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tinyNet 命理網



專業諮詢首選:命理網論命平台



Page 5 of 7 < 1 2 3 4 5 6 7 >
議題選項
議題評分
#2220200 - 2023-12-14 11:44:46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添品妙法蓮華經序

[28]隋仁壽元年崛多笈多二法師添品

《妙法蓮華經》者,破二明一之指歸也。降神五濁,弘道三乘,權智不思,大悲難極,先設化城之迹,後示[29]繫珠之本,車雖有異,雨實無差;記以正覺之名,許以真子之位,同入法性,歸之於此。昔燉煌沙門竺法護,於晉武之世譯《正法華》;後秦姚興,更請羅什譯《妙法蓮華》。考[30]驗二譯,定非一本。護似多羅之葉,什似龜茲之文。余撿經藏,備見二本,多羅則與《正法》符會,龜茲則共《妙法》允同,護葉尚有所遺,什文寧無其漏?而護所闕者,《普門品》偈也;什所闕者,《藥草喻品》之半,《富樓那》及《法師》等二品之初,《提婆達多品》、《普門品》偈也。什[31]又移《囑累》在《藥王》之前,二本陀羅尼並置《普門》之後。其間異同,言不能極。

竊見《提婆達多》及《普門品》偈,先賢續出,補闕流行。余景仰遺風,憲章成範,大隋仁壽元年辛酉之歲,因普曜寺沙門上行所請,遂共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師,於大興善寺重勘天竺多羅葉本,《富樓那》及《法師》等二品之初勘本猶闕,《藥草喻品》更益其半,《提婆達多》通入《塔品》,《陀羅尼》次《神力》之後,《囑累》還結其終。字句差殊,頗亦改正,儻有披尋,幸勿疑惑。雖千萬億偈,妙義難盡,而二十七品,本文且具。所願四辯梵詞,遍神州之域;一乘祕教,悟[32]象運之機。聊記翻譯,序之云爾。

[33]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34]隋天竺[35]三藏闍那崛多共[36]笈多[37]譯

[38]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乾連、摩訶迦旃延、阿[A1]㝹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1]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復有學、無學二千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2]殖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脩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漚鉢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阿脩羅王,婆稚阿脩羅王、佉羅騫馱阿脩羅王、毘摩質多羅阿脩羅王、羅睺阿脩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四眾圍遶,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加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3]振動。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膩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4]於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  導師何故,  眉間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羅、  曼殊沙華,
[A2]栴檀香風,  悅可眾心。  以是因緣,
地皆嚴淨;  而此世界,  六種震動。
時四部眾,  咸皆歡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間光明,  照于東方,
萬八千土,  皆如金色。  從阿鼻獄,
上至有頂,  諸世界中,  六道眾生,
生死所趣,  善惡業緣,  受報好醜,
於此悉見。  又覩諸佛,  聖主師子;
演說經典,  微妙第一。  其聲清淨,
出柔軟音;  教諸菩薩,  無數億萬。
梵音深妙,  令人樂聞;  各於世界,
講說正法。  種種因緣,  以無量喻;
照明佛法,  開悟眾生。  若人遭苦,
厭老病死;  為說涅槃,  盡諸苦際。
若人有福,  曾供養佛;  志求勝法,
為說緣覺。  若有佛子,  修種種行;
求無上慧,  為說淨道。  文殊師利!
我住於此;  見聞若斯,  及千億事,
如是眾多,  今當略說:  我見彼土,
恒沙菩薩,  種種因緣,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銀珊瑚、  真珠摩尼、
車𤦲馬瑙、  金剛諸珍,  奴婢車乘、
寶飾輦輿、  歡喜布施,  迴向佛道;
願得是乘,  三界第一,  諸佛所歎。
或有菩薩,  駟馬寶車、  欄楯華蓋、
軒飾布施。  復見菩薩,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無上道。  又見菩薩,
頭目身體,  欣樂施與,  求佛智慧。
文殊師利!  我見諸王,  往詣佛所,
問無上道;  便捨樂土,  宮殿臣妾,
剃除鬚髮,  而被法服。  或見菩薩,
而作比丘,  獨處閑靜,  樂誦經典。
又見菩薩,  勇猛精進,  入於深山,
思惟佛道。  又見離欲,  常處空閑,
深修禪定,  得五神通。  又見菩薩,
安禪合掌,  以千萬偈,  讚諸法王。
復見菩薩,  智深志固,  能問諸佛,
聞悉受持。  又見佛子,  定慧具足,
以無量喻,  為眾講法,  欣樂說法,
化諸菩薩,  破魔兵眾,  而擊法鼓。
又見菩薩,  寂然宴默,  天龍恭敬,
不以為喜。  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  令入佛道。  又見佛子,
未甞睡眠,  經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見具戒,  威儀無缺,  淨如寶珠,
以求佛道。  又見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見菩薩,  離諸戲笑,
及癡眷屬,  親近智者,  一心除亂,
攝念山林,  億千萬歲,  以求佛道。
或見菩薩,  餚饍飲食,  百種湯藥,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價直千萬,
或無價衣,  施佛及僧;  千萬億種,
栴檀寶舍,  眾妙臥具,  施佛及僧;
清淨園林,  華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種種微妙,
歡喜無厭,  求無上道。  或有菩薩,
說寂滅法,  種種教詔,  無數眾生;
又見菩薩,  觀諸法性,  無有[1]一相,
猶如虛空;  又見佛子,  心無所著,
以此妙慧,  求無上道。  文殊師利!
又有菩薩,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又見佛子,  造諸塔廟,  無數恒沙,
嚴飾國界;  寶塔高妙,  五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
各千幢幡,  珠交露[2]縵,  寶鈴和鳴;
諸天龍神,  人及非人,  香華伎樂,
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  諸佛子等,
為供舍利,  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
佛放一光,  我及眾會,  見此國界,
種種殊妙。  諸佛神力,  智慧希有;
放一淨光,  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願決眾疑,
四眾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  決疑令喜;
何所饒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為欲說此,  為當授記?
示諸佛土,  眾寶嚴淨;  及見諸佛,
此非小緣。  文殊當知!  四眾龍神;
瞻察仁者,  為說[3]何等?」
是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

「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殖諸善本。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加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1]震動。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見是諸佛土。

「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脩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

「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淨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

「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數劫;
有佛人中尊,  號日月燈明。
世尊演說法,  度無量眾生;
無數億菩薩,  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時,  所生八王子;
見大聖出家,  亦隨修梵行。
時佛說大乘,  經名無量義;
於諸大眾中,  而為廣分別。
佛說此經已,  即於法座上;
加趺坐三昧,  名無量義處。
天雨曼陀華,  天鼓自然鳴;
諸天龍鬼神,  供養人中尊。
一切諸佛土,  即時大震動;
佛放眉間光,  現諸希有事。
此光照東方,  萬八千佛土;
示一切眾生,  生死業報處。
又見諸佛土,  以眾寶莊嚴;
琉璃頗梨色,  斯由佛光照。
[2]及見諸天人,  龍神夜叉眾,
乾闥緊那羅,  各供養其佛。
又見諸如來,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嚴甚微妙。
如淨琉璃中,  內現真金像;
世尊在大眾,  敷演深法義。
一一諸佛土,  聲聞眾無數,
因佛光所照,  悉見彼大眾。
或有諸比丘,  在於山林中,
精進持淨戒,  猶如護明珠。
[3]又見諸菩薩,  行施忍辱等,
其數如恒沙,  斯由佛光照。
又見諸菩薩,  深入諸禪定,
身心寂不動,  以求無上道。
又見諸菩薩,  知法寂滅相,
各於其國土,  說法求佛道。
爾時四部眾,  見日月燈佛,
現大神通力,  其心皆歡喜。
各各自相問,  是事何因緣?
天人所奉尊,  適從三昧起,
讚妙光菩薩:  『汝為世間眼,
一切所歸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說法,  [4]惟汝能證知。』
世尊既讚歎,  令妙光歡喜。
說是《法華經》,  滿六十小劫,
不起於此座;  所說上妙法,
是妙光法師,  悉皆能受持。
佛說是《法華》,  令眾歡喜已,
尋即於是日,  告於天人眾:
『諸法實相義,  已為汝等說;
我今於中夜,  當入於涅槃;
汝一心精進,  當離於放逸;
諸佛甚難值,  億劫時一遇。』
世尊諸子等,  聞佛入涅槃,
各各懷悲惱,  佛滅一何速。
聖主法之王,  安慰無量眾:
『我若滅度時,  汝等勿憂怖;
是德藏菩薩,  於無漏實相,
心已得通達,  其次當作佛,
號曰為淨身,  亦度無量眾。』
佛此夜滅度,  如薪盡火滅,
分布諸舍利,  而起無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數如恒沙,
倍復加精進,  以求無上道。
是妙光法師,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廣宣《法華經》。
是諸八王子,  妙光所開化,
堅固無上道,  當見無數佛。
供養諸佛已,  隨順行大道,
相繼得成佛,  轉次而授記。
最後天中天,  號曰然燈佛,
諸仙之導師,  度脫無量眾。
是妙光法師,  時有一弟子,
心常懷懈怠,  貪著於名利,
求名利無厭,  多遊族姓家,
棄捨所習誦,  廢忘不通利,
以是因緣故,  號之為求名;
亦行眾善業,  得見無數佛,
供養於諸佛,  隨順行大道,
具六波羅蜜,  今見釋師子,
其後當作佛,  號名曰彌勒;
廣度諸眾生,  其數無有量。
彼佛滅度後,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師者,  今則我身是。
我見燈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說《法華經》。
今相如本瑞,  是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發實相義。
諸人今當知,  合掌一心待;
佛當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  令盡無有餘。」
[1]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
一切眾生類,  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
及佛諸餘法,  無能測量者。
本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
甚深微妙法,  難見難可了。
於無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
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餘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眾,  信力堅固者,
諸佛弟子眾,  曾供養諸佛,
一切漏已盡,  住是最後身,
如是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正使滿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餘諸弟子,  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
新發意菩薩,  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A3]𥯤,  充滿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  於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復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  無漏不思議,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惟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當知!  諸佛語無異。
於佛所說法,  當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告諸聲聞眾,  及求緣覺乘,
我令脫苦縛,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慇懃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慇懃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有疑,[1]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慇[A4]懃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  久乃說是法,
自說得如是,  力無畏三昧、
禪定解脫等,  不可思議法,
道場所得法,  無能發問者。
我意難可測,  亦無能問者;
無問而自說,  稱歎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諸佛之所得。
無漏諸羅漢,  及求涅槃者,
今皆墮疑網,  佛何故說是?
其求緣覺者,  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  及乾闥婆等,
相視懷猶豫,  瞻仰兩足尊,
是事為云何?  願佛為解說。
於諸聲聞眾,  佛說我第一,
我今自於智,  疑惑不能了,
為是究竟法?  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願出微妙音,  時為如[2]實說。
諸天龍[3]神等,  其數如恒沙,
求佛諸菩薩,  大數有八萬,
又諸萬億國,  轉輪聖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聞具足道。」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  惟說願勿慮;
是會無量眾,  有能敬信者。」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慢者,  聞必不敬信。」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  願說第一法;
我為佛長子,  惟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眾,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聽受佛語。
我等千二百,  及餘求佛者,
願為此眾故,  惟垂分別說;
是等聞此法,  則生大歡喜。」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慇懃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1]惟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2]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惟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3]故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妬,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其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惟一佛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上慢,
優婆塞我慢,  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眾等,  其數有五千,
不自見其過,  於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4]疵,  是小智已出,
眾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尠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眾無枝葉,  惟有諸貞實,
舍利弗善聽,  諸佛所得法,
無量方便力,  而為眾生說。
眾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干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
或說脩多羅,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說於因緣,
譬喻并祇夜,  優[5]波提舍經。
鈍根樂小法,  貪著於生死,
於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
眾苦所惱亂,  為是說涅槃。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隨順眾生說,
入大乘為本,  以故說是經。
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為說大乘。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於一偈,  皆成佛無疑。
十方佛土中,  惟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於世,
惟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眾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
自證無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於一人,
我則墮慳貪,  此事為不可。
若人信歸佛,  如來不欺誑,
亦無貪嫉意,  斷諸法中惡,
故佛於十方,  而獨無所畏。
我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
無量眾所尊,  為說實相印。
舍利弗當知!  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眾,  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  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眾生,  皆令入佛道。
若我遇眾生,  盡教以佛道,
無智者錯亂,  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眾生,  未曾修善本,
堅著於五欲,  癡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  墜墮三惡道,
輪迴六趣中,  備受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  眾苦所逼迫,
入邪見稠林,  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捨,
我慢自矜高,  諂曲心不實,
於千萬億劫,  不聞佛名字,
亦不聞正法,  如是人難度。
是故舍利弗!  我為設方便,
說諸盡苦[1]道,  示之以涅槃。
我雖說涅槃,  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
我有方便力,  開示三乘法。
一切諸世尊,  皆說一乘道,
今此諸大眾,  皆應除疑惑,
諸佛語無異,  惟一無二乘。
過去無數劫,  無量滅度佛,
百千萬億種,  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  種種緣譬喻,
無數方便力,  演說諸法相。
是諸世尊等,  皆說一乘法,
化無量眾生,  令入於佛道。
又諸大聖主,  知一切世間,
天人群生類,  深心之所欲,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若有眾生類,  值諸過去佛,
若聞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精進禪智等,  種種修福慧,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2]已,  若人善軟心,
如是諸眾生,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  供養舍利者,
起萬億種塔,  金銀及頗梨,
車𤦲與馬瑙,  玫瑰瑠璃珠,
清淨廣嚴飾,  莊校於諸塔;
或有起石廟,  栴檀及沈水,
木櫁并餘材,  塼瓦泥土等,
若於曠野中,  積土成佛廟;
乃至童子戲,  聚沙為佛塔;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刻[A5]雕成眾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  鍮[3]石赤白銅,
白鑞及鉛錫,  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畫作佛像,  百福莊嚴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  度脫無量眾。
若人於塔廟,  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幡蓋,  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  擊鼓吹角貝,
簫笛琴箜篌,  琵琶鐃銅鈸,
如是眾妙音,  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  歌唄頌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
供養於畫像,  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  或復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  或復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自成無上道,  廣度無數眾,
入無餘涅槃,  如薪盡火滅。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於諸過去佛,  現在或滅度,
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
未來諸世尊,  其數無有量,
是諸如來等,  亦方便說法;
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
[1]度脫諸眾生,  入佛無漏智;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諸佛本誓願,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眾生,  亦同得此道。
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  [2]道師方便說。
天人所供養,  現在十方佛,
其數如恒沙,  出現於世間,
安隱眾生故,  亦說如是法;
知第一寂滅,  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知眾生諸行,  深心之所念,
過去所集業,  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  以種種因緣,
譬喻亦言辭,  隨應方便說;
[3]我今亦如是,  安隱眾生故,
以種種法門,  宣示於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眾生性欲,
方便說諸法,  皆令得歡喜。
舍利弗當知!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眾生,  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  相續苦不斷,
深著於五欲,  如犛牛愛尾,
以貪愛自蔽,  盲冥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  及與斷苦法,
深入諸邪見,  以苦欲捨苦。
為是眾生故,  而起大悲心,
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
於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眾生諸根鈍,  著樂癡所盲,
如斯之等類,  云何而可度?』
爾時諸梵王,  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并餘諸天眾,  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  請我轉法輪。
我即自思惟:  『若但讚佛乘,
眾生沒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墜[4]於三惡道;
我寧不說法,  疾入於涅槃。』
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三乘。』
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  得是無上法;
隨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為諸眾生類,  分別說三乘。』
少智樂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別說諸果,
雖復說三乘,  但為教菩薩。
舍利弗當知!  我聞聖師子,
深淨微妙音,  稱南無諸佛!
復作如是念:  『我出濁惡世,
如諸佛所說,  我亦隨順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羅奈,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為五比丘說;
是名轉法輪,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羅漢,  法僧差別名。
從久遠劫來,  讚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盡,  我常如是說。
舍利弗當知!  我見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無量千萬億,
咸以恭敬心,  皆來至佛所;
曾從諸佛聞,  方便所說法。
我即作是念:  『如來所以出,
為說佛慧故。』  今正是其時。
舍利弗當知!  鈍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無畏,  於諸菩薩中,
正直捨方便,  但說無上道。
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
千二百羅漢,  悉亦當作佛。
如三世諸佛,  說法之儀式,
我今亦如是,  說無分別法。
諸佛興出世,  懸遠值遇難,
正使出于世,  說是法復難。
無量無數劫,  聞是法亦難,
能聽是法者,  斯人亦復難。
譬如優曇華,  一切皆愛樂,
天人所希有,  時時乃一出。
聞法歡喜讚,  乃至發一言,
則為已供養,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  過於優曇華,
汝等勿有疑,  我為諸法王,
普告諸大眾,  但以一乘道,
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汝等舍利弗,  聲聞及菩薩,
當知是妙法,  諸佛之祕要。
以五濁惡世,  但樂著諸欲,
如是等眾生,  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有慚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當為如是等,  廣讚一乘道。
舍利弗當知!  諸佛法如是,
以萬億方便,  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  諸佛世之師,
隨宜方便事,  無復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編輯者: hui (2023-12-14 11:45:5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0257 - 2023-12-14 21:50:06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1]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譬喻品第三

