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部

貼文者 : : hui

法華部 - 2023-12-09 11:34:18

1.妙法蓮花經
貼文者 : : hui

壹.大乘妙法蓮華經 - 2023-12-09 11:45:16

壹.妙法蓮花經
御製大乘妙法蓮華經序

昔如來於耆闍崛山中,與大阿羅漢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無量等眾,演說大乘真經,名無量義。是時天雨寶華布濩充滿,慧光現瑞洞燭幽顯,普佛世界六種震動,一切人天得未曾有,咸皆歡喜讚歎,以為是經乃諸佛如來祕密之藏,神妙叵測,廣大難名,所以拔滯溺之沈流,拯昏迷之失性,功德弘遠莫可涯涘。泝求其源,肇彼竺乾流於震旦,爰自西晉沙門竺法護者初加翻譯,名曰正法華;暨東晉龜茲三藏法師鳩摩羅什重翻,名曰妙法蓮華;至隋天竺沙門闍那笈多所翻者,亦名妙法。雖三經文理重沓互陳,而惟三藏法師獨得其旨。第歷世既遠不無訛謬,匪資刊正漸致多疑,用是特加讐校,仍命鏤梓以廣其傳。

嗚呼!如來愍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歷劫纏繞無有出期,乃為此大事因緣現世,敷暢妙旨,作殊勝方便,俾皆得度脫超登正覺,此誠濟海之津梁而燭幽之慧炬也。善男子、善女人,一切眾生,能秉心至誠持誦佩服頂禮供養,即離一切苦惱,除一切業障,解一切生死之厄。不啻如飢之得食,如渴之得飲,如寒之得火,如熱之得涼,如貧之得寶,如病之得醫,如子之得母,如渡之得舟,其為快適欣慰,有不可言。

噫!道非經無以寓,法非經無以傳。緣經以求法,緣法以悟道,方識是經之旨清淨微妙第一希有。遵之者則身臻康泰,諸種善根圓滿具足,如蓮華出水不染淤泥,即得五蘊皆空、六根清淨,遄躋上善以成於正覺者不難矣。苟或沈迷膠固,甘心墮落絕滅善根,則身罹苦趣,輪回於生死之域者,其有紀極哉?雖然善惡兩途由人所趨,為善獲吉,為惡獲凶,幽明果報不爽錙銖。觀於是經者,尚戒之哉!尚勉之哉!

永樂十八年四月十七日

[2]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3]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蘊結大夏,出彼千齡。東傳震旦,三百餘載。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燉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4]龜茲沙門鳩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宗尚,皆弘秦本。自餘支品、別偈,不無其流,具如序曆,故所非述。

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別;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豈非教被乘時,無足覈其高會。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儔;五百授記,俱崇密化之跡。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朽宅通入大之文軌,化城引昔緣之不墜,繫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5]詞義宛然,喻陳惟遠。自非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沈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將非機教相扣,並智勝之遺塵;聞而深敬,俱威王之餘勣。輒於經首,序而綜之。庶得早淨六根,仰慈尊之嘉會;速成四德,趣樂土之玄猷。弘贊莫窮,永貽諸後。云爾。

貼文者 : : hui

一 .妙法蓮花經卷一 - 2023-12-09 11:51:49

.
貼文者 : : hui

二.妙法蓮花經卷二 - 2023-12-09 12:16:37

.
貼文者 : : hui

1.序品第一 - 2023-12-09 12:18:09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序品第一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奉 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迦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旃延。阿[少/兔]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復有學無學二千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植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鉢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騫馱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於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於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 導師何故 眉間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羅 曼殊沙華 栴檀香風 悅可眾心

以是因緣 地皆嚴淨 而此世界 六種震動

時四部眾 咸皆歡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間光明 照於東方 萬八千土 皆如金色

從阿鼻獄 上至有頂 諸世界中 六道眾生

生死所趣 善惡業緣 受報好醜 於此悉見

又睹諸佛 聖主師子 演說經典 微妙第一

其聲清淨 出柔軟音 教諸菩薩 無數億萬

梵音深妙 令人樂聞 各於世界 講說正法

種種因緣 以無量喻 照明佛法 開悟眾生

若人遭苦 厭老病死 為說涅槃 盡諸苦際

若人有福 曾供養佛 志求勝法 為說緣覺

若有佛子 修種種行 求無上慧 為說淨道

文殊師利 我住於此 見聞若斯 及千億事

如是眾多 今當略說 我見彼土 恆沙菩薩

種種因緣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銀珊瑚

真珠摩尼 硨磲碼碯 金剛諸珍 奴婢車乘

寶飾輦輿 歡喜布施 迴向佛道 願得是乘

三界第一 諸佛所歎 或有菩薩 駟馬寶車

欄楯華蓋 軒飾布施 復見菩薩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無上道 又見菩薩 頭目身體

欣樂施與 求佛智慧 文殊師利 我見諸王

往詣佛所 問無上道 便捨樂土 宮殿臣妾

剃除鬚髮 而被法服 或見菩薩 而作比丘

獨處閒靜 樂誦經典 又見菩薩 勇猛精進

入於深山 思惟佛道 又見離欲 常處空閒

深修禪定 得五神通 又見菩薩 安禪合掌

以千萬偈 讚諸法王 復見菩薩 智深志固

能問諸佛 聞悉受持 又見佛子 定慧具足

以無量喻 為眾講法 欣樂說法 化諸菩薩

破魔兵眾 而擊法鼓 又見菩薩 寂然宴默

天龍恭敬 不以為喜 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 令入佛道 又見佛子 未嘗睡眠

經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見具戒 威儀無缺

淨如寶珠 以求佛道 又見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見菩薩 離諸戲笑 及癡眷屬 親近智者

一心除亂 攝念山林 億千萬歲 以求佛道

或見菩薩 肴膳飲食 百種湯藥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價值千萬 或無價衣 施佛及僧

千萬億種 栴檀寶舍 眾妙臥具 施佛及僧

清淨園林 華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種種微妙 歡喜無厭 求無上道

或有菩薩 說寂滅法 種種教詔 無數眾生

或見菩薩 觀諸法性 無有二相 猶如虛空

又見佛子 心無所著 以此妙慧 求無上道

文殊師利 又有菩薩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又見佛子 造諸塔廟 無數恆沙 嚴飾國界

寶塔高妙 五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 各千幢旛 珠交露幔 寶鈴和鳴

諸天龍神 人及非人 香華伎樂 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 諸佛子等 為供舍利 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

佛放一光 我及眾會 見此國界 種種殊妙

諸佛神力 智慧希有 放一淨光 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願決眾疑

四眾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 決疑令喜 何所饒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為欲說此 為當授記

示諸佛土 眾寶嚴淨 及見諸佛 此非小緣

文殊當知 四眾龍神 瞻察仁者 為說何等

爾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植諸善本。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跏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震動。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見是諸佛土。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六十小劫。不起於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修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淨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燃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數劫 有佛人中尊 號日月燈明

世尊演說法 度無量眾生 無數億菩薩 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時 所生八王子 見大聖出家 亦隨修梵行

時佛說大乘 經名無量義 於諸大眾中 而為廣分別

佛說此經已 即於法座上 跏趺坐三昧 名無量義處

天雨曼陀華 天鼓自然鳴 諸天龍鬼神 供養人中尊

一切諸佛土 即時大震動 佛放眉間光 現諸希有事

此光照東方 萬八千佛土 示一切眾生 生死業報處

有見諸佛土 以眾寶莊嚴 琉璃頗梨色 斯由佛光照

及見諸天人 龍神夜叉眾 乾闥緊那羅 各供養其佛

又見諸如來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嚴甚微妙

如淨琉璃中 內現真金像 世尊在大眾 敷演深法義

一一諸佛土 聲聞眾無數 因佛光所照 悉見彼大眾

或有諸比丘 在於山林中 精進持淨戒 猶如護明珠

又見諸菩薩 行施忍辱等 其數如恆沙 斯由佛光照

又見諸菩薩 深入諸禪定 身心寂不動 以求無上道

又見諸菩薩 知法寂滅相 各於其國土 說法求佛道

爾時四部眾 見日月燈佛 現大神通力 其心皆歡喜

各各自相問 是事何因緣 天人所奉尊 適從三昧起

讚妙光菩薩 汝為世間眼 一切所歸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說法 唯汝能證知 世尊既讚歎 令妙光歡喜

說是法華經 滿六十小劫 不起於此座 所說上妙法

是妙光法師 悉皆能受持 佛說是法華 令眾歡喜已

尋即於是日 告於天人眾 諸法實相義 已為汝等說

我今於中夜 當入於涅槃 汝一心精進 當離於放逸

諸佛甚難值 億劫時一遇 世尊諸子等 聞佛入涅槃

各各懷悲惱 佛滅一何速 聖主法之王 安慰無量眾

我若滅度時 汝等勿憂怖 是德藏菩薩 於無漏實相

心已得通達 其次當作佛 號曰為淨身 亦度無量眾

佛此夜滅度 如薪盡火滅 分布諸舍利 而起無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數如恆沙 倍復加精進 以求無上道

是妙光法師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廣宣法華經

是諸八王子 妙光所開化 堅固無上道 當見無數佛

供養諸佛已 隨順行大道 相繼得成佛 轉次而授記

最後天中天 號曰燃燈佛 諸仙之導師 度脫無量眾

是妙光法師 時有一弟子 心常懷懈怠 貪著於名利

求名利無厭 多遊族姓家 棄捨所習誦 廢忘不通利

以是因緣故 號之為求名 亦行眾善業 得見無數佛

供養於諸佛 隨順行大道 具六波羅蜜 今見釋師子

其後當作佛 號名曰彌勒 廣度諸眾生 其數無有量

彼佛滅度後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師者 今則我身是

我見燈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說法華經

今相如本瑞 是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發實相義

諸人今當知 合掌一心待 佛當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 令盡無有餘

貼文者 : : hui

2.方便品第二 - 2023-12-09 12:19:40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方便品第二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 一切眾生類 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 及佛諸餘法 無能測量者

本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 甚深微妙法 難見難可了

於無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 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餘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眾 信力堅固者 諸佛弟子眾 曾供養諸佛

一切漏已盡 住是最後身 如是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正使滿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餘諸弟子 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 新發意菩薩 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葦 充滿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 於恆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恆沙 一心共思求 亦復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 無漏不思議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唯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當知 諸佛語無異

於佛所說法 當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告諸聲聞眾 及求緣覺乘 我令脫苦縛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勤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殷勤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有疑。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勤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 久乃說是法 自說得如是 力無畏三昧

禪定解脫等 不可思議法 道場所得法 無能發問者

我意難可測 亦無能問者 無問而自說 稱歎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諸佛之所得 無漏諸羅漢 及求涅槃者

今皆墮疑網 佛何故說是 其求緣覺者 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 及乾闥婆等 相視懷猶豫 瞻仰兩足尊

是事為云何 願佛為解說 於諸聲聞眾 佛說我第一

我今自於智 疑惑不能了 為是究竟法 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願出微妙音 時為如實說

諸天龍神等 其數如恆沙 求佛諸菩薩 大數有八萬

又諸萬億國 轉輪聖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聞具足道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 惟說願勿慮 是會無量眾 有能敬信者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慢者 聞必不敬信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 願說第一法 我為佛長子 惟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眾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聽受佛語 我等千二百 及餘求佛者

願為此眾故 惟垂分別說 是等聞此法 則生大歡喜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故。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妒。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上慢 優婆塞我慢 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眾等 其數有五千 不自見其過 於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疵 是小智已出 眾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尠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眾無枝葉 唯有諸貞實

舍利弗善聽 諸佛所得法 無量方便力 而為眾生說

眾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干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

或說修多羅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說於因緣

譬喻并祇夜 優波提舍經 鈍根樂小法 貪著於生死

於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 眾苦所惱亂 為是說涅槃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隨順眾生說 入大乘為本 以故說是經

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為說大乘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於一偈 皆成佛無疑 十方佛土中 唯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於世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眾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 自證無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於一人 我則墮慳貪 此事為不可

若人信歸佛 如來不欺誑 亦無貪嫉意 斷諸法中惡

故佛於十方 而獨無所畏 我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

無量眾所尊 為說實相印 舍利弗當知 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眾 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 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眾生 皆令入佛道 若我遇眾生 盡教以佛道

無智者錯亂 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眾生 未曾修善本

堅著於五欲 癡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 墜墮三惡道

輪迴六趣中 備受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 眾苦所逼迫 入邪見稠林 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捨

我慢自矜高 諂曲心不實 於千萬億劫 不聞佛名字

亦不聞正法 如是人難度 是故舍利弗 我為設方便

說諸盡苦道 示之以涅槃 我雖說涅槃 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

我有方便力 開示三乘法 一切諸世尊 皆說一乘道

今此諸大眾 皆應除疑惑 諸佛語無異 唯一無二乘

過去無數劫 無量滅度佛 百千萬億種 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 種種緣譬喻 無數方便力 演說諸法相

是諸世尊等 皆說一乘法 化無量眾生 令入於佛道

又諸大聖主 知一切世間 天人群生類 深心之所欲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若有眾生類 值諸過去佛

若聞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精進禪智等 種種修福慧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 若人善軟心

如是諸眾生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 供養舍利者

起萬億種塔 金銀及頗梨 硨磲與碼碯 玫瑰琉璃珠

清淨廣嚴飾 莊校於諸塔 或有起石廟 栴檀及沈水

木櫁并餘材 甎瓦泥土等 若於曠野中 積土成佛廟

乃至童子戲 聚沙為佛塔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刻雕成眾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 鍮鉐赤白銅 白鑞及鉛錫 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畫作佛像 百福莊嚴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 度脫無量眾 若人於塔廟 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旛蓋 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 擊鼓吹角貝

簫笛琴箜篌 琵琶鐃銅鈸 如是眾妙音 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 歌唄頌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 供養於畫像 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 或復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 或復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自成無上道 廣度無數眾

入無餘涅槃 如薪盡火滅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於諸過去佛 在世或滅度

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 未來諸世尊 其數無有量

是諸如來等 亦方便說法 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

度脫諸眾生 入佛無漏智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諸佛本誓願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眾生 亦同得此道

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 導師方便說

天人所供養 現在十方佛 其數如恆沙 出現於世間

安隱眾生故 亦說如是法 知第一寂滅 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知眾生諸行 深心之所念

過去所習業 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 以種種因緣

譬喻亦言辭 隨應方便說 今我亦如是 安隱眾生故

以種種法門 宣示於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眾生性欲

方便說諸法 皆令得歡喜 舍利弗當知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眾生 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 相續苦不斷

深著於五欲 如犛牛愛尾 以貪愛自蔽 盲瞑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 及與斷苦法 深入諸邪見 以苦欲捨苦

為是眾生故 而起大悲心 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

於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眾生諸根鈍 著樂癡所盲 如斯之等類 云何而可度

爾時諸梵王 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并餘諸天眾 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 請我轉法輪

我即自思惟 若但讚佛乘 眾生沒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墜於三惡道 我寧不說法 疾入於涅槃

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三乘

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 得是無上法 隨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為諸眾生類 分別說三乘

少智樂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別說諸果

雖復說三乘 但為教菩薩 舍利弗當知 我聞聖師子

深淨微妙音 稱南無諸佛 復作如是念 我出濁惡世

如諸佛所說 我亦隨順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羅奈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為五比丘說

是名轉法輪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羅漢 法僧差別名

從久遠劫來 讚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盡 我常如是說

舍利弗當知 我見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無量千萬億

咸以恭敬心 皆來至佛所 曾從諸佛聞 方便所說法

我即作是念 如來所以出 為說佛慧故 今正是其時

舍利弗當知 鈍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無畏 於諸菩薩中 正直捨方便 但說無上道

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 千二百羅漢 悉亦當作佛

如三世諸佛 說法之儀式 我今亦如是 說無分別法

諸佛興出世 懸遠值遇難 正使出於世 說是法復難

無量無數劫 聞是法亦難 能聽是法者 斯人亦復難

譬如優曇華 一切皆愛樂 天人所希有 時時乃一出

聞法歡喜讚 乃至發一言 則為已供養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 過於優曇花 汝等勿有疑 我為諸法王

普告諸大眾 但以一乘道 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汝等舍利弗 聲聞及菩薩 當知是妙法 諸佛之秘要

以五濁惡世 但樂著諸欲 如是等眾生 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有慚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當為如是等 廣讚一乘道

舍利弗當知 諸佛法如是 以萬億方便 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 諸佛世之師

隨宜方便事 無復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hui

3.譬喻品第三 - 2023-12-09 12:27:51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3.譬喻品第三


爾時舍利弗踊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踊躍。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世尊。我常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 疑網皆已除

昔來蒙佛教 不失於大乘 佛音甚希有 能除眾生惱

我已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 我處於山谷 或在林樹下

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 云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無漏法 不能於未來 演說無上道

金色三十二 十力諸解脫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 見佛在大眾 名聞滿十方 廣饒益眾生

自惟失此利 我為自欺誑 我常於日夜 每思惟是事

欲以問世尊 為失為不失 我常見世尊 稱讚諸菩薩

以是於日夜 籌量如是事 今聞佛音聲 隨宜而說法

無漏難思議 令眾至道場 我本著邪見 為諸梵志師

世尊知我心 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 於空法得證

爾時心自謂 得至於滅度 而今乃自覺 非是實滅度

若得作佛時 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眾 龍神等恭敬

是時乃可謂 永盡滅無餘 佛於大眾中 說我當作佛

聞如是法音 疑悔悉已除 初聞佛所說 心中大驚疑

將非魔作佛 惱亂我心耶 佛以種種緣 譬喻巧言說

其心安如海 我聞疑網斷 佛說過去世 無量滅度佛

安住方便中 亦皆說是法 現在未來佛 其數無有量

亦以諸方便 演說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 從生及出家

得道轉法輪 亦以方便說 世尊說實道 波旬無此事

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 我墮疑網故 謂是魔所為

聞佛柔軟音 深遠甚微妙 演暢清淨法 我心大歡喜

疑悔永已盡 安住實智中 我定當作佛 為天人所敬

轉無上法輪 教化諸菩薩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植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恆為諸佛之所稱歎。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復如是。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 成佛普智尊 號名曰華光 當度無量眾

供養無數佛 具足菩薩行 十力等功德 證於無上道

過無量劫已 劫名大寶嚴 世界名離垢 清淨無瑕穢

以琉璃為地 金繩界其道 七寶雜色樹 常有華果實

彼國諸菩薩 志念常堅固 神通波羅蜜 皆已悉具足

於無數佛所 善學菩薩道 如是等大士 華光佛所化

佛為王子時 棄國捨世榮 於最末後身 出家成佛道

華光佛住世 壽十二小劫 其國人民眾 壽命八小劫

佛滅度之後 正法住於世 三十二小劫 廣度諸眾生

正法滅盡已 像法三十二 舍利廣流布 天人普供養

華光佛所為 其事皆如是 其兩足聖尊 最勝無倫匹

彼即是汝身 宜應自欣慶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大眾。見舍利弗於佛前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踊躍無量。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迴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奈初轉法輪。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於波羅奈 轉四諦法輪 分別說諸法 五眾之生滅

今復轉最妙 無上大法輪 是法甚深奧 少有能信者

我等從昔來 數聞世尊說 未曾聞如是 深妙之上法

世尊說是法 我等皆隨喜 大智舍利弗 今得受尊記

我等亦如是 必當得作佛 於一切世間 最尊無有上

佛道叵思議 方便隨宜說 我所有福業 今世若過世

及見佛功德 盡迴向佛道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牆壁隤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欻然火起。焚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机案。從舍出之。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狹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踊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婉筵。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恆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捨於方便。為諸眾生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麤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歎。自在無繫。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 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 而復頓弊

堂舍高危 柱根摧朽 梁棟傾斜 基陛隤毀

墻壁圮坼 泥塗阤落 覆苫亂墜 椽梠差脫

周障屈曲 雜穢充遍 有五百人 止住其中

鴟梟鵰鷲 烏鵲鳩鴿 蚖蛇蝮蠍 蜈蚣蚰蜒

守宮百足 鼬貍鼷鼠 諸惡蟲輩 交橫馳走

屎尿臭處 不淨流溢 蜣蜋諸蟲 而集其上

狐狼野干 咀嚼踐踏 嚌齧死屍 骨肉狼藉

由是群狗 競來搏撮 飢羸慞惶 處處求食

鬥諍摣掣 啀喍嘷吠 其舍恐怖 變狀如是

處處皆有 魑魅魍魎 夜叉惡鬼 食噉人肉

毒蟲之屬 諸惡禽獸 孚乳產生 各自藏護

夜叉競來 爭取食之 食之既飽 惡心轉熾

鬥諍之聲 甚可怖畏 鳩槃荼鬼 蹲踞土埵

或時離地 一尺二尺 往返遊行 縱逸嬉戲

捉狗兩足 撲令失聲 以腳加頸 怖狗自樂

復有諸鬼 其身長大 裸形黑瘦 常住其中

發大惡聲 叫呼求食 復有諸鬼 其咽如針

復有諸鬼 首如牛頭 或食人肉 或復噉狗

頭髮蓬亂 殘害凶險 飢渴所逼 叫喚馳走

夜叉餓鬼 諸惡鳥獸 飢急四向 窺看窗牖

如是諸難 恐畏無量 是朽故宅 屬於一人

其人近出 未久之間 於後宅舍 忽然火起

四面一時 其燄俱熾 棟梁椽柱 爆聲震裂

摧折墮落 牆壁崩倒 諸鬼神等 揚聲大叫

鵰鷲諸鳥 鳩槃荼等 周慞惶怖 不能自出

惡獸毒蟲 藏竄孔穴 毗舍闍鬼 亦住其中

薄福德故 為火所逼 共相殘害 飲血噉肉

野干之屬 并已前死 諸大惡獸 競來食噉

臭煙熢[火*孛] 四面充塞 蜈蚣蚰蜒 毒蛇之類

為火所燒 爭走出穴 鳩槃荼鬼 隨取而食

又諸餓鬼 頭上火燃 飢渴熱惱 周慞悶走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災 眾難非一

是時宅主 在門外立 聞有人言 汝諸子等

先因遊戲 來入此宅 稚小無知 歡娛樂著

長者聞已 驚入火宅 方宜救濟 令無燒害

告喻諸子 說眾患難 惡鬼毒蟲 災火蔓延

眾苦次第 相續不絕 毒蛇蚖蝮 及諸夜叉

鳩槃荼鬼 野干狐狗 鵰鷲鴟梟 百足之屬

飢渴惱急 甚可怖畏 此苦難處 況復大火

諸子無知 雖聞父誨 猶故樂著 嬉戲不已

是時長者 而作是念 諸子如此 益我愁惱

今此舍宅 無一可樂 而諸子等 耽湎嬉戲

不受我教 將為火害 即便思惟 設諸方便

告諸子等 我有種種 珍玩之具 妙寶好車

羊車鹿車 大牛之車 今在門外 汝等出來

吾為汝等 造作此車 隨意所樂 可以遊戲

諸子聞說 如此諸車 即時奔競 馳走而出

到於空地 離諸苦難 長者見子 得出火宅

住於四衢 坐師子座 而自慶言 我今快樂

此諸子等 生育甚難 愚小無知 而入險宅

多諸毒蟲 魑魅可畏 大火猛燄 四面俱起

而此諸子 貪樂嬉戲 我已救之 令得脫難

是故諸人 我今快樂 爾時諸子 知父安坐

皆詣父所 而白父言 願賜我等 三種寶車

如前所許 諸子出來 當以三車 隨汝所欲

今正是時 惟垂給與 長者大富 庫藏眾多

金銀琉璃 硨磲碼碯 以眾寶物 造諸大車

莊校嚴飾 周匝欄楯 四面懸鈴 金繩交絡

真珠羅網 張施其上 金華諸纓 處處垂下

眾綵雜飾 周匝圍繞 柔軟繒纊 以為茵褥

上妙細[疊*毛] 價值千億 鮮白淨潔 以覆其上

有大白牛 肥壯多力 形體姝好 以駕寶車

多諸儐從 而侍衛之 以是妙車 等賜諸子

諸子是時 歡喜踊躍 乘是寶車 遊於四方

嬉戲快樂 自在無礙 告舍利弗 我亦如是

眾聖中尊 世間之父 一切眾生 皆是吾子

深著世樂 無有慧心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 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 病死憂患

如是等火 熾然不息 如來已離 三界火宅

寂然閒居 安處林野 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

其中眾生 悉是吾子 而今此處 多諸患難

唯我一人 能為救護 雖復教詔 而不信受

於諸欲染 貪著深故 以是方便 為說三乘

令諸眾生 知三界苦 開示演說 出世間道

是諸子等 若心決定 具足三明 及六神通

有得緣覺 不退菩薩 汝舍利弗 我為眾生

以此譬喻 說一佛乘 汝等若能 信受是語

一切皆當 成得佛道 是乘微妙 清淨第一

於諸世間 為無有上 佛所悅可 一切眾生

所應稱讚 供養禮拜 無量億千 諸力解脫

禪定智慧 及佛餘法 得如是乘 令諸子等

日夜劫數 常得遊戲 與諸菩薩 及聲聞眾

乘此寶乘 直至道場 以是因緣 十方諦求

更無餘乘 除佛方便 告舍利弗 汝諸人等

皆是吾子 我則是父 汝等累劫 眾苦所燒

我皆濟拔 令出三界 我雖先說 汝等滅度

但盡生死 而實不滅 今所應作 唯佛智慧

若有菩薩 於是眾中 能一心聽 諸佛實法

諸佛世尊 雖以方便 所化眾生 皆是菩薩

若人小智 深著愛欲 為此等故 說於苦諦

眾生心喜 得未曾有 佛說苦諦 真實無異

若有眾生 不知苦本 深著苦因 不能暫捨

為是等故 方便說道 諸苦所因 貪欲為本

若滅貪欲 無所依止 滅盡諸苦 名第三諦

為滅諦故 修行於道 離諸苦縛 名得解脫

是人於何 而得解脫 但離虛妄 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 一切解脫 佛說是人 未實滅度

斯人未得 無上道故 我意不欲 令至滅度

我為法王 於法自在 安隱眾生 故現於世

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 為欲利益 世間故說

在所遊方 勿妄宣傳 若有聞者 隨喜頂受

當知是人 阿惟越致 若有信受 此經法者

是人已曾 見過去佛 恭敬供養 亦聞是法

若人有能 信汝所說 則為見我 亦見於汝

及比丘僧 并諸菩薩 斯法華經 為深智說

淺識聞之 迷惑不解 一切聲聞 及辟支佛

於此經中 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 尚於此經

以信得入 況餘聲聞 其餘聲聞 信佛語故

隨順此經 非己智分 又舍利弗 憍慢懈怠

計我見者 莫說此經 凡夫淺識 深著五欲

聞不能解 亦勿為說 若人不信 毀謗此經

則斷一切 世間佛種 或復顰蹙 而懷疑惑

汝當聽說 此人罪報 若佛在世 若滅度後

其有誹謗 如斯經典 見有讀誦 書持經者

輕賤憎嫉 而懷結恨 此人罪報 汝今復聽

其人命終 入阿鼻獄 具足一劫 劫盡更生

如是展轉 至無數劫 從地獄出 當墮畜生

若狗野干 其形[乞*頁]瘦 黧黮疥癩 人所觸嬈

又復為人 之所惡賤 常困飢渴 骨肉枯竭

生受楚毒 死被瓦石 斷佛種故 受斯罪報

若作駱駝 或生驢中 身常負重 加諸杖捶

但念水草 餘無所知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有作野干 來入聚落 身體疥癩 又無一目

為諸童子 之所打擲 受諸苦痛 或時致死

於此死已 更受蟒身 其形長大 五百由旬

聾騃無足 宛轉腹行 為諸小蟲 之所唼食

晝夜受苦 無有休息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若得為人 諸根闇鈍 矬陋攣躄 盲聾背傴

有所言說 人不信受 口氣常臭 鬼魅所著

貧窮下賤 為人所使 多病痟瘦 無所依怙

雖親附人 人不在意 若有所得 尋復忘失

若修醫道 順方治病 更增他疾 或復致死

若自有病 無人救療 設服良藥 而復增劇

若他反逆 抄劫竊盜 如是等罪 橫罹其殃

如斯罪人 永不見佛 眾聖之王 說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難處 狂聾心亂 永不聞法

於無數劫 如恆河沙 生輒聾啞 諸根不具

常處地獄 如遊園觀 在餘惡道 如己舍宅

駝驢豬狗 是其行處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若得為人 聾盲瘖啞 貧窮諸衰 以自莊嚴

水腫乾痟 疥癩癰疽 如是等病 以為衣服

身常臭處 垢穢不淨 深著我見 增益瞋恚

淫欲熾盛 不擇禽獸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告舍利弗 謗斯經者 若說其罪 窮劫不盡

以是因緣 我故語汝 無智人中 莫說此經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聞強識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曾見 億百千佛

植諸善本 深心堅固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精進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為說

若人恭敬 無有異心 離諸凡愚 獨處山澤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又舍利弗 若見有人

捨惡知識 親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見佛子 持戒清潔 如淨明珠 求大乘經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無瞋 質直柔軟

常愍一切 恭敬諸佛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復有佛子 於大眾中 以清淨心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說法無礙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有比丘 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頂受

但樂受持 大乘經典 乃至不受 餘經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經 得已頂受 其人不復 志求餘經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告舍利弗 我說是相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 則能信解 汝當為說 妙法華經
貼文者 : : hui

4.信解品第四 - 2023-12-09 12:30:02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4.信解品第四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踊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頗梨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殷勤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獅子牀。寶几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瓔珞。價值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旛。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時富長者於獅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猶故貪惜。即遣傍人急追將還。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於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復與語。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值。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於窗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即脫瓔珞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麤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需盆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需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爾時窮子。即受教敕。領知眾物。金銀珍寶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餐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吾逃走。竛竮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等為子。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便自謂言。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吝惜。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訾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 聞佛音教 歡喜踊躍 得未曾有

佛說聲聞 當得作佛 無上寶聚 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 幼稚無識 捨父逃逝 遠到他土

周流諸國 五十餘年 其父憂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頓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娛

其家巨富 多諸金銀 硨磲碼碯 真珠琉璃

象馬牛羊 輦輿車乘 田業僮僕 人民眾多

出入息利 乃遍他國 商估賈人 無處不有

千萬億眾 圍繞恭敬 常為王者 之所愛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諸緣故 往來者眾

豪富如是 有大力勢 而年朽邁 益憂念子

夙夜惟念 死時將至 癡子捨我 五十餘年

庫藏諸物 當如之何 爾時窮子 求索衣食

從邑至邑 從國至國 或有所得 或無所得

飢餓羸瘦 體生瘡癬 漸次經歷 到父住城

傭賃展轉 遂至父舍 爾時長者 於其門內

施大寶帳 處獅子座 眷屬圍繞 諸人侍衛

或有計算 金銀寶物 出內財產 注記券疏

窮子見父 豪貴尊嚴 謂是國王 若國王等

驚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見逼迫 強驅使作 思惟是已 馳走而去

借問貧里 欲往傭作 長者是時 在獅子座

遙見其子 默而識之 即敕使者 追捉將來

窮子驚喚 迷悶躄地 是人執我 必當見殺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長者知子 愚癡狹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即以方便 更遣餘人

眇目矬陋 無威德者 汝可語之 云當相雇

除諸糞穢 倍與汝價 窮子聞之 歡喜隨來

為除糞穢 淨諸房舍 長者於牖 常見其子

念子愚劣 樂為鄙事 於是長者 著弊垢衣

執除糞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語令勤作

既益汝價 并塗足油 飲食充足 薦席厚煖

如是苦言 汝當勤作 又以軟語 若如我子

長者有智 漸令入出 經二十年 執作家事

示其金銀 真珠頗梨 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猶處門外 止宿草庵 自念貧事 我無此物

父知子心 漸已廣大 欲與財物 即聚親族

國王大臣 剎利居士 於此大眾 說是我子

捨我他行 經五十歲 自見子來 已二十年

昔於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來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子念昔貧 志意下劣 今於父所 大獲珍寶

并及舍宅 一切財物 甚大歡喜 得未曾有

佛亦如是 知我樂小 未曾說言 汝等作佛

而說我等 得諸無漏 成就小乘 聲聞弟子

佛敕我等 說最上道 修習此者 當得成佛

我承佛教 為大菩薩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若干言辭 說無上道 諸佛子等 從我聞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習 是時諸佛 即授其記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一切諸佛 秘藏之法

但為菩薩 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 說斯真要

如彼窮子 得近其父 雖知諸物 心不希取

我等雖說 佛法寶藏 自無志願 亦復如是

我等內滅 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 更無餘事

我等若聞 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 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 不生喜樂

我等長夜 於佛智慧 無貪無著 無復志願

而自於法 謂是究竟 我等長夜 修習空法

得脫三界 苦惱之患 住最後身 有餘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虛 則為已得 報佛之恩

我等雖為 諸佛子等 說菩薩法 以求佛道

而於是法 永無願樂 導師見捨 觀我心故

初不勸進 說有實利 如富長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後乃付 一切財物

佛亦如是 現希有事 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

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於無漏法 得清淨眼

我等長夜 持佛淨戒 始於今日 得其果報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無漏 無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我等今者 真阿羅漢 於諸世間 天人魔梵

普於其中 應受供養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憐愍教化 利益我等 無量億劫 誰能報者

手足供給 頭頂禮敬 一切供養 皆不能報

若以頂戴 兩肩荷負 於恆沙劫 盡心恭敬

又以美膳 無量寶衣 及諸臥具 種種湯藥

牛頭栴檀 及諸珍寶 以起塔廟 寶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養 於恆沙劫 亦不能報

諸佛希有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大神通力

無漏無為 諸法之王 能為下劣 忍於斯事

取相凡夫 隨宜為說 諸佛於法 得最自在

知諸眾生 種種欲樂 及其志力 隨所堪任

以無量喻 而為說法 隨諸眾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種種籌量 分別知已

於一乘道 隨宜說三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貼文者 : : hui

三.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 2023-12-09 12:33:25

三.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貼文者 : : hui

5.藥草喻品第五 - 2023-12-09 12:35:27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藥草喻品第五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果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修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國土。於大眾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汝等天人阿修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爾時無數千萬億種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如來於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是諸眾生聞是法已。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亦得聞法。既聞法已。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所以者何。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 出現世間 隨眾生欲 種種說法

如來尊重 智慧深遠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有智若聞 則能信解 無智疑悔 則為永失

是故迦葉 隨力為說 以種種緣 令得正見

迦葉當知 譬如大雲 起於世間 遍覆一切

慧雲含潤 電光晃曜 雷聲遠震 令眾悅豫

日光揜蔽 地上清涼 靉靆垂布 如可承攬

其雨普等 四方俱下 流澍無量 率土充洽

山川險谷 幽邃所生 卉木藥草 大小諸樹

百榖苗稼 甘蔗蒲萄 雨之所潤 無不豐足

乾地普洽 藥木并茂 其雲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叢林 隨分受潤 一切諸樹 上中下等

稱其大小 各得生長 根莖枝葉 華果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鮮澤 如其體相 性分大小

所潤是一 而各滋茂 佛亦如是 出現於世

譬如大雲 普覆一切 既出於世 為諸眾生

分別演說 諸法之實 大聖世尊 於諸天人

一切眾中 而宣是言 我為如來 兩足之尊

出於世間 猶如大雲 充潤一切 枯槁眾生

皆令離苦 得安隱樂 世間之樂 及涅槃樂

諸天人眾 一心善聽 皆應到此 覲無上尊

我為世尊 無能及者 安隱眾生 故現於世

為大眾說 甘露淨法 其法一味 解脫涅槃

以一妙音 演暢斯義 常為大乘 而作因緣

我觀一切 普皆平等 無有彼此 愛憎之心

我無貪著 亦無限礙 恆為一切 平等說法

如為一人 眾多亦然 常演說法 曾無他事

去來坐立 終不疲厭 充足世間 如雨普潤

貴賤上下 持戒毀戒 威儀具足 及不具足

正見邪見 利根鈍根 等雨法雨 而無懈倦

一切眾生 聞我法者 隨力所受 住於諸地

或處人天 轉輪聖王 釋梵諸王 是小藥草

知無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獨處山林 常行襌定 得緣覺證 是中藥草

求世尊處 我當作佛 行精進定 是上藥草

又諸佛子 專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

決定無疑 是名小樹 安住神通 轉不退輪

度無量億 百千眾生 如是菩薩 名為大樹

佛平等說 如一味雨 隨眾生性 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 所稟各異 佛以此喻 方便開示

種種言辭 演說一法 於佛智慧 如海一滴

我雨法雨 充滿世間 一味之法 隨力修行

如彼叢林 藥草諸樹 隨其大小 漸增茂好

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諸世間 普得具足

漸次修行 皆得道果 聲聞緣覺 處於山林

住最後身 聞法得果 是名藥草 各得增長

若諸菩薩 智慧堅固 了達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樹 而得增長 復有住襌 得神通力

聞諸法空 心大歡喜 放無數光 度諸眾生

是名大樹 而得增長 如是迦葉 佛所說法

譬如大雲 以一味雨 潤於人華 各得成實

迦葉當知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開示佛道

是我方便 諸佛亦然 今為汝等 說最實事

諸聲聞眾 皆非滅度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漸漸修學 悉當成佛
貼文者 : : hui

6.授記品第六 - 2023-12-09 12:37:49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授記品第六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阜。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 我以佛眼 見是迦葉 於未來世

過無數劫 當得作佛 而於來世 供養奉覲

三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智慧 淨修梵行

供養最上 二足尊已 修習一切 無上之慧

於最後身 得成為佛 其土清淨 琉璃為地

多諸寶樹 行列道側 金繩界道 見者歡喜

常出好香 散眾名華 種種奇妙 以為莊嚴

其地平正 無有丘坑 諸菩薩眾 不可稱計

其心調柔 逮大神通 奉持諸佛 大乘經典

諸聲聞眾 無漏後身 法王之子 亦不可計

乃以天眼 不能數知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光明世尊 其事如是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旃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 諸釋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賜佛音聲

若知我深心 見為授記者 如以甘露灑 除熱得清涼

如從饑國來 忽遇大王膳 心猶懷疑懼 未敢即便食

若復得王教 然後乃敢食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云何 得佛無上慧 雖聞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 如饑須教食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土平正。頗梨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 今告汝等 皆當一心 聽我所說

我大弟子 須菩提者 當得作佛 號曰名相

當供無數 萬億諸佛 隨佛所行 漸具大道

最後身得 三十二相 端正姝妙 猶如寶山

其佛國土 嚴淨第一 眾生見者 無不愛樂

佛於其中 度無量眾 其佛法中 多諸菩薩

皆悉利根 轉不退輪 彼國常以 菩薩莊嚴

諸聲聞眾 不可稱數 皆得三明 具六神通

住八解脫 有大威德 其佛說法 現於無量

神通變化 不可思議 諸天人民 數如恆沙

皆共合掌 聽受佛語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旛。供養塔廟。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土平正。頗梨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妙華覆地。周遍清淨。見者歡喜。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多有天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無量萬億莊嚴其國。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 皆一心聽 如我所說 真實無異

是迦旃延 當以種種 妙好供具 供養諸佛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亦以華香 供養舍利

其最後身 得佛智慧 成等正覺 國土清淨

度脫無量 萬億眾生 皆為十方 之所供養

佛之光明 無能勝者 其佛號曰 閻浮金光

菩薩聲聞 斷一切有 無量無數 莊嚴其國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犍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旛。以用供養。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當得成佛。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喜滿。國名意樂。其土平正。頗梨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周遍清淨。見者歡喜。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 大目犍連 捨是身已 得見八千

二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道故 供養恭敬

於諸佛所 常修梵行 於無量劫 奉持佛法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長表金剎 華香伎樂

而以供養 諸佛塔廟 漸漸具足 菩薩道已

於意樂國 而得作佛 號多摩羅 旃檀之香

其佛壽命 二十四劫 常為天人 演說佛道

聲聞無量 如恆河沙 三明六通 有大威德

菩薩無數 志固精進 於佛智慧 皆不退轉

佛滅度後 正法當住 四十小劫 像法亦爾

我諸弟子 威德具足 其數五百 皆當授記

於未來世 咸得成佛 我及汝等 宿世因緣

吾今當說 汝等善聽
貼文者 : : hui

貳.正法華經 - 2023-12-09 12:40:46

.
貼文者 : : hui

叁.添品妙法蓮華經 - 2023-12-09 12:43:00

添品妙法蓮華經
貼文者 : : hui

四.妙法蓮華經四 - 2023-12-10 00:24:26

.
貼文者 : : hui

8.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 2023-12-10 00:25:17

.
貼文者 : : hui

7.化城喻品第七 - 2023-12-10 00:26:19

.
貼文者 : : hui

9.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 2023-12-10 20:54:25

.
貼文者 : : hui

10.法師品第十 - 2023-12-10 20:55:47

法師品第十
貼文者 : : hui

11.見寶塔品第十一 - 2023-12-10 20:56:52

.
貼文者 : : hui

12.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 2023-12-10 20:57:46

.
貼文者 : : hui

13.勸持品第十三 - 2023-12-10 21:01:36

.
貼文者 : : hui

五.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 2023-12-10 21:03:20

.
貼文者 : : hui

14.安樂行品第十四 - 2023-12-10 21:04:48

.
貼文者 : : hui

15.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 2023-12-10 21:05:49

.
貼文者 : : hui

16.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 2023-12-10 21:06:41

.
貼文者 : : hui

17.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 2023-12-10 21:07:47

.
貼文者 : : hui

六.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 2023-12-10 21:08:58

.
貼文者 : : hui

18.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 2023-12-10 21:10:25

.
貼文者 : : hui

19.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 2023-12-10 21:11:17

.
貼文者 : : hui

20.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 2023-12-10 21:12:16

.
貼文者 : : hui

21.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 2023-12-10 21:13:06

.
貼文者 : : hui

22.囑累品第二十二 - 2023-12-10 21:13:54

.
貼文者 : : hui

23.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 2023-12-10 21:15:04

.
貼文者 : : hui

七.妙法蓮華經卷第七 - 2023-12-10 21:16:18

.
貼文者 : : hui

24.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 2023-12-10 21:16:58

.
貼文者 : : hui

25.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2023-12-10 21:18:24

.
貼文者 : : hui

26.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 2023-12-10 21:19:25

.
貼文者 : : hui

27.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 2023-12-10 21:20:26

.
貼文者 : : hui

28.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 2023-12-10 21:21:36

.
貼文者 : : hui

附錄 - 2023-12-10 21:23:11

.
貼文者 : : hui

《附錄一》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2023-12-10 21:23:53

.
貼文者 : : hui

《附錄二》妙法蓮華經後序 - 2023-12-10 21:24:41

.
貼文者 : : hui

《附錄三》持誦法華經儀 - 2023-12-10 21:25:41

.
貼文者 : : hui

肆.薩曇分陀利經 - 2023-12-10 21:46:22

.
貼文者 : : hui

伍.佛說阿惟越致遮經 - 2023-12-10 21:48:50

.
貼文者 : : hui

《附錄三》持誦法華經儀 - 2023-12-12 13:41:16

誦經前

爐香讚

爐香乍爇 法界蒙薰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南無法華會上佛菩薩(三稱)



法華偈

六萬餘言七軸裝 無邊妙義廣含藏

白玉齒邊流舍利 紅蓮舌上放毫光

喉中甘露涓涓潤 口內醍醐滴滴涼

假饒造罪過山嶽 不須妙法兩三行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誦經後

七佛滅罪真言(三遍)

離婆離婆地 求訶求訶帝 陀羅尼帝 尼訶囉帝 毗黎你帝 摩訶伽帝 真陵乾帝 娑婆訶

補闕真言(三遍)

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 佉囉佉囉 俱住俱住 摩囉摩囉 虎囉 吽 賀賀 蘇怛拏 吽 潑抹拏 娑婆訶

三皈依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問訊)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問訊)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領大眾 一切無礙(問訊)

迴向文

願此殊勝功德 迴向法界有情

盡除一切罪障 共成無上菩提

貼文者 : : hui

《附錄二》妙法蓮華經後序 - 2023-12-12 14:17:35

《附錄二》妙法蓮華經後序

後秦沙門僧叡述

法華經者。諸佛之祕藏。衆經之實體也。以華為名者。照其本也。稱芬陀利者。美其盛也。所興既玄。其旨甚婉。自非達識傳之。罕有得其門者。夫百卉藥木之英。物實之本也。八萬四千法藏者。道果之原也。故以喻焉。諸華之中。蓮華最勝。華尚為敷。名屈摩羅。敷而將落。名迦摩羅。處中盛時。名芬陀利。未敷喻二道。將落譬泥洹。榮曜獨足以喻斯典。至如般若諸經。深無不極。故道者以之而歸。大無不該故乘者以之而濟。然其大略。皆以適化為大。應務之門。不得不以善權為用。權之為化。悟物雖弘。於實體不足。皆屬法華。固其宜矣。尋其幽旨。恢廓宏邃。所該甚遠。豈徒說實歸本畢定殊塗而已耶。乃實大明覺理。囊括古今。云佛壽無量。永劫未足以明其久也。分身無數。萬形不足以異其體也。然則壽量定其非數。分身明其無實。普賢顯其無成。多寶照其不滅。夫邁玄古以斯今。則萬世同一日。即萬化以悟玄。則千途無異轍。夫如是者。則生生未足以期存。永寂亦未可言其滅矣。尋幽宗以絕往。則喪功於本無。控心轡於三昧。則忘期於二地。經流兹土。雖復垂及百年。譯者昧其虚津。靈關莫之或啟。談者乖其准格。幽蹤罕得而履。徒復搜研皓首并未有窺其門者。秦司隸校尉左將軍安城侯姚嵩。擬韻玄門。宅心世表。注誠斯典。信詣彌至。每思尋其文。深識譯者之失。既遇鳩摩羅法師。為之傳寫。指其大歸。真若披重霄而高蹈。登崑崙而俯盻矣。於時聽受領悟之僧。八百餘人。皆是諸方英秀一時之傑也。是歲弘始八年。歲次鶉火。
貼文者 : : hui

《附錄一》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 2023-12-12 14:24:34

附錄一》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藴結大夏。出彼千齡。東傳震旦三百餘載。西晉惠帝永康年中。長安青門。燉煌菩薩竺法護者。初翻此經。名正法華。東晉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龜茲沙門鳩摩羅什。次翻此經。名妙法蓮華。隋氏仁壽。大興善寺。北天竺沙門闍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三經重沓。文旨互陳。時所宗尚。皆弘秦本。自餘支品別偈。不無其流。具如序曆。故所非述。

夫以靈嶽降靈。非大聖無由開化。適化所及。非昔緣無以導心。所以仙苑告成。機分小大之別。金河顧命。道殊半滿之科。豈非教被乘時。無足覈其高會。是知五千退席。為進增慢之儔。五百授記。俱崇密化之跡。所以放光現瑞。開發請之教源。出定揚德。暢佛慧之宏略。朽宅通入大之文軌。化城引昔緣之不墜。繫珠明理性之常在。鑿井顯示悟之多方。辭義宛然。喻陳惟遠。自非大哀曠濟。拔滯溺之沈流。一極悲心。拯昏迷之失性。自漢至唐六百餘載。總歷群籍四千餘軸。受持盛者。無出此經。將非機教相扣。并智勝之遺塵。聞而深敬。俱威王之餘勣。輒於經首。序而綜之。庶得早淨六根。仰慈尊之嘉會。速成四德。趣樂土之玄猷。弘讚莫窮。永貽諸後云爾。
貼文者 : : hui

7.化城喻品第七 - 2023-12-12 14:27:24

化城喻品第七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成。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不也。世尊。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邊劫 有佛兩足尊 名大通智勝

如人以力磨 三千大千土 盡此諸地種 皆悉以為墨

過於千國土 乃下一塵點 如是展轉點 盡此諸塵墨

如是諸國土 點與不點等 復盡抹為塵 一塵為一劫

此諸微塵數 其劫復過是 彼佛滅度來 如是無量劫

如來無礙智 知彼佛滅度 及聲聞菩薩 如見今滅度

諸比丘當知 佛智淨微妙 無漏無所礙 通達無量劫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獅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座。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於滅度。亦復如是。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頌日。

大威德世尊 為度眾生故 於無量億劫 爾乃得成佛

諸願已具足 善哉吉無上 世尊甚希有 一坐十小劫

身體及手足 寂然安不動 其心常淡泊 未曾有散亂

究竟永寂滅 安住無漏法 今者見世尊 安隱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 稱慶大歡喜 眾生常苦惱 盲瞑無導師

不識苦盡道 不知求解脫 長夜增惡趣 減損諸天眾

從冥入於冥 永不聞佛名 今佛得最上 安隱無漏道

我等及天人 為得最大利 是故咸稽首 歸命無上尊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勸請世尊轉於法輪。咸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 百福自莊嚴 得無上智慧 願為世間說

度脫於我等 及諸眾生類 為分別顯示 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 眾生亦復然 世尊知眾生 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 又知智慧力 欲樂及修福 宿命所行業

世尊悉知已 當轉無上輪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遍滿世界。勝諸天光。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於常明。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此是何因緣 宜各共求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而此大光明 遍照於十方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獅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 難可得值遇 具無量功德 能救護一切

天人之大師 哀愍於世間 十方諸眾生 普皆蒙饒益

我等所從來 五百萬億國 捨深禪定樂 為供養佛故

我等先世福 宮殿甚嚴飾 今以奉世尊 惟願哀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 惟願演說法 以大慈悲力 度苦惱眾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 而現如此相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未曾見此相 當共一心求

過千萬億土 尋光共推之 多是佛出世 度脫苦眾生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獅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聖主天中王 迦陵頻伽聲 哀愍眾生者 我等今敬禮

世尊甚希有 久遠乃一現 一百八十劫 空過無有佛

三惡道充滿 諸天眾減少 今佛出於世 為眾生作眼

世間所歸趣 救護於一切 為眾生之父 哀愍饒益者

我等宿福慶 今得值世尊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哀愍一切。轉於法輪。度脫眾生。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大聖轉法輪 顯示諸法相 度苦惱眾生 令得大歡喜

眾生聞此法 得道若生天 諸惡道減少 忍善者增益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曜。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 光明甚威曜 此非無因緣 是相宜求之

過於百千劫 未曾見是相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獅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 願垂納受。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 破諸煩惱者 過百三十劫 今乃得一見

諸飢渴眾生 以法雨充滿 昔所未曾見 無量智慧者

如優曇鉢華 今日乃值遇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世尊大慈悲 惟願垂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令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隱。而得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惟願天人尊 轉無上法輪 擊於大法鼓 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 度無量眾生 我等咸歸請 當演深遠音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皆悉自睹所止宮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 我等諸宮殿 威德光明曜 嚴飾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 昔所未聞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於道場菩提樹下。坐獅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惟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受。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 救世之聖尊 能於三界獄 勉出諸眾生

普智天人尊 哀愍群萌類 能開甘露門 廣度於一切

於昔無量劫 空過無有佛 世尊未出時 十方常闇冥

三惡道增長 阿修羅亦盛 諸天眾轉減 死多墮惡道

不從佛聞法 常行不善時 色力及智慧 斯等皆減少

罪業因緣故 失樂及樂想 住於邪見法 不識善儀則

不蒙佛所化 常墮於惡道 佛為世間眼 久遠時乃出

哀愍諸眾生 故現於世間 超出成正覺 我等甚欣慶

及餘一切眾 喜歎未曾有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今以奉世尊 惟垂哀納受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白佛言。惟願世尊轉於法輪。多所安隱。多所度脫。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

世尊轉法輪 擊甘露法鼓 度苦惱眾生 開示涅槃道

惟願受我請 以大微妙音 哀愍而敷演 無量劫習法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恆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我等志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汝等皆當數數親近而供養之。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蓮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於今不盡。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獅子音。二名獅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恆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於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爾時所化無量恆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欲。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諸天神龍王 阿修羅眾等 常雨於天華 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 并作眾伎樂 香風吹萎華 更雨新好者

過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諸天及世人 心皆懷踊躍

彼佛十六子 皆與其眷屬 千萬億圍繞 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 而請轉法輪 聖師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世尊甚難值 久遠時一現 為覺悟群生 震動於一切

東方諸世界 五百萬億國 梵宮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 尋來至佛所 散華以供養 并奉上宮殿

請佛轉法輪 以偈而讚歎 佛知時未至 受請默然坐

三方及四維 上下亦復爾 散華奉宮殿 請佛轉法輪

世尊甚難值 願以大慈悲 廣開甘露門 轉無上法輪

無量慧世尊 受彼眾人請 為宣種種法 四諦十二緣

無明至老死 皆從生緣有 如是眾過患 汝等應當知

宣暢是法時 六百萬億姟 得盡諸苦際 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 千萬恆沙眾 於諸法不受 亦得阿羅漢

從是後得道 其數無有量 萬億劫算數 不能得其邊

時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彌 皆共請彼佛 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 皆當成佛道 願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淨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無量因緣 種種諸譬喻

說六波羅蜜 及諸神通事 分別真實法 菩薩所行道

說是法華經 如恆河沙偈 彼佛說經已 靜室入禪定

一心一處坐 八萬四千劫 是諸沙彌等 知佛禪未出

為無量億眾 說佛無上慧 各各坐法座 說是大乘經

於佛宴寂後 宣揚助法化 一一沙彌等 所度諸眾生

有六百萬億 恆河沙等眾 彼佛滅度後 是諸聞法者

在在諸佛土 常與師俱生 是十六沙彌 具足行佛道

今現在十方 各得成正覺 爾時聞法者 各在諸佛所

其有住聲聞 漸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數 曾亦為汝說

是故以方便 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緣 今說法華經

令汝入佛道 慎勿懷驚懼 譬如險惡道 迥絕多毒獸

又復無水草 人所怖畏處 無數千萬眾 欲過此險道

其路甚曠遠 經五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 強識有智慧

明了心決定 在險濟眾難 眾人皆疲倦 而白導師言

我等今頓乏 於此欲退還 導師作是念 此輩甚可愍

如何欲退還 而失大珍寶 尋時思方便 當設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 莊嚴諸舍宅 周匝有園林 渠流及浴池

重門高樓閣 男女皆充滿 即作是化已 慰眾言勿懼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隨所樂 諸人即入城 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隱想 自謂已得度 導師知息已 集眾而告言

汝等當前進 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 中路欲退還

故以方便力 權化作此城 汝等勤精進 當共至寶所

我亦復如是 為一切導師 見諸求道者 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 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 所作皆已辦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羅漢

爾乃集大眾 為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 分別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

為佛一切智 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 十方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實滅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
貼文者 : : hui

8.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 2023-12-12 14:31:48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捨。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歎其種種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當勤精進教化眾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以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谿澗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淫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劫名寶明。國名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 佛子所行道 善學方便故 不可得思議

知眾樂小法 而畏於大智 是故諸菩薩 作聲聞緣覺

以無數方便 化諸眾生類 自說是聲聞 去佛道甚遠

度脫無量眾 皆悉得成就 雖小欲懈怠 漸當令作佛

內祕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少欲厭生死 實自淨佛土

示眾有三毒 又現邪見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眾生

若我具足說 種種現化事 眾生聞是者 心則懷疑惑

今此富樓那 於昔千億佛 勤修所行道 宣護諸佛法

為求無上慧 而於諸佛所 現居弟子上 多聞有智慧

所說無所畏 能令眾歡喜 未曾有疲倦 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 具四無礙智 知諸根利鈍 常說清淨法

演暢如是義 教諸千億眾 令住大乘法 而自淨佛土

未來亦供養 無量無數佛 護助宣正法 亦自淨佛土

常以諸方便 說法無所畏 度不可計眾 成就一切智

供養諸如來 護持法寶藏 其後得成佛 號名曰法明

其國名善淨 七寶所合成 劫名為寶明 菩薩眾甚多

其數無量億 皆度大神通 威德力具足 充滿其國土

聲聞亦無數 三明八解脫 得四無礙智 以是等為僧

其國諸眾生 淫欲皆已斷 純一變化生 具相莊嚴身

法喜禪悅食 更無餘食想 無有諸女人 亦無諸惡道

富樓那比丘 功德悉成滿 當得斯淨土 賢聖眾甚多

如是無量事 我今但略說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五百阿羅漢。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少/兔]樓馱。離婆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 當見無量佛 過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 具足諸神通 名聞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

常說無上道 故號為普明 其國土清淨 菩薩皆勇猛

咸升妙樓閣 遊諸十方國 以無上供具 奉獻於諸佛

作是供養已 心懷大歡喜 須臾還本國 有如是神力

佛壽六萬劫 正法住倍壽 像法復倍是 法滅天人憂

其五百比丘 次第當作佛 同號曰普明 轉次而授記

我滅度之後 某甲當作佛 其所化世間 亦如我今日

國土之嚴淨 及諸神通力 菩薩聲聞眾 正法及像法

壽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說 迦葉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餘諸聲聞眾 亦當復如是 其不在此會 汝當為宣說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已。歡喜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需。常可如意。無所乏短。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 安隱授記聲 歡喜未曾有 禮無量智佛

今於世尊前 自悔諸過咎 於無量佛寶 得少涅槃分

如無智愚人 便自以為足 譬如貧窮人 往至親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設諸肴膳 以無價寶珠 繫著內衣裏

默與而捨去 時臥不覺知 是人既已起 遊行詣他國

求衣食自濟 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 更不願好者

不覺內衣裏 有無價寶珠 與珠之親友 後見此貧人

苦切責之已 示以所繫珠 貧人見此珠 其心大歡喜

富有諸財物 五欲而自恣 我等亦如是 世尊於長夜

常愍見教化 令種無上願 我等無智故 不覺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餘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

得佛無上慧 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乃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貼文者 : : hui

9.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 2023-12-12 14:35:19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唯有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睺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睺羅所願。住立一面。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萬億恆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國名常立勝旛。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劫名妙音遍滿。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於壽命。像法住世復倍正法。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恆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其功德。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 阿難持法者 當供養諸佛 然後成正覺

號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國土清淨 名常立勝旛

教化諸菩薩 其數如恆沙 佛有大威德 名聞滿十方

壽命無有量 以愍眾生故 正法倍壽命 像法復倍是

如恆河沙等 無數諸眾生 於此佛法中 種佛道因緣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希有 令我念過去 無量諸佛法 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復疑 安住於佛道 方便為侍者 護持諸佛法

爾時佛告羅睺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常為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亦為此佛而作長子。過是已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為太子時 羅睺為長子 我今成佛道 受法為法子

於未來世中 見無量億佛 皆為其長子 一心求佛道

羅睺羅密行 唯我能知之 現為我長子 以示諸眾生

無量億千萬 功德不可數 安住於佛法 以求無上道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不。唯然已見。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 今於我前住 悉皆與授記 未來當成佛

所供養諸佛 如上說塵數 護持其法藏 後當成正覺

各於十方國 悉同一名號 俱時坐道場 以證無上慧

皆名為寶相 國土及弟子 正法與像法 悉等無有異

咸以諸神通 度十方眾生 名聞普周遍 漸入於涅槃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踊躍。而說偈言。

世尊慧燈明 我聞授記音 心歡喜充滿 如甘露見灌
貼文者 : : hui

10.法師品第十 - 2023-12-12 14:40:08

法師品第十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告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華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藥王。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訾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旛。衣服肴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 常當勤供養 受持法華者

其有欲疾得 一切種智慧 當受持是經 并供養持者

若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當知佛所使 愍念諸眾生

諸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捨於清淨土 愍眾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 能於此惡世 廣說無上法

應以天華香 及天寶衣服 天上妙寶聚 供養說法者

吾滅後惡世 能持是經者 當合掌禮敬 如供養世尊

上饌眾甘美 及種種衣服 供養是佛子 冀得須臾聞

若能於後世 受持是經者 我遣在人中 行於如來事

若於一劫中 常懷不善心 作色而罵佛 獲無量重罪

其有讀誦持 是法華經者 須臾加惡言 其罪復過彼

有人求佛道 而於一劫中 合掌在我前 以無數偈讚

由是讚佛故 得無量功德 歎美持經者 其福復過彼

於八十億劫 以最妙色聲 及與香味觸 供養持經者

如是供養已 若得須臾聞 則應自欣慶 我今獲大利

藥王今告汝 我所說諸經 而於此經中 法華最第一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祕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而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需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旛。伎樂歌頌。供養供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需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四眾廣說是法華經。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閒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讀。我還為說。令得具足。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捨諸懈怠 應當聽此經 是經難得聞 信受者亦難

如人渴需水 穿鑿於高原 猶見乾燥土 知去水尚遠

漸見濕土泥 決定知近水 藥王汝當知 如是諸人等

不聞法華經 去佛智甚遠 若聞是深經 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 聞已諦思惟 當知此人等 近於佛智慧

若人說此經 應入如來室 著於如來衣 而坐如來座

處眾無所畏 廣為分別說 大慈悲為室 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為座 處此為說法 若說此經時 有人惡口罵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應忍 我千萬億土 現淨堅固身

於無量億劫 為眾生說法 若我滅度後 能說此經者

我遣化四眾 比丘比丘尼 及清淨士女 供養於法師

引導諸眾生 集之令聽法 若人欲加惡 刀杖及瓦石

則遣變化人 為之作衛護 若說法之人 獨在空閒處

寂寞無人聲 讀誦此經典 我爾時為現 清淨光明身

若忘失章句 為說令通利 若人具是德 或為四眾說

空處讀誦經 皆得見我身 若人在空閒 我遣天龍王

夜叉鬼神等 為作聽法眾 是人樂說法 分別無罣礙

諸佛護念故 能令大眾喜 若親近法師 速得菩薩道

隨順是師學 得見恆沙佛
貼文者 : : hui

11.見寶塔品第十一 - 2023-12-12 14:41:35

見寶塔品第十一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涌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五千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旛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諸旛蓋。以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真珠玫塊。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餘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瓔珞。旛蓋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卻住一面。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涌出。又於其中發是音聲。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涌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於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涌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讚言善哉善哉。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涌出。讚言善哉善哉。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頗梨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羅上。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并供養多寶如來寶塔。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布其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唯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諸寶樹下。皆有獅子之座。高五百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爾時諸佛。各於此座結跏趺坐。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嚴飾。樹下皆有寶獅子座。高五由旬。種種諸寶以為莊校。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旛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獅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校飾之。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鄰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旛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爾時東方釋迦牟尼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獅子座。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各齎寶華滿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詣耆闍崛山釋迦牟尼佛所。如我辭曰。少病少惱。氣力安樂。及菩薩聲聞眾。悉安隱不。以此寶華散佛供養。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諸佛遣使。亦復如是。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獅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卻關鑰。開大城門。即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獅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定。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爾時四眾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佛說如是言。歎末曾有。以天寶華聚。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佛上。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跏趺坐。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獅子座上結跏趺坐。各作是念。佛座高遠。惟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虛空。即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虛空。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 雖久滅度 在寶塔中 尚為法來

諸人云何 不勤為法 此佛滅度 無央數劫

處處聽法 以難遇故 彼佛本願 我滅度後

在在所往 常為聽法 又我分身 無量諸佛

如恆沙等 來欲聽法 及見滅度 多寶如來

各捨妙土 及弟子眾 天人龍神 諸供養事

令法久住 故來至此 為坐諸佛 以神通力

移無量眾 令國清淨 諸佛各各 詣寶樹下

如清淨池 蓮華莊嚴 其寶樹下 諸獅子座

佛坐其上 光明嚴飾 如夜闇中 燃大炬火

身出妙香 遍十方國 眾生蒙熏 喜不自勝

譬如大風 吹小樹枝 以是方便 令法久住

告諸大眾 我滅度後 誰能護持 讀說斯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其多寶佛 雖久滅度

以大誓願 而獅子吼 多寶如來 及與我身

所集化佛 當知此意 諸佛子等 誰能護法

當發大願 令得久住 其有能護 此經法者

則為供養 我及多寶 此多寶佛 處於寶塔

常遊十方 為是經故 亦復供養 諸來化佛

莊嚴光飾 諸世界者 若說此經 則為見我

多寶如來 及諸化佛 諸善男子 各諦思惟

此為難事 宜發大願 諸餘經典 數如恆沙

雖說此等 未足為難 若接須彌 擲置他方

無數佛土 亦未為難 若以足指 動大千界

遠擲他國 亦未為難 若立有頂 為眾演說

無量餘經 亦未為難 若佛滅後 於惡世中

能說此經 是則為難 假使有人 手把虛空

而以遊行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若自書持

若使人書 是則為難 若以大地 置足甲上

升於梵天 亦未為難 佛滅度後 於惡世中

暫讀此經 是則為難 假使劫燒 擔負乾草

入中不燒 亦未為難 我滅度後 若持此經

為一人說 是則為難 若持八萬 四千法藏

十二部經 為人演說 令諸聽者 得六神通

雖能如是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聽受此經

問其義趣 是則為難 若人說法 令千萬億

無量無數 恆沙眾生 得阿羅漢 具六神通

雖有是益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若能奉持

如斯經典 是則為難 我為佛道 於無量土

從始至今 廣說諸經 而於其中 此經第一

若有能持 則持佛身 諸善男子 於我滅後

誰能受持 讀誦此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 我則歡喜 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

是名持戒 行頭陀者 則為疾得 無上佛道

能於來世 讀持此經 是真佛子 住淳善地

佛滅度後 能解其義 是諸天人 世間之眼

於恐畏世 能須臾說 一切天人 皆應供養
貼文者 : : hui

12.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 2023-12-12 14:45:26

提婆達多品第十二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吝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踴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需。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 為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椎鐘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為我解說 身當為奴僕

時有阿私仙 來白於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為汝說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喜悅

即便隨仙人 供給於所需 採薪及果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惓 普為諸眾生 勤求於大法

亦不為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為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致得成佛 今故為汝說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卻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恆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恆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旛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法。可還本土。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蓮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涌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卻坐一面。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往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證知。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涌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教化。其事如是。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無量眾 今此諸大會 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相義 開闡一乘法 廣導諸眾生 令速成菩提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讚曰。

深達罪福相 遍照於十方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龍神咸恭敬

一切眾生類 無不宗奉者 又聞成菩提 唯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教 度脫苦眾生

時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返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眾會。默然信受。
貼文者 : : hui

13.勸持品第十三 - 2023-12-12 14:46:54

勸持品第十三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惟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受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受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汝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喜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喜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并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 安隱天人 我等聞記 心安具足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能於他方國廣宣此經。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是諸菩薩。皆是阿惟越致。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敕。我當云何。時諸菩薩敬順佛意。并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獅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惟願不為慮 於佛滅度後 恐怖惡世中 我等當廣說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諂曲 未得謂為得 我慢心充滿

或有阿練若 納衣在空閒 自謂行真道 輕賤人間者

貪著利養故 與白衣說法 為世所恭敬 如六通羅漢

是人懷惡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練若 好出我等過

而作如是言 此諸比丘等 為貪利養故 說外道論義

自作此經典 誑惑世間人 為求名聞故 分別於是經

常在大眾中 欲毀我等故 向國王大臣 婆羅門居士

及餘比丘眾 誹謗說我惡 謂是邪見人 說外道論義

我等敬佛故 悉忍是諸惡 為斯所輕言 汝等皆是佛

如此輕慢言 皆當忍受之 濁劫惡世中 多有諸恐怖

惡鬼入其身 罵詈毀辱我 我等敬信佛 當著忍辱鎧

為說是經故 忍此諸難事 我不愛身命 但惜無上道

我等於來世 護持佛所囑 世尊自當知 濁世惡比丘

不知佛方便 隨宜所說法 惡口而顰蹙 數數見擯出

遠離於塔寺 如是等眾惡 念佛告敕故 皆當忍是事

諸聚落城邑 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 說佛所囑法

我是世尊使 處眾無所畏 我當善說法 願佛安隱住

我於世尊前 諸來十方佛 發如是誓言 佛自知我心
貼文者 : : hui

14.安樂行品第十四 - 2023-12-12 14:50:02

安樂行品第十四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於閒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於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兇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希望 而為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 屠兒魁膾 畋獵漁捕 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 衒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淫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里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又復不行 上中下法 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於閒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若有比丘 於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從禪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於後世 說法華經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於清淨地 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顏為說 若有難問 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於佛道 除懶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咸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萬億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 當捨嫉恚慢 諂誑邪偽心 常修質直行

不輕蔑於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眾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於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於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眾所敬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閒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祕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讚經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於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為說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強力 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 明珠賜之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為是眾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既知眾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為 說是法華 如王解髻 明珠與之

此經為尊 眾經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為汝等說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 演說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眾生樂見 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 以為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 如獅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獅子座 諸比丘眾 圍繞說法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如恆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於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佛為四眾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讚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眾 合掌聽法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 見十方佛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為人說 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國王 捨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獅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法輪 為四眾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眾生 後當入涅槃 如煙盡燈滅

若後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貼文者 : : hui

15.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 2023-12-12 14:53:35

從地涌出品第十五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恆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需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涌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獅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涌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倦

又諸眾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眾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爾時 彌勒菩薩。及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涌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并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無量千萬億 大眾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尊說

是從何所來 以何因緣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

其志念堅固 有大忍辱力 眾生所樂見 為從何所來

一一諸菩薩 所將諸眷屬 其數無有量 如恆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 將六萬恆沙 如是諸大眾 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恆河沙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將五萬恆沙 其數過於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恆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於半億 其數復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單己無眷屬 樂於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眾 若人行籌數 過於恆沙劫 猶不能盡知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從中涌出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願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我常遊諸國 未曾見是眾 我於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眾 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惟願決眾疑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獅子座上。結跏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涌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獅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 住於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別 如是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涌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 志樂於靜處 捨大眾憒鬧 不樂多所說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堅固 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我於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

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 令初發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於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於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涌出

皆起恭敬心 住於世尊前 是事難思議 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願為除眾疑 如實分別說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髮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於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讚 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眾 常好在禪定 為求佛道故 於下空中住

我等從佛聞 於此事無疑 願佛為未來 演說令開解

若有於此經 生疑不信者 即當墮惡道 願今為解說

是無量菩薩 云何於少時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貼文者 : : hui

16.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 2023-12-12 14:57:49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如來秘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是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於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燃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餘國。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於地。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擣篩和合。與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癒。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瘥。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此藥色香美味。即取服之毒病皆癒。其父聞子悉已得瘥。尋便來歸。咸使見之。諸善男子。於意云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不也。世尊。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 所經諸劫數 無量百千萬 億載阿僧祇

常說法教化 無數億眾生 令入於佛道 爾來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 方便現涅槃 而實不滅度 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於此 以諸神通力 令顛倒眾生 雖近而不見

眾見我滅度 廣供養舍利 咸皆懷戀慕 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伏 質直意柔軟 一心欲見佛 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眾僧 俱出靈鷲山 我時語眾生 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 現有滅不滅 餘國有眾生 恭敬信樂者

我復於彼中 為說無上法 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

我見諸眾生 沒在於苦惱 故不為現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 乃出為說法 神通力如是 於阿僧祇劫

常在靈鷲山 乃餘諸住處 眾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寶樹多華果 眾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鼓 常作眾伎樂

雨曼陀羅華 散佛及大眾 我淨土不毀 而眾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是諸罪眾生 以惡業因緣

過阿僧祇劫 不聞三寶名 諸有修功德 柔和質直者

則皆見我身 在此而說法 或時為此眾 說佛壽無量

久乃見佛者 為說佛難值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劫 久修業所得 汝等有智者 勿於此生疑

當斷令永盡 佛語實不虛 如醫善方便 為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 無能說虛妄 我亦為世父 救諸苦患者

為凡夫顛倒 實在而言滅 以常見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著五欲 墮於惡道中 我常知眾生 行道不行道

隨所應可度 為說種種法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道 速成就佛身
貼文者 : : hui

17.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 2023-12-12 14:59:21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獅子座上諸佛。并散七寶塔中獅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又雨細末栴檀沈水香等。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遍於九方。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旛蓋。次第而上至於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希有法 昔所未曾聞 世尊有大力 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 聞世尊分別 說得法利者 歡喜充遍身

或住不退地 或得陀羅尼 或無礙樂說 萬億旋總持

或有大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不退之法輪

復有中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清淨之法輪

復有小千界 微塵數菩薩 餘各八生在 當得成佛道

復有四三二 如此四天下 微塵諸菩薩 隨數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 微塵數菩薩 餘有一生在 當成一切智

如是等眾生 聞佛壽長遠 得無量無漏 清淨之果報

復有八世界 微塵數眾生 聞佛說壽命 皆發無上心

世尊說無量 不可思議法 多有所饒益 如虛空無邊

雨天曼陀羅 摩訶曼陀羅 釋梵如恆沙 無數佛土來

雨栴檀沈水 繽紛而亂墜 如鳥飛空下 供散於諸佛

天鼓虛空中 自然出妙聲 天衣千萬種 旋轉而來下

眾寶妙香爐 燒無價之香 自然悉周遍 供養諸世尊

其大菩薩眾 執七寶旛蓋 高妙萬億種 次第至梵天

一一諸佛前 寶幢懸勝旛 亦以千萬偈 歌詠諸如來

如是種種事 昔所未曾有 聞佛壽無量 一切皆歡喜

佛名聞十方 廣饒益眾生 一切具善根 以助無上心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犁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 於八十萬億 那由他劫數 行五波羅蜜

於是諸劫中 布施供養佛 及緣覺弟子 并諸菩薩眾

珍異之飲食 上服與臥具 栴檀立精舍 以園林莊嚴

如是等布施 種種皆微妙 盡此諸劫數 以迴向佛道

若復持禁戒 清淨無缺漏 求於無上道 諸佛之所歎

若復行忍辱 住於調柔地 設眾惡來加 其心不傾動

諸有得法者 懷於增上慢 為斯所輕惱 如是亦能忍

若復勤精進 志念常堅固 於無量億劫 一心不懈息

又於無數劫 住於空閒處 若坐若經行 除睡常攝心

以是因緣故 能生諸禪定 八十億萬劫 安住心不亂

持此一心福 願求無上道 我得一切智 盡諸禪定際

是人於百千 萬億劫數中 行此諸功德 如上之所說

有善男女等 聞我說壽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過於彼

若人悉無有 一切諸疑悔 深心須臾信 其福為如此

其有諸菩薩 無量劫行道 聞我說壽命 是則能信受

如是諸人等 頂受此經典 願我於未來 長壽度眾生

如今日世尊 諸釋中之王 道場獅子吼 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 一切所尊敬 坐於道場時 說壽亦如是

若有深心者 清淨而質直 多聞能總持 隨義解佛語

如是之人等 於此無有疑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旛繒蓋。香油酥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繞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訾。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需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於梵天。懸諸旛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蕭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頌。則為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需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坐若立若行處。此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無量 如上之所說

是則為具足 一切諸供養 以舍利起塔 七寶而莊嚴

表剎甚高廣 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 風動出妙音

又於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瓔珞 天衣眾伎樂

燃香油酥燈 周匝常照明 惡世法末時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檀 起僧坊供養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饌妙衣服 床臥皆具足 百千眾住處 園林諸浴池

經行及禪窟 種種皆嚴好 若有信解心 受持讀誦書

若復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 以須曼薝蔔

阿提目多伽 熏油常燃之 如是供養者 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邊 其福亦如是 況復持此經 兼布施持戒

忍辱樂禪定 不瞋不惡口 恭敬於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瞋 隨順為解說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場 得無漏無為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 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於其中 經行及坐臥

貼文者 : : hui

18.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 2023-12-12 15:04:25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 其有聞是經 若能隨喜者 為得幾所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閒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瘂。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麤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咼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鼻不匾[匚@虒]。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 得聞是經典 乃至於一偈 隨喜為他說

如是展轉教 至於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別之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眾 具滿八十歲 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髮白而面皺 齒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 令得於道果 即為方便說 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燄 汝等咸應當 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為譬喻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 何況於法會 初聞隨喜者

若有勸一人 將引聽法華 言此經深妙 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 乃至須臾聞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 齒不疏黃黑 唇不厚褰缺 無有可惡相

舌不乾黑短 鼻高修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喜見 口氣無臭穢 優鉢華之香 常從其口出

若故詣僧坊 欲聽法華經 須臾聞歡喜 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 得妙象馬車 珍寶之輦輿 及乘天宮殿

若於講法處 勸人坐聽經 是福因緣得 釋梵轉輪座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限
貼文者 : : hui

19.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 2023-12-12 15:06:38

法師功德品第十九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 以無所畏心 說是法華經 汝聽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 功德殊勝眼 以是莊嚴故 其目甚清淨

父母所生眼 悉見三千界 內外彌樓山 須彌及鐵圍

并諸餘山林 大海江河水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處

其中諸眾生 一切皆悉見 雖未得天眼 肉眼力如是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淨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語言音聲。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歎聲。螺聲。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 清淨無濁穢 以此常耳聞 三千世界聲

象馬車牛聲 鐘鈴螺鼓聲 琴瑟箜篌聲 簫笛之音聲

清淨好歌聲 聽之而不著 無數種人聲 聞悉能解了

又聞諸天聲 微妙之歌音 及聞男女聲 童子童女聲

山川險谷中 迦陵頻伽聲 命命等諸鳥 悉聞其音聲

地獄眾苦痛 種種楚毒聲 餓鬼飢渴逼 求索飲食聲

諸阿修羅等 居在大海邊 自共言語時 出於大音聲

如是說法者 安住於此間 遙聞是眾聲 而不壞耳根

十方世界中 禽獸鳴相呼 其說法之人 於此悉聞之

其諸梵天上 光音及遍淨 乃至有頂天 言語之音聲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一切比丘眾 及諸比丘尼

若讀誦經典 若為他人說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復有諸菩薩 讀誦於經法 若為他人說 撰集解其義

如是諸音聲 悉皆得聞之 諸佛大聖尊 教化眾生者

於諸大會中 演說微妙法 持此法華者 悉皆得聞之

三千大千界 內外諸音聲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天

皆聞其音聲 而不壞耳根 其耳聰利故 悉能分別知

持是法華者 雖未得天耳 但用所生耳 功德已如是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末利華香。薝蔔華香。波羅羅華香。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栴檀香。沈水香。多摩羅跋香。多伽羅香。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訶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栴檀沈水種種末香。諸雜華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若在妙法堂上。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若於諸園遊戲時香。及餘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遙聞。如是展轉乃至梵世。上至有頂諸天身香。亦皆聞之。并聞諸天所燒之香。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 於此世界中 若香若臭物 種種悉聞知

須曼那闍提 多摩羅栴檀 沈水及桂香 種種華果香

及知眾生香 男子女人香 說法者遠住 聞香知所在

大勢轉輪王 小轉輪及子 群臣諸宮人 聞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寶 及地中寶藏 轉輪王寶女 聞香知所在

諸人嚴身具 衣服及瓔珞 種種所塗香 聞香知其身

諸天若行坐 遊戲及神變 持是法華者 聞香悉能知

諸樹華果實 及酥油香氣 持經者住此 悉知其所在

諸山深險處 栴檀樹華敷 眾生在中者 聞香悉能知

鐵圍山大海 地中諸眾生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阿修羅男女 及其諸眷屬 鬥諍遊戲時 聞香皆能知

曠野險隘處 獅子象虎狼 野牛水牛等 聞香知所在

若有懷妊者 未辨其男女 無根及非人 聞香悉能知

以聞香力故 知其初懷妊 成就不成就 安樂產福子

以聞香力故 知男女所念 染欲癡恚心 亦知修善者

地中眾伏藏 金銀諸珍寶 銅器之所盛 聞香悉能知

種種諸瓔珞 無能識其價 聞香知貴賤 出處及所在

天上諸華等 曼陀曼殊沙 波利質多樹 聞香悉能知

天上諸宮殿 上中下差別 眾寶華莊嚴 聞香悉能知

天園林勝殿 諸觀妙法堂 在中而娛樂 聞香悉能知

諸天若聽法 或受五欲時 來往行坐臥 聞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 好華香莊嚴 周旋遊戲時 聞香悉能知

如是展轉上 乃至於梵世 入禪出禪者 聞香悉能知

光音遍淨天 乃至於有頂 初生及退沒 聞香悉能知

諸比丘眾等 於法常精進 若坐若經行 及讀誦經典

或在林樹下 專精而坐禪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菩薩志堅固 坐禪若讀誦 或為人說法 聞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 一切所恭敬 愍眾而說法 聞香悉能知

眾生在佛前 聞經皆歡喜 如法而修行 聞香悉能知

雖未得菩薩 無漏法生鼻 而是持經者 先得此鼻相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澀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及諸龍。龍女。夜叉。夜叉女。乾闥婆。乾闥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睺羅伽。摩睺羅伽女。為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眷屬。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屬。乘其宮殿。俱來聽法。以是菩薩善說法故。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於深妙法音。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 終不受惡味 其有所食噉 悉皆成甘露

以深淨妙聲 於大眾說法 以諸因緣喻 引導眾生心

聞者皆歡喜 設諸上供養 諸天龍夜叉 及阿修羅等

皆以恭敬心 而共來聽法 是說法之人 若欲以妙音

遍滿三千界 隨意即能至 大小轉輪王 及千子眷屬

合掌恭敬心 常來聽受法 諸天龍夜叉 羅剎毗舍闍

亦以歡喜心 常樂來供養 梵天王魔王 自在大自在

如是諸天眾 常來至其所 諸佛及弟子 聞其說法音

常念而守護 或時為現身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眾生喜見。其身淨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眾生。悉於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 其身甚清淨 如彼淨琉璃 眾生皆喜見

又如淨明鏡 悉見諸色像 菩薩於淨身 皆見世所有

唯獨自明了 餘人所不見 三千世界中 一切諸群萌

天人阿修羅 地獄鬼畜生 如是諸色像 皆於身中現

諸天等宮殿 乃至於有頂 鐵圍及彌樓 摩訶彌樓山

諸大海水等 皆於身中現 諸佛及聲聞 佛子菩薩等

若獨若在眾 說法悉皆現 雖未得無漏 法性之妙身

以清淨常體 一切於中現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 明利無濁穢 以此妙意根 知上中下法

乃至聞一偈 通達無量義 次第如法說 月四月至歲

是世界內外 一切諸眾生 若天龍及人 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干種 持法華之報 一時皆悉知

十方無數佛 百福莊嚴相 為眾生說法 悉聞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 說法亦無量 終始不忘錯 以持法華故

悉知諸法相 隨義識次第 達名字語言 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於眾無所畏

持法華經者 意根淨若斯 雖未得無漏 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經 安住希有地 為一切眾生 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 善巧之語言 分別而說法 持法華經故
貼文者 : : hui

20.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 2023-12-12 15:14:09

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名大成。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修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後滅度。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於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號之為常不輕。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是菩薩復化千萬億眾。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同號雲自在燈王。於此諸佛法中。受持讀誦。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摩訶薩。供養如是若干諸佛。恭敬尊重讚歎。種諸善根。於後復值千萬億佛。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功德成就當得作佛。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瞋恚意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於汝意云何。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 號威音王 神智無量 將導一切

天人龍神 所共供養 是佛滅後 法欲盡時

有一菩薩 名常不輕 時諸四眾 計著於法

不輕菩薩 往到其所 而語之言 我不輕汝

汝等行道 皆當作佛 諸人聞已 輕毀罵詈

不輕菩薩 能忍受之 其罪畢已 臨命終時

得聞此經 六根清淨 神通力故 增益壽命

復為諸人 廣說是經 諸著法眾 皆蒙菩薩

教化成就 令住佛道 不輕命終 值無數佛

說是經故 得無量福 漸具功德 疾成佛道

彼時不輕 則我身是 時四部眾 著法之者

聞不輕言 汝當作佛 以是因緣 值無數佛

此會菩薩 五百之眾 并及四部 清信士女

今於我前 聽法者是 我於前世 勸是諸人

聽受斯經 第一之法 開示教人 令住涅槃

世世受持 如是經典 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

時乃得聞 是法華經 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

諸佛世尊 時說是經 是故行者 於佛滅後

聞如是經 勿生疑惑 應當一心 廣說此經

世世值佛 疾成佛道
貼文者 : : hui

21.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 2023-12-12 15:15:57

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從地涌出者。皆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而供養之。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無量百千萬億舊住娑婆世界菩薩摩訶薩。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眾寶樹下獅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廣長舌。放無量光。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諸佛現神力時。滿百千歲。然後還攝舌相。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其中眾生。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見此娑婆世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眾寶樹下獅子座上諸佛。及見釋迦牟尼佛共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獅子座。又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恭敬圍繞釋迦牟尼佛。既見是已。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諸天。於虛空中高聲唱言。過此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有國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汝等當深心隨喜。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彼諸眾生聞虛空中聲已。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言。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釋迦牟尼佛。以種種華香瓔珞旛蓋。及諸嚴身之具。珍寶妙物。皆共遙散娑婆世界。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譬如雲集。變成寶帳。遍覆此間諸佛之上。於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祕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於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 住於大神通 為悅眾生故 現無量神力

舌相至梵天 身放無數光 為求佛道者 現此希有事

諸佛謦欬聲 及彈指之聲 周聞十方國 地皆六種動

以佛滅度後 能持是經故 諸佛皆歡喜 現無量神力

囑累是經故 讚美受持者 於無量劫中 猶故不能盡

是人之功德 無邊無有窮 如十方虛空 不可得邊際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見我 亦見多寶佛 及諸分身者

又見我今日 教化諸菩薩 能持是經者 令我及分身

滅度多寶佛 一切皆歡喜 十方現在佛 并過去未來

亦見亦供養 亦令得歡喜 諸佛坐道場 所得祕要法

能持是經者 不久亦當得 能持是經者 於諸法之義

名字及言辭 樂說無窮盡 如風於空中 一切無障礙

於如來滅後 知佛所說經 因緣及次第 隨義如實說

如日月光明 能除諸幽冥 斯人行世間 能滅眾生闇

教無量菩薩 畢竟住一乘 是故有智者 聞此功德利

於我滅度後 應受持斯經 是人於佛道 決定無有疑
貼文者 : : hui

22.囑累品第二十二 - 2023-12-12 15:20:23

囑累品第二十二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法座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吝。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時諸菩薩摩訶薩。聞佛作是說已。皆大歡喜。遍滿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諸菩薩摩訶薩眾。如是三返。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而作是言。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說是語時。十方無量分身諸佛。坐寶樹下獅子座上者。及多寶佛。并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舍利弗等聲聞四眾。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貼文者 : : hui

23.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 2023-12-12 15:23:32

藥王菩薩本事品第二十三

爾時宿王華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又他國土。諸來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爾時佛告宿王華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恆河沙劫。有佛號日月淨明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訶薩。七十二恆河沙大聲聞眾。佛壽四萬二千劫。菩薩壽命亦等。彼國無有女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及以諸難。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寶樹莊嚴。寶帳覆上。垂寶華旛。寶瓶香爐。周遍國界。七寶為臺。一樹一臺。其樹去臺。盡一箭道。此諸寶樹。皆有菩薩聲聞而坐其下。諸寶臺上。各有百億諸天。作天伎樂。歌歎於佛。以為供養。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是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末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值娑婆世界。以供養佛。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栴檀。薰陸。兜樓婆。畢力迦。沈水膠香。又飲薝蔔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於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燃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恆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天繒旛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默然。其身火燃。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一切眾生喜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已。命終之後。復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於淨德王家。結跏趺坐。忽然化生。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 我經行彼處 即時得一切 現諸身三昧

勤行大精進 捨所愛之身 供養於世尊 為求無上慧

說是偈已。而白父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頻婆羅。阿閦婆等偈。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白已。即坐七寶之臺。上升虛空。高七多羅樹。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合十指爪。以偈讚佛。

容顏甚奇妙 光明照十方 我適曾供養 今復還親覲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是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猶故在世。爾時日月淨明德佛。告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涅槃時到。滅盡時至。汝可安施床座。我於今夜。當般涅槃。又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於汝。及諸菩薩大弟子。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諸寶樹寶臺。及給侍諸天。悉付於汝。我滅度後。所有舍利。亦付囑汝。當令流布。廣設供養。應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淨明德佛。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已。於夜後分。入於涅槃。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見佛滅度。悲感懊惱。戀慕於佛。即以海此岸栴檀為[卄/積]。供養佛身。而以燒之。火滅已後。收取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萬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剎莊嚴。垂諸旛蓋。懸眾寶鈴。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復自念言。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我今當更供養舍利。便語諸菩薩大弟子。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眾。汝等當一心念。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作是語已。即於八萬四千塔前。燃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爾時諸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於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於大眾中。立此誓言。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其所捨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諸闇。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眾經中。最為其尊。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菩薩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闇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闇。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若書是經卷。華香瓔珞。燒香末香塗香。旛蓋衣服。種種之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薝蔔油燈。須曼那油燈。波羅羅油燈。婆利師迦油燈。那婆摩利油燈供養。所得功德。亦復無量。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亦得無量無邊功德。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盡是女身。後不復受。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如來。是時諸佛。遙共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於釋迦牟尼佛法中。受持讀誦。思惟是經。為他人說。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火不能焚。水不能漂。汝之功德。千佛共說不能令盡。汝今已能破諸魔賊。壞生死軍。諸餘怨敵。皆悉摧滅。善男子。百千諸佛以神通力共守護汝。於一切世間天人之中。無如汝者。唯除如來。其諸聲聞辟支佛。乃至菩薩。智慧禪定無有與汝等者。宿王華。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隨喜讚善者。是人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栴檀之香。所得功德如上所說。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惡魔魔民。諸天龍夜叉。鳩槃荼等。得其便也。宿王華。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所以者何。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者。應以青蓮華。盛滿末香。供散其上。散已。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當取草坐於道埸。破諸魔軍。當吹法螺。擊大法鼓。度脫一切眾生老病死海。是故求佛道者。見有受持是經典人。應當如是生恭敬心。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八萬四千菩薩。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讚宿王華菩薩言。善哉善哉。宿王華。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乃能問釋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無量一切眾生。
貼文者 : : hui

24.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 2023-12-12 15:26:36

妙音菩薩品第二十四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世界。過是數已。有世界名淨光莊嚴。其國有佛。號淨華宿王智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無量無邊菩薩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釋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國。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久已植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淨德三昧。宿王戲三昧。無緣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淨三昧。神通遊戲三昧。慧炬三昧。莊嚴王三昧。淨光明三昧。淨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恆河沙等諸大三昧。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即白淨華宿王智佛言。世尊。我當往詣娑婆世界。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宿王華菩薩。上行意菩薩。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爾時淨華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薩。汝莫輕彼國。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亦小。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若佛菩薩及國土。生下劣想。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詣娑婆世界。皆是如來之力。如來神通遊戲。如來功德智慧莊嚴。於是妙音菩薩。不起於座。身不動搖。而入三昧。以三昧力。於耆闍崛山。去法座不遠。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見是蓮華。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緣。先現此瑞。有若干千萬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是妙音菩薩摩訶薩。欲從淨華宿王智佛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而來至此娑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於我。亦欲供養聽法華經。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願為我等說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眛。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威儀進止。惟願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此久滅度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時多寶佛告彼菩薩。善男子來。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於時妙音菩薩。於彼國沒。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共發來。所經諸國。六種震動。皆悉雨於七寶蓮華。百千天樂不鼓自鳴。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正使和合百千萬月。其面貌端正。復過於此。身真金色。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曜。諸相具足。如那羅延堅固之身。入七寶臺。上升虛空。去地七多羅樹。諸菩薩眾恭敬圍繞。而來詣此娑婆世界耆闍崛山。到已。下七寶臺。以價值百千瓔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瓔珞。而白佛言。世尊。淨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無多貪欲瞋恚愚癡嫉妒慳慢不。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邪見不善心。不攝五情不。世尊。眾生能降伏諸魔怨不。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不。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堪忍久住不。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惟願世尊。示我令見。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時多寶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為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并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喜見。妙音菩薩於萬二千歲。以十萬種伎樂。供養雲雷音王佛。并奉上八萬四千七寶鉢。以是因緣果報。今生淨華宿王智佛國。有是神力。華德。於汝意云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訶薩是。華德。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植德本。又值恆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大自在天身。或現天大將軍身。或現毗沙門天王身。或現轉輪聖王身。或現諸小王身。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或現婆羅門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或現長者居士婦女身。或現宰官婦女身。或現婆羅門婦女身。或現童男童女身。或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而說是經。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眾難處。皆能救濟。乃至於王後宮變為女身而說是經。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是菩薩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知。於十方恆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形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現辟支佛形而為說法。應以菩薩形得度者。現菩薩形而為說法。應以佛形得度者。即現佛形而為說法。如是種種。隨所應度而為現形。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華德。妙音菩薩摩訶薩。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深種善根。世尊。是菩薩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變現度脫眾生。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爾時妙音菩薩摩訶薩。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已。還歸本土。所經諸國。六種震動。雨寶蓮華。作百千萬億種種伎樂。既到本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繞。至淨華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饒益眾生。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多寶佛塔。禮拜供養。又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及見藥王菩薩。得勤精進力菩薩。勇施菩薩等。亦令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
貼文者 : : hui

25.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2023-12-12 15:29:01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硨磲碼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愛敬。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恆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 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我為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 龍魚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峰 為人所推墮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 墮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 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

咒詛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還著於本人

或遇惡羅剎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繞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 氣毒煙火燃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迴去

雲雷鼓掣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

眾生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闇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諍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 眾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貼文者 : : hui

26.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 2023-12-12 15:32:30

陀羅尼品第二十六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華經者。若讀誦通利。若書寫經卷。得幾所福。佛告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八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等諸佛。於汝意云何。其所得福。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解義。如說修行。功德甚多。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與說法者陀羅尼咒。以守護之。即說咒曰。

安爾 曼爾 摩禰 摩摩禰 旨隸 遮梨第 賒咩 賒履多瑋 羶帝 目帝 目多履 娑履 阿瑋娑履 桑履 娑履 叉裔 阿叉裔 阿耆膩 羶帝 賒履 陀羅尼 阿盧伽婆娑 簸蔗毗叉膩 禰毗剃 阿便哆邏禰履剃 阿亶哆 波隸輸地 歐究隸 牟究隸 阿羅隸 波羅隸 首迦差 阿三磨三履 佛陀毗吉利袠帝 達磨波利差帝 僧伽涅瞿沙禰 婆舍婆舍輸地 曼哆邏 曼哆邏叉夜多 郵樓哆 郵樓哆憍舍略 惡叉邏 惡叉冶多冶 阿婆盧 阿摩若那多夜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六十二憶恆河沙等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時釋迦牟尼佛。讚藥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藥王。汝愍念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於諸眾生。多所饒益。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說陀羅尼。若此法師得是陀羅尼。若夜叉。若羅剎。若富單那。若吉蔗。若鳩槃荼。若餓鬼等。伺求其短。無能得便。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痤隸 磨訶痤隸 郁枳 目枳 阿隸 阿羅婆第 涅隸第 涅隸多婆第 伊緻柅 韋緻柅 旨緻柅 涅隸墀柅 涅犁墀婆底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恆河沙等諸佛所說。亦皆隨喜。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爾時毗沙門天王護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愍念眾生。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即說咒曰。

阿梨 那梨 [少/兔]那梨 阿那盧 那履 拘那履

世尊。以是神咒。擁護法師。我亦自當擁護持是經者。令百由旬內。無諸衰患。爾時持國天王在此會中。與千萬億那由他乾闥婆眾恭敬圍繞。前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羅尼神咒。擁護持法華經者。即說咒曰。

阿伽禰 伽禰 瞿利 乾陀利 旃陀利 摩蹬耆 常求利 浮樓莎柅 頞底

世尊。是陀羅尼神咒。四十二億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爾時有羅剎女等。一名藍婆。二名毗藍婆。三名曲齒。四名華齒。五名黑齒。六名多髮。七名無厭足。八名持瓔珞。九名皐帝。十名奪一切眾生精氣。是十羅剎女。與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師短者。令不得便。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伊提履 伊提泯 伊提履 阿提履 伊提履 泥履 泥履 泥履 泥履 泥履 樓醯 樓醯 樓醯 樓醯 多醯 多醯 多醯 兜醯 [少/兔]醯

寧上我頭上。莫惱於法師。若夜叉。若羅剎。若餓鬼。若富單那。若吉蔗。若毗陀羅。若犍馱。若烏摩勒伽。若阿跋摩羅。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若熱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至七日。若常熱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夢中。亦復莫惱。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不順我咒 惱亂說法者 頭破作七分 如阿梨樹枝

如殺父母罪 亦如壓油殃 斗秤欺誑人 調達破僧罪

犯此法師者 當獲如是殃

諸羅剎女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當身自擁護受持讀誦修行是經者。令得安隱。離諸衰患。消眾毒藥。佛告諸羅剎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擁護受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何況擁護具足受持。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旛蓋伎樂。燃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蘇摩那華油燈。薝蔔華油燈。婆師迦華油燈。優鉢羅華油燈。如是等百千種供養者。皐帝。汝等及眷屬。應當擁護如是法師。說是陀羅尼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貼文者 : : hui

27.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 2023-12-12 15:36:31

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淨德。有二子。一名淨藏。二名淨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離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慈悲喜捨。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達。又得菩薩淨三昧。日星宿三昧。淨光三昧。淨色三昧。淨照明三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亦悉通達。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及愍念眾生故。說是法華經。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願母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我等亦當侍從親近。供養禮拜。所以者何。此佛於一切天人眾中。說法華經。宜應聽受。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淨藏淨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汝父。為現神變。若得見者。心必清淨。或聽我等往至佛所。於是二子念其父故。涌在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於虛空中。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小復現大。於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如是等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淨信解。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師為是誰。誰之弟子。二子白言。大王。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於一切世間天人眾中。廣說法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父語子言。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於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為父已作佛事。願母見聽。於彼佛所。出家修道。爾時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願母放我等 出家作沙門 諸佛甚難值 我等隨佛學

如優曇鉢華 值佛復難是 脫諸難亦難 願聽我出家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近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曇鉢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彼時妙莊嚴王後宮八萬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華經。淨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淨藏菩薩。已於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其王夫人。得諸佛集三昧。能知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樂佛法。於是妙莊嚴王。與群臣眷屬俱。淨德夫人。與後宮采女眷屬俱。其王二子。與四萬二千人俱。一時共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卻住一面。爾時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爾時妙莊嚴王及其夫人。解頸真珠瓔珞。價值百千以散佛上。於虛空中。化成四柱寶臺。臺中有大寶床。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跏趺坐。放大光明。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眾言。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不。此王於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習助佛道法。當得作佛。號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羅樹王佛。有無量菩薩眾。及無量聲聞。其國平正。功德如是。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與夫人二子。并諸眷屬。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於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過是已後。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見此二子不。此二子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恆河沙諸佛。親近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來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其眼長廣而紺青色。眉間毫相白如珂月。齒白齊密常有光明。唇色赤好如頻婆果。爾時妙莊嚴王。讚歎佛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功德已。於如來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誡所行。安隱快善。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瞋恚諸惡之心。說是語已。禮佛而出。佛告大眾。於意云何。妙莊嚴王。豈異人乎。今華德菩薩是。其淨德夫人。今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是。哀愍妙莊嚴王及諸眷屬故。於彼中生。其二子者。今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是。是藥王藥上菩薩。成就如此諸大功德。已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植眾德本。成就不可思議諸善功德。若有人識是二菩薩名字者。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貼文者 : : hui

28.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 2023-12-12 15:49:43

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所經諸國。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繞。各現威德神通之力。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匝。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眾。共來聽受。惟願世尊當為說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佛告普賢菩薩。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爾時菩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槃荼。若毗舍闍。若吉蔗。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繞。以一切眾生所喜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亦復與其陀羅尼咒。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惟願世尊。聽我說此陀羅尼咒。即於佛前而說咒曰。

阿檀地 檀陀婆地 檀陀婆帝 檀陀鳩舍隸 檀陀修陀隸 修陀隸 修陀羅婆底 佛陀波羶禰 薩婆陀羅尼阿婆多尼 薩婆婆沙阿婆多尼 修阿婆多尼 僧伽婆履叉尼 僧伽涅伽陀尼 阿僧祇 僧伽婆伽地 帝隸阿惰僧伽兜略阿羅帝波羅帝 薩婆僧伽地三摩地伽蘭地 薩婆達磨修波利剎帝 薩婆薩埵樓馱憍舍略阿[少/兔]伽地 辛阿毗吉利地帝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持者。應作此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深種善根。為諸如來手摩其頭。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是時八萬四千天女。作眾伎樂而來迎之。其人即著七寶冠。於采女中娛樂快樂。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繞。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令多所眾生。安樂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讚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喜親近其人。及諸惡者。若屠兒。若畜豬羊雞狗。若獵師。若衒賣女色。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普賢。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應作是念。此人不久當詣道場。破諸魔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擊法鼓。吹法螺。雨法雨。當坐天人大眾中獅子法座上。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若有供養讚歎之者。當於今世得現果報。若復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癩病。若輕笑之者。當世世牙齒疏缺。醜唇平鼻。手腳繚戾。眼目角睞。身體臭穢。惡瘡膿血。水腹短氣。諸惡重病。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經典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說是普賢勸發品時。恆河沙等無量無邊菩薩。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菩薩。具普賢道。佛說是經時。普賢等諸菩薩。舍利弗等諸聲聞。及諸天龍人非人等。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受持佛語。作禮而去。
貼文者 : : hui

正法華經卷第一 - 2023-12-13 17:39:03

正法華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光瑞品第一

[0063a07] 聞如是:

[0063a07] 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一切無著,諸漏已盡無復欲塵,已得自在逮得己利,生死已索眾結即斷,一切由已獲度無極,已脫於慧心解得度、名曰:賢者知本際、賢者大迦葉、上時迦葉、象迦葉、江迦葉、舍利弗、大目揵連、迦旃延、阿那律、劫賓[少/兔]、牛呞、離越、譬利斯、薄拘盧、拘絺、難陀、善意、滿願子、須菩提、阿難、羅云;菩薩八萬,皆不退轉,堅住無上正真之道,逮總持法得大辯才,常讚歎不退轉法輪,供養無數百千諸佛,於無量佛殖眾德本,諸佛世尊所見諮嗟,身常行慈入如來慧,善權普至大知度無極,從無數劫多所博聞,名達十方,救護無量百千眾生,遊於三界猶如日明,解一切法如幻如化野馬影響,悉無所有住無所住,雖見終始亦無去來,既見色像本無形貌,現諸所生永無起滅,導利群黎不著三處,分別空慧無想無願,起三脫門至三達智,無去來今現在之想,開化黎庶使了本無。

[0063a27] 其名曰:溥首菩薩、光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常精進菩薩、不置遠菩薩、寶掌菩薩、印手菩薩、藥王菩薩、妙勇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月滿菩薩、大度菩薩、超無量菩薩、越世菩薩、解縛菩薩、寶事菩薩、恩施菩薩、雄施菩薩、水天菩薩、帝天菩薩、大導師菩薩、妙意菩薩、慈氏菩薩,如是大士八萬上首。爾時天帝釋與二萬天子俱,日天子與無數眷屬俱,月天子以寶光明普有所炤,寶光天子、光燿天子俱,四大天王與萬天子俱,[火*僉]明大梵自在天子與三萬天子俱,梵忍跡天子與三萬二千天子俱,飾乾大梵與無數天子,又梵名[火*僉]光與無數大眾俱,來詣佛所,稽首畢退坐一面。有八龍王,與無央數千諸龍眷屬俱;四真陀羅王——慎法真陀羅王,大法真陀羅王,仁和真陀羅王,持法真陀羅王;香音神,各與營從來詣佛所,稽首畢退住一面。淨身四天子——柔軟天子,和音天子,美軟天子,悅響天子——俱來詣佛所,前稽首畢退坐一面。四阿須倫王——最勝阿須倫,欲錦阿須倫,燕居阿須倫,吸氣阿須倫——與無央數百千阿須倫人民俱,來詣佛所,前稽首畢退坐一面。四金翅鳥王——大身王,大具足王,得神足王,不可動王——俱來詣佛所,稽首畢退住一面。摩竭國王阿闍世,與十子并諸營從,來詣佛所,稽首畢退坐一面。諸天、龍神、世人,莫不歸命奉敬侍坐。

[0063b24] 爾時世尊與四部眾眷屬圍繞而為說經,講演菩薩方等大頌一切諸佛嚴淨之業。說斯經已,昇于自然師子之床加趺而坐,三昧正受定意,名曰立無量頌。尋應所宜,不見身貌、不得心意,所坐立處則有瑞應,天雨、意華、大意華、柔軟音華、大柔軟音華,散世尊上及於大會四部之眾,普佛國土六反震動。時大眾會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龍、神鬼、揵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國王君主大力轉輪聖王,各與營從,咸悉一心瞻戴世尊,意皆愕然怪未曾有。於時佛放面口結光明,普炤東方萬八千佛土,其大光明照諸佛國,靡不周遍,至於無擇大地獄中,上徹三十三天,彼此世界六趣周旋,所有蒸民一切皆現,其界諸佛現在所由,此土眾會悉遙見之;彼土覩斯亦復如是,十方諸佛所說經法,普遍聞焉。諸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修行獨處者逮得德果一切表露,又諸菩薩意寂解脫,其出家者求報應行,皆亦悉現;諸佛世界滅度眾聖,所建寶廟自然為現。

[0063c15] 於是彌勒菩薩心自念言:「今者世尊,如來、至真、等正覺,三昧正受,現大感變,多所降伏,覩未曾有,天上世間諸佛廟寺,恢闊彰顯,將何所興而有此瑞?從昔暨今未曾見也。欲問其歸,孰堪發遣解斯誼乎?」尋改思曰:「今者大士溥首童真,所作已辦靡所不達,供養過去無數諸佛,曾當瞻覲如來、至真、等正覺,如此瑞應欲請問之。」

[0063c23] 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天、龍、神、揵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志懷猶豫得未曾有,見斯大聖無極威曜神足變化,各各發意,欲問世尊決散疑網。慈氏大士見眾會心,便問溥首曰:「仁者惟說,今何因緣有此瑞應,大聖神足放大光明,照于東方萬八千土,諸佛世界自然為現,所說經法皆遙聞之?」

[0064a06] 於是慈氏以頌而問溥首曰:

「文殊師利!  今何以故,  導利眾庶,
 放演光明?  甚大威曜,  出于面門,
 神變遍照,  十方[火*霍]然;  天雨眾華,
 紛紛如降,  意華大意,  柔軟音華,
 種種若干,  其色殊妙,  栴檀馨香,
 悅可眾心,  嚴淨巍巍,  皆悉周遍。
 今日四輩,  欣然踊躍,  於此佛土,
 十方世界,  六反震動,  莫不傾搖。
 于彼光明,  則照東方,  萬八千土,
 其暉普徹,  諸佛境土,  紫磨金色,
 煌煌灼灼,  [火*僉]無不接。  國邑群萌,
 莫不蒙賴,  達盡上界,  入無擇獄。
 眾庶受生,  用無明故,  滅沒墮落,
 歸此諸趣。  斯等黎民,  覩見因緣,
 若干之趣,  今現嚴淨,  賢明不肖,
 中間品類,  吾於此住,  皆遙見之。
 又覩諸佛,  而師子吼,  演說經典,
 開闡法門,  消除眾生,  無數之穢。
 歌頌聖教,  出柔軟音,  其響深妙,
 令人欣踊。  各各自捨,  境界所有,
 講說譬喻,  億載報應,  分別敷演,
 於此佛法。  一切眾生,  所造苦患,
 以無巧便,  治老病死,  猶斯等類,
 說寂滅度。  比丘當知,  貧劇困惱,
 眾人則處,  安雅快樂,  積累功德,
 乃見聖尊,  又得逮至,  緣一覺乘,
 一切令入,  於此道業,  見佛殊異,
 諸所經籍,  或有志求,  無上之慧。
 一切世間,  見若干形,  斯等眾類,
 歌詠佛德。  仁者溥首!  彼所言說,
 我立住此,  今悉見聞,  及餘無數,
 諸億千眾,  在此遊居,  吾悉覩眄。
 又見佛土,  不可計數,  諸菩薩等,
 如江河沙,  億百千數,  而不減少,
 建志精進,  興發道意。  或有放捨,
 諸所財業,  而行布施。  金銀珍寶,
 明月真珠,  車璩馬腦,  奴婢車乘,
 床臥机榻,  諸所珍異,  環珮瓔珞,
 於是具足,  皆用惠賜,  悉以勸助,
 上尊佛道。  今我等類,  聞斯音聲,
 安住所歎,  正覺大乘,  遊於三界,
 而無所猗,  其人速逮,  得獲斯願。
 或以諸乘,  則而施與,  諸華伎樂,
 欄楯莊嚴,  簫成鼓吹,  音節所娛,
 四事如應,  惠與奉授,  以此布施,
 心不悋惜。  妻妾子孫,  所重輦輿,
 或慮非常,  手足與人,  志不矜愛,
 皆用惠施,  欲以慕求,  此尊佛道。
 復有捨身,  給諸所有,  頭眼支體,
 無所遺愛,  所以布施,  用成佛道,
 志願逮獲,  如來聖慧。  溥首童真!
 吾瞻國王,  與眷屬俱,  而出遊立,
 中宮后妃,  婇女貴人,  族姓娛樂,
 俱禮佛身。  眾庶朋黨,  悉詣導師,
 而於法王,  啟問經典,  則除俗服,
 下其鬚髮,  而被袈裟,  以為法式。
 我覩若干,  諸菩薩眾,  比丘知友,
 頓止山巖,  獨處閑居,  解暢空無,
 或有受經,  而讀誦讚。  吾復瞻見,
 開士之黨,  英雄儔疋,  出入山谷,
 專精思惟,  歷察眾相,  分別講說,
 演諸佛乘,  捐棄愛欲,  永使無餘。
 常自纂修,  悕仰正行,  安住諸子,
 不離閑居,  則便逮得,  成五神通。
 高妙之士,  志平等句,  向諸導師,
 恭敬叉手,  心懷踊躍,  歌詠佛德,
 以數千偈,  歎人中王。  覩無所畏,
 志踊調和,  曉了分別,  出家之業,
 諮稟經典,  於兩足尊,  所聞頻數,
 尋即執翫,  安住眾子,  先自修已。
 我又遙見,  諸佛孫息,  為無數億,
 人民講法,  而現報應,  兆載難計,
 志懷欣喜,  自歸正法,  勸助開化。
 無數菩薩,  降伏眾魔,  秉勢官屬,
 而雷擊扣,  於此法鼓,  善逝典誥。
 我又覽歷,  諸天人神,  所共宗奉,
 安住諸子,  不以奇雅,  益用寂然,
 履行定隱,  無所猗著,  猶如師子,
 開化度眾,  令發道意。  眾生在居,
 手執所供,  心懷悅豫,  僉然俱詣。
 又諸佛子,  立於精進,  棄捐欲塵,
 常得自在,  建志經行,  遊諸樹間,
 心願勤修,  根求佛道。  而護身口,
 常行清淨,  禁戒安隱,  不畏生死,
 於彼秉心,  具足諸行,  以斯禁戒,
 寤諸不覺。  最勝之子,  據忍辱力,
 為諸貢高,  卑下謙順,  輕毀罵詈,
 若撾捶者,  其求佛道,  默然不校。
 吾或復觀,  菩薩之眾,  一切棄離,
 調戲伎樂,  與諸力勢,  親友等俱,
 其心堅固,  平如虛空。  蠲除諸穢,
 憒亂之意,  建立一心,  消滅陰蓋,
 禪思思惟,  億百千歲,  布施立意,
 求尊佛道。  或自割損,  多所惠潤,
 刈除貪嫉,  閑不懷懅,  飲食供具,
 所當得者,  及無數人,  諸病醫藥。
 又復施與,  衣被服飾,  檀已濟裸,
 無所藏積。  與營從俱,  面見最勝,
 在上化立,  億百千供。  所造珍寶,
 及栴檀香,  多有床座,  明珠諸藏。
 現在目前,  奉上安住,  其寶之價,
 直億百千。  所覩園觀,  樹葉華實,
 具足鮮淨,  悅可人意。  夙夜修行,
 兼加進獻,  上人正士,  諸聲聞等,
 所可慧益,  品列如斯,  雜種若干,
 歡喜濟乏,  深自欣慶,  而建道行,
 以此所施,  願求尊覺。  或有得人,
 寂然法誼,  察諸報應,  眾億兆載,
 發起民庶,  使其悔過,  令捨億寶,
 志願佛道。  曉了觀察,  不祕悋法,
 滅除三事,  寂等如空,  安住之子,
 悉無所著,  斯等智慧,  求尊佛道。
 溥柔軟音,  吾復覩見,  諸滅度佛,
 安住開化。  諸所現在,  大菩薩眾,
 咸共奉敬,  最勝舍利。  吾覲佛廟,
 億千之數,  凡難限計,  如江河沙。
 在于億土,  常見尊戴,  諸所化現,
 最勝由已。  七寶自然,  清淨而現,
 具足里數,  二十五萬。  諸蓋幢幡,
 各有數千,  廣長周匝,  各二千里,
 其蓋妙好,  殊異嚴淨。  所在眾香,
 珍寶自然,  諸果芬馥,  伎樂和雅。
 鬼神羅剎,  肅恭人尊,  安住諸子,
 所興感動,  以用供養,  舍利若斯。
 今此佛廟,  昱鑠璨麗,  普布香華,
 如晝度樹。  於斯人眾,  無數億千,
 悉遙覩見,  煒曄斒斕,  衣毛為竪,
 眷屬馳造,  欲見最勝,  顯發光明。
 人中之上,  演大光燿,  妙哉明哲,
 離垢無漏,  乃能闡現,  如斯弘暉,
 示諸佛土,  無央數千。  見此瑞應,
 得未曾有。  如是疇類,  諸大變化,
 唯願溥首,  具說斯誼。  吾今欽羨,
 及諸佛子,  於四部眾,  心懷悅豫。
 渴仰仁者,  兼見瞻察,  今日安住,
 何所因由,  奮大光明,  而從口出,
 解散狐疑,  勸發欣躍。  何故佛現,
 無極大光?  如斯所變,  當有所感。
 安住之子,  願用時說。  大聖所成,
 此微妙法,  在于道場,  正士敷演。
 世雄導師,  所由方面,  願為分別。
 此諸菩薩,  欲見佛土,  無央數千,
 群生倫品,  眾寶嚴淨,  諸佛自現,
 無量明目。  凡新學者,  得無猶豫,
 諸最勝子,  普共啟問。  悅諸人民,
 天神羅剎,  四部之眾,  一切戴仰。
 今者溥首,  惟具分別。」

[0065c10] 於是溥首告慈氏、諸大士眾會者族姓子女:「吾心惟忖,今者如來,當敷大法演無極典,散大法雨、擊大法鼓、吹大法螺,講無量法。又自追憶,乃從過去諸佛世尊見斯像瑞,彼如來等所放光明亦復若茲,猶斯識察知講大法。諸如來、至真、等正覺,欲令眾生聽無極典,故現斯應。所以者何?世尊欲令群生洗除俗穢,聞服佛法,現弘大變光明神化。又念往故無央數劫不可思議無能度量,時有如來,號日月燈明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演說經典,初語亦善、中語亦善、竟語亦善,分別其誼微妙具足,究竟清淨修梵行,為聲聞乘講陳聖諦,則令眾庶度生老死憂惱眾患入近無為。為諸菩薩大士之眾,顯揚部分分別六度無極無上正真。

[0065c25] 「又族姓子,其日月燈明如來滅度之後,次復有佛,亦號日月燈明。滅度之後,次復有佛,亦號日月燈明。滅度之後,復次有佛,亦號日月燈明。如是等倫八十如來,皆同一號日月燈明,胄紹一姓。若斯之比二萬如來,佛語莫能勝。彼二萬如來最前興者,號日月燈明,最後起者,故復名曰日月燈明如來、至真、等正覺,其佛說經,初語、中語、竟語皆善,分別其誼微妙具足淨修梵行,為諸聲聞講說四諦、十二因緣,生老病死愁慼諸患,皆令滅度究竟無為。為諸菩薩講六度無極,使逮無上正真道,至諸通慧。

[0066a08] 「其日月燈明如來未出家時有八子:一名有志,二曰善意,三曰加勸,四曰寶志,五曰持意,六曰除慢,七曰響意,八曰法意,是八太子則如來子,神足弘普。時一一子各各典主四域天下,其土豐殖治以正法無所侵枉,而見世尊棄國修道逮最正覺適聞得佛,尋皆離俗不顧重位,詣世尊所悉為沙門,皆志無上正真之道,盡為法師,常修梵行,於無央數百千諸佛殖眾德本。」

[0066a16] 又曰:「阿逸!時日月燈明,勸發菩薩護諸佛法,而為眾會講演大頌方等正經。時彼世尊於座寂然,以無量頌三昧正受即不復現,無身無意都不可得心無所立。世尊適三昧已,天雨意華、大意華、柔軟音華、大軟音華,而散佛上及於大會四部之眾,應時其地六反震動,國中人民各取天華復散佛上,四部弟子諸天世人愕然疑怪。其佛三昧未久威神德本,面出一光,其光普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諸佛國土所可造作悉自然現,亦如今日諸佛土現。彼時世尊與二十億諸菩薩俱,於眾會中講說經法。諸菩薩大士覩大光明普照世間,而其佛世有菩薩,名曰超光,侍者十八人,有一菩薩而獨勞懈,名曰名聞,佛三昧正受,從三昧起,為超光菩薩講正法華方等之業,諸菩薩行皆說佛法,一處安坐具足六十劫說斯經典,眾會亦然,身不傾動心無因緣。又彼世尊六十中劫,因為諸會說法,聽者一無疲厭心不勞擾。

[0066b06] 「日月燈明六十劫中,為諸菩薩講演《法華》方等正經,便自說言,當般泥洹。告天世人、諸梵魔眾、沙門梵志、阿須倫、鬼神、諸比丘等:『察於其時,如來夜半至無餘界當般泥洹。』授其菩薩首藏之決,告諸比丘:『吾滅度後,首藏開士當逮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號離垢體如來、至真、等正覺。』佛授決已,尋於夜半而取滅度。彼世尊子等類八人,皆歸超光菩薩大士而順教勅,咸志無上正真之道,見無央數億載諸佛,供養奉侍悉逮正覺,最後興者號曰法事。十八人中有一菩薩,於利無節慇懃求供,尊己貪穢多於三病,分別句誼中而忽忘,便得於閑不復懅務。時族姓子得名聞定,以斯德本從不可計億百千佛,求願得見悉奉眾聖。」

[0066b21] 溥首謂莫能勝:「欲知爾時比丘法師號超光者,則吾是也。其名聞菩薩大士而懈怠者,則莫能勝是。是故當知,見此世尊所見瑞應放其光明,吾觀察之,今日大聖當為我等講《正法華》方等典籍。」

[0066b25] 於是溥首菩薩,欲重現誼,說此頌曰:

「吾自憶念,  往古過去,  不可思議,
 無央數劫。  最勝造誼,  智慧無上,
 其號名曰,  日月燈明。  彼講說法,
 聖達無極,  開化眾生,  不可計億。
 勸助發起,  無數菩薩,  不可思議,
 億百千人。  於時如來,  尊者諸子,
 皆為幼童,  見佛導師,  則從所尊,
 悉作沙門,  棄捐愛欲,  一切所有。
 導利世者,  為講說法,  所演經典,
 名無量頌,  而號最上,  厥誼如此,
 開化黎庶,  億千之數。  大聖適說,
 斯經典已,  能仁至尊,  處於法床,
 加趺而坐,  尋有瑞應,  三昧正受,
 名無量頌。  於時即雨,  大意音華,
 又現電[火*僉],  大雷音聲,  諸天鬼神,
 住於虛空,  一心奉敬,  人中之尊。
 尋則感動,  諸佛國土,  從其眉間,
 顯出妙[火*僉],  放斯光明,  無量難限,
 不可計人,  怪未曾有。  其明遍照,
 東方佛土,  周萬八千,  億數世界。
 常以應時,  多所分別,  示于眾生,
 終始根原。  或有佛土,  立諸寶蓋,
 光如琉璃,  及若水精,  以導師光,
 威神之曜,  現若干種,  瑰異雅麗。
 諸天人民,  并鬼神龍,  揵沓惒等,
 驚喜希有。  其有專精,  奉事安住,
 彼諸世界,  皆自然現。  又見諸佛,
 各各自由,  端正姝妙,  紫磨金色,
 如琉璃中,  而有眾寶,  在於會中,
 為雨法教。  其諸聲聞,  不可稱計,
 嗟歎無量,  安住弟子。  一切導師,
 一一世界,  又光明曜,  皆悉巍巍。
 常行精進,  戒無所犯,  忍辱之力,
 猶明月珠。  世尊諸子,  現無央數,
 遊於閑居,  山林曠野,  一切禪定,
 不起因緣,  若有加害,  不興瞋恨。
 諸菩薩眾,  如恒沙數,  安住光明,
 感動若斯,  心念無常,  不為放逸,
 忍辱樂禪,  不捨一心。  有安住子,
 普悉來現,  自伏其志,  慕尊佛道,
 立審諦住,  其心寂然,  各以緣便,
 多所開化。  無數佛界,  廣說經法,
 世尊所為,  感應如此。  又覩大聖,
 猶如船師,  所出光明,  蔽日月暉。
 一切眾生,  所立歡喜,  各各問言,
 此何感變?  天人所奉,  從三昧起,
 未久之頃,  導師便坐。  其菩薩者,
 名曰超光,  而作法師,  佛為解說,
 世間之眼,  蠲除眾趣,  唯安悅我,
 示諸種大,  為我分別。  於斯經法,
 吾愍眾生,  以是教化,  建立勸助。
 諸菩薩眾,  聞佛教詔,  欣然嗟歎。
 於時世尊,  說大經法,  所演具足,
 六十中劫,  於一床上,  結加趺坐。
 導師化世,  說殊特教,  彼諸佛等,
 皆已滅度。  其法師者,  超光仁人,
 最勝所演,  講說經典。  無央數人,
 皆悉歡喜,  惟願大聖,  分別解之。
 在諸天上,  及與世間,  講說經典,
 自然之誼,  顯示眾庶,  此《正法華》。
 告諸比丘,  吾已時到,  當於夜半,
 而取滅度,  修無放逸,  堅固其心。
 吾已解說,  諸經法教。  大聖神通,
 難得值遇,  於無央數,  億那術劫,
 常當供養。  無量佛子,  憂惱諸患,
 甚亦苦劇。  時聞世尊,  所現章句,
 觀於無為,  採習言教。  值覩人尊,
 所見安慰,  會無數人,  不可思憶。
 比丘莫懼,  吾當泥曰,  我去然後,
 已不復現。  第二菩薩,  號曰首藏,
 無有諸漏,  無所不入,  當究竟逮,
 尊上佛道,  所號名曰,  離垢之體。
 即尋於此,  夜半之時,  便取滅度,
 盡執光耀。  其佛舍利,  而廣分布,
 即起塔廟,  無量億載。  諸比丘等,
 及比丘尼,  志悉慕求,  上尊佛道,
 不可稱限,  如江河沙,  常修精進,
 尊安住教。  爾時比丘,  為法師者,
 超光大人,  執持經典,  一坐之頃,
 演說尊法,  則具足滿,  八十中劫。
 彼時侍從,  有十八人,  教化度之,
 皆蒙安隱。  此等值見,  無數億佛,
 至心供養,  諸大聖尊,  常尊奉教,
 柔順之法,  於諸世界,  皆各成佛。
 尊得自在,  受持無量,  各各授決,
 使逮正覺。  於時諸佛,  皆悉究竟,
 定光世尊,  最後得佛,  大仙日月,
 開化聖眾,  導師所化,  巨億百千,
 安住所興,  諸大威化。  法師超光,
 則吾身是。  爾時侍從,  志懈怠者,
 求索利養,  親屬交友,  志所願求,
 但慕名聞。  周旋行來,  詣諸族姓,
 捨置所學,  不諷誦讀。  彼時不肯,
 分別而說,  以故其人,  唐載此名。
 於佛法教,  欲使稱譽,  其人由此,
 所造德本,  在住世尊,  而有瑕疵,
 值見諸佛,  億千之數。  積累功德,
 廣普大聖,  專修正行,  得最順忍,
 又覩世尊,  於斯能行。  然於將來,
 最後世時,  當得無上,  尊佛正道,
 成至世尊,  號曰慈氏。  教化眾生,
 無數億千,  逮得勇猛,  所在自由。
 安住滅度,  仁順其教,  於彼世時,
 比像如是。  我身爾時,  則為法師,
 是以之故,  行哀如此。  過世覩見,
 如是之類,  安住之仁,  變動若茲。
 本第一察,  如斯瑞應,  彼時世尊,
 無量明目,  諸釋中王,  現第一誼,
 今者欲說,  《正法華》典。  吾過世時,
 所聞道業,  今日變化,  而得具足。
 諸導師尊,  行權方便,  大釋師子,
 建立興發,  講說經法,  自然之教,
 諸懷道意,  悉叉手歸。  導利世者,
 今者分別,  當雨法雨,  柔軟法教,
 普潤飽滿,  履道意者。  其有諸天,
 入於無為,  志懷狐疑,  而有猶豫。
 若有菩薩,  求斯道意,  今當蠲除,
 吾我之想。」

正法華經善權品第二

[0068a01] 於是世尊從三昧覺,告賢者舍利弗:「佛道甚深,如來、至真、等正覺,所入之慧難曉難了不可及知。雖聲聞、緣覺,從本億載所事歸命,無央數劫造立德本,奉遵佛法慇懃勞苦精進修行,尚不能了道品之化。又舍利弗!如來觀察人所緣起,善權方便隨誼順導,猗靡現慧各為分別,而散法誼用度群生,以大智慧力無所畏,一心脫門三昧正受,不可限量,所說經典不可及逮,而如來尊較略說耳。大聖所說得未曾有巍巍難量,如來皆了諸法所由,從何所來,諸法自然,分別法貌眾相根本,知法自然。」

[0068a12] 於時世尊欲重解誼,更說頌曰:

「世雄不可量,  諸天世間人,
 一切眾生類,  焉能知導師。
 離垢解脫門,  寂然無所畏,
 如諸佛法貌,  莫有逮及者。
 本從億諸佛,  依因而造行,
 入於深妙誼,  所現不可及。
 於無央數劫,  而學佛道業,
 果應至道場,  猶如行慈慜。
 使我獲斯慧,  如十方諸佛,
 諸相普具足,  眾好亦如是。
 其身不可見,  亦無有言說,
 察諸群黎類,  世間無與等。
 若說經法時,  有能分別解,
 其惟有菩薩,  常履懷信樂。
 假使諸佛,  弟子之眾,  所作已辦,
 如安住教,  盡除疾病,  執御其心,
 不能達彼,  若干種慧。  設令於斯,
 佛之境界,  皆以七寶,  充滿其中,
 以獻安住,  神明至尊,  欲解此慧,
 終無能了。  正使十方,  諸佛剎土,
 諸明哲者,  悉滿其中,  及吾現在,
 諸聲聞眾,  一切具足,  亦復如是。
 一時普會,  共思惟之,  計安住慧,
 無能及知。  佛之智慧,  無量若斯,
 欲知其限,  莫能逮者。  諸緣一覺,
 無有眾漏,  諸根通達,  總攝其心。
 假使十方,  悉滿中人,  譬如甘蔗,
 若竹蘆葦,  悉俱合會,  而共思惟,
 欲察知佛,  所說解法,  於億那術,
 劫載計念,  未曾能知,  及法利誼。
 新學發意,  諸菩薩等,  假使供養,
 無數億佛,  講說經法,  分別其誼,
 復令是等,  周滿十方,  其數譬如,
 稻麻叢林,  在諸世界,  滋茂不損,
 悉俱合會,  而共思惟,  世尊所明,
 覩諸法本,  不可思議,  無數億劫,
 如江河沙,  不可限量,  心無變異,
 超越智慧,  欲得知者,  非其境界。
 無數菩薩,  皆不退轉,  無崖底劫,
 如恒邊沙,  一心專精,  悉共思惟,
 此之等類,  亦不堪任。  諸佛聖明,
 不可及逮,  一切漏盡,  非心所念。
 獨佛世尊,  能解了知,  分別十方,
 諸佛世界。  告舍利弗,  安住所說,
 唯佛具足,  解達知彼,  最勝導利,
 悉暢了識,  說無上誼,  以來久遠。
 佛今日告,  諸聲聞眾,  緣覺之乘,
 如所立處,  捨置已逝,  入泥曰者,
 所可開化,  各各得度。  佛有尊法,
 善權方便,  猶以講說,  法化世間,
 常如獨步,  多所度脫,  以斯示現,
 真諦經法。」

[0068c08] 爾時大眾會中,一切聲聞阿羅漢等,諸漏已盡知本際黨,千二百眾及弟子學,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聲聞乘,各各興心念:「世尊何故慇懃諮嗟善權方便,宣暢如來深妙經業,致最正覺慧不可及,聲聞、緣覺莫能知者?如今世尊乃演斯教,於是佛法無逮泥洹,雖說此經,吾等不解誼之所趣。」

[0068c14] 賢者舍利弗,見四部眾心懷猶豫,欲為發問決其疑網,冀并被蒙,前白佛言:「唯然世尊!今日如來何故獨宣善權方便,以深妙法逮最正覺,道德巍巍不可稱限?」

[0068c18] 時舍利弗以偈頌曰:

「樂慧聖大尊,  久宣如是教,
 力脫門禪定,  所奉無央數。
 讚揚佛道場,  無敢發問者,
 獨諮嗟真法,  無能啟微妙。
 顯現大聖法,  自歎譽其行,
 智慧不可限,  欲分別深法。
 今鄙等懷疑,  說道諸漏盡,
 其求無為者,  皆聞佛所讚。
 其求緣覺者,  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  揵沓摩休勒,
 及餘諸等類,  心各懷猶豫,
 請問兩足尊,  大德願解說。
 一切諸聲聞,  安住所教化,
 大聖見歎譽,  我獨度無極,
 鄙意在沈吟,  不能自決了,
 究竟至泥洹。  今復聞此說,
 唯願演分別,  雷震音現說。
 如今所發教,  猶若師子吼,
 最勝諸子等,  歸命皆叉手,
 欲聞正是時,  願為分別說。
 諸天龍眾,  鬼神真陀,  無數百千,
 如江河沙,  而悉僉曰,  供養世尊。
 咸欲發問,  於尊佛道。  國主帝王,
 轉輪聖王,  悉共同心,  億百千姟,
 一切恭敬,  叉手而立,  德何因盛,
 眾行具足。」

[0069a17]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且止且止用問此誼。所以者何?諸天世人聞斯說者,悉當恐怖。」

[0069a19] 時舍利弗,復重啟曰:「唯願大聖,如是誼者,加哀說之。所以者何?於此眾會有無央數億百千載蚑行喘息、蜎蜚蠕動群生之類,曾見過佛知殖眾德,聞佛所說,悉當信樂受持奉行。」時舍利弗以偈頌曰:

「願人中王,  哀恣意說。  此出家者,
 眾庶億千,  恭肅安住,  欽信慧誼,
 斯之等類,  必皆欣樂。」

[0069a27] 於時世尊歎舍利弗,如是至三,告曰勿重,諸天世人悉懷慢恣,比丘、比丘尼墜大艱難。世尊以偈告舍利弗:

「且止且止,  用此為問,  斯慧微妙,
 眾所不了。  假使吾說,  易得之誼,
 愚癡闇塞,  至懷慢恣。」

[0069b04] 賢者舍利弗復白佛言:「唯願大聖以時哀說,無央數眾,昔過世時曾受佛教,以故今者思聞聖音,聞者則信多所安隱,冀不疑慢。」

[0069b06] 時舍利弗以偈頌曰:

「我佛長子,  今故啟勸,  願兩足尊,
 哀為解說。  今有眾生,  無數億千,
 悉當信樂,  聖尊所詔,  會致本德,
 決諸疑網。  往古長夜,  曾被訓誨,
 是等叉手,  恭肅側立,  必當欽樂,
 於斯法誼。  我之等類,  千二百人,
 及餘眾黨,  求尊佛道。  假令見聞,
 安住言教,  尋當歡喜,  興發大意。」

[0069b16] 于時世尊見舍利弗三反勸助,而告之曰:「爾今慇懃所啟至三,安得不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解說。」世尊適發此言,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五千人等,至懷甚慢,即從坐起,稽首佛足捨眾而退。所以者何?慢無巧便,未得想得、未成謂成,收屏蓋藏衣服臥具摩何而去。世尊默然,亦不制止。

[0069b22] 「又舍利弗!眾會辟易有竊去者,離廣大誼聲味所拘。又舍利弗!斯甚慢者退亦佳矣。如來云何說此法乎?譬靈瑞華時時可見,佛歎斯法久久希有,爾等當信如來誠諦所說深經,誼甚微妙言輒無虛,若干音聲現諸章句,各各殊別人所不念,本所未思如來悉知。所以者何?正覺所興世嗟歎一事,為大示現皆出一原,以用眾生望想果應,勸助此類出現于世,黎元望想希求佛慧出現于世,蒸庶望想如來寶決出現于世,以如來慧覺群生想出現于世,示寤民庶八正由路使除望想出現于世。以故當知,正覺所興悉為一誼,以無極慧而造大業,猶一空慧,以無蓋哀興出于世,如佛所行,所化利誼亦復如是。而為說法,教諸菩薩現真諦慧,以佛聖明而分別之。轉使增進唯大覺乘,無有二乘況三乘乎!十方世界諸佛世尊,去來現在亦復如是。以權方便若干種教,各各異音開化一切,而為說法皆興大乘,佛正覺乘諸通慧乘。

[0069c12] 「又舍利弗!斯眾生等悉更供養諸過去佛,亦曾聞法,隨其本行獲示現誼。吾見群生本行不同,佛觀其心所樂若干,善權方便造立報應,而講法誼,皆為平等正覺大乘,至諸通慧道德一定,無有二也,十方世界等無差特,安得三乘?

[0069c18] 「又舍利弗!設如來說眾生瑕穢一劫不竟。今吾興出於五濁世:一曰塵勞,二曰凶暴,三曰邪見,四曰壽命短,五曰劫穢濁。為此之黨本德淺薄慳貪多垢故,以善權現三乘教,勸化聲聞及緣覺者;若說佛乘,終不聽受、不入不解,無謂如來法有聲聞及緣覺道深遠諸難。若比丘、比丘尼,已得羅漢自已達足,而不肯受無上正真道教,定為誹謗於佛乘矣!雖有是意,佛平等訓,然後至于般泥洹時,諸甚慢者乃知之耳。所以者何?又諸比丘為羅漢者,無所志求,諸漏已盡,聞斯經典而不信樂。若滅度時,如來面現諸聲聞前,大聖滅度不以斯行,令受持說方等頌經,尋於異佛、至真、等正覺決其狐疑,然後於彼乃當篤信,如來言誠正有一乘,無有二也。」

[0070a03] 世尊頌曰:

「比丘比丘尼,  心懷甚慢恣,
 諸清信士女,  五千人不信。
 不自見瑕穢,  奉誡有缺漏,
 多獲傾危事,  而起愚騃意,
 反行求雜糅,  悉無巧方便。
 諸佛最勝禪,  緣此得聞法,
 供養清淨慧,  眾會儼然住,
 一切受恩教,  逮志立見要。
 舍利弗聽此,  佛為人中上,
 諦覺了諸法,  為說若干教。
 善權方便,  億百千姟,  隨人心行,
 而為說法。  罪福之事,  若干不同,
 從其宿世,  各得報應。  此諸眾生,
 心各各異,  所造眾多,  纏綿結縛。
 因緣諸見,  億百千姟,  一切品類,
 瑕穢如是。  如來大聖,  說此經典,
 所言至誠,  終無虛欺。  從始引喻,
 若干無數,  如有所說,  尋為分別。
 其有不樂,  正覺明者,  於無數佛,
 不造立行。  愚癡生死,  甚多苦患,
 故為斯等,  現說泥洹。  大聖所興,
 行權方便,  因勸化之,  使入佛慧。
 如佛道教,  興顯于世,  吾始未曾,
 為若等現。  何故愚冥,  覩於導師,
 見自患厭,  乃為分別。  今乃得聞,
 演于平等,  以故得說,  佛所決了。
 於我法教,  諸新學者,  佛以聖慧,
 行權方便,  所可分別,  為眾生故,
 欲開化之,  故示此誼。  欲知佛道,
 常調清淨,  仁樂聖典,  實為要妙,
 在諸佛所,  所作已辦,  故為斯類,
 說方等經。  志性和順,  行能具足,
 是等勇猛,  親近聖教,  則為彼說,
 德最弘衍,  於當來世,  慈愍哀傷。
 一切聞之,  欣然諮嗟,  我等成佛,
 亦當如是。  緣是行故,  世世端正,
 而當翫習,  是方等經。  其有逮聞,
 無極聖教,  斯等乃為,  佛之弟子。
 假使得聽,  佛一偈者,  皆成正覺,
 終無有疑。  佛道有一,  未曾有二,
 何況一世,  而當有三?  除人中上,
 行權方便,  以用乘故,  開化說法,
 欲得講說,  佛之深慧。  善權方便,
 導師光明,  唯有一乘,  豈寧有二?
 下劣乘者,  當求殊特,  諸佛所覺,
 常皆如應。  至尊所在,  莫敢能當,
 其力一心,  若順脫門。  皆立眾生,
 於此道教,  諸佛最勝,  無有瑕疵。
 尊無等倫,  現平等覺,  如是示以,
 眾生善法。  世尊因而,  勸立是乘,
 所在安和,  誘進稽首。  諸境界名,
 於此當行,  斷除一切,  諸兇暴法。
 是故號佛,  則大勇猛,  今已造立,
 若干種相,  眷屬圍繞,  演出法光,
 無數眾生,  億百千姟,  為講說法,
 自然之印。  告舍利弗,  我見如是,
 今當奈此,  群生類何?  三十二相,
 顏容殊妙,  猶得自在,  無所拘礙。
 而吾所觀,  若所思念,  如往古時,
 有可志願,  皆具足成,  深微妙事,
 分別講說,  得至佛位。  語舍利弗,
 佛言至誠,  以何等事,  寤覺眾生,
 假使為說,  不能解了,  不肯啟受。
 善言至誠,  即時心念,  如是之誼,
 前往古世,  行不可議,  今日乃逮,
 得本所願,  已斷愛欲,  除大陰雨。
 眾庶坐欲,  墜于惡趣,  安住穢厭,
 眾諸穢垢,  黑冥之法,  數數增長。
 薄德之夫,  患苦所惱,  為諸邪見,
 之所羈繫。  有此無異,  不有不無,
 具足依倚,  六十二見。  當住於斯,
 根著所有,  勢力薄少,  而懷恐懼。
 未曾得聞,  佛之音聲,  恒當墮落,
 不離三處,  億百千生,  不能解法。
 佛了善權,  卓然難及,  為說勤苦,
 斷其根原。  眾生之類,  諸見所惱,
 佛故導示,  便至泥洹。  吾所以故,
 常解滅度,  令一切法,  皆至寂然。
 又復過去,  諸佛之子,  當來之世,
 得成最勝。  今我如是,  行權方便,
 各令休息,  說三乘教。  其乘有一,
 亦不非一,  大聖世尊,  故復說一。
 諸有蒸民,  興發沈吟,  意慮憒亂,
 狐疑猶豫。  如來所說,  終無有異,
 慧乘有一,  未曾有二。  其有往古,
 世雄導師,  億百千佛,  諸滅度者。
 或有過去,  無央數劫,  計其限量,
 不可稱度。  謂此一切,  人中之上,
 講說經法,  無數清淨,  所可作為,
 報應譬喻,  行權方便,  億百千姟,
 普為眾生,  示現一乘,  是故說道,
 度未度者。  常為人說,  平等道慧,
 開化眾庶,  億百千姟。  又復見異,
 若干大聖,  為講分別,  是大尊法。
 本性清淨,  乃信解之。  若在天上,
 世間亦然,  其有聞經,  若聽省者,
 彼諸眾生,  所獲安隱,  常行布施,
 其戒具足,  忍辱無乏,  斯行平等,
 精進一心,  修善勇猛。  於此經典,
 遵奉智慧,  或有建立,  若干種德,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其有滅度,
 諸所如來,  彼時所有,  一切眾生,
 忍辱調意,  得至大安,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假使供養,  諸佛舍利,
 大聖最勝,  及滅度者。  興立佛廟,
 眾億百千,  黃金白銀,  水精琉璃,
 若以馬瑙,  造作塔寺,  車璩異寶,
 及明月珠,  若以墼泥,  立作形像,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假使以石,
 用作佛廟,  或以栴檀,  若木蜜香,
 設令塔寺,  立天尊像,  材木刻鏤,
 彩畫眾飾,  或有奉戒,  口言至誠,
 若復竪立,  最勝廟寺,  在於居室,
 諷誦經典,  處于曠野,  深谷中立,
 為數億人,  而師子吼。  現有十方,
 諸佛廟寺,  中有舍利,  童子對舞。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若為如來,
 作寶模像,  三十二相,  執持殊最。
 假使復有,  誦經說誼,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設為安住,  興立彩像,
 後致七寶,  覺意道路,  其光遍照,
 通徹眾行,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若復以銅,  刻鏤碧玉,  為大聖尊,
 立殊特形,  設以經字,  載妙素帛,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若繕壞寺,
 修立形像,  功德志性,  有百福相,
 出家學法,  書佛經卷,  斯等皆當,
 成得佛道。  設使各各,  作奇異行,
 除棄一切,  所樂調戲,  正士童子,
 聰達解誼,  而不謿話,  言不虛誕,
 悉亦自致,  為大慈哀,  一切皆當,
 逮得佛道。  即使得度,  億千群萌,
 無數菩薩,  神通三昧。  設為是等,
 安住舍利,  興立塔寺,  彩畫形像,
 塗治堊飾,  書經著壁,  供上華香,
 勳散塔像,  假令伎樂,  歌誦佛德,
 簫成鼓舞,  節奏哀和,  讚美嬉笑,
 又加肅敬,  以若干事,  遵修供奉,
 彈琴箜篌,  鐃鏡應弦,  箏笛吹笙,
 激發妙音,  皆以一心,  不為眾吏,
 緣是悉致,  寂然悅豫。  若以挹灑,
 淨掃塔寺,  用柔軟水,  蜜漿飲施,
 雜香堊塗,  理作樂器,  歸命安住,
 供養最勝,  以若干物,  供上舍利,
 如來滅度,  少多肅敬,  假使一反,
 鼓伎拊弄,  一切皆當,  得成佛道。
 設令得見,  安住畫像,  執持一華,
 進上靈模,  以恭敬意,  篤信無疑,
 當稍稍見,  無數億佛。  其有人眾,
 叉手佛廟,  具足一反,  繞旋自歸,
 禮拜大聖,  嗟歎稽首,  所行如是,
 身無垢染,  當漸漸覲,  無數億佛。
 於諸導師,  多造利誼,  假使有持,
 舍利供養,  口宣音言,  南摸佛尊,
 其亂心者,  若說此言,  斯等皆當,
 逮尊佛道。  滅度因緣,  盡除毒火,
 此等皆當,  逮成佛道。  於眾會中,
 建立信者,  爾時安住,  當濟此倫,
 假使有人,  聞此法名,  斯等皆當,
 逮成佛道。  若復當來,  無數億佛,
 不可思議,  無能限量,  是等上勝,
 世雄導師,  當為講說,  善權慧事,
 是等大人,  行權方便,  當得成佛。
 導世聖雄,  所以開化,  億數眾生,
 禪定智慧,  以消諸漏,  得聞此法,
 未有一人,  群萌品類,  豈弘了覺。
 諸大聖法,  皆本所願,  行佛道時,
 最後究竟,  無量法門,  億千姟數,
 當來最勝,  之所講說。  諸如來尊,
 常宣布法,  是則得見,  諸佛正教。
 諸佛本淨,  常行自然,  此諸誼者,
 佛所開化,  如兩足尊,  乃分別道,
 故暢斯教,  一乘之誼。  諸法定意,
 志懷律防,  常處于世,  演斯讚頌,
 每同讚說,  善權方便,  諸最勝尊,
 志意弘大。  其有供養,  天人所歸,
 今現在佛,  如江河沙,  欲利安隱,
 一切群黎,  斯等正覺,  亦說佛尊,
 所可演說,  善權方便。  以若干教,
 開化令入,  皆共諮嗟,  是一乘道,
 寂然之地,  無有二上。  欲知眾生,
 本際之行,  從其過去,  志性所猗,
 料簡精進,  而觀本原,  諸未脫者,
 為分別說。  眾導師力,  若干因緣,
 攀喻引譬,  而為示現,  探覩群生,
 種種所樂,  若干部音,  而開化之。
 今我如是,  為人中王,  興發黎庶,
 安隱利誼,  種種音聲,  億百千姟,
 故為示現,  斯佛大道。  吾所說法,
 若干種變,  知諸萌類,  心所好樂,
 若干色像,  尋令悅豫,  緣其智慧,
 訓以道力。  吾為法王,  而遍觀見,
 諸愚冥者,  離智慧德,  崩墜生死,
 坑壙險谷,  不得解脫,  來世艱難,
 愛欲所繫,  馳如流沙,  諸塵勞垢,
 今日自在。  大聖威神,  覺無所來,
 諸法未曾,  致眾患苦,  群萌之類,
 默在六塹,  堅住邪見,  不可動轉,
 在於苦惱,  處危嶮徑。  吾發大哀,
 愍此愚癡,  安隱求至,  處于道場,
 具足七日,  坐於草蓐,  即思惟誼,
 當何所興?  尋時即斷,  彼世慢恣,
 觀察尊樹,  目未曾眴。  吾又經行,
 於斯樹下,  因奇特慧,  得未曾有,
 眾生輪轉,  於大無明。  於時梵天,
 則知佛意,  帝釋四天,  諸護世者,
 大神妙天,  及善天子,  無數億千,
 皆共覺知,  一切叉手,  儼然恭肅。
 我時自念,  當奈之何?  假令吾歎,
 佛之道德,  群黎品類,  莫肯受化,
 諸闇冥者,  便當謗毀,  適毀此已,
 趣非法地。  吾初未曾,  說奇妙法,
 常樂餘事,  當何興立?  等觀往古,
 諸佛所為,  彼時聖眾,  行權方便。
 吾今寧可,  以此佛道,  分為三乘,
 而開化之。  初成佛時,  作此思惟,
 又有十方,  諸佛世尊,  其大聖眾,
 悉各自現,  音讚善哉,  我等欣豫。
 快哉能仁,  世雄導師,  斯為正法,
 執御當然,  乃能思惟,  善權方便。
 諸大聖典,  亦學救世,  吾等為佛,
 履上跡時,  分為三乘,  而開化之。
 下劣不肖,  志懷羸弱,  觀諸佛興,
 卒不肯信,  吾等猶此,  興立攝濟,
 以權方便,  而為示現。  嗟歎稱美,
 獲果之證,  又復勸助,  無數菩薩。
 爾時佛身,  聽諸尊歎,  尋則解了,
 諸大聖音。  弘妙之士,  心欣悅豫,
 今大神通,  分別名色。  於時余等,
 當遵其行,  如諸導師,  之所言說。
 我時比丘,  亦持斯法,  出生於人,
 黎庶之間。  告舍利弗,  吾聽省彼,
 尋時往詣,  波羅奈國,  便即合集,
 諸比丘眾。  身子欲知,  佛善權法,
 大聖應時,  便轉法輪,  興發宣暢,
 滅度寂然,  歎羅漢音,
 讚譽法聲。  於是歌頌,  聖眾之德,
 其聞最勝,  說彼經典。  一切皆來,
 歸於世尊,  僉共叉手,  恭肅而住。
 善權方便,  為若干種。  爾時世尊,
 復更思惟,  吾說尊法,  今正是時。
 我所以故,  於世最勝,  應當講說,
 斯尊佛道。  志懷愚癡,  起於妄想,
 設吾說法,  少有信者,  憍慢自大,
 不肯啟受。  如斯法者,  菩薩乃聽。
 佛時悅豫,  秉修勇猛,  應時解斷,
 一切諸結。  今日當說,  最勝自由,
 或以勸助,  使入佛道。  諸佛之子,
 得觀覩此,  因從獲信,  順行法律。
 時千二百,  諸漏盡者,  皆當於世,
 成為佛道。  亦如往古,  諸佛大聖,
 亦如當來,  最勝之法。  吾復如是,
 蠲棄眾想,  然後爾乃,  講天尊法。
 久久時時,  世間有佛,  大仙慧士,
 興發聖道,  無極明目,  既現於世,
 選擇希有,  時講斯法。  於億百千,
 無量劫數,  乃得值遇,  如此像法。
 假使菩薩,  獲斯比經,  若復逮聞,
 是尊佛道。  若靈瑞華,  時時可見,
 欲見慕值,  莫能覩者。  最勝容貌,
 和悅難遭,  天上世間,  無上聖賢,
 今此大尊,  乃謂琦珍。  假使有人,
 而說斯經,  一反舉聲,  歡喜勸助,
 則為供養,  一切佛已。  其去亂心,
 不懷狐疑。  吾為法王,  悉普告勅,
 吾之法中,  一切聲聞,  則便勸助,
 以尊佛道。  卿舍利弗,  及諸聲聞,
 今現在者,  且皆默然。  其諸菩薩,
 意勇智慧,  密持斯法,  勿得忘宣。
 何故說世,  而有五事?  或有眾生,
 懷毒求短,  貪欲愚聵,  而好誹謗,
 如是倫品,  不尚至道。  若當來人,
 而說此法,  聽察如來,  一乘之教,
 設復覩見,  諸最勝名,  誹謗斯經,
 便墮地獄。  假使有人,  慚愧清淨,
 發心志願,  求尊佛道,  聞大覺乘,
 無量之德,  諸佛聖明,  則現目前,
 眾猛尊導,  講法如是,  善權方便,
 億百千姟,  分別無數,  無復想念,
 其不學者,  不能曉了。  由是之故,
 了正真言,  正覺出世,  順修明哲,
 斷諸狐疑,  蠲除猶豫,  能仁欣勇,
 咸至佛道。」

正法華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hui

正法華經卷第二 - 2023-12-13 17:47:03

正法華經卷第二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應時品第三

[0073b06] 於是賢者舍利弗,聞佛說此欣然踊躍,即起叉手白眾祐曰:「今聞大聖講斯法要,心加歡喜得未曾有。所以者何?常從佛聞法說,化導諸菩薩乘,見餘開士聽承佛音得至真覺,甚自悼感獨不豫及,心用灼惕,所示現議所不紹逮,我已永失如來之慧。假使往返山林巖藪,曠野樹下閑居獨處,若在讌室謹勅自守,一身經行益用愁毒,深自惟言:『法號等入,世尊為我現若干教,而志小乘,自我等咎,非如來也。所講演法大聖等心,為開士歎思奉尊者,為受第一如來訓典,堪至無上正真之道。我等所順而被衣服,所建立願不以頻數。』唯然世尊!鄙當爾時用自剋責,晝夜寢念,雖從法生不得自在,偏蒙聖恩得離惡趣。今乃逮聞。」

[0073b20] 時,舍利弗以頌讚曰:

「得聞佛乘,  一句之業,  超出本望,
 怪未曾有。  所當受獲,  非心口言,
 覩大尊雄,  益懷喜歡。  假使有人,
 能造行者,  聞安住音,  以為奇雅。
 諸塵勞垢,  鄙已蠲盡,  音聲之信,
 亦悉永除。  我本晝日,  設經行時,
 若在樹下,  端坐一心,  設在林藪,
 山巖之中,  心自思惟,  如此行誼。
 嗚呼自責,  弊惡之意。  因平等法,
 而得無漏,  不由三界,  順尊法居。
 追悔過事,  以誡將來。  紫磨金容,
 相三十二,  我已違遠,  失不自嚴。
 眾相八十,  具足殊特,  種種積累,
 不以瓔珞。  根力脫門,  八部之音,
 於平等法,  而自危削。  諸佛之法,
 有十八事,  如是之誼,  我已永失。
 音聲所聞,  達於十方,  吾以得見,
 愍世俗者。  一身獨己,  晝日經行,
 又自剋責,  而內思惟。  我每夙夜,
 深自料計,  反側婉轉,  忖度己身。
 當問世尊,  如是之誼,  鄙何所失,
 當復所失。  現在眼前,  於聖明日,
 夙夜過去,  逝不休息。  見餘菩薩,
 而不可計,  世雄尊師,  之所開化。
 彼等悉聞,  此佛音教,  為諸群萌,
 講演法力。  其法無想,  諸漏已盡,
 普悉曉暢,  致微妙慧。  覩若干種,
 諸所祠祀,  歷外異學,  諸邪偽術。
 由是之故,  解佛言教,  觀見脫門,
 即說滅度。  一切得解,  諸所見行,
 尋時開了,  空無之法。  由是自謂,
 已得滅度,  今乃自知,  非至泥洹。
 得覲諸佛,  天中之天,  時人中上,
 眾會圍繞,  三十二相,  光色巍巍,
 因斯覺了,  至度無餘。  我適聞說,
 除於眾熱,  不以音聲,  而得無為。
 如我所知,  正覺師子,  諸天世人,
 之所奉事,  則以力勢,  恒住如斯,
 第一初聞,  大聖之教。  波旬時化,
 變為佛形,  無得為魔,  之所嬈害。
 如因緣行,  而引說喻,  無央數億,
 顯現姟限。  善立彼岸,  至道意海,
 得聞彼法,  除諸狐疑。  有百千佛,
 及姟之數,  悉得覩見,  眾滅度脫。
 如斯諸佛,  所說經典,  善權方便,
 隨順御之。  假使有見,  現究竟行,
 當來諸佛,  眾億百千,  善權方便,
 導御是黨,  為講說經,  誘進泥洹。
 隨其體像,  化以慧行,  悉而分別,
 次第所有。  諸佛之法,  所當教誨,
 尋即承聖,  受轉經輪。  世雄導師,
 現真雅訓,  吾亦如是,  依蒙其像。
 彼諸魔眾,  而不敢當,  心未常懷,
 邪疑之礙。  普興柔軟,  深妙之道,
 以佛音聲,  而得歡欣。  今日所有,
 諸志猶預,  以棄沈吟,  住於聖慧。
 我成如來,  無眾結網,  諸天世人,
 以為眷屬。  今日得覩,  佛之道眼,
 當勸助化,  於眾菩薩。」

[0074a22] 佛告賢者舍利弗:「今吾班告天上世間,沙門梵志、諸天人民、阿須倫,佛知舍利弗曾以供奉三十二千億佛,而為諸佛之所教化,當成無上正真道。吾身長夜亦開導汝以菩薩誼,爾緣此故興在吾法。如來威神之所建立,亦本願行念菩薩教,未得滅度自謂滅度。舍利弗!汝因本行欲得識念無央數佛,則當受斯《正法華經》一切佛護,普為聲聞分別說之。」

[0074b01] 佛語舍利弗:「汝於來世無量無數不可計劫,供養億百千佛受正法教,奉敬修行此方等經,具足眾行當得佛道,號蓮華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其世界名離垢。平等快樂威曜巍巍,諸行清淨所立安隱,米穀豐賤人民繁熾,男女眾多具足周備,琉璃黃金以為長繩,連綿路傍一切路邊,有七寶樹八重交道,行樹枝葉華實常茂。蓮華光正覺亦當承續說三乘法,而佛說法具足一劫,所可演經示奇特願。劫名大寶嚴,所以名曰大寶嚴者?謂彼佛國諸菩薩眾,諸菩薩眾有無央數,不可思議無能限量,唯有如來乃能知數。菩薩大士在其佛土,為覺意寶行如蓮華,無有新學久殖德本,淨修梵行而無年限,親近如來常應佛慧,具大神通志存法要,勇猛志強。諸菩薩眾,具足如是無有缺減,是故其劫名大寶嚴,蓮華光佛當壽十二中劫,不可計童子時也,其國人民當壽八劫。蓮華光如來過十二劫,有菩薩名堅滿,當授其決,告諸比丘言:『此堅滿大士,吾滅度後當得無上正真道,號度蓮華界如來正覺。』蓮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像法住二十中劫,其佛世界如前佛土等無差特。度蓮華界如來亦壽二十二中劫,爾乃滅度。佛滅度後,其佛正法及像法住二十二中劫。」

[0074b26]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卿舍利弗,  於當來世,  得成為佛,
 顯如來尊,  號蓮華光,  普平等目,
 教授開化,  眾庶億千。  奉事無數,
 諸佛億載,  於彼修力,  多所興立,
 所在勸化,  得為十力,  便當成就,
 上尊佛道。  不可思議,  無央數劫,
 劫當號名,  大寶嚴莊。  世界名曰,
 為離諸垢。  其蓮華光,  國土清淨,
 以紺琉璃,  遍敷為地,  紫磨金繩,
 連綿為飾,  若干種樹,  皆七寶成,
 其樹華實,  悉以黃金。  彼諸菩薩,
 意皆堅強,  所造言行,  聖哲聰明,
 善學佛道,  億百千姟,  是等來現,
 最勝法教。  佛最後時,  無有蔭蓋,
 為童子時,  無所慕樂,  棄離愛欲,
 即出家去,  便得成就,  上尊佛道。
 斯最勝尊,  則得自在,  其命當壽,
 十二中劫。  法教當立,  盡于八劫。
 彼命限量,  劫數如是。  若大聖佛,
 滅度之後,  當具足滿,  廿二中劫。
 爾時法住,  若干之數,  愍哀天上,
 及世間人。  其佛正法,  滅盡之後,
 像法當住,  廿二中劫。  彼大聖明,
 舍利流布,  男神女鬼,  供養最勝。
 其世尊德,  亦當如是。  告舍利弗,
 且當自慶,  仁者國土,  嚴飾如是,
 兩足之尊,  自然無倫。」

[0074c25]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龍、鬼神、揵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聞佛世尊授舍利弗決,當成無上正真之道,心懷欣豫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各自脫身衣以覆佛上。時天帝釋、梵忍跡天,及餘無數億千天子,各各取衣供養世尊,以天華、香意華、大意華散于佛上,諸天衣物悉在虛空羅列而住,天上伎樂自然而鳴,天上大聲自然雷震,普雨天華,咸共舉聲而皆歎曰:「今所聞法自昔未有,前波羅奈鹿苑之中,始轉法輪蓋不足言,今佛世尊則復講說無上法輪。」

[0075a06] 時諸天子讚頌曰:

「於世無雙比,  今者轉法輪,
 為男女講說,  陰衰所從起,
 彼第一暢說,  十二展轉事,
 今導師演說,  少能信樂者。
 從世雄大聖,  面聞無數法,
 往始至于茲,  未聆如斯典。
 大導師所說,  我今代勸助,
 勇猛舍利弗,  而乃得授決。
 為歎本發意,  所供養佛數,
 我當蒙及逮,  得佛世最上。
 已所造淨行,  頻數若干種,
 奉過去諸佛,  願獲佛道誼。」

[0075a20] 於是舍利弗白世尊曰:「我今無結狐疑已除,現在佛前得授予決,為無上正真道。」又曰:「大聖!斯千二百得自在者,昔來豈不住學地乎?當來如是此佛教耶?斯諸比丘,頓止行門遵尚法律,度老病死諮嗟泥洹,是諸比丘無央數千,供養世尊,學諸所學,畏吾我、懼三世,毀諸見眾邪?行立滅度,已懷此想得至道場。初未曾聞如是像法,心每猶豫。善哉!世尊!願說要誼,使此比丘疑網悉除。今四部眾意咸悵悵,當令坦然無餘結恨。」

[0075a29] 佛告舍利弗:「向者吾不說斯法耶?以若干種善權方便,隨其因緣而示現之,如來、至真、等正覺所分別演,皆為無上正真道故,我所諮嗟皆當知之,為菩薩也。又舍利弗!今吾引喻重解斯誼,有明慧者當了此譬喻。如郡國縣邑有大長者,其年朽邁坐起苦難,富樂無極財寶無量。有大屋宅,周匝寬博垣牆高廣,其舍久故,數百千人而在其內,唯有一門及監守者。堂屋傾危梁柱腐敗,軒窓既多多積薪草。時失大火,從一面起普燒屋宅。長者有子,若十若二十。欲出諸子,諸子放逸嬉戲飲食,卒見火起各各馳走,周慞詰屈不知所出。父而念曰:『今遭火變屋皆然熾,以何方便免救吾子?』時父知子各所好憙,即為陳設象馬車乘遊觀之具,開示門閤使出于外,鼓作倡伎絕妙之樂,戲笑相娛令濟火厄,當賜眾乘。象車馬車羊車伎車,吾以嚴辦停在門外,速疾走出出避火災,自恣所欲從意所樂。諸子聞父所勅所賜,象馬車乘音樂之屬,各共精進廣設方計,土坌水澆奔走得出。長者見子安隱而出,四面露坐心各踊躍,不復恐懼,各各白言:『願父賜我諸所見許若干種伎相娛樂具象馬車乘。』

[0075b23] 「又舍利弗!彼大長者,等賜諸子七寶大車,珠交露幔車甚高廣,諸珍嚴莊所未曾有,清淨香華瓔珞校飾,敷以繒褥氍毹綩綖,衣被鮮白鑠如電光,冠幘履屣世所希有,若干童子各各手持,一種一色皆悉同等,用賜諸子。所以者何?今此幼童皆是吾子,寵敬等愛意無偏黨,以故賜與平等大乘。

[0075c01] 「又舍利弗!吾亦如是為眾生父,停儲庫藏滿無空缺,如斯色像,教化誘進得示大乘。諸子則尋獲斯大乘,以為奇珍得未曾有,而乘遊行。於意云何?長者賜子珍寶大乘,將無虛妄乎?」

[0075c05] 舍利弗白佛:「不也。安住!不也。世尊!其人至誠。所以者何?彼大長者救濟諸子,而不欲令遇斯火害,隨其所樂許而賜之,適出之後各與大乘,以故長者不為虛妄。究竟諸子志操所趣,故以方便令免患禍,況復貯畜無量寶藏,以一色類平等大乘賜子不虛。」

[0075c11] 佛言:「善哉!舍利弗!誠如所云。如來、至真、等正覺超越十方光照眾冥,解脫憂恐拔斷根牙,枝葉華實如來慧現。法王神力為世之父,善權方便攝持恩議,行乎大悲道心無盡,愍哀三界大火熾然,黎庶不解故現世間,救濟眾生生老病死諸不可意結縛之惱,裂壞所著、脫婬怒癡,誘導三乘,漸漸勸示無上正真之道。適興于世,覩諸群萌,妄想財業愛惜無厭,因從情欲致無數苦,於今現在貪求汲汲,後離救護便墮地獄、餓鬼、畜生,燒炙脯煮饑渴負重,痛不可言。正使生天及在人間,與不可會、恩愛別離,憂惱難量。一時離苦,歌舞戲笑不知恐畏,無所忌難不自覺了,不肯思惟計其本末,不求救護復見燒然。三界眾生勤苦之患,吾當施立無極大安,無數百千不可思議諸佛正慧。其有盈逸迷惑欲樂,如來誘立道慧神足,善權方便化現佛慧,聞使佛力無所畏。眾生難寤不肯尋受,因緣所縛,未脫生老病死憂患,未始得度三界燒炙,不了所歸。何謂解佛慧者?譬如長者,立強勇猛多力諸士,救彼諸子使離火患,方便誘之適出在外,然後乃賜微妙奇特眾寶車乘。如是,舍利弗!如來正覺以力、無畏建立眾德,善權方便修勇猛慧,覩見三界然熾之宅,欲以救濟眾生諸難,故現聲聞、緣覺、菩薩之道,以是三乘開化驅馳使棄愛欲,教諸萌類滅三界火、婬怒癡縛,色聲香味細滑之法,三處五欲五欲燒人,不猗三界便得三乘,勤精三乘則超三界,進三乘者諸佛所訓也。黎庶則至無央數集,世尊現戲行為娛樂,修此根、力、覺意、禪定、脫門、三昧正受,然於後世致大法樂,安隱欣豫無所罣礙。

[0076a14] 「又舍利弗!其有眾生未興起者,如來出世有信樂者,樂佛法教精進奉行,最後竟時欲取滅度,謂聲聞乘。遵求羅漢孚出三界;譬如長者免濟子難許以羊車。若復有人無有師法,自從意出求至寂然,欲獨滅度覺諸因緣,於如來法而行精進,謂緣覺乘;出之火宅許以馬車。假使有人,求諸通慧諸佛道慧,自在聖慧自從心出,無師主慧多所哀念,多所安隱諸天人民,欲利天上世間人民,滅度黎庶於如來法,奉修精進欲求大聖,普見之慧力無所畏,謂如來道,菩薩大士所履乘也;譬如長者勸誘其子免火患難,許以象車驅出火宅。父見子安濟難無懼,自察家中財寶無量,等賜諸子高大殊妙七寶大乘。如來正覺亦復如是,覩無數眾億百千姟,使度三難懃苦怖懼,從其所願開生死門,遂令脫出難嶮恐患使滅度安。

[0076b01] 「又舍利弗!如來爾時從終始宅,以無數慧、力、無所畏,觀眾罹厄矜哀喻子,普勸進使歸於佛乘,不令各各從意而滅度也,如來悉誘以佛滅度而滅度之。假使眾生得度三界,以如來慧、脫門、定意、賢聖度門,安慰歡娛施樂法誼,惠以一貌佛之大道。如彼長者本許諸子以三品乘,適見免難各賜一類平等大乘,誠諦不虛,各得踊躍無有慍恨。如來如是,本現三乘,然後皆化使入大乘,不為虛妄。所以者何?當知如來等覺有無央數倉庫帑藏,以得自在,為諸黎庶現大法化諸通愍慧,當作是知、當解此誼。如來等正覺善權方便,以慧行音唯說一乘,謂佛乘也。」

[0076b14] 世尊頌曰:

「譬如長者,  而有大宅,  極甚朽故,
 腐敗傾危。  有大殿舍,  而欲損壞,
 梁柱榱棟,  皆復摧折。  多有軒闥,
 及諸窓牖,  又有倉庫,  以泥塗木。
 高峻垣牆,  壁障崩隤,  薄所覆苫,
 彌久彫落。  時有諸人,  五百之眾,
 皆共止頓,  於彼舍宅。  有無央數,
 草木積聚,  所當用者,  滿畜無量。
 一切門戶,  時皆閉塞。  有諸樓閣,
 及諸蓮華,  億千眾香,  而有芬氣。
 若干種鳥,  眷屬圍繞,  種種虺蛇,
 蝠螫遁竄。  在在處處,  有諸惡蟲,
 有若干種,  狖狸鼷鼠,  其字各異,
 嗚呼啾[口*室]。  其地處處,  而有匿藏,
 溷廁屎溺,  污穢流溢,  蟲朋刺蕀,
 充滿其中。  師子狐狼,  各各[口*睪]吠,
 悉共咀嚼,  死人屍體,  何人聞見,
 而不怖懼?  無數狗犬,  蹲伏窠窟,
 各各圍繞,  皆共齹掣。  假使此等,
 饑餓之時,  普皆諍食,  疲瘦羸劣。
 鬪相齮齧,  音聲暢逸,  其舍恐畏,
 變狀如是。  有諸鬼神,  志懷毒害,
 蠅蚤壁虱,  亦甚眾多。  百足種種,
 及諸魍魎,  四面周匝,  產生孚乳。
 各取分食,  羯羠羝羊,  不得奔走,
 歸其處所。  雖諸鬼神,  來擁護之,
 不能濟脫,  令不被害。  彼諸鬼神,
 亦食眾生,  雖得飽滿,  心續懷惡。
 群品不同,  種姓別異,  若有死者,
 皆埋冡埌。  彼志出外,  而遊所處,
 鳩桓香音,  志存暴弊,  舒展兩臂,
 往來經行,  無有呪術,  可以辟除。
 於時諸犬,  取其兩足,  撲令仰臥,
 而就擊之。  捉其兩腳,  絞加頸項,
 坐自放恣,  心意盪逸。  諸黑象眾,
 厥狀高大,  體力強盛,  拔扈自在,
 旬日饑餓,  行求飲食,  遙見蒭蒿,
 奔走趣之。  有鍼[口*(隹/乃)]蟲,  及鐵喙鳥,
 在丘壙間,  見人死屍。  惡鬼兇嶮,
 放髮叫呼,  諸魃湊滿,  貪欲慢翰。
 窓牖顯明,  視瞻四顧,  於斯[門@視]看,
 不可得常。  諸邪妖魅,  及眾餓鬼,
 鵰鷲鵄梟,  悉行求食。  其宅恐難,
 如是品類,  有大園觀,  牆壁隤落,
 室宅門戶,  圯裂破柝,  唯一男子,
 而守護之。  其人在裏,  止頓居跱。
 爾時失火,  尋燒屋宇,  周迴四面,
 而皆燔燒。  無數千人,  驚怖啼哭,
 於今火盛,  焚我子息。  又彼尊者,
 舉聲稱怨,  堂柱摧滅,  垣屏碎散。
 神諸餓鬼,  揚聲喜喚,  鵰鷲數百,
 飛欲避火。  無數鳩垣,  框榱懷懅,
 百千妖魅,  慞遑馳走。  親自目見,
 火所燔燒,  無量群萌,  烏殟灰蘆,
 諸薄枯者,  為火所災。  各各懊惱,
 而見焚燒,  炙燎焦爛,  沸血流離。
 於時此宅,  強猛之眾,  一一鬼魅,
 悉共噉食。  臭烟熢勃,  稱讚香美,
 一切奔騖,  周旋詰屈。  蜈蚣蚰蜒,
 蚳蛆竝出,  厭魅勇逸,  多所齟齚。
 頭上火然,  遊行嬉怡,  悉饑食噉,
 火所燒者。  其屋宅中,  怖遑若茲,
 百千人眾,  燒喪狼藉。  於時宅主,
 大勢長者,  見之如斯,  急急孚務。
 聞此災禍,  愍念諸子,  建立伎樂,
 寶乘誘出。  有諸愚癡,  不能解知,
 於彼戲笑,  放逸自恣。  長者聽察,
 尋入館內,  騃夫不覺,  無解脫想。
 今我諸子,  闇蔽閉塞,  一切盲瞶,
 無有耳目,  以戲樂故,  而自繫縛,
 種姓孫息,  甚難得值。  凡品眾庶,
 若干等倫,  遭大災火,  各各痛惱。
 鬼神蛇虺,  心中懷毒。  無數妖魅,
 歡喜踊躍。  諸狼狐狗,  亦不可計,
 饑渴欲求,  飲食之具。  我子眾多,
 皆沒于此,  設無火災,  亦不可樂。
 狐疑眾結,  酷苦若是,  何況周匝,
 普見熾然。  執愚意者,  於斯自恣,
 諸子貪戲,  而相娛樂,  永不思惟,
 父所言教,  心不自念,  速圖方計。
 爾時長者,  意自忖度,  吾生此子,
 勤苦養育,  得無為火,  而見燒爇。
 於何救子,  而脫孫息?  即自思議,
 立造權計。  今我諸子,  耽媔音伎,
 禍害乘至,  非戲樂時。  痛哉愚憒,
 不覩酷苦,  諸童瑕猥,  不識此難。
 今吾心怖,  子樂逸盪,  要從精進,
 免濟大牆。  即尋設計,  於舍之外,
 施張伎樂,  遊戲之具,  子所好慕,
 吾皆辦之,  調隱音節,  一時俱作。
 諸子聞賜,  貪愛樂音,  各各速疾,
 盡力勱勵,  驅逐一切,  迸出災屋,
 得脫苦惱,  集子一處,  安隱歡然,
 無復恐懼。  於是長者,  見諸子出,
 心中寬泰,  意得自由,  廣設眾具,
 師子之座,  吾身今日,  則獲無為,
 彼諸苦患,  已永盡除。  斯諸童子,
 修精進力,  迷在災宅,  而自放恣,
 前者曾更,  無限眠寐,  火[火*僉]然熾,
 人遭此難,  陰蓋所覆,  心不開解。
 今日一切,  皆得解脫,  已致自然,
 志之所願。  父見諸子,  志在安隱。
 於時諸子,  往詣長者,  唯願天父,
 各各賜我,  如前所許,  若干種乘。
 本居遇火,  迷冥不寤,  大人勅教,
 一切奉承,  當賜諸子,  三品之乘,
 今正是時,  願垂給與。  於時長者,
 勅侍開藏,  紫磨天金,  明月珠寶,
 上妙珍異,  世所希有。  極好奇特,
 弘雅之車,  最尊難及,  莊校嚴飾,
 周匝欄楯,  珠璣瓔珞,  幢幡繒綵,
 而為光觀,  金銀交露,  覆蓋其上,
 煒曄殖立,  珍寶諸華,  四面周匝,
 而皆下垂,  車上重疊,  敷諸坐具,
 天繒白褺,  而不可計。  又復加施,
 柔軟茵褥,  無量綩綖,  參席于車,
 計所校飾,  車價億千,  奇異珍寶,
 無量兆載。  其象多力,  鮮白如華,
 象身高大,  儀體擾馴,  調駕寶車,
 以為大乘。  於時長者,  嚴車以辦,
 各以賜與,  諸正士疇,  皆是我子,
 一切等給。  是時諸子,  歡喜踊躍,
 各各處處,  欣慶相娛。  告舍利弗,
 大仙如是,  為諸群生,  救護父母。
 一切眾庶,  皆是我子,  為三界欲,
 所見纏縛。  計惟三處,  如彼火宅,
 勤苦患惱,  具足百千,  此則所謂,
 普然無餘,  生老病死,  憂哭之痛。
 佛為三界,  救度無餘,  遊在閑居,
 若坐林樹,  則常應時,  將護三處。
 彼見燒炙,  皆斯吾子,  寤諸黎庶,
 令得自歸。  由此意故,  示現于彼。
 一切黎元,  愚不受教,  坐著愛欲,
 而自縶紲。  善權方便,  為大良藥,
 分別三乘,  以示眾生。  適聞三界,
 無量瑕穢,  則以隨時,  驅勸令出。
 其諸菩薩,  來依倚佛,  六通三達,
 成大聖慧。  或有得成,  為緣覺乘,
 逮不退轉,  致佛尊道。  現在諸子,
 因佛自由,  以是譬喻,  無有瞋恨。
 緣是得近,  於佛道乘,  受斯一切,
 得為最勝。  於是恢闡,  平等之信,
 降伏棄離,  一切世色,  諸正覺慧,
 殊異道德。  稽首歸命,  於聖中尊,
 根力脫門,  一心如是,  三昧之定,
 億數千姟,  諸佛之子,  常所宗重,
 斯則名曰,  尊妙大乘。  晝則誓願,
 志存降魔,  夜每專精,  欽慕不勌,
 於一年數,  若歷劫數,  度脫眾生,
 無數千姟。  所喻寶乘,  則謂于斯,
 以是遊至,  於佛道場。  無數佛子,
 以為娛樂,  其有聽者,  安住弟子。
 告舍利弗,  卿當知是,  計有一乘,
 則無有二。  住至十方,  一切求索,
 知人中上,  普行善權,  稍稍誘進,
 從微至大。  先現聲聞,  緣覺之證,
 適德三界,  欲捨之去,  然後便示,
 菩薩大道。  佛恩普潤,  譬如良田,
 隨其所種,  各得其類。  種者所殖,
 非地增減,  佛亦如是,  一切普等。
 常示大道,  取者增減,  佛則於彼,
 諸人者父。  我常觀者,  眾庶苦惱,
 無數億劫,  而見燒煮。  三界之中,
 恐畏之難,  佛為唱導,  使得滅度。
 諸賢無為,  今日乃知,  棄捐生死,
 脫勤苦患。  其有菩薩,  住於是者,
 至誠之決,  取譬若斯。  一切普聞,
 佛之明日,  諸大導師,  行權方便,
 所當勸助,  如諸菩薩,  瑕穢愛欲,
 亦可惡厭,  心闇塞者,  而見污染。
 是故導師,  為說勤苦,  現四聖諦,
 當分別此。  假使眾人,  不解眾惱,
 根著冥塵,  不肯捨離,  故為是等,
 而示其路。  因從所習,  而致諸苦,
 愛欲已斷,  常無所著。  已得滅度,
 於斯三品,  了無有異,  則得解脫,
 若修八路,  便得超度。  告舍利弗,
 何所為度?  受無所有,  則為解脫。
 彼亦不為,  一切解脫。  無所滅度,
 便見導師。  佛何以故,  而說解脫?
 無所逮者,  乃成佛道。  當得如我,
 為聖法王,  以安隱誼,  現出于世。
 告舍利弗,  是吾法印,  是佛最後,
 微妙善說,  愍傷諸天,  及於世間,
 在所遊處,  常能獨行。  假使有人,
 講說是典,  若有勸助,  代歡喜者,
 聞其妙法,  當奉持之,  為悉供養,
 過去諸佛,  奉持此法,  至不退轉。
 假使有人,  信樂斯經,  往古已見,
 過去導師,  亦悉奉順,  諸聖至尊,
 加得逮聞,  如是典摸,  皆得曾見,
 吾之儀容。  又亦觀察,  我比丘眾,
 常觀勤視,  今現菩薩,  信斯典者,
 德亦如是。  一切皆瞻,  是諸菩薩,
 其信此經,  則亦如是。  頑騃闇夫,
 不肯篤信,  若說此經,  諸得神通,
 諸聲聞黨,  非其所逮,  緣覺之乘,
 亦不能了。  今我所有,  諸聲聞等,
 舍利弗身,  堅固信之。  仁輩如是,
 信大法典,  現在盡悉,  不著因緣。
 假使不應,  斯經卷者,  則為謗訕,
 佛天中天。  闇冥輩類,  常懷愛欲,
 未曾解了,  無所生法。  又其毀謗,
 善權方便,  世間所有,  佛常明日。
 其聞佛說,  講此罪福,  志不歡樂,
 顏色為變。  我今現在,  及滅度後,
 若有誹謗,  如是典比。  不使比丘,
 書寫斯經,  佛說罪緣,  皆誼普聽。
 沒失人身,  墮無擇獄,  處於其中,
 具足一劫。  又無央數,  過是之限,
 若罪竟已,  常在癡冥。  假令得出,
 於地獄中,  便當墮于,  禽獸畜生,
 為狗蠱狐,  其形燋悴。  當入人宅,
 或復見害。  設有憎惡,  佛經典者,
 其色變異,  黯黕如墨。  罪之所為,
 顏常若漆,  身體羸瘦,  而無潤澤。
 為諸品類,  所見賤穢,  瓦石打擲,
 啼哭淚出。  其人常被,  撾捶榜笞,
 饑渴虛乏,  軀形瘦燥。  當墜畜生,
 駱駝驢騾,  常負重擔,  而得捶杖,
 心中燠燶,  厄求芻草。  謗佛斯經,
 獲罪若此。  雖得為人,  身疽癩瘡,
 狀貌痤陋,  肌色傷爛。  假使行人,
 縣邑聚落,  童子輕易,  戲弄扠踏。
 其愚騃子,  若後壽終,  即當墮生,
 邊夷狄處,  當為含血,  蠕動之類,
 或為聾瘂,  不得自在。  假使誹謗,
 此經獲罪,  常多疾病,  體生疽蟲,
 無數之命,  唼食其軀,  心常憂瘀,
 疾不離己。  告舍利弗,  不信此經,
 彼男子者,  無黠無明,  所在慳貪,
 性常嚵[口*斥],  生盲無目,  人所棄捐,
 人坐不信。  於佛大道,  口中常臭,
 惡氣外薰,  鬼神厭魅,  詳觸嬈之,
 普世俗人,  無用言者。  假使不樂,
 斯道地者,  所在窮乏,  常當貧匱。
 身未常得,  著好被服,  財業雖豐,
 不敢飲食。  有所造作,  當所為者,
 假使欲求,  安隱之具,  設有所得,
 尋復亡失。  興發惡行,  果報如此。
 假使呼醫,  合諸方藥,  善知方便,
 而療治之,  有不除差,  及轉增劇,
 恒被疾病,  不得所便。  設復發意,
 興立餘事,  則遭擾擾,  鬪諍之業,
 又見毀辱,  而被楚撻,  彼犯律者,
 常遇此惡。  若有誹謗,  斯經之罪,
 未曾得見,  世雄導師。  人中帝王,
 佛之法教,  卒暴隧鬼,  阿須倫神,
 恒當罹殃,  耳聾閉塞,  愚癡騃瞶,
 不得聞經。  設有誹謗,  斯經典者,
 然於後世,  永無所見。  假使毀呰,
 斯經罪果,  殃無數億,  百千之計,
 若干姟劫,  如江河沙,  常當瘖瘂,
 口不能言。  佛所立道,  常師子吼,
 毀者地獄,  以為遊觀,  勤苦惡趣,
 用作居宅,  已所犯罪,  致殃如斯。
 人多疾患,  自速瘖痾,  若在世間,
 當獲此咎。  坐在眾會,  兩舌欺言,
 命欲盡時,  舉賈生息,  其身恒遭,
 若干苦痛。  無央數億,  百千眾患,
 顏貌常黑,  人所不喜。  殃暴疽癘,
 常有臭氣,  自見吾我,  顏色黧黮,
 瞋恚懷毒,  怒害滋甚。  情欲熾盛,
 無有節限,  有所好忤,  若如畜生。
 告舍利弗,  今日世尊,  具足一切,
 說其人罪。  若有誹謗,  斯佛經者,
 欲計殃限,  不可究竟。  見是誼已,
 當觀察之,  今我故為,  舍利弗說。
 不為愚騃,  不解道者,  分別論講,
 如斯像法。  其有聰明,  廣博多聞,
 秉志堅強,  常修憶辨,  若有勸發,
 遵尚佛道,  爾乃聽受,  未曾有法。
 則以睹見,  億百千佛,  殖無央數,
 如意功德。  其人志性,  猛如月光,
 爾乃聽受,  如是典籍。  若有精進,
 志常懷慈,  常於夙夜,  炤燿悲哀,
 朽棄軀體,  不惜壽命,  爾乃聽受,
 於斯經卷。  常行恭敬,  無他想習,
 其心專一,  不立愚願,  恒處曠野,
 若隱巖居,  彼等人仁,  爾乃聽受。
 結親善友,  常相恃怙,  棄捐遠離,
 諸惡知識,  當得逮見,  如是佛子,
 乃能值遇,  若斯言教。  不犯禁戒,
 如寶明珠,  志習奉受,  方等諸經,
 當見如茲,  佛聖子孫,  常專精此,
 一品經卷。  設有罵詈,  毀辱經者,
 恒以愍哀,  向于眾生,  常志恭敬,
 承安住教,  今故為之,  說是經法。
 其在眾會,  誦斯經者,  心常如應,
 得無合會,  引無央數,  億載譬喻,
 故為是倫,  而見斯典。  又佛今日,
 講解道品,  所至到處,  踊躍而步。
 假使比丘,  欲求善說,  若見此經,
 當欣頂受。  其有奉持,  方等經者,
 心常專精,  不樂餘業,  執持一頌,
 志不改易,  乃得聽受,  如是弘模。
 假使有人,  慕求斯經,  當崇敬之,
 如如來身。  若人思僥,  欲學此法,
 設令得者,  當稽首受。  其人不當,
 念索餘經,  亦未曾想,  世之群籍。
 而行佛道,  志在根力,  悉捨離之,
 講專斯經。  告舍利弗,  佛滿一劫,
 舉喻億千,  分別解脫。  設有願發,
 上尊佛道,  當以斯經,  宣暢布散。」

正法華經卷第二
貼文者 : : hui

正法華經卷第三 - 2023-12-13 17:50:40

正法華經卷第三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信樂品第四

[0080a08] 於是賢者須菩提、迦旃延、大迦葉、大目揵連等,聽演大法,得未曾有,本所未聞;而見世尊授舍利弗決,當得無上正真之道,驚喜踊躍咸從坐起,進詣佛前偏袒右肩,禮畢叉手瞻順尊顏,內自思省心體熙怡,支節和懌悲喜竝集,白世尊曰:「唯大聖通,我等朽邁年在老耄,於眾耆長僉老羸劣,歸命眾祐冀得滅度,志存無上正真之道,進力尠少無所堪任,如來所講我等靖聽,次第坐定諸來大眾,不敢危疲無所患厭。前者如來為鄙說法,已得於空、無相、無願,至于佛典國土所有,於一切法無所造作,其諸菩薩所可娛樂,如來勸發多所率化。鄙於三界而見催逐,常自惟忖謂獲滅度,今至疲憊,爾乃誨我以奇特誼,樂於等一,則發大意於無上正真道。而今大聖授聲聞決當成正覺,心用愕然怪未曾有,余得大利各當奉事,乃獲逮聞如是品經。從過去佛常聞斯法,故初值遇,則我祿厚喻獲妙寶,無央數妙意所至願,現在於色而無所畏,珍琦鼓樂自然為鳴,而燃大燈炤耀彌廣,栴檀叢林芬蘊而香。唯然世尊,我豈堪任而說之乎?」

[0080a29] 告曰:「可也。」

[0080a29] 時諸聲聞共白佛言:「昔有一士離父流宕,僑亭他土二三十年,馳騁四至求救衣食,恒守貧窮困無產業。父詣異城,獲無央數金銀珍寶、水精琉璃、車璩馬碯、珊瑚虎魄,帑藏盈滿,侍使僮僕、象馬車乘不可稱計,眷屬無數七寶豐溢,出內錢財耕種賈作。子厄求食,周行國邑城營村落。造富長者適值秋節,入處城內循行帑藏,與子別久忽然思見,不知所在。自念:『一夫,財富無量橫濟遠近,竊惟我老朽耄垂至,假使終沒室藏騷散,願得見子恣所服食,則獲無為不復憂慼。』其子僥會至長者家,遙見門前,梵志君子大眾聚會眷屬圍遶,金銀雜廁為師子座,交露珠瓔為大寶帳,父坐其中分部言教,諸解脫華遍布其地,億百千金以為飲食。子覲長者色像威嚴,怖不自寧,謂是帝王若大君主,進退猶豫不敢自前,孚便馳走。父遙見子心用歡喜,遣傍侍者追呼令還。遑懅躄地,謂追者曰:『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侍者執之俱詣長者。長者告曰:『勿恐勿懼,吾為子勤廣修產業帑藏充實,與子別久數思相見,年高力弊父子情重。』將入家內,在於眾輩不與共語。所以者何?父知窮子志存下劣不識福父,久久意悟色和知名,又見琦珍。長者言曰:『是吾子也。以權告子。今且恣汝隨意所奉。』窮子怪之得未曾有,則從坐起行詣貧里求衣索食,父知子緣,方便與語:『汝便自去與小眾俱。』子來至此而再致印,曰:『至此宅有所調飾。』父付象馬即令粗習,假有問者答亦如之,當調車馬嚴治寶物恣意賜與,父求窮子所可賑給,具足如斯。時子於廐調習車馬繕治珍寶,轉復教化家內小大。父於窓牖遙見其子所為超絕,脫故所著沐浴其身,右手洗之,以寶瓔珞香華被服,光曜其體皆令清淨,而告之曰:『爾從本來何所興立?何所繫屬?捨吾他行,勤苦饑寒。吾以耄矣,以情相告,便時納娶,嬉遊飲食以康祚胤。吾所造業不可訾計,眾寶具足子知之乎!求汝積年而戀惡友,今乃來歸宜除瑕垢,吾有妙寶夜光明珠琦珍璝異,皆為汝施,僮僕侍使男女大小,恣意所欲,一以相付。吾愛念汝,猶如國王幸其太子。』」

[0080c13] 諸尊聲聞共白佛言:「彼時窮子,播盪流離二三十年,至長者家乃得申敘,追惟前後遊觀所更心悉念之。時大長者寢疾于床知壽欲終,自命其子而告之曰:『吾今困劣宜承洪軌,居業寶藏若悉受之,周濟窮乏從意所施,輒備奉教喜不自勝,所行至誠不失本誓。』父知子志身行謹勅,先貧後富益加欣慶,宗敬親屬禮拜耆長,父於國王君主大臣眾會前曰:『各且明聽,斯是吾子則吾所生,名字為某,捨我流迸二三十年,今乃相得。斯則吾子吾則是父,所有財寶皆屬我子。』子聞宣令大眾之音,心益欣然而自念言:『余何宿福得領室藏?』」

[0080c25] 諸聲聞等又白佛言:「大富長者則譬如來,諸學士者則謂佛子,勉濟吾等三界勤苦,如富長者還執其子度脫生死。於是世尊,有無央數聖眾之寶,以五神通除五陰蓋,常修精進在彼道教,志于滅度謂為妙印。慇懃慕求初不休懈,欲得無為意中默然,熟自思惟所獲無量,於如來所承順法行,遵修禪定而常信樂。謂觀我等懈廢下劣,而不分別不能志願,此如來法珍寶之藏,於今世尊以權方便,觀于本際慧寶帑藏,蠲除饑[飢-几+內]授大妙印。唯然大聖於今耆年,斯大迦葉從如來所朝旦印印,當至無為。又世尊為我等示現菩薩大士慧誼,余黨奉行為眾說法,當顯如來聖明大德,咸使暢入隨時之誼。所以者何?世雄大通善權方便,知我志操不解深法,為現聲聞,畏三界法及生老死,色聲香味細滑之事,趣欲自濟不救一切,離大慈悲智慧善權,禪定三昧乃知人心,不覩一切眾生根原。譬如窮士求衣索食,而父須待欲使安樂,子不覺察。佛以方便隨時示現,我等不悟。今乃自知成佛真子,無上孫息為佛所矜,施以大慧。所以者何?雖為佛子下賤怯弱,假使如來,覩心信樂喜菩薩乘,然後乃說方等大法。

[0081a20] 「又世尊興為二事,為諸菩薩現甘露法,為諸下劣志願小者,轉復勸進入微妙誼。譬如彼子與父別久,行道遙見,不識何人呼而怖懼;後稍稍示威儀法則乃知是父。佛亦如是,吾等不解菩薩大士,雖從法生為如來子,但求滅度,不志道場坐於樹下降魔官屬度脫一切。我輩自謂已得解脫,以是之故,今日覩聞未為成就,不為出家不成沙門。今如來尊現諸通慧,我等以獲大聖珍寶,佛則為父我則為子,父子同體焉得差別。猶如長者臨壽終時於大眾前,宣令帝王梵志長者君子,今諸所有庫藏珍寶用賜其子,子聞歡喜得未曾有。佛亦如是,先現小乘一時悅我,然今最後,普令四輩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上世間一切人民,顯示本宜。佛權方便說三乘耳,尚無有二豈當有三?是諸聲聞皆當成佛,我等悅豫不能自勝。」

[0081b08] 時大迦葉則說頌曰:

「我等今日,  逮聞斯音,  怪之愕然,
 得未曾有,  由是之故,  心用悲喜。
 又省導師,  柔軟音聲,  尊妙珍寶,
 為大積聚,  一處合集,  以賜我等。
 未曾思念,  亦不有求,  還聞弘教,
 心懷踊躍。  譬如長者,  而有一子,
 興起如愚,  亦不闇冥,  自捨其父,
 行詣他國,  志于殊域,  仁賢百千。
 於時長者,  愁憂念之,  然後而聞,
 即自迸走,  遊于十方,  意常悒慼。
 父子隔別,  二三十年,  與人戀訟,
 欲得其子,  便詣異土,  入于大城。
 則於彼止,  立於屋宅,  具足嚴辦,
 五樂之欲,  無數紫金,  及諸珍寶,
 奇異財業,  明珠碧玉,  象馬車乘,
 甚為眾多。  牛畜[月*者]彘,  鷄鶩羠羊,
 出內產息,  賈作耕種,  奴僕僮使,
 不可計數。  嚴辦眾事,  億千百類,
 又得王意,  威若國主,  一城民庶,
 委敬自歸,  諸郡種人,  遠皆戴仰。
 若干種業,  因從求索,  興造既多,
 不可計限,  勢富如是。  啼哭淚出,
 吾既朽老,  志力衰變,  心誨思想,
 欲得見子。  夙夜追念,  情不去懷,
 聞子之問,  意增煩惋。  捨我別來,
 二三十年,  吾之所有,  財業廣大,
 假當壽終,  無所委付。  計彼長者,
 其子愚濁,  貧窮困厄,  常求衣食,
 遊諸郡縣,  恒多思想,  周旋汲汲,
 慕係嗇口,  征營馳邁,  栽自供活,
 或時有獲,  或無所得。  纏滯他鄉,
 亦懷悒傶,  志性褊促,  荊棘[(牙*ㄉ)/里]身,
 展轉周旋,  行不休息,  漸漸自致,
 到父所居。  槃桓入出,  復求衣食,
 稍稍得進,  至于家君。  遙見勢富,
 極大長者,  在於門前,  坐師子床,
 無數侍衛,  眷屬圍繞,  出入財產,
 及所施與。  若干人眾,  營從立侍,
 或有計校,  金銀珍寶,  或合簿書,
 部別分莂,  紀別入出,  料量多少。
 于時窮子,  見之如此,  倚住路側,
 觀所云為,  自惟我身,  何為至此,
 斯將帝王,  若王太子,  得無為之,
 所牽逼迫,  不如捨去,  修己所務。
 思慮是已,  尋欲迸逝,  世無敬貧,
 喜窮士者。  是時長者,  處師子座,
 遙見其子,  心密踊躍,  尋遣侍者,
 追而止之,  呼彼窮子,  使還相見。
 侍者受教,  追及宣告,  錄召令還。
 即怖僻地,  心竊自惟,  得無被害,
 曷為見執,  何所求索。  大富長者,
 見之起強,  憐傷斯子,  為下劣極,
 亦不覩信,  彼是我父,  又復懷疑,
 不審財寶。  其人慰喻,  具解語之,
 有紫磨金,  積聚於此,  當以供仁,
 為飲食具,  典攝眾計,  役業侍使,
 吾有眾寶,  蘊積腐敗,  委在糞壤,
 不見飾用。  子便多取,  以為質本,
 蓄財殷廣,  無散用者。  其人聞告,
 如是教勅,  則尋往詣,  奉宣施行,
 受長者教,  不敢違命,  即入家中,
 止頓正領。  爾時長者,  遙從天窓,
 詳觀察之,  知何所為。  雖是吾子,
 下劣底極,  唯曉計算,  調御車耳。
 即從樓觀,  來下到地,  便還去衣,
 垢污之服,  則便往詣,  到其子所。
 勅之促起,  修所當為,  則當與卿,
 劇難得者,  以德施人,  案摩手腳,
 醎醲滋美,  以食相給,  及床臥具,
 騎乘所乏。  於時復為,  娉索妻婦,
 敖黠長者,  以此漸教,  子汝當應,
 分部之業,  吾愛子故,  心無所疑。
 漸漸稍令,  入在家中,  賈作治生,
 所入難計,  所空缺處,  皆使盈溢,
 步步所行,  鞭杖加人,  珍琦異寶,
 明珠流離,  都皆收檢,  內于帑藏,
 一切所有,  能悉計校,  普悉思惟,
 財產利誼。  為愚騃子,  別作小庫,
 與父不同,  在於外處。  于時窮士,
 心自念言,  人無有此,  如我庫者。
 時父即知,  志性所念,  其人自謂,
 得無極勢,  即便召之,  而親視之。
 欲得許付,  所有財賄,  而告之曰,
 今我一切,  無數財寶,  生活資貨,
 聚會大眾,  在國王前,  長者梵志,
 君子等類,  使人告令,  遠近大小。
 今是我子,  捨我迸走,  在於他國,
 梁昌求食,  窮厄困極,  今乃來歸,
 與之別離,  二三十年。  今至此國,
 乃得相見,  在於某城。  而亡失之,
 於此求索,  自然來至,  我之財物,
 無所乏少,  今悉現在,  於斯完具,
 一切皆以,  持用相與,  卿當執御,
 父之基業。  其人尋歡,  得未曾有。
 我本貧窮,  所在不詣,  父時知余,
 為下劣極,  得諸帑藏,  今日乃安。
 大雄導師,  教化我等,  覩見下劣,
 樂喜小乘,  度脫我輩,  使得安隱,
 便復授決,  當成佛道。  於今安住,
 多所遣行。  無數菩薩,  慧力無量,
 分別示現,  無上大道,  攀緣稱讚,
 億姟譬喻,  余等得聞。  最勝諸子,
 則便奉行,  尊上大道,  所當起立,
 視眾眼目,  當於世間,  得成佛道,
 而為聖尊,  造業如斯。  將養擁護,
 於此佛法,  講說分別,  最勝慧誼。
 則為感動,  一切眾生,  我等志願,
 貧心思念。  假使得聞,  于斯佛誨,
 不肯發起,  如來之慧。  覩見最勝,
 宣暢道誼,  意中自想,  盡得滅度,
 不願志求,  如此比慧。  又聞大聖,
 諸佛國土,  未曾有意,  發歡喜者,
 寂然在法,  一切無漏,  棄捐所興,
 滅度之事。  由此思想,  不成佛道,
 常當修行,  晝夜除慢。  諸佛道誼,
 最無有上,  未曾勸助,  志存于彼。
 今乃究竟,  具足最勝,  得無為限,
 當捨陰蓋,  長夜精進,  修理空誼,
 解脫三界,  勤苦之惱。  佛興教戒,
 則以具嚴,  如是計之,  無所乏少。
 最勝所演,  經身之慧,  假使有人,
 願等佛道,  為是等故,  加賜法事,
 由緣致斯,  余徒欽樂。  有大導師,
 周旋世間,  普悉觀察,  如此輩相。
 諸恐懼者,  令得利誼,  求索勸助,
 令我信樂。  善權方便,  猶若如父,
 譬如長者,  遭時大富。  其子而復,
 窮劣下極,  則以財寶,  而施與之。
 大聖導師,  所興希有,  分別宣暢,
 善權方便。  諸子之黨,  志樂下劣,
 修行調定,  而以法施。  我等今日,
 致得百千,  未曾有法,  如貧得財。
 於佛教化,  獲道得寶,  第一清淨,
 無復諸漏。  長夜所習,  戒禁定意,
 執誼將護,  世雄唱導。  今日有獲,
 佛之大道,  眷屬圍繞,  修行無闕。
 其有長夜,  清淨梵行,  依倚法王,
 深遠之慧,  而為具足,  此尊德果,
 日成微妙,  無有諸漏。  我等今日,
 乃為聲聞,  還得聽省,  上尊佛道,
 當復見揚,  聖覺音聲,  以故獲聽,
 超度恐懼。  今日乃為,  致無所著,
 以無著誼,  為諸天說,  世人魔王,
 及與梵天,  為親一切,  眾生之類。
 何所名色,  造立寂然,  蠲除眾生,
 無億數劫,  於是所造,  甚難得值,
 計於世間,  希有及者。  今日無著,
 燒罪度岸,  修行為業,  踊躍歡喜。
 吾等歸聖,  以頂受之,  所願具足,
 如江河沙。  飲食衣服,  若干巨億,
 諸床臥具,  離垢無穢,  用栴檀香,
 以為屋室,  柔軟坐具,  以敷其上。
 若疾病者,  無所藥療,  今日供養,
 安住廣度,  所施劫數,  如江河沙,
 所造立者,  無能奪還。  高遠之法,
 無量無限,  其大神足,  建立法力。
 佛為大王,  無漏最勝,  堪任堅強,
 常修牢固,  安慰勸進,  恒以時節,
 未曾修設,  望想福行。  於一切世,
 諸法中尊,  皆為大神,  最勝如來。
 然大燈明,  示無央眾,  知諸黎庶,
 筋力所在,  若干種種,  所憙樂願,
 因緣百千,  而順開化。  如來皆覩,
 眾人性行,  他人心念。  一切群萌,
 以若干法,  而致墮落。  以法示現,
 此尊佛道。」

正法華經藥草品第五

[0083b02]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及諸耆年聲聞:「善哉!所歎如實。審如所言,如來之德如向所喻,復倍無數不可思誼,無能計量劫之姟底,一一計數大聖所應,如來之慧無能限者,不有法想道地處所,莫能盡原。世尊普入一切諸誼,察于世間見眾庶心,所度無極一切分別,皆使決了權慧之事,勸立一切度於彼岸,皆現普智入諸通慧。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諸藥草木,竹蘆叢林諸樹小大,根本莖節枝葉華實,其色若干種類各異,悉生于地。若在高山巖石之間,丘陵堆阜嵠谷坑坎。時大澍雨潤澤普洽,隨其種類各各茂盛,叵我低仰莫不得所,雨水一品周遍佛土,各各生長地等無二。如來正覺講說深法,猶如大雨。大聖出現興在世者,則為一切諸天、人民、阿須倫、鬼神、龍,顯示威曜咸尋來至,皆現在前,為暢大音分別慧誼,大師子吼班宣景模:『吾為如來使,天上天下諸天世人,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未安者安,未滅度者令得滅度。於是世及後世所知而審,為諸通慧皆能普見,度諸度,脫諸脫,安諸安,未滅度者皆令滅度,悉來詣我。』於時諸天、人民、阿須倫、揵沓和、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一切雲集,吾於講法現其道誼,佛為道父分別道慧。」

[0083b25] 佛語迦葉:「于時黎庶無數億姟,皆來聽經,如來通見一切根本,大精進力如應說法,分別散告無量言教,不失本心咸令歡喜,安隱無患或得度世,終生善處恣其所好,各自然生。或習愛欲便為說經,或聽受法離諸貪惑,轉稍以漸遵諸通慧,因從本力如其能量,堅固成就平等法身,猶如大雨,普佛世界滋育養生,等無差特。如來演法一品如是,至解脫味離欲寂滅,入諸通慧,若聽受持諷誦奉者,不自識省無所觀念。所以者何?群生根本形所像類,如所想念,已念當念所可施行,以行當行所當行者,諸所因緣,所當獲致所當說者,唯如來目悉知見之。在所現處住于其地,如雨等潤藥草叢林、白黑青赤上中下樹,世尊如之見一味已,入解脫味志于滅度,度諸未度究竟滅度,令至一土一同法味,到無恐懼使得解脫。化於眾生使得信樂,苞育將護悉令普至於諸通慧,讚詠分別逮賢聖法,亦如向者迦葉所說。」

[0083c15] 世尊欲重解誼所趣,以偈頌曰:

「吾興於世間,  仁和為法王,
 為眾生說法,  隨其所信樂。
 意勇建大業,  久立分別說,
 群萌多受持,  蒸庶無所言。
 法王慧難解,  闇冥設聞者,
 眾入懷狐疑,  則棄所住處。
 隨其境界說,  如本力所任,
 又示餘利誼,  則為現正法。
 譬如純黑雲,  踊出升虛空,
 普雨佛世界,  遍覆於土地,
 又放大電[火*僉],  周匝有水氣,
 而復震雷聲,  人民皆歡喜。
 陰蔽於日月,  除熱令陰涼,
 欲放雨水故,  時布現在上。
 彼時普等雨,  水下無偏黨,
 滂流於佛土,  澤洽眾塸域。
 應時而降雨,  激灌一切地,
 旱涸枯谿澗,  一切得浸漬。
 惠澤無不到,  眾源皆涌溢,
 深谷諸廣野,  林麓槒幽藪,
 萌葉用青倉,  藥草無數生,
 樛木諸叢林,  滋長大小樹,
 眾藥咸茂殖,  莖幹華實繁,
 隨其本境界,  皆令得蒙恩。
 諸天樹木,  結根坑坎,  陜隘迮處,
 而生其中。  如諸邪道,  一切愚癡,
 長益繫縛,  如象著絆,  草刺棘樹,
 蘆葦[禾*曷][禾*曷],  莖節枝葉,  及諸華實。
 華實茂盛,  多所饒益,  蒙之恩雨,
 藥草滋長,  從其種類,  因本境界,
 各各得服,  饑渴飽滿。  如其所種,
 各得其類,  然其天雨,  皆為一味。
 告迦葉曰,  佛亦如是,  出興於世,
 譬如天雨。  這現天下,  為眾說法,
 以是誠行,  示於眾生。  大仙以斯,
 使人聞經,  皆於諸天,  人民前現。
 佛為如來,  聖中之尊,  善權方便,
 猶如天雨,  吾當飽滿,  一切群萌,
 愚騃之黨,  身形枯燥,  除諸苦患,
 得立大安,  燒盡愛欲,  獲至滅度。
 諸天人民,  皆聽我言,  普悉當來,
 詣佛大聖。  吾為如來,  世尊無倫,
 有所導御,  故出於世,  為一切人,
 分別說經,  化無數千,  眾生之類。
 又復示現,  若干種誼,  於彼若此,
 常行平等,  得至解脫,  滅度無為。
 或在門前,  而說經典,  則為造立,
 道德之藏,  諸等不等,  皆令平等,
 無有所憎,  愛欲永除。  未曾講說,
 無益之語,  未常增惟,  諸放逸緣。
 以一切法,  為眾生說,  假使眾庶,
 多不可計,  為講大典,  不詭因緣,
 行步所由,  若復住立,  在於座上,
 而續三昧。  譬如大龍,  雨多所潤,
 普浸潤斯,  一切世間。  尋興慧雲,
 而降法雨,  暢發微妙,  應病與藥。
 常為眾生,  說賢聖誼,  皆令奉戒,
 如天陰涼。  眾人失言,  及違諸行,
 欲使近法,  轉漸調柔。  使住疑者,
 捨諸邪見,  勸化導利,  令淨所覩。
 捨置下劣,  遠眾懈廢,  隨其所趣,
 而令入法。  應時為說,  如其心本,
 令皆棄捐,  順師子行。  世尊等演,
 經法之雨,  悉使得至,  大尊佛道,
 任其力耐,  而令聽受,  若干道慧,
 而化立之。  從諸天人,  志性所樂,
 天帝釋梵,  轉輪聖王,  猶如於此,
 諸小世間,  諸藥品類,  各各異種,
 碎小段段,  諸所良藥。  迦葉且聽,
 吾悉當說,  以能識慧,  無漏之法,
 便得無為,  所在遊行,  神通三達,
 亦復如是。  斯雨定意,  三昧諸藥,
 或有遊詣,  在於山巖,  其人便得,
 緣一覺乘,  於彼修禪,  清淨之行,
 是則名曰,  為中品藥。  假使志願,
 上士美德,  我當於世,  逮成導師,
 常精進行,  志依一心,  是則名曰,
 為上尊藥。  設使欲為,  安住之子,
 恃怙慈心,  而行寂然,  疾得成道,
 為人中尊,  所謂樹者,  則喻於斯。
 是等能轉,  不退轉輪,  建立神足,
 根力之行,  緣是長養,  醫藥除病,
 英雄度脫,  無數億人,  隨時示現,
 於斯佛道,  是則名曰,  為大林樹。
 吾之所順,  善權方便,  一切大聖,
 亦復如是。  最勝講法,  則為平等,
 猶如慶雲,  普一放雨。  神通無礙,
 如此比像,  若如眾藥,  在於地上。
 以見如是,  微妙之誼,  如來所建,
 善權方便。  假使分別,  一善法事,
 亦如天雨,  至若干形。  佛以法雨,
 多所安隱,  普潤天下,  有所成就。
 觀察其人,  堪任所趣,  佛之法誨,
 景則一等。  譬如放雨,  墮草山巖,
 及至中間,  無有不遍,  灌諸樹木,
 若大叢林,  密雲四集,  天下豐羨。
 設使世間,  行慈愍法,  常以經典,
 飽滿天下。  以現世間,  令普安隱,
 天雨藥草,  華實茂盛,  其藥樹木,
 稍漸長大,  是為羅漢,  諸漏盡者。
 諸緣覺品,  處于林藪,  我所說法,
 無有塵垢。  無數菩薩,  志開總智,
 周旋三界,  一切普行,  於眾會中,
 演此大道,  猶如樹木,  日日滋長。
 修進神足,  專達四禪,  若聞空慧,
 心則解達。  放出光明,  無數億千,
 是為大樹,  而復滋茂。  若諸聲聞,
 不至滅度,  斯為世尊,  第一最說。
 若此分別,  乃為講法,  猶如興雲,
 而澍甘雨,  漸漸長育,  眾藥草木,
 人民之華,  不可稱量。  一時之間,
 說因緣法,  而為眾人,  現於佛道。
 善權方便,  佛謂言教,  一切導師,
 亦復如是。  斯諸說法,  為最究暢,
 諸聲聞等,  皆當承是。  緣斯之行,
 當得佛行,  此諸羅漢,  如是無異。
 世尊演誼,  盡極於斯,  化諸小乘,
 皆得佛道。」

[0085a19] 佛復告大迦葉:「如來所教等化無偏,譬如日明廣照天下,光無所擇照與不照,高下深淺好惡香臭,等無差特。佛亦如是,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五道生死、菩薩、緣覺、聲聞,慧無增減,隨心所解各得其所,本無三乘緣行致之。」

[0085a24] 迦葉白佛:「設無三乘,何故得有菩薩、緣覺、聲聞?」

[0085a25] 佛言:「譬如陶家埏埴作器,或盛甘露蜜,或盛酪蘇麻油,或盛醲飲食,泥本一等,作器別異所受不同。本際亦爾,一等無異,各隨所行成上中下。」

[0085a28] 迦葉又問:「縱使別異,究竟合不?」

[0085a29] 告曰:「當合明者解之,譬若有人從生而盲,不見日月、五色、十方,則謂天下無日月、五色、八方上下。有對說者,其人不信。若有良醫觀人本病,何故無目?本罪所種,離明眼冥體癭重病。何謂重病?風寒熱癖是則四病。便心念言:『斯人之疾,凡藥療之終不能愈。雪山有藥能療四病:一曰顯,二曰良,三曰明,四曰安,是藥四名。』於時良醫愍傷病人,為設方便即入雪山,採四品藥[口*父]咀搗合,以療其盲,目便見明。又加針灸消息補寫,斯人目睛內外通徹,覩日月光、五色、十方,爾乃取信。尋自剋責:『我之盲冥,無所見聞,自以為達。今眼得視,乃自知本愚蔽之甚也。今覩遠近高下,無喻我者。』時有五通閑居仙人,洞視徹聽身能飛行,心能知人所念,自知所從來生死本末,而具語曰:『卿莫矜高自以為達,仁在屋裏自閉不出,不知外事。人念卿善惡尚不能見;十里五里語言之音、或二十里擊鼓之音聲,猶不能聞;近一二里,自不躇步亦不能至;自觀未生胚胎所憶,亦不能識。有何通達稱無不見乎?今吾察卿身,冥中為明,明中為冥。』其人問曰:『作何方術得斯聖通?願垂慧誨。』仙人答曰:『當入深山閑居獨處,除諸情欲爾乃有獲。』即遵所訓捨家巖燕,一心專精無所慕樂,則得神通。爾乃自覺,察本所見不足言名,今得五通無所罣礙,甫自知本所見蔽闇。」

[0085b26] 佛言:「如是當解此喻,人在生死五道陰蓋,不了本無則名曰癡。從癡致行,從行致識,從識致名色,從名色致六入,從六入致更,從更致痛,從痛致愛,從愛致受,從受致有,從有致生,從生致老病死憂惱苦患,罪應集會故謂盲冥。是以世尊愍傷其人,升降三界輪轉無際,不能自拔。觀於眾生心之根原,病有輕重,垢有厚薄,解有難易,覩見遠近,便見三乘,發菩薩心,至不退轉,無所從生徑得至佛,猶如有目得為神仙。其良醫者,謂如來也。不發大意,謂生盲也。貪、婬、瞋恚、愚癡六十二見,謂四病也。空、無想、無願、向泥洹門,謂四藥也。藥行病愈則無有癡,名色六入所更痛愛,受有生老病死憂惱苦患,皆悉除矣。志不作善亦不在惡,如生盲者還得兩目,謂聲聞、緣覺生死已斷,度於三界省練五道,自以通暢莫能喻者。臨欲滅度佛在前住,誨以要法發菩薩意,不在生死不住滅度,解三界空,十方一切如化如幻,如夢、野馬、深山之響,悉無所有無所希望,無取無捨無冥無明,爾乃深覩,無所不達見無所見,見知一切黎庶萌兆。」

[0085c19] 於是頌曰:

「譬如日光曜,  遍照於天下,
 其明無增減,  亦不擇好醜。
 如來猶若茲,  慧等殊日月,
 普化於十方,  亦不有增減。
 若如彼陶家,  埏埴作瓦器,
 或盛甘露蜜,  或受蘇油食,
 計泥本一等,  為器各別異,
 所受又不同,  因盛而立名。
 人本亦如是,  無三界五道,
 隨行而隨生,  展轉不自覺。
 解空號菩薩,  中住則緣覺,
 倚空不解慧,  則名為聲聞。
 譬如人生盲,  不見日月光,
 五色及十方,  謂天下無此。
 良醫探本端,  見四病陰蓋,
 慈哀憐愍之,  入山為求藥。
 所採藥奇妙,  名顯良明安,
 [口*父]咀而搗合,  以療生盲者,
 消息加針灸,  病愈目覩明,
 見日月五色,  乃知本淳愚。
 人不了無本,  坐墮生死徑,
 十二緣所縛,  不解終始病,
 世尊現於世,  觀察三界原,
 因疾而隨本,  各各開化之。
 了空則菩薩,  意劣為緣覺,
 畏厭生死苦,  故墜于聲聞。
 自謂道德高,  無能有踰者,
 所覩極究練,  無所憂弊礙。
 猶如五通者,  號名曰仙人,
 愍而告之曰,  卿故有蔽礙,
 不能弘深奧,  於愚則為明,
 在內不見外,  雖明故為愚。
 數十里有聲,  耳則不得聞,
 若人欲危害,  不知彼所念。
 欲至外數里,  不躇步不到,
 若生長大時,  不識胎中事。
 五事表裏徹,  爾乃為悉達,
 何以忍貢高,  自謂無等倫?
 欲得五通者,  當處於閑居,
 精思專念道,  爾能曉了此。
 即尋奉所誨,  捨家入深山,
 一心無穢慮,  便得成神仙。
 若得至聲聞,  及獲緣覺乘,
 自謂慧具足,  與佛等泥洹,
 臨欲滅度時,  佛即住其前,
 為現菩薩法,  三達無罣礙,
 智慧度無極,  進善權方便,
 度空無想願,  菩薩由是生。
 四等心四恩,  用開化黎庶,
 解一切如化,  幻夢野馬影,
 深山響芭蕉,  三界無所有,
 不執亦不捨,  無愚亦無明,
 不生死泥洹,  悉等如虛空,
 無見無不見,  乃覩一切本。
 當爾時所見,  不造三界觀,
 一切普平等,  所濟無有量。」

正法華經授聲聞決品第六

[0086b19] 於是世尊說斯頌時,一切普告諸比丘眾:「吾盡宣告,此聲聞比丘大迦葉者,曾已供養三千億佛,方當供養如此前數,奉敬承順諸佛世尊,稟受正法奉持宣行,竟斯數已當得作佛,世界曰還明,劫名弘大,佛號時大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壽十二中劫。佛滅度後,正法住二十劫,其像法者亦二十劫。其佛國土甚為清淨,無有礫石荊蕀穢濁之瑕、山陵谿澗,普大快樂,紺琉璃地眾寶為樹,黃金為繩連綿諸樹,有八交道,諸寶樹木常有華實,悉皆茂盛。其土菩薩無央數億百千姟,諸聲聞等亦不可量億百千姟。其土無有魔事及諸官屬,諸魔營從皆護佛法,常行精進無所違失。」爾時世尊,欲重解誼,即說頌曰:

