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tinyNet 命理網



專業諮詢首選:命理網論命平台



Page 14 of 18 < 1 2 ... 12 13 14 15 16 17 18 >
議題選項
議題評分
#2229243 - 2024-02-05 20:49:39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西秦鳩摩羅什譯)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佛說彌勒下生[23]成佛[24]經

[25]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大智舍利弗,能隨佛轉法輪,佛法之大將,憐愍眾生故,白佛言:「世尊!如前後經中說,彌勒當下作佛,願欲廣聞彌勒功德、神力、國土莊嚴之事。眾生以何施、何戒、何慧得見彌勒?」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廣為汝說,當一心聽。舍利弗!四大海水,以漸減少三千由旬;是時,閻浮提地,長十千由旬,廣八千由旬,平坦如鏡,名華軟草遍覆其地;種種樹木,華果茂盛,其樹悉皆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鷄飛相及。人壽八萬四千歲,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隱快樂;唯有三病——一者、便利,二者、飲食,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歲,爾乃行嫁。

「是時有一大城,名翅頭末,長十二由旬,廣七由旬,端嚴殊妙,莊[26]嚴清淨,福德之人充滿其中,以福德人故,豐樂安隱。其城七寶,上有樓閣、戶牖軒窓,皆是眾寶,真珠羅網,彌覆其上;街巷道陌,廣十二里,掃灑清淨。有大力龍王,名曰多羅尸棄,其池近城,龍王宮殿在此池中;常於夜半,降微細雨,用淹塵土。其地潤澤,譬[27]若油塗,行人[28]來往,無有[29]塵坌。時世人民,福德所致,巷陌處處,有明珠柱,皆高十里。其光[1]明曜,晝夜無異,燈燭之明,不復為用;城邑舍宅,及諸里巷,乃至無有細微土塊,純以金沙覆地,處處皆有金銀之聚。有大夜叉神,名跋陀波羅賒塞迦[2](秦言善教),常護此城,掃除清淨;若有便利不淨,地裂受之,受已還合。人命將終,自然行詣塚間而死。時世安樂,無有怨賊劫竊之患;城邑聚落,無閉門者,亦無衰惱、水火刀兵,及諸饑饉、毒害之難。人常慈心,恭敬和順,調伏諸根,[3]語言謙遜。

「舍利弗!我今為汝,粗略說彼國界城邑富樂之事。其諸園林,池泉之中,自然而有八功德水,青、紅、赤、白雜色蓮花,遍覆其上。其池四邊,四寶階道,眾鳥和集,[4]鵝、鴨、鴛鴦、孔雀、翡翠、鸚鵡、舍利、鳩那羅、耆婆耆婆等,諸妙音鳥,常在其中,復有異類妙音之鳥,不可稱數。果樹香樹,充滿國內。爾時閻浮提中,常有好香,譬如香山,流水美好,味甘除患,雨澤隨時,穀稼滋茂,不生草穢,一種七穫,用功甚少,所收甚多,食之香美,氣力充實。

「其國爾時,有轉輪王,名曰[5]蠰佉,有四種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其王千子,勇健多力,能破怨敵。王有七寶:金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寶、主兵寶。又其國土,有七寶臺,舉高千丈,千頭千輪,廣六十丈。又有四大藏,一一大藏,各有四億小藏圍繞:伊勒鉢大藏在乾陀羅國、般軸迦大藏在彌[6]緹羅國、賓伽羅大藏在須羅吒國、蠰佉大藏在波羅捺國。此四大藏,縱廣千由旬,滿中珍寶,各有四億小藏附之;有四大龍[7]王,各自守護。此四大藏及諸小藏,自然[8]踊出,形如蓮華,無央數人,皆共往觀。是時眾寶,無守護者,眾人見之,心不貪著,棄之於地,猶如瓦石、草木、土塊。時人見者,皆生厭心,而作是念:往昔眾生,為此寶故,共相殘害,更相偷劫、欺誑、妄語,令生死罪緣展轉增長。翅頭末城,眾寶羅網,彌覆其上,寶鈴莊嚴,微風吹動,其聲和雅,如扣鐘[9]磬。

「其城中有大婆羅門主,名曰妙梵;婆羅門女,名曰梵摩波提;彌勒託生,以為父母,身紫金色,三十二相,眾生視之,無有厭足,身力無量,不可思議,光明照曜,無所障[10]礙,日月火珠,都不復現;身長千尺,胸廣三十丈,面長十二丈四尺;身體具足,端正無比,成就相好,如鑄金像,肉眼清淨,見十由旬,常光四照,面百由旬,日月火珠,光不復現,但有佛光,[11]微妙第一。

「彌勒菩薩,觀世五欲,致患甚多,眾生沈沒,在大生死,甚可憐愍;自以如是正念觀故,不樂在家。時蠰佉王,共諸大臣,持此寶臺,奉上彌勒;彌勒受已,施諸婆羅門;婆羅門受已,即便毀壞,各共分之。彌勒菩薩,見此妙臺,須臾無常,知一切法,皆亦磨滅;修無常想,出家學道,坐於龍華菩提樹下——樹莖枝葉,高五十里——即以出家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諸天龍神王,不現其身,而雨華香,供養於佛;三千大千世界,皆大震動,佛身[12]出光,照無量國,應可度者,皆得見佛。

「爾時,人民各作是念:『雖復千萬億歲,受五欲樂,不能得免,三惡道苦,妻子財產,所不能救,世間無常,命難久保。我等今者,宜於佛法,修行梵行。』作是念已,出家學道。時蠰佉王,亦共八萬四千大臣,恭敬圍繞,出家學道;復有八萬四千諸婆羅門,聰明大智,於佛法中,亦共出家;復有長者,名須達那,今須達長者是,是人亦與八萬四千人俱共出家;復有梨師達多、富蘭那兄弟,亦與八萬四千人出家;復有二大臣,一名栴檀,二名須曼,王所愛重,亦與八萬四千人俱,於佛法中出家;蠰佉王寶女,名舍彌婆帝,今之毘舍佉是也,亦與八萬四千婇女,俱共出家;蠰佉王太子,名曰天色,今提[13]婆娑那是,亦與八萬四千人,俱共出家;彌勒佛親族,婆羅門子,名須摩提,利根智慧,今欝多羅是,亦與八萬四千人俱,於佛法中出家。如是等無量千萬億眾,見世苦惱,皆於彌勒佛法中出家。

「爾時彌勒佛,見諸大眾,作是念言:『今諸人等,不以生天樂故,亦復不為今世樂故,來至我所,但為涅槃常樂因緣。是諸人等,皆於佛法中,種諸善根,釋迦牟尼佛遣來付我,是故今者,皆至我所,我今受之。是諸人等,或以讀誦、分別決定修妬路、毘尼、阿毘曇藏,修諸功德,來至我所。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幡蓋、華香,供養於佛,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布施、持齋,修習慈心,行此功德,來至我所。或為苦惱眾生,令其得樂,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持戒、忍辱,修清淨慈,以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施僧常食,齋講設會供養飯食,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持戒、多聞,修行禪定、無漏智慧,以此功德,來至我所。或[1]以起塔、供養舍利,以此功德,來至我所。善哉釋迦牟尼佛!能善教化如是等百千萬億眾生,令至我所。』

「彌勒佛如是三稱讚釋迦牟尼佛,然後說法,而作是言:『汝等眾生,能為難事,於彼惡世貪欲、瞋恚、愚癡、迷惑、短命人中,能修持戒,作諸功德,甚為希有。爾時眾生,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不知道法,互相惱害,近刀兵劫,深著五欲,嫉妬諂曲,佞濁邪偽,無憐愍心,更相殺害,食肉飲血。汝等[2]能於其中,修行善事,是為希有。善哉釋迦牟尼佛!以大悲心,能於苦惱眾生之中,說誠實語,示我當來,度脫汝等;如是之師,甚為難遇,深心憐愍惡世眾生,救拔苦惱,令得安隱。釋迦牟尼佛為汝等故,以頭布施,割截耳、鼻、手足、支體、受諸苦惱,以利汝等。』

「彌勒佛如是開導、安慰無量眾生,令其歡喜,然後說法。福德之人,充滿其[3]中,恭敬信受,渴仰大師,各欲聞法,皆作是念:『五欲不淨,眾苦之本,又能除捨憂慼愁惱,知苦樂法皆是無常。』彌勒佛觀察,時會大眾,心淨調柔,為說四諦,聞者同時得涅槃道。

「爾時彌勒佛於華林園,其園縱廣,一百由旬,大眾滿中;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第二大會說法,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第三大會說法,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彌勒佛既轉法輪,度天人已,將諸弟子,入城乞食。無量淨居天眾,恭敬從佛,入翅頭末城。當入城時,現種種神力,無量變現。釋提桓因與欲界諸天,梵天王與色界諸天,作百千伎樂,歌詠佛德,[4]雨天諸華、栴檀末香,供養於佛;街巷道陌,竪諸幡蓋,燒眾名香,其煙如雲。世尊入城時,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合掌恭敬以偈讚曰:

「『正遍知者兩足尊, 天人世間無與等,
十力世尊甚希有, 無上最勝良福田;
其供養者生天上, 稽首無比大精進。』
「爾時天人、羅剎等,見大力魔,佛降伏之,千萬億無量眾生,皆大歡喜,合掌唱言:『甚為希有!甚為希有!如來神力,功德具足,不可思議。』是時,天人以種種雜色蓮花,及曼陀羅花,散佛前地,積至于膝,諸天空中作百千伎樂,歌歎佛德。爾時,魔王於初夜、後夜,覺諸人民,作如是言:『汝等既得人身,值遇好時,不應竟夜,[5]眠睡覆心;汝等若立、若坐,[6]常勤精進、正念,諦觀五陰無常、苦、空、無我。汝等勿為放逸,不行佛教,若起惡業,後必致悔。』時街巷男女,皆効此語言:『汝等勿為放逸,不行佛教,若起惡業,後必有悔;當勤方便,精進求道,莫失法利,而徒生徒死也;如是大師,拔苦惱者,甚為難遇,堅固精進,當得常樂涅槃。』

「爾時,彌勒佛諸弟子,普皆端正,威儀具足,厭生老病死,多聞廣學,守護法藏,行於禪定,得離諸欲,如鳥出㲉。爾時,彌勒佛欲往長老大迦葉所,即與四眾俱,就耆闍崛山,於山頂上,見大迦葉。時男女大眾,心皆驚怪。彌勒佛讚言:『大迦葉比丘,是釋迦牟尼佛大弟子,釋迦牟尼佛於大眾中,常所讚歎頭陀第一;通達禪定解脫三昧,是人雖有[7]大神力,而無高心,能令眾生,得大歡喜,常愍下賤、貧惱眾生,救拔苦惱,令得安隱。』彌勒佛讚大迦葉骨身言:『善哉大神德!釋師子大弟子大迦葉,於彼惡世,能修其心。』爾時人眾,見大迦葉為彌勒佛所讚,百千億人因是事已,厭世得道。是諸人等,念釋迦牟尼佛,於惡世中,教化無量眾生,令得具六神通,成阿羅漢。爾時,說法之處,廣八十由旬,長百由旬;其中人眾,若坐若立,若近若遠,各各自見佛在其前,獨為說法。

「彌勒佛住世六萬歲,憐愍眾生,令得法眼;滅度之後,法住於世,亦六萬歲。汝等宜應精進,發清淨心,起諸善業,得見世間燈明彌勒佛身,必無疑也。」

佛說是經已,舍利弗等歡喜受[8]持。

[9]佛說彌勒下生[10]成佛經


顯示版權資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29245 - 2024-02-05 21:06:29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唐意淨譯)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T0455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卷/篇章 一
No. 455 [Nos. 453, 454]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1]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2]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上,與大苾[3]芻眾俱。

爾時,大智舍利子法將中最,哀愍世間,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少諮問,願垂聽許!」

佛告舍利[4]弗:「隨汝所問,我當為說。」

時,舍利子即以伽他請世尊曰:

「大師所授記, 當來佛下生;
彼號為慈氏, 如前後經說。
唯願人中尊, [5]伽陀重分別;
彼神通威德, 我今樂欲聞。」
佛告舍利子: 「應至心諦聽;
當來慈氏尊, 為汝廣宣說。
爾時大海水, 以漸減三千;
二百踰繕那, 為顯輪王路。
贍部洲縱廣, 有萬踰繕那;
有情住其中, 在處皆充滿。
國土咸富盛, 無罰無災厄;
彼諸男女等, 皆由善業生。
地無諸棘刺, 唯生青軟草;
履踐隨人足, 喻若覩羅綿。
自然出香稻, 美味皆充足;
諸樹生衣服, 眾綵共莊嚴。
樹高三[6]俱舍, 花菓常充實;
[7]時彼國中人, 皆壽八[8]萬歲。
無有諸疾苦, 離惱常安樂;
具相悉端嚴, 色力皆圓滿。
人患有三種, 食衰老便利;
女年五百歲, 方乃作婚姻。
諸有欲便利, 地裂而容受;
人命將終盡, 自往詣屍林。
城名妙幢相, 輪王之所都;
縱十二由旬, 廣七由旬量。
其中所居者, 皆曾植妙因;
此城有勝德, 住者咸歡喜。
樓臺并却敵, 七寶之所[9]成;
關鑰及門庭, 種種寶嚴飾。
繞堞諸隍塹, 皆營以妙珍;
名花悉充滿, 好鳥皆翔集。
七行多羅樹, 周匝而圍遶;
眾寶以莊嚴, 皆懸網鈴[10]鐸。
微風吹寶樹, 演出眾妙聲;
猶如奏八音, 聞者生歡喜。
處處有池沼, 彌覆雜色花;
園苑擢芳林, 莊嚴此城郭。
國中有聖主, 其名曰餉佉;
金輪王四洲, 富盛多威力。
其王福德業, 勇健兼四兵;
七寶皆成就, 千子悉具足。
四海咸清肅, 無有戰兵戈;
正法理群生, 設化皆平等。
王有四大藏, 各在諸國中;
[11]一一藏皆有, 珍寶百萬億。
羯陵伽國內, 藏名氷竭羅;
蜜絺羅國中, 般逐迦大藏;
伊羅鉢羅藏, 安處揵陀國;
婆羅痆斯境, 藏名為餉佉。
此諸四伏藏, 咸屬餉佉王;
百福之所資, 果報咸成就。
輔國之大臣, 婆羅門善淨;
四明皆曉達, 多聞為國師。
博通諸雜論, 善教有聞持;
訓解及聲明, 莫不咸究了。
有女名淨妙, 為大臣夫人;
名稱相端嚴, 見者皆歡悅。
大丈夫慈氏, 辭於[12]喜足天;
來託彼夫人, 作後身生處。
既懷此大聖, 滿足於十月;
於是慈尊母, 往趣妙花園。
至彼妙園中, 不坐亦不臥;
徐立攀花樹, 俄誕勝慈尊。
爾時最勝尊, 出母右脇已;
如日出雲翳, 普放大光明。
不染觸胞胎, 如蓮花出水;
光流三界內, 咸仰大慈輝。
當爾降生時, 千眼帝釋[13]主;
躬自擎菩薩, 欣逢兩足尊。
菩薩於此時, 自然行七步;
而於足履處, 皆出寶蓮花。
遍觀於十方, 告諸天人眾;
我此身最後, 無生證涅槃。
龍降清涼水, 澡沐大悲身;
天散殊妙花, 虛空遍飄灑。
諸天持白蓋, 掩庇大慈尊;
各生希有心, 守護於菩薩。
褓母擎菩薩, 三十二相身;
具足諸光明, 捧持[1]來授母。
御者進雕輦, 皆用寶莊嚴;
母子昇其中, 諸天共持[2]輿。
千種妙音樂, 引導而還宮;
慈氏入都城, 天花如雨落。
慈尊誕降日, 懷妊諸婇女;
[3]普得身安隱, 皆生智慧男。
善淨慈尊父, 覩子奇妙容;
具三十二相, 心生大歡喜。
父依占察法, 知子有二相;
處俗作輪王, 出家成正覺。
菩薩既成立, 慈愍諸群生;
眾苦險難中, 輪迴常不息。
金色光明朗, 聲如大梵音;
目等青蓮葉, 支體悉圓滿。
身長八十肘, 二十肘肩量;
面廣肩量半, 滿月相端嚴。
菩薩明眾藝, 善教受學者;
請業童蒙等, 八萬四千人。
時彼餉佉[4]王, 建立七寶幢;
幢高七十尋, 廣有尋[5]六十。
寶幢造成已, 王發大捨心;
施與婆羅門, 等設無遮會。
其時諸梵志, 數有一千人;
得此妙寶幢, 毀坼須臾頃。
菩薩覩斯已, 念世俗皆然;
生死苦羈籠, 思求於出離。
祈誠寂滅道, 棄俗而出家;
生老病死中, 救之令得出。
慈尊興願[6]曰, 八萬四千人;
俱生厭離心, 並隨修梵行。
於初發心夜, 捨俗而出家;
還於此夜中, 而昇等覺地。
時有菩提樹, 號名曰龍花;
高四踰繕那, 蓊欝而榮茂。
枝條覆四面, 蔭六[*]俱盧舍;
慈氏大悲尊, 於下成正覺。
於人中尊勝, 具八梵音聲;
說法度眾生, 令離諸煩惱。
苦及苦生處, 一切皆除滅;
能修八正道, 登彼涅槃岸。
為諸清信者, 說此四真諦;
得聞此[7]如法, 至誠而奉持。
於妙花園中, 諸眾如雲集;
滿百由旬內, 眷屬皆充滿。
彼輪王餉佉, 聞深妙法已;
罄捨諸珍寶, 祈心慕出家。
不戀[8]上宮闈, 至求於出離;
八萬四千眾, 咸隨而出家。
復八萬四千, 婆羅門童子;
聞王捨塵俗, 亦來求出家。
主藏臣長者, 其名曰善財;
并與千眷屬, 亦來求出家。
寶女毘舍佉, 及餘諸從者;
八萬四千眾, 亦來求出家。
復過百千數, 善男善女等;
聞佛宣妙法, 亦來求出家。
[9]天上天人尊, 大慈悲聖主;
普觀眾心已, 而演出要法。
告眾:『汝應知, 慈悲釋迦主;
教汝修正道, 來生我法中。
或以香花鬘, 幢幡蓋嚴飾;
供養牟尼主, 來生我法中。
或欝金沈水, 香泥用塗拭;
供養牟尼塔, 來生我法中。
或歸佛法僧, 恭敬常親近;
[A1]常修諸善行, 來生我法中。
或於佛法中, 受持諸學處;
善護無缺犯, 來生我法中。
或於四方僧, 施衣服飲食;
並奉妙醫藥, 來生我法中。
或於四齋辰, 及在神通月;
受持八支戒, 來生我法中。』
或以三種通, 神境記教授;
化[10]道聲聞眾, 咸令煩惑除。
初會為說法, 廣度諸聲聞;
九十六億人, 令出煩惱障。
第二會說法, 廣度諸聲聞;
九十四億人, 令渡無明海。
第三會說法, 廣度諸聲聞;
九十二億人, 令心善調伏。
三轉法輪已, 人天普純淨;
將諸弟子眾, 乞食入城中。
既入妙幢城, 衢巷皆嚴飾;
為供養佛故, 天雨曼陀花。
四王及梵王, 並餘諸天眾;
香花鬘供養, 輔翼大悲尊。
大威德諸天, 散以妙衣服;
繽紛遍城邑, 瞻仰大醫王。
以妙寶香花, 散灑諸衢街;
履踐於其上, 喻若覩羅綿。
音樂及幢幡, 夾路而行列;
人天帝釋眾, 稱讚大慈尊:
『南謨天上尊, 南謨士中勝;
善哉薄伽梵, 能哀愍世間。』
有大威德天, 當作魔王眾;
歸心合掌禮, 讚仰於導師。
梵王諸天眾, 眷屬而圍遶;
各以梵音聲, 闡揚微妙法。
於此世界中, 多是阿羅漢;
蠲除有漏業, 永離煩惱苦。
人天龍神等, 乾闥阿修羅;
羅剎及藥叉, 皆歡喜供養。
彼時諸大眾, 斷障除疑惑;
超越生死流, 善修清淨行。
彼時諸大眾, 離著棄珍財;
無我我所心, 善修清淨行。
彼時諸大眾, 毀破貪愛網;
圓滿靜慮心, 善修清淨行。
慈氏天人尊, 哀愍有情類;
期於六萬歲, 說法度眾生。
化滿百千億, 令度煩惱海;
有緣皆拯濟, 方入涅槃城。
慈氏大悲尊, 入般涅槃後;
正法住於世, 亦滿六萬年。
若於我法中, 深心能信受;
當來下[1]生日, 必奉大悲尊。
若有聰慧者, 聞說如是事;
誰不起欣樂, 願逢慈氏尊。
若求解脫人, 希遇龍花會;
常供養三寶, 當勤莫放逸。」
爾時,世尊為舍利子及諸大眾,記說當來慈氏事已,復告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法已,受持讀誦、為他演說、如說修行、香花供養、書寫經卷,是諸人等當來之世,必得值遇慈氏下生,於三會中咸蒙救度。」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舍利子及諸大眾,歡喜信受,頂戴奉行。

[2]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3]按《開元錄》,《彌勒下生經》前後六譯,三存三失,而此本亦在三存之一也,則宋藏無此經者,失之耳,今得於丹藏而編入之。


顯示版權資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31244 - 2024-03-01 18:37:24 持心梵天所問經 [Re: hui]
jwjwo 離線
六六大順
註冊: 1999-12-22
文章數: 6190
來自: 開開心心的天堂國度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om a vam ram ham kham om a vi ra hum kham om a ra pa ca na 紫微神咒
星平透壬穿禽網站
我的FB網頁

om namo manjusriye namah susriye nama uttama sriye svaha
namah saddharma pundarika sutra svaha namah Suvarṇaprabhāsottamasūtrendrarājaḥ svaha namo Mahamayuri Vidyarajni Sutra namo Karunikarāja Rāṣṭrapāla Prajñāpāramitā sūtra namo Caturmahārājakayikas om a hum om a vam ram ham kham a vi ra hūm kham a ra pa ca na om alolik svaha om gagana sambhava vajra hoh om trum svaha Taiwan Love & Peace
禮敬諸佛 稱讚如來
廣修供養 懺悔業障
隨喜功德 請轉法輪
請佛住世 常隨佛學
恒順眾生 普皆回向
*************************************************************************

每自作是意 以何令眾生
得入無上慧 速成就佛身
--妙法蓮華經

↑回到頂端↑
#2231390 - 2024-03-03 00:17:50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姚秦鳩摩羅什譯)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T0456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卷/篇章 一
No. 456
[4]佛說彌勒[5]大成佛經

姚秦[6]龜茲國三[7]藏鳩摩羅什[8]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伽陀國[9]波沙山[10](孤絕山也)——過去諸佛常降魔處——夏安居中,與舍利弗經行山頂,而說偈言:

「一心善諦聽! 光明大三昧,
無比功德人, 正爾當出世。
彼人說妙法, [11]悉皆得充足;
如渴飲甘露, 疾至解脫道。」
時,四部眾平治道路、[12]灑掃燒香,皆悉來集,持諸供具,供養如來及比丘僧。諦觀如來,喻如孝子視於慈父;如渴思飲,愛念法父亦復如是。各各同心,欲請法王轉正法輪,諸根不動,心心相次,流[13]注向佛。是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各從坐起,右遶世尊,五體投地,向佛泣淚。

爾時,大智舍利弗齊整衣服,偏袒右肩,知法王心,善能隨順,學佛法王,轉正法輪,是佛輔臣,持法大將,憐愍眾生故,欲令脫苦縛,白佛言:「世尊!如來向者於山頂上說偈,讚歎第一智[14]人,前後經中之所未說;此諸大眾,心皆渴仰,淚如盛雨,欲聞如來說未來佛,開甘露道。彌勒名字、功德、神力、國土莊嚴,以何善根?何戒?何施?何定?何慧?何等智力得見彌勒?於何心中修八正路?」

舍利弗發此問時,百千天子、無數梵王,合掌恭敬,異口同音[15]共發是問,白佛言:「世尊!願使我等,於未來世得見人中最大果報,三界眼目光明彌勒,普為眾生說大慈悲。」并八部眾亦皆如此,恭敬叉手,勸請如來。

爾時梵王與諸梵眾,異口同音合掌讚歎,而說頌曰:

「南無滿月, 具足十力; 大精進將,
勇猛無畏。 一切智人, 超出三有;
成三達智, 降伏四魔。 身為法器,
心如虛空; 靜然不動, 於有非有;
於無非無, 達解空法。 世所讚歎,
我等同心, 一時歸依, 願轉法輪。」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當為汝等,廣分別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汝等今者,以妙善心。欲問如來無上道業摩訶般若,如來明見,如觀掌中菴摩勒果。」

告舍利弗:「若於過去七佛所,得聞佛名,禮拜供養,以是因緣,淨除業障。復聞彌勒大慈根本,得清淨心,汝等今當一心合掌,歸依未來大慈悲者,我當為汝廣分別說。彌勒佛國從於淨命,無諸諂偽,檀波羅蜜、尸[1]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得不受不著。以微妙十願大莊嚴,得一切眾生起柔軟心,得見彌勒大慈所攝,生彼國土,調伏諸根,隨順佛化。

「舍利弗!四大海水面,各減少三千由旬,時閻浮提地縱廣正等十千由旬,其地平淨如流璃鏡。大適意華、悅可意華、極大[2]香華、優曇鉢花、大金[3]葉華、七寶[*]葉華、白銀[*]葉華,華鬚柔軟狀如天繒;生吉祥菓,香味具足,軟如天[4]綿。叢林樹華,甘果美[5]妙,極大茂盛,過於帝釋歡喜之園,其樹高顯,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雞飛相及,皆由今佛種大善根,行慈心報,俱生彼國。智慧威德,五欲眾具,快樂安隱,亦無寒熱風火等[6]病,無九惱苦,壽命具足八萬四千歲,無有中夭,人身悉長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極妙安樂,遊深禪定以為樂器。唯有三病:一者飲食,二者便利,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歲爾乃行嫁。

「有一大城名翅頭末,縱廣一千二百由旬,高七由旬,七寶莊嚴,自然化生七寶樓閣,端嚴殊妙,莊校清淨。於窓牖間[7]列諸寶女,手中皆執真珠羅網,雜寶莊校以覆其上;密懸寶鈴聲如天樂;七寶行[8]樹,間樹渠泉,皆七寶成,流異色水,更相暎發,交橫徐[9]逝,不相妨礙,其岸兩邊,純布金沙,街巷道陌,廣十二里,[*]悉皆清淨,猶如天園,[10]掃灑清淨。

「有大龍王,名多羅尸棄,福德威力皆悉具足。其池近城,龍王宮殿,如七寶樓,顯現[11]于外,常於夜半化作人像,以吉祥瓶盛香色水,灑淹塵土,其地潤澤,譬[12]如油塗,行人往來無有塵坌。

「是時世人福德所致,巷陌處處有明珠[13]柱,光[14]喻於日四方各照八十由旬,純黃金色,其[15]光照燿,晝夜無異,燈燭之明,猶若聚墨。香風時來,吹明珠柱,雨寶瓔珞,眾人皆用,服者自然如三禪樂。處處皆有金銀、珍寶、摩尼珠[16]等,積用成山,寶山放光普照城內,人民遇者,皆悉歡喜,發菩提心。

「有大夜叉神,名跋陀婆羅賒塞迦[17](秦言善教),晝夜擁護翅頭末城及諸人民。灑掃清淨,設有便利,地裂受之,受已還合,生赤蓮華以蔽穢氣。

「時世人民若年衰老,自然行詣山林樹下,安樂淡泊,念佛取盡,命終多生大梵天上及諸佛前。

「其土安隱,無有怨賊劫竊之患,城邑聚落無閉門者,亦無衰惱、水火、刀兵及諸飢饉毒害之難。人常慈心,恭敬和順,調伏諸根,如子愛父、如母愛子,語言謙遜,皆由彌勒慈心訓導,持不殺戒、不噉肉故,以此因緣生彼國者,諸根[18]恬靜,面貌端正,威相具足,如天童子。

「復有八萬四千眾寶小城以為眷屬,翅頭末城最處其中。男女大小雖遠若近,佛神力故,兩得相見,無所障礙。夜光摩尼如意珠華,遍滿世界,雨七寶花鉢、頭摩華、優鉢羅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華,彌布其地;或復風吹迴旋空中。

「時,彼國界城邑聚落、園林浴池、泉河流[19]沼,自然而有八功德水;命命之鳥、鵝、鴨、鴛鴦、孔雀、鸚鵡、翡翠、舍利、美音、鳩鵰、羅耆婆闍婆、快見鳥等,出妙音聲;復有異類妙音之鳥,不可稱數,遊集林池。金色無垢淨光明華、無憂淨慧日光明華、鮮白七日香華、瞻蔔六色香華,百千萬種水陸生華,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香淨無比,晝夜常生,終無萎時。有如意果樹,香美無比,充滿國界。香樹金光生寶山間,充滿國界,出適意香,普熏一切。

「爾時,閻浮提中常有好香,譬[20]若香山。流水美好,味甘除患,雨澤隨時。天園成熟,香美稻種,天神力故,一種七穫,用功甚少,所收甚多,穀稼滋茂,無有草穢。眾生福德本事果報,入口[21]銷化,百味具足,香美無比氣力充實。

「其國爾時有轉輪聖王,名曰[22]穰佉。有四種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具三十二大人相好。王有千子,勇猛端正,怨敵自伏。王有七寶:一、金輪寶,千輻轂輞皆悉具足。二、白象寶,白如雪山,七[23]胑拄地,嚴顯可觀猶如山王。三、紺馬寶,朱鬣[1]髦尾,足下生華,七寶蹄甲。四、神珠寶,明顯可觀,長於[2]二肘,光明雨寶,適眾生願。五、玉女寶,顏色美妙,柔軟無骨。六、主藏臣,口中吐寶,足下雨寶,兩手出寶。七、主兵臣,[3]宜動身時,四兵如雲,從空而出。千子七寶,國界人民,一切相視不懷惡意,如母愛子。

「時,王千子各取珍寶,於正殿前作七寶臺,有三[4]十重高,十三由旬,千頭千輪,遊行自在。有四大寶藏,一一大藏,各有四億小藏圍繞。伊鉢多大藏,在乾陀羅國;般軸迦大藏,在彌[5]緹羅國;賓伽羅大藏,在須羅吒國;穰佉大藏,在婆羅㮈國古仙山處。此四大藏,自然開發顯大光明,縱廣正等一千由旬,滿中珍寶,各有四億小藏附之,有四大龍,各自守護。此四大藏及諸小藏,自然[6]踊出形如蓮華。無央數人皆共往觀,是[*]時眾寶無守護者,眾人見之,心不貪著,棄之於地,猶如瓦石、草木、土塊。時人見者,心生厭離,各各相謂而作是言:『如佛所說,往昔眾生為此寶故,共相殘害,更相偷劫、欺誑、妄語,令生死[7]苦緣,展轉增長,墮大地獄。』翅頭末城,眾寶羅網彌覆其上,寶鈴莊嚴,微風吹動,其音和雅,如扣鐘[8]磬,演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時,城中有大婆羅門主,名修梵摩,婆羅門女名梵摩拔提,心性[9]和弱,彌勒託生以為父母。雖處胞胎如遊天宮,放大光明塵垢不障,身紫金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坐寶蓮華,眾生視之無有厭足,光明晃耀不可勝[10]視,諸天世人所未曾覩;身力無量,一一節力,普勝一切大力龍象;不可思議毛孔光明,照耀無量,無有障礙;日月、星宿、水火珠光,皆悉不現,猶如埃塵。身長釋迦牟尼佛八十肘(三十二丈),[A1]胷廣二十五肘(十丈),面長十二肘半(五丈),鼻高修直當[11]于面門,身相具足,端正無比,成就相好。一一相,八萬四千好以自莊嚴,如鑄金像。一一好中,流出光明,照千由旬;肉眼清徹,青白分明;常光繞身,面百由旬。日月星[12]宿、真珠摩尼、七寶行樹皆悉明耀,現於佛光,其餘眾光不復為用,佛身高顯如黃金山,見者自然脫三惡趣。

「爾時,彌勒諦觀世間五欲過患,眾生受苦,沈沒長流,在大生死,甚可憐愍!自以如是正念,觀察苦、空、無常,不樂在家,厭家迫迮,猶如牢獄。

「時[13]蠰佉王共諸大臣國土人民,持七寶臺,有千寶帳及千寶軒、千億寶鈴、千億寶幡、寶器千口、寶甕千口,奉上彌勒。彌勒受已,施諸婆羅門;婆羅門受已,即便毀壞,各共分之。諸婆羅門觀見彌勒能作大施,生[14]大奇特心。彌勒菩薩見此寶臺須臾無常,知有為法皆悉磨滅,修無常想,讚過去佛清涼甘露無常之偈: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說此偈已,出家學道,坐於金剛莊嚴道場,龍花菩提樹下。枝如寶龍,吐百寶華,一一花葉作七寶色,色色異果,適眾生意,天上人間為無有比,樹高五十由旬,枝葉四布放大光明。

「爾時,彌勒與八萬四千婆羅門俱詣道場,彌勒即自剃髮出家學道,早起出家;即於是日初夜降四種魔,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說偈言:

「『久念眾生苦, 欲拔無由脫;
今者證菩提, [15]霍然無所[16]礙。
亦達眾生空, 本性相如實;
永更無憂苦, 慈悲亦無緣。
本為救汝等, 國城及頭目,
妻子與手足, 施人無有數。
今始得解脫, 無上大寂滅;
當為汝等說, 廣開甘露道。
如是大果報, 皆從施戒慧,
六種大忍生, 亦從大慈悲,
無染功德得。』
「說此偈已,默[A2]然而住。時諸天、龍、鬼神王不現其身,而雨天花供養於佛。三千大千世界六變震動,佛身出光[17]照於無量,應可度者皆得見佛。

「爾時,釋提桓因、護世天王、大梵天王、無數天子,於花林園頭面禮足,合掌勸請轉於法輪。

「時,彌勒佛默然受請,告梵王言:『我於長夜受大苦惱,修行六度,始於今日法海[18]滿,建法幢、擊法鼓、吹法[19]蠡、雨法雨,正爾當為汝等說法。諸佛所轉八聖道輪,諸天世人無能轉者;其義平等直至無上,無為寂滅,為諸眾生斷長夜苦;此法甚深,難得難入、難信難解,一切世間無能知者、無能見者,洗除心垢,得萬梵行。』說是語時,復有他方無數百千萬億天子、天女、大梵天王乘天宮殿,持天花香奉獻如來,繞百千匝,五體投地合掌勸請;諸天伎樂不鼓自鳴。時,諸梵王異口同[1]聲,而說偈言:

「『無量無數歲, 空過無有佛;
眾生墮惡道, 世間眼目滅。
三惡道增廣, 諸天路永絕;
今日佛興世, 三惡道殄滅。
增長天人眾, 願開甘露門;
令眾心無著, 疾疾得涅槃。
我等諸梵王, 聞佛出世間;
今者得值[2]佛, 無上大法王。
梵天宮殿盛, 身光亦明顯;
普為十方眾, 勸請大導師;
唯願開甘露, 轉無上法輪。』
「說此偈已,頭面作禮,復更合掌慇懃三請:『唯願,世尊!轉於甚深微妙法輪,為拔眾生苦惱根[3]栽,遠離三毒,破四惡道不善之業。』

「爾時世尊為諸梵王,即便微笑出五色光,默然許之。時諸天子無數大眾,聞佛許可,歡喜無量,遍體踊躍;譬如孝子新喪,慈父忽然還活,大眾歡喜亦復如是。時諸[4]天眾右遶世尊,經無數匝,敬愛無厭,却住一面。

「爾時,大眾皆作是念:『[5]雖復[6]千億歲受五欲樂,不能得免三惡道苦,妻子財產所不能救。世間無常,命難久保,我等今者,於佛法中淨修梵行。』作是念已,復更念言:『設受五欲經無數劫,如無想天壽無量億歲,與諸婇女共相娛樂,受細滑觸,會歸磨滅,墮三惡道受無量苦。所樂無幾,猶如幻化,蓋不足言,入地獄時,大火[7]洞然,百億萬劫受無量苦,求脫叵得?如此長夜,苦厄難拔,今日遇佛,宜勤精進。』

「時[8]穰佉王高聲唱言:

「『設復生天樂, 會亦歸磨滅。
不久墮地獄, 猶如猛火聚。
我等宜時速, 出家學佛道。』
「說是語已,時穰佉王與八萬四千大臣恭敬圍繞;及四天王送轉輪王,至花林園龍花樹下,詣彌勒佛求索出家,為佛作禮,未舉頭頃,鬚髮自落,袈裟著[9]身,便成沙門。

「時,彌勒佛共穰佉王,與八萬四千大臣、[10]諸比丘等恭敬圍繞,并與無數天龍八部,入翅頭末城。足躡門閫,娑婆世界六種震動,閻浮提地化為金色,翅頭末大城中央,其地金剛,有過去諸佛所坐金剛寶座,自然[11]踊出眾寶行樹。天於空中雨大寶華,龍王作眾伎樂,口中吐華——毛孔雨華,用供養佛。佛於此座轉正法輪,謂是苦——苦聖諦,謂是集——集聖諦,謂是滅——滅聖諦,謂是道——道聖諦。并為演說三十七品助菩提法,亦為宣說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等。

「爾時大地六種震動,如此[12]音聲聞[*]于三千大千世界,復過是數無量無邊,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膩吒天。

「時,四天王各各將領無數鬼神,高聲唱言:『佛日出[13]時,降法雨露,世間眼目,今者始開,普令[14]大地一切八部,於佛有緣,皆得聞知。』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乃至大梵天,各各於己所統領處高聲唱言:『佛日出世,降[15]注甘露,世間眼目,今者始開,有緣之者,皆悉聞知。』

「時,諸龍王八部,山神、樹神、藥草神、水神、風神、火神、地神、城池神、屋宅神等,踊躍歡喜,高聲唱言。

「復有八萬四千諸婆羅門,聰明大智,於佛法中亦隨大王出家學道。復有長者名須達那,今須達長者是,亦與八萬四千人俱共出家。復有[16]梨師達多、富蘭那兄弟,亦與八萬四千人俱共出家。復有二大臣:一名梵檀[17]末利、二名須曼那——王所愛重——亦與八萬四千人俱,於佛法中出家學道。轉輪王寶女名舍彌婆帝,今之毘舍佉母是也,[18]亦與八萬四千婇女俱共出家。穰[19]佉太子名天金色,今提婆婆那長者子是,亦與八萬四千人俱共出家。彌勒佛親族婆羅門子名須摩提,利根智慧,今欝多羅善賢比丘尼子是,亦與[20]六萬人俱,於佛法中俱共出家。穰佉王千子,唯留一人用嗣王位,餘九百九十九人,亦與八萬四千人,於佛法中俱共出家。如是等無量億眾,見世苦惱,五陰熾然,皆於彌勒佛法中俱共出家。

「爾時,彌勒佛以大慈心語諸大眾言:『汝等今者不以生天樂故,亦復不為今世樂故,來至我所,但為涅槃常樂因緣,是諸人等皆於佛法中種諸善根。釋迦牟尼佛出五濁世,種種呵責為汝說法,無奈汝何,教[1]殖來緣。[2]今得見我,我今攝受是諸人等,或以讀誦分別決定修多羅、毘尼、阿毘曇,為他演說、讚歎義味,不生嫉妬教於他人,令得受持,修諸功德來生我所;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來生我所;或以妓樂、幡蓋、華香燈明供養於佛,修此功德來生我所;或以施[3]僧常食、起立僧[4]房、四事供養,持八戒齋修習慈心,行此功德來生我所;或為苦惱眾生深生慈悲,以身代[5]受,令其得樂,修此功德來生我所;或以持戒、忍辱,修[6]淨慈心,以此功德來生我所;或造僧祇四方無礙、齋講設會、供養飯食,修此功德來生我所;或以持戒、多聞、修行禪定無漏智慧,以此功德來生我所;或有起塔供養舍利,念佛法身,以此功德來生我所;或有[7]厄困、貧窮、孤獨,繫屬於他,王法所加,臨當刑戮,作八難業,受大苦惱,[8]拔濟彼等令得解脫,修此功德來生我所;或有恩愛別離,朋黨諍訟,極大苦惱,以方便力令得和合,修此功德來生我所。』

「說是語已,稱讚釋迦牟尼佛:『善哉,善哉!能於五濁惡世,教化如是等百千萬億諸惡眾生,令修善本,來生我所。』時,彌勒佛如是三稱讚釋迦牟尼佛,而說偈言:

「『忍辱勇猛大導師, 能於五濁不善世,
教化成熟惡眾生, 令彼修行得見佛。
荷負眾生受大苦, [9]今入常樂無為處,
教彼弟子來我所。 我今為汝說四諦,
亦說三十七菩提, 莊嚴涅槃十二緣;
汝等宜當觀無為, 入於空寂本無處。』
「說此偈已,復更讚歎:『彼時眾生於苦惡世,能為難事;貪欲、瞋恚、愚癡、迷惑、短命人中,能修持戒,作諸功德,甚為希有。爾時,眾生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不知道法,互相惱害,近刀兵劫;深著五欲,嫉妬諂[10]佞,曲濁邪偽,無憐愍心,更相殺害,食肉飲血;不敬師長,不識善友,不[11]知報恩;生五濁世,不知慚愧;晝夜六時相續作惡,不知厭足,純造不善,五逆惡聚,魚鱗相[12]次;求不知厭,九親諸族不能相濟。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以大方便,深厚慈悲,能於苦惱眾生之中,和顏美色,善巧智慧,說誠實語,示我當來,度脫汝等。如是導師明利智慧,世間希有,甚為難遇,深心憐愍惡[13]世眾生,為拔苦惱,令得安[14]隱,入第一義甚深法性。釋迦牟[15]尼三阿僧祇劫,為汝等故,修行難行苦行,以頭布施,割截耳鼻、手足、[16]胑體,受諸苦惱,為八[17]聖道,平等解脫,利汝等故。』

「時,彌勒佛如是開導,安慰無量諸眾生等,令其歡喜。彼時眾生,身純是法,心純是法,口常說法,福德智慧之人充滿其中,天人恭敬,信受渴仰。時,大導師各欲令彼聞於往昔苦惱之事,復作是念:『五欲不淨,眾苦之本。』又能除捨憂慼愁恨,知苦樂法,皆是無常,為說:『色、受、想、行、識,苦空、無常、無我。』說是語時,九十六億人不受諸法,漏盡意解,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三十六萬天子、二十萬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天龍八部中,有得須陀洹者、種辟支佛道因緣者、發無上道心者,數甚眾多不可稱計。

「[18]爾時,彌勒佛與九十六億大比丘眾,并穰佉王八萬四千大臣、比丘眷屬圍繞,如月天子諸星[19]宿從,出翅頭末城,還花林園重閣講堂。時,閻浮提城邑聚落,小王長者及諸四姓,皆悉來集龍花樹下花林園中。

「爾時,世尊[20]重說四諦、十二因緣,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他方諸天及八部眾六十四億恒河沙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住不退轉。

「第三大會,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三十四億天龍八部發三菩提心。

「時,彌勒佛說四聖諦深妙法輪,度天人已,將諸聲聞弟子、天龍八部一切大眾,入城乞食,無量淨居天眾,恭敬從佛入翅頭[21]未城。當入城時,佛現十八種神足,身下出水,如摩尼珠,化成光臺,照十方界;身上出火,如須彌山,流[22]紫金光;現[23]大滿空,化成琉璃;大復現小,如芥子許,泯然不現;於十方踊,於十方沒,令一切人皆如佛身。種種神力,無量變現,令有緣者皆得解脫。

「釋提桓因三十二輔臣與欲界諸天,梵天王與色界諸天,[24]并天子天女,脫天瓔珞及以天衣而散佛上,時諸天衣化成花蓋;諸天妓樂不鼓自鳴,歌詠佛德;密雨天花、栴檀雜香供養於佛;街巷道陌竪諸[25]幢幡,燒[26]諸名香其煙若雲。世尊入城時,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合掌恭敬,以偈讚佛:

「『正遍知者兩足尊, 天人世間無與等,
十力世尊甚希有, 無上最勝良福田,
其供養者生天上, 未來解脫住涅槃,
稽首無[1]上大精進, 稽首慈[2]心大導師。』
「東方天王提頭賴吒、南方天王毘[3]樓勒叉、西方天王毘[4]留博叉、北方天王毘沙門王,與其眷屬恭敬合掌,以清淨心讚歎世尊:

「『三界無有比, 大悲自莊嚴,
體解第一義。 不見眾生性,
及與諸法相, 同入空寂性,
善住無所有。 雖行大精進,
無為無足跡。 我今稽首禮,
慈心大導師。 眾生不見佛,
長夜受生死, 墜墮三惡道,
及作女人身。 今日佛興世,
拔苦施安樂, 三惡道已少。
女人無諂曲, 皆當得止息。
具足大涅槃, 大悲濟苦者,
施樂故出世。 本為菩薩時,
常施一切樂, 不殺不惱他,
忍心如大地。 我今稽首禮,
忍辱大導師; 我今稽首禮,
慈悲大丈夫。 自[5]免生死苦,
能拔眾生厄; 如火生蓮花,
世間無有比。』
「[6]爾時,世尊次第乞食,將諸比丘還至本處,入深禪定,七日七夜寂然不動。彌勒[7]佛弟子色如天色,普皆端正,厭生老病死,多聞廣學、守護法藏、行於禪定,得離諸欲,如鳥出㲉。

「爾時,釋提桓因與欲界諸天子,歡喜踊躍,復說偈言:

「『世間所歸大導師, 慧眼明淨見十方;
智力功德勝諸天, 名義[A3]具足福眾生。
願為我等群萌類, 將諸弟子詣彼山;
供養無惱釋迦師, 頭陀第一大弟子。
我等應得見過佛, 所著袈裟聞遺法;
懺悔前身濁惡劫, 不善惡業得清淨。』
「爾時,彌勒佛與娑婆世界前身剛強眾生及諸大弟子,俱往耆闍崛山。到山下已,安詳徐步,登狼跡山。到山頂已,舉足大指躡於山根,是時大地十八相動。既至山頂,彌勒以手兩向擘山,如轉輪王開大城門。

「爾時,梵王持天香油灌摩訶迦葉頂,油灌身已,擊大[A4]楗椎,吹大法蠡。摩訶迦葉即從滅盡定覺,齊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長跪合掌,持釋迦牟尼佛僧[A5]伽梨,授與彌勒而作是言:『大師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臨涅槃時,以此法衣付囑於我,令奉世尊。』

「時,諸大眾各白佛言:『云何今日此山頂上有人頭蟲,短小醜陋,著沙門服,而能禮拜恭敬世尊?』

「時,彌勒佛訶諸大[8]弟子,莫輕此人,而說偈言:

「『孔雀有好色, 鷹鶻鷂所食;
白象無量力, 師子子雖小,
撮食如塵土; 大龍身無量,
金翅鳥所搏; 人身雖長大,
肥白端正好; 七寶瓶盛糞,
污穢不可堪。 此人雖短小,
智慧如[9]練金; 煩惱習久盡,
生死苦無餘, 護法故住此。
常行頭陀事, 天人中最勝,
[A6]苦行無與等。 牟尼兩足尊,
遣來至我所, 汝等當一心,
合掌恭敬禮。』
「說是偈已,告諸比丘:『釋迦牟尼世尊,於五濁惡世教化眾生,千二百五十弟子中,頭陀第一,身體金色,捨金色婦,出家學道,晝夜精進,如救頭然,慈愍貧苦下[A7]賤眾生,恒福度之,為法住世,摩訶迦葉者,此人是也。』說此語已,一切大眾悉為作禮。

「爾時,彌勒持釋迦牟尼佛僧伽梨,覆右手不遍纔掩兩指,復覆左手亦掩兩指;諸人怪歎:『先佛卑小,皆由眾生貪濁憍慢之所致耳。』告摩訶迦葉言:『汝可現神足,并說[10]過去佛所有經法。』

「爾時,摩訶迦葉踊身虛空,作十八變,或現大身滿虛空中;大復現小如葶藶子,小復現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履地如水,履水如地,坐臥空中,身不陷墜;東踊西沒,西踊東沒,南踊北沒,北踊南沒,邊踊中沒,中踊邊沒,上踊下沒,下踊上沒;於虛空中,化作琉璃窟;承佛神力,以梵音聲,說釋迦牟尼佛十二部經。大眾聞已,怪未曾有。八十億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不受諸法,得阿羅漢;無數天人發菩提心,繞佛三匝,還從空下,為佛作禮,說有為法皆悉無常。辭佛而退,還耆闍崛山,本所住處;身上出火,入般涅槃。收身舍利,山頂起塔。

「彌勒佛歎言:『大迦葉比丘,是釋迦牟尼佛於大眾中,常所讚歎頭陀第一,通達禪定解脫三昧,是人雖有大[1]神力而無高心,能令眾生得大歡喜,常愍下賤貧苦眾生。』

「彌勒佛歎大迦葉骨身言:『善哉!大神德!釋師子大弟子大迦葉!於彼惡世能修其心。』

「爾時,摩訶迦葉骨身即說偈言:

「『頭陀是寶藏, 持戒為甘露。
能行頭陀者, 必至不死地。
持戒得生天, 及與涅槃樂。』
「說此偈已,如琉璃水,還入塔中。」

「爾時,說法之處,廣八十由旬,長百由旬;其中人眾,若坐若立,若近若遠,[2]各見佛[3]在其前獨為說法。

「彌勒佛住世六萬億歲,憐愍眾生故,令得法眼;滅度之後,諸天世人,闍維佛身,時轉輪王收取舍利,於四天下,各起八萬四千塔;正法住世六萬歲,像法[4]二萬歲。汝等宜應[5]勤加精進,發清淨心,起諸善業,得見世間燈明彌勒佛身必無疑也。」

佛說[6]語已,尊者舍利弗、尊者阿難,即從座起,為佛作禮,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斯經?云何奉持[7]之?」

佛告阿難:「汝好憶持,普為天人分別演說,莫作最後斷法[8]人耶。此法之要,名一切眾生斷五逆[9]種,淨除業障、報障、煩惱障,修習慈心與彌勒共行,如是受持;亦名一切眾生得聞彌勒佛名,必免五濁世,不墮惡道經,如是受持;亦名破惡口業,心如蓮花,定見彌勒佛經,如是受持;亦名慈心不殺、不食肉經,如是受持;亦名釋迦牟尼佛以衣為信經,如是受持;亦名若有聞佛[10]名,決定得免八難經,如是受持;亦名彌勒成佛經,如是受持。」

佛告舍利弗:「[11]佛滅度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八部鬼神等,得聞此經,受持、讀誦、禮拜、供養,恭敬法師,破一切業障、報障、煩惱障,得見彌勒及賢劫千佛,三種菩提隨願成就,不受女人身,正見出家,得大解脫。」

說是語已,時諸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12]佛說彌勒[13]大成佛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31392 - 2024-03-03 00:31:16 佛說彌勒來時經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佛說彌勒來時經

失譯[14]人名附東晉錄

舍利弗者,是佛第一弟子,以慈心念天下,往到佛所前,長跪叉手問言:「佛常言:『佛去後,當有彌勒來。』願欲從佛聞之。」

佛言:「彌勒佛欲來出時,閻浮利內地山樹、草木皆焦盡。於今閻浮利地,周匝六十萬里,彌勒出時,閻浮利地東、西長四十萬里,南、北廣三十二萬里,地皆當生五種果蓏,四海內無山陵[15]嵠谷,地平如[16]砥,樹木皆長大。

「當是時,人民少貪婬、瞋恚、愚癡者,人民眾多,聚落家居,鷄鳴展轉相聞,人民皆壽八萬四千歲,女人五百歲乃行嫁,人民無病痛者。[17]盡天下人有三病:一者、意欲有所得;二者、飢渴;三者、年老。人民面目皆桃花色,人民皆敬重。

「有城名鷄頭末,鷄頭末城者當王國治,城周匝四百八十里,以[18]土築城,復以板著城,復以金、銀、琉璃、水精、珍寶著城。四面各十二門,門皆刻鏤,復以金、銀、琉璃、水精、珍寶著之。國王名僧羅,四海內皆屬僧羅,行即飛行,所可行處,人民鬼神皆傾側。