爾時舍利弗,踊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踊躍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世尊!我[2]甞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  疑網皆已除。
昔來蒙佛教,  不失於大乘;
佛音甚希有,  能除眾生惱。
我已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
我處於山谷,  或在林樹下,
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  云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無漏法,
不能於未來,  演說無上道。
金色三十二,  十力諸解脫,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  見佛在大眾,
名聞滿十方,  廣饒益眾生。
自惟失此利,  我為自欺誑,
我常於日夜,  每思惟是事。
欲以問世尊,  為失為不失?
我常見世尊,  稱讚諸菩薩,
以是於日夜,  籌量如此事。
今聞佛音聲,  隨宜而說法,
無漏難思議,  令眾至道場。
我本著邪見,  為諸梵志師,
世尊知我心,  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  於空法得證。
爾時心自謂,  得至於滅度;
而今乃自覺,  非是實滅度。
若得作佛時,  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眾,  龍神等恭敬,
是時乃可謂,  永盡滅無餘;
佛於大眾中,  說我當作佛;
聞如是法音,  疑悔悉已除。
初聞佛所說,  心中大驚疑,
將非魔作佛,  惱亂我心耶?
佛以種種緣,  譬喻巧言說,
其心安如海,  我聞疑網斷。
佛說過去世,  無量滅度佛,
安住方便中,  亦皆說是法;
現在未來佛,  其數無有量,
亦以諸方便,  演說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  從生及出家,
得道轉法輪,  亦以方便說;
世尊說實道,  波旬無此事,
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
我墮疑網故,  謂是魔所為。
聞佛柔軟音,  深遠甚微妙;
演暢清淨法,  我心大歡喜。
疑悔永已盡,  安住實智中,
我定當作佛,  為天人所敬,
轉無上法輪,  教化諸菩薩。」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1]殖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恒為諸佛之所稱嘆,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復如是。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  成佛普智尊;
號名曰華光,  當度無量眾。
供養無數佛,  具足菩薩行;
十力等功德,  證於無上道。
過無量劫已,  劫名大寶嚴;
世界名離垢,  清淨無瑕穢。
以琉璃為地,  金繩界其道;
七寶雜色樹,  常有花果實。
彼國諸菩薩,  志念常堅固;
神通波羅蜜,  皆已悉具足。
於無數佛所,  善學菩薩道;
如是等大士,  華光佛所化。
佛為王子時,  棄國捨世榮;
於最末後身,  出家成佛道。
華光佛住世,  壽十二小劫;
其國人民眾,  壽命八小劫。
佛滅度之後,  正法住於世;
三十二小劫,  廣度諸眾生。
正法滅盡已,  像法三十二;
舍利廣流布,  天人普供養。
華光佛所為,  其事皆如是;
其兩足聖尊,  最勝無倫匹,
彼即是汝身,  宜應自欣慶。」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大眾,見舍利弗於佛前[2]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踊躍無量,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迴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奈初轉法輪,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於波羅奈,  轉四諦法輪;
分別說諸法,  五眾之生滅。
今復轉最妙,  無上大法輪;
是法甚深奧,  少有能信者。
我等從昔來,  數聞世尊說;
未曾聞如是,  深妙之上法;
世尊說是法,  我等皆隨喜。
大智舍利弗,  今得受尊記;
我等亦如是,  必當得作佛。
於一切世間,  最尊無有上,
佛道叵思議,  方便隨宜說。
我所有福業,  今世若過世,
及見佛功德,  盡迴向佛道。」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1]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牆壁[2]頹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A1]欻然火起焚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3]机案從舍出之。』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陿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踊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綩綖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惓,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捨於方便,為諸眾生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慇懃方便,免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麁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等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嘆,自在無繫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1]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  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
而復頓弊,  堂舍高危,  柱根摧朽,
梁棟傾斜,  基陛頹毀,  牆壁[A2]圮坼,
泥塗[2]褫落,  覆苦亂墜,  椽梠差脫,
周障屈曲,  雜穢充遍;  有五百人,
止住其中,  鵄梟鵰鷲,  烏鵲鳩鴿,
蚖蛇蝮蝎,  蜈蚣蚰蜒,  守宮百足,
[3]狖狸鼷鼠,  諸惡蟲輩,  交橫馳走;
屎尿臭處,  不淨流溢;  蜣蜋諸蟲,
而集其上;  狐狼野干,  咀[4]齚踐蹋,
䶩齧死屍,  骨肉狼籍。  由是群狗,
競來搏撮,  飢羸慞惶,  處處求食,
鬪[5]爭𪙁掣,  嘊喍嘷吠,  其舍恐怖,
變狀如是。  處處皆有,  魑魅魍魎,
夜叉惡鬼,  食噉人肉。  毒虫之屬,
諸惡禽獸,  孚乳產生,  各自藏護。
夜叉競來,  爭取食之;  食之既飽,
惡心轉熾,  鬪[6]爭之聲,  甚可怖畏;
鳩槃茶鬼,  蹲踞土埵,  或時離地,
一尺二尺;  往[7]返遊行,  縱逸嬉戲。
捉狗兩足,  撲令[8]失聲,  以腳加頸,
怖狗自樂。  復有諸鬼,  其身長大,
裸形黑瘦,  常住其中;  發大惡聲,
叫呼求食。  復有諸鬼,  其咽如針;
復有諸鬼,  首如牛頭;  或食人肉,
或復噉狗;  頭髮蓬亂,  殘害兇險;
飢渴所逼,  叫喚馳走。  夜叉餓鬼,
諸惡鳥獸;  飢急四向,  窺看窓牖,
如是諸難,  恐畏無量。  是朽故宅,
屬于一人,  其人近出,  未久之間,
於後舍宅,  欻然火起;  四面一時,
其焰俱熾,  棟梁椽柱,  爆聲震裂,
摧折墮落,  牆壁崩倒;  諸鬼神等,
揚聲大叫;  鵰鷲諸鳥,  鳩槃茶等,
周慞惶怖,  不能自出;  惡獸毒虫,
藏竄孔穴;  毘舍闍鬼,  亦住其中;
薄福德故,  為火所逼,  共相殘害,
飲血噉肉。  野干之屬,  並已前死;
諸大惡獸,  競來食噉。  臭烟熢㶿,
四面充塞;  蜈蚣蚰蜒,  毒蛇之類,
為火所燒,  爭走出穴;  鳩槃茶鬼,
隨取而食。  又諸餓鬼,  頭上火燃;
飢渴熱惱,  周慞悶走。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災,  眾難非一。
是時宅主,  在門外立;  聞有人言:
『汝諸子等,  先因遊戲,  來入此宅,
稚小無知,  歡娛樂著。』  長者聞已,
驚入火宅;  方宜救濟,  令無燒害。
告喻諸子,  說眾患難,  惡鬼毒虫,
災火蔓莚。  眾苦次第,  相續不絕;
毒蛇蚖蝮,  及諸夜叉,  鳩槃茶鬼,
野干狐狗;  鵰鷲鵄梟,  百足之屬;
飢渴惱急,  甚可怖畏。  此苦難處,
況復大火。  諸子無知,  雖聞父誨;
猶故樂著,  嬉戲不已。  是時長者,
而作是念:  『諸子如此,  益我愁惱。
今此舍宅,  無一可樂,  而諸子等,
耽湎嬉戲,  不受我教,  將為火害。』
即便思惟,  設諸方便,  告諸子等:
『我有種種,  珍玩之具,  妙寶好車,
羊車鹿車,  大牛之車;  今在門外,
汝等出來,  吾為汝等,  造作此車,
隨意所樂,  可以遊戲。』  諸子聞說,
如此諸車,  即時奔競,  馳走而出;
到於空地,  離諸苦難。  長者見子,
得出火宅,  住於四衢,  坐師子座。
而自慶言:  『我今快樂,  此諸子等,
生育甚難,  愚小無知,  而入險宅;
多諸毒虫,  魑魅可畏;  大火猛焰,
四面俱起;  而此諸子,  貪樂嬉戲;
我已救之,  令得脫難。  是故諸人,
我今快樂。』  爾時諸子,  知父安坐,
皆詣父所,  而白父言:  『願賜我等,
三種寶車;  如前所許:  「諸子出來,
當以三車,  隨汝所欲。」  今正是時,
[1]惟垂給與。』  長者大富,  庫藏眾多,
金銀琉璃,  硨磲碼碯,  以眾寶物,
造諸大車;  [2]莊校嚴飾,  周匝欄楯,
四面懸鈴,  金繩交絡,  真珠羅網,
張施其上;  金華諸纓,  處處垂下,
眾彩雜飾,  周匝圍繞;  柔軟繒纊,
以為茵蓐。  上妙細㲲,  價直千億,
鮮白淨潔,  以覆其上。  有大白牛,
肥壯多力,  形體姝好,  以駕寶車;
多諸儐從,  而侍衛之;  以是妙車,
等賜諸子。  諸子是時,  歡喜踊躍,
乘是寶車,  遊於四方,  嬉戲快樂,
自在無礙。」  告舍利弗:  「我亦如是,
眾聖中尊,  世間之父;  一切眾生,
皆是吾子,  深著世樂,  無有慧心;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
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  病死憂患,
如是等火,  熾然不息。  如來已離,
三界火宅,  寂然閑居,  安處林野。
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  其中眾生,
悉是吾子;  而今此處,  多諸患難,
唯我一人,  能為救護;  雖復教詔,
而不信受,  於諸欲染,  貪著深故;
[3]是以方便,  為說三乘,  令諸眾生,
知三界苦;  開示演說,  出世間道。
是諸子等,  若心決定;  具足三明,
及六神通,  有得緣覺,  不退菩薩;
汝舍利弗!  我為眾生,  以此譬喻,
說一佛乘;  汝等若能,  信受是語,
一切皆當,  成得佛道。  是乘微妙,
清淨第一,  於諸世間,  為無有上;
佛所悅可,  一切眾生,  所應稱讚,
供養禮拜;  無量億千,  諸力解脫,
禪定智慧,  及佛餘法,  得如是乘,
令諸子等,  日夜劫數,  常得遊戲;
與諸菩薩,  及聲聞眾,  乘此寶乘,
直至道場;  以是因緣,  十方諦求,
更無餘乘,  除佛方便。」  告舍利弗:
「汝諸人等,  皆是吾子,  我則是父;
汝等累劫,  眾苦所燒,  我皆濟拔,
令出三界;  我雖先說,  汝等滅度,
但盡生死,  而實不滅;  今所應作,
唯佛智慧。  若有菩薩,  於是眾中;
能一心聽,  諸佛實法;  諸佛世尊,
雖以方便,  所化眾生,  皆是菩薩。
若人小智,  深著愛欲;  為此等故,
說於苦諦。  眾生心喜,  得未曾有;
佛說苦諦,  真實無異。  若有眾生,
不知苦本,  深著苦因,  不能暫捨;
為是等故,  方便說道,  諸苦所因,
貪欲為本。  若滅貪欲,  無所依止,
滅盡諸苦,  名第三諦。  為滅諦故,
修行於道,  離諸苦縛,  名得解脫。
是人於何,  而得解脫?  但離虛妄,
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  一切解脫。
佛說是人,  未實滅度;  斯人未得,
無上道故;  我意不欲,  令至滅度。
我為法王,  於法自在;  安隱眾生,
故現於世。  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
為欲利益,  世間故說。  在所遊方,
勿妄宣傳。  若有聞者,  隨喜頂受,
當知是人,  阿[1]惟越致。  若有信受,
此經法者,  是人已曾,  見過去佛;
恭敬供養,  亦聞是法。  若人有能,
信汝所說;  則為見我,  亦見於汝,
及比丘僧,  并諸菩薩。  斯《法華經》,
為深智說,  淺識聞之,  迷惑不解;
一切聲聞,  及辟支佛,  於此經中,
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  尚於此經,
以信得入,  況餘聲聞;  其餘聲聞,
信佛語故,  隨順此[2]經,  非己智分。
又舍利弗!  憍慢懈怠,  計我見者,
莫說此經;  凡夫淺識,  深著五欲,
聞不能解,  亦勿為說。  若人不信,
毀謗此經,  則斷一切,  世間佛種;
或復嚬蹙,  而懷疑惑,  汝當聽說,
此[3]人罪報。  若佛在世,  若滅度後,
其有誹謗,  如斯經典;  見有讀誦,
書持經者,  輕賤憎嫉,  而懷結恨,
此人罪報,  汝今復聽。  其人命終,
入阿鼻獄,  具足一劫,  劫盡更生,
如是展轉,  至無數劫;  從地獄出,
當墮[4]畜生,  若狗野干,  其形𩑔瘦,
黧黮疥癩,  人所觸嬈,  又復為人,
之所惡賤,  常困飢渴,  骨肉枯竭;
生受楚毒,  死被瓦石,  斷佛種故,
受斯罪報。  若作[5]駱駝,  或生驢中,
身常負重,  加諸杖捶,  但念水草,
餘無所知;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有作野干,  來入聚落,  身體疥癩,
又無一目,  為諸童子,  之所打擲,
受諸苦痛,  或時致死;  於此死已,
更受蟒身,  其形長大,  五百由旬,
聾騃無足,  宛轉腹行;  為諸小虫,
之所唼食,  晝夜受苦,  無有休息;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若得為人,
諸根闇鈍,  矬陋攣躄,  盲聾背傴,
有所言說,  人不信受;  口氣常臭,
鬼魅所著,  貧窮下賤,  為人所使;
多病痟瘦,  無所依怙,  雖親附人,
人不在意;  若有所得,  尋復忘失,
若修醫道,  順方治病;  更增他疾,
或復致死;  若自有病,  無人救療,
設服良藥,  而復增劇;  若他反逆,
抄劫竊盜,  如是等罪,  橫[6]羅其殃;
如斯罪人,  永不見佛,  眾聖之王,
說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難處;
狂聾心亂,  永不聞法,  於無數劫,
如恒河沙;  生輒聾瘂,  諸根不具;
常處地獄,  如遊園觀;  在餘惡道,
如己舍宅;  駝驢猪狗,  是其行處;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若得為人,
聾盲瘖瘂,  貧窮諸衰,  以自莊嚴,
水腫乾痟,  疥癩癰疽,  如是等病,
以為衣服;  身常臭處,  垢穢不淨;
深著我見,  增益瞋恚;  婬欲熾盛,
不擇禽獸;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告舍利弗:  「謗斯經者;  若說其罪,
窮劫不盡;  以是因緣,  我故語汝,
無智人中,  莫說此經。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聞強識,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曾見,
億百千佛,  殖諸善本,  深心堅固;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精進,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為說。
若人恭敬,  無有異心;  離諸凡愚,
獨處山澤,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又舍利弗!  若見有人,  捨惡知識,
親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見佛子,  持戒清潔,  如淨明珠,
求大乘經;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無瞋,  質直柔軟,  常愍一切,
恭敬諸佛;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復有佛子,  於大眾中,  以清淨心,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說法無礙;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有比丘,
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頂受,
但樂受持,  大乘經典,  乃至不受,
餘經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經,
得已頂受,  其人不復,  志求餘經,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告舍利弗:  「我說是相,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  則能信解;
汝當為說,  《妙法華經》。」
[1]添品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2]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踊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A3]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3]頗梨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慇懃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机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纓絡價直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幡,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A4]猶故貪惜。』即遣傍人急追將還。

「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于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復與語。』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直。」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於窓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即脫纓絡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麁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又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瓫器米麵鹽酢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爾時窮子,即受教勅領知眾物,金銀珍寶[1]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飡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吾逃走,[2]伶俜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等為子。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而便自謂,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悋惜。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3]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呰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  聞佛音教,  歡喜踊躍,
得未曾有。  佛說聲聞,  當得作佛;
無上寶聚,  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
幼稚無識,  捨父逃逝,  遠到他土;
周流諸國,  五十餘年;  其父憂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頓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娛。  其家巨富,
多諸金銀、  車渠馬瑙、  真珠琉璃、
象馬牛羊、  輦輿車乘、  田業僮僕,
人民眾多;  出入息利,  乃遍他國;
商估賈人,  無處不有。  千萬億眾,
圍繞恭敬;  常為王者,  之所愛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諸緣故,
往來者眾。  豪富如是,  有大力勢,
而年朽邁,  益憂念子,  夙夜惟念:
『死時將至,  癡子捨我,  五十餘年,
庫藏諸物,  當如之何?』
爾時窮子,  求索衣食,  從邑至邑,
從國至國;  或有所得,  或無所得,
飢餓羸瘦,  體生瘡癬;  漸次經歷,
到父住城,  傭賃展轉,  遂至父舍。
爾時長者,  於其門內,  施大寶帳,
處師子座;  眷屬圍繞,  諸人侍衛,
或有計算,  金銀寶物,  出內財產,
注記券䟽。  窮子見父,  豪貴尊嚴,
謂是國王,  若是王等;  驚怖自怪,
何故至此?  [4]復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見逼迫,  強[A5]駈使作。』  思惟是已,
馳走而去,  借問貧里,  欲往傭作。
長者是時,  在師子座,  遙見其子,
默而識之;  即勅使者,  追捉將來。
窮子驚喚,  迷悶躄地:  『是人執我,
必當見殺,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長者知子,  愚癡[5]狹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即以方便,  更遣餘人,
眇目矬陋,  無威德者,  汝可語之:
『云當相雇;  除諸糞穢,  倍與汝價。』
窮子聞之,  歡喜隨來,  為除糞穢,
淨諸房舍。  長者於牖,  常見其子,
念子愚劣,  樂為鄙事。  於是長者,
著弊垢衣,  執除糞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語令勤作,  既益汝價,
并塗足油,  飲食充足,  薦席厚暖。
如是苦言,  汝當勤作。  又以軟語,
若如我子。  長者有智,  漸令入出,
經二十年,  執作家事,  示其金銀、
真珠頗梨,  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猶處門外,  止宿草庵,  自念貧事,
我無此物。  父知子心,  漸[1]已曠大,
欲與財物,  即聚親族,  國王大臣,
剎利居士,  於此大眾,  說是我子;
捨我他行,  經五十[2]年,  自見子來,
已二十年。  昔於某城,  [A6]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來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子念昔貧,  志意下劣,  今於父所,
大獲珍寶,  并及舍宅,  一切財物,
甚大歡喜,  得未曾有。  佛亦如是,
知我樂小,  未曾說言,  [3]汝等作佛。
而說我等,  得諸無漏,  成就小乘,
聲聞弟子。  佛勅我等,  說最上道,
修習此者,  當得成佛。  我承佛教,
為大菩薩,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若干言辭,  說無上道。
『諸佛子等,  從我聞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習。』  是時諸佛,  即授其記;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一切諸佛,
祕藏之法,  但為菩薩,  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  說斯真要;  如彼窮子,
得近其父,  雖知諸物,  心不[4]悕取;
我等雖說,  佛法寶藏,  自無志願,
亦復如是;  我等內滅,  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  更無餘事。  我等若聞,
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  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  不生喜樂。  我等長夜,
於佛智慧,  無貪無著,  無復志願;
而自於法,  謂是究竟。  我等長夜,
修習空法;  得脫三界,  苦惱之患,
住最後身,  有餘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虛,  則為已得,  報佛之恩。
我等雖為,  諸佛子等,  說菩薩法,
以求佛道,  而於是法,  永無願樂。
導師見捨,  觀我心故,  初不勸進,
說有實利;  如富長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後乃付,
一切財寶;  佛亦如是,  現希有事,
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  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於無漏法,  得清淨眼;  我等長夜,
持佛淨戒,  始於今日,  得其果報;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無漏,
無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我等今者,
真阿羅漢,  於諸世間,  天人魔梵,
普於其中,  應受供養。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憐愍教化,  利益我等;
無量億劫,  誰能報者?  手足供給,
頭頂禮敬,  一切供養,  皆不能報;
若以頂戴,  兩肩荷負,  於恒沙劫,
盡心恭敬;  又以美膳,  無量寶衣,
及諸臥具,  種種湯藥,  牛頭栴檀,
及諸珍寶,  以起塔廟,  寶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養;  於恒沙劫,
亦不能報。  諸佛希有,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大神通力;  無漏無為,
諸法之王,  能為下劣,  忍于斯事;
取相凡夫,  隨宜而說。  諸佛於法,
得最自在,  知諸眾生,  種種欲樂,
及其志力,  隨所堪任;  以無量喻,
而為說法,  隨諸眾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種種籌量,
分別知已,  於一乘道,  隨宜說三。」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0260 - 2023-12-14 21:59:11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藥草喻品第五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菓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脩[1]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國土,於大眾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汝等天、人、阿脩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爾時無數千萬億種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如來于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是諸眾生聞是法已,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亦得聞法,既聞法已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所以者何?[2]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  出現世間,  隨眾生欲,
種種說法。  如來尊重,  智慧深遠,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有智若聞,
則能信解;  無智疑悔,  則為永失。
是故迦葉!  隨力為說,  以種種緣,
令得正見。  迦葉當知!  譬如大雲,
起於世間,  遍覆一切;  [3]惠雲含潤,
電光晃曜,  雷聲遠震,  令眾悅豫;
日光掩蔽,  地上清涼,  靉靆垂布,
如可承攬;  其雨普等,  四方俱下,
流澍無量,  [A1]率土充洽;  山川嶮谷,
幽邃所生,  卉木藥草,  大小諸樹,
百穀苗稼,  甘蔗蒲[4]桃,  雨之所潤,
無不豐足。  乾地普洽,  藥[5]木並茂,
其雲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叢林,
隨分受潤,  一切諸樹,  上中下等,
稱其大小,  各得生長;  根莖枝葉,
華果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鮮澤;
如其體相,  性分大小,  所潤是一,
而各滋茂。  佛亦如是,  出現於世,
譬如大雲,  普覆一切;  既出于世,
為諸眾生,  分別演說,  諸法之實;
大聖世尊,  於諸天人,  一切眾中,
而宣是言:  『我為如來,  兩足之尊,
出于世間,  猶如大雲,  充潤一切,
枯槁眾生,  皆令離苦,  得安隱樂;
世間之樂,  及涅槃樂,  諸天人眾,
一心善聽;  皆應到此,  覲無上尊。
我為世尊,  無能及者,  安隱眾生,
故現於世,  為大眾說,  甘露淨法,
其法一味,  解脫涅槃。  以一妙音,
演暢斯義;  常為大乘,  而作因緣;
我觀一切,  普皆平等,  無有彼此,
愛憎之心。  我無貪著,  亦無限礙,
恒為一切,  平等說法。  如為一人,
眾多亦然,  常演說法,  曾無他事。
去來坐立,  終不疲厭,  充足世間,
如雨[6]所潤。  貴賤上下,  持戒毀戒,
威儀具足,  及不具足,  正見邪見,
利根鈍根,  等雨法雨,  而[7]無懈惓。
一切眾生,  聞我法者,  隨力所受,
住於諸地,  或處人天,  轉輪聖王,
釋梵諸[8]天,  是小藥草;  知無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獨處山林,  常行禪定,  得緣覺證,
是中藥草;  求世尊處,  我當作佛,
行精進定,  是上藥草。  又諸佛子,
專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
決定無疑,  是名小樹;  安住神通,
轉不退輪,  度無量億,  百千眾生,
如是菩薩,  名為大樹。』  佛平等說,
如一味雨,  隨眾生性,  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  所稟各異;  佛以此喻,
方便開示,  種種言[1]辭,  演說一法;
於佛智慧,  如海一渧。  我雨法雨,
充滿世間,  一味之法,  隨力修行,
如彼叢林,  藥草諸樹,  隨其大小,
漸增茂好。  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諸世間,  普得具足,  漸次修行,
皆得道果;  聲聞緣覺,  處於山林,
住最後身,  聞法得果;  是名藥草,
各得增長。  若諸菩薩,  智慧堅固,
了達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樹,
而得增長。  復有住禪,  得神通力,
聞諸法空,  心大歡喜;  放無數光,
度諸眾生,  是名大樹,  而得增長。
如是迦葉!  佛所說法,  譬如大雲,
以一味雨,  潤於人華,  各得成實。
迦葉當知!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開示佛道,  是我方便,  諸佛亦然。
今為汝等,  說最實事;  諸聲聞眾,
皆非滅度。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漸漸修學,  悉當成佛。
「復次迦葉!如來於諸眾生調伏平等。迦葉!譬如日月光明照於世間,若作善、若作不善,若高處住、若下處住,若香、若臭,諸處平等光照無偏。如是,迦葉!如[2]來、應、正遍知一切[3]種智心之光明,於諸五趣眾生受生之中,如其信解大乘、緣覺乘、聲聞乘中,為說正法平等而轉,如來智慧亦無增減,如其福智聚集而生。迦葉!無有三乘,唯彼眾生別異行故,施設三乘。」

