天趣中來生人間者,是人前身所修施戒,不能忘相,皆希果報,以是緣故得生天上,久受天樂,退生人世,為由宿昔福慧力故,念已先業,必從天墮,而於此身勤加精進。勸行布施,不應希報,若住相者,則為過患,應住無相,得福無量,勸持淨戒,不應希報。若取相者則為瑕垢,應當純淨,離諸染污。如是持戒,得福無量,於佛菩提,得不退轉。

「復次,外道!從地獄出,得生人趣者,是人應當近善知識,樂聞三世佛所說法,住阿蘭若專修梵行,精勤習學,心無疲懈,巧於問難分別義趣,了一切法無有自性,由解法故樂為他說。或於聚落城邑之中,化諸比丘及比丘尼,諸優婆塞、優婆夷等,講宣正法,能令自他斷惡修善,漸次修習得無上道。

「復次,外道!從畜生脫得生人趣,彼應親近善友良緣,得聞正法,捨離愚癡,由善友力多聞熏習,觀諸法空,離諸纏縛,而於自身作非有想,於大眾中心無所畏,自然證得平等法性,了一切法本無自性,速能獲得一切種智。

「復次,外道!從餓鬼脫得生人趣者,彼應依止善友知識,初習布施,除其慳貪。由行施故,發生善慧,樂求出離,修清淨行,於所修福而不取著,了知三世諸法平等,皆唯一相所謂無相,漸次修習得一切智。

「復次,外道!從修羅中來生人趣者,應先發心依善知識,與煩惱魔共為鬪戰。煩惱魔者,所謂我慢。應當思惟:『何者是慢?誰起此慢?誰受此慢?亦不見有捨此慢者。』如是作意、思惟、觀察,我慢之相了不可得,自誑己身都無實性,則能了達諸法無性。若法自性不有,彼則非物,若非物者則不可成辦。若非成辦,彼則不生不滅;若無生滅,則不可分別;若無分別,則無過去未來現在;若三際不可得,當知彼法不可破壞。」

佛言:「外道!如是法性無變、無異,體即真如,名為如來。應知我相實不可得,由起我慢生修羅中,或人或天,流轉諸趣;是故觀察我慢之相,本無體性自他平等,斷除餘習心得清淨。外道!此名捨離我慢善巧方便波羅蜜多,汝於是中當勤修學。」

時彼會中六萬外道,聞說此法,得無生忍,從座而起,頂禮佛足,一心合掌,說偈讚佛:

「世尊智力無與等, 能了眾生所行行,
亦知諸法所歸趣, 如觀掌中菴羅果。
觀彼世間諸惡業, 猶如雲霧蔽虛空,
愚夫不了鎮沈淪, 亦如盲者失正道。
有說世間為無常, 或言世間非無常,
又云非常非不常, 譬如狂象為拘縛。
有說世間無有邊, 或言世間非無邊,
又云非邊非無邊, 如彼飛禽被籠罩。
有說即身執為我, 或言離身別有我,
此皆妄見之所迷, 如獸觸網心生惱。
有說大自在天化, 亦云非因之所生,
如是惡見覆有情, 如雲翳彼水中月。
猶如籠中所拘鳥, 眼視籠竅欲求出,
當知外道愚癡人, 彼無解脫亦如是。
或有歸依大梵天, 那羅延天多聞天,
如人處暗為賊侵, 彼無解脫常生怖。
外道愚夫著邪見, 心求出離無所依,
如囚拘繫於獄中, [A2]常如貧餧而求丐。
若能捨邪修正行, 如來於彼起慈心,
速令免離於輪迴, 如王赦宥蠲諸咎。
如來備修諸苦行, 始證最上佛菩提,
為度愚[A3]癡邪見人, 皆悉解脫無明縛。
人中師子二足尊, 於諸法中得自在,
愍彼沈淪苦海中, 以方便力而拔濟。
若蒙如來大智力, 消伏魔怨無有餘,
願我當得如世尊, 於大眾中師子吼。
如來能動三千界, 放無量光普照明,
成熟一切諸有情, 唯願與授菩提記。」
爾時世尊知諸外道深心信解,口放淨光。時尊者馬勝以偈問曰:

「如來威德無與等, 令諸外道生信心,
今於天人大眾[A4]中, 放大光明叵思議。
覩佛淨光從口出, 猶如秋空月滿時,
諸天及人咸有疑, 願聞佛光所因起。
何人於佛伸妙供, 何人稱悅如來心,
何人住佛功德中, 感得如來現斯瑞?
外道今聞授佛記, 一切眾生亦發心,
如來出現於世間, 為攝受彼令調伏。
善哉牟尼大聖主, 能斷一切諸疑惑,
今此眾會咸樂聞, 於佛法中生愛樂。」
爾時世尊為馬勝比丘說伽陀曰:

「馬勝比丘汝當知, 今正是時發斯問,
為欲利樂諸有情, 請益如來放光事。
我今為汝分別說, 應當諦聽無異思,
如來所作非無因, [A5]宜生忻慶住正念。
此諸外道悉調伏, 捨於邪見得正見,
由入正法起對治, 故能安住菩提道。
了知無垢寂靜法, 而於見取心厭離,
從佛聞斯授記音, 決定自知當作佛。
已曾往昔修正行, 得值二十俱胝佛,
供養承事不疲勞, 為求無上菩提故。
廣行惠施心無悋, 堅持淨戒住忍力,
精勤修習總持門, 依三摩地發淨慧。
具足六度諸功德, 念念增進無退轉,
摧諸異論捨邪宗, 百千問難善分別。
昔由習近惡知識, 依止群邪異見中,
得遇如來大導師, 頓棄所修邪教行。
於彼未來星宿劫, 皆當作佛同一名,
各各出現於世間, 號曰普遍勝名稱。
其佛國土極嚴淨, 種種珍寶妙莊嚴,
得離邪見諸眾生, 同依佛教生明慧。
彼土無有三惡道, 及以八難所逼惱,
諸佛壽命極延長, 等同八萬四千歲。
若人聞此佛名者, 悉能捨離於貪欲,
女人得轉丈夫形, 斯由聞佛功德力。
如來善伏魔怨者, 與諸外道授佛記,
聞已咸生歡喜心, 皆當成就一切智。」
父子合集經卷第十五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十六,品第二十六之一 - 2024-03-13 23:31:42

父子合集經卷第十六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六界差別品第二十六之一

爾時淨飯王并諸營從眷屬等,見諸阿脩羅王乃至外道婆羅門蒙佛授記,發希有心,歎未曾有:「世尊言音美妙清徹,一切世間聞者忻悅。」時淨飯王始見如來,以愛戀故,情意慇懃。

爾時世尊知彼父王心之所念,而告之曰:「大王!我所說法初中後善,其義巧妙,清淨一相,梵行圓滿。今正說者,所謂分別六界差別分位法門。王當諦聽!善思念之!」

時淨飯王即白佛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為我宣說,憶持信受。」

佛言:「大王!如是六界、六觸處,十八意所伺察,是補嚕沙為緣得生。云何六界?所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云何六觸處?謂眼觸處而見於色,若耳觸處得聞其聲,若鼻觸處能嗅於香,若舌觸處悉嘗於味,若身觸處親覺其觸,若意觸處則知於法。云何十八意所伺察,謂眼見色已,若生適悅,若生憂惱,若住於捨;如是六根各各緣彼適悅等三,是名十八意所伺察。大王!云何為內地界?謂於內身所生硬澁,髮毛爪齒,皮肉筋骨。若內地界不生,亦無有滅,則無集行。大王!若時女人,而於內心如所思惟彼補嚕沙,彼補嚕沙亦生愛樂,由二和合羯邏藍生。又復思惟相似和合,而得生者,無有是處;若二女人,無有是處;二補嚕沙,亦無是處;若彼彼思惟而得生者,亦無是處。自體無實,非相應故。云何說此為堅硬性?大王!此堅硬性相似而立,畢竟此身潰爛散滅,唯塚壙中是所歸趣。彼堅硬性從何所來?亦非四方上下而去。大王!此內地界,應如是知。

「大王!云何外地界堅硬性者,如彼世間初建,梵王所居宮殿大寶所成;復生他化自在諸天,所居宮殿皆七寶成。大王!若無地界,彼堅硬性從何所生?復成大地,厚八萬四千踰繕那,縱廣六萬踰繕那;復生輪圍、大輪圍山,堅固安住同一金剛;復生蘇彌盧山、庾健陀山、𩕳泯陀山、伊舍陀山,乃至黑山。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次第成已,堅固安住。若無地界,彼堅硬性從何所來?大王!又此地界欲壞滅時,或為火焚,或為水漂,或為風吹,譬然酥油,其焰熾盛,乃至灰燼,不復可見。若為水漂,猶如以鹽投於水中,須臾消散。若為毘嵐猛風所吹,彼時三千大千世界悉皆散壞,淨盡無餘。大王!此外地界生時本空,滅時亦空,自性空故,無有男相,亦無女相;但唯言說之所顯示。如是地界與地界性皆不可得,唯佛正慧而能了知。

「大王!云何內水界?謂此身內所有執受濕潤等性,涎唾、脂髓、膿血、便利為內水界。大王!若時忽見親愛人等,眼中流淚,或為苦惱所逼流淚,或聞深法信重流淚,或為寒風所吹流淚。如是水界從何所來?水相乾時,復何所去?乃至此界壞時,興大黑雲三十二重,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降霔洪雨,點大如象,晝夜傾注,相續不絕。如是時分經五十劫,其水積滿,上至梵世。大王!此外水界從何所來?又此世界將欲壞時,有二日出,二日出已,小河泉流悉皆枯涸。三日出時,無熱惱池,所出四河亦皆乾竭。四日出時,大海水減一踰繕那,或二或三,漸次減至十踰繕那,或二十踰繕那,次第枯竭至八十踰繕那。有餘水在,或深至一多羅樹,或深至胸臆,或深至牛跡,乃至少水如指面量。當爾之時,大海水中悉皆乾燥淨盡無餘。大王!此水界相,生無所來,滅無所去,生時本空,滅時亦空,自性空故,無有男相亦無女相,但唯言說之所顯示。如是水界與水界性皆不可得,唯佛正智而能了知。

「大王!云何身內火界?若此身中所有執受,溫煖蒸熱咀嚼飲食,成熟變壞便令安和,入熱數者名為火界。云何外火界?謂不執受溫熱相生。若復有人於曠野中尋求火緣,或以蒿艾,或牛糞屑,或兜羅綿,引火生已;或燒草木山林聚落,及餘方處皆為所燒。大王!此火界性生無所來,滅無所去,生時本空,滅時亦空,自性空故,但唯言說之所顯示。如是火界與火界性皆不可得,唯佛正智而能了知。

「大王!云何身內風界輕動等相?謂此內風或時上行,或時下行,或住腹間,或脇或背,或發癮胗,或聚成塊,或如刀裂,或如針刺,出入息等遍滿身支。云何外風界?謂若此風從四方來,或狂暴起,摧折樹木,墮裂山峯,若微細起,飄舉身衣,動多羅樹,名外風界。大王!此風界相生無所來,滅無所去,生時本空,滅時亦空,自性空故,無有男相亦無女相,但唯言說之所顯示。如是風界與風界性皆不可得,唯佛正智而能了知。

「大王!云何內空界?若此身內皮肉血等顯現增長,離質礙性。謂若眼竅耳穴面門咽喉,嚥噉飲食所引滋味,於腸胃間通徹而出。若時業緣引生六處,諸處生已,圍遶空界,此說名入內空界數。然彼空界從何所來?又若方處外所顯現,離質礙性名外空界。大王!若色變壞一切皆空。所以者何?是虛空界本無盡故,安靜不動,猶如涅盤,遍一切處無有障礙。大王!譬如有人於彼高原穿鑿池井。於意云何?是池井中所有空相,從何所來?」

王曰:「無所從來。」

佛言:「大王!設使彼人復填以土。於意云何?空何所去?」

王曰:「空無所去。所以者何?是虛空界無去來故,不住男相,亦非女相。」

「大王!外虛空界本來無動,自性離故,但唯言說之所顯示,除佛正慧而能了知。

「大王!云何識界?謂若眼根為主,緣彼形色及彼表色,名眼識界。若餘五根緣於自境各別建立,名五識界。又此識界,不著於根,不住於境,非內非外及二中間。然此識界,各各了別彼彼境已,即便滅謝,生無所來,滅無所去。大王!識生時空,滅時亦空,自性離故,不住男相亦非女相,但唯言說之所顯示。如是識界與識界性皆不可得,如佛正慧而能了知。

「大王!云何眼處?謂四大種——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所造淨色。若地界清淨,則眼處清淨;若水、火、風界清淨,則眼處清淨。何以故?由地界清淨眼處得生,是中無有少法可得。如是乃至風界清淨,眼處得生,是中無有少法可得。何以故?無主宰故,無造作故。猶如涅盤自性清淨。大王!如是眼處各各尋求皆不可得。所以者何?地界空故,則地界清淨,乃至風界空故,則風界清淨。若諸法自性本空,則彼界何有清淨?亦無忿諍。若淨若諍皆不可得,復有何色而可見耶?當知眼處畢竟空故,自性亦空,前際後際皆不可得,未來所造亦不可得。何以故?自性離故。若自性無有,則無男相亦無女相,何有愛樂?若生愛樂是魔境界,若無愛樂是佛境界。何以故?若無愛樂,則能遠離一切諸法。

「大王!云何耳處?謂四大種所造淨色,分別行相,如前所說。大王!諸法解脫,決定現前,如法界空不可施設。大王!諸根各各樂著境界,眼緣色時而生愛樂,是故說色為眼境界。又此眼根緣於色境,有三種相:見可愛色起於貪想;不可愛色起於瞋想;非愛非惡而起捨想。如是乃至意著法處為意境界,若彼意處緣可愛色極生愛樂,為彼所牽引生貪行;不可愛色生於瞋行;愛非愛色起於癡行。如是聲等三種攀緣領納等相,准前應說。

「大王!諸根如幻、境界如夢,譬如有人於夢寐中與諸婇女共相娛樂。大王!於意云何?彼夢覺已,憶所受樂,為實有不?」

王曰:「不也!」

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為智者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婇女畢竟非有,何況與之共相娛樂,當知是人憶夢中境,徒自疲勞,不復可得。」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眾生眼見色已,心生愛樂,復起貪著,為彼所牽,造貪業行,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最初造作剎那滅謝,是業不依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於死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脩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A1]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大王!譬若有人於睡夢中,與諸冤對共相鬪戰。於意云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鬪戰等事,為實有不?」

王曰:「不也!」

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為智者不?」

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冤對,何況與之共相鬪戰?當知是人徒自憂惱,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異生眼見惡色,即生於惱厭離破壞,毀呰過失,造瞋業行。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最初造作,剎那滅謝,是業不依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於死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脩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大王!譬若有人於睡夢中為畢舍遮之所嬈害,心生怖畏,癡迷悶絕。大王!於意云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為鬼所嬈,為實爾不?」

王曰:「不也!」

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

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鬼所惱,何更說有癡迷悶絕?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眼見是色,迷惑不了,造癡業行。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最初造作,剎那滅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A2]後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脩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有相即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如是三法與空共行,涅盤先道,當如是學。」

父子合集經卷第十六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十七,品第二十六之二 - 2024-03-13 23:32:46

父子合集經卷第十七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六界差別品第二十六之二

佛言:「[A1]大王!譬如有人於睡夢中,聞妙樂聲,心生適悅。是人覺已,憶念夢中美妙音樂,是實有不?」

王曰:「不也!」

佛言:「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

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樂聲,何況復有生適悅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聞可意聲起於愛樂,而生染著,造作惡行,身三、語四、意業三種,作是業已剎那滅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脩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大王!耳聞惡聲則生憂惱,如人夢中親愛別離,悲號啼哭,生大苦惱。於意云何?是人覺已憶夢中事,是實有不?」

王曰:「不也!」

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為智者不?」

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親愛畢竟無有,何況復有別離事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聞其惡聲,則生憂惱,起於瞋心,造作瞋業,所謂身三、語四、意業三種,造彼業已剎那滅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大王!耳聞捨聲起於捨想,如人夢中聞他宣說不了義句。於意云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所聞之聲,為實有不?」

王曰:「不也!」

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

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音聲,何況更有不了義句。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耳聞捨聲,不達義趣,輕慢毀呰,造作癡業。身三、語四、意三種業,最初造作,即便滅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憶夢中聞不了義句。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脩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有相,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如是三法與空共行,涅盤先道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於此譬喻當如是知。

「大王!譬如有人於睡夢中,以旃檀香或多摩羅葉香及餘香等而以塗身。於意云何?是人覺[A2]已,憶念夢中所塗之香,是實有不?」

王曰:「不也!」

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為智者不?」

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諸香,何況復有以塗身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初聞妙香便生愛樂,心起染著,造如是業,身三、語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即便滅謝。是業滅已,不依四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乃至最後識滅,自業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脩羅,若人若天。初識生[A3]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大王!如人夢中見以死蛇死狗人屍繫己頸上,心生怖畏。於意云何?是人覺已憶念所見,為實有不?」

王曰:「不也!」

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

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死蛇等,何更復有繫之頸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見是臭惡,瞋恚毀呰造作是業,身三、語四、意三種業。造是業已剎那滅謝,是業不依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A4]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大王!譬如有人於睡夢中為彼非人斷其鼻根。於意云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鼻根斷壞,是實有不?」

王曰:「不也!」

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

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鼻根,何更說有被斷壞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見鼻根壞,起恐怖想,造作癡業,身三、語四、意三種業,最初造作剎那滅謝。是業滅已,不依四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盡,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有相,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如是三法,與空共行,涅盤先道,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於此譬喻當如是知。

「大王!譬若有人於睡夢中,為彼饑渴之所逼切,遇諸美饌隨意而食。於意云何?是人覺已憶念美饌,為實有不?」

王曰:「不也。」

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

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彼美膳,況得食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見美食[A5]已,心生愛著起於貪行,身三、語四、意三種業,最初造作剎那滅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脩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大王!如人夢中為饑所逼,得其苦瓠并拘賒怛計子、畢租摩哩捺子,而便食之,心生恚恨。於意云何?是人覺已,憶其夢中食苦瓠等,為實有不?」

王曰:「不也。」

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

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苦瓠等,況復食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夢為饑逼,噉其苦味,心生恚惱,造是業行,身三、語四、意三種行,造彼業已即便滅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時,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脩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大王!如人夢中舌根斷壞。於意云何?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是為實不?」

王曰:「不也!」

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

王曰:「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舌根,況復斷壞?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夫異生見舌壞已,心生恚惱造是業行,身三、語四、意三種業,造彼業已,剎那滅謝。是業不依四方四維上下而住,最後邊際命根滅謝,自分業報皆悉現前,如夢覺已,念夢中事。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脩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所以者何?性生滅故。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去。何以故?自性離故。如是了知身識身識空,自業自業空,初識初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了知業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有相,則無願求,名無願解脫門。如是三法,與空共行,涅盤先道,決定如法界,周遍虛空際;於此譬喻,當如是知。」

父子合集經卷第十七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十八,品第二十六之三 - 2024-03-13 23:33:42

父子合集經卷第十八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六界差別品第二十六之三
佛言:「大王!譬若有人於睡夢中與諸寶媛共相執持,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所受妙觸,為實爾不?」

王言:「不也!」

佛言:「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

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寶媛,況復有彼美妙觸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所得。」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異生寡聞無智,於可意觸而生愛樂,心生染著造如是業,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造作彼業,剎那遷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至命終時,見先所作,心想中現,如彼睡覺憶夢中事,最後識滅自業現前。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作業受報,皆不失壞。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脩羅,若人若天,同分種類相續不絕。大王!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大王!彼識起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其緣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何以故?自性空故。如是了知初識初識空,自業自業空,身識身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輪迴輪迴空,涅槃涅槃皆自性空,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隨世俗之所顯示,非第一義作是說也。

「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希求,名無願解脫門。若能了此三解脫門,與空共行菩提先道,廣大如法性,究竟如虛空;於此譬喻。當如是知。

「復次,大王!譬如有人於睡夢中,持熱銅鍱以為衣服而自纏身。是人覺已,憶念夢中熾然銅鍱觸身苦惱,為實爾不?」

王言:「不也!」

佛言:「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為真實,是智者不?」

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熱銅鍱,況復觸身受苦惱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寡聞凡夫異生,見恐畏事,心生嫌惡,妄生執著造是惡業,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造作彼業,剎那遷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至命終時,見昔所作,心生恐懼,如彼睡覺念夢中事,最後識滅自業現前。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作業受果皆不失壞,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修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而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大王!彼識起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彼緣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何以故?自性空故。如是了知初識初識空,自業自業空,身識身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輪迴輪迴空,涅槃涅槃皆自性空。了知業報自性非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希求,名無願解脫門。若能了知三解脫門,與空共行,菩提先道,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於此譬喻,當如是知。

「復次,大王!如人夢中自見其身,悉皆散壞不覺諸觸。是人覺已,憶念夢中身根散壞而生憂惱,為實爾不?」

王言:「不也!」

佛言:「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

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有身根,況復散壞?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如是,如是!愚癡寡聞凡夫異生,自見身壞,心生執著,復起恐怖,造是癡業,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造作彼業,剎那遷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至命終時,見先所作,心生惶怖,如彼夢覺,念夢中事,最後識滅自業現前。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作業受果皆不失壞,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脩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大王!初識起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彼緣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其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何以故?自性空故。如是了知初識初識空,自業自業空,身識身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輪迴輪迴空,涅槃涅槃皆自性空。了知業報自性非有,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希求,名無願解脫門。若能了此三解脫門,與空共行,菩提先道,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於此譬喻,當如是知。

「復次,大王!如人夢中見彼幻師幻作五欲種種欲樂,自見其身為彼圍遶,受諸快樂。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所作事業,為實爾不?」

王言:「不也!」

佛言:「大王!於意云何?彼於夢境執以為實,是智者不?」

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彼幻師,況復變現五欲等事。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寡聞凡夫異生意著於法,心生貪染,復起追求,轉增癡愛,為彼所牽,造如是罪,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造作彼業,剎那遷謝。彼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至命終時,見昔所作心想中現,自分業報皆悉現前,猶如夢覺念夢中事。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作業受報,皆不失壞,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脩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彼緣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何以故?自性空故。如是了知初識初識空,自業自業空,身識身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輪迴輪迴空,涅槃涅槃皆自性空。作業不可得,受報不可得,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大王!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希求,名無願解脫門。依此了知三解脫門,與空共行,菩提先道,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於此譬喻,當如是知。

「復次,大王!譬如有人於睡夢中,為彼瀑流漂沒己身及其眷屬,受諸惶怖種種苦惱。是人覺已,憶念夢中水所漂溺,為實爾不?」

王言:「不也!」

佛言:「大王!是人所夢執以為實,是智者不?」

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水所漂,況復有彼惶怖苦惱?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寡聞凡夫異生,意著諸法生憂惱處,展轉尋求無對治道,以不了故起諸惡行,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造作彼業,剎那遷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至命終時心生惶怖,見昔所作悉現其前,如人夢覺念夢中事。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作業受果皆不失壞,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脩羅,若人若天。初識生已,各受其報,同分心品相續不絕,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大王!初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彼緣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何以故?自性空故。如是了知初識初識空,自業自業空,身識身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輪迴輪迴空,涅槃涅槃皆自性空,無有作者亦無受者,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大王!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諸法皆悉空寂,此名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希求,名無願解脫門。若能了此三解脫門,與空共行,菩提先道,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於此譬喻,當如是知。

「復次,大王!譬如有人於睡夢中,自見其身飲酒惛醉,不識善法及諸惡行,功德過失都不覺知。是人覺已,念夢中事,為實爾不?」

王言:「不也!」

佛言:「大王!於意云何?是人所夢執為真實,是智者不?」

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夢中畢竟無飲酒者,況惛醉耶?當知是人徒自疲勞,都無有實。」

佛言:「大王!如是,如是!愚癡寡聞凡夫異生,意著諸法,起愛染心造是癡業,身業三種、語業四種、意業三種,造作彼業,剎那遷謝。是業滅已,不依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中間而住,至命終時,見先所作自分業報心想中現,如人夢覺念夢中事。大王!識為其主,業為攀緣,二種相因,初識生起,作業受報皆不失壞,或趣地獄,或墮傍生、琰摩羅界及阿脩羅,若人若天。各受其報,同類心品相續隨轉,最後識滅名為死蘊,最初識起名為生蘊。大王!身識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彼緣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彼業生時,無所從來,滅無所至。大王!無有少法從於此世得至他世。何以故?自性空故。如是了知初識初識空,自業自業空,身識身識空,若滅滅空,若生生空,輪迴輪迴空,涅槃涅槃皆自性空,無有作者亦無受者,若業若報,皆不可得,但唯名相分別顯示。

「大王!諸根如幻境界如夢,一切諸法自性空寂,此名空解脫門;空無空相,名無相解脫門;若無相者,則無希求,名無願解脫門。若能了知三解脫門,與空共行,菩提先道,廣大如法界,究竟如虛空。於此譬喻,當如是知。」

父子合集經卷第十八
貼文者 : : bluenwater

父子合集經,卷十九,品第二十七 - 2024-03-13 23:36:52

T0320 父子合集經卷/篇章 十九
父子合集經卷第十九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宣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日稱等奉 詔譯

淨飯王信解品第二十七

爾時世尊,告淨飯王言:「大王!如上所說解脫法門,當自繫心,正念觀察,勇猛精進,決定修作。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依此得證無上菩提,能招世間一切富樂,能消世間一切渴愛,能伏世間一切我慢,能破世間一切邪見,能滅有情一切罪惡。未登初地凡夫異生,皆令證得平等法性。如是法要,非諸聲聞及辟支佛所行境界,唯諸菩薩之所修作。大王!應作是念:『我當云何於人天中得為眼目?於長夜中得為照明?於愛河中得為船筏?於險難處得為導師?無依怙者為作主宰?自得度已,復能度他;自解脫已,令他解脫;自得安隱,令他安隱;自證涅槃,復令他證。』大王!不應觀彼現在世間所受富樂五欲自在,諸根如幻境界如夢,謂於色境聲香味觸心生貪著,無滿足時。

「大王!乃往過去無量俱胝那由他劫,有轉輪王名無邊稱,富貴自在,有大威德,象馬車乘眾寶輦輿,最勝輪寶無能壞者,已曾親近無量諸佛,於彼佛所種多善根,隨意所念皆得成就。大王!彼無邊稱王忽於一時,作是思惟:『我當自試福德之力,以我福故,令四天下所有一切樹木花果,皆得茂盛,受用無盡。』作是念已,彼四天下所有花果而得敷榮。大王!彼無邊稱王如是思惟:『我今更試自善根力,令四天下一切人民,若有所願,隨意無違。』作是念已,彼四天下所有人民,一切希求皆得如意。大王!彼無邊稱王復更思惟:『以我所有善根之力,令四天下降注香水。』作是念已,於四天下普雨香水。大王!彼無邊稱王復更思惟:『以我所有善根力故,令四天下普雨妙花。』作是念已,於四天下降雨種種上妙天花。大王!彼無邊稱王復更思惟:『以我所有善根力故,令四天下雨妙寶衣。』作是念已,於四天下悉雨寶衣。大王!彼無邊稱王復更思惟:『以我所有善根力故,令四天下悉皆雨銀。』作是念已,於四天下皆得雨銀。大王!彼無邊稱王復更思惟:『以我所有善根力故,令四天下降雨黃金。』作是念已,於四天下皆雨黃金。所以者何?皆由無邊稱王於往昔時與諸眾生共修善業之所獲得。

「大王!此閻浮提大地縱廣一萬八千踰繕那量,復有六十俱胝諸大城郭,中有一城名寶莊嚴,縱廣正等十二踰繕那,四面平正妙巧成就,於其城外有多羅樹,七重行列四寶所成,金銀琉璃玻胝迦寶,裝校嚴飾甚可愛樂。彼金樹者,其葉花果悉皆是銀;彼銀樹者,其葉花果皆是黃金;吠琉璃樹,其葉花果皆玻胝迦;彼玻𭹳樹,其葉花果悉是琉璃。其城七重,寶網寶鈴諸妙珍琦彌覆其上,城外復有七重寶塹,皆以七寶所共合成。一一寶塹,深半由旬,廣一由旬。金沙布底,八功德水,澄湛盈滿。諸妙音鳥翔集其中,優鉢羅花、拘沒那花、鉢訥摩花、分陀利花,普遍開發。周匝階陛四寶合成,黃金為階,白銀成陛;白銀為階,黃金成陛;琉璃為階,玻𭹳成陛;玻𭹳為階,琉璃成陛。一一階道七寶所成,其傍皆植金色芭蕉。復於道首置諸寶座,巧妙裝校,甚可愛樂。如是富樂種種嚴飾,皆是無邊稱王積集廣大善根福力之所獲得。又彼寶莊嚴城,周匝復有八萬四千清淨園林,一一園中有八大池,其池各廣半踰繕那,一一池岸有四階陛,四寶所成巧妙嚴飾,八功德水充滿其中,眾色蓮華開敷彌布。於其池岸復有諸花:阿提目葛多花、詹博迦花、[A1]嚩始計花、蘇曼那花、阿輸迦花、婆師迦花,如是種種諸妙香花。無邊稱王與諸臣民,止住園中共為遊樂。大王!彼王宮城高廣嚴好,寶多羅樹行植於上,寶網周遍,寶鈴和鳴,出妙音響,如五樂聲。時彼人民賴王德化,富樂自在安隱而住。

「大王!彼無邊稱王復於異時,如是思惟:『我今應往東勝身洲。』作是念已,王領四兵俱乘虛空,即至其處。彼諸小王皆來奉迎,各以國土虔誠致獻,王於彼住百千萬歲。大王!彼無邊稱王復自思惟:『我今當往西牛貨洲。』作是念已,領四兵眾俱乘虛空,即至其所。彼諸小王皆來奉迎,各以國土虔誠致獻,王於彼住百千萬歲。大王!彼無邊稱王復自思惟:『我今當往北俱盧洲。』作是念已,領四兵眾俱乘虛空,即至其所。彼諸人民歡喜歸化,王於彼住百千萬歲。大王!彼無邊稱王復自思惟:『我昔聞有三十三天住須彌頂,我今當往。』作是念已,即乘龍象與四兵眾,飛騰空中上須彌頂。時無邊稱王問御臣曰:『汝見須彌及以大海并四天下,其事云何?』御臣答言:『我見其相旋轉不定,如陶家輪。』王語御臣:『汝所見者,此龍象王大行未止。』王復前進,問御臣曰:『見須彌等,其相云何?』御臣答言:『我今見彼須彌大海皆悉震動。』王語臣曰:『今將至于須彌山頂,此龍象王小行未止。』王復前進,問御臣曰:『見須彌等,其相云何?』御臣答言:『我今見彼須彌大海不動不轉。』王語臣曰:『此龍象王,今已到彼須彌山頂。』時無邊稱王及四兵眾到須彌已,彼帝釋天主即時遙見無邊稱王,歡喜來迎,而作是言:『善來!大王!』即分半座,命王而坐。時無邊稱王即就其座,住於天上經無量歲,與彼天主分半同治。在彼時久,作是思惟:『可退彼天,我獨為主。』作是念已,王及兵眾即時退墮寶莊嚴城寶篋園中。

「時守園者見是事已,告城中人,作是唱言:『今有天人退沒於此。』時彼國王名曰作愛,聞是說已,速嚴駕馭詣彼園中,見如上事,怪未曾有。即勅排備種種香花、末香、塗香,詣彼王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長跪合掌,安慰問訊,白彼王言:『聖天至此,為當是誰?』彼即答曰:『汝昔曾聞有轉輪王名無邊稱不?』作愛王言:『我聞耆舊說:「昔有王名無邊稱,威德自在,領四天下,與四兵眾乘空而上三十三天。」』『汝所聞者,豈異人乎?則我身是。』

「時無邊稱王從天退已,初聞人間飲食氣味不能堪任,猶如酥油,沃熱沙中。時作愛王見其頓弊,不能止住:『有何善說?我於來世作何宣傳?』時無邊稱王語作愛王曰:『我從昔來富貴自在王四天下,一切所須皆得如意。陞忉利天帝釋分座,貪無厭故從天退下,如上眾事當如是說。』作是語已,即便命終。」

佛言:「大王!往昔無邊稱王者,豈異人乎?今我身是。是故當知,諸根如幻境界如夢,繫心正觀,勿生疑惑。」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樂求正法財, 淨心常質直,
五欲不堅牢, 智者當遠離。
若於法明了, 則厭五欲樂,
彼善降其心, 能破諸煩惱。
由斷煩惱故, 不受諸惡道,
離彼業道者, 為世所恭敬。
離貪欲染污, 開示欲過失,
心樂利群生, 稱世間最勝。
聞五欲過患, 速能生厭離,
以智淨其心, 處世無過上。
最勝大丈夫, 能滅眾生惡,
令離彼貪行, 處世無過上。
最勝大丈夫, 能滅眾生惡,
令離彼嗔行, 處世無過上。
最勝大丈夫, 能滅眾生惡,
令離彼癡慢, 為清淨智者。」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為淨飯王復說法要。佛言:「大王!乃往過去無量世時,有轉輪王名曰地生,善法治世,七寶具足,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兵寶、女寶、主藏臣寶。王有太子,名曰地天,紹繼父王轉輪王位,輔相大臣與王灌頂,為剎帝利灌頂聖王。於十五日月盛滿時,澡沐首髮洗浴身垢,著新淨衣。以諸花鬘摩尼天冠、種種瓔珞莊嚴其身,陞高樓上采女圍繞。即於東方有金輪寶,千輻具足轂輞圓滿,光明照曜縱廣七肘。

「時地天王覩是事已:『我昔曾聞耆舊所說:「若剎帝利受灌頂時有金輪現,如前所說,當知定作轉輪聖王。」我今應當自試驗之。』時地天王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輪合掌,作如是言:『此金輪寶當降于地。』如是禱已,依王前住。王以妙香上妙衣服,用拭輪寶置右掌中,而語輪曰:『我今欲往東勝身洲。』金輪乘空,即至彼所。地天聖王出現之處,其地平正布諸寶花,以王威力,地皆震動,井泉河池枯涸之處,八功德水悉皆盈滿,所謂輕清甘滑,不濁不臭,飲者無厭,令腹無痛。一切林木華果敷榮,諸枯槁者復得滋茂。王所遊處輪導其前,所至國土大小諸王,各以金槃盛滿銀粟,或以銀槃盛滿金粟,咸來奉迎安慰問訊:『善來!聖王!此土安隱,唯願居此治化人民,我等皆當給侍左右。』王即語曰:『我今不須國土珍寶,汝等應當隨順教誨,遠離殺生及不與取,遠離邪婬亦莫妄語,乃至邪見十不善業;汝等應當自住十善,亦教他人令住十善。孝養父母,承事師長,莫作非法,修行善行,亦勸他人勤行眾善。』時地天王與四兵眾,從勝身洲,過盡人境,漸度大海,至牛貨洲及俱盧洲,宣王德化。悉降伏已,王及輪寶還閻浮提,於王宮門依空而住。

「時四天下變成七寶,所有一切三惡道苦,及八難處不善之聲,悉皆消滅,況復有彼造惡業者。所以者何?皆由地天轉輪聖王本願力故。又彼輪寶於虛空中,往來旋轉四天下時,處處皆生自然香稻,不假種植,淨無糠糩。又彼輪寶旋天下時,諸劫波樹出天寶衣,一切有情受用如意。又彼輪寶旋天下時,諸有重病皆得痊愈,唯有三病:一者、意樂;二者、[A2]段食;三者、衰老。彼諸眾生壽命千歲,設有微苦,自然消殄。有如是等無量無邊希有之事,俱時出現。

「時地天王,忽作是念:『我今於此富貴自在,頗有餘處,而勝此耶?』復自思惟:『我昔曾聞須彌山頂有三十三天快樂無比,今可詣彼。』與四兵眾即至彼所。時帝釋天主,見地天王自遠而來,即起奉迎,善言問訊,分座令坐,命王同治。時地天王經彼時久,欲退帝釋獨為天主。作是念已,王與兵眾墮閻浮提末土羅城。彼地天王久居天宮受上妙樂,忽墮人世,不能暫安。猶如酥油,置熱砂上,身心頓弊,無所堪任。

「時地天王,而說偈言:

「『王者稱自在, 不能斷貪欲,
如火益乾薪, 是故應遠離。
如渴飲[A3]鹹水, 轉增其渴心,
當知著欲者, 無厭亦如是。
如眾流入海, 曾無滿足時,
當知著欲者, 無厭亦如是。
如鏡照形容, 顯現何曾定,
當知著色者, 無厭亦如是。
如聞空谷響, 應答無休息,
當知著聲者, 無厭亦如是。
猶如盛香匲, 受薰未甞足,
當知著香者, 無厭亦如是。
如杓和美饌, 均布用無時,
當知著味者, 無厭亦如是。
如風行虛空, 轉動曾無定,
當知著觸者, 無厭亦如是。
如夢中飲水, 不能蠲渴想,
意著諸法者, 無厭亦如是。
若樂著諸欲, 貪火轉熾然,
當以淨智水, 滅之無有餘。』
「爾時地天轉輪聖王說是偈已,尋即遷謝。」

佛言:「大王!地天王者豈異人乎?我身是也。」

父子合集經卷第十九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一 - 2024-03-15 15:53:08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上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三千戶賜紫贈司空[A1]諡大鑒正號大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一千人俱;菩薩八萬四千,皆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所謂慈氏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觀自在菩薩、得大勢菩薩而為上首;復有七十二俱胝諸天眾俱,皆悉住於菩薩之乘;復有天帝釋,娑訶世界主大梵天王,與其眷屬四萬天眾俱,亦皆住於菩薩之乘。

復有四阿蘇羅王,所謂毘摩質多羅阿蘇羅王、末利阿蘇羅王、驢肩阿蘇羅王、歡喜阿蘇羅王,與百千阿蘇羅眷屬俱。

復有六萬二千諸大龍王,所謂難陀龍王、鄔波難陀龍王、水天龍王、摩那斯龍王、地持龍王、無熱惱龍王、蘇迷盧龍王、伏魔龍王、月上龍王,如是等而為上首。

復有四大天王,所謂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多聞天王,與百千藥叉眷屬俱,所謂金毘羅大藥叉、阿吒嚩俱大藥叉、針毛大藥叉、妙慧大藥叉、形相大藥叉、遍形藥叉、不動藥叉,如是等而為上首。

時王舍城國王大臣,及諸四眾,天龍藥叉人非人等,各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種種資具,於如來所恭敬尊重而為奉獻。

爾時世尊受王請食,於晨朝時著衣持鉢,與諸苾芻及於天人百千之眾前後圍繞,向王舍城未生怨王宮。以佛威神力故,大神境通放百千種妙色光明,百千音樂同時俱奏,雨眾妙華,烏鉢羅華、鉢頭摩華、俱勿頭華、芬陀利華,繽紛而下。是時如來以神通力,隨按足處涌寶蓮華大如車輪,白銀為莖黃金為葉,吠瑠璃寶以為其鬚,於華臺中有化菩薩結加趺坐。是諸菩薩,與寶蓮華俱遶王舍城,右旋七匝而說頌言:

「商主利益世間者, 拔濟有情為福田,
釋雄寂靜大威德, 世尊今當入此城。
若有樂求生天眾, 解脫生老病死苦,
欲求摧伏魔羅軍, 應當供養釋師子。
牟尼名號甚難聞, 多俱胝劫行精進,
悲愍世間作利益, 大仙今入此王城。
無量無邊劫行施, 飲食衣服及車乘,
所愛男女并妻子, 及捨王位入於城。
能施手足與眼耳, 捨頭及鼻諸支分,
由具一切捨功德, 獲於殊勝薩婆若。
善學檀那淨律儀, 於戒無缺人中勝,
具足忍辱勝功德, 寂靜心意今入城。
修習精進俱胝劫, 厭離悲愍觀世間,
入於禪定住寂靜, 是大梵音今入城。
無量智慧無等倫, 猶若虛空無有際,
善忍功德戒亦然, 如是勝行皆清淨。
勤勇摧伏魔羅眾, 獲不動慧無憂惱,
微妙法輪依教轉, 大法自在今入城。
其有樂求我善逝, 三十二相以莊嚴,
彼菩提心行願成, 應往親近而供養。
斷慾瞋癡諸煩惱, [A2]及餘覺觀惡思欲,
速辦無量供養具, 應當親近於大師。
若人欲求梵天位, 釋提桓因大自在,
以妙供具諸天樂, 應當奉獻大牟尼。
欲求輪王王四洲, 獲得七寶願成就,
具足千子皆勇猛, 應當供養人中尊。
欲求長者及小王, 獲得資財無有盡,
顏貌端嚴勝眷屬, 應速往供於牟尼。
若有修行解脫者, 樂聞殊勝大仙法,
是故汝當速往聽, 於此難聞今得聞。」
爾時王舍大城及百千村邑聚落,聞此頌警覺已,其中男女童男童女,各齎華香燒香塗香末香華鬘,并金銀花幢幡商佉鼓角絃管種種音樂,一心思惟願佛攝受,踊躍歡喜恭敬供養。於是世尊將入城時,即舉右足按城門閫,城中之地六種震動,諸天及人百千音樂不鼓自鳴,雨天妙花,城中有情盲者得視,聾者得聞,狂者得本心,裸者得衣服,飢者得飲食,貧者得資財。當此之時,亦復不為貪欲瞋恚愚癡慳悋嫉妬忿慢之所逼惱,慈心相向猶如父子。彼樂音中而說頌曰:

「世尊十力入於城, 是大丈夫釋師子,
剎那皆獲大安樂, 盲者得視聾得聞,
狂者復心無散亂, 裸露之者獲衣服,
所有飢渴得飲食, 貧窮之人獲財寶,
無量諸天在虛空, 恭敬禮拜而讚歎,
雨花供養如來月, 鼓角商佉諸樂音,
以佛入城悉皆奏。 其城中地六種動,
見者奇特懷悅意, 貪愛瞋癡而不逼,
慳嫉慢等悉皆除, 慈心相向如父子。
如來十力入城時, 人民安樂悉歡喜,
音樂不鼓皆自鳴, 獲得非常極喜悅,
皆以如來威神故, 天人蘇羅世間眾,
如是多種俱時現, 奇特殊勝不思議,
當於世尊入城時, 廣作多人利益事。」
爾時世尊入王舍城,時有居家菩薩摩訶薩,是豪姓長者之子,名摧過咎,於里巷中遙覩世尊,相好奇特端嚴澄睟,諸根寂靜觀者無厭,住奢摩他最上調伏,防護諸根如善調象,正念不亂如淨泉池,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時彼菩薩,見如來色相端嚴成就,極生尊重淨信之心,便往佛所稽首雙足,右遶三匝却住一面。時[A3]摧過咎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菩薩成就幾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隨所悕求,淨佛國界嚴淨佛剎?」

於是世尊為欲哀愍[A4]摧過咎故,知化緣將至,於衢路中住。時有無量百千俱胝人眾,皆詣佛所稽首佛足合掌而住。於虛空中,復有無量百千諸天,禮敬世尊。時薄伽梵告[A5]摧過咎菩薩摩訶薩言:「菩薩成就一法,速疾證得無上菩提,隨其意樂獲淨佛剎。云何一法?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有情起大悲愍,增上意樂應發無上菩提之心。云何增上意樂?善男子!增上意樂者,若發菩提心已,不應起少不善法行。云何少不善法行?謂不行貪愛、不行瞋恚、不行愚癡。若住居家,威儀不應行調戲行。若出家者,不應求恭敬利養,善住出家所修行法,謂一切法如實通達。云何一切法如實通達?善男子!一切法者,謂蘊、處、界。云何通達五蘊?應觀五蘊如幻,遠離、空性、無所緣、寂靜、不生不滅,作如是通達,亦不見通達者。亦無所見無知無思,亦無分別及所分別,一切分別寂滅通達,名為菩薩摩訶薩正行不捨有情。何以故?彼自知其法,如是為他有情,演說有情及法皆不可得。善男子!由一法成就故,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則能圓滿淨佛剎土。」

說此佛剎功德莊嚴成就法門時,摧過咎菩薩得無生法忍,歡喜踊躍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於彼眾中二千有情發菩提心。一萬四千諸天及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於是世尊熙怡微笑,從其面門放青黃赤白紅紫等光,照無量無邊世界,照已還來遶佛三匝而從頂入。是時具壽阿難陀,即從座起整[A6]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於世尊前說伽陀曰:

「諸法自在到彼岸, 十力導師最勝尊,
一切智者世普聞, 唯願今說現微笑。
牟尼云何覺過去? 云何未來悉覺悟?
現在云何而覺知? 唯願演說現微笑。
一切有情之心行, 下中最上之差別?
解脫諸想到彼岸, 唯願調御說笑因。
億那庾多諸天來, 禮敬世尊而合掌,
於大眾中生渴仰, 唯願牟尼說妙法。
「智到於彼岸, 愆過不可得,
知一切勝行, 何緣而現笑?
如是[A7]億俱胝, 求法諸天眾,
無量諸苾芻, 皆來聽正法,
供養發願故, 無量種音聲,
一切皆渴仰, 願佛除疑惑。」
佛告具壽阿難陀:「汝今見此摧過咎菩薩摩訶薩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不?」

阿難陀白佛言:「世尊!已見。修伽陀!已見。」

佛言:「阿難陀!此摧過咎菩薩,却後過於六十二阿僧企耶百千劫,於此三千大千世界離熱惱劫中,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寂靜調伏音聲如來、應、正等覺。阿難陀!彼寂靜調伏音聲如來,佛剎功德莊嚴,及以聲聞、菩薩之眾,亦如不動如來妙喜世界而無異也。」

是時,世尊說是法已,從於彼處漸次而往未生怨王宮。到已,與苾芻眾各隨次第敷座而坐。時未生怨王。知其世尊并苾芻僧坐已,即以種種飲食色香美味,手自斟酌供[A8]養世尊及苾芻僧,悉令充足,復以上妙衣服,奉上如來及苾芻眾,為佛及僧躬自披擐。披擐已訖為佛作禮,即於佛前,退就一面處於卑座,而白佛言:「世尊!忿恨及覆并諸過咎,及以無知,從何而生?從何而滅?」

佛告大王:「忿恨及覆并諸過咎,皆從我我所生。我我所者,於無處建立,若不知功德及以過患,名為無知。若如實知我我所者,智與非智不能施設。是故大王應如是學。一切有為法,本無來去亦無言說。大王!法無來去,無來去法不生不滅,無生滅者則名為智,而是無[A9]知亦名為智。何以故?諸法入出互不相知,若無所知名之為智。」

爾時未生怨王白佛言:「世尊!甚奇甚特!如來、應、正等覺如是善說,我今寧可聞法中夭,不願不聞壽命長遠。」是時大王復[A10]請世尊晡時說法。爾時世尊即便聽許。

飯食已訖,而收衣鉢往靈鷲山,洗足敷座入三摩地。於時世尊為欲說法,於其晡時從三摩地起。時具壽舍利子及諸大聲聞皆從定起,時文殊師利童真菩薩亦從定起,與四萬天子俱。慈氏菩薩與五千菩薩眾俱,師子勇猛雷音菩薩與五百菩薩眾俱,皆從定起,領諸眷屬前後圍繞,詣靈鷲山頭面禮佛,各各敷座退坐一面。

時未生怨王與諸眷屬前後圍繞,往靈鷲山詣如來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時王舍城,復有無量百千有情,悉皆共往鷲峯山中,至如來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舍利子,以佛威神力故,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如來適於王舍大城四衢路中,已為摧過咎菩薩摩訶薩,略說菩薩摩訶薩圓滿佛剎功德莊嚴。善哉!世尊!唯願廣說,如諸菩薩行菩薩行,勿令退轉無上菩提,獲一切智摧伏魔羅,降諸外道淨諸煩惱,嚴淨佛剎滿其願已,起善巧慧離於佛地,住於聲聞及緣覺地,善轉法輪修諸波羅蜜,令其獲得薩婆若智,現為菩薩與無量無數有情作大利益。於此會中有求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得親從佛聞說妙法,歡喜踊躍,彼歡喜已如說修行。」

爾時世尊作是思惟:「我今現起如是神通,由此神通現行境界普遍十方。」即放多百千光明,一一光明,於多佛剎作那庾多百千光明,照曜於彼諸剎土中,映蔽日月,是其光明映奪眼根,所有諸天龍藥叉摩尼電火等光,悉不復現,亦無地獄色相及餘有情光明,乃至十方諸世界中輪圍山、大輪圍山、目真隣陀山、大目真隣陀山、蘇迷[A11]盧山王,及餘黑山牆壁樹林,以佛光明而照曜故悉皆透徹。

爾時世尊[A12]放斯光已作謦欬聲,警覺十方無量世界。是時東方去此世界,過八十四殑伽沙數諸佛剎土,有世界名普遍,彼土有佛,號吉祥積王如來、應、正等覺,今現住世。彼佛剎中不聞聲聞、緣覺之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充滿其國,一一菩薩各有百俱胝不退轉菩薩摩訶薩,前後圍繞而為眷屬。彼世界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為法勇。以何義故名為法勇?彼吉祥積王如來處眾說法,法勇菩薩聞說法已,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自隱其身為眾說法,所謂菩薩藏法門陀羅尼金剛句。

時彼眾會咸作念言:「一切諸法唯有其聲,善男子何以故不見其身而聞其聲?」出如是聲,色成就不現;如色,聲亦爾;如聲,一切法亦爾。無量菩薩而獲得忍,以是義故名為法勇。

時法勇菩薩摩訶薩,見大光明、聞謦欬聲,即時往詣吉祥積王如來所,頭面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於世間中有大光明及聞大謦欬聲?昔未曾有。」

時吉祥積王如來告言:「善男子!西方去此過八十四殑伽沙數佛剎,有世界名娑訶,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今現住世,為欲召集十方世界俱胝那庾多諸菩薩故,而令聽法,一切毛孔放此光明及謦欬聲。」

法勇菩薩即白吉祥積王如來言:「世尊!我今欲往娑訶世界,禮拜瞻覩供養承事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兼欲見彼諸菩薩眾及聽法故。」

佛言:「可往,今正是時。」

法勇菩薩即與六十俱胝大菩薩眾,前後圍繞從彼土沒,猶如壯士屈伸臂頃,現此界中。是時法勇菩薩摩訶薩,作是思惟:「今我作何神境通故,往彼禮拜親覲供養釋迦牟尼如來?」作是念已,即入一切莊嚴三摩地,由是三摩地神境通威力故,令此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妙花積至于膝,百千音樂同時俱作,寶幢[A13]幡蓋種種莊嚴,復以妙香普薰此界,猶如他化自在天宮。是時法勇菩薩現神通已,與諸菩薩詣釋迦牟尼如來所,頭面禮足右繞三匝,隨所來方以願力故,化現蓮花而坐其上。

爾時南方去此過九十六俱胝那庾多佛剎,有世界名離塵,彼現有佛,號師子勇猛[A14]奮迅如來、應、正等覺,而為無量大菩薩眾恭敬圍繞。彼世界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寶手。以何義故名為寶手?謂彼菩薩於諸佛土化有情時,即以右手遍捫若干諸佛世界,即隨所欲而能成辦,從其手出佛法僧聲、施戒忍進禪定智慧慈悲喜捨之聲,及餘種種百千俱胝那庾多法寶之聲,以是義故名為寶手。

爾時寶手菩薩摩訶薩,見大光明、聞謦欬聲,昔所未聞昔所未見,即詣師子勇猛奮迅如來所,頭面禮足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現大光明,及聞如是大謦欬聲?」

佛言:「善男子!北方去此過九十六俱胝那庾多佛剎,有[A15]世界名娑訶,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今現住彼,於一切毛孔放大光明,作謦欬聲,為欲演說佛剎功德莊嚴,[A16]令無數菩薩,各取本願佛剎莊嚴,故現斯瑞。」

爾時寶手菩薩又白師子勇猛奮迅如來言:「我今欲往娑訶世界禮拜親覲供養承事釋迦牟尼如來,并見諸菩薩及聽法故。」

佛言:「何用往彼雜染世界?」寶手菩薩白佛言:「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見何義利取彼雜染世界,而乃不取淨佛國土?」

佛言:「善男子!彼佛世尊昔於長夜作如是言:『願我速得成就大悲,常於[A17]弊惡有情之中,成無上正覺轉妙法輪。』」

寶手菩薩復白師子勇猛奮迅如來言:「世尊!彼釋迦牟尼如來,乃能往昔發是大悲難發之願,現於如此惡世界中,如是慈尊甚為難遇,我今當往禮拜親覲。」

佛言:「可往,今正是時。然汝詣彼應善謹察無自毀傷,彼佛菩薩雖為難遇,其餘有情心行險詖難可調伏。」

寶手菩薩復白佛言:「彼土雖有忿恨怨讎,無傷於我,假使一切有情盡未來際,於俱胝劫瞋恨罵辱,乃至刀杖瓦石打擲,悉能受之終不加報。」

時師子勇猛奮迅如來,告一切眾菩薩言:「諸善男子!汝等若能如寶手菩薩被忍辱甲冑者,可與俱往娑訶世界。」

師子勇猛奮迅如來說是語已,寶手菩薩一心一意,與彼會中無量菩薩前後圍遶,於彼剎沒現此界中。時寶手菩薩即作是念:「今我以何神通境界,禮拜釋迦牟尼如來?云何安樂無量有情?」作是念已,即作神通現行境界,而以右手覆此三千大千世界,從于手中雨諸飲食衣服車乘,金銀瑠璃、真珠珂貝、珊瑚璧玉,隨諸有情心所悕願,悉能充滿;樂聞法者,即從手中而得聞法,復使無量聞法有情現證真實,亦令無數有情受勝妙樂。是時寶手菩薩摩訶薩,作如是神通境界已,與諸菩薩往詣釋迦牟尼如來所,頭面禮足,右繞三匝,隨所來方以願力故,化現蓮華而坐其上。

爾時西方去此,過九十俱胝那庾多百千佛剎,有世界名寶藏,彼土有佛,號寶積王如來、應、正等覺,今現住彼。其佛剎土,清淨瑠璃之所成就,無有聲聞、緣覺,唯是清淨大菩薩眾,去來坐立於瑠璃地,皆見寶積王如來分明顯現,猶如清淨明鏡覩其面像。[A18]是諸菩薩於彼地中見佛世尊,亦復如是,見已請法,佛便為說往昔本願,彼諸菩薩聞法得忍。彼寶積王如來,常於眉間毫相摩尼寶中放大光明,遍照彼剎,日月光明悉皆映蔽不[A19]辨晝夜,以花開合方[A20]辨晝夜。

時彼寶積王如來剎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殊勝願慧,遇釋迦牟尼如來光明照觸,聞謦欬聲,便詣寶積王如來所,頭面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於世間中,有如是謦欬之聲及大光明?」

佛言:「善男子!東方去此過九十俱胝那庾多百千佛剎,有世界名娑訶,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為欲召集十方世界俱胝那庾多菩薩,令其聞法,遍於毛孔放大光明,作謦欬聲。」

時殊勝願慧菩薩摩訶薩,聞是語已又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往娑訶世界,禮拜親覲供養承事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并見彼諸菩薩及聽法故。」

佛言:「可往,今正是時。」

爾時殊勝願慧菩薩摩訶薩,即與諸菩薩,於剎那頃來到娑訶世界。時殊勝願慧菩薩,即作是念:「今我以何神變,往彼親覲釋迦牟尼如來?」作是念已入三摩地,由此三摩地神境通故,令此三千大千世界傍生焰、魔界苦,悉皆停息,於剎那頃獲得無上殊勝安樂,及地獄火悉皆殄滅,餓鬼、畜生及焰魔界有情,所有飢渴皆獲飽滿,於剎那間便得安樂,猶如苾芻入初靜[A21]慮。當於是時,無一有情而為貪恚愚癡、忿恨惱害、慳慢嫉妬、矯誑覆藏之所逼惱,一切諸趣有情,互起慈心及利益心。是時殊勝願慧菩薩,現如是神境通已,與諸菩薩詣釋迦牟尼如來所,頭面禮足右遶三匝,隨所來方以願力故,化現蓮花而坐其上。

爾時北方去此,過六萬三千佛剎,有世界名常莊嚴,彼現有佛,號生娑羅帝王。彼世界中無有在家衣俗服者,一切菩薩皆服袈裟。而彼世界尚不聞有女人之名,況胎生者,一切皆著袈裟之服,結加趺坐蓮花化生。彼佛世尊為諸菩薩,常說性印法門。云何名為性印法門?所謂發菩提心,即為滿足菩薩律儀,即入菩薩藏陀羅尼根本處;心不散動能行捨故,即入空性三摩地,住於正行故,即入無相三摩地,無所悕望故,即入無願三摩地;性離貪欲故,通達蘊、處、界,於悕望事而得覺悟,而於佛智正願無生,乃至通達一切法,於一切法分別無分別悉皆斷除。由於彼等作如是見,是故名為性印法門。

於彼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相莊嚴星宿積王,本願殊勝,若有眾生見其身者,必定當得三十二相。時彼菩薩遇佛光明、聞謦欬聲,便詣生娑羅帝王如來所,頂禮雙足右繞三匝,退住一面,白言:「世尊!以何因緣有大光明及謦欬聲?」

彼佛告言:「善男子!於此南方,過六萬三千佛剎,有世界名娑訶,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於一切毛孔放此光明作謦欬聲,為欲召集十方無數世界諸大菩薩令聽法故。」

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言:「以何因緣名為娑訶世界?」

佛言:「彼之世界,能忍貪恚愚癡及諸苦惱,是故名為娑訶世界。」

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言:「彼娑訶世界諸有情等,毀罵捶打皆能忍受耶?」佛言:「善男子!彼佛世界諸有情等,少能成辦如斯功德,而多隨順貪恚愚癡怨恨纏縛。」彼菩薩言:「若如是者,彼之世界不應名娑訶也。」

佛言:「相莊嚴星宿積王!彼佛剎土亦有行菩薩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成就忍辱,將護有情善自調伏,若諸有情以眾苦具而來加害,悉能含忍,終不放逸貪恚愚癡。善男子!由有如此諸善丈夫,是故彼界名曰娑訶。又彼釋迦牟尼如來,世界之中亦有有情具足眾惡,少能悔過,其心麁獷而無愧恥,不敬佛不重法不愛[A22]僧,當墮地獄、傍、生餓鬼。彼釋迦牟尼如來,於此下劣有情之中,悉能忍受罵辱嫌恨、誹謗惱亂、惡言怨憎,心如大地不可動搖無所違逆,若得供養及以不得,心無高下亦無憎愛,是故彼界名為娑訶。」

爾時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又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得大善利,不生於彼[A23]弊惡下劣有情之中。」

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說。何以故?東北方有世界名千莊嚴,彼現有佛,號大自在王如來、應、正等覺,其土有情皆悉具足一向安樂,譬如苾芻入滅盡定,彼之安樂亦復如是。若諸有情於彼佛剎,百俱胝歲修諸梵行,不如於此娑訶世界,一彈指頃於諸有情起慈悲心,所獲功德尚多於彼,何況能於一日一夜住清淨心。」

爾時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欲往娑訶世界,禮拜親覲供養承事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并見彼諸菩薩及聽法故。」

佛言:「可往,今正是時。」

爾時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摩訶薩,與百俱胝菩薩從彼土沒,於剎那頃到娑訶世界。即時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便作是念:「今我以何神通之力,供養禮覲釋迦牟尼如來?」作是念已,以自神境通,於虛空中化成寶蓋,覆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千萬億珠瓔寶幡周匝垂布,於其蓋中雨種種華,百千音樂不鼓自鳴。復令此會苾蒭、苾蒭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天龍藥叉、健達嚩、阿蘇羅、櫱路荼、緊捺𠸪、摩呼羅伽、人非人等,各自見身具三十二相,現寶蓋中。爾時相莊嚴星宿積王菩薩,作如是神境通已,與諸菩薩詣釋迦牟尼如來所,頂禮雙足右繞三匝,隨所來方以願力故,化現蓮華而坐其上。

如是乃至遍於十方,各有無量阿僧祇佛剎中無量阿僧祇百千億菩薩,見大光明、聞[A24]謦欬聲,皆問彼世尊而來此土,頭面禮佛各坐一面,亦復如是。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天龍藥叉、健達嚩、阿蘇羅、櫱路荼、緊捺𠸪、摩呼羅伽,乃至釋梵護世及餘大威德諸天等,皆見光明、聞謦欬聲,咸來佛所頂禮雙足却坐一面。

爾時世尊,作如是神通現行已,十方阿僧祇俱胝無量無邊百千那庾多佛剎,所有菩薩來集會者,皆見此土功德莊嚴,并佛身量菩薩、聲聞,及受用具[A25]各,與自剎悉皆同等,一一諸菩薩,各各知自己身在於其中。

爾時慈氏菩薩即從座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說頌言:

「無邊智慧十方聞, 大光普照人天界,
一切有情共度量, 無有能測於佛智。
十方無量諸菩薩, 為求法故咸來集,
住此悉皆瞻敬佛, 而皆渴仰大牟尼。
如來具戒定慧者, [A26]端嚴無畏如師子,
慧光如日照虛空, 名稱普聞諸佛國。
諸天龍神與士女, 并及苾芻苾芻尼,
皆悉合掌而恭敬, 願佛哀愍為說法。
過現未來可度者, 決定了知是法器,
如來善達諸有情, 唯願演說除疑惑。
云何修行諸佛子, 獲得淨剎離塵垢?
云何成就於大願? 如來為我廣宣說。
云何不染於慳悋? 云何不壞於尸羅?
云何陵辱而能度? 毀罵誹謗皆堪忍?
云何勇猛勤精進, 修行無倦俱胝劫?
無量苦惱諸有情, 悉令獲得大安樂?
云何專注常等引, 住三摩地清淨心,
而能不染於諸境, 猶如蓮華不著水?
云何能說甚深法, 通達出世之智慧?
云何降伏魔羅軍, 究竟證於無上覺?」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二 - 2024-03-15 15:53:55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中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三千戶賜紫贈司空[A1]諡大鑒正號大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

爾時如來,告慈氏菩薩摩訶薩言:「汝今為佛嚴[A2]辦法座,我當昇已,說往昔意樂所修諸行,善巧出生諸佛剎土功德莊嚴,趣向正行法門。」

時慈氏菩薩,即作是念:「今者世尊以何義故,令我嚴座?不使阿難陀、大目揵連等?云何棄捨彼諸聲聞、緣覺,將非唯為清淨諸菩薩說?或彼聲聞、緣覺,於此法門而非器故,為菩薩故令我敷座?」

爾時慈氏菩薩摩訶薩,即作神通現行境界,由此通故化師子座,高四萬踰繕那,以無量寶周匝鈿飾,以天妙衣而敷其上,其衣柔軟而觸之者,獲得安樂,從其座出種種光明,照此三千大千世界。是時如來,從本座起而昇此座,三千大千世界六種振動有異於常。

爾時世尊告具壽舍利子:「菩薩成就四法,能令所願皆得滿足。云何為四?一者、發趣菩提意樂。二者、於諸有情起悲愍心。三者、發起精進。四者、近善知識。菩薩由成就此四法故,圓滿大願。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一法,不退大願,淨剎成就。云何一法是菩薩應當學?不動如來為菩薩時,本所修行發弘誓願言:『我當所在生處,若不出家,則為欺誑十方諸佛世尊。』如是,舍利子!是諸菩薩應隨順學,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生處皆悉決定,捨家趣於非家。何以故?而諸菩薩最勝利益者,所謂出家。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樂出家者,則能攝取十種功德。云何為十?一者、不著諸欲。二者、樂阿蘭若。三者、行佛所行。四者、不著妻子貪愛財利。五者、離惡趣行法。六者、習善趣行法。七者、而能獲得善根成就。八者、積集善根而不退失。九者、恒為諸天之所歎美。十者、常為非人之所擁護。舍利子!樂出家者,則能攝取如是十種功德。是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欲求正覺者、欲解脫有情者,是故常樂出家。如是,舍利子!是名一法獲得成就,不退大願,得隨意樂清淨佛剎。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二法,不退大願,隨其意樂[A3]淨佛剎土。云何為二?所謂菩薩不樂求聲聞,不樂求聲聞乘,不愛樂聲聞所說法,不樂親近聲聞乘者,不學聲聞律儀戒,不樂宣說共聲聞乘相應之法,亦不勸他行聲聞乘;於緣覺乘亦復如是;唯為勸發有情成就最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為二。舍利子!若有勸他趣入佛乘,而此菩薩則能攝取十種功德。云何為十?一者、攝取無聲聞、緣覺佛剎。二者、得純一清淨大菩薩眾。三者、諸佛世尊之所護念。四者、常為諸佛稱名讚歎而為說法。五者、於一切事生廣大心。六者、若生天上當作帝釋或梵天王。七者、若生人中作轉輪聖王。八者、常見諸佛世尊而不遠離。九者、為諸天人之所愛樂。十者、獲得不壞眷屬及無量福聚。何以故?舍利子!若有能令三千大千世界諸有情類,一切皆得阿羅漢果或緣覺地,若復有能置一有情於佛菩提,此之功德甚多於彼。何以故?舍利子!若聲聞、緣覺出現於世,則不能令佛種不斷,若佛如來不出於世,亦無聲聞及以緣覺。舍利子!以佛世尊出現於世,是故能令佛種不斷,則有聲聞、緣覺施設。舍利子!由此勸他住菩提心,獲得如是十種功德,不退大願,得隨意樂清淨佛剎。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三法,不退大願,攝取佛剎功德莊嚴。云何為三?一者、尊重住阿蘭若。二者、無所悕望而行法施。三者、安住淨戒律儀。舍利子!菩薩安住淨戒律儀,即能獲得十種無畏。云何為十?一者、入聚落無畏。二者、眾中說法無畏。三者、食飲無畏。四者、出聚落無畏。五者、入寺無畏。六者、入僧眾無畏。七者、安坐無畏。八者、詣和尚阿闍梨無畏。九者、教誡大眾住慈心無畏。十者、受用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緣之具無畏。

「舍利子!所謂安住淨戒律儀,獲得如是十種無畏。

「又,舍利子!菩薩說法心不悕望,復能攝取十種功德。云何為十?一者、不為多欲。二者、不求他人識知。三者、不求名稱。四者、於施主家心不繫著。五[A4]者、不占悕貴族門徒。六者、於麁於細而生知足。七者、諸天來詣不生驕慢。八者、而不退於觀佛作意。九者、所說言教為他信受。十者、起念佛心。舍利子!菩薩法施心不悕望,獲得如是十種功德。

「又,舍利子!菩薩尊敬住阿[A5]蘭若,復能成就十種功德。云何為十?一者、遠離無益談話。二者、樂於寂靜。三者、心緣定境。四者、不營諸務。五者、愛敬諸佛。六者、不捨禪定喜樂。七者、修梵行時無有障礙。八者、少加功用證三摩地。九者、所受教法名句文身未曾忘失。十者、所聞法義皆悉了知。舍利子!菩薩尊重住阿蘭若,獲得如是十種功德。若菩薩成就三法,不退大願,得隨所樂淨佛剎土。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四法,不退大願,獲隨所樂淨佛剎土。云何為四?一者、實語如說修行。二者、常自謙下剪除我慢。三者、遠離慳嫉。四者、見他榮盛心生歡喜。如是名為成就四法。

「又,舍利子!菩薩實語有四種功德。云何為四?一者、口中常出青蓮華香。二者、語業清淨言辭無礙。三者、人天之中以為準繩。四者、攝取諸佛圓滿音聲。舍利子!菩薩實語,獲得如是四種功德。

「又,舍利子!菩薩謙下有四種功德。云何為四?一者、遠離惡趣,不受[A6]駞驢牛馬狗等諸傍生身。二者、不被輕毀。三者、惡友怨敵不能淩突。四者、常為人天恭敬禮拜。舍利子!是為菩薩謙下獲得如是四種功德。

「又,舍利子!菩薩遠離慳嫉有四種功德。云何為四?一者、不忘捨心。二者、於飢饉時作大施主。三者、常不閉戶。四者、見律儀者,於施於受不生嫉妬。舍利子!是為菩薩遠離慳嫉獲得如是四種功德。

「又,舍利子!菩薩見他榮盛心生歡喜,有四種功德。云何為四?一者、常起是心,為彼有情被此甲冑,令彼快樂;彼等既以自福及以己力,獲得財寶而受安樂,而令於我倍生歡喜。二者、所有財物,王難、水火、劫賊、惡友無能侵奪。三者、隨所生處,財寶男女及其眷屬,皆悉具足,帝王歡喜,何況餘人。四者、財寶廣大受用無窮。舍利子!是為菩薩見他榮盛,心生歡喜獲得如是四種功德。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五法,不退大願,得隨所樂淨佛剎土。云何為五?一者、菩薩為淨佛剎、成就莊嚴而應求法,從彼聞法應當諮問:『菩薩云何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既得聞已如說修行,即應求證真如實相。

「又,舍利子!二者、菩薩欲發願生淨佛國土,應當清淨持淨律儀,由律儀淨故,隨其所願決定得生,既得生于淨佛剎已,即應觀察彼土取其相狀,種種莊嚴聲聞菩薩,大眾受用資具,既得相已,深生恭敬而為合掌詣佛問法。

「又,舍利子!三者、菩薩取彼廣大佛剎功德莊嚴,彼佛世尊知其增上意樂,即便為說。由佛說故,即能成就廣大佛剎功德莊嚴,彼聞法已如說修行。

「又,舍利子!四者、菩薩於事於智而令清淨,遠離非法。云何事?云何智?於能緣、所緣,遠離聲聞、緣覺智故,名之為智;謂所聞法皆當修行,名之為事。

「又,舍利子!五者、菩薩知佛自性,知剎土自性。云何佛自性?云何剎土自性?佛及剎土唯有其名,知其名清淨,如是知故不生執著。如是,舍利子!是為菩薩成就五法,不退大願,獲隨意樂清淨佛剎。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六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超越一切世間取淨佛剎。云何為六?一者、此菩薩為大施主而行捨施,所有愛樂戀著珍玩物等,而生愧恥悉能捨施,踊躍歡喜,作是思惟:『我行大施圓滿大乘,我當滿足無上菩提。』又作是念:『不應以斯少分而能獲得無上正覺。』如是思惟已,所有榮盛盡皆捨施,乃至身命應當捨施,況餘財產妻子男女而不施耶?何以故?舍利子!薩婆若者,謂何句義?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菩薩行時,於自所有一切皆捨,以是義故,獲得菩提,名一切智。

「又,舍利子!二者、在家菩薩、出家菩薩,若安住淨戒律儀,設為活命終不毀犯淨戒學處所持律儀,要期功德迴向一切有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生大歡喜。我是持戒者,於淨戒律儀深生愛樂,晝夜專修梵行安樂,即佛法現前,與理相應得實相觀,住實相觀故得甚深忍,證深忍故即得正見,由正見故則正修行,由住正修行故厭惡三界,由厭三界故便生怖畏,由怖畏故即求出離,由懷出離見故作是念言:『我既有如是苦惱,一切有情亦應如是,我應為彼有情荷茲重擔,令彼獲得究竟安樂。』作於如是觀察之時即得大悲,既住大悲發大精進,猶如救於頭衣之燃不捨精進,即能獲得薩婆若智。

「又,舍利子!三者、菩薩應被忍辱甲冑,離於憍慢,得大忍力,若遇罵辱及捶打時,忍辱成就不生嗔恨。作是思惟:『假使有棒如蘇迷盧山,有人執持而見捶打,盡俱胝劫常見惡罵,而我不應起嗔恨心。何以故?彼諸有情未隨佛學,而我欲於佛菩薩學。是故若彼所有打罵,便能增長爾所大悲。我當為彼有情被弘誓甲冑,攝取有情令得解脫,離於生死入於涅槃,是故我今不應嗔恨。』若被如是忍辱甲冑,即能獲得十種成就。云何為十?一者、族姓成就。二者、財產成就。三者、眷屬成就。四者、色相成就。五者、捨施成就。六者、善友成就。七者、得聞正法成就。八者、如說修行成就。九者、臨命終時,得見諸佛承事成就。十者、既見佛已,生淨信心成就。舍利子!是為菩薩十種成就。

「又,舍利子!四者、菩薩發大精進堅固要期,成就善法,被於如是精進甲冑,作是思惟:『為一一有情盡未來際,於生死中次第修行諸精進行而不疲倦,以善要期。為一切有情,於爾所劫流轉生死,發是精進不捨有情。』舍利子!若有菩薩,以十方各如殑伽沙數世界滿中七寶,於念念中奉上如來,如是相續盡未來際。若有菩薩,內懷增上意樂住大悲心,以如是心被精進甲冑,而此功德復多於彼。舍利子!菩薩具此精進得十種功德。云何為十?一者、離凡愚行。二者、攝取佛行。三者、於生死中作過患想。四者、由此攝取大悲。五者、不退[A7]往昔本願。六者、少諸疾病。七者、不違越三世諸如來故。八者、薄婬怒癡。九者、隨其所聞於名句文皆悉通達。十者、修行成就。舍利子!發精進者獲得如是十種功德。

「又,舍利子!五者、菩薩憶念諸佛世尊,由此心得專注觀於如來,常恒得定靜念成就。作是思惟:『我應行如來行,若心散動失念,則不能得殊勝之處所謂佛智,是故應當捨離心所攝受一切之物,亦捨一切利養恭敬、聚落城邑、飲食資生及諸親友,為欲利益諸有情故不捨有情,樂阿蘭若住寂靜處,獨行無侶如犀一角。』住阿蘭若寂靜處已起大慈心,初遍一方二三四方乃至十方,普遍有情住於慈心,住已則得名為住禪那者。舍利子!若有菩薩以一切樂具,於殑伽沙劫供養一切殑伽沙諸佛,及苾芻僧并諸眷屬。若有出家菩薩求於寂靜,往阿蘭若而行七步,如此福德甚多於彼。何以故?以能速得大菩提故。舍利子!樂於寂靜住禪那者,則能獲得十種功德。云何為十?一者、得念。二者、得慧。三者、得正修行。四者、堅志勇猛。五者、得迅疾辯。六者、得陀羅尼。七者、於生於死而得善巧。八者、於戒蘊等處而不動搖。九者、諸天奉事。十者、於他榮盛而不貪羨。舍利子!樂於寂靜住禪那者。獲得如是十種功德。

「又,舍利子!六者、菩薩善應了知慧所流出而作是念:『慧從何生?謂從淨戒律儀處生,而是慧者能令一切白法增長,是故菩薩應學一切世間智慧。』工巧呪術醫方,難作難成悉皆遍學,如是學已,復作是念:『而今此慧,不能證入離欲寂滅,亦復不能趣向神通及以正覺。非向沙門、非向婆羅門、非向涅槃,是故我今應更遍求法藥工巧,以如是慧令我得彼究竟寂滅。』而彼菩薩求諸法本,不見少法能起於法,以不見故住於寂滅,住寂滅故則無熱惱,無熱惱故了知生死,為於有情而作利益,令諸[A8]有情滅除眾苦。舍利子!是為菩薩成就六法,不退大願,得隨意樂淨佛剎土。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七法,不退大願,得隨所樂淨佛剎土。云何為七?一者、自己所有一切皆捨,所捨不可得故。二者、於戒不缺,不思惟戒故。三者、忍辱柔和,有情不可得故。四者、發起精進,於身口意不可得。[A9]故五者、成就靜慮,不住靜慮故。六者、智慧圓滿,無分別故。七者、隨念諸佛,遠離相故。舍利子!菩薩如是成就七法,不退大願,獲得一切淨佛剎土種種莊嚴。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八法,不退大願,得隨所樂淨佛剎土。云何為八?一者、心不嫉妬。二者、施莊嚴具。三者、其心廣大。四者、尊敬法師。五者、不行邪命。六者、平等惠施。七者、不自矜高。八者、不輕懱他。舍利子!是為菩薩成就八法,不退大願,得隨意樂淨佛剎土。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九法,不退大願,得隨所樂淨佛剎土。云何為九?一者、具身律儀。二者、具語律儀。三者、具意律儀。四者、令貪欲衰謝。五者、令瞋恚衰謝。六者、令愚癡衰謝。七者、不行欺誑。八者、為堅固善友。九者、不輕慢善友。舍利子!菩薩如是成就九法,不退大願,得隨意樂淨佛剎土。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十法,不退大願,得隨意樂淨佛剎土。云何為十?一者、菩薩執持妙花,詣如來所或窣堵波興供養時,作是願言:『如此妙花色香殊勝,見者欣悅。我成佛時,令我剎中種種妙花遍布其地,及眾寶樹周匝莊嚴,乃至燒香末香塗香,衣服飲食、寶蓋幢幡,金銀瑠璃、真珠車𤦲、珊瑚等寶,用奉獻時,亦應如是迴向佛剎功德莊嚴;菩薩應當住淨律儀,若住戒者隨心所願皆得成就。』

「復次,舍利子!二者、菩薩觀察自受樂時,作是願言:『兼他同受如是之樂。』是故菩薩成正覺時,其佛剎中所是有情,悉皆具足一向安樂。

「復次,舍利子!三者、菩薩不於他發不喜悅言辭,常出善巧語言。作如是願:『得菩提時,我佛剎中勿令有情聞不悅聲,常使得聞悅意之聲。』

「復次,舍利子!四者、菩薩常勸有情修十善道,所有善根共諸有情,迴向薩婆若智:『得菩提時,我佛剎中悉令成就十善業道。』

「復次,舍利子!五者、菩薩隨所至方眼所見者,有情男女童男童女,一切皆勸令修無上正等菩提,終不讚揚二乘果故。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所生有情,一切皆悉發於無上菩提之心,遠離聲聞緣覺之意,獲得如是清淨剎土,諸菩薩眾充滿其中。

「復次,舍利子!六者、菩薩於他利養終不遮斷,見他得利常生歡喜。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所是有情,受用資具恒無斷絕,獲得如是大法光明。

「復次,舍利子!七者、菩薩若見苾芻、苾芻尼有犯過者終不發揚,但自安住正法之中。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一切無有過失之聲。何以故?以彼大眾皆得清淨無過失法故。

「復次,舍利子!八者、菩薩樂法求法不生熱惱,凡所聞法正住修行。得菩提時,彼佛剎中,有情樂法皆無熱惱,如所聞法隨順修行。

「復次,舍利子!九者、菩薩以商佉鼓角絃管種種音樂,奉獻如來窣堵波時,以此善根迴向成就佛剎莊嚴。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百千音樂不鼓自鳴。

「復次,舍利子!十者、菩薩若見失念有情,作是願言:『令得正念。』是故菩薩得菩提時,彼佛剎中一切有情得禪悅食。

「舍利子!如是佛剎具足功德,設使如來辯才,或於一劫或過一劫,說不能盡。舍利子!然我今者隨諸菩薩之所樂欲,如是略說,令增上意樂者聞已趣向,當獲圓滿佛剎功德。

「復次,舍利子!菩薩成就三法,速得無上正等菩提,所求佛剎皆得成就。云何三法?一者、住不放逸。二者、如所聞法起正修行。三者、發殊勝大願。

「舍利子!若菩薩成就此三法者,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隨其所樂淨佛剎土皆得圓滿。」

爾時具壽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希有如來善說此法。世尊!由住不放逸故,獲得一切菩提分法,住正修行故得大菩提,以大願殊勝故成就佛剎。」

佛告舍利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由不放逸故得菩提分法,由住正修行故得大菩提,由發殊勝大願故得淨佛剎圓滿莊嚴。舍利子!如我往昔依勝願故,成如是剎。舍利子!我由[A10]住不放逸故滿其本願,由正修行故得大菩提。舍利子!若但言說而不修行,尚不能至聲聞之地,何況能得無上菩提?是故,舍利子!菩薩應當要期真實,如說修行,於諸學處應如是學。」

爾時[A11]會中四萬菩薩,從座而起,合掌向佛,異口同聲白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學處我當隨學,住不放逸成就修行,滿其大願嚴淨佛剎。如是之行我當行之,若諸菩薩隨其所願,我當滿足。」

爾時世尊熙怡微笑,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現此微笑?」

佛告舍利子:「汝見此諸善男子作師子吼不?」

舍利子言:「唯然已見。」

佛言:「舍利子!此諸善男子過百千劫,各於異剎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同號願莊嚴,亦如當來師子佛等,其國清淨與無量壽如來剎土不增不減,唯除壽量。」

舍利子言:「彼諸如來壽量幾何?」

佛言:「彼一一佛皆壽十劫。」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是文殊師利童真菩薩,諸佛如來常所稱讚。是文殊師利久如當得無上菩提?所得佛剎當復云何?」

佛告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汝當自問文殊師利童真菩薩。」

師子勇猛雷音菩薩,問文殊師利言:「汝於何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答言:「善男子!汝何不問我云何住於無上菩提?而乃問我成菩提也?何以故?我於菩提尚猶不住,云何令我證菩提耶?菩提之法不住不證,而我云何有所證住?」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汝豈不為利一切有情證菩提耶?」

答言:「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情不可得故。若有情可得,我當為彼有情證於菩提而住菩提。有情壽命及補特伽羅皆無所有,是故我今不住菩提亦不退轉。」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汝豈不住於佛法耶?」

「不也!善男子!一切諸法住於佛法,凡所有法,無漏無際無相無形,是故佛住於如;如佛所住,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師子勇猛復言:「善男子!今汝所言,我不住於佛法。我今當問如是之義,應當忍許而為我說。」

答言:「善男子!於意云何?為色求菩提耶?為色本性、為色如如、為色自性、為色空性、為色遠離、為色法性,求菩提耶?善男子!於意云何?若色是菩提,色豈證菩提耶?色本性、色如如、色自性、色空性、色遠離、色法性,證菩提耶?」

答言:「不也!文殊師利!色不求菩提,菩提無色、本性無色、如如無色、自性無色、空性無色、遠離無色、法性無色,而證菩提,乃至廣說色法性亦不證菩提。」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於意云何?受、想、行、識求菩提耶?善男子!受、想、行、識證菩提耶?乃至識法性證菩提耶?」

答言:「不也!文殊師利!受、想、行、識不求菩提、不證菩提,乃至識法性,不求菩提、不證菩提。」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於意云何?離於五蘊,有我我所施設耶?」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云何二法而證菩提?」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初發心菩薩聞如是語,對文殊師利皆生驚怖,以文殊師利此語便為定量。此諸菩薩而作是言:『我不求菩提、不證菩提。』」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一切諸法無有驚怖,於實際中亦無驚怖,佛為無驚怖者而演說法,若驚怖者彼則生厭;若生厭者,彼則離欲;若離欲者,彼則解脫;若解脫者,則無菩提;若無菩提,是則不著;彼若無著,是則無去;若無有去,是則無來;若無有來,則無願求;若無願求,則無所求;若無所求,則不退轉;若不退轉,從何而退?從我執退耶?從有情壽命及補特伽羅若斷若常取相分別而生退耶?彼若退轉,無退轉者云何而退?從空性、無相、無願、實際及諸佛法退耶?從何佛法而退轉耶?謂不離佛法不究竟佛法,無所觀無所出入,無所行亦無表示,唯有其名,空、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遠離清淨雜染,無塵離塵、不平不等,遠離作意,無盡無執著,無等無非等,是為佛法。善男子!所有佛法此法無法。何以故?其處不可得故。若如是佛法生者,善男子!新發意菩薩聞此說已心生驚怖,速證菩提;若不驚怖,不證菩提。」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云何如是密意而說?」

答言:「善男子!若驚怖、若分別,彼等咸皆證於菩提。如是發心、若不發心,為於正覺所求之者,皆證菩提。復次,不發心者彼不得菩提,亦不思惟,彼菩提心實無所得,亦不分別,若不分別不證正覺。以何因緣不證正覺?彼不得菩提,亦不證菩提。何以故?善男子!虛空界豈證菩提耶?」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如來豈不說一切法同虛空耶?」

答言:「如是,如是!文殊師利!言如虛空,菩提亦爾;如菩提,虛空亦然。虛空菩提無二無別。若菩薩知此平等,則無所知,亦無不知。」

說此法時,一萬四千苾芻盡諸有漏心得解脫;十二那庾多苾芻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九萬六千有情,昔未曾發無上菩提之心,今皆已發;五萬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汝發無上菩提心來,為幾時耶?」

文殊師利言:「止!善男子!莫於無生法中而起分別。善男子!若有作如是言:『我發菩提心,我為菩提行。』彼等是大邪見者。善男子!我不見彼心為菩提發故,我以心不可見故,是故不為菩提發心。」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是何句義?」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無所見是名平等,如向所說。」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云何名為平等?」

「善男子!平等者無種種相,由此平等說一切法一味,一味者說一性,說一性者寂靜性,則無雜染亦無清淨。如是說法,不斷不常、不生不滅,無我無攝受、不取不捨;如是說法,說已無所思亦無所分別。善男子!於此平等法中起修行智,名為平等。復次,善男子!菩薩入於如是法性,不見異不見一,名為平等。其平等者離不平等,於不平等中及以平等,本來清淨。」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今文殊師利不肯自說我於無上菩提發心遠近,大眾皆欲樂聞。」

佛言:「善男子!文殊師利是甚深忍者,乃至甚深忍亦不可得,菩提不可得,心亦不可得,以心不可得故,是故不說發心遠近。善男子!汝應善聽,我今當說。文殊師利童真菩薩,久已發於無上菩提之心。善男子!過去久遠過七十萬阿僧企耶百千殑伽沙劫,彼時有佛,號雷音如來、應、正等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于世,在於東方去此過七十二那庾多佛剎,有世界名無生,彼雷音如來於中說法,諸聲聞眾有八十四俱胝那庾多,諸菩薩眾二倍過前。

「善男子!彼時有王名曰虛空,七寶具足,王四天下,正法理化為法輪王。善男子!彼虛空王,於雷音如來會中,八萬四千歲以種種樂具衣服飲食宮殿臺觀,僮僕給侍一一殊妙,恭敬供養承事雷音如來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其王親族、中宮綵女、王子大臣,唯務供養餘無所作,雖經多歲初無疲倦,過八萬四千歲後,其王是時獨居無侶,作是思惟:『我已積集無量善根,我今迴向如是善根欲求何願?為求帝釋?為梵王耶?為轉輪聖王耶?為求聲聞、緣覺耶?』善男子!彼虛空王作是念已,空中諸天告言:『大王!止!止!勿起如是下劣之心。何以故?王之所集福聚甚多,大王應發無上菩提之心。』善男子!時虛空王聞是語已,歡喜念言:『我今於此決定不退。何以故?天知我心而來告我。』

「善男子!爾時虛空王即與八十俱胝那庾多百千有情,往詣雷音如來所,頂禮雙足右遶七匝退坐一面。又,善男子!彼虛空王向雷音如來合掌說伽他曰:

「『我問最勝法, 唯願人尊說。
云何得最勝, 丈夫人中尊?
對於世尊前, 我以廣供養,
以心無所依, 未曾發迴向。
獨處生是念, 一緣繫此心:
「已作廣大福, 云何而迴向?
為求於釋梵, 及以轉輪王?
為求於聲聞, 并及於緣覺?」
心中作是念, 諸天告我言:
「若發下劣心, 其福當損壞,
大王發勝願, 作諸有情利,
為度世間故, 應發菩提心。」』
我問於遍覺, 諸法自在者:
『云何發是心, 成於等正覺?
以何獲此處, 為我而顯示,
應發菩提念, 等同於牟尼?』
從空聞是語, 故白於如來。
『大王汝當知, 我今次第說,
諸法屬因緣, 樂欲為根本,
如彼所希願, 獲果亦如是。
我昔於過去, 亦曾發此心,
利益諸有情, 發如是勝願,
由彼勝願故, 而獲殊勝果,
我證大菩提, 滿足勝希願。
大王應勇猛, 當發如是心,
而行此妙行, 汝必成正覺。』
從佛聞是語, 其王大歡喜,
而作師子吼, 世間皆振動:
『乃至本初際, 及盡生死邊,
利益諸有情, 我行無邊行。
對於大眾前, 我發菩提心,
誓度諸群生, 皆離於眾苦。
願從今已後, 若我有染污,
瞋恚嫉妬心, 并我慢貪愛,
是欺誑十方, 及現在諸佛。
從此而已後, 乃至證菩提,
誓行於梵行, 我捨貪欲罪,
隨佛而修學, 淨戒柔和忍,
不以怱遽心, 速求成正覺。
我盡未來際, 於一一有情,
淨於佛剎土, 無量不思議,
稱揚彼名號, 普聞十方國,
我今自授記, 成佛不應疑。
對於導師前, 我淨於意業,
及淨於身業, 乃至於語業,
悉皆令清淨, 不應起不善,
以我真實行, 得佛利世間。
由斯誠實言, 地當六種動,
我若不實語, 四大互遷易。
以言誠實故, 當有諸音樂,
空中而自奏。 以我實無矯,
亦無諸結使, 以斯誠實故,
願雨天妙花。』 由說不妄語,
真實[A12]警覺故, 於十方無量,
俱胝剎振動。 剎那於虛空,
俱胝音樂奏, 雨妙曼陀花,
高七迷盧山。 二十俱胝人,
隨彼王而學, 皆出微妙音:
『我等當成佛。』 如二十俱胝,
一切人亦爾, 學王求正覺。
「善男子!彼時虛空王者莫作異觀,今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是也!童真菩薩當彼之時為虛空王,過七十萬阿僧企耶百千殑伽沙劫,最初發於菩提之心,又過六十殑伽沙劫,得無生法忍,從此已後滿足十地具足十力,亦滿一切如來之地,亦滿足一切佛法,亦不曾於一念起如是心:『我證無上正等菩提。』

「復次,善男子!彼時二十俱胝人同與[A13]彼王,於雷音如來所發菩提心者,皆已證於無上菩提、轉不退法輪,為阿僧祇有情而作佛事,作佛事已,以佛涅槃而般涅槃。彼等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勸發,於施戒忍進定及慧悉皆次第承事,彼等諸佛所有教法皆悉護持。餘有一佛在此下方,過四十殑伽沙佛土,世界名地,佛號地天,壽命無量,今現住世,有無量聲聞之所圍繞。」

說此文殊師利往昔事,時眾中七千有情,皆發無上正等大菩提心。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三 - 2024-03-15 15:54:49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卷下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三千戶賜紫贈司空[A1]諡大鑑正號大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仁者已滿足如來十力及以十地,一切佛法悉皆圓滿,何故不證無上菩提?」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豈有圓滿諸佛法已,更證菩提?何以故?已圓滿故,更何所證。」

師子勇猛復言:「文殊師利!云何圓滿諸佛法耶?」

答言:「真如圓滿。由真如圓滿故,一切佛法圓滿,由一切佛法圓滿故,虛空圓滿。虛空、真如、一切佛法,無二無別。復次,善男子!如汝所言佛法圓滿,佛法圓滿者,色圓滿、受、想、行、識圓滿;佛法圓滿,亦復如是。」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云何色圓滿?云何受、想、行、識圓滿?」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汝所見色是常耶?為無常耶?」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法不增不減是名圓滿,以何因緣知法圓滿?轉如是智則生分別智,若不轉則不分別,亦無所分別亦不增不減,若不增不減則名平等。是故,善男子!若見色平等者則是色圓滿,若見受、想、行、識平等者則是受、想、行、識圓滿。」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汝久已得甚深忍,而不起心作如是解:『我證菩提。』今文殊師利豈不欲覺悟有情而勸發耶?」

答言:「善男子!我不曾覺悟有情及以勸發。何以故?有情無所有故,有情遠離故,有情無所得故。若菩提可得,是則覺悟有情而有勸發。善男子!我及菩提、有情俱不可得,是故我覺悟有情勸發平等,不令求於無上菩提亦不退轉。何以故?無所分別,性平等故。了知於行無來無去,名為平等亦名空性句。空性句者則無所求。善男子!若如是者,云何言久而獲得忍?既無所得,我豈有心證菩提耶?善男子!汝見心與智得耶?」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其心非色無名,乃至菩提以名施設,是菩提及心亦不空,名亦不空。」

師子勇猛言:「善男子!莫作如是密意而說。」

文殊師利言:「心無所生,我云何得菩提耶?心既不生,云何為現證耶?」

師子勇猛言:「云何名現證?」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隨覺一切法思惟平等,名為現證;作是隨覺無少起想,亦不滅想,名為現證;如是真如、非真如不起分別,名為現證;若住正見,於法平等,無所得故,以無所得,不作一、不作異、不思一、不思異,名為現證。若於身證一相,知一切法所謂無相,若知一切法無相者,不於身心而有染著,名現證得。」

「云何名得?」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無所行句是名為得,無所行者不於三界中行,三界言說所不能說。何以故?正法無阿賴耶,亦無所行,故不能言說。復次,善男子!無聲言說,亦無法可得,以無所得,是故名得。」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善哉!願說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所得佛剎。」

佛言:「善男子!汝當自問文殊師利童真菩薩。」

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摩訶薩,白文殊師利言:「云何是仁者佛剎莊嚴?」

答言:「善男子!若樂菩提者汝可當問。」

師子勇猛言:「汝豈不樂菩提耶?」

文殊師利言:「不也!善男子!若有樂求則有厭離,若有厭離則有貪愛,若有貪愛則無出離。善男子!我為是故而不忻樂,亦無厭離。

「復次,善男子!汝言云何成就佛剎莊嚴?我不能自讚。何以故?對於如來一切智前,說自佛剎功德莊嚴,即為菩薩自讚已德。」

佛告文殊師利:「汝可當說自願佛剎功德莊嚴。何以故?令諸菩薩從汝聞已,決定成滿此之願故。」

文殊師利言:「我不敢違於如來教命,承佛威力,我今說之。」

爾時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作禮,而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說,若有求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應當諦聽,若得聞已,令其滿足真實之行由。」

文殊師利右膝著地之時,於剎那間十方大地殑伽沙數諸佛世界六種震動。

文殊師利白佛言:「我願若不於無量俱胝那庾多百千劫積集菩提,我終不證無上正覺。世尊!我以無礙天眼,見於十方乃至無量無邊世界所有諸佛。世尊!若非是我勸發無上菩提之心,修菩提行,勸學施戒忍進禪慧,令彼成就六波羅蜜。我既勸已教授教誡,悉令滿足無上正覺。世尊!彼時我以無礙天眼,觀察十方作佛事已,然後我證無上菩提。」

爾時眾中或有菩薩作是念言:「云何文殊師利童真菩薩,見如是等諸佛世尊?」

是時如來知諸菩薩作是思惟,告師子勇猛雷音菩薩言:「善男子!譬如有一丈夫,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碎如微塵。於意云何?彼微塵若算師、算師弟子,算知其數是百是千是俱胝那庾多百千不?

「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如是文殊師利童真菩薩,以無礙天眼觀察十方,一一世界見於如是無量無數諸佛世尊。」

爾時文殊師利又白佛言:「世尊!我有如是願:『以殑伽沙數廣大世界成一佛剎,其佛剎中牆壁高大,至于有頂無量百千眾寶莊嚴,復以無量妙寶間錯鈿飾;若不爾者我終不證無上菩提。』

「復次,世尊!我復有願:『令我剎中菩提之樹,其量正等萬大千界,彼樹光明遍照一切諸佛剎土。』

「復次,世尊!我復有願:『坐菩提樹已,於其中夜成等正覺,乃至般涅槃夜,於其中間不起于座,但以化身遍於十方無量無數俱胝那庾多諸佛剎土,為諸有情而演說法。』

「復次,世尊!我復有願:『[A2]令我剎中無有聲聞、緣覺之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離一切過及諸惑等,皆是清淨梵行之者滿此佛剎。其佛剎中無女人名,一切菩薩唯是化生,悉被袈裟結加趺坐,如是菩薩充滿其國,唯除如來之所變化,往詣十方為諸有情,隨其意樂說三乘法。』」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文殊師利當來成佛,名字何等?」

佛言:「善男子!此文殊師利成佛之時,名為普見。善男子!以何因緣,稱彼如來號為普見?善男子!普見如來,普使十方無量阿僧祇俱胝那庾多百千世界中,普令見故,名為普見。彼諸有情見彼佛者,決定當得無上菩提。普見如來雖未成佛,若我現在及滅度後,有聞其名亦皆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除已入聲聞、尼夜摩位及下劣勝解之者。」

復次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復有願:『如無量壽如來剎中,以法喜為食,而我剎中菩薩初生起食想時,即便百味飲食盈滿於鉢,在右手中,尋作是念:「若未供養十方諸佛,及施貧窮苦惱有情并餓鬼趣於其千歲,乃至不得涕唾食者,若不惠施令其飽足,我終不食於剎那頃,獲五神通有大威德,乘空無礙如風不著,即往十方無量無數諸佛剎中,以食供獻諸佛世尊并聲聞眾,及施貧匱苦惱有情并餓鬼趣,令其充滿離乎飢渴,即為說法既說法已,於剎那頃還至本土。」』

「復次,世尊!我復有願:『得菩提已,於我剎中,若諸菩薩初生之時,所須衣服隨其意念,即於手中而出清淨沙門所宜衣服。是衣出已便作是念:「若不以此寶衣先當供獻十方諸佛,而我不應便自受用。」纔發是念,即時往詣無數世界,以此寶衣奉獻諸佛,還復本處,然自被擐。』

「復次,世尊!於我剎中,諸菩薩眾所有受用之具,先皆奉獻諸佛世尊并聲聞眾,然自受用。又我剎中遠離八難及不善聲,願於我剎中遠離眾苦,無有毀犯淨戒律儀,於色聲香味觸無不悅意。」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而彼世界名號何等?普見如來成佛出現,復在何處?」

佛言:「善男子!彼佛世界名如願圓滿積集離塵清淨,其佛剎土在此南方,娑訶世界亦在其中。」

復次,文殊師利童真菩薩白佛言:「我復有願:『於我剎中,積集無量百千眾寶,無量摩尼互相影現,所有大寶十方剎土之所難得亦未曾見,彼所積集摩尼寶等所有名號,於百千俱胝歲說不能盡。』世尊!彼世界中菩薩樂見彼剎,而為金者即現於金,樂見銀者即現於銀,然於見金未曾損減,樂見吠瑠璃、頗胝迦、赤珠、瑪瑙、牟薩羅寶無量諸寶,各隨所樂見種種相,并及彼沈水香,多蘖羅香、多摩羅跋香、龍堅香、栴檀香,各隨所欲悉皆得見,非彼世界寶相變異。彼佛剎中不假日月星宿、摩尼火光之所照見,皆從菩提樹自然出光而作照明。彼諸菩薩意所欲樂,以此光明照彼俱胝那庾多百千世界無有晝夜,以花開合辨其晝夜,隨諸菩薩所樂時節即皆應之,亦無寒暑及老病死。若諸菩薩隨其所樂欲證菩提,即往餘剎,於覩史多天壽盡降生而成正覺。於彼佛剎空中常奏俱胝那庾多百千種樂,雖不現相,而聞其聲,於彼樂中無有貪染相應之聲,唯出諸波羅蜜聲、佛聲、法聲、僧聲,諸菩薩藏法教之聲,悉皆得聞。彼中菩薩渴仰於佛,隨所諸處經行坐立,應念即見普見如來、應、正等覺坐菩提樹。若諸菩薩於法有疑,但見彼佛不待解說,疑網皆斷解了法義。」

爾時會中無量俱胝那庾多百千諸菩薩眾,異口同音而說是言:「今此世尊名義相稱,所謂名號普見如來,若有得聞其名號者,快哉獲得殊勝之利,何況得生彼佛剎中。若有得聞如是授記所說法要,及聞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名號,經於耳者,是則名為面見諸佛說是語已。」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善男子!若有受持俱胝那庾多百千如來名號,若復有稱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名者,福多於彼,何況稱於普見佛名。何以故?彼俱胝那庾多百千如來利益有情,不及文殊師利於一劫中所作利益。」

爾時,俱胝那庾多百千天、龍、藥叉、健達嚩、阿蘇羅、蘖路荼、緊那羅、摩呼羅伽、人非人等,同聲唱言:「那謨文殊師利童真菩薩,那謨普見如來應正等覺。」眾多天龍說是語已,八十俱胝那庾多百千有情,發無上正等大菩提心,無量有情成熟善根,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我復有願:『如我所見十方無量無數俱胝那庾多百千諸佛世尊,而彼諸佛所有佛剎功德莊嚴行相之類,如是一切皆令置我一佛剎中,唯除而為聲聞現化所莊嚴剎及五濁之世。若我自讚佛剎功德莊嚴,過爾所殑伽沙劫說不能盡。』世尊!如我所願,唯佛世尊、應、正等覺,餘不能知。」

佛言:「如是,如是!文殊師利!如來知見於三世中無有限礙。」

爾時眾中,或有菩薩作如是念:「文殊師利所說佛剎功德莊嚴,與無量壽如來剎土為等不耶?」

是時世尊[A3]知彼菩薩心之所念,即告師子勇猛雷音菩薩言:「善男子!譬如丈夫而析一毛,以為百分以一分毛,於大海中取一滴水。善男子!彼一毛水多?大海水多?」

師子勇猛白佛言:「世尊!一毛水少,大海水多。」

佛言:「善男子!彼丈夫所舉一毛端水如無量壽佛剎功德莊嚴,餘大海水如普見如來佛剎功德莊嚴應如是見。」

爾時師子勇猛白佛言:「世尊!過去現在及以未來,頗有如是佛剎功德莊嚴已不?」

佛答言:「有!善男子!東方去此過八十俱胝百千殑伽沙世界,彼有佛剎,名願住高踊,是中有佛,號普光常多功德海王如來,今現住彼,佛壽無量無邊,復有無量大菩薩眾圍繞說法。善男子!彼佛剎土功德莊嚴與普見如來佛剎不增不減,有四菩薩被不退甲冑住如是行。善男子!彼諸菩薩亦當得此普見如來佛剎莊嚴。」

師子勇猛言:「唯願說彼菩薩名號及其住處,并說普光常多功德海王如來佛剎,為我示現彼佛菩薩,令諸菩薩取彼佛剎。」

佛言:「善男子!汝等諦聽,我今當說。善男子!第一菩薩名光明幢,在於東方無憂吉祥如來佛剎。第二菩薩名為智上,在於南方智王如來佛剎。第三菩薩名為寂根,在於西方慧積如來佛剎。第四菩薩名為願慧,在於北方那羅延如來佛剎。」

爾時世尊以神境通現普光常多功德海王如來佛剎,令此大會見彼如來及菩薩眾,并其佛剎功德莊嚴,昔所未見亦未曾聞,不可思議眾相成就,彼此世界互得相見,猶觀掌中阿摩勒菓。彼佛世尊普光常多功德海王如來,身量八萬四千踰繕那,金色光明端嚴照曜如蘇迷盧山王,與四萬二千踰繕那身量菩薩摩訶薩前後圍繞,於無量功德莊嚴菩[A4]提樹下坐師子座,往俱胝那庾多世界,為諸有情而演說法。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等見彼如來佛剎功德莊嚴菩薩眾不?」

時諸大眾異口同聲,白言:「世尊!唯然已見。我等當學此菩薩行,如文殊師利童真菩薩之所修行,我等亦當成就如此莊嚴佛剎。」

爾時世尊熙怡微笑,從其面門放種種光,所謂青黃赤白紅紫等光,照曜無量無邊世界,照已還來,遶佛三匝,入於佛頂。

爾時慈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現此微笑?」

佛告慈氏:「由現彼佛世界功德莊嚴。時此大眾中八萬四千菩薩,見彼佛剎莊嚴之事,如文殊師利童真佛剎;於彼眾中唯有十六正士,而能成就增上意樂,作是願言:『如文殊師利國土莊嚴,願令我等亦當如是。』除十六正士,餘無能發如是大願,樂速疾證無上菩提,所求佛國如無量壽莊嚴功德。慈氏!汝今見不?意樂成就菩薩而能作大利益,由增上意樂故發是勝願,是故得彼佛剎如文殊師利。其諸菩薩少有信心志願下劣,由羸劣業,過六十俱胝那庾多百千劫,然始得滿五波羅蜜。」

爾時光明幢、智上、寂根、願慧等四大菩薩,從四方來而現於此,各於無量吠瑠璃光明樓閣中坐,有俱胝那庾多百千天眾圍繞,震動諸剎,以種種神通,散俱胝那庾多百千花及奏音樂。

是時慈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於此世界大地震動?四方復有四樓閣現?」

佛言:「慈氏!是四菩薩由佛警覺而來親覲於佛世尊。」所言未訖於剎那頃,此四菩薩從[A5]樓閣下,往詣佛所頭面禮足,繞佛三匝退坐一面,彼菩薩光從四方來普照大眾。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此四正士住不思議旨趣,汝等於彼正士應發殊勝恭敬之心,當問法要。善男子!汝等當聽彼正士願,彼正士願者,所有菩薩乘。善男子!善女人!若有得見彼四菩薩,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超二十俱胝劫流轉生死,具足圓滿五波羅蜜。若有女人聞其名者,速得捨離女人之身。」是時世尊現彼剎已還攝神力,而彼世界忽然不現。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法如幻,譬如幻師化作幻事,幻而復隱。世尊!如是一切法生已復滅,亦無生滅,此則平等。世尊!若學平等,疾證無上正等菩提。」

爾時智上菩薩白文殊師利童真菩薩言:「云何而證無上菩提?」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法無所得亦無所壞,於無無所著,於有無所得。」

智上菩薩言:「文殊師利!為於有故獲於菩提?為於無耶?」

答言:「善男子!法本無生,無已有、無今有、無當有,究竟無所得。」

智上菩薩言:「文殊師利!以何一相而說於法?」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云何所說一相法耶?」

智上菩薩答曰:「文殊師利!不見蘊及處、界,亦非無見亦非有見,於法無分別亦無所分別,又不於法而見積集,亦不於法而見散失,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曰:「若於法性不違法性,不作種種分別,是凡夫法、是聲聞法、是緣覺法、是如來法,入於一相,謂遠離相,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喜見菩薩曰:「若修行真如,而於真如無所思惟,亦不分別此是甚深,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無盡辯菩薩曰:「諸法皆盡,究竟盡者乃曰無盡,說一切法不可盡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善思惟菩薩曰:「若於思惟入不思惟,彼無所思亦不可得,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離塵菩薩曰:「若究竟不染,於一切相,染無所染,亦不愛不恚不癡,不作一不作異,亦非作亦非不作,不取不捨,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娑蘖羅菩薩曰:「若入甚深法,難測如大海,而於正法亦不分別,如是住、如是說,於自無所思,於他無所說,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月上童真菩薩曰:「若思惟一切有情平等如月,而亦不思我及有情,如是說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摧一切憂闇菩薩曰:「若遇憂慼而無所憂,而於憂箭亦不疲厭,云何有情起於憂根?所謂於我若有,於我住平等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無所緣菩薩曰:「若不緣欲界,不緣色、無色界,不緣聲聞、獨覺之法,不緣佛法,如是說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普見菩薩曰:「若說法者應平等說,其平等者所謂空性,不於空性思惟平等,於平等法亦無所得;如是說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三輪清淨菩薩曰:「夫所說法不違三輪。云何為三?於我無所得,於聞不分別,於法無所取;如此名為三輪清淨。如是所說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成就行菩薩曰:「若知一切法不著,如是知、如是說,亦不說一字,所謂離言說故;若如是說一切法者,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深行菩薩曰:「若樂瑜伽、知一切法,則於諸法而無所見,於彼若說若無說者,於法無二,是即名為一相法門。」

如是無量大威德諸菩薩等,各各以自辯才說一相法。說此一相法門時,七十俱胝菩薩得無生法忍,八萬那庾多百千有情發無上正等菩提之心,七千苾芻盡諸有漏心得解脫,九十六那庾多人天得法眼淨。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彼普見如來,有幾何大菩薩眾而為眷屬?壽量幾何?却後幾時,文殊師利成等正覺?」

佛言:「善男子!如是之義當問文殊師利童真菩薩。」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摩訶薩,問文殊師利童真菩薩言:「汝却後幾時當得菩提?」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虛空界而為色相,我乃證於無上菩提;若幻師所幻丈夫證菩提,我乃當證無上菩提;若漏盡阿羅漢證菩提,我乃當證無上菩提;若夢中丈夫若光影若響應,如是變化證菩提;我乃當證無上菩提;若以日光成夜,月光成晝,我乃當證無上菩提。善男子!汝可當問求菩提者。」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豈不求菩提耶?」

答言:「善男子!不也。何以故?文殊師利即是菩提,菩提即是文殊師利。何以故?但有名字,名字亦空。文殊師利乃至菩提,名亦遠離,無所有空,空者即是菩提。」

爾時佛告師子勇猛雷音菩薩言:「汝頗見聞無量壽如來聲聞菩薩諸眾會耶?」

「唯然,世尊!我已見聞。」

「善男子!於意云何?」

答言:「非是算數思議之所能及。」

佛言:「善男子!如摩伽陀國量一婆訶胡麻,取一粒喻無量壽佛國聲聞菩薩眾會,餘況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得菩提時菩薩眾會,應如是知。善男子!如以三千大千世界末為微塵,一塵一劫,若比普見如來壽量劫數,百分千分百千俱胝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善男子!以算數計校籌量,應知普見如來壽命無量無邊。善男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析為微塵,或有一丈夫,取一微塵乃至眾多微塵,過三千大千世界乃下一塵,彼之丈夫,如是東行下盡塵數,如是十方一一丈夫,准前下盡彼微塵數。善男子!於意云何?彼三千大千世界,是百是千、是俱胝那庾多百千,知其量不?」

答言:「不也!世尊!」

「善男子!如是十丈夫,各過三千大千世界又下微塵。彼一切世界,已下未下盡末為塵。善男子!於意云何?豈能算計是百是千、是俱胝那庾多百千數不?」

答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乃至十方十丈夫,復過三千大千世界,所下微塵及所未下微塵之處,又末為塵。善男子!於意云何?豈能算計彼之微塵,是百是千、是俱胝那庾多百千,乃至仰蘖羅,泯末羅,阿閦婆等?」

「世尊!若人聞此算數心則迷亂,彼不可知其數量。」

佛言:「善男子!如來悉知彼之微塵,是百是千、是俱胝那庾多百千,乃至仰蘖羅、泯末羅、阿閦婆等。善男子!如是如來悉知,復過彼量。」

爾時慈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求於如是了色之無盡智,寧於無量劫中受泥𪏭苦,而是菩薩於如是色大智中終不棄捨?」

佛言:「慈氏!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豈有於佛無盡大智不起悕望?唯除下劣勝解及懈怠者。」說此如來大智之時,一萬有情發菩提心。

佛告師子勇猛言:「善男子!如是十方世界微塵,彼十丈夫下微塵數,過如是等微塵數劫。善男子!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於彼多劫示現行於菩薩之行。何以故?善男子!文殊師利不可思議,願亦不可思議,趣向亦不可思議;證菩提已,壽命亦不可思議,菩薩眾會亦不可思議。」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希有!文殊師利發趣甚大,所修行大:所謂文殊師利童真,乃於爾所微塵數劫不生疲倦。」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於意云何?虛空有如是念於晝夜半月月時歲、劫百劫千劫俱胝那庾多百千劫不?」

答言:「不也!文殊師利!何以故?虛空界無分別故。」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如虛空等悟一切法,隨悟如是亦不分別,無所分別,於彼晝夜半月月時歲等,如先所說無有少想於法起者。善男子!如虛空界大火熾然,過無量殑伽沙劫,而虛空界不曾生起,亦不燒壞。何以故?虛空界無自性故。如是,善男子!若菩薩知一切法無性,亦無熱惱疲倦,如虛空不燒不生疲倦及以熱惱,而不動搖亦不生、不朽、不死、不遷、不起、無去無來。如是,如是!善男子!文殊師利名號亦爾,而不燒壞亦不疲倦,亦無熱惱,亦不動搖,不生、不朽、不死、不遷、不起、無去無來。何以故?名字究竟遠離故。」

說是法時,四大天王、釋提桓因、大梵天王,及餘大威德諸天子等,異口同音,唱如是言:「若諸有情聞此法門獲大善利,何況受持讀誦?當知不以少善根而能成就。世尊!我等於此法門,受持、讀誦、廣宣流布,為[A6]護持正法故。」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於此法門受持讀誦,為他宣說如是法要、佛剎莊嚴成就、發如是心,如文殊師利,所得功德,為幾許耶?」

佛言:「善男子!如來以無障礙眼所見世界,若有菩薩以七寶滿[A7]彼世界,於一一佛奉獻供養,乃至盡未來際俱胝劫中捨施,令此菩薩安住淨戒律儀,於一切有情得平等心。若有菩薩於此佛剎功德莊嚴法門受持讀誦,復能發心隨文殊師利所學行,於七步功德之聚,比前福聚,百分千分迦羅分百千俱胝分,乃至算數所不能及。」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入菩薩平等照曜如幻相三摩地,入已,由文殊師利三摩地故,乃至眾會菩薩等,近見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一一佛前皆有文殊師利,說自佛剎功德莊嚴。眾[A8]會見已,於文殊師利勝願三摩地智而生奇特,如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法王之子,於百千俱胝那庾多,願我等咸見。

爾時慈氏菩薩,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云何受持?」

佛告慈氏:「今此法門名為『諸佛遊戲』,汝當受持;亦名『不思議願』,汝當受持;亦名『說佛剎功德莊嚴』,汝當受持;亦名『發菩提心令歡喜』,汝當奉持。」

爾時十方無量菩薩眾集會者,於佛及法作大供養,雨眾天花,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各還本土,作是讚言:「奇哉!世尊!奇哉!世尊!令我等聞是不思議法,及文殊師利童真菩薩大師子吼。」

說是法已,殑伽沙數菩薩,於無上菩提得不退轉,無量有情成就善根。

佛說是經已,文殊師利童真菩薩摩訶薩、師子勇猛雷音菩薩摩訶薩,所有諸大聲聞、梵釋護世、天、龍、藥[A9]叉、健達嚩、阿蘇羅、蘖路荼、緊那羅、摩呼羅伽、人非人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一 - 2024-03-15 15:56:04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上

[19]西晉[20]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十萬眾俱;及諸菩薩八萬四千,皆不退轉無所從生,逮得權慧神通無極,隨時而化救濟三界,其名曰:文殊師利、光世音、大勢至諸菩薩等咸[21]來雲集。七十二億諸天子俱,皆志大乘;四天王、帝釋、梵天王,各與四萬二千諸釋梵俱,悉慕大道;四方阿須倫王,難頭和難龍王、和倫龍王、[22]娑竭龍王、摩那私龍王、持地龍王、阿耨達龍王、山積龍王、降魔龍王、上月龍王,如是[23]龍王,各從其民六萬二千;金比鬼神、[24]曠野鬼神、妙毛鬼神、普等鬼神、善普鬼神、善財鬼神、普像鬼神、無諍鬼神,是諸鬼王,各與等類百千眾俱來詣佛所。皆各稽首,以次就位,悉都專精志願經道、飢虛於法,身口意并加敬歸佛,[25]靖心而聽。

爾時國王、太子、大臣、百官、長者、居士、民眾大小、天龍鬼王,咸共供養,隨其所安。時佛明旦著衣持鉢與大眾俱,天龍鬼王侍從左右上虛空中,四種蓮華紛紛如雨,百千[26]伎樂不鼓自鳴,皆作釋梵雅頌八聲,詣阿闍[27]貰[28]就王之請。佛顯神足光照十方,七寶蓮華隨跡處生。有化菩薩皆坐其上,光像分明不可稱[1]紀,遶城七匝而歎頌曰:

「其[2]導師至神, 所愍哀無量,
方便護眾生, 消病愈諸瘡。
能仁無所著, 心寂善調和,
彼吼護世明, 今日欲入城。
其意[3]已解脫, 度生老病死,
諸天眾集會, 各懷欣樂志,
其心甚堅強, 降魔并官屬,
釋師子至聖, 尊導已來到。
壞世眾不消, 至真音難致,
甚猛能制御, 行道億千劫。
意抱大慈[4]愍, 普護於一切,
今日真正覺, 當入王舍城。
本所行布施, 難量無[5]涯底,
衣食眾寶乘, 無復有計限。
惠所愛男女, 妻室及國界,
今彼釋師子, 欲入國王宮。
宿世施手足, 頭目及耳鼻,
普惠無所逆, 不貪悋重珍,
總攝眾功[6]勳, 施一切[7]所有,
尊人以是故, 得入一切智。
常以勤修學, 布施至戒慧,
護[8]戒無缺漏, 故曰真丈夫。
逮[9]戒照忍辱, 持功勳無量,
彼寂然心定, 今日當入城。
於百千億劫, 行精進解脫,
哀傷眾生故, 心未曾懈倦,
一心不可[10]撿, 已度於彼岸,
音聲越梵天, 今日欲入城。
其聖明道慧, 無限不可量,
不可得邊[*][11]涯, 假喻如虛空。
人中寶如是, 智德不可盡,
緣從達眾行, 嚴淨至尊[12]惠。
因坐佛樹下, 降魔及官屬,
逮無退道明, 永安無憂慼。
道聖轉法輪, 所度不可極,
今日釋師子, 欲入王舍城。
若有發道意, 我當得成佛,
處世逮究竟, 諸相三十二。
常興意無量, 至誠發道心,
輒歸於最勝, 供養人中[13]聖。
欲斷婬怒癡, 消眾塵勞穢,
志降伏一切, 無益瑕疵難,
便宜速行詣, 釋師子聖尊,
奉貢眾[14]好養, 恪心不可限。
若欲生天上, 天帝釋梵王,
百千億諸天, 所知見宗仰,
常遭值安樂, 在天不失時,
當詣釋師子, 所宣辭至真。
其欲慕聖帝, [15]王於四方[16]城,
自然致七寶, 令我逮尊貴,
千子諸德具, 殊桀甚勇猛,
常勤奉事歸, 至真大尊人。
若好尊者位, 長者積財寶,
其生業廣大, 常遊得自在,
眷屬悉豪貴, 端正顏[17]殊好,
當詣釋師子, 名好物供尊。
其有已解脫, 方應求度者,
咸當[18]諦聽受, 大聖[19]說寂[20]寞,
以聞甘露句, 寂然無憂患,
人中之尊導, 音聲甚難值。」
於時王舍城中無央數眾,聞此歎頌勸訓之音,莫不欣悅皆發道心,各齎眾華諸雜妙香,幢幡寶蓋[21]伎樂百千,出城迎佛,稽首足下退從佛後。世尊入城足蹈門閫,地則尋時六反震動,箜篌樂器不鼓自鳴,婦女珠環相[22]𢾛作聲,天雨華香其下紛紛,盲視聾聽、瘂言跛行、病愈狂正、拘躄得伸,諸被毒螫毒螫不行,裸者得衣貧者得財,飛鳥走獸相和悲鳴。當爾之時,眾生慈心無婬怒癡,滅除貢高[23]猜恚恨疑,和悅相向如父如母,如兄如弟如身如子,各各欣喜而歎頌曰:

「[24]人中之上如月盛滿,
為正導師丈夫師子。
世尊入城利益眾生,
普安一切盲聾視聽,
飢飽寒溫亂者得定,
貧者得富狂邪得正。
諸天在上散雨華香,
作眾[*]伎樂以為供養。
眾生慈心無三毒名,
下心悅意除憍慢情,
如父如母如[25]弟如兄,
如身如子心同意并。
世尊法澤等潤十方,
天人群類解無希望,
功勳如是所現難量,
十方威德[1]班宣三藏。」
於時城中,有貴姓子名棄惡,遙覩世尊行步正齊,容儀端正威神光曜,諸根寂定恬[2]淡玄默,和雅其性如水澄[3]渟,中表清淨猶猛師子獸中之王,如日初出照于朝陽,譬月盛滿眾星中明,佛在大眾巍巍堂堂,相好昞著汪汪洋洋,心懷欣悅敬進迎佛,稽首足下右遶三匝,叉手自歸長跪白佛:「願聞菩薩為行幾法,疾逮正真為最正覺,從心輒成嚴淨佛國?[4]唯垂愍哀分別具說。」

佛言:「善哉!棄惡菩薩!乃問如來嚴淨之德,是諸菩薩眾行殊[5]特。諦聽!諦受!善思儀則。」

棄惡菩薩一切眾會,莫不喜踊一心恭[6]肅,皆前禮佛受教而聽。

佛言:「菩薩有一法行,疾成正真為最正覺,從心[7]輒成嚴淨佛國。何謂為一?心常哀愍濟度眾生,興發至真仁和道心。何謂至真仁和道心?曰,以發道心不行諸法。何所不行?曰,不行三垢家業諸利,志存出家不[8]猗眾養,從心本願常崇斯法。何謂出家所崇法行?曰,修正真行奉一切法。何謂正真一切之法?曰,分別曉了陰種諸入。何謂陰種?何所曉了?曰,有[9]為無為法皆是五陰,解陰如幻所著,[10]名為知陰本空,是謂曉了幻法本寂。從對而有剖判,本末不見,有二不見,無念亦無[11]望想,此乃專修奉行出家,成菩薩行不捨眾生。所以者何?能自調已暢達諸法,爾乃習[12]辯為諸[13]法眾生,不得眾生亦無諸法。」

佛言:「族姓子!是為菩薩一法之行,疾逮正真為最正覺,從心輒成嚴淨佛國。」

棄惡菩薩聞佛所說欣[14]悅踊躍,即便逮得不起法忍,身昇虛空去地七[15]仞。彼時眾中覩斯變化,有二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萬四千天人遠塵離垢諸[16]法眼淨。

時佛因笑,無數光色從其口出,照於十方無量世界,還遶佛三匝從頂上入。賢者阿難即從坐起,偏袒右[17]肩長跪叉手,以偈讚佛:

「遊於諸法度無極, 最勝至真導以力,
皆了眾生化上智, [*]唯願宣現是笑義。
十力已達往過世, 愍哀亦暢將來業,
悉明現在十方事, 今用何故顯笑意?
解於眾生之所行, 今如師子覩諸心,
其智慧明無等侶, [18]唯宣眾人調[19]法御。
諸天億[20]姟普來集, 咸共叉手禮至聖,
願演第一妙光音, 無數眾會觀法器。
「其慧度無極, 世俗無[21]疇匹,
皆知一切人, 善惡行所趣。
至[22]仁今所笑, 願為分別義,
當決眾疑[23]網, 普宣最尊法。
今諸會大眾, 巨億百千載,
以法故雲集, 諸比丘默然。
[A1]加敬修供養, 百千[*]伎樂音,
奉行[*]靖心聽, [*]唯願決眾疑。」
佛告阿難:「汝乃見此棄惡菩薩住空中不?」

對曰:「已見。」

佛言:「阿難!是棄惡菩薩,却後六百二十萬劫當成為佛,號曰寂化音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24]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世界名安隱,劫[25]名離音。其國比如阿閦如來妙樂世界,功勳嚴淨等無有異。」

佛歎是已,乃便詣王阿闍世宮,王及夫人、太子、百官,華香[*]伎樂歡喜迎佛,稽首足下退在佛後。佛入就座,菩薩聖眾,[A2]各以次第坐如常位。王覩坐定寂[*]靖無聲,與后、太子手自斟酌百種供饍;食皆飽訖,行澡水畢,兼施[26]琦寶好衣貢佛,別取小床在佛前坐,專心叉手聽受[27]道教,欲化中宮及來會者。

爾時王阿闍世,長跪白[28]佛:「唯然!世尊!瞋恨厭嫉從何所生?其愚無明從何所來?慧何所滅?」

佛告王曰:「從其吾我生瞋恨厭嫉,住於自大則生其愚,不別正諦是曰無明;見正從諦斯則為慧,慧除眾惡如明消冥,見正從諦亦復如是。」

王重啟曰:「見正從諦,願分別之。」

佛言大王:「法本空無從意生形,解意無處則無去來,了一切空是為見正,見正不轉則曰從諦,具解如是乃曰為[29a]了。」

[29b]王聞佛言應心說法,欣然大悅善心生焉,即便歎曰:「善哉!世尊!至未曾有,斯則如來之善言教,假令我身中壽終者,心不疑亂必能奉之。」

佛從座起與諸大眾,即皆俱還於靈鷲山,勅諸直使布設眾座,請諸會人皆令就坐。

時舍利弗,承佛聖旨即從坐起,偏袒右[30]臂長跪叉手而白佛言:「[31]向城中棄惡菩薩,所問微妙嚴淨佛土,世尊即答粗舉義要,棄惡尋便受佛記[32]拜,聞者解釋各獲果證,意不達者咸用瞢[33]瞢。[*]唯願世尊,加哀重說具敷演之,令諸菩薩堅固其行,住於正道而不動轉,成一切智降魔官屬,攝諸異學滅諸塵勞,勸化邪業使入正道,捨小乘地轉不退輪,具悉至願利益眾生,蒙嚴淨力致無限明,未度者度、未成者成。今現眾會族姓子女,虛心樂聞[1]唯重散說,願令法澤潤及後世,加哀慈念當為眾會。」

爾時世尊心念:「是法微妙殊特,乃是菩薩大士之業,今當班宣不宜小會,寧可現瑞感十方世界。」即如所念,便放其身毛孔之光,普照十方恒沙世界。十方諸佛各遣菩薩,神智無量微妙明達,各從菩薩百億之眾,皆現神變來入忍界,見能仁佛供侍拜謁,稽首佛足各自陳[2]曰:「覩佛光瑞垂恩見接,憑恃四等聽受法說,我本土佛而見難曰:『汝曹何為詣忍世界?忍土五逆剛強弊惡,貪嫉婬妬罵詈呪[3]咀,心多瞋毒轉相傷害,麁獷𢤱悷[4]侜張難化,勿至忍界自[5]深勞穢。』我等皆復重自啟曰:『力能堪任來至忍界,正使遭值眾惱諸害火燒刀割,終無恨意。世尊及諸正士,乃能勞謙忍誨群生,願樂禮侍諮受深經。』我本土佛乃見遣聽,重復勅曰:『往,族姓子!從意順時,牢自持心慎勿懈疑,如我本土百千劫行,不如忍世精進一[6]旦。』是故,世尊!歷恒沙界不以為遠,願聞世尊說嚴淨經,及諸正士論講要言。」

於是彌勒菩薩即從坐起偏袒右[7]臂,長跪叉手前詣佛所,以偈歎曰:

「無量威德聞十方, 光照上下恒沙界,
一切眾生無能稱, 人中聖慧不可議。
十方世界恒沙國, 菩薩大眾為法[8]會,
用樂道法[9]亦恪住, [*]唯人中尊宣法訓。
世尊名稱遍十方, 禁戒三昧智慧然,
儀好無動如師子, 猶若日光曜虛空。
諸天龍王及鬼神, 其比丘眾比丘尼,
清信士女叉手住, 愍哀安住[*]唯宣法。
以知過去及當來, 分別曉了今現在,
為眾生本所應度, 以律開化決狐疑。
云何菩薩造立行, 國土嚴淨光所照?
何因具足眾大願? [*]唯人中上宣此意。
何緣此等無貪嫉? 何謂禁戒無所犯?
以何為眾修勤行? 因群黎故行愍哀。
何從奉行無數劫, 用精進故勢力上。
智慧不倦脫無為, 濟度眾生勤苦患,
其意[10]清定恒一心, 行淨脫門住禪思。
修無所著如蓮華, 云何立行消殄欲?
從何奉行深妙業? 何因志行度世法?
何緣伏魔及兵眾, 以降化之即成佛?」
於時世尊告彌勒曰:「布法高座,如來今當[11]普為十方諸菩薩眾,敷演往古性和佛國功勳嚴淨願行法典。」

彌勒受教,即心念言:「如來何故使我施座?不令阿難、目連等乎?」

文殊師利即知彌勒心之所念,便答彌勒:「當知如來使仁布座,說是法時,非諸聲聞、緣覺之等所能受持,純為菩薩宣是法耳。」

于時彌勒即如其像三昧正受,為佛設座高四百萬里,以無數寶而[A3]挍成之,天繒綩綖而布其上,座之光明照此三[A4]千大千世界。佛起昇座,三千世界六反震動。

於時如來告舍利弗:「菩薩有四事法具足所願。何謂為四?一曰、志性仁和。二曰、愍哀眾生。三曰、精進不懈。四曰、一心常安,習善親友。是為四法,具足所願。」

佛告舍利弗:「菩薩復有一法不失所願?何謂為一?於是開士當學追慕阿閦如來宿命本行菩薩道時,志願出家樂沙門行,世世所生不違本誓,乃能進至得如來號無所從生,是則菩薩第一之利用,捨家故得致十德:一者、無有貪欲放逸之態。二者、常好閑居不習憒閙。三者、常奉佛行捨遠小節。四者、棄捐癡冥無益之法。五者、不慕妻子家居恩愛。六者、釋置惡趣非法之患。七者、攝取安樂天上善處。八者、未曾違失宿命本德。九者、諸天愛敬常戀侍衛。十者、諸龍神王常擁護之。是為十德。若有菩薩不捨大乘、慕度眾生,[12]常當追樂出家之業,是為一法不失所願,隨志所好致何佛土,如意輒成嚴淨佛國,是則菩薩第一善利。」

佛告舍利弗:「菩薩復有二事法,不捨所願。何謂為二?一曰、不樂小乘不學其行,不與從事,願開度之,不說其法用教化人。二曰、常以無上正真之道,勸進眾生令成佛法。是為二法。勤心正真等誨不倦,則便逮受十功德福處。何謂為十?一者、攝取佛土無小乘學。二者、純諸菩薩聖眾來會。三者、諸佛世尊常念護之。四者、十方諸佛所見歎譽,稱其功德[13]面為說法。五者、發微妙心常修正真。六者、不[14]願天帝釋梵王,心常精勤志存正道。七者、若生人間作轉輪王,主四天下以道教導。八者、所生之處不違道業,常見諸佛無上正真。九者、諸天人民所見愛敬。十者、受不可計無量功德。是為十處。所以者何?[A5]設能化度一佛[15]國眾生之類,皆令致得無著果證,不如菩薩彈指之頃,勸化一人發無上正[16]真,何況十處功德妙深,隨意所欲在取何國,如願輒成嚴淨之德。是為二法不違本願。」

佛告舍利弗:「菩薩復有三法不失所願,能具功德嚴淨佛土。何謂為三?一曰、尊樂閑居心習[*]靖寂。二曰、常以[1]慇懃謹護禁戒未曾闕漏。三曰、常惠法施無衣食望。是為三法堅護禁戒行菩薩[2]禁。因此輒逮十無畏:一者、能護戒行入於城邑,若至聚落心無所難。二者、若在眾會說法勇猛。三者、[3]入眾中飯食不恐。四者、在家講[4]頌心無所懼。五者、若入精舍亦無所畏。六者、居在聖眾不懷怯弱。七者、言談說事不以恐懼。八者、往奉師父及諸和[5]上,恭恪不慢無畏所犯。九者、若有所說常抱慈心,心不畏惡。十者、若受衣食床臥醫藥亦無所難。是為十。又加十事乃具嚴淨。何謂為十?一者、不畏惡業。二者、不貪親族。三者、不求名稱。四者、不慕家種。五者、不[6]姤種姓。六者、常知止足。七者、衣食床臥病瘦醫藥而知節限。八者、雖在家居歎說道法。九者、諸天往造稽首禮侍。十者、未曾思念非宜之想,心常念佛欣然專精,無衣食意。是乃具足嚴淨佛土。又復十事受德名稱。何謂為十?一曰、棄捨眾會不慕因緣。二曰、常習[7]燕處不思城邑。三曰、心存禪思無有邪念。四曰、不志多事憒閙之中。五曰、心常念佛無他之思。六曰、不捨身安而為危害。七曰、淨修梵行未曾中礙。八曰、以少事故得三昧定。九曰、聞所說義要妙章句,識念不失。十曰、如所聽經解義歸趣,能為人說。是為十法。」

佛告舍利弗:「復有四法不失所願。何謂為四?一曰、菩薩所作言行相應。二曰、棄捐自大。三曰、捨於貪嫉。四曰、見他人安代之悅豫。是為四。又有四事至誠諦教。何謂為四?一曰、所生之處口常清淨氣優鉢香。二曰、言辭辯慧無所闕漏。三曰、諸天世人皆保信之。四曰、不失好聲必獲佛音。是為四。復有四法所修訓誨。何謂為四?一曰、不生三趣無憎惡者。二曰、所學不慕九十六種所見迷惑。三曰、怨家惡友不得其便。四曰、天上世間咸共歸禮。是為四。復有四法流布訓誨。何謂為四?一曰、不捨布施之心,[A6]穀米[8]踊貴因時惠[9]施。二曰、不慕世榮所有財業。三曰、往奉自歸禁戒之士。四曰、若有布施不懷貪嫉。是為四。復有四法,可悅他人心知止足。何謂為四?一曰、是眾生等是為我所,吾當安之。二曰、斯等貪財依怙身力以為[10]無雙,菩薩加哀施[11]以所安,當計財業非是我侶,常畏五分侵奪無期。三曰、若多財寶妻子熾盛眷屬豐饒,不以信樂不戀國土,何況他人望於眾生。四曰、志未曾求非業錢財行在諸俗。是為四法。菩薩行是,不失所願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復有五法不失所願。何謂為五?一曰、常樂經法勤求道義。二曰、知無數世所生往反。三曰、以聞經法如諸佛行成就功勳。四曰、所從聽經每事問義,造立何行具足疾成。五曰、若聞經法尋能奉行。是為五法,不失所願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復有六法不失所願。何謂為六?一曰、好憙布施心無慳嫉,以身施與不惜壽命,不愛妻子[A7]男女眷屬,心無[12]希冀不懷望想。二曰、菩薩在家若出行學,寧失身命不犯禁戒,謹慎守護常住梵行,興發眾生以戒勸助。三曰、知身假借諸法如幻,堅住忍力[13]逆對不起,設遭毒害刀杖加[14]刑、惡罵呪[*]咀愁惱之患,未曾起意而有恨心。四曰、奉行精進心無所著,深念非常如救頭然,行止臥覺未曾懈廢,[15]設火燒身心不退却。五曰、專心守[*]靖寂無他[16]念,入無[17]生寂伏想不起,心如灰滅形如枯[18]朽。[19]六曰、見正從諦滅除邪偽,曉了三界如[20]響如幻,法無常名如水月形,愍哀一切勸誨眾生。是為六法如願輒成,具足功德嚴淨佛國。」