「城有四寶:一者、金,有龍守之,龍名倪𧑝鏠,主護金,龍所[19]居山地名犍陀;二者、銀,其國中復有守龍名[20]幡頭;三者、明月珠,所生地處名須漸,守珍龍名賓竭;四者、琉璃,所生城名氾羅那夷。

「有一婆羅門名須凡,當為彌勒作父。彌勒母名摩訶越題,彌勒當為作子。彌勒者種當作婆羅門,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長十六丈。彌勒生墮城地,目徹視萬里內,頭中日光照四千里。彌勒得道為佛時,於龍華樹下坐,樹高四十里,廣亦四十里。彌勒得佛時,有八萬四千婆羅門,皆往到彌勒所師事之,則棄家作沙門。彌勒到樹下坐,用四月八日明星出時得佛道。

「國王僧羅聞彌勒得佛,則將八十四王,皆棄國捐王,以國付太子,共到彌勒佛所,皆除鬚髮為沙門。復有千八百婆羅門,皆到彌勒佛所作沙門,彌勒父母亦在其中。復有聖婆羅門千八十四人,皆復到彌勒佛所作沙門。

「國有大豪賢者,名須檀,人呼須達,復呼人民,以黃金持與彌勒佛及諸沙門,名聲日布方遠。須達復將賢善人萬四千人,到彌勒佛所作沙門。

「復有兄弟二人,兄名鼓達,弟名扶蘭,兄弟皆言:『我曹何[1]為是世間?寧可俱到佛所,求作沙門耶!』兄弟皆言:『我善便到彌勒佛所作沙門。』

「復有小女人輩八萬四千人,身皆著好衣、白珠、金銀、瓔珞,俱到彌勒佛所,皆脫著身珍寶以著地,白佛言:『我曹欲持是上佛及諸沙門,我欲從佛作比丘尼。』佛即令作比丘尼。

「彌勒佛坐,為諸比丘僧、比丘尼[2]說,皆是釋迦文佛時,誦經者、慈心者、布施者、不瞋恚者、作佛圖寺者、持佛骨著塔中者、燒香者、然燈者、懸繒者、散花者、讀經者。是諸比丘尼,皆釋迦文佛時人,持戒者、至誠者,於今皆來會是,聞諸比丘所說經[3]處者,皆於龍華樹下得道。

「彌勒佛初一會說經時,有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道。

「第二會說經時,有九十四億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三會說經,九十二億沙門,皆得阿羅漢。舉天上諸天,皆當持花散彌勒身上。

「彌勒佛當將諸阿羅漢,至雞頭末王所治城,王皆內宮中飯食,舉城皆明,夜時如晝日。彌勒於宮中坐,說經言:『[4]語不可不作,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5]讚。』佛說經已,諸比丘及王百官,皆當奉行佛經戒,皆得度世。」

佛說如是,彌勒佛却後六十億殘六十萬歲當來下。

佛說彌勒來時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31394 - 2024-03-03 00:48:47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後[6]漢[7]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舍利弗前長跪白佛:「願欲有所問,[8]唯佛肯者,乃敢問。」

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當問。[9]汝若從文殊尸利,但[10]聞怛薩阿竭署因緣法名,未悉得其事,今為汝說之。諦聽!諦聽!」

舍利弗言:「受教。」

及摩訶目揵[11]蘭、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絺、邠[12]利文陀弗、須菩提、阿難律、朱利敢、摩訶敢、奈吒和羅、阿難,一一尊羅漢悉在會中,皆起為佛作禮,白佛:「願樂欲聞,令菩薩悉當因緣摩訶僧那僧涅。若男子、若女人,聞者皆當求之;諸聲聞者,皆當因其法所以求僧那僧涅者,欲令一切其當脫者悉得羅漢。」諸一一尊比丘,以華散佛上,供養怛薩阿竭署。諸欲天子悉以天華飛行供養,以天伎樂以樂之。所以者何?從本所不聞其字,何況今當具足聞之。釋提桓因,以天上拘耆華樹而化滿其祇洹。

佛語舍利弗:「怛薩阿竭署者有四事。何謂四事?一者、發意;二者、阿惟越致;三者、菩薩坐於樹下;四者、具足佛法。是為四。」

舍利弗問:「何因緣發意?」

「菩薩有一署,所謂發意所作為一切十方作功德。所以者何?欲令皆得僧那僧涅故,名曰一署。阿惟越致署者,一切有所作為,無所希望求,是地安隱地、無所想地、堅固地,是為佛法基界,故曰為二署。坐於樹下者,由不空起,起者當成道故,不離力、無所畏,是為三署。怛薩阿竭署者,如所署、審如所署,署不可數,特尊之署,已住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陀,已法教,是為四署。」佛語舍利弗:「菩薩復有二署。何謂二?為聲聞轉法輪、為阿惟越致轉法輪,是為二署。怛薩阿竭署名署,已在中者,已法有教,色法佛法,痛痒、思想、生死、識法佛法,其法者,舍利弗!不可議;譬如愚人所作,言是法可得,是法不可得。」

佛語舍利弗:「不可得者不教,捨本空者,諸法教[13]故,名曰怛薩阿竭署。」

舍利弗言:「何所是怛薩阿竭署?」

佛言:「不可勝數是為署。」

佛問舍利弗:「何所慧是署?」

舍利弗言:「怛薩阿竭不以法取法,法者不可得故,是曰為慧署;是菩薩所當學,學者當學怛薩阿竭署。不念以過去世俗法,以應道法,不說俗事之惡、不言道事可好,如是學者,為學怛薩阿竭署。不以識學是,非是不作是學,為怛薩阿竭署。不分別大,大者謂眼色識,不[14]分眼,分別一切有念,是為不學怛薩阿竭署。是人可度、是人不可度,作是學,為不學怛薩阿竭署。怛薩阿竭署者,則一切人之署;作是學者,為學怛薩阿竭署,學怛薩阿竭署、無央數署,一切法無所斷絕,是為學怛薩阿竭署。」

佛語舍利弗:「不念諸法當有所生,於怛薩阿竭署無所想,是為學怛薩阿竭署,不念是所有、無所有。」

佛語舍利弗:「其欲學怛薩阿竭署者,不想怛薩阿竭,為學怛薩阿竭署。諸法無所求是為署,是則怛薩阿竭署。」

佛語舍利弗:「色法佛法,痛痒、思想、生死、識法怛薩阿竭法,諸法無所著,隨署教一切諸法不著已,不念有無,是則隨教。已不著有無,則隨無根之教如是學,為學怛薩阿竭署。[1]署者,亦無過去、當來、今現在,如是署者,見一切亦不見一切。」

舍利弗白佛言:「何謂為見?」

「無所覆、無所[2]蔽、悉見,是為怛薩阿竭署。」

「何謂為不見一切?」

「所謂不見其門、無所入,是故不見,是為怛薩阿竭署。亦不於署與空合,并亦不思想、亦不願、亦不可見、亦不可得,如寂者,則其署清淨。署無能得長短,署亦無有助,署者不可得助,署者亦無有異,是為署;無所從生署,是謂怛薩阿竭署。不亦不足計、亦不踝計、亦不膝計、亦不臏計、亦不腹計、亦不臂計、亦不手計、亦不頤計、亦不頭計、亦不內計、亦不外計、亦[3]不中間計、亦無不極計、亦不無極計,亦不上下、四維東、西、南、北計,亦不人計、亦不須陀洹計、亦不羅漢計、亦不辟支佛計、亦不怛薩阿竭計、亦不有餘無餘計、亦不脫有脫計、亦不計法所在,不可計署,無有字署,是則怛薩阿竭署。」

佛語舍利弗:「今會者比丘多有不聞是者,[A1]未聞計言:『有是、無有是。如我身,諸法悉爾。』作是語者,便隨其語作行,不可計而為作計,為法處者,因是有取與,便有命持、思想、壽欲、壽壽,欲得壽、欲壽壽已,欲壽壽、壽壽。」

佛語舍利弗:「[4]署亦不從法、亦不從非法、亦不從有、亦不從無,當作是從不可說,怛薩阿竭從亦不從。怛薩阿竭者,亦不壞敗、亦不想覺,是為怛薩阿竭。覺不可聞,是故審聞如是說,則怛薩阿竭說諸所說審,說如空說審。」

佛語舍利弗:「無所從來是為怛薩阿竭,來無有處是為怛薩阿竭,處無所依是為怛薩阿竭,依無所屈、無所申,如怛薩阿竭不可得,諸法亦不可得;心無所生、無所安住,諸所作功德無所求,如所教無所行,是為行;是種無所生,是功德亦無根,亦無實僧那者,無所縛、無有脫、無所作,是為精進。無所觀亦不作是視,所見者不作二心,智無所得,其智無所為亦無所起,不以證而作求,作是求作是念。無有名,其語政者,謂不可得,其哀若道;其得等者,無人不念人;其[5]護者,不作是乍念乍不念。」

佛語舍利弗:「無慧是則慧,十二因緣無所生,其合者無有合,不可得道、可得無所念。是比丘念無所持而持鉢、被服,無所剃是為剃頭,無所受戒而持戒,而無如是。比丘好道所好,是比丘所好用意定者,無有異意。其已定者,無有身心念,不念慧者是比丘數。其說已足者以不足,若比丘足者謂為少少。不可計法而言可知,已無有知。已不從是法者,[6]如所教無有界,是故佛界無有法,是故怛薩阿竭法無作法,法無所作,故曰無有法。諸法所入悉當盡,是為怛薩阿竭署,無所入已,應怛薩阿竭署。」

佛語舍利弗:「若有欲學怛薩阿竭署者,其有勇猛如師子者,若男子、若女人,當作清淨戒,無有異意,心清淨;清淨慧之所作,無所念之所作,其[7]飲食取足而已。若乞匃諸所,思想已清淨無有異心,不於一切人[8]如有想,不於諸法有所希望,亦不念下、中、上之事,所作常等。比丘作是學者已為學。」

佛語舍利弗:「其無所求學者,為學怛薩阿竭署。」

摩訶迦葉白佛:「比丘以一事學僧那僧涅已,為學怛薩阿竭署。何謂一事?諸法無所著,是為學怛薩阿竭署。」

須菩提白佛:「比丘以二事學。何謂二事?於諸法無所[9]悕望,為以等心;一切人不念,以等一切。是為二,比丘學怛薩阿竭署。」

摩呵目揵連白佛:「比丘以三事學。何謂三事?但學要法不學飾,亦不念我以近,亦不念我以遠。是為三事。」

文陀[10]弗白佛言:「比丘以四事學。何謂四事?不念有所從得,亦不念何所當得,一切如等淨,所持若空。是為四事,如是學為學怛薩阿竭署。」摩訶迦旃延白佛:「比丘以五事學。何謂五事?無所貪惜,欲以法祠祀,為一切有慈,不念一切有慈,不念一切於諸法[11]作無所求。是為五事,為學怛薩阿竭署。」

奈吒和羅白佛:「比丘以六事學。何謂六?不發一意,亦不求空,亦不學本際。所以者何?不因緣二事。已向佛所,[12]脫,不起念思惟:『何所是佛證?』是為六事,比丘學怛薩阿竭署。」

佛言:「一切法一切人,悉以怛薩阿竭署見,亦不異見、亦復不見自然、亦不見法,作是學,為學怛薩阿竭署。奈吒和羅復聽!比丘所學無極署,是乃應怛薩阿竭署,如所樂不見其樂,如是行者,比丘為學怛薩阿竭署。學怛薩阿竭署者,以為學佛法,不可議法,用一切故。」

奈吒和羅白佛:「若比丘學怛薩阿竭署者,云何而自持?」

佛言:「比丘!意不念有一切人,不念有一切法,亦不安亦不危,是為比丘而自持。」

奈吒和羅白佛言:「今怛薩阿竭為誰說怛薩阿竭署?」

佛言:「其欲學如署者,為是說。」

「何所是學者?」

佛言:「用摩呵僧那僧涅故說,亦不念是彼中間,一切無有求,是為怛薩阿竭署。其有想行者,是故非署,如是者為自貢高而賤他人;其慳貪嫉妬不應是署;其有諛諂不慚愧者、妄語者,皆不應是署;其有不愛樂眾者、其欲獨有者、若樂惡者、不喜人安隱者,其有所念呼為有。其有二心者,謂好惡無有異,作思想者、離深法者、念不中事者、求利害者。若求乞瓦[1]鉢、震越、床臥具、病瘦醫藥,若欲求飲食,離於迦羅蜜,親附於惡師,於本佛所無功德者,常有怖懼於本際。欲於世事轉相[2]克識所作,但求名字,而無至者;愛樂於五所欲,有所作悕望得者,所以如是者,不能在山間空閑寂靜有慈心之意,離於哀心常在魔事。離信佛戒者,所作悉不隨其法教,常喜亂心、不安隱心,其心狂亂、其心多端,用是故,離於好心、離於微妙之心、離於盡心。但念佛色身、但念欲見法、但欲見比丘僧,離五陰功德、離四大功德、離六衰功德、離十二因緣功德、離念一切人之功德,其有是心者,悉不應怛薩阿竭署。其有不諛諂常質朴,念諸深法……」

佛語奈吒和羅:「其有心如是者,已應怛薩阿竭署。其有歎歌佛者,已有念一切佛故,欲學怛薩阿竭事故;其有學者不學者,怛薩阿竭悉知。觀視佛意者,若在城郭、丘聚、縣邑有所見,怛薩阿竭署悉見之。」

佛語奈吒和羅:「若能知怛薩阿竭署不?」

奈吒和羅言:「當從佛聞、當從佛聽,何能身自知之?[*]唯佛說之,願樂欲聞,以比丘當持。」

佛言:「善哉!善哉!如[3]賴吒和羅所說。」

佛言:「其餘凡意者,不能知怛薩阿竭署,而不作怛薩阿竭道地者,而不能知怛薩阿竭署不可盡極數,是故名曰署不可觀視。不可觀視,是故名怛薩阿竭署。其欲知怛薩阿竭署者,以不愛惜身壽命一切,等心於一切人,一切諸虛飾之事不在其中,其有二心者不與共同。其欲學怛薩阿竭署者,當作是學。」

奈吒和羅白佛:「於是會中,乃有學怛薩阿竭署者不?」

曰:「有文殊[4]尸利菩薩[5]耶!」

佛復語奈吒和羅:「譬如人到大海,名珍寶摩尼處,其價不可計數;其人於珍寶中住,而不知摩尼珠價。若有一人,謂其住寶中者:『今在是中,寧知摩尼處不?』其人反言不曉。所以者何?其人不知摩尼珠故。今奈吒和羅在名寶中而不知寶處。所以者何?在眾摩呵衍中而不知。」

復有比丘名闍炎闍[A2]炎,白佛:「若無學僧那者,我欲等心以光明照於一切。」

復有比丘名三陂諟師利,白佛:「我欲學怛薩阿竭署。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我無所求。」

復有比丘,名三摩師利:「我欲學怛薩阿竭署,我不欲於諸法有二心。所以者何?了無所見故。作是學,乃可為學怛薩阿竭署。」

佛言:「而所學署當作是學。」

復有比丘,名曰染師利,白佛:「我不以一切人為他人,亦不於人有所思想;欲度人,亦不見當所度者,亦不見法,當以何法教?欲作是學怛薩阿竭署。」

佛言:「如所學署當學。」

復有比丘,名曰勃,白佛:「我以忍於一切亦無有貢高。所以者何?他人自貢高,我不以身自貢高,我不以所有想有。若有以內自貢高,我不以內自貢高。所以者何?用念一切人故,念一切欲令安隱。我亦不以惡住,以法明故,住念一切悉欲令明,不欲令有冥。我作是學怛薩阿竭署。」

佛言:「當學而所學。」

復有奢夷種,名曰多和光,白佛言:「我欲教一切人過於生死,亦不得生死而可度者,欲作是學怛薩阿竭署。」

佛言:「當學署如所學。」

復有比丘,名曰惟闍耆橋沙,白佛:「我欲如佛在佛樹下,亦不見佛、樹亦不得,欲作是學怛薩阿竭署如所學。」

復有比丘,名[6]坻羅末,白佛:「我不學諸法,我亦不學欲所法,是所有法悉不學,諸法法而不學。」

佛言:「如所言,怛薩阿竭署用一切故欲學。」

應時於坐中,有萬比丘尼三千人,皆起白佛:「吾等欲學怛薩阿竭署,用一切故欲具足學。」

復有七千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皆從坐起言:「吾等當具學。」

爾時,復有八萬天子,悉言:「當具足學,教告一切。」

復有比丘,名私呵難,白佛:「諸法無所得,諸法不可得,當云何學怛薩阿竭署?」

佛言:「如若所學署當學。」

復有比丘,名利三匐,白佛:「我不轉於一切法,當云何學怛薩阿竭署?」

佛言:「如所學署當學。」

復有比丘,名摩呵[7]波那陀惟𭌝,王者種,白佛:「亦不無我、亦不有我,亦不智、亦不無智,亦無所破壞、亦無有證,是意無有異,諸所因緣無所因,作是為學怛薩阿竭署。」

佛言:「如所學署當學。」

復有比丘奢夷種,名曰非陀遍,白佛:「一切諸法不見際、無有際者,謂若有、若無有,亦無際、亦無無有、亦無[1]字,其如是者,乃可忽?」

佛言:「不可!」

「若無際,無際已無願,無願者是故菩薩。」

佛言:「善哉!善哉!如仁之所說。」

「無願不可議、不可知、不可思想、不可住、無所畏、無有字,平等無所學、無所持、無所壞、無所造、無所作;[2]其知一切無所得,無有色,菩薩亦無名色,亦自是非是學非[3]者,亦不可得,無所罣礙。」

佛言:「如所學署當學。」

爾時,有五百婆羅門,出舍衛國,因道徑到佛所,前為佛作禮而却住,白佛言:「如所說,願樂欲聞,令常安隱。」

佛問諸婆羅門:「用誰故欲聽聞?」

諸婆羅門言:「無有人,是故人用是故。」

佛言:「有怛薩阿竭署,從本諸佛所說,今我所語是。」

有婆羅門,名羞桓師利,白佛:「在於母腹中,[4]以聞怛薩阿竭署。」

復有婆羅門,名三摩震諟,白佛言:「適向母胞胎,已聞怛薩阿竭署。」

復有婆羅門,名雪真提,白佛言:「適生便聞怛薩阿竭署,四面而明見怛薩阿竭,飛在上住以手著我頭,便言:『若當號為不可見頂佛。』」

復有婆羅門,名頞真提,白佛:「生以來不久,便聞怛薩阿竭署,於空中見佛來而言:『若當聞學怛薩阿竭署。』」

復有婆羅門,名曰那羅沙目竭,白佛:「今夜半見四面四佛來到我所,便以頭面作禮,諸佛言:『有不可議怛薩阿竭署,於祇洹釋迦文佛所聽受。』是我本之瑞應。」

復有婆羅門,名阿真提羅蕪耶,白佛:「今夜半見佛長高二十里,三十二相諸種好,謂我:『當學怛薩阿竭署。』聞之忽然而不復見,我本之瑞應。」

復有婆羅門,名三波奢,白佛:「我生墮地時,有人而來舉舍而明,謂我母:『勿以乳子,令是子當以怛薩阿竭署而為飲食。』母聞之[5]歡喜,是我本之瑞應。」

復有婆羅門,名倪三颰,白佛言:「我本學婆羅門事時,於空中見佛,有三十二相諸種好,便舉言:『若當學、若當事。』聞之則以頭面著地,問:『何所是學?何所是事?』其佛言:『有怛薩阿竭署,是若學、是若事。如學是者,諸法悉可知,是則為度、是則怛薩阿竭事。是故[6]俗浴者謂去垢,不可議浴是菩薩浴,所謂諸法悉在前脫不脫者,欲於眾婆羅門中而尊,當學是署。』我聞其言,踊躍歡喜,以頭腦受其教,問佛:『何以故前有是瑞?』佛言:『是怛薩阿竭署之瑞應。』」

復有婆羅門,名摩呵迦婁那,白佛:「我行[7]洗浴,還作大火欲祠之,於上見佛身,有三十二相諸種好,其佛言:『如若祠火之法,不當爾。所以者何?起[8]復而滅故。』我即時復問:『[9]不作是滅,當何以滅之?』其佛言:『不念人、不念我、不念壽命、不念有無有、亦不念合、亦不念中分、亦不念思想;是火而無滅者[10]而自滅,其火可[11]令自然而不用薪。』我諦聞之,即叉手問佛:『當云何作火而不用薪?』其佛言:『有不可議怛薩阿竭署,若當學,學已便能作火而不用薪。作是學者,亦不念婬、怒、癡,以故火即為滅。』聞之即以頭腦受其教。所見者,是我本之瑞應。」

佛言:「如若所說,是怛薩阿竭之瑞應。」

復有婆羅門,名牟梨師利,白佛:「我適提[12]胳欲著火中,欲令之熾盛,便見怛薩阿竭,身有三十二相諸種好,即時其佛言:『用是火為事,有怛薩阿竭署,何以不學?』應時問其佛:『當何所學?』『往到祇洹釋迦文佛所。』是我本之瑞應。」

復有婆羅門,名曰分畛者橋泉,白佛:「我到廬上取華欲持歸,見怛薩阿竭,身三十二相諸種好,其佛言:『取花不如,若如取花,取花有所壞敗。』我應時復問:『取華云何?』其佛言:『莫以手取,莫動搖其枝而可得取,當學怛薩阿竭署,自如有慧手,為若取其華。慧手者,可得不可議花,一切人皆是華,可以教化得泥洹。』是之瑞應。」

佛言:「當學怛薩阿竭署,如若所學。」復有婆羅門,名曰邠陀施,白佛:「我到市,於道中央失墮,錢散在地,以聚欲取訖,以仰頭上視,怛薩阿竭身有三十二相諸種好,問我:『作何等?』我言:『拾[13]地所失錢。』其佛言:『是不為難。若當[14]拾五道生死一切人,亦不那中作數,亦不想是,乃為難。』即問:『是學當所從聞,當所從學?』其佛言:『有怛薩阿竭署當學,當那所聞。』即時言:『有佛名釋迦文,在祇洹,當從是聞。前世所作今世逮得。』是本瑞應。」

復有婆羅門,名曰分[15]訶舟,白佛:「到市向歸欲買雜香,買[16]以還歸,未到舍,見怛薩阿竭,其心即時踊躍。佛問:『手中持何等?』即謂:『持雜香。』佛言:『是香不足言,有香名為不可議香,其香聞上下四維、東西南北方,當求是香。』應時復問:『是香者,是根、是本、是莖、是枝、是葉、是華、是實,實之所香?』佛言:『是香者,亦無根、亦無本、無莖、無枝、無葉、無華、無實,實而香,當求是香。』即問:『當於何所求?』即言:『於祇洹釋迦文佛所,當聞怛薩阿竭署。』是我所聞之瑞應。」

佛言:「如所聞。」

復有婆羅門,名曰阿耨迦惟延,白佛:「我所至城外,坐於樹下,其心安定譬若如禪,視四面如普大明,見無央數佛,悉言:『不當坐禪如是。』應時即問其佛,其佛言:『亦無所生、無所滅,是為應禪;所以持所視故,無所視者是為視。無[1]心何以繫者?何以故?其心無有想,故當作是禪。有法名怛薩阿竭署,當[2]從釋迦文佛所問,當從是學其法。』是故本瑞應。」

佛言:「當學如所學。」

復有婆羅門,名羅那懿多,白佛:「適到市買金,欲以稱[3]稱之,便見怛薩阿竭,其光明甚明,其佛言:『用是[4]稱為?有法名不可稱,當如求之。』則時復問:『何所是不可稱者?』其佛言:『諸法不可以稱稱之,譬如空不可稱,一切諸法如是。』我言:『願樂欲聞,何所是法而可學者?』其佛言:『有名曰怛薩阿竭署,當學、當聞。』是我本之瑞應之所問。」

佛言:「當學如所聞。是皆前世功德之所致,故逮是應。」

復有婆羅門,名曰阿披阿遮,叉手白佛:「我夜已半出觀星宿,有大明而見怛薩阿竭,便以頭面作禮,其佛言:『不[5]見視星宿,如若所[6]視。』應時即問,其佛報言:『亦不可仰向。』佛復還問:『今若所視星宿名何等?』我即應言:『不知。』其佛言:『是名悉盡,如若所學,當學諸法所入,悉知所見汝事。』即復問:『何所處可聞是法?』其佛言:『當於祇洹釋迦文佛所,聞是語。』忽而不知處,是故所聞怛薩阿竭署本之瑞應。」

佛言:「當學如所聞。」

復有婆羅門,名曰術闍師利,白佛:「適以種農種,便見怛薩阿竭在前住,[7]與不可數千比丘僧俱,其佛言:『不當如若已種農種。』應時則問:『當云何種?』其佛言:『亦不取、亦不[8]放,當作種,亦不生、亦不枯。』則時復問佛:『當何所處而學是法?』其佛言:『有怛薩阿竭署,當學當聞,聞已是若之種,亦不取一切之法、亦無所[9]取、亦無所造、亦不思想。知是者,其法無所生,無所造故無所生,已無所生,故無所枯滅,無有種,而不生亦不滅。』」即問佛:「是何等瑞應?」

佛言:「是怛薩阿竭署之瑞應,其當於佛樹下坐者,是之瑞應。」

復有婆羅門,名曰阿禾真,阿禾真白佛:「出舍於里門見死人,便念死人乃如是。應時獨語,便見佛。佛言:『不當如若所念。所以者何?見惡色便有思想,諸法不可得而無所得,當作是念。其得道者,所作不以想,亦不用得故,便有餘念,亦無二心之所念。無所想,是故無有想,是道所作,念無可所得是乃為得,以知二心者,是故無所求。是道之所作,無所見是道所見,後法欲盡時,以思想教人,若於[10]塚間見枯白骨,坐念便得脫。若念五色,從是中[11]教計而求脫,[*]教計出息入息,欲求脫,知欲法盡,便有作是。』應時復問佛:『當云何學便離是事?』其佛言:『當學道,如是法當學怛薩阿竭署,如怛薩阿竭事。有法名怛薩阿竭署,當聞當學,當從釋迦文佛聞是。』忽然不見,所以見是。」

佛言:「是怛薩阿竭署之瑞,當在道地故。」

復有婆羅門,名阿惟示真,白佛:「我到曠野,見眾多死[A3]人,中有為畜[12]狩所食噉者、中有臭者、中有壞敗者、有青色者、有赤色者、有黤黮者。便自念,欲於坐[*]教計[13]狀念是,便見東方佛來,有三十二相,便遙向而為作禮,其佛言:『雖觀是物以為想。』即時問其佛:『我當學何法而教一切令脫生死?』其佛言:『有法名怛薩阿竭署,當聞當學,學是者,為一切諸道作功德。從釋迦文佛具足[14]聞之。』是何本瑞應?」

佛言:「是怛薩阿竭署之瑞應,作是學者,為學在佛樹下坐。」

復有婆羅門,名曰波梨漫多,白佛:「我夜出[15]竇無所可見,便然五舍以為燭火。所以者何?避溝坑深井。便自念:『當學何法而為一切作明令其無冥?』[16]這有是念,便見佛在虛空中住言:『善哉!善哉!是上人之所作,非凡人之所為。諸怒[17]根、貪餮、諛諂、虛飾已無是者,能念是事,非餘所及。以等心念一切,亦不念數數所念,如佛在樹下,不念聖文。』其佛言:『有法名怛薩阿竭署,當聞[18]當學,具足若意。』復問佛:『當從所聞?』其佛言:『當從釋迦文佛所聞,其所當聞者悉在彼聞,若丘聚、縣邑、城郭、郡國,悉於是法中而見。』聞是言已,恍惚不知其處。是何瑞應?」

佛言:「用若當聞怛薩阿竭署故、當學故,是之瑞應;其菩薩所當學,悉在是法。」

復問佛:「有幾署所當可學?」

佛言:「如佛境界,其署如是;其署者,如佛境界等無異,諸法皆從是署如勅心瑞應。」

「時復問我:『是法微妙深乃如是,是不可見、不可知。』」

復有婆羅門,名曰悉達膝,白佛:「我與數百千婆羅門俱,如行祠祀,熟自念:『當何祠祀令一切皆得解脫,令無勤苦?』[*]這作是念,便見怛薩阿竭光明及相諸種好,便言:『善哉!善哉!乃作是念,當作念如若所為。』其佛言:『往到舍衛國祇洹阿難邠祇阿藍釋迦文佛所,當為若廣說其祠祀意。有法名怛薩阿竭署,當聞當學,是皆以過去諸佛之所說。』」

復問:「當何以祠祀?」

佛言:「菩薩以飲食所有施與人,作是祠祀而脫於三界,有[1]識祠,不自念有求故;有忍辱祠,不以心惡向一切;有精進祠,欲拔脫五道;有三昧祠,不作因緣有所希望;有多所聞祠,一切名身、諸數身具足波羅蜜知;有法施祠,若行人欲以法化一切,若有畜生欲聞法者,不中捨而為說經,亦不以色說,以法慈心教詔一切。」

佛言:「有上人不惜其身,趣欲令一切各得安隱,不以憂心而教人。所以者何?用更得好軀,譬若摩尼珠[*]洗之倍好,其王者子莫不愛喜。所以愛喜者何?無瑕穢故。其法師譬如是,雖有生死,所更[2]倍好。所以者何?身亦無惡亦無[3]榜者。所以者何?常歌歎佛故,雖佛遠常欲親近。所以者何?[*]已無所求,即祠是為祀。其有三[4]拔致者,亦有祠而無有異。所以者何?無有恨心故,於一切無惡意。菩薩有祠無有勝者,若有念是者是故勝,不念之者無所勝,以功德長養身及他人,是故菩薩意。所以者何?不以法有所諍,以故無鬪、無有繫、無有縛、無有閉,其有作是祠者,莫有能瞋者,亦不念何法可計可校,是上人之所作。已處觀,其處處亦不於功德中有所想,亦不破壞所作罪。所以者何?不失其本故。亦無有過菩薩上之尊法,能來教化者亦歡喜,亦無懈怠,亦不與人如有怒心——所以者何?摩訶衍不從是得,故曰摩訶衍——亦不想其衍。」

佛語悉達膝:「捨若本祠祀,當作是祠祀,即菩薩祠祀之瑞應。如若所見怛薩阿竭,是皆先世習衍之所致。所以者何?若覺[5]眼見佛者,是皆本之瑞應。」

復有婆羅門,名難頭多羅,白佛:「我見流水,有一人而持一木作橋,我念:『子之所作,甚何小矣!等[6]作可以廣大。所以者何?欲令一切悉可得度過。』適有是念,東方便有百佛而來現,悉言:『善哉!善哉!是上人之所念,令一切人[7]如得度,亦無央數人之路。今釋迦文佛在於祇洹,子往,可悉從受法,得致阿耨多羅三[8]耶三菩提。』是我本之瑞應,得見怛薩阿竭,聞其教[9]戒。」

佛言:「善哉!善哉!如子所言。」

復有婆羅門,名曰旃欝多師利,白佛:「我出城門外,有迦羅越,謂我:『如過舍,施若二百萬。』便隨其歸。入舍有大高座,令我[*]如坐,燒香供養,具作飲食已,二百萬為[10]達儭。我應時自念:『當何以自作方便而過[*]達儭?如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清淨之[*]達儭,可得[*]如異。』適作念,便見東方千佛悉飛,如來悉在前住,皆言:『善哉!善哉!如上人之所作,為一切人欲作,便往到祇洹釋迦文佛所,當為若廣說其法。如若得清淨,其[*]達儭[*]如可以受,受之者,令一切皆可得安隱。所以者何?若三千大千剎土,悉奉行十善受施,不如菩薩發意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11]提心而受施,悉過是上作是。』語已恍惚不知其處。」

佛言:「即怛薩阿竭署之瑞應。所以者何?以先供養十方佛故,逮得是法。」

復有婆羅門,名曰閻符師利,白佛:「[12]在山中安心而坐譬如得禪,於上見五百佛,四面皆香如天香,皆呼我名言:『善哉!善哉!如若所求,當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法,勿作異禪。何謂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悉念一切人以慈心故,勿以想人,作不可思惟禪。作是禪,勿想心,念一切皆令安隱,勿念人想,勿念身想。』其諸佛言:『往到祇洹釋迦文所,當為若具說其法——怛薩阿竭署——當作是學,學是者在所作為。』說是已,而不知諸佛處。是我本之瑞應。」

佛言:「審如若所見無有異。所以者何?其有當坐於佛樹下者,即有是瑞應,[13]應若已先世供養七千佛故。」

復有婆羅門,名曰[14]荷沙漫,[15]白佛:「我見諸婆羅門,不多不少,於恒水浴已,語我:『汝復行浴,身所惡露眾惡悉當隨水[*]如去。』便自思惟:『何如而浴身,諸眾惡當隨水去?』便自見佛在於虛空中,其佛言:『汝何思惟?』我應時對曰:『諸婆羅門令我浴,身所眾惡悉當隨水去,故坐思惟是事。』其佛言:『若到祇洹釋迦文所,當為若說現法,諸所眾惡悉當除去。』其佛言:『有名諸法甚深無有底,其水甚美,於是浴者悉得淨潔。若欲浴者當於中浴,眾邪惡可以消除。浴已,諸天人及一切皆得安隱,便以法教化無所不遍。所以者何?諸過去佛悉那中浴。是故現瑞應。』」

佛言:「當聞怛薩阿竭署者,是本瑞應。」

有婆羅門,名曰惟耆先,白佛:「我齎華持到婆羅門神祠,入門見怛薩阿竭飛在虛空中而住,其佛問我:『持是華給何所?』即應言:『欲以上神。』其佛言:『有怛薩阿竭,號曰天中天,可以華供養上之。所以者何?因是可有功德,而[1]到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便可逮得阿耨多羅禪。』即欲以華供養,其華悉化作佛,悉紫磨金色,其光七尺,三十二[2]相種好悉具,諸佛皆言:『其心[3]以堅於功德者,能致是應。』即時復問:『當作何方便,令功德不可勝數?』其佛言:『若有菩薩見佛者,因是作功德;中有見化佛者,因是作功德;中有見寺者,因是作功德;中若見佛坐起處,因是作功德;中有見佛經行處,因是作功德;中有聞佛者,因是作功德;中有聞上下、四維、四方有佛教誡一切,因是作功德;中有佛舍利者,因是作功德;中有老、病、死而自計挍,因是作功德。若見郡國、縣邑破壞者,若穀貴、人民飢餓,而用是自計,因是作功德。所以者何?念前事故,因是有不可數功德,所謂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功德。』」

復有婆羅門,名曰沙竭末,白佛:「我入海浴,適有是念,便見萬佛,皆言:『不當如子之意欲度海。』便自念:『其餘有浴者,亦在是[4]聞當有此異,[A4]其意欲度海浴。』適有是念便見萬佛,皆言:『不當如子之意欲度而浴。』我即時復問:『當何浴?』其佛言:『有道度諸法,可於其中,[5]其作是浴者,已為度也。』應時復問:『何所[*]如可度於世間者?』報言:『佛者已為度。』即復問:『何所法而可從學?』『有佛名釋迦文,在祇洹中,當從學問;如若所願悉當具聞,悉為若說之,令若得解。』聞是已,忽然不見其處。」

便問佛言:「何所法而可度者?」

「度一切諸法者,波羅蜜是。」佛言:「汝欲度諸法者,當等心於一切人。所以者何?當念度一切人之生死。譬若度海,當學是事,[6]便得度一切諸法,亦不想法、亦不想無法,作是若後,當為一切說法。」佛語沙竭末:「菩薩用一事,具足諸慧。何謂一事?世惡法欲盡,爾時其欲制其法教導一切,令法而不斷絕。是為一事,具足得諸慧。

「復有二事,菩薩學是疾逮得佛。何謂二?不念諸法是我所、非我所,亦不念見一切諸法自然處。是為二事。

「復有三事,若善男子、[7]女人,奉行是者疾成至佛。何謂三?以諸法視之,如光明明於諸法,亦無多、亦無少,不作是念。二、已應而一,無有異心。所以者何?諸法不可得故。三、是因名佛。是為三事。

「復有四事。何謂四事?一者、總持諸法;二、常於怛薩阿竭而作功德;三、持心如空,不想一切人;四者、若有供養、不供養者,其心無異。若男子、女人,奉行是法疾得至佛。是為四事。

「復有五事。何謂五事?一、不於諸界有所念——何謂諸界?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細滑——意欲所得,不作是念。二、常於佛法而作功德。三、若見同菩薩,其心有悅。所以者何?用實大故。四、於一切無虛飾之心。所以者何?我當度故。五、亦於是中無所想。是為五事。」

沙竭末白佛:「其有奉行是五事者,疾得佛。」

佛言:「當作是學,疾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自致成佛;是為度生死之海,以法教於一切,令如怛薩阿竭無所不度。其有至心,堅住於菩薩功德者,便逮是瑞應。若有念,恐中道取證。」

佛言:「如是法者,勿得憂念,具足怛薩阿竭十種力,一切聞者莫不歡喜。」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31452 - 2024-03-03 12:47:48 佛說文殊悔過經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佛說文殊悔過經

西晉[8]月氏國三[9]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無央數——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逮得總持,攬十方慧,立三脫門,曉了三世,無所罣礙[10]頒宣三寶救濟三界,開演三乘使曉本無無上正真。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遊羅閱祇耆闍崛山,與諸菩薩、不可稱計諸大弟子,天、龍、鬼神、[11]乾沓惒、阿須倫、迦[12]留羅、真陀羅、摩睺勒等眷屬圍遶,而為眾生廣說經法,開演分別志三乘學。其[13]來聽者本學聲聞,尋問文殊四聖諦事;學緣覺者則已自問十二緣起深奧之事;學大乘者則從已行諮問,[14]咸受六度無極、四等四[15]恩,善權方便無極大道;或問神通、四無放逸、四等心行諸分別辯菩薩之道,三十七品不退轉地超入寂滅;或問[16]土界悔過之處、十地、十忍、十分別事、十瑞、十持、十印、十三昧定;或有問於不壞諸法,入[17]于一義無從生忍。文殊師利各隨所問而發遣之,可悅其心令無餘疑。

爾時,會中有諸新學發意菩薩而來聽受——不能將護罪福之緣,陰蓋所覆而為虛妄、狐疑所蔽,習在顛倒、無勇猛志、依倚形色、[A1]抱怯弱心,不能諮啟文殊師利,淨除因緣一切罪[18]苦、修學大乘至無上道。

時彼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如來齊光照燿,見諸新學菩薩心念志懷猶豫、不能自決,則前白問文殊師利無罪之事、悔過之義、無失勸助、諮請無過、不違誘進。

文殊師利即答如來齊光照燿菩薩:「是,族姓子!菩薩大士欲除罪業、奉行平等、入於過去當來現在佛法,五體投地尋復起立,右膝著地,口自說言:『一切眾生從於[1]左路、著於[2]左道,其在邪見,悉當立之於賢聖法。』

「欲化一切眾生之類皆至無上正真平等之道,以是之故,右膝著地當宣此言:『猶若如來、至真、等正覺詣於道場坐尊樹時,蠲除一切眾惡之法、諸善普備,吾亦如之。』

「觀首遍體以手摩之,重以右手而指于地:『吾當降魔并及官屬。若得佛道,令一切人、眾生之類,消伏魔事及外怨敵。』坐佛樹下指地要誓成佛聖慧,如本世尊右手指地降十八億諸魔官屬。以是之故,所以右掌而[3]案著地,以當左手[*]案著於地。

「又跪[*]左膝口說此言:『假使有人住愚癡法,所受顛倒而不順義、𢤱悷難化、不成好器、慳貪垢穢而處危害、訾毀同學,今者識道,改往修來,而皆諦受於四恩行。』是以[*]左手及與[*]左膝著[4]於地矣。

「假使頭腦著於地時,[5]口演此言:『使一切人棄除貢高、自大之心,孝順父母、奉敬尊長——若干種養——當以逮得無能見頂佛之髻相,越度一切世間諸法,身過三界,慧踰虛空。今吾自歸,以是五體投地禮德使諸眾生至[6]成大道。』

「世俗之人生長五蓋,以此功德自然棄除五蓋之蔽、具足五根、究竟五力、絕滅五欲、逮得五通、遠離五陰、成就五眼。其在五趣眾生之類,獲致殊特五法之行、禁戒差特,三昧智慧修於解脫、度知見事。以是五體投地之德,陰蓋以消,住根、力者常念如來,未曾捨懷。

「復說此言:『諸佛、世尊[7]唯垂恩慈而見愍念,於是一切十方世界所有菩薩上至諸佛,慧無罣礙,其行不二,[8]於是平等將護法相,以法身體清淨之言,無有[9]解說、鮮潔之心而無有心。一切諸法慧無陰蔽,無來、無去,於一切智悉愍普見,等入如來證明要義,過去、當來、今現在法。識知罪福因緣之報,諸佛、世尊乃為聖眼,其慧成就悉能證明,為人重任備精進已。吾從本際至於生死,於真諦際而自迷惑,不能敏達無所識知,處在非法興於法想、違犯[10]政律以為律想、非是眾祐為眾祐想、興發不善以為善想。心隨顛倒,不了無常、苦、空非身,自貪見身諸惡罪業,所為非法,不順典約佛所禁限。

「『自犯此罪、若教他人,方當所作罪蓋塵勞——不聽聞法、憎惡菩薩聖眾之業、不奉道教、見諸魔事、遠波羅蜜諸度無極、若人布施抑令不為、壞人德本使不成就——吾今皆從十方諸佛、世尊光燿,悔過自首,不敢覆蔽,令除其殃,改往修來。

「『從今已後不敢復犯,勿復令我有眾罪蓋,墮於地獄、餓鬼、畜生、鬼神、貧窮,若在人中莫令乏匱、設在天上勿[11]為貧[12]天,博達眾經莫貧於道、財業豐饒莫使厄匱,用七法財以給少智。眼、耳、鼻、口、身、意陰蓋,斯侵親屬、心[13]壞因緣。若生邊地,家室鬪諍而相別離、臭惡瑕穢而不可忍。莫與如此眷屬共會,常使應行正士俱會而與相見。今從十方諸佛悔過,改往修來,不敢藏匿。』」

文殊師利言:「當復自責:『我前世時行不清淨,毀身、口、意,婬、怒、愚癡[14]興心為害,放訑諛諂、多求無厭、積累惡業、誹謗輕調、毀佛法眾、不孝父母、蔑於尊長。眾祐凡人曀其功勳,不能自覺輕智慢聖,自歎其身,求他長短,既身自犯,又勸他人其順行者教令越法。不知佛時、不知法時、不知僧時、不知善惡時,深沒貪、婬、瞋恚所沮,愚癡所蔽不能精進,嫉妬不實,[15]兇暴難化。多所志慕,計[16]任吾我,處人壽命興五趣念,乞求合集懷[17]諛諂想,積累無限非法之行。自計有身,念是我所,無常為常想、苦為樂想、無身為身想、不淨為淨想。墮四顛倒,種於惡業、醉於形色、迷於財業、惑於傲貴、荒於國位、亂於眷屬。所作過罪——見覩諸佛、聞所說法不肯諮受,不供聖眾,離於德本,捨度無極而忘道心、違失三寶,若復棄捐無盡正業無量功德及不可盡聖慧辯才,所欲自恣,從惡知識、遠於善友——從十方佛自首悔過,改往修來,不敢藏匿。』」

文殊師利復曰:「當自悔言:『我前世時志於下劣,所遊土地而興誓願,毀[18]訾大乘、遏斷正教、勸從邪徑、誹謗正法佛所頒宣深妙之典,若干種教抑制法輪使不通流。若[19]身自犯、設教他人,勸助非法、破壞塔寺、敗亂聖眾、散縣聚落、毀大國土;若危城邑,謀圖帝主,害於種姓內外親屬;若復傷殘他人身體,令生瘡瘢,[20]危其命根;閉於牢獄,若教人殺;其心迷荒,常懷狐疑,教人猶豫、說他罪殃,使不順戒、處於邪見,從異道教、反其[1]正行;自懷怨心,亂他人意,令必瞋恚。所作過罪——若身自犯及教他人——皆從十方自首悔過,佛世光明[*]唯蒙見濟,改往修來,不敢藏匿。』」

文殊師利曰:「當復悔過言:『我身前計有吾我、言是我所,[2]所見顛倒,住於貪婬。心者無本而想有心,不能明了心如幻化也其本自然。不能分別諸佛之法、發於無上正真道意,而欲覩見道之處所。一切諸法悉無所有而反言有。其身、口、心所作善惡,皆從十方諸世光曜自首悔過,改往修來,不敢藏匿。

「『吾往本時所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不解三昧,住顛倒見。若布施者[3]妄想求報、心念所取護於禁戒、想我他人修於忍辱、心倚著身奉[4]持精進、住[5]于眾想興發禪定、念應不應而想有人、[*]樂于放逸貪求智慧、志慕歸道謂有處所,皆從十方世[6]光悔過,改往修來,不敢藏匿。

「『吾往古時不能曉了正真之義、供養於佛,而反倚求色相莊嚴、八十種好。雖奉事佛,不能入於法界無所壞法、亦不曉了無所住法,而住諸法想法若干。設聞經法,若講說者思惟所趣,而不分別無為之法,計於聖眾而有數想、供養[7]眾聖亦起[8]悕望,皆從十方世光悔過,改往修來,不敢[9]隱匿。

「『吾往古時希望諸法,求空處所,遊於閑居,限節知足,少欲為德,不能識知一切法空、心無所著,爾乃可謂靜處[10]燕坐住於法界。不能解達法界無受、及眾生界亦無所受,及依吾我立僻沈沒,不能行道。而計有人不修四恩,當救眾生亦不能濟,亦不曉了佛道自然相,亦自然於三十七道品之法見有[11]吾起而倚求望,不知寂然沙門之義。出家所修奉受具戒,依比丘行,如是及餘所造德本,因其德本獲致安隱。有為之福與無為安,超絕逈遠,不與道合,皆從十方世光悔過,改往修來,不敢藏匿。

「『如過去佛,諸天中天,本為菩薩奉行道時,皆悔諸罪、罣礙、陰蓋,吾亦若茲;當來、現在諸佛、世尊本所修改,我今悔過亦當如是。向尊自首歸命於佛——為上、為長、最勝殊特無上之德、為無等倫——諸佛聖慧巍巍無量,悉知一切世界所有眾塵諸數而得自在,普能曉了眾生心念。吾等之身從無央數阿僧祇劫,所行迷惑而自放逸,悔一切罪、陰蓋之患。如為己身所悔殃釁,及為地獄、餓鬼、畜生、在於五趣一切眾生罪所蔽者,今吾皆以五體[12]代受而為悔過。』曉了微妙、除諸限礙,已能遊入觀一切法。譬如虛空,所可悔者無罪、無報、亦無塵染。已入諸法、無罪蓋者乃為名曰悔一切過。

「是,族姓子!菩薩大士往古結縛、一切所行眾念妄想、財業因緣、所受依倚而住處所,皆當悔過。若使於中如此色像所受思想行不平等,當令明了一切無本。假使一切無所行者,乃能得入於斯本際、無想之際、無形[13]想際、無有二際、無陰蓋際、無所得際、無身之際、離欲之際、無所習際、無所行際、無罣礙際、無所歸際、無所由際,是則名曰菩薩大士自首悔過——無有罪害,得至佛慧,滅除一切休息、殃釁、罣礙之蓋。」

文殊師利曰:「悔此一切眾罪過已,尋發無上正真道意,請為一切眾生之類除諸殃釁、使無罪蓋、令在世間成佛、正真,莫為聲聞、緣覺之乘。開化眾生,諸[14]求度者吾當度之、諸未脫者吾當脫之、諸[*]求滅度者當滅度之,為一切人救濟之宅。擁護自歸,導示道徑,將順燈明,光明之曜為眾將[15]帥、賈人、大導。以是如來十種之力,尋發意頃,令得莊嚴四無所畏、三十有二大人之相、八十種好、如來音響八部之聲,明識如來善權方便,入眾生心。

「佛之弘廣無上大慧在於法界,禁戒清淨無有缺漏,而雨諸法金剛章句。不捨一切群生之類,則不退轉,究竟得至於一切智、諸通之慧,興正真心。於諸佛法而無所著,以諸德本勸助諸佛——過去、當來、今現在佛——本行學道。從初發意至於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於此中間所顯德本如佛所教,一切諸法則無根[16]原、亦無所住。

「所[17]施捨者而無所施;本性清淨,禁戒鮮潔乃無所犯;眾生盡索而無所起,乃曰為忍;靜默無作乃為精進;其心自然而無所生,乃為一心;度無所度,不越駛水,棄諸邪見,乃為智慧。

「入於深遠十二緣起而無所入,乃可堪任名為玄妙;明達行空乃為慈心;作無所作乃曰為哀;不行諸法乃曰為喜;若越四瀆而無有二乃曰為護;無受、不受,亦無所攝,乃為四恩;無有根本、亦無所住,乃為德本,名曰五根;意無所念亦無所遊,乃為五力;覺了真諦一切本末為七覺意;不合於二,無合、無散,乃曰道矣;獲致[1]之然澹泊之行乃曰為寂;以慧解度,不違柔順,乃曰為觀;以慧為[2]黨乃曰神通。吾皆以此勸助歸趣不退轉輪,等御至佛。

「所以如來具足莊嚴成就其身,則以此義演文字說,隨諸眾生言語、音響為分別解,所可頒宣靡不周遍、無能抑制。所以如來於十種力常得自在,以慧莊嚴而得成就,示現一切諸佛變化,無上無極、最尊無比、為無等倫。我皆勸助如是法行。

「其有過去、當來、現在諸佛、世尊本清淨身,而解自然悉不可得。所言清淨,其心清淨亦不可得,無所發遣。供養諸佛,於一切法無所將護乃為護法,無德、無眾。為供養僧,皆已備悉威儀、禮節,亦以成就一切諸行。其行如是,并及餘事,而曉去、來、現在諸佛道慧平等。

「等行佛法,不誤墮於一切眾魔、不與諸法而俱同塵,不著聲聞、辟支佛地,斷絕諸非,奉度無極,逮得總持。修菩薩行,速近於道,悉能報答眾生所言,恣隨眾人之所欲啟各令得所。常住平等,所行由己,莊嚴一切諸佛國土,辯才光曜歸于清淨,斷諸惡趣,三昧自在,恣隨一切眾生所為,得諸總持靡不照明,辯才聖達皆當從己。則以所發一切智心,悉用勸助諸佛道慧。

「其諸過去、當來、現在逮得佛道,無有眾漏,戒、定、慧、解、度知見事,周[3]遊諸力無能退轉,緣無所畏。諸佛之法無所罣礙,其無極慈行無等倫,其大哀者不戴仰人。等如虛空,無能察頂,無二功德報應之[4]相,清淨蠲除迷惑之心而自莊嚴其身、口、意。諸天、釋、梵普來勸助,敷演道教而轉法輪,棄去無智、不達神識,化諸眾生建立佛慧,吾悉勸助使[5]至於佛無上大道。

「其有去、來、今現在佛臨滅度時,善權方便、威神建立,流布舍利令人供養。攝取一切眾生志性,從始至終乃能至于正法滅盡,我皆勸助所可勸助,志於佛慧無上大道。

「去、來、現在諸佛、世尊現於滅度,合會聲聞,過諸罣礙,導御篤信解法界味,導御法念度於八邪,所謂八等。住於無為種[6]性之地,其種[*]性眾而反其流至須陀洹;二反周旋為斯陀含;[7]沒此生彼,不復迴還為阿那含;無為、無起、無所復進為阿羅漢;分別曉了深妙緣起十二之因為辟支佛;目悉通見、慧靡不達者為諸菩薩。

「初發意者心等如地,普入眾行。所行真諦,窮盡生死諸法之[*]原,具足佛法為不退轉,於一切生而無所生,乃能逮入一生補處。講說宣[8]暢無所有慧而[9]奮大光,諸所德本悉無根本、亦無所住,吾悉勸助如是像法。

「志於佛慧無上大道,其有去、來及今現在三世之中,眾生之類淨諸佛眼。所可布施不計吾我,無所貪愛;所作功德禁戒無盡,不可限量。所修道義其行無行,所有功德悉以勸助諸佛之慧,無上大道而不差別,等無所損,清淨離穢,猶如虛空。入於殊妙智慧眾聖,則為最上導御眾義,精進行法自然如空、真實無比,亦如無為[10]便無有侶,以是勸助。