慧命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若無三乘,何故現世施設聲聞、緣覺、菩薩?」

佛告慧命摩訶迦葉:「譬如作瓦器者,等和土泥而用作器,彼中或有盛沙糖器,或盛[4]酥器,或盛乳酪器,或盛惡糞穢器,泥亦無有種種別異,而物著中隨所受量,器則種種別異施設。如是,迦葉!此唯一乘所謂大乘,無有二乘及以三乘。」

慧命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彼諸眾生種種信解,若出三界,彼等為一涅槃,為當二、三?」

佛告慧命摩訶迦葉:「若覺諸法體等涅槃,彼亦唯一無有二、三。迦葉!以彼義故,我當為汝作喻,以此喻故有智丈夫則當解我所說之義。迦葉!譬如生盲丈夫,作如是言:『無有好、惡等色,亦無好、惡等色可見;無有日、月、星宿等,亦無星宿等可見。』有異丈夫,於彼生盲者前,說如是言:『有好、惡等色,亦有好、惡等色可見;有日、月、星宿等,亦有星宿等可見。』生盲丈夫雖聞其說而不信受。時有良醫能知諸病,見彼生盲丈夫,如是念言:『其彼丈夫先有惡業今有病生,若其病生則有四種,所謂風、黃與[5]癃及以等分。』時彼良醫,為欲滅其病故,又復方便如是思惟:『所有藥物世所行者,彼等不能療治此病,唯雪山王,有四種藥。何等為四?所謂初名順入諸色味處,二名解脫諸病,三名破壞諸毒,四名隨所住處施與安樂,是為四種。』時彼良醫,於生盲所發生悲愍,興起如是方便思惟,以彼方便詣雪山王,到已上頂,或下入、或傍行,周遍觀察,既觀察已,得四種藥,於中或以齒等咀嚼,作已與之;或以石磨,或復和別藥物煮熟與之;或復和生藥物作已與之;或針刺身與作孔穴,或有與火炙燒,或以別異藥物相和,乃至飲食和而與之。時彼生盲,以方便相應故即時得眼,彼得眼已,內、外、遠、近、日、月、光明、星宿諸色皆悉得見,說如是言:『嗚呼!我甚愚癡,我聞先說本不信受,我今此時皆悉得見,我盲已脫,亦已得眼,無勝我者。』

「彼時復有五通仙人,天眼、天耳、了知他心,憶念宿住善證智通,語丈夫言:『丈夫!汝唯得眼,餘無一知,汝今何故已生憍慢,汝亦未有智慧善巧。』彼復作如是言:『丈夫!汝入室坐,外有別色不見、不知;汝亦不知眾生善心、惡心;五踰闍那邊住所有言說、鼓、貝等聲,汝亦不聞、不知;拘盧舍邊不舉兩足不能往到,及生長已,母胎作業汝亦不念,云何汝有巧智?云何作如是言「我悉得見?」又汝丈夫,闇作明知,明作闇知。』時彼丈夫語仙人言:『以何方便?又作何等清淨業已?當得是智。及於汝等,淨信力故,我亦當得如此功德。』時彼仙人語丈夫言:『若欲如是,汝應當住空閑山窟,坐思念法及斷煩惱,當得神通,具足功德。』時彼丈夫受其義已,即行出家住空閑處,專守一心斷世渴愛,得五神通;既得五神通已,思惟:『我先作於別業,以彼因故,無一功德可以證知;我[1]念此時,隨所思念即能得去;我於昔時少智、少慧,有盲而住。』

「迦葉!作此譬喻欲令知義,於此義中復應當見。迦葉!其生盲者,即是六趣流轉中住所有眾生,若於正法未有知覺,煩惱盲闇則當增長,及彼無明闇冥,以無明闇冥故行業聚集;以行業為緣故名色乃至唯有大苦之聚積集當生。如是無明闇冥眾生流轉中住,唯有如來超出三界,發生悲愍,亦如慈父愛念一子,發悲愍已下入三界,見彼眾生,於流轉輪中行,不如實知出離流轉。佛以佛眼而觀見之,見已了知此等眾生,先世作善,少瞋厚欲,少欲厚瞋,或有少智,或有巧慧,或有成熟清淨,或有邪見,彼等眾生,佛為方便巧說三乘;如彼仙人五通淨眼者,即是菩薩;菩提心生得無生忍,證覺無上正真之覺,如彼大醫,即是如來;當如是見。如彼生盲,即是癡闇眾生;當如是見。如彼風、黃、癃等即是欲瞋及癡六十二見;當如是見。如四種藥,即是空、無相、無願、涅槃門;當如是見。隨所服藥,其病隨滅,即是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正修念已,無明當滅,無明滅故行滅,乃至唯有大苦聚滅。如是思惟,不住善中,亦不惡中,如盲得眼,即是聲聞、緣覺乘;當[2]如是見。割斷流轉煩惱繫縛,解脫煩惱,解脫六趣及以三界,以彼義故,聲聞乘者如是念言:『無有別法更須證覺,我今已得到於涅槃。』爾時如來為彼說法,若於諸法未能悉到,何處彼有究竟涅槃?彼等,佛以菩提教化,發菩提心,不住流轉,不到涅槃,彼悟三界十方空寂,皆如化夢及以焰響,觀見諸法不生、不滅,不[3]縛、不解、不闇、不明,如是見甚深法,彼見亦無所見,而亦恒見滿諸三界別異眾生心之信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日月光,  平等照三千,
於善及於惡,  而光無增減。
如來智慧光,  平等如日月,
教化諸眾生,  無增亦無減。
如瓦師作器,  平等和土泥,
於中器或盛,  沙糖乳穌水,
或有盛不淨,  或有盛於酪;
彼唯取一泥,  瓦師用為器,
若物墮其[4]內,  因彼知器名。
如眾生無餘,  如來隨別欲,
雖說乘差別,  決定唯佛乘;
無智故輪轉,  而不知寂滅,
若人能知空,  遠離於法我;
彼知佛世尊,  所得正真覺。
安置處中智,  說名緣覺者;
空智教化已,  顯名為聲聞;
若能覺諸法,  說名正遍知。
如有生盲者,  不見日月星,
彼便如是言,  無有諸色類。
大醫於生盲,  為其入慈愍,
往詣雪山已,  上下及傍行;
求得於良藥,  順入色味處,
如是等四種,  和合而療治;
或有用齒齧,  或有以石磨,
或以針入身,  療治生盲者。
彼既得眼已,  即見日月光,
復作如是念,  昔時無智說。
是流轉眾生,  生盲大無智,
緣生[5]輪所運,  無智受苦道。
無智癡世中,  如是一切智,
如來大良醫,  出生悲愍體,
彼以善方便,  演說寂正法。
無上佛覺智,  演說最勝乘,
廣說處中際,  中智導師者。
怖畏於流轉,  為讚異菩提;
出離三界已,  聲聞自知住。
如是念我得,  涅槃無垢安;
當得諸法覺,  涅槃甘露處。
大仙於彼故,  為其入悲愍;
告言[6]汝愚癡,  莫念我是智。
若有於倉舍,  汝住彼中時,
外有則不知,  汝是小智者。
若住彼中時,  知外作未作,
彼亦未是知,  況汝小智者。
五踰闍那量,  若有音聲出,
汝不能聞彼,  何況別遠住。
他人於汝所,  若愛若惡心,
汝不能知彼,  如何生普慢。
欲向俱盧舍,  不步不能往,
汝胎所有事,  汝亦忘彼時。
若得五神通,  乃名一切智,
汝癡無一[1]智,  而說是智者。
汝欲一切智,  出生於神通,
若住空閑處,  神通則可出,
思惟清淨法,  則當得神通。
受義詣空閑,  思惟入靜[2]室,
得五神通已,  不久具功德;
如是諸聲聞,  念得涅槃想。
諸佛說彼[3]時,  小息非涅槃,
是諸佛方便,  為說如此道。
若離一切智,  無有發涅槃,
三世智無邊,  六度行清淨;
空寂及無相,  作願亦除捨,
及以菩提心,  別法向涅槃。
及四種梵行,  四攝亦讚說,
為教化眾生,  勝仙而說此。
若復知諸法,  自性如幻夢,
不實似芭蕉,  亦與音響等。
及知彼自性,  三界無餘殘,
不縛亦不解,  不知於滅度。
諸法平等空,  無有異體者,
此亦無所見,  不觀於一法。
彼見大智者,  法身無餘殘,
無有於[4]三乘,  一乘此中有。
諸法皆平等,  平等常等等,
知如是智已,  涅槃甘露安。」
添品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埠,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  『我以佛眼,  見是迦葉,
於未來世,  過無數劫,  當得作佛;
而於來世,  供養奉覲,  三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智慧,  淨修梵行。
供養最上,  [5]兩足尊已,  修[6]集一切,
無上之慧,  於最後身,  得成為佛。
其土清淨,  琉璃為地,  多諸寶樹,
行列道側,  金繩界道,  見者歡喜;
常出好香,  散眾名華,  種種奇妙,
以為莊嚴;  其地平正,  無有丘坑;
諸菩薩眾,  不可稱計,  其心調柔,
逮大神通,  奉持諸佛,  大乘經典。
諸聲聞眾,  無漏後身,  法王之子,
亦不可計,  乃以天眼,  不能數知;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光明世尊,  其事如是。』」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7]世尊,目不暫捨,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  諸釋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賜佛音聲。
若知我深心,  見為授記者,
如以甘露灑,  除熱得清涼。
如從飢國來,  忽遇大王饍,
心猶懷疑懼,  未敢即便食,
若復得王教,  然後乃敢食。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云何,  得佛無上慧?
雖聞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8]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  如飢須教食。」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土平正,[9]頗梨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  今告汝等,  皆當一心,
聽我所說:  『我大弟子,  須菩提者,
當得作佛,  號曰名相;  當供無數,
萬億諸佛;  隨佛所[1]作,  漸具大道,
最後身得,  三十二相;  端正[2]殊妙,
猶如寶山;  其佛國土,  嚴淨第一,
眾生見者,  無不愛樂。  佛於其中,
度無量眾;  其佛法中,  多諸菩薩,
皆悉利根,  轉不退輪;  彼國常以,
菩薩莊嚴。  諸聲聞眾,  不可稱數,
皆得三明,  具六神通,  住八解脫,
有大威德。  其佛說法,  現於無量,
神通變化,  不可思議;  諸天人民,
數如恒沙,  皆共合掌,  聽受佛語。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3]以金、銀、琉璃、車𤦲、馬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4]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供養塔廟。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土平正,頗梨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妙華覆地周遍清淨,見者歡喜;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多有天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無量萬億,莊嚴其國;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  皆一心聽;  如我所說,
真實無異。  是迦旃延,  當以種種,
妙好供具,  供養諸佛;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亦以華香,  供養舍利。
其最後身,  得佛智慧,  成等正覺,
國土清淨。  度脫無量,  萬億眾生;
皆為十方,  之所供養。  佛之光明,
無能勝者,  其佛號曰,  閻浮金光,
菩薩聲聞,  斷一切有;  無量無數,
莊嚴其國。」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犍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琉璃、車𤦲、馬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纓絡,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以用供養;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當得[5]成佛,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喜滿,國名意樂;其土平正,頗梨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周遍清淨,見者歡喜,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  大目犍連,  捨是身已,
得見八千,  二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道故,  供養恭敬,  於諸佛所,
常修梵行,  於無量劫,  奉持佛法;
諸佛滅[6]度,  起七寶塔,  長表金剎,
[7]花香伎樂,  而以供養,  諸佛塔廟。
漸漸具足,  菩薩道已,  於意樂國,
而得作佛;  號多摩羅,  栴檀之香,
其佛壽命,  二十四劫;  常為[8]天人,
演說[9]佛道,  聲聞無量,  如恒河沙,
三明六通,  有大威德;  菩薩無數,
志固精進,  於佛智慧,  皆不退轉;
佛滅度後,  正法當住,  四十小劫,
像法亦爾。  我諸弟子,  威德具足,
其數五百,  皆當授記,  於未來世,
咸得成佛;  我及汝等,  宿世因緣,
吾今當說,  汝等善聽。」
添品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成,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

「不也,世尊!」

「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10]末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邊劫,
有佛兩足尊,  名大通智勝。
如人以力[1]磨,  三千大千土,
盡此諸地種,  皆悉以為墨,
過於千國土,  乃下一塵點,
如是展轉點,  盡此諸塵墨。
如是諸國土,  點與不點等,
復盡末為塵,  一塵為一劫。
此諸微塵數,  其劫復過是,
彼佛滅度來,  如是無量劫。
如來無礙智,  知彼佛滅度,
及聲聞菩薩,  如見今滅度。
諸比丘當知!  佛智淨微妙,
無漏無所礙,  通達無量劫。」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2]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坐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3]於滅度,亦復如是。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4]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5]尊顏,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  為度眾生故,
於無量億[6]歲,  爾乃得成佛,
諸願已具足,  善哉吉無上。
世尊甚希有,  一坐十小劫,
身體及手足,  靜然安不動。
其心常惔怕,  未曾有散亂,
究竟永寂滅,  安住無漏法。
今者見世尊,  安隱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  稱慶大歡喜。
眾生常苦惱,  盲冥無導師,
不識苦盡道,  不知求解脫。
長夜增惡趣,  減損諸天眾,
從冥入於冥,  永不聞佛名。
今佛得最上,  安隱無漏道,
我等及天人,  為得最大利,
是故咸稽首,  歸命無上尊。』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勸請世尊轉於法輪,咸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

「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  百福自莊嚴,
得無上智慧,  願為世間說,
度脫於我等,  及諸眾生類,
為分別顯示,  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  眾生亦復然。
世尊知眾生,  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  又知智慧力,
欲樂及修福,  宿命所行業,
世尊悉知已,  當轉無上輪。』」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7]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遍滿世界,勝諸天光。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於常明。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此是何因緣,  宜[8]可共求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而此大光明,  遍照於十方?』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9]裓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1]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2]受。』[3]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  難可得值遇,
具無量功德,  能救護一切。
天人之大師,  哀愍於世間,
十方諸眾生,  普皆蒙饒益。
我等所從來,  五百萬億國,
捨深禪定樂,  為供養佛故。
我等先世福,  宮殿甚嚴飾,
今以奉世尊,  唯願哀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  唯願演說法,
以大慈悲力,  度苦惱眾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4]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  而現如此相?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未曾見此相,  當共一心求。
過千萬億土,  尋光共推之;
多是佛出世,  度脫苦眾生。』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5]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聖主天中[6]王,  迦陵頻伽聲,
哀愍眾生者,  我等今敬禮。
世尊甚希有,  久遠乃一現,
一百八十劫,  空過無有佛。
三惡道充滿,  諸天眾減少,
今佛出於世,  為眾生作眼。
世間所歸趣,  救護於一切,
為眾生之父,  哀愍饒益者;
我等宿福慶,  今得值世尊。』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唯願世尊,哀愍一切,轉於法輪度脫眾生。』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大聖轉法輪,  顯示諸法相,
度苦惱眾生,  令得大歡喜。
眾生聞[7]是法,  得道若生天,
諸惡道減少,  忍善者增益。』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8]天,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9]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10]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11]大王,名曰妙法,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  光明甚威曜;
此非無因緣,  是相宜求之。
過於百千劫,  未曾見是相;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  破諸煩惱者,
過百三十劫,  今乃得一見。
諸飢渴眾生,  以法雨充滿,
昔所未曾覩,  無量智慧者。
如優曇鉢[12]羅,  今日乃值遇,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世尊大慈愍,  唯願垂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令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隱而得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1]而說偈言:

「『惟願天人尊,  轉無上法輪,
擊于大法鼓,  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  度無量眾生。
我等咸歸請,  當演深遠音。』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2]梵天王,皆悉自覩所止宮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  我等諸宮殿,
威德光明曜,  嚴飾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  昔所[3]不聞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4]此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5]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  救世之聖尊,
能於三界獄,  勉出諸眾生,
普智天人尊,  哀愍群萌類,
能開甘露門,  廣度於一切。
於昔無量劫,  空過無有佛,
世尊未出時,  十方常闇冥,
三惡道增長,  阿脩羅亦盛,
諸天眾轉減,  死多墮惡道。
不從佛聞法,  常行不善事,
色力及智慧,  斯等皆減少,
罪業因緣故,  失樂及樂想,
住於邪見法,  不識善儀則,
不蒙佛所化,  常墮於惡道。
佛為世間眼,  久遠時乃出,
哀愍諸眾生,  故現於世間,
超出成正覺,  我等甚欣慶,
及餘一切眾,  喜嘆未曾有。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今以奉世尊,  唯垂哀納受。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白佛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多所安隱,多所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尊轉法輪,  擊甘露法鼓,
度苦惱眾生,  開示涅槃道。
唯願受我請,  以大微妙音;
哀愍而敷演,  無量劫[6]集法。』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恒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我等[7]悉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1]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汝等皆當數數親[2]近而供養之。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3]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A2]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4]慾,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5]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諸天神龍王,  阿脩羅眾等,
常雨於天花,  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  并作眾伎樂,
香風吹萎花,  更雨新好者,
過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諸天及世人,  心皆懷踊躍。
彼佛十六子,  皆與其眷屬,
千萬億圍繞,  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  而請轉法輪;
聖師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世尊甚難值,  久遠時一現,
為覺悟群生,  [1]振動於一切。
東方諸世界,  五百萬億國,
梵宮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  尋來至佛所,
散花以供養,  并奉上宮殿,
請佛轉法輪,  以偈而讚歎;
佛知時未至,  受請默然坐:
三方及四維,  上下亦復爾,
散華奉宮殿,  請佛轉法輪,
世尊甚難值,  願以[2]大慈悲,
廣開甘露門,  轉無上法輪。
無量慧世尊,  受彼眾人請,
為宣種種法,  四諦十二緣,
無明至老死,  皆從生緣有,
如是眾過患,  汝等應當知。
宣暢是法時,  六百萬億姟,
得盡諸苦際,  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  千萬恒沙眾,
於諸法不受,  亦得阿羅漢。
從是後得道,  其數無有量,
萬億劫算數,  不能得其邊。
時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彌,
皆共請彼佛,  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  皆當成佛道,
願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淨。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無量因緣,  種種諸譬喻,
說六波羅蜜,  及諸神通事,
分別真實法,  菩薩所行道。
說是《法華經》,  如恒河沙偈,
彼佛說經已,  靜室入禪定,
一心一處坐,  八萬四千劫。
是諸沙彌等,  知佛禪未出,
為無量億眾,  說佛無上慧,
各各坐法座,  說是大乘經,
於佛宴寂後,  宣揚助法化。
一一沙彌等,  所度諸眾生,
有六百萬億,  恒河沙等眾。
彼佛滅度後,  是諸聞法者,
在在諸佛土,  常與師俱生。
是十六沙彌,  具足行佛道,
今現在十方,  各得成正覺。
爾時聞法者,  各在諸佛所,
其有住聲聞,  漸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數,  曾亦為汝說,
是故以方便,  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緣,  今說《法華經》,
令汝入佛道,  慎勿懷驚懼。
譬如險惡道,  [3]逈絕多毒獸,
又復無水草,  人所怖畏處,
無數千萬眾,  欲過此險道,
其路甚曠遠,  經五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  強識有智慧,
明了心決定,  在險濟眾難。
眾人皆疲倦,  而白導師言:
『我等今頓乏,  於此欲退還。』
導師作是念:  『此輩甚可愍,
如何欲退還,  而失大珍寶?』
尋時思方便,  當設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  莊嚴諸舍宅,
周匝有園林,  [4]流渠及浴池,
重門高樓閣,  男女皆充滿。
即作是化已,  慰眾言勿懼: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隨所樂。』
諸人既入城,  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隱想,  自謂已得度。
導師知[5]已息,  集眾而告言:
『汝等當[6]前進,  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  中[7]道欲退還,
故以方便力,  權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進,  當共至寶所。』
我亦復如是,  為一切導師,
見諸求道者,  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  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  所作皆已辦。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羅漢;
爾乃集大眾,  為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  分別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
為佛一切智,  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實滅。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0261 - 2023-12-14 22:17:16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五百弟子[1]授記品第八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捨,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歎其種種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谿澗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婬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劫名寶明,國名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  佛子所行道,
善學方便故,  不可得思議。
知眾樂小法,  而畏於大智,
是故諸菩薩,  作聲聞緣覺,
以無數方便,  化諸眾生類,
自說是聲聞,  去佛道甚遠,
度脫無量眾,  皆悉得成就,
雖小欲懈怠,  漸當令作佛。
內祕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少欲厭生死,  實自淨佛土。
示眾有三毒,  又現邪見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眾生。
若我具足說,  種種現化事,
眾生聞是者,  心則懷疑惑。
今此富樓那,  於昔千億佛,
勤修所行道,  宣護諸佛法,
為求無上慧,  而於諸佛所,
現居弟子上,  多聞有智慧。
所說無所畏,  能令眾歡喜,
未曾有疲倦,  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  具四無礙[2]慧,
知[3]眾根利鈍,  常說清淨法,
演暢如是義,  教諸千億眾,
令住大乘法,  而自淨佛土。
未來亦供養,  無量無數佛,
護助宣正法,  亦自淨佛土。
常以諸方便,  說法無所畏,
度不可計眾,  成就一切智。
供養諸如來,  護持法寶藏,
其後得成佛,  號名曰法明;
其國名善淨,  七寶所合成;
劫名為寶明,  菩薩眾甚多,
其數無[1]有量,  皆度大神通,
威德力具足,  充滿其國土。
聲聞亦無數,  三明八解脫,
得四無礙智,  以是等為僧。
其國諸眾生,  婬欲皆已斷,
純一變化生,  具相莊嚴身,
法喜禪悅食,  更無餘食想;
無有諸女人,  亦無諸惡道。
富樓那比丘,  功德悉成滿;
當得斯淨土,  賢聖[2]眾甚多,
如是無量事,  我今但略說。」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五百阿羅漢,[3]漚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㝹樓馱、離[4]波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  當見無量佛,
過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  具足諸神通,
名聞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
常說[A1]無上道,  故號為普明;
其國土清淨,  菩薩皆勇猛,
咸昇妙樓閣,  遊諸十方國,
以無上供具,  奉獻於諸佛,
[5]作是供養已,  心懷大歡喜,
須臾還本國,  有如是神力。
佛壽六萬劫,  正法住倍壽,
像法復倍是,  法滅天人憂。
其五百比丘,  次第當作佛,
同號曰普明,  轉次而授記。
我滅度之後,  某甲當作佛,
其所化世間,  亦如我今日,
國土之嚴淨,  及諸神通力,
菩薩聲聞眾,  正法及像法,
壽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說。
迦葉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餘諸聲聞眾,  亦當復如是,
其不在此會,  汝當為宣說。」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已,歡喜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6]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  安隱授記聲,
歡喜未曾有,  禮無量智佛。
今於世尊前,  自悔諸過咎,
於無量佛寶,  得少涅槃分,
如無智愚人,  便自以為足。
譬如貧窮人,  往至親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設諸餚饍,
以無價寶珠,  繫著內衣裏,
默與而捨去,  時臥不覺知。
是人既已起,  遊行詣他國,
求衣食自濟,  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  更不願好者,
不覺內衣裏,  有無價寶珠。
與珠之親友,  後見此貧人,
苦切責之已,  示以所繫珠。
貧人見此珠,  其心大歡喜,
富有諸財物,  五欲而自恣。
我等亦如是,  世尊於長夜,
常愍見教化,  令種無上願;
我等無智故,  不覺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餘。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
得佛無上慧,  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及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添品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即從座起[1]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唯有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睺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

