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集部

貼文者 : : hui

經集部 - 2024-01-15 22:42:38

.
貼文者 : : hui

賢劫經 - 2024-01-15 22:43:37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千佛因緣經 - 2024-01-15 22:44:39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八吉祥神呪經 - 2024-01-15 22:45:53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八陽神呪經 - 2024-01-15 22:46:41

佛說八陽神呪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八部佛名經 - 2024-01-15 22:51:23

.
貼文者 : : hui

八吉祥經 - 2024-01-15 22:52:15

.
貼文者 : : hui

八佛名號經 - 2024-01-15 22:53:02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十吉祥經 - 2024-01-15 22:53:55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寶網經 - 2024-01-15 22:54:57

.
貼文者 : : hui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 - 2024-01-15 22:57:26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滅十方冥經 - 2024-01-15 22:58:25

.
貼文者 : : hui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 2024-01-15 22:59:45

.
貼文者 : : hui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 2024-01-15 23:00:31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 - 2024-01-15 23:04:02

.
貼文者 : : hui

佛說諸佛經 - 2024-01-15 23:07:06

佛說諸佛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12卷) - 2024-01-15 23:07:54

佛說佛名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30卷) - 2024-01-15 23:09:42

.
貼文者 : : hui

十方千五百佛名經 - 2024-01-15 23:10:59

.
貼文者 : : hui

五千五百佛名神呪除障滅罪經 - 2024-01-15 23:11:59

.
貼文者 : : hui

佛說百佛名經 - 2024-01-15 23:13:03

.
貼文者 : : hui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 - 2024-01-15 23:13:44

.
貼文者 : : hui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 2024-01-15 23:14:28

.
貼文者 : : hui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失譯) - 2024-01-15 23:15:26

.
貼文者 : : hui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闕譯) - 2024-01-15 23:16:05

.
貼文者 : : hui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 2024-01-15 23:18:16

.
貼文者 : : hui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闕譯) - 2024-01-15 23:19:20

.
貼文者 : : hui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失譯) - 2024-01-15 23:20:31

.
貼文者 : : hui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 - 2024-01-15 23:21:35

.
貼文者 : : hui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2024-01-15 23:22:16

.
貼文者 : : hui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 2024-01-15 23:22:58

.
貼文者 : : hui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 2024-01-15 23:23:45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彌勒下生經 - 2024-01-15 23:24:24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西秦鳩摩羅什譯) - 2024-01-15 23:25:08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唐意淨譯) - 2024-01-15 23:29:19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姚秦鳩摩羅什譯) - 2024-01-15 23:30:25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彌勒來時經 - 2024-01-15 23:36:08

.
貼文者 : : hui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 2024-01-15 23:37:04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文殊悔過經 - 2024-01-15 23:37:44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 2024-01-15 23:38:17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 2024-01-15 23:38:55

.
貼文者 : : hui

大方廣寶篋經 - 2024-01-15 23:39:34

大方廣寶篋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 2024-01-15 23:40:14

.
貼文者 : : hui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 2024-01-15 23:41:06

.
貼文者 : : hui

伽耶山頂經 - 2024-01-15 23:43:35

.
貼文者 : : hui

佛說象頭精舍經 - 2024-01-15 23:44:20

.
貼文者 : : hui

大乘伽耶山頂經 - 2024-01-15 23:45:09

.
貼文者 : : hui

文殊師利問經 - 2024-01-15 23:46:26

.
貼文者 : : hui

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 - 2024-01-15 23:47:15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 - 2024-01-15 23:47:55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文殊師利行經 - 2024-01-15 23:52:22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 2024-01-15 23:53:05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 2024-01-15 23:54:07

.
貼文者 : : hui

佛說維摩詰經 - 2024-01-15 23:54:48

.
貼文者 : : hui

維摩詰所說經 - 2024-01-15 23:55:21

.
貼文者 : : hui

說無垢稱經 - 2024-01-15 23:56:02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大方等頂王經 - 2024-01-16 00:03:49

.
貼文者 : : hui

大乘頂王經 - 2024-01-16 00:04:34

.
貼文者 : : hui

善思童子經 - 2024-01-16 00:05:12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月上女經 - 2024-01-16 23:22:41

.
貼文者 : : hui

持人菩薩經 - 2024-01-16 23:30:33

.
貼文者 : : hui

持世經 - 2024-01-16 23:31:20

.
貼文者 : : hui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 2024-01-16 23:32:02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貼文者 : : hui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 2024-01-16 23:32:42

.
貼文者 : : hui

無所有菩薩經 - 2024-01-16 23:33:30

.
貼文者 : : hui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 2024-01-16 23:34:06

.
貼文者 : : hui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 2024-01-16 23:34:48

.
貼文者 : : hui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 2024-01-16 23:35:49

.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 - 2024-01-16 23:36:26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八大菩薩經 - 2024-01-16 23:37:08

.
貼文者 : : hui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 2024-01-16 23:38:13

.
貼文者 : : hui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 2024-01-16 23:38:32

.
貼文者 : : hui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 2024-01-16 23:39:11

.
貼文者 : : hui

佛說阿難四事經 - 2024-01-16 23:40:13

.
貼文者 : : hui

阿難七夢經 - 2024-01-16 23:40:47

.
貼文者 : : hui

佛說阿難分別經 - 2024-01-16 23:41:38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大迦葉本經 - 2024-01-16 23:42:23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 2024-01-16 23:43:01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初分說經 - 2024-01-16 23:43:42

.
貼文者 : : hui

佛為阿支羅迦葉自化作苦經 - 2024-01-16 23:44:46

.
貼文者 : : hui

羅云忍辱經 - 2024-01-16 23:45:36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 - 2024-01-16 23:46:16

.
貼文者 : : hui

佛為年少比丘說正事經 - 2024-01-16 23:47:05

.
貼文者 : : hui

比丘避女惡名欲自殺經 - 2024-01-16 23:48:02

.
貼文者 : : hui

比丘聽施經 - 2024-01-16 23:48:41

.
貼文者 : : hui

佛說隨勇尊者經 - 2024-01-16 23:49:27

.
貼文者 : : hui

犍陀國王經 - 2024-01-16 23:50:10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未生冤經 - 2024-01-16 23:50:57

.
貼文者 : : hui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 - 2024-01-16 23:52:12

.
貼文者 : : hui

阿闍世王授決經 - 2024-01-16 23:54:35

.
貼文者 : : hui

採花違王上佛授決號妙花經 - 2024-01-16 23:56:02

.
貼文者 : : hui

佛說蓱沙王五願經 - 2024-01-16 23:56:52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淨飯王般涅槃經 - 2024-01-16 23:58:24

.
貼文者 : : hui

佛說琉璃王經 - 2024-01-16 23:59:00

.
貼文者 : : hui

佛說諫王經 - 2024-01-16 23:59:41

.
貼文者 : : hui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 - 2024-01-17 00:00:42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勝軍王所問經 - 2024-01-17 00:01:32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末羅王經 - 2024-01-17 00:02:43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旃陀越國王經 - 2024-01-17 00:03:18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摩達國王經 - 2024-01-17 00:04:40

.
貼文者 : : hui

佛說薩羅國經 - 2024-01-17 00:05:22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梵摩難國王經 - 2024-01-17 00:06:18

.
貼文者 : : hui

普達王經 - 2024-01-17 00:07:06

.
貼文者 : : hui

佛說五王經 - 2024-01-17 00:07:58

.
貼文者 : : hui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 - 2024-01-17 00:08:49

.
貼文者 : : hui

佛說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 2024-01-17 00:09:32

.
貼文者 : : hui

佛說長者子制經 - 2024-01-17 00:10:24

.
貼文者 : : hui

佛說逝童子經 - 2024-01-17 00:11:27

.
貼文者 : : hui

佛說菩薩逝經 - 2024-01-17 00:12:13

.
貼文者 : : hui

佛說阿鳩留經 - 2024-01-17 00:12:51

.
貼文者 : : hui

佛說須摩提長者經 - 2024-01-17 00:14:00

.
貼文者 : : hui

佛說長者音悅經 - 2024-01-17 00:15:02

.
貼文者 : : hui

私呵昧經 - 2024-01-17 00:16:09

.
貼文者 : : hui

菩薩生地經 - 2024-01-17 00:16:48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月光童子經 - 2024-01-17 00:17:22

.
貼文者 : : hui

佛說申日經 - 2024-01-17 00:18:01

.
貼文者 : : hui

申日兒本經 - 2024-01-17 00:18:29

.
貼文者 : : hui

佛說越難經 - 2024-01-17 00:19:03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呵雕阿那鋡經 - 2024-01-17 00:19:37

.
貼文者 : : hui

盧至長者因緣經 - 2024-01-17 00:20:12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樹提伽經 - 2024-01-17 00:20:44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樹提伽經 - 2024-01-17 00:22:30

.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大僧大經 - 2024-01-17 00:23:08

.
貼文者 : : hui

佛說耶祇經 - 2024-01-17 23:25:49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巨力長者所問大乘經 - 2024-01-17 23:55:10

.
貼文者 : : hui

辯意長者子經 - 2024-01-18 00:01:54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德護長者經 - 2024-01-18 00:02:39

.
貼文者 : : hui

佛說金耀童子經 - 2024-01-18 00:03:26

.
貼文者 : : hui

大花嚴長者問佛那羅延力經 - 2024-01-18 00:03:56

.
貼文者 : : hui

佛說金光王童子經 - 2024-01-18 00:10:32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光明童子因緣經 - 2024-01-18 00:13:30

.
貼文者 : : hui

金色童子因緣經 - 2024-01-18 00:15:44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摩鄧女經 - 2024-01-18 00:23:08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摩登女解形中六事經 - 2024-01-18 00:26:44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木*奈]女祇域因緣經 - 2024-01-18 00:27:52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奈女耆婆經 - 2024-01-18 00:30:29

.
貼文者 : : hui

五母子經 - 2024-01-18 00:32:10

.
貼文者 : : hui

五母子經 - 2024-01-18 00:33:59

五母子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七女經 - 2024-01-18 00:36:22

.
貼文者 : : hui

佛說龍施女經 - 2024-01-18 12:12:59

.
貼文者 : : hui

佛說龍施菩薩本起經 - 2024-01-18 12:18:00

.
貼文者 : : hui

佛說老女人經 - 2024-01-18 12:18:34

.
貼文者 : : hui

佛說老母女六英經 - 2024-01-18 12:19:03

.
貼文者 : : hui

佛說老母經 - 2024-01-18 12:19:35

.
貼文者 : : hui

佛說無垢賢女經 - 2024-01-18 12:20:03

.
貼文者 : : hui

佛說腹中女聽經 - 2024-01-18 12:20:34

.
貼文者 : : hui

佛說轉女身經 - 2024-01-18 12:21:07

.
貼文者 : : hui

順權方便經 - 2024-01-18 12:21:42

.
貼文者 : : hui

樂瓔珞莊嚴方便品經 - 2024-01-18 12:22:13

.
貼文者 : : hui

佛說梵志女首意經 - 2024-01-18 12:23:04

.
貼文者 : : hui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 2024-01-18 12:23:42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心明經 - 2024-01-18 12:24:11

.
貼文者 : : hui

佛說賢首經 - 2024-01-18 12:24:42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婦人遇辜經 - 2024-01-18 12:25:20

.
貼文者 : : hui

佛說長者法志妻經 - 2024-01-18 12:25:55

.
貼文者 : : hui

差摩婆帝授記經 - 2024-01-18 12:26:32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堅固女經 - 2024-01-18 12:27:07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 2024-01-18 12:27:37

.
貼文者 : : hui

佛說轉有經 - 2024-01-18 12:28:09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大乘流轉諸有經 - 2024-01-18 12:28:39

.
貼文者 : : hui

無垢優婆夷問經 - 2024-01-18 12:29:12

.
貼文者 : : hui

優婆夷淨行法門經 - 2024-01-18 12:29:47

.
貼文者 : : hui

佛說長者女菴提遮師子吼了義經 - 2024-01-18 12:30:19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八師經 - 2024-01-18 12:30:58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孫多耶致經 - 2024-01-18 12:31:31

.
貼文者 : : hui

佛說黑氏梵志經 - 2024-01-18 12:32:14

.
貼文者 : : hui

長爪梵志請問經 - 2024-01-18 12:32:52

.
貼文者 : : hui

長爪梵志請問經 - 2024-01-18 12:42:38

長爪梵志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并餘苾芻、苾芻尼、近事男、近事女、國王、大臣、沙門、婆羅門、外道之類,天、龍、藥叉、人、非人等,瞻仰而住。

爾時,世尊為說自證微妙之法,所謂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鮮白,梵行之相。

爾時,有一長爪梵志,來詣佛所,策杖而立,問[5]言:「喬答摩!汝曾實作如是宣說,世由自業,業為能授,業為生處,業為親族,業為所依耶?」

佛告婆羅門:「我作是說,世由自業,業為能授,業為生處,業為親族,業為所依。」

婆羅門[6]曰:「若如是者,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金剛不壞堅固之身?」

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殺害有情命根,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手指纖長、網縵為相?」

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偷盜他人財物,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具足色力、諸根圓滿?」

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女人欲[7]染之事,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出廣長舌自覆其面?」

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妄語詭誑於人,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威儀庠序如師子行?」

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諸酒放逸之處,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微妙相好莊嚴其身?」

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歌舞倡艶之事,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上妙香氣芬馥其身?」

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香花瓔珞莊飾,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受用金剛勝妙之座?」

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高床、大床[8]驕恣之物,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四十牙齒鮮白齊平?」

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非時飲噉諸食,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頂上肉髻圓滿姝好?」

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於三寶、二師——沙門、婆羅門——父母、尊長,應恭敬處,五輪著地,以無慢心虔誠致禮,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時婆羅門,見佛為說因果不虛,白言:「喬答摩!此名何福?云何受持?」

佛言:「此名八支淨戒,若能一日一夜,或復長[9]時,從師受持,獲果如是。」

爾時,長爪梵志既於佛所,聞說八支日夜淨戒由先遠離鄙惡業故,便能獲得勝妙莊嚴,深心信受,歡喜踊躍;即於佛前捨高慢心,投杖于地,合掌恭敬,禮佛雙足,白言:「世尊!我今始知善惡之業感報不虛。我從今日乃至盡形,歸依佛陀兩足中尊;乃至盡形,歸依[10]達磨離欲中尊;乃至盡形,歸依僧伽諸眾中尊。我受八支近住淨戒,始從今時乃至明旦日出已來,於其中間:

「不害一切命, 不盜他財物,
不婬不妄語, 飲酒、放逸處,
花莊及歌舞, 高大、非時食,
我今悉遠離, 受持淨八支。」
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佛告婆羅門:「善哉!善哉!如是應作,如是應持。」

爾時世尊,說是法已,時婆羅門,及苾芻眾,諸人天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長爪梵志請問經
貼文者 : : hui

賢劫經卷第一 - 2024-01-18 12:50:31

賢劫經卷第一(亦名颰陀劫三[2]昧,晉曰賢劫定意[3]經)

[4]西晉[5]月氏三藏竺法護[6]譯

問三昧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7]國祇樹給孤獨園。終竟三歲,始初三年,悉具衣服,所化已周。著衣執鉢遊維耶離,與大聖眾無數百千諸比丘俱,菩薩八十億。

爾時,世尊處在閑居,安然庠序從燕室興,慧王菩薩、喜王開士,精專獨處,亦尋起出奉迎如來,嚴治[8]場地[9]敷設眾座。

彼時,四輩諸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天、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及人非人,咸來雲集,一切諸會蒙眾菩薩光明所照,皆得安和。

諸會菩薩一切大聖,神智暢達逮得總持,[10]已成三昧具足五通,目覩眾生一切心念,悉分別知所思道俗,不懷[11]妄想,普布弘訓布施和意。自[12]持戒、忍、精進、一心,智慧、善權靡不開化,逮不退轉。[13]頒宣道法慈愍群生,不抱瞋害,不慕利養,所演經[14]句不冀衣食,無所著故,逮深法忍無所從生,度諸所生,皆為一切無[15]請之[16]友;為師子吼十方啟受,濟諸終始使度彼岸。勇猛無畏越眾魔事,消諸陰蓋無罣礙業,了本清淨不[17]疑諸法,積功[18]累德[19]不可稱載。深入玄妙無極道[20]元,意和面悅先發問訊,言談庠序除去慍色,棄捐[21]偽諂歌頌正真,無際心行逮致聖忍,辯才不斷遊無限會,強而有勢心如虛空,功勳普流行如金剛。無所不入,所至到處未曾有難,識無數劫周[22]遊所歷,所說方便,一切諸法猶如幻化、野馬影響、如夢所見、水中之月、芭蕉泡沫。眾變無數,黎庶沒溺無所歸依,[23]往反五處而救濟之。明達眾生所趣善惡,隨心所喜演真功勳,常懷愍傷無麁害心,積無量德莊嚴佛土,無限弘誓成就無際諸佛境界。覺意常定未曾[24]忘歸,歸[25]歎十方現在諸佛,體解眾結塵積自大,志樂聖慧神通自娛。以善權業遊億百千[26]江沙佛土,十方所講[27]皆遙聞[28]見,明智所修悉能履之,雨法甘露潤澤一切,道意無量一切普備。

其名曰慈氏菩薩、[29]溥首菩薩、光[30]勢音菩薩、雨音菩薩、善德百千菩薩、華嚴菩薩、自大菩薩、明焰成菩薩、暢[31]音菩薩、奉無數億劫行菩薩、覺[32]意雷音王菩薩、見正[33]邪菩薩、淨紫金菩薩、[34]其心堅重菩薩、威光王菩薩、照四千里菩薩、越所見菩薩、辯積菩薩、慧王菩薩、不虛見菩薩、颰陀和等八大正士。又有眾香手菩薩、無量真寶菩薩、[35]智積菩薩、大淨菩薩、師子吼菩薩、音王菩薩、[36]淨珠嚴行菩薩、師子步暢音菩薩、無量辯無畏菩薩、如是等菩薩八十億俱。

於是三千大千世界天下正主、四大天王、釋梵自在天王、大梵天王、諸龍王、諸鬼神王、諸阿須倫王、諸迦留羅王、諸真陀羅王、諸摩休勒王、諸[37]揵沓惒王,皆往詣佛所,各以華香供養散佛上,[38]還坐一面,或坐或住。

爾時,喜王菩薩覩眾[39]會集,即從坐起更[40]正衣服,長跪叉手白佛:「願有所問,聽乃敢[41]宣陳。」

佛言:「恣[42]汝所啟問,佛當事事分別宣之。」

喜王即問:「何謂菩薩常備道心斷除非法,奉[43]行等業消除眾結?修三品:一經行、二住立、三坐定,化諸不調從是超越,令其精進而無瑕穢。何謂菩薩成就具足?[44]曉知眾生心性所行,言常至誠入諸佛業,不論諍訟,隨其眾生音聲言辭,入誠諦慧,今現在世覩見十方一切諸佛,而無罣礙。見真妙法乃致諸佛至聖誓願,愍念俗法,雖遊世俗永無所著,修行禪定一[45]心三昧,不從此教而有所生,[46]從泥洹法不取滅度。不以不具諸佛至願,而中懈廢乃復現求緣覺之法,不以此乘而退轉墮落取滅度也。意修無量不可限慧,心未曾亂,入於若干諸種境界,造無限業。若有所問,以辯才慧悉為宣暢,攝取無量清淨佛土,逮得無餘智慧聖達,開化眾生心無所著。不有人想頒宣經典,不住顛倒顯示滅度,[47]不永寂滅修行得道,亦無所[48]猗如有所好,慕於內行以棄有無。今天中天![49]惟見愍念,性雖不[50]敏,不敢重啟垂哀宣布。」