「我覩比丘,  以佛明目,  迦葉住此,
 當成為佛。  於將來世,  無央數劫,
 供養諸佛,  聖中之尊,  具足悉滿,
 三千億佛。  斯大迦葉,  諸漏得盡,
 便當越度,  三品之行,  當得佛道,
 親近法施,  供養諸佛,  天人之尊,
 合集得至,  無上大道。  最於來世,
 尊無上倫,  為大聖道,  無極神仙。
 其佛國土,  最勝第一,  清淨離垢,
 若干顯明,  隨意所欲,  常可至心。
 紫磨金色,  珍寶莊嚴,  復以珍寶,
 成為樹木,  有諸道徑,  嚴八交路,
 天人放香,  自然流馨,  彼時國土,
 所有如是。  若干種華,  而為挍飾,
 一切諸華,  紫磨金色,  出光音聲,
 以為法則,  普常微妙,  莫不見者。
 諸菩薩眾,  億千之數,  志性調定,
 逮大神通。  諸聖哲等,  奉方等經,
 不可計數,  億百千姟,  無有諸漏,
 奉持志強。  所有聲聞,  彼佛法勝,
 假使天眼,  欲計劫限,  弟子之數,
 不可稱算。  其佛當壽,  十二中劫,
 正法當住,  二十中劫,  像法亦立,
 二十中劫。  大光明佛,  德當如是。」

[0087a01] 於是賢者大目揵連、賢者須菩提、賢者摩訶迦旃延,等同心側立頂戴,瞻順光顏目未曾眴,稽首足下戰戰兢兢,應時各各說斯之頌,而諮嗟曰:

「大雄無所著,  釋王無極人,
 乃愍傷我等,  讚揚宣佛音。
 今以知余等,  愍授我疇莂,
 以甘露見灌,  沐浴眾祐決。
 譬如饑饉時,  丈夫得美饍,
 虛乏叫喚求,  有人手授食。
 吾等咸歡喜,  本為下劣乘,
 違時捨眾人,  虛乏不得決,
 設至平等覺,  大聖不拜授,
 於今處世倫,  則不復飲食。
 世尊見勸勵,  聞尊上音聲,
 唯垂見授決,  爾能獲大安。
 大哀願散疑,  愍傷多所矜,
 撫恤貧匱意,  甘露誘示子。」

[0087a19] 於是世尊,見諸耆舊心志所念,即復重告諸比丘眾:「比丘當知,此大聲聞耆年須菩提,當復奉侍供養八千三十億百千姟佛,在諸佛所常修梵行,積累功德具足究竟,竟後世時當得作佛,號稱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世界名寶成,劫曰寶音。普佛之土周匝悉遍,有諸寶樹自然莊嚴,無沙礫石山陵谿澗,其樹音聲哀和柔雅,眾庶產業不可稱數,人所居跱館宇若干,重閣交露。有無央數聲聞之眾,欲計算者無能限量,悉識宿命。彼土菩薩亦不可計億那術百千。其佛當壽十二中劫,滅度之後,正法當住二十中劫,像法亦立二十中劫,則坐虛空,為一切人講說經法,開化無數百千菩薩。」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今吾普告,  諸比丘眾,  悉且明聽,
 佛所班宣。  尊須菩提,  是吾弟子,
 當來之世,  得成為佛。  大聖所見,
 至誠無虛,  具足三十,  那術姟千,
 當於世間,  遵修道行,  常志求斯,
 佛之要道。  於彼來世,  究竟行已,
 顏色殊妙,  相三十二,  威曜巍巍,
 紫磨金容,  處世清淨,  多所愍哀。
 國土快樂,  所在顯現,  無數人見,
 踊躍可意,  悉當遊行,  詣諸世尊,
 度脫群生,  億百千姟。  諸菩薩眾,
 不可計量,  而常廣說,  不退轉輪,
 在最勝教,  諸根通利,  皆當恭順。
 彼佛國土,  諸聲聞事,  不可計量,
 欲有限算,  無能盡極。  六通三達,
 獲大神足,  脫門無礙,  而處安隱,
 計神足力,  不可思議。  我假使說,
 諸佛尊道,  諸天人民,  如江河沙,
 常當叉手,  自歸聖尊。  其佛當壽,
 十二中劫,  正法當住,  二十中劫,
 像法亦立,  二十中劫,  世雄導師,
 劫數如是。」

[0087b28] 爾時世尊重復宣告諸比丘眾:「比丘欲知堅固取要分別平等,是我聲聞大迦旃延。後當供養奉侍八千億佛,佛滅度後各起塔廟,高四萬里,廣長各二萬里,皆七寶成,金銀、琉璃水精、車璩馬碯、珊瑚碧玉,香華、雜香搗香、繒綵幢幡供廟。如是過斯數已,當復供養二十億佛,然後來世當得作佛,號曰還已紫磨金色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國土嚴淨平等無邪,名聞顯現,琉璃為地,若干種樹眾寶校飾,紫磨黃金為繩連綿,諸樹華實茂盛華遍。佛土無有地獄餓鬼畜生,但有諸天人民眾多具足充滿。又諸聲聞無數百千那術之眾,諸菩薩等無數百千,莊嚴國土。其佛當壽十小劫,滅度之後,正法當住二十中劫,像法亦住二十中劫。」於時世尊,即說頌曰:

「諸比丘眾,  皆聽吾教。  其佛音聲,
 當美柔軟,  尊迦旃延,  為佛弟子。
 當供養佛,  若干導師,  奉敬承順,
 恭恪無量,  無數世人,  不能稱計。
 若滅度後,  當起廟寺,  當以華香,
 而供養之。  然於後世,  便得作佛,
 國土清淨,  無有瑕穢。  講說發起,
 億千眾生,  具足開導,  一切人民。
 世界莊嚴,  光照十方,  當得作佛,
 多所超喻。  號紫金色,  其德巍巍,
 究竟群黎,  億百千姟。  無數菩薩,
 及諸聲聞,  滿其佛國,  無量難計。
 常行精進,  於佛法教,  除斷諸難,
 滅終始患。」

[0088a01] 於是世尊,復告四部眾會曰:「今佛大聖宣告爾等,是我聲聞尊大目揵連,當悉供養奉侍於八千佛,承順世尊一切無量。諸佛滅度當起塔廟,七寶校成,金銀、琉璃水精、車璩馬碯、珊瑚真珠,高四萬里廣長二萬里,若干殊好眾寶之物,供養塔廟,及與香華、雜香搗香、繒綵華蓋、幢幡伎樂之娛。過是數已,當復奉敬二百萬億佛,供養承順。最後世時當得作佛,號還已金華栴檀香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國土名意樂,劫曰樂滿。其佛世界,快樂安隱清淨鮮潔,紺色琉璃以為其地,諸樹華實七寶合成,普以真珠眾華莊校,平等端嚴眾寶具足。諸大仙聖有億百千,寂然而坐所謂無量。皆諸菩薩廣說經法。其佛當壽二十中劫,滅度之後,正法當住四十中劫,并計像法。」爾時世尊則說頌曰:

「大目揵連,  是吾弟子,  棄捐仁行,
 猶得自在。  二百萬億,  諸劫之數,
 悉當供養,  此諸佛教。  普於諸佛,
 常修梵行,  而當志願,  斯諸佛道。
 悉當奉侍,  諸佛世尊,  具以承事。
 導師之眾,  皆當廣普,  執持聖教,
 若干億劫,  百千之數,  慇懃承順,
 不違大命,  諸安住等。  滅度之後,
 以眾七寶,  興立塔廟,  為諸最勝,
 建修上業。  用栴檀香,  以為柱梁,
 眾香伎樂,  而供養之。  然於後世,
 事究竟已,  言談斐粲,  人所宗仰,
 多所愍哀,  所為如此,  當得作佛,
 號金栴檀。  其佛當壽,  二十中劫,
 安住所更,  行德如是。  當為菩薩,
 講說經法,  於是劫數,  分別雅誼。
 最勝聲聞,  有無數千,  億百千數,
 如江河沙。  六通三達,  得大神足,
 於安住世,  獲致妙通。  無數菩薩,
 悉不退轉,  精進勇猛,  有志智慧。
 修行如應,  順斯佛教,  不可計量,
 若干千數。  佛滅度後,  弟子多學,
 正法當住,  流布十方。  正法像法,
 四十中劫,  正法沒盡,  像法乃出。
 是佛聲聞,  得大神足,  佛皆勸立,
 在大尊道。  依倚大聖,  不違真法,
 於當來世,  成佛自在。」

正法華經卷第三
貼文者 : : hui

正法華經卷第四 - 2023-12-13 18:01:22

正法華經卷第四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往古品第七

[0088b23] 佛告諸比丘:「乃去往古久遠世時,不可計會無央數劫,有佛號大通眾慧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世界曰大殖稼,劫名所在形色。其佛說經不可稱限,譬如於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土地,有一士夫皆悉破碎此一佛國悉令如塵,則取一塵,過東方如千佛界中塵之數國,乃著一塵。如是比類,復取一塵,越東如前佛界塵數,乃著一塵,悉使塵盡三千大千世界中塵,令無有餘遍於東方,如是比類無量佛國。於意云何?寧可稱限得諸佛界邊際不乎?」

[0088c05] 比丘答曰:「不也。世尊!不也。安住!」

[0088c06] 佛言比丘:「如是等倫佛土諸數悠邈,猶如有人一一取塵著諸佛土,若干之限,諸佛國塵不可稱量,億百千姟兆載諸劫,欲知其佛滅度以來劫數長久,不可思議無量難測,大通眾慧道力示現,滅度以後法住劫數,亦復如是。」

[0088c11] 世尊頌曰:

「我念過去,  無數億劫,  時有如來,
 兩足之尊,  名大通慧,  無極慈仁。
 於時世尊,  黎庶之上,  比如皆取,
 此佛世界,  悉破碎之,  盡令如塵。
 假使有人,  一一取塵,  過千佛界,
 乃著一塵,  如是次第,  聖尊國土。
 其人著塵,  皆令悉遍,  若干之數,
 悉令周普,  世界眾限,  有不可數。
 一切所有,  大聖國土,  諸所有塵,
 不可限量,  皆悉破碎,  令無有餘。
 大聖至尊,  逝來如斯,  其佛安住,
 滅度已竟。  劫數如是,  無量億千,
 若欲料限,  無能思議。  滅度已來,
 若干劫數,  彼時導師,  過久乃爾。
 諸弟子眾,  及菩薩行,  如來之慧,
 巍巍如斯。  今佛悉念,  聖滅度來,
 比丘欲知,  佛之智慧,  聖明普達,
 等無有異。  佛皆覺了,  過無數劫,
 不計微妙,  無漏之誼。」

[0089a02] 佛告諸比丘:「其大通眾慧如來、正覺,壽四十四億百千劫,以無上正真道,初昇道場坐于樹下一劫默然,至于二劫不得正覺,乃至十劫,而不興起身不動搖,體不傾倚亦不自念,都無思想而向諸法,遂坐佛樹降魔官屬,當成正覺。忉利諸天子,化作大師子座,面四十里,佛坐其上。世尊坐定,諸梵天子普雨天華周四千里,自然風起吹放眾華,散于佛上。佛在樹下滿十中劫,天華紛紛盡劫不絕。又四天王及諸天子,作眾伎樂音如雷震,常以華香伎樂供養大聖,未曾休懈。」

[0089a12] 佛告比丘:「時世尊大通眾慧乃至十劫,逮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至于滅度,供養不懈。其佛在家未捨國去,為太子時有十六子,端正殊好智慧難及,色像第一儒雅仁和。時十六國王子者,各各自有若干種樂,所居遊觀快不可言,種種顯現,琴瑟伎樂亦不可量。見佛世尊成最正覺,時有自然大法音聲,尋則棄國,捨轉輪王位、萬民、伎樂、諸欲之娛,眷屬圍繞,及諸聖賢大響帝王百千之數,并不可計億百千姟群萌之類營從集會,往詣世尊所處道場,欲得稽首奉受佛教。群從僉然雍雍肅肅,稽首佛足繞佛三匝却住一面,以偈頌曰:

「『大通眾慧,  極尊無上,  積累平等,
  無量億數,  以上妙誼,  愍傷一切,
  所願具足,  於是賢聖。  修勤苦行,
  竟十中劫,  專精一心,  處在一座,
  其身清淨,  而不動搖,  燒諸苦患,
  如拔樹根。  分別于心,  而志湛泊,
  未曾進退,  亦不傾倚,  無有增減,
  默然而應,  究竟寂定,  無有諸漏。
  現在吉祥,  常獲大安,  無想著故,
  得尊佛道。  我等見之,  增智無畏,
  如是比類,  長益德義。  不計身命,
  皆斷苦患,  積累忍辱,  不貪安樂。
  分別道慧,  不處惱痛,  號在閑居,
  興發精進。  其不篤信,  諸佛音聲,
  長夜增益,  惡道之罪,  則失人身,
  墮落惡趣,  為一切世,  所見謗毀。
  今以逮見,  世之聖父,  其道最上,
  無有眾漏。  於此世間,  而見救護,
  及諸過去,  大聖導師。』」

[0089b16] 佛告比丘:「斯諸帝王及諸太子,太子兄弟年既幼少,嗟歎稱譽大通眾慧如來、至尊、等正覺,以此雅頌宣揚已竟,啟勸世尊,願說經法安住分別,多所安隱多所愍傷,饒益眾生安諸天人。復以此偈,而讚頌曰:

「『惟願大聖,  讚說經典,  開化眾生,
  發起黎庶。  三界群萌,  悉共渴仰,
  使建道意,  皆令蒙度。
  諸佛普大聖,  百福法莊嚴,
  無極仙逮獲,  慧則最尊妙。
  為諸天講法,  及世間人民,
  度脫我等類,  普及諸群萌。
  應時彰現露,  如來之慧誼,
  猶如今於此,  顯導上尊道。
  令諸群品類,  予等獲此法,
  悉解於一切,  諸行慧本末。
  皆為分別說,  前世所行德,
  普見知黎庶,  心本所好樂。
  則為轉法輪,  最勝無等倫,
  勉脫眾生厄,  悉令至大道。』」

[0089c07] 佛告諸比丘:「於時世尊大通眾慧如來變化十方世界,各各五百億百千佛土六反震動,光明普照無所不周,皆於一切諸佛境界,虛空大神若干種明,日月光耀遠照無極,尊無等倫,諸天宮殿館宇之明,梵天往返自然威曜,其佛變現瑞應光明,皆覆蔽之悉令不現。天上世間晃昱暉曜,眾生品類若生彼界,皆相見知各自說言:『此間今日卒有人生,時於天上震動所現,靡不周遍。』

[0089c16] 「爾時東方佛土邊無限億百千梵天宮殿,自然為明威曜巍巍。諸梵自念:『無數梵宮宮殿館宇[火*霍]明,無所不接,有何瑞應而現斯變?』於時五百世界諸億百千大梵天眾,各從宮殿雲集而會。時於眾中有大梵天號護群生,為諸梵天,而歎頌曰:

「『今日我等,  宮殿室宅,  諸賢當知,
  此大光明,  諸天最勝,  志所樂喜。
  以何因緣,  現此瑞應?  善哉當往,
  趣求斯誼。』  時諸天子,  今日自興:
 『承何聖旨,  現神如是,  今所覩見,
  本未曾有,  親近諸天,  為人中王,
  將無大聖,  興出于世,  最妙光明,
  照于十方,  所變感動,  乃如是乎?』」

[0090a01] 佛告諸比丘:「時五百世界億百千姟梵天,悉共相和從東方來,遙見西方大通眾慧如來、正覺,處於道場在菩提樹下坐師子床。諸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與非人,及十六子,眷屬圍繞,適覩是已,悉共啟勸欲令說經。即詣如來稽首于地,繞佛無數匝,執其蓮華如大須彌,及散佛樹,樹高四十里,普已本土梵天宮殿,奉進世尊,惟願哀愍納受宮殿華土之供。以偈頌讚曰:

「『見佛無量,  得未曾有,  多所愍傷,
  興出于世。  世尊所演,  如師子吼,
  則已將護,  十方黎庶。  我等經歷,
  所從來處,  去此五百,  億百千界。
  計諸世界,  若干之類,  皆棄宮殿,
  咸詣聖尊,  一切皆是,  宿命淨德,
  若干麗妙,  諸寶宮殿。  惟加臨眄,
  而居其中,  願發大哀,  愍傷受之。』」

[0090a19] 佛告諸比丘:「時大梵天眾面讚歎佛,五百人俱白世尊曰:『願轉法輪演大聖典,勉濟群黎使獲滅度。』時五百梵天億百千眾,合一音聲,而歎頌曰:

「『世尊願說經,  兩足上分別,
  當現慈心力,  度眾勤苦患。』」

[0090a25] 佛告諸比丘:「于時世尊,見諸梵天所上宮殿,默然受之。爾時東南方去是五百億百千世界諸梵天眾,各各自從宮殿皆見光明,晃晃鑠鑠無不周接,怪未曾有。悉俱集會,於眾會中有大梵天,號最慈哀,為諸梵天而歎頌曰:

「『諸大天當知,  此則本瑞應,
  宮殿悉感動,  最有大名聞。
  有德諸天子,  人人雲集此,
  則是其威神,  令宮殿巍巍。
  今佛興于世,  兩足之中尊,
  所以令館宇,  現光明如是。
  吾等當往質,  斯事不可妄,
  從昔至于今,  覩瑞無若茲。
  四方有光明,  至于億國土,
  今有定至誠,  佛當成於世。』」

[0090b12] 佛告諸比丘,時五百億百千梵天,各從宮殿駱驛四出,以諸天華如須彌山,詣西北角,遙見如來大通聖慧處于道場,於佛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眷屬圍繞,而為說經法。適見佛已尋時即往,稽首于地繞無數匝,手執大華而散佛上。時大梵天及諸眷屬,以頌讚曰:

「『禮無等倫,  則為大仙,  天中之天。
  聲如哀鸞,  唱導普護,  諸天人民,
  願稽首禮。  愍傷世俗,  得未曾有,
  在在難值,  久思光顏,  今日乃見。
  本於百劫,  積德解空,  八十億佛,
  壽如塵劫。  又人中尊,  分別空慧,
  而常講說,  善權方便。  諸天群臣,
  人民得覲,  具足億姟,  八十之數。
  其眼徹見,  在所救濟,  多所擁護,
  於佛道法。  故出于世,  愍傷眾庶,
  我等福會,  甚難值遇。』」

[0090c01] 佛告諸比丘:「無數億千梵天之眾,勸發世尊願轉法輪,演出典誼散告群生,救脫三界令獲安隱。

[0090c04] 「爾時諸梵天悉俱等心,同聲讚曰:

「『最上大人,  願轉法輪,  惟講經典,
  為十方人。  度脫羣萌,  苦惱之患,
  令一切人,  喜踊亘然。  其有聞者,
  得成佛道,  諸天人民,  咸蒙安隱。
  阿須倫身,  當復減損,  施于忍辱,
  安隱之事。』」

[0090c11] 佛告諸比丘:「大通眾慧如來默然可之。南方、西方億百千姟諸佛世界,諸大梵天宮殿館宇悉為普明,弈弈煌煌靡不周達。時諸梵天,自見宮殿威變煜爚,怪未曾有。悉俱集會,各自念言:『我等宮殿何乃如之?』於其眾中有大梵天,名曰善法,獨歎頌曰:

「『大聖而興,  所舉不妄,  一切宮殿,
  威光重照。  有此瑞應,  現于世間,
  善哉行求,  如斯奧誼。  過去無數,
  億千諸劫,  未曾覩見,  如是感動。
  將以如來,  出現于世,  令諸天子,
  自然來會。』」

[0090c23] 佛告諸比丘:「時五百百千億諸梵天人,從其所處,遙見大華如須彌山,各手執持眾供養具行詣北方,瞻覲如來大通眾慧佛處于道場,坐樹下師子座上,與無央數諸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眷屬圍繞,講說經法。即詣佛所,稽首于地繞無數匝,手執大華如須彌山,供養散佛。尋以宮殿奉上世尊,惟願愍傷受而處之。時諸梵天等心同聲,而歎頌曰:

「『諸佛現世,  甚難得值,  久不瞻覩,
  今日乃覲。  僥倖來至,  蠲除愛欲,
  具足充滿,  於三千剎。  諸大導師,
  飽滿饑虛,
  古來至今,  未曾見聞。  如靈瑞華,
  尠可遭值,  道慧難遇,  時時乃有。
  我等宮殿,  雅麗無量,  承佛威神,
  而得獲此。  唯垂大哀,  納受所進,
  願處其中,  顯現道因。』

[0091a12] 「時諸梵天勸請世尊,惟轉法輪分別經典,令諸天神沙門梵志,多所愍傷普安一切,天上世間悉當蒙恩。於是梵天與群侍俱,等心同聲,而歎頌曰:

「『倖願世尊,  廣演經典,  加哀當轉,
  大聖法輪。  講若干法,  聲若雷震,
  惟願愍傷,  吹大法螺。  以大經典,
  雨於世界,  分別善教,  微妙之誨。
  我等勸助,  願講道慧,  開度眾生,
  億百千姟。』

[0091a22] 「西南方、西北方、東北方,各各如是,無數梵天不可計限。上方下方各各如是,自在宮殿,覩見光明靡不周接,怪之未有。各從斯去五百億百千世界諸梵天眾,各捨宮殿來詣佛所。有大梵天名曰妙識,即歎偈曰:

「『善哉願諸佛,  世吼獲聖明,
  為三界眾生,  開示正覺乘。
  普為世間眼,  達見於十方,
  開通甘露門,  度脫無數人。
  乃昔往古世,  人中尊變現,
  空無思想念,  使現於十方。
  長益樂地獄,  好憙畜生處,
  後生墮餓鬼,  億數難思議。
  亡失於天身,  壽終墮惡趣,
  若得聽佛法,  進獲平等道。
  志行趣佛慧,  將護眾黎庶,
  皆得歸安隱,  不失快樂想。
  常不行佛道,  不處於正法,
  違無量聖教,  即墮於惡趣。
  覩見世光明,  以善故來至,
  發一切眾生,  而行於慈哀。
  逮見於世尊,  解空慧無漏,
  諸天及世間,  于斯悉勸助。
  宮殿妙無量,  猶如威神德,
  普施明月珠,  大導師願受。
  人尊願受供,  愍傷幸宮殿,
  令此群品類,  逮得無上道。』」

[0091b20] 佛告諸比丘:「於時五百百千億大梵天眾,讚歎佛已,啟勸令佛轉大法輪,開度十方安隱世人。復歎頌曰:

「『思願講說,  無上法輪,  惟雷法鼓,
  尊妙法音。  度脫眾生,  勤苦之患,
  加哀示現,  無為大道。  我等勸助,
  唯聖說法,  救護餘類,  及世間人。
  音聲柔軟,  敷揚美響,  億百千劫,
  積累德行。』」

[0091b29] 佛告諸比丘:「大通眾慧如來,爾時見十方無央數百千億眾生勸請說法,及十六子國王太子,轉大法輪三轉十二事,開化發起沙門梵志、諸天龍神、眾魔梵天及世人民,為說苦本是為苦諦,至習盡道由是盡苦,苦盡至道,十二緣起具足分別,從癡致行,從行致識,從識致名色,從名色致六入,從六入致習,從習致痛,從痛致愛,從愛致受,從受致有,從有致生,從生致老病死憂苦大患。」

[0091c08] 又告比丘:「大通眾慧如來三說經法,須臾之頃分別此誼,令十六億百千姟眾漏盡意解,逮得六通三達之智,無央數人皆得度脫。如是至三,第四說經,江河沙等億百千姟群生聽經,一一皆獲漏盡意解,諸聲聞眾不可稱計。

[0091c14] 「爾時十六國王太子,以家之信出家為道,皆為沙彌,聰明智慧多有方便,以曾供養億百千佛,造立眾行,求無上正真道,俱白佛言:『今大會聲聞眾,無央數億百千人,有大神足已具成就。惟為我等,講演無上正真道誼,願弘慧見指示其處,當從如來學大聖教,以共勸進觀察其本。』於時世尊,悉見幼童國王太子心之所念,則為國王及諸眷屬講說經法,八十億百千姟人皆作沙門,於時彼佛觀諸沙門心之本原,為二萬劫說《正法華》方等經典,菩薩所行一切佛護,皆已周遍。四部眾會普等無異,十六幼童沙彌兄弟,聞佛所說悉共受持,諷誦講讚。其佛授決,當得無上正真之道。說是經已聲聞歡喜,十六沙彌、無數億百千姟諸菩薩眾皆得本志。彼佛說是,於八萬劫未曾休懈。說斯經已,即入靜室精思閑定,四十萬劫三昧正受。

[0092a02] 「爾時十六王子為沙彌者,行菩薩道本是佛子,覩見世尊獨處閑居,各各豫嚴法座,欲用敷演廣彼法誼。於時都會八萬四千劫分別說經,一一菩薩化度六十萬江河沙億百千姟,處於無上正真道,皆立大乘。其大通眾慧如來八十四萬劫,乃從三昧興,就法座,普告一切諸比丘眾:『十六王子所建功德難及無量,至未曾有智慧巍巍,則以供養無數億百千諸佛,眾行具足普受聖慧,入于道明合集佛智,諸比丘眾皆當稽首,恭敬自歸十六仁賢,數數莫懈,其志聲聞、緣覺乘,已得聲聞、緣覺之路,若行菩薩及成就者,其新發意皆當付此。諸族姓子,聽所說經不拒逆者,皆當逮得無上正真之道,成佛聖慧。諸族姓子順世尊教,以是正法數數分別為一切說,其十六子具菩薩乘,一一開化六十江河沙等人,所生之處常共俱會,亦復普說聽正法誼,各各值見四十億百千諸佛世尊,或當復更見諸佛者,今我班宣四輩。』」

[0092a21] 佛言:「欲知爾時十六國王子乎?」

[0092a21] 答曰:「不及也。」

[0092a22] 佛言:「今皆成無上正真之道,今悉現在,處于十方說法救護,無數億百千姟兆載聲聞眾,不可稱計菩薩東方現在甚樂世界,有二佛號無怒、山崗如來、至真、等正覺;東南方現在二佛,號師子響、師子幢如來;南方現在二佛,號一住、常滅度如來;西南方現在二佛,號帝幢、梵幢如來;西方現在二佛,號無量壽、超度因緣如來;西北方現在二佛,號栴檀神通山、藏念如來;北方現在二佛,號樂雨、雨音王如來;東北方現在二佛,號除世懼。今吾能仁,於忍世界,得成如來至真等正覺,合十六尊。」

[0092b05] 又告比丘:「吾等十六為沙彌時,在彼佛世講說經法,眾生聽受,一一菩薩開化無量諸江河沙億百千姟,發無上正真道者,今得成就為菩薩道。住聲聞地者,漸當誘進無上大道,稍稍當成最正覺。所以者何?如來之慧難限難計,不可逮及為若此也。」

[0092b10] 又告比丘:「何所是乎?吾為菩薩時,開化無量億百千姟江河沙等,聽聞諮受諸通慧者,當來末世,或有發意,學弟子乘,成為聲聞,後不肯聽受菩薩之教,不解佛慧不行菩薩,一切志在無為之想,謂當滅度。甫當往至他佛世界,順殊異行生異佛國,當求道慧志聽啟受,爾乃解知如來之法,有一滅度無有二乘也。皆是如來善權方便說三乘耳。如來正覺滅度之時,若有供養以清淨行,信樂妙言趣于經典,一心定意為大禪思,當知爾時觀於如來,皆普合會諸菩薩眾,會諸聲聞聽受此法,爾乃覩見世間佛道,無二滅度也。如來正覺善權說耳,其樂下劣小乘行者,則自亡失遠乎人種,不解人本為欲所縛,如來滅度時,若有聞說歡喜信者,佛恩所護。

[0092b26] 「假喻曠野五百里路,逈絕無人亦無國君,有一導師聰慧明達,方策密謀隱知遠近,將眾賈人欲度懸逈,皆俱疲怠不能自前,各思戀曰:『予等安處聖興之土,本國平雅有君長師父,今來遠涉極不任進,寧可共還免離苦難。』導師愍之,發來求寶中路而悔,設權方便於大曠野,度四千里若八千里,以神足力化作大城,告眾商人無懷廢退,大國已至可住休息,隨意所欲飯食自恣,欲得大寶於此索之。」

[0092c06] 又告比丘:「商人見城人民興盛,快樂無極怪未曾有,離苦獲安喜用自慰,無復憂恐饑乏之患,自謂無為如得滅度。停止有日隱知欲厭,即沒化城令無處所,告眾賈曰:『速當轉進到大寶地,吾見汝等行疲心懼,故現此城。』」

[0092c12] 又告比丘:「如來如是,為人等倫唱道經誼,覩見生死長久艱難虛乏之患,現于三乘,禪定一心使得滅度。又佛從本說有一乘,聞佛講法不受道慧,若患厭者謂當積行甚為勤苦。如來悉見其心所念、志疲懈想,為現聲聞、緣覺易得,猶如無導化作大城,人民饒裕商者晏息。視如厭翫沒之不現,為眾商人說幻化城,其導師者謂如來也。大曠野者謂五道生死;眾商賈人謂諸學者;將行求寶謂說道慧菩薩行法;中路厭翫不肯進者,謂佛難得累劫積功不可卒成,誘以聲聞、緣覺易辦;化作城者謂羅漢泥洹;沒城不現謂臨滅度,佛在前立勸發無上正真道意。其羅漢事,限礙非真不至大道,若至他方與佛相見,得不退轉無所從生,乃為大寶究竟之事。」

[0092c26] 佛語諸比丘:「如來說法爾等聞之,謂悉備足,不知所作尚未成辦。又如來慧,普見世間一切人心,示現泥洹,如來、至真、等正覺,善權方便說有三乘。」

[0093a01] 爾時世尊欲重解誼說斯頌曰:

「昔有大通,  眾慧導師,  適坐道場,
 於佛樹下。  其佛定處,  具十中劫,
 尚未得成,  究竟道誼。  諸天龍神,
 阿須倫等,  普發精進,  供養最勝。
 雨諸天華,  紛紛如降,  用散等覺,
 人中之導。  於虛空中,  暢發雷震,
 而以進貢,  上尊大聖。  最勝在彼,
 行甚勤苦,  所行久長,  成無上道。
 專精思惟,  於十中劫,  乃成正覺,
 大通眾慧。  諸天人民,  億百千姟,
 一切眾生,  歡喜踊躍。  彼佛本有,
 諸子十六,  皆順稟受,  人中道化。
 眾庶之類,  億百千姟,  眷屬圍繞,
 造兩足尊。  前稽首禮,  師長聖尊,
 慇懃啟諫,  願說經典。  勇猛師子,
 講未聞者,  飽滿我等,  及世人民。
 十六荒域,  及此世界,  久遠空墟,
 大聖乃興。  梵天宮殿,  亘然大明,
 現眾瑞應,  悉分別說。  東方世界,
 億百千姟,  五百國土,  自然震動。
 彼有大梵,  自處其宮,  威神功德,
 巍巍最上。  於時覩見,  此本瑞應,
 尋即造詣,  愍傷俗者。  則以天華,
 供散大仁,  皆用宮殿,  奉上世尊。
 鼓樂絃歌,  讚佛功德,  勸諫正導,
 令轉法輪。  時人中尊,  默然受之,
 尋為如應,  解說經法。  南方西方,
 北方世界,  上方下方,  四隅境域,
 億千姟眾,  梵天悉來,  各獻所珍,
 以為供養。  又復下方,  諸界梵天,
 普亦如是,  等無有異。  皆以宮殿,
 奉上大聖,  嗟歎如來,  悉共勸助。
 願轉法輪,  光闡心目,  無數億劫,
 難得值遇,  惟垂示現,  往古根力,
 加哀開[門@為],  甘露法門,  普等法眼,
 分別慧誼,  宣揚群典,  若干品類。
 時佛為說,  遍示四諦,  一切具解,
 十二因緣。  為顯無黠,  令得眼目,
 講說生死,  憂苦空患。  一切世間,
 悉從生有,  當知因是,  致于終沒。
 如來適說,  是法欲竟,  若干種類,
 無央數人,  八十億姟,  眾生之儔,
 於時聽者,  住聲聞乘,  何況餘方,
 立第一地。  彼時最勝,  所說經法,
 如江河沙,  黎庶清淨,  都盧志于,
 聲聞之行。  導師聖眾,  計數若茲,
 一切共算,  不能稱限。  眾等品類,
 一一如是,  皆悉若斯,  立大上慧。
 於時至尊,  十六聖子,  等俱學者,
 齊共同心,  一切出家,  咸為沙彌,
 而悉分別,  佛方等經。  吾等當成,
 世之明父,  汝黨如是,  皆得上慧。
 斯諸眾生,  悉令如此。
 又如世尊,  為法之眼,  最勝至誠,
 見人心本。  幼少為童,  常行平等,
 而為眾生,  說上尊道。  億百千姟,
 無底譬喻,  示現因緣,  尋獲報應。
 分別所興,  諸通敏慧,  如諸菩薩,
 所當造行。  於時大聖,  為現真諦,
 顯揚宣布,  斯《正法華》。  普雨講說,
 大方等經,  若干千頌,  不可思念。
 無能限量,  如江河沙,  於時適說,
 斯之經典。  則入靜室,  三昧等觀,
 八十四萬,  劫中澹然。  世雄尊師,
 定意如斯,  時諸沙彌,  覲瞻大聖,
 在於靜室,  而不出遊,  開化人民,
 無數億千。  覺了禪定,  清淨無漏,
 第一始設,  於大法座,  宣揚說此,
 仁賢經典,  於安住教,  流布佛化。
 如是比像,  所造弘廣,  於江河沙,
 不可稱限,  億百千數,  皆聽啟受,
 安住之子,  一一開導,  算諸黎庶,
 無能限量。  於時最勝,  滅度之後,
 悉得覲于,  四十億佛。  彼諸學士,
 適聞斯名,  便即供養,  兩足之尊。
 有四事行,  離垢為貴,  悉得佛道,
 現在十方。  斯十六童,  皆是佛子,
 普在八方,  敷弘道誼。  於彼所說,
 及聽受者,  是諸聲聞,  悉佛弟子。
 步步各各,  若干色像,  今當親近,
 發大道意。  吾身爾時,  寤不覺者,
 皆令一切,  咸得聽受。  爾諸賢者,
 號聲聞子,  善權方便,  示諸人道。
 吾前世時,  報應如斯,  應所說法,
 是其因緣。  假使不忍,  修尊佛道,
 比丘當知,  魔所嬈因。  隨其本性,
 兇弊縱恣,  志不奉行,  不樂空慧。
 無數百世,  渴不值水,  又當愚騃,
 常處恐懼。  無數丈夫,  百千之眾,
 發跡而行,  欲度曠野。  又覩曠野,
 殊逈艱難,  其里計數,  五百踰旬。
 有一大人,  賢聖明哲,  導師開化,
 心無所畏。  為彼賈人,  導示徑路,
 曠野懸邈,  多有艱恐。  無數億人,
 創礙羸憊,  各對導師,  而自訴訟。
 吾等疲弊,  不能進前,  徒類今日,
 欲退還歸。  導師聰明,  為方便父,
 諄諄宣喻,  誘誨委曲,  矜憐闇塞,
 欲棄寶退,  壞敗本計,  中路規還。
 吾今寧可,  設神足力,  化造立作,
 廣大城郭,  嚴莊若干,  億千人民,
 而立房室,  令微妙好。  又當復化,
 大江流河,  苑園浴池,  華實滋茂,
 臺館殿宇,  牆垣綺[女*(替-曰+貝)],  男女若干,
 巨億百千。  誘恤勉勵,  使不恐懼,
 各自僥慶,  歡喜悅豫。  今日得至,
 於此大城,  入市所娛,  所欲之具。
 心懷忻然,  如得滅度,  爾等及吾,
 諸難以除。  以親親故,  歡悅所安,
 今日一切,  恣所施為,  從己所樂,
 周遍觀採。  與卿同心,  故鄭重說,
 悉來聚集,  聽聞所說。  吾以神足,
 化作大城。  吾時觀察,  枯燥荊棘,
 每懼仁等,  創楚悔還。  即設善權,
 化現眾諸,  且宜精志,  順路進前。
 佛告比丘,  吾亦如是,  見無央數,
 億千眾生,  患厭勤苦,  周旋迷惑,
 以方便教,  而開導之。  故佛念斯,
 如是利誼,  厭於佛道,  不得滅度。
 一切道父,  而覺了之,  賢等事辦,
 今得羅漢。  故勸助立,  住斯德報,
 偶察諸賢,  得至羅漢。  汝等一切,
 皆棄眾苦,  一切眾會,  乃演斯法。
 諸佛大聖,  善權方便,  講說佛教,
 大仙救護。  其乘有一,  未曾有二。
 休息爾等,  故分別說。  由是教化,
 此諸比丘,  當興精進,  第一英妙。
 諸仁當志,  一切敏慧,  菩薩典法,
 無有滅度。  我常發求,  成諸通慧,
 得達十方,  最勝之法。  顏貌殊妙,
 相三十二,  當得佛道,  乃應滅度。
 諸大導師,  說法如是,  且令休息,
 自謂滅度。  適得休息,  言獲無為,
 緣是之故,  暢諸通慧。」

正法華經卷第四
貼文者 : : hui

正法華經卷第五 - 2023-12-14 10:54:23

正法華經卷第五


授五百弟子決品第八

[0094b27] 於是賢者邠耨文陀尼子,聞佛世尊敷闡善權示現方便,授聲聞決當成佛道,追省往古所興立行,又瞻如來諸佛境界,得未曾有歡喜踊躍,無衣食想支體解懌,不能自勝,於大正法或悲或喜,即從坐起稽首佛足,尋發心言:「甚難及也。世尊!未曾有也。安住!如來、至真、等正覺所設方謀甚深甚深,非口所宣,此諸世界有若干品,以無數權隨現慧誼,順化群生分別了法,為此眾人說其本原,方便度脫。世尊聖慧,悉知我等行跡志性之所歸趣,乃復舉喻說古世事及始發意。」時滿願子稽首佛足却住一面,歸命世尊,瞻戴光顏目未曾眴。

[0094c11] 佛言:「善哉!誠如所云。如來通見一切本際,推其深淺因行授與,如示聲聞卑下小乘,淫怒垢除令得休息,乃導菩薩無極之慧。猶如昔者有一導師,行慈多哀憐愍貧厄,衣食不充求乞無獲窮無資賄,乃為擊鼓普令國境,誰欲入海採珍寶者。人民皆會,復循令言:『誰不愛身、不嫪父母、不顧妻子者,當共入海採求珍寶。』人民聞令退還者多。又諸貧乞欲規採寶,無衣覆體無資自濟,前却猶豫不能自決。導師知之悉召告曰:『設欲入海,相給衣糧不使空乏。』諸貧歡喜,即奉教命一時上船。望風舉帆遊入大海,不逢大魚不觸山崖,弊鬼羅剎亦不敢嬈,得至龍宮,便從龍王求如意寶。俗人貧厄不自諧活,願見惠施以救遠近。龍王即與隨所僥願,若欲得者悉令來取。導師還令,行取者少不取者多。所以者何?心懷恐怯,到龍王所懼沒不還。於時導師告諸賈人,各恣所欲。賈人悉採金銀琉璃、水精虎珀、車璩馬碯,各取滿船,導師嚴勅,還閻浮利。眾人從命歸到本土,家室親里,飲食伎樂車馬乘從,悉來迎逆,共相娛樂七日七夜,乃歸家居,各各相問,得何等寶?少智貧乞但得七寶,導師慧侶獲如意珠。師昇高樓手執寶珠,周向四方四隅上下,斯珠之德令雨七寶,尋如所言則雨七寶,普遍其國無所不滿。其餘慧侶分布諸國,四出周行亦雨七寶。少智貧士乃更呼嗟:『我俱入海恨不值此。』導師告曰:『吾勅令卿,卿不往取。今何所望?』眾人棄寶更相合會,共還採寶。詣海龍王求如意珠,即悉得之,還閻浮利亦雨七寶。」

[0095a13] 佛言:「發無上正真道意欲度一切,譬如導師行入大海;愍諸貧匱令入海者,謂為一切講說經道;望風舉帆入大海者,謂學權智;海三難者,謂空、無想、無願,海謂生死;得如意珠,謂獲如來無極法身;眾又隨從取如意珠,謂聞菩薩道而發大意得無從生;貧劣下人採取七寶各自滿船,謂得七覺意;還歸鄉里家室迎者,謂十方人來受道教;昇樓執珠向八方上下,謂得佛道;度脫十方,謂諸慧士等分至諸國;雨七寶者,謂各詣他方成最正覺;眾貧悔還相命入海,謂諸聲聞聞有一乘無二道也,爾乃更發無上正真道意,後當成佛各有名號。」

[0095a25] 於是頌曰:

「比丘當聽,  解喻說之,  如有導師,
 愍傷國人,  多貧匱乏,  常苦汲汲,
 擊鼓巡令,  誰欲入海?  眾人集會,
 更告之曰,  不惜身命,  不嫪父母,
 不顧妻子,  當共入海。  海中有難,
 無得變悔。  時諸貧乞,  亦欲有意,
 恐不自致,  沈吟不決。  導師寬恕,
 給其衣食,  時入大海,  各求七寶。
 於是導師,  詣龍王宮,  并告所領,
 求如意珠。  等侶受教,  獲如意珠,
 還歸鄉里,  大小悉迎。  於時導師,
 昇高樓上,  向於八方,  遍雨珍寶。
 朋黨分行,  在於異國,  亦雨七寶,
 莫不蒙恩。  採七寶者,  乃自悔恨,
 俱行入海,  怨不值是。  導師告曰,
 前相勅令,  自不肯取,  是若等過,
 何所怨責。  即還入海,  求如意珠,
 尋則得之,  發意菩薩,  得正真道。
 畏厭生死,  便隨聲聞,  奉行空事,
 無想無願,  得度三界,  至泥洹門。
 見佛世尊,  降魔官屬,  至於無上,
 正真之道。  開化一切,  出萬億音,
 十方群生,  莫不受教。  天龍鬼神,
 皆來稽首,  發菩薩意,  至無從生。
 或為聲聞,  斷三垢毒,  覩見十方,
 無所罣礙。  諸羅漢等,  乃自咎悔,
 俱行學道,  何為得斯?  坐起行步,
 懊惱自責,  如來然後,  現于三乘,
 善權方便,  隨順誘導,  道無有二,
 況乃三乎!  諸聲聞等,  爾乃踊躍,
 其心[火*霍]如,  雲除日出。  佛皆授決,
 當至大道,  國土處所,  各有名號。」

[0095b29] 佛告諸比丘:「寧見聲聞滿願子乎!於比丘眾為法都講,光揚諮嗟諸佛之德,敷陳正典精進勸助,聞佛說法諷受奉宣,散示未聞而無懈廢,闡弘誼趣解暢槃結,應答四部不以厭惓,顯諸梵行悉令歡喜。捨除如來,菩薩大士辯才質疑,未曾有如滿願子者。於比丘眾,所取云何?其滿願子,豈獨為吾作聲聞乘而受法典也。勿造斯觀,曾已歷侍九十億佛,從諸世尊啟受正要,所在眾會常為法講,宣散經誼分別空慧,志無所著。若說經時無有猶豫,靡不通達未常弊礙,普恒盡心諸佛世尊菩薩神通,畢其形壽令修梵行,於聲聞眾信意想之,以斯善權利益救濟,於無央數億百千姟群生之類,開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發無上正真道意,其所遊至皆為黎庶,顯暢大道令得佛住。一切所修,常為己身淨諸佛土,所行如應開化眾生,於諸正覺普現供侍。今於吾世為尊法講,每受正典論議難及。賢劫之中興顯千佛,又當供養將來世尊,亦皆為尊法之都講,常為無量無極品類,光益訓誼,勸化一切無限蒸民,令發無上正真道意,具足滿進菩薩道行,却無數劫當成為佛,號法照曜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當於此土而為大聖。爾時江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丘墟谿谷、荊棘礫石,重閣精舍周匝普滿,而用七寶,猶如諸天宮殿麗妙遙相瞻見,天上視世間,世間得見天上,天人世人往來交接。其土無有九十六種、六十二見憍慢羅網。一切化生不由女人,淨修梵行各有威德,以大神足飛行虛空,常志精進所作備具智慧普達,紫磨金容三十二表,大人之相。是時人民常有二食,一曰法食,二曰樂禪悅豫,是為二食。有無央數億百千姟諸菩薩眾,悉得神通周旋分別墳籍誼理。其聲聞等皆逮聖行,行八脫門威曜方便,名德奇雅得度無極。劫名寶明,世界曰善淨,佛壽無量劫。滅度之後法住甚久,起七寶塔遍是世界,十方諸佛皆共歌歎斯土功德。」佛說如是,欲重解義,即而頌曰:

「諸比丘聽,  於此誼旨。  如吾所語,
 諸天世人,  行權方便,  究竟善學,
 若當遵崇,  修佛道行。  此諸眾生,
 脆劣懈廢,  故當演說,  微妙寂靜,
 示現聲聞,  緣覺之乘,  而常住立,
 菩薩大道。  善權方便,  若干億千,
 以用開化,  無數菩薩,  斯聲聞眾。
 故復說言,  上尊佛道,  甚為難獲。
 億數群生,  被蒙淳化,  已得修學,
 如是之行。  下劣懈廢,  恣尚慢墮,
 而當漸漬,  皆成佛道。  身口及心,
 常遵所行,  如是聲聞,  力勢薄少,
 畏厭一切,  終始之患,  而復嚴治,
 淨己佛土。  或復示現,  己在愛欲,
 怒害瞋恚,  及闇癡冥。  覩諸眾生,
 迷惑邪見,  壞裂蠲除,  疑網弊結。
 吾聲聞眾,  行亦如是,  應時隨宜,
 化此萌類,  以權方便,  發起一切,
 悉為眾人,  順而廣說。  告諸比丘,
 我聲聞備,  所行具足,  於億千佛,
 以欲救護。  斯佛正法,  覺了禪思,
 而求於度,  所在自處。  為尊弟子,
 博聞多智,  講法勇猛,  當悅眾生,
 心不厭倦,  而興佛事,  建立于道,
 獲大神通,  安住普達,  具足導利,
 則是燈明。  察知眾生,  常見根原,
 為說經典,  使至清淨。  誘導群萌,
 億百千姟,  分別宣示,  尊上正法。
 處此大乘,  無上正真,  自見國土,
 英妙清淨。  將來之世,  億百千佛,
 應時供侍,  奉敬如是。  恒當將護,
 於尊正法,  又復嚴淨,  己之佛土。
 講說經典,  億百千姟,  善權方便,
 常遵勇猛。  當復開化,  無數眾生,
 悉在道慧,  無有諸漏。  彼每事敬,
 諸大聖雄,  常當執持,  此佛尊法。
 當得佛道,  自在導師,  名法光曜,
 照聞十方。  其佛國土,  最尊快樂,
 七寶之地,  普悉清淨。  時劫當名,
 為寶之明,  世界號曰,  善淨嚴飾。
 無數億千,  諸菩薩眾,  如是等類,
 得大神通。  時佛世界,  眾所嗟歎,
 神通恢大,  善妙清淨。  又諸聲聞,
 億千之數,  皆為大聖,  賢猛之眾。
 神足極上,  行八脫門,  分別解散,
 靡不開達。  其佛國土,  一切眾生,
 皆行清淨,  常修梵行,  具足辯慧,
 眾德無乏,  庶人賢興,  盛殷甚多。
 諸賢人等,  人民繁熾,  但樂經典,
 餘無所慕。  其土亦無,  女人之眾,
 無有惡趣,  勤苦之患。  紫磨金色,
 自然在身,  三十二相,  而自莊嚴。
 而佛國土,  無衣食想,  在所欲得,
 當說於斯。」

[0096c07] 爾時千二百由己行者,各心念言:「怪未曾有莫不喜踊。世尊加哀餘皆得決,必愍余等使蒙其例。」

[0096c09] 於是世尊,知諸聲聞心之所念,告賢者大迦葉:「今應真眾千二百人,現在目下除阿難、羅云,又是聲聞知本際等,當供養六十二億佛,過斯數已,五百弟子皆當作佛,號普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優為迦葉、像迦葉、江迦葉、海迦葉、黑曜、優陀、阿難律、離越、劫賓[少/兔]、薄拘盧、淳[少/兔]善等,五百羅漢,皆當逮成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悉同一號。」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佛尊弟子,  姓曰本際,  當成如來,
 世之導師。  將來之世,  無央數劫,
 當化眾庶,  無數億千,  得為最勝,
 號曰普光。  彼佛國土,  名曰清淨。
 當來之世,  無央數劫,  常見諸佛,
 不可計量。  光音神足,  大力明父,
 音聲暢聞,  十方世界。  億千眾生,
 周匝圍繞,  唯但講說,  尊上佛道。
 諸菩薩等,  常修正行,  所乘端嚴,
 尊妙宮殿。  所遊行處,  無所想念,
 得聽受法,  於兩足尊。  常往周旋,
 他方佛國,  諸佛大聖,  如是比像。
 已復供養,  廣普至尊,  心中欣然,
 多所悅可。  其諸國土,  皆一等類,
 眾大聖雄,  無有異名。  人中之上,
 悉號普光,  如是儔類,  精進力行。
 安住之壽,  極長難限,  劫數具足,
 六萬二千。  滅度之後,  正法當住,
 聖所遺典,  存劫三倍。  又以像法,
 當復住立,  過於正法,  轉復三倍。
 假使正法,  滅盡之後,  男女眾多,
 遭大苦患。  是諸最勝,  大聖倫等,
 名號普光,  大士之上。  具足當為,
 五百導師,  各各悉等,  皆成佛道。
 其名普聞,  十方佛土,  神足大力,
 及其境界,  正法功德,  正類如是。
 悉當遵修,  宣此雅典,  一切所得,
 皆當若茲,  現於天上,  及在世間。
 如我往古,  施于清淨,  廣普光明,
 人中之上。  所建立行,  悉耐從已,
 各已受決,  多所愍哀。  無央數事,
 成一平等,  如佛今者,  於世正真。
 尊故興發,  為迦葉說,  卿當念持,
 五百佛名。  諸聲聞眾,  及餘一切,
 是故弟子,  猶得自在。」

[0097a25] 爾時五百無著,目見耳聞如來授決,歡喜踊躍往詣佛所,自投于地稽首作禮,悔過自責:「鄙之徒等每憶前者,自謂已得泥洹滅度,無有巧便,不能識練了別正歸,棄背明哲志疲厭想,今乃得逮如來之慧,當成正覺。唯然世尊,譬如士夫入慈室藏,以明月珠置于結中,醉酒臥寐不自唯省,寤忘明珠不知所在,起之他國無有資用,饑乏求食計窮無獲,思設方計周旋往反,乃得供饍心懷悅豫。於時乃念前寢室藏,明珠繫結將無墮彼?馳還求索,尋即往見慈室長者。慈室長者而謂之曰:『卿何以故而自勞煩?行求飯食思想不息。子欲知乎?爾時吾身嚴整衣服,遊行採毅敬利所誼,行至於此見明月珠,繫于子結,今珠在體,豈不省耶?以何因緣來至吾計,設何方便而盡力行。子今求財寶所以難致者,以不自察可否之事,且便疾去以明珠寶,持詣大龍而貿易之,由得諸寶所有之藏恣意所施。』昔者世尊本始造行,為菩薩時發諸通惠,我等不解亦不覺了,於今悉住羅漢之地,而謂滅度。處嶮難業常如虛乏,今日如此乃能志願於諸通慧,當以斯法開化餘人,以如來慧分別道意。比丘爾等,勿以此誼謂泥洹也。卿諸賢者,又當親殖眾德之本。昔者如來以權方便開導若等,今亦如是重說經法,若之徒類自取滅度。今者世尊,授以無上正真道決。」於是五百聲聞知本際等,而歎頌曰:

「我等聞斯,  乃知前失,  已得受決,
 是上佛道。  稽首世尊,  無量明日,
 唯愍講斯,  所演光耀。  猶如愚冥,
 不能分別,  所以一一,  而獲滅度。
 今日歡然,  安住所化,  志願廣普,
 諸通慧事。  如有一子,  行來求索,
 即時遊入,  于慈室堂。  於彼覩見,
 多財富者,  於時富士,  廣設飲食。
 其人一寐,  而不飲食,  明月珠寶,
 而繫在結。  因此臥寐,  從寐而起,
 坐慈藏室,  而歡喜悅。  彼愚騃子,
 而越利誼,  尋時起去,  遠行入城,
 求服飲食,  甚不能獲,  行索供饍,
 財自繫活,  從人得食,  謂獲無為。
 明珠約結,  而自念言,  今此珍寶,
 為在不乎?  續在佩身,  求不知處。
 故復覩見,  慈室長者,  所可施與,
 丈夫之事。  即為示說,  善哉快言,
 暢現妙寶,  教化令度。  其人適見,
 第一安隱,  蒙寶之恩,  獲致於斯。
 有無極財,  藏滿豐盈,  又以五欲,
 而自娛樂。  如是世尊,  說譬若茲,
 吾等前世,  俱發志願。  非是如來,
 之所興為,  於往古時,  長夜精進。
 世尊我等,  下劣心弊,  不能覺了,
 如來教化。  心無志願,  不肯進前,
 而以泥洹,  歡喜自慶。  如佛聖教,
 所覺開度,  如是計之,  無得滅度。
 人中之上,  愍發慧誼,  乃為滅度,
 第一無為。  此結明珠,  離垢上珍,
 今日我等,  所聞無限。  因從化導,
 普顯怡懌,  各各逮得,  別授殊決。」

正法華經授阿難羅云決品第九

[0097c28] 於是賢者阿難自念言:「我寧可蒙受決例乎?」心念此已發願乙密,即從坐起稽首佛足。賢者羅云,復前自投世尊足下,俱共白言:「唯為我等演甘露味,大聖是父靡不明徹,無歸得歸、無救得救、無護得護,於諸天、人阿須倫,興立莊嚴若干種變。阿難、羅云,則是佛子亦是侍者,持聖法藏,惟願世尊,孚令我等所願具足,授無上正真。」又餘聲聞合二千人,與塵勞俱,皆從坐起,偏袒右肩一心叉手,瞻戴尊顏我等逮見。

[0098a08] 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海持覺娛樂神通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先當供養六十二億佛,恭順奉侍,執持正法將護經典,然後究竟成最正覺。於是開化二十百千江河沙等天人,使發無上正真道意。其佛國土清淨無瑕,地紺琉璃,竪諸幢幡,自然莊嚴世界平正,無沙礫石、山陵谿谷,地皆柔軟如天綩綖,劫名柔和,無有雷震。時佛壽命不可計數億百千姟,無可為喻難得崖底,諸弟子眾受道教者,不可計會億百千姟無能限量。阿難成佛為大聖時,所以名曰海持覺娛樂神通,其土人民多神變周旋。如來滅度後法住過倍,像法存立復倍正法。十方無量江河沙等億百千佛,悉當歎頌彼佛功德。」於時世尊,而讚歎頌曰:

「今佛頒宣,  諸比丘眾,  仁者阿難,
 總持吾法,  於當來世,  成為最勝,
 供養諸佛,  六十二億,  名曰海持,
 覺乘神通。  於此博聞,  彼成大道,
 其土清淨,  顯現微妙,  自然跱立,
 無數幢幡。  諸菩薩眾,  如江河沙,
 皆是如來,  之所建發。  悉如最勝,
 無極神足,  其德名聞,  流遍十方。
 欲計壽命,  無量難限,  教化世間,
 多所愍傷。  假使其佛,  滅度之後,
 正法當住,  過倍其數。  像法存立,
 轉復過倍,  最勝宣發,  教化若茲。
 又此眾生,  如江河沙,  興報應心,
 立以佛道。」

[0098b09] 爾時新發意八萬菩薩,各自念言:「怪未曾聞古來未有,吾等焉用菩薩誼為?諸聲聞類頑嚚之儔,乃復授決當獲大道。何因若茲?」

[0098b12] 世尊即知其心所念,便告之曰:「諸族姓子及比丘聽,佛法平等。族姓子,這發無上正真道意,前於超空如來、至真、等正覺所,而現在博聽眾經,常修精進,來至吾所欲建慇懃。由是緣故,速得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仁賢阿難,為佛世尊奉持法藏,修菩薩行,出家之緣意履雅願,以諸族姓子用相託付。」

[0098b18] 爾時阿難自親從佛,聞已無量空無之誼,當得成佛授國土決,聞本行願歡喜悅豫,尋即憶念無央數億百千之姟諸正覺典。又觀本行所履之跡前後劫數。即歎頌曰:

「我本聞有,  無量諸佛,  悉念為余,
 說經典時。  諸有滅度,  最勝大聖,
 余皆憶識,  如所聞說。  得立佛道,
 心不懷疑,  如是比者,  善權方便。
 而為安住,  立侍者地,  以大道故,
 奉持正法。」

[0098b29] 於是世尊告賢者羅云:「羅云思之,汝當來世當得作佛,號度七寶蓮華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則當供事如十世界塵數如來,當為諸佛現作尊子,亦復如今為吾息也。其度七寶蓮華如來,國土、壽命、教化眾生、所有莊嚴,亦如海持覺娛樂神通世界清淨,羅云當為其佛尊子,過是已後當得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時佛頌曰:

「羅云是我,  尊上長子,  幼少精童,
 柔和殊妙。  斯佛之子,  當得大道,
 常以法施,  多所悅喜。  無數億佛,
 所見哀念,  欲得算計,  無能限量。
 普為最勝,  諸佛之子,  當成大道,
 眾比丘像。  又此羅云,  所行溫雅,
 興立殊願,  奉吾正戒。  諮嗟宣揚,
 世雄導師,  言我今是,  如來之子。
 諸德無量,  億姟之數,  設有思念,
 莫能限量。  其羅云者,  佛之長子,
 今所通履,  住佛道故。」
貼文者 : : hui

正法華經卷第六 - 2023-12-14 11:03:33

正法花經卷第六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正法花經藥王如來品第十

[0099a28] 佛告諸比丘:「道法一等,無有二乘,謂無上正真道。往古來今無有兩正,猶如眾流四瀆歸海合為一味,如日所照靡不周遍未曾增減。若族姓子欲至正覺,解無三塗去來今者,當學受持正法花經分別空慧無六度想,不以花香伎樂供養為供養也;當了三脫至三達智無極之慧,乃為供養。所以者何?乃昔久遠劫難稱限,爾時有佛,號藥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世界名大淨,劫曰淨除。藥王如來壽二十中劫,諸聲聞眾三十六億,菩薩大士有十二億。時轉輪王名曰寶蓋,典主四域,王有千子,端政勇猛,有七寶聖臣,降伏怨敵。其王供養藥王如來,具足五中劫,與眷屬俱一切施安奉敬藥王。過五劫已告其千子:『吾已供侍如來,若等亦當順遵前緒。』於時千子聞父王教,復以五劫供養藥王如來,進以上妙不違所安。

[0099b16] 「彼一太子名曰善蓋,閑居獨處靜然思念:『我等今者供養如來,寧有殊特超彼者乎?』承佛威神虛空有天,而語之曰:『今族姓子豈欲知耶?有法供養最尊無極。』又問曰:『何謂法之供養?』天曰:『爾當往問藥王如來,普當為若分別說之。』

[0099b21] 「善蓋即起詣藥王如來所,稽首于地白藥王如來曰:『法之供養奉順典者,為何謂乎?』世尊告曰:『法之供養者,順若如來所說經典深妙優奧,開化一切世間人民,難受難見出家捨利,志求菩薩諸篋之藏,曠邈處中,以總持印而印之,精進力行不退轉輪,現於六度無極之慧,慇懃攬攝佛之道品,不起法忍開入正典,於諸群生設大慈哀,降伏魔兵離諸法見,覺了演暢十二因緣,無我無人、非壽非命,志空、無願、無想之法,不由眾行,處于道場而轉法輪,勸諸天、龍、揵沓和等,莫不樂仰,開闡法藏護諸賢聖,宣揚顯布諸菩薩行,究竟眾苦無我非身,群生違禁立以所便,眾魔異道墮顛倒見貪猗有為,常懷怖懅而為諮嗟。諸佛之德,使滅生死慰除所患,而見安隱無為之事,去來今佛所歎如是。而割判了微妙色像,總持崖底諸法法忍,開道宣布闡發諸器,權便所義將養正法,是為法之供養。設於諸經志在法忍,敷陳典籍而順反復,演訓其要無諸邪見,無所從生不起法忍,無我無人入諸因緣,無瞋不諍無所訟訴,無我無壽循執句義,而無識著慧無放逸,將御心識住無所住,識理指趣因導非義,洮汰通流諸所猗法,不造見人恃怙真諦,如法所歸無著無入,斷諸猗著滅諸無黠,生老病死悉為除屏,觀十二緣而不可盡,覩諸住見不隨顛倒,是為族姓子法之供養。』

[0099c20] 「王子善蓋,從藥王佛聞法供養,應時逮得柔順法忍,即脫身衣以覆佛上,白世尊曰:『唯加聖恩建立我志,如來滅後,願護正法興法供養,降魔怨敵將迎後法。』時佛知心,然其末世當護法城。」

[0099c24] 佛告比丘:「王子善蓋,因佛現在,以家之信出家為道,常精進學興諸德本,不久成就立五神通,總持辯才無能斷截。佛滅度後,神通、總持、力、無所畏,即皆具足。於十中劫,藥王如來所說經法,為轉法輪。善蓋比丘護正法故,於一世中化千億人,悉發無上正真道意而不退轉,十四載人立聲聞、緣覺地,不可計人得生天上。比丘!欲知時王寶蓋,豈將異乎?今現在佛寶[火*僉]如來、至真、等正覺是。其王千子,此賢劫中千佛興者是,拘樓秦如來為始,最後成者名曰欣樂。太子善蓋,今我身是。是故當知,一切所供無過法養,去來今佛皆從是出。若族姓子、族姓女,欲得供養十方諸佛,即當受持《正法花經》,持諷誦讀宣示一切,分別一乘無有三乘道。」

[0100a10] 時佛頌曰:

「假使有一,  欲解大法,  開化一切,
 皆至正覺。  當孚受持,  斯《法華經》,
 宣示遠近,  諸未聞者。  譬如泉流,
 皆歸于海,  合為一味,  無有若干。
 聲聞緣覺,  及菩薩道,  一切皆歸,
 無上正真。  譬如日月,  照於天下,
 百穀藥木,  及諸荊蕀。  斯典如是,
 以無極慧,  照耀三界,  皆入一義。
 曩昔如來,  名曰藥王,  時有聖王,
 名曰寶蓋。  五劫供養,  彼藥王佛,
 一切施安,  無所乏少。  告諸千子,
 使供養佛。  千子受教,  踊躍等心。
 供養如來,  亦俱五劫,  飲食床臥,
 幡蓋伎樂。  善蓋太子,  閑居自惟,
 寧有供養,  踰於此乎?  空中天言,
 法供養勝。  即自問言,  何謂法養?
 天便告曰,  當行問佛。  太子即問,
 佛為具說,  難解之句,  深妙法藏,
 空無想願,  乃入正慧。  大慈大悲,
 降伏眾魔,  六十二見,  自然為除。
 無常苦空,  非身之事,  無我無人,
 無壽無命。  順至將持,  不起法忍,
 轉不退輪,  法法相照。  十二因緣,
 展轉相生,  已解本無,  無有終始。
 於是善蓋,  得柔順忍,  佛滅度後,
 守護法城。  精進不懈,  得五神通,
 總持辯才,  開化一切。  時千億人,
 皆立大道,  十四載人,  聲聞緣覺,
 無央數人,  得生天上,  以故歎稱,
 法供為最。  假使有人,  欲供養者,
 當受持此,  《正法華經》。  分別如來,
 善權方便,  無有二乘,  皆歸一道。」

[0100b14] 爾時世尊告八萬菩薩:「因藥王開士緣諸菩薩等,寧察斯四部眾,無央數億天、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揵沓惒、摩休勒、人與非人,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聲聞,緣覺,菩薩,現在目覩欲聞如來說斯經典,一切眾會聞一頌一偈,一發意頃歡喜勸助,佛皆授斯四部之決,當得無上正真道意。」

[0100b20] 佛告藥王:「假使如來滅度之後,聞斯經典一頌四句,發意之頃代勸助者,佛皆授決,當得無上正真之道。前已奉侍億百千佛,從億百千佛發意立願,是等儔類,愍傷眾人故來生耳。從是經典受持一頌,諷誦書寫載於竹帛,銘著心懷念而不忘,若聽頌音恭敬察之,方如如來聖尊上句,若以華香繒綵幢幡,發意供養是經卷者,叉手向之稽首作禮,則當謂之世間自歸。」

[0100b29] 又告藥王:「若族姓子、族姓女,假使能持一頌,勸助歡喜聞經卷名,若得聞名則當覺是,將來世尊展轉相謂,族姓子、族姓女,來世便為如來、至真、等正覺。所以者何?其受是經持讀誦寫,觀聽供養幡華繒綵雜香芬薰,則當謂斯族姓子女成無上正真道,得滅度已若覲如來,則普愍傷諸天世人,從其所願而得自恣,常生人間欲演斯經,其人本已造微妙行,因所作行則當生於嚴淨佛土,常自觀緣欲講法故,當知斯黨愍傷群生,佛滅度故故來生此,則有反復如來所使。其族姓子則謂彼人行如來事,世尊所遣,其有講說如來所宣,斯法訓者若復不暢,其身續蒙。假使有人志姓凶嶮常懷毒害,發意之頃,為其人說不可之事,其殃難測,若一劫中誹謗如來毀斯人者,罪等無異,是皆悉為如世尊種。若族姓子講斯典時,有小童子受是經卷。白衣沙門若以言語惡事向之,所不可意加於其人,使聞惡言,至誠虛妄宣揚怨聲,則在殃罪,猶如害意向於如來。族姓子女,受斯經典持諷誦讀,而不遊行不為人說,當獲釁咎。若受持經,當以衣被、甘饍飯食、香華燈火、琦珍殊妙供養奉散,斯族姓子斯族姓女,則為大寶當為作禮。所以者何?乃能一反聞斯經典,若有聽者以所供養,志願無上正真道故。」

[0100c26] 時佛頌曰:

「若欲住佛道,  志慕己功德,
 當供養彼人,  持斯經典者。
 若樂諸通慧,  恣意有所說,
 則當受斯典,  并供養侍者。
 說此經法者,  愍傷於眾生,
 世吼之所遣,  來化群生類。
 假使持是典,  所生常精進,
 強勇而自來,  矜哀於眾庶。
 自在所欲生,  最後於末世,
 從彼得覩遇,  斯經為尊上。
 所當供奉養,  諸天人香華,
 衣服諸覆蓋,  常供給法師。
 恭敬彼人,  常當如佛,  尋叉手禮,
 自然聖道。  若最後時,  逢值斯經,
 佛滅度已,  受持經卷。  常當供養,
 如奉最勝,  飯食之屬,  諸味具饍,
 房室床臥,  衣被億數,  一反聞之,
 崇進如是,  如來則授,  其人之決。
 佛遣彼士,  來在人間,  若有最勝,
 值遇斯典。  設使聞者,  書寫執持,
 於今佛在,  見於目前。  誹謗如來,
 具足一劫,  心中懷恨,  面色改常,
 其人即獲,  無數殃釁。  設有受持,
 是經卷者,  而分別說,  為他人解。
 若有誹謗,  此等倫者,  其罪過彼,
 不可計數。  假使有人,  面現讚佛,
 而叉十指,  具足一劫。  清淨志求,
 斯尊佛道,  億百千姟,  諮嗟讚頌。
 稱詠法師,  發心悅豫,  其人獲福,
 不可限量。  用宣譽是,  明智者德,
 彼士獲福,  復超於斯。  而有人來,
 供養學者,  若於十八,  億千諸劫,
 其人供進,  珍饌眾味,  諸天香華,
 細柔精妙,  計劫之數,  十八千億,
 和聲悅顏,  崎嶇以獻。  若有一反,
 聞是經者,  得諸利慶,  無極難比。」

[0101b05] 佛告藥王菩薩:「吾每散告,前後所宣經品無量,甫當說者經號甚多,比擬世間一切諸法,今此典頌,名祚顯綽最尊第一,普天率土所不信樂,如來正覺無所毀敗,於內燕居,密從法師受斯典者,則為如來威力所護,無能破壞,乃前世時曾得聞之。如來現在有聞斯典,多有誹謗,何況如來滅度之後,難得值遇,所欲志願而見覆蓋,觀族姓子女為如此也。他方世界現在如來,悉覩見之,在所存立己身還聞,諸信力也,善本力,志願力,在如來室等頓一處,斯之倫黨德如是也。求如來水志存佛掌,是乃前世願行所致。佛滅度後,若有信此正法典者,受持書寫、供養奉順、為他人說,德乃若斯。」

[0101b18] 佛告藥王菩薩:「若有能說斯經訓者,書寫見者,則於其人起佛神寺,以大寶立高廣長大,不當復著佛舍利也。所以者何?則為全著如來舍利,其有說此經法之處,諷誦歌詠書寫,書寫已竟,竹帛經卷當供養事,如佛塔寺歸命作禮,一切香華雜香芬薰,琴瑟箜篌幢蓋繒幡。若有眾生欲得佛寺稽首作禮者,當親近斯經無上道教。」

[0101b26] 又告藥王:「多有菩薩出家為道,及凡白衣行菩薩法,不能得致如是像經,及見讀誦書寫供養。其有菩薩,行菩薩行曉了權宜,假使得聞是佛景摸,菩薩所行共行法者,聽者信樂來入其中,解達分明即受供養,於一座上應近無上正真之道,若有見者,如是士夫入於斯誼,德不可計。」

[0101c03] 佛告藥王:「譬如男子渴極求水,捨於平地穿鑿高原,日日興功但見燥土,積有時節,其泉玄邃而不得水。復於異時,掘土甚多乃見泥水,濁不可飲當奈之何?其人不懈稍進得水,於時男子覩本瑞應,釋除狐疑無復猶豫,吾興功夫積有日月,今者乃能值得水耳。如是藥王!設有菩薩聞是經典,而不受持諷誦學者,去於無上正真之道,為甚遠矣。是景摸者,諸菩薩業,假使聞此《正法華經》,諷誦精修懷抱在心而奉行之,爾乃疾成最正覺矣。」

[0101c14] 佛語藥王:「一切菩薩,其有不肯受諷行者,不能得至無上正真道最正覺也。所以者何?吾前已說班宣此言,假使有人不樂斯經,則為違遠於諸如來。此經典者,道法之首眾慧之元,成就菩薩。若有菩薩聞此經典恐怖畏懅而不愛樂,則當知之新學乘者。若不恐怖,則是久修菩薩之行。若聲聞遇是經法,或恐或怖心懷畏懅,為憍慢恣。」

[0101c21] 佛語藥王:「如來滅度之後,若有菩薩及大士等,欲以是經為四部說,著如來衣、坐於世尊師子之座,然後爾乃為四部眾宣傳此經。何謂著衣於如來被服?謂人忍辱柔和安雅,是則名為如來被服。其族姓子,當修此衣。何謂世尊師子之座?解一切法皆悉空寂,處無想願,是為世尊師子之座。又族姓子,當作是住所坐若茲,以此經法為比丘、比丘尼、清信士女、天、龍、鬼神廣分別說,其心踊躍不懷怯弱,志於大道開道四輩。其族姓子,若復處於他方世界,化作化人及與眷屬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頒宣此法,設使有聞而不樂者,吾起令樂必使愛喜。若在閑居壙野之中,有天、龍、神、揵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吾遣化人為說經法,雖復逈在異方剎土,普當自現令眾人見。若受此典,不識句義失其次緒,使諷學者,蒙其威神令達義次。」

[0102a10] 爾時世尊,即說偈曰:

「皆相棄怯亂,  而當聽此經,
 是法難得遇,  信者亦難值。
 如人欲求水,  穿掘於高原,
 數數積功夫,  但覩燥乾土。
 彼觀自思惟,  其水為甚遠,
 所掘深乃爾,  續見乾燥土。
 然後轉漸覩,  濕土稍稍現,
 爾乃心決疑,  今已得近水。
 其不聞是經,  不數修行者,
 其人離道遠,  去佛慧若此。
 斯經深巍巍,  決諸聲聞事,
 還聞此經王,  聽之思惟義,
 則得近大道,  智者成聖慧,
 猶如見濕土,  爾乃知得水。
 當入於佛室,  被服如來衣,
 則處吾聖座,  明者乃說此。
 慈心入吾室,  忍柔和被服,
 解空師子座,  而說無所畏。
 設刀瓦石打,  為人見罵詈,
 故為說此法,  吾悉忍斯音。
 遊在億千土,  吾身當堅固,
 無思議姟劫,  為眾生分別。
 佛滅度之後,  為眾去怨結,
 多遣諸化人,  而說此經典。
 比丘比丘尼,  清信士女等,
 當供養此輩,  及諸來會者。
 石打杖撾罵,  懷結而惡口,
 若有設此兇,  化人悉呵教。
 假使獨自行,  而諷誦翫習,
 不被無惡聲,  質直遊閑居。
 其人在彼行,  晝夜一己身,
 吾遣與共俱,  為伴說此典。
 其人辯才,  無所罣礙,  多能明了,
 隨順之法。  可悅人民,  億百千姟,
 猶如佛聖,  之所建立。  假使有人,
 不依此法,  則為名曰,  諸菩薩逆。
 學者遊行,  及有所坐,  得見諸佛,
 如江河沙。」

正法華經七寶塔品第十一

[0102b22] 爾時佛前,七寶之塔從地踊出,二萬里適現繞佛,超在虛空自然而立。其塔殊好色若千變,五種之華而雨其上,紛紛如雪。莊嚴校飾塔寺講堂,以無數寶因共合成,百千欄楯窓牖軒戶,不可稱計。懸眾幡蓋垂寶瓔珞,諸明月珠羅列虛空,猶如眾星。香鑪寶瓶滿中名香,栴檀芬馨一切普勳,三千大千佛之國土。金銀琉璃水精、珊瑚虎魄、車璩馬瑙,以為寶蓋,其蓋高顯至第一天。忉利諸天及四天王,皆散意華供養七寶塔。其塔寺中自然發聲,歎言:「善哉!善哉!世尊安住!審如所言,道德玄妙超絕無侶,慧平等一猶如虛空,實無有異。」

[0102c05] 時四部眾見七寶塔,在於虛空高大微妙,巍巍無量光燿煒曄,靡所不照,頒宣善哉,歡喜踊躍叉手而立,瞻戴無厭。時有菩薩,名曰大辯,見諸天人心懷猶豫,乍悲乍喜欲得知此,何所瑞應?故前問佛:「唯然世尊,今者何故,七寶塔寺現大聖前,高廣無極莫不見者,而寶塔寺自然出聲,讚曰善哉!何所感動而有此瑞?」

[0102c12] 世尊則告大辯菩薩:「此寶塔寺有如來身,完具一定而無缺減。東方去此不可計會諸佛世界,有佛號名多寶如來,國曰寶淨。本行道時而自發願:『吾會當以此《正法華經》當自修成,使諸菩薩皆得聽聞,然後乃坐於佛樹下,還成無上正真之道。』其佛所念,果如所言,為諸十方講說經法,開化一切皆令得道。於時其佛臨欲滅度,普告諸天世間人民及諸比丘:『吾滅度後,奉如來身全取其體,一等完具興大塔寺。若見塔者悉得其所,功德難限。』于時其佛,建立如是無極聖化:『十方世界其有講說此《法華經》,吾七寶塔,踊現諸佛所說經處,其舍利身在七寶塔,讚言善哉!』」

[0102c26] 佛告大辯:「是七寶塔在于東方而處於下,去是無量江河沙佛土,在於虛空未曾出現,今見能仁如來正覺,本行學道為菩薩時,用眾生故不悋身命,精進不懈行權方便,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求頭與頭求眼與眼,求鼻與鼻求耳與耳,手足支體妻子侍從,七寶車乘象馬衣裘,國邑墟聚恣人所求,無所愛惜自致得佛。今故來現致敬能仁,欲令能仁佛坐我所有師子金床,講《正法華》開化一切,使蒙其恩。」

[0103a06] 能仁如來尋如所勸,則升講堂師子之座,分別敷演《正法華經》,而說頌曰:

「設聞多寶佛,  知其名號者,
 未曾畏終始,  不復遭苦患。
 若聞藥王師,  假記名號者,
 眾病自然愈,  尋則識宿命。
 一切所供養,  奉法為最上,
 分別空無慧,  自致得佛道。
 宣暢《法華經》,  以示諸不及,
 解本無三乘,  順一無上真。」

[0103a17] 佛告大辯:「今者多寶如來、至真,在斯塔寺,遙聞說此《正法華》典,是以踊出,讚言善哉!」

[0103a19] 大辯菩薩復白佛言:「唯然世尊,今我等類諸來會者,欲得覩見多寶佛形,願垂恩慈加以威神,使諸來者各得其所開發大道。」

[0103a21] 佛告大辯菩薩:「多寶如來本亦自誓:『我之塔寺所至方面,聽此經典,設諸如來及四部眾,欲覩吾身,隨其十方之所欲願,皆當得見,咸共供養於此化像。』大辯!欲知我身,亦當感是十方諸佛,一切世界所化如來,講說法者皆令詣此。」

[0103a27] 爾時大辯菩薩復白佛言:「唯然世尊,垂加大恩,普現一切十方國土諸佛聖德。」

[0103a29] 佛默然可,即時演放眉間眾毛微妙光明,普照十方各各五百江河沙等億百千數諸佛國土,一切世尊各各普現,止其國土坐於樹下奇妙莊嚴師子之座,與無央數百千菩薩,在寶交露布好座具,珍琦殊異懸繒幡蓋,垂於四面諸佛座上,為諸眾生講說經法,音聲柔和靡不解達,百千菩薩啟受所聞。東西南北四隅上下,無數百千億姟難量江河沙等諸佛世界,皆亦如是靡不見者。

[0103b08] 時十方佛各各自告諸菩薩等:「諸族姓子,汝輩當往詣忍世界見能仁佛如來、至真,并當瞻戴多寶世尊形像塔寺。」

[0103b11] 彼時於此忍界所有功勳善德,殊雅威神自然而現,七寶諸樹周匝而生,其地悉變為紺琉璃,以紫磨金而為長繩,連綿莊飾八交路道,其地平正,除諸郡國縣邑村落、大海江河川流泉源,皆不復現,但見自然諸天香鑪燒眾名香,普雨天華。於此佛土,應時移徙諸天人民在他佛國。時諸眾會現在七寶諸交露帳,諸交露帳莊嚴殊妙,不可稱量遍此佛土。時彼十方一切諸佛,各有侍者,亦復皆來詣此忍界,各各至於眾寶樹下。此諸寶樹高二萬二千里,枝葉華實各各茂盛,斯寶樹下有師子床,高二萬里,皆以奇寶眾珍為座。如來座上,如是比像,於此三千大千世界,但見諸佛靡不周遍,非是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所變現也,各從十方諸佛剎土而來到此,顯示大道無極之德。

[0103b27] 爾時世尊釋迦文尼,變諸如來所化形像,在於八方各二萬億所有國土,皆無地獄、餓鬼、畜生,移徙諸天及阿須倫,在於他方諸佛世界。令二萬億諸佛國土地紺琉璃,皆以七寶變成樹木,其諸寶樹高二萬二千里,枝葉華實各各茂盛,諸師子座高二萬里,此諸佛土而皆平正,無有河海眾流泉源,亦無諸山,目隣、大目隣、須彌山王、鐵圍、大鐵圍,一一佛土其地平等,七寶合成各各莊嚴,諸寶交露快樂難量,遍布諸華燒眾名香。諸寶樹下各有如來坐師子床。如是比類,復更別有二萬世界能仁如來,各為諸方而特莊嚴,顯現清淨,皆為諸佛作其處所,此諸佛土,亦無地獄、餓鬼、畜生,諸龍、鬼神及阿須倫,亦復移徙諸天人民在他佛土。此諸佛土地紺琉璃,以紫磨金而為寶繩,連綿諸樹八重交道。又彼諸樹高大妙好亦復如前,師子之床莊嚴交飾。其地平正,無有山河江海之事,香華眾寶珍琦交露,垂明月珠亦復如前,行來進止道徑由路等無差特。

[0103c18] 爾時釋迦文佛所化如來,在於東方恒沙等剎班宣道教,皆復來至,十方世界各三千億諸佛正覺,皆來詣此,如來悉坐於師子寶床,各取寶華授諸侍者:「諸族姓子,汝等往詣耆闍崛山能仁佛所,致吾名字敬問無量,聖體康強力勢如常,所遊安耶?以此眾華,供散彼佛及諸菩薩眾弟子上,宣我所言,多所開化。」

[0103c25] 於是釋迦文如來、至真,見諸所化各各坐於師子之座,及諸侍者皆來集會,齎華供養,即從坐起住於虛空,四部之眾悉亦各起叉手而立。佛以手指開七寶寺講堂之戶,亘然通徹晃若日出,譬如開於大國城門,而以管籥去其關軸內外無礙。釋迦文佛以手兩指,開七寶寺講堂之戶,現其威德不可稱限亦復若茲。如來這開七寶寺戶,多寶如來、至真、等正覺身即現矣,坐師子床,肌色如故亦不枯燥,威光端正相好如畫,口重宣言:「善哉!善哉!釋迦文佛!說此經典,何其快乎!吾以欲聞此經法故,故自出現。」

[0104a08] 時四部眾見多寶如來、至真、等正覺,聞其滅度去世以來不可稱計億百千劫,聽言善哉!甚大驚怪,初未曾有。即以天華,供養散於釋迦文佛、多寶如來。時多寶佛則以半座與釋迦文,七寶寺中有聲出曰:「釋迦文佛!願坐此床。」釋迦文佛輒如其言,時二如來共同一處,在於虛空,七寶交露坐師子床。

[0104a15] 時四部眾各心念言:「諸佛、至真道德高遠而不可逮,巍巍難量不可稱限,惟願如來,垂意見念加威神恩,令我等輩俱處虛空。」佛知所念,現神足力,使四部眾自然超上處於虛空。

[0104a19] 時釋迦文佛告四部眾諸比丘等:「於此忍界,誰能堪任說是經典?今是其時亦是大節,如來現在、若滅度後,當受此法持諷讀誦。今如來身幸欲滅度,比丘當捨如來所供養供事之誼,奉順恭敬於此經典。」

[0104a23] 於時說頌曰:

「無極大聖,  來至於斯,  導師因現,
 琦妙塔寺。  比丘欲知,  聽法故舉,
 何人省是,  不興精進。  滅度以來,
 無央數劫,  今日乃能,  欲聽經典。
 以故發來,  因緣宣教,  得度無極,
 法之善利。  於往故世,  自興此誓,
 導師所願,  正由此道。  滅度以來,
 久遠乃爾,  於今復見,  十方世界。
 自在去此,  悠悠極逈,  億百千數,
 如江河沙。  因經典故,  而發詣此,
 滅度聖將,  而自現矣。  各各由在,
 於諸國土,  一切志樂,  聲聞之行。
 皆欲將護,  於正法故,  何緣當令,
 經典久存?  因由依附,  諸佛之道,
 在無央數,  諸佛世界,  取合眾生,
 來至於斯,  修治嚴淨,  神足之力。
 各各自說,  如是廣誼,  何因得說,
 於茲法眼?  諸佛住此,  不可稱計,
 在於樹下,  而處道場。  其身真諦,
 巍巍億姟,  諸導師眾,  坐師子床。
 清淨常正,  明顯如日,  若如火光,
 除於陰冥。  柔軟美香,  薰於十方,
 供養達至,  愍傷世者。  其有度脫,
 一切眾生,  恩德流布,  常通於此。
 吾滅度之後,  其持此經典,
 速逮得受決,  目見世導師。
 佛滅度之後,  其多寶仁賢,
 聞見師子座,  塔寺所在處。
 我身次在是,  億千來至此,
 最勝子所由,  堪說斯經典。
 若聞此法,  能受究竟,  則為奉事,
 歸命我身,  并及多寶,  如來之尊,
 奉順現在,  十方諸佛。  復及今來,
 諸導師眾,  莊校聖體,  殊妙難量,
 悉為供養,  具足無限,  用尊修受,
 此經典故。  以曾見吾,  聞所講說,
 亦復更覩,  寺中世尊,  并餘無數,
 諸導師眾,  從百千億,  國土至此。
 慧命族姓子,  愍傷於眾生,
 此處難可值,  諸導師所樂。
 諸無數經卷,  猶如江河沙,
 佛雖說彼經,  不足為奇特。
 其度須彌山,  則以手舉持,
 跳著億千國,  不足以為難。
 設有分別說,  奇句述百千,
 聞億千佛國,  不足以為難。
 若住極上界,  為天人講法,
 宣暢無量經,  不足以為奇。
 佛滅度之後,  末世能堪受,
 班宣此經典,  爾乃為殊特。
 若以一手捲,  捉盡於虛空,
 至於無所至,  不足以為難。
 我滅度之後,  若歸如是像,
 來世書此經,  爾乃為奇特。
 設取十方地,  舉著於爪上,
 擎行恣所遊,  升置于梵天。
 此者不為遠,  精進無奇異,
 不如於來世,  須臾讀此經。
 假使劫燒時,  人踐火中行,
 及擔草不燒,  不足以為奇。
 我滅度之後,  若持此經典,
 為一人說者,  爾乃為殊特。
 假使有受持,  八萬諸法藏,
 頒宣如所說,  以示億千人。
 比丘於彼世,  開化諸聲聞,
 住於神通者,  不足為奇異。
 若持此經典,  信喜而愛樂,
 數數諮稱者,  爾乃為殊異。
 若無數億千,  興立無著塔,
 六通極大聖,  猶如恒邊沙。
 佛滅度之後,  設持此經典,
 其人得功報,  過是難限量。
 百千諸世界,  說法不可計,
 今我亦宣暢,  佛慧所分別。
 計是經典者,  一切經中尊,
 其奉持此典,  則侍諸佛身。
 族姓子講說,  現在如來前,
 後世持是經,  賢聖乃堪任。
 須臾持此經,  則為奉敬佛,
 一切諸導師,  是經難值遇。
 一切十方佛,  為現所諮嗟,
 勇猛有威神,  神通為以達。
 名德遠流布,  諸佛所愛樂,
 用持此經故,  逮得寂定地。
 導師滅度後,  則為天世人,
 顯示作眼目,  宣布此經故。
 於當來之世,  須臾說此典,
 其一切眾生,  稽首禮明者。」

[0105a26] (諸本此中加梵志品,各分為二十八品云)

[0105a27] ◎時能仁佛告諸眾會:「吾往無數難稱限劫,求《法華經》未曾懈惓。時作國王,遵修大法六度無極,布施金銀水精、琉璃琥珀、珊瑚珠玉、車璩馬碯,頭目肌肉、手足支體、妻子男女、象馬車乘,不惜軀命,時人壽長不可計會。吾用法故,捐棄國位委正太子,行求大典,擊鼓振鐸宣令華裔:『有能為吾演大典者,吾當為僕供給走使。』時有梵志而報之曰:『我有大典《正法華經》,若能為僕吾當慧報。』」

[0105b06] 佛告比丘:「吾聞其言,歡喜從命奉侍梵志,給所當得水漿飲食,掃灑應對趨走採果,儲畜資糧未曾懈廢,奉侍千歲使無僥渴。」

[0105b09] 佛時頌曰:

「擊鼓振鐸,  宣令遠近,  欲求大典,
 《正法華經》。  若見賜者,  吾當為僕,
 趨走役使,  給所當得。  甘心樂聞,
 不敢疲倦,  所當供養,  不惜身力。
 趣欲聞受,  《正法華經》,  願及十方,
 不適為已。  其王精進,  未曾休懈,
 衣食供命,  不求甘奇。  愍念眾生,
 諸未度者,  尋時即獲,  《正法華經》。」

[0105b19] 佛告諸比丘:「時國王,則吾身也。梵志者,調達是。今吾具足六度無極大慈大悲,成四等心、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種力、四無所畏、四事不護、十八不共,威神尊重度脫十方,皆由調達恩德之力。調達却後無央數劫,當得作佛,號曰天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世界名天衢。時天王佛廣說經法,如江河沙眾生得無著證,無數不可計人志在緣覺,如江河沙無量蒸民,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至不退轉。其佛當壽二十中劫,滅度之後,正法當住二十中劫,不散身骨合全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里,周八十里,普天下人悉往供養,香華伎樂歌頌功德,繞塔作禮,不可計人得無著證,無央數人志緣覺乘,不可思議無量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志不退轉。若族姓子、族姓女,逮得聞是《正法華經》,心中[火*霍]然而無狐疑,杜塞三趣,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便當得生十方佛前諮受正法,若在天上世間豪貴,若在佛前自然化生七寶蓮華。」

[0105c10] 於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號曰智積,自啟其佛,當還本土。時能仁佛告智積曰:「吾有菩薩,名溥首童真,且待斯須可與相見,宜敘闊別諮講經典乃還本土。」

[0105c14] 於是溥首坐七寶蓮華,有千葉大如車輪,與諸菩薩俱坐蓮華,從龍王宮踊出大海。溥首童真,皆退下華禮二佛已,與智積菩薩對相問訊。智積菩薩問溥首曰:「所詣海淵,化度幾何?」

[0105c18] 答曰:「其數無量不可稱限,非口所宣非心所計,如今不久自當有應。」所說未竟,尋有蓮華從海踊出在虛空中,無數菩薩皆坐其上,此皆溥首在海之所化,悉發大意。其志無上正真道者,普在空中講大乘事;本發聲聞意者,在於虛空說弟子行,解知大乘。溥首前謂智積曰:「在海所化,其現若茲。」

[0105c25] 智積菩薩以頌問曰:

「至仁慧無量,  化海眾寶數,
 唯為露聖旨,  分別說其意。」

[0105c28] 溥首答曰:「在於海中,惟但敷演《正法華經》。」

[0105c29] 智積又問:「其法甚深尊妙難及,能有尋時得佛者乎?」

[0106a01] 溥首答曰:「龍王有女厥年八歲,聰明智慧與眾超異,發大道意志願弘廣,性行和雅而不倉卒,便可成佛。」

[0106a03] 智積又問:「我覩能仁,是仁大師,本求佛道為菩薩時,積功累德精進不懈,歷劫難計乃得佛道,不信此女便成正覺。」

[0106a06] 言語未竟女忽然現,稽首作禮繞佛三匝,却住讚曰:

「功祚殊妙達,  現相三十二,
 諸天所敬侍,  神龍皆戴仰。
 一切眾生類,  莫不宗奉者,
 今我欲成佛,  說法救群生。」

[0106a12] 時舍利弗即謂女言:「汝雖發意有無極慧,佛不可得。又如女身,累劫精進功積顯著,尚不得佛。所以者何?以女人身未階五位:一曰天帝,二曰梵天,三曰天魔,四曰轉輪聖王,五曰大士。」

[0106a16] 其女即以一如意珠價當是世,時孚供上佛,佛輒受之。女謂舍利弗及智積曰:「吾以此珠供上世尊,佛授疾不?」

[0106a18] 答曰:「俱疾。」

[0106a19] 女曰:「今我取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速疾於斯。」於斯變成男子菩薩,尋即成佛,相三十二、眾好具足,國土名號眾會皆見,怪未曾有,無央數人、天、龍、鬼神,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三千世界六反震動,三萬道迹得不退轉,皆當逮成無上正真道。舍利弗、智積菩薩,默然無言。

◎◎
正法華經勸說品第十二

[0106a27] 爾時有菩薩,名曰藥王,復有菩薩,名曰大辯,與二萬菩薩俱,於世尊前面自啟白:「惟願大聖,自安宣教,勿以為慮。如來、至真滅度之後,我等當共分布此經講說示人。假使有人[怡-台+龍]悷自用,性不修調,薄德無福心懷自大,著供養利不備善本,離於解脫難可成就。我等世尊,興忍辱力在於彼世,受此經典書持誦說,供養奉事懷佩在身,除於吾我班宣斯經,報安住恩。」

[0106b06] 爾時會中五百比丘學不學者,前白佛言:「唯然世尊!吾等堪任宣布此經。又復大聖,他方世界如來聲聞諸學不學,佛悉授決,當成無上正真之道,一切叉手而禮世尊。」

[0106b10] 八千比丘復白佛言:「大聖自安,勿以為慮。滅度之後,當廣解說傳此經道,亦當宣布他方世界。所以者何?此忍世界,人多憍慢本德薄少,心常懷亂如火毒然,迷惑三界不能自安。」

[0106b14] 爾時大敬逵比丘尼,與六千比丘尼俱,瞻戴尊顏不以為厭,啟白佛言:「道德至尊巍巍無量,超絕虛空無能及者。」

[0106b17] 佛即告曰:「汝輩瞿曇彌,勿懷悒悒而為愁慼悲顏觀佛,恨言如來而不班宣,獨不見蒙授無上至真正覺之決。一切眾會等共和同,爾乃演布授眾人決,當至無上正真之道,皆一等味味無有異。從是已往,汝當遭值三萬八千億諸佛之眾供養奉事,當為菩薩常為法師,此學不學六千比丘尼,為諸眾生。菩薩法師次第具足菩薩行已,當成為佛,號曰一切眾生咸敬如來、至真、等正覺。成佛以後開化人民,各各展轉共相授決,當成為佛,度脫無數不可計人。」

[0106b27] 於是羅云母比丘尼及持名聞,各心念言:「今佛世尊而不愍念,獨見遺棄。」

[0106b29] 於是大聖告名聞比丘尼:「今我班宣告語遠近,當於十萬億佛修道,常為法師奉菩薩行,所遵具足當得作佛,號具足百千光幢幡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其世界名仁賢。爾時其佛,光明威神無數百千,壽不可限。」

[0106c06] 時大敬逵及羅云母比丘尼等,得未曾有驚喜悅豫,即說是偈,而嗟歎佛:

「世尊所開示,  為眾之導師,
 開化於世界,  并及於天人。
 天人所奉事,  今者見慰撫,
 以為人導師,  充滿悅我意。」

[0106c13] 比丘尼說此頌已,白世尊曰:「唯然大聖!我等信樂是佛法訓,堪任誦讀,又及餘人他方世界。」

[0106c15] 於時世尊,顧眄八十億姟百千逮諸總持開士講不退轉法輪。時諸菩薩見佛照臨,尋叉手啟白:「唯願大聖,以斯經典付授我等講說宣布。得此經卷,專惟佛德。」

[0106c18] 諸族姓子欣仰世尊,俯察己身前世所行平等之願,則於佛前而師子吼:「如來滅度後,若此經法在於十方,我等書寫受持諷誦,思惟其誼分別布路,顯化餘人亦令如斯,承佛聖旨,我之朋黨處殊異土,大聖加恩,將接我等使得成立。」

[0106c24] 爾時諸菩薩大士同心等意,佛前而說頌曰:

「唯然世尊,  默然安聖,  佛滅度後,
 光闡影訓。  然後末世,  恐有患難,
 當普班宣,  分別說之。
 若撾捶罵詈,  以石打擲者,
 大聖往來世,  鄙當忍此愚。
 語言難可了,  諛諂癡憍慢,
 然後處山巖,  無獲謂有得。
 無便於智慧,  當何以報答,
 獨行順心志,  懷惡為無忍。
 在居貪惡聲,  當為說經法,
 所講言決除,  猶若此六通。
 凶暴秉毒心,  處寂行斯想,
 入燕而獨住,  不慕罵詈對。
 是我等無忍,  猗著於利養,
 則是外道人,  所說為已施。
 於經自精進,  猶以供養利,
 於眾會中說,  宣吾等名譽。
 若至國王宮,  大臣及寮屬,
 并梵志長者,  若餘比丘所,
 謗毀說我惡,  所行如邪道,
 吾當悉忍此,  當奉侍大聖。
 爾時離憂慼,  若使能忍辱,
 以斯佛所說,  悉當呵教之。
 劫亂比丘諍,  凶暴大恐懼,
 悉罵詈我等,  諸比丘如鬼。
 在世行恭敬,  皆令忍苦患,
 以順柔軟性,  故當說此經。
 吾等不貪身,  亦不惜壽命,
 當堪奉持此,  志願於佛道。
 世尊具知之,  如凶惡比丘,
 然後來末世,  當分別開解。
 顏色常不悅,  數數犯不當,
 遊行不以時,  衣服多不政。
 假使今世雄,  滅度後末世,
 在眾會勇猛,  分別說是經。
 若行求入城,  儻有所慕索,
 所在當施與,  佛知不令墮。
 用愛樂世原,  興修仁善心,
 少欲行節限,  逮善寂滅度。
 一切世光曜,  十方悉來會,
 我當言至誠,  悉見心不虛。」◎

正法華經卷第六
貼文者 : : hui

正法華經卷第七 - 2023-12-14 11:06:10

正法華經卷第七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安行品第十三

[0107b16] 於是溥首大士白佛:「唯大聖,此諸菩薩恭敬世尊,所當勸悅難及難及。何時應當為一切眾說斯經典?」

[0107b18] 佛語溥首曰:「菩薩先處二法乃應講經,一曰威儀,二曰禮節。何謂菩薩解知威儀?假使持心忍辱調柔,將護其意畏不自立,其志如地不見有人,不見有人而行法者,觀自然相諸法本無,此諸法者眾行之式,亦無想念,是謂威儀。何謂禮節?設令菩薩不與王者太子、大臣吏民從事,不與外道異學交啟,不尚世典讚敘音韶合偶習俗,不貪不學不與屠殺魚獵、弋射鷄鶩、羅網賊害從事,不與歌樂遊戲眾會同處,不與聲聞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從事,亦不親近行禮問訊,不共止頓,不與同志經行燒香散華然燈,除其往至講經會時,唯與講會而共從事,縱有所說亦無所著,是為禮節。」

[0107c03] 又語溥首:「菩薩大士不嫪家居宗室親屬,不慇懃思見內人女弱獨說經法,亦不頻數詣群從幼童男女,及餘異人而說軟語,所不當講不為定意自賴說經,不與住立亦不同願,亦不與一比丘尼獨入房室,除念如來精進為行。縱為女人有說經緣,不於是中污染法味,不令受取而廣誼理。不與沙彌、比丘尼、童子童女共在一處,常好燕坐綢繆好習辟屏閑居,是為禮節。」

[0107c11] 又語溥首:「菩薩大士,觀一切法皆為空無,如所住立已墮顛倒,所立正諦常住如法,專秉身心不動不搖,不退不轉蠲捨滅盡,不生不有無有自然,無為無數無所可有,逮無所有除諸言辭,不住無為無想不想,得伏諸想。假使菩薩,乙密觀察斯一切法,欵欵修此所當行者,常住威儀禮節二事。」

[0107c18] 世尊重解現此誼,而歎頌曰:

「若菩薩好樂,  說此經典者,
 於後當來世,  勇猛無怯劣,
 順威儀禮節,  善明清白行。
 國王及太子,  大臣寮屬吏,
 外道若異學,  屠獵惡害品,
 抑制交啟習,  不與通往返。
 比丘放羅漢,  除立於法律,
 不與自大俱,  復遠犯禁者,
 比丘比丘尼,  調譺謿話談,
 捨離清信女,  不與無益言。
 現在欲獲法,  常當止息非,
 好住滅度地,  是謂為威儀。
 假使不肯往,  諮問於道法,
 為斯持法說,  不怯無所著。
 眾生有癩病,  若親屬宗室,
 母人諸細色,  悉當捨離去,
 不與是等俱,  而積殖德本。
 當棄販賣業,  諸慢不恭敬,
 棄捐諸住立,  不為己身害,
 若干種蟲蚤,  不習食噉肉,
 蠲捨諸非法,  憙瞋恚恨者,
 所行乃如是。  亦不與談語,
 不與強顏俱,  及餘自用性,
 作行如是者,  皆當屏除之。
 明者設有緣,  為女人說經,
 而不獨遊行,  不住於調戲。
 設入出聚落,  數數行求食,
 將一比丘伴,  常志念於佛。
 佛故先示現,  此威儀禮節,
 其奉持斯典,  則當勤行之。
 上中下劣人,  若不行法者,
 無無常供養,  一切皆至誠。
 丈夫無想念,  堅固行勇猛,
 不知一切法,  亦不見滅盡。
 一切諸菩薩,  是謂為威儀,
 如常行禮節,  且當聽察之。
 斯當講說,  無為之法,  一切不興,
 亦無所生。  建志常立,  觀採空誼,
 此為明者,  所行禮節。  有所念者,
 悉顛倒想,  以無為有,  用虛作實。
 雖有所起,  諸法無生,  因想蹉踖,
 而生諸有。  心常專一,  善修三昧,
 建立於行,  若須彌頂。  所住如此,
 普觀諸法,  是一切法,  猶如虛空。
 譬若虛無,  等無堅固,  不念取勝,
 無所棄捐。  諸法所處,  無有常名,
 是為明者,  所行禮節。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敢能守護,  如是法則。
 無所怯軟,  心不起想,  為無數人,
 說此經典。  其明哲者,  所念以時,
 若入屋室,  所行若茲,  觀察諸法,
 一切普淨,  宴然說誼,  而不動搖。
 國主帝王,  及與太子,  欲聽聞法,
 皆供養之。  并餘長者,  及諸梵志,
 立諸眷屬,  皆無所欲。」

[0108b16] 又語溥首:「如來滅度之後欲說此經,住于安隱已立安隱,不懷諛諂無眩惑心,乃說經法藏厭身懷,或載竹帛為他人說,亦不多辭亦無所生,亦不輕慢諸餘比丘,為法師者亦不歌歎亦不毀呰。異心比丘為聲聞者,未曾舉名說其瑕穢,亦不誹謗,亦不仇怨意相待之。未曾毀呰居家行者,無所志願,不建彼行亦無所想,行來安住而立誼要。往來周旋,若詣法會,自護己身行無有失,而說經法。若有請問,心無所猗,離聲聞乘,有所發遣覺了佛慧。」佛時頌曰:

「智者常安,  住於佛道,  先隱定坐,
 爾乃說經。  若當敷座,  務令柔軟,
 若干種具,  所置綺燦。  體常儭著,
 淨潔被服,  於七七日,  而習經行。
 猶如黑雲,  在於虛空,  合集積累,
 弘雅功德。  所處之座,  具足篋藏,
 床足堅固,  平坦顯赫。  無數坐具,
 [疊*毛]蓐綩綖,  儼然正首,  尊其視瞻。
 安詳升據,  高廣法座,  而普等心,
 為一切人。  國主帝王,  太子大臣,
 及諸比丘,  比丘尼眾,  清信高士,
 及清信女,  應所樂聞,  為講無量。
 明智無限,  次第剖判,  為演種種,
 微妙之誼。  追逐侍後,  請求問誼,
 斯叡哲者,  復為解說。  而入神足,
 柔順之忍,  其有聽聞,  悉得佛道。
 斯智慧士,  皆為一切,  進却棄除,
 懈怠疲厭。  常以慈心,  為眾說法,
 未曾起于,  勞廢之想。  晝夜歌誦,
 詠尊法訓,  分別演說,  億千姟喻。
 普能勸悅,  諸會者心,  無敢生念,
 欲危害者。  若得供養,  飲食之具,
 床臥所安,  衣服被枕,  病瘦醫藥,
 而無僥冀,  不從眾人,  有所請求。
 除其瞻勞,  住廟精舍,  欲令眾庶,
 悉解佛道。  若一切人,  來聽經法,
 我乃嘉豫,  如獲大安。  佛滅度後,
 若有比丘,  宣揚經法,  無所悕望,
 無所妨廢,  不遭苦患,  常察精進,
 離於疾病。  無能為彼,  造恐怖事,
 不被杖痛,  無誹謗想,  身無疲厭,
 不有所患,  其人住忍,  得力如是。
 其明智者,  所處安隱,  有所存立,
 如佛言詔。  若已諮嗟,  億百功德,
 一切稱譽,  不能究竟。」

[0109a04] 又語溥首:「如來滅度後,若有菩薩於是經卷懷疑不了,若說教化聞不堅固、性不調和,見餘菩薩求大乘者,為造虛妄而誹謗之,見聲聞、緣覺,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若值菩薩,心為躊躇不即往見,其族姓子則遠無上正真之道,而不得近佛天中天所在行處。假使究竟不蒙福力不成最正覺。菩薩行三乘,猶如師子在於林樹,若有猶豫自然遠離,不樂所樂亦不不樂。若於眾生修行慈力,至於如來興大父想,見諸菩薩念如世尊,及諸處家未離塵穢,寬弘等敬禮節恭肅,淨諸法誼無疑無結,嚴一切法謹慎安諦,欽順平等不著經法,極有所樂亦無所至,所在晝夜敬護斯典。溥首!是為三法之行。菩薩觀時然後乃說,造安隱行,不被煩惱亦不嬈害。說是經法者,與同學者等心道友,若講若聞信樂斯典,誦持書寫載之竹帛,供養奉事德不可量,說以安住。」

[0109a21] 則乃頌曰:

「若有嫉妬,  懷難億數,  其法師慈,
 當遠憎惡。  有明智者,  不造貪著,
 若欲讀斯,  正典摸者,  未曾誹謗,
 說人之惡,  亦不墮非,  諸疑邪見。
 心常[火*霍]然,  無有沈吟,  以愍傷故,
 得了此定。  安住之子,  亦能忍辱,
 其人常屏,  貢高自大。  數數講誦,
 佛之典誥,  未曾以此,  持作懈倦。
 其有菩薩,  在十方者,  愍傷眾生,
 於世興行。  順造恭敬,  學聖慧者,
 皆當念之,  是我世尊。  思念諸佛,
 兩足之上,  視諸菩薩,  如想父母。
 設有求道,  無有情欲,  棄捐吾我,
 自大之想。  假使聽省,  如是像法,
 其明士等,  當自慎護。  所行安隱,
 常得調定,  將御佛道,  救億眾生。」

[0109b09] 又語溥首:「如來滅度後,若菩薩大士,奉行斯典常以時節,其是比丘當行慈愍,向諸白衣、出家寂志、一切群生行菩薩道者,常念過去世行大乘者,善權方便演真諦誼,若聽聞者,不知不了、不悅不信、不省不綜,反自歎說:『我當逮得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威神足力而欲得飛。』溥首當知,吾見斯等,佛滅度後,菩薩有四事說法而不諍怒。何等為四?為諸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所見奉敬,帝王太子、大臣群寮、郡國人民所見供養,長者梵志皆共承順,虛空神明無數天子聽所說經,天龍鬼神侍衛其後皆營護之;是為四。若入縣邑還歸室宇,晝夜悉來諮問經法,若為解說分別所歸莫不歡喜。所以者何?溥首欲知,皆佛所建立加此經恩,去來今佛盡從斯生,亦護是典。若於忍界聞正法華品,服名聽聲者甚難值遇。

[0109b25] 「溥首!譬有大力轉輪聖王,威德弘茂順化所領,諸餘敵國未率伏者,不敢闚[門@俞]。若轉輪王興舉軍兵,當有所討,不賓之臣欲距大邦,雄猛將士奮武剋捷,莫不稽顙。王用歡悅斷功定賞,封城食邑,賜之土田、七寶珍奇、象馬車乘、男女奴婢。元首効績勳殊特者,王解髻中明珠賜之。所以者何?臣當國強華裔乃康。如來正覺亦復如是,為大法王無極道諦,自伏其心,以法教化,以德消害,以慧戰鬪,降諸法王無數之眾,無量經典百千要誼,咸施群生無所祕蔽,詔平等城其見身魔,能與魔戰以賢聖法,攻婬怒癡降魔官屬,盡三界患至於滅度,所作剋捷則大勇猛,於後無壞亦無有實,因由諸虛致斯世間,如處色像一切因緣。普諸世界古今以來,無有信此《正法華經》,未曾暢說。所以說者,由諸通慧大慈所致,如大聖帝髻中明珠,以為世尊第一法要,緣是趣行,如來使聞深妙之典,往古來今諸行班宣,斯經為最。消除一切緣起之患,猶如聖帝珍重愛護髻中明珠,久乃解出以賜元功。如來如是,夙夜寶護最妙無瑕,從是來久立諸法頂,今日加哀乃演散耳。」

[0109c18] 世尊欲重顯現要誼,而歎頌曰:

「今如來現,  慈心之力,  常愍眾生,
 群萌之界。  安住諮嗟,  最尊經卷,
 故分別說,  如斯典誥。  最後世時,
 志菩薩法,  若使出學,  及居家者,
 若聞此經,  慈心戰慄,  一切普現,
 不得誹謗。  吾本初始,  得佛道時,
 如今如來,  現在之時。  設能逮聞,
 於是尊經,  則便建立,  億權方便。
 猶如勢強,  轉輪聖帝,  戰鬪降伏,
 外異國王。  得賜象馬,  車乘篋藏,
 又加封邑,  城郭郡土。  或有得賜,
 手足寶釧,  微妙之色,  紫磨金珍,
 真珠夜光,  車璩碧玉,  種種殊別,
 奇財妙異,  若干諸物,  各用賜之,
 使一切眾,  踊躍驚喜。  覩所立功,
 怪未曾有,  最後解髻,  明月寶施。
 佛亦如是,  今為法王,  忍辱之力,
 無極慧音。  常行慈愍,  興發哀護,
 以法等化,  一切世間。  覩諸眾庶,
 憂惱之患,  講說經法,  億千之數。
 曉知眾生,  所應方便,  今日眾生,
 以為盡原。  於時法王,  無極大聖,
 分別經卷,  億百千姟,  以知黎庶,
 志力猛慧,  便說此經,  如髻明珠。
 最後世時,  正典所處,  一切諸法,
 皆無及者。  欽仰是經,  未曾輕講,
 識練幽微,  慧明者聞。  吾以演現,
 如是像法,  佛滅度後,  當恃怙之。
 其有志求,  斯尊道者,  普當受決,
 如佛所言。  彼人未曾,  有疵瑕欲,
 無有疾病,  眾患之難,  則於末後,
 將來之世,  便即逮成,  無上真慧。
 殊勝差特,  普當具足,  諸四部眾,
 亦復順遇。  若有聞者,  除身諸漏,
 怪其無為,  悉叉手歸,  己身景曜,
 所照光光,  其奉行是,  所獲若此。
 得成正覺,  而轉法輪,  則覩弘摸,
 及見最勝。  夢中聞見,  百福德相,
 紫磨金色。  佛所說經,  設得聞已,
 為眾會說,  及諸親族,  皆悉具足。
 又復所護,  一切除棄,  若使臥寤,
 所見如是。  悉捨遠離,  而行出家,
 皆得往至,  於佛道場。  便即處於,
 師子之座,  是為求道,  所獲利誼。
 所謂七寶,  悉歸於斯,  修此則奉,
 最勝如來。  已得佛道,  存立惠施,
 即轉法輪,  無有諸漏。  為諸四輩,
 而說經法,  不可思議,  億千劫數。
 分別講說,  無漏之法,  教化無數,
 億姟眾生。  夢中所見,  如斯色像,
 滅度因緣,  悉無生死。  溥首當知,
 常志道者,  多所教化,  不可限量。
 最後末世,  求斯尊法,  分別廣說,
 安住所演。」

正法華經菩薩從地踊出品第十四

[0110b17] 於是他方世界八江河沙等菩薩大士,各異形服來詣佛所,稽首于地長跪叉手,白世尊曰:「鄙之徒類來造忍界,欲聞斯典受持諷寫,精進供養奉行如法,惟願大聖垂心於我,如來滅度後,以《正法華經》加哀見付。」

[0110b21] 世尊告曰:「止。族姓子!仁等無乃建發是計。今此忍界自有八江河沙等大士,一一大士各有眷屬,如六十億江河沙等菩薩大士,後末世時,皆當受持分布班宣。」時此佛界,周普無數億百千姟諸菩薩眾自然雲集,顏貌殊妙紫磨金色,三十二相嚴莊其身,在於地下攝護土界,人民道行倚斯忍界,聞佛顯揚《法華》音聲從地踊出,一一菩薩,與六十億江河沙等諸菩薩俱,營從相隨一心一行,無有差別。或半江河沙百千菩薩來者,或四十分江河沙,或五十分江河沙,或百分江河沙,或五百分江河沙,或千分江河沙,或百千分,或億百千分江河沙等菩薩,各各朋黨相隨來。或復無央數億百千菩薩眷屬而來至者,或有二百人同行修菩薩道,或有百千。各有眷屬,或有千眷屬,或五百眷屬,或四百眷屬,或三百眷屬,或二百眷屬,或百眷屬,或五十眷屬,或四十眷屬,或三十眷屬,或二十眷屬,或十眷屬,或五眷屬,或四眷屬,或三眷屬,或二眷屬,或一眷屬,或獨而至,不可稱限,其數難喻,從地踊出。或從上下,或四方來,至忍世界悉住空中,見于滅度多寶世尊、能仁大聖,各處七寶樹下坐師子床,尋稽首禮二如來、至真、等正覺,右繞三匝却住一面。或有菩薩,以若干品奇妙之誼,諮嗟二尊讚詠諸佛,從始已來假使具足,五十中劫不能究暢,能仁世尊為勤苦行,與佛別來亦復如是,四部眾會,等無差特,亦復默然。

[0110c20] 爾時世尊,即如色像現其神足,令四部眾悉得普見。又使念知此忍世界,諸菩薩眾於虛空中,各各攝護百千佛土,諸菩薩眾,皆滿具足百千佛土。又此大眾,有四菩薩以為元首,其名曰:種種行菩薩,無量行菩薩,清淨行菩薩,建立行菩薩;是為四。於無限無量塵數雲集,大會菩薩之上最也。

[0110c27] 於是四菩薩大士,各與大眾不可思議,部部住立,於世尊前叉手白曰:「大聖體尊起居康強,蠲除眾疾所行安耶?群生各各善順律行,處于清涼無眾患乎?此類將無興墜嶮谷?」

[0111a02] 時四菩薩大士,以偈讚曰:

「世雄闡光曜,  所行康強耶,
 救脫現在者,  眾行無患難。
 眾生善因室,  決受諦清淨,
 得無起疲厭,  寧受世吼命。」

[0111a08] 爾時世尊告眾大會諸菩薩曰:「諸族姓子,佛所行安無疾無患,眾庶各各悉受律行,善學道教不敢興厭,欲至嚴淨。所以者何?斯之品類,乃於往古諸平等覺,各各作行,是諸聲聞,信樂吾教入于佛慧,又各各異三乘學者,住聲聞乘,我悉立志入佛大慧。」

[0111a13] 時諸菩薩而歎頌曰:

「善哉快世尊,  我等悉勸助,
 乃令眾生一,  善化微妙律。
 欲得聞大聖,  教命詢深要,
 聽之歡喜信,  乃入法供養。」

[0111a19] 於是世尊,讚大會菩薩曰:「善哉!善哉!諸族姓子,誠如所云。如來所詔,各隨權宜不違本旨。」

[0111a21] 時彌勒大士,及餘八億恒沙菩薩俱舉聲,而歎頌曰:

「從古以來,  未曾見聞,  乃有爾所,
 菩薩之眾,  從地踊出,  住世尊前,
 供奉歸命。  是等儔類,  從何來乎?」

[0111a26] 彌勒即知八億恒沙菩薩心之所念,尋時叉手以頌問曰:

「無央數百千,  於算巨億載,
 不可稱限量,  未曾見菩薩,
 來詣兩足尊,  曷因是何等?
 大通所從來,  其像巨億長,
 一切志強勇,  猛雄為大聖,
 端正可欽敬,  今為所從來?
 世尊一一見,  慧雅諸菩薩,
 眷屬無央數,  猶如江河沙,
 其數超江河,  具足度佛法,
 諸菩薩眷屬,  皆建正覺道。
 如是群英倫,  集會禮大聖,
 具足滿六十,  百千江河沙,
 其數過於彼,  眷屬無思想。
 五百江河沙,  或四或三百,
 或二百江河,  諸營從如是。
 其限復殊此,  或五或復十,
 一一諸眷屬,  世尊大聖子,
 斯眾緣何來,  至于導師所?
 或四三或二,  或一江河沙,
 恒沙數各來,  伴侶悉善學,
 甚多不可限,  除住空中者,
 於億百千劫,  不可卒合聚。
 半江或三分,  或十或二十,
 具足眾立行,  明哲眾菩薩,
 俱住於空中,  其限不可量,
 現別無彼此,  億劫行清淨。
 又無量異部,  眷屬不可議,
 億億復超億,  或有半億者,
 或十或二十,  五四三或二,
 諸雄從眷屬,  無能籌量者。
 身各自修行,  寂寞樂等遵,
 恬怕如虛空,  別來者無限。
 猶如江河劫,  莫能有計者,
 在精舍寂室,  各從其方來。
 一切天神聖,  皆用尊故至,
 諸菩薩雄猛,  何從忽見此?
 誰為彼說經?  誰立於佛道?
 為顯何佛教?  建立何佛行?
 細微各可敬,  普從四方來,
 因明目神足,  大慧忽然現。
 於羸曠世界,  能仁令充備,
 仁賢諸菩薩,  倫黨自然至。
 從生出已來,  未見如斯變,
 願說其國土,  大聖哀盡名。
 十方所從來,  各懷十八法,
 吾未曾得見,  如斯等菩薩。
 我為最勝子,  未曾見聞此,
 今斯若干眾,  能仁願說行。
 菩薩無數千,  百姟難可限,
 諸億千無量,  本為何所處?
 諸菩薩勇猛,  志性不可量,
 如是之等類,  大雄願說之。」

[0111c22] 爾時他方世界無央數億百千姟諸如來、至真、等正覺,普從十方詣能仁如來勸說法者,各各坐于七寶樹下師子之床。是諸如來侍者,各各見諸菩薩無量大會部部變化,從地踊出,各各住立自問其佛:「此諸菩薩大士之等,從何所來,不可計量無有邊際?」時彼諸佛,各各告其侍者曰:「諸族姓子,且待須臾,有菩薩名彌勒,為能仁如來所授決,當逮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自問能仁,如爾所怪,佛為一一分別誼歸,悉靜一心而俱聽之。」

[0112a02] 爾時佛告彌勒大士:「善哉!阿逸!仁者所問極大微妙優奧難量。且聽,且聽!今吾說之。一切菩薩及諸會者,普當堅固,強猛力勢於無上意,當知如來,慧見無底,諸大聖立境界無量,禪定智慧所樂自恣,莫能宣暢而剖判說,方便興化不可限量。」

[0112a08] 時佛頌曰:

「諸族姓子,  皆聽佛道,  今吾所說,
 慧柔和悅。  若明達者,  以為美香,
 如來之慧,  不可思議。  皆當強意,
 普存堅固,  各建立志,  一心平等。
 大聖難值,  愍哀世間,  今當聽受,
 未曾有法。  佛當建立,  仁者諸黨,
 一切無得,  生狐疑心。  導師所詔,
 令無有異,  其慧平等,  安隱無特。
 安住所療,  法甚深奧,  非心所思,
 不可限量。  今當講說,  無極因緣,
 普共聽之,  義何所趣。」

[0112a20] 世尊歎已,告彌勒曰:「班宣一切,阿逸!欲知此諸菩薩大士眾會無量不可思議各各從地而踊出者,昔所不見皆集忍界。吾始逮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時,勸悅斯等立不退轉,使成大道教授化立,族姓開士大士之眾,處于下方而於其中,有所救護讚經諷誦,思惟禪定專察其歸,欣然悅豫樂無為行。諸族姓子,志于恬惔,不存遠近,天上人間常應專修,轉於法輪無為無會,好深神通法樂為樂,志願精進求于佛慧。」

[0112a29] 於時世尊而歎頌曰:

「今此無數,  諸菩薩眾,  不可思議,
 無能限量,  造行億數,  不可限劫,
 殖積神足,  博聞智慧。  吾悉勸誘,
 於大聖道,  今佛一切,  皆授其決。
 斯諸菩薩,  悉佛眾子,  皆為住止,
 於吾國土。  悉捨棄離,  諸所習地,
 一切皆處,  閑居得度。  斯諸佛子,
 所行無為,  精修學習,  奉遵上道。
 斯聰哲者,  在于下方,  今日故來,
 攝護國土。  晝夜精進,  無有逸慢,
 積累德行,  分別佛道,  常行勤修,
 立於慧力,  一切意堅,  而無限量,
 志常勇猛,  思惟法典,  普悉是吾,
 達清淨子。  吾初逮成,  為佛道時,
 在於城中,  若樹無著,  則便講演,
 無上法輪,  勸立其志,  於尊佛道。
 今佛所說,  至誠無漏,  聞佛歎詠,
 皆當信之。  開化發起,  此諸群英,
 從久曩來,  立尊正道。」

[0112b21] 爾時彌勒大士,聞佛說彼菩薩之眾,億百千姟數難計會,心用愕如,怪未曾有,白世尊曰:「云何大聖,處迦維羅衛釋氏王宮為太子時,委國重位眾女之娛,出適道場坐于樹下,得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從來近近甫四十年,而所教化所度無量,乃復爰發諸佛境界,多所勸益所建權慧而不可議。今是菩薩大會之眾,悉皆如來之所開導,部黨部黨眾多無量,久修梵行殖眾德本,供養無數百千諸佛,假使欲計成就已來劫數無限。」

[0112c01] 彌勒又啟:「欲引微喻,譬如士夫年二十五,首髮美黑姿體鮮澤,被服璨麗端嚴殊妙,常懷恐懼見百歲子。其父謂言:『族姓子來,爾則我子。』其百歲子謂二十五歲人:『是我之父。』父則察知口自說言:『是我之子。』如是世尊!世俗之人所不信者,而令得信。佛亦如是,成佛未久,今有若干億百千數,久修梵行長夜遵倚在於道慧,勸進現在無量之眾,曉了坐定起立方便,成大神通聰明智慧,住于佛地習佛慧誼,於世希有,建大聖力。世尊往古,亦復教化于斯品類,誘導建立於菩薩地,當成無上正真之道致諸正覺,悉行方便所作已辦。今我以受信誓誠諦,探暢既往斷析此誼。其唯如來,新學菩薩心懷猶豫所不及知,如來滅後聞是經典,終不信也。以有猶豫不遵此法,亦不勸樂,當獲罪釁。善哉!世尊!現說此誼,其有狐疑於斯典者,當來末世諸學大乘,設使聞者令不沈吟。」

[0112c19] 於是彌勒大士,於世尊前歎斯頌曰:

「譬如有人,  現生老子。  能仁至聖,
 棄國捐王,  生於城中,  而得佛道。
 導師近爾,  布屬尠少,  今此諸樂,
 不退轉子,  無數億劫,  行救大眾,
 神足之力,  住不可動。  學智慧強,
 靡所不入,  今來至斯,  在所開通。
 如水蓮華,  悉無所著,  威神尊重,
 志超於世。  住立恭肅,  一切叉手,
 諸菩薩眾,  如是色像。  為如之何,
 誰當信此?  惟願大聖,  加哀示現,
 剖判分別,  如審諦誼。  譬如有人,
 而為士夫,  年既幼少,  髮美且黑,
 其人年歲,  二十有五。  而能產生,
 百歲之男,  養育澡洗,  隨時衣食,
 是我等父,  而為最勝。  一切世間,
 無有信者,  幼稚年少,  而生斯子。
 如是世尊,  我等無失。  無數菩薩,
 如來集會,  心強智慧,  又無所畏,
 無數億劫。  所學審諦,  志懷明哲,
 其目通達,  威神巍巍。  顯現端正,
 而勇意猛,  曉了法律,  為雄導師。
 所見諮嗟,  而竄山巖,  靜行無為,
 如虛空界,  悉無所著。  禪定精進,
 為安住子,  而心志求,  於此佛道。
 而何所人,  當信此言?  若於導師,
 滅度之後,  吾等於此,  而無狐疑。
 佛前目覩,  則聞菩薩。  於是之處,
 初學罔然,  將無菩薩,  歸於惡道。
 云何勸發,  化斯等倫?  惟願世尊,
 覼縷解決。」◎

◎正法華經如來現壽品第十五

[0113a23] 爾時世尊,普告菩薩大眾,三舉聲詔:「諸族姓子,悉當信佛誠諦至教,勿得猶豫。」

[0113a24] 時會菩薩、彌勒大士,具餘之眾,咸皆叉手白世尊曰:「惟願大聖,分別說之,我等悉信如來所詔。」諸菩薩白佛而亦至三。

[0113a27] 於是世尊,見諸菩薩三稱勸助欲令佛說,佛告諸菩薩曰:「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僉曰:「受教佛言。」

[0113a29] 「族姓子,如來建立如是色像無極之力,諸天、龍、神、阿須倫、世間人,各自知之各自念言:『能仁世尊從釋氏土,棄國捐王行至江邊,就于道場坐於樹下,逮得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又吾在昔,從無數億百千那術姟劫以來,已成至真等正覺矣。譬有無數五百千億佛世界,所有土地滿其中塵,若有士夫舉取一塵,過于東方不可計會億百千姟諸佛國土,乃著一塵,如是次取越爾所國土,復著一塵。如斯比類,取無數五百千億佛界所有土地一切之塵,一一取布著諸佛國,悉令塵盡。於諸族姓子意中云何?有能計數此諸佛國,思惟籌算,寧知者乎?」

[0113b13] 彌勒、大會諸菩薩眾,悉白佛言:「無能計者。天中天!所以者何?諸佛世界甚多無量不可思議,非心所及,假使一切聲聞、緣覺處賢聖慧,不能思惟知其數者,唯有世尊大聖之慧,乃能知耳,餘無能及。正使我等不退轉地諸菩薩,尚不能知,此諸佛世界不可限量,難得邊際。」

[0113b19] 於時世尊告大眾曰:「今吾宣布詔諸族姓子,如彼士夫取無數五百千億佛界中塵,舉一塵過于東方不可計會億百千姟諸佛國土,乃著一塵,如是次取,越爾所國土復著一塵。如斯比類,取無央數五百千億佛界所有土地一切之塵,一一取布著諸佛國,悉令塵盡。吾逮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已來,其劫之限,過於爾所塵數之劫。諸族姓子等,見吾於此忍界講法,復在他方億百千姟諸佛世界而示現,皆悉稱吾為如來、至真、等正覺。錠光如來,以諸伴黨若干之數而現滅度。諸族姓子,吾以善權方便,演說經典,現無央數種種瑞應。

[0113c03] 「又如來悉知一切群萌,往來進止諸原根本,悉觀其心而隨示現,各為名號,亦不滅度而說泥洹,順諸眾生瑕穢善惡,則為解演若干種法。諸族姓子,見無數品心性各異,所行不同德本淺薄,多所壞破而不信樂,故為說言,告諸比丘:『這度終始方今出家,成平等覺從來未久,甫乃逮得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

[0113c10] 「又如來成佛已來甚久,故佛說言,得佛未久。所以者何?欲化眾生故。諸可說經皆已度脫,所可講詔自現其身,為一切故建示所行,皆為天人喜造罪福,以故如來諸所講演,皆實至誠非是虛妄。如來皆見一切三界,隨其化現亦無所行,亦復不生亦不周旋,亦不滅度不實不有,亦不本無不知不爾,亦無虛實亦不三界。如來所行不見三處,如來普觀一切諸法,在於某處不失諸法,一切所說至誠不虛。眾生苦惱不可稱限,行若干種志性各異,思想諸念各各差別,欲令眾生殖眾德本,故為分別說若干法。又如來所當作者皆悉作之,現這得佛,成平等覺已來大久,壽命無量常住不滅度。

[0113c23] 「又如來不必初始所說,前過去世時行菩薩法,以為成就壽命限也。又如來得佛已來,復倍前喻億百千姟,然後乃於泥洹而般泥曰。所以者何?為眾生故而教化之,故而示現行來久遠。為無德類離於福祚,為貧窶行著於愛欲,纏諸見網而自覆蓋,驅馳不定,如來故為現,發忨忨疾獲之想,不起懈怠難得之慮。如來善權告諸比丘,勤苦作行乃得佛道,誠諦不虛。以諸眾生從無央數億百千姟,乃見如來,以其怱怱所作不當故,恇汲恇汲無寧息故,言法難值、如來難遇聞見,是已怪之難及興難遭想,悲喜孜孜知佛希有,便多發意,樂在閑居而行精進。這不見佛而懷渴仰,見如來已,歡喜稽首造眾德本,其不滅度者教令滅度,開化黎庶。緣是如來出現,說經而宣斯言,誠諦不虛。

[0114a11] 「譬如士夫而為醫術,聰明智慧工巧難及,曉練方藥知病輕重藥所應療,多有兒子若十至百,其醫遠行諸子皆在,不解誼理、不別醫藥、不識毒草,被病困篤皆服毒藥,毒藥發作悶愊反覆。父從遠來,子在城中腦發邪想。父見諸子被病,起想這見父來,悉皆喜悅白言:『父來,安隱甚善,我等自為食,任信他言而服毒藥。惟願大人救濟我命。』時父見子遭苦惱患婉轉在地,尋勅從人持大藥來。藥色甚好味美且香,和合眾藥與諸兒子,而告之曰:『速服上藥甘香芬馥。假使諸子時服此藥,其毒消滅病得瘳除,身體安隱氣力康強。』諸子不隨顛倒[怡-台+龍]悷想者,見藥嗅香,嘗知其味,尋便服之,病即得愈毒藥消滅。子性悷者,不肯服之。毒藥除者,皆白父母:『與我等藥,病悉瘳愈,而蒙安隱。』其邪想者,不肯服也,得見藥色不憙香味。父醫念言:『今我此子愚冥不解,志性顛倒不肯服藥,病不除愈或恐死亡。寧可以權飲諸子藥。』則設方便欲令速服,便告諸子:『今我年老羸穢無力,如是當死。汝輩孚起,若吾命盡,可以此藥多所療治,服藥節度汝等當學,假使厭病欲得安隱,宜服斯藥。』教諸子已捨詣他國,猶如終沒。諸子聞父潛逝發哀,啼哭悲哀不能自勝:『我等之父智慧聰明,慠不服藥今者薨殪。』兄弟孤露思慕慇懃,乃自剋責存不順教,甫便遵崇父之餘業,諦觀眾藥形色香味,自當攻療不可輕戲,尋便服藥深自消息,病即除愈。時父見子服藥病愈,便復還現。」

[0114b11] 佛語諸族姓子:「如是醫者善權方便,令子病愈,寧可誹謗,彼醫所處為不審乎?」

[0114b13] 諸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不也。安住!」

[0114b14] 佛言:「吾從無數不可計限億百千劫,發無上正真道意,懃苦無量每行權便,示現教化發起群生。其父醫者,謂如來也。諸兒子者,謂五道生死人也。父他行而不在者,謂如來未出於世。諸子入城服毒藥婉轉者,謂在三界三毒所縛,婉轉五道不能自濟。父聞來還,謂佛如來行大悲哀,見三界人,或流五趣不能自出,故現世間,廣說經法開化黎庶。服藥病愈,謂發無上正真道意,立不退轉無所從生,或得聲聞、緣覺乘,不至究竟。視藥形色香味不肯服者,謂六十二見諸墮邪者。見父年老留藥教子捨之去者,謂諸黎庶疑受道教,故現滅度,留諸經法以教後世,四輩弟子諷誦學問,思佛功德發大道意,或得羅漢或得緣覺,佛見如是復還出世,一切眾生皆是吾子,諸族姓子,如來行權非徒虛妄。」於是世尊,欲重解誼顯揚其事,而歎頌曰:

「不可思議,  億百千劫,  欲得限量,
 莫能知數。  得佛已來,  至尊大道,
 常講說經,  未曾休懈,  勸助發起,
 無數菩薩,  皆建立之,  於佛道慧。
 無數億劫,  開道眾生,  億千姟數,
 不可思議,  而為示現,  立于滅度,
 以教化誼,  導利眾生。  用權方便,
 而現滅度,  故為眾人,  演斯法典。
 吾已自立,  一切黎庶,  分別群萌,
 於彼之誼。  其心顛倒,  而不覺了,
 欲立是等,  佛宣暢說。  設見於佛,
 滅度之後,  以若干物,  而用供養,
 又覩吾沒,  愁悒憂慼,  若復見佛,
 歡喜踊躍。  假使質直,  說至誠言,
 眾生之類,  朽棄身體,  然後如來,
 合集眾音,  能自示現,  顯大佛道。
 而於後世,  分別此語,  吾在于斯,
 不為滅度。  比丘欲知,  佛權方便,
 數數堪忍,  現壽於世,  及與異人,
 眷屬圍繞,  因而宣揚,  於尊佛道。
 諸賢得聞,  佛出世間,  又復導師,
 餘國滅度,  觀察眾生,  愁憂懊惱,
 倉卒不見,  其身相好。  望想飢虛,
 欲得見佛,  然後乃為,  分別經典。
 不可思議,  億百千劫,  吾常建立,
 如此像誼。  佛來至於,  靈鷲之山,
 自然床座,  無量姟數。  設使眾生,
 見是世界,  水火災變,  劫燒天地。
 當斯之時,  吾此佛土,  具足微妙,
 柔軟安雅,  歌舞戲笑,  無量安隱,
 講堂精舍,  樓閣室宅,  校飾莊嚴,
 皆以七寶,  藥草樹木,  華實茂好,
 自然雨華,  心華眾色,  以散於佛,
 及弟子上。  諸人皆坐,  館室雷震,
 或復好樂,  發道意者。  吾之國土,
 建立常然,  餘人有見,  劫如燒盡。
 覩其世界,  火甚可異,  本以權便,
 示現斯變。  如來諮嗟,  無央數億,
 佛之法尊,  其為若茲。  眾生品類,
 不肯聽聞,  然而憙造,  殃釁之罪。
 假使人民,  柔軟中和,  其時佛興,
 出于人間。  已見世尊,  經法所詔,
 則為顯揚,  清淨誼理。  佛來為人,
 分別誡誨,  說斯所造,  往返之事。
 假使如來,  久久而現,  然後乃為,
 講是經典。  吾智慧力,  聖達光明,
 如是所見,  不為薄少。  前世所行,
 無量劫數,  慈心之品,  平坦無求。
 智慧明者,  無得狐疑,  棄捐猶豫,
 勿懷結滯。  所當列露,  未曾班宣,
 佛今散告,  無復餘誼。  如醫所建,
 善權方便,  開闡分別,  示子方術。
 現衰老死,  其身續存,  神變音聲,
 不終不始。  受諸等友,  而自由用,
 世吼療治,  眾生之病。  開導癡騃,
 令離愚冥,  而現泥洹,  亦不滅度。
 何故慇懃,  欲得現已,  人常闇弊,
 使意信樂,  以放逸故,  墜墮三處,
 其心踊躍,  欲令覺了。  如來所詔,
 常以知時,  為其眾生,  而行智慧。
 以何方便,  而受道法?  何因令獲,
 從佛經教?」

[0115b07] 世尊說是如來壽限時,則無央數不可思議眾生,皆獲利誼解脫至道。
貼文者 : : hui

正法華經卷第八 - 2023-12-14 11:19:20

正法華經卷第八


御福事品第十六

[0115b16] 爾時世尊告彌勒大士:「阿逸!欲知今佛說此如來壽限經典之時,六十八億那術百千江河沙等諸菩薩,逮不起法忍。二千江河沙菩薩大士,皆得總持。如一佛世界塵數菩薩大士,逮得無礙辯才總持。復有如千佛世界塵數億百千姟菩薩,得不退轉總持;復有如千佛世界塵數菩薩大士,聞是經典,轉不退轉法輪。復有如中千佛世界塵數菩薩,逮得無垢大聖分別而轉法輪。復有如佛小千世界塵數菩薩,聞斯經典,逮得八生住,當成無上正真道。復有如四天下塵數菩薩大士,聞斯法已,得一生補處,當成正覺。復有如八佛世界塵數黎庶,聞是經典,悉發無上正真之道。佛這說斯諸菩薩大士,尋則建立,應時虛空雨諸天華,意華及大意華,紛紛如雪,以散無數百千世界億百千姟諸佛世尊,故來垂恩坐師子床七寶樹下,及能仁大聖上,其無央數不可稱限,諸滅度佛并多寶佛身,地即大動,及雨一切諸菩薩上。又雨四種栴檀、雜香蜜香、一切諸香,從虛空墮。虛空之中發大雷音,深柔軟音自然妙響,千萬瓔珞若干琦珍,明月珠寶如意之珠,諸珠瓔珞,皆於空中垂下如幡,無數香爐在於空中自然香出。復有無數百千寶蓋自然來至,一一寶蓋各各普覆一一佛上,上至梵天,諸菩薩眾在於空中,執蓋而侍億百千姟諸如來左右。於是彌勒而讚頌曰:

「安住令聞,  未曾有法,  本來未甞,
 見此明光。  廣大極遠,  不可限量,
 如向所覩,  無能思議。  今日我已,
 所聞經典,  面觀安住,  現分別說。
 建立眾生,  億百千數,  大聖導師,
 於世殊特,  不退轉輪,  住於佛道。
 或有得立,  執攬微密,  或有得處,
 無限之誼,  億百千數,  總持之要。
 欲有限量,  及思惟者,  有所建立,
 并越度生。  或有二住,  及八住者,
 當得佛道,  所度無量。  或有學者,
 超越千四,  或有至三,  或於二住。
 緣從導師,  聞是經典,  當得佛道,
 顯第一誼。  或有建立,  一生補處,
 成諸通慧,  遊於諸有,  聽省於斯,
 大聖所說,  有成果證,  無有諸漏。
 猶如八佛,  國土諸塵,  其欲數者,
 限量如此。  若有黎庶,  億數聽經,
 聞是皆發,  殊勝道意。  無極大仙,
 造德若斯,  分別演說,  立真諦地。
 無量諸身,  不得稱限,  譬如虛空,
 無有邊際。  諸天所雨,  無數億華,
 不可計量。  天子億千,  帝釋梵天,
 如江河沙,  其來至此。  無數億千,
 雜香妙香,  供養安住,  蜜香上香,
 而已散佛,  專己作行。  猶如飛鳥,
 普來供散,  安住如來。  上虛空中,
 自然雷震,  柔軟音聲,  暢深妙法。
 億百千天,  俱共歌頌,  明月珠寶,
 自然下降。  自然諸香,  而為芬薰,
 七寶寶瓶,  億百千姟,  羅列虛空,
 如鴈飛行,  供養大聖,  威神之尊。
 諸蓋億姟,  不可限量,  廣大周匝,
 七寶嚴飾。  聰明智慧,  諸菩薩執,
 身形高長,  上至梵天,  微妙姝好,
 威光巍巍,  幢幡綺麗,  供養上佛。
 諮嗟眾聖,  億千讚誦,  心懷踊躍,
 敬安住名。  所在向方,  尊未曾有,
 見若干種,  諸異導師,  而普示現,
 壽命之限,  今此眾生,  悉觀喜悅。
 其誼廣普,  至于十方,  導師音聲,
 靡不達至。  飽滿眾生,  億百千數,
 曉了道意,  具足莊嚴。」

[0116a28] 爾時世尊告彌勒曰:「其聞如來所現壽命所說經法,發意頃生快心篤信者,所得功德不可稱量。譬如族姓子、族姓女,欲得無上正真道,奉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五度無極,八億百千劫;不如族姓子、族姓女,聞斯如來壽命之限,發意之頃歡喜信樂,而不狐疑若干種行歸一道者,欲知功德,勝于八億百千劫行五度無極,百倍千倍萬倍億億倍巨億萬倍,福不可譬,無以為喻。」

[0116b07] 佛言:「阿逸!族姓子、族姓女聞斯經法,一發意頃歡喜信者,則為堅住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

[0116b09] 佛時頌曰:

「若一切遵修,  行五度無極,
 志慕求斯慧,  意存佛上道。
 設於億千劫,  具足八前劫,
 而布施諸佛,  數數及聲聞,
 供養諸緣覺,  菩薩億千姟,
 奉進諸飲食,  衣服床臥具,
 榻蓆及屋室,  皆以栴檀香,
 園觀平等足,  為施經行處。
 如是布施已,  若干種無數,
 於億百劫中,  用求尊佛道。
 又復護禁戒,  信喜稽首佛,
 明立無所犯,  猶得佛慧故。
 復次順忍辱,  住於調定地,
 志尊無所限,  忍無數罵詈。
 設覩卒暴者,  住慢而自大,
 志能忍彼等,  以求佛道故。
 常慇懃精進,  寬弘心堅固,
 意念餘思想,  遊至億佛土。
 若處於閑居,  欲棄于睡眠,
 其人億劫行,  常習于經行。
 欲比無等倫,  億千劫禪定,
 加復八千億,  而行專一心。
 志願上佛道,  欲得諸通慧,
 具足定無極,  一切禪寂然。
 諸所造福德,  合會而聚集,
 億百千劫中,  如前所諮嗟。
 若男子女人,  其聞佛壽限,
 一時歡喜信,  此德為最上。
 當棄捐猶豫,  諸著思想事,
 信樂大法誼,  其福為若斯。
 若菩薩求道,  尊奉億劫載,
 是聞不為聞,  聽佛壽無量。
 當已頂稽首,  如是像類人,
 然後將來世,  度脫億數人。
 如能仁世尊,  釋師子大人,
 坐於佛樹下,  而演師子吼。
 吾今所以來,  眾生所供敬,
 處於佛道場,  說壽亦當然。
 志性悉具足,  其人博聞持,
 所說諦化人,  則無有狐疑。」

[0116c22] 佛復告阿逸:「其有聞說如來壽經者,入中受持分別曉了,其得福德不可稱限。即過於彼若干億劫奉五度無極,上至于佛慧,所當示現,所當奉行。復次,其聞是經,即持書寫已,載於竹帛供養奉事,散華燒香、搗香雜香、繒綵幢幡,麻油燈香、油燈醍醐燈,其福過彼甚多無數,當致如來慧見之事,猶如阿逸。彼族姓子,設得聞斯如來壽限經,其心質直歡喜信者,以是情性當觀此相,即當知之,以見如來在靈鷲山說是經時,與諸菩薩眷屬圍繞聲聞之眾,於斯佛土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平等忍辱,地為紺琉璃紫磨金色,八種交道七寶行樹,若干種億屋宅居室,諸菩薩眾於其中止。

[0117a06] 「阿逸!欲知彼其人心常而質直安悅信者,以是色像知其相行,曾見佛會。又如來尊,悉見彼人心所信樂。如來滅度後族姓子女,聞此經卷亦不誹謗,歡樂受持,則為如來所見擁護。其族姓子,超於興起為佛塔廟,起於建立精舍講堂,超於瞻視比丘疾病,而給醫藥供養之具。所以者何?是等族姓子,以為具足興立塔廟,起七寶寺上至梵天,悉為供養一切舍利。其佛塔寺周迴無限,普盡地際懸眾寶鈴,無上之藏諸舍利廟,供養華香雜香搗香,寶蓋幢幡伎樂歌頌,若干種香,天上世間所有珍琦,天華天香及天伎樂,空中雷震暢發洪音,鍾磬大鼓、箜篌樂器、簫成琴瑟、鐃鏡若干,柔軟哀聲歌舞節奏,調合剋諧,無數億百千劫供養奉侍,諸度無極皆悉充備。

[0117a21] 「佛滅度後其有得聞此經典者,持讀書寫若分別說,福勝無量。修慈愍哀廣普受持,講堂精舍床榻錦繡敷具,令比丘眾頓止其中,園觀華實明月珠寶,經行諸坐飲食供養,病給醫藥一切施安,悉令具足,其床榻腳若干種寶,微妙顯好上至梵天,幡蓋校飾,勸助福故,稍稍轉具而滅除罪,靡不粲麗。五體精進而在閑居,積累功德,無數巨億百千劫中,稱揚其名,一切莊嚴威神巍巍,皆悉彌普。」

[0117b01]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若起七寶寺,  上至于梵天,
 華香及伎樂,  幡蓋悉供養。
 諸床臥之具,  飲食細供饍,
 病瘦給醫藥,  寶床若干品,
 入微妙莊嚴,  上至于梵天,
 普校飾佛土,  勸助兼備足。
 五事勸閑居,  咸興變億數,
 一切人所樂,  微妙施最勝。
 供事悉具足,  鮮潔華幢幡,
 以此為衣服,  數數如雷震,
 眾伎柔軟悲,  以供養舍利。
 香油為然燈,  分布圍周匝,
 其有持此經,  於亂講說法,
 以為具足辯,  斯若干供養。
 無數億屋室,  皆以栴檀作,
 講堂三十二,  極高無有極,
 悉敷諸座具,  隨所欲飲食,
 如是億百千,  供珍妙餚饌,
 園觀及經行,  華布遍其地,
 覆蓋具無量,  采畫若干像,
 用供養眾僧,  其持是經法,
 目前辦斯已。  如來滅度後,
 若讀誦寫經,  歡喜如信樂,
 其得福無量,  超餘福之上。
 其有人書寫,  淨潔令安諦,
 當供養經卷,  華香普芬薰,
 常當然燈火,  香油為錠鐐,
 所生輒歡喜,  數上思夷華。
 其人奉經卷,  供養當如是,
 得福甚眾多,  其限不可量。
 譬如虛空界,  其限不可得,
 十方之無量,  其福比如是。
 何況能復加,  常施於安隱,
 奉戒行禪思,  而在燕坐行,
 無瞋不惡口,  恭敬立思惟。
 比丘尼常當,  謙恪不自大,
 智慧如明月,  問智者不恐,
 次第順分別,  意懷愍得佛。
 假使如是像,  持殊勝經者,
 其人功德品,  不可得限量。
 設使人見此,  如是像法師,
 當持此經卷,  奉敬加供養。
 假使有人,  以天華香,  用天寶蓋,
 而以覆陰。  當以首頂,  禮其人足,
 常想念之,  如來最勝。  爾時見者,
 作是思惟,  而當求索,  樹王之下。
 當覺成佛,  所在供養,  為饒利益,
 諸天世間。  假使住立,  若處安坐,
 所在經行,  其德如是。  臥在床榻,
 若著衣服,  而常講演,  斯如來經。
 於時士夫,  於此經卷,  興若干種,
 顯諦微妙。  世尊導師,  所說至誠,
 以無數珍,  而供養者。  如吾所歎,
 所有土地,  則為佛身,  於彼經行。
 佛聖於中,  如坐座上,  覺了所在,
 遊居之處。」

正法華經勸助品第十七

[0118a02] 爾時彌勒大士白佛言:「其有聞是所說經典,得何福祐?」

[0118a03] 以偈頌曰:

「大雄若滅度,  其有聞是經,
 省之即勸助,  為得何福祐?」

[0118a06] 於是世尊告彌勒曰:「如來滅度後其有聞是所說經者,若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男子女人、大小眷屬,聞已勸助,於眾會中宣轉為人說,若在屋宅若在露處,若在閑居郡國縣邑,所當作為如所聞經,如所受得住彼力勢為人解說,若為父母宗室歎詠,聞大士言亦讀代喜,所可聞知展轉相傳,不見法師威容色貌,若轉學者代之勸助,以是因緣所興方便,使五道人有五蓋者通得相見,各以所聞轉相勸化,聽我所說勸助之福,所聞法師經法功德。族姓子女,無所千載四域天下,六趣群生未盡羅網,有色無色,有想無想,不有想不無想,有足無足,兩足四足多足,諸天人民,或有一人欲求功德,隨此眾生所欲樂喜,已所愛重極上微妙供養之具滿閻浮利,為一一人廣大布施,隨其所欲,屋宅金銀、水精琉璃、珊瑚虎魄、車璩馬瑙,象馬車牛眾寶合成,無央數歲恣所求索應意備足,供養飲食無所乏少。中自念言:『年朽力弊,心用疲殆,豈可化入如來法律,以佛所詔用誨眾生?』尋如所念,以律檢非導之典教,黎庶一時俱履道跡,往來不還無著得證,諸漏以盡禪定具足,威神巍巍得八解門,一心不亂。於阿逸意云何?彼時士夫所建福施,有能思惟限量者乎?」

[0118b01] 彌勒答曰:「甚多不可貲計,乃能安慰無量眾生,供足所乏加復立志,於無著證。」

[0118b03] 佛告阿逸:「今故語仁,宣布四遠。如彼士夫興大布施,供給無數四域群生,立無著證。」

[0118b05] 佛言:「其聞是經一句一偈,勸助代喜,福過彼人所布施上。一句一頌勸助功德,不可稱限,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億百千劫,不可計量無以為喻;何況目見於此經典,耳聽代喜德難計會。假使有人欲聞斯經,若入精舍所至到處,若入縣邑若住若坐,一時得聞此經法者,若再反聞所在專精,現在生處所獲福祐,常得自然無數珍寶,宮殿精舍床榻坐具,象馬車乘安雅無量,說經進止若住若坐,息心天王就擁護之,不遭罪患,釋梵四天翼佐營衛,轉輪聖王近師子座。設族姓子唱言:『有經名《正法華》,真可奉敬宜共聽受。更相請命,若辭泥雨設懈不行。』若得斯須暫聽聞者,則解罪福善惡報應,便得德本當獲總持,與諸菩薩世世相隨,在在所生聰明智慧,億百千世體常香潔,不墮惡趣不與賊害,兵刃共會無有邪心,面色光潤生賢善家,見者歡喜無憎惡者,不盲不聾鼻不偏戾,亦不塞齆不瘖不瘂,不禿不跛不瘺不癖,不愚癡不短不長,不柔不剛不白不黑,面不痿黃,身體完具姿顏端正,色如桃花人所愛敬,心性仁賢口言辯慧,疾逮禪定如來法教,欲覲諸佛如願即見世尊正覺,當學此經。」

[0118b28] 佛語阿逸:「且觀其德,若有一人,一反聞名勸助代喜,乃獲此福。何況有人,專精聽受供養思惟,而復具足為人說者!」

[0118c01] 爾時世尊,而歎頌曰:

「最後若有,  值是經卷,  假使逮得,
 一頌之說,  聽采其誼,  心喜勸助,
 其人功德,  不可限量。  設令有人,
 獨能施與,  常給眾生,  億千姟數,
 如佛向者,  所現譬喻,  令無數劫,
 皆得飽滿。  於時丈夫,  覩面色變,
 頭白齒落,  年老朽耄。  斯群生類,
 將無終沒,  我欲教化,  使入道法。
 其人最後,  以法教喻,  為分別演,
 無為之地。  一切五道,  猶如芭蕉,
 速令逮及,  於滅度事。  一切眾庶,
 皆聽受經,  而從士夫,  親近諮請,
 制伏其心,  皆使無漏,  一時之頃,
 得無著證。  若聞一偈,  代是勸助,
 所得功德,  出彼無量。  各各所施,
 一一分別,  一頌之德,  難計難限。
 倉卒得聞,  講一頌者,  莫能限量,
 動無崖底。  其人得福,  無數如是,
 何況現在,  面自啟受。  假使有人,
 來至眾會,  一反聞經,  歡喜踊躍,
 從億百千,  諸姟劫數,  是法難值,
 亦難曉了。  若今有人,  還及彼土,
 須臾得聞,  於斯經卷,  且當聽是,
 所獲果報,  在在所由,  無有大病。
 世世所生,  舌無有患,  牙齒堅固,
 未曾墮落。  初不凶害,  除諸危殆,
 及邪反戾,  父母賢良。  所立巧便,
 壽命常長,  未曾生盲,  目亦不冥。
 鼻耳姝好,  無有缺減,  脣口雅妙,
 面常鮮潔。  常為眾人,  所見愛敬,
 口氣芬馥,  無有臭穢。  形體常香,
 如青蓮華,  其薰流布,  無所不周。
 若居堂室,  行至精舍,  所到之處,
 有聽斯經。  須臾之間,  還知聞者,
 熙怡喜踊,  在邊啟受。  其人儀體,
 獲致安隱,  殊妙車馬,  則用躬迎。
 若復乘于,  賢善象車,  所在遊得,
 若干種寶。  常復獲逮,  上妙瓔珞,
 數百千人,  悉共發意。  住造其所,
 所說法果,  則為講斯,  清淨教誨。
 清淨法故,  所建鮮明,  得為天帝,
 梵天床座。  速疾逮致,  轉輪聖王,
 長處眾會,  敷演經誼。」◎

正法華經歎法師品第十八

[0119a18] 爾時世尊,告常應時菩薩大士:「若族姓子、族姓女,受是經典持讀書寫,當得十眼功德之本八百名稱,千二百耳根,千二百鼻根,千二百舌根,千二百身行,千二百意淨,是為無數百千品德,則能嚴淨六根功祚。彼人若令眼根清淨,而以肉眼覩諸所有,滿三千大千世界諸味石蜜叢樹,下至無可大地獄中,上至三十三天,一切普見悉能攝取,故曰肉眼。若有眾庶生其中者,皆悉見之,咸曉了知罪福所趣。」

[0119a27] 於時世尊而歎頌曰:

「其執此經卷,  勇猛處眾會,
 所說不怯弱,  旦聽斯名德。
 八百諸名稱,  清淨目明朗,
 若已離諸垢,  其目所覺普。
 彼則以肉眼,  而從父母生,
 覩諸佛世界,  普見超神仙。
 諸山須彌山,  又覩于鐵圍,
 并諸陵丘阜,  而復察大海。
 默正住一處,  普瞻靡不達,
 下至無可獄,  肉眼為若此。
 尚未獲天眼,  亦不曉了知,
 肉眼之境界,  根且覺輕便。」

[0119b11] 佛復告常應時菩薩:「若族姓子、族姓女,說是經典,若為異類聲聞乘說者,則便逮得千二百耳名稱,聞三千大千世界周匝,下至無可大地獄,上至三十三天,超外神仙。所謂聞者,象聲馬聲牛聲、伎樂聲車聲、啼哭聲愁歎聲、鼓聲鍾聲、歌聲舞聲戲笑聲、男聲女聲、幼僮聲僮女聲,風聲奇妙聲,正法聲非法聲,樂聲苦聲、力聲志性聲、柔聲麁聲,天聲龍聲,鬼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聲,火聲、水聲、地中聲,比丘聲、聲聞聲、菩薩聲、如來聲,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聲,內外通徹一切清淨,以肉耳根,悉聞眾生所說聲,尚未得天耳而悉普聞,曉了萌類諸聲,亦不思惟觀察,黎庶本末所由。又耳悉聞,亦不求索一切音聲,又而順聞巍巍如是。常應時菩薩大士未得天耳,而耳所聽乃如斯也。」

[0119b26] 佛說此已欲重解誼,從後頌曰:

「鮮潔總攝,  若干品類,  清淨之耳,
 千有二百。  於是世界,  以是聽省,
 聞其音聲,  無有遺餘。  有六情者,
 則而聽聞,  車牛諸乘,  象馬音聲,
 拍手擊鼓,  悲好音聲,  鐃鈸梢拂,
 亦復如是。  伎樂柔和,  其音殊好,
 雖在於彼,  無所染著。  聞無數人,
 諸可講說,  彼人等倫,  所喜分別。
 皆聞諸天,  天耳所聽,  常而降伏,
 甘美柔和。  男子女人,  諸啼哭聲,
 童男童女,  所可作為,  哀鸞之音,
 及赤[口*(隹/乃)]鵶,  鵁鶄鴛鴦,  及與鸚鵡,
 其有捿持,  於山林者,  悉得聽聞,
 斯類音聲。  地獄之中,  勤苦毒痛,
 悲哀嚾呼,  所酷苦響,  思想飯食,
 所至求索,  興作發起,  所出音聲。
 諸阿須倫,  居在於海,  諸響暢逸,
 而各各異。  於時法師,  停住於此,
 有語言者,  尋則普聞。  畜生餓鬼,
 勞飢渴聲,  各各講說,  或鳴或吼。
 彼時法師,  默如立斯,  則得聽聞,
 若干音聲。  其梵天上,  所居諸天,
 光音天上,  善究竟天,  及餘奇特,
 各各異聲,  法師普得,  悉聞此響。
 在安住世,  而出捨家,  諸比丘眾,
 諷誦所行,  分別現說,  他人志性,
 法師悉聞,  是等說經。  諸菩薩眾,
 處斯境界,  所可諷誦,  為他人說,
 可集結誼,  以為經典,  悉得普聞,
 若干種音。  其佛世尊,  為人御法,
 而為眾生,  說無數經,  獨在樹下,
 悉得聽聞。  因其菩薩,  能持此經,
 一切三千,  是佛國土,  無數眾生,
 音聲暢逸,  若在室中,  或復處外,
 所言麁細,  悉普聆摻。  悉聞一切,
 群萌音響,  於諸音聲,  亦無所著。
 處處悉知,  他人表裏,  其耳清淨,
 聰徹如是。  斯人常未,  得天耳光,
 適覩因緣,  尋能即聽。  於時法師,
 功德如是,  學斯經卷,  名稱若茲。」

[0120a10] 佛復告常應時菩薩:「若族姓子、族姓女,有持是經卷分別說者,若復諷讀書著竹帛,得八百功德諸根堅固鼻根清淨,以是鼻根,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諸香,皆得普聞。柔軟香須曼香生香,傅飾鬚香思夷華香,青蓮紅蓮黃蓮白蓮,若干樹木果實薰陸香,蘇合香華香,栴檀香木榓香,青木榓香種種眾香,百千殊品處處生者,諸質朴香人所嗅香,男子女人童男童女香,皆自聞,御己身之香,象馬六畜飛[狂-王+禽]走狩香,諸樹木香,諸樹木間含血品類香,諸妖魅香,至誠香天上香,比陀美香,晝度樹香,意香大意香,柔軟香,諸天香天宮香,帝釋身香,知所生處,於講堂上鼓樂弦歌,所當修設諸大法則,為忉利天諸天說法,從地踊出自然生者,歌戲利誼天玉女香,童男童女香,以是因緣,假生梵天諸天子等,諸大天人大梵身香,其香各各從身流出諸天雜香無數百千,其名各異。聲聞、緣覺、菩薩大士、如來遊居所開化香,其法師者於此間住,所去殊遠不到其前,亦不近邊不往就嗅,悉聞彼香不愛不求,亦不思念亦不乍香,而嗅知氣以一心住,在於眾會,悉分別說如是諸香,心亦不著無所慕求。」

[0120b04]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其人鼻根,  清淨如是,  若干種香,
 所聞甚多。  於是世界,  一切所有,
 諸所可生,  香香甚好。  又有諸形,
 華殖之香,  栴檀諸香,  種種異品。
 其諸香實,  各各異類,  微妙好薰,
 眾木榓香,  男子女人,  童子女類,
 其心頓處,  各各異品。  人間所生,
 諸香參差,  在在茲殖,  青蒼雜遝。
 又知大國,  轉輪聖王,  所據柔仁,
 自由力強。  於彼所有,  難縷字名,
 眾眾異香,  皆分別之。  財物珍寶,
 若干甚多,  藏去著之,  於何所地,
 有玉女寶,  及餘珍異,  時彼菩薩,
 悉曉了香。  是等體著,  所有瓔珞,
 珠環莊嚴,  衣被端正,  或時在座,
 若復床臥,  以香塗身,  菩薩悉知。
 歌戲娛樂,  一切神足,  明哲智者,
 鼻力悉聞。  若有奉持,  此經善訓,
 以快妙香,  及麻油香,  若干種類,
 及華實香,  所在安住,  又嗅悉知。
 其於某處,  有此眾香,  悉能分別,
 若干種香。  而於山巖,  中間所有,
 無央數種,  栴檀華香。  又復人民,
 諸所有香,  居止于彼,  一切了知。
 若轉輪王,  所可愛喜,  或有潛處,
 在于海中。  若於地內,  所生蟲蛾,
 明者皆練,  此輩眾香。  知阿須倫,
 妃后子女,  并及臣民,  皆分別識。
 阿須倫王,  歌舞戲笑,  其鼻悉嗅,
 如是果報。  若於曠野,  四繳道中,
 多有師子,  虎狼龍象,  水牛眷屬,
 諸所種類,  特牛牸牛,  悉能知之。
 若有女人,  隨其喜樂,  假使童子,
 及童女眾,  若有懷軀,  身體疲極,
 以香分別,  腹中男女。  復自識知,
 身所從來,  又亦曉了,  誼法科律。
 採覩其人,  安隱苦樂,  童男力勢,
 福應所獲。  男子所願,  眾多悉知,
 而覩嗅別,  諸所願香。  已自可意,
 如是無盡,  又復嗅別,  身寂然香。
 其自處在,  地中諸藏,  財物珍寶,
 金銀雜色,  柔軟珊瑚,  形如紫金,
 所止頓處,  悉嗅知之。  諸貫瓔珞,
 明月珠寶,  世間載有,  人所不及,
 用鼻悉嗅,  知其好醜,  行來進止,
 別其善惡。  諸天在上,  虛空之中,
 意華諸華,  柔軟音華。  眾會之中,
 所有諸華,  以鼻勢力,  住此悉聞。
 其諸天人,  所有宮殿,  上妙下極,
 及中間宮,  種種之品,  如斯色像,
 於是住立,  鼻力嗅之。  又復分別,
 遊觀之園,  諸天之法,  眾明寂然,
 亦復曉了,  尊妙宮殿,  諸天子等,
 所遊戲處。  於是建立,  悉嗅天香,
 以香分別,  諸天子黨,  住於何法,
 興何等行,  所在遊居,  悉聞其香。
 諸天玉女,  所畜華果,  諸寶瓔珞,
 周旋娛樂,  於時菩薩,  悉識其香。
 三十二天,  至第一天,  諸天大梵,
 所遊宮殿,  彼以鼻嗅,  悉能知之。
 住已不住,  皆能曉了,  諸所遠近,
 無不開達。  終沒若生,  前世宿命,
 以鼻嗅之,  知斯本末。  其有菩薩,
 持是經卷,  若有比丘,  順安住教,
 常修精進,  靜住經行,  若已至誠,
 諷誦解說,  其彼菩薩,  皆悉知之。
 亦別聲聞,  最勝之子,  常在樹下,
 一身獨處,  其明哲者,  承嗅悉覩,
 有某比丘,  處於某處,  悉能分別,
 所在之處。  其有菩薩,  意堅禪定,
 常自娛樂,  諷誦講說,  復為他人,
 講演解法。  於時菩薩,  以香覺了,
 安住大人,  遊所在方,  愍哀行慈,
 分別說法,  在其座中,  弟子圍遶,
 以香識了,  法王所在。  假使眾生,
 得聞經法,  以得稟受,  心懷踊躍。
 時菩薩住,  於此悉見,  安住眾會,
 一切所在,  菩薩力勢,  如是色像,
 尚未逮得,  天人之鼻,  自然得是,
 本之瑞應,  諸天之鼻,  無有諸漏。」

[0121b03] 佛復告族姓子:「其有持是經典讀誦書寫,當獲奇異舌根千二百功德,舌根具足分別諸味,若得甘美,變為天上自然飲食,設服酢澁醎苦,化成天饌,嗞味無量,若入眾會講授法要,蒸庶欣載欽仰典則,若入諍怒德音柔軟,談誼辯慧清白知節,慈愍通徹,眾人歡和感味餘響,其從聞經言論美妙,天人往造,釋梵四王、清淨天身、諸天玉女,思僥往見,天子龍神妃后,阿須倫阿須倫妃后,迦留羅迦留羅妃后,真陀羅真陀羅妃,摩休勒摩休勒妃,揵沓惒揵沓惒妃,閱叉鬼神婦女,比耶反足鬼神婦女,悉欲往觀,稽首作禮聽受經戒問訊誼歸。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國王太子、大臣群僚,大力豪勢、轉輪聖帝,尊重巍巍七寶具足,太子眷屬玉女采女,又異梵志、君子居士,州城郡國縣邑營從,悉欲往觀,思盡形壽稽首歸命,供養奉侍聽受經法。言誨和淑,猶如世尊如來所歎面見思察,逮佛明慧深妙之要,曉了如此自然而聞。又知世尊所向方面坐說法時。」

[0121b23]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其人舌根,  則悉柔軟,  分別諸味,
 簡練好醜,  自然甘美,  如天飲食,
 若干種味,  次第而生。  音聲殊妙,
 語言和雅,  聽受奇異,  意歡喜悅,
 在眾會者,  莫不欽敬,  又當演出,
 深奧音響。  其有聽聞,  所說經法,
 覩察報應,  清淨億千,  即生歡喜,
 曉了尊上,  供養經卷,  不可計量。
 諸天龍神,  蛟阿須倫,  常懷欽敬,
 欲得見之,  謙肅恭遜,  諮問經典,
 其人名德,  獲致如是。  於是世界,
 發意之頃,  皆以音聞,  能遍告之。
 其響柔軟,  微妙殊特,  深邃儒雅,
 而有限節。  諸天豪尊,  轉輪聖帝,
 欲得供養,  普往至所,  皇后玉女,
 悉俱叉手,  而常元元,  聽稟經典。
 諸所鬼神,  善共宗重,  天揵沓惒,
 及諸營從,  反足女鬼,  及諸男女,
 普悉恭敬,  皆造奉侍。  自在尊豪,
 梵天之王,  大神妙天,  及諸天子,
 天帝梵尊,  天子枝黨,  無數玉女,
 悉詣其所。  世間有佛,  聖明導師,
 聲聞弟子,  悉聽妙響。  見所在處,
 僉然護之,  察所講法,  悉用欣然。」

[0121c19]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大士,若聞是經持讀誦寫者,逮得身行八百功德,肌色澤光猛勇響餼,猶如琉璃淨妙無垢,所當作為人民欽效,容止可宗進退致益,彼已無易,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稽首為禮,普佛國土群萌好醜,鮮色惡色生趣善惡,鐵圍大鐵圍,小山大山,人所居處,下至無可大地獄中,上至三十三天,自以威德普悉見之。於此世界,聲聞、緣覺、菩薩、如來,所可遊居講說經法,以己威光都皆觀之。所以者何?身行清淨之所致也。」

[0121c29] 於時世尊,而歎頌曰:

「彼人己身,  所行清淨,  譬如琉璃,
 而無瑕疵,  為一切人,  所見愛敬。
 其有持此,  微妙經卷,  猶如明鏡,
 見其面像,  見世形類,  亦復如是。
 自覩本末,  及見他人,  其身清淨,
 如須彌山,  於斯世界,  所有眾生,
 諸天人民,  蛟阿須倫,  地獄餓鬼,
 及諸畜生,  悉見身體,  及面顏容。
 諸天所有,  宮殿館室,  土山石山,
 及諸鐵圍,  雪山須彌,  及諸大山,
 悉得覩見。  其所在處,  以大威聖,
 瞻見諸佛,  一切聲聞,  及佛弟子。
 若有菩薩,  獨在屏處,  所說經法,
 悉能知之。  其身清淨,  亦復如是,
 悉覩見于,  一切世間。  以俗之身,
 覺了如茲,  斯人尚未,  獲成聖道。」

[0122a17] 佛復告族姓子:「菩薩大士,如來滅度後,若持斯經諷讀解說,得千二百意根清淨德,其人則以清淨意根,靡不貫暢。聞一頌者,所究彌廣多所達了。以弘覺了,便能一月講說經法。四月一年綜練所歷,憶念不忘。凡俗所為販賣賈作語言音聲,以法皆覩次第分別,不失其緒。三千大千世界諸六趣生,皆知其心所念善惡、如應不應,中為沙門聖非聖者,普見不應。意志清淨不復思惟,自然分別說法誼趣,言皆至誠,有至講者皆亦承說,如來所詔一切剖扸,往古最勝經卷。」

[0122a27] 於時世尊,而歎頌曰:

「其人意根,  清淨皦潔,  光徹鮮明,
 見心所念。  由是之故,  曉若干品,
 瑕穢卑賤,  好惡中間。  若聞一頌,
 能奉持者,  解無央數,  明哲誼理。
 一月四月,  若至一年,  所說善惡,
 不違至誠。  於斯世界,  中間所苞,
 若有群萌,  種種品類,  諸天人民,
 及阿須倫,  枝神異類,  及諸畜生,
 六道之中,  所有黎元,  是等思想,
 若干種念,  持是經者,  各各異意,
 一時之間,  悉覩知之。  諸佛大聖,
 百福德相,  一切悉為,  世間說法。
 登時所講,  普等聽聞,  所說清淨,
 即能受誦。  前世更歷,  所學經卷,
 長夜所講,  當綜解之。  有常所演,
 經典之要,  得眾會中,  無所畏憚。
 其有持經,  部分光揚,  卒未遭值,
 眾想之患。  枝黨群從,  悉為賢良,
 意根明達,  亦復如是。  菩薩所住,
 未曾有地,  普為眾生,  分別說經。
 其能受持,  安住正法,  巧便意宜,
 則知所應。」◎

正法華經卷第八
貼文者 : : hui

正法華經卷第九 - 2023-12-14 11:21:22

正法華經卷第九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常被輕慢品第十九

[0122b29] 於是佛告德大勢菩薩:「是故當知,其有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持斯經典,假使四部罵詈誹謗,出麁獷辭訶制止之,罪不可限。設復有人,聞是經卷受持諷誦,為他人說廣解其誼,獲上妙福。如斯疇類,佛所諮嗟,眼耳鼻口身意清淨,而無蔽礙。」

[0122c05] 又告德大勢:「乃去往古久遠世時,不可稱限廣遠無量不可議劫,有佛號寂趣音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劫名離大財,世界曰大柱。」

[0122c10] 佛語德大勢:「寂趣音王如來,普為諸天自境界人,講經化導,與聲聞乘演四聖諦,度老病死使近泥洹,解十二緣所由從起,為諸菩薩講六度無極,使至無上正真之道,現如來慧所行常連。佛壽四江河沙億百千姟劫;佛滅度後正法住立,如一閻浮提億百千姟塵數劫;其像法立,如四天下億百千姟塵數劫。」

[0122c17] 又語德大勢:「其佛滅度後像法沒盡,次復有佛,續號寂趣音王,展轉相承二十億千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時此諸佛次第滅度,正法沒已像法次盡,彼世比丘,憍慢自大越背法詔。有一比丘,名曰常被輕慢,為菩薩學。何故名之常被輕慢?其開士見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每謂之曰:『諸賢無得憍慢自高。所以者何?諸賢志趣,當尚菩薩、如來、至真、等正覺,以是方便,慎所緣誼。』為諸比丘講菩薩行,不受所誨不肯諷誦,遙見四部仍謂之曰:『我身終不輕慢諸賢人,普當學菩薩高行,得至如來、至真、等正覺。』」

[0123a01] 佛語德大勢:「爾時四部得聞此言,咸興恚怒毀呰罵詈:『此一比丘,不問吾等、不見人心,反自貢高云見人心,授我等決,當成無上至真、等正覺,人所不欲非常之事,而為人說。』」

[0123a05] 又語德大勢:「若一比丘行值大雨,蒙佛威神如被覆蓋,身不漬溺,雖見罵詈心不恚恨,面色不變,若聞其言憎不喜者,以瓦石擲,續遙舉聲而教之曰:『勿行輕慢,修忍辱心、發菩薩意。』所以者何?爾時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貢高自大數數聞見。大士教曰:『吾心常謙不輕諸賢,雖見罵辱心不增減。』彼等四輩,因共名之常被輕慢。斯一大士臨欲壽終,得聞寂趣音王如來講《正法華經》二十頌本深妙之誼億百千事。大士臨終,踊在虛空唱揚大音,歎斯經典而告之曰:『仁當受經,亦當逮得如前淨眼,耳鼻口身意亦清淨,已獲斯淨,更即增益二十億姟壽,逮得定意,復為眾人講是經典。』前時四部聞其所說而毀呰之,名此大士為常被輕慢建自大者,見此大士微妙神力、辯才慧力、善權道力,皆來歸伏敬宗為友,聽聞經法。是等輩類,餘不可計無數億人,便立無上正真道意。時彼大士壽沒之後,便值二十百千億如來正真,此諸世尊,皆為講說《正法華經》。稍稍進前,以是德本,復更值見二十億百千如來,皆同一號,號雷鳴音王,皆從得聞如斯經典。復更值遇二十億百千如來,皆復同號,名雷音王,亦復從聞《正法華經》,受持諷誦為四輩說,在所生處,常自然獲眼淨耳淨鼻淨口淨身淨意淨,視聽洞徹,鼻通口辯,身能輕舉,意覩眾生心,普為四輩演斯經典分別其誼。」

[0123b04] 佛語德大勢:「常被輕慢大士,供養奉事若干億百千數如來已,復更值無數億百千如來,亦復從受《正法華經》,以是德本,自致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德大勢!菩薩欲知大士常被輕慢於寂趣音王如來之世為四部人說經法者不乎?則我身是也。假使爾時設不受是《正法華經》,不持諷誦為人說者,不能疾逮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備從過去諸佛世尊,聞此經典,受持諷誦廣為人說致最正覺。爾時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其一大士為說經言,我行恭敬不輕諸賢,仁等當逮如來正覺道德之慧。又諸四部輕彼大士罵詈形笑不自改者,二十億千劫所生之處,常不值佛不聞法聲,又萬劫中墮無可大地獄,拷掠燒炙痛不可言。罪已畢竟從地獄出,以彼大士教化之故,令發無上正真道意,皆得神通,慧無罣礙,今悉現在。」

[0123b20] 佛語德大勢:「欲知爾時四部毀呰形笑恚罵大士者不?今此會中颰陀和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比丘尼,今在佛前五百清信士、五百清信女等,皆不退轉,當成無上正真之道。」

[0123b25] 佛告德大勢:「此《正法華經》其誼廣大,威神無量一切無慶,諸菩薩大士所當欽尚。如來滅後其受斯經,持諷誦讀得福如是,逮成無上正真道。」

[0123b28]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今我識念,  往古過事,  佛名寂趣,
 音聲之王。  威神無量,  天人所敬,
 為諸眾生,  人民講法。  其佛最勝,
 滅度之後,  然其正法,  最末世時,
 有一比丘,  為菩薩行,  因時號名,
 常被輕慢。  即時往至,  於比丘眾,
 及比丘尼,  所覩顛倒,  但勸化之。
 志行佛道,  自宣我心,  不懷憍恣,
 罵詈輕毀,  每見形笑,  彼時常為,
 使聞此言。  假使得聞,  此經法時,
 若復住立,  設有所作。  時明慧者,
 臨欲壽終,  用分別說,  此《正法華》,
 尋時報應,  增益壽命,  變現其身,
 而得自在。  處在虛空,  講說經典,
 教化一切,  悉發道慧。  於時大士,
 壽終沒後,  逮見諸佛,  億百千姟。
 稍稍漸漸,  開化入法,  為分別說,
 於斯經卷。  諸最勝子,  得成為佛,
 則我身是,  能仁如來。  其諸比丘,
 口憙誹謗,  眾比丘尼,  及清信士,
 彼時所有,  諸清信女,  被蒙開化,
 聞經解慧,  常當覩見,  無數億佛,
 則颰陀和,  五百人是。  諸比丘眾,
 及比丘尼,  清信士女,  今見佛前。
 吾爾時悉,  令聞尊法,  皆開化之,
 使得曉了。  於今佛身,  滅度之後,
 數數當受,  奉斯經卷。  無數億億,
 而當思惟,  未曾得聞,  如是之法。
 假使有佛,  億百千數,  希聞講說,
 如斯等經。  是故以聞,  如是像典,
 自在聖尊,  稱讚經典。  我滅度後,
 若有說此,  頻數當忍,  受《正法華》。」

正法華經如來神足行品第二十

[0124a04] 爾時于彼三千世界塵數億百千姟諸菩薩等從地踊出者,一切皆悉住世尊前,僉然叉手白大聖曰:「如來滅後,布露經典遍諸佛國,及世尊土滅度之處,於彼所在講說斯經,多所利益。若有受持此妙典要,講讀書寫為人說者,德不可量。」

[0124a09] 於時溥首,處於忍界諸菩薩無數億百千姟,受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天、龍、神、健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及人非人,如來皆為神足變化。如來、至真、等正覺,為現瑞應,悉得柔順法忍,皆令書寫《正法華經》,化異世界億百千數諸菩薩等,各各坐于諸寶樹下師子座上。

[0124a17] 爾時能仁世尊,及此一切如來正覺,現其神足具足充滿,百千歲中有所興立,應時百千歲中功德自然,而大光明滅除陰雲,彈指之頃自然有聲靡不通達,十方佛國一切世界六反震動,諸天、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承佛威神各隨所住,無央數千諸佛世界,普悉覩見斯忍佛土。又諸如來十方無數億百千姟,各各自坐諸寶樹下師子座上,能仁如來、多寶世尊,於彼七寶廟寺講堂,自然嚴淨師子之座,威曜顯赫。

[0124a26] 無數無限不可計會億百千姟菩薩大士及四部眾,見斯變化,心中愕然驚喜無量,得未曾有。則聞空中音聲,而歌頌曰:「仁者!欲知過是無限不可思議億百千姟諸佛世界,有佛世界,名曰忍土,於彼有佛,號能仁如來,為諸菩薩大士,講《正法華經》方等典詔,一切諸佛普護斯經,用救菩薩大士。以故諸賢,心當質直清淨,稽首歸命勸讚奉侍,供養彼能仁正覺。」

[0124b06] 於時眾生聞空中自然之音,有佛世尊,號曰能仁,這聞名稱,應時叉手,以若干種華香衣服幢幡雜香,舉手各散忍世界,瓔珞珠璣、諸貫真珠、如意寶珠而供養之。其華香幡蓋、瓔珞珠璣、明月寶珠,自然來入於忍世界,尋時合會為寶華蓋,在於虛空悉覆諸佛及菩薩上。

[0124b12] 時彼世尊告諸異行,及佛前住諸菩薩眾:「如來正覺功德威神,不可思議。諸族姓子,於無數億那術百千姟劫,說此經誼不可究竟,雖無央數若干種經,所不能及不可限盡,欲度彼岸難得邊際。諸族姓子,舉要言之,假令有人欲了斯經要,悉佛威神普諸佛法,諸世尊界諸佛精進,諸佛閑居諸佛妙力,示現是經。故族姓子,佛滅度後,當以慇懃求此經典,受持書寫精進奉行,供養承事為他人說。設使有人,齎此經行講讚書寫,思惟奉宣著於竹帛,若在精舍齋堂室宅,大林樹下若在水邊,當起塔廟。所以者何?則為如來所處之地,觀是道場佛所坐樹,則當察之,一切如來正覺所遊,群聖世雄轉法輪處,十方諸佛在中滅度,等無差特。」於斯世尊,而歎頌曰:

「世愍哀法,  不可思議,  而常建立,
 神通之慧,  亦復示現,  普等明目,
 眾生一切,  悉得歡喜。  其舌神根,
 暢音梵天,  演奮光明,  億百千姟。
 諸群萌類,  覩見神足,  怪未曾有,
 皆入大道。  又聖導師,  興一大光,
 彈指之頃,  宣洪音聲,  即時普告,
 一切佛土,  周遍十方,  諸佛世界。
 如此變化,  及餘感動,  大聖所現,
 瑞應如是。  如來爾時,  皆令歡喜,
 佛滅度後,  奉是經卷,  安住宣暢,
 功德之法,  無央數劫,  不可思議。
 持是經卷,  福祚之限,  導師諮嗟,
 若干無量。  欲盡其限,  不可邊崖,
 猶如虛空,  不可窮極。  名稱至德,
 無能思惟,  持是經者,  淨德常然。
 則為見佛,  大聖導師,  及吾於世,
 滅度大通。  則此一切,  諸菩薩眾,
 并復覩此,  四部之會,  其有值遇,
 斯經典者,  則為遭見,  今日之會。
 佛滅度後,  亦復在此,  及彼十方,
 諸佛世界,  其有能持,  此經卷者,
 則為覩覲,  諸過去佛,  及於十方,
 今現在佛。  目自面見,  供養奉持,
 悉當悅意,  向人中上。  在於道場,
 所可思惟,  當速受持,  於此經典,
 自然辯才,  無所罣礙。  設本種命,
 不能長者,  當分別曉,  於斯經誼,
 便當受持,  於此世尊,  曉了諸經,
 次第所歸。  大聖世尊,  滅度之後,
 假使有人,  至誠說者。  分別此經,
 議理所趣,  則講審諦,  諸經卷誼。
 其人光明,  分別所覺,  譬如日月,
 普照遠近。  遊於天下,  在所至到,
 勸化發起,  無數菩薩。  是故智慧,
 諸菩薩眾,  聞如是像,  經無等倫。
 我滅度後,  奉此經典,  其人不疑,
 於佛大道。」

正法華經藥王菩薩品第二十一

[0125a09] 於是宿王華菩薩前白佛言:「藥王菩薩,以何等故,遊忍世界,堪任無數勤苦之難?善哉天尊,願為十方諸佛世界菩薩聲聞雲集於斯,若有聞佛班宣藥王初發道心宿行功勳,為今眾會及後來世,普聞受持追學究竟,天人龍鬼、諸尊神王,僉皆悅豫發大道意,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0125a15] 於時世尊,見宿王華發心至誠,為一切諸佛,讚曰:「善哉!乃為將來諸菩薩施,勸進後學令入道智。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0125a18]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0125a18] 佛言:「乃往過去江河沙劫,爾時有佛,號離垢日月光首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其土壽命四萬二千歲,教化眾生濟度危厄,於時十方菩薩大會有八十億,諸聲聞眾七十二江河沙等。又其佛土而無女人三惡之趣,無阿須倫八難之患。其地平正紺琉璃色,眾寶校成莊嚴清淨,生眾寶樹周迴圍遶,珍琦珓珞周匝覆蓋,竪諸幢幡,寶瓶香爐燒眾名香,一切樹下設寶床榻,坐具嚴飾不可稱載,諸坐具上有五千億諸天之座,鼓諸音樂歌佛功德,以為供養。於時其佛,為諸菩薩及聲聞眾,分別講說《正法華經》。時有菩薩,名眾生憙見,聞佛敷演散解義要,即奉佛法遵習苦行,夙夜精進萬二千歲,經行不坐竟萬二千歲,即便逮得普現三昧。逮此定已輒復思惟:『吾以逮是普現三昧,便能致此《正法華經》。』因逮定意,踊躍歡喜心自念言:『我當供養離垢日月光首如來、至真,奉《正法華經》。』即如其像三昧正受,處在虛空,雨心天華雜香栴檀,用供養佛。應時所雨眾華雜香,普熏十方諸佛世界,其聞香者悉得法忍,眾生之類和心相向。

[0125b11] 「眾生憙見菩薩,從定意起重自思惟:『雖用雜物供養於佛,不能暢盡至真之德,以身供養爾乃無上。』尋如所念,斷絕五穀專食眾香,眾香華汁而以飲之,日使身中內外皆香,如是服香竟十二年。復和眾香以塗其體,香油潤衣,而立誓願:『以身為燈,為一切故。』即然其身供養諸佛。以精誠故,其光遍照八十江河沙諸佛世界,應時諸佛同聲讚曰:『善哉!善哉!族姓子!精進乃爾,世之希有,斯真供養如來經典,乃為眾生忍苦不勞,超踰天人一切所行,國財妻子施所不及,供養之中為尊為上,為最為長為無疇匹,以身施者乃成法施。』諸佛世尊歎是德已,則便默然。

[0125b24] 「於時菩薩自然其身,千二百歲火故不滅,用一心故無有苦患。於是之後火焰乃息,勤修精進供養法故,於是終沒還生其世,更復值見離垢日月光首如來、至真之士,生離垢施國王宮內,自然化生結加趺坐,而為父母說此頌曰:

「『尊王識念我本行,  堅強勤修大精進,
  所重愛身以用施,  建立住此逮三昧。』

[0125c03] 「說此偈已啟其父母:『離垢日月光首如來、至真,今故現在,吾往昔時至心供養,因是逮致了一切音總持法要。是《正法華》,無上經典學中要者,經卷本有八十姟百千億那術姟偈,當一心思,何所造作立佛像摸,而常心中無瞋恚怒。此《正法華》,菩薩所行,吾本宿世習若干千億百千姟偈,從彼如來而聞受之。』離垢施王讚其子曰:『善哉!善哉!當共俱往躬身當覲供養聖尊。』說此言已,與父王俱踊在空中,去地七刃經行虛空,足不蹈地,其身正坐七寶珓珞珍琦帳中,往詣佛所叉手禮佛,以頌讚曰:

「『人中之尊,  顏姿離垢,  其光巍巍,
  照於十方。  吾本供養,  聖尊無極,
  今復自親,  故來奉面。』

[0125c18] 「爾時眾生憙見菩薩大士,說此偈已,前白離垢日月光首如來、至真:『世尊垂恩愍哀十方,故復現在訓誨一切,度脫眾生無不蒙賴。』時離垢日月光首如來,告眾生憙見菩薩:『今時已至吾欲滅度,以此法教而相囑累,佛因其時至所教周悉,亂世欲到吾捨去矣,為佛施座今取滅度。』又告之曰:『以斯經典重相囑累,普令流布等潤十方,咸使一切皆蒙福慶。』眾生憙見則曰:『受教。』其佛夜半便取滅度。於時菩薩眾生憙見見佛滅度,以栴檀香琦異妙香蛇維佛身,取其舍利香汁洗之,感慕哀泣淚下如雨,修造寶瓶八萬四千,立七寶塔高至梵天,莊嚴幢蓋懸眾寶鈴。心自念言:『吾已供養世尊舍利,當復更事超過於前。』告諸菩薩及大聲聞,諸天龍神一切人民:『諸族姓子咸共思念,世尊舍利普共供養。』」

[0126a04] 於是佛告宿王華菩薩:「當爾世時,眾生憙見菩薩勸率眾人,供奉舍利八萬四千塔,於塔寺前,建立形像百福德相,然無數燈燒香散華,光顯道法,供養奉事七萬二千歲。供養訖竟,在其眾會,化無數千諸聲聞眾,開諸菩薩皆令逮得普現三昧。見眾菩薩建立定已,自現其身諸根缺漏。諸菩薩眾及諸弟子、天龍鬼神,舉聲號咷淚下如雨:『是族姓子眾生憙見菩薩大士,是我等師開化我黨,今現缺減諸根不具,是故悲酸不能自勝。』

[0126a14] 「於時眾生憙見,謂諸菩薩及大弟子、諸天龍神:『吾建要誓至誠之願,如我所言隨順不虛,我此手臂成紫金身,令我手臂平復如故,地當大動,於虛空中雨眾華香。』所言適竟,地即大動,天雨眾華,尋時手臂平復如故。眾生憙見欲度一切,因示現此慧力所行,福德功勳勢力所致。」

[0126a21] 佛告宿王華菩薩:「欲知爾時眾生憙見菩薩大士,今藥王菩薩是。又族姓子,菩薩勤苦不可稱計,捐身棄命無有限量,常建大乘志無上道,興發大功無極之德,於如來前然一足指,功德難喻,況然其身以為供養,勝施國土妻子血肉。設以珍寶滿佛世界,布施供養諸佛聖眾,福德雖多,不及於彼。所以者何?福報有盡無益眾生。若族姓子族姓女,受《正法華》一四句頌,分別奉行為人解說,比其福施萬不如一。猶如巨海萬川皆歸;此經如是,一切諸法最為元首。猶若須彌眾山中高,如月盛滿星中最明,大慧光明照曜三界,為諸法首無上道王,猶如日出普照天下消眾幽冥;此經如是,蠲除一切愚癡闇蔽,皆入道明。猶天帝釋忉利天上諸天中王;此經如是,一切諸法眾經典主,攬持十方度脫一切。猶梵天王處第七宮,制御諸天莫不奉命;此經如是,普濟眾生學與不學,教導三乘行君父業。猶如四道及至緣覺,皆超一切諸凡夫學;《正法華經》亦復如斯,皆超一切上中下乘,處眾生之原化諸不逮。猶如菩薩所行高遠,過諸聲聞、緣覺之業,覆護三世;此經如是,調御諸法,悉令成就無上正真。猶如世尊三界法王,被道服飾三十二相誘眾愚蔽;此經如是,從菩薩學乃至如來,開導聲聞、諸緣覺等,皆使成就無上正真。

[0126b18] 「猶族姓子,斯經典者為三界護,度脫眾生危厄之難,飽滿饑虛眾情之患,寒者溫煖,熱者清涼,有裸露者皆得衣被,開導眾生悉令入道。猶如導師將護眾賈;菩薩如是,養育眾生若如慈母。譬如船師渡人往返;菩薩如是,周旋三界度脫一切滅眾闇冥,猶如炬火滅眾闇冥,化生老死,猶轉輪王制御四域;此經如是,以聖道明照燿三界。猶如大明消天下冥;此經如是,致不退轉無從生忍至成佛道。」

[0126b28] 佛告宿王華菩薩:「斯經典者,度脫一切眾苦之患,拔斷諸垢三毒疹疾,救濟生死諸繫牢獄。若聞此經,尋即解了能書寫者,其功德福無能稱計,何況聞持懷抱誦說,華香供養雜香澤香然燈幢幡。若有聞持藥王菩薩往古學品,受持思念之,其福過彼眾物供養,不可稱載。若有女人,聞此經法尋即受持,便於此世畢女形壽,後得男子。若有女人,於五濁世最後末俗,聞是經法能奉行者,於是壽終生安養國,見無量壽佛,與諸菩薩眷屬圍繞,生寶蓮華坐師子座,無婬怒癡除去眾結,亦無貪嫉未曾懷恨。適生其國得五神通,逮不退轉不起法忍。已逮法忍,輒得覩見七十二億兆載江河沙諸如來眾。適見諸佛,眼根清淨。眼根已淨,所見一切十方諸佛,遙讚歎之:『善哉!善哉!族姓子!汝乃值是能仁佛世,間佛所說《正法華經》,受持諷誦為他人說,此功德福,火不能燒水不能漂,盜賊怨家縣官不侵,千佛嗟歎不能究竟,所獲功德不可限量,巍巍如是。緣斯功德,降伏眾魔,棄諸怨敵,渡生死難周旋諸患。又族姓子,以是經法伏眾惡逆,為諸千佛所見建立,擁護汝身,天上世間而無儔匹,自捨如來,未有聲聞及諸菩薩,功德福祐智慧定意,無有等侶。』」

[0126c24] 佛告宿王華菩薩:「若有學人,受是經者,所逮聖明勢力威德,超越若斯。是故仁者,若有講說此藥王品,有讚善者,後生為人,口中自然優鉢華香,身栴檀香。若聞此經讚歎善者,其人現在功德遠聞,佛已豫歎其人功勳。」

[0126c28] 佛告宿王華:「吾以是經囑累汝等,眾生憙見往古法品,最後末俗五濁之世,流布天下閻浮利內,無能中壞,其魔波旬不能得便,及魔官屬邪神鬼魅,無能害者,天、龍、羅剎、鳩洹厭鬼,無敢當者。又宿王華!是藥王品威德所立,所流布處若有疾病,聞是經法病則消除,無有眾患,因是功德,後致正真,無老病死。若有比丘,最後末世,手執青蓮華,滿盛雜香,供散法師,心自念言:『假使有人,求菩薩乘至此道場,吾授斯華以為草座,敷佛樹下降伏眾魔,具足法鼓吹大法螺,緣此濟度生死之海,若大乘學,見諸比丘持是經卷,當觀其人功德如是。』」

[0127a12] 佛說是藥王菩薩往古品時,八萬四千菩薩,即皆逮得曉一切音方便總持。於時眾寶如來讚言:「善哉!善哉!宿王華菩薩!卿能諮啟不可思議經典行業,如來講說何以快哉!」


◎正法華經妙吼菩薩品第二十二

[0127a18] 於是世尊能仁如來,即從眉頂大人之相演百千光,照於東方千八百萬億江河沙諸佛國土,靡不周遍。過是諸佛土有世界,名莊嚴照明,其土有佛,號離垢紫金宿華王如來、至真、等正覺,與無央數諸菩薩眾眷屬圍遶宣布導化。能仁如來所演光明,遍照彼土。又其佛土有一菩薩,名曰妙音,從過去佛殖眾德本,供養無數百千兆姟諸佛正覺,每見諸佛諮受經典,逮成聖慧,以得尊重三昧、定法華三昧、施離垢三昧、樂宿王三昧、無著光三昧、慧印三昧、普曉諸音三昧、等集眾德三昧、喜信淨三昧、神足戲樂三昧、慧光三昧、嚴淨王三昧、離垢光三昧、離垢藏三昧、無緣三昧、日轉三昧,取要言之,普悉逮得億百千姟江河沙數諸三昧定。其佛光明普遍周至照妙音菩薩,妙音菩薩蒙佛聖光,因詣佛所白世尊曰:「我欲往詣至忍世界見能仁佛,稽首作禮,諮受經典,及欲致敬文殊師利、藥王菩薩、妙勇菩薩、宿王華菩薩、尊意行菩薩、淨王菩薩、超藥菩薩,諮講經義受諸不及,令一切聞悉發道意。」

[0127b09] 其佛告曰:「往!族姓子,雖到彼土,莫發異想而念其土懈廢下賤。所以者何?又族姓子,彼忍世界,其大陸地黑山雜糅,眾垢石沙穢惡充滿,谿澗山谷不與凡同,其土佛身卑小丈六,諸菩薩身長七八尺。又卿本體高四萬二千踰旬,而我現身八萬四千踰旬,端正殊好色像第一,威曜殊妙相好顏容難可比喻,積百千德覩莫不歡。又卿往至見彼土人,慎莫心念起不可想,如來菩薩佛土不如。所以者何?佛土本空,眾生罪福,現有不同。」

[0127b19] 妙音菩薩復白佛言:「承佛威神如來聖力,道德巍巍以自娛樂,往詣忍界,如來道慧清淨之業,輒當如法無所違失,不敢起想。」

[0127b23] 於是時妙音菩薩心自念言,不起于坐,即如其像三昧正受,到忍世界至靈鷲山,當在如來法座中間,化作八萬四千億眾寶蓮華,紫金莖白銀葉,嚴飾淨好光明巍巍,照諸會者,輒如所念即時辦足。文殊師利問能仁佛:「唯然世尊,今化現此八萬四千眾寶蓮華,紫金莖白銀葉,清淨嚴好。此誰瑞應而現此變?」

[0127b29] 佛告文殊:「有菩薩名曰妙音,從紫金離垢宿華王佛土而來,與八萬四千菩薩俱,進至此忍界,欲見吾身稽首諮問,欲得聽聞《正法華經》,故先見瑞。」

[0127c04] 文殊師利復問佛言:「其人宿本積何功德造殊妙行,而今致此奇特洪勳?住何三昧本造立行?願欲聞之,所行三昧神足變化,吾等聞之當受奉行,見諸菩薩顏貌色像,為何等類?舉動進止何所饒益?甚哉世尊!唯現瑞應,使諸菩薩來至於此,眾會欲見之。」

[0127c10] 佛語文殊:「卿當啟白眾寶如來,令現瑞應,使諸菩薩咸來至此各現身相,一切眾會皆欲見之。」文殊師利即受其教,輒啟滅度眾寶如來,尋現瑞應。

[0127c14] 於時妙音菩薩而於本土忽然不現,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動諸佛土雨寶蓮華,同時發作百千億伎樂,諸來菩薩各自現形,其眼明好猶如紺色,顏貌充滿如月盛明,體紫金光,無央數億百千功德莊嚴其身,威神巍巍智慧光光,奇相眾好文飾光顏,身力無極,其身處在七寶交絡,於虛空中去地四丈九尺,與諸菩薩眷屬圍遶,到忍世界至靈鷲山。下寶交路,手執寶瑛其價百千,詣能仁佛稽首足下,以持貢上能仁如來。復白佛言:「紫金離垢宿王華如來致問無量,起居輕利遊步康強。又問:『世尊說法如常乎?眾生一切受者增進耶?蠲除狐疑順法律不也?將無多懷婬怒癡行憎嫉饕餮不?能恭敬孝順父母聽受道法如法奉行不?隨邪見愛惜財寶諸根不定,為降諸魔眾官屬乎?又諸眾生,聽受滅度眾寶如來所說法耶?』今諸菩薩故來詣此,本土如來之所發遣,欲得奉見七寶塔寺滅度眾寶如來,問訊啟受聖體康寧,說法如何?眾生普受行如法不?眾寶如來現住久如,我等故來,欲得覩見眾寶如來形像所類,願佛現之。」

[0128a06] 時能仁佛語眾寶如來:「今妙音菩薩及諸眷屬,欲見世尊聖體形像。」眾寶如來尋時讚曰:「善哉!善哉!族姓子,卿能故來見能仁佛,稽首諮受《正法華經》,及復欲覩文殊師利啟諸不逮。」

[0128a10] 時蓮華首菩薩問佛:「妙音菩薩往宿命時,積何德本,乃致斯變無極神聖?」

[0128a12] 時能仁佛告蓮華首菩薩曰:「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佛,號雲雷音王如來、至真、等正覺,講說經道六度無極菩薩法藏,天上天下靡不蒙安。時妙音菩薩,聞其所說欣然意解,鼓百千音樂娛樂其佛,八萬四千眾寶妙器,貢上至尊,如是精進供養如來萬二千歲。又族姓子,妙音菩薩往宿命時,從雲雷音王如來之世,修無上法種此功德,未曾懈廢,傳如來旨化諸愚冥,不識至真悉令信樂。欲知爾時妙音菩薩,今妙音菩薩是也。用彼世時布施寶器、眾伎樂音,又復供養無數諸佛,億千佛所殖眾德本修治眾行,前世值遇億百千姟江河沙等諸佛世尊。

[0128a25] 「今蓮華首,為現妙音菩薩所行,不可限量變無數形,為諸眾生宣布講化《正法華經》。或現梵天形色貌而誘立之;或現天帝形或尊豪形或將軍形,化導眾兵;或息意天王、轉輪聖王、諸散小王,尊者長者、諸令長形,沙門梵志形像色貌。說《正法華經》,或現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形,宮人婇女、長者夫人、諸貧賤女形,男女大小而誘立之。說《正法華經》,或阿須倫形,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非人形像色貌,而誘立之。說《正法華經》,或入地獄、餓鬼、畜生及諸八難,所在擁護而救濟之,上中下士前後進退,隨其形體男女之像,而開化之。說《正法華經》,或入中宮化皇后形,度眾貴人。

[0128b09] 「蓮華首當知,妙音菩薩將護忍界一切眾生。又族姓子,妙音菩薩以若干變無數方便,誘忍佛土演《正法華經》,神足威德未曾損耗而復增益也,聖慧道智亦復如是。又族姓子,妙音菩薩光明功勳智慧巍巍,周旋十方隨時開化,輪轉無際皆使入律,上中下願各令得所,逮遊忍界,復至他方江河沙佛土,現菩薩身而為說法。又現聲聞、緣覺色像而開化,示本行所學,聞之亘然各成所志,不違本誓。若有眾生,奉如來律,以佛色像,隨其道律示現形貌,顯授大道無上正真,欲導慕泥洹現已滅度,因而示儀開化道慧。妙音菩薩勢力聖智不可惻度,超絕巍巍功德若斯,無以為喻。」

[0128b22] 於是蓮華首菩薩前白佛言:「妙音菩薩積功累德堂堂乃爾。唯然世尊,住何三昧開化眾生不可限量?」

[0128b25] 能仁如來告蓮華首菩薩曰:「族姓子聽!有三昧名現入眾像,妙音菩薩住斯定意,利益開化無限眾生使入道議。」

[0128b27] 佛說是妙音菩薩章句品時,其諸菩薩與妙音開士俱發來者,尋時皆逮現入眾像三昧正定。其行殊勝,於是忍界超越菩薩,所修定意諸有限數。若有逮致現入眾像三昧,便得總持,攬持三世無不蒙濟。時妙音菩薩,供養能仁如來、至真,具足奉事眾寶如來塔寺舍利,欲還本土,前稽首能仁如來,自歸而退,與眾會別,動震諸國雨眾蓮華,同時和鼓百千億姟雅頌伎樂,與八萬四千諸菩薩眾俱歸本土,前稽首禮妙紫金離垢宿華王如來,以詣忍界導利眾生。又覩眾寶如來寶寺舍利,及文殊師利、藥王菩薩所逮精進無極道力,見妙勇菩薩,令是八萬四千菩薩,皆得正行現入眾像三昧,往到彼間俱共進行。四萬二千天子,聞《正法華經》,皆悉逮得無所從生法忍;蓮華首菩薩逮正法華定。


正法華經卷第九
貼文者 : : hui

正法華經卷第十 - 2023-12-14 11:30:31

正法華經卷第十

西晉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光世音普門品第二十三

[0128c22] 於是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露右臂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所以名之光世音乎,義何所趣耶?」

[0128c24] 佛告無盡意曰:「此族姓子,若有眾生,遭億百千姟困厄患難苦毒無量,適聞光世音菩薩名者,輒得解脫無有眾惱,故名光世音。若有持名執在心懷,設遇大火然其山野,燒百草木叢林屋宅,身墮火中,得聞光世音名,火即尋滅。若入大水江河駛流心中恐怖,稱光世音菩薩,一心自歸,則威神護令不見溺,使出安隱。若入大海,百千億姟眾生豪賤,處海深淵無底之源,採致金銀、雜珠明月、如意寶珠、水精琉璃、車璩馬碯、珊瑚虎魄,載滿船寶;假使風吹其船流墮黑山迴波,若經鬼界值魔竭魚,眾中一人竊獨心念,光世音菩薩功德威神,而稱名號,皆得解脫一切眾患,及其伴侶眾得濟渡,不遇諸魔邪鬼之厄,故名光世音。」

[0129a10] 佛言:「族姓子!若見怨賊欲來危害,即稱光世音菩薩名號,而自歸命,賊所持刀杖,尋段段壞手不得舉,自然慈心。設族姓子,此三千大千世界滿中諸鬼神,眾邪逆魅欲來嬈人,一心稱呼光世音名,自然為伏不能妄犯,惡心不生不得邪觀。若人犯罪若無有罪,若為惡人縣官所錄,縛束其身杻械在體,若枷鎖之,閉在牢獄,拷治苦毒,一心自歸,稱光世音名號,疾得解脫,開獄門出無能拘制,故名光世音。」

[0129a19] 佛言:「如是,族姓子,光世音境界,威神功德難可限量,光光若斯,故號光世音。」

[0129a21] 佛告無盡意:「假使,族姓子,此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逆盜賊怨害,執持兵杖刀刃矛戟,欲殺萬民,一部賈客,獨自經過在於其路,齎持重寶,導師恐怖心自念言:『此間多賊,將無危我劫奪財寶,當設權計脫此眾難,不見危害。』謂眾賈人:『不宜恐畏,等共一心俱同發聲,稱光世音菩薩威神,輒來擁護令無恐懼,普心自歸便脫眾難,不遇賊害。』眾賈人聞悉共受教,咸俱同聲稱光世音,身命自歸願脫此畏難,適稱其名,賊便退却不敢觸犯,眾賈解脫永無恐怖。光世音菩薩,威德境界巍巍如是,故曰光世音。」

[0129b04] 佛復告無盡意菩薩:「若有學人,婬怒癡盛,稽首歸命光世音菩薩,婬怒癡休,觀於無常苦空非身,一心得定。若有女人,無有子姓,求男求女,歸光世音,輒得男女,一心精進自歸命者,世世端正顏貌無比,見莫不歡,所生子姓而有威相,眾人所愛願樂欲見,殖眾德本不為罪業。其光世音威神功德,智慧境界巍巍如是,其聞名者,所至到處終不虛妄,不遇邪害,致得無上道德果實,常遇諸佛真人、菩薩高德正士,不與逆人,無反復會,若聞名執持懷抱,功德無量不可稱載。若有供養六十二億江河沙諸菩薩等,是諸菩薩,皆使現在等行慈心。若族姓子女,盡其形壽,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一切所安。福寧多不?」

[0129b18] 無盡意曰:「多矣!世尊!不可限量。所以者何?是諸菩薩,無央數億不可譬喻。」

[0129b20] 佛言:「雖供養此無限菩薩,不如一歸光世音稽首作禮執持名號,福過於彼,況復供養?雖復供養六十二億江河沙數諸菩薩等,執持名號,計此二福,億百千劫不可盡極,終不相比,是故名曰光世音。」

[0129b25] 於是無盡意菩薩,前白佛言:「光世音以何因緣遊忍世界?云何說法?何謂志願?所行至法善權方便境界云何?」

[0129b27] 佛言:「族姓子!光世音菩薩所遊世界,或現佛身而班宣法;或現菩薩形像色貌,說經開化;或現緣覺或現聲聞,或現梵天帝像而說經道;或揵沓和像;欲度鬼神現鬼神像,欲度豪尊現豪尊像,或復示現大神妙天像,或轉輪聖王化四域像,或殊特像,或復反足羅剎形像,或將軍像,或現沙門梵志之像,或金剛神隱士獨處仙人僮儒像。光世音菩薩,遊諸佛土,而普示現若干種形,在所變化開度一切。是故族姓子,一切眾生咸當供養光世音。其族姓子,所可周旋有恐懼者,令無所畏,已致無畏使普安隱,各自欣慶,故遊忍界。」

[0129c10] 於是無盡意菩薩,即解己身百千寶瓔,以用貢上於光世音:「惟願正士,受此法供。」己身所有殊異寶瓔,而不肯受。時無盡意復謂光世音:「唯見愍念以時納受,願勿拒逆。」時光世音心自計念:「不用是寶。」無盡意言:「唯復垂愍諸天、龍、神、揵沓和、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人及非人,受其寶瓔輒作兩分,一分奉上能仁如來,一分供養眾寶如來、至真、等正覺,貢上寶寺。」其族姓子,普為一切,以是之故,神足變化遊忍世界,無所不濟。

[0129c20] 於是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假使有人,聞光世音所行德本,終不虛妄,世世安隱至無極慧,其光世音,神足變化普至道門,所顯威神而無窮極。」

[0129c24] 佛說是普門道品,彼時會中八萬四千人,至無等倫,尋發無上正真道意。

正法華經總持品第二十四

[0129c27] 於是藥王菩薩,即從座起長跪叉手,前白佛言:「若族姓子及族姓女,聞是《正法華》經典,受持懷抱書寫經卷,獲福如何?」

[0129c29] 佛言:「族姓子女,受持是經,誦在懷抱書寫經卷,福不可量無以為喻。若族姓子,供養八十億百千姟江河沙諸如來眾,若復受持懷抱書寫是《正法華經》,講說供養。何所福多?於意云何?寧當一心奉持經典,若以衣食供養諸佛。」

[0130a05] 藥王菩薩白佛言:「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受《正法華》經典之要,執持書寫一四句頌,講說諷誦若復奉行,具足成就其福最多,勝於供養若干江沙諸佛世尊。」

[0130a09] 佛言:「甚哉!法之供養,最為第一。」

[0130a10] 藥王菩薩復白佛言:「我當擁護如是等輩,諸族姓子及族姓女,受此經者斯法師等,以義宿衛長使無患,誦總持句。」

[0130a12] 又尋呪曰:

[0130a13] 「奇異所思,意念無意,永久所行,奉修寂然。澹泊志默,解脫濟渡,平等無邪,安和普平。滅盡無盡,莫勝玄默,澹然總持。觀察光耀,有所依倚,恃怙於內,究竟清淨。無有坑坎,亦無高下,無有迴旋,所周旋處。其目清淨,等無所等,覺已越度,而察於法。合眾無音,所說解明,而懷止足。盡除節限,宣暢音響,曉了眾聲,而了文字,無有窮盡,永無力勢,無所思念。」

[0130a21] 藥王菩薩白曰:「唯然世尊,是總持句,六十二江河沙諸佛所說。假使有犯此呪言者,若復違毀此等法師,為失諸佛世尊道教。」

[0130a23] 佛歎藥王菩薩大士:「善哉!善哉!若族姓子說總持句為眾生故,愍念擁護多所安隱。」

[0130a26] 於時妙勇菩薩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身亦為眾生之故,欲令永安。若有奉持此經典者,授總持句,將護如此諸法師等,令無伺求得其便者,鬼神諸魅、溷廁眾鬼、突鬼厭鬼、餓鬼反足,雖欲來嬈,無能得便。」

[0130b01] 妙勇菩薩專心思惟,說此總持曰:

[0130b03] 「晃耀大明,炎光演暉,順來富章,悅喜欣然住此,立制永作,無合無集。

[0130b05] 「是總持句,江河沙等諸佛所說,咸共勸助。若違如來,如是比像諸法師教,還自危亡。」

[0130b06] 時毘沙門天王前白佛言:「我亦當演此總持句,加以慈心,為眾生故,擁護法師。

[0130b09] 「富有調戲無戲,無量無富何富。

[0130b10] 「以是故,擁護諸法師等,百由旬內無敢犯觸,宿衛將順。諸族姓子,如是比像至學法師乃能受持,以是擁護常獲吉利。」

[0130b12] 時順怨天王,在彼會坐,與諸香音億百千姟鬼眷屬圍遶,往詣佛所前白佛言:「唯然世尊,我亦當宣此總持句。

[0130b16] 「無數有數,曜黑持香,凶呪大體,于器順述,暴言至有。

[0130b18] 「唯然世尊,此總持句,四千二百億諸佛所說。以此總持,擁護供養諸學經者,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0130b20] 時有一魅,名有結縛,復名離結,復名施積,復名施華,復名施黑,復名被髮,復名無著,復名持華,復名何所,復名取一切精,往詣佛所,鬼子母與諸子俱,異口同音前白佛言:「我等,世尊!常當擁護如是比像諸法師等,加施吉祥,令無伺求得法師短。」

[0130b25] 于時諸魅同共舉聲,宣此總持將順法師:

[0130b27] 「於是於斯於爾於氏,極甚無我無吾無身無所俱同,已興已生已成,而住而立,亦住嗟歎,亦非消頭,大疾無得加害。

[0130c01] 「是等之類是我眷屬,令無所犯擁護法師。消除鬼神、諸魅餓鬼、溷神突鬼、蠱道符呪、癡狂顛鬼,化是像來,若鬼神形及非人像,二日三日若至四日,若常熱病。若復夜臥,值惡夢者,若現男女大小諸像,我等擁護,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0130c06] 於時諸魅,共於佛前說此頌曰:

「犯頭破七分,  猶如華菜剖,
 當致殺母罪,  亦得害父殃。
 其有犯法師,  皆當獲此釁,
 世世不得安,  不與諸佛會。
 破壞佛寺罪,  鬪亂聖眾殃,
 如合眾麻油,  麻油聚一處。
 放火皆燋然,  消盡無有餘,
 其有犯法師,  當獲此罪殃。
 猶如稱載峻,  罪垢之所聚,
 其有犯法師,  當獲此重釁。」

[0130c18] 諸鬼神軍頭等,說此頌已前白佛言:「我等咸護如是比像諸法師等,使常安隱除去怨敵,周匝宿衛令無傷害,若有行毒,毒為不行。」

[0130c21] 時佛嗟歎諸魅所呪:「善哉!善哉!汝等乃欲護諸法師。若聞此經,宣持名號德不可量,何況具足隨時持說書在經卷,若以供養華香幢蓋雜香搗香,然燈懸繒,思夷合歡,青蓮紅蓮,黃蓮白蓮,稍著油蘇以用然燈,供養此經勤修不懈,百千億倍福不可限。汝等當護如是比像精進學者。」

[0130c27] 佛說是總持品時,六萬八千人,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正法華經淨復淨王品第二十五

[0131a01] 佛告族姓子:「乃往過去無央數劫,不可思議長遠難量,爾時有佛,號總水雷音宿華慧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世界曰照明嚴飾,劫曰愛見。又族姓子,於其佛世,有王名淨復淨。爾時其王有一正后,名曰離垢施。其后有二子,一名離垢藏,二名離垢目。又其二子皆得神足,輕舉能飛智慧具足,功德備悉聖達巍巍,行菩薩業夙夜精進,未曾懈廢,勤心專精六度無極,善權四等所濟無限,悉遵通達三十有七道品之法,普暢道義,所周旋業,進逮離垢三昧定矣。度宿日光三昧、離垢顯曜三昧、淨莊嚴三昧、大威藏三昧,皆得通達,此三昧定而度無極。時佛集會與諸四輩釋梵四天王諸天人民,班宣分別《正法華經》。時佛愍念一切眾生,哀傷國土皆欲化之使入大道。

[0131a17] 「又族姓子,其二太子往詣母所,叉手白言:『惟願屈意,見念加慈專精身心,欲往到佛奉見如來身,亦自欲稽首自歸。所以者何?今日如來,為天上天下一切眾生,廣宣要典《正法華經》,故當奉覲聽《正法華》。』離垢施后告二太子:『汝等父王,志存外邪信樂梵志,常懷瞋恨,以是之故,不可得往。』時二太子同心叉手,復白其母:『我等薄相,所生邪見無義之家。又我等身,本是法王子,當以經道化于濁俗反偽向真,爾乃佛子也。』於是離垢施后告二太子:『善哉行矣!汝真孝子,為其父母修大慈愍,各顯神足覩之欣然心中開解,便聽子等俱詣佛所稽首受業。』

[0131b01] 「時二太子輒受母教,其身踊住在虛空中,去地七仞,愍念其親各現威變。在於虛空,二人俱時坐臥經行,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水身下出火,演大光明照曜遠近,現身長大復還為小,從虛空下入于地中,若人入水從地踊出,處在虛空猶如履地。其二太子現若干變而顯神足,以用開化於其父母。

[0131b08] 「于時父王,覩其二子神足變化威德若斯,欣然踊躍善心生焉,躬身叉手向二子曰:『汝等師主所受誰乎?』時二太子自啟父王:『大王欲知我等師主,總水雷音宿華慧王如來、至真,是我等師主,今現在遊於寶樹下處于法座,為四部眾諸天人民,廣演宣布《正法華經》。其佛世尊,是我師主也。』王告二子:『吾欲往詣卿等師主,奉覲親受大聖正真無上言教。』於時二子,從虛空下行至母所,自白其母,而叉手言:『阿母威德,則化父王,以造立心無上正真,因成道教聖尊之業,惟垂愍念,聽我詣佛出家為道得作沙門。』

[0131b20] 「時二太子為母說偈曰:

「『唯母聽我等,  出家為沙門,
  如來甚難遇,  曼時當精學。
  所云難得值,  猶如靈瑞華,
  難遇復越彼,  閑靜不可得。』」

[0131b25] 「於時王后離垢施,以頌告曰:

「『吾以聽汝等,  善哉子輒去,
  至聖甚難遭,  我亦出家俱。』」

[0131b28] 「爾時二太子,歎是法頌報父母已,重復白父王及所生母:『惟願二親,同時一心,俱往詣總水雷音宿華慧王佛所,屈意一時發見彼世尊稽首歸命。所以者何?二親當知佛興難值,猶靈瑞華,亦如如意最上明珠,佛亦復然,不可再遇,是故我等來生此土,心念出家功德第一。由是之故,不宜有難,便可相許。』報言:『善哉!得出家學,棄捐愛欲捨其俗業。所以者何?若覩如來福慶無量,人命難得佛世難值,離於八難,得閑靜難,猶死更生。』父王皇后報太子言:『諾!宜知是時。』」

[0131c09] 佛言:「族姓子!爾時淨復淨王宮內,八萬四千宮人婇女,宿命德本應得啟受是《正法華》經典,本是道器。離垢目太子,宿命本修行積功累德,從來無限。離垢藏太子,無央數億百千姟劫,往昔宿命曾以奉行棄於眾生一切惡趣三昧正定。何謂棄於眾生一切惡趣三昧正定?其王正后二太子母離垢施者,曉十方佛一切道同諸佛要集,諸佛奧藏無極聖慧,以權方便現于女身耳。」