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睺羅所願,住立一面。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萬億恒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國名常立勝幡,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劫名妙音遍滿;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於壽命,像法住世復倍正法。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其功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  阿難持法者,
當供養諸佛,  然後成正覺;
號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國土清淨,  名常立勝幡,
教化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
佛有大威德,  名聞滿十方,
壽命無有量,  以愍眾生故,
正法倍壽命,  像法復倍是;
如恒河沙等,  無數諸眾生,
於此佛法中,  種佛道因緣。」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希有,  令我念過去,
無量諸佛法,  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復疑,  安住於佛道,
方便為侍者,  護持諸佛法。」
爾時佛告羅睺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常為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亦為此佛而作長子,過是已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為太子時,  羅睺為長子;
我今成佛道,  受法為法子,
於未來世中,  見無量億佛,
皆為其長子,  一心求佛道。
羅睺羅密行,  [2]惟我能知之,
現為我長子,  以示諸眾生,
無量億千萬,  功德不可數,
安住於佛法,  以求無上道。」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不?」

「唯然已見。」

「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  今於我前住,
悉皆與授記,  未來當成佛。
所供養諸佛,  如上說塵數,
護持其法藏,  後當成正覺。
各於十方國,  悉同一名號,
俱時坐道場,  以證無上慧。
皆名為寶相,  國土及弟子,
正法與像法,  悉等無有異。
咸以諸神通,  度十方眾生,
名聞普周遍,  漸入於涅槃。」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踊躍,而說偈言:

「世尊慧燈明,  我聞授記音,
心歡喜充滿,  如甘露見灌。」
添品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1]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A2]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2]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花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藥王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3]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餚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
常當勤供養,  受持《法花》者。
其有欲疾得,  一切種智慧,
當受持是經,  [A3]并供養持者。
若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當知佛所使,  愍念諸眾生。
諸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捨於清淨土,  愍眾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
能於此惡世,  廣說無上法。
應以天華香,  及天寶衣服,
天上妙寶聚,  供養說法者。
吾滅後惡世,  能[4]持是經者;
當合掌禮敬,  如供養世尊。
上饌眾甘美,  及種種衣服;
供養是佛子,  冀得須臾聞。
若能於後世,  受持是經者;
我遣在人中,  行於如來事。
若於一劫中,  常懷不善心,
作色而罵佛,  獲無量重罪。
其有讀誦持,  是《法華經》者;
須臾加惡言,  其罪復過彼。
有人求佛道,  而於一劫中,
合掌在我前,  以無數偈讚,
由是讚佛故,  得無量功德,
歎美持經者,  其福復過彼。
於八十億劫,  以最妙色聲,
及與香味觸,  供養持經者;
如是供養已,  若得須臾聞,
則應自欣慶,  我今獲大利。
藥王!今告汝,  我所說諸經,
而於此經中,  《法華》最第一。」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祕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A4]從昔已來未曾顯說。[1]如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2]四眾,廣說是《法華經》。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閑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逗,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捨諸懈怠,  應當聽[3]是經,
[4]此經難得聞,  信受者亦難。
如人渴須水,  穿鑿於高原,
猶見乾燥土,  知去水尚遠;
漸見濕土泥,  決定知近水。
藥王!汝當知,  如是諸人等,
不聞《法華經》,  去佛智甚遠;
若聞是深經,  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  聞已諦思惟,
當知此人等,  近於佛智慧。
若人說此經,  應入如來室,
著於如來衣,  而坐如來座,
處眾無所畏,  廣為分別說;
大慈悲為室,  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為座,  處[5]此為說法。
[A5]若說此經時,  有人惡口罵,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應忍。
我千萬億土,  現淨堅固身,
於無量億劫,  為眾生說法;
若我滅度後,  能說此經者,
我遣化四眾,  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士女,  供養於法師,
引導諸眾生,  集之令聽法。
若人欲加惡,  刀杖及瓦石,
則遣變化人,  為之作衛護。
若說法之人,  獨在空閑處,
寂寞無人聲,  讀誦此經典;
我爾時為現,  清淨光明身,
若忘失章句,  為說令通利;
若人具是德,  或為四眾說,
空處讀誦經,  皆得見我身。
若人在空閑,  我遣天龍王,
夜叉鬼神等,  為作聽法眾。
是人樂說法,  分別無罣礙,
諸佛護念故,  能令大眾喜。
若親近法師,  速得菩薩道,
隨順是師學,  得見恒沙佛。」
添品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踊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挍之,五千[A6]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諸幡蓋,以金、銀、琉璃、硨磲、馬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餘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瓔珞、幡蓋、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却住一面。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踊出?又於其中發是音聲?」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本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踊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於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踊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讚言:『善哉,善哉!』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踊出,讚言:『善哉!善哉!』」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1]頗梨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羅上。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并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布其[A7]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唯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挍飾之;爾時諸佛,各於此座結加趺坐,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脩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嚴飾,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種種諸寶以為莊[2]嚴;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A8]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脩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花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挍飾之;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鐵圍[3]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

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各齎寶華滿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詣耆闍崛山釋迦牟尼佛所,如我[1]辭曰:『少病、少惱、氣力安樂!及菩薩、聲聞眾,悉安隱不?』以此寶華散佛供養,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諸佛遣使亦復如是。

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却關[2]𨷲開大城門。

即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定;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爾時四眾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佛,說如是言,歎未曾有,以天寶華聚,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佛上。

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加趺坐。

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加趺坐,各作是念:「佛座高遠,惟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虛空。」即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虛空,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  雖久滅度,  在寶塔中,
尚為法來;  諸人云何,  不勤為法?
此佛滅度,  無央數劫,  處處聽法,
以難遇故;  彼佛本願:  『我滅度後,
在在所往,  常為聽法;  又我分身,
無量諸佛,  如恒沙等,  來欲聽法。』
及見滅度,  多寶如來,  各捨妙土,
及弟子眾;  天人龍神,  諸供養事,
令法久住,  故來至此;  為坐諸佛,
以神通力,  移無量眾,  令國清淨。
諸佛各各,  詣寶樹下,  如清[3]涼池,
蓮花莊嚴;  其寶樹下,  諸師子座,
佛坐其上,  光明嚴飾,  如夜闇中,
然大炬火。  身出妙香,  遍十方國,
眾生蒙熏,  喜不自勝。  譬如大風,
吹小樹枝;  以是方便,  令法久住。
告諸大眾:  『我滅度後;  誰能護持,
讀說[4]此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其多寶佛,  雖久滅度,  以大誓願,
而師子吼;  多寶如來,  及與我身,
所集化佛,  當知此意。  諸佛子等!
誰能護法,  當發大願,  令得久住;
其有能護,  此經法者,  則為供養,
我及多寶。  此多寶佛,  處於寶塔,
常遊十方,  為是經故;  亦復供養,
諸來化佛,  莊嚴光飾,  諸世界者。
若說此經,  則為見我,  多寶如來,
及諸化佛。  諸善男子!  各諦思惟,
此為難事,  宜發大願;  諸餘經典,
數如恒沙;  雖說此等,  未足為難;
若接須彌,  擲置他方,  無數佛土,
亦未為難;  若以足指,  動大千界,
遠擲他國,  亦未為難;  若立有頂,
為眾演說,  無量餘經,  亦未為難;
若佛滅後,  於惡世中,  能說此經,
是則為難。  假使有人,  手把虛空,
而以遊行,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若自書持,  若使人書,  是則為難。
若以大地,  置足甲上,  昇於梵天,
亦未為難;  佛滅度後,  於惡世中,
暫讀此經,  是則為難。  假使劫燒,
擔負乾草,  入中不燒,  亦未為難;
我滅度後,  若持此經,  為一人說,
是則為難。  若持八萬,  四千法藏,
十二部經,  為人演說,  令諸聽者,
得六神通,  雖能如是,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聽受此經,  問其義趣,
是則為難。  若人說法,  令千萬[5]億,
無量無數,  恒沙眾生,  得阿羅漢,
具六神通,  雖有是益,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若能奉持,  如斯經典,
是則為難。  我為佛道,  於無量土,
從始至今,  廣說諸經;  而於其中,
此經第一,  若有能持,  則持佛身。
諸善男子!  於我滅後,  誰能受持,
讀誦此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  我則歡喜,
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  是名持戒,
行頭陀者,  則為疾得,  無上佛道。
能於來世,  讀持此經,  是真佛子,
住[6]純善地。  佛滅度後,  能解其義,
是諸天人,  世間之眼,  於恐畏世,
能須臾說;  一切天人,  皆應供養。」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悋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1]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2]蓮華》,若不違我,當為[3]演說。』王聞[4]其言歡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于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5]侍令無所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  為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搥鍾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為我解說,  身當為奴僕。』
[6]爾時有仙人,  來白[7]大王言: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為汝說。』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8]歡喜,
即便隨仙人,  供給於所[9]欲,
採薪及果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倦,
普為諸眾生,  勤求於大法;
亦不為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為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10]致得成佛,  今故為汝說。」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却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恒河沙眾生發無上[11]菩提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12]塗香、末香、燒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13]阿羅漢,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妙法[14]蓮華經》[15]品,聞已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天人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於[16]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

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義,可還本土。」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17]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踊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却坐一[18]面。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19]者!往[20]詣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

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有證。」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踊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21]道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22]教化其事如[23]此。」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無量眾,
今此諸大會,  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相義,  開闡一乘法,
廣度諸[24]群生,  令速成菩提。」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25]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祕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26]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却住一面,以偈讚曰:

「深達罪福相,  遍照於十方,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龍神咸恭敬,
一切眾生類,  無不宗奉者。
[1]有聞成菩提,  唯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教,  度脫苦眾生。」
[2]爾時舍利弗語龍[3]王女言:「[A9]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4]玄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5]不得作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爾時龍王女有一寶珠,價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6]此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

答言:「甚疾。」

女言:「以汝神[7]通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花,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授道記,無垢世界[8]六種振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授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9]大會,默然信受。[10]

[11]添品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二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12]唯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授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授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13]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憙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憙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

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并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  安隱天人,  我等聞記,
心安具足。」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14]亦於他方國土廣[15]說斯經。」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是諸菩薩,皆是[16]阿鞞跋致,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勅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勅,我當云何?」時諸菩薩敬順佛意,并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唯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唯願不為慮,  於佛滅度後,
恐怖惡世中,  我等當廣說。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諂曲,
未得謂為得,  我慢心充滿;
或有阿練若,  納衣在空閑,
自謂行真道,  輕賤人間者;
貪著利養故,  與白衣說法,
為世所恭敬,  如六通羅漢,
是人懷惡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練若,  好出我等過,
而作如是言:  『此諸比丘等,
為貪利養故,  說外道論[1]義,
自作此經典,  誑惑世間人。』
為求名聞故,  分別[2]於是經,
常在大眾中,  欲毀我等故,
向國王大臣,  婆羅門居士,
及餘比丘眾,  誹謗說我惡,
謂是邪見人,  說外道論義。
我等敬佛故,  悉忍是諸惡;
為斯所輕言,  汝等皆是佛,
如此輕慢言,  皆當忍受之。
濁劫惡世中,  多有諸恐怖,
惡鬼入其身,  罵詈毀辱我,
我等敬信佛,  當著忍辱鎧。
為說是經故,  忍此諸難事,
我不愛身命,  但惜無上道;
我等於來世,  護持佛所囑。
世尊自當知,  濁世惡比丘,
不知佛方便,  隨宜[3]所說法,
惡口而[4]嚬蹙,  數數見擯出,
遠離於塔寺,  如是等眾惡,
念佛告勅故,  皆當忍是事。
諸聚落城邑,  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  說佛所囑法。
我是世尊使,  處眾無所畏,
我當善說法,  願佛安隱住。
我於世尊前,  諸來十方佛,
發如是誓言,  佛[5]悉知我心。」[6]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編輯者: hui (2023-12-14 22:45:0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0264 - 2023-12-14 22:40:30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7]安樂行品第十三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誦、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8]乾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猪、羊、鷄、狗、畋獵、[9]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悕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悕求。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10]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於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兇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悕望,  而為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  屠[A1]兒魁膾,  [1]田獵漁捕,
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  衒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婬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里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又復不行,  上中下法,  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於閑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若有比丘,
於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從禪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於後世,
說《法華經》。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於清淨地,
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顏為說;
若有難問,  隨義[2]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於佛道。  除嬾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咸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3]億萬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妬、諂誑之心,亦[4]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  當捨嫉恚慢,
諂誑邪偽心,  常修質直行。
不輕蔑於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眾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於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於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眾所敬。」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車𤦲、馬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祕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讚經。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於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為說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強力,  轉輪[1]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  明珠[2]與之。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為是眾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既知眾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為,  說是《法華》;  如王解髻,
明珠與之。  此經為尊,  眾經[3]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為汝等說。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  演說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眾生樂見,  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  以為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
圍遶說法;  又見龍神,  阿脩羅等,
數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於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佛為四眾,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讚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眾,  合掌聽法。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  見十方佛。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為人說,  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國王,  捨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法輪,
為四眾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眾生;
後當入涅槃,  如烟盡燈滅,
若後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添品妙法蓮華經從地踊出品第十四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恒河沙數,於大眾中[1]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踊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遶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踊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倦。  又諸眾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爾時世尊,於[2]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供養、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眾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踊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

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并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3]言:

「無量千萬億,  大眾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A2]尊說,
是從何所來?  以何因緣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
其志[4]甚堅固,  有大忍辱力,
眾生所樂見,  為從何所來?
一一諸菩薩,  所將諸眷屬,
其數無有量,  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  將六萬恒沙,
如是諸大眾,  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恒河沙,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將五萬恒沙,  其數過於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於半億,  其數復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單己無眷屬,  樂於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眾,  若人行籌數,
過於恒沙劫,  猶不能盡知。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從中踊出。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願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我常遊諸國,  未曾見是眾,
我於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眾,  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唯願決眾疑。」
爾時釋迦牟尼[1]佛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2]加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踊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

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  住於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別;
如是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爾時世尊,說[3]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踊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  志樂於靜處,
捨大眾憒閙,  不樂多所說。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堅固,  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我於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
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  令初發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1]殖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2]如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3]集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於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4]神通智力,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踊出,
皆起恭敬心,  住於世尊前;
是事難思議,  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願為除眾疑,  如實分別說。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髮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於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讚,  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眾,  常好在禪定,
為求佛道故,  於下空中住。
我等從佛聞,  於此事無疑,
願佛為未來,  演說令開解。
若有於此經,  生疑不信者,
即當墮惡道,  願今為解說,
是無量菩薩,  云何於少時,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5]
[6]添品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五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7]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如來祕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8]末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9]從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於[10]汝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1]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2]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餘國,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于地。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擣[3]簁和合與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差。』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4]此藥色、味香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咸使見之。諸善男子!於意云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