「取要言之:如去、來、今諸佛、世尊,本為菩薩行求道時,所行無量、智度無極、善權方便、無所罣礙,真實之行善修清淨,行清淨已證取佛慧,所可勸助眾德之本方當勸助。

「吾當學此所尊修法而效勸助,志於佛慧無上大道,使諸眾生——如十方界滿中諸塵——身所行事,一切見佛悉令發心不可計會,解於大道,自在所行。吾悉勸助斯眾德本。了此德本不可捉持,一切諸法猶如虛空。若能勸助此德本已,則無有本;已離諸本不可護持,無所志念寂然無[11]生;達無[*]生已便入諸法;已入諸法便勸德本,如為己身所可勸助,亦復勸助一切菩薩,開化眾生俱復如是,等無差特。是,族姓子!菩薩大士勸助佛慧,順而無失乃至大道。

「復次,族姓子!菩薩大士所住如此深妙大義,然[12]復口宣斯之言教。

「其有十方不可稱計諸佛、世尊,在其世界逮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曉了經典,過於四魔,逮成無獲[13]澹泊之法,皆離文字、應聖二事。如所逮法而復觀察,善權方便示現受法,開化所應可度眾生,不失大哀。稽首請問,樂於靜寂,觀彼佛樹,為諸天、龍、神、揵沓惒所見諮嗟,解了音響、言語、文辭,為一切說。若立此行則能降伏魔及官屬,化諸怨敵令無刺棘——所曰刺棘,三毒之謂——具足所願,輒如所念滅除[14]曚冥,則成世間無極弘曜。

「聖慧之明入於無量,分別聰達,道靡不通,其智慧輪莫能遏毀,行權方便暢識一切眾生根本,為說經法莫能抑制,而皆斷絕一切處所閉結之行,照見群黎所欲咨受。

「五體投地稽首諸佛,尊敬歸命,為勝、為殊、為最第一、為無等倫、無有過上、不有譬喻、無可為侶,佛之智慧如是難及、觀無二際。我如此禮乃為禮佛,無所從生、亦無所至。為忍辱禮首悔殃釁,以稽首佛悔過自歸,殃罪消索,雲除日出。

「假使無量十方一切所有世界滿中眾塵如此之數眾生之類,口所宣說、發心之頃,思念諸想不可計會,勸助諸佛令轉法輪。

「此諸世尊轉無上輪、至無二輪、無有形相無成就輪、不可得輪、裂壞一切魔羅網輪、久遠已來覺無從生逮致大道而[1]𥧝起輪、開化眾生嚴淨十方諸佛土輪、於一切智多所摧伏力無能勝入此道輪、曉了於空無相願輪、無所行輪、亦無所生無有起輪、悉無所有如真諦輪、所可成就無所成輪、有可降伏無所度輪、深奧微[2]妙解於十二緣起之輪、破壞眾魔却外敵輪,消除迷惑危害怨賊、撾不可逮無極法鼓,亦復吹於無言法[3]䗍,則亦竪立法慧之幢。

「而智聖慧解脫大明,而炳然熾無極錠燎,尋則雨於無量甘露,法[4]渧之水可悅眾生及賢聖智,無上大道以正七覺而飽滿之,滅盡一切眾生之類生、老、病、死、愁憂、啼哭、惱不可意、結網之礙、[5]窈冥[6]晻蔽樹之根栽,故曰然於智慧之明無極大燈,則隨眾生本所為業、罪福果報各為現說。

「是諸世尊在於無數不可計會十方世界而作佛事,善示法律,不斷言教,諦分別慧。亦復授於諸菩薩[7]莂,堅住聖眾,開化眾生,求於玄妙寂然無為,啟受經典而無厭足。

「諸佛大聖欲滅度者,我悉勸助令不滅度,專志一心,所行安隱,順住法界而常永存。無央數姟不可稱計阿僧祇劫教化眾生,住六波羅蜜所度無餘,一人不度終不捨去,普令入於諸總持門,皆見一切諸佛三昧因行之始。

「若種正義立於大定、勸志大乘,遣至一切諸佛世界,而為顯示諸佛、世尊從無所生輒逮成道,現有所生實無所生;其無所滅亦復如是乃有所滅,自然寂靜悉無所著。是為,族姓子!菩薩大士勸助佛慧而無罪釁。」

文殊師利言:「已能如是悔所犯過,當發無上正真道意,常以慈心向於眾生,不懷怨結。已無怨[8]望請召三界,勸助一切眾德之本。稽首諸佛歸命悔過,勸助轉法輪,示現無量所建立德,則當興發薩[9]芸若智、諸通敏慧。

「十方世界無所係屬[10]琦珍異寶、花鬘、雜香、擣香、澤香、燈火、衣服、幢蓋、繒綵、伎樂不鼓自鳴、宮殿、浴池、河、海、泉[*]原、日、月光明——無君主者、亦無敢名——吾目自見而心取此,持以貢上諸世光[11]耀佛天中天,以此眾養奇寶異珍奉事諸佛。三界所有天上世間七寶樹木、自然[12]瑰琦、華香、天樂、床臥,復上諸佛。

「供養已訖,曉了諸佛解一同等,諸佛無二,無有形容,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現相好,善權方便示無量色。有所演說,音聲遠聞;化無數身,不可計像。於諸世界而無所處,不住法界以懷誠信,因緣解脫所可供養,奉侍之德以貢諸佛。

「是諸世尊於諸法界而不動搖、不得諸度無極處所,入無罣礙,所至無際。察於眾生五陰之體猶如曠野,而無有主、悉無所有。不曉了此,唐為憂患。化眾生類,志薩[*]芸若、諸通之慧,普入眾行取如來身,所入行者悉捨有、無。顯現眾生人之境界,使無憍慢。轉佛法輪無有放逸,皆棄調戲,抑制眾魔。人民志性不可限量,斷除諸根為現無量;一切眾生處諸羅網,而以道力廣示其義。平等之事無陰蓋本亦不動搖,悉皆興發宣示普門,具足逮成薩芸若慧,淨修諸佛功勳之德莊嚴其身。

「供養舍利,以此燈香、眾華、雜馨、諸所供具眾養之德,以貢諸佛世之光曜:『如諸菩薩過去佛時若干供養,心無所著以貢諸佛;吾亦如之建立勸助,[*]唯諸大聖垂以大慈,見愍納受。』」

文殊師利曰:「復次,族姓子!菩薩大士所住若[13]茲,當說此言:『吾所悔過則虛不實,所可勸助亦無所生,所可請問亦無所有,計此[14]所悔虛無實也。設我所勸無所生者、所可請問、無所有已,道亦如是,虛無所有。』

「其無所生、無所有者,等定亦如則無所生。無有度者,無著、無念,已無所著則能信脫。無著勸助,所首悔過功德之品計於道心,一切眾生於無罪福而得自在。本所勸助,皆以德本供養一切諸如來眾,稽首歸命,貢上燈香、花蓋、瓔珞、若干種物。所供養者,取此功德皆為一味清淨之行——所清淨者,本性清淨,鮮潔顯曜。等一切智以為大施無極之業,仁和無穢等行於道,所願合集當令歸趣如來之道,則用勸助無上正真為最正覺。

「一切諸法無所勸助:假使以眼不勸助色,了色自然不以眼著,因緣報應計如其識,所從起者不出於眼、亦無有色,適起壞滅,消散盡索亦無住處;耳聲、鼻香、舌味、身[1]更心法所勸亦然,意無有法。

「諸所功德亦復如是:勸助於道,道無德本,有從德本而興因緣,因其所行而起心矣,所發道心亦無所住,適起尋壞,消散滅盡。

「彼以其心而造德本,所可用心勸助行者,發心展轉而不相見。猶如燈[2]火、若晝日光,無所從來、無所從去,適起生焰,因緣合成忽不知處;菩薩道心亦復如是,智慧之明興顯德本,亦無所住。其如是像以法生者,是為名曰菩薩勸助入於寂然,受決得忍,逮致聖光智慧之曜。

「假使菩薩遊於是法,心不樂行眾穢之元,諸佛、世尊以為證明,乃當勸助志於德本。猶如諸佛智度無極,善權方便,所因聖慧令眾菩薩行於正德,所說勸助吾亦如之而不動搖。精進若此,其道普至,靡所不周。

「承志性力所入無量,亦皆棄除所應、不應眾想之念。設已得入眾性行者,思念一切如來、至真悉在目前;思惟虛空,一切所有等如虛無。已能可意,入於無量,思法界行一切具足。神通之慧昇自在堂,乃得申敘而顯其心,普悉棄捐世之垢穢、裂壞羅網,入於自[3]誡。皆見十方佛、天中天、諸菩薩眾,無有遺脫而不覩者。念於去、來、現在諸佛悉為一等,則以德本勸助聖慧。

「吾今勸助,如無二界一切普至;今此德本亦復如是,悉令周遍。於諸群生而得申敘,皆使得入一切諸乘、諸菩薩門所生之地,悉逮具足,靡不覩念。令其眼根皆見眾生,究竟備悉無量佛事。盡入耳根所可聽聞,一切天、人、蜎飛、蠕動音響、言聲、分別文字,所暢決慧處處別異,教誨具足。

「眾生所作諸業、罪福所歸,從其所行而見果實,觀察三世去、來、今事,曉了眾生善分別行,解知所言,而皆識練一切德本無本、無住、亦無所行,乃為具足諸度無極。普見眾生而等導御,常以依倚無我本際,一切世人悉欲樂往與共相見。在於世間無所罣礙、亦無坑塹,得第一度,思惟逮入,斷一切法皆得通入。於諸法界亦無所壞,其所遊居微妙真際。其有眾生在諸苦惱,令入佛土觀諸剎土悉是人界,逮得明眼普見十方,悉承一切諸佛聖德。

「索察群黎心性所趣,開導制御罪蓋所為,如所[4]教[5]持,悉為示現成就自在。所奉道業順無從生,不乏四等、四恩、六度以濟窮厄,令至弘廣殊特之慧。眾生志性各異不同,而使具足所欲志願,令無顛倒,得可其心使懷悅豫,勢力奇特而無有侶,心已得閑逮成正覺。

「目見眾生性行所趣各教化之,示現究竟,使菩薩行永存不斷。令諸眾生一切備悉六度無極,住於正道使無有餘。過去、當[6]來、今現在諸佛、世尊,皆誨眾生、與得是處。

「無上大道供養奉事,志性和雅,具足往詣,使得通入無所行法、經道之[7]輪、一切剎土、眾生徑路。有身形者皆開化之,清徹悅豫令不墮落。目見諸佛[8]奉養歸命,以是德本覩一切色如見佛形,而皆等觀十方剎土,則能嚴淨諸佛國土。等察一切諸天、人民、蚑行、喘息,人物之類,諛諂虛偽猶如幻化,普悉了斯,解無所有。等視三世,一發心頃靡所不入。

「一切諸法雖各別異,等無若干入於道力,令一切法至一平等,治無相好,等解善權。察眾生心,從其志性委靡而隨,應病與藥,等授無上正真道慧。超度世俗諸所為作,清淨鮮潔歸于平等,洗除眾生塵勞、結恨、穢濁志操,使徹清明。歸此平等,便得歸於一切諸佛悉一法身,逮成莊嚴,志習於此柔順之法,遵修其行,精進勢力慇懃不懈。

「欲有所度,以此德本,使十方人一發意頃普達眾生,解告人民諸菩薩行,皆令合集言語辭意。以一發言出無數教,示現眾生善權方便;一心念頃各令見聞平等道門,變化感動靡不蒙濟。轉於法輪,舌能覆面上至梵天,音聞遐方。

「如來身者,顯現道門歡悅眾生,以一普安演於無量若干光明。佛道巍巍無有斷絕,一時顯揚,口宣十方五趣之處。示佛變化悉令遊居,具足德行,為諸眾生而訓誨。現於斯德本,修於無量總持之門,入於光明巍巍之慧,令一切具靡不成就。

「人民所行眾德本者志性各異,使入總持光明之慧。其有諸天、一切人民[9]愁憂苦惱,為除眾患,悉入總持光明之曜;一切諸論、文字本際,入於總持光明之曜;一切諸行、諸想所應,悉入總持光明之曜,使致普門;諸根轉輪使入總持光明之門;一切莊嚴清淨眾飾,使入總持光明之門;一切徑路眾好威神以悅眾人,悉入總持光明之門;無所罣礙,總持諸法,歸趣若干無數威曜悉使具足,皆令一切諸佛之法悉逮得入總持光明。以是德本、由此因緣,悉為諸佛所見攝護。

「視於諸佛如見父母,則以攝取佛之國土,修治嚴淨。為諸善友所見攝取,恭敬奉事諸佛、世尊,以若干種愛樂欣悅,心無變異而不可動。攝取眾生,成就教誨,愛護一切諸惡趣,則以聖威[1]斷惱根。攝取諸世,顯發行執,懷善教一切典。所開化者,無導御攝取諸法,欲以執持、諷誦之故。

「用斯德本、因此緣[2]報,住於一事普見眾事、住於眾事悉見一事,則以一事入一切事、以一切事入於一事,則以一義告誨開化一切諸義、以一切義興發一義,以無因緣入於諸緣、化于諸緣令入無緣。以無事法入[3]于眾生性行各異,從其相行而教誨之——以無有想入於諸想、諸未進者悉令入道、入諸有想而誘進之使入無想。

「以是德本、因此事故、由斯瑞應,住於一人含氣之類心性之行,普見一切眾生意歸;住於一切眾生志性,則覩一人心意所趣。究竟具足,廣大其意,所誨無限,以一人心勸化宣示一切眾生意志所念、以一切心興發一心。則以諸佛威神感動教化如應,開解一切眾生之行,誘一人心勸入一切眾生意行、以一切心勸入一心。化眾生界,勸進暢示佛身光明,心存住於無人之際,於無人際則不動搖,所建立處不捨眾生,逮度無極而不懈惓。

「以是德本、修此事故,住一佛土普見一切諸佛國界、住一切土覩於一土,於一切土入無盡土、於無[4]量土入於一土。無盡本際莊嚴校飾還淨國土,訓誨所入,斷婬、怒、癡,靡所不散,住於一土教化諸土、在於諸土誘進一土。一切眾生所念思想,勸至方面發起人民,令一剎土入一切土、以一國土入於一切,無量佛土等見三界。眾生所興不可動故,以無極哀開化人民,而無處所、亦無所住。若懷狐疑,悉濟猶豫,度眾生類。

「以是德本,以過去事入於過去、又以過去入於當來、又以過去入於現在,其當來事入於當來、[5]又當來事入於過去、當來事者入於現在,又現在事入於現在、又現在事入於過去。一切過去、當來、現在入平等相,令其現在入於現在;其現在者入於過去,其去、來、今普入平等。

「以是德本、因緣之報,逮得諸佛現在目前三昧要慧、致成佛德聖眾如來三昧正定、逮致光明華如來所化莊嚴三昧、皆莊嚴淨所現三昧、示一切色所現身三昧、皆入諸音言辭三昧。又,首楞嚴現若干種般泥洹事,獲致不斷佛教三昧、而當成就專一嚴淨三昧、究竟善住三昧、定意金剛道場三昧、如金剛三昧、慧[6]眼三昧。以是之比,見於一切眾生之心,所行若干志操不同,過去、當來、今現在事無所不達,乃為如來三昧道場。各各別異,令致于彼神通之慧,所願具足。

「以是德本,吾及眾生悉使成就進退自由,究竟清淨,被蒙開化。以是德本,一切眾生目之根原使如佛眼;一切世間眾生所在諸可聞者逮興佛耳,其聽無極;使眾生鼻得如佛鼻,通徹無際,悉無所著;令諸眾生舌根德殊,逮得世尊廣長之舌,其所教誨如佛之言;處在一切世間之法,所作身事、所可興發皆成佛身;處在一切法界之中,亦無所處化於眾生。一切所行作佛慧業,從其人民志性所願,應病與藥而開化之。一切諸香則能變為佛之德馨,熏為道事:一切諸味則能化成成習義味,一切細滑柔和,內性入人義業;一切諸法皆以訓導,使成[7]導法開化眾生。是為一切諸所入者,吾當令成諸佛所入通達大慧;人民陰蓋、諸所情衰,吾當興法消化諸衰為作佛事,當使諸界悉為佛界、所有諸根令無有根、使乏根者為立道根。

「以是德本、因此緣故,得至建立無所住慧,聖道所處、所可建立,普令人民皆悉曉之,化一切色悉成佛形。由是之故,各各使人曉了其慧,變諸音響悉成佛聲,皆為人民宣布道教。

「如是之比,使諸眾生消除盡索塵勞欲門,乃為菩薩入諸菩薩療治其行道法之門,是為清淨一切人民志性事矣。

「可悅眾生智慧之宅,入無勝地勢力之土,菩薩道行下於應時而不違失,身行、口言、意所修業無所罣礙、不有危害、無所藏匿,[*]頒宣諸佛之言教也。行不虛妄,逮得神通,所知具足。以是德本,當令我身及諸眾生悉得成就至於清淨,為人講說,是為菩薩大士所行勸助佛慧真諦無失。」

文殊師利說是五體悔過品時,五百菩薩皆悉逮得無所從生法忍,皆以除棄狐疑、猶豫、虛偽、閉結、倒見之惑。如來齊光照曜菩薩,逮得一切諸佛無所破壞三昧之定。

於是,世尊則以道耳遙聞文殊師利之所講說,尋以讚曰:「善哉,善哉!仁快說此除諸菩薩罣礙罪蓋勸助入道。若有菩薩,儻聞說此勸助教者,即能奉持、諷誦、講說,如是不久皆當滅盡一切罪蓋,令無罣[A2]礙。如燈及燭入於冥室眾闇消索、猶如日出照于天下靡不蒙明、如盲得目、聾者得聽、瘂者[1]能言、跛者能行、塞者得通。五陰自消、六衰則滅,昇於法堂、入[*]于道室,超慧臺閣、處大聖殿。」

「何謂法堂?」

佛言:「神通已暢,無所罣礙,逮三達智。」

「何謂道室?」

佛言:「得三昧定,見十方佛如人照鏡,無有遠近,周遍悉見。」

「何謂慧臺?」

佛言:「智度無極,解一切空,心無所著,大慈大哀。」

「何謂大殿?」

佛言:「善權方便,進退知時,不在有為、不處無為,與法身合,無合、無散。現形三界化為佛身,相好威容[*]頒宣道教,或[2]為菩薩、聲聞、緣覺、高士、大聖、凡夫愚行,因時開化,度脫十方,莫不得濟至于大道。」

佛說如是,如來齊光照曜菩薩、賢者阿難,諸天、龍、神、阿須倫、世間人民,莫不歡喜,作禮而退。

[3]佛說文殊悔過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31480 - 2024-03-03 17:43:01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西晉[4]月氏國三藏竺法護[5]譯

真諦義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遊羅閱祇耆闍[A1]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三萬二千。彼時,世尊與無央數百千之眾眷屬圍繞而為說經。

時有天子,名曰寂順律音,在於會坐,即從坐起,更整衣服,長跪叉手,白世尊曰:「文殊師利今為所在?一切諸會四部之眾,天、龍、鬼神,釋梵四王,皆共渴仰,欲覩正士咨[6]講妙辭聽受經義。」

佛言:「東方去此萬佛國土,世界名寶氏,佛號寶英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今現在演說道教,文殊在彼,為諸菩薩大士之倫宣示不及。」

天子白佛:「[7]惟願大聖,加哀垂威,[8]令文殊師利自屈到斯。所以者何?文殊師利所說經法,開發結[9]礙,靡不㸌然,踰過聲聞、緣覺之上。文殊師利設說大法,一切眾魔皆為降伏,諸邪迷惑無得人便,諸外異道莫不歸命;其貢高者不懷自大,未發意者皆發道心,已發道心立不退轉,所當受者無不稽顙,所當執御靡不攬持,如來、至真皆亦勸讚:『因此聖教乃令正法長得久存。自捨如來,未有他尊智慧辯才,[10]頒宣典誥如文殊者也。』」

於是,世尊見寂順律音天子之所啟白,為一切故則發大哀,演兩眉間[11]毛相之光,其明普照照諸三千大千佛土,通達周徹一萬佛土,大光照[12]燿寶氏世界。

時,彼佛土諸菩薩眾前問其佛:「是何感應先現此瑞?」寶英如來告諸菩薩:「西方去此過萬佛剎,有世界名忍,其佛號曰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講法演眉間光,照萬佛土普[13]耀此剎。」菩薩問曰:「唯然世尊,何故放光?」佛言:「無央數億百千菩薩會彼佛土,釋梵持世及四部眾,皆共傾望文殊師利,欲得奉覲[14]咨講經法,悉俱白佛,奮斯光明遙請文[15]殊。」

寶英如來告文殊曰:「汝往彼土,能仁如來延企相待,眾會無[16]不遲想,相見稽首思聞欲聽稟受。」文殊白佛:「吾亦尋知此光瑞應。」

於時,文殊與萬菩薩禮寶英佛,右繞三匝,猶如壯士屈申臂頃,於寶氏剎忽然不現,立[17]于忍土在虛空中,不現其身,僉雨天花遍大眾會,花至于膝。時諸會者怪未曾有,皆[18]白佛言:「此何[19]先瑞而雨天花?」

佛告諸族姓子:「此文殊師利與萬菩薩應命俱來,在于虛空雨於眾花,以供養佛眾會。」僉曰:「願見文殊及諸菩薩,若能親覲如是正士,甚為欣慶難值難遇。」說是未竟,文殊師利與萬菩薩,便即現身,稽首佛足,右繞七匝,各以威力神足變化,作大蓮華自處其上。

寂順律音天子白佛:「願發聖教,令文殊師利敷演道化,眾會踦𨄅欲聞訓誨。」佛告天子:「自[20]咨汝心,便可稽問。」

寂順律音則白文殊:「寶英佛土有何奇特超異之德,至使仁者遊居樂彼?」

文殊告曰:「不興貪欲亦不滅之、不起瞋恚亦無所盡、不建愚癡亦無所除、不造塵勞亦無所壞。所以者何?無所生法亦無所盡。」

又問:「其佛說法,何所興為?何所滅除?」答曰:「其本淨者,以無起滅,不以生盡。所以者何?彼土眾生,了真諦[21]義以為元首,不以緣合為第一也。」

又問:「何謂真諦元首?何謂緣合以為第一?」答曰:「於義無起亦無所壞,無有相處亦不無相,亦非一相亦不離相亦不顯相。彼無視者,亦不無視、亦不諦視,亦不有盡無能盡者,已無所盡不可盡者,是曰真諦義[1]義者。天子!謂無心矣。無本心者,不教他人不於此[A2]際、不度彼岸、不在中流,是真諦義義者。天子!謂無文字乃為聖諦。所以者何?如佛言曰,一切音聲皆為虛偽。」

天子又問:「如來所說將無欺乎?」

文殊答曰:「如來所說無誠無欺。所以者何?如來於二,心無所住,而於有為無為之法無有言辭,由是之故無誠無欺。於天子意所趣云何?如來之化設有所說,為實為虛?」

答曰:「不誠不欺。所以者何?如來之化,不有四大,亦無誠實。」

文殊答曰:「如是,天子!一切諸法皆亦如化自然之行,如來所解無所成就亦無所住;以是之故,所宣講法不誠不欺,歸于無二。」

又問:「何謂如來說真諦義?」

文殊答曰:「真諦義者,不可[2]講說。所以者何?其義趣者,無言無說亦不可得。」

說是真諦義時,五百比丘漏盡意解,無數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法眼淨,萬二千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聖諦品第二

寂順律音問文殊師利:「其真諦義,甚為難解。」

文殊答曰:「如是,天子!其[A3]懈怠者,於真諦義甚為難解。」

又問:「何謂比丘精進?」

答曰:「無所斷滅亦無所除,而不修行亦不取證,是為比丘奉行正義。所以者何?其自念言,斷滅如是、除去若此,修行取證,則為[3]壞想顛倒放逸眾行俱合,又計斯者非正精進。」

又問:「何謂正精進乎?」

答曰:「其等無本及與法界等,於五[4]逆亦復如是;如等無本及與法界,於六十二邪見,亦如凡夫之法,學法不學聲聞之法,緣一覺法,佛法亦如,如等佛法;生死之法,其泥洹法,愛欲塵勞、諍訟顛倒亦復如是。比丘若茲精進行者,乃正精進。」

又問:「何謂所行平等如等佛法,[5]及於愛欲塵勞之義,亦等諍訟顛倒之事?」

文殊答曰:「用空、無相、無願等故。所以者何?空者不別無[A4]有若干,猶如,天子!坏瓦器內空,及與寶器之內空者,俱同等空無有若干,不可言二。如是,天子!愛欲之空,及與諍訟顛倒之空,上至道空,彼則俱空無有若干,不可名[6]二。」

天子又問:「何謂菩薩修行聖諦?」

文殊答曰:「假使菩薩不行真諦,何因當為聲聞說法?所以者何?菩薩行諦多所察護,聲聞無護;菩薩行諦廣大難限,聲聞[7]偏局;菩薩行諦將護眾生,而於本際無所造證;菩薩行諦善權方便,不捨生死泥洹之門;菩薩行諦普觀一切諸佛之法。猶如,天子!有一士夫,竊捨大師馳逸犇走,[8]獨身無侶心懷恐懼,[9]渡於曠路不敢復還;聲聞如是,意懷惶懅,怖畏生死不護眾生,不能堪任遊渡一切終始之患,獨自行諦不護佛法,離權方便無有慧侶。不亦然乎!猶如,天子!謂彼大師多獲盈利,齎無量寶璝琦異珍,賜眾賈人超越曠嶮;菩薩如是。亦如大師積行無量道寶無限,修於大慈無極之哀,真諦聖慧饒益一切,無數辯智以為傲富,遊一佛國復遊一國,六度無極攝行四恩,以濟危厄矜救眾生,還入生死,善權方便修行聖諦,度諸未度解諸未解,周旋三界獨步無侶,開化未聞使入大乘。

「猶如,天子!垢穢弊衣,以思夷華黃白須曼而用熏之,香氣不久尋便歇盡。聲聞緣覺行諦薄尠,亦復如是;便中滅度不修所願,不至於佛戒定慧解度知見事、度脫之香;亦復不能降伏罣礙塵勞之欲。

「猶如,天子!細[10]嬬妙衣其價百千,以天殊特珍寶諸華,百千萬歲熏此好衣。其衣常香香氣普流,巍巍芬馥未曾有歇,諸天世人皆所愛樂。菩薩如是,從無數劫行諦法香,不具所願不中滅度,而常演出佛無上道戒定慧解度知見[11]馨,降伏罣礙塵勞之欲,遊於天上及至人間。天、龍、鬼神、諸阿須倫、君子、庶民莫不奉敬,而欲見者恒弘濟度。」

寂順律音天子復問文殊:「其寶英如來、至真佛土,聲聞之眾為如何乎?」

文殊答曰:「不御篤信不從他教,不行於法不毀法界,亦不八等離於八邪。不須陀洹皆度一切恐懼惡趣、非斯陀含來化眾生、非阿那含於一切法無所往來、非阿羅漢而皆受於三千世界供養之利。

「不離於欲,亦不以欲而見[12]𭼙患;不離瞋恚,不以怒恨而見燋然;不於眾生,而懷害心亦無所憂;不離於癡,不以愚騃而為危難,滅除[13]窈冥及一切法;不離塵勞慇懃精進,化去一切眾生愛欲逮得高節,無所從生而遊現生,於諸想念開化眾生,不計吾我及與人壽,悉無所受亦無所捨。

「淨[14]必一切人民所施眾祐之德,無意無念以修意止,奉四意斷不起不滅,行四神足身意寂然,遵于五根曉了一切眾生本[15]源,行于五力降伏塵勞,念於覺意解平等慧,[1]淨修道教棄捐邪徑,證于道訓不得無為。遊趣寂寞而行本際,觀於所觀僉入法界,滅於無明盡于愚癡,興于聖慧無上正真,而除於三解脫之品,則以肉眼皆見眾生。

「一切佛土、諸佛世尊所化人民,則以天眼覩于五趣生死往來周旋人民,蜎蜚蠕動蚑行喘息形物之類之所歸生;則以慧眼察知一切眾生之[2]疇心行所念;則以法眼覩見三世三界,群萌一切人民所可行者;則以佛眼皆用明觀一切諸法;法藏祕典聖燿所照,則以天耳遙聞諸佛所宣經法;以無念慧念知過去無央數劫之所更歷,而以神足遊於無量諸佛國土靡不周遍,盡于諸漏不至無餘修解脫也。

「而現其形無有色身,有所講說不演文字,有所思惟無心想著;示於顏貌姿艶端正,以相莊校眾好若干,而以功德自嚴其體,威神殊絕無能當者;名稱普流功勳闡布,通于三世無所[3]弊礙;以[4]咨嗟慧而為馨香自熏其身,則於世法而無所著;不為塵勞而見染污,惡口麁辭不能毀之,則以神通而自娛樂;博聞無厭[5]頒宣辯才為師子吼,以智慧光靡所不照聖明之達,而為雷震滅除閉塞幽隱之愚,所說無盡,通解總持佛所觀察,聲聞、緣覺所不知處。

「常見諸佛覺意如海,三昧之定猶須彌山,忍辱柔和等之如地,勇猛之力降魔官屬棄諸外道,安樂自在如天帝釋。喻若梵天心得由已無有儔匹,求比難比而無等倫,亦如虛空不可為喻,靡所不周無所不入。天子!欲知寶英如來所生國土,聲聞之眾其功德勳,復超於此,如吾所歎不可計量。」

文殊師利說是語時,五百比丘、五百比丘尼、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千天子,未得道證發心白佛世尊:「我等願生於彼寶英佛土,得為聲聞。」文殊答曰:「諸族姓子!不可以懷聲聞之心生彼佛土;汝等當發大道之心乃[6]致彼土,應時受教,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佛悉記說:「當生彼土。」

解律品第三

寂順律音天子復問文殊:「何謂聲聞律?何謂菩薩律?」

答曰:「受教畏三界難厭患[7]𭼙者,聲聞之律;護於無量生死周旋,勸安一切人民蚑行喘息蠕動之類,開導三界決其疑網眾想之著,是菩薩律。

「惡厭積德以用[A5]懈廢不能自進,是聲聞律;興功為德不厭諸行,以[8]益眾生因而得濟,是菩薩律。

「滅除一切塵勞之欲己身所惡,是聲聞律;[A6]攻伐一切眾生塵勞恩愛之著,是菩薩律。

「不覩諸天心行所念所志不同,是聲聞律;[9]目見三千大千之佛國土根心所歸,是菩薩律。

「但能察己心之所行,是聲聞律;普見十方諸佛處所眾生心念,是菩薩律。

「唯照己身志性所趣,是聲聞律;光于一切人民之行蜎[10]蜚蠕動心念,思惟三界之居各有本末,是菩薩律。

「難[11]將以護一切眾魔,是聲聞律;降化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諸魔官屬,壞眾魔行能受正法,是菩薩律。

「如毀破碎瓦石之器不可還合,小志之德滅度如是不進正真,是聲聞律;猶若金器雖為破敗終不遺棄,即可還合以為寶器,大士現滅,深慧法身永存不朽,不增不減續現三界,是菩薩律。

「若大火燒山林樹木,莫不燔燎禽獸馳竄,小志若茲,畏三界難藏隱泥洹,是聲聞律;樂于生死獨步三界意無怯[12]弱,欣心娛樂道法之樂勸化眾生,亦如苑囿遊觀之園,花實茂盛多所悅豫,是菩薩律。

「不能斷除罣礙[13]盤結之難,而有處所,是聲聞律;[14]磨滅一切[15]蔽蓋之患,永[16]無止處,是菩薩律。取要言之,而有限節自繫縛身,以有限德而見成就戒定慧解度知見事,不能具足無極大道,是聲聞律;所接玄邈志如虛空功勳無量,戒定慧解度知見品不可稱載,是菩薩律。」

爾時,世尊嘆文殊師利曰:「善哉,善哉!快說解此諸菩薩律。文殊聽,吾引喻重解,令是義歸廣普究竟。猶如二人,一人嘆譽牛跡之水,一人起立咨嗟大海積水之功。於意云何?其人歎譽牛跡之水能久如乎!」

答曰:「牛跡之水甚為少少,不足稱譽。」

佛言文殊:「聲聞之律所見威神,亦復若茲如牛跡水,不足稱譽。彼人起立嗟嘆大海能如何乎!」

答曰:「甚多,甚多!天中之天!其大海者無有邊際,不可齊限深廣難計。」

佛言:「菩薩之律當作是觀,猶如江海不可訾量。」

佛說是時,二萬二千人逮得無所從生法忍,異口同音皆而歎曰:「我等,世尊!當學於斯菩薩之律,開導發起無央數人。」

寂順律音天子復問文殊師利:「文殊為學何律?為修聲聞緣覺之律,若菩薩律?」

文殊答曰:「於天子意所志云何?其大海者,為受何水?捨置何水?」答曰:「其大海者無水不受。」

報曰:「如是,天子!菩薩之律,猶如大海不逆污塗,十方諸律靡不歸之,聲聞、緣覺、一切眾生開化行律而普遊之。」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所言律者為何謂乎?」答曰:「所言律者,開導教化恩愛塵勞,故曰為律;曉了貪欲,故曰為律。」

天子又問:「何謂開導恩愛塵勞?何謂曉了於貪欲者?」

答曰:「眾念思想計有吾我,處于諸見不棄顛倒,不捨不明愚癡之本,行于二事興發塵勞;分別此者,是謂曉了貪欲也。彼若修行無貪思想,淨導隨順不計吾我,不住諸見捐捨顛倒,棄[1]捨無明愚癡之冥,不為二行塵勞不興亦無諍亂,無諍亂已究竟永安,是謂開化塵勞之律。

「[2]譬如,天子!其有術師,明識能知毒虺種類,便以呪術除去毒害;學者若斯,設能分別塵勞本末無有根[3]源,則能消滅塵勞恩愛。」

天子又問:「何謂開化塵勞本末之律?」

答曰:「於眾想念本末所行,無有想念則不興諍,已不興諍則無所著,已無所著則無所倚,已無所倚則無所住,已無所住則無惱熱,已無惱熱究竟被教而蒙度脫,此謂為律。設使,天子!以賢聖慧玄妙之智,曉了塵勞恩愛之本,虛妄空無,無所是在,無有常主亦無所屬,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無有處所亦無方面,無內無外亦不兩間,亦不積聚,無色無像無有形貌,是為曉了塵勞恩愛之本。」

天子又問:「塵勞云何而蒙度脫?為實為虛?」

答曰:「猶如有人臥出夢中,毒蛇螫之,其人[A7]苦痛不能堪任,尋時便服除毒之藥,其毒即滅痛[*]𭼙休息。於天子意所趣云何?其人審為毒蛇所螫,為虛事乎?」

答曰:「為虛,不可言實。」

又問:「設使虛者,何故被毒而蒙藥除?」

答曰:「如虛妄夢,夢虛不實而被於毒,毒除亦然亦無所除。」

文殊答曰:「眾聖解空,開化一切塵勞恩愛,亦復如是。如天子問:『何謂開化塵勞恩愛?為實為虛?』欲了此義,如我之身計無有身,恩愛塵勞實無恩愛,亦復若斯。設使我身是實身者,恩愛塵勞亦當常存,所以塵勞。無塵勞者,用我己身無有身故,由是之故,無有能得開化塵勞。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為寂寞而無生故,諸法惔怕不可受持故,諸法靜默無歸趣故,諸法皆盡無積聚故,諸法無盡無所生故,諸法不生無所成故,諸法無成用無造故,諸法無作無所為故,諸法無為用無我故,諸法無我用無[4]主故,諸法無主如虛空故,諸法無來無所著故,諸法無[5]來從無住故,諸法無住無所受故,諸法無受無所著故。是故,天子!究竟蒙化,成為法律亦無所化。」

道門品第四

天子又問:「一切諸法,以何為門之元首也?」

答曰:「無順之念,以為門首;周旋生死順義之念,為泥洹矣。不行精進為罣[6]礙門,精進之行為道品門;狐疑之行為陰蓋門,勤修解脫無罣[*]礙門;思想諸著為塵勞門,無所想念無有虛妄無恩愛門;諸亂多念眾妄想門,寂然之行為[7]恬怕門;六十二見為憍慢門,修於空無無自大門;隨惡親友為惡罪門,從善親友為善法門;眾邪見事為[*]𭼙患門,正見之義為安隱門;慳貪之事為貧匱門,布施之義為大富門。

「毀犯戒者,便當歸趣諸惡道門;奉修禁戒,當歸一切生善處門。喜諍訟者,違失法門;若忍辱者,得歸殊特超異之門。為懈怠者,心垢穢門;遵行精進,為無垢門。放逸之事,為亂意門;一心之事,為定意門。惡智之行、癡冥之惑,如牛羊門;修智慧者,三十七品為道法本師子之門。

「而悉具足:慈心行者,無所害門;悲哀行者,志和雅門,性以和柔,無諛[A8]諂門;而行[8]喜悅,樂法樂門;修行護者,無所適莫,無增減門;行四意止,不失宿德諸所福門;四意斷者,順平等門;四神足者,心身輕門;五根行者,篤信之義為元首門;五力行者,不為塵勞及諸愛欲所[9]沾污門;七覺意者,悉已曉了平等慧門;八道行者,棄捐一切眾邪異徑迷惑之門。

「復次,天子!計於菩薩為諸佛法元首之門,將護諸法,法自在門故;善權方便,曉了處處無處之門故;智度無極,通知一切眾生心念所[10]念,順度彼岸門故;六度無極,攝於六欲令無所處,為大乘門故;觀求於空,三界如化終始如夢,智慧明門故;一切諸法皆為本無,法無生忍,明達自然無所不了,其慧不依他人明[11]故。」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何謂法界之門乎?」

答曰:「其法界者,則曰普門。」

又問:「其法界為何所界?」

答曰:「一切眾生之所界者,名曰法界。」

又問:「其法界者,豈有分際?」

文殊答曰:「虛空之界,寧有分際乎?」

報曰:「不也,文殊!」

答曰:「猶如虛空無有分際,法界如是亦無分際。」

天子又問曰:「豈可分別於法界乎?」

答曰:「其法界者,不可分別。」

天子又問:「仁者!何因解明諸法,乃能曉了如斯辯才。」

文殊告曰:「於天子意所趣云何?其呼響者,而有音出,以何解法?」

天子報曰:「其呼響者,不解諸法,以緣合成乃響出矣。」

答曰:「如是,天子!菩薩皆因眾[1]生緣故,而有所說。」

天子又問:「仁者!為住何所而有所說?」

答曰:「如來化住有所[2]講,吾之所住所演若斯,[3]若曰:『如來之化,法無所住而有所說。』答:『如如來化,於無所住而有所說。』吾之所宣,亦復如是。」

「設使,文殊!於一切法無所住立,而有所說,仁何所[A9]住,成於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乎?」

答曰:「吾住五逆,乃成無上正真之道。」

又問文殊:「其五逆者,為住何所?」

答曰:「其五逆者,無有根本亦無所住。」

又問:「如來說言,其作逆者,無間可避不離地獄?」

答曰:「如是,天子!如佛所說,其作逆者當墮地獄。若菩薩住於此五逆,疾逮無上正真之道。何謂為五:假使菩薩慇懃至心發大道意,去小乘心而不墮落聲聞緣覺之地,是第一逆;發心廣施一切所有,無所愛惜,不與慳貪而共合會,是第二逆;而發慈心,一切眾生吾當度之,不中懈廢,是第三逆;見一切法無所從生,尋便逮得無所從生法忍,不復中[4]與六十二疑邪見俱合,是第四逆;所當知見,所當斷除,所當頒宣,所當成覺,發意之[5]頃悉知見覺,靡所不[6]達而無所住,成一切智不著三界,是為五逆。」

文殊師利謂其天子:「菩薩已住於是五逆,爾乃疾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7]覺。」

天子又問:「所說何謂?逆不成逆,順不成順。」

答曰:「如紫磨金及如意珠,雖墮不淨,為俱合乎?」

答曰:「不合。所以者何?其物真故,不與偽合。」

文殊告曰:「人心本淨,縱處穢濁則無瑕疵,猶如日明不與冥合,亦如蓮花不為泥塵之所[8]沾污。譬如虛空無能污者,欲行學法發菩薩心,住於諸逆[9]亦不動搖,開化諸逆則名曰順,其心本淨不與穢合。所以者何?設使合者不可[10]復別,水及泥土尚不俱合,況[11]于心本清淨,無形與形,合乎?」

[12]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31484 - 2024-03-03 17:55:16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T0461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篇章 一
No. 461 [No. 462]
[13]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

[14]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精舍,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萬人。

爾時,佛於迦利羅講堂上坐,與無央數百千之眾周匝圍繞而為說經。於是,文殊師利與五百菩薩,及諸天釋梵、四天王眷屬,俱詣佛所,稽首佛足,遶佛三匝,却坐一面。

文殊師利白佛言:「向者世尊,為說何法?願天中天,[15]尊崇所講。」

賢者須菩提承佛威神,白文殊師利:「向者世尊說弟子事,願今上人說菩薩行。」

文殊師利答須菩提:「一切弟子、緣覺所行,非菩薩器,焉用問為?」

曰:「願解說,審是器者,當聽受之。」

文殊師利答曰:「尊者須菩提!為知何者是器?云何非器?」

須菩提曰:「其諸弟子每以聲音而得解脫,我等豈知是器非器?今請問之,願樂欲聞。」

文殊師利答曰:「唯,須菩提!其有出於冥者,皆非佛法器;假使於冥為現照明亦不墮冥,救護眾生不與冥合,一切所有造佛法器。

「又,須菩提!得限而學學法已成,視一切人,見不與取,其意恐懼心厭穢之,畏諸三界不以喜樂,則為非是諸佛法器。設御當來未行數千劫,周旋三界而無恐畏,於三垢而無心,欲樂於生死,譬如遊觀園囿、講堂歡悅一切,所有往來無有六事,是謂為佛法器。

「又,須菩提!菩薩現在愛欲而無欲樂,示現瞋怒而無恚害,示現愚癡而無闇冥,示現[16]𣧑弊剛強屠魁而無塵垢。現在三界諸無御者為之正導,於憒亂中順而不[17]荒,於貢高者謙卑為禮,為諸群生除其重擔,教授一切令三寶不絕,得三達智而普示現,此謂為是諸佛法器。」

於是,須菩提問文殊師利:「諸法等耳,俱共同[18]舉本際一也。是器非器,何得知乎?」

文殊師利答曰:「譬[19]如陶家,泥土一等,作種種器,皆共一處合而燒之,或受醍醐、或受麻油、或受甘露蜜、或受於不淨,其泥一等無若干也;如是,須菩提!諸法同等俱共一[20]也,其本際一,從緣起行則有差特,彼醍醐油器喻弟子、緣覺,甘露蜜器謂諸菩薩,不淨器者方如下賤凡夫之士也。」

又問文殊師利:「可令諸有器為非器不?」

答曰:「可使非器耳。」

須菩提曰:「以何因緣?」

答曰:「唯,須菩提!其受一切欲塵之器住在有中,若復有能斷諸欲塵,是悉非為佛法之器。」

又問:「文殊師利!器者有何高下?」

答曰:「唯,須菩提!器者無高無下。」

又問:「云何?文殊師利!器無高下?」

答曰:「[A1]實無高無下,用法所住無高下故,則為牢堅之器。假使有高下行,則知是為破壞之器。唯,須菩提!譬如虛空,非是一切藥草樹木萬物之器;如是,須菩提!菩薩為一切佛法器,亦無有餘器。譬如地上生樹,虛空能受令長大器;如是,須菩提!菩薩發清淨等意,承智[1]慧度無極而得長育。」

又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而得長育?」

答曰:「譬如虛空之所長育,菩薩亦然;虛空及菩薩,終無增益亦無損耗。」

又問:「文殊師利!是語何謂?」

答曰:「不增塵垢、不損佛法。」

又問:「文殊師利!塵與佛法有何異乎?」

答曰:「譬如近須彌山者,光明同照令現一貌皆[2]為金色,菩薩如是,以智慧光明消諸塵垢,使同其貌為佛法色。唯,須菩提!是故諸塵皆是佛法,智慧明者當作是觀等無有異,一切諸法是謂佛法。」

又問:「曷云一切諸法皆為佛法?」

答曰:「所作如諸佛所為。」

又問:「云何,文殊師利!如佛所為?」

答曰:「如本末亦然,其如不增不減,是謂為如。」

又問:「文殊師利!何謂為本?云何為末?」

答曰:「本者空、末者寂,是謂本末。」

又問:「文殊師利!空之與寂有何異乎?」

答曰:「譬如金之與寶,寧有異無?」

須菩提曰:「其物一等,但名異耳。」

答曰:「如是,空[3]以寂寞但名異耳,智者不著於字數也。」

又問:「文殊師利!何謂癡相?云何黠相?」

答曰:「如佛[4]所教,因緣為癡相,法義為黠相。」

又問:「文殊師利!何所為因緣相?」

答曰:「十二因緣相;則,須菩提!為因緣相也;彼若有念造便有想知,假使無念造無想則不現知;彼癡者有念起,是等即有言說知;黠者無念造,則無言說知;彼若無所住便普遍至,是賢聖行於行有行,無行者非是賢聖行。」

須菩提又問:「文殊師利!何謂為賢聖?」

答曰:「賢聖者,謂御空而無跡。」

又問:「文殊師利!一切法,寧復是無垢空等御不?」

答曰:「然。」

須菩提又問:「何緣爾乎?」

文殊師利曰:「譬如眾水歸于大海合為一味;如是,須菩提!無垢空等以御諸法,皆作一味,用脫眾生。」

又問:「文殊師利!何[5]說解脫?」

曰:「云何須菩提!何緣有礙?」

[A2]曰:「用無智故而有礙。」

答曰:「如是,須菩提!用度無智故說解脫。」

又問:「文殊師利!一切[A3]諸法而無有異,何從得是有智無智之說?」

答曰:「譬如夏月熱時說水,冬日寒冷亦復說水,其水無異;如是,須菩提!用想不清白而有塵垢,以有塵垢便有無智說,作淨想者便無有著,以故有智說彼諸正士,而無中間有智無智之說。」

須菩提又問:「文殊師利!其義遠行?」

答曰:「用有二行故。」

須菩提曰:「文殊師利!義者難見?」

答曰:「為離智慧眼。」

須菩提曰:「義者難受持?」

文殊師利答曰:「不可得取。」

須菩提曰:「其義難知?」

答曰:「用不解故。」

須菩提曰:「義者難了?」

答曰:「已離諸覺意故。」

須菩提曰:「義者難說?」

答曰:「為空等故。」須菩提曰:「義者無思?」答曰:「用無想行。」

須菩提曰:「義者無念?」答曰:「是故無言說。」須菩提曰:「義者無賢聖?」答曰:「是故離想願。」須菩提曰:「黠者現智義?」答曰:「是故不自見。」

須菩提又問:「文殊師利!若如來曰:『求利義而不得義,不求利義而得義。』為誰說是章句?」

文殊師利答曰:「唯,須菩提!其利義無有得。彼若有求欲得義,於義則無利義,其義者為寂義;彼若身意念欲求得利義,是為於義不得利義,如佛言曰:『不求義而得義,求義者反不得義。』」

須菩提又問:「文殊師利!奚為佛言一切法悉非法?」

文殊師利答曰:「唯然,須菩提!世尊說譬喻經言:『當除斷所欲法,況於非法耶!假使斷者,其法即為不非法之謂也。』」

須菩提又問:「云何文殊師利!佛法寧復是非法耶?」

答曰:「不也。佛法者無興盛,其不興盛是謂為法。如佛言曰:『一切諸法,皆為非法。』」

須菩提曰:「未曾有也,甚難及。文殊師利!新學菩薩聞是說,而不恐畏。」

文殊師利曰:「唯,須菩提!有四事,師子之子聞師子吼,而不怖懼衣毛不竪。何等為四?一者、其種姓真;二者,為師子所生;三者、蒙尊者所育;四者、不著諸有。是為四。如是行者,為如來種誠諦菩薩也,如來所生為法所進,過於弟子、緣覺之上,則非其類。彼聞說一切法終不恐懼,在所講說一切所[6]語,而無畏[7]懅衣毛不竪,心不懈怠亦無疑怯。又,須菩提!鳥子飛行在於虛空,寧有恐耶?」

答曰:「無也。」

文殊師利曰:「如是,須菩提!菩薩住於空界,彼聞諸[8]法而不恐懼,於一切法亦無畏懅無所疑難,用了諸法故,聞諸所說,不恐不[*]懅而無畏怖。」

文殊師利謂須菩提:「從何致畏?」

答曰:「用貪見身故,而有恐畏。」

文殊師利曰:「菩薩以知貪身,於一切法所說不畏,亦無怖[*]懅。」

須菩提問:「文殊師利!假使菩薩了寂,不貪身云何得道?」

文殊師利答曰:「唯,須菩提!菩薩不見得道知貪身,設使菩薩見得道知貪身者,是故不得道。」

須菩提曰:「唯,文殊師利!菩薩為行大善權用,菩薩見貪身不得道?」

文殊師利曰:「唯,須菩提!菩薩蒙智慧善權,為是菩薩聖性,以故菩薩知貪身不得道。譬如取大利斧斷截大樹,段段解之還著故處,續[1]復如故終不躄地,如是菩薩有智慧善權為聖性,以故菩薩知貪身不得道。或時天大雨樹生茂盛故,有莖節枝葉華實,有益一切;如是菩薩,行大悲慈知貪身者,現生三界種種形類,隨其色貌以益眾生。又,須菩提!或作暴雨疾風吹墮其樹,菩薩以大智慧,放柔軟大雨,在佛樹下便復現墮。」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曰:「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諸菩薩智慧善權而為聖性,乃如是乎為說大慈大悲法行。[2]今,文殊師利!且復聽我所言。譬如有國既強且大,雲霧四起,放大熱石欲焚其國,所有草木皆當被燒,復雨洪水[3]渧如車軸,令諸草木普得生長;如是,文殊師利!菩薩雨於智慧善權,方便示現入一切愚癡凡夫之士,教授諸冥現賢聖行,為生死奉律人示義令悅。

「譬如有香樹,其根香、莖香、枝香、葉香、華香、實香,各各別異;如是菩薩以智慧事自然之性,隨一切人之所欲,從其本行而為說法,各令歡喜其心開解,不捨大悲之本。

「譬如大摩尼[4]珍寶,名曰釋迦惟羅迦,天帝釋著此寶時,照其被服、[5]婇女、舍宅、講堂、宮殿,一切皆見清淨光明,大明月寶亦無念也;如是菩薩明慧之果,清淨解脫如明月寶,普現諸義永無想念。」

佛言:「文殊師利!譬如有大明月寶,名曰施一切願,隨眾所欲,皆令具足而得所饒,施諸願寶亦無念也;如是菩薩清淨如寶,具足眾生諸所欲願,其菩薩者亦無想念。

「譬如虛空之中,有大火起復放大雨,其於虛空不寒不熱;如是菩薩處三界火中,若在寂寞無為之界無寒無熱。

「譬如彼虛空中,令生毒樹,復生藥樹,其毒樹者不害虛空,其藥樹[6]香無所除淨;如是菩薩,以善權方便,入諸毒樹令得成就,以藥樹莖節護諸根本,眾垢塵勞不著菩薩,除淨諸根亦無所淨,俱入二事無所[7]沾污。

「譬如穿漏之器,但補一處令不得漏,捨餘不補而皆穿漏;如是菩薩,所住常定具大神通無有異漏,有所住者便現別異之漏,示現出生隨一切本而為說法。

「譬如騏驥高足強而有勢,守護馬畜不貪衛[A4]己;如是菩薩,立大慈悲強而有勢,超越諸力救護眾人,不自念身。

「譬如猛師子者,百獸之王無所懼也,[8]唯畏大火;如是菩薩,亦無所[9]畏,畏墮弟子、緣覺之地。

「譬如伊羅漫龍王,雖為畜獸[10]皆能示現清淨變化,悉是帝釋本德所致;如是菩薩,假使墮於畜獸之中,則能現說諸清淨法,隨其本行而開導之。

「譬如鑽木出火明珠放光,其於二者俱有所益;如是,文殊師利!其有初發意及坐佛樹下後當發意,此[11]二菩薩,俱除一切眾垢之塵燒諸勤苦。

「譬如諸樹種種各各有名,其色不同、枝葉各異、華實不相類,此諸樹者,[12]皆因四大而得滋茂;如是菩薩,奉若干行積眾德本,皆用成道意,悉[13]勸助一切智而得成就。