佛告舍利弗:「復有七法不失所願。何謂為七?一曰、一切所有而以布施,所可施者亦無所獲。二曰、奉戒不虧不想所禁。三曰、勸於眾生不起法忍。四曰、以精進行不得身心。五曰、成就禪定一心攝念。六曰、具足智慧不懷[21]希望。七曰、常志念佛捨眾希望。是為七法,所行具足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復有八法不失所願。何謂為八?一曰、所宣不說無益之言。二曰、以布施事用為莊嚴。三曰、其心柔和而無麁獷。四曰、恭敬法師不[22]懷輕慢。五曰、常行謙恪下意順眾。六曰、性行清白而無[23]沾污。七曰、若不持戒[24]知報應事。八曰、不自傷行不毀他人。是為八法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復有九法不失所願。何謂為九?一曰、常護身行令不虧失。二曰、口言謹慎而無缺漏。三曰、將護其意使無邪想。四曰、棄去貪欲心無所著。五曰、刈除瞋恚心不起恨。六曰、滅愚冥業不為闇昧。七曰、常行至誠而無欺惑。八曰、行慈堅固心不移易。九曰、依善知友未曾捨遠。是為九法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復有十法不失所願。何謂為十?一曰、聞地獄苦,心懷恐懼奉修哀心。二曰、聞畜生苦,亦復怖[1]懅興[2]隨道哀。三曰、聞餓鬼苦,亦復畏難發起大慈。四曰、聞天上安,亦復不喜常興大哀。五曰、聞於人間,[A8]穀米[3]踊貴弊惡加害,而興慈仁。六曰、心自念言:『加勤精進悉忍眾苦,乃使佛土嚴淨無量。』七曰、令無三苦眾惱之患。八曰、使其[4]佛土豐饒平賤。九曰、人民安和壽命無限。十曰、皆自然生無所名屬,至[5]成無上正真之道。是為十法所願不失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菩薩執華詣如來時、若詣塔寺,當作是念:『願使眾生,心意軟淨顏貌和悅,如華軟妙形色香潔,見莫不歡、愛之欣悅。願成佛時,令我國中香樹妙華周匝普遍,衣被飲食雜綵幡蓋,金銀珍寶皆自然生;其土人民禁戒清淨,心意柔軟和雅其性,逮深法忍神通無上。』

「又,舍利弗!菩薩所為先人後己,念安一切如父如母,見人得安欣然代喜;願成佛時生我國者,皆令安和無嫉妬疑,[6]恬然入定心無念思。

「又,舍利弗!菩薩護口未曾犯失,不可之言不加人物,語常如法非義不出;願成佛時生我國者,言辭柔和無有不可,語聲八種出口和雅。

「又,舍利弗!菩薩戒淨身口意善,復勸他人使行己善,令轉相教普及一切;願成佛時生我國者,令身口意完淨無漏,神通具足在所至[7]湊。

「又,舍利弗!菩薩所遊興隆道化,常以正真開度男女,未曾講論小乘之語;願成佛時生我國者,不聞聲聞、緣覺之行,轉不退[8]輪、逮最正覺,令純淑行流布無極。

「又,舍利弗!若有菩薩不嫉彼供不斷他養,見人得供代之悅[9]預;願成佛時生我國者,無貪嫉名皆獲法利。

「又,舍利弗!若有菩薩不自稱善、不說人短,不講眾僧、比丘尼闕,聞見人[10]論有如己犯;願成佛時生我國者,皆令清淨不聞罪名。

「又,舍利弗!若有菩薩慕求經道如渴欲[11]飲,志[12]存正真不好異法;願成佛時生我國者,皆樂經道慕求正法。

「又,舍利弗!若有菩薩常作音樂歌頌佛德,供養如來若塔形像,以是德本勸助學者;願成佛時,百千[13]伎樂不鼓自鳴,演八法音聞皆[14]欣悅,開發道心悉獲正真。

「又,舍利弗!若有菩薩見眾生心放逸馳騁,開[15]視正要使不憒閙;願成佛時生我國者,使無亂志,攝念入定以禪為食,眾想寂滅皆至正覺。」

佛語舍利弗:「假使如來以劫之壽,[A9]咨嗟佛土成就功勳,不可究盡而譬喻之,今粗為汝略舉之耳!若有聞是菩薩行德,思齊慕及[16]逮志不[17]疑,亦當成其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菩薩復有三法,疾逮正覺,不失所願如意即得。何謂為三?一曰、[18]所願特尊與眾不共。二曰、所行安諦而不放逸。三曰、如所聞法奉行不惓。是為三。」

舍利弗言:「善哉!至未曾有!如來善訓,道品備悉,所願成就嚴淨佛土。」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如爾所云:『如來作佛積行所致,不以飾辭巧言成道。』放逸行者,自誤入冥墮四顛倒,沒生死河求出難得;若有菩薩聞是經者,願樂奉行立不放逸,必當成就如上所教。」

於[19]是會中,八萬四千菩薩即從坐起叉手自歸,同發聲言:「我等,世尊!願皆奉行如佛訓教,具足所願從[20]行得道,除去飾辭放逸之[21]巧,備悉弘誓戒德之要,願使一切[22]悉行[23]敏誨,以行自嚴去眾穢操。」

時佛欣笑,口中五色光出照於十方,還遶[24]身三匝從頂上入。賢者舍利弗,前白佛言:「何因緣笑?今佛[25]既笑,必當有意。」

佛告舍利弗:「汝寧見此諸族姓子師子吼不?」

白言:「已見。世尊!」

佛言:「是族姓子於後來世,竟百千劫皆當成佛,號曰淨願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國土嚴淨猶如西方安養之國,功勳嚴淨等無有異,其壽命等亦無差[26]別。」

又問云:「何其壽命等亦無差[*]別?」

佛言:「[27]各壽十劫。」

爾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即從坐起,偏袒右肩長跪白佛言:「文殊師利童真,諸佛所歎[A10]咨嗟功德,今當久如成最正覺。」

佛言:「汝自以是問文殊師利。」

尋如佛教,前問文殊師利:「仁尊久如,當成無上正真之道逮最正覺。」

文殊師利答曰:「當作是問:『仁為志學無上正真道乎?』所以者何?假使吾身學佛道者,當作斯問。吾不求道,當何因成最正覺?」

又問:「仁不以眾生求最正覺乎?」

答曰:「不也!所以者何?眾生不可得故。假使吾得眾生處所,當為眾生志求佛道。所以然者?無有吾我人壽命故,由是之故,身無志求亦無退轉。」

又問:「仁不求佛慕佛法乎?」

答曰:「不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1]悉佛法,若使眾法無有,[2]眾漏無受、因緣無想,是[3]志佛道,解了若此[4]逮一切法。又如仁問[*]逮立佛法;隨仁意答。誰求志者?色志佛道乎?色志本淨志佛道乎?其色本無志佛道乎?色自然,色悉空,[5]色恍[6]忽,色本淨,色寂然,以此色法志求佛道成正覺乎?」

答曰:「不也!色不志道,本淨自然;以空[7]寂然,諸色法不志求道、不成正覺,法亦如是。」

文殊師利又問曰:「痛想行識及與識法,志求佛道乎?」

答曰:「不也。」

文殊師利曰:「五陰識法不成正覺。於意云何?其外五陰我人壽命,可言有處乎?」

答曰:「不也。」

文殊師利曰:「如是,我當分別,以何等法志求佛道成最正覺?」

又問文殊師利:「其阿夷[8]怙新學菩薩,聞是教訓,將無恐怖乎?所以者何?仁之名號一切導首,為眾重任;而今造證,為諸菩薩[9]頒宣諸法,不志求道不成正覺。」

文殊師利答曰:「法界不恐,本際不懼,聞佛說法無所畏難。其恐懼者則懷憂慼,無憂慼者則離塵[10]埃,彼則解脫。其以解脫則無所著,以無所著則無復[11]轉,以無復[*]轉則不復脫,其不脫者彼無從來,以無從來亦[12]不從去,其無從去則無所願,其無所願則無志求,其無志求則無退轉。以無退轉,[13]若不退轉便不退轉,[14]空無不轉無[15]想不願。斯本際者佛法不轉,佛法無作無有邊際,佛法無著則無所[16]倚,佛法無行亦無精進,亦無所行無有教令,其諸佛法假有號耳。又計空法無所從生、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又計佛法不離塵勞貪怒癡[17]垢,佛法無染塵勞之行,無有吾我寂無所念,所行無念無盡不起,平等無邪則諸佛法亦無非法。所以者何?無[18]處所故、無可行者,是曰佛法。若有新學菩薩聞是說者,若恐怖者疾成正覺,若不恐怖不成正覺。」

又問文殊:「為誰說是?」

文殊曰:「其恐怖者乃有妄想,以有妄想,心自念言:『我身當得成最正覺。』緣是之故,便起道意志存正覺。於意云何?從來未曾有覺成空不?」

答曰:「無也。」

文殊又曰:「世尊不云,一切諸法等如虛空。」

答曰:「有是。」

文殊又曰:「道猶虛空等亦本無,虛空如道,道如虛空,空之與道則無有二,不可分別。其解斯等,則無所知亦不無慧。」

文殊師利說[19]是語時,四千比丘漏盡意解,十二[*]姟眾得法眼淨,九萬六千人從古[20]以來未發道心,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四萬二千人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貼文者 : : bluenwater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二 - 2024-03-15 15:56:56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於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復問文殊師利:「發意久如應發道心。」

文[21]殊答曰:「止!族姓子!勿懷妄想。一切諸法皆無所生,假使有說:『我發道心,吾當行道。』墮大邪見。所以者何?今觀察心都永不見,心發道意,亦復不[22]觀彼發道心者也。吾亦不見道心所存,吾由是故不發道心。」

又問:「仁者!以無所見,今何以故宣此章句?」

文殊答曰:「無所見者乃為等教,無所見趣,名是章句平等言[23]辭。」

又問:「何故言曰[24]趣平等乎?」

文殊答曰:「如族姓子所言等者,無若干故,其平等者彼無行法,於其平等無有譬喻,不見諸法是乃平等。若宣斯訓則宣一業,若寂然業無有塵勞,不為瞋恨而說經法,不有斷滅不計有常,不起不滅、不有吾我亦無所受,不舉不下、不高不卑,雖有所說,無有妄想亦無思求。若族姓子!有曉此法而奉行者,乃曰平等。又有菩薩廣入於法,不見若干亦復非一,乃曰平等。其平等者則無偏黨,其無偏黨是[25]甚清淨。」

於[26]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文殊師利所說巍巍乃如是乎!發道心以來為幾何耶?眾會思渴,願樂欲聞。」

佛言:「族姓子!文殊師利在深妙忍,所入深忍不逮得道,亦不得佛、復不得心,以無所得故不說之,久如發心為發道意,[27]唯佛今當為汝解說本初發心。乃往過去七千阿僧祇[28]江河沙劫,乃爾世時有佛號雷音響如來、至真、等正覺,乃在東方,去此七十[29]二姟佛土,世界名曰快成,其佛[30]土在彼[*]頒宣道教,弟子聲聞八十四億百千姟眾,諸菩薩等復倍是數。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安拔,號為法王,治以[31]文法王四天下,王有七寶。聖王爾時往詣雷音響如來所,供養盡意八萬四千歲,隨其所安。王心念言:『我已積功德行難量,不用斯心,寧以德本[1]並修勸助。』復更思惟:『以德勸助,當求何勸?天帝梵王、號轉輪聖王、聲聞、緣覺耶?』適發是意,上虛空中演大音聲:『大王!如是莫興賤意,當發無上正真道心。』王聞是言,即時大悅。[2]王弘慈心不轉道意。所以者何?用其天人開示意[3]之故,知我心念。時安拔王與大眾俱,九十六億姟人,往詣雷音響如來稽首足下,右遶七匝退住一面。以偈歎曰:

「『欲問殊勝法, 以奇雅答我:
「云何[4]人在世, 而致最超異?
以普俱供養, 自歸於世護,
用無所著心, 永無所勸助。
世尊察知之, 吾獨寂發心,
以興廣供養, 云何勸助之?
志天帝梵王, 為四方之[5]王,
若求於聲聞, 當[6]慕緣覺乘。」
我適發是[7]念, 空中宣洪音:
「仁者慎莫得, 勸助下劣心,
當為一切故, 興發微妙心,
開顯大道意, 饒益於世間。」
今欲問於佛, 在諸法自由:
「云何起發心, 不失[8]于道意?
[9]唯說斯義趣, 何因[10]逮是處?
如我所像人, 而發菩[11]提心?
天中尊願說, 宣上妙章句。」
大王且聽之, 當宣以漸訓:
「愍哀於眾生, 樂住于法本,
如所誓志願, [12]轉得成所趣。
吾亦往宿世, 因發起道心,
愍哀於眾生, 而興斯誓願。
如本所志願, 亦若心所念,
逮無動佛道, 在世[13]寂上聖。
大王當強志, 造立極上心,
若修諸正行, 仁亦當成佛。」
以聞是言教, 王意便欣然,
在一切普世, [14]頒宣師子吼:
「假使於本際, 不知生死[15]元,
為一一人行, 如若干眾生。
今發于道心, 在一切世[16]間,
普請於眾生, 令不墮貧匱。
從今日以往, 假使生欲心,
[17]輒當欺諸佛, 現在十方聖。
若生瞋恨厭, 嫉妬及貪[18]苦,
未曾犯不可, 至[19]成人中尊。
常當修梵行, 棄欲捨穢惡,
當學於諸佛, 戒禁調和性。
不以斯四色, 疾成佛正覺,
用[20]心切之故, 當行於本際。
常[21]嚴淨佛土, 無限不可議,
當宣傳名稱, 通徹[22]於十方。
唯聖見授[23]慧, 成佛人中上,
[24]令[25]其心清淨, 永無眾猶豫。
常修治身行, 口言亦如是,
亦當淨心念, 不犯眾瑕疵。
假使我成佛, 在世人中尊,
以是正真言, 地當六反動。
設我言至誠, 真正不虛詐,
由是見證明, 虛空宣伎樂。
若實不諛諂, 無貪[26]嫉不厭,
以是誠信故, 雨清淨意花。」
適宣斯言已, 至誠言無異,
十方億萬國, 則六反震動,
於上虛空中, 有巨億音樂,
天雨雜[27]意華, 積地四丈九。
其王以學是, 二十億眾人,
口宣柔和音, 必成佛上道,
二十億眾等, 一切[28]建佛道,
見王發大道, 亦效學洪業。』」
佛語師子步雷音菩薩:「欲知爾時安拔王乎?」

答曰:「不及也。」

佛言:「則今文殊師利身是也!發道心[29]已來,如七千阿僧祇江河沙劫佛土滿中塵,逮無所從生法忍已,過六十四江河沙劫,於彼世[30]等則具十住、成就十力,普備一切諸佛道地[31]辨諸佛法,從初[32]以來未曾一反生心而有發意也,皆以逮致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我亦不念言:『當云何成最正覺?』其二十億人,在往古雷音響,如來所發道心者,悉已逮致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已轉法輪,為諸眾生興立佛事,滅度去已。悉是文殊師利之所勸發,皆悉供養勤修眾行,六度無極,普以執持傳宣正法。於今現在適有一佛說法未滅度耳,下方界分去是四十四江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地底,其佛號持地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法,與無央數諸聲聞俱,其壽無限。」

佛說是往古喻時,七千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於是師子步雷音菩薩問文殊師利:「仁者在往古佛,具一切法、如來十力,已備十地,用何等故不成正覺?」

文殊師利答曰:「不以往古過去諸佛一切諸法成最正覺。所以然者?此言得道則為不得,亦無所逮。」

又問:「云何具足佛法?」

答曰:「[1]具本無故。」

又問:「云何具足本無?」

答曰:「備悉虛空乃具本無,曉了虛空及諸佛法本無之義,等無有二不可分別。」

又問:「云何以具一切諸法?」

答曰:「具足五陰,乃能具[2]三界一切,普[3]備十方諸佛之法。」

又問:「云何具足諸色?」

答曰:「仁[4]等見色。色有常乎?若無常耶?」

答曰:「不也。」

曰:「諸法有常若無常乎?又彼五陰有增有減耶?」

答曰:「不也。」

文殊師利曰:「是故,族姓子!若於諸法不增不減,故曰具足。」

曰:「何以具足?」

答曰:「備諸法慧[5]不所解,亦如如慧不轉,爾乃不知諸妄想處,以無妄想不造具損,其不具損乃曰平等。是故,族姓子!等見諸色,爾乃等見一切諸法痛想行識,亦復如是,等無有異。」

於是師子步雷音菩薩問文殊師利:「又察仁者,逮得法忍以來久遠懸絕逈邈巍巍,如是不一發心吾當得道。仁者!云何勸化眾生使發道心?」

答曰:「吾不勸眾生令發道心?」

又問:「何故?」

答曰:「眾生不實,眾生寂[6]寞,所在顛倒,故勸化之令發道心。假使眾生不處顛倒,則無有道,何所發乎?吾以是故,不勸眾生使發道心,亦不化之令[7]悉求道。所以然者?無所想者乃曰平等,其平等義,無所志求亦不退轉,是故名曰無所歸趣、無所從來。當觀生死所謂平等,斯章句空,空無志求。又,族姓子!向者所問:『逮得法忍[8]以來,久遠懸絕逈邈巍巍,如是不一發心吾當得佛。』卿寧見心?以何等心得成佛道?」

答曰:「不也。所以者何?心者無形不可覩見,道亦復然,亦無形色復不可見。所[9]以道者假有號耳!所曰言心及與佛道,是悉假託。」

「是故,族姓子!吾宣斯辭不一,發心吾當得佛,其無發[10]心、無所生亦無所毀,以無所生無所毀者,乃名曰逮。」

又問:「何所是[11]時曰約時,乃曰為時耶?」

答曰:「族姓子!所云時者,暢平等覺,所可覺者不增不損,永不起想亦無所滅,爾乃名曰隨其等時,其不妄想本無[12]本是,則名曰隨等時也。若逮正見,等於平等達於諸法,都無所獲則不造計,若干種品一無所念,[13]爾乃名曰隨等時也。若身證明一切諸法,諸所相者皆為法相,曉了如是故有心著;若無有相則無所倚,爾乃名曰等隨時矣。」

又問:「何謂為逮?」

文殊師利答曰:「無所行也!謂名所迹故曰為逮,而於三界悉無所行,假有[14]斯辭其得塵勞則不能逮。所以然者?意無所存、斯法無言,以是之故不可逮得。又,族姓子!無所得者乃曰為逮,其無所言則不逮法便無所住,若不得法乃曰為逮。」

於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善哉,善哉!世尊![15]唯如來說,文殊師利成佛道時,國土何類?」

佛告之曰:「汝以是語問於文殊師利。」即受佛教,問文殊師利曰:「仁成佛時國土何類?」

文殊師利答曰:「族姓子!若[16]仁好樂佛道者,當問成[17]佛國土何類?」

又問文殊師利:「仁者!不樂佛國土乎?」

答曰:「不也。」

又問:「何故?」

答曰:「其有所樂則為樂欲,其樂欲者則有恩愛,其恩愛者則有所受,若有所受則有苦患,其苦患者則無有護,是故吾身不成正覺。所以者何?無所得故,若不得道是故無樂。又如向者仁之所言:『國土何類說其本末?』吾不堪[18]任自虧其身。所以者何?若有菩薩用歎己故,便自虧滅佛及國土功勳嚴淨,面見如來無極法藏。」

時佛告曰:「文殊師利!宜用時說成己佛土功勳嚴淨,以何志願?如來聽之。或有從仁聞說所願諸餘菩薩,緣是發意具足斯業。」

文殊師利答曰:「唯然!不敢違教。」即從坐起偏袒右[19]臂,右膝著地,叉手白佛:「[*]唯承聖旨,今當宣之。若族姓子及族姓女,求佛道者且共聽之,聞已具得行是所願。」應時十方各如江河沙諸佛國土六反震動。

時文殊師利復白佛言:「唯然世尊!我之本願如佛所言。從如七千阿僧祇江河沙劫行菩薩業,不成道場、不致正覺,道眼徹視[20]光覩十方,悉見諸佛普勸化一切眾生悉成佛道,吾心堅住咸開化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而勸助之,皆是吾身之所勸化。唯然大聖!今觀十方,以無罣礙清淨明眼所見,諸佛皆以勸助建立無上正真之道,斯等皆[21]辦,乃吾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也。雖有是言,故爾續立不成正覺,假使所願若具足者乃成佛耳。」

時彼眾會諸菩薩等各心念言:「文殊師利前後所見,諸佛世尊為幾何?」

[22]于時佛即知諸菩薩眾心之所念,告師子步雷音菩薩曰:「猶如,族姓子!有一丈夫出現於世,取是三千大千佛土,滿其[1]中塵取破碎之,一一諸塵各各碎之,各如一佛國滿中諸[2]塵。族姓子!所趣云何?豈寧有人知是塵數多少者不?」答曰:「無能知者。天中之天!」

佛言:「假使,族姓子!悉能曉了[3]知是塵數佛國多少,不足言也。文殊師利明眼所覩十方佛土,所[4]見過是塵數之國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兆載劫數不可限,[5]無量無邊,所願如是不成正覺。正使佛國如江河沙,周匝十方滿中佛樹,一一樹下有坐菩薩,須臾一時皆成無上正覺之道,逮最正覺,臨滅度時,不須佛樹道場[6]起焉普為一切。復過十方不可計量諸佛國土,化於眾生說法使度。所願巍巍,致此佛國乃成佛道,使其國中無有聲聞、緣覺之名,純諸菩薩,滅除疲厭瞋恨之難,淨修梵行周[7]遍佛土,悉復不聞女人之名,使諸菩薩皆得化生,身被法服[8]加趺而坐,佛國嚴淨純諸菩薩,熾盛巍巍除小乘法。」

於是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成佛之時,所號云何?」

佛言:「名曰普現如來、至真、等正覺。所以號曰普現者何?其佛功德普現十方無限國土,其有得見普現如來、若覩光明,皆當得[9]前,逮成無上正真之道,於今若佛滅度之後,得聞將來普現佛名,亦當得決,然後[10]成無上正真之道,除入滅志得道迹者。」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唯然世尊!我所誓願得成佛時生我國者,令無飢渴飲食之想,眾味饌具自然滿鉢[11]在右掌,適在掌中心則發念:『不先供養十方諸佛,聲聞、緣覺及諸貧匱,危厄乞匃下劣眾生,先自食者則為不宜,先飽一切然後乃食。』尋如所念神通備足,在所至湊無有罣礙,行疾[12]如所念,即到十方供養諸佛下遍眾生。寶衣法服俱亦復然,先供養諸佛,次及所尊,窮賤下劣皆先使安,無有八難眾苦惱患。語則可意不聞惡言,學無禁戒是非之音,無尊無卑無富無貧,其生我國皆同一倫。」

於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爾時彼土無名號字?」

佛言:「如本誓願所志具足,世界名曰離塵垢心。」

復白佛言:「在於何方?」

佛言:「在於南方,去是忍界極在其邊,眾[13]妙寶摩尼明珠合成佛土,十方一切未曾見聞,奇珍眾寶流布[14]遍現,未曾朽敗而有減損,菩薩所作欲令其地化成眾寶,如念即成在作何寶。眾妙香華所欲備有,亦無日月明冥晝夜,[15]若菩薩身光所照隨意,[16]唯華開合別[17]晝異夜,無有寒暑老病死事,[*]唯行菩薩便成正覺,若[18]至[19]他方亦無異業,天上[20]世間悉行菩薩,臨命終沒皆成正覺,無有終沒無中滅度。虛空之中不見[21]伎樂悲和之音,自然而作其音,不宣愛欲之辭,恒出佛法六度無極菩薩篋藏經法之音,隨意所好聞經法音,如念即解皆發正覺,見佛疑滅、聞經解達。」

於時會中有無央數諸菩薩眾,同時舉聲[22]謦揚大音。佛聞是號適得其宜,名曰普現無違道教:「若有眾生聞普現名,乃獲快利無極之慶,況生其國得見普現,值遇神化、法則其行。若有聞是所說決者,則為見佛聞經,入心藏之不忘,但逮得聞文殊師利成佛名德,巍巍乃爾何況目見。」

時佛告是諸菩薩曰:「若有得聞百千億佛名號功稱,利益眾生開化度人,不如文殊師利,一一劫中化導眾生永安無患,何況得遇普現如來,其慶無喻誠如所云。」

於是眾會聞佛讚是諸菩薩言,應時座中諸天神王及世間人各萬億姟,俱時稽首禮文殊師利,同發聲言:「今自歸命普現如來。」自歸適訖,便有八萬四千姟眾,皆發無上正真道意,餘無量人積眾德本立不退轉。

時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今我願是諸不可計無量佛土功勳嚴淨目之所覩,由[23]從所願瑞應處所,皆[24]使合并成一佛土,不計聲聞、緣覺,嚴淨五濁惡世發意之頃,正使我身江河沙劫稱嘆諸國功勳嚴淨,無有限量不得其底,我所誓願復過越彼,無能究竟證明我者,獨佛縷練明知我耳。」

佛言:「善哉!誠如仁言,如來通慧三達無礙,真爾真爾等無有異。」

爾時會中諸菩薩眾[25]又心念言:「如佛[A1]咨嗟文殊師利成佛國時功勳嚴淨,何如西方安養世界無量壽佛嚴淨等不?」

時佛即知諸菩薩心,便告師子步雷音菩薩:「欲知西方安養世界無量壽佛功勳嚴淨,比於文殊師利難以喻哉!假譬言之,如取一毛破為百分,以一[26]分毛取海水一[27]渧,無量壽佛如一分毛水一[*]渧耳,文殊師利成佛汪洋如海,巍巍蕩蕩不可思議。」

於[28]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曾頗有餘方如來國土嚴淨如是者不?」

佛言:「有!東方去是百億江河沙界,名曰超立願,其佛號名普照常明德海王如來、至真、等正覺,與諸菩薩眷屬圍繞而說[1]法經,興演[2]以來江河沙劫,其佛壽命亦無有限,比普現國嚴淨正等,有四菩薩被弘誓鎧得不可議。」

又白佛言:「[*]唯願加哀宣布未聞,具說普照常明德海王如來其土嚴淨,又四菩薩名號何等?在於何方遊何佛土,淨德普備能具斯處?」

佛言:「第一菩薩名曰光[3]英,遊於東方無憂首如來佛土;第二菩薩名曰慧上,在於南方慧王如來佛土;第三菩薩名曰寂根,在於西方智積如來佛[4]土;第四菩薩名曰意願,在於北方鉤[5]鎖如來佛土。」

於時世尊,即如其像三昧正受,其三昧名悉現嚴淨,應時見東方普照常明德海王如來佛土,及諸菩薩功勳嚴淨,自昔[*]以來所希見聞,譬如掌中視寶珠耳,如普現佛國土無異。眾會覩之莫不欣喜,誠如世尊所言,無有異也。

世尊即便告諸菩薩:「當如文殊師利所行為法。」

諸菩薩眾同發聲曰:「唯然受教,[6]當學文殊師利本發心行,成就嚴淨不敢懈廢。」

於時世尊,尋便欣笑,光從口出,五色晃昱普照十方掩覆日月,遶身三匝還從頂入。彌勒菩薩即從坐起,長跪叉手前問佛[7]言:「佛不妄笑,笑必有意。是何因緣,願佛說之!」

佛言:「彌勒!向佛說法現三昧力,皆見東方普照佛國,具足備悉嚴淨功德,眾會欣悅誓願志學,今現八萬四千菩薩,咸共發心成嚴淨國,復有菩薩八萬四千十六正士發仁慈心,性弱和雅所願具足,斯等如是當逮文殊師利。其餘菩薩不能若斯,雖爾緣是功德[8]福,疾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國土成就不及文殊師利嚴淨之德。」

佛言:「彌勒!若有菩薩心性至真,口宣誓願不犯本心,亦當具足如文殊師利身,其心怯弱而有信樂,緣是口勇宣辭誓願,[9]轉得超越六十萬億姟劫終始之難,六度無極則以具足。」

時四菩薩各從其方化作重閣眾寶[10]挍絡,各從諸天無數百千,雨眾天華、鼓眾音樂,神足威變地為動震,四面俱進來趣世尊,光照眾會見莫不欣。

彌勒長跪而白佛言:「今地大動、天華紛紛,重閣晃曜四方來臻,鼓樂絃歌、天香苾芬,此何瑞應?誰之威神?」

佛言:「彌勒!是四菩薩即來見佛,用自神力感動眾會,故現此瑞勸化於法。」

時四菩薩即進詣佛,稽首[11]禮足繞佛三匝,佛命使坐退而就榻。時佛宣告諸會菩薩:「此四正士多所勸發,興建誓願不可稱計。設族姓子謙敬渴仰於[12]此正士,因問法義疑網永止,行菩薩業滅除終始,必逮無上正真之道,超二十億劫周旋之惱,普具諸法六度無極。若有女人聞是正士名號之稱,速轉女身疾解正覺。」

爾時世尊斂復威神,一切眾會還自如故,彼佛國土忽然不現。於是文殊師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一切諸法猶若如幻,幻師所作適起尋滅,諸法展轉亦復如是,其不起滅乃曰平等,平等[13]學者必逮正覺,逮正覺已度脫一切。」

慧上菩薩問文殊師利曰:「菩薩何行而成正覺?」

文殊師利答曰:「無逮無失是曰正覺。」

慧上又問:「寧可復得[14]不可逮乎?亦復無乎?若不逮有,則無有眾不可逮眾。」

文殊師利答曰:「亦不可逮亦復不無,所以不逮,是諸法過悉無所生,初無所有,非方當有不懷無得。」

文殊師利又復問慧上曰:「何所一業敷演經法?」

於是慧上答曰:「其無所生亦無所[15]壞,不造異住,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光英菩薩曰:「其無來無往,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寂根菩薩曰:「其無所得亦無所等,亦不造證亦不寂然,亦無[16]淡怕無去來今,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意願菩薩曰:「其不妄想佛法聖眾,不念菩薩,無國土想、無地獄念,不斷章句、不[17]倚有常,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彌勒菩薩曰:「不見五陰衰入諸種,不視不盲無妄想法,不暢入法不積不捨,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師子步雷音菩薩曰:「其於亂法而無所亂,不造若[18]干是凡夫法,斯習學法此諸佛法,不懷妄想不[19]受一法,其業寂寞,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20]愛見菩薩曰:「其逮本無不想[21]今無,斯深妙法悉無妄想,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無礙辯菩薩曰:「諸法皆盡究竟盡者,乃曰無盡,演一切法不可盡者,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善心念菩薩曰:「其於諸念而無所思,若有所入亦[22]不無心,不得不失,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覺離塵菩薩曰:「於諸塵法而無所染,亦無不染,不著不憂,不忘不念,不作無不作,不取不捨,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海底菩薩曰:「其志如海永難得底,深入法要不[1]見妄想,如所應行而[2]頒宣法,不我無彼,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十上月童真菩薩曰:「普等眾生若如月滿,心不見[3]等無所等,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消諸憂冥菩薩曰:「其能休息一切憂瘡不憂不慼,以能割除眾憒諸本,何所是本吾我之本,其有等[4]經共吾我行而說法者,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鈎[*]鎖菩薩曰:「若說於法,其不[*]倚著欲界、色界及無色界,不著聲聞、緣覺之法,不慕佛道,是曰[A2]一業敷演經法。」

普現菩薩曰:「等宣諸法等[5]于空無,不念於空不得平等,所說如是,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三品淨菩薩曰:「其講說法淨三品場。何謂三場?不得吾我,不想法會,不[*]倚諸法,是曰三場清淨之業宣布法訓;如斯說者,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在所吉菩薩曰:「知一切法歸於平等,若曉了斯,而為分別不宣文字,以無所宣一切諸法,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深行菩薩曰:「若有覩見一切諸法,亦無所見,若講如是言辭,是曰一業敷演經法。」

如是要言,一切菩薩各言其志,說是一[6]業經典法時,七千億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八十萬四千姟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七千比丘漏盡意解,九十六載諸天世人遠塵離垢諸[7]法眼生。

於是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文殊師利成普現佛時,諸菩薩能有幾所?其壽[8]久如,何時成佛?」

佛言:「卿自以是問於文殊師利,即如佛教。」

問文殊師利曰:「仁當久如成最正覺?」

文殊師利答曰:「虛空有形乃成正覺,假使幻人成佛道者,我身爾乃[9]無著漏盡成最正覺。若呼有形而響有影,月能晝明日[10]而夜照,爾乃我身成最正覺。志求道者,乃當問之成佛之期。」

又問:「仁者為不志求道?」

答曰:「不也。」

曰:「何以故?」

答曰:「道是文殊,文殊是道。所以者何?假有號耳。文殊及道其名寂寞,了無解空,空則曰道。」

佛告師子步雷音菩薩言:「寧曾見聞無量壽佛國中菩薩聲聞眾不?」

答曰:「唯然!亦見亦聞。」

佛言:「為多少乎?」

答曰:「不可思議、不[11]能稱限。」

佛言:「普現佛國菩薩之[12]數,喻如積塵滿十方界,無量壽佛菩薩聲聞比數多少如一塵耳。又普現佛壽命無限。[13]取譬言之,破碎十方三千世界皆使作塵,布散此塵過千佛國,乃著一塵周匝十方,而盡其塵,於族姓子寧能計知此塵數不?」

答曰:「無能限焉?」

佛言:「普現如來以劫之壽當一塵耳,計塵之喻尚不足言,欲知其要如[14]虛無邊,年壽劫數無以比焉。」

於[*]時彌勒菩薩前白佛言:「假使有人學於大乘,為是大智無極之慧,當忍勤苦無央數劫,自歸普現行菩薩法,如斯大道不當懈廢。」

佛言:「如是,彌勒!誠如所云。誰有聞是無極大慧,不發道意愛樂之乎?唯有懈廢小節之類,不解正真不樂之耳。」佛說是時十千眾人發大道心。

爾時世尊告師子步雷音菩薩言:「今[15]歎文殊師利自昔所行本心志願,度佛無量、菩薩無數,道慧高德不可思議,周匝十方諸得道者,不能究盡為作譬喻。」

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假使有人立弘誓願無極之行,當如文殊師利志願等不?忍勤苦行,於無數劫而無懈厭,不發勞想。」

佛[16]言:「族姓子!意趣云何?虛空寧念我行晝夜日月時節年限劫數不?」

答曰:「不也。」

曰:「如是,族姓子!曉了諸法亦如虛空,虛空寂定,不念晝夜日月時節年限劫數也。所以者何?空無念思豈有勞想?過江河沙劫亦無增損,不衰不盛不壞不毀,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去不來。所以然者?虛空[17]與有,假有號耳!文殊師利名號如是,其能曉了[18]如虛空者,悉[19]知諸法一切無[20]辭皆無所有,便無恐怖不以為勞。文殊師利成佛久遠,乃爾志同文殊師利等亦如是。」

於[21]時海底菩薩謂文殊師利:「所被弘誓不可比喻,若有學者當云何進?」

文殊師利答曰:「若有學我弘誓鎧者,志存誓願若如幻化,則無所有亦無所為。」

佛說是經時,四大天王,天帝釋、梵天王,及餘尊[22]大神妙諸天,僉然同音,俱共歎曰:「唯然世尊!其聞是經,為得善利無極之慶,何況受持諷誦學者,我當受持諷誦修學,廣為人說普令流布,將護行者使法久存。」

於時師子步雷音菩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若有受持諷誦斯經,得何福慶?若有聞者,即便發心追慕志學,文殊師利[1]景則復云何乎?」

佛言:「若有菩薩學是法者,猶如如來已無罣礙,若於將來最後末世,則以七寶積滿十方諸佛之國,[2]則貢上佛供養一切,等心眾生歷劫不廢,又兼法施備具六德,此之功德又不足計,不如聞是嚴淨經法發心慕學。文殊師利![3]謨式諷誦,經行七步之內,德過於彼巨億萬倍,無以為喻不可稱計。」

時彌勒菩薩前白佛言:「是經所名,云何奉持?」

佛語彌勒:「斯經典者,號曰『娛樂所願殊特』,當奉持之!又名『文殊師利佛土功勳嚴淨』,亦復名曰『其發道心志懷悅豫』,當堅持之!」

爾時十方諸來菩薩,皆散天華供養是法,[A3]咨嗟文殊師利無量之德,法澤普潤弘覆三界,開心受者皆逮正覺,前禮佛足遶佛三匝,忽然不現各還本國。佛說是時,化江河沙諸菩薩等立不退轉,信是菩薩具成德本。

於是文殊師利有三昧,名光普照辭訓如幻,以斯定意而行正受。適三昧已,一切眾會皆見文殊師利,普在十方不可稱計諸佛之國,各各佛前文殊師利住立[A4]咨嗟己國嚴淨之德。眾會見已歎未曾有:「文殊師利所願無盡,道德巍巍超絕無比,乃使其身遍[4]顯十方,端坐在此而不轉移,威神功德堂堂不[5]呰。」

佛說如是,諸菩薩眾、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天龍神、阿須倫、世間人,皆大歡喜,稽首佛足,作禮而去。

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卷下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胞胎經,卷一 - 2024-03-18 12:09:54

佛說胞胎經

西晉[1]月氏國三藏竺法護[2]奉 制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於時賢者難陀[3]燕坐思惟,即起詣佛,及五百比丘俱共詣佛所,稽首足下住坐一面。

佛告難陀及諸比丘:「當為汝說經,初語亦善,中語亦善,竟語亦善,分別其義,微妙具足淨修梵行。當為汝說,人遇母生受胞胎時。諦聽!善思念之!」

「唯然世尊!」賢者難陀受教而聽。

佛告難陀:「何故母不受胎?於是父母起塵染心,因緣合會,母有[4]佳善心志,於存樂神來者至前,母有所失精,或父有所失母無所失,或父清淨母不清潔,或母潔淨父不潔淨,或母爾時藏所究竟,即不受胎。如是究竟,或有成寒,或時聲近,有滅其精,或有滿,或如藥,或如果中央。或如蓽茇中子,或如生果子,或如鳥目,或如[5]懿沙目,或如舍竭目,或如祝伽目,或如眼瞳子,或如樹葉,或合聚如垢。於是或深、或上深,或無器胎,或近[6]音聲,或堅核如珠,或為虫所食,或近左或近右,或大清,或卒暴,或不調均,當左反右,或如水瓶,或如果子,或如[7]狼[8]唐,或有眾[9]瑕,或諸寒俱,或有熱多,或父母[10]務來神卑賤,或來神貴父母卑賤,是故不相[11]過生;等行等志,俱貴俱賤,心同不異則入母胎。何故母不受胎?無前諸雜錯事不和調事,等意同行,俱貴俱賤,宿命因緣當應生子,來神應[12]遇父母而當為子。於時精神或懷二心,所念各異,如是之事則不和合,不得入胎。」

佛告阿難:「云何得入處母胞胎?其薄福者則自生念:『有水冷風於今天雨,有大眾來欲捶害我,我當走入大𧂐草下,或入葉𧂐諸草眾聚,或入溪澗深谷,或登高峻,無能得我,得脫冷風及大雨、大眾。』於是入屋。福厚得勢心自念言:『今有冷風而天大雨及諸大眾,我當入屋、上大講堂,當在平閣昇於床榻。』」

佛語阿難:「神入母胎,所念若干各異不同。」

佛語阿難:「神入彼胎則便成藏,其成胎[13]者,父母不淨[14]精亦不離,父母不淨又假依倚,因緣和合而受胞胎,以故非是父母、不離父母。譬如,阿難!酪瓶,如器盛酪以乳著中,因緣盛酪,或為生[15]蘇,假使獨爾不成為[*]蘇,不從酪出[*]蘇亦不離酪,因緣和合乃得為[*]蘇。如是,阿難!不從父母不淨成身,亦不離父母成身,因父母為緣而成胞胎。」

佛告阿難:「譬如生草菜因之生虫,虫不從草菜出,亦不離草菜,依生草菜以為因緣,和合生虫,緣是之中虫[16]䗍自然。如是,阿難!不從父母不淨、不離父母不淨成身,因父母為緣而成胞胎。譬如,阿難!因小麥[17]出虫,虫不出小麥亦不離小麥,因小麥為緣而得生虫,因是和合自然生虫。如是,阿難!不從父母不淨、不離父母不淨成身,因父母為緣而成胞胎,得立諸根及與四大。譬如,阿難!因波達果而生虫,虫不從波達果出亦不離波達果,因波達果為緣自然得生。如是,阿難!不從父母不淨、不離父母不淨成身,因父母為緣而成胞胎,得立諸根及與四大。譬如,阿難!因酪生虫,虫不從酪出亦不離酪,以酪為緣自然生虫。如是,阿難!不從父母不淨、不離父母不淨成身,因父母為緣而成胞胎,得立諸根及與四大。因父母緣則立地種,謂諸堅者,軟濕水種,熱煖火種,氣息風種。假使,阿難!因父母故,成胞胎者而為地種,水種令爛,譬如麨中及若肌膚,得對便爛。假使因父母成胞胎,便為水種、不為地種,用薄如濕故也,譬如油及水。又,阿難!水種依地種,不爛壞也;地種依水種而無所著。假使,阿難!父母因緣成胞胎者,地種則為水種,火種不得依也則壞枯腐。譬如夏五月盛暑時,肉中因火種,塵垢穢臭爛壞則就臭腐。如是,阿難!假使因父母胎成地種者及水種者,其於火種不腐壞敗而沒盡也。假使,阿難!因父母胎成地種及水種者,當成火種、無有風種,風種不立不得長大則不成就。又,阿難!神處於內,緣其罪福得成四大,地、水、火、風究竟攝持,水種分別,火種因號,風種則得長大,因而成就。」

佛告阿難:「譬如蓮藕生於池中,清淨具足花合未開,風吹開花令其長大而得成就。如是,阿難!神處於內,因其罪福得成四大,成就地種,攝持水種,分別火種,因號風種而得長大。稍稍成就,非是父母胞胎之緣,人神[18]過生也。非父母福,亦非父體亦非母體,因緣得合也。非空因緣亦非眾緣,亦非他緣,又有俱施同其志願,而得合會成胚[19]裏胞胎。

「譬如,阿難!五穀草木之種完具,不腐不虫,耕覆摩地肥地,下種生茂好。於阿難意云何?其種獨立,因地水號成其根莖枝葉花實。」

阿難白佛:「不也,天中天!」

佛言:「如是,阿難!不從父母[A1]搆精,如成[1]胞裏,不獨父母遺體,亦不[2]自空因緣也。有因緣合成,四大等合因緣等現,得佛胞裏而為肧胎。

「譬如,阿難!有目明眼之人,若摩尼珠、陽燧向日盛明,正中之時以燥牛糞,若艾若布,尋時出火則成光焰。計彼火者,不從日出,不從摩尼珠、陽燧、艾生,亦不離彼。又,阿難!因緣合會因緣俱至,等不增減而火得生。肧胎如是,不從父母、不離父母,又緣父母不淨之精,得成胞裏因此成色、痛痒、思想、生死之識,因得號字,緣是得名,由本成色,以此之故號之名色。又,阿難!所從緣起,吾不稱歎往返終始。」

佛告阿難:「譬如少所瘡病臭處,非人所樂,豈況多乎?少所穿漏瑕穢,何況多乎?如是,阿難!少[3]所周旋在於終始,非吾所歎,何況久長。所以者何?所有終沒周旋諸患,甚為勤苦,誰當樂乎欣悅臭處[4]入母肧胎耶?」

佛告阿難:「彼始七時受母[5]胎裏。云何自然而得成[6]胎?始臥未成就時,其胎自然亦復如是。七日處彼停住而不增減,轉稍而熱,轉向堅固則立地種,其軟濕者則為水種,其中煖者則為火種,關通其中則為風種。第二七日,有風名展轉,而徐起吹之,向在左脇或在右脇,而向其身聚為胞裏,猶如酪上肥,其精轉堅亦復如是,彼於七日轉化如熟,其中堅者則立地種,其軟濕者則為水種,其[7]熅燸者則為火種,間關其間則為風種。」

佛告阿難:「第三七日,其胎之內於母腹中,有風名聲門,而起吹之,令其胎裏轉就凝堅。凝堅何類?如指著息瘡息肉壞,精變如是。住中七日轉化[8]成熟,彼其堅者則為地種,[9]軟濕者則為水種,其熅燸者則為火種,間關其內則為風種。」

佛告阿難:「第四七日,其胎之內母藏起風,名曰飲食,起吹胎裏令其轉堅。其堅何類?譬如含血之類有子,名曰不注[10](晉曰覲),[11]內骨無信其堅如是。住彼七日轉化成熟,彼其堅者則為地種,軟濕則為水種,[*]熅燸則為火種,間關其內則為風種。」

佛告阿難:「第五七日,其胎之內於母腹[12]中藏,[13]次有風起名曰導御,吹其堅精變為體形,成五處應瑞,兩臏、兩肩、一頭,譬如春時天降於雨,雨從空中墮,長養樹[14]葉枝,其胎如是。其母藏內化成五應,兩臏、兩肩及其頭。」

佛告阿難:「第六七日,其胎在內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曰為水,吹其胎裏令其身變化,成四應瑞,兩膝處、兩肘處。」

佛告阿難:「第七七日,其胎裏內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曰迴轉,吹之令變更成四應瑞,兩手曼、兩[15]臂曼,稍稍自長柔[16]濡軟弱。譬如聚沫乾燥時,其胚裏內四應如是,兩手、兩足[17]諸曼現處。」

佛告阿難:「第八七日,其胎裏內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曰退轉,吹其胎裏現二十應處,十足指處、十手指處。譬如天雨從空中墮,流[18]澍觚枝使轉茂盛,時胚胎內於腹藏起二十臠,足十指處、手十指處。」

佛告阿難:「第九七日,其胞裏內於母腹藏,自然風起吹變九孔,兩[19]眼、兩耳、兩鼻孔、口處及下兩孔。」

佛告阿難:「第十七日,其胞裏內於母腹藏,自然風起名曰[20]痤短,吹其胎裏急病暴卒,而[21]甚堅強。在中七日,其夜七日,自然風起名曰普門,整理其體,猶如堅強,具足音聲。」

佛告阿難:「第十一七日,胞內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曰理壞,吹其[22]胎裏整理其形安正諸散,令母馳走不安,煩躁擾動舉動柔遲,好笑憙語戲笑歌舞,風起淚出。如是如坐母胞胎,成時憙申手脚。其胎轉向,[23]成時諸散合立,有風名柱轉,趣頭[24]頂散其頂上令其倒轉,譬如鍛師[25]排囊吹從上轉之。如是,阿難!其柱轉風上至其項,於項上散轉復往反,其風在項上旋,開其咽口及身中[26]臍,諸曼之指令其穿漏,其侵轉令成就。」

佛告阿難:「第十二七日,其胞裏內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曰膚[27]面,吹其胎裏令成腸胃左右之形,譬如蓮華根著地,其腸成就,依倚於身亦復如是,為十八空經縷溝坑。於其七日,自然化風名曰棄毛,吹生其舌及開其眼,成身百節令具足成就,不減依倚生萬一千節。」

佛告阿難:「第十三七日,其胞裏內於母腹藏,覺身體羸,又覺飢渴,母所食飲入兒體中,兒在胎中,母所食飲,兒因母大長養身。」

佛告阿難:「第十四七日,其胞裏內於母腹藏,自然有風名曰經縷門,吹其精體生九萬筋,二萬二千五[1]百在身前,二萬二千五[*]百在背,二萬二千五[*]百在左脇,二萬二千五[*]百在右脇。」

佛告阿難:「第十五七日,其胞裏內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紅蓮花,名曰波曇,吹其兒體令安二十脈,五脈引在身前,五脈引在背,五脈引在左脇,五脈[2]引在右脇,其脈之中,[3]有無央數不可稱計若干種色,各各有名現目。次名力勢,又名住立,又名堅強。又一種色,或有青色白色,白色為赤、赤色為白,或有白色為黃,或縹變色,[4]蘇色、酪油色,生熱雜錯熟熱雜錯。其二十脈,一一有[5]四十眷屬,合八[6]百脈,二百在身前,二百在背,二百在左,二百在右,二百二力二尊二力勢。」

佛語阿難:「其八百脈,一一之脈有萬眷屬,合為八萬脈。二萬在胸腹,二萬在背,二萬在左,二萬在右。其八萬脈,有無數空不可計。有一空,次二、次三至[7]于七。譬如蓮華莖多有眾孔,次第生一孔、二孔、三孔至[*]于七孔。如是,阿難!其八萬脈亦復如是,有無數根空不可稱計,有一、次二、次三至[*]于七。」佛告阿難:「其諸脈與毛孔轉相依因。」

佛告阿難:「第十六七日,其胞裏內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曰無量,吹其兒體,正其骨節各安其處,開通兩目、兩耳、鼻孔、口門及其項頸,周匝定心,令其食飲流通無礙,有所立處諸孔流出流入,逆順隨體令不差錯,設使具足無所拘滯。譬如陶家作瓦器師,若其[8]弟子和泥調好,以作坏形捶拍令正,補治上下令不缺漏,安著[9]其處。如是,阿難!罪福因緣,自然有風變其形體,開其眼[10]精、耳、鼻、口[11]精、咽喉、項頸,開其心根,令所食飲皆使得通,諸孔出入無罣安其食飲。」

佛告阿難:「第十七七日,其胎裏內於母腹藏,自然有風名[12]耗牛面,吹其兒體開其眼[*]精,令使淨潔使有光曜,及耳二精、鼻、口門,皆令清潔光曜無瑕。譬如,阿難!如[13]摩鏡師弟子,取不淨鏡刮治揩[*]摩,以油發明,去其瑕穢光徹內外。如是,阿難!罪福因緣,自然化風開其眼、耳、鼻、口,令其清淨開通無瑕。」

佛告阿難:「第十八七日,其胎裏內於母腹藏,除若干瑕悉使清淨。譬如月城郭、若人宮殿,有風名曰大堅強,其風極大,旋吹宮殿擎持遊行,自然清淨究竟無瑕。其胎如是,母之腹藏諸入之精,為風所吹,自然鮮明究竟具足。」

佛告阿難:「第十九七日,在[14]胚胎中即得四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初在母腹即獲三根,身根、心根、命根。」

佛告阿難:「第二十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䩕𩉳,吹小兒體,在其左足令生骨節,倚其右足而吹成骨,四骨處膝,二骨在臏,三骨在項,十八骨在背,十八骨在脇,十三骨在掌,各有二十骨,在左右足。四骨在[15]時處,二骨在[16]非處,二骨在肩,十八骨在頸,三骨在輪耳,三十二骨在口齒,四骨在頭。譬如,阿難!機關木師、若畫師作木人,合諸關節,先治[17]材木,合集令安,繩連關木,及作經押,以繩關連,因成形像,與人無異。如是,阿難!罪福所化,自然有風吹成色貌,變為骨節,因緣化成。在此二十七日中,於其腹中應時在身,生二百微細骨與肉雜合。」

佛告阿難:「第二十一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曰所有,吹其兒體令出肌肉。譬如,阿難!工巧陶師作妙瓦器甖甕盆瓨,令具足成。阿難!其所有風,吹其兒身令肌肉生,亦復如是。」

佛告阿難:「二十二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自然有風名曰度惡,吹其兒體令生音聲。」

佛告阿難:「第二十三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自然有風名曰針孔清淨,吹其兒身,令其生革稍稍具足。」

佛告阿難:「第二十四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自然有風名曰堅持,吹其兒身,[18]申布其革令其調均。」

佛告阿難:「第二十五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名曰聞在持,吹其兒體,掃除其肌皆令滑澤。」

佛告阿難:「第二十六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自然化風吹其兒體,假使前世有惡罪行諸殃來現,於諸十惡,或復慳貪愛惜財物不能施與,不受先聖師父之教,其應清淨長大更成短小,其應麁大則更尫細,應清淨長大更麁大,當多清淨反更得少,當應少者反成為多,當應清潔反得垢濁,當應垢濁反得淨潔,當應[19]雄反成非雄,所不樂雄反為[20]賊雄,當所求者反不得之,志所不樂而自然至,當應為黑而反成黃,當應[21]黃而反成黑。」

佛告阿難:「如其本宿所種諸惡自然得之,或復為盲聾瘖瘂[A2]愚癡,身生[1]瘢瘡,生[2]無眼目,口不能言,諸門隔閉,跛蹇禿[3]瘻,本自所作自然得之,父母所憎違失法義。所以者何?如是,阿難!宿命所種非法之行。」

佛告阿難:「假使其人前世奉行眾德,不犯諸惡、諸善來趣,謂十德行,憙於惠施無慳垢心,奉受先聖師父之命,身中諸節,應當長者即清淨長,當應鮮潔自然鮮潔,應麁清淨即麁清淨,應當細小即多細小,應多清淨即多清淨,應少清淨即少清淨,應滑鮮潔即滑鮮潔,應當忍少即便忍少,應當為雄即成為雄,所樂好聲即得好聲,所樂瓔珞即得寶瓔,應當為黑即成為黑,所樂言語即得所樂。如是,阿難!隨宿所種功德,諸為善自然,為眾生所憙見,端正好潔色像第一。其身、口、意所求所作所願,則得如意。所以者何?是故,阿難!宿命所種自然得之。」

佛告阿難:「假使有男,即趣母右脇累趺坐,兩手掌著面背外,面向其母,生藏之下熟藏之上,五繫自縛如在革囊。假使是女,在母腹左脇累趺坐,手掌博面,生藏之下熟藏之上,五繫自縛如在革囊。假使母多食,其兒不安;食太少,其兒不安。食多[4]膩,其兒不安;食無[*]膩,其兒不安。[5]大[6]熱[*]大冷,欲得利不利,甜醋麁細,其食如是,或多少而不調均,兒則不安。習色欲過差,兒則不安;在風過差,兒則不安。或多行來馳走有所度越,或上樹木,兒則不安。」

佛告阿難:「兒在母腹,勤苦[A3]懊惱,眾患諸難,乃如是乎?俗人自謂,生在安處。其若如是,何況惡趣勤劇之患?諸苦艱難不可譬喻,誰當樂在母胞胎乎?」

佛告阿難:「第二十八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即起八念:乘騎想、園觀想、樓閣間想、遊觀[7]想、床榻想、流河想、[8]泉水想、浴池想。」

佛告阿難:「第二十九七日,在其[9]胞裏於母腹藏,[10]中自然有風名曰[11]髓中間,持其皮膚使其淨潔,顏色固然隨其宿行,宿作黑行色現為黑,形體如漆。宿作不白不黑行,色現不白不黑,體像一貌。宿行素無光潤,色現[12]素無光潤,普身一等。宿行白色面貌正白,普體亦然。宿行黃色面貌黃色,普體亦然。阿難!是世間人有是六色,隨本所種自然獲之。」

佛告阿難:「[13]第三十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自然風起,吹其兒體令生毛髮,隨宿所行,或令其兒毛髮正黑妙好無量,或生髮黃人所不喜。」

佛告阿難:「第三十一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兒身轉大具足。

「第三十二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兒身自成無所乏少。[A4]第三十三七日、[A5]第三十四七日、第三十五七日、[*]第三十六七日,兒身成滿骨節堅實,[14]在於胞裏不以為樂。」

佛告阿難:「第三十七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自然生念,如在羅網欲得走出。為不淨想,瑕穢之想,牢獄之想,幽冥之想,不以為樂。」

佛告阿難:「第三十八七日,在其胞裏於母腹藏,自然有華風名曰何所垂趣,吹轉兒身令應所在,下其兩手當來向生,從其緣果吹其兒身,脚上頭下向於生門。假使前世作諸惡行,臨當生時,脚便轉退反其手足,[15]困於其母、或失身命,其母懊惱患痛無量。假使前世作德善行終其長壽,則不迴還,命不中盡。其母緣此不遭苦惱無數之患。彼於三十八七日,則遭大苦無極之患,愁憂不樂。」

佛告阿難:「生死之苦甚為勤劇,人生若男[16]或生女,[17]這生墮地痛不可言。[18]甚不善哉!懊惱辛酸,或以衣受觸其形體,若以衾受臥著所處,或在床上或置[*]于地,或覆或露或在暑熱[19]或寒冷,因是之故,遭其苦患酷劇難稱。譬如,阿難!蛇虺牛之皮所懸著處,若在壁上即化為虫還食其皮,若[20]使樹木苗草陂水,設復在虛空中所倚,即自生虫還食其形,在所依倚則亦生虫還食其形。兒始生時則以手受,苦痛懊惱不可稱限,或以衣受觸如前。其形體或稍以長大,飢渴寒熱,其母小心推燥居濕,養育除其不淨。所謂先聖法律,正是其母乳哺之恩。」

佛告阿難:「如是勤苦,誰當樂處父母胚胎?兒生未久,[21]揣飯養身,身即生八萬種虫,周遍繞動食兒身體。髮本虫名曰舌舐,依於髮根食其髮。虫名在《修行道地》中,一名舌舐,二名重舐,三種在頭上,名曰堅固傷損毀害。」

佛告阿難:「人身苦惱如是,八萬種虫晨夜食其形體,令人羸[22]疲少氣疲極,令身得病或成寒熱,眾患苦惱不可數也。煩躁苦極,飢亦極行,復極住亦極,設身有病,復求醫藥欲除其病。在母胎時苦不可言,既生為人,極壽百歲或長或短,百歲之中,凡更百春百夏百秋百冬,百歲之中更千二百月,春更三月,夏更三月,秋更三月,冬更三月。百歲之中分其明白青冥部,凡更二千四百十五日,春更六百十五日,夏更六百十五日,秋更六百十五日,冬更六百十五日。百歲之中,凡更七萬二千[1]飯,春更萬八千食,夏更萬八千食,秋更萬八千食,冬更萬八千食。[2]或懅不食時,或瞋不食時,或食窮乏時,或有所作不食時,醉放逸不食時,或齋不食時,皆在[3]七萬二千飯中。如是,阿難!勤苦厄惱,誰當樂處母胚胎?如是眾患怱怱未曾得安,眾緣所縛,或眼痛病,或耳、鼻、口、舌、齒痛,臏脚咽喉短氣、腰脊臂肘[4]捲腕,諸百節病痛諸患,風寒諸熱疥癩虛痔,惡瘡癰疽黃疸咳逆,顛狂盲聾瘖瘂癡[5]憃,[6]疣癃[7]㾭百節煩疼,臚脹㿃下身體浮腫。如是,阿難!地、水、火、風一增則生百病,風適多則百病生,熱多則生百病,寒多則生百病,食多則增百病,三事合會風寒熱聚,四百四病同時俱起,何況其餘不可計患,或截手或截脚、耳、鼻,或斬頭,或鎖繫鞭[8]杖搒笞,閉在牢獄拷掠加刑,或畏於人,或畏非人、地獄、餓鬼、畜生之難,勤苦曠野蚊虻[9]𧌡蚤蜂螫之難,虎狼師子蛇虺之懼,如是計之苦不可言。有多所求,種勤苦根,不得則憂。有所志樂不如意,既所得,當復守護,生業勤苦。有所獲得,志願無厭,塵勞之惱,多所妨礙。」

佛語阿難:「取要言之:五陰則苦,諸入諸衰思想多念,由此生苦。因斯起其憍慢自貢高,自在心走不安,一一諸義當觀自然。譬如車輪,不在一處臥起,在床在地歌舞戲笑,當觀苦想。假使經行坐起行步,常當思苦,懊惱眾患不可稱數,無有一可快。所經行處不起安想,[10]心頓坐而不行,不在床榻,亦當知之勤苦。」

阿難言:「勿起安想。」

佛告阿難:「設在威儀而不休息,則有若干無量苦,與心自想念,謂安不苦。如是,阿難!生死難樂,計有二患:自觀身苦,為他人苦。觀此二義,當自察之:『吾雖出家,何因[11]致慧,得報果實安隱無患?』所從受食、衣被、床臥、病瘦醫藥,令其主人得大果報,獲大光焰無極普義。」

佛告阿難:「當學如此。於阿難意云何?色為有常無常?」

阿難答曰:「無常。天中天!」

「設無常,[12]為苦不苦?」

阿難白佛:「甚苦,天中天!」

「[13]又無常事,當復離別,法不常在。賢聖弟子聞講此義,寧當發念:『有吾有我、是我所』不?」

阿難白佛:「不也!天中天!」

「色、[14]痛、痒、生死、識,有常無常?」

答曰:「無常。」

曰:「假使為無常,為苦為安?賢聖弟子聞講說此,寧『有吾有我、是我所』不?」

答曰:「不也!天中天!」

「是故,阿難!計一切色,過去、當來、今現在者,內外、麁細、微妙瑕穢,若遠若近,無我無彼亦非我身。明達智者即觀如平等不耶?假使,阿難!賢聖弟子,厭[15]於色者、[*]痛痒思想生死識者,設使能厭則離塵垢,離[16]塵垢則度。設志於度,至度見慧,盡[*]于生死,稱揚[17]梵行,身所作則辦,則度彼岸示在此際。」

佛說是經時,賢者阿難得諸[18]法眼生,其五百比丘漏盡意解,賢者阿難五百弟子、諸天、龍神,聞經歡喜。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長者賢護品第一 - 2024-03-18 12:46:04

長者賢護品第一,之四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無怖夜叉品第二 - 2024-03-18 12:46:54

無怖夜叉品第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菩薩觀察品第三 - 2024-03-18 12:47:49

菩薩觀察品第三,之二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如來不思議品第四 - 2024-03-18 12:48:42

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十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慈悲喜捨品第五 - 2024-03-18 12:50:02

慈悲喜捨品第五,之二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布施波羅蜜多品第六 - 2024-03-18 12:55:17

布施波羅蜜多品第六,之二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 - 2024-03-18 12:58:13

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七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忍辱波羅蜜多品第八 - 2024-03-20 12:46:28

忍辱波羅蜜多品第八,二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精進波羅蜜多品第九 - 2024-03-20 12:48:46

精進波羅蜜多品第九,七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禪定波羅蜜多品第十 - 2024-03-20 12:50:32

禪定波羅蜜多品第十,三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 - 2024-03-20 12:51:04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八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一 - 2024-03-20 22:09:42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一

爾時佛告舍利子:「云何諸菩薩摩訶薩勝慧波羅蜜多?舍利子!若諸菩薩行不退轉菩薩行時,於此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畢竟受持讀誦聽聞、廣大開示為他人說,得勝慧相。又彼勝慧,云何是相?云何入解?謂於勝慧所聞之相,隨意入解。又復云何是所聞相?所謂樂欲相、意願相、善和合相、善知識相、變化相、[2]迴向相、高貴相、尊重相、右旋相、極自在相、親近相、不聽外境相、承事相、作意相、不散亂相、如求寶相、如求醫相、滅一切病苦相、念器相、通達菩提相、對治覺悟相、入佛智相、聽無厭相、集法施相、施已無悔相、樂近多聞相、善作歡喜領納相、大喜遍身相、心大適悅相、聽無疲倦相、樂聞正法相、樂聞正行相、樂聞不觸無智相、樂聞波羅蜜多相、樂聞菩薩藏正法相、樂聞攝事相、樂聞方便善巧相、樂聞梵行相、樂聞神通相、樂聞四念處相、樂聞四正斷相、樂聞四神足相、樂聞十二緣生相、樂聞無常苦無我寂靜相、樂聞空無相無願解脫相、樂聞不積集不善根行相、樂聞積集善根行相、樂聞單已相、樂聞轉法輪相、於雜染中無散亂想相、調伏一切煩惱想相、歸向智者相、親近賢聖相、遠離不律儀相、樂聞聖人相、樂聞五根相、樂聞隨念觀察相、樂聞七覺支相、樂聞八聖道相、樂聞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量十八不共佛法相。

「舍利子!而於是中即聞修慧。所以者何?謂於菩薩藏正法而生樂欲,彼聽聞已而能了知,知已能修。若於菩薩藏正法中意願聽聞,起善和合近善知識,若變化若攝受右旋,若極自在,若親近多聞不聽外境,安住多聞勤勇作意,如求寶想、如求醫想、滅貪瞋癡想、受持想,若於諸法通達旨趣,及於意樂令智增長,聽受無厭。聞布施已能勇悍施,聞說戒已能護淨戒,聞說忍已而能忍辱,聞說精進而無懈怠,聞說禪定而不散亂,聞說勝慧心起盡漏樂勝多聞及聞法已身心適悅。聞大乘已而生勝欲,聞攝受事心行攝受,聞四念處而身受心法念住,聞四正斷則已生不善而令除滅、未生不善而能棄捨、已生善根而令增長、未生善法而能發起,聞說離諍而身心欲俱獲輕安,聞說禪定而心行決定,聞四無量已,於一切有情而起大慈、於彼樂著而起大悲、於諸正法而起大喜、於不善處而起大捨,聞五根已於信進念定慧而心能行,聞七覺支於一切法心生覺了,聞八聖道而能起心趣向涅盤。若於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量、十八不共法乃至無量佛法,如是當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聽聞已而能了知,知已能修。舍利子!如是所說種種所聞之相隨意入解,是為菩薩摩訶薩勝慧波羅蜜多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而能於此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受持讀誦聽聞、廣大開示為他人說,得諸法正行。云何是為諸法正行?謂於是法如其所說安立正行。舍利子!法正行者,謂若隨順攝受諸法。所以者何?謂法無執著是即正行,若住執著無有是處。於補特伽羅法中而求出離,亦無是處。若於補特伽羅法無所執著,是名正行。得無[1]疑惑,斯有是處。是故諸修行者,於此正法隨順攝受而無障礙,即為正行。

「復次舍利子!若於諸法及尊重法,無執無取無生無滅,及於諸法設順正理亦應無取,如是所說即為正行。如我今說無有少分亦無所見,如是無見無取是諸法相。云何為相?所謂有相、無相。所以者何?此相無相,說名無相。又此相者,於一切法都無覺了。此無相者,無見無取。如是所說即為正行。是故於此正行應當修習,現證諸法得無障礙。」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說伽陀曰:

「若於菩薩藏, 不應生決定,
如是諸智者, 得安住正行。
又若於是法, 而或行執取,
及起邊執故, 此非為正行。
法雖不可得, 勿作於空解,
況此正妙法, 不同於虛空。
若法同虛空, 世間無領解,
由無領解故, 此非為正行。
又此正妙法, 無取無不取,
是故法非法, 不應生執取。
由無執取故, 此即為法相,
如是行相中, 說名為正行。
又此正妙法, 曾無有住著,
隨順而了知, 無能得損害。
由無所害故, 智都無所解,
如是行相中, 說名為正行。
又復諸智者, 住少欲功德,
於此正法中, 相應善修作。
若諸善安住, 行威儀正行,
而於所向方, 隨應得清淨。
以所向清淨, 知如是正法,
則能於處處, 了有情心意。
又復諸智者, 了彼心意已,
如是行相中, 而能宣正法。
又此甚深法, 通達勝義諦,
於如是義中, 而常獲決定。
又復諸智者, 多聞如大海,
以是最深廣, 行無量功德。
不假文與義, 能通達正理,
於無量文義, 獲堅固不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於此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聞已乃至廣為人說,而能獲得勝慧光明。於諸法中,無明黑暗盲瞑翳障悉能除滅,於勝慧光速獲成就,善不善法如實了知,乃至命終諸不善法畢竟斷除。聞諸善法如所覺悟,於善寂默而能宣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說伽陀曰:

「譬如入暗處, 現前諸色相,
彼眼不可見, 以火能破瞑。
如是現在劫, 彼有生死人,
於善不善法, 不聽而不知。
由聽是法故, 於罪不應作,
及除非義利, 速能趣涅盤。
樂親近師友, 增長於聞慧,
彼慧清淨故, 獲得妙樂義。
彼聞義智者, 見非法出離,
於淨法勇猛, 得殊勝妙樂。
若於菩薩藏, 聞已住法性,
光明照世間, 真行菩提行。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三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二 - 2024-03-20 22:10:22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四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二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於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清淨樂欲,而於受持讀誦正法者應當發起善知識想,勇猛精進正攝受心,為欲發彼正願及四正斷,於一切法相應得無障礙。」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說伽陀曰:

「尊重善知識, 得為說法師,
作彼聽法眾, 常住於正行。
不惜其身命, 精勤而最上,
安住實智中, 得勝慧清淨。
自了知正法, 淨信無不達,
由覺出離故, 如佛廣開示。
亦如諸智者, 善達文句義。
常修清淨行, 得預諸學位,
所有染淨分, 皆悉無所著,
以無所著故, 於法而無減,
由精進樂欲, 身速獲輕安。
聽聞是法已, 智增無失念,
常住於智念, 了善不善法。
由學最上乘, 通達念慧力,
知彼有情意, 如我於長夜。
以學是法故, 得勝慧清淨,
了有情意已, 為開示正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微妙清淨光明法門及諸聖者發起正見,如佛所說而修行之。以二因緣,當如是學。何等為二?一者獲他言音,二者謂自作意。若諸菩薩於相應行菩薩藏正法不能聽聞,聽已於深法律三摩地門而得少分歡喜知足者,應知彼是懷增上慢墮魔網中,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及隨煩惱。著五欲樂輪回相續。如來以是說彼有情隨順有漏無能解脫。舍利[1]子!若有親近法師於此正法聽已了知,而不作罪遠非義利,增長聞慧見妙涅[2]盤,清淨勇猛得勝妙樂。如是菩薩摩訶薩當知是為於此菩薩藏正法[3]希有法律殊勝義利,受持讀誦乃至聽聞、廣大開示為他人說,得相應行。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此菩薩藏正法若不聽聞,無能獲得彼相應意,而與聖道極相違故。如來以是說彼有情於老死解脫而常作意。云何是相應意?謂此菩薩摩訶薩遠離相應及不相應是相應意,於相應意得無增語。又菩薩相應意,謂於音響無能發起,諸阿羅漢亦無能發,然彼所出音響了不可得,於前際後際隨所伺察,當云何生?至何所滅?若通達過去所說音響則過去已滅,若通達未來所說音響則未來未至,若通達現在所說音響則現在不住。如是已說未說當說,遍一切處尋求俱不可得。於相應意當如是學。

「舍利子!若菩薩相應意如是學者,云何觀察?謂此菩薩觀一切法自性本滅,觀一切法自體本寂,觀一切法自性平等,觀一切法畢竟不生,觀一切法畢竟不起,觀一切法畢竟不集,觀一切法畢竟無滅。於此時分說如實觀亦非所觀,如是非所觀非不所觀,說此是名為觀察意,當如是學。若有菩薩於此正法,疑惑癡瞑無能入解,謂言是法非解脫門,斷諸勤勇不起通達,而於彼意悉不相應。又復於此諸法正見即如如見。云何諸法即如如見?所謂無見。如是無見即不生增語,不生增語則不積集。云何不積集?謂於增語而無有對。如來以是所說,觀察諸行無生無作,於正見中由是獲得正出離行。又復正出離行以何為因?謂一切法即為佛法。是故欲求正出離行,應當於此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受持讀誦聽聞為他人說,乃至於此正法得相應意。是名正出離行。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於此微妙清淨光明法門正善覺悟,於意處觀察生入解意。何等意處?云何入解?謂此菩薩於三摩地加持處,毘鉢舍那尋伺處,最上[*]希望處,心樂欲處,相續不斷處,無常處,因緣處,緣生處,無我無人無壽者處,無住無不住無去無不去處,不集不壞因果處,空無相無願慣習處,非空無相無願所取處,三摩地三摩鉢底所取處,非依三摩地三摩鉢底發生處,神通智所取處,非漏盡處,觀察無生處,非出離行處,觀察一切有情無我處,不捨大悲處,見一切生恐怖處,有執心處,出離貪處,不離現行貪法處,捨五欲樂處,不捨法樂處,離一切戲論處,不捨善巧方便處,如是諸法皆生入解。舍利子!說此是為意處入解。

「復次舍利子!於彼意處,云何說為正理道?所謂以意是道、以門是道、以面門是道、以因是道、以合集是道、以不相違是道、以無諍論是道、以捨是道、無入無不入是道、無戲論是道、無毀呰是道、不增是道、不減是道、不生是道、無所轉易是道、無所對治是道、真如是道、實際是道、如來是道、無別異是道、如如是道、三世平等是道、分別不住色受想行識是道、不住眼界色界眼識界是道、不住耳界聲界耳識界是道、不住鼻界香界鼻識界是道、不住舌界味界舌識界是道、不住身界觸界身識界是道、不住意界法界意識界是道、隨順勝義是道、隨順正智是道、隨順了義契經是道、隨順正法是道。舍利子!說此是名為正理道。又菩薩摩訶薩以入解意於正理道,由是觀察即無所觀,如是非觀察非不觀察。說此是名為觀察意。

「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以相應意於此正法而有癡瞑,謂言是法非解脫門,斷諸勤勇不起增勝無所通達,而於彼意悉不相應。又諸有情,如是正見即如如見。又復云何為如如見?所謂無見。無見則不生增語,乃至無所對名,如前廣說。於此菩薩藏勝慧波羅蜜多之行,當如是學。

「又復於意無我,於一切法無我亦然。若一切法無我,則於諸有情無我亦然。如是觀察,是觀察意。又輪回界與涅槃界平等相應,如是煩惱體性與一切法體性相應,彼相應與不相應都無所著,於觀察意而得勝解。乃至菩薩所有相應無餘,加持一切有情而不棄捨,加持正法而無相違。舍利子!說此是為菩薩摩訶薩獲相應意所聞之相。於意入解、如是觀察,彼如如見勝慧不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得勝慧住,於一切有為法而不共故。所謂無明乃至老死,悉不共住。又於薩迦[1]耶見乃至本末六十二見,悉不共住。世間八法若毀若譽,悉不共住。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乃至一切攀緣,悉不共住。又於慢增上慢邪慢乃至二十隨煩惱,悉不共住。又於上中下品若麁若細乃至一切煩惱,悉不共住。又於癡闇盲瞑翳障繫縶等處,乃至一切下劣分法,悉不共住。又於煩惱魔、蘊魔、天魔、死魔,乃至一切魔業,悉不共住。又於我、人、眾生、壽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乃至一切我見,悉不共住。又於業障、煩惱障、法障、見障、報障、智障,乃至一切相續習氣,悉不共住。又於相障思惟分別、見聞覺知諸所纏縛,悉不共住。又於慳貪布施、毀戒持戒、瞋恚忍辱、懈怠精進、散亂禪定、惡慧勝慧,乃至一切波羅蜜多有無對治、是智非智,悉不共住。又於一切僻報,常與無常、善與不善、有罪無罪、輪回涅盤,乃至一切邪對治法,悉不共住。又於種種佛法、種種剎土、種種有情,悉不共住。又於世俗勝義、有智無智,乃至一切有情作意相等,悉不共住。又於勝慧勝行、有為體相,乃至一切住心意識所造作者,悉不共住。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勝慧波羅蜜多之行,於如是無量有為行法,悉不共住。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於菩薩藏而能安住,於一切法以勝慧決擇,而能獲得十種善巧。何等為十?一者蘊善巧,二者界善巧,三者處善巧,四者諦善巧,五者正知善巧,六者隨順善巧,七者智識善巧,八者菩提分善巧,九者聖道善巧,十者緣生善巧。云何名蘊善巧?謂此五蘊,如聚沫、如水上泡、如陽焰、如芭蕉、如幻、如夢、如空谷響、如影、如浮雲、如[A1]鏡中像。謂色蘊者猶如聚沫,彼聚沫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士夫、無意生、無儒童。若世間體性如是,則色蘊體性亦復如是。說此是為色蘊善巧。謂受蘊者如水上泡,彼水泡中無有我、人、眾[2]者、壽者、士夫、意生、儒童。若世間體性如是,則受蘊體性亦復如是。說此是為受蘊善巧。謂想蘊者猶如陽焰,彼陽焰中無有我、人、眾生、壽者,乃至說此是為想蘊善巧。謂行蘊者猶如芭蕉,彼芭蕉中無有我人眾生壽者,乃至說此是為行蘊善巧。謂識蘊者如幻,於彼幻中無有我人眾生壽者,乃至說此是為識蘊善巧。

「又復說此五蘊,是彼世間剎那變異壞滅之相。若此世間體性如是,則彼世間體性亦然。云何體性?所謂苦無常性。彼蘊體性亦復如是。舍利子!說此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之行,而能獲得諸蘊善巧。

「又復云何名界善巧?所謂地界即法界,法界無麁澁相。水界即法界,法界無柔[3]軟相。火界即法界,法界無溫熱相。風界即法界,法界無動轉相。眼識界即法界,法界無瞻視相。耳識界即法界,法界無對表聲相。鼻識界即法界,法界無能嗅香相。舌識界即法界,法界無能了味相。身識界即法界,法界無能覺觸相。意識界即法界,法界無能觀察相。如是自體界與法界無二無別。又復欲界、色界、無色界無二無別。輪回界、涅盤界無二無別,此空界、一切法界無二無別,由性空故、離分別故,無二無別。以入解有為界,則入解無為界,乃至說無量界如是決擇入解。舍利子!說此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之行,而能獲得諸界善巧。

「又復云何名處善巧?謂此眼處本空,及耳鼻舌身意處本空,彼無有我亦無我所。彼菩薩如是於眼體性乃至於意體性如實了知,則無處決擇、無種種決擇、無善決擇,於善不善法無二相轉。說此是名為處善巧。

「又此處善巧,謂眼處、色處。如是眼見於色而生厭離,如是厭離則非正行。又彼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如是乃至意識而生厭離,如是厭離則非正行。又復菩薩於聖道處、非聖道處,皆應積集成證大悲,於諸險難非聖道處諸有情類令住正道,於其道處亦不棄捨。舍利子!說此是為菩薩摩訶薩勝慧波羅蜜多之行,而能獲得諸處善巧。

「又復云何名入解諦善巧?此諦善巧復有四種,所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云何苦智?謂不起蘊故,是為苦智。云何集智?謂離愛集故,是為集智。云何滅智?謂滅已不生故,是為滅智。云何道智?謂於平等法無平等可得故,是名道智。若菩薩於此四諦如是智慧而不作證成熟有情,說此是為諦善巧。

「又諦善巧復有三種,所謂世俗諦、勝義諦、相諦。云何世俗諦?謂諸想像音聲、語言文字,乃至世間所行,是為世俗諦。云何勝義諦?謂心無所緣,況復文字,是為勝義諦。云何相諦?謂諸相一相,一相無相,是為相諦。彼菩薩於世俗諦說無疲倦,於勝義諦不失正行,於相諦中隨順無相,是真實相。說此是為菩薩於諦善巧。又復一諦此無二種,所謂寂諦,此實一諦。於諸平等及不平等,而能隨轉真妙作用,而能獲得於諦善巧。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四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三 - 2024-03-20 22:11:01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五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三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獲得如是於諦善巧,由此了知五蘊是苦,若令五蘊苦相止息猶如虛空,是苦聖諦。又此五蘊隨[1]惑愛見,若令執取愛見等因不起合集,為集聖諦。又此五蘊畢竟滅盡,若令前際不生、後際不起、現在不住,為滅聖諦。若於苦智、集智、滅智而能證達以智相續,能善調伏引趣正行,為道聖諦。又復於此諸諦現觀,而能尋伺遍盡觀察,是為菩薩摩訶薩於諦善巧。又復了知諸受是苦乃至受所引攝,諸決擇智,是為苦聖諦。若因於受引生於合集,如實了知,是為集聖諦。又若於受而得輕安則於受非受,而復觀察非受是滅獲證於滅,是為滅聖諦。又若受所引道,如彼世間積集進求,非受非道令彼苦滅引趣正行,是為道聖諦。若見如是四諦平等畢竟無見,是為清淨,是名菩薩摩訶薩於諦善巧。又復於滅而起現證,復能於苦不生觀察,是為苦智。若有緣生於有離有,是為集智。了知一切生本不生、滅無所滅,是為滅智。於如是道隨其種類,尋求伺察令入其智,是為道智。若能安住如是諦智,說此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之行獲諦善巧。

「舍利子!又復菩薩摩訶薩獲得四種正知善巧。何等為四?一者義正知,二者法正知,三者世間典籍正知,四者辯才正知。云何義正知?謂若於法諸勝義句,相續因智,緣智,集智,通達無邊智,入解緣起智,分別法界智,隨順入解真如智,不住實際智,如實法空智,伺察無相智,於願無願智,於行無行智,入一正理智,入解無我智,解無眾生智,了無壽者智,無補特伽羅勝義智,於過去世無障礙智,於未來世無限量智,於現在世遍一切處智,於蘊幻化智,於處決定空智,於界度量智,內身寂靜智,外無遍行智,出離塵境智,念無所住智,達無所入智,勝慧觀察智,通達四諦智,諸苦為有智,諸集為行智,諸滅無相智,諸道出離智,分別一切法句智,善解諸根智,諸力無能屈伏智,奢摩他加持智,毘鉢舍那光明智,於諸幻化起變滅智,於諸陽焰無迷亂智,於諸夢境無實見智,於諸谷響了緣生智,於諸影像無合集智,於種種相[1]唯一相智,於正和合無所合智,於諸輕安無所得智,於聲聞乘達言音智,於緣覺乘解緣生智,於最上乘積集一切善根智。如是所說,是為菩薩於義正知。又復義正知者,若於義隨順則諸法隨順,彼所隨義即諸法性。所以者何?以諸法義畢竟如空。若義如空,則諸法義畢竟無相。若義無相,則諸法義畢竟無願。若義無願,則彼法義無所趣證。若義無所證,則一切法義畢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若義無補特伽羅,則於是義通達法相。若說於義無住無盡,於所說義而獲證知,諸佛世尊隨喜印可,於彼勝慧如實正知。若於勝慧如實正知,則一切處無有過失,說此是為菩薩於義正知。

「云何名法正知?謂於正法入解之智,若善不善、有過無過、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染分淨分、輪回涅[2]盤、法界智界,本自平等無所覺悟。說此是為菩薩於法正知。又復法正知者,於彼貪行心能正知,所謂虛假貪行、堅固貪行、微細貪行、廣大貪行、過去貪行無邊觀察,現在貪行隨緣入解。或復有情內貪而非外貪,或復外貪而非內貪,或復內貪亦外貪,或非內貪亦非外貪。或復色貪非聲貪,聲貪非色貪,色貪亦聲貪,色聲俱非貪。色貪非香貪,聲貪非香貪,香貪非味貪,味貪非觸貪,乃至綺互於色聲香味觸貪行等,如是非義利門,入解二萬一千貪行、二萬一千瞋行、二萬一千癡行。如是貪瞋癡二萬一千眾等分行。如是所說,入解八萬四千心行之智、如其所說相應行相智、不增不減智、越百欲界智、殊勝法器智、真實言說智,說此是為菩薩於法正知。

「云何世間典籍正知?謂若入解一切聲智。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脩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人聲非人聲而能入解。五趣有情麁細高下,說法連環相續不斷音聲文字。彼或說一說二說多,男聲、女聲、非男非女聲,廣說略說,鄙陋說巧妙說,過去說未來說現在說,一字相應多字相應,皆悉了知。說此是為世間典籍正知。又復世間典籍正知者,成熟於文、明了於義,離諸恐畏復無過失。於世俗、勝義,以自心知見,甚深巧妙種種莊嚴,令諸有情咸生歡喜,說此是為菩薩於世間典籍正知。

「云何菩薩辯才正知?所謂言說無住無斷,真實記別迅速辯才、決定獲果辯才、如其所問辯才、無減失辯才、無斷滅辯才、無諍論辯才、樂善法辯才、住忍辯才、甚深辯才、善巧辯才、世俗勝義辯才、建立一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勝慧辯才、建立念處正斷神足根力覺支聖道奢摩他毘鉢舍那辯才、入解一切諦智定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辯才、悟一切乘辯才、解一切有情心行辯才、無謇吃語言辯才、無生澁語言辯才、無雜亂語言辯才、潤澤語言辯才、清淨語言辯才、解脫語言辯才、無障語言辯才、尊重語言辯才、慈愛語言辯才、相應語言辯才、無缺漏語言辯才、甘美語言辯才、細滑語言辯才、無毀呰語言辯才、稱讚諸聖語言辯才,通達無邊剎土有情,能以妙梵音聲隨一詮表。如是辯才,於他有情補特伽羅能善說法,佛乃印可。彼若說法無出離者,云何能得盡諸苦際、成就正行?舍利子!說此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之行,而能獲得辯才善巧。

「云何菩薩隨順善巧?復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隨義不隨於文,二者隨智不隨於識,三者隨了義經不隨不了義經,四者隨法不隨於人。何等為義?云何為文?謂若入解出世法行,此說為義。達世間法,此說為文。若於整肅施以妙樂,此說為義。於無戲論調伏制止,此說為文。若於輪回遍能稱說,此說為義。於無所得廣大開示,此說為文。若能普遍讚涅槃德,此說為義。於涅槃法體無分別,此說為文。若於三乘分位如其開演,此說為義。智[*]唯通達一種教理,此說為文。於諸有情開演布施,此說為義。三輪清淨,此說為文。若能宣演三業威儀、積集一切頭陀功德,此說為義。於身語意清淨勝行皆不可得,此說為文。若能宣說堅固忍受忿恨惱嫉倨傲憍慢,此說為義。得無生忍,此說為文。若能開演於諸善根踊躍精進,此說為義。於彼精進不入不住,此說為文。若能開演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此說為義。滅等至智,此說為文。於諸慧根多聞總持,此說為義。義不可說,此說為文。若能開示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此說為義。若菩提分現證行果,此說為文。若能開示苦集道諦,此說為義。現證滅諦,此說為文。若正開示無明為先乃至老死,此說為義。若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此說為文。若說積集止觀,此說為義。明解脫智,此說為文。若能分別貪瞋癡等分類行法,此說為義。若於解脫心無所動,此說為文。若能開示諸障礙法,此說為義。若證解脫無障礙智,此說為文。若正開示善能稱讚無量三寶,此說為義。若離貪法性及無為功德,此說為文。若說菩薩最初發心習學功德乃至菩提道場,此說為義。說一心相與一切智智無上正覺,乃至總略八萬四千法蘊相應,此說為文。又若一切音聲語言文字乃至不可說義,俱說為義。

「云何不了義經?謂所說文,如其所說廣大了知,此說是為不了義經。云何了義經?謂所說義,如其所說廣大通達,此說是為了義經。又說隨順補特伽羅無能出離,是不了義。如所說法即能出離,是為了義。如是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之行得隨順善巧。

「云何菩薩文句善巧?謂諸菩薩於此二法,善能修行勝慧波羅蜜多。云何二法?一者善識,二者善智。何者為識?依四種住。何等為四?一者識依色住,二者識依受住,三者識依想住,四者識依行住,此說為識。何者[A1]為智?謂若了知所取五蘊,此說為智。又若了知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此說為識。若復安住四種法界,於其法界善能分別,此說為智。舍利子!復說於識,謂眼觀色為表,耳聞聲為表,鼻嗅香為表,舌了味為表,身覺觸為表,意知法為表,此說為識。若復內身寂靜外無遍行,智能隨順法無所取,此說為智。又若發起遍計執取,此說為識。無執無取及表無瞋,此說為智。又復了知識住生滅有為行法,此說為識。無為無有識遍行故,又智無為不住生滅,此說為智。

「云何了義不了義經?謂若所說引趣於道,是不了義。引趣於果,是為了義。說世俗行,是不了義。宣說勝義,是為了義。引趣業行,是不了義。盡業煩惱,是為了義。又復染分,是不了義。若說淨分,是為了義。於彼輪回而作厭離,是不了義。於輪回涅盤悟不二法,是為了義。善巧文句,是不了義。甚深難解,是為了義。於諸文句心喜樂欲,是不了義。於少文句而生決定,是為了義。又復我人士夫命者、意生儒童作者受者,種種語言,或有主宰及無主宰,是不了義。於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不起我人士夫乃至補特伽羅,是為了義。云何補特伽羅及法?謂若於所有法安住補特伽羅見,由起彼見而復安住法智法界,此說是為補特伽羅及法。又復補特伽羅者,謂異生補特伽羅、善異生補特伽羅、順信補特伽羅、順法補特伽羅、八輩補特伽羅、入流補特伽羅、一來補特伽羅、不還補特伽羅、應供補特伽羅、緣覺補特伽羅、菩薩補特伽羅。若一補特伽羅出現世間,猶能引生多種妙樂,於彼世間天人眾會極深憐[1]慜作諸善利。何況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安住世俗,為一切補特伽羅,令諸有情依如來所說音聲入解義利。佛言此說是為於法,各各隨順,樂欲引趣有情於義安住。云何名法?所謂無作無不作、無住無不住,於一切處本自平等悉同依止。又諸法相自性本空,無有平等及不平等,離諸分別無所攀緣,而皆出離。此說於其法性能隨順行得無退轉,是故於此正理法門而得入解一切法性。此說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而得成就四種隨順善巧。

「云何菩薩福智善巧?菩薩行門有其二種。何等為二?一者福行,二者智行。云何福行?所謂布施福行、持戒福行、修觀福行。住等慈心大悲相應,令諸有情悔諸過咎,普令發起一切善根。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五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四 - 2024-03-20 22:11:37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六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四
「復次舍利子!一切有學阿那含辟支佛,於此福行應先發起如是勝心,得不退轉一生補處,次當作佛。菩薩摩訶薩亦應於此發隨喜心,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此福行中一切善根亦皆隨喜,勸請諸佛轉妙法輪。此福行中以一切菩提善根悉共回向。未發菩提心者語令發起,已發菩提心者諸菩薩為說回向。以利養攝諸貧窮,以醫藥施諸疾病,於諸怯弱亦當親近為作憐愍,於諸毀戒以法覆護,出離罪報令住涅槃。於和尚阿闍[1]梨尊重供養如佛世尊,於講法處精進勇猛。求諸法師設百由旬亦應故往,樂聞正法而無厭足。於說法者無所[2]希望,常當親近恭敬供養,如己父母不生疲厭。又福行中,於身口意不生動亂、離諸過失。住佛塔廟,攝受梵福集諸善本,圓滿相好莊嚴化身。離諸口過莊嚴語業,決定勝解莊嚴一心,遊戲神通莊嚴佛剎,以清淨智莊嚴法相。聞彼正法離諸障礙得無障礙,於說法者歡喜稱讚,於所說法不生執著,亦無損壞如是莊嚴解脫法門。以諸園林施佛及僧,如是莊嚴佛菩提樹,植諸善本憐愍一切,業惑清淨得無生滅,如是莊嚴菩提道場。發無盡願施諸玩好,獲得圓滿無盡寶手。遠離顰蹙平等如掌,樂施一切而先獲得面目端嚴,[3]後諸有情共喜樂見。光淨嚴飾施諸有情,而獲光明普照一切。讚美言[4]辭非由積習,戒福德藏悉皆清淨。生人天中,十善道業亦復清淨,神通變化亦不唐捐。順諸佛教不起分別,深心清淨平等開化,為諸有情之所愛敬。於最上法及勝解行隨力為說,而能攝受一切福行。又當發起一切智心,具七聖財信為先行,一切世間之所愛敬。是故決定最先開導,而能圓滿一切佛法及諸善法。此說是為菩薩摩訶薩福行善巧。

「云何諸菩薩智行善巧?謂於因緣發生智解。云何因緣?謂深心樂欲隨知法會,勤求善友住於佛智,不依聲聞辟支佛智,於論議師極生信樂。其說法者,知彼器已內心具足,於其智慧無有慳惜,相續為說甚深妙法。彼聞法者,為作如是求法相應,則能於此智行相應。云何求法相應?謂於法師得是少義,而於初夜後夜思擇稱量,此等云何是理非理?展轉研究乃至心無所得,離諸障礙及無垢染,得出離智發真實行。於此甚深法、廣大法無邊法、勝外道法,智解通徹常放光明,最極高顯踰於山峯,勇猛精進不捨重[5]擔,行殊勝行心[6]唯一境,富樂作意不捨杜多,常樂法樂不持世行,求出世法憶念不忘隨為宣說。聖族弟子咸皆歡喜,開導勝緣奉持禁戒慚愧莊嚴,趣向佛道,無明暗蔽諸無智者悉自遠離,而得慧眼清淨,廣大覺悟、深妙覺悟、極妙覺悟。以觀察智,復能分別自他功德,而使純熟圓滿清淨業報。是為菩薩摩訶薩智行善巧。

「復次求智菩薩於法師所行四種施。何等為四?謂樺皮紙筆墨等及妙法座、一切利養、法集偈讚。是為四種,於智行中而得成辦。又智行中於法師所,應當成就四種守護。何等為四?一者守護身,二者守護善,三者守護處所,四者守護所化徒眾,是名為四。又智行中,而復成就四種重[*]擔。何等為四?所謂法、智、財物及與菩提,是為四種。又智行中成就五力:一者信力,於法勝解。二者精進力,勤求多聞。三者念力,於菩提心而無忘失。四者定力,於一切法決定平等。五者勝慧力,復樂多聞。是為五種,於智行中而得圓滿。又智行中成就四戒。何等為四?謂真實法戒、勤求法戒、決定法戒、向菩提戒,是名為四。又諸勤求法者,於智行中成就四忍。何等為四?一者[7]敝惡人來[8]毀生罵辱,不應加報,善言悔謝;二者風日寒熱及飢渴等悉能忍受;三者於和尚阿闍[*]梨隨轉給侍;四者於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住大法忍;是為四種。又復成就四種精進。何等為四?所謂多聞精進、總持精進、辯說精進、正行精進,是為四種。又智行中而復成就四種勝定。何等為四?所謂離相寂靜、心一境性、入神通定、悟佛知見,是名為四。又智行中成就四法。云何為四?謂諸有不住、非自然性、四緣生滅是無主宰、唯一信解,是名四法。又復成就四種方便。何等為四?一者隨轉世間,二者隨轉契經,三者隨轉於法,四者隨轉於智;是為四種,於智行中而得具足。又復成就四無礙道。何等為四?所謂波羅蜜多、七菩提分、八聖道支及一切智智,是為四種無障礙道。又復成就四種無厭。何等為四?謂多聞無厭、辯說無厭、尋伺無厭、智慧無厭,是名四種。又智行中如是知見,而復隨順一切有情、一切剎土,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勝慧、慈悲喜捨。所以者何?舍利子!乃至諸菩薩決定於諸智中以是知見而為先行,彼若安住是智而得通達一切智行,諸佛威神之所護念,諸有魔等皆不得便,普為集會一切智智。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得智行善巧。

「云何諸菩薩念處善巧?菩薩念處此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以身觀身念處,二者以受觀受念處,三者以心觀心念處,四者以法觀法念處。云何以身觀身念處?舍利子!此諸菩薩修身觀時,觀身前際、觀身後際、觀身現在,而此身者從顛倒生、隨因緣滅,無動無作無自性無執取。譬如諸外山林藥草種等,從因緣生,亦無自性及無執取。又此身者如墻壁瓦礫草木影像,謂蘊處界是無執是空、是無我我所、是無常是速朽滅、是不精實、是顛倒法、是可厭離、是不堅固。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觀,當樂勤求堅固之身。所以者何?謂如來身。如來身者,即法界身、金剛身、不可壞身、堅固身、於三界一切最勝妙身。修是觀時,當知凡夫麁重穢惡具諸過患;彼復能離一切過患,得獲如來最妙身相。又當觀念諸有情身,由何所造相續不斷?謂四大種及阿賴[1]耶識造作執持薰習功能有無量力。譬如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外四大種有種種門、種種處、種種名、種種相、種種物,由是一切有情任持命根。身四大種集起亦復如是,有種種門、種種處、種種名、種種相、種種物,由是一切有情於其命根亦復任持。以別相觀身無常,而不厭離生死。以別相觀身是苦,而不樂住涅槃。以別相觀身無我,而不遠離化度有情。以別相觀身空寂,而無畢竟寂滅。以別相觀身遠離,而不捨善法。彼能如是以身觀身者,應當了知是不堅固、是不可愛。觀內身者而知煩惱不能容受,觀外身者了諸煩惱不共合集,而得成就清淨身業,及得清淨莊嚴身相,為諸天人之所讚仰。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得以身觀身念處。

「云何諸菩薩以受觀受念處?謂諸菩薩於彼一切苦樂等受,應以智慧方便善可了知,於諸樂受無貪惜意,若見諸惡道受苦觸時,起大悲心無緣息意,於苦樂受觸,無無明意隨念了知。如是苦、樂、非苦非樂得出離見。而諸菩薩以智慧方便,於諸有情,或為成就、或為遠離。然此有情於受出離無所知解,於此樂受隨樂施與,於彼苦受隨為除滅,於非苦樂受隨順一切智智得獲輕安,以大方便善巧而攝受之,為說妙法,令諸有情亦獲輕安。何等因緣說如是受?謂於善成就而有樂受,於不善成就乃有苦受。復於是處我人眾生壽者起種種受,所謂執受、取受、顛倒受、遍計受、惡見受、眼想受乃至意想受、色想受乃至法想受,乃至眼觸為緣所生諸受。以要言之,乃至於內外法意觸為緣所生諸受,是中或苦、或樂、非苦非樂說名為受。

「復次於總聚中,或有一受,謂一心所表。二受,謂內外所表。三受,謂過去未來現在所表。四受,謂四大所表。五受,謂五蘊作意。六受,謂六處遍計。七受,謂七識住處。八受,謂八邪相應。九受,謂九有情居。十受,謂十善業道。乃至總略諸受種種作意,是故應知有情無量受亦無量。又諸菩薩觀樂受時,見諸有情住生死際,令發智慧,為彼開示善不善受。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以受觀受念處。

「云何諸菩薩以心觀心念處?謂諸菩薩祕密守護正念不動,觀察此心速疾生滅,無有狀貌及無住處,亦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知初發心最極微量遠離心相,於其方分了不能得。是心所集一切善根,最極微量亦皆遠離,及無方分。又於是心回向菩提。於自體相,無心所了、無心所觀、無心所入。」

佛言:「是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謂菩提心與彼善心,於其作用而不共行,又善根心與菩提心亦不共行,又善根心與回向心亦不共行,又回向心與菩提心及善根心悉不共行。應當如是觀察,不生驚怖,次復獲得甚深緣起不壞因果。然法性心即有情自性,如是還屬諸法因緣,無動無作及無主宰,彼如覆障不共相應。是故應知,此法性心亦不共行。云何法性及覆障心?法性心者,謂於是處悉無所施。若復以一切所有回向遍覆莊嚴佛剎,是心覆障。如彼幻化於剎那頃最極寂[2]淨,名法性心。若復集諸禁戒回向一切迅疾神通,是心覆障。猶如夢想畢竟[3]盡盡無餘,名法性心。若復樂忍辱力乃至回向遍覆莊嚴,是心覆障。猶如陽焰畢竟離身心相,名法性心。若復發起一切精進回向圓滿一切佛法,是心覆障。如水中月無執無見,名法性心。若復以一切禪定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回向諸佛三昧,是為覆障。無色無見無對無表,名法性心。若復以智分別宣說一切清淨句義回向圓滿諸佛智慧,是為覆障。種種施設,名法性心。若復於諸善根有所間斷,是為覆障。心無因生,名法性心。若復因菩提分法所起,是為覆障。解脫六境,名法性心。若復於佛境界有所斷滅,是為覆障。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行以觀心行時,安住神通,得彼神通於一心中,而能了知一切有情心之所趣,知已隨其本性而為說法。又復安住大悲,得彼大悲而能化度一切有情無有疲倦,於此觀行加持是心無盡無滅。設復入生死際斷諸繫縛,而於此心念智不起、超諸行法,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而得安住是心乃至圓滿一切佛法。是心於剎那頃能與勝慧平等相應,決定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以心觀心念處。」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六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五 - 2024-03-20 22:14:42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七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五
佛告舍利子:「云何諸菩薩以法觀法念處?謂諸菩薩以聖慧眼得見諸法,於中入解,乃至菩提道場觀諸法性,如微塵許悉無所見。若空解脫即無相解脫、無願解脫、不起解脫、無生解脫、無作解脫、無性解脫、緣生解脫,而諸菩薩於一切法應如是觀。云何名法?謂無我義、[1]無人義、無眾生義、無壽者義,是名為法。云何非法?謂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常見斷見、有見無見,是名非法。又舍利子!此法非法,即攝一切法及非法。所以者何?謂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遍能了知,即是諸法。於我見等深心繫著,即諸非法。是故菩薩修法觀時,最極微量悉無所見,於解脫法及菩提道悉皆出離得無障礙,於諸有情不起愛見大悲之想。彼無煩惱及隨煩惱。所以者何?如其了義平等入解人法俱空,無有煩惱之所積集,而能覺悟彼煩惱自性即菩提性,此菩提自性即煩惱性。如是念處諸法平等,猶如虛空。又諸菩薩修法觀時,於諸佛法而能對治,觀諸有情盡彼生智,證彼無為離無生智,於無生際無所棄捨。如是通達法觀念處,即得安住一切法念,於一切聲聞辟支佛法不起愛樂,決定安住諸佛念處常不忘失及無癡迷,乃至最後邊際法觀念處,能說無量不共境界,平等入解一切佛法,令諸有情心生歡[2]憙,一切魔法自然知解。此說是名以法觀[3]法念處。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獲得如是四種念處善巧。

「云何諸菩薩菩提分善巧?菩提分法此有七種。何等為七?一者念菩提分,二者擇法菩提分,三者精進菩提分,四者樂菩提分,五者適悅菩提分,六者三摩地菩提分,七者捨菩提分,是名為七。云何念菩提分?謂念所悟法,觀察分別條析揀擇及與開解。又應念彼法自體相,隨順覺悟,如諸法空隨念了知。此說是名念菩提分。云何擇法菩提分?謂於八萬四千法總聚中以智思擇、如法擇已,彼是了義即是了義,彼非了義即非了義,彼是世俗即是世俗,彼是勝義即是勝義,彼是祕密即是祕密,彼是決定即是決定,如其思擇。此說是名擇法菩提分。云何精進菩提分?謂於法思擇捨離知解,樂修禪定寂靜輕安,應當以懃勇力摧伏彼執,於菩提道樂欲不退不捨重[4]擔。此說是名精進菩提分。云何樂菩提分?謂樂聞法音,其心清淨不生疲厭,離諸攀緣及煩惱縛,志誠渴仰乃至身毛喜[5]竪得大法樂。此說是名樂菩提分。云何適悅菩提分?謂於三摩地離諸障礙惛掉等性,令彼身心俱獲輕安。此說是名適悅菩提分。云何三摩地菩提分?謂於等[6]引心了諸法智安住甚深,觀諸法性悉皆平等。此說是名三摩地菩提分。云何捨菩提分?謂於憂喜分法心無所動,於世間法亦不增減,隨順聖道,於自他共[7]無住無動及無損惱。此說是名捨菩提分。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獲得如是七種菩提分善巧。

「云何諸菩薩聖道善巧?此有八種。何等為八?一者正見,二者正分別,三者正語,四者正業,五者正命,六者正勤,七者正念,八者正定,是名為八。云何正見?謂於是見超諸世間,不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之所發生,亦不從常見斷見、有見無見、善不善見乃至涅槃見之所發生。是名正見。云何正分別?謂分別貪、瞋、[8]癡等及諸煩惱,令不發起;分別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令得安住。是名正分別。云何正語?謂於自他善友言無彼此,具足相應入平等道。是名正語。云何正業?謂於黑業報使無造作,令彼盡盡;於白業報自類和合,令善純熟。是名正業。云何正命?謂聖族弟子荷負重[*]擔為聖道故,增長圓滿資養身命,不[1]以雜亂欺誑惡求多求,他所得利不生悔惱,於自利養隨其所得不生[2]憙樂。是名正命。云何正勤?謂於邪行貪瞋癡等及隨煩惱,不起勤勇;入聖諦道趣涅槃果而能隨順起大勤勇。是名正勤。云何正念?謂於是念安住正道,離諸諂曲輪[3]迴過失,乃至見涅槃道於如是念亦當遠離,而於聖道無有迷亂。是名正念。云何正定?謂正達平等即諸法平等,安住等持於彼正達而能超越。又復菩薩安住等[4]持,能令解脫一切有情,於前正達亦能超越。是名正定。又過現未來諸佛世尊,為諸菩薩於八聖道平等開示無盡聖道。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聖道善巧,應當修習助道之法。云何助道?謂奢摩他[5]及毘鉢舍那,是名助道。云何奢摩他?謂令心[6]淡[7]泊寂靜、極靜至極寂靜,攝護諸根不動不搖無有高下,口[8]唯慎密亦無諂詐,心一境性,遠離憒閙及諸險難,樂處空閑。於其身命清淨調適,威儀道行而常謹密,乃至具足資養知時知分及知數量。設聞誹謗亦應安忍,轉復深心常樂宴坐。是故定分作意於慈悲喜捨,以方便無礙安住修觀,從初禪定乃至第八禪定。於奢摩他,應先修習。我說於此復有無量奢摩他行,於是行中亦當隨順,是名奢摩他。云何毘鉢舍那?謂於智慧分觀諸法空,無有我人眾生壽者,觀彼五蘊猶如幻化,觀十八界即法界性,觀十二處如空聚落,觀眼等根隨境別轉,觀諸緣起不相違背,觀眾生見畢竟遠離。又復觀因必招果報,觀果如現前證得,觀諸正達轉復超越。又毘鉢舍那者,謂於諸法如空所見,無相、無願而無別異。觀無有因、無起滅處,見無所得得無所觀。於無所觀更[9]復諦察觀無所觀,知能觀者亦復如是,如是觀者即如實觀,於如實觀而能獲得真實善巧毘鉢舍那。是諸菩薩於此行中而無墮落,於諸善根亦無住著。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獲得如是助道之法。

「又諸菩薩於正道善巧有四種相。何等為四?一者未生罪業諸不善法欲令不起,二者已生罪業諸不善法欲令除斷,三者未生善法欲令發起,四者已生善法欲令久住無所損壞。修諸觀行使無忘失,發精進心攝受正願。向來所說諸不善法欲令不起,深心作意悉是增語;發精進心攝受正願,深心觀察亦復增語。所以者何?謂法無合集、深心解脫,是名善法。云何名不善法?謂於戒定慧有所對治。云何於戒對治?謂於戒名字及所作法毀犯墮落。云何於定對治?謂於三摩地蘊起散亂心破壞聖行。云何於慧對治?謂於所有法數數起見作諸礙解,於勝慧蘊有所趣向損壞無見,是名於戒定慧有所對治。向來所說已生罪業諸不善法,如是行相深心作意欲令除斷,發精進心攝受正願。此不善法以心覆護不應開示,一切善法心常集行。於所對治貪瞋癡等,悉應了知因攀緣生,以不淨觀對除貪欲,以慈悲觀對除瞋恚,以緣生觀對除癡[10]闇,淨諸煩惱斯為解脫。又復所[11]有不應普斷,於一切法而生觀察。此說是名初二正斷。又如是說,未生善法欲令發起,發精進心攝受正願。此有無量。所以者何?謂諸菩薩植諸善本,精進樂欲攝受勝行,如是積集無量善法。此說是名第三正斷。又正斷者,已生善法欲令久住無所損壞使無忘失,發精進心攝受正願。若以此善根[*]迴向菩提,則是增語。所以者何?無有菩提可[*]迴向故,於此善根則無破壞。何以故?如其發心不出三界故。若出三界,於此善根即應盡盡。所以者何?如其發心出三界故,若不出三界而能[*]迴向一切智智,於此善根則無有盡。此說是名第四正斷。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之行獲得四種正道善巧。

「復次,諸菩薩於正道善巧有五種相。何等為五?一者信根,二者精進根,三者念根,四者三摩地根,五者勝慧根。云何信根?信有四法。何等為四?謂起正見,信有世間及輪[*]迴行,獲彼業報而為對治。由彼命根不造罪業,信菩[12]薩行如彼修行,資身之具不生樂著,於甚深勝義及諸了義發生正解。於有情行,信一切法空無相相,於諸見造作不樂信解。於諸佛法力無畏等,聞已離諸愛著。及餘言說彼諸佛法,悉皆積集。此說是名信根。云何精進根?謂信是法發起精進,此說是名精進根。由此精進積集諸法,於其念根無所破壞,是名念根。由此念根無所破壞,而於諸法三摩地根[*]唯一境性,是名三摩地根。由此三摩地根[*]唯一境性,以彼慧根觀察諸法而能了知,是名慧根。如是於此五根積集繫屬,即得圓滿一切佛法至授記地。譬如外五神通不受胎藏,乃至獲得出離[A1]男女等根,如諸佛世尊及諸菩薩於此五根而得成就。此說是名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獲得五種正道善巧。

「舍利子!又菩薩正道有五種相。何等為五?一者信力,二者精進力,三者念力,四者三摩地力,五者勝慧力。云何信力?謂於法信解。設魔波旬化作佛身而來親近為說別法,以信力故,於此正法一塵沙數莫能破壞,以智伺察悉為除斷。又魔所說此非佛法,於四大種及諸業報顛倒積集。而諸菩薩以信解力,深心伺察皆不信受,此說是名菩薩信力。云何菩薩精進力?謂能發起勇猛精進入解善法,在在處處得堅固力,若天若人彼所有力,乃至菩薩所住之處無能傾動,是名菩薩精進力。云何菩薩念力?謂於法念處其心安住,彼彼煩惱不能嬈亂,以念力故破諸煩惱,而復得此清淨正念,是名菩薩念力。云何菩薩三摩地力?謂獨處閑靜離諸憒閙,一切語言音聲悉皆遠離,無有攀緣對治,名最初禪定。於善尋伺得無障礙,名第二禪定。於喜樂行得無障礙,名第三禪定。於攝受正法化度有情得無棄捨無有障礙,名第四禪定。於四禪行彼對治法不能破壞,於彼定處亦不遠離,於三摩地不生愛著,是名菩薩三摩地力。云何菩薩勝慧力?謂於剎那而能了知世出世法,於如是智無能破壞,一切工巧乃至世間種種技藝,若近若遠難作能作。而諸菩薩現前獲得出世間法,謂智慧高顯勝諸世間,一切天人阿脩羅等無能破壞,是名菩薩勝慧力。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獲得如是五種正道善巧。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七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六 - 2024-03-20 22:15:59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八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六
「復次舍利子!略說菩薩一種聖道,謂是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單己無二,以自勇猛大精進力深心攝受,不藉他緣及他開示,而自成辦極大力用,能被如是堅固甲冑。而諸有情難得能得,諸新發意住菩[1]薩乘未得[2]今得。又復一切難施能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勝慧亦復如是。又於波羅蜜多無能建立者,而是菩薩於諸波羅蜜多悉能建立。以要言之,乃至廣大覺悟種諸善根無能及者,於是法行單己無二,詣菩提場坐金剛座摧伏魔力,一剎那頃勝慧相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決定平等無復退轉。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獲得菩薩聖道善巧。

「云何菩薩緣生善巧?謂此菩薩於晝夜中獨處宴坐發善尋伺,蘊由何起?當由何力?謂由如是不如理作意發生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及隨煩惱方便集起。又復由如是法無體、無作及無主宰,謂善因、惡因、無記因一切緣生。又諸有情各有分量,謂根因、增上根因、業因、果因、有無邊際究竟等因,一切集生而皆了知。此說是名緣生善巧。又復蘊滅,當云何滅?謂不如理作意滅則無明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而於此中得如是智。又緣生善巧者,謂一切法繫屬因緣之所和合,即能加持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於如是等得無計度。而諸菩薩於此緣生,復能建立一切佛法及菩提相,於有盡滅應妙觀察,於無盡滅攝化有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勝慧波羅蜜多。獲得如是緣生善巧。

「云何菩薩一切法善巧?一切法者,謂有為、無為。而諸菩薩於有為、無為善巧,應如是知。有為善巧者,謂身語意所有善行,觀察有為菩提向一切智,是名有為善巧。又有為善巧者,謂積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種波羅蜜多;若復於勝慧波羅蜜多得無為智,於五波羅蜜多亦無棄捨,善求一切波羅蜜多,信解無漏菩提向一切智,是名無為善巧。又有為善巧者,謂於有情行四攝事無所對遣,雖復攝受有情而實攝受、無我無人;於攝事善巧亦無所取,信解無為菩提向一切智,是名無為善巧。又復有為善巧者,謂斷諸行相續繫縛,即斷輪回及煩惱縛,於菩提相有所任持相續繫縛微細方分而不集行,此說是名有為善巧。若復於空、無相、無願,以智伺察善解諸法因緣,修菩提行而不取證無為,是名無為善巧。又復雖行三界而不為三界煩惱之所繫著,是名有為善巧。若以智了知出離三界,而不離三界亦無墮落,是名無為善巧。若說一切法善巧,即一切智悉是增語。若於一切智通達圓滿無所損減,說此勝慧善巧,是即名為一切法善巧。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安住勝慧波羅蜜多行時,於勝慧分獲得如是十種善巧。」

佛告舍利子:「云何勝慧?云何波羅蜜多?勝慧者,謂觀察了知善不善法,是名勝慧。分別無量如實法門,是名勝慧。通達諸見得無礙法,是名勝慧。安住一切正願而實捨諸願求,是名勝慧。離諸熱惱而得輕安,是名勝慧。斷諸攀緣得大法樂,是名勝慧。隨義觀察,是名勝慧。得住一切菩提分法,是名勝慧。於相無相如實了知,是名勝慧。以智照解諸法體性,是名勝慧。超諸險難獲無障礙,是名勝慧。攝受正達,是名勝慧。於諸善法使得清淨,是名勝慧。斷煩惱習,是名勝慧。由先修證一切善法,是名勝慧。於自然生等而起覺悟引導遠離,是名勝慧。不著三界,是名勝慧。於諸聖願相續不斷,是名勝慧。以諸無相伏除遍計對治清淨,是名勝慧。離諸[1]闇鈍成就一切相應行地,是名勝慧。於一切智智住光明道,是名勝慧。於無明闇蔽作諸明眼,是名勝慧。如是信解得無漏眼根,是名勝慧。於眼境道超諸勝義,是名勝慧。真實出離不動調伏,是名勝慧。照智慧門無有窮盡,是名勝慧。遍一切處無有相違,是名勝慧。於解脫道而常高顯,是名勝慧。離諸煩惱及障礙法悉不共住,是名勝慧。舍利子!諸菩[2]薩以如是勝慧,而能入解一切有情心之所趣、業行差別諸塵勞門,乃至以如是慧於執持門,而能遍知一切聲聞、辟支佛、三藐三佛陀,此說是名勝慧。而諸菩薩於是句義一切當學。

「又舍利子!波羅蜜多者,謂是勝慧了知一切善不善法,名波羅蜜多。以要言之,乃至於是句義一切當學,名波羅蜜多。又復於菩薩行殊勝圓滿,名波羅蜜多。一切智智圓滿,名波羅蜜多。於有為無為法悉無所著,名波羅蜜多。為令覺悟輪回過失,名波羅蜜多。普能顯示無盡法藏,名波羅蜜多。離諸攀緣解脫圓滿,名波羅蜜多。於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勝慧普令覺悟,名波羅蜜多。究竟善巧,於有情界引導一切,為令圓滿無生法忍至不退地,名波羅蜜多。圓滿佛剎化度有情,至菩提場[3]除諸魔怨,獲得圓滿一切佛法,名波羅蜜多。又能如是建立大乘菩薩藏正法,名波羅蜜多。舍利子!而諸菩薩於正法藏如是學已得至彼岸,是故於此大乘一切波羅蜜多,當如是學。

「又舍利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菩薩藏正法受持讀誦,廣大開示、為他人說,而能獲得十種稱讚功德。何等為十?一者過是生已而得通達一切事業,二者得生聖族,三者具大名稱,四者所說言[4]辭人喜信[5]受,五者得大富饒,六者人天愛敬,七者獲轉輪王,八者得生梵世,九者(梵本元闕),十者遍一切處得菩提心無有退失。又復獲得十種稱讚功德。何等為十?一者與尼乾陀等得不共住,二者不起我見,三者不起人見,四者不起眾生見,五者不起壽者見,六者不起常見,七者不起斷見,八者捨諸玩好,九者發淨信心常樂出家,十者於名句文速得悟入。又復獲得十種稱讚功德。何等為十?一者正念,二者聰利,三者總持,四者勝慧,五者剎那具足,六者得宿住念,七者性少貪欲,八者性少瞋恚,九者性少愚癡,十者不為熾然三毒之所燒煮。又復獲得十種稱讚功德。何等為十?一者[6]希有勝慧,二者輕捷勝慧,三者猛利勝慧,四者極迅速勝慧,五者廣大勝慧,六者甚深勝慧,七者決擇勝慧,八者無礙勝慧,九者現前得見如來能以伽陀歌詠讚歎,十者復與如來深心問答。又復獲得十種稱讚功德。何等為十?一者謂能將護諸惡知識,二者解諸魔縛,三者破諸魔軍,四者斷諸惑染,五者於諸行中除伏憍慢,六者趣諸善道,七者向涅槃門,八者布施受施超諸輪轉,九者於菩薩道一切隨學,十者隨順諸佛一切教勅。舍利子!於菩薩藏正法,應當受持讀誦,廣大開示、為他人說,悉獲如是稱讚功德。」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諸有大智者, 善了文句義,
持此經中王, 獲無量勝慧。
彼比丘法師, 常行是法施,
持此經中王, 最勝生歡喜,
為諸聽法者, 宣說如是法。
持此經中王, 獲歎美功德,
得是勝慧已, 於法無損減。
復於勝念力, 能演無上句,
善說法要者, 常讚佛教[*]勅。
持此經中王, 多聞常具足,
聞已受持者, 不著於文字。
隨義常觀察, 增長佛智慧,
由智慧無邊, 深達勝義諦。
宣布[1]詣十方, 聞是獲稱讚,
又令貪恚癡, 由斯皆漸少。
最上清淨心, 聞是獲稱讚,
受用資具中, 稱量如實義。
曉了非真實, 捨家求解脫,
樂住空閑處, 聞法常無厭。
諮問世尊所, 法施無有悋,
令智慧增長, 清白無減失。」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舍利子:「此諸菩薩於勝慧波羅蜜多之行,應當勇猛以四攝事,於長夜中攝受有情。何等為四?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是名四種。云何布施?謂財施、法施及無畏施。云何愛語?謂於聞法者出柔順語。云何利行?謂於自他意樂圓滿。云何同事?謂於是智起功德想,攝受有情安住是法。又布施者,謂於一切來求丐者意極清淨。愛語者,斷諸合集。利行者,使無退屈。同事者,迴向大乘。又布施者,隨轉大慈心無遺惜。愛語者,隨心喜捨。利行者,為諸有情身心勇悍被大甲冑。同事者,心捨高下向一切智。又布施者,如法追求捨諸資具。愛語者,導以正法。利行者,自利利他悉起平等。同事者,利諸有情咸共發起一切智心。又布施者,自捨一切若內外法。愛語者,於諸法行功德智慧善權稱讚。利行者,棄自所利隨轉利他。同事者,成熟菩提,譬彼掌中菴摩勒果,普施一切得無怯弱。

「復次舍利子!法施者,謂如其所聞為他人說。愛語者,謂正開示無所[*]希望。利行者,為他演說不生疲厭。同事者,於一切智樂甚深法心無棄捨。又法施者,於來聽法者說無散亂。愛語者,遠至他方演說諸法。利行者,為法義故於諸法師以飲食[2]衣服臥具醫藥乃至以身覆護一切給侍。同事者,為令薰習安住種性。又法施者,於諸施中無有過上。愛語者,分別義利。利行者,謂隨於義不隨文句。同事者,為令圓滿一切佛法。又布施者,是即布施波羅蜜多。愛語者,是即持戒忍辱波羅蜜多。利行者,是即精進波羅蜜多。同事者,是即禪定、勝慧波羅蜜多。又布施者,是即最初發心菩薩。愛語者,是即行勝解行菩薩。利行者,是即不退轉地菩薩。同事者,是即一生補處菩薩。又布施者,是即住菩提根。愛語者,是即長菩提芽。利行者,是即開菩提花。同事者,是即結菩提果。

「舍利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長夜中以四攝事攝受有情,於菩提行諸波羅蜜多而能隨轉,於此復有無量無邊諸攝事等。」

爾時佛告舍利子:「彼大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為精進行太子於菩提道悉正開示,及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之所稱讚。時精進行太子於彼佛所,得聞如是菩提正道及聞三世諸佛世尊之所稱讚,快得善利發大歡喜,復於彼佛及諸大聲聞眾,於九十九俱胝歲,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舍利子!彼大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即時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八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七 - 2024-03-20 22:17:03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九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七
爾時佛告舍利子:「汝等勿謂精進行太子得授記已,起於異見而生疑惑。所以者何?是精進行太子,已於過去九十九俱胝歲,親近供養尊重讚歎大蘊如來及聲聞眾,亦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精勤給侍悉令充足。以本願故,彼佛世尊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未來世過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曰寶身如來、應供、正[1]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有八十那庾多大聲聞眾皆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自在到於彼岸。舍利子!復於彼時有王出世名曰善現,其王[2]唯以善法化治人民,轉正法輪行精進行,四兵嚴衛七寶具足,所謂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女寶、主兵寶、主藏寶,如是七寶殊勝無比。復有大城名閻浮檀金,其城東西修廣十二踰繕那,南北亦等七踰繕那。其國人民離諸艱苦,所須如意,有大神通受勝妙樂,如是有情充滿其中。有大長者名曰善慧,珍寶具足受用無乏,其諸庫藏悉皆充溢,於諸佛所植眾善本,而為諸佛之所印可。舍利子!爾時寶身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觀彼善慧長者,審知其器堪可任持菩薩藏正法之器、是諸佛法器。如是知已,即詣其所現大神力,於虛空中結跏趺坐,隨應為說菩薩道法,而復稱讚三世諸佛。舍利子!時彼長者聞說法已,深心愛樂信解清淨,生大歡喜。於千歲中,即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種種所須,禮拜供養尊重讚歎寶身如來及聲聞眾。滿千歲已而無懈倦,作是誓言:『願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彼如來聞是誓已即為授記。舍利子!汝勿謂善慧長者得授記已,起於異見而生疑惑。我於彼時願求菩提,亦以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千歲中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寶身如來及聲聞眾;彼佛世尊不與我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爾時寶身如來告善慧言:『汝於未來世過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曰然燈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佛法中有王名阿闍世,其王有城名蓮華具足,彼國人民離諸苦難,多所安隱隨意成就。』舍利子!復於彼時有王名大[3]娑羅,其王有子名具足燈,威德自在面貌端正,眾相具足人所愛樂,庫藏充滿受用無乏。時阿闍世王即以半國委付其政。時具足燈既即位已,亦以善法化治人民。舍利子!是具足燈乃於後時誕生太子,色相端嚴最勝圓滿,清淨瑩澈猶如池沼,具三十二大人之相,威光晃耀猶如日輪。其王即時心生歡喜,乃與立字名曰然燈。爾時其王召婆羅門占相其子。時婆羅門而白王言:『今太子者宿植善本,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必定不久得大神通。』爾時淨居天子於色究竟天忽然沒已,詣太子所頭面禮足右繞三匝,為彼太子說伽陀曰:

「『往昔於因中, 積集諸功德,
悟無上菩提, 猶如勝仙幢。
盛年具威勢, 遷謝疾如風,
壯色老所侵, 世間不可樂。
以衰老所逼, 厭苦求解脫,
應當善思惟, 光景不久住。
善哉大智者, 速疾求出離,
於此菩提道, 堅固持淨戒。』
「爾時淨居天子說伽陀已,[A1]於初夜分,即為太子警覺開示,令生信解捨家出家,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具大威德名稱遠聞。時彼太子既授其教,於佛法中精勤信解,隨順修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舍利子!爾時具足燈王聞是太子捨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即遣使者往詣然燈佛所,具宣教勅:『[*]唯願大慈憐愍於我,願時速還。若不時來,即嚴四兵,我當自往。』舍利子!時具足燈王復召群臣共議斯事,即時嚴駕奉迎世尊。見佛身相端嚴殊特歎未曾有,各起恭敬頭面禮足而白佛言:『[*]唯願世尊!於阿闍世王深心憐愍,饒益我等。』舍利子!爾時然燈如來受王請已,其王即與二十俱胝王諸眷屬及四兵眾,隨佛世尊前後圍繞往詣王宮。而王即以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悉令充足,隨所愛樂而用供養。時佛世尊為說法要,多所度脫。頂禮佛足右繞三匝,涕淚悲泣深懷戀慕。爾時然燈如來復與二十俱胝大阿羅漢,即時往詣阿闍世王蓮華具足大城。舍利子!爾時阿闍世王聞佛然燈至其城已,即勅人民,於其城中四衢巷陌咸使清淨,瓦礫荊棘悉令屏除,香水灑地無諸塵坌,散眾名華積至于膝,寶瓶香[4]爐其煙彌布,種種寶衣處處垂下,擊鼓角貝其聲相續,塗香華鬘充滿其中,勝妙莊嚴昔所未有。彼國人民隨自供養,無諸貿易咸所樂觀。舍利子!爾時阿闍世王復以種種華香瓔珞、燒香粖香、衣服繒蓋、幢幡伎樂、歌頌讚歎奉迎如來,於自宮中禮拜供養。時王即得勝歡喜心、妙吉祥心、無障礙心、離熱惱心,安隱而住。舍利子!復有長者居士婆羅門等,亦以如上種種供養,往詣佛所,頭面禮足瞻仰世尊。爾時有一梵志名曰妙寶,與其徒眾五百人俱住呬末河側,常持三種曼多囉法,所謂儞揵吒法、該吒婆法、惡剎囉鉢捺法。時彼徒眾悉能通達此三種法,彼自記別:『誦是文句世間最勝,是大丈夫,為軌範師。』舍利子!彼時復有寶雲梵志,亦與徒眾五百人俱,於彼學習自謂究竟。是時寶雲而白師言:『我於本法已得通達,今欲還詣本所生處,當求五百金錢用酬教誨。』是時寶雲漸次經歷國邑聚落,至蓮華具足大城,見彼城中莊嚴殊妙,即時往問:『今此城中作何勝事?』彼共告言:『仁者當知,今佛世尊然燈如來,與八十俱胝大阿羅漢,八萬四千大菩薩眾,見處王宮,演說正法度脫一切。其國人民莊嚴乃爾。』是時寶雲聞是事已,發清淨心生大歡喜,作是思惟:『佛世難遇,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我今當以所求金錢,持用買華以散佛上。』漸次游行見一童女,手持七枝優鉢羅華。是時寶雲告童女言:『此華殊妙,從何所得?我今欲以五百金錢貿易此華,作妙華鬘,持以奉獻然燈如來。』爾時童女聞佛名已,宿善根力而作是言:『今我此身墮生死中,宜自開[1]寤。』寶雲聞已即告童女:『汝適何言?』童女答云:『我於往昔阿僧祇劫,於佛法中積集善利,或以真珠瑠璃金銀珂貝、象馬牛羊輦輿車乘、[2]婇女眷屬、頭目髓腦身肉手足,若內若外一切財物悉皆布施,深淨信解,捨家出家行菩薩道,於一切法離諸障礙,無芥子許不捨身命。汝何於我而生輕侮?』是時童女即持優鉢羅華往詣然燈佛所,持以上佛,佛即受之。

「爾時世尊復有百千俱胝那由[3]陀眾恭敬圍繞,佛於其中威德巍巍廣大清淨。而是童女歎未曾有,即時發起最上勝心,增長愛樂。舍利子!時寶雲梵志亦詣佛所,發淨信心頂禮雙足,瞻仰尊顏目不暫捨。見彼人眾悉以上妙法服,奉獻然燈如來。時彼寶雲作是思惟:『我今何有殊妙法服而為供養?』即以所著鹿皮之衣持用上佛。時會人眾見是事已,即生毀呰。作是語時,彼鹿皮衣忽然變作七寶所成。是時寶雲心大歡喜踊躍無量,即以奉獻然燈如來,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願垂納受。』是時如來即為受之。復以五枝優鉢羅華,供散佛上普及眾會。

「爾時復有無數天子,持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於虛空中作天伎樂歌詠讚歎,以神通力復現無數優鉢羅華,其華千葉異香彌布,旋覆空中化成華蓋,以為供養。舍利子!爾時寶雲梵志即於然燈佛所經十二歲淨心奉事,由勝進力以本願故獲金色髻,而作是言:『[*]唯願世尊安慰於我,令我堅固,早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九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八 - 2024-03-20 22:17:57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四十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八
「復次舍利子!彼然燈如來、應、正等覺,於三世中普以慧眼悉能了知。時寶雲梵志如是知已,以金色髻布散於地,請佛、聲聞及餘比丘右旋履蹈。所以者何?佛告諸比丘:『寶雲梵志過無量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舍利子!時彼梵志聞佛記已,歡喜踊躍現大神通,於虛空中即時證得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不可說三摩地門。以神通智力,超越東方[4]殑伽沙世界,諸佛世尊咸與授記:『汝於未來世過無量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如是[5]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諸佛世尊亦復如是。舍利子!是寶雲梵志復聞諸佛同授[A1]記已,獲大安慰從空中下,即時往詣然燈佛所,發淨信心捨家出家常修梵行。舍利子!汝於寶雲梵志莫起異見、勿生疑惑。所以者何?彼梵志者即我身是。我於[6]爾時以五枝優鉢羅華散佛頂上,復於菩薩藏正法,樂欲聽聞受持讀誦、廣大開示為人演說,具足正行謂無相行,是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舍利子!若我於彼清淨法行不以神通智力種種成辦,彼佛世尊即不與我授菩[1]提記。爾時我於菩薩藏正法如其所聞,安[2]立正行,謂無相行、不可得行。及見彼佛,於一切行平等超越。我於彼佛知一切法自性不生,隨順諸法起平等見,而能獲得最上法忍。得是忍者何所忍[3]耶?所謂色忍、受忍、想忍、行忍、識忍,乃至蘊、處、界種種法忍。雖復得是法忍,如彼增語。所以者何?非世間法積集行故,非異生法、非無學法、非緣覺法、非菩薩法、非諸佛法積集行故,於一切法皆不可得,無所集故,說此是名得諸法忍。又彼忍者,於一切相、一切攀緣,一剎那頃亦得是忍,謂非眼界非眼境界盡,乃至非耳鼻舌身意境界盡,於彼忍境亦無所至。舍利子!得是忍者,由我於菩薩藏正法樂[4]欲聽聞受持讀誦,廣大開示為人演說,具足正行,謂無相行、不可得行,是故我於然燈佛所速得[5]受記。」

說是語時,會中有長者子名曰仁授,聞佛說菩薩藏正法諸佛功德及菩薩行,即從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於尊者阿[A2]㝹樓馱,昔常隨學入解阿羅漢法,盡老死際住空寂舍。我今忽聞菩薩藏正法、諸佛功德及菩薩行,所謂大乘是最上乘,第一深妙無有過上,是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而我親聞佛說、親所聽受,於此正法發生無量深妙勝解。復於是法,無所稱量、無所執著、不作[A3]勝解。若謂是法第一深妙無有過上,是即於彼積集退轉。世尊!此菩薩藏正法,於諸佛乘乃至所有一切乘中,最在其上第一開示,多所憐愍多所饒益,安樂天人度脫一切。於學無學如應所得至菩薩地,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長者子仁授重白佛言:「世尊!於苦集中而難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佛言:「仁授!如是如是。世尊如其行相,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退轉積集精進。如佛世尊於[*]殑伽沙數一一佛所發菩提心,復能平等安住如是精進證菩提果,復能安隱諸菩薩道。所以者何?諸佛智慧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稱量世尊,若於是法不善修作、分別罣礙,雖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於菩提果甚為難得。」

爾時仁授長者子即於佛前說伽陀曰:

「於千俱胝劫, 我發菩提心,
見懈怠眾生, 沈淪諸苦惱。
假使施頭目, 量積過須彌,
如是一心中, 精懃無懈退。
若我住佛道, 利樂諸有情,
由依如來故, 得是精進力。
此乘名大乘, 是佛最上說,
樂欲菩提者, 畢竟無見取。
救護諸苦惱, 解脫於惡趣,
此正覺義利, [6]唯如來所說。」
時仁授長者子說是偈已,於佛法中起大信解,不著世樂妻子眷屬。向佛世尊頭[7]面禮足右繞三匝,於剎那頃詣本住處,與自眷屬七妻七男七女七奴七婢,各持上妙細㲲價直千萬,并諸伎樂五百人俱,出王舍大城欲詣佛所。時彼人眾見是事已,即時往問。時長者子白言:「仁等當知,如來現在耆闍崛山,與無量無數百千大眾恭敬圍繞,廣大開示無量善法。佛之智慧不可思議不可稱量,我及眷屬欲往詣彼樂聞如來深妙法義,以善根力決諸疑[A4]網,為欲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仁等亦宜親近彼佛植諸善本。」時彼人民聞是語已,生大歡喜,咸悉隨從。爾時長者子與自眷屬五百伎樂及千人眾到佛所已,即以花香[8]纓珞、塗香粖香繒蓋幢幡、伎樂[9]謌詠作諸供養,及上妙細㲲價直百千以散佛上。即於佛前說伽陀曰:

「往昔多劫中, 懃修菩提行,
於法得自在, 利樂諸有情,
如是我今當, 故此伸供養。
見兩足世尊, 常處清淨行,
現證無上道, 故此伸供養。
我諸眷屬等, 所將千人眾,
咸親近如來, 一切歸命禮。」
爾時長者子說偈讚已,而白佛言:「世尊!我及眷屬所將人眾來詣佛所,一切皆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植眾善本,於無上道誓不退轉。」作是語已俱發聲言:「世尊!我等歸佛、歸法及比丘僧諸優婆塞,[*]唯見攝受。我等盡其形壽,遠離殺害,趣清淨門,一時皆發無上道心。惟願世尊為我等故說微妙法,於如是眾勿應棄捨,及未來世苦惱眾[10]生願為濟度。」如是[11]二請。

爾時世尊極憐愍故現大神通,即昇虛空跏趺而坐。時長者子等見是事已歎未曾有。彼佛世尊威神力故,持諸大眾皆處虛空。爾時長者子與自眷屬五百伎樂等發大歡喜,於虛空中起立合掌,右繞三匝頭[*]面禮足,作眾伎樂[*]謌詠佛德,普及時會,如是遍滿無量百千踰繕那。佛神力故,忽於空中復化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與其眷屬六萬人俱,從東方來樂欲聽法。時佛世尊見彼大眾,即以神力化五樓閣,眾妙莊嚴甚為[1]希有,一一樓閣皆出梵音演說妙法。復有百千俱胝諸天子眾,持天曼陀羅華以散佛上,[2]偏覆空中;佛神力故成華樓閣。爾時長者子及諸大眾,覩如是等廣大神變清淨莊嚴,發生無量親近愛樂。佛知是已即攝神力,還復東方本相如故。爾時阿難見是事已,偏袒右肩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現是神變?惟願世尊為我等說。」

佛告阿難:「我今當為仁授長者子與自眷屬及眾伎樂供養於我,是人於[3]千俱胝劫不墮惡趣,常生人天受勝妙樂。過是劫已,亦復尊重供養道行如來、應、正等覺,於二十五俱胝劫不復輪轉。是七妻等捨是身已,當轉女身成丈夫相,復與仁授菩薩於一劫中修菩薩行。阿難!彼仁授菩薩當得作佛,號曰等心如來,十號具足,與自眷屬轉次授記皆得作佛。時彼伎樂五百人眾,由供養佛,以是緣故,於阿僧祇劫不墮惡趣,千俱胝劫常作轉輪聖王。過是數已,供養尊重十千如來,於一劫中皆當作佛,盡同一號。餘千人眾於慈氏如來般涅[4]盤後,過殑伽沙劫於千俱胝佛所尊重供養,當得作佛,號曰[*]希勝如來,十號具足。」

爾時佛告具壽舍利子言:「彼阿闍世王與具足燈婆羅門及千人等,正法滅已過刀兵劫,於未來世有佛出世,名曰慈氏。時彼有情壽命長遠具八萬歲,復有千辟支佛出現世間,復於彼時親近供養尊重讚歎,亦復尊重供養慈氏如來。於二十五俱胝那庾多劫,無復退轉種諸善根,捨家出家成菩提果。及見彼千人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六十那庾多天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佛告阿難:「而諸愚夫,不能於佛發生愛樂清淨信解、尊重讚歎者。所以者何?是諸人等,於少善根尚不能得,何況如來大涅[*]盤證。」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尊重諸佛故, 得是勝吉祥,
供養調御師, 獲最上大果。
諸佛滅度後, 得覩佛舍利,
猶如芥子量, 應廣妙修設。
又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者,
應生平等心, 若如來住世。
由發是心故, 供養無上尊,
悟平等菩提, 果報亦如是。
為善逝攝受, 遠離於惡道,
是人趣涅盤, 不以為難得。
能示佛禁戒, 最上三摩地,
及清淨勝解, 得佛無上果。
作是供養已, 疾趣善修習,
獲無上正覺, 宣說第一法。
若人欲了知, 親近諸佛[5]法,
樂欲獲多聞, 深心無厭怠。
自在轉輪王, 及淨行勝族,
具福相莊嚴, 應時獲出離。」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具壽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安住大乘,欲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應於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樂欲多聞受持讀誦,乃至廣大開示為他人說,即得紹隆三寶使不斷絕,得不退轉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四攝事等,饒益有情悉相應故。又舍利子!此菩薩藏正法即菩提道。所以者何?是菩薩藏正法,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即諸菩薩資糧,應如是學,無令斷絕。舍利子!所謂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波羅蜜多,能於如來一切波羅蜜多善作出離。於無量地隨得如來一切輕安,乃至隨得如來之地。若於如是波羅蜜多,即得安住一切波羅蜜多。」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諸有智發生, 說一切有為,
由智及無明, 故有為諸苦。
於業及業報, 應當如是知,
若非業非報, 現前獲出離。」
爾時世尊說伽陀已,時具壽舍利子,諸大菩薩摩訶薩,及諸比丘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四十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禪定波羅蜜多品第十,之一 - 2024-03-21 08:57:55

禪定波羅蜜多品第十之一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進趣菩薩禪定波羅蜜多之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先遠離染欲過失諸不善法,於彼尋伺發生喜樂,是名入解初禪定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次當遠離尋伺,於內引生清淨潔白心一境性,於彼等持發生喜樂,是名入解二禪定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次當捨離貪愛、行念正知,[*]唯妙樂受身雖正知,如彼聖人觀察捨念離喜妙樂行故,是名入解三禪定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次當如是先斷苦樂適悅煩惱,無苦無樂捨念清淨,是名入解四禪定行。彼如實得圓滿清淨純一無雜正等引心,無餘支分及隨煩惱,不離等持而能作彼禪定事業,而復圓滿五種神通及彼智業。云何名為五種神通?一者天眼、二者天耳、三者他心、四者宿住、五者神境,此說名為五種神通。又復云何菩薩於彼天眼乃至神境而能圓滿最上正行神通智業?舍利子!此菩薩如實[1]安住正等引心圓滿清淨,純一無雜及隨煩惱,於諸有情心無所欲,而能發起神境等通,此說名為神通智業。又天眼清淨出過於人,而能觀察諸有情等,初生退沒好醜等相、善趣惡趣勝妙下劣,乃至知諸有情業行差別,身語意中具足惡行,起彼邪見誹謗聖賢,而復積集邪見業因,身謝命終墮於惡趣那落迦中。又復知彼諸有情等身語意中具足善行,起彼正見稱讚聖賢,而復積集正見業因,身謝命終生於善趣或生天界。舍利子!以清淨天眼出過於人,於諸有情積集惡業悉能了知。舍利子!此菩薩摩訶薩清淨天眼,於諸有情而為最勝,色相明了悉無障礙,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有學無學大阿羅漢、辟支佛眾,悉勝於彼,最上最勝、最極明了、無有過上。又此天眼,於彼一切出離道中最勝出離。而諸菩薩有是天眼,於十方世界無量有情,若麁若細、若勝若劣、若遠若近,而此天眼諸有色相,於彼了知悉無對礙。又此天眼見色究竟,除無色界,所有十方世界無量有情,若生若滅,及彼業因一切根因,若增若減若勝若劣,悉能了知。又彼所有十方世界諸佛剎土功德莊嚴,一切悉見。清淨戒蘊安住成就勝妙果報,亦皆了知。又彼清淨天眼出過於人,諸佛世尊及菩薩眾一切悉見,及彼正士正念正知、通達境界威儀道行,及解脫法得總持門,安住智慧善巧方便,而能入解一切圓滿。彼眼無礙諸色無見,彼眼無著諸色無染,彼眼解脫謂離諸見,彼眼清淨自體光潔,眼無依止離諸境界,眼無所取離諸煩惱,眼無翳障離諸疑惑,眼不起念離對礙法,眼得光明照燭諸法,眼隨智慧離識境界,彼眼無著離難調伏及彼癡冥一切煩惱。眼能決擇諸根幻化,又復眼相彼無能勝,於諸有情平等觀矚。彼眼清淨離雜思惟,彼眼無垢體性光瑩。又彼天眼隨其心意而能現前成熟佛眼,眼無貪瞋離諸違順。又彼天眼於義境界修行法式如實相應,又於有情安住大悲。又彼天眼來求[2]丐者而無不與,見破戒者亦無瞋怒,於墮落者而常守護,於懈怠者而常勤策,為散亂者現禪定分,為惡慧者示正慧眼,為邪道者開悟正道,劣勝解者導以最上佛之知見。又彼天眼,於一切智智最上神通,於菩提道專注一境決定現前。舍利子!此名菩薩摩訶薩而能圓滿彼天眼通及智事業。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得天耳通及能圓滿最上正行神通智業?舍利子!此菩薩摩訶薩天耳清淨出過於人,能聞十方無量世界人非人聲,所謂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脩羅聲、𮓃嚕拏聲、緊那羅聲、摩睺[3]羅聲、人非人聲,聖人聲、聲聞聲、緣覺聲、菩薩聲、佛聲,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天耳清淨。又復得聞諸罪業聲,地獄聲、傍生聲、焰[4]摩羅界聲,乃至微細邊際蝴蝶蜂蠆蚊蚋等聲,及諸有情所發語業或攀緣心善不善等,一切了知。所發語業善不善根彼因及果,悉皆了知。若語業貪隨染愛所表,若語業瞋隨惡罵所表,又語業癡亦隨貪瞋所表,皆能了知即語業癡亦隨惡罵所表。若語業[*]唯惡罵所表,即瞋隨惡罵所表,彼語業癡亦即隨癡冥所表,悉能了知。又天耳通智,如實了知發生善巧,破彼語業、隨順清淨。由能對破、語業清淨,即能對破一切貪瞋癡等悉令清淨。又彼天耳,於聖人非聖人聲悉聽聞。如是聽已,於聖人聲不生住著,於非聖人聲不著對破。又於聖人聲獲得大慈,於非聖人聲發起大悲。於一切聲無前後際,以決定智如實了知。又彼天耳,於十方無餘一切世界,得聞如是諸佛世尊所說妙法。聞已念彼所度根器,不生癡冥一切攝受,亦無失念。如彼有情根器入解,了知諸法平等一味。又復不於一佛二佛所說之法得聽[A1]聞已,不作互相障礙差別事相。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1]三十一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禪定波羅蜜多品第十,之二 - 2024-03-21 17:04:44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二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禪定波羅蜜多品第十之二
「復次舍利子!諸佛世尊說彼往昔任持之行,由今善根聽聞聲故,於時非時分中獲彼所說,若眾會時、或說法時及非時說,而別解行,聽已能說。又說法時,或眾會時、或一苾芻,為彼說法如實記別,於他損害而不為說,又不如實記別,擇彼相應義理,善巧方便攝受於他,以自心清淨潔白而為彼說。若於色相等聲決定聽聞而生歡喜,彼如色相等聲為令聽聞決定[2]歡喜。又若處眾說法,以天耳識加持彼聲,令諸有情而能解了。然彼有情聽聞是法或能解了。又若有情聽聞是法或未解了,彼於是處得法界清淨,即耳界智界亦得清淨。我以耳界既獲清淨,而此有情亦獲清淨,於彼耳界得善出離。如其所說文字義理及諸有情巧妙言[3]辭,令五趣有情聞說法聲悉令悟入。又能於此天耳界中而得成就如來天耳,復於此中無雜亂意。此說名為菩薩摩訶薩得天耳通智業圓滿。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他心智通及彼正行智業圓滿?舍利子!此菩薩摩訶薩於十方無餘一切世界諸有情類,往昔邊際心能了知,及彼現在心亦了知。又復過去有情心智麁因細因種種心智皆能了知:或此有情最上心因,或此有情中分心因,或此有情最下心因;又此有情根性以布施相應,此有情根性以淨戒相應,此有情根性以忍辱相應,此有情根性以精進相應,此有情根性以禪定相應,此有情根性以勝慧相應;又此有情根性以大慈為因,此有情根性以大悲為因,此有情根性以大喜為因,此有情根性以大捨為因;又此有情根性以大乘為因,此有情根性以緣覺乘為因,此有情根性以聲聞乘為因;又此有情諸善因力具足成就,又此有情諸善緣力具足成就。若復有情不善因緣力成就故,即此有情以彼因緣力相應生下劣種族。若復有情善因緣力成就具足,即此有情以彼因緣力相應生高貴種族。或復有情意中清淨、非工巧清淨,若或有情工巧清淨、非意中清淨,若或有情工巧清淨亦意中清淨,若或有情非意中清淨亦非工巧清淨。舍利子!此諸有情往昔根因心所行智,如我相應說法之智。此說名為菩薩摩訶薩他心智力。又復入解他心智力,而此有情行布施因,於未來世得布施果。又此有情行淨戒因,於未來世得淨戒果。又此有情行忍辱因,於未來世得忍辱果。又此有情行精進因,於未來世得精進果。又此有情行禪定因,於未來世得禪定果。又此有情行勝慧因,於未來世得勝慧果。又此有情行大乘因,於未來世得大乘果。又此有情行緣覺因,於未來世得緣覺果。又此有情行聲聞因,於未來世得聲聞果。又此有情行世間因,於未來世得世間果。舍利子!若此因緣、若彼因緣,於未來世此諸有情得是根性如實了知,於彼有情而能成熟不生厭倦,乃至以智了解是心根本,若正法器說此正法。又於說法復何所得?為令不作餘法餘業。若諸有情現在世中於諸法行廣大尋伺,然彼一切皆如實知。又彼著貪心,即如實了知彼著貪心。彼離貪心,亦如實知彼離貪心。彼著瞋心,如實了知彼著瞋心。彼離瞋心,亦如實知彼離瞋心。彼著癡心,如實了知彼著癡心。彼離癡心,亦如實知彼離癡心。若此若彼有情雜染及障[4]礙心,一切皆能如實了知,如實知已而為說法,欲令彼彼出離煩惱。若復往詣眾中如是觀察,一切眾會若彼若此,於諸有情遍觀察已而為說法。舍利子!此諸有情前際後際彼根性智一切了知,而菩薩摩訶薩自心無所住著,及彼他心亦無所住。何以故?此菩薩摩訶薩由智了故心無所住,由念了故心無所住,由慧了故心無所住,由趣向了故心無所住,由勝慧了故心無所住,由覺了故心無所住,由斷習氣及諸隨眠生澁煩惱,離垢光潔無諸過失,於一切法分明了解,於一切有情心行差別極能入解心無所住。舍利子,於如是行相入解有情心智,此說是名菩薩摩訶薩得他心通智業圓滿。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宿住念通及彼正行智業圓滿?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於十方無餘一切世界一切有情,具無量種宿住念通。若一日二日三四五日、若十二十乃至五十日、百生千生百千生無量百千生,乃至百成壞劫千成壞劫百千成壞劫無量百千成壞劫,諸有情類於彼往昔,如是名字、如是種族、如是姓氏、如是色相、如是形狀、如是住處、如是飲食、如是久住、如是苦樂,彼彼生滅及於壽量,彼沒此生,皆悉了知。又知自身及諸有情,此宿住念非[*]唯一種。自身前際及他補特伽羅前際,此宿住念非[*]唯一種。又自宿因善根念力及他宿因善根念力,又自善根成熟菩提、令他有情念彼善根發菩提心,又若往昔苦及樂因皆是隨順無常苦無我等,彼既隨順無常苦無我等,即不樂色相、不樂受用、不樂眷屬、不樂富饒、不樂為轉輪聖王、不樂為帝釋天主、不樂為大梵天王、不樂為護世天王,一切生處自在王位及諸欲樂皆不愛樂。彼正思惟:『是處不為成熟有情而受輪回。』彼[*]唯隨順無常苦無我等往昔諸煩惱行之所招集,極生追悔起大厭離。及現在事諸不善業乃至命根,厭不復作。往昔善根令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根廣大成熟,又能積集現在善根,除滅一切險難境界,成熟佛法僧種子,相續不斷成熟一切智智正念緣力。又此正念,以自加持、法界加持,不傾動故而無所嬈,成熟定業亦無嬈惱。於奢摩他,以自加持心無迷亂,於毘鉢舍那而為攝受。以現量智無怯弱故,以正憶念無忘失故,受大快樂。積集諸行不由他悟,積集行故趣於彼岸一切能到。積集行故,以正念緣力,過去現在無忘失法,此說是名菩薩摩訶薩宿住念通智業圓滿。

「復次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於神境通及彼正行智業圓滿?舍利子!此菩薩摩訶薩斷除諸行而能具足修習欲神足定,斷除諸行具足修習勤勇神足定,斷除諸行具足修習心神足定,斷除諸行具足修習觀神足定。彼欲、勤、心、觀攝受諸法而能修習成出離故。又此四神足數數修習,即於現前獲神境通而得受用彼無量種神通變化。又此神變而常觀矚一切有情,一一神變皆能調伏一切有情。又此神變普能顯現,若身若力或復加持。又彼如是一一身相,能往調伏諸有情類。又彼如是一一身相,復能顯現或佛身相、或緣覺身相、或聲聞身相、或帝釋天身相、或大梵王身相、或護世天身相、或轉輪王身相。又彼所現一一身相而復顯現如是身相,能往調伏一切有情,及能𢤱悷諸[A1]傍生類。又彼所現如是身相,為諸有情演說正法。又復能現如是勢力,普為摧伏一切有情極重瞋慢,謂大[2]壯士力,乃至四分那羅延力,乃至半那羅延力,乃至那羅延力,乃至如是諸力:以手二指舉須彌山高六十百千[3]庾繕那,又擲彼山遠八萬四千[*]庾繕那,譬如舉一菴摩羅果從此擲置他方世界,而神境通菩薩摩訶薩力都無動作。又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廣大下從水際至色究竟天,其間有情置於掌中住經劫數,一切道行普能顯現。而菩薩摩訶薩為彼慢過慢極重忿怒諸有情類,成就力能[4]可伏慢過慢忿怒等而為說法。又依彼神足得加持智。於加持智,即得如是諸加持法:或以加持大海為牛跡量,復以牛跡為大海量;又或時加持火聚為彼水聚,復以加持水聚而為火聚。以要言之,於上中下法一切互相加持。亦復獲得如是成就,世間所有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諸有來者,皆無有能[5]振動變易及能出沒。又復世間,此加持法無有共者,[*]唯佛世尊能有是故。又以工巧加持緣力,為彼慢過慢極重忿怒諸有情類,廣說妙法極令歡喜。又彼修神足者,於魔境界天魔眷屬及諸煩惱而無墮滅、超越自在,於佛境界而能入解。於諸有情,乃至少分無有損害,一切善根相應隨順。此說是名菩薩摩訶薩於神境通智業圓滿。

「舍利子!又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神通?復何名智?以彼天眼正觀色相,此說名為神通。彼幻法智不作正行,此說名智。又舍利子!若於一切有情實有所聞,此說名為神通。而於前際過失俱不可得,此說名智。又舍利子!若彼了知一切心行,此說名為神通。於心滅智不滅正行,此說名智。又舍利子!而於前際念彼無礙,此說名為神通。若於三世智都無礙,此說名智。又舍利子,於一切剎土隨意往來,此說名為神通。於虛空剎土智都無礙,此說名智。又舍利子!立法分位,此說名為神通。於法觀察,此說名智。又舍利子!於諸世間善巧化導,此說名為神通。於諸世間都無繫著,此說名智。又舍利子!出過一切釋梵護世,此說名為神通。出過一切聲聞緣覺,此說名智。

「復次舍利子!如是所說,是名神通智業圓滿。又舍利子!所有煩惱散亂,菩薩摩訶薩定分行心及加持智,乃至一切有情染心散亂,及菩薩摩訶薩定分行等,應知積集。舍利子!此菩薩摩訶薩普遍積集而得安住,此說名為三摩呬多。又此一切有情,是名三摩呬多。心常平等,是名三摩呬多。意常平等,是名三摩呬多。善巧平等,是名三摩呬多。意中極深平等,是名三摩呬多。布施平等,是名三摩呬多。持戒平等,是名三摩呬多。忍辱平等,是名三摩呬多。精進平等,是名三摩呬多。禪定平等,是名三摩呬多。勝慧平等,是名三摩呬多。彼一切法平等,是名三摩呬多。若於一切法平等,即一切有情平等及一切菩提平等,如是普遍入解,此說名為三摩鉢那。又若普遍入解諸法如虛空等,此說名為三摩鉢那。又若普遍平等入解無相無願無積集行,此說名為三摩鉢那。又若普遍入解諸法音聲,此說名為三摩鉢那。又於一切饒益不饒益等處,心平等如地、心平等如水、心平等如火、心平等如風、心平等如空,高離掉舉、下無昏沈而善安住,一切道行而得不動,名三摩呬多。於道行自體而無分別,名三摩鉢那。雖言辭充滿無口過失,無高無下亦無動亂,相應順成一切世間法義時分,然於世間八法而能超越,一切煩惱悉無所著,遠離憒閙尋伺境界,如是法行名三摩呬多。又於一切世間工巧造作悉能顯現,於彼事相亦不棄捨。而菩薩摩訶薩於禪定波羅蜜多平等入解,而復出生智慧方便,不為大悲心緣之所隨縛,觀察有情平等入解,方便寂靜極寂靜等,是名智慧。令佛智慧不現在前,是名方便。又若平等入解諸法不為隨縛,是名智慧。又一切法都無取捨,是名方便。於彼法界無計度念,是名智慧。若於佛身平等入解、不生現前作證,是名方便。於彼法身念無所住,是名智慧。若於佛聲相平等入解、於妙梵音具足領悟,是為方便。又復思念法無可說,是為智慧。又於金剛心時平等入解而能極勝安住,是為方便。於彼正念念無散亂,是為智慧。又於往昔願是平等入解而能成熟有情極勝安住,是為方便。於一切有情念無實我,是為智慧。念彼善根證無[1]所證,是為方便。又念彼無根及無住著,是為智慧。又於佛剎平等入解而使現前清淨,是為方便。念彼剎土如虛空等,是為智慧。又念於菩提道場平等入解而使現前莊嚴,是為方便。又念彼止息或諸染法,是為智慧。若於轉法輪中平等入解而能普應機緣,是為方便。又念彼轉無所轉,是為智慧。乃至菩提分行平等入解而能現前捨離,是為方便。乃至念彼於一切法而非相應及諸隨惑,以如來智慧禪定妙樂無諸熱惱,於相無相一切攀緣降伏悉皆了知。彼一切菩薩摩訶薩定非定位,以善出離、如是相應,是為智慧。而諸菩薩摩訶薩獲得無盡禪定波羅蜜多,諸有魔事皆不得便,得善安住諸佛法器。舍利子!如是所說智慧、方便,彼菩薩摩訶薩於禪定波羅蜜多而能出離。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禪定波羅蜜多品第十,之三 - 2024-03-21 17:06:07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三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禪定波羅蜜多品第十之三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得不退轉神通,或以意想、或以事業,皆是所作遊戲神通。復於處處廣大安住現諸所作。彼有所作,神通智力世間最上。於所作事雖具諸相,善能決擇而復現證世出世間第一之法。菩薩神通示無盡相,猶若虛空遍一切處。菩薩神通現一切相色無色等,復能隨順入一切聲,然於前際音聲平等。菩薩神通觀察一切有情心行,於其體性隨緣顯現,於諸劫中隨其思念,前際後際無有間斷。一切[1]唯現神境變化,決定現前無別行相。菩薩神通達漏盡智,觀時分已而無超越,勝出世間決擇諸法,所有一切聲聞緣覺之所難測。菩薩神通其義甚深,懾壞群魔制伏外道,於菩提場而能總持一切佛法、志求正覺。隨其種類轉正法輪,而善調伏一切有情,至灌頂位得法自在。

「舍利子!此不退轉神通菩薩摩訶薩,所作事業悉無我慢,其心清淨正善調伏光潔自在,離諸染欲及隨煩惱,微妙寂靜,所有善業而悉成就。於禪定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起正思惟,於生死中都無繫縛。所以者何?謂彼生業諸煩惱縛顛倒執著皆悉解脫,是故於生死中都無繫縛,而復不壞大乘、成證一切佛法。然彼佛法,十方諦求了不可得。又一切法皆順佛法,是故佛法即一切法。若一切法如實尋求亦不可得,於算數道及非算數,平等超越無有少分。此說無法亦無非法,若能於法非法遍能了知,是故於此都無住著。又諸法義亦非住著,若著於義非大義利。若復於義非義悉無所住,設見於義而智無礙。若智無礙則無遍計,若無遍計則無有對,若無有對則無所住,若無所住則無間斷,若無間斷則無虛作,若無虛作則無迷亂,若無迷亂則無我我所,若無我我所則無諍論,若無諍論是沙門法。若無諍論是沙門法,則[2]喻彼虛空亦如平掌。若[*]喻虛空亦如平掌,彼則不墮欲界色界及無色界。若一切處而無所墮,則無形色及無顯色亦無分位。若無形色無顯色及無分位,彼則如是隨順覺悟。若能如是隨順覺悟,彼則如是隨所覺悟。云何說此隨順覺悟及所覺悟?謂若了知彼極微法皆不可得,說此是為隨順覺悟及所覺悟。應當於此平等入解,即能成就菩薩摩訶薩[3]希有之法。云何菩薩摩訶薩[*]希有之法?所謂於慈無我、悲無眾生、喜無壽者、捨無補特伽羅,布施無彼悔與心,持戒生彼寂靜心,忍辱發彼無[4]盡心,精進發彼最上心,禪定離彼散亂心,勝慧無彼戲論心,念處無念處作意心,正斷隨彼生滅心,神足離彼嬉戲心,於信進念定慧起彼無礙自然平等入解心,如是五根五力起彼無能損壞屈伏心,於七覺支起彼分別菩提心,於八聖道起彼觀察正解心,於奢摩他起彼平等心,於毘鉢舍那發起觀察聖諦[*]希有遍知心,成熟有情發彼本清淨心,於彼法界攝受正法無雜亂心,於無生法忍起不可得心,於不退轉地起轉無轉心,於相所獲起無相心,莊嚴菩提道場起彼順三界心,制伏群魔起彼攝受有情心,於諸法自性菩提起彼順覺悟心,於轉法輪起彼無所轉心,於大涅[5]盤起彼隨現輪迴自性平等心。舍利子!如是所說,是為菩薩摩訶薩於隨順覺悟及所覺悟而能成就[*]希有之法。

「復次舍利子!云何禪定?謂諸菩薩於彼禪定無所[6]耽著,能於如來三摩地而得圓滿,又復不樂禪悅之味。諸菩薩雖復於身適悅而無取著,復於禪定常樂大悲,以是緣故留諸惑染。又於禪定不退等持,以是緣故厭離欲界。復於禪定修神通業,以是緣故了知一切有情心行。又於禪定通達實際,以是緣故得心智自在。復於禪定得等至智,以是緣故普遍一切色無色界。又於禪定至極寂靜,以是緣故於聲聞緣覺三摩鉢底而求增長。復於禪定而無動亂,以是緣故住極究竟。又於禪定常行對治,以是緣故而不住彼相續習氣。復於禪定得最勝慧,以是緣故於諸世間而為第一。又於禪定而先通解有情心意,以是緣故諸有情中而為最上。復於禪定而常自在隨樂三寶,以是緣故獲得如來無盡功德。又於禪定得極高勝,以是緣故常住三摩呬多。復於禪定得自在轉,以是緣故而能圓滿一切事業。又於禪定悉無所受,以是緣故得大智慧。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禪定。

「復次舍利子!禪定波羅蜜多以何為先?所謂決定心為先,一境心為先,不散亂心為先,安住心為先,奢摩他心為先,三摩地心為先,根等持為先,力等持為先,正等等持為先,定解脫為先,九次第定為先,不相違為先,[7]善法為先,降伏煩惱怨賊為先,圓滿三摩地蘊為先,菩薩三摩地為先,佛三摩地為先。舍利子!如是寂靜之法,是名菩薩摩訶薩所行之行於禪定波羅蜜多為先。」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說伽陀曰:

「禪定解脫波羅蜜, 常於多劫行是行,
彼世間法意無著, 是名寂照三摩地。
若諸通達波羅蜜, 如電莊嚴勝高顯,
以能勇猛離諸垢, 是名月光三摩地。
成就無憂戒德光, 於諸法中自在轉,
斯法高勇若須彌, 是名法光三摩地。
於彼法寶莊嚴地, 正法總持妙清淨,
是心能伺於他心, 名正法智自在轉。
定能摧斷諸煩惱, 如幢珠網無障礙,
於十力中勝解脫, 名破魔力三摩地。
勝無能勝須彌燈, 彼號智光清淨眼,
謂能合掌讚善言, 妙住持地三摩地。
以能入解空無相, 無願寂靜地亦然,
法念功德智自在, 諸佛無邊三摩地。
蘇難陀龍師子王, 若來若去常安靜,
清淨眼力無瞬動, 定名遠離種種想。
金剛定如金剛地, 高顯不動量須彌,
清淨音聲普遍轉, 遠離煩惱三摩地。
廣大一切功德相, 猶若虛空無邊際,
具足增長智慧念, 辯才宣說悉無盡。
觀察有情令善作, 無邊無盡無損壞,
慈能調柔悲善根, 喜入極喜捨二障。
解脫堅固生歡喜, 如勝蓮華金剛幢,
智海智光俱不動, 是名法義三摩地。
無邊解脫光明海, 如來定慧願莊嚴,
無上正覺妙寂靜, 定名不動調伏法。
光明願得莊嚴剎, 令有情意悉歡喜,
於正覺道常隨順, 莊嚴寶髻波羅蜜。
迅速如風無分限, 亦如海藏持眾寶,
施真甘露解脫門, [1]開七覺華三摩地。
大神通義妙攝受, 通達無邊悉圓滿,
普現如是佛境界, 是名積石山王定。
若修禪定波羅蜜, 安住等引定境界,
菩薩無量功德門, 是名寂靜三摩地。
於等引中隨作意, 所發言音皆軌範,
乃至行坐威儀中, 如是悉常無放逸。
又此諸法最寂靜, 無我無人無壽者,
亦無分別非分別, 唯此無餘登彼岸。
若修禪定波羅蜜, 所獲無邊功德海,
諸有智者菩薩眾, 應當憐愍諸有情。」
勝慧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一

爾時佛告舍利子:「云何諸菩薩摩訶薩勝慧波羅蜜多?舍利子!若諸菩薩行不退轉菩薩行時,於此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畢竟受持讀誦聽聞、廣大開示為他人說,得勝慧相。又彼勝慧,云何是相?云何入解?謂於勝慧所聞之相,隨意入解。又復云何是所聞相?所謂樂欲相、意願相、善和合相、善知識相、變化相、[2]迴向相、高貴相、尊重相、右旋相、極自在相、親近相、不聽外境相、承事相、作意相、不散亂相、如求寶相、如求醫相、滅一切病苦相、念器相、通達菩提相、對治覺悟相、入佛智相、聽無厭相、集法施相、施已無悔相、樂近多聞相、善作歡喜領納相、大喜遍身相、心大適悅相、聽無疲倦相、樂聞正法相、樂聞正行相、樂聞不觸無智相、樂聞波羅蜜多相、樂聞菩薩藏正法相、樂聞攝事相、樂聞方便善巧相、樂聞梵行相、樂聞神通相、樂聞四念處相、樂聞四正斷相、樂聞四神足相、樂聞十二緣生相、樂聞無常苦無我寂靜相、樂聞空無相無願解脫相、樂聞不積集不善根行相、樂聞積集善根行相、樂聞單已相、樂聞轉法輪相、於雜染中無散亂想相、調伏一切煩惱想相、歸向智者相、親近賢聖相、遠離不律儀相、樂聞聖人相、樂聞五根相、樂聞隨念觀察相、樂聞七覺支相、樂聞八聖道相、樂聞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量十八不共佛法相。

「舍利子!而於是中即聞修慧。所以者何?謂於菩薩藏正法而生樂欲,彼聽聞已而能了知,知已能修。若於菩薩藏正法中意願聽聞,起善和合近善知識,若變化若攝受右旋,若極自在,若親近多聞不聽外境,安住多聞勤勇作意,如求寶想、如求醫想、滅貪瞋癡想、受持想,若於諸法通達旨趣,及於意樂令智增長,聽受無厭。聞布施已能勇悍施,聞說戒已能護淨戒,聞說忍已而能忍辱,聞說精進而無懈怠,聞說禪定而不散亂,聞說勝慧心起盡漏樂勝多聞及聞法已身心適悅。聞大乘已而生勝欲,聞攝受事心行攝受,聞四念處而身受心法念住,聞四正斷則已生不善而令除滅、未生不善而能棄捨、已生善根而令增長、未生善法而能發起,聞說離諍而身心欲俱獲輕安,聞說禪定而心行決定,聞四無量已,於一切有情而起大慈、於彼樂著而起大悲、於諸正法而起大喜、於不善處而起大捨,聞五根已於信進念定慧而心能行,聞七覺支於一切法心生覺了,聞八聖道而能起心趣向涅盤。若於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量、十八不共法乃至無量佛法,如是當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聽聞已而能了知,知已能修。舍利子!如是所說種種所聞之相隨意入解,是為菩薩摩訶薩勝慧波羅蜜多之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而能於此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受持讀誦聽聞、廣大開示為他人說,得諸法正行。云何是為諸法正行?謂於是法如其所說安立正行。舍利子!法正行者,謂若隨順攝受諸法。所以者何?謂法無執著是即正行,若住執著無有是處。於補特伽羅法中而求出離,亦無是處。若於補特伽羅法無所執著,是名正行。得無[1]疑惑,斯有是處。是故諸修行者,於此正法隨順攝受而無障礙,即為正行。

「復次舍利子!若於諸法及尊重法,無執無取無生無滅,及於諸法設順正理亦應無取,如是所說即為正行。如我今說無有少分亦無所見,如是無見無取是諸法相。云何為相?所謂有相、無相。所以者何?此相無相,說名無相。又此相者,於一切法都無覺了。此無相者,無見無取。如是所說即為正行。是故於此正行應當修習,現證諸法得無障礙。」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說伽陀曰:

「若於菩薩藏, 不應生決定,
如是諸智者, 得安住正行。
又若於是法, 而或行執取,
及起邊執故, 此非為正行。
法雖不可得, 勿作於空解,
況此正妙法, 不同於虛空。
若法同虛空, 世間無領解,
由無領解故, 此非為正行。
又此正妙法, 無取無不取,
是故法非法, 不應生執取。
由無執取故, 此即為法相,
如是行相中, 說名為正行。
又此正妙法, 曾無有住著,
隨順而了知, 無能得損害。
由無所害故, 智都無所解,
如是行相中, 說名為正行。
又復諸智者, 住少欲功德,
於此正法中, 相應善修作。
若諸善安住, 行威儀正行,
而於所向方, 隨應得清淨。
以所向清淨, 知如是正法,
則能於處處, 了有情心意。
又復諸智者, 了彼心意已,
如是行相中, 而能宣正法。
又此甚深法, 通達勝義諦,
於如是義中, 而常獲決定。
又復諸智者, 多聞如大海,
以是最深廣, 行無量功德。
不假文與義, 能通達正理,
於無量文義, 獲堅固不動。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行勝慧波羅蜜多行時,於此菩薩藏正法殊勝義利,聞已乃至廣為人說,而能獲得勝慧光明。於諸法中,無明黑暗盲瞑翳障悉能除滅,於勝慧光速獲成就,善不善法如實了知,乃至命終諸不善法畢竟斷除。聞諸善法如所覺悟,於善寂默而能宣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說伽陀曰:

「譬如入暗處, 現前諸色相,
彼眼不可見, 以火能破瞑。
如是現在劫, 彼有生死人,
於善不善法, 不聽而不知。
由聽是法故, 於罪不應作,
及除非義利, 速能趣涅盤。
樂親近師友, 增長於聞慧,
彼慧清淨故, 獲得妙樂義。
彼聞義智者, 見非法出離,
於淨法勇猛, 得殊勝妙樂。
若於菩薩藏, 聞已住法性,
光明照世間, 真行菩提行。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十三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精進波羅蜜多品第九,之一 - 2024-03-25 17:18:44

精進波羅蜜多品第九之一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菩薩摩訶薩精進波羅蜜多?」

佛言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精進波羅蜜多相應行時,先令魔事隱沒不現。次當發起不退具足勇猛精進,不惜身命堅固勇[A1]捍志求修習此菩薩藏正法明文,復能書寫受持聽聞讀誦,解其義趣為人解說。又菩薩摩訶薩於諸契經,亦復教人聽聞書寫受持讀誦,解其義趣為他人說。舍利子!譬如有人行真實行,執持種種金剛器仗與百人戰而無怯懼,勇[1]捍敵眾不惜身命。菩薩摩訶薩行精進行亦復如是,應當堅固發起最上精進,志求菩薩藏正法曾無棄捨,發勝解行不退精進。

「復次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行堅固精進行時,不惜身命,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中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乃至墮於有情數者,於一剎那、一臘縛、一牟呼栗多,如是展轉滿一劫已,往昔已來未曾受生,今始受生獲得人身,亦當精進讀誦受持,乃至為人演說令他受持。舍利子!我今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如有人行真正行,執持利劍能禦惡友及斷身命而得全勝。舍利子!彼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一心發起勇猛精進無怖畏心,於菩薩藏正法悉能受持。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而能具足不退轉地精進之行,復能速疾具足無量精進之力,所謂淨心勇猛、持戒勇猛、忍辱勇猛、精進勇猛、三摩地勇猛、勝慧勇猛、勝行勇猛。舍利子!菩薩摩訶薩雖能如是起諸勇猛,曾無一念起殺害意,非如惡友起勇猛心而能殺害。

「復次舍利子!我說此菩薩摩訶薩猶如梵王、如天帝釋、如妙高山而無動搖,大慈大悲及善勝解,復能通達不退轉地神通境界,善知有情種種心行,心如大地一切平等,如水火風及虛空等心皆平等,復能除滅貪瞋癡等一切過失。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譬如殑伽沙數世界滿中七寶持用布施,不如聞是大乘菩薩藏正法精進思惟而能修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諸菩薩摩訶薩等,應當寂靜思惟如是修學。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廣大隨順修學,即得圓滿無量廣大善根。由聞如是精進波羅蜜多,而能成就最勝妙果。何以故?舍利子!決定愛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菩薩藏正法中,為由聽聞讀誦書寫受持為人演說,應當發起勇猛精進。如是展轉於諸險難,亦當固往而無勞苦。云何難去能去?所謂妙趣涅盤,令魔波旬不能得便。說是菩薩正士修相應行者,勇猛精進為求如是三乘涅盤之道。於三惡趣,令諸有情於雜染法而能斷除,於持戒忍辱諸波羅蜜多,多聞修習而求出離。若有有情行非善業及諸懈怠,應生憐[2]慜,皆悉令發勇猛精進。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諸智增者,於懈怠有情或當遠離,於精進有情或當[3]共住。何以故?舍利子!唯求涅盤最上第一清淨解脫。舍利子!又菩薩摩訶薩行精進波羅蜜多時,亦令一切有情而共行之,復能利樂一切有情,善說正行普令覺悟,為令引入無上道故。」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勇猛精進悉無礙, 常得尊高無與等,
於菩薩藏正法中, 稱為任持大智者。
思惟無上正法義, 得不思議智慧門,
復於正法求出離, 當獲如來親授記。
勇猛修習大勝慧, 坐菩提樹正思惟,
令諸魔怖悉退伏, 由持智慧精進力。
普現一切戒清淨, 世間事業盡能習,
復能利樂諸有情, 具足精進無損減。」
佛告舍利子:「我滅度後後五百歲,若有有情行是行時,於諸契經愛樂受持,當得無量勝慧福聚富貴尊嚴,及得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正斷法、慈悲喜捨、佛十八不共法乃至一切佛法,總略而聚各各明了。心得清淨除遣魔事,令諸有情盡生死苦向涅盤道,復於彼時諸違順境一切棄捨。舍利子!若於彼時諸有情類智慧相應善巧方便,求進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修持淨戒、常樂多聞、習諸禪定、修智慧業及勝解脫、解脫知見進求佛法,及樂利樂一切有情,斷除邪見樂求正見出離輪回,修行聖道演說正法。復於彼時破諸魔障,令貪瞋癡悉皆除滅,斷無明暗令生明慧。舍利子!如是之法若能聽受,即能生長一切善根,積集成就最上精進。若能如是聽聞正法,魔不得便,而於一切佛法之中不生疑惑。舍利子!時彼有情福力具足內心正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此有情於諸契經而能聽誦,愛樂受持極大歡喜,於菩薩藏正法受持讀誦修行成辦甚大歡喜,亦復如是,我說是人能於一切如來教中而得成就。設復有人不專讀誦,以因緣故暫來聽受,作意愛樂生大歡喜,亦復獲得最上第一堅固精進。乃至如是於菩薩藏正法真實微妙行相,能以少分為他人說。舍利子!譬如大海水中有成熟果色香具足漂浮水上,有一丈夫見如是果,起大勇猛精進勝行入大海中,見水暴涌不顧沈溺,復以二手持取其果,或一或二或取三果而出大海。然後詣彼寂靜之處觀看是果,乃甞其味。復自念言:『我於往昔未識是果,色香美味亦復不知。』又作是念:『發大勇猛復往大海再取其果。』果乃不現,但見海水波濤暴涌,而生苦惱於時退還。然念是果色香美味殊妙可愛,我於先時悔不多取。舍利子!我滅度後後五百歲法欲滅時,若有有情於布施持戒勝慧精進少能信解,亦復如是。以是因緣於諸契經,聽聞稱讚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乃至一四句偈,為魔波旬之所嬈惱,不能建立受持讀誦、興顯供養種種稱讚,由如是故悉皆棄捨。又復展轉少分聽聞讀誦稱讚受持,於寂靜處思惟修習,為魔得便,於一切處常令退屈。時彼行人作如是言:『苦哉苦哉!我於如來無上法中為減沒者,於真實法不令我等聽聞受持,乃至於牟呼栗多時思念如來正等正覺尚不能得。』

「復次舍利子!又苾芻眾為魔所持,於諸契經不能聽聞讀誦。時魔波旬現大眾前種種毀訾:『此諸契經非佛所說,但是世間虛假文飾。』舍利子!彼大眾中有諸苾芻聞是語已,於一切處魔力所加,悉不聽受。」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若人聞是正法已, 令諸魔眾悉遠離,
而於一切佛法中, 決定信解除疑惑。
若或薄福諸有情, 於此正法不能聽,
為彼有情薄福故, 聞亦不能生信解。
或有具足福力者, 聽聞受持生信解,
於此正法少聽聞, 能遣一切諸魔事。
如是薄福諸有情, 於此正法不生信,
以不信故墮惡趣, 猶如生盲無所見。
若有具足福力者, 於此正法深信解,
以深信故生善趣, 速疾猶若酥投水。
一類少福諸有情, 聞法展轉生煩惱,
彼人長夜受苦惱, 為愚癡故不解脫,
於佛菩提悉棄捨, 速疾墮落惡趣中。
「舍利子!如來有清淨潔白智慧之法。舍利子!於四眾中,若有一類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於如來滅後法欲滅時,於諸契經聽聞讀誦愛樂受持者。若有一類有情,於一切處不能愛樂受持讀誦者。如來於彼一一了知。又諸有情於此契經,若能聽已發起正行如理修行,當獲四種具足清淨潔白無障礙法。何等為四?一者獲得具足清淨潔白戒波羅蜜多無障礙法,二者獲得常遇如來見諸妙相具足清淨潔白無障礙法,三者得見慈氏如來獲得具足清淨潔白無障礙法,四者獲得如理相應諸善根力具足清淨潔白無障礙法。舍利子!獲得如是四種具足清淨潔白無障礙法。舍利子!若我滅後法欲滅時,於大乘行如是行相修相應行者,發起殊勝精進之行,復於契經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展轉聽受,時彼有情復有十種魔事,智者應當悉皆了知,於此魔事不應隨順,轉復發起勇猛精進成辦佛事。何等名為十種魔事?舍利子!若有苾芻於諸契經發起樂欲受持讀誦,時魔波旬而來嬈惱,此是第一魔事,智者應當於此了知,不應隨順。舍利子!若有苾芻於諸契經發起樂欲受持讀誦,時魔波旬而來嬈惱,令諸眼目生諸疾病,此是第二魔事,智者應當於此了知,不應退屈。舍利子!若有苾芻於諸契經發起樂欲受持讀誦,時魔波旬而來嬈惱,令其身分生諸病苦,此是第三魔事,智者應當於此了知,不應退屈。舍利子!若有苾芻於諸契經發起樂欲受持讀誦,令心散亂不樂本住,此是第四魔事,智者應當於此了知,不應隨順。舍利子!若有苾芻於諸契經發起樂欲受持讀誦,令其發起極忿怒心互相諍競,令諸契經不能安立,此是第五魔事,智者應當於此了知,不應隨順。舍利子!若有苾芻於諸契經發起樂欲受持讀誦,令其互相執持鬪諍俱陷王難,起惡語言利如毒箭更相損害,如是行相令諸契經不得流通,由鬪諍業速疾退轉,此是第六魔事,智者應當於此了知,不應隨順。舍利子!若有苾芻於諸契經發起樂欲受持讀誦,時魔波旬而來誨誘住白衣舍,復令發起種種鬪[A2]訟,如是行相於諸契經不能受持、令生誹謗,由鬪訟業速疾破壞,此是第七魔事,智者應當於此了知,不應隨順。舍利子!於彼時分法欲滅時,或有少年諸苾芻眾於此法中出家未久,於諸契經愛樂受持堅固信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彼苾芻聞是經已,得大歡喜。彼親教師乃語少年諸苾芻言:『此非佛菩提、非佛法律,不應受持。』時諸苾芻聞是語已,於少時間於佛菩提而不信受。又彼苾芻互相謂言:『我昔修習佛菩提法,今令我等不樂修習。』所有往昔諸善根力使當斷滅,返令如是墮染法中,乃至命終生諸惡趣受大苦惱。舍利子!應知此等是魔所說,如是積集諸地獄業。諸有情等毀謗三寶不順佛言,如來於三世中悉能了知。又諸有情發起精進修大乘行,如來於此亦能了知。舍利子!我今又令諸菩薩等起四種想。何等為四?一者於自身業而善調伏,二者於善修作而妙觀察,三者於他所作不樂觀察、於諸有情起大悲心,四者於空寂處行住坐臥、於自他心隨順防護。如是名為起四種想。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五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精進波羅蜜多品第九,之二 - 2024-03-25 17:37:12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六
[1]西天[2]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3]臣法護等奉 詔譯

精進波羅蜜多品第九之二
「復次舍利子!時彼有情多起邪見橫生計執,說法苾芻亦復減少,為人輕賤不生尊重,亦不恭敬親近供養。有諸苾芻非法說法,於其正法不樂親近。設見有人於諸契經而生恭敬尊重供養,有大力能種種稱讚者,共生侮慢。舍利子!時彼苾芻得離欲者愛樂受持,未離欲者於諸契經不樂受持,於大眾前隨順魔眾,此是第八魔事,智者於此應當了知,不應隨順。舍利子!若有苾芻於諸契經雖生愛樂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為利養故隨順世間諸有情等起偷盜業,於三種事數數作意。何等為三?所謂貪著衣服、飲食及諸臥具。於此三事而多追求,此是第九魔事,智者於此應當了知,不應隨順。舍利子!若有苾芻於此大乘諸契經中行相應行,而能發起最上精進,書寫受持愛樂讀誦廣為人說。時彼苾芻為魔所持,業煩惱障之所覆蔽,於雜染法隨順愛樂,戲論語言而常相應,躭著睡眠。於睡眠中亦樂耽著諸雜染法,又復耽著衒惑女事,深樂隨順如是行相,於諸契經不樂書寫受持讀誦廣為人說。舍利子!時彼苾芻,於如來教生愛樂者,不欲斷滅如來聖教。不愛樂者,惡業苾芻為魔所著,欲令佛法速疾斷滅。此是第十魔事。舍利子!如是十法,諸有智者應當於此一一了知,不應隨順。」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時彼所有一切處, 由彼業故魔障生,
於諸白法悉棄捨, 不樂思擇諸義利。
勝慧減少惡慧增, 於正法中不安住,
樂聞非法悉能行, 墮惡趣中為境界。
如是展轉命終時, 覆藏瑕玼為救護,
尊重親教阿闍梨, 一時俱墮於惡趣。
我於俱胝千劫中, 為利世間修苦行,
常於有情思善巧, 悉令遠離三毒火。
我時證得大菩提, 能轉清淨妙法輪,
於人天中無與等, 世出世間稱第一。
我今不應當棄捨, 世間有情極難得,
令彼魔眾悉退散, 皆能離苦獲安樂。
又令癡闇道路中, 持六度等真善行,
於諸佛教悉相應, 而能獲得菩提道。
於如是法聽受已, 復能演說真實空,
令彼安住正信中, 是故得離諸魔眾。
於此最上真實中, 若有棄背真實法,
非真實相作真實, 不能遠離諸魔眾。
若有有情於佛所, 歡喜堅固生尊重,
聽聞如是正法時, 獲得吉祥勝義利。
正信有情歡喜已, 諸有魔眾生苦惱,
於一切處作善時, 魔眾競來為恐怖。
時魔假作苾芻相, 巧出語言相誑惑,
於眾迅疾生動亂, 謂菩提道非真實。
自言我法真實因, 汝應堅固求安住,
發生如是戲論已, 然後輕侮復毀謗。
時彼苾芻魔所著, 信魔語故生放逸,
謂言此法非佛乘, 因是棄捨涅[4]盤道。
復背正覺合諸塵, 而於佛法不信受,
由執我見麁重已, 速疾墮落惡趣中。
縱有少分諸苾芻, 而復愛樂非真實,
各於大乘空法中, 互相伺求諸過失。
縱遇最上真實法, 以雜亂故不聽習,
復於義理生恐怖, 捨正法故無所歸。
彼時無有說法者, 不信解人而復眾,
如是縱有說法師, 悉皆棄捨不聽受。
若於世尊末法中, 復能利樂諸有情,
彼時多有魔障侵, 於此勿應生退屈。
未來若有苾芻眾, 決定於法生信解,
寧喪身命堅護持, 速獲證悟圓常果。」
爾時舍利子及諸大苾芻等,於大眾中聞是修習大乘行者於諸險難能行正法,各各發起廣大無量堅固勇猛精進之力。如是行相,於此大乘菩薩藏正法,聽聞讀誦書寫受持展轉教示廣為人說。又復說是善巧譬喻:「譬若有人善能守護祖宗庫藏,今見財寶漸欲減沒而生憂惱。如我今見釋迦如來於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阿僧祇劫,修行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漸將減沒。我等苾芻亦復如是共生憂惱,宜各發起廣大無量勇猛精進,堅持守護大乘菩薩正法寶藏。」

又苾芻言:「譬如有人,有一親子端正殊妙,父母見時適悅其心,觀視子相目不暫捨。其子忽然於險難處墮落其中,有大飛禽捉持而去,又復墮落那落迦邊高險之處。時彼父母發勇悍力持取而還。如我今者佛滅度後,若有正士於無上法寶生大信敬欲求出離,而於彼時受持讀誦如說修行。我以如來無上法寶共相付囑,精進守護亦復如是,無令為彼諸惡人輩之所侵壞。」

又苾芻言:「譬如世間聚集兵眾,行列陣勢欲相鬪戰。是時眾中少分有情,見彼軍眾心無怯弱安住其前,護諸兵眾無令鬪戰。又復眾中有多勇悍,見是兵眾心無怯弱安住其前,如是展轉乃立戰功。如我今者佛滅度後法欲滅時,若有有情內心堅固護持正法,親近善友樂求出離,被堅固鎧發起廣大精進之力破魔軍眾。如是行相,於法寶中若有少分精妙思擇亦復如是,乃至一四句偈為人演說令他隨喜,信受佛語不生疑謗,亦復告示令多有情隨喜稱讚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無上妙法令其安住。」時諸苾芻乃至廣說無量譬喻。

佛告舍利子:「如實行相,我說是人所得福聚,猶如虛空無有限量說不能盡。又舍利子!佛滅度後是人難得,我說名為是殊勝丈夫、是最上丈夫、是勇猛丈夫、是大丈夫,得佛法分,不樂自利小乘靜住,唯行堅固大乘正行。又復不樂讚歎自他名譽,唯樂讚歎大乘功德。舍利子!乃至臨命終時,於此正法亦復受持讀誦,於真實空決定勝解。

「復次舍利子!於後末世破戒苾芻,亦復增盛毀謗正法,於諸世間外道經典多樂修習。舍利子!於此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惡世之中,若有苾芻能以勇銳破諸鬪諍而得安住,常願不離諸佛菩提,於三時中應作觀想善能安住。」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親近如來正法藏, 能破一切老死苦,
於自利行非相應, 常樂利樂諸有情。
於我所說正法中, 恭敬愛樂能建立,
彼堪我為調御師, 即是如來真弟子。
若於正法不樂聞, 又復不能善安住,
彼人墮落惡趣中, 如[1]輪於海速沈沒。
於千俱胝劫數中, 遇佛出世極難得,
彼人為魔之所著, 縱得遇佛生厭怠。
「復次舍利子!過去九十一劫,彼時分中有佛出世,號毘婆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佛法中有六群苾芻:一名善見,二[A1]名妙利,三名作喜,四名賢吉,五名名稱,六名利牙,而生計執我、人、眾生、壽者、斷常等見,常行侮慢,共相呼集詣曠野中,而常議論差別惡行,如是各各而自謂言行百種善。而復召集一十二十乃至五十,以為群類,自所行法展轉教示,復立誓言:『若違我教必遭損害。』說是行已分首而去,或入聚落、或抵城邑、或自他舍乃至王城。時彼一人抵一聚落,還集種類,復各教示增損佛語。舍利子!云何作意增損佛語?時彼種類堅固執有我、人、眾生、壽者,『若無我者誰為往來?誰為坐臥?誰為語默?誰為施者?誰為受者?誰為飲食?誰苦誰樂?乃至一痒一痛誰為覺觸等者?』時彼眾中或有一人作如是言:『若說無有我、人、眾生、壽者,非我善友。』舍利子!時彼聚落男子女人、童男童女聞如是語,皆樂於彼執我見者而為善友,互相謂曰:『我於往昔有諸智者如實了知。真善友者,說無我、人、眾生、壽者。我今於彼先所尊者,不應親近恭敬供養。』舍利子!時彼六群苾芻後半月分還集一處,中有一苾芻謂言:『我已展轉教化五百種族以為眷屬。』

「復次舍利子!時毘婆尸如來、應、正等覺有一聲聞苾芻,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得阿羅漢果。既知是已,入彼五百聚落為諸男子女人、童男童女而說是言:『彼所說法是麁惡語、不真實語、無義利語。』時阿羅漢於彼眾中說伽陀曰:

「『若於正法不了知, 彼人即昧真聖道,
汝於邪[1]法堅執著, 決定當墮諸惡趣。』
「說是偈已,時彼六群苾芻眾等生大恚怒不樂信受。時阿羅漢生大[2]慜念,讚歎佛已,復說伽陀曰:

「『我佛所說真實法, 一切有為悉無常,
於諸法中皆無我, 是不堅固非常住,
又復諸行皆造作, 體不實故空復空;
愚夫癡迷堅執著, 於幻法中生動亂。』
「說是偈已,又語彼苾芻等眾:『諸佛如來所說法中,悉皆無有我、人、眾生、壽者。』時阿羅漢知彼苾芻等眾不樂信受,復說伽陀曰:

「『若於施受生見執, 復認覺觸分別有,
於無我法不信從, 彼皆墮落諸惡趣。』
「舍利子!時彼有情於虛妄法,男子女人童男童女,所有語言而生信受,當有六萬八千人以邪見故,身壞命終皆墮無間大地獄中身受極苦。在地獄中復生多舌,舌如廣大千葉蓮華,於其舌上復以鐵犁耕破其舌;復有獄卒持百利杵擊刺罪人;復於空中雨熱鐵丸,其丸猛熾擊罪人身;又其鐵丸變成火聚,其焰極猛,罪人各見猛火燒身。畢是罪已從地獄出,當復墮於千頭魚中。」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時諸有情墮地獄, 無量百千火聚中,
空中震電復雨火, 罪人身受極苦惱。
一身復受一切苦, 猛焰器仗從空下,
百踰繕那皆充滿, 各見身滿地獄中。
各各復見於舌上, 鋒鋩利箭猛來射,
利刀分舌[3]段段裂, 始覺苦中極重苦。
[4]由隨惡友虛妄者, 數數親近而愛敬,
棄捨持戒清淨眾, 是故墮此極苦中。
「復次舍利子!彼六群苾芻眾以虛妄不實故,亦復當墮阿鼻大地獄中。其地獄量百踰繕那,各各自見身滿獄中。彼一一身復有千口,一一口中復生二舌,每舌縱廣四踰繕那。一一舌上五百鐵犁耕破其舌,復以熱鐵取舌燒烙,罪人痛苦口不能言。復於頭上百千俱胝種種苦具而來捶打。如是受罪滿百千俱胝那由他歲,畢是罪已,復入別別諸地獄中受諸罪苦,亦復如是。何以故?彼人為於諸佛教中常生毀謗,獲如是罪。

「復次舍利子!彼佛世時,復有長者住白衣舍,名為安樂。其家富樂財寶,豐盛隨意受用。復有祖宗昔所積聚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真珠珊瑚如是等寶皆悉具足,諸有庫藏亦皆豐盈,奴婢僕從城邑人眾隨所驅使稱意無乏。是時長者愛樂承事離繫外道,修習邪法而生邪見。時長者妻名尾瑟鉢底,色相殊妙端正潔白,身相具足人所樂見。而生一子,端嚴殊特面貌圓滿,身體潔白人所愛樂。其子往昔曾於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佛所種諸善根。其子初生三開口笑,作如是言:『我今何故於此邪見種族中生?』其母聞子作是語已,驚怖惶駭身毛皆竪,棄捨其子周慞悶走。時有眾女見是事已,悉來集會共相詢問。聞說其子有如是言,是時眾女復生驚怖而各狂走,去已復來觀察議論,各相謂曰:『此初生子為復是天?為復是龍?為復是藥叉、羅剎、阿蘇囉、誐嚕拏、緊那囉、莫呼囉誐、鳩盤茶、必舍佐、人非人等?』生是疑已,時初生子謂眾女曰:『汝等吉祥具足人相,何故捨我驚怖狂走?』爾時童子對諸女眾說伽陀曰:

「『汝眾女等勝吉祥, 何於惡道不生怖?
我今令汝悟真實, 悉[A2]能遠離諸險難。
我之父母并眷屬, 於我悉皆非善友,
我今為彼除邪見, 不生險難諸惡道。』
「舍利子!時彼童子父母并諸會眾,聞是童子說伽陀已,共詣其所。爾時童子於父母前,復說伽陀曰:

「『所有庫藏諸財寶, 五穀舍宅并供具,
速疾捨我將布施, 投佛出家作沙門。
毘婆尸佛見住世, 於三界中無與等,
彼佛慧日照世間, 我願出家為弟子。
於佛正法得開示, 利樂一切諸有情,
彼佛慧日照世間, 我願出家為弟子。
我佛具足三十二, 大丈夫相悉莊嚴,
彼佛慧日照世間, 我願出家為弟子。
假使千俱胝劫中, 未甞聞是佛名字,
如優曇花難值遇, 我願出家為弟子。』
「舍利子!時彼父母語童子言:『汝能如是發清淨心投佛出家,我今所有祖宗庫藏二十俱胝金銀珍寶悉施於汝,令汝展轉自行布施。』時彼父母說伽陀曰:

「『我今所有諸財寶, 悉皆付汝將布施,
由汝發起清淨心, 隨處利樂諸有情。
所有金銀諸珍寶, 五穀舍宅并資具,
由汝發起清淨心, 速疾捨施利有情。
床褥臥具諸受用, 塗香花鬘末香等,
由汝發起清淨心, 隨處速疾行布施。
佛寶法寶并僧寶, 此為最上良福田,
於彼廣行布施心, 真實利樂於一切。』
「時彼童子復為父母說伽陀曰:

「『我欲往詣於佛所, 大毘婆尸世尊前,
廣作無量諸供養, 利樂一切諸有情。
[1]若天若人諸眾等, 樂求一切快樂事,
我今往詣世尊前, 願眾應當同詣彼。』
「時彼童子說此偈已,作是思惟遍觀四方,白父母言:『我今往詣毘婆尸如來、應、正等覺所。』時彼眾等聞是事已各生驚疑,共相謂曰:『云何童子生於一日,能與父母如是議論?而復雙足舉步能行?』彼時乃有八萬四千俱胝等眾皆來集會,各各思惟互相謂曰:『今此童子為復是天?為復是龍?為復是藥叉、羅剎、[2]揵闥縛、阿蘇囉、緊那囉、摩呼囉誐、人非人等?』時彼童子與諸眾等俱時共詣毘婆尸如來、應、正等覺所。爾時童子領眾行已,於虛空中有十千蓋而覆其上,又於空中高聲唱言:『無令為彼寒熱風雨之所損害。』又復空中現金色網彌覆其上。又於空中雨天妙花、種種末香、諸妙香等,復有清涼微風飄散此香。又於行路香水灑地、雨天寶衣,所雨天花積過于膝。又於行路八功德水無量池沼自然出現,一一池沼各有無量優曇鉢羅花、俱物頭花、奔拏利迦花等而為供養,復有七寶殊妙臺[A3]榭自然出現。又於行時種種角貝不鼓自鳴,出微妙音歌詠讚歎。於其左右無量珍寶自然莊嚴。時彼童子纔舉步時,各現一花而為履蹈,隨履蹈已隱沒不現。爾時童子於道路中,須臾之間回顧觀察,說伽陀曰:

「『世有正理非正理, 我今所行最上道,
於非正道而不行, 是故往詣正理尊。
我於那庾多劫中, 或時獲得人中身,
復遇如來出世間, 具足信解智慧力。』
「舍利子!時彼童子說是偈已,於虛空中有八萬四千天人咸共讚歎,說伽陀曰:

「『善哉善哉大智者, 能說最上第一義,
於諸非理悉棄捨, 是故能行真正道。』
「舍利子!時彼童子對諸天眾,復說伽陀曰:

「『諸有能行正道者, 廣說獲得和合義,
於非正道堅執著, 云何獲得相應理?』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六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忍辱波羅蜜多品第八,之一 - 2024-03-26 12:37:02

忍辱波羅蜜多品第八[2]之一

「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忍辱波羅蜜多?是菩薩摩訶薩為護禁戒發起勇猛,修行具足忍辱波羅蜜多。修是行時,世間所有一切嬈惱不饒益事皆能忍受,若寒熱饑渴、暴風酷日,若蚊虻水蛭毒蟲之類共來觸惱,悉能安受。若諸眾生以惡語言互來毀謗,及欲損害菩薩身命,菩薩爾時心無恐怖,不生恚惱亦無怨結,已生現生當生悉能忍耐。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具足忍辱波羅蜜多。又舍利子!我於往昔長夜之中常修如是忍辱觀法。若一切有情固來毀罵,加諸瞋恚而行捶打,以麁惡語種種誹謗,我於爾時不生忿恚,不生嫉妬不生惱害,亦不以其不饒益事反相加害。舍利子!我自成就忍辱觀已,常起悲心[3]慜念有情增長忿怒瞋恚嫉妬墮煩惱中,復以善巧種種方便而覺悟之,令得出離獲妙果報。若諸有情棄背菩薩,不從善化返增惡行,於一切處常獲醜陋不如意報。何以故?瞋恚行業是醜陋因、是不善業、是雜染業、是下劣業、非正士業、非善友業,此不應作。當知瞋恚諸不善業,能令引趣墮三惡道,能令引趣焰魔羅界,能令引趣[4]隨地獄道、生畜生中,於焰魔羅界以為眷屬。如是瞋恚諸惡行業,能令引趣無財下劣夜叉趣中,能令引趣無財下劣餓鬼趣中。如是瞋恚諸惡行業,能令引趣貧窮下賤醜陋人中。舍利子!我自往昔不曾修作如是行相,菩薩摩訶薩亦應不修如是行相。

「又舍利子!此中云何是別異法?云何種種別異修作?我等所修善法相應,彼等所修非善法相應,是別異法別異修作。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當如是隨我修學。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當修學時,或有有情來相嬈惱,不起忿怒瞋恚之心,於諸行相亦不作意,常自思惟作忍辱觀,成熟有情諸善根本。舍利子!假使有人以金銀瑠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末尼珠等,滿四大洲以用布施,不如行此忍辱波羅蜜多。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以忍辱故能令有情不墮輪回,趣無漏道。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當不起瞋恚之心,而常作意念佛、念法、念僧。何以故?以是歸命功德之力,當得成就無量善根,亦令有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作是念時常得覺悟,我與有情何善何惡?若不思念佛法僧寶,即被忿怒瞋恚惡行常相纏縛。菩薩作是思惟:『若起瞋恚即非正理,若能忍辱即是正理。菩薩應當遠離一切瞋恚業行。當行忍辱波羅蜜多時,應先思念佛法僧寶。是三寶力能令一切有情同行是行。』舍利子!我已成就如是行相,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有情轉妙法輪,願諸如來攝受於我。善男子!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為諸有情轉妙法輪,當獲諸佛勝無礙解無量知見。菩薩修是忍辱波羅蜜多如是行相,對治忿怒瞋恚惡行,亦當憶念東方有殑伽沙等世界,彼有殑伽沙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現住說法利益有情。時諸菩薩為彼如來之所授記:『善男子!我亦已發如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諸有情說法教化。』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有殑伽沙等世界,彼有殑伽沙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現住說法利益有情。時諸菩薩為彼如來之所授記:『善男子!我亦已發如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諸有情說法教化,常樂稱讚忍辱波羅蜜多,作師子吼,永得遠離忿怒瞋恚諸惡行法。』若諸有情或樂修作種種利益,菩薩爾時見諸有情如是修作,我亦隨順作諸義利,云何此中種種難作易作。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與一切有情應當如是修學忍辱波羅蜜多。若不隨順如是修學,非我善友。若能隨順作義利事,是名善友。是故了知無所侵害是義利事,我當深樂,不捨有情作諸義利。」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我於俱胝億劫中, 荷負有情不義利,
見諸有情受苦時, 不曾暫捨而安住。
有情種性本義利, 互相教示為善友,
設遇諸惡侵嬈時, 為義利故常忍受。
遍滿一切閻浮提, 於佛剎中亦如是,
一切珍寶悉充盈, 為善友故皆能施。
若或有人持利劍, 欲來割截我支體,
以忍辱故生慈心, 永無怖畏諸苦惱。
或有忿怒瞋恚者, 堅持苦毒來侵嬈,
以忍辱力而稱揚, 安住忍苦曾無惱。
有持刀杖及毒藥, 以瞋恚相欲加害,
為利有情諸善根, 於諸惡法能忍受。
我今不學諸愚夫, 亦不習彼下劣行,
廣修殊勝饒益因, 當趣涅[1]盤無上果。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當如是修學忍辱波羅蜜多。於百千萬俱胝那由他劫,假使有人將諸杖木瓦石種種器仗而打擊之,於少時間悶絕躄地,命將欲盡良久乃蘇。菩薩爾時作是思惟:『歎未曾有,我今於此再得壽命,然後應當如是修學最上最勝忍辱波羅蜜多。假使有人來於我所,須我頭目及其骨髓身肉手足,如殑伽沙數滿一大劫。我當爾時終無吝惜,亦復不起忿怒瞋恚諸惡行法。何以故?若起忿怒瞋恚諸惡行法,我於百千劫中所集善根應當散壞。我今轉復堅固積集百千劫中所植善根無令失壞,而為修習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何以故?我等諸菩薩眾以忍辱力而為甲冑。』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大乘心不應退轉、使魔得便,不能成就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菩提心不應退轉、使心散亂,[A1]令其魔事作諸障礙。云何魔事?所謂耽著自分飲食是為魔事,耽著三衣是為魔事,分別教化是為魔事,為利養故使人讚歎是為魔事,樂自利行是為魔事,斷滅多種潔白之法是為魔事,乃至斷人靜住、障修福慧、障人親近諸軌範師、斷人修習菩提行法是為魔事。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於菩提道而生退轉、起散亂意,一切惡魔即得其便。何以故?諸有魔障於長夜中伺求其便入菩薩心,能令增長忿怒瞋恚。舍利子!我於往昔堅持禁戒修行忍辱波羅蜜多時,通達善法,其名仙人。於彼時中有大魔王化五百丈夫眾,皆以勇猛作大瞋怒,於五百年中行住坐臥晝夜相逐作大瞋怒,或於道路井邑聚落及白衣舍、或曠野中,常以瞋恚虛誑不實幻惑有情。舍利子!是彼魔眾於五百年中常於我邊作大瞋怒生諸過失。我於爾時諦察思念,以憐[*]慜故發大慈心,為諸魔眾廣說妙法。時彼魔眾得聞法已,諸惡行業皆悉殞滅。舍利子!我於爾時為彼魔眾說是法已,令諸有情成熟善根,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復為彼諂曲破戒樂不善法難調有情,及諸多貪[A2]多瞋多癡有情作善緣故,令得成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我當來成等正覺,最初度脫諸有情類令得涅[*]盤。舍利子!我於彼時除諸妄念常生正念,具足饒益有情善行而於三際不曾暫捨。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應當具足忍辱波羅蜜多。若菩薩於自身中已生未生種種惡病極重苦惱乃至死苦,菩薩爾時具足忍辱波羅蜜多皆能忍受。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當堅固安住菩薩忍辱波羅蜜多,所謂應當了知,不忿怒是名菩薩忍辱,不損害是名菩薩忍辱,無諍語是名菩薩忍辱,不殺害是名菩薩忍辱,護自身命是名菩薩忍辱,護他身命是名菩薩忍辱,常護身語意業是名菩薩忍辱,內心諦察修忍辱行是名菩薩忍辱,遠離貪愛是名菩薩忍辱,隨順業報是名菩薩忍辱,清淨身語意業是名菩薩忍辱,以忍辱力而復獲得人間天上勝妙快樂是名菩薩忍辱,而復獲得菩薩圓滿殊勝相好是名菩薩忍辱,而復獲得如來深妙清淨梵音、菩薩積集堅固善行是名菩薩忍辱,遠離一切世間嬈惱是名菩薩忍辱。或有伺求一切過失,菩薩於彼不生損害,是名菩薩忍辱。以要言之,乃至獲得如來十力、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一切勝法悉皆圓滿。應當了知,是菩薩摩訶薩安住忍辱波羅蜜多。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忍辱行時,或有人來瞋怒惱害,菩薩爾時了知虛幻,如對谷響而不加報,乃至打擊殺害,菩薩於彼諦察,皆悉了知如幻如化,亦不加報。或有人來種種稱讚,不以為喜。何以故?菩薩以自分圓滿真實功德而為眷屬,於世間法亦不耽著,於自過失而能悔謝,於他過失不生毀呰,為能圓滿菩提分法作大佛事。而復思念,已作罪業悉皆虛假,諸相違行無義利事悉能棄捨。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忍辱波羅蜜多。[1]◎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四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忍辱波羅蜜多品第八,之二 - 2024-03-26 12:38:49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五
西天譯經三藏銀青光祿大夫試光祿卿慈覺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2]忍辱波羅蜜多品第八之餘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忍辱波羅蜜多,所謂自身畢竟忍辱,有我等相非究竟忍。何以故?若他瞋恚來嬈惱時及能忍受,於心境中俱不可得。而菩薩作是思惟:『何者為瞋?何者為忍?於法數中云何眼等處而有瞋恚?』又復伺察,於十二處忍辱亦不可得,展轉入解有情等相悉無所得。又此忍辱非實究竟,至於忍辱名字如空谷響,是名苦空無常無我,於忍辱等作如是解。又此忍辱亦非究竟,謂於是法我無顛倒、彼是顛倒,於忍辱行起高下相。又此忍辱非實究竟,謂於是法我能解脫、彼非解脫,於忍辱行而非相應。又此忍辱亦非究竟,謂於是法我居正道、彼非正道,於忍辱行生二種相。又此忍辱非實究竟,謂於是法於空能忍、於見非忍,於無相中而能忍受、於有相中而不能忍,若於無願無求而皆能忍、於有願有求而不能忍,若於無積集攀緣而能忍受、於有積集攀緣而不能忍,若於煩惱盡處而能忍受、於煩惱處而不能忍,又於善處而能忍受、於不善處而不能忍,若於無過失處而能忍受、於有過失處而不能忍,若於無漏法而能忍受、於有漏法而不能忍,若於出世間法而能忍受、於世間法而不能忍,若於清淨法而能忍受、於雜染法而不能忍,若於涅[3]盤法而能忍受、於生死法而不能忍,此等忍辱有對治故非實究竟。云何名為究竟忍辱?若能隨順空性,於見非見中,非有非無。若能隨順空性,於有願有求及無願無求,非有非無。若能隨順空性,於積集攀緣中,非有非無。若能隨順空性,於清淨法及雜染法,非有非無。若能隨順空性,於善不善法,非有非無。若能隨順空性,於諸過失及非過失,非有非無。若能隨順空性,於諸行中及涅盤法,非有非無。是名究竟忍辱。何以故?謂過去未來[4]見在諸法皆不生故,眾緣無盡、忍辱無盡。若於是法,非有為非無為亦非和合,亦不增減亦無成壞,亦非作者亦非養者,彼不生故,是名無盡,說此是為真實忍辱。舍利子!如是菩薩能行是行者,是名諸大菩薩摩訶薩忍辱波羅蜜多。若彼菩薩摩訶薩能行是菩薩相應行時,一切魔王及魔眷屬作諸魔事及諍訟等皆悉不現,是名菩薩摩訶薩成就最上忍辱波羅蜜多。[5]◎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一 - 2024-03-26 12:43:06

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一

復次,佛告舍利子言:「云何名為諸菩薩摩訶薩修習持戒波羅蜜多,是即廣修菩薩勝行?舍利子!菩薩有三種法常善所行。何等為三?謂身、語、意皆善所行。云何身善所行?而菩薩者遠離殺生、偷盜、邪染,此名身業善行。又復菩薩遠離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此名語業善行。又復菩薩無貪、無瞋、正見,此名意業善行。菩薩作是思惟:『云何此身、語、意常善所行?若身不作業,即無殺生、偷盜、邪染,此名身善行。若語不作業,即無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此名語善行。若意不作業,即無貪、瞋、邪見,此名意善行。』菩薩又復如實伺察,若身、語、意無作業者,即於諸法何能表了?於身語意何所施設?若青黃赤白紅紫碧綠當何顯示,即無眼識表了,無耳鼻舌身意識表了。何以故?以無能生所生、能起所起故。若其無者,諸作業中何能施設?菩薩作是思惟已,了知戒相現前無所作,若無所作有何表示?若無表示亦無取著,如是乃名菩薩善行。於其戒相亦無所觀,若於戒相無趣向故即無所觀,若如是觀即有身見不能生起。若有身見不起,即於持戒毀戒如理伺察而悉不見。若如是觀,即於戒法軌範境界無所了知。如是持戒,於自於他悉無所得亦無所行。若於自他無所行故,即於戒無毀缺亦無所取。若自他無所得,戒亦無所得。若戒無所得,即戒學無缺犯。若戒學無缺犯,即戒亦無缺犯,如是即戒無所取。何故無取?以一切法無所取故。是故一切法無自亦無他,於無我中當云何取?」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身業清淨語亦爾, 意常清淨修淨行,
禁戒清淨復常行, 此名菩薩持淨戒。
十善業道賢復勝, 菩薩智者善所觀,
於身語意悉無修, 此名智者持淨戒。
無修無勝亦無授, 形色顯色而復無,
若無形顯色相觀, 諸境何能見彰表?
戒若無為無修作, 眼於色境不能觀,
耳鼻舌身意亦然, 諸境無能為表示。
根識若無相引發, 悲心應作如是觀,
於戒清淨戒亦無, 戒中無得而無住。
如是解了無我想, 戒無所護善護戒,
無戒想無戒中修, 菩提行中離諸見。
若於諸見無所觀, 無見亦復無知解,
即此無見處亦無, 是中持犯無領受。
若入無護正法理, 戒中軌範不思議,
善能了知真護門, 無戒亦復無所得。
[1]無我想故戒無得, [2]無我亦復戒中無,
[3]所說常生離怖心, [4]淨戒是為無我語。
[5]戒無領解即無我, [6]戒所依止亦復無,
[7]無戒無求無我言, [8]無持無犯無所取。
[9]戒無我故無所起, [10]無我即能無戒想,
[11]菩提行乃深慧門, [12]如是戒相得無畏。
[13]諸有缺犯亦無得, [14]持者皆由聖力增,
[15]諸法無得亦復然, [16]為愚癡者說持犯。
[17]大哉淨戒善護者, [18]於戒勝果無縛解,
[19]諸見斷故罪不生, [20]三惡趣中皆不墮。
[21]戒無所持無所受, [22]我見不生即不墮,
[23]於中如是戒了知, [24]此即無持亦無犯。
若於我法不能見, 於三有中亦無觀,
況復持犯有所行, 如是見者善持戒。
「復次舍利子!菩薩十種善法,從彼清淨心意中出、從彼精進勝行中出、從彼最極善欲廣大業報信解中出,於聖者所親近承事,於師尊所不起分別若聖若師,聽受正法勤求無著,志求菩提不惜身命。舍利子!持戒菩薩如是十種勝法,皆從菩薩內心中出,若能安住如是十種法者,即能積集一切善法。」

[25]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八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二 - 2024-03-26 12:44:01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九
[26]西天[27]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二
佛言:「舍利子!云何名為善法?當知善法厥有三種,謂身、語、意善所行故。諸菩薩摩訶薩如是安住善所行者,能於菩薩藏正法勤求修習,即得菩提而常隨逐。」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身業常當善修作, 此是諸佛所宣說,
隨處親近阿闍[28]梨, 即得多聞善境界。
補特伽羅勝義者, [A1]常起慈心利眾生,
語言妙樂無愛憎, 所說聞者生樂欲。
隨諸相法無恚惡, 極善意樂悉平等,
修習不生罪欲心, 慈心觀察常尊重。
得聞如來淨教已, 應當尊重於正法,
由其尊重正法因, 速得成證菩提果。
「如是十種善法,菩薩能安住已,即於菩薩藏正法勤求修習,親近承事諸阿闍[*]梨,隨諸所作,總略乃至給奉水瓶。

「復次舍利子!菩薩有十種發心。何等為十?一者菩薩發如是心:『痛哉!世間一切眾生疾惱之身,四蛇奮毒[29]牙相違害,積集諸苦生多過失,癰疽瘡癬、風癀痰癊,起眾疾狀眼等諸病,歷多艱苦極增違害,速疾破壞是不堅實,羸劣衰朽速趣命終,棄於林中無一可樂。我當令一切眾生厭此不堅實身,[1]悕取堅固真實之身。』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一發心。由發心已,能於菩薩藏正法勤求修習,親近承事諸阿闍[*]梨,隨諸所作,總略乃至給奉水瓶。」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諸界如蛇毒猛惡, 四種互相為依止,
各各咸興恚害多, 於身廣生大病惱。
眼耳二處生諸病, 鼻舌所生病亦然,
唇齒生病苦復深, 及餘疾患[2]徧身起,
癰疽初起生疼苦, 瘡癬旋生痛劇增,
餘諸疾患起多門, 由此於身遍纏繞。
此身既生諸病惱, 積集諸苦在其身,
無義無利損害多, 速疾銷亡身謝滅,
一棄林中何所有, 無常迅速不堅牢。
諦觀如是臭穢身, 與諸病苦為依聚,
應修賢善諸事業, 當來回作佛身因。
捐棄如是眾惡身, 破毀衰殘而迅速,
佛身成辦圓眾德, 不可思議大法身。
回觀如是眾苦身, 諸漏遍增不可樂,
當知別無諸漏法, 即以此身為漏因。
暫居炎熱欲清涼, 或處凝寒思庇覆,
痛哉此身何所樂? 老死常縈損害多。
厭寒怖熱惱其心, 一切墮落皆破壞。
智者應修士夫業, 願得最上真實身,
堪任親近阿闍梨, 厭棄此身虛幻體。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一發心。

「復次舍利子!二者菩薩發如是心:『痛哉!世間一切眾生不堅實身,斷滅摧毀破壞離散。』舍利子!譬如世間工巧窯師,造諸瓶器隨量大小,雖有所成即歸破壞。世間眾生虛幻所成不堅實身,亦復如是。又如大樹,枝葉扶踈花果茂盛,雖可愛樂即歸墮落。世間眾生不堅實身,如成熟果亦復如是。又如清夜露滴草頭,日光照觸旋有即無。世間眾生不堅實身,不久暫停亦復如是。又如世間大海江河流注不斷,水中聚沫旋有即無。世間眾生身如聚沫不可撮摩亦復如是。又如天雨水滴成泡,旋滅旋生不能暫住。世間眾生不堅實身,自性劣弱亦復如是。舍利子!菩薩欲令眾生厭棄如是不堅實身,[*]悕取堅固真實之身。此是菩薩第二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如世巧匠造瓶盆, 杖輪埿等共成器,
一切同歸破壞門, 眾生壽命亦如是。
又如大樹盤根廣, 枝葉扶踈花果繁,
一切同歸墮落門, 眾生壽命亦如是。
又如草端承露水, 日光照灼倏然無,
眼境不停須臾間, 眾生壽命亦如是。
又如大海江河水, 水中聚沫劣無堅,
眾生虛幻羸弱身, 等彼聚沫皆無實。
又如天雨廣流注, 水中旋復起浮泡,
剎那觀境即空無, 不堅實身亦如是。
不堅實身生實想, 實中還起不實心,
彼人不入真實門, 此邪思惟妄境界。
實中若作真實想, 不實當生不實心,
彼人得入真實門, 此正思惟真境界。
若起真實心想已, 承事師尊[3]奉水[4]鉼,
回此虛幻不實身, [A2]當得堅固真實體。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二發心。

「復次舍利子!三者菩薩發如是心:『痛哉!世間一切眾生不能如是思念:「我於生死長夜之中,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發起懈怠下劣精進,邪見所覆癡冥疲乏,無施無愛無諸善作,唯造惡業果報成熟,感諸不善當得身相,貪愛增劇羸瘦憔悴。或生餓鬼趣中,不能活命以火為食,經多百歲多千歲多百千歲不聞水聲,何況得飲。」我今回發是心,願當親近習行善法、近善知識,由如是故當得人身,善能活命行諸布施,乃至[5]損棄軀命親近承事諸阿闍[*]梨,於菩薩藏正法勤求修習隨諸所作,總略乃至給奉水瓶。』此是菩薩第三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世間所有善知識, 應當往彼常親近,
不能數數近善因, 由是不生諸善行。
以其親近惡友故, 即常遠離賢善人,
懈怠下劣精進心, 慳疾諂誑生過失。
不行布施無愛樂, 一切善法不能行,
果熟當招瘦弱身。 或生餓鬼諸境界,
長夜眠伏於生死, 蘊報癡冥怖畏多,
飲食俱無饑渴增, 備受廣多諸苦惱,
經歷多百千歲中, 渴苦不聞水之聲,
布施善道不復觀, 不得世間諸善相。
我今回發如是心, 世間人身極難得,
誓願親近阿闍梨, 速獲圓滿諸善行。
常當遠離惡知識, 常得親近賢善人,
捐棄身命不為難, 願作菩提勝根本。
於阿闍[*]梨起尊重, 恭[1]信發生清淨心,
頂奉承事我所行, 願作菩提勝根本。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三發心。

「復次舍利子!四者菩薩發如是心:『世間眾生應如是念:「我於長夜中,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發起懈怠下劣精進,癡冥疲乏、無忍無愛、無諸善相,心困身倦如被打擊,眾苦逼迫嬈亂眾生。若無彼緣寧招罪至?由是廣造諸不善業,以其不善之業果報成熟,當墮牛畜駝驢趣中,不能活命。於彼趣中以草為食,咀嚼䶩齧捶打怖畏負重困苦,遠離一切施等善相。」我今回發是心,親近善友當得人身,不惜軀命廣行布施,作諸善業,親近承事諸阿闍[*]梨,於菩薩藏正法,勤求修習隨諸所作,總略乃至給奉水瓶。』此是菩薩第四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眾生長夜居險惡, 於諸聖道不了知,
駝驢畜類趣中生, 備受廣多諸苦惱。
當來若得人身相, 廣作賢善諸事業,
趣向菩提正道門, 此是智者之勝相。
我當發起尊重彼, 已能善住佛法者,
奉阿闍[*]梨教誨言, 願作菩提勝根本。
過去不思議劫中, 於生死輪循環轉,
遍歷無義無利門, 不能修作布施行。
處世不能自活命, 懈墮遠離善知識,
常隨惡友教誨言, 隨轉還歸惡趣地。
相續駝驢中杻械, 繫縛拘縶捶打身,
遠離善友果報成, 牛畜趣中業不壞。
駝驢趣類受生已, 連環執縛苦惡深,
杖木鞭笞負重多, 善友爾時難親近。
人身最極為難得, 善友親近亦復難,
剎那親近善功成, 歷久能[2]扳諸艱苦。
若能善修身語業, 精進遠離諸過失,
心安命活眾所行, 我乃親近善知識。
奉阿闍[*]梨無諂曲, 從是我發菩提心,
菩提聖道廣宣揚, 遵仰師尊常愛重。
塗香種種妙香等, 眾妙衣服及末香,
異品莊嚴寶花鬘, 二足聖尊伸供養。
十方現住一切佛, 開示勝義利眾生,
普放金色大光明, 無邊色相為供養。
如佛所放妙光已, 廣供人中調御尊,
菩提正道清淨因, 詣菩提場願證果。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四發心。

「復次舍利子!五者菩薩發如是心:『世間眾生應如是念:「我於長夜中,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發起懈怠下劣精進,癡冥疲乏、無忍無愛、無諸善相,都無所念。痛哉世間一切眾生不能思念,一切物命同一身肉,若存若壞其肉無異。食噉之者謂之無罪亦無罪相,謂之無福亦無福相,乃至海岸邊極遼敻之方,諸有眾生其見無異,無罪無福。由此緣故,若罪若福不能了知。以不知故,近惡見者增長癡暗,不知善道[3]唯造[4]罪業。以其廣造不善業故,果報成熟得下劣身相,乃至墮在地獄趣中受地獄苦,吞熱鐵丸、考掠捶打、杻縛懸吊,將趣死邊業還令活。經多千歲不聞樂聲,何況樂觸。斯由不知罪福不造施因,智者應念。」我今回發是心,親近善友,當得人身,不惜軀命,廣行布施作諸善業,親近承事諸阿闍[*]梨,於菩薩藏正法,勤求修習隨諸所作,總略乃至給奉水瓶。』此是菩薩第五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為由親近諸惡友, 惡心欺誑於他人,
罪業邪見為所依, 故我廣興於罪業。
邊極遼敻眾生類, 恣噉飲食無足心,
皆謂罪福悉無因, 亦無苦楚諸報應。
此等如是罪業見, 數數親近於惡友,
一向艱惡罪殃深, 由斯速墮於地獄。
縱得人身經千轉, 旋墮三種惡趣中,
不見正等正覺尊, 出現世間堪歸向,
所有世間善知識, 極善名稱悉不聞。
我若當來得人身, 廣修賢善諸事業,
世間人身最難得, 眾生壽命亦復難。
如來正法極難聞, 諸佛出世實難值,
縱得人身斯難者, 速得聖道轉復難。
我若值佛出興時, 遵一切智清淨教,
所有身語意三業, 發起一切諸過罪,
於不究竟苦果中, 誓願不復還修作,
若復內心清淨故, 罪業因果亦復然。
於不究竟苦果中, 如彼內心皆清淨,
所有極善身語意, 世間無智誠難作,
唯除親近阿闍[*]梨, 願作菩提勝根本。
當知正道名聖道, 如其意樂善宣說,
當入無誑精進門, 作佛菩提勝根本。
菩薩如是發心已, 頂重師尊給水瓶,
智慧方便[A3]悉圓成, 是為菩薩廣大行。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五發心。

「復次舍利子!六者菩薩發如是心:『世間眾生應如是念:「我於長夜中,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無善樂欲,於師尊智者不能謙下恭信、百種稱讚、親近禮奉、誠諦合掌、作諸善業,但以慢心增長造多不善。由其所作不善業因果報成熟,縱得人身,羸瘦憔悴不能活命,不能行施。雖生人中其性慳悋加復貧困,或作奴僕為他所使他所繫屬,如耽欲飛禽於空中行,隨所住處驚怖艱險。邪見眾生亦復如是,破毀淨戒而常習行三不善根,在四趣中,五蓋所覆,常行六種不能尊重師長之法,於其七種善妙正法不能遵奉,起八邪法入邪定聚,於九惱處常起惱害,常行十種不善業道。於非道中堅猛而入,向地獄門背生天道,遠善知識近惡知識,順魔意樂捨離善法行不善法,打擊怖畏艱苦隨生,施作種種不饒益事。以是緣故不能愛樂行布施等。」我今回發是心,親近善友,當得人身,不惜軀命廣行布施作諸善業,於菩薩藏正法,勤求修習隨諸所作,總略乃至給奉水瓶。』此是菩薩第六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近惡友故增憍慢, 親近還經多劫海,
人中若受奴僕身, 長夜輪回於三有。
難得人身歷艱苦, 最上身相極難得,
善妙色相亦復難, 諸佛出世極難值。
我當親近賢善友, 顯示菩薩正行道,
菩提心寶廣大增, 多俱胝劫願獲得。
身不堅牢如泡沫, 復如幻化歌戲等,
如其所見在夢中, 覺了無實悉虛假。
壽數將盡命促少, 猶如雲電不久停,
剎那命盡轉蘊時, 捨不實身求實體。
時分轉易迅速住, 當須摧墮憍慢山,
虛假和合三世中, 漂流不思議劫海。
棄捨於身離諸愛, 於其壽命亦無惜,
蠲除憍倨我慢心, 頂重師尊常承事。
世間師尊極勝上, 如其父母等無差,
息除憍倨我慢心, 尊重精勤奉諸作。
菩薩無上菩提分, 菩薩勝行同分者,
愛樂尊重堅固心, 願諸所作皆勤勇。
慢愛行時慢增長, 除斷慢法不能知,
由智金剛[1]碎無餘, 大憍慢山皆摧墮。
令他修勝菩提行, 最勝安處菩提場,
正法摧伏諸魔軍, 救度四生煩惱眾。
十方一切病苦者, 不能自厭不淨身,
我當發起慈悲心, 願作三世所歸趣。
廣行布施波羅蜜, 復能學佛戒功德,
諦觀忍辱行周圓, 我發精進最上道。
圓具禪定波羅蜜, 隨心所起善安住,
勝慧方便亦復然, 願奉師尊修施行。
增長此諸福威力, 不可思議智慧善,
自他意樂悉尊高, 修學圓成真法器。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六發心。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九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三 - 2024-03-26 12:44:44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三
「復次舍利子!菩薩發如是心:『世間眾生應如是念:「我於長夜中,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發起懈怠下劣精進,癡冥疲乏如瘖[2]啞人,無見無忍亦無善愛,無惡業惡報、無善業善報、無雜業雜報。既不自知,亦復不能請問沙門婆羅門諸阿闍[3]梨,何者是善?何者不善?何者有罪?何者無罪?何者所應親近?何者不應親近?何者所應作?何者不應作?何者作已於長夜中無義無利生諸苦惱,由是我慢增長,不能了知善業根本,唯造一切不善之業。縱得人身諸根殘缺,又於人中不能活命,不能行於布施。又於人中盲聾瘖啞無諸色相,善說惡說悉不能知。由如是故不樂布施。」我今應當回發是心,親近善知識,若得人身,諸根完具能活其命,習行布施不惜軀命,具諸色力,善說惡說悉能了知,復能請問師尊智者,何者是善?何者不善?何者有罪?何者無罪?何者所應親近?何者不應親近?何者諸所作時違背聲聞緣覺之法、順向菩[4]薩藏義?親近承事諸阿闍[*]梨,隨諸所作。厭此不真實身,悕取堅固真實之身。總略乃至給奉水瓶。』此是菩薩第七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欲近善友作利益, 我乃遠離多百劫,
不能請問善惡門, 有罪無罪果報等。
增上慢心墮地獄, 傍生餓鬼諸趣中,
親近罪業諸友朋, 多劫歷苦而無盡。
縱得人身根殘缺, 多千劫中受輪回,
不能了知善惡門, 有罪無罪果報等。
若得人身離艱苦, 諸根完具善相圓,
人相完具離難時, 如一眼龜值浮木。
得覩世間燈照曜, 佛教中聞無染法,
爾時請問世間尊, 諸善不善果報等。
慳者云何所趣向? 何[1]不慳者能行施?
貪諂毀戒復云何? 又何不破淨戒者?
云何恚惡心無動? 云何懈怠散亂心?
精進禪定樂云何? 惡慧癡冥何所為?
云何得彼真實慧? 云何菩提行方便?
六種賢行竟云何? 慈心廣大世間勝。
惡趣眾生云何救? 云何樂法心無厭?
菩提行藏廣勤求, 十方剎中善安住。
云何親詣世間尊? 云何禮奉營諸福?
普賢行門復云何? 如我今時善親近。
云何請問阿闍[*]梨? 願聞師尊尊重事,
生阿闍[*]梨歡喜心, 此心生已真佛子。
福力智力為增上, 是中所成廣大智,
智力增強發勝心, 給奉水瓶生歡喜。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七發心。

「復次舍利子!菩薩發如是心:『世間眾生應如是念:「我於長夜中,遠離善知識、親近惡知識,發起懈怠下劣精進,癡冥疲乏如瘖啞人,所有世間一切文句,與義句合、與法句合,法句合故,住於寂靜與離貪合,寂滅正智與沙門婆羅門涅[2]盤同住。於一切處所作,我乃棄捨,不能了知文義句合,乃至不與涅盤同住,亦復不能受持讀誦,亦復無力,又無精進、無士夫力用、無士夫勢、無士夫勤勇、無最上精進,無因無緣。諸眾生煩惱亦無因無緣,眾生雜染無因無緣,眾生清淨無因無緣。此等無因依止諸見,不能了知所作善業,唯造惡業。縱得人身諸根殘缺,又於人中不能活命不能行施,癡迷所覆盲聾瘖[*]啞無諸色力,不能了知文義句合,乃至不與涅槃同住,亦復不能受持讀誦。由如是故,不能親近習行善法。」我今應當回發是心親近善法,乃至不惜軀命了知文義句合,於出離道涅槃同住。於菩薩藏正法,勤求修習受持讀誦,發勤精進,親近承事諸阿闍梨,於菩薩藏正法受持讀誦,厭此不真實身,[3]悕取堅固真實之身,福智勝力當得圓具。以福智力得圓具故,所作慣習而能積集菩薩藏正法,親近承事諸阿闍梨,隨諸所作,總略乃至給奉水瓶。』此是菩薩第八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所有法義相應故, 於正道分修道行,
寂滅理中作證門, 而涅槃道得真實。
若於此法遠離者, 即於諸法無所利,
無義利句設相應, 不能親近彼正法,
無力亦復無精進, 士夫勢用悉皆無,
無他勤勇亦復然, 於一切處無所得。
即見無佛亦無法, 無父無母及宗親,
由斯善惡業皆無, 一切皆無諸報應。
此諸如是罪業見, 數數親近罪根深,
一向艱惡日增多, 墮地獄中經久遠。
地獄出受傍生報, 餓鬼趣中罪復深,
其後縱得人中生, 聾騃癡冥而無舌。
餘業復受瘖啞報, 癡暗缺漏苦還增,
而復重受地獄殃, 由不了故當墜墮。
經歷久時後當得, 人身具足善相圓,
諸根既具勝力增, 依時淨住而思忖:
若於諸法義相應, 即得同歸出離道。
修菩提道證菩提。 我當思惟如是事,
所有諸大菩薩藏, 和合甚深正法義,
經歷俱胝千劫中, 發生淨信極難得。
[A1]若此若餘廣多數, 諸佛妙法不思議,
隨諸修作能受持, 為佛菩提勝根本。
我當親近及承事, 尊重信奉阿闍梨,
諸佛菩薩亦復然, 即得最上清淨信。
發生如是淨心已, 即是菩薩廣大心,
勝慧方便悉圓成, 給奉水瓶常精進。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八發心。

「復次舍利子!菩薩發如是心:『痛哉!世間一切眾生,以其愛著於身命故,常為一切無義利行顛倒隨逐。何者名為無義利行?謂彼眾生愛著身命,不能愛樂菩提分法,以其我見而為先導,執著心堅癡冥所覆,摧毀破壞眾事隨逐,此說是名無義利行。又復眾生愛身命故,以其我見而為先導,愛戀妻室男女知識,以愛著心隱覆癡暗,遠離諸饒益事,此說是名無義利行。又復眾生愛身命故,以其我見而為先導,顧惜奴婢作事人等[1]詹視防護,此說名為無義利行。復次世間一切眾生,有義利行常所隨逐者,謂若眾生不惜身命愛樂菩提分法,以菩提心而為先導,善修身語意業,此說名為有義利行。又復眾生不惜身命而常愛樂菩提分法,以菩提心而為先導,積集布施波羅蜜多,乃至積集般若波羅蜜多,此說名為有義利行。又復眾生不惜身命而常愛樂菩提分法,以菩提心而為先導,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普攝一切眾生,此說名為有義利行。又復眾生不惜身命而常愛樂菩提分法,以菩提心而為先導,修習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勝菩提分,此說名為有義利行。又復眾生不惜身命而常愛樂菩提分法,以菩提心而為先導,聽受父母及阿闍梨諸有教誨,禮拜讚歎、恭信合掌、奉諸所作,此說名為有義利行。又復眾生不惜身命而常愛樂菩提分法,以菩提心而為先導,常以淨心營三寶事,此說名為有義利行。又復眾生作如是念:「我以惜身命故,無義利事常隨逐我。我當發勤精進,親近承事諸阿闍梨,不惜身命隨諸所作。厭此不真實身,悕取堅固真實之身,福智勝力當得圓具。以圓具故,所作慣習悉能成辦,詣菩提場當證聖果。」』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九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若人愛惜身命故, 菩提分法不愛樂,
三不善業造圓成, 此乃愚夫異生類。
愛樂己身及妻室, 并諸男女眷屬等,
此無義利執著心, 旋轉三界愚癡者。
又於奴婢作業人, 不覺了[2]心常顧戀,
此無義利愛著深, 資生[A2]畜養四足等,
廣多聚積諸財穀, 不自受用不與人,
此無義利愛著深, 祕護伏藏不彰顯。
此無義利染著故, 彼愚夫心常愛惜,
返於菩薩善意中, 棄捨不能生愛樂。
若能不惜於身命, 愛樂菩提勝分法,
三種善業造圓成, 此即名為有義利。
施戒忍辱及精進, 禪定勝慧亦復然,
與彼方便行相應, 此即名為有義利。
承事父母為先導, 遵奉師尊亦復然,
審諦思惟三寶門, 此即名為有義利。
諸大菩薩甚深藏, 普攝一切勝法門,
受持誦念廣宣揚, 此即名為有義利。
此有義利諸勝行, 乃是諸佛親所宣,
如其所說義相應, 是名佛子廣大行。
發生如是大心已, 復起清淨諦信心,
親近承事阿闍[*]梨, 給奉水瓶隨諸作。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九發心。

「復次舍利子!菩薩發如是心:『痛哉!世間一切眾生,不能如理調伏心意,違背阿闍[*]梨所有教誨,彼人不得阿闍[*]梨財。何者名為阿闍[*]梨財?所謂信財、戒財、聞財、捨財、慧財、慚財、愧財,如是七法名阿闍[*]梨財。由其不得如是財故,當受貧苦逼惱其心。智者應當善調伏心,隨順阿闍[*]梨所有教誨,習行布施作諸善行。何以故?若能善調伏心,隨順教誨修布施行,彼人即得阿闍[*]梨財。此復何名阿闍[*]梨財?謂得菩薩藏正法,普攝一切菩薩勝行善調伏法。如是知已,當於菩薩藏正法勤求修習,廣為他人宣布演說。若能安住菩薩藏者,即得畢竟斷除貧苦,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發心已,即能隨順阿闍[*]梨教,行布施等,厭此不真實身,悕取堅固真實之身,親近承事諸阿闍[*]梨,隨諸所作,總略乃至給奉水瓶。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十發心。」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所有難調諸眾生, 內心諂誑復險惡,
違背師尊教誨言, 不能堪任諦忍受。
此難調伏既知已, 應當隨順師教誨,
如其教令所宣揚, 即得大仙聖財寶。
所謂信財及戒財, 聞財捨財亦復然,
其中最勝曰慧財, 慚愧等財為七種。
了知如是聖財已, 七種伏藏用無盡,
其中若或不能知, 此即名為非法器。
若是法器眾生者, 彼即圓具諸佛法,
無諂善調可稱揚, 發勤精進修施行,
勝妙法欲心尊重, [3]損棄身命不為難。
修佛菩提法器成, 知已修持常無間,
法界平等無差別, 佛調御尊親所宣。
此菩薩藏正法門, 能於菩提善安住,
如其所說廣大法, 即是諸佛真實財。
為一切法無我門, 無相亦復無空相,
無其壽命無作者, 亦無戲論無含藏。
於一切法自性中, 無生無相本如是,
諸法無成亦無壞, 諦觀諸法本無相。
善調伏者如教行, 隨諸教令善修作,
若得見佛自然智, 隨自境入解脫門。
如其信財及戒財, 聞捨慚愧慧等七,
如是聖財無上寶, 七法圓成用無盡。
聞其法藏廣施門, 善調心意皆隨順,
於諸善友常親近, 一切善行常修作,
頂重無上大菩提, 勤行諸法亦如是。
發生如是勝心已, 如渴思飲而無懈,
清水盈滿淨器中, 廣大愛樂心獻奉。
「舍利子!此是菩薩第十發心。由發心已,即於菩薩[1]藏正法勤求修習,親近承事諸阿闍梨,隨諸所作,總略乃至給奉水瓶。由此最勝善根力故,修菩薩行者得四種法。何等為四?一者如阿闍梨所說速得一切善法,二者隨順阿闍梨言,三者修行速得成辦,四者圓滿修行法因。

「復次舍利子!修菩薩行者生於人間,得四種法。何等為四?一者教授多人,一切善法隨能安住。二者居巖窟處,得彼多人眾皆歡喜。三者以廣大心,於晝夜中多人咸詣。四者無所發起,趣命終已得生天界。

「復次舍利子!修菩薩行者生於天中,得四種法。何等為四?一者得彼天眾與最上座;二者一切所向得彼天眾觀其面相;三者隨有所說領受解了;四者時詣帝釋天主之處請決所疑而不詣彼餘天眾處,天中得彼宮殿受用。舍利子!修菩薩行者生彼天中,得如是等四種之法。若生人中,亦得無量百千法門。」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2]他曰:

「天中得彼高勝座, 復得天眾常恭信,
一切天眾所觀[*]詹, 如是常聞善說法。
一切所作皆智者, 問法帝釋無悋心,
殊妙宮殿得彼天, 天中沒已來人界。
復得人中勝生處, 作轉輪王統四洲,
人中沒已即還生, 於彼天中受勝樂。
天界不復經苦受, 頂重師尊此為因,
如是四種勝妙門, 常得如是廣大事。
由起如是無著心, 頂奉師尊善所作,
以清淨心給水瓶, 愛樂尊重常無倦。
又得一切天人龍, 所應供養常尊奉,
於彼所生天界中, 亦復得其四種法。
云何名為四種法, 先所作業悉能知,
積集善行及善因, 現生所作常無減。
又復由其善法故, 而悉了知生滅處,
現生無動亦能知, 是故了知諸法行。
能為諸天廣宣說, 依法顯示及教誨,
廣作利喜勝行門, 然後還從天界沒。
「復次舍利子!修菩薩行者得四種法(此中文標四法,[3]祇有一二,闕其[4]三四,梵本元[5]無不可添足)。何等為四?一者天中沒已來於人間同禁戒者同分中生。二者生人中已於現生中得五種悲法。何等為五?一者現生得於善法中生,二者現生儀相具足,三者現生淨戒圓滿,四者現生眷屬廣多,五者現生於諸眾生起慈心觀。

「又復當得五種不破壞法。何等為五?一者善友知識常不破壞,二者身不速壞,三者富樂受用常不破壞,四者所發菩提心堅不能壞,五者於饑饉時法樂豐熟。

「又復當得五種希有之法。何等為五?一者以空瓶器置於一處,自然有其清淨水滿,水中盈積諸妙珍寶。二者渴須水時,自然有其八功德水出現於前。三者身中離諸災難,所謂若毒若刀、若火若水、若飲伏威光、若吞噉怖畏。四者若值刀兵劫時、疾疫劫時、饑饉劫時、火災劫時、水災劫時、風災劫時、渴乏劫時、[A3]炎熱劫時、夜叉難時,現生閻浮提中者,即得天界中生受諸快樂,所受妙樂如金剛嬉戲。此是希有之法。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四 - 2024-03-26 12:45:21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一
[*]西天[*]譯經三藏[6]朝散大夫試光祿卿[7]傳梵大師賜紫沙門[8]臣法護等奉 詔譯

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四
「復次舍利子!五者修菩薩行者,以此善根於現生中離諸障難,於現生中不墮惡趣,惡作不能擾動其心,速得出離。如是五種希有之法,修菩薩行者以善根力故皆得圓滿。

「復次舍利子!以此善根力故,又復獲得四種不離等引之法。何等為四?一者菩薩同其見者,於諸苦惱眾生咸起大悲之心。二者所有男女眷屬皆生尊重愛樂之心。三者老相逼來漸加衰邁,然其善力勢分還增。四者所得財利百倍漸增一至于三。

「又復獲得三種無損害法。何等為三?一者貪無損害,二者瞋無損害,三者癡無損害。又復獲得四種安樂之法。何等為四?一者長時離諸病惱,二者身不枯悴,三者受用無諸闕乏,四者不為王難及盜賊難并餘諸難而來逼惱。

「又復獲得四種尊重之法。何等為四?一者為轉輪王統四大洲,正法治化七寶具足——七寶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千子圍繞各各勇健,悉具無畏最上色相能伏他軍;而四大洲所行所作皆順王化,輔弼大臣及諸小王,乃至國城民庶咸悉尊重而皆信奉。二者於其[A1]五欲樂中不極耽愛,五欲所謂眼觀色、耳聽聲、鼻嗅香、舌了味、身覺觸,於斯五境受而無著;發淨信心愛樂出家,速疾獲得五種神通,得人非人常起尊重。三者在在所生一切最勝,智勝、慧勝、[1]王神通勝;此由過去世中修諸善行具大名稱,得轉輪王最上之座,輔弼臣佐國城民眾,於一切處常起尊重。四者乃至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最尊最上,於其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A2]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眾之中而為高勝,修習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如是法中亦復高勝,又能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法中高勝。如是四種尊重之法,謂由尊奉阿闍[2]梨師長,隨諸所作給奉水瓶,積集此等無量功德,以其攝受法故、成法利故,若來若去,如其所說不生違背。

「又復以此善根,獲得四種緣具之法。何等為四?一者得王緣具,王緣具者即是仙中緣具。二者棄捨欲樂,發生淨信愛樂出家,此說即是法之緣具。三者修菩薩行者在在所生,若此生若他生及一切生,悉得宿命智通,而常不捨大菩提心,此說即是念緣具。四者乃至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四眾圍繞尊重恭信,乃至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而常圍繞尊重恭信。

「又復修菩薩行者於阿闍[*]梨所,乃至受得一四句偈,如阿闍[*]梨指誨,言來即來、言去即去,此是善根、此是不善根,此是有罪、此是無罪,此所應親近、此不應親近,此所作時為無義利生諸苦惱、此所作時利益安樂,如其所說不善不作、善法當作,無諸障礙亦無違背。以此善根得圓具者,獲得四種高勝之法。何等為四?一者淨戒高勝,二者身相高勝,三者身相圓滿,四者得大慧根,得速疾慧、猛利慧、極迅速慧、甚深慧、善決擇慧,身壞命終得生天界。

「又復獲得四種不可觀法。何等為四?一者獲得內藏祕密。二者以善根力故,所有父母及餘知識,乃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以清淨心而悉不能觀見修菩薩行者所有頂相。三者以善根力故,隨諸所作,所有父母知識乃至人非人等,以清淨心或不清淨心,而悉不能觀見修菩薩行者所有面門及二足門。何以故?彼不能觀者,謂以菩薩希有相故、具士夫相故、士夫語言故。四者修菩薩行者以具善根力故,菩薩生時不假扶持,即自於地安然竚立,遍觀四方得最上智。何以故?謂以菩薩於先世中歷修無諂多聞聖道,得無諂眼根、無諂眼境,乃至遍觀三千大千世界,皆悉覩見而無障礙,天眼清淨超過人眼。菩薩已得速疾大智,以其大智得圓具故,菩薩於一切眾生所愛樂心悉能了知。所以者何?以其菩薩先世所作善能攝受一切心故。尊重猶如聖妙藥想、諸珍寶想、極難得想、如所說善道諸眾生想。正法出生而善聞持,是故菩薩獲得如是善決擇智。由其具此決擇智故,菩薩與一切眾生淨戒同等,乃至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同等;戒和合同等,乃至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和合同等;一切眾生戒無動同等,乃至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無動同等。以一切眾生戒無動同等故,即一切眾生戒無動增長亦復同等,乃至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無動增長同等,一切眾生威儀道行修行精進同等故,即一切眾生互相推求。而一切眾生所有戒、聞、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和合。所有一切眾生戒等無動,一切眾生戒等無動增長,一切眾生威儀道行修行精進,總攝一切福蘊,於一切處誠諦推求平等,平等亦無平等可見。

「又復於其一切最極根本之處,一切眾生互相推求所有我相平等,平等亦無平等可見。由是修菩薩行者,於剎那間速得一切業報,成就智生,於彈指頃了知一切眾生千種心行。如是一切推求我相而悉平等,平等亦無平等可見,住最上處了知我空。是故菩薩如師子、如大龍,初生履地即行七步,發菩提場勝果報故。一心清淨肅恭住已,作如是言:『我於天上人間最勝最上。我能為諸眾生宣說極盡生老病死畢竟邊際逼惱之法。』

「舍利子!然後若諸菩薩、若諸如來,即於三千大千世界出淨妙音顯示一切。爾時大地普遍震動,皆生驚怖身毛喜竪,相續自然天鼓音樂。而彼地方菩薩立時、菩薩行時,皆悉震動光明出現,妙色相身乘光而住凝然不動,而彼一切悉能瞻見。乃至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一切眾生悉不能見。此是第四不可見法。如是四種不可見法,皆由菩薩昔於阿闍梨所諦受誨言,若往若來隨諸所作,以是善根力故,獲得如來四種迅速之法。何等為四?一者隨順聽受諸佛世尊,無虛假言宣說正法。二者以善根力故,佛自宣言:『善來苾芻。』即時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執持應器,成苾芻相。三者以善根力故,如來於三時中了知一切眾生心意。四者智起善解勝妙方藥,拔除一切眾生病苦。

「又復以其善根力故,獲得四種無過失法。何等為四?若言如來有其火、風、刀、毒四種難者,無有是處。又復獲得四種無過失法。何等為四?一者若言如來能使無聞眾生而聽正法,及癡闇眾生受法句者,無有是處。二者不住等引心者能令一念發心,無有是處。三者如來常住等引心中,若言不行慈悲喜捨,無有是處。四者若言如來普能攝受一切眾生身色相者,無有是處。

「又復獲得如來五種勝無量法。何等為五?一者如來戒聞無量,二者定無量,三者慧無量,四者解脫無量,五者解脫知見無量。

「又復獲得四種願智之法。何等為四?一者過去世中諸佛世尊無著無礙知見隨轉,二者未來世中諸佛世尊無著無礙知見隨轉,三者現在世中諸佛世尊無著無礙知見隨轉,四者如來不思議門之所成辦。以不思議門故,即具三世平等正等正覺之智,而正等覺智者不繫屬他。以是不思議智,如來悉能了知諸法。若具如是不思議智,即能了知世間一切風雨等事。世間有風名曰順次,其風吹鼓世間眾生,是風高起三俱盧舍,盤旋空中。又復有風名曰如雲,吹鼓世間,是風高起五俱盧舍,盤旋空中。又復有風名曰癡冥,吹鼓世間,是風高起十踰膳那,盤旋空中。又復有風名虛空相,吹鼓世間,是風高起三十踰膳那,盤旋空中。又復有風名曰如來,吹鼓世間,是風高起四十踰膳那,盤旋空中。舍利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慧所攝故,能知六十八千俱胝風輪事相。西方有風名曰周廣,吹鼓世間,是風高起六十八千踰膳那,住於大地水輪之中。從水輪起,復高六十八千踰膳那。舍利子!如前所說,過是算數三千大千世界,大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現住說法教化眾生。其佛壽量三十俱胝歲。有三十俱胝那庾多大聲聞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乃至心得自在到於彼岸。有百俱胝大菩薩眾,皆是已得住菩薩藏者,解決定義宣說多聞甚深法海者,善修空無相無願勝行之者。佛住千歲之後入大涅[1]盤,佛涅盤後正法住世經百千歲。其後所得如來舍利廣大流布,如我今時涅盤之後舍利流布亦復如是。舍利子!如來無礙聖智最上無量,如來智風曼拏羅廣大圓滿,諸佛剎土亦悉圓滿。舍利子!上方有世界,今無佛出世。彼有千緣覺眾,現住教化眾生,於彼種植善根智所攝故。舍利子!智所攝故,如來不獨了知上方殑伽沙數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現[A3]住說法者,所有十方無量不可數不思議無等比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現住說法者而悉能知。」

爾時尊者舍利子前白佛言:「世尊!修菩薩行者,植何等善根而能圓具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如是無障礙智?」

佛言:「舍利子!修菩薩行者若能善調伏心,起尊重想、從法出生聖妙藥想、大珍寶想、極難得想、勝善根想、如所說想、極尊重想、攝受正法想,應當如是勤勇修進。舍利子!如來廣多勝智、最上最勝無所斷智,無量無數不思議無等比不可說,於一彈指頃所有十方殑伽沙數諸佛剎土,若來若去若行若住悉得解脫。舍利子!我所得解脫,從聞持故速得解脫。極解脫者謂善解脫。何所解脫?謂解脫一切苦故。舍利子!若人聞是所說起尊重心,是人於所聞間即能發生清淨信心,如聞所住,常得不離諸佛正法,隨何等相名句文義,此等正法即能受持。以此善根殊勝力故,即得四種勝慧之法。何等為四?一者獲得大慧,二者以勝慧故而得見佛親近攝受,三者以勝慧故淨信出家,四者以勝慧故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此是四種勝慧之法。

「又復獲得四種無礙之法。何等為四?一者得生人中而無障礙,二者值佛出世親近信奉而無障礙,三者淨信出家而無障礙,四者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而無障礙。如是四種無礙之法。

「又復獲得四聖分法。何等為四?一者得轉輪王具勝金輪,二者得大梵王統於梵世,三者得帝釋天主,四者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而得圓滿了知神通境界,天上人間得真實眼。」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一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五 - 2024-03-26 12:46:12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二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五
爾時世尊說是義已,復增教示諸大菩薩摩訶薩眾,說伽陀曰:

「應觀世間能救護, 一切有情最勝因,
諸無邊智悉了知, 獲得涅[1]盤無量樂。
往來殊勝獲妙果, 永斷世間諸苦因,
遍善調伏生天中, 剎那遠離諸惡趣。
我今速得見諸佛, 遠離一切苦難因,
世間伏藏無有邊, 隨意自在悉獲得。
一切資財與珍寶, 隨念應現於世間,
八功德水亦復然, 河沙池沼悉澄湛。
免離種種醜陋因, 一切不生諸苦惱,
聾盲癩病等因緣, 善調伏者獲妙果。
所有世間諸患者, 若完若缺眾生類,
背傴𤼣躄矬陋形, 諸染著故悉減沒。
遠離一切異類相, 當獲最上殊勝報,
面貌具足悉圓美, 善調伏者得妙果。
色相端嚴大名稱, 諸天咸來伸供養,
八部皆生恭敬心, 一切有情亦如是。
「復次,善調伏者得此果利除滅一切諸惡趣已,然後得生諸天界中,速疾成就大菩提果。善調伏者得此果利,善解一切諸有情心,善能通達諸有情行。行七步已,於諸世間發大音聲,於諸識中獲大智慧最勝解脫,皆得成就最上智慧,與諸有情皆悉明了。於智慧中善能安立,最勝智慧皆悉清淨,於諸佛所皆悉成就,於諸體性智慧明了,於自他中皆悉成就。若諸有情具智慧力,於諸作用皆悉成就,善能如是宣說此義。少欲有情悉無願力,多貪有情皆悉迷著,罪業因緣皆悉增上,積集惡業無量無邊,於諸正法不能信受。若有有情諸少欲者,於正法中不生尊重,於諸有情不生恭敬極瞋恚相生染污心,自謂已得阿羅漢果。所有世間衰老病者,諸大苦惱悉集其身。彼人獲得如是果報,所有一切諸不善相,虛受應供諸飲食等,作不善業當墮地獄。不能持彼清淨戒行,何況復得阿羅漢果?若生信解造諸塔廟,發恭敬心得生善處。如是持戒修行業已,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求趣大乘正法藏者,應當親近諸軌範師,而常獲得無量善法。如是如是稱讚功德,皆悉獲得諸善果報,然後轉增無量無邊不可思不可量不可數無邊功德。如是成已,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安住菩薩藏者,得善調伏清淨戒行圓滿具足,諸菩薩行皆悉成辦。

「云何名為戒行清淨悉得圓滿?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相。何等為十?一者一切有情於菩薩所不生嬈害,二者菩薩於諸有情所有財寶不生貪著,三者菩薩遠離一切諸有眷屬,四者菩薩於諸有情不生欺誑,五者菩薩於諸有情及自眷屬不起離間諸惡語言,六者菩薩於無量劫以柔軟語化利有情,七者菩薩於諸有情不發綺語,八者菩薩於諸有情資生之具不生貪愛,九者菩薩於諸有情不生瞋恚、所有誹謗皆能忍受,十者菩薩遠離邪見亦不歸依諸天趣故。舍利子!此十種法,皆是菩薩摩訶薩清淨戒行具足之相。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種清淨戒行。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於諸戒行堅持不破,不被無明之所侵嬈。二者菩薩堅持戒行絕諸瑕玼,於諸險難而不生故。三者菩薩堅持禁戒,於諸煩惱雜染等事悉皆遠離。四者菩薩持戒清淨,於潔白法常不遠離。五者菩薩持諸禁戒,常行平等隨心自在。六者菩薩堅持禁戒,於諸智者不生毀謗而得安隱。七者菩薩堅持禁戒,而皆遠離一切過失。八者菩薩堅持禁戒,密護諸根令不起故。九者菩薩堅持禁戒,防護諸根初中後時皆悉成就。十者菩薩堅持禁戒,於正念中普盡無餘皆悉圓滿。舍利子!此十種法,菩薩摩訶薩皆悉成就。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種持戒行相。何等為十?一者菩薩堅持禁戒,於諸飲食少欲知足。二者菩薩堅持禁戒,斷貪瞋癡生喜足故。三者菩薩堅持禁戒,於其身心不生貪愛。四者菩薩堅持禁戒,遠離一切諸女人故,行住坐臥居曠野中。五者菩薩堅持禁戒,行頭陀行,常不忘失諸功德故。六者菩薩堅持禁戒,自在成辦諸善根故。七者菩薩堅持禁戒,於勝種族常生歡喜,亦不正視餘諸相好。八者菩薩堅持禁戒,言行相應,於人天中不生欺誑。九者菩薩堅持禁戒,於自身中常行伺察,自心決定不生過失,於他過失亦不起見常行庇護。十者菩薩堅持禁戒,以四攝法化利有情常不棄捨。舍利子!如是十法,菩薩摩訶薩皆能圓滿清淨戒行。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種清淨圓滿戒行之相。何等為十?一者菩薩堅持禁戒,於佛信解不生退屈。二者菩薩堅持禁戒,於正法中常能擁護。三者菩薩堅持禁戒,於大眾中常生尊重。四者菩薩堅持禁戒,趣求菩提志意柔和,於無上果心不暫捨。五者菩薩堅持禁戒,於諸善友常能親近,復能積集諸善功德。六者菩薩堅持禁戒,於諸惡友而常遠離,於不善法皆能棄捨。七者菩薩堅持禁戒,於諸有情常起慈心而生[1]慜念。八者菩薩堅持禁戒,於諸有情常起悲心,於險難中而常救護。九者菩薩堅持禁戒,愛樂正法如游園觀生大喜樂。十者菩薩堅持禁戒,於違順境心常捨離皆悉平等。舍利子!此十種戒行之相,菩薩摩訶薩皆能如是清淨圓滿。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種清淨行相。何等為十?一者菩薩堅持禁戒,於諸施度善能調伏一切有情。二者菩薩堅持禁戒,常行忍辱,於自己心而常防護。三者菩薩堅持禁戒,於諸善法精進不退。四者菩薩堅持禁戒,於諸定聚而常加行不生散亂。五者菩薩堅持禁戒,於勝慧中常樂多聞而無厭足。六者菩薩堅持禁戒,於菩薩藏而求正法,常修聞慧堅固無懈。七者菩薩堅持禁戒,而常伺察諸無常法,志求菩提不惜身命。八者菩薩堅持禁戒,於自壽命而常伺察如夢如幻剎那生滅。九者菩薩堅持禁戒,於自意願及諸有情,一切善行清淨圓滿。十者菩薩堅持禁戒,以持戒力願於當來生佛會中,及諸有情悉同圓滿清淨戒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皆能圓滿如是十種清淨戒相。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圓滿清淨戒行,當獲天上及於人間種種吉祥殊勝妙果。菩薩於諸世間種種事業悉皆明了,菩薩於諸世間種種妙欲悉能施與,一切有情而不自著。菩薩行慈行時,與諸有情等行慈行,互相憐[*]慜而無損害。菩薩行菩薩行時,深信正法而無虛妄,復於一切有情皆生父母之想,復於一切有情親近隨順而生信愛,於有為法念念而生無常之想,於有為行皆生覺悟,於自身命而能棄捨故,得圓滿清淨戒行。」

爾時世尊為諸菩薩說伽陀曰。

「色相光明妙無比, 宣說諸佛正法門,
清淨禁戒堅護持, 法身上妙當獲得。
遠離愚盲諸苦惱, 癃殘百疾不能侵,
清淨禁戒堅護持, 當獲諸根悉圓滿。
勢力廣大無與等, 威德熾盛亦復然,
智慧猛利超世間, 降伏一切諸魔障。
以[A1]慈愛力攝群動, 能破一切諸疑網,
天龍八部咸歸依, 國王王屬皆供養。
能離一切諸恐怖, 安住禁戒無退轉,
不墮一切惡趣中, 行大法故具名稱。
一切有情著睡眠, 菩薩而能常警覺,
復能游往遍四方, 為利有情求善法。
最上珍寶及妻妾, 離我執故悉能捨,
為求無上大菩提, 安住圓滿清淨戒。
為求無上正法故, 於諸佛教生尊重,
常作世間人中師, 能廣供養於塔廟。
能除一切瞋恚心, 於諸惡作悉能忍,
以忍辱力而自安, 一切誹謗皆不動。
能於言行悉相應, 一切時中無虛妄,
當坐菩提大道場, 三千世界悉震動。
而能盡求諸佛法, 亦不歸依諸天趣,
棄捨外道邪見心, 無上菩提誓成就。
一切器[1]杖及毒藥, 有情持以互相害,
菩薩救護於其中, 是故名為大智者。
我於俱胝多劫中, [*]慜念一切含生類,
若見受其苦惱時, 委身代彼無懈倦。
一切有情多虛誑, 來菩薩所欲侵奪,
造諸惡業閻浮中, 唯佛正法能除斷。
能施一切諸珍寶, 而常親近諸善友,
若諸有情侵害時, 終不起於恚惡意。
一切有情身邊處, 而常棄捨愚夫法,
諸佛妙行獲圓成, 清淨戒足常不捨。
而常善住諸佛法, 亦能於法皆隨轉,
菩提行願悉能行, 得成正覺菩提果。
淨證三明甘露法, 亦常善住於戒蘊,
一切法習悉能成, 天上人間獲妙供。
為求一切無上法, 於諸事業悉明了,
善解有情取捨心, 堪受人天諸供養。
宣說最上甘露法, 於戒蘊中常清淨,
悟了無上菩提因, 一切魔障悉遠離。
詣菩提樹安坐已, 譬如日月照世間,
具大威德熾盛光, 於世間中為最上。
慧眼最上出世間, 於無畏語先成就,
示正道已悉圓成, 當施有情諸無畏。
菩薩不起愛樂心, 於身命財能棄捨,
世間珍寶無所貪, 當證無上菩提果。
眾等不捨菩提道, 具足持戒常精進,
而能安住正法中, 遠離一切諸諂誑。
菩薩安住戒蘊中, 世間或有諂誑者,
來菩薩所伸語言, 以真實語而教示。
或有常持衣鉢者, 多行諂誑而不實,
欲施菩薩而無施, 菩薩正念無所動。
「復次舍利子!如是菩薩摩訶薩圓滿清淨諸戒行已,於諸世間有為法中不生愛樂,於諸有情常生母想,於五欲中生無著想,了知世法悉皆無相,心行平等無諸險惡,現前成辦菩薩之行。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行平等心時不離涅槃;若染污心而生執著,令諸險惡轉生增勝。眼著色故,菩薩了知從識心生,煩惱虛假離自性故,而皆斷滅。於諸攀緣而生計執,非真實法而為善法,菩薩知是虛妄自內心起而生勝解,於諸煩惱盡得解脫,身亦解脫,於貪瞋癡悉皆盡故。何以故?此之貪法剎那盡故。若或別有貪法,若或別有盡法,悉皆真實。如是貪法真實了知,真實盡故。

「復次舍利子!然此貪法非於內心真實所起,是遍計故,彼人於法若生分別亦非真實。若於真實知非真實,於諸苦惱而皆解脫。若離苦惱名真實者,彼真實無諸苦惱。性本清淨是涅盤義,本非貪法。何以故?是涅盤中非想念故,彼貪盡處而是涅盤。若見貪盡而非貪盡,若見涅盤而非涅盤,而乃是名真實涅盤。何以故?貪及涅盤自性無異、本性和合。智者於此,知彼自性而求涅盤。若非真實而皆虛假,彼虛假中自性空故。云何名空?為其計執我我所故,而或計執我性常故,而或計執我性斷故,而或計執一切諸法悉無變[2]異。若無我人及無壽者,畢竟不生貪瞋癡法。彼法若生、此法定有,是故復生我我所故,於我我所而皆復起一切行故。舍利子!起一切行者,由其四種積集之行。何等為四?一者身積集行。二者語積集行,為於尋伺發麁惡語,所作行業嬈惱他故。三者心積集行。四者想積集行,為於自他計執想念故,諸有情悉被纏縛(此上文標四行,內二有解、二闕解文。梵本元無,不可添足)。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見諸有情,如是色相、如是計想、如是顛倒,而皆不能與諸菩薩同修勝行而生解了。何以故?菩薩摩訶薩若[3]與有情同修行時,恐彼損減而我常求無畏法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緣故,於一切有情而生信重無有疑惑。舍利子!云何菩薩而生信重?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有情如父母想。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有情無有遺餘,而於無邊世界無始時來一切有情,皆悉曾為我之父母眷屬。時彼有情以貪愛故而生忘失,不記曾為父母眷屬,復起瞋[A2]恚心時亦皆忘失曾為父母眷屬,遂生棄捨。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此緣故而為譬喻,應當了知。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有情常生眷屬之想。舍利子!於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劫,復於不可說不可說無邊廣大不可思議世,時於彼世中有佛,名為最上眾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住於世間九十俱胝歲,有九十俱胝那踰多大聲聞眾,諸菩薩摩訶薩悉來集會。時彼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得正念住,而生王宮勝種族中。當初生已,其王及后各令八萬四千采女而為侍衛。於是太子色相殊妙,身體端直潔白圓滿,諸相具足人所樂見。由是外族眷屬見是太子威嚴色相,而皆來集親近侍衛。舍利子!時彼太子有三善友,共營所居殊妙樓閣,謂於熱時、雨時、寒時於三時中而為娛樂,游往安住各遂其宜。復有千萬人眾悉來隨時,各奏音樂而共嬉戲,親近承事供給,普遍發諸妙聲皆悉和合。時彼太子忽然思念生滅之法,息其音樂,尋思樂聲從何而來?從何發生?何處是滅?云何是生?云何是滅?晝夜思念曾無睡眠,惟念無常厭離生滅。舍利子!此菩薩摩訶薩得正念已,於四萬歲心常厭離音樂之聲,復於四萬歲中不樂世間所有諸欲。時彼菩薩未出家時,常勤修習四禪諸定,而得成辦五種神通。從自舍宅騰空往詣最上眾如來之所,親近瞻仰禮拜供養,欲問世尊諸善法要。舍利子!是時最上眾如來已般涅[*]盤。時彼菩薩而伸請問:『諸大比丘及善男子!最上眾如來已涅[*]盤邪?』『善男子!我最上眾如來已般涅[*]盤。』菩薩聞是語已,悲啼號泣悶絕躄地,良久乃蘇。時彼菩薩憶念如來說伽陀曰:

「『我佛明照於世間, 超一切法登彼岸,
諸放逸行已遠離, 清淨妙果得成就。
我於百千俱胝劫, 難值如來出世間,
不逢供養染障深, 自捨如來誰救護。
世間慈母非善友, 亦不稱讚於如來,
多生正法未曾聞, 於佛世尊難值遇。
世間慈父非善友, 令我耽著於五欲,
隨順五欲增染心, 使我不見如來相。
我佛六十種妙音, 未甞得聞於佛所,
故於善惡不能知, 令我永沒生死海。
復於多劫不遇佛, 於諸世間生慜念,
發慜念中悉能行, 了一切法到彼岸。
我於俱胝多劫中, 不曾親近供養佛,
以放逸故歷多生, 由是深障不見佛。
我聞如來出於世, 到佛所已般涅盤,
父母恩愛為所纏, 令我不得見調御。
若值如來久住世, 我必得聆於正法,
廣修供養親近時, 六十妙音聞具足。
六十妙音本清淨, 三世如來咸具足,
我雖生住於世間, 不得親聞梵音響。
我生緣業多重障, 佛滅度已而來此,
諸佛正法藏甚深, 無能開示於我等。』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六 - 2024-03-26 12:46:55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三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六
「復次舍利子!時彼菩薩摩訶薩說是偈已,而更前詣最上眾佛般涅[1]盤所,頭面禮竟涕淚交流,遶百千匝却住一面,復說伽陀曰:

「『如來於諸有情中, 善說最上真實法,
我今發起真實心, 願求無上菩提果。
佛具大智真實身, 今滅度已我不見,
志發誓願等如來, 當獲殊妙諸相好。
我昔曾於俗舍中, 於如來法不恭敬,
現招劣弱深鈍根, 致諸魔障來嬈惱。
今我未得聞正法, 無量苦惱常逼迫,
願得親覩調御師, 發起宿植善根本。
我今發是誠實語, 對諸八部天龍眾,
證明我此真實心, 願獲當來真實果。
願我當承善根力, 得見最上人中尊,
聞正法已獲神通, 如大龍故注甘雨。
願我不墮八難中, 遠離一切諸欲染,
於佛常生諦仰心, 惡魔重障無能縛。
願我常於諸佛所, 親得聞持正法藏,
潔白之業速圓成, 無邊佛慧皆通達。
願我速獲真實語, 以真實故得成佛,
當坐菩提大道場, 說真實法利含識。
願我早同最上眾, 振神通力大千界,
俱胝天眾圍遶時, 獲利益者心歡喜。
佛神通力難思議, 住虛空中復難見,
願以讚歎功德因, 放淨光明照我等。
佛神通力無有量, [2]慜念有情常顯現,
以上妙法令我聞, 億千萬偈歎無盡。』
「復次菩薩摩訶薩心生歡喜轉復增進,說伽陀曰:

「『若我往昔承記別, 現生當得成佛道,
一切有情隨我心, 所修供養皆圓滿。
真淨境界不思議, 求菩提者當趣入,
眾生若發如是心, 無量如來常再見。』
「復次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昔曾於諸佛所深種善根親近供養,皆悉成辦無量根力。於此沒已得生天界,二十俱胝劫不墮惡趣,二十俱胝劫不耽五欲之樂。復於往昔親近供養七千如來,於一一如來所廣大成辦諸供養事,為求無上正等正覺,於一切時常修梵行。以是往昔善根力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娑羅樹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十號具足出現於世。彼佛會中有諸聲聞皆來集會,復有二十俱胝比丘,與大阿羅漢四萬人俱,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到於彼岸。舍利子!彼娑羅樹王如來壽命二十俱胝歲,般涅[*]盤後正法住世滿一萬歲,像法住世亦復如是。全身舍利流布世間,普遍供養廣作佛事。」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我於二十俱胝劫, 不曾墮於諸惡趣,
二十俱胝劫數中, 亦不耽著於五欲。
七千如來當住世, 於彼時中般涅[*]盤,
修梵行故得成就, 常與有情獲法欲。
今我得成菩提道, 故號娑羅王如來,
二十俱胝劫數中, 安立有情菩提果。
覺悟菩提最上因, 饒益一切有情故,
二十俱胝歲數中, 當為有情常說法。
常與四十俱胝眾, 同坐道場宣正法,
諸漏已盡悉無餘, 獲得涅[*]盤殊妙果。
三世如來身舍利, 我甞建塔六十千,
復立俱胝數寶幢, 於萬年中伸供養。
正法住世一萬歲, 諸有智者獲利益,
清淨妙音宣演時, 普獲聞者心歡喜。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圓滿清淨戒行,於一切有情而生對治,於父母所不生貪愛;於諸有情發起對治,於諸欲境不生耽著。菩薩摩訶薩,云何是欲法?云何對治法?欲法者,謂眼觀色欲、耳聽聲欲、鼻嗅香欲、舌了味欲、身著觸欲,而生和合,於此和合而生耽著,是名欲法。既生耽著而被纏縛,於諸纏縛生決定想;此纏縛法畢竟虛假,由貪迷故深樂纏縛。此纏縛法總有三種,謂淺、深、極深,諸有情等應當遠離此纏縛法。又色是纏縛,聲、香、味、觸皆是纏縛。云何色是纏縛?所謂成就身命色故,生於我想、補特伽羅想、壽者想、常想、不壞想、決定不變想、塵境物想、薩伽羅想、五蘊想,此等皆是色法纏縛。又色是纏縛,成就身命色法故,所謂世間諸有欲法,愛著身命妻孥眷屬,是名色法纏縛。乃至觸欲皆是纏縛,諸有染緣而漸成就,諸不善業而皆積集,耽著諸欲不能暫捨。舍利子!云何是欲無過失?謂潔白清淨欲無過失,然於惡趣不生愛著。云何於惡趣中不生愛著?謂欲無過失。舍利子!諸有情等於諸欲事而常親近,無有少分不曾暫捨,由此業報遍受苦果。舍利子!於千世界次第伺察遍觀察已,諸惡朋友無有一人可比於妻。何以故?舍利子!一切有情由愚癡故,諸有智者而常毀棄,是故當知顯現正法。諸無智者而常攝受,是故當知顯現非法諸有為法。男女妻妾互相耽著而生愛樂,邪道攝受男女妻妾數數愛取,障難出離、障難持戒、障難修定、障難生天、障難涅[*]盤、障難一切潔白之法,又復攝受奴婢眷屬,以要言之,又或攝受惡友,為地獄、餓鬼、畜生之所攝受。又復攝受男女妻妾,即彼攝受一切雜染諸不善根。又復攝受男女妻妾乃至飲食,盡其邊際而為障礙:欲見如來而為障礙、欲聞正法而為障礙、欲近聖眾而為障礙。佛之知見清淨潔白之法,一切聖眾,由障礙故皆不能見。於時分中欲求成就而為障礙,求七聖財而為障礙,於不正信法返生攝受,乃至破戒慳吝惡慧無慚無愧皆悉攝受,於非七聖財返生攝受。又復攝受男女妻妾,即彼攝受疾病瘡疣疼痛猛火毒蛇諸苦。又復攝受男女妻妾所住舍宅,猶如塚間,於其塚間發悲號聲,無諸親友乃[A1]生聽受,增長癡迷。是虛幻法,於諸善法而為障礙。以要言之,舍利子!破戒之人諸有惡法,如世霜雹毀一切物,破壞善法亦復如是。又復耽著男女妻妾,如貪味人舐於利劍,食熱鐵團諸不淨物。又身垢穢,以貪著故用香花燈塗而自供養,如地獄中極大苦器而自嚴飾。又復於諸奴婢攝受驅使,又復攝受黑瘦惡人種種毀棄,又復攝受駝驢猪狗種種畜類,即是攝受一切苦惱。又復攝受男女妻妾者,舍利子!決定寧入千踰繕那極大猛焰熱鐵城中,不應攝受父母男女妻妾。常起如是染愛之心即便墮落,何況領受諸觸境事。何以故?諸苦所因,以貪染法為諸根本,損害善法根本、憂悲苦惱根本、繫縛善法根本、穢惡根本、生盲根本,而非慧眼潔白根本。如常履踐熱鐵地上,悉令是人墮落邪道。以何因緣說名為妻?妻所作為,如負重擔而能忍受,又甘領納任持重擔,長時不捨受諸苦惱,逼迫身心為其損害;如是因緣說名為妻。如是有情,由起愛故返為奴僕,由耽著故不得自在,被諸打縛皆悉信伏,倍生欽仰隨諸走使;如是因緣說名為妻。若具足說廣大無量。舍利子!又重擔者,所謂五蘊——色、受、想、行、識——而此五蘊名大重擔,不能棄捨。男女妻妾宿因緣故而為眷屬。舍利子!此為破戒緣、壞正行緣、不正見緣、樂飲食緣、地獄餓鬼畜生緣,作勝慧障、閉涅[*]盤門,以是因緣集一切苦,說此名為宿因眷屬。

「又舍利子!母之種族亦多過失。說此種族無量無邊幻化等事,有人隨順則生過失。諸有魔事如在掌中,波旬眷屬及諸魔女種種幻惑多種過失,以輕掉心、侮戲心、顛狂心、猿猴心,善能顯現如是幻惑。以是因緣故,說名為母之種族。舍利子!又此幻惑亦名聚落,而建王城四衢道陌,人民世界廣大無量不可思議。以是因緣故,說名為幻惑聚落。舍利子!如是幻惑諸欲過失應墮惡趣。舍利子!譬如幻師作幻惑事,而於眾中備諸幻具,廣能顯現種種幻事,女人幻惑亦復如是。舍利子!世間有情見彼女人而被纏縛,或時聞聲、或時手觸、或時歌舞起心愛著、或時和合起諸幻惑、或時啼泣,行住坐臥於一切處悉被纏縛,供給走使返為奴僕。舍利子!譬如世間成熟苗稼,遭大雨雹之所損壞。舍利子!母之種族亦復如是,而能損壞夫之種族,亦能損壞一切潔白之法。舍利子!諸欲過失應墮惡趣,一切愚夫不能了知,而返攝受妻妾眷屬。舍利子!此諸菩薩於諸欲過失無義利事,以方便力而能遠離。云何一切愚夫異生,棄背正法返生愚癡非丈夫想?應於一切佛菩薩摩訶薩所作[1]大丈夫想,應當棄捨非丈夫想,不應生諸瞋恚之想,於諸善趣作大丈夫起諸正行,不於惡趣作非丈夫起諸邪行,不於地獄、餓鬼、畜生起諸[2]趣向,不於破戒起諸趣向,不樂於破戒眾中而暫安住,唯樂於最上最勝一切無上正法無障無礙佛慧而起趣向,而樂對治諸不善法起諸趣向:『願我當來作[3]師子吼,不樂隨順諸不善法作異獸吼。願我當來如佛顯現金色之身,不作異生凡夫之身。常為世間導善之首。又於人中無諸險難,安然寢饍無所乏少,常得清淨諸妙飲食皆悉豐足,亦不厭捨世間麁糲飲食。常願於寂靜處修習禪定,速得成就最上最勝妙三摩地,專注一境遠離動亂諸惑障染,常得遊戲諸佛定門,亦復遠離聲聞緣覺諸有定門,不樂依止一切愚夫異生諸有定門。亦不樂著色、受、想行、識五蘊而住,不樂依止地、水、火、風、空、識而住,不樂依止欲界、色界、無色界而住,亦不樂於此界他界而住。雖復於彼見聞覺知妙觸境界及所證得寂靜思惟,亦復不樂依止而住。願常依止如實靜慮之者,雖樂修定於自他身常無損害。願常圓滿佛之智慧,所有欲界諸有為事悉不願樂。』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智者有四種出離法。何等為四?一者出離欲界,二者出離一切有情界,三者出離知恩不報而不親近,四者出離一切苦行;應當發[4]起此之四種出離之法。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住惡趣中,見諸殊妙母之種族亦不發起貪愛之心,應當發起四種之想。何等為四?一者損減想,二者險難想,三者便利不淨想,四者膿血穢污想。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住惡趣中,又應發起三種之想。何等為三?一者如母想,二者如[5]妹想,三者親女想;應當發起此三種想。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而常善說修習思惟,及諸經典悉應信受。我觀世間無有一人,於無量劫來非母能生、非父能育。至於一切有情循環養育,一切有情亦悉曾為我之父母,或於往昔曾名為母,至於今生返名為婦。彼諸行人應當修學,與諸愚夫異生,我當住於不相違行。如是行相隨順於此。貪愛為心,內心專注作是思惟。所謂貪愛之心,彼云何見生與未生?若或貪愛眼中諸色,彼諸行人內心堅固。應當伺察於自眼中而生愛著。云何眼中而生見見?云何自性而見自性?云何自眼而見自眼?如是自眼四大所成,仗眾緣故而非自性,既非自性而生愛著,愛著之心亦非自性。何以故?彼性非有、此心亦無,由差別故而生愛著。諸愚夫異生由不了故住無分別,我今樂住有分別中而生進求。何以故?如是色相非功德法,是欲思惟。」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互相和合為一義, 此中無有義差別,
亦非內[1]心堅固生, 由貪愛故名積聚。
云何真實中真實, 而於四大生愛著,
此法猶如於瓦木, 是中不生愛樂心。
由我執故生遍計, 從不真實為積聚,
不真實中貪愛生, 真實貪愛不可得。
設於十方遍尋求, 真實貪性不可得,
於不真實計執已, 貪愛心生還積聚。
彼若如是生伺察, 循環於此遍推窮,
隨諸增勝推窮時, 真實貪愛不可得。」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三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七 - 2024-03-26 12:47:30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四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持戒波羅蜜多品第七之餘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舍利子言:「我今所說,於諸契經展轉增勝,隨順根力應當信解。舍利子!又此眼等,譬如泡沫不可撮摩,於泡沫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法不生,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又此眼等譬如陽焰,一切煩惱貪愛集生,前際後際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諸行不轉,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又此眼等譬如芭蕉,體不實故。於芭蕉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又此眼等譬如幻化,顛倒集生,此幻化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又此眼等猶如夢中,見諸色相非真實故,於此夢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又此眼等猶如谷響,由緣生故。於谷響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又此眼等猶如影像,隨諸業惑之所顯現。此影像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又此眼等譬如浮雲,聚散無定體非究竟。此浮雲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又此眼等,譬如電光剎那變滅,此電光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又此眼等,猶如虛空離我我所,於空法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又此眼等,猶如愚聾無所覺知,又如草木牆壁瓦礫諸非情物無所覺知,而此愚聾非情法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又此眼等,猶如諸行皆流轉故,亦如風鳶假緣和合,此諸行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又此眼等皆是虛假,一切不淨之所積聚,此虛假法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又此眼等如鏡中像,隨物顯現旋有旋無是破壞法,此鏡像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又此眼等猶如苦井,老病死苦四蛇二鼠交相侵迫,此苦井中無我無人,乃至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又此眼等無實邊際,浮塵之根死法所侵乃見邊際,此邊際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如是了知離一切相,此中何有貪愛之者?舍利子!蘊處界法亦復如是,若菩薩摩訶薩內心堅固真實相應,永不墮於貪愛法中;若墮貪愛,無有是處。於貪愛法真實厭離,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戒行清淨。又菩薩摩訶薩如是圓滿清淨戒行,於諸有情不生損害,至於微細有情悉能饒益,亦復不惜軀命,普於一切無所不捨。或受佗恩而能還報,自佗受用悉令圓滿。又菩薩摩訶薩於一切處,寧喪身命,遠離種種邪欲之行;寧喪身命,不以妄語及以兩舌虛誑有情,於自眷屬常生喜足;寧喪身命遠離綺語,常出慈愛柔順之語、決定正直之語,常自護身,於佗塵境不生貪愛;寧喪身命,不生瞋恚,人所毀呰終不傾動,而能忍受諸惡語言;寧喪身命,不生邪見。何以故?歸依諸佛心不退轉,常持禁戒無所毀犯,亦復不樂世智辯聰,唯學佛慧,堅持禁戒,常無過失,遠離險惡諸雜染法。堅持禁戒,遠離諸惡煩惱積習,常得成就潔白勝行,增長往昔普施飲食。堅持禁戒,隨心所欲自在而行安樂吉祥。持諸禁戒,於諸智者不生毀謗,初中後時正念無失。於持戒中離諸譏謗,諸有過失皆悉不生,於諸根門而常密護,於持戒中具大名稱。諸有善法而常攝受,少欲知足於諸應供而常知分。歡喜持戒斷諸攀緣,常行正直。持諸禁戒,於三業中而常伺察,樂居曠野。堅持禁戒,於諸女人常生厭離,而常愛樂諸聖種族。堅持禁戒,誓願不觀世間美境,於頭陀行而無缺漏。持諸禁戒,於自善根不由他起,言行相應。持諸禁戒,於諸人天不生虛誑,常生慈心而復增勝,於諸有情無損害意起大悲心。常持禁戒,忍受一切諸苦惱事,歡喜持戒愛樂諸法,而無執著常修捨行。持諸禁戒,於逆順境常行平等,於自過失常能伺察,隨順他心而常守護,善能調伏一切有情。持諸禁戒而能圓滿檀波羅蜜。持諸禁戒,而能圓滿戒波羅蜜堅持之心無人能勝。持諸禁戒而能圓滿忍辱波羅蜜,於諸善法而為究竟。持諸禁戒而能圓滿精進波羅蜜,於靜慮中不生懈倦。持諸禁戒而能圓滿禪波羅蜜,修習聞慧常無間斷。持諸禁戒而能圓滿勝慧波羅蜜,志樂親近諸善知識。持諸禁戒堅固積集菩提分法,遠離惡友。持諸禁戒常得遠離諸險苦難,於自身分常生厭離。持諸禁戒於無常想而能伺察,於自壽命復能棄捨。持諸禁戒而常不樂久住於世,唯常遠離諸相違行。持諸禁戒,於自心意常極清淨離諸熱惱。持諸禁戒,遠離貪愛,不自貢高而能謙下。持諸禁戒,純直無諂,柔和軟語如實相應。持諸禁戒,獲大名稱,普遍一切而自調伏。持諸禁戒,常無瞋恚,好樂寂靜,以善語言化利有情。持諸禁戒,如實而說悉無違背,以四攝法攝受有情。持諸禁戒,常護正法,於自法財而無匱乏。諸有智者於[1]此戒蘊悉皆具足,而能行諸菩薩之行。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以是持戒波羅蜜多故,而能發起勇猛之心,所有魔事及魔眷屬悉皆隱蔽,諸嬈惱事亦復不現。

忍辱波羅蜜多品第八[2]之一

「舍利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忍辱波羅蜜多?是菩薩摩訶薩為護禁戒發起勇猛,修行具足忍辱波羅蜜多。修是行時,世間所有一切嬈惱不饒益事皆能忍受,若寒熱饑渴、暴風酷日,若蚊虻水蛭毒蟲之類共來觸惱,悉能安受。若諸眾生以惡語言互來毀謗,及欲損害菩薩身命,菩薩爾時心無恐怖,不生恚惱亦無怨結,已生現生當生悉能忍耐。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具足忍辱波羅蜜多。又舍利子!我於往昔長夜之中常修如是忍辱觀法。若一切有情固來毀罵,加諸瞋恚而行捶打,以麁惡語種種誹謗,我於爾時不生忿恚,不生嫉妬不生惱害,亦不以其不饒益事反相加害。舍利子!我自成就忍辱觀已,常起悲心[3]慜念有情增長忿怒瞋恚嫉妬墮煩惱中,復以善巧種種方便而覺悟之,令得出離獲妙果報。若諸有情棄背菩薩,不從善化返增惡行,於一切處常獲醜陋不如意報。何以故?瞋恚行業是醜陋因、是不善業、是雜染業、是下劣業、非正士業、非善友業,此不應作。當知瞋恚諸不善業,能令引趣墮三惡道,能令引趣焰魔羅界,能令引趣[4]隨地獄道、生畜生中,於焰魔羅界以為眷屬。如是瞋恚諸惡行業,能令引趣無財下劣夜叉趣中,能令引趣無財下劣餓鬼趣中。如是瞋恚諸惡行業,能令引趣貧窮下賤醜陋人中。舍利子!我自往昔不曾修作如是行相,菩薩摩訶薩亦應不修如是行相。

「又舍利子!此中云何是別異法?云何種種別異修作?我等所修善法相應,彼等所修非善法相應,是別異法別異修作。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當如是隨我修學。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當修學時,或有有情來相嬈惱,不起忿怒瞋恚之心,於諸行相亦不作意,常自思惟作忍辱觀,成熟有情諸善根本。舍利子!假使有人以金銀瑠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末尼珠等,滿四大洲以用布施,不如行此忍辱波羅蜜多。何以故?菩薩摩訶薩以忍辱故能令有情不墮輪回,趣無漏道。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當不起瞋恚之心,而常作意念佛、念法、念僧。何以故?以是歸命功德之力,當得成就無量善根,亦令有情皆悉念佛、念法、念僧。作是念時常得覺悟,我與有情何善何惡?若不思念佛法僧寶,即被忿怒瞋恚惡行常相纏縛。菩薩作是思惟:『若起瞋恚即非正理,若能忍辱即是正理。菩薩應當遠離一切瞋恚業行。當行忍辱波羅蜜多時,應先思念佛法僧寶。是三寶力能令一切有情同行是行。』舍利子!我已成就如是行相,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有情轉妙法輪,願諸如來攝受於我。善男子!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為諸有情轉妙法輪,當獲諸佛勝無礙解無量知見。菩薩修是忍辱波羅蜜多如是行相,對治忿怒瞋恚惡行,亦當憶念東方有殑伽沙等世界,彼有殑伽沙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現住說法利益有情。時諸菩薩為彼如來之所授記:『善男子!我亦已發如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諸有情說法教化。』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有殑伽沙等世界,彼有殑伽沙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現住說法利益有情。時諸菩薩為彼如來之所授記:『善男子!我亦已發如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諸有情說法教化,常樂稱讚忍辱波羅蜜多,作師子吼,永得遠離忿怒瞋恚諸惡行法。』若諸有情或樂修作種種利益,菩薩爾時見諸有情如是修作,我亦隨順作諸義利,云何此中種種難作易作。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與一切有情應當如是修學忍辱波羅蜜多。若不隨順如是修學,非我善友。若能隨順作義利事,是名善友。是故了知無所侵害是義利事,我當深樂,不捨有情作諸義利。」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我於俱胝億劫中, 荷負有情不義利,
見諸有情受苦時, 不曾暫捨而安住。
有情種性本義利, 互相教示為善友,
設遇諸惡侵嬈時, 為義利故常忍受。
遍滿一切閻浮提, 於佛剎中亦如是,
一切珍寶悉充盈, 為善友故皆能施。
若或有人持利劍, 欲來割截我支體,
以忍辱故生慈心, 永無怖畏諸苦惱。
或有忿怒瞋恚者, 堅持苦毒來侵嬈,
以忍辱力而稱揚, 安住忍苦曾無惱。
有持刀杖及毒藥, 以瞋恚相欲加害,
為利有情諸善根, 於諸惡法能忍受。
我今不學諸愚夫, 亦不習彼下劣行,
廣修殊勝饒益因, 當趣涅[1]盤無上果。
「復次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當如是修學忍辱波羅蜜多。於百千萬俱胝那由他劫,假使有人將諸杖木瓦石種種器仗而打擊之,於少時間悶絕躄地,命將欲盡良久乃蘇。菩薩爾時作是思惟:『歎未曾有,我今於此再得壽命,然後應當如是修學最上最勝忍辱波羅蜜多。假使有人來於我所,須我頭目及其骨髓身肉手足,如殑伽沙數滿一大劫。我當爾時終無吝惜,亦復不起忿怒瞋恚諸惡行法。何以故?若起忿怒瞋恚諸惡行法,我於百千劫中所集善根應當散壞。我今轉復堅固積集百千劫中所植善根無令失壞,而為修習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何以故?我等諸菩薩眾以忍辱力而為甲冑。』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於大乘心不應退轉、使魔得便,不能成就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菩提心不應退轉、使心散亂,[A1]令其魔事作諸障礙。云何魔事?所謂耽著自分飲食是為魔事,耽著三衣是為魔事,分別教化是為魔事,為利養故使人讚歎是為魔事,樂自利行是為魔事,斷滅多種潔白之法是為魔事,乃至斷人靜住、障修福慧、障人親近諸軌範師、斷人修習菩提行法是為魔事。舍利子!菩薩摩訶薩若於菩提道而生退轉、起散亂意,一切惡魔即得其便。何以故?諸有魔障於長夜中伺求其便入菩薩心,能令增長忿怒瞋恚。舍利子!我於往昔堅持禁戒修行忍辱波羅蜜多時,通達善法,其名仙人。於彼時中有大魔王化五百丈夫眾,皆以勇猛作大瞋怒,於五百年中行住坐臥晝夜相逐作大瞋怒,或於道路井邑聚落及白衣舍、或曠野中,常以瞋恚虛誑不實幻惑有情。舍利子!是彼魔眾於五百年中常於我邊作大瞋怒生諸過失。我於爾時諦察思念,以憐[*]慜故發大慈心,為諸魔眾廣說妙法。時彼魔眾得聞法已,諸惡行業皆悉殞滅。舍利子!我於爾時為彼魔眾說是法已,令諸有情成熟善根,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復為彼諂曲破戒樂不善法難調有情,及諸多貪[A2]多瞋多癡有情作善緣故,令得成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我當來成等正覺,最初度脫諸有情類令得涅[*]盤。舍利子!我於彼時除諸妄念常生正念,具足饒益有情善行而於三際不曾暫捨。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應當具足忍辱波羅蜜多。若菩薩於自身中已生未生種種惡病極重苦惱乃至死苦,菩薩爾時具足忍辱波羅蜜多皆能忍受。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當堅固安住菩薩忍辱波羅蜜多,所謂應當了知,不忿怒是名菩薩忍辱,不損害是名菩薩忍辱,無諍語是名菩薩忍辱,不殺害是名菩薩忍辱,護自身命是名菩薩忍辱,護他身命是名菩薩忍辱,常護身語意業是名菩薩忍辱,內心諦察修忍辱行是名菩薩忍辱,遠離貪愛是名菩薩忍辱,隨順業報是名菩薩忍辱,清淨身語意業是名菩薩忍辱,以忍辱力而復獲得人間天上勝妙快樂是名菩薩忍辱,而復獲得菩薩圓滿殊勝相好是名菩薩忍辱,而復獲得如來深妙清淨梵音、菩薩積集堅固善行是名菩薩忍辱,遠離一切世間嬈惱是名菩薩忍辱。或有伺求一切過失,菩薩於彼不生損害,是名菩薩忍辱。以要言之,乃至獲得如來十力、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捨一切勝法悉皆圓滿。應當了知,是菩薩摩訶薩安住忍辱波羅蜜多。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忍辱行時,或有人來瞋怒惱害,菩薩爾時了知虛幻,如對谷響而不加報,乃至打擊殺害,菩薩於彼諦察,皆悉了知如幻如化,亦不加報。或有人來種種稱讚,不以為喜。何以故?菩薩以自分圓滿真實功德而為眷屬,於世間法亦不耽著,於自過失而能悔謝,於他過失不生毀呰,為能圓滿菩提分法作大佛事。而復思念,已作罪業悉皆虛假,諸相違行無義利事悉能棄捨。舍利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忍辱波羅蜜多。[1]◎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十四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布施波羅蜜多品第六,之一 - 2024-03-26 12:52:37

布施波羅蜜多品第六之一

復次,佛告舍利子:「云何名為[1]於波羅蜜多發勤精進。舍利子!若於六波羅蜜多勤精進者,此說是為修菩薩行。其六波羅蜜多者,謂布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禪定波羅蜜多、勝慧波羅蜜多。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見彼沙門婆羅門、貧窮孤露來乞匃者,隨諸所欲而悉施與。或乞飲食衣服、塗香花鬘及棲止處,或乞病緣醫藥、燈明音樂、妻子奴婢、園林臺觀、金銀瑠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摩尼真珠,及餘妙寶、象馬車乘、財穀庫藏,乃至四大洲主輪王富樂嬉戲等事,至于手足耳鼻眼目、身分血肉骨髓,世間所有無不施者。

「復次舍利子!有十種法,菩薩若能具足清淨,當行布施。何等為十?一者菩薩不求艱難受用施,二者菩薩不逼惱眾生施,三者菩薩不驚怖他施,四者菩薩無不捨所請施,五者菩薩無現相施,六者菩薩於諸眾生無異[2]想施,七者菩薩無損害施,八者菩薩無境土差別施,九者菩薩所施眾生而無作意(少第十法,梵本元闕)。

「舍利子!如是十種法,菩薩若能清淨,當行布施。

「復有十法,菩薩若能具足清淨,當行布施。何等為十?一者菩薩不違業報施,二者菩薩無邪意樂施,三者菩薩無不勝解施,四者菩薩無懈倦施,五者菩薩無見面施,六者菩薩無惱害施,七者菩薩無退屈施,八者菩薩無讚譽持戒施,九者菩薩無輕慢毀戒施,十者菩薩不求果報施。如是十種法,菩薩若能清淨,當行布施。

「復有十法,菩薩若能具足清淨,當行布施。何等為十?一者菩薩無毀謗施,二者菩薩無違背施,三者菩薩無瑕疵施,四者菩薩無忿怒施,五者菩薩無憎嫉施,六者菩薩無瞋恚施,七者菩薩無不恭敬施,八者菩薩無不自手施,九者菩薩隨應止其下劣心施,十者菩薩於所生處無悕望施。如是十種法,菩薩若能清淨,當行布施。

「復有十法,菩薩若能具足清淨,當行布施。何等為十?一者菩薩無不堅牢施,二者菩薩無邊際施,三者菩薩無分段施,四者菩薩無他信施,五者菩薩不著下劣心施,六者菩薩不求色相受用富貴歡喜施,七者菩薩不求梵王帝釋護世諸天等施,八者菩薩不求聲聞緣覺地施,九者菩薩不毀謗智者施,十者菩薩所作善利無不迴向一切智施。如是十種法,菩薩若能清淨,當行布施。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七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布施波羅蜜多品第六,之二 - 2024-03-26 12:54:01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八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布施波羅蜜多品第六之[1]餘
「復次舍利子!有十種稱讚之法,菩薩若能具足清淨,當行布施。此稱讚法者,謂即有為出離故得有為果。菩薩應當如是布施,即得十種稱讚之法。何等為十?一者施食,獲得長壽。二者施飲,息除一切渴愛煩惱。三者施諸乘輿,即能獲得諸利樂事。四者施妙衣服,即起慚愧之心如獲金蓋。五者施諸塗香華鬘,即得戒聞等持妙香塗飾。六者施諸妙香末香,即得身支柔軟妙香馥郁。七者施諸美味,即得味中上味,及能圓具人中妙相。八者施依止處,即能當與一切眾生為舍為洲、為救為歸、為所趣向。九者施諸病緣醫藥,即得不老不死甘露妙樂圓滿具足。十者若施種種資具,即得菩提分法勝妙資具圓滿具足。如是十種布施稱讚之法,菩薩求菩提時,當得一切稱讚攝受。

「復有十種稱讚之法,菩薩若能清淨,當行布施。何等為十?一者若施燈明,即得如來五眼清淨。二者若施殊妙歌音,即得天耳清淨。三者若施金銀瑠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摩尼真珠及餘珍寶,即得如來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四者若施種種妙寶、種種妙華,即得如來八十種好。五者若施象馬車乘,即得廣多人眾充滿圍繞。六者若施殊妙園林,即得禪定解脫等持等至圓滿具足。七者若施財穀庫藏,即得諸法寶藏圓滿具足。八者若施奴婢及營作人,即得所作自在,如佛自然智圓滿具足。九者若施妻子眷屬,即得最勝可愛無上正等正覺圓滿具足。十者若施四大洲主富樂之位,即得菩薩一切善法成一切智圓滿具足。如是十種布施稱讚之法,菩薩求菩提時,當得一切稱讚攝受。

「復有十種稱讚之法,菩薩若能清淨,當行布施。何等為十?一者若施五欲妙樂,即得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諸蘊清淨,及於一切嬉戲娛樂等事悉得如意。二者若施雙足,即得法義足圓具詣菩提場。三者若施二手,即得法手常授於他圓滿具足。四者若施其耳,即得諸根圓具無所缺壞。五者若施其鼻,亦得諸根圓具。六者若施身諸支分,即得無過失身如佛身清淨。七者若施其眼,即得法眼清淨。八者若施血肉,即得一切眾生真實身命真實布施善資其命。九者若施其髓,即得金剛堅固不壞之身。十者若施上分頭頂,菩薩摩訶薩即得安住三界最勝無上,現證一切智智圓滿具足。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求菩提時,應如是布施,如是等諸相乃能圓滿一切佛法,稱讚攝受。

「舍利子!智者菩薩以其甚深勝慧,不樂世間所樂財物,但為勤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求甘露法、求大覺智、求寂靜涅[2]盤。菩薩於其世間一切所樂之物及諸妙樂無不捨者,一切皆為依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舍利子,譬如世間耕植之人首欲耘田,先依堅木次設眾具,牛以導前,於本[3]上中作耕耘事,營力既成資養身命。彼耕植人以身命存故,金銀諸寶亦能成辦,至於財穀衣服等物悉能成辦。何以故?財不如穀,穀為本故。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依時依處以世間所樂財物行布施者,即能依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子!又如群[4]牛先食青草,次復飲其溫涼之水。水食既調,即成其乳,次成其酪,後成生酥,後成熟酥,如是次第悉有所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先以世間所樂財物行於布施,即能依止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隨所樂欲悉能成辦,或得成彼轉輪聖王,或復成辦三種勝相,謂菩薩十地、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又復成辦千種事業,即得十八不共佛法。又復成辦千種事業,得佛六十種清淨妙音。又復成辦百種事業,即得如來一大人相。又復成辦二百種事業,即得如來最上清淨烏瑟膩沙頂相。又復成辦百種功德妙相,即能圓具如來所有大法螺音。又復成辦百[A1]千俱胝功德妙相,即得如來鮮白齊密上妙齒相。舍利子!是故當知,如來勝業果報菩薩悉能成辦。若能發起一念慈心,諸乞匃者隨應布施,即與發彼殑伽沙數等心無異,即能成辦佛三摩地。當知諸佛從三摩地起已,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於一一毛孔,悉能化現百三摩地所化自在。舍利子!如是如來所有一切神通事業佛法勝相,皆是菩薩宿修大行,以世間所樂財物奉施如來。以攝受故,求甘露法、求寂靜涅盤。舍利子!以是緣故,菩薩摩訶薩以世間所樂財物行布施者,即能依止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復次舍利子!我念過去世阿僧祇劫前,復過無量無數不思議劫,爾時有佛出現世間,其名福生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量千歲。佛會之中有百千大苾芻眾,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自在到於彼岸。是時有一紡線之人,色相端嚴人所樂見,其人所居去佛世尊遊止方處而復不遠。其人於自舍中營自所業,功力辦已,於[1]日後分常所出時即出自舍,前詣世尊福生如來所。到佛所已發清淨心,持以一線奉上世尊,作是白言:『我今以此一線獻奉世尊,願佛哀愍受我所施。願我以此善根,未來世中獲諸攝法。』是時世尊即為攝受。其紡線人從是已後乃至成佛,如是次第總以線數五百而奉世尊,由是十五劫中[A2]不墮惡趣。又復以此善根,千俱胝生作轉輪聖王。又此善根,千俱胝生作帝釋天主。又此善根,當得身分柔軟人相可愛。最初修作勝上事業,親近供養千俱胝佛,尊重恭敬,以香華燈塗、飲食衣服、幢幡寶蓋、醫藥緣具伸供養已,最後復過阿僧祇劫,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名善攝受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佛世尊住壽二十俱胝歲。佛會之中有二十俱胝那庾多大苾芻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自在到於彼岸。有五俱胝大菩薩眾,皆悉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宣說正法,廣度無量無數眾生,作利樂已入大涅盤。彼佛世尊入涅盤後,正法住世滿一千歲,廣作佛事,如我今時當入涅盤等無有異。舍利子!汝見如是紡線之人發清淨心,以一條線奉施如來,如是次第成辦佛法,謂由清淨心廣大故。舍利子!是故當知,若心不廣大復不精勤,即不能得殊勝果報。若心清淨,以其世間所樂財物而為依止隨力少施,即得一切可愛樂果。又復智者菩薩以增上智力多作勝利。何以故?力廣大故,所作無量迴向力故。」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布施不求於色相, 不求受用及富饒,
但求無上佛菩提, 以少施故獲多利。
不求名稱及善譽, 世間快樂亦無求,
於諸起滅絕[2]悕望, 求佛大果無餘法。
飲食衣服及眾具, 於一切處悉無求,
如毛端量發施心, 求甘露門常開廓。
凡所行施無高下, 亦無諂曲慳吝心,
是中懈怠悉蠲除, 勇發世間利益事。
若財若穀資身命, 及餘一切悉行施,
施已廣大歡喜生, 菩提解脫不難得。
父母妻子諸所愛, 來乞匃者皆施之,
所施亦無憎嫉心, 是修最上菩提行。
凡諸所見無忿恚, 惡友常同善友觀,
諸怖畏者施慰安, 於諸事法無執著。
不求王位生法欲, 常宣出離正法門,
法施普及諸眾生, 利益世間常不捨。
不求天中諸妙樂, 唯求無上佛菩提,
不[*]悕布施大名稱, 棄捨己身及餘法。
唯佛菩提常不捨, 非眼識色相所求,
亦復不求生諸天, 但求涅盤最上樂。
諸所施作無依止, 若成若壞悉無求,
智者常生正智心, 明了一切正道法。
「復次舍利子!是故當知,諸菩薩摩訶薩勤行修習布施波羅蜜多,是即廣修菩薩勝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慈悲喜捨品第五,之一 - 2024-03-26 12:54:48

慈悲喜捨品第五之一

「復次舍利子!彼住信菩薩,諸佛世尊審知其器,堪可任持菩薩藏正法之器、是諸佛法器,如是知已即詣其所,隨應為說菩提道法。

「舍利子!以是緣故,當知住信菩薩是大法器。

「舍利子!我念過去世阿僧祇劫前,復過無量不思議阿僧祇劫數,爾時有佛出現世間,其名大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佛於其世間天人阿脩羅、沙門婆羅門等諸大眾中,以自通力圓證聖果。為諸大眾宣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文義深遠純一無雜,圓滿清白梵行之相。舍利子!彼大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諸眾會中,有七十二那庾多聲聞大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自在到於彼岸。彼時有國名最勝幢,有大國王名最勝壽。正法治化,國土廣大安隱豐樂,人民熾盛。其王有子名精進行,色相端嚴人所樂觀,宿種善根,已曾親近過去百千那庾多俱胝諸佛如來恭敬供養。

「是時太子與自官屬止一殊妙大園苑中。爾時大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知其精進行太子是佛法器,堪可任持菩薩藏正法之器,如是知已即詣園苑。到已爾時處于空中為精進行太子說菩提道法。彼佛告言:『太子!此中何名為菩提道?謂於一切眾生起慈波羅蜜多隨轉攝法,此即名為菩提道。

「『復何名為一切眾生慈波羅蜜多?太子!所謂菩薩於眾生界行廣大慈。彼眾生界如虛空界,譬如虛空寥廓廣大;菩薩慈心亦復如是,於眾生界及眾生聚中無不廣大慈心周遍。太子當知,如眾生界無有限量,菩薩慈觀亦復無量。又如虛空無邊際故,而眾生界亦無邊際。以其眾生無邊際故,慈心亦復無其邊際。太子當知,彼眾生界其數廣多,非同地界水火風界。今說譬喻以明斯義,顯眾生界廣多無量。太子!譬如東方殑伽沙數等諸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周遍十方殑伽沙數等諸世界,而彼一切同一大海,大水充滿同一源流。以彼如是十方一切殑伽沙等諸世界中諸眾生聚破為百分,乃至如彼一毛端量,舉一水滴[1]次復如前以其[2]殑伽沙等眾生數量為半百分,乃至如彼一毛端量舉一水滴。次復如前以其殑伽沙等眾生數量復破半百,乃至如彼一毛端量。太子!如前所說彼大水蘊,以其算數方便,不能比等眾生界數無量無邊。而眾生界無量無邊故,菩薩慈心亦復如是。太子!於汝意云何?所有菩薩慈觀善根,汝可知其量不?』太子白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言:『太子!菩薩摩訶薩慈觀善根,無量無邊亦復如是。

「『復次太子!菩薩慈心能自隨護、作他利益,以慈心故於他無瞋亦無懈倦,離諸忿恚、息諸過失,不見違順,表示清淨,滅諸垢穢。於身語心常生妙樂,蠲除雜染息諸怖畏,善護恚惡、起清淨意,滅諸鬪戰不執刀杖,向解脫門離諸損害。所有一切諂曲心意、雜亂詞句虛假語言,皆悉遠離,順善財利資養身命。帝釋梵王常所恭敬,威德莊嚴智者稱讚。護諸愚者、護持梵行,不著欲界。解脫道等一切出生而善攝受,非所愛樂諸有福行,亦不積集一切勝上諸有福行,而常增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為莊嚴,一切下劣殘缺諸根亦悉遣除。順向善趣涅[1]盤正道,一切惡趣剎那止息,一切法愛而自喜樂。諸欲受用大富王位,增上適悅悉無愛著。於諸眾生起平等心,而行布施離諸異想。一切戒學順向修習,諸毀戒者善為作護。現忍辱力,遠離惡魔憍慢等事。發勤精進出離正行,於禪定解脫等持等至,根本煩惱以決定心而求出離。勝慧淨因,出生一切慈聞總持,自分他分悉無違害,息除一切魔煩惱分。行住坐臥增長一切[2]妙樂和合,除蕩一切不善自性及諸作意。慚愧妙香而常塗飾,消滅一切惡趣障難及煩惱等。常起慈心救護世間,以大慈心棄捨己樂隨與他樂。

「『復次太子!諸聲聞人所起慈心但唯自利,菩薩慈心而常利益一切眾生。又復當知,初發心菩薩行眾生緣慈,修行位菩薩行法緣慈,得忍菩薩行無緣慈。太子!如是所說皆是菩薩摩訶薩行大慈心。若諸菩薩住慈心者,即能為諸眾生行廣大慈。』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六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慈悲喜捨品第五,之二 - 2024-03-26 12:55:34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七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慈悲喜捨品第五之[3]餘
「復次大蘊如來告精進行太子言:『云何名為菩薩大悲之心?所謂菩薩求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以大悲心而為先導。譬如士夫所有命根以出入息而為先導,積集大乘菩薩以大悲心為其先導,亦復如是。又如轉輪聖王以其輪寶而為先導即能獲得諸寶,圓具菩薩大悲為先導故即能獲得一切佛法。是故當知,菩薩大悲於一切眾生而不棄捨。

「『復次太子!云何是菩薩於諸眾生轉大悲心?所謂菩薩觀見世間一切眾生堅固執著諸有身見,彼所隨逐,乃[A1]生諸見而為纏縛。菩薩為說斷除執著之法,是為菩薩於諸眾生轉大悲心。又復菩薩觀見世間一切眾生住顛倒處,以無常法計為常想、苦為樂想、無我我想、不淨淨想。菩薩為說斷除顛倒之法,是為菩薩於諸眾生轉大悲心。又復菩薩觀見世間一切眾生顛倒取著諸染欲事,於所生母及諸姊妹起貪染心。菩薩作是思惟:「怪哉!世間罪業眾生愛著欲境,非聖所行,邪行充滿。原其所生,居母胎藏次由母產,云何于今反生欲意?姊妹同體出一母胎,豈以染緣共期和合?壞、極破壞、最極破壞,恣貪瞋癡破毀身心,無智所壞摧滅正法,建立非法行險難法,趣入地獄、餓鬼、畜生境界。譬如狐群於其夜分入棄屍林中,起恚惡相伺其所食,世間顛倒染著眾生亦復如是。又如世間生盲之人,不能瞻視諸有色相墮險惡處,染著眾生亦復如是。又如猪群食其殘棄不淨之物,染著眾生亦復如是。以顛倒染緣為染污所壞,入魔境界魔索繫縛,欲泥陷沒。」菩薩為說斷除染愛之法,是為菩薩於諸眾生轉大悲心。

「『又復菩薩觀見世間一切眾生為五蓋所覆、欲箭所射,處處愛著,眼見色已著所愛境,耳聞其聲、鼻嗅其香、舌了其味、身覺其觸,隨諸所愛而生取著。苦哉眾生違害處多,親附惡友互求財利,與彼惡友同其知解,得無義利互為損惱,多諸惛沈睡眠惡法,懈倦迷悶無智隨逐起諸惡作。此等眾生為客塵煩惱染污其心起諸疑惑,此等眾生不能決定獲得最上甚深佛法。菩薩為說斷除蓋障等法,是為菩薩於諸眾生轉大悲心。

「『又復菩薩觀見世間一切眾生起諸慢心,謂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如是七慢,一者於劣計勝;二者於勝計等;三者於勝計勝;四者恃所執我;五者計己多德,於增上功德法而起慢心;六者計己少分劣他;七者謂己有德;以慢心故所應稱讚而不稱讚,所應禮奉而不禮奉,不敬耆宿,於師尊所不能聽受,於智者所不能請問何者是善、何者不善、何者所應親近、何者不應親近、何者應作、何者不應作、何者有罪、何者無罪、何者是正道、何者是三摩地、何者是解脫?如是等法不能請問。菩薩為說斷除一切魔障之法,是為菩薩於諸眾生轉大悲心。

「『又復菩薩觀見世間一切眾生愛繩所縛,所謂愛樂男女妻妾財利等事。以愛著故,是即愛樂生死險難、三塗惡趣,三有纏縛拘束身心不得自在,以不自在故造諸罪業。菩薩為令彼悉趣向涅[1]盤聖道,宣說正法,是為菩薩於諸眾生轉大悲心。

「『又復菩薩觀見世間一切眾生,離善知識近惡知識,以近惡故染著十種不善之法,謂殺生、偷盜、邪染、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貪欲、瞋恚、邪見。菩薩欲令一切眾生為善知識之所攝受,息除一切不善之業,積集清淨十善業道,宣說正法,是為菩薩於諸眾生轉大悲心。

「『又復菩薩觀見世間一切眾生癡所覆障,無明黑暗而常隨逐,執著我、人、眾生、壽者、補特伽羅、作者、受者、我我所等。菩薩為令如是一切眾生慧眼清淨諸見斷滅,宣說正法,是為菩薩於諸眾生轉大悲心。

「『又復菩薩觀見世間一切眾生沈沒生死不能解脫,五蘊殺者常所殺害。菩薩為令解脫五蘊,超越輪回曠野險難、出離三界,宣說正法,是為菩薩於諸眾生轉大悲心。

「『又復菩薩觀見世間一切眾生作諸不善,如棘刺樹雖生無成,造不善業亦復如是,此世他世五趣輪回,不能順向涅盤聖道。菩薩為其開涅盤門使令趣入,宣說正法,是為菩薩於諸眾生轉大悲心。

「『復次太子!菩薩如是觀察世間諸眾生故,以十種相轉大悲心。何等為十?一者無諂誑心轉,虛空出離故。二者深固心轉,能善出離故。三者無虛假神通轉,正道出離故。四者無屈曲心轉,止諸曲心善出離故。五者真實心轉,於一切眾生悉無高下平等出離故。六者隨護他轉,自心清淨善出離故。七者堅固慧心轉,離動靜心而常安住善出離故。八者棄捨己樂轉,無愛著出離故。九者隨授他樂轉,利他出離故。十者荷負眾生[2]極重檐轉,堅固精進善出離故。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十種勝相於諸眾生轉大悲心。又復菩薩,或有眾生應以大乘法得出離者,即起悲心而為出離,此說是為菩薩大悲。

「『又復眾生應修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勝慧法者,即起悲心隨應出離,此說是為菩薩大悲。

「『又復眾生應修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歡喜根本最勝事業及次第諸定,乃至十善業道廣大章句,隨應為轉,從悲心起佛自然智,而為飲食資養慧命。此說是為菩薩大悲。

「『又復菩薩自諸所行極善所作起大悲心,隨諸眾生應何所作,悉能圓滿眾生意樂。此說是為菩薩大悲。若諸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大悲心者,即能觀察眾生,悉令獲得如是等法。此乃菩薩思惟愍念起大悲心。

「『復次太子!云何是為菩薩喜心?所謂菩薩於諸善法隨所思念,適悅歡喜;聞諸善法,不驚不懼,不生懈倦。蠲除一切別異心意,安然愛樂一切法樂。心喜身順,自心清淨歡喜意生。覩如來身相好莊嚴,勤求愛樂增上適悅。聽法無倦,依法修行歡喜愛樂。諸來惡語歡喜忍受。隨所生起諸歡喜法,於一切眾生起無礙心,廣為宣說令生勝解,無祕惜心攝伏慳吝。隨所求者歡喜而施,面常熙怡攝護毀戒,尊敬持戒常生清淨,自所修行得清淨已,超越一切惡趣怖畏,歡喜安慰一切眾生。諸來惡語起觸嬈者,歡喜忍受。施諸眼目及身分時,歡喜甘忍。心無間斷,常生悅樂起歡喜心。尊重師長、尊勝己者,不生輕慢,面常熙怡含笑先言,離諸顰蹙諂曲心意,雜亂語言歡喜悉除。喜心愛樂諸出離法,仰敬師尊如諸菩薩,頂重正法猶護己身,尊奉如來如惜其命,欽承師範如其父母,愛念一切眾生如所生子,遵軌範師如護眼目,敬修行者如護頭頂,信受諸波羅蜜多如固手足,重說法師如愛妙寶,勤求正法如重良藥,讚奉醫王如水上善。太子!如是所說是為菩薩喜心。若住喜心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時常得歡喜,勤求正法曾無懈倦,起歡喜心修菩薩行。

「『復次太子!云何是為菩薩捨心?所謂捨者有其三種。何等為三?一煩惱捨,二自他隨護捨,三時隨時捨。云何名煩惱捨?謂恭敬不高、不恭敬不下,得利無領納、失利無惱恚,見諸持戒及毀戒者平等其心,稱讚不喜、譏謗不恚,毀辱能安、譽美無動,於諸苦法善能決擇、於諸樂法常所伺察,隨順不著、違害不斷,於善惡友住平等心,善作惡作亦復無二。愛非愛境平等而捨,多聞無聞悉無領受,善說惡說都無違順,安慰過失二俱平等。等心愛念自他眾生不惜身命,於上中下一切眾生平等照明,於美惡相住平等法,於真妄中自實清淨。太子!如是所說,菩薩自無種類捨心清淨,此說是為諸煩惱捨。云何名為自他隨護捨?所謂菩薩當段取身肉行布施時,住於捨心悉無所求,身無所作、語無所作、中亦無動,無眼相、無色相,乃至無意相、無法相,一切無動此名為捨。惡作無害亦名為捨,善作無動亦名為捨,自他俱忍亦名為捨。諸所饒益及不饒益住平等心亦名為捨。無諸諍訟名最上捨。自心決定亦名為捨。伺察自他悉無所害,菩薩住等引心而行於捨。然菩薩捨不同諸佛世尊所行捨法。何以故?菩薩摩訶薩於其捨法,現前了知常所修作,於諸善法而常勤求,知時隨時而行捨故。云何名為時隨時捨?所謂菩薩觀見眾生非法器者、無聞之者[A2]悉住捨心,又於衰毀譏苦一切眾生亦住捨[A3]心,又於聲聞乘法決定超越而捨。於布施時行持戒捨;於忍辱時,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捨;於精進時行持戒捨;於禪定時行布施捨;於智慧時行五波羅蜜多悉圓滿捨。此說是為時隨時捨。諸所應作及不應作,彼一切法悉住平等,亦名為捨。諸住捨行菩薩摩訶薩,乃至於彼諸善法分悉名為捨。太子!如是所說,皆名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喜捨之心。』」

爾時世尊釋迦牟尼如來告舍利子言:「彼時大蘊如來,為彼精進行太子說慈悲喜捨法已,即復宣說六波羅蜜多。何等為六?所謂布施波羅蜜多、持戒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禪定波羅蜜多、勝慧波羅蜜多。如是宣說諸波羅蜜多,令彼精進行太子發勤精進如理修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一 - 2024-03-29 17:13:33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七
如來不思議品[1]第四之一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信心住菩薩,於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十種不思議法中,信解清淨,超越分別、離諸疑悔,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何等為十?一者於佛如來最勝身相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適悅之相發希有想。二者於佛如來妙好音聲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三者於佛如來最上大智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四者於佛如來微妙光明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五者於佛如來圓滿戒定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六者於佛如來廣大神足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七者於佛如來十種智力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八者於佛如來四無所畏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九者於佛如來大悲之心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十者於佛如來不共佛法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如是十種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不可思議希有之法,住信菩薩精進勤求,不怖不懈心無動轉,乃至身肉皮骨筋脈血髓乾枯焦瘁,若未能得如來十種不思議法,於其中間不生疲倦,精進勤求必當獲得。舍利子!住信菩薩於佛如來如是十種不思議法,應當如是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如來身相不思議, 應觀微妙淨法身,
無相亦無對礙門, 菩薩能生於信解。
乃至諸趣廣分別, 音聲惟佛不思議,
於一切處[2]寶法門, 應當信解佛境界。
所有一切眾生類, 上中下根有差別,
惟佛勝智普能知, 信解智力不思議。
諸佛無邊大光明, 淨光明網不思議,
廣大照曜於十[A1]方, 無邊剎海皆洞徹。
牟尼出世淨妙戒, 而不依止世間法,
住信菩薩淨信心, 信佛神足不思議。
諸佛神通境界門, 而諸菩薩不能知,
諸佛常住等引心, 佛解脫門不思議。
法界廣大無分別, 惟佛勝力悉能知,
具足智力大仙尊, 無邊無際虛空等。
假使一切眾生類, 互發問端辭猶海,
隨問遍答生喜心, 如來無畏不思議。
為一眾生作利益, 無邊眾生亦復然,
普令安住調伏心, 如來大悲不思議。
如來諸相皆具足, 而能覺了一切法,
不共佛法功德門, 於一切處智顯示。
如是十種不思議, 攝諸佛法入法性,
若能遍起信解心, 菩薩善住於淨信。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住信菩薩於佛如來最勝身相,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謂佛如來其身清淨,於彼一切不善法中普能除斷,復於一切善法之中皆悉具足。如來身者,已離一切不淨穢惡筋骨血肉流散漏失諸染污法。如來身者,自性明亮清淨瑩潔,永離一切煩惱垢染;超出世間,不為一切世法所染。如來身者,積集無量福智妙行長養眾生,修習無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諸善法,嚴具一切勝功德花,如大圓鏡現眾色像,復如清淨水月影現。又如來身者,如虛空界普攝一切,復如法界最上最勝。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虛空身、無等等身、一切三界[A2]最勝之身。又如來身者,不可喻身、無所喻身,清淨無垢離諸染污,自性光明非先際可觀、非後際可觀、非現在可觀、非種族可觀、非色可觀、非相可觀、非隨形妙好可觀、非心可觀、非意可觀、非識可觀、非見可觀、非聞可觀、非念可觀、非表了可觀、非蘊可觀、非處可觀、非界可觀、非生可觀、非住可觀、非滅可觀、非取可觀、非捨可觀、非出離可觀。非行可觀、非顯色可觀、非狀貌可觀、非形色可觀、非來可觀、非去可觀、非戒可觀、非定可觀、非慧可觀、非解脫可觀、非解脫知見可觀、非有相可觀、非離相可觀、非法相可觀、非諸相成辦可觀、非無所畏可觀、非無礙解可觀、非神通可觀、非大悲可觀、非不共佛法成辦可觀。諸佛出現,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自性妙身、空無相無願無際岸身、無種類身、無積聚身、無分別身、無依止身、無別異身、已得善住不動轉身、無色非色自性身、無受非受無想非想無行非行無識非識自性身、無實無生非大種身、未曾有未曾有業身,非眼所生不從色中出亦非在外,非耳依止不從聲中出亦非在外,非鼻所嗅不從香中出亦非在外,非舌了別不從味中出亦非在外,非身和合不從觸中出亦非在外,非心所轉、非意所轉、非識所轉,亦非不轉亦非隨轉,得安住無動等虛空身,法界最上混入虛空界。舍利子!如是等法,住信菩薩能於如來不可思議淨妙身相,信解清淨,超越分別、離諸疑悔,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無量俱胝那庾多, 歷劫廣修菩薩行,
身業三種善淨中, 勤求無等善逝身。
十方世界起慈意, 廣以身命行布施,
常離欲邪行染心, 勤求無上虛空身。
清淨微妙上衣飾, 無量劫中行布施,
施波羅蜜妙行圓, 廣施最上諸佛子。
犛牛愛尾猶護戒, 能捨身命忍無怨,
願求佛身無懈心, 廣修精進波羅蜜。
樂觀諸佛定境界, 內心樂起慧方便,
法界最上善逝身, 願我如是當獲得。
[1]諸佛善行廣作已, 得菩提果人中上,
當獲廣大虛空身, 善離塵染淨無垢。
離我人相自性空, 無相無言無所得,
出過諸眼境界門, 大牟尼身如是得。
離色離聲意清淨, 無生無作本來空,
當得如來無動身, 十[2]力善逝亦如是。
如幻化出種種身, 諸象馬等及人相,
愚癡虛妄顛倒心, 佛十力尊色相見。
過去無量諸善逝, 未來諸佛亦復然,
同一無等法性身, 法界最上虛空等。
「舍利子!彼住信菩薩於如是等諸佛如來最勝身相不可思議,信解清淨,超越分別、離諸疑悔,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住信菩薩於佛如來妙好音聲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舍利子!謂佛如來於彼一切眾會之中所出音聲,皆為調伏隨順作諸善利所有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普遍意樂悉令生喜。然佛如來不作是念:『我能為此苾芻眾會宣說諸法。為此苾芻尼眾會,優婆塞、優婆夷、婆羅門、剎帝利、長者居士、梵眾會等,為其說法。』又佛如來隨宜宣說契經、諷頌、記別、應頌、自說、譬喻、緣起、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如是等法,普為一切眾會乃至梵眾,如應宣說。所有上中下根種種差別諸眾生類悉聞法句,而彼法句皆從如來口門而出,隨諸根性各得解了,於其中間亦無語言互相違礙,各各於法明了知解。此即如來宿福果報現轉妙音,令諸眾生隨轉解入。

「又舍利子!如來聲者,所出細滑悅意可樂,清淨無垢美妙樂聞,復善明了不麁不惡,聞者身喜心無厭倦。聞者心喜喜樂隨生,分明解了咸生愛樂,心意調適,如師子音聲、雲雷音聲、海潮音聲、迦陵頻伽微妙音聲、清梵音聲、[A3]大鼓音聲、吉祥音聲、柔軟音聲、振響音聲、令彼眾生諸根適悅淨妙音聲、一切眾會忻樂音聲、諸相具足最勝音聲。諸佛如來若此若彼,皆悉具足無量功德清淨音聲。舍利子!此如是等,是為住信菩薩於佛如來妙好音聲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如來梵音妙聲相, 所出音聲善調伏,
梵眾不及佛音聲, 如是諸法皆具足。
佛聲能與慈相應, 廣大悲心復高勝,
喜捨相應亦復然, 牟尼聖尊妙音出。
聞聲能息眾生類, 貪火瞋毒諸不善,
愚癡暗冥亦消除, 如是音聲皆具足。
種種方處諸人眾, 普遍一切人類中,
乃至極此閻浮提, 種種語言佛善了。
眾生隨聞佛音聲, 地居空居諸天眾,
得聞牟尼妙音聲, 隨佛音聲能解入。
二足四足及多足, 無足等類聞佛聲,
隨觸隨聞寂意生, 彼一切處隨聲轉。
三千大千世界中, 開明調伏眾生類,
普攝上中下諸根, 隨佛音聲而善轉。
應調伏者聞解脫, 離諸分別非分別,
等引心說聖諦門, 是中無執亦無縛。
無邊眾生聞佛聲, 聞已息除諸煩惱,
志誠歸命佛法僧, 聞已戒忍皆具足。
如來最上妙音聲, 是聲深廣無邊量,
音聲無邊智無邊, 菩薩智信無疑悔。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七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二 - 2024-03-29 17:18:15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八
[1]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2]傳梵大師[3]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如來不思議品[4]第四之二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住信菩薩於佛如來最上大智不可思議,信解清淨,超越分別、離諸疑悔,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舍利子!諸佛如來以無礙知見轉一切法。

「復次舍利子!我今為汝譬喻宣說發明如來智波羅蜜多,令彼住信菩薩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舍利子!譬如殑伽沙等諸世界中,一切草木枝葉莖幹,總取為四指分量,中或有人攝聚一處,聚一處已用火焚之,焚已一切悉成灰燼,散擲於彼殑伽沙數一切世界大海之中,其灰在海經百千歲分布。而有如來智力圓滿具足,能於彼彼大海之中,取彼彼灰分布於彼一切世界,謂若干灰、若干世界、若干根本、若干蘊聚、若干枝葉,悉布在於若干方處而無減失。何以故?諸佛如來於法界中善覺了故,以其覺了而悉能知如是若干一切世界廣大所作。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具大威德,有大神通、廣大名稱,世間若有諸善男子善女人等,於佛如來最上大智,信解清淨離分別者,皆是如來慈心建立,現證一切善根邊際,而復[5]作盡諸苦邊際。何以故?諸佛如來於法界中善覺了故。若有能於佛如來所發生一念信解心者,所獲功德而不壞失。

「又舍利子!我今復說譬喻顯明斯義,或有智人於我喻說而能解了。譬如有人壽限百歲,或於一時取以一毛端量一渧之水析作百分,持詣佛所,作是白言:『世尊!我今持此水渧寄置佛所。後復來取,佛當與我。』佛即受之,以其水渧置在殑伽河中,隨流汎溢次[*]第入於大海之中。爾時彼人過百歲已來詣佛所,作是白言:『世尊!我昔以水渧寄[A1]在佛所,願佛今時還當授我。』舍利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最上大智圓滿具足,即於大海之中取彼先寄一毛端量析百分者一渧之水,授與彼人。其一渧水,不為海水損觸壞失。舍利子!我所說喻表示分明,況復有人能見是義。如是水渧經久時中,以如來智力而不能壞。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亦復如是。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如來如是大智,信解清淨離分別者,皆是如來慈心建立,緣佛功德空中雨華,現證一切善根邊際,而復作盡諸苦邊際。何以故?諸佛如來於法界中善覺了故。若有能於佛如來所發生一念信解心者,所獲功德而不壞失。」

爾時尊者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諸佛如來離如來智能轉諸法不?」

佛言:「不也。舍利子!」

是時舍利子復白佛言:「當何名為智?何名為識?」

「舍利子!當知識者住於四處:一者,識隨色住、色緣色住,而常親近增長堅牢廣大所成。二者,識隨受住、受緣受住,而常親近增長堅牢廣大所成。三者,識隨想住、想緣想住,而常親近增長堅牢廣大所成。四者,識隨行住、行緣行住,而常親近增長堅牢廣大所成。此說名識。何名為智?謂住五取蘊中智蘊了知,此說名智。若復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各了知住於識界,此說名識。若復識於法界有所分別,此說名智。若復眼所了知色中施設,耳所了知聲中施設,鼻所了知香中施設,舌所了知味中施設,身所了知觸中施設,意所了知法中施設,此說名識。[6]若復內心寂靜外無所行,以智收攝,無有少法而可分別[7]亦不離分別,此說名智。若復所緣識生、作意識生、分別識生,此說名識。若復無所執、無所取、無所緣、無表了,此說名智。若復有為所行法中識有所住,識於有為中行,此說名識。若於無為法中無識可行,若無為智即說名智。若是識於生住滅法中了別無生無滅無住,此說名識。舍利子!於如是等諸法之中,如是名識,如是名智。是故當知,如來大智不可思議,住信菩薩信解清淨,超越分別、離諸疑悔,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所有殑伽沙數等, 十方世界諸草木,
若人焚[A2]爇悉成灰, 置大海中百千歲。
佛十力尊微妙智, 後復能取海中灰,
若干根種及諸方, 而悉分布無減失。
心持十方眾生界, 貪瞋癡行悉了知,
一切意樂及所行, 無增無減皆悟解。
大智十力世間尊, 十方乃至遍法界,
調御不生分別心, 一切佛子皆信解。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如來微妙光明不可思議,住信菩薩信解清淨,超越分別、離諸疑悔,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謂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於法界中善能覺了所有光明廣大微妙,而此三千大千世界總攝一切,普遍光明炎赫照曜,如無雲覆翳日光高出。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亦復如是,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廣大光明炎赫照曜,映蔽大地所有一切星宿山石、藥木燈光及大火聚,超出最勝廣大微妙明焰熾盛,至于日月光明,及四大王天所化宮殿、身莊嚴具等諸光明,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所化宮殿、身莊嚴具等諸光明,彼梵眾天、梵輔天、梵會天、大梵天所化宮殿、身莊嚴具等諸光明,超出最勝廣大微妙明焰熾盛。彼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所化宮殿、[1]身莊嚴具諸光明中,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清淨光明,超出最勝廣大微妙明焰[A3]熾盛。何以故?如來圓滿廣大無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故。舍利子!若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光明施設表示,比佛如來所有光明,百分不及一,乃至烏波尼殺曇分皆不及一。譬如世間常等真金,置於閻浮檀金聚中,而彼常金無有光明,亦不炎赫不能照曜。而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光明施設表示,於佛如來最上光中,悉無光明炎赫照曜。如來光者,無有過上、廣大最勝亦無分限,極善業報現前隨轉,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廣大照曜,不以日月晝夜時分所照為明。如來悲愍世間一切眾生,普令安住淨圓光中。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乃於阿僧祇世界之中廣大照曜。何以故?如來已得最上波羅蜜多及般若波羅蜜多故。

「舍利子!我今復說譬喻以明斯義。譬如有人取此三千大千世界大地諸土盡末為塵,持詣東方,過一世界下一塵點,第二世界復下一點;如是乃至南西北方,各各世界悉下塵點。舍利子!於汝意云何?而彼塵末於諸世界盡邊際不?」

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

佛言:「舍利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亦復如是。於彼一切世界之中,以淨光明廣大照曜,而諸光明比佛光明,百分不及一,乃至烏波尼殺曇分皆不及一。何以故?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得最上波羅蜜多及般若波羅蜜多故。

「又舍利子!大地所有草木樹林鐵圍諸山,乃至須彌山王,皆是如來大光明力所[2]任持故,乃於三千大千世界廣大照曜。然其下劣眾生不能信解,或有眾生不能瞻見如來圓光,或有眾生於圓光中廣大瞻覩,或有一俱盧舍見佛光者,或有一由旬內見佛光者,或有三千大千世界之內見佛光者。又舍利子!如來光明,何人能於百千世界悉瞻覩者?謂諸登地菩薩能於無邊一切世界見佛光明。如來悲愍一切眾生,盡虛空界及眾生界,以淨光明普遍照曜。彼住信菩薩聞是說已,信解清淨,超越分別,離諸疑悔,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所有日月諸光明, 帝釋梵王光明等,
乃至色究竟天光, 而悉不及佛光相。
色究竟天等諸光, 乃至三千大千界,
比佛一毛孔中光, 十六分中不及一。
虛空光明為廣大, 眾生廣大亦復然,
若覩如來淨光明, 無邊無際虛空等。
應化度者見佛光, 不比世間生盲類,
彼不能見日光明, 返謂日光無所有。
下劣眾生亦如是, 佛以光明常照曜,
自不能覩淨光明, 返謂佛光無所有。
諸有見佛圓光者, 或俱盧舍或由旬,
或復三千世界中, 而能覩佛光明相。
八地九地及十地, 已登地位諸菩薩,
悉能安住大地中, 覩佛光明具大慧。
菩薩趣向佛大慧, 依止無邊光明輪,
作諸佛事利眾生, 諸佛剎土不思議。
諸佛如來不思議, 不思議光亦復然,
不思議開淨信心, 諸福蘊門不思議。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如來圓滿戒定不可思議,住信菩薩信解清淨,超越分別、離諸疑悔,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舍利子!如來正實之語作如是說:『世間所生一切眾生,若淨戒蘊,清淨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而諸眾生於世間生、於世間老,不染世法,得婆羅門離罪之法,復得沙門寂靜觀想三摩地法,當得最上波羅蜜多。』如來又以正實之語作如是說:『我不見有世間一切若魔若梵、若沙門婆羅門、天人阿修羅等,而能清淨戒蘊、定蘊,同佛如來無量清淨戒定蘊者。』何以故?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得最上波羅蜜多,已得戒定波羅蜜多。

「舍利子!我今復說譬喻以明斯義,可樂聞不?」

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時,願佛為說。若諸苾芻得聞如來清淨戒定波羅蜜多法者,隨所聞已信奉受持。」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八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三 - 2024-03-29 17:20:05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九
[1]西天[2]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3]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如來不思議品[4]第四之三
復次,佛告舍利子言:「於汝意云何?地界與眾生界孰為多邪?」

舍利子白佛言

「世尊!地界非多,眾生界多。」

佛言:「舍利子!如是如是,眾生界多。舍利子!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眾生,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乃至普及諸有情界,於一剎那、一臘縛、一須臾頃,無前無後悉得人身。即彼如上得人身者一切眾生,於一剎那、一臘縛、一須臾頃,悉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即彼一切所成諸佛如來,一一如來現前所化各有千頭,而一一頭各有千面,其一一面各有千舌。是諸如來,具足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無礙辯才。舍利子!而彼如來同共稱讚如來所有戒波羅蜜多及戒蘊功德,經俱胝那庾多劫而悉不能得其邊際。又舍利子!一佛如來戒蘊功德無有邊際,如是諸佛如來戒蘊功德、無上大慧解入辯才乃至入大涅[5]盤,於其中間皆悉同等。何以故?於無性中起有性思[A1]議。是故如來戒蘊功德、無上大慧最勝辯才,無量無數無有邊際與虛空等。舍利子!且置如上所說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普遍十方殑伽沙數等諸世界,一切眾生於一剎那、一臘縛、一須臾頃悉得人身,乃至悉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總略廣說,乃至於無性中起有性思議。是故如來戒蘊功德、無上大慧最勝辯才,無量無數無有邊際與虛空等。何以故?如來已得最上波羅蜜多,圓滿清淨戒波羅蜜多[6]故。

「復次舍利子!我今復以顯明事相宣說如來定波羅蜜多。汝樂聞不?」

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時,願佛為說,令諸苾芻聞所說已信奉受持。」

佛言:「舍利子!後時後分當有七日出現世間,於彼時中三千大千世界,炎熾、遍炎熾、極遍炎熾,都一焰聚。彼時如來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具有十種希有之法現彼地方。何等為十?一者地平如掌,是為第一希有之法。二者於彼時中三千大千世界,炎熾、遍炎熾、極遍炎熾,都一焰聚,彼時如來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彼地方中悉無荊棘涌出金寶,是為第二希有之法。三者於彼三千大千世界,炎熾、遍炎熾、極遍炎熾,都一焰聚,彼時如來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其地廣闊如來受用,是為第三希有之法。四者於彼時中三千大千世界,炎熾、遍炎熾、極遍炎熾,都一焰聚,彼時如來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彼地方中自生異草,青潤柔軟右旋宛轉,如迦唧隣那寶,復有妙香,是為第四希有之法。五者於彼時中三千大千世界,炎熾、遍炎熾、極遍炎熾,都一焰聚,彼時如來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彼地方中自然涌出八功德水,所謂一冷、二輕、三軟、四香、五美、六清、七飲時無厭、八多飲無患,如是具足八功德水,是為第五希有之法。六者於彼時中三千大千世界,炎熾,遍炎熾,極遍炎熾,都一焰聚,彼時如來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彼地方中有清涼風自然吹觸。舍利子!譬如夏月盛熱之時,人極疲倦時,或有人往詣殑伽河岸,承彼清涼漸入河中,澡沐身體去除熱惱,乃得輕安調暢適悅;出河在岸往復經行,其去不遠見大樹林,[7]青潤蓊欝枝葉扶[8]踈,影[9]癊清虛周匝垂覆,其中殊麗宛如珠寶間錯嚴飾,是人即時詣彼林所安詳而坐,四面涼風散來吹觸。舍利子!如來亦復如是,以宿善業果報煥明,清淨涼風自然吹觸,是為第六希有之法。七者於彼時中三千大千世界,炎熾、遍炎熾、極遍炎熾,都一焰聚,彼時如來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彼地方中自然而有水生諸華,所謂優鉢羅華、鉢訥摩華、俱母陀華、奔拏利迦華等,是為第七希有之法。八者於彼時中三千大千世界,炎熾、遍炎熾、極遍炎熾,都一焰聚,彼時如來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彼地方中自然而有陸生諸華,所謂阿帝目訖多華、瞻波迦華、蘇摩那華、[1]嚩利尸迦華、阿輸迦華、波吒羅華、迦蘭尼迦華、多囉尼華等,如是等華色香具足,是為第八希有之法。九者於彼時中三千大千世界,炎熾、遍炎、熾極遍炎熾,都一焰聚,彼時如來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彼地方中[2]如金剛所成,堅固牢實而無破壞,是為第九希有之法。十者於彼時中三千大千世界,炎熾、遍炎熾、極遍炎熾,都一焰聚,彼時如來若行若住若坐若臥,彼地方中見有殊妙寶塔出現,一切天人,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等,瞻禮供養,是為第十希有之法。

「舍利子!如是十種希有之法,於彼地方次第出現,以其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於法界性善覺了故。隨其色相入三摩地,住等引心純一樂受,經殑伽沙數等劫謂如食頃,如來於三摩地無所壞失。舍利子!如來在定,住經一劫或百劫、千劫、百千劫、一俱胝劫、百俱胝劫、千俱胝劫、百千俱胝劫、百千俱胝那庾多劫、後從定起。何以故?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得最上波羅蜜多故。而彼最上波羅蜜多者,具大神通、有大威德、得大自在,是故如來圓滿具足。舍利子!如彼非想非非想天中,天子生已緣一境住,謂識所緣。經八萬四千劫而識不於餘識所轉,乃至壽限盡時即[3]當趣滅。

「舍利子!如來始於初夜分中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於中夜分入大涅盤,於其中間而不壞滅三摩地法。如來在定,無心可轉、無心所行、無心伺察、無心遍行、無心可增、無心可減、無心散亂、無心可高、無心可下、無心攝護、無心隱密、無心隨順、無心違背、無心沈下、無心動轉、無心喜悅、無心愛[4]箸、無心分別、無心離分別、無心計度、無心隨識流轉、無心依止眼耳鼻舌身意、無心依止色聲香味觸法、無心於彼法中行、無心於彼智中行、無心於彼過去觀察、無心於彼未來觀察、無心於彼現在觀察。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如是安住三摩地中,心無少法而可生起,然於一切法中以無礙知見而常隨轉,都無發悟。如來離心意識,於定分位亦不減失,復常施作一切佛事,然無發悟。」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佛於無量百千劫, 遍三有中修道行,
戒聞定忍無散心, 圓成無上菩提果。
佛善業果報如是, 超勝世間戒清淨,
無戲論垢淨如空, 十力淨戒虛空等。
佛於初夜成正覺, 後於中夜入涅盤,
佛無心行無遍行, 於諸寂定無減失。
十力戒蘊亦無減, 神力解脫分亦然,
百千劫中住一心, 佛無分別離分別。
佛於如空定境界, 三義轉佛無礙智,
心意伺察不遣除, 佛子信解佛十力。
「舍利子!如是等法,住信菩薩應於如來戒定法中,信解清淨,超越分別、離諸疑悔,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住信菩薩於佛如來神足通力,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舍利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常所宣說,尊者大目乾連於聲聞苾芻眾中神通第一。於彼菩薩眾中,若以聲聞神通同等較量,我不見有聲聞神通與菩薩等者。若以菩薩神通與佛神通同等較量,我不見有菩薩神通與如來神通而相等者。彼諸菩薩常作是念:『如來神通不可思議,我等發勤精進,願求成辦如來神力。』

「復次舍利子!我今復以喻說,發明如來神通智力。汝樂聞不?」

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今正是時,願佛為說,令諸苾芻聞所說已信奉受持。」

佛言:「舍利子!於汝意云何?大目乾連有大神通邪?」

舍利子白佛言:「世尊!我親聞佛說、親所聽受,大目乾連於聲聞苾芻眾中神通第一。」

佛言:「舍利子!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一切聲聞,彼彼神力皆與大目乾連神力同等,猶如稻麻竹𥯤甘蔗叢林,如是同等如是色相。所有一切聲聞功德威勢精進力能,神通變化隨所表示,比佛如來,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一俱胝分不及一,百俱胝分不及一,千俱胝分不及一,百千俱胝分不及一,算分、數分及譬喻分乃至烏波尼殺曇分,皆不及一。何以故?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得最上波羅蜜多故。舍利子!如來以神通力於此地中置一芥子,以佛如來加持力故,彼諸聲聞一切威勢神通力能,而悉不能舉彼芥子,復不能動一毛端量。何以故?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得最上波羅蜜多及神通波羅蜜多故。舍利子!且置上說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普遍十方殑伽沙等一切世界,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彼諸眾生一時皆得聲聞之果,具大神通悉如大目乾連,彼諸聲聞同以威勢力能神通變化,而悉不能舉動芥子一毛端量。何以故?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已得最上波羅蜜多及神通波羅蜜多故,具大威德、有大神通、得大自在。」

爾時世尊復告尊者舍利子言:「汝昔曾聞,風災劫時有大風起名毘藍婆,振吼吹擊此三千大千世界,須彌山王、鐵圍諸山、大鐵圍山等,及四大洲至八萬洲,彼彼大海吹皷高起,流散周遍一由旬量。」

舍利子白佛言:「世尊!我昔親聞如來宣說如是等事。」

佛言:「舍利子!風災劫時大風吹擊此三千大千世界,須彌山王及諸山大海吹皷高起,破壞流散周遍一切,乃至無數百千由旬分量。地居諸天亦悉飄鼓流散周遍,塵尚不見況山石等。所有夜摩天中諸宮殿等,飄鼓破壞流散周遍,塵尚不見何況宮殿。彼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梵眾天、梵輔天、梵會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如是等天諸宮殿等,飄鼓破壞流散周遍,塵尚不見何況宮殿。舍利子!如是大風飄鼓吹擊,爾時如來所有妙衣不能損動一毛端量,況復衣角。所以者何!以佛如來不思議神力、不思議緣、不思議所行、不思議大悲悉具足故。舍利子!當彼大風飄鼓之時,東西南北四維上下周遍十方殑伽沙等一切世界大風不止。是時如來舉以指端指大風輪,即時大風皆悉止息,此是如來神通智力無所減失不思議故。舍利子!彼住信菩薩應於如來神通智力,信解清淨,超越分別、離諸疑悔,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所有三界諸眾生, 皆作聲聞具智慧,
與大目連智皆同, 悉具神通波羅蜜。
如來於此地方中, 置一芥子極微[1]小,
彼彼一切現神通, 而悉不能為舉動。
所有殑伽沙數等, 十方一切世界中,
毘藍婆風振擊時, 普遍諸方皆吹鼓。
當彼如是大風起, 佛上妙衣悉舉示,
不能動其一毛端, 由佛神力不思議。
大風吹擊極猛惡, 牟尼舉一毛端量,
神力能止大風輪, 無邊廣大虛空等。
「舍利子!住信菩薩應於如來如是神力,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九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四 - 2024-03-29 17:20:45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
[2]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四
「復次舍利子!住信菩薩於佛如來十種智力不可思議,聞已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如來以具十智力故了知勝處,於天人世間能師子吼轉妙梵輪,所有一切天人魔梵悉不能轉,無與如來同其法者。云何十力?一者處非處智力,二者業報智力,三者種種信解智力,四者種種界智力,五者根勝劣智力,六者至處道智力,七者禪定解脫等持等至染淨智力,八者宿住隨念作證智力,九者天眼作證智力,十者漏盡作證智力。舍利子!如是名為如來十種智力。如來以具十智力故了知勝處,於大眾中能師子吼轉妙梵輪,乃至一切世間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云何如來處非處智力?謂佛如來以其無上最勝智力,於處非處如實了知。何者是處?何者非處?舍利子!所言非處者,謂不容受,身作惡者、語作惡者、意作惡者能感悅意光澤可愛果報,若如此者無有是處。而或可容受者,謂身語意造作諸惡,不能招感悅意光澤可愛果報,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身語意業造作諸善,而能招感不悅意光澤可愛果報,無有是處。可容受者,謂身語意造作諸善,而能招感悅意光澤可愛果報,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慳悋人感大富果,無有是處;若慳悋人感貧窮果,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行施人感貧窮果,無有是處;若行施人感大富果,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破戒人得生天人,無有是處;若破戒人當墮地獄餓鬼傍生趣中,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持戒人返墮地獄、餓鬼、傍生趣中,無有是處;若持戒人生天、人中,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瞋恚人感端正果,無有是處;若瞋恚人感醜陋果,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忍辱人感醜陋果,無有是處;若忍辱人感端正果,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懈怠人而能獲得現前三昧,無有是處;若懈怠人不得現前三昧,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精進人不得現前三昧,無有是處;若精進人而能獲得現前三昧,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散亂心人得出離道,無有是處;若散亂心人不能獲得出離之道,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能安住心一境性之人不能獲得彼出離道,無有是處;若能安住心一境性之人得出離道,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無慧人而能除斷一切種子習氣,無有是處;若無慧人不能除斷一切種子習氣,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有慧人不能除斷一切種子習氣,無有是處;若有慧人能斷一切種子習氣,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殺生人起殺害因感長壽果,無有是處;若殺生人感短壽果,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離殺生之人感短壽果,無有是處;若離殺生之人感長壽果,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偷盜之人感大富果,無有是處;若偷盜之人感貧窮果,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離偷盜之人感貧窮果,無有是處;若離偷盜人感大富果,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邪染之人得有子妻室,無有是處;若邪染之人不得有子妻室,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離邪染人不得有子妻室,無有是處;若離邪染之人得有子妻室,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妄語之人不招毀謗,無有是處;招其謗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離妄語之人返招毀謗,無有是處;不招謗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兩舌之人眷屬不離,無有是處;若眷屬分離,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離兩舌之人眷屬分離,無有是處;若眷屬不離,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惡口之人常聞悅意語言,無有是處;若其不聞悅意語言,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離惡口之人不聞悅意語言,無有是處;若其聞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綺語之人得決定辯才,無有是處;若其不得,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離綺語之人不得決定辯才,無有是處;若其得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多貪人得大富者,無有是處;若其不得,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離貪人大富斷續,無有是處;若不斷續,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瞋恚心人不墮地獄,無有是處;若其墮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離瞋人不於善趣天界中生,無有是處;若其生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邪見人積集邪見之因能得聖道,無有是處;若邪見人積集邪見之因不得聖道,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正見人積集正見因故不得聖道,無有是處;若正見人積集正見因故獲得聖道,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修施行之人若不得淨心分位,無有是處;若其得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持淨戒人不得淨心分位,無有是處;若其得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起有所得見之人獲順忍者,無有是處;若其不得,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證空解脫人不得順忍者,無有是處;若其得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惡作之人得住輕安心者,無有是處;若其不得,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惡作之人得心調伏及輕安者,無有是處;若其不得,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諸女人成轉輪聖王,無有是處;若男子得成,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諸女人成帝釋天主,無有是處;若男子得成,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諸女人成梵王[1]者,無有是處;若男子得成,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諸女人現成佛果者,無有是處;若八人地次第得果,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須陀洹人現轉證成第八位者,無有是處;若於此蘊中趣涅[2]盤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3]若斯陀含人現轉第三位者,無有是處;若於此蘊中趣涅槃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阿那含人還來人間,無有是處;於此蘊中趣涅盤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阿羅漢人有結習者,無有是處;若其無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諸聖人趣求異類師尊教授異義所生法者,無有是處;若不然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得無生法忍之人有退轉者,無有是處;乃至得證菩提,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諸菩薩坐菩提場已而不證成菩提果[*]者,無有是處;若諸菩薩坐菩提場已,決定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然後起座,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諸佛如來於種子習氣有所表現者,無有是處;若佛如來所有一切種子習氣悉能除斷,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佛如來智有障礙,無有是處;若佛如來智無障礙,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能觀見諸佛如來最勝頂相,無有是處;若不能見佛頂相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能知佛心所行者,無有是處;若不能知諸佛如來心所行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謂佛如來住等引心有所得相者,無有是處;若佛如來常住等引心者,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謂如來語言虛妄不決定者,無有是處;若佛如來言無虛妄,斯有是處。又非處者,若謂如來有其過失,無有是處;諸佛如來離諸過失,斯有是處。

「舍利子!如是等法!如四無所畏、十八不共[1]法中廣說。

「復次舍利子!若謂諸佛如來於現在世中若知若見有障礙者,無有是處;若諸佛如來於現在世中若知若見無障礙者,斯有是處。舍利子,如是所說如來所有處非處智力無有邊際,若欲知其邊際之者,譬如虛空所可知耶?若其虛空不知邊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處非處智力邊際亦然。諸住信菩薩得聞如來不可思議處非處智力已,發生[2]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十方虛空無邊量, 處非處智力亦然,
智力真實遍世間, 廣說最上真實法。
若人圓具解脫器, 知彼所行為說法,
彼圓法器諸眾生, 知處非處住捨行。
虛空大地尚可動, 佛說果報無虛妄,
處非處智若圓成, 世出世間十力具。
「舍利子!此是如來第一智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以具如是勝智力故了知勝處,於大眾中能師子吼轉妙梵輪,乃至世間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如來業報智力?謂佛如來以無上智,於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眾生,所作諸業積集因處[3]位、若身根因通眼根分位,如是諸根因及分位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有布施根性修持戒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布施之法。若諸眾生有持戒根性修布施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持戒之法。若諸眾生有忍辱根性修精進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忍辱之法。若諸眾生有精進根性修忍辱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精進之法。若諸眾生有禪定根性修勝慧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禪定之法。若諸眾生有勝慧根性修禪定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勝慧之法。總略乃至諸菩提分法亦如是說。若諸眾生具聲聞根性修緣覺乘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聲聞乘法。若諸眾生具緣覺根性修聲聞乘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緣覺乘法。若諸眾生具大乘根性而修聲聞緣覺乘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大乘之法。若諸眾生具最上乘根性修大乘行,如來了知實了知。若諸眾生於現在世積集樂因,未來世中感其苦報,如來決定如實了知。若諸眾生於現在世積集苦因,未來世中感其苦報,如來決定如實了知。若諸眾生於現在世積集樂因,未來世中感其樂報,如來決定如實了知。舍利子!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世中一切眾生,所有諸業若因若果,如來真實無異無別,決定一一如實了知。如來隨所知已,如其所應皆為說法。舍利子!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於過去未來現在一切眾生,諸業果報、積集因處,皆如實知。如來智力無有邊際,若欲知其邊際之者,譬如虛空所可知耶?若其虛空不知邊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業報智力邊際亦然。諸住信菩薩得聞如來不可思議業報智力已,發生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佛善了知諸因果, 業法智眼悉能觀,
無礙智遍三世中, 諸眾生行悉明達。
苦樂諸因及所願, 遍諸眾生五趣中,
輪轉一切諸苦因, 善逝決定皆明了。
所有黑白諸業報, 因果願求亦復然,
能仁真實悉了知, 猶觀掌中如意寶。
若諸業法修因少, 當來果報獲無量,
若因無量果還微, 善逝真實皆曉了。
修聲聞行果如願, 緣覺菩提因願同,
無上智果願亦然, 善逝如實皆曉了。
若於先業修苦因, 後復當招於樂果,
若於諸業修樂因, 後復當招於苦果;
苦因苦果如是法, 樂因樂果亦復然,
自業自果和合因, 善逝如實皆曉了。
諸有苦法三世轉, 遍諸眾生五趣中,
真實無斷無異門, 佛無上智皆明了。
「舍利子!此是如來第二智力。如來以[1]具勝智力故了知勝處,於大眾中能師子吼轉妙梵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皆不能轉,乃至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

[2]諸果報等皆如實知。云何了知?舍利子!謂諸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於諸眾生過去諸業所集善因,離諸不善,於未來世與其善果,如來一一如實了知。若諸眾生造不善業,集不善因,離諸善法,於未來世獲不善果,如來一一如實了知。若諸眾生積集業因,於未來世感下劣分位,如來決定如實了知。若諸眾生積集業因,於現在世感殊勝分位,於未來世亦感殊勝分位,如來決定如實了知。若諸眾生積集業因,於過去世起下劣行,未來世中起廣大行,如來決定如實了知。若諸眾生積集業因少分發起,當感廣大殊勝分位,如來決定如實了知。若諸眾生積集業因廣大發起,當感少分殊勝分位,如來決定如實了知。若諸眾生修聲聞行感聲聞果,如來決定如實了知。若諸眾生修緣覺行感緣覺果,如來決定如實了知。若諸眾生修佛智因感佛智果,如來決定如實了知。若諸眾生於現在世積集苦因,[A1]未來世中感其樂報,如來決定如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五 - 2024-03-29 17:22:05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一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五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如來種種信解智力?謂佛如來於諸眾生諸補特伽羅所有信解種種差別,如來一一如實了知。若諸眾生本住貪愛、於瞋起解、廣如經說。若諸眾生本住著癡、於瞋起解,如來一一如實了知。若諸眾生本住不善之法,於不善法起解,如來一一如實了知。若諸眾生本住善法、於善法起解、如來一一如實了知。若諸眾生修下劣行、於殊勝法而起信解,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修殊勝行、於下劣法而起信解,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修下劣行、於殊勝分位而起信解,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修殊勝行、起下劣解,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於邪定聚而起信解,取彼定法,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於正定聚而起信解,取彼定法,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於正定聚取彼解脫,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信解欲界定法,從欲界入,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信解色界定法,從色界入,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信解無色界定法,從無色界入,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信解三界定法,遍三界入,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本住下劣分位而得殊勝之法,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本住殊勝分位而得下劣之法,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起種種信解、種種色相、種種受用、種種領納,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信解以先業故當感墜墮,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信解脫之法取彼解脫,如來悉如實知。如來如是如實知已,隨其所應即為說法。

「舍利子!此是如來信解智力,無有邊際與虛空等。若諸住信菩薩於佛如來種種信解最勝智力,聞已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世間種種信解法, 過未現在無限量,
即彼信解如所思, 佛人中尊皆曉了。
若於貪法起信解, 而本住著瞋分位,
若瞋若癡義亦然, 佛隨信解皆明了。
住貪住癡等諸法, 隨心所持難思度,
相續無間遍所行, 能仁勝智皆明了。
若諸眾生下劣行, 還復信解廣大法,
行勝解劣義亦然, 佛調御尊皆明了。
若眾生取邪定聚, 來還所起亦復然,
所有三界解脫門, 佛隨信解皆明了。
所生色相種種異, 受用差別亦復然,
隨先業故報無差, 二足[A1]勝尊皆明了。
隨其信解了知已, 如其所應為說法,
第三勝解智力門, 佛子當生清淨信。
「舍利子!如是如來第三信解智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以具勝智力故了知勝處,於大眾中能師子吼轉妙梵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悉不能轉,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復次舍利子!云何如來種種界智力?謂佛如來於種種界如實了知。若諸眾生於諸世間以諸福行而為長養,如來悉能如實了知。若諸眾生以非福行而為長養,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以不動行而為長養,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修出離行,如來悉如實知。又舍利子!如來[1]如實了知眼界、色界、眼識界。云何能知?謂佛了知內空、外空、內外空故。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悉如實知。云何能知?謂佛了知內空、外空、內外空故。又舍利子!如來了知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及虛空界,悉如實知。云何能知?謂如虛空故亦然了知。如來悉知欲界、色界及無色界分別所起,知有為界是造作相,知無為界是無造作相,知雜染界是客塵煩惱相,知清淨界是自性明亮相,知諸行界是不如理作意無明相,知涅槃界是如理作意明智相。

「又舍利子!若諸界依止、諸界安住、諸界隨順、諸界建立、諸界作用、諸界意趣、諸界寂定、諸界住著,如來一一如實了知,隨所知已即為說法。舍利子!此是如來種種界智力,如是勝力無有邊際。若諸住信菩薩於佛如來如是智力,聞已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一切世間諸眾生, 以種種界為依止,
隨轉界趣義亦然, 佛無上尊皆明了。
福非福及不動行, 諸出離界義亦然,
隨諸界趣安住心, 涅槃無動常寂靜。
所有眼界及色界, 彼眼識界亦復然,
耳鼻舌身意界中, 如來如實皆明了。
於其法界了知已, 彼意識界亦復然,
了知諸法內外空, 此即能仁大智力。
地界水界及火界, 而彼風界亦復然,
如是諸界遍了知, 猶如虛空等無異。
所有欲界及色界, 彼無色界亦復然,
如來如是遍了知, 及彼分別所起等。
而彼虛空無邊際, 諸界無邊亦復然,
佛於一切雖遍知, 不起我心能了解。
了知諸界無所生, 亦知諸界無所滅,
如是諸界寂靜心, 無上丈夫皆明了。
如其虛空無邊際, 佛智無邊亦復然,
以無礙智悉了知, 種種信解皆解脫。
知心所起信解已, 俱胝眾生悉調伏,
如來第四力圓成, 佛子當生清淨信。
「舍利子!如是如來第四智力,廣說乃至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如來根勝劣智力?謂諸眾生所有根性若勝若劣,如來一一如實了知。云何能知?謂下根、中根及彼利根,亦復遍知殊勝諸根,乃至積集分別從貪所起諸業根性、從瞋所起諸業根性、從癡所起諸業根性,如來悉如實知。如是分別諸業虛妄所起貪瞋癡等,皆如實知。如是分別諸根從貪瞋癡少分所起者,如來悉如實知。分別諸根從貪瞋癡廣大所起者,亦如實知。分別諸根從貪瞋癡執著所起者,亦如實知。若善因根性、若不善因根性、若不動因根性、若出離因根性,如來悉如實知。

「又舍利子!如來遍知一切眾生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苦根、樂根、憂根、喜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當知根、已知根、具知根,如是二十二根,如來悉如實知。又諸根中,若眼根因通耳根分位,非鼻根、舌根、身根,如來悉如實知。若耳根因通鼻根分位,若鼻根因通舌根分位,若舌根因通身根分位,若身根因通眼根分位,如是諸根因及分位,如來悉如實知。若諸眾生有布施根性修持戒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布施之法。若諸眾生有持戒根性修布施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持戒之法。若諸眾生有忍辱根性修精進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忍辱之法。若諸眾生有精進根性修忍辱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精進之法。若諸眾生有禪定根性修勝慧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禪定之法。若諸眾生有勝慧根性修禪定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勝慧之法。總略乃至諸菩提分法,亦如是說。若諸眾生具聲聞根性修緣覺乘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聲聞乘法。若諸眾生具緣覺根性修聲聞乘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緣覺乘法。若諸眾生具大乘根性而修聲聞緣覺乘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大乘之法。若諸眾生具最上乘根性修大乘行,如來了知自他根故,即為宣說最上乘法。若諸眾生具不堪任非法器根性,如來了知無所堪任非法器已,即當捐棄。若諸眾生有所堪任是法器者,如來即為宣說正法。舍利子!如來於一切眾生中,若觀察諸根而悉了知,不觀察諸根亦悉了知;若出離根者而悉了知,不出離根者亦悉了知。隨諸眾生何等根性,若諸行法、若意樂因、若緣若障、若究竟處、若最後根,如來一一皆如實知。」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趣向彼岸諸根性, 知眾生性及意樂,
世間諸根遍了知, 人中師子宣正法。
普觀下中上根器, 未曾有智而遍轉,
知解脫器諸眾生, 智宣勝法令開曉。
決定煩惱諸所起, 隨眾生根少或多,
如諸根性遍了知, 隨順宣說智行法。
若諸眾生具善根, 或具不善諸根者,
眼耳鼻舌身意根, 苦樂憂喜捨根性,
信進念定慧根等, 男女命根亦復然,
如其宣說彼信根, 餘根勝義亦如是。
根性所行及諸相, 隨眾生意而遍轉,
應根宣說勝法門, 智善明了諸苦法。
聲聞諸根難解脫, 唯佛菩提善出離,
聲聞不知佛智因, 為說菩提最勝力。
「舍利子!此是如來第五智力,廣說乃至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如來至處道智力?謂佛如來遍一切處所向之道,皆如實知。云何能知?若眾生界住正定聚者、住不定聚者、住邪定聚者,一一了知。若住正定聚眾生界者,所有因力及彼先行,而悉具足開明利根。如來知彼有所堪任是解脫器,隨昔因力而為說法。若住不定聚眾生界者,以彼緣力成熟相故,隨其所應說法教授即得解脫。若緣力未熟即不解脫,如來俟其因緣和合,值佛出世即為說法。彼於佛所得聞法已,深固勤行乃得勝果。若住邪定聚眾生界者,不修正業、根性癡暗、非其正器,如來不為說法。以其無所堪任非解脫器,如來知已即當[1]損棄。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行被精進鎧。又舍利子!如來了知三種貪處,謂有貪處善相所起,復有貪處邊際相所起,復有貪處先因所起。如來了知三種瞋處,謂有瞋處惱害相所起,復有瞋處貪不滿意所起,復有瞋處宿習所起。如來了知三種癡處,謂有癡處無明因所起,復有癡處有身見因所起,復有癡處疑惑因所起。如來一一如實了知。又舍利子!如來於諸苦處,以迅速神通而能了知,以其利根[2]故。或於苦處以遲緩神通而能了知,以其柔軟根故。又復如來於諸樂處,以迅速神通而能了知,以其利根故。或於樂處,以遲緩神通而能了知,以其柔軟根故。又於遲緩處,以遲緩神通而能了知,以障道故。於遲緩處,以迅速神通而能了知,令得輕安故。於迅速處,以遲緩神通而能了知,以無畢竟安隱故。於迅速處,以迅速神通而能了知,以無別異故。又復有處,得決擇力圓滿非修習力,有得修習力圓滿非決擇力,有修習力及決擇力皆得圓滿,有修習力及決擇力皆不圓滿,如來一一如實了知。又復有處,意樂具足行不具足,有行具足意樂不具足,有意樂具足行亦具足,有意樂不具足行亦不具足,如來一一如實了知。又復有處,身業清淨非語非心;又復有處,心業清淨非身非語;又復有處,身語心業皆不清淨;又復有處,身語心業皆悉清淨;如來一一如實了知。

「舍利子!所有一切眾生於一切處,所作因業若動若寂,如來以無礙智隨眾生轉。舍利子!如是如來至處道智力,無其邊際與虛空等。諸住信菩薩聞已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3]◎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一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六 - 2024-03-29 17:22:43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二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如來不思議品[4]第四之六
◎[5]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佛善了知至處力, 諸正定聚知彼因,
及不定聚諸眾生, 彼成熟相皆明了。
三種貪處佛善了, 瞋癡三種亦復然,
三種煩惱差別門, 佛悉了知因緣處。
苦處了知利根性, 遲緩神通柔軟根,
樂處利根亦復然, 佛悉了知遲緩相。
有遲緩處遲緩力, 或遲緩處利根性,
[A1]或迅速處遲[A2]緩根, 迅速神通無異相。
有決擇力無修力, 或有修力決擇無,
決擇修力或俱圓, 二種俱無皆明了。
有處意樂或圓具, 而復行業未能圓,
俱有俱無二種門, 佛能遍觀皆明了。
有處身業得清淨, 非語非心淨亦然,
或復語身清淨時, 非心清淨義如是。
或有清淨於心業, 非語非身義亦然,
或復語心清淨時, 非身清淨義如是。
身語心業皆清淨, 佛遍觀察悉能知,
如其所成寂靜門, 此佛[*]第六勝智力。
「舍利子!此是如來第六至處道智力,如來以具勝智力故了知勝處,乃至世間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如來禪定解脫等持等至染淨所起智力?謂佛如來於自於他所有禪定解脫、等持等至、染淨等法,悉如實知。云何能知?所有一切眾生諸雜染法,若因若緣,悉如實知。及彼眾生諸清淨法,若因若緣,亦如實知。云何是因?云何是緣?謂即一切眾生諸雜染中,不如理作意是因、無明是緣,無明為因、行為緣,行為因、識為緣,識為因、名色為緣,名色為因、六處為緣,六處為因、觸為緣,觸為因、受為緣,受為因、愛為緣,愛為因、取為緣,取為因、有為緣,有為因、生為緣,生為因、所緣為緣,煩惱為因、業為緣,見為因、愛為緣,隨眠為因、所起為緣,一切眾生諸雜染處,此如是因、此如是緣,如來一一皆如實知。又因緣者,所有一切眾生於清淨法中有二因二緣,若諸眾生聞他隨順語言音聲,即能各各深固作意,於三摩地能善觀想,善住心一境性。又二因二緣者,謂所起智及未起智。又二因二緣者,謂伺察生法不證涅[1]盤。又二因二緣者,謂明行具足取證解脫。又二因二緣者,謂修習解脫門自性解脫智。又二因二緣者,謂盡智無生智。又二因二緣者,謂真實覺了真實所得。如是一切眾生於清淨法中,有如是因、有如是緣,如來一一皆如實知。又舍利子!所有一切眾生,有其多種清淨所緣、雜染所緣,有取清淨所緣者,如實伺察故;有取雜染所緣者,如實伺察故;有雜染所緣中取清淨所緣者,如實伺察故;有清淨所緣中取雜染所緣者,增上慢所執故。舍利子!如來勝智廣大無邊而能遍轉如實遍知,所謂離諸罪業尋伺善法,入離生喜樂初禪定門,從初禪定入至滅受想定起,乃至從滅受想定入還至初禪定起。八解脫者,謂順入、逆入及逆順入。何等為八?一者有色觀諸色解脫,二者內無色想觀外諸色解脫,三者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者空無邊處解脫,五者識無邊處解脫,六者無所有處解脫,七者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者滅受想解脫。此八解脫若順若逆,等持等至及三昧耶皆能觀想。然佛如來於三摩地悉無分別,亦無所緣及彼所入。如來於一三摩地中遍入一切三摩地門,從一定起,諸定亦然。如來於等引心,無相續轉、無所得心、無能觀心。所有一切緣覺三摩地,出過聲聞三摩地;菩薩三摩地,出過緣覺三摩地;諸佛三摩地,出過菩薩三摩地。何以故?如來增上勝智悉遍轉故。若發聲聞心者,諸有語言及教授法,如來悉知。若發緣覺心者,若發菩薩心者,亦如實知,隨其所應說法教授。舍利子!此是如來[*]第七禪定解脫等持等至染淨所起智力,無邊無際與虛空等。諸住信菩薩聞已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諸有眾生雜染性, 及諸眾生清淨因,
大無畏尊悉了知, 知已隨應為說法。
而諸煩惱所因者, 從彼無明緣所生,
無明為因行為緣, 乃至有支生諸苦。
一切煩惱諸根本, [2]源由不如理作意,
從是因緣生有支, 佛善了故為開曉。
諸業根本所謂行, 無明及識而為緣,
乃至諸苦有支生, 隨他音聲起諸法。
深固作意而內觀, 審知二因及二緣,
眾生如實覺了因, 以彼因故能寂止。
眾生若求解脫因, 應當善觀諸緣法,
調御聖尊悉了知, 深固安住戒清淨。
如應審諦觀空法, 而善修習解脫門,
解脫三有苦難中, 如實清淨善開曉。
眾生信佛清淨法, 空無相願解脫門,
三摩鉢底復善宣, 聲聞緣覺諸禪定。
眾生備具諸煩惱, 佛說禪定解脫門,
無染[*]第七力圓成, 能調難調佛善說。
「舍利子!如是如來第七智力,如來以具勝智力故了知勝處,乃至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如來宿住隨念智力?謂佛如來以無上智,若自若他無數多種諸宿住事,隨念了知。若一生若二生、三四五生、若十二十三四五十、百生千生及百千生,乃至無數俱胝那庾多百千生事,隨念悉知。若成劫、若壞劫、若成壞劫,乃至無數成壞劫中,於某方某處,往昔世中諸有眾生,如是名字、如是種族、如是姓氏、如是狀貌、如是色相、如是形體、如是壽量、如是久住、如是苦受、如是樂受,於某處滅、於某處生,復於某處滅已復某處生,若有表示、若無表示,若自若他,有無數多種宿住隨念等事。若諸眾生有如是因,由彼因故諸所從來,如來一一如實了知,知已為說法要。所有一切眾生過去心行,如來悉能[1]任持了知,若心相續、若心所緣、若心生起,於所緣心不壞不滅。舍利子!如來於一眾生心相續知故,乃至於何等心而悉相續如實了知。從某心起,設經殑伽沙數等劫說不能盡。是故應知,諸佛如來了知一切眾生心行,無其邊際,經俱胝劫說不能盡。如來無上勝智亦無邊際。舍利子!如是如來宿住隨念作證智力,不可思議、無有等比、無其限量、不可算數、不可記說。於諸眾生無邊際處,以佛神通智力隨念能知。若諸眾生隨所生起種諸善根,若佛乘、若緣覺乘、若聲聞乘、若諸善法,如來隨念而悉能知。如來以大威力,隨諸眾生善根所緣,即為說法,令彼眾生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如其信解皆得出離,若發聲聞乘心、若發緣覺乘心、若發無上正等菩提之心。舍利子!此是如來[*]第八宿住隨念作證智力,無其邊際與虛空等。諸住信菩薩聞已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乃至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百俱胝劫無邊際, 佛世燈照宿住事,
遍知自他五類心, 如觀掌中[2]菴摩菓。
壽量劫數及色相, 生滅眾生所起因,
具法器者亦悉知, 過去無邊無際等。
世間眾生心心所, 相續所生無間斷,
聖尊大智遍了知, 過去無量諸心法。
一眾生心佛知已, 殑伽沙數等亦然,
三有無際復無邊, 乃至後際不可盡。
如是所行智無盡, 無數亦復無限量,
世尊智海廣無邊, 悉知眾生善意樂。
尊重能仁具無量, 神通智力悉廣大,
如昔所修善法因, 以威神力能思念。
如是無量大福事, 三種智通善思念,
安住不退轉大心, 已修勝行解脫道。
善逝正智無邊量, 能知一切眾生心,
第八智力廣無邊, 佛子當生清淨信。
「舍利子!如是如來[*]第八智力,如來以具勝智力故了知勝處,乃至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如來天眼隨念作證智力?謂佛如來以無上智清淨天眼過於肉眼,觀見世間一切眾生,生時滅時、尊貴卑賤、善相惡相、趣向善趣趣向惡趣,隨諸眾生業報成熟所受其果,如來悉知。又若眾生身語意業作諸不善,毀謗賢聖起諸邪見,以其積集邪見因故,身壞命終墮於惡趣地獄、餓鬼、傍生趣中。若諸眾生身語意業作諸善行,不謗賢聖起於正見,以其積集正見因故,身壞命終生天界中。又復如來清淨天眼遍觀十方一切佛剎,如虛空界無其邊際,亦如法界無有限量。不可記說所有十方殑伽沙數等一切佛剎,如來智光而悉照現。或見一切大火炎熾,或見一切成壞等相,或見眾生光明中來,或見眾生生時滅時,或見菩薩光明中現,或見菩薩從兜率天沒、來生人間降神母胎,菩薩生已即行七步,所有菩薩住胎入胎悉能觀見。或見諸佛世尊光明中現,或見菩薩成正覺果,或見諸佛轉大法輪,或見諸佛厭捨壽命所有緣行入大涅盤。或見諸聲聞眾光明中現,又見聲聞趣證涅盤。或見諸緣覺眾光明中現,又見緣覺現諸神通作大清淨。或有眾生不能乘佛光明來者,謂外道眾及五通仙眾,不與聲聞緣覺菩薩相等,是故不能乘光而來;以佛清淨最上天眼智力光明,亦悉乘光而來。或復如來現車輪量廣大光明,有諸眾生乘光而來。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遍眾生界,一切天人悉於如來智光中現。

「又舍利子!如來清淨天眼,遍觀一切佛剎諸眾生界,何等眾生所應化度,隨其觀已有應度者,佛即為現其前而化度之。是彼眾生既得度已,餘諸眾生亦悉不知。舍利子!此是如來第九天眼作證智力,無其邊際與虛空等。諸住信菩薩聞已淨信,廣說乃至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善逝天眼淨無垢, 俱胝劫集善業因,
佛眼觀照遍十方, 佛剎廣大不思議。
若成若壞諸事相, 或見炎熾大火鬘,
或見多界渾然空, 佛自然智皆明照。
廣大難思眾生界, 若色無色亦復然,
或墮善趣惡趣中, 佛自然智皆明照。
現在俱胝諸如來, 及已涅盤諸聖尊,
并諸緣覺與聲聞, 佛自然智皆明照。
菩薩為欲利眾生, 諸所修行菩提行,
覺智明達無攝藏, 佛自然智皆明照。
如是善逝無垢眼, 眾生微細悉能觀,
第九智眼力難思, 佛子應當生淨信。
「舍利子!如是如來第九智力,如來以具勝智力故了知勝處,乃至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如來漏盡作證智力?謂佛如來以無上智力,諸漏悉盡非漏隨增,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證自通已隨諸所行,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來以是漏盡智力清淨明亮,悉斷一切種子習氣,不與一切聲聞、緣覺而相等比。聲聞漏盡者,有其限量不斷習氣。緣覺漏盡者亦有限量,捨離大悲及離辯才。如來漏盡者,諸相具足,一切種子習氣皆悉除斷,大悲攝受無畏辯才深善伺察,一切世間無勝過者。住一心相和合所成。何以故?如來已無業種子故、無煩惱種故、於威儀道無過失故,其猶虛空清淨澄瑩,煙雲塵霧悉不能染。如來漏盡智力亦復如是,一切煩惱種子悉不能染。如來安住如是清淨漏盡智力,已盡諸漏說漏盡法,亦復宣說斷取著法,令諸眾生了知一切,虛妄分別諸所取著而悉不起,普令眾生如實伺察。如來以善方便說譬喻法,令諸眾生於彼諸漏不實法中如實知已,於一切法無少法可取,於諸取著而悉寂止。舍利子!如來了知一切眾生諸漏所集、諸漏滅法、諸漏向滅之道。如來如實知已,隨其所應為說法要。諸住信菩薩,於佛如來漏盡作證智力,聞已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乃至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1]明斯義說伽陀曰:

「漏盡智力佛圓具, 廣大無量淨無障,
成滿十[2]力勝智門, 趣[3]證無上菩提果。
不同聲聞漏盡智, 種習限量結縛障,
人中最上最勝尊, 蠲除種習及限量。
所有緣覺漏盡智, 捐捨大悲及辯才,
世尊漏盡智圓成, 大悲辯才皆無量。
佛善安住漏盡智, 悉知世間漏不實,
於一切法虛妄中, 此理如應皆善了。
悲念世間極苦惱, 說法無我空無常,
虛假不實諸相中, 應觀最上寂靜地。
無我無人無眾生, 作者受者悉皆無,
於一切法虛妄中, 佛悲心觀解脫道。
如來已離諸疲懈, 實智亦無忘失法,
能仁常住相應門, 廣利世間宣正法。
十力能摧於他法, 十力無邊等虛空,
善能安住十力尊, 轉最上輪無等比。
「舍利子!如是如來十種智力,如來以具十智力故了知勝處,於天人世間能師子吼轉妙梵輪,所有一切天人魔梵悉不能轉,無與如來同其法者。諸住信菩薩,於佛如來不可思議最勝智力,應當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七 - 2024-03-29 17:24:29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三
[4]西天[5]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如來不思議品[6]第四之七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如來四無所畏不可思議?諸住信菩薩應發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乃至發希有想。舍利子!如來無所畏法其有四種,如來由具四無畏故了知勝處,於大眾中能[A1]師子吼轉妙梵輪,餘諸沙門婆羅門悉不能轉,一切世間天人魔梵無與如來同其法者。舍利子!何等是為四無所畏?一者一切智無畏,謂佛如來已能圓具無上勝智,於大眾中作如是言:『我成無上正等正覺,此法唯佛自所證知,餘諸天人世間不能與佛同其法語。』如來以此法故成等正覺,云何說名如來成等正覺?謂佛如來以一切法平等故而成正覺,於諸法中無高無下,若異生法、若聖人法、若諸佛法、若有學法、若無學法、若緣覺法、若菩薩法、若世間法、若出世間法、若有罪法、若無罪法、若有漏法、若無漏法、若有為法、若無為法,於如是等一切法中如來悉平等故,此名如來現成正覺。此中云何名為平等?謂空平等,見自性故。無相平等,相自性故。無願平等,三界自性故。無生平等,生自性故。無作平等,作自性故。無起平等,起自性故。無含藏平等,含藏自性故。如所說平等,三世自性故。明解脫平等,無明有愛自性故。涅槃平等,諸行自性故。舍利子!以如是等諸法平等,是故如來現成正覺。如來於大眾中得無所畏,以如是法教示眾會,令諸眾會咸生歡喜,身得喜故心極信順。復令眾會適悅快樂,如來大悲相應具真實故、平等性故、如實性故、無異性故、無種類性故、無所觀性故、無生性故、無離性故、無所取性故。如來所具無畏法中實無少法可取,亦非無取。如來無畏法中亦無虛誑,如實故平等。法界平等,於是平等法中,普盡一切世界舒坦無礙。如來如實之法,甚深微妙難解難知。如來起大悲心,即以是法起種種方便,為諸眾生廣大宣說聖出離法能盡諸苦。如來以大願力,一切眾生無師範者為作師範,未成正覺者令成正覺。所有一切眾生馳流諸境斷見等者,如來以無畏法悉令清淨。舍利子!如來無所畏法,無邊無際與虛空等,若欲知其虛空邊際,即知如來無畏邊際。諸住信菩薩聞是法已,應生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乃至發希有想。此說是名如來第一無畏。

「復次舍利子!二者漏盡無畏,謂佛如來具足無上勝智,於大眾中作如是言:『我盡諸漏得無所畏。而彼一切天人世間,無能與佛同法語者。』此復云何如來已盡諸漏?謂佛如來欲漏已盡,心得解脫,斷滅一切貪行種子。如來有漏已盡,心得解脫,斷滅一切瞋行種子。如來無明漏已盡,心得解脫,斷滅一切癡行種子。如來見漏已盡,心得解脫,斷滅一切煩惱所行種子。此等是名如來諸漏已盡。如是所說皆世俗所成,非勝義諦。勝義諦者,謂最上聖智慧中若[1]知若斷,若修若證,而無少法可住。何以故?如所說盡彼[2]實知。若諸眾生修出離行,如來悉如實知。又舍利子!如來如實了知眼界、色界、眼識界。云何能知?謂佛了知內空、外空、內外空故。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悉如實知。云何能知?謂佛了知內空、外空、內外空故。又舍利子!如來了知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及虛空界,悉如實知。云何能知?謂如虛空故亦然了知。如來悉知欲界、色界及無色界分別所起,知有為界是造作相,知無為界是無造作相,知雜染界是客塵煩惱相,知清淨界是自性明亮相,知諸行界是不如理作意無明相,知涅槃界是如理作意明智相。

「又舍利子!若諸界依止、諸界安住、諸界隨順、諸界建立、諸界作用、諸界意趣、諸界寂定、諸界住著,如來一一如實了知,隨所知已即為說法。舍利子!此是如來種種界智力,如是勝力無有邊際。若諸住信菩薩於佛如來如是智力,聞已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

「如來無畏邊際,諸住信菩薩聞是法已,應生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乃至發希有想。此說是名如來第二無所畏法。如來由具無所畏故,一切天人世間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復次舍利子!三者說障道無畏,謂佛如來具足無上勝智,於大眾中作如是言:『我說諸障道法能障聖道,乃至一切天人世間,無能與佛同法語者。』云何名為障道之法?有其一法能障聖道。何等為一?謂諸眾生心不清淨。二法能障聖道,謂無慚、無愧。三法能障聖道,謂身惡作、語惡作、意惡作。四法能障聖道,其四種法皆墮惡趣,謂貪欲當墮惡趣、瞋恚當墮惡趣、愚癡當墮惡趣、怖畏當墮惡趣。五法能障聖道,謂殺生、偷盜、邪染、妄語、飲酒。六法能障聖道,謂不尊重佛、不尊重法、不尊重僧、不尊重戒學、不尊重定學、不尊重修頭陀行者。七法能障聖道,謂慢、過慢、慢過慢、我慢、邪慢、增上慢、卑慢。八法能障聖道,謂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勤、邪念、邪定。九法能障聖道,謂於我身作無義利生起害心,已作、現作、當作;於我所愛作無義利生起害心,已作、現作、當作、於我非愛作無義利生起害心,已作、現作、當作。十法能障聖道,謂殺生,偷盜,邪染,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貪,瞋,邪見。舍利子!如是等法能障聖道。乃至不如理作意相應所生結使,此法無味,是不可觀、是不可行,由顛倒勤行故不出離,生起一切愛見,取著於身語意業,愛著增熾。如[A2]來了知諸法能障聖道,知已如實為諸眾生廣大宣說障道之法,令諸眾生寂止近止。說除斷法普為教示,令諸眾會咸生歡喜,身得喜故心極信順。復令眾會適悅快樂,如來大悲相應具真實故、平等性故、如實性故、無異性故、無種類性故、無所觀性故、無生性故、無離性故、無所取性故。如來所具無畏法中實無少法可取,亦非無取。如來無畏法中亦無虛誑,如實故平等。法界平等,於是平等法中,普盡一切世界舒坦無礙。此如是等不可思議無量無數甚深正法,如來悉具足已,大悲之心所逼切故,為諸眾生說斷障道之法,普令一切寂止近止。舍利子!如來無所畏法,無邊無際與虛空等,若欲知其虛空邊際,即知如來無畏邊際。諸住信菩薩聞是法已,應生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乃至發希有想。此是如來第三無所畏法。如來由具無所畏故,一切天人世間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復次舍利子!四者盡苦道無畏,謂佛如來具足無上勝智,於大眾中作如是言:『我說聖出離法能盡苦道,乃至一切天人世間無能與佛同法語者。』云何名為聖出離法能盡苦道?其有一法是聖出離道。何等為一?謂諸眾生心悉清淨。二法是聖出離道,謂奢摩他、毘鉢舍那。三法是聖出離道,謂空、無相、無願。四法是聖出離道,謂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五法是聖出離道,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六法是聖出離道,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七法是聖出離道,謂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捨覺支、念覺支、定覺支。八法是聖出離道,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九種歡喜根本法是聖出離道,謂[A3]歡喜、適悅、輕安、快樂、等持、如實知見、寂靜、離染、解脫。十法是聖出離道,謂遠離殺生、遠離偷盜、遠離邪染、遠離妄言、遠離綺語、遠離兩舌、遠離惡口、遠離貪欲、遠離瞋恚、能具正見。舍利子!如是所說諸聖出離法,能盡苦道。乃至諸善菩提分法,戒蘊相應、定蘊相應、慧蘊相應、解脫蘊相應、解脫知見蘊相應、四聖諦法相應,此等所說皆名聖出離道。復有聖出離道,謂正所行。此正所行,彼即無法可行亦非無行,無入無出、無取無捨。何以故?若已行、若當行,二法皆離彼一切法,無二亦然。此如實知見,是聖出離道。如來於此聖出離道自了知已,為諸眾生廣大宣說,令諸眾會咸生歡喜,身得喜故心極信順。復令眾會適悅快樂,如來大悲相應具真實故、平等性故、如實性故、無異性故、無種類性故、無所觀性故、無生性故、無離性故、無所取性故。如來所具無畏法中實無少法可取,亦非無取。如來無畏法中亦無虛誑,如實故平等。法界平等,於是平等法中,普盡一切世界舒坦無礙。此如是等不可思議無量無數甚深正法,如來悉具足已,大悲之心所逼切故,為諸眾生廣大宣說聖出離法,令諸眾生咸悉覺了盡苦邊際。舍利子!此是如來第四無所畏法。如來由具四無所畏故了知勝處,於大眾中作[A4]師子吼轉妙梵輪,餘諸沙門婆羅門悉不能轉,乃至一切世間天人魔梵無與如來同其法者。舍利子!如來如是四無所畏,無邊無際與虛空等,若欲知其虛空邊際,即知如來無畏邊際。諸住信菩薩得聞如來如是不可思議無畏之法,應生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心喜,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彼一切法皆平等, 佛自然智隨覺了,
由是現證佛菩提, 如來平等普觀視。
世間一切異生法, 與諸佛法悉平等,
有學無學諸法門, 及緣覺法亦如是。
所有世間一切法, 及彼出世勝法門,
善惡無動法亦然, 與涅[1]盤道皆同等。
所有空法無相法, 彼無願法亦復然,
無生無作諸法中, 如來平等同觀照。
此平等法了知已, 佛為眾生廣宣說,
化眾生歸解脫門, 牟尼第一無所畏。
解脫世間三種法, 為眾生說解脫門,
佛大無畏人中尊, 此名第二無畏法。
雖知諸佛演正法, 何故親近不解脫?
心不清淨慚愧無, 由斯一二為障礙,
復由身語意三業, 不遵戒法而惡作,
貪瞋癡怖起四愆, 彼諸殺害并偷盜,
邪染妄言飲酒五, 六不尊重七慢生,
八種邪法旋復興, 彼九惱處多過失,
後起十種不善業, 於解脫道為障礙。
深固作意不了知, 為癡暗道所覆蔽,
取著虛妄及迷醉, 顛倒勤行了知已,
乃復親近正法門, 此名第三無畏法。
清淨法門無限量, 近正法故證菩提,
唯佛智知寂靜門, 知已廣施甘露法。
佛最稱讚菩提分, 乃至廣多諸善法,
習近故為解脫門, 佛十力尊善宣說。
深固勤行離諸染, 於其善法悉相應,
是法非法無著心, 寂靜解脫離憂怖。
如實了知諸善法, 如空寥廓而無礙,
無執著法亦復然, 彼能出離三有海。
三有海中迷著者, 十[A5]力尊說業所生,
佛令解脫悲愍心, 四無畏法虛空等。
「舍利子!如是所說如來四無畏法不可思議,諸住信菩薩聞是法已,應生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乃至發希有想。」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三

[1]即無生,無生即無盡,於畢竟盡中無所對治,此說名盡。如所說盡,亦復無有盡法可盡即是無為,無為即無滅無住。若說有生,如來即無生。法性常住法界常住,諸法亦復隨智所行,然其所行悉無所行亦非無行,亦復無漏法可得。雖復如是,如來安住大悲心已,亦為眾生廣大宣說,斷除諸漏之法。如來於大眾中得無所畏,以如是法教示眾會,令諸眾會咸生歡喜,身得喜故心極信順。復令眾[A6]會適悅快樂,如來大悲相應具真實故、平等性故、如實性故、無異性故、無種類性故、無所觀性故、無生性故、無離性故、無所取性故。如來所具無畏法中實無少法可取,亦非無取。如來無畏法中亦無虛誑,如實故平等。法界平等,於是平等法中,普盡一切世界舒坦無礙。此如是等不可思議無量無數甚深正法,如來悉具足已,大悲之心所逼切故,為諸眾生廣大宣說如是之法。舍利子!如來無所畏法無邊無際與虛空等,若欲知其虛空邊際,即知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八 - 2024-03-29 17:27:28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四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八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如來大悲之心不可思議?諸住信菩薩聞是說已,應生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乃至發希有想。

「舍利子!如來大悲心者,所謂不捨一切眾生,常行悲愍為成熟故,隨悲心轉而無不轉。是故當知,如來大悲之心無有限量不可思議,復無等比,亦無數量、不可稱說、最為甚深。如其語業不能宣說。何以故?隨佛如來所證菩提亦然,如是為諸眾生起大悲心,隨如是菩提即如是大悲。舍利子!云何如來得證菩提?如來無根本、無所住故,乃證菩提。云何名根本?復何名住?謂有身見為根本,依虛妄分別而住。如來以其菩提平等故,平等了知二法亦悉平等,是故說名無住、無根本。如來由是現成正等菩提,而諸眾生於無住、無根本法不能了知,如來為令一切眾生悉覺了故,乃於眾生轉大悲心。

「又舍利子!菩提者,寂靜、近寂,由如是故我成正覺。何名寂靜?何名近寂?內謂寂靜,外謂近寂。所以者何?謂眼空故,我我所無自性,此名寂靜。如是耳、鼻、舌、身、意空故,我我所無自性,此名近寂。知眼空已,色無所取,此名寂靜;乃至知意空已,法無所取,此名近寂。而諸眾生於此菩提寂靜等法不能了知,如來為令一切眾生悉覺了故,乃於眾生轉大悲心。

「又舍利子!菩提者自性明亮,由如是故我成正覺。云何名為自性明亮?謂由自性無所染故,與虛空等。虛空自性周遍一切,以虛空平等故,一切法平等。畢竟自性如是明亮,此明亮性所應覺了。諸愚夫異生以客塵煩惱之所染故,於此自性明亮法中不能了知,如來為令一切眾生悉覺了故,乃於眾生轉大悲心。

「又舍利子!菩提者無出無入,由如是故我成正覺。何名無出?以無相故無出。又無出者,一切法無捨故。無入者,一切法無取故。如來於是無出無入法中,平等觀照,如來無此無彼,一切法離彼此故,是故如來現成正覺。如是無出無入法中而諸眾生不能了知,如來為令一切眾生悉覺了故,乃於眾生轉大悲心。

「又舍利子!菩提者無相無所緣,由如是故我成正覺。何名無相?何名無所緣?謂眼識無所得,名為無相;色無所觀,名無所緣。乃至意識無所得,名為無相;法無所觀,名無所緣。舍利子!此無相無所緣法,是諸聖境界。何名聖境界?謂即三界是聖境界。若諸聖境界,彼即無境界,而愚夫異生不能了知,如來為令一切眾生悉覺了故,乃於眾生轉大悲心。

「又舍利子!菩提者非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平等、三輪清淨,由如是故我成正覺。何名三輪清淨?謂過去心無轉、未來識無覺了、現在意無動,而心意識都無所住,過去無分別、未來無領納、現在無戲論。此三平等三輪清淨之法,而諸眾生不能了知,如來為令一切眾生悉覺了故,乃於眾生轉大悲心。

「又舍利子!菩提者是無為,由如是故我成正覺。謂非眼識所知,乃至非意識所知,此名無為。無為即無生、無滅、無住。此說亦名三輪清淨,是即無為。然於有為之法亦悉了知。何以故?一切法自性彼即無性,無性即無二。無為之法亦非身證,而諸眾生不能了知,如來為令一切眾生悉覺了故,乃於眾生轉大悲心。

「又舍利子!菩提者是無差別句,由如是故我成正覺。何名無差別?復何名句?謂如所說名句無住,名無差別。法界名句無種種性,名無差別。實際名句無動性,名無差別。空名為句無所得,名無差別。無相名句無尋伺,名無差別。無願名句無分位,名無差別。無眾生名句無眾生自性,名無差別。虛空名句無所得,名無差別。無生名句無滅,名無差別。無為名句無所行,名無差別。菩提名句近寂,名無差別。涅[1]盤名句無所轉,名無差別。舍利子!此如是等,而諸眾生不能了知,如來為令一切眾生悉覺了故,乃於眾生轉大悲心。

「又舍利子!菩提者非身心可證。何以故?是身無知無作無轉,如草木瓦礫,是心如幻如水月陽焰,應當覺了。身心若然,即是菩提。此乃世俗所行,亦非菩提有少法可說。若身若心、若法若非法、若真實若不真實、若誠若妄,悉無言說。何以故?菩提無言說故。彼一切法亦無分位可容言說,猶如虛空了無分位、無言說故,菩提亦然,了無分位亦無言說。舍利子!若其如實審伺察時,彼一切法本無言說,法無言說亦非無說。此諸法理,而諸眾生不能覺知,如來為令一切眾生悉覺了故,乃於眾生轉大悲心。

「又舍利子!菩提無取亦無含藏。何名無取?何名無含藏?謂知眼故,名為無取;色無所觀,名無含藏。乃至了知意故,名為無取;法無所得,名無含藏。舍利子!如來以無所取無含藏故,現成正覺。又眼無所取,色無含藏,識無所住;乃至意無所取,法無含藏,識無所住。彼無住識,於彼一切眾生心住。此云何知?謂有四種法於一切眾生心住。何等為四?謂色中住,受、想、行中一切眾生心住。如是四法眾生心住,然其所住亦即無住。如來了知如是無住之法真實之際,而諸眾生不能覺了,如來為令一切眾生悉覺了故,乃於眾生轉大悲心。

「又舍利子!菩提是空增語,以其空故,菩提亦空、[2]諸法亦空,如來以其諸法空故,現成正覺。亦非空故[3]空有所證,若空若菩提同一理智而無有二,以空及菩提本無二故,即無種類之法。以其諸法無二無種類故,即無名無相無行。畢竟無行無集法中,此說名空。是中悉離執見取著,而於勝義諦中無有少法可得,以如是故乃說名空。此所說空如虛空故,即此虛空欲說為空,而亦無言可說為空,空亦無言而可說故。於是空中若解入者,乃一切法假名施設。然其名字而不在方亦不離方,如其假名不在方不離方故,由是諸法假名施設。一切法亦然,而不在方亦不離方,如來如實了知本來如是無生無起。如實知已,自性解脫無縛無解。而愚夫異生於如是法不能了知,如來為令一切眾生悉覺了故,乃於眾生轉大悲心。

「又舍利子!菩提如虛空故而悉平等無高無下,菩提亦然等無高下。若知諸法畢竟都無,亦復無高無下可說。舍利子!如來以一切法無高無下故,現成正覺。雖有所成,亦無微塵許法若高若下而可施作,如實智知無此彼法。何名如實智?謂無根本法,雖有所生而無攝受,亦無主宰。以無主宰無攝受故,若生不生隨緣所轉,然於是中無法可轉亦非無轉。如來於法而亦不說斷滅之相。如是無斷滅法,而諸眾生不能了知。如來為令一切眾生悉覺了故,乃於眾生轉大悲心。

「又舍利子!菩提是如所說句。何名如所說句?如其菩提,色法亦然,而不[A1]離真如。如其菩提,受、想、行、識亦然,亦不離真如。如其菩提,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亦然,亦不離真如。如其菩提,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亦然,亦不離真如。由是施設此如是等諸聖法門,所謂蘊、處、界等。如來以如實法故現證菩提,以無顛倒法故現證菩提。如其先說,中後亦然,先際無生、後際無去、中際性離。如是如所說句中,如說一法,多法亦然;如說多法,一法亦然。如其所說,若一若多都無所得。如是如所說句,而諸眾生不能了知,如來為令一切眾生悉覺了故,乃於眾生轉大悲心。

「又舍利子!菩提入相、入無相。何名為相?何名無相?此說相者,謂即所起一切善法。無相者,即一切法都無所得。又相者,謂心無所住分位。無相者,即無相三摩地法。又相者,即思惟稱量算數伺察。無相者,即出過稱量。云何出過稱量?謂識業無故。又相者,謂有為伺察。無相者,即無為作證。此相無相法,愚夫異生不能解入亦復不知,如來為令一切眾生悉覺了故,乃於眾生轉大悲心。

「又舍利子!菩提[1]者無漏無取。何名無漏?何名無取?此說無漏者,謂離四種漏法:一離欲漏,二離有漏,三離無明漏,四離見漏。無取者謂離四取:一離欲取,二離我語取,三離見取,四離戒禁取。如是四取,一切皆由無明覆蔽、愛水滋潤、我見執取蘊處界法。如來了知彼我語取為根本故,得我清淨已,一切眾生亦悉清淨。若其清淨,即無少法而可分別。若無分別,即能深固作意。若深固作意相應,即無明不能起發。由其無明不起發故,即十二有支亦復不起。彼即無生,彼即決定。若其決定,即調伏義,是即勝義,勝義諦中即無補特伽羅義,若無補特伽羅義,即是不可說義。若不可說義,即緣生義。若緣生義,即正法義。若正法義,即如來義。由如是故,當觀諸法皆從緣生,若能見法即見如來。如其所見,若如實伺察,即無少法可見。若無法可見,即見無相及無所緣。若如是見,即真實見。如來由此法故現成正覺。平等故平等。如是無漏無取之法,愚夫異生不能了知。如來為令一切眾生悉覺了故,乃於眾生轉大悲心。

「又舍利子!菩提清淨無垢無著。何名清淨?何名無垢?何名無著?謂空是清淨,無相是無垢,無願是無著。無生是清淨,無作是無垢,無起是無著。自性是清淨,圓淨是無垢,明亮是無著。無戲論是清淨,離戲論是無垢,戲論近寂是無著。真如是清淨,法界是無垢,實際是無著。虛空是清淨,寥廓是無垢,廣大是無著。知內是清淨,外無所行是無垢,內外無所得是無著。知蘊是清淨,界自性是無垢,處離諸業是無著。過去盡智是清淨,未來無生智是無垢,現在法界安住智是無著。舍利子!此清淨無垢無著,有其一法而能普攝,謂寂靜句。若寂靜即遍寂,若遍寂即近寂,若近寂即無寂,此是牟尼聖尊所說。

「又舍利子!如虛空故菩提亦然,如菩提故諸法亦然,如諸法故眾生亦然、剎土亦然、涅盤亦然。此即名為涅盤平等,是一切法畢竟邊際清淨正因,無所對治離對治因、本來清淨、本來無垢、本來無著。如來了知彼一切法若色無色本如是故,現成正覺。觀諸眾生界清淨無垢無著故,即起遊戲神通,乃於眾生轉大悲心。舍利子當知,如來大悲之心清淨無垢無著,於諸眾生常所運行,然無發悟、無所生起、無所觀矚,普盡十方一切世界舒坦無礙。舍利子!如來大悲無邊無際與虛空等,若欲知其虛空邊際,即知如來大悲邊際。諸住信菩薩得聞如來不可思議大悲心已,應生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乃至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以無根本無住法, 現證菩提佛所宣,
如所覺了亦復然, 為諸眾生廣宣說。
知內眼根名為空, 知外色法空亦然,
寂靜近寂妙法門, 佛證菩提如是說。
彼諸眾生不覺了, 毘鉢舍那奢摩他,
開覺句義為眾生, 佛大悲心方便轉。
諸法自性本明亮, 菩提清淨等虛空,
為彼眾生不了知, 佛大悲心方便轉。
一切眾生多執取, 不能如理而相應,
無入無出妙法門, 佛證菩提如是說。
為諸眾生不了故, 如來乃起大悲心,
諸法無相無所緣, 此是諸聖之境界。
諸愚夫為非境界, 佛證菩提方便宣,
而諸異生不了知, 為開覺故由斯說。
如來為諸眾生故, 隨應所起大悲心,
無為自性妙法門, 本來不生亦不滅。
當知彼法無所住, [A2]是中三種相應相,
而諸愚夫不了知, 諸法有為自性故。
隨應所起大悲心, 為令了知此理法,
菩提非身所覺知, 非心覺故亦如是。
身本自性無知覺, 心如幻法亦復然,
而彼愚夫不了知, 如是身心自性故。
隨應所起大悲心, 為令了知此理法,
佛證最上勝菩提, 自然智尊坐道樹。
坐已普觀眾生界, 旋轉種種惡趣中,
佛見極生哀愍心, 生死輪中大悲轉。
憍慢等法所迷著, 見網纏覆苦計樂,
無常不淨我眾生, 此等顛倒而計執。
佛見極生哀愍故, 於取著中大悲轉,
癡蓋遍覆三有中, 暗冥悉無光明照。
如日光明雲所覆, 無垢智光悉隱蔽,
佛見極生哀愍心, 生死輪中大悲轉。
貪愛故生諸惡趣, 破壞正道而極壞,
地獄傍生餓鬼中, 眾生業故皆墮落。
如先佛說諸正道, 開明顯示為眾生,
佛見極生[1]悲愍心, 生死輪中大悲轉。
了知諸法如實性, 廓然明照等虛空,
如佛所說諸世間, 不知最上清淨法。
「舍利子!如是所說,是為如來不可思議大悲之法。諸住信菩薩聞是法已,應生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心喜,發希有想。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四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九 - 2024-03-29 17:28:22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五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九
「復次舍利子!如來所有十八不共佛法,諸住信菩薩聞是說已,應生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乃至發希有想。而是十八種法,如來以具足故了知勝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妙梵輪,餘諸沙門婆羅門悉不能轉,所有一切世間天人魔梵,無與如來同其法者。云何名為如來十八種法?一者如來三業無諸過失。所謂身無過失故,若智若愚無與如來同法語者,何以故?佛世尊者,身業清淨無諸過失。如來身相端直,諸威儀道進止可觀,若向若背、若屈若伸都無缺失。被僧伽[2]梨、執持應器,而僧伽[*]梨衣離地四指,毘藍婆風不能吹鼓,舉足下足行住坐臥威儀如法,於城邑聚落若入若出,下足按地而不損觸千[A1]輻輪相,於虛空中雨眾蓮華及諸妙香。又復如來足按地時,傍生趣中諸眾生類於七夜中悉得快樂,命終之後得生天界。佛身光明普遍照耀,下至阿鼻地獄,彼諸眾生蒙光照觸皆獲樂受。此名如來身無過失。又復如來語無過失。此語無過失者,若智若愚無與如來同法語者。何以故?舍利子!如來所出語言悉知時故。是如實語、誠諦語、平等語、如說能行語、無眾雜語、令諸眾生歡喜語、無重[3]複語、善文善義妙莊嚴語,以一語言音聲,隨諸眾生種種意樂咸生歡喜語。此名如來語無過失。又復如來心無過失。此心無過失者,若智若愚無與如來同法語者。何以故?舍利子!如來雖常住等引心而不捨離一切佛事,常所施作心無所觀,於一切法無礙知見而常運轉。此名如來心無過失。即以如是心無過失之法,為諸眾生亦然宣說,普令斷除諸心過失。此等是名如來第一不共佛法。