爾時,喜王菩薩[51]歎歌此頌:

「諮問殊妙月, 救世演光明,
諸菩薩所行, 漸行至成就。
入無量限眾, 諸天人樂法,
[1]聞最得道行, 無數人發意。
信樂微妙勳, 問普名聞度,
無量稱[2]智心, 見勝無餘證。
十方散說行, 尊解[3]脫功德,
佛勳最[4]無倫, 大聖訓慧行。
念俗結黑冥, 速演道光燿,
疾覩三千界, 行道講如是。
相好猶眾華, 持道無量音,
三昧等須彌, 菩薩行如是。
無等倫無諂, 不我無三垢,
最[5]寂眾所[6]歎, 問人中尊行。
意堅言和妙, 所說不闕漏,
聖正士燒塵, 如佛道告我。
歸命入佛道, 晝夜[7]勤無異,
聞此順[8]法最, [9]常正如道訓。
若持常定意, 神足辯智惠,
見十方諸佛, 問聖致寂然。
講慧無等倫, 曉無數定門,
所說不懈[10]惓, 故問十方行。
不問入樂處, 不諮境界限,
妙勝大聖頂, [*]惟宣十方行。」
佛告喜王菩薩:「善哉!善哉!所問甚深,愍念一切。有三昧名了諸法本,菩薩若行此三昧定,得是功勳輒逮此行,威神巍巍,具足成就二千一百諸度無極事,致八萬四千諸三昧門,八萬四千諸總持門,體解眾生遍入諸行,疾逮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

佛言:「喜王!何謂了諸法本三昧?若有菩薩行六堅法,身口心慈言行相應,不違三乘不失要誓,知三乘[11]行,如所造業開示人民,言亦如是。身清行淨口言柔和猶如甘露,心念[12]解明[13]猶如日光,常行愍哀恒懷慈心,無[14]有害意不捨[15]大悲,無戀一切不慕貪婬,[16]身行清[17]明志樂法宜,不失篤[18]信尚至誠,不廢己願及一切。

「分別寂滅不永寂滅,度脫眾生隨其本行,曉了罪[19]福不亂[20]世俗,未曾貪身不務馳騁,愍眾苦惱欲度[21]脫之,勸眾施安不造危[22]殆。化諸自大自大消伏,懈者使勤轉進道教,[23]修法藏無上慧。

「不[24]立想人,心無[25]弊礙,不計所有拔諸根[26]本,斷除家業志定無為,[27]剖判諸想無所悕望,不捨正[28]受常求智慧,離俗言談志惟逮住,講度世業無俗計念。意不忽忘消除[29]蔭蔽,常思經法心不[30]慌,入所應宜不失節,立所[31]行法曉知世,無所犯負具諸業,以六度行棄無信,多懷[32]誠信篤佛道,常念佛法勤悔過,樂助功德施眾生,因勸諸佛轉法輪,應嗟歎聖不[33]諛諂。積功累德常精進,心不懈廢習[34]勤修,遵行道業菩薩法,好布施眾念憐傷,常抱弘意[35]求止業,不缺[36]止度順如教。身口心淨無[37]沾污。如是至誠,所依言教奉不違廢,不住欲界不猗色界,寂無色界,從其所行可[38]怙果報而信樂之,堅住大乘而不退轉。入愚冥處,若在慳悋心不習此,等心供養,教化眾生令無[39]諛諂,不欺諸佛,不抱害心向眾菩薩,不亂聖業虛妄之言。

「見諸精進若懈怠者而無二心,不嫉他供,具足弘誓,棄捐憍慢瞋恚之想,愚[40]顛邪行以消無明,常省己身不[41]訟彼[42]短,慚愧自責不如佛法。[43]枝身行道又知止足,棄捨親族,厭於衰耗不務利養。若有所得以分與人,戒無所犯,不習[44]眾人睡眠之[45]尤,[46]這被麁言常[47]能含忍,恒慎口言常立道化,歎詠精進常悅和心,與諸解脫親近相習。

「勤數諮問修學[48]閑居,不捨獨燕常行節限,功勳之德樂習空義,不慕有為、不猗陰身、不樂諸種、不受衰入、不[49]志財利、不住境界,去於顛倒心行堅強,修聖賢行觀明心本,得眾[50]枯地休息眾行。施無悕望,戒無所念,忍無所想,精進不失,禪無所生,智慧無導,奉正真法諸度無極入平等住,不稱己德不毀他功,不依生死不得泥洹,是為解脫。

「消雪情愛建立真諦,面常和悅捨其慍色而先問訊,恭敬長幼中年之士,心常諮[51]讚,[52]懷仁恩[53]宜無所嬈害,不在言說。常歎寂然惔怕之行,所在和同合眾別離,等心怨友無憎愛[54]矣。求于總持,哀愍眾生如父、如母、如身、如子、如師和上尊長無異。

「奉佛菩薩充滿順[55]風,供事如來好樂嚴淨,不[56]挾怯弱敬重三寶,所在遊居無所[57]稸積,度衣限食不貪身命,性常清淨恒行乞食,不捨止足棄於眾會,不慕家業不樂[58]捨居,不在[59]校飾無有虛偽,言辭可愛聞莫不[60]歡,勸助眾人使發道意,[61]無[62]惑所行[63]行入順教,數數諮歎諸佛至真。

「心習道法敬重聖眾,尊順慧明習從智達,護眾禪思開化精進,常宣道德恒遵行法,信功德本開化眾生,好樂篤信講導眾苦,威儀清淨常立弘仁,而有慚愧畏難羞恥,棄捐惡人不賢之黨。習究竟業,志行脫門,求賢聖行,奉四意止,習平等斷,[1]興發諸根,[2]遵修諸力,觀察覺意,不捨道行,度于寂滅。

「[3]炤燿所觀心無望想,欣樂法典不犯精舍,無所羞無所慚,不顛倒無[4]慾想,慕菩薩行。佛道曠然而無邊際,患厭邪行,消滅往古無數劫時所習邪業,修身自淨而無沾污,志寂行律[5]尊承重教而無瑕疵。所[6]行隨時捐[7]棄非時,曉了從宜往來周旋,孝順二親,又知節限衣食供具,暢達神通鮮明定意。不毀正行度脫眾生,奉受如來所宣經典,將護隨順淨眾瑕穢,導諸佛子,施眾菩薩諸佛遊居。修眾明智從仁和行,樂奉正真,勸化一切使志好[8]導,多樂道義[9]覩護三世,惟好淨業國土報應嚴淨之[10]元,常樂痂痏如敬二親,以逮總持用為遊觀。

「得致三昧則是浴池,清白之法為所生母,以得堅住一切無為,專心定意。雖有所度[11]為無所度,無縛無脫無相不相,所遵[*]導化亦無眾好,建立佛土以得總持,[12]剖判諸覺所說清明,度魔境界戰鬪勇猛,殺害眾塵刈除不善,志願淨光魔不能壞,所宣道慧而無窮盡,世莫能稱。

「外眾邪業所不能知,過聲聞法緣覺之等,所可歸仰立一切智,解眾生趣所導真諦。好喜樂法,欲開眾生,樂眾垢者令慕無為,以[13]導法船度于彼岸。載[14]筏相濟,愍傷諸天頒宣一法,所立之處無所侵欺,欲布施淨其心化悅,解諸好戲使務道徑。若欲博聞,恭敬謙[15]順不為放恣,得三昧定,志行高妙超須彌山。樂于五根觀察眾無,心好精進遊不退轉,是則名曰無從生忍。

「[16]新學菩薩所當奉行,眾正士等執持慧憧務求尊聖,以勇力士了無吾我住一切智,普解眾生所當度脫,諸天所諮嗟,[17]龍神所奉仰,人民所承事,疾得造立若干品業。諸不學者咸共歸命,諸菩薩等[18]僉共讚歎,一切法主悉共宣暢,諸根寂定以為城郭,善權方便導利一切,逮得精思決眾狐疑,斷諸猶豫去於塵勞,過度濟脫無數眾生。

「若有病者為設眾藥,療治諸病消除瘡痛,常好思惟通大精進,造建無畏欲師子吼,入分別辯敷演義理,神足變化樂聞眾[19]法,淨其道眼[20]照至泥洹。棄眾惡趣,度於欲界色界無色界,建諸佛土。興發如是如幻三昧,坐師子床,具足成就至阿惟顏,未曾忘失眾德之本,化悅懈廢拔諸欲[21]僻,建立[22]勤修念濟[23]懶墮,將導眾生等化三乘,棄捐居業一切所有,具一切智,得無量門[24]御第一義。

「其於法律解通空行,則斷諍訟,好信佛道無上誓願,雖在眾念不懷[25]邪想,等見三世不墮[*]邪觀,善權方便普入一切,興顯大道不輕得度。樂于法師猶如犢子不厭[26]其母,雖從法師不貪利養,觀察說法不慢眾會,不斷法施所問仁和,敬三寶本決眾[27]疑網,奉行慇懃而不休廢,終不違失聖明之業。

「依攝脫門和悅調定,消化塵垢心無所著,思當所念興隆三事諸菩薩業,以此三事顯示眾會甘美道味。若欲變化頒宣道業音如雷鳴,訓誘生死十二緣起,開通[28]止門向泥洹門,愍入弘路,其身安隱心永無患。眾聖所愛未曾違失,堅固平等如來功勳無能迴轉,習[29]恩德本消滅無福,示眾善[30]元學于聖慧,恃怙畢竟鮮明之業。

「所行相好不自侵欺,遵修佛道顯燿慧品,講說佛土諮問答報,所難無際生清白法。不厭佛道不棄少智,與[31]難學俱[32]愛敬和同,趣勇猛寶心存在行,欲有所說將護都講好喜若干,一切報應以示眾生[33]使無所犯。曉了諸法行善方便,心念吉祥所見審諦,常自省己可悅他人,裂壞羅網消去無明。離于諸行,蠲除諸識,刈於名色,寂滅六入,斷去眾[34]受,截于痛痒,消化恩愛,而捨所受。盡於所有,拔害所生度老病死,[35]永散苦惱無有眾難。[36]已離苦[37]罪心無所著,所行究暢長濟三厄,所觀無穢宣布法典,獨步男子洗浴眾垢消去貪身。聞法執持攝御諸法,學道不惓入眾德元未曾迴旋,積不可計功勳真義,懷來佛道光顯法目,諮嗟聖眾降伏外學,歎詠法訓行菩薩業,不戲樂[38]用消化日利,使遠罪福學行猶日。

「恭敬國王開導眾聖,積清白[39]因致不死果,所行威儀識其宿命,所生之處常念不忘。患厭愚法,好諸如來功德真正而建立之,無量[40]道勳所執法教歸一切智。若以頒宣致安住典書寫經文,皆棄恐畏不墮邊際,堅住不動,有所講說,一切世間咸共諷誦。

「過去諸佛悉說是法,常得親近,現在諸佛當來諸佛,所願具足無上功祚,入於一切眾生所行。燿聲聞乘、現緣覺乘,奉持佛法,而不忘失一切行門,則生佛[1]乎?宣暢真正速成正慧,諮問佛德覆護三世,開化寂然危害之難,逮權方便分別地種,入於水種火種三昧[2]建立風種,又以空種至脫道[3]門。淨空種慧導利三界,不[4]含眾患消除諸結令無有餘,[5]捐棄諸著沒眾陰蓋令[6]心[7]憺怕,曉修身行遊居永安,亦了他人所行存沒所立之處。

「若演文字不猗言辭,棄捐吾我,心已離此諸所依欲,雖在其中察如臭犬,入於微妙稍稍開[8]寤懈廢眾勞,越度諸流不壞他黨,善進道法而無所著。恭恪善師,捨於睡眠過諸礙[9]岸,斷狐疑散貪婬捨懈惓,將護吾我[10]光導眾生,不立在命不貪求法,所語不多言辭清和,常諦思惟[11]宜當速行。

「仁明道業不用生心,喜樂閑居行於眾中,不懷怯弱不求他短,自惟身行常奉佛道。應遵平等,不久遊居在一土地,釋諸所貪所在[12]皇平,滅身眾冥心不羸劣,所修[13]方便將養意念,亦無所思,不以識著求于解脫。心常專惟興發梵行,等[14]遵慈心,悲哀布恩,常以行喜,和顏悅色以法樂之。

「依蒙觀護救眾墮害,常以戒禁因濟於人,入三昧定,以是智慧暢入諸法,曉了文字思惟究暢,解諸結縛令不恐畏。入諸音聲獲致利義,恒好敷演道法所施,樂佛法眾不厭燕處,志存於道無有上下。不[15]缺諸法,顯揚隨順不欺眾生,志[16]樂堅強以為具足,夙夜精進而不休懈,是則名曰了諸法本三昧正定。菩薩行是,遍入一切眾生境界,奉一切智。」

佛爾時說是頌曰:

「[17]行清淨, 大聖道, 心信樂,
無惑業。 [18]自覺意, 辯才要,
是三昧, 安住施。 降[19]諸魔,
除諸垢, 斷因緣, 生死欲。
智名稱, [20]富德勳, 護三界,
度無極。 增慧聖, 道方便,
賢明種, 消恩情, 度眾患,
佛所歎。 是三昧, 安住施,
入微妙, 本際門。 以覺了,
無瞋恨, 斷苦惱, 入永安。
是三昧, 諸佛行, 心中解,
覺意華。 受[21]聖[22]文, 攝善權,
諸安住, 覺念鬘, 說是勝,
三昧定。 覺意華, 脫[23]照門,
猶月盛, 燿眾星。 道所[*]照,
遍三界, 是法超, [24]歎[25]喻月。
三達療, 令清淨, 在閑居,
靜樹下, 棄利養, [A1]及[26]諛諂,
積行求, 是三昧。 捐他非,
不蔽善, 不以利, 歎身德,
被三衣, 常乞食, 親求是,
行三昧。 純行禁, 習賢聖,
問明智, 常獨歎, 以諮講,
奉行要, 疾[27]逮是, 三昧定。
眾生[28]等, 勞諸味, 遠眾會,
樂寂然, [29]常求是, 妙三昧。
勿[*]諛諂, 慕斯藏, [30]依慚愧,
食解味, 禪床臥, 居觀寂,
樂無我, 常歡悅。 講明哲,
意[31]永安, 忍他罵, 猶空響,
在真業, 心不怨。 欲逮得,
是三昧, 當信知, 罪福報,
勿習倒, 惡趣業, [32]常修空,
賢聖元。 夙夜勤, 精進力,
逮三昧, 至慧門。 俱捨斯,
無益路, 志平等, 道真實,
立無生, 覩法義, 行是者,
佛哀念。」
行品第二

佛言:「是喜王菩薩,以逮得是了諸法本三昧,解一切法無有顛倒,諸法無動不可傾故,所行志慕救脫五趣,降化眾魔自然為伏,為天下人眾生愛敬、智者欽仰,求暢諸法及與非法。其[33]德明慧,猶月盛滿眾星中明,在生死[34]久眾生所知,勸化一切,志性清淨,捨諸所受,則為三千大千世界之所救護。成致道地,分別無我覺無所歸,見三[35]難界而化導之為眾生護,逮得恭恪不以自大。越諸陰蓋,曉了諸佛其所頒宣,[36]演說滅度[37]應時之宜,以復逮致三十二相。

「有利無利若苦若樂,有名無名歎毀之事,以解是世所有八法悉無所著,救諸眾生慰以[38]甘露,顯示滅度開悟一切,去其惱熱斷斯罣礙,未曾猗着迷惑六根,入十六文字總持之門識其所至,能頒宣斯便逮總持。

「何謂十六?一曰無;二曰度;三曰行;四曰不;五曰持;六曰礙;七曰作;八曰堅;九曰勢;十曰生;十一曰攝;十二曰盡;十三曰蓋;十四曰已;十五曰住;十六曰燒;是十六事文字之教。若解行是十六文字之教,逮得無量總持門地,解一切法而[1]得自在,[2]擇求一切眾生慧意,消眾塵勞悉宣佛道,受大勢力暢達真法,度脫黎庶開化導利,其音和雅猶如哀鸞,逮得普住平等之地。

「為師子吼致妙巍巍,忍度無極具足大哀,越魔境界,備通哀音至真之聲,去自大得忍辱,了深奧義禪定無非,所至到處宣無上法,攝取一切眾要經典力勢難及,分別一切諸法道門,知眾生行之所歸趣。

「識念無數所更歷劫,常[3]持諸法滅一切病,淨除結網逮斷狐疑,速成正覺諮嗟光顯,普入一切諸法聖慧,能以方便擿去惱熱,講說諸法己身奉行。

「服甘露食裂眾猶豫,捨所居土顯無蓋哀以覆眾生,念於宿命所更生處,志泥洹德曉眾愚騃,諸行所趣獲至尊慧,攝一切想建立諸住,不失道地超若干變,達諸言聲而却一切,結解所在周滿佛土。

「遠離五陰而不自大,疾了言辭,用是[4]之故便降伏魔棄諸外[5]學。見不可計十方國土現在諸佛,聞所說法受持不忘,如其所願得是三昧而自娛樂。若有菩薩得是三昧,則當謂之逮一切智。所以者何?以致此定,發意之頃,一生補處成最正覺,從一本起二,二[6]至三,三至四,從其發意輒得佛道。所以者何?[7]又斯定者則一切智。」

爾時,世尊說此頌曰:

「無量無訓漏, 而無有等倫,
所出無所歸, 以脫諸所趣。
降化無所著, 殊勝興無限,
執持斯景[8]摸, 十方之妙行。
棄諍以娛樂, 心患眾垢塵,
人中上喜真, 言辭甚流利。
勝[9]遵無著[10]勳, 捐捨所生[11]冥,
總持是法[12]曰, 建立在十方。
曉了過解[13]說, 勸樂度彼岸,
天人所重敬, 所施濟第一。
諸行度無極, 勇猛而宣德,
所修奉章句, 至於十[14]力種。
捐[15]雜難往來, 乃能致本無,
隨心之所好, 而開化眾人。
得行遊正路, 所宿止無垢,
以斯施[16]眼明, 所行遊無行。
意強多[17]愍愛, [18]視人如赤子,
人尊諸所至, 勸教眾邪業。
永無所破壞, 而眾中暢吼,
於是造立行, 無有眾等倫。
得護於十方, 及他[19]諸不逮,
勸樂人無底, 長永修閑定。
仁捨其家業, 興法如甘露,
奉持是經典, 歸於最勝德。
積累多功[20]勳, 訓[21]講無數人,
勸悅眾愚等, 終不久戲逸。
諦解於六趣, 寂勝而[22]覺善,
好和安眾人, 在此功德行。
得殊特名勳, 如月[23]遊無塵,
度脫[24]天人眾, 居前無所畏。
名稱普流勝, 施殊妙甘露,
遊此所當行, 疾致得佛道。
立於所應住, 在十方佛所,
頒宣所當說, 以化諸天人。
所講甚微妙, 亦宣至真行,
奉修是行業, 常樂甘露法。
以降伏魔力, 仁和安立之,
超度眾苦趣, 歸至佛正路。
所到極善處, 棄捐周旋徑,
行勇猛方便, 成就執[25]持德。」
佛言:「若有菩薩學斯定意,十方諸佛皆擁護之,以慧照心使得開明,不為陰蓋所見覆蔽,逮得神通所覩無極,諸菩薩眾悉共將養,使[26]得成就一生補處,眾聲聞黨普來嗟歎。