「譬如轉輪聖王在所至[14]奏,七寶、四種兵皆悉從之;如是菩薩,得善權方便智慧度無極,無所不入,一切諸道品之法皆悉隨從。

「譬如羯隨之鳥王,假使[15]墮於羅網之中,續出哀音;如是,文殊師利!設使菩薩而墮[16]樔窟,未了佛法不壞貪身、不出三界,續作師子覺吼,說空、無[17]想、不願之法,講無造起滅之事。

「譬如羯隨鳥王在山頂住而不肯鳴,得其輩類乃闡鸞音;如是,文殊師利!若有菩薩入諸弟子中,不講不可思議佛音,在諸菩薩中乃說菩薩事,講佛不可思議之音。

「譬如隨藍之風,不能持地固閻浮利及樹木講堂舍宅;如是,文殊師利!一切弟子、緣覺,不能堪忍無思議佛法名[18]字,及佛神通清淨變化,有信而無疑者,非自功德所致。皆佛威神而令得信。

「譬如日之光明照淨不淨,亦無喜悅、亦無憎惡,日月殿舍無冥沒時;如是菩薩,放智慧善權光明,與弟子、緣覺、諸凡夫士共周旋從事,不用在弟子中而歡喜,不以在凡夫之士而為愁悒,亦不失菩薩權慧之場也。

「譬如忉利天上晝度樹初生葉時,諸天見之皆悉歡喜,心念言:『晝度樹不久當有華實,而得成就。』如是,文殊師利!假使菩薩一切所有施而不惜,諸佛世尊歎是菩薩,不久當得佛法華實施諸群生。

「譬如其樹柔軟根株深固,雖現曲[19]棭終不恐[20]墮;如是,文殊師利!若有菩薩恭敬禮事於一切人,終不恐墮弟子、緣覺之地。

「譬如水[21]墮地流;菩薩如是無有憍慢,從一切智稽首自歸。

「譬如大海立於地中最為始成,皆含受一切江河諸流;如是菩薩用無慢故,得立一切佛法之頂。

「譬如大明月珠,名曰照明,諸所欲得皆從中出,眾明月珠無與等者,悉皆照諸明月珠寶其明不[1]減;如是菩薩,教授諸弟子、緣覺,令得入律不墮彼行。

「譬如[2]曼陀勒華柔軟妙好,其香周匝聞四十里;菩薩如是,以聖賢智發大慈悲,普遍眾生令得安隱。

「譬如曼陀勒華,若有[3]病者聞此華香其病即愈;菩薩如是,以大慈大悲香行,遍至除解一切塵勞之病。

「譬如無有佛時,優曇鉢樹無華有實;未有菩薩不出佛法之華。

「譬如阿耨達龍王,假令雨時遍閻浮利;如是菩薩,若[4]放法雨皆遍一切人民蠕動。

「譬如阿耨達大淵流出四江,悉歸于海常[5]而得滿;如是菩薩,流四恩行以具足滿大智慧海。

「譬如未有大海時,閻浮利人得自然小摩尼珠;如是,文殊師利!未發菩薩意時,皆承用弟子、緣覺法寶。

「譬如其有色像者,皆有四大;菩薩如是,諸所說法皆欲度脫一切令入法門故。

「譬如樹木生於山澤之中無益眾人;弟子如是,畏生死難無益一切。譬如大城中央而生藥樹,多所療治於一切人;菩薩如是,入大慈悲發一切智,其以寶意多所饒益一切群生。

「譬如天雨之水不能久在;弟子如是,教授說法而不久立。譬如春月大流水無減盡時;菩薩如是,教授說法而得久立。

「譬如冬生山中樹,若有斷截者,應時疾生;如是,文殊師利!佛之所現作,如來雖般涅槃,三寶之教猶不斷絕。」

於是,賢者須菩提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是諸菩薩名德之行,巍巍無量莫能稱焉。向者如來講說誠諦功德,是亦難及。假使菩薩聞如是德義,而不歡喜亦不愁悒,是為甚善!」

佛言:「菩薩本清淨所致,是故聞說一切德義不[6]善,不愁。」

須菩提問佛言:「何謂為本淨?」

世尊曰:「無我之本、無壽命本、無貪身本、而無愚癡恩愛之本,是我所非我所本,如是菩薩,於此諸本而[7]行清淨。」

須菩提又問:「世尊!何謂為淨?」

佛言:「無取、無捨是謂為淨;不起、不滅是謂為淨;無思、無想、無穢、無潔是謂為淨;無高、無下是謂為淨;不作非不作、不冥亦不明、無塵垢亦無[8]諍亂、不脫亦不縛是謂為淨。」

須菩提白佛言:「無生死亦無泥洹,彼何謂為淨?」

佛告須菩提:「如是為淨,不念泥洹、不遠生死,爾乃為淨。譬如虛空為淨,無有淨虛空者,如是行者為清淨;彼無有為作清淨者,若聞此不恐畏是謂為淨。」

佛言:「於須菩提意云何?有淨[9]法者耶?」

須菩提白佛言:「從本已淨。」

佛言:「聞諸所說不著言說是謂為淨,著於無審者,豈可謂淨乎?」

須菩提白佛言:「法界為自然淨,而有等知。」

佛言:「云何?須菩提!可知法界耶?」

須菩提言:「可知。」

佛言:「假令法有知便生,即為異法,彼為求法界,其法界亦不了知法。」

佛言:「設使,須菩提!無有知餘法界解脫,其知法界者不得解脫,如是云何了知法界?」

爾時,賢者須菩提默然不答;於是,文殊師利謂須菩提:「云何,賢者!世尊有教默而不答?」

須菩提曰:「所以默者,用本不發無上正真道意故。所以者何?弟子之辯有限有礙,菩薩辯才無限無礙。」

文殊師利又問:「云何,須菩提!法界寧有限礙不乎?」

答曰:「法界無限無礙。」

文殊師利曰:「假使法界無限無礙,賢者曷為言默而礙?」

須菩提答曰:「其欲知盡法界者,便以言說而為罣礙;若有了知法界無量不可盡者,聞其所言則不為礙。」

又問:「於須菩提意云何?至於法界為有盡不?」

答曰:「不可盡,法者普門,[10]以故法不可盡。」

文殊師利曰:「設使法不可盡,云何賢者說法而礙?」

答曰:「我限弟子所講說法而有盡礙,觀於佛界而無有量,講說法界而無盡時。」

文殊師利又問:「云何?須菩提!法寧復有境界說乎?其有於法作境界者,說法則有分數。」

答曰:「吾不說法有境界、法無境界。」

文殊師利曰:「曷為,賢者!說若干境界?」

須菩提答曰:「向者本說弟子之辯有限有礙,菩薩辯才無限無礙。」

文殊師利曰:「云何,賢者!得明慧耶?」

須菩提答曰:「如是得明慧。」

文殊師利又問:「賢者,云何言默而礙?」

答曰:「用弟子不能了知一切人根故,用言說而作礙耳。菩薩辯慧曉眾生本,是故不以言說而為罣礙。」

文殊師利曰:「世尊辯才之慧無有往來,其智慧[*]想寧有限乎?」答曰:「不也!其智慧者,無罣礙相、無所住相。」

文殊師利曰:「假使智慧無罣礙相、無所住相,何故賢者而默作礙?」須菩提[11]曰:「尊者舍利弗,佛所稱歎智慧為最,當問此賢為仁解說。」

舍利弗謂須菩提:「欲聞我說文殊師利所講法乎?今欲宣之。所以者何?吾曾聞[1]智,昔[2]者文殊師利,於無央數百千佛前說法,令諸大弟子默而無言。又憶往時,吾與文殊師利共出東遊諸佛國,度無央數百千佛土,有世界名喜信淨,其佛號光英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今現在說法。有大弟子名曰聖智燈明,智慧最尊。適見如來閑居宴坐,其聖智燈明弟子,即[3]踊身[4]往第七梵天,其聲遍告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切說法。吾與文殊師利俱至彼國,及諸無數百千菩薩十萬天皆俱,侍從文殊師利,欲聞法故。

「爾時文殊師利,便[*]往光音天上謦揚大聲,其音普遍三千大千世界,動魔宮殿滅諸惡道令得悅信。於是聖智燈明大弟子,聞彼洪音即大恐怖,尋便躄地不能自制,譬如隨藍大風起時,有所崩墮莫能自固。聖智燈明於時恐怖,衣毛為竪得未曾有,往詣光英如來所,白世尊言:『唯天中天!誰為比丘色像出大音聲?我聞其音怖不自制,即便躄地,如隨藍風起靡不摧落。』其佛告言:『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得不退轉,以神通聖樂明慧之力來至此國,欲見如來稽首作禮講問[5]諸義。向者曜形於光音天,舉大洪音,普聞三千大千世界,震動魔宮[A5]除[6]滅惡道,皆令喜悅。』其弟子白佛言:『願欲見文殊師利。唯,天中天!得覩正士如是之等,則為幸甚。』

「時,光英佛即作感應,請文殊師利;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及諸天,從虛空中忽然來下,往詣光英如來佛所,稽首佛足遶佛三匝,各以神力化作法座而坐。

「爾時,光英佛問文殊師利:『仁者何興到此世界?欲何觀[7]採?』文殊師利白佛:『欲見世尊,稽首致敬啟問法事,故來至此。』又問:『文殊師利!云何觀如來而為淨見?云何禮如來?云何問訊如來?云何講問?云何聽受如來所說?』

「文殊師利曰:『觀諸法寂為清淨見如來。為清淨觀,亦無身無意無心、無禮無敬、無卒無暴、無壞無住,不常得、從空生、無心行、常寂寞,如是為觀如來。而無我,不作等色,亦不以等為等,不以邪為邪,而一平等。諸佛世尊法身俱[8]為己身,亦見入法身所見、亦無見無所見、亦無遠無所近,如是為禮如來。而作寂寞問,無有想念、亦無見有法、亦不見無寂寞法,我者已寂,於一切法便默,作平等問、不迷惑問。其有欲問及問者,彼無有二,求度無極,所問淨三道場,如是為問訊如來。如無去問無沈浮,所言柔順可如來意,悅諸眾會不著他心,以是所問,令無數人立於道義,不捨德鎧至坐佛樹,如是聽講為問如來。』

「於是光英如來、正覺讚文殊師利童子曰:『善哉,善哉!仁者如是,為見如來稽首作禮講問法義。』於是,文殊師利問聖智燈明大弟子:『尊者,云何見如來稽首作禮?云何問法義?』答曰:『唯,文殊師利!我不及此亦非其類,弟子以音而得解脫,不了是事。』又問:『云何賢者,意而證時,言是信證而解脫耶?』答曰:『文殊師利!我麁說耳未講深義。』

「又問:『何謂講暢深義之平等乎?』答曰:『不御平等、不導深義。』又曰:『何說起滅空義無深,而得空義無平等想?如是為一審諦,則是深入誠實之義。』曰:『新學菩薩,聞此言者得無恐懼?』文殊師利答曰:『仁者今已恐懼,況於新學。』聖智曰:『無能恐我者。』答曰:『向者何為恐懼?賢者未厭解脫乎?』曰:『非不恐、非無厭而得解脫也。』

「文殊師利曰:『用賢者本恐懼俱合,以故說仁今已恐懼,況新學耶!』問文殊師利曰:『菩薩何因而得解脫?』曰:『致無恐懼而不穢厭。』又問:『文殊師利!此言何謂?』答曰:『不畏億百千魔及官屬,為一切說法而無疲厭,不畏積功累無量德,植無數慧所行不倦。』

「時,彼會中有諸天,各持種種奇異之華,用散文殊師利上,悉俱言曰:『文殊師利所止頓處,則當等觀,是則如來為正威神,文殊師利所在擁護,以一切德救濟眾人為講說法。』

「於是,文殊師利謂聖智燈明弟子:『世尊歎詠耆年智慧,云何智慧有為無為乎?假使有為則為起分,設使無為彼亦造相。』答文殊師利曰:『諸聖賢所念,但講無為。』又問:『無為寧有念說耶?』答曰:『無也!』

「文殊師利又問:『諸聖賢何為講說無為之行乎?』爾時,聖智燈明弟子,默然無以加報。於是光英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告文殊師利:『為是眾會講說法門,令諸天聞受其法,眾菩薩聞立不退轉,逮無上正真道。』文殊師利曰:『其正法門者行寂寞,於寂門無言說,以恬然為清淨。』

「時彼眾中,有菩薩號曰法意,在於會坐,問文殊師利:『設使如來說婬怒癡事時,豈是寂寞法乎?其恬然門寧為靜[9]泊清淨法耶?』文殊師利答曰:『仁意云何?婬怒癡焉在?從何起乎?』曰:『從念起想而有。』

「又問:『想念從何起?』答曰:『從[10]習起。』又問:『[*]習者從何有?』答曰:『從我所非我所而有。』又問:『是我所非我所從何起?』答曰:『從貪身有。』又問:『貪身復從何起?』答曰:『用住吾我故。』又問:『吾我從何起?』答曰:『文殊師利!吾我者,不見所住,亦無有處亦非無處。所以者何?普至十方求於吾我不可得也。』

「文殊師利曰:『如是,族姓子!其有詣十方欲索法處,亦不可得亦不可見。所以者何,彼法寧有門不?』答曰:『有無門之門。』文殊師利曰:『我以是故,言諸法門悉寂寞,一切所說而[1]淡[*]泊門,靜然而致清淨。』

「說是語時,八千菩薩得不起法忍。爾時,文殊師利,廣為眾會說法,便從坐起而去。用是故,須菩提!當了知此,無有弟子及菩薩者,吾等莫能當其辯才,豈敢堪任與文殊師利講[2]法談乎!」

爾時,賢者須菩提問舍利弗:「仁者復見文殊師利,有何異神通變化,往來遊諸佛土?」

舍利弗答須菩提曰:「我憶念昔者曾與文殊師利共遊諸國,有佛土火起而燒剎,便有自然蓮華遍布具足,文殊師利蹈上而行,或有滿火其火柔軟;譬如細靡之衣、好食美味香,如栴檀塗身及衣臥具,從其佛國於虛空中,自然化作梵之宮殿立之嚴飾。時諸菩薩入坐[3]其中定意正受,或有佛國而現興盛,發一切信得致佛道,行無蔽匿之慈普救眾生。何謂為佛道行無蔽匿之慈?以一切人有婬怒癡塵勞之火,若得無上正真道最正覺者,三垢[4]以斷為眾說法,以慈哀心定意正受,是謂佛道行無蔽匿慈。

「唯,須菩提!吾時獨處心[5]自念言:『我為住是三千大千世界,以神足力與文殊師利等矣。』於是文殊師利知吾所念,來謂我言:『當用賢者舍利弗神足共過此世界。』吾盡現神力越度大火,晝夜精進行積七日,與文殊師利越彼佛國,然後到第二三千大千世界,其剎亦燒火炎甚廣,周遍佛土,文殊師利便住於彼,謂我言:『唯,舍利弗!當承誰神足度彼世界?』吾答:『當以仁者文殊師利神足度是佛土。』於是文殊師利發意之頃,令其世界滿布蓮華,便即度去,謂我言:『唯,舍利弗!神力孰[6]踰?』吾答曰:『雀以蠹蟲,比金翅鳥鳳[A6]凰王,至於二者不可相方,金翅鳥王一舉無數我身,譬如蠹蟲雀耳,神力相[7]超其猶如是。』文殊師利謂我言:『曷云仁者舍利弗獨處心念:「文殊師利神足及我神足等焉。」』文殊師利曰:『效之於今,何者為智?』吾答曰:『弟子止處其限未斷無所比,自見止處限斷而[8]遂平等。』文殊師利讚曰:『善哉,善哉!唯,舍利弗!如若所言,昔者[9]住世有兩仙人,止頓海邊,一人名曰好妙法,一人名曰施信安,其好妙法,得仙五通以用自娛;施信安,以言說神呪飛行虛空。時兩仙人俱從海邊,欲共飛度巨海周旋彼岸。彼施信安心念言:「其好妙法神足與我等矣。」然後復共飛度大海到女鬼界。

「『爾時羅剎[10]鼓人妓樂,施信安仙人聞其樂音及見女鬼,即便恐怖從虛空墮地,不能復識海邊居處;於是好妙法時愍傷之,右手舉之還故所止。』文殊師利謂舍利弗:『爾時,好妙法仙人者,則吾身是;施信安仙人者,舍利弗是也。彼時耆年誠非其類自謂為等,今亦如之。』」

舍利弗謂須菩提:「我復憶念,曾與文殊師利南遊諸佛國,[A7]越無央數百千佛土,有世界名諸好莊飾,佛號德寶尊如來,詣彼佛土,欲見世尊稽首作禮。文殊師利謂我言:『唯,舍利弗!寧見此諸所共度佛國不乎?』我答曰:『已見矣。』文殊師利問吾:『舍利弗!如何見此諸佛土?』我答曰:『或見滿火者,或不具足者,或自然如虛空者,或以神足而立。』又問我言:『唯,舍利弗!當何以觀是佛國?』吾答曰:『其滿火者當觀滿火,其不具足者視之為不具足。其如虛空者當[11]覩如虛空,其以神足立者當瞻以神足立。』

「文殊師利曰:『如舍利弗境界,所講說亦然。』我即問文殊師利:『仁者如何觀諸佛國?』文殊師利曰:『唯,舍利弗!一切佛界皆為虛空之土。所以者何?悉如幻化。所現滿火而不具足,如虛空自然以神足立耳。曷云來起此之因緣起分之行?虛空無緣常自然住,如是諸塵勞污著意心不立淨。

「『譬如恒沙佛國悉皆被火不燒虛空;如是,舍利弗!一一人犯恒沙諸不善本積眾殃惡,其意終已不立清淨。若男子、女人能入淨法界者,無有所住及諸覆蓋亦不作想,無能令其意有所受住,是謂無所受住法門。以一門了御諸法皆受諸法,不生眾蓋而蔽法意亦無善惡。』如是,仁者須菩提!文殊師利神足變化,所在說法吾目所覩矣。」

爾時,賢者阿難謂舍利弗:「唯,仁者!我亦更見文殊師利於祇樹園所現變化。吾憶念昔佛遊舍衛給飯孤獨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菩薩萬二千俱。時,大[1]淋雨雲霧黤黮至于七日七夜,其有比丘得大神通,普行一心解脫之門,定意正受雖不得食,以三昧三摩越而以自立,其未定意及正受者,晝夜五日斷不得供,身體羸劣而無氣力不任見佛。吾心念言:『是諸比丘或不存命。』我時詣佛所而白言:『諸比丘眾斷不得食,餓來五日,羸頓虛劣不能自起。』佛告我言:『阿難!汝往語文殊師利,為說是事,用比丘僧故。』

「我時受教,往詣文殊師利之室。時,文殊師利為釋梵四天王說法,吾[2]將是事告文殊師利:『佛遣我來[3]令仁立[4]檀。』文殊師利謂我言:『阿難!並設座具,時至撾[5]揵搥。』我即受其教,出敷床座訖,還至其室,欲知文殊師利出精舍不?文殊師利故在室住[6]更作化,為釋梵四天王說法,有三昧名行入諸身定意正受,出其精舍,入舍衛城分衛。

「時,魔波旬即心念言:『今文殊師利為師子吼入城分衛,我寧可亂文殊師利所立功德。』魔即化令舍衛城中長者、眾人、無迎逆文殊師利者,亦不與分衛;於是文殊師利所之家居,皆見門[7]閉無出迎者。時,文殊師利即知魔嬈固,化梵志諸長者,即作誠信之[8]願:『[9]假我一一之毛,所有功德智慧所現具足;恒沙世界滿其中魔,不及吾身一毛之德,審諦如是而不虛者,魔之所化即當消滅,使魔自往告諸街里及四徼道,令長者梵志施文殊師利分衛之具,惠此人者其福最大,若有供養三千、大千世界諸有著人百千歲,不如施文殊師利福第一多。』

「文殊師利適發是願,尋如所念,一切門戶皆為之開,人悉自往迎文殊師利,弊魔入諸街里家家唱令,及四徼道使諸凡民長者梵志,施與文殊師利供具者其福最大。若供三千大千世界諸著之人百千歲中,施以諸安隨其所欲,不及[10]善與文殊師利分衛其福德最厚。於是,文殊師利化所得食盈滿應器,種種甘美其味各異,味味殊別不相錯入,過踰足請千二百五十比丘、萬二千菩薩,鉢中所變其如是也。

「爾時,文殊師利分衛周已,出舍衛大城,魔即[11]侍隨。是時,文殊師利[12]於中道住持鉢著地,謂魔波旬:『汝且舉鉢在於前行。』於是波旬從地舉鉢而不能[13]稱,白文殊師利:『我實不能舉搖此鉢。』文殊師利告波旬曰:『卿有力勢神通無極,以大神足[14]擎舉此鉢。』於是波旬盡現神力了不能稱,變化舉鉢不能令鉢離地如髮。

「彼時波旬得未曾有,謂文殊師利:『有山名曰伊沙陀,發意之頃,我能以掌[15]跳置虛空,今此小鉢而不能稱。』文殊師利謂魔波旬:『所以不能舉稱鉢者,卿每自以比諸菩薩大人,力著此鉢,故不能舉。』文殊師利於是從地舉鉢,授魔曰:『波旬!汝執此鉢且於前行。』

「爾時,波旬[16]甚自厭苦,舉鉢纔勝,魔為自在諸天中尊,與萬二千天俱,眷屬圍繞在前持鉢,稽首文殊師利足。諸天謂魔波旬:『仁者曷為持鉢在文殊師利前,譬如侍者?』波旬答諸天曰:『不當與強者共爭。』又問波旬:『仁者亦有大神通無極之力,何故不堪?』

「於是波旬承文殊師利聖旨,雖為尊天由無所堪,波旬答諸天曰:『魔力者為癡,菩薩力者為智慧,[A8]魔力者受諸見而住立,菩薩力者曉解大空;魔力者欺詐,菩薩力者誠實;魔力者是我所非我所,菩薩力者大慈大悲;魔力者婬怒癡門,菩薩力者三[17]脫門;魔力者終始往來生死,菩薩力者不生不滅不起法忍。』天魔波旬說是語時,諸天眾中五百天發無上正真道意,三百菩薩得不起法忍。

「爾時,文殊師利及魔波旬,持鉢置講堂上。賢者阿難亦不察之,飯時已到,亦不見文殊師利從室出,時心念言:『文殊師利得無欺諸比丘僧?我宜[18]孚往白世尊言:「時今已到,文殊師利不出其室。」』阿難即往白佛:『不見文殊師利出其室。』時,佛告阿難:『汝寧察講堂上不乎?』阿難白佛:『唯然,世尊!已見滿鉢之食在講堂上。』佛告阿難:『汝撾揵椎聚比丘眾。』我白佛言:『唯然,世尊!大比丘眾其數甚多,一鉢飯食何所足乎?』佛言阿難:『且止,默然而行。假使滿三千大千世界中人,百千歲共食此飯終不耗減。所以者何?文殊師利聖旨神化,令此鉢食無有盡時,文殊師利智慧具足神通所立,興造布施以度無極。』

「阿難受教即撾揵椎,會眾比丘,一鉢飯出種種滋味,[19]餚饍甚美甘醲無量,譬如眾器各盛殊異若干之味,皆以供養諸比丘眾及諸菩薩,悉得充滿,其鉢之饌如故不盡。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31485 - 2024-03-03 17:58:22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下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T0461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篇章 二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下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於是,天魔波旬念欲嬈固文殊師利所饌供饍,化作四萬比丘,著弊[1]壞裂衣、垢穢臭處持破鉢住、胸背悉露、面貌醜惡、跛蹇[2]禿僂,心懷[3]遑懅而坐眾中,亦復持鉢受種種供,其鉢飯食亦不減盡。波旬所化比丘而極大食,鉢無缺減,文殊師利現威神之變,令諸化比丘鉢食常滿,[A1]摶食在口噎不得咽,手食向口手齊口止,而皆[4]躃地不能自安。

「於是,文殊師利問魔波旬:『此諸比丘,何故不食?』波旬答曰:『今諸比丘將欲死矣,得無以雜毒食與之乎?』文殊師利曰:『無毒之人,豈復行毒耶!身無垢穢,寧以垢毒用與人耶!有婬怒癡是則為毒,於菩薩懷來法品律儀者無此眾毒。所謂之毒,用者無黠恩愛之著,是我所非我所見,因緣罪福名色所行,不等而造所緣,有我見人諸蓋受住貪身著念,有諸種受諸入,住在三界,有取有受、有卒有暴、有往有來,貪身為礙有壽命,近著想念清淨瞋恚[5]蔽立,不了十二因緣之本。諍訟諸見無斷自見,有念有知輕慢,有淨想不淨想分數眾事,謂足觀有無及諸業[6]諸恩愛,是我所無所行,畏於空。謂有二欲度二想,於無想有[7]墮想,無有願起無想,無有得作有想,於無[8]行行起種說想,起二欲作度想,於菩薩法品為非法想,為邪見行有正法觀想,於惡知識為善友想。亂佛行誹謗正法,自貢高無所救護,[9]鬪訟罵詈至誠為妄語想,虛欺為誠諦想,犯諸婬欲為[10]住想,於諸有為安隱想,於生死為教授起見想,壞泥洹之所現。』

「文殊師利曰:『波旬!如是像法行為是毒,於佛法教而無有也。甘露教為佛教[11]一,安隱教為佛教二,無放逸教為佛教三,無怨恨教為佛教四,無受住教為佛教五,正法藏教為佛教六,無諍訟教為佛教七,無所起教為佛教八,彼我無[12]執教為佛教九,[13]不誹謗教為佛教十。

「『救念擁護教為佛教一,寂寞恬然無所生教為佛教二,以淨復淨[14]澹泊無所然教為佛教三,以正懷來平等明教為佛教四,無怒善立教為佛教五,尊復尊積諸善本教為佛教六,已脫復脫教為佛教七,化諸異道教為佛教八,一切眾欲慧者無有也[15]此教者則為佛教九,無終始[16]死生教為佛教二十。

「『定意教為佛[17]教(本闕一法)二,意止教為佛教三,平等斷教為佛教四,一切諸惡無所造神足教為佛教五,身意寂無有二根教為佛教六,為眾信最力教為佛教七,一切塵勞無現不現覺意教為佛教八,普了覺體解道教為佛教九,所行無[18]衍寂寞教為佛教三十。

「『恬然無爭教為佛教一,來[19]諸解脫審諦教為佛教二,無怒辯慧教為佛教三,法義無分離非常苦空愁悒教為佛教四,有讚歎罵詈者而無我教為佛教五,降伏諸道令得靜然教為佛教六,至無為心度無極教為佛教七,度彼諸岸發善權教為佛教八,以慈悲護群生教為佛教九,無害意愍哀之教為佛教四十。

「『脫諸所有被德鎧教為佛教一,無所樂無所造無所語[20]敏教為佛教二,所作已辦興智慧教為佛教三,無貢高諸念不斷三寶教為佛教四,發菩薩意安一切令清淨教為佛教五,用不起諸有故。』

「說是語時,其諸天[21]子從魔波旬來者,五百天[22]子發無上正真道意,俱而說曰:『唯,世尊!我等亦當如是奉佛法教。』[23]佛時便笑。賢者阿難問佛言:『何因緣笑?既笑當有意。』佛告阿難:『汝為見此諸化比丘不乎?』阿難答佛:『已見。』佛言:『後五濁弊惡世,臨法欲盡時,當有是輩比丘,不知厭足,所行不善,衣服不能自正,其性卒暴而不[24]安祥。所以者何?如是,阿難!彼時比丘,食飲無恭敬,作種種誹謗,欲得奉事捨律犯禁沙門,以袈裟掛[25]掖,現在不敬諸尊長比丘,所從往來所為迷亂,為人多病,便[26]作沙門求安名聞,但索恭敬不念志法。彼時之世,於我法中當有此輩,無所見人行不清淨,諸天皆當愁憂,弊魔悉當歡喜。』

「阿難問佛:『魔何故喜?』佛言:『是諸正士自起魔事,非魔波旬所嬈得便也。所以者何?弊魔不求懈怠者便。其有比丘,精進修行如救頭然,波旬求此精勤者便。以故,阿難!當勤力精進莫有懈怠,當得未得,當成未成,當得明諦除諸不審,降魔官屬興如來教,奉受正法供養經義,是我所教也。』

「說是語時,五[27]千比丘皆放身命而般泥洹:『我等不欲見法亂壞時。』坐於虛空身中放火還自闍維,數千天[*]子共供養其骨。二百比丘遠塵離垢[28]諸法眼生,二百比丘得無起餘漏盡意解,三萬二千諸天得柔順法忍,釋梵四天王及諸眷屬皆叉手[1]往白佛言:『唯,世尊!願佛久住而廣教授,莫令我等見法亂壞滅盡時。若有逮聞說是經法者,終不懈怠亦無眾垢,不著諸受意行無所住,亦不起諸魔事,亦無有我無所求,[2]如賢者舍利弗、文殊師利童子所現神通變化講說經法。』其乃如是我爾時[3]自所覩見[4]也。」

爾時,賢者大迦葉謂舍利弗言:「我亦見文殊師利神通變化,仁者且聽。佛得正覺未久,我初下[5]鬚髮時,文殊師利來詣此世界,從寶英如來佛國而來,欲見世尊稽首作禮。

「時,佛在舍衛祇樹之園給飯孤獨精舍,文殊師利盡夏三月初,不現佛邊,亦不見在眾僧,亦不見在請會,亦不在說戒中。於是,文殊師利竟夏三月已,說戒[6]尚新時來在眾中現,我即問文殊師利:『仁者!三月為所在耶?周旋所[7]奏乎?』文殊師利曰:『唯,迦葉!吾在此舍衛城,於和悅王宮采女中,及諸婬女小兒之中三月。』我心念言:『何緣如此等人,與吾清淨眾僧共為臘[8]佛。』吾即從講堂而出,撾[9]揵𭬱,欲逐出文殊師利。

「時,佛告文殊師利:『仁寧見摩訶迦葉撾揵𭬱[10]不乎?』文殊師利白佛:『已見,世尊!欲逐出我故耳。』佛言:『文殊師利!仁自現境界神通變化,無令迦葉起亂意向仁。』於是,文殊師利有三昧名曰現一切佛及國土,應時以是定意正受。文殊師利適三昧已,尋[11]見十方恒沙世界,各各悉有摩訶迦葉,年老手執揵𭬱而撾之,欲逐出文殊師利。

「佛告迦葉:『汝何緣撾揵𭬱乎?』迦葉白佛言:『唯,世尊!文殊師利盡夏三月,而靜不現,潛去止宿藏匿之室,故撾揵𭬱欲逐出之。』時,佛從身皆放大光,[12]通炤十方,謂我言:『迦葉!汝且觀十方。』應時視十方無[13]央數不可計世界,自[14]現其身年老,[15]往十方佛邊而撾揵𭬱,欲逐出文殊師利。復覩諸佛邊,各有文殊師利住。佛告我言:『大迦葉!汝欲逐出何文殊師利?欲出十方無央數不可計佛邊文殊師利耶?欲逐此文殊師利乎?』我即慚愧,便欲持揵𭬱置地而不能也,盡現神力,揵𭬱不肯墮地正住不動;如此祇樹,十方佛國亦然無異審諦自在。

「世尊告我言:『自歸文殊師利乃得脫耳。』我即遙禮文殊師利,揵𭬱乃墮地,便前稽首佛足,白佛言:『願世尊赦我所犯殃咎。唯,天中天!吾已見文殊師利所現,假使我欲講說文殊師利智慧具足無有盡時,菩薩境界之行而無限量,我以無智故撾揵𭬱。』佛告我言:『如卿屬者所見,十方佛國中文殊師利在於佛邊者,文殊師利普於諸佛國,三月不現,教授眾人。』佛言:『迦葉!文殊師利於此舍衛城中,開解五百女人,教化和悅王宮中[16]采女,令得不退轉於無上正真道,使五百童子及五百童女立不退轉,當逮無上正真道,令無數人得聲聞及生天上者。』

「我即問佛言:『文殊師利為說何法?所度人民乃如是。』佛告我言:『汝自問文殊師利,為說何法能度爾所人?』我即問文殊師利。文殊師利答我言:『唯,迦葉!隨一切人本而為說法令得入律,又以戲樂而教授眾人,或以共行,或以遊觀供養,或以錢財交通,或入貧窮慳貪中而誘立之,或現大清淨行,或以神通現變化,或以釋梵色像,或以四天王色像,或以轉輪聖王色像,或現如世尊色像,或以恐懼色像,或以麁獷,或以柔軟,或以虛,或以實,或以諸天色像。所以者何?人之本行若干不同,亦為說若干種法而得入道。唯,迦葉!如是之[17]比說五種法而得入審諦律。』

「我問言:『仁者為度幾何人?』答我言:『如法界。』吾又問:『法界為幾何乎?』答曰:『如虛空界,諸法及虛空界、人種亦如是也。此人種、法界、虛空界,而無有二亦無二造。』我又問:『文殊師利!我雖見有佛,將為得無所益乎,亦不能有所教授度脫人也。佛法為空無人,何者有教度脫乎?』文殊師利曰:『唯,迦葉!譬如有人得熱病,其人作種種讇言囈語,或有人見謂言:「此人得鬼神病。」便有良醫,來飲病人湯藥,其[18]疾即愈,不復讇言囈語。於迦葉意云何?寧有鬼神及天從其人身中出不乎?』答曰:『不也,以飲湯藥故其病得愈。』

「文殊師利曰:『如是,迦葉!其醫於彼,而多有所益耶!』答曰:『唯然。』文殊師利曰:『如是,迦葉!世間人憙欺詐者則為熱病,起貪著心無有我,謂有我想流墮生死。是故諸佛世尊,有大慈悲具足之行現出世間,為斷二事及諸想行,以善權法令入法門,為除我想無他想[19]又斷欺詐,為眾人說法,為除一切想,令不復樂入吾我及他人想,得度無極而致無為。於迦葉意云何?彼寧有吾我人壽命般泥洹者不乎?』答曰:『無也。』

「文殊師利曰:『唯,迦葉!當知是義,所以[1]有佛者何?其覺常現正義,不以起故,亦不用律故,欲覺度著無審塵勞者也。』迦葉曰:『甚難,及菩薩勤行如此,擁護眾生救濟一切不捨德鎧,亦無所著亦不諍亂,清淨自然度於無為,用群[A2]萌故而被德鎧。』文殊師利曰:『唯然,迦葉!以故菩薩被大德鎧。』迦葉又曰:『願文殊師利說諸菩薩德鎧。』文殊師利曰:『菩薩有三十二德鎧行,菩薩被是德鎧往來周旋。』『何等為三十二?』

「文殊師利言:『唯,迦葉!一者、菩薩入無量生死德鎧,擁護終始所為自然相;二者、度無數人德鎧,無有吾我[2]想;三者、供養無量佛德鎧,皆為法身相;四者、諸逆德鎧,如呼聲之響相;五者、護一切諸佛德鎧,法界平等相;六者、降一切魔德鎧,於諸塵勞為清淨相;七者、以正法化諸異道德鎧,若有若無了入十二緣無根本相;八者、一切所有施而不惜德鎧,願入一切[3]勾跡共相習樂相;九者、為一切眾生積累戒忍功德德鎧,而無所造相;十者、普弘有所至德鎧,為無所到相;十一者、大精進力德鎧,身意空寂相;十二者、一切而為一[4]心法身定意正受德鎧,除一切諸著相;十三者、無所罣礙智慧度無極德鎧,諸無黠所有恩愛為清淨相;十四者、大善權方便德鎧,普現一切行相;十五者、大慈德鎧,無所傷害相;十六者、行大悲德鎧,視五道得如[5]處空相;十七者、大喜悅德鎧,無有厭足相;十八、者大護德鎧,於苦樂不動轉相;十九者、具足諸願德鎧,觀脫如掌無所疑相;二十者、不思一切蓋德鎧,諸[6]冥無有跡相;二十一者、四大五陰所起德鎧,如幻法化現好妙相;二十二者、四種如供[7]視毒蛇德鎧,法界為平等相;二十三者、諸入如空聚德鎧,[8]諸身無復罣礙相;二十四者、三界所有德鎧,不起有念相;二十五者、[9]審諦受諸有德鎧,無所起相;二十六、者大勇猛德鎧,為不退轉相;二十七者、大通達德鎧,隨一切人行而施藥相;二十八者、大導師德鎧,示現三道相;二十九者、不斷三寶教德鎧,皆現諸佛慧化普示義相;三十者、一切諸法無所受無所生德鎧,得不起法忍相;三十一者、得住無動轉地德鎧,皆降伏過弟子緣覺相;三十二者、莊嚴道場德鎧,為一心行平等智慧,於一切諸法如審正覺相。唯,迦葉!是為菩薩行三十二大德鎧。若有信受是三十二德鎧者,可使四大有異,其菩薩終不可動轉於無上正真道。』

「迦葉又問:『文殊師利!諸弟子於是德鎧而無有一?』文殊師利曰:『以是故;唯,迦葉!諸弟子不得被大德鎧。於迦葉意云何?其勇猛大力之人所被鎧,下劣不肖之子亦被是鎧耶?』迦葉曰:『不也。』文殊師利曰:『唯,迦葉!菩薩所被大德之鎧,一切弟子、緣覺不能得被彼德鎧也。』說是諸菩薩德鎧時,三萬二千諸天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迦葉[10]謂舍利弗:「唯,賢者,文殊師利童子神通變化說法所現乃如是矣,我目所覩也。」

爾時,賢者邠耨文陀尼[11]弗謂舍利弗:「唯,仁者!我亦見文殊師利所現變化。憶念昔者佛遊維耶離時,與六萬比丘眾圍繞[12]供養於佛,[13]是時,我定意正受觀諸異道,見無數百千人當得度脫者,我便詣諸異道所[14]而說法。聞吾所講而不受行,不念著意,誹謗形笑罵詈恚怒,在彼三月,不能教授開解一人也,厭而捨退。

「時,文殊師利化作五百異道人,自以為師,與五百眷屬俱,詣薩遮尼揵弗所,前稽首禮而立一面,白言:『我聞大師功名遠稱,吾故從他方大國來詣維耶離,今者大師是我世尊,當為[15]和上願見勅教,當頂受其命覩如瞿曇,吾未曾聞大沙門說柔順妙法。』彼時,審裸形子曰:『善哉,善哉!仁者不久即當了我法律之行。所以者何?用至心故。』於是審裸形子自告其眾:『汝等當與此五百學志俱悅和合通同為行,轉相受法化等共學經義,假使此五百人有所說,卿等便當諦受善思念之。』

「爾時,文殊師利與五百學[16]志等輩,聚會稍現其行審[17]諦功德戒,遂踰於本而普自現。於其中間讚說三寶,亦復歎詠審裸形子正德之行,捨是因緣所講便默而止。時外道人異日更會,文殊師利言:『如我等,仁者經書所說諷誦講義,以是觀之,沙門瞿曇有審諦德。所以者何?生大豪家種姓具足,父母苗裔清淨帝王轉輪聖種,一相有百福功德。我聞初始生時,釋梵奉敬皆動天地,三千世界而無受取,墮地而行至于七步,舉手而言:「我為天上、天下最尊,當為眾庶斷生老病死。」龍王吐水,釋梵共浴,諸天人民[1]弦鼓伎樂,放大光明休息眾惡道,一切諸根皆而具足,及於其本不具足者。皆令群生去塵勞恚,悉使安隱,相師梵志豫說瑞應:「若在家者作轉輪聖王,假使出家便當得佛,則為法王而轉法輪。」然後棄國[A3]捐王在佛樹下,降伏億百千魔及官屬。致得正覺便轉法輪無能當者,為諸沙門、梵志、天龍、鬼神、梵天及世間人[2]民,說經講義,上[3]中亦善其竟亦善。所謂上亦善者,身行善、口言善、心念善;中亦善者,其意甚諦,戒禁具足,超踰眾智;竟亦善者,以得脫空無[*]想、無願之[4]法門。又上亦善者信寂無放逸,中亦善者[5]意得定而等一,竟亦善者以見正智而了慧。又上亦善者於佛得無壞信,中亦善者於法得無亂淨,竟亦善者於眾僧得無敗信。又上亦善者不從他音聲,中亦善者而念寂靜,竟亦善者為聖賢平等見。又上亦善者為斷苦[6]除集,中亦善者奉行八道,竟亦善者而盡滅取證。是為諸弟子上亦善、中亦善、竟亦善也。』

「文殊師利曰:『諸菩薩上亦善者為遵大道意,中亦善者不樂小道意,竟亦善者勸助一切智。又上亦善者於諸眾生而發等意之慈,中亦善者用一切人故不厭大悲,竟亦善者喜悅護等意之行。又上亦善者,為攝諸犯戒,令諸貢高無行之人進奉正義,其亂性者令得平等行,為除邪惡之智;中亦善者,謂施戒忍精進一心智慧;竟亦善者,以承六度無極[7]勸一切智。又上亦善者行四恩教攝於眾人,中亦善者不惜身命而救護法,竟亦善者不墮諸冥滅盡。又上亦善者持心如地奉菩薩行而無合會,中亦善者於慧則不動搖立不退轉,竟亦善者心無所著得一生補處。是為諸菩薩上亦善、中亦善、竟亦善也。』

「於是,文殊師利為諸異道而應說法,令五百人遠塵離垢[8]諸法眼[9]生,八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爾時五百化人,便於地五心自歸舉聲言:『南無佛歸命覺。』諸異道人,亦復效諸化人於地五心自歸言:『南無佛歸命覺。』天帝釋尋時雨心華曰:『汝等持此華供養世尊。』

「於是,文殊師利與大眾俱眷屬圍遶,往詣迦梨羅講堂,上到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諸外異道及眾弟子,以此眾華用上正覺,遶佛三匝却住一面,五百化人承文殊師利之德,前白佛言:『唯,世尊!我等不[10]敬見佛,如來者法身,我等不欲聞法,法者不可得;我等亦不用眾僧功德,世尊賢聖之眾無合會行;我亦不用佛功德,其法界者無有德[11]衍;我等不用世尊妙御,一切諸法永寂無御;我等不用如來土地之義,其解脫者已離華[12]葉實;我等不欲知苦義,其願無二;我等不欲斷[13]習,一切諸法真無有習,[14]我不欲行道,其道以離行非行;我等不用盡證,諸法皆為永寂;亦不用[15]止意,一切諸法住無所住;不用平等斷德,非德為非常生死而致眾行。

「『我等亦不用神足,無猶豫行亦無狐疑,無往來起生;我等不用諸根,信[16]得諸根為失義;我等不用力,一切諸有萬物無力悉羸劣;我等亦不用覺意,諸有永空無所覺;我等亦不用道,無數無世亦無求非利;我等亦不用寂滅,亦不[17]澹泊;我等亦不有度世智慧之見;我等亦不求識義,如是為常有解脫義法界而無縛;我等亦不用沙門義,寂志者以超諸六所礙;我等亦不斷梵志色像,如是為梵志,亦不斷誹謗;我等亦不用比丘,其自然者無所壞;我等亦不用諸度無極,如是六入為滅盡;我等不用止足,何為行無止足?

「『吾亦無所欲,我亦無所厭足,如也;於法無所受,於言亦無言,如也。無有身無意無說,我等亦非無住,如是三界皆平等。吾等亦非無所習如也,無樂亦不等見,我等亦無閑居,一切三界而無有行閑居。吾等亦不行空,亦無所行,如也。所[18]舉為者亦空,吾等亦不乞丐,如也。以除諸想,我等亦無生死畏,如也。審諦平等見,吾等亦不婬怒癡,亦無誹謗,如也。亦不想念亦不無想,吾等亦不斷塵勞之行,悉無所著為應自然。我等亦無有身亦無所出,如也。是身非身,吾等亦不[19]觀,往見亦無,如也。

「『尊發相我等亦不除諸瑕穢,平等非常苦樂清淨吾我自然解脫,吾等亦不度使水,如是我輩不見此際彼岸,我等亦不斷他亦不求等度,如也。空言解脫無念,我等不受處無所起無所求,欲其本際無所起住,亦不除猶豫,亦不疑於寂志,我等亦不無正心嫉妬以脫於信,亦不欲斷言說,如也。以脫過去亦無想念。唯,世尊!吾等亦不欲度無為,一切諸法皆寂而無為。』

「說是語時,二百比丘得無起餘漏盡意解,二百比丘從坐起,皆得四禪[1]避易亡去,最後得諸未得,說是言:『一切世間悉亂,用說此法故。吾等本聞柔軟而應所講,今者所說法不入律行,亦不是世尊所教化。』於是,邠耨文陀尼子白文殊師利:『唯,文殊師利!此二百比丘從坐起[*]避易亡去,說是言:「乃講是法為亂一切世間。」』文殊師利曰:『唯邠耨!有是緣講說此法,為亂一切世間。所以者何?[A4]唯,邠耨!世間之本者謂身五陰四大六入,著[2]畏生死願求無為,不知以為生死所受取,亦不得柔順無為。如愁憂於生死中,無所樂亦無泥洹,其不畏忍無所亂四諦無住,若有所著便為迷亂,亦無空諦四事無住。於道無諍亂著於經,欲得道則為二,以有二則為亂;於是,平等者一切法則正,假[3]使無二以無二則無亂,有行求是我所,則為憍慢貢高,已有貢高則為亂。設[*]使不有所著,非有所作,亦無等造,亦無邪作,亦不作亦非不作,亦不樂度亦非不樂度,是為無亂,以無亂則無二。而世尊言曰:「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吾諍。」所以者何?如來[4]以斷諍亂之本。何謂諍亂之本?是誠信,此欺詐。故世尊曰:「誠諦之語有何言?欺詐語者為何說?其有無平等無[5]偏邪,彼有何言說謂有清淨?」』

「爾時,文殊師利於亡去二百比丘前,中道化作大火,皆遍滿彼佛土,諸比丘所欲越度,皆見滿火,亦不能超火;欲以神足飛行過虛空,見空中有普鐵網,亦復見大水遍十方,恐懼衣毛為竪,遙見祇樹道徑,遍布青蓮華、白蓮華、黃蓮華、紅蓮華,及覩眾人大會,即自迴還至佛所,欲聽受法,入祇樹,到迦梨羅講堂,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邠耨問:『此諸比丘眾賢者,去至何所?從何所[6]來?』諸比丘答曰:『唯仁者,吾等以得阿羅漢,諸漏為盡,所作已辦,而得一心,逮神足度無極。從此文殊師利[7]聞說亂[8]法故,從坐起而捨去。吾等適行,見佛國中皆滿火,亦不能得度大火,我等故還問世尊,何謂羅漢盡漏之地?』

「爾時,佛告邠耨曰:『若不自在供事於火,欲得度火者,此則不得過,墮在見網欲度鐵網,立在愛欲沒溺之行,欲得度大水,此不可得[9]越過也。所以者何?邠耨!此諸比丘,未脫婬怒癡火故,豈能度大火乎?墮在見網,豈能度鐵網耶?在恩愛沒溺之中,寧能度大水耶?』佛告邠耨:『其水火鐵網無所從來亦無所至,則是文殊師利所現變化也。如是,邠耨!其婬怒癡及諸見恩愛,無所從來亦無所至,悉從想念[10]他念[11]及邪之行為本,用起吾我及他人等色像,無吾、無我、無所受,彼獨行等行却亂意,發一心寂定積功德行,專志亦無所得,亦無所念亦無所著,入於一心起念經法。

「『何等為法事?何謂為法緣?如審諦觀已有癡因緣便起行,已有行因緣便起識,已有識因緣便起名色,已有名色因緣便起六入,已有六入因緣便起習,已有習因緣便起[12]痛痒,已有痛痒因緣便起恩愛,已有恩愛因緣便起[13]受,已有[*]受因緣便起有,已有有因緣便起生,[*]以有生因緣便有老病死[14]啼泣愁憂,其苦惱不可意[15]曰生焉,如是為與大[16]苦惱俱會,是謂從癡得長養身。愚癡已盡其行便滅,其行已盡諸識便滅,諸識已盡名色便滅,名色已盡六入便滅,六入已盡其習便滅,所習已盡痛痒便滅,痛痒已盡恩愛便滅,恩愛已盡所[*]受便滅,其[*]受[*]以盡所有便滅,其有已盡起生便滅,老病死愁悒不可意悉盡,如是其大苦惱即除。

「『為得平等逮無為,無合會得寂寞,彼過[17]法亦不滅,過去無黠亦不滅,當來無黠亦不盡,現在無黠為用念,無[18]清淨寂即立無黠,所念靜黠無黠則不立,已無有立則為永寂,是謂無黠盡。彼以念靜[19]盡觀四大之身,是為愚癡之身,譬如草木,假使有意有心有識,無色亦不可見,無有聲亦無言說,譬[20]若幻亦無內亦無外,亦無二中間亦無得,比丘作[21]此靜寂念者,於一切法為無所起,已無有起,彼則為真空義。』

「說是語時。其二百比丘得無起餘漏盡意解。

「爾時,薩遮尼揵子,[22]失其眾弟子,與五百眷屬俱,往到祇樹[23]迦梨羅講堂上,詣佛所與世尊揖讓談語,白佛言:『我數數聞沙門瞿曇以幻蠱道迷亂轉他弟子,今者[24]乃自覩見,文殊師利壞我眾會,增益沙門瞿曇弟子;如是,世尊!為用邪行受取,不復來詣我受教勅,亦不諷誦,不用吾語言,亦不受命著心。』

「彼時有道人,名闍耶[25]末,在眾會中坐,是薩遮[26]尼揵親厚,[27]於道中謂[*]尼揵子言:『且止,無得於佛起無淨意,亦無得於佛、諸弟子及文殊師利心懷亂意,用是故得無利之義,長夜不得安隱,當趣勤苦惡道。[1]尼揵子且聽,今欲說譬喻。譬如愚癡之人欲得醍醐,行求酥持水著瓶中,搖動其瓶,終竟疲勞厭極,亦不能得醍醐;如是,[*]尼揵子!諸異外道所行亦爾,雖行學道不能斷邪行。譬如大瓶中水不能出醍醐,不奉如來上妙法律之行,死墮地獄。譬如,[*]尼揵!有智者人黠慧明哲,欲得醍醐而行求[2]蘇,彼以乳酪持著瓶中而動搖,之便[3]生醍醐,用乳酪故則成醍醐;如是,尼揵!其有於如來法中,若白衣及出家學道,至心信佛法喜行精進,即疾得賢聖解脫,如從乳酪而致醍醐。譬如,尼揵!有人從他家借百千瓦器而破壞之,便以寶器還償其主,主寧恚罵耶?』答曰:『不也!』曰:『如是,尼揵!諸外異道弟子譬如瓦器以故破之,於如來所更造法寶器,不當瞋恨罵詈。譬如,尼揵!眾人有導師,而無善權方便,將大眾賈人詣邪惡道,若有導師為善權方便,悉將眾賈人出邪惡道詣著正道。如是,尼揵!卿等諸師,以於邪徑不了道義,將無數人墮於惡道,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知道解義,將無量人出於惡道而著正路。』

「於是,尼揵自將卿眾而去。彼時萬二千人與尼揵子俱去,其餘者皆得神通,世尊悉下鬚髮為比丘也。

「爾時,佛告闍耶末:『汝為見此萬二千人與薩遮俱去者[4]不乎?』闍耶末曰:『唯然,世尊!已見。』佛言:『是萬二千人,皆當於彌勒如來,下鬚髮作沙門,在於第一大會。所以者何?用聞是深法故。薩遮尼揵子當於彌勒如來作弟子,智慧最尊,譬如我第一弟子舍利弗。所以者何?用於佛[5]法起貢高輕慢意,然後棄捐[6]諸見故。』

「於是闍耶末道士白文殊師利:『後五濁惡世多有貢[7]高。』文殊師利答曰:『[8]唯,族姓子!後[9]濁惡世[10]眾,下劣卑賤之子等喜貢高。所以者何?不能具得四禪,用自大故而墮落,五濁惡世時不復供養比丘眾,是諸比丘意不得定立,何況致第四禪?用彼後世有諸瑕穢,為五濁惡世多喜自大憍慢。於是,族姓子!諸善男子,為有二事而造憍慢,何[11]者為二?一者、自見以智慧而貢高;二者、以用衣食供養,現已持戒智慧功德,便自墮落。其有而貢高、誹謗如來法,當墮地獄、餓鬼、畜生。』