[0131c18] 佛告族姓子:「時淨復淨王,見二太子所見神足,化入如來、至真之法,以得超越,展轉相成多所度脫,一切盲冥咸入道明。便自發意,與其眷屬四萬二千,離垢施后與諸群黨,隨二太子中宮婇女群臣百官,一時和同往詣佛所,稽首足下退各就坐,從本常位。時佛見淨復淨王,與大眷屬自投歸命,因其本行觀宿所緣,而為說法,應病與藥各得開解,欣然踊躍善心生焉。更立國王,與其正后離垢施及二太子,宮人婇女一切官屬,棄國捐王行作沙門。已作沙門,八萬四千歲奉修道業,思惟觀察是《正法華》經典之要,諷誦奉行,如佛所教無所違失。

[0132a03] 「於是淨復淨王,遵奉勤修《正法華經》,與其眷屬竟八萬四千歲,逮眾德本嚴淨三昧正定。適逮斯定,其身即時踊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住於虛空,遙白總水雷音宿華慧王如來、至真:『唯然世尊,其二子者則是聖師,化導吾家蒙其恩德,獲現神足顯揚變化,而緣是見所化神變,心得開解退俗入道,奉佛法訓度眾穢厄,順從法律堅住無極,得奉如來啟受經法,乃為至聖無蓋善師。是二子者,示現子像生我家耳,皆是宿世明識本德,承佛仁慈,非是凡庶之可思論。』佛告王曰:『如是如是!大王!如大王所言,是二太子,宿殖德故,乃能示現,因欲開王及諸眷屬一切眾生。』」

[0132a16] 「佛言:『大王!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學是經典,所生之處周旋終始,易得善師顯世尊教,得立無上正真之道,開化導示度脫一切,是為微妙無極之業,展轉相教展轉相成,得至聖諦無極之處,值佛道法王因遇善師,得見如來啟受經法,由勸助恩,王今寧見此二太子,是諸族姓子,前世已曾供養奉事六十五億百千兆姟江河沙等如來、至真,而復授持是《正法華經》,愍傷眾生沒在邪冥九十六種不能自濟,故開化之令住正見修行精進求佛大道。』」

[0132a27] 於是佛語族姓子曰:「其淨復淨王,於彼世時歎眾功德,從虛空下即叉十指,前白其佛:『唯佛宣布,如來、至真本宿命時,行何功德?聖慧巍巍,眉間之相,演大暉曜照無限國,而目明好徹覩十方,其眉間相,白如珂雪,柔軟細好,巍巍光澤平政無斜,無所不照。世尊面像充滿如日,安住道目猶如月初,一切觀之而無厭極。』

[0132b05] 「於時國王,說此頌曰:

「『其殊異功勳,  巨億百千姟,
  虛空尚可喻,  其慧不可限。』

[0132b08] 「佛以頌答曰:

「『前世行中正,  加施人平等,
  故使眉間相,  所照無有限。
  和視施燈慧,  目明踰日月,
  其眼如月初,  徹覩十方國。』

[0132b13] 「時王嗟歎已,叉手白佛:『至未曾有,如來、至真之教,弘慈無極,不可思議功德具足,敷演道義施設法禁,令無罪釁,長塗之難皆得無患。唯然世尊,如吾今日心不放逸,由得自在不隨邪徑,棄捐自大不從虛偽,亦無瞋恨,不興惡心無益之業。我國多事,欲出家學不還中宮,重欲自歸所有供養。』佛言:『大佳。』時王即起稽首佛足,其王正后離垢施者,解身百千所著寶瓔,以散佛上,佛之威神,化成七寶交露之帳,以為交露琦異妙帳,自然有床,布以無數琦異坐具,如來坐上。於時國王心自念言:『至未曾有,天尊至德交露帳中,所見如來,甚大端正,威神巍巍光色第一,顏貌充滿淨好無比,願令一切皆蒙此福。』」

[0132b27] 於時世尊告四部眾:「汝等寧見淨復淨王,一心叉手而住佛前?」皆曰:「已見。」佛言:「比丘!是王於今是我學世現比丘像,於將來世當得作佛,名曰種帝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其佛土曰廣普,劫曰超王。於時其佛,諸菩薩眾不可稱限,諸聲聞眾亦無央數。其佛世界,平等如掌,無有傾斜無沙礫石,得作佛時威神巍巍,廣大無極光光如是。」

[0132c06] 能仁如來告族姓子:「欲知爾時淨復淨王發道意者,豈是異人?莫造此觀。所以者何?則是今現蓮華首菩薩是。欲知爾時離垢皇后者,今光照嚴飾菩薩是。常念諸菩薩愍傷眾生,故生彼國開化度之。欲知爾時二太子者,則今藥王菩薩、超藥菩薩身是。又族姓子,藥王菩薩、超藥菩薩,功德巍巍無限若斯,在無央數億百千姟諸如來所,殖眾德本,是二正士道德備悉,不可思議。若有聞此二正士名執持懷抱,一切眾人皆當禮敬,如是學士,天上世間皆歸仰之。」

[0132c17] 佛說是往古宿世本所行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諸法眼淨。

正法華經樂普賢品第二十六

[0132c20] 於時普賢菩薩,過東方江河沙諸佛國土,諸菩薩來者,動諸佛國,雨眾蓮華,鼓億百千姟伎樂,歌歎如來功德,承其開士其大神足無極變化,大菩薩身威神巍巍,聖旨玄妙普照十方,與諸天、龍、神、揵陀羅、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及非人俱,各各將諸眷屬,各顯神足不可思議,至靈鷲山往詣佛所,稽首足下繞佛七匝,前白佛言:「我從寶超威王如來佛土來,承今世尊演《正法華經》,故至忍界欲得聽受,與諸菩薩無數百千,亦樂聽聞所宣道議。善哉世尊,唯加垂哀,以時頒宣《正法華經》,寧有女人,何所修行,得奉執經卷?」

[0133a03] 佛時即告普賢菩薩:「族姓子!女人有四事法,得是經卷。何謂為四?一曰常為諸佛所見建護,二曰積功累德不以懈廢,三曰能分別化究暢眾要諸所聚處,四曰普護眾生發未發者。是為四,逮是經卷。」

[0133a08] 時普賢菩薩前白佛言:「最後末俗五濁之世,若有比丘受是經典,長擁護之令得吉祥,除眾抂橫毒亦不行,令無伺求得其便者。有受是經,咸共宿衛,令魔波旬不能嬈亂,及諸官屬諸鬼神龍,溝邊溷鬼蠱道符呪,令不得行躬身自往,常以一心擁護法師,常使安隱。若有比丘學此經典,坐起經行精進修業,象馬車乘往到其所護此經典,與諸菩薩眷屬圍遶,俱當往詣法師比丘。受是經者,思惟行者,令不忘失《正法華經》一句之義,乘駕往詣此學士所,目自奉見,為是經舉,見我歡喜普更勤學,當護法師逮得三昧。若復獲致迴轉總持,又當逮成若干百千億周旋總持,曉了一切諸音總持。惟願世尊,若於最後餘殘末俗五濁之世,餘五十歲中,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受是經典宣示同學,持書慕求為他人說,最後末俗餘五十歲,若能受是《正法華經》,心存解義精進不廢,致二十一日諸行稍備,已致諸行,二十一日勤心存於法,自現可敬巍巍之德,乘六通馳,與諸眷屬大小相隨,往詣法師勸助法師,二十一日專修此法,使心開解懷致總持。若使法師不化眾生,若不勸助、不能開化,非人得便,猶是法師不得擁護,不致安隱。是故學者常行精進,承佛威神宿衛法師。若有法師,持佛正法便勤精進,願聽總持。其辭呪曰:

[0133b06] 「無我除我,因我方便,賓仁和除,甚柔軟柔弱句,見諸佛因諸總持行眾諸說,蓋迴轉盡集會,除眾趣無央數,計諸句三世數等,越有為舉諸法,曉眾生音,師子娛樂。

[0133b10] 「唯然世尊,是則名曰是總持句。若有菩薩,耳根聽聞此總持句,入耳中者,即當知之,普賢菩薩之所建立。是《正法華經》若布天下,閻浮利內值是經者,心當思念:『普賢菩薩威神所致,令我等輩致是經卷,普賢菩薩所行神化,令此眾人致此妙典。』斯等眾生,無數佛所積眾德本,如來、至真手摩其頭。若有書寫執持在手,則奉佛身、敬愛道法。敬書是經,書是經已欲解中義,於此壽終生忉利天。適生天上,八萬四千天人玉女,往就供養鼓琴歌頌,已作天子坐玉女中,而相娛樂。若族姓子,但書是經功德如是,何況誦說思惟中義!是故世尊,一心勤修《正法華經》,書持經卷,常當思惟一切不忘,當禮此人。用書寫此經至德所致,而為千佛所見授臂,臨壽終時面見千佛,遊在吉安不墮惡趣,壽終之後生兜術天,適生天上,八萬四千諸玉女眾,往詣其所鼓諸伎樂,而歌頌德,在諸玉女以法相樂。是族姓子,書此經者功德如斯,何況誦說思惟其義!是故勤修書寫宣傳《正法華經》,思惟奉行皆令具足,專精一心志未曾亂,千佛授臂。臨壽終時,面見千佛不墮惡趣,於是壽終生兜術天,在彌勒佛所成菩薩身,三十二相莊嚴其體,億千玉女眷屬圍遶,是故智者,常當勤修書是經典敷演思惟。」

[0133c06] 「唯然世尊,若有書此經卷思惟誦說,功祚無量不可稱限,巍巍如是。是故智者書持是經,當得還致若干功德。吾以是故,建立是經,用五弘意勤念道法,流布天下閻浮利內。」

[0133c11] 於是能仁如來、至真告普賢曰:「善哉!善哉!汝乃發心多所哀念,精進勤護將來菩薩,勸道於斯無思誼法,其心懷抱無極大哀,發心之頃攝無量行,各執經卷建立擁護。若有受持普賢菩薩宣其名者,則當知之見能仁佛,前已曾聞如是像法,供養奉事見能仁佛,班宣經道講讚善哉,如來摩頭,則當謂之是普賢也。佛之威神之所建立,佛以衣服而覆護之,受如來教,不樂俗業不喜調戲,合偶謿囈不好歌舞,不遊在外,不入屠殺養猪雞鶩,不與女人無益從事。若聞是經,書寫聽受持諷誦說,樂如是像,自然之法思惟奉行,緣內精專自興福力,一切眾生若有覩見,靡不愛敬。若有比丘受持此經,不為婬怒愚癡所縛,不為貪嫉自大所繫,不懷憍慢剛強自用彊梁邪見,己利止足。若有法師普修至賢,最後末俗世餘五十歲五濁之俗,若有比丘受持是經,當作是知思惟解念:『是等族姓子,必至道場降伏魔宮,而轉法輪擊於法鼓,吹大法螺演時法雨,於師子座而處法座。』最後末俗世受持是經,功德如是。

[0134a03] 「又是比丘,不猗利養不貪衣鉢,是等法師志性質直,而無諛諂不墮癡冥,其人現在自然如是。若有比丘受持是經,世世不忘所生聰明黠慧,未曾聾盲,現在獲安無有眾患。若毀此經訶學持者而復誹謗,其人現在身致癩病。見書是經非之不可而共調戲,所生之處其身缺漏,為火所燒常遇諍訟,鼻面生靤手足了戾,口目不政其身臭穢,體生瘡痍,醫藥不治困苦難言。若說是經有聞見者,宣之不可增惡不喜,所說不誠言不真實,用是犯惡眾罪之故,得殃無量在所不安。」

[0134a14] 佛言:「是故普賢!若見比丘受持是經,遙起遠迎恭敬承事,如奉如來。今佛現在靡不歸命,歸彼法師如是無異,乃應佛教。」

[0134a16] 佛說是樂普賢品時,如江河沙億百千姟諸菩薩眾,皆逮總持。

正法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七

[0134a20] 於是世尊能仁,從法座起,合諸菩薩,如其色像示現神足,都舉大會著其右掌,而讚歎曰:「諸族姓子,佛從無數不可計會億百千劫積累造行,乃成無上正真之道,得度無極,故取諸賢安措右掌,舉手下之以為念識,當受斯經持諷誦讀,當為眾會分別說之,令諸群生普得見聞。又族姓子,心無所著,勿得祕惜此《正法華經》,志無所畏,則施佛慧、如來之慧、自在之慧,則為無上無極法施。當學佛行,無得矜惜慳嫉愛重,宜廣示現斯如來慧,當使通聞至於不至,往所不往,當勤聽受此要經典。其不信者,當令信樂,當勸群生入于尊法。諸族姓子,能如是者,則知如來之所建立。」

[0134b04] 時諸菩薩,為能仁世尊所見諮嗟,悉踊躍加敬傾身側體,低頭叉手稽首自歸,向能仁佛同聲啟白:「唯如世尊所勅,不敢違教,請奉行之,具足順從如佛所宣,願勿為慮。」諸菩薩三啟如是,所至到處,周旋十方頒宣聖旨。

[0134b10] 爾時能仁正覺一切發遣,十方世界諸來世尊,各隨便宜從其所安。時十方佛皆亦報曰:「如來亦當從宜所安。」諸如來正覺、多寶世尊,七寶講堂佛之塔廟,即復故處。又諸如來皆從所安。

[0134b14] 佛說是經時,十方無量異佛世界諸來大聖,坐佛樹下處師子座,多寶如來及大士等,諸餘學行現佛前者,不可計會無數無量,并從地中踊出菩薩,諸大聲聞四部之眾,諸天、龍、神、阿須倫、揵沓惒,世間人民,聞佛所說,莫不歡喜。

正法華經卷第十
貼文者 : : hui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 2023-12-14 11:44:46

添品妙法蓮華經序

[28]隋仁壽元年崛多笈多二法師添品

《妙法蓮華經》者,破二明一之指歸也。降神五濁,弘道三乘,權智不思,大悲難極,先設化城之迹,後示[29]繫珠之本,車雖有異,雨實無差;記以正覺之名,許以真子之位,同入法性,歸之於此。昔燉煌沙門竺法護,於晉武之世譯《正法華》;後秦姚興,更請羅什譯《妙法蓮華》。考[30]驗二譯,定非一本。護似多羅之葉,什似龜茲之文。余撿經藏,備見二本,多羅則與《正法》符會,龜茲則共《妙法》允同,護葉尚有所遺,什文寧無其漏?而護所闕者,《普門品》偈也;什所闕者,《藥草喻品》之半,《富樓那》及《法師》等二品之初,《提婆達多品》、《普門品》偈也。什[31]又移《囑累》在《藥王》之前,二本陀羅尼並置《普門》之後。其間異同,言不能極。

竊見《提婆達多》及《普門品》偈,先賢續出,補闕流行。余景仰遺風,憲章成範,大隋仁壽元年辛酉之歲,因普曜寺沙門上行所請,遂共三藏崛多、笈多二法師,於大興善寺重勘天竺多羅葉本,《富樓那》及《法師》等二品之初勘本猶闕,《藥草喻品》更益其半,《提婆達多》通入《塔品》,《陀羅尼》次《神力》之後,《囑累》還結其終。字句差殊,頗亦改正,儻有披尋,幸勿疑惑。雖千萬億偈,妙義難盡,而二十七品,本文且具。所願四辯梵詞,遍神州之域;一乘祕教,悟[32]象運之機。聊記翻譯,序之云爾。

[33]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34]隋天竺[35]三藏闍那崛多共[36]笈多[37]譯

[38]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訶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乾連、摩訶迦旃延、阿[A1]㝹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1]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訶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復有學、無學二千人。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於諸佛所,[2]殖眾德本,常為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於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眾生。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三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復有名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三萬天子俱;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脩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漚鉢羅龍王等,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乾闥婆王,樂乾闥婆王、樂音乾闥婆王、美乾闥婆王、美音乾闥婆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阿脩羅王,婆稚阿脩羅王、佉羅騫馱阿脩羅王、毘摩質多羅阿脩羅王、羅睺阿脩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干百千眷屬俱。

韋提希子阿闍世王,與若干百千眷屬俱,各禮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四眾圍遶,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佛說此經已,結加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3]振動。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膩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并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

爾時彌勒菩薩作是念:「今者世尊現神變相,以何因緣而有此瑞?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議現希有事,當以問誰?誰能答者?」復作此念:「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已曾親近供養過去無量諸佛,必應見此希有之相,我今當問。」

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今當問誰?」

爾時彌勒菩薩欲自決疑,又觀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而問文殊師利言:「以何因緣,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照[4]於東方萬八千土,悉見彼佛國界莊嚴?」

於是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以偈問曰:

「文殊師利!  導師何故,  眉間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羅、  曼殊沙華,
[A2]栴檀香風,  悅可眾心。  以是因緣,
地皆嚴淨;  而此世界,  六種震動。
時四部眾,  咸皆歡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間光明,  照于東方,
萬八千土,  皆如金色。  從阿鼻獄,
上至有頂,  諸世界中,  六道眾生,
生死所趣,  善惡業緣,  受報好醜,
於此悉見。  又覩諸佛,  聖主師子;
演說經典,  微妙第一。  其聲清淨,
出柔軟音;  教諸菩薩,  無數億萬。
梵音深妙,  令人樂聞;  各於世界,
講說正法。  種種因緣,  以無量喻;
照明佛法,  開悟眾生。  若人遭苦,
厭老病死;  為說涅槃,  盡諸苦際。
若人有福,  曾供養佛;  志求勝法,
為說緣覺。  若有佛子,  修種種行;
求無上慧,  為說淨道。  文殊師利!
我住於此;  見聞若斯,  及千億事,
如是眾多,  今當略說:  我見彼土,
恒沙菩薩,  種種因緣,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銀珊瑚、  真珠摩尼、
車𤦲馬瑙、  金剛諸珍,  奴婢車乘、
寶飾輦輿、  歡喜布施,  迴向佛道;
願得是乘,  三界第一,  諸佛所歎。
或有菩薩,  駟馬寶車、  欄楯華蓋、
軒飾布施。  復見菩薩,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無上道。  又見菩薩,
頭目身體,  欣樂施與,  求佛智慧。
文殊師利!  我見諸王,  往詣佛所,
問無上道;  便捨樂土,  宮殿臣妾,
剃除鬚髮,  而被法服。  或見菩薩,
而作比丘,  獨處閑靜,  樂誦經典。
又見菩薩,  勇猛精進,  入於深山,
思惟佛道。  又見離欲,  常處空閑,
深修禪定,  得五神通。  又見菩薩,
安禪合掌,  以千萬偈,  讚諸法王。
復見菩薩,  智深志固,  能問諸佛,
聞悉受持。  又見佛子,  定慧具足,
以無量喻,  為眾講法,  欣樂說法,
化諸菩薩,  破魔兵眾,  而擊法鼓。
又見菩薩,  寂然宴默,  天龍恭敬,
不以為喜。  又見菩薩,  處林放光,
濟地獄苦,  令入佛道。  又見佛子,
未甞睡眠,  經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見具戒,  威儀無缺,  淨如寶珠,
以求佛道。  又見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惡罵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見菩薩,  離諸戲笑,
及癡眷屬,  親近智者,  一心除亂,
攝念山林,  億千萬歲,  以求佛道。
或見菩薩,  餚饍飲食,  百種湯藥,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價直千萬,
或無價衣,  施佛及僧;  千萬億種,
栴檀寶舍,  眾妙臥具,  施佛及僧;
清淨園林,  華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種種微妙,
歡喜無厭,  求無上道。  或有菩薩,
說寂滅法,  種種教詔,  無數眾生;
又見菩薩,  觀諸法性,  無有[1]一相,
猶如虛空;  又見佛子,  心無所著,
以此妙慧,  求無上道。  文殊師利!
又有菩薩,  佛滅度後,  供養舍利。
又見佛子,  造諸塔廟,  無數恒沙,
嚴飾國界;  寶塔高妙,  五千由旬,
縱廣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廟,
各千幢幡,  珠交露[2]縵,  寶鈴和鳴;
諸天龍神,  人及非人,  香華伎樂,
常以供養。  文殊師利!  諸佛子等,
為供舍利,  嚴飾塔廟;  國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樹王,  其華開敷。
佛放一光,  我及眾會,  見此國界,
種種殊妙。  諸佛神力,  智慧希有;
放一淨光,  照無量國。  我等見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願決眾疑,
四眾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時答,  決疑令喜;
何所饒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場,
所得妙法;  為欲說此,  為當授記?
示諸佛土,  眾寶嚴淨;  及見諸佛,
此非小緣。  文殊當知!  四眾龍神;
瞻察仁者,  為說[3]何等?」
是時文殊師利語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演大法義。諸善男子!我於過去諸佛曾見此瑞,放斯光已即說大法。是故當知,今佛現光亦復如是,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現斯瑞。

「諸善男子!如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種智。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燈明;如是二萬佛,皆同一字,號日月燈明,又同一姓,姓頗羅墮。

「彌勒當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燈明,十號具足,所可說法初、中、後善。其最後佛未出家時,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無量意,四名寶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響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領四天下。是諸王子,聞父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悉捨王位亦隨出家,發大乘意常修梵行,皆為法師,已於千萬佛所殖諸善本。

「是時日月燈明佛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即於大眾中結加趺坐,入於無量義處三昧,身心不動;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眾,普佛世界六種[1]震動。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及諸小王、轉輪聖王等,是諸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爾時如來,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靡不周遍,如今所見是諸佛土。

「彌勒當知!爾時會中,有二十億菩薩,樂欲聽法,是諸菩薩,見此光明普照佛土,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為因緣。時有菩薩,名曰妙光,有八百弟子,是時日月燈明佛從三昧起,因妙光菩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時會聽者,亦坐一處六十小劫身心不動,聽佛所說謂如食頃。是時眾中,無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日月燈明佛,於六十小劫說是經已,即於梵魔沙門婆羅門及天人阿脩羅眾中,而宣此言:『如來於今日中夜,當入無餘涅槃。』

「時有菩薩,名曰德藏,日月燈明佛,即授其記告諸比丘:『是德藏菩薩,次當作佛,號曰淨身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佛授記已,便於中夜入無餘涅槃。

「佛滅度後,妙光菩薩持《妙法蓮華經》,滿八十小劫,為人演說。日月燈明佛八子,皆師妙光,妙光教化,令其堅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王子,供養無量百千萬億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燈,八百弟子,中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雖復讀誦眾經,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號求名,是人亦以種諸善根因緣故,得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供養、恭敬、尊重、讚歎。

「彌勒當知!爾時妙光菩薩,豈異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薩,汝身是也。今見此瑞與本無異,是故惟忖,今日如來,當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爾時文殊師利,於大眾中,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數劫;
有佛人中尊,  號日月燈明。
世尊演說法,  度無量眾生;
無數億菩薩,  令入佛智慧。
佛未出家時,  所生八王子;
見大聖出家,  亦隨修梵行。
時佛說大乘,  經名無量義;
於諸大眾中,  而為廣分別。
佛說此經已,  即於法座上;
加趺坐三昧,  名無量義處。
天雨曼陀華,  天鼓自然鳴;
諸天龍鬼神,  供養人中尊。
一切諸佛土,  即時大震動;
佛放眉間光,  現諸希有事。
此光照東方,  萬八千佛土;
示一切眾生,  生死業報處。
又見諸佛土,  以眾寶莊嚴;
琉璃頗梨色,  斯由佛光照。
[2]及見諸天人,  龍神夜叉眾,
乾闥緊那羅,  各供養其佛。
又見諸如來,  自然成佛道;
身色如金山,  端嚴甚微妙。
如淨琉璃中,  內現真金像;
世尊在大眾,  敷演深法義。
一一諸佛土,  聲聞眾無數,
因佛光所照,  悉見彼大眾。
或有諸比丘,  在於山林中,
精進持淨戒,  猶如護明珠。
[3]又見諸菩薩,  行施忍辱等,
其數如恒沙,  斯由佛光照。
又見諸菩薩,  深入諸禪定,
身心寂不動,  以求無上道。
又見諸菩薩,  知法寂滅相,
各於其國土,  說法求佛道。
爾時四部眾,  見日月燈佛,
現大神通力,  其心皆歡喜。
各各自相問,  是事何因緣?
天人所奉尊,  適從三昧起,
讚妙光菩薩:  『汝為世間眼,
一切所歸信,  能奉持法藏。
如我所說法,  [4]惟汝能證知。』
世尊既讚歎,  令妙光歡喜。
說是《法華經》,  滿六十小劫,
不起於此座;  所說上妙法,
是妙光法師,  悉皆能受持。
佛說是《法華》,  令眾歡喜已,
尋即於是日,  告於天人眾:
『諸法實相義,  已為汝等說;
我今於中夜,  當入於涅槃;
汝一心精進,  當離於放逸;
諸佛甚難值,  億劫時一遇。』
世尊諸子等,  聞佛入涅槃,
各各懷悲惱,  佛滅一何速。
聖主法之王,  安慰無量眾:
『我若滅度時,  汝等勿憂怖;
是德藏菩薩,  於無漏實相,
心已得通達,  其次當作佛,
號曰為淨身,  亦度無量眾。』
佛此夜滅度,  如薪盡火滅,
分布諸舍利,  而起無量塔。
比丘比丘尼,  其數如恒沙,
倍復加精進,  以求無上道。
是妙光法師,  奉持佛法藏,
八十小劫中,  廣宣《法華經》。
是諸八王子,  妙光所開化,
堅固無上道,  當見無數佛。
供養諸佛已,  隨順行大道,
相繼得成佛,  轉次而授記。
最後天中天,  號曰然燈佛,
諸仙之導師,  度脫無量眾。
是妙光法師,  時有一弟子,
心常懷懈怠,  貪著於名利,
求名利無厭,  多遊族姓家,
棄捨所習誦,  廢忘不通利,
以是因緣故,  號之為求名;
亦行眾善業,  得見無數佛,
供養於諸佛,  隨順行大道,
具六波羅蜜,  今見釋師子,
其後當作佛,  號名曰彌勒;
廣度諸眾生,  其數無有量。
彼佛滅度後,  懈怠者汝是;
妙光法師者,  今則我身是。
我見燈明佛,  本光瑞如此;
以是知今佛,  欲說《法華經》。
今相如本瑞,  是諸佛方便;
今佛放光明,  助發實相義。
諸人今當知,  合掌一心待;
佛當雨法雨,  充足求道者。
諸求三乘人,  若有疑悔者;
佛當為除斷,  令盡無有餘。」
[1]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第二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詳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所以者何?佛曾親近百千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舍利弗!吾從成佛已來,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所以者何?如來方便知見波羅蜜,皆已具足。舍利弗!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禪定、解脫、三昧,深入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舍利弗!如來能種種分別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眾心。舍利弗!取要言之,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須復說。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世雄不可量,  諸天及世人,
一切眾生類,  無能知佛者。
佛力無所畏,  解脫諸三昧,
及佛諸餘法,  無能測量者。
本從無數佛,  具足行諸道,
甚深微妙法,  難見難可了。
於無量億劫,  行此諸道已,
道場得成果,  我已悉知見。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我及十方佛,  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諸餘眾生類,  無有能得解。
除諸菩薩眾,  信力堅固者,
諸佛弟子眾,  曾供養諸佛,
一切漏已盡,  住是最後身,
如是諸人等,  其力所不堪。
假使滿世間,  皆如舍利弗,
盡思共度量,  不能測佛智。
正使滿十方,  皆如舍利弗,
及餘諸弟子,  亦滿十方剎,
盡思共度量,  亦復不能知。
辟支佛利智,  無漏最後身,
亦滿十方界,  其數如竹林,
斯等共一心,  於億無量劫,
欲思佛實智,  莫能知少分。
新發意菩薩,  供養無數佛,
了達諸義趣,  又能善說法,
如稻麻竹[A3]𥯤,  充滿十方剎,
一心以妙智,  於恒河沙劫,
咸皆共思量,  不能知佛智。
不退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
一心共思求,  亦復不能知。
又告舍利弗!  無漏不思議,
甚深微妙法,  我今已具得,
惟我知是相,  十方佛亦然。
舍利弗當知!  諸佛語無異。
於佛所說法,  當生大信力,
世尊法久後,  要當說真實。
告諸聲聞眾,  及求緣覺乘,
我令脫苦縛,  逮得涅槃者,
佛以方便力,  示以三乘教,
眾生處處著,  引之令得出。」
爾時大眾中,有諸聲聞漏盡阿羅漢,阿若憍陳如等千二百人,及發聲聞、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慇懃稱歎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難解,有所言說,意趣難知,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佛說一解脫義,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義所趣?」

爾時舍利弗,知四眾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慇懃稱歎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難解之法?我自昔來,未曾從佛聞如是說。今者四眾咸皆有疑,[1]惟願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慇[A4]懃稱歎甚深微妙難解之法?」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慧日大聖尊,  久乃說是法,
自說得如是,  力無畏三昧、
禪定解脫等,  不可思議法,
道場所得法,  無能發問者。
我意難可測,  亦無能問者;
無問而自說,  稱歎所行道,
智慧甚微妙,  諸佛之所得。
無漏諸羅漢,  及求涅槃者,
今皆墮疑網,  佛何故說是?
其求緣覺者,  比丘比丘尼,
諸天龍鬼神、  及乾闥婆等,
相視懷猶豫,  瞻仰兩足尊,
是事為云何?  願佛為解說。
於諸聲聞眾,  佛說我第一,
我今自於智,  疑惑不能了,
為是究竟法?  為是所行道?
佛口所生子,  合掌瞻仰待,
願出微妙音,  時為如[2]實說。
諸天龍[3]神等,  其數如恒沙,
求佛諸菩薩,  大數有八萬,
又諸萬億國,  轉輪聖王至,
合掌以敬心,  欲聞具足道。」
爾時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說。若說是事,一切世間諸天及人,皆當驚疑。」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所以者何?是會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眾生,曾見諸佛,諸根猛利智慧明了,聞佛所說則能敬信。」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法王無上尊,  惟說願勿慮;
是會無量眾,  有能敬信者。」
佛復止舍利弗:「若說是事,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皆當驚疑,增上慢比丘將墜於大坑。」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止!止!不須說,  我法妙難思;
諸增上慢者,  聞必不敬信。」
爾時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惟願說之!今此會中如我等比,百千萬億世世已曾從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長夜安隱多所饒益。」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上兩足尊,  願說第一法;
我為佛長子,  惟垂分別說。
是會無量眾,  能敬信此法,
佛已曾世世,  教化如是等,
皆一心合掌,  欲聽受佛語。
我等千二百,  及餘求佛者,
願為此眾故,  惟垂分別說;
是等聞此法,  則生大歡喜。」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慇懃三請,豈得不說?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說此語時,會中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即從座起,禮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輩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此眾,無復枝葉,純有貞實。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汝今善聽,當為汝說。」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1]惟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惟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2]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佛告舍利弗:「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惟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諸佛,法亦如是。舍利弗!過去諸佛,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未來諸佛當出於世,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現在十方無量百千萬億佛土中諸佛世尊,多所饒益安樂眾生,是諸佛亦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而為眾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是諸眾生從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舍利弗!是諸佛但教化菩薩,欲以佛之知見示眾生故,欲以佛之知見悟眾生故,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3]故而為說法。舍利弗!如此皆為得一佛乘一切種智故。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舍利弗!諸佛出於五濁惡世,所謂劫濁、煩惱濁、眾生濁、見濁、命濁,如是,舍利弗!劫濁亂時,眾生垢重,慳貪、嫉妬,成就諸不善根故,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謂阿羅漢、辟支佛者,不聞不知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羅漢,非辟支佛。又舍利弗!是諸比丘、比丘尼,自謂已得阿羅漢,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輩,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實得阿羅漢,若不信此法,無有是處,除佛滅度後現前無佛。所以者何?佛滅度後,如是等經受持、讀誦、解其義者,是人難得,若遇餘佛,於此法中便得決了。舍利弗!汝等當一心信解,受持佛語。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惟一佛乘。」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比丘比丘尼,  有懷增上慢,
優婆塞我慢,  優婆夷不信,
如是四眾等,  其數有五千,
不自見其過,  於戒有缺漏,
護惜其瑕[4]疵,  是小智已出,
眾中之糟糠,  佛威德故去,
斯人尠福德,  不堪受是法。
此眾無枝葉,  惟有諸貞實,
舍利弗善聽,  諸佛所得法,
無量方便力,  而為眾生說。
眾生心所念,  種種所行道,
若干諸欲性,  先世善惡業,
佛悉知是已,  以諸緣譬喻,
言辭方便力,  令一切歡喜。
或說脩多羅,  伽陀及本事,
本生未曾有,  亦說於因緣,
譬喻并祇夜,  優[5]波提舍經。
鈍根樂小法,  貪著於生死,
於諸無量佛,  不行深妙道,
眾苦所惱亂,  為是說涅槃。
我設是方便,  令得入佛慧,
未曾說汝等,  當得成佛道。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今正是其時,  決定說大乘。
我此九部法,  隨順眾生說,
入大乘為本,  以故說是經。
有佛子心淨,  柔軟亦利根,
無量諸佛所,  而行深妙道,
為此諸佛子,  說是大乘經。
我記如是人,  來世成佛道,
以深心念佛,  修持淨戒故。
此等聞得佛,  大喜充遍身,
佛知彼心行,  故為說大乘。
聲聞若菩薩,  聞我所說法,
乃至於一偈,  皆成佛無疑。
十方佛土中,  惟有一乘法,
無二亦無三,  除佛方便說,
但以假名字,  引導於眾生。
說佛智慧故,  諸佛出於世,
惟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終不以小乘,  濟度於眾生,
佛自住大乘,  如其所得法。
定慧力莊嚴,  以此度眾生,
自證無上道,  大乘平等法。
若以小乘化,  乃至於一人,
我則墮慳貪,  此事為不可。
若人信歸佛,  如來不欺誑,
亦無貪嫉意,  斷諸法中惡,
故佛於十方,  而獨無所畏。
我以相嚴身,  光明照世間,
無量眾所尊,  為說實相印。
舍利弗當知!  我本立誓願,
欲令一切眾,  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  今者已滿足,
化一切眾生,  皆令入佛道。
若我遇眾生,  盡教以佛道,
無智者錯亂,  迷惑不受教。
我知此眾生,  未曾修善本,
堅著於五欲,  癡愛故生惱,
以諸欲因緣,  墜墮三惡道,
輪迴六趣中,  備受諸苦毒,
受胎之微形,  世世常增長。
薄德少福人,  眾苦所逼迫,
入邪見稠林,  若有若無等,
依止此諸見,  具足六十二,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捨,
我慢自矜高,  諂曲心不實,
於千萬億劫,  不聞佛名字,
亦不聞正法,  如是人難度。
是故舍利弗!  我為設方便,
說諸盡苦[1]道,  示之以涅槃。
我雖說涅槃,  是亦非真滅,
諸法從本來,  常自寂滅相。
佛子行道已,  來世得作佛,
我有方便力,  開示三乘法。
一切諸世尊,  皆說一乘道,
今此諸大眾,  皆應除疑惑,
諸佛語無異,  惟一無二乘。
過去無數劫,  無量滅度佛,
百千萬億種,  其數不可量,
如是諸世尊,  種種緣譬喻,
無數方便力,  演說諸法相。
是諸世尊等,  皆說一乘法,
化無量眾生,  令入於佛道。
又諸大聖主,  知一切世間,
天人群生類,  深心之所欲,
更以異方便,  助顯第一義。
若有眾生類,  值諸過去佛,
若聞法布施,  或持戒忍辱,
精進禪智等,  種種修福慧,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2]已,  若人善軟心,
如是諸眾生,  皆已成佛道。
諸佛滅度已,  供養舍利者,
起萬億種塔,  金銀及頗梨,
車𤦲與馬瑙,  玫瑰瑠璃珠,
清淨廣嚴飾,  莊校於諸塔;
或有起石廟,  栴檀及沈水,
木櫁并餘材,  塼瓦泥土等,
若於曠野中,  積土成佛廟;
乃至童子戲,  聚沙為佛塔;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若人為佛故,  建立諸形像,
刻[A5]雕成眾相,  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寶成,  鍮[3]石赤白銅,
白鑞及鉛錫,  鐵木及與泥,
或以膠漆布,  嚴飾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皆已成佛道。
彩畫作佛像,  百福莊嚴相,
自作若使人,  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戲,  若草木及筆,
或以指爪甲,  而畫作佛像;
如是諸人等,  漸漸積功德,
具足大悲心,  皆已成佛道,
但化諸菩薩,  度脫無量眾。
若人於塔廟,  寶像及畫像,
以華香幡蓋,  敬心而供養,
若使人作樂,  擊鼓吹角貝,
簫笛琴箜篌,  琵琶鐃銅鈸,
如是眾妙音,  盡持以供養,
或以歡喜心,  歌唄頌佛德,
乃至一小音,  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亂心,  乃至以一華;
供養於畫像,  漸見無數佛。
或有人禮拜,  或復但合掌,
乃至舉一手,  或復小低頭,
以此供養像,  漸見無量佛,
自成無上道,  廣度無數眾,
入無餘涅槃,  如薪盡火滅。
若人散亂心,  入於塔廟中,
一稱南無佛,  皆已成佛道;
於諸過去佛,  現在或滅度,
若有聞是法,  皆已成佛道。
未來諸世尊,  其數無有量,
是諸如來等,  亦方便說法;
一切諸如來,  以無量方便,
[1]度脫諸眾生,  入佛無漏智;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諸佛本誓願,  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眾生,  亦同得此道。
未來世諸佛,  雖說百千億,
無數諸法門,  其實為一乘。
諸佛兩足尊,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是法住法位,  世間相常住,
於道場知已,  [2]道師方便說。
天人所供養,  現在十方佛,
其數如恒沙,  出現於世間,
安隱眾生故,  亦說如是法;
知第一寂滅,  以方便力故,
雖示種種道,  其實為佛乘;
知眾生諸行,  深心之所念,
過去所集業,  欲性精進力,
及諸根利鈍,  以種種因緣,
譬喻亦言辭,  隨應方便說;
[3]我今亦如是,  安隱眾生故,
以種種法門,  宣示於佛道。
我以智慧力,  知眾生性欲,
方便說諸法,  皆令得歡喜。
舍利弗當知!  我以佛眼觀,
見六道眾生,  貧窮無福慧,
入生死險道,  相續苦不斷,
深著於五欲,  如犛牛愛尾,
以貪愛自蔽,  盲冥無所見,
不求大勢佛,  及與斷苦法,
深入諸邪見,  以苦欲捨苦。
為是眾生故,  而起大悲心,
我始坐道場,  觀樹亦經行,
於三七日中,  思惟如是事:
『我所得智慧,  微妙最第一。
眾生諸根鈍,  著樂癡所盲,
如斯之等類,  云何而可度?』
爾時諸梵王,  及諸天帝釋,
護世四天王,  及大自在天,
并餘諸天眾,  眷屬百千萬,
恭敬合掌禮,  請我轉法輪。
我即自思惟:  『若但讚佛乘,
眾生沒在苦,  不能信是法。
破法不信故,  墜[4]於三惡道;
我寧不說法,  疾入於涅槃。』
尋念過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應說三乘。』
作是思惟時,  十方佛皆現;
梵音慰喻我,  『善哉釋迦文!
第一之導師,  得是無上法;
隨諸一切佛,  而用方便力,
我等亦皆得,  最妙第一法;
為諸眾生類,  分別說三乘。』
少智樂小法,  不自信作佛,
是故以方便,  分別說諸果,
雖復說三乘,  但為教菩薩。
舍利弗當知!  我聞聖師子,
深淨微妙音,  稱南無諸佛!
復作如是念:  『我出濁惡世,
如諸佛所說,  我亦隨順行。』
思惟是事已,  即趣波羅奈,
諸法寂滅相,  不可以言宣,
以方便力故,  為五比丘說;
是名轉法輪,  便有涅槃音,
及以阿羅漢,  法僧差別名。
從久遠劫來,  讚示涅槃法,
生死苦永盡,  我常如是說。
舍利弗當知!  我見佛子等,
志求佛道者,  無量千萬億,
咸以恭敬心,  皆來至佛所;
曾從諸佛聞,  方便所說法。
我即作是念:  『如來所以出,
為說佛慧故。』  今正是其時。
舍利弗當知!  鈍根小智人,
著相憍慢者,  不能信是法。
今我喜無畏,  於諸菩薩中,
正直捨方便,  但說無上道。
菩薩聞是法,  疑網皆已除,
千二百羅漢,  悉亦當作佛。
如三世諸佛,  說法之儀式,
我今亦如是,  說無分別法。
諸佛興出世,  懸遠值遇難,
正使出于世,  說是法復難。
無量無數劫,  聞是法亦難,
能聽是法者,  斯人亦復難。
譬如優曇華,  一切皆愛樂,
天人所希有,  時時乃一出。
聞法歡喜讚,  乃至發一言,
則為已供養,  一切三世佛。
是人甚希有,  過於優曇華,
汝等勿有疑,  我為諸法王,
普告諸大眾,  但以一乘道,
教化諸菩薩,  無聲聞弟子。
汝等舍利弗,  聲聞及菩薩,
當知是妙法,  諸佛之祕要。
以五濁惡世,  但樂著諸欲,
如是等眾生,  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有慚愧清淨,  志求佛道者,
當為如是等,  廣讚一乘道。
舍利弗當知!  諸佛法如是,
以萬億方便,  隨宜而說法,
其不習學者,  不能曉了此。
汝等既已知,  諸佛世之師,
隨宜方便事,  無復諸疑惑,
心生大歡喜,  自知當作佛。」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hui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 2023-12-14 21:50:06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1]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譬喻品第三

爾時舍利弗,踊躍歡喜,即起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今從世尊聞此法音,心懷踊躍得未曾有。所以者何?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預斯事,甚自感傷,失於如來無量知見。世尊!我[2]甞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乘法而見濟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剋責,而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

爾時舍利弗,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聞是法音,  得所未曾有;
心懷大歡喜,  疑網皆已除。
昔來蒙佛教,  不失於大乘;
佛音甚希有,  能除眾生惱。
我已得漏盡,  聞亦除憂惱;
我處於山谷,  或在林樹下,
若坐若經行,  常思惟是事;
嗚呼深自責,  云何而自欺?
『我等亦佛子,  同入無漏法,
不能於未來,  演說無上道。
金色三十二,  十力諸解脫,
同共一法中,  而不得此事。
八十種妙好,  十八不共法;
如是等功德,  而我皆已失。』
我獨經行時,  見佛在大眾,
名聞滿十方,  廣饒益眾生。
自惟失此利,  我為自欺誑,
我常於日夜,  每思惟是事。
欲以問世尊,  為失為不失?
我常見世尊,  稱讚諸菩薩,
以是於日夜,  籌量如此事。
今聞佛音聲,  隨宜而說法,
無漏難思議,  令眾至道場。
我本著邪見,  為諸梵志師,
世尊知我心,  拔邪說涅槃;
我悉除邪見,  於空法得證。
爾時心自謂,  得至於滅度;
而今乃自覺,  非是實滅度。
若得作佛時,  具三十二相;
天人夜叉眾,  龍神等恭敬,
是時乃可謂,  永盡滅無餘;
佛於大眾中,  說我當作佛;
聞如是法音,  疑悔悉已除。
初聞佛所說,  心中大驚疑,
將非魔作佛,  惱亂我心耶?
佛以種種緣,  譬喻巧言說,
其心安如海,  我聞疑網斷。
佛說過去世,  無量滅度佛,
安住方便中,  亦皆說是法;
現在未來佛,  其數無有量,
亦以諸方便,  演說如是法。
如今者世尊,  從生及出家,
得道轉法輪,  亦以方便說;
世尊說實道,  波旬無此事,
以是我定知,  非是魔作佛;
我墮疑網故,  謂是魔所為。
聞佛柔軟音,  深遠甚微妙;
演暢清淨法,  我心大歡喜。
疑悔永已盡,  安住實智中,
我定當作佛,  為天人所敬,
轉無上法輪,  教化諸菩薩。」
爾時佛告舍利弗:「吾今於天、人、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中說,我昔曾於二萬億佛所,為無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長夜隨我受學,我以方便引導,汝故生我法中。舍利弗!我昔教汝志願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謂已得滅度。我今還欲令汝憶念本願所行道故,為諸聲聞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舍利弗!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離垢,其土平正,清淨嚴飾,安隱豐樂,天人熾盛,琉璃為地,有八交道,黃金為繩以界其側,其傍各有七寶行樹,常有華果;華光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舍利弗!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願故說三乘法,其劫名大寶莊嚴。何故名曰大寶莊嚴?其國中以菩薩為大寶故。彼諸菩薩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無能知者。若欲行時寶華承足,此諸菩薩非初發意,皆久[1]殖德本,於無量百千萬億佛所,淨修梵行,恒為諸佛之所稱嘆,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諸法之門,質直無偽志念堅固,如是菩薩充滿其國。舍利弗!華光佛壽十二小劫,除為王子未作佛時,其國人民壽八小劫。華光如來過十二小劫,授堅滿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告諸比丘:『是堅滿菩薩次當作佛,號曰華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其佛國土亦復如是。舍利弗!是華光佛滅度之後,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舍利弗來世,  成佛普智尊;
號名曰華光,  當度無量眾。
供養無數佛,  具足菩薩行;
十力等功德,  證於無上道。
過無量劫已,  劫名大寶嚴;
世界名離垢,  清淨無瑕穢。
以琉璃為地,  金繩界其道;
七寶雜色樹,  常有花果實。
彼國諸菩薩,  志念常堅固;
神通波羅蜜,  皆已悉具足。
於無數佛所,  善學菩薩道;
如是等大士,  華光佛所化。
佛為王子時,  棄國捨世榮;
於最末後身,  出家成佛道。
華光佛住世,  壽十二小劫;
其國人民眾,  壽命八小劫。
佛滅度之後,  正法住於世;
三十二小劫,  廣度諸眾生。
正法滅盡已,  像法三十二;
舍利廣流布,  天人普供養。
華光佛所為,  其事皆如是;
其兩足聖尊,  最勝無倫匹,
彼即是汝身,  宜應自欣慶。」
爾時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大眾,見舍利弗於佛前[2]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大歡喜踊躍無量,各各脫身所著上衣,以供養佛。釋提桓因、梵天王等,與無數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等,供養於佛,所散天衣,住虛空中而自迴轉;諸天伎樂百千萬種,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而作是言:「佛昔於波羅奈初轉法輪,今乃復轉無上最大法輪。」

爾時諸天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昔於波羅奈,  轉四諦法輪;
分別說諸法,  五眾之生滅。
今復轉最妙,  無上大法輪;
是法甚深奧,  少有能信者。
我等從昔來,  數聞世尊說;
未曾聞如是,  深妙之上法;
世尊說是法,  我等皆隨喜。
大智舍利弗,  今得受尊記;
我等亦如是,  必當得作佛。
於一切世間,  最尊無有上,
佛道叵思議,  方便隨宜說。
我所有福業,  今世若過世,
及見佛功德,  盡迴向佛道。」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無復疑悔,親於佛前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學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離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學、無學人,亦各自以離我見及有、無見等,謂得涅槃;而今於世尊前,聞所未聞,皆墮疑惑。善哉,世尊!願為四眾說其因緣令離疑悔。」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諸佛世尊以種種因緣、譬喻言[1]辭,方便說法,皆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是諸所說,皆為化菩薩故。然,舍利弗!今當復以譬喻更明此義,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舍利弗!若國邑、聚落有大長者,其年衰邁,財富無量,多有田宅及諸僮僕;其家廣大,唯有一門,多諸人眾,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堂閣朽故,牆壁[2]頹落,柱根腐敗,梁棟傾危,周匝俱時[A1]欻然火起焚燒舍宅。長者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長者見是大火從四面起,即大驚怖而作是念:『我雖能於此所燒之門安隱得出,而諸子等於火宅內樂著嬉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火來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厭患無求出意。』舍利弗!是長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當以衣裓若以[3]机案從舍出之。』復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門,而復陿小,諸子幼稚未有所識,戀著戲處,或當墮落為火所燒,我當為說怖畏之事,此舍已燒宜時疾出,無令為火之所燒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諸子:『汝等速出。』父雖憐愍善言誘喻,而諸子等樂著嬉戲,不肯信受,不驚、不畏了無出心;亦復不知,何者是火?何者為舍?云何為失?但東西走戲視父而已。

「爾時長者,即作是念:『此舍已為大火所燒,我及諸子若不時出,必為所焚;我今當設方便令諸子等得免斯害。』父知諸子先心各有所好,種種珍玩奇異之物,情必樂著,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難得,汝若不取後必憂悔,如此種種羊車、鹿車、牛車,今在門外可以遊戲,汝等於此火宅宜速出來,隨汝所欲皆當與汝。』爾時諸子聞父所說珍玩之物,適其願故心各勇銳,互相推排競共馳走爭出火宅。是時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皆於四衢道中露地而坐,無復障礙,其心泰然歡喜踊躍。時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

「舍利弗!爾時長者,各賜諸子等一大車,其車高廣眾寶莊校,周匝欄楯四面懸鈴,又於其上張設幰蓋,亦以珍奇雜寶而嚴飾之;寶繩交絡,垂諸華纓,重敷綩綖安置丹枕;駕以白牛,膚色充潔形體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風;又多僕從而侍衛之。所以者何?是大長者財富無量,種種諸藏悉皆充溢,而作是念:『我財物無極,不應以下劣小車與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愛無偏黨,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無量,應當等心各各與之,不宜差別。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給一國,猶尚不匱,何況諸子。』是時諸子,各乘大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是長者等與諸子珍寶大車,寧有虛妄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長者但令諸子得免火難,全其軀命非為虛妄。何以故?若全身命,便為已得玩好之具,況復方便於彼火宅而拔濟之。世尊!若是長者,乃至不與最小一車,猶不虛妄。何以故?是長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緣無虛妄也。何況長者,自知財富無量,欲饒益諸子等與大車。」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如來亦復如是,則為一切世間之父,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蔽,永盡無餘,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惓,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三界朽故火宅,為度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闇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見諸眾生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眾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

「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舍利弗!如來復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捨於方便,為諸眾生讚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眾生不能以是得度。所以者何?是諸眾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為三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舍利弗!如彼長者雖復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慇懃方便,免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復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於三界火宅拔濟眾生,為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而作是言:『汝等莫得樂住三界火宅,勿貪麁弊色、聲、香、味、觸也,若貪著生愛則為所燒,汝等速出三界,當得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我今為汝保任此事,終不虛也,汝等但當勤修精進。』如來以是方便誘進眾生。復作是言:『汝等當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嘆,自在無繫無所依求,乘是三乘,以無漏根、力、覺、道、禪定、解脫、三昧等,而自娛樂,便得無量安隱快樂。』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慇懃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舍利弗!如彼長者見諸子等安隱得出火宅到無畏處,自惟財富無量,等以大車而賜諸子;如來亦復如是,為一切眾生之父,若見無量億千眾生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怖畏險道得涅槃樂,如來爾時便作是念:『我有無量無邊智慧、力、無畏等諸佛法藏,是諸眾生皆是我子,等與大乘,不令有人獨得滅度,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是諸眾生脫三界者,悉與諸佛禪定、解脫等娛樂之具,皆是一相一種聖所稱歎,能生淨妙第一之樂。』舍利弗!如彼長者初以三車誘引諸子,然後但與大車,寶物莊嚴安隱第一,然彼長者無虛妄之咎。如來亦復如是,無有虛妄,初說三乘引導眾生,然後但以大乘而度[1]脫之。何以故?如來有無量智慧、力、無所畏諸法之藏,能與一切眾生大乘之法,但不盡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緣,當知諸佛方便力故,於一佛乘分別說三。」

佛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長者,  有一大宅,  其宅久故,
而復頓弊,  堂舍高危,  柱根摧朽,
梁棟傾斜,  基陛頹毀,  牆壁[A2]圮坼,
泥塗[2]褫落,  覆苦亂墜,  椽梠差脫,
周障屈曲,  雜穢充遍;  有五百人,
止住其中,  鵄梟鵰鷲,  烏鵲鳩鴿,
蚖蛇蝮蝎,  蜈蚣蚰蜒,  守宮百足,
[3]狖狸鼷鼠,  諸惡蟲輩,  交橫馳走;
屎尿臭處,  不淨流溢;  蜣蜋諸蟲,
而集其上;  狐狼野干,  咀[4]齚踐蹋,
䶩齧死屍,  骨肉狼籍。  由是群狗,
競來搏撮,  飢羸慞惶,  處處求食,
鬪[5]爭𪙁掣,  嘊喍嘷吠,  其舍恐怖,
變狀如是。  處處皆有,  魑魅魍魎,
夜叉惡鬼,  食噉人肉。  毒虫之屬,
諸惡禽獸,  孚乳產生,  各自藏護。
夜叉競來,  爭取食之;  食之既飽,
惡心轉熾,  鬪[6]爭之聲,  甚可怖畏;
鳩槃茶鬼,  蹲踞土埵,  或時離地,
一尺二尺;  往[7]返遊行,  縱逸嬉戲。
捉狗兩足,  撲令[8]失聲,  以腳加頸,
怖狗自樂。  復有諸鬼,  其身長大,
裸形黑瘦,  常住其中;  發大惡聲,
叫呼求食。  復有諸鬼,  其咽如針;
復有諸鬼,  首如牛頭;  或食人肉,
或復噉狗;  頭髮蓬亂,  殘害兇險;
飢渴所逼,  叫喚馳走。  夜叉餓鬼,
諸惡鳥獸;  飢急四向,  窺看窓牖,
如是諸難,  恐畏無量。  是朽故宅,
屬于一人,  其人近出,  未久之間,
於後舍宅,  欻然火起;  四面一時,
其焰俱熾,  棟梁椽柱,  爆聲震裂,
摧折墮落,  牆壁崩倒;  諸鬼神等,
揚聲大叫;  鵰鷲諸鳥,  鳩槃茶等,
周慞惶怖,  不能自出;  惡獸毒虫,
藏竄孔穴;  毘舍闍鬼,  亦住其中;
薄福德故,  為火所逼,  共相殘害,
飲血噉肉。  野干之屬,  並已前死;
諸大惡獸,  競來食噉。  臭烟熢㶿,
四面充塞;  蜈蚣蚰蜒,  毒蛇之類,
為火所燒,  爭走出穴;  鳩槃茶鬼,
隨取而食。  又諸餓鬼,  頭上火燃;
飢渴熱惱,  周慞悶走。  其宅如是,
甚可怖畏;  毒害火災,  眾難非一。
是時宅主,  在門外立;  聞有人言:
『汝諸子等,  先因遊戲,  來入此宅,
稚小無知,  歡娛樂著。』  長者聞已,
驚入火宅;  方宜救濟,  令無燒害。
告喻諸子,  說眾患難,  惡鬼毒虫,
災火蔓莚。  眾苦次第,  相續不絕;
毒蛇蚖蝮,  及諸夜叉,  鳩槃茶鬼,
野干狐狗;  鵰鷲鵄梟,  百足之屬;
飢渴惱急,  甚可怖畏。  此苦難處,
況復大火。  諸子無知,  雖聞父誨;
猶故樂著,  嬉戲不已。  是時長者,
而作是念:  『諸子如此,  益我愁惱。
今此舍宅,  無一可樂,  而諸子等,
耽湎嬉戲,  不受我教,  將為火害。』
即便思惟,  設諸方便,  告諸子等:
『我有種種,  珍玩之具,  妙寶好車,
羊車鹿車,  大牛之車;  今在門外,
汝等出來,  吾為汝等,  造作此車,
隨意所樂,  可以遊戲。』  諸子聞說,
如此諸車,  即時奔競,  馳走而出;
到於空地,  離諸苦難。  長者見子,
得出火宅,  住於四衢,  坐師子座。
而自慶言:  『我今快樂,  此諸子等,
生育甚難,  愚小無知,  而入險宅;
多諸毒虫,  魑魅可畏;  大火猛焰,
四面俱起;  而此諸子,  貪樂嬉戲;
我已救之,  令得脫難。  是故諸人,
我今快樂。』  爾時諸子,  知父安坐,
皆詣父所,  而白父言:  『願賜我等,
三種寶車;  如前所許:  「諸子出來,
當以三車,  隨汝所欲。」  今正是時,
[1]惟垂給與。』  長者大富,  庫藏眾多,
金銀琉璃,  硨磲碼碯,  以眾寶物,
造諸大車;  [2]莊校嚴飾,  周匝欄楯,
四面懸鈴,  金繩交絡,  真珠羅網,
張施其上;  金華諸纓,  處處垂下,
眾彩雜飾,  周匝圍繞;  柔軟繒纊,
以為茵蓐。  上妙細㲲,  價直千億,
鮮白淨潔,  以覆其上。  有大白牛,
肥壯多力,  形體姝好,  以駕寶車;
多諸儐從,  而侍衛之;  以是妙車,
等賜諸子。  諸子是時,  歡喜踊躍,
乘是寶車,  遊於四方,  嬉戲快樂,
自在無礙。」  告舍利弗:  「我亦如是,
眾聖中尊,  世間之父;  一切眾生,
皆是吾子,  深著世樂,  無有慧心;
三界無安,  猶如火宅,  眾苦充滿,
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  病死憂患,
如是等火,  熾然不息。  如來已離,
三界火宅,  寂然閑居,  安處林野。
今此三界,  皆是我有,  其中眾生,
悉是吾子;  而今此處,  多諸患難,
唯我一人,  能為救護;  雖復教詔,
而不信受,  於諸欲染,  貪著深故;
[3]是以方便,  為說三乘,  令諸眾生,
知三界苦;  開示演說,  出世間道。
是諸子等,  若心決定;  具足三明,
及六神通,  有得緣覺,  不退菩薩;
汝舍利弗!  我為眾生,  以此譬喻,
說一佛乘;  汝等若能,  信受是語,
一切皆當,  成得佛道。  是乘微妙,
清淨第一,  於諸世間,  為無有上;
佛所悅可,  一切眾生,  所應稱讚,
供養禮拜;  無量億千,  諸力解脫,
禪定智慧,  及佛餘法,  得如是乘,
令諸子等,  日夜劫數,  常得遊戲;
與諸菩薩,  及聲聞眾,  乘此寶乘,
直至道場;  以是因緣,  十方諦求,
更無餘乘,  除佛方便。」  告舍利弗:
「汝諸人等,  皆是吾子,  我則是父;
汝等累劫,  眾苦所燒,  我皆濟拔,
令出三界;  我雖先說,  汝等滅度,
但盡生死,  而實不滅;  今所應作,
唯佛智慧。  若有菩薩,  於是眾中;
能一心聽,  諸佛實法;  諸佛世尊,
雖以方便,  所化眾生,  皆是菩薩。
若人小智,  深著愛欲;  為此等故,
說於苦諦。  眾生心喜,  得未曾有;
佛說苦諦,  真實無異。  若有眾生,
不知苦本,  深著苦因,  不能暫捨;
為是等故,  方便說道,  諸苦所因,
貪欲為本。  若滅貪欲,  無所依止,
滅盡諸苦,  名第三諦。  為滅諦故,
修行於道,  離諸苦縛,  名得解脫。
是人於何,  而得解脫?  但離虛妄,
名為解脫;  其實未得,  一切解脫。
佛說是人,  未實滅度;  斯人未得,
無上道故;  我意不欲,  令至滅度。
我為法王,  於法自在;  安隱眾生,
故現於世。  汝舍利弗!  我此法印,
為欲利益,  世間故說。  在所遊方,
勿妄宣傳。  若有聞者,  隨喜頂受,
當知是人,  阿[1]惟越致。  若有信受,
此經法者,  是人已曾,  見過去佛;
恭敬供養,  亦聞是法。  若人有能,
信汝所說;  則為見我,  亦見於汝,
及比丘僧,  并諸菩薩。  斯《法華經》,
為深智說,  淺識聞之,  迷惑不解;
一切聲聞,  及辟支佛,  於此經中,
力所不及。  汝舍利弗!  尚於此經,
以信得入,  況餘聲聞;  其餘聲聞,
信佛語故,  隨順此[2]經,  非己智分。
又舍利弗!  憍慢懈怠,  計我見者,
莫說此經;  凡夫淺識,  深著五欲,
聞不能解,  亦勿為說。  若人不信,
毀謗此經,  則斷一切,  世間佛種;
或復嚬蹙,  而懷疑惑,  汝當聽說,
此[3]人罪報。  若佛在世,  若滅度後,
其有誹謗,  如斯經典;  見有讀誦,
書持經者,  輕賤憎嫉,  而懷結恨,
此人罪報,  汝今復聽。  其人命終,
入阿鼻獄,  具足一劫,  劫盡更生,
如是展轉,  至無數劫;  從地獄出,
當墮[4]畜生,  若狗野干,  其形𩑔瘦,
黧黮疥癩,  人所觸嬈,  又復為人,
之所惡賤,  常困飢渴,  骨肉枯竭;
生受楚毒,  死被瓦石,  斷佛種故,
受斯罪報。  若作[5]駱駝,  或生驢中,
身常負重,  加諸杖捶,  但念水草,
餘無所知;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有作野干,  來入聚落,  身體疥癩,
又無一目,  為諸童子,  之所打擲,
受諸苦痛,  或時致死;  於此死已,
更受蟒身,  其形長大,  五百由旬,
聾騃無足,  宛轉腹行;  為諸小虫,
之所唼食,  晝夜受苦,  無有休息;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若得為人,
諸根闇鈍,  矬陋攣躄,  盲聾背傴,
有所言說,  人不信受;  口氣常臭,
鬼魅所著,  貧窮下賤,  為人所使;
多病痟瘦,  無所依怙,  雖親附人,
人不在意;  若有所得,  尋復忘失,
若修醫道,  順方治病;  更增他疾,
或復致死;  若自有病,  無人救療,
設服良藥,  而復增劇;  若他反逆,
抄劫竊盜,  如是等罪,  橫[6]羅其殃;
如斯罪人,  永不見佛,  眾聖之王,
說法教化。  如斯罪人,  常生難處;
狂聾心亂,  永不聞法,  於無數劫,
如恒河沙;  生輒聾瘂,  諸根不具;
常處地獄,  如遊園觀;  在餘惡道,
如己舍宅;  駝驢猪狗,  是其行處;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若得為人,
聾盲瘖瘂,  貧窮諸衰,  以自莊嚴,
水腫乾痟,  疥癩癰疽,  如是等病,
以為衣服;  身常臭處,  垢穢不淨;
深著我見,  增益瞋恚;  婬欲熾盛,
不擇禽獸;  謗斯經故,  獲罪如是。」
告舍利弗:  「謗斯經者;  若說其罪,
窮劫不盡;  以是因緣,  我故語汝,
無智人中,  莫說此經。  若有利根,
智慧明了;  多聞強識,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曾見,
億百千佛,  殖諸善本,  深心堅固;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精進,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乃可為說。
若人恭敬,  無有異心;  離諸凡愚,
獨處山澤,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又舍利弗!  若見有人,  捨惡知識,
親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見佛子,  持戒清潔,  如淨明珠,
求大乘經;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人無瞋,  質直柔軟,  常愍一切,
恭敬諸佛;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復有佛子,  於大眾中,  以清淨心,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說法無礙;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若有比丘,
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頂受,
但樂受持,  大乘經典,  乃至不受,
餘經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經,
得已頂受,  其人不復,  志求餘經,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告舍利弗:  「我說是相,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  則能信解;
汝當為說,  《妙法華經》。」
[1]添品妙法蓮華經信解品第四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2]犍連,從佛所聞未曾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喜踊躍,即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A3]曲躬恭敬,瞻仰尊顏而白佛言:「我等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往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空無相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樂之心,我等今於佛前聞授聲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心甚歡喜得未曾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世尊!我等今者樂說譬喻以明斯義。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捨父逃逝久住他國,或十二十至五十歲,年既長大加復窮困,馳騁四方以求衣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其父先來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琥珀、[3]頗梨珠等,其諸倉庫悉皆盈溢,多有僮僕、臣佐、吏民,象、馬、車乘、牛、羊無數,出入息利乃遍他國,商估賈客亦甚眾多。時貧窮子遊諸聚落,經歷國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父每念子,與子離別五十餘年,而未曾向人說如此事,但自思惟心懷悔恨,自念老朽多有財物,金銀珍寶倉庫盈溢,無有子息,一旦終沒,財物散失無所委付,是以慇懃每憶其子;復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財物,坦然快樂無復憂慮。』

「世尊!爾時窮子,傭賃展轉遇到父舍,住立門側遙見其父,踞師子床寶机承足,諸婆羅門、剎利、居士,皆恭敬圍繞,以真珠纓絡價直千萬,莊嚴其身,吏民僮僕,手執白拂侍立左右,覆以寶帳垂諸華幡,香水灑地散眾名華,羅列寶物出內取與,有如是等種種嚴飾威德特尊。窮子見父有大力勢,即懷恐怖悔來至此,竊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等,非我傭力得物之處;不如往至貧里,肆力有地,衣食易得,若久住此,或見逼迫強使我作。』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時富長者,於師子座,見子便識心大歡喜,即作是念:『我財物庫藏今有所付,我常思念此子,無由見之,而忽自來,甚適我願,我雖年朽[A4]猶故貪惜。』即遣傍人急追將還。

「爾時使者疾走往捉,窮子驚愕稱怨大喚:『我不相犯何為見捉?』使者執之逾急,強牽將還。于時窮子自念無罪而被囚執,此必定死,轉更惶怖悶絕躄地。父遙見之而語使言:『不須此人勿強將來,以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莫復與語。』所以者何?父知其子志意下劣,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使者語之:『我今放汝隨意所趣。』窮子歡喜得未曾有,從地而起往至貧里,以求衣食。

「爾時長者,將欲誘引其子,而設方便,密遣二人形色憔悴無威德者:『汝可詣彼徐語窮子:「此有作處倍與汝直。」窮子若許將來使作。若言欲何所作?便可語之:「雇汝除糞,我等二人亦共汝作。」』

「時二使人即求窮子,既已得之具陳上事。爾時窮子先取其價,尋與除糞,其父見子愍而怪之。又以他日,於窓牖中遙見子身,羸瘦憔悴,糞土塵坌污穢不淨;即脫纓絡細軟上服嚴飾之具,更著麁弊垢膩之衣,塵土坌身,右手執持除糞之器,狀有所畏語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又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當加汝價,諸有所須,瓫器米麵鹽酢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好自安意,我如汝父勿復憂慮。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自今已後如所生子。』即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

「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過是已後心相體信,入出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

「世尊!爾時長者有疾,自知將死不久,語窮子言:『我今多有金銀珍寶倉庫盈溢,其中多少所應取與,汝悉知之,我心如是當體此意。所以者何?今我與汝便為不異,宜加用心無令漏失。』

「爾時窮子,即受教勅領知眾物,金銀珍寶[1]及諸庫藏,而無希取一飡之意,然其所止故在本處,下劣之心亦未能捨。復經少時,父知子意漸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臨欲終時而命其子,并會親族、國王、大臣、剎利、居士,皆悉已集。即自宣言:『諸君當知!此是我子我之所生,於某城中捨吾逃走,[2]伶俜辛苦五十餘年,其本字某我名某甲,昔在本城懷憂推覓,忽於此間遇會得之,此實我子我實其父,今我所有一切財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內是子所知。』

「世尊!是時窮子,聞父此言,即大歡喜得未曾有,而作是念:『我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此寶藏自然而至。』世尊!大富長者則是如來,我等皆似佛子,如來常說我等為子。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我等於中勤加精進,得至涅槃一日之價,既得此已,心大歡喜自以為足,而便自謂,於佛法中勤精進故所得弘多。然世尊先知我等心著弊欲樂於小法,便見縱捨不為分別,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

「世尊以方便力說如來智慧,我等從佛得涅槃一日之價,以為大得,於此大乘無有志求,我等又因如來智慧,為諸菩薩開示演說,而自於此無有志願。所以者何?佛知我等心樂小法,以方便力隨我等說,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今我等方知,世尊於佛智慧無所悋惜。所以者何?我等昔來真是佛子,而但樂小法,若我等有樂大之心,佛則為我說大乘法,[3]於此經中唯說一乘,而昔於菩薩前毀呰聲聞樂小法者,然佛實以大乘教化,是故我等說本無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如佛子所應得者皆已得之。」

爾時摩訶迦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今日,  聞佛音教,  歡喜踊躍,
得未曾有。  佛說聲聞,  當得作佛;
無上寶聚,  不求自得。  譬如童子,
幼稚無識,  捨父逃逝,  遠到他土;
周流諸國,  五十餘年;  其父憂念,
四方推求,  求之既疲,  頓止一城,
造立舍宅,  五欲自娛。  其家巨富,
多諸金銀、  車渠馬瑙、  真珠琉璃、
象馬牛羊、  輦輿車乘、  田業僮僕,
人民眾多;  出入息利,  乃遍他國;
商估賈人,  無處不有。  千萬億眾,
圍繞恭敬;  常為王者,  之所愛念;
群臣豪族,  皆共宗重;  以諸緣故,
往來者眾。  豪富如是,  有大力勢,
而年朽邁,  益憂念子,  夙夜惟念:
『死時將至,  癡子捨我,  五十餘年,
庫藏諸物,  當如之何?』
爾時窮子,  求索衣食,  從邑至邑,
從國至國;  或有所得,  或無所得,
飢餓羸瘦,  體生瘡癬;  漸次經歷,
到父住城,  傭賃展轉,  遂至父舍。
爾時長者,  於其門內,  施大寶帳,
處師子座;  眷屬圍繞,  諸人侍衛,
或有計算,  金銀寶物,  出內財產,
注記券䟽。  窮子見父,  豪貴尊嚴,
謂是國王,  若是王等;  驚怖自怪,
何故至此?  [4]復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見逼迫,  強[A5]駈使作。』  思惟是已,
馳走而去,  借問貧里,  欲往傭作。
長者是時,  在師子座,  遙見其子,
默而識之;  即勅使者,  追捉將來。
窮子驚喚,  迷悶躄地:  『是人執我,
必當見殺,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長者知子,  愚癡[5]狹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即以方便,  更遣餘人,
眇目矬陋,  無威德者,  汝可語之:
『云當相雇;  除諸糞穢,  倍與汝價。』
窮子聞之,  歡喜隨來,  為除糞穢,
淨諸房舍。  長者於牖,  常見其子,
念子愚劣,  樂為鄙事。  於是長者,
著弊垢衣,  執除糞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語令勤作,  既益汝價,
并塗足油,  飲食充足,  薦席厚暖。
如是苦言,  汝當勤作。  又以軟語,
若如我子。  長者有智,  漸令入出,
經二十年,  執作家事,  示其金銀、
真珠頗梨,  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猶處門外,  止宿草庵,  自念貧事,
我無此物。  父知子心,  漸[1]已曠大,
欲與財物,  即聚親族,  國王大臣,
剎利居士,  於此大眾,  說是我子;
捨我他行,  經五十[2]年,  自見子來,
已二十年。  昔於某城,  [A6]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來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子念昔貧,  志意下劣,  今於父所,
大獲珍寶,  并及舍宅,  一切財物,
甚大歡喜,  得未曾有。  佛亦如是,
知我樂小,  未曾說言,  [3]汝等作佛。
而說我等,  得諸無漏,  成就小乘,
聲聞弟子。  佛勅我等,  說最上道,
修習此者,  當得成佛。  我承佛教,
為大菩薩,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若干言辭,  說無上道。
『諸佛子等,  從我聞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習。』  是時諸佛,  即授其記;
『汝於來世,  當得作佛。』  一切諸佛,
祕藏之法,  但為菩薩,  演其實事,
而不為我,  說斯真要;  如彼窮子,
得近其父,  雖知諸物,  心不[4]悕取;
我等雖說,  佛法寶藏,  自無志願,
亦復如是;  我等內滅,  自謂為足,
唯了此事,  更無餘事。  我等若聞,
淨佛國土,  教化眾生,  都無欣樂;
所以者何?  一切諸法,  皆悉空寂,
無生無滅,  無大無小,  無漏無為。
如是思惟,  不生喜樂。  我等長夜,
於佛智慧,  無貪無著,  無復志願;
而自於法,  謂是究竟。  我等長夜,
修習空法;  得脫三界,  苦惱之患,
住最後身,  有餘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虛,  則為已得,  報佛之恩。
我等雖為,  諸佛子等,  說菩薩法,
以求佛道,  而於是法,  永無願樂。
導師見捨,  觀我心故,  初不勸進,
說有實利;  如富長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後乃付,
一切財寶;  佛亦如是,  現希有事,
知樂小者,  以方便力,  調伏其心,
乃教大智。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窮子,
得無量寶。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於無漏法,  得清淨眼;  我等長夜,
持佛淨戒,  始於今日,  得其果報;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無漏,
無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聲聞,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我等今者,
真阿羅漢,  於諸世間,  天人魔梵,
普於其中,  應受供養。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憐愍教化,  利益我等;
無量億劫,  誰能報者?  手足供給,
頭頂禮敬,  一切供養,  皆不能報;
若以頂戴,  兩肩荷負,  於恒沙劫,
盡心恭敬;  又以美膳,  無量寶衣,
及諸臥具,  種種湯藥,  牛頭栴檀,
及諸珍寶,  以起塔廟,  寶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養;  於恒沙劫,
亦不能報。  諸佛希有,  無量無邊,
不可思議,  大神通力;  無漏無為,
諸法之王,  能為下劣,  忍于斯事;
取相凡夫,  隨宜而說。  諸佛於法,
得最自在,  知諸眾生,  種種欲樂,
及其志力,  隨所堪任;  以無量喻,
而為說法,  隨諸眾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種種籌量,
分別知已,  於一乘道,  隨宜說三。」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貼文者 : : hui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 2023-12-14 21:59:11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藥草喻品第五

爾時世尊,告摩訶迦葉及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葉!善說如來真實功德。誠如所言,如來復有無量無邊阿僧祇功德,汝等若於無量億劫說不能盡。迦葉當知!如來是諸法之王,若有所說皆不虛也,於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說之;其所說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如來觀知一切諸法之所歸趣,亦知一切眾生深心所行,通達無礙。又於諸法究盡明了,示諸眾生一切智慧。迦葉!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谿谷土地所生,卉、木、叢林及諸藥草,種類若干名色各異,密雲彌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一時等澍其澤普洽,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小根、小莖、小枝、小葉,中根、中莖、中枝、中葉,大根、大莖、大枝、大葉,諸樹大小隨上、中、下,各有所受,一雲所雨稱其種性,而得生長華菓敷實,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迦葉當知!如來亦復如是,出現於世如大雲起,以大音聲普遍世界天、人、阿脩[1]羅,如彼大雲遍覆三千大千國土,於大眾中而唱是言:『我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今世後世如實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汝等天、人、阿脩羅眾,皆應到此,為聽法故。』爾時無數千萬億種眾生,來至佛所而聽法,如來于時觀是眾生諸根利、鈍、精進、懈怠,隨其所堪而為說法,種種無量皆令歡喜,快得善利。是諸眾生聞是法已,現世安隱後生善處,以道受樂亦得聞法,既聞法已離諸障礙,於諸法中任力所能漸得入道,如彼大雲雨,於一切卉、木、叢林及諸藥草,如其種性具足蒙潤各得生長。如來說法一相一味,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至於一切種智。其有眾生聞如來法,若持、讀誦、如說修行,所得功德不自覺知。所以者何?[2]唯有如來,知此眾生種相、體性,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以何法得何法?眾生住於種種之地,唯有如來如實見之,明了無礙,如彼卉、木、叢林諸藥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如來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謂解脫相、離相、滅相,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於空。佛知是已,觀眾生心欲而將護之,是故不即為說一切種智。汝等迦葉甚為希有,能知如來隨宜說法,能信能受。所以者何?諸佛世尊隨宜說法難解難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破有法王,  出現世間,  隨眾生欲,
種種說法。  如來尊重,  智慧深遠,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有智若聞,
則能信解;  無智疑悔,  則為永失。
是故迦葉!  隨力為說,  以種種緣,
令得正見。  迦葉當知!  譬如大雲,
起於世間,  遍覆一切;  [3]惠雲含潤,
電光晃曜,  雷聲遠震,  令眾悅豫;
日光掩蔽,  地上清涼,  靉靆垂布,
如可承攬;  其雨普等,  四方俱下,
流澍無量,  [A1]率土充洽;  山川嶮谷,
幽邃所生,  卉木藥草,  大小諸樹,
百穀苗稼,  甘蔗蒲[4]桃,  雨之所潤,
無不豐足。  乾地普洽,  藥[5]木並茂,
其雲所出,  一味之水,  草木叢林,
隨分受潤,  一切諸樹,  上中下等,
稱其大小,  各得生長;  根莖枝葉,
華果光色,  一雨所及,  皆得鮮澤;
如其體相,  性分大小,  所潤是一,
而各滋茂。  佛亦如是,  出現於世,
譬如大雲,  普覆一切;  既出于世,
為諸眾生,  分別演說,  諸法之實;
大聖世尊,  於諸天人,  一切眾中,
而宣是言:  『我為如來,  兩足之尊,
出于世間,  猶如大雲,  充潤一切,
枯槁眾生,  皆令離苦,  得安隱樂;
世間之樂,  及涅槃樂,  諸天人眾,
一心善聽;  皆應到此,  覲無上尊。
我為世尊,  無能及者,  安隱眾生,
故現於世,  為大眾說,  甘露淨法,
其法一味,  解脫涅槃。  以一妙音,
演暢斯義;  常為大乘,  而作因緣;
我觀一切,  普皆平等,  無有彼此,
愛憎之心。  我無貪著,  亦無限礙,
恒為一切,  平等說法。  如為一人,
眾多亦然,  常演說法,  曾無他事。
去來坐立,  終不疲厭,  充足世間,
如雨[6]所潤。  貴賤上下,  持戒毀戒,
威儀具足,  及不具足,  正見邪見,
利根鈍根,  等雨法雨,  而[7]無懈惓。
一切眾生,  聞我法者,  隨力所受,
住於諸地,  或處人天,  轉輪聖王,
釋梵諸[8]天,  是小藥草;  知無漏法,
能得涅槃,  起六神通,  及得三明,
獨處山林,  常行禪定,  得緣覺證,
是中藥草;  求世尊處,  我當作佛,
行精進定,  是上藥草。  又諸佛子,
專心佛道,  常行慈悲,  自知作佛,
決定無疑,  是名小樹;  安住神通,
轉不退輪,  度無量億,  百千眾生,
如是菩薩,  名為大樹。』  佛平等說,
如一味雨,  隨眾生性,  所受不同,
如彼草木,  所稟各異;  佛以此喻,
方便開示,  種種言[1]辭,  演說一法;
於佛智慧,  如海一渧。  我雨法雨,
充滿世間,  一味之法,  隨力修行,
如彼叢林,  藥草諸樹,  隨其大小,
漸增茂好。  諸佛之法,  常以一味,
令諸世間,  普得具足,  漸次修行,
皆得道果;  聲聞緣覺,  處於山林,
住最後身,  聞法得果;  是名藥草,
各得增長。  若諸菩薩,  智慧堅固,
了達三界,  求最上乘,  是名小樹,
而得增長。  復有住禪,  得神通力,
聞諸法空,  心大歡喜;  放無數光,
度諸眾生,  是名大樹,  而得增長。
如是迦葉!  佛所說法,  譬如大雲,
以一味雨,  潤於人華,  各得成實。
迦葉當知!  以諸因緣,  種種譬喻,
開示佛道,  是我方便,  諸佛亦然。
今為汝等,  說最實事;  諸聲聞眾,
皆非滅度。  汝等所行,  是菩薩道,
漸漸修學,  悉當成佛。
「復次迦葉!如來於諸眾生調伏平等。迦葉!譬如日月光明照於世間,若作善、若作不善,若高處住、若下處住,若香、若臭,諸處平等光照無偏。如是,迦葉!如[2]來、應、正遍知一切[3]種智心之光明,於諸五趣眾生受生之中,如其信解大乘、緣覺乘、聲聞乘中,為說正法平等而轉,如來智慧亦無增減,如其福智聚集而生。迦葉!無有三乘,唯彼眾生別異行故,施設三乘。」

慧命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若無三乘,何故現世施設聲聞、緣覺、菩薩?」

佛告慧命摩訶迦葉:「譬如作瓦器者,等和土泥而用作器,彼中或有盛沙糖器,或盛[4]酥器,或盛乳酪器,或盛惡糞穢器,泥亦無有種種別異,而物著中隨所受量,器則種種別異施設。如是,迦葉!此唯一乘所謂大乘,無有二乘及以三乘。」

慧命摩訶迦葉白佛言:「世尊!彼諸眾生種種信解,若出三界,彼等為一涅槃,為當二、三?」

佛告慧命摩訶迦葉:「若覺諸法體等涅槃,彼亦唯一無有二、三。迦葉!以彼義故,我當為汝作喻,以此喻故有智丈夫則當解我所說之義。迦葉!譬如生盲丈夫,作如是言:『無有好、惡等色,亦無好、惡等色可見;無有日、月、星宿等,亦無星宿等可見。』有異丈夫,於彼生盲者前,說如是言:『有好、惡等色,亦有好、惡等色可見;有日、月、星宿等,亦有星宿等可見。』生盲丈夫雖聞其說而不信受。時有良醫能知諸病,見彼生盲丈夫,如是念言:『其彼丈夫先有惡業今有病生,若其病生則有四種,所謂風、黃與[5]癃及以等分。』時彼良醫,為欲滅其病故,又復方便如是思惟:『所有藥物世所行者,彼等不能療治此病,唯雪山王,有四種藥。何等為四?所謂初名順入諸色味處,二名解脫諸病,三名破壞諸毒,四名隨所住處施與安樂,是為四種。』時彼良醫,於生盲所發生悲愍,興起如是方便思惟,以彼方便詣雪山王,到已上頂,或下入、或傍行,周遍觀察,既觀察已,得四種藥,於中或以齒等咀嚼,作已與之;或以石磨,或復和別藥物煮熟與之;或復和生藥物作已與之;或針刺身與作孔穴,或有與火炙燒,或以別異藥物相和,乃至飲食和而與之。時彼生盲,以方便相應故即時得眼,彼得眼已,內、外、遠、近、日、月、光明、星宿諸色皆悉得見,說如是言:『嗚呼!我甚愚癡,我聞先說本不信受,我今此時皆悉得見,我盲已脫,亦已得眼,無勝我者。』

「彼時復有五通仙人,天眼、天耳、了知他心,憶念宿住善證智通,語丈夫言:『丈夫!汝唯得眼,餘無一知,汝今何故已生憍慢,汝亦未有智慧善巧。』彼復作如是言:『丈夫!汝入室坐,外有別色不見、不知;汝亦不知眾生善心、惡心;五踰闍那邊住所有言說、鼓、貝等聲,汝亦不聞、不知;拘盧舍邊不舉兩足不能往到,及生長已,母胎作業汝亦不念,云何汝有巧智?云何作如是言「我悉得見?」又汝丈夫,闇作明知,明作闇知。』時彼丈夫語仙人言:『以何方便?又作何等清淨業已?當得是智。及於汝等,淨信力故,我亦當得如此功德。』時彼仙人語丈夫言:『若欲如是,汝應當住空閑山窟,坐思念法及斷煩惱,當得神通,具足功德。』時彼丈夫受其義已,即行出家住空閑處,專守一心斷世渴愛,得五神通;既得五神通已,思惟:『我先作於別業,以彼因故,無一功德可以證知;我[1]念此時,隨所思念即能得去;我於昔時少智、少慧,有盲而住。』

「迦葉!作此譬喻欲令知義,於此義中復應當見。迦葉!其生盲者,即是六趣流轉中住所有眾生,若於正法未有知覺,煩惱盲闇則當增長,及彼無明闇冥,以無明闇冥故行業聚集;以行業為緣故名色乃至唯有大苦之聚積集當生。如是無明闇冥眾生流轉中住,唯有如來超出三界,發生悲愍,亦如慈父愛念一子,發悲愍已下入三界,見彼眾生,於流轉輪中行,不如實知出離流轉。佛以佛眼而觀見之,見已了知此等眾生,先世作善,少瞋厚欲,少欲厚瞋,或有少智,或有巧慧,或有成熟清淨,或有邪見,彼等眾生,佛為方便巧說三乘;如彼仙人五通淨眼者,即是菩薩;菩提心生得無生忍,證覺無上正真之覺,如彼大醫,即是如來;當如是見。如彼生盲,即是癡闇眾生;當如是見。如彼風、黃、癃等即是欲瞋及癡六十二見;當如是見。如四種藥,即是空、無相、無願、涅槃門;當如是見。隨所服藥,其病隨滅,即是空、無相、無願、解脫門,正修念已,無明當滅,無明滅故行滅,乃至唯有大苦聚滅。如是思惟,不住善中,亦不惡中,如盲得眼,即是聲聞、緣覺乘;當[2]如是見。割斷流轉煩惱繫縛,解脫煩惱,解脫六趣及以三界,以彼義故,聲聞乘者如是念言:『無有別法更須證覺,我今已得到於涅槃。』爾時如來為彼說法,若於諸法未能悉到,何處彼有究竟涅槃?彼等,佛以菩提教化,發菩提心,不住流轉,不到涅槃,彼悟三界十方空寂,皆如化夢及以焰響,觀見諸法不生、不滅,不[3]縛、不解、不闇、不明,如是見甚深法,彼見亦無所見,而亦恒見滿諸三界別異眾生心之信解。」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日月光,  平等照三千,
於善及於惡,  而光無增減。
如來智慧光,  平等如日月,
教化諸眾生,  無增亦無減。
如瓦師作器,  平等和土泥,
於中器或盛,  沙糖乳穌水,
或有盛不淨,  或有盛於酪;
彼唯取一泥,  瓦師用為器,
若物墮其[4]內,  因彼知器名。
如眾生無餘,  如來隨別欲,
雖說乘差別,  決定唯佛乘;
無智故輪轉,  而不知寂滅,
若人能知空,  遠離於法我;
彼知佛世尊,  所得正真覺。
安置處中智,  說名緣覺者;
空智教化已,  顯名為聲聞;
若能覺諸法,  說名正遍知。
如有生盲者,  不見日月星,
彼便如是言,  無有諸色類。
大醫於生盲,  為其入慈愍,
往詣雪山已,  上下及傍行;
求得於良藥,  順入色味處,
如是等四種,  和合而療治;
或有用齒齧,  或有以石磨,
或以針入身,  療治生盲者。
彼既得眼已,  即見日月光,
復作如是念,  昔時無智說。
是流轉眾生,  生盲大無智,
緣生[5]輪所運,  無智受苦道。
無智癡世中,  如是一切智,
如來大良醫,  出生悲愍體,
彼以善方便,  演說寂正法。
無上佛覺智,  演說最勝乘,
廣說處中際,  中智導師者。
怖畏於流轉,  為讚異菩提;
出離三界已,  聲聞自知住。
如是念我得,  涅槃無垢安;
當得諸法覺,  涅槃甘露處。
大仙於彼故,  為其入悲愍;
告言[6]汝愚癡,  莫念我是智。
若有於倉舍,  汝住彼中時,
外有則不知,  汝是小智者。
若住彼中時,  知外作未作,
彼亦未是知,  況汝小智者。
五踰闍那量,  若有音聲出,
汝不能聞彼,  何況別遠住。
他人於汝所,  若愛若惡心,
汝不能知彼,  如何生普慢。
欲向俱盧舍,  不步不能往,
汝胎所有事,  汝亦忘彼時。
若得五神通,  乃名一切智,
汝癡無一[1]智,  而說是智者。
汝欲一切智,  出生於神通,
若住空閑處,  神通則可出,
思惟清淨法,  則當得神通。
受義詣空閑,  思惟入靜[2]室,
得五神通已,  不久具功德;
如是諸聲聞,  念得涅槃想。
諸佛說彼[3]時,  小息非涅槃,
是諸佛方便,  為說如此道。
若離一切智,  無有發涅槃,
三世智無邊,  六度行清淨;
空寂及無相,  作願亦除捨,
及以菩提心,  別法向涅槃。
及四種梵行,  四攝亦讚說,
為教化眾生,  勝仙而說此。
若復知諸法,  自性如幻夢,
不實似芭蕉,  亦與音響等。
及知彼自性,  三界無餘殘,
不縛亦不解,  不知於滅度。
諸法平等空,  無有異體者,
此亦無所見,  不觀於一法。
彼見大智者,  法身無餘殘,
無有於[4]三乘,  一乘此中有。
諸法皆平等,  平等常等等,
知如是智已,  涅槃甘露安。」
添品妙法蓮華經授記品第六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告諸大眾唱如是言:「我此弟子摩訶迦葉,於未來世,當得奉覲三百萬億諸佛世尊,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廣宣諸佛無量大法,於最後身得成為佛,名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光德,劫名大莊嚴,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國界嚴飾,無諸穢惡、瓦礫、荊棘、便利、不淨,其土平正,無有高下坑坎堆埠,琉璃為地寶樹行列,黃金為繩以界道側,散諸寶華周遍清淨;其國菩薩無量千億,諸聲聞眾亦復無數,無有魔事,雖有魔及魔民,皆護佛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告諸比丘:  『我以佛眼,  見是迦葉,
於未來世,  過無數劫,  當得作佛;
而於來世,  供養奉覲,  三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智慧,  淨修梵行。
供養最上,  [5]兩足尊已,  修[6]集一切,
無上之慧,  於最後身,  得成為佛。
其土清淨,  琉璃為地,  多諸寶樹,
行列道側,  金繩界道,  見者歡喜;
常出好香,  散眾名華,  種種奇妙,
以為莊嚴;  其地平正,  無有丘坑;
諸菩薩眾,  不可稱計,  其心調柔,
逮大神通,  奉持諸佛,  大乘經典。
諸聲聞眾,  無漏後身,  法王之子,
亦不可計,  乃以天眼,  不能數知;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光明世尊,  其事如是。』」
爾時大目犍連、須菩提、摩訶迦栴延等,皆悉悚慄,一心合掌瞻仰[7]世尊,目不暫捨,即共同聲,而說偈言:

「大雄猛世尊,  諸釋之法王,
哀愍我等故,  而賜佛音聲。
若知我深心,  見為授記者,
如以甘露灑,  除熱得清涼。
如從飢國來,  忽遇大王饍,
心猶懷疑懼,  未敢即便食,
若復得王教,  然後乃敢食。
我等亦如是,  每惟小乘過,
不知當云何,  得佛無上慧?
雖聞佛音聲,  言我等作佛,
心尚懷[8]憂懼,  如未敢便食;
若蒙佛授記,  爾乃快安樂。
大雄猛世尊,  常欲安世間,
願賜我等記,  如飢須教食。」
爾時世尊,知諸大弟子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是須菩提,於當來世,奉覲三百萬億那由他佛,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常修梵行具菩薩道,於最後身得成為佛,號曰名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有寶,國名寶生,其土平正,[9]頗梨為地,寶樹莊嚴,無諸丘坑、沙礫、荊棘、便利之穢,寶華覆地周遍清淨;其土人民,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聲聞弟子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  今告汝等,  皆當一心,
聽我所說:  『我大弟子,  須菩提者,
當得作佛,  號曰名相;  當供無數,
萬億諸佛;  隨佛所[1]作,  漸具大道,
最後身得,  三十二相;  端正[2]殊妙,
猶如寶山;  其佛國土,  嚴淨第一,
眾生見者,  無不愛樂。  佛於其中,
度無量眾;  其佛法中,  多諸菩薩,
皆悉利根,  轉不退輪;  彼國常以,
菩薩莊嚴。  諸聲聞眾,  不可稱數,
皆得三明,  具六神通,  住八解脫,
有大威德。  其佛說法,  現於無量,
神通變化,  不可思議;  諸天人民,
數如恒沙,  皆共合掌,  聽受佛語。
其佛當壽,  十二小劫;  正法住世,
二十小劫;  像法亦住,  二十小劫。』」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眾:「我今語汝,是大迦旃延,於當來世,以諸供具,供養奉事八千億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3]以金、銀、琉璃、車𤦲、馬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瓔珞,塗香、[4]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供養塔廟。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萬億佛,亦復如是。供養是諸佛已,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曰閻浮那提金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土平正,頗梨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道側,妙華覆地周遍清淨,見者歡喜;無四惡道,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道,多有天人,諸聲聞眾,及諸菩薩;無量萬億,莊嚴其國;佛壽十二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眾,  皆一心聽;  如我所說,
真實無異。  是迦旃延,  當以種種,
妙好供具,  供養諸佛;  諸佛滅後,
起七寶塔,  亦以華香,  供養舍利。
其最後身,  得佛智慧,  成等正覺,
國土清淨。  度脫無量,  萬億眾生;
皆為十方,  之所供養。  佛之光明,
無能勝者,  其佛號曰,  閻浮金光,
菩薩聲聞,  斷一切有;  無量無數,
莊嚴其國。」
爾時世尊復告大眾:「我今語汝,是大目犍連,當以種種供具供養八千諸佛,恭敬尊重,諸佛滅後,各起塔廟高千由旬,縱廣正等五百由旬,以金、銀、琉璃、車𤦲、馬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眾華纓絡,塗香、末香、燒香,繒蓋、幢幡,以用供養;過是已後,當復供養二百萬億諸佛,亦復如是,當得[5]成佛,號曰多摩羅跋栴檀香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喜滿,國名意樂;其土平正,頗梨為地,寶樹莊嚴,散真珠華,周遍清淨,見者歡喜,多諸天人,菩薩、聲聞其數無量;佛壽二十四小劫,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此弟子,  大目犍連,  捨是身已,
得見八千,  二百萬億,  諸佛世尊;
為佛道故,  供養恭敬,  於諸佛所,
常修梵行,  於無量劫,  奉持佛法;
諸佛滅[6]度,  起七寶塔,  長表金剎,
[7]花香伎樂,  而以供養,  諸佛塔廟。
漸漸具足,  菩薩道已,  於意樂國,
而得作佛;  號多摩羅,  栴檀之香,
其佛壽命,  二十四劫;  常為[8]天人,
演說[9]佛道,  聲聞無量,  如恒河沙,
三明六通,  有大威德;  菩薩無數,
志固精進,  於佛智慧,  皆不退轉;
佛滅度後,  正法當住,  四十小劫,
像法亦爾。  我諸弟子,  威德具足,
其數五百,  皆當授記,  於未來世,
咸得成佛;  我及汝等,  宿世因緣,
吾今當說,  汝等善聽。」
添品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成,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為墨,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於汝等意云何?是諸國土,若算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不?」

「不也,世尊!」

「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10]末為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復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我以如來知見力故,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  無量無邊劫,
有佛兩足尊,  名大通智勝。
如人以力[1]磨,  三千大千土,
盡此諸地種,  皆悉以為墨,
過於千國土,  乃下一塵點,
如是展轉點,  盡此諸塵墨。
如是諸國土,  點與不點等,
復盡末為塵,  一塵為一劫。
此諸微塵數,  其劫復過是,
彼佛滅度來,  如是無量劫。
如來無礙智,  知彼佛滅度,
及聲聞菩薩,  如見今滅度。
諸比丘當知!  佛智淨微妙,
無漏無所礙,  通達無量劫。」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2]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爾時忉利諸天,先為彼佛,於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於此坐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眾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於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為供養佛,常擊天鼓,其餘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3]於滅度,亦復如是。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捨所珍,往詣佛所,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餘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隨至道場;咸欲親[4]近大通智勝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嘆。到已頭面禮足,繞佛畢已,一心合掌,瞻仰[5]尊顏,以偈頌曰:

「『大威德世尊,  為度眾生故,
於無量億[6]歲,  爾乃得成佛,
諸願已具足,  善哉吉無上。
世尊甚希有,  一坐十小劫,
身體及手足,  靜然安不動。
其心常惔怕,  未曾有散亂,
究竟永寂滅,  安住無漏法。
今者見世尊,  安隱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  稱慶大歡喜。
眾生常苦惱,  盲冥無導師,
不識苦盡道,  不知求解脫。
長夜增惡趣,  減損諸天眾,
從冥入於冥,  永不聞佛名。
今佛得最上,  安隱無漏道,
我等及天人,  為得最大利,
是故咸稽首,  歸命無上尊。』
「爾時十六王子,偈讚佛已,勸請世尊轉於法輪,咸作是言:『世尊說法多所安隱,憐愍饒益諸天人民。』

「重說偈言:

「『世雄無等倫,  百福自莊嚴,
得無上智慧,  願為世間說,
度脫於我等,  及諸眾生類,
為分別顯示,  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  眾生亦復然。
世尊知眾生,  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  又知智慧力,
欲樂及修福,  宿命所行業,
世尊悉知已,  當轉無上輪。』」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十方[7]各五百萬億諸佛世界,六種震動,其國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眾生各得相見,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眾生?』又其國界諸天宮殿,乃至梵宮六種震動,大光普照,遍滿世界,勝諸天光。爾時東方五百萬億諸國土中,梵天宮殿光明照曜,倍於常明。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宮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緣而現此相?』是時諸梵天王,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此是何因緣,  宜[8]可共求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而此大光明,  遍照於十方?』
「爾時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9]裓盛諸天華,共詣西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即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其所散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其菩提樹高十由旬。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1]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2]受。』[3]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希有,  難可得值遇,
具無量功德,  能救護一切。
天人之大師,  哀愍於世間,
十方諸眾生,  普皆蒙饒益。
我等所從來,  五百萬億國,
捨深禪定樂,  為供養佛故。
我等先世福,  宮殿甚嚴飾,
今以奉世尊,  唯願哀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度脫眾生,開涅槃道。』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雄兩足尊,  唯願演說法,
以大慈悲力,  度苦惱眾生。』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又諸比丘!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4]王,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是事何因緣,  而現如此相?
我等諸宮殿,  光明昔未有。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未曾見此相,  當共一心求。
過千萬億土,  尋光共推之;
多是佛出世,  度脫苦眾生。』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西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5]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聖主天中[6]王,  迦陵頻伽聲,
哀愍眾生者,  我等今敬禮。
世尊甚希有,  久遠乃一現,
一百八十劫,  空過無有佛。
三惡道充滿,  諸天眾減少,
今佛出於世,  為眾生作眼。
世間所歸趣,  救護於一切,
為眾生之父,  哀愍饒益者;
我等宿福慶,  今得值世尊。』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唯願世尊,哀愍一切,轉於法輪度脫眾生。』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大聖轉法輪,  顯示諸法相,
度苦惱眾生,  令得大歡喜。
眾生聞[7]是法,  得道若生天,
諸惡道減少,  忍善者增益。』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

「又諸比丘!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8]天,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9]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此光[10]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11]大王,名曰妙法,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我等諸宮殿,  光明甚威曜;
此非無因緣,  是相宜求之。
過於百千劫,  未曾見是相;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北方推尋是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世尊甚難見,  破諸煩惱者,
過百三十劫,  今乃得一見。
諸飢渴眾生,  以法雨充滿,
昔所未曾覩,  無量智慧者。
如優曇鉢[12]羅,  今日乃值遇,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世尊大慈愍,  唯願垂納受。』
「爾時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作是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令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皆獲安隱而得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1]而說偈言:

「『惟願天人尊,  轉無上法輪,
擊于大法鼓,  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  度無量眾生。
我等咸歸請,  當演深遠音。』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復如是。

「爾時上方五百萬億國土諸[2]梵天王,皆悉自覩所止宮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歡喜踊躍生希有心,即各相詣共議此事:『以何因緣,我等宮殿有斯光明?』時彼眾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棄,為諸梵眾,而說偈言:

「『今以何因緣,  我等諸宮殿,
威德光明曜,  嚴飾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  昔所[3]不聞見;
為大德天生?  為佛出世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與宮殿俱,各以衣裓盛諸天華,共詣下方推尋[4]此相。見大通智勝如來,處于道場菩提樹下坐師子座;諸天、龍王、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恭敬圍繞,及見十六王子請佛轉法輪。時諸梵天王,頭面禮佛,繞百千匝,即以天華而散佛上,所散之華如須彌山,并以供養佛菩提樹。華供養已,各以宮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見哀愍饒益我等,所獻宮殿願垂納處。』[5]爾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一心同聲,以偈頌曰:

「『善哉見諸佛,  救世之聖尊,
能於三界獄,  勉出諸眾生,
普智天人尊,  哀愍群萌類,
能開甘露門,  廣度於一切。
於昔無量劫,  空過無有佛,
世尊未出時,  十方常闇冥,
三惡道增長,  阿脩羅亦盛,
諸天眾轉減,  死多墮惡道。
不從佛聞法,  常行不善事,
色力及智慧,  斯等皆減少,
罪業因緣故,  失樂及樂想,
住於邪見法,  不識善儀則,
不蒙佛所化,  常墮於惡道。
佛為世間眼,  久遠時乃出,
哀愍諸眾生,  故現於世間,
超出成正覺,  我等甚欣慶,
及餘一切眾,  喜嘆未曾有。
我等諸宮殿,  蒙光故嚴飾,
今以奉世尊,  唯垂哀納受。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爾時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已,各白佛言:『唯願世尊,轉於法輪,多所安隱,多所度脫。』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

「『世尊轉法輪,  擊甘露法鼓,
度苦惱眾生,  開示涅槃道。
唯願受我請,  以大微妙音;
哀愍而敷演,  無量劫[6]集法。』
「爾時大通智勝如來,受十方諸梵天王,及十六王子請,即時三轉十二行法輪——若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及餘世間,所不能轉——謂是苦、是苦集、是苦滅、是苦滅道;及廣說十二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佛於天人大眾之中說是法時,六百萬億那由他人,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皆得深妙禪定,三明、六通、具八解脫。第二、第三、第四說法時,千萬億恒河沙那由他等眾生,亦以不受一切法故,而於諸漏心得解脫。從是已後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

「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俱白佛言:『世尊!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皆已成就。世尊!亦當為我等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我等聞已皆共修學。世尊!我等[7]悉願如來知見,深心所念,佛自證知。』爾時轉輪聖王所將眾中八萬億人,見十六王子出家,亦求出家,王即聽許。

「爾時彼佛受沙彌請,過二萬劫已,乃於四眾之中,說是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說是經已,十六沙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皆共受持諷誦通利。說是經時,十六菩薩沙彌皆悉信受,聲聞眾中亦有信解,其餘眾生千萬億種皆生疑惑。佛說是經,於八千劫未曾休廢。說此經已即入靜室,住於禪定八萬四千劫。是時十六菩薩沙彌,知佛入室寂然禪定,各昇法座,亦於八萬四千劫,為四部眾,廣說分別《妙法華經》,一一皆度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示教利喜,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通智勝佛,過八萬四千劫已,從三昧起,往詣法座,安[1]詳而坐,普告大眾:『是十六菩薩沙彌,甚為希有,諸根通利,智慧明了,已曾供養無量千萬億數諸佛,於諸佛所常修梵行,受持佛智,開示眾生,令入其中,汝等皆當數數親[2]近而供養之。所以者何?若聲聞、辟支佛及諸菩薩,能信是十六菩薩所說經法受持不毀者,是人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之慧。』」

佛告諸比丘:「是十六菩薩,常樂說是《妙法[3]華經》,一一菩薩所化六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眾生,世世所生與菩薩俱,從其聞法悉皆信解。以此因緣,得值四萬億諸佛世尊,于今不盡。諸比丘!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有無量百千萬億菩薩、聲聞,以為眷屬。其二沙彌東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歡喜國,二名須彌頂。東南方二佛,一名師子音,二名師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虛空住,二名常滅。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二名度一切世間苦惱。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羅跋[A2]栴檀香神通,二名須彌相。北方二佛,一名雲自在,二名雲自在王。東北方佛,名壞一切世間怖畏。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比丘!我等為沙彌時,各各教化無量百千萬億恒河沙等眾生,從我聞法,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諸眾生,于今有住聲聞地者,我常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人等,應以是法漸入佛道。所以者何?如來智慧難信難解。爾時所化無量恒河沙等眾生者,汝等諸比丘,及我滅度後未來世中聲聞弟子是也。我滅度後,復有弟子不聞是經,不知、不覺菩薩所行,自於所得功德,生滅度想,當入涅槃。我於餘國作佛,更有異名,是人雖生滅度之想,入於涅槃,而於彼土求佛智慧,得聞是經;唯以佛乘而得滅度,更無餘乘,除諸如來方便說法。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唯一佛乘得滅度耳。

「比丘當知!如來方便,深入眾生之性,知其志樂小法,深著五[4]慾,為是等故說於涅槃,是人若聞則便信受。譬如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怖畏之處,若有多眾欲過此道至珍寶處,有一導師聰慧明達,善知險道通塞之相,將導眾人欲過此難。所將人眾中路懈退,白導師言:『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多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捨大珍寶,而欲退還?』作是念已,以方便力,於險道中,過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眾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於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若能前至寶所,亦可得去。』是時疲極之眾,心大歡喜歎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惡道,快得安隱。』於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隱想。爾時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語眾人言:『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

「諸比丘!如來亦復如是,今為汝等作大導師,知諸生死煩惱惡道,險難長遠應去應度。若眾生但[5]聞一佛乘者,則不欲見佛,不欲親近,便作是念:『佛道長遠,久受勤苦乃可得成。』佛知是心怯弱下劣,以方便力,而於中道,為止息故,說二涅槃。若眾生住於二地,如來爾時即便為說:『汝等所作未辦,汝所住地近於佛慧,當觀察籌量,所得涅槃,非真實也,但是如來方便之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如彼導師為止息故,化作大城,既知息已,而告之言:『寶處在近,此城非實,我化作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前,  不得成佛道。
諸天神龍王,  阿脩羅眾等,
常雨於天花,  以供養彼佛。
諸天擊天鼓,  并作眾伎樂,
香風吹萎花,  更雨新好者,
過十小劫已,  乃得成佛道;
諸天及世人,  心皆懷踊躍。
彼佛十六子,  皆與其眷屬,
千萬億圍繞,  俱行至佛所,
頭面禮佛足,  而請轉法輪;
聖師子法雨,  充我及一切,
世尊甚難值,  久遠時一現,
為覺悟群生,  [1]振動於一切。
東方諸世界,  五百萬億國,
梵宮殿光曜,  昔所未曾有,
諸梵見此相,  尋來至佛所,
散花以供養,  并奉上宮殿,
請佛轉法輪,  以偈而讚歎;
佛知時未至,  受請默然坐:
三方及四維,  上下亦復爾,
散華奉宮殿,  請佛轉法輪,
世尊甚難值,  願以[2]大慈悲,
廣開甘露門,  轉無上法輪。
無量慧世尊,  受彼眾人請,
為宣種種法,  四諦十二緣,
無明至老死,  皆從生緣有,
如是眾過患,  汝等應當知。
宣暢是法時,  六百萬億姟,
得盡諸苦際,  皆成阿羅漢。
第二說法時,  千萬恒沙眾,
於諸法不受,  亦得阿羅漢。
從是後得道,  其數無有量,
萬億劫算數,  不能得其邊。
時十六王子,  出家作沙彌,
皆共請彼佛,  演說大乘法。
我等及營從,  皆當成佛道,
願得如世尊,  慧眼第一淨。
佛知童子心,  宿世之所行,
以無量因緣,  種種諸譬喻,
說六波羅蜜,  及諸神通事,
分別真實法,  菩薩所行道。
說是《法華經》,  如恒河沙偈,
彼佛說經已,  靜室入禪定,
一心一處坐,  八萬四千劫。
是諸沙彌等,  知佛禪未出,
為無量億眾,  說佛無上慧,
各各坐法座,  說是大乘經,
於佛宴寂後,  宣揚助法化。
一一沙彌等,  所度諸眾生,
有六百萬億,  恒河沙等眾。
彼佛滅度後,  是諸聞法者,
在在諸佛土,  常與師俱生。
是十六沙彌,  具足行佛道,
今現在十方,  各得成正覺。
爾時聞法者,  各在諸佛所,
其有住聲聞,  漸教以佛道。
我在十六數,  曾亦為汝說,
是故以方便,  引汝趣佛慧;
以是本因緣,  今說《法華經》,
令汝入佛道,  慎勿懷驚懼。
譬如險惡道,  [3]逈絕多毒獸,
又復無水草,  人所怖畏處,
無數千萬眾,  欲過此險道,
其路甚曠遠,  經五百由旬。
時有一導師,  強識有智慧,
明了心決定,  在險濟眾難。
眾人皆疲倦,  而白導師言:
『我等今頓乏,  於此欲退還。』
導師作是念:  『此輩甚可愍,
如何欲退還,  而失大珍寶?』
尋時思方便,  當設神通力,
化作大城郭,  莊嚴諸舍宅,
周匝有園林,  [4]流渠及浴池,
重門高樓閣,  男女皆充滿。
即作是化已,  慰眾言勿懼: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隨所樂。』
諸人既入城,  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隱想,  自謂已得度。
導師知[5]已息,  集眾而告言:
『汝等當[6]前進,  此是化城耳!
我見汝疲極,  中[7]道欲退還,
故以方便力,  權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進,  當共至寶所。』
我亦復如是,  為一切導師,
見諸求道者,  中路而懈廢,
不能度生死,  煩惱諸險道;
故以方便力,  為息說涅槃,
言汝等苦滅,  所作皆已辦。
既知到涅槃,  皆得阿羅漢;
爾乃集大眾,  為說真實法。
諸佛方便力,  分別說三乘,
唯有一佛乘,  息處故說二。
今為汝說實,  汝所得非滅,
為佛一切智,  當發大精進,
汝證一切智,  十力等佛法,
具三十二相,  乃是真實滅。
諸佛之導師,  為息說涅槃,
既知是息已,  引入於佛慧。」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貼文者 : : hui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 2023-12-14 22:17:16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五百弟子[1]授記品第八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從佛聞是智慧方便隨宜說法,又聞授諸大弟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復聞宿世因緣之事,復聞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淨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顏目不暫捨,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為希有,隨順世間若干種性,以方便知見而為說法,拔出眾生處處貪著,我等於佛功德言不能宣,唯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願。」

爾時佛告諸比丘:「汝等見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不?我常稱其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亦常歎其種種功德,精勤護持助宣我法,能於四眾示教利喜,具足解釋佛之正法,而大饒益同梵行者,自捨如來無能盡其言論之辯。汝等勿謂富樓那但能護持助宣我法,亦於過去九十億諸佛所,護持助宣佛之正法,於彼說法人中亦最第一。又於諸佛所說空法明了通達,得四無礙智,常能審諦清淨說法,無有疑惑,具足菩薩神通之力,隨其壽命常修梵行,彼佛世人咸皆謂之實是聲聞。而富樓那,以斯方便饒益無量百千眾生,又化無量阿僧祇人,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作佛事教化眾生。諸比丘!富樓那亦於七佛說法人中而得第一,今於我所說法人中亦為第一,於賢劫中當來諸佛說法人中亦復第一,而皆護持助宣佛法,亦於未來護持助宣無量無邊諸佛之法,教化饒益無量眾生,令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淨佛土故,常勤精進教化眾生,漸漸具足菩薩之道,過無量阿僧祇劫,當於此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曰法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以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土,七寶為地,地平如掌,無有山陵谿澗溝壑,七寶臺觀充滿其中,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無諸惡道,亦無女人,一切眾生皆以化生,無有婬欲,得大神通,身出光明,飛行自在,志念堅固,精進智慧,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莊嚴。其國眾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禪悅食。有無量阿僧祇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眾,得大神通,四無礙智,善能教化眾生之類;其聲聞眾,算數校計所不能知,皆得具足六通、三明及八解脫。其佛國土,有如是等無量功德莊嚴成就,劫名寶明,國名善淨,其佛壽命無量阿僧祇劫,法住甚久,佛滅度後,起七寶塔遍滿其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比丘諦聽!  佛子所行道,
善學方便故,  不可得思議。
知眾樂小法,  而畏於大智,
是故諸菩薩,  作聲聞緣覺,
以無數方便,  化諸眾生類,
自說是聲聞,  去佛道甚遠,
度脫無量眾,  皆悉得成就,
雖小欲懈怠,  漸當令作佛。
內祕菩薩行,  外現是聲聞,
少欲厭生死,  實自淨佛土。
示眾有三毒,  又現邪見相,
我弟子如是,  方便度眾生。
若我具足說,  種種現化事,
眾生聞是者,  心則懷疑惑。
今此富樓那,  於昔千億佛,
勤修所行道,  宣護諸佛法,
為求無上慧,  而於諸佛所,
現居弟子上,  多聞有智慧。
所說無所畏,  能令眾歡喜,
未曾有疲倦,  而以助佛事。
已度大神通,  具四無礙[2]慧,
知[3]眾根利鈍,  常說清淨法,
演暢如是義,  教諸千億眾,
令住大乘法,  而自淨佛土。
未來亦供養,  無量無數佛,
護助宣正法,  亦自淨佛土。
常以諸方便,  說法無所畏,
度不可計眾,  成就一切智。
供養諸如來,  護持法寶藏,
其後得成佛,  號名曰法明;
其國名善淨,  七寶所合成;
劫名為寶明,  菩薩眾甚多,
其數無[1]有量,  皆度大神通,
威德力具足,  充滿其國土。
聲聞亦無數,  三明八解脫,
得四無礙智,  以是等為僧。
其國諸眾生,  婬欲皆已斷,
純一變化生,  具相莊嚴身,
法喜禪悅食,  更無餘食想;
無有諸女人,  亦無諸惡道。
富樓那比丘,  功德悉成滿;
當得斯淨土,  賢聖[2]眾甚多,
如是無量事,  我今但略說。」
爾時千二百阿羅漢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歡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見授記如餘大弟子者,不亦快乎?」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訶迦葉:「是千二百阿羅漢,我今當現前次第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此眾中,我大弟子憍陳如比丘,當供養六萬二千億佛,然後得成為佛,號曰普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五百阿羅漢,[3]漚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迦留陀夷、優陀夷、阿㝹樓馱、離[4]波多、劫賓那、薄拘羅、周陀莎伽陀等,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普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憍陳如比丘,  當見無量佛,
過阿僧祇劫,  乃成等正覺;
常放大光明,  具足諸神通,
名聞遍十方,  一切之所敬。
常說[A1]無上道,  故號為普明;
其國土清淨,  菩薩皆勇猛,
咸昇妙樓閣,  遊諸十方國,
以無上供具,  奉獻於諸佛,
[5]作是供養已,  心懷大歡喜,
須臾還本國,  有如是神力。
佛壽六萬劫,  正法住倍壽,
像法復倍是,  法滅天人憂。
其五百比丘,  次第當作佛,
同號曰普明,  轉次而授記。
我滅度之後,  某甲當作佛,
其所化世間,  亦如我今日,
國土之嚴淨,  及諸神通力,
菩薩聲聞眾,  正法及像法,
壽命劫多少,  皆如上所說。
迦葉汝已知,  五百自在者,
餘諸聲聞眾,  亦當復如是,
其不在此會,  汝當為宣說。」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授記已,歡喜踊躍,即從座起到於佛前,頭面禮足,悔過自責:「世尊!我等常作是念,自謂已得究竟滅度,今乃知之,如無智者。所以者何?我等應得如來智慧,而便自以小智為足。世尊!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艱難,若少有所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佛亦如是,為菩薩時教化我等,令發一切智心,而尋廢忘不知不覺,既得阿羅漢道,自謂滅度,資生艱難,得少為足,一切智願猶在不失。今者世尊覺悟我等,作如是言:『諸比丘!汝等所得非究竟滅,我久令汝等種佛善根,以方便故示涅槃相,而汝謂為實得滅度。』世尊!我今乃知實是菩薩,得[6]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以是因緣,甚大歡喜得未曾有。」

爾時阿若憍陳如等,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等聞無上,  安隱授記聲,
歡喜未曾有,  禮無量智佛。
今於世尊前,  自悔諸過咎,
於無量佛寶,  得少涅槃分,
如無智愚人,  便自以為足。
譬如貧窮人,  往至親友家,
其家甚大富,  具設諸餚饍,
以無價寶珠,  繫著內衣裏,
默與而捨去,  時臥不覺知。
是人既已起,  遊行詣他國,
求衣食自濟,  資生甚艱難,
得少便為足,  更不願好者,
不覺內衣裏,  有無價寶珠。
與珠之親友,  後見此貧人,
苦切責之已,  示以所繫珠。
貧人見此珠,  其心大歡喜,
富有諸財物,  五欲而自恣。
我等亦如是,  世尊於長夜,
常愍見教化,  令種無上願;
我等無智故,  不覺亦不知,
得少涅槃分,  自足不求餘。
今佛覺悟我,  言非實滅度,
得佛無上慧,  爾乃為真滅;
我今從佛聞,  授記莊嚴事,
及轉次受決,  身心遍歡喜。」
添品妙法蓮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

爾時阿難、羅睺羅,而作是念:「我等每自思惟,設得授記,不亦快乎。」即從座起[1]到於佛前,頭面禮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於此亦應有分,唯有如來我等所歸,又我等為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所見知識,阿難常為侍者,護持法藏,羅睺羅是佛之子,若佛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者,我願既滿,眾望亦足。」

爾時學、無學聲聞弟子二千人,皆從座起,偏袒右肩到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如阿難、羅睺羅所願,住立一面。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六十二億諸佛護持法藏,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教化二十千萬億恒河沙諸菩薩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國名常立勝幡,其土清淨,琉璃為地,劫名妙音遍滿;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正法住世倍於壽命,像法住世復倍正法。阿難!是山海慧自在通王佛,為十方無量千萬億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其功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今僧中說,  阿難持法者,
當供養諸佛,  然後成正覺;
號曰山海慧,  自在通王佛;
其國土清淨,  名常立勝幡,
教化諸菩薩,  其數如恒沙;
佛有大威德,  名聞滿十方,
壽命無有量,  以愍眾生故,
正法倍壽命,  像法復倍是;
如恒河沙等,  無數諸眾生,
於此佛法中,  種佛道因緣。」
爾時會中,新發意菩薩八千人,咸作是念:「我等尚不聞諸大菩薩得如是記,有何因緣,而諸聲聞得如是決?」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而告之曰:「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亦護將來諸佛法藏,教化成就諸菩薩眾,其本願如是,故獲斯記。」

阿難面於佛前,自聞授記及國土莊嚴,所願具足,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如今所聞,亦識本願。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甚希有,  令我念過去,
無量諸佛法,  如今日所聞;
我今無復疑,  安住於佛道,
方便為侍者,  護持諸佛法。」
爾時佛告羅睺羅:「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蹈七寶華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當供養十世界微塵等數諸佛如來,常為諸佛而作長子,猶如今也。是蹈七寶華佛,國土莊嚴,壽命劫數,所化弟子,正法、像法,亦如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無異。亦為此佛而作長子,過是已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為太子時,  羅睺為長子;
我今成佛道,  受法為法子,
於未來世中,  見無量億佛,
皆為其長子,  一心求佛道。
羅睺羅密行,  [2]惟我能知之,
現為我長子,  以示諸眾生,
無量億千萬,  功德不可數,
安住於佛法,  以求無上道。」
爾時世尊,見學、無學二千人,其意柔軟,寂然清淨一心觀佛。佛告阿難:「汝見是學、無學二千人不?」

「唯然已見。」

「阿難!是諸人等,當供養五十世界微塵數諸佛如來,恭敬、尊重、護持法藏,末後同時,於十方國各得成佛,皆同一號,名曰寶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壽命一劫,國土莊嚴,聲聞、菩薩,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二千聲聞,  今於我前住,
悉皆與授記,  未來當成佛。
所供養諸佛,  如上說塵數,
護持其法藏,  後當成正覺。
各於十方國,  悉同一名號,
俱時坐道場,  以證無上慧。
皆名為寶相,  國土及弟子,
正法與像法,  悉等無有異。
咸以諸神通,  度十方眾生,
名聞普周遍,  漸入於涅槃。」
爾時學、無學二千人,聞佛授記歡喜踊躍,而說偈言:

「世尊慧燈明,  我聞授記音,
心歡喜充滿,  如甘露見灌。」
添品妙法蓮華經法師品第十

爾時世尊,因藥王菩薩,告八萬大士:「藥王!汝見是大眾中,無量諸天、龍王、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如是等類,咸於佛前,聞《妙法華經》一偈一句乃至一念隨喜者,我皆與授記,[1]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A2]藥王:「又如來滅度之後,若有人聞《妙法華經》乃至一偈一句一念隨喜者,我亦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藥王當知!是諸人等,已曾供養十萬億佛,於諸佛所成就大願,愍眾生故,生此人間。藥王!若有人問:『何等眾生,於未來世當得作佛?』應示是諸人等於未來世必得作佛。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法華經》乃至一句,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種種供養經卷,華香、瓔珞、[2]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合掌恭敬,是人一切世間所應瞻奉,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當知此人是大菩薩,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哀愍眾生,願生此間,廣演分別《妙法花經》,何況盡能受持種種供養者。藥王當知!是人自捨清淨業報,於我滅度後,愍眾生故,生於惡世廣演此經。若是善男子、善女人,我滅度後,能竊為一人說《法華經》,乃至一句,當知是人,則如來使,如來所遣,行如來事,何況於大眾中廣為人說。藥王!若有惡人,以不善心,於一劫中,現於佛前常毀罵佛,其罪尚輕;若人以一惡言,毀[3]呰在家、出家讀誦《法華經》者,其罪甚重。藥王!其有讀誦《法華經》者,當知是人,以佛莊嚴而自莊嚴,則為如來肩所荷擔,其所至方,應隨向禮一心合掌,恭敬、供養、尊重、讚歎,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餚饌,作諸伎樂,人中上供而供養之,應持天寶而以散之,天上寶聚應以奉獻。所以者何?是人歡喜說法,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住佛道,  成就自然智,
常當勤供養,  受持《法花》者。
其有欲疾得,  一切種智慧,
當受持是經,  [A3]并供養持者。
若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當知佛所使,  愍念諸眾生。
諸有能受持,  《妙法華經》者;
捨於清淨土,  愍眾故生此。
當知如是人,  自在所欲生,
能於此惡世,  廣說無上法。
應以天華香,  及天寶衣服,
天上妙寶聚,  供養說法者。
吾滅後惡世,  能[4]持是經者;
當合掌禮敬,  如供養世尊。
上饌眾甘美,  及種種衣服;
供養是佛子,  冀得須臾聞。
若能於後世,  受持是經者;
我遣在人中,  行於如來事。
若於一劫中,  常懷不善心,
作色而罵佛,  獲無量重罪。
其有讀誦持,  是《法華經》者;
須臾加惡言,  其罪復過彼。
有人求佛道,  而於一劫中,
合掌在我前,  以無數偈讚,
由是讚佛故,  得無量功德,
歎美持經者,  其福復過彼。
於八十億劫,  以最妙色聲,
及與香味觸,  供養持經者;
如是供養已,  若得須臾聞,
則應自欣慶,  我今獲大利。
藥王!今告汝,  我所說諸經,
而於此經中,  《法華》最第一。」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藥王!此經是諸佛祕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與人,諸佛世尊之所守護,[A4]從昔已來未曾顯說。[1]如此經者,如來現在,猶多怨嫉,況滅度後。藥王當知!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當知是人與如來共宿,則為如來手摩其頭。藥王!在在處處,若說、若讀、若誦、若書,若經卷所住處,皆應起七寶塔,極令高廣嚴飾,不須復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來全身,此塔應以一切華香、瓔珞、繒蓋、幢幡、伎樂、歌頌,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若有人得見此塔禮拜、供養,當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藥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薩道。若不能得見聞、讀誦、書持、供養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其有眾生求佛道者,若見、若聞是《法華經》,聞已信解、受持者,當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藥王!譬如有人渴乏須水,於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乾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菩薩亦復如是,若未聞、未解、未能修習是《法華經》,當知是人,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遠。若得聞解、思惟、修習,必知得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一切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屬此經。此經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薩而為開示。藥王!若有菩薩,聞是《法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新發意菩薩;若聲聞人,聞是經驚疑、怖畏,當知是為增上慢者。

「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欲為四眾說是《法華經》者,云何應說?是善男子、善女人,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安住是中,然後以不懈怠心,為諸菩薩及[2]四眾,廣說是《法華經》。藥王!我於餘國遣化人,為其集聽法眾,亦遣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其說法,是諸化人,聞法信受,隨順不逆。若說法者在空閑處,我時廣遣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等,聽其說法。我雖在異國,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若於此經忘失句逗,我還為說令得具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欲捨諸懈怠,  應當聽[3]是經,
[4]此經難得聞,  信受者亦難。
如人渴須水,  穿鑿於高原,
猶見乾燥土,  知去水尚遠;
漸見濕土泥,  決定知近水。
藥王!汝當知,  如是諸人等,
不聞《法華經》,  去佛智甚遠;
若聞是深經,  決了聲聞法,
是諸經之王,  聞已諦思惟,
當知此人等,  近於佛智慧。
若人說此經,  應入如來室,
著於如來衣,  而坐如來座,
處眾無所畏,  廣為分別說;
大慈悲為室,  柔和忍辱衣,
諸法空為座,  處[5]此為說法。
[A5]若說此經時,  有人惡口罵,
加刀杖瓦石,  念佛故應忍。
我千萬億土,  現淨堅固身,
於無量億劫,  為眾生說法;
若我滅度後,  能說此經者,
我遣化四眾,  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士女,  供養於法師,
引導諸眾生,  集之令聽法。
若人欲加惡,  刀杖及瓦石,
則遣變化人,  為之作衛護。
若說法之人,  獨在空閑處,
寂寞無人聲,  讀誦此經典;
我爾時為現,  清淨光明身,
若忘失章句,  為說令通利;
若人具是德,  或為四眾說,
空處讀誦經,  皆得見我身。
若人在空閑,  我遣天龍王,
夜叉鬼神等,  為作聽法眾。
是人樂說法,  分別無罣礙,
諸佛護念故,  能令大眾喜。
若親近法師,  速得菩薩道,
隨順是師學,  得見恒沙佛。」
添品妙法蓮華經見寶塔品第十一

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踊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挍之,五千[A6]欄楯,龕室千萬,無數幢幡以為嚴飾,垂寶、瓔珞、寶鈴萬億而懸其上;四面皆出多摩羅跋栴檀之香,充遍世界;其諸幡蓋,以金、銀、琉璃、硨磲、馬瑙、真珠、玫瑰七寶合成,高至四天王宮;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羅華,供養寶塔;餘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千萬億眾,以一切華香、瓔珞、幡蓋、伎樂,供養寶塔;恭敬、尊重、讚歎。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為大眾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

爾時四眾見大寶塔住在空中,又聞塔中所出音聲,皆得法喜,怪未曾有,從座而起,恭敬合掌,却住一面。爾時有菩薩摩訶薩,名大樂說,知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心之所疑,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寶塔從地踊出?又於其中發是音聲?」

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本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踊現其前,為作證明,讚言善哉。』彼佛成道已,臨滅度時,於天人大眾中,告諸比丘:『我滅度後,欲供養我全身者,應起一大塔。』其佛以神通願力,十方世界在在處處,若有說《法華經》者,彼之寶塔,皆踊出其前,全身在於塔中讚言:『善哉,善哉!』大樂說!今多寶如來塔,聞說《法華經》故,從地踊出,讚言:『善哉!善哉!』」

是時大樂說菩薩,以如來神力故,白佛言:「世尊!我等願欲見此佛身。」

佛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是多寶佛,有深重願:『若我寶塔,為聽《法華經》故,出於諸佛前時,其有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大樂說!我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

大樂說白佛言:「世尊!我等亦願欲見世尊分身諸佛,禮拜、供養。」

爾時佛放白毫一光,即見東方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諸佛,彼諸國土,皆以[1]頗梨為地,寶樹、寶衣以為莊嚴,無數千萬億菩薩充滿其中,遍張寶幔、寶網羅上。彼國諸佛,以大妙音而說諸法,及見無量千萬億菩薩,遍滿諸國為眾說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處,亦復如是。爾時十方諸佛,各告眾菩薩言:「善男子!我今應往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所,并供養多寶如來寶塔。」

時娑婆世界,即變清淨,琉璃為地寶樹莊嚴,黃金為繩以界八道,無諸聚落、村營、城邑,大海、江河、山川、林藪,燒大寶香,曼陀羅華遍布其[A7]地,以寶網、幔羅覆其上;懸諸寶鈴,唯留此會眾,移諸天、人置於他土。

是時諸佛,各將一大菩薩以為侍者,至娑婆世界,各到寶樹下,一一寶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諸寶樹下,皆有師子之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挍飾之;爾時諸佛,各於此座結加趺坐,如是展轉,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而於釋迦牟尼佛一方所分之身,猶故未盡。

時釋迦牟尼佛,欲容受所分身諸佛故,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脩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嚴飾,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種種諸寶以為莊[2]嚴;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A8]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釋迦牟尼佛,為諸佛當來坐故,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脩羅,又移諸天、人置於他土所化之國,亦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花果次第莊嚴,樹下皆有寶師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寶而挍飾之;亦無大海江河,及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鐵圍[3]山、大鐵圍山、須彌山等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寶地平正,寶交、露幔遍覆其上,懸諸幡蓋,燒大寶香,諸天寶華遍布其地。

爾時東方釋迦牟尼所分之身,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國土中諸佛,各各說法,來集於此;如是次第十方諸佛,皆悉來集,坐於八方。

爾時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土,諸佛如來遍滿其中,是時諸佛各在寶樹下,坐師子座,皆遣侍者,問訊釋迦牟尼佛,各齎寶華滿掬,而告之言:「善男子!汝往詣耆闍崛山釋迦牟尼佛所,如我[1]辭曰:『少病、少惱、氣力安樂!及菩薩、聲聞眾,悉安隱不?』以此寶華散佛供養,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與欲開此寶塔。』」諸佛遣使亦復如是。

爾時釋迦牟尼佛,見所分身佛悉已來集,各各坐於師子之座,皆聞諸佛與欲同開寶塔,即從座起住虛空中,一切四眾起立、合掌,一心觀佛。於是釋迦牟尼佛以右指開七寶塔戶,出大音聲,如却關[2]𨷲開大城門。

即時一切眾會,皆見多寶如來於寶塔中坐師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禪定;又聞其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快說是《法華經》,我為聽是經故而來至此。」爾時四眾等,見過去無量千萬億劫滅度佛,說如是言,歎未曾有,以天寶華聚,散多寶佛及釋迦牟尼佛上。

爾時多寶佛,於寶塔中,分半座與釋迦牟尼佛,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可就此座。」即時釋迦牟尼佛,入其塔中,坐其半座結加趺坐。

爾時大眾,見二如來在七寶塔中師子座上結加趺坐,各作是念:「佛座高遠,惟願如來,以神通力,令我等輩俱處虛空。」即時釋迦牟尼佛,以神通力接諸大眾,皆在虛空,以大音聲普告四眾:「誰能於此娑婆國土,廣說《妙法華經》,今正是時,如來不久當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華經》付囑有在。」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聖主世尊,  雖久滅度,  在寶塔中,
尚為法來;  諸人云何,  不勤為法?
此佛滅度,  無央數劫,  處處聽法,
以難遇故;  彼佛本願:  『我滅度後,
在在所往,  常為聽法;  又我分身,
無量諸佛,  如恒沙等,  來欲聽法。』
及見滅度,  多寶如來,  各捨妙土,
及弟子眾;  天人龍神,  諸供養事,
令法久住,  故來至此;  為坐諸佛,
以神通力,  移無量眾,  令國清淨。
諸佛各各,  詣寶樹下,  如清[3]涼池,
蓮花莊嚴;  其寶樹下,  諸師子座,
佛坐其上,  光明嚴飾,  如夜闇中,
然大炬火。  身出妙香,  遍十方國,
眾生蒙熏,  喜不自勝。  譬如大風,
吹小樹枝;  以是方便,  令法久住。
告諸大眾:  『我滅度後;  誰能護持,
讀說[4]此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其多寶佛,  雖久滅度,  以大誓願,
而師子吼;  多寶如來,  及與我身,
所集化佛,  當知此意。  諸佛子等!
誰能護法,  當發大願,  令得久住;
其有能護,  此經法者,  則為供養,
我及多寶。  此多寶佛,  處於寶塔,
常遊十方,  為是經故;  亦復供養,
諸來化佛,  莊嚴光飾,  諸世界者。
若說此經,  則為見我,  多寶如來,
及諸化佛。  諸善男子!  各諦思惟,
此為難事,  宜發大願;  諸餘經典,
數如恒沙;  雖說此等,  未足為難;
若接須彌,  擲置他方,  無數佛土,
亦未為難;  若以足指,  動大千界,
遠擲他國,  亦未為難;  若立有頂,
為眾演說,  無量餘經,  亦未為難;
若佛滅後,  於惡世中,  能說此經,
是則為難。  假使有人,  手把虛空,
而以遊行,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若自書持,  若使人書,  是則為難。
若以大地,  置足甲上,  昇於梵天,
亦未為難;  佛滅度後,  於惡世中,
暫讀此經,  是則為難。  假使劫燒,
擔負乾草,  入中不燒,  亦未為難;
我滅度後,  若持此經,  為一人說,
是則為難。  若持八萬,  四千法藏,
十二部經,  為人演說,  令諸聽者,
得六神通,  雖能如是,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聽受此經,  問其義趣,
是則為難。  若人說法,  令千萬[5]億,
無量無數,  恒沙眾生,  得阿羅漢,
具六神通,  雖有是益,  亦未為難;
於我滅後,  若能奉持,  如斯經典,
是則為難。  我為佛道,  於無量土,
從始至今,  廣說諸經;  而於其中,
此經第一,  若有能持,  則持佛身。
諸善男子!  於我滅後,  誰能受持,
讀誦此經;  今於佛前,  自說誓言。』
此經難持,  若暫持者,  我則歡喜,
諸佛亦然。  如是之人,  諸佛所歎;
是則勇猛,  是則精進,  是名持戒,
行頭陀者,  則為疾得,  無上佛道。
能於來世,  讀持此經,  是真佛子,
住[6]純善地。  佛滅度後,  能解其義,
是諸天人,  世間之眼,  於恐畏世,
能須臾說;  一切天人,  皆應供養。」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悋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1]政太子,擊鼓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2]蓮華》,若不違我,當為[3]演說。』王聞[4]其言歡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採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床座,身心無倦,于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5]侍令無所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  為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搥鍾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為我解說,  身當為奴僕。』
[6]爾時有仙人,  來白[7]大王言: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為汝說。』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8]歡喜,
即便隨仙人,  供給於所[9]欲,
採薪及果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倦,
普為諸眾生,  勤求於大法;
亦不為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為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10]致得成佛,  今故為汝說。」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却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恒河沙眾生發無上[11]菩提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12]塗香、末香、燒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13]阿羅漢,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

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妙法[14]蓮華經》[15]品,聞已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天人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於[16]時下方多寶世尊所從菩薩,名曰智積,白多寶佛:「當還本土。」

釋迦牟尼佛告智積曰:「善男子!且待須臾,此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可與相見論說妙義,可還本土。」

爾時文殊師利,坐千葉蓮華,大如車輪;俱來菩薩亦坐寶[17]華,從於大海娑竭羅龍宮,自然踊出,住虛空中,詣靈鷲山;從蓮華下至於佛所,頭面敬禮二世尊足,修敬已畢,往智積所,共相慰問,却坐一[18]面。智積菩薩問文殊師利:「仁[19]者!往[20]詣龍宮所化眾生其數幾何?」

文殊師利言:「其數無量不可稱計,非口所宣,非心所測,且待須臾,自當有證。」所言未竟,無數菩薩,坐寶蓮華從海踊出,詣靈鷲山住在虛空。此諸菩薩,皆是文殊師利之所化度,具菩薩[21]道行,皆共論說六波羅蜜;本聲聞人,在虛空中說聲聞行,今皆修行大乘空義。文殊師利謂智積曰:「於海[22]教化其事如[23]此。」

爾時智積菩薩以偈讚曰:

「大智德勇健,  化度無量眾,
今此諸大會,  及我皆已見。
演暢實相義,  開闡一乘法,
廣度諸[24]群生,  令速成菩提。」
文殊師利言:「我於海中,唯常宣說《妙法華經》。」

[25]智積問文殊師利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

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祕藏悉能受持,深入禪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26]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却住一面,以偈讚曰:

「深達罪福相,  遍照於十方,
微妙淨法身,  具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  用莊嚴法身。
天人所戴仰,  龍神咸恭敬,
一切眾生類,  無不宗奉者。
[1]有聞成菩提,  唯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教,  度脫苦眾生。」
[2]爾時舍利弗語龍[3]王女言:「[A9]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云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4]玄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5]不得作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云何女身速得成佛?」

爾時龍王女有一寶珠,價直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舍利弗言:「我獻[6]此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

答言:「甚疾。」

女言:「以汝神[7]通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花,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

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授道記,無垢世界[8]六種振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授記。智積菩薩及舍利弗,一切[9]大會,默然信受。[10]

[11]添品妙法蓮華經勸持品第十二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及大樂說菩薩摩訶薩,與二萬菩薩眷屬俱皆於佛前作是誓言:「[12]唯願世尊,不以為慮,我等於佛滅後,當奉持、讀誦說此經典,後惡世眾生善根轉少,多增上慢,貪利供養,增不善根,遠離解脫,雖難可教化,我等當起大忍力,讀誦此經,持說、書寫,種種供養,不惜身命。」

爾時眾中,五百阿羅漢得授記者,白佛言:「世尊!我等亦自誓願,於異國土廣說此經。」

復有學、無學八千人得授記者,從座而起合掌向佛,作是誓言:「世尊!我等亦當於他國土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是娑婆國中,人多弊惡,懷增上慢,功德淺薄,瞋濁諂曲,心不實故。」

爾時佛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學、無學比丘尼六千人俱,從座而起,一心合掌,瞻仰尊顏,目不暫捨。於時世尊告憍曇彌:「何故憂色而視如來?汝心將無謂我不說汝名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耶?憍曇彌!我先總說一切聲聞皆已授記,今汝欲知記者,將來之世,當於六萬八千億諸佛法中,為大法師,及六千學、無學比丘尼,俱為法師,[13]如是漸漸具菩薩道,當得作佛,號一切眾生憙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憍曇彌!是一切眾生憙見佛,及六千菩薩轉次授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作是念:「世尊!於授記中獨不說我名。」

佛告耶輸陀羅:「汝於來世百千萬億諸佛法中,修菩薩行,為大法師,漸具佛道,於善國中,當得作佛,號具足千萬光相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佛壽無量阿僧祇劫。」

爾時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及耶輸陀羅比丘尼,并其眷屬,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世尊導師!  安隱天人,  我等聞記,
心安具足。」
諸比丘尼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14]亦於他方國土廣[15]說斯經。」

爾時世尊,視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是諸菩薩,皆是[16]阿鞞跋致,轉不退法輪,得諸陀羅尼,即從座起至於佛前,一心合掌而作是念:「若世尊告勅我等持說此經者,當如佛教廣宣斯法。」復作是念:「佛今默然不見告勅,我當云何?」時諸菩薩敬順佛意,并欲自滿本願,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世尊!我等於如來滅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能令眾生書寫此經,受持、讀誦、解說其義,如法修行,正憶念皆是佛之威力。唯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

即時諸菩薩,俱同發聲,而說偈言:

「唯願不為慮,  於佛滅度後,
恐怖惡世中,  我等當廣說。
有諸無智人,  惡口罵詈等,
及加刀杖者,  我等皆當忍。
惡世中比丘,  邪智心諂曲,
未得謂為得,  我慢心充滿;
或有阿練若,  納衣在空閑,
自謂行真道,  輕賤人間者;
貪著利養故,  與白衣說法,
為世所恭敬,  如六通羅漢,
是人懷惡心,  常念世俗事,
假名阿練若,  好出我等過,
而作如是言:  『此諸比丘等,
為貪利養故,  說外道論[1]義,
自作此經典,  誑惑世間人。』
為求名聞故,  分別[2]於是經,
常在大眾中,  欲毀我等故,
向國王大臣,  婆羅門居士,
及餘比丘眾,  誹謗說我惡,
謂是邪見人,  說外道論義。
我等敬佛故,  悉忍是諸惡;
為斯所輕言,  汝等皆是佛,
如此輕慢言,  皆當忍受之。
濁劫惡世中,  多有諸恐怖,
惡鬼入其身,  罵詈毀辱我,
我等敬信佛,  當著忍辱鎧。
為說是經故,  忍此諸難事,
我不愛身命,  但惜無上道;
我等於來世,  護持佛所囑。
世尊自當知,  濁世惡比丘,
不知佛方便,  隨宜[3]所說法,
惡口而[4]嚬蹙,  數數見擯出,
遠離於塔寺,  如是等眾惡,
念佛告勅故,  皆當忍是事。
諸聚落城邑,  其有求法者,
我皆到其所,  說佛所囑法。
我是世尊使,  處眾無所畏,
我當善說法,  願佛安隱住。
我於世尊前,  諸來十方佛,
發如是誓言,  佛[5]悉知我心。」[6]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四

貼文者 : : hui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 2023-12-14 22:40:30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7]安樂行品第十三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難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誦、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8]乾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兇戲、相扠、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猪、羊、鷄、狗、畋獵、[9]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悕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悕求。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10]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  於後惡世,  無怖畏心,
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  及親近處。
常離國王,  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
兇險戲者;  及旃陀羅,  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  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
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  名字羅漢,
及比丘尼,  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
求現滅度,  諸優婆夷,  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  以好心來,  到菩薩所,
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  無所畏心,
不懷悕望,  而為說法。  寡女處女,
及諸不男,  皆勿親近,  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  屠[A1]兒魁膾,  [1]田獵漁捕,
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  衒賣女色,
如是之人,  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
種種嬉戲;  諸婬女等,  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  為女說法,  若說法時,
無得戲笑。  入里乞食,  將一比丘,
若無比丘,  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
行處近處。  以此二處,  能安樂說。
又復不行,  上中下法,  有為無為,
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  是男是女;
不得諸法,  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
菩薩行處。  一切諸法,  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  亦無起滅,  是名智者,
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  諸法有無,
是實非實,  是生非生,  在於閑處,
修攝其心,  安住不動,  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  皆無所有;  猶如虛空,
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  不動不退,
常住一相,  是名近處。  若有比丘,
於我滅後,  入是行處,  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  無有怯弱。  菩薩有時,
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  隨義觀法;
從禪定起,  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
婆羅門等,  開化演暢,  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  無有怯弱。  文殊師利!
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  能於後世,
說《法華經》。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  安隱說法;  於清淨地,
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  澡浴塵穢;
著新淨衣,  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
隨問為說。  若有比丘,  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  及優婆夷,  國王王子,
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  和顏為說;
若有難問,  隨義[2]而答,  因緣譬喻,
敷演分別;  以是方便,  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  入於佛道。  除嬾惰意,
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  慈心說法;
晝夜常說,  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
無量譬喻,  開示眾生,  咸令歡喜。
衣服臥具,  飲食醫藥,  而於其中,
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  說法因緣,
願成佛道,  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
安樂供養。  我滅度後,  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  《妙法華經》,  心無嫉恚,
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  及罵詈者;
又無怖畏,  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
安住忍故。  智者如是,  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  如我上說;  其人功德,
千[3]億萬劫。  算數譬喻,  說不能盡。」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妬、諂誑之心,亦[4]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  當捨嫉恚慢,
諂誑邪偽心,  常修質直行。
不輕蔑於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  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眾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於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於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眾所敬。」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閑、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車𤦲、馬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唯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祕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讚經。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於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為說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強力,  轉輪[1]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  明珠[2]與之。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為是眾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既知眾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為,  說是《法華》;  如王解髻,
明珠與之。  此經為尊,  眾經[3]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為汝等說。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  演說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醜陋,  眾生樂見,  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  以為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遊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
圍遶說法;  又見龍神,  阿脩羅等,
數如恒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於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佛為四眾,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讚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眾,  合掌聽法。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  見十方佛。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為人說,  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國王,  捨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法輪,
為四眾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眾生;
後當入涅槃,  如烟盡燈滅,
若後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添品妙法蓮華經從地踊出品第十四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訶薩,過八恒河沙數,於大眾中[1]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訶薩眾:「止!善男子!不須汝等護持此經。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恒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同時踊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恒河沙眷屬,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恒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禮右遶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以讚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菩薩摩訶薩,從初踊出,以諸菩薩種種讚法,而讚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不?所應度者受教易不?不令世尊生疲勞耶?」

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倦。  又諸眾生,  受化易不?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爾時世尊,於[2]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供養、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眾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於時世尊讚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

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眾,皆作是念:「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訶薩眾,從地踊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

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知八千恒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并欲自決所疑,合掌向佛,以偈問[3]言:

「無量千萬億,  大眾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A2]尊說,
是從何所來?  以何因緣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
其志[4]甚堅固,  有大忍辱力,
眾生所樂見,  為從何所來?
一一諸菩薩,  所將諸眷屬,
其數無有量,  如恒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  將六萬恒沙,
如是諸大眾,  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恒河沙,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將五萬恒沙,  其數過於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恒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於半億,  其數復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單己無眷屬,  樂於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眾,  若人行籌數,
過於恒沙劫,  猶不能盡知。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從中踊出。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願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我常遊諸國,  未曾見是眾,
我於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眾,  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唯願決眾疑。」
爾時釋迦牟尼[1]佛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2]加趺坐;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踊出住於虛空,各白其佛言:「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

爾時諸佛各告侍者:「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訶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鎧,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  住於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別;
如是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爾時世尊,說[3]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踊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  志樂於靜處,
捨大眾憒閙,  不樂多所說。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堅固,  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我於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
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法輪,
爾乃教化之,  令初發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而作是念:「云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餘年。世尊!云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1]殖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髮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2]如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3]集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今日世尊,方云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於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4]神通智力,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踊出,
皆起恭敬心,  住於世尊前;
是事難思議,  云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願為除眾疑,  如實分別說。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髮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於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讚,  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眾,  常好在禪定,
為求佛道故,  於下空中住。
我等從佛聞,  於此事無疑,
願佛為未來,  演說令開解。
若有於此經,  生疑不信者,
即當墮惡道,  願今為解說,
是無量菩薩,  云何於少時,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5]
[6]添品妙法蓮華經如來壽量品第十五

爾時佛告諸菩薩及一切大眾:「諸善男子!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復告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又復告諸大眾:「汝等當信解如來誠諦之語。」

是時菩薩大眾,彌勒為首,合掌白佛言:「世尊![7]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復言:「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

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如來祕密神通之力,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8]末為微塵,過於東方五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乃下一塵,如[9]從東行盡是微塵。諸善男子!於[10]汝意云何?是諸世界,可得思惟校計知其數不?」

彌勒菩薩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諸世界無量無邊,非算數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聲聞、辟支佛,以無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數。我等住阿惟越致地,於是事中亦所不達。世尊!如是諸世界無量無邊。」

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亦於餘處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國,導利眾生。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然燈佛等,又復言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別。諸善男子!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諸善男子!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已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

「諸善男子!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或說己身,或說他身,或示己身,或示他身,或示己事,或示他事,諸所言說皆實不虛。所以者何?如來如實知見三界之相,無有生死、若退、若出,亦無在世及滅度者,非實、非虛、非如、非異,不如三界,見於三界,如斯之事,如來明見無有錯謬,以諸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欲、種種行、種種憶想分別故,欲令生諸善根,以若干因緣,譬喻言[1]辭,種種說法,所作佛事未曾暫廢。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滅。

「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眾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於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著五欲,入於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2]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眾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於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於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又善男子!諸佛如來法皆如是,為度眾生皆實不虛。譬如良醫智慧聰達,明練方藥,善治眾病,其人多諸子息,若十、二十乃至百數,以有事緣遠至餘國,諸子於後飲他毒藥,藥發悶亂,宛轉于地。是時其父還來歸家,諸子飲毒,或失本心,或不失者,遙見其父皆大歡喜,拜跪問訊:『善安隱歸,我等愚癡,誤服毒藥,願見救療,更賜壽命。』父見子等苦惱如是,依諸經方,求好藥草,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擣[3]簁和合與子令服,而作是言:『此大良藥,色、香、美味皆悉具足,汝等可服,速除苦惱無復眾患。』其諸子中不失心者,見此良藥色、香俱好,即便服之,病盡除愈;餘失心者,見其父來,雖亦歡喜、問訊,求索治病,然與其藥而不肯服。所以者何?毒氣深入失本心故,於此好色、香藥而謂不美。父作是念:『此子可愍,為毒所中心皆顛倒,雖見我喜求索救療,如是好藥而不肯服,我今當設方便令服此藥。』即作是言:『汝等當知!我今衰老死時已至,是好良藥今留在此,汝可取服勿憂不差。』作是教已,復至他國,遣使還告,汝父已死。是時諸子聞父背喪,心大憂惱而作是念:『若父在者,慈愍我等能見救護,今者捨我遠喪他國。』自惟孤露無復恃怙,常懷悲感心遂醒悟,乃知[4]此藥色、味香美,即取服之毒病皆愈;其父聞子悉已得差,尋便來歸咸使見之。諸善男子!於意云何?頗有人能說此良醫虛妄罪不?」

「不也,世尊!」

佛言:「我亦如是,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為眾生故,以方便力言當滅度,亦無有能如法說我虛妄過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自我得佛來,  所經諸劫數,
無量百千萬,  億載阿僧祇,
常說法教化,  無數億眾生,
令入於佛道,  爾來無量劫,
為度眾生故,  方便現涅槃,
而實不滅度,  常住此說法。
我常住於此,  以諸神通力,
令顛倒眾生,  雖近而不見。
眾見我滅度,  廣供養舍利,
咸皆懷戀慕,  而生渴仰心。
眾生既信伏,  質直意柔軟,
一心欲見佛,  不自惜身命。
時我及眾僧,  俱出靈鷲山,
我時語眾生,  常在此不滅,
以方便力故,  現有滅不滅;
餘國有眾生,  恭敬信樂者,
我復於彼中,  為說無上法,
汝等不聞此,  但謂我滅度。
我見諸眾生,  沒在於苦惱,
故不為現身,  令其生渴仰;
因其心戀慕,  乃出為說法,
神通力如是,  於阿僧祇劫,
常在靈鷲山,  及餘諸住處。
眾生見劫盡,  大火所燒時,
我此土安隱,  天人常充滿,
園林諸堂閣,  種種寶莊嚴,
寶樹多花果,  眾生所遊樂;
諸天擊天鼓,  常作眾伎樂,
雨曼陀羅華,  散佛及大眾。
我淨土不毀,  而眾見燒盡,
憂怖諸苦惱,  如是悉充滿。
是諸罪眾生,  以惡業因緣,
過阿僧祇劫,  不聞三寶名;
諸有修功德,  柔和質直者,
則皆見我身,  在此而說法;
或時為此眾,  說佛壽無量;
久乃見佛者,  為說佛難值;
我智力如是,  慧光照無量,
壽命無數劫,  久修業所得。
汝等有智者,  勿於此生疑,
當斷令永盡,  佛語實不虛。
如醫善方便,  為治狂子故,
實在而言死,  無能說虛妄;
我亦為世父,  救諸苦患者,
為凡夫顛倒,  實在而言滅。
以常見我故,  而生憍恣心,
放逸著五欲,  墮於惡道中;
我常知眾生,  行道不行道,
隨[1]應所可度,  為說種種法。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道,  速成就佛身?」
添品妙法蓮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六

爾時大會,聞佛說壽命劫數長遠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得大饒益。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眾生得無生法忍;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得聞持陀羅尼門;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樂說無礙辯才;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得百千萬億無量旋陀羅尼;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不退法輪;復有二千中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能轉清淨法輪;復有小千國土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八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四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以散無量百千萬億[2]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并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又雨細末[3]栴檀、沈水香等;於虛空中,天鼓自鳴,妙聲深遠;又雨千種天衣,垂諸瓔珞、真珠瓔珞、摩尼珠瓔珞、如意珠瓔珞,遍於九方,眾寶香爐燒無價香,自然周至供養大會一一佛上;有諸菩薩執持幡蓋,次第而上至于梵天,是諸菩薩,以妙音聲歌無量頌,讚歎諸佛。

爾時彌勒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佛說希有法,  昔所未曾聞;
世尊有大力,  壽命不可量。
無數諸佛子,  聞世尊分別,
說得法利者,  歡喜充遍身,
或住不退地,  或得陀羅尼,
或無礙樂說,  萬億旋總持。
或有大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不退之法輪。
復有中千界,  微塵數菩薩,
各各皆能轉,  清淨之法輪。
復有小千界,  微塵數菩薩,
餘各八生在,  當得成佛道。
復有四三二,  如此四天下,
微塵[4]諸菩薩,  隨數生成佛。
或一四天下,  微塵數菩薩,
餘有一生在,  當成一切智。
如是等眾生,  聞佛壽長遠,
得無量無漏,  清淨之果報。
復有八世界,  微塵數眾生,
聞佛說壽命,  皆發無上心。
世尊說無量,  不可思議法,
多有所饒益,  如虛空無邊,
雨天曼陀羅,  摩訶曼陀羅;
釋梵如恒沙,  無數佛土來,
雨栴檀沈水,  繽紛而亂墜,
如鳥飛空下,  供散於諸佛。
天鼓虛空中,  自然出妙聲,
天衣千萬種,  旋轉而來下。
眾寶妙香爐,  燒無價之香,
自然悉周遍,  供養諸世尊。
其大菩薩眾,  執七寶幡蓋,
高妙萬億種,  次第至梵天,
一一諸佛前,  寶幢懸勝幡,
亦以千萬偈,  歌詠諸如來。
如是種種事,  昔所未曾有,
聞佛壽無量,  一切皆[1]歡喜。
佛名聞十方,  廣饒益眾生,
一切具善根,  以助無上心。」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其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如是,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於八十萬億那由他劫,行五波羅蜜: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除般若波羅蜜,以是功德比前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若[2]善男子有如是功德,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退者,無有是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求佛慧,  於八十萬億,
那由他劫數,  行五波羅蜜,
於是諸劫中,  布施供養佛,
及緣覺弟子,  并諸菩薩眾,
珍異之飲食,  上服與臥具,
栴檀立精舍,  以園林莊嚴;
如是等布施,  種種皆微妙,
盡此諸劫數,  以迴向佛道。
若復持禁戒,  清淨無缺漏,
求於無上道,  諸佛之所歎。
若復行忍辱,  住於調柔地,
設眾惡來加,  其心不傾動;
諸有得法者,  懷於增上慢,
為此所輕惱,  如是亦能忍。
若復勤精進,  志念常堅固,
於無量億劫,  一心不懈怠。
又於無數劫,  住於空閑處,
若坐若經行,  除睡常攝心;
以是因緣故,  能生諸禪定,
八十億萬劫,  安住心不亂。
持此一心福,  願求無上道,
我得一切智,  盡諸禪定際,
是人於百千,  萬億劫數中,
行此諸功德,  如上之所說。
有善男女等,  聞我說壽命,
乃至一念信,  其福過於彼。
若人悉無有,  一切諸疑悔,
深心須臾信,  其福為如此。
其有諸菩薩,  無量劫行道,
聞我說壽命,  是則能信受;
如是諸人等,  頂受此經典,
願我於未來,  長壽度眾生。
如今日世尊,  諸釋中之王,
道場師子吼,  說法無所畏。
我等未來世,  一切所尊敬,
坐於道場時,  說壽亦如是。
若有深心者,  清淨而質直,
多聞能總持,  隨義解佛語;
如是[3]之人等,  於此無有疑。
「又,阿逸多!若有聞佛壽命長遠,解其言趣,是人所得功德無有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何況廣聞是經,若教人聞,若自持,若教人持,若自書,若教人書,若以華香、瓔珞、幢幡、繒蓋、香油、穌燈供養經卷,是人功德無量無邊,能生一切種智。阿逸多!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我說壽命長遠,深心信解,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共大菩薩、諸聲聞眾圍遶說法;又見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閻浮檀金以界八道,寶樹行列,諸臺樓觀皆悉寶成,其菩薩眾咸處其中,若有能如是觀者,當知是為深信解相;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不須為我復起塔寺及作僧坊,以四事供養眾僧。所以者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為已起塔造立僧坊供養眾僧,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高廣漸小至于梵天,懸諸幡蓋及眾寶鈴,華香、瓔珞、[4]末香、塗香、燒香,眾鼓伎樂,簫、笛、箜篌,種種舞戲,以妙音聲歌唄、讚[5]誦,則為已於無量千萬億劫作是供養已。

「阿逸多!若我滅後,聞是經典有能受持,若自書,若教人書,則為起立僧坊,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高八多羅樹,高廣嚴好,百千比丘於其中止,園林、浴池、經行、禪窟,衣服、飲食、床褥、湯藥,一切樂具充滿其中,如是僧坊堂閣若干百千萬億其數無量,以此現前供養於我及比丘僧。是故我說,如來滅後,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供養經卷,不須復起塔寺及造僧坊供養眾僧,況復有人能持是經,兼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其德最勝無量無邊。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量無邊,是人功德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疾至一切種智。若人讀誦、受持是經,為他人說,若自書,若教人書,復能起塔及造僧坊,供養、讚歎聲聞眾僧,亦以百千萬億讚歎之法,讚歎菩薩功德;又為他人種種因緣,隨義解說此《法華經》,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無瞋,志念堅固,常貴坐禪得諸深定,精進勇猛,攝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問難。阿逸多!若我滅後,諸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經典者,復有如是諸善功德,當知是人已趣道場,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坐道樹下。阿逸多!是善男子若坐若立若經行處,是中便應起塔,一切天人皆應供養,如佛之塔。」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我滅度後,  能奉持此經;
斯人福無量,  如上之所說。
是則為具足,  一切諸供養,
以舍利起塔,  七寶而莊嚴,
表剎甚高廣,  漸小至梵天,
寶鈴千萬億,  風動出妙[1]聲。
又於無量劫,  而供養此塔,
華香諸瓔珞,  天衣眾伎樂,
然香油穌燈,  周匝常照明;
惡世法末時,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如上,  具足諸供養。
若能持此經,  則如佛現在,
以牛頭栴檀,  起僧坊供養,
堂有三十二,  高八多羅樹,
上饌妙衣服,  床臥皆具足,
百千眾住處,  園林諸[2]流池,
經行及禪窟,  種種皆嚴好;
若有信解心,  受持讀誦書,
若復教人書,  及供養經卷;
散華香末香,  以須曼[3]瞻蔔,
阿提目多伽,  薰油常然之;
如是供養者,  得無量功德,
如虛空無邊,  其福亦如是。
況復持此經,  [4]兼布施持戒,
忍辱樂禪定,  不瞋不惡口;
恭敬於塔廟,  謙下諸比丘,
遠離自高心,  常思惟智慧;
有問難不瞋,  隨順為解說,
若能行是行,  功德不可量。
若見此法師,  成就如是德,
應以天華散,  天衣覆其身,
頭面接足禮,  生心如佛想。
又應作是念,  不久詣道樹,
得無漏無為,  廣利諸人天,
其所住止處,  經行若坐臥,
乃至說一偈,  是中應起塔,
莊嚴令妙好,  種種以供養;
佛子住此地,  則是佛受用,
常在於其中,  經行及坐臥。」[5]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五
貼文者 : : hui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 2023-12-14 22:51:40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A1]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6]隨喜功德品第十七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  其有聞是經,
若能隨喜者,  為得幾所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琉璃、車𤦲、馬瑙、珊瑚、虎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聞[1]《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百千萬世終不瘖瘂,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踈,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麁澁、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喎斜,不[2]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鼻不[3]䐔䏲,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憙相;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脩高直,[A2]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  得聞是經典,
乃至於一偈,  隨喜為他說;
如是展轉教,  至于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別之。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眾,
具滿八十歲,  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髮白而面皺,
齒踈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我今應當教,  令得於道果;
即為方便說,  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沫泡焰,
汝等咸應當,  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為譬喻。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
何況於法會,  初聞隨喜者。
若有勸一人,  將引聽《法華》,
言此經深妙,  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  乃至須臾聞,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  齒不踈黃黑;
唇不厚褰缺,  無有可惡相。
舌不乾黑短,  鼻高脩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憙見,  口氣無臭穢,
優鉢華之香,  常從其口出。
若故詣僧坊,  欲聽《法華經》,
須臾聞歡喜,  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  得妙象馬車,
珍寶之輦輿,  及乘天宮殿。
若於講法處,  勸人坐聽經,
是福因緣得,  釋梵轉輪座。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限。」
添品妙法蓮華經法師功德品第十八

爾時佛告常精進菩薩摩訶薩:「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4]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5]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於大眾中,  以無所畏心,
說是《法華經》,  汝聽其功德。
是人得八百,  功德殊勝眼;
以是莊嚴故,  其目甚清淨。
父母所生眼,  悉見三千界,
內外彌樓山,  須彌及鐵圍,
并諸餘山林,  大海江河水,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處,
其中諸眾生,  一切皆悉見;
雖未得天眼,  肉眼力如是。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淨[1]耳,聞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其中內、外種種所有語言、音聲,象聲、馬聲、牛聲、車聲,啼哭聲、愁歎聲,螺聲、鼓聲、鐘聲、鈴聲,笑聲、語聲,男聲、女聲、童子聲、童女聲,法聲、非法聲,苦聲、樂聲,凡夫聲、聖人聲,喜聲、不喜聲,天聲、龍聲、夜叉聲、乾闥婆聲、阿修羅聲、迦樓羅聲、緊那羅聲、摩睺羅伽聲,火聲、水聲、風聲、地獄聲、畜生聲、餓鬼聲,比丘聲、比丘尼聲、聲聞聲、辟支佛聲,菩薩聲、佛聲,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內、外所有諸聲,雖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淨常耳,皆悉聞知,如是分別種種音聲,而不壞耳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父母所生耳,  清淨無濁穢,
以此常耳聞,  三千世界聲,
象馬車牛聲,  鍾鈴螺鼓聲,
琴瑟箜篌聲,  簫笛之音聲,
清淨好歌聲,  聽之而不著;
無數種人聲,  聞悉能解了;
又聞諸天聲,  微妙之歌音;
及聞男女聲,  童子童女聲,
山川險谷中,  迦陵頻伽聲,
命命等諸鳥,  悉聞其音聲。
地獄眾苦痛,  種種楚毒聲,
餓鬼飢渴逼,  求索飲食聲,
諸阿修羅等,  居在大海邊,
自共言語時,  出[2]於大音聲;
如是說法者,  安住於此間,
遙聞是眾聲,  而不壞耳根;
十方世界中,  禽獸鳴相呼,
其說法之人,  於此悉聞之。
其諸梵天上,  光音及遍淨,
乃至有頂天,  言語之音聲,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一切比丘眾,  及諸比丘尼,
若讀誦經典,  若為他人說,
法師住於此,  悉皆得聞之。
復有諸菩薩,  讀誦於經法,
若為他人說,  撰集解其義,
如是諸音聲,  悉皆得聞之。
諸佛大聖尊,  教化眾生者,
於諸大會中,  演說微妙法,
持此《法華》者,  悉皆得聞之。
三千大千界,  內外諸音聲,
下至阿鼻獄,  上至有頂天,
皆聞其音聲,  而不壞耳根;
其耳聰利故,  悉能分別知,
持是《法華》者,  雖未得天耳,
但用所生耳,  功德已如是。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成就八百鼻功德,以是清淨鼻根,聞於三千大千世界,上、下、內、外種種諸香,須曼那華香、闍提華香、末利華香、[3]瞻蔔華香、波羅羅華香、赤蓮華香、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栴檀香、沈水香、多摩羅跋香、多伽羅香、及千萬種和香,若末、若丸、若塗香,持是經者,於此間住,悉能分別。又復別知眾生之香,象香、馬香、牛、羊等香,男香、女香、童子香、童女香,及草、木、叢林香,若近、若遠所有諸香,悉皆得聞分別不錯。持是經者,雖住於此,亦聞天上諸天之香,波利質多羅、拘鞞陀羅樹香,及曼陀羅華香、摩訶曼陀羅華香,曼殊沙華香、摩訶曼殊沙華香,栴檀、沈水種種[4]末香,諸雜華香,如是等天香,和合所出之香,無不聞知。又聞諸天身香,釋提桓因在勝殿上,五欲娛樂嬉戲時香;若在妙法堂上,為忉利諸天說法時香;若於諸園遊戲時香,及餘天等男女身香,皆悉遙聞;如是展轉,乃至梵[5]天,上至有頂,諸天身香,亦皆聞之;并聞諸天所燒之香,及聲聞香、辟支佛香,菩薩香、諸佛身香,亦皆遙聞知其所在。雖聞此香,然於鼻根不壞不錯,若欲分別為他人說,憶念不謬。」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鼻清淨,  於此世界中,
若香若臭物,  種種悉聞知。
須曼那闍提、  多摩羅栴檀、
沈水及桂香,  種種華果香,
及知眾生香,  男子女人香,
說法者遠住,  聞香知所在。
大勢轉輪王,  小轉輪及子,
群臣諸宮人,  聞香知所在。
身所著珍寶,  及地中寶藏,
轉輪王寶女,  聞香知所在。
諸人嚴身具,  衣服及瓔珞,
種種所塗香,  聞則知其身。
諸天若行坐、  遊戲及神變,
持是法華者,  聞香悉能知。
諸樹華果實,  及穌油香氣,
持經者住此,  悉知其所在。
諸山深險處,  栴檀樹華敷,
眾生在中者,  聞香[1]悉能知。
鐵圍山大海、  地中諸眾生,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阿脩羅男女,  及其諸眷屬;
鬪諍遊戲時,  聞香皆能知。
曠野險隘處,  師子象虎狼、
野牛水牛等,  聞香知所在。
若有懷妊者,  未辨其男女;
無根及非人,  聞香悉能知。
以聞香力故,  知其初懷妊,
成就不成就,  安樂產福子。
以聞香力故,  知男女所念,
染欲癡恚心,  亦知修善者。
地中眾伏藏,  金銀諸珍寶,
銅器之所盛,  聞香悉能知。
種種諸瓔珞,  無能識其價,
聞香知貴賤、  出處及所在。
天上諸華等,  曼陀曼殊沙、
波利質多樹,  聞香悉能知。
天上諸宮殿,  上中下差別,
眾寶華莊嚴,  聞香悉能知。
天園林勝殿、  諸觀妙法堂,
在中而娛樂,  聞香悉能知。
諸天若聽法,  或受五欲時,
來往行坐臥,  聞香悉能知。
天女所著衣,  好華香莊嚴,
周旋遊戲時,  聞香悉能知。
如是展轉上,  乃至於梵天,
入禪出禪者,  聞香悉能知。
光音遍淨天,  乃至於有頂,
初生及退沒,  聞香悉能知。
諸比丘眾等,  於法常精進,
若坐若經行,  及讀誦經法,
或在林樹下,  專精而坐禪,
持經者聞香,  悉知其所在。
菩薩志堅固,  坐禪[2]若讀[3]經,
或為人說法,  聞香悉能知。
在在方世尊,  一切所恭敬,
愍眾而說法,  聞香悉能知。
眾生在佛前,  聞經皆歡喜,
如法而修行,  聞香悉能知。
雖未得菩薩,  無漏法生鼻,
而是持經者,  先得此鼻相。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舌功德,若好、若醜、若美、不美,及諸苦澁物,在其舌根,皆變成上味,如天甘露,無不美者。若以舌根,於大眾中有所演說,出深妙聲,能入其心,皆令歡喜快樂。又諸天子、天女、釋梵諸天,聞是深妙音聲,有所演說、言論次第,皆悉來聽。及諸龍、龍女,夜叉、夜叉女,乾闥婆、乾闥婆女,阿修羅、阿修羅女,迦樓羅、迦樓羅女,緊那羅、緊那羅女,摩睺羅伽、摩睺羅伽女,為聽法故,皆來親近,恭敬供養;及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眷屬,小轉輪王、大轉輪王,七寶千子,內外眷屬,乘其宮殿,俱來聽法;以是菩薩善說法故,婆羅門、居士國內人民,盡其形壽,隨侍供養;又諸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常樂見之,是人所在方面,諸佛皆向其處說法,悉能受持一切佛法,又能出於深妙法音。」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舌根淨,  終不受惡味,
其有所食噉,  悉皆成甘露。
以深淨妙聲,  於大眾說法,
以諸因緣喻,  引導眾生心。
聞者皆歡喜,  設諸上供養,
諸天龍夜叉,  及阿修羅等,
皆以恭敬心,  而共來聽法。
是說法之人,  若欲以妙音,
遍滿三千界,  隨意即能至。
大小轉輪王,  及千子眷屬,
合掌恭敬心,  常來聽受法。
諸天龍夜叉,  羅剎毘舍闍,
亦以歡喜心,  常樂來供養。
梵天王魔王,  自在大自在,
如是諸天眾,  常來至其所;
諸佛及弟子,  聞其說法音,
常念而守護,  或時為現身。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八百身功德,得清淨身,如淨琉璃;眾生憙見其身淨故,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生時、死時、上、下、好、醜,生善處、惡處,悉於中現,及鐵圍山、大鐵圍山、彌樓山、摩訶彌樓山等諸山,及其中眾生悉於中現。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所有及眾生,悉於中現。若聲聞、辟支佛、菩薩、諸佛說法,皆於身中現其色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持《法華》者,  其身甚清淨,
如彼淨琉璃,  眾生皆憙見。
又如淨明鏡,  悉見諸色像,
菩薩於淨身,  皆見世所有。
唯獨自明了,  餘人所不見;
三千世界中,  一切諸群萌,
天人阿修羅,  地獄鬼畜生,
如是諸色像,  皆於身中現。
諸天等宮殿,  乃至於有頂,
鐵圍及彌樓,  摩訶彌樓山,
諸大海水等,  皆於身中現。
諸佛及聲聞,  佛子菩薩等,
若獨若在眾,  說法悉皆[1]現。
雖未得無漏,  法性之妙身,
以清淨常體,  一切於中現。
「復次,常精進!若善男子、善女人,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得千二百意功德,以是清淨意根,乃至聞一偈、一句,通達無量無邊之義;解是義已,能演說一句、一偈,至於一月、四月,乃至一歲,諸所說法隨其義趣,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若說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三千大千世界,六趣眾生,心之所行、心所動作、心所戲論,皆悉知之。雖未得無漏智慧,而其意根清淨如此,是人有所思惟籌量言說,皆是佛法無不真實,亦是先佛經中所說。」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是人意清淨,  明利無穢濁,
以此妙意根,  知上中下法,
乃至聞一偈,  通達無量義,
次第如法說,  月四月至歲。
是世界內外,  一切諸眾生,
若天龍及人,  夜叉鬼神等,
其在六趣中,  所念若干種,
持《法華》之報,  一時皆悉知。
十方無數佛,  百福莊嚴相,
為眾生說法,  悉聞能受持,
思惟無量義,  說法亦無量,
終始不忘錯,  以持《法華》故。
悉知諸法相,  隨義識次第,
達名字語言,  如所知演說。
此人有所說,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於眾無所畏。
持《法華經》者,  意根淨若斯;
雖未得無漏,  先有如是相。
是人持此經,  安住希有地,
為一切眾生,  歡喜而愛敬。
能以千萬種,  善巧之語言,
分別而說法,  持《法華經》故。」[2]
[3]添品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第十九

爾時佛告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汝今當知!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持《法華經》者,若有惡口、罵詈、誹謗,獲大罪報如前所說;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說,眼、耳、鼻、舌、身、意清淨。得大勢!乃往古昔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劫名離衰,國名大成。其威音王佛,於彼世中,為天、人、阿脩羅說法,為求聲聞者,說應四諦法,度生、老、病、死究竟涅槃。為求辟支佛者,說應十二因緣法。為諸菩薩,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說應六波羅蜜法,究竟佛慧。得大勢!是威音王佛壽四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劫,正法住世劫數,如一閻浮提微塵;像法住世劫數,如四天下微塵;其佛饒益眾生已,然後滅度。正法、像法滅盡之後,於此國土復有佛出,亦號威音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皆同一號。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正法滅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得大勢!以何因緣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乃至遠見四眾,亦復故往禮拜讚歎,而作是言:『我不敢輕於汝等,汝等皆當作佛。』四眾之中,有生瞋恚心不淨者,惡口、罵詈,言是無智比丘從何所來,自言:『我不輕汝,而與我等授記,當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虛妄授記。』如此經歷多年,常被罵詈,不生瞋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眾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汝,汝等皆當作佛。』以其常作是語故,增上慢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1]號之為常不輕。

「是比丘臨欲終時,於虛空中具聞威音王佛先所說《法華經》,二十千萬億偈,悉能受持,即得如上眼根清淨,耳、鼻、舌、身、意根清淨,得是六根清淨已,更增壽命二百萬億那由他歲,廣為人說是《法華經》。於時增上慢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輕賤是人為作不輕名者,見其得大神通力、樂說辯力、大善寂力,聞其所說,皆信伏隨從。是菩薩復化千萬億[2]眾,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命終之後,得值二千億佛,皆號日月燈明,於其法中說是《法華經》,以是因緣,復值二千億佛,[3]皆同號雲自在燈王。於此諸佛法中,受持讀誦,為諸四眾說此經典故,得是常眼清淨,耳、鼻、舌、身、意諸根清淨,於四眾中說法心無所畏。

「得大勢!是常不輕菩薩摩訶薩,供養如是若干諸佛,恭敬、尊重、讚歎,種諸善根,於後復值千萬億佛,亦於諸佛法中說是經典,功德成就當得作佛。得大勢!於意云何?爾時常不輕菩薩,豈異人乎?則我身[4]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者,不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先佛所,受持讀誦此經為[5]他人說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彼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瞋恚意輕賤我故,二百億劫,常不值佛、不聞法、不見僧,千劫於阿鼻地獄受大苦惱;畢是罪已,復遇常不輕菩薩教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勢!於汝意云何?爾時四眾常輕是菩薩者,豈異人乎?今此會中,跋陀婆羅等五百菩薩,師子月等五百比丘,尼思佛等五百優婆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者是。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益諸菩薩摩訶薩,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常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是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過去有佛,  號威音王;  神智無量,
將導一切,  天人龍神,  所共供養。
是佛滅後,  法欲盡時,  有一菩薩,
名常不輕。  時諸四眾,  計著於法,
不輕菩薩,  往到其所,  而語之言:
『我不輕汝,  汝等行道,  皆當作佛。』
諸人聞已,  輕毀罵詈;  不輕菩薩,
能忍受之;  其罪畢已,  臨命終時,
得聞此經,  六根清淨,  神通力故,
增益壽命,  復為諸人,  廣說是經。
諸著法眾,  皆蒙菩薩,  教化成就,
令住佛道。  不輕命終,  值無數佛,
說是經故,  得無量福;  漸具功德,
疾成佛道。  彼時不輕,  則我身是。
時四部眾,  著法之者,  聞不輕言:
『汝當作佛。』  以是因緣,  值無數佛。
此會菩薩,  五百之眾,  并及四部,
清信士女,  今於我前,  聽法者是。
我於前世,  勸是諸人,  聽受斯經,
第一之法;  開示教人,  令住涅槃,
世世受持,  如是經典。  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  時乃得聞,  是《法華經》。
億億萬劫,  至不可議,  諸佛世尊,
時說是經;  是故行者,  於佛滅後,
聞如是經,  勿生疑惑;  應當一心,
廣說此經,  世世值佛,  疾成佛道。」
添品妙法蓮華經如來神力品第二十

爾時千世界微塵等菩薩摩訶薩,從地踊出者,皆於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顏,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佛滅後,世尊分身所在國土滅度之處,當廣說此經。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淨大法,受持、讀誦、解說、書寫而供養之。」

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等無量百千萬億舊住娑婆世界菩薩摩訶薩,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眾前,現大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世,一切毛孔放於無量無數色光,皆悉遍照十方世界。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亦復如是,出廣長舌放無量光。釋迦牟尼佛及寶樹下諸佛,現神力時滿百千歲,然後還攝舌相,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地皆六種震動。其中眾生,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故,皆見此娑婆世界無量無邊百千萬億眾寶樹下師子座上諸佛;及見釋迦牟尼佛共多寶如來在寶塔中坐師子座;又見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恭敬圍遶釋迦牟尼佛。既見是已,皆大歡喜得未曾有。即時諸天,於虛空中高聲唱言:「過此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世界,有國名娑婆,是中有佛,名釋迦牟尼,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大乘經,名『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汝等當深心隨喜,亦當禮拜供養釋迦牟尼佛。」

彼諸眾生,聞虛空中聲已,合掌向娑婆世界,作如是言:「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釋迦牟尼佛!」以種種華香、瓔珞、幡蓋及諸嚴身之具,珍寶妙物,皆共遙散娑婆世界,所散諸物從十方來,譬如雲集,變成寶帳,遍覆此間諸佛之上;于時十方世界通達無礙,如一佛土。

爾時佛告上行等菩薩大眾:「諸佛神力如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若我以是神力,於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此經功德,猶不能盡;以要言之,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祕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是故汝等,於如來滅後,[1]應一心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所在國土,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說修行,若經卷所住之處,若於園中,若於林中,若於樹下,若於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曠野,是中皆應起塔供養。所以者何?當知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於此轉于法輪,諸佛於此而般涅槃。」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救世者,  住於大神通,
為悅眾生故,  現無量神力。
舌相至梵天,  身放無數光,
為求佛道者,  現此希有事。
諸佛謦欬聲,  及彈指之聲,
周聞十方國,  地皆六[2]種動。
以佛滅度後,  能持是經[3]故,
諸佛皆歡喜,  現無量神力,
囑累是經故,  讚美受持者,
於無量劫中,  猶故不能盡。
是人之功德,  無邊無有窮,
如十方虛空,  不可得邊際。
能持是經者,  則為已見我,
亦見多寶佛,  及諸分身者,
又見我今日,  教化諸菩薩。
能持是經者,  令我及分身,
滅度多寶佛,  一切皆歡喜。
十方現在佛,  并過去未來,
亦見亦供養,  亦令得歡喜。
諸佛坐道場,  所得祕要法,
能持是經者,  不久亦當得。
能持是經者,  於諸法之義,
名字及言辭,  樂說無窮盡,
如風於空中,  一切無障礙。
於如來滅後,  [4]如佛所說經,
因緣及次第,  隨義如實說,
如日月光明,  能除諸幽冥。
斯人行世間,  能滅眾生闇,
教無量菩薩,  畢竟住一乘;
是故有智者,  聞此功德利,
於我滅度後,  應受持斯經,
是人於佛道,  決定無有疑。」
妙法蓮華經陀羅尼品第二十一

爾時藥王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華經》者,若讀誦通利,若[5]有書寫經卷,得幾所福?」

佛告藥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八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於汝意云何?其所得福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解義、如說修行,功德甚多。」

爾時藥王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與說法者陀羅尼呪以守護之。」即說呪曰:

「[6]怛(都割)姪(地夜)他(一) 安埿(如帝)(二) 曼(莫安)埿(三) 未泥(奴羝)(四) 磨(莫賀)磨泥(五) 質羝(六) 折(之熱)唎[羊*(句-口+瓦)](七) 攝迷(八) 攝寐多鼻(九) 奢(舒迦)安[羊*(句-口+瓦)](十) 目訖[羊*(句-口+瓦)](十一) 目訖跢(都箇)檐(都灆)迷糝(穌灆)迷(十二) 𥣯(烏合)鼻釤迷(十三) 糝磨糝迷(十四) 社(時夜)頤(余[A3]羝)(十五) 憩(欹債)頤(十六) 惡憩頤(十七) 惡[A4]敧嬭(奴皆)(十八) 奢安[羊*(句-口+瓦)]攝寐(十九) 陁邏膩(奴寄)(二十) 阿(長聲)盧迦婆拪(二十一) 鉢囉[譧-兼+氏](都夜)鞞剎(駈察)膩(二十二) 鼻鼻𡀔(二十三) 𥣯便(扶延)哆𮟩儞(奴棄)鼻瑟𪙔(都皆)(二十四) 頞(烏割)顛跢波唎秫(鼠出)啼(二十五) 郁(於竹)究犁(二十六) 目究犁(二十七) 頞𮟩第(屠皆二十八) 鉢𮟩第(二十九) 恕(鼠注)迦欹(三十) 頞糝磨糝迷(三十一) 勃地鼻盧吉[羊*(句-口+瓦)](三十二) 達磨鉢離器[羊*(句-口+瓦)](三十三) 僧伽涅瞿殺嬭(三十四) 跋耶(余哥)跋夜(余箇)輸達泥(三十五) 曼窒(都結)𠼝(三十六) 曼怛𮟩憩夜[羊*(句-口+瓦)](三十七) 護路跢憍(俱昭)舍利頤(三十八) 惡叉夜(三十九) 惡叉跋奈(奴箇)多夜(四十) 跋[A5]盧優曼禰(奴夜)奈多夜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六十二億恒河沙等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時釋迦牟尼佛讚藥王菩薩言:「善哉,善哉!藥王!汝愍念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於諸眾生多所饒益。」

爾時勇施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說陀羅尼;若此法師得是陀羅尼,若夜叉、若羅剎、若富單那、若吉蔗、若[A6]鳩槃[1]荼、若餓鬼等,伺求其短無能得便。」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怛姪他(一) 涉皤(菩播)犁(二) 莫訶涉皤犁(三) 郁雞(四) 目雞(五) 頞第(六) 頞荼(屠迦)皤底(都棄)(七) 涅唎致(都寄)頤(八) 涅唎致耶跋底(九) 壹郅(都筆)[A7]儞(十) 比(扶必)郅[A8]儞(十一) 質郅[A9]儞(十二) 涅唎哲(都八)[A10]儞(十三) 涅唎吒(都家反)跋[A11]儞(十四)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恒河沙等諸佛所說,亦皆隨喜,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爾時毘沙門天王護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為愍念眾生,擁護此法師故,說是陀羅尼。」即說呪曰:

「怛姪他(一) 頞𪘨(都皆)(二) 捺(奴割)𪘨(三) 訥(奴骨)捺𪘨(四) 案那廚(拏句)(五) 那稚(徒寄)(六) 捃(俱運)奈(奴箇)稚

「世尊!以是神呪擁護法師,我亦自當擁護持是經者,令百由旬內無諸衰患。」

爾時持國天王在此會中,與千萬億那由他乾闥婆眾恭敬圍遶,前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羅尼神呪,擁護持《法華經》者。」即說呪曰:

「怛姪他(一) 惡揭(其羯)嬭(奴皆)揭嬭(二) 瞿唎(三) 犍(伽安)陀唎(四) 旃荼(徒家)利(五) 摩登祇(渠棄)(六) [A12]北羯肆(七) 僧句犁(八) 部𠺕薩利(九)

「世尊!是陀羅尼神呪,四十二億諸佛所說,若有侵毀此法師者,則為侵毀是諸佛已。」

爾時有羅剎女等,一名藍婆,二名毘藍婆,三名曲齒,四名華齒,五名黑齒,六名多髮,七名無厭足,八名持瓔珞,九名睪帝,十名奪一切眾生精氣,是十羅剎女,與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屬,俱詣佛所,同聲白佛言:「世尊![2]我亦欲擁護讀誦受持《法華經》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師短者,令不得便。」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怛姪他壹底(都棄)迷(此一句五遍道)[A13]儞(奴棄)迷(亦五遍)護𡀔醯(呼[A14]羝亦五遍道)薩跢(都箇)醯(亦五遍道)

「寧上我頭上,莫惱於法師,若夜叉、若羅剎、若餓鬼、若富單那、若吉蔗、若毘陀羅、若[3]乾馱、若烏摩勒伽、若阿跋摩羅、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若熱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乃至七日、若常熱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夢中亦復莫惱。」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不順我呪,  惱亂說法者;
頭破作七分,  如[4]摩利闍迦,
如[5]殺父母罪,  亦如壓油殃,
㪷秤欺誑人,  調達破僧罪,
犯此法師者,  當獲如是殃。」
諸羅剎女,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當身自擁護受持、讀誦、修行是經者,令得安隱離諸衰患,消眾毒藥。」

佛告諸羅剎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擁護受持《法華》名者,福不可量,何況擁護具足受持,供養經卷,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幡蓋、[6]伎樂;然種種燈,[7]穌燈、油燈、諸香油燈、穌摩那華油燈、瞻蔔華油燈、婆師迦華油燈、優[8]波羅華油燈,如是等百千種供養者,睪[9]諦!汝等及眷屬,應當擁護如是法師。」

說此陀羅尼[10]呪品時,六萬八千人得無生法忍。

妙法蓮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A15]第二十二

爾時宿王花菩薩白佛言:「世尊!藥王菩薩,云何遊於娑婆世界?世尊!是藥王菩薩,有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苦行。善哉!世尊!願少解說。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又[11]他國土諸來菩薩及此聲聞眾,聞皆歡喜。」

爾時佛告宿王花菩薩:「乃往過去無量恒河沙劫有佛,號日月淨明德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有八十億大菩薩摩訶薩,七十二恒河沙大聲聞眾,佛壽四萬二千劫,菩薩壽命亦等。彼國無有女人、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及以諸難,地平如掌,琉璃所成,寶樹莊嚴,寶帳覆上,垂寶花幡,寶瓶香爐,周遍國界,七寶為臺,一樹一臺,其樹去臺盡一箭道;此諸寶樹,皆有菩薩聲聞而坐其下;諸寶臺上,各有百億諸天,作天伎樂,歌歎於佛,以為供養。

「爾時彼佛,為一切眾生憙見菩薩及眾菩薩諸聲聞眾,說《法華經》。是一切眾生憙見菩薩樂習苦行,於日月淨明德佛法中,精進經行、一心求佛,滿萬二千歲已,得現一切色身三昧,得此三昧已,心大歡喜,即作念言:『我得現一切色身三昧,皆是得聞《法華經》力,我今當供養日月淨明德佛及《法華經》。』即時入是三昧,於虛空中,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細粖堅黑栴檀,滿虛空中如雲而下;又雨海此岸栴檀之香,此香六銖,價直娑婆世界,以供養佛。

「作是供養已,從三昧起,而自念言:『我雖以神力供養於佛,不如以身供養。』即服諸香、栴檀、薰陸、兜樓婆、畢力迦、沈水、膠香,又飲瞻蔔諸華香油,滿千二百歲已,香油塗身,於日月淨明德佛前,以天寶衣而自纏身,灌諸香油,以神通力願而自然身,光明遍照八十億恒河沙世界。其中諸佛同時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若以華香、瓔珞、燒香、粖香、塗香、天繒、幡蓋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種種諸物供養,所不能及;假使國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於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養諸如來故。』作是語已而各嘿然。

「其身火然千二百歲,過是已後其身乃盡。一切眾生憙見菩薩,作如是法供養已,命終之後,復生日月淨明德佛國中,於淨德王家,結加趺坐,忽然化生。即為其父,而說偈言:

「『大王今當知,  我經行彼處,
即時得一切,  現諸身三昧,
勤行大精進,  捨所愛之身。』
「說是偈已,而白父言:『日月淨明德佛今故現在,我先供養佛已,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復聞是《法華經》八百千萬億那由他甄迦羅、頻婆羅、阿閦婆等偈。大王!我今當還供養此佛。』白已即坐七寶之臺,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往到佛所頭面禮足,合十指爪以偈讚佛:

「『容顏甚奇妙,  光明照十方;
我適曾供養,  今復還親覲。』
「爾時一切眾生喜見菩薩,說是偈已,而白佛言:『世尊!世尊猶故在世。』

「爾時日月淨明德佛告一切眾生憙見菩薩:『善男子!我涅槃時到,滅盡時至,汝可安施床座,我於今夜當般涅槃。』又勅一切眾生喜見菩薩:『善男子!我以佛法囑累於汝及諸菩薩大弟子,并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亦以三千大千七寶世界,諸寶樹、寶臺及給侍諸天,悉付於汝;我滅度後所有舍利,亦付囑汝;當令流布廣設供養,應起若干千塔。』如是日月淨明德佛勅一切眾生憙見菩薩已,於夜後分入於涅槃。

「爾時一切眾生憙見菩薩,見佛滅度,悲感懊惱戀慕於佛,即以海此岸栴檀為𧂐,供養佛身而以燒之;火滅已後收取舍利,作八萬四千寶瓶,以起八萬四千塔,高三世界表剎莊嚴,垂諸幡蓋懸眾寶鈴。

「爾時一切眾生憙見菩薩,復自念言:『我雖作是供養,心猶未足,我今當更供養舍利。』便語諸菩薩大弟子及天、龍、夜叉等一切大眾:『汝等當一心念:「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作是語已,即於八萬四千塔前,然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令無數求聲聞眾,無量阿僧祇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使得住現一切色身三昧。

「爾時諸[1]菩薩、天、人、阿修羅等見其無臂,憂惱悲哀而作是言:『此一切眾生憙見菩薩,是我等師,教化我者,而今燒臂,身不具足。』于時一切眾生憙見菩薩,於大眾中立此誓言:『我捨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作是誓已,自然還復,由斯菩薩福德智慧淳厚所致。當爾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寶華,一切人天得未曾有。」

佛告宿王華菩薩:「於汝意云何?一切眾生憙見菩薩,豈異人乎?今藥王菩薩是也。其所捨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數。

「宿王華!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若復有人,以七寶滿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大菩薩、辟支佛、阿羅漢,是人所得功德,不如受持此《法華經》乃至一四句偈,其福最多。宿王華!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又如土山、黑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諸經中最為其上。又如眾星之中月天子最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於千萬億種諸經法中,最為照明。又如日天子能除諸闇;此經亦復如是,能破一切不善之闇。又如諸小王中轉輪聖王最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眾經中最為其尊。又如帝釋於三十三天中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又如大梵天王一切眾生之父;此經亦復如是,一切賢聖學、無學及發菩[1]薩心者之父。又如一切凡夫人中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一切如來所說,若菩薩所說,若聲聞所說,諸經法中最為第一。有能受持是經典者,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中亦為第一。一切聲聞、辟支佛中,菩薩為第一;此經亦復如是,於一切諸經法中,最為第一。如佛為諸法王;此經亦復如是,諸經中王。

「宿王華!此經能救一切眾生者,此經能令一切眾生離諸苦惱,此經能大饒益一切眾生,充滿其願,如清涼池,能滿一切諸渴乏者,如寒者得火,如裸者得衣,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闇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如炬除闇;此《法華經》亦復如是,能令眾生離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縛。若人得聞此《法華經》,若自書,若使人書,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籌量多少,不得其邊。若書是經卷,華香、瓔珞、燒香、粖香、塗香、幡蓋、衣服,種種之燈,穌燈、油燈、諸香油燈、瞻蔔油燈、須曼那油燈、波羅羅油燈、婆利師迦油燈、那婆摩利油燈供養,所得功德亦復無量。

「宿王華!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者,亦得無量無邊功德。若有女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受持者,盡是女身,後不復受。若如來滅後[2]後五百歲中,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遶住處,生蓮花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惱,亦復不為瞋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憍慢、嫉妬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如來。是時諸佛遙共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能於釋迦牟尼佛法中,受持、讀誦、思惟是經,為他人說,所得福德無量無邊,火不能[3]焚,水不能漂,汝之功德,千佛共說不能令盡,汝今已能破諸魔賊,壞生死軍,諸餘怨敵皆悉摧滅。善男子!百千諸佛以神通力,共守護汝,於一切世間天、人之中,無如汝者,唯除如來。其諸聲聞、辟支佛乃至菩薩,智慧、禪定無有與汝等者。』

「宿王華!此菩薩成就如是功德智慧之力,若有人聞是〈藥王菩薩本事品〉,能隨喜、讚善者,是人現世口中,常出青蓮華香,身毛孔中,常出牛頭栴檀之香,所得功德如上所說。是故宿王華!以此〈藥王菩薩本事品〉囑累於汝,我滅度後,後五百歲中,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惡魔、魔民、諸天、龍、夜叉、鳩槃[4]茶等,得其便也。宿王華!汝當以神通之力守護是經。所以者何?此經則為閻浮提人病之良藥,若人有病,得聞是經,病即消滅,不老、不死。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者,應以青蓮華盛滿粖香供散其上,散已作是念言:『此人不久,必當取草坐於道場破諸魔軍,當吹法螺,擊大法鼓,度脫一切眾生、老、病、死海。』是故求佛道者,見有受持是經典人,應當如是生恭敬心。」

說是〈藥王菩薩本事品〉時,八萬四千菩薩,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多寶如來於寶塔中,讚宿王華菩薩言:「善哉,善哉!宿王華!汝成就不可思議功德,乃能問釋迦牟尼佛如此之事,利益無量一切眾生。」[5]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六
貼文者 : : hui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七 - 2023-12-14 23:03:27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七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共笈多譯

[1]妙音菩薩品第二十三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大人相肉髻光明,及放眉間白毫相光,遍照東方百八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過是數已有世界,名淨光莊嚴,其國有佛,號淨華宿王智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無量無邊菩薩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釋迦牟尼佛白毫光明,遍照其國。

爾時一切淨光莊嚴國中,有一菩薩,名曰妙音,久已[2]殖眾德本,供養親近無量百千萬億諸佛,而悉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法華三昧、淨德三昧、宿王戲三昧、無緣三昧、智印三昧、解一切眾生語言三昧、集一切功德三昧、清淨三昧、神通遊戲三昧、慧炬三昧、莊嚴王三昧、淨光明三昧、淨藏三昧、不共三昧、日旋三昧、得如是等百千萬億恒河沙等諸大三昧。釋迦牟尼佛光照其身,即白淨華宿王智佛言:「世尊!我當往詣娑婆世界,禮拜親近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見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宿王華菩薩、上行意菩薩、莊嚴王菩薩、藥上菩薩。」

爾時淨華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薩:「汝往,莫輕彼國生下劣想。善男子!彼娑婆世界高下不平,土石諸山穢惡充滿,佛身卑小,諸菩薩眾其形亦小,而汝身四萬二千由旬,我身六百八十萬由旬,汝身第一端正,百千萬福光明殊妙,是故汝往莫輕彼國,若佛菩薩及國土生下劣想。」

妙音菩薩白其佛言:「世尊!我今詣娑婆世界,皆是如來之力,如來神通遊戲,如來功德智慧莊嚴。」

於是妙音菩薩,不起于座,身不動搖而入三昧,以三昧力,於耆闍崛山去法座不遠,化作八萬四千眾寶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見是蓮華而白佛言:「世尊!是何因緣先現此瑞,有若干千萬蓮華,閻浮檀金為莖,白銀為葉,金剛為鬚,甄叔迦寶以為其臺。」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是妙音菩薩摩訶薩,欲從淨華宿王智佛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遶,而來至此娑婆世界,供養親近禮拜於我,亦欲供養聽《法華經》。」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菩薩種何善本,修何功德,而能有是大神通力?行何三昧?願為我等說是三昧名字,我等亦欲勤修行之,行此三昧,乃能見是菩薩色相大小威儀進止。[3]惟願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文殊師利:「此久滅度多寶如來,當為汝等而現其相。」

時多寶佛告彼菩薩:「善男子!來,文殊師利法王子欲見汝身。」

于時妙音菩薩於彼國沒,與八萬四千菩薩俱共發來,所經諸國六種震動,皆悉雨於七寶蓮華,百千天樂不鼓自鳴。是菩薩,目如廣大青蓮華葉,[4]正使和合百千萬月,其面貌端正復過於此;身真金色,無量百千功德莊嚴,威德熾盛光明照曜,諸相具足;如那羅延堅固之身,入七寶臺上昇虛空,去地七多羅樹;諸菩薩眾恭敬圍繞,而來詣此娑婆世界耆闍崛山。

到已下七寶臺,以價直百千瓔珞,持至釋迦牟尼佛所,頭面禮足,奉上瓔珞,而白佛言:「世尊!淨華宿王智佛問訊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無多貪欲、瞋恚、愚癡、嫉妬、慳慢不?無不孝父母、不敬沙門[5]不?無邪見不?無不善心不?攝五情不?世尊!眾生能降伏諸魔怨不?久滅度多寶如來在七寶塔中來聽法不?又問訊多寶如來,安隱少惱堪忍久住不?世尊!我今欲見多寶佛身,惟願世尊,示我令見。」

爾時釋迦牟尼佛語多寶佛:「是妙音菩薩欲得相見。」

時多寶佛告妙音言:「善哉,善哉!汝能為供養釋迦牟尼佛及聽《法華經》并見文殊師利等故來至此。」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種何善根、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佛告華德菩薩:「過去有佛,名雲雷音王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國名現一切世間,劫名喜見。妙音菩薩於萬二千歲,以十萬種伎樂供養雲雷音王佛,并奉上八萬四千七寶鉢,以是因緣果報,今生淨華宿王智佛[1]所,有是神力。華德!於汝意云何?爾時雲雷音王佛所妙音菩薩伎樂供養奉上寶器者,豈異人乎?今此妙音菩薩摩訶薩是。華德!是妙音菩薩,已曾供養親近無量諸佛,久殖德本,又值恒河沙等百千萬億那由他佛。華德!汝但見妙音菩薩其身在此,而是菩薩現種種身,處處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或現梵王身、或現帝釋身、或現自在天身、或現大自在天身、或現天大將軍身、或現毘沙門天王身、或現轉[2]輪王身、或現諸小王身、或現長者身、或現居士身、或現宰官身、或現婆羅門身、或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或現長者、居士、婦女身、或現宰官婦女身、或現婆羅門婦女身、或現童男童女身、或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而說是經。諸有地獄、餓鬼、畜生及眾難處皆能救濟,乃至於王後宮變為女身,而說是經。華德!是妙音菩薩,能救護娑婆世界諸眾生者。是妙音菩薩,如是種種變化現身,在此娑婆國土,為諸眾生說是經典,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是菩薩,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知,於十方恒[3]河沙世界中,亦復如是,若應以聲聞形得度者,現聲聞形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形得度者,現辟支佛形而為說法;應以菩薩形得度者,現菩薩形而為說法;應以佛形得度者,即現佛形而為說法;如是種種隨所應度者,而為現形。乃至應以滅度而得度者,示現滅度。華德!妙音菩薩摩訶薩,成就大神通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爾時華德菩薩白佛言:「世尊!是妙音菩薩深種善根。世尊!是菩薩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變現度脫眾生?」

佛告華德菩薩:「善男子!其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菩薩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饒益無量眾生。」

說是〈妙音菩薩品〉時,與妙音菩薩俱來者八萬四千人,皆得現一切色身三昧,此娑婆世界無量菩薩,亦得是三昧及陀羅尼。

爾時妙音菩薩摩訶薩,供養釋迦牟尼佛及多寶佛塔已,還歸本土,所經諸國六種震動雨寶蓮華,作百千萬億種種伎樂。既到本國,與八萬四千菩薩圍遶,至淨華宿王智佛所白佛言:「世尊!我到娑婆世界饒益眾生,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多寶佛塔,禮拜供養;又見文殊師利法王[4]子,及見藥王菩薩、得勤精進力菩薩、勇施菩薩等,亦令是八萬四千菩薩得現一切色身三昧。」

說是〈妙音菩薩來往品〉時,四萬二千天子得無生法忍,華德菩薩得法華三昧。[5]

[6]添品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四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車𤦲、馬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7]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8]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撿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1]恭敬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眾人愛敬。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

「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

無盡意言:「甚多!世尊!」

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無盡意!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得如是無量無邊福德之利。」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

「無盡意![2]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眾寶珠瓔珞價直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瓔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

無盡意復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瓔珞。」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3]及四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瓔珞。」

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眾及於天、龍、人非人等[4]故,受其瓔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

[5]
爾時莊嚴幢菩薩問無盡意菩薩言:「佛子!以何因緣名觀世音?」

無盡意菩薩即便遍觀觀世音菩薩過去願海,告莊嚴幢菩薩言:「佛子!諦聽觀世音菩薩所行之行。」

爾時無盡意菩薩[6]即說偈言:

「世尊妙相具,  我今重問彼;
佛子何因緣,  名為觀世音?
具足妙相尊,  偈答無盡意。
汝聽觀音行,  善應諸方所,
弘誓深如海,  歷劫不思議,
侍多千億佛,  發大清淨願。
我為汝略說,  聞名及見身,
心念不空過,  能滅諸有苦。
假使興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觀音力,  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  [7]魚龍諸鬼難;
念彼觀音力,  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峯,  為人所推墮;
念彼觀音力,  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  墮落金剛山;
念彼觀音力,  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  各執刀加害;
念彼觀音力,  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  臨刑欲壽終;
念彼觀音力,  刀尋段段壞。
或囚禁枷鎖,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觀音力,  釋然得解脫。
呪[8]咀諸毒藥,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觀音力,  [9]彼即轉迴去。
或遇惡羅剎,  毒龍諸鬼等;
念彼觀音力,  時悉不敢害。
若惡獸圍遶,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觀音力,  疾走無邊方。
蚖蛇及蝮蠍,  [A1]氣毒[A2]烟火燃;
念彼觀音力,  尋聲自迴去。
雲雷鼓掣電,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觀音力,  應時得消散。
眾生[A3]被困厄,  無量苦逼身;
觀音妙智力,  能救世間苦。
具足神通力,  廣修智方便,
十方諸國土,  無剎不現身。
種種諸惡趣,  地獄鬼畜生;
生老病死苦,  以漸悉令滅。
真觀清淨觀,  廣大智慧觀;
悲觀及慈觀,  常願常瞻仰。
無垢清淨光,  慧日破諸闇;
能伏災風火,  普明照世間。
悲體戒雷震,  慈意妙大雲;
澍甘露法雨,  滅除煩惱焰。
諍訟經官處,  怖畏軍陣中;
念彼觀音力,  眾怨悉退散。
妙音觀世音,  梵音海[1]潮音,
勝彼世間音,  是故須常念。
念念勿生疑,  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  能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  慈眼視眾生;
福聚海無量,  是故應頂禮。」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佛說是〈普門品〉時,眾中八萬四千眾生,皆發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添品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第二十五

爾時佛告諸大眾:「乃往古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有佛,名雲雷音宿王華智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國名光明莊嚴,劫名喜見。彼佛法中有王,名妙莊嚴,其王夫人,名曰淨德,有二子:一名淨藏,二名淨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薩所行之道,所謂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慈、悲、喜、捨,乃至[2]三十七助道法,皆悉明了通達。又得菩薩淨三昧、日星宿三昧、淨光三昧、淨色三昧、淨照明三昧、長莊嚴三昧、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亦悉通達。

「爾時彼佛欲引導妙莊嚴王,及愍念眾生故,說是《法華經》。

「時淨藏淨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願母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我等亦當侍從親[3]覲供養禮拜。所以者何?此佛於一切天人眾中,說《法華經》,宜應聽受。』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著婆羅門法,汝等應往白父,與共俱去。』

「淨藏、淨眼合十指爪掌,白[4]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見家。』

「母告子言:『汝等當憂念汝父為現神變,若得見者心必清淨,或聽我等往至佛所。』

「於是二子,念其父故,踊在虛空高七多羅樹,現種種神變,於虛空中行、住、坐、臥,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現大身滿虛空中,而復現小,小復現大;於空中滅,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現如是等種種神變,令其父王心淨信解。

「時父見子神力如是,心大歡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師為是誰?誰之弟子?』

「二子白言:『大王!彼雲雷音宿王華智佛,今在七寶菩提樹下法座上坐,於一切世間天人眾中,廣說《法華經》,是我等師,我是弟子。』

「父語子言:『我今亦欲見汝等師,可共俱往。』

「於是二子從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為父已作佛事,願母見聽於彼佛所出家修道。』爾時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願母放我等,  出家作沙門;
諸佛甚難值,  我等隨佛學。
如[5]優曇波羅,  值佛復難是;
脫諸難亦難,  願聽我出家。』
「母即告言:『聽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難值故。』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願時往詣雲雷音宿王華智佛所親覲供養。所以者何?佛難得值,如優曇[6]波羅華;又如一眼之龜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當聽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諸佛難值時亦難遇。』

「彼時妙莊嚴王,後宮八萬四千人,[7]悉皆堪任受持是《法華經》。淨眼菩薩,於法華三昧久已通達。淨藏菩薩,已於無量百千萬億劫通達離諸惡趣三昧,欲令一切眾生離諸惡趣故。其王夫人,得諸佛[8]集三昧,能知諸佛祕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樂佛法。

「於是妙莊嚴王,與群臣眷屬俱,[1]淨德夫人與後宮婇女眷屬俱,其王二子與四萬二千人俱,一時共詣佛所,到已頭面禮足,繞佛三匝却住一面。爾時彼佛,為王說法示教利喜,王大歡悅。爾時妙莊嚴王及其[2]夫人,[3]解頸真珠瓔珞價直百千,以散佛上,於虛空中化成四柱寶臺,臺中有大寶床,敷百千萬天衣,其上有佛結[4]跏趺坐,放大光明。

「爾時妙莊嚴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嚴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四眾言:『汝等見是妙莊嚴王於我前合掌立不?此王於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習助佛道法,當得作佛,號娑羅樹王,國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羅樹王佛,有無量菩薩眾及無量聲聞,其國平正,功德如是。』其王即時以國付弟,[5]與夫人二子并諸眷屬,於佛法中出家修道。

「王出家已,於八萬四千歲常勤精進,修行《妙法華經》,過是已後,得一切淨功德莊嚴三昧。即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變化轉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見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識,為欲發起宿世善根饒益我故,來生我家。』

「爾時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妙莊嚴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種善根故,世世[6]得善知識,其善知識,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王當知!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見此二子不?此二子已曾供養六十五百千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諸佛親[7]見恭敬,於諸佛所受持《法華經》,愍念邪見眾生,令住正見。』

「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來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頂上肉髻光明顯照,其眼長廣而紺青色,眉間毫相白如珂月,齒白齊密常有光明,脣色赤好如頻婆果。』爾時妙莊嚴王,讚歎佛如是等無量百千萬億功德已,於如來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來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議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隱快善。我從今日,不復自隨心行,不生邪見、憍慢、[8]瞋恚諸惡之心。』說是語已禮佛而出。」

佛告大眾:「於意云何?妙莊嚴王,豈異人乎?今華德菩薩是。其淨德夫人,今佛前光照莊嚴相菩薩是,哀愍妙莊嚴王及諸眷屬故於彼中生。其二子者,今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是。是藥[9]王、藥上菩薩,成就如此諸大功德,已於無量百千萬億諸佛所殖眾德本,成就不可思議諸善功德。若有人識是二菩薩名字者,一切世間諸天人民,亦應禮拜。」

佛說是〈妙莊嚴王本事品〉時,八萬四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添品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六

爾時普賢菩薩,以自在神通威德名聞,與大菩薩無量無邊不可稱數,從東方來,所經諸國普皆震動,雨寶蓮華,作無量百千萬億種種伎樂;又與無數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遶,各現威德神通之力,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頭面禮釋迦牟尼佛,右繞七匝白佛言:「世尊!我於寶威德上王佛國,遙聞此娑婆世界說《法華經》,與無量無邊百千萬億諸菩薩眾共來聽受。[10]唯願世尊,當為說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來滅後,云何能得是《法華經》?」

佛告普賢菩薩:「[11]若善男子、善女人,[12]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殖[13]諸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必得是經。」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為魔所著者,若夜叉、若羅剎,若鳩槃[14]荼、若毘舍闍,若吉[15]遮、若富單那,若韋陀羅等諸惱人者,皆不得便。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亦為供養《法華經》故。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16]此《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羅尼,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17]音方便陀羅尼,得如是等陀羅尼。世尊!若後世後五百歲濁惡世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讀誦者、書寫者、欲修習是《法華經》[1]者,於三七日中應一心精進,滿三七日已,我當乘六牙白象,與無量菩薩而自圍遶,以一切眾生所憙見身現其人前,而為說法示教利喜。亦復與其陀羅尼呪,得是陀羅尼故,無有非人能破壞者,亦不為女人之所惑亂,我身亦自常護是人。[2]惟願世尊!聽我說此[3]陀羅尼。」

即於佛前,而說呪曰:

「[4]多(上)姪他 阿壇荼(徒皆反) 壇荼(直下反)鉢底 壇荼跋囉(上)多(上)[A4]儞 壇荼(上)矩舍(始迦上反)犁 壇荼穌(上)陀唎(上) 穌(上)陀囉(上)陀囉(上)跋底 勃馱鉢羶泥陀囉(上)尼(奴移反)阿跋囉(上)怛[A5]儞阿囉怛[A6]儞 僧伽(上)跛𠼝(上)綺羯 僧伽(上)[A7]儞伽多(上)泥達囉(上)磨(上)跛𠼝(上)綺羯囉(上)婆(上)娑(上)多(上)婆(上) 戶嚕多(上)憍(俱照反)舍(始迦[A8]反)羅耶阿(上)努伽(上)羝 𧬜伽(上)鼻(上)抧𠼝馳(上)羝

「世尊!若有菩薩,得聞是陀羅尼者,當知普賢神通之力,若《法華經》行閻浮提有受持者,應作[5]是念:『皆是普賢威神之力。』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深種善根,為諸如來手摩其頭。若但書寫,是人命終,當生忉利天上,是時八萬四千天女,作眾[6]伎樂而來迎之,其人即著七寶冠,於婇女中娛樂快樂。何況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若有人受持、讀誦、解其義趣,是人命終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大菩薩眾所共圍遶,有百千萬億天女眷屬,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是故智者應當一心自書,若使人書,受持、讀誦、正憶念、如說修行。世尊!我今以神通[7]力守護是經,於如來滅後閻浮提內,廣令流布使不斷絕。」

爾時釋迦牟尼佛讚言:「善哉,善哉!普賢!汝能護助是經,令多所眾生安樂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深大慈悲,從久遠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願,守護是經,我當以神通力守護能受持普賢菩薩名者。

「普賢!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修習、書寫是《法華經》者,當知是人則見釋迦牟尼佛,如從佛口聞此經典;當知是人供養釋迦牟尼佛;當知是人佛讚善哉;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手摩其頭;當知是人為釋迦牟尼佛衣之所覆。如是之人不復貪著世樂,不好外道經書手筆,亦復不憙親近其人及諸惡者——若屠兒、若畜猪羊鷄狗、若獵師、若衒賣女色——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8]三毒所惱,[9]亦不為嫉妬、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普賢!若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若有人見受持、讀誦《法華經》者,應作是念:『此人不久當詣道場破諸魔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法輪、擊法鼓、吹法螺、雨法雨,當坐天、人大眾中師子法座上。』

「普賢!若於後世,受持、讀誦是經典者,是人不復貪著衣服、臥具、飲食、資生之物,所願不虛,亦於現世得其福報。若有人輕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終無所獲。』如是罪報,當世世無眼。若有供養讚歎之者,當於今世得現果報。若復見受持是經者,出其過惡。若實若不實,此人現世得白癩病,若有輕笑之者,當世世牙齒踈缺,醜脣平鼻手腳繚戾,眼目角睞身體臭穢,惡瘡膿血水腹短氣,諸惡重病。是故普賢!若見受持是[10]經者,當起遠迎當如敬佛。」

說是〈普賢勸發品〉時,恒河沙等無量無邊菩薩,得百[11]千億旋陀羅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諸菩薩,[12]具普賢道。

添品妙法蓮華經囑累品第二十七

爾時釋迦牟尼佛,從[13]座而起現大神力,以右手摩無量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14]集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當一心流布此法廣令增益。」

如是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而作是言:「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集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15]汝當受持、讀誦、廣宣此法,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所以者何?如來有大慈悲,無諸慳悋,亦無所畏,能與眾生佛之智慧、如來智慧、自然智慧。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悋,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16]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時諸菩薩摩訶薩聞佛作是說已,皆大歡喜遍滿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如世尊勅,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諸菩薩摩訶薩眾,如是三反俱發聲言:「如世尊勅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

爾時釋迦牟尼佛,令十方[1]來諸分身佛各還本土,而作是言:「諸佛各隨所安,多寶佛塔還可如故。」

[2]說是語時,十方無量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者,及多寶佛,并上行等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舍利弗等聲聞四眾,及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添品妙法蓮華經卷第七
貼文者 : : hui

薩曇分陀利經一卷 - 2023-12-14 23:13:04

薩曇分陀利經一卷

失譯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是: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四萬二千人俱。三慢陀颰陀、文殊師利菩薩等,八萬四千人;彌勒菩薩等,拔陀劫中千人。釋王等,與忉利諸天不可復計;梵王,與諸梵不可復計。阿闍世王,與閻浮提人王眾多不可復計。

佛在四輩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中,說《薩曇分陀利》(漢言法華),佛說無央數偈。

是時,七寶浮圖,涌從地出上至梵天。浮圖中央,有七寶大講堂,懸幢幡華蓋,名香清潔。姝好講堂中有金床,床上有坐[4]佛,字[5]抱休羅蘭(漢言大寶),歎釋迦文佛言:「善哉!善哉!我般泥洹[6]已來,過恒邊沙劫、恒邊沙佛剎,止於空中。恒邊沙佛以過去,我歷爾所劫,初不還彼剎。我見釋迦文佛,精進求佛道,用人民故,布施無厭足,不惜手、不惜眼、不惜頭、不惜妻子象馬車乘、不惜珍寶,無有貪愛心。我故來出,欲供養釋迦文佛并度諸下劣,願釋迦文佛,坐我金床,更說《薩曇分陀利經》。」

於是釋迦文佛,上講堂就於金床而坐,便說《薩曇分陀利經》,復說無央數偈言:

「聞樂寶佛, 知名字者, 不畏生死,
不復勤苦; 聞藥王佛, 知字名者,
[7]不得愈病, 自識宿命。」
於是釋迦文佛,說無央數阿僧祇劫,復說無央數阿僧祇劫。

「我行菩薩道時,求索《薩曇分陀利經》布施與人,在所求索,飯食衣被七寶妻子,初無愛戀心。

「我為有國王時,是世極長壽,我便立太子為王,棄國事,撾鼓搖鈴,自衒身言:『誰欲持我作奴者?我求索《薩曇分陀利經》,我欲行供養。』時,有一婆羅門語我言:『與我作奴來,我有《薩曇分陀利經》。』我便隨婆羅門去,一心作奴,汲水、掃地、採[8]花菓,飲食婆羅門,千歲不懈[9]息。」

佛於是說偈言:

「撾鼓搖鈴願, 自衒言誰欲?
持我作奴者, 我欲行供養,
奴心善意行。」
佛言:「是時,王者,我身是也;時,婆羅門者,調達是。誰恩令我得滿六波羅蜜者、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是調達福恩。調達是我善師,善師恩令我得滿六波羅蜜、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威神尊貴度脫十方,一切皆是調達恩。調達却後阿僧祇劫,當得作佛,號名提和羅耶(漢言天王[10]佛),當得十種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天王佛國,名提和越(漢言天地國)。天王佛當為人民說法,盡劫不懈止。第一說法,當度恒邊沙人得羅漢道,恒邊沙[11]人辟支佛道,恒邊沙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天王佛壽二十劫,乃般泥洹後,法住二十劫。天王佛般泥洹後,不散舍利,起作一七寶塔,廣六十里,長八十里,一切閻浮人,悉往供養佛舍利。是時,無央數人得羅漢道,無央數人發辟支佛心,無央數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之經,信不誹謗,除滅過去當來罪,閉三惡道門,開三善道門,生天上常第一,生人中常第一,生十方佛前,自然七寶蓮華中化生。」