「不也,世尊!」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  所經諸劫數,
無量百千萬,  億載阿僧祇,
常說法教化,  無數億眾生,
令入於佛道,  爾來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  方便現涅槃,
而實不滅度,  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於此,  以諸神通力,
令顛倒眾生,  雖近而不見。
眾見我滅度,  廣供養舍利,
咸皆懷戀慕,  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伏,  質直意柔軟,
一心欲見佛,  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眾僧,  俱出靈鷲山,
我時語眾生,  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  現有滅不滅;
餘國有眾生,  恭敬信樂者,
我復於彼中,  為說無上法,
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
我見諸眾生,  沒在於苦惱,
故不為現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  乃出為說法,
神通力如是,  於阿僧祇劫,
常在靈鷲山,  及餘諸住處。
眾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寶樹多花果,  眾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鼓,  常作眾伎樂,
雨曼陀羅華,  散佛及大眾。
我淨土不毀,  而眾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是諸罪眾生,  以惡業因緣,
過阿僧祇劫,  不聞三寶名;
諸有修功德,  柔和質直者,
則皆見我身,  在此而說法;
或時為此眾,  說佛壽無量;
久乃見佛者,  為說佛難值;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劫,  久修業所得。
汝等有智者,  勿於此生疑,
當斷令永盡,  佛語實不虛。
如醫善方便,  為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  無能說虛妄;
我亦為世父,  救諸苦患者,
為凡夫顛倒,  實在而言滅。
以常見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著五欲,  墮於惡道中;
我常知眾生,  行道不行道,
隨[1]應所可度,  為說種種法。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道,  速成就佛身?」
添品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六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2]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并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又雨細末[3]栴檀、沈水香等;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遍於九方,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幡蓋,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希有法,  昔所未曾聞;
世尊有大力,  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  聞世尊分別,
說得法利者,  歡喜充遍身,
或住不退地,  或得陀羅尼,
或無礙樂說,  萬億旋總持。
或有大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不退之法輪。
復有中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清淨之法輪。
復有小千界,  微塵數菩薩,
餘各八生在,  當得成佛道。
復有四三二,  如此四天下,
微塵[4]諸菩薩,  隨數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  微塵數菩薩,
餘有一生在,  當成一切智。
如是等眾生,  聞佛壽長遠,
得無量無漏,  清淨之果報。
復有八世界,  微塵數眾生,
聞佛說壽命,  皆發無上心。
世尊說無量,  不可思議法,
多有所饒益,  如虛空無邊,
雨天曼陀羅,  摩訶曼陀羅;
釋梵如恒沙,  無數佛土來,
雨栴檀沈水,  繽紛而亂墜,
如鳥飛空下,  供散於諸佛。
天鼓虛空中,  自然出妙聲,
天衣千萬種,  旋轉而來下。
眾寶妙香爐,  燒無價之香,
自然悉周遍,  供養諸世尊。
其大菩薩眾,  執七寶幡蓋,
高妙萬億種,  次第至梵天,
一一諸佛前,  寶幢懸勝幡,
亦以千萬偈,  歌詠諸如來。
如是種種事,  昔所未曾有,
聞佛壽無量,  一切皆[1]歡喜。
佛名聞十方,  廣饒益眾生,
一切具善根,  以助無上心。」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若[2]善男子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  於八十萬億,
那由他劫數,  行五波羅蜜,
於是諸劫中,  布施供養佛,
及緣覺弟子,  并諸菩薩眾,
珍異之飲食,  上服與臥具,
栴檀立精舍,  以園林莊嚴;
如是等布施,  種種皆微妙,
盡此諸劫數,  以迴向佛道。
若復持禁戒,  清淨無缺漏,
求於無上道,  諸佛之所歎。
若復行忍辱,  住於調柔地,
設眾惡來加,  其心不傾動;
諸有得法者,  懷於增上慢,
為此所輕惱,  如是亦能忍。
若復勤精進,  志念常堅固,
於無量億劫,  一心不懈怠。
又於無數劫,  住於空閑處,
若坐若經行,  除睡常攝心;
以是因緣故,  能生諸禪定,
八十億萬劫,  安住心不亂。
持此一心福,  願求無上道,
我得一切智,  盡諸禪定際,
是人於百千,  萬億劫數中,
行此諸功德,  如上之所說。
有善男女等,  聞我說壽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過於彼。
若人悉無有,  一切諸疑悔,
深心須臾信,  其福為如此。
其有諸菩薩,  無量劫行道,
聞我說壽命,  是則能信受;
如是諸人等,  頂受此經典,
願我於未來,  長壽度眾生。
如今日世尊,  諸釋中之王,
道場師子吼,  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  一切所尊敬,
坐於道場時,  說壽亦如是。
若有深心者,  清淨而質直,
多聞能總持,  隨義解佛語;
如是[3]之人等,  於此無有疑。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穌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遶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于梵天,懸諸幡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4]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5]誦,則為已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若坐若立若經行處,是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無量,  如上之所說。
是則為具足,  一切諸供養,
以舍利起塔,  七寶而莊嚴,
表剎甚高廣,  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  風動出妙[1]聲。
又於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瓔珞,  天衣眾伎樂,
然香油穌燈,  周匝常照明;
惡世法末時,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檀,  起僧坊供養,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饌妙衣服,  床臥皆具足,
百千眾住處,  園林諸[2]流池,
經行及禪窟,  種種皆嚴好;
若有信解心,  受持讀誦書,
若復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  以須曼[3]瞻蔔,
阿提目多伽,  薰油常然之;
如是供養者,  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邊,  其福亦如是。
況復持此經,  [4]兼布施持戒,
忍辱樂禪定,  不瞋不惡口;
恭敬於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瞋,  隨順為解說,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樹,
得無漏無為,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  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於其中,  經行及坐臥。」[5]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0267 - 2023-12-14 22:51:40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A1]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6]隨喜功德品第十七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  其有聞是經,
若能隨喜者,  為得幾所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車𤦲、馬瑙、珊瑚、虎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1]《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瘂,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踈,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麁澁、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喎斜,不[2]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鼻不[3]䐔䏲,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憙相;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脩高直,[A2]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  得聞是經典,
乃至於一偈,  隨喜為他說;
如是展轉教,  至于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別之。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眾,
具滿八十歲,  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髮白而面皺,
齒踈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  令得於道果;
即為方便說,  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咸應當,  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為譬喻。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
何況於法會,  初聞隨喜者。
若有勸一人,  將引聽《法華》,
言此經深妙,  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  乃至須臾聞,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  齒不踈黃黑;
唇不厚褰缺,  無有可惡相。
舌不乾黑短,  鼻高脩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憙見,  口氣無臭穢,
優鉢華之香,  常從其口出。
若故詣僧坊,  欲聽《法華經》,
須臾聞歡喜,  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  得妙象馬車,
珍寶之輦輿,  及乘天宮殿。
若於講法處,  勸人坐聽經,
是福因緣得,  釋梵轉輪座。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限。」
添品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八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4]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5]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  以無所畏心,
說是《法華經》,  汝聽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  功德殊勝眼;
以是莊嚴故,  其目甚清淨。
父母所生眼,  悉見三千界,
內外彌樓山,  須彌及鐵圍,
并諸餘山林,  大海江河水,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處,
其中諸眾生,  一切皆悉見;
雖未得天眼,  肉眼力如是。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淨[1]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所有語言、音聲,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歎聲,螺聲、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  清淨無濁穢,
以此常耳聞,  三千世界聲,
象馬車牛聲,  鍾鈴螺鼓聲,
琴瑟箜篌聲,  簫笛之音聲,
清淨好歌聲,  聽之而不著;
無數種人聲,  聞悉能解了;
又聞諸天聲,  微妙之歌音;
及聞男女聲,  童子童女聲,
山川險谷中,  迦陵頻伽聲,
命命等諸鳥,  悉聞其音聲。
地獄眾苦痛,  種種楚毒聲,
餓鬼飢渴逼,  求索飲食聲,
諸阿修羅等,  居在大海邊,
自共言語時,  出[2]於大音聲;
如是說法者,  安住於此間,
遙聞是眾聲,  而不壞耳根;
十方世界中,  禽獸鳴相呼,
其說法之人,  於此悉聞之。
其諸梵天上,  光音及遍淨,
乃至有頂天,  言語之音聲,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一切比丘眾,  及諸比丘尼,
若讀誦經典,  若為他人說,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復有諸菩薩,  讀誦於經法,
若為他人說,  撰集解其義,
如是諸音聲,  悉皆得聞之。
諸佛大聖尊,  教化眾生者,
於諸大會中,  演說微妙法,
持此《法華》者,  悉皆得聞之。
三千大千界,  內外諸音聲,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天,
皆聞其音聲,  而不壞耳根;
其耳聰利故,  悉能分別知,
持是《法華》者,  雖未得天耳,
但用所生耳,  功德已如是。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末利華香、[3]瞻蔔華香、波羅羅華香、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栴檀香、沈水香、多摩羅跋香、多伽羅香、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訶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栴檀、沈水種種[4]末香,諸雜華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若在妙法堂上,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若於諸園遊戲時香,及餘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遙聞;如是展轉,乃至梵[5]天,上至有頂,諸天身香,亦皆聞之;并聞諸天所燒之香,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  於此世界中,
若香若臭物,  種種悉聞知。
須曼那闍提、  多摩羅栴檀、
沈水及桂香,  種種華果香,
及知眾生香,  男子女人香,
說法者遠住,  聞香知所在。
大勢轉輪王,  小轉輪及子,
群臣諸宮人,  聞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寶,  及地中寶藏,
轉輪王寶女,  聞香知所在。
諸人嚴身具,  衣服及瓔珞,
種種所塗香,  聞則知其身。
諸天若行坐、  遊戲及神變,
持是法華者,  聞香悉能知。
諸樹華果實,  及穌油香氣,
持經者住此,  悉知其所在。
諸山深險處,  栴檀樹華敷,
眾生在中者,  聞香[1]悉能知。
鐵圍山大海、  地中諸眾生,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阿脩羅男女,  及其諸眷屬;
鬪諍遊戲時,  聞香皆能知。
曠野險隘處,  師子象虎狼、
野牛水牛等,  聞香知所在。
若有懷妊者,  未辨其男女;
無根及非人,  聞香悉能知。
以聞香力故,  知其初懷妊,
成就不成就,  安樂產福子。
以聞香力故,  知男女所念,
染欲癡恚心,  亦知修善者。
地中眾伏藏,  金銀諸珍寶,
銅器之所盛,  聞香悉能知。
種種諸瓔珞,  無能識其價,
聞香知貴賤、  出處及所在。
天上諸華等,  曼陀曼殊沙、
波利質多樹,  聞香悉能知。
天上諸宮殿,  上中下差別,
眾寶華莊嚴,  聞香悉能知。
天園林勝殿、  諸觀妙法堂,
在中而娛樂,  聞香悉能知。
諸天若聽法,  或受五欲時,
來往行坐臥,  聞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  好華香莊嚴,
周旋遊戲時,  聞香悉能知。
如是展轉上,  乃至於梵天,
入禪出禪者,  聞香悉能知。
光音遍淨天,  乃至於有頂,
初生及退沒,  聞香悉能知。
諸比丘眾等,  於法常精進,
若坐若經行,  及讀誦經法,
或在林樹下,  專精而坐禪,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菩薩志堅固,  坐禪[2]若讀[3]經,
或為人說法,  聞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  一切所恭敬,
愍眾而說法,  聞香悉能知。
眾生在佛前,  聞經皆歡喜,
如法而修行,  聞香悉能知。
雖未得菩薩,  無漏法生鼻,
而是持經者,  先得此鼻相。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澁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及諸龍、龍女,夜叉、夜叉女,乾闥婆、乾闥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睺羅伽、摩睺羅伽女,為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眷屬,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屬,乘其宮殿,俱來聽法;以是菩薩善說法故,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  終不受惡味,
其有所食噉,  悉皆成甘露。
以深淨妙聲,  於大眾說法,
以諸因緣喻,  引導眾生心。
聞者皆歡喜,  設諸上供養,
諸天龍夜叉,  及阿修羅等,
皆以恭敬心,  而共來聽法。
是說法之人,  若欲以妙音,
遍滿三千界,  隨意即能至。
大小轉輪王,  及千子眷屬,
合掌恭敬心,  常來聽受法。
諸天龍夜叉,  羅剎毘舍闍,
亦以歡喜心,  常樂來供養。
梵天王魔王,  自在大自在,
如是諸天眾,  常來至其所;
諸佛及弟子,  聞其說法音,
常念而守護,  或時為現身。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眾生憙見其身淨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眾生悉於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  其身甚清淨,
如彼淨琉璃,  眾生皆憙見。
又如淨明鏡,  悉見諸色像,
菩薩於淨身,  皆見世所有。
唯獨自明了,  餘人所不見;
三千世界中,  一切諸群萌,
天人阿修羅,  地獄鬼畜生,
如是諸色像,  皆於身中現。
諸天等宮殿,  乃至於有頂,
鐵圍及彌樓,  摩訶彌樓山,
諸大海水等,  皆於身中現。
諸佛及聲聞,  佛子菩薩等,
若獨若在眾,  說法悉皆[1]現。
雖未得無漏,  法性之妙身,
以清淨常體,  一切於中現。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  明利無穢濁,
以此妙意根,  知上中下法,
乃至聞一偈,  通達無量義,
次第如法說,  月四月至歲。
是世界內外,  一切諸眾生,
若天龍及人,  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干種,
持《法華》之報,  一時皆悉知。
十方無數佛,  百福莊嚴相,
為眾生說法,  悉聞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  說法亦無量,
終始不忘錯,  以持《法華》故。
悉知諸法相,  隨義識次第,
達名字語言,  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於眾無所畏。
持《法華經》者,  意根淨若斯;
雖未得無漏,  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經,  安住希有地,
為一切眾生,  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  善巧之語言,
分別而說法,  持《法華經》故。」[2]
[3]添品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十九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名大成。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脩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後滅度。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於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汝,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1]號之為常不輕。

「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是菩薩復化千萬億[2]眾,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3]皆同號雲自在燈王。於此諸佛法中,受持讀誦,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

「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摩訶薩,供養如是若干諸佛,恭敬、尊重、讚歎,種諸善根,於後復值千萬億佛,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功德成就當得作佛。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4]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5]他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瞋恚意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於汝意云何?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  號威音王;  神智無量,
將導一切,  天人龍神,  所共供養。
是佛滅後,  法欲盡時,  有一菩薩,
名常不輕。  時諸四眾,  計著於法,
不輕菩薩,  往到其所,  而語之言:
『我不輕汝,  汝等行道,  皆當作佛。』
諸人聞已,  輕毀罵詈;  不輕菩薩,
能忍受之;  其罪畢已,  臨命終時,
得聞此經,  六根清淨,  神通力故,
增益壽命,  復為諸人,  廣說是經。
諸著法眾,  皆蒙菩薩,  教化成就,
令住佛道。  不輕命終,  值無數佛,
說是經故,  得無量福;  漸具功德,
疾成佛道。  彼時不輕,  則我身是。
時四部眾,  著法之者,  聞不輕言:
『汝當作佛。』  以是因緣,  值無數佛。
此會菩薩,  五百之眾,  并及四部,
清信士女,  今於我前,  聽法者是。
我於前世,  勸是諸人,  聽受斯經,
第一之法;  開示教人,  令住涅槃,
世世受持,  如是經典。  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  時乃得聞,  是《法華經》。
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  諸佛世尊,
時說是經;  是故行者,  於佛滅後,
聞如是經,  勿生疑惑;  應當一心,
廣說此經,  世世值佛,  疾成佛道。」
添品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從地踊出者,皆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無量百千萬億舊住娑婆世界菩薩摩訶薩,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廣長舌放無量光。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諸佛,現神力時滿百千歲,然後還攝舌相,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其中眾生,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見此娑婆世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及見釋迦牟尼佛共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師子座;又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恭敬圍遶釋迦牟尼佛。既見是已,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諸天,於虛空中高聲唱言:「過此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有國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汝等當深心隨喜,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

彼諸眾生,聞虛空中聲已,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言:「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釋迦牟尼佛!」以種種華香、瓔珞、幡蓋及諸嚴身之具,珍寶妙物,皆共遙散娑婆世界,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譬如雲集,變成寶帳,遍覆此間諸佛之上;于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祕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1]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于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  住於大神通,
為悅眾生故,  現無量神力。
舌相至梵天,  身放無數光,
為求佛道者,  現此希有事。
諸佛謦欬聲,  及彈指之聲,
周聞十方國,  地皆六[2]種動。
以佛滅度後,  能持是經[3]故,
諸佛皆歡喜,  現無量神力,
囑累是經故,  讚美受持者,
於無量劫中,  猶故不能盡。
是人之功德,  無邊無有窮,
如十方虛空,  不可得邊際。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見我,
亦見多寶佛,  及諸分身者,
又見我今日,  教化諸菩薩。
能持是經者,  令我及分身,
滅度多寶佛,  一切皆歡喜。
十方現在佛,  并過去未來,
亦見亦供養,  亦令得歡喜。
諸佛坐道場,  所得祕要法,
能持是經者,  不久亦當得。
能持是經者,  於諸法之義,
名字及言辭,  樂說無窮盡,
如風於空中,  一切無障礙。
於如來滅後,  [4]如佛所說經,
因緣及次第,  隨義如實說,
如日月光明,  能除諸幽冥。
斯人行世間,  能滅眾生闇,
教無量菩薩,  畢竟住一乘;
是故有智者,  聞此功德利,
於我滅度後,  應受持斯經,
是人於佛道,  決定無有疑。」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一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華經》者,若讀誦通利,若[5]有書寫經卷,得幾所福?」

佛告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八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於汝意云何?其所得福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解義、如說修行,功德甚多。」

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與說法者陀羅尼呪以守護之。」即說呪曰:

「[6]怛(都割)姪(地夜)他(一) 安埿(如帝)(二) 曼(莫安)埿(三) 未泥(奴羝)(四) 磨(莫賀)磨泥(五) 質羝(六) 折(之熱)唎[羊*(句-口+瓦)](七) 攝迷(八) 攝寐多鼻(九) 奢(舒迦)安[羊*(句-口+瓦)](十) 目訖[羊*(句-口+瓦)](十一) 目訖跢(都箇)檐(都灆)迷糝(穌灆)迷(十二) 𥣯(烏合)鼻釤迷(十三) 糝磨糝迷(十四) 社(時夜)頤(余[A3]羝)(十五) 憩(欹債)頤(十六) 惡憩頤(十七) 惡[A4]敧嬭(奴皆)(十八) 奢安[羊*(句-口+瓦)]攝寐(十九) 陁邏膩(奴寄)(二十) 阿(長聲)盧迦婆拪(二十一) 鉢囉[譧-兼+氏](都夜)鞞剎(駈察)膩(二十二) 鼻鼻𡀔(二十三) 𥣯便(扶延)哆𮟩儞(奴棄)鼻瑟𪙔(都皆)(二十四) 頞(烏割)顛跢波唎秫(鼠出)啼(二十五) 郁(於竹)究犁(二十六) 目究犁(二十七) 頞𮟩第(屠皆二十八) 鉢𮟩第(二十九) 恕(鼠注)迦欹(三十) 頞糝磨糝迷(三十一) 勃地鼻盧吉[羊*(句-口+瓦)](三十二) 達磨鉢離器[羊*(句-口+瓦)](三十三) 僧伽涅瞿殺嬭(三十四) 跋耶(余哥)跋夜(余箇)輸達泥(三十五) 曼窒(都結)𠼝(三十六) 曼怛𮟩憩夜[羊*(句-口+瓦)](三十七) 護路跢憍(俱昭)舍利頤(三十八) 惡叉夜(三十九) 惡叉跋奈(奴箇)多夜(四十) 跋[A5]盧優曼禰(奴夜)奈多夜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六十二億恒河沙等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時釋迦牟尼佛讚藥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藥王!汝愍念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於諸眾生多所饒益。」

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說陀羅尼;若此法師得是陀羅尼,若夜叉、若羅剎、若富單那、若吉蔗、若[A6]鳩槃[1]荼、若餓鬼等,伺求其短無能得便。」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怛姪他(一) 涉皤(菩播)犁(二) 莫訶涉皤犁(三) 郁雞(四) 目雞(五) 頞第(六) 頞荼(屠迦)皤底(都棄)(七) 涅唎致(都寄)頤(八) 涅唎致耶跋底(九) 壹郅(都筆)[A7]儞(十) 比(扶必)郅[A8]儞(十一) 質郅[A9]儞(十二) 涅唎哲(都八)[A10]儞(十三) 涅唎吒(都家反)跋[A11]儞(十四)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恒河沙等諸佛所說,亦皆隨喜,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爾時毘沙門天王護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愍念眾生,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即說呪曰:

「怛姪他(一) 頞𪘨(都皆)(二) 捺(奴割)𪘨(三) 訥(奴骨)捺𪘨(四) 案那廚(拏句)(五) 那稚(徒寄)(六) 捃(俱運)奈(奴箇)稚

「世尊!以是神呪擁護法師,我亦自當擁護持是經者,令百由旬內無諸衰患。」

爾時持國天王在此會中,與千萬億那由他乾闥婆眾恭敬圍遶,前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羅尼神呪,擁護持《法華經》者。」即說呪曰:

「怛姪他(一) 惡揭(其羯)嬭(奴皆)揭嬭(二) 瞿唎(三) 犍(伽安)陀唎(四) 旃荼(徒家)利(五) 摩登祇(渠棄)(六) [A12]北羯肆(七) 僧句犁(八) 部𠺕薩利(九)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四十二億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爾時有羅剎女等,一名藍婆,二名毘藍婆,三名曲齒,四名華齒,五名黑齒,六名多髮,七名無厭足,八名持瓔珞,九名睪帝,十名奪一切眾生精氣,是十羅剎女,與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同聲白佛言:「世尊![2]我亦欲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師短者,令不得便。」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怛姪他壹底(都棄)迷(此一句五遍道)[A13]儞(奴棄)迷(亦五遍)護𡀔醯(呼[A14]羝亦五遍道)薩跢(都箇)醯(亦五遍道)

「寧上我頭上,莫惱於法師,若夜叉、若羅剎、若餓鬼、若富單那、若吉蔗、若毘陀羅、若[3]乾馱、若烏摩勒伽、若阿跋摩羅、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若熱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乃至七日、若常熱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夢中亦復莫惱。」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不順我呪,  惱亂說法者;
頭破作七分,  如[4]摩利闍迦,
如[5]殺父母罪,  亦如壓油殃,
㪷秤欺誑人,  調達破僧罪,
犯此法師者,  當獲如是殃。」
諸羅剎女,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當身自擁護受持、讀誦、修行是經者,令得安隱離諸衰患,消眾毒藥。」

佛告諸羅剎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擁護受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何況擁護具足受持,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幡蓋、[6]伎樂;然種種燈,[7]穌燈、油燈、諸香油燈、穌摩那華油燈、瞻蔔華油燈、婆師迦華油燈、優[8]波羅華油燈,如是等百千種供養者,睪[9]諦!汝等及眷屬,應當擁護如是法師。」

說此陀羅尼[10]呪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A15]第二十二

爾時宿王花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又[11]他國土諸來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爾時佛告宿王花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恒河沙劫有佛,號日月淨明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訶薩,七十二恒河沙大聲聞眾,佛壽四萬二千劫,菩薩壽命亦等。彼國無有女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及以諸難,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寶樹莊嚴,寶帳覆上,垂寶花幡,寶瓶香爐,周遍國界,七寶為臺,一樹一臺,其樹去臺盡一箭道;此諸寶樹,皆有菩薩聲聞而坐其下;諸寶臺上,各有百億諸天,作天伎樂,歌歎於佛,以為供養。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憙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是一切眾生憙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粖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直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栴檀、薰陸、兜樓婆、畢力迦、沈水、膠香,又飲瞻蔔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於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粖香、塗香、天繒、幡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嘿然。