「又問:『文殊師利!何緣而知他人有貢高意乎?』答曰:『「凡夫之士意亂不定,不謂阿羅漢者。」假使聞是說而恐畏者,則知為貢高凡夫之士。「得見如來,[12]阿羅漢不見。」設使聞此語而恐畏者,則知為貢高凡夫之士。「為眾祐當施與之,不當[13]慧羅漢。」假使聞[*]此恐畏者,則知為貢高。「如來讚歎凡夫之士,不舉阿羅漢。」設使聞此言而恐畏者,則知為貢高。其有不[14]出於諸塵勞,是為無所著,此謂於世間為最厚;假使有[*]出塵勞,是則為著,非是世間眾祐。若有於此作行者則為貢高。一切諸法但以言說而為受,是謂貢高。不知一切,亦無所斷,亦無所行,亦不作證,是為入[15]於審諦。』

「又問:『文殊師利!以智慧貢高者,有何言說乎?』答曰:『不諍亦非不諍,不稱憍慢,譬如師子百獸之王吼時,一切皆畏其音。如是,善男子!比丘不樂貢高者,不畏一切音。所以者何?[16]謂音譬如呼聲之響,報應其響亦無心意識,用因緣合故其音響出。如是,族姓子!其心意識審如慧,彼不分別諸因緣音聲,皆[17]衍諸響應,而無所起彼佛音響,亦無來外異道聲,亦無憂佛音聲,亦不覺眾音響,於諸瑕恚音亦不憂眾塵勞響。一切音聲無去來本末意,[18]即印無所樂印,諸所語無高無下印,其印為立平等印,其相自然印,以一印入為法界平等御印,無所壞印,審如本無住印,真空義印,三世平等印,無起無滅印,自然現印,以是印印諸法,所樂無樂亦無[19]有貢高。比丘聞是,不狐疑無猶豫,不得吾我也。』

「爾時,闍耶末道士白佛:『唯,天中天!我從欝[20]閻異道人親友,聞說是大乘功德,今者亦復從文殊師利,聞[21]所講辯才,發無上正真道意;是故,願世尊為我如應說法,令吾具足[22]道品疾得無上正真道最正覺,教授開度不可計無央數人。』

「佛言:『闍耶末!今當為汝說菩薩行。有二法疾得智慧而[23]建大乘。何等為二?一者、精進;二者、無放逸。何謂精進?謂求法[24]才一切所有而施不[25]惜,不望其報勸助道意。[26]一所謂[27]精進,用斷諸不善法故,皆具足眾賢善法,意平等行而無放逸;於戒清淨,不願諸所生。二精進者,謂不貪身意,忍辱之行無有放逸,無害心救護眾生。三精進者,謂積累諸功德法,無有放逸不知厭足,諸所修善積德賢良之法以勸道意。四精進者,謂一心具足無厭、無放逸禪,無所欲不退轉。五精進者,謂多求博聞,於彼施無放逸常寂靜然奉聖賢智慧。六精進者,謂[*]習四恩之行以善權慧教授放逸。七精進者,謂身意行,其身意不亂心為空寂。八精進者,謂為一切故,於諸行等慈意,於法義精進而無放逸慈,於諸法無所著。九精進者,謂為他人[1]及眾生皆發道意,無放逸觀諸世間,譬[2]如焰幻不捨道[3]也。十精進者,謂所造行如救頭然,入於誠諦無放逸,滅於盡證[4]慧無起施。十一精進者,謂具足諸相好,積累善本入無放逸,觀於法身無所起。十二精進者,謂嚴其佛國而無放逸,淨於眾生之土。十三精進者,謂嚴淨具足三十七道品之法,已脫諸滅冥,喜樂如來菩薩善權方便。是皆從精進而致之,是謂善權智慧,菩薩受是則致[5]擁護不退轉,立無上正真道。』

「說是語時,闍耶末菩薩得不起法忍,欣然而踊住於虛空,去地四丈九尺,三千大千世界地,則為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遍佛國,於虛空中而雨天華,箜篌樂器不鼓自鳴。」

爾時佛便笑,諸佛世尊笑法,無央數不可計百千光色從佛口出,青黃赤白黑,遍諸無量佛國,還遶佛三匝,於頂上忽然不現。於是,賢者阿難[6]整衣服從坐起,右膝著地,長跪叉手,以偈嗟歎,而問佛[7]曰:

「智慧力吉祥明, 導師光七尺華,
微妙相三十二, 諸種好為具足。
如師子在眾中, 行步威猛勢至,
今佛者何緣笑? 願尊將為解說。
所說法[8]駃如電, 音殊妙師子吼,
羯隨鳴振寶響, 其聲勝於梵天。
[9]佛語普遍眾人, 其聲皆暢三千,
於一切常如應, 聞柔軟無不了。
[10]語弟子以緣覺, 彼智慧無善明,
終不與普[A5]慧等, 眾菩薩亦難及,
今誰當得慧力, 願導師說開度。
若天龍世[11]間人, 阿須倫皆發意,
以脫於一切受, 心中聞無所著,
無量行無罣礙, [12]踰不等無數億。
不可限無計數, 以平等為度世,
今願[13]問空正慧, 以何故而喜笑?
青[14]赤黃白之色, 種種光甚[15]照曜,
其妙[16]暉從口出, 照無數恒沙土。
遍無量百佛國, 諸種大等無身,
一切寂無所見, 佛善利無恐懼。
其光明欲出時, 諸弟子莫能及,
得未曾晃而照, 佛亦說緣覺事。
今願解大乘行, 一切智慧最上,
其光炎從頂入, 今所至無垢穢,
善哉快過諸天, 及世人所奉事,
願審諦而說義, 佛一言無有異。
斷[17]六會諸狐疑, 今正覺何緣笑?
聞佛語歡喜悅, 無數人悉踊躍。」
佛告賢者阿難:「汝為見闍耶末族姓子,踊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住於空中已得法忍,叉手如立稽首禮我,百千諸天來共供養。」

阿難言:「唯然已見,世尊!」

佛告阿難:「是闍耶末族姓子,已奉事七十二億佛,修善積德,常作轉輪聖王,悉奉事諸佛世尊,佛般泥曰已後,皆於七十二億佛所,[18]建清淨梵行,皆護佛正法。」

佛言:「阿難!是闍耶末族姓子,後當見奉事五恒沙等如來,供[19]承教述清淨行,當教授無央數菩薩,然後積累覺意之法,無數劫已[20]得作佛,號曰慧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在世教授、具足慧行、天人師、無上士、道法御、天上天下尊、佛、天中天,其世界名曰喜見,劫號一寶嚴淨。」

佛告阿難:「其喜見世界,譬如他化自在第六天上所有,喜見佛國人民所居處供養亦如是。是諸人民,無有六境界之法來至其前,一切人民相見,皆歡喜悉喜樂,見慧王如來皆忻悅,以是故彼世界名曰喜見。彼時如來教授一劫為作佛事,其正覺壽亦一劫,是故其劫號曰一寶嚴淨。彼世尊但以純菩薩為眾,九十二億菩薩皆不退轉,諸菩薩逮無所罣礙慧,[21]起光德本。其慧王如來欲般[22]泥洹,有菩薩名曰師子過而行,當[23]受彼決:『我般泥曰已後,是師子過而行菩薩當得佛,亦號師子過而行如來、在世間教授。彼如來般泥曰已後,其法住十小劫,其如來舍利并合俱起一塔,廣長二千四百里,高三千二百里,皆以七寶作塔,眾人悉各各共供養塔。』」

於是闍耶末族姓子,從虛空來下,前稽首佛足,住世尊前說法界無所壞,以偈而讚佛曰:

「我種及法界, 人[24]土亦俱等,
是界為慧壃, 以此授吾決。
法界及塵勞, 空種亦平等,
一切法如是, 我為[1]已至法。
法壃婬欲種, 瞋怒亦如此,
虛空界為同, 以此授吾決。
生死無為土, 法界[2]而無異,
水種為如是, 及火土亦然。
陰壃與[3]界法, 眼識諸有分,
意部法境界, 諸分數悉定。
其諸有為種, 亦并無為界,
不見法有二, 則為授吾決。
世尊無五陰, 四大及諸入,
無名亦無色, 亦不有內外,
佛以音聲說, 而授於我決,
於此悉寂寞, 以是定受決。
佛者無有意, 如此授吾決,
我者無有識, 佛為授我決,
此決為誠諦, 如是則平等。
法界無所壞, 即[4]如來無住,
等覺諸天人, 正立於正法,
寂然如虛空, 權慧善具足。」
爾時,闍耶末族姓子,以此偈讚佛已,遶三匝却坐一面。於是,佛告賢者阿難:「受是經,諷誦[5]讚,廣為他人說之。」

阿難白佛:「唯然受已,是經名曰何等?云何奉行?」

佛言:「是經名曰『文殊師利所現變化降伏眾魔化諸異學奉受正法[6]讚說經義』,名曰『寶藏』,當奉持之。」

佛說如是,文殊師利童子、闍耶末菩薩、賢者阿難,諸天人、阿須倫、世間人民,聞經歡喜,皆前為佛稽首作禮而退。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31924 - 2024-03-09 13:40:38 大方廣寶篋經上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T0462 大方廣寶篋經卷/篇章 一
No. 462 [No. 461]
大方廣寶篋經卷上

[8]宋天竺三[9]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10]國祇陀林給孤窮精舍,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五千。爾時世尊住迦利羅華園場上,菩薩、聲聞大眾圍遶而演說法。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與五百菩薩、釋、梵、護世恭敬圍遶,往世尊所。[11]至已頂禮佛足,遶七匝已,却坐一面;及菩薩眷屬亦坐一面。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世尊言:「今日如來為說何法?隨次續說,勿令斷絕。」

時大德須菩提語文殊師利:「世尊先為聲聞說法。文殊師利!我今請汝說菩薩法。」

於時文殊師利童子語須菩提:「大德!今用菩薩法為?大德須菩提!一切聲聞及與緣覺,非菩薩法器。」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唯願演說,諸器眾生自當聽受。」

文殊師利童子報言:「大德須菩提!汝今能知是佛法器及非器耶?」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我等聲聞因他聲解,豈能得知是佛法器及非器乎?文殊師利!我請汝說是佛法器、非佛法器。」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諸入正位皆是非器,已為法界所繫持故。若觀法界而不捨[12]放一切眾生,不墮正位、不共結住,如是等人是佛法器。復次大德須菩提!若到學法、無學法界[13]為所縛者,捨一切眾生焦然結縛,心生疲倦怖畏三界,乃至一念不樂住結,是等名為非佛法器。大德須菩提!若有能盡未來際劫,發大莊嚴不怖不畏,行三界行不為三垢之所染污,於生死中起園觀想,欲樂諸有不集有行,如是等人名佛法器。復次大德須菩提!若無欲染示現染欲,非為瞋惱[14]示現有瞋,不為癡覆示現有癡,除斷結使現住三界,導引眾生無有自高,荷擔重任一切眾生,能令無上三寶種性,具足不斷住[15]三昧門,如是等人名佛法器。」

大德須菩提語文殊師利:「法性是一如一實際,云何分別說器非器?」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譬如陶家以一種泥造種種器,一火所熟,或作油器[16]蘇器蜜器,或盛不淨,然是泥性無有差別,火然亦爾無有差別。如是[17]如是,大德須菩提!於一法性一如一實際,隨其業行器有差別:蘇油器者喻聲聞、緣覺,彼蜜器者喻諸菩薩,[18]不淨器喻小凡夫。」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頗有是器說名非器,非器為器?」

文殊師利言:「有。」

須菩提言:「何者是也?」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一切結使名為非器,一切結習名為非器;是名非器,是亦說名為佛法器。若斷一切諸煩惱者,如是之器非佛法器。」

須菩提言:「所言器者,[19]為何所盛?」

文殊師利言:「無盛為盛。若所盛不漏,知是完器;若所盛漏失,知是破器。大德須菩提!猶如虛空是諸藥木叢林之器,然非是器。如是,[20]大德須菩提!菩薩亦爾,是佛法器,然非是器。[21]大德須菩提!猶如從地出生諸樹,以空器故得有增長。如是,大德須菩提!菩薩從諸善心出生,為般若波羅蜜器之所增長。」

須菩提言:「而是菩薩何所增長?」

文殊師利言:「如虛空增長,菩薩增長亦復如是,而是菩薩無有增長亦無退減。何以故?不增結使、不退佛法。」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佛法、結使有何差別?」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如須彌山王,光所照處悉同一色,所謂金色。如是,須菩提!般若光照,一切結使悉同一色,謂佛法色。是故,須菩提!佛法、結使以般若慧觀,等無差別。是故,大德須菩提!一切諸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以何緣故一切諸法皆是佛法?」

文殊答言:「如佛智所覺。」

又問:「云何如佛智所覺?」

文殊答言:「如汝初始,後亦如是,不離如故,是以說言如佛智所覺。」

又問:「所言初後,[1]云何初後?」

文殊答言:「初空後寂,故名初後。」

須菩提言:「空之與寂有何差別?」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於意云何?如生金與[2]熟金,有何差別?」

答言:「以言說故而有差別。」

文殊師利言:「如是,大德須菩提!以言說故言空言寂。若有智[3]者,不著文字、不執文字。」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凡夫、智者有何別相?」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如佛所說,以業相故名為凡夫,以業相故名為智者。」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業有何相?」

文殊師利言:「因緣為相,隨其所行有差別名,若無所行則無別名。凡夫有行、有差別名,慧者無行、無差別名,有無中間名為聖行。然此聖行,於諸凡夫名為非行。」

又問:「文殊師利!所言聖者為何謂也?」

文殊答言:「同入無著無諍句故。」

又問:「文殊師利!頗有諸法亦入無著無諍句不?」

文殊言:「有。大德須菩提!」

須菩提言:「何者是也?」

答言:「須菩提!一切眾流入大海已為一醎味。如是,須菩提!一切諸法皆悉入於無著無諍同為一味,謂解脫味。」

須菩提言:「解脫何事,說名解脫?」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以何[4]因緣故,或有縛者、或有無縛?」

須菩提言:「無智故縛。」

文殊師利言:「如是,斷無智故,名為解脫。」

須菩提言:「諸法平等,云何說智及與無智?」

文殊師利言:「如[5]春熱時名為熱水,如冬[6]降寒名為冷水,然其水性無有差別。如是,須菩提!不正思惟煩惱所熱名為無智,若正思惟名曰為智。然其此中無有士夫名智無智。」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此義難覺。」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行二行故。」

須菩提言:「是義難見。」

文殊師利言:「無慧眼故。」

須菩提言:「此義難入。」

文殊師利言:「不得底故。」

須菩提言:「此義難知。」

文殊師利言:「增上慢故。」

須菩提言:「此義難覺。」

文殊師利言:「捨離覺故。」

須菩提言:「此義難脫。」

文殊師利言:「樂[7]樔窟故。」

須菩提言:「此義難思」

文殊師利言:「是中無相行故。」

須菩提言:「此義難覺難觀。」

文殊師利言:「是中無言說故。」

須菩提言:「此義叵得。」

文殊師利言:「是中乃至無少義故。」

須菩提言:「此義乃是智者所解。」

文殊師利言:「解自心如故。」

「文殊師利!如來所說謂利非利。何故世尊說如是句?」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所言利者,名不可得。於是事中欲有所得,是利名非利。大德須菩提!又復利者,名為寂靜。是中若起身心之行,是利名非利。是故如來說利非利。」

須菩提言:「如佛所說一切法非法。此何謂也?」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如佛所說,能知我法如[8]筏喻者,法尚應捨況復非法。若法應捨,則不名法、不名非法。」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如來佛法可非法耶?」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如來佛法無有決定,若無決定則不應說是法、非法,是故佛說一切法非法。」

須菩提言:「希有文殊師利!新行菩薩聞如是說而不驚怖。」

文殊師利言:「汝意云何?師子王子聞師子吼,有驚怖不?如鴈王子行虛空中,畏墮空不?」

須菩提言:「不也。文殊師利!」

文殊師利言:「如是,須菩提!若有如來種性菩薩,去至如中從如出生,聞一切法、一切音聲,一切所說而不驚畏。大德須菩提!凡有畏者,於何而畏?」

須菩提言:「若以我見為實有者,是則有畏。」

文殊師利言:「菩薩解知了我見故,於一切法、一切音聲、一切所說,不生驚畏。」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若其菩薩知解我見,何不得果?」

文殊師利言:「無有菩薩得證果者。菩薩之人[9]唯觀察知,為趣佛智不取果證。菩薩常於一切眾生修行大悲,雖知我見不墮證果。」

須菩提言:「而是菩薩善巧方便,雖知我見而不取果?」

文殊師利言:「如是,大德!若有菩薩為智方便界所攝者,而是菩薩雖知我見而不取果。大德須菩提!如大力士執持利刀斬娑羅樹,雖斷猶住不即墮落。如是,須菩提!菩薩若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大方便智,雖知我見而不證果。大德須菩提!或時天降大潤澤雨,是娑羅樹即便還生,[1]生葉華果利益眾生。如是,須菩提!菩薩若為大慈大悲之所潤洽,菩薩智界還生三界,示現受於種[A1]性生死,為諸眾生作大利益。大德須菩提!設有大風吹是娑羅樹,[2]觚枝莖果便墮于地。如是,大德須菩提!是諸菩薩為大智慧猛風吹,墮道場上畢竟永滅。」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3]利:「善哉善哉!善說菩薩智方便界,大慈大悲相應說法。文殊師利!聽吾說喻。如大龍王生於是心,興起大雲遍是雲中,雨熱霹靂至處皆燒;復雨大雨為生長故。如是,文殊師利!方便菩薩起大智慧及方便雲,現行一切諸凡夫事教化凡夫,現行聖行調伏眾生。

「文殊師利!如大香樹根香,有異莖香、葉香、華香、果香,各各別異。如是,文殊師利!菩薩所有智慧香身亦復如是,隨諸眾生所[4]應聞解出相應法香,然大悲根而不移動。

「文殊師利!如毘楞伽摩尼寶珠在帝釋頸,悉遍普照三十三天,以珠力故一切所有皆悉照現;然此寶珠無有憶想。如是,文殊師利!淨寶珠者喻菩薩智性現一切事,而是菩薩無一切想。

「文殊師利!如如意珠能滿一切眾生所願,然是寶珠無有憶想。如是,文殊師利,菩薩所有淨[5]意寶珠,能滿一切眾生所願,於一切處無有憶想。

「文殊師利!如因虛空火得熾然,因空下雨,而是虛空無有寒熱。如是,文殊師利!方便菩薩住在三界,行寂涅槃不為結熱,在佛法中無所染著,二俱利益。

「文殊師利!如因虛空出生毒樹亦生藥樹,然是虛空不為毒害、非藥除淨。如是,文殊師利!若有智慧方便菩薩,五陰之身猶如毒樹,信等五根如彼藥樹,非陰結染、非根淨結,二俱有利。

「文殊師利!如漉水筩,若暫一塞水則不漏,若復暫放其水便漏。如是,文殊師利!若有智慧方便菩薩,住於三昧成就大通不著諸界,若暫起定現漏諸界,隨其所應而演說法。

「文殊師利!如極[6]好鳥善護[7]氄者不自惜身。如是,文殊師利!住大悲菩薩,善[8]護眾生不自惜身。

「文殊師利!如師子獸王無所畏懼,唯除猛火。如是,文殊師利,方便菩薩不畏一切,唯除聲聞、緣覺解脫。

「文殊師利!如伊羅寧龍象是畜生道,能現一切諸莊嚴事,由是帝釋福德力故。如是,文殊師利!菩薩乃能作於畜生現法莊嚴,隨所應度而化度之。

「文殊師利!如火燧出火、寶珠出火,二俱能燒。如是,文殊師利!若有菩薩始初發心,乃至道場最後之心,二俱能燒一切眾生一切結使。

「文殊師利!猶如諸樹有種種色、種種香、種種果,皆因四大而得生長。如是,文殊師利!菩薩以種種門集諸善根,一切皆攝在菩提心,迴向菩提以為增長。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輪寶若去,四兵皆從。如是,文殊師利!菩薩方便智波羅蜜隨所至處,所有一切助菩提法皆悉隨從。

「文殊師利!猶如迦陵頻伽鳥王卵中鳥子,其𭉨未[9]現便出迦陵頻伽妙聲。如是,文殊師利!佛法卵中諸菩薩等,未壞我見、未出三界,然能演出佛法妙音,謂空、無[10]想、無作行音。

「文殊師利!如迦陵頻伽至孔雀群終不鳴呼,還至迦陵頻伽鳥中乃復鳴呼。如是,文殊師利!菩薩若至一切聲聞、緣覺眾中,終不演說不可思議諸佛之法,至菩薩眾爾乃演說。

「文殊師利!如旋嵐大風,閻浮界內樹木諸山無能當者。如是,文殊師利!菩薩演說不可思議諸佛法[11]時,學及無學聲聞、緣覺,除佛護持不能信解,若信解者是佛護持。

「文殊師利!猶如日宮所出光明,淨穢等照,無有增減、無能呵者。如是,文殊師利!方便菩薩放智光明,雖與一切凡夫共,俱不為所壞,與聲聞緣覺俱,不為所染,無有能[12]呵菩薩方便智慧光者。

「文殊師利!如波利質多拘毘陀羅樹,若葉落時,三十三天歡喜踊躍,作如是言:『是樹不久當生華果。』如是,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能一切捨,是時諸佛皆大歡喜,而是菩薩不久當與一切眾生生法華法果。

「文殊師利!如調弱樹,隨風動轉不畏摧折。如是,文殊師利!菩薩善能隨順眾生,則不畏墮一切聲聞、緣覺地中。

「文殊師利!猶如水流順下而去。如是,文殊師利!無慢菩薩亦復如是,流趣順向於一切智。

「文殊師利!猶如大海,始初安時其處最卑,然後眾流悉皆歸之。如是,文殊師利!菩薩除滅憍慢貢高,然後佛法悉流歸之。

「文殊師利!如金剛珠,能破一切諸餘眾寶,而此寶珠無能壞者。如是,文殊師利!方便菩薩調伏,一切聲聞、緣覺而不[13]墮中。

「文殊師利!如曼陀羅華,無風之時香氣普遍滿一由旬。如是,文殊師利!方便菩薩無聖慧根,慈香普遍一切眾生。

「文殊師利!如曼陀羅華,有嗅香者一切病愈無諸苦患。如是,文殊師利!大慈大悲諸菩薩等若有隨喜,一切結病悉皆除滅無有逼惱。

「文殊師利!如佛出世,優曇鉢華則便出現。如是,文殊師利!有菩薩出世,諸佛法華皆悉出現。

「文殊師利!如阿那婆達多大龍王雨遍閻浮提。如是,文殊師利!菩薩如是,以大法雨等心普潤一切眾生。

「文殊師利!如彼阿那婆達多池,流出四河滿於大海。如是,文殊師利!諸菩薩等,以四攝法流注充滿一切智海。

「文殊師利!由有大海,閻浮提人有諸珍寶。如是,文殊師利!由菩薩故,令諸聲聞、緣覺充足解脫法寶。

「文殊師利!一切諸色皆依四大。如是,文殊師利!菩薩所有一切諸法,為諸眾生住解脫依。

「文殊師利!如山險處生大藥樹,不能利益諸多人眾。如是,文殊師利!若從聲聞法調伏者,不能利益一切眾生。

「文殊師利!如大城中生大藥樹利益多人。如是,文殊師利!菩薩從於大慈大悲中出生已,不捨一切智寶之心,能多利益一切眾生。

「文殊師利!如暴雨水勢不久流。如是,文殊師利!聲聞說法勢不久住。

「文殊師利!如春水流便得經久。如是,文殊師利!菩薩說法得久住世。

「文殊師利!如雪山樹,雖復斫截不久還生。如是,文殊師利!如來施作諸佛事已便入涅槃,三寶之種而不斷絕。」

爾時大德須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今乃演說菩薩所有無量無邊諸法功德、真實功德。世尊!倍復希有。菩薩聞是真實功德無喜無高。」

佛言:「須菩提!諸菩薩根本自淨故,聞諸功德不喜不高。」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薩根本自淨?」

佛言:「須菩提!無我根淨、無眾生根淨、無命根淨、無丈夫根淨、無人根淨、無身見根淨、無[1]無明有愛根淨、無我我所根淨。」

須菩提言:「世尊!何謂為淨?」

佛言:「須菩提!無縛無解,是名為淨。無生無滅、無去無來,是名為淨。無妄想、無分別,無高無下,無作無不作,無闇無明,無惱無不惱,無縛無解,無生死無涅槃,是名為淨。」

須菩提言:「世尊!若無生死、無涅槃者,云何名淨?」

佛言:「須菩提!是淨無憶想生死及與涅槃,亦無染著。須菩提!猶如有言淨於虛空,實無所除令虛空淨。如是,須菩提!所言淨者,實無有法名之為淨。若有聞是而不驚怖,名之為淨。須菩提!汝今淨不?」

須菩提言:「世尊!我淨,以無垢故。」

佛言:「須菩提!若無有垢,為何所淨?」

須菩提言:「世尊!法性清淨我已知之。」

佛言:「須菩提!汝今能知法界性耶?」

須菩提言:「世尊!若離法界有餘法者可知法界,無有法界能知法界。」

佛語須菩提:「無有一法離於法界,誰知法界?」時須菩提默然不答。

爾時文殊師利語須菩提:「大德!汝今何故不答如來?」

須菩提言:「以我本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何以故?以我本不修習無盡無礙辯故。如是無盡無礙辯者是菩薩有,有礙有盡是聲聞有。」

文殊師利語須菩提:「是法界中有障有礙耶?」

須菩提言:「是法界中無障無礙,無障無礙是法界相。」

文殊師利言:「大德!若其法界無障無礙,汝今何故說時有礙?」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我已證斷,故辯有礙。若知法界而不證者,則辯無礙。」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法界之中有可斷耶?」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而是法界無能斷者,一切法門悉法界故。」

文殊師利言:「若一切法悉是法界,汝何故說『我證於斷』?」

須菩提言:「聲聞境界有限齊故,說時有斷;佛之境界無限量故,說無礙無滯。」

文殊師利言:「法界有生耶?」

須菩提言:「是法界者無有境界,滅諸境界是名法界。」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若無境界、滅諸境界,汝今何故無境界中說[2]法界也?何故說有種種境界?」

須菩提言:「我先不言,有礙有滯是聲聞辯,無礙無滯是菩薩辯也。」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汝今不得無礙辯耶?」

「如是。文殊師利!我得是辯。」

文殊師利言:「得無礙辯,何故默然?」

須菩提言:「不知一切眾生根故辯有滯礙,知入一切諸眾生根是菩薩辯,是故菩薩說時無礙。」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汝知法界、得證辯時,是知境界有礙相耶?」

「不也。文殊師利!是智境界是無礙相,非是礙相。」

文殊師利言:「若智境界無有礙相,汝何不說而默然乎?」

是時[3]須菩提語大德舍利[4]弗:「佛[5]常稱為智慧第一。汝今可問,彼當答汝。」

舍利弗言:「汝今可說。我欲從汝及文殊師利聽聞於法。」

須菩提言:「我今不說。何以故?我曾見是文殊師利遊諸佛土,百千萬億佛前說法,令諸聲聞悉皆默然。我今何能於文殊師利前敢有所說?大德舍利弗!東方有國名曰端嚴,彼中有佛,號曰光相如來、應、正遍覺,今現說法。有大聲聞名曰智燈,智慧第一。時彼如來入於寂定,是智燈大聲聞即至梵世,以大音聲而演說法,聲遍三千大千世界。我隨文殊至彼世界,及無量菩薩百千天子侍從文殊,為聽法故。時文殊師利住光音天發大音聲,遍聞三千大千世界。

「時彼智燈大聲聞,聞如是大聲不能堪忍,從上墜落,其心驚怖身毛皆竪,即便往詣光相佛所。到已頂禮佛足,遶三匝已,合掌向佛問於是事:『世尊!誰作如是可畏音聲?我聞是音不能堪忍,從上墜下,如旋嵐風吹於小鳥。』時彼佛告智燈比丘:『有不退菩薩,名文殊師利,現大神通來至此土,為欲見我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住光音天發大音聲,是聲遍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一切魔宮皆悉隱蔽。』時智燈聲聞白光相佛:『願欲見是文殊師利大善丈夫。』[1]于時彼佛光相如來,即為文殊師利現相,令文殊師利與菩薩眾、諸天眷屬來[2]至佛所。到已頂禮佛足右遶三匝,化作蓮華師子座已却坐一面。

「時智燈大聲聞問文殊師利:『汝為何利來至此土?』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語大德智燈:『我今為見光相如來,禮敬親近問訊請法,故來至此。』智燈問言:『文殊師利!云何名為清淨見佛?云何禮佛?云何親近?云何問訊?云何請問?』文殊師利言:『大德智燈!若見法淨,名[3]見佛淨。若身若心不低不仰,若不低仰正直而住,不動不搖其心寂靜,行寂靜行,大德智燈!是名禮佛。若不自觀亦不觀他,不觀佛、不觀法、不觀僧,不觀難不觀易,不觀作不觀不作,一體一身,一切佛身等入法身,見於自身同入法性,見如不見,無近無遠,大德智燈!是則名為親近於佛。若如來所為修行問非不修行,不見有法不修行者,見自及法入於修行,所問心定無有散亂,問者問處及問訊法俱不可得、無所貪著,於三世中求不可得,如是三場清淨問訊,大德智燈!是則名為問訊於佛。若往來問答不求覓過,隨順所問如來印可,大眾歡喜不嫉他問;有所問時,令[4]無量眾生起莊嚴道乃至道場,大德智燈!是則名為請問於佛。』

「時光相如來讚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應當如是見於如來,應如是禮,如是親近,如是問訊,如是請問。』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問智燈比丘:『大德智燈!云何見佛?云何禮佛?云何親近?云何問訊?云何請問?』智燈答[5]云:『文殊師利!如汝所問,非我境界。我隨音聲從他而聞,如是[6]所說。』文殊師利言:『大德智燈!若不解是,汝云何得心解脫耶?』智燈答言:『因聖諦故心得解脫。』文殊師利言:『云何名聖諦?』智燈答言:『獨修無侶名為聖諦。』又復問言:『若獨修無侶名為聖諦,云何見平等心得聖解脫?』答言:『文[7]殊!我依世諦說,非第一義。』又問:『是世諦者入第一義不?』答言:『文殊!若不入中,非第一義。』又問:『智燈!汝云何言依世諦說非第一義?若其世諦入第一義,即是一諦,[8]謂第一義。』時智燈言:『文殊師利!初行菩薩聞汝所說則生驚畏。』文殊師利言:『大德智燈!汝亦驚畏,況復初行!』智燈答言:『都無有能驚畏我者。』文殊師利言:『大德!豈不怖畏生死心得解脫也?』智燈言:『文殊師利!怖畏厭患,心得解脫。』文殊師利言:『是故我說,大德智燈!本亦怖畏況復初行。』智燈問言:『文殊師利!菩薩云何而得解脫?』文殊答言:『不畏不厭,菩薩解脫。』問言:『文殊!不畏不厭言得解脫,此義云何?』文殊答言:『菩薩不畏百千萬億魔諸軍眾,菩薩不厭為於一切生死眾生,菩薩不畏集諸善根,菩薩不厭集智莊嚴,以是義故我作是說,不畏不厭心得解脫。』

「爾時會中有諸天子,以種種華散供文殊師利童子,如是歎言:『若有住處見文殊師利,則為見佛;[9]所說法處,應起塔想。若有眾生聞是法者,當知是人攝諸德已。』

「時文殊師利語智燈比丘:『佛說大德智慧第一。是智慧者,為是有為?為是無為?若是有為,是生滅三相;若是無為,則無三相。』智燈答言:『修無為故,佛說名聖。』文殊問言:『大德智燈!是無為者可修習不?』『不也。文殊!』文殊又言:『云何大德說修無為名之為聖?』時智燈大聲聞即便默然。

「爾時光相如來告文殊師利:『可說法門,令諸會眾不退無上正真之道。』文殊師利[10]白言:『世尊!一切諸法是寂靜門,一切言說是寂靜門;示寂靜故。』

「時有菩薩名曰法勇,在會而坐,問文殊師利:『如來所說及貪瞋癡,是寂靜門示寂靜耶?』文殊答言:『善男子!是貪瞋癡從何所起?』答言:『文殊!從妄想起。』文殊又問:『是妄想者為住何處?』答言:『文殊!住[11]於顛倒。』文殊問言:『是顛倒者復住何處?』答言:『文殊!住不正思念。』文殊又問:『不正思念為住何處?』答言:『文殊!住我我所。』文殊又問:『我我所者為住何處?』答言:『文殊!住於身見。』文殊又問:『是身見者為住何處?』答言:『文殊!住於我見。』文殊又問:『是我見者為住何處?』答言:『文殊!是我見者則無住處。無處是我見處。何以故?而是我者,十方推求了不可得,況復有處。』文殊又問:『善男子!若法十方求不得者,為是何門?』答言:『文殊!都無有門。』文殊又問:『善男子!而是寂靜頗有門不?』答言:『文殊!是亦無門。善男子!以是義故,我說諸法是寂靜門。一切言說是寂靜門,顯示寂靜。』說是法時,八百菩薩逮得於忍。

「文殊師利廣說法已,從坐而起,禮敬光相世尊足已,出眾而去。

「是故,舍利弗!當知無有聲聞菩薩能盡文殊師利辯者。我今何敢與文殊師利有所論說?」

爾時大德須菩提語舍利弗:「大德!復見文殊師利何等神變遊諸佛國?」

舍利弗言:「大德須菩提!我昔曾與文殊師利在於西方遊諸佛土。見有佛土大火災起,於彼火中作蓮華網,文殊師利從中而過。復見佛土火災充滿,文殊師利從中而過,是火觸人,如以[1]堅䩕栴檀塗身、臥迦尸衣,柔軟和適甚為快樂。復有佛土空無所有,文殊師利化作梵宮,入於禪定從中而過。復有佛土極為[2]迮狹,其中眾生造諸惡業,文殊師利從中而過,皆令休止而不為惡,成覺慧慈——我當得成無上正道,為斷眾生貪瞋癡故而演說法,令諸眾生得慈三昧,是名菩薩成覺慧慈。

「大德須菩提!我於爾時曾見是事。我又獨處曾作是念:『文殊師利所有神通,與我神通等無有異。』文殊師利知我心已,即便將我遊諸佛國,至火災土而語我言:『汝以神力從是中過。』我時盡以神通之力滅是火已,經七日夜我及文殊乃過此界。過已復至第二三千大千火災世界,倍復廣大,在中住已,文殊師利而語我言:『用誰神力過此世界?』我時答言:『文殊師利!用汝神力過是世界。』[3]◎

大方廣寶篋經卷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31929 - 2024-03-09 13:56:56 大方廣寶篋經中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T0462 大方廣寶篋經卷/篇章 二
大方廣寶篋經卷中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4]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繫心在前,以菩薩神力,於一念頃作蓮華網遍覆火上,從中過已便語我言:『大德舍利弗!於意云何?汝神力勝?為我勝也?』我即答言:『文殊師利!金翅鳥王飛速疾耶?為小鳥疾耶?』文殊師利還問我言:『汝意云何?而是二鳥何者為疾?』我[5]時即答:『我之神力如彼小鳥,[6]汝神力勝疾殊特過金翅鳥。』文殊師利即語我言:『大德舍利弗!汝獨處念:「文殊神力、我之神力等無有異。」』我復答言:『不可為比。』文殊問言:『汝云何知?』我即答言:『聲聞之人不斷習氣,是故我本以不等為等。』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乃往過世,於大海邊有二仙住:一名欲法:二名梵與。[7]是時欲法獲得五通,是梵與仙以呪術力能遊空行。時彼二人各以自力,度過大海還至住處。時梵與仙作如是言:「欲法神力、我之神力等無有異。」復更異時,從海此岸至於彼岸到羅叉渚,時有羅叉出簫笛音。時梵與仙聞是聲已,從空而墮失呪術力。時欲法仙愍梵與故,捉其右臂將至住處。大德舍利弗!於意云何?是梵與仙豈異人乎?勿作異觀,即汝身是;我即是彼欲法仙人。舍利弗!汝於爾時亦以不等為等,今亦復以不等為等。何以故?以偏見故。』」

爾時舍利弗復語須菩提:「我又復念,與文殊師利南方界分遊過百千諸佛土已,有國名曰一切莊嚴,佛號寶[8]大,我與文殊師利俱到彼國。文殊師利既至彼已,而語我言:『汝今見此佛土不也?所經諸國皆悉見不?』我言:『見已。』復問我言:『是諸國中悉見何事?』我時答言:『或見滿水,或見滿火,或見空界,或見豐樂。』文殊復言:『汝云何見?』我時答言:『若見滿水便言見水,若見滿火便言見火,若見空界言見空界,若見豐樂言見豐樂。』文殊師利言:『汝之所見境界如是。』我時問言:『文殊師利!汝復云何見諸佛土?』文殊答言:『虛空世界是諸佛世界。何以故?汝幻惑故,見滿水、滿火、空界、豐樂。舍利弗!汝之所見皆各不實,生滅相應。虛空世界不因緣有,其性安住。如是,舍利弗!客塵煩惱污染於心,然其心性終不可污。大德舍利弗!如恒沙劫火災熾然,終不燒空。如是,舍利弗!一一眾生恒河沙劫造作逆罪不善之業,然其心性終不可污。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能解知是法界性淨,無覆蓋纏、無結垢行能惱心者,是名無有蓋纏法門。若依此門,一切諸法無能覆蓋,解一切法體性清淨,終無有法能覆心者。』

「大德須菩提!文殊師利神通變化說法如是。我見其為諸神通事,菩薩不達,況復聲聞?」

爾時大德阿難復語舍利弗:「我亦曾見文殊師利神通變化。大德舍利弗!昔於一時,世尊在此舍衛國祇陀林中給孤窮精舍,與大比丘僧八百人俱,諸菩薩眾萬二千人。是時興大[1]非時雲雨,經七日[2]夜而不休止。諸大德聲聞若得禪定及解脫者,若入禪定七日不食;餘凡夫人及諸學人,五日絕食飢困羸瘦,不能往覲見佛世尊禮敬供養。我時念言:『是諸比丘甚為大[3]苦,當往白佛。』我時便往佛世尊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諸比丘僧絕食五日極為羸瘦,不能從床而自起止。』世尊告我:『阿難!汝今可以是事往語文殊師利,彼當充足比丘僧食。』我承佛勅,往詣彼文殊師利所住室中,到已具說如是之事。時文殊師利為釋梵護世而演說法,即答我言:『阿難!汝往敷座,若時已至便擊[4]楗槌。』我從文殊師利聞是語已,即便敷座住在一處,看文殊師利何時出房。是文殊師利[5]甫為釋梵護世天王廣演說法,名曰分別一切身三昧,不出於房。我作是念:『文殊師利將不令諸比丘失食時?』

「文殊師利化作己身,為諸釋梵護世說是分別一切身三昧;文殊師利亦即入此分別一切身三昧已,從房而出,入舍衛大城次第乞食。我時不見。魔王波旬作是念言:『文殊師利師子吼已,入舍衛大城而行乞食。我今當蔽舍衛城中諸婆羅門長者居士,無入出者,不令施食。』爾時文殊師利童子隨所至處,門戶悉閉無往來者。文殊師利即時觀知,是魔波旬隱蔽諸人。『我今當作誠實言誓。』爾時即作是志誠言:『我之所集一毛孔中所有福慧,設恒河沙等諸佛世界滿中諸魔之所無有。我此語實,魔蔽當去。令魔自身作居士像,於四衢道諸巷陌中唱如是言:「當施文殊!當施文殊!若施是者獲大果報。若施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一切眾生,給諸樂具百千億歲,不如施此文殊師利一[6]爪端許所生福勝。」』

「文殊師利須臾之間立此誓已,爾時諸天遍開城中一切門戶,令諸人眾皆趣文殊師利童子。時魔波旬作居士像,於諸四衢街巷陌中唱如是言:『當施文殊!當施文殊!若施是者獲大果報。若施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諸樂供具,經百千歲,不如施此文殊師利一[*]爪端許所生福勝。』時文殊師利以神通力,令所持鉢受諸種種美妙飲食及餅果等,不相和雜如別器盛。八百比丘、萬二千菩薩所食之食在一鉢中,不見此鉢[7]若減若滿。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於舍衛大城乞食已足,出舍衛城,以鉢置地語魔波旬:『[8]汝為淨人,可持此鉢在前而去。』時魔波旬不能舉鉢,生慚恥心,語文殊師利:『我今不能舉此地鉢。』文殊師利語波旬言:『汝今成就大威神力,云何不能舉地小鉢?』時魔波旬盡其神力,不能舉鉢如毛分許,怪未曾有,語文殊師利:『我之神力舉伊沙陀山置之手掌擲虛空中,今不能舉如此小鉢一毛分許。』文殊師利語波旬言:『若大眾生大人大力,彼所持鉢非汝波旬所能擎舉。』是時文殊師利童子即以一指持舉地鉢著波旬手,語波旬言:『汝為淨人,持鉢前行。』時魔波旬盡力持鉢在前而去。

「爾時自在天子與萬二千天子侍從圍繞,來向文殊師利童子,頂禮其足,右繞已畢,語波旬言:『汝非使人,何故持鉢在他前行?』魔言:『天子!我今不堪與有力者諍。』天子語言:『波旬!汝亦成就大威神力。』[9]◎

「◎[10]爾時波旬為文殊師利力所持故,答言:『天子!愚癡之力是為魔力。慧明之力是菩薩力。憍慢之力是為魔力,大智慧力是菩薩力;諸邪見力是為魔力,空無相無作力是菩薩力;諸顛倒力是為魔力,正真諦力是菩薩力;我我所力是為魔力,大慈悲力是菩薩力;貪瞋癡力是為魔力,三解脫力是菩薩力;生死之力是為魔力,無生無滅無有諸行無生忍力是菩薩力。』魔王波旬說是法時,於[11]天眾中五百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千二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時文殊師利共魔波旬持此鉢食,置迦利羅華園中已,俱出外去。我時不見文殊師利,乃至食時猶不出房。我作是念:『文殊師利將不令諸比丘僧眾失於日時?當往佛所具白是事。』即至佛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日時已至。文殊師利猶不出房。』佛告我言:『阿難!汝不到此迦利羅[1]園而看之耶?』我白佛言:『大德世尊!見[2]一小鉢其食滿中。』佛告我言:『速打[3]揵槌集比丘僧。』我言:『世尊!比丘僧多,是一鉢食當與誰耶?』佛語我言:『汝勿慮是。設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諸眾生等,於百千歲食此鉢食,猶不能盡。何以故?是文殊師利力所持鉢,文殊師利有檀波羅蜜無量功德。』我聞佛語,便打揵槌集比丘僧。時此鉢食不相和雜,香美眾味取不可盡,充飽大眾鉢食不減。

「時魔波旬欲惱文殊師利童子,即便化作四千比丘,衣服弊壞威儀麁惡執持破鉢,鼻眼角睞[4]捲手脚跛,其形醜惡在下行坐,以此鉢食復充足之。時魔波旬令化比丘人人各食摩伽陀國十種之食,然此鉢食猶滿不減,令諸守園作使之人[5]賦食疲頓。

「時文殊師利以神力持,令魔波旬所化比丘鉢食不減,手口俱滿而不能咽,氣閉眼張悉皆躄地。文殊師利語波旬言:『汝諸比丘何不更食?』惡魔答言:『文殊師利!是諸比丘在地垂死。汝將不以毒食與耶?』文殊師利語波旬言:已盡毒人當有何毒?內有毒者則施人毒,內無毒者不施人毒。波旬!所謂毒者名貪瞋癡;善讚法中所調伏者,若與人毒無有是處。又魔波旬!所謂毒者無明有愛、見我我所、見無因緣、見於名色、見愛恚瞋、見我見眾生、見諸蓋纏,計著諸陰,起種性慢,執著諸入,常住三界繫著所依守護取捨,若來若去愛著於身,堅著壽命,不淨思念愛樂染心,多起諸過,違逆因緣,斷見常見,諂曲憍慢,妄想分別,示現詐偽,執著[6]樔窟,出沒卷舒驚畏於空,於無想中生墮落想,於無作中生死畏想,於無著處生起畏想,於出生死生起縛想,於[7]使流中不生度想,助菩提法生非法想,於邪見中生正見想,於惡知識生善知識想,違佛謗法輕慢眾僧,不捨憍慢增長諍訟,實不實想不實實想,於欲樂中生功德想,於有為中心生狂惑,於生死行不見其過,於涅槃中生驚怖想。波旬!如是諸法於妙法中名之為毒。佛正法中無如是事。

「『波旬!甘露法者是名佛法,安隱法者是名佛法,無戲論法是名佛法,無過惡法是名佛法,無結使法是名佛法,出要之法是名佛法,無怖畏法是名佛法,無分別法是名佛法,不執自他法是名佛法,無譏呵法是名佛法,作舍、作[8]依歸依[9]洲渚、作守護法是名佛法,調伏寂法是名佛法,自淨無垢照明之法是名佛法,正向正趣法是名佛法,無諸妄想善調伏法是名佛法,善教善導隨宜之法是名佛法,自說說他法是名佛法,如法調伏諸外道法是名佛法,降諸魔法是名佛法,斷生死流法是名佛法,正念之法是名佛法,住念處故。正斷法是名佛法,斷諸惡故。神足法是名佛法,觀身心輕故。諸根法是名佛法,信為首故。諸力法是名佛法,無能降伏故。諸覺法是名佛法,次第覺故。正道法是名佛法,正流入故。三昧法是名佛法,究竟寂靜故。智慧法是名佛法,貫穿諸聖解脫法故。真諦法是名佛法,無忿恚故。諸辯法是名佛法,法辭及義樂說無滯故。明了無常苦無我法是名佛法,呵毀一切諸有為故。空法是名佛法,降伏一切諸外道故。寂靜法是名佛法,趣涅槃故。波羅蜜法是名佛法,至彼岸故。方便法是名佛法,善攝取故。慈法是名佛法,無過智故。悲法是名佛法,無[10]逼故。喜法是名佛法,滅不憙故。捨法是名佛法,所作辦故。禪法是名佛法,滅憍慢故。不斷三寶法是名佛法,發菩提心故。一切安樂無苦惱法是名佛法,不[11]來諸有故。』

「說是法時,魔王所將五百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作是言:『世尊!是所歎法,願令我等住是法中。』爾時世尊即便微笑。大德阿難前白佛言:『大德世尊!今何緣笑?』佛告阿難:『汝見波旬化比丘不?』阿難白言:『見已。世尊!』佛言:『阿難!後五百歲法欲滅時,當有如是惡形比丘,如是惡衣著不[12]齊故,如是下賤如是無智。何以故?後世比丘重於[13]結使,貪著利養多營眾事,捨諸毘尼、越解脫戒、離白淨法,其所去來,重現法利、不重後世,盲聾跛蹇,老謬無智,著種種病,是等皆來於我法中出家受戒,以重眷屬給使人故,不為重法。阿難!我所說法如是[14]正直、如是可愛。當于爾時,不見不聞諸天憂慼,魔王波旬當大歡喜無復憂慮。』

「我時問佛:『何故魔王波旬歡喜而無憂慮?』佛告阿難:『以彼惡人作魔業故,魔王波旬無所營作。何以故?由彼比丘無正行故。若有比丘勤加精進如救頭然,如是等人魔則求短。是故阿難!應勤方便,未得令得、未解令解、未證令證,降伏魔黨熾然佛法,護持正法作法供養,莫作放逸。是我教法。』說是法時,五百比丘放捨身命,白言:『世尊!我等不欲見是惡世。』[1]踊處虛空以火焚身,百千諸天而供養之。二百比丘遠[2]離塵垢得法眼淨,二百比丘永盡諸漏心得解脫,三萬二千菩薩逮得法忍。釋梵護世及諸眷屬,禮佛足已作如是言:『唯願世尊久壽住世,勿使我等見是惡世。世尊!若有眾生得聞此經,終不更作懈怠非法,亦更不作魔諸惡業。』我時聞已悶絕躄地。

「大德舍利弗!我見文殊師利童子成就如是不可思議神通之力,及所說法我自[3]親見。」

時大德迦葉語舍利弗:「我亦曾見文殊師利希有神通。舍利弗!爾時世尊成佛未久!我久出家。是時文殊師利童子始初至此娑婆世界!從寶王世界寶相佛所來!欲見佛釋迦牟尼供養恭敬。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陀林中給孤窮精舍夏坐三月。我時不見文殊師利,若如來前、若眾僧中、若於食時、若說戒日、若僧行次,都不見之。過三月已,臨自恣時乃見其面。我即問言:『文殊師利!何處夏坐?』即答我言:『大德迦葉!我住在是舍衛大城波斯匿王后宮一月,復一月住童子學堂,復一月住諸婬女舍。』我聞是已心甚不悅,即作是念:『云何當共是不淨人而作自恣?』我即出堂,便擊楗槌欲擯文殊師利童子。爾時世尊即告文殊師利童子:『汝往看是摩訶迦葉今者何故打楗槌也?』白言:『世尊!我已見之,欲擯於我。』佛語文殊師利童子:『今可現汝自在神力神通境界,令彼聲聞心得清淨,勿於汝所生不淨心。』於[4]時文殊師利[5]童子即入三昧,其三昧名現一切佛土。文殊師利入三昧[6]時,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其中皆有摩訶迦葉頭陀第一,悉打楗槌。

「于時世尊即問我言:『摩訶迦葉!汝今何故打於楗槌?』我言:『世尊!文殊師利自說是言:「夏三月中,住王后宮及婬女舍。」為擯是故打於楗槌。』爾時世尊身放光明遍照十方,而告我言:『汝今遍觀十方世界,為見何事?』我時遍觀無量無邊恒河沙[7]數十方世界,其中皆有摩訶迦葉而打楗槌,欲擯文殊;是一切處亦有文殊在佛前坐。佛告我言:『汝今欲擯何處文殊?為此世界?為十方界?』我時即禮佛世尊足,作如是言:『聽我悔過。世尊!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成就菩薩如是不可思議功德。我從佛所成有量智,而欲度量無量智慧,以不知故而打楗槌。』佛告我言:『摩訶迦葉!汝之所見十方世界文殊師利,亦復夏三月住王后宮及婬女舍。此間文殊師利童子,令是波斯匿王宮中五百女人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令五百婬女五百童子得不退轉無上正道,復有百千眾生以聲聞法而調伏之,無量眾生得生天上。』我時白言:『大德世尊!文殊師利為說何法,乃能如是教化眾生?』佛言:『迦葉!汝今可問文殊師利,自當答汝。』

「我時即問文殊師利:『汝說何法教化調伏如是眾生?』彼答我言:『非唯說法教導眾生。大德迦葉!或有眾生以娛樂樂而調伏之,或以護持,或以威伏,或以財攝,或以[8]貪求,或現大莊嚴,或現神通,或現釋身,或現梵身,或現護世身,[9]或轉輪王身,或隨各各所事諸天而為現身。或以軟語,或以麁語,或二俱用。或以[10]讁罰,或以密益,或現作子。何以故?大德迦葉!眾生有於雜種之行,以雜種法而調伏之。大德迦葉!我以方便化眾生界,然後說法令其究竟畢[11]竟調伏。』

「我時問言:『文殊師利!汝所調伏有幾眾生?』即答我言:『大德迦葉!我所調伏,等如法界。』我又問言:『法界幾許?』文殊答言:『如眾生界。』我又問言:『眾生界者復有幾許?』即答我言:『如虛空界。如是迦葉!眾生界、法界、虛空界,等無有二、無有別異。』我又問言:『文殊師利![12]佛空出世無所調伏。』文殊師利言:『大德迦葉!如人熱病,是人種種妄有所說。是中寧有天鬼持耶?有大明醫飲彼人酥,熱病即愈止不妄說。於意云何?是中頗有天鬼去不?』我言:『不也。文殊師利!由飲[13]蘇故熱病除差。』『大德迦葉!是良醫者多利彼不?』我言:『如是。文殊師利!』文殊師利言:『大德迦葉!世間如是,顛倒熱病,無我我想。住我想已,流轉生死。是故如來出現于世,隨彼形色應解法門,知解我想斷於顛倒,為彼眾生而演說法。既聞法已,除一切想無所[14]執著。知解想已,越度諸流到於彼岸,名為涅槃。大德迦葉!於意云何?是中頗有我及眾生、壽命、養育人及丈夫可涅槃者不?』我時答言:『無也。文殊師利!』文殊師利言:『大德迦葉!為是利故如來出世,但為顯示平等[1]想故,不為生、不為滅,但為解知煩惱不實。』