「舍利子!如來心無愛著,所有一切魔及魔眾并餘邪異外道,於佛如來伺不得便。何以故?如來若順若逆、若尊重若損害,皆已離故。一切眾生若起尊重,心亦不高;若不尊重,心亦不恚。如來諸所作事已作見作,悉無流散、不起愛著,亦復不與世間相違,以如來心無愛著故。修無諍行,如來無我無執無取,離諸結縛,是故如來無所愛著。以其無故,為諸眾生亦然宣說斷愛著法。此是如來第二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如來無失念。若有失念即有癡暗,以其如來無癡暗故,即於禪定解脫等持等至悉無障礙,所有一切眾生心行動轉普觀察已,即為如應宣說法要。由無忘失故,於諸法、義、樂說、辯才及無礙解皆無忘失。如來於過去未來現在具無礙智見故,自解了已,即為眾生廣大宣說過去未來現在無礙智見無忘失法。此是如來第三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如來常住三摩呬多。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食食已、或復默然,心無所得。如來已得甚深三摩地法及最上波羅蜜多,能觀所觀悉無障礙。所有一切眾生及眾生聚中悉不能觀如來之心,唯除如來加持力故。如來常住三摩呬多心已,即為眾生如應宣說三摩地中清淨捨法。此是如來第四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如來無種種想,不於種種想及諸境界而住其心。何以故?如來於剎土中無種種想,剎土如虛空無有盡故。於眾生中無種種想,眾生自性無種種故。於諸佛中無種種想,法界無差別平等智故。於諸法中無種種想,離貪法故。如來於眾生中見具戒者不起敬心,見毀戒者不起慢心,不饒益者現起饒益,無不饒益普饒益故,不調伏者平等調伏,邪定聚者亦不輕慢。如來於一切法中起平等行,此名如來無種種想,即以此法為諸眾生宣說斷除種種之想。此是如來第五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如來於諸捨法無不決擇。何以故?如來於修道者而行捨法,非修道者亦不棄捨。於修心者而行捨法,非修心者亦不棄捨。於修戒者而行捨法,非修戒者亦不棄捨。於修慧者而行捨法,非修慧者亦不棄捨。於智行捨、不棄愚癡。捨出世間、不棄世間。於聖出離者而行捨法,非聖出離者亦不棄捨。如來轉妙梵輪而行捨法,於諸眾生亦不捨離大悲之心。如來自所證成平等捨法,不假對治而能隨順。舍利子!又復如來於捨法中無高無下亦無所住,已得不動,離於二法,無出無入。依時而捨不越於時,無動搖、無別異、無分別、無所觀、無和合、無表示、無實無虛、無誠無妄亦無領納。如是如來捨法具足,即以是法為諸眾生廣大宣說令捨法圓滿。此是如來第六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如來[1]所欲無減。何名為欲?謂善法欲。復何名[2]無?謂即如來大慈心欲無減、大悲心欲無減、說法欲無減、化度眾生欲無減、成熟眾生欲無減、伺察欲無減、教示菩薩欲無減、令三寶種不斷欲無減。如來所欲所向,智為先導。如是等如來所欲,皆為令彼一切眾生圓滿無上一切智果,如其所應宣說法要。此是如來第七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如來精進無減。以其如來精進力故,普為化度一切眾生不捨精進,令聽法者不生疲倦,如來於聽法者亦無所得。觀其法器,如來隨應為說法要,不生疲懈亦無中止。當說法時不念飲食,於其中間不捨眾生。如來過度殑伽沙數等諸佛剎,其中若有一眾生未化度者,如來身語心業悉無疲倦,三業輕安發起精進如理勤行,令諸眾生得聖解脫。是為如來為諸眾生大精進力。此是如來第八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如來於一切處、一切種諸念無減。如來正念悉無忘失。何以故?諸佛如來相續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所有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諸心,如來悉能[3]任持觀察。如來於諸念中畢竟不復有所忘失,隨諸眾生一切心行而悉了知。如來不復思想觀視,正念無減,住三聚法了眾生根,解入眾生一切意樂,觀眾生行。如來亦無思惟伺察,說法無斷。所以者何?隨其如來念無減故,念即寂靜悉無忘失,即以是法為諸眾生廣大宣說。此是如來第九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如來等持無減。所有如來等持之法,即是一切法平等,如其所說諸法平等。何名如來等持無減?謂若真如平等即等持平等,若等持平等即諸如來平等。若入是平等法門,此即說名三摩呬多。若貪際平等,即離貪際平等。若瞋際平等,即離瞋際平等。若癡際平等,即離癡際平等。若有為際平等,即無為際平等。若生死際平等,即涅[4]盤際平等。若入是平等法門,即名如來等持無減。何以故?由等持無減故即畢竟無減。又復如來等持之法,非眼相應,非耳、鼻、舌、身、意相應。如來於其諸根無所缺壞,不依止地界亦不依止水、火、風界,不依止欲界、色界、無色界,不依止此界他界。以無依止故即無所減,是為畢竟無減。以其如來等持無減故,即以此法為諸眾生廣大宣說,普令眾生獲得如來等持法門。此是如來第十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如來慧無減。如來勝慧云何能知?謂一切法不隨他信智。無眾生、壽者、補特伽羅、於法有所得智,無盡無礙解善巧之智,分別句義智,於一句中[5]入百千劫加持宣說智,隨諸所問各各宣說斷疑惑智,於一切處無障礙智,建立三乘善宣說智,八萬四千心行悉了知智,八萬四千法蘊隨應說智。如是如來最上勝慧,無邊無際說不能盡。如其如來勝慧無減,即為眾生廣大宣說慧無盡法,此是如來第十一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如來解脫無減。何名如來解脫無減?所謂隨應悉令解脫。諸聲聞眾聞聲解脫,諸緣覺眾覺悟緣生而得解脫,諸佛世尊離諸障礙二取解脫。此說解脫者,先際諸佛已往、後際諸佛未至、現在諸佛不住。由是眼色二取解脫,耳聲、鼻香、舌味、身觸二取解脫,無取無著無依止解脫,心自性明亮故,智亦復然。此說名為一心相中相應勝慧,如來由是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如其所證,即以此法為諸眾生廣大宣說。此是如來第十二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如來一切身業智為先導、隨智所行。以其如來身業具足故,一切眾生見佛身者悉得調伏,聞佛說法者悉得調伏,觀佛默然者悉得調伏,覩佛受食者悉得調伏,見佛威儀者悉得調伏,瞻佛眾相者悉得調伏。觀佛妙好者悉得調伏,瞻佛不可見頂相及放光者悉得調伏,見佛舉足下足於城邑聚落若入若出者悉得調伏。諸佛如來於四威儀道中,而無不為眾生作調伏事。此名如來身業智為先導、隨智慧行。此是如來第十三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如來一切語業智為先導、隨智慧行。何以故?諸佛世尊不說虛假之法,說無斷法,善樂說法。如來諸有語言,未知者令知,無高無下、無紆煩語、無屈曲語、無麁澁語、無惡戾語、無巇嶮語、善柔軟語、無衰朽語、無輕動語、無嬈惱語、無迅速語、無遲緩語,善分明語、善演說語、善了知語、妙說相、妙音聲、無破缺、無過失、極甘美廣大殊妙、無塵離塵、無垢無暗、顯煥無礙、和合明亮、神通無劣、音響不破、能生妙樂,身得歡喜、心極信順,息除貪愛、息除瞋恚、息除愚癡,降伏惡魔、制諸罪業、息邪異語、止不了語,如擊鼓音聲、如迦陵頻伽聲、如帝釋聲、如梵王聲、如海潮聲、如雲雷聲、如地振聲、如鴈王聲、如孔雀王遊戲聲、如拘枳羅聲、如命命鳥聲、如鹿王聲、如箜篌聲,分明解了聲、悅意樂聞聲、甚深清亮無瘖瘂聲,生妙樂聲、生善根聲,文句不斷聲、文句樂說聲、義句和合聲、法句和合聲,知時聲、順時聲、不越時聲,知自他根善演說聲,布施莊嚴聲、持戒清淨聲、忍辱柔和聲、精進勇悍聲、禪定妙樂聲、智慧畢竟聲、大慈和合聲、大悲無倦聲、大喜明亮聲、大捨究竟聲,建立三乘聲、令三寶種不斷聲、安立三聚分位聲,三解脫門清淨聲、觀四諦聲、觀察智聲、不毀智者聲、諸聖稱讚聲,[1]隨知虛空無量聲、諸相具足聲。舍利子、此如是等,是名如來一切語業智為先導、隨智慧行。此是如來第十四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如來意業智為先導、隨智慧行。何以故?如來心法而不可說,如來意法、識法,不可以智慧辯才而能測度。如來智慧,隨知一切眾生心、隨入一切眾生意、通達一切眾生智,諸法決定、諸等持法亦無他信,超越所緣離諸緣生,息除三[A2]有及諸惡趣,越諸魔法諸魔異,解脫諸諂幻法而悉遠離,捨我我所,去除無明癡暗覆蔽,修八正道離諸疑惑,與虛空等,法界平等而無差別。舍利子!如是等法,是為如來所有意業智為先導、隨智慧行。此是如來第十五不共佛法。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2]第十五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十 - 2024-03-29 17:34:54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六
[3]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如來不思議品第四之[4]餘
「復次舍利子!如來於過去世中,以無著無礙智見隨轉所轉。云何?舍利子!謂過去世諸佛剎中,若成若壞彼一切事,如來以算數方便而悉能知。又佛剎中所有一切藥草樹林而悉能知。又佛剎中所有一切眾生,眾類眾生施設而悉能知。又佛剎中所有一切眾生,種種性行、種種色相周遍廣大而悉能知。又佛剎中諸佛出世作諸化事,乃至一一廣為眾生宣說正法。或有眾生以聲聞法得化度者,或有眾生以緣覺法得化度者,或有眾生以大乘法得化度者,乃至佛剎廣大、諸苾芻眾廣大、壽量廣大、正法住世廣大,久近眾生飲食受用等事,乃至眾生出息入息,如是所有一切眾生過去世中一切諸相,若生若滅諸趣受生、種種根性、種種意樂,佛悉能知。如來以無著心任持了知彼一切法。諸心無邊諸心所起,如來以算數方便皆悉能知。如來以現量智如實觀察過去世中諸眾生心,如是如來最上勝智曾無間斷,為諸眾生如應說法。舍利子!此是如來第十六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如來於未來世中,以無著無礙智見隨轉所轉。云何?[1]謂未來世中諸佛如來當出於世,佛悉能知。乃至未來劫火洞然、大水漂溺、猛風吹鼓,或[2]復諸佛剎土安然不動,至于諸佛剎中一切地界碎若微塵,及彼一切藥草樹林,至于一切星宿相狀,至于周遍諸佛剎中諸佛出世、緣覺出世、聲聞出世、菩薩成證,至于眾生出息入息、飲食受用等事。若行若住,乃至一切眾生周遍廣大,一一眾生各趣解脫,或聲聞乘、或緣覺乘、或復大乘得解脫者,而彼一切如來悉知。又復諸佛剎中周遍一切,一一眾生諸所生處及心心所諸所生起,而彼一切如來悉知。雖如是知,亦非如來未來世中於諸眾生有所任持,但於未來世中如應觀察,為諸眾生宣說正法。舍利子!此是如來第十七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如來於現在世中,以無著無礙智見隨轉所轉。云何?所謂現在十方一切諸佛剎土,如來以三種算數方便而悉能知。所有現在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一切緣覺、一切聲聞,如來悉知。至于現在一切星宿相狀亦復遍知,及彼現在一切藥草樹林亦悉了知。至于十方一切地界碎若微塵,以算數方便而悉能知。又復十方一切水界如毛端量水滴上[3]涌,又復十方一切火界迅速起滅,又復十方一切風界百種相狀周遍吹擊,以算數方便而悉能知。又復十方一切空界,假使聚如毛端之量,以算數方便亦悉能知。又復現在三種眾生界而悉能知。又復現在所有一切地獄眾生界趣,彼所生因及所起因而悉能知。又復現在所有一切畜生界趣,彼所生因及所起因而悉能知。又復現在所有一切餓鬼界趣,彼所生因及所起因而悉能知。又復現在一切人趣,彼所生因及所滅因而悉能知。又復現在諸天界趣,彼所生因及所滅因而悉能知。又復現在一切眾生,及眾生心所應任持,若有煩惱、若離煩惱,而悉能知。又復現在一切眾生隨其根性,所應化度、不應化度,如來悉知。然佛如來亦無二種隨流識轉。如來以其入無二理最上法門,為諸眾生說。舍利子!此是如來第十八不共佛法。

「復次舍利子!如是十八不共佛法,如來以具足故,周遍十方一切世界,於大眾中光明顯照,圓具一切威光名稱最上吉祥希有之法。

「又舍利子!如來十八不共佛法,猶若虛空無有邊際,若能知其虛空邊際,即知如來不共佛法所有邊際。是故諸菩薩摩訶薩得聞如來如是十八不共佛法,聞已淨信,超越分別、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心喜,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欲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調伏聖者無過失, 身語意業悉無動,
如應說法利眾生, 此是勝尊不共法。
佛心無高亦無下, 一切違順皆止息,
修無諍行解脫心, 此是勝尊不共法。
佛調伏尊無失念, 解脫行法悉了[4]知,
四無礙解已圓明, 此是勝尊不共法。
如來行住及坐臥, 一切皆住等引心,
無眾生想無亂心, 此是勝尊不共法。
善逝已無種種想, 諸佛剎土及眾生,
起平等行大名稱, 此是勝尊不共法。
佛心無不決擇捨, 決定正道善觀察,
分別離分別都無, 此是勝尊不共法。
能仁不減善法欲, 悲方便門常所行,
調伏無量諸群生, 此是勝尊不共法。
精進曾無少減缺, 調伏諸見廣無邊,
善調身語意亦然, 此是勝尊不共法。
如來不減於正念, 覺了菩提詣道場,
於法覺了無覺心, 此是勝尊不共法。
佛無分別離分別, 平等安住等持心,
諸法決定無所依, 此是勝尊不共法。
佛慧剎那悉決了, 諸眾生行而悉知,
隨其意樂闡法門, 此是勝尊不共法。
隨聲悟解曰聲聞, 想緣生法名緣覺,
離著無垢等虛空, 此大捨心不思議。
宿昔安住無覺心, 自性解脫心任持,
彼解脫法隨應宣, 此是勝尊不共法。
現威儀道眾所瞻, 直身端視入城邑,
相好莊嚴眾威光, 眾生覩者皆調伏。
眾生覩佛真實光, 多俱胝眾獲妙樂,
蒙光照觸調伏生, 此是勝尊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隨眾生意悉能聞,
如聲對響理相應, 此是勝尊不共法。
善逝心業本無有, 智所作業悉不忘,
聖智隨入眾生心, 此是勝尊不共法。
禪定等持善相應, 一切戲論無所行,
平等行法等虛空, 此是勝尊不共法。
如來悉知過去世, 轉一切法無障礙,
解脫智了諸趣中, 此是勝尊不共法。
所有世間未來法, 當有所得或無得,
眾生剎土及如來, 佛悉了知無懈倦。
佛心曾無諸散亂, 未來世中隨觀察,
眾生及法知亦然, 此是勝尊不共法。
現在世中諸所轉, 如來悉知無所著,
佛調御者等虛空, 此是勝尊不共法。
如來所有不共法, 而十八種不思議,
如實開明若虛空, 菩薩應當生淨信。
「舍利子!如來以具足如是十八不共佛法故,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了知勝處,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妙梵輪,餘諸沙門婆羅門天人魔梵悉不能轉,無與如來同其法者。

「舍利子!諸住信菩薩得聞如來如是不思議法,聞已當生清淨信樂,超越分別、離諸疑惑,後復生起身喜心喜,發希有想。

慈悲喜捨品第五之一

「復次舍利子!彼住信菩薩,諸佛世尊審知其器,堪可任持菩薩藏正法之器、是諸佛法器,如是知已即詣其所,隨應為說菩提道法。

「舍利子!以是緣故,當知住信菩薩是大法器。

「舍利子!我念過去世阿僧祇劫前,復過無量不思議阿僧祇劫數,爾時有佛出現世間,其名大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佛於其世間天人阿脩羅、沙門婆羅門等諸大眾中,以自通力圓證聖果。為諸大眾宣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文義深遠純一無雜,圓滿清白梵行之相。舍利子!彼大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諸眾會中,有七十二那庾多聲聞大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自在到於彼岸。彼時有國名最勝幢,有大國王名最勝壽。正法治化,國土廣大安隱豐樂,人民熾盛。其王有子名精進行,色相端嚴人所樂觀,宿種善根,已曾親近過去百千那庾多俱胝諸佛如來恭敬供養。

「是時太子與自官屬止一殊妙大園苑中。爾時大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知其精進行太子是佛法器,堪可任持菩薩藏正法之器,如是知已即詣園苑。到已爾時處于空中為精進行太子說菩提道法。彼佛告言:『太子!此中何名為菩提道?謂於一切眾生起慈波羅蜜多隨轉攝法,此即名為菩提道。

「『復何名為一切眾生慈波羅蜜多?太子!所謂菩薩於眾生界行廣大慈。彼眾生界如虛空界,譬如虛空寥廓廣大;菩薩慈心亦復如是,於眾生界及眾生聚中無不廣大慈心周遍。太子當知,如眾生界無有限量,菩薩慈觀亦復無量。又如虛空無邊際故,而眾生界亦無邊際。以其眾生無邊際故,慈心亦復無其邊際。太子當知,彼眾生界其數廣多,非同地界水火風界。今說譬喻以明斯義,顯眾生界廣多無量。太子!譬如東方殑伽沙數等諸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周遍十方殑伽沙數等諸世界,而彼一切同一大海,大水充滿同一源流。以彼如是十方一切殑伽沙等諸世界中諸眾生聚破為百分,乃至如彼一毛端量,舉一水滴[1]次復如前以其[2]殑伽沙等眾生數量為半百分,乃至如彼一毛端量舉一水滴。次復如前以其殑伽沙等眾生數量復破半百,乃至如彼一毛端量。太子!如前所說彼大水蘊,以其算數方便,不能比等眾生界數無量無邊。而眾生界無量無邊故,菩薩慈心亦復如是。太子!於汝意云何?所有菩薩慈觀善根,汝可知其量不?』太子白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佛言:『太子!菩薩摩訶薩慈觀善根,無量無邊亦復如是。

「『復次太子!菩薩慈心能自隨護、作他利益,以慈心故於他無瞋亦無懈倦,離諸忿恚、息諸過失,不見違順,表示清淨,滅諸垢穢。於身語心常生妙樂,蠲除雜染息諸怖畏,善護恚惡、起清淨意,滅諸鬪戰不執刀杖,向解脫門離諸損害。所有一切諂曲心意、雜亂詞句虛假語言,皆悉遠離,順善財利資養身命。帝釋梵王常所恭敬,威德莊嚴智者稱讚。護諸愚者、護持梵行,不著欲界。解脫道等一切出生而善攝受,非所愛樂諸有福行,亦不積集一切勝上諸有福行,而常增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以為莊嚴,一切下劣殘缺諸根亦悉遣除。順向善趣涅[1]盤正道,一切惡趣剎那止息,一切法愛而自喜樂。諸欲受用大富王位,增上適悅悉無愛著。於諸眾生起平等心,而行布施離諸異想。一切戒學順向修習,諸毀戒者善為作護。現忍辱力,遠離惡魔憍慢等事。發勤精進出離正行,於禪定解脫等持等至,根本煩惱以決定心而求出離。勝慧淨因,出生一切慈聞總持,自分他分悉無違害,息除一切魔煩惱分。行住坐臥增長一切[2]妙樂和合,除蕩一切不善自性及諸作意。慚愧妙香而常塗飾,消滅一切惡趣障難及煩惱等。常起慈心救護世間,以大慈心棄捨己樂隨與他樂。

「『復次太子!諸聲聞人所起慈心但唯自利,菩薩慈心而常利益一切眾生。又復當知,初發心菩薩行眾生緣慈,修行位菩薩行法緣慈,得忍菩薩行無緣慈。太子!如是所說皆是菩薩摩訶薩行大慈心。若諸菩薩住慈心者,即能為諸眾生行廣大慈。』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十六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菩薩觀察品第三,之一 - 2024-04-08 22:32:38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六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菩薩觀察品第三之一

爾時尊者舍利子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欲當請問,惟願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善為宣說。若佛世尊聽許所請,我即當問。」

佛言:「舍利子!恣汝所問。如來、應供、正等正覺隨有問者即當為說,使其皆得開釋疑心。」

爾時尊者舍利子即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成就幾法,即得身業無諸過失、語業無諸過失、意業無諸過失,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身業無動、語業無動、意業無動,天魔外道力不能制,然後深發一切智心,地位諸善次第得成,能為一切眾生作所歸向、作光明炬、作大河流、作大橋梁、作大船筏,濟渡一切到於彼岸,為舍為救、為歸為趣,於一切智心而無動轉?」

爾時尊者舍利子為欲稱揚如是義故,以偈問佛:

「以何義故勇智者, 而能安住大菩提,
宣揚功德妙法門, 成證無上菩提果?
諸勇智者何所行, 利益一切諸群品,
又復觀察何法門, 而能成佛無上道?
復以何法降魔眾, 安處菩提大道場,
振動俱胝剎土中, 圓證菩提勝妙果?
以何義故名菩薩, 如是之句復云何?
此中願說菩提門, 一切佛法中最上。
於諸世間何所行, 而能廣利諸眾生,
離諸染著如蓮花, 解脫俱胝諸群品。
云何應受彼供養, 諸天諸龍及智者,
乃至一切人非人? 今問斯義願宣說。」
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子言:「舍利子!汝今當知,菩薩若能成就一法,於一處於多處普能攝受無量佛法。何者一法?所謂發起深固大菩提心。此即是為菩薩成就一法,於一處於多處普能攝受無量佛法。」

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名深固?云何名菩提心?」

佛告舍利子言:「深固者,即是真實不破壞故,堅固無動[3]故,無動即無退屈故,無退屈即善安住故,善安住即無退轉故,無退轉即善觀察眾生故,善觀察眾生即大悲根本故,大悲根本即廣大心故,廣大心即善知成熟眾生法式故,善知成熟眾生法式即自在妙樂故,自在妙樂即無種類故,無種類即無愛著故,無愛著即攝受眾生故,攝受眾生即善能觀察劣弱眾生故,善能觀察劣弱眾生即為救為歸不起恚心故,不起恚心即善觀視故,善觀視即無所得故,無所得即善意樂故,善意樂即無所有故,無所有即善清淨故,善清淨即自潔白故,自潔白即內無垢故,內無垢即外清淨故。舍利子!此如是等,從真實、不破壞至內無垢、外清淨,斯諸法門乃名深固。

「又舍利子!菩提心者,謂即彼心無諸過失,一切煩惱不能隨逐;彼心不樂餘乘;彼心堅固,不為一切邪外語言之所壞亂;彼心不破,一切魔眾而不能動;彼心決定,長養一切善根本行;彼心不動,愛樂佛法故;彼心善住,登菩薩地故;彼心無上,無對治故;彼心如金剛,一切佛法善決擇故;彼心平等,無高下故;彼心於一切眾生意樂清淨,自性無染故;彼心無垢,慧光照故;彼心廣大,容受一切眾生故;彼心無染,如虛空故;彼心無障礙,觀無礙智故;彼心於一切處隨應了知,大悲無斷故;彼心現證,清淨稱讚故;彼心成就一切智種子,圓滿一切佛法故;彼心安住普施一切樂事,誓願最勝故;彼心圓具淨戒,無缺犯故;彼心修持忍辱,離諸恚故;彼心精進,不懈怠故;彼心禪定,近寂靜故;彼心無害,具慧行故。又復彼心是真實根本,成就如來戒蘊、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知見蘊;彼心是真實根本,圓滿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故。

「又舍利子!菩提所成之心名菩提心,而此薩埵求菩提心深固具足,是故得名菩提薩埵。此亦說名廣大眾生、最上眾生、三界最勝眾生。此即身業無諸過失、語業無諸過失、意業無諸過失,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身業無動、語業無動、意業無動,不為一切天魔外道而能動轉,深發一切智心,地位諸善次第當得,一切世法不能染污,能為一切眾生善作調伏、作遍調伏、作所歸向、作光明炬、作大河流、作大橋梁、作大船筏,濟渡一切到於彼岸,為舍為救、為歸為趣,深發一切智心,不為天魔外道之所[1]動轉。此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淨信深固廣多清淨,樂見諸聖樂聞深法,心無慳惜廣行施捨,常樂出離心無障礙,於一切眾生無雜亂心,無退墮心無流散心,有業有報淨信無疑,諸所施作悉離疑惑,於善惡法不壞果報。此如是等善了知已,於身命緣不造罪業,遠離殺生、偷盜、邪染、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貪、瞋、邪見,如是十不善業皆悉斷除;十善之業常所修集,淨信諦理。於沙門婆羅門中常修正道具戒清淨,廣多聽受一切善法,聞已勤行深固作意,而善調伏遍寂近寂,離諸諍訟無非愛語,心意純善無不善意,勤行善法離不善法,無高無下亦不輕動,離諸讚毀安住正念,妙等引心斷三有縛,拔除毒箭去諸重[2]擔,樂住寂靜度諸疑悔不受後有,常於諸佛世尊、菩薩摩訶薩及沙門婆羅門所親近恭敬隨順奉事無相違背,而常不離諸善知識。攝受正法,宣正法門示教利喜,謂布施大富、持戒生天、多聞大慧。修習相應如是宣說,此是布施得布施果,此是慳悋得慳悋果,此是持戒得持戒果,此是犯戒得犯戒果,此是忍辱得忍辱果,此是瞋恚得瞋恚果,此是精進得精進果,此是懈怠得懈怠果,此是禪定得禪定果,此是散亂得散亂果,此是智慧得智慧果,此是愚癡得愚癡果,此身善所行得身善所行果,此身惡所行得身惡所行果,此語善所行得語善所行果,此語惡所行得語惡所行果,此意善所行得意善所行果,此意惡所行得意惡所行果,此是善、此是不善,此所應作、此不應作。此所施作,於長夜中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此[3]所施作,於長夜中而不利樂一切眾生。此如是等,於善知識所宣說正法示教利喜。

「知是大法器者,即當宣說甚深法門,謂空解脫門、無相解脫門、無願解脫門,無造無作、無生無起、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及說甚深緣生之法,所謂有法有故有生,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即一大苦蘊集。以不有故即無所生,無生即滅,謂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處滅、六處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即一大苦蘊滅。然於是中無有少法若生若滅而實可得。何以故?一切法緣生故,無主宰、無作者、無受者,因緣所轉,是故此中無法可轉,亦非無轉亦非隨轉。無實所生三界施設,從煩惱轉、從苦所轉故有施設,一切皆是無實所生。若於此中如實觀察,即無有少法而為作者,若無作者即無所作,於勝義諦中都無所得。如是所說無法可轉亦非無轉。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等甚深之法,聞已信解不生疑悔,入一切法無礙智門。是故不著色受想行識,不著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不著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如是信解一切法自性皆空。

「舍利子!菩薩若住如是信解即不減失,常見諸佛亦不減失,常聞正法復不減失,常承事眾。世世所生不離見佛、不離聞法、不離承事清淨之眾。現前值遇諸佛出世,在在所生發大精進勤求善法,所發精進不為無義利事。謂舍宅居止無義利事,妻子眷屬財寶受用及奴婢等無義利事,[1]及餘一切欲樂遊戲取著過失無義利事,善能棄捨,於佛如來正法之中淨信出家。以彼清淨出家心故,近善知識而常不[2]壞,思惟善法得善意樂,所聞善法真實修行。不著文字所成勝慧,深心具足樂法無厭,勤求多聞。如所聞法為他廣說,無愛著心,不為[3]悕求名聞利養,為他說法不背自語,為他[4]說法如[5]其所聞[6]如其所住,一一隨應為他廣說。如所聞法起大慈心,不越一切眾生大悲之心。為多聞故不惜身命,少欲喜足樂寂靜處,離諸憒閙善能資養。隨所聞法善觀察義,攝受正義不著於文。隨所攝受,於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眾中,不獨行於自利益事,但為勤求無上大乘、利樂一切眾生,所謂佛智、無等等智、一切三界最勝智,於他所作而不放逸。」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六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菩薩觀察品第三,之二 - 2024-04-08 22:33:14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七
[7]西天[8]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9]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菩薩觀察品第三之[10]餘
復次,佛告舍利子言:「云何名為不放逸法?所謂常當攝護諸根。云何名為攝護諸根?謂眼見色已不執其相,亦復不執隨形妙好,亦不愛[11]箸色等諸味,如實了知出離之法。如是耳聞其聲、鼻嗅其香、舌了其味、身覺其觸、意知其法,皆不執相,亦復不執隨形妙好,亦不愛[*]箸諸法等味,如實了知出離之法。如是所說名不放逸。

「又舍利子!不放逸者,謂自調心已善護他心,去除煩惱現證法樂,無所伺察,欲尋、瞋尋、害尋無所伺察,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癡不善根無所伺察,身業惡行、語業惡行、意業惡行無所伺察,不深固作意無所伺察,總略乃至一切罪業不善諸法皆無伺察。如是所說名不放逸。

「又舍利子!不放逸菩薩深固作意勤行相應。若法是有如實知有,若法是無如實知無。云何是有?云何是無?所謂正道勤行能生信解即有,邪道勤行能生信解即無;諸業有報即有,諸業無報即無;眼即是有,彼眼實性即無;耳鼻舌身意即是有,耳鼻舌身意實性即無;色是無常、是苦、是不究竟、是不堅牢、是散壞法即有,計色是常、是樂、是究竟、是堅牢、是不散壞法即無;受想行識,是無常、是苦、是不究竟、是不堅牢、是散壞法即有,計受想行識,是常、是樂、是究竟、是堅牢、是不散壞法即無。

「復次無明緣行等諸法中,不實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即有,定實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即無;行布施者能感大富即有,行布施者返招貧匱即無;持戒生天即有,破戒生天即無;多聞大慧即有,愚癡大慧即無;修習相應即有,修習不相應即無;深固作意相應即有,不深固作意相應即無;發勤精進菩薩得菩提果即有,懈怠菩薩得菩提果即無;無增上慢人作出家事即有,增上慢人證涅槃即無;於一切處通達空性即有,計執我人眾生壽者即無。

「復次舍利子!是故當知,不放逸菩薩能深固作意勤行相應,即普遍世間有諸智者廣為開示,普遍世間若無智者即不能開示,於世俗諦不知其有、不知其無,何能隨順諸佛世尊所說實義?舍利子!諸佛如來總略以其四種法印攝一切法。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無常,二者諸行是苦,三者諸法無我,四者涅槃寂靜。而一切眾生於諸行無常中計有常想;若諸眾生斷除常想,此即是為如來所說。又諸眾生於諸行苦中計為樂想;若諸眾生斷除樂想,此即是為如來所說。又諸眾生於一切法無我中計為我想;若諸眾生斷除我想,此即是為如來所說。又諸眾生於涅槃寂靜理中起有所得顛倒之心;若諸眾生斷除有所得顛倒心者,此即是為如來所說。又舍利子!若能了知諸行無常,即能解入空無常性。若能了知諸行是苦,即能離諸願求。若能了知諸法無我,即能觀想空三摩地解脫法門。若能了知涅槃寂靜,即能於諸相中有所修作,亦不非時取證實際。舍利子!如是等法,若諸菩薩勤行相應,即不減失一切善法,速能圓滿一切佛法。」

如來不思議品[1]第四之一

爾時佛告舍利子言:「信心住菩薩,於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十種不思議法中,信解清淨,超越分別、離諸疑悔,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何等為十?一者於佛如來最勝身相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適悅之相發希有想。二者於佛如來妙好音聲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三者於佛如來最上大智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四者於佛如來微妙光明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五者於佛如來圓滿戒定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六者於佛如來廣大神足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七者於佛如來十種智力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八者於佛如來四無所畏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九者於佛如來大悲之心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十者於佛如來不共佛法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如是十種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不可思議希有之法,住信菩薩精進勤求,不怖不懈心無動轉,乃至身肉皮骨筋脈血髓乾枯焦瘁,若未能得如來十種不思議法,於其中間不生疲倦,精進勤求必當獲得。舍利子!住信菩薩於佛如來如是十種不思議法,應當如是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如來身相不思議, 應觀微妙淨法身,
無相亦無對礙門, 菩薩能生於信解。
乃至諸趣廣分別, 音聲惟佛不思議,
於一切處[2]寶法門, 應當信解佛境界。
所有一切眾生類, 上中下根有差別,
惟佛勝智普能知, 信解智力不思議。
諸佛無邊大光明, 淨光明網不思議,
廣大照曜於十[A1]方, 無邊剎海皆洞徹。
牟尼出世淨妙戒, 而不依止世間法,
住信菩薩淨信心, 信佛神足不思議。
諸佛神通境界門, 而諸菩薩不能知,
諸佛常住等引心, 佛解脫門不思議。
法界廣大無分別, 惟佛勝力悉能知,
具足智力大仙尊, 無邊無際虛空等。
假使一切眾生類, 互發問端辭猶海,
隨問遍答生喜心, 如來無畏不思議。
為一眾生作利益, 無邊眾生亦復然,
普令安住調伏心, 如來大悲不思議。
如來諸相皆具足, 而能覺了一切法,
不共佛法功德門, 於一切處智顯示。
如是十種不思議, 攝諸佛法入法性,
若能遍起信解心, 菩薩善住於淨信。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住信菩薩於佛如來最勝身相,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謂佛如來其身清淨,於彼一切不善法中普能除斷,復於一切善法之中皆悉具足。如來身者,已離一切不淨穢惡筋骨血肉流散漏失諸染污法。如來身者,自性明亮清淨瑩潔,永離一切煩惱垢染;超出世間,不為一切世法所染。如來身者,積集無量福智妙行長養眾生,修習無量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諸善法,嚴具一切勝功德花,如大圓鏡現眾色像,復如清淨水月影現。又如來身者,如虛空界普攝一切,復如法界最上最勝。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虛空身、無等等身、一切三界[A2]最勝之身。又如來身者,不可喻身、無所喻身,清淨無垢離諸染污,自性光明非先際可觀、非後際可觀、非現在可觀、非種族可觀、非色可觀、非相可觀、非隨形妙好可觀、非心可觀、非意可觀、非識可觀、非見可觀、非聞可觀、非念可觀、非表了可觀、非蘊可觀、非處可觀、非界可觀、非生可觀、非住可觀、非滅可觀、非取可觀、非捨可觀、非出離可觀。非行可觀、非顯色可觀、非狀貌可觀、非形色可觀、非來可觀、非去可觀、非戒可觀、非定可觀、非慧可觀、非解脫可觀、非解脫知見可觀、非有相可觀、非離相可觀、非法相可觀、非諸相成辦可觀、非無所畏可觀、非無礙解可觀、非神通可觀、非大悲可觀、非不共佛法成辦可觀。諸佛出現,如幻如焰、如水中月,自性妙身、空無相無願無際岸身、無種類身、無積聚身、無分別身、無依止身、無別異身、已得善住不動轉身、無色非色自性身、無受非受無想非想無行非行無識非識自性身、無實無生非大種身、未曾有未曾有業身,非眼所生不從色中出亦非在外,非耳依止不從聲中出亦非在外,非鼻所嗅不從香中出亦非在外,非舌了別不從味中出亦非在外,非身和合不從觸中出亦非在外,非心所轉、非意所轉、非識所轉,亦非不轉亦非隨轉,得安住無動等虛空身,法界最上混入虛空界。舍利子!如是等法,住信菩薩能於如來不可思議淨妙身相,信解清淨,超越分別、離諸疑悔,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無量俱胝那庾多, 歷劫廣修菩薩行,
身業三種善淨中, 勤求無等善逝身。
十方世界起慈意, 廣以身命行布施,
常離欲邪行染心, 勤求無上虛空身。
清淨微妙上衣飾, 無量劫中行布施,
施波羅蜜妙行圓, 廣施最上諸佛子。
犛牛愛尾猶護戒, 能捨身命忍無怨,
願求佛身無懈心, 廣修精進波羅蜜。
樂觀諸佛定境界, 內心樂起慧方便,
法界最上善逝身, 願我如是當獲得。
[1]諸佛善行廣作已, 得菩提果人中上,
當獲廣大虛空身, 善離塵染淨無垢。
離我人相自性空, 無相無言無所得,
出過諸眼境界門, 大牟尼身如是得。
離色離聲意清淨, 無生無作本來空,
當得如來無動身, 十[2]力善逝亦如是。
如幻化出種種身, 諸象馬等及人相,
愚癡虛妄顛倒心, 佛十力尊色相見。
過去無量諸善逝, 未來諸佛亦復然,
同一無等法性身, 法界最上虛空等。
「舍利子!彼住信菩薩於如是等諸佛如來最勝身相不可思議,信解清淨,超越分別、離諸疑悔,後復生起身喜心喜適悅之相,發希有想。

「復次舍利子!云何名為住信菩薩於佛如來妙好音聲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舍利子!謂佛如來於彼一切眾會之中所出音聲,皆為調伏隨順作諸善利所有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普遍意樂悉令生喜。然佛如來不作是念:『我能為此苾芻眾會宣說諸法。為此苾芻尼眾會,優婆塞、優婆夷、婆羅門、剎帝利、長者居士、梵眾會等,為其說法。』又佛如來隨宜宣說契經、諷頌、記別、應頌、自說、譬喻、緣起、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如是等法,普為一切眾會乃至梵眾,如應宣說。所有上中下根種種差別諸眾生類悉聞法句,而彼法句皆從如來口門而出,隨諸根性各得解了,於其中間亦無語言互相違礙,各各於法明了知解。此即如來宿福果報現轉妙音,令諸眾生隨轉解入。

「又舍利子!如來聲者,所出細滑悅意可樂,清淨無垢美妙樂聞,復善明了不麁不惡,聞者身喜心無厭倦。聞者心喜喜樂隨生,分明解了咸生愛樂,心意調適,如師子音聲、雲雷音聲、海潮音聲、迦陵頻伽微妙音聲、清梵音聲、[A3]大鼓音聲、吉祥音聲、柔軟音聲、振響音聲、令彼眾生諸根適悅淨妙音聲、一切眾會忻樂音聲、諸相具足最勝音聲。諸佛如來若此若彼,皆悉具足無量功德清淨音聲。舍利子!此如是等,是為住信菩薩於佛如來妙好音聲不可思議,信解清淨乃至發希有想。」

爾時世尊重明斯義說伽陀曰:

「如來梵音妙聲相, 所出音聲善調伏,
梵眾不及佛音聲, 如是諸法皆具足。
佛聲能與慈相應, 廣大悲心復高勝,
喜捨相應亦復然, 牟尼聖尊妙音出。
聞聲能息眾生類, 貪火瞋毒諸不善,
愚癡暗冥亦消除, 如是音聲皆具足。
種種方處諸人眾, 普遍一切人類中,
乃至極此閻浮提, 種種語言佛善了。
眾生隨聞佛音聲, 地居空居諸天眾,
得聞牟尼妙音聲, 隨佛音聲能解入。
二足四足及多足, 無足等類聞佛聲,
隨觸隨聞寂意生, 彼一切處隨聲轉。
三千大千世界中, 開明調伏眾生類,
普攝上中下諸根, 隨佛音聲而善轉。
應調伏者聞解脫, 離諸分別非分別,
等引心說聖諦門, 是中無執亦無縛。
無邊眾生聞佛聲, 聞已息除諸煩惱,
志誠歸命佛法僧, 聞已戒忍皆具足。
如來最上妙音聲, 是聲深廣無邊量,
音聲無邊智無邊, 菩薩智信無疑悔。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七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無怖夜叉品第二 - 2024-04-08 22:33:54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五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無怖夜叉品第二

爾時世尊於其中路化度五百[3]諸長者已,即於是處安然詳審,將入王舍大城。

爾時王舍大城諸賢聖中有大夜叉,名曰無怖,即作是念:「值佛世尊斯極難得,我今應以勝妙飲食奉上世尊。」時無怖夜叉即以色香味觸清淨具足上妙飲食恭奉世尊。

爾時世尊為悲愍彼無怖夜叉故受所施食。佛受食訖,即時空中有六萬八千諸夜叉眾作是讚言:「善哉善哉!」隨[4]喜讚聲遍聞空界。

時無怖夜叉告自會中諸夜叉眾言:「我已持奉如來清淨上妙飲食。汝等諸眾宜應奉施諸苾芻眾清淨飲食,當令汝等[A1]於長夜中利益安樂。」

時諸夜叉即皆奉施諸苾芻眾最上飲食,時苾芻眾為悲愍故悉受其食。爾時世尊及苾芻眾受其食已,漸次進詣王舍大城。是時即有無數千天眾,無數千龍眾、夜叉眾、乾闥婆眾、阿修羅眾、迦樓羅眾、緊那羅眾、摩睺羅伽眾、人眾非人眾,及彼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諸眾生眾,咸悉圍繞隨從世尊。

爾時世尊未至王舍大城先詣一處廣大地方,到已敷設勝妙之座,佛處其座。時無怖夜叉即以天妙曼陀羅花、優鉢羅花、鉢訥摩花、俱母陀花、奔拏利迦花,及彼天妙栴檀香末,散於佛上而伸供養,普散遍散周廣而散,散已合掌住立佛前。

爾時世尊[A2]知無怖夜叉及諸夜叉眾深心清淨已,即時放大殊妙光明。法爾已來,諸佛世尊所放光明,具無數色及種種色從口門出,所謂青黃赤白紅紫碧綠,光明普照無邊世界,映蔽日月威光不現,其光照耀下至地獄上至梵世。光[1]相旋還至於佛所,右繞七匝,而彼光明從佛頂隱、或從肩隱、或從膝隱。法爾已來諸佛世尊若為地獄眾生授記,光即從佛雙足而隱,若為傍生授記,光從背隱;若為餓鬼眾生授記,光從前隱;若為人趣授記,光從左隱;若為天趣授記,光從右隱;若為聲聞授記,光從膝隱;若為緣覺授記,光從肩隱;若諸佛世尊為諸菩薩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光從頂隱。

爾時尊者阿難見佛世尊所放廣大淨光明已,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說伽陀曰:

「世尊今日以何因, 放大光明普照耀?
廣作利益諸世間, 現斯光相何所為?
何人今日植聖種, 聞佛菩提廣大因?
何人授記在今時? 何人安住解脫果?
大智放光非無因, 為調伏故現光相,
所放光相作開明, 牟尼聖尊光何現?」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有一夜叉名無怖, 信向佛故施飲食,
彼發最上清淨心, 故我今時現光相。
而是夜叉此界滅, 即當往生忉利天,
於彼天中壽終時, 後當生於夜摩天。
夜摩滅已生兜率, 以欲塵故造染業,
還復墮生於人間, 當得為王具神力。
作轉輪王人中主, 統四大洲而自在,
人間滅已復得生, 彼梵世中受勝報。
後經二十俱胝劫, 常為一切所恭信,
於彼天上及人間, 數數往來受諸樂。
其後棄捨於王位, 淨信捨家而出家,
於彼緣覺妙菩提, 如是畢竟當獲得。
經於三十千生中, 而數滅彼夜叉身,
後復還生忉利天, 恭敬於佛作佛事。
彌勒尊佛當見已, 而彼夜叉即獲得,
阿羅漢果證圓成, 隨佛大師伸供養。
後滿一千夜叉生, 安立無上大菩提,
以彼彼生諸善根, 永不復墮諸惡趣。
或復值遇於千佛, 尊重恭敬人中尊,
為求無上大菩提, 利益一切眾生故。
或二三千夜叉生, 以花鬘等作供養,
為佛菩提最上因, 千俱胝生供養佛,
次復清淨觀己身, 後復尊敬佛菩提。
夜叉有子名大山, 受夜叉身具神力,
大山夜叉發淨心, 願我當得成佛果。
後常恭敬佛世尊, 於一切處發洪願,
今見我已伸供養, 發起最勝菩提心。
即當以此眾善根, 永離三塗諸惡趣,
當見彌勒尊佛已, 施佛俱胝妙寶蓋。
施寶蓋已復淨心, 施佛俱胝妙衣服,
如是廣大供施已, 然後發心求出家。
五百歲中起精勤, 清淨修持於梵行,
為求無上大菩提, 利益一切眾生故。
彼[2]以如是勝上緣, 普修布施持戒行,
如彼殑伽沙數量, 若干劫中廣修行。
若干劫數我所知, 如所知見而宣說,
此後修行經劫數, 非我所知不可說。
如先所說譬喻中, 殑伽河沙[3]等數量,
彼見若干佛世尊, 於彼彼佛咸尊敬。
奇哉勝智大智[4]心, 即彼大心無有上,
廣伸供養於諸佛, 普利眾生數莫知。
後當成佛大聖尊, 一切世間無有上,
大山夜叉當成佛, 名稱醫王[5]為佛號。
七十俱胝歲數中, 廣為眾生宣正法,
名稱醫王佛會中, 二十俱胝大眾會。
而彼眾會所發心, 一切當修布施行,
其後復增苾芻眾, 數滿二十一俱胝。
於彼廣[6]大眾會中, 具有無量聲聞眾,
彼會所有聲聞眾, 而悉趣向大菩提。
彼佛利益諸眾生, 化事周圓當入滅,
彼時正法住於世, 當滿百千歲數中,
五百劫中得具圓, 有佛及彼苾芻眾。
其後或復經一劫, 或復經彼一千劫,
智者出現化世間, 使令親近於佛法。
說彼極善樂欲意, 深固多聞為最上,
不深固心悉滅除, 常當深固善觀察。
宣說諸有多聞者, 彼能增長於勝慧,
四根本法正義門, 為諸菩薩所歸向。
所謂施戒聞捨等, 於菩薩道極賢善,
宣說菩提正道門, 最勝乘中而無上。
其有宣說聲聞道, 除斷疑網復賢善,
廣為利益諸眾生, 我放光明普照耀。
佛出世為大光明, 當知最上極難得,
宣說甚深妙法門, 普利一切世間故。」
爾時大山夜叉即作是念:「世尊今時往詣王舍大城鷲峯山中,我今宜應於世尊所少植善根。」即時告語彼自會中夜叉眾言:「諸仁者!汝等當知,世尊將詣王舍大城鷲峯山中。汝等宜應發勤勇心,各隨力能為佛世尊作供養事。」

時大山夜叉言已,即與自會眷屬,從王舍大城乃至鷲峯山中,所經道路皆悉除去土石砂礫如淨圓鏡,於道路中以淨香水周匝遍灑,復以妙衣於其道中相續布設,復於道中處處安施等人分量諸殊妙花,幢幡寶蓋種種莊嚴,[1]復置殊妙塗香寶瓶及諸妙香,寶繩交絡垂諸花瓔以為嚴飾。復於空中奏妙音樂。又復敷置盡一箭道優鉢羅花、俱母陀花、奔拏利迦花等。復有異鳥翔鳴道中,金繩交絡有七寶網,及以金網彌覆其上。

爾時大山夜叉於其道中廣莊嚴已,即自化身,并其眾會,身喜心喜清淨悅意,發歡喜心、極純善心、柔軟心、清淨心、無障礙心、悅樂心、向佛心、向法心、向僧心、菩提無動心、無恐畏心、無等等心、一切三界最勝心、慈愍一切眾生心、悲心、喜心、捨心、成諸佛法大器之心、真實心堅固心、不破壞心增勝心、於聲聞緣覺地中生棄捨心、於菩薩地中起成辦心。發如是等清淨之心,來詣佛所。到已頭面頂禮佛足,右繞三匝住立一面,合掌向佛說伽陀曰:

「我今為佛廣施設, 最上最勝諸供養,
願我當得佛聖[2]果, 宣說最上微妙法。
願我當圓於十力, 歡喜善住四無畏,
廣大利益諸眾生, 如佛世尊諸所作。
具三十二勝妙相, 八十種好眾莊嚴,
當作世間大光明, 如佛世尊普照耀。
轉彼清淨妙法輪, 十二行相而最上,
宣說甘露正法門, 普為眾生作利益。
廣現神通變化事, 如佛世尊現亦然,
善作利益諸群生, 乃至無數俱胝眾。
世尊出現大光明, 如大龍王無所畏,
如是正道廣宣揚, 開覺菩提而無上。
為舍亦復為歸救, 為趣攝化諸眾生,
願我當得亦復然, 利[3]眾生事皆圓滿。
五趣所生諸群品, 願我當為作主宰,
悉令解脫諸苦因, 如佛世尊所解脫。
為二足尊作供養, 無邊威德光明照,
天主龍及阿修羅, 普供世間無等比。
我作最上勝事業, 願我當如大法主,
三十二種勝相圓, 天上人間為最上。」
爾時世尊為大山夜叉說伽陀曰:

「如佛世尊所說教, 修作無上正法因,
眾生當得勝法門, 無上菩提不難得。
世間光明大聖主, 作供養已佛光照,
諸天龍神人眾中, 所應受彼諸供養。
成證無上大菩提, 安坐樹王眾集會,
摧伏大惡諸魔軍, 廣為眾生宣正法。」
爾時世尊即與無數百千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并餘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諸眾生類,恭敬圍繞。而佛世尊具大威德,有大神力起大變化,廣大施作放大威光,振動剎土雨大蓮花,鼓百千[4]種殊妙音樂,有妙蓮花大若車輪隨足而蹈。世尊從彼大山夜叉妙巧施作莊嚴道路,往詣鷲峯山中。世尊到已,即告尊者阿難言:「汝可為佛施設殊妙之座,所謂法座、最上之座、三界勝座及妙寶座。如來登其座已,攝受一切眾生,稱揚演說彼菩薩[A3]藏甚深正法,成辦一切菩薩勝行,除去一切眾生諸有疑惑,開明正慧斷諸疑網。如來說此甚深經典,廣為悲愍利益安樂天人世間一切眾生。」

爾時尊者阿難受佛勅已,乃為如來施設勝座。是時即有六十八俱胝天眾,各各為佛施設寶座而為獻奉。請佛如來登斯座已,即於佛前異口同音說伽陀曰:

「我今為佛廣敷設, 殊[5]勝寶座及妙衣,
願佛悲愍諸天人, 如其所應登寶座。
若佛如來登座已, 宣說正法趣彼岸,
六種振動於世間, 一切皆生大歡喜。
佛光普照諸大眾, 煥明佛剎及山王,
普得見佛大聖尊, 開生清淨諸法欲。
所有天龍及人眾, 八部一切諸品類,
互相得見彼彼身, 是中一切無障礙。
所有俱胝那庾多, 百千天人大眾等,
各得見佛大聖尊, 宣說難得妙法句。」
是時頻婆娑羅王, 與諸臣佐并眷屬,
剎那來至佛會中, 親近聖尊為聽法。
佛知眾座悉已定, 普遍四方善觀察,
一切眾會及天人, 廣[1]為眾生作利益。
世尊普告諸大眾: 「疑者當問二足尊,
隨諸所問我開明, 普令除斷諸疑惑。」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及天人世間諸眾[2]會等,咸悉恭敬瞻仰世尊;起清淨心,屏息外聞,專注聽受如來宣說甚深正法。

爾時世尊即告尊者大目乾連言:「汝勿就座。應當觀彼諸苾芻眾,其有未來赴斯會者,汝今往彼雪山南面大迦葉所召來赴會。」

時尊者大目乾連受佛勅已,即運神力往詣雪山南面大迦葉所。到已白言:「尊者當知,世尊如來今在鷲峯山中,與沙門婆羅門人天大眾集會說法。佛遣我來呼召尊者。唯願尊者如佛教命往赴佛會。無令互得隱法之罪。」爾時尊者大迦葉謂尊者大目乾連言:「汝宜先往,我即隨當往詣佛所。」

是時尊者大迦葉即於座中運自所有神通化用,四眾圍繞,於剎那間即到鷲峯山中佛世尊所。到已頭面頂禮佛足,去佛不遠於一面坐。

時尊者大目乾連以神通力旋至佛所,見尊者大迦葉先至佛會在一面坐。見已白言:「尊者大迦葉神力具足,先至佛會,其何速邪?」

尊者大迦葉即謂大目乾連言:「如佛說汝神通第一,何故今時徐緩如是?」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五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長者賢護品第一,之一 - 2024-04-08 22:34:58

長者賢護品第一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舍衛國坐夏安居滿三月已,出行訪其裁製成辦衣服之者,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并餘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大臣、沙門、婆羅門、長者及諸外道,乃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於佛世尊尊重恭信志誠供養——世尊受世供利與世福田——所謂飲食衣服、坐臥之具、病緣醫藥及餘廣多受用等物。以佛世尊名稱善譽殊勝高顯超出世間,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十號具足。於天人阿修羅、沙門婆羅門、若魔若梵一切世間大眾之中,以自通力而證聖果,隨所遊止宣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文義深遠純一無雜,圓滿清白梵行之相。

爾時世尊徐緩而至摩伽陀國,次第經行至王舍大城,到已止於鷲峯山中。是時王舍城中有一長者其名賢護,宿植善本,於先佛所廣作佛事,具大財富廣多主宰受用之物,積以金銀財穀庫藏,增集摩尼真珠硨磲、珊瑚吠瑠璃等,及諸象馬牛羊、奴婢侍從并營作人。時賢護長者聞沙門瞿曇從王宮出淨信出家,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經遊摩伽陀國,次第至於王舍大城,止其鷲峯山中。而彼沙門瞿曇,具足廣大色相功德,名稱善譽超出世間,成正覺果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隨其所應宣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文義深遠純一無雜,圓滿清白梵行之相。長者即作是念:「我今宜應詣彼沙門瞿曇之所親近瞻禮。彼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色相功德斯為甚善。」時賢護長者作是念已,即與五百長者俱,出王舍大城詣佛瞻禮。

爾時世尊日初分時著衣持鉢,與苾芻眾恭信圍繞,入王舍大城次第乞食。而佛世尊威儀嚴肅履步調寂,清淨光明普照世間,進止屈伸端直清淨。時賢護等五百長者遙見世尊徐徐而來,威容相好清淨端嚴,諸根調柔意念寂靜,勝善調伏如大龍王,復類泉流清淨無染。有無數天人大眾導從圍繞,身相巍巍猶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具足。天雨眾花廣大殊妙,其所雨花周遍稠密,復有千俱胝葉七寶蓮花隨足而蹈。世尊具[4]足無數百千威儀功德自遠而來。時諸長者於其路左如是見已,於佛世尊深生淨信,以清淨心前詣佛所。到佛所已頭面禮足,肅躬恭信住立佛前。時賢護等五百長者俱白佛言:「世尊瞿曇於大眾中相好增勝!世尊瞿曇於大眾中威德增勝!世尊瞿曇於大眾中名稱增勝!世尊瞿曇於大眾中光明增勝!世尊瞿曇真金色相最上增勝!世尊身相如古金仙!世尊身相妙無等等!世尊諸相具希有法!世尊瞿曇一切世間無與等者!我見世尊具足如是威相功德,以何緣故捨家出家?」

爾時賢護長者即以偈詞而伸讚歎:

「如我昔聞佛世尊, 名稱吉祥及威德,
最上妙相我今觀, 殊勝光明具如是。
清淨妙好真金相, 金色高勝眾所觀,
離塵無染處眾中, 如眾星中妙月現。
我昔歸命人中尊, 如須彌山極高勝,
猶天妙蓋頂相嚴, 周遍次第而普覆。
頂骨首髮軟復滑, 同彼帝青妙色相,
頸相猶如孔雀王, 右旋宛轉而柔軟,
額廣平正復潔白, 雙眉猶如帝釋弓,
眉間毫相淨復明, 如星中王善照曜,
兩目善妙喜愛相, 覩者咸生歡悅意,
諦觀不起厭足心, 頂禮世尊清淨目。
我覩人中尊鼻相, 隆高修直如金山,
唇如琥珀類頻婆, 清淨復如淨珠寶,
齒相明淨復潔白, 如乳如藕及如鴨,
堅牢清淨密復齊, 隨所動轉而善愛,
大小諸齒密不厚, 四牙鋒利而無垢,
猶如鵝王處[A1]鵝群, 光瑩清[5]淨白中白。
面如初日淨光照, [6]赤優鉢羅及銅色,
舌相淨妙而廣長, 遍覆面門悉清淨,
我於天人梵世中, 未嘗見佛妙相好。
耳輪猶如師子王, 具師子相善無畏,
我觀喉相具威德, 善納眾味淨光明。
正直頸項無曲邪, 常得味中之上味,
容儀敦肅而殊妙, 七處平滿世所聞。
最勝吉祥人中尊, 如日光明現峯頂,
七處平滿其所謂, 二手足心及二肩,
一頸平滿七處同, 圓具清淨而明煥。
雙臂修直[1]復𦟛圓, 其猶龍王妙清淨,
無高無下二臂同, 雙垂二臂立過膝。
上半身如師子王, 如尼拘陀身圓滿,
猶那羅延不[A2]壞身, 大力忍力皆具足。
身毛上靡而柔軟, 彼一一毛皆右旋,
塵翳不染淨妙身, 譬彼蓮花不著水。
陰藏隱覆而復密, 猶如調善妙馬王,
雙髀其猶軟草同, 雙腨次第而安住。
足跟平滿趺相稱, 手足皆具網鞔相,
復如鵝王指纖長, 手足數周二十指。
手指纖長赤銅甲, 諸指柔毛而下覆,
足下圓具千輻輪, 踝骨不麁而不現。
履步平滿無高下, 行時離地及四指,
世間最勝妙相圓, 按地寶蓮隨足蹈。
世尊行步大無畏, 如師子王無高下,
不遲不速處中平, 遊戲自在無恐畏。
諸天雨眾微妙花, 空中競奏妙音樂,
非人供養啟恭虔, 此佛神通希有相。
色相超越毘沙門, 威光勝踰百千日,
天人魔梵諸眾中, 悉無如是勝功德。
今我內心起疑念, 佛具最上神通力,
復見何等功德門, 故佛出家成聖果?」
爾時世尊告賢護等諸長者言:「諸長者!我見十種諸嬈亂法世間合集,斯苦甚大。何等為十?一者生為嬈亂,二者老為嬈亂,三者病為嬈亂,四者死為嬈亂,五者憂為嬈亂,六者悲為嬈亂,七者苦為嬈亂,八者煩惱為嬈亂,九者愁歎為嬈亂,十者輪迴為嬈亂。如是十種諸嬈亂法世間合集,我見是已,是故我乃淨信出家,趣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愚夫異生, 輪迴網羈絆,
生嬈亂愁歎, 老病旋逼逐,
憂悲故苦惱, 死法來吞食;
若救度出離, 解脫三有網。
「復次長者!瞋之一法互相損害世間合集,斯苦甚大。損害有十。何等為十?一者以我心故,過去已作諸損害事。二者生起思念,現在今作諸損害事。三者生起思念,未來當作諸損害事。四者我所愛者生起思念,而不已作諸損害事。五者我所愛者生起思念,而不[2]今作諸損害事。六者我所愛者生起思念,而不當作諸損害事。七者非我愛者生起思念,過去已作諸損害事。八者非我愛者生起思念,現在今作諸損害事。九者非我愛者生起思念,未來當作諸損害事。十者生起思念,作無義利損害過失。如是十種諸損害事世間合集,我見是已,為[3]令離彼諸損害故,是故我乃淨信出家,趣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眾生瞋最大, 各各互相害,
已現當損害, 成十損害事。
愛者不生害, 已作及當作,
現作亦復然, 不成損害法,
於我非友愛, 作諸損害事,
已現當亦然, 生損害罪業,
并無義過失, 十損害纏縛。
我見損害法, 乃淨信出家。
「復次長者!種種見中諸險惡見世間合集,斯苦甚大。險惡見者有其十種。何等為十?一者於我見中起險惡見,二者眾生見中起險惡見,三者壽者見中起險惡見,四者於人見中起險惡見,五者於斷見中起險惡見,六者於常見中起險惡見,七者無作見中起險惡見,八者無因見中起險惡見,九者不平等見中起險惡見,十者於邪見中起險惡見。如是十種諸險惡見,我見是已,為欲普令破諸見故,是故我乃淨信出家,趣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我人眾生見, 壽者見亦然,
諸愚夫異生, 險惡見所覆。
斷常及無作, 邪無因不平,
令安立正見, 是故我出家。
我於阿僧祇, 那庾多百千,
俱胝劫數中, 為眾生利樂。
「復次長者!有大病箭世間合集,斯苦甚大。大病箭者有其十種。何等為十?一者愛箭,二者無明箭,三者欲箭,四者貪箭,五者瞋箭,六者癡箭,七者慢箭,八者見箭,九者成箭,十者壞箭。如是十種諸大病箭,我欲普令悉得拔除,是故我乃淨信出家,趣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愛箭故貪積, 無智故暗冥,
無明癡暗覆, 旋趣於他蘊;
欲箭隨射激, 貪箭故吞食,
瞋箭起昏迷, 癡箭都所覆;
見箭起違背, 慢成壞亦然,
諸愚夫異生, 乃互相毀呰。
此妄[A3]此真實, 互相興違諍,
破世間病箭, 唯佛無生法。
世間諸眾生, 常為箭所射,
為救護拔除, 悉令離諸苦。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長者賢護品第一,之二 - 2024-04-08 22:35:40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二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長者賢護品第一之二
「復次長者!愛等諸法建立根本世間合集,斯苦甚大。愛根本法有其十種。何等為十?一者以愛緣故而起追求,二者追求緣故乃生貪著,三者以貪緣故而興我見,四者我見緣故計為決定,五者[1]決定緣故乃生欲貪,六者欲貪緣故即起計著,七者計著緣故而生慳悋,八者慳悋緣故而為執取,九者執取緣故即不防護,十者不防護緣而生眾苦,以不護故執持刀杖鬪戰諍訟,由此因故興兩舌等多種罪業不善之法。如是十種愛根本法世間合集,我見是已,欲令安立無根本法,是故我乃淨信出家,趣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眾生愛所吞, 於此彼追求,
得利貪我見, 所受為決定。
此事我當作, 乃欲貪增長,
欲貪增長已, 計著生慳悋。
世間慳過失, 堅固而執著,
以執故不護, 起罪咎相續。
愚者以不護, 執刀杖損害,
廣作諸罪業, 其後苦增長。
愛緣增長已, 乃生於眾苦,
我證勝菩提, 令住無根本。
「復次長者!邪定聚法世間合集,斯苦甚大。邪法有十。何等為十?一者邪見,二者邪思惟,三者邪語,四者邪業,五者邪命,六者邪勤,七者邪念,八者邪定,九者邪解脫,十者邪智。如是十種邪定聚法世間合集,斯苦甚大,我見是已,普令超越一切邪法,是故我乃淨信出家,趣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邪見所含藏, 邪思惟境界,
談說邪語言, 起作諸邪業。
邪命及邪勤, 邪念與邪[2]定,
起彼邪解脫, 一向生邪智。
此諸邪定聚, 諸愚者安立,
[3]令翻邪入正, 是故我出家。
「復次長者!惡道深險世間合集,斯苦甚大,漸向惡趣、增長惡趣、廣開惡趣,謂不善業有其十種。何等為十?一者殺生,二者偷盜,三者邪染,四者妄言,五者綺語,六者兩舌,七者惡口,八者貪,九者瞋,十者邪見。如是十種不善業道,漸向惡趣、增長惡趣、廣開惡趣,我見是已,為令出離諸險惡道,是故我乃淨信出家,趣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眾生起殺命, 侵取他財物,
欲邪行遍行, 速墮於地獄。
兩舌及惡口, 妄言無決定,
愚者綺飾語, 異生煩惱縛。
貪心樂他富, 瞋起諸過失,
邪見破壞多, 當墮於惡趣。
身有三種罪, 語四種應知,
意三罪亦然, 作者墮惡趣。
若造諸罪者, 定墮於惡趣,
若離此三罪, 必不墮惡趣。
「復次長者!煩惱隨煩惱諸雜染垢世間合集,斯苦甚大。雜染有十。何等為十?一者慳悋垢雜染,二者毀戒垢雜染,三者瞋恚垢雜染,四者懈怠垢雜染,五者散亂垢雜染,六者惡慧垢雜染,七者無[4]聞垢雜染,八者疑惑垢雜染,九者無信解垢雜染,十者不尊重垢雜染。如是十種諸雜染法世間合集,我見是已,普令安住無雜染法,是故我乃淨信出家,趣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世間相續法, 十雜染逼迫,
著有為雜染, 暫時無疲懈。
諸愚夫異生, 慳垢所染污,
戒學攝眾生, 破壞而不具。
愚者背忍辱, 懈怠劣精進,
不能安定心, 惡慧而癡鈍。
父母及尊長, 師尊皆遠離,
不見世光明, 惡慧起疑念。
佛說甚深法, 而生於毀謗,
癡暗法所覆, 聖法不尊重。
見雜染法已, 不著於有為,
無為無染污, 令眾生寂滅。
「復次長者!生死怖畏世間合集,斯苦甚大。此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慳之與嫉覆蓋成結斯苦甚大,二者無明分法常所縈纏斯苦甚大,三者欲海汎溢斯苦甚大,四者欲中艱苦支節摧壞斯苦甚大,五者親愛纏縛欲箭所射斯苦甚大,六者忿恨煙塵蓬㶿充塞發明熾焰斯苦甚大,七者貪火燒然斯苦甚大,八者瞋毒隱覆斯苦甚大,九者癡障如刺斯苦甚大,十者生死曠野險難怖畏纏縛隨逐斯苦甚大。我見如是十種法已,欲令除斷,是故我乃淨信出家,趣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爾時世尊總以前義重說偈言:

「生及壯年老吞食, 色相壞為非色相,
無念無慧損減門, 此法能壞世間相。
病能吞食於色力, 勢分精進悉摧毀,
而復損減於諸根, 負劣力而無依怙。
死怖其猶羅剎吼, 常時隨逐群生類,
時來命盡無愛心, 壞滅世間諸壽命。
老病死法極猛惡, 嬈亂世間諸眾生,
不老不死安樂門, 我出家為勤求故。
三火燒然於世間, 不見世間救護者,
我起救護世間心, 願灑甘雨息諸火。
世間正道皆破壞, 無目昏冥復癡暗,
願開淨目施眾生, 出家顯示於正道。
眾生疑惑心所起, 乃為諸障所障覆,
我願當除惡作心, 故出家已宣正法。
眾生互相起違背, 伺求過失而斷壞,
故我出家利世間, 普願眾生息瞋恚。
世間父母極親愛, 眾生慢心不尊重,
欲令摧折我慢幢, 是故出家為救護。
我見眾生貪所覆, 由財物緣致墜墮,
若能獲得七聖財, 當令世間離貧苦。
眾生互相起違害, 以無義利已資養,
決定破壞於自身, 是故我令離三有。
愚人不了於義利, 如是遍滿三界中,
我欲利益故出家, 當示世間正義法。
眾生耽湎於地獄, 我見極受諸苦惱,
種種惡毒廣無邊, 我出家故令解脫。
眾生互相起殺害, 旋復畜生諸趣中,
起悲願故我出家, 無依眾生作依怙。
我見餓鬼趣眾生, 極受饑渴諸苦惱,
我證無上大菩提, 普施最上甘露食。
人中追求為大苦, 天中謝滅苦極增,
了知三界諸苦深, 故我出家為救拔。
世間有諸無慚者, 為欲迷亂惡眾生,
不擇眷屬及尊親, 欲染吞食猶猪犬。
著欲繫屬於女人, 我見眾生為所縛,
起無義利憍醉心, 故我出家為救護。
眾生破壞不自在, 恐怖至死不解脫,
我出家已得菩提, 普令覺悟皆自在。
白衣舍中無義利, 我見百千種過失,
我今轉此諸地方, 皆令出離生死際。」
爾時賢護等五百長者聞佛所說,發希有心,咸作是言:「佛菩提者斯為廣大,我等方知佛為真覺。」

時諸長者異口同音而說偈言:

「我等五百諸長者, 以老怖故來投佛,
願說無上勝法門, 出離老死苦邊際。
世尊圓淨相清淨, 已離三有得解脫,
救度三有成壞門, 離三有舍令自在。
離貪解脫無所畏, 離塵無垢清淨心,
無上善調大導師, 開明無上甘露法。
無上丈夫住勝相, 天人世間無與等,
無等等者世間尊, 演上中上大悲法。
盡諸過失三垢斷, 具清淨目離昏冥,
塵暗癡網悉蠲除, 宣說無邊離塵法。
悲愍世間無依怙, 三有流中為提拔,
悲心中起大慈心, 速令出離善安住。
憍慢癡惡生死海, 病苦違害如潮流,
無救沈溺諸眾生, 佛悲愍故為救度。
佛身清淨如金山, 圓具百種勝威光,
甘美最上大梵音, 妙寶語言宣勝法。
諸法自性皆清淨, 本來明亮淨亦然,
無作作受亦不亡, 為無聞者善開示。
無邊名稱所行善, 十[1]力無畏自然智,
意等虛空智無邊, 善說沙門誓願法。」
爾時世尊即起是念:「此五百長者善根成熟,我今應當隨其所宜為說正法,令此地方轉白衣舍成出家相,盡諸有漏作證邊際。」

爾時世尊即於空中加趺而坐。是時五百長者於佛世尊深生愛樂淨信尊重,種種施作善妙親近。

爾時世尊告五百長者[1]言:「汝諸長者!世間所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愁歎、輪迴,如是十種諸嬈亂法,汝等各欲求解脫邪?

「又復世間已作現作及彼當作愛非愛中起無義利,如是十種諸損害事,汝等各欲求解脫邪?

「又復世間種種見中諸險惡見,所謂我、人、眾生、壽者、斷、常、無作、無因、不平及彼邪見,如是十種諸險惡見,汝等各欲求解脫邪?

「又復世間十大病箭,所謂愛、無明、欲、貪、瞋、癡、慢、見及成、壞,如是十種諸大病箭,汝等各欲求解脫邪?

「又復世間愛根本法,所謂愛故追求,追求故貪,貪故我見,我見故決定,決定故欲貪,欲貪故計著,計著故慳悋,慳悋故執取,執取故不防護,不防護故生苦,如是十種愛根本法,汝等各欲求解脫邪?

「又復世間邪定聚法,所謂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勤、邪念、邪定、邪解脫、邪智,如是十種邪定聚法,汝等各欲求解脫邪?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長者賢護品第一,之三 - 2024-04-08 22:36:15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長者賢護品第一之三
「復次長者!又復世間十不善業,所謂殺生、偷盜、邪染、妄言、綺語、兩舌、惡口、貪、瞋、邪見,如是十種不善業道,汝等各欲求解脫邪?又復世間十雜染法,所謂慳悋雜染、毀戒雜染、瞋恚雜染、懈怠雜染、散亂雜染、惡慧雜染、無聞雜染、疑惑雜染、無信解雜染、不尊重雜染,如是十種雜染之法,汝等各欲求解脫邪?又復世間有其十種生死怖畏,所謂慳嫉覆蓋、無明縈纏、欲海汎溢、欲中艱苦、欲箭所射、忿恨煙塞、貪火燒然、瞋毒隱覆、癡障如刺、生死曠野險難怖畏,如是十種生死怖畏,汝等各欲求解脫邪?」

爾時五百長者異口同音前白佛言:「世尊!我等各欲解脫十種嬈亂之法,總略而言,乃至十種生死怖畏彼彼十法,我等各欲悉求解脫。」

爾時世尊告五百長者言:「汝等各欲求解脫者,而彼解脫從何所求?諸長者!眼不欲解脫。何以故?眼本無轉亦復無作,眼無所思亦無了知,是故應知,眼本不從我之建立。諸長者!耳鼻舌身意[2]不欲解脫。何以故?耳鼻舌身意本無轉亦復無作,意無所思亦無了知,是故應知,意本不從我之建立。諸長者!色不欲解脫。何以故?色無所轉亦復無作,色無所思亦無了知,是故應知,色本不從我之建立。聲香味觸法不欲解脫。何以故?法無所轉亦復無作,法無所思亦無了知,是故應知,法本不從我之建立。

「又復長者!色蘊不欲解脫。何以故?色蘊無轉亦復無作,色蘊無思亦無了知,是故應知,色蘊不從我之建立。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不欲解脫。何以故?識蘊無轉亦復無作,識蘊無思亦無了知,是故應知,識蘊不從我之建立。

「又復長者!地界不欲解脫。何以故?地界無轉亦復無作,地界無思亦無了知,是故應知,地界不從我之建立。水火風空識界不欲解脫。何以故?識界無轉亦無所作,識界無思亦無了知,是故應知,識界不從我之建立。

「諸長者!當知一切法皆從虛妄分別所起,繫屬於緣,無力劣弱,從緣而轉。若有緣法,而彼諸法即可施設;緣法若無,諸法亦復無所施設。然於一切法所施設中,無有少法而可了知,亦無少法若生若滅、若起若盡,復無別法為斷為常。汝諸長者!以是緣故,應如是知,彼一切法皆從虛妄分別所起,繫屬於緣,無力劣弱,從緣而轉。若有緣故,而彼諸法即可施設;緣法若無,諸法亦復無所施設。然於一切法所施設中,亦無少法而可了知,亦無少法若生若滅、若起若盡,復無別法為斷為常。汝等當知,若有虛妄分別、不如理作意,即可施設;若無虛妄分別、不如理作意、無所施設。若有不如理作意,而彼無明即可施設;若無不如理作意,無明亦復無所施設。無明有故行有施設,無明無故行無施設;諸行有故識有施設,諸行無故識無施設;識法有故而彼名色即可施設,識法無故名色亦復無所施設;名色有故而彼六處即可施設,名色無故六處亦復無所施設;六處有故觸可施設,六處無故觸法亦復無所施設;觸法有故受可施設,觸法無故受法亦復無所施設;受法有故愛可施設,受法無故愛法亦復無所施設;愛法有故取可施設,愛法無故取法亦復無所施設;取法有故有可施設,取法無故有法亦復無所施設;有法有故生可施設,有法無故生法亦復無所施設;生法有故而彼老死即可施設,生法無故老死亦復無所施設。

「此中應知何名為老?謂狀貌衰變、喘息呻吟、策杖而行、諸根熟異、壽命減沒、行相朽舊,如是所說故名為老。何名為死?謂終歿時至滅所滅相、諸蘊離散身墜於地、彼眾同分壞謝變異,如是所說故名為死。此是老相,此是死相,總而言之名為老死。

「生法有故而彼老死即可施設,生法無故老死亦復無所施設。何名為生?謂發生、遍起、出胎、成立,五蘊起聚、六處圓具,彼眾同分次第合集,如是所說故名為生。

「有法有故生可施設,有法無故生法亦復無所施設。何名為有?謂欲有、色有、無色有,此名為有。

「取法有故有可施設,取法無故有法亦復無所施設。何名為取?謂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如是所說故名為取。

「愛法有故取可施設,愛法無故取法亦復無所施設。何名為愛?謂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如是所說故名為愛。

「受法有故愛可施設,受法無故愛法亦復無所施設。何名為受?謂眼觸為緣所生諸受、耳觸為緣所生諸受、鼻觸為緣所生諸受、舌觸為緣所生諸受、身觸為緣所生諸受、意觸為緣所生諸受,如是所說故名為受。

「觸法有故受可施設,觸法無故受法亦復無所施設。何名為觸?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如是所說故名為觸。

「六處有故觸可施設,六處無故觸法亦復無所施設。何名六處?謂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如是所說故名六處。

「名色有故而彼六處即可施設,名色無故六處亦復無所施設。何[1]謂名色?謂受、想、行號之為名,受、觸、作意及彼四大、四大所造號之為色,總而言之故曰名色。

「識法有故而彼名色即可施設,識法無故名色亦復無所施設。何名為識?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如是所說故名為識。

「行法有故識可施設,行法無故識法亦復無所施設。何名為行?謂色遍思、聲遍思、香遍思、味遍思、觸遍思、法遍思,如是所說故名為行。

「無明有故行可施設,無明無故諸行亦復無所施設。何名無明?謂不知先際、不知後際、不知先後際、不知內不知外、不知中間、不知苦集滅道四聖諦法、不知於緣、不知緣生法中若黑若白、不知緣與非緣、不知對礙非對礙、不知有罪無罪、不知所應親近不應親近、於諸法中不知不見、不能覺了現前三昧,如是所說故名無明。

「不如理作意有故而彼無明即可施設,不如理作意無故無明亦復無所施設。何名不如理作意?謂我於先世為有為無?我於先世已過去邪、未過去邪?我於先世為類何等?我於未來世當復何[2]得為有為無?未來世中當在何處?我於未來世復類何等?於內法中其復云何有我無我,而生疑惑為有為無?何者是生何者不生,若有所生復類何等?由起如是不如理作意故,於其六見及餘見中有所生起,即起有我之見、無我之見,於我我所中不能平等如理而觀。以不平等如理觀故,如是乃有諸見生起,是故有我及有世間,即有緣法。其緣法者,無常無強、無力無堅,是不究竟、變壞之法。於不究竟法中計為正住及正安立,此見成已,是故說名不如理作意。

「虛妄分別有故不如理作意即可施設,虛妄分別無故不如理作意無所施設。何名虛妄分別?謂我、人、眾生、壽者、補特伽羅、儒童、意生、作者、受者,此名虛妄愚夫、異生、無聞之者於我人眾生壽者等中而生遍計,此名分別。總而言之,故名虛妄分別。此虛妄分別有故不如理作意即可施設。虛妄分別無故不如理作意無所施設。

「此虛妄分別及不如理作意有故無明即可施設,二法無故無明亦復無所施設。無明有故而彼諸行即可施設,無明無故諸行亦復無所施設。總略而言,乃至生法有故而彼老死即可施設,生法無故老死亦復無所施設。

「諸長者!當知一切法皆是虛妄分別所起,繫屬於緣。其緣法者,無常無強、無力無堅、從緣而轉。緣法有故而彼諸法即可施設,緣法無故諸法亦復無所施設。然於一切法所施設中,亦無少法而可了知,亦無少法若生若滅、若起若盡,亦無別法為斷為常。諸長者!譬如池中大水流注,有諸蟲魚[A1]棲止其內。於汝意云何?而彼諸魚依何力邪?」

長者白佛言:「世尊!依水為力。」

佛言長者:「於汝意云何?水實有力邪?」

長者白佛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

佛言:「長者!水本無[1a]思,其何有力?」

[1b]長者白佛言:「無力。世尊!無力。善逝!」

佛言:「長者!虛妄分別所起諸法亦復如是,無力無堅、從緣所轉。緣法有故而彼諸法即可施設,緣法無故諸法亦復無所施設,然於一切法所施設中,亦無少法而可了知,亦無少法若生若滅、若起若盡,復無別法為斷為常。諸長者!而彼緣法,若或如理伺察之時,實不可信。不可信故即生驚怖,由驚怖故四向馳走。又復諦誠如理伺察,云何是此法?云何是彼法?以伺察故,即不見有驚怖馳走。又復如理伺察之時即無有法,以無法故云何馳走?何以故?諸長者!以一切法無所得故,一切心意亦無所得。

「又復諸長者!一切法無我,以離塵垢故。一切法無眾生,以離我故。一切法無壽者,超越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愁歎等法故。一切法無人,三世斷故。一切法無文字,一切音聲語言離故。一切法本來無塵,無所緣故。一切法寂靜,近寂相故。一切法一切處通達,如虛空自性故。一切法依止於空,無決定對現故。一切法無動,無依止故。一切法安住實際,無住無動相應故。一切法無言說,離語言波浪故。一切法無色相,離形顯色及對礙所行故。一切法無等,離我相故。一切法無所了知,離心意識故。一切法無含藏,超越眼之境界道故。一切法不可信,超越耳鼻舌身意境界道故。」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三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長者賢護品第一,之四 - 2024-04-08 22:36:54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四
[2]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長者賢護品第一之四
復次,佛告諸長者言:「一切法無觀無不觀。何以故?離生住滅故。一切法無轉無作,離心意識故。一切法繫屬於緣,自性無力故。

「又諸長者!眼者四大所造,無常無強而不究竟,無堅無力速朽之法,斯不可信。多苦多惱眾病所集,是故諸長者!眼無依止亦無造作,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四大所造,無常無強而不究竟,無堅無力、速朽之法,斯不可信。多苦多惱眾病所集,是故諸長者!意無依止亦無造作。諸長者!是等諸法應如是學,此眼如聚沫,不可撮摩;眼如浮泡,不得久立;眼如陽焰,從業煩惱渴愛所生;眼如芭蕉,自體無實;眼如幻化,從顛倒起;眼如夢寐,為虛妄見;眼如其響,繫屬於緣;眼如影像,由業對現;眼如浮雲,剎那離相;眼如電光,須臾變滅;此[A1]眼無主為如地,此眼無我為如水,此眼無眾生為如火,此眼無[3]壽為如風,此眼無人猶如虛空;此眼不實,四大為家;此眼性空,離我我所;此眼無知,如草木瓦礫;此眼無作,風力所轉;此眼為空,不淨充滿;此眼虛偽,雖復治事[4]瑩飾,終歸散滅;此眼如丘井,為老所逼;此眼畢竟無邊際處,後當歸死。諸長者!汝等當知,眼既如是,耳鼻舌身意其義亦然,總略乃至彼一切法應如是知。諸愚夫異[5]生,於彼一切所欲法中而生愛著,謂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

「又復於彼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此等法中所欲愛著,乃至一切有為無為名相法中所欲愛著。是故諸長者!汝等當於所欲法中勿生愛著,謂妻子舍宅財寶等法勿生貪取,當發淨信捨家出家。得出家已不生樂欲,無樂欲故圓具淨戒,修持清淨波羅提木叉之法,圓滿潔白法式儀範,乃至小罪猶懷大懼。諸長者![6]若如是學即得戒蘊具足。戒具足故,[A2]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而無所取。

「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而無所取,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而無所取。

「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而無所取。總略而言,彼一切法都無所取。以無取故即無減失。何法無減失?謂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無減失。

「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無減失。

「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無減失。

「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無減失。此等諸法若無減失,即無染污。無染污故,即速得輕安。何法輕安?謂無所見。若無所見,即一切所向無有少法而作障礙。若無障礙,即自無所害、他無所害,自他無所害。由無害故,心無所壞,即能趣入彼無餘依清淨涅[1]盤。

「又諸長者!所言入者,何所入邪?謂非眼所入,非耳鼻舌身意所入。又諸長者!若執眼從緣成,此即著我我所,離於涅盤。云何離涅盤?謂貪故離涅盤、瞋故離涅盤、癡故離涅盤、無智故離涅盤。諸長者!無智者不離過去、不離未來、不離現在,決定無智、[2]離智所生。何名為智?所謂盡智。何名盡智?謂即過去無盡智、未來無盡智、現在無盡智。緣法無智離智所生。彼無智離智,即眼從緣離智所生。眼者無我,若無我即無取,若無取即無捨,若無捨即解脫。云何解脫?謂我執解脫、眾生執解脫、壽者執解脫、人執解脫、斷常執解脫、一切執解脫、分別執解脫。彼無分別已,即無能分別、所分別。法無分別亦不離分別。云何無分別?謂我我所俱無分別。若我無分別即無取捨,若無取捨即所入解脫。若法離繫、若法非離繫,皆得出離。何所離邪?謂離一切苦。諸長者!當求如是出離之法。然於是中無法可取。何以故?若有所取即生怖畏。」

爾時世尊欲重宣明如是等義,說伽陀曰:

「以取法故即生怖, 由怖當墮惡趣中,
若見如是怖起因, 識法有故而生取。
若能如理觀正道, 慧光明見破諸暗,
見故即得勝慧明, 當知異性無所得。
應當審觀諸空處, 運動虛假而不實,
此中勿作安樂門, 渴愛虛誑世間故。
如實了知於空法, 知諸法空皆無實,
我得安樂離憂門, 亦得無動最上樂。
若能如是正了知, 即知一切法皆空,
由斯解脫諸苦因, 是故諍訟無所立。
因諸所欲生執著, 執故而生諸嬈惱,
執者即是取之名, 因取故生於三有。
有故有生即輪轉, 三有止息即不生,
老病死法亦隨無, 畢竟不受無常苦。
當知無欲即無取, 以無取故無三有,
有[3]若止息即無生, 老病死苦皆不受。
是故汝等諸長者, 同發捨離取著心,
棄諸眷屬所愛因, 速當圓具苾芻相。
知識財利諸所欲, 應當互生於喜足,
隨處謙恭起下心, 所向為他增善利。
勿起意謂自守戒, 勿觀他為破戒者,
於其戒相持犯中, 勿非毀他為犯者。
譬如野鹿投繩網, 當知彼為自損害,
魔索縛心害亦然, 毀他生害亦如是。
愚人生諸損害意, 自讚毀他深為咎,
毀戒尚息於謗言, 何況梵行持戒者。
具學仙眾勇智者, 常修遠離寂靜行,
棄捨身命無愛心, 勤求解脫寂靜法。
諸外道輩及典章, 無利根本皆遠離,
愛樂甚深正法門, 彼法宣說真空理。
心根本處此當知, 所謂內外十二處,
從彼生起諸業因, 業久住處謂思法。
眼根色境二種緣, 眼識生緣為三事,
若不和合破散時, 如無薪火義如是。
如是所生一切法, 互相和合故有生,
作者受者二俱無, 正道常現諸所作。
內外諸法所成身, 是中應知我空法,
愚人顛倒執著心, 於我我所不知故。
眼內無法而可有, 於外亦復無所得,
無我無作壽者無, 應知諸法亦如是。
非眼遍思欲解脫, 耳鼻舌身意亦然,
色等無轉無作門, 當觀諸法亦如是。
如大海水起聚時, 暫生泡沫而無實,
諦觀眼等亦復然, 無堅無力如泡沫。
五蘊自性假和合, 如彼聚沫無堅力,
解脫一切嬈惱門, 及彼生老等憂惱。
汝於我教出家已, 了知一切法如幻,
不虛受彼信施心, 復能普供十方佛。」
爾時五百長者聞佛宣說甚深正法,即於如是中路方處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譬如白衣不雜塵黑易受染色,此五百長者於是方處遠離塵垢法眼清淨,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復為五百長者宣說法要示教利喜。佛言:「諸長者!眼極熾焰。云何熾焰!謂貪火、瞋火、癡火熾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火熾焰,我說此法自受苦惱。耳鼻舌身意熾焰亦然。云何熾焰?謂貪火、瞋火、癡火熾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火熾焰,我說此法自受苦惱。色塵熾焰。云何熾焰?謂貪火、瞋火、癡火熾焰,聲香味觸法塵諸火熾焰,亦復如是。

「又諸長者!色蘊熾焰。云何熾焰?謂貪火、瞋火、癡火熾焰。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諸火熾焰,亦復如是。十八界法,其義亦然。

「又諸長者!地界熾焰。謂貪火、瞋火、癡火熾焰。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熾焰,亦復如是。謂貪火、瞋火、癡火熾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熾焰亦然,我說此法自受苦惱。

「復次長者!眼無所取,應如是學,耳鼻舌身意亦無所取;色無所取,聲香味觸法亦無所取,應如是學。

「又諸長者!色蘊無所取,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及十八界,皆無所取,應如是學。又諸長者!地界無所取,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亦無所取,應如是學。

「又諸長者!此界無所取、他界無所取,應如是學。

「復次諸長者!若眼、耳、鼻、舌、身、意無所取故,即無依止。色、聲、香、味、觸、法無所取故,即於諸處中得無依止。

「又諸長者!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及十八界,無所取故,即於蘊[1]界中得無依止。

「又諸長者!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無所取故,即於六界中得無依止。又諸長者!此界、他界無所取故,即於一切世界之中得無依止。

「又諸長者!若一切法無所取故,即於一切法中得無依止。諸長者!一切法無所得亦非無得,若能了知無得非無得,即能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我說此為解脫諸苦。」

爾時世尊欲重宣明如是等義,說伽陀曰:

「此諸世間極熾焰, [2]生死二火鎮燒然,
無救嬈惱諸愚夫, 唯聖道法常不滅。
何法世間作光明? 有佛如來今出現,
剎那善觀正道門, 發起精進常堅固。
[A3]當觀諸法無依止, 慧光明見破諸暗,
見故即得勝慧明, 應知異性無所得。
若能觀察無依止, 了知一切法皆空,
如是了知空法門, 菩提心空無所有。
當知貪瞋癡等法, 此三熾焰極猛惡,
世間壽命普燒然, 久處睡眠愚不覺。
所有生老及病死, 憂悲苦惱常逼迫,
當知嬈惱諸世間, 彼一切法無依止。」
爾時五百長者聞佛所說如是正法,心開意解,前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快得善利!於佛法中淨信出家!復於佛所圓具淨戒。」

爾時佛言:「善來諸苾芻。」即時諸長者鬚髮自落、袈裟著身,成苾芻相。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汝[A4]等受持袈裟衣, 鬚髮自落皆清淨,
執持應器善相圓, 一切皆成阿羅漢。
既證果已依師法, 各說清淨嗢陀南,
於諸天人大眾前, 圓滿清淨苾芻相。
往昔曾於諸佛所, 皆修廣大布施行,
一呼善來歡喜生, 處處廣修諸善法。
今得見我出世間, 發清淨心復增勝,
由彼增勝清淨心, 聽說最上清淨法。
聞佛語已證聖果, 遠離我見諸執著,
現前空法悟圓成, 我生已盡皆解脫。」
佛說大乘菩薩藏正法經卷第四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普門品經,卷一,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 2024-04-08 22:40:36

佛說普門品經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鷲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八百,菩薩四萬二千——得諸總持,神通已達,聖智弘暢,辯才無礙,三昧已定,無所不博。

時有菩薩名離垢藏,與九萬二千菩薩,從普華如來國來,其世界名曰淨行,今遊在此,欲詣忍界靈鷲山有所諮受。

時佛遙見即笑,口中光焰乃有殊特異色光明,普照十方內外明徹無不通達。

爾時大士溥首僮真菩薩,即於大眾會中,起整衣服,偏袒右肩,長跪叉手,白佛言:「世尊!何笑耶?笑乃有諮澤,非世所明,非菩薩大士之所能堪,憐愇乃如此。唯所尊笑當有意,願示不及,咸亦樂聞。」

於是世尊告溥首菩薩:「乃東方去此無量無數不可計會阿僧祇百千姟數,有世界名淨行。其佛號普華如來,常與無數億億百千菩薩摩訶薩圍遶,共講不退轉、不思議之法。有尊菩薩名離垢藏,與無數千諸菩薩大士眷屬圍遶,幡飛遊步虛空。佛心念斯離垢藏,簡別由路遠步諸國,宣普華如來至真等正覺命,來受普門品,今尋當還會詣菩薩眾。于時大聖,即如其像,顯揚其教,示現咸應,令無數無限世界諸菩薩眾尋時悉來,至斯忍土,往於大梵天。是故我笑耳!」

言適竟,彼離垢藏菩薩與諸大眾,忽然以別,到此靈鷲山,眷屬圍遶行到佛所,稽首足下,却住一面。此靈鷲山中諸菩薩眾,閑居燕者,悉來集會,禮畢竟却就坐。

時離垢藏菩薩,應時化作七寶蓮花,其葉有千,持詣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稽首奉上,白曰:「普華如來、至真、等正覺,淨行世界,聖尊敬問:『無量遊步康彊,勢力輕利,起居安隱,多所救濟。』今見遣來,宣敬誨啟,受普門品等不可思議清淨之品,為開士說。」

時離垢藏菩薩大士,問訊周畢,退在虛空,結加趺坐,與諸開士,坐寶蓮花上。

爾時溥首僮真,便於大眾會中起,更整衣服,偏袒右肩前,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善哉,世尊!願說普門品不可思議道品法原,為菩薩分別演之!憶念往古過久遠世時,從普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聞斯經典,興立八十四萬百千億姟三昧,又還七十七億百千諸姟總持門行。唯願世尊,愍諸菩薩,重宣揚之。」

佛告溥首僮真:「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說普門內藏不可思議祕寶中心之事。」

於是溥首菩薩并其大眾,咸共答曰:「唯,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溥首僮真與諸菩薩,一心受教而聽。

佛告溥首:「若有菩薩摩訶薩,欲學普門品所入之法,等遊於色,等遊音聲,等遊臭香,等遊眾味,等遊細滑,等遊心界,等遊女人,等遊男子,等遊僮女,等遊童子,等遊諸天,等遊諸龍,等遊諸鬼神,等遊揵沓和,等遊阿須倫,等遊迦樓羅,等遊真陀羅,等遊摩睺勒,等遊地獄,等遊餓鬼,等遊畜生,等遊貪婬,等遊瞋恚,等遊愚癡,等遊諸善,等遊眾德本,等遊諸有為,等遊諸無為。如是,溥首!諸開士所可周旋為若此,一切悉等,以居平等,具足至道不轉,普入法要,深微一密,空無寂靜,是為學入普門定門之法。」

佛告溥首僮真:「何謂菩薩等遊於色者?曉了解色,如水之沫而不可得,不可護持,無有堅固,則為等意觀無有色,是謂菩薩等遊於色。」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音聲?如人呼聲而有嚮應,尋即消滅,則無形像,不知所至。一切無有若干之事,而無差特,亦無有相,已了無相,人所言者虛無無實,已曉諸音深山嚮報,則能等觀,是為菩薩等遊音聲也。」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臭香?周旋往返百億劫數,鼻之所嗅而無有厭,眾香來趣劇於風雨,皆集歸身,如大海淵無有充滿,其香之像無常百變,變化如幻無有根原,或亂道德而不可擁,如此則為虛偽法也!無有真諦,設求審試亦無合會處。由是倫之,斯無所有而不可持,虛無無實,恍惚若空,如幻如化,亦無本形,影想識着緣起成形,若能分別虛無無實,是為菩薩等觀,則遊於臭香。」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眾味?至於喉咽不知醎味,亦無不味。從因緣分別,但舌之所甘耳!由緣合會百千種味,斯為幻化。地之所生滋同一味,無若干也。曉了覺知,無想不念,一切同甘,是為菩薩等觀遊於眾味。」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細滑者?志有所存,緣起求之,身服華蒻加榮好色,珍寶異奇,其柔軟者,而不可得,已都斯緣,細滑䩕𩉳無所適住,亦無所著。計于細滑無益,已世之慾,愚惡所貪,立生死本,皆由斯起。明智大士,則知其釁,不與從事,永世無患。一切所有地之所載,有形之屬一等無二也。但聞色所造,橫作人民,使作種種異色,已被服之,迷亂道德不親賢眾。達者覺知,不與從事也。隱居被褐懷智作愚,外若夷人內懷明珠,千億萬劫與道同軀,遠離吾我,亦無我想,細滑與我二者同。無虛無實,如幻如化,亦無所依,亦無住處。因著被服乃有所猗,達士覩之覺無所有,是為菩薩等觀遊於細滑。」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心法?心法者,三界人之護也。安慰勸樂,悉令集會,安之以德,勸之以權,[A1]授之以慧,普修梵行,於三界澹然立在一處,亦無合離,使永執心莫知所存;不見形像音聲往來,亦無猶豫。所應如心,眾無合散,不知住處,亦無所適。若現若干種色,色色各異,於內亦無處,處亦無有住,如幻如化,虛無處無,處無所處。達士覩之,了無所有,便自執心,無念無求,見若不見,聞若不聞,澹然自守,是為菩薩等觀遊於心法。」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於意?意遊女人,察于四大,則無女人。志癡惑者,悉於愛欲,荒于虛無,其體一等,無可毀者。計有女者,猶如幻士,化作人像,低昂鞊曲,隨人意起,因彼所行,從其所樂,女人如幻,起色欲意,彼無有女也。人同一等,癡者所惑,意者從欲,欲便致愛,愛致樂此,不可猶放,急宜調之䩭靽。明者達之,分別如空,空無寂靜而無有形;緣起因對,無對無起也。若能分別如斯者,是為菩薩等觀遊於女人意法。」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淨法也?淨為如男子,如令男子等自發意,其心如金剛,專意獨雄猛興,念斯女人,欲心為無色,其實不可獲,亦不現女像等,惟諸色欲,發起女人想。設欲所思想,斯男斯女人等如野馬、水中月,如是觀者,則無男女。了無男形,女人俱然,虛偽而立,如無久存,但化幻示現,慌現便滅。以能分別覺知男意女意,此兩者空無所有也,已能平等,則能現女,復化成男。是為菩薩等觀遊於男子淨法。」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僮女也?如拔樹根,萌終不復生,心不復起,從是則止,其明智者不於求果,果亦不可得。若有種姓之家詪詪之子,聰達別議,曉發一切勇猛想無念,如枯樹不生花實,如枯竭江河水不流,斯等於僮女女子,如此所現平等,如空無無實,觀彼女人本亦清淨,觀彼男子本亦清淨,觀彼泥洹本亦清淨,如是等者,則為等觀遊於僮女。」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僮男?若如樹木,設無有萌牙則無根莖,設無有根莖則無華實,設無華實則無果名字也。女人如是,設無女人則無男子,等於男女則無吾我,緣號立字想於無知,覺女無生,不有子性,解一切人無,無則為等則平等。是為等觀菩薩如是遊於僮男。」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遊於諸天?諸天嚴淨功德自然,其意鮮潔,心淨口淨,無有瑕穢,宮殿綺飾無造立者,心樹妙華亦無種者,福德自然,若如幻化,生無思議,淨光琉璃,械度淨了,亦無尸爽,虛無成立天為偽體,自然生形恍惚而現,勝說平等現諸天像,是為虛無,無借外之喻。案內觀歷三十二天,宮殿樓閣自然之數,無有見者,唯得道人乃知之耳。是以菩薩深觀內外平等無異,是為菩薩等遊諸天。」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諸龍也?見無水興雲七日,雨所露潤無不澹浴,不在外內,遍閻浮利,漸歸大海所滿水所由來。眾生如是,學若干緣,緣此多求起滅致憂,現無數罪種種不同,案內觀歷瞋怒何從?龍反鮫驚,人人皆然,崩天破地,皆從龍興,內龍不反,外龍不從,福無自然,眾生無有。愚冥之子,以虛為實;菩薩大士覩龍平等,內外相應,慈同一等。是為菩薩等遊於龍。」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鬼神?心如門開,與色有像,其身高大,為不可及,諸念一會;百千之眾,亦無形像,音響為應。譬如飲毒,自害其已。其心一類,無可畏者,皆由放恣,遊盜自縱。因難所禁,會有恐懼,此法無有實也。眾想並來歸,其想不可議,無實為空說。案內觀歷鬼神從何興也?其內鬼神若干百千之眾,其外亦然。內不發恐懼,外則無畏;其內不悲哀,外則不淚出。內發鬼神之想,外有若干百千鬼神之眾,皆來歸之。緣此致病或至死亡,受無數苦,皆由邪心不正故也。菩薩大士覺知虛無,無鬼神,一切從心意起,則能平等心淨,意寂平等不邪,是以無有嬈害菩薩者。若現鬼像種種變化,內自觀察了無鬼神,外者尋滅,此之謂也。是為菩薩等遊鬼神。」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揵沓和?其法無性而音說往,曉無往來亦無還返,如空無形,隨聲如立。若有菩薩大士內觀察之,若無想識則無揵沓和,揵沓和者,鬼神之導首也。內不起想,外無邪念,何緣致此眾病要集?揵沓和者,有名無形,音響往返,無有見者。等說之要,了無所有。揵沓和者,虛無無實,菩薩等觀,斯由幻化。是為菩薩等遊揵沓和。」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阿須倫?以事有證因,阿須倫心等,無起無滅,無生無盡,而現平等。一切瞋怒毒意,皆由阿倫。阿倫者,龍神也,多嫉妬心而現平等,是為菩薩等觀遊於阿須倫為意法。」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迦樓羅?告受立辭名號,設無名色,名色由舌,從舌致禍,立罪根本。菩薩大士學深智遠,覺之為空無,如斯幻化從意生形,無有見者,音聲往返因羸弱耶!心不政者,如是變化億百千眾,案內觀歷,二者俱空無所有也!菩薩等觀無迦樓羅,是為菩薩等觀遊於迦樓羅。」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真陀羅也!法無作而作,無作不作,亦能有所立,復能有壞。飛行於虛空無有及者,立號真陀羅。一切皆由手,手執諸作事,意生手則動,動則犯大乘,是使有獄苦,皆由真陀羅。若菩薩分別無所生眾,離於作事,手自不動搖,何因有真陀羅也?案內觀歷,不動則不搖,不起則不滅,不生則不死,內動則外發,意走手則作事,事便墮苦,墮苦則有病,病者皆有鬼神,鬼神者則真陀羅也!菩薩大士曉了於空,空而復空,無空無實,等觀真陀羅。一切皆由化,無有正法形,平等諸作事,則無真陀羅。是為菩薩等觀遊於真陀羅。」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摩睺勒?其法所名,立若干人,種種受形莫不由之,人之本類,隨其種數,現若干法,一切立,形其名故,法無所有,職號如是。在形為胸臆,離形為摩睺勒,所想為虛無,道成於胸臆。胸臆執大祿,心正得成道,分別諸想識,諸念亦俱止,無想致自然,但說平等音,一切為斷決疑,故現摩睺勒。是為菩薩深入等觀。案內觀歷,內無所起,外無所造,是則無摩睺勒之名字也!是為菩薩等觀遊於摩睺勒。」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地獄也?法無,無地獄,想識成形,地獄無主,求者自然,如呼聲響應,蠅投燈火,[A2]自然之數無可救者。所以者何?身口招之,自然對至,空無造者,從己想與。想無所有,空返往空返,厄難之緣自從己起,己自賢勅病無從入。身口無犯,亦無死者,地獄清淨,鮮潔無垢。菩薩大士所以不畏生死者,無地獄之緣。所以者何?不犯禁故。知覺如幻,亦無所有,雖立諸相,相無、不著相,亦無不相,相無所有,幻化成象。其見相者無不喜悅,喜悅至慈,因登大願,別如虛空平等寂然,而現地獄諸苦惱患。案內觀歷,口致身怨,口為獄戶,但入不出,入便消盡,出為泥土,如是懃苦當更億數。是以菩薩閉口不語,不以諮口有所食噉,亦無言說澹而自守,不入眾會,不稱為己,口無二言,忍諸所作;菩薩如是則無地獄。地獄之緣但由口,言出罪入,無離此患。菩薩守口不擇其味,慈同一等無有細軟,食噉充軀支形而已。是為菩薩等觀遊於地獄。」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餓鬼也?餓鬼無形亦無有名,本無處所,亦無所止,因慳而立,貪欲致之,慳亦無所住。不解所有,不知大法,計有吾我不覩無常,香聞億萬,老之甫甚,從慳致貪,從貪致欲,從欲致愛,從愛致樂,從樂致憂,從憂致苦,從苦致痛,從痛致結,從結致病,病致死處。在三難之中不得衣食,身裸飢乏不得水漿,立號為字名曰餓鬼。菩薩大士知悉本無,了無餓鬼,寂靜如空。所以者何?菩薩常行平等,摜鼻不嗅眾香,一無所慕樂。慳從鼻入,致斯大殃,鼻為心壹混淪之精,亦無所入,亦無所出,不受香色,則無所貪,設無所貪,則無慳惜。是為菩薩等觀餓鬼。」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畜生?法無畜生,從因緣起,如雲霧像,現若干色,色各不同。見之悅喜便致想,生死起滅恚從中起,起想念識十二連著,閉結不解招致畜生。彼則無根,悉無所有,心思虛無,皆由諸色。色則德根馳走五道,宛轉生死受形無數,或為飛鳥,或為走獸。空無常名,因形立字,等如陰霧,種種色像,畜生志性,罪福如幻,迷惑虛妄,而說畜形。菩薩大士計無吾我,了無名字,目初視色,意不貪色,心不念色,身不利色。菩薩以是四等心,亦觀內色外色,飛行十方窈冥之處,無不通達,皆從眼出入。眼者日月之精,有二名:入色為金翅鳥,出色為文殊師利。案內觀歷,一切諸名皆從眼入,動生死根本,橫有所造,皆由金翅鳥,故號畜生。畜生群萌之類,蠕動喘息𮄲行之屬,一切變化皆號畜生。菩薩等觀人身中都計合之,亦為三千大千國土,國有百億之數,如是不可一一計之,上有三十三天,下至金剛剎土,其中間有大泥犁十八之難。諸天人民所居處,各有宮殿及非人、鬼神、龍、飛鳥走獸,下及樹木草茅,其有形之屬皆在人身中,其數這停等,一物不等者,其人便其短;物物相應,無差特者,其人便聰明有黠慧。若人盜賊,虎狼毒獸,若墮溝坑,樹木所拒,蛇犬所害,皆從發外,乃有應崩身碎體,當責現在之事,不可倚着前世宿仇,當自內外思惟。𣭖來之生滅,自投盲冥地,內眾生、外眾生,內形外形等等無異,人人皆如是。內起惡意,外尋來應,內有反臣,外臣便反,害便人身。愚癡之人,不能自知,坐怨鬼神,一切由色。入眼之物,眼為心候,主名百凶,快心之歡,必有後患,一切由之。致斯畜生等說寂聲,是為菩薩等遊畜生。」

又[A3]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貪婬也?法無貪婬,從因緣起,緣起致貪,貪愛欲,欲從想起,所想無有想,如虛空,空無處所,因欲致惑,賊亂本性,立憂患本。貪婬如空,處不可得,隨形如影,隨聲如響,無實無像,獲不可得。愚類顛倒,思想塵勞。法無塵垢,空無寂靜,欲虛如空,無能救盡者,至於十方,求不可見。貪婬無形,愚冥所貪,貪欲自喪,亡失人形,懼不安隱在藏匿處,與世悼別,長不復會。若如走獸常懷畏懅,譬如丈夫向敵,心懷怖懼走,棄捨馳走,得無見我也!我者亦空,奔走疲極,亦無追者,唐自苦體,執勞如斯,居家恩愛,是亦復空。然人慈慕用貪欲故,欲為繫閉牢獄之憂,欲為猛志,存恤群生,無著婬泆,一切無患,中惡之兆,普得安隱。一切皆空而無所有,空復遂空未之有也。彼無解脫,愚癡顛倒,反告想闇冥,不解法如虛空無存無亡。去來今佛解諸貪欲,貪欲無脫,結在眾難,愛欲悉空,虛無無實,其譏貪婬則求脫欲,欲脫欲者不起二念。斯皆無本,本無有本,本自然淨,無有沾污,如佛道場平等無想。覩婬泆者,不離殃釁,從如寂者,彼慕離欲,所想皆空,乃離諸想。如所發念,念無所念,僥脫貪婬,謂當度欲想無所求,不懷本際,貪欲無思,本淨如斯,則不想脫,假令度欲,則謂為淨。貪欲空無,計此無二,愚冥不解,便作二想。法無男女,平等一體,天之為父,地之為母,天地所生有何異者?菩薩等行,則無男女之求,如幻如化本末如斯,覩男女別者是為離本,則失議句,發諸想念,眾網來然,貪欲無起,不興想念則無眾網,不燒諸結,眾網不解,解貪婬者,假號愛欲無染著,諸名無礙知,欲無無得,覩真究竟,不懷靜修,等志內外無假見。貪欲者知不得脫,貪欲佛法等如泥洹,解貪欲除,等離吾我,知貪欲寂,等術澹泊。案內觀歷,諸欲從耳,耳與意通,轉相承受,勇猛無能當者,一切無不降伏,有二名:入欲為師子王,出欲為維摩詰。於三界猶出,無所不入,無所不出。是以菩薩等於淨穢,耳不受五音,為十方天上天下之導,造成大導,不以勞惓。要聞法者當先食,十方內外三千大千國土,其中人物類數,日月雖明,由不能照,人雖有眼目,不能見遠遠之事,耳處在閑居之地,不覩光目顏色之數而為第一,十方上下內外細微之事,先來歸耳!耳者無所慕樂,是號無垢之稱。等觀諸法,以法為食,耳之先聞,聞法者為先食也。所以菩薩得不飢渴,但以無聞為食,無見為漿,少語言以為百味,平等欲淨,欲如虛空,空無塵埃,如泥洹而澹泊,於諸見如幻化,是為菩薩平等觀於諸法遊於貪婬。」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瞋恚也?法無瞋恚因緣。溥首!恚從對起,無對不起,因倚生對,無我號我,立無量事。如樹木生,先從萌類,結恨急毒,聲自然空,無想、無念。如閑居樹,坐自[A4]相揩,火然還燒其樹。因緣雖散,各歸本生,火滅不現,虛無起身,鹿聲亦然。因欲稱量,二者俱空,智者解之,不興恚怒。緣從聲起,不處內身,不從外來,不由空從他緣起,因對而立,各各分別,種種類數,引勝負者。菩薩等觀則無瞋恚,如風種過,有恨有慢,若知方便,因想立緣;穢聲如是,恚因空生,恚還自燒,無有代者。而色其身,放逸自可,由己惡言,坐自縱恣,不能自禁,福盡禍至,如然燈生,麻油以盡還燒其炷,無有救者;瞋恚如是。能分別瞋怒者,竟無形像,平等察聲聽,瞋怒恨本際等,無本無持,分別法界則覩平等,意由四懼,攬竟第一瞋怒,瞋怒橫有所造;意者空無,尋生便滅,而無究竟。恍惚之間,意不可諮,諮之亂德,剬意無念,則無貪婬。貪婬之欲,皆從意起。無貪婬者,瞋怒何從來?意動心起,毒龍因作,便致瞋怒,口開罪入,如江河投海,如揵燒天地,無形不盡,案內觀歷,無可瞋恚者。所以者何?十方同共,等無三塗。等意者,無瞋恚,無瞋恚者,無三毒,無三毒者,何緣等有病也?其有病者,當毀。三界眾生從意生形,因瞋怒入此病,不自悔責,七十五日,七十五夜,日日三自歎責,今在現世立形,從意所作,犯三界人民,及非飛禽走獸,射獵魚網,或籠繫飛鳥,傷剜身體,或逝四支,至今蹇跘,手足不任,加痛於彼,而對歡喜。愚癡之人不知己,還害己身,旬歲之中身被重病,如其所害,處所不掖。若起瞋恚毒意,一作意勇怫欝,或以刀兵,或持弓矢,欲相挌射,或以鎌斧欲斬人頭首,舉意如是斯為犯三界眾生已。若有菩薩摩訶薩,身體病痛,小病大病,一等無異,當知犯三界眾生,隨其痛處,呼三界眾生名字,深自考責,投身散髮墮淚,自懺悔三尊。三尊者內有六事,名曰六度無極治內病,外有三尊,亦有六事,名曰六度無極治外病。」

溥首復問:「何等為三尊內六事也?」答曰:「內三尊者,第一、心尊,於內三界安慰眾生,開示大明,悉令安隱,名曰無上正真之信,亦號如來等正覺。第二、耳尊,常居寂靜之地而無縛飾,飛行周旋,往返十方。天上天下窈冥之處悉到其中,無所不聞,無所不知,而無言說,澹泊無為,惟往來周旋,以情歸心,一一告說:初、無異言,名無垢稱;二、名普持律;三、名廣開度;四、名大忍辱;五、名諸佛信;六、名如來心;七、名淨復淨;八、名不動轉;九、名無所不樂;十、名惟那離大城,無所不容受。如是十德之行,與如來同軀。第三、眼尊,常居色欲之地,不自貢高,將導一切非飛行,十方內外明了,無有見者,亦有十德之行:一、名曰文殊師利;二、名無所不入;三、名淨穢悉除;四、名常清淨;五、名日月精;六、名開導一切非;七、名無能沾污者;八、名將導十方人;九、名諸漏已盡,無有眾穢;十、名如來信將護一切。是為內三尊,常行大慈大悲,憂念生死苦。當知三界中群萌之類而不可毀。毀者為毀三尊已,復有三尊。常當歸命、懺悔、慚愧。何謂三尊?第一、意淨名波旬。第二、欲淨名師子王。第三、色淨名金翅鳥。」

又問曰:「如是三尊,為應何謂法也?」

答曰:「意斷者無瞋怒,眾魔皆降伏。意為身神,名曰波旬,晉言眾想心隨護為善者。師子王者耳神,耳不受眾塵埃,於三界獨忍一切諸想,不與校會,故名曰師子王,晉言一切無畏,常為十方為導,當作佛者,為作座席而不患厭。金翅鳥者眼神也,眼入眾色,色則斷。飛行十方莫能知者,降伏諸魔,踐踏眾龍,龍神欲反興瞋怒意,金翅鳥在海上影現水中,諸龍恐怖不敢出外,波旬興龍欲有所受,眼陰以斷,金翅鳥在上,常以百千種色懼如金光,不能等於明月之精,明月之精不能當金翅鳥之毛,是使金翅鳥於三界獨尊雄。其有為導當作佛者,我皆當在上,以身金毛照之,使令身皆黃金色,一切相見之,莫不歡喜。」

佛言:「是三尊六人者,是內事六度無極。是以菩薩行六度,不壞色無常[A5]視。痛痒思想生死痛痒思想生死識者,則無六度無極。若菩薩摩訶薩身軀不安隱者,當知與內六度無極違錯,不順其教。當思上頭所語滓自綶形,勿以自可用剛強之性,自言無罪。若不詪詪至心懺悔者,殺身不久,此事非良醫所能治也。」

溥首復問佛言:「何謂外三尊六事也?」

答曰:「第一、佛尊。第二、法尊。第三、比丘僧尊。是復有三尊。何等為三?第一、淨尊。第二、色尊。第三、欲尊。」

溥首復問曰:「此三尊,皆何應也?」

佛言:「捨欲布施,身得其福,是為施度無極。二曰、捨色持戒,身得清淨,是為戒度無極。三曰、捨諸塵勞,行大忍辱而離眾想,得清淨慧,是為忍度無極。四曰、知比丘僧清淨,捨諸因起滅因緣之事而建精進,得至道場,住清淨地,是為進度無極。五曰、知法清淨捨諸邪念者,想之緣而定一心,身得安隱知去來今,是為禪度無極。六曰、知佛清淨,悉捨諸著,適無所住,深入要法,空無想念,泥洹之事一切本無,是為智度無極。」

佛言:「是為外六度無極也!如是內外法十二事解者,便為開十二門。雖解由不制,因對起想,遊於恣意不能忍辱,放心口意,瞋恚惡言,便為十二因緣,隨俗三流,不離五趣。菩薩大士等,於內外亦無所譏,一切無礙,如水月形,平等察聲無瞋怒音,恨本際等,無本無際,分別法界,則覩平等。是菩薩等遊瞋恚為意法也!」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愚癡也?愚從無起,察癡無有;設無所有,愚癡本無,永無狂冥,人無弊願,無礙如空,為虛澹泊。想礙求空,方面造愚,立虛為實,而起忿恨,愚癡所行,求名達字,行清白名,欣欣難獲。諸法無明,因想為塵,想為礙,慚虛無形,譬如丈夫欲度虛空,亦無羽翅,行不合道,不入於空,億劫不得也!能會不能,知空本末,愚癡亦如是。本際無思議,蔽冥不生,塵無所志而成滿,如住於虛空不知方面處,亦無具足人,無能出度者。如百千億劫姟習樂闇蔽者,彼亦無厭足,常飢無飽滿。如僮子者,好色如吹胞,滿中氣短,解脫口中無所有,罪福如空胞,求勝真高亦然,卑忑清淨亦然,習於愚者,求不可得。空來空去,懷抱罪欲,喜亦行惡亦不捨,見善不習,專入倒見,如是行者,謂愚無底也!斷根、無根形,無根無住,故不可盡。設愚不可盡,癡亦不可得,猶如眾生如幻如化,斯不可賜。設有造喻,三界眾生類,日度一切,令得泥洹。佛壽住世,億劫難計,濟脫梨度人不可盡。因遇立種,人界無想,癡冥如幻,是不可得;佛淨與愚癡等,觀斯無二。設能等觀,則能念道,癡慧一等,無諸蔽礙,眾生群萌,等無思議,癡不可計,思念意迹,其心無,無有邊際,愚冥無限,由不可得。空著無名,因倚有形,無有見者,永不可持。志性無明,了無所有,何從致起,而有瞋恚也?計無吾我,癡已不起,闇冥何類?如癡無處,佛道亦爾,了無崖底,諸法無二,別聲平等,等察癡響,了雲一等,愚冥如雲,分別平等,則曉定意。是為菩薩等遊愚癡。」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不善?欲行無形,瞋行無處,不行癡行,知眾平等,諸塵亦等,諸生滅悉等,等解虛無,空無所有,了淨如是。是菩薩等遊不善也。」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諸善德本?眾生修善,心行若干,諸行一等,無不等行,一行而行,無礙現行,了行無二,則能平等。以知平等,眾行如幻,色聲一等,則了語音;語音無二,由如影響,往來周旋,亦無處所,德本亦然如幻化。是為菩薩等遊眾善德本。」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有為也?所有無有,一切從念。念者空念,計不可量,無量難計,無邊無際,所起為想。想從念緣,是之數亦不可盡。曉平等者,了無央數,無行無像,解說等寂,覩一切安,已安已榮,不計無常。是[A6]為菩薩等遊有為。」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無為?本淨法寂,亦無合會,無明之形,假聲等察,音聲無言、無教,皆了無為,眾著言聲,等觀如是。是為菩薩等遊無為。」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遊平等?處有為中,不住有為,諸行平等,如空無礙,不住三界,三界本無,何求泥洹?泥洹寂靜,不出不入,無言無說,乃至大安,度脫眾生,解無若干。法身如空,不合不散,亦無往來,亦無還返,如空寂寞,是為菩薩等遊於平等。」

於是世尊,說斯章句,至未曾有,順如應行,不可思議,世之希有。時有萬二千菩薩皆得不起法忍,七十二億百千天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二百六十萬比丘漏盡意解,有六千比丘尼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有二千二百清信士、千八百清信女,亦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爾時溥首僮真,復白世尊曰:「唯願大聖!演是三昧號,菩薩由斯,而致至德,諸根明了,聞三昧所因名號,則當獲得一切法明,靡不通達,而悉降伏一切迷惑邪見之眾,樂一文字,分別曉了一切諸文,以一切文而了一文,辯才之慧不可限量,為諸群生講說經法,分別曉了,緣應法忍,以一切行入于一相,逮得無量無限之議,曉了識議,四分別辯。」

於是世尊,告溥首僮真:「諦聽!善思念之!今當為仁分別本末。」

溥首答曰:「甚善!願樂欲聞。」

佛言:「有三昧名離無量垢,假使菩薩逮得斯定,普見一切諸色清淨。」

佛告溥首:「有三昧名壞若干,假使菩薩逮得斯定,智慧光明覆蔽一切日月之明。有三昧名成具光明,假使菩薩逮得斯定,威曜覆蔽帝釋、梵王,三界之寶悉蒙安隱,諸天光曜忽不復現。有三昧名捨界,假使菩薩逮得斯定,處於眾會,蠲除一切婬怒癡病。有三昧名莫能當,假使菩薩逮得斯定,照明一切八方上下諸佛國土。有三昧名諸法無所生,假使菩薩逮得斯定,總攬諸佛經典訓誨一切,為眾會分別要義,敷演微妙無着之業。有三[A7]昧名無念雷音,假使菩薩逮得斯定,言語音聲暢于梵天,十方所演無能過者,窈冥蔽礙,無不聞者。有三昧名曉了一切應心所樂,假使菩薩逮得斯定,悅可眾生,隨其所樂而令[A8]解脫拘礙[A9]之緣,一切眾會普得安隱。有三昧名無會現悅精進,假使菩薩逮得斯定,覩見無為,無有限數終始之惑,所聞所見莫不通達,一切所入莫能過也。有三昧名無念寶德樂於世界,假使菩薩逮得斯定者,放諸神足施化眾生。有三昧名諸音緣會,假使菩薩逮斯定者,覺諸言音,以無數字了一文字,以一文字說無數字,以了內字、外字,悲了於內不達,外亦不了,內外相應,無有異文。有三昧名積眾善德,假使菩薩逮斯定者,分別罪福,興顯平等,多所悅可一切眾生,使聞佛音法音,眾聲聞音,緣覺音,菩薩音,度無極音,一切智音;彼有所說,亦無音聲,一切了知深要之業。有三昧名起諸總持為一切王,假使菩薩逮得斯定者,分別一切,無量總持,眾慧之要,無礙之法悉令明了。有三昧名淨諸辯才無為之行,假使菩薩逮斯定者,寂除一切音聲言說,皆無言教,亦無響應,無言無教,亦無所有。」

於是溥首白世尊:「唯然大聖!鄙身寧應講斯典訓之功德乎?」

告曰:「宜講。」

溥首白佛:「假使菩薩聞斯經典而不狐疑,發心受持而諷誦講讀,其人現在得妙辯才,聰明辯、欣豫辯、深妙辯、無合會,常行慈心加諸眾生,無毀復意。所以者何?設使憂念所作趣,奉行其行,知諦隨身,未曾捨離。」

爾時世尊讚溥首曰:「善哉,善哉!快說此言,誠如之意。譬如布施獲致大富而不虛假,持戒生天亦不虛假,令斯經典亦復如茲,學致辯才亦不虛假,悉得本志,猶如日光出照天下眾冥悉除。斯經如是,諷誦學者懷來辯才靡不通達,喻如菩薩坐于道場,於佛樹下還得無上真正之道,成最正覺。菩薩如是,學誦斯經必得辯才,除諸狐疑。是故,溥首!假使菩薩現欲興辯曉練諸法,聞斯經典心不猶豫,即當受持、講說、諷誦,為諸眾會廣演其義。」

爾時是離垢藏菩薩,前白佛言:「滅度後,其有受持、諷誦、講說斯經法者,為眾會敷演其義,鄙親當為宣解所歸,使不狐疑,疾得辯才。」

於時弊魔愁毒垂淚,來詣佛所,白世尊曰:「唯無建立於斯經,如來、至真、等正覺常懷大哀,其有苦患施以大安。幸哉,大聖!願除吾惑。如昔世尊初坐樹下處于道場,演此典法;今復重加說斯經典。我今憂欝,心懷懊惱。其於如來始得佛道,所救濟時,我之反側不能自勝;一切皆當得不退轉,逮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其有黎庶,耳聞斯經,聽音服名,悉當得道,至于滅度。空我境界,虛魔宮殿。大聖撫育,興建大悲,唯見矜濟。」

佛告魔曰:「波旬!莫恐,勿怖,勿懅!一切眾生不悉滅度,如來亦不建立斯經。」

魔聞佛教,踊躍歡喜,善心生矣,忽然不現。

溥首白佛:「何故為魔而說斯教?」

佛告溥首:「斯經典者,住無所住,是故為魔而說斯言:『吾不建立斯經典也!』至誠不虛。一切諸法住無所住,不可逮得,無有言教,離於二事,本際平等。當諦無本,法界如稱,平若虛空,無適無莫,真正無異。今經流布斯閻浮提,於天下當有瑞應。」

世尊適建誠諦之教,自然空中音普廣聞,誠如佛言,至誠不虛。

佛告阿難:「受斯普門品經之要,持諷誦讀宣示同學。」

又言:「阿難!是經八萬四千法品之藏,計比斯典,等無差特。所以者何?此經一句,普入無量之慧門,法界諸要,唯如來分別曉了。眾生解斯經典而成佛道,然後講說八萬四千諸經品藏。是故,阿難!當受斯經消息,將慎諦持、諷誦。」

為眾人說此已,離垢藏菩薩、溥首僮真、賢者阿難,諸天、世人、揵沓和、阿須倫,聞經歡喜,稽首作禮而退。

佛說普門品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普門品經,卷一,西晉竺法護譯 - 2024-04-08 22:41:34

佛說普門品經

西[2]晉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眾比丘八百,菩薩四萬二千——得諸總持,神通已達,聖智弘暢,辯才無礙,三昧已定,無所不博。

時有菩薩名離垢藏,與九萬二千菩薩,從普華如來國——其世界名淨行——遊詣忍界靈鷲山。

世尊遙見離垢藏菩薩與無數千大士眷屬圍遶遊步虛空,佛心念曰:「斯離垢藏,間別由路,遠步諸國,宣普華如來、至真、等正覺命,來受普門品,今當聚會諸菩薩眾。」

于時大聖即如其像,顯揚言教示現感應,令無央數無限世界諸菩薩眾尋時悉來,至斯忍土,詣靈鷲山。行到佛所,稽首足下,却住一面。

靈鷲山中諸菩薩眾,閑居宴者,悉來集會,禮畢却坐。

離垢藏菩薩,應時化作七寶蓮華,其葉有千,持詣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稽首奉上。啟曰:「普華如來、至真、等正覺,淨行世界聖尊,敬問無量:『遊步康強,力勢輕履,起居安隱,多所救濟。』今見遣來,宣承敬詣,啟受普門不可思議清淨之品,為開士說。」

時離垢藏菩薩大士問訊,問訊畢退,在虛空結跏趺坐,與諸開士坐寶蓮華。

爾時溥首童真於會中起,更整衣服,偏袒右肩,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善哉,世尊!願說普門不可思議道品法源,為諸菩薩分別演之![3]憶念往古過去久遠世時,從普門如來、至真、等正覺,聞斯經典,興立八十四萬百千億[4]垓三昧,久逮七十七億百千諸[*]垓總持門行。唯願,世尊!愍諸菩薩,重宣揚之。」

佛告溥首童真:「諦聽!善思念之!」

答曰:「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溥首與諸菩薩受教而聽。

佛告溥首:「若有菩薩,欲學普門所入之法等意分別,遊入於色等意分別,遊入音聲等意分別,遊入臭香等意分別,遊入眾味等意分別,遊入細滑等意分別,遊入心性等意分別,遊入女人等意分別,遊入男子等意分別,遊[A1]入童女等意分別,遊入童子等意分別,遊入諸天等意分別,遊入諸龍等意分別,遊入鬼神等意分別,遊揵沓和等意分別,遊阿須倫等意分別,遊迦樓羅等意分別,遊真陀羅等意分別,遊摩休勒等意分別,遊入地獄等意分別,遊入餓鬼等意分別,遊入畜生等意分別,遊入貪婬等意分別,遊入瞋怒等意分別,遊入愚癡等意分別,遊諸不善等意分別,遊諸德本等意分別,遊諸有為等意分別,遊諸無為等意分別。溥首!諸開士所可周遊,一切悉備,遊居平等,具足至道,是為學入普門定法。」

佛告溥首童真:「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於色?曉了解色,如水之沫而不可得,不可護持,無有堅固,則為等意觀無有色;是謂菩薩等遊於色。」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音聲?如人呼聲,而有響應,尋即消滅,則無形像不知所生。一切無有若干之事,而無差特,亦無有相,已了無相,人所言者虛無無實,已曉諸音,深山響報,則乃等觀;是為等觀遊入諸音聲。」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臭香?周遊往返百億劫數,鼻之所嗅而無有厭,如大海淵無有充滿,其香之像而不可獲,為虛偽法無有真諦,設求審誠無合會處,斯無所有而不可持。鼻處無實,慌惚若空,如幻士化,假使分明,則[A2]無等觀遊入嗅香。」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眾味?至於喉咽,不知醎味,亦無不味,從因緣別,其舌所甘,猶緣會合,曉覺無念,則為等觀遊入眾味。」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細滑?其細滑者,志有所存,緣求服之,其柔軟者而不可得。已覩斯緣,細滑䩕𩉳無所適住,計于細滑,則無有成,亦無所有所依。因著被服乃有所倚,斯為等觀遊入細滑。」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心法?假三界人悉令集會,立在一處,使求執心,莫知所在。不見形像,亦無猶豫,亦無合散,不知所住,現若干色,於內無處,處無[1]所住,如幻士化,虛而不實,則為等觀遊入心法。」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女人?察于四大,則無女人,識癡惑者,迷於愛欲,荒于虛無。計女人者,猶如幻士化現女像,因彼所行,從其所樂,女人如幻,起色欲意。彼無有女,癡者惑之。能別如斯,諸女無相,解脫平等,而現女色,則為等觀遊入女人。」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男子?如令男子等自發意,吾為雄夫,興念斯為女人,欲心無色,無實可獲,不見女像,等惟諸色,發起女想。設所思想,斯男斯女,等如野馬、水月,則無男女。了男無形,虛偽而立,已能平等,則能現女,則為等觀遊入男子。」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童男?若如樹木,設無有芽則無根莖,設無根莖則無華實,設無女人則無童子。緣號童子,想於無知,覺女無生,不有子性,解一切無,則為等觀遊入童子。」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童女?如彼[2]拔樹,根終不生,其明智者不於求果,醜達別誼,曉發一切勇猛無想,枯竭眾流,斯為童女。了女如此,所現平等,則為等觀遊入童女。」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諸天?諸天嚴淨,功德自然,其意鮮潔,宮殿綺飾,無造立者,心樹妙華,無下種者,福[3]苶幻化,生無思議,淨光流離滅度淨,了天虛偽成立慌惚,勝說平等現諸天像,是為菩薩遊入諸天。」

又告溥首:「何為菩薩等意分別遊入諸龍?見無求生,[4]興雲七日,雨所霑潤,不在內外,遍閻浮提漸歸大海,所滿水所由來,眾生如是學若干緣,現種種罪福,自然眾生無所有,愚冥之人以虛為實,覩[5]龍平等,是為菩薩等遊諸龍。」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鬼神?心如門開,[6]與色有像,其身高大,心為一類。心不可畏難,因會有恐懼,見法無有實,眾想不可議,無實為空,說平等寂,而現鬼像,是為菩薩等遊鬼神。」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揵沓和?其法無往,而音說往,曉無往來,等說揵沓和,是為菩薩等觀遊入揵沓和。」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阿須倫?不以事因,阿須倫心等,無起、無滅、無生,而現平等,是為菩薩等觀遊入於阿須倫。」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迦留羅?造受無受,立辭名號,設無名色等觀迦留羅,是為菩薩遊入迦留羅。」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真陀羅?法無作而作,則立真陀羅,分別無所生,平等真陀羅,是為菩薩等觀遊入於真陀羅。」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摩休勒?其法所名,立若干人法,無有所相,為虛分別,諸想無想,自然說平等音現摩休勒,是為菩薩等觀遊入於摩休勒。」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地獄?地獄無主,空無造者,從己想,想無興,所有地獄清淨鮮潔無垢,智覺如幻,本無所有無相,無相無所有,別如虛空,平等寂然而現地獄,是為菩薩等遊地獄。」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餓鬼?餓鬼無形、無名,本無處所,因慳致之,慳無所住,不解所有,計吾我人,知悉無本,了無餓鬼,是為菩薩等遊餓鬼。」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畜生?如雲霧像,現若干色,彼則無貌,悉無所有,心思虛無,等如陰霧,種種色像,畜生志性,罪福如幻,迷惑虛妄而說畜形,等說寂聲,是為菩薩等遊畜生。」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貪婬?欲從想起,所想無有、無實、無像、無貌、無住,處不可得,貪婬如空,愚癡顛倒思想塵勞,法無塵垢,欲虛如空,至於十方求不可見,貪婬無形,愚冥貪懼,不得安隱,無難懷懼。譬如丈夫無獲懷懼,怖捨馳走,得無見空,一切皆空。彼無解脫,愚癡顛倒,反造逆想,闇冥不解,法如虛空,去來今佛,解諸貪欲,貪欲無脫,愛想悉空,其譏貪婬,則求脫欲,斯皆無本,本自然淨。見佛道場,平等無想,覩眾如者,彼慕離欲,所想虛危,乃離諸想,如所發念,僥脫貪婬,謂當度欲。想無所求,不壞本際,貪欲無思,本淨如斯,則不想脫。假令度欲,則謂為淨,貪欲空無,計此無二,愚冥相二,行者深觀如幻,是則失句。發諸想念,貪欲無起,假號愛欲,無染[1]著名,諸名無礙,知欲無得,覩真究空,不懷貪欲,不知見脫,貪欲佛法等如泥洹,解貪欲陰,等離吾我,知貪欲寂,等御憺怕,平等欲陰,見如幻化,是為菩薩等遊貪婬。」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瞋恚?恚從對起,因緣生對,無我號我,立無量事。如樹木生,結恨急毒,聲自然空,無想無有。如閑居樹,相揩火然,因緣離散,火滅不現,虛無起身,麁聲亦爾。因欲稱量,則不興恚。不從聲起,不虛內身,亦不外來。所由因空,從他緣起,因對而立,各各分別,則無瞋恚。如風種過,有恨為慢,若知方便,因想立緣。穢聲如是,恚因空生,恚還自燒,而危其身,別瞋怒想,竟無形像,平等察聲,聽瞋怒音,恨本際等,無本無持,分別法界,則覩平等,是為菩薩等遊瞋怒。」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愚癡?愚從無起,察癡無有,設無所有,狂無狂冥,人無蔽願無礙,求空方面,造愚為虛。愚癡人所行最行難獲,諸法無明,因想為塵。譬如丈夫欲度虛空,億劫不得,知空本末,愚亦如是。本際無愚議,蔽冥不生塵,無所成滿,如度虛空不知方面,亦無具足,無能步度,如百千劫,習樂闇蔽,彼無厭足,不以飽滿。譬如童子吹氣滿胞,旋解口,察無所有。罪福如空胞,而習於愚,求不可得,懷來欲謂愚無底,斷根無形,無根無住,故不可盡。設愚難盡,斯不可得,猶是眾生,如幻不賜。設有造喻,三界生類,日度一切,令得泥洹。佛壽住世億劫難計,濟脫黎庶,人不可盡。因愚立種,人界無想,癡冥如幻,是不可得。佛與愚等,觀斯無二,設能等觀,則能念道,癡慧一等,無諸蔽礙,眾生群萌,等無愚議,癡不可計,思念意跡,其心無念,無有邊際,愚冥無限,由是叵得。志性無明,何從有起,癡已不起,闇冥何類?如癡無處,佛道亦爾,了無[2]涯底,諸法無二。別聲平等,等察癡響,了空一等,愚冥如雲,分別平等,則曉定意。是為菩薩等遊愚癡。」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不善?欲行無形,瞋行無處,不行癡行,知眾平等,諸塵悉平,得解虛無,所有了淨。如是是為菩薩等意遊入於諸不善。」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遊入諸善德本?眾生修善,心行若干,諸行一行,常了平等,已知平等,眾行如幻,別聲一等,則了語音。是為菩薩等遊眾德。」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有為?所有無有,計不可量,無量難計,常曉平等,了無央數,無行無像,解脫等寂,覩一切安。是為菩薩等遊有為。」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入無為?本淨法寂,亦無合會,無明假聲,等察音聲,無言無教,皆了無為,眾著言聲,等觀如是。是為菩薩等遊無為。」