「[27]欲使早成十方蒙度,上第七天梵具足王,典諸梵天身自遙[28]護,遣諸天眾悉來將順。忉利天上天帝釋王,宿命有德,識其至心學斯定者,遣諸天人悉下宿衛,使行安隱無妄犯者。其四天王身自臨之,亦遣官屬護于法師,四千里外令無[29]伺求得其便者,令其正法安徐講誦,開化一切生死五趣。四輩宗之,供養無厭、聽受無惓。為人說經,得同學意靡不[30]坦然,各得其所無怨望者,雖懷嫉心欲有所亂,不能[31]辦之。

「又是菩薩常自忍辱心懷[32]仁和,若向瞋者不念其惡,若有逆人欲來危害,不與共諍[33]惟避捨去不與相見,既路相見如不相覩。慈念十方皆降歸佛,勿有惡心誹謗法師,念法無惡,惟愍其人用懷毒心,墮于惡趣三塗之難。傷之愚惑橫生毒害還自危身,猶如樹木風起相揩,忽然火生還自燒形,[1]毒蛇含毒日日增多還自害身,鐵生眾垢自[2]葬其形。愚闇閉塞心不開解,不念菩薩法師之恩,反生害心逆其師父,欲危滅之貪妬懷嫉,一時自可放心自大,不顧大難[3]甚憐傷。諸[4]天鬼神、虛空天神、阿須倫、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悉往作禮稽首歸命,欲見無厭數數奉迎,聽受經典問義受解,思惟奉行曾無懈[5]惓,諸神愛敬奉事供養。尊重道德如孝子與父母別,積年彌久飢虛無已,諸天神明人與非人,[6]愛重至德無窮竟已,皆是菩薩精進至心學是三昧慈愍所致,故有是德。」

佛告喜王[7]菩薩:「若有菩薩積功累德,開化無數百千眾生,歡悅踊躍,[8]這等無異,不以戲笑,因斯逮得殊特功勳,名德遠著十方咨嗟!行如須彌安然不動,明如日月普曜天下,德重如地主生萬物,道尊位高生諸道品,六度無極菩薩法藏。心如虛空而無所著,獨步三界無所罣礙。猶如飛鳥飛行虛空無有足跡,猶如蓮華不著塵水。十方諸佛悉[9]令菩薩行斯定意。[10]今佛故宣,汝等精進勿得疑惑,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凡庶九十六術六十二見,蜎[11]𧍃蠕動蚑行[12]喘息,人與非人,學是三昧若聞歡喜各得如願,然後會當逮是三昧。」於是頌曰:

「[13]常光顯, 佛正法, 信根樂,
第一慧。 行如犀, 無吾我,
持是寂, 妙三昧。 得自在,
覺忍辱, 覆三世, 猶如蓋。
化建立, 無數人, 習是慧,
猶如海。 消吾我, 塵勞厄,
說佛道, 諸滅度。 以斷[14]穢,
化三世, 疾修行, 是寂然。
識身[15]命, 及他人, 志存念,
諸佛道。 立[16]存念, 一切業,
及逮是, 妙三昧。 [17]多開導,
御[18]本際, 常講安, 滅苦惱。
化布施, 甘露味, 奉行斯,
佛種[19]性。 [20]好至明, 顯耀辭,
稱流布, 普功祚。 在眾中,
甚巍巍, 如月滿, 秋盛明。
諸眷屬, 財名德, 在生死,
佛所知。 其辯才, 猶水王,
習三昧, 逮斯功。 法自然,
無無我, 不久達, 敷演義。
如是周, 三千世, 真諦行,
是三昧。 思惟計, 三千世,
眾生滿, 如江沙。 若學歸,
甘露道, 所獲慧, 過於此。
毒不行, 及刀火, 無蟲蛇,
無杖畏, 王羅剎, 不能害。
以和心, 精修是, 不失財,
不亡家, 無病憂, 無罪患。
若持是, 四句法, 目不盲,
不重聽。 六十二, 億佛勸,
設有學, 思惟是, 若常奉,
斯總持, 精進行, [21]是三昧。
若有欲, 速成道, 樂第一,
[22]功德田, 當學是, 經典本,
一切致, 寂然無。[23]◎
四事品第三

「菩薩有四事,疾逮斯定。何謂四?一曰、布施,不懷望想福施一切;二曰、持戒,不犯諸禁以志大道;三曰、常抱慈心,怨憎親友無有二心;四曰、察於三界眾生之類,悉我親族未曾外之;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疾逮斯定。何謂為四?一曰、常行[24]大慈加於眾生;二曰、常行大悲,見於三塗眾生苦[25]惱,為之雨淚欲拔濟之;三曰、覩眾迷惑展轉五趣不能自[26]免,顯示正路志德自[27]出;四曰、察眾三流往反終始曾無斷絕身苦心惱,故愍念之,為[28]宣罪福生死之本無為之[29]根;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得斯定意。何謂為四?一曰、觀眾邪迷六十二見,猶豫沈吟墮於羅網如鳥自投,貪[30]小[31]小利不覺自害;二曰、九十六種迷惑之徑自造癡[32]冥,[33]猶如[34]蜚蛾自投燈火,已[35]溺三塗五趣周旋輪轉無際不能脫身,惟有諸佛眾[36]大菩薩,乃能濟之;三曰、外眾蓋業符呪害人,菩薩愍之,如狂溺水然後乃悔當何所及;四曰、如射獵師彈射眾鳥,羅網捕魚積其罪蓋,無數億載墮三惡趣,捨身之安而[37]往救之,為宣罪福生死之患,示無為業,或復顯之無上正真各使得安;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疾逮斯定。何謂為四?一曰、作佛形像坐蓮華上,若摸畫壁繒[1]㲲布上,使端[2]政好,令眾歡喜由[3]得道福;二曰、取是經[4]卷書著竹帛若長妙素,令其文字上下齊[5]正;三曰、諷誦是經晝夜精進,不捨經文使其通利,[6]無一躓礙聽者得解;四曰、持是三昧諸佛本末一一分別為人暢義,[7]善開菩薩無上正真,使一切眾咸共諮受,不生疑心各得開達;是為四。」

佛於是頌曰:

「[8]聞是經, 樂至德, 若有人,
求此道, 善哉學, 斯四句,
[9]故獲致, 十力種。 八十億,
人中王, 諸六十, 姟安住,
常咸護, 斯學人, 能諷誦,
是三昧。 若聞是, 獲善利,
已得聽, [10]能信樂, 是等成,
不疑道, 等皆見, 生死[11]無。
行佛道, 得聞是, 樂功勳,
不懈怠。 一切智, 如觀掌,
書寫持, 是經典, 識念[12]住,
百千劫, 辯才[13]英, 得至佛。
彼說斯, 最定意, 王子月,
[14]詳得聞, 棄國土, 作沙門,
晝夜勤, 聽受法。 最後世,
命向終, 便往生, 他佛國。
若江沙, 復過是, 諸天咸,
供養[15]佛。 從其所, 聞三昧,
三劫中, 成佛道。 有佛名,
無厭寶, [16]定光佛, 所開化,
彼聞是, 得德果, 是故聞,
勿懈怠。 為十方, 常所救,
今我屬, 慇懃累。 仁賢者,
言柔和, 是增法, 道珍藏[17]◎。」
◎[18]法師品第四

佛語喜王菩薩:「乃往過去無[19]央數劫不可稱計。爾時,有佛號辯嚴淨雷音吼如來、至真、等正覺。彼佛世時有一法師,名無量德辯幢英變音,曾聞如來[20]說是三昧定,學是三昧而分別說用化眾生,[21]齊無數億百千諸天人民,以度一切。

「有王太子名淨福報眾音,聞是三昧心中欣然,則百千[22]賈妙好[23]衣以覆法師,口發是言:『普使三界厄一切眾生,皆悉興立得是三昧。』以是德本,見八十億江沙諸佛,造立眾行奉平等法,在諸佛所聞是三昧。皆以[24]頒宣,悉能堪任奉是定意,所生之處常識宿命,在於無量德淨佛剎,成最正覺。

「淨福報眾[25]音王太子者,則今現在西方阿彌陀佛是也。其法師教化度脫眾生者,則[26]大月如來是也。其王太子,供養自歸無量,德辯幢英變音法師,乃能終竟至七萬[27]劫消眾罪蓋,用聞說是三昧定故,為其太子除眾僧[28]儐,雪諸罣礙敷演道品,在在所生逮無量門總持之行,發意一時彈指之頃不離佛法。」

佛言:「時復有佛,號曰面悅離垢[29]月首藏威如來、至[30]真、等正覺,出現在世講是三昧。有長者子名曜淨廣心,聞說斯法,以家之信不貪居業出為沙門,捨七萬婇女,寶多若斯有四寶藏及眾珍琦,若布積地,各遍[31]三十萬有千八百遊觀之處,未曾[32]舉足妄蹈于地,不用繫心棄國[33]捐王行作沙門。[34]已作沙門萬六千歲,一心經行常修精進未曾廢息,初不生心念為懈怠也。除其左右[35]飯食澡手洗口,未[36]甞睡眠恒自覺悟,亦不極坐竟萬六千歲。即時悉受佛所說法,諷誦通利音響和雅逮得總持,名普入諸聲,皆令稽首為佛作禮。六十六姟諸天之眾,從其諮受為之給使,身心精進隨時之安,不[37]失所[38]養奉事如來。今現南方得成正覺,名一切德嚴,世界曰德淨,於彼土地成最正覺。」

爾時,世尊說此頌曰:

「我憶宿命時, 無數江沙劫,
佛號辯嚴淨, 雷音吼如來。
有比丘持法, 時在師子座,
講說是三昧, 王太子聞之,
好究竟衣被, 以供養法師,
普見諸佛尊, 得佛阿彌陀。
其前[39]世有罪, [40]往宿之所犯,
聞說斯慧味, 皆盡無有餘。
有佛離垢月, 說是三昧定,
長者子聞之, 敬尊便出家,
於萬六千歲, 奉進是三昧,
未曾有睡眠, 亦不住懈怠,
逮斯尊[41]聖道, 用聽受聞故。
不復還樂家, 亦不慕恩愛,
見不可計佛, 皆從講諮受,
悉入諸道業, 疾逮成佛道,
諸願盡具足, 其名悅人意。
[42]逮時得佛道, 誰不勤是業,
於將來之世, 聞是慧印已,
財業亦無安, 出家無所貪,
罵詈[1]若撾打, 誹謗來加之,
各各聞知法, 宣布佛所說,
遭厄百千惱, 能忍婬欲難,
觀察塵勞患, 自說成佛道。
夢中見於佛, 自喜我正覺,
而樂斯及法, 我不疑佛道。
[2]倚求音響利, 以聞斯經典,
自曉喻其心, 不久成佛道。
聽是[3]經要理, 聞若干事業,
無復有罣礙, 所止如虛空。
於是[4]以出家, 得無數[5]利養,
以用親族穢, 生心相誹謗,
分厄除[6]患業, 依聞而存意,
反輕易他人, 我以成佛道。
得逮見成光, 供養大聖主,
行步自驚喜, 謂己得佛道。
其有[7]諛諂者, 離道甚玄遠,
數數懷愁憂, 因輕他人故。
若有聞此經, 則知得佛道,
不久成正覺, 得見阿彌陀。
依[8]猗顛倒者, 亦去道逈遠,
若有不[9]順本, 佛不授彼決。
觀斯長者子, 施與[10]財寶藏,
然後行出家, 家家而行乞,
從定光如來, 曾聞如斯義,
如是像三昧, 精勤敬奉行。」
佛言:「菩薩行道,以大慈悲護於十方,及化他人諸不逮者,以六度無極四等四恩六通善權化眾生類,所度無底使長安隱,各捨家業興隆道法,為雨甘露宣傳經典,猶如良醫以藥療眾風寒熱病三合之病悉為消除。[11]心有四病:一曰、貪婬;二曰、瞋恚;三曰、癡冥;四曰、吾我。以慧正義[12]刈斯四[13]病悉消無餘,致十種力四無所畏。譬如日出眾冥消滅不知所去,以善權慧振大聖燿照于三界,五陰六衰十二牽連,自然為消不知所[14]趣。猶月在冥消夜眾闇自然為明。菩薩如是,以道慧明處生死界,三垢之穢[*]心無所著,開化終始無窮之患,逮得三昧無所從生,度脫一切。猶[15]若大海出諸珍琦殊異之寶,其入採者靡不充備各得[16]盈滿。菩薩如是,入大乘海擇取開士玄妙之法,嚴治道場三脫之門,周旋三世救濟危厄。猶轉輪王典主四域天下戴仰。菩薩如是,周流一切生老病死,具四等心化此四病永使無餘,終始朽亡忽然沒盡不知所處。

「譬如船師度人往反而無窮極,以菩薩藏總持之篋,敷演深要道法之真,遊無數劫不以為勞。猶如二親生養其子至令長大成就為人。菩薩如是,以法權智行大慈悲,勸化愚冥使發道心,五戒十善四等四恩,六度無極,行權方便普至十方,具足十住一生補處,無上正真成最正覺,度脫一切溺在生死,使心[17]坦然反流達[18]源。猶如種樹漸生根[19]芽莖節枝葉華實結茂。菩薩如是,從初發心便得喜意,身意休息無有五陰三塗之患、八難之苦,[20]備悉六度,施戒忍進禪思智慧,無所從生永無所[21]猗悉無眾計,不復覩我人身壽命有無之[22]元,在所[23]而現多所救濟,生老病死經存在世。六事法住善權[24]隨時導利眾生,不使迷惑為愚癡冥罪蓋所覆,淨如虛空不畏眾難,殊勝之慧不死之藥,以療一切往來之厄。

「猶如長者生子眾多,各為興起十重高閣,[25]使諸太子遊戲閣上作眾伎樂以娛上下諸遊觀者。世尊如是,以[26]無蓋慈無極大哀,行權方便化導三界眾生之類,開示[27]階路,十住本末從初發心,見者喜悅[28]莫不發意,從一住起行菩薩道,布施救窮,三界之匱貧於道者,施以七財,以一切智正真之戒,堅住菩薩無極之慧。不中取證,學仁[29]和意篤信三寶入無極慈,立無[30]盡哀具四等心,四等已具成就五通,五通已成備悉六度,六度已達得柔順忍,已逮斯忍名曰第[31]二。第[32]三[33]響忍,解一切響本悉空寂,三界之音皆虛無實無一真諦,以了是義,因斯漸入無所從生法忍,悉暢三界皆無根本五趣無[34]元。了斯慧者,乃逮無所從生法忍,入諸所生心無所生,猶如虛空無憎無愛,因便受決,已得受決致現在定見十方佛。

「猶如明人其目清徹,虛空無雲夜觀星宿,東西南北仰瞻虛空,星宿無限悉知其處。菩薩如是,得現在定覩於十方一切諸佛,悉知處所名號教訓,菩薩弟子眷屬多少,說法所度悉知其數。從三昧起為人說法行眾空慧,其聞所說,皆發無上正真道意,從是積行正領國土,教訓眾生見其根本,應病與藥令得服行,上中下心而開化之各[35]令得所。

「猶如聖王有子眾多隨才敘用,或為太子,後立國主典四天下;或為大臣,侍其左右以自衛身;或為使者宣帝王命。菩薩如是教化一切,隨上中下而開導之;或顯菩薩無上正真,[1]解本際一定之慧,有佛無佛相住如故,心不入深不了是教。或示緣覺誘進前之,[2]至無窮慧乃達聖明,本[3]無二故。

「猶水眾流會歸于海合為一[4]味,見畏生死三界之患,地獄餓鬼畜生之厄,畏苦厭身而求聲聞,故為宣示生死之難輪轉無際,展轉五趣而無竟已。咨嗟讚歎泥洹之快,不生不老不病不死,不[5]飢不渴不寒不熱,無怨無結,不開不閉無憂無喜,無尊無卑不連不斷,無往無反無合無散,長離眾難與道通同,因詠難易苦安之路,使學無為稍稍[6]牽前乃至大道。猶如四瀆入海一味無若干別,三乘如是至竟窮達會致一至,無上正真無際本淨,逮至十住名曰勇伏。所以名曰勇伏者何?猶如猛將大軍之[7]師,將諸兵眾降伏嚴敵靡不折伏。菩薩如是逮勇伏定,周旋三界有無之[8]上,以道[9]炤心莫不通徹,各自歸之咸發道心,坐佛樹下降伏眾魔度脫十方。」

佛爾時頌曰:

「菩薩行大慈, 常自[10]調其心,
并化他眾生, 所開度常安,
醫療風寒熱, 菩薩消三毒,
日出眾冥[11]盡, [12]導化消牽連。
長者十重閣, 十住轉進然,
如樹漸長茂, 初發成道如,
愚出為沙門, 心存親里眷,
利物負重[13]擔, 心樂在家中。
不以聞[14]淨法, 不出家無戒,
成就至佛道, 是[15]學無放逸。
末世若學此, 得聞斯經典,
以供養利故, 求名行誹謗。
在前稽首禮, 歎言甚善哉!
[16]與其別去後, 便當說[17]其惡。
[18]佯愁而雨淚, 自歸念其身。
因在眾會中, 傳說其惡行。
不欲敬奉師, 不順長聖命,
己身求其勝, 亂[19]寂常謂淨。
欲毀他功德, 自歎勳無限,
知尊而懷嫉, [20]妬他得供養。
華香及衣被, 伎樂幢幡蓋,
供養佛舍利, 自謂[21]已[22]見佛。
若聞斯經典, 乃為真供養,
[23]捐捨一切樂, 常學是要行。
用為奉[24]己身, 能捨斯陰蓋,
當[25]恭敬於經, 猶如須菩提。
棄忽貪愛命, 常習在閑居,
勤修是道經, 壽在世且盡。
[26]今告於喜王, 聞斯所行業,
自知伏其意, 既信奉順行。
常誹謗於佛, 是言真[27]不真,
在於四部眾, 還自謂真諦。
其貪利養業, 不樂佛正道,
是等謂見敬, 去解脫甚遠。
[28]其吾大神足, 於是現大勢,
皆以護禁法, 奉行故得[29]道。
總持[30]尊戒法, 行如愚不及,
悉[31]捨於貪利, 習[32]寂在閑居。
今佛建立斯, 佛所說不虛,
後將來末世, 是經在其所。
值光明無量, 復見無怒覺,
六十二億佛, 眾會咸共見。
佛悉囑累是, 然後[33]護是法,
以是經見印, 然後共將護。
時雨細微華, 三千世天人,
悉咸咨嗟之, [34]用聞斯法故。」
爾時,喜王菩薩三萬人俱,聞佛所說目為淚出,恭恪[35]悚[36]慄衣毛為竪,偏出右臂,從坐而起,叉手同音,白佛:「我等,世尊!將來末俗五濁惡世不輕法師。若有不敬欲壞普明一切智者,臨法欲盡少於學識明不能多,清白[37]政法垂欲盡時,畏法無常,法欲亂時沒其身壽,護是如來一切智典,使永弘安獨處專學。一心如犀,當受將護如是[38]像經。如來至道若干品藏,其有學智諸辯才印,曉了無量眾德之本,當勸化之法印印之。總持種性降魔[39]官屬,解一切智所行功勳,受持是[40]典書著竹帛。若在地獄為一切眾,皆忍苦患不以為厭,用是三昧故,[41]周旋三界五趣之難不以為惓。行四等心,慈悲喜護四[42]恩惠施,仁愛利人,等利救濟十方愚冥之輩,皆發道意,地獄休息,餓鬼飽滿,畜生[43]得脫生天人間。天人心開樂於道法,五趣心解信敬三寶不貪世榮,觀察三界猶如幻化影響野馬芭蕉見夢水泡水沫,暢一切法悉知無真,皆發道意,欲度十方危厄之難。」

於是,喜王菩薩心中悲喜即說頌曰:

「我以知是業, 從意[1]好道義,
不輕如是明, 咨嗟於世護,
[2]捐棄其身命, 求是佛至道,
於後恐懼世, 持是三昧定。
若無央數劫, 在於地獄中,
樂[3]持是三昧, 常當忍是苦。
請一切眾生, 說法無所[4]冀,
布施眾財物, 行愍諸群[5]生。
假使身命肉, 骨髓血脈斷,
終不行懈怠, 後世所生處,
習在空閑居, 棄一切所有,
慈遍眾生類, 疾者給醫藥。
不[6]曾學此業, 如[7]返邪之行,
當修是真言, 從斯經中教。
常奉無放逸, 隨佛之所[8]誨,
眾生故忍之, 我等之伴類。
獨處若眾中, 所宿無所畏,
不貪求利養, 頒宣尊佛道。」
佛說是經時,七十江河沙等眾生,從不可計諸佛國來者,聞是經典皆得不退轉,當成無上正真之道。時萬菩薩皆悉逮得是三昧定,其自要誓當來末世奉事法師以供養之。三十姟諸天人咸已逮立不退轉地,當成正覺;六十姟諸天人得法眼淨,十八億人及是四輩,諸法眼生,三塗之惡皆已滅盡。

佛演光明照於十方,各江[9]河沙等諸佛世界,遍無擇獄上至極界。[10]三十三天一切眾生,皆得安隱無復眾患,從其光明各自然化生無量寶淨億姟百[11]千蓮花。一一蓮華皆如來坐,其眷屬眾諸來[12]坐會,亦復如是等無有異。是諸佛邊各有喜王菩薩,長跪叉手,勸[13]諸如來[14]使說是三昧定,是一切佛化無央數不可計會眾生無底,悉令眾人了無邊際,無所罣礙至平等覺。

法供養品第五

爾時,佛告喜王菩薩:「勿以衣食之施奉事如來用為第一也。欲供養佛,當以法[15]供養而奉事之。所以者何?乃往過去無央數劫不可稱載,有佛號金龍決光,其壽不可限量,國名無量淨,眾會不可稱計。有法師名無限[16]量寶音,行在末世最後窮俗學是三昧,其餘一切諸比丘眾皆共[17]擯之。時彼法師不懷怯[18]弱不貪身命,故復勤精講斯三昧,入於山中服眾果實。時四天王天上諸天人,上至二十四阿迦尼吒天人,皆來聽經。時無數眾咸共念之,心悉戀[19]恨愁思欲見之,欲服聲名聞其法音。

「時世有王名使眾無憂悅音,為轉輪聖王,往詣其所聽是三昧,已得聞之,[20]歡悅法師。王白比丘:『恣意[21]宣傳勿懷恐畏,吾自遣人共相宿衛,遣三萬人在於左右,今與仁此勿以畏難,吾當護衛,是佛所說[22]甚難得聞。』時轉輪王遣其千子,勇猛[23]傑異一人當千而衛護之,三萬眾人皆以甘饍而供養之,一切施安從其所[24]便,常以和心無傷害意,而授所當一切所[25]足。其彼法師建立威神已之力勢,於半劫中演是三昧,以是德本則[26]悉和同。王諸太子及眾眷屬,更八十劫,見六十億三那術姟諸佛世尊,皆從諸佛[27]逮是三昧,如心所願受取佛國。

「喜王!欲知彼時法師豈異人乎?莫造斯觀,則今現在阿彌陀佛是也;其時國王名無憂悅音者,阿閦佛是也;其王千子,颰陀劫中千佛興者是也。」

佛言:「喜王!爾時三萬人,王使宿衛彼法師者,今喜王等菩薩三萬人是也。彼時種德,於此如願獲其果報,致安順[28]供是三昧定諸菩薩業。是故,喜王菩薩!欲學逮[29]是三昧,當以恭[30]恪受持書誦分別說之,至意奉行。」

佛爾時說[31]此頌曰:

「欲施一切安眾生, 具足諸藏滿億千,
其有發心存尊道, 斯功德福不可喻。
[32]正使十方眾生類, 皆令成就緣覺道,
一劫之中備供養, 其福不比發道心。
皆使眾生成佛道, 隨其所安供一劫,
其有發心在尊道, 斯福甚多不可喻。
若有志求諸佛法, 而不發起興道意,
不如取是四句頌, 其福如順護道心,
正使是世眾生類, 皆建立之存佛道,
若聞是句而稽受, 心不恐畏其福超。
億百千劫如江沙, 一切珍寶滿諸剎,
常以供[33]養諸菩薩, 護一頌偈是殊特。
是三昧者不可議, 若能受護四句頌,
其以護道佛功德, 一切盡[34]歎不能竟。
臨命終時無數佛, 悉自然現在其前,
十方佛土諸佛尊, 將護四句之頌起。
臨壽終時無數佛, 來護其心不忽忘,
隨其所欲受所生, 用以[1]喜是三昧故。
身常永安心以和, 往至天上賢聖安,
不知苦痛至佛道, 而勸助之名勇猛。
入億百千無量門, 最勝光藏明無限,
我住勢力[A2]頒宣斯, 當勤修是三昧定。
諸佛於此能頒宣, 是故由斯奉精進,
曼佛現在勤修行, 無得後世復懷恨。
便見是法執在手, 清和奉行甚清淨,
皆是我子化無際, 承佛前後行慈仁。」
爾時,世尊說是三昧已,以是三昧而復正受。喜[2]王亦三昧定,選擇因入七十正法,[3]這選擇竟,是三昧威[4]神,於時維耶離城中八萬四千人,城外亦復八萬四千[5]人,各心念言:「如來、至真甚難得值,久遠世時乃有佛耳,希可見聞,多所哀念多所安隱,愍傷諸天及十方人。今在靜室而三昧定,我等方便勸助如來從三昧起。」

於時,維[6]耶城中內外眾人,[7]各八萬四千,先詣舍利弗,謂舍利弗:「佛興希有,信者甚難,人命難得,平等正覺三昧正受,[8]誰為我等能覺興乎,使最正覺從三昧起,惟見愍念施一切護?」

時,舍利弗聞維耶離眾人所說,即從坐起往詣佛所,住於佛前[9]謦揚其音,極力彈指手拍兩膝,欲[10]令如來從三昧覺,因其正受,不知如來三昧所如。

時舍利弗詣目連所,以是本末語目[11]連:「維耶離城內外眾人,欲願如來從三昧起。」時目揵連以力神足動三千大千世界,住於梵天暢其大音,欲使如來從三昧覺,不能使起。

時舍利弗及大[12]目連,[13]輒詣賢者阿若拘倫,及[14]波提、披破、大稱、[15]憍[16]恒鉢、羅云、分耨、須菩提、迦[17]旃延、迦葉、阿難、分那、餘大、劫賓[18]奴、和利、彌勒菩薩,五千菩薩俱行詣佛所圍遶世尊,各各就立己之常位。

四大天王、[19]天帝釋、炎天、兜術天、化自在天,其欲界中不可限計諸天人等,各各嚴駕皆詣佛所,稽首[20]佛足,退住一面。各自叉手,咸歸命佛愁感戀慕,梵天、光音天、清淨天、離界天,乃至淨身天,不可計數諸天子等,一切同心稽首歸佛欲令尊興。[21]◎

賢劫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hui

賢劫經卷第二 - 2024-01-18 12:53:45

賢劫經卷第二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22]諸度無極品第六

爾時,喜王菩薩燕坐七日,無他異念。七日[23]已後試自思惟,從燕坐起往詣高座,稽首禮佛及[24]謁一切,現諸化佛并眾菩薩,則[25]往佛前叉手禮座。

於時,世尊寂然庠序從三昧起,普觀眾會,[26]已觀眾會默然而住,稽首自歸。時喜王菩薩前白佛言:「道法玄妙不可攀逮,無上正真不可譬喻,一切菩薩比丘聖眾諸尊神天皆來集會,一切[27]渴仰飢虛於法,會來甚久。時以欲過願有所問,若見聽者乃敢發言。」

佛告喜王:「在所樂問,狐疑眾結,如來悉當分別說之,令心解[28]脫無餘罣礙。」

喜王菩薩復白佛言:「唯然,世尊!我向在斯獨處燕坐,心自念言:『斯諸菩薩積功累德習志調心,好慕佛道諸度無極,殖眾善本以求至真;或有菩薩為眾生故行度無極,以成佛道;或以諸菩薩故行度無極;或以生死眾漏之故,行度無極;或[29]有無漏行度無極。』合集此已,隨其所志行度無極,長益菩薩而成正覺。如是弘普以[30]成因緣,初中至竟習法典目,諦受興發諸菩薩眾善權方便,顯隆道法惟說其意。」

時世尊倍加咨[31]歎喜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喜王菩薩!乃能發意,諮問如來如是異義殊特之慧,仁以昔曾[32]問過去百千億佛之所[33]致。」

佛言:「諦聽!善思念之!」喜王菩薩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言:「菩薩有六事業,習進行法修度無極,有六事;光曜度無極,亦有六事;世度無極,亦有六事;為眾生故[34]行度無極,亦有六事;住度無極,亦有六事;生死度無極,亦有六事;有所著[35]度無極,亦有六事;益他人度無極,亦有六事;[36]所處度無極,亦有六事;道度無極,亦有六事;慧度無極,亦有六事;已修立行度無極,亦有六事;有逮得度無極,亦有六事;有念度無極,亦有六事;有離三世度無極,亦有六事;[37]有[38]所業度無極,亦有六事;休[39]息度無極,亦有六事;有不置遠度無極,亦有六事;有應[40]慎度無極,亦有六事。

「有造作度無極;[41]亦[42]有無作度無極;有意度無極;有勤修度無極;有正真度無極;有[43]健度無極;有深奧度無極;有[44]雜度無極;有清淨度無極;有無際度無極;有[45]信度無極;有為眾[46]生故行度無極;有法故度無極;[47]有寂樂度無極;有樂觀[1]察度無極;有一切所入度無極;有說處度無極;有無害度無極;[2]有無敗度無極;有貧度無極;有不迴還度無極;有迴轉度無極;有嚴淨度無極;有堅[3]強度無極。

「有興[4]成度無極;有充滿度無極;有為世度無極;有[5]度世度無極;有無上度無極;有不亂度無極;有無怨度無極;[6]有怨敵度無極;有攝持度無極;有無攝度無極;有報應度無極;有無報度無極;有自然度無極;有無所有度無極;有廣普度無極;有華度無極;有無量度無極;有慕求度無極;有所厭度無極;有妙樂度無極;有無樂度無極;[7]有聞持度無極;有生死長度無極;有無[8]斷度無極;有樂純[9]熟度無極;有禪度無極;有神通度無極;有世巧便度無極;有慈愍護度無極。

「有行哀度無極;有歡喜度無[10]極;有勸邪[11]正見度無[12]極;有勸住[13]無住見度無[14]極;有勸無猗度無極;有勸意度無極;有[15]勸忍度無極;有造[16]無造業度無[17]極;有無餘度無極;有佛興[18]盛度無極;有明度無極;有[19]時住明度無極;[20]有成就度無極;有意不忽度無極;有[21]佛立家度無極;有出家來度無極;有愍哀博聞來度無極;有出家不[22]斷戒度無極;有住神通度無極;有神通意不斷度無極;有入欲度無極;有立度無極;有[23]應度無極。

「有眾[24]報無報度無極;有無樂度無[25]樂;有時進度無極;有光[26]明無量光度無極;有報安光度無極;[27]有不迴還度無極;有娛樂度無極;有鮮潔度無極;有成世法度無極;有淨世度無極;有成種度無極;有成眷屬度無極;有不壞眷屬度無極;有除塵來淨度無極;有觀土度無極;有宣誓度無極;有無逸度無極;有周旋度無極;有滅度度無極;有豪貴度無極;有理眷屬度無極。

「有無所[28]忘失度無極;有三十二相度無極;有順時度無極;有知時度無極;有分別[29]世度無極;有順世度無極;有邊際度無極;有蠲除度無極;有金剛度無極;有造救度無極;有自然度無極;有伏魔度無極;有無退度無極;有一時度無極;有無所[30]著度無極;有三昧度無極;有訓誨度無極;有佛道度無極;有一切智度無極;有無[31]餘有餘度無極;有可止度無極;有諸佛度無極;有方便度無極;有愁慼度無極;有真陀度無極;有異度無極;有四意斷度無極;有四神足[32]試神足度無極;有四禪度無極;有四意止度無極;有四諦度無極。

「有信[33]根、精進根、意根、智慧根、定根度無極;有信[34]力、精進力、意力、定力、智慧力度無極;有七覺[35]意、八品道行度無極;有寂然度無極;[36]有觀度無極;有樂明度無極;有來解脫度無極;有比丘聖[37]眾度無極;有八部會度無[38]極;有分別度無[39]極;有繫解法度無極;有分別順理度無極;有辯才度無極;有無厭度無極;有六[40]度無極;有眼耳鼻口身心度無極;有愍他勸助度無極;有愍已度無極;有法度無極;有[41]宣度無極;有[42]剖判度無極;有[43]勸樂度無極;有三脫門度無極;有異行度無極;有解他度無極;有勤用意度無極;有十種力度無極;有四無所畏度無極;有大哀度無極。

「有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度無極;有自在度無極;有娛樂度無極;有難得自歸度無極;有十八不共諸佛之法度無極;有曉了方便度無極;有純[44]熟度無極;有自然度無極;有三界行度無極;有觀清白行度無極;有法種度無極;有八等度無極;有道跡、往來、不還、無著度無極;有緣覺度無極;有菩薩度無極;有盡慧度無極;有[45]無所生慧度無極;有建立慧度無極;有天眼、天耳、心知、自在見過世事、知他[46]人念、神足、漏盡六通度無極;有威儀度無極;有愍傷度無極;有行空度無極;有捐捨度無極;有滅度[47]度無極;有變化度無極;有流[48]布教度無極;有分舍利度無極。

「是諸比丘、菩薩所行,二千一百寂然度無極。菩薩大士若逮解是,皆致得一切諸法殊特玄妙無際之行,無等無倫懷來聖哲,無所[49]恃仰消一切塵,無所至[50]湊斷諸狐疑。是二千一百,其中別一百度無極,[51]主除四大、去六衰令無有餘,獨步三界往來周旋,遍入三世,[52]猶如日月不畏眾冥,成就萬物百穀草木,仰天之茂皆因[53]地生。菩薩如是,二千一百諸度無極,及是百度無極,其二千一百諸度無極,貪婬怒癡等分四事,各二千一百,合八千四百,八千四百各別有十事,合八萬四千,以能具足[1]度無極,便[2]已備悉八萬四千眾要上業,八萬四千諸總持門自然達矣,便通諸佛五百聖功品第各別,以娛樂化一切眾生,曉成一切所行境界,隨時發起靡不濟安至無極慧本際法身。」[3]◎

◎[4]習行品第七

時,喜王菩薩復白佛言:「我聞世尊[5]粗舉目要諸佛境界,本性不敏不能尋了義之所歸,惟願大聖垂意愍念。善哉之德!當[6]廣歎演斯經要典使一切解,多所哀念多所安隱,愍傷諸天及十方人,復為重散。」

佛告喜王菩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今當為汝、一切比丘、諸菩薩等重解散之。」喜王菩薩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言:「何謂修習行法度無極有六事?從古[7]已來未曾發意,則發平等至真菩薩心,在於過去平等覺所及於眾生,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志樂佛道心願至真未曾忽忘,是謂修治習行而度無極。是為六。何謂光曜度無極有六事?發顯明智道心之法,已自察戒發菩薩心,始從施起戒、忍、精進、一心、智慧,是謂光曜度無極。

「何謂世度無極有六事?所供養佛興功立德,皆為眾生,六度亦然,拘制六情志慕六通,達[8]往業進大道,是世度無極。

「[9]何謂為眾生故行度無極有六事?若以布施攝於眾生,心自念言:『使諸眾生常獲安隱,亦復勸[10]人入於佛道。』六度無極亦復如是,以戒安之以[11]苦如空,忍辱之法而度脫之,精進濟之,以一心攝護於眾生,自投顛倒想逮智慧,勸[12]助於道欲安眾生,求成正覺欲度眾生,是謂為眾生故行度無極[13]有六事。

「何謂住度無極有六事?若以堅固建立志願,道心清和而無諍訟,是施度無極。所立遊土[14]觀無想戒,志存道法不求望報,是戒度無極。住於道法忍一切苦堅住道要,是忍度無極。所立正行無央數劫,不廢精進至一切智,是精進度無極。修奉一心志求法想欲成佛道,是禪度無極。住於道義暢一切法,審如至真成最正覺,心無有異不抱妄想,是智度無極。是住度無極六事。

「何謂生死度無極有六事?所施無量而不可盡,至得佛道周旋生死,所在之處致大財富,是施度無極。以勸終始,諸惱之患悉蒙福慶,具足壽命不可限量,在生死中而不中夭,是戒度無極。若得他對而心不起,是謂忍辱。不可計劫不厭禪定奉行善本,是曰精進。以所生緣禪定正受,是名曰禪。若以不捨諸度無極勸助佛道,一切諸業建立[15]伎術,從其[16]至慧皆令得所,是[17]曰智慧。是在生死六度無極。