「我時語言:『文殊師利!菩薩所作甚為難有,所謂觀知眾生之性畢竟寂靜,為欲利益一切眾生,不捨莊嚴、不沒不出。眾生之性畢竟涅槃,猶復能發大誓莊嚴。』文殊師利言:『大德迦葉!菩薩莊嚴等同如如。』我又問文殊師利:『願說菩薩發大莊嚴。』文殊師利言:『菩薩摩訶薩發大莊嚴,有三十二。何等三十二?菩薩攝取無量生死發大莊嚴,如夢空性故。菩薩滅度無量眾生發大莊嚴,無我[2]相故。菩薩供養給事無量諸佛世尊發大莊嚴,同法身相故。菩薩聽受一切佛法發大莊嚴,如響聲相故。菩薩守護一切佛法發大莊嚴,解達諸法平等相故。菩薩降伏一切諸魔發大莊嚴,一切結使性相淨故。菩薩降伏一切外道發大莊嚴,令有無見者,解因緣相故。菩薩所有一切悉捨發大莊嚴,一切悉捨無餘相故。菩薩集戒頭陀功德發大莊嚴,無行相故。菩薩忍力發大莊嚴,無傷相故。菩薩精進發大莊嚴,解知身心寂靜相故。菩薩一切禪定解脫發大莊嚴,捨離一切所依相故。菩薩無礙般若波羅蜜發大莊嚴,淨除無明癡見相故。菩薩方便發大莊嚴,示現一切所作相故。菩薩大慈發大莊嚴,如空相故。菩薩大悲發大莊嚴,解知五道虛空相故。菩薩大喜發大莊嚴,無憂惱相故。菩薩大捨發大莊嚴,離苦樂相故。菩薩修滿大神通智發大莊嚴,猶如掌中觀見解脫無疑相故。菩薩不念諸法無我發大莊嚴,不畏墮彼聲聞、緣覺地之相故。菩薩觀陰猶如怨賊發大莊嚴,知幻相故。菩薩觀[3]四大猶如毒蛇發大莊嚴,同法界相故。菩薩觀入猶如空聚發大莊嚴,[4]知怨賊相故。菩薩不著三界發大莊嚴,無[*]樔[5]窟故。菩薩決定攝取諸有發大莊嚴,有非有相故。菩薩大悲發大莊嚴,不退相故。菩薩為大醫王發大莊嚴,隨諸眾生所有[6]疾患施法藥相故。菩薩為大商主發大莊嚴,示[7]導三乘出道相故。菩薩不斷於三寶種發大莊嚴,知報一切佛恩相故。菩薩知諸法性無生發大莊嚴,得於無生法忍相故。菩薩為得不退轉地發大莊嚴,捨於三界一切結使及捨聲聞、緣覺地相故。菩薩莊嚴道場發大莊嚴,以一念相應慧如實了知諸法相故。如是迦葉!是名菩薩三十二種發大莊嚴。菩薩摩訶薩以是莊嚴自莊嚴者,是四大體可易其性,而是菩薩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我即答言:『發大莊嚴猶尚不退,況三十二?[8]文殊師利!聲聞法中無有莊嚴。』文殊師利言:『大德迦葉!是故聲聞無大莊嚴,如諸菩薩乃至名字。大德迦葉!於意云何?如大健夫以諸鎧仗善自莊嚴執持利刀,有怯弱人粗自莊嚴。是二莊嚴可相比不?』我言:『不也。』文殊師利言:『以是義故,大德迦葉,菩薩莊嚴,一切聲聞及諸緣覺之所無有。』

「說是菩薩大莊嚴時,萬二千天子發於無上正真道心。是故,舍利弗!我見文殊師利童子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如是無量。」

爾時大德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語舍利弗:「我亦曾見文殊師利童子所為。昔於一時,佛在毘舍離菴羅樹林,與大比丘五百人俱。是時薩遮尼乾[9]陀子住毘舍離大城之中,與六萬眷屬俱,供養恭敬。我入三昧觀是尼乾,我時見有百千尼乾應當受化。我時即往而為說法;無有專聽無善好心,反見輕笑出麁惡言。我時唐苦於三月中無一受化,過三月已我心不悅便捨而去。時文殊師利即便化作五百異道自為師範,將五百弟子往詣薩遮尼乾子所,頂禮其足,白薩遮言:『我遙承聞大師名德,故遠而來至毘舍離。汝是我師,我為弟子。願見納受垂愍教誨,令我不見沙門瞿曇,令我不聞彼相違法。』薩遮答言:『善哉善哉!汝[A1]意純淨,不久當解我調伏法。』爾時薩遮即便宣令己之徒眾:『此五百摩納,自今[10]以去和合同住互相諮問,彼若所說汝專心受。』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及五百化弟子,聽次第坐,受用[11]尼揵戒法,威儀殊勝於彼。時時讚說三寶功德,亦復讚歎薩遮功德,令彼諸人心相親附。復於異時知眾已集,文殊師利便作是言:『我等所行呪術經書毘提遮經,若讀誦時,沙門瞿曇所有功德,有入我等經中來者。是沙門瞿曇有實法功德。何以故?是沙門瞿曇所生成就,父母清淨轉輪王種,以百福相莊嚴其身。又聞生時,大地震動釋梵扶侍,自行七步口出是言:「我於一切世中最勝、世中最大,我今當為滅諸生死。」空中自然出生二水釋梵洗浴,人天伎樂不鼓自鳴,放大光明遍照世界,滅諸惡道聾盲視聽。當于是時一切眾生不為結惱,安樂無為。婆羅門相:「若不出家作轉輪王,若其出家作佛法王。」而彼瞿曇捨轉輪王位出家修道,於道場上降伏百億魔,成菩提道轉妙法輪。沙門婆羅門、魔梵及世、若天若人,一切世間無能轉者。所說真正,初中後善。云何初善?謂身善行、口意善行。云何中善?學行勝戒、學勝定勝慧。云何後善?謂空三昧解脫法門、無相三昧解脫法門、無願三昧解脫法門。復次初善者信欲不放逸,中善者定念一處,後善者善妙智慧。復次初善者信佛不壞,中善者信法不壞,後善者信於聖僧得果不壞。復次初善者從他聞法,中善者正念修行,後善者得聖正見。復次初善者知苦斷集,中善者修行正道,後善者證於盡滅。是名聲聞初中後善。

「『云何菩薩初中後善?若不捨於菩提之心是名初善,不念下乘是名中善,迴向一切智是名後善。復次初善者於諸眾生慈心平等,中善者於諸眾生起大悲心設何方便,後善者喜捨同等。復次初善者降伏慳貪、捨離破戒、遠離瞋恚、斷除懈怠、不住亂心、殺害無知,中善者施、戒、忍、進、禪定、智慧,後善者以諸波羅蜜迴向一切智。復次初善者謂四攝法教化眾生,中善者不惜身命守護正法,後善者善巧方便不墮正位。復次初善者如地等持不捨一切菩薩行心,中善者以善方便知進知退住不退地,後善者於一生灌頂正位。是名菩薩初中後善。』[1]◎

大方廣寶篋經卷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31933 - 2024-03-09 14:07:17 大方廣寶篋經下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T0462 大方廣寶篋經卷/篇章 三
大方廣寶篋經卷下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2]爾時文殊師利童子,[3]外道眾中漸次開示如是正法,令五百外道遠[4]離塵垢得法眼淨,八千外道發於無上正真道心。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所可化作五百徒眾,於文殊師利前五體投地作如是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餘諸外道未信解者,見五百摩納作如是語,亦皆效彼五體投地而作是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

「爾時釋提桓因以曼陀羅華各與諸人,而作是言:『汝可以此供養於佛。』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與諸大眾,恭敬圍繞詣世尊所。到已頂禮佛足,却住一面。時諸大眾亦皆禮佛,却住一面。爾時尼乾外道弟子以曼陀羅華散供佛已,右繞三匝,於一面住。文殊師利所化摩納,以文殊師利力所持故,白言:『世尊!我等今來不為見佛。何以故?如來者名為法身。世尊!我等不為聽法。何以故?不可聽者名之為法。世尊!我等不為僧德。何以故?如來聖僧修無為故。世尊!我等不為功德。何以故!是法界中無有功德,[5]咸稱讚故。世尊!我等不為修道。何以故?一切諸法究竟道故。世尊!我等不為得果。何以故?無[6]葉華果名為解脫。世尊!我等不為知苦。何以故?離於二行名為解脫。世尊!我等不為斷集。何以故?諸法究竟無和合故。世尊!我等不為證滅。何以故?一切諸法畢竟滅故。世尊!我等不為修道。何以故?離有無故。世尊!我等不修念處。何以故?一切諸法離處非處故。世尊!我等不為正斷。何以故?一切諸法離善、不善、無記行故。世尊!我等不為神足。何以故?一切諸法無去來故。世尊!我等不為於根。何以故?一切諸根是離義故。世尊!我等不為於力。何以故?一切諸法無力非力故。世尊!我等不為於覺。何以故?第一義中無有覺故。世尊!我等不為正道。何以故?無有去盡世間邊故。世尊!我等不為修定。何以故?常寂定中無嬈動故。世尊!我等不為修慧。何以故?出世間慧無餘雜故。世尊!我等不為三明。何以故?彼[7]此明處畢竟無故。世尊!我等不為解[8]脫。何以故?[9]性法善繫故。世尊!我等不為沙門。何以故?離結聚故名為沙門。世尊!我等不為婆羅門。何以故?斷諸形色名婆羅門。世尊!我等不為比丘。何以故?法性無壞故。世尊!我等不為彼岸。何以故?六入常滅故。世尊!我等不為少欲。何以故?乃至無有少許欲故。世尊!我等不為知足。何以故?法無取故。世尊?我等不為寂靜。何以故?身心無失故。世尊!我等不為知識。何以故?不與三界共住止故。世尊!我等不近親友。何以故?不見有二故。世尊!我等不為阿練兒。何以故?三界諸行皆阿練兒故。世尊!我等不修無諍。何以故?獨一無侶名為無諍。世尊!我等不為乞食。何以故?我等永斷於食[10]相故。世尊!我等不畏一切生死諸行。何以故?不見實故。世尊!我等不怖畏避貪瞋愚癡。何以故?無有妄想諸分別故。世尊?我等不勤斷結。何以故?一切煩惱其性如如,無染[1]污故。世尊!我等不出我見。何以故?自身非身故。世尊!我等不淨諸見。何以故?諸煩惱性如如相故。世尊!我等不斷顛倒。何以故?常樂我淨性解脫故。世尊!我等不度諸流。何以故?不見此岸及彼岸故。世尊!我等不斷五蓋。何以故?是蓋解脫所貫穿故。世尊!我等不出諸纏。何以故?是真實際無纏相故。世尊?我等不為斷悔。何以故?不悔真諦名為沙門。世尊!我等不捨離疑。何以故?常信清淨解脫法故。世尊!我等不拔憂箭。何以故?為解脫信所貫穿故。世尊!我等不為涅槃。何以故?一切諸法究竟涅槃故。』

「說是法時,二百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是時眾中二百比丘,先得四禪住增上慢,謂最後身,輕慢他人,從坐起去,作如是言:『是所說法,與諸一切世間相違。我等本聞說隨順法,而今聞說非法、非毘尼、非導師說。』」

富樓那言:「我時即語文殊師利:『是二百比丘從坐起去,作如是言:「是所說法,與諸世間共相違反。」』文殊師利言:『大德富樓那!有因緣故,是所說法與世相違。何以故?富樓那!世間住著陰、界、諸入是諸人等,欲捨生死趣向涅槃,而不能知生死實性永不可得即是涅槃,不知是中無生死行、無至涅槃。忍是不知,言與生死世間相違。計有四諦者與是相違,第一義中無有是四,[2]又無道無德。言相違者以住二故,若已住二便有相違。道平等故一切法等名為無二,若解無二則不相違。若計我者有增上慢,有增上慢[A1]則有相違。若不作上亦不作下,是平等中不作上下、無作無不作,若如是者名無增上慢,若無增上慢則無相違。如佛所說,我不與世諍世間與我諍。何以故?諍訟等事佛悉斷故。何等是名為諍訟本?所謂是實是不實、是正是邪。如佛說言,婆羅門所言實者。於汝意云何?為是虛妄非是實耶?正也邪也?若是俱無,汝以何事而得知也?』

「爾時文殊師利於二百比丘所去道前,化滿大火,令不能過。隨所趣方,皆見滿火而不能過,即以神力欲乘空去,上見鐵網而籠遮之。時是比丘,上見鐵網、下見大[3]火,不知方所驚怖毛竪,唯見趣向祇陀林道,以雜蓮華而莊嚴之,及見多眾趣向佛所欲聽受法,即便迴還至祇陀林迦利羅華園向世尊所,到已頂禮佛足却住一面。」

富樓那言:「我時即問彼諸比丘:『汝至何處?從何所來?』諸比丘言:『大德富樓那!我是羅漢,諸漏已盡,成就四禪具諸神通。我從文殊師利童子聞相違法,棄捨而去。見此佛土滿中大火而不能過,即以神力上昇虛空,復見鐵網籠遮於上,下見大[*]火。我等今欲問佛漏盡阿羅漢地。』時佛告我:『富樓那!若有大火能避大火,無有是處。富樓那!若墮見網能出鐵網,無有是處。富樓那!若墮愛水能過水界,無有是處。何以故?富樓那!是諸比丘有貪瞋癡火未斷滅,以是事故不能出火。富樓那!是諸比丘墮在見網,是故不能出於鐵網。富樓那!是諸比丘墮在愛水,能過大水無有是處。富樓那!而是火界、鐵網、水界,無有來處、去無所至,文殊師利力所持故見如是事。富樓那!貪欲瞋癡、諸見有愛如是諸法,無有來處去無所至,從於顛倒妄想分別欲貪自他,由是故[4]生,死生無我無有所屬。若無亂心起正修行,於一靜處莊嚴修禪,若得禪已不起憍慢不住不著,定心所作觀察諸法,何法是因?何法是緣?如是觀察如實而見,所謂無明緣行乃至憂悲大苦聚集,是名墮邪。如是無明滅則行滅乃至憂悲大苦聚滅,是名正見。是無為正位,無有過去無明可滅,無未來現在無明可滅,但不正思念便起無明。若無明滅,不正思惟更不復起;若是不正思惟滅者無明亦滅。無明若滅名畢竟滅,是故無明滅則諸行滅。若正思惟如實觀知,是四大身癡無所知,如草木瓦礫、如影如焰,如我所說,是身如是、是心如是、是意如是、是識如是。是心無形色,不可[5]抱持,猶[6]之如幻不可言說,[7]非外非內非兩中間而可得之。若有比丘如是成就正思惟者,知一切法本來不生,若法不生即第一義。』說是法時,是二百比丘不受諸法,諸漏永盡心得解脫。」

爾時薩遮尼乾陀子失諸徒眾,愁憂不悅來趣舍衛,至祇陀林給孤窮精舍迦利羅園佛世尊所,共相問訊却住一面,白言:「瞿曇!我數數聞沙門瞿曇以幻術力奪他徒眾,今乃親見。令文殊師利破我徒眾,將至佛所受行邪法,不來我所、不受我教,聽用在意。」

是時有一出家外道名曰勝志,在會而坐。是勝志外道以親厚意語薩遮言:「止止尼乾!勿於世尊及比丘僧、文殊師利所生不敬心,莫長夜失利受苦,不樂墮在惡道。薩遮尼乾!聽我說喻以明斯義。譬如有人愚癡無智欲求索酥,持瓶往趣恒河取水,至於異處以鑽鑽之,甚大疲苦了不見酥。如是尼乾!汝諸外道,欲修斷結受戒炙身,威儀法用悉皆是邪,無所能斷;猶如彼取恒河水人。復於世尊調伏法中而起瞋恚,當墮地獄畜生餓鬼。」又言:「尼乾!復有一人生便聰慧,欲求[1]蘇時,取純好乳盛著器中,以鑽鑽之,用功甚少大得生酥,從於生酥轉得熟酥,復因熟酥[2]轉得醍醐。如是尼乾!佛正法中在家出家,具足淨信多有解向,勤修勝進速得解脫。如彼智人為得酥故,以乳置器。又復尼乾!如有二人,其一人者破彼一人百千瓦器,以好寶器而用償之。尼乾!於意云何?是人為損彼人不也?」

尼乾答言:「不也。勝志!

「如是尼乾!外道弟子如彼瓦器,破已便入如來法中,如得寶器增而無損。又復尼乾!如有商主愚無方便,將諸人眾至於非道。復有商主有大智慧,愍是諸人安置正路。如是尼乾!汝等如彼自稱為師,是不知道者、不善道者、不見道者、不能說道,是故汝等引導眾生趣於非道。今者世尊為大商主,知[3]導善道、見道說道,導諸外道安置正路。尼乾!汝之徒眾悉在於此,汝可將去。」是時餘有萬二千人,還從薩遮[4]服道而去。其餘住者已逮得明,佛即告言:「善來比丘。」皆成沙門。

爾時佛告勝志外道:「汝今見此萬二千人隨從薩遮去者不也?」

「見已。世尊!」

佛言:「勝志!是等諸人悉當至彼彌勒佛所初會數中。何以故?是等由聞如是深法及供養我。而是薩遮亦彌勒佛所智慧第一,如今我所舍利弗也。何以故?我知是人於我[5]信解,以我慢故不捨是見。」

爾時勝志語文殊師利:「後末世中多有比丘起增上慢?」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後末世中法欲滅時,增上慢者甚為難得。何以故?不能修行得四禪故,得四禪已起增上慢。後末世中法欲滅時,諸比丘等不能住心,況得四禪?是故善男子!後末世時增上慢者甚為難得。又善男子!增上慢者凡有二種。何等二?一者信見,二者禪慢。起禪慢者,為於利養及名稱故起增上慢。是信見者,起增上慢謗佛正法。是增上慢者,當墮地獄,畜生,餓鬼。」

勝志問言:「文殊師利!欲知他心是增上慢,當云何知?」

文殊師利言:「凡夫人者欲得涅槃,實非羅漢。若聞是說驚畏恐怖,當知此是凡夫之人增上慢也,非是如來實阿羅漢。若從他聞驚畏恐怖,當知是人即是[6]凡夫,是增上慢非是羅漢,是猶能淨報所施恩,然非羅漢。若無一切結使煩惱,彼無所依,是世福田;若有一切結使煩惱,則有所依,非世福田。若在是中,當知是人為增上慢。一切諸法攝入涅槃,若於是中分別觀察,當知是人為增上慢。一切諸法不應知不應斷,不應證不應修。不知此實,當知是人名增上慢。」

勝志問言:「文殊師利!無增上慢者有何印相?」

文殊師利言:「不違無滅,是無增上慢之印相。何以故?無有音聲能令其人生驚怖畏,如師子王,一切音聲不能令其驚畏恐怖。無增上慢比丘亦爾,聞諸音聲不生恐怖。何以故?彼知音聲猶如響故,如彼響聲無心意識而有音聲。如是如實知心意識,一切音聲皆從緣起無有真實。如是知已,不知何法定名為聲。若聞佛聲而不貪愛,聞外道聲復不呵毀,聞善淨法心不貪愛,聞垢污法而不呵毀,善知一切所有音聲前後際故。如是印相無增上慢,無高下印、如實印、正見道印、入一道印、入法界平等印、如不[7]懷印、不違如印、住實際印、第一義空印、三世等印、初無生印、觀正法性印,如是等印印一切法。如是比丘名為無諍,聞已無疑,不驚不畏不恐不怖,不得於我不得於法,一切平等。」

爾時勝志外道白言:「世尊!我今從是善知識所,聞是真道大乘功德。世尊!我今從是文殊師利聞說是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哉世尊!唯願如來如應說法,令我聞已速疾[8]修集助菩提法,逮得無上正真之道,廣為一切無量阿僧祇諸眾生故。」

佛告勝志:「菩薩有二法,速得明達具足大乘。何等二?所謂精進及不放逸。是中精進,謂如法得財一切悉捨;不放逸者,施不望報,皆以迴向於一切智。又精進者,正斷一切惡不善法,成滿具足一切善法;不放逸者,謂堅持淨戒不為後生,悉以迴向於無上道。又精進者,不惜身命修行忍辱;不放逸者,於諸眾生無侵害心。又精進者,[9]進諸善法無有厭惓;不放逸者,[*]進諸善根向無上道。又精進者,於諸禪[1]支心無疲惓;不放逸者,於諸禪[*]支不貪味著。又精進者,[*]進諸多聞無有厭足;不放逸者,正念修行聖智聖慧。又精進者,不捨四攝;不放逸者,起化眾生。又精進者,身心堅住;不放逸者,不得身心捨離著法。又精進者,慈心等緣一切眾生;不放逸者,不得所緣眾生慈法。又精進者,[2]教他眾生發一切智心;不放逸者,觀一切法皆悉如幻,而不捨離一切智心。又精進者,發起[3]三昧;不放逸者,將護不令墮於漏盡。又精進者,如救頭然修集聖諦;不放逸者,不隨證滅。又精進者,為滿諸相集善無惓;不放逸者,觀於法身。又精進者,修淨佛土;不放逸者,淨眾生界。又精進者,集三十七助菩提法;不放逸者,安住寂靜解脫之法。勝志當知!菩薩所有善方便業,皆由精進而得成辦;菩薩所有一切智業,因不放逸而得成就。是故說言,菩薩成就智慧方便,不畏退轉無上正道。」

說是法時,勝志外道得無生法忍,心淨喜悅,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大光普照。諸天伎樂不鼓自鳴,天雨眾華。

爾時世尊知勝志心而便微笑——諸佛常法,若微笑時,若干百千雜色光炎從面門出,普照無量無邊世界,上過梵世,障日月光、隱蔽魔宮,還右繞身百千匝已從頂上入。

爾時大德阿難承佛神力,從坐而起,[4]正於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而說偈言:

「智慧福力華, 圓光導世間,
三十二相華, 雜好以自嚴。
行如象師子, 精進力勇出,
世尊何故笑? 願導師演說。
其言如[5]雷音, 佛音師子吼,
迦陵頻伽音, 柔軟梵音聲,
三千世界聲, 諸天及與人,
欲比佛音聲, 算數不能及。
聲聞及緣覺, 并及諸菩薩,
智無與佛等, 不知一切智。
牟尼智力說, 為於何事笑?
人天龍修羅, 聞疾得菩提。
心得離二邊, 亦不執於中,
一切無執著, 等同如虛空。
一切無能數, 過一切世上,
我問等空智, 以何因緣笑?
青綠金色光, 紅紫赤白色,
從面門出炎, 如恒河沙等,
普照無量界, 廣遠如虛空,
滅惡道得樂, 導師光觸故。
若放膝光明, 是授聲聞記,
若手放光明, 是[A2]記辟支佛。
佛定記大乘, 一切智慧道,
光利眾生已, 還入無垢頂。
善哉人中天, 三界所供仙,
願如實敷演, 導師[6]一向說。
斷疑悅大眾, 以何因緣笑?
千萬億眾生, 聞已心歡悅。」
如是請已,佛告阿難:「汝今見是勝志善男子不?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得無生忍,合掌禮我,百千諸天而供養之。」

阿難白言:「見已。世尊!」

佛言:「阿難!是勝志善男子,曾於七十二億佛所種諸善根行菩薩道,修集無上正真之道。爾時常作大轉輪王,恭敬供養是諸如來,尊重讚歎,常修梵行,悉皆護持是諸佛法。阿難!是勝志善男子從今已往,當值無量無數諸佛,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常修梵行,令無量阿僧祇眾生住菩提道。過是無量阿僧祇劫集菩提道已,當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號智光王如來、應供、正遍覺乃至佛、世尊,出現於世。國名[7]嬉見,劫名一寶嚴。阿難!是[*]嬉見土所受用物,猶如他化自在天中。彼國眾生不[8]漏色聲香味觸法,無諸惡色,彼諸眾生互相恭敬歡喜悅樂,是諸眾生皆悉往見智光王佛,乃至夢中亦常見佛不離念佛,是故彼土名曰[*]嬉見。於是劫中,唯一如來施作佛事,佛及眾生壽等一劫,是故彼劫名一寶嚴。阿難!是智光王佛,純菩薩僧九十二億,皆是初會得不退轉。是智光王如來欲涅槃時,先當授彼師子進去菩薩記,當得作佛,號師子相如來、應供、正遍覺乃至佛、世尊,壽十中劫然後涅槃,當有無量無邊菩薩僧。佛涅槃時,以全身舍利起一寶塔,縱廣六十由旬、高八十由旬,眾寶嚴飾,無量眾生而供養之。」

爾時勝志菩薩從空來下,頂禮佛足,右繞七匝,向佛歎說不壞法界偈:

「[9]色界及法界, 眾生界同等,
是界等智界, 今授我記已。
受界煩惱界, 與空界同等,
諸法同是界, 今我同此來。
法界及欲界, 及與於三界,
等同如虛空, 我記同於是。
生死界涅槃, 等住如法界,
是界及水界, 地界風火界,
陰入及與界, 眼界眼識界,
意界及法界, 是境界同等。
不授我陰記, 不[1]授界入記,
不授名色記, 不授內外記,
以音聲故知。 導師[2]受我記,
音聲是寂[3]靜, 佛無有心意,
作心而授記, 我亦無有識,
得[4]受於道記, 如我佛亦然,
如佛我亦然, 諸眾生亦爾,
授記受記爾。 受記是真實,
如如悉捨離, 不壞於法界,
安住真實際。 我禮等正覺,
同入一切法, 如虛空無作,
[5]學知方便故。」
爾時勝志菩薩偈讚佛已,頂禮佛足,右繞七匝,却坐一面。

爾時佛告阿難:「汝受持是經,讀誦書寫,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阿難白言:「我已受持。世尊!此經何名?當云何奉持之?」

佛告阿難:「是經名為『文殊師利神通所持』,亦名『滅除一切諸魔外道音聲』,亦名『採寶』,亦名『寶篋』,如是受持。」

說是經已,文殊師利童子、勝志菩薩等,及大聲聞大德阿難,及諸大眾,天、龍、夜叉、諸天及人、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A3]歡喜。

大方廣寶篋經卷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32029 - 2024-03-10 18:00:45 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T0463 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卷/篇章 一
No. 463
[6]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西晉[7]居士聶道真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八千人俱,長老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如是等眾上首者也;復有菩薩摩訶薩十六人等,賢劫千菩薩彌勒為上首;復有他方菩薩千二百人,觀世音菩薩而為上首。

爾時,世尊於後夜分,入于三昧,其三昧名一切光。入[8]三昧已,舉身皆放金色光明,其光大盛,照祇陀林猶若金色,迴旋宛轉照文殊房,化為七重金臺,一一臺上有五百化佛臺中經行。時,文殊師利房前,自然化生五百七寶蓮華,圓若車輪,白銀為[9]莖,阿茂咤馬瑙以為其臺,雜色真珠以為花鬚,其花有光照佛精舍,從精舍出,還入文殊師利房。

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跋陀波羅,此瑞現時,跋陀波羅即從房出,禮佛精舍,到阿難房,告阿難言:「汝應知時,今夜世尊現神通相,為饒益眾生,故說妙法,汝鳴揵椎。」

爾時,阿難白言:「大士!世尊今者入深禪定,未被勅旨云何集眾?」

作是語時,舍利弗至阿難所告言:「法弟!宜時集眾。」

爾時,阿難入佛精舍,為佛作禮,未舉頭頃,空中有聲告阿難言:「速集眾僧。」

阿難聞已,即大歡喜,鳴揵椎集眾,如此音聲遍舍衛國,上聞有頂,釋梵護世[10]天王與無數天子,將天花香詣祇陀林。

爾時,世尊從三昧起,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此光出時,祇洹精舍變成琉璃。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入佛精舍為佛作禮,一一膝上生五蓮華,文殊佛前合指掌時,手十指端及手掌文,出十千金色蓮花以散佛上,化成七寶大蓋,懸諸幢幡,十方無量諸佛菩薩映現蓋中,繞佛[11]三匝,却[12]住一面。

爾時,跋陀波羅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已曾親近百千諸佛,在此娑婆世界施作佛事,於十方面變現自在,却後久[13]遠當般涅槃。」

佛告跋陀波羅:「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於此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其生之時,家內屋宅化如蓮華,從母右脇出,身紫金色,墮地能語如天童子,有七寶蓋隨覆其上。詣諸[14]仙人求出家法,諸婆羅門九十五種、諸論議師無能酬對,唯於我所出家學道,住首楞嚴三昧,以此三昧力故,於十方面——或現初生、出家、滅度、入般涅槃、現分舍利——饒益眾生。如是大士久住首楞嚴,佛涅槃後四百五十歲,當至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暢敷演十二部經,教化成熟五百仙人,令得不退轉,與諸神仙作比丘像,飛騰空中至本生地,於空野澤尼拘樓陀樹下,結加趺坐,入首楞嚴三昧,三昧力故,身諸毛孔出金色光,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度有緣者,五百仙人,各皆見[15]火從身毛孔出。是時,文殊師利身如紫金山,正長丈六,圓光嚴顯,面各一尋,於圓光內有五百化佛,一一化佛有五化菩薩,以為侍者。其文殊冠毘楞伽寶之所嚴飾,有五百種色,一一色中,日月星辰諸天龍宮,世間眾生所希見事,皆於中現。眉間白毫右旋宛轉,流出化佛入光網中。舉身光明焰焰相次,一一焰中有五摩尼珠,一一摩尼珠各有異光,異色分明,其眾色中化佛菩薩不可具說。左手執鉢,右手擎持大乘經典,現此相已光火皆滅,化琉璃像。於左臂上有十佛印,一一印中有十佛像,說佛名字了了分明。於右臂上有七佛印,一一印中有七佛像,七佛名字了了分明。身內心處有真金像,結加趺坐,正長六尺在蓮華上,四方皆現。」

佛告跋陀波羅:「是文殊師利,有無量神通、無量變現,不可具[1]記,我今略說,為未來世盲[2]瞑眾生,若有眾生但聞文殊師利[3]名,除却十二億劫生死之罪;若禮拜供養者,生生之處恒生諸佛家,為文殊師利威神所護。是故眾生,當懃繫念念文殊像,念文殊像法,先念琉璃像,念琉璃像者如上所說,一一觀之皆令了了;若未得見,[4]當誦持首楞[5]嚴,稱文殊師利名一日至七日,文殊必來至其人所。若復有人宿業障者,夢中得見,夢中見者,於現在身若求聲聞,以見文殊師利故,得須陀洹乃至阿那含;若出家人見文殊師利者,已得見故,一日一夜成阿羅漢;若有深信方等經典,是法王子於禪定中,為[6]說深法;[7]亂心多者,於其夢中為說實義,令其堅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佛告跋陀波羅:「此文殊師利法王子,若有人念,若欲供養修福業者,即自化身,作貧窮孤獨苦惱眾生,至行者前。若有人念文殊師利者,當行慈心,行慈心者即是得見文殊師利。是故智者[8]當諦觀文殊師利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作是觀者,首楞嚴力故,當得疾疾見文殊師利。作[9]此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佛滅度後一切眾生,其有得聞文殊師利名者、見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墮惡道;若有受持讀誦文殊師利名者,設有重障,不墮阿鼻極惡猛火,常生他方清淨國土,值佛聞法得無[10]生忍。」

說是語時,五百比丘遠塵離垢成阿羅漢,無量諸天發菩提心,願常隨從文殊師利。

爾時跋陀波[11]羅白佛言:「世尊!是文殊[12]舍利,誰當於上起七寶塔?」

佛告跋陀波羅:「香[13]山有八大鬼神,自當擎去置香山中金剛山頂上,無量諸天龍神夜叉常來供養,大眾集時像恒放光,其光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等法。跋陀波羅!此法王子得不壞身,我今語汝,汝好受持廣為一切諸眾生說。」

說是語時,跋陀波羅等諸大菩薩,舍利弗等諸大聲聞、天龍八部,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14]去。

[15]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32035 - 2024-03-10 18:26:09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T0464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卷/篇章 一
No. 464 [Nos. 465-467]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16](一名伽耶山頂經)

姚秦[17]龜茲三藏鳩摩羅什[18]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初得道,在摩伽陀國伽耶山祠,與大比丘眾千人俱,其先悉是[19]編髮仙人,皆阿羅漢,所作已辦,心得自在,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解脫;菩薩萬人,皆從十方世界來集,有大威德,皆得諸忍、諸陀羅尼、諸深三昧,具諸神通。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20]大勢至菩薩、香象菩薩、勇施菩薩、隨智行菩薩以為上首。如是等菩薩大眾,百千萬億,其數無量;并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繞。

爾時世尊,入諸佛甚深三昧,如實諦觀諸法性相,而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慧,除諸重擔、度三有險道,滅無明、得真明,拔邪箭、斷渴愛,成法船、擊法鼓、吹法[21]䗍、建法幢,轉生死種,示涅槃性,閉塞邪道,開於正路,離諸惡業,示于福田。我今當觀,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22]提,為以身得?為以心得?

「若以身得,身則無知、無作,如草木瓦石,四大所造從父母生,以衣服、飲食、臥具、澡浴而得存立,必歸敗壞無常磨滅。而是菩提,但有名字世俗故說,無形、無色、無定、無相、無向、無入、無道,過諸言說出於三界,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亦無所得、亦無戲論,無問、無示、無有文字、無語言道。

「若以心得,心從眾緣生,眾緣生故空如幻,無處、無相、無性,亦無所有,於是中得菩提者,所用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皆空但有名字,以世俗故而有言說,是皆憶想分別,實無所有,無有根本,亦無體相。無受、無著、無染、無離,一[23]相所謂無相。是故於此法中,無有得者。無所用法,亦無菩提。如是通達,是則名[1]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會中,立佛右面,執大寶蓋,以覆佛上。時文殊師利默知世尊所念如是,即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善男子、善女人云何發心?」

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善女人,當隨菩提相而發其心。」

「世尊,菩提相者當云何說?」

佛告文殊師利:「菩提相者,出於三界,過世俗法,語言道斷,滅諸發、無發,是發菩[2]提。文殊師利!是故菩薩應滅諸發,發菩提心,無發是發菩[*]提。發菩提心者,如如法性,相如實際,無分別,不緣身心,是發菩[*]提。不著諸法,不增、不減、不異、不一,是發菩[*]提。如鏡中像、如熱時焰、如影、如響、如水中月,應當如是發菩提心。」

爾時會中,有天子,名月淨光德,得阿惟越致。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菩薩緣何事故行菩薩道?」

文殊師利言:「汝可[3]以此問於世尊。」

佛即告文殊師利:「汝答月淨光德天子所[4]問行法。」

文殊師利謂天子言:「汝可善聽,我今當說。天子當知,諸菩薩道,以大悲為本,緣於眾生。」

天子言:「菩薩大悲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言:「以直心為本。」

又問:「直心以何為本?」

答言:「於一切眾生[5]等心為本。」

又問:「等心以何為本?」

答[6]言:「無別異行為本。」

又問:「無別異行以何為本。」

答言:「以深淨心為本。」

又問:「深淨心以何為本?」

答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本。」

又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何為本?」

答言:「以六波羅蜜為本。」

又問:「六波羅蜜以何為本。」

答[*]言:「方便慧為本。」

又問:「方便慧以何為本?」

答[*]言:「不放逸為本。」

又問:「不放逸以何為本?」

答[*]言:「三善行為本。」

又問:「三善行以何為本?」

答言:「以十善業道為本。」

又問:「十善業道以何為本?」

答言:「以攝六根為本。」

又問:「攝六根以何為本?」

答言:「以正憶念為本。」

又問:「正憶念以何為本?」

答言:「以正觀為本。」

又問:「正觀以何為本?」

答言:「以堅念不忘為本。」

天子言:「文殊師利!菩薩有幾心,能攝因、能攝果?」

文殊師利言:「天子!諸菩薩有四心,能攝因、能攝果。何等為四?一者初發心,二者行道心,三者不退轉心,四者一生補處心。初發心,為行道心作因緣;行道心,為不退轉心作因緣;不退轉心,為一生補處心作因緣。

「復次,天子當知,初發心如種穀田中,行道心如穀子增長,不退轉心如華果始成,補處心如花果有用。又初發心如車匠集材,行道心如[7]釿治材木,不退轉心如安施材木,一生補處心如車成運致。又初發心如月新生,行道心如月五日,不退轉心如月十日,一生補處心如月十四日,如來智慧如月十五日。又初發心能過聲聞地,行道心能過辟支佛地,不退轉心能過不定地,一生補處心安住定地。又初發心如學初章,行道心如學第二章,不退轉心如能以章為用,一生補處心如通達深經。又初發心從因生,行道心從智生,不退轉心從斷生,補處心從果生。又初發心因勢力,行道心智勢力,不退轉心斷勢力,補處心果勢力。又初發心如病者求藥,行道心如分別藥,不退轉心如病服藥,補處心如病得[8]差。又初發心法王家生,行道心學法王法,不退轉心能具足學法王法;補處心學法王法能得自在。」

爾時大眾中,有天子名定光明主,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9]定光明主天子語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何等是菩薩摩訶薩略道?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言:「天子!菩薩摩訶薩略道有二,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方便,二者[10]慧。攝善法名為方便,分散諸法名為慧;又方便名為隨眾生行,慧名不轉一切法相;方便名待應眾生心,慧名不待一切法;方便名和合諸法,慧名捨離諸法;方便名起因緣,慧名滅因緣;方便名知分別諸法,慧名不分別法性;方便名莊嚴佛土,慧名莊嚴佛土無所分別;方便名知眾生諸根利鈍,慧名不得眾生;方便名能至道場,慧名能得一切佛法。

「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復有二道,以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助道,二者斷道。助道者五波羅蜜,斷道者般若波羅蜜。

「復有二道。何等為二?一者有繫道,二者無繫道。有繫道者五波羅蜜,無繫道者般若波羅蜜。

「復有二道:一者有量道,二者無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別,無量道者不取相分別。

「復有二道:一者智道,二者斷道。智道者,初地至七地,斷道者,八地至十地。」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隨智勇行,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何謂為菩薩義?何謂為菩薩智?」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義名無用,智名有用。何謂義名無用?義是無為,無為法於法無用、非用。又義者,非染相、非離相,是義於法無用、非用。又義不增不減,於法無用、非用。天子,何謂為智?智是忍[1]道,是心所用非無用。是故,智名有用非無用。智功歸於斷,是故智名有用非無用。智名善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是處非處,是故智名有用非無用。

「復次,天子,諸菩薩有十智。何等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義智,四者方便智,五者慧智,六者攝智,七者波羅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成就眾生智,十者不著一切法智。

「復次,天子!諸菩薩有十發。何等為十?一者身發,欲令眾生身業清淨故;二者口發,欲令眾生口業清淨故;三者意發,欲令眾生意業清淨故;四者內發,一切內物不貪著故;五者外發,欲令眾生住正行故;六者智發,具足佛智故;七者慈發,[2]念一切功德莊嚴故;八者眾生成熟發,守護智慧藥故;九者有為智發,具足定聚故;十者無為智發,心不著三界故。

「復次,天子!諸菩薩有十行。何等為十?一者波羅蜜行,二者攝行,三者慧行,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助慧法行,七者[3]求智法行,八者心清淨行,九者觀諸諦行,十者一切所[4]愛無貪著行。

「復次,天子!諸菩薩[5]復有十思惟盡。何等為十?一者思惟事盡,二者思惟[6]受盡,三者思惟法盡,四者思惟煩惱盡,五者思惟見盡,六者思惟[7]邪盡,七者思惟[8]愛盡,八者思惟不著盡,九者思惟結使盡,十者思惟[9]著道場行盡。

「復次,天子!諸菩薩復有十治法。何等為十?一者治慳貪心,雨布施雨故;二者治破戒心,三法清淨故;三者治瞋恚心,修行慈忍故;四者治懈怠心,求佛法無厭故;五者治不善覺觀心,得禪定解脫自在故;六者治愚癡心,生助決定般若波羅蜜法故;七者治諸煩惱心,生助道法故;八者治顛倒道心,修助四諦法故;九者[10]治心時、非時自在行故;十者治我觀,無我法故。

「復次,天子!諸菩薩復有十善地。何等為十?一者身善,離身三惡故;二者口善,離口四惡故;三者意善,離心三惡故;四者內善,不著見身故;五者外善,不著一切法故;六者不著助智善,不貪助道法故;七者不自高善,思惟聖道性故;八者除身善,修集般若波羅蜜故;九者[11]離倒善,不誑一切眾生故;十者不惜身命善,以大悲化眾生故。

「復次,天子!諸菩薩貴隨法行者,能得菩提,非不貴隨法行。隨法行者,如說能行;不隨法行者,但有言說,不能如[12]所說行。

「復次,天子!諸菩薩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行道,二者行斷。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身自修[13]行善,二者教化眾生。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行智行,二者不行智行。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14]善分別諸地,二者不分別地、非地。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知諸地過,而能轉進;二者善知具足,從一地至一地。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善知聲聞、辟支佛道;二者善知佛道,不退轉行。」

爾時佛[15]讚文殊師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汝能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本業道,誠如所說。」

說是法時,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文殊師利法王[16]子,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歡喜信受。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32037 - 2024-03-10 18:33:03 伽耶山頂經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T0465 伽耶山頂經卷/篇章 一
No. 465 [Nos. 464, 466, 467]
伽耶山頂經

元魏天竺三[17]藏菩提[18]流支[19]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伽耶城伽耶山頂塔初得菩提,與大比丘眾滿足千人俱,其先悉是編髮梵志,應作已作、所作已辦,棄捨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一切心得自在,已到彼岸皆是阿羅漢;諸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皆從十方世界來集,有大威德,皆得諸忍諸陀羅尼、諸深三昧具諸神通,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香象菩薩、勇施菩薩、勇修行智菩薩等而為上首,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其數無量;并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繞。

爾時世尊獨靜無人,入於諸佛甚深三昧,觀察法界而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慧,所作已辦、除諸重擔、度諸有險道,滅無明得真明,拔諸箭、斷渴愛,成法船、擊法鼓、吹法[1]䗍、建法幢,轉生死種示涅槃性,閉塞邪道開於正路,離諸罪田示于福田。我今當觀彼法,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何等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者是所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為以身得?為以心得?若以身得,身則無知無覺,如草、如木、如塊、如影,無所識知,四大所造從父母生,其性無常;假以衣服、飲食、臥具、澡浴而得存立,此法必歸敗壞磨滅。若以心得,心則如幻從眾緣生,無處、無相、無物、無所有。菩提者,但有名字世俗故說,無聲、無色、無成、無行、無入,不可見、不可依,去來道斷,過諸言說,出於三界,無見、無聞、無覺、無著、無觀,離戲論、無諍、無示,不可觀、不可見,無響、無字,離言語道,如是能證菩提者,以何等智?證菩提者所證菩提法者,如是諸法但有名字但假名說,但和合名說,依世俗名說,無分別分別說,假成無成、無物離物、無取不可說,無著彼處無人證、無所用證亦無法可證,如是通達,是則名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異離異、無菩提相。」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2]眾中立佛右面,執大寶蓋以覆佛上。時,文殊師利默知世尊所念如是,即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善男子、善女人云何於菩提發心住?」

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善女人,應如彼菩提相而發心住。」

文殊師利言:「世尊!菩提相者,當云何知?」

佛告文殊師利:「菩提相者,出於三界,過一切世俗名字語言,過一切響,無發心發、滅諸發,是發菩提心住。是故,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過一切發,是發心住。文殊師利!無發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無物發住,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無障礙住,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如法性住,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執著一切法,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破壞如實際,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移不益不異不一,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如鏡中像、如熱時炎,如影、如響、如虛空、如水中月,應當如是發菩提心住。」

爾時,會中有天子名月淨光德,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問文殊師利言:「諸菩薩摩訶薩初觀何法故行菩薩行?依何法故行菩薩行?」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行以大悲為本,為諸眾生。」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大悲,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大悲,以直心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直心,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直心,以於一切眾生平等心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平等心,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平等心,以無異離異行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無異離異行,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無異離異行,以深淨心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深淨心,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深淨心,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六波羅蜜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以方便慧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方便慧,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方便慧,以不放逸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不放逸,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不放逸,以三善行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三善行,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三善行,以十善業道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十善業道,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十善業道,以持戒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持戒,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持戒,以正憶念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正憶念,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正憶念,以正觀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正觀,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正觀,以堅念不忘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有幾種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四種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何等為四:一者、初發心;二者、行發心;三者、不退發心;四者、一生補處發心。

「復次,天子!初發心如種種子,第二行發心如[1]牙生增長,第三不退發心如莖、葉、華、果初始成就,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果等有用。

「復次,天子!初發心如車匠集材智,第二行發心如斫治材木淨智,第三不退發心如安施材木智,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車成運載智。

「復次,天子!初發心如月始生,第二行發心如月五日,第三不退發心如月十日,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月十四日,如來智慧如月十五日。

「復次,天子![A1]初發心能過聲聞地,第二行發心能過辟支佛地,第三不退發心能過不定地,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安住定地。

「復次,天子!初發心如學初章智,第二行發心如差別諸章智,第三不退發心如算數智,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通達諸論智。

「復次,天子!初發心從因生,第二行發心從智生,第三不退發心從斷生,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從果生。

「復次,天子!初發心因攝,第二行發心智攝,第三不退發心斷攝,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攝。

「復次,天子!初發心因生,第二行發心智生,第三不退發心斷生,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生。

「復次,天子!初發心因差別分,第二行發心智差別分,第三不退發心斷差別分,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差別分。

「復次,天子!初發心如取藥草方便,第二行發心如分別藥草方便,第三不退發心如病服藥方便,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病得[2]差方便。

「復次,天子,初發心學法王家生,第二行發心學法王法,第三不退發心能具足學法王法,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學法王法能得自在。」

爾時,大眾中有天子名定光明主,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定光明主天子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何等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略道?諸菩薩摩訶薩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略道有二種,諸菩薩摩訶薩以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方便道;二者、慧道。方便者知攝善法,智慧者如實知諸法智,又方便者觀諸眾生,智慧者離諸法智;又方便者知諸法相應,智慧者知諸法不相應智;又方便者觀因道,智慧者滅因道智;又方便者知諸法差別,智慧者知諸法無差別智;又方便者莊嚴佛土,智慧者莊嚴佛土平等無差別智;又方便者入眾生諸根行,智慧者不見眾生智;又方便者得至道場,智慧者能證一切佛菩提法智。

「復次,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略道,諸菩薩摩訶薩以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助道;二者、斷道。助道者五波羅蜜,斷道者般若波羅蜜。

「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有礙道;二者、無礙道。有礙道者五波羅蜜,無礙道者般若波羅蜜。

「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有漏道;二者、無漏道。有漏道者五波羅蜜,無漏道者般若波羅蜜。

「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有量道;二者、無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別,無量道者不取相分別。

「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智道;二者、斷道。智道者謂從初地乃至七地,斷道者謂從八地乃至十地。」

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勇修行智,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何謂菩薩摩訶薩義?何謂菩薩摩訶薩智?」

文殊師利答言:「善男子!義名不相應,智名相應。」勇修行智菩薩言:「文殊師利!何謂義名不相應?何謂智名相應?」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義名無為,彼義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何以故?以無變無相故。義者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以本不成就義故,是故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義者不移不益,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故。善男子!智者名道!道者心共相應非不相應。善男子!以是義故,智名相應非不相應。

「復次,善男子!智名斷相應。是故,善男子!智名相應法非不相應法。

「復次,善男子!智名善觀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是處非處。善男子!以是義故,智名相應非不相應。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何等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義智;四者、方便智;五者、慧智;六者、攝智;七者、波羅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教化眾生智;十者、不著一切法智。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智。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何等為十?一者、身發,欲令一切眾生身業清淨故;二者、口發,欲令一切眾生口業清淨故;三者、意發,欲令一切眾生意業清淨故;四者、內發,以不虛妄分別一切諸眾生故;五者、外發,以於一切眾生平等行故;六者、智發,以具足佛智清淨故;七者、清淨國土發,以示一切諸佛國土功德莊嚴故;八者、教化眾生發,以知一切煩惱病藥故;九者、實發,以成就定聚故;十者、無為智滿足心發,以不著一切三界故。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發。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何等為十?一者、波羅蜜行;二者、攝事行;三者、慧行;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助慧法行;七者、求助智法行;八者、心清淨行;九者、觀諸諦行;十者、於一切愛不愛事不貪著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行。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1]一種無盡觀?何等為十[*]一?一者、身無盡觀;二者、事無盡觀;[2]三者、煩惱無盡觀;[3]四者、法無盡觀;五者、愛無盡觀;六者、見無盡觀;七者、助道無盡觀;八者、取無盡觀;九者、不著無盡觀;十者、相應無盡觀;十[*]一者、道場智性無盡觀。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一種無盡觀。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對治法。何等為十?一者、對治慳貪心,雨布施雨故;二者、對治破戒心,身口意業三法清淨故;三者、對治瞋恚心,修行清淨大慈悲故;四者、對治懈怠心,求諸佛法無疲倦故;五者、對治不善覺觀心,得禪定解脫奮迅自在故;六者、對治愚癡心,生助決定慧方便法故;七者、對治諸煩惱心,生助道法故;八者、對治顛倒道,集實諦助道,生不顛倒道故;九者、對治不自在心,法時非時得自在故;十者、對治有我相,觀諸法無我故。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對治法。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寂靜地。何等為十?一者、身寂靜,以離三種身不善業故;二者、口寂靜,以清淨四種口業故;三者、心寂靜,以離三種意惡行故;四者、內寂靜,以不著自身故;五者、外境界寂靜,以不著一切法故;六者、智功德寂靜,以不著道故;七者、勝寂靜,以如實觀聖地故;八者、未來際寂靜,以彼岸慧助行故;九者、所行世事寂靜,以不誑一切眾生故;十者、不惜身心寂靜,以大慈悲心教化一切眾生故。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寂靜地。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如實修行得菩提,非不如實修行得菩提。善男子!云何名為諸菩薩摩訶薩如實修行?善男子!如實修行者如說能行故,不如實修行者但有言說,不能如實修行故。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4]智如實修行道;二者、斷如實修行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調伏自身如實修行;二者、教化眾生如實修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功用智如實修行;二者、無功用智如實修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善知分別諸地如實修行;二者、善知諸地無差別方便如實修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離諸地過如實修行;二者、善知地地轉方便如實修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能說聲聞、辟支佛地如實修行;二者、善知佛菩提不退轉方便如實修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

「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如是等無量無邊如實修行,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如實修行;諸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如實修行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為難。」

爾時,佛讚文殊師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今善能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本業道,誠如汝所說。」

說是法時,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文殊師利法王子等,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伽耶山頂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32139 - 2024-03-11 16:21:11 佛說象頭精舍經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T0466 佛說象頭精舍經卷/篇章 一
No. 466 [Nos. 464, 465, 467]
佛說象頭精舍經

隋[1]天竺[2]三藏毘尼多[3]流支[4]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伽耶城象頭精舍。

爾時,如來成佛未久,與大比丘眾滿足千人——皆是過去往昔螺髻仙人,所作已辦,棄捨重擔,久離生死,盡諸煩惱,平等空慧,正受智心,一切覺知,到於彼岸,皆阿羅漢——復與無量大菩薩摩訶薩眾俱。

爾時,世尊獨坐思惟,入諸三昧,遍觀法界,自覺成道——具一切智,所作已訖,棄諸重擔,度生死流,捨離慳貪,拔三毒刺,盡諸渴愛,集大法船,擊大法鼓,吹大法[5]䗍,建大法幢,已斷生死——演說正法:

「閉諸惡趣,開善道門,永離惡土,遊諸淨國。我觀彼法,誰修菩提、誰得菩提、誰欲得者?過去、現在、及以未來,誰之所證?為是身得、為心得乎?