又告溥首:「何謂菩薩等意分別遊于平等?不處有為,不住無為,諸行平等,如空無礙。三界無本,何求泥洹?不出不入,乃至大安,度脫眾生,解不若干,法身如空,不合不散。是為菩薩等遊平等。」

世尊說斯章句之頌,順如應時,不可思議。九萬九千菩薩得不起法忍,七十二億百千天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三百六十萬比丘漏盡意解,六千比丘尼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二千二百清信士、千八百清信女,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爾時溥首童真,白世尊曰:「唯願,大聖!演三昧號,菩薩由斯而致至德,諸根明了。聞是三昧所因名號,則當獲得一切法明靡不通達,而悉降伏一切迷惑邪見之眾。樂一文字,分別曉了一切諸文,以一切文而了一文,辯才之慧不可限量,為諸群生講說經法,分別曉了緣應法忍,以一切行入於一相,逮無量無限之義,曉了識義四分別辯。」

於是世尊,告溥首童真:「諦聽!善思念之!今當為仁分別本末。」

答曰:「甚善!願樂欲聞。」

佛言:「有三昧名離無量垢,假使菩薩逮得斯定,普見一切諸色清淨。」

佛告溥首:「有三昧名懷若干,假使菩薩逮得斯定,智慧光明,覆蔽一切日月之明。有三昧名成具光明,假使菩薩逮得斯定,威耀覆蔽帝釋梵王,三界之冥悉蒙安隱,諸天光耀忽不復現。有三昧名捨界,假使菩薩逮得斯定,處於眾會蠲除一切婬怒癡病。有三昧名莫能當,假使菩薩逮得斯定,照明一切八方上下諸佛國土。有三昧名諸法無所生,假使菩薩逮得斯定,總攬諸佛經語訓典,為眾會分別敷演。有三昧名念雷音,假使菩薩逮斯定者,言語音聲暢于梵天。有三昧名曉了一切應心所樂,假使菩薩逮斯定者,悅可眾生隨其所樂而令解脫。有三昧名無會現悅精進,假使菩薩逮斯定者,現見無為,無有限數,終始之惑,所聞所見莫不通達。有三昧名無念寶德樂於世界,假使菩薩逮斯定者,放諸神足施化眾生。有三昧名諸音緣會,假使菩薩逮斯定者,覺諸言音,以無數字了一文字,以一文字說無數字。有三昧名積眾善德,假使菩薩逮斯定者,分別罪福興顯平等,多所悅可一切眾生。便聞佛音、法音、眾音——聲聞音、緣覺音、菩薩音——度無極音,彼有所說亦無音聲。有三昧名起諸總持為一切王,假使菩薩逮得斯定,分別一切無量總持。有三昧名淨諸辯才,假使菩薩逮斯定者,寂除一切音聲言說,皆無言教亦無響應,無言無教亦無所有。」

於是溥首,白世尊曰:「唯然,大聖!鄙身寧應講斯典之功德乎?」

告曰:「宜講。」

溥首白佛:「假使菩薩聞斯經典而不狐疑,發心受持而諷誦讀,其人現在得妙辯才,聰明辯、欣豫辯、深妙辯、無合會辯,常行慈心加諸眾生,無毀傷意。所以者何?設使憂念所作所趣,奉行智諦,隨身未曾捨離。」

爾時世尊,讚溥首曰:「善哉,善哉!快說此言,誠如之意。譬如布施獲致大富而不虛假;持戒生天亦不虛假。今斯經典亦復如茲,學致辯才,亦不虛設,悉得本志。猶如日光出照天下,眾冥悉除,斯經如是,諷誦學者,懷來辯才,靡不通達;喻如菩薩坐于道場,於佛樹下,逮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菩薩如是,學誦斯經,必得辯才,除諸狐疑。是故,溥首!假使菩薩現欲興辯,曉練諸法,聞斯經典心不猶豫,即當受持講說諷誦,為諸眾會廣演其誼。」

於是離垢藏菩薩,前白佛言:「佛滅度後,其有受持諷誦講說斯經法者,廣為眾會[A3]敷演其誼,鄙親當為寡解所歸,使不狐疑,疾得辯才。」

於時弊魔愁毒垂淚,來詣佛所,白世尊曰:「唯無[1]建立於斯經也!如來、至真、等正覺常懷大哀,其有苦患施以大安。善哉,大聖!願除我慼,如昔世尊初坐樹下處于道場,[2]今復重加說斯經典,我今憂欝心懷懊惱,甚於如來始得佛道,所投濟時,我之反側不能自勝。一切皆當得不退轉,逮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其有黎庶耳聞斯經,聽音伏名,悉當得道至于滅度,空我境界,虛魔宮殿。大聖撫育安住垂安,興建大悲唯見矜濟。」

佛告魔曰:「波旬!莫恐,勿懷怖懼,一切眾生不悉滅度,如來亦不建立斯經。」

魔聞佛[3]告,踊躍歡喜,善心生矣,忽然不現。

溥首白佛:「何故為魔而說斷教?」

佛告溥首:「斯經典者,住無所住,是故為魔而說斯言:『吾不建立斯經典也!』至誠不虛。一切諸法住無所住,不可逮得,無有言教,離於二事,本際平等,審諦無本,法界如稱,平若虛空,無適無莫,真正無異。今經流布斯閻浮提,於此天下當有瑞應。」

世尊適建誠諦之教,自然空中音普廣聞,誠如佛言,至誠不虛。

佛告阿難:「受斯普門品經之要,持諷誦讀宣示同學。」

又言阿難:「八十萬四千法品之藏,計比斯經典,等無差特。所以者何?無量之門法界諸要,如來分別曉了眾生,解斯經典而成佛道,然後講說八萬四千諸經品藏。是故,阿難!當受斯經消息,將順諦持諷誦,為眾人說。」

[4]佛說此已,離垢藏菩薩、溥首童真,賢者阿難,諸天、世人、揵沓和、阿須倫,聞經歡喜,稽首而退。

佛說普門品經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大乘十法經,卷一 - 2024-04-08 22:42:25

佛說大乘十法經

梁[6]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五千人俱,無量菩薩眾。爾時彼大菩薩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曰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集彼菩薩大眾中。

爾時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即從坐起,捨蓮花臺往至佛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世尊!大乘比丘,住大乘比丘者,何故名住大乘比丘?復以何義故,此大乘名曰大乘?」

爾時世尊告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汝能問如來此甚深妙義。善男子!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爾時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尊教!」

爾時世尊告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十法,名住大乘。何等為十?所謂成就正信,成就行,成就性,樂菩提心,樂法,樂觀正法,行於正法及順法,遠離慢我慢等事,善好通達諸[7]微密語,不樂聲聞及緣覺等。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十法,名住大乘。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不諂曲、柔和行、柔和行,[8]彼能信諸佛如來正真正覺無上菩提,善能信一念中三世諸佛智,信如來藏不斷常、不老死、不可盡,亦信實際法界、一切種智、一切種智相、諸力、無畏、不共佛法。復信諸佛如來不可灌頂,亦信三十二大人之相、八十妙好、圓光等法。復信聲聞所說,或緣覺所說,菩薩及餘所說,亦信世間及出世間,復信正行行者,順行等沙門及婆羅門,亦信諸善根業報,最勝上愛果,若天、天王,若人、人王。復信不善業報最下惡,不可樂聞,不愛甚重麁過,或地獄、畜生、餓鬼等處。彼如是信已,遠離三法。何等為三?所謂疑、惑、不決等事。善男子!菩薩成就如是諸法名為正信。」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信為最上乘, 以是成正覺,
是故信等事, 智者敬親近。
信為最世間, 信者無窮乏,
是以信等[9]法, 智者正親近。
不信善男子, 不生諸白法,
猶如焦種子, 不生於根芽。」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成就諸行?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剃除鬚髮,以被正服,[10]殷重信心,捨家出家。出家已,習學菩薩威儀戒等諸行,或復聲聞威儀戒等諸行,亦學緣覺威儀等行。彼如是或以所有身口意等同習煩惱,彼一切同滅。是中何者身所有同習煩惱?所謂殺生、偷盜、惡欲邪婬,刀杖瓦石等執慳悋於他動手足等,往來逃走等事,是名身有同習煩惱。是中何者口家同習煩惱?所謂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恒說惡語,毀謗甚深諸典。於諸尊長修梵行中廣說惡名,是名口同習煩惱。是中何者意家同習煩惱?所謂慳貪、邪見、嫉妬、樂著名聞利養,親族姓慢、色慢、幼年慢、無患慢、長壽多聞慢、思惟慢,欲覺、妄想覺、惡覺、親覺、[11]土覺,飲食、衣服、臥具、醫藥、資用等覺,著處、著乘、著床,著諸飲食、妻子男[12]女,營作[13]犁耬奴婢等,錢財、穀麥、倉庫、貯積等事,乃至著種種資用之具。彼如是悋著已,所說事中,若失一事,便生其憂苦惱妄想等事。彼如是遠離愛[14]潤心已,生於思惟。善男子!略說意業,猶如世間輪轉,故說意業同習氣煩惱。

「彼如是離身口意業同習煩惱已,於[15]和上所起其尊想,其阿闍[16]梨所起[*]和上想,於同梵行若老若少,起[*]殷重恭敬。彼[17]獨在空閑之處,作如是思惟:『我不應作如是,我為度一切眾生,為解一切眾生,為令安調伏靜定眾生故發諸行。然我自不調伏,不隱諸根,未為寂滅。我必修正行,令有見我者,必得成受調伏,亦順諸佛微妙等教,復令歡喜諸天神、龍、夜叉、乾闥婆等。』善男子!此名為菩薩慚。彼作如是思惟:『勿有令我,若道若俗,於諸威儀行中取諸過失,所謂行戒,行不正中,或見形,或威儀行,或行資用,壽命行等。』彼如是慚愧已,日夜之中六時觀於持戒等法。彼善持戒已,無復疑悔,令入住如來佛法中,無有休息。善男子!此之名為菩薩愧。善男子!是名菩薩成就如是諸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行為本, 及聲聞弟子,
是故智者修, 行行常堅固。
諸菩薩大智, 行諸無畏行,
令證離垢道, 諸佛所讚歎。」
「善男子!云何菩薩成就性?佛子菩薩性成,少欲、瞋恚、愚癡等,不妬、不悋、不惱、不說麁言、不欲[1]瞋調戲、不輕動、調和柔[A1]軟、已可親近,性能成就上妙供具供養諸佛,所謂資用等財,惠施與他,具足成就手足頭目等。若見如來或如來弟子,見已即生恭敬歡喜之心。善男子!菩薩如是名為性成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相煙即知火, 鴛鴦以顯水,
復相知諸性, 菩薩大名稱。
柔和、不諂曲, 捨離慳、嫉妬,
愍念一切眾, 名之為菩薩。」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喜樂菩提心?若有菩薩摩訶薩,體性微發菩提心時,值佛菩薩或聲聞、緣覺等,教化勸發而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喜樂初發菩提相。彼聞菩提及菩提功德已,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第二喜樂菩提相。彼菩薩見諸眾生無能救護,無所歸依,孤獨無能濟拔,無覆護,無舍宅,無有洲已,即起悲[2]愍心。彼發心已,作如是念:『我今為諸眾生,作救護、歸依、濟拔、覆護、舍宅洲等。』為彼因緣故發無上菩提心,是名第三喜樂發菩提心。彼若見如來或菩薩、聲聞、緣覺等滿足諸行,見已心生歡喜,愛敬安心,以是因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第四發菩提心。彼菩薩為諸眾生利益安樂故,行布施、持戒、修忍,發精進,行思禪定,修正慧。

「云何菩薩行布施?所謂須飲與飲,須食與食,須乘給乘,須床榻敷具者,給床榻敷具等,須衣施衣,須金、銀、寶冠、環釧等諸莊嚴具,乃至己身皮肉,潤益眾生。彼如是行於布施已,然彼布施迴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施而不生我慢等心。

「云何持戒?成就身口意業,彼捨離身口意業等已,善離能防無礙無漏,純[3]一無雜奉持禁戒。然彼持戒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行持戒然不起我慢等心。

「善男子!云何菩薩修忍?彼瞋罵說,枷鎖繫閉,切割撾打,若道若俗,能忍、能容,不起諸習等煩惱。如是修忍已,然彼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修忍,然不起我慢等心。

「善男子!云何菩薩發精進心?彼作如是念:『猶如虛空界無量無邊,眾生界亦無量無邊,然此眾生界我獨無二,令安無餘涅槃界中。』是以為彼因緣故發行精進,身不離身念觀受;彼觀受已,觀心心行;彼觀心心已,順觀諸法。彼如是善憶念觀已,為未生諸不善[4]惡法令不生故,起欲修勤精進,持心等正行;為未生諸善法令生故,起欲修勤精進,直心等正行;已生諸不善法為令滅故,起欲修勤精進,持心等正行;已生諸善法為令久住故,復令增長思故,起欲修勤精進持心等正行。彼發精進已,令成初如意足分,如是第二、第三乃至成第四如意足分。彼成就如意分,能令住一劫若減一劫,或具足行令滿精進波羅蜜。如是發精進已,然彼精進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發如是精進,[5]然心不生憍慢。

「善男子!云何菩薩思禪定行?離意欲、離意滅、離欲靜,不依內、不依外,不依色,不依受、想,不依識,不依欲、色、無色界,不依空、無相、無願,不依世間、出世間,不依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善男子!乃至略說一切有想繫縛等名為禪。如是修諸禪,然彼禪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6]雖思修此禪,然不起我慢等心。

「善男子!云何菩薩修智?彼作如是念:『無量無邊眾生界令入涅槃,然無一眾生可入涅槃。』何以故?如佛所說一切法[7],無我、無眾生、無命、無壽、無[8]富伽羅。如是修觀[9]智,然彼智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雖觀修般若,然不起我慢等心。善男子!如是菩薩摩訶薩樂菩提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猶如摩尼珠, 顯於寶藏中,
師以加功用, 倍明於本色。
成就如是性, 求正菩提心,
二邊既寂靜, 令魔不得便。」
「善男子!云何菩薩樂法成就?善男子!若菩薩性樂法、喜法、愛法,彼若見沙門若婆羅門,所有資用、命具、飲食等事,彼能奉上。[1]彼世間所有受用等,根莖枝葉華果等,彼收已,施諸眾生。持諸法者,令往禮拜、恭敬合掌,迎接已,[2]殷重敬納,心有所疑處,問於正義;是以持法者隨所聞義,善能解釋。彼於聞法者起世尊想、善知識想,起同世間諸海想;起[*]和上想、阿闍[*]梨想;久失導[3]時世間曠野[4]生難中,能訪覓起訪覓想;久遠愚者闇閉目開故,令起覺悟想;墜沒世間煩惱泥中,而起濟拔之想;久遠失正路為作導師故,而起導師之想;久伏在世間牢獄能解故,而起解者想;久遠著患療治故,而起良醫之想;以煩惱火焦滅身,令住滅故,而起大雲雨想。彼為法,為法因故,能忍寒熱、風雨、蚊虻等,亦忍飢渴,或見他人受樂報者,不起[5]悕求樂心。然作如是念:『[6]唯我世間獨樂,而我能聞正法。』彼為是事故,為彼因、彼緣故,不生憂悲苦惱恨等。彼如是離憂悲苦[7]惱等已,發如是心:『我堪能荷負如來所說一法句故,在阿鼻地獄住一劫若減一劫。』彼如是無疲倦心已,自然不行諸行,而得一切種智,未得諸佛法而令速得。善男子!以是義故,菩薩名為樂著諸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智樂諸法, 而成諸佛子,
親近正妙法, 而不生疲倦。
敬心求正法, [8]諸深心佛子,
及以心憶持, 亦顯正妙行。」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正觀諸法?善男子!若菩薩作如是觀:『一切諸法猶如幻,迷惑凡夫故;一切諸法如夢,不實故;一切諸法如水中月,非事故;一切諸法如響,非眾生故;一切諸法如影,計妄想故;一切諸法如響聲,生滅壞故。一切諸法生滅壞,緣假成故;一切諸法本不生不移,同真如體故;一切諸法不滅,本不生故;一切諸法無作,無作者故;一切諸法如虛空,不可染故;一切諸法定寂滅,性不染故;一切諸法無垢,離一切諸垢故;一切諸法性滅,離煩惱故。一切諸法非色,不可見故;一切諸法離心境界,無體性故;一切諸法不住,滅諸毒故;一切諸法不可求,滅愛憎等心故;一切諸法無著,離煩惱境界故。一切諸法如毒蛇,離善巧方便故;一切諸法如芭蕉,無堅實故;一切諸法如水沫,體性弱故。』善男子!菩薩如是觀名為正觀諸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法如幻, 迷惑愚迷者,
[9]虛危猶如夢, 汝等如是持。
法如水[10]中月, 亦如響等事,
復如影像等, 智者諸不覺。」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行法順法等。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觀色無常而不厭離色。欲證於法已,正智助法界,同用等法善自觀入,善持彼者諸相,善思善記。彼記此相,善持、善修、善記已,自然行法界等行,受、想、行、識亦觀無常,然不厭離識等之。入法界已,正智助同。法界等法善自觀達,亦記彼相,善持、善修、善記已,自然入法界等行,如無常,苦、空、無我亦爾。彼觀色無常已,於色中不生恐怖驚等。何以故?色是妄想顛倒所起,然彼如實知。觀受、想、行、識無常,乃至於識中,不恐不怖不驚。何以故?識者妄想顛倒所起故,然彼如實知。善男子!譬如善巧幻師或幻師弟子,化作種種幻事,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彼智者見已,不生恐怖驚等。何以故?彼如實知是幻師所作不實,未曾有虛誑[11]作。菩薩亦如是,觀色無常已,於色中不生恐怖驚等。何以故?色是妄想顛倒所起,然彼如實知,觀受、想、行、識無常已,乃至於識中不生恐怖驚等。何以故?識者妄想顛倒所起故,然彼如實知。」

爾時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觀諸色無常,然不厭離色?而證法界已,正智觀入助法界等法。」

爾時世尊告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言:「善男子!吾當為汝分別說喻。善男子!譬如有智男子,常事諸毒,善持、善覆、善惜,起我相已,種種莊嚴具貿易,然是不食彼毒,勿令我因此事斷其正命。菩薩亦如是,向涅槃心,潤向涅槃,順向涅槃,近取涅槃。然不證彼涅槃。何以故?勿令我因於此事退菩提行。

「善男子!譬如有人事其火神,然彼人日夜香華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親侍,然彼人不作是念:『我以事火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親近已,我以二手接取之。何以故?勿令我因此事於身有苦,於心有惱。』菩薩如是,向涅槃心,潤向涅槃,順向涅槃,及取涅槃,然[12]彼不證涅槃。何以故?勿令我因此事退菩提行。」

爾時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知世尊所說意趣,菩薩者應住世間。」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菩薩應住世間。」

問曰:「世尊!云何菩薩住世間,而不以世間諸患所染?」

佛言:「善男子!為此事故略說一喻。善男子!譬如呪術之人,以大呪術力故,[1]諸惡毒[2]蝄蛇等弄戲,然彼人不以此事斷其命根。何以故?以彼人善通達呪術力故。菩薩亦如是,行世間住世間,住世間已,大智方便呪力故,共諸煩惱毒蛇而居戲暴,亦弄行住坐臥。菩薩不以此事故,於菩提而有退還。何以故?彼成就大智方便呪力故。」

爾時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言:「世尊!希有,希有!彼諸菩薩而能不證涅槃,復不以世間煩惱毒之所染。世尊!我今歸依諸大菩薩。世尊!是諸眾生成就諸善根,聞此法已,而生一歡喜心。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諸佛已記——若能聞此法門。」

佛言:「善男子!」

說此法時,五百比丘未證無漏而得解脫。彼得解脫已,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諸菩薩者,可敬[3]可禮拜。」

佛語諸比丘:「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敬禮諸大智, 敬禮得無畏,
敬禮淨諸目, 敬禮親佛子。
方便善巧故, 及以勝妙智,
菩薩大名稱, 能過二乘地。
如實知諸陰, 謂生滅[4]識等,
見世間渴仰, 故不證涅槃。」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離慢及增上慢等?善男子!慢者,我自亦可,若家、若姓、若色,或復異事,金銀等資用,象兵、馬兵、步兵、車兵,如是心所有高下者名曰慢。我慢者,生我身高想,若家、若姓、若色等,或金銀、財物、倉庫,象兵、馬兵、步兵、車兵,如是心喜高意,不下諸他者,名曰增上慢。菩薩捨如是等法,名曰離慢及增上慢。」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離慢增上慢, 常以慈心念,
及常懷悲[5]心, 恒怖世間中,
常以行乞食, 善說人天益。」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善巧祕密語?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如來所說諸甚深經中祕密之教,彼不隨說取。何者是祕密之教?如來記諸聲聞,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非如所說。」

佛語阿難:「『吾患背痛』不隨說取;『退老患朽敗,為我訪覓侍者』不隨說而取;『汝目連往至耆婆醫王所取諸妙藥』不應如說取。如來共諸外道尼揵子等,諍其諸[6]伎,不應如說取。如來佉陀羅[7]刺刺足者,是事不應如說而取,提婆達多是如來久遠害者怨家,不應隨說而取。如來入舍梨耶婆羅門村,空鉢而出,不應如說而取。旃遮及孫陀利謗佛者,不應隨說而取。須那國毘羅若婆羅門,請佛至已食麥,亦不應如說而取。」

爾時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白佛言:「世尊!世尊云何記諸聲聞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善男子!吾記諸聲聞得無上正真正道者,以有性故。」

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諸無漏聲聞斷諸有習煩惱,設有性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善男子![8]吾今說喻。譬如灌頂轉輪聖王有子,彼欲學一切[9]技藝等事,然是中根復非利根,彼應後學是先學,應前學[10]彼後學。善男子!於汝意云何?彼以此事故,可說非王子也?」

答曰:「不也!世尊!是善王子。」

「善男子!菩薩亦爾,已成就中根性故修道門,先除諸煩惱障,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彼以此事故可說不成正覺?」

答曰:「世尊!我不見有眾生若天、若魔、若梵、若沙門、若婆羅門、人、天、阿修羅眾中說言不成正覺者,除一闡提。」

佛言:「善男子!復聽一喻。善男子!十地菩薩為斷諸煩惱坐於道場?為不斷?」

答曰:「世尊!以斷故。」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彼以此,豈不成正覺?」

答曰:「世尊!此名為成。」

佛言:「善男子!此亦如是。」

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告阿難比丘:『吾患背痛。』?」

佛言:「善男子!吾愍念後世眾生故說此言。金剛身諸佛尚患背痛,況其餘者?然彼愚癡眾生隨教而取,彼既自壞,亦壞於他。『吾朽敗老退患,為我訪覓侍者。』善男子!我此言亦為後世所說,於我滅後,後世無弟子,故[11]說沙門、婆羅門朽敗老退患者,如是以侍者所加身故,彼以佛聽故不生之意,為[12]此故說如來朽敗老退患耳。」

「世尊!云何可取『汝目連往至耆婆大醫王所取藥』?」

「善男子!我此言亦為後世,故說吾諸聲聞必須諸藥,知佛聽故而無有[13]乏。為此事故如來所說,彼諸愚癡眾生如所說取『如來是患身,目連比丘往至耆婆所』,而不禮拜及不生恭敬,速疾之意聞已,怱怱說其藥。善男子!此亦說諸欲等患,證見法者尚[14]忘,何況凡夫?」

「世尊!云何[15]所取『如來共諸外道尼[1]乾子等,諍其諸[2]伎者』?」「我為後世眾生故說此言——如來尚有怨家,況[3]於我等?然彼愚癡眾生如實說取『如來有怨家』等。轉輪聖王微善根故,尚無諸[4]患,況如來[5]也——成就諸功德藏。」「[6]云何[*]所取『佉陀羅[*]刺刺如來足』?」「如來亦說過去業報,如來尚受過去業報,況餘凡夫?眾生為是事故,為彼因彼緣故,示於惡業。為此義故,而示其業果報事。然彼愚癡眾生,如實所取『佉陀羅[*]刺刺如來足』。」

「世尊!云何可取『提婆達多是善知識,復是如來久遠親近是怨家者』?」

「善男子!若無提婆達多善知識者,不顯如來諸佛功德。善男子!是以提婆達多善知識,共如來諍[7]伎等道德,示怨家等事。然是顯如來諸大智功德。善男子!若提婆達多承王教已,於大眾中放護財大象,此象若往堪害如來,而如來力令降伏善調。爾時無量人眾見彼象調伏已,生希有希有心,即歸依三寶——所謂佛寶、法寶、僧寶——是名提婆達多善知識之相。然有愚癡之人如說而取,提婆達多者是如來怨家。如是五百世中現菩薩行,是提婆達多所示現者,顯如來道德,然愚癡眾生隨教而取,提婆達多者是如來怨家害者,以是因緣,捨身墮阿鼻地獄、餓鬼、畜生之處。何以故?善男子!提婆達多者善集諸行,善集諸善根,[8]以曾供養無量諸佛,於諸佛所種諸善根及大乘行,正學菩提、順向菩提、不退於大菩提,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眾生偏起惡故,於命終後墮阿鼻地獄、餓鬼、畜生之中歷受諸苦。善男子!云何所取『如來入舍梨耶婆羅門村』?善男子!我為愍後世故,行示此教。何以故?無有業報而對如來。然我護後世故,所有乞食比丘入聚落村邑城[9]郭王都等,以薄福力故不得其食。彼爾時正憶於我:『是其佛世尊具足一切功德,空鉢而出,何況我等微薄善根?我等以是故,心不應生退。』為此事故,如來入村空鉢而出。然復所說言:『魔波旬治諸婆羅門令不給如來食。』不應隨說而取。何以故?魔無如是神力堪障施如來食。爾時諸佛神力故,令魔處處治諸婆羅門及居士等,而如來無有過咎。為顯彼眾生故,如來示現此方便善巧等事。爾時如來及諸聲聞,斷食之後,魔及魔民并諸餘天,觀如來心:『是沙門瞿曇及諸聲聞弟子為憂惱不?』彼日觀如來及諸弟子,無有意恨憂惱心已,亦不高不下,如前後亦如是。爾時彼眾中七千諸天子,以心歡喜,歸依於佛。如來為彼善化說妙法,彼聞法已,於如來法中得法眼淨。如是如來觀後世事,佛無業報。」

「世尊!云何可取『旃遮孫陀利等以木器置腹上而謗如來』?」

答曰:「善男子!如來無有業患果報。如來成就諸神通力,令旃遮孫陀利過無量恒河沙等世界,令安彼人。然是如來方便力故,示現業報諸謗等事。於我法中出家者,彼被虛謗,既聞謗已,而生憂愁疑悔。彼作如是說:『是如來成就一切諸白法,對面被謗,何況我等而不被謗?』彼爾時忍其諸謗,行清淨梵行而不成退。旃遮孫陀利者,以惡業所牽,乃至夢中謗其如來,謗已捨身墮於惡趣。若如來知是可救者,便應救之。何以故?如來無有眾生而是可捨者。」

「世尊!云何可取『如來於修羅婆國毘蘭若婆羅門[10]所,請三月安居已,[*]唯食其麥』?」

答曰:「如來知諸婆羅門居士等請已而不供養。如來知已,故往至彼。何以故?所有五百匹馬者,如來并諸比丘眾食麥,彼一切盡修菩薩行,親近過去諸佛,是以值惡知識故造諸惡業,以此事生畜生中,彼五百馬能調伏[11]教者,名曰[12]金剛藏菩薩,以願力故生於彼處。是諸馬者,以日藏菩薩所化發菩提心,為化彼故應生彼處。以彼調伏馬師力故,彼一切諸馬憶本宿命,而彼現其菩提心。善男子!如來愍彼五百馬故,往至彼處調伏馬師,麥者分半施佛,五百馬所有麥亦分半施諸比丘。彼馬師以馬音聲,令彼五百馬,[13]令能悔過及禮拜佛僧等。爾時彼三說後,彼諸馬捨身已,生兜率陀天中,彼復生天中而供養如來。如來為彼善教化說法,聞法已即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五百馬所調伏護者,如來亦記彼當成辟支佛,號曰善調伏心。然復,善男子!如來無慈不備、不常者。善男子!設使如來食土木瓦石等,無三千大千世界中,有如是味及如是上味,是諸土木瓦石等。何以故?如來得上妙味中之味,大人之相故。善男子!以此義故應如是知,如來一切諸食皆上妙味。善男子!阿難比丘生憐愍心,如來捨轉輪王位,今既食麥。如來知阿難心已,施其一麥,故語阿難言:『汝知是何味?』彼食已生奇特異[14]相,語我言:『世尊!我生王家長養,未曾甞如是上味。』以此上味力故,阿難比丘七日受上妙快樂,而不復食。善男子!以此義故,應如是知,如來無有[1]諸業果報。若有眾生淨持諸戒,若沙門及婆羅門,不隨本請奉施者,為彼眾生說不虛故,如來示此業果報事。

「善男子!汝觀如來諸身等法,是彼婆羅門請如來而不施設,如來亦說彼令不退轉。然,善男子!所說彼五百比丘,如來記令不退者。復次,善男子!所有彼五百比丘,共如來夏坐安居中,有四十比丘,多念於欲結,靜念彼若得美食者,欲想、欲覺便令熾盛,彼以惡食因緣故,欲想、欲覺亦微。既微已,彼七日七夜得阿羅漢果。

「善男子!若能如是解如來所說語者,彼名為正解。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名為善巧解如來祕密說教。」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所說漸義教, 及以頓說者,
大智諸菩薩, 祕密故正解,
善巧諸密語, [2]舍利報說教,
通達正說法, 諸佛之所說。」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不喜樂聲聞、辟支佛乘?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或以地獄苦,餓鬼、畜生等受諸重惡,而不喜樂求聲聞涅槃。復不念云何得厭離世間心?令速得自在。亦不求少欲、少作等,復不求少欲、少作等行因。彼所見諸眾生修諸善業者,菩薩佐助令成。及勸諸眾生讚歎正說正示,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諸功德,不喜樂聲聞、辟支佛乘。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化眾無疲倦, 不退於菩提,
持心如山王, 行慈心等法。」
爾時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已說諸法,菩薩成就諸法已名為住大乘。然如來不說以何義故,名為大乘?」

爾時世尊告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言:「善男子![3]吾今問汝,隨汝意說。善男子!於汝意云何?轉輪聖王并四兵眾隨所行者,彼道以何說[4]耶?」

答曰:「世尊!名曰王道,亦名大道,名無畏道,名無障礙道,名為寂靜道。」

佛言:「善男子!如來亦爾。隨所乘[5]乘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乘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名為妙乘,名微妙乘,名曰勝乘,名無上乘,名無惡乘,名無比乘,名無等乘,名無等等乘。善男子!以此義故名為大乘。」

答曰:「善哉!大乘。世尊!善哉!大乘。」

爾時魔王波旬作如是念:「此沙門瞿曇過吾境界,亦令餘者能過境界。若我集四兵眾共往惱亂,及不說此法故,至沙門瞿曇所。」

爾時魔王波旬,將領四部兵眾,至王舍大城耆闍崛山。爾時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遙見魔王波旬將領四部兵眾來,欲為此法令作妨故。見已作如是神力——現神力已,魔王波旬至王舍大城巷衢四道之處,作如是聲:「汝等往至王舍大城。諸仁者!若知是如來在耆闍崛山中,為四部眾說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巧妙,滿足白淨,說行梵行。是故汝等應往如來所,是以汝等於長夜,而成饒益快樂。」

爾時王舍城中諸婆羅門剎利長者居士等,被魔勸已,持諸香華、塗香、末香、燒香、繒[6]幡、寶蓋、衣服等,從王舍大城出已,至耆闍崛山。於如來所頭面禮佛,尊重讚歎供養恭敬已,却住一面。

魔王波旬及四兵眾,出王舍大城耆闍崛山中,至如來所已,化作天曼陀羅華而散佛上,散已及四部兵眾却坐一面。

爾時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見魔波旬却坐一面,而告之言:「波旬!汝何故將四兵眾至如來所?」

魔言:「吾至此為令滅此法故,及惱亂如來故。」

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語魔波旬言:「波旬!何容煩亂[7]如來,及[8]以此法?汝波旬,於如來前今可悔過,勿於長夜成無利益苦報。」

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所順說法已,魔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叉手合掌禮佛足已,於如來前而起悔過:「願世尊受我悔過!我以愚癡、無智慧、不善巧,不能自知,而如來前起惡心,及欲滅如是等經。善哉,世尊!為我正受悔過等法。」

佛語魔王波旬言:「吾法中增長善根,所謂若善男子善女人,為欲清淨法故,[9]今能悔過。」

爾時魔王波旬從坐起已,在佛前立,而白佛言:「世尊!先制一切諸惱惡口等不善業道。」

佛語波旬:「如是,如是。」

波旬問曰:「如來法主,何故以波旬名而喚於我?」

佛言:「波旬!吾今說喻。譬如長者及居士大富,財錢無窮,然彼人[10]唯有一子愛念深重,以彼繼命為活。然彼一子不善調伏,心諂曲。彼長者及居士,若手、若杖、若[11]捲等治,或惡言及苦語惡治,為令息彼惡故。波旬!於汝意云何?是長者居士瞋恨情治彼一[12]子不?」

答曰:「世尊![*]唯為成彼一子故。」

佛言:「如是,波旬!如來亦爾。善知眾生心、心數法,[1]以苦惱語調伏者,為說苦惱語;應以[2]壇治者,即以壇[*]治;應以攝取者,即說攝取言;應以色身度者,即以色身度之;應以聲、香、味、觸、法等度者,即乃至法等度之。」

爾時魔王波旬,從佛聞此法歡喜踊躍,復更禮佛足。禮已,白佛言:「世尊!若有村邑聚落中說是法者,我為聽此法故,往至彼處及護此經,亦念益法師故,是中多有如是瑞相。眾則寂定,離調戲、懈怠等,得上勝聽法之者,若讀、若誦、若受持、若解說,身不生疲倦,心不起厭足,隨所說此法,若聽或為他廣說,如是彼轉生歡喜踊躍心。」

爾時彼眾中有諸外道尼乾子等,彼見聞此魔王所說語已,於如來所即生歡喜踊躍之心。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何因[3]何緣故,此諸外道聞說此法而得證忍?」

佛語阿難:「過去此王舍城耆闍崛山中,有佛——名曰善勝調伏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說法。彼佛說法已,有諸外道為惱故來。彼至已,聞此法,即唱『善哉!』而於佛所不生敬重心。彼諸外道以此因緣力故,六萬劫不生地獄、餓鬼、畜生之中,[4]唯生人、天之處。彼諸外道以不敬如來故,所生之處不值善知識。阿難!於汝意云何?爾時彼諸外道等豈異人乎?阿難!汝不應異意取。何以故?善男子!此諸外道尼乾子等。阿難!今此諸外道於如來所,生歡喜恭敬踊躍心。以此因故,如來今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彼諸外道尼乾子等,聞受記已,心大踊躍,即得無生法忍。

說此法時萬二千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二萬眾生未曾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發道意。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法讀誦、受持、廣為人說,得幾福德?」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一切無餘眾生界,令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若復善男子、善女人,讀誦、受持及廣為人說此經,是人倍得福德。何以故?阿難!此法能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種智。」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法及法師起惡心。世尊!彼善男子、善女人,得幾不饒益?」

佛言:「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5]挑拔一切眾生目,若復有人於此法及法師起惡心,是人因此事得惡,復倍於前。何以故?阿難!此法於一切眾生能作光明。」

阿難白佛言:「世尊!此法不應不信心善男子、善女人前說。何以故?世尊!應護後世諸眾生故,勿說此法,謗法業報故墮諸地獄中。」

佛語阿難:「應說此法。何以故?彼諸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以此為因。」

阿難白佛言:「世尊!此經以何名?云何受持?」

佛語阿難:「此經名為『十法』,如是受持;『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所問』,如是受持。」

如來說此法時,尊者阿難及淨無垢妙淨寶月王光菩薩,并諸菩薩眾、比丘眾,及諸天、人、龍王、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6]佛說大乘十法經

貼文者 : : bluenwater

阿閦佛國經,發意受慧品第一 - 2024-04-09 16:57:22

阿閦佛國經卷上

後漢月支[2]國三藏支[3]婁迦讖譯

[4]發意受慧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5]比丘千二百五十人俱,皆阿羅漢也——生死已斷,無復有結,悉壞牢獄,已得自在意、已善解智慧,為度諸天、龍王皆為之伏,所作已辦,諸當為者[6]已脫重擔,便得所有,用正慧解,意得自在,所度無極——獨阿難[7]未也。

爾時,賢者舍利弗起,長跪叉手[8]而白佛言:「善哉,天中天!昔者諸菩薩求無上正真道者行德號發意便得至號。是諸菩薩以儀哀念安隱諸天及世間人,為作安諦、多所安隱,於眾人民以[9]儀故哀念安定,以大身於世間無蓋哀傷諸天及人。今現在及過去諸菩薩摩訶薩為現光明乃至法之明為作照明,令至佛光明而無有名。若有求菩薩道者,當如昔[10]者諸菩薩摩訶薩所願及行明照并僧那令入[11]德號,[12]以聞者當如是學奉行之。學如是者,即為成阿惟越致及無上正真道也。」

佛言:「善哉,賢者舍利弗!所[A1]問甚善。汝乃問過去諸菩薩摩訶薩所願及行照明并僧那令至所號,念諸當來菩薩令受取之。諦聽是,舍利弗!善思念之,為汝解說過去諸菩薩摩訶薩所施行。」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13]告舍利弗:「有世界名阿比羅提,其佛名大目,於彼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法及六度無極之行。」

爾時,賢者舍利弗心念言:「我欲問如來、天中天:何所是阿比羅提世界及大目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法及六度無極之行者乎?」

時佛即知賢者舍利弗心所念,告舍利弗言:「東方去是千佛剎,有世界名阿比羅提,其佛名大目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諸菩薩說法及六度無極之行[14]者乎。

「時有比丘從坐起,正衣服,右膝著地,向大目如來叉手,白大目如來言:『唯,天中天!我欲如菩薩結願,學所當學者。』

「如是,舍利弗!其大目如來告其比丘言:『如結願學諸菩薩道者甚亦難。所以者何?菩薩於一切人民及蜎飛、蠕動之類不得有瞋恚。』

「如是,舍利弗!其比丘白大目如來言:『天中天!我從今[*]以往發無上正真道意,以意勸助而不離之,用願無上正真道也,當令無諛諂,所語至誠、所言無異。

「『唯,天中天!我發是薩芸若意,審如是願為無上正真道者,若於一切人民、蜎飛、蠕動之類起是瞋恚,第一意若發弟子緣一覺意、第[1]二唯意念婬欲、第三若發意念睡眠念眾想[2]由譽、第四發意念狐疑、第五乃至成最正覺,我為欺是諸佛、世尊——諸不可計無央數、不可思議無量世界中諸佛、天中天今現在說法者。

「『唯,天中天!我發是薩芸若意,審如是願為無上正真道者,若我發意念殺生者,第一若發意念盜取[3]他人財物、第二若發意念非梵行者、第三若發意念妄[4]言、第四若發意念悔恨、第五乃至成最正覺,我為欺是諸佛、世尊——諸不可計無央數、不可思議無量世界中諸佛、天中天今現在說法者。

「『唯,天中天!我發是薩芸若意,審如是願為無上正真道者,若我發意念罵詈,第一若發意念惡口、第二愚癡、第三若發意念綺語、第四若發意念邪見、第五乃至成最正覺,我為欺是諸佛、世尊——諸不可計無央數、不可思議無量世界中諸佛、天中天今現在說法者。』」

佛[5]語舍利弗:「其比丘如是為,[*]以被是大僧那僧涅——菩薩摩訶薩初發是意,乃於一切人民、蜎飛、蠕動之類意無瞋怒、亦無恚恨也。

「舍利弗!爾時,其菩薩摩訶薩用無瞋恚故名之為阿閦,用無瞋恚故住阿閦地。其大目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亦歡[6]樂作是名、四天王亦歡樂為是名、天帝釋及梵三鉢亦歡樂作是名。」

佛語舍利弗:「其阿閦菩薩摩訶薩白大目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言:『唯,天中天!我發是薩芸若意,審如是不離願、為無上正真道者,不奉行如今所語、常不捨得律行迹、不發薩芸若意而欲念成佛者,世世不常作沙門、世世不常著補納之衣、世世作沙門以三法衣不具,乃至成最正覺,我為欺是諸佛、世尊——諸不可計無央數、不可思議無量世界中諸佛、天中天今現在說法者。

「『唯,天中天!我發薩芸若意,審如是願為無上正真道者,世世不常為人說法、世世不常作法師、世世所說事不有無所罣礙高明之行、世世不有無量高明之智、世世作沙門不常行分衛,乃至成最正覺,我為欺是諸佛、世尊——諸不可計無央數、不可思議無量世界中諸佛、天中天今現在說法者。

「『唯,天中天!我發是薩芸若意,審如是願為無上正真道者,世世作沙門已不常在樹下坐、世世不常精進行三事。何等三?一者、經行,二者、坐,三者、住。世世若發意念罪本、妄語欺人、誹謗讒言、世世為女人說法及[7]食飲因緣、若起想著笑為說法者,乃至成最正覺,我為欺是諸佛、世尊——諸不可計無央數、不可思議無量世界中諸佛、天中天今現在說法者。

「『唯,天中天!我發是薩芸若意,審如是願為無上正真道者,世世若舉手說法、世世見餘菩薩不發佛心、世世若發意念供養外異道人、捨諸如來、世世若在坐上聽法,乃至成最正覺,我為欺是諸佛、世尊——諸不可計無央數、不可思議無量世界中諸佛、天中天今現在說法者。

「『唯,天中天!我發是薩芸若意,審如是願為無上正真道者,世世若發意念:「我當布施與某、不布施與某。」世世若發意念:「我當[8]於某處立福施、於某處不立福施。」世世若發意念:「我常持法施與某、不持法施與某。」世世見孤窮[9]用其人故不[10]分身命,乃至成最正覺,我為欺是諸佛、世尊——諸不可計無央數、不可思議無量世界中諸佛、天中天今現在說法者。

「『唯,天中天!我發是薩芸若意,審如是願為無上正真道者,我世世於諸菩薩所意無有異,至無上正真最正覺也。』」

佛語舍利弗:「爾時,其比丘如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為作保任。若如來為作保任者,諸天、阿須[11]倫、世間人民亦為作保任。爾時,大目如來為作保任,時諸天、阿須[*]倫、世間人民亦為作保任。」

佛言:「若復有比丘菩薩摩訶薩以是色像僧那求無上正真道者,皆當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12]也。」

佛語舍利弗:「其阿閦菩薩白大目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唯,天中天!我發是薩芸若[13]意,審如是願為無上正真道者,令我成最正覺時,其剎所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有罪惡者及讒罪惡者,我為欺是諸佛、世尊——諸不可計無央數、不可思議無量世界中諸佛、天中天今現在說法者。

「『復次,天中天!我當修行乃至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令我佛剎諸弟子一切皆無有罪惡者,我當修佛道至令佛剎嚴淨。

「『唯,天中天!我發是薩芸若意,審如是願為無上正真道者,我若於夢中[1]失[2]精,乃至成最正覺,我為欺是諸佛、世尊——諸不可計無央數、不可思議無量世界中諸佛、天中天今現在說法者。

「『復次,天中天!我當修行乃至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令我佛剎中諸菩薩出家為道者於夢中不失[*]精。

「『唯,天中天!我發是薩芸若意,審如是願為無上正真道者,世間母人有諸惡露,我成最正覺時我佛剎中母人有諸惡露者,我為欺是諸佛、世尊——諸不可計無央數、不可思議無量世界中諸佛、天中天今現在說法者。』

「是為菩薩法事如意所念行,佛亦為如應說法。」

佛語舍利弗:「爾時,有一比丘謂阿閦菩薩摩訶薩乃作是結願:『若使不退轉者,當以右指[3]案地令大震動。』

「爾時,阿閦菩薩應時承佛威神、自蒙高明力乃令地六反震動。阿閦菩薩摩訶薩所感動,如語無有異也。」

佛語舍利弗:「若有菩薩欲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4]者,當學阿閦菩薩摩訶薩行。菩薩摩訶薩以學阿閦菩薩行者,不久亦當即取佛剎土,當復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也。」

爾時,賢者舍利弗問佛言:「天中天!阿閦菩薩摩訶薩初發意時,有幾何天在會中?」

佛告舍利弗:「阿閦菩薩初發意學時,三千大千世界中四天王天、帝釋及[5]憋魔、梵三鉢一切皆向阿閦菩薩叉手說是語:『昔所不聞是僧那。』

「諸天聞[*]以便說言:『阿閦菩薩成無上正真道,若有人生其佛剎者,是人福德不[6]小也。』」

賢者舍利弗白佛言:「未曾聞餘菩薩摩訶薩以是色像學僧那,我亦不見亦不聞如阿閦菩薩摩訶薩及天中天為作如是之名。」

佛言:「如是也。舍利弗!少有菩薩摩訶薩以是色像學僧那及無上正真道如阿閦菩薩摩訶薩。於是,舍利弗!陂陀劫中,諸菩薩摩訶薩其德不及阿閦菩薩摩訶薩之功德也。」

佛語舍利弗:「爾時,[7]其大目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授阿閦菩薩無上正真道決:『汝[8]為當來佛,[9]號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成慧之行而為師父,安定世間無上大人,為法之御,天上天下尊,佛、天中天。亦如提[10]洹竭佛授我決。』」

時佛語舍利弗:「大目如來授阿閦菩薩摩訶薩無上正真道決時,其三千大千世界皆為大明;譬我亦如是,[11]授無上正真道決時,[12]其三千大千世界皆為大明。

「復次,舍利弗!其阿閦菩薩摩訶薩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得薩芸若慧時,其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譬我亦如是,成無上正真道、得薩[13]芸慧[14]時,三千大千世界[15]為六反震動。

「復次,舍利弗!阿閦菩薩摩訶薩[*]授無上正真[16]道決時,是三千大千世界中諸藥、樹木一切皆自[17]曲低向阿閦菩薩作禮;譬我亦如是,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得薩芸若慧時,是三千大千世界諸藥、樹木一切皆自曲低向我作禮。

「復次,舍利弗!其大目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授阿閦菩薩摩訶薩無上正真道決時,其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龍、鬼神、揵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一切皆向阿閦菩薩叉手而作禮;譬我亦如是,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得薩芸若慧時,三千大千世界諸天、龍、鬼神、揵陀羅、阿須[A2]倫、迦留羅、真陀羅、摩[18]睺勒皆向我叉手作禮。

「復次,舍利弗!其大目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授阿閦菩薩摩訶薩無上正真道決時,遍三千大千世界諸妊身女人皆安隱產、盲者得視、聾者得聽;譬我亦如是,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得薩芸若慧時,是三千大千世界諸妊身女人皆安隱產、盲者得視、聾者得聽。

「復次,舍利弗!大目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授阿閦菩薩摩訶薩無上正真道決時,遍三千大千世界中人非人皆燒香;譬我亦如是,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得薩芸若慧時,遍三千大千世界中人非人皆燒香。」

賢者舍利弗白佛言:「阿閦菩薩摩訶薩乃有是無極之德。」

佛告舍利弗:「阿閦菩薩摩訶薩不但有功德,不獨大目如來授其決,如是不可稱說無央數功德得度無極。

「復次,舍利弗!大目如來授阿閦菩薩摩訶薩無上正真道決時,諸天、阿須[*]倫、世間人其意皆安隱,悉得其時;譬我亦如是,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得薩芸若慧時,諸天、阿[19]脩羅、世間人意皆得安隱,悉得其時。

「復次,舍利弗!其大目如來授阿閦菩薩摩訶薩無上正真道決時,和夷羅、鬼神常隨後護之:譬我亦如是,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得薩芸若慧時,和夷羅、鬼神常隨我後行。

「復次,舍利弗!大目如來授阿閦菩薩摩訶薩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得薩芸若慧時,諸天、阿[1]脩羅、世間人,以天華、天香供養之;譬我亦如是,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得薩芸若慧時,諸天、阿[*]脩羅、世間人,以天華、天香來供養。

「復次,舍利弗!大目如來授阿閦菩薩摩訶薩無上正真道決時,[2]二十億人及三十億諸天發無上正真道意,大目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皆授其決。

「復次,舍利弗!大目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授阿閦菩薩摩訶薩無上正真道決時,其地大動,自然生優鉢華、蓮華、拘文華、分陀利華布其地;譬我亦如是,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得薩芸若慧時,[3]大[4]地自然生優鉢華、蓮華、拘文華、分陀利華布其地。

「復次,舍利弗!大目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授阿閦菩薩摩訶薩無上正真道決時,若干百天人、若干千天人、若干百千諸天人住於虛空,以天衣用散阿閦菩薩上,即說[5]是言:『菩薩摩訶薩當[6]度,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也。』

「復次,舍利弗!大目如來授阿閦菩薩摩訶薩無上正真道決,爾時諸天、阿須[7]羅、世間人民相愛劇父母哀其子;譬我亦如是,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時,諸天、阿[*]脩羅、世間人民相愛劇父母哀其子也。

「復次,舍利弗!大目如來授阿閦菩薩摩訶薩無上正真道決時,其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及人民,承佛威神皆聞授阿閦菩薩決。

「如是,舍利弗!昔授菩薩決時,其此[8]國中人民一心布施,為福德快飲食,若有求索者已所喜而施與。譬我亦如是,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時,是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天及人民皆承佛威神聞授決時。如是,舍利弗!昔此[*]國中人民一心布施,為福德快飲食,若有求索者已所喜而施與。

「復次,舍利弗!其大目如來授阿閦菩薩摩訶薩無上正[9]覺道決時,諸欲界[10]天悉鼓天[11]伎樂供養。

「舍利弗!是阿閦菩薩摩訶薩[*]授決時之功德行。」

賢者舍利弗白佛言:「難及,天中天!如來、無所著、[12]正覺誠諦說之——不可思議諸佛佛之境界、不可思議諸神神之境界、不可思議諸龍龍之境界。[13]不可思議諸龍之境界——乃從阿閦菩薩摩訶薩初發意學受得此功德。天中天!是阿閦菩薩摩訶薩[*]授決時亦不可思議。」

是時賢者阿難謂賢者舍利弗:「阿閦菩薩摩訶薩初發意學僧那及[14]得號如是也?」

舍利弗謂阿難言:「是皆有因緣所致,阿閦菩薩摩訶薩初發意學僧那及德號,今佛當廣解說之。」

時佛告舍利弗言:「阿閦菩薩初發是意時可令虛空有異,我所結願不可使有異,[15]被僧那僧涅乃如是。」

佛語舍利弗:「如阿閦菩薩摩訶薩所被僧那僧涅,寶英菩薩摩訶薩亦從阿閦菩薩學行。舍利弗!無央數菩薩不能及知阿閦菩薩所[16]被僧那僧涅甚堅積累德行乃如是。

「舍利弗!其阿閦菩薩以成無上正真道[17]也,最正覺,今現在阿比羅提世界。

「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行菩薩道時,世世人求手足、及頭、目、肌肉,終不逆人意也。

「舍利弗!阿閦如來從初發意至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不中有頭痛,亦無風氣、上[18]隔之病。舍利弗!是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昔行菩薩道時甚難及、未曾有之法。

「阿閦如來昔行菩薩道時,世世見如來,一切常奉梵行,世世亦作,是名阿閦菩薩從一佛剎復遊一佛剎,所至到處目常見諸天中天生於彼。」

佛言:「舍利弗!譬如轉輪王得天下,所從一觀復至一觀足未曾蹈地,所至常以五樂自娛,得自在至盡壽。如是,舍利弗!阿閦如來行菩薩道[19]行,世世常自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常修梵行,於彼所說法時一切皆行度無極,少有行弟子道。彼所行度無極為說法——有立於佛道者便勸助為現正,令歡喜踊躍,皆令修無上正真道——便發是大尊意:『彼說法時,諸所德本以願持作無上正真道。我[20]持是德本願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時說法,令我佛剎中諸菩薩摩訶薩,佛說法時承佛威神皆受、諷誦、[21]持之。諷誦已,是諸菩薩摩訶薩從一佛剎復遊一佛剎,意常樂諸佛、天中天,至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我亦如是,從一佛剎復遊一佛剎,即住於兜術天得一生補處之法。』」

佛復語舍利弗:「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兜術天自以神力下入母腹中,從右脇生。菩薩生墮地時,地為大動,以修行有是應。菩薩在母腹中時都無有臭處、亦無惡露、亦無不可意。」

時佛語舍利弗:「譬如神通比丘若入[22]絞露精舍,於虛空中遊行周匝,虛空中行於[*]絞露精舍無所觸礙。如是,舍利弗!菩薩入母腹中時,如在虛空中遊觀周匝,無所觸礙、亦無臭處。其阿閦如來昔行菩薩道時如是;我亦如是,行無上正真道時一切皆破壞魔事,我如是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

「阿閦佛剎求菩薩道[1]及弟子道者皆破壞諸惡、降伏[2]眾魔,一切皆盡,其佛剎人民不復作魔事:『我當修是佛[3]道[4]至得出家學道。』」

佛語舍利弗:「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昔行菩薩道聽說法時,其身不生疲極、意亦不念疲極。舍利弗!阿閦如來[5]昔求菩薩道,聽說法時:『如是好法,令我佛剎中諸菩薩摩訶薩好法如是。』」
貼文者 : : bluenwater

阿閦佛國經,阿閦佛剎善快品第二 - 2024-04-09 16:58:10

阿閦佛剎善快品第二

賢者舍利弗白佛言:「天中天!是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昔行德號時以成號阿閦如來。甚善。天中天!願佛當復廣說其佛剎之善快。所以者何?若有求菩薩道者,聞知彼佛剎之善快及阿閦如來所現行教授;若復有求弟子道未得度者,聞彼佛剎之善快及阿閦如來所現教授恭敬清淨之行。」

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所問甚善,汝問佛[6]義快乃如是念阿閦佛剎之善快。

「阿閦如來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得薩芸若慧時,其三千大千世界皆為大明,地六反震動。

「阿閦如來成最正覺時,其三千大千世界中諸人民,七日不食飲、亦不妄食飲、亦不妄諛諂、身亦無疲極之想。如是也,俱想念安隱好,喜相愛[7]敬,歡喜意以得時念。爾時,諸人民、諸欲天皆棄穢濁思想。所以者何?用阿閦如來昔時願所致得是德號,其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人民叉手向阿閦如來。其佛剎如是,無央數佛剎不及是阿閦佛剎之善快。

「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昔行菩薩道之所願而有[8]持。諸菩薩摩訶薩所願有[*]持者,佛[9]佛剎便善快。」

佛語舍利弗:「我昔行菩薩道時,如所願今自然得之。阿閦如來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時,其三千大千世界諸人民得天眼者、未得天眼者皆見其光明。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昔行菩薩道時所願而有[*]持。」

佛復語舍利弗:「阿閦如來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往詣佛樹時,諸[*]憋魔不能發念,何況當復能往嬈薩芸若[10]慧?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昔行菩薩道時所願而有[*]持。

「復次,舍利弗!阿閦如來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得薩芸若慧時,無央數那術億百千諸天人於虛空住,以天華、天栴檀、雜香、天搗香、[*]伎樂供養,散阿閦佛上。供養已,其天華、天香、天搗香、天栴檀香、天雜香悉於虛空中合住,化成圓華蓋。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昔行菩薩道時所願而有[*]持。

「阿閦如來光明皆照明三千大千世界常明,阿閦如來光明悉蔽日、月之光明,及一切諸天光明皆令滅,使人民不復見日、月之明。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昔行菩薩道時所願而有[*]持。」

賢者舍利弗白佛言:「天中天!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昔行菩薩道時,以被是大僧那僧涅乃作是願?」

佛言:「昔行菩薩道時,若干百千人、不可復計無央數人積累德本,於無上正真道持是積累德本,願作佛道及淨其佛[11]剎,如所願欲嚴其佛剎即亦具足其願。

「復次,舍利弗!阿閦[12]佛樹以七寶作之,高四十里,周匝二十里,其枝葉[13]旁行四十里,其枝下垂,其欄楯繞樹,周匝五百六十里,阿閦如來於其樹下得薩芸若慧。」

佛語舍利弗:「如世間[14]巧人[15]鼓百種音樂,其聲不如阿閦佛剎中梯陛樹木之音聲——風[16]適起吹梯[A3]陛,樹木相[17]叩作悲聲。」

佛語舍利弗:「聽說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剎中之[18]淨快,諦聽,善思念之,今當為汝說之。」

賢者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言:「阿閦如來剎中無有三惡道。何等為三?一者、泥犁,二者、禽獸,三者、薜荔。一切人皆行善事。

「其地平正,生樹木無有高下,無有山陵[19]嵠谷、亦無有礫石崩山。其地,行足蹈其上即[20]減,這舉足便還復如故。譬如綩綖枕頭,枕其上即為[*]減,這舉頭便還復如故;其地如是。

「其佛剎無有三病。何等為三?一者、風,二者、寒,三者、氣。

「其佛剎人一切皆無有惡色者、亦無有醜者,其婬、怒、癡薄,其佛剎人民皆悉無有牢獄拘閉之事,一切皆無有眾邪異道。

「其剎中樹木常有花實,人民皆從樹取五色衣被,眾共用著之,其衣被甚姝[21]好,無敗色者。」

佛語舍利弗:「人民所著衣香譬如天華之香,其飯食香美如天樹[22]香,無有絕時。

「諸人民著無央數種種衣[23]被,其佛剎人民隨所念食即自然在前。譬如,舍利弗!忉利天人隨所念食即自然在前。如是,其剎人民隨所念欲得何食即自然在前,人民無有貪於飲食者。

「復次,舍利弗!其佛剎人民所臥起處以七寶為交露精舍,滿無有空缺處。

「其浴池中有八味水,人民眾共用之,其水轉相灌注,諸人民終不失善法行。

「譬如,舍利弗!玉女寶過踰凡女人不及,其德如天女。如是,舍利弗!其佛剎女人德欲比玉女寶者,玉女寶不及其佛剎女人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不與等。

「人民以七寶為床,上布好綩綖,悉福德致自然為[1]生。

「舍利弗!是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昔行菩薩道時所願而有[*]持,阿閦佛以福德所致成佛剎如是比。」

佛復語舍利弗言:「其剎中人民飯食勝於天人飯食,其食色、香、味亦勝天人所食。

「其剎中無有王,但有法王——佛、天中天。」

佛言:「舍利弗!譬如欝單[2]越天下人民無有王治;如是,舍利弗!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佛剎無有王,但有阿閦如來、天中天——法王。

「譬如忉利天帝釋於[3]坐這發念,諸天便來受其教。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佛剎之善快。

「其剎人民不從婬欲之事。所以者何?用是阿閦如來真人法御天中天所致。

「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昔行菩薩道時願所致令佛剎善快。」

爾時,有異比丘聞說彼佛剎之功德,即於中起婬欲意,前白佛言:「天中天!我願欲往生彼佛剎。」

佛便告其比丘言:「癡人!汝不得生彼佛剎。所以者何?不以[4]立婬欲亂意[5]者得生彼佛剎,用餘善行、法清淨行得生彼佛剎。」

佛語舍利弗:「阿閦如來佛剎有八味水,是諸人民所為悉共用之,人民意念欲令自然浴池有八味水滿其中,用人民故即自然有浴池有八味水滿其中;意念欲令水轉流行便轉流行、意欲令滅不現即滅不現。

「其佛剎亦不大寒、亦不大熱,風徐起甚香快。是風用諸天、龍、人民故,隨所念風便起——若一人念欲令風起自吹,風即獨吹之;意念不欲令風起,風便不起——風起時不動人身,風隨人所念起。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佛剎之善快如昔時所願。」

佛語舍利弗:「阿閦如來佛剎,女人意欲得珠璣、瓔珞者便於樹上取著之,欲得衣被者亦從樹上取衣[6]之。舍利弗!其佛剎女人無有女人之態,如我剎中女人之態也。舍利弗!我剎女人態云何?我剎女人惡色醜、惡舌、嫉妬於法、意著邪事。我剎女人有是諸態,彼佛剎女人無有是態。所以者[7]何?[8]用阿閦如來昔時願所致。」

佛復語舍利弗:「阿閦佛剎,女人妊身產時,身不疲極、意不念疲極,但念安隱,亦無有苦。其女人一切亦無有諸苦,亦無有臭處惡露。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昔時願所致得是善法,其佛剎無有能及者。

「舍利弗!阿閦佛剎人民無有治生者、亦無有販賣往來者,人民但共同快樂,安定寂行。其佛剎人不著愛欲、婬妷,以因緣自然[9]愛樂。其剎風起吹梯陛樹便作悲音聲。舍利弗!極好五音聲不及阿閦佛剎風吹梯陛樹木之音聲也。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昔行佛道時所願而有[10]持。」

佛語舍利弗:「若有菩薩摩訶薩欲取嚴淨佛剎者,當如阿閦佛昔行菩薩道時所願嚴淨取其剎。」

佛復語舍利弗:「阿閦佛剎無有日、月光明所照,[11]亦無有[12]窈冥之處、亦無有罣礙。所以者何?用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光明皆照三千大千世界常明。譬如[*]絞露精舍堅閉門,風不得入,好細塗以白[13]堊之,持摩尼寶著其中,其珠便以光明照,其中諸人民晝夜承其光明。如是,舍利弗!其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光明常照三千大千世界。舍利弗![*]絞露精舍者,謂是阿比羅提世界也;摩尼寶者,謂是阿閦如來也;摩尼寶光明者,謂是阿閦如來之光明也;精舍中人者,謂是阿閦佛剎中人民安樂者也。」

佛語舍利弗:「阿閦如來行所至處,於足迹下地自然生千葉金色蓮華。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昔行菩薩道時所願而有[14]待。」

賢者舍利弗問佛言:「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入殿舍時,自然生千葉金色蓮華耶?為在所至處自然生乎?」

佛告賢者舍利弗:「阿閦如來若入郡國、縣邑,所至到處亦等如入殿舍時也,亦自然生千葉金色蓮華。若善男子、善女人意念欲令入殿舍足下自然生蓮華者,皆使蓮華合聚一處便合聚;意欲令上在虛空中,承佛威神,其蓮華用人民故,便上在虛空中而羅列成行。」

佛復語舍利弗:「其三千大千世界乃如是,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若遣化人到他方異世界,彼亦自然生——以佛威神所致,其三千大千世界以七寶金色蓮華而莊嚴之。」[15]◎
貼文者 : : bluenwater

阿閦佛國經,弟子學成品第三 - 2024-04-09 16:58:52

弟子學成品第三

佛復語舍利弗:「阿閦如來說法時,於一一說法之中,不可計無央數人隨律之行,至有作阿羅漢道證者,如是[18]比無央數諸弟子聚會及復得八惟務禪者,阿閦如來佛剎諸弟子眾不可復計。」

佛語舍利弗:「我都不見持計者與挍計[19]巨能計數其眾會者也。[20]以脫重擔,離於牢獄,遠於波頭犁、阿羅羅犁、阿比舍犁、阿優陀犁,如是,舍利弗!眾會不可計數諸善男子,是弟子智慧無央數不可計眾,在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道也。若懈怠者,得須陀洹為七生、七死;[1]於是說法時,其人為不得上持為七生、七死。

「阿閦如來說法時,第一說法作須陀洹道證、第二說法作斯陀含道證、第三說法作阿那含道證、第四說法作阿羅漢道證者。其佛剎謂是善男子為懈怠,用不一坐聽法作阿羅漢道證故。

「其剎須陀洹不復七上下生死,便於人間坐禪得三昧;須陀洹即於彼自以威神力作阿羅漢道證;其剎斯陀含不復往還世間,以棄眾苦便於彼得三昧,斯陀含便於其剎自以威神力作阿羅漢道證;其剎阿那含不復上生波羅尼蜜和耶越天,便於彼自以威神力作阿羅漢道證;其剎阿羅漢不上下,便於彼至無餘泥洹界般泥洹。其剎說沙門四道,如是至令得道[2]住。」

佛言:「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自在者不復失學住、亦不失學餘事,如是於不學地便般泥洹也——無所學地謂是阿羅漢地。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剎諸弟子學成,無有麁立在上好要處者,謂是阿閦如來剎弟子眾阿羅漢也——生死已斷,所作而辦,所當為者[3]以脫重擔,便得所有,盡壞勤苦牢獄之事,以中正解,復知八維無禪。阿羅漢行八維無禪,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剎弟子之善行,是為阿羅漢之功德所為[4]福行。

「其剎以三寶為梯陛——一者、金,二者、銀,三者、琉璃——從忉利天下至閻浮利地。其忉利[5]天欲至阿閦如來所時從是梯陛下,忉利天人樂供養於天下人民,言:『如我天上所有欲比天下人民者,天上所有大不如天下,及復有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也。』」

佛語舍利弗:「忉利天人樂供養天下人民,天下人若上至忉利天者便不樂供養忉利天人。所以者何?我天下佛說經,如我天下所有,於是天上無也,不如我天下所有,我天下樂供養有佛。

「忉利天見天下人民,天下[6]人遙見忉利天宮殿,譬如此剎天下人遙見日、月、星辰殿舍。如是,舍利弗!其佛剎天下人遙見諸天宮殿如是及欲行天,承佛威神所致,是為阿閦如來佛剎所有善快。」

佛復語舍利弗:「阿閦如來佛剎三千大千世界皆說法,四輩弟子滿三千大千世界無空缺。阿閦佛剎弟子意不念:『今日當於何食?今日誰當與我食?』亦不行家家乞。時到,飯食便辦,滿鉢自然在前,即取食。食已,鉢便自然去,其剎飯食如是。諸弟子不復行求衣鉢也,亦不裁衣、亦不縫衣、亦不浣衣、亦不染衣、亦不作衣、亦不教人作,以佛威神所致,同共安樂自然生。

「阿閦如來不為諸弟子說罪事——如我為諸弟子說十四句法——阿閦如來不為諸弟子說如是之法。所以者何?其剎無有行惡者。

「阿閦佛不復授諸弟子戒。所以者何?其佛剎人無有短命者、亦無[7]蔽惡人、無有穢濁劫、亦無有諸結、無有穢濁,見其剎以除諸[8]惡、穢濁。」

佛復語舍利弗:「阿閦佛說法時,諸弟子便度於習欲。所以者何?[9]已棄於惡道故,其剎眾弟子終無有貢高、憍慢。不如此剎諸弟子於精舍行律,其剎弟子無有作是行者也。所以者何?舍利弗!用其人民善本[10]具故,所說法、悔過各得其所。其剎不說五逆之事,一切皆斷諸逆[*]已。諸弟子不貪飲食、亦不貪衣鉢、亦不貪眾欲、亦不貪著也,為說善[11]事。所以者何?用少欲知止[12]足故。

「舍利弗!阿閦佛不復授諸弟子戒——如我於此授諸弟子戒。所以者何?其剎無有惡者,是[13]諸弟子但以苦、空、非常、非身,以是為戒。其剎亦無有受戒事,譬如是剎正士於我法中[14]剃除鬚髮、少欲而受我戒。所以者何?其阿閦佛剎諸弟子得自在聚會,無有[15]怨仇。

「舍利弗!阿閦佛剎諸弟子不共作行便獨行道,不樂共行,但行諸善。其剎無有過精進者,亦不可見懈怠者。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佛剎出家諸弟子之德行。」

佛語舍利弗:「阿閦如來為諸弟子說法時,弟子不左右顧視,一心聽經——中有住聽經者,身不知[16]罷極;中有坐聽經者,身亦不知[*]罷極、意亦不[17]念[*]罷極也。

「阿閦如來於虛空中說法時,諸弟子悉聽之,是時得神足比丘、未得神足比丘——承佛威神——皆於虛空中行而聽[18]法。是諸弟子於虛空中以三品作行。何等三?一者、住,二者、[19]經,三者、坐。

「中有坐般泥洹波藍坐居而般泥洹者,諸弟子皆般泥洹,時地即為大動,般泥洹已,諸天、人民共供養之;中有阿羅漢身中自出火還燒身而般泥洹;中有阿羅漢般泥洹時,自以功德行如疾風;中有譬如五色雲氣於空中行便不復知處;中有弟子自以功德[1]便沒去,不復知[2]處,般泥洹如是;中有般泥洹時於虛空身中[3]放水,其水不墮地[4]便滅不現。其剎如是清淨,[5]令身滅不現;其剎如是清淨,令身滅不現而般泥洹。諸弟子般泥洹如是也,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昔行菩薩道時所願而有[*]持成無上正真道,諸弟子以是三品般泥洹。

「復次,舍利弗!阿閦如來佛剎諸弟子——無央數不可計諸弟子——少有不具足四解之事者,多有得四解事具足者;諸弟子少有不得四神足安隱行者,多有得四[6]禪足安隱行者。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佛剎諸弟子所成德行。」

賢者舍利弗白佛言:「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佛剎,諸弟子所行[7]皆無極[8]也。」[9]◎

[10]阿閦佛國經卷上
貼文者 : : bluenwater

阿閦佛國經,諸菩薩學成品第四 - 2024-04-09 16:59:39

阿閦佛國經卷下

後漢月支[*]國三藏支婁迦讖譯

◎[11]諸菩薩學成品第四

爾時,賢者舍利弗心念言:「佛已說弟子所學成,願佛當復說諸菩薩所學成。所以者何?皆當學成是諸菩薩所照光明。」

時佛即知賢者舍利弗心所念,即告舍利弗:「其阿閦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佛剎有若干百菩薩、若干千菩薩、若干億菩薩、若干億百千菩薩大會如是。」

佛語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於阿閦佛所下鬚髮皆承佛威神,悉受法語、諷誦、持之。如我於是所說法[12]由為薄少耳,阿閦佛所說法無央數不可復計,比我所說法百倍、千倍、萬倍、億萬倍不在計中。舍利弗!是為阿閦如來昔行菩薩道時所願:『我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時,令我佛剎諸菩薩,我說法時令諸菩薩皆承佛威神悉受、諷誦、持之。』」

佛復語舍利弗:「爾時,諸菩薩摩訶薩皆承佛威神,受所說法、諷誦、持。是諸菩薩摩訶薩自生意念欲從其剎至他方世界俱至諸如來所聽所說法,為諸佛、世尊作禮、諷誦之、復重問意解,為諸佛作禮、諷誦已、重問意解已,便復還至阿閦如來所。」

佛語舍利弗:「是陂陀劫中當有千佛,甫[13]始四佛過。菩薩摩訶薩欲見是諸佛者,當願生阿閦佛剎。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是世界、若他方世界終亡往生阿閦佛剎者,甫當生者即當得住弟子緣一覺地。所以者何?其有因緣見如來者及眾僧,為以斷弊魔羅網去,得近弟子緣一覺及佛地,當得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其人為以成如來、為[14]以見諸菩薩摩訶薩之事。

「菩薩生阿閦佛剎者,其行皆住清淨,為行諸法、為在諸法士、為[*]以住於法、為佛道不可動轉,復當堅住阿惟越致。」

佛語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是世界、若他方世界終[15]亡[16]往其剎者等輩得入諸佛住。

「其菩薩為得覺意入無恐懼覺意,菩薩合會於智慧度無極,在所各同義,見世尊知所住。

「其佛剎諸菩薩摩訶薩,在家者止高樓上、出家為道者不在舍止。」

佛告舍利弗:「阿閦佛說法時,諸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皆受法語、諷誦、持之。其不出家菩薩摩訶薩不面見佛所說時,在所坐處承佛威神皆亦聞法語,聞已即受、諷誦、持之;其出家菩薩摩訶薩身自面見佛說法時,及所行至坐處亦承佛威神皆聞,聞已即受、諷誦、持;是菩薩摩訶薩終亡已後俱持法語,所至生諸佛剎續念之。舍利弗!是為阿閦佛之善快。所以者何?如昔所願,自然得之。」

佛語舍利弗:「若有一世菩薩摩訶薩欲見若干百佛、若干千佛、若干萬佛、若干億那術百千[17]佛,當願生阿閦佛剎。菩薩已生阿閦佛剎者,便見若干百佛、若干千佛、若干億萬佛、若干億那術百千佛,當於其剎種諸德本,當為無央數百千人、無央數百千億人、無央數億那術百千人說法,亦當令種德本。」

佛言:「舍利弗!若菩薩摩訶薩於是陂陀劫中皆供養諸所佛、天中天,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供養[A1]已,便出家學道,悉於是諸佛、天中天下鬚髮為沙門;若復有菩薩摩訶薩不[18]知於阿閦佛剎一世合會行度無極得福多?」

佛言:「舍利弗!是福德善本行具足,百倍、千倍、萬倍、巨億萬倍不與等。舍利弗!是為阿閦佛剎之善快。」

佛語舍利弗:「若一世菩薩於是世界、他方世界終亡生阿閦佛剎者,甫當生者皆得阿惟越致。所以者何?其佛剎無有[19]憋魔事在前立,[20]憋魔亦不嬈人。」

佛言:「舍利弗!譬如人呪力語呪毒呪蛇,除其毒便放捨,其力不可勝,救無央數人恐畏。其[21]蛇亦不恐人、亦不嬈觸人,如是,其人但以前世禪三昧行故,自以功德得滅於蛇毒。如是,舍利弗!阿閦佛昔求菩薩道時行願德本如是乃得佛道,消除於[*]憋魔毒不復嬈人。

「阿閦佛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時,[*]憋魔不能復來嬈、亦不能復嬈諸菩薩摩訶薩及凡人,一切皆不復嬈。

「三千大千世界中人如是先坐三昧寂定,以自威神生和耶越致天。於彼以前世因緣行廣普,亦於和耶越致天以因緣三昧、以自威神寂寞、以是比於彼說法。

「炎天聞之,聞已便得信歡喜,來供養諸弟子。炎天言:『乃作是無所著、知[1]止足、空閑處作行。』其剎諸魔教人出家學道,不復嬈人。舍利弗!是阿閦佛剎德之善快——夜初鼓時,先哀念人民,欲令度脫諸菩薩及學弟子并凡人安隱寂寞行。」

賢者舍利弗白佛言:「唯,天中天!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持用布施得生阿閦佛剎者,其人不當惜也,便當布施。所以者何?其人不復墮弟子緣一覺道。所以者何?其人即為立不退轉地,從一佛剎復至一佛剎目常悉見諸佛,皆悉諷誦[2]佛道行,當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常當見若干百佛、若干千佛、若干億那術百千佛,於彼積德本。」

舍利弗白佛言:「天中天!以是故,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布施得生阿閦佛剎者,其人當歡喜與,便安隱至其佛剎。」

佛言:「如是,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為安隱得生阿閦佛剎。譬如出金地,無有礫石、亦無草木,中有紫磨金,人便取其金於火中試消合,以作諸物著之。如是,舍利弗!阿閦佛剎諸菩薩摩訶薩清淨微妙住清淨共會,是諸菩薩摩訶薩行也。

「其有生阿閦佛剎者,甫當生者皆一種類,道行悉等,諸菩薩當成如來。其人以過諸弟子緣一覺地是謂為一類道,無有眾邪異道。菩薩欲得一類者,當願生阿閦佛剎。

「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為成阿惟越致,阿閦佛為受決,以我不欲遣菩薩摩訶薩至阿閦佛所。譬如,舍利弗!轉輪王遣使者至諸小王所使持王寶物來。於是,聞王遣使者令諸小王來便愁憂涕泣,用王寶物故。夫人、婇女及太子聞以寶物故皆畏王,便往至大王所居城垣堅止,頓其中得安隱,不復恐見怨家、穀貴[3]苦。

「如是,舍利弗!我不欲遣諸菩薩至阿閦佛所,譬如彼王以寶物故令諸夫人、婇女及太子同等愁憂。視求菩薩道人當如大王城所有寶處太子,為無有恐難。觀[A2]阿閦佛剎當如大王,[*]憋魔見求菩薩道者,如是不復嬈亂。

「譬如王,邊臣難當。如是,舍利弗!魔及魔天官屬不能當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譬如孤寡恐懼之人畏對家,便往至城中即安,對家人無[4]奈之何。所以者何?是人已離於對人,得安隱處故。

「如是,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生阿閦佛剎者,為以斷魔及魔天之道,其三千大千世界[*]憋魔及魔天不復嬈求菩薩道及弟子道人及阿閦佛剎,魔及魔天不復起魔事、亦不復嬈。

「復次,舍利弗!若有菩薩往生阿閦佛剎者,甫當生者,其人不復為魔天之所嬈也。所以者何?阿閦佛昔行菩薩道便作是願德本:『令我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使我佛剎諸魔及魔天無有起魔事嬈亂者。譬如人飲毒,復飲[5]除毒藥,其飲食[6]便消,其毒不行。』以等願故,如是,舍利弗!阿閦佛昔時作是願德本,乃至其佛剎諸魔及魔天子不復[7]起事嬈亂,其佛剎所有德等乃如是。」

爾時,賢者舍利弗心念言:「願欲見其佛剎及阿閦佛并諸弟子等。」

於是,佛即知舍利弗心所念,即令如其像三昧正受神足行,承佛所致,賢者舍利弗於其座中見阿閦佛剎及弟子等。

爾時,佛告舍利弗言:「汝寧見阿閦佛及諸弟子并佛剎不?」

對曰:「唯然見之。天中天!」

「云何,舍利弗!汝意所知,寧復有勝阿閦佛剎諸天及人不?」

舍利弗白佛言:「天中天!我不復知有城郭能勝者也。其剎諸天及人民無有邪道,但有正道耳,極相娛樂。所以者何?我見其佛剎皆以天物快飲食、相娛樂,阿閦佛在中央,遍為諸弟子說法。

「譬如,天中天!人在大海中央,不見東方山樹木之際,亦不見南、西、北方樹木之際。如是,天中天!阿閦佛剎諸弟子不可得東方[8]涯、亦復不可得南、西、北方之[*]涯。如是思惟聞法,身亦不動搖;天中天!於是思惟定,身便不動搖。阿閦佛剎諸弟子聽法,身不動搖坐定;如是聽法,身亦不動搖。

「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是三千大千世界滿七寶[9]持施與布施已得生阿閦佛剎者,當歡喜與,其人便得安隱生阿閦佛剎菩薩摩訶薩。所以者何?其人如是得為阿惟越致。譬如,天中天!有人持王書及糧食,以王印封書往至他國。其人行至他國縣邑中,道無有殺者、亦無有能嬈者,獨自往還無他。」

佛言:「如是也,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生阿閦佛剎,甫當生者——於是世界、若他方世界終亡生阿閦佛剎者——皆得阿惟越致,便見無上正真道,從一佛剎復遊一佛剎,皆諷誦佛道事,常樂於佛、天中天,至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

舍利弗白佛言:「天中天!是間須陀洹道菩薩摩訶薩生阿閦佛剎者,是適等耳。所以者何?須陀洹以斷截惡道住於道迹。如是,天中天!若有菩薩摩訶薩生阿閦佛剎者,甫當生者,是人皆現斷惡道,不復在弟子緣一覺地,從一佛剎復遊一佛剎,當樂於佛、天中天及弟子,至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也。」

佛言:「如是,舍利弗!若有菩薩摩訶薩於是世界、若他方世界終亡生阿閦佛剎者,為以現過弟子緣一覺地,從一佛剎復遊一佛剎,皆諷誦諸佛道事、皆面見諸如來,至成無上正真之道最正覺。譬如,舍利弗!須陀洹度脫異道、惡法,得道無有異。如是,舍利弗!若有菩薩摩訶薩於是世界、若他方世界終亡[1]往生阿閦佛剎者,甫當生者,其皆不復離無上正真道,從一佛剎復遊一佛剎,皆諷誦諸佛道事,常樂於佛、天中天無上正真道,至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

賢者舍利弗白佛言:「天中天!是間斯陀含住往來地,菩薩摩訶薩生阿閦佛剎者是[2]這等耳?天中天!是間阿那含住不復還地,菩薩摩訶薩生阿閦佛剎者是[*]這等耳?天中天!是間阿羅漢住無所著地,菩薩摩訶薩生阿閦佛剎者是[*]這等耳?」

佛告賢者舍利弗言:「莫得說是語。所以者何?是間菩薩摩訶薩受無上正真道決,菩薩生阿閦佛剎者是[*]這等耳。

「復次,舍利弗!是間菩薩摩訶薩坐於佛樹下,菩薩生阿閦佛剎者是[*]這等耳。所以者何?舍利弗!菩薩摩訶薩為現如來,[3]憋魔不復能動搖,過弟子緣一覺地,從一佛剎復遊一佛剎,常皆隨諸佛之教[4]令,至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

爾時,阿難心念言:「我欲試須菩提知報我何等言。」

賢者阿難問賢者須菩提言:「唯,須菩提!為見阿閦佛及諸弟子等并其佛剎不?」

須菩提謂阿難言:「汝上向視。」

阿難答言:「仁者須菩提!我已上向視,上皆是虛空。」

須菩提謂阿難言:「如仁者上向見空,觀阿閦佛及諸弟子等并其佛剎當如是。」

爾時,賢者舍利弗問言:「如屬天中天所說:是[5]間菩薩摩訶薩受決,菩薩生阿閦佛剎者是[*]這等耳。天中天!以何故等而等?」

佛告舍利弗言:「用法等故而等。」[6]◎
貼文者 : : bluenwater

阿閦佛國經,佛般泥洹品第五 - 2024-04-09 17:00:33

阿閦佛[8]國經
佛般泥洹品第五


爾時,賢者舍利弗心念言:「佛已說阿閦佛昔者行菩薩道時德號、復說佛剎之善快、亦復說諸弟子及諸菩薩所學成願,佛當復說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有何感應。天中天!」

於是,佛即知舍利弗心所念,便告舍利弗言:「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是日,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諸郡國變化作化人而說法——所可說者,如前所說法——時人民復行阿羅漢道,不復上下便令住阿羅漢道。

「阿閦佛般泥洹時,有菩薩摩訶薩名眾香手,當授是眾香手菩薩決,號曰羞洹那洹波頭摩[9](漢言金色蓮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

「復次,舍利弗!其金色蓮華佛之剎所有善快,亦當如阿閦佛剎之善快所有安諦,金色蓮華佛所有眾弟子亦當如阿閦佛。

「復次,舍利弗!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當大動搖皆悉遍三千大千世界,聲上聞阿漸貨羅天乃[10]復至聞阿迦[11]尼吒天;阿閦佛般泥洹時當有是瑞應。

「復次,舍利弗!阿閦佛剎諸好藥、樹木皆曲向阿閦佛般泥洹所作禮。

「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諸天及人民持華香、雜香、搗香供養散其身上,供養已,其諸天人民華香、雜香、搗香及餘寶上至虛空四十里成圓華蓋。

「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其三千大千世界諸天、龍、鬼神、揵陀羅、阿須[12]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皆向。

「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是人民及諸天——以佛威神所致——悉見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

「復次,舍利弗!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諸天及人民晝夜常愁憂言:『阿閦佛般泥洹大疾為己亡。』人民娛樂不復得樂所欲,意愁憂言:『阿閦佛般泥洹大疾亡失人民安隱。』意愁憂言:『亡天下眼。』」

佛語舍利弗:「若有菩薩摩訶薩於是世界、若他方世界終亡生阿閦佛剎者,甫當生者,其人皆為[*]以受決,從一方復至一方共等輩遊行、若干百千等輩共遊行,菩薩摩訶薩當見若干百千如來、當見無數佛、當見無數薩芸若。

「若有菩薩摩訶薩於是世界、若他方世界終亡生阿閦佛剎者,甫當生者,其人亦與眾等俱遊行,以佛威神所致薩芸若故為阿惟越致。

「菩薩摩訶薩聞是阿閦佛德號法經,皆為離[1]魔羅網。

「復次,舍利弗!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至法行在者、諸菩薩摩訶薩生阿閦佛剎者,亦當與等輩遊行,求索阿閦佛昔時願,然後當生阿閦佛剎。菩薩摩訶薩便當諷誦八百門,諷誦已皆當諷誦諸法,便有上微妙阿閦佛剎。諸菩薩摩訶薩得念行住八百門:『我當生阿閦佛剎。』亦當諷誦八百門,諷誦已皆當復諷誦諸法,見上妙句,如是諦受之菩薩摩訶薩。

「阿閦佛現在及般泥洹時說法等無異,佛剎等如來所示現——從阿惟越致至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

「復次,舍利弗!阿閦佛身中自出火,還燒身已便作金色,即碎若芥子不復還復,訖已便自然[2]生。譬如,舍利弗!有樹名坻彌羅,若髮段[3]段斷已不復見,自然生。如是,舍利弗!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身破碎不復見,還自然生。

「復次,舍利弗!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其身骨坐處見自然。譬如有山,碎破其山不復見,自然還其處。如是,舍利弗!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其骨自破碎,其身骨不復見,還自然。時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人民皆供養其身,以七寶作[4]塔,其三千大千世界當以七寶[*]塔及葉金色蓮華而莊嚴。

「復次,舍利弗!阿閦佛剎諸菩薩摩訶薩當作禮,有瑞應乃如是,自然諸寶於其處在前住。

「其有菩薩摩訶薩往生阿閦佛剎者,甫當生者,當見佛意無亂;命過時,一切諸天人當供養其身。諸天及人民願發起是供養其身,菩薩摩訶薩自以功德稍於虛空疾行,都不復知其處。譬如,舍利弗!持草[5]木著火中熏烟而[6]行,其烟上於虛空中,亦於虛空中而行、亦於虛空中都滅,不知所至處;其佛剎諸菩薩摩訶薩法身如是。

「復次,舍利弗!阿閦佛剎菩薩摩訶薩壽命盡、臨壽終時,見餘菩薩摩訶薩他方世界坐佛樹下時,是諸菩薩摩訶薩臨壽終時瑞應,復見餘菩薩入母腹中時,亦復見餘菩薩摩訶薩從母右脇[7]生出時,行七步時,見在婇女中相娛樂時,見餘菩薩摩訶薩出家學道時,見餘菩薩坐佛樹下降伏魔得薩芸若慧時,見他方世界諸佛、天中天轉法輪時。」

佛言:「舍利弗!阿閦佛剎菩薩臨壽終時,以是比有自然瑞應。

「復次,舍利弗!阿閦佛摩訶般泥洹時,佛所說法當住至若干百千劫。」

賢者舍利弗問佛言:「天中天!以何等數佛所說法住至百千劫?」

佛告舍利弗言:「二十小劫為一劫,是為數佛所說法住[8]百千劫。

「復次,舍利弗!其法滅盡時,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當大照明、其地當大動。其法不是[*]憋魔及魔天之所滅,亦不是天中天弟子所滅。諸比丘稍樂寂往還是,稍寂共往還已俱行,不復大聽聞法;不聽聞已,亦不大承用、復不得大精進,法師比丘於法教亦寂。說法少,以是故法稍滅盡,稍稍不見。」

爾時,賢者舍利弗問佛言:「云何,天中天!菩薩摩訶薩用何等德行故得生阿閦佛剎?」

佛告舍利弗:「是菩薩摩訶薩當學阿閦佛昔求菩薩道時行,當發如是意願:『令我生阿閦佛剎。』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

「復次,舍利弗!菩薩行布施度無極,積累德本,持願無上正真道,得在阿閦佛邊;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菩薩行[9]誡度無極,持願無上正真道,得在阿閦佛邊;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菩薩行忍辱度無極,持願無上正真道,得在阿閦佛邊;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菩薩行精進度無極,持願無上正真道,得在阿閦佛邊;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阿閦佛剎。菩薩行一心度無極,持願無上正真道,得在阿閦佛邊;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彼佛剎。菩薩行智慧度無極,持願無上正真道,得在阿閦佛邊;菩薩摩訶薩用是故得生彼佛剎。

「復次,舍利弗!『[A3]阿閦佛光明皆炎照三千大千世界,我當願見是,[10]見已令我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當復自炎照其佛剎。』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阿閦佛剎。

「『我當見阿閦佛剎無央數不可計諸弟子見已,我亦當作如是行,令我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時,使有無央數諸弟子。』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阿閦佛剎。

「『阿閦佛剎有若干百菩薩、若干千菩薩、若干百千菩薩,我當見是諸尊菩薩寂寞觀行,我當學之。當於處處曉了知之,我當與同學等無差特,當與是一等類俱在一處。欲具大慈大悲,用佛故、沙門義故,無辟支佛義、無有弟子之行、無有弟子意、無有緣一覺意,諦[11]住於空、無有惡道法,於諸佛名等、諸如來名等、薩芸若名等、於諸法名等、於眾僧名等,常念諸名等,如諸菩薩摩訶薩。』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名得生阿閦佛剎,何況合會諸度無極善本持願阿閦佛剎?合會眾善本已,便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何況合會諸度無極眾善本便得生阿閦佛剎?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阿閦佛剎。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生阿閦佛剎者,當念東方不可計諸佛、天中天善法品等因緣,諸佛、天中天所可說法,念其無有等者。『令我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當復說法如是。如諸佛、天中天念其眾弟子因緣等,我何時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亦當有無央數不可計諸弟子眾。』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當念三事,當曉了念是三大事。

「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念是三大事合會德本,為一切眾生作迹念持願、作無上正真道,用一切眾生故願三事。

「善男子、善女人、菩薩摩訶薩願無上正真道,不可限一切眾生,若有人來以器欲限取虛空,來已謂言:『善男子!持善本與我共[1]分之。』」

佛言:「舍利弗!若使善本有色者,一切眾生便可以器滿限取,虛空不可竟,是善本以器取如是,舍利弗!願善本於無上正真道,是亦不可以器取,如是謂為薩芸若善本。

「若有念三事善本便轉得三寶;若有菩薩摩訶薩念是三事善本願皆見善法;菩薩行三事善本願降伏眾魔及官屬,所向欲念生[2]何佛剎即得生其佛剎——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亦如是、四維亦如是。

「若有菩薩摩訶薩念是三事善本積累以持作勸助,勸助已持願向阿閦佛剎,其人即得生其佛剎。」

佛告舍利弗:「若干百佛剎、若干千佛剎、若干百千佛剎,如是佛剎之善快,諸佛剎之善快空耳,阿閦佛剎亦如是。

「『我當見其佛剎之善快,見是以我亦當取。如是比佛剎之善快,當勸助若干百菩薩、若干千菩薩、若干百千菩薩,為現[3]正令歡喜踊躍,上及阿閦世尊等。』菩薩摩訶薩用是行故,得生阿閦佛剎。

「若有菩薩摩訶薩專發是意向阿閦佛,若使不行者,如是為欺,專發是意便得生阿閦佛剎。

「譬如有城中,無市、無有園、浴池及萬物,亦無有象馬,亦無有往來中者。云何,舍利弗!其城寧有[4]疆王在其中止不?是城德為最下,如是為快不?

「[5]彊王在大城,其城有善德萬物,如是城為最上也。

「如是,舍利弗!於是我三千大千世界佛剎力之善快,如我佛剎為下耳,是不為上好也,是[6]間我佛剎所有之善快如是。舍利弗!若菩薩欲淨其佛剎之善快者、欲取者,當如是清淨取之,如阿閦佛昔行菩薩道時所取清淨佛剎之善快。

「復次,舍利弗!於是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令人民在須陀洹道、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道,復教令在辟支佛道。我所[7]教授諸弟子及餘弟子皆共合會,當令在阿閦佛剎諸弟子眾邊百倍、千倍、萬倍、億百千倍、[8]巨億萬倍不與等,但說解脫者無有異。我諸弟子及彌勒佛所有諸弟子及復餘弟子皆復共合會,當令在阿閦佛剎諸弟子眾邊是亦百倍、千倍、萬倍、億萬倍不與等。所以者何?阿閦佛一一說法時,人民得道者不可復計。」

佛言:「舍利弗!置我諸弟子、復置彌勒佛諸弟子,於陂陀劫中諸佛、天中天所有諸弟子及餘得道弟子復共合會,當令在阿閦佛剎諸弟子眾邊百倍、千倍、萬倍、億萬倍、[*]巨億萬倍不與等,但說解脫者無異人。」

爾時,賢者舍利弗白佛言:「如天中天所說、如我所知,當觀其佛剎為阿羅漢剎、不為凡夫之剎也。所以者何?彼阿羅漢甚眾多。」

佛言:「如是,舍利弗!彼剎阿羅漢——生死已盡者——甚眾多。三千大千世[9]界[10]中所有星宿不可計、亦不可知多少,阿閦佛一一說法時得阿羅漢者不可計。如是,舍利弗!一一聚會時不可計無央數人得[A4]阿羅漢道。三千大千世界中星宿可知數。阿閦佛剎是諸天人民以天眼見光明,用積累德本,阿閦佛剎三千大千世界,是諸人民——善男子、善女人——晝夜往至阿閦佛所。若有聞是德號法經,聞已即受、持、諷誦者,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前世為皆已聞見阿閦佛昔求菩薩道時。所以者何?若有聞是德號法經,即有信者。

「是阿閦佛德號法經,十方等世界佛剎求菩薩道及求弟子道之人悉受、諷誦、持說之。他方佛剎諸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住及餘菩薩,亦說阿閦佛所結願,及生阿閦佛剎者、甫當生者——東方[11]亦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等十方亦如是。

「一切諸佛剎求菩薩道人皆受是德號法經、諷誦、持說之,阿惟越致菩薩摩訶薩住,復有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及餘菩薩亦如是說阿閦佛所結願,及生其佛剎者、甫當生者。

「如是,舍利弗!阿閦佛阿比羅提世界住,炎照十方等諸求菩薩道之人。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諷誦《阿閦佛德號法經》,聞已即持、諷誦、願生阿閦佛剎者,臨壽終時,阿閦佛即念其人。所以者何?儻[*]憋魔得其便即轉所願,如來故念之,其善男子、善女人不復轉,會當得所願及無上正真道。若有他異因緣,無能嬈害者。如是,火、刀、毒、水,是亦不行;若復有撾捶者,是亦不向;亦不畏人非人——其人如是等見護,便生阿閦佛剎。」

佛言:「譬如,舍利弗!日宮殿遠住,遙炎照天下人;如是,阿閦佛遠住,炎照他方世界諸住菩薩摩訶薩。

「譬如得天眼比丘遠住,遙見色之光;如是,舍利弗!阿閦佛遠住,遙見他方世界諸住菩薩摩訶薩,見其顏色、形[1]類。

「譬如神通比丘遠住,知他人意所念;如是,舍利弗!阿閦佛遠住,遙知他方世界諸住菩薩摩訶薩意。

「譬如神通比丘遠住,遙以天耳[2]聞聲;如是,舍利弗!阿閦佛遠住,遙聞他方世界諸菩薩摩訶薩語及生其剎者——是善男子、善女人阿閦佛知其名字及種姓。

「若有受是德號法經、諷誦、持者,舍利弗!是人為見阿閦佛,當知是人臨壽終時,阿閦佛即為其人。」

賢者舍利弗白佛言:「難及,天中天!諸佛、世尊諦囑累諸菩薩摩訶薩。」

佛言:「如是,舍利弗!諸佛、天中天諦囑累諸菩薩摩訶薩。所以者何?菩薩諦受囑累者,便為諦受一切眾生已。譬如轉輪王,若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十、第二十,不可計諸倉,中有稻米、大麥、小麥及種種穀,穀貴時便出令穀賤。如是,舍利弗!菩薩如來[3]記竟,菩薩摩訶薩未成最正覺時,譬如穀貴;已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便安隱說法如穀賤。是故,諸佛、天中天諦囑累諸菩薩摩訶薩。」

佛言:「舍利弗!若有菩薩摩訶薩聞是《阿閦佛德號法經》,聞已即受、諷誦、持,雖不願生阿閦佛剎者,當知是菩薩摩訶薩為比阿惟越致。

「若有菩薩摩訶薩受是《阿閦佛德號法經》,持已受、諷誦,為若干百人、若干億百千那術人解說之,當令若干億那術百千人積累德本。是人如所積德本,其菩薩是德本不可計;是菩薩摩訶薩德本眾多,已便坐無上正真道。」

佛言:「舍利弗!若有菩薩摩訶薩欲疾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者,當受是德號法經、當持、諷誦;受持諷誦已,為若干百、若干千、若干百千[4]人解說之,便念如所說事,即得大智慧、其罪即畢;以得是大智慧、其罪畢已,其人自以功德便盡生死之道。」

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求弟子道者,聞是《阿閦佛德號法經》便當受持、當諷誦;受持諷誦已,為若干百人、若干千人、若干百千人解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是法經,自以功德即自取阿羅漢[5]證。」

佛言:「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專持說是德號法經,是人如是便捨等正覺,自以功德取阿羅漢證。」

佛語舍利弗:「是《阿閦佛德號法經》終不至癡人手中,[6]當至黠人手中。」

佛言:「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是德號法經至其手中者,為見如來已。譬如,舍利弗!種種諸寶其價甚重,從大海採來者,云何,舍利弗!從大海採種種寶,當先至誰手中?」

舍利弗言:「天中天!當先至國王、若太子、左右手中。」

佛言:「如是,舍利弗!是《阿閦[7]佛德號法經》當[8]先至菩薩手中及阿惟越致。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聞是《阿閦[*]佛德號法經》便受、持、諷誦,諷誦已,即當專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

賢者舍利弗白佛言:「是《阿閦佛德號法經》,薄德之人終不得聞、受、持、諷誦。所以者何?天中天!不能得阿惟越致故。」

佛告賢者舍利弗:「審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金銀滿是天下以布施,願言:『我持是使聞《阿閦佛德號法經》。』薄德之人終不得聞是經,亦不得受、持、諷誦。菩薩摩訶薩聞《阿閦佛德號法經》者,為成阿惟越致行;聞已,受持、諷誦,是故專得無上正真道行。」

佛語舍利弗:「二生補處、三生補處等正覺求弟子道人所不能及。若有聞《阿閦佛德號法經》,受持、諷誦,為若干百人、若干千人、若干百千人說之,譬如,舍利弗!轉輪王以福德自然生七寶。如是,舍利弗!阿閦佛昔願所致,我為說是德號法經。若有菩薩摩訶薩說是德號法經,若復有菩薩摩訶薩聞是經,甫當聞者亦福德所致。」

佛語舍利弗:「《阿閦佛德號法經》於是陂陀劫中所有諸佛、天中天皆當說是經,如是令無缺減安諦,亦如我所說。若有菩薩摩訶薩欲疾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者,當受是《阿閦佛德號法經》,[9]當持、諷誦、說之、當令廣普。

「若是德號法經在郡國、縣邑,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諷誦,其菩薩摩訶薩有是經為護郡國、縣邑。

「其有受是德號法經當持、諷誦,復出家學道離罪,菩薩摩訶薩當令居家學道者知之。所以者何?善男子、善女人[1]黨不能究竟是德號法經。」

佛語舍利弗:「若遠郡國、縣邑有行是經,菩薩摩訶薩[2]當往至彼,當受是經、諷誦、持說。善男子、善女人雖不諷誦,但有是經卷當[A5]設供養之;若不得經卷者,便當寫之——若使其人不與是經卷持歸寫者,菩薩便就其家寫之;若使善男子、善女人言自餓寫[3]者,自餓寫之;若言經行寫,當經行寫之;若言住寫,當住寫之;若言坐寫,當坐寫之。」

[4]阿閦佛[5]國經卷下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菩薩身密品第一之一 - 2024-04-09 17:09:59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一

[6]西天[7]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8]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菩薩身密品第一之一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四萬二千人俱;菩薩八萬四千,皆是已得神通妙智——諸大菩薩摩訶薩[9]眾悉從他方諸佛剎中來此集會,已得忍、不退轉、一生補處,獲諸總持及三摩地,具無礙辯,能善超度無邊佛剎,善於十方無邊一切諸佛剎中建立示現,以神通智遊戲自在,降伏眾魔、制諸異論,了知一切眾生心意所行,復以勝智善別他根,解入一切波羅蜜多理教法門,具善巧方便,到於究竟最上彼岸,為一切佛共所稱讚;於無量無邊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中,積集畢竟菩提道行,其心平等如地水火風緣虛空無邊,善修慈觀如理相應,所起一切住著障礙悉能超越;獲那羅延妙好身相,具金剛堅固不壞之身,能師子吼宣演法音,善於一切大眾會中得勝無畏,有大光明映蔽日月;已得諸法如其所說三世平等,以決定智善說最上甚深法要,深入一切緣生法門,遠離斷常二種邊見,於禪定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若入若起而悉能知,功德智慧名聞十方,任持最上正法寶王,能使不斷三寶聖種,如是等積集無量福智勝行——其名曰:寶上菩薩、月幢菩薩、清涼幢菩薩、光幢菩薩、吉祥光菩薩、吉祥峯菩薩、吉祥密菩薩、那羅延天菩薩、龍喜菩薩、龍上菩薩、龍[10]樹菩薩、持妙色菩薩、高天菩薩、德光王菩薩、光明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寶手菩薩、普光菩薩、星王菩薩、金剛手菩薩、金剛慧菩薩、金剛大慧菩薩、金剛步菩薩、不動跡步菩薩、三界跡步菩薩、無邊步菩薩、無邊慧菩薩、精妙慧菩薩、堅固慧菩薩、天慧菩薩、炎熾慧菩薩、最勝慧菩薩、增長慧菩薩、常慘菩薩、常喜菩薩、喜根菩薩、滅惡趣菩薩、除蓋障菩薩、自相持無垢光菩薩、勇猛精進菩薩、慧積菩薩、常觀察菩薩、觀自在菩薩、得大勢菩薩、高峯菩薩、虛空藏菩薩、不瞬菩薩、無悕望菩薩、寶上菩薩、寶思惟菩薩、善思惟菩薩、善思義菩薩、決定義菩薩、總持自在王菩薩、持地菩薩、莊嚴王菩薩、剎土莊嚴菩薩、寶積菩薩、祕密巖菩薩、帝釋天菩薩、水天菩薩、梵網菩薩、明網菩薩、天冠菩薩、妙臂菩薩、妙眼菩薩、香象菩薩、象中香象菩薩、師子幢菩薩、成義慧菩薩、海慧菩薩、善調御菩薩、寂慧菩薩、慈氏菩薩、妙吉祥童真菩薩。

如是等八萬四千諸大菩薩摩訶薩眾,及此三千大千世界梵王、帝釋、護世天等,并餘大威德諸天王眾,或龍王眾、夜叉王眾、阿修羅王眾、迦樓羅王眾、緊那羅王眾、摩睺羅伽王眾、乾闥婆王眾,如是等眾悉來集會。所謂阿那婆達多龍王、娑伽羅龍王、[1]嚩嚕拏龍王、摩那斯龍王、得叉迦龍王、金色龍王、無邊色龍王、蘇尸摩龍王,[2]是等龍王與多百千諸龍眷屬來此集會,親近世尊瞻禮聽法。

復次阿修羅王眾,所謂羅睺阿修羅王、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妙臂阿修羅王、娑羅阿修羅王、多羅阿修羅王、淨戒阿修羅王、大笑阿修羅王、廣腹阿修羅王、盡[3]邊阿修羅王,是等阿修羅王與多百千諸阿修羅眷屬來此集會,親近世尊瞻禮聽法。

爾時摩伽陀國主阿闍世王,與宮嬪眷屬來此會中,親近世尊瞻禮聽法。并餘四眾,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等,皆來集會。

復有地居諸天、欲色界天、淨居天等,諸天子眾亦悉來會,親近世尊瞻禮聽法。

爾時世尊處大會中,有無數百千天人大眾恭敬圍遶聽受說法。佛告大眾:「我有正法,名普攝諸菩薩摩訶薩最上勝行清淨妙門。此能圓滿一切行故。謂若菩薩修布施行,即能成熟一切有情;若諸菩薩修持戒行,即得一切勝願圓滿;若諸菩薩修忍辱行,即得一切相好具足;若諸菩薩修精進行,即[4]能圓滿一切佛法;若諸菩薩修禪定行,能令一切調伏其心;若諸菩薩修智慧行,即能斷除一切煩惱;若諸菩薩修說法行,即能成就無礙辯才。若諸菩薩修勝福行,即能長養一切有情;若諸菩薩修妙智行,即能成就無礙之智;若諸菩薩修奢摩他行,即能令彼心業調暢;若諸菩薩修妙觀行,即能遠離一切分別;若諸菩薩修於慈行,即得一切心無障礙;若諸菩薩修於悲行,即得身心俱無懈倦;若諸菩薩修於喜行,即能遊戲法喜園苑;若諸菩薩修於捨行,即能斷除違順二法;若諸菩薩修聽法行,即能斷除一切障累;若諸菩薩修出離行,即能捐棄一切取著;若諸菩薩修住阿蘭若行,即得所作善法皆無壞失;若諸菩薩修於念行,即能獲得諸總持門;若諸菩薩修於慧行,即獲勝慧善別諸法;若諸菩薩修於住行,即得一切無能勝心;若諸菩薩修趣向行,即能隨知一切義趣;若諸菩薩修四念處行,即能伺察身受心法;若諸菩薩修四正斷行,即能斷除諸不善法、圓滿一切善法;若諸菩薩修四神足行,即得身心清淨輕安;若諸菩薩修五根行,即能善知自他根性;若諸菩薩修五力行,即得不為一切煩惱之所屈伏;若諸菩薩修七覺支行,即於諸法如實覺了;若諸菩薩修八正道行,即能超越一切邪道;若諸菩薩修四諦行,即能成就無動轉法;若諸菩薩修四無礙解行,即能斷除一切有情疑惑之心;若諸菩薩修歸趣行,即得自在之智;若諸菩薩修善知識行,即能積集一切功德;若諸菩薩修意樂行,即與一切世間不相違背;若諸菩薩修深心行,即得一切所向最勝;若諸菩薩修相應行,即能勤勇救拔出離;若諸菩薩修住僧坊行,即得隨所聞法而無壞失;若諸菩薩修四攝法行,即能攝受一切有情;若諸菩薩修攝受正法之行,即能不斷三寶聖種;若諸菩薩善修[A1]迴向之行,即能嚴淨佛土;若諸菩薩修善巧方便之行,即能圓滿一切智智。」

世尊如是宣說普攝諸菩薩摩訶薩最上勝行清淨妙門廣大正法。當佛世尊說是法時,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現威神力侍佛之右。是時金剛手菩薩摩訶薩前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5]說普攝諸菩薩摩訶薩最上勝行清淨妙門廣大正法。[6]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趣,如我所得諸菩薩摩訶薩一切勝行皆從福智二行中出,當知隨入福智二行。何以故?諸菩薩修福行故,能令一切有情離諸障礙;若修智行;能為一切有情善說法要令生喜悅。世尊!是故諸菩薩摩訶薩福行智行二應和合。何以故?菩薩修福行故,即能圓滿善巧方便波羅蜜多;修智行故,即能圓滿般若波羅蜜多。故此二行即是菩薩二種聖道,普攝一切道行。菩薩住是道者,即能降伏難降伏者諸業魔眾,菩薩已能超出諸惡魔道,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此不退轉菩薩,能善開明諸佛如來甚深祕密使不隱覆。」

爾時會中寂慧菩薩摩訶薩,前白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言:「大祕密主!汝常近侍諸佛如來,汝能樂說如來所有祕密之法,願為發起;此非聲聞緣覺所入境界,況餘凡夫?」如是言已,時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默然而住。

爾時寂慧菩薩知是事已,前白佛言:「惟願世尊勅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為此眾會發明如來祕密之法,令諸菩薩摩訶薩眾聞已歡喜,廣大積集菩提分法,成就如來祕密之法,如理而行。」

爾時世尊告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言:「我今勸請於汝,[1]汝應善為此會大眾,宣說菩薩祕密、如來祕密真實之法。此會大眾而悉樂聞。」

時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承佛聖旨,前白佛言:「世尊!如佛教勅,我今宣說菩薩祕密、如來祕密真實之法。然此會中若有少能悟入之者,皆是世尊威神建立。譬如夜中冥暗所覆,燈光發明,普能照現一切色像。今此眾會亦復如是,於菩薩祕密、如來祕密真實法中,若有聞已少悟入者,當知皆是如來威神之所建立。」

爾時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告寂慧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今此眾會,於菩薩祕密、如來祕密真實法中,若能聞已不驚怖者,斯為甚[2]善。」

時寂慧菩薩摩訶薩普告在會諸大眾言:「諸仁者!如佛所說,有其四種不可思議。何等為四?一者、業不可思議,二者、龍不可思議,三者、定不可思議,四者、佛不可思議。仁者當知,於此四中唯佛如來不可思議最上第一。所有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由此四種不可思議共所成立。是故汝諸仁者!於諸菩薩[3]不思議法、如來[*]不思議法,聞已不驚不怖不生畏怯,應生最上廣大[4]清淨喜悅之心。」

是時寂慧菩薩以佛威神加持力故,能知此會一切大眾,悉於諸佛菩薩祕密法中信樂聽受。即時廣大[5]散布天花,雨集于膝,普伸供養。

爾時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告寂慧菩薩摩訶薩言:「汝應諦聽,我今[6]且說菩薩祕密真實之法。寂慧當知,今我世尊昔於然燈如來法中居菩薩位,從彼佛所得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從是以來,我常隨逐釋迦菩薩,而是菩薩所有身業曾無異作,亦不見有邪曲之相;語無異作,亦不曾聞虛妄之言;心無異作,亦不曾[7]知愛著之失。隨其身業現威儀相,但為成熟一切有情,不[8]自稱譽。由彼菩薩身威儀相無其邊際,乃至一切有情諸威儀事,悉入菩薩威儀相中,而菩薩不假勤力,亦無發悟安然而住。所謂應以禪定可度者諸有情類,即現禪定而為化度;應以鼓樂絃歌可度者,即現鼓樂絃歌而為化度;應以童男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應以童女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應以男子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應以女人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應以少年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應以中年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應以老年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應以卑劣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應以屠膾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應以瘖瘂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應以盲聾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應以三惡趣相及人趣身可度者,即皆現之而為化度;應以天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應以[9]龍及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身可度者,即皆現之而為化度;應以帝釋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應以梵王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應以護世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應以轉輪王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應以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可度者,即皆現之而為化度;應以聲聞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應以緣覺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應以菩薩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應以如來身可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非可現者謂除無色。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菩薩身密品第一之二 - 2024-04-10 14:29:19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二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菩薩身密品第一之二
「復次寂慧!所有一切有情色相威儀,即於菩薩[1]色相威儀中住,而菩薩曾無發悟亦無分別。以彼菩薩無所分別平等捨心,即隨其身現身威儀,然菩薩身法爾不動,以不動故現起身業。雖身離相,而亦不壞菩薩身清淨。已發現光明普照地獄,一切有情令得安樂。又復菩薩!普為一切有情不惜身命。若諸有情各各來求菩薩身肉而噉食者,菩薩悉現其前斷肉授之,乃至骨血精髓而悉隨與。寂慧當知,菩薩隨諸有情須身肉等而悉與者,由彼菩薩知身無量,即能隨知法界無量。無量即無盡身、無盡門,即是緣生無盡法門。菩薩隨所現身,但為成熟一切有情。若或有人貪染心者,愛著殊妙端嚴色相,菩薩即於其前,為現端嚴女人之相。隨彼男子染愛之心,悉如其意。時彼女人以染著故,形容枯悴即趣命終,根門敗壞臭穢不淨,時彼男子以無智故厭惡而去。即其女人死滅之身,自然出聲為說法要,令彼男子心生開悟,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復次寂慧!菩薩於此三千大千世界現廣大身,或寶蓋中、或現指端,乃至劫火洞然炎熾,能以手指而悉覆之,而菩薩身都無所壞。又復能現身相,普為諸佛世尊作供養事,積妙華蓋如須彌量,復聚寶花高若山峯,悉以供養諸佛如來。又復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大器,滿貯香油等須彌山,布其燈炷然以燈明廣大熾盛,為諸如來作供養事。又復積以殑伽沙等數量廣大燈明,普遍熾盛供養如來。又復菩薩以所著衣覆自肢體,灌注酥油用然燈明,普為如來作供養事。其燈熾盛有大光明,廣大照耀殑伽沙等諸佛剎土,彼彼有情互[2]得觀見菩薩所現神通化事。如是見已,無量無數有情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中所有憍慢貢高諸有情類,菩薩即現大力那羅延身、或金剛手菩薩可畏之相。彼等有情見已驚怖,即向菩薩折伏其心,歸命頂禮求哀聽法。又復菩薩於大國城及諸棄屍林中,見彼無數百千有情普遍充滿,而是菩薩以廣大身現死滅相,令彼先墮畜生趣中諸有情類畜報盡者,取其菩薩所滅身肉而噉食之,食已命終皆得生天,由是因故乃至最後入於涅槃。是故當知,菩薩摩訶薩宿昔願力得清淨已,能於長夜酬其宿願作利益事,願令有情臨命終時,食我身肉得生天界。由此因緣乃至最後入於涅槃,令諸有情成就所思、成就所求、成就願力。

「寂慧當知,菩薩摩訶薩有如是等殊勝行願。我念往昔過去世中,此閻浮提周匝四方,有八萬四千廣大國城,復多百千聚落縣邑,百千俱胝那庾多人民居止。彼時國城有大災難[3]疾疫劫起,其中人民生種種病,謂於身分若生若熟疾狀各異,或瘡癤癬癩,或風癀痰等,大小病者散遍充滿;求[4]多千種精妙醫師,用以妙藥,而悉不能治療彼等一切病苦。彼諸人民病無療故,無所救護、無所歸向,震發大聲哀泣而言:『誰能為我息除病苦?或天龍、夜叉、乾闥婆等?或人非人?有能為我息除病者,我當罄捨一切財寶悉以奉之,我即如其教令荷彼深恩。』

「寂慧當知,世尊釋迦如來當彼時中為帝釋天主,其名妙眼。於其天中以淨天眼過於人眼,悉能觀見彼諸人眾受多病苦;復以清淨天耳遍聞一切人眾哀泣之聲。其見聞已起悲愍心,即自思惟:『我今應為此諸人民無依止、無救護、無歸向者,作其依止、救護、歸向。』作是念已,即時帝釋天主,於此閻浮提中有一大城名曰善作,其去不遠,即自變身為男子相,名曰善寂。處虛空中,普為開發閻浮提中一切人民,說伽陀曰:

「『善作大城此不遠, 中有男子名善寂,
取彼身肉噉食之, 悉能息除一切病。
勿應驚怖懷怯懼, 隨意歡喜取身肉,
此為妙藥救人民, 是中無害無瞋恚。』
「時彼國城聚落縣邑染疾苦者一切人眾,聞彼空中伽陀聲已,即時俱詣善作大城善寂人所。到已各各斷取其肉,食之治病。雖彼彼取之,而身肉無盡。

「是時善寂復為人眾說伽陀曰:

「『我若當[5]得佛菩提, 此真實法我無盡,
由真實故我此身, 願取其肉亦無盡。』
「是時普遍四方染疾苦者,一切人眾於彼善寂人所,各各隨意斷取身肉,而善寂身安然如故,亦無增減;續續斷已,旋旋復生。時彼國城一切人眾食是肉者,彼彼所有一切病[1]苦皆得除解,無病快樂悉無憂惱。如是次第閻浮提中一切人眾,咸息諸病悉獲輕安。是時一切人民男子女人、童男童女皆自惟忖:『彼善寂男子!能為我等息除諸病,令我無病身得輕安。我等今時持以何物用為供養?』由是多人共集一處,同詣善寂人所。到已各各合掌恭信,異口同音說伽陀曰:

「『汝善依止善救護, 汝為醫王復妙藥,
隨汝教令我病除, 我何所作伸供養?』
「是時善寂男子隱所變相,還復帝釋之身,普為一切人眾說伽陀曰:

「『金銀財寶及飲食, 我悉不為此等事,
但為救護諸有情, 十善業道令圓滿。
菩提願行堅固修, 為諸有情利樂因,
互相起發慈愛心, 生長一切利益事。
聞已應發菩提心, 復起最上大慈意,
普令積集勝妙因, 十善業道皆清淨。』
「復次寂慧!爾時帝釋天主說伽陀已,復彼天宮。時閻浮提男子女人、童男童女一切人眾,莫知其數,中無一人墮惡趣者,彼彼命終皆於善趣三十三天眾同分生。生彼天已,帝釋天主即為說法示教利喜,悉令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中有情或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復次寂慧!是故當知,菩薩身密所作身業得清淨已,棄一身命,能為成熟無量無數一切有情,畢竟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復次,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告寂慧菩薩摩訶薩言:「寂慧當知,菩薩身者是不破壞、堅固真實、不生滅身。若諸有情應以有壞之身可化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若諸有情應以無壞之身可化度者,即現其身而為化度。於一切種類悉不破壞,火不能燒、刀不能斷,是身堅固,真實不壞金剛所成。是故寂慧!菩薩所現身相,但為成熟一切有情作利樂事。而是菩薩無所思惟,亦無分別是身是相,知身離相故即得法離相,亦非身離相與一切法離相有二差別。若相即身離相,彼相即法離相,如是離相能隨入故。即自身離相與一切有情身離相,二俱平等。何以故?由自身離相、一切有情身離相故即入一切法界離相,以法界離相故即入法離相,然於[2]是中而實無有少法可得。謂以自身真如即入一切有情身真如,一切有情身真如即入自身真如。又復自身真如即入一切法真如,以入一切法真如故,即入一切佛真如。又以自身真如故即入過去未來現在真如,亦非過去真如與彼未來現在真如有所違背。所有過去未來現在真如即是蘊處界真如,[3]蘊處界真如即是[4]清淨真如。染淨真如即是生死涅槃真如,生死涅槃真如即是無造作真如。無造作真如即是一切造作真如。

「善男子!所說真如即是實性,實性即是如性。是無異性、無種類性、無生性、無諍論性、無執取性,謂以真如無法可取故,說真如是無取法。由彼真如無所取故,即如是取;於諸取中菩薩示現有所取法,亦非真如有取有作。以無取故即無諍論,無諍論故,於諸色中現有所取,然彼真如亦無所動。是故以其如實之智,伺察如來真實之身,以觀如來身平等故,即當伺察自身真如。取要言之,審觀一切身非身性畢竟不生,知一切身皆是緣生法所成故。如是知已,乃能悟入彼法身門。入是法身門故,即成法身,非蘊、處、界身。即彼法身廣大增勝,如實觀想,從是現身,為諸有情作利樂事,乃至一切見聞覺知悉為有情成利[5]樂故。

「寂慧當知,譬如世間耆婆醫王,積集一切勝上之藥,精妙和合成女人相,妙色端嚴而可樂見,如其所應安立施作,若來若去行住坐臥分別事相,亦非分別、非離分別。諸有病者,若國王大臣、若長者居士,來詣耆婆醫王妙藥所成女人之所相與和合,其和合已一切病苦皆得息除,無病輕安而獲快樂。寂慧!汝且觀是耆婆醫王,以善巧智能為世間息除諸病,餘諸醫師無是智力。菩薩所有法身增勝亦復如是,若能如理真實觀者,而彼一切男子女人、童男童女,為貪瞋癡燒然其身;若能如實觀法身者,即能息除一切煩惱,心得輕安身離燒然。是故當知,菩薩宿昔願力清淨,菩薩法身廣大增勝,如實而觀即是菩薩身密清淨。

「寂慧當知,菩薩法身非飲食力而能成故,亦非段食可能資養。菩薩了知如是相已,即為悲愍一切有情現受飲食,雖有所取而無著相,亦非護惜其身故有所取,於所取中而彼法身無增無減。是故當知,菩薩法身不生不滅亦無所起,於中示現生滅起作,但為成熟諸有情故。滅即無滅亦無造作,於一切法應如是知;諸有生者即和合義,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又復應知,彼一切法生即無生。如來身者,即是法身、即是法食、即是法力,是法歸趣。如來身者,即虛空身、無等等身、三界一切最勝上身、一切如來通達身、無喻無比清淨無垢無染污身、自性明亮身、自性不生身、自性無起身、離心意識身、幻焰水月自性身、空無相無願所成身、十方最勝如虛空廣大身、一切有情平等身、無邊無際身、無種類無分別身、無毀無異身、於住無住得不動身、無色自性身、無受想行識自性身、非地界所成身、非水火風界所成身、非種非和合種非大種所成身、非種類法一切世間無比身、非眼所生非耳依止非鼻所知非舌了別非身和合非意所成等身,非心所轉、非意識所轉,亦非無轉亦非隨轉。

「善男子!由如是故,應當如實觀如來身。而是菩薩於如來身住平等性,得清淨已行菩薩行,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或四大洲或閻浮提,一切王城聚落郡邑,菩薩於一切處普為現身;然於是中亦無所現亦無對礙。又復菩薩能於十方現諸魔身,於有現中現無對礙,於無現中現無對礙,由如是故,無見無聞、無覺無知,諸有所[1]現但為成熟一切有情。菩薩於其身念處中亦無增減,菩薩雖復知身無常、知身是苦、知身無我,然為有情示現其身作利樂事。菩薩知身法爾寂靜,為有情故起分別身作諸利樂。菩薩又復了知因緣能成其身,然於彼彼因緣法中如實而觀,亦無作者亦無受者,又復能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菩薩身業雖已清淨,然為有情示現其身。

「寂慧當知,釋迦菩薩始從然燈佛所發菩提心,身語心業皆悉清淨。[2]且身業者具有無量無邊功德,假使過于殑伽沙數等劫,或如來說、或我所說,菩薩所有身密身業廣大清淨,不可窮盡。」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菩薩語密品第二 - 2024-04-10 14:30:41

菩薩語密品第二

復次,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告寂慧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云何名為菩薩語密語業清淨?寂慧當知,隨諸菩薩所起之處即彼菩薩本生,隨其菩薩本生即入菩薩音聲。所有一切有情音聲語言,諸語言道言詞詮曉,總集一切往返事相,微細伺察苦樂等言,悉入菩薩音聲中住,都無障礙、無著智見、一切隨轉。乃至蚊蟲蠅蝶微細音聲,菩薩悉能詮表,令諸有情得聞菩薩音聲之者身心輕安。隨彼所聞如[3]其詮表,悉從菩薩口門而出。此中如是,說伽陀曰:

「隨諸有情無邊際, 即彼種類亦無量,
於百劫中說無邊, 此不思議何能說?
我以譬喻如義言, 說大士法亦無失,
無增無減若虛空, 起廣大心而開演。
「復次寂慧菩薩!於其梵王所有一切種類音聲,帝釋所有種類音聲,護世天王種類音聲,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種類音聲,乃至一切有情種類音聲,菩薩悉以音聲隨入。復次伽陀曰:

「菩薩梵音歡喜說, 超勝梵王彼音聲,
所說相應行慈悲、 喜捨四法皆和合。
帝釋歌詠悅意聲, 菩薩音聲能隱覆,
隨彼所出妙歌音, 如應分別諸法義。
緊那羅眾妙音聲, 菩薩音聲悉超勝,
貪火熾然令息除, 如彼所言生愛樂。
欲界諸天悅意聲, 諸天歌詠聲各異,
法義隨順如理宣, 令彼一切生歡喜。
[A1]貪瞋癡慢及憍諂、 疑惑等類諸有情,
聞其菩薩如義聲, 悉能止息貪瞋等。
所有色界諸天眾, 聞最上人音聲已,
一切咸生歡喜心, 願求菩提生善趣。
摩睺羅伽乾闥婆、 龍等諸妙音樂聲,
聞功德海所宣言, 一切廣大生歡喜。
種種方[4]處無邊聲, 人中此閻浮提等,
隨聞菩薩妙音聲, 聞已一切得解脫。
地居空居諸天界, 菩薩音聲悉隨入,
如其種類所入聲, 宣說決定真實法。
迦陵頻伽拘枳羅、 鵝鴈鸚鵡并鶖鷺、
孔雀共命[1]拘那羅、 吉祥鳥及鴛鴦等,
師子虎豹熊麞鹿、 象馬犀牛猫犬猪,
此等走獸及飛禽, 音聲隨入皆歡喜。
一切四足及二足、 多足無足等有情,
菩薩隨入眾音聲, 警悟如應生[2]愛畏。
三千世界諸有情, 上中下品眾差別,
三塗及彼人天中, 菩薩言音普隨入。
是中菩薩無分別, 無執無縛無思想,
住無散亂等引心, 所作隨應現諸相。
清淨有情所求願, 音聲詮表俱胝剎,
過殑伽沙數亦然, 是心無持無發悟。
三千界中諸魔眾, 咸聞菩薩廣大聲,
聞已驚怖速歸心, 合掌[3]恭信而頂禮。
常好諍論諸有情, 增上慢心不歸信,
由聞大士清淨言, 合掌[*]恭信而頂禮。
聾瘂及彼無舌者, 謇吃破壞諸有情,
由其菩薩美妙言, 即時能聞能言說。
煩惱燒然復逼迫, 造罪[4]惡作百種具,
由聞菩薩善淨言, 心得清涼息諸惡。
有情若聞無常聲, 佛法[5]僧聲即得聞,
施戒忍法亦復然, 精進定慧悉聞聽。
所有一切功德海, 多俱胝劫說不盡,
音聲無邊智無邊, 悉住佛聲而無斷。
「復次寂慧!當知菩薩摩訶薩語言音聲之中,無愛著語、無猛惡語、無癡亂語、無染污語、無縛解語、無高下語、無麁澁語、無惡戾語、無缺漏語、無堅硬語、無違順語、無退失語、無隨惡語、無相違語、無隨染語、無不定語、無躁動語、無貢高語、無忿恚語、無非時語、無雜欲語、無隨方喜愛語、無思慕語、無極緩語、無極速語、無壞諸根語、無壞音聲語、無破壞心語、無邪曲語、無劣弱語、無隱覆語、無衰朽語、無向背語、無深險語、無不出離語、無不愍念語、無害他語、無自他離間語、無出入語、無執取語、無不清淨語、無不如理語、無不忍語、無雜亂語、無誣謗語、無非法語、無高勝語、無卑下語、無過時語、無時分差失語、無虛說語、無邪說語、無希求利養語、無不歸攝語、無癡瞢語、無癡疑語、無不可愛語、無訐露語、無輕慢語、無自分高彊語、無他分離散語、無自讚功能語、無破他功能語、無譏誚語、無折伏他語、無非所作語、無所作相違語、無破壞祕密語、無不防護語、無輕慢智者語、無毀謗[6]賢聖語、無稱美語、無讚譽語、無顯發他人過失語、無如箭射激語、無說他非語、無不救拔語、無增上慢所說語、無罪業語、無不饒益語。

「寂慧當知!菩薩所出語言音聲,皆是神通智力、福行果報之所成立,善種隨轉相續不斷,凡所言說皆悉成就。菩薩一時或於樹下行住坐臥,若有人來詣菩薩所,作是問言:『汝知此樹有幾多葉?』是時菩薩不觀其樹、不數其葉,應聲答言:『此樹具有若干數葉。』如其菩薩所出之言,即彼樹葉更無增減。又復有人問:『殑伽河有幾許沙?為幾百邪、幾千、幾百千、幾俱胝、幾阿庾多、幾儞庾多、幾兢羯羅、幾頻婆羅、幾尾播舍、幾阿閦婆、幾無量、幾阿僧祇、幾阿哩誐拏、幾嚩訶、幾龍力、幾不可數?』是時菩薩不觀其河、不數其沙,應聲答言:『此河具有若干數沙。』如其菩薩所出之言,即彼河沙更無增減,亦同如來智所知數。菩薩所言如實無妄,不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A2]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并聲聞、緣覺眾共作證,唯佛如來所可證知。寂慧!如是等緣而悉應知。

「復次寂慧!我念過去久遠世中,有一仙人[7]其名妙愛,有婆羅門名曰黑相。彼時有一尼拘陀大樹其名賢善,有多枝葉周匝垂廕,縱廣可及一俱盧舍。時妙愛仙人居其樹側,以神通力經七日中,審細觀矚數其樹葉。於後一時,彼黑相婆羅門入城乞食,經遊至彼樹下飯食已訖,即詣妙愛仙人居所。到已歡喜,互以美言而相慰問,多種談論咸生適悅。時仙人言:『大婆羅門!汝必應知於人世中,可能有人於此尼拘陀大樹審細觀知枝葉數不?』婆羅門言:『尊者!世亦有人。』仙人復言:『為何人邪?』婆羅門言:『即汝尊者!應為我說。』仙人答言:『大婆羅門!汝為我說。』時婆羅門,不觀其樹、不數其葉,應聲即為說伽陀曰:

「『八千那庾多數量, 俱胝復有九十二,
六十阿閦婆應知, 十六齊等其枝數;
又復三十那庾多, 九十六數[8]兢羯羅,
尾播舍量有十三, 此等皆為彼葉數。
其樹所有枝及葉, 如前數量無增減,
我隨智力如實言, 疑者自數應無失。』
「是時妙愛仙人聞是說已,深生驚異,說伽陀曰:

「『汝婆羅門神通智, 以真實語而善說,
賢善尼拘陀樹王, 所有枝葉如實知。
汝亦不曾觀其樹, 而復不曾算其數,
即彼枝葉數難量, 能以智心而解入。』
「仙人說伽陀已,又復問言:『大婆羅門!如汝所說,為自智力而能知[1]邪?為諸賢聖助汝說[*]邪?』婆羅門答言:『尊者!汝今善聽。我以人中之智如實而說,虛空可破斯言無妄。』」

復次,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告寂慧菩薩摩訶薩言:「汝今當知,彼[2]時妙愛仙人者,即今大智舍利子是;黑相婆羅門者,即今世尊釋迦師子是。由如是故,菩薩所有語功德海,即能安住真實功德如理法義。寂慧!此等是名菩薩語密語業清淨。其中若有少解入者,我說彼為最上慧人。」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菩薩心密品第三之一 - 2024-04-10 14:31:25

菩薩心密品第三之一

復次,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告寂慧菩薩摩訶薩言:「云何名為菩薩心密心業清淨?寂慧當知,菩薩諸所作業,皆智所作、非慢所作,悉是不滅神通妙智以神通智遊戲示現,一切事業神通建立,廣大勢力之所成辦。而彼神通智相即能成立一切行相;又彼神通妙慧即能觀見一切諸法。又神通智即無盡相,於一切處悉能隨順。又神通智即能隨現一切色相,於彼彼色而悉遍故。又神通智即能隨入彼一切聲,於前後際音聲平等故。又神通智普能觀察諸有情心,以心自性伺察可見故。又神通智善能思念無邊劫事,以前後際無所斷故。又神通智能知一切種類之法,悉是解脫智行相故。又神通智於漏盡法順時所求,於彼時分不過越故。又神通智即是出世間,聖決擇分故。又神通智,聲聞、緣覺而悉不能徹其源底。又神通智即甚深義,悉能降伏諸魔外道。又神通智能至菩提道場,現證一切最上佛法。又神通智悉能隨順轉妙法輪;又神通智善作調伏諸有情事;又神通智得大灌頂,於一切法而能自在。

「寂慧!此即是為菩薩心密心業清淨。心清淨故,彼即無染,潔白明亮離諸煩惱,能善調伏、善作諸業,善入禪定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亦不畢竟墮於一切。盡無生法隨念即生,亦復不為欲界所動,不由縛生、不由縛滅、不由縛起。所以者何?謂能解脫一切分別、解脫一切雜染繫縛、解脫顛倒執取依止,即彼解脫生、即彼解脫滅、即彼解脫起,雖復有生而無所生,如是即能圓具大乘一切佛法。然彼佛法,若於十方審諦伺求,悉無所得亦非無得,以一切佛法無得非無得故,即能隨得彼一切法一切佛法。是故於一切法一切佛法中,無法非無法。何以故?以一切法審諦伺求,悉無所得亦非無得。若於諸法如實伺求悉無所得非無得時,即無有法而可算數,謂一切法已能出過算數量故。若能了知彼一切法平等性者,是中無法亦非無法而可取著,此即諸法無[3]取著義。若或領解是義,即大無義;若無領解,彼即無義亦非無義,以現前安立無義可見故。若或有慧可了知者,即為障礙彼無礙慧。若或於慧無障礙故,是即無著。若無著即無住,若無住即無盡,若無盡即無勤亦無墮,若無勤墮即無非我,若無非我即亦無我,若無我即無取,若無取即無諍,若無諍即無論,即彼無論此說是為沙門之法、即沙門法。譬若虛空本來平等。以虛空平等故,非欲界繫、非色界繫、非無色界繫。由如是故,於一切處悉無所繫。以無繫故無形顯色及諸相狀,無色相故即能隨順覺了,若能如是隨覺了故即能一切差別分別。」