「何[18]謂所著[19]塵度無極有六事?所欲立道眾善德勳,皆以勸化眾生之類,是曰布施。如師子,猶如聖王有八萬四千諸宮婇女,[20]婇女[21]所違佛道者終不與俱,使歸三寶消除三百[22]塵,眾勞如一,疾致道術,以是戒禁慈勸眾生,是曰持戒。戒之所度為去塵勞,順從他心不以穢塵,是為忍辱。精進所著,何謂精進所度無極?[23]云所著故,故行精進。恐怖於人如明王子,度知施業因而安之,用所著故而行精進。何謂為禪?有著之故行禪定耳,以見吾我便攝息之,是[24]曰禪定。何謂所著之故行智度無極?若智度無極而不可盡,愍傷光暉樂得聖慧勸助道德,是曰智慧。是曰[25]所著故六度無極。

「何謂益他人度無極六事?以樂德勳開化眾生,是為布施;依猗慈心不懷傷害,是曰持戒;所治正法悉能忍之而不穢厭,是曰忍辱;若為彼人勤修至行,欲濟危厄悉得永安,是曰精進;若有以法心懷思惟積德清淨,是[26]以禪定;以斯因緣充滿飽足一切眾生,顯揚道意,是曰智慧;是曰益他人六度無極。

「何謂處所度無極六事?以棄顛倒布施所作不望其報,是曰施與;所有財業因依戒禁;用眾生故習於忍辱;[A1]精進一切己身所住;思惟經典修行寂然;而在[27]憺怕住於其內,是曰智慧;是六處所度無極。

「何謂道度無極六事?若能習行無所從生法忍,靡不堪任,是曰布施;若以不得身口心際,是曰戒矣;而以於法真諦修順悉無所諍,是曰忍辱;若身口心不住[28]返逆,不[29]志雜碎勤修不懈,是曰精進;設奉行法心以精專志無所著,好一切智所了如審,是曰一心;解三界空如幻化夢,道無三世去來今也,拔濟塵勞,是曰智慧;斯是佛道六度無極。」

佛告喜王:「何謂慧度無極?若不毀斷善權方便,開化眾生以慧濟之,是曰布施;若以造作五百頌偈,棄捐九十六徑,消眾苦惱奉[30]尊正見,超至善處永安之土,是曰戒矣;若除苦患慧室寂然,厭於婬欲勤修精進,展轉相教以道相度,是曰忍辱;奉行自制,如是所有國土人民象馬車乘,欲恬怕己識求苦元了無根本,是曰精進;念己愍彼則致弘安,猶如箜篌,然後會寂其心堅固,亦如師子鹿獸之王,復若導師度眾賈人,是曰精進;若興一心色無所生,發聲聞法起緣覺法,在於其業而不滅度,是曰一心;若以於法無有眾生、無我無人不有壽命,猶如六事修道念法,出家行學刈去十惡,是曰智慧;是慧度無極六事。

「何謂為己修立行智度無極有六事?若[1]得大財勸於己身,及愍眾生救助惠之,是曰布施;設在天上[2]又在人間,來致安隱自然飲食,是曰持戒;若逮忍辱欣豫寂然,顏色第一猶如蓮華,至[3]豪高貴無極之報,是曰忍辱;既行佛道不仰他人,雖奉遵修,身自獨立,是曰精進;若受禪定常若劫毀劫成之時,來到此國,是曰一心;雖處世間懷誠信行,護身口心,是曰智慧;是曰為己勤修六度無極。

「何謂逮得度無極有六事?若了布施致大財富,以是所施逮得佛道勸助一切,是曰布施;心無所著寂靜[4]惔怕而不起想,以是持戒勸濟眾生,是曰持戒;其不誹謗法無傷害心,至成佛道未曾有恨,是曰忍辱;設奉精進不抱惱熱夙夜修行,是曰精進;身遵至教一切無犯逮得三昧,是曰一[5]心;若奉行一切諸法,靡所不了達一切無,是曰智慧;是曰逮得度無極六事。

「何謂念度無極有六事?若[6]得奉[7]行布施之德,以勸助道濟度眾生,是曰布施;其身口心所獲功祚,戒禁之報以施合道,是曰持戒;設受諸法合集在會,所顯審如[8]審,是曰忍辱;設無所決方便奉行,彼此有慧精進無礙,是曰精進;若發禪思所斷瑞應諮受大德,是曰一心;智越彼岸聖超在頂,以授道決將養其意,所將養者守護心行[9]頒宣道法,是曰智慧;是曰菩薩念度無極。

「何謂離世度無極有六事?若以方便斷諸有為,勸至無為道果之德,是曰布施;若求禁戒慕道法[10]元心不邪想,是曰持戒;若了無常苦空非身,解內外法好斯法樂,是曰忍辱;其以精[11]修無傷害意,奉遵[12]所願往古之義,心無所著,是曰精進;設以禪定不捨至觀,以是之故滅除塵勞,是曰一心;假使不亂十二緣起,攝權方便不遠塵勞,從其眾人心懷所好隨時開化,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造有所作業度無極有六事?以所施業四恩之祚加於眾生,是曰布施;若用禁戒為無央數眾生之類,皆令蒙恩而得濟度,是曰持戒;猶若飛鳥禽[13]獸新生之時墮著火中,菩薩見之滅火脫難,彼[14]這見安救施恩義,因發道心,是曰忍辱;設復開化教訓無數國土黎庶,隨時降眾,若在八難造立忍辱,假使截頭遭眾苦惱悉以忍之,一切諸厄心不起恨,是亦忍辱;設有所見以四恩行,有所加益隨時精進,奉遵大慈無蓋[15]之哀,以化眾生不可稱計,以為元首勸助一切,斯心所行[16]何見所苦,導利三界以蒙普覆,是曰精進;若未修行智慧之元,而以精勤一切諸法無所違失,有見解空了三脫門,是曰一心;若志一心眾善德法而不忽忘,使無眾想悉入佛道,從其所依因教訓之,至於無[17]想不願脫門,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休息道度無極有六事?若[18]斯吉祥意所好樂,世俗之業,以所布施入於正見,合集功[19]德勸助眾生,是曰布施;其心休息志信道慧,以所施與,正語正命正業正方便,是曰持戒;菩薩所作休息道者,戒之所度,[20]其無所從生法忍不望想報,是曰忍辱;心不可得,身復精進而無所猗,是曰精進;捐去顛倒定意不亂,專精攝意令無放逸,是曰一心;若攝無想執智慧聖,度脫危厄眾惱之患,是曰智慧;奉行正見正意,興發一道乃不退轉,是曰智慧休息道度無極六事。

「何謂不置[21]遠度無極[22]而有六事?若施一切以權方便而發道心,是曰布施;心無所害無倒為道,至長安隱所到無患,若有菩薩從兜術天具足來下,動大千世界得淨深土,是曰持戒;若以忍辱而為懷來,興建立道[23]超世八法,是曰忍辱;精進勸慈加於眾生,是曰精進;若致一切正受禪定,而無放逸受四等心,是曰一心;以智慧度無極,願行勸助成一切法,方便之宜靡不周濟,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應順度無極有六事?若成明施與同心俱而無異念,是曰布施;若以禁戒勸令離欲,無穢之行清淨猶水,是曰持戒;若以和心勸化眾生使無恨[24]心,是曰忍辱;設以勤修方便寂然,是曰精進;其用柔和醫藥法書能動天地,若以禪思消滅諸見六十二疑,遊於塵勞而無所畏,是曰一心;若以智度動於天地,學問書疏慧通大哀,曉解善惡苦樂所趣,依仰恃怙於一切智,開士[1]由是見無所畏,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造作度無極有六事?既自布施教他使施,復勸他人,以慧眾生愍哀護之,是曰布施;用眾生故常依慈心而不放逸斷眾惡業,是曰持戒;其以將護柔和恩潤不起瞋恨,是曰忍辱;設令功德善本至要,興隆道化濟諸不逮,是曰精進;其以禪思無常苦空非身之義,悉解是事不墮四倒,是曰一心;若以智度令眾善本而不漏失,建立現在消諸不善,以權方便多所開化度脫一切,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作度無極有六事?若以五欲功勳之德教授眾生,是曰布施;設以將護無數眾人,用斯品次奉佛法戒護所生處,是曰持戒;以是寂滅愛欲塵勞,訓誨眾生使其殊特,是曰忍辱;在於世俗遊於無窮戲樂自在,以斯眷屬開化眾生,是曰精進;設以禪定志護覺意無所不達,是曰一心;若信智慧[2]學無極明,以斯智慧度脫一切,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為意度無極有六事?若離勸助而不[3]想報,是曰布施;所奉禁戒無所毀犯勸助佛道,是曰持戒;所修平等而行柔軟,是曰忍辱;勤修不懈進退制己,是曰精進;若能奉行捨諸放逸不懷憒亂,是曰一心;若有所聞聖明之德以勸助道,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勤修度無極有六事?一切所有無所愛惜而能放捨,[4]由入大海致諸財寶以濟眾生,是曰布施;若護禁戒[5]自離所瞻不著名色,是曰持戒;有懷毒意而欲加害,乃至截頭節節支解心不懷恨,是曰忍辱;若能越度一切論議,其心寬弘猶如大海,一時枯竭恣意得過,是曰精進;若在中宮愛欲之中不失四禪,是曰一心;設能觀察一切萬物,猶如幻化勤無所得,深入微妙不失聖明,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正真度無極有六事?有所施與捨眾罣礙無所[6]悕求,是曰布施;奉修微妙不違禁法不棄聖義,既有所施釋眾放逸,離諸惡趣能建立志,是曰持戒;能忍一切不諍善法常[7]施仁慈,是曰忍辱;普於精學而不怯弱,是曰精進;若於禪思能自勤修,入於三昧殊特之業,調護其心,乃至所願如大善見轉輪聖王,雖在國土消除貪想瞋恚害想,慈念眾生,是為一心;而於聖明普無所著,盡覩大哀無傷害心,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行捷疾度無極有六事?住無所逮而造福施,其心[8]坦然而無所歸,是曰布施;若奉禁戒不求產業無所想念,是曰持戒;[9]遵一切法不墮顛倒隨時行仁,是曰忍辱;從其所樂終不迴轉,日日勤修乃至成就,是曰精進;若執智慧禪思無極,是曰一心;若有菩薩在於聲聞行無餘慧,於緣覺地慧至無餘,不墮於欲及凡夫中亦無缺漏,欲有勸度故在其中[10]志無所著,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深奧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施不念我得施於一切,是曰布施;所持禁戒以順眾生不倚生死,斯則聖明之所教法,是曰持戒;棄邪見法初發大意,建立仁和以是深戒,用忍無極遵解無我,不懷妄想無所榮冀,亦無不冀亦非不冀,是曰無冀,名[11]為忍辱;在邪見法立勤修行,而於三界悉無所著不念滅度,是曰精進;有在外學諸邪見業,所行平等正真之道,是曰一心;處於智慧修正真法而不惑亂,所在遊至而[12]不罣礙,其心寂然常無放逸,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雜度無極有六事?設有所施若干種味,品品各異可受者意,殖若干福不自貪身,復為頒宣若干章句,若取佛土具足所願,是曰布施;建立禁戒嚴淨佛土不違所誓,是曰持戒;若彼佛土所有眾生,諸穢薄少心無瞋害以是勸助,是曰忍辱;若能獨步聲聞緣覺及菩薩眾,是曰精進;設諸眾會婬怒癡盛,身處其中而心不亂,是曰一心;其以智慧執權方便,在所遊入未曾虛妄,無所依仰講深妙法,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清淨度無極有六事?若以己心自淨佛土無有瑕穢,是曰布施;設能恭[13]恪一切眾會不被輕慢,是曰持戒;設能平等成就佛土,平如手掌,細軟柔和猶如天衣,若干種寶雜廁其地而無放逸,是曰忍辱;若以周旋不可計會,一切國土莫不恭敬,猶如渴仰,是曰精進;若以相好悉能成就,光明遠照去心穢病消眾塵勞,是曰一心;若解眾生猶如幻化而為說法,下及禽獸而不[14]妄捨,是曰智慧;是為六。」