「其身火然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一切眾生憙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已,命終之後,復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於淨德王家,結加趺坐,忽然化生。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  我經行彼處,
即時得一切,  現諸身三昧,
勤行大精進,  捨所愛之身。』
「說是偈已,而白父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頻婆羅、阿閦婆等偈。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白已即坐七寶之臺,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合十指爪以偈讚佛:

「『容顏甚奇妙,  光明照十方;
我適曾供養,  今復還親覲。』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是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猶故在世。』

「爾時日月淨明德佛告一切眾生憙見菩薩:『善男子!我涅槃時到,滅盡時至,汝可安施床座,我於今夜當般涅槃。』又勅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於汝及諸菩薩大弟子,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諸寶樹、寶臺及給侍諸天,悉付於汝;我滅度後所有舍利,亦付囑汝;當令流布廣設供養,應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淨明德佛勅一切眾生憙見菩薩已,於夜後分入於涅槃。

「爾時一切眾生憙見菩薩,見佛滅度,悲感懊惱戀慕於佛,即以海此岸栴檀為𧂐,供養佛身而以燒之;火滅已後收取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萬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剎莊嚴,垂諸幡蓋懸眾寶鈴。

「爾時一切眾生憙見菩薩,復自念言:『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我今當更供養舍利。』便語諸菩薩大弟子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眾:『汝等當一心念:「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作是語已,即於八萬四千塔前,然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爾時諸[1]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眾生憙見菩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于時一切眾生憙見菩薩,於大眾中立此誓言:『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一切眾生憙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其所捨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諸闇;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眾經中最為其尊。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菩[1]薩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闇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闇;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若書是經卷,華香、瓔珞、燒香、粖香、塗香、幡蓋、衣服,種種之燈,穌燈、油燈、諸香油燈、瞻蔔油燈、須曼那油燈、波羅羅油燈、婆利師迦油燈、那婆摩利油燈供養,所得功德亦復無量。

「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亦得無量無邊功德。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盡是女身,後不復受。若如來滅後[2]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遶住處,生蓮花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妬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是時諸佛遙共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於釋迦牟尼佛法中,受持、讀誦、思惟是經,為他人說,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火不能[3]焚,水不能漂,汝之功德,千佛共說不能令盡,汝今已能破諸魔賊,壞生死軍,諸餘怨敵皆悉摧滅。善男子!百千諸佛以神通力,共守護汝,於一切世間天、人之中,無如汝者,唯除如來。其諸聲聞、辟支佛乃至菩薩,智慧、禪定無有與汝等者。』

「宿王華!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隨喜、讚善者,是人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栴檀之香,所得功德如上所說。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惡魔、魔民、諸天、龍、夜叉、鳩槃[4]茶等,得其便也。宿王華!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所以者何?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者,應以青蓮華盛滿粖香供散其上,散已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當取草坐於道場破諸魔軍,當吹法螺,擊大法鼓,度脫一切眾生、老、病、死海。』是故求佛道者,見有受持是經典人,應當如是生恭敬心。」

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八萬四千菩薩,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讚宿王華菩薩言:「善哉,善哉!宿王華!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乃能問釋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無量一切眾生。」[5]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0270 - 2023-12-14 23:03:27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七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七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1]妙音菩薩品第二十三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過是數已有世界,名淨光莊嚴,其國有佛,號淨華宿王智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無量無邊菩薩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釋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國。

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久已[2]殖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淨德三昧、宿王戲三昧、無緣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淨三昧、神通遊戲三昧、慧炬三昧、莊嚴王三昧、淨光明三昧、淨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大三昧。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即白淨華宿王智佛言:「世尊!我當往詣娑婆世界,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宿王華菩薩、上行意菩薩、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薩:「汝往,莫輕彼國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亦小,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若佛菩薩及國土生下劣想。」

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詣娑婆世界,皆是如來之力,如來神通遊戲,如來功德智慧莊嚴。」

於是妙音菩薩,不起于座,身不動搖而入三昧,以三昧力,於耆闍崛山去法座不遠,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見是蓮華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緣先現此瑞,有若干千萬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是妙音菩薩摩訶薩,欲從淨華宿王智佛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遶,而來至此娑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於我,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願為我等說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威儀進止。[3]惟願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此久滅度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

時多寶佛告彼菩薩:「善男子!來,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

于時妙音菩薩於彼國沒,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共發來,所經諸國六種震動,皆悉雨於七寶蓮華,百千天樂不鼓自鳴。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4]正使和合百千萬月,其面貌端正復過於此;身真金色,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曜,諸相具足;如那羅延堅固之身,入七寶臺上昇虛空,去地七多羅樹;諸菩薩眾恭敬圍繞,而來詣此娑婆世界耆闍崛山。

到已下七寶臺,以價直百千瓔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瓔珞,而白佛言:「世尊!淨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無多貪欲、瞋恚、愚癡、嫉妬、慳慢不?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5]不?無邪見不?無不善心不?攝五情不?世尊!眾生能降伏諸魔怨不?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不?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堪忍久住不?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惟願世尊,示我令見。」

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

時多寶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為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并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喜見。妙音菩薩於萬二千歲,以十萬種伎樂供養雲雷音王佛,并奉上八萬四千七寶鉢,以是因緣果報,今生淨華宿王智佛[1]所,有是神力。華德!於汝意云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訶薩是。華德!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殖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大自在天身、或現天大將軍身、或現毘沙門天王身、或現轉[2]輪王身、或現諸小王身、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或現婆羅門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或現長者、居士、婦女身、或現宰官婦女身、或現婆羅門婦女身、或現童男童女身、或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而說是經。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眾難處皆能救濟,乃至於王後宮變為女身,而說是經。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是菩薩,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知,於十方恒[3]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形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現辟支佛形而為說法;應以菩薩形得度者,現菩薩形而為說法;應以佛形得度者,即現佛形而為說法;如是種種隨所應度者,而為現形。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華德!妙音菩薩摩訶薩,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深種善根。世尊!是菩薩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變現度脫眾生?」

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

爾時妙音菩薩摩訶薩,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已,還歸本土,所經諸國六種震動雨寶蓮華,作百千萬億種種伎樂。既到本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遶,至淨華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饒益眾生,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多寶佛塔,禮拜供養;又見文殊師利法王[4]子,及見藥王菩薩、得勤精進力菩薩、勇施菩薩等,亦令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5]

[6]添品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四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車𤦲、馬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7]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8]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撿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1]恭敬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眾人愛敬。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無盡意![2]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直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3]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4]故,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5]
爾時莊嚴幢菩薩問無盡意菩薩言:「佛子!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無盡意菩薩即便遍觀觀世音菩薩過去願海,告莊嚴幢菩薩言:「佛子!諦聽觀世音菩薩所行之行。」

爾時無盡意菩薩[6]即說偈言: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  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我為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  [7]魚龍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峯,  為人所推墮;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  墮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  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
呪[8]咀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9]彼即轉迴去。
或遇惡羅剎,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遶,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  [A1]氣毒[A2]烟火燃;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迴去。
雲雷鼓掣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
眾生[A3]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闇;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諍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  眾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1]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添品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五

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淨德,有二子:一名淨藏,二名淨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慈、悲、喜、捨,乃至[2]三十七助道法,皆悉明了通達。又得菩薩淨三昧、日星宿三昧、淨光三昧、淨色三昧、淨照明三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及愍念眾生故,說是《法華經》。

「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願母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我等亦當侍從親[3]覲供養禮拜。所以者何?此佛於一切天人眾中,說《法華經》,宜應聽受。』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

「淨藏、淨眼合十指爪掌,白[4]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

「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汝父為現神變,若得見者心必清淨,或聽我等往至佛所。』

「於是二子,念其父故,踊在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於虛空中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小復現大;於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如是等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淨信解。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師為是誰?誰之弟子?』

「二子白言:『大王!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於一切世間天人眾中,廣說《法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

「父語子言:『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

「於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為父已作佛事,願母見聽於彼佛所出家修道。』爾時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願母放我等,  出家作沙門;
諸佛甚難值,  我等隨佛學。
如[5]優曇波羅,  值佛復難是;
脫諸難亦難,  願聽我出家。』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覲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曇[6]波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彼時妙莊嚴王,後宮八萬四千人,[7]悉皆堪任受持是《法華經》。淨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淨藏菩薩,已於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其王夫人,得諸佛[8]集三昧,能知諸佛祕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樂佛法。

「於是妙莊嚴王,與群臣眷屬俱,[1]淨德夫人與後宮婇女眷屬俱,其王二子與四萬二千人俱,一時共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却住一面。爾時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爾時妙莊嚴王及其[2]夫人,[3]解頸真珠瓔珞價直百千,以散佛上,於虛空中化成四柱寶臺,臺中有大寶床,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4]跏趺坐,放大光明。

「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眾言:『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不?此王於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習助佛道法,當得作佛,號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羅樹王佛,有無量菩薩眾及無量聲聞,其國平正,功德如是。』其王即時以國付弟,[5]與夫人二子并諸眷屬,於佛法中出家修道。

「王出家已,於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過是已後,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即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6]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見此二子不?此二子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諸佛親[7]見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

「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來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其眼長廣而紺青色,眉間毫相白如珂月,齒白齊密常有光明,脣色赤好如頻婆果。』爾時妙莊嚴王,讚歎佛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功德已,於如來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隱快善。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8]瞋恚諸惡之心。』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佛告大眾:「於意云何?妙莊嚴王,豈異人乎?今華德菩薩是。其淨德夫人,今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是,哀愍妙莊嚴王及諸眷屬故於彼中生。其二子者,今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是。是藥[9]王、藥上菩薩,成就如此諸大功德,已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殖眾德本,成就不可思議諸善功德。若有人識是二菩薩名字者,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添品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六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所經諸國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遶,各現威德神通之力,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匝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眾共來聽受。[10]唯願世尊,當為說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佛告普賢菩薩:「[11]若善男子、善女人,[12]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殖[13]諸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槃[14]荼、若毘舍闍,若吉[15]遮、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16]此《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17]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1]者,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遶,以一切眾生所憙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亦復與其陀羅尼呪,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2]惟願世尊!聽我說此[3]陀羅尼。」

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4]多(上)姪他 阿壇荼(徒皆反) 壇荼(直下反)鉢底 壇荼跋囉(上)多(上)[A4]儞 壇荼(上)矩舍(始迦上反)犁 壇荼穌(上)陀唎(上) 穌(上)陀囉(上)陀囉(上)跋底 勃馱鉢羶泥陀囉(上)尼(奴移反)阿跋囉(上)怛[A5]儞阿囉怛[A6]儞 僧伽(上)跛𠼝(上)綺羯 僧伽(上)[A7]儞伽多(上)泥達囉(上)磨(上)跛𠼝(上)綺羯囉(上)婆(上)娑(上)多(上)婆(上) 戶嚕多(上)憍(俱照反)舍(始迦[A8]反)羅耶阿(上)努伽(上)羝 𧬜伽(上)鼻(上)抧𠼝馳(上)羝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持者,應作[5]是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深種善根,為諸如來手摩其頭。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是時八萬四千天女,作眾[6]伎樂而來迎之,其人即著七寶冠,於婇女中娛樂快樂。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遶,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世尊!我今以神通[7]力守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令多所眾生安樂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讚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憙親近其人及諸惡者——若屠兒、若畜猪羊鷄狗、若獵師、若衒賣女色——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8]三毒所惱,[9]亦不為嫉妬、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普賢!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應作是念:『此人不久當詣道場破諸魔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擊法鼓、吹法螺、雨法雨,當坐天、人大眾中師子法座上。』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若有供養讚歎之者,當於今世得現果報。若復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癩病,若有輕笑之者,當世世牙齒踈缺,醜脣平鼻手腳繚戾,眼目角睞身體臭穢,惡瘡膿血水腹短氣,諸惡重病。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10]經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恒河沙等無量無邊菩薩,得百[11]千億旋陀羅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菩薩,[12]具普賢道。

添品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七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13]座而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14]集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

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集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15]汝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悋,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悋,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16]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時諸菩薩摩訶薩聞佛作是說已,皆大歡喜遍滿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如世尊勅,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諸菩薩摩訶薩眾,如是三反俱發聲言:「如世尊勅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1]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而作是言:「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2]說是語時,十方無量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者,及多寶佛,并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舍利弗等聲聞四眾,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0275 - 2023-12-14 23:13:04 薩曇分陀利經一卷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薩曇分陀利經一卷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四萬二千人俱。三慢陀颰陀、文殊師利菩薩等,八萬四千人;彌勒菩薩等,拔陀劫中千人。釋王等,與忉利諸天不可復計;梵王,與諸梵不可復計。阿闍世王,與閻浮提人王眾多不可復計。

佛在四輩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中,說《薩曇分陀利》(漢言法華),佛說無央數偈。

是時,七寶浮圖,涌從地出上至梵天。浮圖中央,有七寶大講堂,懸幢幡華蓋,名香清潔。姝好講堂中有金床,床上有坐[4]佛,字[5]抱休羅蘭(漢言大寶),歎釋迦文佛言:「善哉!善哉!我般泥洹[6]已來,過恒邊沙劫、恒邊沙佛剎,止於空中。恒邊沙佛以過去,我歷爾所劫,初不還彼剎。我見釋迦文佛,精進求佛道,用人民故,布施無厭足,不惜手、不惜眼、不惜頭、不惜妻子象馬車乘、不惜珍寶,無有貪愛心。我故來出,欲供養釋迦文佛并度諸下劣,願釋迦文佛,坐我金床,更說《薩曇分陀利經》。」

於是釋迦文佛,上講堂就於金床而坐,便說《薩曇分陀利經》,復說無央數偈言:

「聞樂寶佛, 知名字者, 不畏生死,
不復勤苦; 聞藥王佛, 知字名者,
[7]不得愈病, 自識宿命。」
於是釋迦文佛,說無央數阿僧祇劫,復說無央數阿僧祇劫。

「我行菩薩道時,求索《薩曇分陀利經》布施與人,在所求索,飯食衣被七寶妻子,初無愛戀心。

「我為有國王時,是世極長壽,我便立太子為王,棄國事,撾鼓搖鈴,自衒身言:『誰欲持我作奴者?我求索《薩曇分陀利經》,我欲行供養。』時,有一婆羅門語我言:『與我作奴來,我有《薩曇分陀利經》。』我便隨婆羅門去,一心作奴,汲水、掃地、採[8]花菓,飲食婆羅門,千歲不懈[9]息。」

佛於是說偈言:

「撾鼓搖鈴願, 自衒言誰欲?
持我作奴者, 我欲行供養,
奴心善意行。」
佛言:「是時,王者,我身是也;時,婆羅門者,調達是。誰恩令我得滿六波羅蜜者、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是調達福恩。調達是我善師,善師恩令我得滿六波羅蜜、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皆是調達恩。調達却後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名提和羅耶(漢言天王[10]佛),當得十種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天王佛國,名提和越(漢言天地國)。天王佛當為人民說法,盡劫不懈止。第一說法,當度恒邊沙人得羅漢道,恒邊沙[11]人辟支佛道,恒邊沙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天王佛壽二十劫,乃般泥洹後,法住二十劫。天王佛般泥洹後,不散舍利,起作一七寶塔,廣六十里,長八十里,一切閻浮人,悉往供養佛舍利。是時,無央數人得羅漢道,無央數人發辟支佛心,無央數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之經,信不誹謗,除滅過去當來罪,閉三惡道門,開三善道門,生天上常第一,生人中常第一,生十方佛前,自然七寶蓮華中化生。」

於是下方佛所從菩薩,名般若拘,自白其佛,早還本土。釋迦文佛謂:「般若拘!我有菩薩,字文殊師利,可與相見乃還本土。」

即時,文殊師利,從[12]沙曷龍王池中涌出,坐大蓮華,華如車輪,其華千葉,從諸菩薩其數甚多。文殊師利下大蓮華,為二佛作禮,還與般若拘菩薩相問訊。

般若拘問文殊:「所入池中度云何數多少?」

文殊答曰:「其數甚多,無能計者;若當口說,非心所信,自當有證。」其池即時涌華從下而出,盡是池中一切所散。本發菩薩心者,其華在空中,但說摩訶衍事;本發聲聞者,其華在空中,但說斷生死事。文殊師利見華如是,以偈答般若拘菩薩言:「以仁者之意,自分別其數。」

般若拘菩薩復問文殊師利:「說何等法,所度乃爾?」

文殊答曰:「於是池中,但說《薩曇分陀利》。」

般若拘復問:「其法甚尊,無能及者,為有便可得佛者不?」

文殊答曰:「沙曷龍王有女年八歲,智慧甚大,意願不輕,便可得佛。」

般若拘菩薩謂文殊師利言:「我見仁者之師,求佛勤苦,積累功德,劫數甚多,不信此女便可得佛。」

池中有女即時涌出,遶佛三匝,叉手而[13]白佛言:「佛相好端正,功德巍巍,為諸天所奉,為一切龍鬼神人民薩和薩所敬,所說法甚尊,今我立願,便欲得佛。」

舍利弗即謂女:「雖發是願,佛不可得,又汝女,行積功累,行[14]未應菩薩。」

女自持一摩尼珠,其價當一大國,女疾過與佛,佛亦疾受。女謂舍利弗及般若拘菩薩:「我與佛珠為遲疾?」

答曰:「甚疾!」

女復言:「佛受我珠為遲疾?」

答曰:「甚疾!」

女言:「我與佛珠為遲,佛受我珠復遲,我今取佛疾。」於是,即時女身變為菩薩,眾會皆驚,即變為佛身,[1]相[2]種好皆具足。國土、弟子,如佛所為。

一切眾會,天龍、鬼神、無央數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三千大千國土,六反震動;三萬須陀洹,得阿惟越致。

薩曇分陀利經一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0281 - 2023-12-14 23:19:04 陸.不退轉法輪經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不退轉法輪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0284 - 2023-12-14 23:21:56 柒.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0288 - 2023-12-14 23:24:44 捌.佛說法華三昧經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佛說法華三昧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0290 - 2023-12-14 23:27:12 玖.大法鼓經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大法鼓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0292 - 2023-12-14 23:28:40 拾.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0293 - 2023-12-14 23:29:45 拾壹.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0297 - 2023-12-14 23:31:20 拾貳.金剛三昧經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金剛三昧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0298 - 2023-12-14 23:32:12 拾參.佛說濟諸方等學經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0299 - 2023-12-14 23:33:14 拾肆.大乘方廣總持經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大乘方廣總持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0302 - 2023-12-14 23:34:24 拾伍.無量義經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無量義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0303 - 2023-12-14 23:35:45 拾陸.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0439 - 2023-12-15 17:07:04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上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不退轉法輪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游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彼時世尊於後夜起,三昧正受,號離垢光。文殊師利童子菩薩亦以普明三昧,彌勒菩薩導眾大士普顯三昧。

於是賢者舍利弗後夜寤起,自出其室,發心往詣文殊師利。欲入其室,未入之頃,見佛神室則前進矣。覩十萬蓮華不可稱計圍繞佛屋,又復遙聞大音樂聲若干種響。其大蓮華自然衍光,遍照祇樹,悉周舍衛靡不見焉,三千大千佛之境界光耀巍巍。

時舍利弗即立不行,抑而不候文殊師利,不自覺耳處於其室。住文殊師利前,覩加趺坐澹然而定。時舍利弗即為彈指永不寤矣,聲發洪音亦不興也,又一心觀文殊師利現大變化,感動如此。自察其身在於大海,愕然欲出文殊師利三昧之室了不能退;將以神足起踴於空亦復礙矣,盡現神力不得游騰。又見己身與文殊師利及其室宇自然東行。時舍利弗立文殊師利前,結加趺坐,視之無厭。

爾時,東方度是佛土恆沙等剎,其世界名不退轉音,佛號最選光明蓮華開剖。賢者舍利弗從文殊師利見彼聖尊,一切毛孔悉出蓮華,又其蓮華各週四十萬里皆照三千大千佛土。彼諸蓮華有十萬數妙寶為莖,及以金剛紫磨黃金師子之座,一切菩薩皆坐其上。

於無上正真之道不退轉,以得總持五通自樂成就法忍,三十二相莊嚴其身。

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至真、等正覺齊生蓮華清淨無瑕,其色百千不可稱數,青琉璃莖姝妙交絡,上好栴檀珍寶為座,殊異珠鈴垂布四面。彼座獨空,文殊師利即處於上,與其蓮華師子之座踴變上至三十三天尋還詣佛。稽首作禮,繞佛三匝,還坐蓮華,彼世尊前叉手自歸。