寂慧菩薩言:「云何名為隨順覺了?復何名為差別分別?」

金剛手菩薩言:「無有少法而可得者此名隨順覺了,以覺了故即[4]是差別分別;是故法中作此二說。寂慧當知,此等名為菩薩心密心業清淨。」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三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震吼音聲菩薩來會品第四 - 2024-04-10 17:18:11

震吼音聲菩薩來會品第四

爾時世尊告寂慧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汝聞空中多種鼓樂妙音聲不?」

寂慧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初已聞。此是何等殊妙音聲?願佛為說。」

佛言:「寂慧!汝今當知,有菩薩摩訶薩名震吼音聲,從大雲世界雲音王如來所來此娑婆世界,瞻禮於我親近供養,及欲聽受金剛手菩薩宣說正法,亦復樂見十方來會諸大菩薩摩訶薩眾。是彼震吼音聲菩薩隱自身相住虛空中,雨眾妙華、鼓勝音樂,供養於我。其樂音中出如是聲:『世尊如來於大會中,非久宣說廣大正法。』」

發是言已,即時震吼音聲菩薩摩訶薩從空而下入佛會中,頭面禮足右繞七匝,住於佛前而白佛言:「大雲世界雲音王如來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氣力安不?彼佛如來又作是說:『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有大方便善說正法,是佛威神之所建立,乃能如是通達一切無量佛法。』」

爾時世尊告震吼音聲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男子!汝善來此大眾會中,樂聽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宣說如來祕密不思議法。汝當於此諦聽諦受。」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持國輪王先行品第五,之一 - 2024-04-11 12:54:46

持國輪王先行品第五之一

爾時會中諸菩薩眾咸起是念:「此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往昔於何佛世尊所,親近聽受深種善根,復修何等廣大誓願,乃能如是具大辯才善說諸法?」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疑念已,即告寂慧菩薩言:「善男子!我念過去世中經阿僧祇劫,復[3]過阿僧祇數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前,有劫名善現,世界名莊嚴。有佛出世,號無邊功德寶眾莊嚴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寂慧當知,彼莊嚴世界廣大妙好安隱豐樂,人民熾盛,地平如掌,無諸砂礫荊棘雜穢,草木樹林青欝可愛。復有名華,軟草覆地青潤妙好,如孔雀項右旋喜相,有色有香令人適悅。下足于地隨減四指,舉足還復隨起四指。無極寒熱溫涼調適,軟美清風令人愛樂。其地莊嚴如吠瑠璃。彼時人民色相嚴好,少貪瞋癡及餘煩惱,人有孝愛復具勢力,聞說善言能自開曉。而彼世尊無邊功德寶眾莊嚴王如來法中,有[4]十二那庾多諸聲聞眾,三十二俱胝諸菩薩眾。彼時人壽三十六俱胝歲,於中有人趣命終者。

「寂慧當知,而彼善現劫中莊嚴世界,處于中四大洲。一一四大洲其量廣闊八萬四千由旬,每一由旬中有千國城郡邑聚落周匝圍繞。彼莊嚴世界中有大國城名極清淨,而彼國城分量廣闊,北六十四由旬、南四十由旬,東西亦然。有十千園苑而為嚴飾,國城之內復有十千州城縣邑。彼極清淨國城之中,有大轉輪聖王名曰持國,七寶具足為四大洲主。於先佛所深植善根,福德威光王中最勝,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寂慧!而彼持國轉輪聖王所居國城,縱廣正等十六由旬,廣大殊妙,有七重牆,七寶所成,其上復有七重樓閣,七重寶網垂諸寶鈴。牆內周匝有四大園:一名眾花,二名德喜,三名孔雀喜,四名時分快樂。是諸園中各有大池:一名歡喜,二名喜上,三名香上,四名順流。其池縱廣半由旬量,悉以眾寶砌其階級,閻浮檀金而為其底,金沙布地,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有寶蓮華彌覆其內,鵝鴈鴛鴦眾鳥游泳。又彼持國轉輪聖王有其七萬宮嬪婇女,皆悉相好端嚴殊妙,而為女寶以用給侍,是諸宮嬪皆悉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王有千子,[1]色相端嚴,勇猛無畏能伏他軍人,各具其二十八種大丈夫相以為嚴飾,深心淨信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寂慧!時彼世尊無邊功德寶眾莊嚴王如來,居極清淨大國城中。彼持國轉輪聖王,與諸大臣、婆羅門長者乃至一切人民,咸悉恭敬尊重供養其王淨信彼無邊功德寶眾莊嚴王如來及苾芻眾,滿一俱胝歲,承事供養廣持悅意,種種飲食珍妙衣服乃至一切受用等物,悉以奉上。又諸苾芻眾,各以三園用獻遊止。

「寂慧!彼轉輪王有諸太子,心各清淨曾無放逸,親近彼佛勇聞正法,不以欲樂而為染著。由不放逸其心寂定,聽正法故,是諸太子不久之間得五神通,即時各各踊身空中,猶如鵝王飛騰自在,從園至園,從此城邑至彼城邑,乃至遍遊四大洲界,隨行空中說伽陀曰:

「『諸佛出世得何利? 總聚人間利復深。
仁者聽法淨信心, 經百劫中極難得。
今此人中仙出世, 宣說正法寂靜道,
我今近彼善逝尊, 由聞法故生善趣,
聞正法已破惡趣, 聞正法已善趣生,
由聞法故煩惱除, 心得清涼最上樂。』
空中說是伽陀時, 此大地中六震動,
天人空中出妙聲, 大雨眾華生悅意:
『若人得見佛大師, 彼功德說不能盡,
應當頂禮二足尊, 合掌諦誠而恭信。
彼佛能知人心意, 如其所應為說法。』
聞法三十六俱胝, 人皆住勝菩提道;
復有三百俱胝人, 獲得最上淨法眼;
一切皆生厭離心, 歸佛出家依正教。
又四俱胝那庾多, 人受淨戒作佛事,
聽法供養佛世尊, 作已各還於本處。
「彼諸太子說伽陀已,同為其父持國轉輪聖王作供養事。擇以龍堅妙栴檀香造作樓閣,廣大殊麗妙好嚴飾,縱廣正等十由旬量,四方四隅分量齊等,樓觀門徑悉以龍堅妙栴檀香;製作圓具如天宮殿。其龍堅香半兩價直過於閻浮檀金價,而彼樓閣巧施工力妙好嚴成。

「是時持國轉輪聖王欲詣世尊無邊功德寶眾莊嚴王如來所,瞻禮親近聽受正法。時王諸子并宮嬪眷屬,侍從父王,即入栴檀大樓閣中。其王處于蓮華莊嚴師子座上,太子宮嬪臣佐人民咸皆尊重,以一切種花鬘塗香、上妙衣服、寶幢幡蓋、微妙音樂廣伸供養。復以寶網垂覆樓閣,眾共執擎而將前進,即時騰踊在虛空中,猶如鵝王自在而行。前至佛所,徐徐以彼樓閣安置地已,持國轉輪聖王并太子宮嬪從樓閣中安庠而下,前詣佛所,頭面著地禮佛雙足,并苾芻眾各敬禮已,右繞七匝還住佛前,合掌諦誠聽受正法。時彼世尊無邊功德寶眾莊嚴王如來,知彼持國轉輪聖王來佛會中樂欲聽法,佛即如應為說妙法示教利喜。佛言:『大王!汝今當知有四種法,若如理修行者,即能安住大乘趣向勝道,所有善法而無壞失。何等為四?大王!一者、信法能向勝道。復何名信?謂有信故而能隨順諸賢聖種,所不應作而悉不作。二者、尊重能向勝道。以尊重故,於諸聖者所說妙法而能聽受,諦受法故耳無外聽。三者、無慢能向勝道。以無慢故,即能於彼一切賢聖恭信頂禮。四者、精進能向勝道。以精進故,若身若心悉得輕安,所作善法皆能成辦。大王!此等四法若如理修行者,即能安住大乘趣向勝道。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四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持國輪王先行品第五,之餘 - 2024-04-11 12:55:51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五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持國輪王先行品第五之[1]餘
「『復次大王!有四種法,若圓滿者,即能安住大乘,成就不放逸行,心無流散。何等為四?一者、戒護諸根,二者、觀欲過失,三者、攝受一切作無常想,四者、於法決定為勝命根。大王!如是四法若圓滿者,即能安住大乘,成就不放逸行,心無流散。

「『大王!有四種法,王者修行若具足[2]者,說名仁王。何等為四?一者、常不棄捨大菩提心,二者、以菩提[3]法教示他人,三者、以諸善根迴向菩提,四者、於佛世尊大威德力若見聞已,亦復於彼一切天人、聲聞、緣覺所有威力生歡喜心,然即唯求佛大威力。大王!如是四法,王者修行若具足者,說名仁王。是故大王!應當常修不放逸行,信心清淨忻慕正法,起樂法欲勤求正法,常當遊戲正法園苑不著境界。所以者何?大王!當知欲無厭足,彼所足者是謂聖慧。

「『又復大王!壽量微少命不久停,往趣他世罪業可怖。由是應知,常當親近供養恭敬諸佛如來,以此善根,應於四處而用迴向。何等為四?一者、迴向無盡果報,二者、迴向無盡法門,三者、迴向無盡妙智,四者、迴向無盡辯才。

「『大王!復有四法:一者、身清淨故能成慧行,二者、語清淨故能成聞行,三者、心清淨故能成戒行,四者、慧清淨故能成智行。復有四法:一者、方便圓滿故能成熟有情,二者、慧圓滿故能降伏諸魔,三者、願圓滿故即如說能行,四者、值遇佛故即得一切佛法圓滿。』

「時彼持國轉輪聖王,於彼佛所得聞正法示教利喜,生歡喜心適悅慶快,持以無價真珠妙寶及王者所有一切受用,悉以獻佛而為供養,乃至盡壽修諸梵行奉持五戒。是時王諸宮嬪於彼佛所聞正法已,心大適悅踊躍歡喜,各以身所著衣[4]及莊嚴具覆於佛上,乃至盡壽修諸梵行奉持五戒,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持國轉輪聖王快得善利增益法財已,與諸宮嬪眷屬各各至誠頂禮佛足,及苾芻眾亦悉禮敬繞七匝已,即時入於大樓閣中,踊昇虛空自在而行,還極清淨大國城中。

「復次,持國轉輪聖王於後一時擇月圓日,嚴駕出遊眾花大園而為翫賞,鼓吹清音奏妙歌樂,恣其所樂嬉戲遊從。是時有二最上宮女,一名無毀、二名無比,同詣歡喜池中。清淨澡沐出已衣覆,處于蓮花師子之座。是二宮女即於座中各有一童子,自然化生跏趺而坐。童子端嚴色妙無比,相好圓具人所樂觀,於剎那間即各踊身住於虛空。是時空中有賢聖言:『此二童子,一名法思、一名法慧。』故此二名由斯而立。彼法思童子,於其無毀宮女坐中化生;彼法慧童子,於其無比宮女坐中化生。時二童子,在虛空中亦[5]加[A1]趺坐,異口同音說伽陀曰:

「『仁者我今得善利, 所謂發生菩提心,
既發心已遇世尊, 起清淨心而信禮。
大海深廣難徹底, 生死輪轉無休息,
有情廣渡生死流, 彼菩提心不捨離。
有世界名無毀身, 有世尊名時分王,
我從彼來求法門, 樂見牟尼功德聚。
我時各各[*]加趺坐, 分從二母坐中生,
我父持國大聖王, 故來合掌伸敬禮,
願父伺察聽我說。 阿庾多劫善得法,
乃至圓成大菩提, 所得於中不棄捨。
一切唯佛出世難, 父母難得居法位,
法中善友剎那逢, 清淨妙寶隨意現。
欲及精進不放逸, 出家得利具正知,
勤修利益心調柔, 慚愧多聞具善戒,
慈悲調寂為有情, 普令獲得深法忍,
精進勤力無著心, 成熟攝受諸群品。
心離相故得調暢, 於其身命不顧惜,
思惟正法如救然, 願獲諸佛勝功德。
父王最上難得者, 我所稱讚最上法,
我從彼佛剎中來, 還歸彼佛本因處。
我等已住菩薩位, 普能攝受諸善法,
剎那獲得五神通, 隨念隨觀意能曉。』
「時彼持國轉輪聖王,與宮嬪眷屬并二童子智者菩薩,以神通力處虛空中,同詣世尊無邊功德寶眾莊嚴王如來會中。到已各各頂禮佛足,一切眾會普伸尊敬。是時彼佛觀二童子是真佛子,樂欲聽受菩提道法。佛知其意,即為宣說甚深正法。佛言:『善男子!當知諸法從緣所生,中無主宰亦無作者,知內是空外無所行,諸法皆空虛假無實,於見於作應悉清淨,猶如虛空而無所取。』彼佛世尊如是多種廣為宣說清淨法時,會中有七十六那庾多及三俱胝人得無生法忍。是時持國轉輪聖王在佛會中經七晝夜作供養已,與其諸子并宮嬪眷屬於剎那間還本所居。

「時彼輪王後於一時獨處栴檀樓閣之中,登於蓮花師子之座,竊作是念:『我此千子悉已安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然於其中何者最先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我宜設法以驗其事。』作是念已,即勅侍人用以七寶妙巧作瓶。如其分量善施作已,即命各書千子名字置寶瓶中,復以七寶作妙蓮花,於其花中安置寶瓶,然後於七晝夜廣以微妙香花塗香[1]粖香等及鼓吹歌音,嚴伸供養瓶中名字。是時空中有十千天人,助發種種妙供養事。如是供養七晝夜已,普召宮嬪眷屬及王千子并二童子咸集其前,復以賢妙金床安置寶瓶。安已即時勅遣侍人,於寶瓶中取其名字。侍人如命,瓶中最先取一名字,前奉於王,其名乃是清淨慧太子,然後次第遍取其名。即時於剎那間而此大地六種震動,所有宮嬪先各執持諸妙樂器,不鼓自鳴出妙歌音。

「寂慧!當知彼時清淨慧太子,最先瓶中取其名者,豈異人乎?即是此賢劫中過去俱留孫如來。次於瓶中取一名字,其名最勝軍太子者,即是過去俱那含牟尼如來。次於瓶中取一名字,其名寂諸根太子者,即是過去迦葉如來。次於瓶中取一名字,其名一切義成太子者,寂慧!當知即我身是。次於瓶中取一名字,其名寶帶太子者,即當成佛號慈氏如來。次於瓶中取一名字,其名牛王太子者,即當成佛號師子如來。次於瓶中取一名字,其名電天太子者,即當成佛號大幢如來。次於瓶中取一名字,其名賢王太子者,即當成佛號妙花如來。次於瓶中取一名字,其名淨光吉祥太子者,即當成佛號花氏如來。次於瓶中取一名字,其名蓮華眼太子者,即當成佛號善宿如來。次於瓶中取一名字,其名無垢光太子者,即當成佛號妙眼如來。次於瓶中取一名字,其名淨池太子者,即當成佛號妙臂如來。次於瓶中取一名字,其名慧王太子者,即當成佛號明焰如來。次於瓶中取一名字,其名善莊嚴太子者,即當成佛號明[2]味如來。次於瓶中取一名字,其名增長分太子者,即當成佛號導師如來。次於瓶中取一名字,其名淨嚴王太子者,即當成佛號持勝功德如來。次於瓶中取一名字,其名吉祥密太子者,即當成佛號勝財如來。次於瓶中取一名字,其名妙光身太子者,即當成佛號智積如來。次於瓶中取一名字,其名勇健太子者,即當成佛號寶積如來。次於瓶中取一名字,其名寶稱太子者,即當成佛號普光明如來。寂慧!當知如是等廣說,彼千子中相繼而取,乃至取一名字,其名大峯莊嚴太子者,即當成佛號無邊功德寶稱如來。寂慧!唯一名字在寶瓶中最後取之,其名無邊慧太子,而此太子於[3]千子中居最小位。是時諸兄或輕侮言:『我等諸兄當成佛時,已作佛事已度有情。汝於最後當何所作?』

「時無邊慧太子說伽陀曰:

「『佛法無邊如虛空, 有情及慧亦無盡,
行願清淨戒薰修, 當聽我說此行願。
諸兄壽量若干數, 王者眾會數若干,
如我壽量總聚之, 願當爾許聲聞眾。』
太子說是伽陀已, 空中天人讚善哉:
『正士意樂淨周圓, 利益有情無窮盡。』
「寂慧!當知彼時最小無邊慧太子者,當得成佛號樂欲如來,於賢劫中最後成佛。寂慧!所有賢劫中諸佛壽量及聲聞眾,彼樂欲如來而悉當得;是彼如來善樂欲故,是故如來名為樂欲。

「復次寂慧!汝且觀是菩薩摩訶薩,善巧方便圓具淨戒,無毀大願滿足勝行。彼諸太子九百九十九人,乃至無邊慧太子,如上功德皆悉成就。

「是時彼千太子俱謂二童子菩薩言:『汝此法思、法慧二善男子!往昔發何殊勝願力,今如是邪?』法思童子言:『諸仁者!我與汝等皆如金剛手菩薩相續勝行,不離一切如來無上祕密,不離一切佛法聽受信解。』法慧童子言:『今我諸兄具勝願力,願我與汝悉證菩提。成菩提已,我皆勸請轉妙法輪。如其願力,於彼佛所受菩提記。』寂慧當知,彼時持國轉輪聖王者豈異人乎?即是然燈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往昔因中居輪王位時彼輪王千太子者,即是此賢劫之中千佛如來。從俱留孫如來至樂欲如來(古經不譯,但云樓至)。彼時法思童子,於無毀宮女坐中化生者,即是金剛手大祕密主菩薩摩訶薩神力所化。彼時法慧童子,於無比宮女坐中化生者,即是尸棄梵王。寂慧!彼時持國轉輪聖王諸宮嬪者,即是今此會中諸菩薩眾。彼諸宮嬪,爾時得王千子成熟化度,而悉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安住大乘。彼諸宮嬪,次第當於此賢劫中受菩提記。寂慧!汝復應觀緣生之法理不相違,善根諸因及發心勝行果無壞失。今此會中諸菩薩大士,皆能增長最勝意樂。」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五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菩提道品第六 - 2024-04-11 12:56:58

菩提道品第六

佛告寂慧菩薩言:「若諸菩薩摩訶薩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者,當學彼諸大士所行,非但以其語言得最勝道,要當真實修行乃得菩提正道。此中云何名菩提道?謂於一切眾生無諸損害,隨起慈心勤修波羅蜜多;以四攝法普攝一切,修四梵行;勤行三十七品菩提道法;圓滿六種神通事業,以善方便攝化眾生;長養一切善根法行;此說是名大菩提道。

「復次寂慧!菩提道者,所謂意樂信重,深心清淨正直無諂。心平等故,行平等法;不作諸罪故,無諸怖畏;彼菩提道增長法故,即是布施波羅蜜多;彼菩提道向安樂道故,即是持戒波羅蜜多;彼菩提道無損害故,即是忍辱波羅蜜多;彼菩提道建立諸法故,即是精進波羅蜜多;彼菩提道無雜亂故,即是禪定波羅蜜多;彼菩提道善了知故,即是般若波羅蜜多;彼菩提道通達出生無礙智故,即是大慈;彼菩提道無退轉故,即是大悲;彼菩提道作歡喜故,即是大喜;彼菩提道隨入真實故,即是大捨;彼菩提道去除荊棘故,即能遠離貪瞋害疑等染法;彼菩提道順安樂法故,即心無障礙;彼菩提道離險惡故,即不著色、聲、香、味、觸;彼菩提道離邪外法故,即善觀蘊、處、界;彼菩提道能降諸魔故,即能除去一切煩惱;彼菩提道是廣大法故,即能遠離聲聞、緣覺作意;彼菩提道順正法故,即能隨順先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彼菩提道廣能積集大法寶故,即善隨順一切智寶;彼菩提道常開明故,即能顯發無礙智光;彼菩提道為善說者故,即得諸善知識共所攝受;彼菩提道離高下想故,即無違順;彼菩提道離塵暗故,即無瞋忿疲懈;彼菩提道向善趣故。即能遠離諸不善法。彼菩提道善住安樂方故,畢竟趣證大涅槃法。

「寂慧!當知此如是等皆是菩薩所行大菩提道——若非趣非道者,所謂一切聲聞、緣覺——此中真實建立菩薩摩訶薩,悉令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如來身密不思議品第七 - 2024-04-11 13:07:14

如來身密不思議品第七之一

爾時寂慧菩薩摩訶薩前白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言:「大祕密[2]主!為我略說如來祕密。此中云何是為如來祕密之法?」

金剛手菩薩告寂慧菩薩言:「善男子!諦聽諦聽。我今承佛威神,為汝宣說如來祕密。有其三種。何等為三?一者身密、二者語密、三者心密。

「云何名為如來身密?寂慧!當知所謂如來於無思惟、無分別中,而能示現諸威儀相。善男子!若天若人,或有見如來坐生尊重者,即令彼等見如來坐。或有天人樂見行者,即令彼等見如來行。或有天人樂見住者,即令彼等見如來住。或有天人樂見臥者,即令彼等見如來臥。或有天人樂聞說法生尊重者,即令彼等見佛說法。或有天人樂見寂默者,即令彼等見佛寂默。或有天人樂禪定者,即令彼等見佛在定。或有天人樂出定者,即令彼等見佛出定。或有天人樂見不瞬觀視者,即令彼等見佛不瞬觀視。或有天人樂神變者,即令彼等見佛神變。或有天人樂欲觀佛金色相者,即令彼等見金色身。或有樂見白銀色者、水精色者、瑠璃色者、瑪瑙色者、珊瑚色者、琥珀色者、赤珠色者、白珠色者、青黃赤白等諸色者,如月色者、如日色者、如火色者、如光聚色者,如帝釋色者、如梵王色者,如雪色者、如雌黃色者、如朱砂色者、如水色者,如無憂樹花色者、如瞻波迦花色者、如蘇摩那花色者、如婆師迦花色者、如俱母陀花色者、如鉢訥摩花色者、如奔[A1]拏利迦花色者、如眾妙花色者,如毘沙門天王色者、如持國天王色者,如初開蓮花色者,如吉祥藏寶色者、如摩尼寶色者、如帝青寶色者、如虛空淨光色者,此如是等種種色相,乃至無邊功德色相,隨[1]諸信樂,如來各各皆令彼等悉得見佛諸色相身。

「復次寂慧!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如殑伽沙數等一切眾生皆得人身,彼彼眾生各於如來形顯色相及威儀事,隨所思惟信解皆得成辦。如一眾生如是信解亦然,彼彼一切眾生皆於如來形顯色相及威儀事,思惟信解皆得成辦。又復眾生心所信解而各差別。寂慧!以是緣故,如來普令一切眾生各隨信解威儀事等,心生歡喜;隨信解已,令諸眾生了知如來威儀事等,亦非如來若身若心有所動亂,亦無發悟,而能善知一切眾生往昔行業心意差別,是故如來隨應普現威儀事等。譬如清淨圓鏡置諸方所光照眾色,隨安掛處一切影像悉於中現,所照平等無增無減,而是圓鏡無所思惟亦無分別。寂慧!如來亦復如是,了知一切眾生心意,隨所現相悉令歡喜,而佛如來無所思惟,亦無分別復無發悟。此即是名如來身密。

「復次寂慧!如來身者,非蘊、處、界之所成立,非業所成、非煩惱生,不從父母胞胎所生,非羯邏藍等大種所生,非血肉染污筋骨聯續出入息等資養所生。

「復次寂慧!如來身者即非身也。所謂法身如虛空身,非色相身,離諸戲論無所行身。若諸眾生樂見色相而生信重所應度者,如來乃現色身諸對礙境。若諸眾生樂法離相生信重者,於一切處一切種類無對礙境,天眼亦復不能觀見。寂慧!當知一佛會中所有大眾其見各異,或有眾生見佛身者、或不見者,或遠處即見、近處不見,或近處即見、遠處不見,或遠處亦不見、近處亦不見,或專注心見、散亂心不見,或散亂心見、專注心不見,或他觀即見、自觀不見,或自觀即見、他觀不見,或夢境中見、寤已不見,或覺寤已見、夢中不見、或定中見、出定不見,或出定見、定中不見,或善相即見、不善相不見,或不善相見、善相不見,或發悟心見、無發悟心不見,或無發悟心見、發悟心不見,或加行心見、無加行心不見,或無加行心見、加行心不見,此如是等及餘無量種相觀如來身。

「彼色界天子,身相寂靜所行寂靜,善威儀道住等引心,善寂善調然目[2]睢動,亦復不能觀如來身分量色相。何以故?如來身者具無量種莊嚴色相,與虛空等,以其法身所成性故。譬如虛空廣大無際,如來身相廣大亦然。又如虛空遍入一切處、一切處通達,如來身相亦復如是,遍入一切處、一切處通達。又如虛空離諸戲論,如來身相亦復如是離諸戲論。又如虛空普能滋養一切眾生,如來身相亦復如是,普能滋養一切眾生。又如虛空無其種類亦無分別,如來身相亦復如是,無其種類亦無分別。又如虛空隨入一切色相光明,如來身相亦復如是,隨入一切色相光明。又如虛空所有一切色相光明悉住其中,如來身相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色相光明住佛身中。又如虛空一切藥草樹林悉依止故而得滋長,如來身相亦復如是,悉能滋長一切眾生所有善根。又如虛空非常非無常而不可以語言宣說,如來身相亦復如是非常非無常,而不可以語言宣說,亦復不能觀其頂相。

「復次寂慧!我不見有世間一切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等,而能觀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最勝頂相。所以者何?寂慧當知,我念一時世尊如來成道未久,在波羅奈國仙人墮處鹿野苑中轉妙法輪。是時東方有佛世尊,號瞻波迦花色,世界名如幻,國名調冤。彼有菩薩名曰風持,來此娑婆世界,瞻禮親近世尊釋迦牟尼如來。到已頭面頂禮佛足,右遶七匝住立佛前。爾時風持菩薩承佛威神,即作是念:『今佛世尊身相廣大無量無邊,不能觀其頂相;我今或可於佛世尊身量邊際求以度量。』風持菩薩作是念已,自見其身長六萬八千由旬,見佛身相長八百四十萬由旬。復作是念:『我今或以自所得者遊戲神力,而可度量如來身相分量邊際邪?』作是念已,即時菩薩承佛威神,以自通力乃往上方,過百俱胝殑伽沙數等佛土,有世界名大蓮華,佛號蓮華吉祥藏王如來,現住說法教化眾生。菩薩到已審諦觀察,不能得見如來頂相,亦復不能度量佛身分量邊際。

「時風持菩薩前詣世尊蓮華吉祥藏王如來所,頭面禮足右遶七匝住立佛前,白佛言:『世尊!我所來此,其遠近邪?』彼佛告言:『善男子!過百俱胝殑伽沙數等佛國土已,到此世界。』風持菩薩白彼佛言:『世尊!我為不能觀彼世尊釋迦牟尼如來頂相,亦復不能觀彼佛身分量邊際,故遠來此而伸請問。』彼佛答言:『善男子!假使汝今盡其神力,極盡上方一切世界,經于殑伽沙數等劫,亦復不能知彼佛身分量邊際。又善男子!假使盡諸喻法,不能譬喻彼佛如來所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種種功德,若身語心、若色若相,一切喻法皆不能喻,以彼如來超數法故。唯除虛空而可喻之,所謂如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悉如虛空故,若身語心、若色若相,此說一切皆如虛空。是故應知,虛空無量故,如來身相亦復無量。』

「寂慧!彼風持菩薩於彼佛所聞是說已,發希有心,踊躍歡喜適悅慶快,即時頭面禮彼佛足,右繞七匝承佛威神,於剎那間隱彼佛土,還復至此娑婆世界,住立世尊釋迦牟尼佛前,頂禮佛足右繞三匝,合掌諦誠向佛世尊,說伽陀曰:

「『一切佛法極廣大, 與虛空等無邊際,
若人意欲度其邊, 彼即自招於損害。
我過百俱胝數量, 殑伽沙等佛剎土,
往一如來剎土中, 欲觀如來身分量。
我既至彼佛剎已, 世界名曰大蓮華,
不能觀佛頂相高, 亦復不知身分量。
化主世尊居彼剎, 其名吉祥藏王尊,
彼佛知我意所思, 發如是言為我說:
「若人欲以譬喻法, 喻其無邊諸佛法,
彼佛不可隨相知, 是人返招謗佛罪。
唯其一法可為喻, 與諸佛法等無異,
所謂周廣太虛空, 分量邊際不可得。」
如其虛空廣大故, 佛功德聚亦復然,
謂戒定慧解脫門, 及彼解脫知見等。
如其虛空無分量, 佛色相等亦復然,
頂相高廣不能觀, 與彼虛空界無異。
如其虛空廣大故, 佛身廣大亦復然,
由身廣大量無邊, 光明廣大亦如是,
由其光明廣大故, 語密廣大亦復然,
語密廣大量無邊, 心密廣大亦如是,
由其心密廣大故, 佛慈廣大亦復然,
佛慈廣大量無邊, 佛智廣大亦如是,
由其佛智廣大故, 佛身廣大亦復然,
菩提出生勝福門, 廣大無際亦如是。
由菩提心所生福, 勝相從彼福門生,
圓滿虛空界無邊, 出生勝上諸功德。
所有一切眾生類, 普攝一切諸福蘊,
一切菩薩亦復然, 皆從菩提心所出。
所有一切菩薩眾, 宣說福蘊極廣大,
若能護持正法門, 所獲福聚多於彼。
假使諸佛加行智, 經俱胝劫共宣揚,
護持正法福無邊, 畢竟不知其邊際。
大菩提心所生福, 護持正法福無邊,
空解脫門若校量, 十六分中不及一。
空解脫門此所攝, 亦復不離菩提心,
護持正法諸福門, 一切皆同此中攝。
若能了此妙法趣, 是即菩薩大名稱,
菩提功德獲無邊, 此乃是修菩薩行。
我今說是伽陀時, 俱胝剎土皆震動,
有千俱胝眾天人, 鼓吹歌音俱胝數,
有千俱胝眾生數, 悉發廣大菩提心。
聞佛如是大威神, 風持我今如實說,
佛有如是不思議, 無量無邊復無上。
諸佛普現眾相門, 即自然智真祕密。』
「寂慧!當知如是等說,是即名為如來祕密。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六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如來語密不思議品第八,之一 - 2024-04-11 13:09:59

如來語密不思議品第八之一

復次,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告寂慧菩薩摩訶薩言:「復何名為如來語密語業清淨?所謂如來於晝夜中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於晝夜中入大涅槃。然其中間,如來未嘗宣說一字,亦無詮表。何以故?以佛如來常在三摩呬多故。如來亦無出息入息、若尋若伺,以無尋伺故,所出語言離諸邪妄。而佛世尊無尋無伺,無所分別無廣分別,無說無示復無詮表,然諸眾生亦聞如來有所宣說,而是如來畢竟在定。於一切種及一切時,亦以文字而能詮表,復無所表。若有眾生因以文字生信重者,而彼眾生自謂如來為我說法,然佛如來心常安住無分別捨。

「復次寂慧!如來亦非脣齒舌喉及其面門出諸音聲、有所聞聽,如來所出音聲從虛空出,但以眾生謂佛如來所有音聲從口門出。寂慧當知,如來語言具有六十四種殊妙之相。何等名為六十四種?一者流澤,二者柔軟,三者悅意,四者可樂,五者清淨,六者離垢,七者明亮,八者甘美,九者樂聞,十者無劣,十一者圓具,十二者調順,十三者無澁,十四者無惡,十五者善柔,十六者悅耳,十七者適身,十八者心生勇銳,十九者心喜,二十者悅樂,二十一者無熱惱,二十二者如教令,二十三者善了知,二十四者分明,二十五者善愛,二十六者令生歡喜,二十七者使他如教令,二十八者令他善了知,二十九者如理,三十者利益,三十一者離重復過失,三十二者如獅子音聲,三十三者如龍音聲,三十四者如雲雷吼聲,三十五者如龍王聲,三十六者如緊那羅妙歌聲,三十七者如迦陵頻伽聲,三十八者如梵王聲,三十九者如共命鳥聲,四十者如帝釋美妙聲,四十一者如振鼓聲,四十二者不高,四十三者不下,四十四者隨入一切音聲,四十五者無缺減,四十六者無破壞,四十七者無染污,四十八者無希取,四十九者具足,五十者莊嚴,五十一者顯示,五十二者圓滿一切音聲,五十三者諸根適悅,五十四者無譏毀,五十五者無輕轉,五十六者無動搖,五十七者隨入一切眾會,五十八者諸相具足。

「復次寂慧!五十九者,如來所出語言,普令十方一切世界一切眾生心意歡喜,佛亦不作是念:『我能宣說諸法。』所謂契經、應頌、記[1]別、諷誦、自說、緣起、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譬喻,又復祕密先行法、說本緣法、說昔因法,近說多說廣說,教示安立分位分別,解釋開明如來所說。如是等法,於彼一切大眾會中,若苾芻、苾芻尼、優婆塞、優婆夷眾會,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諸眾會,佛能各各隨其根性精進分量,如其所應為作法施。彼等眾會聞說法時,皆謂所說從佛如來口門而出。然所說法亦無互相語言重復,而諸眾會各隨音聲曉了諸法。寂慧!此即是名如來語密。

「復次寂慧!六十者,一切眾生其數無量,一切眾生行亦無量,如來所說眾生心行略有八萬四千種類,但為根性下劣眾生,令其解入如來所說。寂慧當知,眾生心行無其分量。世間所有貪行眾生、瞋行眾生、癡行眾生、等分行眾生,彼彼眾生心行差別,若佛如來於一劫中或過一劫,乃至如來住世經百千劫,隨幾許壽量極壽分限,而亦不能說諸眾生心行邊際。若佛但說眾生心行無邊際者,而諸眾生不能解入返生癡迷,是故如來以善方便,於諸眾生無量行中,略說數有八萬四千。又復如來所說諸法,隨諸眾生心行差別,如其所應皆令開覺。寂慧!此即是名如來語[2]密。

「復次寂慧!六十一者,如來語祕密智,隨入一切眾生心意,然其語言不從如來口門中出,但從虛空而出。若有眾生謂佛如來所有語言從口門出者,彼勿起是見。何以故?或有眾生,見佛語言從烏瑟膩沙相出,或從頂出,或髮際出,或從肩出,或從額出,或眉間出,或毫相中出,或從眼出,或從耳出,或從鼻出,或從頰出,或口門出,或從頸出,或從臂出,或從手出,或從指出,或兩脇出,或胸前出,或背後出,或從臍出,或陰藏出,或從[3]眼出,或從膝出,或從腨出,或從踝出,或從足出,或從[4]諸相好中出,或從一切毛孔中出,如是等眾生知解有異。寂慧!此即是名如來語密。

「復次寂慧!六十二者,如來所出語言,隨諸眾生種種信解、隨諸眾生心意成熟,普使隨應而得了知,然佛如來常住無分別捨。譬如世間假法所成諸音樂器,隨彼所作而悉[5]妙巧,手不觸近非假人力,微風吹動出美妙聲,其所出聲皆是先業差別風所吹擊。如來語言亦復如是,隨諸眾生一切[6]意樂,智風吹擊,亦非如來勤力所出。如來隨順一切眾生先業差別眾生境界,如應所說。寂慧!譬如響聲隨有所表,其所出聲非內非外亦非中間。如來語言亦復如是,隨其所出但為表了眾生心意,而如來聲非內非外亦非中間。又如大海之中有如意珠寶,其名圓滿一切意樂,懸高幢上自然出聲。謂言此珠能滿一切眾生意樂,而是珠寶亦無分別。如來亦復如是,語言妙寶深心清淨,懸[7]置大悲幢上,隨諸眾生所有意樂,如來出妙語言悉令曉了,然佛如來常住無分別捨。寂慧!此即是名如來語密。

「復次寂慧!六十三者,諸佛如來所有音聲無其分量。我不見有世間一切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等,能知如來音聲邊際及分量者。何以故?我念一時佛在王舍大城鷲峯山中,諸菩薩眾而共圍繞,宣說音聲輪清淨法門,廣為眾生顯明宣示。於後一時,以慈氏菩薩摩訶薩加持力故,尊者大目乾連即作是念:『如來音聲淨輪分量,幾何遠[8]邪?』作是念已,乃於本座隱而不現,以自神力即往須彌山頂,聽佛如來音聲遠近。復運神力遍往三千大千世界,又過須彌山西,復過四大洲界,又過鐵圍山大鐵圍山,乃至世界邊際,還住鐵圍山頂,審聽如來音聲分量,是聲平等無所增減。

「爾時世尊知其事已,即作是念:『大目乾連意欲度量我之音聲所有分量,我於今時宜攝神力。』于是世尊攝神通已,大目乾連承佛威神所加持故,以自通力於此世界西之方分過九十九殑伽沙數佛剎土已,往一世界名光明幢,彼有如來號光明王,現住說法教化眾生。是時尊者大目乾連到彼土已,審聽世尊釋迦牟尼如來音聲分量,譬如十肘地方分中,此聞彼人所說音聲。大目乾連在彼世界聽佛音聲亦復如是,其聲平等無所增減。彼光明王如來所有身量高百由旬,諸菩薩身高五十由旬。是時大目乾連以自神力,於彼諸菩薩眾所用鉢中循環而行。彼諸菩薩見是相已極生輕笑,即白佛言:『世尊!今云何有如沙門相小蟲,來此鉢中循行?』彼佛告言:『諸善男子!汝等不應生輕慢心。所以者何?今此鉢中行者,是彼世尊釋迦牟尼如來上首聲聞弟子,於大聲聞眾中神通第一。』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前詣光明王如來所,頭面禮足,右繞七匝住立佛前。彼佛告言:『尊者大目乾連!此諸菩薩有所輕笑,汝今宜應承彼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加持故,以自通力現諸神變。』尊者大目乾連白彼佛言:『我今如佛教勅,[1]加趺而坐,於此寶洲作變化事。』佛言:『今正是時。』尊者大目乾連即時[2]勇身空中高七俱胝多羅樹量,作變化事。於其坐中化現百千俱胝那庾多真珠瓔珞廣大莊嚴,而彼瓔珞各出百千俱胝光明,一一光明門皆生蓮花。是諸蓮花臺中皆有世尊釋迦牟尼如來形像安處其上,彼如來像皆悉宣說妙音聲輪清淨正法。大目乾連白彼佛言:『世尊!我今[*]加趺而坐,於此四大洲一切世界亦能作諸神通變化,乃至此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悉能作諸神通變化。』彼佛告言:『今正是時。』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如其所應現神變已,收攝神力還住佛前。時彼諸菩薩眾咸生希有之心,前白佛言:『世尊!今此尊者大目乾連,其何所為到此世界?』彼佛告言:『諸善男子!此大目乾連為欲度量彼世尊釋迦牟尼如來聲輪分量,故來至此。』

「時彼世尊光明王如來告尊者大目乾連言:『汝自今而往,勿復再起是心欲度如來聲輪分量。謂以如來清淨音聲無其分量,不可度量故。假使以汝威勢神力,極西方分,經于殑伽沙數等劫,畢竟不能得彼世尊釋迦牟尼如來音聲妙輪分量邊際,以佛如來音聲妙輪無分量故。』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七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如來語密不思議品第八,之餘 - 2024-04-11 13:13:09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八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如來語密不思議品第八之[3]餘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禮彼佛足,作是白言:『世尊!我今悔罪!我今悔罪!我於釋迦牟尼如來無量音聲清淨妙輪輒欲度量,我斯深罪。又復世尊!我所來此幾何遠邪?』彼佛答言:『大目乾連!汝過九十九殑伽沙數等世界已,到此剎中。』大目乾連白言:『我此所來而極遙遠,身力疲懈,不能還復本剎土中。』彼佛告言:『大目乾連!於汝意云何?汝勿起是見,謂汝以自神力能到此剎。何以故?但以釋迦牟尼如來加持力故,汝能至此。汝今欲還本剎土者,應向彼佛虔伸敬禮。大目乾連!汝今當知,若以汝自通力欲還本土,縱經一劫亦不能往,或復未至彼土中間而入涅槃。大目乾連!汝今至此,東西南北謂何方分邪?』大目乾連言:『我心迷昧,不知今時在何方分。』彼佛告言:『以是緣故,汝今當知,若以汝自通力,縱經一劫,畢竟不能還彼剎土。』大目乾連言:『彼世尊釋迦牟尼如來今在何方?』彼佛告言:『大目乾連!彼世尊釋迦牟尼如來現處東方。』是時尊者大目乾連即向東方五輪著地,至誠敬禮世尊釋迦牟尼如來,說伽陀曰:

「『二足聖尊攝受我, 人天供養大威德,
無邊智具無邊音, 我今欲還於本土。』
「寂慧!今此王舍城鷲峯山中一切眾會,以釋迦牟尼如來威神力故,悉聞尊者大目乾連號哭之聲。」

爾時尊者阿難前白佛言:「世尊!今此所聞號哭之聲,為何相邪?」

佛言阿難:「此是目乾連苾芻往西方分,去此佛剎過九十九殑伽沙數等剎土,到光明幢世界世尊光明王如來剎中,現在於彼將欲還復此娑婆界故,有如是號哭之聲。」

阿難白佛言:「世尊!尊者大目乾連以何緣故到彼世界?」佛言:「阿難!大目乾連將還此土,其事因緣汝自當知。」

爾時鷲峯山中一切眾會,合掌恭敬咸白佛言:「世尊!我等樂見彼光明幢世界,瞻覩世尊光明王如來,及欲見彼諸菩薩眾并尊者大目乾連。」

爾時世尊受勸請已,即於眉間放大光明,名一切處通達,其光普照九十九殑伽沙數等佛剎相續不斷,於彼光明幢世界廣大照[4]曜。是時此會一切大眾,悉得見彼光明幢世界,瞻覩世尊光明王如來,及見彼諸菩薩,[5]又見大目乾連五輪著地,向佛作禮發聲號哭。

爾時世尊釋迦牟尼如來告尊者大目乾連言:「汝今宜應隨光所照,來復此土。」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承佛世尊大光明輪,於思念間即時還此娑婆世界,住立佛前,向佛世尊頭面禮足,右繞七匝,重復諦誠五輪著地,作是白言:「世尊!我今悔罪!我今悔罪!我於世尊無量音聲清淨妙輪輒欲度量,我斯深罪故。我遠適他界聽佛音聲,既至彼已,所聞佛聲與此無異。」

佛言:「目乾連!如汝所說。如來音聲無有分量,猶如虛空無其分量,復無邊際不可度量。若其虛空可度量者,如來音聲亦可度量。何以故?虛空廣大故,如來音聲亦復廣大。」當王舍城中往昔說是大目乾連去來事時,有十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金剛手菩薩告寂慧菩薩言:「寂慧當知,此即是為如來語密。

「復次寂慧!六十四者,所有一切眾生心心所轉,而一眾生心多於彼。」寂慧菩薩言:「大祕密主!若一眾生心心所轉,假使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皆居緣覺之地,縱經一劫而亦不能思惟稱量校計伺察,何況一切眾生?」金剛手菩薩言:「寂慧!我今告語於汝,使汝開覺所有一切眾生心心所轉,即彼如來音聲妙輪出種種聲宣說法時,令諸眾生咸生歡喜,然佛世尊常住無分別捨。」

爾時金剛手菩薩說伽陀曰:

「三千世界諸眾生, 一切皆證緣覺果,
縱經一劫盡籌量, 一眾生心不能曉。
世間所有一眾生, 唯佛能知彼心意,
隨眾生心雖了知, 佛無發悟無分別。
乃至一切眾生類, 總聚思惟有其三,
世尊隨[1]類如所應, 淨妙聲輪宣正法。
法中自在演妙音, 一切聞者咸欣悅,
隨所宣說名相生, 以諸法名善開示。
所有一切眾生類, 色相名字及思惟,
一毛孔中放光明, 如來隨應善分別。
所有世尊大慈化, 一切毛孔放光明,
光明超勝人中尊, 音聲輪中宣妙法。
假使佛經一劫中, 以諸譬喻善宣說,
然佛語及音聲輪, 畢竟不得其邊際。
一切煩惱無色相, 所說語言亦無相,
由其語言無相因, 煩惱無相自息滅。
是故語言諸色相, 於一切處不可得,
以其畢竟無得故, 煩惱色相亦如是。
由其語言不實故, 所說非內亦非外,
煩惱不實亦復然, 染性非內亦非外。
以無少法可得故, 佛所說言遍十方,
煩惱無得亦復然, 是故有所[2]佛宣說。
一切眾生語言道, 上中下品有其三,
語言非身亦非心, 此中無住非無住。
譬如假法成樂具, 由風吹擊眾音聲,
所出音聲無所從, 是中亦無造作者。
由其宿昔善淨[3]性, 一切眾生意風吹,
故佛世尊出妙音, 然佛亦無分別想。
譬如應聲而對響, 音[A1]響非內亦非外,
人中尊出妙[4]言語, 非內非外亦如是。
又如珠寶無分別, 令諸眾生喜樂生,
佛無分別亦復然, 一切音聲皆圓滿。
「復次寂慧!當知如來語祕密智,隨入一切眾生宣說諸法。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種種生處,如來隨入一切眾生語言音聲,以種種名字安立四諦。寂慧!如其所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所有地居諸天作如是說:

「『珂吠 珂嚩牟[5]梨 珂嚩那曳 珂嚩度嚕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彼空居諸天作如是說:

「『多哩帝 阿嚩哩帝 阿嚩哩多尾誐彌 阿嚩哩多儞薩多囉尼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彼四[6]大王天作如是說:

「『伊尼 彌尼 捺紕 捺羅紕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彼忉利天作如是說:

「『阿嚩哩多儞 阿西嚩帝 叉野嚩帝 叉野耨誐彌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彼夜摩天作如是說:

「『輸[*]梨 輸羅西嚩儞 輸羅叉曳 輸羅叉野婆嚩儞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彼兜率天作如是說:

「『烏珂[*]梨 目珂[*]梨 尾嚩努 散左哩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彼化樂天作如是說:

「『多囉多 散多囉多 多囉叉野 多囉目珂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彼他化自在天[A2]作如是[A3]說:

「『訶訶呼 訶訶尾那曳 訶訶尾誐彌 訶囉儞誐彌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彼魔眾天作如是說:

「『盎誐覽 盎誐囉母藍 盎誐囉播都桑 盎誐囉儞 悉帝囉𧹞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彼梵眾天作如是說:

「『秫毘 秫毘葛哩 秫毘尾舍那 秫婆嚩哩多那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彼梵輔天作如是說:

「『彌訶哩 僧訶哩 娑囉尼 娑囉娑囉尼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彼梵會天作如是說:

「『沒囉拏 沒囉拏散提 沒囉拏沒嚕訶拏沒嚕訶努波舍摩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彼大梵天作如是說:

「『多囉訥哩  多囉左俱哩 多薩布哩 俱囉嚩訶儞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彼少光天作如是說:

「『呬呬 係呬 呼護 訶囉奴散提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此下合有無量光天、光音天說四諦文,梵本元闕。)』

「彼少淨天作如是說:

「『烏呬多 儞嚩呬多 儞誐叱多 儞誐摩儞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彼無量淨天作如是說:

「『西嚩儞 散西嚩儞 剎野西嚩儞 阿西嚩儞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彼遍淨天作如是說:

「『波哩砌禰 波哩砌努捺曳 嚩那俱梨 菩陀尾秫提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彼廣果天作如是說:

「『阿訖哩多 阿迦囉尼 阿囉拏尾誐帝 迦羅拏儞瑟恥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於第四禪九天之內,合有無雲、福生、無想三天,梵本元闕。)』

「彼無煩天作如是說:

「『阿耨誐摩那 阿那誐摩那 阿耨散提 阿耨散提誐摩那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彼無熱天作如是說:

「『秫提 秫馱[A4]嚩帝 秫馱波哩秫提  [A5]秫馱誐摩儞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彼善見天作如是說:

「『𤚥摩摩 𤚥摩彌 摩那耨誐摩野 摩那耨誐摩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彼善現天作如是說:

「『目訖底 目訖多嚩底 目訖多母梨 目訖多摩多耨散提

「『即是此說苦、苦集、苦滅、向苦滅道諦。』

「彼色究竟天作如是說:

「『儞瑟恥 [1]阿顛多儞瑟恥 阿羯臘波儞 阿鉢囉底散提』

「寂慧當知,如是等諸天,各各以其隨天語言安立四諦,并餘龍眾、夜叉眾、乾闥婆眾、阿修羅眾、迦樓羅眾、緊那羅眾、摩睺羅伽眾,及堅身夜叉眾、持鬘夜叉眾等,各以彼彼種類語言安立四諦。

「寂慧!此閻浮提諸國土中,少略而言滿千國土,乃至十六大國一切人眾,隨彼方處種種語言、種種音聲、種種心想,如來隨入一切語言音聲施設名字,所立四諦悉能解了。所謂尸迦國人,乃至世界邊際所住國人,如是等閻浮提中滿千國土,一切人眾種種語言、種種音聲、種種心想,施設名字各說四諦。如來隨入一切語言音聲悉能解了,亦非如來心識語言有所流散。寂慧!此小千世界中有九十四俱胝那庾多百千種類語言名字,各說四諦,總攝一切所說言音,皆悉同歸一四諦義,即是勝義諦、即是無生諦、即是如實諦、即是不動諦。寂慧!此即是為如來語密。

「復次寂慧!如來語言而能斷除一切眾生疑惑不決,所謂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普攝一切眾生,以佛智所知,而眾生界多於地界。寂慧!正使一切眾生各各獲得智慧具足,與尊者舍利子等無有異,以是緣故,一切眾生各各皆以如舍利子所等智慧,以疑惑事於一劫中或過一劫,共相問難思惟稱量伺察,而一眾生復勝於一。是諸眾生以所疑事互思惟已,一時俱來請問世尊。時佛世尊於彈指間應問皆答。是故世尊隨了一眾生所起心念,普攝一切眾生,咸以一音悉為宣說斷諸疑網,令諸眾生得斷疑已咸生歡喜。寂慧!此即是名如來語言普能斷除一切眾生疑惑不決,然非如來心及語言有所動轉,一切皆是如實所說。寂慧當知,如是等說,皆是如來祕密之語希有之語。此即名為語業清淨。」

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說是如來語祕密[1]主,會中有三萬二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方一切諸佛剎中所有賢劫諸菩薩眾,各各在彼佛世尊所修梵行者,是諸菩薩為供養佛及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故,垂諸寶蓋散以妙花,是花[2]槃旋來此會中,散於佛上及金剛手菩薩之身,乃至遍散一[3]劫眾會。其諸寶蓋旋復空中住佛頂上,而諸寶蓋出妙音聲作如是言:「我等賢劫諸菩薩眾,遣此奉用供養世尊及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惟願攝受。」

隨佛如來向所宣說未曾有法,一切眾會皆悉聞已,各復增勝發希有心,即向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虔伸頂禮,極生最上信重之想,咸作是言:「大祕密主!我等今時快得善利,獲聞金剛手菩薩宣說如來語密不思議法門。若諸眾生聞此所說信解無疑,是諸眾生所得人身功不唐棄,即為如來所應化度,彼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4]◎

◎[5]爾時世尊普告一切眾會,讚言:「善哉善哉!」乃謂寂慧菩薩摩訶薩言:「寂慧當知,所有如來真實之理,如來正法、如來所行,一切世間實難信解。而此正法,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能善宣說。若諸眾生不久當得具是法者,即能於此所說正法,隨其聞已而生信解。生信解已,即能受持不驚不怖,隨入義趣了真實性,是人當得[6]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當佛如來稱讚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善說法時,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六種震動,有大光明普遍照曜,空中自然雨眾妙花,鼓吹歌音種種振擊。有阿僧祇眾生發菩提心,阿僧祇菩薩得隨順忍,阿僧祇菩薩得無生法忍,阿僧祇菩薩善根成熟故得一生補處。時彼大眾會中佛世尊前六萬八千由旬之內,地界忽然而悉破裂,大水騰涌如惡叉聚,高起空中徹于梵界,時此一切三千大千世界香[7]水充滿。

是時佛告寂慧菩薩摩訶薩言:「寂慧!汝今見此水騰涌不?」

寂慧菩薩白佛言:「我見。世尊!今此所有是何先相?」

佛言:「寂慧!今此大地忽然破裂水騰涌者,非所思念。其有受持此正法者,彼等眾生亦復如是,於正法中解如實理豁然開悟,而彼所有一切無明見等諸罪業門悉能開豁,無盡法光勝慧辯才所說理教皆能出現。乃[8]是金剛手大士善為眾生宣說正法,令諸眾生心生歡喜。寂慧!當知今此正法悉是如來不共勝相。」[9]◎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如來心密不思議品第九 - 2024-04-11 13:14:11

如來心密不思議品第九

復次,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告寂慧菩薩摩訶薩言:「復何名為如來心密心業清淨?寂慧!譬如無色界天眾生生已,同以一識而為所緣,住八萬四千劫。彼識亦非隨餘識轉,盡壽邊際於彼滅已,隨業成熟隨處受生。如來亦復如是,以無住識,於晝夜中菩薩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於晝夜中如來入無餘依大涅槃界,於其中間而佛如來無心可轉,無心伺察、無心不伺察,無心知解、無心思念、無心限量、無心積集、無心離散、無心動亂,無心可高、無心可下,無心防衛、無心趣向、無心勇悍、無心觀矚、無心惱害、無心流蕩、無心寂定、無心喜悅、無心逼惱、無心安處、無心遍行、無心分別、無心差別、無心遍計、無心在止、無心在觀、無心隨流於識、無自心建立、無他心觀察,無心依止於眼、無心依止耳鼻舌身意,無心依止色、無心依止聲香味觸法,無心住所緣處、無心住意處、無心住內處、無心住外處,無心依法行、無心依智行,無心觀察過去未來現在等法。

「寂慧!此是如來心業清淨。如來心者無少法可取,於諸法中但以無著無礙知見而轉。如來自心既清淨已,於諸眾生不清淨心,亦復不見於彼有見及彼無見,無所分別。雖有所見而無戲論,見無所見是名為見。彼如來智。不與肉眼所見相應,不與天眼所見相應,不與慧眼所見相應,不與法眼所見相應,不與佛眼所見相應,不與天耳所聞相應,不與他心智所知相應,不與宿住隨念智所思相應,不與神通智所作相應,不與有漏智相應;於彼一切法所可相應者,謂一切法無礙之智。然佛如來而無加行,亦無發悟復無作意,善住如來智光明中,觀察一切眾生心行,了知一切法若染若淨。所有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以如來智悉不捨離。然佛如來於是法中而無加行,亦無發悟復無作意。如來離心意識,常[1]在三摩地中,亦不捨離一切佛事,於一切佛法無礙智中而無所著。

「寂慧!譬如如來化如來像,彼所化像無心意識,無身行語行意行所轉,以佛加持力故而能施作一切佛事。如來亦復如是,與所化像等無異故,見一切法皆悉如化故無分別,於身語心無所發起而能施作一切佛事,然無加行亦無發悟復無作意。何以故?如來了知一切法相自性如化。是故如來自覺悟已,為悲愍故,方便開覺一切眾生。

「寂慧!當知彼如來智,不住有為、不住無為,不住蘊、處、界,不住於內、不住於外,不住善法、不住不善法,不住世間、不住出世間,不住有罪、不住無罪,不住有漏、不住無漏,不住過去、不住未來、不住現在,不住擇滅、不住非擇滅,如是乃至不住於識。如來於一切眾生心行意樂之中,但以無著無礙知見而轉,然無加行亦無發悟復無作意。寂慧!此即是為如來心密不思議法。是故當知,如來常在三摩呬多,亦不捨離一切眾生心意表了。」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菩薩苦行超勝以受食緣成熟眾生品第十一 - 2024-04-11 13:15:17

菩薩苦行超勝以受食緣成熟眾生品第十一

爾時寂慧菩薩摩訶薩白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言:「祕密主!汝可樂說菩薩苦行、詣菩提場降伏魔軍、轉正法輪、莊嚴佛土等事。我今欲聞,願為開發。此如是等希有之事,汝現證知。」

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告寂慧菩薩摩訶薩言:「寂慧當知,菩薩苦行等事,具有無量功德莊嚴,假使住世一劫盡其壽量,而亦不能廣分[2]別說。我今為汝略說。寂慧!菩薩苦行非一種相,菩薩但為降伏諸魔及外道故,乃至禁戒諸相,或五熱炙身,及餘一切威儀事等,悉為降伏[A1]諸魔外道,令其最勝最上,出過於彼所有禁戒修行諸難作事。彼諸外道不能作者,菩薩一切悉能現作,使其超勝。

「寂慧!或有眾生見其菩薩一足翹立,或見菩薩舉其雙臂,或見菩薩向日諦瞻,或見菩薩五熱炙身,或見菩薩肘步而行,或見菩薩竚立不動,或見菩薩上起雙足,或見菩薩頭頂向下,或見菩薩臥於棘上,或見菩薩臥牛糞上,或見石上[3]加趺而坐,或臥牆上,或臥果蓏之上,或臥椽上,或臥土上,或著蓑衣,或著草衣,或著鹿皮衣,或以衣覆身,或復裸形,或隨日而轉,或著塚間衣,或著樹皮衣,或食莠稗,或食於根,或食於葉,或食於花,或食於果,或食於莖,或食於枝,或食藕根,或六日不食,或食穢豆,或食穢稻,或食蕎麥,或食菉豆,或食青豆,或食於稻,或食脂麻,或食粳米,或但飲水而為資養,或食酥滴,或食蜜滴,或食乳滴,或常不食,或魔眾中住,或單己坐,或一向立。寂慧!此如是等諸威儀事,及餘無量難行苦行,菩薩為降伏外道故,悉能現同彼苦惡相。菩薩如是於六年中,未嘗壞彼一威儀相,示現滿足禁戒修行,精進[A2]治鍊菩薩所作,最勝最上堅固不退。如是六年現作諸相,亦[1]非餘信解者更互得見,所修禁戒,所有別外修禁戒者,見彼菩薩如是所修,皆悉降伏。寂慧!菩薩於一切處所作所現,悉住捨心離諸過失。

「復次寂慧!菩薩如是修苦行時,有六十四那庾多天人,於三乘中善根成熟。寂慧當知,有諸天人具大信解作善業者,彼見菩薩在寶樓閣中安[2]庠而坐,入阿塞頗那迦定,受定中樂。菩薩[A3]經六年已從定而起,諸天人中有法欲者、志求法者,為彼成熟如應說法。彼諸天人見是菩薩、聞所說法,悉無別異所作事業。寂慧當知,此名菩薩大智積集大悲方便解入不思議甚深理法降伏一切邪魔外道入苦行智清淨法門。

「又復寂慧!菩薩於六年中,成辦如是所應示現極難行事。過六年已往泥連河,隨順世間澡沐作淨,既沐身已住於岸側。是時有一聚落中女,其名善生,[3]構以百牛成乳糜粥淨心捧持,詣菩薩所而以上之。是時復有六十俱胝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眾,各各辦造上妙飲食,持奉菩薩。咸作是言:『惟願菩薩大士受我飲食!惟願大士受我飲食!』寂慧!是時菩薩最先受彼善生女人所施乳糜,其彼六十俱胝天、龍、夜叉、乾闥婆等,所施飲食亦悉受之。互不相見,各各皆謂:『菩薩受我所施飲食。菩薩受已,當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菩薩普為所施諸眾成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根法故。寂慧!此即是為菩薩苦行超勝,以受食緣成熟眾生方便勝行。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九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菩薩詣菩提場品第十二 - 2024-04-11 13:16:06

菩薩詣菩提場品第十二

「爾時菩薩既澡沐已,復受飲食身力充實,即時往詣大菩提場。到已告語善地天子并諸地居天子眾等,說伽陀曰:

「『任持大地不動搖, 菩薩離愛斷害者,
今此樹下證菩提, 汝等莊嚴於此地。』
「善哉地居天歡喜, 普遍清淨三千界,
廣散最上妙香花, 遍灑香水皆清淨。
所有堅手及持鬘, 常憍天等至空居,
歡喜瞻仰菩薩尊, 散眾妙花伸供養。
四護世天并眾會, 乃至一切四大洲,
遍三千界金網嚴, 覆以供養人中勝。
三千界中帝釋主, 供養菩薩大威德,
如廣勝殿天妙嚴, 三千界嚴亦如是。
夜摩天眾咸欣悅, 覆瑠璃網以嚴治,
廣三千界寶珍奇, 為人中仙伸供養。
兜率天眾咸欣悅, 布真珠網作嚴飾,
珠瓔其猶半月形, 復散真珠廣如雨。
化樂天王并天眾, 閻浮檀金為寶網,
金網寶鐸出妙聲, 遍三千界聞皆喜。
諸有天中淨妙寶, 無邊照[4]曜淨光明,
他化自在天所嚴, 供養一切義無畏。
所有龍及乾闥婆, 摩睺羅伽修羅等,
各於自宮廣莊嚴, 及以妙嚴於欲界。
「復次寂慧!是時大梵天王見是菩薩詣菩提場殊勝相已,即告一切梵眾天子言:『汝諸仁者!知是事不?今此菩薩摩訶薩於大誓願、廣大甲冑而不棄捨,復於堅固甲冑無懈退意,能善成辦諸菩薩行,修諸波羅蜜多善住彼岸,於一切菩薩地中善得自在,一切菩薩意樂悉能清淨,復善通達一切眾生種種根性,深入一切如來祕密分位,諸魔業道已悉超越,於一切善根得不壞信,諸佛威神共所建立,普示一切眾生正解脫道,為大導師摧破一切魔外境界,三千大千界中一勇猛尊,積集法藥為大醫王,覆以解脫繒帛為大法王,放大慧光建大法幢;世間八法皆不能染,真實清淨大蓮花生,於一切法總持無忘,大海出生離諸增損,不動不搖如須彌山,妙善無垢妙善清淨,自淨妙慧大摩尼寶之所出生,一切法中而得無礙,大梵所生心業調暢。具如是等功德菩薩今詣大菩提場,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降諸魔軍,為令圓滿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佛法,普為一切轉大法輪、作獅子吼,於諸眾生廣行法施,令諸眾生法眼清淨,以其正法攝伏一切邪異外論,為欲圓滿往昔誓願,為欲親近諸佛世尊,於諸法中得富饒自在。汝諸仁者!當發勤勇之心於菩薩所親近供養。』

「時大梵天王以清淨心復告一切梵眾天子言:『諸仁者!今此菩薩於多百千劫中精修禁戒,是即最上清淨大士。今詣大菩提場,將成正覺。汝等宜應於一切三千大千世界廣作殊妙莊嚴等事。』

「爾時大梵天王說伽陀曰:

「『清淨大士戒決定, 廣為人天作利益,
人中天[1]供天中天, 詣菩提場大寂默。
降伏一切魔軍眾, 一切智智真覺了,
一切佛法悉圓明, 轉正法輪行利樂。
大智一振獅子吼, 一切眾生聞皆喜,
令開法眼清淨因, 人中尊詣菩提樹。
邪異外論皆攝伏, 往昔誓願悉周圓,
正覺事業現令成, 人中尊詣菩提樹。
善哉和合皆專志, 普遍地方作莊嚴,
三千大千世界中, 普見莊嚴於欲界。
如其欲界所嚴事, 色界莊嚴亦復然,
善哉梵眾清淨心, 廣作莊嚴三千界。
欲界所現供養事, 上界亦現諸供養,
遍散最上妙香花, 寶嚴眾樂皆吹擊。
三千世界諸天眾, 見聞欣躍伸敬禮,
乃至色究竟天中, 各各自宮廣嚴飾。
上中復上勝中勝, 普現莊嚴眾天宮,
天女六十百俱胝, 建菩提場金剛座。
一切遍灑於香水, 復散種種[2]殊妙花,
遍列眾寶此地方, 大菩提場廣嚴好。
語不能讚諸功德, 此有無量種莊嚴,
大士決定戒精修, 世間善利大威德,
將詣菩提樹王下, 降伏魔軍諸惡慧,
一切和合聖者行, 廣作三千界嚴飾。
天人中尊法自在, 供養彼得無邊福,
梵眾聞彼人中尊, 殊妙莊嚴三千界,
妙花寶幢作嚴事, 變化世界寶所成。
俱胝妙蓋化空中, 如日月光極嚴麗,
娑羅樹花眾最上, 化現悉如歡喜園。
大仙循道歡喜行, 變化莊嚴七車量,
寶成金蓮華密覆, 七重界道而圍繞。
帝釋天主作莊嚴, 人天希有昔未見,
如忉利天廣勝殿, 四大洲嚴亦復然。
夜摩兜率化樂天, 他化嚴同色究竟,
勇發勤力皆迅疾, 共嚴最上菩提場。
如欲界中勝莊嚴, 天龍等眾亦如是,
於剎那間皆化現, 菩薩於中所行詣。
四方天女數俱胝, 詣菩提樹眾圍繞,
塗香末香眾妙花, 一切處灑妙香水。
大菩提樹本妙嚴, 如忉利天園生樹,
所有一切莊嚴事, 語不能讚諸功德,
那庾多數彼諸天, 彼彼莊嚴皆殊妙。』
「復次寂慧!菩薩既至菩提場已,始下雙足千輻輪相按彼地時,即有廣大光明出現。是光普照一切地獄、傍生、餓鬼趣中,諸眾生類蒙光照[3]觸,所受諸苦暫得停息。迦[4]梨迦龍王宮中大光普照。

「爾時迦[*]梨迦龍王見是菩薩光明照已,心生歡喜踴躍慶快,即時為彼自宮眷屬及諸龍眾說伽陀曰:

「『如金色光極晃曜, 大明照我龍王宮,
我蒙光照適其身, 亦復心生大歡喜。
如我於彼先佛所, 昔曾見此瑞光明,
而今所覩定無疑, 佛大無畏當出世。
汝等各持妙香花, 塗香末香花鬘等,
真金及彼摩尼珠, 以為瓔珞并上服;
復持種種妙樂具, 珠寶所嚴眾幡蓋,
及寶所成妙高幢, 為[5]天人師伸供養。
所有龍王妙宮殿, 廣大莊嚴悉清淨,
汝等應生歡喜心, 皆同親詣於佛所。』
「爾時迦[*]梨迦龍王與自宮人眷屬并諸龍眾,各持種種上妙香花衣服幢蓋,及眾樂具鼓吹歌音,上踴空中,香水如雲遍灑一切,復雨龍華龍真珠等。如是廣以龍王威神、龍王通力現諸化事,詣菩薩所。到已即時與諸眷屬禮菩薩足,鼓妙音樂虔伸供養。作供養已,是時龍王右繞而住,說妙伽陀伸讚歎曰:

「『人中尊放大光明, 普照一切佛剎土,
剎那惡趣苦皆停, 我等龍宮俱照[*]曜。
龍眾蒙光照[*]觸已, 咸生歡喜作是言:
「菩薩成佛定無疑, 金色光明乃如是。」
有那庾多龍女眾, 恭敬捧持妙香花,
及勝衣服[1]眾幡幢, 詣菩薩所伸供養。
今此地方花蓋等, 一切殊妙廣莊嚴,
又復藥草諸樹林, 低垂悉向菩提樹;
江河停流而寂靜, 風止搖擊悉安然。
菩薩今日證菩提, 世間最勝降魔者,
梵王帝釋諸光明, 日月光等悉映蔽,
蒙光照者得清涼, 佛出世故咸歡喜。
復有諸妙吉祥瓶, 右旋宛轉在空中,
仙眾龍眾等居空, 右旋其狀亦如是,
世間若天若人等, 各各至誠伸供養。
菩薩今日證菩提, 為求慧者開正道,
我等今日於佛所, 增益威光得善利。
我昔供養拘留孫, 及迦諾迦大聖主,
迦葉最上人中勝, 乃至今供釋迦仙,
此求菩提大神通, 最勝希有昔未見,
具德最上人中尊, 出大梵音獅子吼,
堅求菩提決定心, 是心超勝無比等。
而彼日月可墮落, 須彌山王可破壞,
今日不圓十力尊, 世間無復有是處。』
「復次寂慧!時迦[*]梨迦龍王上首之妃名曰金光,與諸龍女恭敬圍繞,持以種種殊妙寶蓋、種種妙衣及天花鬘、種種巧嚴真珠瓔珞、種種上妙摩尼珠寶,及彼種種眾妙香瓶,奏妙歌音詣菩薩所。到已禮敬,散諸寶花而伸供養,住菩薩前說伽陀曰:

「『心無動亂無恐畏, 無貪無瞋亦無癡,
能調難調無染尊, 能離諸惡無所著。
我今頂禮淨解脫, 大仙拔除諸疑箭,
以大智光破無明, 能度世間諸苦惱。
世間無依無救者, 菩薩善為作依救,
光明普照三界中, 天人歡喜心清淨。
空中遍雨眾妙華, 及散妙衣廣嚴飾,
如是勝相我所知, 今日大仙成正覺。
勝者勇詣菩提樹, 降伏諸魔無染尊,
煩惱黑闇網蠲除, 證大菩提心寂靜。
汝經多俱胝劫中, 於先佛所求菩提,
難行能行為世間, 今時圓滿勝意樂。』
「復次寂慧!爾時菩薩將成正覺,有諸賢聖以威神力而為警發。即時有一刈草之人名曰吉祥,自然住立菩薩之右,持以淨草。是草柔軟如孔雀項,復如迦左隣那衣,色香具足一一右旋。時刈草人即持其草,詣菩薩前奉上菩薩,深發最勝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復次寂慧!彼時吉祥刈草人者,以宿願深固昔發願言:『願我悉於賢劫之中諸菩薩眾成正覺所,大菩提場皆布淨草。』何以故?寂慧!我念過去於此賢劫之前九十一劫中,有佛出世,號毘婆尸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佛法中,圓滿一千大菩薩眾修持梵行,時彼世尊為賢劫中諸大菩薩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時有一長者名曰具慧,在大會中,聞彼世尊授諸菩薩菩提記已,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彼長者發是願言:『願我於此賢劫諸佛如來菩提場中,悉布勝妙[2]師子之座,或施淨草。』寂慧當知,無復疑念,彼時具慧長者豈異人乎?即是釋迦菩薩成正覺時奉淨草者,吉祥刈草之人。以是緣故,汝今應知,彼吉祥刈草之人隨宿願力,於諸佛所,或施淨草、或布妙好[*]師子之座。隨諸眾生信解智力善根成熟,其事如是。

「復次寂慧!是時菩薩既至菩提樹已,彼菩提樹神及十千天女,皆悉捧持諸上妙花及塗香等,詣菩薩前。各以所持諸妙香花用散供養,各各頭面禮菩薩足,異口同音說伽陀曰:

「『歸命威德大無畏, 善寂善調破諸惡,
離過勇猛大威光, 清淨導師無染者。
能救無依諸苦惱, 唯一聖尊施諸樂,
世間煩惱病能除, 為大醫王普救療。
歸命清淨大名稱, 天歡喜散花如雨,
決定[3]今速證菩提, 起大慈心攝一切。
往詣樹王登勝座, 摧破一切諸魔闇,
覺悟寂靜證菩提, 亦如先佛所證悟。
俱胝劫修清淨行, 難作能作利世間,
大仙意樂今已圓, 安坐樹王成正覺。』
「復次寂慧!是時菩薩持以淨草詣菩提場,到已即於金剛座上自布其草,然後乃向菩提樹王恭敬頂禮右繞七匝。菩薩布草之後,是時即有八萬四千天子,持以八萬四千妙好莊嚴[*]師子之座,奉上菩薩。其座高廣嚴好殊麗眾寶莊飾,覆以寶網及真珠網,復垂珠瓔而為交絡,妙巧施設無數百千上妙衣服。菩薩爾時即現其身,各各安處八萬四千[*]師子座上。彼諸天子互不相見,皆謂菩薩在我所施[*]師子座中。菩薩坐已,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是諸天子咸生歡喜清淨之心,皆悉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十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降魔品第十三 - 2024-04-11 14:58:01

降魔品第十三

「復次寂慧!菩薩安處大菩提場師子座已,即放眉間白毫相光普遍照[3]曜,是光名曰警照諸魔。時此三千大千世界有百俱胝魔眾蒙光照[4]觸,各各於自所止宮中身毛悚[A1]豎,復於自宮心生逼惱。其光映蔽魔宮暗冥,時彼諸魔乃作是念:『何因何[A2]緣我等宮殿皆悉暗冥?豈非釋迦菩薩坐菩提場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耶?』彼諸魔眾即時觀見菩薩已坐大菩[A3]提場,是時諸魔即各隱自所止宮中。彼一一魔各有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夜叉侍衛,種種色相、種種狀貌、種種形體,奔馳往復周章惶怖,有種種頭面、種種器仗、種種旌幢周匝圍繞,發大惡聲哮呼號叫,恃魔威力起魔業通。諸魔首領普遍縱廣二萬由旬,魔眾眷屬亦復廣多八萬四千由旬,皆以菩薩攝化力故,咸悉來至菩提樹下。

「寂慧當知,彼諸[5]魔眾到已,即時運魔業力,化現種種醜惡容相,發起多種不可意聲,佷戾兇殘哮吼震擊,意欲攝伏毀害菩薩。是時會中有未離貪諸眾生類,聞惡聲已,生大驚怖即趣命終,或未終間受多苦惱。以菩薩威神力故,而彼惡聲久不能息。菩薩乃起大悲之心愍其逼惱,即為息滅諸有惡聲,不令嬈害一切眾生。寂慧當知,此是菩薩善巧方便最勝境界。爾時菩薩聞彼種種極惡聲已不生驚悚。何以故?菩薩所聞諸聲,若美若惡,悉如響應。

「復次寂慧!彼諸魔眾以諸惡相嬈菩薩時,即有守護大菩提場修菩提行諸賢聖眾,以十六種言詞毀呰諸魔,謂言:『惡者!汝宜止止。勿得固起惡戾之相,而生嬈害菩薩大士。所以者何?今汝諸魔欲壞菩薩,而菩薩力最大最勝能壞汝等,如羸力人敵大力者。又汝諸魔欲勝菩薩,而菩薩力能勝汝等,如劣弱軍戰大勇者。又汝諸魔欲超菩薩,而菩薩力能超汝等,猶如星宿比月光明。又汝諸魔欲破菩薩,而菩薩力能破汝等,猶如猛風吹其糠粃。又汝諸魔欲摧菩薩,而菩薩力能摧汝等,猶如大樹斷截其根。又汝諸魔欲怖菩薩,而菩薩力能怖汝等,猶如群獸遇大[*]師子。又汝諸魔欲令菩薩處枯涸地,而菩薩力能涸汝等,猶如炎日涸牛跡水。又汝諸魔欲毀菩薩,而菩薩力能毀汝等,如邊小國戰大國土。又汝諸魔欲窺覘菩薩,而菩薩力能窺汝等,如惡人處脫其殺命。又汝諸魔欲亂菩薩,而菩薩力能亂汝等,猶如賈客廣積珍財為火所爇。又汝諸魔欲令菩薩生大憂惱,而菩薩力能令汝等生大憂惱,如非法王失其王位。又汝諸魔欲於菩薩起恚惡心,而菩薩力制汝恚心,猶如老鴈折其翅羽。又汝諸魔欲殺菩薩,而菩薩力制汝殺心,如人經遊曠野險難中竭財物。又汝諸魔欲令菩薩作奔馳者,而菩薩力能令汝等奔怖馳走,如涉大海中破船舫。又汝諸魔欲令菩薩作萎悴者,而菩薩力能令汝等悉皆萎悴,如劫火洞然焚燒草木。又汝諸魔欲斷菩薩,而菩薩力能斷汝等,如大金剛斷諸小石。』

「寂慧!而彼守護大菩提場修菩提行諸賢聖眾,以如是等十六種言詞毀[A4]呰諸魔、讚歎菩薩;然彼諸魔亦未退伏。

「爾時菩薩即以百千俱胝那庾多阿僧祇劫積修妙行,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勝慧,慈悲喜捨,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奢摩他、毘鉢舍那,明智解脫等法,極善所作柔軟細妙右金色臂舒置魔頂,而復遍身按息捫摩,起大悲意慈眼觀視,深心解脫一切眾生;一切世界諸佛世尊,現前作證正念正知。菩薩即時以手按地。菩薩大士手按地已,爾時大地六種震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涌、遍涌、等遍涌,爆、遍爆、等遍爆,擊、遍擊、等遍擊,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邊涌中沒、中涌邊沒,如是等六種震動起十八變,周遍大地皆悉動搖,於剎那間現諸異相。時諸魔眾,佷戾兇殘哮吼震擊欲興害者罪業等輩,見是相已咸生驚怖。又以菩薩威神力故,聞空中聲說伽陀曰:

「『應當歸命聖大士, 諸仙眾中最上仙,
廣施無畏大慈悲, 普能救護諸群品。』
「復次寂慧!彼諸惡魔聞是聲已,於魔眾中有八百萬俱胝那庾多惡夜叉眾偃仆于地,俱發聲言:『救苦救苦,大士救我。』餘諸魔眾咸欲奔走,盡其魔力不能前詣。

「爾時菩薩以悲愍故舉身放光,由彼光明所照[*]觸故,時諸魔眾悉離怖畏,即各還復所止宮中。寂慧!當其菩薩為諸魔眾現神通時,有八百萬俱胝那庾多惡夜叉眾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會中復有九百九十萬俱胝那庾多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八萬四千天子以宿善力故皆得無生法忍。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轉法輪品第十四 - 2024-04-11 17:20:08

轉法輪品第十四之一

「復次寂慧!或有天人知彼菩薩降伏魔軍,或有天人知彼一切諸惡魔眾不曾來詣菩薩之所,或有天人初知菩薩敷吉祥草就菩提座,或有天人見釋迦菩薩處于眾寶蓮花莊嚴師子座上,或有天人見其菩薩處于地上,或見菩薩在阿說他樹下安詳而坐,或見菩薩在波利質多羅樹、或俱毘陀羅樹、或菩提樹下,或見菩薩在眾寶所成菩提樹下。或有天人見菩提樹高一多羅樹量,或有天人見師子座高一多羅樹量,或有天人見菩提樹高七多羅樹量。或有天人見師子座高半多羅樹量,或見菩提樹乃至高于八萬四千由旬之量,或見師子座高四萬二千由旬之量。或有天人見彼菩薩降伏魔軍,或有天人見一魔軍,或有天人見有廣多惡魔軍眾,或見菩薩以遊戲神通破魔軍眾。或見菩薩處虛空中,或見菩薩於虛空中踞師子座,或見菩薩菩提樹下安處寶座,成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寂慧當知,菩薩成就無量最勝清淨境界,皆是菩薩處于最上最勝大菩提場,具足如是無量功德現諸勝相。

「復次寂慧!菩薩安處最勝最上大菩提場降魔軍已,即有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往昔同修最勝道行諸菩薩眾咸來至此,俱發清淨無畏等聲,謂吉善聲、快樂聲、歡喜聲、迅速聲、捷利聲、善哉聲、不空聲、勇猛聲、士夫聲、不退轉聲、增益聲、吉祥聲、無熱惱聲、大悲愍聲、往昔意樂聲、功不唐捐聲、悅可意聲、堅固和合聲、大士遊戲聲、最勝利益聲、剎那相應聲、一切智智聲、成等正覺聲,彼諸菩薩出如是等清淨聲。時又十方世界所來集會最上最勝菩提場中諸菩薩眾,復以俱胝那庾多百千美妙言音廣作安慰,施設種種殊妙供養,復作種種最勝稱讚。時彼宿修善行諸菩薩眾,并十方世界所來集會勝菩提場諸大菩薩,如是安慰供養稱讚。而釋迦菩薩雖降魔軍,然於魔所無違無順。何以故?菩薩已離違順法故。菩薩能於剎那心中勝慧相應,或有所知、或有所見、或有所得、或有所證,而彼一切皆得成就。

「復次寂慧!如來成道果已,即時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諸佛如來,咸舒右手按菩薩身,安慰問言:『佛子!身肢無疲懈耶?樂觸行耶?以自然智所成證耶?無障礙心所成證耶?以平等智所成證耶?無綺飾行耶?被大悲鎧耶?令三寶種不斷絕耶?於一切法得自在耶?』寂慧當知,彼時善根已成熟者,即能親近大菩提場知勝所作,所有善根未成熟者不能親近亦復不知。

「復次寂慧!如來成道果已,七晝夜中審諦思惟真實法樂,而復諦觀大菩提樹目未甞瞬。是時乃有百千天子廣伸供養稱讚頂禮,復有百千天女各各虔恭頂禮稱讚。是諸天女瞻覩如來勝威儀已,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復次寂慧!如來成道果已,有四大天王各持寶鉢來詣佛所而伸供獻。四天王者。所謂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毘沙門天王。如是等此四大洲四大天王既至佛所,餘復亦然,有百俱胝四大洲百俱胝四大天王,各持寶鉢,咸來佛所亦伸供獻。

「爾時如來受是四百俱胝諸寶鉢已,即以神力合成一鉢。一一四大天王各起是心:『如來受我所施之鉢,於我鉢中如次受食。』彼彼咸生最上清淨歡喜之心,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寂慧!如來成道果已,有二商主——一名怛囉布沙,一名嚩梨迦——并餘六萬天子,咸來佛所最初奉上清淨飲食。是商主等,皆由宿昔咸發願言:『願我最初奉上如來清淨飲食。願彼如來最初納受我所施已,生歡喜心,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寂慧!菩薩初登[1]最上最勝大菩提場未圓一切智,今成道果已覺智周圓,然未轉彼廣大法輪,廣為眾生作大利益。何以故?菩薩從初發心乃至于今坐菩提場成等正覺,欲為眾生作利益故。寂慧!以是緣故汝今當知,隨諸菩薩成菩提果已,彼彼亦然,皆為無量眾生作大利益。

「復次寂慧!如來成道果已,時有梵王名曰尸棄,與六百八十萬梵眾天子俱,恭敬圍繞隱彼梵界,即至佛前,頂禮佛足,右繞七匝,合掌諦誠勸請世尊轉妙法輪,作是白言:『惟願世尊!惟願善逝!廣為眾生轉妙法輪。會中所有具法器者,而能了知佛所說法。如彼往昔持國天王子宿發勝願:「願我於此賢劫之中諸佛如來成道果已,皆悉勸請轉妙法輪。」』

「復次寂慧!非唯今此尸棄梵王勸請如來轉妙法輪。所以者何?尸棄梵王初勸請已,復有十俱胝梵王眾、十俱胝帝釋天眾、十俱胝大菩薩眾,亦皆勸請如來轉妙法輪。

「爾時尸棄梵王知佛世尊默然受請,即於波羅奈國仙人墮處鹿野苑中,為佛世尊敷設妙好師子之座,高四萬二千由旬,殊妙嚴飾勝相具足眾所樂觀,安置于地。如其尸棄梵王初設妙好師子座已,即時復有十俱胝[1]梵天王眾、十俱胝帝釋天眾、十俱胝大菩薩眾,皆為世尊施設妙好師子之座,殊妙嚴飾勝相具足,眾所樂觀。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十一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所緣品第十五 - 2024-04-12 14:04:03

所緣品第十五之一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所說法時,豈非我於如來所說有違背耶?或隨順耶?如來所說甚深廣大,如來所說甚深祕密,一切世間難信難解罔徹源底。世尊!諸如來心真實決定。我於如來所說深法或有知解,皆是如來勝智在我身中,此非我有士夫力用。」

佛言:「祕密主!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所以者何?汝今當知,所有如來安立譬喻演說諸法,而彼一切眾生皆有如來勝智在於身中。何以故?祕密主!而諸眾生遍一切處,隨其如來所說祕密,若不容受如來加持之力而能隨順如來法性者,無有是處。又復於彼如來所說祕密深法,若聞若說若有知解,皆是如來加持力故。

「復次祕密主!如來正語有所說時,應知如來法性如實、法性真常,又復如來所行如實、所行真常,是故如來以正語言說是正法。又祕密主!所有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以一切世間難信難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正法,宣說引導廣為開示。而彼眾生,若於如是難信難解甚深正法,聞已即能生信解者,當知彼等眾生非於一佛十佛親近承事,當知已於廣多俱胝那庾多百千佛所親近承事,應知彼人是為正士精修福行。又祕密主!假使須彌山王或摧墜時,[A2]尚能有人或以頂肩而為荷負。若彼不種善根眾生,能於如是甚深正法一念生起淨信解者,無有是處,何況受持讀誦如說修行。又祕密主!若有眾生能於大乘正法之中聞已信解者,當知是人非於一佛親近承事,已於廣多佛所親近承事,大乘法中廣修勝行植善根種。」

爾時寂慧菩薩摩訶薩前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說近止法。此以何義而名近止?此近止者何所從來?」

佛言:「善男子!所說近止者,即是近止煩惱增語。此近止煩惱,即是近止思惟分別遍計增語。此近止思惟分別遍計,即是近止想作意增語。此近止想作意,即是近止顛倒增語。此近止顛倒,即是近止因所緣增語。此近止因所緣,即是近止無明有愛增語。此近止無明有愛,即是近止我我所增語。此近止我我所,即是近止名色增語。此近止名色,即是近止斷常見增語。此近止斷常見,即是近止有身見增語。寂慧當知,若與所緣因見相應,即諸煩惱而亦隨轉,一切皆從有身見起。若能近止有身見者,即諸見止息。若有身見近止,即一切願求亦止。若有身見近止,即諸煩惱亦止。寂慧!譬如大樹若斷其根,即枝葉莖幹而悉枯悴。此有身見亦復如是,若近止已,諸煩惱亦止。寂慧當知,一切眾生始以不能覺了有身見故,即諸取煩惱隨逐而生。若能覺了有身見者,即諸取煩惱不復隨生亦無所害。」

寂慧菩薩白佛言:「世尊!彼有身見,何能覺了?」

佛言:「寂慧!若我、人、眾生、壽者等見而不起者,即能覺了彼有身見。

「復次寂慧!彼有身見不住於內不住於外,於一切處而悉不住,以不住故見無所住。寂慧!此無住智如實覺了彼有身見。又復寂慧當知,有身見即是空增語,若能隨順空智忍者,即見無所取,此即是為如實覺了彼有身見。又有身見者,即是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起等見,是見無所取,此即是為如實覺了彼有身見。

「復次寂慧當知,有身見者,即是無身,非開非合,一切皆是不實分別。以其不實所分別故,彼即無分別,亦不離分別。由無分別不離分別故,即無所作無障無起。以無起故即無所行。由無所行故,如是此說乃名近止。」

寂慧菩薩言:「何名近寂?」

佛言:「寂慧!有所緣心如火熾然,若無所緣及無所作即不熾然,不熾然法此名近寂。又如大火,有薪即然、無薪即滅。所緣心火炎熾亦然,若無所緣心火自滅。寂慧當知,具善巧方便菩薩,於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所緣法中,平等了知善根所緣勝法而不息滅,煩惱所緣染法制令不起,波羅蜜多勝法常令增進,魔業煩惱所緣染法永令斷滅,菩提分法清淨所緣不應棄捨,聲聞、緣覺意樂所緣而不取著,一切智心最上所緣不應捨離,於空所緣審諦伺察,一切眾生大悲所緣深生願樂。寂慧當知,具善巧方便菩薩,於般若波羅蜜多清淨所緣法中而得自在,無生所緣思惟決定,和合生起所緣亦不厭捨。無作所緣而復趣入,諸有善根施作所緣悉令開曉,無相所緣而善思擇,菩提心所緣永無厭離,無願所緣以慧正觀,三界所緣不生厭離。菩薩以慧方便,於其無生一切所緣法中自在而轉。若見不淨所緣,即於如來清淨身心中住。若無常所緣,即於生死無疲倦心住。若苦所緣,即令一切眾生快樂,安置涅槃平等心住。若無我所緣,即於一切眾生大悲心住。若貪所緣,即於貪行眾生中以淨大藥開明心住。若瞋所緣,即於瞋行眾生中以慈大藥開明心住。若癡所緣,即於癡行眾生中以緣生大藥開明心住。若等分所緣,即於等分行眾生中以無常想大藥開明心住。若離貪所緣,即於聲聞法中開化心住。若離瞋所緣,即於緣覺法中開化心住。若離癡所緣,即於菩薩法中開化心住。若色所緣,即於獲得如來最上色相心住。若聲所緣,即於獲得如來妙好音聲心住。若香所緣,即於獲得如來戒香清淨心住。若味所緣,即於獲得如來所有味中上味大人勝相清淨心住。若觸所緣,即於獲得如來所有細軟手足妙觸心住。若法所緣,即於獲得如來所有一切法中決定心住。若施所緣,即於獲得如來最上相好心住。若戒所緣,即於嚴淨佛土心住。若忍所緣,即於獲得梵音聲相妙金色身清淨心住。若精進所緣,即於一切眾生救度心住。若定所緣,即於神通所起妙用心住。若慧所緣,即於斷一切眾生煩惱諸見相續心住。若慈所緣,即於一切眾生起無障礙心住。若悲所緣,即起護持正法心住。若喜所緣,即起說法歡喜心住。若捨所緣,即離諸違順成辦一切眾生事業心住。若四攝法所緣,即起成熟一切眾生心住。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十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授記品第十六 - 2024-04-12 14:04:42

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授記品第十六之一

爾時會中有諸菩薩咸起是念:「此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其何久近當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邪?所居佛土當何名字?菩薩成佛復名何等?眷屬圓滿其數幾何?」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所念已,即時微笑,法爾諸佛現微笑時必有因緣。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色廣大光明,所謂青黃赤白紅紫碧綠,其眾色光普遍照[3]曜無邊世界乃至梵世,其光盤旋還來佛所,右繞三匝,從佛世尊頂門而入。

爾時寂慧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合掌虔恭,以妙伽陀而伸請問:

「如金色光妙無垢, 寂靜月面體凝然,
破暗最上日光明, 人仙微笑今何為?
安處寂定蓮花相, 大悲震吼進力增,
念智功德妙香薰, 善逝蓮花笑何為?
念如淨器定如油, 悲炷然燈破三垢,
妙慧光明息暗冥, 善逝智光笑何為?
悲輪光明慧觀察, 息除三垢滅諸冥,
淨開智眼利世間, 佛日妙光笑何為?
佛知三有世間意, 遍照一切天人心,
大仙慈眼視眾生, 今何大仙現微笑?」
寂慧菩薩說伽陀已。

爾時世尊即告寂慧菩薩摩訶薩言:「今此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於此賢劫諸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持金剛杵作供養事,以利益心守護正法。今於我此祕密法中廣大施作,普為無量一切眾生成熟最上菩提善根。於此賢劫乃至最後樓至如來法中隱沒,即於極樂世界阿閦如來佛剎中生。而彼世界阿閦如來為彼諸菩薩宣說祕密一百八印,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聞其所說,不假加行解入義趣,如理如實隨順所行。其後復於無量無數諸如來所,親近恭敬尊重供養,彼彼佛所皆修梵行護持正法,廣為無量俱胝那庾多百千眾生成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而後復過殑伽沙數劫中圓滿菩提分法,而乃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號金剛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於世,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普淨,劫名清[A1]淨。寂慧!而彼普淨世界金剛步如來剎土之中,安隱豐樂嚴淨可觀,天人熾盛菩薩廣多,七寶具足[1]殊妙莊嚴。七寶所謂金、銀、瑠璃、硨磲、碼[A2]瑙、珊瑚、琥珀及赤珠寶,彼世界中周遍盈積。可八步量地平如掌,柔軟復如迦左隣尼具諸樂觸。建妙幡幢寶繩交絡,天妙寶花處處垂下,最上精妙眾香氛馥,空中自然奏諸音樂,無諸惡趣及眾險難,如兜率天最勝受用。又彼世界隨意所思,宮殿舍宇園林樓閣、飲食衣服眾莊嚴具,皆悉具足隨諸所用,皆與天人受用無異。受諸天人,具大信解深信佛智。又彼世界亦復不聞聲聞、緣覺二乘名字,彼佛所說純一清淨大菩薩法。又彼金剛步如來廣多百千菩薩眷屬。又彼世界不壞律儀、不減壽命、不破戒行、不失正見,亦無顛狂聾瘂跛傴謇吃、獷惡鬪競缺減諸根等者,一切皆具二十八種天人勝相而為莊嚴。彼佛如來壽八中劫,亦無天人中間夭逝。寂慧當知,彼金剛步如來[2]其如是等及餘無量勝功德事。彼佛世尊隨欲說法即放光明,彼諸眾生見是光已,即知如來宣說妙法。若[3]有眾生互起思念,欲詣佛所瞻仰聽法,即以彼佛神通智力所加持故尋至佛所,或有以自神力至佛所者,即時天人大眾咸來集會。時彼世尊踊身空中高百千多羅樹,時四大洲悉見如來廣大身相,又十方世界悉聞震發,顯[4]示如來清淨妙音,一切眾生聞者適悅。又復如來為諸菩薩說正法時,無一眾生於其如來宣說之法有所違背,彼諸眾生皆悉利根開明知解。又彼世界而無王者,唯佛世尊金剛步如來最上法王。又彼世界一切眾生無我無執。

「復次寂慧!又彼金剛步如來,於彼剎中諸天人所欲行乞食,彼時若天若人即見如來聖像住在其前執持應器。彼諸天人見聖像已,各欲奉上如來清淨飲食,及隨意樂所欲方處座臥之具,百味食等皆悉嚴備。彼佛知時,隨受所施。佛受施已即出其舍,還復如來所止僧坊,諸菩薩眾亦復隨應入三摩地。

「寂慧當知,彼佛如來所住世界,具如是等及餘無量勝功德事,是故名為普淨世界。」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十三
-----------------------------------------------------------
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授記品第十六之[5]餘
爾時世尊為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當授記時,會中有二萬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願生彼普淨世界金剛步如來剎土之中。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聞佛世尊與授記已,心生慶快踊躍歡喜,即以金剛杵擲虛空中。當其戲擲金剛杵時,而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眾華鼓奏音樂,復於一切眾會右手自然皆出種種妙色最上華鬘。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即於佛前,合掌諦誠說伽陀曰:

「廣博大法王, 無盡妙法藏,
欲為利世間, 善分別諸法。
已於諸法中, 捨除吝惜意,
隨法依法修, 善住我歸命。
佛清淨大士, 圓滿清淨行,
功德王名稱, 遍聞於三界。
能於三世中, 常持無盡智,
平等善所行, 頂禮無障礙。
月光極圓淨, 遍淨復清淨,
日光極光明, 妙光勝光聚。
梵音極妙音, 淨音深妙響,
三寶勝金光, 故我今頂禮。
常現淨妙身, 亦無身繫屬,
常說妙語言, 離語言分別。
雖為大法師, 不生於法想,
解脫諸眾生, 而無眾生想。
世間何所作, 能報佛大恩,
功德勝利中, 唯出家能報。
諸聞佛教授, 無異法可轉,
隨所[1]受法門, 真修如理作。」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并餘一切在會大眾,各以所持眾妙華鬘散於佛上。以佛威神力故,所散華鬘即時普遍此三千大千世界,皆現眾妙華鬘莊嚴周匝,盈積可八步量。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無二無說品第十七 - 2024-04-12 14:05:58

無二無說品第十七

爾時寂慧菩薩摩訶薩前白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言:「祕密主!世尊如來授仁者記邪?」

金剛手言:「善男子!佛授我記,如夢自性。」

寂慧言:「今汝授記,有何所得?」

金剛手言:「無所得故而我得記。」

寂慧言:「何法無所得?」

金剛手言:「我、人、眾生、壽者悉無所得,彼蘊處界亦無所得,乃至若善不善、有罪無罪、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若染若淨、生死涅槃,皆無所得。」

寂慧言:「若法無所得,云何是中有授記乎?」

金剛手言:「由無所得故,即於是中以通達智而乃授記。」

寂慧言:「智何有二而可觀邪?」

金剛手言:「若有二可觀,即無授記可得。然以彼智無二可觀,是故諸菩薩於無二智中如是授記。」

寂慧言:「若智無二可觀者,復云何有能記所記邪?」

金剛手言:「若能記、若所記,以平等性,於無二際中悉無所得。」

寂慧言:「祕密主!無二際中云何有記?」

金剛手言:「若彼際如是,即是無二際;即於彼際中,故如是授記。」

寂慧言:「何名為際?復於何處而得授記?」

金剛手言:「我際處授記,眾生際處、壽者際處、人際處授記。」

寂慧言:「且我際處復在何處?」

金剛手言:「我際處者,即是如來解脫際處。」

寂慧言:「如來解脫際處而在何處?」

金剛手言:「如來解脫際處,在無明有愛際處。」

寂慧言:「無明有愛際處復在何處?」

金剛手言:「在畢竟無生無起際處。」

寂慧言:「畢竟無生無起際復在何處?」

金剛手言:「在無表了處。」

寂慧言:「若無表了,有何開示?」

金剛手言:「若有開示,即非無[2]表了。」

寂慧言:「云何無開示?」金剛手言:「諸有所表悉無開示。」

寂慧言:「若無開示,何有教令?」

金剛手言:「若有教令即無開示,若無開示即無教令。」

寂慧言:「云何得教令?」

金剛手言:「雖有表了即無所受。」

寂慧言:「云何表了而無所受?」

金剛手言:「若不著文字即無所受。」

寂慧言:「云何不著文字?」

金剛手言:「謂隨順義。」

寂慧言:「此復云何是隨順義?」

金剛手言:「謂即於義而無所見。」

寂慧言:「云何於[3]義無所見邪?」

金剛手言:「若義非義,悉於是中求不可得。」

寂慧言:「若於義非義求不可得者,即何所求邪?」

金剛手言:「由於義非義求不可得故,即無法可求。」

寂慧言:「若無法可求者,即於一切悉無求邪?」

金剛手言:「此中無有少法可求。何以故?以無法可求故,法即無法。」

寂慧[4]言:「此中何者名為法邪?」

金剛手言:「若法之聲尚不可得,是中復何而有法邪?善男子!如是應知,若言法者,謂於文字不著不行,是[5]故說言一切諸法無言無說。善男子!若有人言有所說者,彼即非說。以非說故,彼即無法亦非如理。」

寂慧言:「祕密主!若爾者,豈非如來諸所說法亦非說邪?」

金剛手言:「寂慧!豈非我先曾為汝說,世尊如來不說一字。以無說故,如來即以神通願力,隨眾生意示有所說。」

寂慧言:「設有說者,何過失邪?」

金剛手言:「有所說者,語業過失。」

寂慧言:「彼語業者復何過失?」

金剛手言:「文字思惟取著過失。」

寂慧言:「此復何能離過失邪?」

金剛手言:「一切法中,若有所說、若無所說,悉無少法而可表了,無表了故即離過失。又復於己無所開示亦離過失。」

寂慧言:「其過失者,何為根本?」

金剛手言:「彼過失者,取為根本。」

寂慧言:「取孰為本?」

金剛手言:「執著為本。」

寂慧言:「執著孰為本?」

金剛手言:「虛妄分別為本。」

寂慧言:「虛妄分別孰為本?」

金剛手言:「增上所緣見為本。」

寂慧言:「增上所緣見孰為本?」

金剛手言:「色聲香味觸法即是增上所緣根本。」

寂慧言:「云何無所緣?」

金剛手言:「愛不相續即無所緣。寂慧當知,如佛所說,一切法中若斷於愛即無所緣。」

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說是法時,會中有五百苾芻得心解脫,二百菩薩得無生法忍。[1]◎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入曠野大城受食品第十八,之一 - 2024-04-12 14:08:50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十四
入曠野大城受食品第十八[3]之一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滿所思念得授記已,安慰其心生大歡喜踊躍慶快,前白佛言:「世尊!我今勤請世尊降赴我所居止祕密宮中,微伸供養期滿七日,并請菩薩、聲聞大眾。願佛慈悲哀受我請。何以故?世尊!曠野大城中有多夜叉、羅剎、鳩盤茶、必舍左、乾闥婆、摩睺羅伽等異類眾生悉住於彼,令彼等眾得見佛已,於長夜中利益安樂,息除[4]𭜉戾恚惡之心;復令四大天王諸眷屬等,於長夜中獲大利益安隱而住。若佛世尊悲愍我故降赴我宮,菩薩、聲聞隨受微供,使令無量諸眾生類增長善根,復令我等圓滿意樂。」佛即默然而受其請。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知佛世尊默受請已,心生歡喜踊躍慶快,即時頭面頂禮佛足,右繞七匝速離佛會,還復所止曠野大城。

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至自宮已乃起思念:「我今如何施設供養?復依何等境界莊嚴而為嚴飾,令欲、色界諸天子眾起希有心,復令十方世界所來集會大菩薩眾咸生歡喜,我亦於佛廣大施作妙供養事。」作是念已即自記憶:「往昔一時佛於夜分入三摩地,其名寂靜不思議廣大所行,我亦隨佛即入是定。東方去此過殑伽沙數等佛剎土已,到一世界名無邊功德寶莊嚴,彼有如來號莊嚴王。其佛剎中化主世尊為十千菩薩授菩提記。我於爾時見彼佛剎,不可思議天人莊嚴,超勝一切妙莊嚴事。我宜依彼無邊功德寶莊嚴世界所莊嚴相而為嚴飾,當為世尊作供養事。」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即入大莊嚴王三摩地,於是三摩地中如實觀,覩彼無邊功德寶莊嚴世界種種殊妙莊嚴等事。如其所觀,即運神力於此曠野大城中施設莊嚴,與彼無異。而彼無邊功德寶莊嚴世界者,東西南北縱廣正等六十四由旬,以青瑠璃而為其地,帝青大寶作其牆界,垂珠華瓔眾寶嚴飾,閻浮檀金而為蓮華,眾寶枝葉眾寶瓔珞間錯垂布。復有無數天妙寶衣,復有無數珠瓔嚴飾,復有無數殊妙繒綵,垂以無數妙寶華鬘燒香塗香眾妙寶瓶,亦復無數周匝遍散種種色華,人所觀者殊妙悅意,若身若心歡喜調暢。出現無邊功德寶聚,復現無量色相莊嚴。又有廣多百千莊嚴妙師子座,寶机承足寶繩交絡,寶華莊嚴垂真珠網,周匝盈積可八步量。又復布設無數天衣,空中復有寶網垂覆。如是種種妙莊嚴事,於餘廣多世界之中昔所未見昔所未聞。又復嚴辦百味精珍上妙飲食。又復布列百千莊嚴妙師子座安處空中,一一師子座空中自然有妙寶蓋,各各垂覆殊妙莊嚴眾相具足。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於其定中安布如是殊妙勝相。施設莊嚴師子座已,從定而起,過於夜分至明旦時,嚴辦最上清淨食已,深心清淨將欲供養世尊如來、菩薩大眾。[5]◎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十四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入曠野大城受食品第十八,之餘 - 2024-04-12 14:09:56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十五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入曠野大城受食品第十八之餘
◎[6]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又過夜分,即告四大天王言:「諸仁者!汝等當知,我今請佛并大菩薩、諸聲聞眾,降我所止祕密宮中,期滿七日微伸供養;以佛世尊悲愍我故而受我請。汝等各有力能廣多眷屬,於七晝夜中勿生放逸,勿起亂心,亦復且止諸餘作事,專一精勤供養於佛。乃至此曠野大城所止一切夜叉、羅剎、必隷多、鳩盤茶、必舍左、乾闥婆、摩睺羅伽等,并餘所住諸眾生類,以我教勅悉告語之:『眾等應知。金剛手菩薩請佛世尊來降於此曠野大城,期滿七日作供養事。汝等宜應攝諸恚惡、發清淨心,復起廣大歡喜之意,嚴供世尊聽受正法。』」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即告長子金剛軍言:「賢者!汝今宜應以自神力往彼梵界,自梵眾天至色究竟天,於彼諸天各告語云:『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請佛世尊來降曠野大城祕密宮中,期滿七日作供養事。汝等諸天欲見佛者,宜速來此。』」

是時[1]祕密主長子金剛軍受父教令,即如其命。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復告次子妙臂言:「賢者!汝今宜應以自神力往地居天至空居天,謂四大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於彼諸天各告語云:『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請佛世尊來降曠野大城祕密宮中,期滿七日作供養事。汝等諸天欲見佛者,宜速來此。』」

是時次子妙臂受父教令,即如其命。

爾時於剎那間即有廣多無數百千欲界天子、色界天子,周匝充滿百千由旬之量,填塞空中。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又過夜分,即為世尊敷設臥具妙嚴飾已,右膝著地,合掌諦誠向佛世尊,說妙伽陀而伸勤請:

「善來最勝人中尊, 善來人中無上士,
人中增勝願降臨, 佛大牟尼時已至。
善來最勝二足尊, 善來二足尊最上,
二足[2]增勝願降臨, 佛大牟尼時已至。
佛大蓮華淨戒[3]生, 精進定水常增長,
如[A1]蜂採華眾所歸, 寂靜蓮華願來降。
最初安立四聖諦, 以慈悲眼遍觀察,
常能震吼無我音, 佛大師子願來降。
戒為根本念為莖, 覺支華秀常茂盛,
解脫智果已周圓, 佛大樹王願來降。
妙慧甚深復廣博, 湛然定水遍清涼,
眾行圓明大導師, 佛功德海願來降。
大悲所成吉祥[A2]體, 大慧光明廣莊嚴,
蓮華開覺眾所歸, 佛日光明願來降。
正語震伏諸邪論, 解脫藥樹救沈痾,
小根群鹿悉開明, 佛大山王願來降。」
爾時世尊受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至誠勤請,知時已至,即告苾芻眾言:「汝等宜應著衣持鉢往赴金剛手請,期滿七日作供養事。善哉行矣,今正是時。」付囑守護僧坊之者:「今此眾中,諸有已得神通之者菩薩、聲聞,各各隨應以自神力游空而往。若復未具神力之者,應當隨入如來清淨大圓光中游空而往。」

爾時世尊即於王舍大城鷲峯山中隱身不現,菩薩、聲聞恭敬圍繞,放大光明普遍照[4]曜,天人天女導前從後歌詠稱讚,奏百千種俱胝那庾多鼓吹音樂震動大地,天雨種種殊妙寶華。於佛剎中廣現種種佛大威力、佛大神通、佛大施作、佛大變化、佛大吉祥、佛大勝光、佛大威儀、佛大游戲等相,游空自在,往詣於彼曠野大城。

是時世尊處虛空中猶如鵝王,進止安詳自在[5]而行。彼欲色界諸天子眾,遙見世尊高處空中猶如鵝王宛轉自在,咸生歡喜適悅慶快;又如日輪初出清淨可愛,如圓滿月瑩潔光明眾星圍繞,如帝釋天主天眾圍繞,如大梵王梵眾圍繞,天眾見已即起清淨希有之心,各持種種天妙香華供養於佛。所謂天優鉢羅華、俱母陀華、奔拏利迦華、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波利質多羅華、摩訶波利質多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可愛華、大可愛華、輪大輪華、陸生諸華,及餘殊妙最勝香華具有百葉或千葉者,及焰光華、光味華、遍香華、常香華、常開華、悅目華,此如是等并餘無量勝妙香華,遍散佛上。又復安立殊妙幡幢,奏以百千殊妙音樂。

爾時世尊現如是等殊妙勝相香華幢蓋、鼓奏音樂眾莊嚴事,於須臾頃即至曠野大城,而先暫適毘沙門天王宮。佛及菩薩、聲聞大眾,從空而下[6]入彼宮中。

爾時大地普遍震動,而復柔軟殊妙可愛,亦不嬈惱一切眾生。

爾時四大天王知佛世尊已至曠野大城之中,各從所守方分與諸眷屬,持以種種殊妙香華速來佛所。時四天王到已,頭面頂禮佛足,即以所持殊妙香華散[7]於佛上而伸供養,合掌諦誠退住一面;彼諸眷屬亦各至誠頂禮佛足合掌而住。佛即略為四天王等眷屬眾會宣說法要。

是時會中即有十千夜叉、羅剎、龍、乾闥婆、鳩盤茶等,覩佛勝相,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A3]提心。彼四大天王宮嬪眷屬中有十千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與自眷屬,各各持以如無邊功德莊嚴世界之中殊妙香華、塗香末香、寶幢幡蓋,鼓吹歌音作諸[A4]伎樂,速詣毘沙門天王宮中佛世尊所。到已頭面頂禮佛足右繞七匝,即以所持妙香華等諸供養具,嚴潔諦誠供養世尊。諸眷屬等奏妙音樂,嚴奉肅恭歸命頂禮,迎導世尊并諸菩薩、聲聞大眾,入自宮中。到已如次請各就座。

爾時世尊處彼殊妙種種莊嚴[1]師子之座,并諸菩薩、聲聞[2]大眾亦各就座。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即告帝釋、梵王、護世天等并餘一切諸天子言:「汝等宜應各務精勤,隨喜成辦嚴供世尊,當令汝等增長施福。」

爾時諸天子眾見是最勝境界殊妙莊嚴[*]師子座已,生希有心,咸作是言:「此之勝相何力致邪?為佛世尊威神力邪?為金剛手大祕密主威神力邪?」即聞空中有聲告言:「諸仁者!此是大祕密主威神所致。東方去此過殑伽沙數等佛土已,有世界名無邊功德寶莊嚴,佛號莊嚴王。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見彼世界種種殊勝妙莊嚴事,以[3]祕密主威神力故,令此宮中同彼世界勝莊嚴相。」

爾時世尊安處勝妙[*]師子座已,即時曠野大城所居一切夜叉、羅剎、必舍左、鳩盤茶、乾闥婆、摩睺羅伽等眾,皆悉來詣佛世尊所,頭面著地頂禮佛足,合掌虔恭退住一面。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即告四大[4]天王并餘一切諸眾會言:「汝等宜應咸來助我同發至誠,嚴以清淨殊妙飲食奉上世尊,使令汝等獲大利益。」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即與眷屬眾會,自手清潔嚴辦最上百味精珍,菩薩深心清淨如來所應供養,發最勝心,奉上世尊并諸菩薩、聲聞大眾,悉令充足。飯食事訖,而復奉上清淨香水盥手滌器,乃於佛前退坐聽法。

是時曠野大城所居一切夜叉、羅剎、必舍左等,各各諦誠瞻仰世尊,合掌虔恭歸命頂禮。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十五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護世品第十九 - 2024-04-12 14:16:04

護世品第十九[7]之一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勸請世尊宣說正法,作是白言:「惟願世尊!為未發菩提心眾生隨宜說法令入法理,即當發起大菩提心住不退轉。又此夜叉、羅剎、必舍左、乾闥婆、隱密神、摩睺羅伽等諸眾會,令彼長夜利益安樂善行相應,獲得勝中最勝高顯,而不減失諸善法分。」

爾時世尊普告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等諸眾會言:「諸仁者!汝等諦聽極善作意,我今宣說,為令一切悉入法理諸修善行善男子、善女人等,普令獲得最勝高顯,於善法分而不壞失。」于是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等諸眾會一心善聽。

佛告大眾:「諸仁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即能具信廣多清淨,欲見諸聖、樂聞正法,善捨無悋、手出無盡,善樂積集施作福行,捨心具足。於布施中樂行平等,無障礙心、無濁染心,信有業報,離諸分別疑惑猶豫,善惡業果而不壞失。如是知已,於命緣等不應作者而悉不作,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染、不妄言、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瞋、不邪見,於此十善業道堅持積集,於其十種不善業道捨而不作,普行淨信,與沙門婆羅門及有戒有德者正道法中同修淨行。於諸善法多聞勤行,深固作意善行相應,寂靜調伏常[8]說愛語,攝伏他論修善離惡,無高無下無毀無譽,隨起正念住等引心,閉三有門息滅諸病,離諸重擔超越疑惑出離諸有。如是知者,即於諸佛及聲聞弟子,若沙門若婆羅門善知識所,隨其所應親近恭敬承事尊奉。彼等善知識所聽受正法示教利喜,謂說布施感大富果,持戒生天,多聞大慧淨觀不亂,此行布施即是布施報,此行慳悋即是慳吝報,此持戒即是持戒報,此毀戒即是毀戒報,此忍辱即是忍辱報,此瞋恚即是瞋恚報,此精進即是精進報,此懈怠即是懈怠報,此禪定即是禪定報,此散亂即是散亂報,此勝慧即是勝慧報,此惡慧即是惡慧報,此身善作即是身善作報,此身惡作即是身惡作報,此語善作即是語善作報,此語惡作即是語惡作報,此意善作即是意善作報,此意惡作即是意惡作報,此是善此是不善,此應作此不應作,此業作已於長夜中得利益安樂善行相應,此業作已於長夜中無利苦惱得不善行相應。如是等法,於善知識所聞其所說示教利喜。又復觀察知是法器,即為宣說甚深之法,謂空無相無願加行等法。復說無生無起、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甚深緣起之法,此法是有此即有得,此法是無此即無得。此法若有此即是生,此法若無此即是滅。此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A1]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即一大苦蘊生。若法不有此即無得,即是滅法,謂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處滅、六處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即一大苦蘊滅。此等諸法若生若滅,於勝義諦中無有少法可得。何以故?一切法緣生故,無主宰、無作者、無受者,因緣故轉。然於是中無法可轉,亦非無轉亦無異法。隨轉和合施設三界,但以煩惱業轉故有施設。愚迷之者於不實法中觀以為實,智者應知無有少法作者可得,以作者不可得故,無法可轉亦非無轉。如是所說甚深之法,若能聞已不生疑惑,是人即入一切法無障礙性,不著色、受、想、行、識,不著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眼識乃至意識,信一切法自性本空,信一切法自性本離。

「諸仁者!彼信不退菩薩,信是法故即不減失見佛聞法承事淨眾,在在所生常得見佛,聽受正法承事淨眾,常生有佛世時。隨彼生已,發起精進勤求善法。以精進故,於白衣舍無義利事,謂妻子男女、奴婢眷屬及所作用,而悉棄捨,及盛年戲樂不生愛著,起賢善心,願於諸佛世尊清淨教中正信出家。得出家已近善知識,與善知識同登善道,而能獲得諸善意樂。聽聞善法,隨所聞已真實修行,不以語飾勝慧具足,發起精進勤求多聞。隨所聞法,為他廣說無所希求,所得名聞利養無愛著心,以如實語為他說法,隨聞隨住亦然。如實為他說法,使聽法者獲得大慈,於一切眾生起大悲心。於彼多聞而不厭捨,於身命緣少欲喜足寂靜圓滿,增長善行樂閑寂處。隨所聞法審觀其義,於諸義理攝而無散。不著於文歸趣實義,普為一切天人世間非但為己勤修勝行。廣為眾生勤求無上最勝之智,令他眾生於佛智中得不放逸。

「此復云何名不放逸?所謂最初調攝諸根見眼色等,不取於相、不著相好,諸色境中於味於染如實知故,常求出離。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然,智了知已,不取於相、不著相好,於味於染如實知故,常求出離。此名不放逸。復次不放逸者,能於自心善調伏已,亦復隨應攝護他心,煩惱染愛而善息除,法愛隨轉,欲尋瞋尋害尋止而不行,貪瞋癡等諸不善根亦悉不行,復能制止身語意業諸不善行,不深固作意而亦不起。以要言之,一切罪不善法皆悉[1]除斷,此名不放逸。

「諸仁者!此如是等不放逸法,菩薩勤行即得淨信而不放逸。大祕密主!汝等當知,信之一法廣多清淨,即能[2]常時專求善法。若具信補特伽羅,於他世中離惡趣怖,亦復不墮諸惡作心,而常獲得眾聖稱讚。

「復次[3]祕密主!住法行人即能獲得正法善趣常樂見佛,安住聖道得大自在。得自在已,復令他人普皆圓滿自在之法,住菩提心得如來智。[4]又祕密主!若人欲得最勝妙樂,應當畢竟善修正行修涅槃法。大祕密主!今此眾會皆承宿善根力故來集此,善修正行於諸善根而不減失。云何善根得不減失?謂修不放逸行。是故若天若人所有善根皆不減失。何以故?彼不放逸心善護諸境故,能離一切貪愛欲染,近習法愛,即能制止欲瞋害尋,復能息除不深固作意諸不善法,離貪瞋癡,於身語意麁重過失而悉止息,乃至一切諸善法分若有減失皆悉不行。此名不放逸。若人信解不放逸法,即能隨順諸精進事,以精進不放逸故,是人乃能積集修作淨信功德。由修淨信及不放逸精進法故,即能修作正念正知。以正念正知故,即於一切菩提分法而不壞失。若具淨信、不放逸、精進、正念正知者,即能勤修深固之法。

「大祕密主!菩薩若於深固法中得解脫者,即於有於無如實能知。此中云何是有?云何是無?謂正修聖解脫法,此即是有;若不正修聖解脫法,此即是無。若有業有報,此即是有;若無業無報,此即是無。若世俗諦中眼耳鼻舌身意,此即是有;勝義諦中眼耳鼻舌身意,此即是無。菩薩於大菩提發起精進即有;於大菩提懈怠即無。顛倒所起五蘊即有;無因所起之法即無。色是無常、是苦、是壞滅法即有;色是常、是堅牢、是相續、是不壞滅、是安住法即無。受想行識是無常、是苦、是壞滅法即有;受想行識是常是堅牢、是相續、是不壞滅、是安住法即無。無明緣行即有;不實無明行即無。行緣識即有;不實行識即無。識緣名色即有;不實識名色即無。名色緣六處即有;不實名色六處即無。六處緣觸即有;不實六處觸即無。觸緣受即有;不實觸受即無。受緣愛即有;不實受愛即無。愛緣取即有;不實愛取即無。取緣有即有;不實取有即無。有緣生即有;不實生有即無。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即有;不實生老死憂悲苦惱即無。布施得大富即有;布施感貧窮即無。持戒生天即有;持戒墮惡趣即無。多聞具大慧即有;多聞成染慧即無。禪觀不散亂即有;禪觀散亂即無。不深固作意生起煩惱即有;深固作意生起煩惱即無。不起增上慢人趣證涅槃即有;增上慢人得佛授記即無。於一切處通達空即有;於內執我即無。以智勤行得解脫即有;我慢相應出離者即無。又若我人眾生壽者,於不實五蘊中求其實法即無。

「復次大祕密主!勤行不放逸深固作意菩薩,於有於無如實了知,世間一切智者許可。如實知已,雖行於有而不取著,雖行於無亦不取著,即能通達諸佛世尊所說實義。[1]◎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十六
-----------------------------------
護世品第十九之二
「復次大祕密主!如來於一切法中總略而說有四法印。何等為四?一者諸行無常,為諸沙門婆羅門及長壽天執常語者破常想故。二者諸行是苦,為諸天人計樂想者破樂想故。三者諸法無我,為彼執我諸外道等破其我想。四者涅槃寂靜,為諸增上慢者起尋求行破彼增上慢故。此言無常者,即是畢竟無有常法增語。此言苦者,即是遠離願求增語。此言無我者,即是空相增語。涅槃寂靜者,即是無相作證增語。大祕密主!此如是法,若諸菩薩深固信解勤行修習,即於善法而不減失,速能圓滿菩提分法。」

爾時護世四大天王前白佛言:「世尊!我等四王皆名護世,當以何法而能護世?」

佛告四大天王言:「汝諸仁者!當修正法行即能護世。其正法行者,所謂十善。何等為十?一者不殺,二者於自富樂而生喜足無其分量,三者[3]於他妻室不起染污,四者不破他眾,五者不出惡言,六者所言如實,七者言無綺飾,八者於他富樂無所希望,九者止息瞋恚,十者正見清淨。諸仁者!此十善法乃能護世。

「復有八法而能護世。何等為八?一者如說能行,二者於一切處尊重師長,三者順行正道,四者心意質直,五者心常柔軟,六者於一切眾生常起慈心,七者不作諸罪,八者集諸善根。如是八法乃能護世。

「復有六法而能護世。何等為六?一者行慈身業,於師尊所及善知識同梵行者乃至一切眾生,悉起尊重愛樂意念,是為第一身業和敬。二者行慈語業,於師尊所及善知識同梵行者乃至一切眾生,悉起尊重愛樂意念,是為第二語業和敬。三者行慈意業,於師尊所及善知識同梵行者乃至一切眾生,悉起尊重愛樂意念,是為第三意業和敬。四者依法所得一切利養,少略乃至鉢中之食,與彼知識同梵行者,周普均平等同受用,又復尊重愛樂意念,是為第四利養和敬。五者於戒修法無斷無缺圓具無濁,所應受者不生貪取,智所稱讚離諸譏毀,以如是等淨戒之法,與善知識同梵行者共所修持,又復尊重愛樂意念,是為第五戒修和敬。六者於諸正見出離法中及勝決擇分,隨何等法修其正行,即當如應與善知識同梵行者共所修作,又復尊重愛樂意念,是為第六同見和敬。諸仁者!此六和法乃能護世。

「復有四法而能護世。何等為四?一者不貪,以不貪故不墮惡趣。二者不瞋,以不瞋故不墮惡趣。三者不癡,以不癡故不墮惡趣。四者不怖,以不怖故不墮惡趣。諸仁者!如是四法乃能護世。

「復有二法而能護世。何等為二?一者有慚,二者有愧。具[1]是二法即能護世。

「復有一法而能護世。何等為一?謂真實行。以真實故即能護世。又復善語又無諂曲,此等一法皆能護世。諸仁者!如是等法,汝等勤行即能護世,自能護已復令他人亦能護世。」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勇力菩薩先行品第二十一 - 2024-04-12 14:25:30

勇力菩薩先行品第二十一

爾時世尊與諸菩薩、聲聞大眾遊止鷲峯山中,於日後分離本住處,為諸大眾隨宜說法。

時阿闍世王知佛世尊已復山中,宮嬪眷屬并王舍城中六萬人眾,各持種種上妙香花、塗香末香等諸供養,出王舍大城詣鷲峯山佛世尊所。到已頭面頂禮佛足,各住一面。時阿闍世王前白佛言:「世尊!我諸所作,隨宜安處。我子來白父王:『當知世尊大師於金剛手菩薩宮中赴請已竟,今已還復鷲峯山中。』我乃思念希有世尊。佛於一切眾生大悲隨轉,於眾生聚中無一眾生如來世尊起厭捨者,於曠野大城金剛手宮中赴請受供還復來此,廣為眾生成熟利益世尊。彼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甚為希有,具大威力,能善宣說如來法律生大歡喜。而金剛手者,往昔曾於何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植種德本,乃能成辦如是辯才?」

佛告阿闍世王言:「大王當知,彼不種善根眾生於如是事極難信解,而彼決定種善根者乃能於此生其信解。大王!假使十方如殑伽沙數等諸世界,尚能算數知其邊際;彼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於佛世尊所親近供養修諸梵行成就辯才,假使諸佛世尊而亦不能算其邊際。以是緣故,大王!當知昔因緣者。我念過去阿僧祇劫,復過於前廣大無量不思議劫,時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間,號曰多聞[5]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極嚴,劫名無毀。時彼世尊為彼清淨大菩薩眾宣說正法。彼佛告言:『諸善男子!汝等當知,若有菩薩能發大精進者,即於身命而悉[A1]棄捨。』時彼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勇力,前白佛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如佛所言。若有菩薩發精進者,即於身命而悉棄捨。如我解佛所說義,菩薩若生懈怠,豈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何以故?能發精進諸菩薩者,於生死中不起厭倦之意,而彼菩薩於生死中常當稱讚、不樂涅槃,但為成熟諸眾生故。世尊!菩薩勤行為利眾生故,具精進信解,於生死中自得其樂,不樂涅槃之樂。所以者何?菩薩為利諸眾生故,隨其所應諸有施作,亦隨所應皆獲其樂。若住涅槃而何能作?是故諸菩薩於生死境界中自得其樂,而即不取涅槃境界。世尊!菩薩於生死境界中所得樂者,謂即勤行利眾生故,而常得見無量諸佛,常聞無量清淨正法,常能[A2]成熟無量眾生。菩薩以住生死境界故,即能隨入眾生境界,而於涅槃境界之中不著捨行。菩薩住生死境界者,以怖墮於非境界中。何以故?非境界中不復能作利眾生事,不能安住如來境界。以不能住如來境界故,不能長養一切眾生。此中何名非境界邪?所謂聲聞、緣覺之地。若樂住者,即棄捨眾生不能成熟。何以故?聲聞、緣覺境界是為菩薩非境界故,以聲聞、緣覺怖畏生死。若能攝受無量生死者,[1]唯除清淨大菩薩爾,是故菩薩能於生死境界中住。』

「大王當知,時彼多聞如來讚勇力菩薩言:『善哉正士!善說此語,復善尊重菩薩境界所作諸行,而不復墮非境界中。』勇力菩薩白彼佛言:『云何是菩薩自境界邪?』彼佛答言:『善男子!菩薩自境界者,謂能攝受無量生死不生怖畏,稱讚菩薩廣大勝行而不樂住聲聞、緣覺之地,以無礙智和合三界,若損若益能善增長一切善根,以增益智成眾德本,而復能以盡智成就無盡福行。雖觀無生而善成辦有生之法,雖知無眾生而善成熟一切眾生,雖知諸法離性而善攝受正法,雖知諸佛國土自性如空而以[2]妙智嚴淨佛土,雖觀諸佛法身無相而善勤求如來所有殊妙相好,雖觀諸法本無造作而以妙智於眾德本所作精進,雖觀有為法不實而於諸事業少求少作復能善為一切眾生隨宜施設,雖觀身心離著而以妙智說法無厭,雖離憒閙而從禪定所生不著禪味,雖復覺了甚深之法而以妙智隨諸眾生種種行轉善說法要。雖知無生,以智善思普攝三有。雖以智觀諸法皆空而善護所得之果,雖觀聲聞、緣覺境界而善求如來解脫輕安之法,雖不厭捨諸菩薩行而常善觀諸佛境界。善男子!此即是為彼諸菩薩自境界門。』

「復次大王!彼時勇力菩薩於彼多聞如來所,聞說如是清淨境界法已,生希有心,白彼佛言:『希有世尊!能善說此諸大菩薩自境界門清淨正法。如我解佛所說義,即是具善巧方便菩薩入一切法自境界門。譬如虛空,一切色[3]象境界普照無著,一切色[*]象亦無障礙,虛空境界亦無障礙。具善巧方便菩薩亦復如是,現前覺了彼一切法自境界故。又如虛空普照一切色[*]象境界而無障礙,所有一切毒樹藥樹、棘刺之樹花果香樹,彼等一切生長於空,然彼虛空無染無淨、無違無順。具善巧方便菩薩亦復如是,從慧出生彼一切法自境界門,謂異生法、有學法、無學法、緣覺法、菩薩法、如來法等。何以故?彼一切法現所證故。又如世間草木叢林,而火不能為其作護。何以故?火若上騰悉皆燒爇,極熾焰故。菩薩亦復如是,於一切法自境界中,慧光發明極炎熾故。又如金剛堅固之身,火不能燒、刀不能斷、毒不能中、他力不能伏。菩薩亦復如是,非聲聞習、非緣覺習、非一切眾生諸煩惱習而能染故;菩薩隨諸習染,悉以勤行增上慧力咸開曉故。又如水清摩尼寶珠,而能清彼諸濁水故。菩薩亦復如是,以勝慧寶普能清淨一切眾生諸煩惱垢。又如有藥名曰離毒,不與一切惡毒同處,而能[4]息除一切毒故。菩薩亦復如是,具方便慧力故,不與一切眾生煩惱及自煩惱而共同處,復能止息一切眾生諸煩惱毒。此如是等,皆是一切法自境界門。』

「大王!當知彼勇力菩薩說是法時,有八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百菩薩得無生法忍。大王!當知彼時多聞如來法中勇力菩薩者,豈異人乎?即此會中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是。此大士者,能於彼時被堅固精進之鎧,於多佛所親近恭敬深種善根。」

阿闍世王問答品第二十二之一

爾時阿闍世王即起是念:「此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右手所持大金剛杵幾何輕重?而祕密主有大力勢能善執持。」

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知其所念,即告阿闍世王言:「大王!當知此金剛杵亦輕亦重。」

王言:「以何緣故亦輕亦重?」

金剛手言:「為欲調伏憍慢貢高諸眾生故,此杵即重;為示無慢正直諸眾生故,此杵即輕。」

時金剛手菩薩即以所持大金剛杵置之于地——當置地時,以神力故,三千大千世界六種振動——即告阿闍世王言:「大王!汝今宜應以此地中大金剛杵而自舉之。」

時阿闍世王即時以自堅固勇力欲舉其杵,竭其力勢不能動搖一毛端量。即生希有尊重之心前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昔曾於戰陣之所取被甲大象,一手執持舉擲于遠。此金剛杵其量微小,我今竭自力勢不能動搖,況復舉邪!以何緣故其事如是?」

佛言:「大王!無自惱心,此金剛杵至極重故。」

時阿闍世王即白帝釋天主言:「憍尸迦!今宜舉此地中所置大金剛杵。」

時帝釋天主即時以自勇猛神力欲舉其杵,盡竭其力不能動搖。即生希有尊重之心,前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我若與彼阿修羅王鬪戰之時,我力堅勝勇銳無敵,右手取彼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所有大車,量廣七百由旬,我時執持如迅風行。此金剛杵竭自勢力不能動搖,豈非世尊廣大威神所制止邪?」

佛言:「憍尸迦!此亦非我神力所制,但為彼金剛杵至極重故。憍尸迦!於汝意云何?須彌山王至極重邪?」

天主白佛言:「須彌山王至極重[1]大,喻所不及。」

佛言天[2]主:「此金剛杵金剛所成,重復過彼須彌山王。而金剛手菩薩能以此杵擲碎輪圍諸山猶如糠粃,以其金剛大力勢故。」

爾時帝釋天主即白尊者大目乾連言:「佛說尊者於聲聞眾中神通第一。願今尊者舉此地中大金剛杵。」

尊者大[3]目乾連即自思念:「我若於此人天大眾之前不能舉動此金剛杵,豈非於我生慢心邪?」作是念已,運自神力方欲前舉彼金剛杵,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振動,海水騰涌,大地普皆怖畏振擊,唯金剛杵不動不搖。是時尊者大目乾連前詣佛所頂禮佛足,作是白言:「佛說我於聲聞眾中神通第一,具大威神名稱力勢,能以四大海水置於掌中,亦能轉此三千大千世界,猶如有人以一金錢轉於指端;又能空中止其日月,制彼威光不令轉動;又能取彼須彌山王擲過梵世,又能調伏難陀、烏波難陀二大龍王,又能於彼陽焰世界周行乞食。此金剛杵其量微小,然我亦復不能動搖。世尊!豈非我今神力減邪?」

佛言:「大目乾連!非汝神力有所減少,但為菩薩威力加持,一切聲聞、緣覺悉不能動,況餘眾生。又目乾連!假使殑伽沙數諸佛剎中所有須彌山王悉能振動,唯金剛杵隨置地方不能動搖。」

目乾連白佛言:「世尊!金剛手菩薩具大力勢而能戲擲此金剛杵,誠哉希有。」

佛言:「大目乾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尚能合入一須彌山,悉能動搖;此金剛杵而不能動。」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生希有心,前白佛言:「希有世尊!此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具大力勢,善能持彼大金剛杵。此[4]祕密主為即父母所生力邪?為神力邪?」

佛言:「大目乾連!父母所生之力隨所入處皆有分量,而諸菩薩神通力者無盡無限。我若開示,使天人世間咸生迷惑。」

爾時世尊普遍觀察諸眾會已,告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言:「汝今宜應自當舉其地中所置大金剛杵。」

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神力振動三千大千世界已,即以左手舉取其杵,戲擲空中旋繞七匝,杵旋空已,即時接置安右手中。一切眾會生希有心,合掌頂禮大祕密主,咸作是言:「希有祕密主!能具如是廣大力勢,善持最勝大金剛杵,普願一切眾生皆悉獲得如是勝力。」

時阿闍世王復白佛言:「世尊!菩薩具修幾法,即能獲得如是勝力?」

佛言:「大王!菩薩若修十法,獲[5]斯勝力。何等為十?一者,菩薩寧捨身命,終不棄捨無上正法。二者,於一切眾生作謙下想,不增慢心。三者,於彼劣弱眾生起愍念心,不生損害。四者,見饑渴眾生施妙飲食。五者,見怖畏眾生施其無畏。六者,見疾病眾生施藥救療。七者,見貧乏眾生惠令滿足。八者,見佛塔廟形像塗飾圓淨。九者,出歡喜言安慰眾生。十者,見彼負重疲困苦惱眾生為除重擔。菩薩若[6]具如是十法,即能獲得如是最勝之力。」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十八
- - - ---------- - - - - - - - - - ------------------ - - - - -
勇力菩薩先行品第二十一