於是下方佛所從菩薩,名般若拘,自白其佛,早還本土。釋迦文佛謂:「般若拘!我有菩薩,字文殊師利,可與相見乃還本土。」

即時,文殊師利,從[12]沙曷龍王池中涌出,坐大蓮華,華如車輪,其華千葉,從諸菩薩其數甚多。文殊師利下大蓮華,為二佛作禮,還與般若拘菩薩相問訊。

般若拘問文殊:「所入池中度云何數多少?」

文殊答曰:「其數甚多,無能計者;若當口說,非心所信,自當有證。」其池即時涌華從下而出,盡是池中一切所散。本發菩薩心者,其華在空中,但說摩訶衍事;本發聲聞者,其華在空中,但說斷生死事。文殊師利見華如是,以偈答般若拘菩薩言:「以仁者之意,自分別其數。」

般若拘菩薩復問文殊師利:「說何等法,所度乃爾?」

文殊答曰:「於是池中,但說《薩曇分陀利》。」

般若拘復問:「其法甚尊,無能及者,為有便可得佛者不?」

文殊答曰:「沙曷龍王有女年八歲,智慧甚大,意願不輕,便可得佛。」

般若拘菩薩謂文殊師利言:「我見仁者之師,求佛勤苦,積累功德,劫數甚多,不信此女便可得佛。」

池中有女即時涌出,遶佛三匝,叉手而[13]白佛言:「佛相好端正,功德巍巍,為諸天所奉,為一切龍鬼神人民薩和薩所敬,所說法甚尊,今我立願,便欲得佛。」

舍利弗即謂女:「雖發是願,佛不可得,又汝女,行積功累,行[14]未應菩薩。」

女自持一摩尼珠,其價當一大國,女疾過與佛,佛亦疾受。女謂舍利弗及般若拘菩薩:「我與佛珠為遲疾?」

答曰:「甚疾!」

女復言:「佛受我珠為遲疾?」

答曰:「甚疾!」

女言:「我與佛珠為遲,佛受我珠復遲,我今取佛疾。」於是,即時女身變為菩薩,眾會皆驚,即變為佛身,[1]相[2]種好皆具足。國土、弟子,如佛所為。

一切眾會,天龍、鬼神、無央數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三千大千國土,六反震動;三萬須陀洹,得阿惟越致。

薩曇分陀利經一卷
貼文者 : : hui

陸.不退轉法輪經 - 2023-12-14 23:19:04

不退轉法輪經
貼文者 : : hui

柒.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 2023-12-14 23:21:56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貼文者 : : hui

捌.佛說法華三昧經 - 2023-12-14 23:24:44

佛說法華三昧經
貼文者 : : hui

玖.大法鼓經 - 2023-12-14 23:27:12

大法鼓經
貼文者 : : hui

拾.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 2023-12-14 23:28:40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貼文者 : : hui

拾壹.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 2023-12-14 23:29:45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貼文者 : : hui

拾貳.金剛三昧經 - 2023-12-14 23:31:20

金剛三昧經
貼文者 : : hui

拾參.佛說濟諸方等學經 - 2023-12-14 23:32:12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
貼文者 : : hui

拾肆.大乘方廣總持經 - 2023-12-14 23:33:14

大乘方廣總持經
貼文者 : : hui

拾伍.無量義經 - 2023-12-14 23:34:24

無量義經
貼文者 : : hui

拾陸.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 2023-12-14 23:35:45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上 - 2023-12-15 17:07:04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不退轉法輪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游舍衛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彼時世尊於後夜起,三昧正受,號離垢光。文殊師利童子菩薩亦以普明三昧,彌勒菩薩導眾大士普顯三昧。

於是賢者舍利弗後夜寤起,自出其室,發心往詣文殊師利。欲入其室,未入之頃,見佛神室則前進矣。覩十萬蓮華不可稱計圍繞佛屋,又復遙聞大音樂聲若干種響。其大蓮華自然衍光,遍照祇樹,悉周舍衛靡不見焉,三千大千佛之境界光耀巍巍。

時舍利弗即立不行,抑而不候文殊師利,不自覺耳處於其室。住文殊師利前,覩加趺坐澹然而定。時舍利弗即為彈指永不寤矣,聲發洪音亦不興也,又一心觀文殊師利現大變化,感動如此。自察其身在於大海,愕然欲出文殊師利三昧之室了不能退;將以神足起踴於空亦復礙矣,盡現神力不得游騰。又見己身與文殊師利及其室宇自然東行。時舍利弗立文殊師利前,結加趺坐,視之無厭。

爾時,東方度是佛土恆沙等剎,其世界名不退轉音,佛號最選光明蓮華開剖。賢者舍利弗從文殊師利見彼聖尊,一切毛孔悉出蓮華,又其蓮華各週四十萬里皆照三千大千佛土。彼諸蓮華有十萬數妙寶為莖,及以金剛紫磨黃金師子之座,一切菩薩皆坐其上。

於無上正真之道不退轉,以得總持五通自樂成就法忍,三十二相莊嚴其身。

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至真、等正覺齊生蓮華清淨無瑕,其色百千不可稱數,青琉璃莖姝妙交絡,上好栴檀珍寶為座,殊異珠鈴垂布四面。彼座獨空,文殊師利即處於上,與其蓮華師子之座踴變上至三十三天尋還詣佛。稽首作禮,繞佛三匝,還坐蓮華,彼世尊前叉手自歸。

於是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等正覺問文殊師利:「仁者!何來枉至此土?」

文殊師利答曰:「唯然,世尊!從忍界來。」

爾時,彼佛侍者——號柔音軟響菩薩大士,志於無上正真之道逮不退轉——則蓮華上更整衣服,長跪叉手問彼佛曰:「其斯忍土離是幾何?」

其佛告曰:「西方去此恆沙等剎有忍世界,是文殊師利從彼土來。」

柔音軟響菩薩又問佛言:「其忍世界佛號云何?今現在乎?」

世尊告言:「字曰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講法。」

又問佛言:「其佛大聖云何現法?」

佛言:「開三道教。」

侍者又問:「何謂為三?」

「聲聞、緣覺及弘佛道,釋迦文佛說法如此,是三道教。」

侍者又問:「諸佛世尊說經、開化不普等乎?」

佛言:「悉等。」

柔音軟響又問佛言:「何謂為等?」

世尊告曰:「講不退轉,此謂平等。」

又問:「何故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宣三道教?」

其佛告言:「彼土人民剛強難化,心劣意弱,難以一乘救化度矣。以是之故,諸佛世尊善權方便而為說法。能仁如來興五濁世,以斯善權隨時之義而濟度之。」

又復問曰:「唯然,世尊!彼忍世界講法所化勤勞之難,乃如是乎?」

佛言:「實然,有勤危患。」

侍者復問:「我等世尊快哉善利,不生彼土。」

佛言:「且止,無得說此。宜當舍之,自改悔過。」

又問:「何故改往修來?而忍世界講法甚難,以故吾等不願彼土。」

世尊答曰:「諸賢莫念,重說此辭,當自改過。所以者何?於是佛土修二十億那術百千劫殖眾德本,不如忍界從明至食為人講說度無極法,開化愚冥歸命三寶、令受五戒。釋於聲聞、緣覺之道,是菩薩大士甚難於彼,何況誨之使為沙門,捐俗近道以法將護,勸助導示善法之義,或復昌顯立之大道,此為菩薩大士難及之教。所以者何?其忍世界多有患難。」

又問:「何患?」

世尊答曰:「柔音軟響!使賢者身壽於那術億百千劫聞受無數諸佛國土本命極長,不可窮究,共計忍界懷淫、怒、癡無量惡法而不可盡。今吾口說彼人罪福因緣所著,又以佛慧了了分別,其忍世界瑕穢之垢,未央可竟。」

爾時,柔音軟響菩薩大士三反揚聲而嘆頌曰:

「妙哉能仁如來!最慈師子人中之王!道德巍巍無所罣礙,念世尊明肅然恭敬。因本功德其意之願,而為眾生乃忍勞謙講說道義,除淫、怒、癡無量蹇法,教發聲聞、緣覺之心,開化以漸使逮佛聖。顯道深慧用一切故,游眾德本,志無榮冀。」

諸菩薩等取七寶華——其色光耀,無數百千,清淨無埃;又無量葉生金剛莖,其華之藕上猶交露,微妙栴檀眾寶合成,瓔珞分佈而為莊嚴——心達眼明宿之本德,所發興化現雅聖行,猶如幻化,欣悅盛意,踴在虛空,手執此華,遙向釋迦文如來、至真、等正覺顧彼忍界一心散華,如雨寶蓋、繒綵、幢幡,秉志供養能仁如來。已散眾香,而燒栴檀、雜香、擣香,自於彼土五心投地,西向稽首應時讚曰:「南無能仁佛、等正覺及彼忍界菩薩大士!無極德鎧志於精進,意無慢恣德備巍巍。其心究竟極尊聖妙,奉於正法。以法為力慈愍眾生,而奮大光等習一乘。」異口同音俱共嘆曰:「願欲奉覲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及諸菩薩,佛之教訓令不斷絕。」

於是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聞諸菩薩歌頌之聲,察其心源為諸菩薩大士衍以佛法,分別要義令心悅豫。告菩薩言:「諸族姓子!汝等寧覩能仁無著正覺及忍世界諸菩薩學人民之處,修彼佛教順化眾生,欲度危厄,志懷慈愍。於深妙法未嘗恐懼,不以為難;未嘗謗訕,殖眾德本。心無所著不望想報,奉於六度無極之行。菩薩大士生忍世界,即崇能仁如來宿之本願,遵奉正法,以道為力,覺諸佛行。」

菩薩答曰:「唯然,世尊!承佛聖旨普悉見矣。又去來現在諸佛之慈恩也,永無疑網。」

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等正覺告柔音軟響菩薩:「汝等當與文殊師利俱至忍界,奉修訓誨使心[火*霍]然。」

柔音軟響菩薩白文殊師利:「吾等欲詣能仁如來觀忍世界,承仁聖慧令願得果。」

文殊答曰:「快哉行矣。眾族姓子!諸佛世尊難見、難遇。所以者何?億世時有。當共僉然供養奉事。所以出世於十方界,矜愍眾生,化入大道,令逮覺慧,當為一切蚑行喘息人物之類供順、修禮諸佛世尊,諮問經典,令十方人獲致上慶。」

菩薩答曰:「令吾等身與尊者俱,奉見諸佛歸命啟受,習學聖智慈化群黎。」

於是,文殊師利稽首禮彼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至真、等正覺,繞其三匝。與諸菩薩恭肅敬意,及舍利弗——聞佛說法、受其教,命視佛無厭,觀身五事若如幻——各以華香、栴檀、雜香、擣香、繒綵、幢幡以供養佛,蒙佛本德心堅意固,遵奉三寶,欲度眾生奉侍佛焉。

說此適竟,如申臂頃忽然不現,則至東方恆沙等剎佛世尊前。皆聽諸佛等衍是經,講不退轉方等無垢清淨之明。彼諸佛土悉無女人,亦無聲聞、緣覺佛教,一切佛土德義悉等鮮潔之命,猶如最選光明蓮華開剖如來佛土等無差特。菩薩道場充滿佛國,彼諸世尊蓮花皆同出其臍中。

文殊師利普如座上感動變化,威儀如一,供養諸佛——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東南、西南、西北、東北、上方、下方——時於十方各如恆沙諸佛之土,文殊師利悉現其前,無不週遍。

彼諸如來盡悉講是不退轉輪方等無瑕。一切侍者恭敬肅肅,志存大道,在蓮華上長跪叉手,自問其佛:「能仁如來何故興此三道之教?」悉欲往詣能仁如來,諮啟法化,從文殊師利求恩見濟。十方亦告諸菩薩曰:「汝等侍衛文殊師利,俱至能仁如來佛土。」

於是,忍界閻浮提處——夜尚未明——賢者阿難時見光明從軒窓入,即從臥起欲出精舍。覩其祇洹光耀如晝,仰觀虛空亦不見月。察其祇樹但覩其水,青青如璧柔軟且清,了不復見樹木房室。心自念言:「今日旦當講大深法,以故先現此之瑞應。」

於時阿難舉足入水,水不著足,無所濕溺,欣然大悅。往詣神室欲見世尊,見千萬蓮華繞佛神室,又聞洪音作若干伎。蓮華出光照於祇洹及舍衛城,三千大千世界靡不明達。志懷欣豫,偏袒右肩,長跪叉手,稽首作禮,自歸於佛。

明星出時,夜以向曉,諸大蓮華繞佛室者,大蓮華入於祇洹正住於中。阿難心念:「今吾宜往為佛施座,此則說法本之瑞應。」適布座竟,尋時三千大千世界六反震動,十方佛土各十恆沙亦復如是,大意咸達莫不驚欣。青蓮華、紅蓮華、黃蓮華、白蓮華普遍佛國,自然生樹,枝葉華實亦以茂盛。

諸比丘眾各欲出屋不能自致,見祇樹園為水所溺,水軟且清,住精舍戶惟見大光。各心念言:「今日當說大微妙法,以故先現此之變應。」

彼時世尊能仁大聖從三昧興,出其神室,就師子座。佛身適坐,應時十方一切世界諸佛世尊身奮大光,色色各異不可稱計,於彼黎民莫不覩焉。

於是,文殊師利周於十方,與眾菩薩游諸佛土普供養遍。是大菩薩導眾大士,神足示現,不可思議救利萌類,持順佛法教化度脫,隨眾所樂而以開導,為十方人各說法竟。文殊師利見能仁如來坐師子床,諸菩薩俱於祇樹園從地踴出,與無央數億億百千那術兆姟一切菩薩,繞佛世尊無量之匝。各化蓮華不可稱計,有十萬葉,其色各異,以供養佛,是諸蓮華布佛境界無空缺處。

又此菩薩散栴檀香、雜香、擣香、妙香,其香悉熏三千大千之國土,皆興美香。佈施、遵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善權方便神通之香,分流法香、六度無極菩薩微妙道慧之香、具足經義修行之香,是輩眾香盡衍大光。其明週遍十方佛前,勇勐意強承佛威化,供養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過大精進勤修正道,其心堅固莫能踰者,歸命如來。

時文殊師利與諸菩薩一切眾生莊嚴如意摩尼,現眾寶樹八品行行。有名寶樹邊竪幡,交露珠帳紫磨黃金,而以校成明月珠地,化造屋室講堂樓閣,天窓軒牖刻鏤籠疏。泉源、陂池、江河之流、苑囿泉水中生蓮華,青、紅、黃、白葉皆明珠,無不週遍。地出甘露,有八味水。欲悅眾生示現大道,發菩薩意之所當行,故為一切垂哀變化。

文殊師利承佛聖旨,順己道力,能仁如來本之所願,故以此變開化眾生。柔音軟響菩薩等俱多所勸助,不可思議無心不心,善心思唱導被大德鎧,順其精進身行高德,昔心所志莊嚴虛空,一切畢竟皆住佛前。

於是,世尊游以道教,放法光明照文殊師利及諸菩薩大士之等,使有床座。應時自然十萬蓮華從佛身出,光色無數不可稱限,百千顯耀而獨照明。以寶為莖,珍寶之珠遍垂周匝,摩尼交露栴檀雜香師子之座。是諸菩薩大士之眾皆坐其上,處於虛空。

時能仁佛臍中有光——號曰金剛,又名救濟眾生之類——而放此明,億百千蓮華光曜各異,無能計量。蓮華光明,清淨微妙,紫磨金色。交露之帳甚香鮮潔,顯照十方無所罣礙。此蓮華中自然化出億千蓮華。一切諸佛皆受法界平等一類,訓誨眾生起度脫門,及言教聲空無思想,不願之法無有邪行,不起不滅三世等空。其目清淨自然軌跡,化出億千名寶蓮華。

文殊師利安詳雅步,其心寂然則坐其上,不著佛身、佛體無想。心念:「世尊覺了一切,所志三昧號踰金剛。而學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法,則行越空無不慕三昧。」

於是,世尊見文殊師利及十方佛國菩薩大士坐訖悉定,修諸佛法,供養過去無數大聖。

文殊師利所見攝持心不怯弱,順佛道行處師子座。

時佛則告賢者阿難:「汝去遍令舍衛祇樹園中內外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信樂三寶佛眾僧,殖諸德本——行欲向城,悉使來集,今當說法。」

阿難受教,遍行宣命。比丘對曰:「吾等今夜見大瑞應,即時察知當講大法衍深要事,欲得往會不能自致。」

時阿難問:「何所妨礙?」

答曰:「皆見祇樹為水所溺,水青如璧,柔軟且清。不見樹木、屋室悉沒,惟見大光。以此之故不能自致。」於是阿難具以啟佛。

佛告阿難:「此比丘等閉隔不解,都無有水橫造水想。如此比丘無水謂有,不但齊是心意不開,無色痛癢思想生死之識,反謂有矣。不持信謂持、不奉法想奉、未致八等心想獲矣,道跡、往來、不還、無著之道亦復然矣,不成聲聞心念辦矣,不了緣覺心想致矣。汝復更往,重告來會。」

阿難受勅,一一令語如世尊教。還白佛言:「今四部眾皆來集會。」

於是,世尊告賢者目連:「汝至三千大千世界悉呼深學菩薩大士——被無極鎧,志求大乘——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龍、鬼神、犍沓惒、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人與非人,使知今日有大法會,未聞之要。四部弟子、人與非人——或在天上、或處世間,皆以奉敬過去諸佛,志於大乘學住一道,心慕大慧妙尊最上巍巍無極——菩薩大士被巨德鎧,求利法義,精進不廢,悉使來會聽深妙法。」

目連受教承佛聖旨,自以道力如申臂頃,遍三千大千世界宣告:「如是有未甞法,當共普聽。」尋以神足還住佛前,白世尊曰:「宣告已周。」

爾時,四輩圍繞充滿四十萬里;諸天龍神住於虛空,五十萬里無空缺處。

爾時,文殊師利白世尊曰:「今四輩人悉來聚會,諸天龍神填於虛空,悉共一心叉手禮佛。皆觀如來威神之變,光耀暐曄靡不通達。眾會坐定,恭敬恭肅,願佛說法。」

於時世尊即尋欣笑,七寶蓮華從地踴出。蓮華之葉有無央數百千交露之帳,如大高車超天帝座,垂明月珠、赤珠、瓔珞、眾珍為幢,向於八方欲濟八難。一切眾會四輩弟子——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天龍神、犍沓惒等,人與非人悉坐其上,普察尊顏。

文殊師利所從菩薩大士之等,相好具足,威神巍巍,志同一類,在蓮華上一心叉手,恭敬元元察佛聖德,及文殊師利志求大道。

於是,文殊師利前白佛言:「今四輩眾、諸天龍神咸皆渴仰,願佛讚說不退轉輪離垢之法。此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諸天龍神無央數千,懷篤信想、奉法之想、志八等想,道跡、往來、不還、無著,聲聞、緣覺各興此想,是故世尊蠲除此念。何故如來光於持信至於奉法顯緣覺行?」

於是,世尊默然不應。

舍利弗白佛言:「唯然,大聖!吾於後夜寤起出屋,詣文殊師利。覩世尊室則欲進前,見十萬蓮華繞如來室,出大光明照於祇樹舍衛國城及三千大千剎土,聞洪法音伎樂之聲。惟佛解說此何感應?」

佛言:「今當講此不退轉輪,文殊師利俱共分別是之本瑞。」

阿難白佛:「今於後夜見大光明從軒牕入寤,從坐起出見祇洹為水所溺。水軟且清,不見樹木及與精舍,但見大光。此何感應?」

佛言:「今文殊師利當說深法不退轉輪是之本瑞。」

於是,世尊為賢者阿難說頌曰:

「此諸佛不我,  一乘而無上,
 其軟音勇勐,  因緣興問斯。
 是乘則清淨,  佛道無有上,
 普柔音勇勐,  今所興問斯;
 此乘無想念,  清淨離調戲,
 普軟音勇勐,  今所興問斯。
 普軟音所問,  救濟一切乘,
 非處無所成,  不起亦不滅。
 一切所諮嗟,  此不成道果,
 世尊為本無,  此教則成實。
 普軟音勇勐,  今所興問此,
 於此離響者,  一切聲平等。
 普軟音所問,  因動而有聲,
 其聲不可獲,  法無響無字;
 普軟音所問,  法聲等如風,
 離形無所立,  欲令度響著。
 阿難且聽是,  普音之所問,
 道正法時身,  塗想亦復空。
 諸佛等正覺,  空寂無有相,
 說設若不說,  一切法無住。
 平等覺無色,  道跡之所趣,
 獲來不還反,  此佛所說法。
 離形遠眾相,  如虛空無數,
 佛道如不著,  此為普音聞。
 過去當來佛,  於今亦復然,
 為現道慧意,  未甞見有塗。
 不可覩法界,  但以音聲耳,
 分別經本無,  此法乃為道。
 佈施度無極,  淨戒亦復然,
 忍辱度無極,  此說現佛道;
 精進度無極,  一心亦俱然,
 智慧度無極,  現道之慧明。
 佛善權方便,  神通度彼岸,
 假聲講佛道,  於俗無所著。
 為現三乘教,  宣揚說果聲,
 導師之所講,  隨順察本性。
 吾興五濁世,  知劣懈廢人,
 故為佛乘者,  使人成大聖。
 吾現四果音,  已成無著道,
 因音謂聲聞,  諸法無緣會。
 所謂眾合會,  教皆有所立,
 現在獲因緣,  故說目前法。
 羅漢謂聲聞,  因觀成緣覺,
 永不起法忍,  菩薩之所覩。
 其空無有想,  平等禪不願,
 三脫之門音,  以故說泥洹。
 不著於往古,  來現在亦然,
 十方之所興,  不起無所有。
 普音今所問,  法深妙無量,
 逮力之至誠,  不廢致果想。
 以專於一乘,  不想一切法,
 故啟問於佛,  德果之緣念。
 此三世平等,  空寂而無想,
 已度一切音,  不猗著佛道。
 猶如有二十,  江水之流沙,
 菩薩數如此,  普音之所化。
 從諸佛聽採,  菩薩所修行,
 三塗適平等,  讚揚入大乘。
 普音志勇勐,  為決除眾網,
 興著生德果,  故問吾道惠。
 此佛所建立,  修願亦如是,
 游演三乘等,  以濟勤苦患。
 普音志勇勐,  因為此等造,
 啟道師講法,  示菩薩道行。
 諸天億百千,  處空供養佛,
 志好於德果,  欲決此猶豫。
 其四輩比丘、  比丘尼居士,
 想著於德果,  故分別令解。
 普柔是以問,  拔除諸疑網,
 此諸菩薩會,  猶欲採此法。」

阿惟越致遮經持信品第二

於是,世尊說此偈已,賢者阿難前問佛言:「唯然,大聖!文殊師利今問如來不退轉輪乎?」

告曰:「如是。乃當講說不退轉輪耶。」

佛言:「阿難!諸佛世尊因不退轉為應說法。」

阿難又問:「最勝何緣轉持篤信至於緣覺?如來惟顯菩薩法乎?」

答曰:「如此。阿難當知,惟暢菩薩經典為上。所以者何?吾身故興五濁世,用懈廢者志懷羸劣。諸佛當以善權方便、隨時之宜講說經道,少有志樂微妙之訓,多慕卑劣。是以如來善權方便而為現法,開演大乘乃應本要;是以觀心順所發意而救度之。志若得入調柔安隱,無所造立苦樂得除。誘無從生,不起不滅,無為之安,漸向大慧一切之智。」於是世尊默而不語也。

爾時,阿難問文殊師利:「如來何故默而不言?」

答曰:「俗人少有信此法說。此諸羅漢無數百千心中愕然不解:『如來何故說此殊異經教?吾今目覩此四輩人心鬲狐疑,曷因如來演處,持信至於奉法緣覺有礙欲令進達此?』無數億諸天龍神咸共猶豫:『何因如來顯敘菩薩,道跡、往來、不還、無著緣覺之道?』無量菩薩億百千姟,不了世尊以菩薩道嘆詠執信至於奉法四果緣覺。一切江河、川流、泉源窒不通行,飛鳥在空不能進退,日月不前翳無光耀黯黮晝昏。所以者何?此法微妙難解如此,是故如來默然不言。」

彼時十萬蓮華繞佛室者,一切同聲咸共勸助:「唯然,世尊!講不退輪清淨方等經典之要,吾等常從九十二億百千姟佛聞此經慧,於斯佛土弘修是法。」

時舍利弗復前求哀:「惟願大聖演不退輪。吾今後夜與文殊師利俱游,等至十方無數佛土,聞諸佛世尊說是妙法。」

於時虛空中八十五億百千姟天自歸請求:「欲令如來說不退輪,吾等此土從九十二億百千姟佛諮受此法。」

賢者阿難復白佛言:「惟願加哀說不退輪。何因世尊諮嗟篤信奉法之義至於緣覺?此四輩人靜然無聲,欲聽世尊分別說之。今無央數百千之眾閉結不解何故?世尊光顯菩薩持信奉法至於緣覺,當決大疑。惟願如來興隆大哀,蠲除所滯,普共證明信此聖道。」

佛告阿難:「如是,如來、至真、等正覺不釋明證而說經道。」

阿難白佛:「何謂明證?」

眾祐答曰:「明證經籍及諸聽者然後說法。如來法力最明等覺,因其明證而為分別。阿難諦聽,善思念之。今為汝了如來所因,光美菩薩持信奉法至於緣覺。」於是阿難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言:「阿難!何因如來讚揚菩薩篤持信乎?於是菩薩開化無量不可計人,使立篤信得覩諸佛。

「已見大聖,不著佛身、色痛癢思想生死識,亦無所慕,五陰如空,是謂菩薩執持篤信。

「又,阿難!菩薩信諸法空、如來所說,等無有異。

「又,阿難!菩薩信成佛慧,心自念言:『何因致其平夷之智?了不見慧之所歸趣?』如是等觀,謂持篤信。

「又,菩薩不信五欲,獲致道力,是謂篤信。

「又,菩薩何緣調心分流法施,獨逮如來、至真、等正覺?其心澹然篤於法施,心懷此念是謂持信。

「又,菩薩一切所有皆能惠施,不惜身命勸助於道,不擇布恩無所矜悋。一切是福勸助於道,等造空觀不見菩薩,如是察正則謂為信。

「又,菩薩篤於佛道而心不荒,好寂寞法攘舍六情,不慕諸種志於聖軌。其不篤道開化立之,令順佛經勸使興樂、發大道意,不得彼心而無所著,等於法界。

「何謂知等惟言聲矣?等諸四大諸種叵獲,有信所作,萬物無常,苦空非身。則致此力信聖戒義,而無放逸清淨之禁。

「定意正受寂滅無為,信一切界悉歸空盡,身等無異,是則信根。

「如此等觀,不舍眾生,覩一切人法界同等,則不復見法界所在。所以者何?一切群黎究歸法界,假使篤信諸法如此,是謂持信。

「又,菩薩皆信眾生諸有欲貪亦不有受,猶空自然。不見眾生之所立居,省視一切蚑行喘息人物之類悉是泥洹。所以者何?眾生空故審實本無,故見眾生悉為泥洹。令無數人奉信如此,以是菩薩則謂持信。」

於是,佛頌曰:

「開化無數人,  令見無量佛,
 於彼無所著,  是則謂持信。
 信解一切法,  分別皆為空,
 篤樂如此教,  是則謂持信。
 志慕於道慧,  心常思於彼,
 吾已當因緣,  逮心所志明。
 於五樂之欲,  未甞信樂之,
 以得此信力,  是則謂持信。
 信於奉禁戒,  吾何因逮成,
 興行於法施,  猶如佛大聖。
 彼勇勐之士,  心信行佈施,
 志無所想報,  是則謂持信。
 敢有乞求者,  一切等心施,
 既興無施想,  是則謂持信。
 好樂於惠與,  一切無貪垢,
 皆已向聖道,  是則謂持信。
 蠲除於六情,  覩了無所求,
 以獲得法力,  是則謂持信。
 恭肅向於佛,  究竟心鮮潔,
 常篤於道法,  是則謂持信。
 遠舍於六病,  其心無所求,
 五陰以永除,  是則謂持信。
 若人不如道,  勸化令欣樂,
 不疑於佛法,  是則謂持信。
 若見歡喜者,  勸導其道意,
 自察心不得,  是則謂持信。
 慧平等六衰,  法界不差特,
 於土無所獲,  土界言聲耳。
 心常思終始,  若空無吾我,
 於慧有大力,  是則謂持信。
 好修聖禁戒,  清淨無放逸,
 戒定具足成,  是則謂持信。
 好樂寂然界,  眾生亦復然,
 彼為有至相,  是則謂持信。
 不舍一切人,  法界亦如是,
 計彼眾生種,  經界無思議。
 如法界無異,  是信乃為了,
 以故嘆篤信,  菩薩無所畏。
 眾生皆自然,  計了無住處,
 普了明法空,  彼處不可得。
 一切人無為,  其群黎亦空,
 此為寂泥洹,  故為一切顯。
 菩薩若勇勐,  解眾生如此,
 以故得名號,  稱揚於持信。
 行篤法如是,  嘆之為持信。
 阿難!當持是,  分別說亦然。
 阿難!吾因此,  遵行道無餘,
 是法成等覺,  菩薩演光明。

「如是,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以此之故,嘆立菩薩,則為持信。計視此義,善權方便而開導之。」


◎阿惟越致遮經奉法品第三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何因讚揚菩薩奉持法乎?菩薩於此存於佛道而不退轉。執持覺軌了了分別,不越法界。不可思議逮得經籍,所可總持常處不動,志順法句質一切疑;諸法自然無所猗著,所可總持不有依立,順於總持不專經本。志常樂聖欽敬道者,於一切法而無所受,以不受行乃為演說法。

「志性仁調,進止安隱,講寂然經,於此持法不猗不舍。一切自然則聖道相,以獲此義未嘗越失其身所行,體常堅住世非有處。

「何謂菩薩常覩察之?未嘗見此身安諦住,自順正法等於境界不去不來。作是解知,諸佛菩薩所可說法,逮得此籍清淨無垢,見一切法無合無散。

「覩諸經典忽然不現,所以不見諸法無為。以故不見,以不見法則無所持。知界虛空則演經籍,諸想自然不有調戲,無形清涼。

「離心無心,心不可得,設不可得,則為道心。而無去來講寂然行,不有言說無所慕求。於法如此無依因者,所以不猗不興法貌。常順經典是菩薩法,而無所著不生泥洹。

「彼說此義猶如顯致,不慕種姓以獲如此,舍諸種姓逮菩薩行無所得法。

「於諸往返不去、不來,一切諸慧無去來今,執信如是不動、不搖,不退、不舍,奉持諸法不急、不緩,是謂持法得菩薩道。既得聖行則無所得,以成如是菩薩大士,名曰奉法。」

佛於是頌曰:

「一切諸佛法,  未嘗有退轉,
 奉持經如此,  是則為持法。
 講諸佛佛法,  無想不自然,
 甚深不可得,  是則為持法。
 未嘗毀諸界,  法界無思議,
 以得致彼義,  則謂為持法。
 奉法慇勤慤,  諸佛之所行,
 其心無所著,  則謂為持法。
 所執無進退,  一切法自然,
 眾經無所著,  則謂為持法。
 不立於寂滅,  奉持履大跡,
 以隨順彼典,  則謂為持法。
 道常為法身,  慕求微妙說,
 棄捐於懈怠,  是則為持法。
 聽經則採受,  學思而翫習,
 性仁游居安,  是則為持法。
 常講澹然義,  執經而不著,
 得致無想行,  是則為持法。
 堅心立於道,  明智行無住,
 於身常無身,  彼解深如是。
 以致於空身,  法界則平等,
 無往亦無來,  分別身諸想。
 諸佛及菩薩,  所可講說法,
 普逮此經典,  是則為持法。
 一切法無為,  彼界甚清淨,
 以奉此經者,  是則為持法。
 廣察一切經,  適見便不見,
 若不見諸法,  彼則無所持。
 是諸界皆空,  則為講法界,
 自然離眾想,  無形不調戲。
 其心舍諸有,  志亦不可得,
 設不能逮心,  此念為最上。
 所志無有意,  講法寂然義,
 無言無所著,  是心乃為尊。
 以能奉此法,  所興不有著,
 不猗於諸界,  是則為持法。
 菩薩所奉法,  如是應經籍,
 不依無所舉,  示現無有造。
 如是行善訓,  順彼諸種姓;
 以得是義者,  故讚揚種姓。
 以殖於此姓,  謂為菩薩義,
 能順此總持,  是則為持法。
 了不見諸法,  一切無所趣,
 其若咸馳至,  亦不是彼法。
 當來亦無趣,  其解一切法,
 分別了總持,  不制不動搖。
 非舍無所追,  彼則興造法,
 不舉無所下,  總持樂於法。
 於諸法無法,  講說不有著,
 不得於諸經,  是則為持法。
 阿難!吾以故,  開演菩薩行,
 逮致微妙道,  是則讚諸法。
 阿難!吾以故,  歌頌奉法者,
 用人想道玄,  開導此等類。
 降此無數法,  菩薩之所讚,
 善權永安隱,  故嘆於此經。」

佛告阿難:「是故如來、至真、等正覺讚揚菩薩總持之法,此所現義亦善權方便。」

阿惟越致遮經八等品第四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何故讚揚菩薩八等之義?於此菩薩遠於八邪,獲致脫門而無所著。

「不猗八正,度凡夫法,立於道義,獲致中正,超於凡俗,願立道慧,不見得塗,出於邪逕,常住正觀,獲平等跡。離於貪身,願住道義,逮致佛身。除超人想,常思佛教,等心一切。

「遠眾生著,常處無猗,諸法悉斷。所以者何?法不可獲,身所崇力;離世俗籍,慕度世典;獲定法界。不逮道法、亦不離俗,釋有無義,遵修平夷。舍斷著想,去來現在心念無殊,不得道意。所以者何?等志一切遵修普慧,毒火、刀杖不能危身。

「悉舍諸界致於佛土,不離諸道立無去來,道所往來輒弘大安,故曰菩薩塗不有住。所以者何?佛道則空,是故無處。以無所住,刀不向身,無能害者,斯謂獲安。適逮此行,無學不學,亦非所求。不得聖賢,志未甞慕。以是之故,刀不能害,身無能動搖。一切道遵空,分別空慧,刀不能害。

「用弘大慈愍,於眾生得寂定界,逮澹然界。弘施非哀,棄捐瞋恚。其行慈者,則發明慧,以慈化世,成就大哀。不得人處,厥慈具足,刀不能傷。

「等於欲界、色界、無色界,等於法界、平均之界,道無若干。不興識念,無有瞋恚,離於調戲,寂然無音。法界如此,度諸所有,菩薩造行,諸可專心。一切音聲所至到處,法莫有所奉,不住終始。

「群黎所趣但音聲耳,所為了了講法化者,有無說想與其言也。以舍我想度諸音聲,越於等邪,逮得是教。解一切法,言音聲耳,亦不獲法,莫有度者。是謂八等。未甞慕著一切音聲。」

佛於是頌曰:

「以住於八等,  逮致八解門,
 於八無所著,  是謂為八等。
 越八凡夫行,  得住於正議,
 不覩中間慧,  是謂為八等。
 超度俗夫行,  得住於佛道,
 於是無所獲,  是謂為八等。
 遠離眾邪見,  遵修於正見,
 獲致平等道,  是謂為八等。
 以除於貪己,  而立正聖道,
 逮致得佛身,  是謂為八等。
 棄捐眾生想,  常志修佛行,
 平均吾我人,  是謂為八等。
 得越眾生想,  住於無所處,
 諸法盡逝過,  是謂為八等。
 捐離於俗法,  奉修聖正教,
 而致寂然義,  是謂為八等。
 所去為俗法,  佛道亦如是,
 於此法無得,  是謂為八等。
 言有一本耳,  無有二元際,
 蠲除如此念,  是謂為八等。
 不處於中間,  無志斷著行,
 道慧如平一,  是謂為八等。
 不得過去心,  當來亦如是,
 平夷於現在,  是謂為八等。
 始無心所由,  其發道意者,
 此心不可獲,  何緣如致道?
 以入無所著,  如聖無可獲,
 以故刀與毒,  莫能危之者。
 脫離於五道,  眾相之所由,
 具足於往返,  是故謂無欺。
 道舍不周旋,  所言音聲耳,
 棄除諸響著,  是故不自欺。
 不得其所由,  從來亦如斯,
 去來惟音身,  但勸於學者。
 安化故有言,  其安亦復空,
 以應如此學,  故能不自欺。
 菩薩所翫習,  了學如此慧,
 一切無所斷,  是謂不自欺。
 彼不自貪己,  設有利刀刃,
 不能加害身,  莫有動搖者。
 普慈於一切,  樂道之大哀,
 捐除恚害心,  利刀莫能加。
 設有欲害者,  自計身空無,
 而致獲佛道,  刀則何緣傷?
 逮得澹然句,  棄除諸惡道,
 一切殃盡滅,  刀刃不能害。
 成就於明慧,  聖達無所乏,
 顯耀逮佛道,  以故刀不害。
 欲界及色界、  無色為三界,
 等同斯三界,  是故不自欺。
 等種成正覺,  不見名別異,
 無陰豈所淨,  清淨遠調戲。
 入斯平等跡,  故曰為菩薩,
 若著音聲者,  無離於五道。
 雖言至法界,  講其無所去,
 以逮不住忍,  謂之為八等。
 分別諸響應,  講說寂然法,
 無念非有名,  故謂為八等。
 除釋一切音,  而得無聲界,
 不著一切響,  是謂為八等。
 因聲解諸法,  一切法自然,
 諸法無有名,  不見有度者。
 阿難!我是故,  讚揚正八等,
 義響而趣斯,  是亦無所獲。」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嘆美菩薩演八等聲,斯議所趣權慧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經道跡品第五

佛復告阿難:「如來何故諮嗟菩薩為道跡乎?軌能通流至於佛心,菩薩住此,諸所興造永無所立。不進、不懈,度一切法,逮於佛流。不著仁慧,非猗於法,無所著行,而弗有處。

「具足妙行得獲聖跡,精進菩薩其力堅強,心慈忍辱未甞懈怠,捐除慢惰慕求妙道。世遵最上,不著聖行,亦無所住。

「存在斯道而求諸法,其所索者永無可獲,未甞動搖。雖住於道,計聖生死,佛慧平等,棄離眾樂。而等陰蓋,滅除一切貪身邪見,勤修觀佛。

「察彼精進以覩聖軌,悉除諸想超度吾我,是謂道跡。不著佛路,得無為覺;不疑聖慧、佛之戒禁。不猗於世、不覩其戒,以無所見,則不有求。戒莫而慕除釋三結,正住三界乃獲大安。

「護眾生想,不猗不塗,舍一切著,乃得佛道,致寂然跡。不計身命,一切所有,施而無惜。諸根常悅,捐除恚色。遵修聖行,雖以惠與,無所放施,救群生隘。既有所度,不住無為。越一切想,興無念法,棄捐人想,而逮斯慧。

「不懼眾會,論於寂滅。用淨佛道,超度諸難,不畏生死。所以者何?逮澹然法而無瑕穢,聖化妙安。知無往來,鋤眾類想,但正道明志清淨行。」

時佛而頌曰:

「講論彼道跡,  佛聖無思議,
 計眾有住者,  則為道所持。
 聖慧最上安,  不猗眾想網,
 空寂不有住,  於彼無所得。
 以獲斯道者,  菩薩志堅強,
 惟趣是聖教,  世尊無有上。
 志道不有貪,  心常採大慧,
 以是為道跡,  不猗無所著。
 所謂生死想,  佛念亦如是,
 具足正平等,  是謂解道跡。
 無有眾陰蓋,  演析於道法,
 是故除一切,  了斯為道跡。
 眾生皆猗身,  興心觀佛道,
 其意志所察,  常覩於聖路。
 身本時興結,  凶危想有我,
 以故無塵埃,  不著於佛道。
 初志懷狐疑,  將無不得佛,
 以釋斯猶豫,  正立於佛道。
 假使識於戒,  及佛所演禁,
 蠲除諸戒想,  無應不應禁。
 超度於三結,  等住於三界,
 則獲致佛道,  分別眾生想。
 習空明軌跡,  而願求大慧,
 逮志聖寂然,  不著於佛道。
 常舍心佈施,  棄捐瞋恚色,
 以故無有命,  存道無放逸。
 一切不矜悁,  救濟眾惱患,
 是故謂道跡,  住處於上路。
 未甞興諸想,  當習無所著,
 斯已而不懼,  不游無禁戒。
 若習諸經籍,  善權舍諸求,
 覺了眾音響,  處世無所畏。
 設至於眾會,  則不有諸難,
 便唱澹然法,  淨治於聖道。
 造時興人想,  以解自然行,
 用無強著故,  則舍眾畏難。
 若舍眾患害,  便不畏終始,
 逮得淨然道,  離垢安最上。
 等了惡道休,  斯以無所懼,
 平等上聖軌,  道恩則不離。
 斯即菩薩法,  為現道跡事,
 用懈廢劣人,  導利彼故說。
 以微妙善權,  講論佛聖道,
 若入菩薩者,  是已為唱導。
 導師所演法,  常合善方便,
 本行亦若茲,  志慕於佛道。
 我是故,阿難!  分別說道跡,
 矇冥如意塞,  多想求如此。
 為說不能解,  愚騃心冥冥,
 謗訕慧精進,  聽諸志深要。
 阿難!吾是故,  嘆美於道跡,
 設了菩薩無,  是輩能解耳。
 無數百千籍,  訓化於道跡,
 履軌之音聲,  為現佛道明。」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光耀菩薩謂為道跡,當知是義善權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經往來品第六

佛復告阿難:「如來何故暢說菩薩為往來乎?於是菩薩入於佛道不可思慧,志求聖覺無量因緣。於諸憒閙無所興造,設致大道,慧斷諸緣,慕索佛明。求不亂禪,越一切定,釋諸塵埃,乃逮致法。等佛典籍,了一切經,惟求此義——如來所護道德之明。人未嘗動,無所轉移,則為法界。

「憂念眾生心閉意塞、遭眾苦患、不了經典,慕求佛道,立之此慧。而志大明根力、覺意,脫門正受,分別是義。『吾身如何開化眾人,令慕佛道?』常以此明勸化道場,而求佛眼心無陰蓋。若入正觀導利世間,所志慧因諸聖之上。其不了慧,一切諸法之所歸趣明不可獲,以是之聖,不求眾生便當立之。

「於此諸慧了法無處,以故當來覩群萌界,求無上處,慕於不念,非得彼界。不來不往,成就眾生,往亦不往。開化人民了黎民處,分別此義隨其開化,覩是諸法,一切眾生皆存法界。察以不見,等御法界,則省一切。經典平夷觀於大道,以佛聖慧不得人無了人道等,求如是像。

「無持之慧,離垢塵埃,故慧無非處。其以無慧求大明軌不可望聖,是慧慧中之大明慧。不有諸求,求亦無所慕,是謂聖明之智。菩薩所行能得是者,以故求來此謂往來。」

於是頌曰:

「此智有往返,  佛慧難思議,
 是故謂往來,  志求於佛道。
 開化多因緣,  乃成於佛路,
 是事順慧均,  慕求不復還。
 不猗一切禪,  勸化諸塵埃,
 欲救濟斯等,  具足於往來。
 佛經平等法,  分別人無相,
 曉了如本無,  已故謂往返。
 所可獲法者,  達了一切慧,
 吾亦當獲是,  欲求所住處。
 未嘗動眾生,  及計諸法界,
 故謂於往來,  不近所歸處。
 憂念無數人,  少智既遭患,
 欲立於斯慧,  則求佛大道。
 根力及覺意,  講詠三脫禪,
 分別斯義已,  故求佛聖道。
 志慕於道場,  過去佛所猗,
 故謂為往來,  則立存大聖。
 慕樂慈愍眼,  佛眼無思議,
 是故為往來,  慕於佛大道。
 諸佛之聖求,  世尊微妙義,
 自志斯深慧,  一切智最上。
 明智之所了,  一切法之歸,
 其慧不可得,  及以求道者。
 濟之無數人,  立之於上慧,
 以故為往來,  來者有所求。
 懷來覩佛界,  人界不思議,
 故以為往來,  於彼救眾生;
 省察眾生界,  求之不可得,
 故以為往來,  慕心於法界。
 群黎無所趣,  及一切人界,
 若曉了彼處,  順所游分別。
 覩一切諸法,  見以則不現,
 常一心定意,  求佛大聖道。
 如是微妙慧,  無垢而清淨,
 而明所分別,  其智不可獲。
 菩薩所欣樂,  開化於眾生,
 則獲彼明智,  何緣來至此?
 吾是故,阿難!  論講於往來,
 為少智之人,  覩示所興念。
 吾是故,阿難!  論說於往來,
 人懷精進者,  爾乃曉了此。
 有德者分別,  解深妙之義,
 能獲於斯德,  速得成大道。」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頒宣菩薩為往來,當知是義亦是善權方便也。」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上
貼文者 : : hui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中 - 2023-12-15 17:19:18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中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不還品第七

佛復告阿難:「何故如來說美菩薩為不還乎?於是菩薩一切所存、處處造行超越諸有,而逮佛明蠲除諸行,降伏此已則不復還。所以者何?見一切法不有往還。超度凡夫,捐舍俗慧,入佛明智,獲無所住,諸法平夷。所以者何?用致寂界非動凡夫,不立聖道塞諸惡路。

「勉濟情慾,於食無食,逮上明跡。拔去諸見則無所著,無有諸邪六十二見。已越生死觀於泥洹,逾之無為釋棄眾想。不隨經籍淨垢惡道,捐棄貢高不懷自大。出於無黠憂惱之先,破壞愛慾、滅除眾冥、拔去貪樂,舍置塵埃、憍慢自恣,止息斯礙,遠離世智,故思佛乘等獲聖慧。菩薩捐志舍愛慾界,則習本淨過去聖滅之志。厥慧無上諸佛所解,欲以顯思,一切眾生極尊無極,為一切乘,此則佛慧。菩薩獲斯諸想無想,等除一切狐疑之界,菩薩逮是則不復還。

「又問,阿難!其有人不住於道,悉當立之以道是者,覺了眾生明爾則道,能覺如是則制人想。所以者何?知於空事,人界難議,平等道慧。所以者何?分別若此,群黎之種則空,淨界人種亦空。遠於眾想,一切諸人與空無特許。不有身、不獲、不住,彼則亦空。虛空、無空,免一切想。無念致道,蠲除眾生。虛空之想,無棄不棄。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為平淨,一切眾生而無所捐。等於所釋,故無所得;已不有獲,是以不來。此者乃計為之不還。有為無為,於一切法覺了所會,越度諸患,故謂不還。」

於是,佛頌曰:

「彼則無所生,  造行如所處,
 蠲除諸所住,  是謂不復還。
 曉知於往還,  不著一切法,
 所住不可得,  是故不還此。
 其凡夫之行,  及佛世雄教,
 不然無所量,  故謂不復還。
 諸法無復來,  亦不得諸住,
 以獲無去來,  是謂不復還。
 其人未嘗住,  不至於三塗,
 逮致佛道明,  則謂為不還。
 決除一切欲,  於食而不著,
 得至於道場,  則謂為不還。
 眾見之所行,  分別六十二,
 不墮於彼際,  則謂為不還。
 此法無終始,  已舍離諸畏,
 斯慧如本無,  是故不至此。
 所應無為寂,  不著諸塵勞,
 逝除彼眾想,  是故不詣此。
 已斷諸惡道,  洗去眾垢著,
 學寂然無為,  則謂不復還。
 降伏於弊魔,  及官屬兵刃,
 永無有眾念,  是故不詣此。
 挽拔癡憂戚,  蠲除愛慾根,
 斷截盛貪淫,  是故不詣此。
 降制諸塵垢,  拔去於眾想,
 究竟至尊慧,  故謂不復還。
 捐去眾愁戚,  破壞於貢高,
 憶斷於五陰,  故謂不復還。
 志乘得光明,  佛乘無有上,
 不貪愛慾患,  故謂不復還。
 已知佛藏處,  諸藏中第一,
 過去佛所辯,  是故不詣此。
 彼處於尊乘,  佛聖無有上,
 截去諸狐疑,  是故不詣此。
 受千無數人,  勸立於佛道,
 以得立聖軌,  是故不詣此。
 曉了空無界,  等心於人界,
 遠離諸著想,  是故不詣此。
 曉了一切界,  法界亦如是,
 眾生不可得,  是故不詣此。
 分別黎民界,  虛空無思念,
 一切法如是,  是故不詣此。
 其人而無心,  退除於眾想,
 諸念不成道,  則謂為不還。
 吾是故,阿難!  嘆說於不還,
 諸事永不來,  得住於佛道。」

佛告阿難:「是故如來、至真、等正覺嘆美菩薩為不還,亦當知此為善權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經無著品第八

佛復告阿難:「何謂如來嘆美菩薩為無著也?是菩薩沒一切行,離於處土;不倚諸佛,度脫眾生;不有所造塵勞之垢及與苦樂,以滅色慾救濟一切,故謂為無著。弗得眾生,不獲欲埃,非貪如,故謂無著。釋去侵欺處無所住,一切法空,以了寂靜,不習眾想。諸想以定,則除眾思。不計有人壞滅所志,而智空法得無所著。佛道無思,具足不怙,故謂無著。演說典籍,破壞眾瑕,嘆於往古,等正覺教,當來現在,而不放逸。清淨離穢,唯論寂然,故謂無著。

「菩薩大士開化諸人,立於佛道求聖路者,於一切法而無所慕。具足慈心行佛之仁,永不有處。彼慈如此,故謂無著。化立眾生亦不得人,究竟大哀曉了不處,故謂無著。為眾生故,加恩見道,法無法想。斷除如此,故謂無著。讚揚覺力,計有願數,獲於不住。知拔除眾根,志化眾生,了清淨法使成道義,永不有倚,故謂不著。睹不依處,制不貪身,於諸萬物非有所依求。及與眾會不毀萬物,講有為法,如是無本,故謂無著。

「游諸佛土,去無所至,不起本末,睹佛聖尊。覺道無寂,故謂無著。非有依處立如斯土,於無量剎平等諸國。不調戲界清淨不足,住福德之域空無諸剎。不退轉地無有女人,釋去塵勞睡眠之志。得佛聖國除陰蓋土,降魔官屬去諸怨敵。入寂然土感動變化,立於願剎土眾求國。

「菩薩具足之威耀住無所住,睹獲佛意淨印印多所安國,舍離一切瓔珞寶飾眾垢之瑕,究無為地一切最尊。成如是像微妙佛處,諸法皆空,具足道行,故謂無著。

「蠲除眾樂,諸根不可,於一切法不瞋、不怒。寂平等乘則為佛慧,身、口、心同習無上寂。慕求聖道不著軌跡,不想思人。悲念眾生無心不心,勸化無數億百千人,使立大道開示萌類、使念佛法等諸人物,導利無數眾庶黎民,令發聖意而無等倫。一切諸法均空特異,本空慧同立之不想。能等如是知無所倚,已了若此應其眾生而為說法,不慕諸利,無倚經籍,具足離根。講法如是,永不有言,多所化濟,不見度人,救於眾生。

「著斷諸事,免諸貪身,超越貢高。睹一切法不起不滅,開化群黎萬物之想。令不壞色、痛、癢、思想、生死之識,凡夫不動則應解脫。而立佛法著道跡者,化之不倚則成除勖。導利所依,令無佛想,則為勉濟勸發菩薩。

「弘不念心,救道因緣,諸憒亂意,離癡狂詐。具足三昧,成就定意,不懷眾想,拔於邪智,令睹正慧,化發聲聞。慕反跡者,制倚父母、妻子、舍宅、兄弟、姊妹,令除恩愛;度著國土、財色、萬物,貪求之想塵勞顛倒。開化諸著萬物之想,慕離於家而為寂志;懈廢羸劣等脫諸相,成入佛土欲垢之法。

「興發道意,心不有二,未嘗生念,是無為法。此生死法,因緣無緣,道意俗心,犯戒護禁。開化此輩,興二相者,使其無念,度諸根本,故曰無著。眾祐賢聖,懈怠精進;男子女人,頑愚聰達。明聖闇結,導利此等,令無二心,救進眾生,故曰無著。

「是諸菩薩成不退意,或有受別,又復不著。斯諸菩薩近道、遠道,分別此義,不生二想。得逮聖路,至不起餘而般泥洹,便離發意而不有倚。緣此諸法以開化人,如是自然解一切法。演無根本,故曰無著。」

時佛嘆曰:

「釋除一切行,  所尊亦如是,
 棄捐諸言教,  故曰為無著。
 鋤捐諸塵埃,  度脫動苦患,
 救濟於眾生,  名之曰無著。
 察人不可得,  欲垢亦如之,
 諸法無可獲,  故曰為無著。
 蠲去眾顛倒,  立心處不惑,
 分別知法空,  可曰為無著。
 了解知空義,  無有諸想著,
 除去一切顛,  號曰為無著。
 捐除一切想,  及人眾惡念,
 心無邪亂意,  故曰為無著。
 解空無所依,  佛道不可量,
 勖勉大精進,  故曰為無著。
 講經所因緣,  淡靖無調戲,
 勸人立道德,  與名曰無著。
 真人修行慈,  欲令眾生安,
 勸人不可得,  故曰名無著。
 本無講經籍,  加恩眾生類,
 未嘗有人想,  故曰為無著。
 正真根力覺,  為人分別說,
 己身逮此慧,  故曰為無著。
 知人之寂定,  清淨法致道,
 開演大聖教,  故曰為無著。
 不信諸萬物,  現目之所睹,
 一切虛無有,  是謂為無著。
 無倚諸佛土,  在國行仁義,
 平等覺所處,  為眾生講法。
 真人覺正教,  則睹於無見,
 如諦觀聖覺,  是謂為無著。
 成就自然國,  今我得知之,
 究竟無本始,  是謂為無著。
 除去諸所知,  心不懷瞋害,
 應真如無恨,  習成寂然道。
 定意而不滅,  靖泊無所起,
 念道亦如是,  故謂為無著。
 人物不增動,  眾生界如是,
 億萌亦普然,  化立道之義。
 群生及與道,  所處永無念,
 計慧悉平一,  是謂為無著。
 平等無像類,  一切法亦然,
 心正若如道,  故曰無思念。
 所謂為應真,  諸法非所著,
 能為人分別,  寂爾而無倚。
 為人講法義,  雖言而無教,
 普度無量人,  見眾不有動。
 眾生無可獲,  諸民除斷著,
 拔人離邪見,  度眾勤苦惱。
 一切法不起,  所處亦無滅,
 睹眾生諸想,  脫群民困厄。
 無增壞諸色,  痛癢亦如是,
 想識於生死,  濟之令無他。
 不動賢聖法,  凡夫亦如斯,
 立之以佛義,  度使志無著。
 眾人懷果想,  及緣覺之念,
 超越於覺意,  為人說此法。
 以興發道心,  常依所佈施,
 戒忍亦如是,  故講無所倚。
 知解之顛倒,  興習於精進,
 以除斯諸想,  故說無著法。
 道意之所念,  邪智若慧明,
 於此無所倚,  故說無著法。
 是法不生念,  了別無若干,
 而說如此法,  故說無所著。
 自計己有身,  聲聞多所念,
 以為除此想,  故說無所著。
 諸法非有思,  解知不若干,
 演說斯無根,  故曰為無著。
 父母兄弟子,  空寂之所有,
 則為生死行,  不能成佛道。
 慕妻及姊妹,  所倚皆歸妄,
 設其不有依,  故名曰無著。
 造興生死事,  則有親族念,
 見因有情慾,  吾宿之友黨。
 自念身有我,  心馳眾諸事,
 分別墮顛倒,  必則處魔教。
 棄捐於生死,  終始之災患,
 讚揚泥洹德,  故說於無著。
 所講勞垢法,  興衰及諍訟,
 斯皆言聲耳,  是曰為無著。
 眾所多競利,  放逸貪萬物,
 欲救此等類,  故說無著法。
 戀慕室家者,  心念行學道,
 頑鈍意如斯,  顯舉於無著。
 唯見卑賤法,  不睹真妙義,
 弗省於眾念,  故度至無著。
 除棄凡夫義,  專精慕佛法,
 拔去眾民求,  故曰為無著。
 若睹善惡行,  如是眾數法,
 無量人亦然,  故救放無著。
 以具諸相好,  精進不可計,
 而倚於此相,  仁賢得濟度。
 莊嚴諸佛土,  成就尊上法,
 依怙覺正利,  度之至無著。
 無為法之義,  若得或不獲,
 斯乃聖道行,  則能立正願。
 無戒不睹犯,  放逸及智慧,
 闇昧軟弱人,  便著斯三事。
 眾生興此相,  諸念不可計,
 蠲除若干意,  故說無著法。
 存慕聖眾祐,  亦念於無德,
 分別凡人法,  故說無所著。
 以得如是行,  男子及女人、
 賢聖與凡夫,  斯則興二心。
 人起此二事,  愚行之所為,
 用倚是二際,  故度至無著。
 回動不退轉,  興造而不作,
 欲以近聖道,  故興心此念。
 獲致於大道,  不起無所滅,
 心常懷想著,  用求於無為。
 於彼受眾生,  仁人念萌類,
 以故曰無著,  救濟諸求想。
 是則菩薩法,  為現阿羅漢,
 因以發法忍,  自謂為無著。
 講說羅漢事,  斯應為菩薩,
 名住無所著,  獲致無上道。」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讚歎說菩薩無著,亦當知之善權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經聲聞品第九

佛告阿難:「何故如來光耀菩薩為聲聞乎?菩薩大士開化無數不可計人,令聞佛法,分別經籍,故謂聲聞。使聽聖道,淨不放逸,故謂聲聞。使聽無為,安隱甘露。根力覺意、意止意斷。具足此事,速至道慧,故謂聲聞。

「令得空慧身無堅固,闇昧之人閉塞不解。所以者何?乃貪己身諸入之事。眼存為色,了觀如是則成佛眼,其目普見不可思議。眼無所倚,究竟此目,致一切法,故謂聲聞。

「計此諸法如呼之響,莫得著音。非有說者,亦無聽者;無香想香,亦不有嗅。譬如有人臥出夢中,嗅種種香,計此無香,此則或事思想所為。一切諸香人所嗅者,譬若如夢而無堅固。解斯音者則謂聲聞。

「舌之味味,亦復為空。若肉段如為舌,或智者了之,不為味惑。譬如聚沫,以離諸論,無可為喻。明者觀之,知無所有,不可得持。想著味者,則致惡罪。莫思六界以分別味,心則開解,意不放逸。若知此者,心想無為,各各分別,謂所聽義。而聞此空,故謂聲聞。

「曉了其諸入之事,聽之為空,身自寂然。未嘗有生,不知所起,無生不生,則為聖道,故謂聲聞。若所聽者,皆無所有,解身自然,不起不滅,故謂聲聞。

「聽於佈施,惠以法行,不可思議!佛猶此路致於佛道。心有所施不自見心,以無意志逮得聖慧。所以者何?如其所種,必獲其實,亦不有果,說果之聲。聽衣食施、計物之施,所與薄耳;一切所舍,法施為尊。無得貪惜,莫懷施想,雖有所惠,不得悕望。譬如幻人,無有心意,不與想念。欲成行者,無得想施。所以者何?施不悕望則順道行,故謂聲聞。

「離諸所音,一切塵埃都無所聽;離諸有為,不可以音聽受佛法;分別諸響而無所倚。所以者何?二事造聲。雖有二事,則無所有;因緣合致,則有二事。用有人故而致法音,故謂聲聞。」

於是,佛頌曰:

「使無央數人,  聞佛無念法,
 以故謂聲聞,  則勇猛菩薩。
 聞寂定之道,  恬靜不放逸,
 無量人聽法,  故謂為聲聞。
 聽澹泊安隱,  諸樂非有像,
 以故為聲聞,  至寂然無為。
 聽於覺根力,  具足意止斷,
 自究竟斯事,  故謂為聲聞。
 聽身所有空,  不可得堅固,
 愚騃之所慕,  故當時了體。
 其目無所睹,  不聽亦如茲,
 眾生為見侵,  闇塞不了了。
 若得成佛眼,  等自不可議,
 致之在本無,  開化諸闇昧。
 無量人聞經,  諸法非有興,
 此以得名號,  稱存於聲聞。
 其無所聽受,  了之如呼響,
 不見有說者,  亦復無所聞。
 所以名聲聞,  令眾人聽受,
 計本不有聞,  莫為音所惑。
 譬如人寐夢,  嗅於無數香,
 恍惚不可得,  游逸嗅於空。
 了香亦如此,  未嘗有嗅香,
 無量人失志,  菩薩令開明。
 計舌無所猗,  肉段不知味,
 設使肉解甘,  舌亦當識之。
 無倚此諸想,  念美為凶危,
 六界不可念,  分別諸味種。
 菩薩大勇猛,  目睹分別此,
 因聽而致之,  故曰為聲聞。
 自分別己體,  是則空自然,
 能了此虛無,  則無起不生。
 若無所興隆,  則解此聖道,
 令群黎聽法,  是則謂聲聞。
 計心言本淨,  無形不可得,
 是者莫有人,  聽此為聲聞。
 猶如幻化生,  滅盡則亦空,
 若有睹眾想,  了之為聲聞。
 又聽所施與,  法施不可念,
 是軌為聖路,  爾乃成佛道。
 隨其本所種,  獲果亦如之,
 不可思議施,  成大道無念。
 衣食施薄福,  法施為最廣,
 未嘗有悁惜,  此則聖慧塗。
 弘無想之心,  佈施不有著,
 如是惠施者,  疾致成佛道。
 釋去一切心,  計耳無所聞,
 超度諸合會,  故謂為聲聞。
 因呼有響應,  假使不著音,
 則於眾聖尊,  佛法無有上。
 諸可不聞響,  一切而無倚,
 不二無若干,  暢音有聲聞。
 無數佛演法,  令彼聞其音,
 計所聞如響,  樂人成佛道。
 善游諸佛土,  所聞不以亂,
 平等覺所處,  世尊無有上。
 聽千三千世,  所住如虛空,
 計人等猗寂,  若泥洹無形。
 世人所著想,  計倚有四大,
 是則為虛空,  泥洹為想念。
 解諸種如是,  莫得計堅固,
 本無生死者,  不滅盡塵勞。
 萬物不究竟,  計人弗可得,
 此諸法寂然,  未有睹眾界。
 令黎民聽此,  夙夜亦如之,
 彼不興眾念,  我化諸人聞。
 使人得聽法,  如此為弟子,
 所聞無所聞,  故嘆曰聲聞。
 雄人念往古,  聽受最上法,
 睹不分別經,  一切法一切。
 講音無所偏,  救度一切會,
 為眾人說法,  是則為聲聞。
 則講無為界,  清淨不放逸,
 諦觀無說法,  佛法亦如之。
 睹法不去遠,  佛之所講揚,
 彼法亦不近,  是故無所猗。
 所以謂弟子,  聽采隨此教,
 勸化於群黎,  斯乃為聞法。
 阿難!我是故,  講說聲聞化,
 假號曰弟子,  則菩薩大士。」

佛告阿難:「是故如來、至真、等正覺嘆說菩薩為聲聞,當知是義亦善權方便也。」

阿惟越致遮經緣覺品第十

佛告阿難:「何故如來頒宣菩薩為緣覺乎?於是菩薩目睹諸法。何謂目睹一切法空?無有像類而不可壞,現在覺觀法不可滅,故謂緣覺。諸佛經籍不可思議,曉了諸萌悉如泥洹。無有內外則不可獲,一切諸法不起不滅。

「人之本際則泥洹也,所號本淨但著言耳,則無所有法不可逮,因名演稱語無所達。所以者何?其言則空。口之所說不解已無,法本之際、佛道之無,分別觀斯,故曰緣覺。

「自察色陰但是聲耳。此色陰者,計於色生唯有名矣,以離言聲則無有陰。其色陰者無身、無我。所以者何?因口作號,所言亦空;不起不滅,所言自然。不著吾我、不得久存,況口言乎?目睹色陰則為痛癢,痛癢陰滅則不有名;因口之說號為痛癢,痛癢陰身無我。所以者何?所謂痛陰,其言則空,不起不滅。言不著身,則無所住,況於言乎?

「曉痛癢陰,即觀想陰;若寂想陰,則無思想;想陰號耳,無身無我。所以者何?口之所說思想陰者,其言則空,不起不滅。分別言已,不著自然。心無所立,何況口言?

「觀想陰已,則生死陰已滅行陰,則無生死。所謂行陰,無身、無我。所以者何?所號行陰,言其則空。不起不滅,但著言耳。不得久存,況口所說?

「觀行陰已,則有識陰。假使識陰惔然寂滅,則此識陰但陰聲耳。所以者何?其號識陰是則空耳,不起不滅,其言自然。無所住止,況言說乎?

「是五陰者,皆無所有。分別本無,故曰緣覺。所以者何?斯口之言緣對而致,無緣不緣。諸因講說,有言無言。五陰之事於此一切永無所著,不造眾因,故曰緣覺。」

於是,佛頌曰:

「目睹一切法,  分別知之空,
 不著於諸色,  究竟莫有相。
 現在觀此法,  解空知自然,
 分別了澹泊,  不可得根源。
 現在獲於斯,  曉五陰如此,
 則為平等覺,  緣覺無思念。
 眾生志無為,  其心不可獲,
 本際無有起,  淨無無思議。
 一切人不起,  觀見無所滅,
 諸法無動興,  是謂為無為。
 眾生皆泥洹,  省察是所趣,
 無人猶若影,  故曰為無為。
 不用是名稱,  群黎為泥洹,
 不起無所滅,  如口所嘆詠。
 敢可說悉空,  人不解非言,
 是故為眾生,  示現說泥洹。
 口所發假言,  無處亦無念,
 因口而有訓,  求本不可得。
 陰不在本際,  口言無所顯,
 諸聲所稱說,  人際亦無念。
 一切願泥洹,  本無及始際,
 澹然無放逸,  則救有所將。
 本淨游乎響,  眾生亦復然,
 無形則空寂,  本淨無心念。
 法本為若此,  假名而讚揚,
 其源不可得,  所以有言說。
 不以諛諂事,  而可分別解,
 其際則空無,  便了眾生本。
 其言不依講,  口言無所顯,
 諸群黎如此,  則不著人本。
 所發陰則空,  其聲無所別,
 其說亦如此,  而際亦復然。
 其無諦如是,  覺已無所念,
 是則平等道,  緣覺無思議。
 覺了於本色,  此但陰聲耳,
 寂滅斯色陰,  則無有言聲。
 自然釋之去,  是則曰無形,
 吾我既自然,  睹之無有處。
 因言謂之陰,  色本不有身,
 其聲皆歸空,  不起亦不滅。
 因口而告言,  求本不可得,
 其說因癡興,  號之謂色陰。
 現在觀識陰,  諸聲無所有,
 此陰以寂滅,  則無有響陰。
 於此遠離身,  所謂吾我者,
 計已自然空,  未嘗有堅住。
 口之所緣陰,  識陰則虛空,
 口言本則寂,  不起無所滅。
 若有所頌說,  察之悉本無,
 無黠之所言,  故演為色陰。
 諸音無有說,  其限不可得,
 不起無所滅,  無處而不決。
 無塵勞侵欺,  亦不造諸法,
 不執無所舍,  莫調不泥洹。
 彼亦無寂滅,  不有所睹見,
 不樂施欲埃,  不怠不精進。
 不亂不一心,  彼亦無守戒,
 非物可成就,  何故當持禁?
 五道非有念,  無思亦如斯,
 不恐無所畏,  不脫而不縛。
 雖講無所演,  是為色所入,
 一切法音然,  無獲莫著言。
 現在逮是覺,  無盡之法說,
 以成是三昧,  則無諸響聲。
 目自分別此,  響之等如稱,
 諸法亦如是,  無言不有著。
 曉了因緣者,  知音無所有,
 故號平等道,  是謂為緣覺。」

佛告阿難:「菩薩大士現在分別有明無明、是行非行、有識不識、色與不色、六入無入、諸習不習、痛癢非痛癢、恩愛莫愛、不受舍受、有與不有、生若不生、老病死患,一切自然察之本無。如是觀者,故曰緣覺。」

於是,佛頌曰:

「現在了無慧,  未嘗倚為明,
 不成立有形,  若如水中影。
 聰達曉諸義,  不著一切法,
 假使不倚經,  是則慧者相。
 明與身無異,  一切諸法相,
 覺了此緣趣,  故曰為緣覺。
 所號身之行,  其軀無所造,
 永不有內外,  則超生死體。
 終始猶芭蕉,  非根無有貌,
 不起莫有滅,  等譬如虛空。
 現在曉了此,  則勇猛菩薩,
 斯號平等聖,  緣覺如無念。
 分別一切法,  寂行如幻化,
 其識自然爾,  現在曉了之。
 忽然解斯心,  知識行如之,
 諸所道示想,  明識諸法空。
 分別識其然,  一切無所著,
 了如是法者,  知識亦如幻。
 所可號名色,  身及諸音聲,
 眾貌空不成,  是謂自然相。
 心馳騁六情,  如幻化無言,
 現語非音聲,  計自然悉空。
 久遠來習之,  因發諸入處,
 彼則分別習,  名自然如空。
 習以成悉無,  游念起眾更,
 若曉習本寂,  則知法無住。
 目睹習自然,  睹眾更悉寂,
 不興凶罪殃,  故曰為緣覺。
 曉了諸痛癢,  皆空如本淨,
 譬如泡起頃,  志敬空無形。
 斷除眾恩愛,  則從無著法,
 情慾已永盡,  故曰為緣覺。
 若受而不受,  則空無有有,
 非形何成就,  譬之如野馬。
 吾無所興想,  身生亦如是,
 計本自然生,  無根非有形。
 以離起滅法,  則不畏當終,
 未當復成身,  一切得自在。
 現在獲此慧,  永無有著者,
 又緣覺之音,  則造菩薩行。」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以是之故,讚揚菩薩為緣覺也,亦當知是善權方便。如來用是之故光耀菩薩大士,持信奉法八等道跡,往來不還,無著聲聞緣覺也。」

阿惟越致遮經釋果想品第十一

賢者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所演說,  假號名泥洹,
 喻之若虛空,  度於無所有。
 雖有所講說,  則非以辭言,
 諸佛行善權,  合集說法耳。」

於是,阿難說此偈已,前白佛言:「惟天中天!其世人民不解如來、至真、等正覺隨時之化,則自侵欺,不了如來何因分別菩薩大士持信奉法至於緣覺也?」

世尊告曰:「若有明者,於過去佛積功累德,心開意達,不見侵欺。所以者何?曉了諸法譬若幻夢影響、野馬水月。所以者何?菩薩大士分別此慧,則不自侵;慇勤修學如來之法,精進不懈,則不自枉。」

佛於是頌曰:

「世尊之所讚,  讚揚於聖道,
 是故之因緣,  菩薩行勇猛。
 少智懈怠者,  不能解此義,
 故當修精進,  如來以此說。
 道意所游生,  世尊有開化,
 故分別此慧,  清淨之明哲。
 彼解道意者,  知聖不可獲,
 若致得知軌,  心覺五事空。
 空者不知空,  寂定非不言,
 悉除一切音,  故讚唱空法。
 捉空無所得,  未嘗能獲者,
 假使不可持,  則知為空義。
 設有解是五,  分別了空慧,
 成得無放逸,  則不自侵欺。」

爾時,五億比丘志懷持信,即從坐起,住世尊前,叉手自歸,異口同音而歌頌曰:

「今世尊大聖,  蠲除諸狐疑,
 平等覺所宣,  志立於大道。」

復有五億比丘聞是之說,皆悉奉行,悉住佛前,等心頌曰:

「唯世之光耀,  吾今離猶豫,
 聖尊之所嘆,  分別佛大道。
 志願奉法跡,  正慧無罣礙,
 道德自然成,  開化諸十方。」

復有千億比丘懷八等想,聞此嘆頌,即從坐起,叉手而立,俱歌頌曰:

「志所懷八等,  今則釋疑網,
 心已分別了,  所因見八等。」

復有十億比丘懷道跡念,自從坐起,叉手而立,同說偈曰:

「導師及吾類,  以獲致法明,
 乃知平等覺,  所因演道跡。」

復有二百五十萬比丘志懷往來心,則從坐起,叉手自歸,同嘆頌曰:

「我等本依倚,  志懷往來心,
 今日永無難,  存亡無放逸。」

復有五十億比丘懷不還想,而說頌曰:

「導師尊無上,  今日無調戲,
 永舍諸果想,  致聖導光耀。」

復有三十五億比丘懷無著想,興立四禪,即從坐起,叉手說是偈曰:

「今吾不猶豫,  逮致無餘法,
 解諸乘平等,  譬之若如幻。」

復有五十八億比丘意懷聲聞,即從坐起,叉手而立,則讚頌曰:

「吾等犯斯言,  意欲度眾生,
 所演謂聲聞,  今日乃達知。」

復有五億比丘即從坐起,興緣覺想,叉手而立,同心頌曰:

「今日乃目睹,  緣覺之所因,
 世尊分別說,  緣覺無思想。」

復有百萬比丘尼,謂成道跡、往來、不還、無著果想,即從坐起,叉手而立,說是頌曰:

「吾了平等法,  則舍女人身,
 各各成佛聖,  當為世最上。」

復有八百八十萬清信士、清信女,悉懷道跡想,往來、不還念,即從坐起,叉手立佛前,心同意等,俱共頒宣而頌曰:

「吾等念心淨,  譬如琉璃器,
 於是當舍家,  興佛之法教。」

復有六十億垓彼諸天人,住於虛空而雨天華,散於佛上俱供養世尊,即下叉手,立於佛前,而歌頌曰:

「吾本懷諸乘,  果想亦如是,
 今日以永除,  覺成無上道。」

阿惟越致遮經降魔品第十二

於時無數百千比丘——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阿難律、離越劫賓奴等——從坐起,叉手而立,白世尊言:「吾等今日聖道具足,不違大意,降棄魔怨。備究五逆,得悉五樂;成就邪見,舍離正見。吾等今日已害無數萬千人命,悉成佛道,至無餘界而已滅度。」時世尊默然。

於是,眾中無量百千諸來在會,聞此所言而皆狐疑:「此謂何乎?義所趣耶?」心懷瞑然,如阿羅漢乃興此言,豈況凡夫?住者直立、坐者默坐,不能起立。

賢者阿難承聖尊旨,悉知無數百千諸眾心之所念,問文殊師利曰:「聞耆年言,會者皆疑。不審所論為何歸趣?又佛世尊默然不言。」

文殊師利乃曰:「唯仁阿難!此經名曰‘不退轉輪菩薩之地’,是耆年等所可講說、諸得不退菩薩大士目睹信耳。」

阿難又問:「耆年何故說此言耶?世尊默然。此耆年等於無上正真不退轉也?」

答曰:「唯然,當成正覺,不復回還也。」

文殊師利謂賢者阿難:「無黠之行,則曰其母。是諸人者,究盡除害,無善思想,貪著情色。斯則為父,除不善想,遠諸情念,至無著意。釋凡夫法,洗蕩不淨想別聖俗,碎破眾念不壞大法;興如來意以除諸想,於一切法無所從生。是故,耆年講說此語:‘吾等今日具足五逆。’所以然者,逆無往反。耆年所言成五樂者,察其五樂皆如夢幻影響野馬。了知此慧,行無缺減,則為五樂。所以者何?無有根本,設無其源,則為盡除。乃應平等,講具聖慧,即逮法忍,此者名曰五樂備足。

「耆年所說:‘吾等今日得離正見、住邪見’者,睹一切法皆處邪見。欺哉諸法詐妄至誠,盡無所有。譬之虛空,非有像貌,虛實去來,悉無歸趣,不可將護。所以者何?其本自然,計此諸法則皆平一。如諸法等,邪見亦然,此比丘輩非等無邪。所以者何?以離諸想致佛聖道,獲眾覺法,飽滿經義而無所得。是故,阿難!是諸比丘悉共說言:‘吾等今日具足邪見,釋於正見。’

「此耆年等所謂:‘今日吾等害無數百千人命。’說斯語時,不可計無數千萬人神聞之諸法。譬若如幻夢影響野馬,蠲除人想,無有吾我,遠壽命人,超眾德本,發大道意。無所殖種,興修道義,及餘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舍我人壽。無身之想,不復頻更終始之患。所以者何?無我人想、不盡想,永盡無餘,逮致究竟,不起法忍。故說此言:‘吾等今日害無數百千人命。’

「斯諸耆年屬者所云:‘今日吾等逮得佛道,致無餘界而滅度’者,開化無量億百千人命,棄眾塵埃令獲聖道。所以者何?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說此語時,悉逮無所從生法忍。以故諮嗟,自讚頌言:‘今日我類拔去情慾、成佛道法,無塵勞形,除有餘穢,故謂我輩今獲大道於無餘界而滅度矣。’

「是賢者等,以在大乘,不願在天。惟仁阿難!族姓子、族姓女髮無上正真道意以起俗事,其心清淨,不為俗法之所繫縛。乃應發心越一切義,道舍諸想,究竟經典,則無餘界而滅度矣。是為,阿難!習菩薩乘、行菩薩者,不習日行。愚騃之人隨日念耳,非明智者。所以者何?設無此誠信要御諸天宮殿,則無光明,便無出入;過去無晦,則無晝夜,便不思想。愚冥之人興晝夜念;菩薩大士寂修大道,習善知識,無有穹志晝夜想也。所以者何?永除眾念乃致佛道。」

於是,文殊師利則說頌曰:

  「所謂不懷施,  愛己計有身,
 彼若不斷除,  則謂不可搖。
 分別於瞋恚,  自然不生想,
 聖道以無處,  彼則不可動。
 所可敷母者,  終始所由生,
 拔去此根無,  則謂為害命。
 不順念為父,  所樂情慾法,
 是等解本無,  究竟莫有根。
 化之歸無身,  不知明所趣,
 不動無所住,  向者故說此。
 所修羅漢法,  凡夫法亦然,
 諸可盡愛慾,  向者故說此。
 大興有為想,  察吾我自然,
 諸法無所懷,  則無音聲說。
 如來之所知,  古昔之所念,
 即拔此根株,  則謂無從生。
 以舍是想樂,  等同而無二,
 假使曉了斯,  則謂平等教。
 所言五欲樂,  俗人讚此五,
 蠲除非常想,  念之如幻化。
 具足不乏少,  則懷愛慾無,
 以故此等類,  世尊前嘆之。
 分別諸罪福,  譬之若如夢,
 究竟無從生,  其慧曉了斯。
 識邪瞋恚法,  空寂無能固,
 邪見為欺哉,  彼分別妙智。
 一切法不實,  莫有近法者,
 虛事不可倚,  如虛空無處。
 普解睹一切,  故難為正見,
 此法則平夷,  了慧見正等。
 厥愚冥之人,  起人想則沒,
 索人不可得,  則無有死者。
 無量人起生,  則舍壽命想,
 便以無眾念,  計命者罪重。
 蠲除眾生想,  非有計壽念,
 以故說此言,  吾害無數人。
 舍諸塵勞埃,  法無應不應,
 解道無形貌,  則無所壞除。
 降伏諸魔力,  逮清淨道法,
 諸法莫有諍,  不起不有滅。」

時文殊師利說此偈已,應時五千懷狐疑者心開意解,獲大光明,而得具成有起無所從生法忍。各取身衣供養奉上文殊師利,同時說言:「願令吾等致是法慧。所說若斯,開化群黎,分別深慧,無所罣礙,亦如仁者。」

於是,世尊讚文殊師利曰:「善哉,善哉!斯最妙勝!決諸疑網,近佛聖籍。」

賢者阿難前白佛言:「文殊師利何所開化,而今世尊讚之如是?」

世尊則曰:「文殊師利誘化無數百千人類令入大道,悉解了此深經之義。」

阿難白曰:「唯然,世尊!講不退轉輪入聖軌乎?」

佛言:「如是,阿難!講不退輪興化大道。所以者何?文殊師利則是善友,導利群黎。」

阿難又問:「唯天中天!今此比丘立佛前者,悉懷持信奉法之念,八等道跡、往來、不還、無著、聲聞緣覺之想。此輩之類發大道意耶?」

世尊告曰:「是輩懈廢,羸劣心曚,無愷悌志,難可開化。

「慢懈不進,意在衣食,非習深法,慕於法利。興有為事憒鬧之緣,感於八等迷惑卒暴,而不安詳,諸根不定。放逸其心,貢高自大。志計有身及壽命人,不舍眾瑕,犯戒貪嫉。想求佛法,悉從惡友,樂於邪智,不肯奉受。智度無極,順從外緣,貪利財色、衣食之樂。古今以來,夙興夜寐而不專精進,違失道義;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其志懷害、轉共諍訟;重於罪福,不信空、無相、不願之法。蠲於眾行不起不滅,壞一切法永無有想,此之謂也。」

於是,佛默然無所加言。

賢者阿難承佛威神,問文殊師利曰:「何故世尊默而不言?」

文殊師利報曰:「最於後末五濁世時,人法如是,不信深經,佛故默然。」

阿難又問:「頗有信者悉不信乎?」

答曰:「信者少耳。譬如阿難明智者鮮,愚冥人多。所以者何?不樂修行,以故不了。如是,阿難!其聞是法鮮有好喜,多不欣樂。設有信者,為眾棄捐,不見恭敬。所入郡國縣邑墟聚,諸人忽笑。所以者何?宿罪由致,陰蓋所覆,本功德薄。」

阿難又問:「向者講說,少有信者,義何所趣?」

文殊師利答曰:「是輩之類則為舍佛,不信大道。」

阿難白佛:「唯願演之。樂者雖鮮,聞佛所說,悉當欣踴。」

爾時,世尊周觀四方,便出其舌覆三千大千世界。因從舌根出大光明,照恆沙等剎。時四部眾承佛聖旨,目睹東方恆沙等國諸佛世尊咸說此法不退轉輪,是間會者悉遙聞之,等無差別。

四輩之會睹斯變化,一切等心,異口同音,皆白佛言:「唯願大聖遵崇所嘆不退轉輪,如佛所言誠不異。吾等目視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講斯深經等無差特,唯佛說之。」

於是,世尊還吶其舌,告阿難言:「厥妄言者,寧獲斯舌。」

阿難啟曰:「不也,天中天!奉至誠者,開化正義,積累功德,遵無數劫,闡於大慧,乃致此耳。是故,聖尊!惟當說之。設族姓子有信樂者,學雖寡鮮,聞是說已,睹其明證,即當欣然興之不廢。」

佛告阿難:「一切四輩未遭斯典,志於彷彿。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龍、鬼神、阿須倫、犍沓和、真陀羅、摩睺勒聞是經籍得不退轉,當至無上正真道最正覺。而於此土講於法義,等無有異,如我今也。」

爾時,四輩及天、龍、鬼神欣然大悅,疑網永裂,皆手擎華香共散佛上,諸有女人下身寶瓔以散佛上。心同意等,普白佛言:「今日大聖如來、至真、等正覺乃無二言。」

佛復告阿難:「實如所云,誠不有異。如來所演,實無二言,除諸瑕疵、愚冥之貪。假使慧覲佛天中天,則獲如願。」

阿難問佛:「何謂慧覲佛?」

世尊問之:「汝不解之乎?」

答曰:「不敏。安能及之?眾祐!」

告曰:「假使有人聞能仁佛,皆不退轉成佛聖路。所以者何?佛道普慧,有益無損,除貪、恚、癡,豈況一華奉如來乎?吾滅度後,若持舍利供養自歸,悉得如意。」

阿難又問:「精進不疑、專心聽經,皆不退轉,當成佛耶?」

佛言:「其有人聞能仁佛,皆當逮得無上正覺。所以者何?設不爾者,佛語為異,則有二言。」

佛問阿難:「如拘類樹蔭五百車,若五百眾處在其下,悉荷覆蓋,其種大小?」

答曰:「甚小。」

佛言:「阿難!如拘類樹其種小小,溉灌時節稍稍長大,而布枝葉廣覆四遠;況篤佛道,聞聖尊名?亦當如是斯種德本,漸修其行,非壞不腐,至於無上正真之道。所以者何?此一切法殖種之源永非猗住。群萌本無,故不有敗;一切法種無所倚演。」

阿難問佛:「唯佛說之是聖本願,諸佛世尊道法然耶?」

佛言:「本發意願,其聞我名悉不轉退成最正覺;諸佛之法皆亦應然。所以者何?諸佛法等。」

阿難又問:「設使等者,何用願乎?」

佛告阿難:「菩薩大士聞說斯經,假使發願或不興願,會當證明逮聞是法。」

阿難白佛言:「未嘗有,世尊!斯法微妙,諸佛世尊乃以大慧開化群黎。」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諸覺洪明多所開化,立於聖旨。吾於佛土慈愍蚑行喘息之類,不惜身命;一切所有施而不吝,精進不懈,於一切法而無所著;行菩薩法,積功累德,欲救眾生,修深經籍,乃得佛道。」

阿難問佛:「難及,世尊!今說此經,弊魔不來廢亂學者,不令興德發於無上正真道耶?」

佛言:「魔不聞之。所以者何?文殊師利神足之變也。」於是,文殊師利即釋威神。

時魔波旬遙於虛空聞講不退法輪之聲,聽能仁佛所說法言,心懷恐懼,衣毛則豎,口說此言:「以得勝我,共於力勢以空餘界,無復國土。」愁憂涕淚,老極憔悴,譬如百歲男子朽耄。時魔波旬體變如此,四部兵合集三千大千世界各各異魔及魔官屬等類諸天,往詣佛所。兵仗嚴整,眾魔之威,逼加菩薩。初成佛時,現於身老,執杖戰痏,面皺皮緩。置四部兵,住於虛空,普共遙聞不退轉能仁佛音,心悉得定。

時魔自知非我所有,孤獨一身而無侍從,直前詣佛,白世尊曰:「今吾一身都無侍從,羸瘦老極,無將扶者。又無力勢不能自勝,以空我界非有國土。如來大慈,咸哀眾生,亦可憐我。世尊!盡度永空吾界,而無扶我,給授水漿。」

佛告魔言:「人種甚多,不可思議。假使諸佛日日興盛如恆沙等,發起無量不可稱計億百那術眾生之類,人種不盡。」

魔白佛言:「唯然,世尊!人種雖多,今吾孤獨,不有徒使,無扶接餘。假令行道忽極躄地,不能自起,願見安撫得歡喜悅。唯願世尊哀速撫育,使眷屬興。」

佛告魔言:「且自安志。不聞斯法離於信者,悉是汝伴。」

魔即歡喜善心生矣,意與口言:「吾當化人,雖聞是法,令不信樂。志懷狐疑,已有猶豫,必從我教。」

時魔波旬復白佛言:「惟願加哀,弘以大慈,重見慰撫,令吾踴躍無有憂戚。佛向者講:‘聞能仁名悉不退轉,必當逮成無上正真之道。’願聖默然,勿宣是旨。是群萌黨聞便加精進,立於大道。」

佛報魔言:「汝且安心,勿得懷懅。當令眾生不立道意,存於人種,人人各安,使不動搖,不震於色、痛、想、行、識。佛當開導不離邪見、非立正觀、及六十二諸所疑惑;一切無動,不念過去當來、今現在;非離害群生、殺盜、淫嫉、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及嫉恚疑。亦不勸人入於正道;亦不化人於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亦不教人導奉四恩——惠施人、愛利人、等利一切、救濟合度。無所猗動,不想人種,無念父母、兄弟、妻子、及與男女,釋除親友、夙夜、日月、一月、半月諸動之想。波旬且安。吾當勸人令除六度無極思想、及大道意力、無畏根力、覺意八正之行,佛法聖眾及一切智道義之想,化諸群黎,於一切法使不動轉。」

時魔歡喜不自勝,即於其處顏色窈窕、面目光澤。華散佛上,繞佛三匝,則偈說曰:

「平等覺世尊,  吾心本欣踴,
 正覺言無特,  所造必如意。」

於是,魔波旬說此偈已,即還天宮,與諸眷屬五樂自娛,不復憂戚發大意者。

世尊說此降魔品時,三千大千剎土六種震動。阿難白佛:「今魔威德地大動乎?」

佛言:「講是降魔品時,六萬四千人得不起法忍。」

阿難又問:「寧有狐疑不了者?」

世尊曰:「向者見此,悉懷疑結,心各念言:‘餘以聞之,此語何謂?何所歸乎?’不復相見。」

阿難白佛:「惟願世尊速為眾會現大光明,決其疑網。所以如來為魔說之:‘波旬且安,吾化群黎使不住道,於是眾生界而不動搖。不發道意、無倚智慧,不舍邪見、不處正觀,於六十二疑而不轉移;亦無去來、現在之想;非離殺盜、貪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及嫉恚疑;令不施與、戒忍、精進、一心、智慧;不順父母、兄弟、妻子;無有晝夜、一月、半月,離是眾想亦非動搖;令不奉六度無極、及無所畏根力覺意佛法聖眾、並一切智,使不轉移。波旬且安,吾當開化一切眾生,使不動義、不立於行。’唯然世尊!所因講斯速分別之,使此會者無餘疑結,心開意解;及於後世邊地諸國,遭值聖明,稟受經典,持諷誦讀,勿復猶豫。」

爾時,世尊則說頌曰:

「聖道無所住,  慧軌非有處,
 說此大義時,  人解及應造。
 塗及一切人,  無二不有處,
 佛以是故說,  今覺非有處。
 莫能動眾生,  人種亦如之,
 一切不有形,  至竟無所獲。
 群黎類皆空,  人界不可思,
 彼則普無念,  曉了一切慧。
 眾人不可動,  假名曰身命,
 四大而合成,  此滅度空寂。
 分別五陰空,  自然不有動,
 滅度不可獲,  設總而不移。
 陰止無所震,  曉了不吾我,
 離形寂然空,  究竟非有著。
 身與五陰同,  衰行亦如之,
 無行以為行,  諸陰猶虛空。
 所謂寂定界,  不起亦不生,
 斯諸陰蓋入,  未能傾轉者。
 計己身吾我,  其法莫搖者,
 尚不獲曷震,  故佛說此言。
 眾生不侵欺,  計本不可得,
 逮之而無心,  自然不可獲。
 所可雲諸見,  凡有六十二,
 無自然如斯,  猶如水中月。
 其六十二見,  譬之若如影,
 離有形無我,  自然不動震。
 過去當來想,  現在亦如之,
 諸想無處所,  譬之如野馬。
 是法空無念,  計人不可得,
 諸眾生無處,  則不可動搖。
 其人喜殺生,  由入大曠野,
 立志於滅度,  故不可動搖。
 雖轉於眾生,  彼則無所有,
 計日不可得,  則曰而不動。
 說道有過去,  未嘗有生者,
 佛以了故說,  人而不可動。
 假使殺生者,  法施無思議,
 以乃成道慧,  彼則不可動;
 所謂邪淫者,  愛慾無可得,
 以故分別說,  彼則不可動;
 其妄言之法,  起者不有脫,
 精進而獨尊,  彼則不可動;
 兩舌及惡口、  讒言亦如是,
 觀一切諸誨,  如幻如無形。
 皆無有處所,  不可有所倚,
 諸陰譬如響,  其念莫有者。
 所謂不懷施,  愛己計有身,
 聖道以無處,  彼則不可動。
 分別於瞋恚,  自然不生想,
 彼若不可斷,  則謂不可搖。
 曉了眾邪見,  奉修於正法,
 超度諸有言,  彼則不可動。
 離勸助智慧,  一切寶清淨,
 愍哀着色財,  蠲舍眾惡罪。
 所見及奉戒,  舍遠於聖道,
 智慧不興此,  莫求於正真。
 異學懷邪心,  斯外諸忍辱,
 等求平等道,  不倚於無為。
 精進於三事,  異道之明說,
 是不歸聖慧,  此謂明智行。
 多修於三昧,  倚一切諸想,
 非佛之所嘆,  亦不勸助彼。
 愛慾之瑕痏,  非明哲之稱,
 得不興眾想,  佛慧不可量。
 菩薩行勇猛,  攝取眾生類,
 則為說此義,  雖受無所動。
 寂除眾生想,  則發菩薩意,
 道意無所起,  彼則不可動;
 思父母兄弟、  姊妹及男女,
 一切猶如幻,  彼則不可動;
 一切是諸念,  計之無所有,
 群黎法悉空,  彼則不可動。
 其夙夜之想,  一月十五日,
 一切除想念,  譬如野馬水。
 佈施奉禁戒、  忍辱精進想,
 一切於此念,  是諸想不動。
 定意之智慧,  菩薩之道力,
 修於無所畏,  釋除諸妄念。
 覺意及思道,  免去聖軌慕,
 明智未嘗動,  不為諸想惑。
 佛法之所求,  如此眾聖想,
 無有若干念,  言行之所動。
 佛慧無罣礙,  道想之所依,
 則為遠佛道,  佛聖非思議。」

佛分別說化魔品時,十億之眾壞除疑網,成就大明,逮不起法忍。得法忍已,一切同心,說此偈言:

「弘道之尊聖,  佛軌忽無思,
 為吾等大師,  道勖斷狐疑。
 具一切光明,  使住佛明道,
 其耀照十方,  目睹億千佛。
 普見眾庶元,  於色無所著,
 蒙世尊之恩,  吾等法眼淨。」

爾時,百億人眾各脫身衣以覆佛上,供養大聖,則嘆斯言:「令一切人逮聞此法,光明具足,所願必獲。」

阿難白佛:「其有聞是開化魔經受持諷誦,為得何福?」

佛言:「其福大浩。」

阿難復問:「何謂為浩?」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則旦供養百佛,日中晡時、人定夜半、天曉肅肅,各各供養百佛世尊。一日一夜中合六百佛,一切所安隨其所宜。如此比像具足千歲,其福多少?」

阿難言:「福大多大多,天中天!不可為喻。」

佛言:「假使是分別魔經受信不疑,德過於彼。」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中
貼文者 : : hui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下 - 2023-12-15 17:21:25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下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如來品第十三

爾時,三菩薩各從遠來,見此變化,佛所演法,得未曾有。阿難白佛:「此三菩薩從何所來?」

世尊告曰:「東方去是恆沙等剎,有世界曰身超須彌山。住在本土,聞說斯經,故來到是。」

時三菩薩來住佛前,皆以香華供養世尊,俱白佛言:「餘等僉然信樂斯法,不懷狐疑。所以者何?心中[火*霍]然,譬如目睹。如來、至真、等正覺恩之所覆。」

時一菩薩前白佛言:「如我所言,至誠不虛,吾於是經都無狐疑。」第二菩薩復白佛言:「餘於此法亦復不疑。」第三菩薩復白佛言:「我之所言至誠不虛。所謂佛者,吾則是佛,曉了斯經,無有疑網。」

爾時,眾中無數百千諸來會者悉共叉手,不樂本座:「佛興於世,此徒何故乃宣斯言?」其餘眾人各各默聲,各心念言:「今佛現在,自當分別。」

阿難復白佛:「此等菩薩皆號云何?」

佛告阿難:「一菩薩者名得如來住,第二菩薩名志得世尊音,第三菩薩名志逮得佛聲。如是,阿難!如彼所言,等無有異,其義趣此。」

阿難白佛言:「今此無數百千之眾擾動不安,悉各叉手,一心向佛,不知斯義為何趣也?」

「是輩功德轉當增加。譬如男子,端正殊妙、顏貌潔白,淨水自洗,以栴檀香熏浴其體,著好衣畢,其人體色益自光耀。是輩功德信樂大道,叉手向佛,福轉難及。」

佛爾時說頌曰:

「如來知過去,  當來亦如是,
 見諸法本無,  故曰為如來。
 悉達現在事,  未來悉睹喻,
 不造立三行,  究竟如無想。
 如往古諸佛,  所覺不可計,
 無從來一等,  故曰為如來。
 如往古諸佛,  所猗求聖道,
 覺者亦當然,  故曰為如來。
 諸法本所立,  道聲寂然定,
 音歸不可得,  故曰為如來。
 專應過去戒,  當來亦復然,
 現在獲本無,  故曰為如來。
 如勇猛忍辱,  為菩薩之人,
 彼學亦如是,  此人則無上。
 本為菩薩時,  獲勤力如是,
 志所行精進,  故曰為如來。
 如諸法平等,  所說無特異,
 不著念在有,  故曰為如來。
 平等不有念,  常自然等正,
 無有平等想,  非思莫發念。
 本無成三昧,  具足此音聲,
 遵修於定意,  故曰為如來。
 諸法悉本淨,  本無不有處,
 一切無所稱,  因緣不有形。
 曉了智慧相,  明空法亦爾,
 至誠無所疑,  智慧度無極。
 如聖之所度,  逮本無思議,
 彼明不可得,  則無量滅度。
 猶獲智慧爽,  過度亦復然,
 以是慧無處,  故曰為如來。
 佛道不可獲,  如意之所念,
 不得一切法,  故曰為如來。
 獲致於無為,  假使多所逮,
 諸法非有數,  嘆道不可限。
 世尊之威耀,  無有修軌跡,
 彼道則雅諦,  悉從智慧興。
 道尊如無漏,  各分別如是,
 彼道則正真,  塗志應自然。
 有曉了聖化,  法所御平等,
 將令至本無,  故曰為如來。
 聖與平等同,  所住順明軌,
 道與身本無,  故曰為如來。
 今吾講說法,  聲平等如是,
 假使住於斯,  爾乃求大道。
 我是故,阿難!  口出是語耳,
 此事如所言,  則為識之行。
 曉了不退轉,  則勇猛菩薩,
 故以修精進,  讚揚其義耳。
 阿難!是因緣,  菩薩志所演,
 所以謂如來,  勇猛菩薩智。
 順此諸因緣,  其法為何類?
 何因謂世尊?  菩薩修無畏,
 講道億百劫,  所因成大聖,
 佛道無思念。  成就慧明跡,
 皆自為身求,  永睹無所畏,
 故曰為世尊。  未嘗懼生死,
 終始無所立,  以是度群生,
 故曰為世尊。  何謂畏生死?
 云何住終始?  何因度眾生?
 世尊最上覺,  無道利法者。
 法亦不有壞,  非堅無有散,
 度人勤苦患,  是不畏生死,
 此非住終始。  度群黎如此,
 故曰為世尊。  未曾懼諸法,
 永不畏諸義、  及一切佛經,
 令聞無數法,  非底不有邊。
 眾生法悉空,  諸佛道自然,
 不睹諸法本,  即依順此經。
 專精於諸法,  智空法自然,
 不恐無所畏,  曉了道慧空。
 知諸法侵欺,  分別無所猗,
 精進次第演,  則解諸法本。
 勖勉一切難,  棄捐眾惡道,
 未嘗有恐懼,  免眾生惡塗。
 過度億人民,  越終始大懼,
 常不動生死,  爾乃度群生。
 過之度彼岸,  至上尊無為,
 得致號之人,  故曰為世尊。
 為人分別說,  說法猶虛空,
 亦不有畏難,  故曰為世尊。
 因依一切法,  多所而開導,
 道平等無異,  聖則不可獲。
 眾生等於彼,  則逮成佛道,
 分別說如此,  則無所畏難。
 開化閉鬲人,  度無數群生,
 超越諸所畏,  故曰為世尊。
 釋去諸人想,  專修於道念,
 拔除群萌志,  故曰為世尊。
 得離眾思想,  菩薩無所慕,
 以故得號字,  則亦謂世尊。
 寂滅致等法,  曉了一切義,
 當來所立志,  則亦謂世尊。
 不求上妙道,  彼亦不求名,
 若脫無為稱,  為人講經義。
 道舍眾憍慢,  則不有立願,
 人求尊名稱,  則不慕佛道。
 計音如響等,  因興眾想念,
 貪著虛偽聲,  我名譽乃爾。
 不存一切響,  口言無所著,
 菩薩不放逸,  故曰為世尊。
 大聖所說音,  如是譬像法,
 假有菩薩號,  故曰為世尊。
 以故當了之,  莫不迷惑者,
 至誠求佛道,  無數無有漏。
 是緣乃餘事,  嘆說世尊音,
 阿難!知隨因,  而號為菩薩。
 我是故,阿難!  口出此語耳,
 所緣諸明智,  佛號為世尊。
 覺了眾塵埃,  未嘗為之惑,
 平等覺除欲,  是故號曰佛。
 何以為世尊,  顯示斯名號?
 曷從言白佛,  而講說道法?
 佛法無所有,  曉了空寂滅,
 一切無有著,  故號字為佛。
 覺了體悉空,  見體無所屬,
 彼不有堅固,  身不可久得。
 愚騃離慧明,  不要謂常要,
 覺此悉本無,  故號曰為佛。
 分別無明慧,  自然不有形,
 逮得大聖智,  故名曰為佛。
 過去所興想,  分別學無想,
 曉眾想無處,  不為念所惑。
 覺知往古色,  無生不有處,
 愚者為想惑,  計色無所成。
 分別色本無,  不可得根源,
 不著一切法,  則無有痛癢。
 曉想譬如幻,  無物不有形,
 已分別斯慧,  一切法如是。
 總持無所行,  一切身無古,
 空義非有御,  故身不可得。
 人身不堅要,  若如芭蕉樹,
 悉分別此義,  故號曰為佛。
 其識自然空,  計身無有內,
 外亦不可獲,  識之何等類。
 睹識無所有,  一切法亦然,
 不得處形貌,  究竟不可獲。
 識之所知然,  計本悉等寂,
 若了曉想者,  則莫有所見。
 明不作是觀,  一切人亦然,
 群生萌類同,  以故無能知。
 自然不有啟,  諸法無所行,
 一切莫有受,  人法亦俱然。
 一切法忍過,  覺了未嘗生,
 無若干放逸,  故號曰為佛。
 曉了佛眾經,  所經如正諦,
 一切法無處,  故名號曰佛。
 如空諦法爾,  所覺經本無,
 猶佛道無異,  莫能得根本。
 從始發意來,  所因志大道,
 則了不有志,  諸法無所獲。
 何緣發其志,  而慕求聖道?
 其心與道同,  覺了無形類。
 吾以故,阿難!  演出此經耳,
 所因講聖軌,  吾為佛道師。
 以斯法像類,  其音號曰佛,
 假使作彼教,  乃為求佛道。
 則得近正道,  其知是法者,
 不復懷二心,  一切法如是。
 不疑佛經籍,  則致世最上,
 若解此講者,  普說法若斯。」

佛分別說此如來、世尊、佛義之時,則無央數百千人眾前白佛言:「吾等除疑,無復結網。所以菩薩因由得名,號之如來、世尊為佛。曉了此法,自逮見心,一切法空,人為之惑。父母、妻子,戀恨、恩情,如來手授深妙之義,其心堅住不復輕發。了不動法,如空不搖,無能震者。如是,世尊!一切諸法無所轉移。所以者何?諸法如空。」爾時,無數百千之眾稽首佛足,繞聖三匝,則還復坐。

阿惟越致遮經開化品第十四

爾時,有菩薩名諸根常悅,說是頌曰:

「眾人興果想,  救濟於異念,
 平等於實道,  稽首世明智。
 常講說德實,  演果為平等,
 得平夷正覺,  稽首世明智。
 無數人貪果,  猗行眾生實,
 佛悉度此等,  稽首世明智。
 說法無差特,  所住而正均,
 覺諸法平等,  稽首世明智。
 人多慕德果,  勖勉令不著,
 解脫眾顛倒,  稽首世明智。
 所興德具足,  使眾堅住道,
 成就一切德,  稽首世明智。」

於是,諸根常悅菩薩說偈讚佛已,繞佛三匝,去佛不遠瞻聖尊顏,不以為厭,心開意悅。

於是,蓮華首藏菩薩即從座起,蓮華散佛已,讚曰:

「眾人皆懷想,  度脫諸所著,
 永離於恐懼,  稽首上能仁。
 寂除一切處,  說法無境界,
 英雄超諸受,  稽首上能仁。
 尊解諸法空,  自然無堅固,
 平等法越難,  稽首上能仁。
 斷除諸根株,  眾生著塵勞,
 勉濟使無畏,  稽首上能仁。
 無恐而不懼,  為大師子吼,
 超度諸境界,  稽首上能仁。
 無有眾憂患,  戚惱已永盡,
 心除遠凶害,  稽首上能仁。」

蓮華首藏菩薩大士讚佛已訖,即白佛言:「若人行此,當為作禮。最後世時,聞是深經,智慧明達,未曾恐懼。」

復有菩薩名離欲跡,前白佛言:「假使有人聞此深經歡喜信者,則謂明智,當以華香夙夜供養。」

復有菩薩號曰廣心,前白佛言:「說此經法尊興佛道,不疑此者德不可量,致供養利,其心堅固。信是經者,所願者得;其不信者,為魔所固,則隨魔行。」

復有菩薩號曰蓮華目,前白佛而讚頌曰:

「若信是經者,  為世作眼明,
 無有狐疑心,  指示人道路。」

復有菩薩名心信悅,佛前頌曰:

「聞斯經法者,  歡喜信為上,
 是等之人輩,  則為世神明。」

復有菩薩號喜神靈,而說頌曰:

「其聞是經者,  信之而不疑,
 為世之威神,  人中之上尊。」

復有菩薩名曰常戚,前白佛言而說頌曰:

「若有疑是經,  當為興悲哀,
 志在虛妄法,  則數數生死。」

復有菩薩名曰寶衣,而說偈曰:

「無數億衣服,  清淨善微妙,
 疾化度尊長,  令未曾狐疑。」

復有菩薩名曰禪食,佛前說頌曰:

「其信此深經,  當為施美食,
 一切味具足,  專精大聖行。」

復有菩薩名曰見人住聖,佛前說頌曰:

「其疑是經者,  當為興悲哀,
 啼哭墮泣淚,  不信深經法。
 或從地獄來、  或還入惡道,
 用須臾之間,  狐疑此像法。
 為惡友所攝,  不解深妙義;
 為疑網所縛,  以故歸非處。
 則不順正戒,  觀瞋恚懷惱,
 於是所住時,  喻之如凶獸。
 既不修道術,  懈怠不精進,
 信邪無智慧,  不信此典籍。
 慕終始群生,  著吾我恩愛,
 猗在三界患,  不信斯微妙。
 懷害為愚冥,  著在欲所樂,
 貪猗自見身,  誹謗是道教。
 志慕好衣服、  追逐美飲食,
 少存清白法,  故誹謗斯經。
 人在樂欲界,  貪慕無德實,
 其人則自遠,  不近於世尊。」

復有菩薩名曰棄惡法,佛前說頌曰:

「當棄是輩人,  譬如遠溷廁,
 愚者疑此經,  猗界而求脫。
 當共遠離之,  猶若死臭尸,
 其疑深經者,  遠之當如此。
 有人誹謗者,  如賊危聚落,
 則住在冥處,  見惡意舍走。
 觀此即當馳,  是賊凶、惡物,
 若誹謗此經,  不見意無亂。」

爾時,阿難前白佛言:「未嘗有。天中天!是諸菩薩分別經慧,乃如是乎?因三昧力說是語也?承佛聖旨曉了之乎?」

佛言:「承佛威神,緣此經義,得三昧力逮至無為。所以者何?今是住者族姓子等,於六十億諸佛聞此經籍,信樂讚誦;亦如於今志三昧力,承佛威神講此經。所以者何?如彼所言,等無有異,則為明證。」

阿難問佛:「其聞是經,即歡喜信而不狐疑,族姓子、族姓女得何福祐?」

佛告阿難:「族姓子、族姓女志求無上正真之道,假使七寶滿此天下,施與如來。若復有人,聞此深經即歡喜信,非以狐疑,福過於彼。」

佛言:「置是滿天下寶。如恆沙等諸佛世界滿中珍寶,供養如來;其聞此經歡喜信者,福過於彼。」

佛爾時頌曰:

「假使是天下,  七寶滿其中,
 以供施如來,  世尊成諦慧。
 智人聞是經,  信樂不回動,
 此福最為上,  其德不可限。
 使如恆沙等,  諸佛界如是,
 供養聖世尊,  不及聞是經。」

阿難白佛言:「族姓子、族姓女聞是經法而歡喜信持、諷誦,其福如何?」

佛言:「若族姓子、族姓女求無上正覺,百劫供養如來,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又得五通,各各百劫曉了世間,無所復疑;不受此經,其人則為不供養佛。」

佛爾時頌曰:

「若具足百劫,  奉供養世尊,
 飲食普備悉,  則不供養佛;
 其受是經者,  則奉於大聖,
 舍離猗道想,  法供養諸佛。
 如此順尊教,  乃為奉事佛,
 法供養等覺,  如來則法身。
 假使滿百劫,  選擇好衣服,
 奉世尊正覺,  此非供養佛;
 其受是經者,  乃為尊恭肅,
 此應奉事佛,  勝以衣被服。
 若於百劫中,  明珠好華香,
 進世尊等覺,  不應供養佛;
 設有受此經,  皆除猗果想,
 是則為供養,  世尊最上慧。
 若起七寶塔,  為世雄興立,
 皆高如須彌,  不為供養佛;
 假使受此經,  不自睹吾我,
 是供養最尊,  一切無有上。
 若具足百劫,  有人奉禁戒,
 不持此經籍,  彼戒無名聞;
 其受是經者,  此戒大名稱,
 若奉清淨戒,  此戒無有上。
 無量不可議,  明智順是經,
 因緣而奉事,  其禁常備足。
 彼禁悉究竟,  不謂之毀戒,
 其學是經典,  即當如上教。
 其不學是經,  則非求佛道;
 奉聖雖具足,  則亦無所學。
 修戒如是像,  分別此經義,
 其持是卷者,  禁戒則具足。
 假使百劫中,  一心奉忍辱,
 設有瞋罵者,  皆忍一切人;
 若受是經者,  聞持而諷誦,
 忍此最為上,  微妙不可量。
 或斷手足者,  心未嘗懷恨,
 不厭不以劇,  其心初不起。
 如是之忍辱,  行之於百劫,
 遵行如是者,  此忍無有持;
 若受是經者,  聞持而諷誦,
 此忍最為上,  微妙不可量。
 若持此經卷,  其忍最為上,
 巍巍無等倫,  則不有虛偽。
 不斷至誠教,  佛慧莫有上,
 非輕毀此經,  一切逮如願。
 假使百劫中,  精進不懈怠,
 夙夜興不寐,  一切得如願;
 若修學此經,  講說成明智,
 是精進為上,  勤修無逾者。
 若滿百劫中,  為五通神仙,
 不逮聞是經,  則為無神足;
 假使受此法,  分別而無著,
 神通為以達,  一切莫有上。
 設於百劫中,  修奉於智慧,
 超度世間明,  娛樂所猗行;
 如不學此卷,  則不成智慧,
 斯聖達勇猛,  能持此深經。
 此者則道智,  曉了聖明慧,
 若聞深經要,  歡喜受奉持。
 有分別深慧,  曉諸法所趣,
 當從說是經,  此像之智慧。
 修習正經典,  一智無有二,
 故修精進行,  順持要經籍。」

爾時,賢者阿難於佛前說頌曰:

「假使四千里,  若遠四千里,
 則往聽是經,  順度佛德果,
 便往到其家,  不以道為難,
 智者當速行,  所在推是經。
 其欲速禪思,  越度諸一切,
 誦說此經道,  受持解其義,
 設求一切安,  志慕菩薩行,
 講說是經典,  則至安樂國。
 得睹平等覺,  阿彌陀無念,
 而修隨經義,  一切佛所演。」

佛言:「善哉,善哉。阿難!審如所言,等無有異。族姓子、族姓女讚此經者,諷誦之時其心不亂,離一切想;自在其舍,見佛世尊。讚經不亂,臨壽終時,目睹無數諸佛世尊。所以者何?族姓子、族姓女一切諸佛皆救護之,受持是經而讀諷誦之所致之也。」

阿惟越致遮經師子女品第十五

爾時,私休童女與五百童女俱問佛言:「唯然世尊!女人若學是經卷者,獲何功德?設諷誦讀,福何所趣?」

佛言:「女人若求無上正真之道,欲學此經,觀餘女人。所以者何?若學此經專精不亂,不效他女貪於塵勞,猶是之緣致女人身。」

私休又問:「何謂女人之塵勞也?為欲所惑奚受女身?」

答曰:「若有女人,見他婦女端正姝好、寶瓔珞身,不以願樂,自觀察已。譬如穢廁,心不樂欲,造污路觀,不以為清。若貪樂是,則受女身。又計女人多懷嫉妒,心口各異,而不相副、不應前後。雖見比丘,但求名聞,不用經法,多懷瞋恚。喜會人客,未嘗利求如此像經。若讀誦者,心在著求,其志憒亂,游於塵埃。以是之故,受女人形,不能除罪。此以女人,設除愛慾,不興邪想,受此經本,持諷誦讀。所以者何?是深尊經,除女塵色。」

又問:「假使女人不願其身,受此經法,持諷誦讀。以何因緣轉女像耶?」

佛言:「欲轉女身,受此經籍,持諷誦讀,不願女人,常畏穢之。譬如有人見大熾火自投其中,而口說言:‘莫令火燒,無使傷肌。’於童女意云何?彼人言爾,寧得願乎?」

答曰:「不得。天中之天!所以者何?計於火種主有所燒,爛壞肌肉不得無傷。」

佛言:「如是。此經亦然,燒盡塵埃愛慾無餘。設使貪著情慾之態,累世自危。是故女人欲轉是身,速當究竟成於聖道、見無央數諸佛世尊、備無量辯,當受此經持諷誦讀。」

私休童女及五百人俱白佛言:「吾等省念。世尊!往古從定光佛如來、至真、等正覺受此經本,持諷誦讀,為無量億百千之眾演說其義。」

阿難白佛:「此私休身雖為女人,則非女也。所以者何?今吾最後而目察睹,私休童女示現變化乃如是乎。愍傷女人欲以度脫,攝諸男子不見處所,以是感動化眾女人。」

佛言:「阿難!其私休者,非男非女,無有此法。所以者何?觀諸法本,不得男子、亦無女人,一切諸法皆無可獲,等不差特。所以者何?如是計之,非男非女。私休童女分別此經,無所罣礙,逮得法明。是故,阿難!若有女人欲求男子,當順私休修行之法,受是經卷持諷誦讀。」

爾時,五百比丘尼前白佛言:「吾等之類,從今日始,受是經本,持諷誦讀。不樂女人,穢厭此身。從今以往,不復座寐,諷誦此經,通利乃定。」

時佛讚曰:「善哉!是之所說諷誦斯言,被大德鎧通達精進,不慕女像。是故,仁者!益加勤修,受此經本,持諷誦讀。」

時比丘尼聞佛所說欣然大悅,即脫身衣以覆佛上,而嘆頌曰:

「我今日得樂,  望為男子身,
 正覺言無異,  必獲世上尊。」

於是,五百長者妻聞比丘尼被是德鎧,即從座起前白佛言:「唯天中天!吾從今始,受此經卷,持諷誦讀。願令我等獲得自在,不系綴人、莫察他顏,離於魔使難固之患。所以者何?正使女人生於王家,則有所屬不得自在,盡其形壽給事夫婿。是故我等今日始遵精進。假使有人說此經中一句之義,不敢誹謗,至窮命盡不近夫婿,令我等讀解此經。」

於時世尊讚長者妻言:「善哉,善哉!是女人等今於佛前大師子吼,此言甚佳被無極鎧。如人所志不察他顏、不負重擔十月懷軀、亦不加遭而入胞胎。所生佛國清淨佛土,無女人處,莫有瘕疵。」

阿難問佛:「此諸姊等所生世界,其號云何而無瘕疵?」

佛言:「世界號寶蓮華藏,當生彼土。」

又問佛言:「聖號為何如來、至真、等正覺?」

佛言:「佛號一切諸寶妙珍之光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說法。是長者妻學此經籍,見彼如來。」

時長者妻歡喜踴躍善心生矣,即解頸著百千之寶七寶珠瓔,以散佛上,同聲說偈言:

「今日獲大望,  當棄女人身,
 等覺言無特,  口演至誠語。
 當除此愚形,  女人殃罪體,
 癡騃志貪著,  不解知本無。
 非更於胞胎,  除去所受身,
 逮得無上義,  未嘗有所處。」

時長者妻說是偈已,瞻仰尊顏,目未嘗瞬。

阿惟越致遮經嘆法師品第十六

於是,天帝釋則取天華已散佛上,而白佛言:「唯然,世尊!吾以奉受此微妙經。」

答曰:「是故拘翼!蒙此經恩,天阿須倫不興戰鬥。」

於是,文殊師利慾以開化無數百千人民之眾,使立德本,前白佛言:「如來、至真、等正覺本發道意而諷誦此大法之本。」

佛言:「是故,仁者!於不可計百億那術菩薩最尊光明智聖,普遍十方諸佛之土,猶日宮殿無所不照。」說是語時,此之國土六反震動,遍雨天華。

阿難白佛:「地何故動,而雨天華?」

佛告阿難:「無數億天聞文殊師利之所讚詠,心懷踴躍,散此天華而興立願:‘吾等亦當受此經卷,逮得道慧如文殊師利。’適說此言,眾罪悉畢,得近此經。以故欣然稽首佛足,復禮文殊師利,是故地動。」

阿難問佛:「是經之德,廣大無極。其聞此經,其得不小,不可妄遇。」

佛言:「如是,阿難!族姓子、族姓女前後供養無央數佛,爾乃逮聞是經法耳。若聞信樂,受持諷誦,則為天上天下聖神。」

佛語阿難:「假使是經所流佈處,則不虛妄,有佛比倫。若有受持諷誦學者,則壞羅網降伏弊魔、則逮法瑛而演法明,勖勉眾冥得至道場。若有從我聞是經籍,歡喜受持而諷誦學,則為佛子從法身生。欲服聖食、坐於佛樹,如吾坐時、講說經法如佛所演,當受是經,持諷誦讀。」

阿難問佛:「惟願世尊說當來者,後豈有人受此經法,持諷誦讀?」

佛言:「阿難!於今現在佛前信者,彼人後世乃信之耳,受持諷誦。佛觀天上、天下、人間、諸魔、梵天、沙門、梵志、諸天人民、及阿須倫,不聞是經。後世聞之而信樂者,未之有也。於今聞者,後乃信耳。譬如長者及長者子,財富無數,獨處藏寶,行到他國。於阿難意,計之云何?其人藏寶不還得耶?」

答言:「得之。所以者何?知其藏處,求輒得之。」

佛言:「如是。今聞是經,後世歸之,猶取藏寶,如佛於此,道眼睹之。其今現世聞是經法歡喜信者,受持諷誦;後世必獲亦如是。阿難!汝坐佛前,聽是深經。」

阿惟越致遮經譏謗品第十七

爾時,阿難白佛言:「其聞是經而不信樂、呰毀誹謗,罪何所趣?」

佛告阿難:「汝且默然,用是問為?」

阿難白佛:「願佛說之。若不信者,聞誹謗罪,或能自改。」

佛言:「得五逆罪,又復如害三千大千世界人命,其罪云何?」

阿難言:「甚多甚多。天中天!凶殃無量。」

佛言:「誹謗法者,罪至於此。若復有人破壞、損毀恆邊沙等佛之塔寺,佛泥洹後火燒寺舍,罪寧多不?」

答曰:「甚多甚多。天中天!是輩之人不當見聞。」

佛言:「阿難!當為其人現說此罪。若復有人毀亂滅盡過去、當來、現在佛法,其罪如何?」

阿難言:「其罪甚深,不可稱計。」

佛言:「謗是經者,其殃如斯。」

「若止餘人使不學者,罪當奈何。」

佛言:「假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修行十善,又發無上正真道意。若有一人盡挑其眼,彼罪何如?」

阿難言:「其罪甚多甚多。天中天!無央數劫中常當生盲,又泥犁火燒之難竟。」

佛語阿難:「我故語汝慇勤囑累。假使有人誹謗、禁止一人不得為此法,罪逾於彼。」

阿難又問:「若復有人發求大道,狐疑是經亦不誹謗,罪何所趣?」

佛言:「其人發意前後狐疑若干之數,常當違遠諸佛世尊;隨其疑數,又從疑數更若干劫乖闊道教。」

阿難白佛:「若不信喜、禁止眾人令不學之,其人受殃身大小、如受罪多少?」

佛言:「且止,阿難!用是問為?」

阿難白佛:「願世尊演說。此四輩中或有爾者,及當來世邊地之土諸大國人聞是經法多有疑者,當令信解不復誹謗。」

佛言:「其人身當長一萬垓,週遍勤苦毒痛,不可計之。」

阿難問佛言:「其舌大小?」

佛言:「其舌廣長各四萬里,駕犁耕舌五百億載,各五百億歲當吞銷銅,其火焰赫,及雨身上燒炙缹煮。所以者何?此不護舌之所致也。」

於是四輩諸來眾會衣毛皆豎,淚出而懼,顛倒躄地,同時舉聲求哀悔過:「當為是善男子、善女人請救其罪,乃當毒痛若干之惱,其身長大,苦不可言。」

復有餘人其淚流面前,白佛言:「不能自察今世、後世,心起狐疑。今現佛前及違十方諸佛世尊經籍之教,陰蓋所覆不自見過。今悉自歸佛前,首罪不敢覆藏,惟佛原之。譬如愚騃無知之人,乖其理政,自睹罪咎。惟佛大哀,願見原赦。」

佛告四輩:「善哉,善哉。族姓子、族姓女疑於是法,觀己過罪,悔彼殃釁,猶日除冥。」

爾時,阿難前白佛言:「今此眾會志懷狐疑,亦當復獲如此罪耶?」

佛言:「阿難!雖懷狐疑,今復悔過,是輩之罪,猶當輕微。」

阿難又問:「願佛說之。」

佛言:「臨壽終時,遭地獄痛。一一毛孔,當更無數,不可計患,猶是餘息。所以者何?在於佛前舍疑悔過,加及十方無數諸佛哀施恩德。是故,阿難!善男子、善女人當自察之,得身如此,遭無量痛。聞是經卷歡喜,不當狐疑。其不欲舍佛法聖眾、去來今佛聖法之教,當信是經,持諷誦讀。」

阿惟越致遮經囑累品第十八

賢者阿難白世尊曰:「諸佛大聖悉等同一說不退輪乎?」

佛言:「如是,等無有異。」

阿難問佛:「假使諸佛同等講不退輪,何因大聖向者說言:‘假使有人不欲違遠佛法聖眾、佛所興顯去來今佛,不當遠離此經之卷。’?」

阿難又問:「佛說法何所光興?」

佛言:「不退輪眾,為顯佛法,合集聚會。不退轉種,如來所演也。」

阿難又曰:「諸不退轉菩薩大士應聖眾乎?」

佛言:「阿難!清淨正意,發大道心。觀察此意,是輩皆應不退轉眾。」

阿難白佛:「至未嘗有。諸佛世尊善權方便,隨時之義顯揚大道。」

爾時,天帝釋即以天華散於佛上而嘆頌曰:「令一切人承善權方便演說經籍。」

佛言:「拘翼!其聞是經歡喜信者,此輩之人猶當以此善權方便說法開化,多所發起,亦復如我,等無有異。」

爾時,有無數諸天之眾皆以天華供養世尊,俱說斯言:「令一切人逮得此法。」

阿難白佛:「惟願世尊建立大慈,令是經卷後世人蒙之。」

佛告阿難:「善男子、善女人來在此會,後世必值得是經卷。假使差跌在大海中,應得是經,畢當聞之。所以者何?過去諸佛之所神變,攝是經法。」

阿難白佛:「雖為過去諸佛威神,亦復現在今者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所建立也。」說是語時,三千大千世界六返震動。應時佛前無央數億百千之華,眾寶蓮華自然湧出,普光眾會各照十方恆沙等國。爾時,會者遍見十方恆沙等剎佛世尊前有寶蓮華億百千葉,無不達者也。

時天帝釋自變其形,作長者身,擎若干等華分佈四輩,而說此言:「願持此華已,散如來、至真、等正覺,又加供養此深經義。」

四輩如言,各各取華散諸佛上。眾會皆見所散之華在諸佛上化成華蓋。應時四輩各白佛言:「此何本瑞?光明巍巍乃如是乎?地大震動,又眾寶華化現在佛前,所散諸華,一切佛上變成寶蓋?」

佛言:「阿難!皆是經卷之變應也。故當知,建立此經,流佈一切,受者則思。」

爾時,阿難復白佛言:「今者,世尊!聖旨之德建此經也。」

佛言:「如是建立護,以及現在佛,亦復若此,等無差特。」

阿難問佛:「今此經卷,所名云何?如何奉持?」

佛言:「阿難!是經名曰‘不猗果實除德跡想’,又名‘持信奉法道跡往來不還無著聲聞緣覺’也,又名‘開化弊魔’,又名‘遵奉六度無極’。當持。所以者何?聞此經若信樂者,即當具足六度無極。」

阿難又問:「云何信樂而奉持者具足六度無極?」

佛語阿難:「若族姓子、族姓女信喜是經不疑,佈施則度無極、不毀失戒則禁無極、在所忍辱則忍無極、亦不應懈怠離於怯弱則進無極、所為興立如不輕舉則禪無極、一切無念等於諸法則智無極。是故,阿難!說是經卷號之名曰六度無極,又名‘不退轉輪方等之法’。」

阿難白佛:「唯然,世尊!聞是經名則為大饒益,何況受持諷誦者乎?」

佛言:「如是,難值。」

阿難又問:「聞是經名能超幾劫?」

佛言:「阿難!聞是經不退轉輪,歡喜信者,則當越除無數千百劫終始之患。」

「假使又聞,棄除貢高,信發道意,是輩云何?」佛言:「阿難!佛皆授決,得為無上正真之道意也。」

爾時,四輩眾會人人其前化有蓮華光色無量,一一華者有無央數百千諸華,各懷悅豫,則取蓮華供養世尊,同音嘆曰:「願令吾等值是法世,亦效如今分別說之。」

時佛即笑,便有伎樂而自然鳴,香聞十方;無數千天空中雨華、栴檀粟金、及天心華,諸天之衣散世尊上。

賢者阿難長跪叉手,前白佛言:「佛不妄笑,會當有意。」

佛語阿難:「今諸四輩,天、龍、鬼神、人及非人,聞是經者,後世所生,輒值此經演說其義,如我今日等無有異。」

佛說是時,賢者阿難、文殊師利菩薩、諸天世人,莫不歡喜。

佛說阿惟越致遮經卷下
貼文者 : : hui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一 - 2023-12-15 17:45:06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一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二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及諸菩薩摩訶薩眾無量無邊阿僧祇數。爾時,世尊於中夜後入廣大光明照三昧;是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於中夜後入大光明照三昧;彌勒菩薩於中夜後亦入遍炬三昧。是時世尊從三昧起,與舍利弗於中夜後共出其房,到文殊師利法王子所住之處。

時尊者舍利弗,見文殊師利法王子房及世尊房左右皆悉滿中池水,其池水中亦有無量種種蓮華遍布水上,而諸蓮華各放光明,普照祇洹及舍衛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皆悉照明;大聞法音遍於十方一切世界,其中菩薩互共諮請發問論議。時尊者舍利弗既入室已,見文殊師利寂然禪定,在前而立,尊者舍利弗即便彈指謦咳出聲;爾時世尊及舍利弗等,見文殊師利法王子神通變化,各見其身在大海中。是時舍利弗,在文殊師利室中不能得出,欲踊虛空亦不能去,而不自知從何處來,況復能以神通而去?

是時尊者舍利弗結加趺坐,忽然而見文殊師利在其目前正身端坐。文殊師利神通力故,不離本處令舍利弗見文殊師利過恒河沙有世界,名阿鞞跋致論議音聲;彼中有佛,號善住光華開敷,現在於世,有無量億千菩薩圍遶;見彼佛身於諸毛孔皆出蓮華,其一一華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華有千葉,皆以紺瑠璃為莖,馬瑙為鬚,眾寶為臺;其華臺上,見諸菩薩結加趺坐,彼諸菩薩皆住阿鞞跋致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陀羅尼門成就大忍,以三十二相而自莊嚴,身色如真金微妙第一。爾時善住光華開敷佛,臍中出大蓮華,其色眾多華葉無量,亦以紺琉璃為莖,金剛為葉,因陀琉璃為鬚,龍堅栴檀王為臺,世間塵水所不能染。

舍利弗見此華臺空無所有,文殊師利入中而坐,與蓮華臺俱上至有頂,文殊師利遶佛三匝,一心合掌,頂禮佛足,於蓮華臺中結加趺坐正念向佛。是時善住光華開敷如來問文殊師利言:「汝從何方而來到此?」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從娑婆世界故到此土。」

彼佛國中有二菩薩,一名善音,二名善聲,是二菩薩摩訶薩,皆已住阿鞞跋致地,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俱從蓮華臺中而出,更整衣服,右膝著地,一心合掌各白佛言:「世尊!娑婆世界去此幾何?」

爾時善住光華開敷佛答二菩薩言:「娑婆世界去此佛剎恒河沙世界之外,文殊師利從彼而來。」

是時善音、善聲菩薩俱白佛言:「世尊!於彼世界,佛號何等?今欲知之。」

爾時善住光華開敷佛即便答言:「娑婆世界有佛、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號釋迦牟尼,今現在世。」

是二菩薩復更問言:「釋迦牟尼佛為說何法?」

彼佛答言:「說三乘法。」

而彼菩薩復白佛言:「云何名為三乘?」

佛言:「所謂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釋迦牟尼佛常作如是說三乘法。」

時彼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佛說法何故不同?」

佛言:「一切諸佛有所說法悉皆同等。」

彼諸菩薩復白佛言:「云何同等?」

佛言:「不退法輪,一切諸佛皆悉等說。」

時彼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何以故,釋迦牟尼佛說三乘法?」

佛言:「娑婆世界眾生心多下劣,若說一乘則不能解,是故釋迦牟尼佛以善方便為諸眾生出五濁世,分別說三,引導眾生令入一乘。」

時二菩薩白佛言:「世尊!釋迦牟尼佛說法為最甚難?」

佛言:「釋迦牟尼佛說法實為甚難。」

善音、善聲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快得善利,不生如是下劣惡國。」

爾時佛答二菩薩言:「莫作是語,當疾捨離。」

善音、善聲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令捨是語?彼惡世中說此法難,以是故,我等今者不生喜樂。」

佛言:「於此世界二十億那由他劫修諸善根,不如娑婆世界於一食頃與諸般若波羅蜜相應,令一眾生歸依三寶受持五戒,遠離聲聞、辟支佛心,使發無上菩提道意。甚難於彼二十億那由他者,況復有能勸人出家讚歎功德,廣為說法令出三界,作如是教逮得己利,修集善法入諸禪定。何以故?此諸眾生,多為煩惱之所濁亂。」

是二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云何於彼世界,諸眾生等,多為煩惱而濁亂耶?」

佛言:「若我盡壽更為汝等說娑婆世界眾生濁亂,貪欲、瞋恚、愚癡,無量諸惡不善諸法,猶不可盡,惟佛能知業報善惡。」

爾時善音、善聲彼菩薩等俱共歎言:「是真釋迦牟尼佛!是真釋師子!是真釋仙!」作如是等三種讚歎,善哉說法,善知心念,亦為廣說諸不善法貪欲、瞋恚、愚癡、邪見、無量諸惡,巧說善趣及向聲聞、辟支佛道,皆歸於佛,成就佛智第一清淨,發菩提心,隨順解脫,入佛智慧。為諸眾生,成熟善根,心無所染。彼諸菩薩皆悉共取七寶蓮華若干種色,有百千萬億葉,如金剛寶藏,天紺琉璃為鬚,龍堅栴檀為臺,眾寶為莖,不著塵水。眼識所知,其華微妙,於虛空中而自迴轉,不可執持,猶如影幻從業報生,亦從解脫諸三昧生。於虛空中取已,遙散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上,持諸華鬘華蓋悉是眾寶,亦有寶雲、寶蓋及雜綵繒蓋、末香、塗香、無量種色,供養釋迦牟尼佛已,五體投地向佛作禮,皆作是言:「南無釋迦牟尼佛!此娑婆世界菩薩摩訶薩莊嚴大乘,精進無懈,修諸功德,悉能護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一切正法,為欲拔濟苦惱眾生,作大照明住於一乘,我等欲往見釋迦牟尼佛,及娑婆世界諸大菩薩摩訶薩眾,以大莊嚴而自莊嚴,為紹佛種使不斷絕。」

善住光華開敷如來聞諸菩薩作是語已,觀察其心,復重為說諸佛功德,示教利喜,告諸菩薩言:「汝當隨學釋迦牟尼佛本所行道,於一切眾生發大慈心,生利益心,於諸深法莫生驚怖及諸誹謗,而起無相,具足善根不求果報,如是菩薩摩訶薩,皆悉當往釋迦牟尼佛國,以本願力俱生於彼,護持正法隨順諸佛本所修學,汝可往見。」

彼二菩薩作如是言:「我當乘佛神力,及過去、未來諸佛之力而詣於彼。」

善住光華開敷如來告善音、善聲菩薩等:「汝今當共文殊師利詣娑婆世界。」亦語文殊師利:「與二菩薩俱共到彼。」

時二菩薩語文殊師利言:「我等欲見釋迦牟尼佛及諸菩薩一切大眾,當依汝神力得見彼佛。」

文殊師利語二菩薩言:「善男子!汝等應當先禮彼佛,亦應親近、供養、恭敬無數諸佛,悉為利益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為欲增長佛菩提故,亦為成就佛智慧故。」

彼二菩薩即如其教作如是言:「我等亦當隨逐供養諸佛如來,親近禮拜尊重讚歎,當學文殊師利,為欲利益一切眾生。」

爾時文殊師利,便禮善住光華開敷如來,遶佛三匝,恭敬尊重,與諸菩薩并舍利弗俱詣於彼,到已聽法,受佛教勅諦觀如來,散華供養,末香、塗香、繒蓋、幢幡清淨第一,悉為過去諸佛神力之所護持,念慧堅固,悉遍供養佛、法、僧寶,為一切眾生得解脫故。如大力士屈伸臂頃,於彼東方恒河沙佛前忽然而見,於諸佛所即便勸請廣說清淨不退轉法輪。

是諸佛國無有女人,亦無二乘聲聞、辟支佛名,亦如善住光華開敷佛國等無有異,諸世界中純大菩薩以為莊嚴。是諸菩薩毛孔臍中皆出蓮華,蓮華臺中皆有菩薩,一一蓮華臺上皆有文殊師利,悉作如是神通變化,供養諸佛。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乃至十方世界,悉有文殊師利,說不退轉法輪,皆有二菩薩,從華臺中而出問佛:「彼娑婆世界云何名為說三乘法?」皆悉欲隨文殊師利,見釋迦牟尼佛。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於十方世界,安慰諸菩薩等:「我當共汝俱往至彼娑婆世界。」到閻浮提,天將欲明。

是時阿難,天既未曉,門籥孔中而見光明,即起出外,便見大光遍照祇洹,淨水澄潔湛然盈滿,淵明鏡徹、無諸塵垢,林樹精舍悉皆不現。阿難見已即作是言:「今何因緣忽有是相?尋念此瑞必說大法。」爾時阿難入其水中,足不沈沒,水不著身,心意歡喜,即往佛所遶佛住處,有十千蓮華聞大音樂,見諸蓮華皆出光明,其光遍照祇洹精舍,及舍衛國閻浮提內,三千大千世界,悉皆大明如晝光照。阿難踊躍發大歡喜,右膝著地,恭敬合掌一心向佛。

爾時明相便已顯現,日欲出時見十千蓮華,中有一蓮華,於祇洹林最勝特出,尊者阿難發心念言:「今日世尊必應說法,我當敷座以待如來,見有如是說法相故。」即便為佛敷師子座,於一瞬頃剎那中間佛坐已定。爾時大地六種震動,乃至十方恒沙世界,亦復如是六返震動,三千大千世界遍布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優鉢羅華,諸果華樹自然而出。

時諸比丘皆悉欲出,見其大水而心驚怖,都不敢出。見祇洹林僧房,池水悉已盈滿清淨無垢,一切樹木及諸僧房,堂舍園苑亦皆不現,惟見光明無不遍照。諸比丘等俱作是言:「今此瑞相必說大法。」

爾時世尊從禪定起安詳而坐,十方世界一切諸佛,放大光明,若干寶網百千萬億無數種色,眼識所識不可執捉。文殊師利共十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大菩薩等,為欲利益無量眾生,於一一諸佛、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皆悉禮拜、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與如是等諸菩薩摩訶薩俱,神通變化不可思議,欲令眾生使信佛法教化利益,隨其所應皆得聞見,方便為說悉令解悟。

爾時文殊師利知釋迦牟尼佛坐已,一切大地六返震動,有諸菩薩從地踊出,一阿僧祇、百阿僧祇,乃至百千萬億那由他數阿僧祇等悉來集會,俱共遶佛至百千匝。復持無數蓮華若干種色,其葉無量不可思議,而散佛上,能令眾生一心專念發趣勝慧,所散之華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龍堅栴檀種種諸香,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神通波羅蜜,皆是無想助道之香,并諸栴檀眾雜妙香,悉為十方諸佛神通之所護持,以用供養釋迦牟尼佛。

爾時文殊師利為欲供養諸如來故,與眾菩薩莊嚴妙塔,持諸摩尼八楞寶珠,及眾寶樹繒蓋幢幡,以雜寶網羅覆其上。亦以摩尼造作僧房,門屏戶牖種種嚴飾,池泉、流渠及諸大河,優鉢羅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眾寶蓮華而覆水上,八功德水亦常盈滿,異類眾鳥皆悉遊集,諸天寶樹隨念皆現,救度眾生使得解脫,為修佛智發菩提心,皆是文殊師利不可思議神通變化,乘佛神力及誓願力,亦是釋迦牟尼佛本行願力。文殊師利作是變化,為欲成就調伏眾生,心不思議見不思議,發大莊嚴入聖境界。

爾時文殊師利并諸菩薩摩訶薩眾,莊嚴一切如意華樹至於佛前,是諸菩薩若欲坐時,文殊師利先現其相,於剎那頃,無相蓮華從毛孔出,莖若干種無量百千雜色,其葉無數不可思議,金剛寶藏以為光網,天紺琉璃以為其鬚,龍堅栴檀以為其臺,有諸菩薩而在其中結加趺坐。

爾時釋迦牟尼佛放臍中光,普照六道幽闇之處,億千種光皆如阿提目多伽色,種種無數光明細軟,如蓮華藏清淨香潔,周遍十方通達無礙。蓮華臺中出妙樓閣,佛所護持與法界等,如寂滅樂解脫之色,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為、無生、無滅,與三世等,悉入空界過於眼境。

文殊師利在樓閣上正身端坐,心不動搖念佛境界,自證空法得金剛三昧,善學釋迦牟尼佛法,決定成就無緣三昧,深入佛慧。文殊師利并諸菩薩摩訶薩,於十方世界作佛事已,心樂正法常勤修集,亦於過去諸佛法中,久種善根,皆是文殊師利之所攝持,志行菩提心無退沒,猶如師子處無畏座。

佛告阿難:「汝語祇洹諸比丘眾,及舍衛國諸比丘尼,如來世尊今欲說法。令舍衛國優婆塞、優婆夷等,信樂三寶善根純熟,悉皆來集一時聽法。」

爾時尊者阿難,從其僧房及經行處,皆即告言:「佛欲說法。」時有比丘已來集者,復有比丘住在房中,各言:「已見說法光相,而我等輩不能得往?」阿難復問:「何故不來?」諸比丘言:「今見祇洹大水盈滿,無諸樹木惟見光明,未敢便去。」

爾時阿難即往佛所,白言:「世尊!諸比丘不能得來。何以故?見祇洹中大水悉滿清淨無垢,亦復不見精舍樹木,以是義故皆不得來。」

佛告阿難:「彼諸比丘,於無水中而生水想,無色中生於色想,無受、想、行、識中生受、想、行、識想,無聲聞、辟支佛作聲聞、辟支佛想。阿難!汝今更往喚諸比丘,從其僧房及經行處悉來聽法。」

爾時阿難即承佛教到舍衛國,勅諸比丘并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世尊今者為欲說法,令使我喚,宜速往聽。」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悉來集至於佛前。

佛告目連:「汝今當從三千大千世界諸菩薩摩訶薩等發大莊嚴,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皆趣大乘,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伽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亦皆集會而來聽法,所未聞者皆悉得聞。天、人、阿脩羅皆來聽法,已於過去無量諸佛宿殖善根發趣大乘,求大乘者成最勝乘,亦名清淨第一之乘,菩薩摩訶薩發大莊嚴而自莊嚴,修此乘者,普告令知悉來集會。」

目連白佛言:「唯然世尊!」如壯力士屈伸臂頃,遍至三千大千世界,於諸菩薩大莊嚴所,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以佛神力及誓願力皆悉聞知。即還佛所,白言:「世尊!我悉告已。」爾時四眾一切雲集,縱廣千由旬,高五千由旬,滿中天人心樂聞法。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四眾已集。」是時諸天遍滿虛空,皆悉合掌而白佛言:「今此大眾皆悉驚懼,如來威德不敢輒坐,惟願世尊,賜聽令坐。」

爾時如來,即現瑞相,於剎那頃,有閻浮提金蓮華百千萬億葉,從地踊出,光色照耀猶如火藏,以天琉璃為鬚,赤真珠為臺,七寶為莖。一切大眾皆各自知,坐如來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面向佛,瞻仰世尊。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最為上首,諸菩薩摩訶薩,皆以三十二相而自嚴身,色如真金,勇猛精進,威德熾盛。爾時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等,皆從華臺起合掌向佛,勸請世尊一心念佛。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四眾皆集寂然已定,一切諸天遍滿虛空,惟願世尊廣說清淨不退法輪。」是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無量百千諸天,有信行、法行者并諸八輩,有須陀洹想,斯陀含想,阿那含想,阿羅漢想,聲聞想,辟支佛想,佛想,各作是想:「願佛演說安慰其心。何因緣故,說信行、法行乃至八輩、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何以故作如是說?」世尊默然。

爾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於夜後分天欲明時,從坐而起,出其住處,即向文殊師利房。到已前入其舍,見如來室有十千蓮華周匝踊出,天鼓自鳴,聞歌詠聲,見祇洹林及舍衛國三千大千世界光明普照。今何因緣而現此瑞?」舍利弗作是語已,佛即告言:「為說法故先現斯瑞。」是時文殊師利請問如來:「為說何法先現此瑞?」

爾時阿難復白佛言:「世尊!我於夜後天欲明時,於戶牖中光從而入,見已即從坐起,便出其房,見祇洹林滿中淨水,無垢無濁,不見樹木、精舍、僧房,惟見大光。何因何緣先現此瑞?」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來為說清淨法輪,亦是文殊師利神力勸請瑞相。」

爾時世尊為文殊師利,即說偈言:

「此乘清淨,  成得佛智;  文殊妙辯,
 發問斯義。  一乘無垢,  得佛上智;
 文殊為顯,  故作斯問。  乘無分別,
 離諸戲論;  文殊為顯,  故作斯問。
 本無有來,  亦復無去;  猶如涅槃,
 文殊所問。  實無得果,  亦無所說;
 但以方便,  引導眾生。  遠離音聲,
 聲即一相;  文殊為顯,  故作斯問。
 尋聲求聲,  無聲可取;  聲名字空,
 文殊所問。  是聲如風,  無所依止;
 聲即解脫,  文殊所問。  阿難諦聽!
 文殊所問;  方便菩提,  皆無所有。
 佛及菩提,  有聲無實;  亦無方所,
 諸法皆然。  菩提無色,  因緣無生;
 無有去來,  是諸佛說。  無為無相,
 如空無見;  菩提無說,  文殊所問。
 去來今佛,  一切皆然;  智無方所,
 無聞無見。  性相如是,  顯現法界;
 但以假名,  開示真實。  修清淨施,
 持戒無缺;  忍辱堅固,  志求菩提。
 精進無懈,  修禪攝意;  智慧清淨,
 以求菩提。  佛善方便,  度諸神通;
 無依眾生,  為說菩提。  分別三乘,
 四果差別;  以如實智,  隨應救世。
 現五濁剎,  為諸下劣;  於一乘道,
 驚疑不信。  故說四果,  開示羅漢;
 從聲聞門,  入佛教門。  說數無數,
 因緣差別;  現見四諦,  證諸法相。
 聲聞羅漢,  緣覺辟支;  同得無生,
 是為菩薩。  行空無相,  無願三昧;
 入解脫門,  安住涅槃。  去來今際,
 心無所著;  能開十方,  無生無為。
 如是深法,  阿難文殊;  方便發問,
 無相慧力。  乘一乘道,  知法無相;
 是故問佛,  今說諸果。  三世平等,
 知空無相;  諸聲寂滅,  無佛菩提。
 無數恒沙,  諸佛世界;  來求菩提,
 文殊召集。  聞彼諸佛,  菩薩所行;
 欲說三乘,  集娑婆界。  文殊發問,
 為決疑惑;  乘果分別,  請說菩提。
 以佛神力,  及誓願力;  故說三乘,
 度苦眾生。  令勤修習,  文殊聲辯;
 願救世說,  菩薩所行。  億千諸天,
 供養救世;  生果想者,  安慰彼疑。
 如是比丘,  及比丘尼,  清信男女,
 作最勝相。  文殊所問,  為慰疑惑;
 是諸菩薩,  為法故來。」

不退轉法輪經信行品第二

爾時,世尊說是偈已,阿難白佛言:「如來今為文殊師利轉不退法輪?」作如是問,佛言:「如是,如是!」

阿難復白佛言:「世尊!如來今轉不退法輪耶?」佛言:「如是,如是!阿難!如來實轉不退轉法輪。」

阿難復白佛言:「如來云何方便,說於信行、法行如是八輩,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辟支佛,是諸人等,如來皆為顯示菩薩法耶?何故復言:『為下劣眾生出五濁世,不解大乘,如來自在成就方便,見諸眾生大心者少多懷下劣。是故世尊,知其根性開示佛法方便濟度,以無量善法教化眾生,令滅諸苦得盡生死,離諸衰惱令住正證無為涅槃,乃至使得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菩薩摩訶薩為無量無邊眾生,令生信解佛之知見,及無數諸佛所知之法,無色乃至受、想、行、識,無染、無著是名信行。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能信如來一切法空作如是解,亦復名為菩薩信行。菩薩摩訶薩信佛智慧,心生欣樂,云何智慧,都不見法,以不見故名為信行。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不染五欲,不捨信心,是名菩薩信行。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以不思議法施諸眾生猶如如相。』能信如是不思議法施者,是名菩薩信行。菩薩摩訶薩以歡喜故,能捨己身而不厭足,於一切處不生嫉恚,所作之施皆悉迴向,作是迴向已而亦不取菩提之想,以不壞故,是名菩薩信行。

「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以清淨信正念向佛,心無垢穢,亦信無垢,諸法平等,無有眾生、壽命、我、人,無陰、界、入,亦自不著壽命處所,是名信行解脫。教化眾生令信佛法,以調伏心迴向菩提,亦不見心相,能知六界、陰、入平等悉同法界,以無分別故,則知法界無有異相,是名信施。一切無常,一切行苦,一切行空,一切行無我,於是法中得智慧力,信施信聖戒不戲論戒,得禪定力信寂滅界,是名信施菩薩。雖教化眾生常信寂滅,然不取於眾生之相,觀諸眾生同於寂滅,善知一切眾生無相,悉同法界非見非不見。何以故?法界即是一切眾生心界,是名菩薩摩訶薩信行。

「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觀一切眾生無有真實,無住無滅性相本空,是故不見一切眾生、無依止處,觀一切眾生同涅槃界。何以故?一切眾生悉入空界。菩薩能令如是無量眾生皆生信解,是名菩薩摩訶薩信行。」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多信眾生,  見無數佛;  不著色相,
 是名信行。  信一切法,  開示空相;
 成就解脫,  是名信行。  常信正法,
 欣樂求佛;  何時當得,  不思議智?
 觀察五欲,  無可信者;  逮得信力,
 是名信行。  如是之信,  最為善哉;
 當修法施,  供養大仙。  不思議施,
 故得信辯;  無下劣想,  是名信行。
 悉捨一切,  所愛之身;  而無捨想,
 是名信行。  能施一切,  不懷嫉妬;
 捨菩提想,  是名信行。  信心清淨,
 無諸濁穢;  亦無壽命,  是名信行。
 雖修行施,  不求果報;  得深信力,
 是名信行。  棄捨六入,  不念果報;
 善解六界,  是名信行。  己自調伏,
 亦調伏他;  令信佛法,  是名信行。
 得是信已,  迴向菩提;  而無心相,
 是名信行。  知於六界,  悉同法界;
 雖說法界,  不得界相。  諸行無常,
 苦空非我;  亦不取著,  是名信行。
 能信聖戒,  無諸戲論;  成就禪定,
 是名信行。  信諸眾生,  同寂滅相;
 知無相已,  是名信行。  不著眾生,
 同入法界;  是眾生界,  即不思議。
 以信生信,  是名為信;  菩薩無畏,
 是名信行。  眾生決定,  無所有想;
 體性如空,  無處無證。  眾生涅槃,
 是二俱空;  於彼生信,  是名信行。
 菩薩無畏,  信諸眾生;  不取名字,
 從信而生。  能如是信,  常念不失;
 阿難憶持,  顯示分別。  如是諸法,
 無量無數;  佛所證覺,  菩薩顯現。

「復次,阿難!如來多陀阿伽度,如是深義具足信力則為廣說,是名菩薩摩訶薩信行。」

爾時世尊見諸眾生信力堅固,復重頌曰:

「一切聞者,  心皆歡喜;  是諸佛子,
 所說功德。  菩薩顯現,  不可思議;
 諸佛菩提,  不信者信。  不染假名,
 亦無心數;  不著十方,  名最勝信。
 菩薩顯說,  常修信法;  不取於空,
 顯示寂滅。  救世所說,  如是解脫;
 色相亦然,  如說修行。  菩薩顯說,
 智者能信;  佛不思議,  無量憶念。
 菩薩所信,  虛空無邊;  佛智無量,
 號名丈夫。  志求無著,  不為貪欲、
 造作不善,  而捨樂法。  是名菩薩,
 能行法施;  菩薩之信,  善誓所印。
 法施不思議,  信施而飲食;
 摩尼金象馬,  車乘奴婢等。
 妻子諸男女,  捨所有國土;
 手足支節等,  頭目及髓腦。
 眼耳與鼻舌,  菩薩之勝信;
 捨身無染著,  亦不念行施。
 我本修法施,  以求於佛智;
 捨身無染著,  一切施歡喜。
 恒與善知識,  棄捨危脆身;
 於諸眾生中,  信心常清淨。
 聞法信諸佛,  是名為菩薩;
 知眼耳鼻舌,  身根皆無常。
 不堅如聚沫,  深信而捨身;
 為無依眾生,  建立於四攝。
 慈心於一切,  信佛無量智;
 見造惡眾生,  為發無上心。
 深信於菩提,  不取諸心相;
 眾生不求道,  愚惑於六界。
 謂一切真實,  無界說界相;
 見流轉眾生,  愚癡著諸邊。
 菩薩信無我,  諸行皆無常;
 見諸破戒者,  信戒不思議。
 淨戒立禪定,  菩薩住攝心;
 若見懈怠者,  求佛精進力。
 調伏諸三昧,  總持正法智;
 愚癡著壽命,  觀陰無壽者。
 眾生性寂滅,  諸法相亦然;
 信陰無來去,  善惡業不斷。
 因淨不淨業,  不離於生死;
 眾生同法界,  法界即生死。
 是名不思議,  菩薩無畏信;
 勝信不思議,  精勤修法智。
 不為於少智,  名為淨信說;
 同信諸眾生,  常住無所有。
 於空無有著,  一切法不住;
 眾生空亦空,  同於涅槃界。
 說法常無相,  令眾生信解;
 一切法性空,  平等觀眾生。
 三有中勝智,  得如是信持;
 亦名最上信,  好樂無畏法。
 佛法中智人,  自信勸他信;
 如是展轉教,  增長諸功德。
 淨心無染著,  利益之福田,
 欣樂調伏施,  淨戒及忍辱,
 精進禪定等,  智慧為開導,
 方便現淨智,  令眾得勝樂。
 命終離惡趣,  菩薩智最勝;
 神通化眾生,  世界六種動。
 光明悉普照,  菩薩之妙智;
 無相師子吼,  東西南北等。
 四維及上下,  皆出於法音;
 誓於佛不疑,  教他亦令然。
 以是因緣故,  顯現無量相;
 住於此智者,  惟佛能證知。◎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hui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二 - 2023-12-15 17:49:41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二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二譯


信行品之餘

「阿難!是名如來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為諸菩薩如是方便演說信行。」

阿難言:「云何如來復為諸菩薩說於法行?」

佛語阿難:「汝今當知!菩薩摩訶薩不住佛法而能顯示不離法界,究竟不思議界,受持諸法心無下劣;雖說諸法,而於法相無所取著,無念無住;總持諸法如實相性,不取於法不捨非法,非樂於法非不樂法;雖能如是而離諸法相,以善調伏心常安樂,善說諸法而無擾亂,於諸法相不離於身亦不住身,是身前際等法界,如虛空無來無去,同真際如如相,是佛所說菩薩證知清淨無垢,觀一切法空無見無取。何以故?無故、離故、不著故。不見諸法,無所執持無有諍論,顯現法界無言無說,體性本空心行處滅,是心不可得,亦不可思議,但示寂滅無緣境界,護持諸法,無所依止。何以故?一切法無體無相故。是菩薩法一相無相,不可稱譽無果說法,若為他說法相名字一切章句,皆已自證,成就此法名為種性菩薩摩訶薩。得是種性已,於諸法中,無來無去,無取無捨,持一切法,無動無壞,以不壞故,是名法行。成就法故,便見一切諸法無相,得法利故,亦名法行。」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法無退轉,  諸佛亦爾;  若能持者,
 是名法行。  顯示佛法,  無形無相;
 甚深無染,  是名法行。  不離諸界,
 即不思議;  到於法界,  是名法行。
 護持諸法,  如佛顯示;  心無瑕穢,
 是名法行。  轉不退輪,  名為無相;
 而不取著,  是名法行。  無取無住,
 受持法智;  如是持者,  是名法行。
 心常好樂,  求法無厭;  遠離懈怠,
 是名法行。  聞法受持,  無漏無依;
 善住安樂,  是名法行。  若說法者,
 不念不著;  無相受持,  是名法行。
 善身善住,  住無處所;  是身非身,
 名知身相。  無前後際,  等於法性;
 無去無來,  名知身相。  亦如諸佛,
 顯示菩薩;  得是法已,  是名法行。
 空界性相,  一切無著;  能如是持,
 是名法行。  又於諸法,  空無所見;
 若無所見,  則無障礙。  顯示無相,
 無有諍論;  無言無說,  亦無所有。
 離諸心相,  而無所得;  若心無得,
 名不思議。  無來無去,  非不顯現;
 無緣無說,  名不思議。  若持是法,
 不可依止;  名無所有,  是名持法。
 如是法者,  菩薩所說;  無合無散,
 顯示無作。  名為行處,  是種性處;
 得如是利,  名為行處。  從是種性,
 無可譏呵;  得如是界,  是名持法。
 見法無減,  雖行無去;  來而不來,
 不見有法。  若來若去,  諸法亦爾;
 如是持法,  亦無動搖。  不增不減,
 是無作法;  若無增減,  是名持法。
 法相如如,  無緣無說;  得此法者,
 是名持法。  是故阿難!  顯示菩薩;
 得深法利,  是名持法。  是故阿難!
 顯示持法;  為不信者,  而說是法。
 如是分別,  為菩薩說;  皆以方便,
 開示佛法。

「如是,阿難!如來正覺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斯方便顯示持法。」

佛告阿難:「云何如來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八正道法?云何菩薩摩訶薩離於八邪、向八解脫,出過凡夫?修八正道,而無到處,遠離諸邊,住於中道;越凡夫地,安住菩提,亦不住菩提相;離諸邪見,修於正見,不取身相,亦復不住菩提之相;佛身無為,離於諸數,修佛相者,則得眾生一相無相;出離眾生生死陰界,安住無為畢竟空舍,見一切法無生無住。何以故?諸法性相皆無住故。遠離世間及出世間,住寂滅處;不染世間,不著出世間;若法非法,有為無為,皆悉遠離;捨於斷常,住平等相,知過去、未來、現在心數無有異相,亦不得菩提心相。何以故?一切諸心皆平等故。身相亦爾,是故不為毒火刀箭之所傷害。何以故?已離一切煩惱毒故。常生淨國離諸惡趣,雖住諸趣而證菩提,常住安隱亦無依止,以如是義,一切刀兵不能加害。何以故?見寂滅菩提空無住處。以無住故一切毒箭皆不能害,是名無縛。乘於疾乘亦不住乘,是名無縛。何以故?無所得故,是故刀箭不害其身。知諸法空求不可得,一切毒害所不能侵。何以故?行普之慈遍覆一切故。行菩提慈不得諸眾生故,行空之慈諸法寂滅故,行無熱慈遠離諸煩惱故。行如是慈能令刀兵皆不害身,欲、色、無色界亦悉平等,知一切界一切法性同於菩提等無異相,若能如是心無思慮,亦無調戲寂滅清淨。菩薩摩訶薩知一切法如呼聲響,離一切相,盡同法界,無歸無趣,善解一切音聲語言,無示無說離音聲相,不自高己離於我想,過於一切言說音聲而無過相,是故悉知一切法寂滅。亦不得一切法相,出過諸法心無所歸,於諸言音亦不染著。」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離於八邪,  而修八正;  九次八解,
 是名八輩。  出過凡夫,  不住菩提;
 法中之雄,  是名八輩。  出過凡夫,
 不住菩提;  離菩提相,  是名八輩。
 捨諸邪見,  修行正見;  既到道已,
 是名八輩。  過諸身相,  不住菩提;
 離證佛身,  是名八輩。  離眾生想,
 常修佛想;  度禪定想,  是名八輩。
 離眾生窟,  入涅槃城;  諸法無住,
 是名八輩。  出於世間,  開示聖道;
 會寂滅界,  是名八輩。  離諸世間,
 說佛法相;  心無所證,  是名八輩。
 無有有際,  亦無無際;  遠離有無,
 是名八輩。  寂滅無為,  捨於斷常;
 深入平等,  是名八輩。  不取過去,
 及未來心;  現在亦爾,  是名八輩。
 說有初心,  而發菩提;  心相自空,
 何名菩提?  無到無出,  亦無菩提;
 毒火刀箭,  所不能害。  斷於諸趣,
 永離依止;  無來無去,  而無所害。
 無向菩提,  顯說音聲;  自證如實,
 不由他教。  不得是趣,  及諸非趣;
 聲念念滅,  大乘速顯。  常說安隱,
 第一空法;  若能速證,  是名無縛。
 疾乘是法,  菩薩所記;  心無棄捨,
 是名無縛。  刀兵惡趣,  所不侵逼;
 身得無畏,  毒不能害。  菩薩行慈,
 普遍一切;  離於諍訟,  是名無縛。
 不取身相,  善分別身;  到菩提道,
 棄捨惡趣。  除其愚癡,  神通自在;
 得明菩提,  是名八輩。  知欲色界,
 及與無色;  三界同相,  是名八輩。
 諸界平等,  離惱菩提;  妄想無智,
 所不能染。  出一切相,  無所譏嫌;
 若有所說,  皆趣法界。  說無所趣,
 同於法界;  心住法忍,  是名八輩。
 若欲修行,  住寂滅法;  不自稱己,
 而為他說。  出過聲相,  度無聲相;
 不著音聲,  是名八輩。  因聲解脫,
 知法無相;  亦無住處,  無趣無出。
 阿難當知,  如是八輩;  於諸說中,
 最為第一。」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今當知!如來等正覺為諸菩薩摩訶薩方便說示如是八輩。」

阿難言:「云何如來世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須陀洹?」

佛言:「須陀洹者,所為得入聖道流,名不思議佛法。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修不見道及所修道,度一切相,流注佛法非色非生,於一切法無著,一切法無處,一切法無緣,一切法無住,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不成就。菩薩摩訶薩若到是道,得堅精進、堅勢力、堅智、堅慧,不生懈怠,安住寂滅,乘如實道,救護眾生最勝無上,不取是道,亦復不住;修如是道求一切法,而無所得,不沒不動,無住想、無道想、無世間想、無佛想;悉皆平等無諸蓋障,智行境界無所罣礙;於一切法及諸邪見住平等相,開佛知見示深法門,分別身見出過我想,是名須陀洹。不取佛道究竟無礙,樂求佛道不著有戒,亦不取佛戒,非戒取戒,非取相戒;三結已離不住三界,如佛所學修行聖道,離一切想不取於緣;無諸障礙入於佛道,心得寂滅,不著壽命、我、人等見;諸根清淨,遠離煩惱;為修菩提而行於施,悉捨一切,救苦眾生,使度四流令立涅槃;盡諸有相顯示無相。若見四眾不生怖畏,志求寂滅淨菩提道,已離怖畏無有死畏。何以故?現證寂滅離諸塵垢,善住佛道知去來趣亦無去來,而善分別眾生之想,心無戲論究竟佛道,是名菩薩摩訶薩須陀洹相。」


◎不退轉法輪經聲聞辟支佛品第三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說於四道,  佛難思議;  若有住者,
 不退菩提。  猶如虛空,  無所依止;
 無住無緣,  離於取著。  是名為道,
 得堅固意;  乘如是乘,  無上救世。
 不住彼此,  不處中流;  不著佛道,
 名須陀洹。  一切世間,  及佛餘法;
 究竟彼岸,  名須陀洹。  滅諸蓋障,
 顯示佛道;  盡一切相,  名須陀洹。
 不高己身,  而起佛法;  開示知見,
 入於佛慧。  先起我想,  顛倒眾惡;
 如是知已,  不著佛道。  本疑於佛,
 為得不得;  究竟無著,  不取道想。
 不起戒取,  善住佛戒;  常修正勤,
 不取戒想。  斷於三結,  不著三界;
 行於佛道,  知眾生想。  雖修菩提,
 而不取想;  心行寂滅,  清淨佛道。
 歡喜布施,  遠離顰蹙;  住於正命,
 心無戲論。  悉捨一切,  濟苦眾生;
 得無上施,  名須陀洹。  斷數數生,
 無相無著;  遠離恐怖,  出世間畏。
 法及非法,  一切皆捨;  不著諸陰,
 名世間明。  安處四眾,  而無所畏;
 顯示寂滅,  淨修佛法。  無眾生想,
 亦非實想;  是名無染,  分別怖畏。
 離一切畏,  亦無死畏;  處於寂滅,
 離垢安隱。  已過惡趣,  是故不畏;
 善說諸道,  無漏無相。  菩薩之法,
 示須陀洹;  為諸下劣,  故作是說。
 以巧方便,  顯示佛法;  為放逸者,
 故顯此法。  救世世尊,  多方便說;
 隨其本行,  而示佛道。  阿難當知,
 是須陀洹;  為小智者,  說如是事。
 不解方便,  愚癡狹劣;  不識甚深,
 而生諍論。  以百千法,  示須陀洹;
 須陀洹者,  顯菩提法。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為諸菩薩摩訶薩以善方便說須陀洹。」

阿難言:「云何名如來等正覺為菩薩摩訶薩說斯陀含?」

「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隨順於智,佛智不可思議,修無量因,亦不取因相及菩提智;能斷一切惑而求佛智慧,讚歎金剛三昧出過一切諸禪定上;滅一切結煩惱暗障,悉見於佛,得一切佛法平等正觀;以無量因求無所得,如佛證法不動眾生,亦不動於眾生之界而取法界;無量眾生,於曠劫中多所乏少,不能成就菩提之道,引諸眾生到不退轉,志求於佛,根、力、覺、道,禪定解脫名無色定。我今當以如是等法,開示眾生令得解悟而求佛道,欲坐道場求如實智,通達佛眼不思議眼,為欲利益一切眾生求於佛眼,如是智慧為最為上。悉知諸法甚深之相,而自於智無所分別,安立眾生住於諸法中,使知一切法不住,為得是法而來集會,名斯陀含。來已見眾生界及不思議界通達無礙,不取境界亦無得無到,云何當有成就眾生?不見成就眾生故,於一切法及眾生界,非見非不見,而知眾生,流注法界,明了法界,同於菩提;解於法界,及眾生界,無量佛道,無得無分別,同於道智,近無等智,離垢清淨,得無所得,證無所證,是名真智。菩薩摩訶薩求如是智名斯陀含。」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隨順此智者,  是名不思議;
 為求佛慧故,  故名斯陀含。
 無量因緣說,  成就菩提道;
 修行是法故,  我常往來求。
 不動三昧相,  滅除煩惱結;
 是故專修習,  成就而不退。
 亦知法非法,  通達無礙相;
 住諸法實際,  修於斯陀含。
 隨順佛所說,  如聞而修行;
 為得此法故,  我常往來求。
 法界未曾有,  不動於眾生;
 是名斯陀含,  寂滅去來相。
 眾生無智慧,  愚癡甚苦惱;
 為欲安立故,  而求佛智慧。
 根力覺道等,  禪定及解脫;
 勤修三昧相,  而求佛智慧。
 究竟菩提道,  諸佛之所行;
 是名斯陀含,  發行而常求。
 若得如是法,  佛眼難思議;
 是名斯陀含,  恒求於佛眼。
 如佛所應求,  為救護依止;
 我今所求者,  一切智最上。
 是智之所知,  諸法相真實;
 於智無染著,  是智為最上。
 是智之所知,  諸法相真實;
 心常無所染,  恒求如是法。
 利安諸眾生,  一切智中上;
 是名斯陀含,  往來之所求。
 諦觀於法界,  眾生不思議;
 是名斯陀含,  為求眾生界。
 知眾生界已,  不著於眾生;
 是名斯陀含,  而求無所得。
 若不得眾生,  一切法無相;
 能作如是知,  開導諸眾生。
 雖觀一切法,  不見觀察相;
 執心無亂意,  而求諸佛法。
 如是清淨智,  遠離一切垢;
 不得是智相,  是名為求道。
 開示諸眾生,  菩薩所不譏;
 是名究竟智,  為得彼故來。
 阿難汝當知,  為說斯陀含;
 少智諸眾生,  妄相著是非。
 阿難汝當知,  為說斯陀含;
 使精勤眾生,  令作如是解。
 常善修多聞,  決定甚深法;
 逮得真實義,  速成於菩提。

「阿難!是名如來等正覺為諸菩薩摩訶薩方便說斯陀含。」

阿難言:「云何名如來等正覺為諸菩薩摩訶薩說阿那含?」

佛告阿難:「菩薩摩訶薩出過一切世間之相,究竟佛行心無行處,雖知去來,而常不取去來之相,知一切法無依住亦不來還。何以故?不見諸法有去無去。出過凡夫除凡夫想,不著佛想逮無住法。何以故?究竟一切寂滅法界,亦不得佛與凡夫差別之相。遠離惡道除其貪欲,不著眾味離於四食,開示知見,不取一切六十二見,不見有相,不著無相,悉離有無;於諸蓋障作涅槃相,無轉無不轉除惡道垢;摧伏眾魔遠離愚癡,拔無明箭竭無明種,害無明怨照除貪瞋,斷諸結使開示諸有,拔愛欲箭除諸憍慢,曉了陰相究竟明處,常樂佛乘不思議乘,到於一切諸法實相。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出於淤泥,離於繫著得本願藏,亦得過去、未來諸佛之藏,悉於一切伏藏中上,亦為過去諸佛之所建立,而心平等不高不下,得如是乘,於諸眾生,為最為勝第一無上,菩薩摩訶薩究竟佛乘;於一切法悉得無相,菩薩摩訶薩於諸法中斷於疑網證不還果。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以四弘誓攝取一切眾生,安立一切眾生,悉入佛乘住菩提道。云何安住菩提?所謂眾生相,如實覺悟住眾生界。何以故?善知空界不思議界離眾生想。何以故?是賢聖界即眾生界。不思議界即是空相,亦無眾生離諸結使,猶如虛空無形相,實無所有,無染無著,知一切眾生,悉皆平等不出不沒,究竟菩提離眾生相,猶如空界無所覺了。何以故?無法可得。如是無得,即是一切法相及眾生相,心所覺了即非覺了。何以故?無法可得。如是無得即是無證,是故名為得阿那含。一切眾生,一切諸法,佛法僧等,出如是相,名阿那含。」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不復還來,  滅凡夫法;  捨世間行,
 名阿那含。  知無去來,  無住無依;
 無有處所,  是故不來。  捨於凡夫,
 為佛救護;  更不復來,  名阿那含。
 法無有去,  亦無來相;  無來無去,
 名阿那含。  斷諸貪欲,  不著四食;
 不退道場,  名阿那含。  除滅一切,
 六十二見;  而無所去,  名阿那含。
 離一切有,  心無常相;  解了如實,
 是故不來。  涅槃寂滅,  離諸煩惱;
 滅去來相,  是故不來。  斷諸惡趣,
 離一切垢;  證於涅槃,  是故不來。
 摧伏怨敵,  諸魔軍將;  超出假名,
 是故不來。  拔無明箭,  害一切愛;
 棄捨喜欲,  是故不來。  滅諸結使,
 開示陰相;  得決定智,  名阿那含。
 拔憂惱刺,  破憍慢山;  善解五陰,
 名阿那含。  究竟照明,  莊嚴佛乘;
 出欲淤泥,  名阿那含。  悉知伏藏,
 諸伏藏上;  佛所安置,  是故不來。
 安住最勝,  佛乘無上;  斷除諸結,
 名阿那含。  以四弘誓,  建立菩提;
 住菩提已,  是故不來。  知諸空界,
 難可思議;  除滅諸想,  是故不來。
 於諸眾生,  及法界相;  而無所得,
 是故不來。  心無所取,  不隨於相;
 安住菩提,  名阿那含。  眾生界空,
 不可思議;  知如是法,  是故不來。
 如是阿難,  顯示那含;  諸無礙相,
 安立佛法。

「阿難當知!如來等正覺為諸菩薩摩訶薩,隨宜方便說阿那含。」

佛告阿難:「我今復說菩薩摩訶薩阿羅漢。滅一切行,修佛所行,捨諸有為,而能成熟一切眾生,亦斷一切眾生苦惱,是名阿羅漢。不得眾生相,亦不得苦惱相,是名阿羅漢。滅諸取著,住於無相,知諸法空,離一切相,悉無所有,除諸眾生一切妄想顛倒癡惑,了達空法不可思議,是阿羅漢得不思議菩提,成就如是法,故名阿羅漢。如過去諸佛所應說法,未來、現在一切諸佛亦如是說,無有戲論具足清白,演說真實菩提之法,名阿羅漢。安立眾生住菩提道,無所取著,名阿羅漢。應行諸波羅蜜慈,得佛大慈滿足眾生,無相之慈亦能安立一切眾生,如是修慈無所分別,不取眾生及以慈相,名阿羅漢。為一切眾生說法,而於諸法都無所取,若能如是名阿羅漢。分別顯示根、力、覺、道,於諸眾生無染無著,名阿羅漢。善知一切眾生心行,發起菩提,能如是者名阿羅漢。演說一切有為諸行而不取著,名阿羅漢。亦為諸餘一切眾生,說無著行、無取行,作如是說,名阿羅漢。遊諸佛國心無去相悉到佛所,以無相智如佛而見,名阿羅漢。若能如是成就佛國具足諸功德,亦名不思議平等無垢清淨福田,空行福田,阿鞞跋致福田,第一清淨無女人相福田,離諸結使貪欲福田,如佛證知能盡一切蓋障福田,摧伏諸魔塵勞福田,悉制外道邪見福田,一切福田,莊嚴福田,離於一切怖畏福田,無諍福田,寂滅福田,神通福田,最勝福田,無窟宅福田,無盡福田,具足菩薩所行福田,得佛自在最上福田,佛所護持福田,變化福田,以是法印印諸眾生令得安隱巧說福田,一切瓔珞莊嚴佛界決定涅槃寂滅福田,亦於一切福田中成就如是福田。能知一切法不生不滅,名阿羅漢。除諸染著,見來瞋者而心不惱,名阿羅漢。於一切法不取其相,名阿羅漢。滅除習智修最上智而能速證,名阿羅漢。以是威儀建立菩提菩提勢力,名阿羅漢。如是菩提亦名不思議,不思議者亦名不動,如是不動,能令無數億種眾生,安立菩提,無所取著,皆住平等,同於壞相,無所有相,知一切法,皆入菩提,住無所住,阿羅漢。如是知已,能為眾生說如斯法而不染著,雖有言說亦無說相,度諸眾生,亦復不取諸眾生想,斷常二邊於身不動,不斷煩惱而離憍慢,於一切法無生寂滅無行,不壞色相,不壞受、想、行、識諸凡夫法相,而心不動;以求解脫安住佛法,亦非安住須陀洹果相解脫,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相解脫。妄見一切起諸顛倒取佛智慧解脫,妄見取菩提心解脫,妄見修菩提施解脫,妄見修菩提戒解脫,妄見惱害忍辱解脫,妄見懈怠精進解脫,妄見亂想禪定解脫,妄見愚癡智慧解脫,妄見聲聞凡夫解脫,妄見父母、妻子、男女、眷屬,如是等一切解脫,妄見貪嗜諸欲無量苦惱,而生親愛起於染著,是結使法是惱害處,於此法中生二種相,為除妄想度脫眾生,名阿羅漢。為除利養貪求妄想及在家出家想,於諸鄙賤及最勝法皆悉平等,而亦不見此凡夫法彼是佛法,為斷如是妄想顛倒說解脫法,若欲嚴淨佛國教化成就如是眾生是名涅槃,如是眾生不名涅槃,如是眾生生於諸有,如是眾生不生諸有,如是眾生行於菩提,如是眾生不行菩提,如是眾生毀破禁戒,如是眾生受持禁戒,如是眾生名有智慧,如是眾生名無智慧;若有眾生,起於二心而生妄想,為除如是眾生妄想,非福田非不福田,如是眾生勤行精進,如是眾生不勤精進,是愚癡法,是智人法,是女人法,是男子法,是聖法,是非聖法,起於二想,為除如是二心妄想故,菩薩住於不退菩提亦非不退菩提,有受菩提記亦非受菩提記,有近菩提座非近菩提座,有如是二心起虛妄想,如是菩提逮得菩提,菩薩不得菩提真實解脫,以要言之,著一切法皆是妄想。是故阿難!阿羅漢為斷一切眾生妄想,使得解脫故能如是說無相法,是名菩薩摩訶薩阿羅漢。」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除一切行,  離生死行;  出於世間,
 名阿羅漢。  滅煩惱結,  度脫一切;
 諸苦眾生,  名阿羅漢。  不得眾生,
 及諸結使;  於法無利,  名阿羅漢。
 滅除妄想,  住無妄想;  知諸法空,
 名阿羅漢。  知空最勝,  而得無相;
 盡一切相,  名阿羅漢。  滅諸眾生,
 一切惡相;  棄一切相,  名阿羅漢。
 除諸邊際,  得無想法;  而自證知,
 名阿羅漢。  為得菩提,  難可思議;
 發勝精進,  名阿羅漢。  若說於法,
 無毀無濁;  安立菩提,  名阿羅漢。
 為淨福田,  令眾得樂;  不得眾生,
 名阿羅漢。  若說諸法,  一切無取;
 無法非法,  名阿羅漢。  覺道根力,
 為眾顯示;  得第一果,  名阿羅漢。
 善知眾生,  淨於菩提;  為說是相,
 名阿羅漢。  世間所說,  一切諸行;
 於行無著,  名阿羅漢。  勇猛世尊,
 難思福田;  隨佛住處,  為人演說。
 若欲見佛,  無見不見;  如佛所見,
 名阿羅漢。  是應福田,  賢聖福田;
 無上精進,  名阿羅漢。  遠離染欲,
 於瞋不瞋;  亦說菩提,  名阿羅漢。
 知一切法,  寂滅無相;  是故菩提,
 名阿羅漢。  不動一切,  諸眾生界;
 令無數億,  安住菩提。  眾生菩提,
 悉住無相;  知彼平等,  名阿羅漢。
 得無等等,  同一切法;  而知無相,
 平等菩提。  能如是解,  說名羅漢;
 知如實法,  清淨無濁。  為眾說法,
 而無所說;  度無量眾,  亦無動搖。
 不得眾生,  斷常諸邊;  而眾皆見,
 度脫苦惱。  究竟諸法,  無生無滅;
 而已方便,  度脫眾生。  不壞於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即名解脫。
 於諸凡夫,  而無動相;  建立佛法,
 安住解脫。  能令眾生,  不念果報;
 佛解脫相,  為人說法。  妄取菩提,
 修行布施;  持戒忍辱,  為除妄想。
 懈怠懶惰,  取相精進;  除解脫相,
 羅漢所說。  生禪定想,  愚無智慧;
 為令解脫,  說阿羅漢。  此無相法,
 能除虛妄;  如是說法,  名阿羅漢。
 眾生虛妄,  取聲聞想;  無解脫相,
 羅漢說法。  父母妻子,  愚癡取著;
 則非菩提,  染著生死。  兄弟姊妹,
 妄生親愛;  寂滅解脫,  名阿羅漢。
 造諸行業,  貪著親愛;  見即生戀,
 本是我親。  更相染著,  互共親愛;
 不識離別,  令魔自在。  不離世間,
 為最極惡;  如是過患,  羅漢所說。
 於諸結使,  皆悉覺悟;  二俱虛妄,
 羅漢所說。  為利多人,  行無戲論;
 如是解脫,  羅漢所說。  在家出家,
 多生妄想;  凡愚取著,  羅漢解脫。
 見家繫縛,  廣顯正法;  凡愚妄想,
 羅漢解脫。  棄捨凡夫,  無利佛法;
 捨利無利,  名阿羅漢。  見有高下,
 若干等種;  眾生取想,  羅漢解脫。
 成就取相,  多所修習;  如是著相,
 善能解脫。  得佛福田,  究竟真實;
 妄取是田,  羅漢解脫。  無滅非滅,
 亦物非物;  雖修菩提,  不得菩提。
 持戒毀戒,  有智無智;  眾生愚癡,
 起於二想。  人多取著,  有若干種;
 解脫此想,  羅漢所說。  作福田想,
 非福田想;  無智凡愚,  作種種想。
 於諸女人,  及與男子;  聖非聖法,
 作二種心。  如是眾生,  凡愚無智;
 取著二想,  羅漢解脫。  退不退法,
 有記無記;  近坐菩提,  不取菩提。
 得菩提已,  畢竟寂滅;  永離生死,
 取涅槃想。  斷眾生縛,  滅一切相;
 是故羅漢,  為名解脫。  菩薩法爾,
 現為羅漢;  不起法忍,  即羅漢智。
 如是羅漢,  菩薩不譏;  心常住於,
 最上菩提。」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今當知!是名如來等正覺為諸菩薩摩訶薩方便說阿羅漢。」

阿難言:「云何如來等正覺復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名聲聞?」

佛言:「阿難!菩薩能使無量阿僧祇眾生,以佛法聲令一切聞,故名聲聞。亦令得聞不可思議聲,聞不可思議聲已,而於菩提無有戲論,以清淨聲令彼得聞,亦名聲聞。又使得聞唯涅槃樂更無餘樂,聞如是聲亦名聲聞。又使得聞根、力、覺、道、禪定、解脫,諸三昧等,念處、正勤證於無餘,如是之法令無數眾皆悉得聞亦名聲聞。是身苦、空、無我,而諸陰相皆不可得,凡夫愚癡,分別此身妄起取著,聞如是聲亦名聲聞。又得眼界虛偽不實,乃至佛眼皆同眼界不可思議,能令眾生如實而見,於一切法無成就相名成就眼,如是法相使眾生聞名為聲聞。如呼聲響令眾生聞名為聲聞。不應於聲而妄取著,無有聲相亦無所得,聞如是聲名為聲聞。不應於香而取香相亦無所得,譬如有人夢中聞香實無有香,於無香中妄起香想,但是顛倒自生分別,而取香相凡愚信受,聞如是聲名為聲聞。舌入相空猶如肉段不能知味,亦如聚沫不可為喻,過於喻故非味非具,分別味相實無所得,如是味界及不思議界平等無二,離心無念亦無思惟實無心想,聞如是聲名為聲聞。已所知法皆令他聞名為聲聞。若聞於身分別身相,身相體性本空非生非不生,是名菩提,令無量眾得聞是聲名為聲聞。心性無體實無所有,皆如幻化非生非滅,能令眾生皆悉得聞名為聲聞。」

佛告阿難:「聲聞法施不可思議,得證是道名不思議,以是不思議法施能生菩提。何以故?種子相似生故。無果為果,非財施所得,從聞信解名為聲聞。財施微小法施為上,如是法施不嫉於他,亦無施相不著是施,譬如幻化無分別,不生願求不取施想無願求故。阿難當知!如是施者成就菩提,從聞信解名為聲聞。盡一切相離諸結使,出過聲聞一切僧上,發大音聲演說佛法。何以故?得具足聲出過一切諸音聲故。出是聲已令聞佛法,知諸聲相非一非異成就正信,說法無二亦非不二,聞如是法名為聲聞。」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無量眾生聞,  佛法不思議;
 菩薩廣大辯,  是名為聲聞。
 聞已信菩提,  無濁無戲論;
 令一切悉聞,  是名為聲聞。
 聞於涅槃樂,  是樂最第一;
 普令聞寂滅,  是名為聲聞。
 諸力及覺道,  念處與根等;
 速得於究竟,  是名為聲聞。
 聞此身苦空,  無有堅實相;
 貪恚癡所侵,  是故分別身。
 亦聞於眼入,  非實而見實;
 眾生多愚癡,  凡夫盲無智。
 若得於佛眼,  正見不思議;
 逮得如是眼,  無復諸愚癡。
 諸法無成就,  一切眾生聞;
 以如是因緣,  亦名為聲聞。
 一切諸法相,  猶如呼聲響;
 此中無聞者,  亦無有說者。
 令無數眾聞,  是名為聲聞;
 此中無所聞,  無有染著者。
 譬如人夢中,  雖聞多種香;
 無一成就者,  如是知香體。
 遠離一切垢,  亦無聞香者;
 菩薩之解脫,  多顛倒眾生。
 聞舌猶肉段,  不能得知味;
 肉段若知味,  亦應知平等。
 分別如是相,  貪味為最惡;
 此界難思議,  是名知於味。
 決定知味已,  菩薩無所著;
 令眾聞決定,  是名為聲聞。
 觀身分別相,  本性空無生;
 若知於真實,  無生無能生。
 菩提如是相,  亦無生能生;
 普令眾生聞,  是名為聲聞。
 意亦如是知,  體性無所有;
 空無體性故,  能令一切聞。
 如物法無生,  無滅亦無二;
 無相無所見,  是名為聲聞。
 咸使聞其施,  法施不思議;
 修行趣道場,  成就於菩提。
 譬如種種子,  各得相似果;
 修施不思議,  證道亦復然。
 悉施諸財物,  法施為最勝;
 捨心無貪嫉,  是名菩提道。
 心常不取著,  雖施無依怙;
 若能如是施,  速證於菩提。
 能離一切相,  悉捨諸結使;
 無有諸染著,  是名為聲聞。
 其聲甚微妙,  於諸聲最上;
 此聲令遠聞,  佛法不思議。
 能令一切知,  諸聲無所依;
 非一亦非異,  是名為聲聞。
 欲令一切聞,  諸佛之所說;
 隨所聞法音,  皆發於菩提。
 聞諸福田中,  佛福田最勝;
 隨佛所住處,  親近救世尊。
 使聞三千界,  安住於虛空;
 眾生亦復爾,  皆同涅槃相。
 所說四大界,  分別為眾生;
 猶如虛空相,  等於不思議。
 諸界如是相,  亦無有能知;
 是中無生死,  無惱無涅槃。
 諸法無真實,  眾生亦皆然;
 是名寂滅界,  云何見生者。
 為無量眾生,  晝夜常聞知;
 不著己名利,  但為眾生說。
 當知是聲聞,  欲令一切聞;
 實非聲聞法,  但現為聲聞。
 世雄假名說,  說法中最上;
 是故知眾生,  一切皆如相。
 是名為聲聞,  無漏除結縛;
 解脫一切結,  而為眾生說。
 顯示離諸縛,  清淨無調戲;
 見已為人說,  佛法皆亦然。
 不久當得見,  如佛所說法;
 菩薩所修行,  於法無染著。
 是名為聲聞,  無縛而清淨;
 亦使一切聞,  如聞而修行。
 阿難汝當知,  我以方便說;
 如是知聲聞,  菩薩無所依。

「阿難當知!是名如來等正覺為諸菩薩摩訶薩方便說名聲聞。」

阿難言:「云何如來等正覺復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辟支佛法?」

佛言:「阿難!菩薩現見一切法。云何現見?所謂知諸法無諍皆是假名,不壞法性而能見法證法,是名辟支佛。佛不思議,於一切法及諸眾生,同涅槃相等無差別,無形無相清淨寂滅,實際、眾生際、涅槃際,猶如影幻無分齊無所有,於此諸際亦無際相,非言非說無所依止亦無所說。何以故?如我空無生無滅知眾生際,則知法際、生死際即是佛際,知如是際,是名辟支佛。現知於色,色者則名色陰,色陰盡已,但有言說,無我我所。何以故?如說色陰,但有言說,是空無生無滅,言無言相,云何以言說?說是色陰,亦現見受、想、行、識,乃至說是識陰,知假名識陰等,但有言說;言說皆空無生無滅非實非虛。言說尚無,何況陰相,如是五陰,從假名起,是名辟支佛。何以故?因於名字言說為色,色但假名,無因非因,說名為因,是陰因緣不可說相,一切諸法無依無緣,如是覺知名辟支佛。」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現見一切法,  皆悉知無諍;
 不生亦不壞,  無有濁亂相。
 現見一切法,  本性皆空寂;
 體相如是者,  則無有決定。
 現見究竟處,  一切法亦然;
 是名為正智,  緣覺不思議。
 眾生及涅槃,  前際不可得;
 是際無有生,  佛亦難思議。
 如眾生涅槃,  無生無出處;
 若法無生相,  是名為涅槃。
 眾生與涅槃,  皆如水中影;
 有像無眾生,  是名為涅槃。
 眾生與涅槃,  一切假名說;
 無生亦無滅,  但有假名字。
 如是言說相,  知無有眾生;
 是義應當知,  眾生即涅槃。
 一切言說空,  無心亦無法;
 以言說非言,  決定無知者。
 非言際無依,  言說亦無住;
 如是言說相,  眾生不思議。
 眾生及涅槃,  實際非實際;
 出離得安隱,  永趣寂滅宅。
 一切眾生際,  猶如於影響;
 無因亦無緣,  實際不思議。
 一切諸法本,  但以假名說;
 是際無所有,  不得名字相。
 實際無言說,  亦無能知者;
 以空無實際,  眾生不思議。
 實際無言說,  言說無所成;
 真實相如如,  眾生亦無際。
 言說相自空,  非以言故知;
 如汝之所說,  眾生莫能思。
 如是實際相,  非思議能知;
 是名正覺說,  辟支難思議。
 現見於色陰,  但有假名字;
 如是陰相性,  常離於言說。
 無有真實相,  乃名為出世;
 如是知諸陰,  本性無住處。
 是色無所有,  假名以為陰;
 但有空名字,  不生亦不滅。
 言說及諸法,  無有決定處;
 若無有言說,  是名說色陰。
 現見於痛陰,  想行亦如是;
 乃至識陰等,  但有假言說。
 見陰不可說,  離於一切相;
 本性無所有,  不生亦不住。
 如所說真實,  遠離一切法;
 如是知諸相,  體性無住處。
 假名之所說,  說陰等亦空;
 知言說空已,  無生亦無滅。
 言說及諸法,  無有決定處;
 若無有言說,  是名為識陰。
 是陰離言說,  不可得限量;
 無生無滅相,  亦無所依處。
 解脫諸煩惱,  非業非果報;
 非覺亦非陰,  非言非涅槃。
 是想無決定,  亦無有智慧;
 內外不可得,  無懈怠精勤。
 無調戲疑惑,  亦無有成就;
 不驚不怖畏,  無有一切色。
 亦不見於空,  無相亦復然;
 無有一異相,  非縛亦非解。
 一切諸言音,  是聲無所入;
 是名為律陀,  非言所能及。
 究竟於現見,  而說無盡法;
 得是三昧已,  不著於言說。
 此智若現見,  等說阿律陀;
 律陀同諸法,  默然而演說。
 於此現見倒,  不從他因緣;
 是名為正覺,  緣覺不思議。◎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二
貼文者 : : hui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三 - 2023-12-15 17:52:48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三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二譯

◎重釋二乘相品第四

「阿難!如是菩薩摩訶薩現知明無明,知行無行,知識知識相,知名色知名色相,知六入知六入相,知觸知觸相,知受知受相,知愛知愛相,知取知取相,知有知有相,知生知生相,知老死知老死相,修集現見名辟支佛。」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現見無明,  而無所知;  亦無成就,
 如水中影。  明亦不動,  不著於法;
 若不著法,  是名明相。  無明如空,
 一切法相;  到於現見,  是名緣覺。
 若說諸行,  非內非外;  亦非從佛,
 而起於行。  是行假名,  決定非有;
 無生無滅,  猶如虛空。  到此現見,
 菩薩無畏;  是名正覺,  緣覺難思。
 知一切法,  皆如幻化;  明如幻已,
 是名現見。  不如實知,  是識行處;
 是想分別,  知識法空。  識智非智,
 一切不著;  若知於法,  識如幻想。
 名色因緣,  皆有為相;  無決定體,
 亦無成就。  離於六入,  說六入相;
 言說音聲,  體性皆空。  觸無因緣,
 從六入生;  分別是觸,  如幻皆空。
 是觸無體,  從妄想生;  觸無真實,
 亦無住處。  現見於觸,  知無觸相;
 成就厭離,  名辟支佛。  若證於受,
 不堅如泡;  性相皆空,  究竟無實。
 斷於愛結,  得無愛法;  得盡諸欲,
 是名緣覺。  分別於取,  空無所有;
 如熱時炎,  無有成就。  無有作想,
 生想亦爾;  知生體性,  空寂無有。
 得離於老,  亦不畏死;  無所成就,
 不受後有。  現見此法,  無所依止;
 以緣覺聲,  實修菩薩。

「阿難!汝今當知,是如來等正覺為諸菩薩摩訶薩方便說辟支佛。」

爾時阿難即從坐起,整其衣服,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涅槃非涅槃,  救度於世間;
 猶如空中結,  以空而自解。
 若能如是說,  亦名有所說;
 世尊善方便,  而說無著法。」

爾時,阿難說是偈已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愚癡所蔽而自欺誑,不解如來作假名說。信行、法行、八輩等法,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緣覺。」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過去佛不忘假名殖諸善根,以善解假名故,不為愚闇之所劫奪。何以故?假名諸法,如幻、如水中影、如熱時炎、如呼聲響。如是假名,阿難!汝今當知,不為諸惡之所侵害,具足莊嚴而自莊嚴,能知諸法假名因緣,無所忘失成就精進,而亦不取精進之相,無有忘失,得最勝智亦不取智相。」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愚癡諸眾生,  懈怠少智者;
 則不知假名,  應當勤精進。
 能解於假名,  如實知諸陰;
 救度於世間,  令得真實智。
 知假名空已,  便即菩提覺;
 亦不得菩提,  是名說菩提。
 假名即空相,  空不能知空;
 空但有音聲,  離一切諍論。
 顯示如是義,  於空無所取;
 亦無可證處,  云何有得者?
 是名為空空。

「如是阿難!當知空法甚深無量,不生放逸亦無所失,是名說辟支佛具足行地。」

爾時眾中有五百億比丘皆得信行,從座而起,在世尊前俱說偈言:

「離疑得正智,  救世無上主;
 世尊說假名,  信行住菩提。」

爾時眾中復有五百億法行比丘,聞說偈已,從座而起,整其衣服,俱說偈言:

「我等除疑惑,  菩提之照明;
 如來說假法,  法行住菩提。」

爾時眾中復有十億八輩比丘,聞說偈已,從座而起,住於佛前,俱說偈言:

「我先離疑悔,  久修於八輩;
 如來說假名,  八輩住菩提。」

爾時眾中復有十億須陀洹,聞說偈已,從座而起,住於佛前,俱說偈言:

「我今蒙照明,  救世之聖主;
 知佛所說法,  開示於假名。」

爾時眾中復有二百五萬斯陀含比丘,聞說偈已,從座而起,住於佛前,俱說偈言:

「我先有取著,  而得斯陀含;
 今離諸妄想,  寂靜無戲論。」

爾時眾中復有十億阿那含,聞說偈已,從座而起,住於佛前,俱說偈言:

「救世無上尊,  令我離戲論;
 拔離果想已,  照明菩提道。」

爾時眾中復有三十五億比丘,皆住四禪得阿羅漢,聞說偈已,從座而起,住於佛前,俱說偈言:

「我今得離垢,  自證於無餘;
 諸乘入一乘,  如幻無決定。」

爾時眾中復有二萬比丘,聞說偈已,從座而起,住於佛前,俱說偈言:

「我本著妄說,  世尊說假名;
 自謂為聲聞,  住於假名法。」

爾時眾中復有五千比丘,住辟支佛乘,聞是偈已,從座而起,住於佛前,俱說偈言:

「我今得現見,  為緣覺菩提;
 如來說假名,  緣覺不思議。」

爾時眾中復有百萬比丘尼,取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想,聞說偈已,從座而起,住於佛前,俱說偈言:

「願於女身相,  皆入平等法;
 世尊無異說,  照明為最上。」

爾時眾中復有八百萬優婆塞、優婆夷,皆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想,聞說偈已,從座而起,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我今心無垢,  淨如毘琉璃;
 今始名出家,  得住於佛法。」

爾時虛空中有六十億那由他諸天,以天曼陀羅華而散佛上,於如來前,俱說偈言:

「我先取乘想,  貪著於諸果;
 我今悉捨離,  始覺菩提道。」


◎不退轉法輪經除想品第五

爾時眾中復有無量百千阿羅漢,舍利弗、大目揵連、須菩提、阿那律、阿[少/兔]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而為上首,從座而起,整其衣服,住世尊前,曲躬恭敬,白佛言:「世尊!我今發真實願,離於妄想摧伏眾魔,具足五逆,具足五欲,具足邪見,離於正見,斷於無量眾生命者,我今當令悉成菩提入無餘涅槃。」爾時世尊默然而住。

無量百千在會大眾皆生疑惑:「何故爾耶?而今我等盡皆盲冥無所覺知,諸阿羅漢尚作是說,何況凡夫?」各坐一處而不動搖,一切坐者不能得起,若有立者亦不能坐,皆言:「何故作如是說?」

爾時阿難即為大眾百千萬億眾生故,以佛神力令自知心亦知他心,問文殊師利言:「如是大眾百千億等,聞諸羅漢作是說已,皆生疑惑,唯願文殊為我分別說其因緣。」爾時如來默然而住。

文殊師利告阿難言:「是不退轉地菩薩,見諸大德因緣故作如是說。」

阿難言:「文殊師利!不退轉地是菩提耶?」

文殊師利答言:「如是,如是!不退轉地是諸大德菩提。」

阿難問言:「諸尊者何故作如是說?」

爾時文殊師利語阿難言:「無明為母,從行生愛,究竟滅盡悉除怨害;倒想為父,離於顛倒除滅欲愛,作阿羅漢堅固不壞;盡凡夫想及以僧想,壞是想故能修一切無壞法想,乃至不取如來之想,習學無生究竟永離。尊者阿難!諸大德作如是說:『我今云何具足五逆?』何以故?無來去想,是故名為具足五逆。又阿難言:『何者為五欲?』是諸比丘,知於五欲,如夢、如幻、如水上泡、如呼聲響,如是智慧具足。云何具足智慧不增不減?云何五欲亦不增不減?何以故?如是五欲究竟無體無相,如實知已,即五欲相得證智慧,是故名為具足五欲。以是義故,諸大德作如是說:『我今具足五欲。』阿難!何者是具足邪見離於正見?於一切法而皆取著,是名邪見;邪見者是虛妄想,一切諸法非依非無依,猶如虛空無歸無依。何以故?一切法無實可得,應如是知。一切法皆悉平等,除其等想,是名正見。何以故?如是等想,即是惡想。以是義故,諸大德比丘,不見等想,亦不見惡想。何以故?盡一切想,名佛菩提。逮菩提已,而亦不見少法可得。阿難!以是因緣,大德比丘作如是說:『離於正見具足邪見。』阿難!何以故是諸比丘言:『我今實斷百千眾生命。』諸大德出是語時,百千萬億諸天,聞如是說,皆即得解諸法如夢、如幻、如水中影、如呼聲響,得如是解已,便斷眾生、丈夫、壽命及人等想,亦即得解脫無有種,於菩提善根一切諸法,皆無起、無作、無所修習,聞說假名深信無疑,及優婆塞、優婆夷等,皆悉除斷眾生、丈夫、壽命及人等想。除是想已,便得不復數數受生。何以故?斷除眾生、丈夫、壽命人及餓鬼想,有是想故數受生死,離是想已,即得究竟自證無生。以是因緣,諸大德!如是方便善說假名,言斷無量眾生之命,是故說言具足得佛菩提。我今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得佛相好,以是教化無量百千萬億眾生,滅諸結使如佛所證。何以故?令諸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無生忍已令得菩提,亦不捨煩惱,不近佛法,從意生煩惱盡滅無餘。以是因緣,諸大德皆言:『我今得到菩提。』阿難!是故今者名為無生。何以故?如是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照明諸法,發菩提心已,亦無所得,離菩提相及一切法相,於無餘涅槃入般涅槃。阿難!如是族姓男女乘菩薩乘,不以見日而生晝想,凡夫愚人若見日時便作日想,則非智者。何以故?阿難!若日有體非虛妄者,則可積聚,以虛妄故,亦無過去、未來,夜亦如是。若日作日想,夜作夜想,則是凡愚妄想所見。阿難!是菩薩乘,修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善知識,不應晝生晝想,夜生夜想。何以故?離一切想,能住菩提如來之道。」

爾時文殊師利而說偈言:

「無明以為母,  從行之所生;
 若斷其根本,  是名為除害。
 喜愛諸倒想,  是說名為父;
 若能如實知,  究竟無所有。
 知彼悉虛妄,  則斷諸根本;
 無緣亦無住,  是說名除害。
 若說諸羅漢,  凡夫不思議;
 如實不壞相,  是滅名究竟。
 我本著僧想,  如實知是已;
 諸法皆無壞,  亦令一切聞。
 先取於如來,  是名為虛妄;
 知彼無異想,  平等同一空。
 拔斷其根本,  是名無生智;
 若能如是說,  顯現禪定力。
 若說具諸欲,  如是五名字;
 能離如是想,  猶如於幻夢。
 不增亦不減,  是名具五欲;
 在於救世前,  彼作如是說。
 知欲本性空,  猶如夢化相;
 畢竟無有生,  具足如實智。
 知諸邪見過,  虛妄生分別;
 以此究竟智,  一切皆具足。
 虛妄無取著,  離於和合相;
 如是善知已,  無相無所有。
 同智一切過,  邪見正見等;
 逮得真實法,  邪正相俱滅。
 眾生生死想,  愚癡妄分別;
 若不得眾生,  則無有生死。
 眾生多方便,  捨離於命想;
 遠離是想已,  知命想最惡。
 若離眾生想,  分別壽命等;
 斷多眾生命,  是彼之所說。
 捨離於死想,  愚癡所分別;
 究竟得無生,  是名為實法。
 滅除諸結使,  得證於無相;
 菩提無有色,  無滅亦無果。
 魔怨不能障,  自覺於菩提;
 諸法無諍論,  無生性寂滅。」

爾時文殊師利說是偈已,如是無量百千眾生除諸疑悔,離疑悔已心生歡喜得法照明,各脫上服供養文殊師利,作如是言:「能令我等皆得此法悉作是說,亦令眾生心證諸法,皆得如彼文殊師利所解實相。」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如是百千萬億眾生皆生疑悔,何故如來不自為說令斷疑悔?」

於是佛告阿難言:「如是百千萬億眾生,皆從文殊師利發菩提心,於文殊師利而得調伏。」

阿難復言:「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佛言:「如是!阿難!一切眾生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皆由文殊師利善知識故。」

阿難言:「如是等諸比丘,信行、法行、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辟支佛想盡,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佛言:「有難信者,少智下劣者,懈怠、懶惰、少精進者,貪嗜飲食近於五欲,樂處憒閙心不遠離,忘失正念無智慧者,心無正定常驚亂者,增上慢者,取著增上慢者,貪著己身樂於壽命不觀無常,多諸貪嫉愚癡無智,毀破禁戒心生惱害,於佛法中起於疑惑,見無智者,近惡知識遠離善知識,亦不恭敬善知識,不學般若波羅蜜,不修陀羅尼諸經之王,常起妄見,著妄見已得於惡師貪樂衣鉢,於和上阿闍梨無恭敬心,亦不樂親近,於初、中、後夜心生懈怠,兩舌難信好喜妄語,惡口貪嫉親近邪見,習邪見已常修邪觀不好學戒,心無慚愧無所顧畏,親近愚癡樂行外道,不信空、無相、無願、無生、無滅,於一切法不生信心。阿難!如是人等難可解悟。」

爾時世尊默然而住。是時阿難承佛神力,問文殊師利言:「如來何故默然而住?」

文殊師利答言:「於末法中,後未來世多有眾生,在於彼世成就如是心,不信法不能解了,是故如來默然而住。」

阿難言:「復有眾生能信如是法不?」

文殊師利答言:「亦有眾生少能信者。阿難!少有眾生能識於寶,多有眾生不識是寶。阿難!少有眾生能生信解。如是說法城邑聚落,多有眾生棄捨不信。何以故?是彼眾生宿世因緣,本作謗法罪業障故。」

阿難言:「唯願文殊,當令是諸眾生信解所說。」

文殊師利言:「汝當問佛,佛自為汝分別解說。」

爾時阿難白佛言:「惟願世尊,時為我說,族姓男女少信解者,彼得聞已生大歡喜。」

爾時世尊遍觀四方,面門出舌,普覆三千大千世界,從其舌根出大光明,遍照東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各於十方恒河沙世界。爾時四眾,以佛神力亦見東方恒河沙世界諸佛同說此法,亦皆遙聞不增不減,如是次第十方世界亦復如是。於是世界諸佛說法如此,大眾皆悉見聞,得見聞已,亦皆一心勸請:「世尊!惟願哀愍,重為我等分別演說,使見無量無邊不可稱數諸佛所說,不增不減不可思議諸佛正法。唯願世尊,時為說之,還攝舌相。」

佛告阿難:「頗有作妄語人能得如是舌相不耶?」

阿難言:「不也。世尊!若有實語、柔軟語諸有智者,善能調順利益語,慈、悲、喜、捨如是等,乃至一切智人,得是舌相。惟願世尊,為族姓男女有少信者分別解說,亦為憐愍不解者說,當使此輩心生悔恨。」

爾時佛告阿難:「四眾已集正身端坐,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緊那羅、迦樓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諸來在坐能聽法者,皆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各於此地而說正法,不增不減如今所說。」

爾時四眾,及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心生歡喜,皆脫上服以奉於佛;或散華香,或散華鬘,或以金鬘,或以銀鬘,或以琉璃鬘,或以頗梨鬘,或以馬瑙鬘,或以毘盧旃鬘;或以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或以所作之華而散佛上;或以天優鉢羅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以散佛上;於虛空中,天樂自鳴,龍雨真珠;諸婦女等,以身瓔珞,各脫上服以供養佛;整其衣服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皆共同音,白佛言:「世尊!如來無二。」

爾時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彼所說,如來無二,永盡愚癡;如來世尊無有悋惜,無一切過;已離過故,離於諸欲,一切塵垢清淨無染,憍慢、貪嫉悉斷無餘;智慧具足覺悟正法,到於彼岸,猶如大梵得大自在,威儀具足究竟諸行,得四具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而不取著有為無為,不染生死,從佛世尊得正解脫,得具足見、無闕失見,具足親近。」

阿難言:「云何如來,得具足見、無闕失見,具足聞佛、具足見佛、具足親近。」

佛告阿難:「汝不知耶?」

阿難言:「我實不知。」

佛言:「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阿難言:「唯然世尊!願為解說。」

「阿難!汝今聞我釋迦牟尼佛,已聞、當聞,如是等,皆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一切法身若有所說,其見聞者皆悉利益。阿難!若以一華供養如來,及般涅槃後,為佛舍利起塔供養,亦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乃至畜生,得聞佛名,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佛言:「阿難!復有人聞釋迦牟尼佛音聲,稱其名號,皆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若善男子、善女人聞釋迦牟尼佛名號,如其所說皆實不虛。阿難!譬如尼拘陀樹,若一、若二、若三、若四,乃至五、十、百、千無量等眾,止息其下皆蒙覆蔭。阿難!於汝意云何?尼拘陀子為大小耶?」

阿難言:「尼拘樹子最為甚小。」

佛告阿難:「如是尼拘陀樹,以水雨、糞土、人功因緣,積其日月漸漸長大。」

阿難言:「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以尼拘樹子本甚微小,以水土日月因緣故,漸漸長大。如是阿難!得聞釋迦牟尼佛名,善根種子終不敗壞,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復如是。何以故?無相種子於一切不住,是故不壞;以不壞故,如是種子不可毀壞,亦不取相,是故於一切法不壞。」

阿難白佛言:「世尊!為是如來本願之力,為是諸佛法應爾耶?」

佛即答言:「以本願力故,若有眾生聞我名者,皆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諸佛法亦如是。何以故?一切佛法皆平等故。」

阿難言:「一切佛法平等有何利益?」

佛言:「能令眾生雖不聞法,以發願力故亦使得同聞法利益。」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成就未曾有法故,能大利益諸菩薩摩訶薩等。」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我今雖為眾生作大利益,若聞法者,無不得住利益福田;我於過去供養諸佛,不惜身命,一切皆捨,離諸貪嫉,勤修精進,諸根清淨,於一切法,不取不著,無所依止。是故阿難!我成菩提能大利益一切眾生。」

不退轉法輪經降魔品第六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說是《不退轉法輪》,能令惡魔使不擾亂。何以故?」

佛言:「是文殊師利神通之力,能使波旬不令得聞。文殊師利發真實誓,能令惡魔聞空中聲:『釋迦牟尼佛轉不退法輪。』」

爾時波旬,身毛皆竪心生驚怖,作如是言:「見此世界皆非世界。」憂愁涕泣身變朽老,如百歲人髮白面皺。是時魔王,形體膚髮亦皆俱老。爾時魔王,將四種兵魔及魔天,皆詣佛所;亦如如來初成道時,嚴治器杖而來向佛;各見己身皆悉朽老,如百歲人形體攣曲,持杖而行到於佛前。時四種兵及虛空諸天,皆聞釋迦牟尼佛轉不退法輪;而此四兵皆不能進,即住一面心生驚疑,悉不能得隨魔王意。爾時魔王,獨至佛所無有伴黨,而白佛言:「世尊!我今衰老,願賜手力,本所有國皆非我有,如來大悲憐愍一切,寧不與我一人以為手力?」

於是佛告波旬:「我觀眾生界分甚多,譬如恒沙無有量數,日日成佛得般涅槃,若一劫若過一劫,不能令彼眾生界減。」

爾時魔王白佛言:「世尊!眾生界分雖多無量,我無一人可為手力,或當傾危誰見扶侍?惟願如來慈哀慰喻,令得還宮并諸眷屬。」

於是佛告波旬:「顛倒眾生諸不信者皆屬於汝,是汝手力,是卿等侶。」

爾時波旬甚大喜悅作如是言:「我今當令一切眾生不起信心皆生疑惑,墮疑惑者悉是我力。」爾時波旬白佛言:「唯願世尊,重見慰喻令我歡喜。如佛言曰:『若得聞佛稱其名號,皆得不退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願如來,默然莫作是說:『若有聞者是諸眾生,當勤精進修於菩提。』唯願世尊,如是慰喻。」

爾時佛告波旬:「勿生愁惱,歡喜而去,我今當令無一眾生發菩提心;亦無眾生而能動於眾生界者;乃至無一眾生於色動,及受、想、行、識動;乃至無一眾生於身見、疑、戒取等動;亦無眾生於過去、未來、現在想動;無有眾生於殺、盜、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等動;乃至不見眾生於諸邪有而能動者;我亦不見眾生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不見眾生於眾生想,壽命想,父母想,兄弟想,妻子男女想,晝夜想,一月想,半月想,歲數想,劫想,施想,戒想,忍辱想,精進想,禪定想,智慧想,力無畏想,五根想,七覺意想,八正道想,佛想,法想,僧想,菩提想,無礙想,一切法不動想,無有眾生於此諸想而能動者;波旬勿生憂惱,歡喜而去。」

爾時波旬聞是語已,離諸憂惱,便大歡喜,即於此處還復壯年,并以天華而散佛上,遶佛三匝,於世尊前,而說偈言:

「我今心歡喜,  救世三佛陀;
 佛所說無異,  真實不虛妄。」

爾時波旬說是偈已,歡喜而去,還於本宮五欲自娛,更不復起擾亂之心。魔去不久,爾時大地六種震動。

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大地,以何因緣六種震動,非魔力耶?」

佛言:「是我神力為遣魔故,令此大地六種震動。爾時有六十四百千眾生,得無生法忍,是故大地六種震動。」

阿難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起疑惑不?」

佛言:「復有十億眾生,心生疑惑:『我等今者,無謬聞乎?』各皆迷亂,不識四方,從何而來?以癡冥故,悉不相見。」

爾時阿難白佛言:「唯願世尊,當疾哀愍為彼眾生作大照明令離疑惑。如來所說假名法相,若不可知悉墮地獄。」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何故令此魔王心得少惱歡喜而去?『都無一人住於菩提,亦無眾生能動眾生界,於色、受、想、行、識亦無能動,乃至身見一切取相六十二見,過去、未來、現在種種相動者,亦無眾生於殺、盜、婬、妄語、惡口、兩舌、綺語、貪、瞋、恚、邪見等動者。』何故如來作如是慰喻魔王波旬言?『無眾生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智,乃至無眾生、壽命、父母、兄弟、妻子、男女、晝夜等想,亦無一月、半月、歲數、時節、諸劫之想。』如來何故作如是說,慰喻波旬少惱而去?『亦無眾生於菩提心想動,於根、力、無畏想動,根、覺、意、道想動,無佛想、法想、僧想、菩提想、無礙想動,菩薩想動。』如來何故慰喻波旬少惱而去?復言:『當使無一眾生同於法想。』世尊何故作如是說?唯願如來,為此等眾作大照明,當使未來一切眾生得蒙照明,得照明已,當令此法次第相續使不斷壞。若有眾生,深心信解受持是法者,當為是人演其因緣。如來何故作如是說?」

爾時世尊即為無數百千眾生除諸疑惑,重說偈言:

「菩提無住處,  亦無能住者;
 以是因緣故,  說無住菩提。
 菩提及眾生,  非一亦非異;
 以是因緣故,  說無住菩提。
 眾生本不動,  其界亦復然;
 是法無成就,  究竟無所得。
 眾生體相空,  其界難思議;
 無有能動者,  惟一切智知。
 如所說諸陰,  眾生無動相;
 陰即是眾生,  無二無住相。
 陰以空為體,  性相即不動;
 若無相可取,  云何有動者?
 是故知諸陰,  亦無有動相;
 言說永寂滅,  無相亦無體。
 身即是陰相,  陰即名行處;
 非行處而行,  說陰名為空。
 所說空界者,  不生亦不起;
 如是同於陰,  是名不可動。
 身見相無體,  亦無法可得;
 不得故無動,  我今如是說。
 不取眾生相,  究竟無所住;
 亦無有心相,  形處不可得。
 若說於諸見,  現示六十二;
 如是眾生等,  亦如水中像。
 諸見同水像,  六十二亦然;
 無我無所有,  其性不可動。
 過去及未來,  現在亦復爾;
 無相無所有,  皆如炎水像。
 是名為無我,  不得眾生想;
 眾生不可動,  亦無能動者。
 譬如殺生者,  處生死曠野;
 亦住於寂滅,  是名為不動。
 欲令眾生動,  眾生不可得;
 實無有眾生,  是名說不動。
 菩提無有斷,  亦無有能度;
 是故當勤修,  不得於動者。
 法施不思議,  度過去眾生;
 應當勤修習,  是名不可動。
 度脫於邪欲,  亦不得邪想;
 應當勤修習,  是名不可動。
 妄語諸眾生,  為令得解脫;
 當發大精進,  如彼不動相。
 惡口及兩舌,  綺語亦復然;
 如是平等相,  如炎無所有。
 諸法皆如是,  亦無依止處;
 猶如呼聲響,  善知寂滅相。
 過去諸無明,  著我故生憂;
 若證於無我,  是名為不動。
 能知煩惱害,  體性本無相;
 無相即菩提,  是名為不動。
 深證諸邪見,  得修於正智;
 離邪見叢林,  是名為不動。
 若心得無欲,  現受寶女抱;
 乃至諸童女,  智者所遠離。
 以邪相持戒,  而不捨正法;
 智者無心意,  惟求於聖道。
 是名修法忍,  顯示於外道;
 無心而行忍,  亦不近涅槃。
 外道自顯異,  五熱為精進;
 非智所修學,  苦行非菩提。
 外道所說定,  取相為行處;
 非佛所讚歎,  亦不令他學。
 菩薩無所畏,  能攝諸眾生;
 以是因緣說,  取相所不動。
 非取著所攝,  能生菩提心;
 菩提不取相,  是故不能動。
 父母兄弟等,  姊妹及妻子;
 譬如於幻化,  是故不能動。
 一切取相法,  皆悉無所有;
 若住無所有,  是故不能動。
 若有晝夜想,  一月及半月;
 如是一切想,  如炎水中像。
 布施及持戒,  修忍辱精進;
 皆起於取著,  是相則為動。
 菩薩大勢力,  禪定修智慧;
 若有無畏想,  一切想非想。
 覺意及正道,  本有菩提想;
 愚癡之所起,  智者則遠離。
 佛及眾法想,  乃至有僧想;
 如是種種想,  皆說為動想。
 菩提名無想,  種智即菩提;
 遠離如是想,  菩提難思議。
 是故作是說,  來者如水像;
 若動彼想已,  則不遠菩提。
 菩提與眾生,  一切法如如;
 故我如是說,  不知惡魔心。」

佛次第說遣魔偈已,十億眾生斷除疑惑得法照明,於一切法得無生忍。得是忍已,十億眾生,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佛道難思議,  最勝之第一;
 故號為世尊,  除疑蒙安慰。
 一切皆照明,  安住於佛道;
 神光遍十方,  見無數億佛。
 見佛得聞法,  色相莊嚴身;
 除穢得淨智,  救世能度者。
 於億福田中,  佛福田最勝;
 隨佛所住處,  無上救世尊。」

爾時十億眾生,聞說偈已,皆以盛服,供養於佛及供養法,作如是言:「當令一切眾生,悉聞是法,皆共來集。」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轉是遣魔法輪,諸族姓男女得聞是已,皆悉解脫信受無疑得幾所福?」

佛言:「阿難!若族姓男女,日初出時,親近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百佛,於中時親近供養百佛,乃至晡時供養百佛,於初夜時供養百佛,於中夜時供養百佛,於後夜時供養百佛;以眾妙樂具最上衣服,於二萬歲供養於佛;日常六時尊重讚歎,行、住、坐、臥修行供養,初不暫息。阿難!於汝意云何?得福多不?」