無際品第八

佛告喜王菩薩:「何謂無際度無極有六事?若見眾人心懷陰蓋,先布施已却為說法而開化之,是曰布施;若抱塵勞,訓誨消除令無有餘,是曰持戒;若世愚人[1]迷起人想,不懷怯弱心無所畏,為分別說令無邊際,是曰忍辱;若設[2]善方便,去罣礙慧令無[3]暗翳,是曰精進;住無我忍棄眾邪業禪定不亂,是曰一心;若以智慧成就辯才,所入平等而說無邊,一切禪定定意脫門正受無所毀害,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信道度無極有六事?若能決了所可布施勸助道法,是曰布施;若察禁戒而無缺漏所行具足,是曰持戒;住在四禪奉行空事消所著想,是曰忍辱;若住空法行等方便,身口心行而無所犯,是曰精進;若修禪定於內於外而無所著,是曰一心;以[4]智無極住十二緣,不亂諸法順從聖明,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為眾生厄故度無極有六事?若行慈心以為元首,志懷悅豫淨三境界,是曰布施;若心專精清淨無垢,是曰持戒;若除地獄堪任眾苦能制其意,是曰忍辱;若攝四等惠施仁愛,利人等利,隨時方便救護危厄,是曰精進;現阿須倫修行清淨,身自[5]住現安護眾生,奉無怒法救護他人,是曰一心;若意清淨所念具足,住於安諦開化眾生,微為分別不厭說法消化塵勞,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法故度無極有六事?若能逮得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是曰布施;樂於經典建立至願,成就脫門護身口[6]意,是曰持戒;若興大哀去於小慈,為眾生故常懷柔軟,是曰忍辱;若四神足輕舉能飛,常行方便而為元首,是曰精進;住四意止禪定為本,究暢備悉四分別辯,是曰一心;讖[7]識文字[8]逮致總持,所敷演法入一切[9]意,攝四無畏宣不退轉,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寂樂度無極有六事?若布施時能攝其心,已攝其心願在獨處必[10]有勸助,是曰布施;以能拔去[11]諸陰蓋悉令清徹,是曰持戒;所生之處解無常[12]苦,制眾想著慕樂仁和,是曰忍辱;若求於空無[13]想無願至寂然法,是曰精進;若以禪思消滅眾塵,受是定意不捨覺意,是曰一心;若以智慧樂於寂然[14]惔怕光明,得八解門為他人說,不墮聲聞緣覺之地,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樂觀[15]度無極有六事?若無妄想,不計有人,是曰布施;察於往古及當來事,心自思惟常所周旋,悉識念之[16]獲無所得,是曰持戒;若心在罪等一切法,觀往眾生壽命人想而悉分別,是曰忍辱;堪[17]住所觀普興發禪永無所猗,合集修行善權方便,是曰一心;若不見欲棄諸瑕疵,於瑕疵法無所犯負,不失道意無漏清淨,棄捨無哀自調心意并化眾生,在於本地而不動轉,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一切所入度無極有六事?一切諸法無有與者而自逮得,以是勸助救諸窮匱,是曰布施;若以大哀勸助眾生而安立之,常具聖慧,本無懷恨,報應悅豫,是曰持戒;若能懷來不退轉法,執持堅固而不舒緩,是曰忍辱;若信元首執持智慧設計方便,是曰精進;若以禪定究暢成就,療治無數一切黎庶而無危害順從不雜,是曰一心;若以智慧住種性法,篤信精進其念及定,所住無[18]疑不計有命,執權方便[19]堪處世間,學與不學及緣覺慧,若成無上正真道法成一切智,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說處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施無有二心,常喜平等而無偏黨,是曰布施;若有文飾想於戒法[20]諛諂犯禁,解是妄想心無所著化諸犯者,是曰持戒;若倒住忍而不順從,說是處所而有報應,是曰忍辱;精進求報,所有方便棄於處所,是曰精進;若復棄捐一切所有,在於所有而無所有,是曰一心;若以常觀[*]諛諂諸報無益之業,見其處所解無處所,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害度無極有六事?若施眾祐及與凡夫等心無異,是曰布施;所奉禁法而無所著欲濟眾生,是曰持戒;不懷危害越世八法堪任本際,是曰忍辱;若能覺了魔所建立,篤信勤修消諸罣礙,是曰精進;定無所毀入無罣礙道德之門逮平等果,是曰一心;若以智慧周旋往返一切世俗度世之法而無所損,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敗度無極有六事?志性專和不存在色而順其理,若以法施及衣食施,是曰布施;雖奉禁戒,其心質朴無有[*]諛諂,是曰持戒;心如虛空[21]和合而成,是曰忍辱;所修勤力一切所說,不用財業所宣妄言,是曰精進;其所禪思永無所著,是曰一心;其奉聖達順其文字以益他人,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貧度無極有六事?若除色像所興立德,以法布施若衣食施,是曰布施;性不雜碎所奉無諂順其禁法,是曰持戒;[22]遵修仁和猶如虛空無增減心,是曰忍辱;若在窮厄志存衣食寂滅身心,是曰精進;若[23]至梵天而為講說禪定之業,勸助道德,是曰一心;豐於智慧而在眾塵財業甚多,放逸之中所在覺穢,而不捨遠不患厭之,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不迴還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施不著聲聞及緣覺法,道不退轉,是曰布施;雖不迴還不毀禁戒乃成佛道,是曰持戒;越諸聲聞及緣覺地,不中墮落而取滅度,是曰忍辱;若以精進執權方便,無所違失至一切智,是曰精進;菩薩若在一切五樂,能以方便禪思一心,滅眾塵勞遵承智慧,是曰一心;若執智慧化諸凡夫沙門梵志,上至聲聞及於緣覺,度世正見建立大哀,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迴轉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施不志滅度不厭習俗,是曰布施;若學禁戒所聞尠少不能廣博,是曰持戒;若習仁[1]愛不能遠離,住於瑕穢瞋恨之地,是曰忍辱;若以勤修志在榮樂不能制[2]門,是曰精進;若學禪思在外忍辱不計吾我,是曰一心;所志智慧度於世業不能自拔,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嚴淨度無極有六事?而有所施不望其報福加一切,是曰布施;所遵禁法而無懈怠恒奉勤修,是曰持戒;又以仁和心無所猗精進合道,是曰忍辱;捨我及彼而無有異,是曰精進;若以禪定不計所有,不造因緣強而有勢,是曰一心;若分別解一切陰蓋不以疲勞,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堅強度無極有六事?魔所化現不能動搖毀其寂靜,菩薩所施心無所生,一切所有皆能放捨,是曰布施;若以禁戒有所[3]美樂,不著吉良,不擇時節,惟勸助道,是曰持戒;所懷柔軟無能毀者,消害眾結,是曰忍辱;若興精勤不以為患,不厭土地所周教化,是曰精進;若以禪思為一切故而廣勸化,正受自在遊居無礙,是曰一心;若聖明法思惟忍辱,一切所行而不荒亂,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興盛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施不墮顛倒住中正法,是曰布施;所執禁法永無所思以是熾盛,是曰持戒;以仁和心而無所著,棄諸危害因緣之業,是[4]為忍辱;若於吾我諍訟家業,斷諸苦患滅眾所著,身之塵勞永以滅盡順從空教,是曰精進;設厭無常,了於十二牽連之義,心性堅住,是曰一心;若捨智慧及與無明永無有二,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充滿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5]與勸至解脫不慕生死,是曰布施;奉持謹慎不忘他人,又菩薩心以念戒時,終不建立聲聞緣覺怯弱之法,是曰持戒;若以仁和嚴淨成就無數佛國,滅於三事志願教化,是曰忍辱;其用精進常不懈惓心進至義,是曰精進;反覆解義心寂不亂,是曰一心;設以聖明攝三脫門不中取證,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為世度無極有六事?其有所施,心遊存俗不勸於道,是曰布施;若以放逸不能謹慎,常猶豫行不能直進,是曰持戒;若合[6]進力強欲自制堪任而耐,是曰忍辱;常以勤修習世俗法,是曰精進;其心有願所生之處而無二念,是曰一心;若以俗智開化教人不出于世,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度世度無極有六事?若以教施及衣食施,宣解道意,用是道故坐於樹下,而自宣曰:『[7]快哉!福之報,所願必如志。』疾至最寂然,乃歸趣滅度,是曰布施;入於聲聞緣覺,[8]轉進弘護,消除諸罣礙處,是曰持戒;若無漏法常奉仁和,是曰忍辱;若以逮得無所從生法,乃坐佛樹訓誨眾生,是曰精進;若有菩薩平等三昧,諸根具足聖惠成就,是曰一心;若以專心行道正法,無怨害心,無聲聞意及緣覺行,歸一切智,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上度無極有六事?若信無數清淨佛土,愍念眾生而以不斷,不可計劫而欲度脫,是曰布施;住於法想棄三惡趣取淨佛土,是曰持戒;若成佛道,皆令眾會紫磨金色,分別章句,是曰忍辱;若習等施,猶如無怒佛為菩薩時,奉進至真,是曰精進;若處家中奉於四禪不失定意,若在中宮婇女之間,佛土清淨少欲塵勞,眾會報應,是曰一心;若攝佛國壽不可計嚴淨無限,存在眾中辯才無量,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不亂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施勸助應法疾得神通,是曰布施;所奉禁戒而不毀斷,賢聖之法成就至道備菩薩地,是曰持戒;若能蠲除一切非法奉功勳法,是曰忍辱;若能厭世奉具足典,諸佛所說善惡之義而悉信念,是曰精進;若住禪定智度無極,而住愛欲觀察經道,覺而不捨亦無所著,是曰一心;曉了菩薩道法根[9]原,是非瑕疵而悉分別,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怨度無極有六事?有所住處常能將護令無有失,是曰布施;而不[10]退墮聲聞緣覺不中取證,是曰持戒;若斷吾我不計有身是我所者,除於結礙因緣之事,是曰忍辱;遠離世俗第一愚惑,歸於智慧順從方便,是曰精進;其刈諸見聞念諸法得[1]悉永寂,是曰一心;若消狐疑,智慧平等[2]遵無想行,一心在道一切智尊,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怨敵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施冀求望報而與眾生,心懷怨恨至於法寶,是曰布施;若斷三惱勤苦之趣,志願兜術乃至滅度,是曰持戒;與諸菩薩[3]真正眾生,而懷怨恨,是曰忍辱;若[*]遵仁和多所開化,非時勸助,因其勤修積化無數,如[4]先世菩薩所願,有所度脫猗於恩愛,而自調習令成其道,是曰精進;若說無礙成三昧定,菩薩正受使一切人普得安隱,是曰一心;若為己身求於智慧道德根[*]原,究竟道義自在正覺,不解若干所好義者,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攝持度無極有六事?若勸所願攝持功德,是曰布施;若興發戒執取眾生療治至義,是曰持戒;若能建立攝取仁和,是曰忍辱;若以時節奉行勤修不中懈廢,是曰精進;隨時禪定勸化無數百千眾生,是曰一心;若以聖智消諸[5]弊礙而無所著,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所攝持度無極有六事?若以所施逮得辯才,所可遭遇不以增減,己身建立若干品類,是曰布施;不樂[6]家居慕菩薩[7]道,是曰持戒;若能堪任深要之法而不疑結,是曰忍辱;[8]精暢不依仰人,是曰精進;若以禪思了奉空事思惟人本,遵承道法念無所生,是曰一心;若遭義理及更滅度,所學經典入三昧定消滅罪福,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報應度無極有六事?若能備悉所作布施,不令缺漏究暢福慶,是曰布施;若能勤修重將其身具足所應,是曰持戒;其仁和行在所說事究竟成義,是曰忍辱;勤修所行一切吉利無所違失,是曰精進;其以禪定識於往古,前世所處以慧證明,是曰一心;其成聖智頒宣至誠靡所不通,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報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施建立勤苦,見諸患難輒能覺了,不念獲致無所悕望,是曰布施;若於中處致百千蓋,建立滅度在於種姓不住顛倒,是曰持戒;若有所修不得身口及心念行,含和柔順,是曰忍辱;所行寂然無有妄想,是曰精進;若以禪思住寂滅地不生想念,是曰一心;慧眼所觀不以滅盡歸無所歸,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自然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興心無所念,是曰布施;若以其心不悕望報[9]福,是曰持戒;其[10]人無我自然柔和,是曰忍辱;諸所勤修不行二法無有因緣,是曰精進;其在禪定不著內外亦無中間,是曰一心;有所觀察永不分別一切諸法,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所有度無極有六事?其心不念於當來事所建立福,是曰布施;解於一切周旋三界[11]如幻如化,是曰持戒;若眾善想若無善想,常抱仁和心不懷[12]此,是曰忍辱;若修行道而無所行,是曰精進;在於三界無所悕望,其心所在普歸將護一切眾生,是曰一心;若不想有為不想無為造如是行,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廣普度無極有六事?勸化無數百千眾生,使捨慳悋而好[13]給與,是曰布施;所禁順業普[14]同一切,是曰持戒;所行方便靡不堪[15]任,是曰忍辱;若能建立住四意止而不懈怠,是曰精進;若不慳[16]悋將護六事,存於道法而不迴還,能懷來致八萬四千諸三昧行,是曰一心;若能覺了一切塵勞結滯之業,誓願聖明,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華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施將[17]慎六情不迴道法,是曰布施;常行恭恪所施謙下而不輕慢,是曰持戒;若能堪任決諸結縛裂眾羅網,是曰忍辱;其勤修行應病與藥不墮罪蓋,是曰精進;[18]捐棄自大奉[19]無蓋慈,是曰一心;若以聖慧有所頒宣無能當者,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量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惠常合智慧,是曰布施;以無量禁常行謹慎無所犯負,是曰持戒;所行仁和致三脫門,勸助此己不墮色想,是曰忍辱;若以勤修致四意斷,是曰精進;若以禪思奉行慈愍致七覺意,是曰一心;若以聖慧修立悲哀致八道行,是[20]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慕求度無極有六事?若能出家求鉢衣服輒而得之,是曰布施;其行止足功勳戒具,是曰持戒;致功德藏斷眾患難生死之厄,若作國王,夫人、侍女有所施與,聞之默然不以懷恨,是曰忍辱;求眾利義積功累德方便勤苦,從[21]錠光佛來若有所施,乃至於今而不懈惓,是曰精進;若勸歎人而順其意曉眾塵勞,是曰一心;若以[22]順時勸無上慧,以是三昧致最正覺,欲度眾生而隨順之,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23]謂厭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施致於貧匱逮長者寶,是曰布施;若以持戒遵修十善,不以厭[1]之乃勸化人,是曰持戒;若漸護禁啟受道力而獨寂爾,是曰忍辱;若不遠捨所想恩[2]德而犯妄想欲至勤修,是曰精進;若以禪思而至棄捐一切非法,是曰一心;若生苦惱在於三界說己身慧,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妙樂度無極有六事?所施福報來生人間,一切所欲皆以豐富而不自大,是曰布施;所奉禁戒生於天上,若於人間壽命常長,是曰持戒;所謂得[3]人若能逮致無所從生法忍,是曰忍辱;所進勤修不虛方便必如至行,是曰精進;所云禪思棄於內外因緣之報,其所生處輒如真諦所行如願,是曰一心;其智慧意無所[4]妄相,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樂度無極有六事?有所救之無所[5]望施,不捨眾見,是曰布施;雖家奉禁而有捨家不貪世榮,是曰持[6]戒;其行柔軟而不懷恨,是曰忍辱;所奉修行勤苦[7]難樂,是曰精進;禪棄等分致於苦惱,想眾縛著與難合會,是曰一心;若於聖慧有顛倒想,雖為諸苦不從法行,是曰智慧;是為六。」

賢劫經卷第[8]二
貼文者 : : hui

賢劫經卷第三 - 2024-01-18 13:30:53

賢劫經卷第三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持品第九

佛告喜王菩薩:「何謂聞持度無極有六事?見眾窮厄不能自濟,若宣法施,伏已致寶使眾人聞,是曰布施;常以德本眾善之行,既自身行復勸他人,若聞不持致大財富,是曰持戒;若聞善說能忍眾苦不以為惱,假使菩薩若為梵志,悉從愚人得有所聞,修十二年興發建立無上大道,覺了所生,是曰忍辱;若能精進[10]捐棄家業不以為難,是曰精進;其[11]解無常而聞因緣不以懈廢,是曰一心;學無有師,方便平等於諸憎愛,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生死長度無極有六事?若惠施主得無所從生法忍,是曰布施;其能依[12]猗無極大哀,是曰持戒;設以柔和勸慕弘誓,是曰忍辱;若以博聞施於一切,是曰精進;假使寂然加於無我,是曰一心;若以諸下[13]縱使僕從,教誨忍和禪思弘聖,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斷度無極有六事?若以所施興立四恩救濟危厄,是曰布施;護身口心常謹慎三,是曰持戒;其以[14]人宜身心和同,志逮法忍四事和業,是曰忍辱;若用勤修四意斷者,無所中傷,皆由學是[15]建立至真,是曰精進;其用寂靜逮四意止者,是曰一心;若以聖明修四諦事無復虛偽,是[16]為智慧;是為六。

「何謂欲樂純[17]熟度無極有六事?一切所有施而不悋,是曰布施;開化功勳見空脫門,是曰持戒;若以至德教訓[18]用化戒禁,在於行業心生其上,開度眾生顯以斯戒,以忍順意而有殊特[19]人和能受,是曰忍辱;其以用法隨時開化若干品訓,是曰精進;曉了時宜奉行慈心,行四等意斷他苦樂,是曰一心;所欲訓誨眾生一切哀護應法,其所至宜隨時不失,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禪定度無極有六事?若建所施在在所欲不能違者,是曰布施;心懷謹慎棄眾不可,是曰持戒;[20]仁任和忍諸法自然入於和[21]忍,是曰忍辱;一心勤修思惟建立,處所悉散毀滅諸非,是曰精進;若以禪思聞所棄捐,身口心安承諸智明,是曰一心;若蠲除欲以聖明德去眾穢行,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神通度無極有六事?若以[22]燈施因得其報天眼徹視,是曰布施;其奉禁戒專精聽經,無所毀犯致天耳聽,是曰持戒;仁和無二以用勸助因發道意,是曰忍辱;成就逮得識念宿命過去世事,神通自然為眾生故處在世間,積功累德每生自剋,是曰精進;懷來神通神足變化難逮無極,捨諸識著受平等禪,是曰一心;以逮斯恩因緣之報,以慧神通消滅眾垢,因其三昧究暢聖明,是曰智慧盡諸漏[23]矣;是為六。

「何謂世[24]人巧便度無極有六事?不能勸學諸度無極,唯慕世俗巧術之宜,俱[25]技他行,巧術所施使人修德,是曰布施;後當得報,使無數人愛樂務道,是曰持戒;能使一切[26]技術巧便,皆達無餘靡不通暢,是曰忍辱;其速奉行菩薩之法能令成就,是曰精進;若心以好,是曰一心;諮受道法,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慈愍護養一切度無極有六事?若以心護一切眾生以慈心施,是曰布施;用眾生故不貪己身,以是持戒以時誓願,因得自在所生之處,訓化眾生因奉善事而建立道,是曰持戒;猶過去王名曰摩調,所興精進愁思勤修遵承隨時,是曰忍辱;若作國王人求截頭心不發恚,無央數人得生天上,以是精進若能堪任,復致財業以與開導,是曰精進;其不逸禪無所藏匿消滅六情,是曰一心;設用聖慧示無數眾,人皆啟受報應大果,眾德六事諸所塵垢,勇猛所[1]報為不見侵,不以過去而有增損,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行哀度無極有六事?以能布施心自發念,欲使眾生一切普安,是曰布施;若棄他人不自厭身悉散眾結,是曰持戒;若能忍己罵詈杖捶悉以能忍,亦化他人[2]令忍,是曰忍辱;[3]若以精[4]進具眾德本,不以患厭度無[5]極眾,又以專精勸諸人眾使出家學,是曰精進;若厭惡趣愛樂禪思功勳究竟,是曰一心;愍哀[6]淨除一切惡[7]露而不懈廢,所興法施訓化眾生,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歡喜度無極有六事?若能行恩其心悅豫而不懷恨,是曰布施;篤信守禁而致善德,是曰持戒;若以柔和成就慚愧不[8]報麁獷,是曰忍辱;若以勤修心無瞋恨,自護安彼而善思惟不懷湯火,是曰精進;若樂寂然其心清淨,建立成就斷眾貪欲,是曰一心;有所惠施心無所猗,奉行道法休息望報,觀於智慧而受覺意,選覺意已遵修無願建立脫門,不處顛倒無所傷害,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勸護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施心無所著,[9]奉平等法不懷妄想,是曰布施;若以謹慎[10]親諸覺意,心受精進不懷惱熱,是曰持戒;行無所想心志顯明,其內外安棄諸貪[11]羨,是曰忍辱;曉了有為觀於無為心不處二,是曰精進;若以禪思觀察勢力,寂然精進,在所遊至為一切首,是曰一心;若信聖明遵修道義,無極哀故開化餘人,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勸邪見度無極有六事?若在雜碎諸外異學,入其祠祀順從其意而開化之,猶如隨藍梵志所興福德之業,是曰布施;[12]若顛倒戒眾賊集會,為賊所牽,而顯其行緣斯化度,是曰持戒;若在眾雜若干惱行,而來犯之不以患厭,是曰忍辱;有所施與若入世俗不與同塵,而為[13]頒宣寂然之義,是曰精進;若興禪思遊在冥中而樂於此,樂無所樂以法樂之,是曰一心;若梵志像欲化眾生,隨其[14]所順行而訓誨之,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勸正見度無極有六事?若入習俗為設法教,布施得福持戒生天,所作善惡皆有果報,以此濟之,是曰布施;若世無佛,菩薩未曾隨惡友教,是曰持戒;菩薩清淨鮮白無瑕猶如雪山生好樹木,[15]曾有諸天鬼神眾龍而遊樂中,是曰忍辱;所奉勤修除去彼我,譬如賈客而遠遊行有所成辦,是曰精進;若以智慧修治四禪亦無所護,是曰一心;若以聖明多所愍傷,一切眾生建立不逮,猶如昔學本之所教,以一頌偈訓誨八萬四千國邑,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勸住見度無極有六事?菩薩假使在於夢中心不慳嫉,雖佛不興無有異心,況現在乎?是曰布施;若遇惡罪及失身命未曾犯禁,是曰持戒;所生之處與光明俱,適生輒聞本清淨忍乃得佛道,是曰忍辱;所生之處常見頒宣開化眾生,以此道法訓誨他人,是曰精進;在在所生善思念道,快建立業有所覩見,本性自然故致如是,是曰一心;若以度世及覩世事,無師主者,其身獨立不從他受,其慧如是常宣至誠,其身口心未曾有欺,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16]勸無住度無極有六事?若以權惠[17]濟有所救窮厄之士,是曰布施;謹慎身心心無所犯而無放逸,是曰持戒;逮不退轉不起法忍,是曰忍辱;一切萬物思不可得,勤修方便而無所住,以是無住勸六度無極,是曰精進;若於內外悉無所著,而眾生迷心[18]心塞不解,計有我想不了無我,為分別說了一切空,是曰一心;若不棄捨聲聞緣覺,以聖明法依一切智,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勸無猗度無極有六事?若集加恩一切三界皆得悅豫,猶如定光[19]所有發起,是曰布施;若以禁行而無所依不有所求,是曰持戒;假使其心仁和柔軟,未曾妄想一切諸法,是曰忍辱;勤修眾行而無所著,是曰精進;禪定所見入菩薩地不墮顛倒,是曰一心;若以聖[20]智消眾塵勞歸於大道,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勸意度無極有六事?意自念言菩薩所濟欲成佛國因致究竟,是曰布施;其自守行斷三惡趣不為罪業,是曰持戒;以慈仁和報[1]德相好,端[2]政殊妙見莫不歡,是曰忍辱;以勤修行往入大海致如意珠,消竭眾難得自在法,是曰精進;若以禪思蠲除塵勞,如其志願而致得之,是曰一心;若以聖明能壞眾魔,所立訓化莫不從教,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勸忍度無極有六事?所出施與心在佛道未曾忽忘,是曰布施;救護地獄以寂靜志,魔不能犯法不迴轉,是曰持戒;順理所向奉行正法不懷[3]嫉妬,如王太子號曰德光,布施自在,一日悉捨一切所有施佛弟子,欲得車乘象馬,滿四十里幡蓋[4]欝茂瓔珞衣寶無數華香,捨八萬四千婇女,棄國捐王,手足耳鼻頭目肌肉支體妻子,不逆人意,出家作沙門奉是正法,是曰忍辱;所奉眾戒處[5]於勤修而無所著,是曰精進;若於夢中見眾玉女不以為貪,具身相好顏貌清淨,是曰一心;若入城中心懷明智,設見比丘篤心敬之無若干想,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造業度無極有六事?若身自立淨修梵行,所可勸助得利養多,臨法[6]滅盡衣[7]纔覆形,猶如[8]炎華學志所行,現毀佛身悉無所失,五[9]枝新華五[*]枝故華,[10]亦往上佛,以是報應道法興隆,正法得立至五百歲,像法亦爾,是曰布施;若以眾戒消除他人諸惡行業,隨其所乏以救[11]濟之,是曰持戒;所遵仁和若有罣礙而無吉利必得濟厄,猶如賈客而入大海遇摩竭魚,忽有浴池數二十五,各有白象輒乘其上得出[12]大難,是曰忍辱;假使[13]遭值天上世間快樂安隱,猶如往昔無[14]開導主欲令精進,有大梵天名曰英妙,勸化天帝訓誨眾[15]生[16]令得生天,是曰精進;禪無所生,諸佛菩薩之所講說,假使菩薩勸喻眾生,使生梵天,從光音宮至無想天,是曰一心;聖明之業為諸世俗說現世事講度世業,修十善行利益群黎,猶昔國主名曰得生,王有好眼愛樂道法,無數世中曉了此義,諸王慈行諸佛菩薩之所開導,以斯言教宣示一切,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所造業度無極有六事?心中好喜所樂功勳,一切[17]原首心勸助施,所可勸助則為是著,[18]昔者菩薩見定光佛,以華五莖散供養佛,所[19]殖德本皆使獲此功祚道德永無妄想,至法沒盡皆共[20]倚之,是曰布施;所學精進;將身口心無權方便,計有土地生死處所,是曰持戒;所修仁和有所慕樂求其[21]苦本,是曰忍辱;有所精進建立俗事化入道法,是曰精進;若修禪定[22]觀於梵天壽命長短,是曰一心;所遵聖明未曾有言,猶如菩薩號名[23]如來日,隨其眾生宣一品法,其餘有身宣若干品,造立寂然而滅度之,後正法住立若干歲後[24]法沒盡,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25]有餘度無極有六事?往古菩薩定光佛時,供養所奉以誓道願,是曰布施;身口有餘依猗住禁,多所不信而樂己身,是曰持戒;其性仁和而無麁獷歸燕坐力,是曰忍辱;假使[26]勳修中間,猗有所樂不至正真,是曰精進;禪思慕樂[27]侍行空無以斯為樂,是曰一心;若聞聖明心有所著或無所著,是曰智慧;是為六。何[28]謂住[29]有餘度無極?不能順[30]真反向異門,志空處所聲聞緣覺之所報應,不長佛道,入十地業而復退轉,當知其意,是曰菩薩有餘所行度無極。