爾時世尊與諸菩薩、聲聞大眾遊止鷲峯山中,於日後分離本住處,為諸大眾隨宜說法。

時阿闍世王知佛世尊已復山中,宮嬪眷屬并王舍城中六萬人眾,各持種種上妙香花、塗香末香等諸供養,出王舍大城詣鷲峯山佛世尊所。到已頭面頂禮佛足,各住一面。時阿闍世王前白佛言:「世尊!我諸所作,隨宜安處。我子來白父王:『當知世尊大師於金剛手菩薩宮中赴請已竟,今已還復鷲峯山中。』我乃思念希有世尊。佛於一切眾生大悲隨轉,於眾生聚中無一眾生如來世尊起厭捨者,於曠野大城金剛手宮中赴請受供還復來此,廣為眾生成熟利益世尊。彼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甚為希有,具大威力,能善宣說如來法律生大歡喜。而金剛手者,往昔曾於何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植種德本,乃能成辦如是辯才?」

佛告阿闍世王言:「大王當知,彼不種善根眾生於如是事極難信解,而彼決定種善根者乃能於此生其信解。大王!假使十方如殑伽沙數等諸世界,尚能算數知其邊際;彼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於佛世尊所親近供養修諸梵行成就辯才,假使諸佛世尊而亦不能算其邊際。以是緣故,大王!當知昔因緣者。我念過去阿僧祇劫,復過於前廣大無量不思議劫,時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間,號曰多聞[5]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極嚴,劫名無毀。時彼世尊為彼清淨大菩薩眾宣說正法。彼佛告言:『諸善男子!汝等當知,若有菩薩能發大精進者,即於身命而悉[A1]棄捨。』時彼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勇力,前白佛言:『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如佛所言。若有菩薩發精進者,即於身命而悉棄捨。如我解佛所說義,菩薩若生懈怠,豈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何以故?能發精進諸菩薩者,於生死中不起厭倦之意,而彼菩薩於生死中常當稱讚、不樂涅槃,但為成熟諸眾生故。世尊!菩薩勤行為利眾生故,具精進信解,於生死中自得其樂,不樂涅槃之樂。所以者何?菩薩為利諸眾生故,隨其所應諸有施作,亦隨所應皆獲其樂。若住涅槃而何能作?是故諸菩薩於生死境界中自得其樂,而即不取涅槃境界。世尊!菩薩於生死境界中所得樂者,謂即勤行利眾生故,而常得見無量諸佛,常聞無量清淨正法,常能[A2]成熟無量眾生。菩薩以住生死境界故,即能隨入眾生境界,而於涅槃境界之中不著捨行。菩薩住生死境界者,以怖墮於非境界中。何以故?非境界中不復能作利眾生事,不能安住如來境界。以不能住如來境界故,不能長養一切眾生。此中何名非境界邪?所謂聲聞、緣覺之地。若樂住者,即棄捨眾生不能成熟。何以故?聲聞、緣覺境界是為菩薩非境界故,以聲聞、緣覺怖畏生死。若能攝受無量生死者,[1]唯除清淨大菩薩爾,是故菩薩能於生死境界中住。』

「大王當知,時彼多聞如來讚勇力菩薩言:『善哉正士!善說此語,復善尊重菩薩境界所作諸行,而不復墮非境界中。』勇力菩薩白彼佛言:『云何是菩薩自境界邪?』彼佛答言:『善男子!菩薩自境界者,謂能攝受無量生死不生怖畏,稱讚菩薩廣大勝行而不樂住聲聞、緣覺之地,以無礙智和合三界,若損若益能善增長一切善根,以增益智成眾德本,而復能以盡智成就無盡福行。雖觀無生而善成辦有生之法,雖知無眾生而善成熟一切眾生,雖知諸法離性而善攝受正法,雖知諸佛國土自性如空而以[2]妙智嚴淨佛土,雖觀諸佛法身無相而善勤求如來所有殊妙相好,雖觀諸法本無造作而以妙智於眾德本所作精進,雖觀有為法不實而於諸事業少求少作復能善為一切眾生隨宜施設,雖觀身心離著而以妙智說法無厭,雖離憒閙而從禪定所生不著禪味,雖復覺了甚深之法而以妙智隨諸眾生種種行轉善說法要。雖知無生,以智善思普攝三有。雖以智觀諸法皆空而善護所得之果,雖觀聲聞、緣覺境界而善求如來解脫輕安之法,雖不厭捨諸菩薩行而常善觀諸佛境界。善男子!此即是為彼諸菩薩自境界門。』

「復次大王!彼時勇力菩薩於彼多聞如來所,聞說如是清淨境界法已,生希有心,白彼佛言:『希有世尊!能善說此諸大菩薩自境界門清淨正法。如我解佛所說義,即是具善巧方便菩薩入一切法自境界門。譬如虛空,一切色[3]象境界普照無著,一切色[*]象亦無障礙,虛空境界亦無障礙。具善巧方便菩薩亦復如是,現前覺了彼一切法自境界故。又如虛空普照一切色[*]象境界而無障礙,所有一切毒樹藥樹、棘刺之樹花果香樹,彼等一切生長於空,然彼虛空無染無淨、無違無順。具善巧方便菩薩亦復如是,從慧出生彼一切法自境界門,謂異生法、有學法、無學法、緣覺法、菩薩法、如來法等。何以故?彼一切法現所證故。又如世間草木叢林,而火不能為其作護。何以故?火若上騰悉皆燒爇,極熾焰故。菩薩亦復如是,於一切法自境界中,慧光發明極炎熾故。又如金剛堅固之身,火不能燒、刀不能斷、毒不能中、他力不能伏。菩薩亦復如是,非聲聞習、非緣覺習、非一切眾生諸煩惱習而能染故;菩薩隨諸習染,悉以勤行增上慧力咸開曉故。又如水清摩尼寶珠,而能清彼諸濁水故。菩薩亦復如是,以勝慧寶普能清淨一切眾生諸煩惱垢。又如有藥名曰離毒,不與一切惡毒同處,而能[4]息除一切毒故。菩薩亦復如是,具方便慧力故,不與一切眾生煩惱及自煩惱而共同處,復能止息一切眾生諸煩惱毒。此如是等,皆是一切法自境界門。』

「大王!當知彼勇力菩薩說是法時,有八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百菩薩得無生法忍。大王!當知彼時多聞如來法中勇力菩薩者,豈異人乎?即此會中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是。此大士者,能於彼時被堅固精進之鎧,於多佛所親近恭敬深種善根。」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阿闍世王問答品第二十二 - 2024-04-12 14:31:11

阿闍世王問答品第二十二之一

爾時阿闍世王即起是念:「此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右手所持大金剛杵幾何輕重?而祕密主有大力勢能善執持。」

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知其所念,即告阿闍世王言:「大王!當知此金剛杵亦輕亦重。」

王言:「以何緣故亦輕亦重?」

金剛手言:「為欲調伏憍慢貢高諸眾生故,此杵即重;為示無慢正直諸眾生故,此杵即輕。」

時金剛手菩薩即以所持大金剛杵置之于地——當置地時,以神力故,三千大千世界六種振動——即告阿闍世王言:「大王!汝今宜應以此地中大金剛杵而自舉之。」

時阿闍世王即時以自堅固勇力欲舉其杵,竭其力勢不能動搖一毛端量。即生希有尊重之心前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昔曾於戰陣之所取被甲大象,一手執持舉擲于遠。此金剛杵其量微小,我今竭自力勢不能動搖,況復舉邪!以何緣故其事如是?」

佛言:「大王!無自惱心,此金剛杵至極重故。」

時阿闍世王即白帝釋天主言:「憍尸迦!今宜舉此地中所置大金剛杵。」

時帝釋天主即時以自勇猛神力欲舉其杵,盡竭其力不能動搖。即生希有尊重之心,前詣佛所而白佛言:「世尊!我若與彼阿修羅王鬪戰之時,我力堅勝勇銳無敵,右手取彼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所有大車,量廣七百由旬,我時執持如迅風行。此金剛杵竭自勢力不能動搖,豈非世尊廣大威神所制止邪?」

佛言:「憍尸迦!此亦非我神力所制,但為彼金剛杵至極重故。憍尸迦!於汝意云何?須彌山王至極重邪?」

天主白佛言:「須彌山王至極重[1]大,喻所不及。」

佛言天[2]主:「此金剛杵金剛所成,重復過彼須彌山王。而金剛手菩薩能以此杵擲碎輪圍諸山猶如糠粃,以其金剛大力勢故。」

爾時帝釋天主即白尊者大目乾連言:「佛說尊者於聲聞眾中神通第一。願今尊者舉此地中大金剛杵。」

尊者大[3]目乾連即自思念:「我若於此人天大眾之前不能舉動此金剛杵,豈非於我生慢心邪?」作是念已,運自神力方欲前舉彼金剛杵,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振動,海水騰涌,大地普皆怖畏振擊,唯金剛杵不動不搖。是時尊者大目乾連前詣佛所頂禮佛足,作是白言:「佛說我於聲聞眾中神通第一,具大威神名稱力勢,能以四大海水置於掌中,亦能轉此三千大千世界,猶如有人以一金錢轉於指端;又能空中止其日月,制彼威光不令轉動;又能取彼須彌山王擲過梵世,又能調伏難陀、烏波難陀二大龍王,又能於彼陽焰世界周行乞食。此金剛杵其量微小,然我亦復不能動搖。世尊!豈非我今神力減邪?」

佛言:「大目乾連!非汝神力有所減少,但為菩薩威力加持,一切聲聞、緣覺悉不能動,況餘眾生。又目乾連!假使殑伽沙數諸佛剎中所有須彌山王悉能振動,唯金剛杵隨置地方不能動搖。」

目乾連白佛言:「世尊!金剛手菩薩具大力勢而能戲擲此金剛杵,誠哉希有。」

佛言:「大目乾連!假使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尚能合入一須彌山,悉能動搖;此金剛杵而不能動。」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生希有心,前白佛言:「希有世尊!此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具大力勢,善能持彼大金剛杵。此[4]祕密主為即父母所生力邪?為神力邪?」

佛言:「大目乾連!父母所生之力隨所入處皆有分量,而諸菩薩神通力者無盡無限。我若開示,使天人世間咸生迷惑。」

爾時世尊普遍觀察諸眾會已,告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言:「汝今宜應自當舉其地中所置大金剛杵。」

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神力振動三千大千世界已,即以左手舉取其杵,戲擲空中旋繞七匝,杵旋空已,即時接置安右手中。一切眾會生希有心,合掌頂禮大祕密主,咸作是言:「希有祕密主!能具如是廣大力勢,善持最勝大金剛杵,普願一切眾生皆悉獲得如是勝力。」

時阿闍世王復白佛言:「世尊!菩薩具修幾法,即能獲得如是勝力?」

佛言:「大王!菩薩若修十法,獲[5]斯勝力。何等為十?一者,菩薩寧捨身命,終不棄捨無上正法。二者,於一切眾生作謙下想,不增慢心。三者,於彼劣弱眾生起愍念心,不生損害。四者,見饑渴眾生施妙飲食。五者,見怖畏眾生施其無畏。六者,見疾病眾生施藥救療。七者,見貧乏眾生惠令滿足。八者,見佛塔廟形像塗飾圓淨。九者,出歡喜言安慰眾生。十者,見彼負重疲困苦惱眾生為除重擔。菩薩若[6]具如是十法,即能獲得如是最勝之力。」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十八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阿闍世王問答品第二十二,之二 - 2024-04-13 13:30:30

阿闍世王問答品第二十二之二
復次阿闍世王白佛言:「世尊!菩薩當修幾法,獲得自在之法趣向自在?」

佛言:「大王!菩薩當修八法,即得自在之法趣向自在。何等為八?一者出美善語心意質直,二者心常柔軟,三者心善愛樂,四者心常平正,五者無諂,六者無誑,七者不嫉,八者心常調暢。菩薩若具如是八法,即得自在之法趣向自在。」

阿闍世王復白佛言:「菩薩當修幾法,能於自在中住?」

佛言:「大王!菩薩當修四法,能於自在中住。何等為四?一者若生人間,願為轉輪聖王,值佛出世。二者願為帝釋,值佛出世。三者願為娑婆界主大梵天王,值佛出世。四者願為豪勝長者,值佛出世。菩薩若具如是四法,能於自在中住。」

阿闍世王白佛言:「世尊!淨信以何為畢竟?」

佛言:「大王!善知識為畢竟。」

王言:「多聞何為畢竟?」

佛言:「多聞慧為畢竟。」

王言:「布施何為畢竟?」

佛言:「[1]布施大富為畢竟。」

王言:「持戒何為畢竟?」

佛言:「持戒能生善趣而為畢竟。」

王言:「忍辱何為畢竟?」

佛言:「忍辱隨護[2]眾生而為畢竟。」

王言:「精進何為畢竟?」

佛言:「精進善能圓滿一切佛法而為畢竟。」

王言:「禪定何為畢竟?」

佛言:「禪定近寂為畢竟。」

王言:「勝慧何為畢竟?」

佛言:「勝慧息諸煩惱而為畢竟。」

王言:「聽法何為畢竟?」

佛言:「聽法斷諸疑惑而為畢竟。」

王言:「問法何為畢竟?」

佛言:「問法離諸雜說而為畢竟。」

王言:「居處閑寂何為畢竟?」

佛言:「居處閑寂得禪定神通而為畢竟。」

王言:「觀想何為畢竟?」

佛言:「觀想離念為畢竟。」

王言:「無常聲何為畢竟?」

佛言:「無常聲離諸執著而為畢竟。」

王言:「苦聲何為畢竟?」

佛言:「苦聲無取為畢竟。」

王言:「無我聲何為畢竟?」

佛言:「無我聲滅我我所而為畢竟。」

王言:「寂靜聲何為畢竟?」

佛言:「寂靜聲隨止為畢竟。」

王言:「深固作意何為畢竟?」

佛言:「深固作意發起正見而為畢竟。」

王言:「若身心離何為畢竟?」

佛言:「[3]身心離發起禪定神通而為畢竟。」

王言:「聖道何為畢竟?」

佛言:「聖道現前三昧果而為畢竟。」

王言:「信解何為畢竟?」

佛言:「信解解脫圓滿而為畢竟。」

王言:「諸佛出世何為畢竟?」

佛言:「諸佛出世成就一切菩提分法而為畢竟。」

王言:「如何是佛出世?」

佛言:「大王!隨發菩提心即是佛出世。」

王言:「云何發菩提心?」

佛言:「所謂大悲出生。」

王言:「云何大悲出生?」

佛言:「謂即發起淨信。」

王言:「云何發起淨信?」

佛言:「若發菩提心即是發淨信。」

王言:「當云何發彼菩提心?」

佛言:「深心不退轉是發菩提心。」

王言:「云何是深心不退轉?」

佛言:「即是所起大悲。」

王言:「云何能發大悲?」

佛言:「於一切眾生不生厭捨之心即是大悲。」

王言:「云何於眾生得不厭捨?」

佛言:「所謂不著己樂。」

王言:「云何是不著己樂?」

佛言:「謂於三寶常不捨離。」

王言:「云何能於三寶不捨離邪?」

佛言:「若能除去一切煩惱,即於三寶而不捨離。」

爾時阿闍世王重復肅恭前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善說如來清淨法律。如來能善施設學處,復能隨順諸佛世尊所說正法,不壞因果遠離斷常,隨諸所說成辦事業,善惡果報俱無壞失,離諸虛誑如佛所說。如是最上廣大清淨教中,誰人敢破?復誰問難及生毀謗?唯除不種善根諸罪業者。世尊!我昔不曾深種善根於佛勤孝,不能出自血肉報佛深恩。願佛今時威力加護,[A1]令我一切煩惱、一切罪業皆悉消滅。世尊!彼妙吉祥童真菩薩是善知識,長夜利樂,為我息除諸有惡作,法光照我,我亦不能報彼深恩。世尊大慈大善知識,能為我說普盡梵行最上正法。」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賢王天子品第二十三 - 2024-04-13 13:31:27

賢王天子品第二十三

爾時寂慧菩薩摩訶薩前白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言:「如佛世尊化所化事,汝祕密主!可能隨作諸化事邪?」

金剛手菩薩言:「今佛現前為我作證!所有殑伽沙數等諸佛如來諸有化事,而我亦能隨佛施作,所謂種種色相遊戲神通,但以宿世深心清淨而為畢竟。」

爾時寂慧菩薩復白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言:「我今勸請大祕密主,願以神力加持護念,令此正法於後時後分後五百歲廣宣流布,使彼正法所攝諸大士等,得此正法墮於手中。」

金剛手菩薩言:「善男子!諸佛如來於此正法已共加持。何以故?今此正法即是文字所成,而彼文字無生無盡亦不隱沒,以其文字及所說義不能隱故。如來此說甚深正法亦不能隱。所以者何?無法可生,若法無生即法無滅。如是當知,如佛所言,若佛出[4]世、若不出世,諸法常住,所謂法性、法界、法住,實際清淨,法如是故。如其所說,諸法緣生亦不相違。若法緣生不相違故,即是正法。以正法故,即不隱沒。如是所說乃名正法。」

寂慧菩薩言:「祕密主!云何能被精進鎧攝護正法?」

金剛手菩薩言:「若於一切法不相違,即能被精進鎧攝護正法。何以故?而此正法與一切法不相違故。」

寂慧菩薩言:「何法是相違?」

金剛手菩薩言:「文字相違故即法相違,而不復與生法相違。若彼不相違,是為攝護正法者。」

寂慧菩薩言:「彼攝護正法,有與一切世間相違不?」

金剛手菩薩言:「有。善男子!何以故?世間眾生取著諸見,有執空語者,彼即世間相違。又謂世間是常樂我淨,而世間者是無常,是苦、無我、不淨,彼即世間相違。又世間眾生順生死流逆正法流,彼即世間相違。又世間眾生尊現世法,護正法者尊他世法,彼即世間相違。又世間眾生取蘊處界,護正法者說一切法無取著故,彼即世間相違。寂慧當知,以是緣故,護正法者與彼世間相違。」

寂慧菩薩言:「大祕密主!汝當云何攝護正法?」

金剛手菩薩言:「如我攝護者,謂無我、無眾生、無法而乃攝護。」

寂慧菩薩言:「此復云何?」

金剛手菩薩言:「謂我離故、眾生離故、法離故,我眾生法[A2]不離故。過去離故、未來離故、現在離故,過去未來現在不離故。三世離故,三世不離故。諸佛離故,諸佛不離故。剎土離故,剎[1]土不離故。法離故,法不離故。若能通達如是法者,即能攝護正法。」

爾時世尊讚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言:「善哉善哉!大士!汝善攝護正法。若於一切法無執無取,即能攝護正法。若於一切法有相戲論無取無集,乃至一切分別遍計悉無分別,即能攝護正法。」

爾時會中有一天子名曰賢王,前白佛言:「世尊!近止、近寂是佛所說。若如所說者,即一切所緣皆悉寂止而無所觀,以彼近寂不復和合發生諸法。雖法寂靜遍寂近寂,而復[2]任持如來正法亦不棄捨。雖復[*]任持,然於一切法無所[*]任持亦無棄捨。」當彼天子說是法時,會中有千苾芻得心解脫,有千天子得法眼淨。

爾時寂慧菩薩白賢王天子言

「云何得是辯才?」

天子答言:「能斷一切習氣,離語言道、無所記說,勝義諦中無法可取,故得辯才。」

寂慧菩薩言:「天子!辯才云何出生?」

天子言:「無辯才故、離辯才故。所以者何?無辯才者,此說即是無和合義。離辯才者,此說即是離戲論義。復次善男子!如所說故,何有辯才可得?若為他表了識即不轉,若[3]自表了識亦無住,以如是故乃得辯才。若於諸所緣以意表了者又無障礙,法性之中而無所住,故得辯才。又一切法中智無所轉,無有少法智可知解,故得辯才。又無住法中無出無入越諸染法,故得辯才。又一切法無生而生、無滅而滅,故得辯才。」

爾時寂慧菩薩白佛言:「希有世尊!此賢王天子具大辯才。」

佛言:「寂慧!此賢王天子從極樂世界阿閦佛剎中而來至此,欲聽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宣說如來祕密正法。又此天子已得隨入一切法相陀羅尼故,於百劫中無所願求,自然獲得無礙辯才,隨所宣說辯才無礙。」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總持功德讚說譬喻無盡品第二十四,之一 - 2024-04-13 13:33:22

總持功德讚說譬喻無盡品第二十四之一

爾時寂慧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隨入一切法相陀羅尼?」

佛言:「寂慧!隨入法相者,即是文字無盡隨入之智,謂阿字門隨入一切法故。又阿字者,是即諸法[4]出生之門。又阿字者,是即諸法初生後際。又阿字者,於一切處成辦事業,隨起語業,無所了知非無了知。以阿字門隨入一切法故,此說是名隨入法相陀羅尼門。

「復次寂慧!所言隨入者,於一切處無有少法如微塵許可出可入,無文字故。從何所來、復從何入、中亦何住,以其文字中無住故,而即無出何方而去。又以文字無和合故,即無文字而可記說,亦非無說無增無減。以無文字故,無有是法亦無非法而可分別。以無文字故,無法可生、無法可滅,無法可成、無法可壞。寂慧當知,如是文字算數,即是心之算數。如心算數,即是一切法算數。如一切法算數,即非算數。何以故?法無算數可得故。以無算數法可算數故,即一切法算數不可得。如是即能隨入法相,本來如是隨入無生,若入無生亦復無起,此即無有少法可入,是故諸法無入而入。寂慧!若能如是入諸算數,即於辯才而不能斷。何以故?法性無斷故。若如是通達,即能隨應為他說法,隨有所說現前作證。由如是隨入諸法相故,即是隨入眾生相。以其隨入眾生相故,即如所信解善說諸法。寂慧!得陀羅尼菩薩,其心離垢意樂清淨正行潔白,其心高勝所行善住妙慧最上,而獲神通堅固圓滿,不為魔軍之所破壞,降伏外道制諸煩惱解除怨結,身有力勢心無疲倦,辯才無盡演法無邊善說無際,勝智無礙具深妙慧,善說深法多聞如海,住三摩地如須彌山。所有眾會如師子王,世法清淨如彼蓮花,長養眾生如其大地,息煩惱愛猶如大水,成熟眾生猶如大火,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猶如妙月,破煩惱癡暗猶如大日,除煩惱怨如勇力者,心善調伏猶如大龍,高振法音如大[1]雲吼,普施法雨如澍大雨,療治眾生諸煩惱病如大醫王,作大法王如王自在,善護世法如護世天,善觀天人如帝釋天主,心得自在具增上力猶如梵王,無所繫著猶如飛鳥,怖諸憒閙猶如猴鹿,於一切眾生忍伏諸惡猶如慈母,教授藝能開諸學門猶如慈父,施諸法寶流注無盡如毘沙門天王。得福莊嚴具諸相好,人所樂觀見者歡喜,具七珍財無貧乏苦,攝諸無智稱讚智者,具智慧故離諸過失,善護諸天、善護諸龍及夜叉等,說法自在神通無礙,了知一切眾生意樂,隨入一切眾生根性。聽法無厭,不求一切名聞利養說法無吝。無染著故具戒清淨,無怨害故忍力清淨,善能成辦諸事業故精進清淨,得自在故禪定清淨,潔白智故勝慧清淨,梵行最上故具四無量,善修出世靜慮等持,成就無上菩提聖道。以具如是諸相功德故,當得無上法王灌頂。寂慧當知,得陀羅尼菩薩尚獲如是無量功德,若復如來神力加持,諸有事業[2]皆得。陀羅尼菩薩功德,經百千歲稱讚譬喻而不能盡。」

爾時寂慧菩薩白賢王天子言:「仁者!汝今快得善利,能善稱讚如來無量無邊功德。」

時賢王天子白寂慧菩薩言:「善男子!勝義諦中無有少法可得稱讚。何以故?法無有相,非形顯色,是故功德不[3]能稱讚得其邊際。若形顯色中決定有相者,即可以言詞宣說稱讚。」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十九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總持功德讚說譬喻無盡品第二十四,之二 - 2024-04-13 13:34:03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二十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總持功德讚說譬喻無盡品第二十四之二
爾時賢王天子白佛言:「世尊!一切法無攝受、無我無取、無續無斷,然以方便隨宜所作。諸勤行者,以正方便現前得法。世尊!譬如大水積於地下,須假人力勤行施作,或開以坑或鑿以井,由勤力故方獲其水;若無坑井水乃何得?勤行方便之者亦復如是,以勤力故於一切處勝智通達;若無勤力智從何得?是故求菩提者,常勤方便發[A1]起精進,即能現前獲得聖法。又如世間生盲之人,所生色[4]象而不能見。眾生煩惱暗蔽亦然,於所生法而不能見。又如世間有目之人於黑暗中,若無明炬即不能見一切色[*]象。修天眼者亦復如是,若無善知識說法教導,不能於法而生信解。又如已具淨天眼者,不假世間光明所照。菩薩亦復如是,所作已辦者不假他人而為教導。又如世人處胎藏者都無所見,亦復不見有所增長。發起精進菩薩亦復如是,雖修佛法亦不見菩提有所增長。又如大雪山王所有諸樹依之而生,諸樹必無中有破壞及彼焦枯。菩薩亦復如是,勤行方便修諸正法依智所生,亦不於中破壞減失。又如轉輪聖王出於世間七寶隨出,所謂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神寶、主兵神寶等。菩薩亦復如是,若發菩提心,七寶亦隨出,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勝慧、方便等。又如轉輪聖王統行四大洲界,於諸眾生平等愛念而無異想。菩薩亦復如是,以四攝法普攝眾生而無異想,四攝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又如轉輪聖王行王法化,一切悉無鬪戰爭訟。菩薩亦復如是,安居說法,悉無一切邪外戰訟。又如三千大千世界,最初成立大須彌山及彼大海。菩薩亦復如是,初發菩提心,先以深固大悲建立。又如世間,日光出時先照高山。菩薩亦復如是,最初發起大智光明,令諸眾生發起善根得智光照。又如大地受諸種子,而彼一切草木叢林依地而生平等滋長。得陀羅尼菩薩亦復如是,以無著心於一切眾生平等與法而無棄捨。」

爾時世尊讚賢王天子言:「善哉善哉!天子!汝今善能譬喻宣說諸菩薩法。天子當知,假使一切草木叢林名相等聚,法聚聲聚及形色聚,遍入一切眾生心行,普以一切名相分別,一切眾生周遍伺察,乃至眾生飲食受用,悉為譬喻,稱揚讚說彼得陀羅尼菩薩所有功德,而不能盡。天子!彼得陀羅尼菩薩者,諸有所說無有少法非佛語者。又復一切色相光明、聲香味觸法光明,無不現前。所得辯才不隨他聞而有繫屬,不觀他相而有所說,於一切處隨其所向通達無盡亦復無邊。不以威力[1]偏入一切,身無麁重、心無所緣,能於百千諸佛現前說法無染無著。而是菩薩以彼諸佛威神建立故,得陀羅尼智慧辯才,有所說法無染無著亦無退轉。天子當知,菩薩有三無著之法。何等為三?一者我無著,二者眾生無著,三者法無著。[2]又有三種通達清淨。何等為三?一者法界清淨,二者真如清淨,三者實際清淨。又有三種通達無盡。何等為三?一者法無盡,二者文字無盡,三者演說無盡。又有三種獲得通達加持之力。何等為三?一者辯才加持,二者法義加持,三者入法加持。又有三種成就歡喜。何等為三?一者慧歡喜,二者智歡喜,三者斷疑歡喜。又有三種速疾之法。何等為三?一者念速疾,二者慧速疾,三者行速疾。」

當佛說是總持功德讚說譬喻無盡法時,會中八百菩薩得入陀羅尼門。
貼文者 : : bluenwater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囑累正法品第二十五 - 2024-04-13 13:34:44

囑累正法品第二十五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白佛言:「惟願世尊!神力加持,令此正法於後時後分後五百歲閻浮提中廣宣流布。」

佛言:「[3]祕密主!我有密護正法祕密大明章句,汝能記念不?是章句者,我昔曾於寶月如來所親所聽聞。」

金剛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記念。」

佛言:「祕密主!汝今宜應為此眾會,密護正法令久住世,當說往昔大明章句。」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合掌頂禮十方一切諸佛,即說大明曰:

「怛𭔞(切身,下同)佗(引)(一[4]句) 惹野(二) 惹野末帝(三) 惹野設覩嚕(二合、引)(四) 阿梨(五) 阿末梨(六) 阿盧力帝(七) 末彌那末末散提(八) 烏諦(九) 烏怛末帝(十) 烏怛囉尼(十一) 阿(引)哩(十二) 阿(引)囉摩尼(十三) 阿哩怛摩尼(十四) 阿牟(引)梨(引)(十五) 牟羅(引)嚩窒帝(引)(十六) 牟(引)邏(引)努誐帝(十七) 阿窒(十八) 末窒(十九) 末窒帝(二十) 阿(引)尼(二十一) 摩(引)尼(二十二) 摩(引)尼帝(引)(二十三) 枯嚕(引)(二十四) 枯嚕(引)散提(二十五) 達哩摩(二合、引)努誐帝(二十六) 達哩摩(二合)怛翅(引)(二十七) 達哩摩(二合)鉢囉(二合)尾(引)尸(引)(二十八) 薩哩(引)(二十九) 薩囉(引)薩哩(引)(三十) 阿毘禰(引)(三十一) 毘那散提(三十二) 伊呬(三十三) 伊喝儞(三十四) 伊那努誐彌(引)(三十五) 儞誐囉(二合)呬摩(引)囉(引)𧹞(引)(三十六) 儞哩伽(二合、引)怛儞底(引)哩他也(三合、引)喃(引)(三十七) 牟(引)喝那(引)達哩摩(二合)捺尾(二合)尸𧹞(引)(三十八) 尾馱末那(引)訖梨(二合、引)舍(引)喃(引)(三十九) 烏入嚩(二合、引)羅那(引)達哩摩(二合)儞(引)底哩(二合、引)𧹞(引)(四十) 阿(引)犖(呂角切)叉(引)達(引)哩摩(二合)葛體迦(引)喃(引)(四十一) 阿(引)尾設那(引)儞哩嚩(二合、引)拏寫(四十二) 鉢囉(二合)誐囉(二[A2]合)呼(引)冒(引)提鉢哩左(引)哩迦(引)喃(引)(四十三) 鉢哩三塞佗(二合、引)鉢那(引)鉢哩沙(二合)那(引)(四十四) 迦(引)夜(引)努鉢囉(二合)那(引)喃(四十五) 達[5](引)哩摩(二合)設囉(二合)嚩尼迦(引)喃(引)(四十六) 三滿按(引)喝囉怛鍐(二合)(四十七) 薩藐誐多(引)喃(引)(四十八) 阿嚩路(引)葛喃(四十九) 薩藐葛鉢囉(三合)帝鉢那喃(引)(五十) 阿(引)穆契(引)婆(引)嚩怛鑁(二合)(五十一) 滿怛囉(二合)鉢那(引)儞摩(引)鉢囉(二合)拏閃都(引)(五十二) 滿怛囉(二合)散提囉(引)𡁠(引)那烏那(引)喝蘭拏(五十三) 倪也(二合、引)那阿芻(引)拏多(引)(五十四) 阿那嚩蜜哩(二合)𭔞多(引)禰(引)舍那(引)莎婆(引)嚩怛鍐(二[6]合)(五十五)」

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說是祕密大明章句已,時此三千大千世界皆悉振動。即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魔眾各與眷屬,同時來詣佛世尊所,曲躬合掌俱白佛言:「世尊!若諸法師能從口門出是大明章句者,我等諸魔皆往承事恭敬,令此大明最勝威力,一切天人不能破壞,我等常當密作護衛,無令一切伺得其便。」

爾時世尊普遍觀察諸眾會已,即說祕密大明章句曰:

「惹曳訥哩惹(二合)曳(一[*]句) 惹野末帝(二) 設彌(三) 設覩嚕(二合、引)儞哩伽(二合、引)怛儞(四) 阿牟(引)梨(五) 牟(引)羅鉢哩親儞(六) 摩(引)囉塞(引)𭔞(切身)尾怛囉(二合、引)薩儞(七) 穆吉底(二合)(八) 穆吉多(二合)嚩帝(九) 戍(引)提(十) 阿毘禰(十一) 婆野牟(引)左儞(十二) 婆(引)嚕(引)喝尼(十三) 難帝尾㮈曳(二合、引)(十四) 尾𭔞鉢囉(引)訖囉(二合)牟(引)(十五)」

即說伽陀曰:

「正法攝伏於他語, 以正法語善攝受,
[7]於法寶藏常護持, 如來所說大明句。」
復說大明曰:

「阿彌(一[*]句) 末彌(二) 末末親禰(三) 阿哩體(二合、引)(四) 阿哩佗(二合)儞薩多(二合、引)囉尼(五)

「此是呼召四大天王大明章句。」

復說大明曰:

「提(引)哩(一[*]句) 提(引)囉嚩帝(二) 虞(引)鉢帝(二合、引)(三) 戍(引)毘(引)(四) 戍(引)婆嚩帝(引)(五) 設彌(六)

「此是呼召帝釋天主大明章句。」

[8]說伽陀曰:

「具慈善順大忍力, 為悲愍故說大明,
喜捨二法悉具圓, 梵王帝釋咸呼召。」
復說大明曰:

「阿囉尼(引)(一[*]句) 嚩囉尼(二) 珂溪(三) 阿牟(引)梨(四) 牟(引)羅輸(引)駄儞(引)(五)

「此是攝伏諸魔大明章句。」

說伽[A3]陀曰:

「今此祕密大明句, 振動降伏一切魔,
人中聖主力加持, 善說斯經廣流演。
如來所說此正法, 當知於後末世時,
宣說明句密加持, 振[1]動還復[2]如今日。」
時諸魔眾咸來集會,說伽陀曰:

「諸說法師大智者, 我等諸魔當密護,
令於最後末世時, 得此正法墮於手。」
爾時世尊告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言:「汝應當知,今此正法如來威神已加持故,無人能於此正法中有所動轉。何以故?我念往昔過去世中有佛出世,號寶月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無毀,劫亦名無毀。彼佛法中有二法師,有大威德名稱力勢:一名慧上,二名諦授。彼二法師於寶月如來所,聽聞受持此大明章句滿足半劫,隨彼如來轉正法輪。彼時所有三千大千世界百俱胝魔眾,皆令成熟菩提聖法。」

寂慧菩薩前白佛言:「世尊!彼寶月如來為現住說法?為已涅槃邪?」

佛言:「寂慧!東方去此百萬俱胝佛剎,有佛國土其名無毀,佛號寶月,現住說法。彼佛壽量十千劫數。其佛剎中有諸魔眾佷惡難調,彼佛宣說大明章句而悉調伏;得調伏已,皆於菩提聖法成熟圓滿。[*]祕密主!汝今當知,我亦曾於寶月如來法中淨修梵行成就菩提聖法。彼時慧上法師者,即我身是。彼時諦授法師者,即金剛手菩薩是。寂慧當知,我於彼時與金剛手菩薩同勤精進心不放逸,於彼佛世尊所尊重恭敬廣多供養,聽受彼佛宣說祕密大明章句,降伏諸魔攝護正法。」

爾時世尊普遍觀察諸眾會已,普告眾言:「汝諸仁者!誰當堪任於佛如來入涅槃後,以我阿僧祇劫積集菩提勝行最上正法,受持衛護不令隱沒?」

爾時會中有一萬二千菩薩為護法[3]故,從座而起合掌頂禮,向佛世尊說伽陀曰:

「若人捐棄於身命, 所捨不求諸果報,
但為受持佛所宣, 最上清淨正法故。」
復有賢王等五千天子,合掌頂禮前白佛言:「世尊!我等咸願受持如來菩提聖法。」時諸天子說伽[4]他曰:

「普為一切眾生故, 發起堅固大悲心,
我當受持此法門, 最上甚深佛所說。」
爾時帝釋天主、尸棄梵王、毘沙門天王,說伽陀曰:

「今此正法如妙藥, 能治一切眾生病,
我等當來悉護持, 願佛知我眾心意。」
爾時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前白佛言:「世尊!我當受持如來於阿僧祇劫積集無上正等正覺菩提聖法。」即說伽[*]他曰:

「諸法本來無文字, 無中假以文字說,
聖尊悲愍故敷宣, 我當受持而流演。」
爾時世尊告尸棄梵王言:「梵王當知,菩薩有三種最上供養承事,如來以其最上承事供養故,獲福無量。何等為三?一者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者[5]任持諸佛正法,三者隨所聞法如實修行。大梵!如是三種最上供養,如來若住一劫乃至劫盡,或復壽命無量,此供養事所獲福報,廣說不能得其邊際。所以者何?若欲最上供養諸如來者,應當修此三種最上廣大清淨法之供養。

「復次大梵!若有人於如來所說正法之中而能受持一四句偈者,是即護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世尊菩提聖法。何以故?諸佛菩提從法出生,是故法之供養,超出世間財供養事。法供養者,諸供養中勝中最勝、最上第一。大梵!我念過去光明王族中有一太子名曰具慧,忽時一夜於其夢中,親所聽聞說二伽陀。聞已記念,覺乃惟忖:『我今得大寶藏。』即時忽然高振其聲作如是言:『我今得大寶藏。』時王及后[6]子問其故,太子即時具陳上事,乃為父母說是二伽陀曰:

「『世間財寶聚還散, 王官水火賊盜分,
諸佛多聞妙法財, 多俱胝劫不壞失。
常無放逸甘露法, 利眾生發菩提心,
深固寂靜心亦然, 諸樂根本無所取。』
「大梵!彼時太子為其父母說夢中所聞二伽陀時,彼有八千人成熟菩提善根,四萬二千眾生悉得生天。以是緣故,所有多聞清淨法財,應當精勤依法修行,修正法故即能如應為他攝受。

「復次大梵!有二種法而能多作。何等為二?一者於諸眾生不興損害,二者勤求多聞而無厭足。若有能行此二法者,於正法眼而不斷滅。大梵!汝於賢劫諸如來所,勸請說法善護正法。而彼賢劫諸佛如來,若諸清淨眾生方得值遇出世,是故汝今勿應厭捨。何以故?大梵!濁惡時中若能於一晝夜受持正法者,獲福多於百千劫中清淨佛剎持正法者。是故大梵!汝應發起廣大精進!於此濁惡時中堅固護持如來正法。」

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言:「汝今宜應於此所說如來祕密金剛手品部惹囉陀羅尼門堅固受持,於後末世為他廣說。我今以是正法付囑於汝。汝於末世時中,所有具彼劣信解者,不應為說此正法門使彼癡迷。何以故?於此正法罔徹源底故。若有於正法中得自在者,已善成辦諸勝事業是法器者,應當為說此正法門。彼得聞已不生驚怖。何以故?正法出生故。」

爾時尊者阿難前[A4]白佛言:「世尊!我今以佛威神力故受持此法,隨其力能流布宣演。」

佛言:「阿難!汝今見此金剛手菩薩大士於佛正法勤力護持不?」

阿難白佛言:「唯然已見。」

佛言:「阿難!汝今亦然,於此正法隨宜攝受,堅固護持如應宣說。」

阿難白佛言:「此經何名?我等云何受持?」

佛言:「阿難!是經名曰『金剛手品』,亦名『宣說如來祕密』,亦名『不思議佛法』,亦名『無量福聚』。如是名字,汝當受持。

「復次阿難!汝今當知,若有住菩薩乘人,佛眼所觀者,能以眾寶廣大充滿諸佛剎中,乃至從地積于有頂,廣行布施而不望報。若復有人不以財利之心如善所作,為他演說此正法者,福多於彼。此說是名如來祕密無量福聚。」

當佛說此囑累正法品時,會中有千俱胝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九萬六千菩薩獲得忍法,八萬四千人得法眼淨,千六百苾芻得心解脫,千六百苾芻尼亦得心解脫。十方無量諸佛剎土皆悉振動,百千天人於虛空中鼓奏天樂、雨眾妙華,伸供養已咸作是言:「願此正法久住世間,於閻浮提廣宣流布。」

佛說此經已,金剛手菩薩大祕密主,及寂慧等諸菩薩眾,賢王等諸天子眾,阿闍世王等諸大國王,并餘菩薩及阿難等諸大聲聞,乃至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如來不思議祕密大乘經卷第二十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方廣三戒經,上 - 2024-04-13 13:35:35

大方廣三戒經卷上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祇闍崛山,而是山王高峻廣博持眾雜穀,猶如大地生雜種華,緊那羅、乾闥婆眾常所遊止,有種種諸眾:天、龍、夜叉、羅剎、毘舍遮,止住其中;多種雜類,所謂:師子、虎[1]犳、象馬、[2]騏驎、熊羆、麞鹿、青牛、水牛、羖羝、獼猴,是等眾獸止住其中;有無量眾鳥,所謂:孔雀、鸚鵡、[A1]鸜鵒、命命、鴝[3]𩿦、鳧鴈、鴛鴦、鵝鴨、黑鴈、山鷄、鶡鷄、烏雉、鳩鴿、雕鷲、雀、遮沙,如是眾鳥依止而住。是諸眾生以佛力故,不為貪欲、瞋、癡所惱,不相茹食,共相親愛如母如子。是時山王中,稠林欝茂,枝條無折,多眾雜樹:天木樹、畢利叉樹、馬耳樹、畢鉢羅樹、緊柷加樹、呵梨勒樹、呵摩勒樹、毘醯勒樹、多羅樹、迦尼迦樹、菴婆羅樹、閻浮樹、木𦬔、蒲[4]桃、桃杏、梨㮈、婆隆伽樹、胡桃、安石[5]留、鎮頭迦樹、尼駒羅樹、松栢、豫樟、波奢樹、[6]勳陸、栴檀、沈水、蘇合,是等諸樹無不備有。是山王中,水陸眾華悉皆具足,謂:阿提目多華、瞻婆華、波吒羅華、婆師華、須曼華、修乾陀華、由提迦華、迦膩迦華、牛[7]蕀、百葉、曼[8]殊沙華,是等眾華遍布其地,光飾山王。又有水華,青黃赤白雜色蓮華,皆悉具足。是山王中,常於夜半興起大雲,天龍微雲,降於八味細微香雨。一𤚲牛頃,此雨[9]著潤祇闍崛山,後夜清明無諸雲翳,微風清涼悅適身心。是山王中所住眾生,及諸草木充潤光澤,猶如華鬘以水灑之,光色鮮淨遂倍增勝。祇闍崛山生柔軟草,色香味具,青縹右旋,眾雜妙色,如孔雀項,其香猶如婆師羅華,其觸猶如迦陵迦衣,其地柔軟,下足之時,足陷四指,舉足還復。是山王中多諸池流,清冷水滿,生諸蓮華,青黃赤白紅紫等色,大如車輪。若取華時,香氣普熏滿一由旬。是山王頂,出生大妙蓮華之座——無降伏寶青琉璃為莖,閻浮檀金為葉。堅黑栴檀為臺,馬瑙寶王以為其鬚,縱廣如海,百億阿修羅王常所執持,百億雜色寶王網以覆其上,百億龍王雨妙香雨,百億金翅鳥王口銜繒綵,百億緊那羅王歡喜瞻察,百億摩睺羅王而觀視之,百億乾闥婆王歌詠讚歎,百億天王雨末香衣服雨、香華鬘幢幡蓋雨,百億梵王在上空中合掌而侍,百億淨居天眾合掌禮敬,百億轉輪人王七寶侍從來至其所,百億海王從大海出而敬禮之,百億[10]大珠寶王以為照明,百億[11]淨摩尼寶王以間錯之,百億遍悅寶王為華子[12]實,百億光明德寶王以為照明,百億雜色摩尼寶王以為照明,[13]閻浮幢寶王為善安持,百億金剛師子寶王不壞莊嚴,百億[14]日藏寶王以雜莊嚴,百億雜色不可思議寶王出雜種色,百億如意寶王出無盡莊嚴——是大蓮華,從於如來出世善根之所出生,菩薩志意之所護持遍現諸方,從如幻法出善法業生,從無諍法眼之所莊嚴[15]如夢法生,從無行起,從無礙道來,充遍滿於十方法界,是佛境界功德所致。若於無量阿僧祇劫,歎其功德不可窮盡。

爾時世尊,於是華上結[16]加趺坐,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其名曰:阿若憍陳如、大德曷尸波闍、大德婆賓、大德摩訶男、大德優陀耶、大德耶奢、大德富那、大德無垢、大德憍梵鉢提、大德善臂、大德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摩訶迦葉、大德迦栴延、大德舍利弗、大德大目乾連,大德阿那律、須菩提、離波多、富婁那彌多羅尼子、優波離、羅睺羅、難陀,大德阿難等。如是上首八千人俱,悉皆諦了如實之性,觀察實際,度於法性,度諸有海,行於如來虛空之行,結縛永斷,無巢窟礙,行空寂靜,永斷疑網,信佛智海,度到彼岸,益利世間,作不請友,欲護一切所有眾生,慈心不捨一切眾生,善能演出一切佛行,守護佛法,誓護佛法,善趣佛種,向一切智。

復有菩薩摩訶薩八千人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等而為上首,無上智菩薩、無上寶智菩薩、無[17]礙智菩薩、華上智菩薩、日上智菩薩、月上智菩薩、無垢上智菩薩、金剛智菩薩、遠塵智菩薩、遍說智菩薩、光幢菩薩、山幢菩薩、寶幢菩薩、無礙幢菩薩、華幢菩薩、淨幢菩薩、日幢菩薩、欲樂幢菩薩、離垢幢菩薩、遍悅幢菩薩、地威德菩薩、寶威德菩薩、大威德菩薩、金剛智威德菩薩、無垢威德菩薩、日威德菩薩、月威德菩薩、山威德菩薩、智照威德菩薩、遍威德菩薩、地藏菩薩、虛空藏菩薩、蓮華藏菩薩、寶藏菩薩、日藏菩薩、淨德藏菩薩、法海藏菩薩、遍悅藏菩薩、船藏菩薩、蓮華德藏菩薩、日眼菩薩、淨眼菩薩、無垢眼菩薩、無礙眼菩薩、遍見眼菩薩、善利智眼菩薩、金剛眼菩薩、寶眼菩薩、虛空眼菩薩、普眼菩薩、天冠菩薩、照法界志冠菩薩、道場珠冠菩薩、悅諸方冠菩薩、一切佛現在藏冠菩薩、超一切世間冠菩薩、遍悅一切冠菩薩、無毀冠菩薩、覆一切如來師子座冠菩薩、照一切法界虛空冠菩薩、龍主髻菩薩、梵主髻菩薩、離一切佛法慢髻菩薩、道場髻菩薩、出一切願海音珠髻菩薩、放一切如來光場珠髻菩薩、一切虛空無壞語寶髻菩薩、諸佛神通遍照幢寶珠網覆髻菩薩、出一切如來法論聲髻菩薩、出一切三世名聲髻菩薩、大光菩薩、淨光菩薩、寶光菩薩、離垢光菩薩、月光菩薩、法光菩薩、寂光菩薩、日光菩薩、神通光菩薩、天光菩薩、德相菩薩、智相菩薩、法相菩薩、無壞相菩薩、光相菩薩、華相菩薩、珠相菩薩、佛相菩薩、梵相菩薩、遍超相菩薩、梵音菩薩、海音菩薩、地音菩薩、世音菩薩、石山音菩薩、遍法界音菩薩、出一切法海雷音菩薩、摧一切魔場音菩薩、出大悲道雷音菩薩、滅一切世苦惱音菩薩、法勇菩薩、增勇菩薩、智勇菩薩、德山勇菩薩、德增勇菩薩、名稱勇菩薩、普照勇菩薩、大慈勇菩薩、智照勇菩薩、如來種性勇菩薩、光德菩薩、勝德菩薩、法勇德菩薩、遍[1]光德菩薩、法德菩薩、月德菩薩、虛空德菩薩、寶德菩薩、相德菩薩、智德菩薩、婆羅王德菩薩、法主王菩薩、世主王菩薩、梵主王菩薩、石山主王菩薩、眾主王菩薩、天主王菩薩、寂主王菩薩、不動主王菩薩、化主王菩薩、菩提勝主王菩薩、寂聲菩薩、無礙聲菩薩、地聲菩薩、大海聲菩薩、雷聲菩薩、照法聲菩薩、虛空聲菩薩、一切聲菩薩、善[2]眼雷聲菩薩、發本願聲菩薩、滅一切魔場覺菩薩、智山覺菩薩、虛空覺菩薩、無礙覺菩薩、寤音覺菩薩、照三世覺菩薩、寶覺菩薩、無畏覺菩薩、遍照覺菩薩、法界眼照覺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千人俱,悉皆具足普賢願行,所行無礙,遍諸佛剎現無量身,悉能往至一切佛所;眼界清淨,所見無量,悉能現佛;一切神通所緣無量,一切如來有成佛處,悉往其所無有疲惓;智光普照一切法海,無量億劫歎德叵盡;樂說清淨量同虛空,智行清淨無所依倚,隨眾所樂而為現形,無有障礙,解無眾生,無我等界,慧如虛空,如智光網,普照一切所有法界;其心畢竟,寂靜無亂,一切陀羅尼智種境界,三昧無畏所[3]往無礙,住於法界百億眼目,行一切法得無所畏,觀無量智海,禪波羅蜜到於彼岸,得般若波羅蜜、神通波羅蜜,過諸世間三昧波羅蜜,善得自在。

復有五百比丘尼,其名曰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安隱比丘尼、蓮華比丘尼、極苦瞿曇彌比丘尼、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是等上首五百比丘尼俱。

復有五百優婆塞,其名曰:善威德優婆塞、天威德優婆塞、慧光優婆塞、名稱威德優婆塞、過名稱威德優婆塞、善志優婆塞、月德優婆塞、月歡喜優婆塞、大歡喜優婆塞、羅睺跋陀優婆塞、大賢優婆塞,如是上首五百優婆塞。

復有五百優婆斯、大光優婆斯、善光優婆斯、善身優婆斯、可樂身優婆斯、賢優婆斯、賢德優婆斯、月光優婆斯、相光優婆斯、德光優婆斯、善眼優婆斯,是等上首五百優婆斯。及餘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恭敬圍遶於佛世尊。

爾時世尊而演說法,名曰三戒,廣分別說一切諸佛如來境界、菩薩所行,能悉普照一切法界,明照一切諸法界場,入淨莊嚴一切法界,摧滅一切諸外道等、降諸魔怨,普悅一切諸眾生界,能知一切諸眾生等迷惑之心,隨眾生心而為演說,善能照了轉眾生根而為顯示。

是時大德摩訶迦葉,從座而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求於佛法、力、無所畏,如是等人當集何法?當以何法護是眾生?當以何法令不退轉無上正道?」

如是請已,佛告迦葉:「善哉,善哉!迦葉!汝今所問,多所安樂安隱世間、利益天人,乃能問佛如是之事。迦葉!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大德迦葉及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告迦葉:「若有眾生求佛智慧、佛力、無畏,迦葉!是等眾生於一切法,應無所得,無所依倚,生諸善根。迦葉!若有菩薩求於無上正真道時,若有相著,或於佛法起有為[4]相,或於佛法起無為[*]相,或於佛法而起[5]妄[A2]相,自作是[*]相我知佛法,於是[*]相中堅執不捨,當說是人不名為向於無上道。何以故?[6]悕欲佛法則為著我,當作是修。若數執我則不能斷;若不能斷則有[*]悕望,所[*]悕望處乃悕望法,便為所害;若為所害,便起馳騁;若起馳騁,則有流轉;若已流轉,則有貫穿;若已貫穿,則有妄想;若已妄想,則有分別;若已分別,增益妄想;若增妄想,則有思覺;若已思覺,則有堅著;若已堅著,則有隨逐;若有隨逐,則有迷惑;若已迷惑,則便為失。云何為失?謂失安隱。云何安隱?謂無分別。若起分別,則便有常;若已有常,則有對礙;若有對礙,則便有住;若已有住,則有相續;若已相續,則有相違;若已相違,則重相違;若重相違,則有虛錯;若已虛錯,則有狂亂;若已狂亂,則有虛誑;若已虛誑,則有憂惱;若已憂惱,則有悔恨;若已悔恨,則有所害,善不善法,隨所愛著。然實無有定法可著,但以想轉,為想所縛,是名想縛。貪無定處,瞋無定處,癡無定處,起於妄想分別之心,不能度得無上正道。迦葉!是名愛處。何故名之為愛處?無有定法名之為愛,無可愛法,無可愛處,但堅著愛,唯空堅著,謂堅著我,堅著眾生,堅著淨不淨。迦葉!一切法空妄想為物,若無物物想,則以菩提為物,若以菩提為物,則是我想。若有我想,是則不名為菩薩也!何故名之為我想也?雖有所想,想無所得;想無所得,名為我想。是故不真實句,名為我想。若眾生實,則菩提實。云何為菩提?謂見諸法皆悉如幻。云何如幻?謂不說我想、命想、眾生想。若有無想在於心者,是人則著想及非想;若著想非想,是則狂醉;若已狂醉,則為一切眾苦所追;若為一切眾苦所追,如來說名為住狂諂。何以[1]名諂?住於狂亂,有妄思惟;若妄思惟,則有我我所;若有我我所,則有言說;若有言說,如來說名為無言說,彼為言說言說所持,是故說言一切諸法從思惟有,悉是我實。

「迦葉!猶如空中有雲聚起,而是雲聚不從東西南北四維上下而來。如來實說不從十方方所而來,解[2]如是已,如實而說,隨義演說,相應實說。而是雲聚則非是聚,說名雲聚。何故說[3]名雲聚也?起眾雜色,種種雜色從虛妄起,是中無定名為雲霧。見雲霧起,雖見雲霧無有定想,是中畢竟無雲霧實。

「迦葉!猶如有人語餘人言:『相與共往至[4]蔭處坐。』智慧之人作如是言:『我今不往。』是人答言:『不說有我,但說有[*]蔭。智者有言:「汝若說蔭,則為非蔭。」』

「迦葉!汝觀是人,於少言說尚不繫著。如是,迦葉!若解如來法性道者,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迦葉!如來尚欲於不善法行於善法,若世眾生有我想者,於如來所是第一義。何以故?如來解如是我想者則為非想,餘小凡夫不知如來隨宜所說,與如來諍。是故我說世間與我諍,我不與世間諍。云何世間?世間者名曰眾生。云何名為眾生世間?如來了知世間如如,是故名曰眾生世間。諸凡夫等自生是知:『是生、是滅』,互相殘害。是彼言說欲得出世。何以故?此[5]得大闇,住著世故。若住著世,則便有貪,若貪則瞋,若瞋則癡,若癡則有諍,若諍則相違。與誰相違?謂與如來及聲聞僧。若相違則貪,若其有貪則重相違,若重相違便取於有,若取於有則便求有,若已求有便不知足,若不知足則便多作,若已多作便有多欲,若有多欲則住欲界色無色界,若住三界則便執著,若已執著則無逆流,若無逆流則常受死,若常受死不至涅槃,若不至涅槃至叵至處,至叵至處謂至地獄。如是,迦葉!修行不吉名為不修,若不正修則有瞋恚,若有瞋恚則無推求,若不推求則不識我想,若不識我想則同一聚,同為一物謂我我所。云何名我?執著不實,作種種妄想,造作諸業。若作種種妄想,造作諸業,則著於我。云何我所?無有智故名為我所。又是身者,諸物和合名之為身,名戒聚果。以瞋恚心輕於他人,以瞋恚故,生於我慢,如聚生穀攝受守護,是名我所。若有我所則有狂惑,若有狂惑則便有癡,若已有癡便有誹謗,若有誹謗則便有瞋,若已有瞋便有貪[6]取,則為所燒。為所燒者,為想所燒,所謂男想、女想、命想,此是我許,是名我所。有我所者,彼罵我所。罵我所者,謂是凡夫,是凡夫道之所依止,是名我所。

「迦葉!若不聞此法,知於菩提,知菩薩行,此知於行。迦葉!是菩薩行都無有行,名菩薩行。

「又,迦葉!菩薩行滿決定清淨,極為清淨,無有是處。若有精進,斯說大法,此以諸法如虛空聚,不取法聚。是人所說,大法相應,非不相應,斯有功德不住惡處,是有德行非是德行,是能持法,如是受持不著持法。何以故?如來所說,最為第一應供中最。眾生問道,我應當以勝法而答。云何勝法?所謂一切諸法無想。

「迦葉!如是菩薩名淨持戒,心不起惡,不作障礙,不[7]謗比丘尼,不親近白衣,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瞋、不邪見,不自惱、不惱他,不親近欲,不貪[1]欲於欲,不毀呰,不調戲,不自作、不教他作,不至婬舍,不至寡婦,不至童女,不近捕鳥、網魚、獵師,不近魁膾、旃陀羅人,不近他妻、飲酒之人,乃至不以手執其手而共諍競,如避惡狗,遠此亦爾。捨遠此時,乃至不生一念惡心,住於[2]慈心,捨二十事。何等二十?捨離女人終不共戲與其麁語,不共論議,起於鬪諍,離不恭敬供養父母,離不恭敬佛法僧。若女減少無二十眾不為說法,除有男子。若比丘尼,聚會說法不往其所,終不問訊於比丘尼,不與女人書,亦不為作,親族別請不受其請,終不欲心住女人前,乃至不宜共同道行。若有比丘尼而戲弄之後不還報,一切時中,終不受著比丘尼衣,除在四眾演說法時有施衣者,生心如地,然後受之,不面前受。一切時中若有比丘尼勸[3]道施衣,終不受取。一切時中設令病苦,若尼勸食,終不食之,況復無病。一切時中寡婦請食,若僧數不滿,終不受之。一切時中[4]不入於比丘尼寺;一切時中亦不請喚於比丘尼,請喚拱手仰頭棄捨背去。若說法時,有比丘尼來禮其足,至心合掌,目不異視,不動其足。非為身健名大丈夫,若心勇健,正念一處,名曰丈夫。於一切物不生愛心,於一切時終不生瞋,常當專[5]念於一切智。聞是法已,應當修學而增長之。

「迦葉!向菩薩乘善男子、善女人,聞法已不能修學,是終不得無上正道。何以故?迦葉!由修學故得無上道,非不修學得無上道。迦葉!若不修學得無上道,兔馬猫狸亦當得成於無上道。何以故?不正行者,無菩提故。

「迦葉!若以音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作如是言:『我當作佛!我當作佛!』而成佛者,無邊眾生亦當作佛。迦葉!但是眾生具是行難,乃至一日一夜尚不能專,況復一劫乃至千劫,是故如來出世甚難。

「迦葉!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一切眾生,若一劫、若十劫、若百劫、若千劫、若百千劫、若萬億劫,皆共同聲唱:『一切眾生,汝當作佛!汝當作佛!』是諸人等如是不懈,常作是言:『汝當作佛!汝當作佛!』口業不息,不能令其起菩提心,若得作佛,無有是處。

「迦葉!我滅度後末世之時,及與汝等般涅槃後,諸天不護,爾時雖有聞我所說發菩提心,有諸比丘發菩提心,當住二十法。何等二十?謂當親近於比丘尼,食不淨食,著[6]揣食,受尼勸食。迦葉!猶如今時多聞比丘,空閑靜處,若在眾會勤修[7]集法。如是,迦葉!當[8]于爾時,諸比丘等,若在聚落、若閑靜處,與比丘尼而共和集勤問於法,當重生於婬[9]欲心,不生法心。是比丘尼多生欲心,少生法心。迦葉!汝觀是人得菩提名,當墮大惡可畏道中。

「迦葉!汝觀爾時詐以為法共相親近,若相見時,欲火所燒出不淨言,相親近時用為弟子,初以師法和南禮敬,自是之後當漸遣使;若遣使時,勝達名字;既達名已,私竊為妻,共道入出。後聞他問:『是誰所有?云何族親呼為姊妹數數相見?[10]數相見故則墮非處,互生欲心,漸現欲相。』以言說之,遂為不淨行,習閻羅王法,失於菩提、生天、涅槃,捨於如來,及捨遠法,亦無僧利。住於一處,生欲覺、瞋覺、惱覺、害覺,菩薩行業,四淨梵行,是人無有,如餘菩薩勤四梵行,是人勤行欲瞋等覺,亦復如是。

「迦葉!當[*]于爾時,是惡人住,有是賊住,有鬪諍住。迦葉!爾時禁制悉皆毀壞,聞是等經,便生輕毀,本所持戒,本行檀施,生於歡喜,發菩提心;後聞是經而毀謗之。

「迦葉!當[*]于爾時有是印相,聞如是經而生誹謗,若有淨戒持法比丘應如是知、如經句來,應當捨離如是之人,以其無有愛法心故。

「復次,迦葉!當[*]于爾時,是諸人等自唱是言:『我行菩薩道。』生於狂逸,以狂逸故,自稱我是大阿羅漢、我是緣覺。彼不可治,不可復住,向於惡趣。

「復次,迦葉!爾時無有作善業者,令多眾生毀呰菩提。迦葉!當于爾時,粗有形相。復次,迦葉!當爾之時,有一人行相似波羅蜜,是為後世粗有形相。

「復次,迦葉!當[*]于爾時,如是等經說真實者,當被謗毀,當見捨棄[11]云邪見說。迦葉!時癡人,不知此經禁制破戒。迦葉!當[*]于爾時,悉為惡賊,自不見法,無惱菩提,愚默[12]靖思,謗無菩提。

「復次迦葉!當于是時,無和合僧,粗有形相。

「復次迦葉!當[*]于是時多不知恩,勇健為惡。作何等惡?數數言說,稱佛名號以致供養。

「復次,迦葉!當[*]于是時,呵解脫戒,不護口業,不護口業故,不護威儀,住不淨處,住不淨處,而演說法,我法是時漸當薄賤。

大方廣三戒經卷上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方廣三戒經,中 - 2024-04-13 13:36:29

大方廣三戒經卷中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如是漸漸多有女人,棄捨其夫遊諸僧坊。入僧坊已,為一女人而獨說法,示解脫法。迦葉!我見爾時純是非法,五百非法門,五百煩惱門,不修行人。當[2]于爾時,悉是無戒,在家無異。

「迦葉!當[*]于[3]爾時,戒法極惡。若希望利益求菩提者,不應親近於比丘尼,不住是處,離不親近,更勿親近,捨世利養,依乞食行,捨愛衣服,受糞掃衣,捨離臺觀、床臥敷具,依止山林、坑[4]㵎、窟舍,捨離一切甘美病藥,依陳棄藥;於諸眾生生親[5]愛想,修行慈心,當忍一切毀罵撾打;捨離一切知識親族,修業自活,不應同彼在家之人,說解脫戒,當隨順行。

「迦葉!若違解脫戒,便違如來力、無所畏等,則違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菩[6]薩。如是罪報,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眾生悉墮地獄,是等眾生所受苦痛,比是苦痛,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百千億,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若欲得離如是等[7]苦,應當捨離是癡惡人百千由旬。若聞其聲,猶應當離,況復見聞而不離之。應親近一法。云何一法?一切諸法悉無所有。若忍諸法悉無所有,應當遠離如是惡人而不親近。又復應當親近二法。何等二法?一切諸法悉無所有,求集諸法,不著集心。云何為集?如所集者都不可得,不可得中而不生心,如離邪見捨離三有,亦復如是行菩薩行,離諸[8]相心行菩薩行。行菩薩行時,捨離如上所說。捨離是已,值彌勒佛,離諸怖畏,作如是言:『快哉!安樂!快哉!得離於魔伴侶。快哉!得[9]離遠於惡道。』

「迦葉!若聞是經已,不怖不驚,自見己身生能持心,如來悉知是人能持於我法藏。迦葉!猶如長者多財封祿,是長者子,所見諸物起父財想。初始見時此是我物,後持此物隨所至處處處藏舉。

「如是,迦葉!爾時比丘聞是等經,作是念言:『此是如來軟妙梵音之所演說。』復有比丘聞是法已,而起誹謗:『是持法比丘作如是言:「此是佛說,最為真實。」少於伴侶,是人劣弱,居處[10]不惡日處藏舉。』

「迦葉!我後[11]世護法城者甚為極少,我持是等委付彌勒為其伴侶,是等當修行於大捨。若有善男子。聞是法已如教而作,是當在於彌勒初會修行梵行,正見眾生當護法城。

「迦葉!我不見有乃至一人不值於我,後五百歲法欲滅時,聞是法已而不誹謗,能受持讀誦,無有是處。若已見我親近恭敬,於後末世五百歲時聞如是經,能受能持能讀能誦。如是人等,不待我讀[12]誦斯,自當有一切智心,念於我已生於歡喜,作如是言:『奇哉,奇哉!釋迦牟尼世尊能[13]受我法、守護於我。』是故,迦葉!當學此法。學此法者,隨所欲樂必成無難。」

爾時摩訶迦葉白言:「世尊!如我[14]今者,永無希望失於無上正真之道。世尊!若令我具一切智者,甚用歡喜。若我得無上道者,得希有色身。」

佛告迦葉:「我不[15]道汝,我因汝故說於是等,令少疑惑,速成無上正真之道。復次,迦葉!若有眾生渴法成就,修[16]集成就,是等漸漸成無上道,普斷一切所有蓋纏而為說法。迦葉!菩薩應當成就四法。何等四?菩薩應當發大精進。云何精進?精進者謂不求色、受、想、行、識,集無漏法。云何無漏法[17]者?無地大,不說地大,無水、火、風大,不說水、火、風大,一切言說皆是不實,是菩薩取言說彼岸。」

迦葉白言:「世尊!設有人問:『如來亦以言語說法,可不實耶?』世尊!如是之人當云何答?我今欲從如來、應供、正遍覺聞。」

佛告迦葉:「未來當有諸惡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瞋恚勇盛,口業勇健,不受不持不讀不誦如是等經。何以故?是生起色、受、想、行、識,如是等經言說之法。[18]爾時世[19]間當有比丘,生起於色、受、想、行、識。彼時比丘當如是住,猶如在家,終不推求於第一義。迦葉!如生盲人著金華鬘,是不自知。迦葉!將來比丘亦復如是,聞是等經不能持文,況能推求解第一義。迦葉!如有男女為他丈夫之所呵詰,而是男女更於異時,若復聞說是丈夫名,驚恐怖畏。如是,迦葉!後末世時諸比丘等,聞是經說如實過惡,貪於衣服,知己有過,驚恐怖畏。迦葉!猶如獼猴為枷鎖繫,而是獼猴目不欲見如是枷鎖。如是,迦葉!後比丘等亦復如是,聞是等經,目不喜見,背而捨去。迦葉!猶如有狗馳逐野干,而是野干走趣塚間孔穴深坑。如是,迦葉!未來比丘聞是經已,如野干走,野干馳走謂犯禁戒,聞是等經而生誹謗。迦葉!如野干走趣於塚間。如是,迦葉!未來比丘聞是法已,馳趣還家,馳趣色欲,馳趣女人,趣於鬪諍,趣於醫術,趣於斷事,住是諸處設犯禁戒,我說是等,喻趣塚間。迦葉!如野[1]干趣於孔穴。如是,迦葉!爾時比丘,身壞命終[2]趣於地獄,我說是等名趣孔穴。迦葉!如野干走趣於深坑,未來比丘亦復如是,身壞命終生[3]刺地獄。迦葉!我說是等名趣深坑。迦葉!同如野干,諸比丘等,不能推求如是等經解其義趣,但能如是毀謗揚惡,身壞命終墮在惡道。

「迦葉!若有比丘作如是言:『汝說之法悉是不實,如來言說為是真實。』為不真實智比丘言:『大德!今者為執何事?為執於空?為執言說?』答言:『我執言說。』問曰:『汝即是佛。何以故?汝今亦以言[4]說故。』答言:『我執於空。』問曰:『此當分別。何以故?不可分別名之為空,汝之空者即是言說。又汝空者,為是我空?為我所空?為眾生空故空?』又復問言:『比丘!汝意云何?汝喜一切法空不也?』答曰:『我都不喜一切法空。』又問:『大德[5]久失沙門釋子之法。何以故?是佛世尊說一切法空,不說有我、眾生、壽命,不說有人。』答曰:『我今喜樂一切法空。』問曰:『大德尚喜一切法空,況復如來、應[6]供、正遍覺。大德於意云何?眼是如來不?耳、鼻、舌、身、意是如來不?』答曰:『眼是如來,耳、鼻、舌、身、意是如來。』問曰:『此當分別。若其爾者,大德便為亦是如來。』答曰:『眼是言說,非是如來,耳、鼻、舌、身、意是言說,非是如來。』問曰:『此當分別。若眼[7]非如來,耳、鼻、舌、身、意非是如來,大德先說:「如來即是言說」,今者何故說言非也?』答言:『眼非如來,非離眼是如來;乃至意非如來,不離意是如來。』問曰:『如來說十二入是眾生,此當分別。大德!眼、色是如來不?乃至意、法是如來不?』答曰:『眼、色是如來,乃至意、法是如來。』問曰:『如汝言者,一切眾生即是如來,一切諸地,一切諸山,樹林草木悉是如來。』答曰:『眼非如來,乃至意非如來。』問曰:『若其爾者,則說如來是法非法?』答曰:『色非如來,乃至法非如來。』問曰:『大德!法非如來也?』答曰:『法非如來。』問曰:『若其爾者,有諸眾生,說無父母,無沙門、婆羅門不淨種[8]性,殺、盜、邪婬、妄言、兩舌、惡口、綺語、貪、瞋、邪見,如汝所言皆是如來?』答曰:『非是不善名為如來。』問曰:『若其爾者,如汝所說,法非如來,非法非如來。若非法非非法,則無言說。如大德言,無有言說名為如來。』

「迦葉!應當如是,數數折伏是諸惡人。迦葉!我不見世間人、天、魔、梵,能與如是如法說者而共語論,唯除瞋癡不堪忍者、無因緣者,毀[A1]呰空法棄捨而去。是故,迦葉!汝等當持如是[9]比經。

「迦葉!未來世有持是法者,當有三名。何等三?謂說斷滅,謂說無物,[10]說無陰聚,無有恭敬。迦葉!當爾之時,如是等經當被誹謗。迦葉!汝觀爾時,不恭敬佛,不恭敬法,不恭敬僧。若不恭敬佛、法、僧已,何[11]僧名住?但依言說,依於名字。雖唱佛名,於眾顯說,而不能見何者是佛。雖口說法,而不能知如來世尊,云何說法?雖作是言:『四向四得,是佛世尊聲聞之僧。』[A2]但知於名,而不能知依名實德,為於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緣故,毀謗於法。菩薩是中應勤精進,於是等經生希欲樂,應當受持而讀誦之。何以故?是人來世當護法城。何以故?九十一劫不聞演說是空法故。

「迦葉!我今惟念過世千劫,爾時有佛出現於世,號曰寂滅,壽命八萬四千歲,守護菩薩,利益世間。復有如來號曰離垢,壽命二十一劫行菩薩道,然後乃成於無上道。迦葉!汝觀如來作幾難行攝諸眾生?迦葉!劫濁盡時不應呵是。何以故?迦葉!劫濁盡時,若有一人能信此法,甚為希有。當[*]于爾時,持是法者,不被刀杖瓦石所害,甚為希有。何以故?迦葉!此法是大善丈夫法,謂說一切行是非行,若著我見、眾生見、命見、人見、有見者等,所不能解;及依見者,謂依戒見、佛見、法見、僧見、涅槃見,若有起於涅槃見者,如來悉知是為邪見。何以故?迦葉!如來不有涅槃、不得涅槃。迦葉!若有涅槃、得涅槃者,如來悉說名為邪見;若邪見者,說名無智;若為無智之所害者,是愚凡夫。若愚凡夫生天尚難,況佛菩提?

「迦葉!未來世中當有比丘,[12]年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13]乃至百歲老耄無智,莊嚴衣服,剃髮毀形,癡老之人無有威德起於邪業。是臨終時,復更造惡,作毀戒法。斯以三事作於姦詐。何等三?示現威儀,示現持戒行、善人相。舉指現相,以如此法用顯己德,是墮大慢。以癡悔心而取命終,身壞命終墮於地獄。是故,迦葉!我今唱令:『我為汝等真是知識,我教汝等,欲利汝等,憐愍汝等,不令於後受大熱惱。』迦葉!我終不聽著見眾生而得出家,著我見者、眾生見者、命見者,著人見者而得出家,我實不聽。強在我法而便出家,食重信施,無有真實持戒功德。迦葉!人寧六日斷於飲食,非著我見、眾生見、命見、人見,乃至涅槃見受食信施。菩薩是中應勤精進,不著我見至涅槃見。

「迦葉!我是等經,付囑如是諸善丈夫。何以故?是等所行如我行故。如是之人,即是我侶,即是我伴。」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諸苦惱眾生, 都無有救護,
唯除世導師, 無有戲論者。
諸苦惱眾生, 依止下道者,
漸增長諸欲, 由是墮惡道。
無導無利益, 住在嶮曠處,
趣向不正路, 終無有安隱。
猶如持財寶, 求利行曠野,
彼有群賊起, 一切悉劫奪;
失財已還歸, 失利增苦惱,
從他所貸財, 以此倍增苦;
是等亦如是, 造業已未還,
本所造白業, 還來食此財。
依止劫奪者, 凡夫墮見者,
執著於我見, 命見及人見。
說空法比丘, 依我人見者,
於是生謗心, 速疾墮惡道。
生起造瞋恚, 更互相輕毀,
誹謗說不實, 於此慚愧者。
身惡及口惡, 意業極姦諂,
堅執著諸見, 斯[1]趣極惡處;
作於惡業已, 速疾至惡[2]處,
多受眾苦惱, 無有救護者。
未來世當有, 瞋恚勇盛人,
苦切逼比丘, 趣向菩提者,
於如是等經, 無慈者當毀。
而不生信敬, 於釋師子法,
更互生諍訟, 速起大忿諍,
更互相謗毀, 揚惡遍諸方,
造種種誹謗, 加彼慚愧者,
惡友得勢力, 柔軟者弱劣。
知正法劣弱, 惡法增勢力,
是比丘當去, 我之所愛子。
當去至何方, 得於安隱處?
眾惡者除放, 於此無悲心。
我如是等經, 常當思念之,
導師如是說, 以是自娛樂。
我當至此處, 佛所稱譽者,
今法毀壞時, 柔和者難得。
或有作是言: 『當速離是處,
當至大仙人, 得無上道處。』
復有作是言: 『善哉說是語。
導師如是說: 「當遊禮諸塔。」
寧當至是處, 可樂菩提樹,
非彼嫉妬者, 瞋恚忿諍處。』
是比丘便去, 我所說應行,
見是餘住處, 謂佛所住處。
經行及坐處, 若石及空處,
集趣是處已, 數相對啼泣:
『此是大仙處, 經行受用處,
佛本在是處, 見處不見佛。
此無上仙人, 所說無上法,
我等今不見, 有為悉無常。
人及諸非人, 天龍悉等來,
善說令歡[3]悅, 我等今不見。』
至是所住處, 謂菩提樹下,
既集至此已, 正念善思惟。
[4]爾時世導師, 得無上菩提,
驚怖魔王眾, 猶如小野干。
此本道場地, 如來所坐處,
過去未來佛, 悉在是坐處。
此是勇健者, 億天所恭敬,
[5]加趺坐七日, 觀視此樹王。
是人供養已, 復詣說法處,
是處轉法輪, 聲聞[6]于梵世。
是比丘[7]往彼, 數數而[8]啼泣:
『勇健者來此, 調伏是五人。
五人見佛已, 即生起憂惱,
而共計議惡, 皆悉勿為起。
是大悲世尊, 於眾起悲心,
為五比丘說, 轉甘露法句。』
禮法輪處已, 復數數啼泣,
復至涅槃處, 見佛最後處。
爾時世導師, 利益多眾生,
碎末破己身, 佛此入滅度。
咄哉!佛世尊, 釋師子能仁,
今唯聞其名, 而不覩[9]其形。
是無上仙人, 善賢最在後,
大智知是已, 此是我最後。
或遊行命終, 或住處命終,
遊行竟命終, 悉往生善處。
於後末世時, 是廣大佛法,
斯當得涅槃。 諸住淨戒者,
若毀戒比丘, 普亦得供養,
服食重供已, 速往至惡道。
觀此諸比丘, 有如是差降,
智者於後終, 速疾得生天。
是等照世燈, 憐愍世間者,
大智慧菩薩, 慈心利眾生。
當住營事人, 踊躍歡喜心,
我當得作佛, 亦得值彌勒。
當供彼世尊, 在一切眾前,
一切智記我, 如我之所念。
是有大勢[1]力, 我說如是義,
雖不見於佛, 當知如面對。
我當安慰此, 亦復當如是,
修行菩提分, 悉禮一切佛。
若有諸女人, 向無上菩提,
我亦安慰是, 及無量如來。
捨是女身已, 速成男子身,
得見於彌勒, 是當供養之。
一切所求索, 悉皆如其意,
隨學是智者, 生殷重堅欲。
有於堅欲已, 持戒廣多聞,
斯為彌勒佛, 得受於記[2]別。
是故聞是利, 生起賢善信,
堅信而趣向, 攝一切眾生。
誰有求是處, 而有不得者,
有慧及精進, 菩提不難得。
不作諂曲心, 修[3]習行慈心,
常住閑靜處, 此名菩提行。
捨棄如是處, 但說菩[4]提處,
此是大貪賊, 一切諸遠離。
若為於飲食, 及諸利養事,
詐現執正法, 更互共演說。
斯不淨活命, 以癡用自活,
為眾惡所害, 惡道所侵逼。
是一味法門, 但假比丘名,
毀謗如此法, 及與解脫戒。
若有持戒者, 我說禁戒法,
像比丘當謗, 彼不至賢處。
一切天世間, 悉皆棄捨離,
一切智世尊, 亦倍離是人。
若身無惡業, 口業亦無惡,
意業悉清淨, 速疾至涅槃。
「迦葉!如來滅後後末世時,有諸比丘於先佛所種善根者悉般涅槃,純善眾生命終去盡。[5]有後五百歲時,當有比丘貪求無厭,瞋恚別離,麁澁毒惡,瞋面[6]顰蹙,住於三法。何等三?專修醫道,住於販賣,親近女人。住是三法,當失四法。何等四?失於戒聚,失於善道,失得果證,失如實見法。是人有於此四法已,復增熾四法。何等四法?嫉[7]妬熾盛,瞋恚熾盛,貪他家熾盛,貪著利養貯聚熾盛,貪愛衣服造作箱篋,以此為業,空無所有,無沙門法。聞是法已,當墮四法。何等四?墮在謗法,不知時言,獨為女人而演說法,漸毀犯戒。聞是等法已,墮在災禍。

「迦葉!猶如惡狗打觸其鼻。迦葉!於意云何?是狗為當[8]倍惡不?」

白言:「如是,當倍增惡。」

佛言:「迦葉!是等惡人如彼惡狗、如毘舍遮,若淨意比丘,持是等法、說是等法,真實少欲,歎說少欲。是等聞已,驚怪不信,沈沒怯弱,生於惱熱,復增瞋恚,當住何業?是時未至,我今預說。彼聞此經,當生誹謗,如被[9]矛刺,生大瞋怒,作如是言:『此非佛說。』毀少欲者作如是言:『當名是人為多欲者,非是少欲。』迦葉!我常種種歎少欲者,歎知足者、善布薩者、易共住者、行頭陀者、阿練[10]兒處者、淨活命者,汝等莫共是雜惡行者,而共是同。何以故?此是在家法,莫以是法侵欺於人。是在家法,汝等不應起大瞋忿;汝等莫大多集財物,當捨財賄;汝等慎勿顯現異相,歎譽己德;汝等應當無所繫戀,勿多貯積;汝等勿畜駝、馬、牛、驢;汝等不應懈怠[11]嬾惰,當勤精進,斷不善法,修[12]集善法。

「迦葉!我常種種因緣,讚歎阿練[*]兒處,清淨寂靜,離親近家。後末世時,違我此法,違我法已,欲造眾患,毀謗正法。迦葉!猶如有人熱時服[13]蘇,服已患渴,語餘人言:『汝與我水。』是人答言:『善,大丈夫!汝勿求水,以服[*]蘇故,汝莫因此,而便致死。』是人瞋忿,毀罵此人,不順他故,飲已命終。如是,迦葉!未來比丘著有見者,住於諸惡,[14]持是比丘作如是言:『此事應住,此不應住。』反生瞋恚,毀謗罵詈,謗是等經,如來教法。是故,迦葉!如是等人反與如來而共諍競。

「迦葉!汝且觀是賢護比丘,如來制戒,諸比丘僧一坐而食。聞已瞋恚,於三月中不至我所。迦葉!爾時梵行清淨完具,尚能如是,況滅度後貪著飲食,貪著衣鉢臥具病藥,為睡眠所覆,瞋恚勇盛。聞是等經,尚不恭敬於佛如來,況餘比丘如法行者。迦葉!若是等法已隱滅者,極為不善,甚為不善。

「迦葉!若善男子,欲求善利信我是法。後末世時,濁惡災變,我法末時,末世滓穢,瞋恚盛時,善人難得。時若有聞信是等深經,當信是人作於相應,非不相應。當言信受,非不信受。迦葉!我今亦說,名為相應,非不相應,非是不信。

「迦葉!猶如惡馬與善調馬而共同駕,若安靜無聲尚不調順,況當吹貝[1]椎鍾鳴鼓,能堪忍之,無有是處。如是,迦葉!破戒比丘,若能堪忍善丈夫法,無有是處。迦葉!猶如惡馬以鞭一策,是馬驚畏。如是,迦葉!若聞一說無我空法,著我[2]想者驚畏怖恐而起諍訟,況復廣說。

「迦葉!應當發起大精進根,發大莊嚴,降伏百千萬億諸魔,令其畢竟不起諍訟。云何起精進根?無欲是精進根,頭陀功德是精進根,無貪是精進根,無[3]癡、無瞋是精進根,無嫉是精進根,離欲是精進根,獨無伴侶是精進根,離於睡眠是精進根,於一切時不起一切諸惡之心是精進根,於一切時不起欲心是精進根;不起疑心,起大精進,離一切疑;離一切疑,大莊嚴已,發菩提心無所依倚,況復當起於我想也。是終不應起於我想、眾生之想、命想、人想、男想、女想,不起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之想,不起欲界想、色、無色界想,不起戒想、犯戒之想,不起空想,悉不應起一切諸想,至涅槃想亦不應起。云何名為不起諸想?如是諸想是中[4]頗得。

「迦葉!若貪欲不實,知滅欲者亦復不實。迦葉!欲無定處但虛妄說,是故如來如實而說。此欲非我如是之法,是寂滅法。云何寂滅法?若執無著,是則著想如須彌山,若[5]人著想,當知是人敗失聖法,彼不能起於沙門法,不住沙門法,是則名為癡人癡者,永不能起沙門法。何以故?是著想者,無量劫中為無間獄之所攝故。

「迦葉![6]如觀拘迦離比丘、提婆達多比丘、碎財比丘、黑[7]丘舍比丘、海與比丘。迦葉!馬師比丘、滿宿比丘、善星比丘,是我給侍,面聞我說,見我經行,見我端坐,見我神通,經行虛空,見我降伏百千外道,如是等人尚於我所不生好心,以足下蟲與我相違自致惡道。若有實說如來功德,應栴檀末如須彌山,以散其上作大寶蓋,如三千界,於是人上虛空中[8]侍。何以故?迦葉!能有信心稱佛名號,實信者少,況有信已從佛出家,遠離欲穢修無著禪,甚為希有。迦葉![9]若眾生能持於我所說禁戒,信解如是甘露之法,倍為希有。

「迦葉!猶如大眾聚集祠處作一革箱,形容極妙彩畫眾色,盛以糞穢。若復有人,以上衣裹持行示人,中有見知其不實者,背而捨之。如是,迦葉!若有比丘,見於如來功德法祠,中有比丘[10]有於我想。迦葉!若有我[*]想,則起於欲,若有他相,則起於欲。迦葉!無我[*]想者,聞是等經不生瞋恚。何以故?毀呰他者此為不善,以是事故,聞此法已,得於好心。若有染著於我相者,是為邪見;若邪見者聞於是等真實教誨,則生瞋恚。何以故。迦葉!有我相者則起瞋恚。迦葉!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是等法若起瞋恚誹謗之者,是人但有沙門形名,我非彼師,彼非我弟子。何以故?其妄語者非我弟子,我亦非是妄語者師。何以故?迦葉!如來世尊是實語者,如來說言一切法空。

「迦葉!如來世尊壞一切我,是故是人與如來諍,若有與佛如來諍者,說名為魔,如來不聽魔黨出家受具足戒。迦葉!若說小馬從龍象生。迦葉!於意云何?是人語者為可信不?」

迦葉白言:「不也,世尊!」

「迦葉!是語相應不?」

「不也,世尊!」

「迦葉!若有眾生著我[*]想、眾生[*]想、命[*]想、人[*]想,乃至涅槃[*]想,稱我為師,倍不相應。

「迦葉!若有人來,作如是言:『金翅鳥王從[11]烏而生。』迦葉!汝意云何?如是之言為可信不?」

「不也,世尊!」

「迦葉!如是言語為是相應?為不相應?」

迦葉[12]白言:「是不相應。」

「迦葉!若有著我,乃至有著於涅槃者,名我為師,倍不相應。迦葉!若使有人作如是言:『有[13]熒火虫負須彌去。』迦葉!汝意云何?如是之語為可信不?」

「不也,世尊!」

「迦葉!是相應不?」

「不也,世尊!」

「迦葉!諸惡人等,著於我見、眾生見,至涅槃見,名我為師,倍不相應。

「迦葉!猶如大王有給使人,更有餘人,人不識者。假依此使虛傳王[14]令至大富家:『王作是令,王語某甲,作如是事。』時諸大臣及諸富人,見是異人乘自在處,答是人言:『我當作是。』時諸富人往至王所,為活命故。如是,迦葉!如來福力具足自在,如王安樂無有怨敵,王居大地飲食具足,如來僧眾亦復如是無有怨敵,住佛國界法食豐足。有一異人無有請者,來入眾中,自說我見至涅槃見,作如是言:『如來說是,如來說是,此應作,此不應作。諸如來所有信心者,不違佛教。』聞是說已,自割衣食及妻子,分上妙好者而給與之。信恭敬與信敬而與至未識時,如是之人如彼異人,是食供已,樂喜眾閙,論說王事、賊事,論說飲食、論說婬女,論說醫事,作如是言:『月[1]蝕、日[*]蝕,諸王來去,論說王家。』復作是言:『是處得食,是處不得。』作如是等種種論說,以是盡日夜還住處,[2]二宿、三宿乃至六宿,隨所宿處,論說諸事,種種嫉慢,種種戲笑,言語雜合,[3]唌唾流出,亂想睡眠,隨所想處,臥則夢見,夢見自身往至彼處承迎恭敬,既睡寤已互相說夢:『大德!我夜夢汝往於是處得如是物。』彼作是言:『此夢吉祥,宜應速往。』是便往詣城邑人間,眼目視瞻,搖動眉目,心多所期,逼惱生熱,心不專一,威儀輕躁,諸根不諦,心亂[4]調動。至他家已,毀犯禁戒,與一女人共獨說法,因緣戲笑,漸現欲[A3]想。以其利養,得利養已,愛樂貪染耽重,[5]或著常居止住,若違本意啼泣而去。趣於二處濃厚之處及讚歎處,若不濃厚,罵是施主;復相聚集,互相問言:『誰施於[6]眾?眾何所得?為得幾許?汝食幾許?』迦葉!有如是等不相應行,乃至於死。

「迦葉!是等復有不[7]相應行,謂謗正法。迦葉!當知,應當於是惡比丘所生於悲心。何以故?是等當獲大苦報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頌曰:

「凡夫王給使,  為欲活命故,
遊歷於諸家,  王作如是令。
彼聞勅令已,  莫瞋謫罰我。
愚凡以此勢,  常用自活命。
何況佛最勝,  於百千億劫,
布施於手足,  多造眾苦行。
此非我法王,  令住是謫罰,
亦無有問者,  為當作不作。
在家施比丘,  上妙美飲食,
衣服中妙者,  一切恭敬與。
自己不服食,  又不與子[8]息,
聚集上妙[9]色,  以施持戒者。
不相應行者,  食已速捨[10]去,
共集於一處,  相問樂食不?
說王及賊事,  又說關邏事,
亦說飲食事,  云何佛聚集?
或說日月[*]蝕,  問王去來事,
彼當得於勝,  亦說當盡滅。
是不相應語,  數數恒演說。
[11]此是[A4]半應缺(諸藏皆少一句)。
速往於彼家,  是多富有處,
是家極慳悋,  不得上美食。
生如是覺想,  百種思慮已,
惡行不知者,  猶驢負重擔。
[12]於是夜夢中,  見本所憶事,
寤已相向說,  種種而解釋。
無憂大喜笑,  汝當得安樂,
速往成此事,  勿遲後致悔。
往詣村城邑,  如是不正行,
邪視動眉目,  猶若如獼猴。
是入城邑已,  為女人說法,
棄捨於佛經,  及與解脫戒。
既至是處已,  云[13]何設麁惡?
毀罵是施主,  及所知識者。
復共相聚集,  更互共相問:
『汝得何等食?  所得食妙不?』
[14]比說如是事,  經於百千歲,
如是所思覺,  以是為自活。
是起於諍訟,  聚酒及香花,
當以此為[15]藥,  則便少病痛。
佛當奈是何,  縱令有百佛,
是捨所修行,  習近在家法。
我見及常見,  起見已愛著,
彼當修是行,  以致至惡道。
斯當受[16]呰苦,  諸謗正法者,
凡夫少覺知,  修集在家行。
諸是釋師子,  實行諸聲聞,
不以活命故,  而毀犯禁戒。
智者不貪食,  起於[17]動搖想,
於食修不淨,  定坐報施恩。
斷諸欲漏結,  修[18]集於諸想,
彼修行方便,  從佛法出家。
知於無諍法,  諸所說空法,
數數而修[*]集,  中不得[A5]堅實。
勇健智慧人,  知於空道者,
魔及眾怖畏,  是報信施恩。
此終無有[19]愛,  亦不毀敗空,
是勇健佛子,  二足中福田。
正法不久住,  多有惡人故,
柔軟比丘[20]少,  不放逸利者。
智者作是慮:  『不久速至死,
我夜當云何?  晝亦如是盡。
世更無救護,  唯除二足尊,
諸學及無學,  皆悉當滅度。』
此不知如是,  隨宜所說法,
欺不恭敬佛,  及無上正法。
正法欲毀滅,  應當勤精進,
未久當得聞,  乃至於少許。」

大方廣三戒經卷中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方廣三戒經,下 - 2024-04-13 13:37:37

大方廣三戒經卷下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爾時大德迦葉白佛言:「奇哉!世尊!聞是等經,乃能不生愛惜之心。」

佛告迦葉:「眾生成就四法,聞是等經不生愛惜心。何等四?多諸放逸,不信業報,不信大地獄,不信我當死。迦葉!是名四法不生愛惜心。迦葉!眾生復有四法,不生愛惜心:自怙強壯,自怙有力,染著五欲耽荒嗜酒,不起善心。是名四法不生愛惜心。

「迦葉!比丘成就四法,謗佛菩提。何等四?本造眾惡,毀亂正法,現造惡業,謗比丘尼。彼有和上阿闍梨,多人所敬,然謗菩提;是亦隨學謗於菩提;少於聞見,以嫉妬故謗佛菩提。迦葉!是名四法謗佛菩提。

「迦葉!又有一法,沙門婆羅門之所應作。何等一法?於一切法心無所住。是為一法沙門、婆羅門之所應作。迦葉!猶如有人墮高山頂,其心迷悶,無所覺知,不識地處,不識樹處,悉作空想,出入氣息斷絕不續。如是,迦葉!彼執一切法,執著眼想,執著眼相,作非沙門法,非婆羅門法。如是執著耳、鼻、舌、身、意想,執著耳、鼻、舌、身、意相,作非沙門法,非婆羅門法,執著色、受、想、行、識想,執著色、受、想、行、識相,作非沙門法,非婆羅門法。執著淨持戒,執著持戒相,求於菩提。執著多聞,執著多聞相,求於菩提。執著慚愧,執著去來,作非沙門法,非婆羅門法。若有執著,則為所害。云何為害?為貪所害,瞋、癡所害。執著眼想是執著[1]眼相,為眼所害,[2]愛不[A1]愛色。如是執著耳、鼻、舌、身、意,以執著故為意所害,謂可意法、不可意法。若為所害,則為所欺。所謂地獄、餓鬼、畜生及與人天諸所害者,皆由著故,為其所害。是中云何名為想著?謂[3]想著我想,著我所想,著地大、水火、風大想,著骨想、壞想、青想、虫想、血塗想、[4]脆想、解脫想,而是解脫當有何想而猶執著?謂執於此,當得解脫,執著過去無量生處,執著我當憶念是處,執著未來及著現在,起如是想:『我是過去,我是現在。』隨在在處皆起想著,乃至涅槃亦起想著。作是念言:『我當得涅槃。』起是想著。迦葉!略說乃至隨所意想,皆名為著,乃至空想皆名想著。如是皆悉非沙門法,非婆羅門法,非沙門行,非婆羅門行,沙門婆羅門法,如來所說。

「迦葉!猶如虛空及與大地,不作是念:『我是虛空,我是大地。』如是,迦葉!沙門、婆羅門不作是念:『我是沙門,我是婆羅門。』所作之法,以何緣故名沙門我是婆羅門?迦葉!若無[5]意念,是名沙門、婆羅門所作之法。以何緣故名沙門、婆羅門所作之法?沙門、婆羅門不作是念:『我當作是,我不作是。』沙門、婆羅門終不作於如是之念。

「迦葉!猶如有人於夜闇中,以其兩手[A2]捫摸虛空,搖動口[6]鼻,作如是言:『我弄世間,我弄世間。』迦葉!於意云何?為弄於誰?」

迦葉白佛言:「世尊!是人自弄。何以故?是黑闇中,無人見故,無可弄故。」

佛言:「如是,迦葉!若有比丘,至阿練[7]兒處,或至樹下,若至露處、空處,作是想念:『眼是無常,耳、鼻、舌、身、意悉是無常。』作是思惟:『思惟色是無常,聲、香、味、觸、法悉是無常。』作是想念:『我趣涅槃。』則為自誑,非沙門行。何以故?先著於眼,後修無常,後行無常。作是惡執,先執著耳、鼻、舌、身、意,後修無常,後行無常。而是三處俱不可得,執著三處隨所想著,當於何處而得一心?

「迦葉!諸佛菩提極為甚深,難得難到,生死難過。迦葉!云何名一心?推求法時,不見一法,不得眼實,不得耳、鼻、舌、身、意實。雖言一切諸法不實,亦復不得。何以故?本性如是。本性若爾,終不生心言。一切法不實、叵得,不得是心。若過去世、未來、現在,無念、無行,是名無行。云何名無行?無新無故,故名無行。是中無過去心解脫,無未來心[8]解脫,無現在心解脫。若不得心,是名一心,是名說一心。

「迦葉!未來當有自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等當作破壞言說:『彼有陰想,如來所說五陰如夢。』是等爾時說陰是實:『此夢是有,有夢言說,夢若無者,我等何由於是生想?有此說故,我等於中,而生夢想。定有此陰,是故說言陰猶如夢;若無有陰,則不應說陰猶如夢。』是諸癡人復於此夢而生實想,聞是等經,而生誹謗。有比丘尼往施主家唱如是言:『某是羅漢,某是羅漢。』是比丘等,依止淺智比丘尼住,妨廢善事,造不善業。是中優婆塞、優婆夷,聞於少戒,乃至少偈,聞已便去。

「迦葉!當爾之時,諸比丘等有二十臘至三十臘,住阿練[*]兒處,有優婆塞初信一日,所解佛經等無差別。迦葉!當爾時世互唱空名『此空此淨,此空此淨。』時有比丘,聞是法已共相聚集,聞已不畏作如是言:『此經不與出家相應,非在家相應,共捨棄之,非導師說。何以故?此非我同,又不汝同。』若有聞說甚深大法,在家出家悉當誹謗。何以故?迦葉!今者梵行極為純淨,信者尚少,況復爾時,如是智者漸已滅度,好者轉少好者轉少。

「迦葉!當[1]于是時,千比丘中求一比丘正入正解,猶尚難得,設有一人輕笑不學,乃至三千比丘眾,欲索一人正入正解,亦當難得。迦葉!當爾之時,在家出家互相誹謗。迦葉!未來若有諸比丘等勤行精進,為斷一切諸不善法,成就善法,初夜後夜離於睡眠,是諸惡人當奪其命,輕賤呵毀,捨而棄之。迦葉!當爾之時,佛法毀壞,比丘毀壞,是中智者信甚深者、無染著者,應好恭敬,應好愛念,共相聚集,住空閑處。」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我此所說法, 為明第一義,
說陰無堅實, 觀之猶如夢。
爾時諸比丘, 更互共鬪諍,
彼此無有異, 是得於有相。
比丘作是說, 彼報言:『如是!
如此之法眼, 當無有差別。』
比丘語在家: 『汝甚為希有,
能解此菩提, 汝逮得初果。』
彼自謂見法, 來親是比丘,
持最上供養, 數數而奉施。
如此比丘說: 『真實無有異,
與我所知同, 見法而語我。』
施主及比丘, 不住於正法,
破壞佛菩提, 是出時未久。
勿親彼近我, 我是說道者,
汝當速疾得, 如我之速得。
此是第一句, 更互說寂靜,
和合為一侶, 毀壞於我法。
猶如大惡賊, 殺害諸聚落,
令聚落空荒, 及與諸城邑。
比丘當如是, 無智闇鈍者,
無慧毀禁戒, 依著我命人。
我所說應離, 而反依於眼,
自說是羅漢, 實是增上慢。
自和合聚集, 我是最上僧,
有名無有智, 一人尚難得。
若復有比丘, 有惡[2]往如實,
[3]尚說其惡名, 云非佛聲聞,
毀謗於菩提, 法王之所有。
諸天極憂苦, 數數而啼泣,
悶絕墜於地。 有信諸天等,
云此釋師子, 勝法今毀壞。
奇哉佛世尊! 奇哉離染法!
奇哉福田僧! 佛之所愛子,
我更不復聞, 法王之所說,
當有大癡闇, 能仁法毀壞。
發起大音聲, 地天及中間,
唱令告諸天: 『法炬今欲滅,
莫[4]後諸天龍, 而致大悔恨。
仁自聞佛法, 今當更不聞,
是佛無數劫, 若自及與他,
堪忍是眾[5]生, 何時當成佛?
是佛世導師, 為一切眾生,
所演說正法, 今當滅永盡。
今法壞亂起, 極造大暴惡,
魔使極惡魔, 少欲者劣弱,
詐偽無智慧, 幻偽小凡夫,
熾盛生瞋恚, 謗毀善逝法。』
聞地天聲已, 上天生驚怪,
四大天王等, 聞已生愁悶,
夜叉眾來集, 聚在曠野城,
悉皆同愁淚, 發大[6]呼哭聲。
大音甚悲切, 諸天悉來集,
更互共相語, 心中所念者:
『諸莊嚴城邑, 眾寶之所成,
一切無光色, 猶若如土聚,
是城無威德, 無須臾可樂,
是城無威德, 如本可愛樂。
我本所生處, 諸天眾來至,
見已悶躄地, 當作如是報。』
諸天下至地, 往至可畏處,
如此真實法, 今者悉毀壞。
下至閻浮提, 見大毀壞事,
佛子見逼惱, 逃[7]竄至異處。
勝[8]成七日中, 無諸威德色,
是諸天七日, 數數而[1]啼泣:
『咄哉勇健佛, 我等面覩見,
今者永不見, 佛法復滅盡。』
舍衛所住處, 來至[2]恭敬已,
於是住[3]處地, 數數而啼泣:
『此是佛所坐, 人尊所坐處,
演說四聖諦, 我等面自聞。』
世間還黑闇, 互不相恭敬,
作惡已當往, 墮於惡道中,
多有諸天宮, 皆悉當復空,
眾生無救護, 閻浮提如是。
此是經行處, 空荒悉毀壞,
世間不可樂。 法王滅度後,
帝釋自在主, 三十三天中,
憂愁受苦惱, 發起大音聲,
諸三十三天, 舉手而號哭,
如所聞諸國, 在中而馳走。
當有諸天等, 數數論說佛,
導師捨離我, 能多說法者。
諸天更不食, 無諸歌笑聲,
帝釋天六月, 心中甚憂惱。
阿修羅等聞, 佛法無光明,
我等今當往, 至三十三天,
閻浮提諸王, 當壞佛塔寺,
天阿修羅集, 爾時當有是。
有諸比丘等, 當墮在惡道,
有諸比丘尼, 亦墮於惡道。
在家毀戒者, 住家優婆塞,
發大惡聲已, 當趣於惡道。
有諸惡女人, 是亦至惡處,
世界悉動搖, 爾時有是事。
有逃至聚落, 有走至山林,
眾生悉馳騁, 少有存活者。
多有諸賊盜, 及與諸飢饉,
種五穀不獲, [A3]蝗虫作災患。
時穀米[4]勇貴, 人有命終者,
死[5]後墮餓鬼, 於是受眾苦。
諸有塔寺處, 四方招提僧,
爾時諸比丘, 當共分取之。
如是等眾苦, 於我滅度後,
宜當速疾作, 莫觀見是時,
諸凡夫無智, 諸凡夫無慧,
造凡夫行已, 速疾墮惡道。
應當勤讀誦, 從慧者來處,
以慧教眾生, 速至於善道。
以慧光[6]照明, 應當學如我,
捨一切煩惱, 速疾至涅槃。
[7]正法不久住, 應堅勤精進,
我如是戒勅, 應當正修行。
於我滅[8]後時, 六十小劫中,
有聞佛名號, 誰當有愛者?
互共來集會, 為飢所逼切,
食母[A4]及子肉, 互展轉為是。
諸有生小兒, 不令至餘家,
兒自在於室, 猶生大恐畏;
有見聞此者, 生死苦如是。
誰生於貪欲? 欲想是女人,
生無[A5]智慧根, 欲本是女人,
生起眾苦根, 是故應捨苦。
若有癡眾生, 親近欲女人,
若有智慧人, 速至於涅槃。
不正造業苦, 果報來應現,
此果是有漏, 是故墮惡道。
若[9]諸無漏法, 空[10]為無所有,
不堅寂靜者, 速應修行道。
「迦葉!是名比丘成就初法。若有欲樂無漏法心,應不住於一切諸法,說一切法。

「復次,迦葉!菩薩應當堅作堅住。云何堅作?云何堅住?應堅其心,應堅精進。是中云何名曰堅心?名曰堅進?迦葉!堅心者,菩薩應生如是之心,供養恒河沙等諸佛,然後乃發於一念心。如是恒河沙等劫中無一佛出,如是復起恒沙等心,得一人身,得於[11]是恒沙等身,聞一句法,增長此慧至無上道;是菩薩生如是之心。是菩薩念:『我今應當修行如是難行苦行,精進勤修於佛智慧,我今應當如是推求。』迦葉!菩薩應當如是堅心。迦葉!我引是喻,諸有智者以喻[12]解耳!迦葉!若如是苦行得於菩提,恒河沙劫不應懈怠,勤學不懈,勤學不息,恒沙等劫學於菩提。菩薩念:『我今應生堅[13]勢堅欲,我終不捨無上正道。』迦葉!菩薩如是應堅其心。迦葉!若有菩薩,如是堅心,為取何等?謂不取處、不取非處。云何不取處、不取非處?若處、非處悉無所有,不障礙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速疾得成。迦葉!若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七寶持用布施,若於如來今所演說如是等經,趣向菩提正眼之處,推求索之,依附依住,是人福聚倍多勝彼。迦葉!菩薩應當如是堅心,亦復不得於是堅心,然不休息。云何初業多[1]殖初業?云何多[*]殖?不謂一心能知多業。何以故?是法不可以言說故,恒於是中多種初業,所謂堅心。」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非心作心[2]相, 常有大怖畏,
我當成不成, 是事當云何?
是常起疑覺, 住在於一切,
修造作方便, 云何得菩提?
彼是懈怠想, 非是菩提想,
斯有一切疑, 若佛及聲聞。
[3]悕望而不[4]及, 善賢諸佛法,
不以音聲故, 能[5]獲值安樂。
斯有信欲樂, 能集極勝妙,
非但小思惟, 能獲得勝道。
於一切法中, 當住於一法,
覺[6]智增益已, 修行為得道。
「迦葉!說是法時,若有菩薩成就此行不值於佛,而自[7]說言:『我當作佛、如來、應供、正遍覺。』迦葉!在家菩薩應如是作,云何修行能得菩提?迦葉!在家菩薩有三種業求於菩提。何等三?生極欲心,於一切智不著本作,應持五戒。具是三分,趣於六法。何等六?得於聖法,諸根完具,不盲聾啞,不麁惡色,速得信心,不畏深法,聞已速解,疾得不退,應當具足如是六法。五障法應當善知。何等五?知於兩舌,終不妄語,菩薩之人應[8]見是慳是菩薩障,應當不慳,若著於欲是菩薩障,終不作欲。如是五法能作障礙。又復應當作於三法。何等三?[9]常恒有於欲出家心,於淨持戒沙門、婆羅門所,慇重恭敬從受教誨,諸有著相演說法者應常遠離。何以故?是菩薩所不應學故。菩薩不應擔不實草。何以故?是非菩提故。若擔不實,是學障礙,不學集法。

「復次,迦葉!菩薩[10]當學於三法。何等三?心常專念趣向作佛,應當精勤修習讀誦,[*]常於眾生修行慈心。應當修集如是三法。又復應當親近三法,何等三?離搏捶打,不說他人云是卑賤,怖畏眾生而為作救。應當親近如是三法。」

而說偈言:

「不親近下人, 見不正直者,
[11]見已當遠離, 猶遠惡毒蛇。
不應學於彼, 亦不禮敬是,
應當極遠離, 猶如見惡狗。
是人墮惡道, 諸有著相者,
若修是學者, 此亦同彼去。
不疑於空法, 聞於佛法已,
及樂空比丘, 此所生恭敬。
是中增多聞, 亦生利智慧,
得近菩提道, 為一切所禮。
速疾受齋戒, 速受已讀誦,
斯增益智慧, 猶水青蓮華。
速疾受[A6]齋戒, 多聽受於法,
斯增益智慧, 以斷諸漏結。
大智大精進, 大威德無畏,
作利以益己, 及利益於他。
終不打搏他, 應當樂如是,
進助菩提分, 是人法無減。
是人少病患, 有最上妙色,
為眾生所愛, 愛利益已法。
修行於慈心, 住在家菩薩,
捨一切惡道, 速疾得生天。
是得天名已, 五欲自娛樂,
從天命終已, 終不生惡道。
生在人道中, 種族豪貴家,
形色極[12]殊妙, 無有能欺者。
無能所守護, 是人修行法,
得見於勝處, 一切眾生愛。
善得安隱眠, 寤已歡喜樂,
終不生怖畏, 是亦天所護。
猶如糞穢法, 彼有是觀相,
居家亦如是, 廣及餘亦爾。
[13]當為諸善人, 所稱譽讚歎,
怖者施無畏, 諸在家菩薩,
更不事餘天, 亦不見餘天,
此道極正直, 諸慧者所集。
是以此善根, 捨一切惡道,
一切智三明, 善學三戒故。
如所作功德, 如其所禮事,
斯亦當見禮, 諸眾生獨[14]故。
如所作功德, 如其所禮事,
當為眾生上, 如佛見禮[15]事。
住於在家地, 起作菩提心,
此所稱讚法, 及餘法今聽。
「迦葉!在家菩薩應成三法。何等三?應當遠離[*]悕望吉祥,是菩薩應修治舍宅,除諸妨礙,勤修多聞。菩薩當具足三法,復起三法。何等三?不應斷絕說法師辯,應[16]當[17]勤請於說法者,應當常然燈燭眾明。應當修行如是三法。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應當終竟不造三法,作女人行。何等三?不留難母令不聽法、不留難母不往比丘所、不遮固妻至比丘所,欲聽法者不作障礙,於女人所不捨正道而犯非道。如是三法一切不作,若造此業便墮女人。」

而說頌曰:

「應當然燈明, 數數以信心,
得無塵垢眼, 及獲得佛眼。
導師以此眼, 能知於一切,
若知如此智, 則知於實智。
知過去世法, 現在亦如是,
不[1]意想未來, 不造作三相。
若有是三相, 三亦應當捨,
悉同為一義, 相即為非相。
佛所說諸根, 然法無有根,
以彼不分別, 菩提最為上。
淨修佛眼已, 悉皆現了知,
是句即菩提, 如上之所說。
如是所說法, 亦不毀壞法,
一切法是空, 是故名為說。
諸外道邪見, 為在家說法,
如作於[2]明燈, 有眼者能知。
不斷他說法, 於釋師子法,
莫速至惡道, 疾作生盲者。
數數而勸請, 演說善逝法,
以此之善根, 轉無上法輪。
不應作留難, 若母欲聽法,
作極惡女人, 盲僂極醜惡。
不見覩眾色, 亦不聞妙聲,
在於黑闇處, 猶若如蛇住。
作於障礙已, 貪嫉為妻故,
速疾命終已, 作弊惡女人。
黃頭而青眼, 黑惡難可看,
疽惡脚繚戾, 聾騃無所知。
於如是等處, 無慈者速受,
為嫉妬男子, 數數造欲因。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不應作三法。何等三?不請女人為欲因緣、施[3]蘇醍醐及諸惡施,若欲出家不作留難、未出家者勸令出家,造如來塔作營事人勸助示導、不應侵奪取於是物。如是三法,在家菩薩所不應作。」

而說頌曰:

「不施他女人, 不造作非法,
無婚過難來, 故一切不施。
有言者往彼, 合掌而作禮,
與已復當與, 以善[4]歡喜心。
若彼僧中少, 為僧給使人,
若有請取是, 應佐少人者。
勿觸水令濁, 若有依此者,
於斯無嫌害, 生心起瞋惡。
若有欲出家, 自子及親屬,
菩薩於是中, 終不作留難。
令諸眾生樂, 得證於滅度,
此是我本欲, 說於無上法。
知是諸過已, 自不造諸[5]妬,
莫長夜常憂, 為煩惱所染。
「迦葉!在家菩薩復有三法不應修集,何等三?不買男子、不買女人、不施毒藥,若有作者亦勿親近。」

而說頌曰:

「離買男子業, 亦離買女人,
不施與毒藥, 若與者遠離。
天亦呵是法, 眾生得苦惱,
隨趣諸方面, 憂惱箭所害。
此長夜憂惱, 多獲眾苦惱,
亦絕便命終, 是故不應作。
是[6]過及餘過, 我知是所作,
今說其少分, 為於菩提故。
「迦葉!在家菩薩不應造三法。何等三?不至婬女家,若男若女不犯非道,若屠牛處不在邊住。如是三法,在家菩薩所不應作。」

而說頌曰:

「不至婬女家, 穢惡為欲者,
速致不恭敬, 由近下欲故。
師見去至此, 為彼之所輕,
速疾致[7]疾患, 以是致命終。
若男女非道, 二俱不親近,
是女所不喜, 云何當犯是?
若有屠牛處, 一切不往彼,
此非我所宜, 菩薩法如是。
如是諸過患, 佛悉皆知之,
是故不正行, [8]今為如實說。
佛如是少說, 我聲聞能知,
斯於佛面前, 云何所後[9]虛?
眾生[10]信聖者, 欲疾至涅槃,
為是故我說, 不為難教者。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應成就三法。何等三?居住家中猶如客使不起我想,若已施者起集聚想,其未施者遠離於我千由旬想、不為子息作於藏舉寶藏之想。迦葉!在家菩薩應當成就如是三想。」

而說頌曰:

「當修習死想, 我不久命終,
是故諸所藏, 此財應修堅。
為別男女事, 終不為利是,
速疾求堅法, 身命及財物。
慇重欲菩提, 所作不輕躁,
為求法利故, 一切時摧伏。
猶如小女戲, 亦如光漸現,
不樂著於味, 欲法者如是。
讀誦不休息, 善好法莊嚴,
[1]其難可修集, 於種種諸眾。
如是相似法, 迦葉我已說,
其有聰利者, 我悉知是人。
彼知已解了, 自[2]怜愍於己,
是人於彼時, 數數與我對。」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成就三法,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三?父母不信化令住信、父母毀戒勸令住戒、父母慳貪勸令住捨,歎無上道,在大眾中而演說法。是名初法在家菩薩不退無上正真之道。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應當善知可供養者及不可供,若知是已,諸可供者而設供食,不可供者而不設供,於是人所應修慈心。迦葉!是名第二法在家菩薩不退無上正真之道。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所有財物勤苦集聚,是不應失,不令盡失,不施於他,堅藏牢舉施住淨戒沙門、婆羅門,平等封邑,財封無繫一切淨行。迦葉!是名第三法,在家菩薩不退無上正真之道。」

而說頌曰:

「若在家菩薩, 集無上菩提,
生起三種慧, 以學無上道。
若父及與母, 惡慧無有信,
勸之令生信, 令趣向勝法。
慳犯住戒捨, 無慧者信慧,
向無上菩提, 勸令至是處。
若去至四方, 求善說法者,
應行於法施, 以增益智慧。
犯戒教住戒, 無信者教信,
無慧者教慧, 是人終不退。
若見慧比丘, 持戒多聞者,
恭敬[3]信近之, 數數而諮問。
所以近比丘, 數數為諮問,
速疾受其法, 是故不退轉。
彼覺[4]智增益, 聞處及智者,
覺[*]智增益已, 捨己肉供養。
是有信解相, 如我之所說,
不以不信心, 能趣向菩提。
漸漸見增益, 速疾得增長,
於是諸增益, 彼得不為難。
知是增益已, 若自及與他,
心喜而趣向, 是人增益智。
隨所有財封, 本所聚集者,
諸有持戒人, 一切以置前。
是無有異語, 終不說異言,
[5]健勇進堅施, 是能成如來。
柔和易共住, 勇健者得慈,
歡喜而堅捨, 如先後亦然。
勇健上施主, 不從他所求,
眾施中最健, 一切無不捨。
若金銀及錢, 本生亦曾施,
[6]悕望於上法, 甚深最上句。
一切天及世, 相應專供養,
若求於法者, 悉應供是人。
勇健者集法, 以法而活命,
有智慧勝法, 當為救世者。
「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有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疾墮聲聞而般涅槃。何等三?若暫一發菩提心已,怖畏地獄、餓鬼、畜生,於是菩提道起[7]重擔想,求諸善根,不專思念,不好善求,是人為於心意所害生起苦想。迦葉!是名初法在家菩薩退無上道,疾墮聲聞而般涅槃。復次,迦葉!在家菩薩若暫一發菩提心已,若行施時,瞋恚而與,與已生悔,是人不能至於佛智。迦葉!是為二法在家菩薩退菩提心,疾墮聲聞而般涅槃。復次,迦葉!在家菩薩若暫一發菩提心已,不勤精進,集於多聞,是人以是少許善根速入涅槃。迦葉!是名三法在家菩薩退菩提心。」

而說頌曰:

「發菩提心已, 而不修正行,
毀壞於佛乘, 墮在聲聞乘。
菩提非不信, 及懈怠者得,
慳貪無智慧, 是等作障礙。
知恩住淨戒, 心常樂行捨,
捨[8]時心歡喜, 菩提不難得。
心造作諸惡, 心亦能行施,
是眾生心堅, 當作世間塔。
若不捨是法, 心趣向菩提,
當作佛出世, 為世作福田。
「迦葉!在家菩薩有三法退菩提心,墮緣覺涅槃而般涅槃。何等三?是在家菩薩一發心已,悋惜祕法。迦葉!是名在家菩薩初法退菩提心,墮緣覺涅槃而般涅槃。復次,迦葉!在家菩薩一發心已,悕望良時,求覓吉日。迦葉!是名在家菩薩二法退菩提心,墮緣覺涅槃而般涅槃。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懈怠、懶惰,不勤求助菩提之法。迦葉!是名在家菩薩三法退菩提心,墮緣覺涅槃而般涅槃。」

而說頌曰:

「慳悋惜祕法, 不教誨[1]他人,
當墮緣覺地, 是退失菩提。
是退墮於三, 失利有苦來,
去已而現在, 是疑於菩提。
思惟大乘已, 速[*]悕望吉祥,
此非信解相, [2]佛不親近是。
若有極專心, 堅求菩提道,
此不禮事餘, [3]唯除世間塔。
若有是信心, 不得其餘天,
是成就最上, 名為天中天。
生菩提心已, 是不禮事餘,
是有最上色, 在在所生處。
「迦葉!在家菩薩有三法得身極黑。何等三[4]法?[5]斷佛塔中所然燈明,他有鬪諍生瞋恚心,不[6]豫己事代他諍訟,見黑色人而形呰之。迦葉!是名在家菩薩三法其身極黑。」

而說頌曰:

「塔中然燈明, 斷取是光明,
其身極甚黑, 猶如黑漆[7]盤。
見黑人形呰, 我白汝極黑,
是輕毀他已, 受身黑如炭。
善守護口業, 作業終不失,
隨如所作業, 當有如是器。
「迦葉!在家菩薩有三法生工巧家。何等三?迦葉!在家菩薩自受五戒,若有知識從遠而來,與酒令飲,或請餘人飲之以酒。迦葉!是名在家菩薩初法生工巧家。復次,迦葉!在家菩薩自持淨行,和合他人令行欲穢,以此業故生工巧家。迦葉!是名在家菩薩二法生工巧家。復次,迦葉!在家菩薩若見他人營造法事,勤讀誦者,然是人者,欲造天舍,而是菩薩語此人言:『汝捨讀誦營[8]造所作,作已還讀。』以是業故生工巧家。」

而說頌曰:

「以酒請他人, 及與己知識,
以酒為上供, 是業墮工巧。
不能作刀針, 及諸工巧事,
[9]唯能坐地已, 手執捉[10]排囊。
自己捨女人, 向他讚婬欲,
以是業報故, 生墮工巧家。
不能作刀針, 不知鼓[*]排囊,
教令執捉[11]椎, 以鍛於[12]釘鐵。
以此障礙法, 令他捨法故,
墮在工巧家, 此人生是[13]家。
彼不見[*]排囊, 亦不見[*]椎鉗,
悉破壞眾器, 其業報如是。
迦葉!護口業, 亦護慎心業,
一切不善法, 不向他人說。
生死受眾苦, 生已增長愛,
是故勤行法, 捨諸不善法。
「迦葉!在家菩薩成就三法,生在王家,顏色[14]姝特端正可愛、鮮淨紅白,而不懶惰、聰黠明了。何等三?迦葉!在家菩薩[15]覩未曾見沙門、婆羅門,若其見已,生信敬心:『此是福田,此應供養,此應禮敬,此是福田。』生信敬已,請與衣服、飲食、臥具及諸病藥。迦葉!是名初法在家菩薩生在王家。復次,迦葉!在家菩薩堅住本誓,住本誓時,如說而住,終不妄語。迦葉!是名二法在家菩薩生在王家。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於住淨戒沙門、婆羅門所,親近諮受修於堅法。迦葉!是名在家菩薩三法生大王家。」

而說頌曰:

「慧者見已知, 淨戒多聞者,
是起如是心, 往彼請命之。
彼既請命已, 如實而施作,
是不為涅槃, 所施無所害。
是取於堅法, 如所親近者,
種種智增益, 速疾獲難得。
如斯之信心, 趣向菩提者,
得菩提不難, 如智者行處。
最上活命已, 捨最上財封,
集聚上妙法, 證於最上滅。
是人生上族, 是有上妙色,
服上妙衣服, 獲最上涅槃。
知於如是法, 有智聰慧人,
修行無怯弱, 如佛之所說。
志趣向勝乘, 是人到勝乘,
滅一切結使, 如彼最上果。
如所造作業, 果報亦如是,
終始不敗亡, 經百千億劫。
「迦葉!在家菩薩住在家地成就三法,種是善根,終不受於五欲之樂,乃至得於無上正道。迦葉!是在家菩薩受持五戒,不向他人讚五欲樂,不誘引女人,勤修自業,起如是心:『我今不當親近女人,此終不欲五欲之樂,乃至得成無上正道。』迦葉!是名在家菩薩初法,終不受於五欲之樂,乃至得成無上正道。復次,迦葉!在家菩薩若聞是等甚深經典淨信修[1]習。迦葉!若是深經至於非器,彼應勸進。迦葉!若善男子,能令他人捨離疑心,而是菩薩以此善根,得無礙辯,得不繫辯,生及命終,速得見佛,既命終已,得生天上,不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是名在家菩薩[2]二法,乃至得成無上正道,不受五欲。復次,迦葉!在家菩薩所有善根,皆悉迴向無上正道,不樂色聲香味觸法,不樂財封,不樂自在,不樂眷屬,無漏之心、無漏果報,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受五欲樂。迦葉!是名在家菩薩三法,不貪受於五欲之樂,乃至得成無上正道。」

而說頌曰:

「在家持五戒, 護持善守護,
離親近女人, 輕毀斯下處,
如是相似法, 修[3]集無漏足。
若有疑惑者, 教令速解了,
一切諸善[4]根, 悉迴向菩提。
以此諸善根, 速捨五欲樂,
常有於多聞, 為眾生說法。
生起大悲心, 求於菩提道,
是故聞是已, 生賢善妙欲,
終不親近欲, 速疾轉法輪。」
爾時,大迦葉白佛言:「世尊!今此經法以何名之?我等當共而奉持之?」

佛告迦葉:「是經名曰『演說三戒』,亦名曰『說菩薩禁戒』,亦名曰『集一切佛法』。」

佛說此經已,大德摩訶迦葉及諸大眾,天、人、阿修羅、乾闥婆,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大方廣三戒經卷下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并序 - 2024-04-18 12:32:27

大寶積經并序

[2]大唐太上皇製

朕聞:天之為大也高,上下之容可紀,地之為大也廣,縱橫之數可推,則知無去無來、不生不滅。拯沈淪於沙劫、救焚灼於塵區,毒龍懼其威光、醉象憚其神力,其大則包於宇宙,其小則隱於毫芒。七十二君,先在陶鈞之內,萬八千載,即為俄[3]頃之間,漢日載其通暉,周星彰其降誕,鷲頭峯下演[4]金口之微言,雞足山中舒玉毫之瑞色,干戈不用,梵志摧鋒,甲冑無施,波旬潰旅。[5]闢圓明之淨域,啟方便之禪門,慧晷耀於昏衢,慈雲清於朽宅,無得而稱者,其惟正覺乎。然則教自西方、法流東夏、馬鳴、龍樹肇闡瓊編,羅什、道安承宣寶偈,關中道俗雖傳貝葉之文,江左黎元未極蓮花之旨。又以元魏迷於釋典,宇文扇於魔風,開皇之初暫為修建,大業之末遽即分崩。我大唐之有天下也。

叡聖重光,文思御曆,吞沙靜㜸,[6]練石稱神,巢燧執鞭,羲農擁篲。懸法王之鏡,轉梵帝之輪,被正朔於蟠桃,混車書於細柳。三藏沙門菩提流志者,南天竺國淨行婆羅門種,姓迦葉氏也。年十有二,外道出家,事波羅奢羅,學聲明僧佉等論,并曆數呪術及陰陽等,年踰耳順遽乃心歸。知外法之乖違,悟釋教之深妙,隱居名岳積習頭陀,初就耶舍瞿沙三藏學經論,其後遍遊五天竺國。

高宗天皇[7]大帝聞其遠譽、挹其道風,永淳二年遣使迎接。

天后聖帝,應乾司契,當[8]宇披圖,令住東都居[9]福先寺,譯《佛境界》、《寶雨》、《花嚴》等經一十一部。

中宗孝和皇帝,循機履運,配永登樞。神龍二年令住京下,於[10]崇福寺翻譯此經。俄屬靈祐虧[A1]徵,綿區集禍。

喬岳之仙長[11]往,茂陵之駕不還。朕以庸虛,謬膺[A2]丕構,敬遵前旨,勗就斯編。法師尋[12]繹故文、發揮新句,炎涼不懈、曉夕忘疲,舊翻新翻凡有四十九會,總其部[13]帙[14]一百二十卷成,以先天二年[15]六月八日畢功進內。法師戒珠在握、慧炬明心,為法門之棟梁,啟僧徒之耳目。伏願上資七廟八百之祚長延,下及萬方億兆之甿恒逸,遠邇寧謐、朝野歡娛,致澆俗於淳源,歸迷生於壽域。暫乘紫機之暇,聊題緗帙之前。所有會名,具於其目。云爾。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述 - 2024-04-18 12:33:47

大寶積經述

[17]唐朝議郎行河南府告成縣主簿徐鍔撰

夫日月出矣而輝耀十方,時雨降矣而澡漉萬物。況我身常樂,湛虛空之相,妙覺圓明,融心行之本,唯曒唯昧、不生不滅者哉。是以闢無學之地聿修迦蘭,啟息言之津亶作羅奈,智勝菩薩起方便之緣,淨居天人發成就之力,稱謂所絕者其第一義乎!自恒星夜掩、仙虹晝爍,青鉢傳其睟容,寶棺現其金臂。法山摧仞,拂魔箭於危屏,直水橫流,係慈航於彼岸。烏[18]虖!妙藏不可以常祕,戒輪不可以終盭,雖雙林下砉示於泥洹,逮一千年遹被於聲教。龍持貝葉亟傳摩竭之城,象負蓮華遂滿真丹之境。三十七品慈悲於火宅,一十二經引喻於沙界[19]矣。大寶積經者,後[20]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及今朝玄奘法師、菩提流志等,咸自西天竺所致也。如來昔在鷲峯利建平等,金口注海,酌之而不竭,寶言如綸,振之而有緒。[21]烱茲瑞憲,久翳鴻都,原壑屢非,市朝多變。歷代侚齊之主競興參譯,跋陀授記之言罕能丕就。洎我唐之有天下也,功橫鐵圍,化緜忉利,苑禦千界,[22]提封萬剎。張四攝之扉,廣納諸有;騁六道之驥,冥濟群惑。太上皇以澤深智海掌耀禪珠,神皇帝以勛格梵空胸懸法印,肅敷玄誥,照灑鴻波,歷選緇徒,明𫾻列寀,博考同異,聿興刊緝,勇振頹[23]綱,嚴持絕紐。爰有沙門大德思忠、東天竺國婆羅門大首領臣伊舍羅等譯梵文者,求善住緣,悟無生忍,博聞強識,精而譯之。復有天竺沙門波若屈多、沙門達摩證梵義者,開忍辱場,破煩惱眾,弼諧神侶,明而[24]辨之。復有沙門大德履[25]方、宗一、普敬、慧覺等筆[26]授者,令[27]聞孔膠,威儀不忒,手握仙札,受而字之。復有沙門大德深[28]亮、勝莊、塵外、無著、慧迪等證義者,國之大師、佛之右臂,探諸了義演而證之。復有大德沙門承禮、雲觀、神[1]暕、道本等次文者,庇影多林,息肩香窟,勤修精進,纂而次之。復有潤文官者,銀青光祿大夫邠王傅上柱國固安縣開國伯盧粲、銀青光祿大夫太子詹事崇文館學士兼修國史上柱國東海縣開國公徐堅、朝議大夫守中書舍人崇文館學士上柱國[2]野王縣開國男蘇晉、朝議郎給事中內供奉崔璩等,位列鳳[3]舞,聲流雞圃,分別二諦,潤而色之。復有銀青光祿大夫守侍中兼太子左庶子兼修國史上柱國鉅鹿縣開國公魏知古、兵部尚書上柱國郭元振、銀青光祿大夫檢校中書令上柱國范陽縣開國男張說、銀青光祿大夫行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監修國史上柱國興平縣開國侯陸象先等,朝踐瑣[4]闥,夕遊珠域,護持四法,總而閱之。爾乃杖錫之士、端珪之俊,麻列定筵,林攢樂土,蔭祥雲而演譯,倐換炎涼,吸甘露而勤求,載[5]淹衡晷,大乘章句義不唐捐,小品精微拯無遺溺,能事畢矣!佛何言哉!

今所新翻經,凡有四十九會、七十七品,合一十二帙,以類相從撰寫咸畢。以先天二年六月三十日進太上皇,八月二十一日進皇帝。禁闈曉闢,真教上聞,仙[6]宁克怡,宸襟允穆。竦鈞陣於白日,親御靈臺;落雲雨於彤霄,荐加殊尉。賢愚稽首,以為利見仁王;真俗歸心,以為潛登覺道。次有清信佛弟子,前少府監丞李式顏等,皇朝金紫光祿大夫兵部尚書贈侍中隴西公逈秀子也。復有清信佛弟子,前右拾遺徐鐈等,皇朝銀青光祿大夫太子賓客昭文館學士高平公子也,咸屬彼穹降禍私門墜構,陟遙岵而崩心,瞻冥途而獻福。於是胠篋探笥,檀波羅蜜,廣疊簡牋,首崇書寫,不變槐火,遽盈苔袟,然後裝之鏤軸、[7]綴以瓊籤。羅綵簟而霓舒,播珠函而錦縟,方使猛風吹嶽,長存妬路之文,劫火燒天,不壞多羅之典。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01三律儀會 - 2024-04-18 12:38:03

三部分。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02無邊莊嚴會 - 2024-04-18 12:53:22

三品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03密迹金剛力士會 - 2024-04-18 12:56:37

7 部分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04淨居天子會 - 2024-04-18 12:57:47

2 部分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05無量壽如來會 - 2024-04-18 13:01:26

42 部分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06不動如來會 - 2024-04-18 13:37:30

六品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07被甲莊嚴會 - 2024-04-18 13:39:02

五品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08法界體性無分別會 - 2024-04-29 02:20:54

2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09大乘十法會 - 2024-04-29 02:22:09

1 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10文殊師利普門會 - 2024-04-29 02:23:18

大寶積經卷第二十九,一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11出現光明會 - 2024-04-30 13:08:02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
五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12菩薩藏會 - 2024-04-30 13:12:36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五 ,十二品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13佛為阿難說處胎會 - 2024-04-30 13:13:47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五

佛為阿難說[3]處胎會第十三

[*]大唐三藏[1]菩提流志奉 [2]詔譯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14佛說入胎藏會 - 2024-04-30 17:01:07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六
佛說入胎藏會
二品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15文殊師利授記會 - 2024-04-30 17:02:46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八

[5]大[6]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文殊師利授記會第十五之一

三品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16菩薩見實會 - 2024-04-30 17:03:24

大寶積經卷[1]第六十一

[2]北齊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3]菩薩見實會第十[4]六

26品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17富樓那會 - 2024-04-30 17:08:32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七

[5]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富樓那會第十七之一

8品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18護國菩薩會 - 2024-04-30 17:11:59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

[4]隋三藏法師闍那崛多譯

護國菩薩會第[5]一十八之一

2 品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19郁伽長者會 - 2024-04-30 17:15:56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二

曹[3]魏三藏[4]法師康僧[5]鎧譯

郁伽長者會第十九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20無盡伏藏會 - 2024-04-30 17:23:53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三

[2]大唐[3]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盡伏藏會第二十之一

2品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21授幻師跋陀羅記會 - 2024-04-30 17:25:59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五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授幻師跋陀羅記會第二十一

一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22大神變會 - 2024-05-02 21:04:43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六

[*]大唐三藏[3]法師菩提流志奉 詔譯

大神變會第二十二

2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23摩訶迦葉會 - 2024-05-08 11:55:27

大寶積經卷第八十八

元魏[1]優禪尼國王子[2]月婆首那譯

摩訶迦葉會第二十三

2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24優波離會 - 2024-05-08 11:56:36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

[1]大唐[2]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優波離會第二十四
1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25發勝志樂會 - 2024-05-08 17:26:50

大寶積經卷[3]第九十一

[4]三藏[5]法師菩提流志奉 [6]詔譯

發勝志樂會第二十五之一

二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26善臂菩薩會 - 2024-05-08 17:27:38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三

[3]後秦三藏法[4]師羅什譯

善臂菩薩會第二十六之一
2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27善順菩薩會 - 2024-05-09 11:03:47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五
善順菩薩會第二十七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28勤授長者會 - 2024-05-09 11:53:49

大寶積經卷[1]第九十六
[*]大唐三藏[2]法師菩提流志奉 [3]詔譯
勤授長者會第二十八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29優陀延王會 - 2024-05-09 11:54:28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七

[*]大唐三[3]藏菩提流志奉 [4]詔譯

優陀延王會第二十九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30妙慧童女會 - 2024-05-09 11:55:04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八

[*]大唐三藏法師菩提流志奉 [4]詔譯

妙慧童女會第三十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31恒河上優婆夷會 - 2024-05-09 11:56:11

恒河上優婆夷會第三十一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32無畏德菩薩會 - 2024-05-09 11:58:30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九

元[4]魏三藏[5]法師佛陀扇多[6]譯

無畏德菩薩會第三十二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33無垢施菩薩應辯會 - 2024-05-10 15:53:19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

西晉[1]居士聶道真譯

33 無垢施菩薩應辯會

5品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34功德寶花敷菩薩會 - 2024-05-10 15:54:19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

[1]大唐[2]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功德寶花敷菩薩會第三十四

1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35大寶積經善德天子會 - 2024-05-10 16:01:35

大寶積經善德天子會第三十五
1 回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36善住意天子會 - 2024-05-10 16:14:57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二

隋[3]三藏達摩笈多譯

[4]第三十六善住意天子會

十品
貼文者 : : bluenwater

大寶積經,37阿闍世王子會 - 2024-05-10 16:15:37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六

[1]大唐[2]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阿闍世王子會第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