阿難言:「得福甚多,不可以譬喻知其限數。」

佛言:「阿難!若族姓男女,得聞如是遣魔章句,其義次第聞已,復能信解不生疑惑,是人功德倍多於彼。」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三
貼文者 : : hui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四 - 2023-12-16 17:46:03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四

僧祐錄云安公涼土異經在北涼錄第二譯

◎受記品第七

佛告:「善男子!復有三菩薩摩訶薩,從東方來,住大乘道,持曼陀羅華百千萬葉,如日初出。」

阿難見已,一切眾會亦皆同見,生未曾有想。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是三族姓子從何處來?」

佛言:「從東方過恒河沙須彌蓮華世界,有佛名雲上功德如來,今現在彼;此中有三善男子,初聞法時於彼國來。」

爾時三菩薩住世尊前,以曼陀蓮華散於佛上。散已作如是言:「我於此法深生信解,無有疑惑。何以故?如來世尊已於此法得無疑滯,是故我今亦無疑滯。」

爾時是三菩薩其第一者白佛言:「世尊!若有人說:『如來我即如來。』於此法中都無疑惑。」

第二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有人稱說:『世尊我即世尊。』亦於此法悉無疑惑。」

第三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有人稱說:『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我即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亦於此法悉無疑惑。」

爾時大眾無量百千億眾生,悉皆戰動心不喜樂:「我從昔來,初不聞說於一世界而有二佛;云何今者,是三大士各稱為佛?於世尊前互相指言,唯佛如來天人中尊,於一切法皆得自在,明達三世悉無罣礙,是三菩薩何故今日俱作是說?」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是三菩薩名字何等,能於佛前作師子吼?」

佛時答言:「其第一者,名樂欲如來聲正住;第二者,名樂欲世尊聲正住;第三者,名樂欲佛聲正住。阿難!以是因緣故,此三大士作如是說。」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百千萬億眾生,心皆驚駭,以此事故。」

是諸菩薩更作是說:「復有聞者,心不驚疑增長淨善,譬如年少好自嚴餝,形體淨潔,加復洗浴,香油塗身,以赤栴檀香汁灑體,復倍香潔,其身光澤。若聞此法信受不疑,亦復如是。」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作如是說?」

佛言:「此三菩薩善解假名,故作是說。」

阿難言:「如是,如是!此菩薩等,善說假名;惟願世尊,重為我說,亦令大眾蒙法照明。」

爾時世尊,便為如是百千萬億眾生,解其疑悔決定善根,即於爾時而說偈言:

「若能見過去,  未來亦復然;
 如實知諸法,  是名為如來。
 現在亦如是,  去來悉同等;
 非一亦非異,  究竟寂滅相。
 譬如過去佛,  行施不思議;
 彼施亦如是,  是故說假名。
 譬如過去佛,  住無礙菩提;
 彼住亦復爾,  是名為如來。
 一切法不住,  菩提亦寂滅;
 不得菩提相,  是名為如來。
 若說過去戒,  未來亦如是;
 現在皆同等,  是名為如來。
 過去世行忍,  菩薩截手足;
 彼忍亦如是,  是名住於忍。
 若發大精進,  本求於菩提;
 得是精進已,  是名為如來。
 一切法平等,  獲彼如實證;
 亦不取我相,  是名為如來。
 不取於諸法,  一切悉平等;
 知彼平等已,  無相無所有。
 如是等三昧,  不取諸法相;
 安住於禪定,  是名為如來。
 一切法性相,  及所說諸法;
 知其性相已,  如實無所有。
 當知諸法空,  智慧非福田;
 知彼非智已,  得到智彼岸。
 若到於彼岸,  智慧不思議;
 而不得此智,  到寂滅彼岸。
 如相非到智,  無有此彼岸;
 不得如是智,  是名為如來。
 菩提非如得,  凡愚所不思;
 一切法無礙,  是名為如來。
 若得於無礙,  而到大智處;
 一切法無利,  證無礙菩提。
 如本所修道,  救世者濟度;
 得彼無依道,  能知於體相。
 如是修習已,  獲於最勝道;
 調伏此道已,  知一切皆空。
 知其初中後,  皆與諸法同;
 此法平等已,  是名為如來。
 道若如菩提,  是名住菩提;
 猶如虛空相,  是名為如來。
 如是說法已,  如悉平等相;
 若於此無疑,  是名住菩提。
 阿難知假名,  言說為如來;
 言說亦如是,  智者所行處。
 菩薩無所畏,  明智不退轉;
 一切所行處,  作如是顯說。
 阿難是次第,  如來之所說;
 為諸菩薩等,  令得於無礙。」

爾時阿難作如是言,而說偈言:

「以何因緣故,  能知諸法相?
 是菩薩無礙,  亦名為世尊。」

世尊答曰:

「於百千萬億,  無量無數劫;
 爾乃成菩提,  佛道難思議。
 成就菩提已,  為眾生住世;
 處處實無上,  是名為世尊。
 久超輪迴趣,  不受於生死;
 救度眾生故,  是名為世尊。
 不處輪迴趣,  亦不入生死;
 云何拔眾苦,  號世無上尊?
 不念於諸法,  亦不懷危脆;
 不得眾生相,  能度諸苦惱。
 無生死輪轉,  亦不住生死;
 令眾如是住,  是名為世尊。
 得諸法無畏,  於佛亦復然;
 無邊無有際,  說法若干種。
 諸法究竟空,  佛法之體性;
 如是成就已,  而不見諸法。
 若能專修行,  空空之體性;
 心得於無畏,  是名知空法。
 如實知諸法,  一切皆妄想;
 顯現無所畏,  如是實法相。
 已過怖畏處,  亦離於淨居;
 無恐亦無畏,  超度諸惡道。
 勉濟億眾生,  生死之大畏;
 不得於生死,  而能度眾生。
 安置於眾生,  寂滅涅槃岸;
 亦無眾生相,  是名為世尊。
 諸法猶虛空,  顯示現眾生;
 於彼亦無畏,  是名為世尊。
 一切法平等,  顯現若干種;
 菩提無分別,  不得菩提相。
 眾生如是學,  得成於菩提;
 如說如修行,  則無恐怖想。
 分別菩提想,  猶如眾生想;
 超過一切想,  是名為世尊。
 滅除一切想,  菩薩則無垢;
 不得名字相,  是名為世尊。
 能知一切法,  同於盡滅離;
 過去不可得,  是名為世尊。
 不重名字故,  是以不求名;
 離著名字者,  而為廣說法。
 菩提離名字,  如彼之所住;
 眾生重名字,  遠離於菩提。
 名如呼聲響,  分別則多種;
 聲亦無分別,  而恃空名稱。
 不著一切聲,  名亦無所依;
 菩提無戲論,  是名為世尊。
 如是等諸法,  世尊之所說;
 非菩薩所得,  是名為世尊。
 若解於修道,  無有能知者;
 安住於菩提,  除礙名無漏。
 阿難是假名,  但以言語說;
 是以我今稱,  自號為世尊。」

阿難復說偈言:

「以何因緣故,  菩薩作是說?
 復以何因緣,  自號稱為佛?」

佛答言:

「阿難!是佛子,  一切法無礙,
 覺悟無礙法,  自號稱為佛。
 佛知煩惱過,  不使得自在;
 已離於結使,  自號稱為佛。
 但以空為佛,  亦無有身相;
 此中無真實,  云何身可得?
 不堅生堅想,  凡愚計為身;
 如實覺悟已,  自號稱為佛。
 覺愚癡無智,  體性無所有;
 明智之所得,  自號稱為佛。
 本有過去想,  覺已得無想;
 知想及無想,  不令想自在。
 覺了於色陰,  本自無生住;
 凡愚妄分別,  非色非成就。
 覺知無根本,  本來無有性;
 是故無所受,  一切法無依。
 想如熱時炎,  因緣無所有;
 是故滅除想,  一切法亦然。
 不得是身行,  身相不堅固;
 若知身行空,  是故不著身。
 是身及行相,  皆悉如芭蕉;
 如是覺真實,  自號稱為佛。
 求識真實相,  不在於身內;
 亦復不在外,  云何有生處。
 是識若無生,  一切法亦然;
 悉無其處所,  有為不可得。
 如是知識已,  畢竟無所有;
 體性猶如幻,  亦無有生者。
 若不能見識,  眾生亦復然;
 實無有眾生,  云何能知識?
 是識無有實,  諸法畢竟空;
 法及於眾生,  一切無成就。
 一切法無相,  彼已決定覺;
 寂滅無戲論,  自號稱為佛。
 證知於佛法,  正覺之所住;
 一切法皆無,  自號稱為佛。
 如來猶菩提,  正覺之所住;
 佛及菩提相,  究竟不可得。
 若生於心處,  亦如住菩提;
 心同菩提已,  佛猶如幻化。
 阿難!是假名,  但以言語說;
 以如名為佛,  我是救世者。
 如是相似生,  同佛音聲說;
 若得此法音,  安住於菩提。
 不著於菩提,  當作如是知;
 不應起疑意,  一切法無求。
 於諸法無疑,  眾生中最上;
 如是相似法,  當知真實相。

「作如是說:『如來、世尊、佛等三號。』」

於是百千億數眾生白佛言:「世尊!我等實蒙光明得除疑悔,菩薩摩訶薩,能作如是種種假名,說為如來、世尊及佛,我今如是知已,如是解已,於一切法逮得忍力。如來世尊,作大利益,猶如父母,以佛神力及智慧手,挽出我等,令不迷亂而無所擾,猶如一切不動。世尊!譬如虛空無能動者。如是世尊!於一切法心得不動,亦復如是。何以故?一切諸法皆同虛空,如佛覺了無有動相。」爾時百千億大眾遶佛三匝,去佛不遠却坐一面。

說是如來、世尊、佛名品時,常照淨根菩薩從坐而起,更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持種種華散於佛上,各以偈頌,讚歎世尊:

「眾生貪著果,  悉令得解脫;
 成就離果想,  故我禮智者。
 能說於諸果,  令知平等想;
 正覺證平等,  歸命禮最上。
 眾生多貪著,  行處種種果;
 佛以解脫故,  我今禮智者。
 顯現於諸法,  安住平等處;
 得覺平等已,  敬禮牟尼尊。
 眾生多繫縛,  種種諸果報;
 佛悉令解脫,  歸命禮最上。
 成就寂滅道,  不住種種果;
 善知假名相,  頂禮世智者。」

爾時照明淨根菩薩摩訶薩說是偈已,遶佛三匝,去佛不遠,瞻仰尊顏目不暫捨。

是時蓮華勝藏菩薩摩訶薩,從坐而起,整其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以種種華而散佛上,復以偈頌,讚歎於佛:

「眾生多取想,  能令悉除滅;
 離畏得歡喜,  敬禮牟尼尊。
 寂滅離諸有,  無畏而說法;
 是名世雄猛,  敬禮牟尼尊。
 知有本空寂,  其體不可得;
 諸有中最妙,  敬禮牟尼尊。
 永離於三有,  滅除諸結使;
 離畏得無畏,  敬禮牟尼尊。
 無畏亦無懼,  施中得最上;
 出過一切施,  敬禮牟尼尊。
 離畏得無畏,  拔除憂毒箭;
 解脫於諸法,  敬禮牟尼尊。」

爾時蓮華功德藏菩薩,說如是偈讚世尊已,而白佛言:「若有眾生,於後末世得聞是經,心不驚畏,我當禮敬。」

爾時離垢意菩薩,於世尊前,復說偈言:

「常應散眾華,  智者所修行;
 得聞是經已,  當令得解脫。」

爾時離垢意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復說偈曰:

「佛法甚深廣,  顯說如是經;
 當有少眾生,  信受不疑惑。
 貪著於我見,  於身取身想;
 不信於此經,  是名無智者。」

爾時蓮華眼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復說偈言:

「實為諸眾生,  開示眼目導;
 如是之經法,  唯善者不疑。」

爾時不思議解脫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復說偈言:

「世號人中尊,  眾生不思議;
 說如是等經,  聞則無疑悔。」

爾時常憶念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復說偈言:

「若不憶念者,  數數生死中;
 不著於諸法,  修行則無疑。」

爾時寶衣解脫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復說偈言:

「多衣滿一億,  淨潔而細緻。
 初摩而纏覆,  修行則無疑。」

爾時施食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復說偈言:

「所設眾飲食,  具足諸餚饍;
 日日應常施,  修行無有疑。」

爾時悲行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復說偈言:

「應悲諸眾生,  數數而號哭;
 此經甚深妙,  厭惡不修學。
 若從地獄來,  則樂處地獄;
 雖似修功德,  須臾尋生疑。
 親近惡知識,  不信甚深法;
 愚癡網自蔽,  如是生疑惑。
 諸有破戒者,  惡心見其過;
 聞經不信受,  誹謗於此行。
 懈怠少精進,  不住於菩提;
 無智心下劣,  不解如是行。
 眾生多樂著,  我見心自在;
 常處於三界,  無能修行者。

 愚癡起惡心,  無智染諸欲;
 樂處於憒閙,  作是誹謗行。
 愚癡少智人,  饕餮嗜飲食;
 不修清淨法,  故作誹謗行。
 眾生多貪著,  偏執取妄想;
 不識於假名,  唯救世能度。」

爾時能遠離解脫菩薩摩訶薩,於世尊前,而說偈言:

「遠離諸眾生,  如棄於糞穢;
 虛偽猶泥錢,  解脫著果想。
 譬如壞死屍,  其惡甚可厭;
 若謗如是行,  應疾速遠離。
 如賊劫村落,  處於曠嶮路;
 聞者悉遠避,  願莫值是惡。
 若見壞爛者,  厭惡如賊害;
 有誹謗此經,  如是惡莫見。」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菩薩摩訶薩,甚為希有,其意明了,為是自定力耶?為是佛神力乎?」

佛言:「皆是乘佛神力能作是說;亦是此經功德威力,逮得無礙。何以故?如是族姓子,以於六十億佛所,從於佛口常聞此法不增不減,亦如從我得聞不異,是故億念過去一切諸禪定力及佛神力。」

阿難言:「如是,如是!信如所說,此諸菩薩,現可證知。」


◎不退轉法輪經現見品第八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聞是法,次第信解不生疑惑,如是族姓男女,得成就幾所福?」

佛告阿難:「若族姓男女,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以閻浮提滿中七寶供養者,是人功德,不如得聞此經次第句義信解不疑其福甚多。置閻浮提滿中七寶供養諸佛,假設恒河沙世界滿中珍寶供養諸佛,復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是經次第句義,信解不疑心亦不悔,是人功德復倍於彼。」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假使三千界,  滿中諸珍寶;
 供養於如來,  救度於世間。
 若佛說此經,  有能諦聽者;
 智慧得解脫,  其福倍過彼。
 譬如恒河沙,  於此諸世界;
 七寶悉充滿,  盡施一切智。
 於佛之所說,  信受是經典;
 是為解脫智,  其福亦倍彼。」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族姓男女,信解是經受持讀誦復為人說,得幾所福?」

佛告阿難:「如是族姓男女,住無上道,於百劫中修行布施,供養如來,遠離此經,百劫持戒百劫,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復於百劫得五神通,修世間智具足戒身,若有遠離此經典者,是則不名尊重供養於諸如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解是經,受持讀誦復為他說,其所得福倍多於上。」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假使滿百劫,  一切諸餚饍;
 供養救世者,  不名尊重供。
 若欲供養者,  當受持是經;
 捨除福報想,  修行法供養。
 如是供養者,  是名真供養;
 以法為供養,  如來法身故。
 假使滿百劫,  以衣服供養;
 救世之世尊,  多諸衣服施。
 不名為供養,  有能持經者;
 是名真供養,  最上之第一。
 假使滿百劫,  常散諸天華;
 奉上諸世尊,  不名為供養。
 若作第一供,  救世能度者;
 應受持此經,  能除果報相。
 若造七寶塔,  為救世建立;
 一切如須彌,  不名供養佛。
 此為最大供,  眾供養中上;
 能持此經者,  不見我身相。
 假使滿百劫,  修持於禁戒;
 而不持此經,  不名為最勝。
 聽經而持戒,  於戒為最上;
 亦於持經中,  而無持經想。
 不名為犯戒,  亦不為破戒;
 能學此經者,  如我之所說。
 若能學此經,  亦善學菩提;
 雖同學菩提,  而實無所學。
 能如是持戒,  此經所顯示;
 於戒得具足,  是名持戒者。
 假設滿百劫,  有人修忍辱;
 撾罵不還報,  一切皆能忍。
 乃至截手足,  而不起異想;
 亦不生怨嫌,  一切無所念。
 能行是忍者,  具足滿百劫;
 雖修如意忍,  而心不為勝。
 是忍最第一,  亦名為善修;
 若復聞此經,  信解而受持。
 是名最勝忍,  第一無有上;
 若於此經中,  聞已能信解。
 欲求於無礙,  無上佛智者;
 當受持此經,  則能速具得。
 假使滿百劫,  精進常不坐;
 經行已過時,  除去於睡眠。
 智者修是經,  應為人演說;
 則得無所畏,  是名勝精進。
 假設滿百劫,  而得五神通;
 若不聞此經,  不名勝神通。
 若能持此經,  是名勝神通;
 神通中最上,  知義而不著。
 假設滿百劫,  常作明智人;
 成就世間智,  決了於世間。
 若不學此經,  不名為智者;
 若能持此經,  乃名為勇健。
 若能如是知,  是名為智者;
 受持此經典,  聞則能信解。
 顯示於此經,  智者所行處;
 若能持此經,  應加勤精進。」

爾時阿難,復說偈言:

「行滿百由旬,  或至千由旬;
 當詣於智者,  有是經法處。
 常應到彼所,  為聽是經故;
 聽已而信解,  其心恒隨順。
 假滿世界火,  百千億由旬;
 若有此經處,  智者宜疾聽。
 若求聖禪定,  諸禪中最上;
 當說如是經,  為滅諸結使。
 若有欲捨去,  樂著於世間;
 為顯示此經,  如佛之所說。
 若欲見諸佛,  阿閦為最上;
 於諸受持中,  此經為第一。
 欲得一切樂,  修諸菩薩行;
 應當說此經,  速到安樂處。
 欲見三佛陀,  安養難思議;
 應為演此經,  如佛之所說。」

爾時佛告阿難:「善哉!善哉!說是經時,族姓男女,若得聞者,心不散亂,讀誦此經,遠離一切諸親近處,亦悉滅除一切想識;若欲見佛即便得見,臨壽終時,則能面見百千諸佛。何以故?如是族姓子等,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說是經已,復能受持讀誦信解,亦為他人分別演說。」

不退轉法輪經安養國品第九

爾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之中,時有童女,名曰師子,與五百童女俱白佛言:「世尊!若有女人讀誦此經,復能為他分別解說,得幾所福?」

佛告師子童女:「若有女人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受持讀誦如是經典,為人能說,當知此等是最後女身,更不復受。何以故?已能受持讀誦此經為他說故,而心無亂,一切結使皆得除滅。若是女人應起結使,亦令不起。」

師子白佛言:「世尊!云何是女人相能生煩惱?」

佛言:「師子!若有女人,見他端正女人及諸瓔珞摩尼等寶而自莊嚴,受於快樂見是事已,便生染著不解觀察,譬如畫瓶但飾其外;凡愚臭穢亦復如是,不淨所熏屎尿充滿不知觀察;如是等相便生樂著,而起染心,以是因緣常受女身。」

復告師子言:「一切女人多生嫉妬、欺誑、妄語,心口俱異,或對面語,為乞匃故,往至比丘所而不為法,生瞋恚心及睡調心,但為憒閙,親近俗事,而於此經作不利益,不肯聽受不說不誦,晝夜常起諸煩惱心,遠離解脫。有如是等心故,受女身不得遠離。是故師子!一切女人皆悉應作如是觀察:『我當云何斷諸結使,不令復有如是女人無利益事。』當聽是經,受持讀誦,亦為他說。何以故?得聞是經分別次第,必能離於一切結使。」

時師子言:「若有女人,讀誦此經為他解說,求捨女身當可得不?」

佛言:「師子!若有女人受持讀誦此經典者,是最後女身更不復受,除其方便神通變化現受女者。師子!譬如有人然大火聚,而自投之,既投火已,復作是言:『莫燒我身,亦使我身莫作異色。』師子!於汝意云何?是人雖作此語,得如所言不?」

師子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大火聚性能燒物滅除身色。」

佛言:「師子!此經亦復如是,能燒一切結使行薪。若欲捨女身相,即得離欲,成就佛法。欲見無量無數阿僧祇諸佛得無礙辯,欲發慈心一切眾生者,亦當受持讀誦書寫此經。」

是時師子及五百童女白佛言:「世尊!我從定光佛所,得聞是經受持讀誦,我今復為無量眾生重說顯示。」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師子及五百童女,何故不轉女身?」

佛告阿難:「汝今謂是師子及五百童女是實女耶?」

阿難言:「如是!世尊。」

佛答阿難:「莫作是語。何以故?如此師子及五百童女,皆示現為女身,非真實也。何以故?但為未來眾生示現變化,憐愍一切諸女人故,現為女像,厭離女身。何以故?若作男形,則不能入一切處故。阿難!此師子等亦非男非女。何以故?一切諸法皆非男非女,出過一切法,無相可得,是真照明。阿難!是師子等隨順世法故受女身,為化諸女隨已修學。」

爾時有五百比丘尼,從坐而起,頭面禮足白佛言:「世尊!我等從今以往,當受持讀誦書寫此經,為他解說。何以故?我等受此女身無所利益,宜速厭離。自從今日若未解者當令得解,若未聞者當令得聞,初、中、後夜除其睡眠繫念思惟。」

佛言:「諸比丘尼!善哉,善哉!汝等發大莊嚴以自莊嚴,興大精進,勇猛第一皆悉厭離樂捨女身;為欲利益一切佛法,受持此經,書寫讀誦,為他演說;汝等皆是最後受於女身。」

諸比丘尼聞是語已,踊躍歡喜,皆脫上服以供養佛。作是施已,而說偈言:

「我等蒙安慰,  為得男子身;
 如來無二言,  人中最上說。」

爾時四部眾中,有五百長者夫人,從坐而起整其衣服,右膝著地長跪叉手,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從今日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但是女身為他所制不得自在,懷妊十月,云何當得免斯苦耶。何以故?若處深宮為王拘攝,或為父母兒婿禁制,從今已往,當勤精進專行修習,乃至終身受持正法。」

於是世尊讚歎五百長者夫人:「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汝等從今永捨女身,不復繼屬承事他人,亦無懷妊十月等苦,離於婬欲及諸胞胎,世世常生淨佛國土。」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諸姊,得離女身生何淨土?」

佛言:「此諸姊等,當生寶藏蓮華光世界。」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彼世界,佛號何等?」

佛言:「於彼世界有佛,號一切寶如意王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彼,為諸眾生,種種說法。如是族姓女等,悉生彼國,於彼佛所,得聞此經。」

爾時長者夫人,聞佛說已,歡喜踊躍,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奉散佛,如是供養。供養已即說偈言:

「我等蒙安慰,  捨離於女身;
 如來無二言,  所說皆真實。
 女身為最惡,  當願速捨離;
 凡愚之所迷,  不知真實相。
 胎生女最惡,  願更不復受;
 得離女胎已,  菩提為無上。」

爾時諸長者夫人,瞻仰如來目不暫捨。

釋提桓因以天曼陀羅華散於佛上:「我等亦當受持此經。」

佛言:「憍尸迦!汝若與阿修羅戰時,常使得勝,不令退散。」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與百千億眾生,皆悉發於善根因緣。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來未發菩提心時,我已轉此不退法輪。」

佛言:「文殊師利!十方無量億諸菩薩等,皆發大勝光明猶如日輪,如是大地亦皆六返震動,諸天雨華盈沒於膝。」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大地六返振動,諸天雨華?」

佛言:「是無量百千億天,聞文殊師利所說,心生歡喜,故雨此華。而作是言:『我等皆當受持書寫讀誦此經,亦願當得如文殊師利說如是法。』得聞經已,心生歡喜,大地一切普皆振動,諸天雨華。」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是經能成諸大功德,是經甚深最為希有。若有眾生,得聞是經一經耳者,當知是人不從小功德來。」

佛言:「如是。阿難!當知是族姓男女,皆已供養過去諸佛,是故今於此會得聞是經,心生信解,乃能受持讀誦解說。有此經處即是一切天人中塔,利益無量其福不虛。若是經卷所住之處,及能受持乃至書寫者,皆應供養如世尊想。聞是經者命終皆得不墮惡道,降伏眾魔,建立法幢,常然法炬照諸幽冥,能吹法蠡到菩提樹,擊大法鼓開闡法門,雨大法雨。有求法者皆悉滿足,顯示法界,盡開過去諸佛伏藏。知一切法,除色、受、想、行、識想,遠離眼、耳、鼻、舌、身、意想,離一切法想乃至佛想。若聞是經,信解受持讀誦之者,是真佛子,皆從法生。阿難!若有善男子等,若欲食法味,坐於道場菩提樹下,如我不異,皆當受持讀誦此經,為他人說,乃至手持經卷,恭敬供養。」

阿難白佛言:「世尊!於末劫中,當有人能受持讀誦,手持此經恭敬供養不?」

佛言:「若今聞經明信解了,於將來世,亦能受持讀誦為他解說,手持此經禮拜供養。若有沙門婆羅門天人及阿脩羅,今聞此經,於未來世更不聞者,無有是處。何以故?以今聞法因緣力故,若於後世亦得聞法,必能信解。譬如長者多諸男女,其家大富財寶無量,金銀、琉璃、珊瑚、虎珀、車璩、馬瑙、真珠、珂貝,奴婢僮僕象馬車乘,有如是等一切財寶,置之於後遊行他方,還至本處得此寶不?」

阿難言:「得。何以故?此諸財寶本屬已故。」

佛言:「阿難!如是法寶,今得聞者,即是己法,後還復聞。我今亦以佛眼,見現在世受持讀誦此經典者,後則還得如今無異。若未來世有諸眾生受持此經者,皆以佛眼觀察,如今所見等無有異。若有誹謗此經典者,我以佛眼明見此人,亦如今日。」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人不信不解誹謗是經,當趣何所?」

佛言:「止!止!阿難!莫作是問。」

阿難白佛言:「世尊!唯願說之。當使未來眾生有不信者聞斯果報,則便恐怖令生信解。」

佛言:「若是誹謗不信果報所受苦痛,與五逆業其罪同等。若以利刀殺害眾生,滿三千大千世界,於意云何,是人罪報當趣何所?」

阿難言:「是人業報當趣惡道。」

佛言:「阿難!汝今應當作如是知。若恒河沙諸佛入涅槃後,為供養舍利造作塔廟,有人惡心焚燒毀壞。於意云何,是人當得幾所罪報?」

阿難言:「如是人等受報甚苦,則不可說亦不可聞。」

「若誹謗此經,說其過惡所得罪報,亦復如是不可得聞。何以故?是人毀壞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一切法眼故。」佛言:「若見有人受持讀誦此經典者,而起誹謗輕笑毀訾,教他不信,令使是人,不得讀誦如法受持,當知是人其罪甚重復多於彼。」

阿難言:「若滿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具足十善住菩提道,若有壞如是等人眼者,得幾所罪?」

佛言:「是人當於無量阿僧祇劫,所受諸身則常生盲。於地獄中受苦無間,常挑其目。」佛言:「若有一人於此經中而生誹謗心不信者,我說是人罪亦如彼。」

阿難言:「若有菩薩住於菩提,信解此經受持不疑,當趣何所?」

佛言:「是名隨順供養諸佛等無有異。」

阿難言:「若復有人不信是經而自誹謗,亦教他人令生誹謗。如此人者,當受何身?受何等苦?」

佛言:「止!止!阿難!莫作是問。」

阿難言:「惟願世尊,時為解說,令此四眾,若有疑惑生不信者,聞佛說已,當自悔過得生信心。」

佛言:「若復有人,不信是經向他誹謗,當得十千由旬身,受如是大形獲無量苦。」

阿難言:「是人不慎舌故,復有何相?」

佛言:「此人罪報,其舌縱廣一千由旬,以五百億大熱鐵犁,而耕其舌;復以五百億大熱鐵丸,雨其舌上。何以故?不慎惡業誹謗過故,受如是苦。」

爾時四眾聞是語已,身毛皆竪,悲泣盈目自投於地,皆共同聲唱如是言:「世尊!若族姓男女,如是誹謗當獲斯罪,是故我今代其懺悔使滅眾罪,不受如是大惡果報。今於佛前及餘十方無量佛前,我等愚冥不自知過,唯有佛眼實見實證,皆悉懺悔。自今以後不敢重作,猶如嬰兒無所識知,不能曉了分別善根,我今至誠深自咎責。惟願世尊,當垂憐愍受我懺悔。」

佛言:「善哉!善哉!」

是時四眾各言:「我今誠心自歸,所有諸罪悉皆懺悔不敢覆藏。」

佛言:「汝等如是至心懺悔,一切善法無不增長。」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眾中有生疑者,惡業罪障亦如是耶?」

佛時答言:「於此眾中若生疑者,可即懺悔,所有餘罪受報輕微。」

阿難言:「云何受罪輕微?」

佛言:「是人臨命終時,諸毛孔中皆悉受苦,喻如泥犁等無有異。何以故?能信如來所說言教,及信無量阿僧祇佛,亦自悔過。阿難!是族姓男女則不捨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眼,若彼欲見無量阿僧祇佛,及見無量金剛葉蓮華光明遍照殊勝妙相。」

爾時釋提桓因現長者身,以種種華散諸四眾,唱如是言:「當以此華供養於佛,乃至供養如是經典。」

爾時四眾即取諸華以散佛上變成華蓋,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現是瑞相,今於佛前有是蓮華,及無量恒河沙一切佛前,亦復皆有如是等華?」

佛言:「為說是經功德威力故現此瑞,如是相者當知皆是神力所持。」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佛威神力乃至如是護持法耶?」

佛言:「阿難!實我神力護持是法,乃至恒河沙諸佛亦皆護持。」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經當何名?斯經云何受持?」

佛言:「是經名為『無著果』,無有種種諸雜惡報,如是受持。信行、法行、八輩、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解是假名無有真實,如是受持。名為『捨魔』,如是受持。亦名『六波羅蜜』,如是受持。何以故?阿難!若有如是信解,受持讀誦,書寫此經為他人說,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即是具足六波羅蜜。」

阿難言:「云何受持讀誦,書寫此經為他人說,即得具足六波羅蜜?」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信解此經典者,即具足檀波羅蜜;於此法中心不犯戒,是名具足尸波羅蜜;若讀是經心忍不退,是名具足羼提波羅蜜;能於此經心不退沒,是名具足毘離耶波羅蜜;信樂此經心不散亂,是名具足禪波羅蜜;諦了此經無分別相,是名具足般若波羅蜜。是故此經,與六波羅蜜相應。亦名『一切諸佛所說不退法輪廣博嚴淨』。」

阿難言:「是經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初、中、後善,具足受持。」

佛言:「如是!如是!實如汝說。」

阿難言:「得聞此經,是人生死餘幾所耶?」

佛言:「若人得聞《不退法輪廣博嚴淨方等經》名,此人生死餘則千劫。」

阿難言:「若聞此經名字,信解能受發菩提心,是人功德當住何地?」

佛言:「若有得聞是經名者,則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得不退轉地。」

爾時四眾前,皆有蓮華座若干種色,復有百千萬億種葉。時諸四眾踊躍歡喜,各取此華以奉散佛,而作是言:「我等皆當為人廣說如是經典,分別顯示使不斷絕。」

爾時世尊熙怡微笑,作天伎樂,香風時來其氣芬馥,多有諸天於虛空中,亦作無量種種天樂,雨諸天香,細末栴檀,沈水膠香,閻浮檀金末及諸銀末,摩尼寶網羅覆其上,及五種色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迦迦羅華,摩訶迦迦羅華,一切優鉢羅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及香瓔珞塗香末香,一切諸天所有供養,遍滿虛空。地上人民,亦整衣服散華供養。復有諸餘眾生,皆以臂腳寶環手釧,解頸諸瓔無量寶冠,以奉上佛。復有諸餘眾生,以其金銀散於佛上。復有諸餘眾生心皆歡喜,出大音聲唱言:「善哉!善哉!」及諸象馬出和雅音,虛空諸鳥隨類音聲以用供養,地獄眾生皆得暫樂,畜生眾生更相愛念,如父母想,閻羅王界一切眾生亦暫受樂,餓鬼眾生皆悉得除飢渴苦惱。爾時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各受快樂,更相慈愍猶如父子。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今者,以何因緣而微笑耶?」

爾時佛告阿難:「一切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若於今世後世聞此經者,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為他人廣說是經無所損減,亦如我今分別解說等無有異。阿難!聞此經已心生信解,即是佛種,何況受持讀誦修行。當知是人去一切種智則為不遠,當得一切智自然智,是故此經名『不退轉法輪之印』,能為諸菩薩等作大利益,亦為一切眾生,發於無上道心因緣。能發心已,便於此經具足成就。阿難!如來以一切智示諸眾生,若復有人,雖離佛智,但聞此經,即得自然智及佛智利,亦即受記,是故此經名為『不退轉法輪廣博嚴淨』,亦名『成就具足善根莊嚴方便為作利益行大乘者』。阿難當知!」

爾時如來廣說是經,無量菩薩皆得成就無生法忍;無量無邊阿僧祇等億數眾生,皆悉得住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經已,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大歡喜,頂受奉行,作禮而去。

不退轉法輪經卷第四
貼文者 : : hui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一 - 2023-12-16 17:56:42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一
宋涼州沙門智嚴[8]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陀林中給孤獨園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於夜後分入無垢光三昧,文殊師利法王子於夜後分入遍照三昧,彌勒菩薩摩訶薩於夜後分入遍炬三昧。爾時尊者舍利弗,於夜後分明相出時,佛神力故從自房出詣文殊師利房。爾時尊者舍利弗,欲入文殊師利房時,遙見佛精舍邊有十千蓮花迴旋圍繞,聞大音樂歌頌之聲,彼諸蓮花出大光明,遍照祇[9]洹及舍衛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

爾時尊者舍利弗,便不復見文殊師利房,而自見身在文殊師利前立,見文殊師利結[10]加趺坐而入三昧;即便彈指不能令[11]寤,高聲謦咳亦不能[*]寤。爾時尊者舍利弗,見文殊師利如此神力,自見其身處大海水,欲從其所,以神足力,[A1]乘[12]虛還詣本所住房,而不能去。

爾時尊者舍利弗,即於文殊師利前結加趺坐,一心瞻仰目不暫眴。時文殊師利與舍利弗東行,過一恒河沙世界到一佛土,其世界名說不退轉音聲,佛號華光開敷遍身如來,即見彼佛身諸毛孔皆出蓮花,其花遍滿一萬由旬,皆出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其華開敷有百千葉,金剛為根,光網為莖,阿牟[13]茶馬瑙為鬚,閻浮那[14]提[15]寶為臺;其花臺上有菩薩坐,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得陀羅尼具五神通逮得諸忍,以三十二相而自嚴身,身真金色。

爾時華光開敷遍身如來,臍中出一蓮花,光色嚴淨有百千葉,金剛為根,青琉璃為莖,因陀羅網寶為鬚,優勒迦娑羅栴檀寶王為臺,其花明淨塵垢不污,空無坐者。爾時文殊師利,往[16]蓮花臺上結加趺坐,即與花俱上昇虛空乃至有頂,還至佛所右遶三匝頭[17]頂禮敬,還坐花上一心合掌瞻仰世尊。爾時花光開敷遍身如來,知而故問文殊師利:「從何所來?」文殊師利白花光開敷遍身如來言:「我從娑婆世界來。」

爾時彼佛有二侍菩薩摩訶薩,一名美音,二名妙音,已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從[*]蓮華臺下整衣服右膝著地,一心合掌白佛言:「娑婆世界去此近遠?」[1]爾時花光開敷遍身如來告二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娑婆世界今在西方,過[2]恒河沙佛土,文殊師利從彼土來。」時二菩薩[3]復白佛言:「娑婆世界現在說法佛名何等?」佛言:「彼佛名釋迦牟尼,今現在說法。」復白佛言:「彼佛世尊為說何法?」佛言:「釋迦牟尼佛說三乘法。」復白佛言:「云何名三乘?」佛言:「三乘者所謂: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時二菩薩白佛言:「諸佛說法皆不等耶?」佛言:「諸佛說法[4]皆悉平等。」時二菩薩白佛言:「云何平等?」佛言:「一切諸佛皆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是故平等。」時二菩薩白佛言:「何故釋迦[5]文佛說三乘法?」佛言:「娑婆世界眾生,心樂小法不堪大乘,諸佛如來以方便力說三乘法;釋迦[*]文佛出五濁世,彼諸眾生不能堪受大乘之法,以方便故分別說三。」時二菩薩白佛言:「釋迦文佛於娑婆世界說法甚難。」佛言:「如是!如是!彼佛說法實為甚難。」

時二菩薩白佛言:「我等今者獲大善利不生彼國。」佛言:「善男子!莫作是言,應速悔過。」時二菩薩白佛言:「世尊!我聞彼國說法甚難,乃無一念樂生彼國。何故悔過?」佛言:「速捨此語,應當悔過。所以者何?若於此土二十億百千那由他劫種諸善根,不如彼佛世界,以一食頃說諸波羅蜜,教一眾生,受三自歸,奉持五戒,遠離聲聞心,如是菩薩所行甚難;何況以出家正法發菩提心而作饒益,如是菩薩倍為甚難功德無量。所以者何?娑婆世界多穢惡故。」時二菩薩白佛言:「娑婆世界有何穢惡?」佛告美音、妙音:「娑婆世界穢惡之事,以我神口盡汝壽量說不可盡。所以者何?彼土眾生煩惱厚重,多行貪欲、瞋恚、愚癡,無量無邊諸不善法,[6]我以佛[7]智乃能具知。」

時二菩薩,即三讚歎:「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善哉,善哉!釋迦師子!善哉,善哉!釋迦仙王!」作是歎已,一心合掌懺悔:「先來諸不善心,若離貪欲、瞋恚、愚癡,無量無邊諸不善法;若曾發心求聲聞、辟支佛,今悉懺悔。」亦欲明淨求佛智心順解脫心,為得佛智故,為一切眾生故,以無著善根相應心,持七寶花,其花皆出百千光色,有百千葉,金剛為根,因陀羅[8]寶網為鬚,優勒迦娑羅栴檀寶王為臺,以一切諸寶王為莖,其花明淨塵垢不污,[9]可以眼識識,不可以手觸,猶如幻化果報,從三昧正觀生,於虛空中遙散釋迦[*]文佛上;所散之花,於虛空中變成花[10]鬘、華雲、華蓋、寶鬘、寶雲、寶蓋、繒鬘、繒雲、繒蓋,供養釋迦牟尼佛。復以百千種色花鬘、末香、塗香、細末、栴檀,遙散釋迦牟尼佛上而以供養。即於彼處五體投地,頂禮釋迦牟尼佛足,作如是言:「南無釋迦牟尼佛及娑婆世界諸菩薩摩訶薩,發大莊嚴成就大精進力諸先舊者,能持正法有大威力,能利益一切眾生而作照明,正求一乘,能守護三世佛法城塹,不斷佛種住娑婆世界者。」作如是言:「我今應往彼土見釋迦牟尼佛,并諸菩薩摩訶薩及餘眾生。」

爾時花光開敷遍身如來,聞二菩薩作如是言,又籌量觀察深心所行,復以佛法[11]誡勅安慰告言:「善男子!汝今欲往娑婆世界,見釋迦牟尼佛,并諸菩薩及餘眾生者,當生尊重心、憐愍心、饒益心。所以者何?彼諸菩薩,於甚深法不生怖畏,亦不誹謗,能奉三世諸佛教戒,以無著心種諸善根,不為果報勤行諸波羅蜜。此諸菩薩摩訶薩[12]等,以本願故生彼佛土,為守護[13]諸佛法城塹故,亦欲遍學一切佛法故。汝等今欲往彼見耶?」

時二菩薩白佛言:「世尊!若承佛神力及三世諸佛威勢護助,願欲往見。」

爾時華光開敷遍身如來告,[14]美音、妙音[15]菩薩摩訶薩:「今欲往者,當與文殊師利法王子俱[16]往。[17]善男子當共汝往。」

爾時美音、妙音菩薩摩訶薩,語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我今因仁者力,欲往娑婆世界,見釋迦如來并諸菩薩及餘眾生。」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我今欲往十方世界,多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禮拜諸佛,為令一切眾生入佛菩提得佛智故。」

時二菩薩語文殊師利言:「我今亦共仁者至十方世界,[18]多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禮拜諸佛。如仁者為一切眾生入佛菩提得佛智故,我亦隨學。」

爾時文殊師利,頂禮花光開敷遍身如來,右遶三匝尊重[19]恭敬,與彼菩薩并尊者舍利弗,受佛教已一心瞻仰漸漸却退,以如幻花而用散佛,以眾花鬘聚、塗香末香聚、諸幢幡蓋聚,皆是先佛威神之力,能生歡喜踊躍欣樂,以供養佛,以供養法,為令眾生得解脫故。供養佛已,猶如壯士屈伸臂頃,於彼佛前忽然不現,在東方恒河沙佛前自然而現,皆悉如上說廣博嚴淨不退轉[1]輪法。

彼佛世界無有女人,亦無聲聞、辟支佛乘,世界莊嚴皆如[2]蓮華開敷遍身如來佛土,菩薩莊嚴充滿其國亦復如是。彼[3]國諸佛臍中皆出一大蓮花,文殊師利而坐其上,恭敬供養現諸神變皆亦如上。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一一方面恒河沙諸佛如來,文殊師利而現其前,彼諸世尊,皆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亦遣侍者菩薩摩訶薩,此諸菩薩下蓮花臺,一心念佛合掌恭敬諮問彼佛:「云何名三乘?」亦欲因文殊師利威神力往娑婆世界見釋迦牟尼佛聽受法教。文殊師利皆悉安慰,十方世界諸菩薩摩訶薩:「我當共汝至娑婆世界,見釋迦牟尼佛。」如是時間於此娑婆世界閻浮提中夜猶未曉。

爾時尊者阿難從房門孔有光來入,即從床起出自房時,見有光明照祇陀林日猶未出,見祇陀林大水盈滿,其水澄清無諸擾濁,房舍園林悉皆不現便作是念:「今日必說未曾有法,故現斯瑞。」爾時尊者阿難,舉足入水不沒不濕,心生歡喜詣佛精舍,見一萬蓮花迴旋圍遶世尊精舍,聞大音樂歌頌之聲,彼諸蓮花出大光明,照祇陀林及舍衛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佛威神[4]故乃令阿難,心生歡喜,右膝著地一心合掌頂禮世尊,如是時間天已明了。

爾時佛精[5]舍邊迴旋蓮華中有一蓮華,忽然而來至祇陀林處中而住。尊者阿難見是事已便作此念:「我今應往為佛世尊敷置法座。所以者何?今有此瑞必說大法。」爾時阿難為佛世尊敷置法座,當爾之時,大地六變震動,乃至十方[6]恒沙世界皆亦震動——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震、遍震、等遍震,搖、遍搖、等遍搖,[7]踊、遍踊、等遍踊,吼、遍吼、等遍吼。是時天雨[8]優鉢羅華、[9]波頭摩花、拘物頭華、分陀利花,如是等花遍滿三千大千世界,華果諸樹自然而現。

時比丘僧欲出祇陀園門而不能出,見祇陀林大水盈滿,其水澄清無諸擾濁,房舍園林悉皆不現,唯見大光遍照[10]祇洹,集在房門而作是言:「今現此瑞必說大法。」

爾時世尊從三昧安[11]祥而起,出自精舍,昇所敷座。當爾之時,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佛放大光網,其光皆有百千種色照明正法,令諸眾生生歡喜故。爾時文殊師利,遊諸佛土皆與二菩薩俱,所經佛土皆悉禮拜供養諸佛尊重讚歎,為眾生故,為得佛智故,為攝眾生受教化故,現不可思議神變之事,隨其所樂而為說法。

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知釋迦牟尼佛已昇法座,與諸菩薩摩訶薩,從地踊出住於佛前,與無量阿僧祇百千萬億那由他菩薩摩訶薩,遶釋迦牟尼佛滿百千匝,持百千[12]萬種種色花。其花有不可思議百千萬葉,[13]皆生歡喜踊躍欣樂以散佛上,所散諸花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復以[14]優迦娑羅細末栴檀而散佛上,復以種種[15]花香,其香亦有百千種色,常出戒香、忍香、精進香、禪香、慧香、[16]智方便香、神通香、六波羅蜜香、無所著香、具諸道品方便之香,其栴檀香,能生歡喜踊躍欣樂,其香光明,皆是十方諸佛神力之所守護,為供養釋迦牟尼佛故,發大精進、勇猛精進、超勝精進、堅固精進、無等等精進,供養釋迦牟尼佛。

爾時文殊師利與諸菩薩摩訶薩,[17]便莊嚴此土,化作八楞摩尼寶樹八觚分明;亦有種種寶樹莊嚴,寶蓋幢幡以摩尼寶網,及諸鈴網而嚴飾之;變此大地成摩尼寶,於其地上造諸堂閣,窓牖都欄妙寶牆壁;大小諸河,泉源花池,優鉢羅花、波頭摩花、[18]芬陀利花、摩尼寶花,充滿其中;以甘露水,其水八味流注池中;有種種鳥遊[19]集其上;作是變現為令眾生心歡喜故,為得佛智故,發大堪忍故,發菩[20]薩心故,現如是等無量神變。是諸佛力,亦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力,亦是釋迦牟尼佛本願之力。爾時文殊師利及諸菩薩摩訶薩,作是神變已住於佛前。

爾時世尊放從法生光,遍照文殊師利及諸菩薩摩訶薩身。為令坐故,佛便微笑身出蓮華,其花有百千種色出,無量百千不可思議光,金剛為根,因陀羅寶為鬚,優勒迦娑羅栴檀寶王為臺,在虛空中。諸菩薩摩訶薩,於其華上結加趺坐。釋迦牟尼佛,於自臍中放一光明,其光名曰照諸眾生最勝金剛王,即此光中有[21]億那由他蓮花,其花亦出若干種色,其色寂靜無量無邊過於日光,清淨香潔遍照十方。其蓮花中自然變成微妙花帳,而是花帳諸佛所護,從法性生安隱寂靜,順解脫門空、無相、無作,不生不滅相應,踰過三世平等眼所見。文殊師利安坐花帳身相顯現,一心合掌正念觀佛,所謂佛能通達一切諸法,能生金剛[1]三昧,於一切法無所得三昧。

爾時世尊,知文殊師利及十方諸佛所使菩薩摩訶薩,樂求法者專向一乘,已於先佛種諸善根,為文殊師利之所守護無怯弱心,勤修精進求佛菩提,如是[2]等眾安隱坐已。爾時世尊告[3]阿難:「汝往遍告祇陀林中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使集聽法。」

[4]時尊者阿難詣[5]諸比丘房而告之言:「諸大德!世尊今勅汝等來集聽法。」諸比丘言:「大德阿難!我等先見此瑞,不能得往。」阿難言:「以何事故而不能往?」諸比丘言:「我等見祇陀林中大水盈滿,其水澄清無諸擾濁,大光遍照,房舍園林悉不復現,以是事故不能得往。」

時尊者阿難,還至佛所白佛言:「彼諸比丘不能得來。所以者何?彼作是言:『我等見是祇陀林中大水盈滿,其水澄清無諸擾濁,大光遍照,房舍園林悉不復現,以是事故不能得來。』」

佛告阿難:「彼諸比丘,於非水中而作水想,不但於非水中而作水想,亦於非色中而作色想,非受、想、行、識中作受、想、行、識想,非堅信作堅信想,非堅法作堅法想,非八人作八人想,非須陀洹果作須陀洹果想,非斯陀含果作斯陀含果想,非阿那含果作阿那含果想,非阿羅漢果作阿羅漢果想,非聲聞乘作聲聞乘想,非辟支佛乘作辟支佛乘想。阿難!汝[6]往重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來集聽法,此法皆是汝等昔所未聞。」

時尊者阿難,復往諸比丘所而告之言:「諸大德!世尊告[7]勅汝等來集聽法。」如是音聲遍舍衛國,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普聞此聲。時尊者阿難,知四部眾聞此語已,還至佛所而白佛言:「我[8]以遍告四眾來集聽法。」

爾時世尊告大目揵連:「汝速往[9]詣三千大千世界,遍告諸菩薩摩訶薩發大莊嚴者,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10]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敬信佛法僧久種善根者,集祇陀林聽受正法;此法汝等昔所未聞,[11]天人、阿修羅及餘世間所不能轉,唯於先佛所久種善根,樂求大乘、最[12]勝乘、第一乘、無上乘、無等等乘菩薩摩訶薩,發大莊嚴勤行此法者能受能轉。」

[13]時尊者大目揵連受佛教已,即於佛前忽然不現,猶如壯士屈伸臂頃,遍至三千大千世界,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與非人,敬佛、法、僧久種善根者,而告之言:「世尊告勅!汝等來集聽法。」爾時[14]大目揵連,承佛威[15]力及己神足,還至佛所白佛言:「諸聽法眾皆悉已集。」爾時四眾普來集會,縱廣一千由旬;在上諸天及餘眾生,住虛空中者,縱廣五千由旬。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今此四眾諸來集者,一心合掌頂禮如來,供養恭敬,世尊威德未敢就坐,唯願世尊,垂哀聽坐。」

爾時世尊,熙怡微笑,是時有無量閻浮那提[16]金色蓮花,從地踊出,各百千葉,尸利迦寶為根,因陀羅尼寶為鬚,赤真珠為臺,七寶為莖,大如車輪;諸來會者,在於佛前皆坐其上。與文殊師利諸來菩薩摩訶薩,三十二相而自莊嚴身真金色,入於三昧身出光明。爾時文殊師利,及諸菩薩摩訶薩,諸來四眾,蓮花臺上曲躬恭敬,一心合掌瞻仰[17]世尊。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今此四眾虛空諸天皆已坐定,唯願如來等正覺,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今此[18]會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百千諸天,皆生須陀洹果想、斯陀含果想、阿那含果想、阿羅漢果想、聲聞乘想、辟支佛乘想。唯願世尊,為除此眾如是[19]諸想,以何因緣,世尊說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聲聞乘、辟支佛乘?」世尊默然。

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夜後分明相出時,從自房出詣文殊師利房,欲入房時遙見佛精舍邊,有十千蓮花迴旋圍遶,聞大音樂歌頌之聲,彼諸蓮花出大光明,照祇陀林及舍衛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之相是何[20]先瑞?」

佛告舍利弗:「此是文殊師利所請[21]法瑞。」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我夜後分房門孔中有光來入,即從床起出自房時,見有光明照祇陀林猶如日[22]出,見祇陀林大水盈滿,其水澄清無諸擾濁,房舍園林悉皆不現,如是之相是何[*]先瑞?」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此是文殊師利所請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瑞。」

爾時世尊即為阿難,而說偈言:

「佛乘無有上, 清淨無[23]濁穢;
文殊無畏者, 今問如此事。
是乘無分別, 無漏無戲論;
文殊無畏者, 今問如此事。
此乘無所有, 畢竟無所生;
是處不可著, 文殊今已問。
是中終不說, 出生於諸果;
諸佛導世者, 說此微密語。
菩提無音聲, 亦無來去相;
文殊無畏者, 今問如此事。
雖說諸音聲, 其性不可得;
文殊[1]所問法, 無音聲[2]文字。
音聲猶如風, 無性無住處;
文殊[*]所問法, 遠離諸音聲。
阿難今善聽, 文殊所問法;
諸佛微密語, 宣說菩提空。
諸佛菩提法, 皆悉空寂相;
無有諸方所, 亦無有住處。
菩提如虛空, 無生亦無滅;
亦無[3]來去相, 唯佛能顯示。
猶如虛空中, 無有諸相貌;
文殊今問此, 妙淨菩提法。
去來今諸佛, 等說此菩提;
非是可見法, 亦無能見者。
如此法性相, 以音聲顯現;
法界與菩提, 二俱[4]不相見。
淨檀波羅蜜, 尸羅亦復然;
能淨忍辱者, 顯現佛菩提。
能淨於精進, 禪定亦復然;
淨慧淨智者, 能顯[5]見菩提。
能淨於方便, 到神通彼岸;
無依無[6]猗者, 以聲說菩提。
我說三乘法, 諸果差別名;
隨其所樂聞, 分別而為說。
五濁世眾生, 其心多怯弱;
畏佛智慧故, 不趣佛菩提。
成就第四果, 名曰阿羅漢;
從聲得悟者, 是名為聲聞。
我說縛解相, 因緣各差別,
曉了此諸緣, 能現見諸法;
便名阿羅漢, 亦號辟支佛,
通達無生法, 是名為菩薩。
空三昧無作, 無相無所有;
從此解脫門, 能入於涅槃。
於前中後際, 終不生染著;
已離於方所, 是故名無為。
阿難汝當知, 文殊問甚[7]深;
能解微密語, 不分別諸果。
文殊住一乘, 不分別諸法;
以是故問佛, 諸[A2]果相所以?
三世皆平等, 空寂無性相;
遠離[8]語音聲, 不分別菩提。
文殊所教化, 諸來大菩薩;
二十恒河沙, 其數不減少。
今來詣我所, 欲聞菩薩行;
亦欲聽三乘, 種種差別相。
文殊無畏者, 為除彼疑[9]心;
是故[10]今問我, 果相及乘相。
此是佛威神, 亦是本願力;
為拔苦眾生, 分別說三乘。
文殊無畏者, 慇懃勸請我;
唯願大法王, 說菩薩所行。
百千億[11]諸天, 供養佛世尊;
皆著諸果相, [12]願除此疑心。
今此四部眾, 比丘等來集;
著諸果音聲, 不解微密語。
為除[13]彼疑故, 文殊今問我;
以是眾因緣, 諸菩薩來集。」[14]◎
廣博嚴淨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hui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二 - 2023-12-16 18:13:46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二

[15]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16]爾時阿難白佛言:「文殊師利法王子問佛世尊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耶?」

佛言:「阿難!如是,如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問我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所以者何?諸佛世尊,皆轉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

阿難白佛言:「以何因緣,世尊說堅信、[A1]堅法、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辟支佛耶?世尊!彼之所行是菩薩法耶?」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17]彼所行[18]者是菩薩法。所以者何?五濁眾生心樂小法不求大乘,是故諸佛以方便力隨眾生性而為說法,以諸眾生多樂小法不堪大乘,如來以方便力觀其深心,令發道意入佛智慧。阿難!如來以如是方便度諸眾生到安隱處,無為無作離心數法,皆悉平等永滅苦樂,無有方所亦無住處,安隱寂靜無餘涅槃。」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而便默然。時尊者阿難問文殊師利言:「以何[1]因緣故如來默然?」

文殊師利言:「尊者阿難!以諸眾生聞說是法少能信者,是[2]故默然。世尊說微密之語,唯我能了,今四部眾咸生此疑:『以何緣故,世尊說堅信[3]法乃至聲聞、辟支佛耶?』今此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天,亦有百千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皆生疑心:『世尊何故說堅信、堅法乃至聲聞、辟支佛乘?』以佛默然而不說此難信法故,諸河泉源[4]小大諸水湛然不流,空中諸鳥[5]亭住不飛,日月不行,一切燈炬無復光照,一切眾生無有威光。所以者何?世尊默然而不解說難信法故。」

爾時世尊所住精舍,一萬蓮華迴旋圍遶者,皆發此言:「唯願世尊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所以者何?我等曾於此處聞九十二億百千那由他諸佛皆說此法。」

是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願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所以者何?我夜後分與文殊師利法王子,至東方恒河沙佛土,是諸如來皆說此法;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無量無邊不可計數諸佛世尊皆宣此法。」

時虛空中有八十萬五千那由他諸天,白佛言:「世尊!願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法。所以者何?我等曾於此處,聞九十二億百千那由他諸佛皆說此法。」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說堅信、堅法乃至聲聞、辟支佛?今此四眾咸皆默然,乃至無有謦咳之聲,今此會中百千萬億眾生皆生疑惑:『世尊何故說堅信、堅法乃至聲聞、辟支佛乘?』唯願世尊,拔此大眾心中疑箭,此諸大眾是佛時證。」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諸佛世尊所說之法皆有時證。」

阿難白佛言:「誰是證耶?」

佛告阿難:「法是我證,諸佛如來以法為證而有所說。」

佛告阿難:「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菩薩摩訶薩名曰堅信,乃至名曰辟支佛乘。」時尊者阿難,諸大聲聞,皆悉一心聽佛所說。

佛告阿難:「菩薩摩訶薩,令無量無邊阿僧祇眾生信佛知見,信佛知見已,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識,以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識故,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堅[6]法。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信諸佛所說法皆悉空寂,信此法者,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信於佛智,便作[7]是念:『我等亦當成就此智,亦不見此智。』是故阿難!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於五欲樂不生欣樂成就信力,是故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作是念:『如佛世尊,以不可思議法施諸眾生,我亦應學以不可思議法施諸眾生。』如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心生歡喜捨一切物,乃至自身尚以布施,何況餘物,信行此施而不倚著,於一切處不生慳悋;以此因緣迴向菩提,亦不起菩提見,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信心清淨無有怯弱,於佛、法、僧心得淳淨,守護六情無所願求,無信眾生,於佛、法、僧令生信樂,已生信樂心不放逸,發菩提心不著心相,信知六界與法界等。云何信知?所謂此界以諸音聲[8]文字故說,實不可得。信知諸行是無常、苦、空、無我之法,亦信無漏聖戒非戲論法具諸三昧,信一切眾生即是滅界,眾生之相即是滅相,以無依心見諸眾生即是法界,而於此法不見法界。所以者何?法界即是眾生無心之界。菩薩摩訶薩如是信者名為堅[9]信。一切眾生無有住處。所以者何?自性空故。亦復不見眾生形相,見諸眾生同涅槃相。所以者何?眾生界空,是故即見是涅槃相。若有[10]能信如是法者,令[11]多眾生得如是信。是故阿難!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能令諸眾生, 信向佛知見;
心不生染著, 是名為堅信。
信諸佛說法, 其[12]性相皆空;
能信解此法, 是名為堅信。
信諸佛知見, 是不可思議;
發心而勤求, 我應得是智。
不生信樂心, 貪求五欲樂;
是信力成就, 是名為堅信。
信諸牟尼尊, 以法施眾生;
我亦應隨學, 是名為堅信。
信能行布施, 乃至捨自身;
亦不生施想, 是名為堅信。
信能[13]施一切, 不生慳悋心;
盡迴向菩提, 是名為堅信。
信向於諸佛, 其心無穢濁;
亦信無心法, 是名為堅信。
能守護六情, 亦不復願求;
已信解此法, 是名為堅信。
諸不信眾生, 以信而建立;
令隨順佛法, 是名為堅信。
以此信向心, 盡迴向菩提;
而不得心相, 是名為堅信。
知六界平等, 即與法界同;
以音聲分別, 不得諸界性。
信諸行無常, 苦空無有我;
成就[*]是信力, 是名為堅信。
信無漏聖戒, 非是[1]論戲法;
具戒三昧者, 是名為堅信。
信諸眾生界, 即是[2]滅界性;
能信如是相, 是名[3]信中信。
眾生無依性, 即是諸法界;
如此諸法界, 其性難思議。
若能如是信, 隨順彼法相;
此無畏菩薩, 是名為堅信。
信諸眾生身, 畢竟無所住;
其性本空無, 是故無處所。
眾生是涅槃, 其性即[4]空故;
以是義顯示, 寂靜涅槃相。
若能如是信, 名無畏菩薩;
如是諸眾生, 皆名為堅信。
阿難善受持, 亦如是宣說;
若有如是信, 是名為堅信。
如是等諸法, 餘無量無邊;
佛為諸菩薩, 說是差別相。
「如是,阿難!如來、[5]應、正等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6]名為堅信。復次,阿難,今當為樂此法眾生,復以偈頌說菩薩摩訶薩名堅信義。」

爾時世尊,[7]即說偈言:

「皆共和合一心聽, 我說佛子諸功德;
布施持戒及精進, 忍辱禪定智慧身。
信向樂求如是法, 不信者信佛淨智;
有如是信名菩薩, 導化世間無厭惓。
信解諸法無分別, 其性空寂佛所說;
若能善解如是法, 是名菩薩堅信者。
信佛知見無有量, 發心欲求如是智;
無上大人所有智, 我當何時得此智。
不信欲樂是淨法, 不為欲因行惡業;
以信力故樂求法, 有此勝信名菩薩。
信諸如來以法施, 我亦應當如是學;
佛所說法隨順行, 有此勝信名菩薩。
信能捨此上餚饍, 象馬金寶及奴婢;
男女眷屬所愛妻, 大小村城及國土。
亦以手足[8]支節施, 破骨出髓無所畏;
耳鼻眼目及以頭, 有此勝信名菩薩。
信知此身內無主, 是故能以惠施他;
亦復能以妙法施, 以是因緣求佛智。
信能捨此無我身, 見來求者心歡喜;
如是眾生我善友, 為菩提捨危脆身。
信如是法菩提因, 以清淨心化世間;
聞法不疑佛知見, 有此勝信名菩薩。
知眼無常及耳鼻, 舌身及意亦復然;
知是虛偽[9]不牢固, 為菩提因悉能捨。
見苦眾生無信手, 化令住信能信施;
自[10]住慈[11]心愍世間, 皆令信佛最上智。
見著六塵行惡者, 化令迴心趣佛智;
不得此心菩提因, 能信菩提無心相。
見諸眾生[12]界無智, 不知六界是平等;
此法皆同法界相, 以音聲說不可得。
見諸眾生在生死, 無常計常癡冥中;
教信諸行是無常, 令信解[*]空無有我。
見諸眾生行惡戒, 教令信佛無上戒;
自淨戒定諸功德, 有此勝信名菩薩。
見諸眾生多懶墮, 教令信佛大精進;
知精進力自調伏, 能持此信名菩薩。
見愚眾生計壽命, 教信陰身無有壽;
了知滅界同法界, 若知此法是勝信。
分析此身無去住, 雖復異世業不[13]亡;
所造善惡諸業因, 終不遠離此法性。
見眾生性無依法, 此界亦同諸眾生;
法界平等不思議, 無畏菩薩如是信。
佛說此信無有[14]二, 勤修善行知諸法;
亦為他說如是信, 而不染著於三有。
信如是等眾生性, 無有決定常住處;
空不可取無相法, 能信是法名菩薩。
是諸眾生如[15]空定, 亦不寂靜涅槃界;
不可說有[16]諸性相, [17]知是法者名持信。
見諸眾生[18]信邊法, 以寂靜法而導之;
故於三界得高稱, 亦名持信勝[19]菩薩。
若有如是妙勝信, 發無畏心樂求法;
我法若有黠慧人, 廣[20]向時眾而宣說。
已說堅信諸功德, 及餘種種差別相;
不著三界清淨心, 憐愍眾生良福田。
長夜布施自調伏, 住清淨戒修忍辱;
精進修定及智慧, 行菩薩行心調伏。
以諸相應方便[1]智, 導眾生到安隱處;
能令不墮諸惡趣, 有如是智名菩薩。
以真淨心動世界, 震起波[2]踊有六種;
光照華上坐菩薩, 皆說寂靜[*]空無法。
東方國土及南方, 西方北方亦復然;
上方下方及四維, 皆同說此寂靜法。
寧捨身命不疑佛, 亦教[3]他人信佛智;
若諸眾生有是信, 佛及行者能證知。[4]◎
◎[5]「復次,阿難!云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堅法?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於佛正法終不退轉,受持佛法為他宣說終不毀犯,於不可思議真如法界,應當逮得如是等法,堅心受持而無怯弱;能觀諸法真實之相不生染著故,而於此法無所受持,於法非法亦不生著,應如是持樂求諸法;求已能受,受已能持,持已能說,歡喜調柔易可共住,常樂宣說寂靜之法,不動法界能逮諸法真實之相;於諸法中善得調伏,亦不毀損常住妙身,如此之身常住故妙;應知此身無始無終無聚無散,應如是知;如佛世尊,為諸菩薩分別解說,於此法中亦應逮得,見一切法清淨無垢,善解諸法無可著處;諸法性[6]虛不可得見,以不見故無所受持;宣說法界無相無性,無有言說亦無所有無有思想,遠離思想心不可得,其性寂靜離諸音聲,無有言說非境界法;常樂受持宣說是法,而於是法心無所依,以如是等無所有法,種種差別為菩薩摩訶薩說,而於此法不作合散無種種相,如其所說皆[7]已逮得,已得此法名為性地;性地菩薩摩訶薩,乃至於少法中不生來去想,已能受持不來去法,而於此法不生增減亦無聚散,若能受持不增不減不聚不散,如是等法是名堅法。菩薩摩訶薩於諸法性得無所得,[8]以於此法性無所得故,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堅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於諸佛正法, 而無[9]所退轉;
能持如是法, 是名為堅法。
未曾有毀犯, 不思議法界;
能逮如是法, 是名為[10]堅法。
久發心受持, 諸佛所說法;
心無有怯弱, 是名為[*]堅法。
於一切法性, 正趣而勤求;
不生染著心, 是名為堅法。
不著亦不住, 亦能教示他;
能持如是法, 是名為堅法。
調柔[11]易共住, 宣說寂靜法;
不動彼法性, 是名為持法。
了知諸法體, 而無有性相;
於此法決定, 是名為持法。
亦未曾毀損, 常住真妙身;
當知此身者, 即[12]以法為體。
此身無終始, 諸法之所成;
於此無增減, 是名為持法。
佛為諸菩薩, 宣說諸法相;
能得如是法, 是名為持法。
此界性自空, 於法無染著;
能持如是法, 是名為持法。
觀察一切法, 性空不可見;
以不見法故, 亦復無所持。
以無所持故, 能顯示法界;
無性相音聲, 其體無所有。
遠離諸思想, 心亦不可得;
以不得心故, 名不可思議。
已遠離心[13]想, 宣[14]示寂靜法;
無音聲境界, 名不可思議。
能持如是法, 亦復無所[15]信;
不依無所[16]信, [17]不依無所有。
佛為諸菩薩, 宣說如是法;
不合亦不散, 亦[18]無種種相。
若說於此行, 得住於性地;
已住於性地, 即名[19]性地人。
住性地菩薩, 畢竟無所依;
能持如是法, 是名為持法。
以是故阿難! 菩薩摩訶薩,
於法無所得, 即名為持法。
若有諸眾生, 佛道生遠想;
以方便力故, 令[20]到究竟處。
如是法及餘, 為諸菩薩說;
以微妙方便, 顯示佛知見。
持法大明人, 唯佛能證知;
及修行此法, 無畏諸菩薩。
不可思議智, 說持法差別;
法非法清淨, 安住是法中。
「如是,阿難!如來[21]正等覺,以方便力故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堅法。

「復次,阿難!云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八人?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已過八邪修八解脫不著八正,過凡夫法而無所[1]作,逮平等道過凡夫法,勤求菩提不得菩提;離諸邪見而修正見逮平等道;離自身相,雖未得佛身而求菩提;離眾生想,而修佛想逮平等想;離眾生[2]摷窟法求無摷窟法,於諸法中而無所住。所以者何?不見有法而可住者;過世間法開通聖法已逮滅界,亦不[3]得世間及出世間法,遠離有無是法非法,善能觀察斷常二邊;觀去來現在心相,乃至菩提心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已逮眾生心相平等法故;是以毒不能害火不能燒刀不傷身。所以者何?已能遠離諸境界故。雖未得佛行,已於諸趣無有決定。所以者何?菩提離諸趣故。菩提趣者安靜無為,菩提性[*]空無有處所,是以刀不傷身名不可害,其乘速疾名不可害。所以者何?速達此乘無有罣礙,以是事故刀不傷身。亦有遍緣眾生慈菩提行慈,一切眾生界不可得,無所行慈一切法[*]空慈,[4]趣寂靜界慈,離瞋恚慈,行智明慈,能照菩提,眾生界不可得慈,遍緣眾生故刀不能傷,知[5]欲、色、無色界皆悉平等,亦知法界平等[6]如菩提無種種相。不可知不可著,無戲論無垢穢,安隱寂靜離諸音聲,菩薩摩訶薩能了知是界,於諸趣中所有言說音聲皆能了知。所以者何?以於無來去法界中得無住法忍故。善知一切眾生言音,而為解說寂滅之法,不作是念:『我於是時為此眾生說法。』已遠離我想諸音聲故,知諸法寂靜故,[7]於諸法中不取其相,不可得故,不著言說故,是菩薩摩訶薩名為八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已過於八[8]難, 正住八解脫;
不著八正見, 是名為八人。
已過凡夫法, 而不住正道;
處中離二邊, 是名為八人。
已過凡夫法, 而[9]離求菩提;
不得菩提相, 是名為八人。
遠離諸邪見, 能修行正見;
逮得平等道, 是名為八人。
遠離自身[10]相, 而不住菩提;
雖未得佛身, 是名為八人。
除去眾生想, 能修行佛想;
已逮平等[11]相, 是名為八人。
離眾生[12]摷窟, 求無摷窟法;
不住於諸法, 是名為八人。
已過世間法, 而開通聖法;
成就於滅界, 是名為八人。
諸佛所說法, 及餘世間法;
不得此法相, 是名為八人。
見有是一邊, 見無第二邊;
能捨如是見, 是名為八人。
觀察中道法, 及與斷常邊;
[13]知是平等[14]想, 是名為八人。
不得過去心, 及與未來心;
現在心不住, 是名為八人。
所說[15]最初心, 能生菩提者;
此心不可得, 云何得菩提?
若能逮得此, 不得菩提[16]心;
故毒火不能, 傷害壞其身。
其趣雖不定, 遍修如是行;
逮無去來法, 故名不可害。
菩提無趣相, 以音聲故說;
善解音聲相, 故名不可害。
去相不可得, 來相亦復[17]爾;
音聲說[18]去來, 故名速疾乘。
是故名安隱, 亦名為[19]空無;
亦名速疾乘, 亦名不可害。
如是速疾乘, 菩薩應通達;
無能罣礙者, 是故名不害。
設以利刃刀, 不能傷其身;
不見於身相, 故刀不能害。
遍緣眾生慈, 及以菩提慈;
行菩提慈故, 不為刀所害。
無行無眾生, 不得眾生界;
寂靜無生慈, 遍緣眾生慈。
遠離瞋恚慈, 及行[20]智明慈;
能照菩提慈, 遍緣諸眾生。
解刀是[*]空法, 善修於身[*]相;
未得菩提道, 不為刀所害。
已逮寂靜界, 遠離諸惡趣;
惡業不能障, 不為刀所害。
遠離於無明, 已證知[21]明法;
逮得菩提照, 是名為八人。
能知欲色界, 無色界是[*]空;
皆悉是平等, 是名為八人。
界與菩提等, 無有種種相;
無智無分別, 清淨無戲論。
已逮此平等, 菩薩無所依;
所說諸音聲, 能遍至諸趣。
來去諸音聲, 皆歸於法界;
於無住法中, 得此最上忍。
善解眾生音, 為說寂滅法;
不生如是心, 我為彼說法。
已過音聲法, 不取種種相;
知諸法寂[1]滅, 是名為八人。
已過諸音聲, 通達音聲界;
[2]不著音聲者, [3]故名為八人。
阿難!以是事, 是名為八人;
雖作如是說, 其實不可得。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八人。

「復次,阿難!云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須陀洹?阿難當知!不可思議佛道名須陀洹。菩薩摩訶薩住無所[4]住近於佛道,不受[5]諸法,無所依倚亦無所緣;不住諸法畢竟無生。菩薩摩訶薩為得是道故,堅固精進、堅固思惟無有懈怠;終不違逆心無所依,諸佛所乘無上最勝出要之道,不著此道亦不住中,以如是道推求諸法;雖復推求而無所得,而於彼道不動不住;於道想、生[6]死想、佛想能生平等,於結障法平等、諸法平等、諸佛平等,遠離身見能生佛見開悟諸見,修對治想已過我想。阿難!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名須陀洹。不著佛道逮無染道,不疑佛菩提,不選擇戒,乃至不見佛戒;以不見故,不選擇戒不分別戒,永斷三結不住三界,已逮佛道離眾生想,無所依止離依止法,專求佛道得安隱寂靜道。不惜身命,以歡喜心能捨一切物,顏貌和悅無有[7]嚬蹙;為菩提故而行布施,無有少物而不能捨;為濟苦眾生故,令到涅槃故,為修有相法故,得無相法故,離眾生想入眾無畏,說寂靜法淨菩提道;無所怖畏乃至無有死畏。所以者何?以逮得寂靜法,遠離塵垢安住佛道,善修惡趣諸平等[8]想無戲論道。阿難!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名須陀洹。」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不思議佛道, 名為須陀洹;
若有住此道, 必流入菩提。
此道如虛空, 不依一切法;
無緣無所住, 所有不可得。
菩薩堅精進, 能逮如是法;
諸佛導世者, 無上出要道。
不染著此道, 亦復不住中;
以此道推求, 不見一切法。
此道無動搖, 亦復無住[9]中;
不懈怠如佛, 不逆無所[10]畏。
所說生死[*]相, 佛想亦復然;
能於此平等, 知是須陀洹。
諸結及與障, 能覆佛道者;
皆悉能遠離, 是名須陀洹。
能斷於身見, 而生於佛見;
開悟諸邪見, 善修對治想。
善修自身想, 知我想過患;
是名須陀洹, 不著於佛道。
設生此猶豫, 我不得菩提;
即得無染著, 而求於佛道。
亦不選擇戒, 不願佛尸羅;
已斷於戒想, 不分別尸羅。
永斷於三結, 不住於三界;
已逮得佛道, 善修眾生想。
以無所緣道, 而求於菩提;
已逮寂靜道, 佛無垢菩提。
好樂行布施, 和顏無[*]嚬蹙;
不惜於身命, 為無戲論道。
為苦惱眾生, 一切皆能捨;
令過須陀洹, 妙勝果之上。
遠離諸有想, 善通達無[11]相;
以是故無有, 惡名諸怖畏。
所說法非法, 二俱能遠離;
於中不染[12]著, 無有惡名畏。
若[13]入大眾時, 其心無所畏;
宣說寂滅法, 已淨菩提道。
若起眾生想, 能生其真實;
以是故無垢, 遠離一切畏。
已離一切[14]怖, 乃至無所畏;
已得寂靜道, 安隱無有上。
知惡趣平等, 而不生怖畏;
此道現在前, 無有吾我想。
菩薩[15]如是法, 名為須陀洹;
為樂小法者, 而作如是說。
以微妙方便, 宣說於佛法;
於道放逸者, 令入如是法。
諸佛之導師, 捨方便而說;
為諸久行人, 求最勝道者。
以是故阿難! 我說須陀洹;
[1]黠慧諸眾生, [2]能解了是事。
以是故阿難! 我說須陀洹;
[3]不黠慧眾生, [4]謬分別是事。
凡小無智心, 不解微密語;
愚[5]心起諍訟, 不解微妙義。
滿足多百[6]法, 乃名須陀洹;
以須陀洹名, 顯示諸佛法。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須陀洹。[7]◎

廣博嚴[8]淨經卷第二
貼文者 : : hui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三 - 2023-12-16 18:19:07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三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9]「復次,阿難!云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斯陀含?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隨學佛智解了菩提不從緣生,為無緣智故而求佛智;以眾因緣求無處所禪,而求佛智得燒煩惱法,燒諸煩惱得佛平等法,求未得法如諸佛、阿羅訶、三藐三佛陀;雖度眾生而不動眾生求、不動眾生界。有諸眾生慧心微薄,愁憂苦惱不解法界,欲令此眾住於智故而求佛智,於根、力、覺、道、解脫三昧,先自覺悟覺悟眾生,而求佛智所可用智能至道場。為得此智,而求佛智佛眼,是不可思議無障礙[10]眼,恒以此眼利益世間。為求是智眼故,求智中勝智所可用智,知一切法如如亦不[11]可得,此智所可用智,令一切眾生住是智中,所謂不住一切法智,以是事故而來此間。來已見眾生界,是不可思議界,求是界已不得此界,眾生從何而生?不知眾生生處。從眾生界有差別名,觀察法界眾生界時,不見是差別相,見眾生界盡入法界,見法界是平等道、佛法道,是眾生不可得道、眾生平等智道。為求是無比智故,此智清淨離塵垢,不得此智不可以此智求,[12]知此智是無所知智。菩薩摩訶薩以此智故而有差別,未得此智,為求此智而來此間。阿難!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名斯陀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隨學諸佛智, 其智無有上;
以求佛智故, 是名斯陀含。
所說眾因緣, 能生於菩提;
為[13]如是緣故, 是故來此間。
所說無處禪, 能燒諸煩惱;
以是故來此, 為生此禪故。
先所未得法, 一切智所行;
我亦欲求故, 而來於此間。
不動諸眾生, 法界亦如是;
為不移動故, 是故來此間。
苦惱無黠慧, 愁憂諸眾生;
欲令如是眾, 住佛無量智。
諸根力覺道, [14]解脫及與禪;
自覺覺他故, 而求於佛智。
能趣向道場, 先佛所行法;
為求此法故, 是故來此間。
為求如是智, 不思議佛眼;
求如是眼故, 而來於此間。
諸佛導世師, 所行巧方便;
為求如是智, 諸智中最勝。
諸所可用智, 能知諸法如;
此智不可得, 云何求諸法?
願令多眾生, 安住無上智;
亦欲令他知, 故來於此間。
來已見眾生, 其界不思議;
是以斯陀含, 來此求眾生。
以求眾生界, 眾生不可得;
是故雖來求, 亦復不可知。
不知諸眾生, 及以眾生界;
若能知此界, 知眾生差別。
觀察一切法, 觀已無所見;
安住於定心, 而求諸佛法。
若有此淨智, 無垢性清淨;
亦不得此智, 而知於所知。
以如是眾生, 能逮得此智;
名無依菩薩, 是故來此間。
阿難!以是事, 名為斯陀含;
無黠慧眾生, 謬分別是事。
阿難!以是事, 名為斯陀含;
勤精進眾生, 乃能知是事。
慧者解微密, 於深法決定;
能解如是義, 速能生菩提。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斯陀含。

「復次,阿難!云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阿那含?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1]已過分行得佛所行,遠離一切諸所行法,知無來去法,於諸法中無所依無所住,是故不來此間。所以者何?亦不見法來去相故。已過凡夫離凡夫想,亦離佛想過無所住法,無有因緣能使來者。所以者何?已逮寂靜界故。諸佛導世者,說凡夫禪不往生,彼離諸難處永斷愛欲,不貪摶食永離食[2]想,逮得菩提示諸邪見無所貪著。知六十二見性同涅槃離諸蓋想,離諸法中所有過患清淨無垢,制伏憍慢拔無明箭。已害[3]愛結無復喜愛,燒諸煩惱離一切想,拔憂惱箭離慢大慢,善知諸[4]音逮[5]得照明,乘不可思議佛乘,得菩薩摩訶薩性。離欲污泥得先佛所藏,最勝智藏無增無減,得一切眾生乘中最上佛乘。離有無[6]想斷一切疑,菩薩摩訶薩成就如是[7]等法,不來此間名阿那含。復[8]次,阿難!菩薩摩訶薩有緣眾生令住菩提。云何而住?所謂眾生即是菩提,菩提即是眾生,能覺眾生想。所以者何?已了知[9]性空故。知眾生界是不可思議界故,是故能覺此想,能知眾生界即是虛空界,虛空界空故遠離眾生界,虛空界離虛空性無所止住,虛空界虛空性空,以如是法令諸眾生迴向菩提。所以者何?知眾生是虛空界。眾生界皆入虛空界。所以者何?眾生性諸法性各各相入。所以者何?以不可得故。以不可得故不來此間,是故數名阿那含。一切諸法中無有數相,諸佛已過數相。阿難!以是事故,菩薩摩訶薩名阿那含。」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已離不復來, 更不修分行;
已離分行故, 是名阿那含。
善知來去相, 不依一切法;
不得[10]少處所, 而可來此間。
諸佛導世[11]師, 所說凡夫禪;
更不往彼間, 是名阿那含。
諸法無來相, 去相不可得;
逮無來去相, 是名阿那含。
其人更不復, 趣向三惡道;
已逮諸佛法, 是名阿那含。
永[12]斷一切欲, 不貪於摶食;
已逮菩提道, 是名阿那含。
所說諸見處, 凡有六十二;
更不住見處, 故名阿那含。
諸法無性相, 已離於性相;
如實了知故, 更不來此間。
說涅槃寂靜, 能燒諸煩惱;
能遠離諸[13]相, 故不來此間。
已斷諸難處, 能遠離塵垢;
到安隱涅槃, 是名阿那含。
已降伏惡魔, 及其諸眷屬;
不為彼所動, 是名阿那含。
已拔無明箭, 亦害諸愛結;
已覺知喜愛, 是名阿那含。
能燒諸煩惱, 亦離諸有想;
決定勝妙[14]果, 是名阿那含。
已拔憂惱箭, 除去諸憍慢;
善知五陰相, 是名阿那含。
已逮諸照明, 不思議佛乘;
遠離欲污泥, 是名阿那含。
已得大智藏, 先佛之所藏;
諸藏中最勝, 是名阿那含。
已安住無上, 諸佛之大乘;
永斷諸疑心, 是名阿那含。
有緣諸眾生, 皆令住菩提;
為彼住菩提, 而不來此間。
能知諸空界, 眾生界難思;
已離如是想, [15]是名阿那含。
能知眾生界, 及以法界空;
不得諸眾生, 是名阿那含。
其心更不求, 取著諸有[*]相;
已到無相處, 是名阿那含。
阿難![16]以是事, 是名阿那含;
以無所住法, 而住佛法中。
「是故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阿那含。

「復次,阿難!云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阿羅漢?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離諸分行應行佛行,拔濟一切眾生行破諸煩惱,應為煩惱所苦眾生解煩惱縛,而不得眾生亦不得煩惱縛,應作是事名阿羅漢。捨有所得住無所得,知一切空,此空亦空,通達無相,[17]以離諸相離一切想,知眾生想是過患法,能捨無智達無心法,曉了空法應逮菩提,應生不可思議佛菩提,以是事故名阿羅漢。應宣說法,如三世佛已說今說當說,其所說法皆悉寂靜,無有戲論清淨無穢,通達是事故名阿羅漢。應令眾生住於菩提,知一切法及與菩提是無所有而不可取,應修佛慈不著眾生慈,以如是慈遍緣眾生,而不得眾生,已逮眾生不可得慈,故名阿羅漢。應說諸法利益眾生,而不起法非法想,於諸法中,應常在先,是名阿羅漢。應為眾生說根、力、覺、道,而於此法不染不[1]著,故名阿羅漢。應令眾生知清淨菩提,令彼眾生起如是菩提,故名阿羅漢。應於世間眾生利養而不貪著,應為眾生說不貪著利養[2]法,說此法故名阿羅漢。應往諸佛世界,應見諸佛如佛見佛,見如是佛世界已,應當發心求如是世界,所謂不可思議世界,不可量世界,無等等世界,無邊世界,無戲論世界,不可說世界,空世界,無相世界,無作世界,不退轉世界,離女人世界,離婬欲世界,無煩惱世界,佛無礙[3]辯世界,菩薩世界,無障礙世界,無染世界,降魔世界,無怨敵世界,[4]無畢竟涅槃世界,此諸世界,於一切世界中上,應求如是世界,故名阿羅漢。未生諸法應生起,故名阿羅漢。於欲不染於可瞋法不生瞋,故名阿羅漢。於無上滅集智速通達故,名阿羅漢。以阿羅漢故名為菩提,以菩提故名阿羅漢。菩提不動,以眾生界不動故,應令百千萬億眾生住菩提道,住菩提道故名阿羅漢。一切眾生及與菩提,從無分別生,應以是平等法教諸眾生,此平等法,於一切法中無與等者,此平等菩提從無分別生,應知如是法,知是法已,為眾生說無有增減,成就無增減法故名阿羅漢。應說如是離音聲法,故名阿羅漢。應解如是多眾生著,所謂眾生不可得著,眾生斷常著,眾生身見著,不能過著,見諸法不生不滅無為無作著,不壞色著,不壞受、想、[5]識、行著,離凡夫法著,建立諸佛法著,須陀洹果想著,斯陀含果想著,阿那含果想著,阿羅漢果想著,辟支佛果想著,如來等正覺想著,[6]菩提心想[7]著,為菩提故行施著,為菩提故護戒著,取瞋恚[*]想行忍著,取懈怠[*]想行精進著,取亂心[*]想生禪定著,取惡慧[*]想修智慧著,於父母妻子男女眷屬兄弟姊妹所愛諸親著,欲見愛念諸親著,樂談說著,煩惱法出要法作二見著,貪利養著,見在家出家著,見卑勝法著,離凡夫法著,緣佛法著,見下上法著,具足諸相方便著,生佛世界想著,應除眾生如是著故名阿羅漢。亦不分別是眾生是涅槃法、是眾生非涅槃法,是眾生能生法、是眾生不能生法,是眾生行菩提、是眾生不能行菩提,是眾生持戒、是眾生毀戒,是眾生多福、是眾生少福,不起如是二見名阿羅漢。亦不分別是眾生是福田、是眾生非福田,是眾生精進、是眾生不精進,是眾生凡小、是眾生智明,此是女人、此是男子、此是非男非女,此是法、此是非法,不起如是二見名阿羅漢。亦不分別是眾生於菩提退轉、是眾生於菩提不退轉,是眾生於菩提得自在、是眾生於菩提不得自在,是眾生近菩提、是眾生遠菩提,發如此心,我當得菩提入無餘涅槃,略說能除眾生一切著故名阿羅漢。阿難!阿羅漢如是除眾生著已,亦為眾生說眾生實性,說[8]如是法故,菩薩摩訶薩名阿羅漢。」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9]已能捨一切, 所有諸分行;
能捨分行故, 是名阿羅漢。
能斷諸煩惱, 及苦眾生結;
皆令得解脫, 是名阿羅漢。
遠離有所得, 住無所得法;
知一切法空, 是名阿羅漢。
已能知解空, 亦通達無相;
遠離一切相, 是名阿羅漢。
應行最勝行, 諸佛之所行;
度脫諸眾生, 生死大險難。
已離一切相, 知眾生想過;
能捨諸想故, 是名阿羅漢。
捨諸無知想, 通達無心法;
已知空法故, 是名阿羅漢。
應逮得諸佛, 不思議菩提;
應勤行精進, 是名阿羅漢。
應宣說諸法, 清淨無戲論;
令眾生住道, 是名阿羅漢。
應以遍緣慈, 令眾生安樂;
而不得眾生, 是名阿羅漢。
應宣說諸法, 於眾最第一;
無法非法想, 是名阿羅漢。
應為諸眾生, 說根力覺道;
不染著[10]此法, 是名阿羅漢。
應令他眾生, 覺了清淨法;
亦能生菩提, 是名阿羅漢。
應不生貪著, 世所有利養;
不貪利養故, 是名阿羅漢。
應往詣諸佛, 嚴淨[1]妙世界;
諸佛所住處, 為眾生說法。
應當發是心, 求此嚴淨界;
應求是界故, 是名阿羅漢。
於欲無所染, 瞋處不生瞋;
知菩提平等, 是名阿羅漢。
已於滅集智, 通達寂滅相;
以菩提道故, 是名阿羅漢。
於諸眾生界, 不移動眾生;
令多億眾生, 皆住菩提道。
眾生及菩提, 從無分別生;
能知此平等, 是名阿羅漢。
一切法等中, 此法等最上;
此等及菩提, 從無分別生。
知已為他說, 而無有增減;
亦從此法生, 故名阿羅漢。
應為此眾生, 說無音聲法;
解脫多眾生, 而無有動者。
眾生不可得, 及斷常二邊;
為除諸邪見, 令得脫眾[2]苦。
著諸法生滅, 無為無作相;
諸苦惱眾生, 以[3]相而分別。
不毀壞於色, 於受亦復然;
想行及與識, 令離此諸著。
於此凡夫法, 而見有移動;
住佛法不住, 皆令得解脫。
住於諸果想, 緣覺想亦然;
為眾生說法, 令離佛想著。
著於菩提心, 著施亦復然;
著於戒忍者, 為說無著法。
取於懈怠想, 分別行精進;
定心與亂[4]想, 惡[5]慧及妙慧。
不分別此法, 知無種種相;
應當如是說, 是名阿羅漢。
堅著[6]於我想, 聲聞多分別;
為除分別故, 應為彼說法。
父母及妻子, 無慧故貪著;
[7]此道非菩提, 是生死所行。
此是我兄弟, 姊妹愛念心;
除彼貪愛著, 是名阿羅漢。
故作巧談說, 發他喜[8]勇心;
生意欲得見, 先舊諸所親。
若得相見時, 展轉生愛著;
無智顛倒故, 屬魔不自在。
遠離諸利養, 知利養過患;
應為諸眾生, 說諸利養過。
此是煩惱法, 此是出要法;
不著此二見, 是名阿羅漢。
貪著於利養, 而不能自解;
能除彼著故, 是名阿羅漢。
此是在家法, 此是出家[9]法;
凡小起分別, 應為解彼著。
於一切法中, 而見有卑勝;
著是器非器, 應解如是著。
遠離凡夫法, 而緣於佛法;
應為彼說法, 離得不得著。
[10]大小非堅法, 如是[11]甚眾多;
[12]當應為解著, 眾生如是[*]相。
能生[13]諸相好, 其事亦眾多;
唯有調柔者, 能除彼想著。
諸佛妙世界, 興起修淨心;
著彼世界想, 應當為除却。
涅槃非涅槃, 能生不能生;
此行菩提道, 此不求菩提;
惡戒及善戒, 有福及無福;
愚智諸眾生, 而作種種[*]相。
如是諸眾生, 多[14]有種種[15]想;
為除此想故, 應為彼說法。
此是良福田, 此非良福田;
分別愚智法, 其事亦眾多。
取著於女想, 亦復分別男;
是聖是非聖, 分別起二見。
眾生無慧心, 起於此二見;
著此二見者, 應當為除斷。
退轉不退轉, 有記及無記;
此近於菩提, 此不近菩提。
已逮於菩提, 畢竟般涅槃;
行如是諸相, 分別於涅槃。
唯有調柔者, 除眾生是想;
是名阿羅漢, 亦名除想者。
此是菩薩法, 說名阿羅漢;
若見此本緣, 知是阿羅漢。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阿羅漢。

「復次,阿難!云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A1]名為聲聞?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以佛法聲、不可思議法聲、寂靜菩提法聲、無戲論法聲、無垢清淨法聲,令無量無邊不可計眾生聞故,名為聲聞。復以涅槃是無比[1]法安樂法聲,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法聲,令多眾生速能勤求,名為聲聞。說此身空非堅固法,堅固不可得,凡夫愚小貪著此身,為解[2]說聲;又說眼入所見虛妄,應生佛眼不可思議[3]法眼,以[4]此眼故令多眾生無愚惑聲;又說諸法無生相聲,名為聲聞。又說音聲其喻如響,不應於聲而生染著,無有聞者亦無說者,於香不生嗅想,無[5]有嗅香者,如人夢中嗅眾多香,實無有香亦無嗅者,以顛倒故起嗅香想,此香猶如夢法,而不可信亦無牢固,說是法聲名為聲聞。復說舌入猶如肉段,不能知味,如此肉段,猶如聚沫實無所有,如是味想不可思議,味界無心,離諸心法不應生心,知心是不住相,說如是法聲令眾生聞,名為聲聞。又於此法了了現見,如其所見能宣說聲,又說[6]是身空無性相,以無相故不生亦無所生,為多眾生說是菩提法聲,名為聲聞。復說意入空無所有亦無自性,其猶如幻不生不滅,說是法聲名為聲聞。又說不可思議法施,此法能得菩提,菩提不可思議,法施亦不可思議,能生不可思議菩提[7]法。所以者何?如其種子果實亦然,此中無果,以音聲故說果。復說財施下劣法施最勝,除却慳心,無所分別不生施想,猶如幻師於所幻事無所分別,如是以無[8]所分別心,而行布施能生菩提,說是法聲名為聲聞。此聲離一切說息諸煩惱,過諸言說離諸染著,以是音聲為諸眾生宣說佛法。所以者何?此音聲一切[9]音中最上。以是音聲宣說佛法,此聲不可破壞亦無所依,從無二無別生,如其所生說無二無別佛法。是故阿難!菩薩摩訶薩,以如是法聲令眾生聞,名為聲聞。」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以不可思議, 最上佛[10]法聲;
令多眾生聞, 菩薩[11]名聲聞。
能為多眾生, 說菩[12]提寂滅;
清淨無戲論, 是名為聲聞。
宣說涅槃樂, 其樂無有比;
亦說寂滅相, 是名為聲聞。
說念處正勤, 根力及覺道;
速生此法故, 是名為聲聞。
宣說此身空, [13]牢固不可得;
為諸凡小者, 顯說是身相。
又[14]說於眼入, 所見皆虛妄;
無[15]智諸眾生, 於此生染惑。
應生於佛眼, 難思平等眼;
於無生法中, 亦不生惑著。
[A2]知聲猶如響, 解耳亦復然;
此中無聞者, 亦復無說者。
以無聞說故, 不[16]應生染著;
宣示諸眾生, 是名為聲聞。
如人於夢中, 嗅種種諸香;
但依顛倒起, 而實無所有。
應如是知鼻, 不能嗅彼香;
為顛倒眾生, 菩薩宣說是。
說舌是空無, 肉段不知味;
若肉能知味, 手觸時應知。
宣說如是[*]想, 味想多過患;
當知此味界, 是不可思議。
菩薩無所依, 能現見了了;
宣說現見法, 是名為聲聞。
宣說如是身, 空無有性相;
空無性相故, 不生無所生。
菩提亦如是, 不生無所生;
為多眾生說, 故名為聲聞。
說意入性相, 其實無所有;
說無所有法, 故名為聲聞。
宣說布施法, 法施難思議;
此施能出生, 無上佛菩提。
財施[17]是下劣, 法施為最勝;
能除[18]慳貪心, 得至菩提果。
離諸宣說聲, 息諸煩惱聲;
離諸染著聲, 無垢清淨聲。
最上微妙聲, 其聲性寂靜;
以此寂靜聲, 說難思佛法。
此聲不可壞, 亦復無所依;
說無二無別, 故名為聲聞。
以如是音聲, 宣[19]諸佛所說;
隨音聲而說, 而求菩提道。
常為他宣說, 嚴淨佛世界;
無上[20]道世師, 諸佛所住處。
說此三千界, 如虛空而住;
如空諸眾生, 皆同涅槃相。
所說四十四, 令眾生差別;
皆悉如虛空, 不思無分別。
此界亦如是, 莫生堅固想;
此中無生死, 無煩惱可滅。
[1]生中無法生, 亦無有眾生;
此皆寂靜故, 無有見生者。
恒為眾生說, 晝夜不斷絕;
而不生是念, 我為眾生說。
聲聞如是知, 亦為眾生說;
無聞能聞故, 是名為聲聞。
其心意勇猛, 宣說最上法;
若能知此法, 亦知諸法如。
聲聞說如是, 無染無有漏;
亦為多眾生, 說無染著法。
若知無染[2]界, 清淨無戲論;
於諸佛法中, 欲觀不能見。
諸佛所說法, 遠則不可見;
近亦復無有, 而能得見者。
聲聞說是法, 令多眾生信;
安住是法中, 故名為聲聞。
阿難以是事, 我說是聲聞;
當知是聲聞, 是無依菩薩。
「是故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為聲聞。

「復次,阿難!云何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辟支佛?阿難當知!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現見了了,以現見了了故能知聖法,而於諸法不增不減,覺一切法無有增減,現見了了名辟支佛。覺知一切不可思議法,覺知一切眾生等同涅槃,而不可得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故即是實際,照涅槃際,眾生際,一切諸法無所有際,稱名字際,不可言說際,不依言說,不可以言說說。所以者何?言說法空不得自在,言說不能知眾生際及[3]以法際,現見了了覺知此際名辟支佛。現見色陰,以言說故名為色陰,而此色陰無有言說,離言說故,但以言說名為色陰,此中無我我所。所以者何?言說說者此二皆空,不得自在不生不滅,言說無知,云何能說此是色陰,受、想、行、[4]識?亦應如是了了現見,現見識陰,以言說故名為識陰,而此識陰無有言說,離言說故,但以言說名為識陰,此中無我我所。所以者何?言說說者此二皆空,不得自在不生不滅。言說無知,云何能說此是識陰?於此五陰言說諸緣了了現見,名辟支佛。所以者何?此陰言說諸緣,此緣無緣非緣能知。阿難!是菩薩摩訶薩名辟支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現見一切法, 知聖法亦然;
無諍不可壞, 畢竟無有相。
現見一切法, 其性相自空;
若知自性相, 畢竟無所[5]有。
已逮此現見, 與彼法無異;
是名為正覺, 難思辟支佛。
眾生如涅槃, 其始不可得;
無始無終際, 是名為實際。
眾生如涅槃, 畢竟無有生;
若法無有生, 說名為涅槃。
眾生如涅槃, 亦有諸照用;
照用無有我, 故名為涅槃。
眾生如涅槃, 立種種名字;
不生亦不滅, 以言說故說。
言說性是空, 言說無所知;
以無所知故, 眾生是涅槃。
言說不自在, 無我無有心;
以言[6]說無性, 畢竟無所有。
言說不依際, 亦復無所住;
言說所說者, 難思眾生際。
眾生際涅槃, 不思議實際;
安隱無戲論, 最勝歸依處。
猶如電光際, 即是眾生際;
無緣無處所, 不思議實際。
一切法邊際, 無有眾名字;
以名字名故, 其際不可得。
實際不可名, 亦無能知者;
眾生際無我, 當知此際空。
言說不依際, 言說無所宣;
若能了知此, 無有眾生際。
言不自在空, 言不知諸際;
言說所言者, 難思眾生際。
如是等諸際, 自然能覺[7]知;
是名為正覺, 難思[8]辟支佛。
現見於[9]色陰, 以名字故說;
此陰無言說, 常離言說故。
遠離於所知, 所知名計壽;
能知此所知, 而無有住處。
所說名色陰, 色陰無有我;
言不自在空, 畢竟無生滅。
所言[10]言說性, 畢竟無所有;
以無所有故, 能說[11]色陰名。
受想亦如是, 行識亦復然;
以無有言說, 說是五陰名。
此陰不可說, 亦復不可斷;
不生亦不滅, 無處非無常。
非煩惱出要, 非報亦非業;
非取亦非捨, 非戲論寂滅。
亦非[1]奢摩他, 非毘婆[2]奢那;
非多欲知足, 非懈怠精進。
非掉亦非悔, 亦無有增減;
不得所生法, 而可以為戒。
不修無分別, 宣說無分別;
無怖無有諍, 無縛亦無解。
以此入言說, 言說無所入;
言說及[3]諸法, 無言說而說。
自能逮現見, 說法無窮已;
依如是三昧, 不著諸言說。
有此現見智, 知言說平等;
如言說諸法, 以無言說說。
[4]已逮此現見, 更不復[5]隨他;
是名為正覺, 難思辟支佛。
「復次,阿難!菩薩摩訶薩,現見無明及[6]行非生[*]想,知識自性,知名色自性,知六入自性,知觸自性,知受自性,知愛自性,知取自性,知有自性,知生自性,知老死自性,於此法中了了現知名辟支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現見於無明, 畢竟不能生;
猶如水中影, 終始無所有。
明見一切法, 而無動搖相;
若見法如是, 是故名[7]為明。
明性如虛空, 一切法皆爾;
若得此現見, 是名辟支佛。
如說此身行, 而不在於內;
亦不在於外, 此身行不生。
身行如芭蕉, 畢竟[8]無堅固;
不生亦不滅, 其性如虛空。
無畏諸菩薩, 若得此現見;
是名為正覺, 難思辟支佛。
了知一切法, 其性常如幻;
亦能深信解, 識無所有性。
觀察如此識, 所行[9]而虛妄;
以有此知故, 能知識性空。
已知智非知, 一切處無染;
若知如是法, 識則同於幻。
如說諸名色, 無受不可說;
而知其性相, 畢竟無所有。
能說諸入性, 而無有取相;
能如是知入, 此是性空故。
觸性無不在, 住於諸入中;
觀察此觸時, 如幻無所有。
觸性本自空, 分別故能知;
而[10]此諸觸性, 住處無方所。
若能現見觸, 智者能遠離;
有慧遠離觸, 是名辟支佛。
能知受相空, 受亦無自性;◎
如泡不牢固, 畢竟無所有。
已斷一切愛, 通達無愛法;
已到愛盡處, 是名辟支佛。
知取無所取, 亦知是[11]虛無;
不生無所有, 如熱時炎水。
本來諸有想, 及本有生想;
若知此性[*]想, 畢竟無所有。
已離一切老, 更不復受死;
而於一切處, 不復更受身。
已[12]逮此現見, 而無有所依;
以辟支佛名, 宣說諸菩薩。
「如是阿難!如來等正覺,以方便力為聲聞人,說菩薩摩訶薩名[13]為辟支佛。如是阿難!諸佛如來,說菩薩摩訶薩名為堅信、堅法、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辟支佛。」

爾時[14]尊者阿難,便說偈言:

「自在導世師, 不可說而說;
於空中作結, 即空而解之。
佛有大方便, 說無著法者;
於不可說法, 而能分別說。」
[15]
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16]第三
貼文者 : : hui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四 - 2023-12-16 18:21:36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四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必生疑惑不能解了,如來等正覺,以何緣故說堅信、堅法乃至辟支佛耶?」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阿難當知!若有眾生於先佛所造眾善行,能解如來密語不生疑惑。所以者何?能知如來密語,如幻、如熱時炎、如夢所見、如影、如響。阿難!若如是知密語者不生疑惑。是故阿難!菩薩摩訶薩,於如來等正覺密語應如是知。若有勤行精進不得精進,勤修智慧不得智慧者,不生疑惑。」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諸佛導世者, 微密語難知;
為發大莊嚴, 無異菩薩說。
懈怠無智者, 不能解密語;
應當勤精進, 為解密語故。
如幻炎夢見, 如電亦如響;
以言說顯現, 如是等諸法。
如是知諸佛, 所說微密語;
能以如是慧, 照淨微密智。
不應如是知, 菩提可宣說;
應如是覺知, 無言說故空。
空不能知空, 空不分別空;
斷一切分別, 顯示如是空。
虛空無所[1]歸, 亦無有[2]取捨;
以無取捨故, 是故知法空。」
佛告阿難:「若如是知有為法皆悉如夢,而不放逸者,不生疑惑。」

說是法時,五億比丘生堅信想者,即從坐起整[3]其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皆共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今日牟尼尊, 除我等疑心;
得解微密義, 以信求菩提。」
復有五億比丘生堅法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合掌,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今蒙菩提照, 除我等疑冥;
得解微密義, 堅法求菩提。」
復有十億比丘生八人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先住八地心, 今日皆除捨;
得解微密義, 八人求菩提。」
復有十一億比丘生須陀洹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今於佛法中, 得斷諸疑網;
解佛微密語, 宣說須陀洹。」
復有二萬五千比丘生斯陀含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我等本[4]深著, 志樂斯陀含;
今皆得離著, 寂滅無戲論。」
復有五百億比丘生阿那含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今遭救世尊, 遠離諸戲論;
得菩提光照, 永拔諸果想。」
復有三萬五千億得四禪比丘生阿羅漢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我已離煩惱, 通達無異法;
知諸乘平等, 皆悉如幻法。」
復有二萬比丘生聲聞想者,從諸比丘聞說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離縛牟尼尊, 止我等虛說;
密說聲聞義, 我[5]今皆通達。」
復有五千比丘生辟支佛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我等今現見, 辟支佛所行;
解佛微密義, 難思辟支佛。」
[6]復有一萬比丘尼生須陀洹果想,斯陀含果想,阿那含果想,阿羅漢果想者,從諸比丘聞說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今知平等法, 永斷女身分;
佛無有異[7]言, 必成人中尊。」
復有八萬八千優婆塞,生須陀洹果想,斯陀含果想,阿那含果想者,從諸比丘聞此偈已,即從坐起,乃至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我等心無垢, 如淨毘琉璃;
為修佛法故, 今日當出家。」
爾時虛空中,有六十億那由他諸天,以天曼陀羅華而散佛上,散已[8]住立,而說偈言:

「本有諸乘想, 亦有諸果想;
今日悉除捨, 必當成菩提。」

爾時有百千阿羅漢,舍利弗,大目揵連,須菩提,阿泥盧[9]頭,離婆多,劫賓那等,即從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皆共和合,住於佛前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志願滿足,能降伏魔摧諸怨敵,具足成就五無間業,我等今日滿足成就五欲功德,我等今日邪見具足遠離正見,我等今日害多百千眾生之命,我等今日已逮菩提,即於今日無餘涅槃而般涅槃。」爾時世尊默無所說。

爾時會中有百千眾生皆生疑惑:「我等今者如在闇中,云何諸大羅漢作如是語?何況凡夫,以疑惑故不能從此至彼從彼至此,坐不能立立不能坐。」

爾時尊者阿難,知此百千眾生心之所疑,亦以佛神力故,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今此大眾百千眾生,聞諸大德比丘作如是語皆生疑惑,世尊默然而無所說,願文殊師利說其因緣,此諸大德比丘,以何因緣說此密語?」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語尊者阿難言:「阿難當知!此是不退轉菩薩地事,唯有不退轉菩薩,乃能證知此諸大德比丘密語。」

尊者阿難問文殊師利言:「此諸大德比丘,皆是不退轉菩薩[1]耶?」

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此諸大德比丘皆是菩薩,已於菩提得不退轉。」

阿難請文殊師利言:「願說諸大德比丘微密語義。」

文殊師利言:「無明能生生死,是故名母,斷無明故名為害母。父名不正思惟及以喜愛,彼[2]以永斷名為害父。以諸法不可壞,方便壞眾多想,亦壞諸行名為壞僧。應壞凡夫法名阿羅漢,以不滅方便滅羅漢想名殺羅漢,以不滅方便滅如來想名出佛身血,如是等想已斷已害畢竟無餘。阿難!以是事故,諸大德比丘作如是語:『我等今日具足成就五無間業。』所以者何?於此法中不聚、不散、不減、不滿,是故名為五無間業滿足成就。阿難當知!彼作是說:『我等今日滿足成就五欲功德』者,彼諸比丘於此五欲,了知如夢、如幻、如熱時炎、如影、如響,彼於此智滿足成就,而於五欲無增無減。所以者何?能知此法畢竟而無所有。以無所有故能如實知,而於彼法得如是忍,故名滿足成就五欲功德。阿難!以是事故,彼諸比丘作如是說:『我等今日滿足成就五欲功德。』阿難當知!彼作是說:『我等今日滿足成就邪見遠離正見』者,彼諸比丘知諸法邪、見諸法邪。阿難!邪名有為諸法皆是虛妄,此虛妄法猶[3]若虛[4]空不增不減,亦不住方亦無所屬。所以者何?離自性故。彼知是法皆悉平等,以平等故正見亦等,彼已遠離如是等想。所以者何?若有等想有不等想,彼諸比丘無有等[5]想及不等想。所以者何?諸佛之法離一切想,彼於佛法通達無生,不得無生法。是故阿難!彼諸大德比丘作如是語:『我等今日具足成就邪見遠離正見。』阿難當知!彼作是說:『我等今日害多百千眾生命』者,阿難!彼諸比丘[6]令此時會百千眾生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如幻、如影、如響,知此法故,離眾生想、離壽想、人想,離一切法想,以一切法不可種方便種菩提善根。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從諸比丘聞[7]此密語,亦得離眾生想、壽想、人想,不數數[8]死。所以者何?若著眾生想、壽想、人想則數數[*]死,彼已遠離如是法故畢竟不生。是故阿難!彼諸比丘作如是說:『我等今日害多百千眾生命根。』阿難當知!彼作是說:『我等今日已逮菩提,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者,阿難!彼諸比丘,[*]令此大眾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天及人,即於今日得離煩惱得逮菩提。所以者何?此諸大眾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於今日聞說金剛句法,皆得無生法忍得見菩提,以是事故而作是說:『我等今日逮得菩提,我等今日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者,彼不斷煩惱不修佛法無餘煩惱。是故阿難!彼諸比丘作如是說:『我等今日已逮菩提,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言今日者,阿難當知!即於此日不生亦無所生,故名今日。(天竺正音不生[9]與[10]今日音同也)是故阿難!求菩薩乘若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當漸損,以不可得法發菩提心,於一切法是名為出離菩提[11]想,於一切法是名為入無餘涅槃而般涅槃。阿難!求菩薩乘族姓子,不應[*]深著日[*]想,不應以日而生晝想。阿難!愚小之人以日為晝想,無黠慧故。所以者何?若[12]令此晝是真實、是堅牢、是常住者,應有積聚不應過去,唯應有晝不應有夜。阿難當知!有晝夜想者此是凡小。是故阿難!求菩薩乘族姓子有深心者,為善知識所護,不應生晝夜想。所以者何?求離一切想[13]是菩提道故。」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明名為母, 能生生死故;
已拔其根本, 是故名為害。
不正觀思惟, 喜愛名為父;
彼皆如實知, 畢竟無所有。
以知無[14]所有, 而害其根本;
不緣無所有, 是故名為害。
所說羅漢法, 及與凡夫法;
彼已以智壞, 是故名為害。
所有眾多[1]相, [2]已知其性相;
以不可壞法, 壞[*]相名[3]壞[4]僧。
本來所分別, 如來諸法想;
彼[*]已斷遠離, 知其不生滅。
此想次第[5]起, 思量知是空;
如所說平等, 彼已能證知。
所說欲功德, 其名有五種;
遠離此諸想, 知[6]想皆如幻。
是諸比丘等, 於欲無增減;
於導世師前, 而作如是說。
知欲性皆空, 猶如夢所見;
畢竟無[7]所生, 於此智得滿。
以邪智知法, 虛偽不牢固;
邪名為虛妄, 於此智得滿。
有為法虛妄, 而無[8]有遠近;
無知無近遠, 如五指摩空。
彼說諸正見, 皆見是平等;
如諸法平等, 知見等亦然。
凡小多分別, 眾生想故死;
若不得眾生, 亦無有死想。
有緣諸眾生, 除其計壽想;
知計壽過患, 除其如是想。
遠離眾生想, 及與計壽想;
彼作如是說, 害多眾生命。
已遠離死想, 達無分別法;
知不壞菩提, [9]不增無果報。
[10]死生不可[11]聚, 覺了清淨法;
一切法無諍, 不生常寂滅。
不應分別晝, 亦不分別夜;
於不來去法, 而求於菩提。
凡小恒分別, 以日[12]用為晝;
欲求菩提者, 莫作是分別。
彼以是密語, 宣說如是法;
以知此法故, 能作如是說。」
文殊師利法王子說此偈已,爾時會中百千眾生已拔疑箭,無復疑惑逮大照明,於諸法中得無生法忍,各自脫身所著上服,以奉文殊師利法王子,皆作是言:「願使我等於未來世,說[13]是妙法覺悟眾生,如今文殊師利法王子覺悟眾生。」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除眾生疑照明佛法,法應如是。」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百千眾生所有疑箭,非是世尊所拔斷耶?」

佛告阿難:「今此百千眾生,皆是文殊師利本所教化成就菩提,聞彼說法皆能信解。」

阿難白佛言:「是諸眾生皆於菩提不退轉耶?」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是諸眾生已於菩提而不退轉。所以者何?為文殊師利善知識所護念故。」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諸比丘,生堅信想,生堅法想,生八人想,生須陀洹想,生斯陀含想,生阿那含想,生阿羅漢想,生聲聞想,生辟支佛想者,皆於菩提不退轉耶?」

佛告阿難:「是處難信,樂小法者,懶惰、懈[14]怠、不勤精進、貪著[15]飲食、貪著欲染,親近樂行[16]欲染法者,好喜談說無益之語,亂心失念不具威儀,心意躁擾不攝諸根,輕躁[17]嬉戲愚[18]佷多語,如是眾生信是法難。阿難!著增上慢不能護身貪著身命,遠閑居處捨多聞法,破戒憍慢毀法竊法,不尊重法毀滅正法,貧窮法財喜樂非法,誹謗正法樂行非法,不知恩報恩,不敬佛法僧。阿難!如是眾生信是法難。慳心堅著惡戒瞋心,不解佛法,成就惡[19]慧貧窮智慧,惡友所護遠離善友,不為般若波羅蜜所護,不為諸陀羅尼經王所護,起有得見,深重利養貪著衣鉢,於衣鉢物極生重心,不尊重和[20]上、阿闍[21]梨,於初夜後夜不勤行方便。阿難!如是眾生信是法難。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說非時語,貪、瞋、邪見、親近邪見,修行廣布邪方便法,無慚無悔朋黨交遊,獨行無伴離沙門法,行非沙門法,不信空無相無作無為不生不滅一切諸法非破壞相。阿難當知!如是眾生信是法難。」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即便默然。

爾時阿難承佛威神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世尊何故默無所說?」

文殊師利言:「將來惡世眾生,成就如是惡不善法,不能信解如是深法,以是事故世尊默然。」

尊者阿難問文殊師利言:「來世眾生少有信解如是法不?」

文殊師利言:「來世眾生信此法者甚少,猶如眾生不識珍寶者多、識者甚少。所以者何?非其智力所及。阿難!眾生亦爾,聞說此法信解者少;設有信解如是法者,不為國土城村人民所敬,國土人民咸共輕賤而遠離之。所以者何?此人先世作法留難業因緣故,今受此報。」

阿難請文殊師利言:「[22]惟願為此少信解眾生敷演此義。」

文殊師利言:「此事問佛,佛當演說。」爾時阿難,即便問佛。

爾時世尊,四面顧視,即出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於其舌相復放光明,遍照十方恒河沙世界,皆令周遍。時四部眾,佛神力故,皆見十方恒河沙諸佛世界諸佛世尊,皆說是法悉得聞知,聞是法已皆共和合勸請世尊:「唯願如來宣說[1]此法莫令斷絕。世尊!今十方諸世界中,無量無邊不可限量諸佛世尊宣說是法,我等悉得見聞,其所說法無有增減,如今世尊等無有異。」

爾時世尊還攝舌相告阿難言:「汝頗曾見不實語人有是廣長舌相不耶?」

阿難白佛言:「無也。世尊!此是世尊誠實[2]說于戒定忍辱,憐愍饒益慈悲喜捨,一切智果所得舌相。是故世尊!唯願為此少信眾生族姓男女敷演此義,因是事故,諸不信者以此證知,皆令得信。」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今此四眾諸來會者,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聞說此法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漸次修行,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於此處宣說是法無有增減,如我今日等無有異。」

爾時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大歡喜踊躍無量;其中或有以衣散佛者,或以華者,或以諸鬘,所謂須[3]曼那鬘,金鬘銀鬘,毘琉璃鬘,頗梨鬘,車𤦲鬘,馬瑙鬘,[4]象瑙鬘,日光寶鬘,雜七寶鬘,以如是等鬘,而散佛上。諸天以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波流沙華,摩訶波流沙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迦迦勒羇華,摩訶迦迦勒羇華,盧遮摩[5]禰華,摩訶盧遮摩[*]禰華,輸[6]娑摩禰華,摩訶輸[*]娑摩禰華,如是等諸華而散佛上。復以天[7]優鉢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8]分陀利華,而散佛上。於虛空中作天伎樂,種種歌頌讚歎佛德。諸龍王等皆雨真珠散於佛上。一切女人即脫身上妙好瓔珞以散佛上,脫身上服以用奉佛,即整衣服右膝著地,一心合掌住於佛前,皆共和合而作是言:「諸佛如來,言無有二智無障礙,記說我等必當作佛。」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是阿難!是諸女人必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所以者何?諸佛世尊,永斷愚癡、貪欲、瞋恚及諸憍慢塵垢黑闇一切染著,燒燃煩惱永盡無餘,成就精進成就諸力,威德尊嚴神足自在光明照曜,眷屬成就尊貴威勢,[9]色族姓處[10]皆悉具足,相好具足光明具足到安隱處,如釋如梵如欲界中尊,威儀具足、戒行具足、觀察具足。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共尊重恭敬讚歎不染世法,永捨一切諸有為法,成就解脫諸佛之法見聞不虛。」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諸佛世尊聞不虛耶?」

佛告阿難:「汝不知耶?」

阿難白佛言:「世尊!實所未知,唯願說之,云何如來聞不虛耶?」

佛告阿難:「一心善聽,吾今解說。阿難當知!若有眾生,已聞、今聞、當聞釋迦牟尼佛名者,是諸眾生,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無虛妄故,亦無貪欲及以瞋恚。阿難!何況今日現於我前能以一華散我上者;若有眾生,我泥洹後形像舍利,能持一華以供養者,如是眾生亦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

阿難白[11]佛:「若有畜生聞釋迦牟尼佛名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耶?」

佛告阿難:「若有畜生聞釋迦牟尼佛名者,是諸[12]眾生皆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因緣。所以者何?諸佛如來,其有聞者聞必不虛,是故諸佛如來言無有二。阿難!譬如尼拘陀樹枝葉茂盛,能蔭百人至五百人。阿難!於意云何?其樹種子為大小耶?」

阿難白佛言:「世尊!其子甚小。」

佛告阿難:「是尼拘陀樹種子雖小,得地、水、火、風、虛空眾緣故,而得生長漸次廣大。如是阿難!彼諸眾生種菩提種子漸次增長,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13]可腐敗不可[14]敗壞。所以者何?以不住一切法作種子故,而不腐敗亦無毀壞。」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為是諸佛本願之力?為是諸佛法應爾耶?」

佛告阿難:「是我本願,若有聞我名者,必不退[15]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是諸佛法應如是。所以者何?一切諸佛法皆等故。」

阿難白佛:「若諸佛法等,以何緣故立誓願耶?」

佛告阿難:「諸佛世尊宣說法時,會中諸菩薩摩訶薩,聞[16]佛說法即立誓願:『使我將來成佛說法,見聞不虛亦復如是。』」

爾時阿難白佛言:「甚奇世尊!成就如此希有之法,復以此法利益眾生。」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我為利益諸眾生故,遍諸佛土供養諸佛不惜身命,捨一切物無有慳悋,勤修精進積集難得,無所依倚菩提之道,於一切法而無所取,以攝眾生。」[1]◎

廣博嚴淨經卷第四
貼文者 : : hui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五 - 2023-12-16 18:24:48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五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2]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甚為希有,魔王波旬,聞說此[3]經不作留難。」佛告阿難:「以不聞故不作留難。所以者何?文殊師利法王子,以神力隱蔽令不得聞故無留難。」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還攝神力,惡魔波旬即於夢中聞說新異不退轉[4]法輪,亦聞稱釋迦牟尼佛名,即便驚[5]悟,愁憂恐怖身毛皆竪,即從床上自投於地,作如是言:「先所降伏今不伏我,先所領土今不屬我。」愁憂苦惱發聲啼哭,以愁憂苦惱發聲啼哭故,身形老瘦猶如百歲老人。爾時惡魔波旬,將四種兵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魔天,來詣佛所;猶如菩薩坐道樹時,魔嚴兵眾來詣佛所亦復如是。爾時惡魔波旬,身形老劣如百歲人,頭[6]低脊[7]膢行步遲重,喘息短氣舉身戰掉,扶杖而行來詣佛所。當魔波旬來詣佛時,於虛空中所將眷屬四種兵眾,聞說不退轉[8]法輪,亦聞釋迦牟尼佛名。時四種兵及諸眷屬,自然而住不能得前,生如是念:「我等不復隨從波旬。」爾時波旬單獨羸老,白佛言:「乃至不留一人扶接我者,本降伏者今不伏我,先所領土今不屬我。世尊憐愍一切眾生,我今亦在眾生數中而不垂愍,乃至不留一人授我水者。」

爾時世尊告波旬言:「眾生界多是無盡法。波旬當知!假令日日恒河沙等諸佛出世,一一諸佛於日日中度恒河沙眾生令般涅槃,而眾生界猶不可盡。」

時魔波旬復白佛言:「眾生界雖不可盡,如我今者單獨羸老,在道行時若其顛[9]躄,乃至無有扶接我者。唯願世尊,安慰我意,令我歡喜速得還去。」

佛告波旬:「且安意去,若有眾生,不信不解不退法者,是諸眾生皆屬於汝,是汝眷屬汝得自在,一切皆是扶接汝者。」

爾時波旬聞[10]是語已,歡喜踊躍作如是言:「我今當為眾生作諸留難,令於此法不信不解生於疑惑,生疑惑故當屬於我,我得自在。」爾時波旬復白佛言:「唯願世尊,重安慰我令我歡喜而得還去。佛自說言:『若有眾生聞我名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轉。』從今已往更莫復說。所以者何?若有眾生聞此語已,勤行精進求佛菩提。」

爾時世尊告波旬言:「汝安意去!我當令諸眾生乃至無有住菩提者,亦復無有出眾生界者,無有眾生離色陰者,離受、想、行、識陰者。波旬且安意去!我[11]常令諸眾生,無有離身見者,離戒取、見[12]取者,離有所得者,離六十二見者,離過去、未來、現在[13]想者,離殺生者,離不與[14]取、邪婬者,離妄語、綺[15]語、惡口、兩舌者,離貪恚、邪見者。波旬且安意去!我不教眾生而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亦不教眾生行四攝法,不令眾生離眾生想,離[A1]堅著想,離父母想,離兄弟、姊妹、男女想,離晝夜想,離半月、一月、一年想,離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想,菩提心想,力、無畏想,根、力、覺、道想,佛、法、僧想,障菩提想,一切種智想。波旬汝且安意去!我當令眾生於一切法無遠離想。」

爾時波旬歡喜踊躍拔愁憂箭,即於是處還復本形,以諸天花而散佛上,遶佛三匝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今日兩足尊, 說此微妙音;
佛無有二言, [16]今我大歡喜。」
時魔波旬說此偈已,歡喜安[17]意漸離佛去,還本天宮皆共和合,受五欲樂以自娛樂,更不復生留難之心。

說此降伏遣魔法時,大地六種震動。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大地震動?」

佛告阿難:「說此降伏遣魔法時,六萬四千菩薩,於諸法中得無生法忍。」

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會中頗有疑惑是法者不?」

佛告阿難:「[18]今此會中有十億眾生,皆生疑惑心意迷悶,作如是說:『為是何語,將非我等[19]錯謬聞耶?』以是事故不知時方,亦不自知從何所來欲至何所,以疑惑故各不相見。」

阿難白[20]佛:「唯願世尊,以慈悲心為此眾生速作照明,莫令此眾懷疑惑故墮於惡[21]趣。以何因緣而作是說:『惡魔波旬且安意去!我不令眾生住於菩提,乃至波旬且安意去!我不令眾生於一切法無遠離想。』唯願世尊!為此眾生速作照明,[22]亦令將來眾生逮照明故,受持此法而不忘失,願分別說。」

爾時世尊,便說偈言:

「菩提無住相, 亦無能[1]住者;
是故說眾生, 無住菩提者。
菩提與眾生, 無二無有異;
是故說眾生, 無住菩提者。
亦無有眾生, 能離眾生界;
無所有不生, 畢竟不可得。
難思眾生界, 其性本自空;
假令一切智, 不見其離[2]想。
我所說諸陰, 無眾生能離;
此陰與眾生, 無異常寂滅。
已知陰是空, 而不離其性;
說其體是一, 不可取而[3]離。
已能知諸陰, 不取不可離;
無我無自性, 畢竟無所依。
諸陰如虛空, 陰所行亦爾;
行無所行故, 說陰如虛空。
如說虛空界, 非生非能生;
陰性亦如是, 無有能離者。
身見自性相, 無法而可得;
以不可得故, 我說不可離。
疑無有自性, 畢竟不可得;
以不得疑故, 眾生無能離。
無有諸眾生, 能持選擇戒;
見取諸眾生, 亦復不可得。
計有得法者, 眾生不可得;
有得法無心, 不離於自性。
如所說諸見, 凡有六十二;
如是等諸見, 皆如水中影。
已知此諸見, 皆如水中影;
無我無所有, 自性不可得。
過去未來想, 及[4]與現在想;
此想無所有, 亦如水中影。
此想無有我, 眾生不可得;
以不得眾生, 是故不可離。
殺害諸眾生, [5]必趣嶮惡處;
安置涅槃中, 無有能動者。
眾生若可得, 可有離動相;
眾生無有實, 故說不可離。
菩提名不與, 未曾有與者;
雖勤作方便, 而無動離者。
不行施眾生, 教行勝法施;
雖勤作方便, 而無動離者。
亦不得眾生, 依倚婬[6]欲者;
欲中無有邪, 可與非邪合。
妄語諸眾生, 有緣者應化;
雖勤作方便, 而無動離者。
兩舌與惡口, 及[7]以非時[8]言;
如是等言說, 如響令人惑。
此法無處所, 亦不可染著;
此諸聲如響, 知其無所依。
本所有無明, 深計著於我;
以知我真實, 無能動離者。
亦能知瞋恚, 畢竟無有相;
菩提無相故, 無能動離者。
若能知邪見, 是名為正見;
以過著見法, 無能動離者。
不教諸眾生, 而以女色施;
賢聖所禁制, 是施有過患。
邪見所持戒, 聖道所捐棄;
智者不應教, 以此求聖法。
外道所稱讚, 種種諸忍相;
此忍非正道, 令人到涅槃。
外道所稱讚, 五熱精進法;
不能至菩提, 智者應捨離。
外道諸禪定, 盡行諸有[*]想;
非諸佛所讚, 是以不教他。
不用世俗慧, 教化諸眾生;
此慧不能得, 不思議佛慧。
於清淨眾生, 成就無畏者;
我說於是眾, 不行四攝法。
深敬念佛者, 不教離[9]是著;
佛[10]有無染[11]智, 亦無諸障礙。
深敬念法者, 不教離是著;
離欲[12]最勝法, 云何而可離?
不著眾生想, 而發菩提心;
菩提不可著, 云何而[13]得離?
父母及兄弟, 姊妹男女想;
此想皆如幻, 云何而可離?
此想一切處, 無法無所有;
無法無有故, 云何而可離?
晝想及夜想, 半月一月想;
此想無真實, 如熱時炎水。
施想與戒想, 忍辱精進想;
此想非真[14]想, 云何以想離?
定想及慧想, 菩提[15]心之想;
力無畏諸[16]根, 是想皆[17]虛誑。[1]
諸覺及道想, 佛想與法想;
皆從無知起, 云何離[2]此想?
分別諸僧想, 此想亦眾多;
從分別起故, 我說不可離。
不著菩提想, 及一切智想;
此想遠諸佛, 不思議[3]菩提。
以是故我說, 波旬無智人;
不離此諸想, 而遠求菩提。
諸法及菩提, 皆悉[4]知如如;
宣說不離義, 去魔憂惱心。」
世尊決定說此降伏遣魔法時,會中十億眾生,拔猶豫箭無復疑惑,逮大照明,於諸法中得無生法忍。會中十億眾生皆共和合,住於佛前,而說偈言:

「不思議佛道, [5]今我[6]以證知;
佛是導世師, 除斷我疑心。
[*]以逮大照明, 安住佛法中;
諸方明淨故, 得見一億佛。
亦得見其法, 知色等不生;
遭遇救世師, 得淨如是智。
亦得見一億, 諸佛嚴淨土;
無上導世師, 皆悉住其中。」
爾時十億眾生說此偈已,脫身所著上妙之服,[7]為供養[8]法歡喜奉佛,作如是言:「願令此法流布,一切眾生皆得耳聞。」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降伏遣魔法者,能信能解不生疑[9]惑,是善男子、善女人得幾所福?」

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此降伏遣魔法,一[10]經耳能信能解不疑惑者,功德甚多不可限量。」

阿難白佛[11]言:「其所得福可以方喻知不?」

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日初分供養百千諸佛,於日中分供養百千諸佛,於日後分供養百千諸佛,尊重讚歎,以上妙房舍一切所須皆悉充足,經百千劫,是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阿難白佛言:「世尊!甚多甚多,不可限量難以喻知。」

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此降伏遣魔法,一[*]經耳能信能解不疑惑者,其福勝彼。」

爾時虛空中有三善男子求菩薩乘,自然而現漸漸而來,各各執持[12]千大蓮花,其花高廣踰須彌山,有百千萬億葉,出百千萬億光[13]色。爾時尊者阿難及諸時會,皆共遙見三善男子求菩薩乘者,漸漸而來,見已生希有心。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善男子為從何來?」

佛告阿難:「東方過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花高須彌山,此善男子,於彼世界,聞說此法及上因緣,以是故來。」

阿難白佛:「彼世界佛名號何等?」

佛告阿難:「彼佛名華高須彌山王如來等正覺,今現在說法。」

爾時三善男子求菩薩乘者,前詣釋迦牟尼佛,頭面禮足右遶三匝,右膝著地一心合掌,以所執華而散佛上,作如是言:「世尊!我等今於此法,能信能解不生疑惑。所以者何?我等於此法中,無有疑惑猶如如來。」

爾時第一善男子求菩薩乘者白佛言:「世尊!若作是說:『我是如來。』此言便是正說。所以者何?我於此法不生疑惑故。」爾時第二善男子求菩薩乘者白佛言:「世尊!若作是說:『我是世尊。』此言便是正說。所以者何?我於此法不生疑惑故。」爾時第三善男子求菩薩乘者白佛言:「世尊!若作是說:『我是佛。』此言便是正說。所以者何?我於此法不生疑惑故。」[14]◎

◎[15]爾時會中百千眾生,心皆擾動不安本坐,作是念:「無有二佛竝出世間,今此善男子,以何等故發如是言?」作是念已,展轉相語:「且共默然。世尊在座,自當解說此諸菩薩如是語義。」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諸菩薩名字何等?乃能作是大師子吼。」

佛告阿難:「其一菩薩名樂求如來音聲,第二菩薩名樂求世尊音聲,第三菩薩名樂求佛音聲。阿難當知!以是緣故,彼菩薩摩訶薩作如是說。」

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會中有百千眾生,心皆擾動作是念:『無有二佛並出世間,以何緣故彼作是說?』唯願如來敷演其義,令此大眾心不擾動,所種善根增益明淨。世尊!如人澡浴嚴治髮爪膚色[16]鮮淨,復以赤栴檀[17]水更浴其身,膚色鮮淨倍勝於前。世尊!是諸眾生亦復如是,若聞說是語義,所種善根增益,明淨倍勝於前。」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皆共一心聽, 我說是語義;
何故名如來, 世尊及佛耶?
能知過去如, 亦知未來如;
見一切法如, 是故名如來。
如[18]先昔諸佛, 行不思議施;
我亦行此施, 是故作是說。
如[*]先昔諸佛, 求無依倚道;
我亦如是求, 是故名如來。
不住一切法, 求寂靜菩提;
亦不得菩提, 是故名如來。
如昔諸菩薩, 勤苦行忍辱;
我亦行是忍, 能到忍彼岸。
如我昔精進, 勤求於菩提;
彼亦勤精進, 是故名如來。
彼[1]已能通達, 諸法平等相;
亦不生心念, 是故名如來。
不念一切法, 其性常平等;
知此平等已, 而無差別心。
已能通達此, 如如平等定;
通達此定[2]故, 是故名如來。
所說一切法, 各自[3]有性相;
已知此性相, 畢竟常寂然。
知相名為慧, 知[4]虛名為智;
若能知眾生, 名到慧彼岸。
如[*]先昔智者, 智慧到彼岸;
亦不得此慧, 到彼岸寂然。
彼亦得此慧, 而到於彼岸;
不得此慧故, 是故名如來。
不得菩提如, 其性相難議;
不得一切法, 是故名如來。
已能逮無著, 不著如如來;
不著一切法, 通無著道故。
如先導世師, 能知見正道;
此道真實相, 未曾有始終。
彼亦如是修, 最勝無上道;
此道無始終, 性空無所有。
[5]知道無始終, 諸法皆平等;
亦知如平等, 是故名如來。
道如菩提如, 及與不住如;
知如如虛空, 是故名如來。
我所說諸法, 其如常平等;
若能見此如, 應當求菩提。
阿難以是事, 彼作如是說;
如說能修行, 彼亦如是行。
若能行是行, 能作如是說;
知是不退轉, 無畏諸菩薩。
阿難應當知, 無畏諸菩薩;
能作如是說, 自言是如來。」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得何等法,名世尊耶?」

爾時世尊,便說偈言:

「皆共一心[6]聽, [7]於百千億劫;
求如是菩提, 無量難思議。
為諸眾生故, 求如是菩提;
未曾有怖畏, 是故名世尊。
不畏於生死, 正住生死中;
化度諸眾生, 是故名世尊。
云何不怖畏? 云何住生死?
云何度眾生? 云何名世尊?
生死無有法, 而可破壞者;
不牢不破壞, 以此度眾生。
是名不怖畏, 是名住生死,
是名度眾生, 是名為世尊。
知諸法虛[8]空, 而無怯弱心,
宣說諸法相, 而無所怖畏。
已斷諸怖畏, 遠離諸難處;
不畏難處故, 度難處眾生。
度多億眾生, 過生死[9]嶮難;
亦不得生死, 及所度眾生。
安置諸眾生, 寂靜涅槃岸;
亦不得眾生, 是名為世尊。
恒為諸眾生, 說如虛空法;
未曾生怖畏, 是名為世尊。
法性無差別, 說有種種名;
[10]平等如菩提, 菩提不可得。
教導諸眾生, 令趣向菩提;
雖教如是法, 未曾有所說。
不可說而說, 度脫多眾生;
無畏無所取, 是故名世尊。
遠離一切想, 能修菩提[11]相;
已過一切想, 是名為世尊。
已能滅諸想, 煩惱無有餘;
以是故得稱, 名之為世尊。
以慧觀諸法, 知諸[12]法平等;
[13]常不求少法, 是故名世尊。
不重於名譽, 亦不求名譽;
恒為諸眾生, 說離名譽法。
菩提離名譽, 彼亦如是求;
若有重名譽, 是[14]名遠菩提。
是聲猶如響, 分別故多種;
橫生諸分別, 我有如是名。
不著一切聲, 亦不依倚名;
無戲論菩提, 是名為世尊。[15]
知如是諸法, 名之為世尊;
亦不得菩[A2]提, 是故名世尊。
[16]知如是諸法, 而無有所著;
求如是菩提, 解脫無有漏。
阿難!以是事, 及諸餘因緣;
菩薩摩訶薩, 自言是世尊。」
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得何等法,名為佛耶?」

爾時世尊,便說偈言:

「覺知一切法, 此法無所有;
已覺無有法, 是故名為佛。
覺了諸煩惱, 不令得自在;
以智離煩惱, 是故名為佛。
能覺此身空, 此身無所屬;
此身不[1]牢固, [2]牢固不可得。
愚於不牢身, 而生堅牢想;
彼如實覺知, 是故名為佛。
覺無明無智, 自性無所有;
已[3]得於明智, 是故名為佛。
所有過去想, 覺知是[4]無想;
知想無[*]相故, 更不隨此[*]相。
修未來諸想, 現在想亦然;
已修一切想, 是故名為佛。
覺知色前際, 未曾有生[5]起;
凡小雖分別, 不能令色生。
覺受無根本, 根本不可得;
於一切法中, 亦無有受者。
知想猶如幻, 其[6]性無所有;
於一切法中, 不為想所累。
知行不能作, 種種諸身相;
身空行亦空, 是故無所作。
知行及與身, 猶如芭蕉樹;
如實能覺知, 是故名為佛。
觀識之實性, 亦不在身內;
亦不在身外, 而可有是識。
於一切法中, 識性不可得;
而於此身中, 無形無處所。
能如是[7]知識, 識性無所有;
無[*]想猶如[8]幻, 未曾見識生。
於一切法中, 無有見識者;
一切眾生性, 未曾有作者。
眾生無作者, 諸法畢竟然;
若法若眾生, 無有來去相。
覺一切諸法, 畢竟無有相;
無分別戲論, 是故名為佛。
如諸佛不住, 佛正法大乘;
不住一切法, 是故名為佛。
如如諸法如, 諸佛不住如;
佛如菩提如, [9]是竟不可得。
為求菩提故, 應發如是心;
能覺此心相, 少法不可得。
為求菩提故, 應發如是心;
此心菩提等, 亦覺知如幻。
阿難!以是事, 彼作如是說;
自言我是佛, 如佛導世師。
以佛之名聲, 說如是等法;
若有住此法, 盡應求菩提。
若有知此法, [10]是則近菩提;
於一切法中, 不生諸疑惑。
於諸法無疑, [11]必為世間上;
[12]已知此法故, 能解密語義。」
爾時世尊,說如來世尊佛名已,是時會中百千眾生白佛言:「世尊!我等無復疑網逮大照明,得解菩薩摩訶薩名為如來、世尊、佛義,以一切法不可得故,於諸法中逮得法忍。如來今者猶如父母矜接我等,不令我等心有擾動,亦得覺知不擾動法,猶如虛空不可擾動。所以者何?我等今者覺一切法,猶如虛空無擾動故。」爾時會中百千眾生,頭面禮佛右遶三匝,去佛不遠默然而坐。

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常笑諸根清淨,即從坐起,以種種華而散佛上,即說偈言:

「眾生多果想, 能解彼果想;
離果得具足, 故禮世間智。
眾生貪著果, 行種種果名;
唯佛能除[13]解, 故禮世間智。
宣說果平等, 而以覺悟他;
說果是假名, 故禮世間智。
宣說平等法, 住平等法中;
覺一切法等, 故禮世間智。
眾生得果想, 除此有得心;
唯佛能除斷, 故禮世間智。
具知果寂滅, 不住種種果;
諸佛善密語, 故禮世間智。」
爾時常笑諸根清淨菩薩摩訶薩,說是偈已,讚歎世尊,頭面禮足右遶三匝,去佛不遠一心觀佛,目不暫[14]眴歡喜而住。

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蓮華德藏,即從坐起,以花散佛,說此偈言:

「眾生多有想, 能解此有心;
離怖無所取, 故禮牟尼尊。
於諸有寂靜, 說無所有法;
遠離一切有, 故禮牟尼尊。
知有是空無, 其性無有我;
以遠離有畏, 故禮牟尼尊。
遠離諸憂慼, 能拔憂慼者;
永斷諸繫縛, 故禮牟尼尊。」
爾時蓮華[1]德藏菩薩摩訶薩,說此偈已,讚歎世尊,復更說偈,而白佛言:

「於後惡世中, 若有聞此經;
不生怖畏者, 皆應合掌禮。」
爾時無垢意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有聞此經, 不生疑惑者;
於一切時中, 應以眾花散。」
爾時廣思惟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此經中廣說, 無量諸佛法;
眾生聞是法, 不疑惑者[2]少。
貪著於己身, 生種種身想;
得聞如是經, 云是顛倒說。
當知屬於魔, 為魔所[3]抑持;
無智聞此[4]經, 返更生疑惑。」
爾時青蓮華目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有聞此經, 不生疑惑者;
猶如世間眼, 亦名施眼者。」
爾時樂供養塔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若有聞此經, 深生信樂者;
此人處世間, 猶如最上塔。」
爾時渴仰意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雖在生死中, 應數生渴仰;
不著一切法, 能不疑此經。」
爾時樂以衣施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應以多億衣, 細軟而平[5]正;
以供覆其身, 不疑此法者。」
[6]爾時樂以食施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所說諸餚饍, 味中最上者;
應以供其人, 不疑此法者。」
爾時悲念樂見眾生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悲念諸眾生, 應數數涕泣;
而於此經中, 無有信樂意。
若人少時[7]間, 疑惑於此經;
當知地獄來, 還趣向地獄。
親近惡知識, 不解是深法;
無明網所覆, 不向此妙趣。
破戒自纏裹, 惡意好求短;
貪著於利養, 能誹謗是經。
不勤求菩提, 懈怠不精進;
惡慧樂小法, 不信解是經。
貪利養眾生, 計我隨愛欲;
[8]深著於三世, 不能信是經。
愚[9]佷惡心性, 染愛盲無智;
好樂多談說, 而不信[10]是經。
好選擇衣服, 貪味[11]嗜飲食;
少於白法者, 能誹謗是經。
著果諸眾生, 好說著果法;
解佛微密語, 如是者甚難。
過去先昔佛, 無上導世師;
盡能供養者, 能信解是經。」
爾時遠離惡法菩薩摩訶薩,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愚心貪著果, 能誹謗是經;
應遠離是人, 猶如臭糞穢。
亦如爛死屍, 行者皆遠避;
謗此經眾生, 皆應常遠離。
猶如劫村賊, 住大曠野中;
聞者皆馳走, 恐為我作難。
應如是馳走, 遠離是惡賊;
瞋恚懷惡意, 誹謗是經者。」[12]◎
廣博嚴淨經卷第五
貼文者 : : hui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六 - 2023-12-16 18:26:14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六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13]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甚為希有,是諸菩薩摩訶薩,決定善說菩提之法。世尊!為是自三昧力,為是佛威神力,為是此經三昧力,能作是說耶?」

佛告阿難:「是諸善男子,曾於六十億那由他諸佛所,聞說是經無有增減,如我今者說微密語,等無有異。彼不以三昧力故能作是說。所以者何?彼於此經現見通達故。」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聞此經能信能解不生疑惑者。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得幾所福?」

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滿閻浮提七寶施諸如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是經信解不疑,阿難當知!其所得福甚多甚多。阿難!置閻浮提,假使以恒河沙世界滿中七寶施諸如來,若有得聞此經信解不疑,其福勝彼。」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以閻浮提, 滿中七寶施;
奉諸佛如來, 慈悲導世者。
亦[1]如恒河沙, 數[2]等諸世界;
滿中諸珍寶, 以奉上諸佛。
若有聞此經, 能信能解者;
亦不生疑惑, 其福勝於彼。」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3]得聞是經能信能解,[4]能信解已,復能受持讀誦通利,是善男子,善女人得幾所福?」

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遠離是經,於百劫中,行檀波羅蜜奉施諸佛,如是於百劫中,護戒、忍辱、精進、禪定,起五神通修行智慧,以遠離此經故,不如[5a][5b]善男、[6]善女,得聞是經信解不疑,受持讀誦悉令通利,其福勝彼。」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滿百劫中, 以種種餚饍;
以供[7]導世師, 未名供養佛。
若能持此經, 是名供養佛;
諸佛敬法故, 是無上[8]恭敬。
若滿百劫中, 以種種衣散;
救世大精進, 未名供養佛。
若能持此經, 是最勝供養;
是名供養佛, 勝前以衣施。
若滿百劫中, 以種種華散;
救世大精進, 未名供養佛。
欲以最勝供, 供養諸佛者;
應當持[9]此經, 不染著諸果。
此供是大供, 諸供中最上;
若能持此經, 而不計於我。
若滿百劫中, 堅固守淨戒;
若不持此經, 彼皆無名稱。
若能持此經, 此[10]戒有名稱;
於諸戒中上, 勝先行[11]戒施。
雖有純淨戒, 無量難思議;
應當常勤求, 受持如是經。
如此經中說, 善修戒行者;
不名為惡戒, 亦不名破戒。
若持此經戒, 名持菩提戒;
持菩提定戒, 具足無作戒。
如是等諸戒, 皆於此經說;
若能持此經, 具足一切戒。
若人滿百劫, 能行大忍辱;
眾生惡口罵, 其心皆能忍。
若截其手足, 其[12]身不擾動;
未曾起惡心, 瞋恨於他人。
行如是忍辱, 如忍辱仙人;
雖[13]經百劫中, 其忍不為上。
若有聞此經, 信解能堪忍;
是忍名為上, 是忍名賢善。
是忍名最勝, 是忍無有上;
若能持此經, 而無所染著。
欲求無染著, 諸佛無上智;
不應生染著, 速受持此經。
若滿百劫中, [14]常立不坐臥;
除却諸睡眠, 勤行大精進。
智者勤精進, 流布如是經;
是人到無畏, 勝彼大精進。
若滿百劫中, 能起[15]五神通;
不得聞此經, 其智不為上。
若能持是經, 通達無依義;
於諸神通中, 是神通最上。
若滿百劫中, 修行[16]諸智慧;
此慧是世間, 分別世間法。
若不學此經, 不名為明慧;
若能學是經, 是名堅固[17]慧。
若有聞此經, 信樂無有上;
是人名為慧, 亦名通達者。
欲以如是慧, 能知諸法如;
應宣說此經, 當得如是慧。
慧者所行法, 皆此經中說;
應當勤精進, 受持於此經。」
爾時阿難,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應往一由旬, 乃至百由旬;
聽受如是經, 能捨離諸果。
設有大火坑, 縱廣一由旬;
智者從中往, 聽受如是經。
欲得諸聖戒, 於諸戒中上;
應流布是經, 能淨於戒身。
欲得諸聖禪, 於諸禪中上;
應流布是經, 燒一切煩惱。
欲得諸聖慧, 於諸慧中上;
應流布是經, 能淨諸法界。
欲往詣諸方, 嚴淨諸世界;
[1]其界名喜樂, 應流布是經。
欲見阿閦佛, 諸牟尼中尊;
應當持是經, 廣為眾生說。
若欲淨菩薩, 種種之所行;
應流布是經, [2]得往安樂界。
[3]得見[4]彌陀佛, 光明不可議;
應流布是經, 諸佛之所說。」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所以者何?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不[5]散心讀誦此經為他解說,欲見諸佛即皆得見,若以散亂心讀誦此經為他解說,其人命[6]欲終時,眼見百千諸佛。所以者何?一切諸佛皆守護[7]是善男子、善女人故。」

爾時會中有一童女,名曰師子,與五百童女俱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白佛言:「若有女人,受持此經讀誦通利有何功德?」

爾時世尊告師子言:「若有女人,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當知是身最是後邊。所以者何?若有女人,以不散亂心受持是經讀誦通利,所有煩惱受女人身者不現在前。」

師子白佛言:「世尊!何等煩惱能受女身?」

佛告師子:「凡諸女人見他女人形容端正,以金、銀、珍寶種種珠璣,嚴飾其身受眾快樂,見已生愛著心,不能如實觀察此身,但是糞聚臭穢不淨,假以綵色眾香塗熏,惑愚者眼便生染著,起諸煩惱故受女身。復次,師子!女人之[8]性多諸慳嫉,言說時異,心思時異,現前語異,屏處語異,為氣味故,[9]有諸女人不為正法,[10]瞋恚所[11]弊睡眠所蓋樂喜談說,以是緣故不能受持此經。又於晝夜多染污心少出要心,成就如是諸[12]惱心故,恒受女身不能令止。是故師子![13]若女人欲不起煩惱不受女身者,應當受持讀誦此經為他解說。所以者何?此經能除女人諸煩惱故。」

師子復白佛言:「世尊!若有女人,不為離女身受持此經讀誦通利者,當受女身不?」

佛告師子:「若有女人,雖不為離女身,受持[*]此經讀誦通利,當知此身最是後邊,除其神足現女身者。師子!譬如有人投大火聚,而作是言:『莫燒我身[14]燒我膚色。』於意云何?是人所語得稱意不?」

師子白佛言:「不也。世尊。所以者何?火性[15]壞人形色。」

佛告師子:「此經亦爾,燒諸煩惱令無有[16]餘。是故師子!若有女人,欲不受[17]女身,欲速得一切佛法,欲得見無量無邊諸佛,欲得無礙辯才,欲以慈心遍緣一切眾生者,[18]應受持此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

爾時師子及五百童女白佛言:「世尊!我等於燃燈佛所受持是經!如是展轉至于今日。」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是師子童女,未盡女身分耶?」

佛告阿難:「於意云何,汝謂師子是女人耶?」

阿難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莫作是言。所以者何?是師子及五百童女,以神通力現為女身,憐愍饒益未來世中諸女人故。所以者何?一切男子不得隨意入諸家中。是故阿難!師子童女,以神通力現受女身,而此女人,無女人法,無男子法,無非男非女法。所以者何?女人法、男子法、非男非女法不可得故。阿難!是師子於此法中不得一切法,成就法忍逮大照明。是故阿難!一切女人應當隨學,如師子童女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

爾時會中有五千比丘尼,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白佛言:「世尊!我從今日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所以者何?我不願樂更受女身。受持是經,若不究竟讀誦通利,終不坐臥亦不睡眠。」

佛告諸比丘尼:「善哉,善哉!作如是言。發大莊嚴而自莊嚴,[19]以大精進[20]而自精進。所以者何?汝等不樂女[21]身樂求佛法,是故汝等倍加精進,堅心受持讀誦是經,悉令通利為他解說,當知汝等所受女身最是後邊。」

爾時諸比丘尼,聞佛所說歡喜踊躍,各各脫身所著欝多羅僧,以散佛上,而說偈言:

「佛無有二語, 必成男子身;
[22]說我等作佛, 我志願滿足。」
爾時會中有五千居士婦,從諸比丘尼聞是偈已,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掌白佛言:「世尊!我[1]等今者受持[A1]是經,讀誦[2]通利為他解說。所以者何?我等今[3]者欲得遠離不自在身,視人顏色猶如婢妾,女人之身雖生王家長養,令大娉與他王不得自在,盡其形壽奉事其夫,懷妊十月受種種苦,以是事故,我等從今勤加精進,受持是經為他解說。受一食法奉持齋戒,脇不觸地,乃至奪命,誓不與[4]夫携手親近,要當受持讀誦是經。」

爾時世尊告諸居士婦言:「善哉,善哉!諸善女[5]人,快說此言。汝等從今更不屬他,常得自在,不視他顏色,無懷妊苦,不更處胎,生無婬欲無女人處諸佛世界。」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諸姊等所生之處,世界何名佛號何等?」

佛告阿難:「世界名眾寶華光,佛號放眾寶摩尼王光如來等正覺,今現在說法,此諸女人當生彼國。諸居士婦,受持是經故得見彼佛。」

爾時諸居士婦,聞說是已,皆生歡喜,踊躍無量,即解頸十千真珠瓔珞,持用[6]散佛,即於佛前,而說偈言:

「我等[7]獲善利, 得遠離女身;
佛無有二語, 所說皆真[8]實。
[9]永棄如是身, 卑陋女人相;
但誑無智人, 不能如實知。
更不如婢妾, 屬他不自在;
亦不復十月, 懷妊受眾苦。
終不復更受, 處胎諸惡法;
已得離胎[10]智, 此智無有上。」
爾時諸居士婦說此偈已,頭面禮佛右遶三匝,去佛不遠皆共就坐,一心觀佛目不暫[11]瞬。

爾時釋提桓因,以天拘藪摩花而散佛上,作如是言:「世尊!我當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

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汝若如是,終[12]不更與阿修羅戰。」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欲令百千眾生所有善根轉明淨故,白佛言:「世尊!如來昔者從我聞說是經發菩提心。」

佛告文殊師利:「以是事故,汝於百千萬億那由他菩薩眾中,最為[13]明照,於十方世界開悟眾生,如日光明。」即時大地震動,天雨眾華,遶佛世尊積至于膝。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大地震動,散[14]眾天華積至于膝。」

佛告阿難:「今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天,從文殊師利聞說此言,歡喜踊躍散眾天華,皆發是言:『我等當受持讀誦是經為他解說,如文殊師利法王子快說是言,我等亦當隨學;如文殊師利照明世間,我等亦當如是照明。』說此語時,皆得憶念是經如現在前,是故心生歡喜踊躍無量,復聞我從文殊師利得聞此經。阿難!是故[15]大地震動天雨眾華。」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此經成就諸大功德,此經成就未曾有功德,非是成就少善根眾生得聞此經。」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乃聞是經,聞已信解受持讀誦為他解說。阿難!此善男子,在天人中當知如塔,若有受持讀誦是經者,其人所住方面便有明正法人。復次,阿難!若有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乃至書寫經卷而供養者,當知是人離諸惡趣,已能降伏惡魔波旬,建立法幢能行法施,燃大法炬破無明闇,吹大法䗍趣向道場,擊大法鼓開甘露門降大法雨,充足一切樂求法者。[16]開諸法藏諸佛所聚出大法財,知一切法遠離諸[17]想,所謂色、受、想、行、識[18]想,眼、耳、鼻、舌、身、意想,色、聲、香、味、觸、法想,遠離一切諸法想,乃至佛、法、僧想。阿難!若有從我聞此經者,受持讀誦,當知是人便是我子,從佛口生從法身生。是故阿難!若有眾生,欲[19]食如來食,欲坐道場欲說正法,如我今者,應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乃至書寫經卷[20]受持供養。」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未來世中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乃至書寫經卷而供養者,皆是今日受持讀誦是經者耶?」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所以者何?我未曾見諸餘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人及非人,於未來世能說是經,令他聞者無有是處。阿難!能於今日積聚法財,於未來世隨意受用。譬如居士若居士子,其家大富多饒財寶,金、銀、琉璃、真珠、摩尼,珂貝、璧玉倉庫盈溢,奴婢、僮僕、象、馬、牛、羊如是眾多,往至餘方遊戲觀看,其人後時還至財所得受用不?」

阿難白佛言:「世尊!自在受用,是其財故。」

「如是阿難!若於我前得聞[*]此經,於未來世亦復得聞,受持讀誦如是經典,而設供養猶如[21]今日。阿難!我以佛眼見有信解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乃至書寫經卷如今,阿難!而供養者,亦見誹謗不信受者。」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不信解是經而誹謗者,其人罪報當生何處?」

佛告阿難:「且止!不須問也。」

阿難白佛言:「世尊![1]惟願說之,為不信此法眾生生信樂故。」

佛告阿難:「其人[2]罪報生處,與五無間業等。阿難!於意云何?假使有人於一日中,悉斷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命根,其人生處罪報云何?」

阿難白佛言:「甚惡。世尊!」

佛告阿難:「其人罪報亦與彼等。阿難!於意云何?假使有人,若壞若燒恒河沙諸佛般[3]泥洹後所起塔廟,得罪多不?」

阿難白佛言:「甚多。世尊!眼不應視,耳不應聞。」

佛告阿難:「其人生處罪報云何?」

阿難白佛言:「世尊!甚惡甚重。」

佛告阿難:「其人罪報亦與彼等。阿難!於意云何?假使有人,壞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正法。其罪云何?」

阿難白佛言:「甚[4]重。世尊!」

佛告阿難:「其人罪報亦與彼等。」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毀呰誹謗令眾生遠離是經。其罪云何?」

佛告阿難:「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皆行十善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假使有人毀壞其眼。其罪多不?」

阿難白佛言:「甚多。世尊!當於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在地獄中受諸苦惱。」

佛告阿難:「我今語汝,若有眾生毀謗此經,乃至一人令遠離者,當知此罪亦與彼等。」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菩薩,欲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此經中雖有疑心而不誹謗。其罪云何?」

佛告阿難:「若生疑心則逆諸佛而有罪過,經一億劫遠離菩提。」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誹謗是經,令多眾生而遠離者,所受罪身大小云何?」

佛告阿難:「且止!不須問此罪身大小。」

阿難白佛言:「世尊![5]惟願說之,令此四眾來世眾生慚愧怖畏。」

佛告阿難:「其人罪身長一萬由旬,受無量苦。」

阿難白佛言:「其人不能護口,所受舌報大小云何?」

佛告阿難:「其罪人舌,縱廣一千由旬,[6]五百鐵犁光焰熾燃以耕其舌。復[7]有五百鐵丸,光焰熾燃[8]雨其舌上,以其前[9]世不護口故。」

爾時四眾皆生怖懼身毛皆竪,涕泣流淚舉身投地,皆共同聲作如是言:「世尊!我等今者為彼族[10]姓子、族[*]姓女發露懺悔,[11]願令[12]遠離如是罪身不受眾苦。」會中復有涕泣流淚作如是言:「世尊!我等若於此生,若前百千萬億那由他生,曾起疑心作是眾苦因緣者,我等今於如來等正覺前,及餘百千萬億不可限量諸佛世尊前,發露懺悔。諸佛如來願以佛眼見知我等,我等今者所有罪業,皆悉發露不敢覆藏,我等愚小,無知無覺無有方便,[*]惟願諸佛,以憐愍故受我等悔。」

佛告諸善男子:「善哉,善哉!汝等今於我前不覆藏罪發露懺悔,於我法中[13]便為增益。」

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會中生疑心者,皆受如是地獄苦耶?」

佛告阿難:「今此會中生疑心者,以悔過故其罪甚少。」

阿難白佛言:「彼人受罪為多少耶?」

佛告阿難:「其人[14]欲命終時,身上一一諸毛孔中受無量苦亦不經久。所以者何?以於我前及餘無量無邊諸佛世尊悔過罪[15]故。阿難!是故諸族[*]姓子、族[*]姓女,不欲受如是罪身,如是罪舌,如是眾苦者,應當信解是經莫生疑惑。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欲捨佛、捨法、捨比丘僧,不欲捨過去、[16]當來、現在諸佛正法者,應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他解說,書寫經卷而供養之。」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今者說《不退轉輪經》,以何[17]緣故作如是說『若不捨僧』?不捨何僧?」

佛告阿難:「僧者所謂不退[18]轉者說名為僧,為不退轉法來集會者亦名為僧。」

阿難白佛言:「退轉菩薩不在僧數中耶?」

佛告阿難:「若有深發菩提心不見此心者,皆入不退轉僧中。」

阿難白佛言:「希有世尊,諸佛成就大方便力,以方便故說如是法。」

爾時釋提桓因,以天曼陀羅華而散佛上,白佛言:「世尊!願令一切眾生皆成就如是方便。」

佛告釋提桓因:「憍尸迦!若有信解[*]是經者,皆當成就如是方便演說諸法,如我今者等無有異。」

爾時有百千諸天,以天曼陀羅花而散佛上,作是言:「願令一切眾生逮得是經。」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惟願如來,憐愍未來眾生守護是經。」

[19]爾時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在大海中應聞是經,是善男子、善女人皆悉得聞。所以者何?先佛如來已守護故。」

阿難白佛言:「世尊!先佛如來雖守護是經,如來今者憐愍眾生當守護是經。」

爾時大地六[20]變震動,即於佛前有閻浮[21]那提金色天華自然而現,其華有百千萬億葉,出大光明遍照十方恒河沙諸佛世界。是時四眾皆見十方恒河沙世界諸佛世尊,是諸佛前,亦有閻浮那提金色天華,有百千萬億葉自然而現,出大光明遍照十方。爾時釋提桓因,即自化身作居士形,持種種花與諸四眾作[22]如是言:「諸仁![23]今者可以此花散如來上,亦用供養是經法故。」是時四眾即取其花散如來上。佛神力故所散之花,於諸佛上變成花蓋。

是時四眾白佛言:「世尊!以何緣故大地震動?是大[1]蓮花於諸佛前自然而現,乃至東方恒河沙諸佛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恒河沙諸佛世界亦復如是。」

佛告四眾:「若先有此相,當知諸佛已守護是經。」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今者已守護是經耶?」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我已守護。」

阿難白佛言:「唯佛世尊守護是經,餘世界佛亦守護[2]是經耶?」

佛告阿難:「十方恒河沙諸佛世[3]尊亦守護是經。」

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是經?云何受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不著諸果』,亦名『遠離諸果』,亦名『說堅信、堅法、八人、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聲聞、辟支佛密義』,亦名『降伏遣魔』,亦名『與六波羅蜜相應』。所以者何?若善男子、善女人,信解是經受持讀誦,乃至書寫經卷而供養者,便具足修行六波羅蜜。」

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信解是經受持讀誦,具足修行六波羅蜜耶?」

佛告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信解是經名檀波羅蜜,不生疑惑名尸波羅蜜,堪[4]任此法名羼提波羅蜜,心無怯弱名精進波羅蜜,心不[5]擾動名禪波羅蜜,不分別一切法名般若波羅蜜。是故阿難!此經名『六波羅蜜相應』,亦名『一切諸佛正說』,亦名『廣大不退轉輪』,亦名『廣博嚴淨不退轉輪』。阿難!如是等名汝當受持。」

阿難白佛言:「世尊!聞此經名,尚應聽受,何況具聞初、中、後說。」

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汝所言。」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得聞此經名者,能却幾劫生死[6]罪耶?」

佛告阿難:「若有得聞《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名者,聞已信解。阿難當知!是諸眾生,得却百千劫生死。」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得聞是經,能信解已發菩提心者,逮得何法?」

佛告阿難:「如是眾生已逮受記,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四眾,各各自見其所坐前有大蓮華自然而現,其華開敷有百千葉,亦有百千萬億光色。是時四眾心生歡喜踊躍無量,即取是華以散佛上,作如是言:「願使我等於未來世宣說是經,猶如世尊等無有異。」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當爾之時,一切音樂不鼓自鳴,一切眾香自然芬[7]熏,百千萬億虛空諸天,於虛空中作[8]大音樂,復有百千萬億諸天,於虛空中雨天細末栴檀種種天香,天阿迦樓香,細末多摩羅香,復雨天閻浮那[9]提金粟銀粟天摩尼寶,復雨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波樓沙華,摩訶波樓沙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迦迦羅華,摩訶迦迦羅華,樓遮摩那華,摩訶樓遮摩那華,輸婆摩那華,摩訶輸婆摩那華,天優鉢羅華,拘物頭華,[10]芬陀利華,如是眾華,而散佛上。種種天香,種種天鬘,乃至諸天所有珍寶皆悉雨之,虛空諸天[11]現身在地,而作音樂以供養佛,世間諸人各各脫身所著上服而散佛上。復有諸人,脫手足瓔珞咽胸瓔珞所著天冠華鬘而散佛上。復有諸人,以金銀[12]天冠,眾寶天冠,眾華天冠,栴檀天冠散佛上者。復有諸人歡喜踊躍稱慶無量。當爾之時,牛馬歡[13]悅出和柔聲,虛空眾鳥出和雅音,地獄畜生離苦獲安,餓鬼充足離飢渴苦,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悉歡喜踊躍無量。是時眾生皆得慈心,慈心相向無有忿恨。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世尊微笑?諸佛如來不以無緣而笑。」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今此四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今於我[14]前得聞此經,及未來世得聞[15]經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轉,後成佛時宣說是經無有增減,如我今日等無有異。」

佛說是經時,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不可限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不退轉。佛說是經已,文殊師利法王子,[16]無邊無量諸菩薩摩訶薩,尊者阿難諸大聲聞,及諸四[17]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及[18]諸世間聞佛所說,皆大歡喜。[19]

廣博嚴[20]淨經卷第[21]六
貼文者 : : hui

佛說法華三昧經一卷 - 2023-12-16 21:37:34

佛說法華三昧經一卷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諸尊弟子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七萬三千人。諸釋梵
不可復計。十方飛來無央數。皆神通妙達。復有他方恒邊沙諸天人及諸菩薩。如是等
百億千恒沙。皆來會在佛前坐。時舍利弗須菩提等諸尊菩薩。皆有疑心念言。何因緣
諸上人。皆來在是間會。有何異要之瑞應。爾時諸弟子。起疑心念。為佛作禮長跪欲
問佛。佛時已放無數光從口出。若千億億稍稍引大遍虛空明。遠照恒邊沙剎土。地復
震動。於是盡明。即不復見佛身相。大眾愕然。共議佛三昧為何所之趣。各自思之。
即便還坐三昧。求佛至處座前有菩薩名慧相。便報言。善哉善哉。當爾賢者。思惟了
不知所至處。須臾羅閱王後宮太子皇女及婇女夫人。三萬二千人。皆從共來詣山中到
不見佛。復有不想菩薩。問王將從何多。王名辯通。答言。見佛光明故來耳。王女名
利行。便問菩薩。佛今所在為到何方。答曰。向已求佛。了不知。處女答曰。卿是佛
第一神通者。應當知處。菩薩答曰。且坐。須臾頃。地即震動。從地中出。坐自然大
寶蓮華上。眾坐上人愕然。王女利行。起為佛作禮訖。住佛前說偈問佛
 向見大光明  疑佛有異要 
 故來將大眾  欲問心狐疑 
 反更不見佛  意甚有怪驚 
 願得具為說  當令大眾解 
 各發一三昧  推求佛身相 
 了言不知處  各共坐作議 
 更起何三昧  畢欲求佛意 
 女來問眾等  佛今為所在 
 純行有至心  必欲有所問 
 願見世尊授  令意解狐疑 
 具為現眾等  分別解說之 
 向所三昧處  所名在何所 
P. 2
  佛語女利行。所問甚深。當為汝分別說。向所三昧。名法華。譬如大國中有一樹
。有一華覆三千大千剎土。其香熏恒邊沙佛國。若有人。得聞名字若知解。自然疾得
是三昧。若諸病痛者。得聞是三昧。應時自解。人根眾病消盡。女利行問佛。何謂華
之威德。乃有是慧。佛語女利行。華者一樹之色。人見莫不愛樂。欲得之者。法華三
昧是。生死中之色。大光受有形。人不知不聞。不信是三昧。不奉行之。未應菩薩不
見慧。失人之本。反隨沫流。終已不見明。女利行復問佛。今欲得是三昧。行何法。
有幾事。行得人中。願佛弘慈恩潤。廣開行議。令一切聞解。皆入三昧中。佛言。善
哉善哉。多所度脫。永度無極。有二事。何謂為二。一者知法身如幻如化。二者知婬
怒癡無根無形。佛爾時說偈言
 法身有一切  化幻現沈浮 
 婬怒癡無形  如水現泡沫 
 觀察人身物  如滅無形住 
 離散合自成  分別計皆空 
  佛語女利行。復有四事。別如行三昧者。何謂為四。一者行戒無色想。二者行檀
無受者。三者不厭無亂者。四者行智無愚者。是為四。佛爾時說偈言
 不犯戒無毀  行檀不入智 
 不厭無癡亂  不愚無智慧 
 不說無行者  有行不言向 
 三昧可得入  無處無中邊 
  佛語女利行。復有三十六事。是為三昧所見事。何謂三十六事。不見生不見死。
不減不增。不出不入。不在外不在內。無住無止。無水色無火色。無風色無地色。無
痛無痒無思無想。無生無死無識。無貪無婬。無瞋無恚。無愚無癡。無慳無施。無惡
無善。無心無意無識行。不起上若干事。不滅上若干事。如一無形像。是為三十六事
法華所見事。佛爾時說偈言
 不想念無念  不行色想要 
 無行法華淨  空寂無吾我 
 不處有入中  沒滅無形像 
 不觀善以惡  俱皆空自然 
  佛告女利行。法華三昧所見。譬亦如是。佛說是三十六事品時。無數天人及世間
大眾人。及王所侍從。大小合有四十億萬。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女利行及後宮人。三
萬二千婇女夫人。逮得無所從生法樂。於中立女。見眾人皆發道意。心甚歡喜。起為
佛作禮。繞佛三匝。住佛前說偈言
P. 3
 世尊實神妙  演知三世事 
 斷世婬怒垢  開化沫流人 
 皆到無為城  快樂乃安寧 
 如是天人中  地為大動傾 
 今日合大眾  億億百萬千 
 當來及過去  現在得自然 
 願得大普恩  法華威神力 
 三界一切人  皆得是三昧 
 令我值在世  常行法華事 
 使世無老死  快樂無憂患 
 三苦自然除  皆如為三昧 
 空想於願識  自然現相好 
 教授沫流人  得意慈普行 
 光光威儀好  等為身如來 
 合聚於沫生  三昧豫生行 
 便使於空中  得慧如上首 
  女利行說偈已作是念。今欲教授人。不見法則。何事開解人。佛即知女心中念。
便語女。欲持何法。教何人法。復何所在人。復何所止。立女白佛言。如是所說。無
法無教無人。佛語女。無法有八事行。無教有六事除。無人有七事散。女問佛。何謂
八事行六事除七事散。佛言。一者直見不邪。二者直聞不聽。三者直治不曲。四者直
說不煩。五者直行不迷。六者直念不思。七者直意不動。八者直受不尋。是為八事行
無法。何謂無教六事除。一者不念有見無見無。二者不念有聲無聲無。三者不念有味
無味無。四者不念有香無香無。五者不念有觸無觸無。六者不念有意無意無。是為六
事除。何謂無人七事散。無水色。無風色。無火色。無地色。無心色。無識色。無行
色。是為七事散。無人可教。當作此解。佛爾時說偈言
 若有解法華  三昧要句品 
 當念勤精進  曉解得正言 
 七八六已足  計本無形迹 
 不受自可欲  去想安寂然 
 說法無言教  不見有壽命 
 人本空無寂  不解沫言有 
 不除不斷欲  出入無住處 
 無痛無思想  不生不死滅 
P. 4
 有念為勞苦  不復著因緣 
 示現有色欲  已反愛灰塵 
 觀見有病痛  常意與本并 
 慧見不空念  寂寂安空空 
 法華三昧現  不出不入住 
 無見不見空  是為疾得如 
 便能行施法  以慧為布施 
 說慧等如是  諸佛皆稱歎 
  女聞說是時。倍復踊躍歡喜。起為佛作禮。踊在空中去地七尺。還坐金剛蓮華上
。時坐中有比丘心念言。是為真是女為幻人。自起為佛作禮長跪叉手。說偈問佛言
 本自生愚癡  不識道慧義 
 不知女利行  為是真男女 
 審是一定人  用法何復問 
 真是女子身  所問何以深 
 生來侍佛法  未見如是人 
 所見非凡及  智慧何以爾 
 本從何方來  而生於王家 
 宿命行何法  逮及幾佛來 
 精進健乃爾  所問如來報 
 戒具真有行  能問如有說 
 能忍有柔意  但能口說行 
 休心意何如  實欲往試之 
 可應幾法住  往對不起意 
 若實有智慧  我欲從解要 
 省視所說法  詠廣入道俗 
 有何異心意  獨得是智慧 
  佛便語比丘言。自若干因緣。即說偈報言
 女利行本心  立德識本處 
 在世來千歲  常習於三昧 
 心解眾色要  寂然與禪同 
 真是女子身  不為化來現 
 本從無色世  今來在世界 
 續復如本行  已行便立正 
P. 5
 無身現說心  普念眾慈行 
 念法空為本  不起因緣相 
 比丘自不解  何怪是女身 
 不見無有本  反自受縛著 
 禪思欲去色  更反為色亂 
 遠苦避三毒  已入三毒苦 
 汝自不解身  自謂得常安 
 萬物如幻化  入出無形住 
 四色本虛空  自然受形著 
 愛習自拘限  壞本起末欲 
  爾時比丘八萬四千人。聞說偈意解。即發無上正真道意。不可計天人。散華名香
皆來供養佛。時舍利弗心念。女子乃有是辯。何不去女作男。佛即知舍利弗心所念。
便語舍利弗。汝自問女。舍利弗即問。唯女利行。所說非常事。如與如來共對語。何
不去女作男。女利行答言。唯舍利弗。道德之要以慧善見。不視於四色。是地水火風
。五情合六入為衰。心意識如幻如化。出入無形。癡意不盡。故與三流對。更出浮沈
。何足珍。雖漏盡結解。有不淨想。無色如為惡。苦住反為樂。舍利弗問。學佛之法
。應有謗毀言不。女問。賢者舍利弗。云何為謗毀。答言。一好一惡。是為謗毀。女
報言。未曉未了。大人所說。不以小為小大為大。好惡無二。等無異。謗身。身是色
。謗意。意無形。四色法空。無形無造。何所受謗毀者。舍利弗答曰。卿所說是菩薩
大人所行。卿未應菩薩。何緣乃說此事。女報言。大人為以何立。報言。普等為言。
何謂為普。教授十方人。遠苦得道。是為普。唯賢者所說。不說普。說生死勤苦耳。
女語舍利弗。謂為普者。不見有人無人有教無教有法無法所念。是曰為普。不為見生
死苦欲教之令得道。是為普。舍利弗。無有辯才析答此言。女爾時說偈歎曰
 人用三塵亂  輒為六衰著 
 五惡十賊對  三厄墮困窮 
 十二連相續  四色拘沒三 
 不解名顛倒  坐受空聚藏 
 無故沒三婬  自網投深淵 
 堅藏畏二三  自滅更受生 
 宛為空所縛  恒懷不淨想 
 自呼是常安  為得真自然 
 是輩滿閻浮  億億百萬千 
 所行遍十方  不益一切人 
 當有隨受行  皆共墮海流 
P. 6
 可作大法行  入海勉欲根 
 決海令滅盡  平故無還流 
 返原盡欲室  令人歸故鄉 
 故鄉名無為  號字清淨堂 
 快樂多紫金  入出楊光明 
 恒邊沙劫佛  莫不稱歎說 
 以法空無戲  無相不願識 
 淵流以海水  皆復不足說 
 廣意開化人  自然常自安 
 惟念諸賢者  乃自反不解 
 無故自受縛  幻化受報應 
  爾時四萬二千羅漢。皆正意。第七住。八萬五千釋梵。皆逮無所行從生。六萬四
千賢女。起為佛作禮。住佛前說偈言
 今日女利行  為我眾等說 
 聞說佛深法  令我心開解 
 實欲知道德  皆從何所來 
 聚合眾一切  有何神妙德 
 而致與大眾  莫不驚愕心 
 伏意往樂從  隨教之所行 
 願欲求天尊  愍發起濯眾 
 至心受大慧  如來神化現 
 應時諸女身  倒願去色欲 
 便欲作沙門  佛之知我情 
 畢覺諸審諦  使身如菩薩 
 宣佛神道教  當復轉化人 
 諸賢大眾女  俱起在佛前 
 頭面稽首禮  願得如佛像 
  佛語諸女。所說實至心。今欲求所願。先當報父母。次當復由王得聽可去耳。於
是諸女。說偈報白言
 欲願作沙門  先當報父母 
 次當復由王  得聽可作道 
 為道不苦晚  但當勤開心 
 曉解心意本  一切與同等
 便有決大意  心解乃至道 
 道從解心起  不住於縛著 
 化達觀眾見  如復心出生 
 從本知本空  知皆非常苦 
 心亂便隨流  所見必有對 
 不生善惡想  爾乃作沙門 
  諸賢女。起往至父母所。長跪白父母及大王。今日受王恩德。來詣佛所。為尊女
利行問佛深妙法。欲求無為道。現身及一切佛。為女說本末生死苦痛。但為色欲著。
不知道德本。緣是無常至。當就三苦勤。願欲作沙門。願父母聽我作沙門。當得道還
度父母。父母語諸女。求自然道。各自見便利。隨意所習行。汝曹尚去。我亦隨汝去
。汝自白語王。得聽便自去用問我為。諸女稽首大王前。淚出而言。人在三界中。苦
欲坐色想。不得自在。無常卒至無有代者。實欲作沙門。并與諸女俱。無為得道者。
當還度父母。王願從本意。王語女利行等。早欲使汝去。隨行作沙門。以汝三事未足
。是以不遣汝耳。一者未盡學識諸禮教。二者常樂未有見苦。三者口食恣味未有足者
。以是故。不欲遣汝耳。若有至意者。便去勿疑。吾亦欲作沙門。王即起至佛所。作
禮白佛言。聞說智慧意甚願樂。國付太子。身歸三尊給侍左右。并受法教。欲作沙門
求道如佛。佛即放光若干種色。其明照十方。地為六反震動。諸天作樂覆滿於虛空。
散華名寶覆三千大千剎土天下丘墟皆平。其有大山。化為黃金。枯木更生。中有不端
正者。皆得願。樹木枯者。皆生條葉。自然風吹。皆歌歎佛功德。生華者即自墮落。
各氣到佛所。羅住空中。各說偈讚佛功德
 今蒙聖神力  得救死復生 
 光色還本然  復實滋道成 
 生死婬亂色  譬於枯木時 
 值佛說音聲  還來合本并 
 六色沈著瞑  四色合五欲 
 分別法空然  解道成法行 
 為得真定智  快樂得安寧 
 一切皆歡喜  稽首禮佛足 
  爾時諸六通及羅漢。見華有是說。女利行即化為男子。復為菩薩一女子。作是二
化變。眾坐莫不歡喜。時一佛剎中無有女人。諸六通道者十萬五千人。三萬須陀洹。
皆得阿惟越致。八萬六千人及阿那含皆得柔順法忍。不可計羅漢。更發無上正真道意
。其有辟支佛行。即如彌勒輩。王即以國付太子。太子名辯積。拜跪白大王。王為欲
施子孫之殃。與色身之福。施子孫。當以法財之利。持誅滅之怨大罪。與子孫。大國
之治世世漏沒。人根不知大慧。滅善之路。與子孫。當奈何。父王有教。不得不從。
P. 8
輒便禮拜。辭王而去。還國宮殿。坐領國。普告。若不到佛所求無為道作善孝者。罪
與三逆等。太子於殿上。精進勇慧。廣開大道意。心甚過本無量。即滅一城之惡。地
即為六反震動。時人民皆言。願太子便得作佛。我曹大眾。皆當承弟。亦當作佛。佛
時笑。五色光出。照於十方佛剎。人民皆發願。令我得道如佛。天下飲食自然在前。
如忉利天上。其國菩薩。皆如阿彌陀國中。太子辯積。得功德在宮七日。出詣佛所。
從大眾群臣大小人民無央數至佛所。為作禮住佛前。說億億萬千偈。讚曰
 佛作三昧決  功德甚巍巍 
 光相威神照  感動三千剎 
 施人無上慧  德普入眾心 
 感發開童蒙  莫不受福成 
 演詠法華事  改世濯群異 
 降伏獷強者  和更受柔順 
 等尋道場光  世人受業長 
 去老逮空寂  不死而復生 
 除病遠穢辱  色想沒滅勞 
 陰蓋即以除  清淨無欲塵 
 思想受欲定  流布還無為 
 空定常寂然  不住不然行 
 不行無法識  示現光相成 
 本法無增減  常安寂空空 
 如來現神化  一切得真道 
 愚癡寂然定  心與無生同 
 我今聽說法  演出法華慧 
 心解得發願  一切得如佛 
 今欲城國土  願便說法華 
 以何法行得  當有幾事解 
 疾得是法華  依義說其慧 
 皆令分別知  一切心得解 
 曉了諸法事  當從中外得 
 得之為遠近  便可立得佛 
 復更於劫數  久從幾佛受 
 解慧而有要  須臾變化成 
 願以具演說  皆令大眾知 
 太子及眾人  作禮還復坐 
P. 9
  佛語女利行。欲知法華之開解所示現也。當來過去現在諸佛。皆從是散身譬喻品
得道知諦。爾時有億百千天及諸梵。不可計人民。四十八萬菩薩。逮得無所從生。其
有聲聞皆更發意。時不想菩薩白佛言。今日大眾聽聞法華三昧。解說事要都未受訣。
佛告菩薩。今日說法華三昧者。皆以授訣有劫數。各各自有國土處所。是故不復說耳
。若汝不解。自往皆問之。時太子及女利行。即白菩薩心中所欲問。即各說偈答報言
 惟賢上智慧  何以不解要 
 其有求想報  皆為不受慧 
 當說有處所  則非法華事 
 要當須口說  欲聽真高聲 
 不解其本末  語亦俱不知 
 指示道徑法  猶若如盲人 
 師子之大音  尚復呼小聲 
 受訣已得佛  不知禮正道 
 受訣有國土  譬亦如幻化 
 有對便出應  不復預思想 
 見附住教授  彌及去來今 
 神通無不知  不須有言說 
 受訣在空無  寂然安無為 
 常定不動轉  私細人不知 
 開演於未然  寂靜無所為 
 是為所樂國  清淨為證正 
 不念有思想  是為快法安 
 相好示光明  是為勤苦現 
 弟子有人民  是為入欲濁 
 不苦不勤念  都盡不起滅 
  如是說十八萬億偈報。菩薩即歡喜。說偈讚曰
 我自生愚癡  不解上人語 
 不知其音法  反呼未受決 
 如今所說偈  甚深難具陳 
 願發本時意  與神共參論 
  時太子白佛言。今諸賢皆尚不解要。以善權方便開解。佛即笑。五色光從心口出
。十方皆明。阿難白佛。佛不妄笑。笑必有意。願聞其說。佛語阿難。汝見大眾不。
阿難答言見。今是如來。問皆具答。各各在十方教化。度恒沙等天人民。皆使作佛。
P. 10
爾時自然雨香華七寶。覆三千大千剎土。而周匝遍無有空處。佛語太子。此法華所解
。人身之事如是。爾時不可計洹沙百千人民。皆發無上正真道意。逮無所從生心。無
數千聲聞。皆逮阿惟越致地。阿難長跪白佛言。此名何經。云何奉行。佛語阿難。名
法華三昧。女利行所問解人身散情經要集。若有男女。書寫諷誦讀。勝行檀八十劫。
若供養對跪拜者。勝菩薩行慈三千億萬劫。若當曉解展轉相教。勝供養恒邊沙佛。若
有一聞是經者。不復更生死勤苦。不信謗者。此人以隨末流。未復還本。佛語阿難。
囑累汝法華三昧事。千劫尚不能盡。粗說要諦。受書持奉行。勿得減一字。正書句逗
相得。太子所從大眾開解。各得道慧。皆如上首。起為佛作禮而去
貼文者 : : hui

大法鼓經卷上 - 2023-12-16 21:46:57

大法鼓經卷上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復有百千大菩薩眾,復有眾多天、龍、夜叉、[12]健闥婆眾,復有百千諸優婆塞、優婆夷眾,復有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及天帝釋、四天王眾,復有十方世界無量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菩薩俱。

爾時,如來於彼四眾說如是法:「有有則有苦樂、無有則無苦樂,是故離苦樂則是涅槃第一之樂。」

彼五百聲聞比丘——一切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得自在,譬如大龍,心得好解脫慧、得好解脫;所作已[A2]辦,[A3]已捨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解脫——得一切心自在第一波羅蜜。有無量學人皆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有成就有漏法無量比丘眾、有成就無量阿僧祇功德菩薩摩訶薩[13]徒十方來,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亦非一切聲聞緣覺之所能知。除文殊師利菩薩,及大力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摩訶薩,如是上首菩薩摩訶薩,無量阿僧祇眾,譬如大地所生草木,從諸方來諸菩薩眾亦復如是,不可稱數。

復有差摩比丘尼與比丘尼眾俱、毘舍佉鹿子母、及末利夫人,各與無量大眷屬俱;須達長者、與諸優婆塞俱。

爾時,世尊於大眾中說有非有法門。

爾時,波斯匿王從臥而起,作是思惟:「我今應往至世尊所。」念已即行,擊鼓吹貝,往詣佛所。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阿難!以何等故,有鼓貝聲?」

阿難白佛言:「波斯匿王來詣佛所,是其擊鼓吹貝之聲。」

佛告阿難:「汝今亦應擊大法鼓,我今當說大法鼓經。」

阿難白佛言:「世尊!是大法鼓經名,我未曾聞。以何等故,名大法鼓經?」

佛告阿難:「汝何由[A4]知?是諸來會大菩薩等悉不能知此大法鼓經六字名號,何況於汝而得聞知?」

阿難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此法名號真實難知。」

「如是,阿難!實爾不異。阿難!此大法鼓經,世間希有,如優曇鉢華。」

阿難白佛言:「非一切諸佛有此法耶?」

佛告阿難:「三世諸佛悉有此法。」

阿難白佛言:「若然者,彼諸菩薩人中之雄,何故悉來普集於此?彼諸如來何故自於其國不演說耶?」

佛告阿難:「如有一阿練比丘隱居山窟。至時入村,方欲乞食,道見人獸諸雜死屍。見已生厭,斷食而還:『嗚呼苦哉!吾亦當然。』彼於異時,心得快樂,作是思惟:『我當更往觀察死屍,令增厭離。』復向聚落求見死屍,修不淨想。見已觀察,得阿羅漢果。

「如是他方諸佛不說無常苦空不淨。所以者何?諸佛國土法應如是。彼諸如來為諸菩薩作如是說:『奇哉難行!釋迦牟尼世尊於五濁國土出興[1]于世,為苦惱眾生種種方便說大法鼓經。是故,諸善男子當如是學。』彼諸菩薩咸欲見我,恭敬禮拜,故來會此。既來會已,或得初住、乃至[2]十住。是故,大法鼓經甚難值遇;是故,十方大菩薩眾為聞法故普皆來集。」

阿難白佛言:「善哉善哉!一切善來,彼悉得此難得經法。」

佛告阿難:「如是深經,非一切共。是故不應說言:『一切善來。』」

阿難白佛言:「何故彼非一切善來?」

佛告阿難:「此經典者,是諸如來祕密法藏,甚深微妙,難解難信。是故,阿難!不應說言:『一切善來。』」

阿難白佛言:「非如波斯匿王臨陣鬪時擊大戰鼓,其聞聲者一切箭落耶?」

佛告阿難:「波斯匿王擊鼓戰時,非彼一切聞鼓聲喜。有怯弱者,聞而恐怖,若死近死。如是,阿難!此大法鼓經名,是二乘之人不信法門。

「是故,阿難!譬如彼王至鬪戰時擊王大鼓;此大法[3]鼓——諸佛祕密——佛出世時,爾乃演說。」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此諸比丘清淨純一,真實強力離諸糟糠,堪任聞此大法鼓經不?」

迦葉白佛言:「若有比丘犯戒違律,是大目連之所呵責。有如是比,我不同行,況復世尊?今此會眾,如栴檀林,清淨純一。」

佛告迦葉:「今此會眾雖復一切清淨純一,然於隱覆之說有不善解。」

迦葉白佛言:「云何名為隱覆之說?」

佛告迦葉:「隱覆說者,謂言如來畢竟涅槃,而實如來常住不滅,般涅槃者非毀壞法。此修多羅離覆清淨,明顯音聲,百千因緣,分別開示。是故,迦葉!當更觀察此諸大眾。」

時大迦葉即復觀察彼諸來者云何而來。時剎那頃,下信眾生、及聲聞緣覺、初業菩薩自惟不堪,生退捨心。譬如王家力士眾中,有名千力士者,從座而起,擊鼓唱言:「誰能堪任與我鬪力?」其不堪者,默然而住,心自念言:「我不堪任與彼鬪力,或能傷損以致失命。」於彼眾中無敢敵者,乃名勇健難伏力士,建大勝幡。如是下劣眾生、及聲聞緣覺、初業菩薩作是念言:「我不堪任聽受,如來已般涅槃,而復說言常住不滅。於大眾中聞所未聞。」從坐而去。所以者何?彼人長夜於般涅槃修習空見,聞離隱覆清淨經故,從坐而去。

彼十方來聲聞、緣覺、初業菩薩——百千萬億阿僧祇分——餘一分住,謂彼菩薩摩訶薩信解法身常住不變者,爾乃安住受持一切如來藏經,亦能解說安慰世間解知一切隱覆之說。善觀一切了義不了義經,悉能降伏毀禁眾生,尊敬承順清淨有德,於摩訶衍得大淨信,不於二乘起奇特想。除如是等方廣大經,不說餘經,唯說如來常住及有如來藏,而不捨空,亦非身見空,空彼一切有為自性。

佛告迦葉:「汝更問大眾:『咸欲得聞此大法鼓方廣一乘,所謂大乘難信經不?』如是至三。」

迦葉白佛言:「善哉,世尊!」

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頂禮佛足。右遶三匝已,告諸大眾:「咸欲聞此大法鼓經不?如來今當普為汝等演說一乘——所謂大乘,過一切聲聞緣覺境界。」如是三說,彼悉答言:「願樂欲聞。唯大迦葉!我等悉為聞法故來。善哉哀愍,當為我說大法鼓經。」

迦葉復言:「汝等云何信?」

彼即答言:「譬如士夫年甫二十有百歲子。若佛如是說者,我等亦當如是隨信。況說正法而不信受?所以者何?如來如說而行。如來淨眼圓照無[4]閡,以佛眼觀知我等心。」

迦葉嘆言:「善哉,善哉!諸賢汝等!堪任聽大法鼓經,若持若說。」

佛告迦葉:「譬如士夫年甫二十有百歲子,大法鼓經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如來涅槃而復常住,一切無我而復說我。」

彼即白言:「唯佛能知。如世尊所說,我等如是受持。」

迦葉白佛:「唯願世尊說大法鼓經、擊大法鼓、吹大法[5]䗍。」

佛言:「善哉,善哉!迦葉!汝今聽說大法鼓經。」

迦葉白佛言:「唯然受教。何以故?是我境界故。是故如來大見敬待。云何為敬?[6]曾告我言:『汝來共坐。』以是因緣,我應知恩。」

佛言:「善哉,迦葉!以是義故,我敬待汝。迦葉!譬如波斯匿王善養四兵,若鬪戰時,擊大戰鼓、吹大戰[*]䗍,對敵堅住。緣斯恩養,戰無遺力,能勝怨敵,國境安寧。如是,比丘!我般涅槃後,摩訶迦葉當護持此大法鼓經。以是義故,我分半坐。是故彼當行我所行,於我滅後,堪任廣宣大法鼓經。」

迦葉白佛言:「我是世尊口生長子。」

佛告比丘:「譬如波斯匿王教諸王子學諸明處,彼於後世堪紹王種。如是,比丘!於我滅後,迦葉比丘護持此經亦復如是。

「復次,迦葉!如波斯匿王多與諸王共為怨敵,更相攻伐。於彼彼時,其諸戰士——象馬車步四種兵眾——聞大鼓聲,心不恐怖,堅持甲仗。時王恩䘏,多所賜[A5]賚。及當戰時,加賜珍寶及以城邑。若能剋敵,冠以素繒,封以為王。如是,迦葉!我諸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戒隨學波羅提木叉成就,善住律儀,如來則與人天安樂。其有大功降四魔者,以四真諦解脫素繒,而冠其首。若有增上信解、求佛藏大我常住法身者,如來爾時以薩婆若水而灌其頂,以大乘素繒而冠其首。大迦葉!我今亦復如是,以大乘素繒用冠汝首,汝於未來無量佛所當護持此經。迦葉當知,汝於我滅後堪任護持如是經典。」

迦葉白佛言:「當如尊教。」

復白佛言:「我從今日及滅度後,常當護持、廣說此經。」

佛告迦葉:「善哉,善哉!今當為汝說大法鼓經。」

時虛空中諸天龍眾同聲嘆言:「善哉,善哉!迦葉!今日諸天大雨天華、諸龍王眾雨甘露水及細末香,安慰悅樂一切眾生,應為世尊之所建立為法長子。」

時天龍眾同聲說偈:

「王於舍衛城, 伐鼓吹戰[*]䗍;
法王祇洹林, 擊于大法鼓。」
佛告迦葉:「汝今當以問難之桴擊大法鼓,如來法王當為汝說,天中之天當決汝疑。」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有[1]比丘名信大方廣,若有四眾聞其名者,貪恚癡箭悉皆拔出。所以者何?迦葉!譬如波斯匿王有耆婆子,名曰上藥。若波斯匿王與敵國戰時,告上藥言:『汝今速持能為眾生拔箭藥來。』爾時上藥即持消毒藥,王以塗戰鼓,若塗、若熏、若打。若彼眾生被毒箭者,聞其鼓聲,若一由旬、若二由旬,箭悉拔出。如是,迦葉!若有聞信方廣比丘名者,貪恚癡箭悉皆拔出。所以者何?彼因此經增廣正法,以彼現法成就故,得此大果。大迦葉!汝當觀彼無心凡鼓,以無心藥,若塗、若熏、若打,有如是力,饒益眾生;況復聞彼菩薩摩訶薩信方廣比丘名,而不能除眾生三毒?」

迦葉白佛言:「若聞菩薩名者,能除眾生三種毒箭,況稱世尊名號功德、言南無釋迦牟尼?若稱歎釋迦牟尼名號功德,能拔眾生三種毒箭,況復聞此大法鼓經,安慰演說若偈若句?況復廣說,而不能拔三種毒箭?」

佛告迦葉:「如我先說,淨戒比丘隨心所欲,以本願故。一切諸佛皆有是法,所謂不作不起不滅大法鼓經。是故,迦葉!汝於來世亦當如我。所以者何?若有四眾聞汝名者,三種毒箭悉得拔出。是故,迦葉!汝今當問大法鼓經,於我滅後,久於世間護持宣布。」

迦葉白佛言:「善哉,世尊!今當為我說大法鼓經。」

佛告迦葉:「汝於大法鼓經應少諮問。」

[A6]爾時迦葉即白佛言:「善哉,世尊!當請所疑。如世尊所說,若有有則有苦樂、無有則無苦樂,此有何義?」

佛告迦葉:「若無有者,謂般涅槃第一之樂,是故離苦樂得般涅槃第一之樂。若苦、若樂,彼則是有。若無有者,則無苦樂。是故欲得般涅槃者,當求斷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有無常, 亦無[2]不變異,
彼有有苦樂, 無有無苦樂。
不為無苦樂, 為則有苦樂,
莫樂諸有為, 亦勿更習近。
若人得安樂, 還復墜於苦;
若不到涅槃, 不住安樂處。」
爾時迦葉以偈答言:

「眾生不為有, 涅槃第一樂,
彼則名字樂, 無有受樂者。」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常解脫非名, 妙色湛然住,
非聲聞緣覺、 菩薩之境界。」
迦葉白佛言:「世尊!云何言色而復常住?」

佛告迦葉:「今當說譬。譬如士夫從南方摩頭邏來。有人問彼:『汝從何來?』士夫答言:『從摩頭邏來。』即復問言:『摩頭邏為在何方?』時彼士夫即指南方。迦葉!非為彼人於此得信耶?所以者何?以是士夫自見彼來故。如是,迦葉!以我見故,汝當信我。」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3]有士夫, 以[4]手指虛空,
我今亦如是, 名字說解脫。
譬如彼士夫, 遠自南方來,
今我亦如是, 從彼涅槃出。
「然彼,迦葉!若見義者,則不須因緣;若不見義,則須因緣。如是,迦葉!諸佛世尊常以無量因緣顯示解脫。」

迦葉白佛言:「云何為因?」

佛告迦葉:「因者是事。」

迦葉白佛言:「云何為緣?」

佛告迦葉:「緣者是依。」

迦葉白佛言:「願更顯示,其譬云何?」

佛告迦葉:「如由父母而生其子,母則是因,父則是緣。是故,父母因緣生子。如是說因緣[A7]生法,是名為成。」

迦葉白佛言:「成者有何義?」

佛告迦葉:「成者,世間成。」

迦葉白佛言:「云何世間?」

佛告迦葉:「眾生和合施設。」

迦葉白佛言:「云何眾生?」

佛告迦葉:「法集施設。」

迦葉白佛言:「云何為法?」

佛告迦葉:「非法亦法,法亦非法。法者復有二種。何等為二?有為及無為、色及非色,更無第三法。」

迦葉白佛言:「法何像類?」

佛告迦葉:「法者,非色。」

迦葉白佛言:「非法何類?」

佛告迦葉:「非法者,亦非色。」

迦葉白佛言:「若法、非法非色無相,云何是法?云何非法?」

佛告迦葉:「法者是涅槃,非法者是有。」

迦葉白佛言:「若法、非法非色無相者,彼慧者云何知?何所知?何故知彼相耶?」

佛告迦葉:「眾生生生死中,習種種福德,清淨善根,是其正行。若彼行如是法,一切淨相生;若行此法者,是法眾生。眾生生生死中,行種種非福惡不善業。若彼行如是非法,一切惡不淨相生;若行此非法者,是非法眾生。」

迦葉白佛言:「世尊!云何眾生?」

佛告迦葉:「眾生者,四界攝施設,謂內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及入處五根,乃至十[1]三緣起[2]支(《無盡意經》中云:『從不正思惟生無明。』故十[*]三支),受、想、思,心意識——是名眾生法。迦葉當知,是名一切法。」

迦葉白佛言:「是中何等法是眾生?」

佛告迦葉:「是中非一法名為眾生。所以者何?迦葉!譬如波斯匿王鼓,何等為鼓?」

迦葉白佛言:「所言鼓者,皮、木、及[3]捊,此三法和合,是名為鼓。」

佛告迦葉:「如是和合施設,名為眾生。」

迦葉白佛言:「聲鼓者,非鼓耶?」

佛告迦葉:「離聲鼓者,鼓亦有聲,以風動故。」

迦葉白佛言:「鼓者,為是法、為是非法耶?」

佛告迦葉:「鼓者,非法非非法。」

迦葉白佛言:「名為何等?」

佛告迦葉:「非法非非法者,名為無記。」

迦葉白佛言:「有無記法者,世間應有三法。」

佛告迦葉:「無記相者,如非男、非女。非男、非女,名為不男,彼亦如是。」

迦葉白佛言:「如世尊說,父母和合而生其子。若父母無眾生種子者,不為父母因緣。」

佛告迦葉:「彼無眾生種子者,名為涅槃。大常不男,亦復如是。所以者何?譬如波斯匿王與敵國戰時,彼諸戰士,食丈夫祿。不勇猛者,不名丈夫。如是,無眾生種子者,不名父母。常不男者,亦復如是。」

迦葉[4]白佛言:「世尊!善法、不善法、無記法,何者善法?何者不善法?何者無記法?」

佛告迦葉:「樂受是善法、苦受是不善法、不苦不樂受是無記法,此三法眾生常觸。樂受者,謂天人五欲功德。苦受者,謂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不苦不樂受者,謂白癬等。」

迦葉白佛言:「此則不然。」

佛告迦葉:「從樂生苦、從苦生苦,彼為無記。」

迦葉白佛言:「其譬如何?」

佛告迦葉:「因食生病,食則是樂、[5]病則是苦。彼白癬等,名[6]為無記。」

迦葉白佛言:「若[7]苦樂名無記者,父、母、子亦無記。」

佛告迦葉:「此則不然。」

迦葉白佛言:「其譬如何?」

佛告迦葉:「如非想非非想等天,乃至無想,則恒住[8]子法;善亦如是。」

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受、想是眾生。是故,非想非非想處,應非眾生。」

佛告迦葉:「彼有行分。我說此眾生法者,除無想天。」

迦葉白佛言:「眾生為是色、為非色耶?」

佛告迦葉:「眾生亦非色、亦非非色,然成就彼法名為眾生。」

迦葉白佛言:「若如是,非眾生成就法,更有異眾生者,不應有無色天。若然者,無二法:世間色及無色。」

佛告迦葉:「法亦非色,非法亦非色。」

迦葉白佛言:「云何為法與解脫俱?為非法與解脫俱?無色天亦有解脫。」

佛告迦葉:「不然,唯有為法、無為法。是故,無色天是有為數,解脫是無為,無色天有色[9]性耳。」

迦葉白佛言:「世尊!一切有為是色,非色是無為。無色天有色者,是佛境界,非我等境界。」

佛告迦葉:「善哉,善哉!是我境界,非汝等境界。如是諸佛世尊到解脫者,彼悉有色,解脫亦有色。」

佛告迦葉:「云何無色天?天處所作汝知不?迦葉!云何有色天?名無色數不?」

迦葉白佛言:「非我等境界。」

佛告迦葉:「如是,諸佛世尊到解脫者皆有色,汝當觀察。」

迦葉白佛言:「世尊!若如是得解脫者,復[10]應受苦樂。」

佛告迦葉:「如有病眾生,服藥離病已,還復病耶?」

迦葉白佛言:「若有業者,則必有病。」

佛告迦葉:「無業者,彼有病耶?」

迦葉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迦葉:「如是,離苦樂是解脫。當[11]知苦樂是病,如丈夫是得涅槃者。」

迦葉白佛言:「若離苦樂是解脫者,無業病盡耶?」

佛告迦葉:「世間樂者,彼則是苦。於彼出離,如是業盡得解脫。」

迦葉白佛言:「不復終盡耶?」

佛告迦葉:「譬虛空如海,虛空如海耶?虛空無譬,解脫無譬亦復如是。[12]如無色天有色而不可知,亦不可知似此似彼。如是住、如是遊戲,非是聲聞緣覺境界;解脫亦如是。」

迦葉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誰之所作?」

佛告迦葉:「眾生自作。」

迦葉白佛言:「此義云何?」

佛告迦葉:「作福者佛,作惡者眾生。」

迦葉白佛言:「最初眾生誰之所作?」

佛告迦葉:「非想非非想等無色天,誰之所作?云何活?云何住?」

迦葉白佛言:「於彼諸業所不能知,然唯業[1]作。如是,眾生生死黑及涅槃白,誰之所作?」

佛告迦葉:「業之所作,業起無量法,善起無量法。」

迦葉白佛言:「何者業起?何者善起?」

佛告迦葉:「業起者有,善起者解脫。」

迦葉白佛言:「無生處云何善起?」

佛告迦葉:「如如不異。」

迦葉白佛言:「若善[2]起者,云何到無生處?」

佛告迦葉:「行善業。」

迦葉白佛言:「誰之所教?」

佛告迦葉:「無始佛教。」

迦葉白佛言:「一切無始,佛誰化?誰教?」

佛告迦葉:「無始者,非一切聲聞緣覺思量所知。若有士夫出於世間,智慧多聞如舍利弗,長夜思惟終不能知。佛之無始誰最為先,乃至涅槃、中間,亦不能知。復次,迦葉!如大目連以神通力求最初佛世界,無始終不能得。如是一切聲聞緣覺、十地菩薩——如彌勒等——悉不能知。如佛元起難可得知,眾生元起亦復如是。」

迦葉白佛言:「是故,世尊!無有作者,無有受者。」

佛告迦葉:「因是作者、受者。」

迦葉白佛言:「世間為有盡耶?為無盡乎?」

佛告迦葉:「世間未曾盡、無所盡、無盡時。」

佛告迦葉:「如以一毛[3]渧大海水,能令盡不?」

迦葉白佛言:「唯然能盡。」

佛告迦葉:「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大劫時,有佛名雞羅婆,出興於世,廣說法教。爾時城中有離車童子,名一切世間樂見,作轉輪聖王,正法治化。王與百千大眷屬俱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供養畢已,而白佛言:『我當久如得菩薩道?』佛告大王:『轉輪聖王即是菩薩,更無有異。所以者何?無有餘人作帝釋梵王及轉輪聖王。若菩薩者,即是釋梵轉輪聖王,先作眾多帝釋梵王,然後乃作轉輪聖王正法治化。汝已曾作[4]恒沙阿僧祇帝釋梵王,今作轉輪聖王。』時王白言:『帝釋梵王何所像類?』佛告大王:『釋梵天王亦如汝今首著天冠,而彼端嚴則不及汝;如佛色像端嚴殊特,非聲聞緣覺菩薩所及。如佛端嚴,汝亦如是。』

「迦葉!爾時聖王復問佛言:『我於久如當得成佛?』佛言:『大王!凡得佛者,時大久遠。所以者何?假令大王捨其福德,還為凡人。而以一毛[*]渧大海水,乃至將竭,餘如牛跡,當有如來出興于世,名曰燈光如來、應供、等正覺。時有國王名地自在,燈光如來為王[5]授記當得作佛。汝於爾時當為彼王第一長子,亦俱[6]授記。時彼如來當如是說:「大王!汝此長子從昔暨今,大海將盡,生為汝子。於其中間,不為小王,或為釋梵轉輪聖[A8]王正法治化。汝此長子勇猛精進如是。」地自在!菩提難得,以是因緣故說此譬。地自在!汝此長子有六萬婇女——端正姝好,瓔珞莊嚴,狀如天女——棄之如唾。知欲無常,危脆不堅。「我當出家。」作是語已,信家非家,捨家學道。是故,彼佛記此童子:「當來有佛,名釋迦牟尼,世界名忍。汝童子名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佛涅槃後,正法欲滅餘八十年作比丘,持佛名宣揚此經,不顧身命。百年壽終,生安樂國,得大神力,住第八地,一身住兜率天,一身住安樂國,復化一身問阿逸多佛此修多羅。」』時地自在王聞子[*]授記,歡喜踊躍:『今日如來記說我子,得八住地。』時彼童子聞[7]授記聲,勤加精進。」

迦葉白佛言:「是故,世尊!毛[*]渧大海猶尚可盡。」

佛告迦葉:「此義云何?」

迦葉白佛言:「世尊!譬如商人計數金錢置一器中,其子啼時授與一錢,彼器中錢日日損減。如是,菩薩摩訶薩於大海水[*]渧[*]渧損減悉能知之,亦知餘在,況復世尊於眾生大聚盡而不知?但諸眾生無有減盡,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知,唯佛世尊乃能知耳。」

佛告迦葉:「善哉,善哉!如汝所說,眾生大聚無有盡時。」

迦葉白佛言:「眾生般涅槃者,為有盡耶?為無盡耶?」

佛告迦葉:「眾生無有盡也。」

迦葉白佛言:「云何眾生不盡?」

佛告迦葉:「若眾生盡者,應有損減,此修多羅則為無義。是故,迦葉!諸佛世尊般涅槃者,悉皆常住。以是義故,諸佛世尊般涅槃者,[8]然不磨滅。」

迦葉白佛言:「云何諸佛般涅槃不畢竟滅?」

佛告迦葉:「如是,如是!舍壞則為虛空;如是,如[9]是!諸佛涅槃即是解脫。」

大法鼓經卷上
貼文者 : : hui

大法鼓經卷下 - 2023-12-16 21:52:15

大法鼓經卷下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譬如有王能行布施,彼王國中多出伏藏。所以者何?以彼國王種種周給貧苦眾生,是故伏藏自然發出。如是,迦葉!大方便菩薩廣為眾生說甚深法寶故,得此甚深離非法經——謂空無相無作相應經——復得如是如來常住及有如來藏經。

「迦葉!如欝單越,自然之食,眾共取之,無有損減。所以者何?以彼盡壽,無我所想及慳貪想。如是,迦葉!此閻浮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得此深經,書持讀誦,究竟通利,廣為人說,終不疲厭、不疑、不謗,以佛神力,常得自然如意供養,乃至菩提無乏無盡,除定報業。

「如持戒比丘不緩持戒,終身天神隨侍供養。若彼能於如是深經乃至不起一念謗想,當得如來藏如來常住,常見諸佛親近供養。如轉輪聖王,凡所遊行七寶常隨。如是安慰說者所住之處,如是比經常與彼俱。如轉輪聖王所住之處,七寶隨住不住餘處,其非真寶住於餘處。如是安慰說者現在所住,如是[1]比經悉從[2]他方來至其所,諸不了義空相應經於餘處住。如是安慰說者所住至方,此經常隨;如轉輪聖王所遊之處,諸餘眾生隨順王者,作如是念:『彼王所住我亦應去。』如是安慰說者所住之處,如是[*]比經亦復常隨。如轉輪聖王出於世時,七寶隨出。如是安慰說者出于世間,如是[*]比經亦隨出現。如轉輪聖王所有七寶,若失一寶,彼王尋求,必至寶所。如是安慰說者,為聞此經,處處尋求,要至經所。

「復次,如轉輪聖王不出世時,諸餘小王力轉輪王,和合諸王各現於世。如是,諸方無人演說此[3]深經處,餘雜說者說諸雜經——所謂正不正雜經——彼諸眾生亦如是隨學。彼隨學時,聞此如來藏如來常住究竟深經,心生疑惑。於安慰說者生恚害心,輕賤嗤笑,不生愛念,罵辱不忍,作如是說:『此將文筆,魔之所說。』謂為毀法,悉棄捨去各還本處,更相破壞犯戒邪見,終不能得如是[4]比經。所以者何?安慰說者所住之處,此經隨[5]住故。

「爾時,世間多有眾生見聞摩訶衍經而生誹謗。莫生恐畏。所以者何?五濁世時,正法損減,多有眾生謗摩訶衍。如七家村中必出[6]茶夷尼鬼。如是,[7]比經所行之處,七人眾中必有謗者。

「迦葉!譬如同戒之人相見歡喜。彼亦如是,各各毀戒,於說法眾中聞是經時,更相瞻視,作戲笑言:『何者眾生界?何者為常?』瞻彼顏色作是思惟:『彼是我伴。』更相慈愍。如是作已,守性而住、守性而去。如婆羅門長者[8]種性,生子習惡,父母訓誡,曾不改悔。捨家而去,隨逐惡友,[9]鬪諸鳥獸,以為戲樂。如是展轉,乃至他國,要結同類,共為非法,是[10]為同行。不樂此經者亦復如是,見他誦說而反戲笑。所以者何?爾時眾生並多懈怠,持戒寬緩,為法留難,彼諸同行相隨誹謗。」

迦葉白佛言:「嗚呼!真是惡時。」

佛告迦葉:「至於爾時安慰說者,當如之何?迦葉!譬如城邑邊[11]近路之田,為諸人眾象馬侵食。彼時田主使一人監視,監視之人不勤守護,復更增足二、三、四、五、若十、二十、乃至百人。守者逾多,取者彌眾。最後一人作是思惟:『如此守視非一切護,當善方便令無侵害。』即取田苗手自惠施,彼生感愧田苗得全。迦葉!若能如是善方便者,於我滅後能護此經。」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終不能攝彼惡人,寧以兩肩荷負須彌至百千劫,不能堪忍聽彼惡人犯戒、滅法、謗法、污法,如是諸惡非法音聲。世尊!我寧屬他為其僕使,不能堪忍聽彼惡人犯戒、背法、遠法、壞法,如是諸惡非法音聲。世尊!我寧頂戴[12]大地山海經百千劫,不能堪忍聽彼惡人犯戒滅法,自高毀他,如是諸惡非法音聲。世尊!我寧恒受聾盲瘖[13]啞,不能堪忍聽彼惡人毀犯淨戒,為利出家受他信施,如是諸惡非法音聲。世尊!我寧捨身疾般涅槃,不能堪忍聽彼惡[A1]人[14]犯毀淨戒,[15]䗍聲之行而身行諂曲、口言虛妄,如是諸惡非法音聲。」

佛告迦葉:「汝般涅槃是聲聞般涅槃,非為究竟。」

迦葉白佛:「言若聲聞緣覺般涅槃非究竟者,世尊何故說有三乘——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世尊云何已般涅槃復般涅槃耶?」

佛告迦葉:「聲聞以聲聞般涅槃而般涅槃,非為究竟;辟支佛以辟支佛般涅槃而般涅槃,亦非究竟;乃至得一切種功德一切種智大乘般涅槃,然後究竟無異究竟。」

迦葉白佛言:「世尊!此義云何?」

佛告迦葉:「譬如從乳出酪、酪出生酥、生酥出熟酥、熟酥出醍醐。凡夫邪見如初生乳,乳血共雜;受三歸者猶如純乳;隨信行等及初發心菩薩住解行地,猶如成酪;七種學人及七地住菩薩猶如生酥;意生身阿羅漢、辟支佛、得自在力及九住十住菩薩猶如熟酥;如來、應供、等正覺猶如醍醐。」

迦葉白佛言:「世尊!如來云何說有三乘?」

佛告迦葉:「譬如導師勇猛雄[1]傑,將諸親屬及餘人眾,從其所住欲至他方。經由曠野嶮難惡道,作是思惟:『此眾疲乏,將恐退還。』為令諸人得止息故,於其前路化作大城,遙以指示語諸大眾:『前有大城,當速至彼。』諸眾悉見漸近彼城,各相謂言:『是我息處。』即共入城休息快樂,樂於中住不欲前進。爾時,導師作是思惟:『此諸大眾得此小樂便[2]以為足,羸劣休[3]懈無前進意。』爾時導師即滅化城。彼諸大眾[4]見城滅已,白導師言:『此為何等?為幻為夢?為真實耶?』導師聞已,即告大眾:『向者大城為止息故,我化作耳。更有餘城,今所應往,宜速至彼快樂安隱。』大眾答言:『唯然受教。何緣樂此[5]鄙陋小處?當共前進安樂大城。』導師告言:『善哉當行。』即共前進。復告大眾:『所往大城先相已現,汝當觀察,彼前大城極甚豐樂。』以漸前行見彼大城。爾時導師告諸大眾:『諸[6]仁當知此是大城。』時諸大眾遙見大城安隱豐樂,心得歡喜,各共相視生希有心:『此城為實?為復虛妄?』導師答言:『此城真實,一切奇特,安隱豐樂。』即告彼眾:『入此大城,此則第一究竟大城,過[7]此處已更無餘城。』彼諸大眾俱入城已,生希有心,心得歡喜,歎彼導師:『善哉,善哉!真實大智,大悲方便,哀愍我等。』

「迦葉當知,彼初化城謂聲聞緣覺乘清淨智慧,空無相無作解脫之智;真實大城是如來解脫。是故,如來開示三乘,現二涅槃,又說一乘。」

佛告迦葉:「若有[8]說言無此經者,非我弟子,我非彼師。」

迦葉白佛言:「世尊!諸摩訶衍經多說空義。」

佛告迦葉:「一切空經是有餘說,唯有此經是無上說,非有餘說。復次,迦葉!如波斯匿王常十一月設大施會,先食餓鬼、孤獨、貧乞,次施沙門及婆羅門,甘饍眾味隨其所欲。諸佛世尊亦復如是,隨順眾生種種欲樂,而為演說種種經法。若有眾生懈怠犯戒,不勤[9]修習,捨如來藏常住妙典,好樂修學種種空經,或隨句字說、或增異句字。所以者何?彼如是言:『一切佛經皆說無我。』而彼不知空無我義,彼無慧人趣向滅盡。然空無我說亦是佛語。所以者何?無量塵垢諸煩惱藏常空涅槃,如是涅[10]槃是一切句;彼常住安樂是佛所得大般涅槃[11]句。」

迦葉白佛言:「世尊!云何離於斷常?」

佛告迦葉:「乃至眾生輪迴生死,[12]我不自在,是故我為說無我義。然諸佛所得大般涅槃常住安樂,以是義故,壞彼斷常。」

迦葉白佛言:「世尊![13]再轉無我轉我久矣。」

佛告迦葉:「為破世間我,故說無我義。若不如是說者,云何令彼受大師法?佛說無我,彼諸眾生生奇特想,聞所未聞,來詣佛所,然後以百千因緣令入佛法。入佛法已,信心增長,勤修精進善學空法,然後為說常住安樂有色解脫。復次,或有世俗說有是解脫,為壞彼故,說言解脫悉無所有。若不如是說,云何令彼受大師法?是故百千因緣為說解脫,滅盡無我。然後,我復見彼眾生見畢竟滅以為解脫,彼無慧人趣向滅盡,然後我復百千因緣說解脫是有。」

迦葉白佛言:「世尊!得解脫自在者,當知眾生必應有常。譬如見煙必知有火,若有我者必有解脫。若說有我,則為已說解脫有色,非世俗身見,亦非說斷常。」

迦葉復白佛言:「世尊!云何如來不般涅槃示般涅槃、不生示生?」

佛告迦葉:「為壞眾生計常想故,如來不般涅槃示般涅槃、不生示生。所以者何?眾生謂佛尚有終[14]沒不得自在,何況我等有我我所?譬如有王為隣國所執,繫縛枷鎖,作是思惟:『我今復是王、是主耶?我今非王非主。何緣乃致如是諸難?由放逸故。』如是,眾生乃至生死輪迴,我不自在;不自在故,說無我義。譬如有人為賊所逐,舉刀欲害,作是思惟:『我今無力當得[15]免此死難,以不如是生老病死種種眾苦成就眾生思想,願作帝釋梵王。』如來為壞彼思想故,示現有死。如來是天中之天,若般涅槃悉磨滅者,世間應滅;若不滅者,則常住安樂。常住安樂,則必有我,如煙有火。若復無我而有我者,世間應滿實有我非;無我亦不壞,若實無我,我則不成。」