「何謂無餘菩薩所施度無極?勸助生死眾生報應,如所能忍聲聞緣覺,寂然而定不隨退轉,是曰布施;禁法之報離於智慧而能深入,是曰持戒;其以仁和畏[31]至惡趣,勤苦之處心無所犯,是曰忍辱;若以勤修求於魔業,欲消其[32]界使無邪[33]元,是曰精進;[34]政行禪思知壽命限究竟根元,是曰一心;若以智慧見知[35]其宿命,斷眾苦患而好志願,是曰智慧無餘度無極。何以得名曰度無極?謂是菩薩得從順化隨世所好,然後名曰無餘六度無極。

「何謂明度無極有六事?菩薩所施奉於尊長不望其報,百千劫中服世飲食,不以身故而意懷憂也,是曰布施;所修法義詣佛樹下,於一切法不懷狐疑,緣是乃至一切[36]愍智,是曰持戒;其以禪思無所著法,斯一切智由從此生,是曰忍辱;若奉勤修住于道慧化五陰蓋,是曰精進;若以禪定成最正覺,逮得天眼識其宿命覩所更歷,是曰一心;其以聖明諸漏悉盡逮得佛眼,普達諸法心不猶豫,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37]住明持度無極有六事?住於正法供養佛教存立經典,是曰布施;行所止處入於如來,身明口淨無有眾想,是曰持戒;其柔順行不近俗法無所動轉,是曰忍辱;曉了聲聞緣覺之業,消眾塵勞乃至滅度,是曰精進;所以禪思求於眾生,心念所行以惠音盡,是曰一心;以知得脫不失時節行聖明慈,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1]謂興成就度無極有六事?佛興世時成大財業,賢聖無量受於過去諸佛之教,是曰布施;以行勸助而得解脫,佛興現世消眾塵勞,是曰持戒;[2]以而仁和受世尊教,又知止足不懷懈惓乃至大行,是曰忍辱;若以勤修建立弘誓,其人功德若在王位心不違法,是曰精進;若以禪思心常念佛不失至真,是曰一心;若以聖明勸助滅度,如佛開化五人身心,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意不[3]惱度無極有六事?行恩如意願誓奉道以化他人,是曰布施;遵其至行以護他人御身口意,是曰持戒;所修仁和是深妙忍,正法沒時堅固其志,是曰忍辱;所立勤修懷來道慧心不迷惑,是曰精進;假使禪思執持空無,不有[4]想願心無[5]所冀,是曰一心;以其聖明思惟愁慼,慈念一切欲救濟之,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佛興立在家居度無極有六事?若以所施興發五事,何謂為五?一曰成座、二曰說處、三曰成眷屬、四曰成就法樂、五曰成其書疏,是曰布施;所施立行其禁具足而無所犯,是曰持戒;其以仁和棄捐人想不計壽命,是曰忍辱;若以勤修奉平等業顯示道義,是曰精進;以心禪思普修平等,奉行至德意無所願,是曰一心;若以慧明歸諸聖諦靡所不通,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出家來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施與心俱合致無漏行,是曰布施;其以謹慎[6]令護身口合於滅度,是曰持戒;若以仁和厭於三界而無所著,是曰忍辱;勤修[7]政行歸四意止而生道[8]意,是曰精進;所以禪思[9]遵四等心,患厭周旋生死之難,是曰一心;若以聖明而放遠,捨愁慼之思遵修至真,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愍哀博聞來度無極有六事?若以頒宣訓精進教給眾窮匱,是曰布施;奉受道法捨其身命無所貪愛,是曰持戒;[10]正以仁和正法欲沒,菩薩發心順其時宜,自沒其身愛護正法,是曰忍辱;若以勤修逮得總持恒識不忘,是曰精進;若以禪思其心體解十二緣起而無所起,是曰一心;若以智慧諸所更歷遵修寂靜,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出家不斷戒度無極有六事?所濟他人如意所願奉[11]行法師命,是曰布施;所行禁戒遵于大哀無有微恨,是曰持戒;所志仁和不懷危害,謙下恭順而不自大,是曰忍辱;所奉勤修強而有勢不為怯弱,是曰精進;所[12]禪志思行七[13]覺意,通於遠近靡所不[14]達,是曰一心;所志智慧因能具足不起法忍,是曰智慧;是為六[15](上文第十二幅初六度無極下,丹本有注云:准標文,脫佛興盛度無極)。」

◎[16]神通品第十

佛告喜王菩薩:「何謂住神通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施至[17]於重財,不以貪悋,奉於道法而受真教,是曰布施;行無所著不猗邪正[18]志于大道,是曰持戒;其以仁和不懷狐疑永無猶豫,是曰忍辱;志在勤修建立弘誓不違本願,是曰精進;所以禪思光明所照通於遠近,是曰一心;聖明所遵應於道地,事事有緣牢堅[19]受持,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神通不斷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救建立如來佛寺、精舍以為元首,是曰布施;求於道業致智慧根拔無明[20]原,是曰持戒;所志柔和達於本際而興正真,是曰忍辱;奉行勤修通達色想而無所想,是曰精進;所以禪思寂然定意乃至脫門,是曰一心;遵承聖明修[21]持總持,觀於正行住淡泊地,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入欲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濟合集勢力以給怨家,是曰布施;所行羸劣次第順力建立大勢,是曰持戒;其以柔和消諸陰蓋奉修道義,是曰忍辱;若斷怨心猶王太子樂於[22]清白,是曰精進;若常禪思心不放逸專唯定意,是曰一心;所以聖明有所度脫惡趣地獄生死之難[23]勤修精進;猶如往古學之所行,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立度無極有六事?有[24]人行者救於惡趣,誘在生死使得超出如頂相報,是曰布施;所奉行者若世無佛,開化眾人各令得所,猶如往昔摩調聖王慈化天下,是曰持戒;所以[25]仁和不起瞋恚,如羼提和[26]截手足耳鼻不生恚心,是曰忍辱;其以精勤難可制持終不曀滯,猶如海中如意明珠,從其所求輒得所願,是曰精進;所修禪思如在中宮,開化貴人使發道意超無等倫,猶如師子太子自在有所教勅如風靡草,是曰一心;若入聖明眾智境界一切悉捨,能惠與人不斷所倖,猶如古王頭首布施,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應進度無極有六事?所持衣物施與眾生,猶如鼈王[27]在海救厄,是曰布施;所奉持法猶如師子眷屬圍繞,救濟賈客亦復如是,是曰持戒;所[1]聞柔和,猶如梵志欲來害王而取其頭即惠與之,是曰忍辱;所修精進如梵志子名曰思義,棄五所欲救護他人而勸度之,是曰精進;其所禪思如阿離[2]念在於異學救護弟子及與他人,是曰一心;以聖明事開化無數百千眾人,猶如[3]鳥王救無反復,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眾報應度無極有六事?若愍世人有所救濟,猶如離垢化眾行淨,是曰布施;所奉至行住於梵天,為閻浮利人造立德本令得入法,是曰持戒;所行仁和加於眾生不惜身命,猶如在海見其船壞自殺其身以度眾人,是曰忍辱;所行精進開化無數多所成就,猶如導師名曰福事,採海眾寶以濟窮匱,是曰精進;所以禪思愍傷他人而行勸助,猶如童子名曰意義,於八萬歲奉行慈心用安眾生,是曰一心;若以聖明[4]了解現世度世智慧,以是智慧覺了[5]空無,如須菩提解空識喻,眾塵樹葉悉能分別,其勸助者報應過是,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報度無極有六事?其所救濟,不受報應乃至滅度,猶如大蓋有所覆護,菩薩所[6]修如是無極,如江河沙眾生得度,是曰布施;所奉法行諸漏已盡,至不退轉攝受普護,是曰持戒;所志仁和未曾有恨逮致佛道,是曰忍辱;所以勤修捨棄身命,一切萬物供養三寶,是曰精進;所修禪定在佛樹下,宣歎頌偈遵承法觀以此行護,是曰一心;所遵聖明不論道慧,猶如海中[7]舍和樹[8]葉香美療病,菩薩如是,以[9]道德香化於一切使發[10]大道心,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樂度無極有六事?所濟眾[11]生猶如滅度,譬如賢者名曰漢林,度眾迷惑,故當曉[12]知菩薩本行此宿所喻,是曰布施;其禁無量,患厭眾難志願無為,猶如往古菩薩所行,精進入海致無量寶,故引譬喻,是曰持戒;其仁和行,若迦夷王而截其頭及鼻手足不懷瞋恚,是曰忍辱;若勤修行出迦維羅衛無有見者,所以平等入[13]正得佛,是曰精進;所以禪思四品具足,淨修梵行慈悲喜護,是曰一心;猶以智慧度無極成其亦難致,在世正受心常等定,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時進度無極有六事?若得止處次第惠救[14]眾厄[15]難,是曰布施;所行謹慎[16]如生鼈中,其為鼈王時將護己身又濟他人,是曰持戒;所志仁和親近眾行歸護身口,猶如[17]人賢所行慈忍,斷其諸節不抱傷害,是曰忍辱;所修精勤,佛興世時所在見佛,如來平等其三昧印於一切行,三千歲未曾休懈,是曰精進;所曰禪思在於中宮妓婇女間,常修清白而不放逸,是曰一心;順智慧時在於生死,在在所[18]至將護諸我使了無我,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光明度無極有六事?若以華香[19]不飾貢上諸佛菩薩,是曰布施;所謹慎行愍傷他人,猶如飛鳥空身飛去無所慕樂,是曰持戒;所志仁和解一切空以逮法藏,是曰忍辱;勤力橋梁救濟危[20]厄,是曰精進;所思禪定如往古劫,始初菩薩之所奉行深入道行,是曰一心;所修聖明興發法忍,如[21]兩童子執心如地,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量光度無極有六事?善權方便而有所濟,因以報致佛大光明周遍無數諸佛國土,是曰布施;所奉[22]勤修勸助逮得不起法忍,是曰持戒;其仁和者勸助法[23]相而無所著,是曰忍辱;所可精修奉行空法,勸助大道歸此空無,是曰精進;所以禪定[24]助化眾生,常不懈廢使不退轉,是曰一心;所修聖明住第八地,在所勸化莫不蒙荷,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報安光度無極有六事?若至魔徑臨壽終時,其功報應,猶兜術天忽沒來下,開化餓鬼除其飢厄,是曰布施;降伏魔徑所奉愍哀,放捨身縛亦脫罪厄,猶如往古國王太子名曰須賴,所脫苦患,是曰持戒;其行仁和在於魚中,安諸黿鼉隱樂得食,是曰忍辱;所勤修行諸[25]王女等,而在恐懼危厄[26]艱難愍傷濟之,是曰精進;所修禪思,在疾疫劫以藥療之,猶如往古童子所作長益,以五頭首[27]救[28]寂閻浮提諸非邪惡,是曰一心;以此聖明救濟一切,猶往古喻五百賈客,以五[29]百玉女及諸[30]玉女,就為導師護五億人一心宿衛,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不迴還度無極有六事?既有所濟不樂聲聞緣覺之業,願求無上正真之道,是曰布施;所奉謹慎觀於至義而不懈廢,是曰持戒;所遵仁和能暢究竟不中懷恨,是曰忍辱;所行遵修執權方便,有所救濟使不放逸,是曰精進;所修禪定顯明章句而不迷憒,是曰一心;所謂聖明得至七住不退轉地,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31]為娛樂度無極有六事?有所給與以開難化眾令發道意,是曰布施;以行將養佛興世時,說其報應而度脫之,猶如往古太子勢首救眾危厄,是曰持戒;所修仁和,如功勳國王安和萬民,如是安身亦安他人,一切適安我身亦安,是曰忍辱;所進勤修逮得總持辯才無量,是曰精進;所習禪定以用勸助,是功[1]德報令眾生安,是曰一心;其以聖明在六住地,柔順法忍至不退轉,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鮮潔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2]興無所依猗,亦不[3]相報加於眾生,是曰布施;所修謹慎常抱篤信,懷來七覺[4]覺諸不覺,是曰持戒;所修仁和慈念眾生,不貪其身亦不惜命,是曰忍辱;所志勤修選擇諸法,合會至行致諸覺意,是曰精進;若以禪思無所想念而不放逸,是曰一心;所以聖明致得佛道而度一切,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成世法度無極有六事?若以所濟報應無數,致於永安無復眾難,是曰布施;所以謹慎慕求道法,八正之業至平等慧,是曰持戒;所念仁和不疑道義決[5]壞羅網,是曰忍辱;所行勤修於現在法長得安隱,是曰精進;所謂禪思精進本行滅寂正受,是曰一心;其遵聖明所作[6]已辦受四意止,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淨[7]俗度無極有六事?其以所行救三千世界,從始至終無有異心,是曰布施;從始生來普安一切,周旋往來三界眾生,是曰持戒;發意以來教化群黎,至無所至[8]使無處所,是曰忍辱;使三千[9]世界一切眾生精進滅度,猶初發意出家學故其心難當,是曰精進;所謂禪思令諸眾生[10]得攝其意,專惟經法而不放逸,是曰一心;其以聖明至於地獄,救濟危厄適生墮地,口有所宣論講經道逮得法典,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成種度無極有六事?其[11]所救者,致眷屬和無極大財,是曰布施;所謹慎行致眷屬和而無罪殃,是曰持戒;所修仁和若干眷屬,各各自安無能壞者,是曰忍辱;若有勤修所有眷屬,不使自恣放逸之行,各各辦業用意不廢,是曰精進;所遵禪思,若有瞋諍皆令和合致明眷屬,是曰一心;所修聖明,一切眷屬皆有智明而無闇蔽,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來成眷屬度無極有六事?於五百歲開化勸誨諸大眾會使發道心,是曰布施;所奉謹慎勸[12]和合同,無數眾人不以為[13]諍如佛眷屬,是曰持戒;其所仁和為無央數眾生之藏,猶昔摩竭有一大魚海水能受,所有究竟從始至終,若有伴行如井中魚,是曰忍辱;所謂勤修多護眾人除婬怒癡,猶如海中明月珠藏隨時消水,是曰精進;所行禪思如阿離念,彌學外異[14]微術,多愍眾生而勸化之生于梵天,是曰一心;遵修聖明多所愍傷,猶須菩提見有異人收捕鹿王,五百眾眷閉在窮厄,悉解脫之,乃化天下一切眾生建立十善,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不壞眷屬度無極有六事?若捨兩舌言常至誠不鬪亂福,是曰布施;常懷慈心不抱危害,緣名遠聞靡不敬愛,是曰持戒;所云仁和常有等心,慈愍眾生而不[15]偏黨,是曰忍辱;所以[16]精修不以衣食,開化眾生唯以道法,是曰精進;其志禪思逮得總持辯才無量,是曰一心;所以聖明執持解脫,[17]解諸結縛令無罣礙,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除塵來淨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損耗使增功德,療諸疾疫普令安隱,是曰布施;若在[18]弊礙不能自濟,為作救護令心開解,是曰持戒;若有師父尊長罵詈,[19]供敬歸命不懷瞋恨,是曰忍辱;其所勤修在胎心正,治眾[20]病疾將護開化及諸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是曰精進;若母疾病瞻視給使,與諸可乏醫藥飲食,是曰一心;若以聖明為無數眾而決狐疑,各得開達奉無上真,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觀土度無極有六事?常抱仁慈不以[21]害眼加視眾人,是曰布施;而無罣礙無陰蓋心謹慎心念,是曰持戒;志性仁和見諸怨家,念如赤子不懷毒害,是曰忍辱;具足神通內外無弊,覩化十方不中懈廢,是曰精進;若淨修行嚴治天眼,見於一切五趣生死,是曰一心;若無數世柔和其[22]意,言辭和雅分別聖慧,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宣誓度無極有六事?以報應德勸助眾生得受功[23]德,是曰布施;所謹慎行消眾罣礙而無結滯,是曰持戒;[24]而無所著不以為聞,了[25]嚮悉空興發仁和,是曰忍辱;所志勤修日日增進,至未曾有入無上道,是曰精進;若以四等慈悲喜護,[26]護於一切迷惑之眾,是曰一心;[27]聖明眾生患厭不可,奉柔順法乃至賢和,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28]放逸度無極有六事?有所施與勸助[1]道德不與俗業,是曰布施;若眷屬羸護奉[2]行業,其有人來節節解之,不生毒心慈勸道法,如射獵師心懷怨結,若有人來節節解之,獵師心悅不以懷害,是曰持戒;若以仁和宣善義理,投之於火欲危其身不以懷結,是曰忍辱;所以勤修竟至滅度,觀於有為如火[3]熾然,消之以法,是曰精進;所謂禪思除一切塵獨樂一處,若以戒法救眾人愚,是曰一心;慧無所樂而等其心,猶國王子施得土地,令其無罪而有勢力,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周旋度無極有六事?多有財業所加以慈而不懷害,是曰布施;所可謹慎不抱[4]諛諂而自顯己,是曰持戒;其性仁和所作功[*]德不以為厭,放捨宮殿無所貪愛隨時惠施,是曰忍辱;所以精勤,奉平等法而不放逸,是曰精進;若以禪思而不迴還,[5]墮不可法默然淡泊,是曰一心;若以聖明立一切法,堅住不動不落聲聞緣覺之法,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滅度度無極有六事?若[6]用餓鬼不行慳貪,見苦眾生而愍傷之,是曰布施;心見眾生罣礙之業,而慈哀之示以無弊,是曰持戒;所行仁和聞地獄苦覩惡形色,益用四等而哀愍之,是曰忍辱;所奉勤修斷諸邪見多懷慈哀,猶昔[7]阿王子字鳩那羅,棄諸婇女受辱不怨,是曰精進;若禪脫門樂此寂靜,猶昔菩薩坐閻浮樹道德巍巍影覆其身,是曰一心;若以聖明滅婬怒癡,如王棄國出家為道,衣毛為竪眾[8]默啼哭不以顧戀,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豪貴度無極有六事?其所[9]聞能以割情,所珍愛寶惠與作福,是曰布施;奉修謹慎而不自大,謙下[10]供順奉敬三寶佛法聖眾,是曰持戒;不求名稱不慕世榮唯法為上,是曰忍辱;所遵勤修奉事尊長父母師友,是曰精進;所以禪思開化眾生,猶如往古拘修摩王有太子多所救濟,[11]往來周旋奉行至法,本性清淨未曾[12]抱害,[13]是曰一心;以出家學求智度無極[14]精進聖明,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眷屬[15]親里度無極有六事?若以所救勸化[16]導法,愛樂出家志存放捨,是曰布施;其以謹慎奉順[17]哀愍,所有子孫開示義理頒宣至教,是曰持戒;其行仁和所至惱[18]熱,教訓開導不可計眾,如是無厭,是曰忍辱;其勤修行[19]志存聽法,見不達者而為敷演各[20]令心解,是曰精進;所以禪思助合眾生示之罪福化不使亂,猶如往古善[21]目轉輪聖王,是曰一心;將護聖明二俱同黨,若能自制不犯貪欲,而以救護頒宣說法建立眾人,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心無所[22]亡度無極有六事?自[23]能伏心不隨邪見,出于[24]塹難不隨貪厄,是曰布施報;所可遵行眾禁具足,不斷三寶興隆道教化眾不[25]逮,是曰[26]禁戒報;所云仁和安柔心行,身雖遭苦由博聞故能忍眾患,猶如須賴人來加毒其心不恨,是曰忍辱報;若以勤修[27]行自伏其心,超出[28]懈中將護他人,使不危厄長致安隱,是曰精進報;其以禪思棄捨放恣,奉不貪欲不[29]恨寂定,是曰一心報;其以聖明宿止威儀禮節之法,心所依猗供養諸利,加以法施度眾盲冥,是曰智慧報;是為六[30]也。」[31]◎