於是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等正覺問文殊師利:「仁者!何來枉至此土?」

文殊師利答曰:「唯然,世尊!從忍界來。」

爾時,彼佛侍者——號柔音軟響菩薩大士,志於無上正真之道逮不退轉——則蓮華上更整衣服,長跪叉手問彼佛曰:「其斯忍土離是幾何?」

其佛告曰:「西方去此恆沙等剎有忍世界,是文殊師利從彼土來。」

柔音軟響菩薩又問佛言:「其忍世界佛號云何?今現在乎?」

世尊告言:「字曰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講法。」

又問佛言:「其佛大聖云何現法?」

佛言:「開三道教。」

侍者又問:「何謂為三?」

「聲聞、緣覺及弘佛道,釋迦文佛說法如此,是三道教。」

侍者又問:「諸佛世尊說經、開化不普等乎?」

佛言:「悉等。」

柔音軟響又問佛言:「何謂為等?」

世尊告曰:「講不退轉,此謂平等。」

又問:「何故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宣三道教?」

其佛告言:「彼土人民剛強難化,心劣意弱,難以一乘救化度矣。以是之故,諸佛世尊善權方便而為說法。能仁如來興五濁世,以斯善權隨時之義而濟度之。」

又復問曰:「唯然,世尊!彼忍世界講法所化勤勞之難,乃如是乎?」

佛言:「實然,有勤危患。」

侍者復問:「我等世尊快哉善利,不生彼土。」

佛言:「且止,無得說此。宜當舍之,自改悔過。」

又問:「何故改往修來?而忍世界講法甚難,以故吾等不願彼土。」

世尊答曰:「諸賢莫念,重說此辭,當自改過。所以者何?於是佛土修二十億那術百千劫殖眾德本,不如忍界從明至食為人講說度無極法,開化愚冥歸命三寶、令受五戒。釋於聲聞、緣覺之道,是菩薩大士甚難於彼,何況誨之使為沙門,捐俗近道以法將護,勸助導示善法之義,或復昌顯立之大道,此為菩薩大士難及之教。所以者何?其忍世界多有患難。」

又問:「何患?」

世尊答曰:「柔音軟響!使賢者身壽於那術億百千劫聞受無數諸佛國土本命極長,不可窮究,共計忍界懷淫、怒、癡無量惡法而不可盡。今吾口說彼人罪福因緣所著,又以佛慧了了分別,其忍世界瑕穢之垢,未央可竟。」

爾時,柔音軟響菩薩大士三反揚聲而嘆頌曰:

「妙哉能仁如來!最慈師子人中之王!道德巍巍無所罣礙,念世尊明肅然恭敬。因本功德其意之願,而為眾生乃忍勞謙講說道義,除淫、怒、癡無量蹇法,教發聲聞、緣覺之心,開化以漸使逮佛聖。顯道深慧用一切故,游眾德本,志無榮冀。」

諸菩薩等取七寶華——其色光耀,無數百千,清淨無埃;又無量葉生金剛莖,其華之藕上猶交露,微妙栴檀眾寶合成,瓔珞分佈而為莊嚴——心達眼明宿之本德,所發興化現雅聖行,猶如幻化,欣悅盛意,踴在虛空,手執此華,遙向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顧彼忍界一心散華,如雨寶蓋、繒綵、幢幡,秉志供養能仁如來。已散眾香,而燒栴檀、雜香、擣香,自於彼土五心投地,西向稽首應時讚曰:「南無能仁佛、等正覺及彼忍界菩薩大士!無極德鎧志於精進,意無慢恣德備巍巍。其心究竟極尊聖妙,奉於正法。以法為力慈愍眾生,而奮大光等習一乘。」異口同音俱共嘆曰:「願欲奉覲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及諸菩薩,佛之教訓令不斷絕。」

於是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聞諸菩薩歌頌之聲,察其心源為諸菩薩大士衍以佛法,分別要義令心悅豫。告菩薩言:「諸族姓子!汝等寧覩能仁無著正覺及忍世界諸菩薩學人民之處,修彼佛教順化眾生,欲度危厄,志懷慈愍。於深妙法未嘗恐懼,不以為難;未嘗謗訕,殖眾德本。心無所著不望想報,奉於六度無極之行。菩薩大士生忍世界,即崇能仁如來宿之本願,遵奉正法,以道為力,覺諸佛行。」

菩薩答曰:「唯然,世尊!承佛聖旨普悉見矣。又去來現在諸佛之慈恩也,永無疑網。」

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等正覺告柔音軟響菩薩:「汝等當與文殊師利俱至忍界,奉修訓誨使心[火*霍]然。」

柔音軟響菩薩白文殊師利:「吾等欲詣能仁如來觀忍世界,承仁聖慧令願得果。」

文殊答曰:「快哉行矣。眾族姓子!諸佛世尊難見、難遇。所以者何?億世時有。當共僉然供養奉事。所以出世於十方界,矜愍眾生,化入大道,令逮覺慧,當為一切蚑行喘息人物之類供順、修禮諸佛世尊,諮問經典,令十方人獲致上慶。」

菩薩答曰:「令吾等身與尊者俱,奉見諸佛歸命啟受,習學聖智慈化群黎。」

於是,文殊師利稽首禮彼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至真、等正覺,繞其三匝。與諸菩薩恭肅敬意,及舍利弗——聞佛說法、受其教,命視佛無厭,觀身五事若如幻——各以華香、栴檀、雜香、擣香、繒綵、幢幡以供養佛,蒙佛本德心堅意固,遵奉三寶,欲度眾生奉侍佛焉。

說此適竟,如申臂頃忽然不現,則至東方恆沙等剎佛世尊前。皆聽諸佛等衍是經,講不退轉方等無垢清淨之明。彼諸佛土悉無女人,亦無聲聞、緣覺佛教,一切佛土德義悉等鮮潔之命,猶如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佛土等無差特。菩薩道場充滿佛國,彼諸世尊蓮花皆同出其臍中。

文殊師利普如座上感動變化,威儀如一,供養諸佛——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上方、下方——時於十方各如恆沙諸佛之土,文殊師利悉現其前,無不週遍。

彼諸如來盡悉講是不退轉輪方等無瑕。一切侍者恭敬肅肅,志存大道,在蓮華上長跪叉手,自問其佛:「能仁如來何故興此三道之教?」悉欲往詣能仁如來,諮啟法化,從文殊師利求恩見濟。十方亦告諸菩薩曰:「汝等侍衛文殊師利,俱至能仁如來佛土。」

於是,忍界閻浮提處——夜尚未明——賢者阿難時見光明從軒窓入,即從臥起欲出精舍。覩其祇洹光耀如晝,仰觀虛空亦不見月。察其祇樹但覩其水,青青如璧柔軟且清,了不復見樹木房室。心自念言:「今日旦當講大深法,以故先現此之瑞應。」

於時阿難舉足入水,水不著足,無所濕溺,欣然大悅。往詣神室欲見世尊,見千萬蓮華繞佛神室,又聞洪音作若干伎。蓮華出光照於祇洹及舍衛城,三千大千世界靡不明達。志懷欣豫,偏袒右肩,長跪叉手,稽首作禮,自歸於佛。

明星出時,夜以向曉,諸大蓮華繞佛室者,大蓮華入於祇洹正住於中。阿難心念:「今吾宜往為佛施座,此則說法本之瑞應。」適布座竟,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十方佛土各十恆沙亦復如是,大意咸達莫不驚欣。青蓮華、紅蓮華、黃蓮華、白蓮華普遍佛國,自然生樹,枝葉華實亦以茂盛。

諸比丘眾各欲出屋不能自致,見祇樹園為水所溺,水軟且清,住精舍戶惟見大光。各心念言:「今日當說大微妙法,以故先現此之變應。」

彼時世尊能仁大聖從三昧興,出其神室,就師子座。佛身適坐,應時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身奮大光,色色各異不可稱計,於彼黎民莫不覩焉。

於是,文殊師利周於十方,與眾菩薩游諸佛土普供養遍。是大菩薩導眾大士,神足示現,不可思議救利萌類,持順佛法教化度脫,隨眾所樂而以開導,為十方人各說法竟。文殊師利見能仁如來坐師子床,諸菩薩俱於祇樹園從地踴出,與無央數億億百千那術兆姟一切菩薩,繞佛世尊無量之匝。各化蓮華不可稱計,有十萬葉,其色各異,以供養佛,是諸蓮華布佛境界無空缺處。

又此菩薩散栴檀香、雜香、擣香、妙香,其香悉熏三千大千之國土,皆興美香。佈施、遵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善權方便神通之香,分流法香、六度無極菩薩微妙道慧之香、具足經義修行之香,是輩眾香盡衍大光。其明週遍十方佛前,勇勐意強承佛威化,供養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過大精進勤修正道,其心堅固莫能踰者,歸命如來。

時文殊師利與諸菩薩一切眾生莊嚴如意摩尼,現眾寶樹八品行行。有名寶樹邊竪幡,交露珠帳紫磨黃金,而以校成明月珠地,化造屋室講堂樓閣,天窓軒牖刻鏤籠疏。泉源、陂池、江河之流、苑囿泉水中生蓮華,青、紅、黃、白葉皆明珠,無不週遍。地出甘露,有八味水。欲悅眾生示現大道,發菩薩意之所當行,故為一切垂哀變化。

文殊師利承佛聖旨,順己道力,能仁如來本之所願,故以此變開化眾生。柔音軟響菩薩等俱多所勸助,不可思議無心不心,善心思唱導被大德鎧,順其精進身行高德,昔心所志莊嚴虛空,一切畢竟皆住佛前。

於是,世尊游以道教,放法光明照文殊師利及諸菩薩大士之等,使有床座。應時自然十萬蓮華從佛身出,光色無數不可稱限,百千顯耀而獨照明。以寶為莖,珍寶之珠遍垂周匝,摩尼交露栴檀雜香師子之座。是諸菩薩大士之眾皆坐其上,處於虛空。

時能仁佛臍中有光——號曰金剛,又名救濟眾生之類——而放此明,億百千蓮華光曜各異,無能計量。蓮華光明,清淨微妙,紫磨金色。交露之帳甚香鮮潔,顯照十方無所罣礙。此蓮華中自然化出億千蓮華。一切諸佛皆受法界平等一類,訓誨眾生起度脫門,及言教聲空無思想,不願之法無有邪行,不起不滅三世等空。其目清淨自然軌跡,化出億千名寶蓮華。

文殊師利安詳雅步,其心寂然則坐其上,不著佛身、佛體無想。心念:「世尊覺了一切,所志三昧號踰金剛。而學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法,則行越空無不慕三昧。」

於是,世尊見文殊師利及十方佛國菩薩大士坐訖悉定,修諸佛法,供養過去無數大聖。

文殊師利所見攝持心不怯弱,順佛道行處師子座。

時佛則告賢者阿難:「汝去遍令舍衛祇樹園中內外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信樂三寶佛眾僧,殖諸德本——行欲向城,悉使來集,今當說法。」

阿難受教,遍行宣命。比丘對曰:「吾等今夜見大瑞應,即時察知當講大法衍深要事,欲得往會不能自致。」

時阿難問:「何所妨礙?」

答曰:「皆見祇樹為水所溺,水青如璧,柔軟且清。不見樹木、屋室悉沒,惟見大光。以此之故不能自致。」於是阿難具以啟佛。

佛告阿難:「此比丘等閉隔不解,都無有水橫造水想。如此比丘無水謂有,不但齊是心意不開,無色痛癢思想生死之識,反謂有矣。不持信謂持、不奉法想奉、未致八等心想獲矣,道跡、往來、不還、無著之道亦復然矣,不成聲聞心念辦矣,不了緣覺心想致矣。汝復更往,重告來會。」

阿難受勅,一一令語如世尊教。還白佛言:「今四部眾皆來集會。」

於是,世尊告賢者目連:「汝至三千大千世界悉呼深學菩薩大士——被無極鎧,志求大乘——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龍、鬼神、犍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人與非人,使知今日有大法會,未聞之要。四部弟子、人與非人——或在天上、或處世間,皆以奉敬過去諸佛,志於大乘學住一道,心慕大慧妙尊最上巍巍無極——菩薩大士被巨德鎧,求利法義,精進不廢,悉使來會聽深妙法。」

目連受教承佛聖旨,自以道力如申臂頃,遍三千大千世界宣告:「如是有未甞法,當共普聽。」尋以神足還住佛前,白世尊曰:「宣告已周。」

爾時,四輩圍繞充滿四十萬里;諸天龍神住於虛空,五十萬里無空缺處。

爾時,文殊師利白世尊曰:「今四輩人悉來聚會,諸天龍神填於虛空,悉共一心叉手禮佛。皆觀如來威神之變,光耀暐曄靡不通達。眾會坐定,恭敬恭肅,願佛說法。」

於時世尊即尋欣笑,七寶蓮華從地踴出。蓮華之葉有無央數百千交露之帳,如大高車超天帝座,垂明月珠、赤珠、瓔珞、眾珍為幢,向於八方欲濟八難。一切眾會四輩弟子——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天龍神、犍沓惒等,人與非人悉坐其上,普察尊顏。

文殊師利所從菩薩大士之等,相好具足,威神巍巍,志同一類,在蓮華上一心叉手,恭敬元元察佛聖德,及文殊師利志求大道。

於是,文殊師利前白佛言:「今四輩眾、諸天龍神咸皆渴仰,願佛讚說不退轉輪離垢之法。此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天龍神無央數千,懷篤信想、奉法之想、志八等想,道跡、往來、不還、無著,聲聞、緣覺各興此想,是故世尊蠲除此念。何故如來光於持信至於奉法顯緣覺行?」

於是,世尊默然不應。

舍利弗白佛言:「唯然,大聖!吾於後夜寤起出屋,詣文殊師利。覩世尊室則欲進前,見十萬蓮華繞如來室,出大光明照於祇樹舍衛國城及三千大千剎土,聞洪法音伎樂之聲。惟佛解說此何感應?」

佛言:「今當講此不退轉輪,文殊師利俱共分別是之本瑞。」

阿難白佛:「今於後夜見大光明從軒牕入寤,從坐起出見祇洹為水所溺。水軟且清,不見樹木及與精舍,但見大光。此何感應?」

佛言:「今文殊師利當說深法不退轉輪是之本瑞。」

於是,世尊為賢者阿難說頌曰:

「此諸佛不我,  一乘而無上,
 其軟音勇勐,  因緣興問斯。
 是乘則清淨,  佛道無有上,
 普柔音勇勐,  今所興問斯;
 此乘無想念,  清淨離調戲,
 普軟音勇勐,  今所興問斯。
 普軟音所問,  救濟一切乘,
 非處無所成,  不起亦不滅。
 一切所諮嗟,  此不成道果,
 世尊為本無,  此教則成實。
 普軟音勇勐,  今所興問此,
 於此離響者,  一切聲平等。
 普軟音所問,  因動而有聲,
 其聲不可獲,  法無響無字;
 普軟音所問,  法聲等如風,
 離形無所立,  欲令度響著。
 阿難且聽是,  普音之所問,
 道正法時身,  塗想亦復空。
 諸佛等正覺,  空寂無有相,
 說設若不說,  一切法無住。
 平等覺無色,  道跡之所趣,
 獲來不還反,  此佛所說法。
 離形遠眾相,  如虛空無數,
 佛道如不著,  此為普音聞。
 過去當來佛,  於今亦復然,
 為現道慧意,  未甞見有塗。
 不可覩法界,  但以音聲耳,
 分別經本無,  此法乃為道。
 佈施度無極,  淨戒亦復然,
 忍辱度無極,  此說現佛道;
 精進度無極,  一心亦俱然,
 智慧度無極,  現道之慧明。
 佛善權方便,  神通度彼岸,
 假聲講佛道,  於俗無所著。
 為現三乘教,  宣揚說果聲,
 導師之所講,  隨順察本性。
 吾興五濁世,  知劣懈廢人,
 故為佛乘者,  使人成大聖。
 吾現四果音,  已成無著道,
 因音謂聲聞,  諸法無緣會。
 所謂眾合會,  教皆有所立,
 現在獲因緣,  故說目前法。
 羅漢謂聲聞,  因觀成緣覺,
 永不起法忍,  菩薩之所覩。
 其空無有想,  平等禪不願,
 三脫之門音,  以故說泥洹。
 不著於往古,  來現在亦然,
 十方之所興,  不起無所有。
 普音今所問,  法深妙無量,
 逮力之至誠,  不廢致果想。
 以專於一乘,  不想一切法,
 故啟問於佛,  德果之緣念。
 此三世平等,  空寂而無想,
 已度一切音,  不猗著佛道。
 猶如有二十,  江水之流沙,
 菩薩數如此,  普音之所化。
 從諸佛聽採,  菩薩所修行,
 三塗適平等,  讚揚入大乘。
 普音志勇勐,  為決除眾網,
 興著生德果,  故問吾道惠。
 此佛所建立,  修願亦如是,
 游演三乘等,  以濟勤苦患。
 普音志勇勐,  因為此等造,
 啟道師講法,  示菩薩道行。
 諸天億百千,  處空供養佛,
 志好於德果,  欲決此猶豫。
 其四輩比丘、  比丘尼居士,
 想著於德果,  故分別令解。
 普柔是以問,  拔除諸疑網,
 此諸菩薩會,  猶欲採此法。」

阿惟越致遮經持信品第二

於是,世尊說此偈已,賢者阿難前問佛言:「唯然,大聖!文殊師利今問如來不退轉輪乎?」

告曰:「如是。乃當講說不退轉輪耶。」

佛言:「阿難!諸佛世尊因不退轉為應說法。」

阿難又問:「最勝何緣轉持篤信至於緣覺?如來惟顯菩薩法乎?」

答曰:「如此。阿難當知,惟暢菩薩經典為上。所以者何?吾身故興五濁世,用懈廢者志懷羸劣。諸佛當以善權方便、隨時之宜講說經道,少有志樂微妙之訓,多慕卑劣。是以如來善權方便而為現法,開演大乘乃應本要;是以觀心順所發意而救度之。志若得入調柔安隱,無所造立苦樂得除。誘無從生,不起不滅,無為之安,漸向大慧一切之智。」於是世尊默而不語也。

爾時,阿難問文殊師利:「如來何故默而不言?」

答曰:「俗人少有信此法說。此諸羅漢無數百千心中愕然不解:『如來何故說此殊異經教?吾今目覩此四輩人心鬲狐疑,曷因如來演處,持信至於奉法緣覺有礙欲令進達此?』無數億諸天龍神咸共猶豫:『何因如來顯敘菩薩,道跡、往來、不還、無著緣覺之道?』無量菩薩億百千姟,不了世尊以菩薩道嘆詠執信至於奉法四果緣覺。一切江河、川流、泉源窒不通行,飛鳥在空不能進退,日月不前翳無光耀黯黮晝昏。所以者何?此法微妙難解如此,是故如來默然不言。」

彼時十萬蓮華繞佛室者,一切同聲咸共勸助:「唯然,世尊!講不退輪清淨方等經典之要,吾等常從九十二億百千姟佛聞此經慧,於斯佛土弘修是法。」

時舍利弗復前求哀:「惟願大聖演不退輪。吾今後夜與文殊師利俱游,等至十方無數佛土,聞諸佛世尊說是妙法。」

於時虛空中八十五億百千姟天自歸請求:「欲令如來說不退輪,吾等此土從九十二億百千姟佛諮受此法。」

賢者阿難復白佛言:「惟願加哀說不退輪。何因世尊諮嗟篤信奉法之義至於緣覺?此四輩人靜然無聲,欲聽世尊分別說之。今無央數百千之眾閉結不解何故?世尊光顯菩薩持信奉法至於緣覺,當決大疑。惟願如來興隆大哀,蠲除所滯,普共證明信此聖道。」

佛告阿難:「如是,如來、至真、等正覺不釋明證而說經道。」

阿難白佛:「何謂明證?」

眾祐答曰:「明證經籍及諸聽者然後說法。如來法力最明等覺,因其明證而為分別。阿難諦聽,善思念之。今為汝了如來所因,光美菩薩持信奉法至於緣覺。」於是阿難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言:「阿難!何因如來讚揚菩薩篤持信乎?於是菩薩開化無量不可計人,使立篤信得覩諸佛。

「已見大聖,不著佛身、色痛癢思想生死識,亦無所慕,五陰如空,是謂菩薩執持篤信。

「又,阿難!菩薩信諸法空、如來所說,等無有異。

「又,阿難!菩薩信成佛慧,心自念言:『何因致其平夷之智?了不見慧之所歸趣?』如是等觀,謂持篤信。

「又,菩薩不信五欲,獲致道力,是謂篤信。

「又,菩薩何緣調心分流法施,獨逮如來、至真、等正覺?其心澹然篤於法施,心懷此念是謂持信。

「又,菩薩一切所有皆能惠施,不惜身命勸助於道,不擇布恩無所矜悋。一切是福勸助於道,等造空觀不見菩薩,如是察正則謂為信。

「又,菩薩篤於佛道而心不荒,好寂寞法攘舍六情,不慕諸種志於聖軌。其不篤道開化立之,令順佛經勸使興樂、發大道意,不得彼心而無所著,等於法界。

「何謂知等惟言聲矣?等諸四大諸種叵獲,有信所作,萬物無常,苦空非身。則致此力信聖戒義,而無放逸清淨之禁。

「定意正受寂滅無為,信一切界悉歸空盡,身等無異,是則信根。

「如此等觀,不舍眾生,覩一切人法界同等,則不復見法界所在。所以者何?一切群黎究歸法界,假使篤信諸法如此,是謂持信。

「又,菩薩皆信眾生諸有欲貪亦不有受,猶空自然。不見眾生之所立居,省視一切蚑行喘息人物之類悉是泥洹。所以者何?眾生空故審實本無,故見眾生悉為泥洹。令無數人奉信如此,以是菩薩則謂持信。」