迦葉白佛言:「世尊!有者何耶?」

佛告迦葉:「有者,二十五有眾生行;非有者,無思之物。若非有是眾生者,應從他來。設有思之物壞者,眾生當減;[1]若非有是眾生者,則應充滿。以眾生不生不壞故,不減不滿。」

迦葉白佛言:「世尊!若有我者,云何生彼煩惱諸垢?」

佛告迦葉:「善哉,善哉!應以是問,問於如來。譬如金師見彼金性,作是思惟:『如此金性何由生垢?今當推尋生垢之本。』彼人云何為得本不?」

迦葉[2]白言:「不也。世尊!」

佛告迦葉:「若盡壽思惟尋初因相,乃至無始得本際不?既不得本,亦不得金。若巧方便,精勤不懈,除彼金垢,爾乃得金。」

佛告迦葉:「如是我者,生客煩惱。欲見我者,作是思惟:『今當推尋我及垢本。』彼人云何為得本不?」

迦葉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迦葉:「若勤方便除煩惱垢,爾乃得我。謂聞如是[3]比經,深心信樂,不緩不急,善巧方便,專精三業。以是因緣,爾乃得我。」

迦葉復白佛言:「世尊!若有我者,何故不見?」

佛告迦葉:「今當說譬。譬如初學,學五字句,界成句偈。欲先知義,然後乃學。當得知不?要當先學,然後乃知。彼善學已,然後師教界成句義,引譬示之,彼能聽受。緣師得解界成句義故,則能信樂。如是,我今為煩惱藏所覆眾生說言:『善男子!如來藏如是如是。』彼便欲見。當得見不?」

迦葉白言:「不也。世尊!」

佛告迦葉:「如彼不知界成句義,當緣師信。如是,迦葉當知,如來是誠實語者,以誠實語說有眾生。汝後當知,如彼學成。

「今當為汝更說譬喻,如四種眾生界隱覆譬喻,所謂膚[4]瞖覆眼、重雲隱月、如人穿井、瓶中燈焰,當知此四有佛藏因緣。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量相好,莊嚴照明,以彼性故,一切眾生得般涅槃。如彼[5]眼翳是可治病,未遇良醫,其目常[6]冥;既遇良醫,疾得見色。如是,無量煩惱藏翳障如來性,乃至未遇諸佛聲聞緣覺,計我、非我、我所為我;若遇諸佛聲聞緣覺,乃知真我,如治病愈,其目開明。[7]翳者謂諸煩惱,眼者謂如來性。

「如雲覆月,月不明淨;諸煩惱藏覆如來性,性不明淨。若離一切煩惱雲覆,如來之性淨如滿月。

「如人穿井,若得乾土知水尚遠;得濕土[8]埿知水漸近;若得水者,則為究竟。如是,值遇諸佛聲聞緣覺,修習善行,掘煩惱土,得如來性水。

「如瓶中燈焰,其明不現,於眾生無用;若壞去瓶,其光普炤。如是,諸煩惱瓶覆如來藏燈,相好莊嚴則不明淨,於眾生無用;若離一切諸煩惱藏,彼如來性煩惱永盡,相好照明施作佛事,如[9]破瓶燈眾生受用。

「如此四種譬喻因緣,如我有眾生界。當知一切眾生,皆亦如是,彼眾生界無邊[10]明淨。」

迦葉白佛言:「世尊!若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一性一乘者,如來何故說有三乘——聲聞乘、緣覺乘、佛乘?」

佛告迦葉:「今當說譬。如巨富長者,唯有一子,隨乳母行,於大眾中[11]亡失所在。長者臨終作是思惟:『我唯一子久已[*]亡失,更無餘子、父母、親屬,若我一旦終[*]沒之後,一切財物王悉取去。』於思惟頃,本所失子遊行乞求,到其本家,而不自知是其父舍。所以者何?幼[12]少失故。父見識之,而不言子。所以者何?慮怖走故。多與財物,而語之言:『我無子息,為我作子,勿復餘行。』彼子答言:『不堪住此。所以者何?住此常苦,如被繫縛。』長者謂言:『汝欲何作?』子復答言:『寧除眾穢,放牧田作。』長者念言:『此子薄福,我當知時,且隨彼意。』即令除糞。

「其子久後見大長者五欲自娛,心生欣樂,作是思惟:『願大長者時見哀納,多賜財寶,以我為子。』作是念已,不勤作務。長者見已,作是思惟:『如是不久,必為我子。』是時長者尋告之曰:『汝今云何起異心想,不勤作務?』彼即答言:『願欲作子,生如是心。』長者言:『[13]善。我是汝父,汝是我子。我實汝父,而汝不知,所有庫藏悉以付汝。』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此是我子,[14]我失來久,今[15]遇還家,而不自知。我命為子,而復不肯,今日自求,為我作子。』

「迦葉!如彼長者方便誘引志意下劣子,先令除糞,然後付財。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此本我子,[*]亡失來久,今幸自來,為我作子。』迦葉!如是不樂一乘者,為說三乘。所以者何?此是如來善巧方便。是諸聲聞悉是我子,如除糞者今始自知。」

迦葉白佛言:「嗚呼異哉!是聲聞乘,何鄙之甚?實是佛子,而不識父。」

佛告迦葉:「應如是學。若汝不堪[A2]呵責毀罵,則應捨離。彼後熟時,汝當知之。

「復次,迦葉!聲聞、大乘常相違反——[16]世俗、無漏,愚癡、黠慧。

「復次,迦葉!若謗此經者,應當攝取。所以者何?彼以謗故,捨身當墮無邊黑闇。哀愍彼故,當設方便,以大乘法而成熟之。若不[17]可治者,當墮地獄;若有信者,彼自當信;其餘眾生應以攝事攝令解脫。

「復次,迦葉!若有士夫初得熱病,不應與藥及餘眾治。所以者何?時未至故。要待時至,然後乃治,二處不知是則敗醫。是故病熟,然後應治;若未熟者,要待時至。如是,眾生謗此經者,過患熟時,深自悔責:『嗚呼苦哉!我之所作,今始覺知。』至於爾時,應以攝事而救攝之。

「復次,迦葉!如有士夫,度大曠野,聞合群鳥鳴。時彼士夫[1]思是鳥聲,謂有劫賊,異道而去,入空澤中,至虎狼處,為虎所食。如是,迦葉!彼當來世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有我無我聲,畏有我聲,入於大空斷見,修習無我,於如是如來藏諸佛常住甚深經典不生信樂。

「復次,迦葉!汝所問我為阿難說:『有有有苦樂,無有無苦樂。』汝今諦聽。迦葉!如來者,非有、非眾生,亦不壞。」

迦葉白佛言:「云何?世尊!」

佛告迦葉:「如雪山下有出淨光摩尼寶性。有人善知摩尼寶相,見相則知,即取持去。如[2]鍊金法消除滓穢,離垢清淨,隨所著處,本垢不污。所以者何?譬如士夫持燈而行,隨所至處闇[3]冥悉除,燈光[4]特明。彼摩尼寶亦復如是,如[*]鍊真金塵垢不污,星月光照則雨淨水,日光所照尋即出火。如是,迦葉!如來、應供、等正覺出興于世,永離一切生老病死,煩惱習垢一切悉滅,常大照明,如彼明珠,一切不污;如淨蓮華,塵水不著。

「復次,迦葉!如來如是如是時、如是如是像類出於世間,隨其所應,示現凡身,不為彼彼凡品生處垢穢所染,亦復不受世間苦樂。樂者人天五欲功德,彼即是苦,唯有解脫,究竟常樂。」

迦葉白佛言:「善哉,善哉!世尊!我自惟省,今始出家受具足戒,得比丘分成阿羅漢。當於如來知恩報恩——以如來昔日分我半坐;今日復於四大眾中,以大乘法水而灌我頂。」

爾時,眾中有持比丘色像儀式者、或持優婆塞色像儀式者、或持非優婆塞色像儀式者,傾側低[5]仰,一切皆是魔之所為。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此大眾離諸糟糠,堅固[6]真實,如栴檀林。如是眾中,彼云何住?」

佛告阿難:「問大迦葉。」

阿難言:「唯。善哉當問。」即問迦葉:「於此眾中,彼云何住?」

迦葉答言:「彼愚癡人是魔眷屬,與魔俱來。是故,阿難!我先說言:『不能堪任於如來滅後善巧方便護持正法,如善守田。』是故先言:『寧[7]負大地』,廣說如上。爾時世尊即告我言:『於我滅後,汝當堪忍護持正法,至[8]于法盡。』我時白佛:『我當堪能四十年中護持正法。』時佛責言:『何以懈怠,不能護法至[9]於法盡[10]也?』」

佛告迦葉:「汝且求魔。若能得者,堪任護法。」

迦葉即以天眼觀察而不能見。如舍衛國有一野人[*]亡失其子,於大眾中求子不得,疲乏而歸。迦葉天眼於大眾中求魔不得,亦復如是。即白佛言:「我不堪任求覓惡魔。」

如是八十諸大聲聞皆曰:「不堪。」

復令賢護等五百菩薩——除一菩薩名一切世間樂見——推覓惡魔,亦復不得。

爾時,世尊復告迦葉:「汝不堪任法欲滅時餘八十年護持正法。南方菩薩當能護持,汝當於賢護菩薩五百眾中最後求之。」

迦葉答言:「善哉當求,求得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世尊!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則是其人。」

佛告迦葉:「汝往勸請,令覓惡魔。」

爾時,迦葉即與八十諸大聲聞及賢護等五百菩薩,俱共勸請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汝童子!世尊所舉,堪覓惡魔。」

爾時,童子於大眾中白迦葉言:「我今堪任推覓惡魔。然有八十諸大聲聞、賢護等五百菩薩摩訶薩,及文殊師利、觀世音、得大勢、滅諸惡趣、彌勒菩薩等,何故不覓,令我覓耶?宜令彼先,然後及我。」

迦葉謂言:「降伏惡魔為無福耶?」

答言:「迦葉!汝知有福,宜自為之;我今不能。」

爾時迦葉以此白佛。佛告迦葉:「此童子語為何所說?」

迦葉白佛:「童子說言:『先諸大德,然後及我。我是俗人,[11]性復下劣。是諸大德、八十聲聞、及賢護等五百上首,彼悉在[12]先,然後次我。』」

時諸聲聞及賢護等一切推覓,悉不能得——如彼野人求子不獲——皆曰:「不堪。」於一面[13]立。

爾時,世尊復告迦葉:「汝今聞此大法鼓經,於我滅後四十年中,當善護持如今正法,當擊大法鼓、吹大法[*]䗍、設大法會、建大法幢。然後,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於正法欲滅餘八十年,當以五繫縛彼惡魔及其眷屬如縛小兔,[14]廣當宣唱大法鼓經、當擊大法鼓、吹大法[*]䗍、設大法會、建大法幢。」

迦葉白佛言:「當於何時?」

佛告迦葉:「正法欲滅餘八十年。」

迦葉白佛言:「世尊!欲見惡魔。」

佛告童子:「速以惡魔示諸大眾。」

爾時,童子瞻仰世尊,即指示言:「觀此惡魔,從異方來,如諸菩薩作比丘像,於眾中坐。」

大眾悉見,[1]見被五繫。

魔言:「童子!我於此經不復作礙。」如是三說。

爾時,世尊告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等菩薩眾言:「摩訶迦葉已能於我滅度之後四十年中護持正法,汝等誰能於我滅後最後護法?」如是三說,無能堪者。

佛告大眾:「汝等勿得起輕劣想。我此眾中多有弟子,於我滅後能護正法、[2]說此經[3]者。[4]賢護等五百菩薩最後一人——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於我滅後,當擊大法鼓、吹大法[*]䗍、設大法會、建大法幢。」

爾時童子即放弊魔。

時諸大眾語童子言:「汝已[5]授記。」

爾時,世尊復告大迦葉言:「今汝迦葉!如守田夫無善方便,不能堪任護持[6]此經。今此童子聞[7]此經已,能善[8]誦讀,現前護持,為人演說,常能示現為凡夫身,住於七地。正法欲滅餘八十年,在於南方文荼羅國大波利村善方便河邊迦耶梨姓中[9]生。當作比丘持我[10]名,如善方便守護田苗,於我慢緩懈怠眾中離俗出家,以四攝法而攝彼眾。得此深經,[*]誦讀通利,令僧清淨,捨先所受[11]本不淨物。為說[12]大法鼓經,第二為說大乘空經,第三為說眾生界如來常住大法鼓經,擊大法鼓、吹大法[*]䗍、設大法會、建大法幢。當於我前被弘誓鎧,盡百年壽常雨法雨,演說此經。滿百年已,現大神力示般涅槃,說如是記:『釋迦牟尼佛今來至此,悉當瞻仰,恭敬禮拜。』如是,如來常住安樂,諸[13]仁當觀真實常樂,如我所說。」

爾時,空中十方諸佛皆悉現身說如是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一切皆當信其善說。」

迦葉白佛言:「世尊!菩薩成就幾[14]德能見如來常住不壞法身,臨命終時現大神力?」

佛告迦葉:「菩薩摩訶薩成就八功德者,能現前見如來常住不壞法身。何等為八?一者、說此深經心不懈怠。二者、說彼三乘三種之說[15]亦不懈倦。三者、所應化者終不棄捨。四者、[16]若僧壞者和合一味。五者、終不親近比丘尼、女人、黃門。六者、遠離親近國王及大力者。七者、[17]常樂禪定。八者、思惟觀察不淨無我。是為成就八種功德。

「復有四事。何等為四?一者、善能持法。二者、常自欣慶:『善哉!我今所作快樂大善。』三者、能自歸依,作是思惟:『我得善利。』四者、於如來常住決定無疑,日夜常念如來功德。

「以是因緣,現前得見常住法身現大神力,然後命終。

「迦葉!如是善男子、善女人,隨所住處城邑聚落,我為是等示現法身而說是言:『善男子!善女人!如來常住。汝從今日常應受持讀誦此經,為人解說,作如是語:「當知如來常住安樂,[18]正心悕望勿為諂[19]曲;當知世尊如是常住,淨悕望者我當現身。」』汝大迦葉當信、當審,若不如是修行法者,何由見我?云何能得神通示現?如我為聲聞乘說,比丘能捨一法者,我為保任得阿那含果。謂彼所[20]行功德成就亦復如是。如我先說持戒比丘,終身天神常隨供事,是故汝等勿貪利養,當修厭離住身念處。

「復次,迦葉!持我名比丘常令僧淨。」

迦葉白佛言:「世尊!此為云何?」

佛告迦葉:「行攝取時,滿足犯戒貪烏之眾,如彼巧便守護四法。賢護等五百菩薩先不堪任,是等今者猶故不堪於我滅後最後護法。持我名比丘行攝法時,攝諸寬縱懈怠比丘,習近供養,與其經卷,消息將護。如養牛法,知可伏時,然後調伏。若攝取調伏而不改者,則便棄捨,不令毒箭塗傷善淨。彼復當作如是思惟:『莫令淨行比丘因彼犯戒。彼說非法、行惡行者,不應致敬共同法集布薩自恣羯磨僧事,悉不應同。』如王摧敵,彼亦如是。如是方便調伏彼已,於百年中常雨法雨、擊大法鼓、吹大法[*]䗍、設大法會、建大法幢、示大神力,命終涅槃。過千佛已六十二劫,經百千緣覺及八如來般涅槃後,乃成佛道,名智積光明如來、應供、等正覺。彼時持[21]我名比丘者,即是一切世間樂見離車童子,當於此土成等正覺。

「迦葉當知,無上菩提,如是難得。迦葉!為是凡人所能得不?」

迦葉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迦葉:「一佛國土一佛施作佛事,第二、第三亦復如是。如一芥子中有眾多世界,周旋往返而不自知。誰持來去?誰安[22]我此?隨所應知,隨順為作。如是,或有知我者、或不知者。此一世界耆闍崛山中,有釋迦牟尼佛,即於此中有阿逸多佛;於此世界或[23]現劫燒、或[*]現說法,如是奇特,甚為希有。復有何等最上奇特?謂一切世間樂見童子不於凡俗家生,其所生家悉是菩薩。迦葉當知,彼供養給侍者,悉皆歡喜,宗親愛念,皆作是言:『我種姓中有如是人生。』此諸人等,一切皆是我之所遣。迦葉當知,彼菩薩摩訶薩,若餘四眾為作眷屬,悉聞說此大法鼓經,一切皆當得無上菩提。

「迦葉!我於過去久遠世時,在毘舍離城作轉輪王,名難提斯那。爾時,毘舍離城如四天[1]王下閻浮提、如忍世界,其餘天下亦復如是,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我時壽命不可思議。我作如是轉輪聖王,行阿僧祇殊勝布施及諸功德,持戒清淨修諸善行,合集如是無量福德。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一乘大法鼓經,戲笑而往,乃至一念,所得功德勝前福業,不可稱記,算數譬喻所不能計。如有呪王名曰焰炤,一說此呪,四月善護。迦葉當知,世間凡呪勢力如是,何況一讀大法鼓經而力不能盡壽為護?是故,有能供養此經者,是諸眾生為無上菩提作決定因,乃至究竟菩提不離[2]是經。」

時諸大眾同聲唱言:「善哉,善哉!甚奇,世尊!今此童子當為持佛名比丘,若般涅槃者,祇洹林神無所依怙。所以者何?彼從南方來至佛所而般涅槃。」

佛告大眾:「彼亦不來,我自往彼,示現其身,先遣此經,然後乃往。所以者何?若此經不往至彼手中,則彼生退心。若彼有眾生應調伏者,我與大眾往住其前。彼見我已,當即還[3]往迎[A3],便般涅槃,隨其所欲度眾生處而般涅槃。

「爾時,天帝釋子,名阿毘曼儒,當乘神通而來至此。彼雖幼[4]少,真心清淨信樂大乘,唯獨一人無有儔匹。於天人中持此大乘甚深經典,是故彼為說解脫因,得[5]授佛記。時諸大眾同聲說偈:

「『奇哉!一切, 世間樂見。 為比丘像,
[6]擊大法鼓, 護持佛法, 令得久住。
般涅槃後, 世間虛空; 彼滅度後,
無與等者。 如是比丘, 世間難得,
能為世間, 說究竟道。』」
爾時,迦葉、阿難、賢護菩薩等無量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大法鼓經卷下
貼文者 : : hui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卷上 - 2023-12-16 21:55:25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卷上

宋天竺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優禪延國,住旃[11]茶鉢樹提王園,其中多有諸娑羅樹、多羅樹、迦尼迦羅樹、尼拘羅樹、博叉樹、優曇鉢羅樹;復有婆師華、陀[12]膩迦華、阿提目多華、瞻婆華,阿叔迦樹、波吒羅樹,以為莊嚴;又有泉井、[13]池沼、江河、清流莊嚴;又有青、黃、赤、白蓮華遍諸水上;鵝鴈、鴛鴦、拘那羅鳥、鉢吒軍陀、鸚鵡、鸜鵒、命命諸鳥出種種音;多諸黑蜂出妙音聲;多[14]軟深草遍布大林。與大比丘眾十二億俱,大德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葉、阿尼[15]揵陀、須菩提、大迦旃延、摩訶劫賓那、離波多、波賓那、難提翅那、那提迦葉、伽耶迦葉、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憍梵波提、[16]那陀翅那、周[17]梨槃特、闥婆摩羅子、呿陀婆林、難陀、摩訶拘絺羅、羅睺羅、大德阿難等,而為上首;十二億俱,一切入一法界處行,進入一切諸法如性行虛空行,無依止處無依止行,離諸一切所起覆蓋障礙結纏,入度如來,無有法界近一法界,向一切智道而不休廢,欲一切智心無退轉,智慧了別得到彼岸,勤進修行方便境界。

摩訶波闍波提,耶輸陀羅等,與八億比丘尼俱,一切成就白淨之法,皆悉善行,一切智道近一切智,善行進入無有法性,觀一切法無有性相,自解諸法實際無際,得於無礙解脫智慧,隨應眾生,所應調伏,善能示現。

復與七十二億大菩薩眾,其名曰大力菩薩、大力持菩薩、大變化菩薩、大變化王菩薩、大進趣菩薩、大進[18]揵菩薩、大吼菩薩、大吼意菩薩、大眾主菩薩、大香象菩薩、大月菩薩、善月菩薩、功德月菩薩、寶月菩薩、普照月菩薩、法無垢月菩薩、月照菩薩、妙名月菩薩、放光月菩薩、滿月菩薩、梵音菩薩、梵[19]主雷音菩薩、地音菩薩、法界音聲菩薩、降一切魔場音菩薩、妙音聲菩薩、普告音菩薩、無妄想分別音菩薩、地[20]輪音菩薩、一切無障音菩薩、普藏菩薩、無垢普藏菩薩、德藏菩薩、照藏菩薩、寶藏菩薩、月藏菩薩、日藏菩薩、熾藏菩薩、蓮華藏菩薩、蓮華德藏菩薩、大意菩薩、益意菩薩、妙意菩薩、好意菩薩、勝意菩薩、增意菩薩、無邊意菩薩、廣意[21]菩薩、覺意菩薩、無盡意菩薩、須彌燈菩薩、大燈菩薩、法炬燈菩薩、照一切方燈菩薩、普燈菩薩、滅一切闇燈菩薩、照一切道燈菩薩、一照明燈菩薩、月燈菩薩、日燈菩薩、離一切惡道菩薩、魔不降伏菩薩、大魔不降伏菩薩、威德菩薩、無降伏菩薩、無能測菩薩、威德覺乾惡菩薩、得大勢菩薩、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童子菩薩摩訶薩等,七十二億俱,皆是一生,得陀羅尼,得諸三昧,得無邊樂說,得無礙無所畏,獲得神通到於彼岸,能過無邊佛之剎土,遊於神通身心解脫,諸礙無礙智見成就,無佛世界現佛出世,善轉法輪無有錯謬,隨於一切眾生所解,而為說法說無作法,於法性中無有動發非不動發,其心入度到於彼岸,演說空法吼大師子吼,降伏破壞一切外道,伏魔怨敵,得諸菩薩所行神通,斷離愛瞋其心平等,如地、水、火、風,入於一切如來密處,為一切眾生而作佛事,常為諸佛之所讚歎,受持一切未來世劫,受持一切如來法性,雨於法寶,歎其所有一切功德,不可窮盡,為世界主本願成就,行於如來解脫之行,先已善修行於大乘,信眼清淨無有垢污,常恒勤進供養給事諸佛如來,能善莊嚴不退莊嚴趣向大悲,其心解性無可比喻,超度疑佛猶豫惑心,為過諸佛之所護持。

復有無量優婆塞、優婆斯,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威德無喻;諸天、天主,諸龍、龍主,夜叉、夜叉主,乾闥婆、乾闥婆[A2]主,阿修羅、阿修羅主,迦樓羅、迦樓羅主,摩睺羅、摩睺羅主,緊那羅、緊那羅主,[1]人非人、人非人主,一切各與百千眷屬皆來會坐。

爾時世尊,無量百千大眾圍繞,坐於德藏師子之座,蔽諸大眾身光猛盛照明無垢。猶如須彌顯于大海映蔽諸山照明挺特;世尊亦爾,坐師子座覆蔽一切諸天世人,殊特猛盛照明無垢。猶十五日月盛滿已,隱蔽眾星照明清淨;世尊亦爾,隱蔽一切諸天世人,照明清淨。猶如虛空清明淨潔無有雲翳,日放明網,隱蔽山光螢火闇已極照明淨;世尊亦爾,坐師子座,降伏隱蔽諸天世人極為照明,亦復隱蔽釋梵護世等光。猶如闇夜於高山頂熾然大火照明清淨;世尊亦爾,處師子座,降伏隱蔽諸天世人,光極照明清淨無垢。如師子獸王降伏一切諸小禽獸;世尊亦爾,處師子座,降伏隱蔽一切天人。如毘琉璃如意寶珠八楞無垢放淨光明;世尊亦爾,處師子座,端嚴殊妙[2]明照十方。如轉輪王降伏四域所有眾生;世尊亦爾,處師子座,降伏隱蔽諸天世人。如釋提桓因著釋迦毘楞伽寶瓔珞已,處善法堂降伏隱蔽諸天光明;世尊亦爾,處師子座,降伏隱蔽諸天世人,照明清淨。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知大眾心已,見如來身威德隆盛,作是思惟:「是何光瑞,世尊今坐於師子座,極為光明清淨殊特大[3]會甚多?我今當問如來是義。」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即從座起,正於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讚曰:

「十[4]力照光明, 降伏天世人,
三有無與等, 眾生無有過。
如須彌[5]天居, 悉照明諸方,
降伏蔽諸山, 勇出照眾山。
佛持德亦爾, 智山勇出世,
降伏蔽諸眾, 常恒淨照明。
如月處虛空, 日月功德照,
盛滿極圓足, 降伏蔽諸宿。
十力亦如是, 弟子星圍遶,
放淨月光明, 能照人天世。
喻如日宮殿, 照明降一切,
人尊主如是, 降伏人天世。
猶如山頂火, 闇夜照諸方,
智光明如是, 調御放妙光。
如師子獸王, 顯威德降獸,
外道眾如是, 顯照明降伏。
人主轉輪王, 威德降伏世,
世調御如是, 降伏照[6]諸世。
三十三天王, 降伏勝諸天,
無等亦如是, 降伏照諸眾。」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偈讚佛已,合掌白佛言:「惟願世尊,今為此眾,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若眾生聞趣上行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向下行者得[7]上勝進;已發無上菩提心者,增益無上菩提境界;懈怠眾生發大欲樂;退道眾生安菩提道;趣菩提道諸眾生等,具足莊嚴如來智度。」文殊師利如是[8]請已。

佛告文殊師利:「如來、應供、正遍知所說難解,當何緣說?何緣進入?難知、難覺、難可測量、難教、難度,諸天世人壞威儀者,及破戒者,不能解知;下眾生等所不能解;諸壞心者所不能信;為惡知識之所攝者,所不能入;離善知識者,所不能知;不為諸佛所護持者,不能聽受,況當解趣,無有是處,惟除諸佛所護持者。」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文殊!聽我說, 汝所問事義,
下暗不能行, 不知此法性;
於先佛不行, 調御世不護。
若聞此法者, 無有恭敬心,
惡知識所攝, 離善知識人,
若聞如是法, 疾退墮大山。
小心無進行, 無有勝妙心,
下人無信解, 是等聞不喜。
佛悲彼不說, 勿[1]嬈彼眾生,
不信此法故, 長夜無利益。」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此所集眾皆悉清淨,先[2]有善行,多供給事過去諸佛,善知識攝,善淨信根,恭敬出世解脫之法,善知淨心,畢竟善解善教,如此等眾皆悉集會,能知能解如此之法。善哉,世尊!願今演說,攝取利益諸眾生故。」

重說偈言:

「此多眾生求法利, 善知解了此法性;
過去諸佛所修行, 是故說法調御師。
悉皆恭敬合掌住, 瞻視諦觀世調御,
調御為此生悲心, 大覺願說勝妙法。
我今咸請於法王, 願當演說勝妙法,
為利攝取菩薩故, 人尊願開善法藏。」
文殊師利如是請已,佛即讚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問如來、應供、正遍知如是之義。文殊師利!汝今悉知一切法行,於諸法中無有疑惑,汝已善覺智慧方便。文殊師利!汝多利益諸眾生行。文殊師利!汝為未來諸菩薩等作大光明。文殊師利!汝今諦聽,善思念之,吾今當說《菩薩所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文殊師利諸菩薩言:「如是,世尊!當至心聽。」

佛言:「善男子!若有成就十二功德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有妙解性離下解行,有性行悲生於白淨,有心專行堅受無[3]為,有善莊嚴久修善行,有善恭敬供養諸佛善集白淨法,有身業、口業、意業無作離一切惡,有遠惡知識近善知識,有如說如作無有[4]諛諂,有善[5]覺知法不貪於味節量而食,有如來護持離魔所持,有常一切諸眾生中生於悲心,亦不放捨一切眾生,心亦不貪,有因緣力功德莊嚴。善男子!是名成就十二功德法。善男子、善女人,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利益心,能與一切眾生樂故;哀愍心,不作諸惡故;大悲心,堪任荷負諸眾生故;大慈心,消滅一切諸惡道故;白淨心,不求餘乘故;無愛心,離於一切結使濁故;是淨心,其性淨故;如幻心,無有物故;無所有心,離所有故;堅固心,不動搖故;不退轉心,達諸法故;度於一切眾生之心,如說作故。」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有佛子善修行, 清淨之法滿足心,
一切眾生慈悲心, 柔軟之心為菩提。
本先遠離惡知識, [6]近示菩提善知識,
誓願勤進菩提果, 生於覺知菩提心。
恒常不生疲厭心, 所修行行如本際,
猶如金剛不退心, 如是等生菩提心。
於諸眾生慈悲心, 安諸眾生住樂故;
遠離一切諸惡故, 是等疾生菩提心。
慧者不求於餘乘, 思惟菩提勝功德,
淨心無垢亦無愛, 如是等欲菩提心。
離物[7]悲物無有愛, 其性猶如電幻等,
離一切物無有相, 佛說菩提心等是。
離一切使一切惡, 無垢明了如虛空,
一切文字不可見, 此說菩提心清淨。
是菩提根勝妙行, 亦陀羅尼諸辯者,
亦是諸根及眾好, 此是得佛諸功德。」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安住,見於如是十二功德,勤進修行檀波羅蜜。何等十二?見菩提道安和調適,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大富[8]族,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生可愛種[9]姓中故,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離慳垢,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施心具足,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關閉於餓鬼門故,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財多共欲求堅固,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諸所須自在具足,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修習行一切捨已,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離貪惜捨一切物,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我當滿檀波羅蜜故,勤進修行檀波羅蜜;見應[10]慎行如來教勅故,勤進修行檀波羅蜜,所有布施悉皆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名菩薩見於如是十二功德勤進修行檀波羅蜜。」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施求無等一切智, 手足淨目頭骨髓,
不惜內外一切捨, 後無貪惜增益德。
當成妙封生勝家, [11]後增菩提降貪垢,
得自在滿於檀度, 一切諸佛所讚施;
慧見是諸功德利, 我當修行一切捨。
「復次,諸善男子!若菩薩見如是十二功德事故,勤[12]精進修行尸波羅蜜。何等十二?見我當護持攝成就戒,勤進修行尸波羅蜜;見我當向菩薩道故,勤進修行尸波羅蜜;見我當[1]緩結使縛故,勤進修行尸波羅蜜;見我當離一切惡道,勤進修行尸波羅蜜;見我當[2]淨一切惡道,勤進修行尸波羅蜜;見我當成於身、口、意無作業故,勤進修行尸波羅蜜;見我當為慧者不訶,勤進修行尸波羅蜜;見我當習不放逸[3]戒,勤進修行尸波羅蜜;見我當施一切眾生無所畏故,勤進修行尸波羅蜜;見我當得身、口、意戒,勤進修行尸波羅蜜;見我當於一切法中得自在故,勤進修行尸波羅蜜;見我當學無上如來戒,勤進修行尸波羅蜜。[4]善男子!是名菩薩見於十二功德事故勤進修行尸波羅蜜,是戒迴向於一切智。」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我當得[*]緩結使縛, 我當關於惡道門,
我當思量勝妙事, 我當護戒牛愛尾,
我當如佛所教住, 我當慧者所稱讚,
我當護持常不離, 我當有住戒功德,
我當身口得無作, 我當行意無作法,
我當善護身口意, 我當不復行惡道,
若不放逸善逝讚, 是諸一切善業本。
我當常住於是處, 捨離一切諸放逸;
我當行尸波羅蜜, 我當成就於佛法,
我當淨於如來戒, 是一切戒勝無上。
不悕望求此功德, 若菩提薩求勝道,
護戒猶如氂牛尾, 當得一切功德利。
「復次,諸善男子!菩薩念於是十[5]三行,修行於忍。何等十[*]三?一切行空修行於忍;不得我故修行於忍;不得眾生修行於忍;不偏自他修行於忍;究竟無瞋修行於忍;覆蔽結使修行於忍;永斷貪、瞋修行於忍;成就相好修行於忍;欲生梵世修行於忍;離他逼切修行於忍;欲得盡智無生智故修行於忍;欲降諸魔修行於忍;欲知見如來無[6]量身故修行於[7]忍。以是忍辱,悉用迴向於一切智。善男子!是名菩薩見十[*]三行修行於忍。」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此法空無有, 求不得眾生,
解知於此法, 安住忍功德。
俱遠離二邊, 自他無有瞋,
慧者修忍力, 大悲如是示;
究竟無有瞋, 進修忍無憂,
覺知於盡故, 修忍寂結使;
相好色嚴淨, 是生於梵宮,
堅進近忍力, 樂思惟吉忍;
無[8]大忍力等, [9]令魔力非力,
一切德[10]來歸, 是故修妙忍。
「復次!諸善男子!菩薩有於十二莊嚴,莊嚴修進。何等十二莊嚴?覺了一切佛法,勤修行進莊嚴;往詣一切佛所,勤修行進莊嚴;供給一切如來,勤修行進莊嚴;教化一切眾生,勤修行進莊嚴;安住一切眾生於佛法中,勤修行進莊嚴;滅諸眾生無明,勤修行進莊嚴;施諸眾生佛智,勤修行進莊嚴;淨於一切佛土,勤修行進莊嚴;盡於未來際劫,修菩薩行而不疲厭,勤修行進莊嚴;欲於一彈指頃遍至一切佛之世界,勤修行進莊嚴;一切佛之世界,成無上道轉妙法輪,勤修行進。諸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莊嚴勤修行進。」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無上勇進無懈怠, 是佛子向勝菩提;
往多佛剎猶復斷, 是所行處無疲厭。
為化眾生堅精進, 堪百千億劫苦聚,
常恒勤進無懈怠, 施與眾生滅度樂。
我願修淨諸佛剎, 盡悉覺知一切法,
我諸世界中勝輪, 轉已多億眾生調。
一念心覺勝菩提, 遣化多剎調伏故,
佛子常度進彼岸, 現眾莊嚴為眾生。
「復次,諸善男子!菩薩十二行修於禪定。何等十二?燋結使行,究竟不發故;正心住行,不隨境界故;無依止行,離欲界、色界、無色界故;出過世行,降伏非聖凡夫定故;增益勝行,無我心故;次第定行,分別禪故;無所有行,離有想故;無邊之行,呵責有邊三昧禪故;以是定行,善寂靜故;調心行,無不知故;寂靜之行,護諸根故;方便境界行,菩薩修禪,不捨、不[11]發、非慧、非慢、非見、非愛、非念修故;是故菩薩降伏一切諸修禪者。諸善男子!是名菩薩見十二行修於禪定。」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此禪定尊貴, 是彼菩薩[12]行;
燋一切結使, 究竟不復發。
專修寂定禪, 不修逐境界,
若有不住心, 勸令住於定。
修無[A3]依止禪, 彼無所依止,
欲色無色界, 思惟無所著。
是禪超出世, 是菩薩所知;
是故降一切, 諸非聖定者。
行於次第禪, 欲得自在故;
是故捨禪定, 還生於欲界。
增益勝妙行, 智慧者修禪;
是無我心禪, 為於菩薩說。
無量無邊行, 修行最上禪;
是故少分禪, 照明令降伏。
智慧方便俱, 修禪大名稱;
都無所見得, 一向白淨行。
無所依止故, 亦不住於物;
智慧者修禪, 捨離於物相。
行如是等行, 智慧者修禪;
於緣覺自在, 是故無所行。
「諸善男子!菩薩十二行智入般若波羅蜜。何等十二?明了行,不闇蔽故;大炬行,[1]照明一切諸結使故;放智明網行,離無智故;智慧鉤行,拔無明根故;善利[2]槊行,破愛網故;金剛行,破結山故;日宮行,乾燋結泥故;火大行,燒生樹故;摩尼寶行,不迷惑故;是空行,無有物故;無相行,無有相故;無願行,過三界故。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行智入般若波羅蜜。」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此慧勝世間, 作光滅諸闇;
日炬甚清淨, 照諸結使眾。
慧[3]利滅無明, 覺知破壞愛;
破諸結使山, 天主金剛杵。
破壞阿修羅, 所有諸軍眾;
得照明離闇, 慧示現如燈。
猶日乾燋泥, 勝慧猶如日;
度結海彼岸, 猶如船[4]渡水。
拔斷無[5]知樹, 如刀斬諸樹;
得不迷摩尼, [6]空無物性相。
常離於覺觀, 不依諸有道;
[7]得破壞疑惑, 能論出言說;
示生死過患, 示現涅槃炬。
此慧調世眼, 現無迷相[8]事,
因慧菩薩健, 離闇行菩提。
「諸善男子!是菩薩知見十二境界示現方便。何等十二?善男子!是菩薩到涅槃境界,方便示現生死境界;到寂靜境界,方便示現在眾閙中;到禪境界,方便示現后宮婇女;到無作境界,方便示現諸作境界;到無生境界,方便示現生死境界;離四魔境界,方便示現降伏諸魔;到聖人境界,方便示現近非聖境界;離世境界,方便示現世間境界;得智境界,方便示現凡夫境界;現了見於實際境界,方便示現不墮聲聞、緣覺境界;達解得到無相法界,方便示現相好嚴身;為化眾[9]生境界故入佛境界,方便示現諸魔境界。諸善男子!是名菩薩知見十二境界方便示現。」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是方便境界, 菩薩淨眾生,
是住於境界, 示一切境界。
得涅槃境界, 方便現有為;
又到是境界, 無二過患污。
得到寂靜處, 方便現眾閙;
於二俱無著, 無著行如蜂。
示現婇女中, 宮中[10]貪娛樂;
彼得於寂靜, 持德者方便。
不退於禪定, 方便現亂心;
見無諸怱務, 方便智示現。
亦無有恭敬, 無妄[11]相戲論;
非[12]妄妄想界, 方便智示現。
不生亦不死, [13]不生法豪貴;
示現於生死, 方便智勇健。
出過魔境界, 住威德佛界;
而現魔境界, 是佛子方便。
到聖功德頂, 方便凡夫行;
淨智力眾生, 方便智變化。
一切法無際, 知於本際空;
不求於滅度, 是方便所持。
一切法無相, 是達空無有;
以化眾生故, 示現相好身。
是方便境界, 大威德佛子!
是佛子安住, 示現百變化。
「諸善男子!汝今當知,如來方便,出生十二功德成就,精練佛土,成於無上正真道已,示現劫濁、[14]見濁、眾生濁、煩惱濁、命濁,現差別乘,示現佛土污穢不淨,現眾生鈍,現說法異,現眾生異,現異道諍訟,現魔魔業,都無過咎,當知一切是如來方便。」

佛說是已,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願說十二功德成就精練佛土,諸佛世尊,於是功德精練佛土,成於無上正真之道。」

佛言:「文殊師利!是精練佛土,有精練劫成就具足,不捨精練諸功德故。諸佛世尊,即於是處,成於無上正真之道。是精練佛土,有精練時成就具足,不違失於行法時故。是精練佛土,有於精練眾生成就,無不知法故。是精練佛土,有於精練福田成就,善妙淨故。是精練佛土,有於精練易解眾生成就具足,不頑鈍故。是精練佛土,有精練乘成就具足,出一乘故。是精練佛土,有於精練妙地成就,無有物故。是精練佛土,有於精練妙地成就,一切不外行道法故。是精練佛土,有於精練功德成就,無諛諂故。是精練佛土,有精練心畢竟成就,是白淨性眾生住故。是精練佛土,有於精練聖人成就,福田不空故。是精練佛土,有於精練道場成就,往古先佛所住處故。文殊師利!是名十二功德成就精練佛土,是處一切諸佛如來,成於無上正真之道。文殊師利!汝今當知!我此都無聲聞、緣覺所安止處。何以故?如來捨離諸異相故。文殊師利!若其如來,或有欲於眾生大乘,或有欲於眾生小乘,則是如來有不淨心,有不等心,有執著過,有小分大悲,有異想咎,我便有於悋惜法咎。文殊師利!我若為眾生有所說法,皆趣菩提,皆趣大乘,入一切智得到一切智,以是義故,無[1]有異乘所止住處。」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其無有異乘住處,何故如來序說三乘為眾生說法,此是聲聞乘,此是緣覺乘,此是大乘?」

佛言:「文殊師利!乘止住處,如來為作安止地耳,非乘止處,非法相作安止住處,如來為人作安止處,若少莊嚴無量莊嚴彼安止處,是乘無差法界無別故。文殊師利!如來演說無障礙門,次第到於所住止處。文殊師利!猶工初學,從善巧師,到巧智岸,種種方便,隨於弟子所欲學事,令其巧[2]智,示現種種精勤之事,是巧智一也。文殊師利!如來世尊亦復如是,善法巧師,是一切智,作三種說。文殊師利!猶如少火漸漸增長能燒至劫。文殊師利!是一切智明亦復如是,漸次增長,乃至得到如來大智,智慧之明,燒於一切眾生結使。

「文殊師利!須彌山王無所分別,若有眾生,往到其所,一切同色,謂一金色。文殊師利!是無上如來大智須彌,亦復如是無所分別。若有觀於如來法性,皆同一色,謂一切智。文殊師利!喻如紺青大摩尼寶在[3]所住處,是摩尼寶境界之內,有異色光,謂種種色種種異形。是摩尼寶威德力故,皆為一色,所謂青色。文殊師利!如來無上紺摩尼寶亦復如是,若有眾生觸如來光,一切一色,一切智色。文殊師利!喻如大海,雖種種門眾水流入,入已一味,所謂醎味,以常住故。文殊師利!大海者,謂如來大智,種種水入,謂諸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法也,入已一味,所謂一乘無差別故。文殊師利!以是方便,當[4]知如來,安虛妄地,[5]名如來分別引導說作安止,入如來法安住處故,如來示現次第入於佛法中故。令小莊嚴大莊嚴者安住佛法,如來以是方便智辯,種種變化說於出世,是第一義者一乘無二。文殊師利!此佛剎土,若諸外道有出家行,如來是中現方便行如來護持自在引導。何以故?文殊師利!如來善能降伏一切諸怨敵故,如來一切常無怨敵。

[6]佛說菩薩行方[7]便經卷上
貼文者 : : hui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卷中 - 2023-12-16 22:00:03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卷中

宋天竺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譯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小功德成有盡德聚,有貪、有瞋、有癡、有取、有結、有使,是轉輪王,一切無有作怨敵者。所以者何?文殊師利!是轉輪王無有諍惱。文殊師利!豈況如來轉大法輪,無量大智,功德莊嚴具足成就,得無斷大悲,[10]遊行無漏法[11]虛空中,七助菩提法寶成就,以不忘法,轉大法輪,外有諍訟諸怨敵怖,無有是處。文殊師利當知!若見此佛剎土外道出家,汝善男子當知,一切安住一道,所謂佛道。文殊師利!喻諸禽獸無力能住師子王前。如是文殊師利!諸外道出家無能[12]便[13]入如來境界,亦不能與如來[14]諍論,大人師子,持於十力,得四無畏,在其前吼,無有是處,惟除如來之所加持。文殊師利!喻日宮出放光明網,一切螢火皆悉隱蔽,一切珍寶火光星宿悉無照明。如是文殊師利!無上如來大日宮出時,放大智光明,諸外道出家皆悉隱蔽,無有照明。文殊師利!喻勝[15]鐵王隨其地分所出之處,一切諸鐵無有住者,以諸鐵聚不共相故。如是文殊師利!若有佛土有佛出世,當知一切諸外道等無出家行。何以故?不共相佛出於世故。文殊師利!喻如意寶王隨所出處,不生一切偽摩尼寶。如是文殊師利!如來大智寶所出處,當知是處不出外道。文殊師利!喻如寶性有出閻浮檀金之處,是處不出下賤銅等。如是文殊師利!若有世界有佛出世,是處不出一切外道。文殊師利!當知方便隨佛出處,不應出諸外道出家。文殊師利!汝今當知,如來受持不可思議方便境界,以是緣故,此佛剎土現諸一切外道出家。所以者何?一切外道上首,皆是住於不可思議解脫,從般若波羅蜜出,遊戲方便,亦不捨離念佛、法、僧,教化眾生到於彼岸,如來受持化眾生故。」

說是法時,八千天子依聲聞乘者,聞說一乘,發於無上正真道心;五百比丘得一乘燈三昧,千二百菩薩,得無生法忍。普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於空中雨天青、黃、赤、白蓮華,雨天末栴檀,於佛[1]之前,百千天子,住虛空中,發聲唱呼,天衣空中而自迴轉。諸天作樂說如是言:「本未曾聞是經出世。世尊,令此經典久行於閻浮提,八百[2]比丘、比丘尼,脫優多羅僧以奉上佛。」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方便境界不思議, 文殊師利當知我;
我精練時覺菩提, 我又示現如此時,
時節過咎我所無, [A1]常恒有[3]於妙法時,
眾生聞我法過度, 眾生過患我所無。
精練劫殘功德物, 精練福田淨無垢;
我精練時得菩提, 是故知我無有濁。
我已從久多億劫, 成就無量佛智慧,
如我得道命亦爾, 於是中間無滅度。
我方便現示滅度, 有常想故示無常,
我今示現於餘殘, 我壽命等未來劫。
我惟一乘一滅度, 我差別乘不可得,
作如是三說三乘, 當知方便之境界。
有懈怠心及小心, 聞即生於驚怖畏,
為是等故示三乘, 惟有一乘無有二。
我隨欲於法者說, 入於佛道法事故,
以是一乘演說三, 然於此乘無傷損。
如巧智度到彼岸, 以是智示現於[4]三,
世尊亦爾[5]知勝法, 以[6]是一乘演說三。
等心調御諸眾生, 我都無有於異想,
我意喜敬於下乘, 我則有於慳悋咎。
紺琉璃寶眾寶上, 隨其所在住止處,
一切皆同作一色, 而是紺色無差別。
調御智寶亦如是, 一切佛土普放光,
一切眾生作一色, 菩提心色無差別。
猶如小火之所燒, 漸漸增長成大焰,
聲聞智焰亦如是, 斯亦放佛功德光。
須彌山王歸向者, 以威德故同一色,
歸依十力亦如是, 柔忍者得菩提色。
喻如一切眾蜂口, 採拾種種眾淨妙,
一切眾物共和合, 皆悉作於一蜜相。
[7]知世讚世亦如是, 示現作於三乘已,
一切白淨和合已, 作菩提[8]想無異[*]想。
轉輪人王無憂惱, 無有餘方怨敵故,
我以法界普告勅, 云何當有外道界?
猶如日宮初出時, 隱蔽螢火諸星宿,
智慧宮出亦如是, 蔽諸外道無[9]明照。
隨有勝鐵所住處, 一切餘鐵無能行,
若有國土如來行, 是處無有外道行。
隨有金玉所出處, 是處不[10]出生餘銅,
若有剎土證菩提, 是處不雜外道眾。
意珠[11]偽珠不和雜, 過去未來亦不雜,
佛寶外道亦如是, 一剎土中常不雜。
禪定神通忍自在, 一切智門此外道,
慧方便行智慧者, 示現種種諸變化。
聞於方便境界已, 爾時佛子甚歡喜,
生於慶樂喜無量, 散華供養於調御,
此地六種大震動, 空中伎樂而鼓作,
億天虛空中合掌, 讚言善哉調御說。」
說此偈時,薩遮尼乾子與八十億諸尼乾俱,[12]從南方次第遊行於諸國界,向優禪尼大城之所,百千大眾圍遶莊嚴唱叫喚呼。爾時旃[13]茶鉢樹提王,遙見薩遮尼乾子來,於是薩遮,生愛樂心,生清淨心,與諸大臣內宮眷屬,國土人民,子息四兵,大王威德,大王神力,百千滿瓨以用莊嚴;鼓百千伎樂,擎幢幡寶蓋以為莊嚴,即出[14]往迎薩遮尼乾。

爾時薩遮尼乾子,遙見旃茶鉢樹提王,柔軟愛語:「善來大王!汝國界中無有怨敵相逼切也,無有病患苦惱熱也。是國臣屬諸[15]伎卒,惡不肖之人,守[16]羅關稅,是等不亂壞國土不?大王!汝國沙門諸婆羅門安樂行不?大王!汝常安法治理國不?大王!不應害於眾生[17]獵張[18]魚捕逼諸眾生。何以故?大王當知!一切眾生皆悉愛命。是故大王!應受不殺,不應偷奪,於自國封應生知足,不應邪婬自足妻色,終不妄語真實而言,不應兩舌有異言說,不應惡口常柔軟語,不應綺語隨所念語,於他財封勿生貪心。大王!應當離於瞋恚,以慈莊嚴於身、口、意。大王!不應生於邪見,行聖正見。大王!汝今不應放逸,善觀無常。大王當知!壽命短促速至他世。大王!汝今應怖畏後世,應信業報。」

重說勝偈:

「人主常應不放逸, 護持境土不放逸;
若放逸者墮惡道, 若不放逸生善道。
亦莫抂斷眾生命, 一切眾生愛壽命;
慧者不應害眾生, 愛護眾生如己身。
常應遠離於偷盜, 常不應說於妄語,
常應護持實言誓, 大王當來生善趣。
所說言語耳樂聞, 不應說強麁惡語,
常應愛語柔軟語, 大王不應說兩舌,
人主不應說綺語, 有所言說隨順說;
離於瞋恚過患惡, [1]如大象王生善道。
王不應行於邪婬, 於他[2]妻女離欲心,
於自妻色常知足, 汝當來生於善道。
大王不應懷於見, 當安住於妙善見;
當修行於如是法, 大王受天娛樂樂。
持戒沙門婆羅門, [3]及孝順供於父母,
得遠離於惡道已, 當受天中歡喜樂。」
是薩遮尼乾子,以此不放逸法,勸鉢樹提王已。爾時栴茶鉢樹提王,向薩遮尼乾子,說於愛軟安樂之語,[4]自言:「不作如是之事,汝婆羅門可至我家。何以故?我今請汝及諸眷屬,欲設飯食。」

尼乾子言:「善哉,善哉!當如是作。何以故?大王!我來道遠飢乏所須,大王如是,如汝所請。」

爾時大王,在薩遮尼乾子眷屬後行,前入王宮,入已薩遮尼乾坐御座,餘諸尼乾隨次而坐。爾時彼王善心恭敬手自[5]料理,薩遮尼乾及其眷屬,食充足已。

爾時此王如是思惟:「我今當少問是薩遮尼乾子,於如來所有信敬不?」王思是已,取小卑床,坐於薩遮尼乾子前,作如是言:「婆羅門!我欲少論,若聽許者,我當問汝,汝為我說。」

薩遮尼乾語大王言:「隨汝所欲自恣而問,我當善答悅可汝心。」

王聞聽已,問言:「婆羅門![6]世眾生中頗有眾生慧者明了無亂心智,然有過耶?」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

王又問言:「婆羅門!此是誰[7]也?」

薩遮答言:「跋沙婆羅門是。」

王又問言:「跋沙婆羅門有何過耶?」

薩遮答言:「跋沙婆羅門,善瞻星曆,善知節會,善學唱說,善知月蝕,善知地動,善知豐儉,善知世[8]俗[9]會,善學瞻相,然實邪婬愛他妻婦。大王!慧人不應行於邪婬。何以故?大王!行邪婬者,現世來世得大苦法,乃至天人之所呵責。」

如說偈言:

「貪欲他婦女, 不護惡境界;
不足自妻色, 世所有呵責。」
王言:「婆羅門!世眾生中復有眾生慧者明了無亂心智,然有過耶?」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

王言:「誰是?」

薩遮答言:「此頗羅墮婆羅門是慧者明了知時非時,彼有過患。」

王又問言:「有何過耶?」

答言:「大王!此婆羅門多所睡眠。大王!慧者不應多於睡眠。何以故?大王!睡眠退失世出世法若智若斷。」

如說[10]偈言:

「若多樂睡眠, 懈怠所覆蔽,
睡眠放逸覆, 凡夫退諸利。」
王復問言:「婆羅門!世眾生中復有眾生成就如是諸法然有過耶?」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

王言:「誰是?」

答言:「大王,黑王子是。」

王又問言:「是黑王子有何過耶?」

答言:「大王!多於嫉妬。大王!慧者不應多於嫉妬。何以故?大王!若得成就於封邑,行於嫉妬,是人封邑不得堅牢,空手而死,死已便墮於餓鬼[11]界。」

如說[*]偈言:

「嫉妬覆蔽心, 彼人成封邑,
彼有空手死, 墮在餓鬼界。」
王又問言:「復有眾生成就如是上功德法,有過患耶?」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

王言:「誰是?」

答言:「大王!此吉軍王子是。」

王又問言:「吉軍王子有何過耶?」

答言:「大王!是吉軍王子甚[12]嬉殺生。大王!慧者不應好[*]嬉殺生。何以故?殺生短壽,當墮地獄餓鬼畜生。」

如說[*]偈言:

「人[13]王殺生者, 少力及短命,
命終墮地獄, 是故不害生。」
王又問言:「婆羅門復有眾生慧者明了無亂心智,有過患耶?」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

王言:「誰是?」

答言:「大王!此即無畏王子是也。」

王又問言:「無畏王子有何過耶?」

答言:「大王!多悲愍他。大王!慧者不應多悲愍他。何以故?大王!多悲愍他,若自在者,是國多賊,難可降伏,多有過患。」

如說偈言:

「多悲愍於他, 若人自在者,
不能降伏是, 不能執[14]短己。」
王又問言:「頗眾生中復有眾生慧者慧讚,有過患耶?」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王言:「誰是?」

答言:「大王!此天力王子是,慧者慧讚,然實有過。」

王言:「婆羅門!天力王子有何過耶?」

答言:「大王!天力王子飲酒放逸。大王!慧者不應多飲酒也。何以故?大王!酒多失念障礙上義,亦失於世及出世義。」

如說偈言:

「常作放逸, 一切王事, 酒放逸蔽,
退出世義。」
王又問言:「婆羅門!復有眾生慧者慧讚,有過患耶?」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

王言:「誰是?」

答言:「大王!此天[1]勳王子是,慧者慧讚,然有過患。」

王言:「婆羅門!天[*]勳王子有何過患?」

答言:「大王!天[*]勳王子長思慮過。大王!慧者不應有長思慮。何以故?大王!長思慮者妨廢失利,令重事起不得寂靜。是故,大王!大聰慧者不應長思。」

如說偈言:

「若有長思慮, 事失不吉利,
以是善莊嚴, 妨廢發意事。」
王又問言:「薩遮!復有眾生慧者慧讚,有過患耶?」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

王言:「誰是?」

答言:「大王!此大軍王子是,慧者慧讚,然有過患。」

王又問言:「大軍王子有何過耶?」

答言:「大王!有大慳惡覆蔽之過,劫奪他財。大王!慧者不應有大慳惡。」

如說偈言:

「若人主有慳, 得封不知足,
是所聚集財, 至他世憂愁。」
王又問言:「薩遮!復有慧者慧讚,然有過患?」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

王言:「誰是?」

答言:「大王!波斯匿王,慧者慧讚,然有過患。」

王言:「婆羅門!波斯匿王有何過患?」

答言:「大王!波斯匿王有多食過。大王!夫有慧者不應多食。何以故?大王!若有多食,懶怠身重所食難消。」

如說偈言:

「人主多食, 懶怠身重, 又損覺知,
顏狀不鮮。」
王又問言:「婆羅門![*]世眾生中復有慧者慧讚,然有過患?」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

王言:「誰是?」

答言:「大王!汝是。世間慧者慧讚,汝亦有過。」

王言:「婆羅門!我有何過?」

答言:「大王!汝多暴[2]虐惡性卒急麁獷無慈。大王!夫有慧者不應麁暴,若慧者麁暴,人不多附,乃至父母亦不適意,況餘眾生。大王!若聰慧者不應麁暴。大王!有慧之人應深長思。」

如說偈言:

「若有麁暴, 不長覺思, 必有呵責,
無人[3]親附。」
爾時栴茶鉢樹提王,面聞自過,瞋恚忿惱,不適其意,不能忍耐。語薩遮尼乾子言:「汝應於是大眾之中呵責我耶?」以瞋恚故,勅令[4]斬殺。

爾時薩遮驚怖,向王說如是言:「大王!不應作是卒暴,施我無畏,聽我所白。」

王言:「與汝無畏,汝欲何說?」

「大王!我亦有過,我王面前說王過惡,言多暴虐,惡性卒急,麁獷無慈,如實而說。大王!慧者不應於一切時說他實事。大王!慧者應當知時非時。何以故?大王!如實說他,多不適意,人不親附,無慧者呵。」

如說偈言:

「如實說人王, 凡夫者所毀,
是以智慧者, 思量然後說。」
爾時此王歎言善說,復重問論:「婆羅門!世眾生中,頗有眾生慧者明了,無亂心智,無過咎耶?」

薩遮答言:「實有,大王!」

王言:「誰是?」

答言:「大王!此沙門瞿曇,是釋王種釋種出家,如我等所瞻,彼無過咎。其種貴故無有過咎,生於轉輪王種[5]姓故,無有過咎。不生廝下種[6]姓中故,無有過咎。釋種生故,無有過咎。色貌威德極端嚴故,無有過咎。相好莊嚴故,無有過咎。以是義故,無有過咎。是釋瞿曇若不出家,當作於大轉輪王,七寶成就:所謂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女寶、藏[7]臣寶、主兵寶,千子具足勇健端正,能壞他眾,亦皆成就轉輪王相,於四天下統領自在。[8]正法[9]之王,兵仗不用,正法治國。既出家已,苦行六年,日日食於一麻一米,坐菩提樹降伏魔眾。既降伏已,一念心慧,如所知,如所得,如所觸,如所覺,如所證,一切覺知,無有眾生與等等者,何況有勝。是沙門瞿曇無有等[10]者,[11]故無過[12]咎。何以故?大王!是沙門瞿曇家種無等,端正威德無與等者,智慧威德無與等者,是故無過。」

如說偈言:

「持於三十二相好, 出生釋種人師子,
是淨飯王之太子, 世尊一切智無咎。」
薩遮尼乾子如是說已,鉢樹提王言:「大婆羅門!汝今當說,何等是如來三十二大丈夫相?」

婆羅門言:「我今當說。」

王言:「何謂也?」

「大王!是沙門瞿曇,善安跱立,足下平滿,輪輻圓足,手足[13]柔軟,指長𦟛[14]䑎,手足網[15]鞔。是沙門瞿曇,足跟𦟛平,足骨鉤[16]鎖。是沙門瞿曇,其𨄔鹿𨄔。是沙門瞿曇,其身端[17]正。是沙門瞿曇,陰藏隱密。是沙門瞿曇,其毛一一右旋。是沙門瞿曇,毛悉上靡。是沙門瞿曇,其髮紺青。是沙門瞿曇,皮膚金色極上細軟。是沙門瞿曇,七處圓滿。是沙門瞿曇,身體𦟛滿。是沙門瞿曇,極好支節。是沙門瞿曇。身不[1]逶迤。是沙門瞿曇,身極長廣。是沙門瞿曇,周身團圓如尼拘陀樹。是沙門瞿曇,身如師子王。是沙門瞿曇,具四十齒。是沙門瞿曇,其齒密緻。是沙門瞿曇,牙齒齊平。是沙門瞿曇,牙齒鮮白。是沙門瞿曇,得上勝味。是沙門瞿曇,其舌廣長。是沙門瞿曇,有梵音聲。是沙門瞿曇,眴則俱眴。是沙門瞿曇,其目紺青。是沙門瞿曇,白毫相具。是沙門瞿曇,其頂有髻。大王!是沙門瞿曇,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以是義故,無有過咎。」

如說偈言:

「出生釋種頂有髻, 其[2]髮紺青而右旋,
目如青蓮牛王眴, 是故世尊無過咎。
迦陵頻伽梵音聲, 其舌長廣淨鮮薄,
人中世尊齒齊密, 含齒四十而白淨,
一切世人及諸天, 瞻覩其[3]美皆歡喜。
佛世尊舌遍覆面, 是故眾生無與等,
一切眾[4]味悉和集, 世尊舌相之所出,
一切眾味作一味, 是故世尊無過咎。
如師子身頻婆[5]脣, 其肩端嚴[6]廣滿好,
世尊身如尼拘樹, 周匝團圓善安住。
世尊莊嚴身端直, 人師子身極長廣,
七處旋滿無與等, 上妙金色善鮮淨。
人師子毛而上靡, 其體皮膚極細軟,
其髻各各合螺成, 是故眾生無與等。
又師子跱不曲垂, 陰藏隱密如馬王,
髀𦟛圓滿鹿王𨄔, 其誰瞻[7]視不歡喜。
世尊手足有網[8]曼, 其指纖長赤銅爪,
足跟𦟛平鉤鎖骨, 足下平滿無高下。
世尊手足[9]莊柔軟, 纖長指普有輪相,
人尊足安而平跱, 履行地時不傾動。
無與等者如是相, 世燈如是善莊嚴,
處在大眾甚尊妙, 猶如月王處眾星。
是大丈夫色如是, 世尊為世作燈明,
何況其餘無漏法, 以是法故自然覺。
「大王!是沙門瞿曇,其色尊妙,一切眾生無與等者,以是義故無有過咎。大王!是沙門瞿曇大慈力成,於諸眾生其心無礙,常行大慈無礙[10]無著,自然普到一切世界入諸眾生。大王!如摩尼寶能清濁水,寶性淨故,能令一切濁水清淨。大王!沙門瞿曇亦復如是,內清淨故,能淨一切眾生結使濁污淤泥,是故無過。」

如說偈言:

「慈心普遍世, 三世諸世界;
一切眾生心, 一切智普慈。
無處不普至, 是慈無與等;
普覆虛空界, 一切智無過。
善淨摩尼寶, 能淨[11]淤濁水;
世尊淨諸有, 淨眾生結垢。
「大王!是沙門瞿曇,成三十二大悲之行。何等三十二?見世眾生沒愚癡闇,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行於大悲。見世眾生在大無明㲉,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行於大悲。見世眾生墮在於大生死輪迴,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行於大悲。見世眾生常勤行於不[12]善寂法,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行於大悲。見世眾生[13]隨於大流順流而去,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墮於大山大苦逼切,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離於聖道墮於邪道,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閉大牢獄自然纏縛,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貪於色、聲、香、味、觸故無厭無滿,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是愛奴僕常繫屬他,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老死逼切羸劣困悴,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常病逼切,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為三火燒常觸燋熾,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下纏所纏增長生死,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14]見世眾生心常驚怖,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貪嗜少味不見過患,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久眠放逸,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墮大飢餓常互相害,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常在衰損互相劫奪,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無明所盲常不明了,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共相[*]鬪諍惱亂不息,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如[15]芒草[16]滋[17]萁,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不淨交會離於清淨,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行於諸難離於無難,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多於疑惑著諸邪見,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如兜羅華依種種見,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想心見倒,無常常想,苦有樂想,不淨淨想,無我我想,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擔負重擔常受苦乏,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依止羸劣不堅牢想,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常在垢污,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繫縛欲有而心貪著,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利養覆蔽常求於利,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見世眾生墮在種種病苦,憂悲[1]啼哭愁惱,眾苦大聚,是沙門瞿曇,於是眾生而起大悲。大王!此沙門瞿曇,成就如[2]是三十二種大悲行故,是故無過。」

如說偈言:

「無明愚癡大闇黑, 見無明㲉蔽眾生,
見眾生趣生死獄, 是故人尊生大悲。
眾生常勤造眾行, 正覺見眾生流漂;
[3]恒常隨順此流漂, 十力常生大悲心。
墜墮於極高大山, 見眾生行於邪道,
善安止於聖道中, 安寂靜處無煩惱。
諸邪見者所繫縛, 愛怒境界無滿足,
為生老死之所[4]沒, 是故十力有大悲。
種種眾苦所逼切, 見世三火燒熾然,
驚怖畏之被鹿皮, 以是緣故十力悲。
眾生貪著嗜於味, 放逸貪著於境界,
見其墮於飢餓道, 調御能救於怨害。
見諸眾生互相害, 為無明闇所覆蔽,
猶如[*]芒草蔓[*]滋萁, 以是緣故十力悲。
婬欲所生諸繫縛, 見諸眾生行難行,
行於邪見稠林中, 以是緣故十力悲。
於不淨中有淨想, 無常有常無我我,
見諸眾生[5]厭重擔, 是故十力生於悲。
見擔負於大重擔, 凡夫常依止羸劣,
常為諸結所污染, 是故十力有大悲。
見為利養所覆蔽, 復次境界無厭足,
墮於欲有之大海, 是故十力有大悲。
多於種種憂愁病, 見諸眾生苦惱已,
為是一切諸苦惱, 是故十[6]力有大悲。
知於非有亦非無, 彼常有於大悲心,
一切眾生普遍心, 是故一切智無過。
「大王!今復略說,是沙門瞿曇成就四念處,四正[7]勤,四如意足,四禪,五根,五力,七助道法,八聖道分。成就具足,是故,大王!是沙門瞿曇,無有過咎。」

如說偈言:

「常勤[8]精進[9]修念處, 大覺善知於正[10]斷,
大仙禪定得自在, 勝出眾生無過咎。
調御世成諸神通, 諸辯自在到彼岸,
如來善知解脫呪, 大覺善通達諸諦。
於梵行處得自在, 修於慈悲及喜捨,
善安止住於定慧, 是故常無眾過咎。
大仙善知助菩提, 如來善知八聖道,
[11]見眾生苦於聖道, 究竟安止安樂渚。
一切世界無眾生, 有與世調齊等者,
一切智成一切德, 恒常不毀呰於他。
「大王!是沙門瞿曇,成就十力。」

王言:「大婆羅門!何等是名如來十力?」

「大王!是佛如來,是處如實知是處、非處如實知非處;去來現在,作業受業,住處因報如實而知;無量諸界種種世界如實知之;若諸餘人餘眾生等種種所解如實而知;若餘眾生餘人等根,勝非勝根如實而知;一切至道如實而知;若餘眾生餘人諸根諸力,助道諸禪解脫定次第定,一切結使污染白淨,隨各各處如實了知;念於無量種種宿命,若於一生若無量生,如其所[12]行如其所說如實而知;天眼清淨過於[13]人眼,見諸眾生種種生死,乃至生於善道惡道如實而[14]知;諸漏盡無漏心解脫及慧解脫如實而知。大王!是名如來十力成就。具足力故,名持十力,名無降伏,是故無過。」

[15]如說偈言:

「是處非處, 如實而知; 實說大人,
彼無有過, 過去無障, 彼有智慧,
未來現在, 知不失之。 善知[16]業報,
知有因緣, 如實不錯, 世調御知。
知於無量, 種種諸界, 善知諸界,
世人無等。 世種種解, 無量諸[17]佛,
照世明知, 如實不異。 知於鈍根,
亦知中根, 又知熟根, 到[18]於彼岸。
一切至道, 如實而知; 根力助道,
[19]神通解脫, 污染白淨, 各各了知。
無有障礙, 知見無礙, 念於平等,
無量稱實。 自身及他, 如實[20]不異。
天眼清淨, 過於人眼, 生死眾生,
調御悉見。 知諸漏盡, 亦知解脫,
無漏[21]有異, 亦悉知見。 是人尊力,
覺了自[22]在, 是一[23]念有, 心無分別。
動發非發, 自然而有, 始初轉輪,
無分別行。 一心而知 諸眾生思,
及眾生心, 無有二相。 是故無過,
佛得自在, 一切善法, 出諸德事。
「大王!是沙門瞿曇,成[1]就四無畏。」

王又問言:「大婆羅門!何等如來四無畏也?」

「大王!是沙門瞿曇自言:『我得於正遍知。』若有沙門、諸婆羅門、魔梵及世言:『汝於諸法不正遍知,我不見是相,不見相故得安隱行,得無畏行。』自言:『我得最勝處行,在大眾中,正師子吼,能轉梵輪。沙門、婆羅門及餘諸世,無有能轉是正法者。』佛自誓言:『我諸漏盡。』若有說言:『汝漏未盡。』佛不見是相,不見相故,如來得於安樂之行,得無畏行,得勝處行,在大眾中,正師子吼,能轉梵輪。沙門、婆羅門及餘諸世,無有能轉是正法[2]者。佛說障道法。若有說言:『親近是法無有障礙。』佛不見是相,不見相故得安樂行,得無畏行,得勝處行。在大眾中,正師子吼,轉於梵輪。沙門婆羅門及餘諸世,無有能轉是正法[*]者。我說聖出道。若有說言:『親近是者不能出世。』佛不見是相,不見相故,得安樂行,得無畏行,得勝處行,在大眾中,正師子吼,能轉梵輪。沙門婆羅門及餘諸世,無有能轉是正法[3]輪。大王!此是如來四無所畏,如來成就是四無畏,在大眾中,正師子吼,是故無過。」

如說偈言:

「眾中師子吼, 人調無所畏;
更無與我等, 況眾生有過。
若我所覺法, 是真實不虛,
是正遍知見, 鹿王師子吼。
若[4]有違[5]逆者, 不見有彼相;
以不見相故, [6]人調無所畏。
我一切漏盡, 我身是無漏,
無有[7]似等者, 諸天及世人,
有是障礙法, 世調御所說;
是真實空虛, 無有可變異。
我說出道法, 自覺已演說;
修行此法者, 無有於障礙。
大健知是已, 如來得安[8]樂;
得於無畏樂, 勝大丈夫行。
轉於梵法輪, 餘無有能轉;
世間所不轉, [9]惟除兩足尊。
[10]佛說菩薩行方[11]便經卷中[12]
貼文者 : : hui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卷下 - 2023-12-16 22:02:52

佛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卷下

宋天竺三藏法師求那跋陀羅譯

「復次,大王!是沙門瞿曇,成就十八不共佛法。大王!何等十八不共佛法?大王!是佛如來,無有錯亂,口無言說,無有失念,無有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捨欲無退減,進無退減,念無退減,慧無退減,解脫無退減,解脫知見亦無退減,一切身業以智為首隨於智行,一切口業[14]以智為首隨於智行,一切意業以智為首隨於智行,知於過去無礙知見,知於未來無礙知見,知於現在無礙知見。大王!是名如來十八不共佛法成就,是故無過。」

如說偈[15]曰:

「世尊無錯亂, 口無有言說,
其念無有失, 是故彼無過。
無有於異[16]想, 正智心不亂;
隨時不生捨, 一切智無過。
欲無有退減, 善[17]誓進無減;
其念無有失, 彼無能毀者。
慧無損退減, 解無有退減,
解知見無減, 彼智無有惱。
一切諸身業, 口業及意業,
以智力自在, 智亦無有失。
知於過去[18]世, 彼智無有礙;
未來亦無礙, 現在世無礙。
有如是功德, 是沙門瞿曇;
復過是無量, 非我說能盡。」
爾時栴[19]茶鉢樹提王,聞如來如是不可思議諸功德已,甚適其意,歡喜踊躍生於愛樂。於是薩遮尼乾子所,得無量歡喜,得不可思議想,得世尊想,得善知識想,得示菩提想,得度到彼一切智想,得啟請想,得於念想,又得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想。得於如是諸想心已,以價直百千真珠瓔珞,又復以上無價之衣,供養薩遮尼乾子已。如是讚言:「善哉,善哉!薩遮尼乾子,善說次第方便之法。」又言:「薩遮!汝所說法順一切智,汝所說法到一切智,汝所說法出於生死,汝所說法滅結使垢,汝所說法破嫉妬門,汝所說法擊大施鼓,汝所說法能破壞魔大憍慢山,汝所說法能乾愛海,汝所說法照愚癡林,汝所說法,教化眾生不過失時。」

王說是已,薩遮尼乾子語大王言:「如是,大王!菩薩威儀無不調伏諸眾生者,無有說法[1]逆大乘[2]者,若不能增益一切智,若不能盡一切結使,若不能示生死過患,若其不能到於涅槃,若不能近菩薩之行,若不能到自利利他及俱利者,無有是處。大王!若有一切初發意時,便到自利利他俱利。」

薩遮尼乾說是事時,栴茶鉢樹提王,得斷疑[3]信,得不壞信;十六王子,得於歡喜信行之界;八[4]千天子獲得三昧,名莊嚴佛行。是王宮中所坐尼乾有萬三千,發於無上正真道心,各各脫衣供養薩遮尼乾子已,作如是言:「我等今者得於善利,見是薩遮大善男子,又聞演說是隨順法。」復言:「薩遮!可與俱往,欲見世尊,是佛如來今在我園。」

薩遮答言:「一切悉來和合共往。」

爾時大王與其眷屬大臣人民設大莊嚴,爾時大王遍城行令唱如是言:「若不至於如來所者,當斬殺之。」舉城一切男子、女人、童男、童女,聞王令已,各各持[5]諸[6]華鬘、塗香、末香、種種伎樂,出於優禪大城外已,向園而住待於大王。

爾時鉢樹提王,與薩遮尼乾子,諸大臣等,王子兵眾,內宮婇女,國土人民,騎乘圍遶,大王威德,王大神力,王大變化,王大遊戲,擎幢幡蓋,百千音樂,歌舞唱伎,簫笛擊節出種種妙音;象馬槃戲百千吉瓨,在前行列,以金鎖莊[A1]挍象車、馬車,九十八億人眾圍遶,趣向自園詣世尊所。到已,頂禮佛足右遶三匝却住一面。薩遮尼乾及其眷屬,頂禮佛足[7]右遶無量百千匝已,住立合掌觀佛不眴。

爾時大德舍利弗,見薩遮尼乾子佛前觀佛目不暫眴,見是事已作是思惟:「薩遮尼乾子何緣來此?」如是思已,語薩遮尼乾子言:「薩遮!汝何緣故詣如來所,欲見如來為欲聽法?」

薩遮尼乾子言:「大德舍利弗!我不見佛、不為聽法。大德舍利弗!我今不用一切法故詣如來所。何以故?大德舍利弗!見色不名見於如來,見受[8]相、行、識,亦不名為見於如來。不見地大、水、[9]火、風大名見如來,不見於我名見如來,不見眾生、不見壽命、不見養育名見如來,不見丈夫名見如來,不見我勝、我所勝名見如來,不見於[10]想名見如來。大德舍利弗!不見一切相者名見如來,不見執著名見如來,見無有物名見如來,見於性故名見如來,見[11]本際故名見如來,見眼色離欲名見如來,見耳聲無教名見如來,見鼻香不和合名見如來,見舌味無知名見如來,見身觸[12]無[13]覺名見如來,見意法無分別名見如來。」

舍利弗言:「薩遮!以如是相見如來者,云何見如來耶?」

薩遮答言:「大德舍利弗!非以種故見於如來,不以性故見於如來,非相非無相,非法非無法,非實非不實,非境界非不境界,非思惟非不思惟,非分別非不分別,非有為非無為,非物非不物,非聚非[14]散,非色、非受、非想、非行、非識,非取非不取,名見如來。」

舍利弗言:「薩遮!以如是相見如來者,汝善丈夫,云何得見於如來耶?」

薩遮答言:「大德舍利弗!我非到色見於如來,亦不離色見於如來,亦不壞色見於如來;如是受、想、行、識,非到於識見於如來,不離於識見於如來,亦不壞識見於如來。非現世分見於如來,非過世分見於如來;非以陰分見於如來,非以界分見於如來;我以如是見於如來。我見一切言說非言說,名見如來。我非見非不見,非有非[15]不有,非分別非不分別,非憶想、非諍、非惱、非起、非取、非捨、非戲論,非作想非不作想,非作物非不作物,非動發非不動發,非作見非無作見,非境界見非不境界見,非言語非不言語,見於如來。離於一切所有言語、談論、音聲,名見如來,亦無所見。大德舍利弗!菩薩如是見於如來,我亦如是見於如來。」

舍利弗言:「汝以如是見於如來,汝復云何聞說法耶?」

薩遮答言:「大德舍利弗!若我聽於如來說法,若生法想非是法想。何以故?大德舍利弗!菩薩一切所有言說皆出於法,然不執著,亦不生想。何以故?離法想故。」

舍利弗言:「汝今薩遮,不求聽法詣如來耶?」

薩遮答言:「大德舍利弗!我非求法、非不求法詣如來耶?何以故。大德舍利弗!夫求法者,名不求於一切諸法。大德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不知苦求,非斷集求,非修道求,非證滅求,非過欲界,非過色界、無色界求,非生死求,非涅槃求。大德舍利弗!汝當知,我都不求於一切法故,詣如來所。」

舍利弗言:「以何[16]緣故作如是說?」

薩遮答言:「大德舍利弗!一切諸法無因緣故,我如是說。又法界性,無有因緣、非無因緣,俱不可得故。」

舍利弗言:「汝今流轉於諸道耶?」

薩遮答言:「大德舍利弗!若有道者我則流轉,若有生者我則有生,若有去者我則有死。大德舍利弗!一切諸法無去無生死。」

舍利弗言:「薩遮!如佛所說,汝等比丘生、老、病、死。」

薩遮答言:「大德舍利弗!一切眾生依止有道及憍慢故,為壞依止。如來世尊作如是說:『[1]佛法[2]如性,無有如是生老病死。』」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薩遮!汝說大乘知分別義。」

薩遮答言:「大德舍利弗!汝今能知云何是義?云何分別?」

舍利弗言:「善男子!我非說者,我今欲聽。善男子!汝當演說,云何是義?云何分別?」

薩遮答言:「大德舍利弗!義者謂無言說,若有言說名為分別。又復義者,謂不可說,若有言說名為分別。又復義者,名謂默然,若有言說名為分別。又復義者,謂無動搖無諸戲論,無有分別無有莊嚴,非有非物,無有我想。非勇,不可取不可見,無有居止,離於一切居止言說。又分別者,謂思量數觀往至他心。又復義者,名謂義辯。分別者,謂法辯、辭辯、樂說之辯。大德舍利弗!是名略說義及分別。」

爾時世尊讚薩遮尼乾子:「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說此法時三千天子,得無生法忍,二萬眾生聞此大辯,發於無上正真道心。

爾時大德目連白佛言:「世尊!是薩遮善男子,作是外道尼乾子服,化幾眾生?」

佛告目連:「若聞此事,一切天人皆當迷惑,[3]唯除菩薩摩訶薩等。目連諦聽,我今演說,薩遮尼乾子種種形服色像威儀,教化眾生少分之事。目連!是薩遮善男子,作外道服,教化須彌塵數眾生,令發無上正真道心。作遮勒形服,化四天下塵數眾生,發於無上正真道心。作餘異道出家之像,化八十四恒河沙等眾生,發於無上正真道心。現聲聞形,化十恒河沙等眾生;示聲聞乘已,然後復化,令發無上正真道心。作緣覺像,教化眾生復過是數。菩薩形服,教化眾生復過是數。復作釋像,復作梵像,復作轉輪大王之像,復作護世像,復作緊那羅像,復作阿修羅像,復作迦樓羅像,復作摩睺羅像,復作人像,復作非人像,復作男子像,復作女人像,復作童子像,復作童女像,復作地天像,復作即化生天像,復作仙人像,復作年少婆羅門像,復作比丘像,復作比丘尼像,復作優婆塞像,復作優婆斯像。目連!薩遮善男子,教化眾生如是甚多。」

爾時目連白佛言:「世尊!是薩遮尼乾子,奉事供養幾如來耶?」

佛告目連:「假量虛空可得其邊,無有能得薩遮善男子以種種形供養奉事諸佛如來得其邊者。目連!假令能得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眾生界邊,無有能得[4]是薩遮善男子奉事供養諸佛如來得其邊者。」

爾時大德大迦葉,語薩遮善男子言:「善男子!汝多奉事供養諸佛,汝之功德具足成就,何故不成無上正[5]真道?」

薩遮答言:「大德迦葉!若有菩提,有覺菩提者,我當覺於無上正道。」

大德迦葉,語薩遮言:「恒河沙等菩薩摩訶薩發菩提願,覺於無上正真之道,已覺、今覺、當覺。」

薩遮答言:「大德迦葉!為憍慢眾生作如是數,第一義中,無有菩提,無[6]覺菩提[7]者。何以故?大德迦葉!菩提是無為,離一切數,菩提非色,不可見故。菩提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紫、非頗梨色,無有形像,無[8]貌、無相,過一切相;無有居止,斷一切居止;非有,離一切有;非相,離一切相;無有言說,口業不及故;非見、非聚、亦非有物,非闇、非明、無形、無體,不可言說非不可說,非觸、非知、非聞、非聲、非句,非繫、非縛、非解、非染,非瞋、非癡、非一切事,非假名非不假名。大德迦葉!菩提性爾。又菩提者,非身所覺。又菩提者,非心所覺。何以故?大德迦葉!身癡無智,猶如草木,牆壁,土塊,是故不能覺。於菩提心者非色,又不可見;是亦不能覺於菩提,亦無眾生可覺菩提。大德迦葉!一切法性皆悉如是。汝云何言:『汝何不成無上正道?』」

爾時菩薩,大聲聞眾,優婆塞、優婆[9]斯,及釋梵護世,如是思惟:「世尊!如實知眾生心,如所[10]解知。如來當斷我等疑惑、猶豫之心,當說薩遮善男子記,幾時當成無上正道?世界何名?得菩提已,名號何等?住壽幾何?大眾有幾?」

爾時世尊,知[11]諸菩薩、聲聞、優婆塞、優婆斯、釋梵護世心之所念,即告文殊師利:「是薩遮善男子,此賢劫過已,然後復過於算數劫,當得作佛,號[12]實意相王如來、應供、正遍知,其佛世界名善觀稱,劫名滅刺。文殊師利!是善觀稱世界,端嚴甚可愛樂,七寶莊嚴周匝百千,七寶[13]垣牆以為莊嚴,有百千塹,七種香水充滿其中。復有百千高大臺觀,七種琉[A2]璃大寶所成。有百千萬閻浮檀金網,以為莊嚴而遍覆之。有百千萬摩尼之寶間錯[14]臺,有百千萬過師子摩尼寶,莊嚴牖[15]響。有百千萬師子[16]幢摩尼寶莊嚴寶座;有百千萬大幢摩尼寶,照明一切。百千萬鈴網,出於和適軟妙音聲,遍滿其中。懸百千萬[17]珠寶金[1]網,竪立百千萬種相幢。文殊師利!是善觀稱世界,地平如掌,寶樹遍覆,生柔軟草,其草右旋,如難提跋旦孔雀項色,[2]觸如天衣,是草普遍善觀稱界。有百千萬園以為莊嚴,其一一園,復以百千萬園圍遶莊嚴。有百千萬池周遍莊嚴,是一一池,以八楞摩尼寶而間錯之。閻浮檀金以為梯[3]橙,底布金沙,滿八味水,寶華遍布,有鵝鴈鴛鴦相和而鳴。文殊師利!善觀稱世界,百千萬國及城邑、村落周遍莊嚴,其一一大城,復有百千萬城,周匝莊嚴,諸村邑聚落,亦復如是;是一切國城邑村落男女充滿。文殊師利!是善觀稱世界之中有四天下,名適意見,甚為殊特,極妙端嚴極盛豐樂,男女甚多,彼[*]實意相王如來、應供、正遍知,當生其中。文殊師利!是[*]實意相王如來出婆羅門種,母名勇猛,如今我母名曰摩耶;父名梵摩婆秀,如我父王名曰淨飯;彼當有子名曰[4]遍聲,如今我子名羅睺羅;有妻勝后名曰大意,如今我妻瞿婆伽釋種童女;當有乳母名曰大稱,如我乳母名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彼佛世尊當有侍使名常順行,如我侍使名曰闡陀;彼佛如來,有大馬王名曰大力,[*]實意相王當乘出家,如今我馬王名建[5]持迦;彼佛如來當有道場,名曰法勇,彼佛如來於[6]是場上,當成無上正真之道,當有八十億菩提樹周[7]匝莊嚴。文殊師利!彼佛[8]爾時,無魔、無魔天眾。

「文殊師利!彼當來世,[*]實意相王,成於無上正真道時,彼佛世界所有眾生,悉以一切諸華香鬘、種種伎樂,作眾伎樂。當共往詣法勇道場,上至阿迦[9]膩吒天眾一切來集,龍眾、夜叉眾、乾闥婆眾、阿修羅眾、迦樓羅眾、緊那羅眾、摩睺羅伽眾,皆當來集,東西南北諸大菩薩皆當來集。文殊師利!是[*]實意相王,初覺菩提已,在大眾中,說此《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無量百千億經而圍遶之。文殊師利!彼[*]實意相王如來說此經時,恒河沙等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文殊師利!是[*]實意相王如來,不說於三乘法,彼佛世界,無聲聞、緣覺,惟皆一乘妙解眾生,生彼世界。文殊師利!彼[*]實意相王如來世尊,初會說法,當有恒河沙等菩薩得不退轉。第二大會,有八十那由他菩薩當得一生。第三大會,當有六十頻婆羅數菩薩。自是[10]以後,當有過於算數菩薩,安住不退無上正真道。文殊師利!彼[*]實意相王佛,得成道已,壽六十中劫。佛涅槃後,正法住世八十億百千那由他歲,當廣流布佛之舍利,所[11]調眾生其數如先。文殊師利!彼佛臨欲入滅度時,授於大相菩薩記已,後乃滅度。此大相菩薩,次於我後,當得成於無上正真道,號大莊嚴如來、應供、正遍知。」

時此大眾,心生驚疑:「誰是爾時大相菩薩,次彼世尊當成無上正真之道,號大莊嚴如來、應供、正遍知?」

爾時世尊,知大眾心,即告文殊師利童子:「是薩遮善男子前坐外道小童子者,名實歡喜,得勝一切諸餘童子,彼當成佛,號大莊嚴如來、應供、正遍知,彼佛世界所莊嚴事如彼[*]實意相王如來等無有異。」

此眾聞彼佛剎功德莊嚴威德,會中六十億百千那由他諸菩薩等,發心願生彼佛世界,白佛言:「世尊!是[*]實意相王,得成佛時,我等當生彼佛世界。」世尊即記當生彼國。

有八十億諸尼乾等,同聲唱言:「世尊!我等亦當生彼佛土。」佛一切記當生彼國。

於上空中,有九十億百千那由他諸天子等,說如是言:「世尊!彼[*]實意相王佛得菩提時,我等當生彼善觀稱世界之中,[12a]當見如是功德莊嚴。」

[12b]佛即記言:「汝等天子亦當生彼善觀稱界奉事彼佛。汝諸天子,亦當於彼善觀稱界成於無上正真之道,各有異名等同壽命。」

即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其地自然[13]勇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大寶蓮華,閻浮檀金為葉,[14]天紺琉璃摩尼為臺,車𤦲為鬚,琉[A3]璃為莖,諸蓮華中有菩薩現,結[15]加趺坐相好嚴身恭敬禮佛,以於種種瓔珞雲網,供佛世尊,皆言:「我等各各在於異佛世界,遙聞《說此不可思議菩薩功德經》,故來至此,見佛世尊禮敬右遶,亦為見薩遮善男子及諸大眾。」又言:「世尊!有不可思議諸佛剎土無數眾生,聞此經已,皆得不退無上正道。」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聽我說此義, 一心勿亂念;
如來語無虛, 調御無異說。
薩遮佛出世, 過算數億劫,
號[*]實意相王, 劫淨無垢刺,
無有婬欲刺, 無有多過咎,
亦無愚癡刺, 彼劫無[16]有刺,
世界善觀稱, 雜[17]色妙莊嚴。
人天喜樂觀, 調御世當有,
遊寶高臺觀, 當有普嚴淨。
閻浮金網覆, 妙軟聲適意,
竪師子寶幢, 懸珍寶金[*]網,
珍寶高牆壁, 當有天宮[1]殿,
當有江池井, 當一切莊嚴。
青白蓮遍布, 八味水[2]溢滿,
當中四[3]天下, 名曰適意見。
善[4]逝所生[5]城, 出婆羅門種,
母名曰勇猛, 父梵摩婆秀,
子曰遍名聲, 如我子羅睺。
彼善逝勝后, 其名曰大意,
如我后瞿婆, 乳母名大稱,
如今我乳母, 名曰瞿曇彌。
侍使名順行, 當為調御使,
供給於善逝, 如我使闡陀。
二足尊馬王, 當名曰大力,
負善逝出家, 如我[6]健持迦。
彼如來道場, 當名曰法勇,
八十億百千, 樹周匝圍遶。
人尊坐此已, [*]實意自無等,
無上無憂道, 道樹下善覺。
無魔無魔眾, 終無有魔業。
善逝[7]土無刺, 有無等丈夫。
彼界有眾生, 作人天功德,
華鬘諸伎樂, 出詣世尊所。
調御知眾集, 知畢竟心淨,
當說此經王, 有億經圍遶。
聞於此勝經, 二足尊說時,
多億恒沙眾, 有不退佛智。
終不聞下乘, 亦無緣覺乘,
慧健諸菩薩, 彼佛世界有。
二足尊初會, 當有恒河沙,
功德海不退, 菩薩大名稱,
二會八十那由他, 悉皆得住於一生,
三會六十頻婆羅, 諸善菩薩多利益。
滿六十[8]中劫, 善逝所壽命,
人調御滅已, 正法廣流布。
八十億千歲, 法住那由他,
舍利廣流布, 亦多調眾生。
世調滅度時, 記大相菩薩,
汝當調御世, 號名大莊嚴,
彼莊嚴亦爾, 利眾生亦等,
當作調世覺, 無上無塵道。
我知見無上, 知當無量劫;
何況現在前, 一切智無礙。
信我語無[9]量, 如來語無空;
諦住於我教, 取我所說語。
聞善逝說已, 大眾生喜勇;
發願彼世界, 我等當生彼。
世調御說記, 生彼無垢剎;
汝當覺勝道, 廣利來眾生。
說此經王時, 大地六種[10]動;
華中出菩薩, 合掌禮調御,
善哉覺丈夫, 善說法不斷;
佛說法我聞, 遠來此為法。」
當于爾時,一切大眾甚適其意,歡喜踊躍,愛樂受持,[*]唯留一衣,餘衣悉以奉上供佛。說如是言:「世尊出世再轉法輪,於波羅㮈初轉法輪,今復更轉最大法輪。」咸言:「世尊!願令我等常不離於如此法寶,亦常不離此善丈夫。」

時上空中作種種天樂,雨大青、黃、赤、白蓮華於佛[11]足前,諸天天衣於虛空中而自迴轉,唱如是言:「是善丈夫,於當來世成就不可思議功德,所謂若有受持此經,讀誦通利,為他廣說。」

說是語已,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書寫此經,受持讀誦令通利已,為他廣說得幾所功德?」

如是問已,佛言:「文殊師利!若有一善男子、善女人,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有眾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有眾生界,[*]唯佛能知諸有一切,未得人身悉得人身,成於無上正真道已,是一善男子、善女人,恭敬供養尊重禮拜,是一切佛,施諸所安,壽命一劫。文殊師利!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文殊師利答言:「甚多,世尊!甚多,善逝!無有能數無有計量。」

佛言:「文殊師利!是善男子、善女人,書寫受持讀誦通利為他廣說,福多於彼善男子、善女人供諸佛者。」

文殊師利言:「世尊!未曾有也,世尊利益一切世間,說此經典。世尊!此經當於閻浮提中流布幾時?」

佛言:「文殊師利!我涅槃後,我之舍利,當廣流布。爾時八王,當以寶箱分我舍利,作八分已,各各自國造作大塔,阿闍世王,取我舍利第八之分,盛寶香[12]籨,王舍城外穿鑿於地,而藏隱之,安置種種眾妙雜香,竪立種種幢幡寶蓋,散[13]眾寶華[14]然百歲燈,藏舍利箱。待阿叔迦王,於金葉上書此經王,并藏去之。文殊師利!我涅槃後百歲,當有阿叔迦王,是王當出於[1]莫剎利種,王閻浮提,得自在住四渚轉輪,彼王爾時修念我行,於佛法中得清淨心。

「爾時有比丘名因陀舍摩,得大神通有大威德,攝持《正法持方等經》,是王種出家,出入阿叔迦大王宮中。文殊師利!阿叔迦王,為廣流布我舍利故,大多將從諸貴人等,[2]大王威德而自莊嚴,持諸華鬘、末香、塗香、種種伎樂,到王舍城大設供養,墾掘其地取舍利箱,七日之中設種種供養,以一切華、一切鬘、一切末香、一切塗香、一切伎樂,作[3]於如是大供養已。然後隨於種種多人所居止處,一[4]日一時安起八萬四千大塔。爾時因陀舍摩法師,從於寶箱出此經已,安置北方多人住處,此經又無多人識知,無多人解,無多人受,少人受持讀誦此經。文殊師利!此經多隱在箱篋中。何以故?無人受故,非[5]真器故。文殊師利!當知此經,難解難信,難得其底,非是常人所能信受,非凡下人能讀能入。文殊師利!後五十歲時,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解恭敬。文殊師利!不應作疑,當知是[6]人供養多佛,善[7]行於此大乘經典,有真實器。若有書寫、受持此經,讀誦通利,是眾生等應當自知,我等已見恒河沙等諸佛如來,奉事、供養、右遶禮拜,亦見於我在此[8]園中,說是經時及見大眾。」

爾時佛告阿難:「汝受此經讀誦通利,汝慎勿於廝下人前說此經典,不知根故。何以故?阿難!是如來功德,是如來[9]密處,是如來說,純無雜法。是如來印,是如來堅法,是如來勝財。阿難!汝當堅持勿妄與人,唯除我長子,持我法藏,護我法藏與是等人。」

阿難白言:「我持此經已。世尊!此經何名?云何受持?」

佛言:「阿難!此經名曰『說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亦名『如來密處』,亦名『如來說純無雜法』,亦名『如來說出一乘』,亦名『文殊師利所問』,亦名『薩遮受記』,亦名『薩遮品』,如是受持。」

如來演說此經法時,有三[10]十那由他諸眾生等,本未曾發無上道心,今悉發[11]心;六萬菩薩得無生法忍;無量眾生[12]必定無上正真之道。

佛說是經已,大德阿難歡喜適意;文殊師利童子,一切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斯,釋梵護世天及世人,聞佛說已,歡喜[13]信受。

[14]佛說菩薩行方[15]便經[16]卷下
貼文者 : : hui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一 - 2023-12-18 00:02:0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序品第一

歸命大智海毘盧遮那佛(外國本一切經首皆有此句)。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在欝闍延城,王名嚴熾,住王園中,其園所有殊勝莊嚴不可稱計,所[7]謂:娑羅樹、多羅樹、多摩羅樹、迦尼迦羅樹、尼拘律樹、波羅叉樹、欝曇鉢華樹、婆師迦華樹、陀㝹尼迦華樹、阿提目多伽華樹、瞻蔔華樹、阿輸迦華樹、波吒羅華樹,如是無量百千眾妙樹林莊嚴。復有種種異相之水,所謂:泉水海水、直流水、曲流水、多羅迦水、池水、從上注下水、從下涌上水,如是無量百千妙相眾水莊嚴。復有種種眾妙雜華,所謂:優波羅華、鉢頭摩華、拘牟頭華、[8]分陀利華、他羅華、摩訶他羅華、盧遮華、摩訶盧遮華,如是無量百千妙華以為莊嚴。復有種種妙音聲鳥,所謂:鵝鳥、崑崙遮鳥、拘只羅鳥、[9]鉤那羅鳥、具多鳥、崛多鳥、鸚鵡鳥、鸜鵒鳥、耆婆耆婆鳥、迦陵頻伽鳥,有如是等無量百千眾妙聲鳥以為莊嚴。復有種種妙色眾蜂,飛在虛空,[10]迭相連接,猶如羅網遍覆於上以為莊嚴。復有種種眾雜色[11]草,柔[12]軟香潔,無量百千異種文色莊嚴其地。

如是眾妙莊嚴園中,與大比丘眾七十二百千[13]萬等諸大眾俱,其名曰:慧命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葉、阿㝹樓[14]陀、須菩提、摩訶迦栴延、摩訶劫賓那、離波多、難陀、那提迦葉、伽耶[A2]迦葉、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憍[15]範波提、般他迦、周羅般他迦、陀𩦠摩羅子、佉陀林純陀、摩訶拘絺羅、羅睺羅、慧命阿難等,七十二百千萬億諸大眾中而為上首。一切皆修如實法界境界諸行,一切皆入法界實性,一切皆得無障無礙虛空境界殊勝妙行,一切皆得無所著行,一切皆離煩惱諸垢一切結使,一切皆入如來法性光明照處,一切皆證同一法性平等大慧,一切皆得現諸如來一切智門,一切皆得常不休息大菩提道,一切皆得轉不退轉大菩提道,一切皆得證不退轉大菩提心,一切皆到第一彼岸般若[16]智見,一切皆得究竟彼岸方便智慧。

復有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耶輸陀羅比丘尼等八千比丘尼,於百千萬億比丘尼中而為上首。一切皆悉具足善集諸妙白法,一切善入一切智道,一切皆近一切智智,一切皆入無所有性,一切能觀諸法無相,一切善信法際無際,一切皆得無障解脫,一切皆得隨諸有緣,可化眾生示佛色身。

諸菩薩摩訶薩七十二百千萬億諸大眾俱,其名曰:大速行菩薩、大速行住持菩薩、大奮迅菩薩、大奮迅王菩薩、大精進奮迅菩薩、大勇奮迅菩薩、現大勇勢奮迅菩薩、大力奮迅菩薩、大眾自在菩薩、大香[17]象菩薩、大月菩薩、善月菩薩、月功德菩薩、寶月菩薩、月光普照菩薩、法無垢月菩薩、月普照菩薩、月名稱菩薩、放月光明菩薩、滿月菩薩、[*]範聲菩薩、[*]範自在吼聲菩薩、地吼聲菩薩、法界吼聲菩薩、驚怖一切魔宮吼聲菩薩、出法鼓聲菩薩、普識聲菩薩、無分別離分別[18]聲菩薩、師子吼地勇聲菩薩、閉塞一切聲菩薩、普藏菩薩、功德藏菩薩、普照藏菩薩、寶藏菩薩、月藏菩薩、日藏菩薩、日光藏菩薩、波頭摩[19]藏菩薩、福德藏菩薩、智勝藏菩薩、大慧菩薩、勝慧菩薩、名稱慧菩薩、快慧菩薩、上慧菩薩、增長慧菩薩、無邊慧菩薩、廣慧菩薩、佛慧菩薩、無盡慧菩薩、彌留山燈明菩薩、燃大燈明菩薩、法燈明菩薩、遍十方燈明菩薩、普照菩薩、普滅一切闇燈明菩薩、普照諸趣燈明菩薩、常放[20]大光燈明菩薩、月光燈明菩薩、日光燈明菩薩、離惡道菩薩、降魔菩薩、大降魔菩薩、希生菩薩、難降菩薩、難量菩薩、難知智菩薩、竭惡道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自在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等,七十二百千萬眾而為上首。如是諸菩薩摩訶薩等,一切皆得一生補處,一切[21]皆得諸陀羅尼,一切皆得諸三昧海,一切皆得無邊樂說無礙辯才,一切皆得無畏說法,一切皆到第一彼岸功德叢林如意自在,一切皆得大神通道奮迅自在到諸佛國,一切皆得無礙自在身心解脫,一切皆得無障無礙畢竟知見,一切皆得普現佛身遊諸十方無佛國土,一切皆得如實正智轉大法輪無過無謬,一切皆得隨順十方堪聞眾生而為說法,一切皆得陀羅尼門說無非法,一切皆得無取無捨如實法界,一切皆得能說諸法空義無礙,一切皆能師子[1]吼吼,一切皆能降伏外道,一切皆能[2]摧魔怨敵,一切皆得菩薩神通諸勝妙行,一切皆得離諸怨憎,一切皆得地水火風平等大心,一切皆得入諸如來深密之處,一切皆得為諸眾生住持佛事,一切皆得諸佛如來所共讚歎稱譽隨喜說其勝行,一切皆能具足住持無邊際劫,一切皆能住持如來所說法輪,一切皆得放大法寶勝妙光明,一切皆得說不可盡勝行功德,一切皆得於諸世間具足自在,一切皆得具足成就過去諸願,一切皆得諸佛如來信行境界,一切皆得過去所修善行具足,一切皆得具足清淨佛無垢智,一切皆得常不休息勇猛精進供養一切諸佛如來,一切皆得勇猛發起畢定取於不退轉地,一切皆得大悲現前,一切皆得自性清淨深心解脫,一切皆得離諸疑悔戒取煩惱,一切皆得過去諸佛神力所加。

復有無量諸優婆塞、諸優婆夷。復有三千大千世界具大威德、具大威德上[3]下殊勝諸天天王、諸龍龍王、諸夜叉夜叉王、諸乾闥婆乾闥婆王、諸阿修羅阿修羅王、諸迦樓羅迦樓羅王、諸緊那羅緊那羅王、諸摩睺羅伽摩睺羅伽王、人及人王,彼時一切諸大眾等,各有百千萬億眷屬俱集會坐。

爾時世尊為諸無量百千萬億諸大眾等恭敬圍繞,處在百千萬福莊嚴功德勝藏師子座上結[4]加趺坐。如來妙色身光威德,其相殊特,照曜顯現,蓋諸一切天龍八部。譬如須彌山王[5]涌出大海,威光殊勝,照曜顯現,蓋諸小山;如來世尊大須彌王處在百千萬福莊嚴師子妙座,威光殊特,照曜顯現,蓋諸大眾,亦復如是。譬如初月,光輪漸長至月滿足,其光殊勝,照曜顯現,映奪一切星宿諸光;如來、世尊處在百千萬福莊嚴師子妙座,威光殊特,照曜顯現,映諸一切天人大眾,亦復如是。譬如虛空清淨無垢,離諸一切雲翳塵染,其中日輪放大光明,其光殊勝,照曜顯現,映奪一切諸虫螢火所有光明皆悉不現;如來日輪處在百千萬福莊嚴師子妙座,威光殊特,照曜顯現,映蔽一切釋提桓因、諸梵天王、四天王等光明不現,亦復如是。譬如闇夜在大山頂然大火輪,光明殊勝,照曜顯現,一切皆見;如來山火處在百千萬福莊嚴師子妙座,光明殊特,照曜顯現,有緣皆見,亦復如是。譬如師子諸獸之王在於深山,威力殊勝,照曜顯現,降伏一切諸虫獸等;如來師子諸法之王處在百千萬福莊嚴師子妙座,威光殊特,照曜顯現,降伏一切外道、異見諸眾生等,亦復如是。譬如離垢八楞摩尼如意寶珠置在高幢,放大光明,隨眾生願,雨令滿足,其光殊勝,照曜顯現,遍照十方;如來摩尼處在百千萬福莊嚴師子妙座,大智慧明,威光殊特,照曜顯現,遍照十方,滿眾生願,亦復如是。譬如自在轉輪聖王威德殊勝,照曜顯現,悉能降伏遍四天下,一切無有能敵對者;如來世尊轉法輪王處在百千萬福莊嚴師子妙座,威光殊特,照曜顯現,降伏一切諸魔怨敵,亦復如是。譬如釋提桓因以帝釋寶摩尼瓔珞繫在頸上,處善法堂諸天眾中,威德殊勝,照曜顯現,降伏一切諸天大眾;如來帝釋處在百千萬福莊嚴師子妙座,威光殊特,照曜顯現,蓋諸天人,亦復如是。

[6]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問疑品第二

爾時,聖者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見諸無量大眾雲集,見佛、世尊現大勝妙希有之相,作是思惟:「今者世尊為何事故先現此相?我有疑事今應當問。何以故?如來、世尊處[7]在百千萬福莊嚴師子妙座,威光殊特,照曜顯現,如是無量大眾集會,難可值遇。」作是念已,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即以偈頌讚歎如來而說偈言:

「世尊十[8]力雄, 天人諸世間,
三界無與等, 何有能過者。
譬如須彌王, 出大海小山,
深固不傾動, 諸天蒙安隱;
如來須彌王, 過[9]聖生死海,
諸功德住持, 安住不可動,
功德須彌身, 顯出諸世間,
一切依如來, 安隱住涅槃。
譬如空無障, 滿月獨明照,
一切星宿光, 隱沒不能現;
如來十力淨, 智慧[10]月明朗,
神通弟子眾, 亦如星宿光。
譬如日光輪, 照曜諸世間,
除滅一切闇, 諸小光不現;
如來智日輪, 照除世間闇,
諸梵王等光, 隱沒不能現。
譬如夜然火, 置在高山頂,
以體明淨故, 十方闇皆見;
如來大明火, 智慧山高顯,
照煩惱闇界, 法性令開現。
譬如師子王, 雄猛蓋諸獸,
不現威怒相, 一切獸降伏;
如來師子王, 無畏力具足,
慈心諸外道, 自然皆降伏。
譬如摩尼珠, 放光照世間,
隨諸眾生願, 一切雨滿足;
如來摩尼[1]珠, 智慧幢[2]照遠,
能雨大法雨, 滿足眾生願。
譬如轉輪王, 具足七寶福,
遊諸四天下, 怨對生親友;
如來轉輪王, 具足十力寶,
攝諸四魔眾, 皆歸如來道。
譬如帝釋王, 三十三天[3]主,
布[4]正善法堂, 諸天歡喜受;
如來天帝釋, 三界大法王,
慈心觀諸趣, 坐涅槃法堂,
興大慈悲雲, 雨甘露法雨,
天人歡喜受, 修行無上道。」
爾時聖者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說諸偈頌讚歎佛已,合掌白佛言:「世尊!如來乃能為諸大眾說菩薩行方便境界奮迅法門,以聞此經,諸有[5]信樂無上大乘善根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及信小乘狹劣眾生亦發無上菩提之心,已發無上大心眾生而能增長菩提之念,諸狹劣行小見眾生能發大行,退道眾生而能進取大菩提道,[6]以取菩提勝道眾生能入如來智慧莊嚴深密法中。」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言:「文殊師利!諸佛、如來、[7]應、正遍知所有難信、難知、難覺、難識、難量、難入深密之法,一切天、人不知如來依何意說。文殊師利!如此甚深微妙之法,若有眾生行惡行者,不知此法、不識此法;諸破戒者,不知此法、不識此法;樂小行者,不信此法;破壞心者,不信此法;為惡知識所攝持者,不入此法;諸善知識所不攝者,不入此法;不為諸佛住持眾生,不聞此法——除諸如來[8]加力持者,能聞此法、能信此法,[9]無有是處。」

爾時世尊[10]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美妙聲法子, 能問我此事,
汝今至心聽, 我當為汝說。
眾生無明覆, 唯有信小心,
聞此大乘法, 不信故不說。
若於無量世, 過去諸佛所,
修行諸善行, 善根具成熟,
如是諸眾生, 常被如來加,
聞說生歡喜, 乃能諦信受。
若為惡知識, 毒蛇之所螫,
離於善知識, 不聞甘露法,
於諸勝法中, 起於放逸心,
墮大邪見坑, 聞說不生信。
眾生心狹劣, 不堪受大法,
聞退生不信, 起於誹謗心,
長夜墮惡道, 永不聞佛法,
為彼起悲心, 故我不速說。」
爾時聖者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白佛言:「世尊!此會大眾皆善清淨,善行諸行,善能供養諸佛、如來,善能將護諸善知識,善能修集清淨[11]信眼,善入大智信諸境界,善具清淨深心、直心。此會大眾一切善能觀諸境界,能知此法、能識此法。善哉,世尊!唯願為我及時會大眾樂聞之心善說此法。」而說偈言:

「此會諸眾生, 已於無量劫,
一切諸佛所, 種善根滿足。
如是眾生等, 能入佛境界,
為滿法器故, 願佛今速說。
一切皆瞻仰, 天人師面門,
恭敬合掌觀, 渴仰目不捨。
願世尊愍此, 渴仰眾生心,
雨大妙法雨, 令生善法[12]牙。
我今請如來, 無上大法王,
願開甘露門, 轉最勝法輪。
是諸眾生等, 若聞佛所說,
能行無上道, 究竟涅槃法。」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一乘品第三[13]之一

爾時聖者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問已,佛告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法王子!善哉,文殊師利!汝今善能問於如來、應、正遍知菩薩所行甚深法門。何以故?文殊師利!汝見諸法實義現前無有疑惑,究竟到於[14]智波羅[15]蜜第一彼岸,為欲利益無量眾生,令入菩薩無上道故,問如是法。文殊師利!汝能復為未來眾生然大明燈滅諸闇故,問如是法。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今諦聽,我當為汝說菩薩行方便境界奮迅法門。」

文殊師利白佛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時諸一切菩薩大眾一心同聲俱白佛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欲說此法,告諸大眾:「諸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畢竟成就十二法者,乃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一者、自性信大乘法,為離小乘狹劣心故,發菩提心;二者、自性成就大悲,為欲具足諸白法故,發菩提心;三者、直心本行堅固,為厭生死向彼岸故,發菩提心;四者、善集一切功德,為欲修滿諸願行故,發菩提心;五者、能善供養諸佛,為欲善起諸白法故,發菩提心;六者、身口意業清淨,為離一切諸惡行故,發菩提心;七者、遠離諸惡知識,為欲親近善知識故,發菩提心;八者、聞法如說修行,為不虛妄誑眾生故,發菩提心;九者、為欲利益一切,畜諸資生,不貪不慳故,發菩提心;十者、以得諸佛[1]加護,為離一切諸魔[2]加故,發菩提心;十一者、於諸眾生常起大悲,能捨內外一切諸物,為離慳嫉故,發菩提心;十二者、具法行力,為能成就諸功德故,發菩提心。善男子!是名十二妙法。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此十二法者,乃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復有十二種勝法菩薩成就,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一者、安隱心——為與一切眾生樂故,發菩提心;二者、愍[3]念心——他惡來加,能忍將護,不生異[4]相故,發菩提心;三者、大悲心——為荷眾生大重擔故,發菩提心;四者、大慈心——為拔一切惡道苦故,發菩提心;五者、清淨心——能於餘乘不生願樂故,發菩提心;六者、無染心——為離一切煩惱濁故,發菩提心;七者、光明心——為求無上自性清淨光明照故,發菩提心;八者、幻心——能知諸法究竟無物故,發菩提心;九者、無物心——能知一切無所有故,發菩提心;十者、堅固心——於諸法中不可動故,發菩提心;十一者、不退心——能證諸法究竟盡故,發菩提心;十二者、度諸眾生不生厭心——如說修行故,發菩提心。」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諸善男子等, 若有諸眾生,
欲修諸白法, 成就無垢法,
能於怨親中, 悲[5]潤心平等,
如是諸菩薩, 名發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已於無量劫,
將護惡知識, 供養善知識,
護持菩提門, 起諸大願行,
如是諸菩薩, 名發菩提心。
若有諸眾生, 憶念過去世,
無量億劫事, 堅固如山王,
精進心無惓, 常行不休息,
如是諸菩薩, 名發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捨離諸惡法,
具足悲愍心, 安隱心成就,
念示諸眾生, 一切善業道,
如是諸菩薩, 名發菩提心。
若有眾生等, 見諸勝智者,
念於大菩提, 無上勝功德,
欲於餘乘中, 心淨無[6]點穢,
如是諸菩薩, 名發菩提心。
菩薩得淨心, 離虛妄分別,
觀世間涅槃, 平等無差別,
雖行化眾生, 如見鏡中像,
如是發心者, 是實菩提心。
已離煩惱過, 一切諸塵勞,
清淨[A3]如虛空, 不為垢所染,
諸相永寂滅, 出離言語道,
是名滿足修, 清淨菩提心。
如是諸菩薩, 不久坐道場,
得大陀羅尼, 無上勝辯才,
具足三十二, 八十相好身,
能住一切佛, 本性功德中。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能住如是勝功德中,有十二種布施妙行,能大利益,疾到菩提,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何等十二?一者、布施能速增長無上菩提功德利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二者、布施生處[7]富足,手中[8]常出無盡寶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三者、布施隨願得生釋梵天王、諸大家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四者、布施能離一切慳貪心過,棄捨諸有不生願樂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五者、布施能捨世間貪染縛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六者、布施出餓鬼門、離諸惡趣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七者、布施離諸世間多人共物,能得菩提不共物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八者、布施能稱眾生歡喜心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九者、布施能捨內外、行佛行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十者、布施於諸一切所愛事中,能離縛著垢害心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十一者、布施行能滿足無上檀波羅蜜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十二者、布施行能隨如來教、所願成就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檀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歎檀波羅蜜,重說偈言:

「欲求無上道, 修行諸功德,
破於慳貪心, 布施最第一。
佛子行捨心, 見來乞求者,
能生歡喜心, 一切無悋惜。
國城及妻子, 乃至天王位,
身肉及手足, 頭目諸膸腦,
清淨無垢眼, 施已心歡喜,
如是行捨心, 名檀波羅蜜。
一切諸如來, 滿足諸功德,
具勝涅槃道, 皆由布施故。
是故諸佛子, 欲求無上道,
常當修捨心, 行檀波羅蜜。
施能得菩提, 不住於世間,
是故諸菩薩, 常當行捨心。
施能斷貧窮, 富足七淨財,
慳嫉妬心盡, 清淨佛菩提。
布施能滿足, 成就十自在,
是故諸如來, 讚歎行施福。
菩薩見是利, 為成波羅蜜,
是故修捨心, 常施一切物。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二種持戒得大利益,菩薩應行尸波羅蜜。何等十二?一者、持戒能攝一切諸善根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二者、持戒入菩薩道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三者、持戒解脫一切煩惱縛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四者、持戒能過一切諸惡道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五者、持戒能拔惡道苦眾生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六者、持戒身口意業不為諸佛如來[1]訶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七者、持戒諸佛如來常讚歎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八者、持戒能入諸有不放逸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九者、持戒即[2]施眾生無怖畏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十者、持戒成就身口意[3]業[4]善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十一者、持戒能得於諸法中隨順自在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十二者、持戒成就第一彼岸功德波羅蜜業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尸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歎尸波羅蜜,重說偈言:

「欲離諸生死, 安隱到涅槃,
一切如來說, 持戒最第一。
戒如清涼池, 能生諸善[5]花,
亦如猛熾火, 能燒諸惡草。
戒善持行者, 如鳥飛虛空,
不懼墮生死, 諸趣惡道中。
惡道大毒龍, 無明諸羅剎,
見持淨戒者, 恭敬捨害心。
一切諸如來, 安隱住涅槃,
斷諸惡趣道, 皆由持戒[6]故。
是故諸佛子, 欲求無上道,
堅固諸善本, 持戒波羅蜜。
菩薩應思惟, 善住戒品中,
[7]解脫煩惱縛, 閉諸惡趣門。
若欲持淨戒, 應當如[8]犛牛,
為護一毛故, 守死不惜命。
如是護諸業, 是名持戒人,
如來常讚歎, 所求皆成就。
能持淨戒者, 有如是功德,
是故諸菩薩, 常當持淨戒。
身口意業淨, 諸惡皆不行,
是能到菩提, 一切智現前。
持戒不放逸, 諸善皆堅固,
法中得自在, 能淨諸佛戒。
菩薩持淨戒, 視物無怨親,
等心諸群生, 見者無怖心。
我住於彼處, 常修不放逸,
是故今得離, 一切諸惡趣。
到第一彼岸, 如實功德地,
是故諸菩薩, 常當持淨戒。
菩薩若欲求, 菩提佛功德,
持戒如[*]犛牛, [9]常念不放逸。
如是諸菩薩, 是名為智者,
能速到彼岸, 住佛果菩提。
「善男子!菩薩如是修行諸法已,復有十三種觀修行羼提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行忍波羅蜜。何等十三?一者、忍行堪忍諸惱,能證一切諸法空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二者、忍行不見有我為他害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三者、忍行不見眾生有怨親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四者、忍行不見自他身可[A4]損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五者、忍行聞毀讚歎心常不動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六者、忍行能[1]斷煩惱諸結使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七者、忍行能斷瞋恨諸結使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八者、忍行能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九者、忍行能離惡道生梵天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十者、忍行能過一切損害境界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十一者、忍行能得盡智、無生智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十二者、忍行能降一切惡魔諸境界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十三者、忍行能見如來無量功德莊嚴身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三種觀修羼提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歎忍辱波羅蜜,重說偈言:

「若欲為眾生, 作諸歸依處,
令生無畏心, 忍辱最第一。
能行忍辱者, 見者皆歡喜,
怨家捨毒心, 皆生親友想。
一切諸如來, 成就平等心,
眾生所歸依, 皆由行忍故。
是故諸佛子, 欲求無上道,
為物作依止, 當堅固忍辱。
菩薩若欲[2]住, 一切佛菩提,
當觀諸法空, 眾生不可得,
如是行忍[3]行, 能具佛功德,
是故諸菩薩, 常應修忍辱。
菩薩若修忍, 當遠離二邊,
不見自他身, 能有損[4]益者。
如來大慈悲, 讚歎如是觀,
是故諸菩薩, 常應修忍辱。
若欲得盡智, 滅諸使煩惱,
不怯弱修忍, 常無分別心,
如是觀諸法, 成忍波羅蜜,
是故諸菩薩, 常應修忍辱。
菩薩欲莊嚴, 如來相好身,
復生梵世界, 出離諸魔道,
樂行忍辱行, 一切皆成就,
是故諸菩薩, 應堅固忍辱。
忍辱力最上, 諸行無過者,
一切諸功德, 住在忍行中。
四魔力難敵, 忍力能除滅,
是故諸菩薩, [5]常應修忍辱。
[6]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hui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二 - 2023-12-18 00:18:17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二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一乘品第三之二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二種發勇猛心,修行毘梨耶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行精進波羅蜜。何等十二?一者、精進能速覺知諸佛法海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二者、精進能速往詣諸佛所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三者、精進能遍十方供養恭敬一切佛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四者、精進所作之業能稱一切諸佛意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五者、精進能勤化度一切眾生不生厭足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六者、精進能置眾生諸佛法中趣解脫門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七者、精進速能令諸一切眾生離諸愚癡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八者、精進速能悉與一切眾生諸佛智慧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九者、精進速能清淨諸佛國土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十者、精進行能建立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為諸眾生行菩薩行不生疲惓心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十一者、精進行能於一念中遍[10]諸佛國種諸善根[11]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十二者、精進行能遍[12]詣一切諸佛國土成無上道、轉大法輪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種發勇猛心,修行[13]毘梨耶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歎精進波羅蜜,重說偈言:

「若欲為眾生, 修行菩薩行,
速成無上道, 精進最第一。
如來無量劫, 所行諸苦行,
一切皆能忍, 不生怯弱故。
是故諸佛子, 欲速成佛道,
常當勤修行, 精進波羅蜜。
菩薩行精進, [14]能速到勝處,
過諸百千國, 供養[15]觀諸佛。
菩薩求[1]大樂, 為拔眾生苦,
修行菩薩道, 堅固不[2]轉退,
能為諸眾生, 無量百千劫,
受苦無懈怠, 皆由精進故。
願我常精進, 清淨佛國土,
次願能覺知, 一切諸佛法,
能遍諸佛國, 轉大妙法輪。
願諸眾生類, 一切皆覺知,
悉入大乘中, 離餘乘魔界,
滿足諸大願, 速到無畏地,
菩薩精進故, 能於一念時,
覺大菩提法, 開示涅槃門,
化作無量身, 遍滿十方國。
為利益眾生, 示如是勝事。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二種觀,行禪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何等十二?一者、禪定能滅一切諸煩惱染,菩薩應修禪波羅蜜,常無分別心故;二者、禪定心住寂靜,念不散亂,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不取諸境界故;三者、禪定心無所著能滿諸行,菩薩應修禪波羅蜜,能過三界故;四者、禪定能出世間不著諸有,菩薩應修禪波羅蜜,過世間故;五者、禪定能觀勝法心無疲惓,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不以為足故;六者、禪定柔[3]軟自在,不隨禪生,菩薩應修禪波羅蜜,自在轉諸禪故;七者、禪定得無相心不見諸物,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離諸相故;八者、禪定心淨能照無量境界,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過有量諸三昧等呵責過故;九者、禪定能滅觀心、不見能觀,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得寂靜心故;十者、禪定證柔[*]軟心、滅諸覺觀,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得調伏心故;十一者、禪定心能寂滅一觀諸根不動,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得降伏不善根故;十二者、禪定心能於諸法中有大方便,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能不捨大菩提心故。何以故?以諸菩薩住禪波羅蜜故,不起憍慢心;住禪波羅蜜故,不起邪見心;住禪波羅蜜故,不起憎愛心。是故諸菩薩能降一切學諸禪定聲聞、辟支佛、外道、梵行入禪三昧者。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種修行禪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歎禪波羅蜜,而說偈言:

「欲修無漏智, 出離欲淤泥,
滅除諸業障, 禪定最第一。
禪定難思議, 是諸佛境界,
二乘諸凡夫, 三昧不能知。
大地諸山海, 劫火能燒除,
若心住禪定, 安隱無損害。
如來智慧日, 無漏摩尼珠,
不從餘處生, 禪定海中出,
是故諸佛子, 求佛大智寶,
當除散亂心, 念禪波羅蜜。
諸菩薩禪定, 寂滅諸煩惱,
是故智者說, 勝修餘禪[4]者。
深[5]心常寂滅, 不樂諸境界,
能攝諸亂心, 住勝涅槃處。
菩薩修禪定, 三界無所[6]住,
是故不依止, 彼非依止處。
菩薩禪能過, 世間出世間,
是故三昧勝, 勝世間二乘。
菩薩禪柔[*]軟, 隨意無罣礙,
是故能迴轉, 生於欲界中。
菩薩所修禪, 勝餘一切觀,
諸禪非究竟, 故佛說勝者。
菩薩禪無量, 從於勝境生,
離諸眾生相, 及離諸垢法,
是故諸菩薩, 所修禪定勝,
降修餘禪[*]者, 及諸少分禪。
菩薩一向觀, 清淨諸境界,
如是所修禪, 從慧方便生,
正智為根本, 不起邪見心,
是故菩薩禪, 無有可譏嫌。
菩薩入禪定, 不住有無中,
以觀實境故, 能離有無相,
如是勝智禪, 不同餘境界,
羅漢辟支佛, 智慧悉迷悶。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二種觀,修行般若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何等十二?一者、般若遠離諸垢能發光明,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離諸黑闇法故;二者、般若悉能覺了諸闇障礙,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照除煩惱稠林故;三者、般若能[7]放一切智慧光明,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離一切諸無智故;四者、般若如[8]犁耕地除諸草穢,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拔諸無明根本故;五者、般若如利鐵鉤隨意[9]琢斫,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鉤斷諸愛網故;六者、般若如金剛杵不為一切諸物所壞,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破碎煩惱山故;七者、般若如大日輪離諸雲翳,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乾竭一切煩惱諸淤泥故;八者、般若如大火聚燒諸穢草,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焚燒業煩惱樹故;九者、般若如摩尼珠能照一切,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無闇心不迷諸法故;十者、般若能住寂滅究竟實際,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無所有故;十一者、般若能滅有相心無分別,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無相故;十二者、般若能成無願心無求樂,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過三界故。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種修行般若波羅蜜得大利益。」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歎般若波羅蜜,而說偈言:

「究竟斷有種, 安隱入涅槃,
諸波羅蜜中, 智慧最第一。
譬如世間燈, 能破一切闇,
亦如高幢火, 世間最勝觀。
一切諸如來, 出離諸有流,
降伏四魔眾, 智慧為猛將。
諸佛子若欲, 自利利眾生,
常當勤修[A1]行, 般若波羅蜜。
譬如[*]犁耕地, 能除諸荒穢,
智滅[1]疑愛草, 如[*]犁耕淨地。
帝釋金剛杵, 滅惡阿修羅,
智碎煩惱山, 能壞亦如是。
一切諸如來, 說於智慧力,
猶如夏中日, 亦如世間燈,
能竭煩惱海, 照除無明闇,
以體出世間, 無漏火明故。
智慧能割截, 無明癡闇樹,
猶如快利刀, 剪除諸[2]細草。
智如摩尼珠, 平等照世間,
如空無分別, 不住有涅槃。
智慧心自在, 決定於一切,
能斷諸疑悔, 及斷所有問,
說世間惡報, 及顯涅槃果,
普示諸眾生, 如闇示明燈。
諸佛明月[3]眼, 現見諸法相,
諸菩薩同彼, 無垢智修行。
如人夜[4]執燈, 去處皆明了,
生死黑闇中, 慧明能度彼。
「善男子!菩薩復有十二種境界,修方便行得大利益,是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何等十二?一者、方便不離涅槃清淨境界,而現世間垢濁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二者、方便不離一處寂靜境界,而現世間憒閙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三者、方便不離禪定甚深境界,而現世間王宮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四者、方便不離清淨無功用境界,而現世間功用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五者、方便不離無生真實境界,而現世間生此退彼、退此生彼諸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六者、方便能過一切四魔境界,而現世間降魔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七者、方便不離一切聖人境界,而現世間凡夫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八者、方便不離能出世間境界,而住世間諸有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九者、方便不離一切智慧境界,而現世間無智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十者、方便不離菩薩實際境界,而現聲聞、緣覺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十一者、方便力能善知一切諸法無相,而能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教化眾生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十二者、方便力能入諸一切平等境界,而能示現諸魔境界故,菩薩應[5]住方便波羅蜜。善男子!是名菩薩十二種住方便波羅蜜得大利益。」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讚歎方便波羅蜜,而說偈言:

「一切諸菩薩, 行諸波羅蜜,
若無方便者, 不能到彼岸。
自利亦利他, 住世間涅槃,
如是無淨染, 皆由方便故。
一切諸如來, 所行諸境界,
二乘不思議, 斯由方便力。
是故諸佛子, 欲行如來事,
常當勤修行, 方便波羅蜜。
菩薩常清淨, 方便利眾生,
實無諸欲垢, 示現行染行。
涅槃池中浴, 方便現諸有,
是名諸菩薩, 不住於二邊。
身口意常住, 第一義寂靜,
為利益眾生, 方便同世間。
如蜂入華林, 不專採一華,
菩薩方便行, 一切諸境界。
或[6]現種種相, 殊妙莊嚴身,
遍諸宮女中, 行於放逸行。
或[*]現在地獄, 救諸苦眾生,
雖現如是相, 常不捨禪定。
不捨諸三昧, 而[*]現散亂[1]中,
示現行損害, 是名方便力。
菩薩已能離, 一切有為行,
於諸有無中, 亦無分別心,
[A2]雖現行諸染, 不生妄欲火,
方便中示現, 分別有為相。
菩薩於諸有, 不生亦無退,
示現生退事, 方便智力故。
棄捨魔業處, 住佛境界中,
智慧不怯弱, 示現諸魔事。
菩薩大悲力, 奮迅方便智,
住聖無上處, 而現凡夫事。
以入諸法相, 知諸法體空,
常處於涅槃, 而不捨世間。
諸法自體空, 寂靜及無相,
為利益眾生, 相好莊嚴身。
無癡現無智, 無瞋現無慈,
而能益眾生, 是名為方便。
菩薩摩訶薩, 住彼如是處,
是名示聖人, 種種諸方便。
「復次,諸善男子!如來、應、正遍知更有方便,汝等應知。何以故?諸善男子!諸佛、如來有十二種勝妙功德,猶如醍醐,於諸味中最為勝上、清淨、第一,能淨一切諸佛國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十二?一者、示現劫濁;二者、示現時濁;三者、示現眾生濁;四者、示現煩惱濁;五者、示現命濁;六者、示現三乘差別濁;七者、示現不淨佛國土濁;八者、示現難化眾生濁;九者、示現說種種煩惱濁;十者、示現外道亂濁;十一者、示現魔濁;十二者、示現魔業濁。善男子!一切諸佛所有國土皆是出世功德莊嚴具足清淨,無有諸濁。如[2]此過者,皆是諸佛方便力現,為利眾生,汝等應知。」

爾時聖者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遍知說此十二最上功德清淨佛[3]國,如來當於何等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文殊師利:「一者、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勝清淨劫,離諸劫濁具足功德,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者、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最勝妙時,諸佛法行不失時節,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者、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最勝法器、受佛正法,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者、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淨妙智海,清淨一切諸煩惱垢,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五者、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柔[*]軟之心,其中常有調伏眾生,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六者、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最勝妙乘,能以一乘究竟取於無上涅槃,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七者、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勝器世間,無有餘相,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八者、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如來正[4]教,無諸一切外道邪法,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九者、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直心、正[5]心,無有諂曲,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者、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無垢功德,成就一切清淨白法,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一者、彼佛國土所有眾生畢竟能成諸聖人法,其中常有勝福田眾,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二者、彼佛國土所有眾生,畢竟能成勝妙道場,過去諸佛於中成道,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文殊師利!是名十二種最勝功德[6]能淨佛土。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7]我佛國土無有聲聞、辟支佛等差別之說。何以故?諸佛、如來離於種種取相過故。文殊師利!如來若為一種眾生說於大乘,一種眾生說緣覺乘,一種眾生說聲聞乘,如是說者,是如來成不清淨心;是如來成不平等心;是如來成鬪諍過心;是如來成無有平等慈悲之心;是如來成諸相過心;是如來成於諸法中生慳悋心。文殊師利!我為眾生說於何等[8]何等之法,彼一切法隨順菩提、隨順大乘,取一切智,畢[9]竟究竟能到一處,謂能到於一[10]切智處。文殊師利!是故我土無乘差別。」

爾時聖者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白佛言:「世尊!若無三乘差別性者,何故如來為諸眾生說三乘法,而言此是聲聞學乘,而言此是緣覺學乘,而言此是菩薩學乘?」

佛告文殊師利:「諸佛如來說三乘者,示地差別,非乘差別;諸佛如來說三乘者,說法相差別,非乘差別;[1]諸佛如來說三乘者,說人差別,非乘差別;諸佛如來說三乘者,示少功德,知多功德,而佛法中無乘差別。何以故?以法界性無差別故。文殊師利!諸佛、如來說三乘者,令諸眾生悉入如來諸佛法門,令諸眾生漸入如來大乘法門,如學諸[2]伎,次第修習。

「文殊師利!譬如射師於射智中,究竟到射第一彼岸,能以種種無量方便教諸弟子,如己知見一切究竟。文殊師利!如來射師亦復如是,於諸法中,皆悉究竟到於彼岸,即以如來一切智智分別而說,示諸眾生三乘差別,如世射師教諸弟子。

「文殊師利!譬如少火所有災炎,漸漸增長能遍世界,乃至成於劫燒大火。文殊師利!如來智火亦復如是,即彼一智光明之性,次第增長成就如來一切知見大智光明,能燒一切諸染煩惱。

「文殊師利!譬如諸大須彌山王無分別心,眾生到者皆同一色,所謂金色。文殊師利!如來、世尊無上大智須彌山王亦復如是,於諸眾生無有分別。若有眾生入佛法者,彼諸眾生皆成一色,所謂一切種智妙色。

「文殊師利!譬如因陀羅淨妙[3]清色摩尼寶珠,置在一切器世間中,彼摩尼寶所有境界,彼境界中一切諸色種種諸相,摩尼珠力皆同一色,所謂青色。文殊師利!如來、世尊無上青色摩尼寶珠亦復如是,智慧光明照眾生者皆同一色,所謂一切種智之色。

「文殊師利!譬如大海無量百千河[4]㵎水入,入已一切皆同一味,所謂[5]鹽味,以常住故。文殊師利!大海水者,名為如來一切智慧;種種河[*]㵎水皆入者,名為聲聞、緣覺、菩薩;入已一切同鹽味者,名為一乘;常住者,名無分別一切種智。文殊師利!依此義故,汝應當知無乘差別。

「文殊師利!是故佛說[6]地差別者,示諸眾生三乘作業漸次令入;說法相差別者,示現眾生如來種智漸次令入;說少功德、[7]知多功德者,示諸眾生三人差別,示現如來奮迅方便無礙[8]辯才。文殊師利!諸佛、如來說三乘者,依世諦說。文殊師利!諸佛、如來說一乘者,依第一義說。第一義者,唯是一乘,更無第二故。

「文殊師利!我佛國土所有外道——僧佉、毘世師、遮梨迦尼乾子等,皆是諸佛、如來方便,皆是如來神力住持,世間能見。何以故?以諸如來善除一切諸[9]惡對故。文殊師利!諸佛、如來名為善逝,有怨對者無有是處。文殊師利!譬如世間轉輪聖王成就[10]少分善根功德,斷絕善根非究竟法,具足一切貪、瞋、癡等諸結煩惱,不離三有,不離一切諸使煩惱,不離一切垢染煩惱。彼轉輪王畢竟無有一切怨對,畢竟[11]無有一切敵對。何以故?文殊師利!以轉輪王無怨刺故。文殊師利!何況如來成就一切功德智慧,得不斷絕大慈悲心,行於無漏虛空法界,滿足[12]七覺諸善功德,畢竟成就不忘失法,能轉無上大妙法輪,畢竟成就無上菩提,而有棘刺諸魔、怨刺外道敵對,無有是處。文殊師利!我佛國土所有僧佉、毘世師、遮梨迦尼乾子等,皆是如來住持力故,方便示現。文殊師利!此諸外道善男子等,雖行種種諸異學相,皆同佛法,一橋梁度,更無餘[13]濟故。

「文殊師利!一切禽獸無有能於師子王前立出聲者。文殊師利!如來師子大丈夫王具足十力、四無所畏,一切外道尼乾子等,無一敢於如來境中與佛、世尊諍法是非,作師子吼者,無有是處,除諸如來方便力者。

「文殊師利!譬如日輪出能放大光明羅網,一切諸虫螢火光明皆悉休息,一切摩尼諸火光明亦不能現。文殊師利!如來出世,放大智慧日輪光明,一切外道尼乾子虫螢火智慧諸光明等皆悉閉塞不能顯現。

「文殊師利!譬如鐵王名阿塞件陀,彼所在處,一切凡鐵皆不敢住。何以故?以獨相故,不共凡鐵同在一處。文殊師利!如來鐵王亦復如是,隨何國土出世之處,一切凡鐵諸外道等,皆不得生。何以故?以佛如來獨相出世故。

「文殊師利!譬如何等何等處所有如意寶摩尼王出,彼處不生偽琉璃珠。文殊師利!如來如意大智寶王,隨何國土出現於世,彼處一切諸外道等,皆不得生。

「文殊師利!譬如何等寶性中出閻浮檀金,彼處不出諸銅鐵等。文殊師利!如來寶性亦復如是,隨何國土出現於世,彼處不生諸外道等。文殊師利!依此義故,汝應當知,隨何國土如來出[14]世,彼處不生諸外道等。何以故?文殊師利!我佛國土有諸外道尼乾子等,皆是如來住持力故,為欲示現不可思議方便境界。何以故?此[15]諸一切諸外道等,皆是住於不可思議解脫門故,皆是大智究竟般若波羅蜜門故,一切皆得大方便力奮迅自在故,一切皆得不捨佛法僧等念故,一切皆到第一彼岸,以大神力教化眾生故,一切皆得如來加力教化眾生故。」

說此一乘門時,八千天子依聲聞行,聞一乘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五百比丘得住一乘平等大智燈明三昧;千二百萬菩薩得無生忍。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諸天在於虛空界中,悉皆雨天優鉢羅華、鉢頭摩華、拘牟頭華、[1]分陀利華,雨天栴檀諸末香等,一切盈滿如來足下。無量百千諸天子等,住虛空中,作諸百千種種伎樂,俱出妙聲供養如來,雨天[2]衣雨,擊諸天鼓,而作是言:「我於世間未曾聞此希有上妙最勝法門。」復白佛言:「世尊!願此法門究竟住於閻浮提中,作大饒益一切眾生。」八千比丘尼各各脫身所著上衣奉獻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諸佛勝方便,
我出有法時, 方便示時濁。
一切時有法, 畢竟常清淨,
隨眾生[3]受法, 故現眾生濁。
諸佛勝智人, 出於妙劫中,
國土常清淨, 是故說無濁。
我於無量劫, 具足修苦行,
清淨諸業障, 得勝智功德,
能於無量劫, 壽命常無盡,
除佛方便力, 是故無命濁。
眾生起常想, 故我示無常,
以無數劫命, 示行短壽相。
如來勝功德, 無量劫所修,
薄福怯眾生, 聞生驚怖心,
為此眾生故, 分別差別說,
究竟皆成佛, 更無有餘乘。
我為化眾生, 分別說餘道,
漸化令入一, 故無三差別。
譬如善射師, 快能知[4]刀箭,
為教諸弟子, 一藝種種說。
如來亦如是, 為成就眾生,
而於一法中, 種種差別說。
我於諸眾生, 無有差別心,
以器不同故, 所說有分別。
若無平等心, 人說我慳嫉,
自取最上乘, 與眾生下法。
上因陀羅寶, 隨處青光色,
普照物皆同, 而[5]寶無分別。
佛無上智寶, 光[6]明照世間,
同一菩提色, 離諸分別心。
譬如微少火, 增長成大明,
諸羅漢少智, 增長成佛慧。
一切諸眾生, 往詣須彌處,
依須彌光力, 一切同一色。
如是諸眾生, 住佛須彌法,
如來法力故, 同一佛[7]色身。
譬如蜜蜂𭉨, 集諸種種[8]物,
置在一器中, 和合成一味。
佛說三亦爾, 為熟眾生根,
說諸種種法, 成佛菩提味。
譬如轉輪王, 出無怨敵對,
我法王出時, 亦無外道刺。
譬如日輪出, 餘光皆閉塞,
佛日輪出已, 外道自除滅。
隨生鐵王處, 不生餘凡鐵,
隨佛所生處, 不生諸外道,
隨生妙金處, 不生餘銅鐵,
隨佛成道處, 自然無外道。
譬如摩尼寶, 不共穢雜住,
是故出生處, 無偽琉璃珠。
如來摩尼珠, 出處亦如是,
不雜諸外道, 同時一國土。
外道大神通, 皆自在菩薩,
汝當知方便, 示現如是相。
一切諸菩薩, 聞諸外道等,
具足方便力, 皆發歡喜心,
各各生尊重, 奉獻恭敬意,
散華供養佛, 種種妙香[9]薰。
於彼說法時, 大地六種動,
虛空出聲言, 希有未曾聞,
無量諸天子, 空中合掌讚,
同聲言善哉, 善哉修[10]伽陀。」[11]◎
◎[12]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詣嚴熾王品第四

爾時南[13]方國大薩遮尼乾子與八十八千萬尼乾子俱,遊行諸國教化眾生,次第到於欝闍延城。復有無量百千諸眾,或歌或舞,吹脣唱嘯,作百千萬種種伎樂,前後侍從大薩遮[14]尼乾子詣欝闍延城。爾時國主嚴熾大王聞大薩遮尼乾子眾,從南[15]大國與無量眾詣欝闍[16]延。聞如是已,即生尊重大薩遮尼乾子心。生尊重[17]心已,為欲迎大薩遮尼乾子,以大王力、王神通力、王奮迅力與諸大臣及諸王子、受學師長、合家眷屬、國大長者、諸小城邑聚落土主、象、馬、車、步四部大眾前後導從,恭敬圍遶,[1]椎鍾鳴鼓,作百千種無量伎樂,打百千種諸妙聲鼓,吹百千種諸妙聲[2]䗍,建百千萬種種雜色繒蓋幢幡,散百千萬種種妙華:[3]優波羅華、鉢頭摩華、拘牟頭華、[4]分陀利華、阿輸迦華、薄[5]拘羅華、[6]鞞羅迦華、阿提目多伽華,遍布道路,金瓶、銀瓶盛百千種諸雜妙花,以百千種諸寶香爐燒無價香,[7]置前而行,詣薩遮尼乾子處。

時大薩遮尼乾子遙見嚴熾王與大眾來,薩遮尼乾子見已下道,在一樹下敷座而坐。時嚴熾王遙見薩遮在樹下坐,即下象輿,步詣薩遮尼乾子所,坐摩尼寶百千巧妙無價莊嚴如意寶床。

時大薩遮尼乾子問[8]訊於王,作如是言:「善來,大王!王今善種無上最勝希有功德,福多不少。何以故?以王能[9]降天尊、貴重、自在之心,屈意卑下來詣沙門問[*]訊起居。大王!於汝所治國內無諸盜賊、亡命群黨[10]亂人民不?無有諸官殘暴侵食諸人民不?無諸異[11]業[A3]奸偽[12]憍詐、欺誑世間諸人民不?無諸反叛嬈亂國土諸人民不?無諸偷劫相竊盜不?所在邊國諸官禁司無欺大王、不行王命不?大王!汝所治化國內所有沙門、修淨行人安樂住不?衣服、飲食、房舍、臥具、疾病、湯藥資生所須一切之物不乏[13]不少不?汝國人民皆[14]得善心,尊重、供養諸沙門、眾淨行人不?大王!汝今所治國內無諸屠[15]獵、羅網河嶽、焚燒山澤、放鷹走狗、鉤刺魚鼈、彈射禽獸、作諸坑陷、毒箭機撥行殺害不?大王!汝今一國之主制命自在,教令善惡,無敢違者。汝登王位所設教[16]令無不善不?國內人民所行善惡汝悉知不?能行善者汝勸進不?行不善者汝勸捨不?大王!汝身不起惡念加害一切二足、四足、多足、無足諸眾生不?何以故?大王!當知一切眾生有識之類,寶重身命,無不畏死,至於業對百年[17]壽終,莫問老少無一[18]引分言應去者。何以故?愛命重故,何況加害而不生惱,命終之後更相怨嫉,[19]與怨相報無有窮已。是故大王!汝當遠離殺生之罪,捨離刀杖,無起害心。大王!汝今應當遠離偷盜之罪,捨自資生,當生知足,於他資生無起欲心。大王!汝今應當遠離邪婬之罪,自妻知足,他妻無求,無起邪心。大王!汝今應當遠離妄語之罪,常作實語,出言成法,無發虛言。大王!汝今應當遠離兩舌之罪,無破壞語,於已破者當念和合,無起壞心。大王!汝今應當遠離惡口之罪,常作愛語、柔[*]軟妙語,無起麁語。大王!汝今應當遠離綺語之罪,常決定[20]語、憶念語,無不正語。大王!汝今應當遠離貪欲之罪,於他受用無[21]希望心,[22]於他所護無生奪心,生歡喜心。大王!汝今應當遠離瞋恚之罪,常生慈心,清淨心業,無起恨心。」

「大王!汝今應當遠離邪見之罪,見自業果,隨順聖人而生正見,無起異見。何以故?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偷盜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貧窮;二者、共財,不得自在。邪婬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婦不受語;二者、自妻為他侵奪。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為他人所謗;二者、常為他人所誑。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得破壞眷屬;二者、得弊惡眷屬。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不聞善名;二者、常起鬪諍。[23]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得不敬重語;二者、言無定實,不為他[24]樂。貪欲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不知足;二者、常生貪心。瞋恚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無安隱心;二者、常念損害無有慈心。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常生邪見家;二者、心常[A4]諂曲。

「大王當知!如是無量無邊苦聚,皆由十不善業集因緣故。是故大王!汝莫[25]放逸輕作惡業,當觀諸法有為無常,一切世間無可保者,人命無常住少時間,勿生常想。大王當觀!劫初已來天尊王位、土地人民皆就無常,無一[26]在者,當知此身甚為[27]危脆,如焰、如[28]響、如影、如電、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29]實、如琢石火、如夢所見、如山谷中[30]瀑水卒起遍滿溝㵎,須臾過盡還就枯竭。大王當知!身命非實,無常亦爾,俄爾零落,就未來世不可[31]免脫。是故大王!莫[32]恃現在,當畏未來。大王當知!善惡果報共相追逐,如聲發[*]響、如影隨形,無能[*]免者,亦如連鎖不可斷絕,莫輕作業自招重苦。」

爾時大薩遮尼乾子重說偈言:

「大王汝今當, 莫作放逸行,
若不捨諸惡, 死必入地獄。
以作惡行者, 定入泥[1]犁故,
攝心不放逸, 生天帝釋處。
一切諸眾生, 無不愛[*]壽命,
王若求長生, 不應行殺害。
大王知世人, 辛苦集財寶,
常憂不活命, 不應起侵奪。
以不侵奪故, 生處常富足,
若故侵損他, 常生貧窮家。
節己莫婬他, 自妻生[2]足心,
是故妻愛己, 不為他人侵。
莫說虛妄言, 常念依實語,
實語生帝釋, 妄語生餓鬼。
常念離兩舌, 和合破壞人,
眷屬常雍穆, 退此生梵天。
出言莫麁[3]獷, 說令他樂聞,
善語生天上, 常聞美妙音。
念離諸綺語, 善思美妙言,
報生天帝釋, 諸天欽[4]受教。
若欲自利益, 莫[5]令侵惱他,
生貪來世報, 錢財資五家。
若不修慈悲, 能行瞋害心,
雖行諸善行, 死入於泥[*]犁。
大王汝今當, 應捨瞋恚[6]癡,
常慈[7]念眾生, 莫行諸怒害。
王當捨邪見, 堅固正見心,
常持清淨法, 天中受樂身。
比丘修梵行, 汝當常供養,
是故捨惡道, 受樂於天上。」
爾時大薩遮尼乾子問[*]訊王已,為嚴熾王說不放逸十善業道相應法已,默然而住。[8]◎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二
貼文者 : : hui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三 - 2023-12-18 00:24:35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三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王論品第五之一

爾時國主嚴熾王聞大薩遮尼乾子所說正法,歡喜信受,即時問[11]訊大薩遮尼乾子言:「大師仁慈而能遠涉遊化眾生,道路多難,不審大師,四大調和,氣力安不?眾生易化不?諸弟子眾如說行不?幸蒙大師不恥我國,今得奉見聞說正法,我心歡喜,如見慈母、如饑得食、如渴得水、如裸得衣、如貧得[12]寶、如熱得涼、如寒得火、如盲得視、如聾得聽、如囚得赦、如賤得貴、如迷得返、如學逢師,我心歡喜,亦復如是。」復作是言:「大師當知!我從向來心自思念:『[13]正法難聞、良師難遇、人身難得、諸根難具、正見難生、信心難發、合會難俱、自在難逢、太平難值,如是諸難我皆免離。』今遇大師,如入大海欲採珍寶,得大寶渚。我有所疑悉欲請問,[14]惟願大師賜決所疑!」

時大薩遮尼乾子告嚴熾王言:「隨王所疑今悉可問,我當為王分別解說,除決所疑,令王開解。」

爾時嚴熾王見大薩遮尼乾子聽許問已,心生歡喜而發問言:「大師!何等生法?何等住持?於何法上而有此名?」

薩遮尼乾子言:「大王當知!所言生者,謂諸眾生;言住持者,謂[15]器世間;言眾生者,謂五取陰聚,名為眾生。以何等法名五取陰?謂:色取陰聚、受取陰聚、想取陰聚、行取陰聚、識取陰聚。大王當知!依此五法,說名眾生,說器世間。說眾生者,謂攝四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說器世間者,謂攝虛空、地、水、火、風。」

王言:「大師!誰能護此一切眾生?誰能護持此器世間?」

答言:「大王!皆是眾生自業果報,及王國主力能護持。」

王復問言:「大師!云何自業果報能護眾生?」

答言:「大王!有諸眾生自業增上果報力故,而生勝處。而彼眾生於一切物無悋護心,不生彼我、自他之心,一切所須資生之物,不加功力隨念具足,盡其命住安隱快樂,離麁病苦、寒熱、饑渴種種痛惱,亦無惡心[16]迭相加害,亦無欺誑虛妄之心,聚落、城[17]邑七寶莊嚴,常行勝樂妙觸境界,滿足千歲壽盡捨身,而生天上善道受樂。如此所謂北欝單越業護眾生。大王當知!復有眾生依於自業果報力故,生勝妙處,身有光明,飛騰虛空,處禪悅樂,以為美食,不入胎生,壽命無量,住世長遠,如此所謂劫初眾生。大王當知!復有眾生依自業報過去功德勝因力故生世間中,而知敬心尊重父母及家尊長,并[18]諸沙門淨行人等,以為福田,常行善行,作所應作,畏於惡行,常[1]受善持五戒、八戒,而[2]作布施集諸福德。此謂劫初第二時中善根眾生。大王當知!爾時眾生善根滿足,不起諸惡,是故世間未立王法,如是名[3]為自業果報能護眾生。」

王言:「大師!如是業護我已知竟。云何名為國主王力能護眾生?」

答言:「大王!諸王眾生是眾生主,而彼主力能護眾生。」

王言:「大師!彼諸王等何故名王?」

答言:「大王!王者民之父母,以能依法攝護眾生令安樂故,名之為王。大王當知!王之養民當如赤子,[4]推乾去濕不待其言。何以故?大王當知!王者得立,以民為國;民心不安,國將[5]危矣。是故王者,常當憂民如念赤子,不離於心。當知國內人民苦樂,以時[6]安行,知水、知旱,知風、知雨,知熟、不熟,知豐、知儉,知有、知無,知憂、知喜,知老、知少,知病、不病,知諸獄訟、知有罪、知無罪、知輕、知重,[7]於諸王子大臣諸官知有功者、知無功者,如是知者名不離心。大王當知!王於國內如是知已,以力將護,所應與者,及時給與;所應取者,念當籌量;役使知時,不奪民利;禁肅貪暴,民得安樂——是名攝護,名之為王。

「大王當知!王有四種:一者、轉輪王;二者、少分王;三者、次少分王;四者、邊地王。轉輪王者,有一種轉輪王,謂灌頂剎利,統四邊畔,獨尊最勝護法法王,彼轉輪王七寶具足。何等七寶?一者、夫人寶;二者、摩尼寶;三者、輪寶;四者、象寶;五者、馬寶;六者、大臣寶;七者、主藏[8]寶。彼轉輪王如是七寶具足成就,遍行大地無有敵對、無有怨刺、無有諸惱、無諸刀[9]仗。依於正法,平等無偏,安慰降伏。」

王言:「大師!云何名為轉輪聖王統四邊畔?」

答言:「大王!以王四天下得自在故。」

王言:「大師!云何名為獨尊最勝?」

答言:「大王!所出教令無違逆故。」

王言:「大師!云何護法?」

答言:「大王!修十善法,不令邪法殺生等壞,名為護法。」

王言:「大師!云何法王?」

答言:「大王!轉輪聖王以十善道化四天下,悉令受持離十惡業、行十善道,具足成就,名為法王。」

王言:「大師!彼轉輪王依何因得第一夫人寶?云何成就?」

答言:「大王!轉輪聖王依離瞋心不善業故,得夫人寶與己相對,受最勝樂,名為成就。」

「云何名為受最勝樂?」

「大王當知!彼轉輪王夫人身中,常出無價栴檀妙香,口中常出[10]優鉢羅華無價之香,身[11]體柔[12]軟如迦陵伽鳥——迦陵[A1]伽鳥在大海渚,彼諸眾生若有觸彼迦陵伽鳥者,即得遠離身諸疲勞,亦離饑渴并諸憂惱,[13]受最第一無極快樂——轉輪聖王見彼夫人所受快樂亦復如是。

「大王當知!彼夫人身寒時能暖、熱時能涼,世間無人手能觸彼夫人身者。何以故?以離貪心不善業道,依善根因故,一切眾生觀察敬重,如母、如女、如姊妹故,而彼夫人於轉輪王生三種心,何等為三:一者、心常尊奉於王不生異心;二者、心常恭敬於王;三者、心常念轉輪王。何以故?以王能離貪心垢故。

「復次,大王!轉輪聖王夫人寶者,離於[14]女人五種惡法。何等為五?一者、離於女人無志輕躁之心;二者、離貪餘男子心;三者、離於慳[15]嫉妬心;四者、離於非處起貪顛倒之心;五者、轉輪聖王命盡彼亦俱盡。

「復次,大王!彼夫人寶有五種功德。何等為五?一者、知念不違王心;二者、能生千子具足;三者、自然[16]姓尊豪貴;四者、能令住處具足一切資生;五者、若王與諸女人受欲樂時,不起嫉妬、瞋恨、惡心。

「復次,大王!彼轉輪王夫人成就三種功德。何等為三?一者、離惡口;二者、離邪見;三者、若王餘行不在五欲境界不能動心。大王當知!轉輪聖王夫人捨身,生於天上。何以故?以離貪嫉故,如是名為轉輪聖王夫人功德,令王受於最勝上樂。」

王言:「大師!轉輪聖王依何因得彼摩尼寶?」

答言:「大王!轉輪聖王依離瞋心不善業故,得彼第二摩尼珠寶,得受最勝光明資生無上樂故。」

「云何最勝?」

「大王當知!轉輪聖王摩尼珠寶有八種功德。何等為八?第一功德者,彼摩尼寶於夜黑闇放大光明,如秋滿月,光明能照一百由旬,至於夏日眾生患熱,以摩尼寶放光觸身,得清涼故。第二功德者,轉輪聖王若行曠野無水之處,眾生饑渴時,摩尼寶即[17]放八味具功德水,充足饑渴。第三功德者,轉輪聖王有所須者,一切皆從摩尼寶出。第四功德者,彼摩尼寶有八楞相,一一楞中出種種光,謂青、黃、赤、白、[18]頗梨、紅、紫。第五功德者,彼摩尼寶在所,能令一百由旬所有眾生,皆離病苦常得定心,所作善業無空過者。第六功德者,彼摩尼寶所住境界,無諸惡龍能放毒氣,雹風、惡雨傷害眾生。第七功德者,一切山川、[19]溪谷、溝㵎、泉水乾竭悉[20]令還[21]復,樹林、草木、華果枯悴能令滋[1]茂,鉢頭摩等池水華林一切具足。第八功德者,彼摩尼寶所在之處,人民無有疾疫諸毒非時死者,至於畜生:虎、狼、師子、蛇、鼠、貓、狸、鷹、[2]鷂之類相食噉者,不起害心。

「復次,大王!轉輪聖王千子滿足,身體洪壯,[3]勇猛雄傑,降伏世間,隨順王命,能護大法,隨順法行,心能慈愍一切眾生,是名轉輪聖王摩尼寶用,令王得受最上勝樂。」

王言:「大師!轉輪聖王依何因得第三輪寶?」

答言:「大王!轉輪聖王依離瞋心不善業故,得彼輪寶,所[4]住之處自然降伏,得大勝樂。」

王言:「大師!云何名為得大勝樂?」

「大王當知!轉輪聖王所有輪寶具足,能有五種功德。何等為五?一功德者,彼輪寶體純閻浮檀金,具足千輻廣五由旬,顯現世間如第二日輪。二功德者,彼輪寶去飛騰虛空無能障礙,一日能行八千由旬。三功德者,隨順轉輪王心中[5]念欲,詣四天王行四天下——南閻浮提、西[6]拘耶尼、北欝單越、東弗波提——時彼輪寶隨王念處,即飛虛空,在前而去,依彼輪力,四兵象馬及車步等,一切悉皆飛騰而去。四功德者,所有不伏轉輪王者,王若心念,而彼輪寶隨所念處即飛而去,悉令降伏。五功德者,彼輪寶勢無有敵對,一切小王見者降伏,以轉輪王依法修行離瞋心故,是名轉輪聖王輪寶之用,令王受於最勝大樂。」

王言:「大師!轉輪聖王依何因得第四象寶?」

答言:「大王!轉輪聖王依離瞋心不善業故,得於象寶,受於第一最勝乘樂。」王言:「大師!云何名為最勝乘樂?」

「大王當知!彼大象寶猶如良馬,調伏柔[*]軟,隨自在用,降伏他國。七支善住,所謂四足、[7]首及陰、尾,是七種支善住大力,力能堪敵凡象千數,白如凝雪。譬如帝釋伊羅鉢羅象,一切凡象無能現前來嗅香者。大王!彼象能於三處有自在用,所謂虛空、水中、陸地。大王!彼象能速疾行,一日三匝行閻浮提。

「大王當知!彼轉輪王乘象王者,彼時象王[8]與王心同,隨王念處即從而去,行步平正猶如鵝王,不疾不遲、不曲不戾,凡人中行不令驚怖,乃至女人有摩觸者,心不瞋嬈。至鬪戰時,極能現大兇害之相,不可侵近。行、住、坐、臥、眠、食、拘繫,一絲能[9]掣牽挽去住,隨順無違,是名轉輪聖王象寶之用,令王受於最勝乘樂。」

王言:「大師!轉輪聖王依何因得第五馬寶?」

答言:「大王!轉輪聖王依離瞋心不善業故,得彼馬寶,受最迅疾第一乘樂。」

王言:「大師!云何迅疾?」

「大王當知!彼馬寶者,色白如彼拘牟頭華,天旋輪文遍滿身相,不大、不小、不高、不下,身體[10]正足,心性柔[*]軟,善能調伏,如[11]帝釋王婆羅何馬隨意去住,一日三遍行閻浮提,無疲勞想。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轉輪聖王馬寶之用,令王受於第一迅疾上勝乘樂。」

王言:「大師!轉輪聖王依何因得第六大臣寶?」

答言:「大王!轉輪聖王依離瞋心,得大臣寶,令王閑遊,得受第一無事勝樂。」

王言:「大師!云何無事第一勝樂?」

「大王當知!彼大臣者,代王理政一如王心,憂國忘身,不營私務,念護百姓,如養雙目,隨王所念,如念即辦,不礙不著,修行正道,離於非法,隨時隨處不行惱害,正依王命行十善法,不違善行,不違如法,不違如法義,皆能具足。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轉輪聖王大臣寶用,令王得受第一勝樂。」

王言:「大師!轉輪聖王依何因得第七主藏寶?」

答言:「大王!轉輪聖王依離瞋心不善業故,得主藏寶,滿王願心安隱受樂。」

王言:「大師!云何滿足安隱受樂?」

「大王當知!彼主藏寶有大功德,一切諸山、深㵎、幽谷、曠野、川澤、丘陵、[12]堆埠、坑坎高下不平之處,能以金剛寶、因陀羅寶、摩羅迦多寶、馬瑙寶等一切珍寶以用填滿,而寶不盡,何況金、銀、琉璃、[13]頗梨不在數者。彼主藏寶心常歡喜,無諂曲相,無異心相,不生他惱,一切見者心皆歡喜。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轉輪聖王主藏寶用,令王滿足一切願樂。

「大王當知!轉輪聖王具足如是七寶用故,王四天下及諸龍王、二種天王——謂四天[14]下、三十三天——共[15]天帝釋分座而坐,以依離一瞋恨、惡心、不善業道,得如是等七寶具足,受用勝樂,何況具足行十善道!

「大王當知!轉輪聖王復有七[16]種名為[17]軟寶,所有功德少前七寶。何等為七?一者、劍寶;二者、皮寶;三者、床寶;四者、園寶;五者、屋舍寶;六者、衣寶;七者、足所用寶。」

王言:「大師!云何轉輪聖王第一劍寶,有何等用?」

「大王當知!彼劍寶者,轉輪聖王所王國內,若有心念違王命者,時彼劍寶即從虛空飛往詣彼,彼諸小王見即降伏,拜問劍寶,而彼劍寶不起殺心害[18]一眾生,是[19]名轉輪聖王劍寶功德,一切國土不加刀[1]仗,自然隨順。」

「大師!云何轉輪聖王第二皮寶?」

「大王當知!彼轉輪王所有皮寶者,海龍王皮出大海中,大海商主所持奉獻轉輪聖王。彼皮寶身廣五由旬、長十由旬,體淨鮮潔,光曜白日,火燒不焦,水漬不爛,猛風摧岳,吹不能動,體[2]含溫涼,能却寒熱,隨王去處皮寶亦去,而彼皮寶隨轉輪王所有士眾,滿十由旬遍覆其上,能作屋舍,充足一切人眾所居,而彼人眾各得別屋,不相[3]防礙,是名皮寶功德之用。」

「大師!云何轉輪聖王第三床寶?」「大王當知!彼轉輪王所有床寶,立能平正安隱不動,不高不下、不廣不[4]狹、不長不短、[5]不坤不垤、不堅不[*]軟、不澁不滑,柔[*]軟得所。若王入禪坐彼床寶,即入解脫禪定三昧;若王欲起貪、瞋、癡心,坐彼床寶即時俱滅;女人見王坐寶床者,即皆得離貪、瞋、癡心,是名床寶功德之用。」

「大師!云何轉輪聖王第四園寶?」

「大王當知!彼轉輪王若欲入於禪定之時,入彼園中即得定心;若王欲受五欲樂時,入彼園中,依王所行善業功德,諸天界中所有可樂,華果、諸鳥、泉水、流水、池水、河水、妓樂、歌舞、戲樂之具,於彼天中自然隱沒,現於王前。時轉輪王亦如諸天受諸欲樂,是名園寶功德之用。」

「大師!云何轉輪聖王第五舍寶?」

「大王當知!彼轉輪王若入彼屋,欲見日月[6]彼諸星宿,即彼屋內一切悉見;[7]彼天宮殿所有種種殊異珍翫,悉見無礙;彼諸天中所作[*]妓樂,屋中悉聞;即離憂惱一切疲勞,於睡眠中極受快樂。於其睡中,夢見種種希妙瑞相。寒時暖風,柔[*]軟香美;熱時涼風,清冷適悅,受快觸樂。夜二分眠,第三分起,遠離睡眠,起受法樂,第四分中說法教化,是名舍寶功德之用。」

「大師!云何轉輪聖王第六衣寶?」

「大王當知!彼轉輪王所有衣寶,無如世間絹布絲縷,縱橫文章第一柔軟,一切塵垢不能點污,著彼寶衣,即離寒熱、饑渴、病瘦、憂惱、疲極。大王當知!而彼衣寶,火不能燒,刀不能割,水不能爛,是名衣寶功德之用。」

「大師!云何轉輪聖王足所用寶?」

「大王當知!轉輪聖王足所用寶者,所謂鞾等,若王著者,涉水不沒,如行陸地;入火不燒,如清涼池。王欲遊行,步受戲樂,雖復遠行百千由旬,不覺疲極,是名足寶功德之用。

「大王!是名轉輪聖王七種[8]軟寶,是十善中少分習氣功德果報,非正具足十善業道。」

王言:「大師!云何名為遍行大地無有敵對?云何名為無有諸刺?云何名為無有諸惱?云何名為無有刀[*]仗?云何名為依於正法?云何平等?云何名為安慰降伏?」

答言:「大王!遍行大地無敵對者,以遍大地得自在故。無諸刺者,以無惡對怨敵刺故。無諸惱者,不以強力威逼人故。無刀[*]仗者,離於刀仗不行損害故。依正法者,以離非法貪瞋癡,使行於正法,化愚闇故。平等者,等慈眾生,如念一子不偏護故。安慰降伏者,餘王眾生各各住處,不移不奪安隱住故。何以故?大王當知!轉輪聖王王四天下,彼時彼處所有城邑,有諸小王。彼諸小王迎轉輪王,而作是言:『大王當知!此諸大地如是安隱、如是滿足、如是大豐、如是大樂、如是無病,衣服、飲食自然而得,無諸苦惱,多諸眾生、人民、象馬,一切滿足,皆是大天聖王所有,隨王受用。我等隨順大王教命,無敢違逆。』時轉輪王告諸王言:『汝諸王等,各安汝國,我來為汝,不為國土。汝等當依正法行化,莫依邪法,依平等心,莫依偏心。汝等國內,若邪法起速除滅者,是順我命,名[9]受汝國;若不除滅,我當與汝極大重罪。』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轉輪聖王護諸眾生。諸小王者,謂少分王、次少分王、邊地王,彼[10]二種王隨順轉輪聖王教令。大王當知!如是名為大地國主王化眾生。」

王言:「大師!諸餘小王依何等法,治國養民得為如法?」

答言:「大王!諸小王等,依王論法,以道治國,護諸眾生,除轉輪王。何以故?轉輪聖王出在世時,彼時眾生離諸不善[11]惡貪法心,離顛倒貪心,離邪見心,[12]彼彼諸國無有非法屠獵師等。何以故?依法王法,明識罪福,心不迷悶,不疑於法,動則合理,不生過非故。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轉輪聖王依自業力功德護持於彼世,時諸小王論一切不行。」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13]三
貼文者 : : hui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四 - 2023-12-18 00:29:23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四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王論品第五之二

王言:「大師!於何時中,諸小王等行王論法?」

答言:「大王!於末世時,轉輪聖王隱沒不現,正法不行,邪法競興,眾生心惡起三種過:一者、樂於非法貪心;二者、起於顛倒貪心;三者、邪法羅網纏心。彼諸小王自無智慧,退失明解,是故聖人說諸小王治國論法,為行正法護世眾生。」

王言:「大師!云何名為樂於非法貪心?」

答言:「大王!於十不善惡業道中生於樂心,是名樂於非法貪心。」

「云何名為顛倒貪心?」

「自己手力得諸資生,依時節得、依正法得、依如法得,不生足心,更求他財,如是名為顛倒貪心。」

王言:「大師!云何名為邪法羅網之所纏心?」

答言:「大王!於諸外道非義論中起義[1]論想;於無益論生利益想;於非法中生是法想;於末世時,非是智者所作論中以為正論,生於信心,熏修邪見,以為福德,是名邪法羅網纏心。」

王言:「大師!以何等法名為王論,令諸小王依彼論法[2]治國理民,是名如法能護眾生?」

答言:「大王!離諸顛倒貪欲之心;離諸顛倒瞋恚之心;離諸顛倒愚癡之心,依對治、依實體、依差別、依利益。依對治、依實體者,對所治法,所謂名為不貪善根、不瞋善根、不癡善根。云何能起所治法、能治法?所治法者,謂:放逸心及無慈心;能治法者,謂:行法行王,不放逸心、大慈悲心,知身無常、資生無常,善自觀身,見諸過失,能如實知,如[A1]是遠離受用資生,行法行王,雖得自在不行非法,如是名為不放逸心。

「大王當知!依王論法,不應得物,得不應取;所應得[3]者,非時不[4]敢取。若依時節應得之物,於貧窮人不逼惱取。至於[5]儉難、賊難、[6]返逆難、相害難——如此難時,當起慈心不避危害,護諸眾生。於貧窮者施與衣食、於惡行者教以善法,是名[7]慈心。大王當知!依此二法,是則名為行法行王,正護眾生,不放逸心、大慈悲心。」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有慈悲心,云何而能治彼惡行諸眾生等?」

答言:「大王![8]彼法行王若欲治彼惡行眾生,先起慈心,智慧觀察,思惟五法,然後當治。何等為五?一者、依實非不實;二者、依時非不時;三者、依義非無義;四者、依柔[9]軟語非麁獷語;五者、依慈[10]心非瞋心。」

王言:「大師!云何依實非不實?」

答言:「大王!如法詰問,取其自言,依實過治,不依不實,是名依實非不實。」

王言:「大師!云何依時非不時?」

答言:「大王!王有力時,彼違王命,應治其罪;若王無力,應止不治,是名依時非不時。」

王言:「大師!云何依義非無義?」

答言:「大王!當問前人,何心起罪?若從惡心,應如法治;若非惡心,不應治罪,是名依義非無義。」

王言:「大師!云何柔軟非麁獷語?」

答言:「大王!知此眾生所犯王法,但應呵責不合餘治,應[11]如其過正說不隱,善說[12]苦言。如是呵責、非不呵責,是名[*]軟語、非麁獷語。」

王言:「大師!云何慈心非瞋心?」

答言:「大王!智者知此非但呵責,斷此罪過,除却斷命,不得割截手、腳、眼、耳、鼻、舌,依於大慈大悲之心,聽繫閉牢獄,枷鎖打縛,種種呵責,奪取資生,驅[13]擯他方,為令改悔,非常惡心捨此眾生,是名慈心,非瞋心。」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云何如是苦他眾生,繫閉打縛,驅擯他方,而復說言有慈悲心?二法相違。云何名為行法行王?」

爾時大薩遮尼乾子告言:「大王!如此之義,我今為汝說於譬喻。大王當知!譬如父母於惡行子,為念子故,欲令改悔,方便苦治,除不斷命、不壞諸根,餘打罵等隨心苦治,不名捨心、不名惡心、不名惱心,以念子重,為令改悔更不作故;而彼父母不名非法,名為念子,不失慈心。大王當知!行法行王,治諸一切惡行眾生,亦復如是,慈心重故,為令改悔,除却斷命,不壞諸根,生大慈心,起大悲心,繫閉、打縛、惡口、呵罵,奪其資生,驅擯他方,為令改悔,捨惡從善,亦令其餘念惡眾生不作非法,非常惡心捨此眾生,亦不故心為惱眾生而行苦切,如是名為行法行王,以慈悲心行惡口等治罪眾生,不名非法、不失慈心。是故二行名雖有[14]返,而不相違。」

王言:「大師!何等是惡行眾生?」

答言:「大王!惡行眾生略說有五,如是應知。何等為五?一者、於王無利益眾生;二者、[15]迭共作無利益眾生;三者、起逆眾生;四者、邪行眾生;五者、邪命眾生。

「大王當知!於王無利益眾生有十一種。何等[16]為十一?一者、[17]返逆眾生;二者、教他[18]返眾生;三者、與王毒藥眾生;四者、奪王資生眾生;五者、破王所應作事眾生;六者、侵奪王妻宮女眾生;七者、違王命眾生;八者、出王[19]密語眾生;九者、覘伺國土眾生;十者、罵王眾生;十一者、毀呰王眾生,如是等。大王當知!是名於王無利益眾生。

「大王當知![*]迭共作無利益眾生者,有十種。何等為十?一者、[*]迭共相殺眾生;二者、[*]迭相劫奪眾生;三者、[*]迭相侵妻眾生;四者、虛妄證他眾生;五者、虛妄誑他眾生;六者、壞他親友眾生;七者、惡口罵他眾生,八者、惡業[1]斗秤欺誑損他眾生;九者、迭相毀呰眾生;十者、迭相焚燒眾生。大王當知!如是等名迭共作無利益眾生。

「大王當知![2]返逆眾生者,謂諸邊地、城邑、小王、聚落主等,不臣根本大王教命,如是名為[*]返逆眾生。」

「大王當知!邪行眾生者,謂無戒眾生。何等無戒?所謂:具足諸惡律儀,屠兒、獵師,畜養猪、羊、鷄、犬、鵝、鴨、猫、狸、鷹、鷂,釣射魚鼈,造諸羅網、火坑、毒箭,劫奪虫獸,斷害他命,自恣作惡,如是名為邪行眾生。

「大王當知!邪命眾生者,所謂出家剃除鬚髮,斷諸資生修無著行,著諸種種異相衣服,不護禁戒起種種見,行諸異行種種方便,求諸利養非法活命,各各不能自法中住,如是名為邪命眾生。」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云何治彼五種眾生?」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治彼罪人不斷其命,不行割截眼、耳、鼻、舌、手、足身根,有三種治法。何等三法?一者、呵責以為治罪;二者、奪其所有資生以為治罪;三者、牢獄、繫閉、枷鎖、打縛、呵罵、驅擯以為治罪。隨彼五種作惡眾生,上中下罪三種法治,是名行法行王治彼五種作惡眾生。」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云何治彼於王作無利益眾生?」

答言:「大王!如是罪人除不斷命、不壞諸根,得繫閉、牢獄、枷鎖、打縛,奪其資生、驅擯他處以為治罪。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行法行王治彼於王作無利益眾生之罪。」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云何治彼迭共作無利益眾生?」

答言:「大王!除不斷命、不壞諸根,得繫閉牢獄、枷鎖、打縛,不得全奪所有資生,六分之中奪其一分,驅擯他處。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行法行王治彼迭共作無利益眾生之罪。」王言:「大師!行法行王云何治彼起逆眾生?」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先以善言如法開示,若聞王命即捨逆心,請罪王所者,王放大恩恕其重罪,依其國土王領之處,不減、不奪亦不驅出。何以故?為令知王有三種事故。何等三事?一者、有信;二者、有恩;三者、大力。未降伏者為令降伏,已降伏者令不更作,欲[3]返逆者令不敢起。大王當知!彼有罪人得[4]免其罪,還伏王位,人民安隱,彼如法王,得福無量,善名流布。若彼罪人聞大王命不肯伏罪,當加重治,不得斷命,不壞諸根,盡奪資生、國土、人民,驅擯他處。何以故?為餘眾生不起逆故。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行法行王治彼起逆眾生之罪。」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云何治彼邪行眾生?」

答言:「大王!如是惡人不得斷命,不壞諸根,不得驅擯,不得奪其資生之物,[5]惟呵責治罪,而作是言:『若汝更作如是如是事者,與汝重罪。』是名行法行王治彼邪行眾生之罪。」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云何治彼邪命眾生?」

答言:「大王!應當隨順如法僧眾。大王當知!若彼比丘破戒邪見,不依正法如實修行,邪命自活者,僧當和合,喚令現前,取其自言。彼若自引所作是罪,隨犯輕重當如法治。若彼比丘拒違僧命,不從師友善知識語,惱亂眾僧不得修道者,若彼國[6]主是法王者,僧當往語令王教勅,順從僧命。爾時行法行王先應喚彼破戒比丘,善言勸喻,令順僧命,若其不從,當集二眾現前對實。若得其罪,助如法眾,治彼比丘,不得斷命,不得割[7]壞一切諸根,不得[8]囚閉,不得枷鎖,不得撾打,不得脫袈裟,不得奪其資生之物,得呵責,得驅擯。

「大王當知!若有二眾朋黨諍訟,依破戒、依邪見、依顛倒邪行、依種種邪命,起種種異諍、種種異說、種種異語。行法行王若自知法、若自知義,應當如法斷彼諍事。若彼國王闇鈍無[9]知,不自知法、不自知義、不知正法、不知邪法、不知如法眾、不知非法眾、不知如法語、不知非法語,爾時彼王應問國內大德沙門知法、知義、有大智慧、常行正法利益眾生、善知斷諍、能如法語者,問其正法知犯非犯。如是知已,然後如法為滅彼諍。大王當知!如是名為行法行王治彼邪命眾生之罪。」

王言:「大師!若彼國王闇鈍無智,國內多諸沙門、婆羅門,所行各異,互相是非,各各自言:『我是沙門修正道者,能利眾生,我是福田應受供者。』如是各各互相是非。云何得知是真沙門、非真沙門,是正道、是邪道,是如法語、非法語?」

「大王當知!有大沙門釋迦子出家為道,得神通證,有大名稱如來、應、正遍知,彼諸弟子比丘、比丘尼於彼瞿曇法中住者,是真沙門,能行正道利益眾生,是福田者,能知正法,是如法語者。大王當知!除彼沙門瞿曇法外,餘諸一切婆羅門等,是名邪道,非實沙門,非法語者,不應取語。何以故?大王當知!彼無[1]正法,云何能得如法之語?」

[2]王言:「大師!若彼國王闇鈍無智,不知王論,不行正法,自在作惡,是國王罪誰應當治?」

答言:「大王!彼王自身自罪自治。」

王言:「大師!云何自身而自治罪?」

答言:「大王!彼王當依二法自治。何等二法?一者、依自力;二者、依[3]外力。依自力者,彼王應當如是思惟:『我今所行為是放逸、為非放逸,為有慈心、為無慈心,為是應作、為不應作,為是善業、為是惡業。』若知所作是不應作、是惡業者,即止不作,生慚愧心,悔過自責,畏惡名稱,畏[4]墮惡道,當依二法護惜自身。何等二法:一者、放逸;二者、無慈悲心。如是名為依自智力自罪自治。若王無智不能如是自思惟者,應於國內處處推求有大智慧、[5]善知王論、常行正法、能如實語諸沙門等,王應自往彼沙門所,若不自往,當遣大臣、王子、貴人、人所重者,詣彼沙門宣王渴仰尊重之心,將至王所。若彼來者,王應迎[6]送、禮拜、問訊,盡恭敬心、盡尊重心問沙門言:『何等善行?何[7]等惡行?[8]行何等法能有利益?行何等法無有利益?我心闇鈍,無有智慧,願為我說。』時彼沙門應當為王廣說過去行法行王所行之法、諸王論法,以柔[*]軟語語彼王言:『如是如是[9]法應當奉行,有大利益,謂十善法,不殺生等;如是如是法不應行,無有利益,謂十惡法,如殺生等;如是如是等是行法行王所行之法,王今不知,應捨十惡等惡行法,應行十善等善行法。』聞已受持,如法改悔,若能如是,名依外力自罪自治。」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云何護器世間?」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不焚燒、不破壞、不澆灌,是名護器世間行。何以故?一切皆是作不善業。是故行法行王不應焚燒、破壞、澆灌。城邑、聚落、山林、川澤、園觀、宮殿、莊嚴樓閣,一切行路及諸橋梁、自然窟宅,一切穀、[10]豆、麻、麥、花果、草木、叢林,不應焚燒、不應破壞、不應澆灌、不應[11]斫伐。何以故?以彼諸物皆共有命畜生等有,無不用者,而彼眾生無有罪過,不應損其所受用物,令生苦惱。又彼一切外樹林等,諸善淨天、一切鬼神皆悉共有,於中受用,屋舍、宮殿、莊嚴樓觀諸天共住;又彼園池、屋舍、宮殿、莊嚴樓觀,一切水陸有命諸虫悉皆共用,所謂雀、鼠、鷄、狗、鳩、鴿、鸚、鵡、象、馬、牛、羊、猫、狸、蛇、蝎、鵝、鴨、魚、鼈、乃至一切微細諸虫所共受用。行法行王與諸眾生共依止此器世間活,不應破壞,如是名為行法行王護器世間安樂眾生。」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無量諸天侍從護王,天力自在能護於人,云何而言人能護天?」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能與彼天正命淨食,所謂為說如來正教、甘露法門、禪定解脫、十善道等,令其得離諸惡道苦,以是為護;除諸不善殺生鬼等。何以故?攝在惡命自活眾生分故。是故行法行王即身能集無量功德,資益現在、未來,復能集諸善果。大王當知!行法行王不應焚燒、破壞、除滅如來塔廟,及諸沙門淨行人等房舍、[12]窟宅、資生之物,園觀、樓閣、樹林、華果亦不應取,亦不應[13]貸,除欲為利佛法僧者。」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所有臣佐、宰官、禁司,不憂國計但求利己,或從私忿以害公政,或受貨[14]財以[15]抂治道,增長百姓迭相欺亂,以強[16]陵弱、以貴輕賤,以富欺貧、以曲[*]抂直,富者獲申、貧者受屈,諂侫宰政、忠賢隱退,或時在朝懼危自默,或行求財貨用安[17]己,百姓貧苦不堪充濟,厭苦思亂不聞王命,斯由臣吏不行忠節,欺上亂下,冒受王祿,如是之人攝在何等眾生數中?」

答言:「大王!如是惡人攝在劫奪眾生數中,上品治罪。何以故?大王當知!以其受王名官重祿,捨公念私,不存公政,禍亂之生莫不由之,此是國之最大惡賊。王是法王,不得斷命,是故攝在劫奪數中,上品治罪。」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國內若有不孝眾生,不念父母生養之恩,捨背父母,與妻子居,所有衣食、病瘦、[18]醫藥念給妻子,不與父母。父母衰老,出入無力,曾不生憂,親近扶侍,於其妻子晝夜不離。得一美味,不敢自噉,持與妻子;或偷父母所有財寶,私共妻子歡樂食噉。父母善言,不肯隨順;妻子惡語,信用無捨。或為妻子呵罵父母,或共親族母女、姊妹、尊卑、上下行於婬欲,無慚愧心。如是眾生,攝在何等眾生數中?」

答言:「大王!如是惡人,攝在劫奪眾生數中,上品治罪。何以故?大王[19]當知!父母恩重,至心孝養猶不能報,何況棄捨、[20]違逆教命?是名世間最大[1]劫賊。」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國內有人放逸無慈,於其妻子、奴婢、眷屬能行不忍,非法驅使、非時驅使,不應作者強逼令作,至於打罵,無過能行,衣食不充,眠臥無所,喚不及應、走則嫌遲,出言常罵如似怨家。如是之人攝在何等眾生分中?」

答言:「大王!攝在邪行眾生分中,中品治罪。何以故?大王當知!居家資生奴婢共報有其半分,自分衣食恣意著噉,奴婢之分護惜不與,[2]設令給與不依時節,應多與少常令不足,是名世間最大邪行。」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國內有人於佛法僧作不利益,焚燒、破壞塔寺、形像及諸經書,惡言毀呰,言:『造作者,無有福利;[3]其供養者,虛損現在,無益未來。』或嫌塔寺及諸形像妨礙處所,破壞、除滅,送置餘處。或破沙門淨行人等房舍窟宅,或取佛物、法物、僧物、園林、田宅、象馬、車牛、驢騾、駱駝、奴婢、僮僕、衣服、飲食、金銀、琉璃、車𤦲、馬瑙一切珍寶。或捉沙門策役、驅使,責其發調,罷令還俗。或時輕心,弄諸沙門;欲為戲笑,不備時供;虛誑請喚,不與飲食;設與飲食,不及時節,與非法食。或時輕賤、毀[A2]呰、罵詈、惡言、誹謗。或以杖木、土塊、瓦石及自手[4]捲打諸沙門,或捉刀[5]槊、弓箭、[6]鉾戟斫射傷害,或推水中、或推火中、或推山[7]𡼏、坑陷之中,或放象、馬、虎、狼、師子、惡狗毒獸傷害其身。如是惡人攝在何等眾生分中?」

答言:「大王!如是惡人攝在惡逆眾生分中,上品治罪。何以故?以作根本極重罪故。」

王言:「大師!何者根本罪?」

答言:「大王!有五種[8]罪,名為根本。何等為五?一者、破壞塔寺,焚燒經像,或取佛物、法物、僧物,若教人作、見作助喜,是名第一根本重罪。若謗聲聞、辟支佛法及大乘法,毀呰留難、隱[9]蔽覆藏,是名第二根本重罪。若有沙門信心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染衣,或有持戒、或不持戒,繫閉牢獄、枷鎖打縛,策役驅使、責諸發調,或脫袈裟逼令還俗,或斷其命,是名第三根本重罪。於五逆中若作一業,是名第四根本重罪。謗無一切善惡業報,長夜常行十不善業,不畏後世,自作教人堅住不捨,是名第五根本重罪。大王當知!若犯如是根本重罪而不自悔,[10]決定燒滅一切善根,趣大地獄,受無間苦。大王當知!以王國內行此不善極重業故,梵行羅漢、諸仙聖人出國而去,諸天悲泣,一切善鬼、大力諸神不護其國,大臣相殺,輔相爭競,四方逆賊一時俱起,天王不下,龍王隱伏,水旱不調,風雨失時。諸龍皆去,[11]泉流河池悉皆枯[12]涸,草木焦然,五穀不熟;人民饑餓,劫賊縱橫;迭相食噉,白骨滿野;疫[13]毒疫病,死亡無數。時諸人民不知自思所作是過,而怨諸天訴諸鬼神,是故行法行王為救此苦行治罪法。」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若無染心、無惡心者,何故不得慈心斷命、割截諸根?」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以無染心、無惡心[14]故,不能得起如是心念:斷眾生命、割截諸根。何以故?彼法行王見彼眾生至於死時,依自業過生瞋恨心,死已命斷生惡道中,惡心隨逐,長夜不斷,是故行法行王不行斷命、不壞諸根。何以故?此事難故。若斷其命、割截諸根,一作已後不可[15]收故,繫閉、枷鎖、打縛、呵罵等非永棄捨,是故佛聽。行法行王為護眾生,若斷其命、割截諸根,不名滿足護眾生者。大王當知!斷眾生命、割截諸根最是世間大怖畏事故,佛不聽行法行王作如是事。」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國內人民所應輸王課調物者,為是王物、為是他物?」

答言:「大王!非王自物、亦非他物。何以故?他自手力能作能得,是故非王自己有物;非他物者,以王能護彼眾生故,是故非是一向他物。彼眾生等立如是法,是故輸王,王應得分,非是他物。」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若有人民應輸王物而不輸王,彼民為是偷盜王物、為非偷盜?」

答言:「大王!非偷王物。彼民貪惜,欺王不輸,得無量罪。何以故?以應輸物不輸王故。」

王言:「大師!於王國內合輸物者而不肯輸,然王即行鞭杖打[16]責,若取彼物,為是劫奪、為非劫奪?」

答言:「大王!非是劫奪。何以故?大王當知!以王有力能護其難,彼由王護得安自業,應輸王物,故非劫奪。」

王言:「大師!若貧窮人應輸王物,以無物故,強加鞭打而責其物,為是劫奪、為非劫奪?」

答言:「大王!有人邊是劫奪,有人邊非劫奪。有人邊非劫奪者,彼人若是[17]窳墮懈怠,不勤家業,非法邪婬、[18]樗蒱、[19]棊博如是等戲,輸他財物致貧窮者,如是人邊,行法行王,鞭打徵責,乃至他邊貸物輸王,王非劫奪。何以故?王作是念:『為令彼人更不敢作非法之事,損失財物故。』如是王、民二俱有益。王得益者,庫藏滿足;民得益者,資生成就。又,得無罪故。」

王言:「大師!何等人邊,王是劫奪?」

「大王當知!王雖合得,若知彼人所有家業為賊劫奪,詐親人奪,非法[1]王奪,失火焚燒,暴風、疾雨、飛沙、雹石壞其家業,或時住處不得安隱,人民走散失沒家生,或有虫、螟、雀、鼠、鸚、鵡[2]噉傷五穀,或時復值天旱不熟、水[3]澇不收,如是等緣,家業不立資生壞盡,於此人邊應當默然不應徵責,若取此物名為劫奪。何以故?以不慈愍此貧窮人,不名具足護眾生故。大王當知!我為此事說一譬喻,智者於中以喻得解。譬如有人欲以飲食供養沙門淨行人等,備具種種一切美味,其家忽然失火焚燒、風吹水[4]漂、賊所劫奪,飲食都盡,或為不淨惡物所污,不任食噉。諸沙門等食時既至,到施主家見其損失,反助憂苦乞食來與,何心敢責施主飲食。然彼施主,不與飲食亦無有罪。大王當知!行法行王亦復如是。王雖合得,彼人不與,不犯王法,不合打責,如是行法行王在世治化民常願樂。」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四
貼文者 : : hui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五 - 2023-12-18 00:37:22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五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王論品第五之三

王言:「大師!如是不放逸行法行王成就幾法,得名行法行王?」

答言:「大王!成就十法,而得名為行法行王。何等為十?一者、自性成就;二者、眷屬有禮;三者、智慧成就;四者、常勤精進;五者、尊重法;六者、猛利;七者、恩厚;八者、善解世間所行法;九者、能忍諸苦;十者、不取顛倒法。

「大王當知!自性成就王者,有於二種功德成就:一者、王子、大臣、長者、居士、城邑聚落所有人民,皆愛重王;二者、無諸一切疾病。

「大王當知!眷屬有禮[6]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於王所作事中,即各競辦,不須王[7]憂;二者、謹慎不犯王法。

「大王當知!智慧成就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善知方便,依法善護眾生;二者、於欲所作之事自智能知,不依他作。

「大王當知!常勤精進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一切庫藏滿足;二者、無諸一切怨賊,歡喜安住。

「大王當知!尊重法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常行一切善法無有休息;二者、能化惡行眾生。

「大王當知!猛利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於心所欲求事速能滿足;二者、發心所欲作事,不久思惟即成如法。

「大王當知!恩厚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所有眷屬樂王;二者、大臣、一切人民皆信重王。

「大王當知!善解世間所行法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能知惡行眾生、善行眾生;二者、王應民邊得物不令有失。

「大王當知!能忍諸苦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於王所欲行事能滿成就;二者、不畏諸苦惱事。

「大王當知!不取顛倒法王者,亦有二種功德成就:一者、自能進趣勝道;二者、常不離善知識。

「大王當知!成就如是十種功德者,名為成就行法行王。」

王言:「大師!成就如是十種功德,而得名為行法行王者,若其國內有逆賊主,具四種兵,與法行王鬪諍國土,及外國[8]王來相侵奪,欲與大鬪,集四部兵一切現前,行法行王云何與彼而共鬪戰?」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9]當應思惟,於三時中出三方便,入陣鬪戰。何等三時?謂初入時、中入時、後入時。大王當知!初欲入時作方便者,行法行王若見逆[10]王,爾時復作三種思惟:一者、思惟此[11]返逆王所有兵馬為與我等,為當勝我?若與我等共鬪戰者,俱損無益;若其勝我,彼活我死。如是念已,應覓逆[*]王所有親友及善知識,當令和解滅此鬪諍。二者、行法行王,見彼逆[*]王與己平等及勝己力者,心自思惟,不應與戰,當與其物求滅鬪諍。三者、若見逆王多有士眾、眷屬、朋黨、象馬車步四兵力勝,行法行王士眾雖少,能以方便現大[12]勇健難敵之相,令彼逆王生驚畏心以滅鬪諍,如是名為於初時中思惟三種方便之用。

「大王當知!若以親友與物驚怖,如此三事,不能滅彼鬪諍事者,行法行王爾時復起三種思惟入[A1]陣鬪戰。何等三種:一者、思惟此[*]返逆[*]王無慈悲心,自殺眾生,餘人殺者亦不遮護,我今不令[13]如此相殺,此是初心護諸眾生。二者、思惟當以方便降伏逆[*]王,士、馬、兵眾不與鬪戰。三者、思惟當以方便活繫、縛取不作殺害。生此三種慈悲心已,然後莊嚴四種兵眾,分布士馬唱說號令,[14]簡選兵眾分作三品,於上品中有上、中、下,以上品中下勇猛者列在於前,次列第二中品健者,次列上品最健兵馬分在兩[1]廂,令護步眾不生畏心。行法行王處在軍中,與最上品象馬車步猛健眾俱,如是入鬪。何以故?有五種事能令大軍競進不退。何等為五?一者、慚愧王;二者、畏[2]王;三者、[3]取王意;四者、令眾背後無畏;五者、令念報國王恩,如力如分,不生退轉,能勇戰鬪。大王當知!行法行王設是方便入陣鬪戰,[4]爾時雖復殺害眾生,而彼王得輕微少罪,非決定受,懺悔能滅。何以故?彼法行王為欲入戰,先生三種慈悲心故,雖作此惡得罪輕微,非決定受。

「大王當知!彼法行王為令眾生,為護沙門、護沙門法,為護妻子、族姓、知識,能捨自身及資生物,作如是業,因此事故,彼法行王得無量福。大王當知!若為護國、養活人民,興兵鬪戰,彼時國王應當先發如上三心,勅令主將一依王教,如是[5]鬪者有福無罪。」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生幾種心,常能如是護諸眾生?」

答言:「大王!行法行王於諸眾生生八種心。何等八種?一者、念諸一切眾生如念子想;二者、念於惡行眾生如病子想;三者、常念受苦眾生生大慈心;四者、念受勝樂眾生生歡喜心;五者、念於怨家眾生生護過想;六者、能於親友眾生生覆護想;七者、能於資生之中生如藥想;八者、能於自身生無我想。

「大王當知!念諸眾生如念子想者,起二種心:一者、能如父母念子遮護諸惡;二者、常於一切眾生不捨慈心。

「大王當知!念惡行眾生如病子想者,起二種心:一者、能忍如世病人罵諸良師,良師不生瞋恨之心;二者、為斷一切過失行如是心。

「大王當知!念受苦眾生生大慈心者,起二種心:一者、能於諸急難中救免其苦;二者、能與勝安隱樂。

「大王當知!於受樂眾生生歡喜心者,起二種心:一者、能於[6]他財物中、他資生中不生貪心;二者、於他富貴勝樂不生嫉心。

「大王當知!於怨家眾生生護過想者,起二種心:一者、常念斷彼過因遠離怨家;二者、能於怨家眾生生親友心,何況其餘非怨家者。

「大王當知!於親友眾生生覆護想者,起二種心:一者、念令親友堅固;二者、念令一切眾生不生怨憎。

「[7]大王當知!於資生中生[8]藥想者,起二種心:一者、有欲不[9]行邪婬;二者、能於色[10]香味中隨世受用不生貪著。

「大王當知!於自身中[11]無我想者,起二種心:一者、往詣沙門大智人邊[12]問法;二者、聞法如說修行。

「大王當知!行法行王常念思惟如是八法故,不求資生,而世間人自然奉獻珍奇異物國內無者,庫藏盈溢;而諸世間非法惡王,鞭打百姓逼惱索者,了無其一。大王當知!行法行王行此八法者,於所作業,歲時日月、星宿、節朔常與吉會。一切非人、諸惡邪鬼欲覓其便,無能得者。於其國內風雨以時,五穀豐熟,人民飽足無飢渴想,一切諸[A2]虫、雀鼠、龍雹能與世間作無利者,悉皆息滅。若有怨[13]賊在其國內,一切即依自業罪過受諸苦惱,依自業盡、依自業滅。

「大王當知!行法行王若能如是護諸眾生、護器世間者,不[14]負一切世間眾生、諸善行人、智慧人、聖人,一切眾生無能呵責者。何以故?無罪過故。大王當知!如是善行王若命終時,當生天上,受彼諸天妙境界樂。」而說偈言:

「重法不放逸, 常念利眾生,
眷屬有禮法, 善能知他行,
自身常清淨, 離諸無益業,
彼王勝世間, 名行法行王。
貌重言常[15]和, 於善勤精進,
善能知世間, 一切諸[16]伎藝。
以常不懈怠, 方便護世間,
眾生得安樂, 無有苦惱者。
常樂利益他, 將護一切心,
出口說[17]愛語, 安隱決定言。
知過有功德, 知勝知不如,
如是王能共, 眾生受安樂。
於他平等心, 能捨[18]物解義,
諸臣及眷屬, 一切愛樂王。
具足善眾[19]集, 常有大勢力,
如是正法王, 能久住王位。
慈心離殺生, 布施斷偷盜,
正欲防邪婬, 實言止妄語,
和合除兩舌, [20]軟語遮惡口,
正說治綺[21]語, 淨命對飲酒,
淨心捨三毒, 受妙天王位,
大王應當知, 常善護諸戒。」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請食品第六

爾時嚴熾王聞大薩遮尼乾子所說法已,心大歡喜,即語薩遮尼乾子言:「大師仁慈不遺我國,今此曠野不可停止,願降神德,將諸大眾與我俱詣宮內寢息。何以故?我今心念欲為大師及諸大眾設於時供。」

薩遮尼乾子言:「善哉,善哉!善哉,大王!欲與我食,今正是時。何以故?大王當知!我從遠來,道路疲極,常多飢渴,日時已至,我受王請。」

時嚴熾王聞大薩遮尼乾子受其請已,心大歡喜,即以薩遮尼乾子及諸大眾置在於前,王與四兵導從前後俱入王宮。入已,王請薩遮尼乾子坐王七寶莊嚴間錯無價寶床,餘諸一切尼乾子眾隨所應坐,悉皆令坐。薩遮尼乾子受坐已,嚴熾王即生至心、恭敬心、尊重心、希有心,自手供給薩遮尼乾子及諸大眾百味飲食,極令飽足,恣意令取豐滿盈溢。薩遮尼乾子食已,嚴熾王即以價直百千萬億上下衣服,奉施薩遮尼乾子,餘弟子眾所應得者,悉皆施與上下衣服。

爾時薩遮尼乾子[1]食食訖已,攝諸鉢器,澡漱清淨,即語嚴熾王言:「大王當知!王今至心奉施沙門飲食、衣服,福不可量。今且略說十五功德。何等十五?一者、閉塞慳貪之心;二者、能開布施心手;三者、能滅無布施福邪見之心;四者、能生果報不[2]亡正見之心;五者、隨順善知識人;六者、遠離下無智人;七者、能開諸善道門;八者、能閉諸惡趣門;九者、能種善根種子;十者、能拔不善根栽;十一者、能漸薄一切諸煩惱結;十二者、能增長一切諸善根分;十三者、能飽足一切[3]諸持戒人;十四者、能應為自身所作已作;十五者、能為利益他應作已作。何以故?大王當知!能施布施得大富,施[4]好色食,後得妙色,觀者無厭;施好香食,後得名稱世間普聞;施美味食,後得資生過諸世間種種勝妙;施樂觸食,後得手腳細滑、柔軟;施能至心,後得一切世人親愛、恭敬、供養;自手布施,得多僮僕圍遶給侍;依時節施,隨心所須應時即得;以愛物施,後得勝妙資生境界;不損害施,後得資生堅固,不壞、不疲勞;施安坐,受報眷屬常愛;與飲食者,後得大力自在無礙;與衣裳者,得好妙色世間敬愛;施燈明者,得明淨眼,無[5]諸病壞;施伎樂者,得耳不聾,常聞妙聲;施諸乘者,常得安樂,輦輿隨身;施湯藥者,得無[6]疾病,形色肥鮮;施屋舍者,離諸恐怖,得安隱樂;布施法者,後得不死甘露法藥;離殺生者,後得長壽,命不中夭;離劫盜者,後得大富,資生無盡;離邪婬者,後得好妻,他不能奪;離妄語者,後得實報,不被他謗;離兩舌者,後得和合,眷屬無諍;離惡口者,後得常聞,勝妙音聲;離綺語者,有所言說他人受用;離貪心者,得不增上厚重貪心;離瞋心者,得不增上厚重瞋心;離邪見者,得不增上厚重癡心;離憍慢者,生豪貴家,得人尊敬;離瞋心者,得身端正,見者愛樂;離嫉心者,得大威力,所願皆成;離慳心者,生處富足,資生無乏;離非處婬者,得勝諸根,具丈夫相。大王當知!施飲食者,即是與命與色與力與樂與[7]辯。大王當知!施主愛眾生,智者讚歎,名聞十方,入諸大眾心不怯弱;若命終已,生上天中受妙境界,於最後身得無上道。」

爾時薩遮尼乾子而說偈言:

「至心持戒人, 能生[8]歡喜心,
時食施沙門, 來世得七福。
得勝色命力, 樂[*]辯才樂說,
生天善道中, 終得至涅槃。
所為事布施, 畢竟得彼事,
為求樂布施, 後[9]畢得安樂。
施福最勝樂, 所求者[*]畢成,
當生天人中, 及色無色界。
智慧聖施主, 若修精進行,
畢竟盡諸苦, 得上勝智慧。
以作無量福, 天魔魔眷屬,
行惡不善者, 不能作障難。
[10]以故常布施, 求三種勝事,
善道及富貴, 能證無上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問罪過品第七

爾時,嚴熾王即生是心:「薩遮尼乾子所說法者,皆是隨順如來正法,作是思惟。我今當問薩遮尼乾子,於如來所有尊重心不?」爾時嚴熾王作是念已,即移座處,更敷下座,恭敬而坐,問薩遮尼乾子言:「大師當知!我有[A3]少疑,今欲請問,為見聽不?」

爾時薩遮尼乾子答言:「大王!隨汝所問,我當為汝分別解說,令得開解。」

時嚴熾王聞大薩遮尼乾子聽其問已,即作是言:「大師!世間頗有眾生於眾生界中聰明大智、利根[11]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能雨婆羅門聰明大智,利根黠慧,善知星宿,善知祭祀種種諸天,善知呪術,善知事火,善知天[12]文日月八星,善知天雨石雹災害,善知地動吉凶變異,善知日月[1]運蝕殃災,善知年歲國土豐儉,善知世間安隱破壞,彼婆羅門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能雨婆羅門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此能雨婆羅門常多婬欲,喜侵他妻。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侵他妻。何以故?大王當知!侵他妻者,現在未來多受苦惱,一切天人之所呵責。」而說偈言:

「自妻不生足, 好婬他婦女,
是人無慚愧, 常被世呵責。
現在未來世, 受苦及打縛,
捨身生地獄, 受苦常無樂。」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頗羅墮婆羅門,聰明大智、利根黠慧,知法知禮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頗羅墮婆羅門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此頗羅墮婆羅門常多睡眠。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睡眠。何以故?大王當知!多睡眠人退失諸行,失於世間出世間法,妨礙智慧離諸煩惱。」而說偈言:

「若人多睡眠, 懈怠妨有得,
未得者不得, 已得者退失。
若欲得勝道, 除睡疑放逸,
精進策諸念, 離惡功德集。」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此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黑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大威力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黑王子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此黑王子多諸嫉妬。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嫉妬。何以故?大王當知!若有人得生富貴家,資財豐足,不肯布施,懷嫉妬心,如是之人,於資生中不取堅固,彼人空手命終即去生餓鬼中,生彼處已,受諸種種飢餓苦惱。」而說偈言:

「惜財不布施, 藏積恐人知,
捨身空手去, [A4]餓鬼中受苦。
飢渴寒熱等, 憂悲常煎煮,
智者不聚積, 為破慳貪故。」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此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勝仙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2]有大威力而不怯弱,好行布施有大威德,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勝仙王子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此勝仙王子多作殺生。大王當知!有黠慧者不應殺生。何以故?大王當知!殺生之罪得短命報,命終生於地獄、畜生、餓鬼之中。」而說偈言:

「殺生無善報, 短命多諸[3]疾,
來世生惡道, 具受種種苦。
欲離諸苦惱, 未來求勝樂,
應當護他身, 如愛自己命。」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無畏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無畏王子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此無畏王子慈心太過。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慈心[4]太過。何以故?大王當知!若王、王子慈心太過者,彼王、王子國內多有群賊亂民,不可遮護,多有[5]讐難。」而說偈言:

「若王及王子, 慈悲心太過,
長賊多欺誑, 民怖王命[6]危。
王應思此過, 籌量行慈悲,
念世間受苦, 捨離[*]太過心。」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7]天力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天力王子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此天力王子飲酒太過。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飲酒太過。何以故?大王當知!飲酒太過,忘失諸事,障修大道,失於世間、出世間利。」而說偈言:

「飲酒多放逸, 現世常愚癡,
忘失一切事, 常被智者呵。
來世常闇鈍, 多失諸功德,
是故黠慧[8]人, 離諸飲酒失。」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婆藪天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大威力,心不怯弱,常好布施,有大威德,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9]彼婆藪天王子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此婆藪天王子了達諸事而行事太遲。大王當知!有黠慧[1]人不應行事太遲。何以故?大王當知!行事太遲者,不及時節,多失諸利,令鬪諍事堅固難滅。是故大王!黠慧之人有所作事,不失時節,不應太遲。」而說偈言:

「行事[*]太遲人, 多失所作業,
未得者不得, 已得者便失。
應捨遲行事, 慕速及時節,
過時不得利, 是故多所失。」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大仙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大威力,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大仙王子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此大仙王子貪心[*]太過,為顛倒覆心,常奪他財。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過貪。何以故?大王當知!過貪之人不為一切眾生親附,捨此身命即生地獄。」而說偈言:

「貪人多積聚, 得不生厭足,
無明顛倒心, 常念侵損他,
現在多怨憎, 捨身墮惡道。
是故有智者, 應當念知足。」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大天王子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大威力,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大天王子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此大天王子輕躁、戲笑,放逸太過。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輕躁放逸太過。何以故?大王當知!放逸太過者,能障奢摩他、毘婆舍那法,此戲笑之罪是惡道因。」而說偈言:

「戲笑垢染心, 心不住三昧,
為智者所呵, 行善不解脫。
欲得速利益, 應離諸放逸,
現世無安隱, 失名稱功德。」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憍薩羅國波斯匿王聰明大智、利根黠慧,而有罪過。」

王言:「大師!彼波斯匿王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此波斯匿王噉食太過。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噉食太過。何以故?大王當知!噉食太過者,體難迴動,[2]嬾惰懈怠,所食難消,遠離現在、未來二世善法利益。」而說偈言:

「噉食太過人, 身重多懈怠,
現在未來世, 於身失大利。
睡眠自受苦, 亦惱於他人,
迷悶難[3]寤寤, 應時籌量食。」
王言:「大師!世間頗更有諸眾生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罪過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如是眾生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眾生者即王身是,大王亦甚聰明大智、利根黠慧,有大威力,心不怯弱,好喜布施,威德具足,亦有罪過。」

王言:「大師!我之所有罪過云何?」

答言:「大王!大王之罪太極暴惡,大王[4]太嚴、大王[5]太忽、大王[6]太䩕、大王太卒。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太惡。何以故?大王當知!若王、王子性太惡者,彼為一切多人不用、多人不愛、多人不憙,乃至父母亦不憙見,何況餘人大臣、王子、長者、居士等,是故大王,黠慧之人不應太惡。大王當知!有黠慧人所欲作事,應當安詳,不應[7]太卒。」而說偈言:

「若王行惡行, 瞋心不見事,
動則怖眾生, 乃至父母畏,
何況餘非親, 而當有念愛?
大王應當知, 智者捨瞋恚。」
爾時嚴熾王在坐對面,聞大薩遮尼乾子毀呰自身,心生不忍、瞋心、恚心、懊惱心、無歡喜心、生毒害心即作是言:「薩遮尼乾子!汝今云何於大眾中說我過惡,毀呰於我。我從昔來,無人敢正[8]看我面者,汝今毀我罪應合死。」作是語已,以瞋恚心告諸臣言:「汝當[9]捉此說不愛語、愚癡沙門,斷其命根。」

爾時薩遮尼乾子驚怖毛竪。語嚴熾王言:「大王!汝今莫速卒作如是惡事,不饒益我!我有善言,願王暫時施我無畏,聽我所說。」

王言:「沙門!與汝無畏,所欲說者,汝當速說。」

薩遮尼乾子言:「大王當知!我亦有罪。」

王言:「沙門!何者汝罪。」

薩遮尼乾子言:「大王當知!我罪過者,由太實語、不虛語、稱事語,以我如是大惡人前、可畏人前、[10]急性人前、無慈悲人前、卒作事人前,如是惡行人前說如實語。大王當知!黠慧之人不應一切時、一切處常說實語。何以故?有不饒益故。大王當知!黠慧之人應當善觀可與語人、不可與語人,應當善知可語時、非語時,應當善知可語處、非語處,然後說語。何以故?大王當知!實語人者,世人不愛,世人不喜,智者不讚歎,世間癡人瞋。」而說偈言:

「智者不[1]知時, 卒隨意說實,
彼人智者呵, 何況無智者。
智者一切處, 亦不皆實語,
是實憍尸迦, 實語入惡道。」
爾時嚴熾王聞薩遮尼乾子說自身過,即便開解,心生歡喜,白薩遮尼乾子言:「大師!師無罪過,由我太卒。今聞師教,如闇得燈、如盲得眼,常當受持。我今懺悔,願師於我莫捨實語。」而說偈言:

「我實愚癡闇, 不識知識[2]語,
是故生惡心, 出如是惡口。
我今聖人前, 懺悔如是罪,
願愍諸眾生, 令我罪除滅。」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五
貼文者 : : hui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六 - 2023-12-18 21:41:19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六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如來無過功德品第八之一

爾時嚴熾王聞薩遮尼乾子所說,得歡喜已,更問所疑,作如是言:「大師!今此眾生界中、眾生聚中,頗更有人聰明大智、利根[4]黠慧、知法非法無過失不?」

答言:「大王!有此眾生無諸過失。」

王言:「大師!今者誰是?」

答言:「大王!此沙門瞿曇釋家子。生釋王家,出家為道。大王當知!如我有四圍陀經中說,彼釋種沙門瞿曇無有過失。所謂生在大家不可譏嫌。何以故?以是轉輪王家生故。種姓豪貴不可譏嫌。何以故?以甘蔗姓種家生故。福德莊嚴不可譏嫌。何以故?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身故。具足實事不可譏嫌。何以故?以具持戒、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畢竟成就故。是故知彼沙門瞿曇無有過失。

「大王當知!彼釋種子沙門瞿曇,若不捨家出家為道者,當作轉輪聖王王四天下,當行法行而為法王。具足七寶——輪寶、象寶、馬寶、如意寶、夫人寶、大臣寶、主藏寶,千子具足——勇猛[5]雄傑有丈夫相,身諸威德無可嫌毀,力能降伏他諸軍眾,具足成就轉輪王相,於四天下而得自在,無與等者。於此大地無[6]諸怨[7]刺、無諸惱害、無有刀杖,依法降伏,行於平等自在而住。而彼王子沙門瞿曇不樂如是世間之樂,捨家出家,勇猛精進行大苦行,日食一麻或食一米,心不懈怠六年苦行,成等[8]正覺,坐於道場菩提樹下,降諸魔力,一心念於相應智慧,所有應知、所有應得、所有應見、所有應覺、所有應證,彼諸一切所應得法,不從師[9]學,自智即能如實覺知,是故知彼沙門瞿曇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等無與等者,何況有勝彼沙門瞿曇無等等、無勝等,是故彼無一切過失。何以故?以彼沙門瞿曇家姓無等、形色無等、智慧無等,是故無過失。」重說偈言:

「家色生姓勝, 諸相百福勝,
八十種妙好, 莊嚴佛[10]自身。
六年修苦行, 坐於菩提樹,
降伏諸魔眾, 逮得一切智。
是諸天人師, 常念利世間,
慈悲心平等, 救苦無怨親。
[11]波羅㮏城說, 四諦相應法,
無我命眾生, 是故無過失。」
爾時嚴熾王語大薩遮尼乾子言:「大師!應說何者是如來三十二大丈夫相,以是三十二相莊嚴身故,得大丈夫師子王名?」

爾時大薩遮尼乾子告嚴熾王言:「大王!今當一心諦聽,當為汝說!」

王言:「大師!願樂欲聞。」

薩遮尼乾子言:「大王當知!沙門瞿曇三十二相者:一者、沙門瞿曇足下平滿,蹈地善住;二者、沙門瞿曇足下具足千輻輪相;三者、沙門瞿曇手腳柔[12]軟,如天劫貝;四者、沙門瞿曇諸指[13]纖長;五者、沙門瞿曇指皆網縵;六者、沙門瞿曇足跟圓滿;七者、沙門瞿曇足趺上隆;八者、沙門瞿曇鹿王𨄔相;九者、沙門瞿曇身相端嚴;十者、沙門瞿曇馬王陰藏;十一者、沙門瞿曇一孔一毛不相雜亂;十二者、沙門瞿曇髮如青[14]妙淨[15]琉璃色;十三者、沙門瞿曇身毛上靡;十四者、沙門瞿曇皮如金色;十五者、沙門瞿曇皮膚細軟;十六者、沙門瞿曇七處平滿;十七者、沙門瞿曇兩肩圓厚;十八者、沙門瞿曇兩肩高峻圓如金山;十九者、沙門瞿曇身體廣長;二十者、沙門瞿曇身圓正直如尼拘樹王;二十一者、沙門瞿曇[16]頰如師子;二十二者、沙門瞿曇四十齒滿;二十三者、沙門瞿曇齒間明密;二十四者、沙門瞿曇齒方齊平;二十五者、沙門瞿曇齒白如雪;二十六者、沙門瞿曇舌得上味;二十七者、沙門瞿曇舌能覆面;二十八者、沙門瞿曇聲如梵聲;二十九者、沙門瞿曇眼如牛王上下俱瞬;三十者、沙門瞿曇目相鮮明如青蓮華葉;三十一者、沙門瞿曇額上[1]毫相功德滿足;三十二者、沙門瞿曇頭相高顯無見頂者。大王當知!此[2]沙門瞿曇三十二相,沙門瞿曇以此三十二相莊嚴身故,說[3]名大丈夫師子王。」而說偈言:

「頂高相微妙, 最勝莊嚴身,
髮如青琉璃, 色淨輪右旋,
眼瞬如牛王, [4]青蓮華葉形,
是故瞿曇身, 皆歎不可嫌。
瞿曇微妙聲, 過諸梵世音,
如彼迦陵伽, 眾鳥悉非倫。
舌能覆面門, 淨如蓮花葉,
妙相過群生, 是故世無及。
舌根得上味, 諸味無差別,
速成妙相[5]人, 故佛無過失。
瞿曇齒功德, 一切無與等,
明淨如珂雪, 齊平無差跌。
[6]頰相稱上廣, 方如師子王,
脣色眾歎美, 喻如頻婆果。
兩肩相高顯, 前後俱團圓,
神光曜眾目, 峻美如金山。
瞿曇身諸相, 三十二莊嚴,
上下體圓滿, 如尼拘樹王。
瞿曇身廣長, 善住不可嫌,
智者常渴仰, 樂觀無厭心。
瞿曇功德體, 七處俱滿足,
皮色常暉鮮, 如閻浮檀金。
身毛細柔軟, 塵垢無能染,
生則輪右旋, 相著俱上靡。
髮淨色青美, 厚滿不偏[7]布,
是故瞿曇相, 過諸世間姿。
瞿曇身正直, 坐立無委曲,
馬王陰藏相, 亦如大龍王。
脛如鹿王𨄔, 麁細上下均,
是故智者觀, 無有疲厭心。
手足指網縵, 內外常鮮明,
甲如赤銅葉, 指如銅[8]擆形。
足趺上豐高, 體滿如珂圓,
腳跟相端嚴, 圓滿無高下。
諸指皆[*]纖長, 屈[9]申相柔軟,
足下平善住, 蹈地常安隱。
此是瞿曇福, 功德諸相山,
依此功德聚, 顯成瞿曇身。
如是功德身, 過天人世間,
如彼淨滿月, 顯於眾星中。
瞿曇丈夫相, 功德莊嚴身,
大悲自在現, 能利諸世間。
法身淨無垢, 無量諸功德,
如是諸妙相, 唯瞿曇境界。」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八十種好?百福功德以是相[10]好莊嚴身故,名為如來百福莊嚴功德相身。」

答言:「大王!我今為成此事說喻。大王當知!若三千大千世界所攝四生眾生,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此等眾生假使一時得於人身,得人身已,彼一一眾生皆修十善,成就轉輪聖王福德。彼諸眾生所修成就轉輪聖王福德之聚,彼一一福德更增百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一毛孔中下相功德;如是一毛孔中功德,餘一一毛孔所有功德亦復如是。大王當知!如是一切毛孔功德更增百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身中所有一好功德;如是一好功德,餘一一好功德亦復如是。

「大王當知!如是一切諸好功德更增百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身中所有大丈夫相一相功德;如是一相功德,餘一一相功德亦復如是。大王當知![11]如是三十二相功德更增百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眉間白[*]毫一相功德。如是眉間白毫功德,更增百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丈夫相中一頂相功德。大王當知!如是頂相功德,更增百千萬億倍,始得成就沙門瞿曇丈夫相中一法[12]䗍聲功德,沙門瞿曇以此法[*]䗍聲功德故,所有眾生界,眾生所攝,彼一一眾生言音不同,一時各各作百千種種[13]種異問,彼一[14]一眾生所問之事,餘不重問,能以一念相應智慧,以一音答爾所眾生,能令一時各得其解。大王當知!沙門瞿曇以此功德莊嚴身故,名為成就大丈夫相,是故瞿曇成就百福功德[15]身相,是故瞿曇成就梵王法[*]䗍妙聲。」而說偈言:

「瞿曇功德身, 百福相住持,
[16]導濟諸群生, 故號天人師。
見聞及受物, 其福不可量,
瞿曇出世間, 饒益諸眾生。
眾生界差別, 隨類各異問,
瞿曇一念[1]智, 一[2]音答令解。
瞿曇現世間, 能以梵音聲,
轉最上法輪, 令天人苦盡。」
爾時嚴熾王問薩遮尼乾子而說偈言:

「大師向說名, 如來諸[3]小相,
願為諸眾生, 及我分別說。」
爾時薩遮尼乾子答嚴熾王言:「大王!汝能為諸眾生顯發如來功德小相多有利益,汝今諦聽,我當一一分別顯說沙門瞿曇八十種好。依彼諸好,廣宣瞿曇諸功德相,如秋滿月現眾星中。何等八十?一者、沙門瞿曇頭相端[4]嚴上下相稱;二者、沙門瞿曇頭相[5]滿美如摩陀羅樹果;三者、沙門瞿曇髮長弱美如委黑絲;四者、沙門瞿曇髮縷條理不相雜亂;五者、沙門瞿曇髮毛[6]婉轉[*]䗍文右旋;六者、沙門瞿曇髮色光澤如青[*]瑠璃;七者、沙門瞿曇眉長皎潔如月初生;八者、沙門瞿曇眼相長廣如青蓮華葉;九者、沙門瞿曇耳[7]埵輪成如似垂露;十者、沙門瞿曇鼻脩高直孔相不現;十一者、沙門瞿曇口氣香潔嗅者無厭;十二者、沙門瞿曇舌色光赤如赤銅[8]鍱;十三者、沙門瞿曇舌相細滑薄利柔軟;十四者、沙門瞿曇脣色紅赤如頻婆果;十五者、沙門瞿曇牙白[*]纖利光[9]曜面門;十六者、沙門瞿曇面色華[10]艷光如明鏡;十七者、沙門瞿曇面貌上下廣[11]狹相稱;十八者、沙門瞿曇面貌豐美如似滿月;十九者、沙門瞿曇面貌端正,殊特可美;二十者、沙門瞿曇身體常淨,塵垢不染;二十一者、沙門瞿曇身體淨軟如練春華;二十二者、沙門瞿曇洪身正直如帝釋幢;二十三者、沙門瞿曇身諸文相福德超絕;二十四者、沙門瞿曇身體柔潤如塗膏澤;二十五者、沙門瞿曇身相麁細如尼拘樹王𦟛圓得所;二十六者、沙門瞿曇身諸相好無能嫌者;二十七者、沙門瞿曇身力無敵如那羅延;二十八者、沙門瞿曇威儀容止進退有法;二十九者、沙門瞿曇身諸相好,一切眾生樂觀無厭;三十者、沙門瞿曇身諸形相,惡眾生見生歡喜心;三十一者、沙門瞿曇行步容儀,眾生見者觀無厭足;三十二者、沙門瞿曇迴身顧視如大象王;三十三者、沙門瞿曇身動威相如師子王;三十四者、沙門瞿曇身相凝重無輕舉相;三十五者、沙門瞿曇身相廣大不可度量;三十六者、沙門瞿曇身相廣長無短小相;三十七者、沙門瞿曇光[12]輪遍身周匝一丈;三十八者、沙門瞿曇身諸光相照曜十方;三十九者、沙門瞿曇身相尊重見者歸伏;四十者、沙門瞿曇皮膚細密常有光澤;四十一者、沙門瞿曇皮膚平滿無老皺相;四十二者、沙門瞿曇身色光明曜,眾生目不能正觀;四十三者、沙門瞿曇身色光明晝夜無異;四十四者、沙門瞿曇身諸毛孔常出妙香;四十五者、沙門瞿曇形貌威德過諸世間;四十六者、沙門瞿曇身諸筋脈深隱不現;四十七者、沙門瞿曇骨節相連如似鉤鎖;四十八者、沙門瞿曇身毛細軟一一右旋;四十九者、沙門瞿曇毛色光曜如閻浮檀金;五十者、沙門瞿曇手足赤白如蔙花色;五十一者、沙門瞿曇手足鮮淨常有潤澤;五十二者、沙門瞿曇十指[*]纖長[13]𦟛圓可美;五十三者、沙門瞿曇踝相不現平無高下;五十四者、沙門瞿曇𨄔骨堅長上下滿好;五十五者、沙門瞿曇手足圓滿無有高下;五十六者、沙門瞿曇手指柔軟內外受握;五十七者、沙門瞿曇手所有文細現深隱;五十八者、沙門瞿曇手所有文正直分明;五十九者、沙門瞿曇手所有文文不中斷;六十者、沙門瞿曇指甲薄潤如赤銅色;六十一者、沙門瞿曇立不傾斜平正得所;六十二者、沙門瞿曇住立安隱無能動者;六十三者、沙門瞿曇身動威勢如師子王;六十四者、沙門瞿曇迴身顧視如大象王;六十五者、沙門瞿曇行步平正無有傾曲;六十六者、沙門瞿曇行步安[14]詳如似象王;六十七者、沙門瞿曇動足去步如白鵝王;六十八者、沙門瞿曇行不履地輪相炳著;六十九者、沙門瞿曇九孔門滿相皆具足;七十者、沙門瞿曇腹小不現;七十一者、沙門瞿曇臍孔深圓;七十二者、沙門瞿曇聲[15]響調和麁細俱美;七十三者、沙門瞿曇妙聲遠徹隨聞無障;七十四者、沙門瞿曇所有言音隨眾生意,聞皆和悅;七十五者、沙門瞿曇語隨方音不[16]增不[17]減;七十六者、沙門瞿曇說法應機無有差謬;七十七者、沙門瞿曇語能隨俗方音為說;七十八者、沙門瞿曇一音說法,令諸異類一時俱解;七十九者、沙門瞿曇隨有因緣次第說法;八十者、沙門瞿曇胸有[1]萬字示功德相。大王當知!是名沙門瞿曇八十種好莊嚴成就功德相身,一切聲聞、辟支佛,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莫能有者,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地主聽我說, 如來八十好,
以是諸相好, 莊嚴瞿曇身。
瞿曇[2]甲圓好, 形如半竹[3]筒,
美艷赤銅色, 光澤如油塗。
指間肉平滿, 次第均無差,
手文齊正直, 深細相分明。
脈深無異相, 脣色如頻婆,
腳善住無差, 是故常安隱。
踝骨隱不現, 高下難分別,
手中相明顯, 示現諸功德。
舌相妙柔軟, 如天新華綿,
薄如赤銅葉, 光色常暉鮮。
諸節皆深隱, 妙相甚難見,
兩手過雙膝, 天人皆讚歎。
妙聲甚深遠, 猶如大龍王,
如天中雨雷, 聲微妙最勝。
瞿曇滿月身, 實相淨相應,
妙形善端美, 上下俱[*]𦟛圓。
永盡惡身相, 滿足諸功德,
膺滿如師子, 一一好差別。
手足善光澤, 皮如金色鮮,
如是諸功德, 一一不可嫌。
身相次第好, 離諸麁[4]澁觸,
臍輪相圓正, 孔深無窪曲。
一切諸身分, 功德所集成,
諸行皆清淨, 光明離闇濁。
如是功德身, 善備不可嫌,
以是諸世間, 樂觀無厭足。
起如大龍王, 奮迅動重淵,
步如牛王相, 威如師子轉。
身相甚柔軟, 骨節不相違,
[5]趨進如鵝王, 不疾亦不遲。
腹相小不[6]現, 脇柔[7]軟[A1]肋平,
毛右旋熠燿, 光色如流電。
行步及去來, 諸相甚端妍,
離隨瞋恚愛, 成就諸好因。
瞿曇無諸惡, 萬相表吉祥,
離於黃黑等, 不好諸黶相。
眉如月初生, 色如金精黑,
[8]淨眼無[9]妬眼, 廣眼曜如星。
面門方圓好, 妙聲吐和音,
諸相過群生, 離諸煩惱纏。
眉相甚妍美, 鼻高如懸[*]筒,
雙目相廣長, 如青蓮花葉。
眉齊不相離, 相滿圓如規,
齒高次第利, 二牙光面門。
[10]身毛無參差, 咽頸離高下,
是故瞿曇相, 天人[11]無等者。
頭圓如[12]傘蓋, 缺骨頂夷平,
皮額俱[13]不皺, 如珂體圓實。
瞿曇毛細滑, 不亂亦不散,
宛轉輪右旋, 常出諸妙[14]音。
瞿曇毛鮮潔, 塵垢不能染,
如彼淨琉璃, 不為淤泥[15]點。
瞿曇毛滿足, 一一次第住,
如多楞祇草, 齊細不相[16]繞。
瞿曇毛細軟, 如蜂王腹毛,
離病衰老相, 髮[17]甲不變白。
瞿曇胸相滿, 亦如師子[18]坐,
如[19]魚如高幢, 亦如金剛鉤。
如似立金瓮, 如畫還復旋,
如鉢頭摩花, 如珂功德天。
如結[20]加趺坐, 一一諸節中,
力如那羅延, 是故過世間。
瞿曇胸[*]萬字, 具足千輻輪,
手腳相不異, 千輻輪無差。
人主此[21]正是, 瞿曇諸小相,
二乘及外道, 天人皆無等。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成就如是諸相好身,一切眾生無如此者,是故我言沙門瞿曇無有過失。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究竟成就大慈心力,能大饒益一切眾生,無有害心,彼大慈心無礙故、無障故、常行故、自然照故,遍至一切世間境界,入諸眾生煩惱使故。大王當知!譬如淨水摩尼寶珠,自體淨故,而能清淨一切濁水。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大慈心水亦復如是,自身清淨,復能清淨一切眾生煩惱淤泥、諸見濁水。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大慈,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大慈悲, 遍觀十方界,
一切眾生心, 無時能捨離,
故名佛世尊, 成就大慈心,
是故一切智, 無有諸過失。
如彼能淨水, 如意摩尼珠,
以體明淨故, 能清諸濁水。
瞿曇亦如是, 自性離諸垢,
能以慈心水, 淨眾生濁心。
「大王當[1]知!沙門瞿曇於諸眾生畢竟成就三十二種大悲觀心。何等三十二?一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墜墮癡闇大黑處故,起大悲心;二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墜墮無明所纏窟故,起大悲心;三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墜墮世間大險處故,起大悲心;四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離寂靜處、[2]墮世間故,起大悲心;五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墮大[3]瀑水,隨[4]漂流故,起大悲心;六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墮在[5]顛倒險難大苦處故,起大悲心;七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墮在惡道、離聖道故,起大悲心;八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為大煩惱能縛所縛,常為種種煩惱羅網所纏裹故,起大悲心;九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於諸境界常不可足、不可滿故,起大悲心;十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屬諸愛主不自在故,起大悲心;十一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為老死大苦劫害、不生厭故,起大悲心;十二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不離諸疹,為諸一切種種病苦所逼惱故,起大悲心;十三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三火常然、晝夜常燒常不滅故,起大悲心;十四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下業所纏,增長世間諸苦惱[6]故,起大悲心;十五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懷驚怖、無安隱心故,起大悲心;十六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少利所纏忘大過故,起大悲心;十七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為諸種種放逸所醉,無始睡蛇常睡在心,在曠野道常為五陰怨家[7]逐故,起大悲心;十八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為諸蓋劫善財故,起大悲心;十九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無明覆眼,常曀不見善知識故,起大悲心;二十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為種種事亂其心,猶如亂絲無理者故,起大悲心;二十一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在憒閙、離寂靜故,起大悲心;二十二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在難處、離無難故,起大悲心;二十三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8]云何云何邪見纏故,起大悲心;二十四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隨逐貪餌依止種種邪見使故,起大悲心;二十五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長夜執在想倒心倒,無常法中生於常想,於苦法中生於樂想,不淨法中生於淨想,無我法中生我想故,起大悲心;二十六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無始世來,[A2]常負生死諸惡重擔,受大苦惱不疲厭故,起大悲心;二十七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依止世間,羸薄少力非堅固中謂堅固故,起大悲心;二十八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為染[9]所染,常在無量諸垢中故,起大悲心;二十九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為有貪縛、不厭捨故,起大悲心;三十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為諸供養恭敬降伏,常求資生諸供養故,起大悲心;三十一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常為種種境界纏心生憂惱故,起大悲心;三十二者、沙門瞿曇見諸眾生墜墮憍慢我慢地故,起大悲心。大王當知!是名沙門瞿曇於諸眾生畢竟成就三十二種大悲觀心,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見眾生, 閉在世間獄,
輪迴遍諸趣, 常受一切苦,
癡闇覆其心, 不知生厭離,
是故無上尊,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樂著諸世間,
四流[A3]河所[*]漂, 隨順不得返,
常沒生死海, 不知求出離,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墜墮大險中,
入於非正道, 無有能救者,
是故瞿曇觀, 起於大悲心,
置於佛菩提, 最勝無畏處。
瞿曇見眾生, 縛在牢獄中,
與愛作僮僕, 策使諸境界,
[10]宛轉老死海, 不覺亦不知,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熾然三種火,
常在諸惡趣, 種種苦所害,
怖畏諸惡道, 無有依止處,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樂著於諸有,
放逸心自在, 貪著諸境界,
常被種種害, 而不生怖畏,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無明黑所覆,
種種[1]曀所障, 不離一切蓋,
諸見亂如絲, 無有能解者,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墮在八邪見,
為愛久住處, [2]以是常縛心,
如是諸難中, 樂不生厭離,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起於顛倒心,
於苦不淨中, 而生樂淨想,
無常無我中, 而反我常實,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依止羸薄力,
常為重擔[3]押, 無心生厭離,
起於堅固想, [4]染著不能捨,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在有貪海中,
利養覆心故, 常求愛境界,
貪心如野火, 熾然不知足,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見眾生, 具造諸苦業,
常為諸憂悲, 苦惱之所逼,
為拔彼眾生, 種種諸惱害,
是故十力者, 常起大悲心。
瞿曇恒觀彼, 一切眾生界,
常起大悲心, 是故無過失,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三念處。」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三念處?」

答言:「大王!一者、無喜心;二者、無瞋心;三者、無瞋無喜心。」

王言:「大師!云何無喜心?」

答言:「大王!無喜心者,沙門瞿曇在眾說法,若有眾生,身正恭敬,攝耳不散,隨順受教,如說修行。沙門瞿曇,不以為喜,不生踊悅,不生踊躍。何以故?沙門瞿曇捨心平等,安住一心故。」

王言:「大師!云何無瞋心?」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在眾說法,若有眾生,身不恭敬,耳不專聽,違背聖教,不如說行。沙門瞿曇不生瞋心,亦復不起不忍之心,亦復不生[5]非可信心,亦不[6]生彼違我教心。何以故?沙門瞿曇捨心平等,安住一心故。」

王言:「大師!云何不喜不瞋心?」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在眾說法,於其眾中,身正恭敬,攝耳不散,隨順受教,如說修行;有不恭敬,失耳境界,違背聖教,不如說行。沙門瞿曇於此二人,不生喜心、踊悅心、踊躍[7]心;不生瞋心,亦復不起不忍之心,亦復不生不可信心,亦不念彼違我教心。何以故?沙門瞿曇捨心平等,安住一心故。大王當知!沙門瞿曇依三念處不染心住,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說法中, 一心正受者,
常住正念故, 不起歡喜心。
瞿曇說法中, 不正心諦受,
常住正念故, 亦不起瞋心。
瞿曇說法中, 受不受二分,
常住平等故, 不瞋亦不喜。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三不護業。」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三不護業?」

答言:「大王!一者、身業不護;二者、口業不護;三者、意業不護。」

王言:「大師!云何身業不護?」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身行清淨。沙門瞿曇無有諸行不清淨者,是故沙門瞿曇不作心念:『我身業不清淨,恐畏他知,作心防護。』何以故?沙門瞿曇無有身行不清淨故,是名第一身業不護。」

王言:「大師!云何口業不護?」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口業清淨。沙門瞿曇無有口業不清淨者,是故沙門瞿曇不作心念:『我口業不清淨,恐畏他知,作心防護。』何以故?沙門瞿曇無有口業不清淨故,是[8]名第二口業不護。」

王言:「大師!云何意業不護?」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意業清淨。沙門瞿曇無有意業不清淨者,是故沙門瞿曇不作心念:『我意業不清淨,恐畏他知,作心防護。』何以故?沙門瞿曇無有意業不清淨故,是名第三意業不護。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三不護業,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三種業, 離妄及無記,
是故常清淨, 出[9]諸護境界。
為諸弟子眾, 平等心說法,
有過者能除, 無過者[10]便攝。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一切種智清淨。」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一切種智清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一切種智清淨,有四種:一者、身一切種智清淨;二者、觀一切種智清淨;三者、心一切種智清淨;四者、智一切種智清淨。」

王言:「大師!云何如來身一切種智清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身一切種智清淨者,離諸煩惱一切習氣皆滅無餘,隨意所欲取捨生退,於一切處身得自在,是名身一切種智清淨。」

王言:「大師!云何如來觀一切種智清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觀一切種智清淨者,於應化身離一切煩惱及煩惱習氣,皆滅無餘,迴轉現沒,一切觀中而得自在,是名觀一切種智清淨。」

王言:「大師!云何如來心一切種智清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心一切種智清淨者,一切煩惱、煩惱習氣及心所染,皆悉遠離心得自在,聚集一切善根滿足,是名心一切種智清淨。」

王言:「大師!云何如來智一切種智清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智一切種智清淨者,一切無明分及諸煩惱、煩惱習氣皆滅無餘,一切法中得無障礙自在,是名智一切種智清淨。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一切種智清淨,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一切智, 依止四淨法,
是故見無垢, 智慧身自在。
瞿曇清淨慧, 具足四種智,
煩惱習氣滅, 是故無過失。」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六
貼文者 : : hui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七 - 2023-12-18 21:50:43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七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如來無過功德品第八之二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自在?」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有十自在:一者、命自在;二者、心自在;三者、物自在;四者、業自在;五者、生自在;六者、如意自在;七者、信自在;八者、願自在;九者、智自在;十者、法自在。

「大王當知!得上甘露,名命自在;能知一切[2]惟是一心,名心自在;於虛空中攬成珍寶,名物自在;遠離一切煩惱及習無明諸使,名業自在;於深禪定、解脫三昧、三摩[3]拔提隨意迴轉,名生自在;於一切行自然而行,名如意自在;於諸入中得自在觀,名信自在;即生心時現前成就一切諸事,名願自在;身、口、意業以智為本,名智自在;現住平等真如法界無垢實際,名法自在。

「大王當知!遠離殺生無瞋害心,是[4]命自在因;於受樂眾生無障礙大慈,於受苦眾生無障礙大悲,是心自在因;平等心捨一切事物求大菩提,是物自在因;三業所作清淨無染,是業自在因;以菩提心攝諸善根,是生自在因;捨諸一切供養、恭敬、禮拜、讚歎,象、馬車乘施與眾生,是如意自在因;常說三寶教化眾生,是信自在因;稱諸一切眾生所求應時給與,是願自在因;常行法施不為利養、名聞、恭敬,是智自在因;常為眾生說諸如來及諸眾生真如平等,法身為體非飲食身,是法自在因。

「大王當知!得命自在故,對治一切生死怖畏;得心自在故,對治一切煩惱怖畏;得物自在故,對治一切貧窮怖畏;得業自在故,對治一切惡道怖畏;得生自在故,對治一切生縛怖畏;得如意自在故,對治一切追求怖畏;得信自在故,對治一切謗法怖畏;得願自在故,對治一切心念縛怖畏;得智自在故,對治一切疑刺怖畏;得法自在故,對治一切大眾怖畏。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自在,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修正行, 為利諸群生,
是故諸法中, 一切得自在。
念護諸眾生, 不行殺盜心,
是故於財命, 生處常自在。
常行禪法施, [5]永斷諸惡因,
心業無障礙, 生處常自在。
常念菩提本, 不惱眾生心,
讚歎三寶福, 廣利諸眾生。
三業依智行, 心常住法界,
生處意信願, 智法常自在。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正道。沙門瞿曇成就如是清淨道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四念處?」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四念處者:一者、身念處;二者、受念處;三者、心念處;四者、法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身念處者,謂觀內身、外身、內外身,於此身中作二種觀:一者、不淨觀;二者、淨觀。不淨觀者,觀身不淨,穢惡充滿,[6]誑諸凡夫故;淨觀者,作是思惟:『我今因此不淨身故,得淨佛身、得淨法身、淨功德身,一切眾生所樂見身。』作是觀已,能淨二行:一者、無常;二者、常。云何無常?觀身無常,畢定當死,如是觀已,不為身故[7]造諸惡業、邪命自活,當為此身修三堅法:一、修身堅,二、修命堅,三、修財堅。如是觀已,遠離一切身、口、意曲,行正直心。云何為常?觀無常已,得於常身,因無常故,得功德身;因無常故,不斷佛種、法種、僧種。何以故?修身念處,觀察一切眾生之身,畢竟成就諸佛法身,以有法身故,作是觀故,得平等心、無分別心,不起諸漏,所謂欲漏、有漏、無明漏,不見有我及我所,住如實際,成一切智,是名身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受念處者,謂觀內受、外受、內外受,於是受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起慈悲心觀諸眾生。若受樂時生於貪心;若受苦時生於瞋心;若受不苦不樂受時生於癡心。作是思惟:『有受皆苦。畢竟樂者,斷一切受,即是常樂。』隨所受生,常生一切慈心、悲心。若自、若他受樂受時,遠離染心,生於慈心;若受苦時,觀三惡道,遠離瞋心,生於悲心;若受不苦不樂受時,離無明心,生於捨心。觀一切受無常、苦、無我。見受樂者,即知是苦;見受苦者,如癰如瘡;見受不苦不樂受者,是不寂靜。觀於樂受,即知無常;觀於苦受,即知是空;觀不苦不樂受,即知無我。如是觀者,名受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心念處者,謂觀內心、外心、內外心,於是心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常觀者,觀於自身菩提之性,不忘不失,正念不亂,如是觀心,又觀所發菩提之心,是心性者,生已即滅,念念不住,不在內入,不在外入,不在內外入,不在陰中,不在界中,作是思惟:『如是心緣為異、不異?若心異緣,則一時中有於二心;若心即緣,不應復能觀於自心,亦如指端不能自觸,心亦如是。』作是觀已,見心無住無常變異,即知是心,非從緣生,非不緣生,非常非斷,非內非外,非有非無;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是心非色,不可覩見,如幻如化,無所罣[1]礙。自觀心已,觀諸一切眾生心性,如自心性、如自心相,一切眾生心性、心相亦復如是;知自心空,一切眾生心空亦爾;觀自心平等,觀諸眾生心性平等亦復如是。是名心念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法念處者,謂觀內法、外法、內外法,於是法中作二種觀,謂常、無常。常以佛眼見一切法,至坐道場未曾中失。觀諸法時,不見一法,乃至一切微細諸相;離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滅、無物,不見一切法,乃至微細相。不入十二緣者,見法非法,無非是法。云何為法?謂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人,是名為法。云何非法?謂我見、眾生見、命見、人見、斷見、常見、有見、無見,是名非法。沙門瞿曇觀一切法是法非法。何以故?觀空、無相、無願,是名一切法是法;我慢憍慢、我及我所、攝取諸見,是名一切法非法。作如是觀諸法性已,不見有法非菩提因、非出道因,悉是出法,若不如是求諸法者,是名滅法。出者從緣,滅者從緣,如是觀時,觀於三行,所謂惡行、善行、不動行。於三行中,常行福行,行十善法,為淨三業:淨身業者,為求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不能害故;淨口業者,有所說法眾生樂聞故;淨心業者,於諸眾生其心平等,常入禪定故。如是方便觀法念處,離諸一切障菩提垢,不著常見,不著斷見,行中道見。如是中道,世間智慧所不能見,不可宣說、不可顯示,無有相貌,無色、無處、無取、無捨,清淨寂靜,不可眼見,乃至不可[2]觸,亦無至處,不在世間,不出世間,不可宣說,非多非少,非常非斷,非相非非相,非覺非非覺,非虛非實,非此非彼,非有非無,非有為非無為,非行非非行,非生非死,非涅槃非作法,是名中道。不以肉眼、天眼、慧眼觀法念處。何以故?如是三眼,無相貌故。是故觀法以法眼觀,而心不著、不失諸法,是名法念處。

「大王當知!修四念處得四種離法:觀身不淨,出離淨倒;觀受是苦,出離樂倒;觀心無常,出離常倒;觀法無我,出離我倒。又觀身念處,離於[3]揣食;觀受念處,離於觸食;觀心念處,離於識食;觀法念處,離於[4]思食。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念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云何如來四正勤法?」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四正勤者,謂四種精進:遮二種惡法、集二種善法。沙門瞿曇善性成就,心住善法,未生惡法及已生惡,不以精進令滅,未生善法已生善法,不以精進令生。何以故?沙門瞿曇於無量世常修善性,一切惡法自然不生,一切善法自然滿足。惡法者,謂非戒聚伴、非定聚伴、非慧聚伴,於四念處觀時,[5]諸懈怠心、五蓋煩惱覆障心眼,離於信等五種善根,是諸惡法未生不生,已生即滅,[A2]勤精進故;善法者,謂信等善根,未生令生,已生增廣,勤精進故,是名四正勤法。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四正勤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四如意分?」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四如意分者:一者、欲如意;二者、精進如意;三者、心如意;四者、思惟如意。如是四法,慈、悲、喜、捨而為根本。是四無量心常親近,常親近故,心得調柔。心調柔故,得入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入諸禪故,身得輕[1]軟。成就如是身輕心柔,入如意分。善入如意分已,即生神通——若欲、若精進、若心、若思惟。欲者,專向彼法;精進者,成就彼法;心者,觀察彼法;思惟者,彼法方便成就。如是如意分已,能得神通,欲者莊嚴,精進者成就,心者正住,思惟者善能分別。沙門瞿曇得四如意,隨其所解,[2]如其所作,心得自在,隨意所往,善作諸業,畢竟成就一切本行,如風行空無[3]所罣礙。得四自在:一者、命自在;二者、身自在;三者、法自在;四者、神力自在。命自在者,為調眾生,隨所生處,若天若人,於短命中能現長壽,於長壽中能現短壽,是名命自在。身自在者,以自在故,隨心作身,隨心作色,示現威儀,為眾生故,若欲與諸一切眾生同其身相,悉皆能作,是名身自在。法自在者,能知一切出世之法,示諸眾生世間之事,善知甚深十二因緣,得無礙[4]辯,能隨種種眾生[5]言說,令住正信,是名法自在。[6]神力自在者,能令四大海水合作一海,不來不去、無有動相;能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合為一山,不來不去、無有增損、如本不異,於四天王、三十三天無所妨[7]礙;欲令三千大千世界悉作金[8]銀七寶莊嚴,栴檀花香隨現能作,是名神力自在。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四如意分,是故我言,無有過失。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成就如是四如意分已,能入一切禪定、解脫、神通、無礙、四無量心。」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禪定?」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有九次第定,入三摩[*]拔提:一者、初禪;二者、二禪;三者、三禪;四者、四禪;五者、空處;六者、識處;七者、不用處;八者、非有想非無想處;九者、入滅盡處。」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離諸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行。離諸欲惡者,謂初禪所對諸愛染法,遠離彼法,名離諸欲。離諸惡不善法者,謂因貪、瞋、癡起殺生等十不善業,是名不善法。遠離彼法,是名初禪。有覺者,謂共覺故。何者是覺?依何境界隨順初禪?是覺多種,謂知覺、思惟、觀集、定等,是名為覺。何者是觀?即彼隨順初禪覺行,思惟觀受,欲定知覺,是名為觀。依於厭行,共彼有覺有觀而成初禪;依於厭行,共彼有喜有樂而成初禪行,是名有喜有樂入初禪行。行者,所謂受持、念護、喜樂、知等,是名為行。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住初禪中,得無生法忍,增上欲心,是故入初禪求無生法忍。為求轉勝無生忍故,於初禪中生不堅固想,起上欲心捨彼初禪求第二禪。為欲入彼第二禪故,離彼初禪有覺有觀心,滅於彼心、離於彼心、淨於彼心、寂靜彼心。內淨、心一處、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入第二禪行。內淨者,謂對治彼障第二禪法,寂靜彼法清淨無濁,是名內淨。心一處者,謂滅彼初禪一切覺觀,寂靜一味猶如大海,一切諸水入皆一味,所謂[9]鹽味。[10]入第二禪,滅彼初禪一切覺觀,寂靜一味無覺無觀,如是名得無覺無觀三[11]昧。依彼三[*]昧生喜,謂於佛法僧中生於喜心。依彼喜心,諸善功德自然滿足。

「為欲令彼無生法忍轉轉增勝、轉轉光明、轉轉勝妙、轉轉柔軟,得上欲心,於彼第二禪中不住、不樂,更求勝上第三禪行。生如是心,知彼喜心障第三禪及無生法忍,是故離喜,行捨憶念,安慧身受樂,是樂聖人亦說亦捨,依彼二禪無生法忍勝上欲心,離彼喜樂,入三禪行,得三昧樂。

「厭於彼喜,生如是心:『[12]此無喜樂,是無常樂、是盡滅法,非常、非恒、非真實樂、非究竟樂。』如是知已,轉更復起勝無生忍增上欲心。依彼勝忍增上欲心,不樂苦樂、遠離苦樂,先滅憂喜,不[13]苦不樂,捨念清淨,入第四禪行,得第四禪三摩拔提。柔軟心、自在心、寂靜心、光明心、正直心,捨彼一切所有樂事與諸眾生,與彼眾生安隱樂時,即時得彼勝無生忍光明現前,得彼勝忍光明現前故,令行速疾,於第四禪勝妙樂中,不生樂心。

「遠離彼樂捨念清淨,[*]惟見無邊虛空現前,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種種相,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如是觀色,略有二種:一者、四大;二者、依四大。四大者,謂地、水、火、風;依四大者,謂色、香、味、觸。如是廣有八種色相,離彼色相,無彼色相,滅彼一切諸色相,名過一切色相。隨何等法有其色相,彼法必有所對礙相,滅彼一切所有對相,不念、不行種種異相,而能過彼種種異相,而不念彼種種異相故,[*]惟見虛空相,是故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是故說言,過一切色相。

「入彼無邊虛空三昧已,生如是心:『虛空無邊,虛空無際,虛空無[14]岸,隨何等法,以無邊等故,彼法無有前際、中際、後際。』如是觀一切法無前、中、後際,入如是三昧,即於一切眾生起大慈心,[1]即捨一切法,得平等智而現在前。」

「爾時於彼無生忍中,始得勝進光明現前,過一切無邊虛空相,現前知無邊識相,入無邊識處行。生如是心:『是無邊虛空相,[*]惟是識想分別。』得如是心,知一切法[*]惟是識相,是識無量,入如是三昧,得無生法忍,非究竟成就無生法忍。過一切無邊識相處現前,知無所有處,入無所有少處行。無所有者,無彼所有貪瞋癡等分別之心,種種分別虛妄分別,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皆從虛妄分別心生,無彼所有故,言無所有。少者,如向所說,法中少相、細[2]相、微相等,名少相;無彼少相故,言無少;過彼一切麁細[3]想故,言無所有無所少。住是三昧,得於轉勝無生法忍光明現前。

「為得彼勝無生法忍,而不樂彼無所有無少三昧,生勝欲心,轉求增上三昧勝行。生如是心:『是無所有無少行相,亦是細相虛妄分別故。』次觀[4]非想非非想。何等是非想非非想?非想者是空,非非想者從因緣生。爾時非想非非想三昧現前,過一切無所有處少[5]相,入非想非非想處三昧。行住於彼處,生如是心:『彼非想非非想處,無所可樂遠離彼法。』即證諸法不生不滅三昧現前。知一切法不生不滅,見一切法自性寂滅、不行不住。爾時[6]名得勝上清淨無生法忍。是名九種次第入三摩[*]拔提。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定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解脫之相?」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解脫有八種:一者、有色見色;二者、內有色相見外色;三者、信淨;四者、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一切別異相,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五者、過一切虛空無邊相,知無邊識,即入無邊識行;六者、過一切無邊識相,知無所有少,即入無所有處行;七者、過一切無所有處,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處行;八者、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行,滅一切受想,入滅盡定行。是名八解脫。有色見色者,有色者,皆是因緣生法;見空無壽者,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內有色[7]相見外色者,見空無壽者,皆是因緣生法,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信淨[8]者,若分別淨不淨相,名為邪見,以信淨故,得脫於縛,名為解脫。過一切色相,滅一切有對相,不念別異相,知無邊虛空,即入無邊虛空行者,無量虛空,[9]虛空能如是知,得脫於縛,名為解脫。過一切虛空無邊相,知無邊識,即入無邊識行者,無量識無邊識,此無邊識即是空,能如是知,得脫於縛,名為解脫。過無邊識,知無所有少,即入無所有行者,所有者,名貪、瞋、癡煩惱,入無所有行者,滅彼煩惱,能如是知,得脫於縛,名為解脫。過無所有,知非有想非無想安隱,即入非有想非無想行者,非有想者,性空寂靜,非無想者,以依因緣而有,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滅一切受想,入滅盡定行者,如是見:想如陽焰,受如泡;想即是受,受即是想。無知者、無壽者,能如是見,得脫於縛,名為解脫。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解脫,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神通智行?」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神通行有六種:一者、天眼通;二者、天耳通;三者、他心通;四者、宿命通;五者、如意通;六者、漏盡通。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天眼,過諸一切天龍八部、聲聞、緣覺所有天眼,一切悉能明見十方功德智慧所成,悉見十方所有形色光明諸像,若麁、若細、若近、若遠,一切悉見明了分別,其中所有一切眾生遍諸趣中生死相續,若業業果、分別諸根悉知無餘,於十方界諸佛如來所有莊嚴淨妙國土亦見,其中菩薩、聲聞、五道眾生所修行業悉見無餘。何以故?是眼清淨,見無礙故;是眼不污,不著色故;是眼解脫,遠離諸見煩惱縛故;是眼清淨,性明了故;是眼無依,離所緣故;是眼不發,斷煩惱故;是眼無垢,斷諸惡故;是眼無[10]瞖,斷疑網故;是眼不起,斷障礙故;是眼無貪瞋恚愚癡,能斷一切諸結使故;是眼得[11]明,照了法故;是眼念知,不行識故;是眼無上,究竟聖道故;是眼無礙,平等照眾生故;是眼無染,性清淨故。何以故?沙門瞿曇住大悲心,善分別義,無有諍訟;隨見聞說,捨諸不善;趣於道場,心無障礙。見慳貪者,能以財施;見犯戒者,勸攝諸根;見[12]瞋恚者,勸忍不諍;見懈怠者,勸勤精進;見散亂者,示禪定樂;見愚癡者,教修智慧。故得天眼清淨無[13]障,是名天眼神通智行。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天耳,盡十方界,其中所有一切諸[14]聲,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聲,悉能分別;及知諸佛說法之聲,菩薩、[1]聲聞、緣覺[2]之聲;一切耳根所能對聲,乃至地獄、畜生、餓鬼、蚊、虻、蠅、蚤所有諸聲,悉皆能聞;若諸眾生心有所緣,善惡無記所出音聲,一切解了;悉聞過去未來諸聲,皆盡本際。何以故?沙門瞿曇安住大悲,能聞諸聲無有障礙,斷諸煩惱習氣滅故,是名天耳神通智行。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他心神通智行,所有眾生、眾生所攝,[*]如其心念。所謂善心、不善心、無記心、順煩惱心、背煩惱心、聲聞心、辟支佛心、菩薩心、佛心、天心、龍心、夜叉心、乾闥婆心、阿修羅心、迦樓羅心、緊那羅心、摩睺羅伽心、[3]人非人心、地獄心、畜生心、餓鬼心、閻羅處眾生心、過去心、未來心悉分別知。何以故?沙門瞿曇安住大悲,能知他心無礙無障,無諸煩惱故,斷諸習氣故,照一切法故,能如是解,是名他心神通智行。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所有宿命神通智行,念知過去一生、二生,乃至十生、百生、千生、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及天地成壞、無量世界成、無量世界壞、無量[4]成壞世界、無量成壞劫,知諸眾生於是中生、如是種姓、如是名字、如是色像、如是壽命、如是受苦、如是受樂、如是住處、如是衣服、[5]飲食,於是中死還是中生、於彼中死還彼中生、死此生彼、死彼生此,盡過去際悉知無餘。又知過去盡過去際所有諸佛,如是眷屬、父母、妻子、兄弟、姊妹,從初發心出家求道,修集願行,供養諸佛,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坐菩提樹成等正覺,如是名號、如是住處、如是勝坐、如是聲聞、如是侍者、如是天、如是人、如是大眾、如是外道、如是說法、如是度眾生、如是壽命、如是滅度、如是正法住、如是像法住,悉能念知。何以故?安住大悲,善解作業故;是智無惱,安住禪定故;是智無畏,善攝智慧故:是智自然,不從他求現得善知故;是智正[6]憶,畢竟不失故;是智功德,究竟大乘故;是智善根,從波羅[7]蜜生到彼岸故。是名知宿命神通智行。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七
貼文者 : : hui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八 - 2023-12-18 21:52:54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八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如來無過功德品第八之三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如意神通智行者,為欲調伏邪見剛強難化眾生,令從正法,是故沙門瞿曇能示種種神通教化,若色相、若勢力、若變化。色相者,謂示佛色像、菩薩色像、緣覺色像、聲聞色像,釋提桓因、梵天王、四天王色像,轉輪聖王色像,及餘種種乃至畜生色像,隨諸眾生應見受化,悉能示現,而為說法。若有眾生恃身強力而起憍慢、瞋恚、貢高,為欲調伏如是眾生,示現大力如那羅延,以須彌山置一指端,擲著他方無量世界,或時斷取三千大千世界下至水際,以一手舉高至有頂,住[9]經一劫,現如是力,令彼憍慢自大眾生貢高心息,而為說法。變化者,以變化力能變大海如牛跡水,大海不減牛跡不大,變牛跡水能成大海。若劫將盡火災起時,應見水者即變為水,應見風者即變為風;水災起時,應見火者即變為火,應見風者即變為風;風災起時,應見水者即變為水,應見火者即變為火——作如是等種種變化,示諸眾生[10]令生歡喜,而為說法。何以故?是神通力,信欲、精進、禪定、智慧諸法所攝,調伏柔和,心得自在,善修集故,是名如意神通。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漏盡通智行者,諸漏已盡遠離一切煩惱習氣,所謂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不同一切聲聞、辟支佛等所[11]得漏盡。何以故?一切聲聞、辟支佛等得漏盡已,一切生處而有障礙,不具自在教化眾生,是故有礙;沙門瞿曇無有障礙,是名漏盡智通。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神通智行,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云何如來四無礙智?」

答言:「大王!四無礙智者:一者、法無礙;二者、義無礙;三者、辭無礙;四者、樂說無礙。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法無礙者,謂觀眾生初發心行、多欲心行、少欲心行,及善法惡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可作法不可作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黑法白法、生死法涅槃法,菩提平等法性平等,如實而知,隨所應聞,而為演說,是名法無礙智。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義無礙者,於諸法中知第一義智,是無我智、無眾生智、無人智、無壽命智,知於過去無有罣礙智、知於未來無有邊智、知於現在一切種智,知諸諦智:是苦不和合智、知集不作智、知滅自性智、知道能到智,知諸眾生心行隨入智,皆如實知,隨所應聞,而能為說,是名義無礙智。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辭無礙智者,悉能了知一切音聲語言,所謂知諸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所有音聲、語言、文字悉能了知,隨所應聞種類差別,一一能同方音差別,說法說義,是名辭無礙智。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樂說無礙智者,隨所應聞隨所來問,一切語言及諸文字,口所分別正直而答,心無厭怠,所謂一切禪定三摩[1]跋提辯說三乘,隨諸眾生一切心行,如應而答,言辭美妙說無罣礙,猶如流水不可窮盡,是名樂說無礙智。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成就如是四無礙智,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四無量心?」

答言:「大王!四無量者,所謂慈心無量、悲心無量、喜心無量、捨心無量。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有十種無量大慈之心:一者、平等大慈,不選擇一切眾生故;二者、饒益大慈,能開天人善道涅槃、閉諸惡趣故;三者、救護大慈,畢竟能度一切眾生生死險難故;四者、哀愍大慈,不捨一切眾生長養諸根故;五者、解脫大慈,滅諸眾生煩惱熱故;六者、出生菩提大慈,示諸眾生無上涅槃大菩提故;七者、於諸眾生無礙大慈,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眾生界故;八者、虛空等大慈,救護一切諸眾生故;九者、法緣大慈,覺悟一切諸眾生等知真實法故;十者、無緣大慈,證離生死實法性故。大王當知!是名慈心無量。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有十種無量大悲之心:一者、不共大悲,性大悲故;二者、不厭大悲,代一切眾生受大苦故;三者、入一切惡道大悲,處在生死度眾生故;四者、於諸天人受生大悲,示現諸法悉無常故;五者、不捨一切邪定眾生大悲,於無量劫起大誓心莊嚴成就故;六者、不著己樂大悲,為與一切眾生樂故;七者、不求報大悲,自心清淨故;八者、除滅一切眾生倒心大悲,說實法故;九者、說真法性大悲,知諸法界自性清淨故;十者、說空[2]空無所有大悲,[3]不為諸客塵煩惱染故。大王當知!是名悲心無量。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有十種無量大喜之心:一者大喜,慶諸眾生發菩提心故;二者大喜,念諸眾生捨諸有故;三者大喜,於犯戒者不生惡心,教化成就故;四者大喜,於諸一切諍訟眾生,悉令和合得無上智故;五者大喜,為諸眾生常護正法故;六者大喜,遠離世間出世間故;七者大喜,令諸眾生不著一切資生之具,常樂正法故;八者大喜,不共一切難摧伏故;九者大喜,不壞法界,令諸眾生常樂禪定、解脫、三昧,相續不斷故;十者大喜,令諸眾生專求寂靜,除滅亂心得無上慧,遠離邪見滿足諸願故。是名喜心無量。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有十種無量大捨之心:一者大捨,一切眾生恭敬供養,心不加喜,一切眾生輕慢毀辱,不生惱故;二者大捨,常行世間,不為世間八法所染故;三者大捨,知器知時,於器非器心行平等故;四者大捨,不與眾生聲聞、辟支佛學無學法故;五者大捨,遠離一切煩惱習氣故;六者大捨,不[4]歎修行二乘菩提厭生死故;七者大捨,遠離世間涅槃語、非離欲語、戲笑語、惱他語、聲聞緣覺乃至一切障菩提語故;八者大捨,若有眾生待時受化,如來於中,暫時放捨故;九者大捨,若有眾生應受佛化,隨彼應見種種色像,即能現故;十者大捨,遠離二法,無上無下,無取無捨,無虛無實,觀察平等,安住真實,得淨忍故,是名捨心無量。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四無量心,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五根之相?」

答言:「大王!五根相者,所謂信根、精進根、念[5]根、定根、慧根。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信根者,信於四法。何等四法?一者、於生死中,行[6]施正見,信於業報,乃至奪命終不作惡故;二者、信菩薩行,不隨諸見,專求菩提,不求餘乘故;三者、信解諸法同空、無相、無願,同第一義,同於了義甚深因緣,無我、無人、無眾生,無有分別故;四者、信一切佛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如是信已,除諸疑網,集一切佛法,是名信根。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精進根者,若法信根所攝,是法即為精進根[7]修,是名精進根。若法精進根所攝,是法終不忘失,是名念根;若法念根所攝,是法不忘不失,一心不亂,是名定根;若法定根所攝,是慧所觀,是慧體性,內自照了,不從他知,自住正行,是名慧根。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五根,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五力之相?」

答言:「大王!五力相者,所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大王當知!沙門瞿曇信力者,是信一向不可[1]沮壞,乃至天魔變為佛身,示現出入禪定解脫,不能傾動,是名信力。於諸善法得堅固門,如所得力修諸禪定,諸天及人所不能壞,如本所願皆悉成就,是名精進力。所住諸法,不為煩惱之所破壞。何以故?是正念力能摧伏故,如是念力無能壞者,是名念力。遠離憒閙常樂獨行,雖有所說言語音聲不礙初禪;善住覺觀,不礙二禪;心生歡喜,不礙三禪;雖樂教化一切眾生,不捨佛法,而亦不礙第四禪心。行四禪時,諸妨定法無所障礙,不捨諸定,亦不隨定,而能自在處處受生,是名定力。知世間法、出世間法,無有一法能壞是智,在在生處一切[2]伎藝,不從師受悉自然知,一切世間外道苦行,為化眾生悉能受行是出世間法,能過世間者,慧力所成,是名慧力。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五力,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七覺分相?」

答言:「大王!七覺分者,所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念覺分者,能觀諸法、能分別法,亦能觀察諸法自相。云何自相?觀一切法自性皆空,念如是等一切覺了,名念覺分。若能分別曉了八萬四千法聚,如所了法,了義是了義、不了義是不了義、世諦是世諦、第一義諦是第一義[3]諦、假名是假名,正了無疑,分別選擇如是等法,是名擇法覺分。若念法、擇法、喜法、[4]倚法、定法、捨法,以智攝取,精進勇猛,欲不退轉,勤修進趣,不捨本意行於正道,是名精進覺分。於所修行無量清淨勝樂法中,心生悅豫無有懈怠,是喜踊躍,能除身心所有煩惱,是名喜覺分。若除身心諸煩惱垢,離於諸蓋,入定境界,令心正住,是名[*]倚覺分。如所入定悉能覺了,非不入定是覺了法;又了諸見煩惱結縛,其心平等,一切諸法無別異相,能如是覺,是名定覺分。若法憂喜其心不沒,亦復不為世法所牽,無高無下,正住不動,無有諸漏,無喜無著,無諸障礙,隨順真諦,[5]正直正道,是名捨覺分。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七覺分,是故我言,無有過失。」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八正道分?」

答言:「大王!八聖道分者,所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大王當知!沙門瞿曇正見者,若見出世,不起我人、眾生、壽命、養育、士夫、斷見、常見、有見、無見,亦復不起善[6]以不善無記等見,乃至不起生死涅槃二相之見,是名正見。若能[7]起彼貪欲、瞋、癡諸煩惱等,是名不正,不起是事,[8]惟思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能如是思、住戒聚中,名正思惟。凡[9]所有說,不令自身及以他身而有損惱,成就如是善好語言,起於正道,是名正語。若業是黑有黑[10]報,白有白報;若業黑白有黑白報,終不敢作;若業非黑非白,有非黑非白報。若業能盡業,是業必作,是名正業。修行聖種頭陀威儀,不動不轉無諸奸諂,不為世間利養所牽,見他得利心不生熱,於己利養常知止足,如是正行聖人所讚,是名正命。若精進向邪,非聖所讚,所謂貪欲、瞋恚、愚癡煩惱,是正精進終不為之;若法能入正諦聖道寂滅涅槃,是正精進。若念不失,不動於法,正直不曲,見生死過,進求涅槃,繫心不忘,不失正道,是名正念。若定不亂,於一切法住是定時,成正決定,是名正定。大王當知!住是三昧者,為一切眾生得解脫故,成正決定,是名正定。是八聖道,悉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行,是名聖道。大王當知!沙門瞿曇具足成就如是三十七助菩提法,依此法故,沙門瞿曇名為如來、應、正遍知,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11]言:

「瞿曇四念處, 及以四正勤,
禪定諸三昧, 於中得自在。
[*]惟瞿曇究竟, 更無第二人,
是故說瞿曇, 無有諸過失。
瞿曇如意道, 最勝無有比,
修諸四無礙, 具足到彼岸。
大聖能善解, 解脫器差別,
是故如實知, 能淨諸眾生。
梵行得自在, 慈悲及喜捨,
得正見寂靜, 是故無過失。
八聖正道水, 清淨無垢濁,
洗諸罪眾生, 服七覺寶衣。
[12]將置彼不動, 無畏涅槃處,
是故說瞿曇, 無有諸過失。
瞿曇如牛王, 獨勝過諸群,
眾聖皆尊仰, 世間無等倫。
離諸一切惡, 具足諸功德,
常念利世間, 是故無過失。
「大王當知![1]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十種智力!」

王言:「大師!何者是如來十種智力?」

答言:「大王!十力者,所謂知是處非處智力、知業集智力、知[2]性智力、知[3]信智力、知根智力、知至處道智力、知定智力、知宿命智力、知天眼智力、[4]知漏盡智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5]知是處非處智力者,[6]決定了知因果中智,知從是因能生是果,不生是果;知行不善定得苦報,不生樂報;修行善因定得樂果,不生苦果;是處者有是報,非處者無是報。是名[7]知是處非處智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知業集智力者,如實能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業所得果報,知處知事、知因知果,或謂過去事滅皆無,沙門瞿曇說於過去,雖無現相,是業能得未來世報。若有作業,是聲聞因,是辟支佛因,是菩薩因,是如來因,沙門瞿曇悉能了知,是名知業集智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知欲[8]力者,如實能知一切眾生種種欲樂,知是眾生樂於五欲,知是眾生樂於修道,知是眾生住邪定聚,知是眾生住正定聚,知是眾生住不定聚,知是眾生樂聲聞道,知是眾生樂辟支佛道,知是眾生樂無上道。如是知已,隨宜說法,廣度一切諸眾生等。是名知欲智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知性[*]力者,如實能知一切眾生無量種性:有漏種性、無漏種性、世間性、出世間性、常性、無常性、法界性、無差別性,又知眾生所樂習成難改之性,從性起欲,知其所樂,及知所起善性、不善性,起聲聞性、辟支佛性、無上菩提性,皆如實知,隨宜說法。是名知性智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知根[*]力者,如實能知一切眾生諸根差別,知有漏根、無漏根、利根、鈍根,知增、知減,能知貪欲、瞋恚、愚癡,有無量種各有輕重,悉如實知。知有根能增長生死,知有根能損減生死,知善根、不善根,知非善非不善根,知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男根、女根、命根,苦根、樂根、憂根、喜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知眼根因乃至意根因,知耳根因作眼根緣,知鼻根因作舌根緣,知舌根因作身根緣,知戒莊嚴能修於施,知施莊嚴能修於戒,能知誰可說施說戒,乃至智慧亦復如是。能知誰可[A1]為說四念處乃至八正道分,知誰可為說聲聞乘、辟支佛乘、無上佛乘,知[A2]緣覺根,學聲聞乘;知正覺根,學聲聞乘、辟支佛乘;知下根人能修上根、上根之人修於下根;知眾生[9]根未可調者,則生捨心,可調伏者,為說正法,知根熟不熟相、不熟熟相、不熟不熟相、熟有熟相,知生死根,知解脫根,知莊嚴根,知具足根,如是知已,而為說法。是名知根智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知至處道[*]力者,如實能知行是道者墮於地獄乃至生天,行是道者得至涅槃,是業皆從根欲性生,知有漏業故生於五道,無漏業故得至涅槃,如是能知正定聚、邪定聚及不定聚,知於因力及果報力,知過去世福德因[A3]緣,知現在世莊嚴因緣,難調易調,略說廣解,廣說略解,知是眾生能得解脫,知是眾生不得解脫,知不定者,遇善知識住正定聚,不得善友則無解脫。如是知已,隨所應聞而為說法。是名能知至處道[*]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知禪定[*]力者,如實能知禪定、解脫、三昧、三摩[10]拔提,知垢、知淨、知住、知增,知諸眾生以是因緣貪樂生死,以是因緣貪樂涅槃。云何名因?云何名緣?知諸眾生思惟不善是生死因緣,因不善思惟故生長無明,是故不善為因,無明為緣,因無明故則生於行,是故無明為因,諸行為緣,如是乃至因生則有老死等苦,是故生則為因,老死為緣;煩惱為因,諸業為緣;諸見為因,愛結為緣;煩惱為因,五蓋為緣;是名為因,是名為緣,而諸眾生,以是因緣貪樂生死。何因緣故貪樂涅槃?有二因、二法,令諸眾生樂於涅槃:一者、憙樂聽法;二者、樂正思惟。復有二法:一者、[11]舍摩他;二者、毘婆舍那。又知說法因緣得聲聞三昧、緣覺三昧、菩薩三昧。如是知已,而為說法。是名知定智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知宿命智力者,如實能知自身過去一切生處,有色、無色,種[12]性、名字,飲食、色貌、形相、苦樂、壽命、長短,念他有滅生於他有,如知自身知他亦爾。知是眾生所有業因,是諸眾生造是業因,得他有身。知諸眾生心及因緣,如是滅已次第生心,悉知三世無有始終,勸諸眾生,觀諸過去所作善惡果報苦樂。如是知已,隨所應聞而為說法。是名知宿命智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1]知天眼智力者,如實知見一切眾生生滅墮落,若受善色、若受惡色、若生善有、若生惡有,知諸業因皆悉明了,知是眾生身、口、意惡,誹謗聖人增長邪見,以惡業故,捨此身已,即墮地獄;[2]知是眾生身、口、意善,不謗聖人增長正見,以是業緣捨此身已,即生善有。能見十方諸佛世界無有邊際,猶如虛空無有限量,悉見眾生生時滅時,見諸世界成時壞時,亦知眾生發菩提心、生時滅時,見一切佛始成正覺、轉正法輪、入涅槃時,見諸聲聞證解脫已取涅槃時,見諸緣覺以神通力報諸眾生[3]信施恩時。如是等事,一切五通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所不能見,沙門瞿曇天眼,成就如是功德,以天眼故,觀諸眾生,誰應為佛之所化度,誰復應為聲聞、緣覺之所化度。如是見已,隨應度者,示現其身而為說法。是名知天眼智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4]知漏盡[*]力者,諸漏已盡畢竟解脫,是故唱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無後有。』佛漏盡智清淨微妙。言清淨者,無習氣故,聲聞之智有邊有量。何以故?有習氣故。辟支佛智亦有邊量。何以故?無大悲故。佛漏盡智無量無邊。何以故?知一切行故、具足成就一切智故、永斷一切諸習氣故,攝取大慈、大悲莊嚴四無[5]所畏,於一切法無取相習,一切世間所不能勝,行住坐臥無諸過失,猶如虛空清淨無礙,不[6]雜烟雲。佛漏盡智亦復如是,不雜一切煩惱習故,能為一切眾生說法,令彼聞者斷諸煩惱,是名知漏盡智力。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十種智力,以是莊嚴故,名如來、應、正遍知,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是處及非處, 諸佛如實知,
[7]大尊實語者, 是故無過失。
於諸過去世, 聖照無障礙,
未來及現在, 智慧不迷沒,
業及業果報, 所有果因智,
皆能如實知, 是故名為佛。
世人無量性, 種種如實知,
於性[8]中善解, 是名無等人。
世間種種信, 及無量信者,
如實智慧知, 是故不異語。
如實知下根, 及知中根者,
如實知根熟, 於根得自在。
[9]生一切處道, 世尊[A4]如實知,
力通根禪定, 覺分解脫者。
知染及清淨, 差別如實解,
如來無有障, 以離諸障故。
過去無量生, 種種[10]知力見,
自身及他身, 智者如實知。
佛淨眼無垢, 過天人世間,
依彼清淨眼, 見眾生生退。
知諸漏盡智, 及知於解脫,
所有無漏界, 聖人如實知。
是力無等等, 佛世尊自在,
於一心中現, 而心無分別。
不取亦不捨, 自然而現前,
如輪依本業, 自然而迴轉。
一念如實知, 眾生諸心念,
於心及眾生, 不起二種相。
於一切法中, 具足諸功德,
是故說瞿曇, 自在無過失。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八
貼文者 : : hui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九 - 2023-12-18 22:00:13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九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如來無過功德品第八之四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四無所畏。」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四無所畏?」

答言:「大王!所謂一切智無畏、漏盡無畏、障道無畏、盡[12]苦道無畏。

「大王當知!一切智無畏者,沙門瞿曇悉以覺知一切諸法。若諸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言:『沙門瞿曇不能覺知一切諸法。』如實說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沙門瞿曇悉能覺知一切諸法,是故名為平等正覺。所謂凡夫法、聖人法、聲聞法、緣覺法、佛法、菩薩法、學法、無學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善法、不善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覺如是法,故名正覺。言平等者,見空平等,法真實故;無相平等,壞諸相故;無願平等,不著三界故;不生平等,無生性故;無行平等,無行性故;無出平等,無出性故;無至處平等,無至處性故;真實平等,無三世故;解脫平等,無無明性故;涅槃平等,無生死性故。是故沙門瞿曇悉能覺知一切諸法,至無畏處。以大悲心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轉梵法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未曾有能如法轉者,是名一切智無畏。

「大王當知!漏盡無畏者,沙門瞿曇諸漏已盡,是故唱言:『我漏已盡。』若諸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言:『沙門瞿曇諸漏未盡。』如實說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沙門瞿曇諸漏已盡,於欲漏、有漏、無明漏、見漏,心得解脫,諸習氣滅。是故沙門瞿曇諸漏已盡至無畏處,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轉梵法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未曾有能如是轉者,是名漏盡無畏。

「大王當知!障道無畏者,沙門瞿曇知諸欲法能障聖道,是故說言:『欲能障道。』若諸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言:『是諸欲法不能障道。』如實說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沙門瞿曇如實覺知障道法故。障道法者,謂十不善業能障聖道。沙門瞿曇!能如實知至無畏處,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轉梵法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未曾有能如法轉者,是名說障道無畏。

「大王當知!盡苦道無畏者,沙門瞿曇說言:『修習聖道能盡苦際,得無上解脫。』若諸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言:『修習聖道不能畢竟盡諸苦際。』如實說者,無有是處。何以故?沙門瞿曇已證無上解脫、盡諸苦故。云何名為真實聖道?所謂一乘;復有二種,謂[1]舍摩陀、毘婆舍那。復有三種,謂空三昧,[2]無相、無願三昧;復有七法,謂四念處乃至八聖道。是名畢竟真實聖道。畢竟道者,無增無減、無取無捨、無執無放、非正非邪、非一非二,是名真實畢竟正道。沙門瞿曇如實能知至無畏處,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轉梵法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未曾有能如法轉者,是名盡苦道無畏。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四無畏智,能師子吼,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如師子, 處眾無畏說,
世間無與等, 何況有勝者。
瞿曇證諸法, 如實不虛妄,
以是實見故, 出師子王說。
若有能說言, 瞿曇說不正,
瞿曇不能見, 無有如是處。
以不見相者, 在於天人中,
自在師子吼, 出妙無畏聲。
瞿曇漏已盡, 已得無漏身,
過天人世間, 是故言無等。
瞿曇為眾生, 說諸障道法,
一切皆如實, 故不虛妄說。
瞿曇說進取, 自證如是說,
修行彼法者, 無有諸障礙。
瞿曇如[3]是知, 至勝無畏處,
得無畏妙樂, 瞿曇安隱住。
轉梵正法輪, 餘未曾轉彼,
世人不能轉, 除兩足尊者。
「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不共之法。」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不共之法?」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不共法者,所謂:無有一切過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身業無失故。無一切[4]過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口業無失故。無一切妄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意業無失故。無種種[5]相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若得供養不生高心、若得毀辱不生下心故。無不定心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語、若默常在定故。無不[6]住心捨心[7]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修身故、修戒故、修心故、修慧故、斷癡故,[8]是名聖捨。欲無休息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大慈、大悲說法度人,安住寂靜無增減故。精進無休息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為一切眾生於無量劫受大苦惱,不生疲厭故。念無休息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初得道時,遍觀一切去來現在眾生之心,後為說法不須[9]更觀,不失先念故。智慧無休息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於三世中憶念不忘故。解脫無休息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不從師學、自然覺悟,不同二乘從他聞故,因緣生故。解脫知見無休息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得無礙智,知一切義、一切字、一切句,於一句法無量劫說義無窮盡故。一切身業智為本智展轉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所有身業隨智行故。一切口業智為本智展轉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所有口業隨智行故。一切意業智為本智展轉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所有意業隨智行故。[10]知過去世無障無[11]礙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具宿命明故。知未來世無障無礙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得天眼明故。知現在世無障無[*]礙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得漏盡明故。無見頂者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無邊身故。無能勝者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過諸天人、聲聞、辟支佛故。眾生各各見在己前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身不可思議故。所有言說聞者生善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成就一切諸功德故。說法之音隨受者聞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善知餘者聞無益故。出言清淨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口常不說非義語故。出口所說麁言、[1]軟語聞者歡喜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其心平等[2]離怨親故。[3]所說言音聞者無厭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說微妙故。處眾無畏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清淨一切諸智障故。於眾言說不生怯弱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四無畏故。隨意言說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善知一切眾生心故。弟子寂靜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所有徒眾隨順受教故。見者離惱、除諸不善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常願其身如藥樹王故。觀者無厭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能令見者覺一切法故。動身迴顧如大象王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視如龍王威儀清淨故。在於四眾能師子吼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具足十力善決眾疑故。常受上供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無上福田故。功德無盡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所修諸行不求果報故。一切天、人、魔王、梵眾無能壞者名不共法。何以故?一一節中有那羅延力故。所記之事無有虛謬名不共法。何以故?善知一切諸根使故。知一切行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覺一切法故。所有智慧無有疑[4]濁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善知三世智清淨故。煩惱習盡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善能清淨煩惱因故。於諸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眾中而為師首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通達一切諸法相故。所得法身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壽命無盡故。見聞親近得大利益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成就善法三業不空故。出身血者犯於逆罪名不共法。何以故?沙門瞿曇成就無上勝善根故。大王當知!沙門瞿曇畢竟成就如是不共法,是故我言,無有過失。」而說偈言:

「瞿曇無過失, 亦無一切[5]習,
諸念皆清淨, 是智者無過。
一切無異[*]相, 而心不忘失,
捨心非無作, 諸欲皆不減。
精進無懈怠, 有念不曾忘,
慧解脫不退, 正見無失減。
智慧不可動, 身口業亦爾,
以智為根本, 如是常展轉。
常智無過失, 過去世亦爾,
未來及現在, 諸處無障礙。
瞿曇是智者, 如是諸功德,
更有餘勝法, 地主不可數。」
王言:「大師!如來成就如是功德莊嚴之身,為是常也?為無常也?如是功德,為有盡也?為無盡也?」

答言:「大王!沙門瞿曇住是功德,盡生死際,最後邊身,是常住身,非無常也。大王當知!勿觀瞿曇同無常也。」

王言:「大師!如是常身當云何觀?」

答言:「大王!如自觀己法性之身,觀於瞿曇法身亦爾。是身為色,不可如色見故;是身為心,不可如心知故;是身為炬,性不闇故;是身勇健,降眾惡故;是身為力,無降伏故;是身無違,性平等故;是身為空,離見聞故;是身無相,離覺觀故;是身無願,出三界故;是身一相,無異相故;是身如虛空,無相似故;是身非生,從緣生故;是身非滅,本不生故;是身非住,非三世故;是身非方,不離方故;是身非眾生,不離一切眾生故。大王當知!如是觀者,名觀常身,名見法身。大王當知!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王言:「大師!云何非生而從緣生?」

「大王當知!法身非生,從緣生故。」

王言:「大師!云何從緣生?」

「大王當知!從緣生者,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生、從定生、從慧生、從解脫生、從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生、從持戒生、從忍辱生、從精進生、從禪定生、從智慧生、從解脫三昧生、從諸方便波羅蜜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四無礙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實慧生、從不放逸生。大王當知!從如是無量清淨功德法生。瞿曇身功德無盡故,法身無盡。」

王言:「大師!生法有盡,云何有生而無[1]有盡?」

答言:「大王!本不生故,而無有盡。」

王言:「大師!何者本不生故?」

答言:「大王!法身非生,以本有故,以緣生故,名之為生。」

王言:「大師!如是緣者,無量無邊。若欲行者,以何為本?從何為始?」

答言:「大王!一切功德助道之行,舉要言之,以戒為本,持戒為始。若不持戒,乃至不得[2]疥野干身,何況當得功德之身?大王當知!以戒淨故,不斷佛種,成等正覺;不斷法種,分別法性;不斷僧種,修無為道。以持淨戒相續不斷故,功德無盡。」

王言:「大師!一切戒善皆無有盡?亦有盡也?」

答言:「大王!非一切盡,亦非不盡。何以故?相續斷故有盡,不斷故無盡。」

王言:「大師!何者相續斷?何者相續不斷?」

答言:「大王!淨戒相續,不中斷故,功德無盡。何以故?凡夫戒者,在所受生,斷故有盡;人中十善所得果報,斷故有盡;欲界諸天福報功德,斷故有盡;色界諸天禪無量心,斷故有盡;無色諸天[3]取入諸定,斷故有盡;一切聲聞學、無學戒,入涅槃際,斷故有盡;辟支佛戒無大悲心,斷故有盡。諸菩薩戒到於菩提,成大悲故,功德無盡。何以故?於是戒中,出生一切凡夫、二乘所有諸戒,如種無盡故,果亦無盡,是故菩提種不可盡。」

王言:「大師!如此法身,當依何法作如是觀?」

答言:「大王!當依一切眾生煩惱身觀,當依貪欲、瞋恚、愚癡眾生中觀,當依四顛倒見眾生中觀,當依陰、界、諸入中觀,當依地獄、畜生、餓鬼乃至阿修羅等諸身中觀。何以故?此身即是如來藏故。大王當知!一切煩惱諸垢藏中,有如來性湛然滿足,如石中金、如木中火、如地下水、如乳中酪、如麻中油、如子中[4]牙、如藏中寶、如[5]摸中[A2]像、如孕中胎、如雲中日,是故我言:『煩惱身中有如來藏。』」

爾時薩遮尼乾子重說偈言:

「瞿曇法性身, 妙色常湛然,
清淨常寂滅, 其相如虛空。
如是法性身, 眾生等無差,
此境界甚深, 二乘不能知。」
爾時嚴熾王聞大薩遮尼乾子說於如來不可思議功德法身,生歡喜心、生[6]踊悅心、生[A3]踊躍心、生無量歡喜心、生無量信敬心、生無量愛念心、生無量慶悅心。於大薩遮尼乾子所,復生不可思議者心,生不可量者心、生可尊者心、生可尊重者心、生可恭敬者心、生善知菩提道者心、生一切智者心、生到彼岸者心、生[7]寤寐者心、生與念者心、生住不可思議解脫菩[8]薩心。生如是等不可思議種種心已,以價直百千萬阿僧祇瓔珞及不可量上價妙衣,持用奉施薩遮尼乾子,復作是言:「善哉,善哉!薩遮[9]大師!能說如是勝大方便巧妙法門。」復作是言:「薩遮大師!師所說法,善巧隨順一切智智,此法能到一切智地;師所說法,能度一切諸世間[10]流;師所說法,能洗一切諸煩惱垢;師所說法,能破一切諸嫉妬門;師所說法,能拔一切諸惡道苦;師所說法,能善方便壞散一切大憍慢山;師所說法,悉能乾竭一切世間愛欲大海;師所說法,能照一切無智稠林;師所說法,能不失時不失受時。」

爾時薩遮尼乾子告嚴熾王言:「如是,如是!大王!諸菩薩摩訶薩無有威儀不化眾生,無有一法不能隨順大乘法門,無有一法不能到於一切智地,無有一法不能斷於一切煩惱,無有一法不示世間一切過失,無有一法不示涅槃無上功德,無有一法不示菩薩無上勝行。大王當知!諸菩薩摩訶薩所行一切行皆為自利,亦為他利,彼二俱利。」

薩遮尼乾子說此法門時,嚴熾王得大堅固不退轉菩提之心,王十六子所得名為歡喜踊躍境界信心,八千天子得名觀佛莊嚴三昧。時嚴熾王所有眷屬及大薩遮尼乾子諸眷屬等十三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諸眾生各各脫身所著上衣,持用奉施薩遮尼乾子,而作是言:「我[11]今善得無上大利,以我得見薩遮[12]善男子故,得聞說此一切智慧勝妙法門。」

[13]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詣如來品第九

爾時嚴熾王及諸眷屬作是言:「薩遮善男子!師今應往詣如來所見佛、世尊,禮拜如來、供養如來。何以故?今佛世尊在我[14]園中,為諸大眾說微妙法。」

薩遮尼乾子言:「善哉,大王!欲見如來今正是時,可共國內城邑小王、諸聚落主、大臣王子、長者居士及王夫人、後宮[15]婇女并王大力[16]臣如是等眾,一時同心俱往佛所。」

爾時嚴熾王勅令國內一切城邑乃至聚落主等,各將所領及家眷屬,悉共莊嚴,俱詣佛所;若其不往如來所者,當斷其命。爾時國內所有一切善男子、善女人及童男、童女等聞王教令,欲與薩遮大師俱往佛所親覲供養,心生歡喜,各各莊嚴綵飾綺妙,備諸一切種種香華、塗香、末香、華鬘、[1]幡蓋,執諸種種一切伎樂,出欝闍延城,在於大路待嚴熾王。爾時嚴熾王駕七寶[2]繩交絡輦輿,以諸無量金瓶、銀瓶[3]插種種華[4]俠在兩[5]廂。王[6]興大力,現大王勢,作大王神通,作大王奮迅,象馬車步,作大王戲樂,竪諸種種幢幡、華蓋,打八千種諸妙聲鼓,種種歌舞,與大薩遮尼乾子、大臣、王子,與王大力夫人、宮人及諸小王、長者、居士[7]乃至守門、守宮人等九萬八千萬人前後圍繞,俱往園中詣如來所。到佛所已,頂禮佛足,繞佛三匝。薩遮尼乾子與諸眷屬頂禮佛足,繞佛無量百千匝已,却坐一面,一心合掌,觀佛不捨,默然而住。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說法品第十[8]之一

爾時慧命舍利弗見大薩遮尼乾子在佛前坐,一心合掌,觀佛不捨,默然而住,作是思惟:「此薩遮尼乾子為何事故來詣佛所?」作是念已,語大薩遮尼乾子言:「汝為何事來詣佛所?為見佛也?為聞法乎?」

爾時薩遮尼乾子語慧命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我今來詣佛世尊所,不為見佛,不為聞法。大德舍利弗!我今不為一切法故來詣佛所。何以故?大德舍利弗!非見色故,名見如來;非見受、想、行、識故,名見如來;非見地性故,名見如來;非見水性、火性、風性故,名見如來;非見我故,名見如來;非見眾生故,名見如來;非見壽命故,名見如來;非見人故,名見如來;非見作者故,名見如來;非見我所故,名見如來;非見所見事故,名見如來;非見相故,名見如來;非見無相故,名見如來。何以故?大德舍利弗!不見一切相,名見如來;不執著見,名見如來;不見物故,名見如來;如實見故,名見如來;見實際非際故,名見如來;厭眼厭色故,名見如來;不見耳不聞聲故,名見如來;不見鼻不嗅香故,名見如來;不見舌不知味故,名見如來;不見身不見觸故,名見如來;不見意法不分別意法故,名見如來。」

舍利弗言:「薩遮大德!若如是相見不見如來者,云何名見佛、世尊也?」

薩遮尼乾子答言:「大德舍利弗!非見[9]家故,名見如來;非見姓故,名見如來;非相故,名見如來;非非相故,名見如來;非法故,名見如來;非非法故,名見如來;非實故,名見如來;非非實故,名見如來;非觀故,名見如來;非非觀故,名見如來;非念故,名見如來;非非念故,名見如來;非分別故,名見如來;非非分別故,名見如來;非有為故,名見如來;非無為故,名見如來;非有物故,名見如來;非無物故,名見如來;非和合故,名見如來;非別離故,名見如來;非色故,名見如來;非受想行識故,名見如來;非取故,名見如來;非不取故,名見如來;非生故,名見如來;非不生故,名見如來。」

爾時慧命舍利弗語大薩遮尼乾子言:「薩遮大德!若如是見,名見如來者。薩遮大德!云何而見佛、世尊也?」

薩遮尼乾子答言:「大德舍利弗!我非見色見如來,亦不離色見如來,我不滅壞色名見如來;如[10]是非見受想行識,名見如來,不離受想行識名見如來,我不滅壞受想行識,名見如來;我不見如來世間所攝,亦不見如來出世間[11]攝;我不見如來為陰所攝,不見如來為界所攝,不見如來為入所攝;我見如來離諸一切音聲言語。我今如是見於如來,如是不見、非不見、不知不分別、不起不示、不生不增長、不取不捨、不戲論、不作相、不作非不作、不作物非不作物、不受不護、非作心見、非自然見、非觀見、非不觀見、非可語見、非不可語見。離一切言語、名字、章句、音聲,名見如來。何以故?以不可如是相見故。大德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如是見佛,我亦如是見於如來。」

舍利弗言:「薩遮大德!若能如是見如來者,如來說法,大德云何而得聞也?」

答言:「大德舍利弗!我若起法相、非法[12]相,應聞如來所說之法。何以故?大德舍利弗!諸菩薩摩訶薩於諸一切名字、章句、言語之音,聞說法聲,而不作心法相、非法相。何以故?以離一切諸法相故。」

舍利弗言:「薩遮大德!汝來佛所,非為法來也?」

答言:「大德舍利弗!我不為法、非不為法,來詣佛所。何以故?大德舍利弗!夫為法者,不為一切法名為為法。大德舍利弗!若有人言為法來者,彼人不著此法,名為佛;不見此法,名為法;不著生,名為僧。夫為法者,不為知苦、不為離集、不為修道、不為證滅、不為過欲界、不為過色界、不為過無色界、不為得涅槃。大德舍利弗!汝依此法,應知我今不為法故,來詣佛所。」

爾[13]時慧命舍利弗告大薩遮尼乾子言:「薩遮大德!今依何法作如是說?」

答言:「大德舍利弗!我今都不依[14]於一法作如是說。何以故?法界中無依,法界中依不可得,法界中無依亦不可得。何以故?以不見二故。」

舍利弗言:「薩遮大德!汝今不[A4]依六道去來也?」

答言:「大德舍利弗!我若見彼六道相者,應有去來。我若有生,亦應受生,有退應退,有去應去。大德舍利弗!一切法不動、不轉、不去、不退、不生。」

舍[A5]利弗言:「薩遮尼乾子!若如是者,如來何故說言比丘汝生老死亦退亦生?」

答言:「大德舍利弗!如來依著六道眾生,作如是說,為欲拔彼依止六道,是故如來作如是說。大德舍利弗!於佛法中不去、不來、不退、不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薩遮大德!如薩遮大德所說,是大乘行者,知義知字者。」

薩遮尼乾子言:「大德舍利弗!汝知何者為義?何者為字?」

舍利弗言:「善男子!我不欲說,我[1]欲聞說。大德當說何者為義?何者為字?」

爾時薩遮尼乾子告舍利弗言:「大德舍利弗!所言義者,名不可說;說不可說,名之為字。所言義者,名不可語;說彼語者,名之為字;所言義者,名不可名;說彼名者,名之為字。所言義者,[2]不可動、不可知、不可戲論、不可分別、不可生、不可聚、非物非實、無我非起、非可取、非可依,遠離一切依言語名字。所言字者,思惟數稱量觀察令他解,名之為字。所言義者,為義無[3]礙。所言字者,名法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大德舍利弗!是名略說義、略說字。」

爾時世尊告薩遮尼乾子言:「善哉,善哉!薩遮!快[4]者善哉!若有善男子欲說法者,應如是說!如汝所說,說此法門。」[5]爾時眾中,三千天子聞大薩遮尼乾子樂說[6]辯才得無生法忍,二十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九
貼文者 : : hui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十 - 2023-12-18 22:11:11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十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說法品第十之二

爾時慧命大目揵連白佛言:「世尊!此薩遮尼乾子現此外道相,教化幾所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告目連:「目連!汝今問我此事,天人聞說,皆悉迷沒,除諸菩薩摩訶薩眾。目連!我今說其少分,令眾生入。薩遮善男子以種種形、種種色、種種威儀教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目連!如須彌山微塵數等眾生住外道法中,薩遮善男子行外道法,教化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四天下微塵數等眾生住遮羅伽外道法中,薩遮善男子行遮羅伽法,教化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八萬四千恒河沙等眾生住波利婆闍外道法中,薩遮善男子行波利婆闍外道法,教化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恒河沙等眾生樂聲聞行,薩遮善男子現聲聞行,教化令住聲聞菩提,後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過是聲聞數等身,現行辟支佛形,教化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數眾生,薩遮善男子行菩薩道,教化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見帝釋身而受化者,即現帝釋身教化眾生;應見梵王身而受化者,即現梵王身教化眾生;應見轉輪王身而受化者,即現轉輪王身教化眾生;應見四天王身而受化者,即現四天王身教化眾生;應見緊那羅身而受化者,即現緊那羅身教化眾生;應見阿修羅身而受化者,即現阿修羅身教化眾生;應見迦樓羅身而受化者,即現迦樓羅身教化眾生;應見摩睺羅伽身而受化者,即現摩睺羅伽身教化眾生;應見人身而受化者,即現人身教化眾生;應見女身而受化者,即現女身教化眾生;應見童男、童女身而受化者,即現童男、童女身教化眾生;應見地天身而受化者,即現地天身教化眾生;應見同生天身而受化者,即現同生天身教化眾生;應見聖人身而受化者,即現聖人身教化眾生;應見摩那婆身而受化者,即現摩那婆身教化眾生;應見比丘、比丘尼身而受化者,即現比丘、比丘尼身教化眾生;應見優婆塞、優婆夷身而受化者,即現優婆塞優婆夷身教化眾生。目連!薩遮善男子現如是等一切種種無量身相,教化如是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目連白佛言:「世尊!薩遮善男子供養幾所諸佛?」

佛告目連:「目連!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虛空分界等悉可量數,而薩遮善男子以種種身所供養佛,不可量數。」

[8]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授記品第十一

爾時大德摩訶迦葉告薩遮善男子言:「善男子!汝已供養無量諸佛,具足成就無量無邊諸功德聚,何故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薩遮答言:「大德迦葉!我若有見,此是菩提、此是證者,我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迦葉言:「薩遮善男子!無量無邊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可不已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

薩遮答言:「大德迦葉!汝今所言無量無邊諸眾生等,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此是憍慢眾生之數。何以故?大德迦葉!於第一義中,菩提不可得,菩薩不可得。何以故?大德迦葉!言菩提者,名為無為,菩提者離一切數,菩提者非色法,菩提者不可見,菩提者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紅、非黑、非[1]頗梨色,無色、無形、無相、無表,過一切相,無依離一切依,無物離一切物,無相離一切相,不可言,不可說,不可見、不可和合知、不可別異知,非闇、非明,無形、無相、無可觀,非言語、離言語,不可觸、不可知、不可聞,非音聲、非口[2]道,無擁、無礙、無縛、無[3]脫,非瞋、非癡,不可以一切事示現不可說。大德迦葉!菩提體如是相,彼不可以身證,不可以心知。何以故?大德迦葉!是身無知,如草木;是身無覺,如石壁;是身無識,如鏡像,是故不可以身得菩提。大德迦葉!心亦不可見、不可示,是故[4]不以心得菩提。大德迦葉!眾生不可見,無眾生故,是故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德迦葉!一切諸法若如是者,云何迦葉而作是言:『汝已供養無量諸佛,滿足無量無邊功德,何故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會中諸菩薩摩訶薩、[5]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釋提桓因、四天王、梵天王等一切大眾作如是念:「如來世尊!應除我等疑惑心故,隨我心信,應與薩遮善男子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於幾所時,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何等劫、何等世界、何等國、何等姓、何等家、何[6]等眷屬、云何出家、何等樹下成阿耨多[7]羅三藐三菩提?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佛名何等,幾時住世,幾眾集會?」

爾時世尊知彼眾會諸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釋提桓因、四天王、梵天王等心之所念,諸覺觀已,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此薩遮善男子過此賢劫,復過無量無數劫已,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名[8]實慧幢王,世界名善觀名稱,彼世界中無諸怨敵。文殊師利!彼善觀名稱世界,莊嚴希有、殊特、極妙、可樂。其地七寶間錯莊嚴,城[9]郭周匝七寶牆障百千萬重,其中復有七百千萬重大香水海,周匝圍遶;七百千萬大毘琉璃摩尼寶珠,以為門闕;十百千萬閻浮檀金,以為羅網遍覆世界;十百千萬摩尼寶,間錯其闕;懸十百千萬師子愛摩尼寶,遍諸宮殿以為嚴飾;十百千萬師子幢摩尼寶,莊嚴街道;十百千萬火幢摩尼寶,日夜常然普照世界;十百千萬七寶和鈴,常出妙聲遍諸世界;竪十百千萬摩尼寶高幢,普遍世界;懸十百千萬金幡,置在高幢。

「文殊師利!彼善觀名稱世界,地平如掌,寶樹普覆,諸草柔[10]軟——右旋[11]婉轉,如善巧畫、如孔雀項毛其觸柔軟、如迦陵伽鳥遍覆世界——十百千萬妙莊嚴園,[12]普遍世界,一一園中,十百千萬諸大寶池普遍莊嚴,一一池[13]皆八道[14]側方,八楞摩尼寶以為間錯,閻浮檀金沙遍布其底,一一池中皆各滿足八味香水,七寶鉢頭摩花以覆水上。[15]昆崙遮鳥、耆婆耆婆鳥常出妙聲遍諸世界。

「文殊師利!彼善觀[16]世界有八千萬城邑聚落,遍滿國土以為莊嚴。一大城中,有十百千萬小城以為莊嚴,一切城邑皆亦如是。一一城邑、一一聚落滿百千萬男子、女人、童男、童女。

「文殊師利!彼善觀名稱世界中,有一四天下,名曰見者歡喜世界。諸四天下,此最勝妙。人民熾盛安隱快樂,[17]實慧幢王如來、應、正遍知彼世界中出現於世。

「文殊師利!彼[18]實慧幢王如來生[19]在婆羅門家,母名速行,如我現世母名摩耶;父名梵才,如我現世父名白淨王;兒名[20]名稱,如我現世子[21]羅睺羅;妻名大慧,如我現世釋種瞿夷;乳母名大稱,如我現世摩訶波闍波提瞿曇彌;奉侍人名常隨順,如我現世闡陀迦;馬名大速,如我現世馬王[22]揵陟。[*]實慧幢王如來乘彼大速踰城出家,如我現世所乘[*]揵陟馬王出家。彼佛道場名曰法尚,實慧幢王如來於彼道場[23]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我現在寂滅道場。彼道場樹有八十萬百千萬億樹以為眷屬。

「文殊師利!實慧幢王如來於彼劫中出世之時,無諸魔怨及魔眷屬。

「文殊師利!彼實慧幢王如來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彼世界中所有眾生,一切執持種種華香、塗香、末香、散香,作諸種種伎樂歌舞,一時往詣法尚道場;乃至阿迦尼吒天一切天眾作諸種種天妙伎樂,集彼道場;一切夜叉眾作諸伎樂,集彼道場。彼世界中所有一切乾闥婆眾、一切阿修羅眾、一切迦樓羅眾、一切緊那羅眾、一切摩睺羅伽眾各作百千萬種伎樂,與其眷屬集會道場。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無量無邊世界菩薩俱來集會。

「文殊師利!實慧幢王如來初成正覺,為彼時會所集大眾,說此菩薩行方便境界奮迅大法門,有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修多羅以為眷屬。

「文殊師利!彼實慧幢王如來說此法門時,恒河沙等眾生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彼實慧幢王如來出世,不說三乘教化之法。何以故?彼佛國土無諸聲聞、辟支佛人,彼世界中所有眾生皆信一乘,皆信菩薩上妙勝行。

「文殊師利!彼實慧幢王如來初集會時,有諸無量恒河沙等不退菩薩而來集會;第二會時,有八十億百千萬那由他一生補處菩薩而來集會;第三會時,有六十頻婆羅菩薩而來集會。

「文殊師利!次於後時,無量無邊眾生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文殊師利!彼實慧幢王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六十小劫住世說法,後入涅槃。佛涅槃後,正法住世,八十萬億百千億那由他劫,正法流行,教化眾生。人眾多少、所得利益,如佛在世所度不異。

「文殊師利!彼實慧幢王如來臨涅槃時,與大幢王菩薩授記,然後入般涅槃。作如是言:『大幢王菩薩次我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大莊嚴如來、應、正遍知。』」

爾時大眾欲知眾中何者是彼大幢王菩薩,次彼實慧幢王如來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者名大莊嚴如來、應、正遍知?

爾時世尊知彼時眾覺觀心念,知[1]心念已,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此薩遮善男子坐前坐者,名實喜摩那婆,於一切弟子眾中最為第一。此摩那婆於彼時中,成大莊嚴如來、應、正遍知。彼佛世界莊嚴勝妙,如實慧幢王如來世界不異。」

爾時會中,聞說彼佛國土勝妙功德莊嚴。彼六十百千萬億那由他菩薩,願生彼國,作如是言:「此實慧幢王如來成佛之時,願我往生彼佛國土。」爾時世尊即與授記,皆當往生彼佛國土。

八十千萬尼乾子眾一時同聲[2]白言:「世尊!我亦願往生彼佛國!」世尊亦即皆與授記:「汝善男子!一切皆當生彼佛國。」

八千萬億那由他天子虛空界中作如是言:「世尊!我等亦願實慧幢王如來得菩提時,俱往生彼善觀名稱世界,得見彼佛不可思議功德莊嚴清淨國土。」

時佛即告彼諸天子:「諸善男子!汝等皆當生彼善觀名稱世界,供養彼佛。諸天子!汝等亦當在彼善觀名稱世界,皆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種名字、壽命住世、劫數多少如彼實慧幢王如來住世不異。」

彼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3]振動,大地[4]涌出百千萬億鉢頭摩花,閻浮檀金為葉,大青因陀羅摩尼寶以為其臺,[5]瑪瑙日光寶為鬚,大毘琉璃摩尼寶以為[6]其莖。彼諸一切鉢頭摩花,一一花上,見有無量百千萬億諸菩薩眾結[7]跏趺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一切皆共歸命如來。彼諸菩薩各以種種寶雲羅網,奉施如來作如是言:「世尊!我等種種世界來詣佛所,為聞佛說不可思議示現菩薩功德法門,為見如來,禮拜如來,供養如來,為見薩遮大善男子,為欲見此大會所有諸菩薩眾。」

如來說此妙法門時,於不可思議佛國土中,無量無邊諸來菩薩皆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心攝諸根, 聽我說妙法,
如來無妄語, 諸佛不虛說。
薩遮及大眾, 未來無量世,
過不可數劫, 無刺淨劫中,
爾乃得成佛, 號[8]寶慧幢王。
時世無[9]垢害, 故名無刺劫,
時彼佛世界, 號善觀名稱,
具足諸功德, 天人皆歎仰。
國界諸莊嚴, 一切皆殊妙,
門闕諸樓閣, 百千諸寶成,
閻浮金羅網, 遍覆相映發,
光明常普照, 晝夜無差別。
懸諸百千寶, 建立師子幢,
寶鈴出妙聲, 說於如實法,
無垢寶垣牆, 過諸天宮殿,
泉流諸池水, 具足八美味。
鉢頭摩諸花, 拘迦那陀等,
鮮明滿諸池, 不[10]雜諸塵垢。
彼世界住處, 四天下中最,
具足妙莊嚴, 是故名樂見。
彼處如來生, 婆羅門出家,
母名曰速行, 父字名梵才,
子名[1]曰妙稱, 如我羅睺羅,
彼夫人大慧, 如我今瞿夷,
乳母大名稱, 如我[2]波闍提,
給侍名隨順, 亦名闡尼迦,
如我闡尼迦, 恭敬隨我心,
第一最勝馬, 字名曰大速,
彼能出如來, 如我乘揵[3]陟。
彼佛菩提樹, 字名曰法尚,
勝樹為眷屬, 八十百千萬。
彼樹下法王, 字名[4]實惠佛,
坐彼道樹下, 成於大菩提。
無諸魔眷屬, 亦無諸魔業,
彼佛國土中, 無有諸怨刺。
無量諸天人, 俱集彼淨土,
各執妙花鬘, 百千諸伎樂,
各以恭敬心, 俱詣如來所。
如來知彼心, 為說諸妙法,
無量修多羅, 以為諸眷屬。
彼佛初[5]集時, 聞此法門者,
過恒沙塵眾, 不退[6]之菩提。
彼無聲聞乘, 及無辟支佛,
諸勇猛菩薩, 充滿彼淨土。
第二時會中, 有諸菩薩眾,
八十那由他, 一生住補處。
第三會所集, 諸大勝菩薩,
六十頻婆羅, 住於如實處。
彼如來住世, 壽命六十劫,
時佛滅度後, 法燈住世間。
舍利廣流布, 八十億[7]萬千,
那由他劫住, 利益諸眾生。
彼佛記大幢, 然後入涅槃,
佛名大莊嚴, 名稱顯世間。
彼世界莊嚴, 不異[8]實慧佛,
於彼國土中, 成無垢菩提。
汝等當信我, 智慧如虛空,
無盡性常住, 遍處無障礙。
悉能見未來, 未有當有事,
何況過去劫, 曾有而不記。
我住第一義, 如實智慧中,
出言無虛妄, 亦不令他說。
我今說真實, 美妙甘露法,
是故汝大眾, 聞應諦信受。
大眾聞佛說, 皆生歡喜心,
彼佛成道時, 咸願生彼國。
世尊悉記彼, 無量諸眾生,
彼佛出於世, 汝等皆往生。
汝[9]等彼世界, 教化諸眾生,
即彼成菩提, 世界亦不異。
說此法門時, 大地六種動,
蓮花中菩薩, 合掌向佛言。
善哉佛世尊, 不可得思議,
為諸無量眾, 善說此法門。
我等諸大眾, 無量世界來,
皆為欲聞此, 最上妙法輪。」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信功德品第十二

爾時會中一切大眾皆大歡喜踊躍,各各脫身所著上衣,奉施如來而作是言:「如來、世尊!今於世間第二轉法輪。如來昔於[10]波羅捺城初轉法輪,今復於此欝闍延城第二轉法輪。」復作是言:「世尊!我等願常不離聞此妙寶法門,願常不離薩遮善男子。」

時虛空中諸天伎樂、妙鼓出聲,天雨[11]憂鉢羅花、鉢頭摩花、拘牟頭花、[12]分陀利花、婆師迦花等滿佛足下。天於空中,[13]滿天寶衣如雲而下,而作是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讀誦、書寫、為人解說此妙法門,彼人決定已得無量無邊功德。」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讀誦、書寫、廣為人說此妙法門,成就幾許功德?」

佛告文殊師利法王子言:「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數此三千大千世界眾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於眾生界中所有眾生,佛智慧知彼諸一切所有眾生,一時俱生得於人身。得人身已,彼共俱修波羅蜜行,一時俱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諸佛等[14]一劫住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滿足一劫,供養爾所諸佛、如來,禮拜、恭敬、尊重、讚歎,具足一切諸勝供養,乃至一切花香伎樂。文殊師利!於意云何,彼善男子、善女人得福多不?」

文殊師利言:「甚多,婆伽婆!甚多,修伽陀!彼善男子、善女人所得功德無量無邊,不可量、不可數、不可知、不可說。」

佛告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書寫、流布、為人廣說此菩薩行方便功德法門,所[15]得功德過彼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諸佛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稱數,不可挍量。」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希有婆伽婆,希有修伽陀!如來為欲安樂一切諸眾生故,說此法門。」復作是言:「世尊!此妙法門於閻浮提幾時住世?」

佛告文殊師利:「我涅槃時,有八大國王,為欲流布我舍利故,彼時八國分為八分,置八函中,人取一函,各還本國,立大塔廟尊重供養。

「爾時阿闍世王於我舍利所得一分,於金[1]疊上書此修多羅,并與舍利一[A1]時俱置七寶函中。於王舍大城外,掘地作坑。於中立塔,莊嚴殊妙。以舍利函置彼塔中,懸百千萬阿僧祇寶蓋、[2]幢幡,散諸無價一切香花,七寶香甕盛滿香油,然大燈炷,滿一百年住持不滅。

「文殊師利!我入涅槃一百年後,有阿輸迦王於毛梨家生,出現於世,作轉輪王王閻浮提而得自在,得具足力,善能降伏剛強眾生。彼王爾時,必觀察我,能憶念我,護持我法,於我身上得尊重心。

「文殊師利!彼阿輸迦王有一比丘,名淨自在,王子中生,出家求道。阿輸迦王以為門師,有大神通力、有大威德力,護諸佛法、護大方廣。阿輸迦王深心尊重淨自在比丘故,不令餘處,常在王家身自供養。

「文殊師利!阿輸迦王為欲流布我身舍利,饒益一切諸眾生故,欲出地下舍利寶函,與諸無量大臣、王子、長者、居士眷屬圍遶,設大莊嚴顯大王力,執持香花、塗香、末香、散香,作百千種諸妙伎樂,詣王舍大城,設諸一切勝妙供養,無量無邊不可稱數,掘出地中舍利寶函。出已七日,以一切香、一切花、一切花鬘、一切散香、一切塗香、一切伎樂供養恭敬。滿七日已,於閻浮提種種國土,非前後時,於一日、一時、一須臾間遍閻浮提,一時建立八萬四千佛舍利塔。爾時淨自在比丘於彼舍利函中取此法門在於[3]北[4]廂大國土中廣宣流[5]布。

「文殊師利!彼淨自在比丘雖[6]加流布,而此法門受持者少,多人不知、多人不覺、多人不攝、多人不受,希有人能受持、讀誦此法門者。何以故?此是勝法,眾生薄福,不應聞故。

「文殊師利!此妙法門,人多祕掌,置經函中諸庫藏中。何以故?以無法器不應得種無上善根故。何以故?文殊師利!此妙法門難信、難行、難量故。文殊師利!凡所有人宿無善根,曾聞大乘生疑毀謗,是故聞此無上法門,不能生信、不能得入。文殊師利!後末世[7]中法欲滅時,聞此法門,能生信者、能推求者、能解入者。文殊師利!汝知此人已曾供養過去無量無邊諸佛,善行諸行乃能信入此大乘門。

「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聞此經名,聞能生信,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書已尊重供養經卷。彼諸眾生應自念知,已於過去,曾見無量恒沙諸佛,供養恭敬恒沙諸佛。文殊師利!彼諸眾生亦見我身在此[8]園中說此法門,亦見此諸大會之眾。」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阿難!汝當受持、讀誦此妙法門,為諸眾生而廣宣說。當觀眾生有大乘根堪信受者,乃可為說,不得率爾不觀而說。何以故?薄福眾生聞生不信,得罪無量故。阿難!此法門者,名為如來真實功德、名為如來祕密之藏、名為如來純淨妙藏、名為如來法印之藏、名為如來心所護藏、名為如來現實信藏。是故,阿難!汝當祕掌,莫卒宣說,除諸佛子菩薩摩訶薩等。何以故?彼善男子於諸佛所深種善根,能護法藏,能利自己,[9]亦能利他,應為彼說。」

阿難言:「世尊!我已受此淨妙法門。世尊!今此法門,名為何等?云何奉持?」佛告阿難:「此妙法門名為『菩薩行方便境界奮迅法門』、名為『如來深[10]祕密藏』、名為『如來[11]具足功德』、名為『如來甚深境界』、名[A2]為『一乘』、名為『文殊師利所說經』、名為『薩遮尼乾子[12]授記經』、名[13]為『薩遮尼乾子所說經』,汝今應當如是奉持。」

如來說此法門時,三十億那由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六十千菩薩得無生[14]忍,無量無邊眾生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佛說此經已,慧命阿難,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及諸一切菩薩摩訶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釋提桓因、四天王、梵天王,天、人、阿脩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薩遮尼乾子[15]經卷第十
貼文者 : : hui

金剛三昧經卷上 - 2023-12-18 22:20:28

金剛三昧經論卷上

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0961a06] 此經略開四門分別。初述大意。次辨經宗。三釋題名。四消文義。

[0961a07] 第一述大意者。夫一心之源離有無而獨淨。三空之海融真俗而湛然。湛然融二而不一。獨淨離邊而非中。非中而離邊。故不有之法不即住無。不無之相不即住有。不一而融二。故非真之事未始為俗。非俗之理未始為真也。融二而不一。故真俗之性無所不立。染淨之相莫不備焉。離邊而非中。故有無之法無所不作。是非之義莫不周焉。爾乃無破而無不破。無立而無不立。可謂無理之至理。不然之大然矣。是謂斯經之大意也。良由不然之大然。故能說之語妙契環中。無理之至理。故所詮之宗超出方外。無所不破故名金剛三昧。無所不立故名攝大乘經。一切義宗無出是二。是故亦名無量義宗。且舉一目以題其首。故言金剛三昧經也。

[0961a22] 第二辨經宗者。此經宗要有開有合。合而言之。一味觀行為要。開而說之。十重法門為宗。言觀行者。觀是橫論。通於境智。行是竪望亘其因果。果謂五法圓滿。因謂六行備足。智即本始兩覺。境即真俗雙泯。雙泯而不滅兩覺而無生。無生之行冥會無相。無相之法順成本利。利既是本利而無得故不動實際。際既是實際而離性故真際亦空。諸佛如來於焉而藏。一切菩薩於中隨入。如是名為入如來藏。是為六品之大意也。於此觀門。從初信解乃至等覺。立為六行。六行滿時。九識轉顯顯無垢識為淨法界。轉餘八識而成四智。五法既圓三身斯備。如是因果不離境智。境智無二。唯是一味。如是一味觀行以為此經宗也。所以大乘法相無所不攝。無量義宗莫不入之。名不虛稱斯之謂歟。合論一觀略述如之。開說十門為其宗者。謂從一門增至十門。一門云何。一心中一念動。順一實。修一行。入一乘。住一道。用一覺。覺一味。二門云何。不住二岸以遣二眾。不著二我以離二邊。通達二空不墮二乘。俱融二諦不違二入。三門者。自歸三佛而受三戒。順三大諦得三解脫。等覺三地。妙覺三身。入三空聚。滅三有心。四門者。修四正勤。入四神足。四大緣力。四儀常利。超出四禪。遠離四謗。四弘地中四智流出。五門者。於五陰生具五十惡故植五根而養五力。涉五空海跋五等位。得五淨法。度五道生。如是等也。云何六七八九等門。具修六度永除六入。行七覺分滅七義科。八識海澄。九識流淨。始從十信乃至十地。百行備足。萬德圓滿。如是諸門為是經宗。皆在經文。文處當說。然此後九門皆入一門。一門有九。不出一觀。所以開不增一。合不減十。不增不減為其宗要也。

[0961b27] 第三釋題目者。此經之目有其三種。一名攝大乘經。二名金剛三昧。三名無量義宗。初後二名次門當釋。今且先釋中間一目。唯此一名在首題故。於中有二。先釋金剛。後釋三昧。初中亦二。先釋後簡。言金剛者。寄喻之稱堅實為體穿破為功。金剛三昧當知亦爾。實際為體破穿為能。實際為體者證理窮源故。如下文言證法真實定故。破穿為能者有其二義。一破諸疑二穿諸定。破諸疑者起說斷疑故。如下文言決定斷疑悔故。穿諸定者。此定能令諸餘三昧皆得有用。如穿寶珠。得有用故。如大品經言。云何名金剛三昧。住此三昧能破諸三昧。彼論釋云。金剛三昧者譬如金剛無物不陷。此三昧亦如是。於諸法中無不通達。令諸三昧皆得有用。如硨磲碼碯琉璃唯金剛能穿入。案云。經言破諸三昧者破之言穿。論中穿入釋經破故達諸三昧皆無自性。令彼三昧皆離自著。由是無礙得自在故。釋名如是。次簡別者。於中有二。先簡定慧。問金剛般若金剛三昧皆名金剛。有何差別。解云。彼慧此定是為差別。又金剛般若通於因果。金剛三昧位在果地。又般若金剛具有三義。體堅用利形狀寬狹。三昧金剛但取堅利。如是差別。次別餘定。此有三類。一金剛三昧。二金剛輪三昧。三如金剛三昧。大品經言。云何金剛輪三昧。住是三昧能持諸三昧分。云何如金剛三昧。住是三昧能貫達諸法亦不見達。彼論釋言。問曰。三種三昧何以皆言金剛。答曰。初言金剛。中言金剛輪。後言如金剛。如金剛三昧。佛言。能貫穿諸法亦不見是穿。金剛三昧能通達諸三昧。金剛輪三昧能持諸三昧輪。是皆佛自說義。論者言。如金剛三昧者。能破一切煩惱結使無有遺餘。譬如釋提桓因手執金剛破阿修羅軍。即是學人末後之心。從是心次第得三種菩提。聲聞辟支佛佛無上菩提。金剛三昧者能破一切諸法入無餘涅槃更不受有。譬如真金剛能破諸山令滅盡無餘。金剛輪者。能破一切諸佛法無遮無礙。案云。此中破諸佛法者。猶如轉輪聖王輪寶能破諸王無不伏故。是故與前二金剛別。前二金剛云何別者。有五差別。一者喻別。謂如金剛破軍金剛破山故。二者法別。前破煩惱後破諸法故。三者位別。前在學位後在無學故。四者名別。前名如金剛三昧。餘處名金剛喻定。後者直名金剛三昧。除如及喻。所以然者為顯因果二定異故。因有功用果無功用。損之又損之以至無為故。又如金剛取其少分相似之義。但破煩惱不破餘法故。言金剛者。顯其全同金剛之利。一切色物無不貫破。三昧之用當知亦爾。一切諸法亦無不破故。五者教別。謂有學位金剛三昧。則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增不減。經中所說其無學位金剛三昧。今此經中所說是也。今此經中佛所入定破一切法皆無所得。是故名為金剛三昧。六種釋中是持業釋。取譬名者是隣近釋。即以是名目此經者是依主釋。定為主故。次第二釋三昧名者於中有二。先釋後簡。古師說言。彼名三昧此云正思。今述此說當文義故。謂在定時於所緣境審正思察故名正思。如瑜伽言三摩地者。謂於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故。

[0962a29] 問。定應是靜靜住一境。云何乃言審正思察。思察之用應是尋伺。云何說定為思察耶。

[0962b02] 答。若守一境即為定者。惛沈住境應即是定。若正思察是尋伺者。邪慧推求應非尋伺。當知思察有其二種。若通邪正意言分別名思察者。即是尋伺直是分別。若唯審正明了緣境名正思察。正是定用而非尋伺。定通分別及無分別故。以審正簡彼尋伺。又住一境亦有二種。若住一境。惛迷闇昧不能審察即是惛沈。若住一境不沈不浮審正思察是名為定。故以思察別彼惛沈。是故當知不以住移簡別定散差別之相。何以故。捷疾之辯雖速移轉而有定故。遲鈍之念雖久住境而是散故。今此金剛三昧名為正思察者。無正不正。亡思非思。但為別於分別邪念。又不同於虛空無思。所以強號為正思耳。三昧之名。略釋如是。次簡別者於中有二。先別諸名後簡通局。定名不同略有八種。一名三摩呬多此云等引。遠離惛沈掉舉之偏故名為等。引發神通等諸功德故名為引。又此等引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故名等引。由此不同欲界定故。二名三摩地此云等持。等義同前。能制持心令不馳散故名等持。又定慧平等令不相離故名等持。舊云三摩提亦即等持。三名三摩鉢提此云等至。等持之中能至勝位故名等至。四名駄演那此云靜慮。寂靜思慮故。又能靜散慮故。舊云禪那。或云持阿那。方俗異語同謂靜慮也。五名奢摩他此譯云止。令心止境故名為止。六名心一境性。令心專一於境之性故名心一境性。舊云一心是略故也。七名為定。審定所緣故名為定。八名正思。義如前說。有師說言。三昧之名及三摩提只是等持非是異名。是說不然。所以者何。如金鼓經十種定中。前三地中名三摩提。後七地中名為三昧。如是二名若同等持。何由改名前後異說。又此二名何由不同。若由方俗異故不同者。不應一處俱說二名。若由傳者前後故異者。不應一本有此二名。如三摩提及三摩地。此由前後傳者不同。故其是同灼然可見。三昧之名與三摩提同在一本何由不異。是故當知如前說也。第二明通局者略作四例。一者定與等持。二名最寬。通漏無漏。亦通三界。及通欲界散亂心中。以六位心所別境五中有三摩地亦名定故。二者心一境性及三昧名此二次寬。雖通欲界。不通一向散亂心中。以般舟三昧或欲界繫九種心住。心一境性亦通欲界方便心故。三者三摩呬多。及靜慮名。此二是狹。全不通於欲界心故。唯取輕安所含潤故。四者三摩跋提及奢摩他此二最狹。於定地內有簡別故。以奢摩他不通四種慧行之中心一境性。三摩跋提不通於空無相無願三三摩地故。八名寬狹粗述如是。第三釋題名訖。

[0962c24] 自下第四科文解釋。文有三分。一者序分。二者第二品下六品餘文是正說分。三者入總持品爾時如來而告眾言已下二紙許文是流通分。序分之內有二種序。謂通與別通序之中即有六事。前三明親承之傳。後三證大師之說。言前三者。一如是。二我聞。三一時。後三是何。一教主。二住處。三徒眾。徒眾之內序四類眾。一聲聞眾。二菩薩眾。三長者眾。四雜類眾。於中委悉如常所說。

[0963a04] 經曰。爾時尊者大眾圍繞為諸大眾說大乘經名一味真實無相無生決定實際本覺利行若聞是經乃至受持一四句偈是人即為入佛智地能以方便教化眾生為一切生作大知識。

[0963a08] 論曰。此下第二別序即有四分。一威儀分。二說經分。三入定分。四重頌分。威儀分者。如經爾時尊者大眾圍繞故。說經分者。如經為諸大眾說大乘經等故。此經文勢似法華序。如彼文言爾時世尊四眾圍繞說大乘經名無量義。如彼論中判此經名。即為法華經之異目。彼意以為在前說故名為序分。今看此經文勢皆是經家序辭。以是准之應是別經。在前廣說。說已入定。從定起已。方說金剛三昧經也。說經宗後乃說經名。當知一味真實等名。是前所說廣經之目。如是二經大意雖同。文相即異。前所說者廣說法門為益當時。後所說者略攝法門為利末世。是故在前廣說。以為略經緣由。此說經分文相有二。先序經名。後歎經德。若聞已下是第二分。

[0963a23] 經曰。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即入金剛三昧身心不動。

[0963a24] 論曰。是第三入定分。所以欲說經前。先須入定者。為顯唯寂靜者。於法能覺能說故。又復為顯賢聖默然。賢聖說法。隨時而用。不相離故。

[0963a28] 經曰。爾時眾中有一比丘名阿伽陀從座而起合掌胡跪欲宣此義而說偈言。

[0963a29] 論曰。是第四重頌分。為顯前說一味之經與後所說大意不殊。故以略偈頌前廣經。因此發起後略說經故文即有二。先序後頌。是經家序以發後頌。阿伽陀者此云無去。或言滅去。此是藥名。能令諸病皆悉滅盡故名無去。此菩薩亦如是。能治眾生諸煩惱病故以藥名為其目也。八行頌中即有二分。前七頌頌說經。後一頌頌入定。初中亦二。三頌總明。四頌別顯。

[0963b09] 經曰。大慈滿足尊智慧通無礙廣度眾生故說於一諦義皆以一味道終不以小乘所說義味處皆悉離不實入諸佛智地決定真實際聞者皆出世無有不解脫。

[0963b12] 論曰。總明三頌即有四意。一者二句歎能說德。二者一頌歎能詮教。三者一頌歎所詮義。四者二句歎教勝利。第二中言一諦義者。所謂一心。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二門所依唯是一實故名一諦。一味道者唯一乘故。餘文可知。

[0963b18] 經曰。無量諸菩薩皆悉度眾生為眾廣深問知法寂滅相入於決定處。

[0963b19] 論曰。此下四頌別歎問答。此五句者歎問廣深令知寂滅入實際故。

[0963b22] 經曰。如來智方便當為入實說隨順皆一乘無有諸雜味猶如一雨潤眾草皆悉榮隨其性各異一味之法潤普充於一切如彼一雨潤皆長菩提芽。

[0963b25] 論曰。是第二歎佛答勝利。於中有三。謂法喻合。如其次第。四句二句五句應知。

[0963b27] 經曰。入於金剛味證法真實定決定斷疑悔一法之印成。

[0963b28] 論曰。此第二頌入定。上半正頌在前入定。下半逆頌後起說法。後所說教有二勝能。一決斷疑悔。如金剛能破。二印成一乘。如金剛不壞。下半二句顯此二義。序分文竟。正說之中大分為二。謂前六品別顯觀行。總持一品總遣疑情。別顯之中即為六分。一無相法品明無相觀。二無生行品顯無生行。三本覺剎品依本利物。四入實際品從虛入實。五真性空品辨一切行出真性空。六如來藏品顯無量門入如來藏。如是六門觀行周盡。所以然者。凡諸妄想無始流轉只由取相分別之患。今欲反流歸源。先須破遣諸相。所以初明觀無相法。雖遣諸相。若存觀心觀心猶生不會本覺。故泯生心。所以第二顯無生行。行既無生方會本覺。依此化物令得本利。故第三明本覺利門。若依本覺以利眾生。眾生即能從虛入實。所以第四明入實際。內行即無相無生。外化即本利入實。如是二利以具萬行。同出真性。皆順真空。是故第五明真性空。依此真性萬行斯備。入如來藏一味之源。所以第六顯如來藏。既歸心源即無所為。無所為故無所不為。故說六門以攝大乘。又此六品亦有異意。謂初品示所觀之法。法謂一心如來藏體。第二品明能觀之行。行謂六行無分別觀。第三本覺利品顯一心中之生滅門。第四入實際品顯一心中之真如門。第五真性空品雙遣真俗不壞二諦。第六如來藏品遍收諸門同示一味。以此二重六門攝大乘義周盡。又此六品合為三門。前二品攝觀行始終。次二品者教化本末。其後二門攝因成果。又前二品遣相歸本。中間二品從本起行。後二品者雙顯歸起。以此二三攝大乘盡。又此六品只是二門。相生都泯是本覺利實際真空。是如來藏。又前門者遣妄顯因。其後門者顯真成果。如是二二之門亦攝大乘周盡。又此六品唯是一味。所以然者。相生無性。本覺無本。實際離際。真性亦空。何由得有如來藏性。如下如來藏品中言。是識常寂滅。寂滅亦寂滅。總持品言。七五不生。八六寂滅。九相空無。如是無所得之一味正為此經之宗之要。但以無所得故無所不得。所以諸門無所不開故作無量義之宗也。雖是一味而開六門故。依六分科文而釋。先釋品名。言無相者謂無相觀。破諸相故。次言法者謂所觀法。一心法故。無相觀者先六分中第一分義。所觀法者後六門內第一門法。今此初品顯是二義。以之故言無相法品。

[0964a17] 經曰爾時尊者從三昧起而說是言。

[0964a17] 論曰。此一品文科分為三分。初出定分。次起說分。後得益分。初後二分是經家序。其第二分正是佛言。初分中顯三種成就。一說法時成就。如經爾時故。二說法主成就。如經尊者故。具五通達為世所尊。於甚深法如義說故。三自在成就。如經從三昧起說是言故。如來入定無能驚寤。於定住出得自在故。

[0964a25] 經曰。諸佛智地入實法相決定性故。

[0964a25] 論曰。此下第二正發言說。此中有二。一者長行。二者重頌。初長行中亦有二分。一略標分。二廣說分。略標分中標二種義。初標無相觀。後標所觀法。無相觀中有其二句。先標如來自入無相觀。後標令他入無相觀。言自入者。如經諸佛智地入實法相決定性故。諸佛智地者。謂如前所入金剛三昧相應之智。住持一切功德法故。入實法相者。謂此佛智破一切相通達諸法之實相故。決定性者。是實法相。非佛所作。有佛無佛性自爾故。次言故者。以決定性釋成上句。若不決定即非實相故。又攝上句而成下句。如來自入實法相故。故能令他得無相利也。

[0964b10] 經曰。方便神通皆無相利。

[0964b10] 論曰。此第二句令他得入。言方便者八相方便。謂從兜率天退乃至入涅槃故。神通者六神通。即為三輪化眾生故。皆無相利者。如是八六方便神通皆從自入實相而起。能令他得無相利故標無相觀竟在於前。

[0964b16] 經曰。一覺了義難解難入非諸二乘之所知見唯佛菩薩乃能知之。

[0964b17] 論曰。此下第二標所觀法亦有二句。一者直標所觀法深。二者為他說是深法。一覺了義者。一心本覺如來藏義。過是永無餘深法故。難解者義甚深非諸二乘所知見故。難入者體甚深唯佛菩薩乃能入故。即以後句而釋前句。欲明初門所標。佛智所入實法相者。直是一心本覺如來藏法。如楞伽經言。寂滅者名為一心。一心者名如來藏。今此文言實法相者是寂滅義。一覺了義者即是一心如來藏義。法華論云。諸佛如來能知彼法究竟實相。言實相者。謂如來藏法身之體不變義故。今此經言一覺者。一切諸法唯是一心。一切眾生是一本覺。由是義故名為一覺。至下演中當更分別。

[0964c02] 經曰。可度眾生皆說一味。

[0964c02] 論曰。此明為他皆說深法。可度眾生者。如來所化一切眾生莫非一心之流轉故。皆說一味者。如來所說一切教法無不令入一覺味故。欲明一切眾生本來一覺。但由無明隨夢流轉。皆從如來一味之說無不終歸一心之源。歸心源時皆無所得。故言一味。即是一乘。初略標文竟在於前。

[0964c10] 經曰。爾時解脫菩薩即從座起合掌胡跪而白佛言。

[0964c11] 論曰。此下第二廣說。於中有二。先請後說。請中有二。先序人儀。後明發言。序有二句。一依時表人。解脫菩薩者。令諸眾生同一解脫故。寄能問人表所說法故。二序禮儀。如經即從座起等故。

[0964c16] 經曰。尊者若佛滅後正法去世像法住世於末劫中五濁眾生多諸惡業輪迴三界無有出時。

[0964c18] 論曰。此下第二發言而請。於中有二。先舉所為時節。後請為彼宣說。初中像法住世。末劫中者先廣說經為益正法之時。今此經者為化像法之節。隨時厚薄設教異故。

[0964c22] 經曰。願佛慈悲為後眾生宣說一味決定真實令彼眾生等同解脫。

[0964c23] 論曰。此是第二正請宣說。宣說一味者。請說一覺了義之味。決定真實者請說入實法相之觀。令彼眾生等同解脫者。令彼像法末世眾生等同一味究竟解脫。由是言之。教有四句。一正化正法兼利後時。謂前經等。二正化像法兼利前時。謂此經等。三通化前後。謂諸餘經等。四不利前後。除上爾所教。

[0965a02] 經曰。佛言善男子汝能問我出世之因欲化眾生令彼眾生獲得出世之果是一大事不可思議以大慈故以大悲故我若不說即墮慳貪汝等一心諦聽為汝宣說。

[0965a05] 論曰。此下第二如來為說。於中有二。一者讚問許說。二者對請宣說。讚問中言出世之因者。入實相觀故。出世之果者。一味解脫故。是一大事者。無上同義故。不可思議者。離言絕慮故。如法華經言。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論者釋言。一大事者依四種義。何者為四。一者無上義。唯除如來一切智智。更無餘事。如經欲開佛知見。令眾生知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故。佛知見者。如來能證以如實智。知彼義故。二者同義。以諸聲聞辟支佛佛法身平等。如經欲示眾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故。法身平等者。佛性法身無差別故。三者不知義。以諸聲聞辟支佛等不能知彼真實處故。不知真實處者。不知究竟唯一佛乘故。如經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故。四者令證不退轉地。示現欲與無量智業故。如經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故。今此文中一大事者亦有四義。一無上義。如上文言。諸佛智地入實法相故。二者同義。如經一覺了義難解難入故。三不知義。非諸二乘所知見故。四令證義。可度眾生皆說一味故。讚問已竟。次許說中亦有二句。初句反顯不說有過。後句順明誡聽許說。

[0965a29] 經曰。善男子若化眾生無生於化不生無化其化大焉。

[0965b01] 論曰。自此已下正為宣說。於中有二。先明無相觀廣明無相利。後顯一覺心廣前一覺義。無相觀中亦有二分。一者直說觀行之相。二者往復決諸疑難。初中亦二。先方便觀。後明正觀。方便觀中。有其四句。初一句牒能化。後一句嘆化大。中間二句正明觀相。無生於化者。初修觀時破諸有相。於幻化相滅其生心故。不生無化者。既破化相次遣空相。於無化空亦不生心故。所以然者。眾生本來迷心離相。遍取諸相動念生心故。先破諸相滅取相心。雖復已破幻化有相。而猶取其無化空性。取空性故於空生心。所以亦遣無化空性。于時不生取空之心不得已會無二中道。同佛所入諸法實相。如是化故其化大焉。

[0965b15] 問。此方便觀為在何位。

[0965b15] 答。若仰信修在於十信。其相似觀在三十心。論其純修在四善根。將入初地近方便故。

[0965b17] 問。餘處說有三無性觀。何故此中但說二無。

[0965b18] 答。無相無生合為一邊。所遣相生同是有故。又此二觀皆有尋思。遣無性時無尋思故。或開或合皆有道理故。已說方便次顯正觀。

[0965b22] 經曰。令彼眾生皆離心我一切心我本來空寂若得空心心不幻化無幻無化即得無生無生之心在於無化。

[0965b24] 論曰。是明正觀無二之相。以離所取能取二故。離所取者。以離一切人法相故。此有二種。一者遣離。二者泯離。遣離者先所取相今滅除故。如經令彼眾生皆離心我故。泯離者先所取相本來空故。如經一切心我本來空寂故。言心我者。人名為我法名為心。心是諸法所依主故。達諸人法本來空時。先所取相此時不起。所以二離一時成就。已說離所取。云何離能取。謂離一切能取分別此亦二種。一者本離。二者始離。言本離者。通達心我本來空時正得本覺空寂之心。此空寂心本離能取。離能取故本不幻化。如經若得空心心不幻化故。不幻化者非虛妄故。言始離者。得此本覺空寂心時能取分別不復得生。隨所得心無幻化故。如經無幻無化。即得無生故。如是始得無生之心會本空寂無化之理故。言無生之心在於無化。假說心境故寄言在然。始離能取是始覺義。本離空心是本覺義。義雖有二混成一覺。同離能所離新舊故。如論說言。以始覺者即同本覺。當知此覺永離生滅始終等相。始從初地乃至佛地。但有分滿不同而已。如十地論本分中說。自體本來空有不二不盡。乃至廣說。又此一覺有本始義。以有本覺顯成義故。真修之說亦有道理。以有始覺修成義故。新修之談亦有道理。如其偏執即有未盡。且止乘論還釋本文廣無相觀竟在於前。

[0965c22] 經曰。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眾生之心性本空寂空寂之心體無色相云何修習得本空心願佛慈悲為我宣說。

[0965c24] 論曰。此下第二往復決疑有四問答次第決疑。第一問中問意有二。一者眾生心性本來空寂而猶動念無始流轉。云何方修而得本心。二者空寂心體無色無相。眾生本來恒取有相。云何習無而得空心。故言云何修習得本空心。

[0965c29] 問。此中所說眾生之心應是六識等生滅心。何以得知一心本覺。

[0966a02] 答。起信論云有法能起大乘信根。謂眾生心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乃至廣說。又如經言。寂滅者名為一心。今此文言。空寂之心體無色相。言有左右意致還同。言無色者無顯形等色故。無相者無生滅等相故。此文即顯心真如門。上言眾生之心且舉心生滅門。舉生滅心顯真如門。以之故言。性本空寂。然此二門其體無二。所以皆是一心法耳。

[0966a10] 經曰。佛言菩薩一切心相本來無本本無本處空寂無生若心無生即入空寂空寂心地即得心空善男子無相之心無心無我一切法相亦復如是。

[0966a13] 論曰。此答有二。正答決答。言菩薩者。是呼解脫菩薩之辭。下文呼辭皆亦同也。一切心相者。一切八識動念之心心所相應行相差別。若行若相皆有四相故。本來無本本無本處者。一切心相種子為本。求此本種永無所得。所以然者。為在現時為已過去。若在現時即與果俱無本末異。如牛兩角。若已過去即無作因無體性故。猶如兔角。如是道理本來法爾。以之故言。本來無本。又生滅心生必依本處。本處既無即不得生。言本處者。謂俱有根。其五色根既是色法。有方無方皆不可得。餘三所依皆無色法。有時無時並不可得。是故亦言本無本處。謂從本來無其本處。既無本種亦無本處。當知心相本來無生。以之故言空寂無生。如是觀察不得生時。其能觀心亦無所生。是時即入本來空寂。所入空寂即是一心。一切所依名之為地。故言即入空寂。空寂心地雖諸眾生本來流轉。恒取有相。然依此門推求觀察。即能得本空心。故言即得心空。心空空心語有左右。只是一心本覺之義。正答所問竟在於前。此下結答。無相之心者舉一心體。無心無我者結前所說。空寂無生無相心中。離心我相。一切法相亦如是者。重結空寂。非直離此心我二相。其餘一切有為無為乃至有上無上等相無相心中無不離故。

[0966b10] 經曰。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一切眾生若有我者若有心者以何法覺令彼眾生出離斯縛。

[0966b12] 論曰。自此已下第二問答。前一問答總明破有相門。今此問答別顯離二縛門。別舉二病以問其藥。言有我者人執之病。若有心者法執之病。言斯縛者。別而言之。人執是麁重縛。法執是相縛。通而說之。二執皆有麁重相縛。又此二執皆有二縛。謂相應縛及能緣縛。二障章中其義已具。答中有二。先治人執。後治法執。治人執中先總後別。

[0966b20] 經曰。佛言善男子若有我者令觀十二因緣。

[0966b21] 論曰。此是總治。觀十二支略有二門。一觀無作緣生。治作者執。如說是事有故是事有。二觀無常緣生。治常住執。如說是事生故是事生。存我之來此二為本。本既除故諸末隨滅也。

[0966b26] 經曰。十二因緣本從因果因果所起興於心行心尚不有何況有身若有我者令滅有見若無我者令滅無見。

[0966b28] 論曰。此是別治。別治有二。一者況治。二者逐治。況治中言本從因果者。從總出別。總而言之。唯因與果。從因出二三。從果出五二。又從因出十支。從果說二支。故所從本但是因果。因果所起興於心行者。因果之起心行為本。心能作因心受果故。心尚不有何況有身者。依上所說觀察道理心不可得。況心所作色身是有乎。身心尚無況有我耶。又心不有故因果亦空。因果尚空況有我乎。又因果空故十二支空。況有作者受者等耶。如經言。菩薩觀十二因緣如虛空不可盡。此之謂也。已說況破。云何逐治。謂若有我者令滅有見者。牒前況破滅存我執。若無我者令滅無見者。此正逐破無我之病。所以然者。先破我執離外道病。而取無我墮二乘病故。今逐破著無之見。我本非有況有我無。故總別二觀破我執竟。

[0966c16] 經曰。若心生者令滅滅性若心滅者令滅生性滅是見性即入實際。

[0966c17] 論曰。此下第二治存心見。於中有二。正治重釋。二乘人等法執存心。計有生滅無常之心。故破生滅滅存心見。若存心生而成病者破前滅性。要依彼滅存今生故。若見後滅執有現心。心設不滅如兔角故。破如是見令滅生性。無生有滅不應理故。滅是見性即入實際者。破見滅性必不取生。破見生性必不取滅。不取生滅必不存心故。

[0966c26] 經曰。何以故本生不滅不滅不生不滅不生不生不滅一切法相亦復如是。

[0966c27] 論曰。此是重釋。何以見心生者令滅滅性。見心滅者令滅生性。故言何以故。次釋此問。本生不滅者。求前生心永不可得。不可得有何法而滅。如是不存前心滅性即不得取今心之生。故言不滅不生。是釋令滅滅性之由。次言不滅不生。牒前不滅今不得生。如是不得今心生性。則不得取此心之滅。故言不生不滅。是釋令滅生性之由。如於心法無滅無生。其餘諸法亦同是觀。故言一切法亦如是。

[0967a07] 問。若計心生真破此生。何須破彼前心之滅。

[0967a08] 答。今生是現破有不易。前心己過解空不難。故先破易而遣其難。依此次第破今生性。由是即遣後滅之執。是謂醫王善巧之術耶。

[0967a12] 經曰。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若有眾生見法生時令滅何見。

[0967a13] 論曰。此下第三問答。次前問答明所滅之見之病。今此問答顯能滅之見之藥。又前破生滅二際之見。今破有無二邊之見。今問意言若觀行者。順佛教意觀法生時令滅何見。滅何見者問佛教意。且舉一邊兼顯觀滅。

[0967a19] 經曰。佛言菩薩若有眾生見法生時令滅無見見法滅時令滅有見若滅是見得法真無入決定性決定無生。

[0967a21] 論曰。見法生時者。正觀俗法因緣生時。此時能離取空之見。故言令滅無見。見法滅時者。正觀俗法本來滅時。此時能離取有之見。故言令滅有見。此中何故言令滅者。佛教能令觀者滅故。此意正明修觀行者觀法生時只離無見而不存生。觀寂滅時唯離有見而不取滅。所以然者。若存生耶生本寂滅。若取滅耶滅即生起。如下頌曰。因緣所生義是義滅非生。滅諸生滅義是義生非滅。所以能離二邊而不著中。如其離無取有破有取空。此為妄空而非真無。今雖離有而不存空。如是乃得諸法真無故。言得法真無。決定性義如前已說。得真空時觀心不生遠離一切有無心故。故言決定無生。

[0967b06] 經曰。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令彼眾生住於無生是無生耶。

[0967b07] 論曰。此下第四問答。前明真觀離二邊相。今顯妄解不離生住。謂有寡學修觀行者意言分別。觀法無生能攝散亂住無生境。作如是念謂是無生。後出定時起增上慢。意謂已得無生法忍。為破是病舉病問言。住於無生是無生耶。

[0967b13] 經曰。佛言住於無生即是生何以故無住無生乃是無生。

[0967b14] 論曰。答中有二。略答重詳。此即略答。有其二句。上句順明是生。住無生境即是分別之心生故。下句反釋無生。若心無住於無生境離諸分別。是無生忍。故知有住非無生忍。如是反釋。略答文竟。

[0967b19] 經曰。菩薩若生無生以生滅生生滅俱滅本生不生心常空寂空寂無住心無有住乃是無生。

[0967b21] 論曰。此是重詳。於中有二。先詳是生。後詳無生。若有住心生於無生之境。即是以生滅其境界之生。故言若生無生以生滅生。雖滅境界之生而取其滅之無。於滅無境能取心生生滅俱存。豈曰無生耶。如是二句詳前是生。真無生忍即不如是。外不存於所取之滅。內不生其能取之生。以之故言生滅俱滅。然此俱滅非謂還無。推求本生不得其生。既不得生何得還滅。于時證會本來空寂故言本生不生心常空寂。如是空寂能所平等。無能住心住於空境。故言空寂無住。如是乃名無生法忍。故言乃是無生。演無生觀竟在於前。

[0967c05] 經曰。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心無有住有何修學為有學也為無學也。

[0967c06] 論曰。此下廣一覺義。於中有八問答。科為二分。前二問答正廣一覺如來藏義。後六問答因論生論遣諸疑難。今此初問。問心無住。若有學者即非無住。若無學者即非觀行。又若有學者應有心生。若無學者只是空理。

[0967c12] 經曰。佛言菩薩無生之心心無出入本如來藏性寂不動。

[0967c13] 論曰。此中先顯道理後正對問。顯道理者。得無住時無生之心心常寂滅。無有出觀達本無起亦非始入。以之故言心無出入。如是觀心既無出入。即是本覺如來藏心。是明始覺即同本覺。此無生心既是本藏本來性寂不復起動。云何得有入出起息。此言重成無出入義。

[0967c20] 經曰。亦非有學亦非無學無有學不學是即無學非無有學是為所學。

[0967c21] 論曰。此是正對問意。於中有二。先遮後許。既非始入故非有學。亦無終出故非無學。又無能住之心故非有學。不無無住之心故非無學。此是俱遮遮止句也。無有學不學是即無學者。以無別所學即不是能學。由是義故許是無學。此依非有學義許是無學也。非無有學是為所學者。雖非有住之觀非無無住之行。以是義故許是有學。既有學故下地所學。此依非無學義許是有學也。此是俱許自在答也。

[0968a02] 經曰。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云何如來藏性寂不動。

[0968a03] 論曰。此下第二問答。前明始覺不異本覺如來藏性。今者正顯如來藏性隱藏不動。此中略明如來藏義。如來藏門有二有三。所言三者。如不增不減經言。眾生界中示三種法。皆真實如不異不差。何謂三法。一者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此法如實不虛妄。不離不脫智不思議法。無始本際來有此清淨相應法體。二者如來藏本際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此本際離脫不相應煩惱纏不清淨法。唯有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三者如來藏未來際平等恒及有法。即是一切諸法根本。備一切法具一切法。於世法中不離不脫。案云。是顯三種如來藏門。何等為三。一者能攝如來藏。住自性時能攝果地如來功德。能攝如來名如來藏故。二者所攝如來藏。謂煩惱纏不清淨法一切皆在如來智內。皆為如來之所攝持。如來所攝名如來藏。三者隱覆如來藏。謂法身如來煩惱所覆。如來自隱名如來藏。真諦三藏作如是說。消其文者。言未來際平等恒及有者一心之體遍於三際。然前二門中。已顯本際故。此門中明後際等。又欲顯其如來之義。謂未來際平等恒者即是如義。言及有者是其來義。如佛性論云。此真如者非如中有如。無非如亦如。二乘如者是非如中如。無非如中非如。云何如是。二乘之人約虛妄觀無常等相以為真如。此虛妄觀唯因中有果地則無。是故此如或成或壞。菩薩如者離虛妄。約真性以觀如故於因果二處無異唯成無壞。乃至廣說。故知後際平等恒者正顯大乘之如義也。所言及有明來義者。對凡法去顯一心來。如凡去時五取蘊法不至果地去而不來。此一心如果地猶有永無過去。故言及有即顯來義。如論說言從住自性來至至得。正謂此也。如是一心通為一切染淨諸法之所依止故。即是諸法根本本來靜門。恒沙功德無所不備。故言備一切法。隨緣動門恒沙染法無所不具。故言具一切法。然舉染法以望心體不能遍通。所以離脫。若舉心體望諸染法。遍諸染法無所不通。故言於世法中不離不脫。不離脫義是隱藏義。此第三門總明一心。通於動靜為染淨依。第二門者別顯動門。染法所依。第一門者別顯靜門。淨法所依。第二中言本際不相應體者。諸煩惱法違反心體名不相應。一心之體隨緣動門為彼所依故。是不相應法之體。言及煩惱纏不清淨法者。彼能依法依心體轉。纏自心體令隨染故。合取能依所依之法以為第二如來藏體。唯有如來菩提智之所能斷者。唯解脫道能正斷故。此義具如二障章說。第一中言本際相應體者。本來靜門備恒沙德與心相應故。是相應功德之體。言及清淨法者。能依功德性離染故。合取能依所依之法以為第一如來藏體。此法如實不虛妄。不離不脫智不思議法者釋相應義。是法身義與諸功德法相應故。如上文言。不離不脫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相應名為法身。是義云何。此一心體略有五相。何等為五。一者遠離所取差別之相。二者解脫能取分別之執。三者遍三世際無所不等。四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五者不墮有無一異等邊。超心行處。過言語道。過恒沙等本有功德亦有五義與體相應。一者一一功德離所取相故非法身所離。與第一相相應。如經言不離故。二者一一功德脫能取執故非法身所脫。與第二相相應。如經不脫故。三者此一一德遍三世際縱無前後際斷。與第三相相應故言不斷。四者此一一德等虛空界。橫無彼此處異。與第四相相應故言不異。五者一一功德皆離諸邊非思量境絕言語路。與第五相相應。如經言不思議故。諸功德法有此五義。與體無別融通一味。由是道理名為相應。非如王數別體相應。今此中言不離不脫智不思議法者。諸功德中略舉覺義。五相應中略說三義。此是第一能攝藏也。三種藏義略述如之。言二門者如夫人經言。空如來藏者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不空如來藏者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案云。諸煩惱法皆是虛妄由境不實故虛。由體散亂故妄。妄故無真。虛故無實。無真實故說名為空。能覆如來名如來藏。即是空義。隱覆真也。諸煩惱境不實之相法身所離故曰若離。諸煩惱體妄執之縛法身所脫故言若脫。言若異者。即前虛妄差別分別乖於法身平等性故。以此三義不相應故。是無真實即是空義也。言不空者。一切功德與體相應。體非妄故真。境非虛故實。由真實故說名不空。如來被覆名如來藏。不離不脫等句是釋不空之義。義如三種藏門已說。然此中不空如來藏體即前三中第一之法。此中空義是彼第二。而彼三種如來藏中隱覆之義合在第三。故前二中別顯能攝所攝二義。今此二種如來藏門欲顯空義隱覆真實。故別能覆所覆二義。又此二經互顯別義。所以二三兩門異釋。且止乘論還釋本文。

[0969a09] 經曰。佛言如來藏者生滅慮知相隱理不顯是如來藏性寂不動。

[0969a10] 論曰。生滅慮知相者即是空如來藏。但此文中顯能隱義而不名此為如來藏。言隱理不顯是如來藏者。是不空如來藏。約所隱義名如來藏。言性寂不動者。顯此藏性。雖隱不改。此性有五義。如無相論說。一種類義是性義。如瓶衣等一切色法不離四大種類皆以四大為性。如是眾生不出一界。皆用一界為種類故。攝大乘論名體類義。佛性論中名自性義。言有左右意無異也。二者因義是性義。如木中有火性。與火作因故名為性。如是聖人諸無漏法以此為因而得成故。彼二論中同名因義也。三者生義是性義。如鍊真金生莊嚴具。莊嚴具生以金為性。此界亦爾。能生果地五分法身。法身之生此界為性。攝大乘中亦名生義。佛性論中名至得義。為別因義是在果前故。就已生名至得義。四者不改義是性義。猶如金剛寶性一劫等住無增無減。如是此界三世等住。世間不壞出世不盡。彼二論中名真實義。真實義者是不壞義。所以言異而意同也。五者密藏義是性義。如黃石中有真金性。若不破鑛無所利益。隨順鍊治即有寶用。是故彼性是隱藏義。如來藏性當知亦爾。不破其纏為外為染。破纏相應成內成淨。故知此性是密藏義。佛性論中名祕密義。攝大乘論名為藏義。義同言異。灼然可見。今此文中所言性者含此五義。寂不動者略顯後二。寂是密藏義。不動是不改義。故上來正廣一覺義竟。

[0969b09] 經曰。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云何生滅慮知相。

[0969b10] 論曰。自此已下有六問答。因論生論決諸疑難。此一問答明其能隱慮知之相。

[0969b12] 經曰。佛言菩薩理無可不若有可不即生諸念千思萬慮是生滅相。

[0969b13] 論曰。此答中有二重。先略答後廣演。略中二句先舉所迷。所迷之理心行處滅。故言理無可不。可者是也。不者非也。理絕四句離諸是非。非分別心之所行處也。次顯能迷。若有可不即生諸念者。以有無明不覺平等。即有分別可不之心。由是具起六種染心故。千思萬慮是生滅相者。六種染心雖有麁細皆違平等。是生滅相故。如起信論云。

[0969b21] 復次分別生滅相者略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麁。與心相應故。二者細。與心不相應故。又麁中之麁凡夫境界。麁中之細細中之麁菩薩境界。細中之細。是佛境界。此二種生滅依於無明熏習而有。所謂依因依緣。依因者不覺義故。依緣者妄作境界義故。若因滅即緣滅。因滅故不相應心滅。緣滅故相應心滅。案云。此中麁與心相應者謂三種相應染。細與心不相應者三種不相應染。麁中之麁者謂執相應染不斷相應染皆在六識故凡夫境界也。麁中之細者謂分別智相應染在第七識。細中之麁者謂現色不相應染能見心不相應染。細中之細者謂根本業不相應染。此三皆在第八識位。此中三種細生滅者無明風所動。故言因滅故不相應心滅。於中三種麁生滅者境界風所動。故言緣滅故相應心滅。於中委悉。如彼論疏中說也。今此經言千思者總攝一切不相應染細分別故。萬慮者總攝一切相應染心麁分別故。此二皆是動念之相。以之故言是生滅相也。

[0969c12] 經曰。菩薩觀本性相理自滿足千思萬慮不益道理徒為動亂失本心王。

[0969c13] 論曰。此下廣演。於中有三。一者對生滅相顯理滿足。二者對理滿足明染闕失。三辨順理滅染去動趣寂之利。初中言菩薩者是呼解脫菩薩之辭。觀本性相者佛觀本覺如來藏性故。理自滿足者所觀本覺如來藏理具足無量性功德故。如起信論云。

[0969c19] 復次真如自體相者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義故。常樂我淨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於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故。今此經言理自滿足。總顯如是功德滿足也。初段文竟。次明生滅動念之過。於中總明無益有損。如彼論中廣釋此義云。

[0969c28] 問曰。上說真如其體平等。離一切相。云何復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

[0969c29] 答曰。雖實有此諸功德義。而無差別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義云何。以無分別離分別相。是故無二。復以何義得說差別。以依業識生滅相示。此云何示。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相念。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若心起見即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若心有動非真識知。無有自性非常非樂非我非淨。乃至具足過恒沙等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即有過恒沙等諸淨功德相義示現。若心有起更見前法可念者。即有所少。如是淨法無量功德即是一心更無所念。是故滿足名為法身如來之藏。今此經言徒為動亂者。以心有動非真識知。無有自性。非常樂我淨等故言動也。以心起見即有不見之相等。故言亂也。失本心王者。無量功德即是一心。一心為主故名心王。生滅動亂違此心王不得還歸故言失也。

[0970a19] 經曰。若無思慮即無生滅如實不起諸識安寂流注不生得五法淨是謂大乘。

[0970a20] 論曰。此下第三順理滅染去動就寂。於中有二。正顯重成。此即正顯去動就寂。若無思慮者。始從初地乃至佛地。漸順一心平等法界。永無一切思慮分別故。即無生滅者。由前思慮有生滅相。今無思慮永無分別。二種生滅究竟離故。從此已去順理不動。窮未來際不復還動。故言如實不起。二種生滅究竟息時。八種識動皆得歸靜。六染流注永滅不起。故言諸識安寂流注不生。流注不生故法界圓顯。諸識安寂故四智滿成。故言得五法淨。運載之功莫過於此故。總結言是謂大乘。正明去動就寂文竟。

[0970b04] 經曰。菩薩入五法淨心即無妄若無有妄即入如來自覺聖智之地入智地者善知一切從本不生知本不生即無妄想。

[0970b06] 論曰。此是重顯。即有三句。初言入五法淨心即無妄者。歸心源時即無妄念之不覺故。第二言若無有妄即入如來自覺聖智之地者。不覺盡時即入始覺圓智之地故。是對不覺顯始覺滿也。第三入智地者善知一切從本不生知本不生即無妄想者。始覺滿時能知不覺四相動念本來不生。即知本來無妄想故。是顯始覺不異本覺也。如起信論云。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若得無念者。即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案云。此中言若得無念即知心相生住異滅者。即顯經中善知一切也。而實無有始覺之異者。即顯經中善知從本不生也。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者。即顯經中知本不生即無妄想也。夢中渡河之喻此中應廣說也。

[0970b25] 經曰。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無妄想者應無止息。

[0970b26] 論曰。此下第二問答明無止息。問意言。本無妄想即無所止。所止無故能止亦無。無能止故應無始覺。如是難也。

[0970b29] 經曰。佛言菩薩妄本不生無妄可息知心無心無心可止無分無別現識不生無生可止是即無止亦非無止何以故止無止故。

[0970c02] 論曰。答意有二。先許無止。後遮無止。許者始覺不異本覺故。遮者始覺非唯是本覺故。許中息與止何異者。妄起動故可息。心馳散故可止。而本無起無馳故無可息可止耳。無分者無相分於見故。無別者無見別於相故。相見既無分別。現識本來不生。去來不生。愚智共知故。約現在明本不生。既無所止不覺之生。即無能止始覺之異。依不異門如是許也。亦非無止者。非無不異之始覺故。止無止故者。能止無生之妄心故。雖生不可得而非徒無生故。非徒無生故不無所止。所以非無能止之覺。如是答也。

[0970c15] 經曰。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若止無止止即是生何謂無生。

[0970c16] 論曰。此下第三問答顯無生觀。難意云。若有能止之覺。則生能止之觀。雖遣不覺之起。還存始覺之生。何謂能證無生觀耶。

[0970c20] 經曰。佛言菩薩當止是生止已無止亦不住於無止亦不住於無住云何是生。

[0970c21] 論曰。答意有二。先與後奪。與者許生在方便觀。能止心生故。且如世第一法之時雖止識生不取於識。而能止心取無而生。當此止時即許是生。以之故言當止是生。過此一念即不取無。不取無故取心不生。以之故言止已無止。此時遠離一切分別故。不住於無止之無。亦不取其自無住心。能所永絕。平等平等。云何是時可得是生。如是答也。

[0971a01] 經曰。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無生之心有何取捨住何法相佛言無生之心不取不捨住於不心住於不法。

[0971a03] 論曰。此是第四問答遣增減見。謂諸學者猶作是念。入觀之心取無相理捨諸相事。為遣此增益見故言不取不捨。或作是念。入觀之時都無所住法。亦無能住心。如是不異於畢竟無為。除此損減見故言住於不心住於不法。雖非有住而非無住。非無住故得言住也。

[0971a10] 經曰。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云何住於不心住於不法佛言不生於心是住不心不生於法是住不法。

[0971a12] 論曰。此下第五問答重遣疑情。疑情之言。既言住者即應是心是法。若不心法即應言是不住。此言甚深。云何信解。如是疑也。佛答意言。不存能證觀心不存所證理法。故言不生於心。不生於法生猶存也。既恒不存心法。非或失念而存。故言是住不心。是住不法住猶恒也。恒不退失故名為住。住義如是。彌順不心。何容相違於其間哉。如是正答。下即重顯。

[0971a21] 經曰。善男子不生心法即無依止不住諸行心常空寂無有異相譬彼虛空無有動住無起無作無彼無此得空心眼得法空身五陰六入悉皆空寂。

[0971a24] 論曰。此下第二重顯。於中有二。先顯遠離諸相周遍三世。後顯隨順法界具修六度。初中三句謂法喻合。不生心法者。牒前正答句。即無依止者。橫無能依所依之異。不住諸行者。縱無曾當今現之行。無曾當故心常空寂。無能所故無有異相。譬彼已下第二引喻。無有動住者。如世虛空無為常住無有前滅後生之動。喻於不住諸行。亦無能依所依之住。比於即無依止。無起無作。即同心常空寂。無彼無此。不異無有異相。故舉虛空。喻不生觀也。合中言得空心眼者。由不生能觀心得無所不觀故。得法空身者。由不生所觀法得平等法身故。五陰皆空者。以得空心眼達於三世五陰空故。合前虛空無起作也。六入悉空者。以得法空身。遍於內外六入空故。合前虛空無彼此也。

[0971b11] 經曰。善男子脩空法者不依三界不住戒相清淨無念無攝無放性等金剛不壞三寶空心不動具六波羅密。

[0971b13] 論曰。是第二顯具修六度。修空法者者。牒前空寂之心。下別顯具六度。不依三界故具施度。不住戒相故具戒度。清淨無念故具忍度。無攝無放故具精進。性等金剛故具禪定。不壞三寶故具般若。何以故。唯一觀心遍照可軌。絕諸諍論故備三寶。三寶義成故言不壞。唯一空心無別動作而具六度。故言空心不動具六波羅密。

[0971b21] 經曰。解脫菩薩而白佛言尊者六波羅密者皆是有相有相之法能出世耶佛言善男子我所說六波羅密者無相無為。

[0971b23] 論曰。此下第六問答重顯出世六度之義。問者乘疑而為決之故。舉世間六度事相以疑出世心中具六。答中有二。一者略標。二者廣釋。此即略標。言無相者。離施受等三輪相故。言無為者。離生住等三有為故。我前所說一心具六者。一一皆是無相無為故。此六度是出世間。不同世間有相有為。

[0971c02] 經曰。何以故善入離欲心常清淨實語方便本利利人是檀波羅密。

[0971c03] 論曰。此下廣釋。於中有二。先別釋後總明。何以故者。因問發起。既有六數。何故無相也。轉依真如名為離欲。離三有欲之所顯故。觀心體解故言善入。更無出入故曰心常。離三輪垢故曰清淨。即是上言不依三界。如理而說故言實語。巧便引導故曰方便。雖無功用應機發語猶如天鼓。此之謂也。一切眾生唯一本覺。令諸眾生同歸一覺。以之故言本利利人。是名出世檀波羅密。

[0971c13] 經曰。至念堅固心常無住清淨無染不著三界是尸波羅密。

[0971c14] 論曰。愍念眾生如視一子。故曰至念堅固。恒在世間不住涅槃。故曰心常無住。是防二乘之非。觀心明徹。不雜諸漏。故言清淨無染。遍涉六道達皆空寂。故言不著三界。是止凡夫之惡。是明不住凡聖戒相。即是上言不住戒相。是名出世尸波羅密。

[0971c20] 經曰。修空斷結不依諸有寂靜三業不住身心是羼提波羅密。

[0971c21] 論曰。上二句者安空理離有結。下二句者靜三業泯身心。皆是無生法忍之義。即是上言清淨無念。

[0971c24] 經曰。遠離名數斷空有見深入陰空是毘梨耶波羅密。

[0971c25] 論曰。上二句者離麁精義。入空者是進義。即是上言無攝無放。此是出世精進度也。

[0971c28] 經曰。具離空寂不住諸空心處無在大空是禪波羅密。

[0971c29] 論曰。具離空寂者。應化受生遍三有故。不住諸空者。不滯五空恒化十方故。此明教化眾生禪也。心處無者。雖身涉於三有心常處於理無。理無者。理絕三有之相也。在大空者。雖恒化於十方而心在於大空。大空者。十方大相之空也。此顯成就佛法禪也。身雖起作心寂不動。即是上言性等金剛。然大空義略有五種。一者人法二空名為大空。如雜阿含大空經說。瑜伽論中亦同是說。二者般若波羅密空名為大空。如大涅槃經說。楞伽經中亦同是說。三者器世界空名為大空。如解深密經說。中邊論中亦同是說。四者阿梨耶識空名為大空。如十地論說。五者十方相空名為大空。如智度論說。今此經文在於第五。且隨意便作是說耳。

[0972a15] 經曰。心無心相不取虛空諸行不生不證寂滅心無出入性常平等諸法實際皆決定性不依諸地不住智慧是般若波羅密。

[0972a17] 論曰。心無心相者。不存自內觀心相故。不取虛空者。不取心虛之空性故。此是證道慧也。諸行不生者。達一切行本來不生故。不證寂滅者。不著無生而恒外化故。此是教道慧也。心無出入性常平等者。前之二道恒不相離。動而常寂寂而恒動。故無出入。動寂恒並不滯一邊。故性常平等。諸法實際皆決定性者。演證道之常寂之相。相同真際等法性故。不依諸地不住智慧者。演教道之恒動之由不依著於十重法界。不住滯於寂照慧故。此中即具覺照。可軌。絕諍之義。即是上言不壞三寶。是名出世般若波羅密也。上來別釋六度文竟。

[0972b01] 經曰。善男子是六波羅密者皆獲本利入決定性超然出世無礙解脫。

[0972b02] 論曰。此下第二總明。於中有二。先明六度同一解脫。後顯解脫即是涅槃。初中言皆獲本利入決定性者。六度始修皆同本覺。本覺顯成本利行故。入如來藏性本寂靜無始無終無改轉故。如是六度得本利故遠離妄念流轉之相。故曰超然出世入法性故。周遍法界無相無為無縛無脫。故曰無礙解脫。

[0972b10] 經曰。善男子如是解脫法相皆無相行亦無解不解是名解脫何以故解脫之相無相無行無動無亂寂靜涅槃亦不取涅槃相。

[0972b12] 論曰。是第二明解脫即是涅槃。於中有二。先明解脫。後即涅槃。初中言皆無相行者。六度之行皆同本覺。本覺之相離相離性。故曰無相。六度之行離修離行。故曰無行。行相俱絕故言皆無相行。解脫法相既其如是。何有離縛之解。何有不解之縛。故言亦無解不解。何以故者。何故六度之行而言無相行耶。答此意言。如是六度非但即是解脫。亦乃即是涅槃。是故說言無相行也。解脫之相無相無行者。牒前解脫。無動無亂寂靜涅槃者。明即涅槃。欲明如前所說六度之行皆無起動亦無散亂即是本來寂靜涅槃。既即是涅槃。何有相行耶。離動亂相故曰寂靜。亦離寂靜性故亦不取涅槃相也。此中六度解脫涅槃。始從初地乃至佛地。言涅槃者。四種之中即是本來清淨涅槃。正是不可思議解脫。依其自在無障礙義。是故說名無礙解脫。

[0972b29] 問。解脫之義乃有眾多。有雙道中解脫。有三點中解脫。五分法身之中解脫。十種解脫門中解脫。是諸門內為在何門。

[0972c03] 答。是三事中解脫。解脫即是涅槃故。欲顯六度之行三事之德剋實而言。初地已得乃至妙覺位究竟圓滿。如經中說。若有菩薩住大涅槃能建大義。乃至廣說故。

[0972c07] 經曰。解脫菩薩聞是語已心大欣懌得未曾有欲宣義意而說偈言大覺滿足尊為眾敷演法皆說於一乘無有二乘道一味無相利猶如大虛空無有不容受隨其性各異皆得於本處。

[0972c11] 論曰。此下第二重頌。於中在先經家序發。正頌之中有七行頌。於中有二。前六別頌。後一總頌。初中亦二。一者二頌一句頌前略標。二者三頌三句頌後廣釋。略標中言。諸佛智地入實法相決定性故。方便神通皆無相利。今此頌中初一頌頌。又言一覺了義難解難入。乃至可度眾生皆說一味。今此頌中以三義頌。謂前一句是法說頌。次二句引喻頌。後二句合喻頌。

[0972c20] 經曰。如彼離心我一法之所成諸有同異行皆獲於本利滅絕二相見。

[0972c21] 論曰。此下頌廣釋文。於中有二。先五句頌廣無相觀。後二頌半頌廣一覺義。廣無相中正廣重顯。今初二句頌正廣文。前正廣中亦有二分。先方便觀。後明正觀。今此頌中頌正觀文。彼言令彼眾生皆離心我。乃至廣說遠離能所。今此二句正頌此文。言一法者。離有無邊。一中道觀。以此能離心我執故。重顯文中有四問答。今此二句頌前二番問答。所言諸有同異行者。彼初番答中言。一切心相本來無本。如是等文即是同行總相觀故。第二番答中言。若有我者令觀十二因緣。又言若有我者令滅有見。若無我者令滅無見。若心生者令滅滅性。若心滅者令滅生性。如是等文即是異行別相觀故。此同異行所入無異。故言皆獲於本利。如前末言。滅是見性即入實際故。又此頌言滅絕二相見者。頌後二番問答。彼第三答中言。見法生時令滅無見。見法滅時令滅有見。今正頌此故言滅二見也。第四答言。生滅俱滅。本生不生。心常空寂。空寂無住。今正頌此故言絕二相也。

[0973a13] 經曰。寂靜之涅槃亦不住取證入於決定處無相無有行。

[0973a14] 論曰。此下二頌半頌廣一覺。廣一覺中正廣重顯。今此頌中唯頌重顯。重顯文中。有六問答。此中有二。前之一頌頌第六答。次一頌半頌第五答。前四問答略而不頌。第六答中言。入決定性超然出世無礙解脫解脫之相無相無行無動無亂寂靜涅槃亦不取涅槃相。今此頌中逆次頌也。

[0973a21] 經曰。空心寂滅地寂滅心無生同彼金剛性不壞於三寶具六波羅蜜度諸一切生。

[0973a22] 論曰。此是頌第五答。彼文言。不生心法即無依止不住諸行心常空寂無有異相乃至性等金剛不壞三寶空心不動具六波羅蜜。今此頌中順次頌也。

[0973a27] 經曰。超然出三界皆不以小乘一味之法印一乘之所成。

[0973a28] 論曰。此一頌者總頌前來一品大意。消文大意已如前說。

[0973b01] 經曰。爾時大眾聞說是義心大欣懌得離心我入空無相恢廓曠蕩皆得決定斷結盡漏。

[0973b02] 論曰。一品之內有三分中。前之二分竟在於前。此是大文第三時眾得益。得離心我者。證二空真如故。斷結盡漏者。斷見修二惑故。欲顯得入初地見道正斷見惑兼斷修惑。義如彌勒所問論說。於中委悉在二障章也。

金剛三昧經論卷上
貼文者 : : hui

金剛三昧經卷中-1 - 2023-12-19 13:44:46

金剛三昧經論卷中

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無生行品

[0973b14] 論曰。菩薩觀行成就之時。知自觀心順理修行。非有生心非無生心。亦非有行亦非無行。但為離增益邊故假說為無生。不於有生生心。不於無生生心故。為離損減邊。亦假說為行。雖非有有行之行。而非無無行之行故。是故立名無生行品。

[0973b20] 經曰。爾時心王菩薩聞佛說法出三界外不可思議從座而起叉手合掌以偈問曰。

[0973b21] 論曰。別顯觀行有六分中。第一遣諸境相顯無相觀竟在於前。此下第二泯其生心明無生行。就文有三。一者正說。二者讚說。其第三明聞說得益。初正說中有其四分。一者往復問答。二者反徵問答。三者菩薩領解。四者如來述成。初中有六。一問二答三難四拒五請六釋。初中有二。先經家序。心王菩薩者。從體立名。然心王之義略有二種。一者八識之心御諸心數故名心王。二者一心之法總御眾德故名心王。今此菩薩入無生行證一心王故。從所體以立名也。今此品中明無生行。所以心王菩薩發問出三界外不可思議者。是出所聞之法以為發問之本。其所聞者謂前品說。今且舉後以攝其前。謂最後頌言。超然出三界乃至所成故。

[0973c08] 經曰。如來所說義出世無有相可有一切生皆得盡有漏斷結空心我是即無有生云何無有生而有無生忍。

[0973c10] 論曰。此二頌是問辭。於中初頌領前所說。上半領前一味法印。下半領次一乘所成。後一頌正發問。於中上半牒無生義。下半問無生忍。既無有生。應無忍心故。

[0973c14] 經曰。爾時佛告心王菩薩言善男子無生法忍法本無生諸行無生非無生行得無生忍即為虛妄。

[0973c16] 論曰。是第二答。答意有二。先示無生忍相。後顯有得過失。無生法忍者。達法本無生。是則定慧諸行亦無有生。非於無生。有能忍行。故言非無生行。於中有得能忍之行則乖真忍無住無行。故言即為虛妄。

[0973c21] 經曰。心王菩薩言尊者得無生忍即為虛妄無得無忍應非虛妄。

[0973c22] 論曰。是第三難。難意而言。若謂有得有忍是虛妄者。則謂無得無忍應非虛妄。反虛妄故。諸學大乘無所得者。作如是計。自謂非妄。為顯彼妄故作是難。

[0973c26] 經曰。佛言不何以故無得無忍是則有得有得有住是則有生有生於得有所得法並為虛妄。

[0973c28] 論曰。是第四拒。於中有二。不者直拒。何以故下第二釋拒。拒意而言。若彼意謂無得無忍則雖不得有得有忍之有而猶得其無得無忍之無。既得於無者則心住於無。心既有住即是有生。謂有心生於有所得故。亦違於無生無得。是故說言並為虛妄。

[0974a05] 經曰。心王菩薩言尊者云何無忍無生心而非虛妄。

[0974a06] 論曰。是第五請。追難路窮意不能詣。故須仰諮。請為將導。

[0974a08] 經曰。佛言無忍無生心者心無形段猶如火性雖處木中其在無所決定性故但名但字性不可得欲詮其理假說為名名不可得心相亦爾不見處所知心如是則無生心。

[0974a11] 論曰。此下第六為釋。於中有四。先開無得道理。次示無生道理。三者舉非。四者明是。初中有三。謂法喻合。初言無忍無生心者。是牒正在法忍之心。言心無形段者。顯心無所得。形之言體。段之言分。就諸緣中求心體分。若即若離皆無所得。由是道理故無形段。非謂無色形段相也。喻中火性雖處木中者。喻於忍心。雖處理中。其在無所者。就此木中有諸極微。於中都無火性所在。如是理中有恒沙法門。於中求心永無所在。如是火性無處道理。有佛無佛法性常爾。故言決定性故。火性名下義不可得。如是火性雖不可得而其木中非無火性。欲詮此理說火性名。推析此名但有諸字。轉求諸字皆無所得。忍心名相當知亦爾。故次合言。心相亦爾。得忍菩薩知心如是。何得於中能取心生。以之故言則無生心。

[0974a28] 經曰。善男子是心性相又如阿摩勒菓本不自生不從他生不共生不因生無生何以故緣代謝故緣起非生緣謝非滅隱顯無相根理寂滅在無有處不見所住決定性故。

[0974b02] 論曰。此下第二明無生理。於中有二。先喻次合。喻中有二。先明四不。後顯八不。言四不者。待緣故不自生。自種故不他生。無作故不共生。有用故不無生。又復未生時無自故不從自生。已生時已有故不須自生。自既不成。待誰有他。自他既無。何得有共。有因而生。既不可得。何況得有無因而生。如是求生皆無所得。言不因生無生者。明不無因而生。謂不能生因無而果得生也。何以故下次釋伏疑。疑者意曰。三不可爾。第三云何。意謂菓生種子為親因。地水為疎緣。此二共合故有菓生。云何而言不共生耶。是故問言何以故也。緣代謝故者。明彼二緣先代後謝不得暫停。停時既無則無功用。功用無故俱不生果。如偈說言。諸行皆剎那。住尚無況用。故又求代謝。無生無滅。所以然者。既無暫住則無有生。生無有故。則無有滅。故言緣起非生。緣謝非滅。如是推求隱顯皆無。隱者種子在土下故。顯者芽莖出地上故。根理寂滅者。推其樹根及樹幹理求生菓因畢竟無起。故言寂滅。在無有處不見所住。所以然者。決定性故。決定性義如前所說。

[0974b24] 經曰。是決定性亦不一不異不斷不常不入不出不生不滅離諸四謗言語道斷無生心性亦復如是云何說生不生有忍無忍。

[0974b26] 論曰。次明八不。非直法爾。唯前四不亦乃具絕一異等八。所以然者。菓種不一。其相不同故。而亦不異。離種無菓故。又種菓不斷。菓續種生故。而亦不常。菓生種滅故。種不入菓。菓時無種故。菓不出種。種時無菓故。不入不出故不生。不常不斷故不滅。不滅故不可說無。不生故不可說有。遠離二邊故不可說為亦有亦無。不當一中故不可說非有非無。故言離諸四謗言語道斷。阿摩勒菓如是絕言。法忍之心亦不異此。故言無生心性亦如是等也。

[0974c08] 經曰。若有說心有得有住及以見者即為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般若是為長夜。

[0974c09] 論曰。此是第三舉非。謂有說言無生忍心心體可得住於無生。及與能見無生理者。不了心性。直是妄執能障菩提及其般若。是明不得性淨菩提能證般若。又菩提者。始起菩提。言般若者。菩提之因。不得覺因故為長夜。無始妄想是大夢故。

[0974c16] 經曰。了別心性者知心性如是性亦如是無生行。

[0974c17] 論曰。此是第四顯是。言了別心性者。即以自心了自心性。如經言。若能以其能取作意還能通達能取作意。如是方乃能緣所緣平等平等。無漏智生通達聖諦故。知心性如者。知自觀心體性平等故。是性亦如者。是能知用。用性平等故。如是觀心體用平等。無生無滅無始無終。以之故言是無生行。上明四不之無生者。顯無生理。理通凡聖。今明知如之無生者。明無生行。行別在聖。在聖之行與理一味。遍通之理與智平等。平等一味故聖人所不能異也。有通有別故聖人所不能同也。不能同者即同而異也。不能異者即異而同也。同者辨同於異。異者明異於同。明異於同者非分同為異也。辨同於異者非銷異為同也。良由同非銷異故不可說是同。異非分同故不可說是異。但以不可說異故可得說是同。不可說同故可得說是異耳。說與不說無二無別矣。

[0975a06] 經曰。心王菩薩言尊者心若本如無生於行諸行無生生行不生不生無行即無生行也。

[0975a07] 論曰。此下第二反詰問答。於中有八。一舉行難理。二反詰有證。三仰報無證。四反詰有得。五仰報無得。六述無證得。七更陳所疑。八決其所疑。此即第一舉行難理。言心若本如無生於行者。舉前所說行無生義。謂即前言知心性如是性亦如是無生行。謂無生於生滅之行。即是正舉無生行相。言諸行無生者。舉理無生。謂諸眾生五陰諸行本來無生。生行不生者。明理無生異行無生。謂生起行即空不生非由證理滅心不生。言不生無行者。顯理不生類行無生。謂不生門亦無心行。如無生忍無分別行故應即是無生行耶。若如是者一切凡夫莫不證得無生忍矣。

[0975a21] 經曰。佛言善男子汝以無生而證無生行耶。

[0975a22] 論曰。此是第二反詰有證。詰意而言。汝於入觀無生忍時以依諸行無生之理而得無生行耶。所以如是反詰問者。彼以理無生別異行無生而難理無生亦是行無生故。今詰言。汝入觀時理行別異。有能所耶。

[0975a27] 經曰。心王菩薩言不何以故如無生行性相空寂無見無聞無得無失無言無說無知無相無取無捨云何取證若取證者即為諍論無諍無論乃無生行。

[0975b01] 論曰。此是第三奉答無證。於中有三。初明無證。二者舉非。三者顯是。初中亦二。前標後釋。如無生行性相空寂者。是總標句。言性空寂。謂觀心體性離生滅相。即前所說知心性如也。相空寂者。觀心知用。用相亦如。即前是性亦如之謂也。下以十無釋此總句。無見無聞者。心性希夷。夷故絕色非像所表。希故絕聲非教所詮也。無得無失者。顯空而無所得。遣生而無所失故。如是四無釋性空寂也。無言無說者。心行既寂不起言說故。無知無相者。心行寂滅遠離二分故。無取無捨者。既無分別無性可取無相可捨故。如是六無釋相空寂也。無生行中如是空寂。云何於中而有取證。作是答時自知前難不成難也。舉非顯是。攻即可知。

[0975b16] 經曰。佛言汝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0975b16] 論曰。此是第四反詰有得。問曰。菩薩未得阿耨菩提。如來何故問汝得耶。解云。此雖未得究竟菩提。而已證得初地菩提。如法華論曰。八生乃至一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謂證初地菩提故。以離三界中分段生死。隨分能見真如佛性名得菩提。非謂究竟滿足如來方便涅槃故。案云。是約真如佛性說名菩提。能證見故名得菩提。如經言諸法性空即是菩提。此之謂也。

[0975b26] 經曰。心王菩薩言尊者我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無得無失無覺無知無分別相無分別中即清淨性性無間雜無有言說非有非無非知非不知諸可法行亦復如是何以故一切法行不見處所決定性故本無有得不得云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0975c02] 論曰。此是第五仰報無得。於中有三。謂標.釋.結。釋中有二。先明所得菩提無所得性。後顯能得諸行無能得相。初中言菩提性者。謂真如性虛通無礙性離闇弊故名菩提。於中本無真性可存。亦乃本無妄想可亡。故言無得無失。如是本覺遠離思搆之覺亦亡率爾之知。故言無覺無知。既無分別之見亦離所行之相。故言無分別相。由如是故非惑所濁。本性離染故言即清淨性。縱非生滅所間橫非能所所雜。故言性無閒雜。無有言說者。能言所言無不絕故。非有非無者。雖非有如而非無如故。非知非不知者。雖非本覺而非不覺故。菩提性然無可得義。諸可法行已下次顯無能得行。如前品說六度之行無非真軌故。言可法亦如是者。同前無得故。一切法行者。六度等行。不見處所者。不見得失覺知乃至有無知不知等所可行處故。與菩提平等平等。所以本無有能得不能得也。云何已下總結無得。

[0975c22] 經曰。佛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心行不過無相體寂無生。

[0975c23] 論曰。此下第六如來述成。於中有三。一者正述。二者舉非。三者顯是。初中亦三。總述.別述.後還結成。初言如是如是者。述前無證及後無得。一切已下第二別述。先述無生後述寂滅。言無生者。是無生行。述無能證能得。言寂滅者。是寂滅理。述無所證所得。初言一切心行者。所有出世無分別智相應心行不取諸相證會無相故。言不過無相體於空寂冥然無生故言體寂無生。

[0976a03] 經曰。可有識識亦復如是何以故眼眼觸悉皆空寂識亦空寂無有動不動相內無三受三受寂滅耳鼻舌身心意意識及以末那阿梨耶亦復如是皆亦不生寂滅心及無生心。

[0976a06] 論曰。此是第二述寂滅義。謂諸世間八識空寂。於中有二。一者例前。二者廣釋。初言可有識識。總攝所有世間八識。如言處處。攝一切處故。亦如是者。空寂之理同前出世心之無生故。何以故下第二廣釋。眼者眼根。眼觸即是遍行中觸。依三和生。令三和合欲明散空故偏舉之。識亦空者。眼觸既空眼識不生故。無有相續遷動亦無剎那不遷故。言無有動不動相。言內無三受者。三受生起本來寂滅故。諸心數中觸受相近。有大勝能故舉此二通遣餘法也。耳鼻舌身者。謂耳耳觸耳識等也。心意意識者。是第六識。未來名心。過去名意。現名意識。依隨轉門舉此三名。為顯三世皆空寂故。末那梨耶第七第八皆同眼識故亦不生也。廣釋文竟。次言寂滅心者。近結八識空寂之文。及無生心者。遠結體寂無生之文。

[0976a23] 經曰。若生寂滅心若生無生心是有生行非無生行內生三受三行三戒。

[0976a24] 論曰。此是第二舉非。謂有所得。大乘學者不空八識違其寂滅。故言生寂滅心。不知出世心之無生。謂有心生證無相理。故言生無生心。直是世間流轉之行而乖出世無生忍行。故言是有生行等也。言三行者。身口意作通善不善。言三戒者。身口意止唯取其善。生此三行三戒為因而生三有具受三受。如是流轉不得解脫。

[0976b03] 經曰。若寂滅生心不生心常寂滅無功無用不證寂滅相亦不住於無證可處無住總持無相即無三受等三悉皆寂滅清淨無住不入三昧不住坐禪無生無行。

[0976b06] 論曰。此是第三顯是。言若寂滅生心不生者。反前若生寂滅心句。遣諸生心不取生故。心常寂滅無功無用者。反前若生無生心句。離諸生滅起動之相亦無作意分別功用故。不證寂滅相者。雖遣生起之心。不存寂滅相故。亦不住於無證者。雖無取寂滅相不墮無證過故。可處無住者。總明離住著過。諸可住處皆無所住故。可住處者。若遣生起則可住寂滅。若遣有證則可住無證。如是可處皆無住故。總持無相者。總顯具功德。謂無生心持諸行德而同一味無差別相故。則無三受等三者。反前內生三受等句。遠離流轉因果相故。悉皆寂滅者。達三受等本來空故。清淨無住者。能達之心無住空故。不入三昧者。能亡世間入定心故。不住坐禪者。亦遣世間住禪靜故。若能如是則無生起之心亦無分別之行。故言無生無行也。

[0976b23] 經曰。心王菩薩言禪能攝動定諸幻亂云何不禪。

[0976b24] 論曰。此是第七陳疑。疑意而言。凡諸禪定能攝掉動之念令定散亂之心。云何出世無生行心亦不入住於禪定耶。如其不禪則應是動。有如是疑故乘彼問也。

[0976b28] 經曰。佛言菩薩禪即是動不動不禪是無生禪禪性無生離生禪相禪性無住離住禪動知禪性無有動靜即得無生無生般若亦不依住心亦不動以是智故故得無生般若波羅蜜。

[0976c02] 論曰。此是第八決疑。言禪即是動者。謂世間禪雖非散亂而取境相。取相心生生起動故。能離如是生動之禪乃能得入理定。故言是無生禪。如是理定性無生動。故言禪性無生。非直無生亦無住寂。故言禪性無住。若有生則是相。有住著則是動。今即反此故言離生禪相。離住禪動。上來諸句明理定相。知禪性下顯理智相。唯就一體義分為二。知禪性無有動者。知禪性無生故。無有靜者。知禪性無住故。即得無生者。得理無生故。無生般若者。得行無生故。亦不依住者。謂無生智不依理住離能所故。心亦不動者。雖不依理住而非生心動故。由如是智能到彼岸。故言般若波羅蜜也。上來八分合為第二反詰問答。

[0976c17] 經曰。心王菩薩言尊者無生般若於一切處無住於一切處無離心無住處無處住心無住無心心無生住如此住心即無生住尊者心無生行不可思議不思議中可不可說。

[0976c20] 論曰。此是第三領解。一切處者。一切真俗動寂等處。言無住者。於此一切無所得故。言無離者。於此一切無所不得故。所以然者。彼一切處悉皆非然非不然故。心無住處者。無所住處故。無處住心者。無能住心故。無住無心者。合前二句。以無有處有住之心故。心無生住者。不無無生無住之心故。如此住心者。結前於一切處無住乃至無離。無離之義假說住故。即無生住者。結前心無住處乃至心無生住。住即無住。無住即住故。心無生行不可思議者。離言絕慮故。不思議中可不可說者。以離言亦離離言故。以離言故言不可說。離離言故亦可得說。言可說者。非不然故。不可說者。非是然故。故總說言可不可說。如說言說有可不可。當知其思亦有可不可。但舉一邊影顯之耳。

[0977a08] 經曰。佛言如是如是。

[0977a08] 論曰。此是第四述成。如前領解非直契當道理。亦乃仰稱佛說。所以重言如是如是。長行正說竟在於前。

[0977a11] 經曰。心王菩薩聞如是言歎未曾有而說偈言。

[0977a12] 論曰。此下第二以偈讚說。於中有二。先序後頌。聞如是言者。聞此一品之內佛言也。

[0977a14] 經曰。滿足大智尊廣說無生法聞所未曾聞未說而今說。

[0977a15] 論曰。此下三頌非別頌文但是總歎。於中有四。法喻合結。此是第一法說。讚歎未說而今說者。雖前廣說。而今此經言略義豐文省理詳。若斯之妙未先說故。

[0977a19] 經曰。猶如淨甘露時時乃一出難遇難思議聞者亦復難無上良福田最上勝妙藥為度眾生故而今為宣說。

[0977a21] 論曰。此下二句是第二喻。言甘露者不死之藥。以喻此經能出生死。次有四句。是第三合。無上良福田者歎能聞者。最上勝妙藥者合所聞法。下之二句第四結也。

[0977a26] 經曰。爾時眾中聞說此已皆得無生無生般若。

[0977a27] 論曰。此是第三時眾得益。地前凡夫聞說此品能得初地無生忍故。

本覺利品

[0977a29] 論曰。一切有情無始已來入無明長夜作妄想大夢。菩薩修觀獲無生時。通達眾生本來寂靜直是本覺。臥一如床以是本利利益眾生。此品顯是道理故名本覺利品。

[0977b05] 經曰。爾時無住菩薩聞佛所說一味真實不可思議從遠近來親如來座專念諦聽入清白處身心不動。

[0977b07] 論曰。別明觀行六分之中此下第三明本覺利。依無生行能會本覺。方得普化饒益一切。由是義故次演說之。就文有三。一者廣明本覺利益。二者以偈讚頌。三者時眾得益。初中有二。一者因動明靜略標本利之宗。二者從微至著廣說本利之義。初中有三。一者寄身移動以標本利。二者因言往復以標本利。三者放光讚頌本利。初中言無住菩薩者。此人雖達本覺本無起動。而不住寂靜恒起普化。依德立號名曰無住。無住之德契合本利。故因此人以表其宗。言一味真實不可思議者。則前品說心無生行不可思議等也。從遠近來親如來座者。其先座處去佛座遠。聞前品已遷至近處。表其先時未聞深法。位在凡愚去佛果遠。今聞佛說得本覺利。自知當得佛果在近也。專念諦聽入清白處身心不動者。已近佛座時專念於諦聽。入本清淨明白之處。隨本覺靜身心不動。因此即表入本覺時達本無動得無所得也。

[0977b26] 經曰。爾時佛告無住菩薩言汝從何來今至何所無住菩薩言尊者我從無本來今至無本所。

[0977b28] 論曰。此下第二因言往復。於中有三。問.答.述成。第二答意明從凡位來至聖位。至聖位時顧尋古今。古在凡位始發趣時自信己心本無起動。起動之本不可得故。今至聖位得無生時證知自心本來無生。生起之本無所得故。故知始從無本處來。今所至處亦無本所。既舉無本。當知無末。無末無本者。無來無至矣。但仰順佛問之辭假寄來至之言。雖復不有來至而非都無來至故。故因來至顯無來至。至所來處同無本故。

[0977c09] 經曰。佛言汝本不從來今亦不至所汝得本利不可思議是大菩薩摩訶薩。

[0977c10] 論曰。此是述成。述成意言。來處至處既同無本。無本處同則無來至。所以然者。來處不異於至處故。本無從來。至處既同於來處故今無所至。又復來處既無本故無來不來。今所至處亦無本故無至不至。既無來無至本來寂靜。故言汝得本利不可思議。既得本利自利利他。故言是大菩薩摩訶薩也。

[0977c18] 經曰。即放大光遍照大千界而說偈言大哉菩薩智慧滿足常以本利利益眾生於四威儀常住本利導諸群庶不來去去。

[0977c20] 論曰。此下第三如來放光表讚菩薩。於中有二。先經家序。所以放大光明照大千界者。為表得大智慧光明照世間闇令得光明故。證成如來前所讚故。大哉菩薩者。別讚無住菩薩。智慧滿足者。以無所知無所不知故。於四威儀常住本利者。如前所序從遠近來親如來座。因此示現本覺利故。不來去去者。寂而恒化故。言不來者。隨所導化令得出世不退還故。言去去者。隨得不退展轉出離而善逝故。

[0978a01] 經曰。爾時無住菩薩而白佛言尊者以何利轉而轉眾生一切情識入唵摩羅。

[0978a02] 論曰。此下第二廣演本利之義。於中有二。一者直廣。二者重演。初直廣中先問後答。以何利轉者。是問能化轉利義。問前導諸之句。而轉眾生等者。是問所化轉諸識義。問前去去之句。一切情識即是八識。唵摩羅者。是第九識。真諦三藏九識之義依是文起。如彼章說。

[0978a09] 經曰。佛言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唵摩羅何以故一切眾生本覺常以一覺覺諸眾生令彼眾生皆得本覺覺諸情識空寂無生何以故決定本性本無有動。

[0978a12] 論曰。是答正廣本利之義。於中有二。先標後釋。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者。是標能化之本。而轉諸識入唵摩羅者。是標所化之轉。釋中有二。正釋轉釋。正釋中言一切眾生本覺者。釋前能化之本一覺。一切眾生同一本覺故言一覺。諸佛體此乃能普化故言常以。以此本覺令他覺故。故言常以一覺覺諸眾生。令彼眾生皆得本覺者。是釋所化轉入之句。本覺正是唵摩羅識。得本覺者。是釋入義。入本覺時覺諸八識本來寂滅。覺究竟故諸識不生。故言諸識寂滅無生。是句正釋轉諸識句。此文具顯本始二覺。謂一切眾生本覺等者。是本覺義。覺諸情識寂滅無生者。是始覺義。是顯始覺即同本覺也。何以故下第二轉釋。釋前始覺所覺寂滅。雖諸八識隨緣動轉。而求定性皆無所得。故言決定本性本無有動。本無動故本寂滅也。

[0978a29] 經曰。無住菩薩言可一八識皆緣境起如何不動。

[0978b01] 論曰。此下第二重演。於中有二。先演始覺。後演本覺。初中亦二。一演諸識空寂。二演諸識無生。前是始覺之所覺。後是能覺之始覺。初中即有六番問答。於中有三。一者前二問答正明空寂。二者第三問答明不同相。三者後三問答明不異相。此初問答明無起動。言可一者。一切之謂。謂一切眾生所有八識。皆緣境起者。四緣之中且舉緣緣以難不動。

[0978b09] 經曰。佛言一切境本空一切識本空空無緣性如何緣起。

[0978b10] 論曰。且遣境緣顯識無起。

[0978b11] 經曰。無住菩薩言一切境空如何見佛言見即為妄何以故一切萬有無生無相本不自名悉皆空寂一切法相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身亦如是身尚不有云何見。

[0978b14] 論曰。此下第二問答明見是妄。妄故真空。謂境空故見有境即是妄。見亦空故計有見亦是妄。釋中有二。總明別顯。總明者。陰界等有本不自名我為色等。但由妄心名為色等。是故一切悉皆空寂也。別顯中言一切法相亦如是者。謂外山河等六塵法相。一切眾生身亦如是者。內色受等五陰之身。身體尚無。何有見用故。

[0978b22] 經曰。無住菩薩言一切境空一切身空一切識空覺亦應空佛言可一覺者不毀不壞決定性非空非不空無空不空。

[0978b24] 論曰。此下第三番明覺不覺之不同相。問意言覺亦應空者。從緣生識既空。從緣起覺亦空。識既空故其見是妄。覺亦空故其覺亦妄也。佛答意言一切覺者。不壞道理故非可空。不存自性亦非不空。是故覺中無空不空。諸識不爾。妄取諸法違反真理。可空可遣。如是不同。何得相類也。決定性者。謂真如性不可破壞。性自爾故。言不毀者。不取有相。以傷空故。言不壞者。不計無性。以損真故。謂不毀壞於決定性也。

[0978c05] 經曰。無住菩薩言諸境亦然非空相非無空相佛言如是彼可境者性本決定決定性根無有處所無住菩薩言覺亦如是無有處所佛言如是覺無處故清淨清淨無覺物無處故清淨清淨無色。

[0978c09] 論曰。此下三番明不異相。於中前二番明覺與境同相。後一問答顯覺與識同相。初中前番明境同覺。謂諸妄境本來不有。既無其有。何有空相。既非有空。何得無空。故言非空相非無空相。以此而言則不異覺。答中言性本決定者。明本不有故非空相。無有處所者。明非有空故非無空也。後番問答明覺同境。覺亦如是者。覺亦緣生。本性空故。答中言清淨無覺者。覺空之理離一切相故曰清淨。覺性既空空中無覺。如色空中無色相故。前明境同覺者。以境非空非不空義同於前覺非空非不空義。今明覺同境者。以覺性空無相之理同於境空無相之義。二文不同應如是知。

[0978c23] 經曰。無住菩薩言心眼識亦復如是不可思議佛言心眼識亦復如是不可思議何以故色無處所清淨無名不入於內眼無處所清淨無見不出於外心無處所清淨無上無有起處識無處所清淨無動無有緣別性皆空寂。

[0978c27] 論曰。此第三番明識同覺。心眼識者。謂眼識種子積集之心及此種子所起眼識。略舉此二標其性空。下就四緣明眼識空。色無處所者。色性自空故。清淨無名者。空中無色故。不入於內者。不與眼根作境界故。是明所緣緣空也。眼無處所清淨無見者。眼性空中無眼根故。不出於外者。無能行於色境界故。是明增上緣空也。心無處所清淨無上者。種子空中無種子故。四緣之內為上首故。無有起處者。無親起識之處所故。是明因緣空也。識無處所清淨無動者。既無三緣眼識不起故。無有緣別者。以無緣色了別識故。是明等無間緣及眼識空。緣者前滅之緣。別者後生了別。此二皆空故言無有。如是四緣及識皆空故。總結言性皆空寂。如說眼識四緣皆空乃至意識應如是說。謂法無處所清淨無名不入於內。意無處所清淨無見不出於外。心無處所清淨無上無有起處。識無處所清淨無動無有緣別性皆空寂。此中意者是第七識。此中心者是第八識。是明八識。皆悉空寂所以同於一切覺空也。
貼文者 : : hui

金剛三昧經卷中-2 - 2023-12-19 13:46:00


[0979a20] 經曰。性無有覺覺則為覺善男子覺知無覺諸識則入何以故金剛智地解脫道斷斷已入無住地無有出入心處無在決定性地其地清淨如淨瑠璃性常平等如彼大地覺妙觀察如慧日光利成得本如大法雨入是智者是入佛智地入智地者諸識不生。

[0979a25] 論曰。是第二明諸識不生。欲明本隨無明諸識生起。今隨始覺還歸心源。歸心源時諸識不起。識不起故始覺圓滿。於中有二。略標廣釋。標中亦二。初言性無有覺覺即為覺者。是標始覺圓滿章。覺知無覺諸識則入者。是標諸識不生章。言性無有覺者。謂空性中非但無識亦無始覺。覺知無覺之理則為始覺之智故言覺則為覺。言覺知無覺者。牒前始覺。始覺圓時八識不起。隨覺無覺無諸識故。隨覺究竟歸心源故。故言諸識則入。何以故下釋中有二。先明因滿。後顯果圓。金剛智地者。謂等覺位始覺因滿。金剛喻定義如前說。今約覺因名金剛智。解脫道斷者。不生因滿。然此中斷有其二義。若對生得無明住地。即金剛心為無間道。妙覺初心為解脫道。無間道時與無明俱。解脫道起方能正斷。若對諸識戲論種子。則其前心為無間道。與彼種子俱起俱滅。最後一念金剛喻定是解脫道。正斷種子。今約斷其種子義門故言金剛解脫道斷。此時現有異熟識者。由其前念種子所生。生起因果不同時故。此後異熟不更生者。此時已斷一切種故。故知此言解脫道斷正是諸識不生之因。次顯其果。於中有二。先明覺圓滿。後顯識不生。初中言斷已入無住地者。金剛解脫斷種子已即入妙覺無住之地。二諦之外獨在無二故言無住。無住之心雙泯二諦故無出俗入真之異。既無出入不在空有故言心處無在。無在之處唯是一心。一心之體本來寂靜故言決定性地。一心顯時八識皆轉。故於是時四智圓滿。所以然者。即此一心離闇成明。明白清淨無影不照故言其地清淨。如淨瑠璃。是顯大圓鏡智之義。即此一心遠離二邊通達自他平等無二故言性常平等。如彼大地。是顯平等性智之義。如是一心無所觀故於諸法門無不觀察。故言覺妙觀察。如慧日光。是明妙觀察智之義。如是一心無所作故於利他事無所不作。故言利成得本如大法雨。雨潤萬物令成菓實。此智亦爾。利他事成令得本覺。是明成所作智之義。四智既圓是始覺滿也。入是智者已下次顯諸識不生。得是四智正是妙覺之位。故言是入佛智地。是時既歸一心之源。八識諸浪不更起動故。入智地者諸識不生也。上來二分演始覺竟。

[0979c11] 經曰。無住菩薩言如來所說一覺聖力四弘智地即一切生本根覺利何以故一切眾生即此身中本來滿足。

[0979c13] 論曰。此下第二演本覺義。於中有二。一者正明。二者遣著。初中亦二。先明本覺無二之理。後示除障入證之門。初中亦二。先問後答。問中言一覺聖力四弘智地者。領次前說四智之義。始覺圓滿即同本覺。本始無二故名一覺。無所不為故言聖力。一覺之內俱四大智持諸功德。故言智地。如是四智同一心量皆無不周。故名弘智。如是一覺即是法身。法身即是眾生本覺。故言即一切生本根覺利。本來具有無量性德熏眾生心作二種業。故名本利。由是本覺無二義故無一眾生出法身外。故言即此身中本來滿足。

[0979c26] 經曰。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眾生本來無漏諸善利本今有欲刺為未降伏。

[0979c27] 論曰。是答述許所問。明本覺中無量性德不為三漏之所染動。故言本來無漏。以此為本生諸善利。故言諸善利本。雖有本覺而由客塵欲刺所覆故。今未得自本覺耳。

[0980a03] 經曰。無住菩薩言若有眾生未得本利猶有採集云何降伏難伏佛言若集若獨行分別及與染迴神住空窟降伏難調伏解脫魔所縛超然露地坐識陰槃涅槃。

[0980a06] 論曰。此下第二示其除障入證之門。於中有二。先問後答。問中言採集者。明三有欲取生死果故言採。此諸煩惱與心相應故言集。從無始來現行不絕故言難伏。治道方生其力微劣。云何能伏。如是疑也。答中有三。先出所伏。次明能伏。後顯降伏所得勝利。若集若獨行者。眾生心行麁細不定。或時煩惱相應故集。或時離惑心行故獨。離煩惱時猶有法執分別。煩惱俱時即為煩惱所染。故言分別及與染也。次明能伏。謂。依佛經迴其心神。遣人法相住二空理。故言迴神住空窟。此心方起而順道理。故有勝能。彼惑無始而逆道理故不能敵。故言降伏難調伏。是明地前伏除二障。由是伏道入斷道位。漸拔種子乃至永盡。永盡之時遠離四魔。故言解脫魔所縛。次明降伏所得勝利。勝利有二。謂菩提果及與果果。菩提果者。超出有漏五陰聚落坐於道場得無上覺。故言超然露地坐。言果果者。以無上覺證大涅槃。覺知無覺諸識皆入。故言識陰般涅槃也。

[0980a26] 經曰。無住菩薩言心得涅槃獨一無伴常住涅槃應當解脫。

[0980a27] 論曰。此下第二遣著。於中有二。先明無住以遣有住之著。後示無得以除有得之執。初中有二。先問後答。問中言獨一者。八識轉時成一覺故。言無伴者。人法二執斯遠離故。無伴之覺常住於涅槃。常住之智解脫一切縛。有作是執故作是問也。

[0980b04] 經曰。佛言常住涅槃是涅槃縛。何以故。涅槃本覺利。利本涅槃。涅槃覺分即本覺分。覺性不異涅槃。無異覺本無生涅槃。無生覺本無滅涅槃。無滅涅槃本故無得涅槃。涅槃無得。云何有住。善男子。覺者不住涅槃。何以故。覺本無生。離眾生垢。覺本無寂。離涅槃動。住如是地。心無所住。無有出入。入唵摩羅。

[0980b10] 論曰。是答正遣有住之執。於中有二。初略破執。後廣顯理。初中言常住涅槃是涅槃縛者。設有常覺住於涅槃即是執著縛於涅槃。云何常住是解脫耶。何以故下廣顯道理。理無住故有住違理。違理之心非縛是何。釋意如是。於中有二。先約本覺以明無住。後約始覺以顯無住。初中約無異義以明無得無住。此無異義有其四種。一者本理無異。如經涅槃本覺利。利本涅槃故。是明涅槃。是本覺利。此本覺利是本涅槃。其始覺者即同本覺。所以無異故無得也。二者覺分無異。如經涅槃覺分即本覺分。是明涅槃眾德。即是本覺之德。無異無得如前說也。三者一味無異。如經覺性不異涅槃無異。是明覺性一味無差別相。即是涅槃之無差別。四者無二無異。如經覺本無生。涅槃無生覺本無滅涅槃無滅。是明本覺本無生滅。即是涅槃之無生滅。由是四種無異道理本無異故無得涅槃。是明無能得涅槃覺。次言涅槃無得者。是明涅槃無所得義。既無能得所得。何有能住所住。以之故言。云何有住。即顯常住不應道理。次約始覺以明無住。先標後釋。言覺者者。謂始覺者。釋中言覺本無生者。覺知生死本來無生。所以離著生死之垢也。言覺本無寂者。覺知涅槃本無寂靜。所以離入涅槃之動。心無所住者。不住生死及涅槃故。無有出入者。不見俗有及真空故。入唵摩羅者。一心之體離二邊故。歸此心源故名為入。如是無住方得解脫。故住涅槃不離縛也。

[0980c10] 經曰。無住菩薩言唵摩羅識是有入處處有所得是得法也。

[0980c11] 論曰。此下第二遣有得執。於中有四。一者正明無得。二者重遣疑情。三者領解。四者述成。初中有二。先問後答。依前入言如言取義。謂無垢識有所入處。入時證得故有所得。有作是疑故作是問。

[0980c16] 經曰。佛言不。何以故。譬如迷子手執金錢而不知有。遊行十方經五十年。貧窮困苦。專事求索。而以養身。而不充足。其父見子有如是事。而謂子言。汝執金錢何不取用。隨意所須皆得充足。其子醒已。而得金錢。心大歡喜。而謂得錢。其父謂言。迷子汝勿欣懌。所得金錢是汝本物。汝非有得。云何可喜。

[0980c22] 論曰。是答正明無得之義。於中有三。謂法.喻.合。初言不者。總非有得。何以故下喻顯無得。於中有四種喻。一者迷子不知有金錢遊行貧苦喻。二者其父示子有金錢令得充足喻。三者喜得金錢喻。四者告非有得喻。初喻中言迷子者。謂諸眾生迷自心源。如來大悲如視一子。故喻迷子。法華窮子局喻聲聞。此中迷子通喻群生。手執金錢者。喻諸妄識。五縛煩惱執著分別。覆自淨心不知有故。遊行十方者。遍計五相及五事故。經五十年者。受五陰生五十惡故。貧者少有世間善故。窮者都無出世財故。困者或墮三途受劇苦故。苦者或生人天受輕苦故。專事求索者。求世間樂作福業故。而以養身者。受人天樂而受用故。而不充足者。受世間樂彌增渴愛盛必有衰無義利故。第二喻中其父見子者。佛歸心源同體大悲。為諸眾生作慈父故。有如是事者。有如初喻所說事故。而謂子言者。為眾生說大乘教故。汝執金錢何不取用者。示有淨心應信解故。隨意所須皆得充足者。若用淨心本覺勝利法身慧命得圓滿故。第三喻中其子醒已者。聞大乘教而生信解。位在地前故。而得金錢者。得入初地正通達位。證見佛性本覺利故。心大歡喜者。後得智中念當現得生極喜故。而謂得錢者。出觀失念有漏心中故起法執。謂有得故。第四喻中所得金錢是汝本物者。示其所證本覺之利本來屬汝非始有故。汝非有得云何可喜者。既本屬汝非今始得。不宜於得生著心故。汝勿欣懌者。遮其分別。謂有所得於中生著而欣懌故。

[0981a24] 經曰。善男子唵摩羅者亦復如是本無出相今則非入昔迷故非無今覺故非入。

[0981a25] 論曰。是第三合。於中有二。總合別合。總合中言唵摩羅者。此云無垢。本覺本淨性無改轉似彼金錢性無改故。又金有四義喻。本覺中常樂我淨通合四喻中金錢也。別合中有四句。本無出相者。合初喻中手執金錢故。今即非入者。合第三喻而得金錢。昔迷故非無者。合第二喻。汝執金錢何不取用。是昔迷故不用。而手執故非無也。今覺故非入者。合第四喻。是汝本物汝非有得。今覺本物不出自心。既本不出何得有入。非有入故非有得也。

[0981b07] 經曰。無住菩薩言彼父知其子迷云何經五十年十方遊歷貧窮困苦方始告言佛言經五十年一念心動十方遊歷遠行遍計。

[0981b09] 論曰。此下重遣疑情。三番問答次第遣疑。此初番者。問依喻疑。答就法遣。答意而言經五十年。喻於一念心動。十方遊歷。喻於遠行遍計。斯則一念之頃遍計諸法。即於此念其父告言。告言之時即得醒悟。念究竟時得無所得。如覺金錢而無所得。所以父告非為經久。但為顯一念具五十惡故。喻中說經五十年耳。答意如是。是義云何。謂由無明力而起四相。四相無明和合力故。能動一心生住異滅。一心既動帶此四相。是故說名一念心動。如起信論云。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乃至廣說。於中委悉。如彼記說。

[0981b22] 經曰。無住菩薩言云何一念心動佛言一念心動五陰具生五陰生中具五十惡。

[0981b23] 論曰。是第二番遣第二疑。顯所治惡。欲明一念四相攝諸生死故具五陰有五十惡。云何五陰具五十惡。謂識陰有八。即是八識。受想二陰隨識各八。行陰有九。八是相應。一不相應。色陰十七合為五十。言十七者。能造四大。所造十三。謂五根.五塵.法處所攝有三種色。如顯揚說。謂律儀色.不律儀色.及定自在所生色故。且就一門立為五十。如是五十是真實惡。皆是流轉違涅槃故。對彼涅槃真實善故。

[0981c04] 經曰。無住菩薩言遠行遍計遊歷十方一念心生具五十惡云何令彼眾生無生一念佛言令彼眾生安坐心神住金剛地靜念無起心常安泰即無一念。

[0981c07] 論曰。是第三番遣第三疑明能治道。令彼眾生者。十信已前一切眾生故。安坐心神者。十住已去安心三空決定不退名安坐故。住金剛地者。初地已上證得法身。離諸滅壞如金剛故。靜念無起者。等覺位中覺其動念本來寂靜令不起故。心常安泰者。至妙覺位得見心源無起無滅。本無動念。無始無終。無起滅故常。無動念故安。無始終故無不泰然。如是修行得究竟覺。即無生死一念四相。以之故言即無一念。為顯是義故。起信論說言。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以捨麁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麁念相故名隨分覺。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案云。此中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即釋此經心常安泰之句。餘句准釋如前應知。上來大分演本覺竟。

[0981c25] 經曰。無住菩薩言不可思議覺念不生其心安泰即本覺利利無有動常在不無無有不無不無不覺覺知無覺本利本覺覺者清淨無染不變不易決定性故不可思議佛言如是。

[0981c28] 論曰。此是第三領解第四述成。不可思議者。總領歎深。下別領解。於中有二。先領言句。後領義理。言覺念不生其心安泰者。領前靜念無起心常安泰之句。此是始覺之究竟處。下領義理云。即本覺利者。領無始覺異本覺義。如論說云。若得無念者。即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案云。實無始覺之異者。是釋經中即本覺利之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者。是釋經中利無有動。如是始覺覺知無異故。以能得常在不無。言常在者。直謂不無。然此中言常而無當有。故言無有不無。既無當於有始覺故。雖不無覺而不有覺。故言不無不覺。覺知如是無覺道理。即知始覺不異本覺故。覺知無覺本利本覺。如是究竟覺知之者。遠離無明所覆故清淨無染。清淨者。本來淨故。無染者。今離染故。永無生住異滅故不變不易。不易者。無生住故。不變者。無異滅故。若如是者。即同真際等於法性。故言決定性故。既同平等離言絕慮。故言不可思議。前已言不思議。今重言不思議者。亦不可思議於不可思議故。佛言如是者。第四述成文。如前所領解。不違道理故。

[0982a24] 經曰。無住菩薩聞是語已得未曾有而說偈言尊者大覺尊說生無念法無念無生心心常生不滅一覺本覺利利諸本覺者如彼得金錢所得即非得。

[0982a27] 論曰。此是第二以偈讚頌。頌中有三。初之二句總讚能說。次有四句頌前法說。後有二句頌彼喻說。初言說生無念法者。說諸眾生成無念法究竟覺故。無念無生心者。無生死念成無生心故。言心常生不滅者。略頌演文。彼言心常安泰乃至常在不無故。生之言在。滅之言無。故一覺本覺利利諸本覺者者。彼諸眾生無無本覺。是故說言諸本覺者。下之二句頌前四喻。總頌可知。

[0982b07] 經曰。爾時大眾聞說是語皆得本覺利般若波羅密。

[0982b08] 論曰。此是第三聞法得利。隨所說義隨得利故得本覺利。始覺般若平等無異。如前說故。

入實際品

[0982b11] 論曰。言實際者。離虛之稱。究竟之義離幻究竟故名實際。依教修理。理入行入。故名為入。然實際以無際為際。二入是無入之入故名入實際品。

[0982b15] 經曰。於是如來作如是言諸菩薩等本利深入可度眾生。

[0982b16] 論曰。別明觀行六分之中第三依本利物分竟。此下第四從虛入實。又前品明心生滅門。今此品顯心真如門。就文有四。一者略標大意。二者廣顯道理。三者身子領解。四者時眾得益。初中有二。先開令入方便。後示所入實際。開方便中總標別開。此文總標令入大意。

[0982b23] 經曰。若後非時應如說法時利不俱順不順說非同非異相應如說引諸情智流入薩般若海無令可眾挹彼虛風悉令彼庶一味神孔。

[0982b25] 論曰。此是第二別開方便。於中即開四種方便。一者知時方便。二者識機方便。三者引入方便。四者出離方便。知時方便者。如經若後非時應如說法時利不俱故。後有三義。佛滅度後故。正法滅後故。五重五百中後五百歲故。言非時者。非純熟時故。非易悟時故。異見盛興相非時故。若於如是非時直應真如說法不當彼時無所利益。時利不並故言不俱。是為知時方便。識機方便者。如經順不順說非同非異相應如說故。順不順說者。若直順彼心說則不動邪執。設唯不順說者則不起正信。為欲令彼得正信心除本邪執故。須或順或不順說。又復直順理說不起正信。乖彼意故。不順理說。豈生正解。違道理故。為得信解故順不順說也。若諸異見諍論興時。若同有見而說則異空見。若同空執而說則異有執。所同所異彌興其諍。又復兩同彼二則自內相諍。若異彼二則與二相諍。是故非同非異而說。非同者。如言而取皆不許故。非異者。得意而言無不許故。由非異故不違彼情。由非同故不違道理。於情於理相望不違故言相應如說。如者而也。引入方便者。如經引諸情智流入薩般若海故。諸情者。大小情欲差別故。諸智者。空有知見差別故。引接此輩皆順道流。令入一覺一切智海。無上菩提深廣義故。如百川流同入大海。大海深廣同一味故如是名為引入方便。出離方便者。如經無令可眾挹彼虛風悉令彼庶一味神孔故。挹者斟也。是取納義言虛風者。謂遊空風。能起諸浪。喻諸境界動諸識浪。可度眾生挹境界風故。從前來諸識浪轉。今無令挹識浪靜息也。庶者庶幾。是希望義。言神孔者。謂神仙窟。遠離城邑無事閑靜長生之處。喻大涅槃不死之宅。圓寂平等故名一味。令彼眾生希大涅槃。止諸識浪出離流轉。如是名為出離方便。

[0983a04] 經曰。世間非世住非住處五空出入無有取捨何以故諸法空相法性非無非無不無不無不有無決定性不住有無非彼有無凡聖之智而能測隱諸菩薩等若知是利即得菩提。

[0983a07] 論曰。是示所入道理。於中有四。一者略明。二者重釋。三者偏執不當。四者達者勝利。初中言世間非世者。世間五法無所有故。住非住處者。常住涅槃無所得故。修觀行者達五空時。出有入空故言出入。入空之時不取空性。雖不取空而不捨空。以之故言無有取捨。既入五空。何故不取。若無取者如何不捨。為答是問故。第二釋諸法空相法性非無。故說入空。非無不無不無不有。故無取捨。言非無者。謂法性理。不同免角故。言不無者。謂觀行者而不遣故。不遣之者非無理故。言不有者。謂觀行者亦不存故。不存之者非有理故。法性如是非定有無。是故達者不住二邊。故言無決定性。不住有無。由是道理故無取捨。第三中言非彼有無凡聖之智者。凡夫存有而背於空。二乘背有而趣空寂。如是不離有無之智而能測量安隱法性者。無有是處故言非也。第四中言諸菩薩者。地前菩薩若知法性不有不無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故切言即得菩提。謂即發心知法性時。是時即得無上菩提。是義出華嚴經發心功德品也。上來諸文每言決定性故。何故此中乃言無決定性是不相違。所以然者。無決定義無改定故。

[0983b02] 經曰。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曰大力即從座起前白佛言尊者如如所說五空出入無有取捨云何五空而不取捨。

[0983b04] 論曰。此下第二廣顯道理。於中即以四門分別。一顯實際義。二明趣入義。三開入之階位。四示入之方便。初中亦四。一名五空。二明三空。三明空是真。四明真是如。初中有二。先問後答。問者名大力者。此人得入實際法門。遍周法界。無所不為得大自在。故名大力。故於是門開發顯揚。言如如者。佛所說言契當如理故。前如是當義。後如是道理。先領後問。問其二義。一問五空法門。二問無取捨義。

[0983b14] 經曰。佛言菩薩五空者三有是空六道影是空法相是空名相是空心識義是空菩薩如是等空空不住空空無空相無相之法有何取捨入無取地即入三空。

[0983b17] 論曰。如其次第答前二問。五空即顯三種真如。何等為三。一流轉真如。二實相真如。三唯識真如。是義具如顯揚論說。此中前二空即前二真如。後三空是第三真如。是義云何。初三有是空者。由三有愛流轉三界。三界流轉無前後性。剎那無住空無所得。即是流轉真如門也。第二六道影是空者。由善惡業各二品故。六道果報似本現影。影無離本空無所得。即是實相真如門也。後三唯識真如門者。前二是遣所取義名。名義互客不成實故。後一是遣能取心識。能所相待不獨立故。唯識道理最難可入。故開三空遣其能所。能所空故得無分別。菩薩已下答第二問。如是等空者總舉五空辨其理智。空不住空者。空智無住與理平等故。空無空相者。空理無相與智平等故。理智平等無能所相。何容取捨於其間哉。所以入中即入三空。無取地者。謂十地也。

[0983c06] 經曰。大力菩薩言云何三空佛言三空者空相亦空空空亦空所空亦空如是等空不住三相不無真實文言道斷不可思議。

[0983c08] 論曰。此一問答是明二空。空相亦空者。空相即是遣俗顯真。平等之相亦空。即是融真為俗。空空之義如銷真金作莊嚴具。如涅槃經言。是有是無是名空空。是是非是是名空空。是明俗諦有無是非差別之相是空空義。空於平等空顯俗差別故。故此差別名為空空。空空亦空者。空空即是俗諦差別。亦空還是融俗為真也。如銷嚴具還為金缾。第三中言所空亦空者。謂初空中空所顯俗。第二空中空所顯真。此二無二故言亦空。是融一諦顯一法界。一法界者。所謂一心。然初空門內所遣俗者是所執相。第二空中所融俗者是依他相。俗有二種相故所遣所融非一也。又初門內遣俗所顯之真。第二空中融俗所顯之真。此二門真唯一無二。真唯一種圓成實性。所以遣融所顯唯一。第三空者非真非俗非二非一。又此三空。初空顯俗諦中道。次空顯真諦中道。第三空顯非真非俗無邊無中之中道義。言如是等空者。總舉三空。不住俗相。不住真相。亦不住於無二之相。故言不住三相。如是不住究竟顯實故言不無真實。雖不無實而非有實。由如是故文言道斷。道斷之言亦不可寄故亦說言不可思議。

[0984a03] 經曰。大力菩薩言不無真實是相應有。

[0984a03] 論曰。此下第三明空不無真而不有真義。先問後答。問意而言。凡言有無必也相對。不有必無。不無即有。若言不無真實之理則應是有真實之理。凡諸學者每作是計。為遣彼執故作是問。

[0984a09] 經曰。佛言無不住無不無不有不有之法不即住無不無之相不即住有非以有無而詮得理菩薩無名義相不可思議何以故無名之名不無於名無義之義不無於義。

[0984a12] 論曰。答中有二。一者正答。二者歎深。初中言無不住無者。先言不無真實句中謂無之名不住無義。是故不無之名亦不當於有義。以之故言不無不有。是明無名之名不當有義之義不有之法不即住無者。雖融俗為真而不守真無之法故。不無之相不即住有者。雖融真為俗而不守俗有之相故。以真俗不住有無故。不無真實無二之理。真俗不無二諦故。不有真實無二之理。故言非以有無而詮得理。是明無義之義不稱有名之名。菩薩已下第二歎深。於中有二。直歎釋歎。無名之名不無於名者。佛所說名不當有義之義故為無名之名。而當無義之義故言不無於名也。無義之義不無於義者。佛所體義不稱有名之名故為無義之義。而稱無名之名故言不無於義也。如是不有名義而亦不無名義。由是道理不可思議也。

[0984b01] 經曰。大力菩薩言如是名義真實如相如來如相如不住如如無如相相無如故非不如來眾生心相相亦如來眾生之心應無別境。

[0984b03] 論曰。此下第四明真不有如而無不如義。於中有二。先問後答。問中亦二。先立道理。後問所疑。言如是名義者。如前所說不可思議之名義相。名義相稱無倒無變故名真實。如是名義遠離能所一味平等故名如相。如是名義平等如相諸佛如來所體故言如來如相。如不住如者。是明無名之如名當於無如之如義。如無如相相無如故者。無如相之如相稱於無名之如名。如是稱當能所平等故。若名若義非不如來也。相無如者。如相無如。如相正是無相為相。當知如無如相是明不有如之無相。相無如者。是明不有無相之如。如之體相雖是不有而亦不無如之體相。如是無如相之如相方稱無名之如名也。眾生心相相亦如來者。謂諸眾生分別心相相即非相無不平等。是故彼相亦是如來。上來正立平等道理。次言眾生之心應無別境者。是問所疑。眾生心相既是如來。則眾生心應無別境。無別境者。即無分別。無分別故應無染污。無染污故即無三界。有作是疑故作是問。

[0984b24] 經曰。佛言如是眾生之心實無別境何以故心本淨故理無穢故以染塵故名為三界三界之心名為別境是境虛妄從心化生心若無妄即無別境。

[0984b27] 論曰。是答所疑。先與後奪。與者就自性淨。本無染故。奪者約隨他染。有別境故。自性淨者。如寶性論引經說言。善心念念滅不住非煩惱所染。不善心念念滅不住非煩惱所染。煩惱不觸心心不觸煩惱。云何不觸法而能得染心。乃至廣說故。即是染而不染門也。隨他染者。夫人經言。自性清淨心難可了知。彼心為煩惱所染亦難可了知。即是不染而染門也。心本淨故理無穢故者。自性淨心本覺之理非諸塵穢之所入故。以染塵下奪其所問。於中先顯不覺染塵。後對不覺略示始覺。不覺中言以染塵故名為三界者。住地煩惱略有三種。謂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以此住地起三界愛。三界愛故三界心生。由是妄心。變作虛境。以之故言從心化生。次明始覺。心若無妄者。依理觀行妄心不生故。即無別境者。妄作境界隨心滅故。上來四門合為第一廣實際義。

[0984c16] 經曰。大力菩薩言心若在淨諸境不生此心淨時應無三界佛言如是菩薩心不生境境不生心何以故所見諸境唯所見心心不幻化即無所見。

[0984c19] 論曰。此下第二廣趣入義。於中有四。一者總明趣入。二者別顯趣入。三者入之離過。四者入之離邊。初中有二。先問後答。問中言此心淨時應無三界者。初地已上證見本淨故。隨所應得三界滅無。三界事相者。或於初地或第八地而得滅無。三界自性者。等覺位中而得滅無。三界習氣至妙覺位方得滅無。此義具如二障章說。答中總許故言如是。三界滅無時心境不相生。所以然者。唯心妄見變作境界。心無妄時則不作境。境界無故不生心也。

[0985a01] 經曰。菩薩內無眾生三性空寂則無己眾亦無他眾乃至二入亦不生心得如是利即無三界。

[0985a03] 論曰。此下第二別明趣入。於中有二。一者總標舉數。二者問答別顯。此是初文。內無眾生者。謂十住位得內人空故。三性空寂者。十行位中得內法空故。則無己眾亦無他眾者。十迴向位得平等空遍遣自他人法眾故。所言眾者。眾生名眾。五陰之法亦名五眾故。是相似空未得真證。乃至二入者。通舉地前地上入數。

[0985a11] 經曰。大力菩薩言云何二入不生於心心本不生云何有入佛言二入者一謂理入二謂行入理入者深信眾生不異真性不一不共但以客塵之所翳障不去不來凝住覺觀諦觀佛性不有不無無己無他凡聖不二金剛心地堅住不移寂靜無為無有分別是名理入。

[0985a16] 論曰。此下問答別顯。問中有二。先問後難。答中亦二。先答後通。答中有三。牒數列名次第辨相。此中理入者。順理信解未得證行故名理入。位在地前。行入者。證理修行入無生行故名行入。位在地上。理入文中有其四句。深信已下乃至翳障。是十信入。不一者。謂眾生相不異真性而非一故。不共者。非亦一亦異故。第二句言不去不來凝住覺觀者。是十住入。悟眾生空故不來去。於人空門靜住其心覺察佛性無去來故。第三句言諦觀佛性不有不無者。是十行入。已得法空依法空門諦觀佛性。不有法相不無空性故。第四句言無己無他凡聖不二等者。是明十迴向位。理入已得自他平等空故心如金剛堅住不退。梵網經中名十金剛。仁王經中名十堅心。是十迴向之異名也。

[0985b04] 經曰。行入者心不傾倚影無流易於所有處靜念無求風鼓不動猶如大地捐離心我救度眾生無生無相不取不捨。

[0985b06] 論曰。是明地上證入之行。心不傾倚者。如理智心不攀緣故。攀緣之心不生起故。影無流易者。如理之境離三際故。流變境像不復現故。所有一切世間福樂乃至菩提大涅槃果。於是一切皆無願求。通達平等無此彼故。故非境界風所鼓動。是明自利行入。捐離己下令他入行。以證二空離人法相故。能普遍救度一切。雖心無生亦無境相。而不取其寂滅之性恒不捨於一切眾生。以之故言不取不捨。如是二行名為行入。

[0985b17] 經曰。菩薩心無出入無出入心入不入故故名為入。

[0985b18] 論曰。此是第二通彼所難。證理之心遠離生滅無始無終故心無出入。無出入已亦無昔日出入之心故無出入心。去昔有出入心。入此不出入心故言入不入故故名為入。如是前難得善通也。

[0985b23] 經曰。菩薩如是入法法相不空不空之法法不虛棄何以故不無之法具足功德非心非影法爾清淨。

[0985b25] 論曰。此下第三能入離過。於中有二。略明廣釋。此即略明。如是入法者。謂入實際無出入法。是不無法能所平等離諸過患具諸功德。非心非影者。心境平等離能所故。法爾清淨者。無始無終離諸相故。

[0985c01] 經曰。大力菩薩言。云何非心非影。法爾清淨。佛言。空如之法。非心識法.非心使所有法.非空相法.非色相法.非心不相應法.非心無為相應法.非所現影.非所顯示.非自性.非差別.非名.非相義。何以故。如故非如之法亦無無如無有無如非無如有。何以故。根理之法非理非根。離諸諍論。不見其相。菩薩如是淨法。非生之所生生。非滅之所滅滅。

[0985c08] 論曰。此下第一廣釋離過。先問次答三領四述。答中有二。先釋非心非影之句。後釋法爾清淨之句。初中亦二。先明入法離諸心影。後明心影無非如理。初中言空如之法者。入實際時遠離諸相曰空。能所平等曰如。如是入法離諸心影。心影差別略有六雙。一者心及心所為雙。二者虛空與色為雙。三者不相應行及諸無為為雙。四者影像及與本質為雙。五者自性差別為雙。六者名言及與相義為雙。此六雙中初之一雙能緣心類。後五雙者所緣影類。離此六雙故非心影。如其次第有六雙句。非心識法者。以離八識心故。非心使所有法者。以離六位心所有法故。非空相法者。離無色相虛空法故。非色相法者。離顯形表三種色故。非心不相應法者。離二十四不相應行故。非心無為相應法者。離餘七種無為法故。依心所顯故名心無為。三種無為之相相應法故名相應法。亦離三種真如法者。入證門中無三別故。非所現影者。離方便觀之所顯現本法同分之影像故。非所顯示者。亦離影像之所顯示本質之法骨鎖等故。非自性者。離色心等之自性故。非差別者。離無常等差別相故。非名者。離名句文能詮相故。非相義者。離名所詮相當名之義故。何故離此六雙相者。能所平等無差別故故言如故。非如之法已下第二明心影法無不如理。非如法者。謂前所非六雙法相。亦無無如者。如理遍通故。無有無如者。無一有相之法而無如理者故。非無如有者。設有無如之法可得為有。既非非如之法不得為有故。何以故下釋非有義。根者。樹根喻於種子。理者。木理喻於現法。如前菴羅果喻中說。離諸諍論不見其相者。覺慧求之無所得故。上來二分廣非心影。如是淨法已下次廣法爾清淨。非生之所生生者。離生相故體非生故下句亦爾。離滅相故體非滅故。如是淨法離有為相無生無滅無始無終。由是義故法爾清淨也。

[0986a17] 經曰。大力菩薩言不可思議如是法相不合成不獨成不羈不伴不聚散不生滅亦無來相及以去相不可思議。

[0986a19] 論曰。此是第三領解。不合成者。非心非心所。心與心所別體相應故。不獨成者。非自性非差別。是二義別無二體故。不羈者。非名非義故。名義互為客故。不伴者。非影質故。影質相類而為伴故。不聚散者。非空非色故。聚集為色散壞為空故。不生滅者。非不相應非無為故。不相應行是生起故。諸無為法滅所顯故。此領前說離六雙義。亦無來相者。非生之所生生故。及以去相者。非滅之所滅滅故。是領後說法爾清淨。初言不可思議者。非如之如離心言故。後言不可思議者。離心之心亦離二故。

[0986b02] 經曰。佛言如是不可思議不思議心心亦如是何以故如不異心心本如故。

[0986b03] 論曰。此是第四述成。如其次第述彼二種不思議句。所言心者。謂入證心。無心之心入於不入故不思議。如不異心者。釋前不思議。心本如故者。釋後不思議也。

[0986b08] 經曰。眾生佛性不一不異眾生之性本無生滅生滅之性性本涅槃性相本如如無動故。

[0986b09] 論曰。此下第四所入離邊。於中有二。先明佛性離一異邊。後顯如如離有無邊。初中有二。略明廣顯。此即略明。此中亦二。先離一異。後釋離異。離一異者。謂眾生與佛性不一亦。不異故。言佛性者。真如佛性。如涅槃經言。佛性者名第一義空故。若一若異皆有過故。眾生之性本無生滅者。此下釋離異義。不一之義易可見故。此句明人不異佛性。生滅之性性本涅槃者。是明生死不異涅槃故。性相本如如無動故者。眾生人性生滅法相本來是如故不異也。

[0986b21] 經曰。一切法相從緣無起起相性如如無所動因緣性相相本空無緣緣空空無有緣起一切緣法惑心妄見現本不生緣本無故心如法理自體空無如彼空王本無住處凡夫之心妄分別見。

[0986b25] 論曰。此下第二廣顯。此中唯廣離異邊義。一切法相從緣所生。一切果法從緣有故即無生起。起相性如如無所動也。下明能起諸緣亦空。因緣性相相本空無者。種子因緣無所有故。緣緣空空無有緣起者。所緣緣法非一眾多莫不皆空故曰空空。是故無緣之能起也。一切緣法惑心妄見者。謂增上緣等無間緣唯心妄見故亦空也。現本不生緣本無故者。結成二空。緣所現果本來不生。能起諸緣本來無故。心如法理自體空無者。前說因果是所取法。所取法無故能取心亦空。如說所取法空道理。能取心體亦如是故。上來法說。下引譬喻。言空王者空有二。一者空界謂明暗色。二者空王謂虛空法為一切色之所依故。如王為諸民之所依故說虛空名為空王如是空王本無住處。而凡夫心妄計分別。此處虛空彼處虛空唯是妄見。無此無彼。因果諸法當知亦爾。妄心所取無因無果。是約遍計所執因果。而作是喻妄見處故。

[0986c15] 經曰。如如之相本不有無有無之相見唯心識菩薩如心之性不無自體自體不有不有不無菩薩無不無相非言說地何以故真如之法虛曠無相非二所及。

[0986c18] 論曰。此是第二明如如法離有無邊。於中有四。初句正明如如離邊。次句反舉有邊是妄。三者引心離邊為例。四者還明如如離言。第三中言如心之性者。猶如一心之體性也。不無自體者。謂離無自體邊如兔角故。自體不有者。謂離有自體邊如牛角故。非謂他相無故不有故言自體不有而已。不有不無者。不有即是不無。不無即是不有。由是義故更合明也。如一心法不有不無。如如之理亦同是說。是故句首曰如心也。無不無相非言說地已下第四還明如如離言道理。無不無相者。明初句中本不有無。非諸言談安足處故。非二所及者。非尋伺二之所行故。尋伺二法是語言足。非此二所行故非言說之地也。