「若以身得,是身無知,猶如草木、沙礫、牆壁,無所覺知。四大和合,父母所生,常須飲食、衣服、澡浴、摩拭,終歸敗壞,是磨滅法。是菩提者,但有空名,而無實相,無聲、無色、無成、無見、無入、無知、無去、無來,如是等法,亦無繫縛。能過諸法,超出三界,無見、無聞、無我我所、無作者、無處所、無窟宅、無取、無著、無出、無入、無願、無住、無[6]相、無貌、無彼、無此、無示,猶如幻化。以十二因緣生,無處所、不可見、離相,如虛空現,寂靜,無聲、無響、無文、無字、亦無言說。如是知者,是名菩提。

「若以心得,是心無定,猶如幻化,皆因過去妄想業生,無形、無執,猶如虛空。菩提者,無有處所,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一切法空。雖復言說,有名無實,是無為法,空、無相、無作、非有、非無、非可示現、無說、無聞。夫菩提者,非過去得、非未來得、非現在得,亦不離三世得,無相、非作、非不作,若能如是覺了三世法者,即是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若無相是菩提者,今善男子、善女人[7]等,因何而住,得成菩提?」

佛告文殊師利:「諸菩薩等學菩提者,應如是住。」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諸菩薩等應云何住?」

佛告文殊師利:「夫菩提者,超出三界,越於言說,離諸文字,無有住處。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住無所住,是住菩提;住無執著,是住菩提;住於空法,是住菩提;住於法性,是住菩提;住一切法無有體相,是住菩提;住無量信,是住菩提;住無增減,是住菩提;住無異念,是住菩提;住如鏡像、如空谷響、如水中月、如熱時焰,文殊師利!住如是等法,是住菩提。」

爾時,淨光焰天子白文殊師利童子言:「云何修行?以何等業是菩薩行?」

文殊師利言:「天子!於諸眾生起大慈心,是菩薩行。」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諸菩薩等云何修行,起大慈心?」

文殊師利言:「天子!無諂誑心,是菩薩大慈。」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云何修行,得無諂誑?」

文殊師利言:「天子!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是無諂誑,諸菩薩等應如是學。」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云何修行,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

文殊師利言:「無彼、無此、無諸異見,是平等行,諸菩薩等應如是學。」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復云何修無彼、無此、無諸異見,於一切眾生起平等行?」

文殊師利言:「天子!善念恭敬,無彼、無此、無諸異見及平等法,諸菩薩等應如是修。」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善念恭敬,乃至無彼、無此、無諸異見,因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善念恭敬,因發菩提心,諸菩薩等應如是學。」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菩提心者因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菩提心者,從六波羅蜜起。」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六波羅蜜從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從方便智慧起。」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方便智慧,從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方便智慧,從不放逸起。」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不放逸者復從何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不放逸者,從修三善業起。」

天子復問:「修三善業,因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從修十善業起。」

天子復問:「修十善業,因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從善攝身、口、意起。」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此三善業,復因何起?」

文殊師利言:「從善思惟起。」

天子復問:「善思惟者,因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從善思觀行起。」

天子復問:「善思觀行,因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從憶持不忘起。」

天子復問:「憶持不忘,有幾種心?以何因緣,而得果報?」

文殊師利言:「天子!菩薩摩訶薩有四種發心,從因得果。何等為四?一者、初發心,二者、係念修行,三者、不退,四者、與善同生。因初發心,而得係念;因修係念,得不退轉;因不退轉,與善同生。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猶如種子種之良田;係念修行,猶如苗生;修行不退,猶如莖、幹、枝葉增長;與善同生,猶如華果結實、成熟。發心、係念修行、不退、與善同生,亦復如是。

「復次,天子!初發心人,猶如車匠,善知眾木;[1]繼念修行,猶如合木;修行不退,猶如車成;與善同生,猶如載用。發心、繼念修行、不退、與善同生,亦復如是。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猶如初月;繼念修行,如五日月、乃至七日月;修行不退,如十日月;與善同生,如十四日月;如來智慧滿足、無缺,如十五日月。發心、繼念修行、不退、與善同生,亦復如是。

「復次,天子!初發心人,過聲聞地;第二發心,過辟支佛地;第三發心,過不定地;第四發心,得於定地。

「復次,天子!如噁、啊等音,悉是一切字之根本,初發心者,亦復如是,悉是一切善之根本;如學文字,得少分智,繼念修行,亦復如是;得少分智,猶如算師總計無量,知其分齊,不退轉心,亦復如是;知心不退,譬如有人明解經論,與善同生,善心明了,亦復如是。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繼念善因;第二發心,繼念智慧;第三發心,繼念禪定;第四發心,繼念於果。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受持善因;第二發心,受持智慧;第三發心,受持禪定;第四發心,受持於果。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善因成就;第二發心,智慧成就;第三發心,禪定成就;第四發心,正果成就。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因善入道;第二發心,因智入道;第三發心,因禪入道;第四發心,因果入道。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如醫識藥;第二發心,善知藥分;第三發心,隨病授藥;第四發心,令得服行。

「復次,天子!因初發心,生法王家;第二發心,學法王法;第三發心,修法王行;第四發心,滿足王位;是名四種發心。」

爾時,淨光焰天子白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摩訶薩速疾道?菩薩行是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言:「天子!速疾道有二種,菩薩摩訶薩乘此二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方便道,二者、般若道。受持方便智故,能觀一切眾生;受持般若故,觀一切法空,能斷疑執。以方便智故,和合諸法;以般若故,諸法不合。方便為因,般若為果。以方便故,知一切法;以般若故,知諸法空。以方便智,莊嚴佛國;以般若故,知諸佛國,皆悉平等。以方便故,知諸眾生根性差別;以般若故,知諸眾生根性皆空。以方便故,得甘露味,證成菩提;以般若故,覺諸佛法,平等正道。

「復次,天子!復有二行,能令菩薩摩訶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有為者,總攝五波羅蜜;無為者,總攝般若波羅蜜。復有二行,能令菩薩摩訶薩疾得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有漏行,二者、無漏行。有漏行者,五波羅蜜;無漏行者,般若波羅蜜。復有二行,能令菩薩摩訶薩疾得菩提。何等為二?一者、住行,二者、不住行。住行者,五波羅蜜;不住行者,般若波羅蜜。[2]復有二行,能令菩薩摩訶薩疾得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有量,二者、無量。有量者,五波羅蜜;無量者,般若波羅蜜。有量行者,是有相法;無量行者,是無相法。復有二行,能令菩薩摩訶薩疾得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智行,二者、定行。以智行故,從初地至七地;以定行故,從八地至十地。」

爾時,不怯弱智總持菩薩白文殊師利童子:「菩薩摩訶薩云何知義?云何知智?」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義者無體,智亦無體。」

不怯弱智總持菩薩復問文殊師利:「云何義無體,智亦無體?」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義無體者,無為、無作、無相、無貌、無來、無去,是名為義;智無體者,非定法、非不定法,是名為智;如是受持。義者無體,非有、非無;智者體空,非有、非無;無取、無捨,如是受持。復次,義者,非定、非非定;智者,名為心道,心、智平等,無有分別;如是受持。復次,智者,以禪為體,禪、智平等,無有分別。以方便故,觀陰、入、界、十二因緣生死流轉,善惡之相猶如幻化,非有、非無。菩薩摩訶薩應當如是觀於諸法。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種智行。何等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義智,四者、方便智,五者、般若智,六者、受持智,七者、波羅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憐愍教化眾生智,十者、不著一切諸法智。是名菩薩十種智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清淨行。何等為十?一者、自發身業清淨行,二者、發一切眾生身業清淨行,三者、自發口業清淨行,四者、發一切眾生口業清淨行,五者、自發意業清淨行,六者、發一切眾生意業清淨行,七者、發一切眾生清淨平等行,八者、發一切眾生外清淨平等行,九者、發諸佛清淨智行,十者、發淨佛國土成就眾生行——若有眾生,遇諸疾病,給施醫藥,令得安樂;具煩惱者,以無為智,而教化之,令離三界;悉令滿足,功德智慧,無為之道——是名菩薩具足十種清淨之行。

「復次,善[A1]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方便。何等為十?一者、彼岸方便,二者、受持方便,三者、智慧方便,四者、方便方便,五者、大悲方便,六者、智滿足方便,七者、慧滿足方便,八者、靜念方便,九者、真實行方便,十者、於一切眾生無諸憎愛平等方便。是名菩薩十種方便。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分別身無盡。何等為十?一者、分別事物無盡,二者、分別煩惱無盡,三者、分別法無盡,四者、分別渴愛無盡,五者、分別諸見無盡,六者、分別善惡無盡,七者、分別造作無盡,八者、分別無執、無著無盡,九者、分別和合無盡,十者、分別菩提智圓滿無盡。是名十種分別身無盡。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調伏行。何等為十?一者、調伏善行,二者、調伏慳悋、捨施如雨行,三者、調伏不精進行,四者、調伏三業行,五者、調伏毒心不瞋怒行,六者、調伏起慈愍[1]心行,七者、調伏嬾惰心行,八者、調伏勤修佛法行,九者、調伏不善心、不行諸惡行,十者、調伏禪定解脫自在行。復有十種調伏行。何等為十?一者、調伏破愚癡無智行,二者、調伏方便總持般若波羅蜜行,三者、調伏煩惱行,四者、調伏生起道行,五者、調伏總持信實行,六者、調伏不墮惡道行,七者、調伏不善心行,八者、調伏時、非時自在行,九者、調伏自身行,十者、調伏觀空行。是名十種調伏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調伏[2]他。何等為十?所謂調伏遠離身三惡業、口四惡業、意三惡業。復有十種內外觀法,不起執著。何等為十?一者、觀身內界,皆悉是空,不起執著;二者、觀身外界,亦悉是空,不起執著;三者、觀內外諸法皆悉是空,不起執著;四者、於一切智不起執著;五者、所修行道不起執著;六者、觀諸賢聖地不起執著;七者、久修清淨不起執著;八者、住於般若波羅蜜不起執著;九者、於講論法教化眾生,不起執著;十者、觀諸眾生,起大方便慈悲憐愍,不起執著。是名十種內外觀法不起執著。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作堅固心,修菩提道。若不如是堅固菩提,不名菩薩。云何堅固?身、口、意等三業相應,不相違背,是名堅固。云何不堅固?身、口、意等三業不相應,共相違背,是名不堅固。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正行,堅固菩提心。何等為二?一者、正念菩提行,二者、修行禪定,斷諸煩惱行。是名二種正行堅固菩提心。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正行堅固。何等為二?一者,自調身行,二者,調眾生身行。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正行堅固。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正行堅固。何等為二?一者、勤修習故,得一切智,二者、不修習故,而得一切智。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正行堅固。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正行堅固。何等為二?一者、住地方便正行堅固,二者、住地不動正行堅固。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正行堅固。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正行堅固。何等為二?一者、遠離染地正行堅固,二者、於地地方便自行圓滿正行堅固。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正行堅固。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正行堅固。何等為二?一者、於聲聞、辟支佛地示現正行堅固,二者、於佛菩提方便不退正行堅固。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正行堅固。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正行堅固,無量方便,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3]此語。」

說此法時,文殊師利、無量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一切大眾,聞佛說法,信受頂禮,歡喜奉行。

[4]象頭精舍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32143 - 2024-03-11 16:28:50 大乘伽耶山頂經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T0467 大乘伽耶山頂經卷/篇章 一
No. 467 [Nos. 464-466]
大乘伽耶山頂經

[5]大唐[6]天竺三藏菩提[7]流[8]志[9]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伽耶城山頂精舍,與大比丘眾一千人俱。其先悉是長髮梵志,皆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知解脫,心得自在、到於彼岸——復與無量諸菩薩摩訶薩眾俱。

爾時,世尊得成正覺其日未久,寂然宴坐入于三昧,觀察法界作是念言:「我已證菩提、已得聖智慧、已辦所應作、已捨諸重擔、已出生死曠野、已捨離無明,獲於智明、已拔毒箭、已盡渴愛、已證法界、已擊法鼓、已吹法螺、已建法幢、已捨離生死眼說於法眼、已閉惡道開眾善道、已捨非田示諸福田。我今審觀如是之法,誰能現證、已證、當證?為身證耶?為心證乎?若身證者,身是頑鈍,無覺、無思,猶如草木、牆壁、瓦石,從於四大父母所生,無常敗壞散滅之法,必假塗、洗、衣、食等緣而得存立。若心證者,心如幻化,無相、無形,無所依處、無所容受。又菩[A1]提者,隨於世間而立名字,無音響、無形色,無成實、無相狀,無來、無去,不出、不入。過於三界無有處所,不可見聞、不可憶念;離攀緣處非戲論境,無所入、無文字,不可動搖、不可安立。絕於一切語言之道,而言現證、已證、當證,但[1]惟名字虛妄分別,無生、無起、無有體性,不可取、不可說、不可愛著,是中實無已成正覺、現成正覺及當成者。若能如是無證、無成,乃得名為成正覺耳。何以故?菩提者離於一切變動相故。」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知佛所念而作是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諸善男子、善女[2]人發菩提心,應云何住?」

佛言:「文殊師利!如菩提相,應如是住。」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何者是菩提相?」

佛言:「文殊師利!菩提相者獨超三界,雖隨世俗而有名字,遠離一切音聲言說。諸菩薩眾發趣菩提,從初發心則無所趣。是故,文殊師利!諸善男子、善女人,應以遠離發趣之心而住菩提。文殊師利!若諸菩薩能發趣於無所趣者,是則趣向菩提之道。

「文殊師利!趣於無自性是趣向菩提、趣於無處所是趣向菩提、趣於法界性是趣向菩提、趣於一切法中無所執著是趣向菩提、趣於實際無差別是趣向菩提、趣於如鏡中像、如光中影、如水中月、如熱時焰是趣向菩提。」

爾時眾中有天子名淨月威光,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諸菩薩摩訶薩修習何行?依何處修?」

文殊師利菩薩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大悲行,依於一切眾生處修。」

淨月天子又問言:「菩薩大悲依何心起?」

文殊師利菩薩言:「菩薩大悲依無諂誑心起。」

又問言:「無諂誑心依何而起?」

答言:「無諂誑心依於一切眾生平等心起。」

又問:「於一切眾生平等心依何而起?」

答言:「依於入非一非異法性心起。」

又問:「入非一非異法性心依何而起?」

答言:「依深信心起。」

又問:「深信心依何而起?」

答言:「依菩提心起。」

又問:「菩提心依何而起?」

答言:「依六波羅蜜起。」

又問:「六波羅蜜依何而起?」

答言:「依方便慧起。」

又問:「方便慧依何而起?」

答言:「依不放逸起。」

又問:「不放逸依何而起?」

答言:「依三種淨行起。」

又問:「三種淨行依何而起?」

答言:「依十善業道起。」

又問:「十善業道依何而起?」

答言:「依持淨戒起。」

又問:「持淨戒依何而起?」

答言:「依如理思惟起。」

又問:「如理思惟依何而起?」

答言:「依觀察心起。」

又問:「觀察心依何而起?」

答言:「從憶持不忘起。」

[3]爾時,淨月威光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諸菩薩發菩提心凡有幾種,於因、於果而得成就?」

文殊師利菩薩言:「天子!諸菩薩發菩提心凡有四種,於因、於果而得成就。何等為四?一者、初發心,二者、解行住發心,三者、不退轉發心,四者、一生補處發心。應知初發心為解行住因,解行住發心為不退轉因,不退轉發心為一生補處因,一生補處發心為一切智因。

「復次,天子!應知初發心如田中下種,解行住發心如[4]牙漸增長,不退轉發心如枝、葉、花、果次第出生,一生補處發心如果實成熟。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如造車人先集於材,第二發心如得材已各別治淨,第三發心如彼匠人造車成就,第四發心如以其車引重致遠。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猶如初月,第二發心如五日夜至七夜月,第三發心如十日夜月,第四發心如十四日夜月。應知如來所有智慧譬如明月至十五夜,一切光色悉皆圓滿。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超聲聞地,第二發心超辟支佛地,第三發心超不定地,第四發心住決定地。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譬如有人初學字母,第二發心如彼學人漸解分析,第三發心如學已久[5]善算數,第四發心如學成熟了達諸論。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菩薩住因,第二發心菩薩住智,第三發心菩薩住斷,第四發心菩薩住果。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因所攝,第二發心智所攝,第三發心斷所攝,第四發心果所攝。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從因而起,第二發心從智而起,第三發心從斷而起,第四發心從果而起。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因差別分,第二發心智差別分,第三發心斷差別分,第四發心果差別分。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如採集眾藥,第二發心如分[1]辯藥性,第三發心如隨病合藥,第四發心如服藥除愈。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生法王家,第二發心學法王法,第三發心學得解了,第四發心學得自在。」

爾時會中有天子名決定光明,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何者是菩薩摩訶薩速疾道,諸菩薩摩訶薩行此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菩薩言:「天子!菩薩摩訶薩速疾道有二種,諸菩薩摩訶薩行此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二?一者、方便道,二者、般若道。方便道者攝諸善法,般若道者了知簡擇;方便道者不捨眾生,般若道者能捨諸法;方便道者知法和合,般若道者知不和合;方便道者能為因緣,般若道者能至寂滅;方便道者能知諸法差別之相,般若道者能知法界無差別理;方便道者能具莊嚴諸佛國土,般若道者能知諸佛國土平等;方便道者能知眾生根行不同,般若道者能知根行空無所有;方便道者令諸菩薩詣於道場,般若道者能令菩薩逮無所覺。

「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速疾道。云何為二?一者、資糧道,二者、決擇道。資糧道者謂施等五波羅蜜,決擇道者謂般若波羅蜜。有著道、無著道,有漏道、無漏道,皆如是說。

「復有二種速疾道。云何為二?一者、有量道,二者、無量道。有量道者謂有相位,無量道者是無相位。

「復有二種速疾道:所謂智道及以斷道。智道者謂從初地至第七地,斷道者從於八地至第十地。」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勇修智信,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所知義?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所修智?」

文殊師利菩薩言:「善男子!義非和合,智是和合。」

勇修智信菩薩言:「大士!以何因故義非和合,智是和合?」

文殊師利菩薩言:「善男子!義是無為,無為則非義,非義中無有法若和合、若不和合。義是無變異、無成實,不可取、不可捨,皆如是說。善男子!智名為道,道與心和合,非不和合。

「復次,善男子!智[2]惟是和合,非不和合。」

勇修智信菩薩言:「大士!何因緣故智惟是和合,非不和合?」

文殊師利菩薩言:「善男子!智善能觀察蘊處界、善觀察緣起法、善觀察處非處,以是故惟和合,非不和合。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何等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義智,四者、方便智,五者、般若智,六者、攝智,七者、波羅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教化眾生智,十者、於一切法無所著智。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智。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起。何等為十?一者、身發起,為一切眾生淨治身業故;二者、口發起,為一切眾生淨治口業故;三者、心發起,為一切眾生淨治意業故;四者、內發起,於一切眾生無所取著故;五者、外發起,於一切眾生行平等行故;六者、智發起,修習一切佛智故;七者、國土發起,示現一切佛剎功德莊嚴故;八者、教化眾生發起,知諸煩惱病藥故;九者、真實發起,能成就決定聚故;十者、無為智滿足發起,於一切三界心無所著故。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發起。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何等為十?一者、波羅蜜行,二者、攝物行,三者、般若行,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慧資糧行,七者、求智資糧行,八者、清淨信心行,九者、入諸諦行,十者、不分別愛憎境行。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盡觀。何等為十?一者、身無盡觀,二者、事無盡觀,三者、法無盡觀,四者、愛無盡觀,五者、見無盡觀,六者、資糧無盡觀,七者、取無盡觀,八者、無所執著無盡觀,九者、相應無盡觀,十者、道場識自性無盡觀。善男子!如是名菩薩摩訶薩十種無盡觀。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調伏行。何等為十?一者、調伏慳嫉行,捨施如雨故;二者、調伏破戒行;三業清淨故;三者、調伏瞋恚行,修習慈心故;四者、調伏懈怠行,求法無倦故;五者、調伏不善行,得禪解脫神通故;六者、調伏無明行,生決定善巧慧資糧故;七者、調伏諸煩惱行,圓滿一切智資糧故;八者、調伏顛倒行,出生真實不顛倒資糧道故;九者、調伏不自在行,於時非時自在故;十者、調伏著我行,觀察諸法無我故。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調伏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寂靜地。何等為十?一者、身寂靜地,遠離三種身不善業故;二者、口寂靜地,淨治四種口業故;三者、心寂靜地,永捨三種意惡行故;四者、內寂靜地,不執著自身故;五者、外寂靜地,不執著一切諸法故;六者、智資糧寂靜地,不執著所行道故;七者、不自高寂靜地,觀察聖智自性故;八者、究竟邊際神通寂靜地,出生般若波羅蜜故;九者、滅戲論寂靜地,不欺誑一切眾生故;十者、不顧戀身心寂靜地,大悲教化眾生故。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寂靜地。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如實行者能得菩提,不如實行則不能得。如實行者,如其所說則如是行;不如實行者但有言說,不能信受、不能修習。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二種如實行。何等為二?一者、道如實行,二者、斷如實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行。何等為二?一者、自調伏如實行,二者、教化眾生如實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行。何等為二?一者、有功用智如實行,二者、無功用智如實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行。何等為二?一者、善建立諸地如實行,二者、善觀察諸地無差別如實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行。何等為二?一者、善遠離諸地過[1]失如實行,二者、善圓滿諸地功德如實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行。何等為二?一者、善說聲聞辟支佛地如實行,二者、善說諸佛菩提不退轉法如實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如是等無量無邊如實行法。若能如是如實行者,當知是人不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勤修學。」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

佛說此經已,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勇修智信菩薩摩訶薩、淨月威光天子、決定光明天子,及餘眾會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乘伽耶山頂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32146 - 2024-03-11 16:33:33 文殊師利問經上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T0468 文殊師利問經卷/篇章 一
No. 468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

梁[2]扶南[3]國三藏僧伽婆羅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一千[4]三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身心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調伏諸根,摩訶那伽所作已辦、可作已辦,捨於重擔已,到自事[5]義,有使已盡,正智善解脫到,一切心自在。

其名曰:長老阿若憍陳如(此言已知,陳[6]如姓也)、舍利弗、大目[7]揵連(此言羅茯根,其父好噉此物因以為名)、摩訶迦葉、離婆多(此言常作聲)、須婆吼(此言善[8]脾)、阿難陀(此言大歡喜),如是等一千[*]三百五十阿羅漢。

復有一千三百凡夫比丘眾,復有金剛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德勇猛菩薩、無盡意菩薩、大意菩薩、文殊師利童子菩薩,如是等無數菩薩摩訶薩。

菩薩戒品第二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問世尊勝語世間菩薩戒,願為我說,我當諦聽。」

佛告文殊師利:「我今當說,汝善諦聽。不殺眾生、不盜他財物、不非梵行、不起妄語、不飲酒,如是當憶。不歌舞倡伎、不著花香持天冠等、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過中食。若行此事,不成就三乘。何以故?以有犯故。髮長二指當剃,或二月日若短而剃,是無學菩薩:若過二指,亦是無學菩薩。爪不得長得如一[9]䵃麥。何以故?為搔癢故。若如此者,是分別菩薩。

「為供養佛、法、僧,并般若波羅蜜及父母兄弟,得畜財物。為起寺舍、為造像、為布施,若有此因緣,得受金銀財物,無有罪過。若食摶當[10]如鷄卵大,正食時,無因緣不得看他,是分別菩薩。

「不得賣、買,受他施物不得貨賣,若施至億萬,亦皆應受。何以故?有因緣故。

「不以自[11]身作惡,亦不教他。不得為利養故,讚歎他人。若為己殺,不得噉。若肉如材木、已自腐爛,欲食得食。文殊師利!若欲噉肉者,[A1]當說此呪:

「『多[12]姪咃(此言如[13]是) 阿捺摩阿捺摩(此言無我無我) 阿視婆多阿視婆多(此言無壽命無壽命) 那舍那舍(此言失失) 陀呵陀呵(此言燒燒) [1]婆弗婆弗(此言破破) 僧柯慄多弭(此言有為) 莎呵(此言除殺去)』

「此呪三說乃得噉肉。飯亦不應食。何以故?若無思惟,飯不應食。故何[A2]況當噉肉?」

爾時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若得食肉者,《象龜經》、《大雲經》、《指鬘經》、《楞伽經》等諸經,何故悉斷?」

佛告文殊師利:「如深廣江,不見彼岸,若無因緣,則不得渡。若有因緣,汝當渡不?」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當渡,我當渡,或以船、或以筏、或以餘物。」

佛復告文殊師利:「以眾生無慈悲力,懷殺害意,為此因緣故斷食肉。文殊師利!有眾生樂糞掃衣,我說糞掃衣;如是乞食,樹下坐、露地坐、阿蘭若塚間,一食過時不食,遇[2]得住處三衣等,為教化彼,我說頭陀。如是,文殊師利!若眾生有殺害心,為彼心故,當生無數罪過,是故我斷肉。若能不懷害心、大慈悲心,為教化一切眾生故,無有[3]過罪。

「不得噉蒜。若有因緣得噉,若合藥治病則得用。

「不得飲酒。若合藥醫師所說多藥相和,少酒多藥得用。

「不得服油及塗身等,若有因緣得用,得用乳酪、生酥、熟酥、醍醐,我先噉乳糜,為風[4]痰冷故。」

佛說此祇夜:

「若身覆是善, 心口覆亦然,
一切處所覆, 菩薩所應行。」
佛告文殊師利:「有三十五大供養,是菩薩摩訶薩應知。然燈、燒香、塗身,塗地香、末香、袈裟及繖;若龍子幡并諸餘幡,螺鼓、大鼓、鈴[5]盤,舞歌以臥具,或三節鼓、腰鼓、節鼓并及截鼓;曼陀羅花持地灑地,貫花懸繒:飯、水、漿飲可食、可噉,及以可味香和檳榔、楊枝、浴香,并及澡豆,此謂大供養。」

佛告文殊師利:「有二十六邪見,是菩薩摩訶薩應離。殺馬祠火、殺人[A3]祠火;一時射四方,殺馬四千頭,去除五藏,內以七寶施婆羅門;殺人內寶亦如是。箭射四方,齊箭至處,布滿七寶施婆羅門;走馬四方,窮其所至,布以七寶施婆羅門;隨此箭馬所極之處,滿中眾生皆悉殺害,聚積雜物一切燒盡,一切天神悉皆當禮,一切林樹悉皆當禮,一切山神悉皆當禮,古昔居處悉皆當禮,諸有大樹悉皆當禮,諸雜神像悉皆當禮。摩醯首羅、毘紐拘摩勒、梵天、閻羅王、[A4]龍毘沙門、因陀羅酒、天女割多、耶尼獨伽、舌陀遮文持、優摩羅,與邪見相似,是等可捨,不應禮拜。文殊師利!我不說此以為功德。」

佛說此祇夜:

「如上二十六, 悉是邪歸依,
非勝非安隱, 不得脫眾苦。
若依佛法僧, 及以四聖諦,
勝安隱歸依, 一切苦解脫。
「彼先邪見相傳,說此功德:殺馬功德、殺人功德、射方功德、走馬功德、殺一切眾生功德,實非功德。若生一念[A5]慈悲心,功德廣大不可思議。文殊師利!此是菩薩所行。」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欲問如來、應供、正遍知,未來諸菩薩諸行。如來若許我,今當問。」

佛告文殊師利:「隨意所問。」

文殊師利白佛言:「四眾於何時中不得作聲?或身、口、木、石及諸餘聲。」

佛告文殊師利:「於六時不得,禮佛時、聽法時、眾和合時、乞食時、正食時、大小便時。」

[6a]
文殊師利白佛:「何故於是時不得作聲?」

[6b]佛告文殊師利:「於是時有諸天來,彼諸天常清淨心、無染心、空心、隨波羅蜜心、觀佛法心,以彼聲故,令心不定。以不定故,悉皆還去。以諸天去故,諸惡鬼來,作不饒益、不安隱事。彼[7]人於此,生諸災患,人民飢餓,更相侵犯。是故[A6]文殊師利[A7]!應寂靜禮佛、應供、正遍知。」

佛說此祇夜:

「不作身口聲, 木石餘音聲,
寂靜禮佛者, 如來所讚歎。」
不可思議品第三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當更問,願佛解說。」

佛告文殊:「隨意所問。」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來何故入於涅槃?」

佛告文殊師利:「我不入涅槃。何以故?由眾生故。文殊師利!如琉璃珠,清淨無垢,若值白物,青、黃、赤物,此琉璃珠則隨物色,琉璃無心令見異色。文殊師利!如來亦爾。或有眾生,見佛涅槃、轉法輪,見降眾魔、見[8]並現神通、大小便利,或食或眠,或行或笑,如眾生意悉見,如來如是。文殊師利!如虛空無色,而色於中現;虛空無取,亦取諸色;虛空無意,而生憶想;虛空無處,為眾生處;虛空無墮,而墮依虛空。如來法身非是穢身、非血肉身,是金剛身,是不破身、不可破身、無譬喻身,而能示現一切諸色;以智慧金剛身,現為碎身。文殊師利!若佛不涅槃,世間不知佛是法身!非金剛是碎,是金剛不碎。何以故?如來慧身示現涅槃,非真涅槃,以方便故說入涅槃。文殊師利!涅槃者多義:大者非涅槃,名涅槃者無[1]識。大乘涅槃,是說大般涅槃;小涅槃者,如緣覺、聲聞涅槃。大者非涅槃,涅槃如虛空故;小者是自業,非他業,是故說小涅槃。涅槃者下義,我說死名涅槃。如來不死。何以故?聲聞尚不生老死,不憂悲苦惱,何況如來法身、不可思議身、不生身、不滅身、不燒身!彼長壽諸天,見如來入涅槃,悲傷戀慕,堪種般若波羅蜜,亦堪種聲聞、緣覺、菩薩因緣。」

佛說此祇夜:

「如來金剛身, 今日已破壞,
此身尚破碎, 何況羸力者;
以此生悲戀, 疾當得法身,
以是故如來, 示現涅槃相;
如來妙法身, 非可見聞法,
不生亦不滅, 不可得思議。」
於此眾中大意菩薩,說此祇夜:

「如來不涅槃, 涅槃非如來,
亦非心意識, 離有無相故;
若人見牟尼, 永離於生死,
得成無所執, 不著彼此故。」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如來無心意識,云何當作眾生事?未來眾生當有此疑。」

佛告文殊師利:「如虛空無心意識,亦為一切眾生處;四大無心意識,為一切眾生所依。日月無心意識,光照一切眾生;樹木無心意識,能與眾生花果。如是,文殊師利!有摩尼珠,名隨一切眾生意,生於海中,安置幢上,隨人所樂,金銀、琉璃、真珠等物,從摩尼珠出,能長養壽命。摩尼珠者,無心意識,隨眾生意,而無損減。若此世間一切消盡,當往餘方。珠若未墮,大海不乾。文殊師利!如來如是,作一切眾生事,如來不滅。何以故?如來無心意識故。」

佛說此祇夜:

「佛無心意識, 作一切眾事,
如來不思議, 能信者亦然。」
爾時文殊師利讚嘆如來,說此祇夜:

「我禮一切佛, 調御無等雙,
丈六身法身, 亦禮於佛塔,
生處得道處, 法輪涅槃處,
行住坐臥處, 一切皆悉禮。
諸佛不思議, 妙法亦如是,
能信及果報, 亦不可思議。
能以此祇夜, 讚歎如來者,
於千萬億劫, 不墮諸惡趣。」
佛言:「文殊師利!善哉,善哉!如來不可量、不可思議!」即說祇夜言:

「佛生甘蔗姓, 滅已不更生,
若人歸依佛, 不畏地獄苦。
佛生甘蔗姓, 滅已不更生,
若人歸依[2]佛, 不畏[3]餓鬼苦。
佛生甘蔗姓, 滅已不更生,
若人歸依[4]佛, 不畏[5]畜生苦。」
無我品第四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眾生當說有我遍一切處。何以故?一切行故。出過三世,苦、樂、瞋、愛悉是我相。世尊!外道計我,其意如是。」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6]磁石,吸一切鐵屑,為鐵屑是我?[*]磁石是我?若汝當說:『鐵屑非我、[*]磁石非我。』是則非遍。若[*]磁石、鐵屑悉是我者,云何以我而自吸我,又亦不遍。何以故?自吸其身故。所有色一切是四大,一切無常,若無常不真實。若不真實、不諦。若不諦無處,無處故無我。文殊師利!猶如老人於夜中坐,自捉兩膝說如是言:『那得有此兩小兒耶?』若此老人身中有我,云何不識自膝,謂是小兒?以是事故,實無有我;是邪見人,於無處橫執。譬如見焰而生水想,實無有水,以眼亂故。如是非我,橫生我想,是闇惑邪見,非正見也。

「若我遍一切處,則遍行五道。人、天是樂,地獄、餓鬼、畜生是苦。若我遍一切處,我受地獄苦,則人、天亦應苦。樂者由善業得,苦者由惡業得。樂者生染,苦者生瞋。或有勇健,或有怖畏,如是異相,故知不遍。我不說此是真實思惟。若我過三世者,過去已沒,如燈已滅;未來未到,如未來燈;現在不[7]停,猶如流水。我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無時節。何以故?過時節故。

「若無時,則無數,以無數故,亦無有我。何以故?以可分故。

「阿者,離我聲,多者不破,[8]麼者滅憍慢。又阿者,真實離我。真實離我,故兩[9]過說阿。是故,文殊師利!分別字故,定無有我。」

佛說此祇夜:

「[*]磁石吸鐵屑, 二種誰是我?
不遍及自吸, 決定無我故,
如渴人見焰, 非水生水想,
邪見橫執我, 其事亦復然,
分別於阿字, 定知無有我。」
涅槃品第五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涅槃者,聲聞、緣覺、凡夫不能分別,唯如來、正遍知之所能說。」

佛言:「文殊師利!涅槃不滅。何以故?無斷煩惱故,無所到處。何以故?以無處故,到者得義,無到故無得。何以故?無苦樂故,無斷不斷,無常不常。」

佛說此祇夜:

「不斷不滅, 不生不起, 不墮不落,
不行不住。
「常住涅槃,不斷不常相。何以故?無生死故。文殊師利!我尚不見生死,何況當見生死過患?文殊師利!我尚不見涅槃,何況見涅槃功德?」

佛說此祇夜:

「若見有一法, 餘法悉應見,
以一法空故, 一切法亦空。
「文殊師利!當知諸法空,若不滅則不生,若不斷則不滅,若不常則不生。無煩惱[1]可斷故,是故不滅;無煩惱處故,是故不生。」

佛復告文殊師利:「無障礙故不滅,不滅故無障礙。生善、不善、無記,故不障礙。文殊師利!是說涅槃。」

佛說此祇夜:

「不滅不到, 不斷不常, 不障不礙,
是說涅槃。」
佛告文殊師利:「常住涅槃,無日月、星宿、地、水、火、風,無晝夜、數量,無色、無形、無老病死,無年歲、無所作,是常、是恒,離眾苦業,如是涅槃善人所說。」

佛說此祇夜:

「彼無有日月, 星宿及四大,
晝夜與量數, 形色及虛空;
亦無老病死, 年歲諸所作,
已斷生死本, 是常亦是恒,
如是涅槃相, 善人之所說。」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有諸外道,說世間空,又說不空,此是外道邪意分別?」

佛告文殊師利:「此外道意,不真實思惟。若世間空,則無生死。何以故?以空故。生死若空,涅槃亦空;若涅槃無,則無神通;若世間不空,生死亦無。何以故?以不空故。以生死不空,涅槃亦無;若無涅槃,亦無神通。文殊師利!若世間不生、不壞,何用涅槃?若生死無失壞,不名生死。何以故?以無失故。若生死無失,即生死為涅槃。是故文殊師利,不應說世間空與不空,亦不應說世間應斷及以不斷。何以故?以無有故。斷者是斷煩惱,不斷者非斷煩惱;亦無煩惱,及非煩惱,亦無解脫。若無解脫,則無涅槃。文殊師利!滅亦無。何以故?生死空不空故。是故,無滅。若生死如此,誰樂得涅槃?」

佛說此祇夜:

「若諸世間空, 則無有生死,
以生死無故, 涅槃亦不有;
世間若不空, 亦無有生死,
生死若無者, 涅槃亦非有;
生死若如是, 誰當樂涅槃。」
般若波羅蜜品第六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一切聲聞、緣覺,從般若波羅蜜出不?一切佛、一切法,從般若波羅蜜出不?」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一切聲聞、緣覺,一切佛、一切法,從般若波羅蜜出。[2]菩薩於色行,行於相;於色壞行,行於相。若於色滅行,行於相,若行色空,[3]行於相,如是菩薩無方便修行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不以心意識修行。」

「世尊!若般若波羅蜜不可取,云何修行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是修行、非修行,不以心意識故。文殊師利!心者聚義,意者憶義,識者現知義,不以此心意識,修行般若波羅蜜;不以此修行,是修行;以無處,是修行。修行者,不依欲界、色界、無色界,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內外、非中間,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不修形色,是修行般若;非地水火風,是修行般若。非有、非無,非聲聞、緣覺,非善、不善、無記,非十二因緣,非男、非女、非非男、非非女,非常、非智,非滅、非生,非可數,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無可依、無名字、無相、無異相,無增、無減,自性清淨,真實不可覺,普遍等虛空;無色、無作,出過三世,不苦、不樂,無日月星宿,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真實非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非真實。文殊師利!如此修行,名修行般若波羅蜜。」

佛說此祇夜:

「此法不思議, 離於心意識,
一切言語斷, 是修行般若。」
有餘氣品第七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聲聞、緣覺有起煩惱不?起幾種煩惱?」

佛告文殊師利:「有餘故名起者,譬如香氣。所言氣者,有二十四種業氣:見處氣、染氣、色染氣、有染氣、無明染氣,行氣、識處氣,名色氣、六入氣、觸氣、受氣、愛氣、取氣、有氣、生氣、老氣、病氣、死氣、憂氣、悲氣、苦氣、惱氣、疲極氣、依氣,此謂二十四氣。身、口、意餘,此謂業氣。斷見、常見[1]此謂見處氣;著衣鉢等此謂染氣;十種色意此謂色染氣;無色界此謂有染氣;不清淨智、有障礙智、不遍知智,此謂無明氣;若身、口、意種種覺,此謂行氣;憶一切色有苦、樂、不苦不樂想如是分別,此謂識處氣;堅、濕、熱、輕、動一切悉有,此謂名色氣;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此謂六入氣;冷熱、堅濕、飢渴、暖滑,此謂觸氣;苦、樂、不苦不樂受,此謂受氣;姓名、國土、欲界、色界、無色界,苦惱、飢渴等,於彼不知足,此謂愛氣;欲取、見取、戒取,此謂取氣;欲有、色有、無色有,此謂有氣;於後苦地必當生,此謂生氣;諸根衰壞,此謂老氣;種種疾患,此謂病氣;涅槃想、死想,此謂死氣;身體枯燥,此謂憂氣;號叫、啼泣,此謂悲氣;體煩熱故,此謂苦氣;過苦故,此謂惱氣;身心困弊,此謂疲極氣;有怖畏、無所歸,此謂依氣。文殊師利!此謂二十四氣。文殊師利!諸佛世尊無歸依,氣是歸依處。何以故?唯有如來為眾生所依,一切眾生非歸依處。世尊非有相,無思量、無積因,聲聞聞法,佛不聞法。何以故?無所不知故。」

佛說此祇夜:

「阿羅漢有氣, 以有過患故;
唯佛獨能度, 為眾生歸依。」
來去品第八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來者何義?去者何義?」

佛告文殊師利:「來者向義,去者背義;若無向背,不來不去,是聖行處。來者癡義,去者不癡義;非癡非不癡,是聖行處。來者有為,去者無為;無有為、無無為,是聖行處。來者識義,去者非識義;非識非非識,是聖行處。來者名色義,去者非名色義;非名色非不名色,是聖行處。來者六入義,去[2]者非六入義;非入非非入,是聖行處。乃至憂悲疲極亦如是。

「文殊師利!來者我義,去者無我義;非我、非無我,無來無去,是聖行處。來者常義,去者非常義;非常非不常,是聖行處。來者斷義,去者非斷義;非斷非不斷,是聖行處。來者有義,去者無義;非有非無,是聖行處。文殊師利!來去義如是。」

佛說此祇夜:

「來去義無相, 諸法亦如是,
非知非可說, 是名來去義。」
中道品第九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說無二法故,一切聲聞、緣覺、菩薩,並無疑惑,悉知中道,乃至凡夫,亦能生信。」

佛告文殊師利:「明、無明無二,以無二故成無三智。文殊師利!此謂中道具足。真實觀諸法,行無行無二,以無二故,成無三智。文殊師利!此謂中道具足。真實觀諸法,識、非識乃至老死、非老死,無二亦如是。文殊師利!若無明有者,是一邊,若無明無者,是一邊,此二邊中間,無有色、不可見、無有處、無相、無相待、無標相。文殊師利!此謂中道。行、識,乃至老死亦如是。文殊師利!此中道具足,真實觀諸法,諸法無二,無二有何義?謂末陀摩(末者莫義,陀摩者中義,莫著中此謂末陀[3]摩)。何以故?不取常見、有見故,是故名末陀摩。」

佛說此祇夜:

「諸法[4]無有二, 亦復無[5]有三,
此中道具足, 名為真實道。」
世間戒品第十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菩薩有幾種色衣?云何歸依?願為廣說,為饒益諸菩薩故。」

佛告文殊師利:「不大赤色、不大黃、不大黑、不大白,清淨如法色,三法服及以餘衣,皆如是色。若自染、若令他染,如法擣成,隨時浣濯,常使淨潔。如是臥具,得用青、黃、雜色。文殊師利菩薩!衣色如是,菩薩內心寂靜,如法被著,與大乘相應,著涅槃僧,離踝二指。若諸菩薩欲與國王、大臣共語,隨彼一問,此亦一答,勿令差異,當如實說。若彼多問,此亦多答。如是餘婆羅門、剎利、毘舍首陀、沙門、闍梨和[6]上,及父母、妻子、僕使,及[7]餘卑族貧窮、乞人,隨其尊卑各隨問答,或餘天、龍、夜叉、羅剎、毘舍闍、阿修羅、迦樓羅、緊那[8]羅、摩睺羅伽、若人、若鬼,佛及緣覺、聲聞、菩薩、凡夫,隨有所問當如法答。不為利養、不為自身,不邪命、不戲笑,如是應念。」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歸依?」

佛告文殊師利:「歸依者應如是言:『大德!我某甲,乃至菩提歸依佛,乃至菩提歸依法,乃至菩提歸依僧。』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復言:『我某甲,已歸依佛、已歸依法、已歸依僧竟。』如是三說。次言:『大德!我持菩薩戒,我某甲,乃至菩提,不殺[9]眾生,離殺生想;乃至菩提,不盜,亦離盜想;乃至菩提,不非梵行,離非梵行想;乃至菩提,不妄語,離妄語想;乃至菩提,不飲諸酒,離飲酒想;乃至菩提,不著香花,亦不生想;乃至菩提,不歌舞作樂,離歌舞想;乃至菩提,不坐臥高廣大床,離大床想;乃至菩提,不過中食,離過中食想;乃至菩提,不捉金銀生像,離捉金銀想;乃至當具六波羅蜜,大慈大悲。』」

佛說此祇夜:

「發誓至菩提, 歸依於三寶,
受持十種戒, 亦誓至菩提;
六度及四等, 皆當令具足,
如是修行者, 與大乘相應。」
出世間戒品第十一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菩薩出世間戒有幾種?」

佛告文殊師利:「若以心分別男女、非男非女等,是菩薩犯波羅夷;若以[1]心分別畜生、餓鬼、男女、非男非女,諸天神男女、非男非女,是菩薩[2]犯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受出世間菩薩戒而不起慈悲心,是菩薩犯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他物——若小若大、若長若短、若有色若有形、若住若動——若覆藏、若移處,若有封印、若盛貯,若以心起盜想,犯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妄語心,犯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樹葉、若皮、若汁,若以心欲取,犯菩薩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取,不堪得三乘。

「若起歌舞、作樂、華香、瓔珞想,是犯菩薩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3]廣大床想,是犯菩薩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過中食想,是犯菩薩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捉金銀珍寶想,是菩薩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剃身毛、若[4]剪爪,如初月形,若起此想,是菩薩偷蘭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斬斫草木想,犯偷蘭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毀他名譽,若色、若姓、若財物、若[5]技術、若車乘、若身力等想,是犯偷蘭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佛法僧物——若花香、塗香,若衣服、若珍寶——若菩薩以脚踐蹹,犯波夜提。若佛塔、若佛所行處,及菩提樹轉法輪處,若以脚踐蹹,犯波夜提;若不信者,不堪得三乘。

「若吐舌、動眼,毀諸威儀,起此想者犯突吉羅;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見他物、他樂種種服[6]翫,詐現求利及說人罪過,若起此想犯波羅提舍;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未犯前罪逆,守護令不生,是菩薩僧炎伽陀尼(僧炎是逆守義,[7]加陀尼是令不[8]生義)。眼耳鼻舌身意,令無異,是菩薩應當學,此謂具出世間菩薩戒。」

上出世間戒品第十二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上出世間戒,無漏不可思議,無處無所著?」

「文殊師利!戒者於彼眾生,無我、非無我,無事、無因、無教化人,無行、無不行、無行處,無名、無色,無色相、無無色相,無寂、無不寂,無可取、無不可取,無真實、無不真實,無身、無言、無說、無心,無世間、無非世間,非世法、非不世法,不自歎戒、不毀他戒,不求他過,不以持戒輕慢他人,不覺戒、不思惟戒,無所思惟、無所覺故。文殊師利!此謂上出世間聖戒,無漏、無生、無所著,出三界離一切依。」

佛說此祇夜:

「有出世戒人, 無垢無所有。
憍慢及所依, 無明與繫縛,
如是諸過患, 一切皆無有。
無內寂外寂, 亦無內外寂;
內外覺亦無, [9]知者得解脫。
「文殊師利!是有戒人於佛法,不自觀身不著壽命,不著一切生得正行,是正住。文殊師利!是謂有戒於佛法,不著世間、不依世間得光明,無明闇、無所有,無自想、無他想、不著想,清淨戒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無所著、無所縛,無罪過、無漏。文殊師利!此有戒人於佛法及名色,心不執著,常平等饒益,常寂靜,心無我、無我所。是人如所說戒,住無所學,無解脫、無所作,是得上道,是清淨戒相。無勝戒、無定戒、無智慧戒,是聖人性不可得,是佛所歎戒,是空無與我等戒,能安聖定。若清淨定,成修行慧;以慧得智,以智得解[10]脫。」

菩薩受戒品第十三

[11]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受菩薩所受戒法,當云何?」

佛告文殊師利:「應於佛前至誠禮拜,作如是言:『我某甲,願諸佛憶念我,如諸佛、世尊、正知以佛智慧無所著,我當發菩[12]薩心,為利益一切眾生令得安樂,發無上道心,如過去未來現在諸菩薩,發無上菩提心,於一切眾生,如父母、兄弟、姊妹、男女、親友等,為彼解脫得出生死,乃至令發三菩提心,勤起精進,隨諸眾生所須財法一切施與。以此財法,攝受一切眾生,漸漸隨宜。為解脫眾生出生死故,乃至令安住無上菩提,我當起精進,我當不放逸。』如是再三,是名菩薩摩訶薩初發菩提心。文殊師利!此諸菩薩所受所行,為化菩薩,不為聲聞、緣覺,不為凡夫諸不善者。」

字母品第十四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諸字母,云何[1]說一切諸法入於此及陀羅尼字?」

佛告文殊師利:「一切諸法,入於字母及陀羅尼字。文殊師利!如說阿字,是出無常聲;說長阿字,是出離我聲;說伊字,出諸根聲;說長伊字,出疾疫聲;說憂字,出荒亂聲;說長憂字,出下眾生聲;說釐字,出直軟相續聲;說長釐字,出斷染遊戲聲;說梨字,出相生法聲;說長梨字,出三有染相聲;說[2]㙠字,出所起過患聲;[3]說翳字,出聖道勝聲;說烏字,出取聲;說[4]燠字,出化生等聲;說菴字,出無我所聲;說[5]阿字,出沒滅盡聲;說迦字,出度業果報聲;說[6]佉字,出虛空等一切諸法聲;說伽字,出深法聲;說[7]恒字,出除堅重、無明、癡、闇、冥聲;說誐字,出預知行聲;說遮字,出四聖諦聲;說車字,出斷欲染聲;說闍字,出度老死聲;說禪字,出攝伏惡語言聲;說若字,出說安住聲;說多字,出斷結聲;說他字,出置答聲;說陀字,出攝伏魔賊聲;說檀字,出滅諸境界聲;說那字,出除諸煩惱聲;說輕多字,出如是無異不破聲;說輕他字,出勇猛力、速無畏聲;說輕陀字,出施寂靜,守護安隱聲;說輕檀字,出聖七財聲;說輕那字,出分別名色聲;說波字,出第一義聲;說頗字,出作證得果聲;說婆字,出解脫縛聲;說梵字,出生三有聲;說磨字,出斷憍慢聲;說耶字,出如法分別聲;說[8]囉字,出樂、不樂第一義聲;說邏字,出斷愛聲;說婆字,出勝乘聲;說捨字,出信精進念、定意慧聲;說屣字,出攝伏六入、不得不知六通聲;說娑字,出覺一切智聲;說訶字,出正殺煩惱聲;說[9]攞字,出最後字,過此諸法不可說聲。文殊師利,此謂字母義,一切諸字入於此中。」

佛告文殊師利:「我當說八字。云何八字?跛字,第一義,一切諸法無我悉入此中。羅字,以此相好、無相好,入如來法身義。婆字,愚人法、慧人法如法度,無愚、無慧義。闍字,度生老病死,令入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義。[10]伽字,度業果報,令[11]人無業果報義。他字,總持諸法,眾語言空無相、無作,令入法界義。[12]捨字,奢摩他、毘婆舍那,令如實觀諸法義。[13]沙字,一切諸法念念生滅,亦無滅不滅,本來寂靜,一切諸法悉入涅槃。文殊師利!此謂八字。是可受持,入一切諸法。」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說無常聲?」

佛告文殊師利:「無常聲者,一切有為法無常。如眼入無常,耳鼻舌身意入亦無常;色入無常,聲香味觸法入亦無常。如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亦無常;色陰無常,乃至識陰亦如是,此謂無常聲。

「無我聲者,一切諸法無我。有說我、人、作者、使作者等,或斷、或常,此謂我想、我覺,是外道語言。若過去已滅,若未來未至,若現在不停,十二入、十八界、五陰,悉無有我,是長阿義。

「諸根聲者,謂大聲。如眼根名大聲,耳根乃至意根名大聲,此謂伊字,是名大聲。

「多疾疫聲者,眼多疾疫,乃至意亦如是。眾生身心種種病苦,此謂多疾疫聲。

「荒亂聲者,國土不安、人民相逼,賊抄競起、米穀不登,此謂荒亂聲。

「下眾生聲者,下劣眾生貧窮、困苦、無善根,諸禽獸、蟲蚋等,此謂下眾生聲。

「直軟相續聲者,直者不諂,不諂者不曲,不曲者真實,真實者如說行。如說行者,如佛語行,此謂為直。軟者[14]有六種,眼軟乃至意軟,此謂為軟。相續者不離一切諸善法。是謂直軟相續聲。

「斷染遊戲聲者,斷欲界染三十[15]六使,思惟所斷四使。斷者除滅義,遊戲者五欲眾具。眾生於此遊戲如是應斷,此謂斷染[16]遊戲聲。

「出相生法聲者,一切諸法無我為相,念念生滅、寂靜相。無我為相者,色陰無常乃至識亦如是,此謂無我為相。念念生滅者,一切諸行念念生,生者必滅,此謂一切諸法念念生滅。寂靜者,空無處所,無色、無體與虛空等,此謂寂靜相者。過去、未來、現在無常,此謂相生法聲。

「出三有染相聲者,相者五欲眾具欲界相,色染色界相,無色染無色界相,此謂相。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云何欲有?地獄乃至他化自在天。云何色有?梵身乃至色究竟。云何無色有?空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著三界九十八使,此謂出三有染相聲。