於是,佛頌曰:

「開化無數人,  令見無量佛,
 於彼無所著,  是則謂持信。
 信解一切法,  分別皆為空,
 篤樂如此教,  是則謂持信。
 志慕於道慧,  心常思於彼,
 吾已當因緣,  逮心所志明。
 於五樂之欲,  未甞信樂之,
 以得此信力,  是則謂持信。
 信於奉禁戒,  吾何因逮成,
 興行於法施,  猶如佛大聖。
 彼勇勐之士,  心信行佈施,
 志無所想報,  是則謂持信。
 敢有乞求者,  一切等心施,
 既興無施想,  是則謂持信。
 好樂於惠與,  一切無貪垢,
 皆已向聖道,  是則謂持信。
 蠲除於六情,  覩了無所求,
 以獲得法力,  是則謂持信。
 恭肅向於佛,  究竟心鮮潔,
 常篤於道法,  是則謂持信。
 遠舍於六病,  其心無所求,
 五陰以永除,  是則謂持信。
 若人不如道,  勸化令欣樂,
 不疑於佛法,  是則謂持信。
 若見歡喜者,  勸導其道意,
 自察心不得,  是則謂持信。
 慧平等六衰,  法界不差特,
 於土無所獲,  土界言聲耳。
 心常思終始,  若空無吾我,
 於慧有大力,  是則謂持信。
 好修聖禁戒,  清淨無放逸,
 戒定具足成,  是則謂持信。
 好樂寂然界,  眾生亦復然,
 彼為有至相,  是則謂持信。
 不舍一切人,  法界亦如是,
 計彼眾生種,  經界無思議。
 如法界無異,  是信乃為了,
 以故嘆篤信,  菩薩無所畏。
 眾生皆自然,  計了無住處,
 普了明法空,  彼處不可得。
 一切人無為,  其群黎亦空,
 此為寂泥洹,  故為一切顯。
 菩薩若勇勐,  解眾生如此,
 以故得名號,  稱揚於持信。
 行篤法如是,  嘆之為持信。
 阿難!當持是,  分別說亦然。
 阿難!吾因此,  遵行道無餘,
 是法成等覺,  菩薩演光明。

「如是,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以此之故,嘆立菩薩,則為持信。計視此義,善權方便而開導之。」


◎阿惟越致遮經奉法品第三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何因讚揚菩薩奉持法乎?菩薩於此存於佛道而不退轉。執持覺軌了了分別,不越法界。不可思議逮得經籍,所可總持常處不動,志順法句質一切疑;諸法自然無所猗著,所可總持不有依立,順於總持不專經本。志常樂聖欽敬道者,於一切法而無所受,以不受行乃為演說法。

「志性仁調,進止安隱,講寂然經,於此持法不猗不舍。一切自然則聖道相,以獲此義未嘗越失其身所行,體常堅住世非有處。

「何謂菩薩常覩察之?未嘗見此身安諦住,自順正法等於境界不去不來。作是解知,諸佛菩薩所可說法,逮得此籍清淨無垢,見一切法無合無散。

「覩諸經典忽然不現,所以不見諸法無為。以故不見,以不見法則無所持。知界虛空則演經籍,諸想自然不有調戲,無形清涼。

「離心無心,心不可得,設不可得,則為道心。而無去來講寂然行,不有言說無所慕求。於法如此無依因者,所以不猗不興法貌。常順經典是菩薩法,而無所著不生泥洹。

「彼說此義猶如顯致,不慕種姓以獲如此,舍諸種姓逮菩薩行無所得法。

「於諸往返不去、不來,一切諸慧無去來今,執信如是不動、不搖,不退、不舍,奉持諸法不急、不緩,是謂持法得菩薩道。既得聖行則無所得,以成如是菩薩大士,名曰奉法。」

佛於是頌曰:

「一切諸佛法,  未嘗有退轉,
 奉持經如此,  是則為持法。
 講諸佛佛法,  無想不自然,
 甚深不可得,  是則為持法。
 未嘗毀諸界,  法界無思議,
 以得致彼義,  則謂為持法。
 奉法慇勤慤,  諸佛之所行,
 其心無所著,  則謂為持法。
 所執無進退,  一切法自然,
 眾經無所著,  則謂為持法。
 不立於寂滅,  奉持履大跡,
 以隨順彼典,  則謂為持法。
 道常為法身,  慕求微妙說,
 棄捐於懈怠,  是則為持法。
 聽經則採受,  學思而翫習,
 性仁游居安,  是則為持法。
 常講澹然義,  執經而不著,
 得致無想行,  是則為持法。
 堅心立於道,  明智行無住,
 於身常無身,  彼解深如是。
 以致於空身,  法界則平等,
 無往亦無來,  分別身諸想。
 諸佛及菩薩,  所可講說法,
 普逮此經典,  是則為持法。
 一切法無為,  彼界甚清淨,
 以奉此經者,  是則為持法。
 廣察一切經,  適見便不見,
 若不見諸法,  彼則無所持。
 是諸界皆空,  則為講法界,
 自然離眾想,  無形不調戲。
 其心舍諸有,  志亦不可得,
 設不能逮心,  此念為最上。
 所志無有意,  講法寂然義,
 無言無所著,  是心乃為尊。
 以能奉此法,  所興不有著,
 不猗於諸界,  是則為持法。
 菩薩所奉法,  如是應經籍,
 不依無所舉,  示現無有造。
 如是行善訓,  順彼諸種姓;
 以得是義者,  故讚揚種姓。
 以殖於此姓,  謂為菩薩義,
 能順此總持,  是則為持法。
 了不見諸法,  一切無所趣,
 其若咸馳至,  亦不是彼法。
 當來亦無趣,  其解一切法,
 分別了總持,  不制不動搖。
 非舍無所追,  彼則興造法,
 不舉無所下,  總持樂於法。
 於諸法無法,  講說不有著,
 不得於諸經,  是則為持法。
 阿難!吾以故,  開演菩薩行,
 逮致微妙道,  是則讚諸法。
 阿難!吾以故,  歌頌奉法者,
 用人想道玄,  開導此等類。
 降此無數法,  菩薩之所讚,
 善權永安隱,  故嘆於此經。」

佛告阿難:「是故如來、至真、等正覺讚揚菩薩總持之法,此所現義亦善權方便。」

阿惟越致遮經八等品第四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何故讚揚菩薩八等之義?於此菩薩遠於八邪,獲致脫門而無所著。

「不猗八正,度凡夫法,立於道義,獲致中正,超於凡俗,願立道慧,不見得塗,出於邪逕,常住正觀,獲平等跡。離於貪身,願住道義,逮致佛身。除超人想,常思佛教,等心一切。

「遠眾生著,常處無猗,諸法悉斷。所以者何?法不可獲,身所崇力;離世俗籍,慕度世典;獲定法界。不逮道法、亦不離俗,釋有無義,遵修平夷。舍斷著想,去來現在心念無殊,不得道意。所以者何?等志一切遵修普慧,毒火、刀杖不能危身。

「悉舍諸界致於佛土,不離諸道立無去來,道所往來輒弘大安,故曰菩薩塗不有住。所以者何?佛道則空,是故無處。以無所住,刀不向身,無能害者,斯謂獲安。適逮此行,無學不學,亦非所求。不得聖賢,志未甞慕。以是之故,刀不能害,身無能動搖。一切道遵空,分別空慧,刀不能害。

「用弘大慈愍,於眾生得寂定界,逮澹然界。弘施非哀,棄捐瞋恚。其行慈者,則發明慧,以慈化世,成就大哀。不得人處,厥慈具足,刀不能傷。

「等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等於法界、平均之界,道無若干。不興識念,無有瞋恚,離於調戲,寂然無音。法界如此,度諸所有,菩薩造行,諸可專心。一切音聲所至到處,法莫有所奉,不住終始。

「群黎所趣但音聲耳,所為了了講法化者,有無說想與其言也。以舍我想度諸音聲,越於等邪,逮得是教。解一切法,言音聲耳,亦不獲法,莫有度者。是謂八等。未甞慕著一切音聲。」

佛於是頌曰:

「以住於八等,  逮致八解門,
 於八無所著,  是謂為八等。
 越八凡夫行,  得住於正議,
 不覩中間慧,  是謂為八等。
 超度俗夫行,  得住於佛道,
 於是無所獲,  是謂為八等。
 遠離眾邪見,  遵修於正見,
 獲致平等道,  是謂為八等。
 以除於貪己,  而立正聖道,
 逮致得佛身,  是謂為八等。
 棄捐眾生想,  常志修佛行,
 平均吾我人,  是謂為八等。
 得越眾生想,  住於無所處,
 諸法盡逝過,  是謂為八等。
 捐離於俗法,  奉修聖正教,
 而致寂然義,  是謂為八等。
 所去為俗法,  佛道亦如是,
 於此法無得,  是謂為八等。
 言有一本耳,  無有二元際,
 蠲除如此念,  是謂為八等。
 不處於中間,  無志斷著行,
 道慧如平一,  是謂為八等。
 不得過去心,  當來亦如是,
 平夷於現在,  是謂為八等。
 始無心所由,  其發道意者,
 此心不可獲,  何緣如致道?
 以入無所著,  如聖無可獲,
 以故刀與毒,  莫能危之者。
 脫離於五道,  眾相之所由,
 具足於往返,  是故謂無欺。
 道舍不周旋,  所言音聲耳,
 棄除諸響著,  是故不自欺。
 不得其所由,  從來亦如斯,
 去來惟音身,  但勸於學者。
 安化故有言,  其安亦復空,
 以應如此學,  故能不自欺。
 菩薩所翫習,  了學如此慧,
 一切無所斷,  是謂不自欺。
 彼不自貪己,  設有利刀刃,
 不能加害身,  莫有動搖者。
 普慈於一切,  樂道之大哀,
 捐除恚害心,  利刀莫能加。
 設有欲害者,  自計身空無,
 而致獲佛道,  刀則何緣傷?
 逮得澹然句,  棄除諸惡道,
 一切殃盡滅,  刀刃不能害。
 成就於明慧,  聖達無所乏,
 顯耀逮佛道,  以故刀不害。
 欲界及色界、  無色為三界,
 等同斯三界,  是故不自欺。
 等種成正覺,  不見名別異,
 無陰豈所淨,  清淨遠調戲。
 入斯平等跡,  故曰為菩薩,
 若著音聲者,  無離於五道。
 雖言至法界,  講其無所去,
 以逮不住忍,  謂之為八等。
 分別諸響應,  講說寂然法,
 無念非有名,  故謂為八等。
 除釋一切音,  而得無聲界,
 不著一切響,  是謂為八等。
 因聲解諸法,  一切法自然,
 諸法無有名,  不見有度者。
 阿難!我是故,  讚揚正八等,
 義響而趣斯,  是亦無所獲。」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嘆美菩薩演八等聲,斯議所趣權慧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經道跡品第五

佛復告阿難:「如來何故諮嗟菩薩為道跡乎?軌能通流至於佛心,菩薩住此,諸所興造永無所立。不進、不懈,度一切法,逮於佛流。不著仁慧,非猗於法,無所著行,而弗有處。

「具足妙行得獲聖跡,精進菩薩其力堅強,心慈忍辱未甞懈怠,捐除慢惰慕求妙道。世遵最上,不著聖行,亦無所住。

「存在斯道而求諸法,其所索者永無可獲,未甞動搖。雖住於道,計聖生死,佛慧平等,棄離眾樂。而等陰蓋,滅除一切貪身邪見,勤修觀佛。

「察彼精進以覩聖軌,悉除諸想超度吾我,是謂道跡。不著佛路,得無為覺;不疑聖慧、佛之戒禁。不猗於世、不覩其戒,以無所見,則不有求。戒莫而慕除釋三結,正住三界乃獲大安。

「護眾生想,不猗不塗,舍一切著,乃得佛道,致寂然跡。不計身命,一切所有,施而無惜。諸根常悅,捐除恚色。遵修聖行,雖以惠與,無所放施,救群生隘。既有所度,不住無為。越一切想,興無念法,棄捐人想,而逮斯慧。

「不懼眾會,論於寂滅。用淨佛道,超度諸難,不畏生死。所以者何?逮澹然法而無瑕穢,聖化妙安。知無往來,鋤眾類想,但正道明志清淨行。」

時佛而頌曰:

「講論彼道跡,  佛聖無思議,
 計眾有住者,  則為道所持。
 聖慧最上安,  不猗眾想網,
 空寂不有住,  於彼無所得。
 以獲斯道者,  菩薩志堅強,
 惟趣是聖教,  世尊無有上。
 志道不有貪,  心常採大慧,
 以是為道跡,  不猗無所著。
 所謂生死想,  佛念亦如是,
 具足正平等,  是謂解道跡。
 無有眾陰蓋,  演析於道法,
 是故除一切,  了斯為道跡。
 眾生皆猗身,  興心觀佛道,
 其意志所察,  常覩於聖路。
 身本時興結,  凶危想有我,
 以故無塵埃,  不著於佛道。
 初志懷狐疑,  將無不得佛,
 以釋斯猶豫,  正立於佛道。
 假使識於戒,  及佛所演禁,
 蠲除諸戒想,  無應不應禁。
 超度於三結,  等住於三界,
 則獲致佛道,  分別眾生想。
 習空明軌跡,  而願求大慧,
 逮志聖寂然,  不著於佛道。
 常舍心佈施,  棄捐瞋恚色,
 以故無有命,  存道無放逸。
 一切不矜悁,  救濟眾惱患,
 是故謂道跡,  住處於上路。
 未甞興諸想,  當習無所著,
 斯已而不懼,  不游無禁戒。
 若習諸經籍,  善權舍諸求,
 覺了眾音響,  處世無所畏。
 設至於眾會,  則不有諸難,
 便唱澹然法,  淨治於聖道。
 造時興人想,  以解自然行,
 用無強著故,  則舍眾畏難。
 若舍眾患害,  便不畏終始,
 逮得淨然道,  離垢安最上。
 等了惡道休,  斯以無所懼,
 平等上聖軌,  道恩則不離。
 斯即菩薩法,  為現道跡事,
 用懈廢劣人,  導利彼故說。
 以微妙善權,  講論佛聖道,
 若入菩薩者,  是已為唱導。
 導師所演法,  常合善方便,
 本行亦若茲,  志慕於佛道。
 我是故,阿難!  分別說道跡,
 矇冥如意塞,  多想求如此。
 為說不能解,  愚騃心冥冥,
 謗訕慧精進,  聽諸志深要。
 阿難!吾是故,  嘆美於道跡,
 設了菩薩無,  是輩能解耳。
 無數百千籍,  訓化於道跡,
 履軌之音聲,  為現佛道明。」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光耀菩薩謂為道跡,當知是義善權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經往來品第六

佛復告阿難:「如來何故暢說菩薩為往來乎?於是菩薩入於佛道不可思慧,志求聖覺無量因緣。於諸憒閙無所興造,設致大道,慧斷諸緣,慕索佛明。求不亂禪,越一切定,釋諸塵埃,乃逮致法。等佛典籍,了一切經,惟求此義——如來所護道德之明。人未嘗動,無所轉移,則為法界。

「憂念眾生心閉意塞、遭眾苦患、不了經典,慕求佛道,立之此慧。而志大明根力、覺意,脫門正受,分別是義。『吾身如何開化眾人,令慕佛道?』常以此明勸化道場,而求佛眼心無陰蓋。若入正觀導利世間,所志慧因諸聖之上。其不了慧,一切諸法之所歸趣明不可獲,以是之聖,不求眾生便當立之。

「於此諸慧了法無處,以故當來覩群萌界,求無上處,慕於不念,非得彼界。不來不往,成就眾生,往亦不往。開化人民了黎民處,分別此義隨其開化,覩是諸法,一切眾生皆存法界。察以不見,等御法界,則省一切。經典平夷觀於大道,以佛聖慧不得人無了人道等,求如是像。

「無持之慧,離垢塵埃,故慧無非處。其以無慧求大明軌不可望聖,是慧慧中之大明慧。不有諸求,求亦無所慕,是謂聖明之智。菩薩所行能得是者,以故求來此謂往來。」

於是頌曰:

「此智有往返,  佛慧難思議,
 是故謂往來,  志求於佛道。
 開化多因緣,  乃成於佛路,
 是事順慧均,  慕求不復還。
 不猗一切禪,  勸化諸塵埃,
 欲救濟斯等,  具足於往來。
 佛經平等法,  分別人無相,
 曉了如本無,  已故謂往返。
 所可獲法者,  達了一切慧,
 吾亦當獲是,  欲求所住處。
 未嘗動眾生,  及計諸法界,
 故謂於往來,  不近所歸處。
 憂念無數人,  少智既遭患,
 欲立於斯慧,  則求佛大道。
 根力及覺意,  講詠三脫禪,
 分別斯義已,  故求佛聖道。
 志慕於道場,  過去佛所猗,
 故謂為往來,  則立存大聖。
 慕樂慈愍眼,  佛眼無思議,
 是故為往來,  慕於佛大道。
 諸佛之聖求,  世尊微妙義,
 自志斯深慧,  一切智最上。
 明智之所了,  一切法之歸,
 其慧不可得,  及以求道者。
 濟之無數人,  立之於上慧,
 以故為往來,  來者有所求。
 懷來覩佛界,  人界不思議,
 故以為往來,  於彼救眾生;
 省察眾生界,  求之不可得,
 故以為往來,  慕心於法界。
 群黎無所趣,  及一切人界,
 若曉了彼處,  順所游分別。
 覩一切諸法,  見以則不現,
 常一心定意,  求佛大聖道。
 如是微妙慧,  無垢而清淨,
 而明所分別,  其智不可獲。
 菩薩所欣樂,  開化於眾生,
 則獲彼明智,  何緣來至此?
 吾是故,阿難!  論講於往來,
 為少智之人,  覩示所興念。
 吾是故,阿難!  論說於往來,
 人懷精進者,  爾乃曉了此。
 有德者分別,  解深妙之義,
 能獲於斯德,  速得成大道。」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頒宣菩薩為往來,當知是義亦是善權方便也。」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Page 5 of 7 < 1 2 3 4 5 6 7 >



板主:  deepblue 
Google 搜尋
七嘴八舌
Facebook 塗鴉牆
最新議題
遲早都得還
by rblin
03:09
請問如何才能讓夫妻感情更好?
by hongrong51
14:44
對自己最大的救護
by rblin
03:05
新的辦公房風水如何?
by ameliel
2024-05-22 17:21:06
眾裡尋他千百度
by rblin
2024-05-22 03:01:38
歐洲注定要失敗?以歐洲為世。
by CHC
2024-05-21 10:34:40
什麼時候可以轉換到理想的工作
by lyfg
2024-05-21 09:55:58
人生得意事十常七八
by rblin
2024-05-21 03:02:24
5/16應徵的工作能上嗎?
by 禾平
2024-05-20 20:31:26
賴總統和台灣國運
by juya
2024-05-20 15:16:25
最新使用者
derick, WolfTsai197802XXXX, a8565, 哈尼尼, 6287194362
81753 註冊使用者
討論區統計
81753 使用者
54 討論區
220946 議題
2142413 文章

最高線上使用者: 1162 @ 2018-05-29 02:51:45

本站是個命理討論的園地,如果您要問命,請務必詳閱各板板規,遵守發問規則,不要只留個生日或是命盤, 其他什麼都沒提。貼命盤的方法請特別注意算完命盤後的文字說明,不要貼個沒人看懂歪七扭八的命盤, 貼錯命盤及未遵守板規者,文章很有可能被不預警刪除 另外,如果您提了問題,而有人回覆的話,不論對與錯,請務必多上來回應論命者, 我們不歡迎那種提了問題就等人回答,也不回應的人。我們需要的是,「良好的互動」及「長期的追蹤」。
本站大多數的討論區都得要註冊才能發言,您若是要張貼討論,請務必註冊為使用者, 如果您忘了您的密碼,請在登入」的畫面, 輸入您的帳號,再按一下我忘記我的密碼了」, 此時系統會寄一封信到您當時註冊的 Email 信箱裡面, 裡面則附有一個臨時密碼,請您拿到密碼後用此臨時密碼登入。登入之後可以在 編輯個人檔案」裡面修改成您習慣的密碼。
本站推薦瀏覽器: Firefox Chrome Safari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