[0987a04] 經曰。虛空境界內外不測六行之士乃能知之。

[0987a05] 論曰。此下大分第三入之階位。於中有四。一明所入甚深。二舉能入位行。三者別顯階位。四者覈明入心。初中言虛空境界者。謂如如之法虛曠無相故名虛空。內外不測者。謂內道中二十八聖及外道中九十五種。此等凡聖不能測量也。第二中言六行之士乃能知之者。是舉菩薩二入階位也。

[0987a12] 經曰。大力菩薩言云何六行願為說之佛言一者十信行二者十住行三者十行行四者十迴向行五者十地行六者等覺行如是行者乃能知之。

[0987a15] 論曰。此是第三別顯階位。唯顯行位除其果位。所以不取妙覺之地。此六行中前四位是理入階降。後二位者行入差別。於中略義在本業經。廣分別義出華嚴教。

[0987a19] 經曰。大力菩薩言實際覺利無有出入何等法心得入實際佛言實際之法法無有際無際之心則入實際。

[0987a21] 論曰。此是第四覈明入心。問中言實際覺利無有出入者。舉後二位得二利行與理相稱無出入義。何等法心得入實際者。正問於中能入心法。答中言實際之法法無有際者。舉所入法。法爾無際縱無前後際無始無終故離三世時故。橫無此彼際無中無邊故離六方所故。甚深無際無邊不離故。廣大無際無所不遍故。具此四義故言無際。能入之心亦具四義。故於實際無所不入。當知實際離能所邊。心亦如是離能所際。即無其入乃能得入。是謂不可思議義也。

[0987b03] 經曰。大力菩薩言無際心智其智無涯無涯之心心得自在自在之智得入實際如彼凡夫軟心眾生其心多喘以何法御令得堅心得入實際。

[0987b06] 論曰。此下大分第四入之方便。入方便者。位在地前四位。理入門內方便觀也。於中有二。先明能入方便。後顯方便勝利。初中亦二。先略後廣。略中先問。問中亦二。一領於前。二問於後。領中言無際者。心體無際故。無涯者。智用無涯故。

[0987b12] 經曰。佛言菩薩彼心喘者以內外使隨使流注滴瀝成海天風鼓浪大龍驚駭驚駭之心故令多喘菩薩令彼眾生存三守一入如來禪以禪定故心則無喘。

[0987b15] 論曰。答中有二。先出所治障相。後示能治方便。初中言心喘者。驚心不安其出入息急速曰喘。以喻六識掉動不停。內外使者。末那四使內緣自我故。意識六使外緣諸境故。隨使流注者。謂忿恨等小隨煩惱。其沈掉等大隨煩惱。及無慚愧中隨煩惱隨使等流集注現識故。滴瀝成海者。本使隨惑一切現行皆熏本識積集深廣故。天風鼓浪者。業力所感六塵境界任運現行故名天風。鼓隨眠海起七識浪故曰鼓浪。大龍驚駭者。無明住地其力最大住在本識隨眠海底故名大龍。如是無明違反寂靜常能增長麁動之心故曰驚駭。由是諸緣令心多喘。此是令知所治障相。自下示其能治方便。存三者。能遮天風方便。守一者。能伏大龍方便。入如來禪者。正治多喘之方便也。

[0987c02] 經曰。大力菩薩言何謂存三守一入如來禪佛言存三者存三解脫守一者守一心如入如來禪者理觀心如入如是地即入實際。

[0987c04] 論曰。此下第二廣顯方便。有三問答。此初番中舉數總標。守一心如者。一心法中有二種門。今先守其心真如門。為伏無明大龍勢故。無明正迷一心如故。此中守者。入時靜守一如之境。出時不失一味之心。故言守一。如本業經十行中言。十為自在轉大法輪故。所謂菩薩三寶。菩薩爾時於第一中道智為覺寶。一切法無生動與則為法寶。常行六道與六道眾生和合。名僧寶。轉一切眾生流入佛海故。案云。三時不失中道一味即是此觀守一之用。此觀在於十行位也。餘門後顯此中不論。

[0987c16] 經曰。大力菩薩言三解脫法是何等事理觀三昧從何法入佛言三解脫者虛空解脫金剛解脫般若解脫理觀心者心如理淨無可不心大力菩薩言云何存用云何觀之佛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內行外行出入不二不住一相心無得失一不一地淨心流入是名觀之。

[0987c21] 論曰。此二問答別顯觀行。初答中言三解脫者。則是三慧攝八解脫故名解脫。如本業經十住中言。六為諸佛所護。所謂八解脫觀。聞慧得內假外假二相不可得故一解脫。思慧內五陰法外一切法不可得故二解脫。修慧六觀具足色界五陰空三解脫。四空五陰及滅定觀皆不可得故。五解脫如相故。案云。八解脫觀略有二門。若就事相唯修慧觀。是共二乘。如餘處說。若就三慧觀人法空。是大乘觀。如此文說。初解脫者。內有色相外觀色等。謂內存色等。五陰法相觀內我空。外存色等觀眾生空。是空易入聞慧所得。故言聞慧得內假外假二相不可得故。不遣色等以觀空故。有似虛空不遣色相故。說是為虛空解脫。第二解脫者。內無色相外觀色等。內遣色等五陰法相。外觀一切山河等空。欲界諸法無所不空。是空難解思慧所觀。故言思慧內五陰法外一切法不可得故。推求析破內外諸法。如似金剛破諸色法。是故名為金剛解脫。後六解脫皆是修慧。觀上二界一切法空故言修慧。六觀皆是修慧依定所發。是故總名般若解脫。於中六種差別相者。第三名淨解脫。身作證色界五陰光潔寂靜觀悉空故名淨解脫。自內所證名身作證故。言具足色界五陰空三解脫。第四名空處解脫。觀空處五陰空故。乃至非想解脫亦爾。觀滅定法亦不可得。故名滅盡解脫。皆從所遣以立其名。故言四空五陰及滅定觀皆不可得故。五解脫如相故。如是三慧觀人法空。伏離二執現行二縛故名解脫。既遣內外一切假法能遮諸境天風吹鼓也。理觀中言心如理淨無可不心者。順理無相心無分別故。後答中言心事不二是名存用者。是名存三之用勝能。若人未得存三之用。靜心觀空涉事失念。取我我所著違順境。天風所動心事各異。若能熟修三解脫者。出觀涉事觀勢猶存不取我他之相。不著好惡之境。由是不為天風所鼓。入出同忘心事不二。如是乃名存三之用也。是觀始修在十信位。存用得成在十住位。如本業經十住位中立此觀故。內行已下答第二問以明觀相。內行者。入觀寂照行。外行者。出觀化物行。若出若入不失中道故言不二。如本業經十向中言。十以自在慧化一切眾生。所謂中道第一義諦。般若處中而觀。達一切法而無二。其慧轉轉入聖地故名相似第一義諦觀。而非真中道第一義諦觀。乃至廣說故。不住一相者。二諦觀故。心無得失者。平等觀故。依此二種方便觀故。進入初地法流水中。故言一不一地淨心流入。如彼經。言三觀者。從假入空名二諦觀。從空入假名平等觀。是二觀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諦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進入初地法流水中。乃至廣說。案云。此中二諦觀者。遣俗觀真故。即是正體智之方便。平等觀者。融真觀俗。即是後得智之方便。觀俗如幻不取得失無適無莫故名平等。言一不一地者。初地之異名。所以然者。初地即是十地。一時頓入十重法界故。十地即是初地。直以遍滿為初門入故。良由十地即初地故名一。初地即十地故不一。是故名為一不一地。依二方便以淨其心。由是流入一不一地。以之故言淨心流入。此中唯廣初後二觀。中間一觀准可知故。

[0988b26] 經曰。菩薩如是之人不在二相雖不出家不住在家故雖無法服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不入布薩能以自心無為自恣而獲聖果不住二乘入菩薩道後當滿地成佛菩提。

[0988b29] 論曰。此下大分第二方便勝利。於中有四。一者得果勝利。二者得供勝利。三者無患勝利。四者無住勝利。此即第一得果勝利。初中亦有四種勝利。一者離邊勝利。不墮道俗二邊相故。如經如是之人不在二相。雖不出家不住在家故。二者自在勝利。不為教門戒律所制。能以自心決判道理。蕭然無為而無不為故。如經雖無法服乃至而獲聖果故。三者入道勝利。如經不住二乘入菩薩道故。四者得果勝利。如經後當滿地成佛菩提故。

[0988c11] 經曰。大力菩薩言不可思議如是之人非出家非不出家何以故入涅槃宅著如來衣坐菩提座如是之人乃至沙門宜應敬養佛言如是何以故入涅槃宅心起三界著如來衣入法空處坐菩提座登正覺一地如是之人心超二我何況沙門而不敬養。

[0988c16] 論曰。此下第二得供勝利。得三勝德堪作福田。一切道俗所應供故就文有三。先明菩薩福田。次顯二乘不見。後顯菩薩能見。初中即現三種福田。入涅槃宅心起三界者。是三解脫存三之用。三界空寂名涅槃宅。安心栖託之淨處故。三解脫觀入三界空而不取證。還起俗心普化三界故言心起三界。起三界心而不染著即是存用。著如來衣入法空處即是守一心如之觀。謂涉三界普化之時。著忍辱衣而不疲倦。還入法空守一心如。如法華經言。柔和忍辱衣故。坐菩提座登正覺一地者。是如來禪理觀之心。謂坐法空。進修方便得登初地正覺真觀。如法華經言。諸法空為座故。如是三位皆觀二空。人我法我二執伏滅故言心超二我。超二我故斷德具足。修三觀故智德亦備。故能堪作道俗福田也。

[0989a04] 經曰。大力菩薩言如彼一地及與空海二乘之人為不見也佛言如是彼二乘人味著三昧得三昧身於彼空海一地如得酒病惛醉不醒乃至數劫猶不得覺酒消始悟方修是行後得佛身。

[0989a08] 論曰。此下第二二乘不見。於中有二。先問後答。問中言一地者。謂所登地。十地即初地名為一地。空海者。謂前三觀所入之空。甚深廣大故名為海。答中言如是者。許不見也。下釋二乘不見所由。味著三昧者。樂著靜定而趣寂故。得三昧身者。如所樂趣入滅心定。因入涅槃灰身滅智。智心滅處滅定體生遮心心法。如是名為得三昧身故。樂寂熏習在本識中。因是不悟空海一地。如得酒病惛醉不醒乃至數劫猶不覺者。須陀洹人八萬劫住。乃至羅漢二萬劫住。辟支佛者十千劫住。住於涅槃而不覺悟。今總相說乃至數劫。酒消始悟方修是行者。隨其樂著熏習厚薄。著氣消息得還起心。起心之時迴心入大。方修如前三種觀行。如楞伽經頌曰。譬如惛醉人。酒消然後悟。得佛無上體。是我真法身。乃至廣說。

[0989a25] 經曰。如彼人者從捨闡提即入六行於行地所一念淨心決定明白金剛智力阿鞞跋致度脫眾生慈悲無盡。

[0989a27] 論曰。是明菩薩種性之人。從捨闡提不信之障。即入六行之初十信。於修行地之所即發一念淨心。即是十住之初發心。決定明白者。謂十行位眾行明淨故。金剛智力者。謂十迴向堅固智力故。阿鞞跋致者。謂初地已上真證無退故。度脫眾生慈悲無盡者。即於前位利他行故。為別二乘不能行故。

[0989b06] 經曰。大力菩薩言。如是之人應不持戒。於彼沙門應不敬仰。佛言為說戒者不善慢故海波浪故如彼心地八識海澂九識流淨風不能動波浪不起戒性等空持者迷倒如彼之人七六不生諸集滅定不離三佛而發菩提三無相中順心玄入。深敬三寶。不失威儀。於彼沙門不無恭敬。菩薩。彼仁者不住世間動不動法。入三空聚。滅三有心。

[0989b13] 論曰。此是第三離患勝利。謂離凡夫因果患故。於中先問應不持戒者。如前說言不具持波羅提木叉戒故。於彼沙門應不敬仰者。既不持戒故不須敬持戒者故。答中有二。先許前問。次奪後問。初中言為說戒者者。所為說戒之人即是諸聲聞也。恃自持戒懱諸破戒。故言不善慢故。是人未得諸法空故。隨眠海中七識浪轉。故言海波浪故。是舉持戒之人過失。如彼心地者。謂菩薩心證諸法空入大地故。第八識內二執隨眠分別起者皆已滅盡。故言八識海澂。澂者澄也。無分別智證入本覺地地增長離諸雜染。故言九識流淨。本覺正是第九識故心無分別非境所動。故風不能動。不能動故染七不生。故言波浪不起。是人既證一切法空。七支戒性達皆空寂。故言戒性等空。而聲聞人不達法空。執有戒性恃自能持。故言持者迷倒。是答初問明不持戒而非過失。如彼已下次答後問以明無慢。七六不生者。末那四惑不現行故見惑種子已斷滅故。諸集滅定者。諸生起識心心所集皆滅盡已入理定故。不離三佛而發菩提者。明發心來普敬心生。如來藏佛是諸眾生依彼發心不輕慢故。三無相中順心玄入者。得行入時拔無明根。如前所說三解脫中順一心法而深入故。由是義故深敬三寶。謂形像佛。紙素等法.四種僧等。無所不敬。故於沙門不無恭敬。以依三佛而發心故拔憍慢根無明種故。上來明其離諸因患。自下顯其離諸果患。不住世間動不動法者。欲界人天富樂之果名為動法。散善果故。色無色界寂靜之果名不動法。定善果故。於彼不著故曰不住。入三空聚者。如前所說。展轉增入故名為聚。非直不著亦令不生。以之故言滅三有心。

[0989c18] 經曰。大力菩薩言彼仁者於果滿足德佛如來藏佛形像佛如是佛所而發菩提心入三聚戒不住其相滅三有心不居寂地不捨可眾入不調地不可思議。

[0989c21] 論曰。此是第四無住勝利。於中有二。先領上說。後顯無住。領中二句.先領不離三佛之句。果滿足德佛者。始覺究竟萬德圓滿故。如來藏佛者。一切眾生本來本覺故。形像佛者。金銅泥木能表尊像故。因果理事無所遺故。入三聚戒不住其相者。是領前戒性等空之句。入戒四緣。不著戒相故。三聚四緣後品當說。自下正顯無住勝利。雖復入三空聚。滅三有心而不住寂地。普涉六度多喘眾生所居之處名不調地。由所留惑依不繫業於彼受生故名為入。言留惑者。謂不速盡。如小乘人於三無數大劫時中漸次而斷。得菩提時方滅盡故。不謂金剛已還一向不斷故名為留。

[0990a06] 經曰。爾時舍利弗。從座而起前。說偈言具足般若海不住涅槃城如彼妙蓮華高原非所出諸佛無量劫不捨諸煩惱度世然後得如泥華所出如彼六行地菩薩之所修如彼三空聚菩提之直道。

[0990a10] 論曰。此下第三身子領解為令小眾發大心故。於中有二。一者領解。二者述成。初中亦二。在前三頌頌前所說。其後二頌陳自發心。初中有三。一前二頌頌無住道。次有二句頌六行位。後之二句頌三空聚。初中言具足般若海者。謂三解脫具三慧故。不住涅槃城者。滅三有心不居寂地故。高原非所出者。如彼二乘離煩惱泥。八萬劫等不發心故。不捨諸煩惱者。不如二乘二二生中速斷盡故。如泥華所出者。由所留惑入不調地。於中具修菩薩行故。因是能證菩提果故云行三聚。在文可知。

[0990a22] 經曰。我今住不住如佛之所說來所還復來具足然後出復令諸眾生如我一無二前來後來者悉令登正覺。

[0990a24] 論曰。此是第二陳自發心。於中有二。初之二句陳今發心之位。後一頌半表其後修之行。我今住不住者。今聞佛說已發大心即住不住寂地之心故。來所還復來者。無始流轉之來之處我先所離。今還復來來入三界度眾生故。邊際定力延所受身隨其所宜而示現故。具足然後出者。具足菩薩一切行後出離此身得佛身故。言前來者。過去善根已成熟者也。言後來者。於未來世方成熟者也。窮未來際不休息故。

[0990b05] 經曰。爾時佛告舍利弗言不可思議汝當於後成菩薩道無量眾生超生死海。

[0990b06] 論曰。第二述成。印其所說。

[0990b08] 經曰。爾時大眾皆悟菩提諸小眾等入五空海。

[0990b09] 論曰。此是大分第四時眾得益。言大眾者。是大乘眾。悟菩提者。悟入一地菩提心故。諸小眾者。謂聲聞眾。得入三種真如門故。

金剛三昧經論卷中
貼文者 : : hui

金剛三昧經卷下-1 - 2023-12-19 13:49:41

金剛三昧經論卷下

新羅國沙門元曉述

真性空品

[0990b18] 論曰。真如之法具諸功德。與諸行德而作本性。故言真性。如是真性絕諸名相。以之故言真性空也。又此真性離相離性。離相者離妄相。離性者離真性。離妄相故妄相空也。離真性故真性亦空。以之故言真性空也。今此品中顯是二義。故依是義立品名也。

[0990b25] 經曰。爾時舍利弗而白佛言尊者修菩薩道無有名相三戒無儀云何攝受為眾生說願佛慈悲為我宣說。

[0990b27] 論曰。別明觀行有六分中第四遣虛入實分竟。此下第五明諸聖行出真性空。就此品中大分有二。一為利根者多文廣說。二為鈍根者少文略攝。前廣說中即有六分。一者明三聚戒從真性成。二者明道品行從真性立。三者明如來教當如理說。四者明菩薩位從本利出。五者明大般若絕諸因緣。六者明大禪定超諸名數。初三戒中文有五分。一問二答三請四說五者領解。此即初問。言修菩薩道無名相者。通舉諸行。三戒無儀者。別牒戒行。如前品言。入三聚戒不住其相。是即三戒無相無儀。云何自攝受及為他說耶。此舍利弗既始入大。初發修行以戒為本。故問三學之中初行。又此身子從身而生。今此品中說諸行法從法身生。故寄身子而發問也。

[0990c14] 經曰。佛言善男子汝今諦聽為汝宣說善男子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之一處眾緣斷滅何以故善男子一本不起三用無施住於如理六道門杜四緣如順三戒具足。

[0990c18] 論曰。此是第二略答。於中有二。先答通問。善不善法從心化生者。三業因行皆是心作故。一切境界意言分別者。六道果境無非意變故。由心亂動不能制故。變作因果流轉苦海。是故欲度苦海。修菩薩道制心一如眾緣斷滅。所以菩薩修無名相。何以故下次答別問。雖復總說未聞別行。所以更問何以故也。一本不起者。三戒之本是一本覺本來寂靜故曰不起。三用無施者。既依本覺成三戒用。用離威儀施作相故。無施作故。順住一本故。言住於如理。既住如理消除有因故言六道門杜。於一如理具四緣力。能順一如即具三戒。故言四緣如順三戒具足。

[0991a02] 經曰。舍利弗言云何四緣如順三戒具足。

[0991a02] 論曰。此是第三重請。

[0991a04] 經曰。佛言四緣者一謂作擇滅力取緣攝律儀戒二謂本利淨根力所集起緣攝善法戒三謂本慧大悲力緣攝眾生戒四謂一覺通智力緣順於如住是謂四緣善男子如是四大緣力不住事相不無功用離於一處即不可求善男子如是一事通攝六行是佛菩提薩般若海。

[0991a09] 論曰。此是第四廣說。於中有二。一者正答明戒因緣。二者乘顯攝一切行。初中言四緣者。謂於一心本覺利中具四力用作三戒緣。一滅依止緣。二生依止緣。三攝依止緣。四離依止緣。滅依止者。謂本覺中性靜功德與諸煩惱自性相違。以是緣成攝律儀戒。生依止者。謂本覺中性善功德與諸善根自性相順。以是緣成攝善法戒。攝依止者。謂本覺中性成大悲自性不捨一切眾生。以是緣成攝眾生戒。離依止者。謂本覺中性成般若自性捨離一切事相。以是因緣令三聚戒捨離事相順如而住。前三別緣。後一通緣。菩薩發心受三戒時。順本覺利而受持故。以是四緣具足三戒。大意如是。次消其文。一謂作擇滅力取緣者。本覺本離煩惱繫縛。舉體而作擇滅解脫。有力能取別解脫戒。如似磁石引取於針。雖無作意而有力用。當知此中道理亦爾。二謂本利淨根力所集起緣者。謂本覺本來性淨功德與諸行德而作根本。由此根力起諸善法。為所集起善法之緣。即此緣成攝善法戒。三謂本慧大悲力緣攝眾生戒者。謂本覺中照俗之慧即是大悲恒潤眾生。以是緣成攝眾生戒。四謂一覺通智力緣順於如住者。謂本覺中照通性智令三聚戒皆順如住。如是四緣體遍法界用攝萬行故言大力。雖有大力而同一味離諸名相差別事用。故言不住事相。雖無事相而有勝能能攝出世一切行德。故言不無功用。由如是故只是本覺。於俗法中無如是義。故言離於一處即不可求。上來別明三聚戒緣。自下明其通攝萬行。始從十信乃至等覺。如是六位所有諸行。皆是一覺之所攝成。故言一事通攝六行。非但菩薩歸此本覺。諸佛圓智同歸此海。故言是佛菩提薩般若海。

[0991b15] 經曰。舍利弗言不住事相不無功用是法真空常樂我淨超於二我大般涅槃其心不繫是大力觀。

[0991b17] 論曰。此是第五領解。於中有二。先領所順一如。即是法身具足四德超人法相是大涅槃。後領能順如心。隨如離繫而無不為大自在力。

[0991b21] 經曰。是觀覺中應具三十七道品法。佛言如是具三十七道品法。何以故。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正道等。多名一義。不一不異。以名數故但名但字法不可得。不得之法一義無文。無文之相真實空性。空性之義如實如如。如如之理具一切法。善男子。住如理者。過三苦海。

[0991b27] 論曰。此是大分第二明道品行從真性立。於中有二。先問後答。問中言是觀覺中者。是能順觀所順本覺能所平等觀覺之中應具三十七道品行。答中有二。先許後釋。何以故下是第二釋。於中有二。直釋重顯。初中言多名一義者。三十七品所目之義唯一觀覺無二法故。不一不異者。觀覺不一而不異故。約不異門故言一義。以名數故已下重顯。於中有四。先遣異義。次顯一義。三明一義具一切法。四明一義離諸過患。初中言以名數故但名但字法不可得者。謂世間修道品行法隨名數故有三十七。菩薩覺慧求所目義三十七法皆不可得故。第二中言不得之法一義無文者。求彼別法不得之時。是法一味絕諸文言故。第三中言無文之相真實空性者。不得別法之能觀心絕諸文言離差別相故。空性之義如實如如者。此能觀心離諸相義。不異實相如如之理故。如是本覺如如之理即具修成道品等法。猶如鑄金具相好像。故言如如之理具一切法。既住如理具諸功德。即離一切雜染過失故。言住如理者過三苦海。此是第四離諸過患也。此中略明道品之義。於中即以四句分別。一攝三十七以為十法。二攝十法以為四法。三攝四法以為一義。四明一義具三十七。初攝三十七以為十法者。智度論云。三十七品十法為本乃至廣說。當知開十立三十七。論其法體唯有十法。何等為十。謂戒思受念定與慧信勤安捨。云何開十為三十七。開戒為三。正語業命。思數立一。謂正思惟。受亦立一。謂喜覺分。開念為四。念根念力念覺正念。開定為八。謂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覺正定。慧亦立八。謂四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分及與正見。勤亦立八。謂四正勤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分及正精進。信中立二。信根信力。安捨各一。謂倚覺分及捨覺分。總而言之有其五例。一者開八有三。謂定慧勤。彼二十四此三所攝。二者開四有一。謂念。所以彼四一念所攝。三者開三有一。謂戒。所以彼三一戒所攝。四者開二有一。謂信。信攝彼二。五者立一有四。思受安捨各攝自性。如是十法攝三十七。二攝十法為四種者。第一戒者色法所攝。謂表無表。第二思受遍行心所所攝。第三念定慧別境心所所攝。第四信等四善心所所攝。三攝四法為一義者。覺慧推求如是四法初一色法有方無方俱無所得。後三心所有時無時皆不可得。是則雖非無法而不得有可得之法平等一味。當知四法直是一義。以之故言多名一義。四明一義具三十七者。能所平等一味之義。觀身等空是四念處。離諸懈怠是四正勤。散慮寂滅是如意足。離不信等即是根力。滅無明等即七覺分。離八邪法即八正道。如是遠離一切雜染。一義具足無量功德。故言是觀覺中應具三十七道品法。又言如如之理具一切法。

[0992a23] 經曰。舍利弗言一切萬法皆悉文言文言之相即非為義如實之義不可言說今者如來云何說法。

[0992a25] 論曰。此下大分第三明佛言教稱如理說。先問後答。問中言一切萬法者。世間言說所安立法。如言之法皆無所得故。唯文言即非為義。諸法實義絕諸言說。今佛說法若是文言即無實義。若有實義應非文言。是故問言云何說法。

[0992b02] 經曰。佛言我說法者。以汝眾生在生說故。說不可說是故說之。我所說者義語非文。眾生說者文語非義。非義語者皆悉空無。空無之言無言於義。不言義者皆是妄語。如義語者實空不空。空實不實。離於二相中間不中。不中之法離於三相。不見處所。如如如說。如無無有無有於無。如無有無有無於有。有無不在。說不在故不在於如。如不有如不無如說。

[0992b09] 論曰。是第二答。於中有二。先是佛說之由。後顯文義之異。初中言以汝眾生在生說故者。汝謂身子。眾生即是一切凡夫。說於無為即在法體。說於有為即生法相。如是在生之說不可說於實義。我異彼說。是故說之。是為佛說言教之由。次顯文義不同相中。先標二章後釋二章。標中言義語非文者。語當實義故非直空文故。文語非義者。語止空文故不關實義故。第二釋中先釋後章。言皆悉空無者。直有空文而無實義故。是釋文語也。無言於義者。無詮談於如實之義故。是釋非義也。下總結。言皆是妄語者。雖非違想而違義故。猶如不見言見見言不見等語。如義已下次釋前章。於中有二。正釋重顯。初中亦二。先釋非文。後釋義語。釋非文者。謂非空無。非空文故。非無義故釋義語者。義合語故。語如義故。初釋中言實空不空者。謂說真如實相亦空。如前說言空相亦空故。言實空。而不亡其實相之理故言不空。雖非有實而非無實故。空實不實者。謂說真空之理是實故言空實。而不存其真空之理故言不實。雖非無空而非有空故。離於二相中間不中者。不空之語離於空相。不實之語離於實相。故言離於二相。然空實二相之間不存非二之中。故言中間不中。既離二邊亦不墮中。故言離於三相。心言行處不過三相。然此佛語遠離三相。即於其中心言路絕。故言不見處所。如是妙契絕言之義。所以不同無義之文。此釋非文也。如如如說者。是釋義語。上一如是契當。下二如是義理。如前遠離三相之語契當如如義理而說。所以佛說乃是義語。不同凡語之非義也。如無已下第二重顯。先顯非文。後顯義語。初中言如無無有無有於無者。謂真如理雖非是有而如本無令無其有。謂令無有法於無法中。所以然者。如本非有。無於何有而墮無耶。是故合於實空不空之語也。如無有無有無於有者。謂真如理雖非是無而如本無令有其無。謂令有無法於有法中。所以然者。如本非無。有於何無而墮有耶。是故合於空實不實之語。有無不在者。如無有無故有不在。如無無有故無不在。二既不在。何得有中。即合離於三相之語如義既爾合於義語。是故佛語實非空文。如是重顯非文釋也。佛說名言如是當理故後得智帶如是名。思惟真如即得親觀真如理體故在四句之中俱句也。第二重顯義語中言說不在故不在於如者。佛語既說有無不在故。不在有無於真如理。有不在者不有如故。無不在者不無如故。則當不有如不無如而說。故言如不有如不無如說。是故前言如如如說。如是重顯義語之釋。六分之中第三分竟。

[0993a03] 經曰。舍利弗言一切眾生從一闡提闡提之心住何等位得至如來如來實相佛言從闡提心乃至如來如來實相住五等位。

[0993a05] 論曰。此下大分第四明菩薩位從本利出。於中有二。先問次答。答中有三。一者舉數總標。二者別解。三者總明。此即總標。五等位者。等之言階。從闡提心者。未發無上菩提心前皆名闡提。以無大乘決定信故。然一闡提略有二種。一者發大願一闡提。謂常不入涅槃者故。二者無大信一闡提。此亦有二。一者別一闡提。謂起大邪見斷善根者故。二者通一闡提。謂未發大心無大信者乃至二乘四果皆入此闡提位。今此文中約此最後故言從一闡提心乃至如來有五等位。未入十信者皆名闡提故。此中先明五位分齊。第一信位在十信行。雖未不退發大心故。本業經名信相菩薩。第二思位在三十心。思量諸法唯識道理齊未真證無分別修故。第三修位者在十地行。得真證修對治十障故。第四行位者在等覺行。因行已滿未至果地故。第五捨位者在妙覺地。不取寂滅大悲普化故。所以建立五等位者。謂顯退不退位差別故。證不證位差別故。等未等位差別故。因滿位差別故。果圓位差別故。如其次第立五等位也。大意如是。次釋其文。

[0993a27] 經曰。一者信位信此身中真如種子為妄所翳捨離妄心淨心清白知諸境界意言分別。

[0993a28] 論曰。此下第二別釋。初中有二。先信後解。初明信者。所謂信有三種佛性。信此身中真如種子者。信住自性佛性真如。正是第一義空種子。即是阿耨菩提中道種子。自性淨心本來法然故名真如。與三身果而作正因故名種子。未發心住名住自性。未出諸障為妄所翳也。言捨離妄心者。是信引出佛性。從十信位乃至等覺漸出不信無知等障。隨捨麁妄分別心故。言淨心清白者。是信至得佛性。謂至道後離一切垢自性淨心顯現清白故。上句信字貫下二句故。知諸境界意言分別者。既信三種佛性。亦知唯識道理故。知心所取一切境界唯是意言分別所作。若離分別無所有故。

[0993b13] 經曰。二者思位思者觀諸境界唯是意言意言分別隨意顯現所見境界非我本識知此本識非法非義非所取非能取。

[0993b15] 論曰。此明思位亦有二句。先明無相尋思觀。後顯無生如實智。初言觀者。思量觀察。唯是意言者。所取外境無所有故。隨意顯現者。似外相分不離見故。非我本識者。離識已外所見境界既非我識故無所有。此中言本識者。謂第六識三有本故。如提婆菩薩所說頌言。意識三有本。諸塵是其因。若見塵非有。有種自然滅。上來通顯無相尋思及如實智。自下明其無生道理。知此本識非法非義者。非能詮法非所詮義。知名與義互為客故。非所取非能取者。所取塵既無。能取不成故。能取之義必待所取。既無所待即無能待故。此是通顯無生尋思及如實智。始從十解已上乃至世第一法修此尋思如實智觀。於中亦有修慧觀察。而皆未離思察分別。所以通名為思位也。

[0993c02] 經曰。三者修位修者常起能起起修同時先以智導排諸障難出離蓋纏。

[0993c03] 論曰。此明修位。亦有二句。先明修相。後顯修因。言修相者。謂正體智止觀雙運更無出入故言常起。言能起者。謂止能起。能起觀故。次言起者。謂所起觀。止觀不離故曰同時。止相觀如必同時故。是明修相。次顯其因。所以得此雙運修者由先加行排諸障故。言智導者。謂加行智意言分別不離名言故名智導。七地已還一切地中皆有加行在先伏障故。排諸障難者。損伏麁重故。出離蓋纏者。不起現纏故。

[0993c13] 經曰。四者行位行者離諸行地心無取捨極淨根利不動心如決定實性大般涅槃唯性空大。

[0993c15] 論曰。是等覺位。亦有二句。先明位狀。後顯其行。初中言離諸行地者。行過十地故。心無取捨者。解與佛同故。故說此位名等覺行。次總結。言極淨根利者。謂本覺心顯成滿因故。次明行中言不動心如決定實性者。此位得入金剛三昧故。大般涅槃唯性空大者。寂滅無為一相無相故。如本業經言。入金剛三昧一相無相寂滅無為名無垢地故。

[0993c23] 經曰。五者捨位捨者不住性空正智流易大悲如相相不住如三藐三菩提虛心不證心無邊際不見處所是至如來。

[0993c25] 論曰。此明佛地。亦有二句。先明捨義。即以三義顯其捨相。不住性空正智流易者。不住涅槃灰身滅智智不滅故。量智續流隨根變易作佛事故。大悲如相相不住如者。無緣大悲不取人法差別之相。故曰如相。恒涉六道未曾停息。故言相不住如。三藐曰正。三者云等。菩提言覺。總而言之。謂正等覺即是圓滿無上菩提。於中無住虛心不證。此三義中前二不住涅槃故捨。後一不取菩提故捨。次明位狀。心無邊際者。歸一心源心體周遍。遍十方故無邊。周三世故無際。雖周三世而無古今之殊。雖遍十方而無此彼之處。以之故言不見處所。如是極果不與他共。唯乘如者之所來至。以之故言是至如來。上來別明五等位竟。

[0994a11] 經曰。善男子五位一覺從本利入若化眾生從其本處。

[0994a12] 論曰。此下第二總明。於中有二。一者直明從本。二者往復重顯。此是初門。五位諸行不離本覺。莫不皆從本利而成。成行之時從前入後。故名為入。入者自利。化者利他。如是二行皆從本處也。

[0994a17] 經曰。舍利弗言云何從其本處佛言本來無本處於無處空際入實發菩提而滿成聖道何以故善男子如手執彼空不得非不得。

[0994a19] 論曰。此是重顯。答中有二。先法後喻。法中四句。前二句明本處無處。後二句顯從成因果。何以故者。舉疑發起。何者。若本無處應無得入。若得入者非無本處。為遣是疑故引喻釋。手執彼空者。手執喻能入之行。虛空喻所入之本。不得者。虛空無形可握故。非不得者。握內不無虛空故。本利亦爾。本來無本處性故不可得。無本之本不無故非不可得也。

[0994a28] 經曰。舍利弗言如尊所說在事之先取以本利是念寂滅寂滅是如總持諸德該羅萬法圓融不二不可思議當知是法即是摩訶般若波羅密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無上明呪是無等等呪。

[0994b03] 論曰。此下第五。明大般若圓融無二。於中有二。一者身子仰諮。二者如來述成。初中亦二。先領佛說本利圓融。後顯即是大般若度。言在事之先取以本利者。是領佛言。凡欲發言作佛事時每先取其本覺之利。是生死念本來寂滅。如是寂滅即是如理。理中總攝本始諸德。亦乃該羅生死萬法。圓融不二。是故甚深不可思議。此中雖具無量功德。其體唯是本覺始覺平等無二。故言即是摩訶般若。如是般若窮源盡性故言波羅密。別而言之有二種到。在等覺位到萬行之彼岸故。在妙覺時到萬德之彼岸故。在等覺位略有二到。一者有大神力降伏三魔之怨。如經是大神呪故。二者有大明照遍察四眼之境。如經是大明呪故。妙覺位中亦有二到。一者四智具足五眼圓滿。照窮法界更無可加。如經是無上明呪故。二者三身所顯無上菩提更無與等諸佛無差。如經是無等等呪故。呪者禱也。如世神呪有大威力。誦呪禱神福無不招禍無不却。今此摩訶般若波羅密亦復如是。具前四德有大神力。內即無德不備。外即無患不離。若至誠心誦此名句仰禱諸佛菩薩神人。隨所求願無不成辦。由是義故說名為呪。如天帝釋誦此名句却修羅軍之事此中應說。

[0994b28] 經曰。佛言如是如是真如空性性空智火燒滅諸結平等平等等覺三地妙覺三身於九識中皎然明淨無有諸影。

[0994c01] 論曰。此下如來述成。於中有三。先總述。次別述。後即總成。總述成者。如是如是故。別中亦二。先述到因滿義。後述到果圓義。初中即顯等覺三地。何等名為等覺三地。一者百劫位。二者千劫位。三者萬劫位。如本業經言。佛子摩尼瓔珞字者等覺性中一人。其名金剛慧菩薩。住頂寂定以大願力住壽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剛三昧。同一切法性。二諦一諦一合相。復住壽千劫學佛威儀。乃至入佛行處坐佛道場。超度三魔。復住壽萬劫化現成佛。乃至現同古昔諸佛常行中道。大樂無為而生滅為異故。今此文言真如空性者。即是第一同一合相。謂同一切有無諸法即二諦法同融一諦。一諦即是一合相故。如是名為真如空性也。性空智火燒滅諸結者。即是第二超度三魔。滅諸結者。滅煩惱魔滅煩惱故。陰魔不繫。滅二魔故。天魔自伏。但有不思議變易死魔耳。平等平等者。即是第三常行中道不墮二邊故曰平等。為顯常行故重言平等。等覺三地者。總前三地。此中前二述大神呪。其第三地述大明呪也。妙覺已下明到圓果。言三身者。一名法身。二者應身。三者化身。一切諸佛三身道同。是述無等等呪句也。於九識中皎然明淨無有諸影者。是述無上明呪之句。前等覺位猶有生滅未盡心源。故在八識。今到妙覺永離生滅窮歸本覺一心之源。故入第九識中明淨。又前因位有仰緣義。所以其心影像相現。今歸心源體彼本質。由是諸影一切相盡。以之故言無有諸影。如本業經言。佛子水精瓔珞內外明徹妙覺常住湛然明淨名一切智地。常處中道。一切法上越過四魔。非有非無一切相盡。頓解大覺窮化體神。二身常住為化有緣。案云。彼經立二身者。一法性身。二應化法身。合餘二身為一身故。今此經中開此為二故說三身。三之與二平等平等。上來別述到彼岸義。

[0995a09] 經曰。善男子是法非因非緣智自用故非動非靜用性空故義非有無空相空故善男子若化眾生令彼眾生觀入是義入是義者是見如來。

[0995a12] 論曰。此是總成圓融不二。上約從淺入深之門以顯因滿果圓差別。若就一法不二之門即因果不二心境無別。因果不二故言非因。心境無別故曰非緣。所以然者。如前所說。因果心境者唯一圓智之自用故。既唯自用何因何緣也。又此智用在等覺位名照寂慧。未離生滅之動相故。至妙覺位名寂照慧。已歸第九識究竟靜故。然今就其不二之門。非先有動非後有寂。寂動之用用性空故。若就此義性空是無。無動靜故。是亦不然。故言非有非無。非有可爾。云何非無者。空相亦空故。如是述成。圓融不二。若化已下勸入是義。

[0995a24] 經曰。舍利弗言如來義觀不住諸流應離四禪而超有頂佛言如是何以故一切法名數四禪亦如是若見如來者如來心自在常在滅盡處不出亦不入內外平等故。

[0995a27] 論曰。此下大分第六明大禪定超諸名數。於中有二。先問後答。問中言諸流者。所謂三有往還流轉無休息故。有頂者。謂非想處三有頂故。答中有二。總許別成。別中亦二。略明廣釋。略中二句。先明世間禪不離名數。後顯出世禪超彼名數。若見如來者。如前所說入如來觀故。如來心自在者觀如來心離諸縛故。常在滅盡處者。心心數法不生起故。不出亦不入者。心體如理無起滅故。所以能得不出入者。內心外境平等觀故。略明文竟。

[0995b09] 經曰。善男子如彼諸禪觀皆為故想定是如非復彼何以故以如觀如實不見觀如相諸相已寂滅寂滅即如義如彼想禪定是動非是禪何以故禪性離諸動非染非所染非法非影離諸分別本義義故善男子如是觀定乃名為禪。

[0995b14] 論曰。此是第二廣釋。於中有四。一者對相以明離相。二者對動以顯離動。三者結義。四者結名。初中先舉諸禪取相。諸禪觀者。世間八禪。言故想者。不離古執無始妄想取諸相故。下顯離相。是如非復彼者。入如來觀能所平等名為如故。以如觀如實者。平等之智達如實故。不見觀如相者。不見能觀之智所觀之如差別之相平等一味故。既忘能所見相不起故言諸相已寂滅。寂滅無異故即是如義也。如彼已下對動顯離動。先舉其動。謂世間禪取相心起即是動念。動念非靜故非真禪也。下顯真禪離諸動相。言非染者。謂非能染非動念故。非所染者。非動所染本來靜故。言非法者。非能緣心法故。非影者。非所現影像故。由是義故離諸動也。離諸分別本義義故者。第三結義離分別者。結離相義。由離分別不取相故。本義義者。結離動義。由本來靜不起動故。如是觀定乃名為禪者。第四結名。離相離動乃得禪名。禪是靜慮之稱故。彼世間定名為禪者。是假號禪非真禪故。是一品內有二分中為利根者多文廣說。六分之文竟在於前。

[0995c07] 經曰。舍利弗言不可思議如來常以如實而化眾生如是實義多文廣義利根眾生乃可修之鈍根眾生難以措意云何方便令彼鈍根得入是諦。

[0995c10] 論曰。此下第二為鈍根者少文略攝。然利鈍廣略有二種門。若論探解利略鈍廣。利者聞一以知十故。鈍者聞十方解十故。若齊言解利廣鈍略。利者多聞而多解故。鈍者誦少而總持故。今此文意約此後門。文中有五。一問二答三請四說五者大眾聞說得益。此即初文。於中有二。先領前說。後問所疑。措者存意。多文廣義鈍根狹才難以存意。

[0995c18] 經曰。佛言令彼鈍根受持一四句偈即入實諦一切佛法攝在一偈中。

[0995c19] 論曰。此是第二答。如來辯才無礙自在故。說一偈攝諸佛法。佛法之要在此四句。令鈍根者。誦持一偈常念思惟。乃至遍知一切佛法。是名如來善巧方便。

[0995c23] 經曰。舍利弗言云何一四句偈願為說之。

[0995c23] 論曰。是第三請。

[0995c25] 經曰。於是尊者而說偈言因緣所生義是義滅非生滅諸生滅義是義生非滅。

[0995c26] 論曰。是第四說。此四句義有別有總。別則明二門義。總即顯一心法。如是一心二門之內一切佛法。無所不攝。是義云何。前之二句融俗為真顯平等義。下之二句融真為俗顯差別門。總而言之。真俗無二而不守一。由無二故即是一心。不守一故舉體為二。如是名為一心二門。大意如是。次釋其文。因緣所生義者。是舉一切世諦諸法。是義滅者。融俗為真。謂所生義本來寂滅故。言非生者。顯其生義是滅之由。由其生義即非生故。求其生義即不成故。是故生義即寂滅也。滅諸生滅義者。是舉真諦寂滅之法。是義生者。融真為俗。謂寂滅法從緣生起故。言非滅者。顯其寂滅是生之由。由其寂滅非寂滅故。求寂滅義不可得故。是故寂滅從緣生也。寂滅是生者。不生之生也。生義是滅者。不滅之滅也。不滅之滅故滅即為生也。不生之生故生即寂滅也。合而言之。生即寂滅而不守滅。滅即為生而不住生。生滅不二動寂無別。如是名為一心之法。雖實不二而不守一。舉體隨緣生動。舉體隨緣寂滅。由是道理生是寂滅寂滅是生。無障無礙不一不異。是謂一偈總別之義。

[0996a20] 經曰。爾時大眾聞說是偈僉大歡喜皆得滅生滅生般若性空智海。

[0996a21] 論曰。此是第五聞說得益。即顯得解總別道理。所言滅者。得上二句生義滅故。次言生者。得下二句滅義生故。是明得二義。滅生般若者。是顯得二解。是依別門而得利也。性空智海者。總而觀之。若滅若生不守自性。自性空智深廣無邊。如是名為性空智海。是依總門而得益也。

如來藏品

[0996a28] 論曰。真俗無二一實之法諸佛所歸名如來藏。今此品中明無量法及一切行莫不歸入如來藏中。故就所入以立名也。

[0996b02] 經曰。爾時梵行長者從本際起而白佛言尊者生義不滅滅義不生如是如義即佛菩提菩提之性即無分別無分別智分別無窮無窮之相唯分別滅如是義相不可思議不思義中乃無分別。

[0996b06] 論曰。別明觀行有六分中。顯一切行出真性空竟在於前。此下第六明無量法入如來藏。就文有二。一明諸法諸行同入一處。二顯入行入智因果差別。初中亦二。先明諸法入一實義。後明諸行入一佛道。初中有四。一問二答三領四述。問中有二。先領前說。後問所疑。此中問者名梵行者。是人形雖俗儀。心住一味。以是一味攝一切味。雖涉諸味之穢塵俗。不失一味之梵淨行。此中顯如是義。所以令其發問。從本際起者。聞佛所說即入本際。今欲發問從彼而起。生義不滅者。是領下半。是義生非滅故。滅義不生者。是領上半。是義滅非生故。如是如義者。總領一偈。不滅不生無二義故。如是無二義諸佛所覺道故言即佛菩提。覺順無二不分不別故言即無分別。由其無所分別乃能無不分別。故言無分別智分別無窮。所以分別無窮者。只由滅諸分別故。言無窮之相唯分別滅。如是義相離言絕慮故不思議。不思議中心言絕故。乃無分別。如是領前所說偈義。

[0996b26] 經曰。尊者一切法數無量無邊無邊法相一實義性唯住一性其事云何。

[0996b27] 論曰。此是正問所疑。小乘教有八萬法蘊。一蘊之量十百之數。今大乘教不唯八萬故言法數無量無邊。無邊教法所詮義相更無異趣唯一實義。教法眾多唯住一性甚難可解。其事云何。

[0996c03] 經曰。佛言長者不可思議我說諸法為迷者故方便道故一切法相一實義智何以故譬如一市開四大門是四門中皆歸一市如彼眾庶隨意所入種種法味亦復如是。

[0996c06] 論曰。是第二答。於中有三。謂法.喻.合。初法說言我說諸法者謂三乘教及一乘教。為迷者故者。為未達一味者說故。方便道故者。皆入一味之方便故。入正觀時不須言教故。一切法相一實義智者。因諸教法所入之相唯一實義正觀智故。喻中言一市者。喻一實義。開四門者。喻四種教。謂三乘教及一乘教。是四門中皆歸一市者。依四教者皆歸一實故。如彼眾庶隨意所入者。隨根淺深隨入一教故。所以一市喻一實者。為是百姓之所入故。為諸眾生之所歸故。合中言種種法者。合於四門。次言味者。謂所趣味合於一市。

[0996c19] 經曰。梵行長者言法若如是我住一味應攝一切諸味。

[0996c20] 論曰。此是第三領解。攝諸味者。攝諸教味歸一實故。

[0996c22] 經曰。佛言如是如是何以故一味實義味如一大海一切眾流無有不入長者一切法味猶彼眾流名數雖殊其水不異若住大海即括眾流住於一味即攝諸味。

[0996c25] 論曰。此是第四述成。於中有二。總述別成。別中有三。謂法.喻.合。合中有二。一者合彼眾流。先以法合後即牒喻。二者合括眾流。先舉其喻後以法合。

[0996c29] 經曰。梵行長者言諸法一味云何三乘道其智有異。

[0997a01] 論曰。此下第二明一切行入一佛道。先問後答。此是問異。

[0997a03] 經曰。佛言長者譬如江河淮海大小異故深淺殊故名文別故水在江中名為江水水在淮中名為淮水水在河中名為河水俱在海中唯名海水法亦如是俱在真如唯名佛道。

[0997a06] 論曰。是第二答有喻有合。初中江河淮者。喻三乘行。海喻佛道。大小異者。喻三乘心寬狹不同。深淺殊者。喻三乘智優劣有異。隨前二義其名各別。俱在海中唯名海水者。喻其三乘同入十地法空真如。唯名佛道沒三乘名。當知三乘差別行者。皆在地前方便道中莫不終入真如正觀。所以三乘終無別歸。如諸教法同入一味。合喻之言在文可見。

[0997a15] 經曰。長者住一佛道即達三行梵行長者言云何三行佛言一隨事取行二隨識取行三隨如取行。

[0997a17] 論曰。此下大分第二入行入智因果差別。於中有四。一者入行差別。二者入智差別。三者入因事用。四者入果常住。初中有三。一者總標。住一佛道者。初地已上名住佛道。具三種智達三行故。二者問。三者答。答中有二。別明總釋。別明中言隨事取行者。謂依四諦十二緣起隨因果事取道品行故。隨識取行者。謂諸眾生唯一心作。隨唯識理取四攝行故。隨如取行者。謂一切法悉皆平等。隨平等如取六度行故。攝行屬心故名為取。非謂能所分別之取。

[0997a28] 經曰。長者如是三行總攝眾門一切法門無不此入入是行者不生空相如是入者可謂入如來入如來者入入不入。

[0997b01] 論曰。此是總釋三行。隨事行者。共小乘門。隨識行者。獨大乘門。此二是差別門。第三是平等門。由是道理總攝眾門。又道品行不住生死門。其四攝行不住涅槃門。隨如度行平等無二門故。一切法門無不此入。入是行者不生空相者。雖隨如行而恒隨事隨識行故。不取空相而住寂滅也。可謂入如來者。雖隨事識而恒隨如。取平等行故可謂能入如來藏海也。入入不入者。入其入心於不入故。能入所入平等無別故曰不入。雖無別異而亦非一故。約觀心假名入心。如是入心不存入相故入其入於不入也。

[0997b13] 經曰。梵行長者言不可思議入如來藏如苗成實無有入處本根利力利成得本得本實際其智幾何。

[0997b15] 論曰。此下第二入智差別。先問後答。問中有二。先領前說。後問所疑。如苗成實者。如似穀苗成穗實時。無能入者無所入處。入如來藏當知亦爾。苗喻本利實喻得本。入時平等無所入處故。

[0997b20] 經曰。佛言其智無窮略而言之其智有四何者為四一者定智所謂隨如二者不定智所謂方便摧破三者涅槃智所謂除電覺四者究竟智所謂入實具足道長者如是四大事用過去諸佛所說是大橋梁是大津濟若化眾生應用是智。

[0997b25] 論曰。是第二答。於中有三。所謂總標。別釋。總明。總標中言其智無窮者。所達無邊故其智亦無窮。但以義類相對。總略而說有四而已。別顯中言定智者。平等性智唯在正觀不作方便故名定智。對治末那我我所執隨觀平等故曰隨如。不定智者。妙觀察智在第六識方便進取故名不定。方便道時推求摧破名事等相故曰摧破。此智實通方便正觀但為別定智故略舉方便耳。涅槃智者。成所作智能現八相而作佛事舉最後相名涅槃智。除滅五識而得此智。以是義故名除電覺。電覺者。謂五識乍起乍滅如電光故。究竟智者。大圓鏡智。唯究竟位得此智故。於一切境無不窮故。入一實義故名入實。無境不現名具足道。總明中言四大事用者。用無不周故。諸佛所說者。諸佛道同故。大橋梁者。以是四智載三乘人令到一乘之彼岸故。大津濟者。用此四智遍涉六道示出世道度愛河故。是故化者應用是智也。

[0997c15] 經曰。長者用是大用復有三大事一者於三三昧內外不相奪二者於大義科隨道擇滅三者於如慧定以悲俱利如是三事成就菩提不行是事即不能流入彼四智海為諸大魔所得其便長者汝等大眾乃至成佛常當修習勿令暫失。

[0997c20] 論曰。此下第三入因事用。於中有二。長行。重頌。初中有三。略明。重顯。三者領解。初中有四。一者總標。二者別解。三者合明。四者結勸。總標中言用是大用者。舉前所說四智大用。位在地上乃至佛果。復有三事者。能成四智之事有三。此在地前四位中。行此三事者。初定次慧第三定慧俱行大悲為體。初言定者。即三三昧。此有多門左右異說。或言空.無相.無願。或言無作.無相.空空.或言空。無作.無相。隨宜安立皆無障礙。或名三解脫。唯在無漏故。或名三三昧。亦通有漏故。於中別義下文當說。而言內外不相奪者。內識外境共相現發。取違順相奪諸善根。今達皆空不令奪故。於大義科隨道擇滅者。謂於四大及三法門隨理簡擇。摧破諸相伏滅本識戲論種子。前三三昧伏其現纏。此簡擇慧損伏種子。由是遂成四智之時能拔種子得轉八識故。於如慧定以悲俱利者。前慧及定皆順如理。是故說名於如慧定。於中亦修大悲相應自利利他故言俱利。所以然者。若離大悲直修定慧。墮二乘地障菩薩道。設唯起悲不修定慧。墮凡夫患非菩薩道。故修三事遠離二邊。修菩薩道成無上覺。故言如是三事成就菩提。若不俱行此三事者。即住生死及著涅槃。不能流入四智大海。即為四魔所得便也。此是合明。下即勸修為第四門也。

[0998a17] 經曰。梵行長者言云何三三昧佛言三三昧者所謂空三昧無作三昧無相三昧如是三昧。

[0998a19] 論曰。此是第二重顯。有二問答顯前二門。此顯初門。是三差別略有三義。一體用相故。二心因果故。三識見相故。體用相者。凡一切法莫過此三。法體空故立空三昧。無作用故無作三昧。無相狀故無相三昧。心因果者。因果所起興於心行。心行空故立空三昧。諸因無所有故立無作三昧。諸果不可得故立無相三昧。識見相者。諸識自體空故立空三昧。遣見分故立無作三昧。遣相分故立無相三昧。是第三門順前內外不相奪文。

[0998a29] 經曰。梵行長者言云何於大義科佛言大謂四大義謂陰界入等科謂本識是為於大義科。

[0998b02] 論曰。是顯第二門。所以四大而別立者。為顯初修先擇麁境。謂諸法中色法最麁。內支體等外山河等。觀是等法不離四大。觀是四大皆不可得。有方無方俱不成故。如是簡擇已。次觀微細。義謂陰界入。略廣中故。略攝觀五。廣觀十八。略廣中間觀十二入。觀察一切皆不可得。次言等者。謂餘法門十二支等。如是簡擇觀察力故。即能損伏本識之內無始戲論名言種子。始時損伏乃至斷滅。所以前言隨道擇滅。

[0998b12] 經曰。梵行長者言不可思議如是智事自利利人過三界地不住涅槃入菩薩道如是法相是生滅法以分別故若離分別法應不滅。

[0998b14] 論曰。此是第三領解。於中有二。先領觀行。後解境界。如是智事者。如是三種能成四智之事用故。自利利人者。前二自利第三利人故。過三界地者。前二定慧異凡夫故。不住涅槃者。第三大悲異二乘故。離彼二邊入菩薩道也。如是已下解彼境界。謂初定境諸識見相。次智境界大義科法。如是法相皆生滅法。所以然者。由妄分別動心海故。本來靜門若離分別無其所因。何由生滅。以之故言法應不滅。

[0998b24] 經曰。爾時如來欲宣此義而說偈言法從分別生還從分別滅滅諸分別法是法非生滅。

[0998b25] 論曰。此下第二以偈重頌。於中有二。一者如來略宣。二者長者廣演。今此頌中所言法者。謂一心法。若妄分別動心海故。若生若滅一切諸相莫不皆從分別所作。若就本覺。本來靜門離諸分別故是法非生滅。謂從本來滅諸分別。無生滅因。故非生滅。若使生之與滅皆從分別之所作者。瑜伽所說云何而通。如彼思所成地中云。無滅他用無自滅用。

[0998c04] 問。如眾緣有故生。亦眾緣有故滅耶。

[0998c05] 答。眾緣有故生。生已自然滅。如是相違云何和會。解云。因緣道理如彼論說。唯識道理如此經說。所以二說皆有道理。

[0998c09] 經曰。爾時梵行長者聞說是偈心大欣懌欲宣其義而說偈言諸法本寂滅寂滅亦無生是諸生滅法是法非無生彼即不共此為有斷常故此即離於二亦不在一住。

[0998c12] 論曰。此下長者廣頌有八行偈。即為五分。一者二頌正演前義。二者二頌破諸邪解。三者一頌申己正取。四者二頌禮正說者。五者一頌請說未聞。此即第一正演前偈。於中有三。一者二句演彼下半。二者二句演彼上半。三者一頌總演二義。初言諸法本寂滅者。謂陰界等法本來寂滅故。寂滅亦無生者。非但諸法本來寂滅。寂滅之理亦無生故。第二中言是諸生滅法者。謂陰界等世俗法故。是法非無生者。從分別動有生起故。是就真俗非一之門以顯動靜不雜亂義。第三中言彼即不共此者。謂彼寂滅無生之法不與此生滅法共並故。為有斷常故者。若彼與此共並有者。此法生滅即有斷邊。彼法常寂即有常邊。同二乘過乖中道故。然佛所說一偈之義不墮斷常故。此即離於二。不無動靜故。亦不在一住。不在一住者。不守一實一心性故。離於二者舉體動靜非二法故。當知是事不可思議。

[0999a02] 經曰。若說法有一是相如毛輪如焰水迷倒為諸虛妄故若見於法無是法同於空如盲無日倒說法如龜毛。

[0999a04] 論曰。此是第二破諸邪解。邪解雖多大邪有二。依甚深教如言取義自謂究竟難可化故。一者聞佛所說動靜無二。便謂是一一實一心。由是誹撥二諦道理。二者聞佛所說空有二門。計有二法而無一實。由此誹撥無二中道。是二邪解服藥成病甚難可治。今顯彼過。此二頌中次第顯之。初言若說法有一者。謂如前說計有一實。如自所計說有一法故。是相如毛輪者。謂彼所計一實法相如目曀者所見毛輪故。如焰水迷倒者。謂如渴鹿見焰謂水馳走而求直是迷倒。計有一心亦如是故為諸虛妄故者。渴鹿見水曀者見輪學士計一。如是諸計齊虛妄故。次破無見。若見於法無者。謂如前說計有二諦。無一心法故。是法同於空者。彼計一心同於空理。空理之外本無一實故。如盲無日倒者。謂如生盲貧窮乞兒本未曾見日輪光明。其有目者為說有日。盲者謂無不信有日。直是顛倒。彼計亦爾。由彼本來唯學空有。而未曾聞無二中道。雖有說者不信受故。所以日輪喻於中道者。日輪圓滿有大光明。唯除盲者無不見故。一心亦爾。周圓無缺有本始覺大光明照。除不信者無不入故。說法如龜毛者。彼無見者說一心法但名無體猶如龜毛。不異盲人謂無日輪也。

[0999a29] 經曰。我今聞佛說知法非二見亦不依中住故從無住取。

[0999b01] 論曰。此是第三自申正取。知法非二見者。知中道法非有無解之所見故。即離第二無日之倒。亦不依中住者。雖離二邊不存中道一實而住。即離第一輪水之妄。如是離彼二邊過失故。從佛教無住之詮領解所詮無住之旨。故言故從無住取也。

[0999b07] 經曰。如來所說法悉從於無住我從無住處是處禮如來敬禮如來相等空不動智不著無處所敬禮無住身。

[0999b09] 論曰。此是第四禮能說者。於中有三。一者一頌禮能說者。二者二句禮能說智。三者二句禮能說身。初中言如來所說法。悉從於無住者。謂佛教法順從無住故。我從無住處是處禮如來者。依教得從於無住處。彌知如來最可尊重故。於是處禮能說者。此中言無住者。不住二諦亦不在中。雖不在中而離二邊。如是名為無住處也。第二中言如來相者。不以相好為如來相。以不動智為如來相。言等空者。謂如來智無量無邊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故。言不動者。遍達一切無邊三世。世有遷流智用不移故。第三中言不著者。法身離二邊故。無處所者。中間無所住故。故言敬禮無住身也。

[0999b23] 經曰。我於一切處常見諸如來唯願諸如來為我說常法。

[0999b24] 論曰。此是第五問所未聞。於中上半自申常對。下之二句請說常法。自申意者。我離諸邊得無住智故。能一一微塵之中常見十方無量諸佛。十方世界諸微塵中無處不見無量諸佛。故言一切處常見諸如來。如華嚴經言。於一微塵中普見無量佛。如一微塵中一切塵亦然。故有如是力堪聞常法。所以願聞說常法也。

[0999c03] 經曰。爾時如來而作是言諸善男子汝等諦聽為汝眾等說於常法。

[0999c04] 論曰。此下第四入果常法。於中有三。一如來說。二長者演。其第三者大眾得益。初中有二。許說。正說。此即許說。

[0999c08] 經曰。善男子常法非常法非說亦非字非諦非解脫非無非境界離諸妄斷際是法非無常離諸常斷見了見識為常是識常寂滅寂滅亦寂滅。

[0999c11] 論曰。此下第二正說。於中有二。先說常果。後示常因。初中二句法常佛常。初中言常法非常法者。謂佛所師法身之體離生滅相故曰常法。離常住性故非常法。非說亦非字者。絕能詮名言故。非諦非解脫者。超所詮實義故。非無非境界離諸妄斷際者。非畢竟無亦非有境。非有境故離妄執境。而非無故離斷見境。際者。境界之異名也。是法非無常離諸常斷見者。非無常故離諸斷見。而是法故離諸常見。常見所取非是法故。已明法常次顯佛常。了見識為常者。於彼常法究竟了見。了見之時諸識為常。所以然者。前隨無明動本靜心。今隨了見歸本靜故。是識常寂滅者。諸識本來無生無滅。無生滅故性常寂滅。今了見時永滅如是寂滅之識。故言寂滅亦寂滅也。所以然者。彼寂滅識是無常法。所以滅彼乃得常故。至下總持品是義當顯。又此本來寂滅之性不守常性故言亦寂滅。

[0999c29] 經曰。善男子知法寂滅者不寂滅心心常寂滅得寂滅者心常真觀。

[1000a01] 論曰。此下第二示其常因。於中有二。別明總結。別中亦二。先真證觀。後方便觀。初中言知法寂滅者者。初地已上知一切法本來寂滅故。既知無起故不滅心。不滅心者。常寂滅故。是顯所知之寂滅也。得寂滅者心常真觀者。是明能證之心常住。隨所證理離生滅相。而恒不失真照觀故。

[1000a08] 經曰。知諸名色唯是癡心癡心分別分別諸法更無異事出於名色知法如是不隨文語心心於義不分別我。

[1000a10] 論曰。是第二明其方便觀。於中有二。先明唯識尋思。後顯其如實智。初中言更無異事出於名色者。名謂四蘊。色是色蘊。諸不相應皆假建立。離此名色更無別體故。諸有為之事皆為名色所攝。如是諸法唯心所作。離心無境離境無心。如是名為唯識尋思。如華嚴經言。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故已明尋思。次顯如實智。知法如是不隨文語者。是名尋思所引如實智故。心心於義不分別我者。是義尋思所引如實智故。人法二我皆無有義。所以於中不分別故。

[1000a23] 經曰。知我假名即得寂滅若得寂滅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000a24] 論曰。此是第二總結。前二結前方便而得真觀。又結真觀得菩提果。

[1000a26] 經曰。爾時長者梵行聞說是語而說偈言名相分別事及法名為三真如正妙智及彼成於五我今知是法斷常之所繫入於生滅道是斷非是常如來說空法遠離於斷常。

[1000a29] 論曰。此下第二長者演說。於中八頌即有三意。初二頌半判佛教意。次有五頌破二邊執。最後二句。亦無二觀。初中有二。前二頌明墮二邊教。後二句顯離二邊教。初中言名相者。謂名句字。句是名所成。字是名所資。皆能表名合為名相也。分別事者。謂諸有漏心心法事。言及法者。謂除前二所有法相。名句所詮分別所緣。謂十色處及法處中色不相應等諸法相也。是三一類明雜染相。所以別說名為三也。言真如者。謂正智境。正妙智者。本後二智。言及彼者。及彼前三。此二及彼三合成於五事。是舉三乘教門法相。我今知是法斷常之所繫者。明彼教門所說五事不離斷常二見所著。所以然者。彼四種法帶生滅相不離斷見所著之境。其真如法是常住性不離常見所取之境故入於生滅道。是斷非是常者。別明前三及正智法皆帶四相入生滅道。直是斷邊異於常邊。即顯真如入常有道。直是常邊異斷邊也。如來說空法.遠離於斷常者。明一乘教.說三空法.遠離斷常二邊過失。所以然者。如前所說。空相亦空。空空亦空。所空亦空。如是三空不壞真俗不存真俗。雖離動靜不住中間。所以遠離斷常邊也。

[1000b24] 經曰。因緣無不生不生故不滅因緣執為有如採空中華猶取石女子畢竟不可得。

[1000b25] 論曰。此下第二破二邊執。於中有二。一者四頌破有邊執。二者一頌奪空邊著。初中有二。前二頌半破其有執。後一頌半示彼真空。初中亦二。初一頌半破因緣執。次有一頌破餘三緣。初中言因緣無不生者。謂本識中一切種子與異熟識若即若離皆不可得。即如異熟離猶兔角。不即不離亦無所有。如瓶舍等。但有名故。由是道理無生無滅。而依三乘言教學者定執實有因緣種子。不異愚者欲採空華。亦如欲取石女之子。同彼因緣永不可得。此中空華喻於染種。為採滅故。石女兒者喻於淨種。為取養故。

[1000c09] 經曰。離諸因緣取亦不從他滅及於己義大依如故得實。

[1000c10] 論曰。此是破餘三緣。若有離諸種子因緣取餘三緣計從彼生作如是執亦不應理。如經亦不從他滅故。此言他者。謂增上緣及所緣緣。如眼識生依眼緣色。如是眼色與識俱時而非識性故名為他。等無間緣雖是識類而體已滅故名為滅。若他若滅皆無自性。是故識生亦不從彼。次言及於己義大者。復有計言蘊界等法未來世中各有己體而未生現。從此己體而生現在。為遮此計故言亦不從及於己義大。上句不從之言貫於此下句故。此言義者。謂陰界入。大者四大。如前說故。計此等法本有自體。以之故言己義大也。依如故得實者。謂我能破諸有執者依如理破故得實義。

[1000c24] 經曰。是故真如法常自在如如一切諸萬法不如識所化離識法即空故從空處說。

[1000c25] 論曰。此是第二示真空法。言是故者。是前執有皆是虛妄。其能破者得實之故。真如不動妄法不成也。識所化者。謂識所計。彼所計相理無所有。直從情有故名所化。諸法非如識所化故。離識之法空無所有。是故我從空處說如。

[1001a02] 經曰。滅諸生滅法而住於涅槃大悲之所奪涅槃滅不住。

[1001a03] 論曰。上文已破凡夫執有。此頌亦奪二乘住空。謂二乘人滅諸身智生滅之法入於涅槃。於中八萬劫住乃至十千劫住。而由諸佛同體大悲奪彼涅槃令還起心。起心之時涅槃即滅。如大商主滅其化城。是故於中不復住也。彼無心時不得正破。直顯諸佛奪彼涅槃。因是遮彼未入者志。上來已破有無二邊。

[1001a11] 經曰。轉所取能取入於如來藏。

[1001a11] 論曰。此是第三示無二觀。已破凡聖二邊之執故。今轉彼凡聖二眾令入能所平等之觀。上來八頌長者演也。

[1001a15] 經曰。爾時大眾聞說是義皆得正命入於如來如來藏海。

[1001a16] 論曰。此是第三大眾得益。得正命者。離有無邊而得中道正慧命故。入如來者。已入如來智之分故。入如來藏海者。入於本覺深廣義故。

總持品

[1001a20] 論曰。此中決前諸品中疑。總持要義而不忘失故從所為名曰總持。又地藏菩薩已得文義陀羅尼故。總持諸品所有文義及憶大眾起疑之處次第發問善決諸疑。故從能問名曰總持。

[1001a25] 經曰。爾時地藏菩薩從眾中起至于佛前合掌胡跪而白佛言尊者我觀大眾心有疑事猶未得決今者如來欲為除疑我今為眾隨疑所問願佛慈悲垂哀聽許佛言菩薩摩訶薩汝能如是救度眾生是大悲愍不可思議汝當廣問為汝宣說。

[1001b01] 論曰。正說之內大分有二。別明觀行竟在於前。此下第二總決諸疑。就文有四。初請次許三決四領。此問與答是請及許。此能請者名地藏者。是人已得同體大悲。生長一切眾生善根猶如大地。生諸草木。以陀羅尼持諸功德。惠施一切而無窮盡。如大寶藏珍寶無盡。由是二義名為地藏。今此品中決諸疑惑生諸信解。出諸決斷之寶以施求法之眾。義當其名故能請問。

[1001b10] 經曰。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云何不緣生爾時如來欲宣此義而說偈言若法緣所生離緣可無法云何法性無而緣可生法。

[1001b12] 論曰。此下第三正決諸疑。於中有二。一者六品六疑却次而決。二者一品三疑順次而遣。初中亦二。一者別決。二者總定。初別決中別決六疑。從後向前漸却而決。今此問答決如來藏品中起疑。彼言因緣無不生。不生故不滅。於中執有能生因緣而疑其果何不緣生。故乘彼疑以問緣生。如來一頌正決是疑。於中上半定彼本執。下半乘彼破其緣生。此意正立緣不生法望無法故如望兔角。由是比量彼疑決矣。

[1001b22] 經曰。爾時地藏菩薩言法若無生云何說法法從心生於是尊者而說偈言是心所生法是法能所取如醉眼空華是法然非彼。

[1001b24] 論曰。此下第二決真性空品中起疑。彼言我說法者以汝眾生在生說故。是故說之。依此疑云。若依彼文佛有說法。其所說法從佛心生。云何而言法無生耶。為遣此疑即有二重。一者直遣。二者重決。此即直遣。言是心所生法。是法能所取者今汝所計心所生法。直是妄心能取所取。如醉酒眼所見空華。是法然非彼者。是汝所計心所生法如彼空華。是法亦然。非彼所說法。同汝所計生。此意正明汝所計法空無所有是所取故猶如空華。我所說法離言絕慮所取能取皆不可言。

[1001c07] 經曰。爾時地藏菩薩言法若如是法即無待無待之法法應自成於是尊者而說偈言法本無有無自他亦復爾不始亦不終成敗即不住。
貼文者 : : hui

金剛三昧經卷下-2 - 2023-12-19 13:50:36

[1001c10] 論曰。此是第二重決。於中有二。先難後決。是難意云。若佛所說言教之法非所取故不如空華畢竟無者。是即此法應自然成。以無待故。猶如真如。為決此難故說是偈。是偈意言。我所說法絕名言故。本無有無自他始終若成若敗即不得住。云何得言自然成耶。是顯彼因有相違過。謂法無成敗。以無待故。如無所取。又如真如。由是道理彼難不成。難不成故所疑決矣。

[1001c19] 經曰。爾時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相即本涅槃涅槃及空相亦如是無是等法是法應如佛言無如是法是法是如。

[1001c21] 論曰。此下第三決入實際品中起疑。彼言大力菩薩言。眾生心相相亦如來。眾生之心應無別境。佛言如是眾生之心實無別境。何以故。心本淨故。理無穢故。有依是文作是念言。本淨之心正是如理。本來清淨自性涅槃。若使涅槃亦空無者。應是邪無不為如理。為遣是疑故說皆如。就文有四。先問次許三領四述。初問意言。若以空義。一切諸法相即是本來清淨涅槃。復融涅槃及其空相。即無涅槃及空差別。是一味法。是法應如。反彼所執故作是問。第二答中許如所問。

[1002a04] 經曰。地藏菩薩言不可思議如是如相非共不共意取業取即皆空寂空寂心法俱不俱取亦應寂滅。

[1002a06] 論曰。此是第三領解。為遣伏難。有聞前說作是難言。本來涅槃既是一如。若融涅槃及其空相是第二如。如是二如為共不共。若言共者即非如理。有二並故。若不共者即不更空。唯一如故。為遣是難故言非共不共。非共者。無二如故。非不共者。有雙遣故。所遣雖雙遣處無二。故彼所難皆不應理。意取業取即皆空寂者。是顯雙遣。遣處無二。言意取者。所謂涅槃。緣寂滅心之所取故。言業取者。即是生死。諸煩惱業之所取故。此二皆空。空寂無二。空寂心法俱不俱取亦應寂滅者。明一心法亦不守一。生死涅槃空寂無二。無二之處是一心法。依一心法有二種門。然俱取二門即不得心二非一故。若廢二門不俱而取亦不得心無非心故。由是義故無二心法俱不俱取亦應寂滅。

[1002a22] 經曰。於是尊者而說偈言一切空寂法是法寂不空彼心不空時是得心不有。

[1002a23] 論曰。此是第四如來述成。一切空寂法者。生死涅槃一切空寂之法。是法寂不空者。無二之心法非都無法故。雖非無法而不是有。是故解心不空之時是時得知心之不有。所以前說俱不俱取皆應寂滅者不違道理也。

[1002a29] 經曰。爾時地藏菩薩言是法非三諦色空心亦滅是法本滅時是法應是滅於是尊者而說偈言法本無自性由彼之所生不於如是處而有彼如是。

[1002b03] 論曰。此是第四決本覺利品中起疑。彼言無住菩薩言。一切境空。一切身空。一切識空。覺亦應空。佛言可一覺者。不毀不壞決定性。非空非不空。無空不空。依此述文。於彼生疑云。若是一心亦不是有故寂滅者。何故前說一覺不壞故不同彼色心之空。今乘是疑故作是問。是法非三諦者。即前頌說。是一心法非色心空。故非三諦。然三諦門略有三種。一者色諦心諦第一義諦。二者有諦無諦中道第一義諦。三者如此品中後文所說。今此問意且依初門。色空心亦滅者。是法既非三諦攝故。色相本空心亦寂滅。是色心法本寂滅時是一心法應同寂滅。即前偈言。心不有故。是即前說不同空者。徒為虛談。如是疑也頌中對此明其不同。法本無自性者。色心之法本無自性。由彼之所生者。由彼本覺之心所生。所生色心是差別相。彼本覺心離相離性。不於如是差別之處而有如彼離相一覺。是故空此色心差別相時不得同遣離相一覺。由是道理前非虛說。

[1002b23] 經曰。爾時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云何不一於是尊者而說偈言法住處無在相數空故無名說二與法是即能所取。

[1002b25] 論曰。此是第五決無生行品中起疑。彼言緣起非生。緣謝非滅。在無有處。不見所住。決定性故。是決定性不一不異。有依彼文而起疑云。色心等法無生無滅。即是平等決定實性。是即橫無色心之差。縱無生滅之別。無差無別。應是一味。不異可爾。云何不一。頌中對此顯不一義。法住處無在者。諸法之住及所住處皆無所有故。相數空故無者。色心等相一異等數悉空故無也。相數既無。那得有一。又無色故即無心相。既非異者。如何是一而有名說之二。及有所說法者。是即能取妄心所取非如實義。有一二等。言名說者。名是詮用。意識所取。說是語聲。耳識所了。若言是一即有此二。於中亦有所詮之法。如是等數妄心所取。非彼實義。有如是數。云何於中存一味耶。

[1002c12] 經曰。爾時地藏菩薩言。一切諸法相不住於二岸。亦不住中流。心識亦如是。云何諸境界從識之所生。若識能有生是識亦從生。云何無生識能生有所生。於是尊者而說偈言。所生能生二是二能所緣。俱本名自無。取有空華幻。識生於未時境不是時生。於境生未時是時識亦滅。彼即本俱無亦不有無有。無生識亦無。云何境從有。

[1002c19] 論曰。此是第六決無相法品中起疑。彼言云何生滅慮知相。佛言理無可不。若有可不即生諸念。千思萬慮是生滅相。今依後說還疑彼文。若識能生可不之境。境相還生諸念之識即是心識。有生有滅。云何而言不住二岸。若諸心識無生無滅。云何諸識能生境界。乘如是疑發如是問。不住二岸者。無生無滅故。不住中流者。而不是一故。心識既爾無生無滅。云何可不境界從識之所生耶。若識能生境識亦從境生。云何無生識能生有所生。為遣此疑故說三頌。三頌之文即判為二。初之一頌示其道理。後之二頌破相生執。初中言是二能所緣者。謂汝所計識是能生。境是所生。直是妄取能緣所緣俱是本來但名無自。若取為有如取空華及取幻象以為實有。是故不異無生無滅。破中言識生於未時境不是時生者。明識能生未有之時所生境界于時不生也。於境生未時是時識亦滅者。明境能生未有之時其所生識于時亦滅。滅者寂滅謂本來無也。彼即本俱無亦不有無有者。彼二能生本來俱無。既無能生亦不令有。故曰不有。不令有故後時無生。故言無有也。無生識亦無者既無生義。何得有識。識無有故境不從有。此中即有二種比量。一識不生。無能生故。如望燋種。二境不起。無所從故。如從龜毛。上來六分別決疑竟。

[1003a16] 經曰。爾時地藏菩薩言法相如是內外俱空境智二眾本來寂滅如來所說實相真空如是之法即非集也。

[1003a18] 論曰。此下第二總定所說。總定六決非病是藥。於中有二。先定非病。後定是藥。初中亦二。審問。定許。問中言法相如是者。總領前說六分法相。言內外者。識內境外故。言二眾者。境智眾多故。言非集者。非集生死雜染患故。非如惡取空還集諸患故。

[1003a24] 經曰。佛言如是如實之法無色無住非所集非能集非義非大一本科法深功德聚。

[1003a25] 論曰。此是如來定許。言無色者。不生著有之病故。無住者。亦離惡取空患故。非所集者。苦諦空故。非能集者。集諦空故。非義者。離陰界等差別義故。非大者。離地水等能造相故。一本科法者。是一本覺。以是為根能生諸行及諸功德故。然科有二種。一者雜染之科。謂諸本識。義如上說。二者純淨之科。謂一本覺。如此文說。彼本識中積集一切雜染種子。此本覺中唯有甚深性功德聚。離相離性故名為深。過恒沙數故名為聚。

[1003b07] 經曰。地藏菩薩言不可思議不思議聚七五不生八六寂滅九相空無有空無有無空無有如尊所說法義皆空入空無行不失諸業無我我所能所身見內外結使悉皆寂靜故願亦息如是理觀慧定真如尊者常說寔如空法即良藥也。

[1003b12] 論曰。此下第二番定是藥。於中亦二。先菩薩審問。問中有三。一者領前深功德聚。二者乘顯深入理觀。三者審問良藥勝德。初中亦三。總標別顯後還總結。不思議聚者。總標離相離性功德。別顯之中先明離相後顯離性。初中言七五不生者。合明二種末識之空。恒行識中第七是末。不恒行中五識為末故。八六寂滅者。合明二種本識之寂。恒行識中第八是本。不恒行中第六為本故。次顯離性。九相空無者。第九識相亦不守性故。有空無有者。重成離相。八識有相之法空無所有故。無空無有者。重成離性。九識無相之性空無所有故一心如是離相離性。即是無量功德之聚。如是名為不思議聚。如尊所說法義皆空者。第三總結離相離性也。次明理觀。於中有二。別明.總結。別明之中即有三句。入空無行不失諸業者。是空三昧。謂理觀入空而無能所之行。雖無能所不失六度等業故。次明無相三昧。無我我所能所身見者。是離屬見諸煩惱相。離我我所相能見所見相故。內外結使悉皆寂靜者。是離屬愛諸結使相。內門諸結外門諸使三界煩惱諸相空故。如是名為無相三昧。故願亦息者。是明無願三昧。由三界法皆寂靜故。願求之心自然永息。如是名為無願三昧也。如是理觀慧定真如者。是總結句。如前三種皆是理觀止觀無偏能所無二故。尊者常說寔如空法即良藥也者。第三審問。如是空法具諸功德治諸結使。是故應即為良藥耶。

[1003c12] 經曰。佛言如是何以故空故空性無生心常無生空性無滅心常無滅空性無住心亦無住空性無為心亦無為空無出入離諸得失陰界入等皆悉亦無心如不著亦復如是菩薩我說諸空破諸有故。

[1003c16] 論曰。此是如來定許。於中有三。一者總許。言空故者所以為良藥者。只由空故有即生病故。空性已下第二別許。於中有二。先明服空藥故離流轉之果患。後顯服空藥故治取著之因病。初中言空性無生心常無生者。入空之心同空無生故。又隨無滅心常無滅。生滅正是無常之義故翻彼二名為常也。心亦無住者。非但無初後相亦無中間住相。此是別明離三相也。心亦無為者。總顯離彼三有為相。是明服空離無常病。次明亦離取著之病。無出入者。無有出觀入觀之異。離得失者。亦離得新失古之相。心如不著亦如是者。能觀之心亦如空理。不取出入得失之相。不著陰界入等之法。是明服空離取著病也。我說諸空破諸有故者。第三結定。就實而言。空理無二。而說五三等諸空者。為破諸人著有病故。隨病眾多說空亦爾。又復理實非空不空。但為破有強說為空。非空言下存空性也。以是二意結諸空教。

[1004a06] 經曰。地藏菩薩言尊者知有非實如陽焰水知實非無如火性王如是觀者是人智耶。

[1004a07] 論曰。六品六疑却次而決。別決總定竟在於前。此下第二一品三疑順次而遣。於中有三。謂如來藏一品之中復起三疑次第遣故。第一疑者。謂彼梵行長者頌言。若說法有一。如焰水迷倒。又言若見於法無。如盲無日倒。有依彼說而生疑云。長者俗人如是判說。為妄見耶。為真智耶。作如是疑不肯信受。為遣彼疑舉彼事問。焰水之喻如前已說。知實非無者。能知一實義性非無。彼說計無實者。如盲無日倒故。是知長者。知實非無。非無之義如火性王。謂如木中有火大性。分析求之不得火相。而實不無木中火性。鑽而求之火必現故。一心亦爾。分析諸相不得心性。而實不無諸法中心。修道求之一心顯故。如是火性相隱勢大如似國主。故名王也。長者如是離二邊觀。是人智耶。如是問也。

[1004a24] 經曰。佛言如是何以故是人真觀觀一寂滅相與不相等以空取以修空故不失見佛以見佛故不順三流。

[1004a26] 論曰。此下如來決疑。於中有二。直決釋決。言如是者。決是人智。何以故下釋其是智。於中有二。略釋廣演。初中言觀一寂滅者。觀一心法寂滅義故。相與不相等以空取者。觀有相俗與無相真等不存故。融為一故。如是修空正順佛心故。常見佛身。夫曾失時故言不失見佛。以常見佛彌增空觀。空觀增進違逆諸有。故言不順三流。三流具攝三界煩惱。謂欲流有流及無明流。是謂三流義如常說。

[1004b07] 經曰。於大乘中三解脫道一體無性以其無性故空空故無相無相故無作無作故無求無求故無願以是業故淨心以心淨故見佛以見佛故當生淨土菩薩於是深法三化勤修慧定圓成即超三界。

[1004b11] 論曰。此是第二廣演。於中有二先明三解脫道勝利。後顯三化勤修勝利。初中言一體無性者。對彼小乘三解脫門別體有性故。顯大乘菩薩觀行一體。觀心證無性時隨義假說立三解脫。約其忘體性義立空解脫。忘即體相義門立無相解脫。忘即體用義門立無作解脫。亦名無願解脫。為顯唯一無分別觀。於一切法體性相用。無所不遣無所不融。是故建立三解脫門。以是業故淨心者以忘一切體相用故。能淨出觀涉俗之心離諸染著。離染著心能見報佛。見報佛故得生淨土。是為三解脫道勝利也。於是深法三化勤修者。謂於空法勤修三空。何者。空相亦空是一化修。空空亦空是二化修。所空亦空是三化修義如前說故不別論。三化勤修即達一心。達一心故慧定圓成。圓成之地即超三界。是為三化勤修勝利也。

[1004b28] 經曰。地藏菩薩言如來所說無生無滅即是無常滅是生滅生滅滅已寂滅為常常故不斷是不斷法離諸三界動不動法於有為法如避火坑依何等法而自呵責入彼一門。

[1004c02] 論曰。此下遣其如來藏品之第二疑。彼言了見識為常。是識常寂滅。寂滅亦寂滅。有依彼文而生疑云。如是常住之寂滅法雖可欣樂而是希夷。眾生之心麁淺難調。如何調心得趣彼門。乘如是疑作如是問。問中有二。初舉果遠。後問入因。初中言無生無滅。即是無常者。即領前言是識常寂滅。本來寂滅故。是無生無滅。而本非常故是無常也。滅是生滅生滅滅已寂滅為常者。即領前言寂滅亦寂滅。又言了見識為常。於有為法已下第二正問。趣入彼門方便前雖有說。方便正觀而略說故更請廣說。

[1004c15] 經曰。佛言菩薩於三大事呵責其心。於三大諦而入其行。地藏菩薩言。云何三事而責其心。云何三諦而入一行。佛言三事者。一謂因二謂果三謂識。如是三事從本空無非我真我。云何於是而生愛染。觀是三事為繫所飄飄流苦海。以如是事常自呵責。三諦者。一謂菩提之道是平等諦非不等諦。二謂大覺正智得諦非邪智得諦。三謂慧定無異行入諦非雜行入諦。以是三諦而修佛道。是人於是法無不得正覺。得正覺智流大極慈。己他俱利成佛菩提。

[1004c24] 論曰。是文有四。初問.次答.三請.四說。說中有二。先說呵厭方便。後示趣入方便。初中言因者五戒十善之因。果者人天富樂之果。識者能持因果即是本識。眾生計此為自內我。而是性空故非是我。無我之理方是真我。故於非我不應愛染。觀是三事為繫所飄者。謂由四繫障理定心。令是三事飄流苦海故。何等名為四繫。如對法論諦品中云。繫有四種。謂貪欲身繫.瞋恚身繫.戒禁取身繫.此實執取身繫。以能障礙定意性身故名為繫。所以者何。由此能障定心自性之身故名為繫。非障色身何以故能為四種心亂因故。謂由貪愛財物等為因令心散亂。於鬪諍事不正行為因令心散亂。於難行戒禁苦惱為因令心散亂。不如正理推求境界為因令心散亂。由彼依止各別見故。於所知境不如正理種種推度妄生執著。謂唯此真餘並愚妄。由此為因令心散動。於何散動。謂於定心如實智見故。以如是事常自呵責者。呵責能飄四繫而厭所流三事故。已說呵厭方便。云何趣入方便。所謂審諦於三諦故。一謂菩提之道是平等諦非不等諦者。謂佛所證性淨菩提無不通泰故名為道。一切有情皆同此性無一不歸。是究竟道故言平等非不平等。是即對治二乘別趣也。二謂大覺正智得諦非邪智得諦者。謂一切智大覺之果唯證平等正智所得。非緣冥諦大有等境邪智所得。是即對治諸外道執也。三謂慧定無異行入諦非雜行入諦者。謂得正智入平等時。慧定圓融無別行相。方是真入於平等諦。非如世間分別之心。王數別體定慧異行。如是雜行非真入故。是即對治世間觀行未證謂證增上慢者。如是三種通名諦者。審諦之觀。所觀境故。遍治如是三種異執。乃能正修於一佛道故。言以是三諦而修佛道。次顯修道所得之果。是人於是法無不得正覺者。是顯自利智德之果。於是三法而修佛道。無有不獲正覺果故。得正覺智流大極慈者。是顯利他恩德之果。普流大極無緣之慈。遍周法界無不利故。己他俱利成佛菩提者。總結前二。二利圓滿。成等覺故。

[1005b07] 經曰。地藏菩薩言尊者如是之法即無因緣若無緣法因即不起云何不動法入如來。

[1005b08] 論曰。此下遣彼如來藏品第三之疑。如彼品頌末言。轉所取能取入於如來藏。有依此說而疑彼云。此中菩提之道平等之諦即是如來藏不待因緣力。云何彼轉能所之因而能得入如來藏法。有作是疑故乘彼問。即無因緣者。由平等故不從因緣。又平等故即無餘緣。餘緣無故因不能起。云何於彼無起動法。而用因緣得入如來。若用因力之所入者。即待因緣非不動故。

[1005b18] 經曰。爾時如來欲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諸法相性空無不動是法於是時不於是時起法無有異時不於異時起法無動不動性空故寂滅性空寂滅時是法是時現離相故寂住寂住故不緣。

[1005b22] 論曰。此下如來正決所疑。宣其平等不動而有得入之義。八行頌中即有二分。前三略說。後五廣宣。略中有二。前三頌明不動之義。後一頌顯得入之義。初中有三。謂標.釋.結。謂初二句標不動義。次有四句釋不動義。是法於是時不於是時起者。是時者謂此世。此世者是現在。現在之時永無暫住。細除已未即無中間。如除光陰無中間處。故於是時不得有起。法無有異時不於異時起者。言異時者所謂過未。未來未有故無起義。過去已無亦無起義。由是道理法無起動。既無生起之動亦無恒住不動。故言法無動不動性空故寂滅。是二句者結不動義。次有一頌明得入義。性空寂滅時者。了見性空寂滅之時。不動之法是時顯現。顯現於心故言得入。如是上半明得入義。然此顯法離一切相。離諸相故寂靜而住。住寂靜故恒不從緣。是故雖有入不廢離緣義。如是下半顯離緣義也。

[1005c12] 經曰。是諸緣起法是法緣不生因緣生滅無生滅性空寂緣性能所緣是緣本緣起故法起非緣緣無起亦爾因緣所生法是法是因緣因緣生滅相彼即無生滅。

[1005c15] 論曰。此下第二廣宣於中有二。是前三頌廣不動義。其後二頌宣得入義。初中亦二。謂前二頌推本無得以顯不動。後之一頌逐末無得以顯不動。初中有三。謂標.釋.結。初言是諸緣起法是法緣不生者。標諸果法其緣不生。次有四句釋不生義。因緣生滅無者。明諸因緣生滅不住故無生果之功能也。生滅性空寂者。以不住故即無生滅。性空寂故亦不生果。緣性能所緣者。因緣種子冥伏名性。增上緣根能對境界故名能緣。所緣境界根所對故名為所緣。次第緣法滅故不論。如是種子性緣并其能所二緣皆是本緣之所起故。故言是緣本緣起。是即其本。諸緣亦同前說。生滅性空故無生用。由是三義緣無生義。故法起非緣者。結果法起非緣所生。緣無起亦爾者。結緣無起亦同其果。次有一頌逐末無得以顯不動。因緣所生法是法是因緣者。明諸果法亦為因緣。望後生法而作緣故。是諸果法既為因緣即同前說。生滅性空故言因緣生滅相彼即無生滅。前略說時直顯果空故。今廣時就因緣說欲顯諸法因果不動即是平等菩提之道。非此法外別求菩提。是謂此偈之大意也。如肇法師言。道遠乎哉。觸事而真。聖遠乎哉。體之即神矣。

[1006a11] 經曰。彼如真實相本不於出沒諸法於是時自生於出沒是故極淨本本不因眾力即於後得處得得於本得。

[1006a13] 論曰。此二頌是宣得入義。於中有三。一者一頌對諸有動顯如不動。二者二句明不動本不待眾緣。三者二句明離緣法有得入義。後得處者。謂道後處。前略說中言寂滅時即是此言後得之處。既是寂滅何有處時。但離時處故寄之時處耳。得得於本得者。始覺究竟故名為得。是能得故。始覺究竟還同本覺。以之故言得於本得。上來第三決疑分竟。

[1006a22] 經曰。爾時地藏菩薩聞佛所說心地快然時諸眾等無有疑者知眾心已而說偈言 我知眾心疑所以殷固問如來大慈善分別無有餘是諸二眾等皆悉得明了我今於了處普化諸眾生如佛之大悲不捨於本願故於一子地而住於煩惱。

[1006a27] 論曰。此是第四領解。此三頌中即有二分。前一頌半結前決疑之利。後一頌半申後普化之行。一子地者。初地已上。已證一切眾生平等視諸眾生如視一子。是名清淨增上意樂。寄喻表心名一子地。而住於煩惱者。菩薩雖得諸法平等。而以方便力不捨煩惱。若捨一切煩惱隨眠便入涅槃違本願故。如瑜伽論三摩呬多決擇中云。滅盡等至當言無漏。由與煩惱不相應故。非相應故。無所緣故。非諸煩惱之所生故。是出世間一切異生不能行故。唯除已入遠地菩薩。菩薩雖能起出世法令現在前。然由方便善巧力故不捨煩惱。案云。此中言不捨者。非究竟捨。如羅漢等。故曰不捨。非全不捨。故言不捨。於中委悉。如二障章說。由不捨故言住煩惱。由是不入涅槃普化十方界故。此一卷經有三分中。第二正說竟在於前也。

[1006b15] 經曰。爾時如來而告眾言是菩薩者不可思議恒以大悲拔眾生苦若有眾生持是經法持是菩薩名即不墮於惡趣一切障難皆悉除滅若有眾生無餘雜念專念是經如法修習爾時菩薩常作化身而為說法擁護是人終不暫捨令是人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006b20] 論曰。此下第三名流通分。於中有六。一者讚人流通。二者勸眾流通。三者立名流通。四者受持流通。五者懺悔流通。六者奉行流通。此即第一讚人流通。讚能流通。是經菩薩四種勝德。一者大悲普化一切功德。二者別益持是經者功德。三者化身說法功德。四者令得極果功德。

[1006b28] 經曰。汝等菩薩若化眾生皆令修習如是大乘決定了義。

[1006b29] 論曰。此是第二勸眾流通。決定了義者。為顯最深最極。不可以加矣。

[1006c02] 經曰。爾時阿難從座而起前白佛言如來所說大乘福聚決定斷結無生覺利不可思議如是之法名為何經受持是經得幾所福願佛慈悲為我宣說。

[1006c05] 論曰。此下第三立名流通。先問後答。問中亦二。先領後問。領中即顯是經四種勝能。一能令持者得無量福。如經大乘福聚故。二能令持者永斷諸結。如經決定斷結故。三者所詮之旨是本覺利。如經無生覺利故。四者能詮之教難可思量。如經不可思議故。次問中問二事。先問經名。為知經要故。後問持福。求福持經故。

[1006c13] 經曰。佛言善男子是經名者不可思議過去諸佛之所護念能入如來一切智海若有眾生持是經者即於一切經中無所希求是經典法總持眾法攝諸經要是諸經法法之繫宗是經名者名攝大乘經又名金剛三昧又名無量義宗。

[1006c18] 論曰。此下答中有二。如其次第答二問故。初中亦二。先讚名義。後正立名。初中亦二。先總歎名。後別顯義。能入已下是別顯義。即顯三義。能入如來智海乃至無所希求者。是顯金剛三昧之名之義。無法不壞無理不窮。由是令入如來智海。過是更無所希望故。是經典法總持眾法攝諸經要者。是顯攝大乘經之名之義。是諸經法法之繫宗者。是顯無量義宗之名之義。是二名義有何差別者。前明廣攝眾經之義。後顯眾經所宗之極。次立三名於中委悉者。文前二門中已廣說也。

[1006c29] 經曰。若有人受持是經典者即名受持百千諸佛如是功德譬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思議我所囑累唯是經典。

[1007a02] 論曰。此是答第二問。於中即顯四種勝德。一者持佛勝德。是經能攝諸佛心故。如經受持百千諸佛故。二者廣大勝德。如經無有邊際故。三者甚深勝德。如經不可思議故。四者無比勝德。如經唯是經典故。

[1007a08] 經曰。阿難言云何心行云何人者受持是經佛言善男子受持是經者是人心無得失常修梵行若於戲論常樂淨心入於聚落心常在定若處居家不著三有。

[1007a11] 論曰。此下第四受持流通。於中有二。一者正明受持。二者往復重顯。初中亦二。先問後答。問中有二。先問受持經者心行。後問受持經者福利。答中次第答此二問。初中即明五種心行。一心無得失者。不觀他人之長短故。二常修梵行者。內修離相之淨行故。三常樂靜心者。在動不動故。四心常在定者。入散不散故。五不著三有者。居染不染故。

[1007a20] 經曰。是人現世有五種福一者眾所尊敬二者身不橫夭三者辯答邪論四者樂度眾生五者能入聖道如是人者受持是經。

[1007a22] 論曰。此是答第二問。隨前五行得此五福。眾所尊敬者。由其不觀眾之長短故。身不橫夭者。由其常修離相行故。辯答邪論者。樂靜心故。樂度眾生者。入散常定故。能入聖道者。不著三有故。

[1007a28] 經曰。阿難言如彼人者度諸眾生得受供不佛言如是人者能為眾生作大福田常行大智權實俱演是四依僧於諸供養乃至頭目髓腦亦皆得受何況衣食而不得受善男子如是人者是汝知識是汝橋梁何況凡夫而不供養。

[1007b03] 論曰。此下往復重顯。於中有二。先明福田之體。後顯生福之能。此即初也。四依僧者。第一依是具煩惱性。位在地前。其餘三依位在地上。如涅槃經之所廣說。

[1007b08] 經曰。阿難言於彼人所受持是經供養是人得幾所福佛言若復有人持以滿城金銀而以布施不如於是人所受持是經一四句偈供養是人。

[1007b11] 論曰。此是第二明持經者能生多福。以滿城金銀施不持經者所得之福不如一餐一衣。供養持此一四句偈之所得福故。

[1007b14] 經曰。善男子令諸眾生持是經者心常在定不失本心若失本心即當懺悔懺悔之法是為清涼。

[1007b16] 論曰。此下第五懺悔流通。於中有二。先讚懺悔功德。二者往復重顯。初中言清涼者。滅不善因沈濁故清。離生死果熱惱故涼。

[1007b19] 經曰。阿難言懺悔先罪不入於過去也佛言如是猶如暗室若遇明燈暗即滅矣善男子無說悔先所有諸罪而以為說入於過去。

[1007b21] 論曰。此下第二往復重顯。於中即有二番問答。初番顯其懺悔道理。後番顯其懺悔行法。此中問意言懺悔先罪名懺悔者。先罪不入於過去耶。若先非今故入過去者。云何於無罪而有懺悔耶。答中言如是者。如是先罪不入過去故。不於無而有懺悔。所以然者。先所作罪熏於本識。種子恒流在於現在。由是道理未入過去。且今懺悔。能治生時令彼罪種不流現在。如燈生時室暗方滅。罪種不至於今現故。是時方說令入過去。而無說悔先所有罪者。先所有者非悔所及。不能令彼非先有故。但其先有令不至現。不至現者由悔所為。此與斷結之義異者。彼約生滅道故。令未生者不至現在。此就相續道故。令先有者不至現在。又斷結者永斷種子。悔先罪者。損伏種子。增強之用不至現在故。約此義說入過去也。

[1007c10] 經曰。阿難言云何名為懺悔佛言依此經教入真實觀一入觀時諸罪悉滅離諸惡趣當生淨土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007c12] 論曰。此是第二懺悔行法。答中有二。先明行法。後示勝利。初中言依此經教入真實觀者。謂依金剛三昧教旨破諸法相名入真實。此是地前相似真觀。一入觀時諸罪悉滅者。一切罪障從妄想生。今破諸相入真實觀。頓破一切妄想境界。所以諸罪一時悉滅。次顯勝利即有二句。離諸惡趣當生淨土者。是明華報。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是示果報。

[1007c21] 經曰。佛說是經已爾時阿難及諸菩薩四部大眾皆大歡喜心得決定頂禮佛足歡喜奉行。

[1007c23] 論曰。此是第六奉行流通。於中四句。皆大歡喜者。聞法歡喜故。心得決定者。離諸疑惑故。頂禮佛足者。重法敬人故。歡喜奉行者。行時轉喜故。

[1007c27] 甚深且微金剛教今承仰信略記述願此善根遍法界普利一切無遺缺。

金剛三昧經論卷下

[1008a01] 伏為寶祚無疆儲闈凝慶氛塵永寢朝野昇平。晉陽公福海等濬壽岳齊高。次願孀親洎及佛奴變呻為謳嚮年有永鏤板印施重念此經出自虬宮發起因於疾病。更願普及法界含生。生生不聞疾病之音。不處胞胎常遊諸佛淨妙國土爾。甲辰八月初五日優婆塞鄭晏誌。
貼文者 : : hui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一卷 - 2023-12-20 19:22:53

佛說濟諸方等學經一卷

西晉[14]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鷲山,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六萬、菩薩八十億、摩竭國中眾優婆塞六百萬。[15]臨滅度時最後末年至羅閱祇,初首新歲。

於時,世尊即如其像三昧正受,莊嚴於斯三千大千世界,懸繒幡綵竪諸幢蓋,散華燒香布諸蓮華,其葉百千。三千世界億[16]億梵天王,各與無央數億百千眷屬往詣佛所,稽首足下,退住一面,叉手自歸。

此大千界淨居身天,威靈尊勢大神妙天王、諸龍王、鬼神王、阿須倫王、迦留羅王、真陀羅王、摩睺勒王,各與無數億百千官屬往詣佛所,稽首足下,却住一面,叉手自歸。

其於十方各江沙等諸佛世界,神聖殊絕、巍巍高節菩薩大士來詣佛所,稽首足下,[17]遷住一面,叉手自歸。

諸來會者應時周遍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極於上界三十[18]二天,無有空缺——間不容杖、鍼不得入——靡不稠密。大神無極天、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各各住立,瞻佛尊顏。其身各異,其心同一,釋棄因緣,等心歸佛。

爾時,世尊安然庠序從三昧起,三返觀察諸來眾會。三返觀已,三返自察師子頻申。三頻申已,三返出舌。三出舌已,三返以舌覆三千大千世界,靡不周遍,光明煌煌照於十方。於[19]是,大聖還縮其舌,重復顧眄諸來會者。諸來會者僉然起住,稽首作禮自歸命佛。

爾時,世尊告於彌勒菩薩大士:「阿逸!仁識知之,正覺不久當取滅度。欲有所問,今是其時,應宜諮請。諸有疑結、志不解者,前[1]質如來,無得後悔:『面值大聖,何不決之?』」

彌勒菩薩前白佛言:「世尊知時,明徹六通諸度無極,靡不宣暢決一切疑。善哉,世尊!隨時便宜頒宣經道,令斯法目永得久存。」

於是,大神妙天王與八十億淨居天人營從圍遶,行詣佛所。稽首足下,叉手自歸,前白佛言:「唯然,世尊!今斯經典其號名曰濟諸方等學,過去諸佛、如來、至真、等正覺之所講說。今日大聖惟當垂哀,重為散意,多所愍哀、多所安隱,使如來法訓誨久存。」

時佛默然,可大神妙天王所啟。天王見佛默然可已,退住一面。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阿逸當知,諸過去如來、至真、等正覺無不講說此濟諸方等經典之要;當來、現在十方世界如來至真皆亦說是。其不宣斯,謗佛、違[2]經、毀諸聖眾。所以者何?若說此經有無益想、謂不備悉,為誹謗佛、違失經典、毀呰聖眾。毀三寶者,必歸地獄。是故,彌勒!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學菩薩乘,通暢諸經眾他異法,爾乃分別演眾經義。若欲周備不闕文字,隨正典教不自損己。又,仁彌勒!宜當專精思惟是門,然後末世攝護正法。」

彌勒應曰:「[A1]唯然,世尊!誠如聖教,當傳神旨,不敢違命。」

佛復告彌勒菩薩:「如來至真某日於夜得逮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至於無餘泥洹界滅度日夜,如來至真寧有缺漏,意誤忘乎?宣惡念非瑕疵行耶?」

彌勒報曰:「無也,世尊!」

復謂阿逸:「如來某夜成最正覺,至滅度日,所可講說皆實至誠,順時應宜而無虛妄。」

佛言:「或有愚人,不別如來善權方便、不覺真實誠諦之言,反傳狂語出意自說:『此事合義,此義不合。』以是[3]比類誹謗正道。若誹謗經則為謗佛,吾謂此黨必歸地獄。」

佛言彌勒:「當來末世五濁之俗,餘五十歲,當有四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志學菩薩,慕本所誓,外異學意,奉事如來。見佛所說法律出家,修為沙門,謙敬種姓。其人所志[4]惟求利養,毀壞種姓、貪嫉室家、亂其居業、面無好色、志慕小意、性不開解、不能寬泰、不壞情欲、多求汲汲;遠於一切諸法門行、三昧正定,常住諛諂,心念各異,言行不同。貪其種姓依有勢者,見諸明智曉了法藏,謂之無[5]知。己無所知,自嘆有慧;己無聰明,自歎[6]聰[7]智。因[8]猗佛道建立其意,等心眾生興發大哀,又不忘捨善權方便。依蒙佛力而已,違越所講,信樂於其學中。或復說言:『若有經卷說聲聞事,其行菩薩不當學此、亦不當聽。非吾等法、非吾道義,聲聞所行也,修菩薩者慎勿學彼;辟支佛法亦復如是,慎莫聽之。』」

佛語阿逸:「佛為信樂開化諸天,隨時說法,教諸龍、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睺勒、[9]犍沓和、人與非人,隨其本行,志所應脫,說法開化。普至十方各江沙等,導利眾生各隨本行,隨宜當度利益眾生。因斯志操頒宣經道,度脫一切皆使得道。」

佛告彌勒:「當是世時,菩薩學中志自懷結,諸菩薩中剛強難化、弊惡凶暴、妄言兩舌、尠聞智少。宣傳佛道別為兩分:『欲為菩薩,當學此法,不當學是。』而懷是心誹謗於佛、毀呰經典、鬪亂聖眾。壽終身散便墮地獄,在彼見[10]煮,當經無數劫痛,罪猶不畢。從地獄出,當復還生貧匱之門,所當經歷眾難之患,極遠難量乃得受決。雖得受決,在五濁世乃成為佛;亦如我[11]本遭難長遠無央數劫在五濁世成最正覺。若聞其言而信聽受、篤信思惟從其教者,亦當如是歸於惡趣。所以然者,信惡親友故遭此患。」

佛告阿逸:「過去久遠不可計劫,爾時有佛,號離垢[12]㷿成就[13]功稱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八十姟歲,為諸眾生頒宣經道。時有比丘名淨命,為法都講。宣若干教,言辭[14]柔軟,辯才至真,勸助發起無央數人,顯揚等教多所歡悅。時離垢成就[*]功稱如來囑累淨命比丘於後末世當護正法,囑累已後乃取滅度。

「如來至真滅度之後,彼比丘於億歲執法品宣佛教。因得普入濟諸方等經典之要,宣傳道化發起一切,順諸眾生本心所樂應當解者而分別之。周旋往返八萬城邑,觀察眾生本願發意,令得飽滿除去飢虛眾情之難。

「於彼世時,有大國城,名曰仁賢。有八十億眾民居中,亦觀根源而為說法。於時城中八十億家忻然受教,化一億家發菩薩意,七十九億立聲聞乘。於是,淨命比丘與萬菩薩同心俱往詣修道處。

「出去未久,時有比丘名曰為法,[1]行來周旋,遠他鄉來。在仁賢城奉持方等千餘經卷,現得四禪自以為遠。淨命比丘學方等經十四億卷及修餘經六百萬卷。

「時[2]法比丘在仁賢城惟但宣散一品法教,不知隨時觀其本行講說經法也;不能覺了達諸法界,專以空法而開化之,言一切法空悉無所有,所可宣講但論空法。言無罪福,輕蔑諸行,復稱己言:『如今吾說悉佛所教。淨命比丘所可演者,[3]猗著雜碎,志性不清,為人穢濁。誰本為彼比丘作字號淨命者?實不清淨!所以者何?受取眾華,[4]取眾華已而服食之;亦受名香、諸雜塗香,亦服食之。彼學愚冥,癡無所知。吾身學來,久修梵行。彼適新學而受其[5]誡,從來未久。勿得信之!』又其比丘放逸自恣,眾人橫敬,一心悅豫歸淨命比丘。其法比丘作是謗毀、宣其惡行,眾人不信、不從其教。

「其法比丘用懷毒心誹謗智士,壽終之後墮地獄中,竟八十劫;用誹謗佛、毀呰正法,在地獄中七十劫已,加六十劫迷荒失志;盡斯數已,乃[6]逮前[7]行,本發道意香寶光明如來.佛所。其佛為講,更說法義勸發道意。墮畜生中九百萬世,後生人間六百萬世,常遭貧厄,所生之處常瘂無舌。然[8]後於世見六十三姟諸佛.正覺,在諸佛所常為法師,世世所生普成五通,皆為諸佛所見教勅,悉解諸法說清淨義。」

佛告阿逸:「欲知爾時淨命比丘豈異人乎?莫作斯觀。所以者何?是阿彌陀佛也。其法比丘則我身是,吾於彼世所更如是。」

佛告阿逸:「眾事諸法難了難了,義微如是。吾以是故,於五濁世得成正覺。」

佛言阿逸:「若有菩薩說兩品法,因是之故,在五濁世當成佛道。又其佛土多有諸魔數數興亂,成佛道時,若宣經法亦嬈亂之。」

當爾之時,諸來眾會咸皆[9]郁咿流淚于面,各自說言:「莫令學人宣二品法,講說經義;勿令偏黨專愚、放恣自是、惡彼如法比丘,為諸比丘及在家學所分別說,說是非法。」

時彼會中有百菩薩,尋從座起,避席[10]地坐,噓唏流淚。於時世尊知此菩薩心念本末,故復發問:「諸族姓子!何故坐地噓唏流淚?」

即白佛言:「我等,世尊!各自識察犯此殃釁。」

佛言:「[11]如是,族姓子等所察念也。錠光佛時有一菩薩名曰智積,佛滅度後[12]建為法師。諸賢者等求其缺漏,從是[13]以來未曾復與諸佛相見,不識道心、不得總持、不逮三昧。諸族姓子前世之時亦與我俱同發道意。

「又,族姓子!是[14]披陀劫最後有佛,名曰樓[15]由。當於彼世乃能逮得無所從生法忍,然後三阿僧祇劫逮致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是故,族姓子!菩薩菩薩展轉相見,莫生異心相求短也。若見菩薩,當自念言:『[16]今吾覩佛寺、見佛正覺,佛立吾前。』假使,族姓子!若有菩薩見餘菩薩,發起異心視不如佛,則自毀損。由是之故,莫懷[17]瞋恨。其見初發菩薩心者,視不如佛,輒為侵欺諸佛世尊於今現在不可計數無限世界。

「又,族姓子!今佛預覩將來末世餘五十歲,有得總持若逮三昧,皆是如來威神所致。故,族姓子!若誹謗法師,求其短者,為謗如來。如來滅度後,若有曉了隨時之宜,從眾生心本所信行[18]為說法要。若於眾會有菩薩學一發意頃,衣毛為竪;一返聞經尋即諷誦,則當知之如來聖旨之所接也。

「於彼世時有愚[19]憃士,無菩薩行自謂菩薩。在諸菩薩凶[20]堅自用,分別經典,[21]侏[仁-二+張]匿功,獨謂己達,以為二行。常自說言:『此人何知?此何所解。』」

佛告彌勒:「我身現在所宣頌教,行佛道時布施頭、目、[22]支體、肌肉、妻子、國邑,佛悉識念,以一頌故布施天下。是等愚惑求獲利養,不往敬佛、宣道教者,不隨佛教,違失道節。」

佛言:「阿逸!當以清和可奉此法,不以諍訟。

「阿逸!且觀此黨眾生習隨瑕疵,發起瞋[23]恚,不熟思惟識達義故也。如吾所修成最正覺,宣傳佛慧而為說法,便當說言:『莫傳此教,於彼世時利供養故。』其法比丘講說方等千餘經卷,興發四禪,因是乃致如此艱難。何況妄說違失義理,不順道教?

「若有比丘奉方等教、宣方等藏,[24]故發道心,[25]反更興心誹謗法師,則為誹謗諸佛經典,甚懷慢恣求其瑕缺。佛不謂此得至究竟盡生死源,是等之類必墮地獄。所以者何?若有求取法師短者,則為慊佛、患厭經法;其輕法師則不敬佛。若不欲覩於法師者,其人則為不欲見佛;若毀法師,為毀諸佛。若興害心念初發意菩薩惡者,從其發心害意,諸無數劫若干劫失其道意;以其惡眼視菩薩數,更若干世世世生盲;從本字數口宣誹謗說法師惡,更若干劫瘖瘂無舌。」

佛告阿逸:「佛普觀察,見諸菩薩不因餘法速墮惡趣,惟由惡心向餘菩薩。想吾我人貪住求法,故墮惡趣。」

佛言:「阿逸!如來不謂宣傳經典隨顛倒教、念在生死自恣放逸、住我人想行若干法,為是菩薩。因是之故,[1]故墮地獄。是故,阿逸!菩薩遵習六波羅蜜,能成佛慧無上正真。

「或有愚人口自宣言:『菩薩惟當學般若波羅蜜,其餘經者非波羅蜜,說其[2]乏短。』於阿逸意所趣云何?本時國王所以持頭施與人者,為無智乎?」

彌勒答曰:「不也。世尊!佛本所修六波羅蜜,所為至誠真實行乎。」

「為不行是得佛道耶?」

彌勒報曰:「不也。世尊!」

佛語阿逸:「仁本宿世具六十劫行檀波羅蜜、尸羼惟逮,所修禪定、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各六十劫。而愚[*]憃等各自發言:『當以一品行般若波羅蜜至於佛道。』奉隨顛倒,無所慕樂。是等之類雖[3]口有言,行不清白;虛言反教,常行猗著;悕望於空,不肯作行。但口發言以為第一,雖行甚遠貪妬懷嫉、敬重種姓親屬知識,吾本寧以頭施於人,不用轉輪聖王之位。斯等貪著衣食利養,入他家居當說此言:『行道如是。如是行者,其理如是,無復異義。』多有法師不了斯教,利供養故,多生害意,念法師惡。」

佛言:「阿逸!佛不以是貪愛其命、無道愚夫為學道也,正使百劫不得柔順法忍也,況當獲致至佛道乎?」

佛言:「阿逸!行諛諂者,悋惜貪嫉,不行恭[4]敬,無有明智,懷妬種姓,造二品行為求道也。斯愚人等自謂智明想勝佛慧。所以然者,橫自發言:『如來說法言辭不爾。[A2]是聲聞事,佛亦不說聲聞之法。』」

爾時,佛告賢者須菩提:「般若波羅蜜其[5]原為一無二行乎?」

須菩提白曰:「唯然,天中天!」

又問:「須菩提!菩薩所行捨眾[6]望想無所著乎?」

「唯然,世尊!」

復問:「須菩提!菩薩所修棄諸馳騁無放逸乎?」

「唯然,世尊!」

佛告須菩提:「豈見學士,己不自修,不知羞慚。欲得希望功勳之報,當致貧厄;欲求勢姓慕得援助,何甚愚哉!」

佛復告阿逸:「菩薩假使聞說一切諸法皆聲聞法,不當恐怖。一切諸法皆緣覺法、一切諸法皆為佛法,不當恐怖。莫懷悕望,有所猗著。一切諸法皆凡夫法、一切諸法皆塵勞法,設聞是言,不當恐怖;一切諸法皆瞋恚法、一切諸法無瞋恨法,設聞是言,不當恐怖。若有所受、若無所受,作與不作,覆、不覆,清、不清,有心、無心,有念、無念,有罪、無罪,有[7]福、無福,有報、無報,有安、無安,有脫、無脫,精進、懈怠,有行、無行,修賢聖法、無賢聖法,寂然、不寂[8]然,受與不受,至誠、虛詐,順念、不順念,住與不住,於此諸法永無所畏。

「佛本學時,在佛樹下,所達諸法成最正覺,暢解一切眾生境界,悉無顛倒曉了諸法,皆為自然不著無處。故為世人分別說此如來至真不名諸法,亦無所諍。菩薩以故逮致聖光無極法曜,興發總持稱舉法[9]印,為諸法故,無所上下。」

佛語阿逸:「佛以法故,為四方域頒宣經道。眾生各念:『如來為我如是比類演出經義。』至二十四阿加膩吒天。次復開化第二方域至二十四天。三千大千世界亦復如是,眾生皆念:『如來生此而轉法輪、講說經法。』如是比像無數方便,至無央數無際世界開化眾生。

「吾於明旦所周旋處,興作佛事不可限量;日中晡時亦復如是。如來至真常爾不廢,目無蔽礙,普見一切眾生境界。一切佛土如是無限,諸佛部界其亦然矣。

「菩薩皆當學如此義,住在諸法妄想之處而開化之。其住諸佛有所悕望,則[10]已住在誹謗諸佛;其[*]已住在誹謗諸佛,彼則住在墮於[11]嶮路;其墮[*]嶮路則墮惡趣,其住惡趣則住諸法諍訟之處。是故,阿逸!當護如來善權方便,佛自隨時說此法耳。」

於是,文殊師利告[12]趣聚福菩薩、不虛見菩薩、一辯心菩薩、善了說心菩薩、訶辯菩薩、喜王菩薩、離[13]怨毛竪無畏行菩薩、心願無量佛土菩薩、光世音菩薩、眾香[14]手菩薩、除諸[15]陰蓋菩薩、不置遠菩薩、合百千德菩薩、威神音菩薩、心不捨諸慧菩薩、宣名稱[16]英幢菩薩、念求諸義菩薩、行不離佛界菩薩、超月殿威灼灼菩薩、嚴諸大界菩薩。文殊師利告於此等二十菩薩,復白佛言:「如是,如是!世尊!誠如聖教。吾詣東方過是六十江沙諸佛剎土,禮諸世尊,聞所說法,亦如今日;西、南、北佛土、四維、上、下亦復如是。遊觀七日轉復前行,不見餘佛。尋復還反,來至此土稽首聽經。」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仁且觀此如來聖慧無量。若茲諸佛境界不可思議,巍巍如是;如來所入等無有侶,靡不周悉。或有愚騃不識義理,趣自說言:『般若波羅蜜如來所行,是諸如來無極修教,餘經皆非佛語。』

「文殊!菩薩行者無合會行,乃是開士正真之行。無等倫行則菩薩行,無所受行為菩薩行,無所著行亦無不著是菩薩行。如是,文殊!菩薩所行為無輕慢,吾以隨時分別宣[1]說。諸法難見亦難曉了。是故,文殊!諸賢一切當修寂然無放逸行,順從[2]正士堅固之行,常懷慈心不為瞋害。以住諸法修等行者,則從佛教。

「佛無數劫遵習此道,以權方便而頒宣之。有無智人各懷異意,墮大艱難,當興譏[3]謗、謗訕經道:『非如來所宣。』毀呰法者不覺微失,坐不護口。或自心念:『是事[4]嘉快,或謂不快。』故誹謗法。以誹謗法,則誹謗佛;已誹謗佛,則毀聖眾。

「口橫說言:『是事為應、是事不應。』如是言者,為誹謗法。

「『為諸菩薩講說此事、為諸聲聞演如是教。』口說此言為誹謗法。

「『諸菩薩等當學此法、當捨此法、不當習學也。』妄說如此,為誹謗法。

「『某有辯才、某不辯才,某[5]性便利、某[*]性訥鈍。』妄有譏訶,說經如是,為誹謗法。

「若以宣言:『值佛世時,可得總持;不值佛世,不得總持。』為誹謗法。

「『雖以修行逮得總持,[6]所逮總持未必清淨。』若說如是,為誹謗法。

「求法師短,瞻其法則、所行缺漏,為誹謗法。

「不信法師所行具足、假使法師不應威儀,為誹謗法。

「宣於法師放逸之業,馳騁由己不能專一,為誹謗法。

「禮節不備、失經違節,非所奉戒,擾擾凶凶,[7]則誹謗法。

「[8]有所宣義理,其明不廣,妄有所講,為誹謗法。

「言語不了,辯才不暢,欲傳道教,為誹謗法。

「本學不勤,所知甚尠,明不廣遠,欲宣道教,為誹謗法。

「心自念言:『某不知限、不了隨時,當教開化,達令至義。』為誹謗法。

「興發想念,不護佛教,懷抱危害,為誹謗法。

「各獲一卷文字經教,各是所學諍[9]義失義,為誹謗法。

「各頌一偈,諍其義理,自說是非,為誹謗法。

「『某有信樂、某不篤道,某當得脫、某不得脫。』為誹謗法。

「若講法時,所言各異,反其義理非[10]某所講,故來亂坐談語說事,為誹謗法。

「『是人應行、[11]是不應行,某為隨順、某不隨順。』為誹謗法。

「『某以隨時、某不知時。』違失義理,不從道節,為誹謗法。」

佛告文殊師利:「諸聲聞眾有所懷[12]裹分別說者、諸菩薩等聰明辯才有所頒宣,皆承如來威神聖旨。」

佛言:「文殊!如來道教隨時之宜,所誓如是。斯等愚夫[13]唯念毀呰,求其長短、不從佛教、反非如來、所念法師而譏謗之,是等悉為魔之所亂。猗求利養故發此意,當歸惡趣。將護居家所依善[14]厚,反不慎護住如來教,猗其尊勢有勢位者、王者、長者、梵志。若使有人難問義者誦說義理,咸共嘆言:『善說此事。所知[*]嘉快,如佛所說;所可頒宣,極有義理。』僉然勸助、由是勸助,墮誹謗法。同等群黨出入進退,然後[15]沒已,俱墮惡趣。」

佛復告文殊師利:「若有菩薩猗著諸行,我不謂此為菩薩也。」

佛言:「阿逸!其依種姓有豪居位,佛不謂此為清淨也。其有宣傳兩品經義,言行各異,佛不謂此當得解脫,必歸地獄。假使有人專一品說,謂義趣是莫能過者,佛不謂此越度惡趣眾患之難。其多辭說樂於眾閙,佛不謂此應清白行。」

佛語文殊:「佛所頒宣理諸顛倒,進退法門如江沙等;所宣法門樂著空者,其數多少亦如江沙;為諸妄想而計有人宣法門教,其限多少亦如江沙。眾生亦如無[16]想之業、諸有[A3]想原,無願之業、諸有願本,為說法門亦如江沙。有人、無人,有命、無命,有壽、無壽,有欲、無欲,有貪、無貪,有為、無為,某人慇懃隨從計常、某不慇懃但念斷滅,是樂隨俗、是為度世,某貪欲門、某瞋恚門、某[17]樂癡門,如來皆使除此諸門,故說法門矣。」

佛語文殊:「若有修行平等之宜永無所著,一切皆應般若波羅蜜教。若有講說慧各各異,心在見聞,演不如慧,則謗如來也。」

於是,文殊師利復問佛言:「唯然,世尊!此等之類為從惡友誤啟受教,乃能興發如是譏謗。以何方便現世自責能除罪法?」

世尊即告文殊師利:「假使此人於七歲中,晝夜各三悔過自責,然後乃除所造謗罪,微微消化。當復曾更十五劫行乃逮法忍。」

佛言:「文殊!菩薩習此經典之要,不能曉了而妄宣傳。欲解其事甚難得度,文字之法散義不暢。是故,菩薩先善諦學然後能宣,如是學者不自傷損。」

佛言:「文殊!菩薩有四法曉了諸行。何謂為四?一曰、等心愍於眾生,二曰、等解諸法而無偏黨,三曰、等於道義不猗邪正,四曰、所說平等不懷妄想,是為四。若不解此四平等,妄有所說,則自傷損。

「若族姓子及族姓女[18]逮住四法,不自傷損。何謂為四?一曰、不懷害心加於眾生,二曰、不與法師而共諍訟,三曰、己身少明不毀他人博達慧者,四曰、心自念言:『此一切義皆佛所說,故當敬奉謙下恭順。』是為四法不自傷損。」

佛言:「文殊!若有菩薩於江[19]河沙諸佛剎土滿中七寶,如江沙劫一切供養十方諸佛,日日各爾,布施奉佛而不休息。若復受此濟方等學經典之要,書著竹帛一返宣說,其福過彼供養諸佛。所以然者,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皆不能及斯人善業。濟方等學經典之要,菩薩學是德無等倫,獨步無侶。」

說是經時,三十江河沙等菩薩皆悉得無所從生法忍、七十江河沙等菩薩普悉得立不退轉地——當成無上正真之道、六十億姟百千眾人生在於此三千大千國者聞是經典,咸共勸助悉發道意,僉然意解越八十劫生死之難,亦皆一時得不退轉。

佛說如是。諸比丘及菩薩,一切眾會——天、龍、鬼神、[*]犍沓惒、阿須倫、世間人民——聞佛所說,莫不歡喜,作禮而去。

[1]濟諸方等學經
貼文者 : : hui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 2023-12-20 19:36:25

大乘方廣總持經一卷

隋天竺三藏毘尼多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六萬二千人俱,菩薩摩訶薩八十億眾,摩伽陀國優婆塞六十億百千人。

爾時,世尊夏安居已,臨涅槃時入如法三昧。入三昧已,是時三千大千世界普遍莊嚴——懸繒幡蓋,置寶香瓶,眾香塗飾,處處遍散千葉蓮花。

爾時,此三千大千世界億百千眾、諸梵天王及億百千眷屬來詣佛所。到佛所已,頭面禮足,合掌向佛,却住一面。復有億百千淨居天子、自在天王、大自在天王、龍王、夜叉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睺羅伽王,各與億百千眷屬來詣佛所。到佛所已,頭面禮足,合掌向佛,却住一面。爾時,十方如恒河沙大威德菩薩摩訶薩來詣佛所。到佛所已,頭面禮足,合掌向佛,却住一面。爾時,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有頂皆悉來集,大眾充滿,間無空處。爾時,復有餘大威力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皆來集會。

爾時,世尊正念現前,從三昧起,遍觀大眾。欠呿頻申,如師子王,如是至三。爾時,世尊從其面門出廣長舌,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是時,如來現神通已,復觀大眾。爾時,一切大眾即從坐起,合掌作禮,默然而住。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阿逸多!如來不久當入涅槃。汝於諸法有所疑者,我今現在,欲有所問今正是時。佛滅度後,勿生憂悔。」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唯然,世尊!善自知時。諸佛如來於一切法皆悉究竟,惟願宣說,令此法眼久住於世。」

爾時,會中有大自在天子及八十億淨居天眾眷屬圍遶,頂禮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大乘方廣總持法門,過去無量諸佛、如來、應供、正遍知已曾宣說。惟願世尊今復敷演利益,安樂無量人天,能令佛法久住世間。」爾時,世尊默然而許。是時,大自在天子知佛許已,歡喜踊躍,合掌作禮,却住一面。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阿逸多!此大乘方廣總持法門,非我獨說,過去、未來及今現在十方世界無量諸佛亦常宣說。若有眾生於佛所說,言非佛說,及謗法、僧,而此謗者當墮惡道,受地獄苦。」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於此大乘方廣總持經典受持讀誦,復為人說,當知是人不墮惡道。」

爾時,世尊復告彌勒菩薩摩訶薩言:「阿逸多!我從成佛夜乃至將入無餘涅槃,於其中間佛身、口、意所作、所說、所念、所思惟頗有[3]忘失,起惡業不?」

彌勒菩薩言:「不也。世尊!」

佛言:「彌勒!如汝所說。我從成道乃至涅槃,於其中間所言所說皆悉真實,無有虛妄。若有愚人不解如來方便所說,而作是言:『是法如是,是法不如是。』誹謗正法及佛菩薩,我說是輩趣向地獄。」

佛言:「阿逸多!於我滅後五濁世中,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實非菩薩自謂菩薩,是外道人。曾於過去供養諸佛發願力故,於佛法律而得出家。隨所至處,多求親友、名聞利養、恣行穢污、棄捨信心、成就惡行、不自禁制、不自調伏、貪諸利養,於一切法門及出生堅固三昧,皆悉遠離,實無所知。為親屬故,妄稱知解,住於諂曲,口說異言、身行異行。

「阿逸多!我菩提道於一切眾生皆悉平等,安住大悲,以善方便正念不忘。如來安住無等等力,無障無礙而為說法。若有眾生作如是言:『佛為聲聞所說經典,諸菩薩等不應習學、不應聽受,此非正法、此非正道;辟支佛法亦不應學。』復作是言:『諸菩薩等所修行法,聲聞之人亦不應學、不應聽受;辟支佛法亦復如是。』復作是言:『諸菩薩等所有言說,聲聞、辟支佛不應聽受。彼此言行更相違背,不與修多羅相應。』於如實說、真解脫法不能信受,依彼法者不得生天,何況解脫?

「阿逸多!我今說法,隨其信心而調伏之,如恒河沙。

「阿逸多!我今欲往十方世界隨順說法,利益眾生。不為實非菩薩而作菩薩相者,亦不為毒惡、欺誑、少聞之人。

「於我法中作二說者,其二說人或作是言:『是菩薩應學,是不應學。』謗佛、法、僧,是人身壞命終墮於地獄,多百千劫不可得出。設令得出,生貧窮家。至於後時雖得[1]授記,五濁惡世成等正覺,如我今日於是生死五濁世中成於佛道。以是因緣,汝應諦聽,應當信知,隨順惡友,所行如是。

「阿逸多!我念過去無央數劫,彼時有佛名曰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是時彼佛壽命八萬那由他歲,為眾說法。

「爾時,無垢焰稱起王如來法中,有一比丘名曰淨命。總持諸經十四億部、大乘經典六百萬部,為大法師。言辭清美,辯才無礙,利益無量無邊眾生,示教利喜。

「爾時,無垢焰稱起王如來臨涅槃時,告彼比丘淨命言:『未來世中,汝當護持我正法眼。』

「爾時,淨命受佛教已,於佛滅後千萬歲中守護流通諸佛祕藏。於此方廣總持法門受持讀誦,深解義趣;於彼世界八萬城中所有眾生,隨其願樂廣為宣說。

「爾時,有一大城名曰跋陀。往彼城中為八十億家,隨其所樂而為說法。是時,城中八十億人獲淨信心——一億人眾住菩提道、七十九億人住聲聞乘而得調伏。爾時,淨命法師復與十千比丘眾相隨俱,往修菩提行。

「爾時,跋陀城中復有比丘名曰達摩。於大乘經方廣正典受持千部,獲得四禪。[2]唯以方廣空法化彼城中一切眾生,不能以善方便隨欲而說。作如是言:『一切諸法悉皆空寂,我所說者真是佛說。彼淨命比丘所說雜穢不淨,此比丘實非淨命而稱淨命。何以故?而此比丘所受諸華不持供養而自受用,塗香、末香亦復如是。淨命比丘愚癡無智,不能知我久修梵行。彼既年少,出家未久,我慢無信,多諸放逸。是諸人等無所知曉,謂是淨命持戒比丘。』

「爾時,達摩以其惡心謗持法者,身壞命終墮於地獄,經七十劫具受眾苦。滿七十劫已,墮畜生中。過六十劫後,值遇香寶光佛,於彼法中發菩提心。於九萬世猶生畜生中。過九萬世已,得生人中,於六萬世貧窮下賤,恒無舌根。

「其淨命比丘於諸法中得淨信心,為人說法。彼於後時得值六十三那由他佛,恒為法師,具足五通,勸請彼佛轉妙法輪。

「阿逸多!汝今當知,過去淨命比丘者豈異人乎?莫作異觀,今阿彌陀佛是。阿逸多!汝今當知,過去達摩比丘者豈異人乎?莫作異觀,今我身是。由我過去愚癡、無智、毀謗他故,受苦如是。我以此業因緣故,處五濁世成等正覺。

「是故,阿逸多!若有菩薩於諸法中作二說者,以是因緣,後五濁世成於佛道。其佛國中有諸魔等,於說法時恒作障難。」

爾時,大眾聞佛說已,皆悉悲泣,涕淚交流,俱發是言:「願於佛法莫作二說如達摩比丘。」

爾時,會中有百菩薩即從座起,右膝著地,悲號墮淚。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彼菩薩言:「善男子!汝等何為悲號如是?」

爾時,諸菩薩等異口同音,俱白佛言:「世尊!我等自觀,亦應有此諸惡業障。」

爾時,世尊作如是言:「如是,如是!汝亦曾於過去然燈佛所,在彼法中出家修道。是然燈佛滅度之後,時有比丘名曰智積,汝等爾時謗是比丘。因是已來,不得見佛、不能發菩提心、不得陀羅尼及諸三昧,後共汝等同時安住菩提之道。汝等善男子!此賢劫最後佛所,當獲無生法忍,復於後時過三阿僧祇劫行菩薩道,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善男子!若菩薩見餘菩薩,不應生於彼此之心,當如塔想、如見佛想。是故,菩薩見餘菩薩,莫作異念、謂非佛想。若起異念為自侵欺,當受持此莫作異想,共相和合:『我今觀初發心菩薩不如佛想者,我便欺誑十方現在一切無量阿僧祇諸佛。』

「是故,善男子!菩薩未來於五濁世中得陀羅尼三昧者,一切皆是佛之威力。是故,善男子!若有誹謗其法師者,即為謗佛,等無有異。

「善男子!佛滅度後,若有法師善隨樂欲,為人說法,能令菩薩學大乘者,及諸大眾有發一毛歡喜之心乃至暫下一[3]渧淚者,當知皆是佛之神力。

「若有愚人實非菩薩假稱菩薩,謗真菩薩及所行法,復作是言:『彼何所知?彼何所解?』彌勒!我憶過去於閻浮提學菩薩時,愛重法故,為一句一偈棄捨所愛頭、目、妻子及捨王位。何以故?以求法故。如彼愚人專為名聞、耽著利養,自恃少能,不往如來傳法人所聽受正法。

「彌勒!若彼此和合則能住持流通我法,若彼此違諍則正法不行。阿逸多!汝可觀此謗法之人,成就如是極大罪業,墮三惡道難可出離。

「復次,彌勒!我初成佛以妙智慧廣為眾生宣說正法。

「若有愚人於佛所說而不信受,如彼達摩比丘雖復讀誦千部大乘,為人解說,獲得四禪,以謗他故,七十劫中受大苦惱。況彼愚癡下劣之人,實無所知,而作是言:『我是法師,明解大乘,能廣流布。』謗正法師言無所解,亦謗佛法而自貢高。

「若彼愚人於佛大乘乃至誹謗一四句偈,當知是業定墮地獄。何以故?毀謗佛法及法師故。以是因緣,常處惡道,永不見佛。以曾誹謗佛、法、僧故,亦於初發菩提心者,能作障礙令退正道。當知是人以大罪業而自莊嚴,於無量劫,身墮地獄受大苦報;以惡眼視發菩提心人故,得無眼報;以惡口謗發菩提心人故,得無舌報。

「阿逸多!我更不見有一惡法能過毀破發菩提心罪之重也。以此罪故,墮於惡道,況復毀謗餘菩薩等?

「若有菩薩為諸眾生能如實說,不起斷、常,言諸眾生定有定無,亦不專執諸法有無。阿逸多!學菩薩者應如是住。如是住者,是諸菩薩清淨善業,凡所修[1]集皆不取著。若有眾生起執著者,當知是人生五濁世。

「復有菩薩善隨根欲,能為眾生種種說法。阿逸多!菩薩如是具足修行六波羅蜜,乃能成就無上菩提。

「彼愚癡人信己自執,作如是說:『菩薩[2]惟學般若波羅蜜,勿學餘波羅蜜,以般若波羅蜜最殊勝故。』作是說者,是義不然。何以故?阿逸多!往昔迦尸迦王學菩薩時,捨所愛身、頭、目、髓、[3]腦。爾時此王豈無智慧?」

彌勒白佛言:「世尊!誠如聖說,實有智慧。」

佛告阿逸多:「我從昔來經無量時,具足修行六波羅蜜。若不具修六波羅蜜,終不得成無上菩提。」

「如是,世尊!」

佛告阿逸多:「如汝所說。我曾往昔於六十劫行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各六十劫。

「彼愚癡人妄作是說,『[4]唯修一般若波羅蜜得成菩提』,無有是處。彼懷空見,故作如是不淨說法。作此說者,身、口、意業與法相違。雖解空法,為人宣說,而於空法不如說行。以無行故,去空義遠,心懷嫉妬,深著利養,踰於親戚。

「阿逸多!我於往昔作轉輪王,捨諸珍寶、頭、目、手、足,猶不得成無上菩提;況彼愚人為飲食故,緣歷他家,有所宣說[*]唯讚空法,言己所說是菩提道、是菩薩行;[*]唯此法是,餘法皆非?復作是言:『而我所解,無量法師悉皆證知。』彼為名聞,自讚己能憎妬明解。

「阿逸多!我見彼心規求利養以自活命,雖有善行經於百劫,尚不能得少法忍心,何況能成無上菩提?

「阿逸多!我不為心口相違誑惑之人而說菩提、不為嫉妬之人而說菩提、不為傲慢不敬之人而說菩提、不為無信之人而說菩提、不為不調伏人而說菩提、不為邪婬之人而說菩提、不為自是非他之人而說菩提。

「阿逸多!彼愚癡人以我慢故,自謂勝佛,謗佛所說大乘經典,言是聲聞小乘所說。」

爾時,佛告尊者須菩提:「不應為二見人說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白佛言:「唯然,世尊!如佛所說。」

佛言:「如是,須菩提!以無著心施是名菩提。」

須菩提言:「如是,世尊!」

佛言:「須菩提!不自讚毀他施是名菩提。」

須菩提言:「如是,世尊!」

佛言:「須菩提!汝觀愚人起我、我見,無慚無愧,為愛親戚,貪求活命,好受他施。當知是人專造惡業。

「復次,阿逸多!菩薩於一切法、於一切菩薩法莫生恐怖,於一切辟支佛法亦莫恐怖,於一切聲聞法亦莫恐怖,於一切凡夫法亦莫恐怖,於一切煩惱法亦莫恐怖,於一切盡法亦莫恐怖,於難精進亦莫恐怖,於是於非亦莫恐怖,於作不作亦莫恐怖,於畏不畏亦莫恐怖,於有於無亦莫恐怖,於心非心亦莫恐怖,於覺不覺亦莫恐怖,於業非業亦莫恐怖,於善不善亦莫恐怖,於安不安亦莫恐怖,於解脫不解脫亦莫恐怖,於修不修亦莫恐怖,於法非法亦莫恐怖,於靜於亂亦莫恐怖,於假於實亦莫恐怖,於信不信亦莫恐怖,於善念不善念亦莫恐怖,於住不住亦莫恐怖。如是,菩薩於一切法莫生恐怖。

「阿逸多!我於往昔修如是等無畏法故,得成正覺,悉能了知一切眾生心之境界,而於所知不起知[5]相。以我所證隨機演說,能令聞法諸菩薩等獲得光明陀羅尼印,得法印故永不退轉。若於此法不如實知,言無善巧,終不得成無上菩提。

「阿逸多!我為四天下眾生說此法時,是諸眾生以佛神力,各自見釋迦如來為我說法。如是次第,乃至阿迦尼吒天,彼諸眾生亦謂『如來唯為我說』;如一四天下、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亦復如是,此諸眾生咸作是念:『釋迦如來獨生我國,[*]唯為於我轉大法輪。』

「阿逸多!我以如是大方便力,能於無量無邊世界,常於晨朝遍觀眾生所應化者而為說法;於中及暮恒以法眼等觀眾生,於彼世界而為眾生說一切法。如是無量諸佛境界,所有眾生學菩薩者應如是修。

「若彼愚人於佛所說謗[1]誹正法,妄執自解用為真實。若謗法者,則不信佛,以此惡業墮於地獄,具受眾苦,永不聞法。

「復次,阿逸多!汝當受持如來密教,以善方便廣為人說。」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福光平等菩薩、[2]無疑惑菩薩、定發心菩薩、妙心開意菩薩、光明菩薩、歡喜王菩薩、無畏菩薩、心念遍到無邊佛剎菩薩、觀世音菩薩、香象菩薩、滅一切惡業菩薩、住定菩薩、百千功德莊嚴菩薩、妙音遠聞菩薩、一切智不忘菩薩、大名遠震寶幢莊嚴菩薩、求一切法菩薩、住佛境界菩薩、月光莊嚴菩薩、一切世間大眾莊嚴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誠如聖說。我等於此東方過六十恒河沙佛剎,於諸佛所恭敬禮拜。一一佛剎,[*]唯見釋迦如來出現於世。我等於其七日之中遍遊十方,亦見釋迦如來出現於世,不覩餘佛。遍遊歷已,還歸本土,聽受正法。」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童子:「汝今諦觀如來智慧不可思議,如來境界亦不可思議。如是無等等是如來法,彼愚癡人作如是說:『[*]唯一般若波羅蜜是如來行、是菩薩行、是甘露行。』」

佛告文殊師利:「作此說者,與法相違。何以故?菩薩行法具足甚難。無著行是菩薩行、無我我行是菩薩行、空行是菩薩行、無相行是菩薩行。

「文殊師利!如是等行是菩薩行,學菩薩者如是受持。若彼愚人心懷邪見,當知是人不了我法。

「文殊師利!汝等諸菩薩守護身口,於不善法勿令放逸,堅固其心使不退轉,為諸眾生具足說法,亦當自身住於法中。

「我從久遠阿僧祇劫具足成就無上菩提,以善方便廣為人說,令諸眾生遠離惡趣。

「文殊師利!若有愚人謗微妙法,即是謗佛,亦名謗僧。

「又作[3]是說:『此法是,彼法非。』如是說者,亦名謗法。

「『此法為菩薩說,此法為聲聞說。』作是說者,亦名謗法。

「『此是菩薩學,此非菩薩學。』作是說者,亦名謗法。

「復作是言:『過去佛已滅、未來佛未至、現在佛無住,[*]唯我獲得陀羅尼法。』作此說者,亦名謗法。以謗法故,言得陀羅尼者是不淨法。

「於真法師毀謗所修,復謗法師雖有解慧不如說行、復謗法師行違於道、復謗法師身不持戒、復謗法師心無智慧、復謗法師意無明解、復謗法師言無辯了、復於如來所說文字心無信受,復作是言:『此修多羅是,此修多羅非;此偈經是,此偈經非;此法可信,此法不可信;見正說者妄作異論,於聽正法者為作留礙;此是行,此非行;此成就,此非成就;此是時,此非時。』諸如此說,皆名謗法。

「復次,文殊師利!若聲聞說法、若菩薩說法,當知皆是如來威神護念力故,令諸菩薩等作如是說。

「文殊師利!如彼愚人於佛現在猶生誹謗,況我滅後,受[A1]持我法諸法師等而不被謗?何以故?魔眷屬故。當知是人墮於惡道。

「如彼愚人貪求利養,以活親屬,於如來法心無信念,而復破壞如來教法。彼人親戚以朋黨心往婆羅門家及長者所,作如是說讚彼愚人:『於法於義能知能解,明達根欲善為人說。』受他信施曾無慚愧,以謗法故,身及眷屬俱墮地獄。

「文殊師利!我終不為無信之人說菩薩行、亦不為貪著在家之人說清淨法、不為二見之人說解脫法、不為一見之人說出[4]苦法、不為樂世之人說真淨法。

「文殊師利!我於恒河沙等法門,以無著心為人演說;又於恒河沙等法門,以有著心為眾生說。

「若有樂空眾生,為說空法;若有樂智眾生,為說智法;若有樂無相眾生,為說無相法;若有樂有相眾生,說有相法;若有樂慈眾生,為說慈法;若有樂因緣眾生,說因緣法;若有樂無因緣眾生,說無因緣法。

「『此是有威儀法,此是無威儀法;此是空法,此是有法;此是有為法,此是無為法;此是攝受法,此是覆蓋法;此是凡夫法,此是聖人法;此是色法,此是不善法;此是愚人法,此是定法。』」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等一切法是般若波羅蜜道,彼愚癡人在所言說,不依如來真淨教法,謗佛正法。」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如是愚人以近惡友現身起謗。如是,世尊!以何因緣能免斯咎?」

佛告文殊師利:「我於往昔七年之中,晝夜六時懺悔身、口及與意業所作重罪,從是已後,乃得清淨。經十劫已,獲得法忍。

「文殊師利!當知此經是菩薩乘,未覺悟者能令覺悟。聞說此經若不信受,以此謗因墮於惡道。是諸菩薩明受我法,然後乃可為人宣說,如是受持能遠惡趣。」

佛告文殊師利:「有四平等法,菩薩當學。云何為四?一者、菩薩於一切眾生平等,二者、於一切法平等,三者、於菩提平等,四者、於說法平等。如是等四法。

「菩薩當知是四種法。菩薩知已,為眾生說。若有信者,遠離惡趣;若不信者,當墮惡道。[1]若善男子、善女人住此四法,當知是人不墮惡趣。

「復有四法。云何為四?一者、於諸眾生心無退轉,二者、於諸法師而不輕毀,三者、於諸智人心不生謗,四者、於諸如來一切所說恒生尊重。如是四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善修學,終不墮於諸惡趣中。

「復次,文殊師利!菩薩以恒河沙等諸佛剎土滿中七寶,於恒河沙劫日日奉施恒河沙等諸佛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如是大乘方廣微妙經典,乃至一句一偈讀誦三遍,所獲功德勝前布施所得功德;若有誦持此經典者,所獲功德倍多於彼。設復有人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波羅蜜,所得功德亦不能及。

「文殊師利!如此經典,名義廣大無與等者。汝諸菩薩摩訶薩應善修學、受持、讀誦,廣為眾生分別解說。」

爾時,一切大眾乃至十方諸來菩薩摩訶薩等俱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如佛所說,我等受持。」

說此法時,三十恒河沙諸菩薩等得無生法忍、七十恒河沙諸菩薩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復有六十三億百千那由他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眾,聞佛所說心生歡喜,於八十劫度生死流;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不退轉,經六十三劫已,具足成就無上菩提。

彼諸菩薩及一切大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作禮奉行。

大乘方廣總持經
貼文者 : : hui

無量義經一卷 - 2023-12-20 19:42:25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虬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一灋,廣生眾教,含義不貲,故曰無量。

夫三界群生,隨業而轉;一極正覺,任機而通。流轉起滅者,必在苦而希樂,此叩聖之感也;順通示現者,亦施悲而用慈,即救世之應也。根異教殊,其階成七。先為波利等說五戒,所謂人天善根一也;次為拘隣等轉四諦,所謂授聲聞乘二也;次為中根演十二因緣,所謂授緣覺乘三也;次為上根舉六波羅蜜,所謂授以大乘四也。眾教宣融,群疑須導,次說無量義經。既稱得道差品,復云未顯真實,使發求實之冥機,用開一極之由緒五也。故法華接唱顯一除三,順彼求實之心,去此施權之名六也。雖權開而實現,猶掩常住之正義;在雙樹而臨崖,乃暢我淨之玄音七也。過此以往法門雖多,撮其大歸數盡於此;亦由眾聲不出五音之表,百氏竝在六家之內。

其無量義經,雖法華首戴其目,而中夏未覩其說,每臨講肆,未嘗不廢談而歎想見斯文。忽有武當山比丘慧表,生自羌胄,偽帝姚略從子,國破之日,為晉軍何澹之所得。數歲聰黠,澹之字曰螟蛉,養為假子。俄放出家,便勤苦求道,南北遊尋,不擇夷險。以齊建元三年,復訪奇搜祕遠至嶺南,於廣州朝廷寺,遇中天竺沙門曇摩伽陀耶舍,手能隸書,口解齊言,欲傳此經未知所授。表便殷勤致請,心形俱至,淹歷旬朔僅得一本,仍還嶠北齎入武當。以今永明三年九月十八日,頂戴出山見校弘通,奉覿真文欣敬兼誠,詠歌不足手舞莫宣。輒虔訪宿解抽刷庸思,謹立序注云。

自極教應世與俗而差,神道救物稱感成異。玄圃已東,號曰太一;罽賓以西,字為正學。東國明殃,慶於百年;西域辯休,咎於三世。希無之與修空,其揆一也。有欲於無者,既無得無之分;施心於空者,豈有入空之照。而講求釋教者,或謂會理可漸,或謂入空必頓,請試言之,以筌幽寄。立漸者,以萬事之成,莫不有漸。堅氷基於履霜,九仞成於累土。學人之入空也,雖未圓符;譬如斬木,去寸無寸,去尺無尺,三空稍登,寧非漸耶?立頓者,以希善之功,莫過觀法性。法性從緣,非有非無。忘慮於非有非無,理照斯一者,乃曰解空;存心於非有非無,境智猶二者,未免於有。有中伏結,非無日損之驗;空上論心,未有入理之効。而言納羅漢於一聽,判無生於終朝,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妙得非漸,理固必然。既二談分路,兩意爭途;一去一取,莫之或正。

尋得旨之匠,起自支安。支公之論無生,以七住為道慧陰足,十住則群方與能。在迹斯異,語照則一。安公之辯異觀,三乘者,始簣之日稱;定慧者,終成之實錄。此謂始求可隨根而三,入解則其慧不二。譬喻亦云,大難既夷,乃無有三;險路既息,其化即亡。此則名一為三,非有三悟明矣。生公云,道品可以泥洹,非羅漢之名;六度可以至佛,非樹王之謂。斬木之喻,木存故尺寸可漸;無生之證,生盡故其照必頓。案三乘名教,皆以生盡照息,去有入空,以此為道,不得取像於形器也。今無量義亦以無相為本,若所證實異,豈曰無相;若入照必同,寧曰有漸。非漸而云漸,密筌之虛教耳。如來亦云:「空拳誑小兒,以此度眾生。」微文接麁,漸說或允;忘象得意,頓義為長。聊舉大較,談者擇焉。

無量義經

德行品第一

蕭齊天竺[3]三藏曇摩伽陀耶[4]舍譯

[5]如是我聞:

一時,佛[6]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菩薩摩訶薩八萬人,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諸比丘、比丘[7]尼、優婆塞、優婆夷俱。大轉輪王、小轉輪王,金輪、銀輪、諸[8]轉輪王,國王、王子、國臣、國民、國士、國女、國大長者,各與眷屬百千萬數而自圍遶,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燒香、散華,種種供養;供養佛已,退一面坐。

其菩薩名曰文殊師利法王子、大威德藏法王子、無憂藏法王子、大辯藏法王子、彌勒菩薩、導首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花幢菩薩、花光[9]幢菩薩、陀羅尼自在王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常精進菩薩、寶印[10]手菩薩、寶積菩薩、寶杖菩薩、越三界菩薩、毘摩[11]跋羅菩薩、香象菩薩、大香象菩薩、師子吼王菩薩、師子遊戲世菩薩、師子奮迅菩薩、師子精進菩薩、勇銳力菩薩、師子威猛伏菩薩、莊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八萬人俱。是諸菩薩,莫不皆是法身大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所成就。其心禪寂,常在三昧,恬安惔怕,無為無欲,顛倒、亂想不復得入,靜寂清澄,志玄虛[12]漠,守[13]之不動億百千劫,無量法門悉現在前;得大智慧,通達諸法,曉了分別性相真實、有無長短,明現顯白;又[14]能善知諸根性欲,以陀羅尼無[15]礙辯才,[16]請佛轉法輪,隨順能轉,微[17]渧先墮,以淹欲塵,開涅槃門,扇解脫風,除世[18]熱惱,致法清涼;次降甚深十二因緣,用灑無明老病死等,猛盛熾然苦聚日光。爾乃洪注無上大乘,潤漬眾生諸有善根,布善種子遍功德田,普令一切發菩提萌,智慧日月,方便時節,扶踈增長大乘事業,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住快樂微妙真實。無量大悲救苦眾生,是諸眾生真善知識,是諸眾生大良福田,是諸眾生不請之師,是諸眾生安隱樂處,救處、護處、大依止處,處處為眾[19]作大導師;能為生盲而作眼目,聾劓啞者作耳鼻舌,諸根毀缺能令具足,顛狂荒亂作大正念;船師、大船師,運載群生,[20]渡生死河,置涅槃岸;醫王、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眾樂服;調御、大調御,無諸放逸行,猶如象馬師,能調無不調,師子勇猛威伏眾獸,難可沮壞。遊戲菩薩諸波羅蜜,於如來地堅固不動,安住願力,廣淨佛國,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諸菩薩摩訶薩,皆有如[21]是不思議[22]功德。

其比丘名曰:大智舍利弗、神通目揵連、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彌多羅尼子富樓那、阿若憍陳如等,天眼阿那律、持律[23]憂波離、侍者阿難、佛子羅[24]云、憂波難陀、離[25]婆多、劫賓那、薄拘羅、阿周陀、莎伽陀、頭陀大迦葉、憂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26]如是等比丘萬二千人,皆阿羅漢,盡諸結漏,無復縛著,真正解脫。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遍觀眾坐,各定意已,與眾中八萬菩薩摩訶薩俱從坐而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27]燒散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從[28]于空中旋轉來下,四面雲集,而獻於佛;天厨、天鉢器、天百味充滿盈溢,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29]幰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娛樂於佛。即前[30]䠒跪,合掌一心,俱共同聲,說偈讚言:

「大哉大悟大聖主, 無垢無染無所著,
天人象馬調御師, 道風德香熏一切。
智恬情[1]怕慮凝靜, 意滅識亡心亦寂,
永斷夢[2]妄思想念, 無復諸大陰、界、入。
其身非有亦非無, 非因非緣非自他,
非方非圓非[3]短長, 非出非沒非生滅,
非造非起非為作, 非坐非臥非行住,
非動非轉非閑靜, 非進非退非安危,
非是非非非得失, 非彼非此非去來,
非青非黃非赤白, 非紅非紫種種色。
戒定慧解知見生, 三[4]明六通道品發,
慈悲十力無畏起, 眾生善業因緣出。
示為丈六紫金暉, 方整照曜甚明徹,
毫相月旋[5]項日光, 旋髮紺青頂肉髻,
淨眼明[6]照上下眴, 眉[7]𥇒紺舒方口頰,
脣[8]舌赤好若丹[9]菓, 白齒四十猶珂雪,
額廣鼻脩面門開, 胸表[10]卍字師子臆,
手足柔軟具千輻, 腋掌合縵內外握,
臂[11]脩肘長指[12]直纖, 皮膚細軟毛右旋,
踝膝[13]不現陰馬藏, 細筋鎖骨鹿[14]𨄔腸,
表裏映[15]徹淨無垢, 淨水莫染不受塵。
如是等相三十二, 八十種好似可見,
而實無相非相色, 一切有[16]相眼對絕,
無相之相有相身, 眾生身相相亦然。
能令眾生歡喜禮, [17]虔心表敬誠慇懃,
因是自高我慢除, 成就如是妙色軀。
我等八萬之等眾, 俱共稽首咸歸命,
善滅思想心意識, 象馬調御無著聖。
稽首歸依法色身, 戒定慧解知見聚。
稽首歸依妙[18]幢相, 稽首歸依難思議。
梵音雷震[19]嚮八種, 微妙清淨甚深遠,
四諦六度十二緣, 隨順眾生心業轉,
有聞莫不心意開, 無量生死眾結斷。
有聞或得須陀洹、 斯陀、阿那、阿羅漢、
無漏無為緣覺處、 無生無滅菩薩地。
或得無量陀羅尼, 無礙樂說大辯才,
演說甚深微妙偈, 遊戲澡浴法清[20]池。
或躍飛騰現神足, 出沒水火身自由,
如是法輪相如是, 清淨無邊難思議。
我等咸復共稽首, 歸依法輪轉以時。
稽首歸依梵音聲, 稽首歸依緣、諦、度。
世尊往昔無量劫, 懃苦修習眾德行,
為我人天龍神王, 普及一切諸眾生。
能捨一切諸難捨, 財寶妻子及國城,
於法內外無所悋, 頭目髓腦悉施人;[21]
奉持諸佛清淨戒, 乃至失命不毀傷,
若人刀杖來加害, 惡口罵辱終不瞋;
歷劫挫身不倦惰, 晝夜攝心常在禪;
遍學一切眾道法, 智慧深入眾生根。
是故今得自在力, 於法自在為法王,
我[22]等咸共[23]俱稽首, 歸依能懃諸難懃。」
[24]無量義經說法品第二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與八萬菩薩摩訶薩說是偈讚佛已,俱白佛言:「世尊!我等八萬菩薩之眾,今者欲於如來法中有所諮問,不審世尊垂愍聽不?」

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善知是時,恣汝所問。如來不久當般涅槃,涅槃之後,普令一切無復餘疑。欲何所問,便可說也。」

於是,大莊嚴菩薩與八萬菩薩即共同聲,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欲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當修行何等法門?何等法門能令菩薩摩訶薩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大莊嚴菩薩及八萬菩薩言:「善男子!有一法門能令菩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菩薩學是法門者,則能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是法門者,號字何等?其義云何?菩薩云何修行?」

佛言:「善男子!是一法門,名為無量義。菩薩欲得修學無量義者,應當觀察一切諸法自本來今性相空寂,無大、無小,無生、無滅,非住、非動,不進、不退。猶如虛空無有二法,而諸眾生虛妄橫計,是此、是彼、是得、是失,起不善念,造眾惡業,輪迴六趣,備[25]諸苦毒,無量億劫不能自出。菩薩摩訶薩如是諦觀,生憐愍心,發大慈悲,將欲救拔。又復深入一切諸法——法相如是,生如是法,法相如是,住如是法,法相如是,異如是法,法相如是,滅如是法;法相如是,能生惡法,法相如是,能生善法,住、異、滅者亦復如是。

「菩薩如是觀察四相始末,悉遍知已,次復諦觀一切諸法,念念不住,新新生滅。復觀即時生、住、異、滅,如是觀已,而入眾生諸根性欲。性欲無量故,說法無量;說法無[26]量,義亦無量。無量義者,從一法生;其一法者,即無相也。如是無相,無相不相,[27]不相無相,名為實相。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真實相已,所發慈悲明諦不虛,於眾生所,真能拔苦。[28]苦既拔已,復為說法,令諸眾生受於快樂。

「善男子!菩[29]薩若能如是修一法門無量義者,必得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是故,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爾時,大莊嚴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說法不可思議,眾生根性亦不可思議,法門解[1]脫亦不可思議。我等於佛所說諸法,無復疑[2]惑,而諸眾生生迷惑心,故重諮問。世尊!自從如來得道已來,四十餘年,常為眾生演說諸法四相之義,苦義、空義、無常、無我,無大、無小、無生、無滅,一[3]切無相,法性、法相本來空寂,不來、不去、不出、不沒。若有聞者,或得煖法、頂[4]法、世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發菩提心;登第一地、第二、第三、至第十地。往日所說諸法之義,與今所說有何等異,而言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菩薩修行必得疾成無上菩提?是事云何?唯願世尊慈[5]愍一切,廣為眾生而分別之,普令現在及未來世有聞法者,無餘疑網。」

於是,佛告大莊嚴菩薩:「善哉!善哉!大善男子!能問如來如是甚深無上大乘微妙之義,當知汝能多所利益安樂人天,拔苦眾生,真大慈悲,信實不虛。以是因緣,必得疾成無上菩提,亦令一切今世、來世諸有眾生得成無上菩提。

「善男子!自我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宣說。所以者何?[6]以諸眾[7]生性欲不同。[8]性欲不同,種種說法;[9]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10]曾顯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煩惱垢。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別異。其法性者,亦復如是,洗除塵勞等無差別,三法、四果、二道不一。善男子!水雖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11]而如來世雄於法自在,所說諸法亦復如是。初、中、後說,皆能洗除眾生煩惱,而初非中,而中非後,初、中、後說,文[12]辭雖一,而義各異。

「善男子!我起樹王,詣波羅[13]奈鹿野園中,為阿若拘隣等五人轉四諦法輪時,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中間於此及以處處,為諸比丘并眾菩薩辯演宣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今復於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善男子!是故,初說、中說、[14]今說,文[*]辭是一,而義[15]差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16]得果、得道亦異。

「善男子!初說四諦,為求聲聞人,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而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或住聲聞。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17]般若、華嚴海[18]雲,演說菩薩歷劫修行,而百千比丘、萬億人天、無[19]量眾生得須陀洹、[20]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羅[21]漢、住辟支佛因緣法中。善男子!以是義故,故知說同,而義別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是故,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說法,至于今日演說大乘《無量義經》,未曾不說苦、空、無常、無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來不[22]然,今亦不滅,一[23]切無相,法相、法性不來不去,而眾生四相所遷。

「善男子!以是義故,諸佛無有二言,能以一音普應眾聲;能以一身,示百千萬億那由他無量無數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種種類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善男子!是則諸佛不可思議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薩所及,唯佛與佛乃能究了。

「善男子!是故,我說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外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菩薩摩訶薩若欲疾成無上菩提,應當修學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

佛說是已,於是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自然空中雨種種花:天憂鉢羅華、鉢曇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又雨無數種種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於上空中旋轉來下,供養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天厨、天鉢器、天百味充滿盈溢;天幢、天幡、天[24]幰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歌歎於佛。又復六種震動,東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亦雨天華、天香、天衣、[25]天瓔珞、天無價寶,天厨、天鉢器、天百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作天伎樂,歌歎彼佛,及彼菩薩、聲聞大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於是,眾中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得無量義三昧,[1]三萬四千菩薩摩訶薩得無[2]數無量陀羅尼門,能轉一切三世諸佛不退[3]轉法輪,其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大轉輪王、小轉輪王、銀輪、鐵輪、諸[4]轉輪王、國王、王子、國臣、國民、國士、國女、國大長者,及諸眷屬百千眾俱,聞佛[5]如來說是經時,或得煖法、頂[6]法、世間第一法、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果,又得菩薩無生法忍,又得一陀羅尼,又得二陀羅尼,又得三陀羅尼,又得四陀羅尼,五、六、[7]七、八、九、十陀羅尼,又得百千萬億陀羅尼,又得無量無數恒河沙阿僧祇陀羅尼,皆能隨順[8]轉不退轉法輪,無量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9]無量義經十功德品第三

爾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世尊說是微妙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真實甚深!甚深甚深!所以者何?於此眾中,諸菩薩摩訶薩及諸四眾,天、龍、鬼、神、國王、臣、民諸有眾生,聞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無不獲得陀羅尼門、三法、四果、菩提之心。當知此[10]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之所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所以者何?一聞能持一切法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則為大利。所以者何?若能修行,必得疾成[11]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有眾生不得聞者,當知是等為失大利,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終不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不知菩提大道直故,行於險徑,多留難故。世尊!是經典者不可思議。唯願世尊廣為大眾慈哀,敷演是經甚深不思議事。世尊!是經典者,從何所來?去何所至?住何所住?乃有如是無量功德不思議力,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告大莊嚴菩薩[12]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善男子!我說是經,甚深甚深!真實甚深!所以者何?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一聞能持一切法故,於諸眾生大利益故,行大直道,無留難故。善男子!汝問是經從何所來、去至何所、住何[13]所住者,當善諦聽。善男子!是經[14]本從諸佛[15]宮宅中來,去至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住諸菩薩所[16]行之處。善男子!是經如是來、如是去、如是住。是故,此經能有如是無量功德不思議力,令眾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汝寧欲聞,是經復有十不思議功德力不?」

大莊[17]嚴言:「願樂欲聞。」

佛言:「善男子!第一,是經能令菩薩未發心者,發菩提心;無慈仁者,起[18]於慈心;好殺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妬者,起隨喜心;有愛著者,起能捨心;諸慳貪者,起布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瞋恚盛者,起忍辱心;生懈怠者,起精進心;諸散亂者,起禪定心;於愚癡者,起智慧心;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惡者,起十善心;樂有為者,志無為心;有退心者,作不退心;為有漏者,起無漏心;多煩惱者,起除滅心。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一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二,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是經者,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則能通達百千億義、無量數劫不能演說所受持法。所以者何?以[19]其是法,義無量故。善男子!是經,譬如從一種子生百千萬,百千萬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是經典者,亦復如是,從[20]於一法生百千義,百千義中一一復生百千萬數,如是展轉,乃至無量無邊之義。是故,此經名無量義。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二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三,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通達百千萬[21]億義已,雖有煩惱,如無煩惱,出生入死,無怖畏想,於諸眾生,生憐愍[22]心,於一切法,得勇健想。如壯力士能擔、能持諸有重者;是持經人,亦復如是,能荷無上菩提重[23]寶,擔負眾生出生死道,未能自度,已能度[24]彼。猶如船師身嬰重病,四體不御,安止此岸,有好堅牢[25]船舟,常辦諸度彼者之具,給與而去;是持經者,亦復如是,雖嬰五道諸有之身,百八重病常恒相纏,安止無明老死此岸,而有堅牢此大乘經無量義,[26]辦能度眾生。[27]能如說行者,得度生死。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三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四,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有眾生得聞是經,若一轉、若一偈、乃至一句,得勇健想,雖未自度而能度他,與[28]諸菩薩以為眷屬,諸佛如來常向是人而演說法。是人聞已,悉能受持,隨順不逆,轉復為人隨宜廣說。善男子!是人譬如國王夫人新生王子,若一日、若二日、若至七日,若一月、若二月、若至七月,若一歲、若二歲、若[1]至七歲,雖復不能領理國事,[A1]已為臣民之所宗敬,諸大王子以為伴侶,王及夫人愛心偏重,常與共語。所以者何?以稚小故。善男子!是持經者,亦復如是,諸佛國王,是經夫人,和合共生是菩薩子。若是菩薩得聞是經,若一句、若一偈,若一轉、若二轉,若十、若百、若千、若萬、若億萬[2]億、若恒河沙無量無數轉,雖復不能體真理極,雖復不能震動三千大千國土,雷[3]震梵音,轉大法輪,[A2]已為一切四眾、八部之所宗仰,諸大菩薩以為眷屬,深入諸佛祕密之法,所可演說無違無失,常為諸佛之所護念,慈愛[4]偏覆,以新學故。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四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五,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其有受持、讀誦、書寫如是甚深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是人雖復具縛煩惱,未能遠離諸凡夫事,而能示現大菩提道,延於一日以為百劫,百劫亦能促為一日,令彼眾生歡喜信伏。善男子!是善男子、[5]善女人,譬如龍子始生七日,即能興雲,亦能降雨。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五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六,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滅度後,受持、讀誦是經典者,雖具煩惱而為眾生說法,令[6]得遠離煩惱、生死,斷一切苦。眾生聞已修行,得法、得果、得道,與佛如來等無差別。譬如王子雖復稚小,若王[7]遊巡[A3]及以疾病,委是王子領理國事。王子是時,依大王命,如法教令群寮百官,宣流正化,國土人民各隨其安,如大王治等無有異。持經善男子、善女人,亦復如是,若佛在世、若滅度後,是善男子雖未得住初不動地,依佛如是[8]用說教法而敷演之,眾生聞已,一心修行,斷除煩惱,得法、得果、乃至得道。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六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七,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9]於佛在世、若[10]滅度後,得聞是經,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法修行,發菩提心,起諸善根,興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惱眾生,[11]雖未修行六波羅蜜,六波羅蜜自然在前,即於是身得無[12]生忍,生死煩惱一時斷壞,[13]即昇第七地與大菩薩位。譬如健人為王除怨,怨既滅已,王大歡喜,賞賜半國之封,[14]皆悉與之。持經男子女人,亦復如是,於諸行人最為勇健,六度法寶不求自至,生死怨敵自然散壞,證無生忍,半佛國寶封賞安樂。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七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八,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於佛在世、若滅度後,有人能得是經典者,敬信如視佛身,令等無異,愛樂是經,受持、讀誦、書寫、頂戴,如法奉行,堅固戒忍,兼行檀度,深發慈悲,以此無上大乘《無量義經》廣為人說。若人先來都不信有罪福者,以是經示之,設種種方便,強化令信,以經威力故,[15]發其人心,[A4]欻然得迴;信心既發,勇猛精進故,能得是經威德勢力,得道、得果。是故,善男子、善女[16]人即於是身,得無生法忍,得至上地,與諸菩薩以為眷屬,速能成就眾生淨佛國土,不久得成無上菩提。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八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九,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17]及滅度後,有得是經,歡喜踊躍得未曾有,受持、讀誦、書寫、供養,[18]廣為[19]眾人分別、解說是經義者,即得宿業餘罪、重障一時滅盡,便得清淨,逮得大辯,次第莊嚴諸波羅蜜,獲諸三昧、首楞嚴三昧,入大總持門,得懃精進力,[20]速越上地,善能分身散體遍十方[21]國,拔濟一切二十五有極苦眾生,悉令解脫。是故,是經有如此力。善男子!是名是經第九功德[22]不思議力。

「善男子!第十,是經不可思議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23]及滅度後,若得是經發大歡喜,生希有心,[24]即自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如說修行,復能廣勸在家、出家人受持、讀誦、書寫、供養、解說、如法修行,既令餘人修行,是經力故,得道、得果,皆由是善男子、善女人慈心[25]懃化力故。是善男子、善女人,即於是身便逮無量諸陀羅尼門,於凡夫地自然初時,能發無數阿僧祇弘誓大願,深能發救一切眾生,成就大悲,廣能[26]救苦,厚集善根,饒益一切,而[27]演法澤,洪潤枯涸,以[28]眾法藥[29]練諸眾生,安樂一切,漸見超登,[30]住法雲地,恩澤普潤,慈被無外,攝苦眾生,令入道迹。是故,此人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名是經第十功德不思議力。

「善男子!如是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極有大威神之力,尊無過上,能令諸凡夫皆成聖果,永離生死[1]而得自在。是故,[2]此經名無量義也。能令一切眾生於凡夫地,生起諸菩薩無量道芽,令功德樹[3]蔚[4]茂、扶踈、增長。是故,此經號[5]十不可思議功德力也。」

於[6]是,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及八萬菩薩摩訶薩同聲白佛言:「世尊![7]佛所說甚深微妙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文理真正,尊無過上,三世諸佛所共守護,無有眾魔群道得入,不為一切邪見生死之所壞敗。是故,此經乃有如是十[8]種功德不思議[9]力,大饒益無量一切眾生,令一切諸菩薩摩訶薩各得無量義三昧,或得百千陀羅尼門,或[10]令得菩薩諸地諸忍,或得緣覺、[11]羅漢四道果證。世尊慈愍,快為我等說如是法,令我大獲法利,甚為奇特,未曾有也。世尊慈恩,實難可[12]報。」

爾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於上空中復雨種種[13]華:天[14]憂鉢羅華、鉢曇摩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又雨無數種種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於上空中旋轉來下,供養於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天厨、天鉢器、天百味充滿盈溢,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幰蓋、天妙樂具處處安置,作天伎樂,歌歎於佛;又復六種震動,東方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亦雨天華、天香、天衣、天瓔珞、天無價寶,天厨、天鉢器、天百味,見色聞香,自然飽足,天幢、天幡、天[15]幰蓋、天妙樂具,作天伎樂,歌歎彼佛及[16]諸菩薩、聲聞大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爾時,佛告大莊嚴菩薩摩訶薩及八萬菩薩摩訶薩言:「汝等當於此經,應深起敬心,如法修行,廣化一切,懃心流布,常當慇懃晝夜守護,[17]普令眾生各獲法利。汝等真是大慈大悲,以立神通願力,[18]守護是經,勿使疑滯,於當[19]來世必令廣行閻浮提,令一切眾生[20]使得見聞、讀誦、書寫、供養。以是之故,[21]亦令汝等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時,大莊嚴菩薩摩訶薩與八萬菩薩摩訶薩即從坐起,來詣佛所,頭面禮足,遶百千匝,即前胡跪,[22]俱共同聲,白佛言:「世尊!我等快蒙世尊慈愍,為我等說是甚深微妙無上大乘《無量義經》。敬受佛勅,於如來滅後,當廣令流布是經典者,普令一切受持、讀誦、書寫、供養。唯願[23]世尊,勿垂憂慮。我等當以願力,普令一切[24]眾生,使得見聞、讀誦、書寫、供養,得是經[25]法威神之[26]力。」

爾時,佛讚言:「善哉!善哉!諸善男子!汝等今者真是佛子,大慈大悲,深能拔苦救厄者矣。一切眾生之良福田,廣為一切作大良導,一切眾生大依止處,一切眾生之大施主,常以法利廣施一切。」

爾時,大會皆大歡喜,為佛作禮,受持而去。

無量義[27]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卷 - 2023-12-20 19:49:30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宋元嘉年曇無蜜多於楊州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國大林精舍重閣講堂,告諸比丘:「却後三月我當般涅槃。」

尊者阿難即從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遶佛三匝為佛作禮,胡跪合掌,諦觀如來,目不暫捨。長老摩訶迦葉、彌勒菩薩摩訶薩亦從座起,合掌作禮,瞻仰尊顏。

時三大士異口同音而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云何眾生起菩薩心、修行大乘方等經典、正念思惟一實境界?云何不失無上菩提之心?云何復當不斷煩惱、不離五欲、得淨諸根、滅除諸罪?父母所生清淨常眼,不斷五欲而能得見諸障外事?」

佛告阿難:「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昔[30]在耆闍崛山及餘住處,已廣分別一實之道;今於此處,為未來世諸眾生等,欲行大乘無上法者,欲學[31]普賢行。[32]普賢行者,我今當說其憶念法。若見普賢及不見者除却罪數,今為汝等當廣分別。

「阿難!普賢菩薩乃生東方淨妙國土,其國土相,[33]《法華經》中已廣分別,我今於此略而解說。

「阿難!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八部、一切眾生誦大乘經者、修大乘[34]者、發大乘意者、樂見普賢菩薩色身者、樂見多寶佛塔者、樂見釋迦牟尼佛及分身諸佛者、樂得六根清淨者,當學是觀。此觀功德,除諸障礙、見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誦持故,[35]專心修習,心心相次,不離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見普賢;有重障者,七七日[36]盡然後得見;復有重者一生得見、復有重者二生得見、復有重者三生得見;如是種種業報不同,是故異說。

「普賢菩薩身量無邊、音聲無邊、色像無邊,欲來此國,入自在神通促身令小,閻浮提人三障重故。以智慧力化乘白象,其象六牙,七支[1]跓地,其七支下生七蓮華。[2]象色鮮白,白中上者[3]頗梨、雪山不得為比。[4]身長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於六牙端有六浴池,一一[5]浴池中生十四[6]蓮華,與池正等,其華開敷如天樹王。一一華上有一玉女,顏色紅輝有過天女,手中自然化五箜篌,一一箜篌有五百樂器以為眷屬。有五百[7]飛鳥,鳧、鴈、鴛鴦……,皆[8]眾寶色,生花葉間。象鼻有華,其莖譬如赤真珠色,其華金色,含而未敷。

「見是事已,復更懺悔,至心諦觀,思惟大乘,心不[9]休廢。見華即敷,金色金光,其蓮華臺是甄叔迦寶,[10]妙梵摩尼以為華鬘、金剛寶珠以為華鬚。見有化佛坐蓮華臺,眾多菩薩坐蓮華鬚。化佛眉間亦出金光入象鼻中,從象鼻出入象眼中,從象眼出入象耳中,從象耳出照象頂上,化作金臺。

「[11]其象頭上有三化人:一捉金輪、一持摩尼珠、一執金剛杵。舉杵擬象,象即能行,腳不履地,躡虛而遊,離地七尺。地有印文,於印文中千輻轂輞皆悉具足,一一輞間生一大蓮華,此蓮華上生一化象,亦有七支,隨大象行。舉足下足生七千象以為眷屬,隨從大象。

「象鼻紅蓮華色,上有化佛放眉間光,其光金色,如前入象鼻中,[12]於象鼻[13]中出入象眼中,從象眼出還入象耳,從象耳出至象頸上,漸漸上至象背,化成金鞍,七寶校具。於鞍四[A1]面有七寶柱,眾寶校飾以成寶臺。

「臺中有一七寶蓮華,其蓮華鬚百寶共成,其蓮華臺是大摩尼,有一菩薩結[14]加趺坐,名曰普賢。身白玉色五十種光,光五十種色以為項光,身諸毛孔流出金光,其金光端無量化佛。諸化菩薩以為眷屬,安[15]庠徐步,雨大寶華至行者前。其象開口,於象牙上諸池玉女鼓樂、絃歌,其聲微妙,讚歎大乘一實之道。

「行者見已,歡喜敬禮。復更[16]誦讀甚深經典、遍禮十方無量諸佛、禮多[17]寶塔及釋迦牟尼、并禮普賢……諸大菩薩,發是誓[18]言:『若我宿福應見普賢,願[19]尊遍吉[20]示我色身。』作是願已,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行懺悔法、誦大乘經、讀大乘經、思大乘義、念大乘事、恭敬供養持大乘者、視一切人猶如佛想、於諸眾生如父母想。

「作是念已,普賢菩薩即於眉間放大人相白毫光明。此光現時,普賢菩薩身相端嚴——如紫金山端正微妙——三十二相皆悉備有。身諸毛孔放大光明,照其大象令作金色、一切化象亦作金色、諸化菩薩亦作金色。其金色光,照于東方無量世界皆同金色,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爾時,十方[21]面一一方有一菩薩乘六牙白象王,亦如普賢等無有異,如是十方無量無邊滿中化象。普賢菩薩神通力故,令持經者皆悉得見。

「是時,行者見諸菩薩身心歡喜,為其作禮,白言:『大慈大悲[22]者!愍念我故,為我說法。』說是語時,諸菩薩等異口同音各說清淨大乘經法,作諸偈頌讚歎行者,是名始觀普賢菩薩最初境界。

「爾時,行者見是事已,心念大乘,晝夜不捨。於睡眠中夢見普賢為其說法,如覺無異,安慰其心而作是言:『汝所誦持,忘失是句、[A2]忘失是偈。』爾時,行者聞普賢[23]菩薩[24]所說,深解義趣,憶持不忘;日日如是,其心漸利。

「普賢菩薩教其憶念十方諸佛,隨普賢教正心正意,漸以心眼見東方佛,身黃金色,端嚴微妙。見一佛已,復見一佛,如是漸漸遍見東方一切諸佛;心[25]相利故,遍見十方一切諸佛。

「見諸佛已,心生歡喜而作是言:『因大乘故得見大士,因大士力故得見諸佛,雖見諸佛猶未了了,閉目則見,開目則失。』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遍禮十方佛。禮諸佛已,胡跪合掌而作是言:『諸佛世尊十力無畏、十八不[26]共、大慈大悲三念處、常在世間色中上色,我有何罪而不得見?』說是語已,復更懺悔。

「懺悔清淨已,普賢菩薩復更現前,行、住、坐、臥不離其側,乃至夢中常為說法;此人覺已,得法喜樂。如是晝夜經三七日,然後方得旋陀羅尼;得陀羅尼故,諸佛菩薩所說妙法憶持不失,亦常夢見過去七佛,唯釋迦牟尼佛為其說法,是諸世尊各各稱讚大乘經典。

「爾時,行者復更懺悔,遍禮十方佛。禮十方佛已,普賢菩薩住其人前,教說宿世一切業緣、發露黑惡一切罪事。向諸世尊,口自發露;既發露已,尋時即得諸佛現前三昧。

「得是三昧已,見東方阿閦佛及妙喜國,了了分明。如是,十方各見諸佛上妙國土,了了分明。

「既見十方佛已,夢象頭上有一金剛人,以金剛杵遍擬六根;擬六根已,普賢菩薩為於行者說六根清淨懺悔之法。如是懺悔一日至七日,以諸佛現前三昧力故、普賢菩薩說法莊[27]嚴故,耳漸漸聞障外聲、眼漸漸見障外事、鼻漸漸聞障外香。廣說如妙法華經得是六根清淨已,身心歡喜無諸惡相,心純是法,與法相應。

「復更得百千萬億旋陀羅尼,復更廣見百千萬億無量諸佛。是諸世尊各伸右手摩行者頭,而作是言:『善哉善哉!行大乘者!發大莊嚴心者!念大乘者!我等昔日發菩提心時皆亦如汝,慇懃不失。我等先世行大乘故,今成清淨正遍知身;汝今亦當勤修不懈。此大乘典,諸佛寶藏、十方三世諸佛眼目、出生三世諸如來種。持此經者,即持佛身、即行佛事,當知是人即是諸佛所使、諸佛世尊衣之所覆、諸佛如來真實法子。汝行大乘,不斷法種。汝今諦觀東方諸佛。』

「說是語時,行者即見東方一切無量世界地平如掌,無諸堆阜、丘陵、荊棘,琉璃為地,黃金間[1]側;十方世界亦復如是。見是地已,即見寶樹。寶樹高妙五千由旬,其樹常出黃金、白銀、七寶莊嚴,樹下自[2]然有寶師子座。其師子座高二十由旬,座上亦出百寶光明。如是諸樹及餘寶座,一一寶[3]座皆有自然五百白象,象上皆有普賢菩薩。

「爾時,行者禮諸普賢而作是言:『我有何罪,但見寶地、寶[4]座及與寶[5]樹,不見諸佛?』作是語已,一一座上有一世尊,端嚴微妙而坐寶座。

「見諸佛已,心大歡喜,復更誦習大乘經典。大乘力故,空中有聲而讚歎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行大乘功德因緣,能見諸佛。今雖得見諸佛世尊,而不能見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及多寶佛塔。』聞空中聲已,復勤誦習大乘經典。以誦大乘方等經故,即於夢中見釋迦牟尼佛與諸大眾在耆闍崛山說《法華經》,演一實義。

「[6]教已懺悔,渴仰欲見,合掌胡跪向耆闍崛山而作是言:『如來世雄常在世間,愍念我故,為我現[7]身。』作是語已,見耆闍崛山七寶莊嚴,無數比丘、聲聞大眾,寶樹行列,寶地平正,復[8]鋪妙寶師子之座。釋迦牟尼佛放眉間光,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復過十方無量世界。

「此光至處,十方分身釋迦牟尼佛一時雲集,廣說如《妙法華經》。一一分身佛,身紫金色、身量無邊、坐師子座,百億無量諸大菩薩以為眷屬,一一菩薩行同普賢;如此十方無量諸佛、菩薩眷屬,亦復如是。

「大眾集已,見釋迦牟尼佛舉身毛孔放金色光,一一光中有百億化佛。諸分身佛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其光流入釋迦牟尼佛頂。見此相時,分身諸佛一切毛孔出金色光,一一光中復有恒河[A3]沙微塵數化佛。

「爾時,普賢菩薩復放眉間大人相光入行者心。既入心已,行者自憶過去無數百千佛所受持讀誦大乘經典,自見故身了了分明,如宿命通等無有異;豁然大悟,得旋陀羅尼、百千萬億諸陀羅尼門。

「從三昧起,面見一切分身諸佛眾寶樹下坐師子[9]床,復見琉璃地[10]如蓮華[11]聚,從下方空中[12]踊出。一一華間有微塵數菩薩結加趺坐,亦見普賢分身菩薩在彼眾中[13]讚歎大乘。

「時諸菩薩異口同音教於行者清淨六根,或有說言:『汝當念佛。』或有說言:『汝當念法。』或有說言:『汝當念僧。』或有說言:『汝當念戒。』或有說言:『汝當念施。』或有說言:『汝當念天。』『如此六法是菩提心、生菩薩法。汝今應當於諸佛前發露先罪,至誠懺悔於無量世眼根因緣貪著諸色。以著色故,貪愛諸塵;以愛塵故,受女人身,世世生處[14]惑著諸色。色壞汝眼,為恩愛奴;[15]色使使汝經歷三界,為此弊使,盲無所見。今誦大乘方等經典,此經中說:「十方諸佛色身不滅。」汝今得見,審實爾不?眼根不善,傷害汝多,隨順我語歸向諸佛。釋迦牟[16]尼說汝眼根所有罪咎,諸佛菩薩慧[17]明法水願[18]以洗除,[19]令我清淨。』

「作是語已,遍禮十方佛,向釋迦牟尼佛、大乘經典,復[20]說是言:『我今所懺眼根重罪障蔽穢濁,盲無所見。願佛大慈哀愍覆護、普賢菩薩乘大法船普度一切、十方無量諸菩薩伴唯願慈哀,聽我悔過眼根不善惡業障法。』如是三說,五體投地、正念大乘、心不忘捨,是名懺悔眼根罪法。

「稱諸佛名、燒香散華、發大乘意、懸繒幡蓋、說眼過患懺悔罪者,此人現世見釋迦牟尼佛及見分身無量諸佛,阿僧祇劫不墮惡道——大乘力故、大乘願故——恒與一切陀羅尼菩薩共為眷屬。作是念者是為正念,若他念者名為邪念,是名眼根初境界相。

「淨眼根已,復更誦讀大乘經典,晝夜六時胡跪懺悔而作是言:『我今云何但見釋迦牟尼佛分身諸佛,不見多寶佛[21]塔、全身舍利?多寶佛塔恒在不滅,我濁惡眼是故不見。』作是語已,復更懺悔。過七日已,多寶佛塔從地[22]涌出,釋迦牟尼佛即以右手開其塔戶。見多寶佛入普現色身三昧,一一毛孔流出恒河沙微塵數光明,一一光明有百千萬億化佛。

「此相現時,行者歡喜,[1]讚偈遶塔。滿七匝已,多寶如來出大音聲讚言:『法子!汝今真實能行大乘,隨順普賢眼根懺悔。以是因緣,我至汝所為汝證明。』說是語已,讚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能說大法、雨大法雨,成就濁惡諸眾生等。』

「是時行者見多寶佛塔已,復至普賢菩薩所,合掌敬禮白言:『大師!教我[2]悔過。』

「普賢復言:『汝於多劫耳根因緣隨逐外聲,聞妙音時心生惑著、聞惡聲時起[3]八百種煩惱賊害。如此惡耳,報得惡事、恒聞惡聲,生諸攀緣。顛倒聽故,當墮惡道、邊地邪見不聞法處。汝於今日誦持大乘功德海藏,以是[4]緣故見十方佛、多寶佛塔。現為汝證。汝應自當說己過惡,懺悔諸罪。』

「是時行者聞是語已,復更合掌五體投地而作是言:『正遍知世尊現為我證,方等經典為慈悲主,唯願觀我、聽我所說。我從多劫乃至今身,耳根因緣聞聲惑著如膠著草,聞[5]諸惡時起煩惱毒,處處惑著無暫停時。坐此竅聲,勞我[6]神識墜墮三塗。今始覺知,向諸世尊發露懺悔。』

「既懺悔已,見多寶佛放大光明,其光金色,遍照東方及十方界無量諸佛,身真金色。東方空中作是唱言:『此佛世尊號曰善德。』亦有無數分身諸佛坐寶樹下師子座上結加趺坐。是諸世尊,一切皆入普現色身三昧,皆作是[7]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讀誦大乘經典,汝所誦者是佛境界。』

「說是語已,普賢菩薩復更為說懺悔之法:『汝於前世無量劫中,以貪香故,分別諸識處處貪著,墮落生死。汝今應當觀大乘因。大乘因者,諸法實相[8]是。』聞是語已,五體投地復更懺悔。

「既懺悔已,當作是語:『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多寶佛塔!南無十方釋迦牟尼[9]佛分身諸佛!』作是語已,遍禮十方佛、南無東方善德佛及分身諸佛。如眼所見,一一心禮,香華供養。供養畢已,胡跪合掌,以種種偈讚歎諸佛。既讚歎已,說十惡業懺悔諸罪。既懺悔已,而作是言:『我於先世無量劫時貪香、味、觸,造作眾惡,以是因緣,無量世來恒受地獄、餓鬼、畜生、邊地邪見、諸不善身。如此惡業今日發露,歸向諸佛正法之王,說罪懺悔。』

「既懺悔已,身心不懈,復更[*]誦讀大乘經典。大乘力故,空中有聲,告言:『法子!汝今應當向十方佛讚說大乘,於諸佛前自說己過。諸佛如來是汝慈父,汝當自說舌根所作不善惡業。此舌根者,動惡業相,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誹謗、妄語、讚歎邪見、說無益語,如是眾多諸雜惡業;[10]搆鬪壞亂、法說非法……如是眾罪,今悉懺悔諸世雄前。』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遍禮十方佛,合掌長跪,當作是語:『此舌過患無量無邊,諸惡業刺從舌根出,斷正法輪從此舌起。如此惡舌斷功德種,於非義中多端強說、讚歎邪見如火益薪,猶如猛火傷害眾生、如飲毒者無瘡疣死。如此罪報惡邪不善,當墮惡道百劫、千劫,以妄語故墮大地獄。我今歸向[11]南方諸佛,發露黑惡。』

「作是念時,空中有聲:『南方有佛名栴檀德,彼佛亦有無量分身,一切諸佛皆說大乘除滅罪惡。』

「『如此眾罪,今向十方無量諸佛大悲世尊發露黑惡,誠心懺悔。』說是語已,五體投地復禮諸佛。是時,諸佛復放光明照行者身,令其身心自然歡喜,發大慈悲普念一切。

「爾時,諸佛廣為行者說大慈悲及喜捨法,亦教愛語、修六和敬。爾時,行者聞此教勅心大歡喜,復更誦習終不懈息。

「空中復有微妙音聲[12]出如是言:『汝今應當身心懺悔。身者,殺、盜、婬;心者,念諸不善、造十惡業及五無間,猶如猨猴、亦如黐膠處處貪著,遍至一切六情根中。此六根業,枝條、華、葉悉滿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處,亦能增長無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難無不經[13]中。汝今應當懺悔如是惡不善業。』

「爾時,行者聞此語已,問空中聲:『我今何處行懺悔法?』

「時空中聲即說是語:『釋迦牟[14]尼名毘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攝成處、我波羅蜜所安立處、[15]淨波羅蜜滅[16]有相處、[17]樂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不見有無諸法相處,如寂解脫,乃至般若波羅蜜,是色常住法故。如是,應當觀十方佛。』

「時十方佛各伸右手摩行者頭,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18]汝誦讀大乘經[19]故,十方諸佛說懺悔法。菩薩所行,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心無心,從顛倒想起,如此想心從妄想起;如空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生、不[20]滅。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21]一切法如是,無住、無壞。如是懺悔,觀心無[22]心、法不住法中,諸法解脫,滅諦寂靜。如是想者,名大懺悔、名莊嚴懺悔、名無罪相懺悔、名破壞心[1]識。行此懺悔者,身心清淨,不住法中——猶如流水——念念之中得見普賢菩薩及十方佛。』

「時諸世尊以大悲光明為於行者說無相法,行者聞說第一義空,行者聞已心不驚怖,應時即入菩薩正位。」

佛告阿難:「如是行者,名為懺悔。此懺悔者,十方諸佛、諸大菩薩所[2]懺悔法。」

佛告阿難:「佛滅度後,佛諸弟子若有懺悔惡不善業,但當[*]誦讀大乘經典。此方等經是諸佛眼,諸佛因是得具五眼,佛三種身從方等生;是大法印,[3]印涅槃海,如此海中能生三種佛清淨身,此三種身,人天福田應供中最。其有[*]誦讀大方等典,當知此人具佛功德,諸惡永滅,從佛慧生。」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有眼根惡、 業障眼不淨,
但當誦大乘、 思念第一義,
是名懺悔眼, 盡諸不善業。
耳根聞亂聲, 壞亂和合義,
由是起狂亂, 猶如癡猨猴,
但當誦大乘、 觀法空無相,
永盡一切惡, 天耳聞十方。
鼻根著諸香, 隨染起諸觸,
如此狂惑鼻, 隨染生諸塵。
若誦大乘經、 觀法如實際,
永離諸惡業, 後世不復生。
舌根起五種, 惡口不善業,
若欲自調順, 應勤修慈心,
思法真寂義, 無諸分別相。
心[4]根如猨猴, 無有暫停時,
若欲折伏者, 當勤誦大乘,
念佛大覺身, 力無畏所成。
身為機關主, 如塵隨風轉,
六賊遊戲中, 自在無罣礙。
若欲滅此惡、 永離諸塵勞、
常處涅槃城、 安樂心[5]恬怕,
當誦大乘經、 念諸菩薩母。
無量勝方便, 從思實相得,
如此等六法, 名為六情根。
一切業障海, 皆從妄想生,
若欲懺悔者, 端坐念實相。
眾罪如霜露, 慧日能消除,
是故應至心, 懺悔六情根。」
說是偈已,佛告阿難:「汝今持是『懺悔六根觀普賢菩薩法』,普為十方諸天世人廣分別說。佛滅度後,佛諸弟子若有受持、讀誦、解說方等經典,應於靜處,若在塚間、若林樹下、[6]阿練若處,[7]誦讀方等,思大乘義。念力強故,得見我身及多寶佛塔、十方分身無量諸佛,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恭敬法故,持諸妙華住立空中,讚歎恭敬行持法者。但誦大乘方等經故,諸佛、菩薩晝夜供養是持法者。」

佛告阿難:「我與賢劫諸菩薩[8]及十方諸佛,因思大乘真實義故,除却百萬億[9]億劫阿僧祇數生死之罪;因此勝妙懺悔法故,今於十方各得為佛。若欲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若欲現身見十方佛及普賢菩薩,當淨澡浴、著淨潔衣、燒眾名香,在空閑處,應當誦讀大乘經典、思大乘義。」

佛告阿難:「若有眾生欲觀普賢菩薩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是名正觀,若他觀者[10]是名邪觀。佛滅度後,佛諸弟子隨順佛語行懺悔者,當知是人行普賢行。行普賢行者,不見惡相及惡業報。其有眾生晝夜六時禮十方佛、誦大乘經、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一彈指頃除[11]去百萬億[*]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行此行者,真是佛子、從諸佛生,十方諸佛及諸菩薩為其[12]和上,是名具足菩薩戒者,不須羯磨自然成就,應受一切人天供養。

「爾時,行者若欲具足菩薩戒者,應當合掌在空閑處遍禮十方佛,懺悔諸罪,自說己過。然後靜處白十方佛而作是言:『諸佛世尊常住在世,我業障故,雖信方等見佛不了。今歸依佛,唯願釋迦牟尼正遍知、世尊為我[*]和上;文殊師利具大慧者願以智慧授我清淨諸菩薩法;彌勒菩薩勝大慈日憐愍我故亦應聽我受菩薩法;十方諸佛現為我證;諸大菩薩各稱其名,是勝大士覆護眾生,助護我等今日受持方等經典,乃至失命,設墮地獄受無量苦,終不毀謗諸佛正法。以是因緣功德力故,今釋迦牟尼佛為我[*]和上、文殊師利為我阿闍[A4]梨、當來彌勒願授我法、十方諸佛願證知我、大德諸菩薩願為我伴,我今依大乘經甚深妙義,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如是三說。

「歸依三寶已,次當自誓受六重法。受六重法已,次當勤修無礙梵行、發[13]廣濟心、受八重法。立此誓已,於空閑處燒眾名香、散華供養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大乘方等,而作是言:『我於今日發菩提心,以此功德普度一切。』作是語已,復更頂禮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思方等義,一日[1]乃至三七日,若出家、在家,不須[*]和上、不用諸師、不白羯磨,受持讀誦大乘經典力故、普賢菩薩勸發行故,是十方諸佛正法眼目。因由是法,自然成就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諸佛如來從此法生,於大乘經得受記[2]別。

「是故,智者!若聲聞毀破三歸[3]及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式叉摩尼戒,及諸威儀;愚癡不善、惡邪心故,多犯諸戒及威儀法。若欲除滅令無過患、還為比丘具沙門[4]法,當勤修讀方等經典、思第一義甚深空法,令此空慧與心相應。當知此人於[5]念念頃,一切罪垢永盡無餘,是名具足沙門法式、具諸威儀,應受人天一切供養。

「若優婆塞犯諸威儀、作不善事——不善事者,所謂[6]說佛法過惡、論說四眾所犯惡事、偷盜婬[7]妷無有慚愧——若欲懺悔滅諸罪者,當勤讀誦方等經典、思第一義。

「若王者、大臣、婆羅門、居士、長者、宰官……是諸人等,貪求無厭、作五逆罪、謗方等經、具十惡業,是大惡報應墮惡道,過於暴雨必定當墮阿鼻地獄。若欲除滅此業障者,應生慚愧、[8]改悔諸罪。

「云何[9]名剎利居士懺悔[10]法?懺悔法者,但當正心、不謗三寶、不障出家、不為梵行人作惡留難,應當繫念修六念法、亦當供給供養持大乘者,不必禮拜,應當憶念甚深經法第一義空。思是法者,是名剎利居士修第一懺悔。

「第二懺悔者,孝養父母、恭敬師長,是名修第二懺悔[11]法。

「第三懺悔者,正法治國、不邪枉人民,是名修第三懺悔。

「第四懺悔者,於六齋日勅諸境內力所及處令行不殺,修如此法是名修第四懺悔。

「第五懺悔者,但當深信因果、信一實道、知佛不滅,是名修第五懺悔。」

佛告阿難:「於未來世,若有修習如此懺悔法,當知此人著慚愧服、諸佛護助,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是語時,十千天子得法眼淨,彌勒菩薩……等諸大菩薩及以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貼文者 : : jwjwo

梵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 2024-03-28 16:08:17

२४ समन्तमुखपरिवर्तः।
(समन्तमुखपरिवर्तो नामावलोकितेश्वरविकुर्वणनिर्देशः)

अथ खलु अक्षयमतिर्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 उत्थायासनादेकांसमुत्तरासङ्गं कृत्वा दक्षिणं जानुमण्डलं पृथिव्यां प्रतिष्ठाप्य येन भगवांस्तेनाञ्जलिं प्रणाम्य भगवन्तमेतदवोचत्-- केन कारणेन भगवन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 ऽवलोकितेश्वर इत्युच्यते?

एवमुक्ते भगवानक्षयमतिं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मेतदवोचत्-- इह कुलपुत्र यावन्ति सत्त्वकोटीनयुतशतसहस्राणि यानि दुःखानि प्रत्यनुभवन्ति, तानि सचेद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 नामधेयं शृणुयुः, ते सर्वे तस्माद्दुःखस्कन्धाद् परिमुच्येरन्। ये च कुलपुत्र सत्त्वा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 नामधेयं धारयिष्यन्ति, सचेत्ते महत्यग्निस्कन्धे प्रपतेयुः, सर्वे ते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 तेजसा तस्मान्महतोऽग्निस्कन्धात्परिमुच्येरन्। सचेत्पुनः कुलपुत्र सत्त्वा नदीभिरुह्यमाना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क्रन्दं कुर्युः, सर्वास्ता नद्यस्तेषां सत्त्वानां गाधं दद्युः। सचेत्पुनः कुलपुत्र सागरमध्ये वहनाभिरूढानां सत्त्वकोटीनयुतशतसहस्राणां हिरण्यसुवर्णमणिमुक्तावज्रवैडूर्यशङ्खशिलाप्रवालाश्मगर्भमुसारगल्वलोहितमुक्तादीनां कृतनिधीनां स पोतस्तेषां कालिकावातेन राक्षसीद्वीपे क्षिप्तः स्यात्, तस्मिंश्च कश्चिदेवैकः सत्त्वः स्यात्योऽ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क्रन्दं कुर्यात्, सर्वे ते परिमुच्येरंस्तस्माद्राक्षसीद्वीपात्। अनेन खलु पुनः कुलपुत्र कारणेन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 ऽवलोकितेश्वर इति संज्ञायते॥

सचेत्कुलपुत्र कश्चिदेव वध्योत्सृष्टोऽ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क्रन्दं कुर्यात्, तानि तेषां वध्यघातकानां शस्त्राणि विकीर्येरन्। सचेत्खलु पुनः कुलपुत्र अयं त्रिसाहस्रमहासाहस्रो लोकधातुर्यक्षराक्षसैः परिपूर्णो भवेत्, तेऽ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 नामधेयग्रहणेन दुष्टचित्ता द्रष्टुमप्यशक्ताः स्युः। सचेत्खलु पुनः कुलपुत्र कश्चिदेव सत्त्वो दार्वायस्मयैर्हडिनिगडबन्धनैर्बद्धो भवेत्, अपराध्यनपराधी वा, तस्या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 नामधेयग्रहणेन क्षिप्रं तानि हडिनिगडबन्धनानि विवरमनुप्रयच्छन्ति। ईदृशः कुलपुत्र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 प्रभावः॥

सचेत्कुलपुत्र अयं त्रिसाहस्रमहासाहस्रो लोकधातुर्धूर्तैरमित्रैश्चौरैश्च शस्त्रपाणिभिः परिपूर्णो भवेत्, तस्मिंश्चैकः सार्थवाहो महान्तं सार्थं रत्नाढ्यमनर्ध्यं गृहीत्वा गच्छेत्। ते गच्छन्तस्तांश्चौरान्धूर्तान् शत्रूंश्च शस्त्रहस्तान्पश्येयुः। दृष्ट्वा च पुनर्भीतास्त्रस्ता अशरणमात्मानं संजानीयुः। स च सार्थवाहस्तं सार्थमेवं ब्रूयात्-- मा भैष्ट कुलपुत्राः, मा भैष्ट, अभयंददम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मेकस्वरेण सर्वे समाक्रन्दध्वम्। ततो यूयमस्माच्चौरभयादमित्रभयात्क्षिप्रमेव परिमोक्ष्यध्वे। अथ खलु सर्व एव स सार्थः एकस्वरेण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माक्रन्देत्-- नमो नमस्तस्मै अभयंददायावलोकितेश्वराय बोधिसत्त्वाय महासत्त्वायेति। सहनामग्रहणेनैव स सार्थः सर्वभयेभ्यः परिमुक्तो भवेत्। ईदृशः कुलपुत्र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 प्रभावः॥

ये कुलपुत्र रागचरिताः सत्त्वाः, तेऽ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 नमस्कारं कृत्वा विगतरागा भवन्ति। ये द्वेषचरिताः सत्त्वाः, तेऽ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 नमस्कारं कृत्वा विगतद्वेषा भवन्ति। ये मोहचरिताः सत्त्वाः, तेऽ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 नमस्कारं कृत्वा विगतमोहा भवन्ति। एवं महर्द्धिकः कुलपुत्र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

यश्च कुलपुत्र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 पुत्रकामो मातृग्रामो नमस्कारं करोति, तस्य पुत्रः प्रजायते अभिरूपः प्रासादिको दर्शनीयः। पुत्रलक्षणसमन्वागतो बहुजनप्रियो मनापोऽवरोपितकुशलमूलश्च भवति। यो दारिकामभिनन्दति, तस्य दारिका प्रजायते अभिरूपा प्रासादिका दर्शनीया परमया शुभवर्णपुष्करतया समन्वागता दारिका-- लक्षणसमन्वागता बहुजनप्रिया मनापा अवरोपितकुशलभूला च भवति। ईदृशः कुलपुत्र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 प्रभावः॥

ये च कुलपुत्र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 नमस्कारं करिष्यन्ति, नामधेयं च धारयिष्यन्ति, तेषाममोघफलं भवति। यश्च कुलपुत्र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 नमस्कारं करिष्यति, नामधेयं च धारयिष्यति, यश्च द्वाषष्टीनां गङ्गानदीवालिकासमानां बुद्धानां भगवतां नमस्कारं कुर्यात्, नामधेयानि च धारयेत्, यश्च तावतामेव बुद्धानां भगवतां तिष्ठतां ध्रियतां यापयतां चीवरपिण्डपातशयनासनग्लानप्रत्ययभैषज्यपरिष्कारैः पूजां कुर्यात्, तत्किं मन्यसे कुलपुत्र कियन्तं स कुलपुत्रो वा कुलदुहिता वा ततोनिदानं पुण्याभिसंस्कारं प्रसवेत्?

एवमुक्ते अक्षयमतिर्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 भगवन्तमेतदवोचत्-- बहु भगवन्, बहु सुगत स कुलपुत्रो वा कुलदुहिता वा ततोनिदानं बहुं पुण्याभिसंस्कारं प्रसवेत्। भगवानाह-- यश्च कुलपुत्र तावतां बुद्धानां भगवतां सत्कारं कृत्वा पुण्याभिसंस्कारः, यश्च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 अन्तश एकमपि नमस्कारं कुर्यात्नामधेयं च धारयेत्, समोऽनधिकोऽनतिरेकः पुण्याभिसंस्कारः उभयतो भवेत्। यश्च तेषां द्वाषष्टीनां गङ्गानदीवालिकासमानां बुद्धानां भगवतां सत्कारं कुर्यात्नामधेयानि च धारयेत्, यश्च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 नमस्कारं कुर्यात्नामधेयं च धारयेत्, एतावुभौ पुण्यस्कन्धौ न सुकरौ क्षपयितुं कल्पकोटीनयुतशतसहस्रैरपि। एवमप्रमेयं कुलपुत्र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 नामधारणात्पुण्यम्॥

अथ खल्वक्षयमतिर्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 भगवन्तमेतदवोचत्-- कथं भगवन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ऽस्यां सहायां लोकधातौ प्रविचरति? कथं सत्त्वानां धर्मं देशयति? कीदृशश्चा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पायकौशल्यविषयः?

एवमुक्ते भगवानक्षयमतिं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मेतदवोचत्-- सन्ति कुलपुत्र लोकधातवः येष्व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 बुद्धरूपेण सत्त्वानां धर्मं देशयति। सन्ति लोकधातवः, येष्व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 बोधिसत्त्वरूपेण सत्त्वानां धर्मं देशयति। केषांचित् प्रत्येकबुद्धरूपेण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 सत्त्वानां धर्मं देशयति। केषांचिच्छ्रावकरूपेण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 सत्त्वानां धर्मं देशयति। केषांचिद् ब्रह्मरूपेणा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 सत्त्वानां धर्मं देशयति। केषांचिच्छक्ररूपेणा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 धर्मं देशयति। केषांचिद् गन्धर्वरूपेणा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 सत्त्वानां धर्मं देशयति। केषांचिद् गन्धर्वरूपेणा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 सत्त्वानां धर्मं देशयति। यक्षवैनेयानां सत्त्वानां यक्षरूपेण धर्मं देशयति। ईश्वरवैनेयानां सत्त्वानामीश्वररूपेण, महेश्वरवैनेयानां सत्त्वानां महेश्वररूपेण धर्मं देशयति। चक्रवर्तिराजवैनेयानां सत्त्वानां चक्रवर्तिराजरूपेण धर्मं देशयति। पिशाचवैनेयानां सत्त्वानां पिशाचरूपेण धर्मं देशयति। वैश्रवणवैनेयानां सत्त्वानां वैश्रवणरूपेण धर्मं देशयति।

सेनापतिवैनेयानां सत्त्वानां सेनापतिरूपेण धर्मं देशयति। ब्राह्मणवैनेयानां सत्त्वानां ब्राह्मणरूपेण धर्मं देशयति। वज्रपाणिवैनेयानां सत्त्वानां वज्रपाणिरूपेण धर्मं देशयति। एवमचिन्त्यगुणसमन्वागतः कुलपुत्र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 तस्मात्तर्हि कुलपुत्र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 पूजयध्वम्। एष कुलपुत्र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 भीतानां सत्त्वानामभयं ददाति। अनेन कारणेन अभयंदद इति संज्ञायते इह सहायां लोकधातौ॥

अथ खल्वक्षयमतिर्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 भगवन्तमेतदवोचत्-- दास्यामो वयं भगवनवलोकितेश्वराय बोधिसत्त्वाय महासत्त्वाय धर्मप्राभृतं धर्माच्छादम्। भगवानाह-- यस्यदानीं कुलपुत्र कालं मन्यसे। अथ खल्वक्षयमतिर्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 स्वकण्ठादवर्ताय शतसहस्रमूल्यं मुक्ताहारमवलोकितेश्वराय बोधिसत्त्वाय महासत्त्वाय धर्माच्छादमनुप्रयच्छति स्म-- प्रतीच्छ सत्पुरुष इमं धर्माच्छादं ममान्तिकात्। स न प्रतीच्छति स्म। अथ खल्वक्षयमतिर्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ऽ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मेतदवोचत्-- प्रतिगृहाण त्वं कुलपुत्र इमं मुक्ताहारमस्माकमनुकम्पामुपादाय। अथ खल्व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ऽक्षयमतेर्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न्तिकात्तं मुक्ताहारं प्रतिगृह्णाति स्म अक्षयमतेर्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नुकम्पामुपादाय, तासां च चतसृणां पर्षदां तेषां च देवनागयक्षगन्धर्वासुरगरूडकिन्नरमहोरगमनुष्यामनुष्याणामनुकम्पामुपादाय। प्रतिगृह्य च द्वौ प्रत्यंशौ कृतवान्। कृत्वा चैकं प्रत्यंशं भगवते शाक्यमुनये ददाति स्म, द्वितीयं प्रत्यंशं भगवतः प्रभूतरत्नस्य तथागतस्यार्हतः सम्यक्संबुद्धस्य रत्नस्तूपे समुपनामयायास। ईदृश्या कुलपुत्र विकुर्वया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ऽस्यां सहायां लोकधातावनुविचरति॥

अथ खलु भगवांस्तस्यां वेलायामिमा गाथा अभाषत--

चित्रध्वज अक्षयोमती एतमर्थं परिपृच्छि कारणात् ।

केना जिनपुत्र हेतुना उच्यते हि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१॥

अथ स दिशता विलोकिया प्रणिधीसागरु अक्षयोमति ।

चित्रध्वजोऽध्यभाषत शृणु चर्यामवलोकितेश्वरे ॥२॥

कल्पशत नेककोट्यचिन्तिया बहुबुद्धान सहस्रकोटिभिः ।

प्रणिधान यथा विशोधितं स्तथ शृण्वाहि मम प्रदेशतः ॥३॥

श्रवणो अथ दर्शनोऽपि च अनुपूर्वं च तथा अनुस्मृतिः।

भवतीह अमोघ प्राणिनां सर्वदुःखभवशोकनाशकः॥४॥

सचि अग्निखदाय पातयेद्घतनार्थाय प्रदुष्टमानसः।

स्मरतो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अभिसिक्तो इव अग्नि शाम्यति॥५॥

सचि सागरदुर्गि पातयेन्नागमकरसुरभूत आलये ।

स्मरतो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जलराजे न कदाचिसीदति॥६॥

सचि मेरुतलातु पातयेद्घतनार्थाय प्रदुष्टमानसः।

स्मरतो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सूर्यभूतो व नभे प्रतिष्ठति ॥७॥

वज्रामय पर्वतो यदि घतनार्थाय हि मूर्ध्नि ओषरेत्।

स्मरतो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रोमकूप न प्रभोन्ति हिंसितुम्॥८॥

सचि शत्रुगणैः परीवृतः शस्त्रहस्तैर्विहिंसचेतसैः।

स्मरतो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मैत्रचित्त तद भोन्ति तत्क्षणम् ॥९॥

सचि आघतने उपस्थितो वध्यघातनवशंगतो भवेत्।

स्मरतो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खण्डखण्ड तद शस्त्र गच्छियुः॥१०॥

सचि दारुमयैरयोमयैर्हडिनिगडैरिह बद्धबन्धनैः।

स्मरतो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क्षिप्रमेव विपटन्ति बन्धना ॥११॥

मन्त्रा बल विद्य ओषधी भूत वेताल शरीरनाशका।

स्मरतो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तान् गन्ति यतः प्रवर्तिताः॥१२॥​

सचि ओजहरैः परीवृतो नागयक्षसुरभूतराक्षसैः।

स्मरतो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रोमकूप न प्रभोन्ति हिंसितुम्॥१३॥

सचि व्यालमृगैः परीवृतस्तीक्ष्णदंष्ट्रनखरैर्महाभयैः।

स्मरतो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क्षिप्र गच्छन्ति दिशा अनन्ततः॥१४॥

सचि दृष्टिविषैः परीवृतो ज्वलनार्चिशिखिदुष्टदारुणैः।

स्मरतो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क्षिप्रमेव ते भोन्ति निर्विषाः॥१५॥

गम्भीर सविद्यु निश्चरी मेघवज्राशनि वारिप्रस्रवाः।

स्मरतो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क्षिप्रमेव प्रशमन्ति तत्क्षणम्॥१६॥

बहुदुःखशतैरुपद्रुतान्सत्त्व दृष्ट्व बहुदुःखपीडितान्।

शुभज्ञानबलो विलोकिया तेन त्रातरु गजे सदेवके॥१७॥

ऋद्धीबलपारमिंगतो विपुलज्ञान उपायशिक्षितः।

सर्वत्र दशद्दिशी जगे सर्वक्षेत्रेषु अशेष दृश्यते ॥१८॥

ये च अक्षणदुर्गती भया नरकतिर्यग्यमस्य शासने।

जातीजरव्याधिपीडिता अनुपूर्वं प्रशमन्ति प्राणिनाम् ॥१९॥

अथ खलु अक्षमतिर्हृष्टतुष्टमना इमा गाथा अभाषत--

शुभलोचन मैत्रलोचना प्रज्ञाज्ञानविशिष्टलोचना।

कृपलोचन शुद्धलोचना प्रेमणीय सुमुखा सुलोचना॥२०॥

अमलामलनिर्मलप्रभा वितिमिर ज्ञानदिवाकरप्रभा।

अपहृतानिलज्वलप्रभा प्रतपन्तो जगती विरोचसे॥२१॥

कृपसद्गुणमैत्रगर्जिता शुभगुण मैत्रमना महाघना।

क्लेशाग्नि शमेसि प्राणिनां धर्मवर्षं अमृतं प्रवर्षसि॥२२॥

कलहे च विवादविग्रहे नरसंग्रामगते महाभये।

स्मरतो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 प्रशमेया अरिसंघ पापका॥२३॥

मेघस्वर दुन्दुभिस्वरो जलधरगर्जित ब्रह्मसुस्वरः।

स्वरमण्डलपारमिंगतः स्मरणीयो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२४॥

स्मरथा स्मरथा स काङ्क्षथा शुद्धसत्त्वं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म्।

मरणे व्यसने उपद्रवे त्राणु भोति शरणं परायणम्॥२५॥

सर्वगुणस्य पारमिंगतः सर्वसत्त्वकृपमैत्रलोचनो।

गुणभूत महागुणोदधी वन्दनीयो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२६॥

योऽसौ अनुकम्पको जगे बुद्ध भेष्यति अनागतेऽध्वनि।

सर्वदुःखभयशोकनाशकं प्रणमामी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म्॥२७॥

लोकेश्वर राजनायको भिक्षुधर्माकरु लोकपूजितो।

बहुकल्पशतांश्चरित्व च प्राप्तु बोधि विरजां अनुत्तराम्॥२८॥

स्थित दक्षिणवामतस्तथा वीजयन्त अमिताभनायकम्।

मायोपमता समाधिना सर्वक्षेत्रे जिन गत्व पूजिषु॥२९॥

दिशि पश्चिमतः सुखाकरा लोकधातु विरजा सुखावती।

यत्र एष अमिताभनायकः संप्रति तिष्ठति सत्त्वसारथिः॥३०॥

न च इस्त्रिण तत्र संभवो नापि च मैथुनधर्म सर्वशः।

उपपादुक ते जिनोरसाः पद्मगर्भेषु निषण्ण निर्मलाः॥३१॥

सो चैव अमिताभनायकः पद्मगर्भे विरजे मनोरमे।

सिंहासनि संनिषण्णको शालरजो व यथा विराजते॥३२॥

सोऽपि तथा लोकनायको यस्य नास्ति त्रिभवेस्मि सादृशः।

यन्मे पुण्य स्तवित्व संचितं क्षिप्र भोमि यथ त्वं नरोत्तम॥३३॥

इति॥

अथ खलु धरणिंधरो बोधिसत्त्वो महासत्त्व उत्थायासनादेकांसमुत्तरासङ्गं कृत्वा दक्षिणं जानुमण्डलं पृथिव्यां प्रतिष्ठाप्य येन भगवांस्तेनाञ्जलिं प्रणाम्य भगवन्तमेतदवोचत्-- न ते भगवन्सत्त्वाः अवरकेण कुशलमूलेन समन्वागता भविष्यन्ति, येऽ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मं धर्मपर्यायपरिवर्तं श्रोष्यन्ति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महासत्त्वस्य विकुर्वानिर्देशं समन्तमुखपरिवर्तं नाम अवलोकितेश्वरस्य बोधिसत्त्वस्य विकुर्वणप्रातिहार्यम्॥

अस्मिन्खलु पुनः समन्तमुखपरिवर्ते भगवता निर्देश्यमाने तस्याः पर्षदश्चतुरशीतिनां प्राणिसहस्राणामसमसमायामनुत्तरायां सम्यक्संबोधौ चित्तान्युत्पन्नान्यभूवन्॥

इति श्रीसद्धर्मपुण्डरीके धर्मपर्याये समन्तमुखपरिवर्तो नामावलोकितेश्वरविकुर्वणनिर्देशश्चतुर्विशति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