「所起過患聲者,三求:欲求、有求、梵行求。欲求者,求色聲香味觸。云何色求?色有二種,一謂色,二謂形色。色有十二種,謂青、黃、赤、白、煙、雲、塵、霧、光、影、明、闇。形色有八種,謂長、短、方、圓、高下、平、不平,此謂欲色。云何欲聲?聲有七種,謂螺聲、鼓聲、小鼓聲、大鼓聲、歌聲、男聲、女聲,此謂欲聲。云何欲香?香有七種,根香、心香、皮香、糖香、葉香、花香、果香,或男香、女香,此謂欲香。云何欲味?味有七種,甜味、酢味、醎味、苦味、澁味、淡味、[1]辛味,或男味或女味,此謂欲味。云何欲觸?觸有八種,冷、熱、輕、重、澁、滑、飢、渴,或男觸或女觸,此謂欲觸,此謂欲求。云何有求?欲有色有、無色有,此謂有求。云何梵行求?出家苦行,欲求天堂、欲求涅槃,此謂梵行求。求者何義?謂樂著義。

「云何所起過患聲?眾生諸有,悉名過患,除天堂及涅槃,餘處求一切有過患,此謂所起過患聲。

「聖道勝聲者,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無過患、無所著,故謂聖道。此謂聖道勝聲。

「取聲者,執捉諸法,此謂取聲。

「化生聲者,四陰受想行識,此謂化生。復說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胎生四種,東弗于逮,南閻浮提,西拘耶尼,北欝單越。卵生一切眾鳥。濕生蚊、虻、虱等。化生諸天也,此謂化生聲。

「無我所聲者,一切諸法非是我所,無我起故。無我所者,無我所慢,此謂無我所聲。

「沒滅盡聲者,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滅故憂悲苦惱滅;沒盡者,泥洹寂靜不復更生,此謂沒滅盡聲。

「度業果報聲者,業者三業,謂身三、口四及意三。業果報者三業清淨,此謂度業果報聲。

「虛空等諸法聲者,諸法與虛空等。云何與虛空等?一切法唯有名、唯有想,無有相、無分別,無[A8]體、不動、不搖,不可思議、不起不滅,無所作隨無相,無所造無相貌,無形色、無行處,等虛空住平等。不老、不死,無憂悲苦惱。色者虛空等,受想行識亦如是。過去已沒,未來未至,現在不停,此謂虛空等諸法聲。

「深法聲者,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憂悲苦惱滅。彼理真實,是名為深。深者,是十二因緣一切語言道斷,無邊、無處、無時節,斷丈夫、斷世性,入平等、破自他執,此謂深法聲。

「除堅、重、無明、癡、闇、冥聲者。堅者,身見等五見;重者五陰;無明者,不知前、後際,及有罪、無罪,不識佛、法、僧,不知施戒天,不知陰界入,此謂無明。癡者,忘失覺念,此謂癡。闇者,入胎苦惱一切不淨,而生樂受迷惑去來,此謂闇。冥者,於三世無知,無方便、不明了,此謂冥。除者,真實諦開示光明,除[2]自果、除煩惱,除非煩惱、除餘習,入平等不可思議為主,此謂除義。此謂除堅、重、無明、癡、闇、冥聲。

「豫知行聲者,八種豫知行,謂正見乃至正定,此謂菩薩豫知行。除斷五見謂正見;不思惟貪瞋癡謂正思惟;身意業清淨此謂正業;口業清淨此謂正語;欺誑、諂諛、詐現少欲、以利求利,五種販賣:酤酒、賣肉、賣毒藥、賣刀劍、賣女色,除此惡業此謂正命;善身行、善意行謂正精進;念四念處此謂正念;以定心無染著,寂靜相滅相空相,此謂正定;此謂預知行聲。

「四聖諦聲者,謂苦、集、滅、道諦。云何苦諦?能斷十使。云何集諦?能斷七使。云何滅諦?能斷七使。云何道諦?能斷八使四思惟斷,乃至斷色無色結。此謂四聖諦聲。

「斷欲染聲者,欲者染樂不厭,欲莊嚴、著姿態,思惟欲,思惟觸,待習近。染者繫縛,樂者樂彼六塵,不厭者專心著緣無有異想,欲者歡喜,莊嚴者為染意,著者遊戲,姿態者作種種容儀,思惟欲者著五欲,思惟觸者欲相習近。待者以香花相引,習近者欲染心[3]遂。斷者悉除前不善法,此謂斷欲染聲。

「度老死聲者,老者,身體消減,[4]柱杖羸步,諸根衰耗,此謂老;死者,諸根敗壞。何故名死?更覓受生處,彼行業熟,此謂為死。云何老死差別?諸根熟名老,諸根壞名死,先老後死此謂老死。度此老、死,此謂為度。度有何義?過度義,到彼岸、自在、不更生義,此謂度老死聲。

「攝伏惡語言聲者,攝伏者,攝伏語言、攝伏身體。云何攝伏語言?以同類語破異類語,以異類語破同類語;以真實語伏不真實語,以不真實語伏真實語;以非語言伏語言,以語言伏非語言;以第一義伏非第一義,以非第一義伏第一義:以決定語伏不決定語,以不決定語伏決定語;以一伏多,以多伏一;以無犯伏有犯,以有犯伏無犯;以現證伏不現證,以不現證伏現證;以失伏不失,以不失伏失;以種類不得伏種類,以非種類不得伏非種類。惡者,說不實、不諦、不分別。伏者,斷義、遮義、[1]陰義,此謂攝伏惡語言聲。

「說安住聲者,說令分明開示分別說,不覆障道隨法說,此謂說;安住者置在一處,說泥洹、說出世間,述成所說,無相語言、無貌語言、無異語言、無作語言、覺語言、空語言、寂靜語言,此謂說安住聲。

「說斷結聲者,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滅一切陰。滅者,失、沒、斷、無有生,此謂滅。斷者,斷一切諸使、斷煩惱根無有遺餘,此謂斷結聲。

「置答聲者,隨問答、分別答、反問答、置答。云何隨問答?如問即答。云何分別答?隨彼所問,廣為分別。云何反問答?若人有問,反問令答。云何置答?如問我斷、我常,置而不答,以分別問問,隨問答;以反質問問,分別答;以置答問問,反質答;以隨問答問問,置答;此謂置答聲。

「攝伏魔賊聲者,魔者四魔,色、受、想、行、識,此謂陰魔賊。從此有、度彼有、息一切事,此謂死魔賊。無明、愛、取,此謂煩惱魔賊。五欲眾具為天魔體,此謂天魔賊。此謂攝伏魔[2]賊聲。

「滅諸境界聲者,滅色乃至滅觸。境界者,色、聲、香、味、觸,此謂滅諸境界聲。

「除諸煩惱聲者,斷滅煩惱。除煩惱者,染欲大毒,不淨觀為藥;瞋恚大毒,慈悲為藥;無明大毒,十二因緣觀為其藥,此謂除諸煩惱聲。

「無異不破聲者,無異者,無破、無異、第一義、實、諦、空、無相、無形、平等,不動、不可思議,此謂無異。不破者,無異形、平等、無相、不動、不破、不斷,純一、無過患、無心、無前後,此謂無異不破聲。

「勇猛力速無畏聲者,勇猛者精進,力者十力,速者[3]駃也,無畏者一切處不怖畏,此謂勇猛力速無畏聲。

「施寂靜、守護安隱聲者。施者二種:內施、外施。云何內施?說真四諦。云何外施?[4]施肌肉、皮血、國城、妻子、男女、財物、穀米等。寂靜三種,謂身、口、意。云何身寂靜?不作三過;口寂靜者,無口四過;意寂靜者,不貪、不瞋、不癡。守護者,守護六根。安隱者,同止、和合、不覓彼過,知足、少欲、不求長短。不覓他過者,不相覓過,不以此語彼,此謂施寂靜守護安隱聲。

「七聖財聲者,一信、二慚、三愧、四施、五戒、六聞、七慧,此謂七聖財聲。

「分別名色聲者,名者四陰,色者四大。分別者,分別名、色,此謂分別名色聲。

「第一義聲者,分別五陰,此謂第一義聲。

「作證得果聲者,果者四果,須陀洹乃至羅漢及緣覺果,得者入[5]義也,證者現證也,作者造作也,此謂作證得果聲。

「解脫縛聲者,縛者三縛:貪、瞋、癡縛。解脫者離此三縛,此謂解脫縛聲。

「生三有聲者,所謂生有、現有、後有,此謂[6]出生三有聲。

「斷憍慢聲者,憍者,色憍、盛壯憍、富憍、自在憍、姓憍、行善憍、壽命憍、聰明憍,此謂八憍。慢者,[7]慢慢、大慢、增上慢、我慢、不如慢、勝慢、邪慢,此謂七慢。斷者,斷憍慢,此謂斷憍慢聲。

「通達諸法聲者,通達者,如境而知。諸法者,善不善法。五欲眾具謂不善法,除斷五欲此謂善法,此謂通達諸法聲。

「如法分別聲者,如者等義,法者,善法、不善法。不善法者,不斷五欲眾具;善法者,斷五欲眾具。斷者,破滅義,此謂如法分別聲。

「樂不樂第一義聲者,樂者,五欲境界;不樂者,不著五欲;第一義者,空無[8]相;此謂樂不樂第一義聲。

「斷愛聲者,愛者,色愛乃至觸愛;斷者,滅除;此謂斷愛聲。

「勝乘聲者,所謂三乘:佛乘、緣覺乘、聲聞乘;般若波羅蜜十地,此謂佛乘。調伏自身、寂靜自身,令自身入涅槃,此謂緣覺乘。軟根眾生、怖畏眾生,欲出生死,此謂聲聞乘。此謂勝乘聲。

「信、精進、念、定意、慧聲者,隨逐不異思惟觀,此謂信;勇猛勤策、行事持事,此謂精進;專攝一心此謂念;諸事不動此謂定意;般若純一平等此謂慧;此謂信[9]精進念定意慧聲。

「攝伏六入,不得不知六通聲者,六入者,眼入乃至意入;攝伏者,攝伏色乃至攝伏法;六通者,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身通、漏盡通。不知者無明,不得不知者,除彼無明。此謂攝伏六入,不得不知六通聲。

「覺一切智聲者,一切智者,一切世法皆悉知。世者,念念生滅。復次世者,[10]諸陰界入。復次世者二種:一眾生世、二者行世。眾生世者,一切諸眾生:行世者,眾生住處,一切世界可知、悉知。智者二種:聲聞智、一切智,此謂智覺者。覺自身、覺他身,此謂覺一切智聲。

「正殺煩惱聲者,殺者,除斷義;煩惱者,九十八使。欲界苦所斷十使,[1]習滅七使,道諦八使,思惟四使;色界苦所斷九使,[*]習滅六使,道七使,思惟三使;無色亦如是。正者,分明除斷無餘垢。此謂正殺煩惱聲。

「是最後字,過此法不可說聲者,若無有字,此謂涅槃;若有字者,則是生死。最後者,更無有字,唯除羅字。不可說者,不可得、不可分別,無色故不可說。諸法者,謂陰界入三十七品。此謂最後字過此不可說聲。」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2232150 - 2024-03-11 16:38:03 文殊師利問經下 [Re: hui]
hui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0-12-30
文章數: 1378
來自: 台灣台北

T0468 文殊師利問經卷/篇章 二
文殊師利問經卷下

梁[*]扶南[*]國三藏僧伽婆羅譯

[2]分部品第十五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入涅槃後,未來弟子,云何諸部分別?云何根本部?」

佛告文殊師利:「未來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諸法住。二十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無下中上。譬如海水,味無有異;如人有二十子,真實如來所說。文殊師利!根本二部從大乘出,從般若波羅蜜出,聲聞、緣覺、諸佛悉從般若波羅蜜出。文殊師利!如地、水、火、風、虛空,是一切眾生[3]所住處、如是般若波羅蜜及大乘,是一切聲聞緣覺諸佛出處。」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部?」

佛告文殊師利:「初二部者,一摩訶僧祇(此言大眾,老少同會共集律部也),二體毘履(此言老宿,淳老宿人同會共出律部也)。我入涅槃後一百歲,此二部當起,從摩訶僧祇出七部,於此百歲內出一部,名執一語言(所執與僧祇同,故云一也)。於百歲內從執一語言部,復出一[4]部,名出世間語言(稱讚辭也)。於百歲內從出世間語言出一部,名高拘梨柯(是出律主[5]姓也)。於百歲內從高拘梨柯出一部,名多聞(出律主有多聞智也)。於百歲內從多聞出一部,名只底舸(此山名,出律主居之[6]也)。於百歲內從只底舸出一部,名東山(亦律主居也)。於百歲內從東山出一部,名北山(亦律主居也)。此謂從摩訶僧祇部出於七部,及本僧祇,是為八部。於百歲內從體毘履部出十一部,於百歲內出一部,名一切語言(律主執三世有故,一切可[7]厝語言也)。於百歲內從一切語言出一部,名雪山(亦律主居也)。於百歲內從雪山出一部,名犢子(律主姓也)。於百歲內從犢子出一部,名法勝(律主名也)。於百歲內從法勝出一部,名賢(律主名也)。於百歲內從賢部出一部,名一切所貴(律主為通人所重也)。於百歲內從一切所貴出一部,名芿山(律主居也)。於百歲內從芿山出一部,名大不可棄(律主初生母棄之於井,父追尋之,雖墜不死,故云不可棄也;又名能射)。於百歲內從大不可棄出一部,名法護(律主名也)。於百歲內從法護出一部,名迦葉比(律主姓也)。於百歲內從迦葉比出一部,名修妬路句(律主執修妬路義也)。此謂體毘履部出十一部,及體毘履,成[8]二十部。」

佛說此祇夜:

「摩訶僧祇部, 分別出有七,
體毘履十一, 是謂二十部。
十八及本二, 悉從大乘出,
無是亦無非, 我說未來起。」
雜問品第十六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外道說如是語:『世尊往昔說《火聚經》,六十比丘死、六十比丘休道、六十比丘解脫。』外道當如是說:『世尊非一切智。何以故?不見此事故。』當云何答?」

佛告文殊師利:「如人然燈,不為殺蟲。文殊師利!如來如是隨眾生所堪,則為彼說,如來說法無非因緣。若有眾生有殺生業,必受果報。彼眾生不堪受法,是故休道。彼眾生堪受法,則得解脫。皆隨其因緣,非如來所作。何以故?佛從世間生,佛不說佛造世間。若人殺生自得短命,若人不殺自得長壽及解脫果。此諸眾生雖復休道,如來未來必當化度。是故,文殊師利!如來無過。文殊師利!如日月光照拘牟頭、分陀利欝、波羅花等,或有合者、或有開者、或墮落者,非是日月有分別心。何以故?日月無心故。以無心故,自開自落,非日月過。文殊師利!如來說法亦復如是,有眾生長壽、短壽,無病、有病,多病、少病,可憎、可愛,有下、中、上,貧富、貴賤;生閻浮提、生欝單越、生拘耶尼、生弗于逮、生四天王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有生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自業為財、自業為[9]分,業為生處。唯業所造非餘物造,有上中下,非我所造。何以故?一切諸眾生自業為財故。」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事[10]施,有婦兒施等。如須達拏以二子施醜婆羅門,此婆羅門打此二兒。世尊!何故無平等慈心?若菩薩無慈悲心,不名菩薩。世尊!諸菩薩有平等心不?若有等心,云何以兒與人打拍?[1]有人此問,當云何答?」

佛告文殊師利:「如人有兩兒,以其小兒施於大兒。文殊師利!此父母是平等心不?大兒打拍,小兒遂死。文殊師利!誰當得罪?」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父母等心無有罪過,大兒自得此罪。」

佛告文殊師利:「我於眾生常平等心,如羅睺羅可愛可念,提婆達多亦可愛可念。文殊師利!是故菩薩無有罪過。復次,文殊師利!如有一人日日施食,有人來乞,此人即施。因得食故,劫盜他財。文殊師利!是誰得罪?」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非施主得罪。施主唯有施意,不令作盜。」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諸菩薩唯有施意,無有殺心,是故菩薩成無害想,有人殺害自得殺罪。」

佛說此祇夜:

「常行平等心, 施時無害想,
彼自有殺罪, 我平等無過。
有壽有壽想, 復有殺害心,
命斷於此時, 害者得殺罪。
若無有壽命, 而作壽命心,
於此起害[2]想, 亦得言有罪。
提婆及羅睺, 愛念無有二,
如是慈悲心, 是菩薩平等。」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誠如聖言。」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有人當難如來:『世尊常言:「若人能說二十四處,便生二十四處。二十四處者,一洲王、二洲王、三洲王、四洲王、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王。梵身,梵富樓、大梵,得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有大智慧有諸善行,不動不放逸,此謂二十四處。」如來今既能說,亦應得此處。』彼邪見難當云何答?」

佛告文殊師利:「如來說法不為此因緣。文殊師利!如日月光利益諸花,雖有此力不求恩報。何以故?日月無心故。文殊師利!如來如是,不求報故為人說法。何以故?如來無心故。文殊師利!如來於諸法中無有染著。是故,文殊師利!我所說法無為我義。何以故?昔於三阿僧祇劫,施頭目、髓腦、手足、支節、國城、妻子、奴婢、象馬,種種布施。如來於彼無求報心,如來不求世間果報。何以故?我說諸法無為我義,不為自身、不為他身、不為自他身。若為自身、他身及自他身,如來便有所著。」

佛告文殊師利:「猶如日月不作是思惟:『花當報我恩?不報我恩?』日月無心故,如來亦無心。何以故?如來無可取。既無可取,云何當得報?於是[3]夜雖言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我亦不說一字。何以故?無可取故。如來不可取,如來無得[4]果。何以故?離苦樂故。我先思惟是時得菩提,一切所求悉得,亦無所得,無形無相。」

佛說是祇夜:

「日月照諸花, 無有恩報想,
如來無可取, 不求報亦然。」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先說無有眾生非時節死。何以故?雖必當死,非時不死,故諸邪見人當作是說:『至其死時我乃得殺,是故殺者無有罪過。何以故?是其死時故。是故我殺,無有罪過。』當云何答?」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有人造作宮殿,既已成就,樂欲住止,問占相者:『何日好住?何日不好?』彼人答言:『汝不宜入。何以故?必當為火之所燒故。若人故燒亦必被燒,若不故燒亦被燒故。』主人又言:『若有此事,作何方計?』相師答言:『當勤守護。』主人即便勤加守護。有人[5]將火,來燒此宮。文殊師利,此持火人有罪過不?」

文殊師利言:「世尊!有罪,有罪!」

「如是,文殊師利!若死時、若非死時,有殺害者,必得殺罪,當入地獄,如燒宮殿。」

佛說此祇夜:

「至時不至時, 若人殺害彼,
必當入地獄, 譬如燒宮殿。」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邪見當說此言:『有人殺人不得殺罪。何以故?殺身不殺命。若身是命,如父母死,其子燒身應得殺罪。何以故?身是命故。故知身非壽命,壽命非身。何以故?身異命異故。若身即是命,若命即是身,燒身即燒命;若壽命往後世,身亦應往;若身被燒,命不被燒,是故知身非即是命。何以故?命不可燒故,是故身非是命,命非是身。是故殺身不得殺罪。何以故?以[6]異故。如人問路,彼直動身。如是世尊,別燒別得罪。何以故?命往後世,身猶在故,以是故知身非壽命。』世尊!有人能殺命不?若人能殺命者,不應更生;若命已被殺,不須涅槃;若身是壽命,身被殺時,命亦被殺;若身是壽命,殺身則得涅槃。何以故?以無異故。是故無殺生果。世尊!若身被殺,壽命更生,受別異姓。是故此人不得殺罪。何以故?壽命更生故。更生者,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等是謂更生,是故殺身不名殺命。如坐禪師教諸弟子除心意識,若除心意識不更生,若不更生則無復身:若無復身則亦無命:若無有命則不更生,是為禪師殺人壽命。世尊!云何當答彼邪見人?」

佛告文殊師利:「戒有二種,所謂身口,非心意識戒。若心意識是戒,則無持戒人。何以故?心攀緣難制故,無住處故。譬如[1]駃水、亦如猨猴,動轉不停,不可守護。是故,文殊師利!無心意識戒,[2]雖身口有戒,心意識非殺罪處。何以故?非戒處故。若以心樂,則能得定;若心不樂,則不得定。是故學者以定殺心,非人能殺。是故,文殊師利!定得殺罪,非心得罪。又若殺自身,無有罪報。何以故?如菩薩殺身,唯得功德,我身由我故。若身由我得罪果者,剪爪傷指便當得罪。何以故?自傷身故。若身自死,眾生得食。本無施心,既不得福,亦無有罪。何以故?諸菩薩捨身非是無記,唯得福德。是故煩惱滅故心則滅,心滅故意滅,意滅故識滅,識滅故身滅,身滅故壽滅,壽滅故命滅,命滅故諸根滅,諸根滅故諸入滅,諸入滅故諸界滅,諸界滅故諸陰滅,諸陰滅故不相續,不相續故心意識無處,心意識無處,故得清淨。如是,文殊師利!譬如垢衣以灰汁[3]澣濯,垢滅衣在。何以故?垢已去故。以垢去故,衣得清淨。如是,文殊師利!諸過為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以除心垢,故成清淨。」

佛說此祇夜:

「譬如垢污衣, [*]澣治以灰汁,
以灰汁[*]澣治, 是衣得清淨。
[4]如是以過患, 染污於[5]心識,
[*]澣以智慧灰, 心即得清淨。」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外道隨其邪見,復當說言:『若世尊是一切智,何故不先記外道女人孫陀利及[6]栴遮摩尼應謗如來?故知如來非一切智,以不逆遮彼誹謗故,令無數劫入惡道中,乃至入於無間地獄。』世尊!當云何答?」

佛告文殊:「我今問汝,如[7]有醫師,明識眾生有風[8]痰熱病,其病未起,為逆治不?」

「不也,世尊!」

「文殊師利!是師知病不?」

「如是,世尊!」

「文殊師利!我亦如是。知諸眾生多貪、多瞋,有多愚癡,長壽、短壽,惡業、善業。佛雖先知,非時不說。文殊師利!此女人孫陀利及[*]栴遮摩尼,過去世時,常殺眾生,起不善業,常誹謗聖人,入阿鼻獄。文殊師利!眾生惡業不由我造。若眾生堪聞法,我為彼說;若不堪聞,我則不說。文殊師利!如人病重不可療治,醫[9]師捨去,不與少藥。如來亦爾,知此二人不可教化,是故默然不逆記說。文殊師利!若可記者,我則為記。如我記弟子,得聲聞、[10]獨覺及得菩薩,或不記說當得三乘。何以[11]故?以不定故。文殊師利!於汝意云何?若人誹謗虛空,[12]虛空當云何答?」

文殊師利言:「虛空無語言。何以故?虛空無故。」

「如是,文殊師利!如來與虛空等,虛空無語言,如來亦無語言。文殊師利!有五濁惡世。云何為五?劫濁、眾生濁、命濁、煩惱濁、見濁。云何劫濁?三災起時,更相殺害,眾生[13]飢饉,種種疾病,此謂劫濁。云何眾生濁?惡眾生、善眾生,下、中、上眾生,勝、劣眾生,第一眾生、不第一眾生,此謂眾生濁。云何命濁?十歲眾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歲、百歲、二百歲、四百歲、八百歲,乃至千歲,有長短故,此謂命濁。云何煩惱濁?多貪、多瞋、多癡,此謂煩惱濁。云何見濁?邪見、戒取見,取常見、斷見、[14]有見、無見、我見、眾生見,此謂見濁。如是五濁,如來悉無。」

佛說此祇夜:

「如來如虛空, 云何有言語?
如來無五濁, 是故不逆記。」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邪見人,當誹謗佛說如是言:『若使如來是一切智,何故待眾生作罪,然後制戒?』」

佛告文殊師利:「如[15]此即是一切智相。若我逆制戒,人當謗我。何以故?我不作罪,云何強說?此非一切智。何以故?我無罪過故。如來無慈悲心,不饒益、不攝受眾生!如人無子,而說有子,某時當生。空有此言,云何可信!何以故?不真實故。若真見生子,則生信心。如是,文殊師利!所未作罪,人天不見,云何逆制戒?要須見罪,然後乃制。文殊師利!譬如醫師[16]知風、[*]痰、熱等發起所由,亦知有藥對治此病。有人[17]勇健身無疾病,如此之人須師治不?」

文殊白佛:「彼不須治。彼若病生,師即為治,世間讚說是第一師。」

「如是,文殊師利!一切聲聞、一切眾生,有宜制戒、有不宜者。我知一切眾生心之所行,未作罪者,我則不制;若已作過,我則制戒。我若如此,則世間不謗。文殊師利!眾生之中有下、中、上,如來制戒亦復如是。文殊師利,如種大麥及麻豆等,[18]牙始生時,已堪用不?」

文殊師利言:「不堪用也。何以故?以未熟故。」

佛告文殊師利:「一切眾生善根未熟,亦如是不堪制戒。文殊師利!如拘物頭花、優鉢羅花始生之時,日光所照,能令開不?」

文殊師利言:「不能開也。何以故?以新生故。」

佛告文殊師利:「善根未熟亦如是,如來如是不得制戒。何以故?非時節故。若非時制戒,眾生不受,言:『我無罪,何故[1]制戒?』文殊師利!如種穀未熟,為可取不?」

文殊師利言:「不可取也。世尊!非時尚未有花,何況得米及以[2]糠糩?」

「文殊師利!我未制戒亦復如是,諸弟子無所犯,無犯戒果。是故,文殊師利!我不逆制戒。」

佛說此祇夜:

「無罪逆制戒, 眾生不信受,
是故[3]見有罪, 爾時乃制戒。
譬如芽莖時, 未便有果實,
諸比丘無罪, 不制戒亦然。」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邪見人說如是言:『摩醯首羅天造此世間。』如是邪說,當云何破?」

佛告文殊師利:「此是虛妄,非真實語。又餘外道言:『非首羅造。』若由首羅,不應自謗。何以故?自由故。若自由者,則一切世間,以首羅為師,更無餘師。若一切世間各自有師,則諸世間非首羅造。若一切事由首羅者,若事首羅則應無疑。又《摩醯首羅經》不作是說,若有此說,眾生不應生疑。是故,文殊師利![4]知此世間非首羅所造,當知不實,是虛妄言。」

佛說此祇夜:

「若諸善惡業, 摩醯首羅造,
世間無事證, 無人決斷說。
如此不[5]真語, 雖說不成就。」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正遍知、法身,世尊!為於法中有身,為以法為身。一切諸法,云何與虛空等?」

佛告文殊師利:「不於法中有身。何以故?如虛空故。如不於虛空有虛空。何以故?虛空者無處,無處故名虛空,虛空無意樂當取虛空;復次虛空無體、無作,故名虛空。文殊師利!虛空者,非有、非無。何以故?無處有,無處無故。何以故?若初有故後成無,若初無故後成有;若初有,後當有;若後無,則初無。如是,文殊師利!八種語言,通一切諸法。」

佛告文殊師利:「我不說有色為身。何以故?一切佛與虛空等,普遍故、無思故、無心意識故,無處故、無內外故。是故,文殊師利!說名世尊。文殊師利!謂為佛者,不以身口意覺,故謂為佛。何以故?虛空不以身、口、意覺虛空故。」

佛告文殊師利:「若無心意,是處為有為無?若有便定有,若無便定無。」

文殊師利白佛言:「無有世尊,亦無善逝。何以故?不可取故,與虛空等故。若等虛空,云何有色相?若有色相,便是無常。若是無常,云何與虛空等?」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兩手和合,能出音聲。為從左手生?為從右手生?若從左手生,常應有聲;右手亦然。何以故?二手常有故。一手無聲,合故有聲。如是,佛從世間出,不著世間,如蓮華從水生,不為水所著。如手合有聲,亦有、亦無、亦現、不現,可取、不可取,如水中月;如來、正遍知亦復如是。

囑累品第十七

「文殊師利!若有人受持此法、若說此法,若誦、若書、若教他,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能生一切種智。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入佛境界、住佛境界,隨佛所學,成滿此願。我若以七寶滿此世界,及種種衣服日日施彼,所得功德無量無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書寫此經,所得功德,取百分之一,分為百分,如是展轉,百過分之,取後一分,猶勝萬倍。何以故?生一切智故。經所住處應當供養,是地清淨能除諸惡,是清淨處、是寂靜處、是諸天行處、是諸佛所念處、是人天所貴、是如來地住。」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名此經?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為『文殊師利所問』,汝當受持;亦名『種種樂說』,汝當受持;亦名『斷一切疑』,汝當受持,亦名『菩薩諸行修妬路』,汝當受持。」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正遍知所作已辦、可作已辦,捨於重擔,已斷一切諸結,已除一切煩惱、已洗煩惱垢、已伏諸魔、已得諸佛法、一切智者、一切見者,成就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五眼具足佛眼無障,見一切世間,如是思惟:『我初得道,先為誰說法?云何眾生清淨善行?何人易教,少貪、瞋、癡?何人能現證智慧?彼若不聞此法,必當退轉,是故我當先為說法,彼能堪受,無有疑謗。』世尊!阿羅漢、正遍知等有何義?」

佛告文殊師利:「阿羅漢多者得正遍知,名阿羅漢多;復次,阿者何義?過凡夫地,名為阿義。羅者何義?從染得無染,名為羅義。呵者何義?以殺煩惱、得光明義。那者何義?到於[1]醍醐道,不為生死所縛義。多者何義?求覓真實義。三藐三佛陀者何義?自覺覺彼、正遍見義。婆者何義?諸法平等如虛空義。摩者何義?能滅憍慢義。耶者何義?如法分別義。[2]奄者何義?[3]知後邊身義。迦者何義?失業、非業義。[4]娑者何義?知生死輪轉邊義。婆者何義?解脫、[5]解脫繫縛義。優者何義?能隨問答義。陀者何義?得寂靜義。他者何義?受持法性無體相義。所作已辦者,捨身肉、手足,事已畢竟,謂所作已辦。

「迦釐者,已捨不更捨。迦者,見諸法如觀其掌;釐者,軟直心相續。迦者斷諸業行。釐者,除三業性。多者,覺真義。耶者,滅沒聲如法成就義。所作已辦者,諸善根已辦。捨於重擔者,無復生死可擔。已斷一切諸結者,斷一切貪瞋癡結。斷一切煩惱者,拔三界諸煩惱。已洗煩惱垢者,無業煩惱氣故。已伏諸魔者,除諸死魔故。已得諸佛法者,度一切般若波羅蜜,到一切般若波羅蜜,此謂已得諸佛法。一切智者,無所不知。一切見者,現證一切諸法義。成就十力者,如法神力等,稱量佛力,勝一切眾生力,百倍、千倍、百千萬億倍,不可思議不可數佛,成就無邊力。從佛十力,出無量力,成就一切諸力,名成就十力。十力者,謂是處非處力、業力、定力、根力、欲力、性力、至處道力、宿命力、天眼力、漏盡力。四無畏者,一切智無畏、一切漏盡無畏、能說障道無畏、說盡苦道無畏。十力、四無畏,大慈、大悲、大喜、大捨,謂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成滿,故五眼亦滿,所謂天眼、佛眼、法眼、慧眼、肉眼。佛有無量眼,何以故?境界無量故,是故佛成就五眼[6]無障礙,所見無餘,等虛空故,以此眼見一切世間。以無障礙眼見世間,以障礙眼亦見一切世間。見已,如是思惟:『為何等人我當先為說法?』文殊師利!我說此言有何義?」

文殊師利白佛:「我未解世尊意。」

佛告文殊師利:「於此佛境界,有無窮眾生。[7]惟阿羅羅、欝頭藍弗,可先為說法,除此二人更無餘人。而此二人,死已七日。我先以佛智,語十地菩薩。我以世間智,為眾生說法。此二人不聞我法,故成退轉,壽命唯餘七日。」

諸天聞此言,即白佛言:「如是,世尊!阿羅羅、欝頭藍弗死已七日。」

「文殊師利!云何眾生清淨善行?可化易教眾生者,謂多功德人;清淨者,清淨心也;善行者,自行諸善根;可化者,聞略說得度;易教者,能分別諸法,善滅一切身、口、意垢,不為愛見之所繫縛。若有如此眾生,我當先為說法,我當令其得解,不誹謗我。」

佛說此祇夜:

「欝頭藍弗、 阿羅羅仙, 死已七日,
我先已記。 後有諸天, 而來報我:
『如是世尊! 如是善逝! 二人並死,
已經七日。』
「文殊師利!無有餘人速疾智慧,唯除如來、善逝、世尊。」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諸功德不與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無量過患故,出家無量功德故。」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一切諸功德,不與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無量過患故,出家無量功德故。住家者有障礙,出家者無障礙;住家者攝受諸垢,出家者離諸垢;住家者行諸惡,出家者離諸惡;住家者是塵垢處,出家者除塵垢處;住家者溺欲淤泥,出家者[8]離欲淤泥;住家者隨愚人法,出家者遠愚人法;住家者不得正命,出家者得正命;住家者多怨家,出家者無怨家;住家者多苦,出家者少苦;住家者是憂悲惱處,出家者歡喜處;住家者是惡趣梯,出家者是解脫道;住家者是結縛處,出家者是解脫處;住家者有怖畏,出家者無怖畏;住家者有[9]彈罰,出家者無彈罰;住家者是傷害處,出家者非傷害處;住家者有熱惱,出家者無熱惱;住家者有貪利苦,出家者無貪利[10]苦;住家者是憒閙處,出家者是寂靜處;住家者是慳悋處,出家者非慳悋處;住家者是下賤處,出家者是高勝處;住家者為煩惱所燒,出家者滅煩惱火;住家者常為他,出家者常為自;住家者小心行,出家者大心行;住家者以苦為樂,出家者出離為樂;住家者增長蕀刺,出家者能滅蕀[A1]刺;住家者成就小法,出家者成就大法。住家者無法用,出家者有法用;住家者多悔悋,出家者無悔悋;住家者增長血淚乳,出家者無血淚乳;住家者三乘毀訾,出家者三乘稱嘆;住家者不知足,出家者常知足;住家者魔王愛念,出家者[11]令魔恐怖;住家者多放逸,出家者無放逸;住家者是輕蔑處,出家者非輕蔑處;住家者為人僕使,出家者為僕使[1]主;住家者是生死邊,出家者是涅槃邊;住家者是墜墮處,出家者無墜墮處;住家者是黑闇,出家者是光明;住家者縱諸根,出家者攝諸根;住家者長憍慢,出家者滅憍慢;住家者是低下處,出家者是清高處;住家者多事務,出家者無所[2]作;住家者少果報,出家者多果報;住家者多諂曲,出家者心質直;住家者常有憂,出家者常懷喜;住家者如刺入身,出家者無有刺;住家者是疾病處,出家者無疾病;住家者是衰老法,出家者是少壯法;住家者為放逸死,出家者[3]慧為命;[4]住家者是欺誑法,出家者是真實法;住家者多所作,出家者少所作;住家者多飲毒,出家者飲醍醐;住家者多散亂,出家者無散亂;住家者是流轉處,出家者非流轉處;住家者如毒藥,出家者如甘露;住家者愛別離,出家者無別離;住家者多[5]重癡,出家者深智慧;住家者樂塵穢法,出家者樂清淨法;住家者失內思惟,出家者得內思惟;住家者無歸依,出家者有歸依;住家者無尊勝,出家者有尊勝;住家者無定住處,出家者有定住處;住家者不能作依,出家者能作依;住家者多瞋恚,出家者多慈悲;住家者有重擔,出家者捨重擔;住家者無究竟事,出家者有究竟事;住家者有罪過,出家者無罪過;住家者有過患,出家者無過患;住家者有苦難,出家者無苦難;住家者流轉生死,出家者有齊限;住家者有穢污,出家者無穢污;住家者有慢,出家者無慢;住家者以財物為[6]寶,出家者以功德為[*]寶;住家者多災疫,出家者離災疫;住家者常有退,出家者常增長;住家者易可得,出家者難可得;住家者可作,出家者不可作;住家者隨流,出家者逆流;住家者是煩惱海,出家者是舟航;住家者是此岸,出家者是彼岸;住家者纏所縛,出家者離纏縛;住家者作怨家,出家者滅怨家;住家者國王所教[7]誡,出家者佛法所教[*]誡;住家者有犯罪,出家者無犯罪;住家者是苦生,出家者是樂生;住家者是淺,出家者是深;住家者伴易得,出家者伴難得;住家者婦為伴,出家者定為伴;住家者是𦌘網,出家者破𦌘網;住家者傷害為勝,出家者攝受為勝;住家者持魔王幢幡,出家者持佛幢幡;住家者是[8]此住,出家者[9]彼住;住家者增長煩惱,出家者出離煩惱;住家者如[10]刺林,出家者出刺林。文殊師利!若我毀訾住家,讚嘆出家,言滿虛空,說猶無盡。文殊師利!此謂住家過患、出家功德。」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常有幾種心念?」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自念:『我當何時出家,住僧坊中?我當何時自恣和合?我當何[11]時修行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我當何時著衣如大牟尼尊?我當何時得仙師相好?我當何時住空閑處得處便住?我當何時乞食,於好惡少多不生增減,或得或不得,或寒或熱,次第行乞,為治饑瘡,如油膏車,為持壽命以少自[12]活?我當何時離世八法,不為八法之所動轉?何時厭離國城愛樂林藪,於十二入不著、不樂?我當何時能守護六根,令得禪定?我當何時調伏六根,如制僕使?我當何時坐禪精進、讀誦經書,常樂斷諸結使,具修諸行?我當何時知足?我當何時不樂先戲樂事?我當何時為自、他勤行精進?我當何時行諸菩薩所行之道?我當何[13]時為世間第一[14]貴?我當何時解脫愛奴?我當何時解脫居家?』文殊師利!此謂菩薩心之所念。」

佛說此祇夜:

「若人思惟菩薩心, 我知彼有諸功德,
其數無量不可極, 堪得清淨佛法身,
不入惡趣受諸苦, 具足成就佛智慧。」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餘佛世界諸佛,現在有人於此欲見彼佛,當云何得見?」

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專念如來十號,佛於彼人常在不滅,亦得[15]當聞諸佛說法,并見彼佛現在四眾,增長壽命、無諸疾病。云何十號?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文殊師利!念十號者,先念佛色身具足相好,又念法身壽命無盡。當作是念,佛非色身,佛是法身。以執取、以堅取,見佛如虛空。樂虛空,故知一切法義。文殊師利!如須彌山、由乾陀山、伊沙陀山、須陀梨山、珂羅底迦山、阿輸迦羅山、毘那多山、尼民陀羅山、斫迦羅山,如是等山悉是障礙。若人一心念佛十號,此等諸山不能為障。何以故?以正念故、佛威神故。

「復次,文殊!念佛十號猶如虛空,以知如虛空故,無有過失;以不失故,得無生忍;如是依名字,增長正念;見佛相好,正定具足。具足定已,見彼諸佛。如照水鏡,自見其形。彼見諸佛亦復如是,此謂初定。復次,如一佛像現鏡中分明,見十方諸佛亦如是分明,從此以後常正念思惟,必有相起,以相起故,常樂見佛,作此念時諸佛即現,亦不得神通,亦不往彼世界,唯住此處,見彼諸佛,聞佛說法,得如實義。」

文殊師利白佛言:「以何法故起此定寶?」

佛告文殊師利:「當近善知識、供養善知識,常起精進、不捨精進,不捨智慧、不動智慧,堅智慧、利智慧;常入信心,令精進根堅固,不為天魔、沙門、婆羅門所壞;由此四法,能生此定。」

文殊師利白佛言:「復有何法能生此定?」

佛告文殊師利:「慚愧、懺悔、恭敬、供養,事說法人如供養佛,以此四法能生禪定。復於九十日,修無我想,端坐專念,不雜思惟,除食及經行、大小便時,悉不得起。

「復有四法能起此定。見諸佛、勸人聽法,不嫉發菩提心人,行諸菩薩所行。

「復有四法,一者造像,二施有信人,三教化眾生令離欺慢使得菩提,四為守護攝受諸佛正法。

「復有四法,少語言,不與在家、出家人和合,不著諸法相,樂寂靜處。

「復有諸法,謂無生忍,厭一切諸行、一切生處;一切邪見、一切五欲,亦不思惟;修無量定行,不起瞋恚;於四攝法常憶不忘,成就慈悲喜捨,不譏他過;常聞說法,質直修行清淨三業;樂歎財施,不起慳心;樂讚法施,不起法慳;修忍辱行,同止安樂;若人輕罵、誹謗、打縛等,是我本業得此果報,於他不瞋。隨聞受持廣為人說,令他思惟、修行正行,不生嫉妬,不自讚毀他,離睡眠懈怠,信佛法僧,恭敬上中下座,見他少德常憶不忘,語言真諦無餘虛說。

「復次,文殊師利!如出家人能修此定,在家之人亦能修習;如在家人能修此定,出家之人亦能修習。為他廣說,令彼修行。云何在家人能修此定?以信業果報捨一切財,歸依三寶受持五戒,不穿、不破、不污、不缺,受十善道,令起諸善。修行梵行毀訾五欲,不生嫉妬、不愛妻子,常樂出家受持八戒,常往僧坊有慚愧心,於出家人常生敬心,不祕悋法常樂化人,愛念恭敬和[1]上、闍梨及說法人,於父母善知識所,心如佛想,安止父母及善知識,令得住於安隱之處,此是在家之人修此定法。

「云何出家人當修此定?不破戒、不污戒,無毀點戒、清淨戒、不穢戒,不雜邪戒,無所依戒、無所得戒,不墮戒,聖所嘆,戒、慧人所嘆戒,於波羅提木叉善能守護,成就一切諸行處。常畏小罪,淨業、淨命,樂深無生法忍,於空、無相、無作不生怖畏,常勤精進正念現前。有信從心成就慚愧,不著世法、不[A2]懷嫉妬,常行頭陀功德,厭世語言、不樂綺語,知恩、知報恩,敬畏和[*]上、阿闍梨,無憍慢心。常樂勝師及樂近善友。若有善友我當問法,既聞法已如說修行。若依經書、若依師說,於說法人、父母、善友常懷佛想;樂阿蘭若處不樂人間;於身命財心不繫著,思念死想不依利養,無所觸犯、無渴愛心。攝受正法,愛敬尊長;不[2]長畜衣鉢,不受宿食;恒樂乞食,行次第乞;常懷慚愧,自省己罪;不捉金銀珍寶,於真實法不生驚疑,常修慈心能斷瞋怒;常修悲心能斷殺害,饒益一切世間,慈悲一切眾生;常樂經行,無睡眠、懈怠。若住如是功德,則能修此禪定。

「復次,文殊師利!當具足諸善,常念如來,專心思惟不起亂想,守護諸根於食知足,初夜、後夜[3]捐於睡眠,離諸煩惱令生禪定,不著禪味分別色相,得不淨想不著陰界入,不自稱譽無有憍慢,於一切法作阿蘭若想,[4]於一切眾生生親友想,不為名聞而持禁戒,常行禪定不厭多聞,以多聞故不生憍慢;於法無疑不謗佛、不毀法、不破僧;常近善人離不善人,樂佛所說出世言語,[5]受念六法、修五解脫處,能滅九種瞋恚、斷八懈怠;修八精進、行九想定;修八大人覺,成就諸禪解脫三昧、三摩跋提,一切諸見所不能動。攝耳聽法、分別諸陰、無有住相,怖畏生死如拔刀賊,於十二入如空聚想,於十八界[6]如毒蛇想,於泥洹處生寂靜想,觀於五欲如蕀刺想,樂出生死無有諍訟,教化眾生修諸功德。能如是者,得深禪定。

「文殊師利!若人修行此定,所得功德永不退轉。文殊師利!如三千大千世界盡末為塵,世界多少如微塵數,盡布七寶持用布施。於汝意云何?[7]是人能如是施,功德多不?」

文殊師利言:「甚多。世尊!」

佛言:「我今告汝,若善男子、[8]善女人,直聞此定無怖畏心,所得功德於彼為多,何況信心思惟、修行、受持、讀誦,況復為人廣說,何況修習得此定者,彼功德數我不能說。是故,文殊師利!善男子、善女人應當修習此定、憶持此定,兼為他人廣說此定。文殊師利!劫燒之時,若有菩薩持此定者為火所逼,無有是處。若值王難及惡鬼神,種種惡毒不能為難,除惡業深重決定受報。

「復次,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持此定者,無有疾病,六根清淨,無諸橫惱。

「復次,文殊師利!若持此定者,諸天龍神悉皆守護;諸天所嘆,乃至諸佛亦常讚嘆;諸天常樂見,乃至諸佛亦常樂見。

「復次,文殊師利!若受此定者,所未聞法[1]即皆得聞,乃至眠時夢得此定。文殊師利!我說此定功德,若一劫、若過一劫亦不能盡,無有邊際,何況菩薩能得此定。

「文殊師利!譬如有人身強多力,若向東行經百千歲,南、西北方上、下亦[2]爾。於汝意云何?有人能稱數此人所行之處,若一由旬、二由旬,乃至百千由旬不?」

文殊師利言:「除佛一切種智,及大智舍利弗并不退菩薩,餘無能數。」

佛告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彼[3]所行處滿中珍寶悉以布施,若復有人聞此定,聞已隨喜發願,欲得三菩提、欲得多聞。以此隨喜功德比布施功德,百分、千分乃至百千萬億分不可為比。此人為過去諸佛所隨喜,現在、未來諸佛亦隨喜,我亦隨喜。」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此定功德果報實不可思量。」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一日修行此定,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所修功德,不及此定百千萬分之一。」

佛說此祇夜:

「念如來十號, 及以無邊德,
如此諸功德, 不可得稱量。
珍寶廣布施, 如[4]上之所說,
聞定隨喜心, 過此不可數。」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諸供養餘花,用治眾病或消惡毒,其法云何?若供養佛餘花、般若波羅蜜花、佛足下花、菩提樹花、轉法輪處花、塔花、菩薩花、眾僧花、佛像花,其法云何?世尊!用此花有幾種呪法?世尊!一切諸花云何入佛花中?世尊!用此花法,為有一種、為有多種?此呪為有一種、為有多種?」

佛告文殊師利:「各各花,各各呪,一[5]一花呪一百八遍。

「誦佛花呪曰:

『南無佛闥寫冶莎呵』

「般若波羅蜜花呪曰:

『那末柯盧履[6](民旨反)[7]波若波羅蜜多[A3]𧜟莎訶』

「佛足花呪曰:

『那莫波[8]陀制點耽鹽莎訶』

「菩提樹花呪曰:

『南無菩提逼力龕嵐莎訶』

「轉法輪處花呪曰:

『南無達摩斫柯羅夜莎訶』

「塔花呪曰:

『那莫[9]踰跛耶莎訶』

「菩薩花呪曰:

『南無菩提薩埵冶莎訶』

「眾僧花呪曰:

『那莫僧伽冶莎訶』

「佛像花呪曰:

『那莫波羅底耶莎訶』

「文殊師利!呪經如是,汝當受持。」

復告文殊師利:「用此花法,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能信修行,應當早起清淨澡漱,念佛功德恭敬此花,不以足蹈及跨花上,如法執取安置淨器。若人寒、熱,冷水[10]摩花以用塗身;若頭額痛亦皆以塗;若吐[11]利出血或腹內煩痛,以漿飲摩花,當服此花飲;若口患瘡,以暖水摩花,[12]唅此花汁。若人多瞋,或以冷水或以沙糖以摩此花,飲服花汁。若多貪染,以灰汁摩花塗其隱處,復以冷水摩花塗其頂上,貪結漸消,常為一切人所愛敬。若天雨不止,於空閑處以火燒花,令雨即止;若天亢旱,在空閑處以花置水中,復呪冷水更灑花上,天即降雨。若牛馬象等本性不調,以花[13]飼之即便調伏。若諸果樹花實不茂,以冷水牛糞摩取花汁以灌其根,不得踐蹹,花實即多。若田中多水苗稼損減,擣花為末以散田中,即得滋長。若高原陸地無有水處,請四比丘於其處布花,一日之中百八遍誦呪,次復一日更以新花布[14]先花上,又誦呪一百八遍,如是乃至七日掘便得水。若國多疾病以冷水摩花,塗螺鼓等吹擊出聲,聞者即愈。若敵國怨家欲來侵境,以水摩花,在於彼處用灑散之,即得退散。若於高山有磐石處,眾多比丘於石上摩花,摩花既竟相與禮拜,久後石上自生珍寶。若人愚癡取所供養花,數有百種下至七種,擣以為末以𤚩牛[15]酥,先誦呪百八遍,和以為丸如彈丸大,日服一丸,服丸之時,亦誦呪百八遍,漸得聰明利根,一日之中能誦百偈。若人有所作,取優鉢羅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欝波羅花等,若水陸生花,花有百種先以供養,後以水摩,隨其所須或塗或散,悉皆有果。[16]若得百種花,末以為散,水和為丸;若惡重病,摩其瘡上其病即愈。若癰、若[17]癤、若有諸毒,或服此丸或以塗傅,病即得除。若人常患氣[18]瘶,身體消[19]減,以大小麥汁摩於此花,塗其身上即便充悅。復以[20]末利花汁,和花散為丸塗其額上,一切怨家見生愛念。

「文殊師利!此花呪法:

「南無佛闥寫冶莎呵(一) 那末柯蘆履[1](民旨反)般若波羅蜜多[A4]𧜟莎訶(二) 那莫波[2]扡制點耽鹽莎訶(三) 南無菩提逼力龕嵐莎訶(四) 南無達摩斫柯羅夜莎訶(五) 那莫鍮跋耶莎訶(六) 南無菩提薩埵野莎訶(七) 那莫僧伽野莎訶(八) 那莫波羅底耶莎訶(九)

「一一呪誦百八遍,此呪章句,汝於處處當說。如佛花法,餘花亦如是。」

佛說此祇夜:

「善人足下塵, 勝上最第一,
於諸世界中, 金山不能踰。
[3]佛足下微塵, 除斷憂悲苦,
不如彼金山, 增長諸怖畏。
佛般若脚足, 菩提法輪處,
塔及諸菩薩, 眾僧與佛像,
此處有九種, 應當修供養。
是於世間中, 可禮可恭敬,
能斷一切惡, 滅除三[4]界惱,
功德自增長, 壽命亦復然,
顏色常悅豫, 端正有身力,
所作恒吉祥, 諸佛咸讚[5]護。」
爾時文殊師利等諸菩薩,阿若憍陳如等諸聲聞,天、龍、夜叉、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A5]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文殊師利[6]問經卷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轉動好念 轉動世界

↑回到頂端↑
Page 14 of 18 < 1 2 ... 12 13 14 15 16 17 18 >



板主:  deepblue 
Google 搜尋
七嘴八舌
Facebook 塗鴉牆
最新議題
對自己最大的救護
by rblin
03:05
新的辦公房風水如何?
by ameliel
17:21
眾裡尋他千百度
by rblin
03:01
歐洲注定要失敗?以歐洲為世。
by CHC
2024-05-21 10:34:40
什麼時候可以轉換到理想的工作
by lyfg
2024-05-21 09:55:58
人生得意事十常七八
by rblin
2024-05-21 03:02:24
5/16應徵的工作能上嗎?
by 禾平
2024-05-20 20:31:26
賴總統和台灣國運
by juya
2024-05-20 15:16:25
是不是又要感冒了呢? 喉嚨又開始痛了!
by hongrong51
2024-05-20 15:01:40
請問感情運,今年是不是容易有爛桃花?
by accc
2024-05-20 11:39:07
最新使用者
WolfTsai197802XXXX, a8565, 哈尼尼, 6287194362, 郭老
81752 註冊使用者
討論區統計
81752 使用者
54 討論區
220943 議題
2142387 文章

最高線上使用者: 1162 @ 2018-05-29 02:51:45

本站是個命理討論的園地,如果您要問命,請務必詳閱各板板規,遵守發問規則,不要只留個生日或是命盤, 其他什麼都沒提。貼命盤的方法請特別注意算完命盤後的文字說明,不要貼個沒人看懂歪七扭八的命盤, 貼錯命盤及未遵守板規者,文章很有可能被不預警刪除 另外,如果您提了問題,而有人回覆的話,不論對與錯,請務必多上來回應論命者, 我們不歡迎那種提了問題就等人回答,也不回應的人。我們需要的是,「良好的互動」及「長期的追蹤」。
本站大多數的討論區都得要註冊才能發言,您若是要張貼討論,請務必註冊為使用者, 如果您忘了您的密碼,請在登入」的畫面, 輸入您的帳號,再按一下我忘記我的密碼了」, 此時系統會寄一封信到您當時註冊的 Email 信箱裡面, 裡面則附有一個臨時密碼,請您拿到密碼後用此臨時密碼登入。登入之後可以在 編輯個人檔案」裡面修改成您習慣的密碼。
本站推薦瀏覽器: Firefox Chrome Safari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