◎[32]三十二相品第十一

佛告喜王菩薩:「何謂諦住安平[33]止度無極有六事?[34]遍從平地舉足前行追慕三昧,是曰布施報;若建立安勸化眾人,不更惱害終始無患,是曰持戒報;一切眾人不能動搖,心不起恨意和顏悅色,是曰忍辱報;所立其意奉開士法,不以有勞徑前不退,是曰精進報;[35]顯發慕樂無上正真,令眾生安敷演禪思,是曰一心報;說其報應所生之處,常見諸佛諮受大道,是曰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來千輪度無極有六事?若以致來眾物所有,若干種輪持用布施致千輻相報,是曰布施報;若以各各奇異殊特好妙顏色,身在其中無所破壞,是曰持戒報;若生異品若干種香,心不以著無增減意,是曰忍辱報;其勤修者堅持其志,猶有術師執持[A1]大[36]屏,若因[37]浮[38]筏徑[39]浮渡江及安眷屬,是曰精進報;[40]若演光明普耀遠近,通於十方由得自在,是曰一心報;若振大光一切蒙荷,悉得聖明眾冥消索,是曰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肌軟細度無極有六事?若書文字斯非[41]恬怕,以用開化一切眾生示以罪福,是曰布施報;其依言教奉仰真正,不為虛偽而懷來義,是曰持戒報;其以具足眾德之本,來妙神明心不起滅,是曰忍辱報;若諦超越眾惡之瑕,致眾開士來相化導,是曰精進報;若無恚恨獲致功勳,和顏悅色踊[42]躍[43]存法心無所著,是曰一心報;在於生死所生安和化眾愚冥,是曰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足下平度無極有六事?若[1]足下平所至無難,足下所蹈蟲[2]蛾永安,是曰布施報;其舉足時心無瘡病,行不犯法其心仁和,是曰持戒報;若舉足時[3]庠序安隱,性不[4]卒慌亦不惶懅,是曰精進報;其舉足時福致[5]弘曠,猶如虛空用救眾生,是曰一心報;其足底滿功[6]福熾盛而無邊際,是曰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長指度無極報有六事?其指長好,宿德所致無有[7]曲穢,是皆所施報應之功[8]德,是曰布施報;其指纖好,漸稍相應而不邪亂,宿命行安,是[9]曰持戒報;應是功德指長順調晃妙柔軟,是[*]曰忍辱[10]報;德行相應指長微妙,漸稍細滑無[11]麁文理,是皆精進[12]報;指長吉祥,見者[13]悅然無不吉[14]利,此[15]者皆是一心[16]之報;其指光澤,隨次和順正齊不亂,[17]是智慧[18]報;是為六。

「何謂手足[19]縵中度無極有六事?手足滿平而[*]縵中者,前世之時若有所施滿足與之,是布施報;其指平正建立安隱,無有不正視之心悅,是持戒報;手足無瑕清淨極[20]姝本行仁和,是忍辱報;[21]佛者手足紫金色者不受塵土,往昔勤修不以懈怠,是精進報;手足柔軟而無麁惡光澤甚好,是一心報;其手足鮮赫赫明好,與眾超異見莫不歡[22]喜,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膝平度無極有六事?其膝興正,[23]因稍轉上普具有異,德行殊絕見莫不敬,是布施報;其膝安和不相切摩,是持戒報;手足[24]𦟛好而不進退咸宜有常,是忍辱報;[25]宜則仁慈行步舉足安和庠序亦不卒暴,是精進報;[26]蓋修平正亦無偏邪常行寂然,是[27]曰一心報;覩者悉歡光像分明,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寂藏度無極有六事?其寂藏安[28]和光色赫燿而不現體,是布施報;其寂以清潤澤一切皆使蒙荷,是持戒報;其毛右旋,各各齊正而不邪行,是忍辱報;其德巍巍在所至到化變度[29]人,是精進報;其演光明無所不照多所安隱,是一心報;使他人見瑞應懷來無上聖明,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臍深度無極有六事?其行日進稍至玄深乃[30]志大道,是布施報;其威神德淡然無畏心不懷難,是持戒報;其奉柔潤深至平和,是忍辱報;其行具足不以恐怖,是精進報;亦如好華柔軟和安,精專不迷,是一心報;其臍無毀,長益一切行不損減,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毛一一生度無極有六事?其毛上向,右旋清正順理獨立,是布施報;其髮紺色,光光明好見無不[31]喜,是持戒報;毛柔軟細滑澤晃然,是忍辱報;其色潤澤不受垢塵,是精進報;毛色柔好各各右旋,是一心報;各各待立而不[32]卒暴,不相切摩各各齊正,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紫金色度無極有六事?其[33]色如火中金,是布施報;其柔潤色不為[*]麁獷,是持戒報;清淨無瑕色[34]踰日月,是忍辱報;其光晃[35]昱照於遠近,是精進報;其無垢塵以為清明,是一心報;其光柔妙色和燿好,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師子胸[36]臆度無極有六事?其身漸滿而不缺減,是布施報;身盛妙好有巍巍德,是持戒報;身以堅強無能犯者,是[37]曰忍辱報;眾所觀仰視無厭足,是精進報;其身弘廣猶如難逮,是[*]曰一心報;身無能壞堅如金剛,是[*]曰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常善次度無極有六事?其身所行具足充滿,是[*]曰布施報;尊不可逮吉祥以滿,是[*]曰持戒報;端[38]政絕好有見樂喜,是忍辱報;其行德業平等滿者,是[*]曰精進報;計其相好色若雜珍師工[39]作好畫,是[*]曰一心報;柔潤光[40]明清淨無瑕,是[*]曰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長臂報度無極有六事?其身香[41]勳而無斷絕普聞一切,是曰布施報;[42]直住正安而不可動,是持戒報;和順庠序堅固不起其心和調,是忍辱[43]報;若以自致其臂長姝與眾超異,是精進報;行步庠序臂長出膝天人所奉,是一心報;現身柔潤光明赫赫照於一切,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𦟛髀度無極有六事?若以身髀𦟛順雅好心慈志和,是布施報;獨立坦然無能牽掣常得自在,是持戒報;善能分別處所至安而無禍難,是忍辱報;[44]以身齊正肢體漸[*]𦟛,是精進報;威光巍巍無見頂相,是一心報;一切眾生目所觀仰莫不愛敬,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腦合充滿度無極有六事?以漸覺滿功德成就,是布施報;心諦堅住常懷和安,是持戒報;淨如明珠而[45]自焰者,是忍辱報;若以平等而興治行無有懈廢,是精進報;身口柔和其心安隱,是一心報;和潤無[46]數毀莫能壞者,是智慧報;是為六。[1]◎

「[2]何謂鉤鎖度無極有六事?見眾求者常和悅豫,是布施報;漸以覺悅消眾不達,是持戒報;其德各各若干普同,善相依因道法成行,是忍辱報;若有所說咸共默然,悉和等受適[3]見奉行,是精進報;其光紺青煌煌照遠,是一心報;若令世間一切眾生所縛眾厄自得解脫,見無厭足,是智慧報;[4]是為六。

「何謂牙齒白淨度無極有六事?齒極白淨編合不[5]疏,是布施報;柔潤白好而無[6]點污,是持戒報;以順次第猶白蓮華平等安隱,是忍辱報;齒堅白[7]要而無雜黑,是精進報;所施建立弘安無危,是一心報;身以潤澤柔軟光光,覩其明曜未曾厭足,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牙[8]齒齊平度無極有六事?下齒齊平不以邪傾,是布施報;上下柔澤悉以無麁,是持戒報;次第合緻間無所受,是忍辱報;其齒[*]𦟛平亦無高下,是精進報;齒不毀損堅[9]固強好,是一心報;下齒正上上齒正下,安隱牢固見莫不歡,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四十齒度無極報有六事?其四十齒具足而悉平正不減,是布施報;齒不邪傾正齊如水,是持戒報;齒妙殊特與眾不同,是忍辱報;[10]其齒通利間無所礙等定不疎,是精進報;齒生吉祥見無不利,是一心報;齒甚堅固不可動搖可悅人意,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廣長舌報度無極有六事?為菩薩時耳聽經典擇說至言,是布施報;去舌上垢乃傳佛語淨口宣義,是持戒報;口說平均不為偏黨,是忍辱報;舌極廣長色如蓮華光明赫赫,是精進報;其相生妙各各別異,是一心報;舌如百葉光色奇好晃昱遠燿,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梵聲報度無極有六事?行菩薩道頒宣經典,高舉唱音令眾人聞了了無疑,是布施報;音[11]嚮可愛聞莫不喜,是持戒報;若干品音所宣各[12]各,是忍辱報;未曾有音和不可逮,是精進報;音常和調言辭安隱而不斷絕,是一心報;一切音好哀合和雅動眾人心,是智慧報;是為六。」

佛言:「復次,喜[13]王!將順身心常使和安,是布施報;其以身行身口心定寂然安和,是持戒報;若以十善興發所生,志[14]在天人使為道業,是忍辱報;[15]教告一切開化眾會無所犯負,是精進報;悲和之音柔潤[*]嚮哀告於眾生,是一心報;音宣法化決眾狐疑莫不解悅,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味[16]中上味度無極有六事?若以食膳一切所供,其味殊特可眾人意,是[17]曰布施報;其所惠與,食者得安快而無患,是[*]曰持戒報;受者和同,與檀越心無諍訟意,是[*]曰忍辱報;所施供具多少使平令身無疾,是[*]曰精進報;食膳極妙於口甘美而無穢臭,是[*]曰一心報;不熱不冷其味和適而好輕柔,是[*]曰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師子頰車度無極有六事?其背廣[18]平師子形獨步三界,是布施報;猶如蓮華光澤[19]色妙,行如師子,是持戒報;若如師子轉進而前無所畏難,是忍辱報;所以顯現大神巍巍尊妙殊特,是精進報;其餘所宣歡悅一切眾生所敬,是一心報;其目見者莫不自歸,面色喜悅覩德奉敬而無厭足,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眼如牛如[20]月懷來以度無極有六事報?其眼細妙引長而好如月初生,是布施報;其[21]目分明善諦巍巍無一短乏,是持戒報;其目晃明柔軟鮮好殊絕難比,是忍辱報;面無怯弱光[22]明澤潤,是精進報;顏貌妙好身形平正如日初出,是一心報;光如日月照于八方上下闇冥無能逮明,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目紺青色度無極有六事?若有見佛心中悅喜,以一心歸而敬眼視,是布施報;眼之所覩而目寂定無一不正,是持戒報;目微妙好無能訶者遠近皆伏,是忍辱報;眼之所視亦無傷害多所加益,是精進報;遠見玄逈解一切結,是一心報;所見無厭不可得底所覩平等,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鼻如[23]鸚鵡度無極有六事?鼻如[*]鸚鵡隆平正妙,是布施報;常以寂定無有邪非,是持戒報;鼻好潤澤燿如明珠,是忍辱報;柔軟[24]諦忍仁和[25]威儀莫不奉仰,是精進報;眾人所見敬愛無已而無厭足,是一心報;意捨所念受不可猗,不存諸香以道為香,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頂[26]髻相度無極有六事?其髻團圓自然興起光明昱昱,是布施報;[*]髻髮紺色煒煒難量而[27]各右旋,是持戒報;[*]髻曜赫赫光明所照不可得際,是忍辱報;肉[*]髻充滿無有邪非[28]竚立而安,是精進報;滑澤迴旋安諦相斷不相雜錯,是一心報;振曜光光所照無限,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如來肉髻度無極有六事?髮生青色如[29]無上紺,滑澤燿燿踰琉璃光,是布施報;髮毛右旋各順本根而不相猗,是持戒報;其身清淨塵垢不著,猶如蓮華不著塵水,是忍辱報;[1]第三[2]十二上下諸天無能覩頂,是精進報;三界眾生莫不樂見威德遠顯,是一心報;言若天雨不能污之,淨如虛空音猶雷震,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出遊步度無極有六事?其獨步出而無罣礙,是布施報;若棄捐非能一心者,志行弘安乃名佛子,是持戒報;無央數天往見奉敬伏地自歸,是忍辱報;能自護已目無所著,是精進報;勇高遊騰神足無極,是一心報;一切所有能惠不悋宣暢道訓,是智慧報;是為六[3](丹本有注云:三十二相中,舊闕二種文)。」[4]◎

賢劫經卷第三
貼文者 : : hui

賢劫經卷第四 - 2024-01-18 13:36:38

賢劫經卷第四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5]順時品第十二

佛告喜王菩薩:「何謂順時度無極有六事?消[6]治眾瘡心無所著行如蓮華,是布施報;遵修春夏生百草木時節除寒,是持戒報;其身[7]妙好巍巍殊妙如眾星明,是忍辱報;平等隨順無所違失,是精進報;皆[8]以杜塞一切惡趣示其和安,是一心報;假使眾生在於惡路,各以若干光明照之使得解脫,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知時度無極有六事?若於臥寐向曉後夜,忽以[9]曉了思惟正法,是布施報;身能棄家捐其財業行作沙門,是持戒報;告其車匿,歸解喻家父王及妻,成佛還國當相度脫,是忍辱報;其身修行志性出家受著袈裟,是精進報;若慕解脫求無上道,[10]是一心報;入於寂然分別頌音,還入家居有所度脫,[11]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分別度無極有六事?愍傷眾生入羅閱祇分衛福人,是布施報;上在天上為諸天人宣布道化,是持戒報;入羅閱祇遊行[12]已訖,還上天頂以寂化眾,是忍辱報;直身而立無所依猗三[13]昧正定,是精進報;若禪思惟解念三界一無真諦,是一心報;思惟察視十二緣起,根[14]原所由皆因緣對,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順世度無極有六事?行入分衛各各得利受者安隱,是布施報;順隨世意飢饉之時[15]拔其虛乏,猶如羅摩子所[16]遊至處多所濟難,是持戒報;逆諸非法解難不疑,受此道業,是忍辱報;若於六年超越眾礙無有一[17]弊,是精進報;堅固行禪解於一切,所有悉無如聚泡沫,是一心報;不違犯法,飲食自然聞名皆歸,坐佛樹下降伏眾魔,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18]邊際度無極有六事?若降伏魔并及官屬,因轉法輪度脫一切,是布施報;勸化一切三千世界眾生之類,使得永安而無眾患,是持戒報;[19]誨訓眾生其鬪[20]諍者令和合之,建立賢行使無所犯,是忍辱報;若三千界興亂令和同其道味,是精進報;行[21]是四禪定意正受,奉行十善不以放逸,是一心報;[22]斯消無明眾冥盡索使永無餘,[23]逮致顯燿,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蠲除度無極有六事?往昔遊在迦夷羅衛國土,止頓周流七年教化,窮罪悉滅除其患難,是布施報;[24]芟滅斯垢遊於三界而無所著,是持戒報;若能方便三毒消滅心無所生,是忍辱報;觀於眾生生死罪福等于慈哀,是精進報;其以患厭分別禪思,逮致八品而不忘失,是一心報;永無所[25]妄斷於貪欲,消害無明興發道慧,除一切法令不虛妄,一心奉行智[26]慧度無極,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金剛度無極有六事?若有逮致金剛三昧心不傾動,是布施報;若以方便棄捐無明奉行至德,是持戒報;趣于道義無所受焉,悉捨眾穢,是忍辱報;一切將護三界眾生,隨俗開化度脫一切,是精進報;己身功[27]德止頓次第,隨順發起盡其本元,是一心報;知於一切眾生心[28]性,成最正覺,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造救度無極有六事?以成正覺諸天所說,一心棄捐眾惡之行寂以禪定,思惟世法救護一切,是布施報;消滅惡趣地獄苦惱眾罪之患,是持戒報;曉了諸根德行成就,諸不具足皆令備悉,是忍辱報;消化一切諸眾生類塵勞之厄,永以無餘,[29]是精進報;諸所伎樂不鼓自鳴,悅一切意悉發道心,是一心報;三千世界眾藏財寶,常造布施無央數億百千天人,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自然度無極有六事?三千世界樹生華實冬夏恒茂,以用惠與諸所窮乏,是布施報;[30]除[31]於一切[32]惱不可計勤苦之痛使長安和,是持戒報;一切眾生諸根具足[33]究竟自然,是忍辱報;所有自然三千世界平如[34]右掌,是精進報;諸色形像入於垢穢實不虛妄諸天蒙恩,是一心報;降伏四魔慧無等倫成最正覺,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1]伏魔力度無極有六事?行菩薩道療治一切三千世界三毒之病,成最正覺,是布施報;消眾塵勞滅一切魔諸諍訟業,是持戒報;化諸天子眾害惡鬼不和之難,悉令永安,是忍辱報;其諸死魔官屬自然降伏歸命奉佛聖教,是精進報;無有五陰身魔自解而無縛結,是一心報;如其所願成最正覺為一切智,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2]不退度無極有六事?坐佛樹下一心精思而不厭足,是布施報;若以見魔而無所畏,自致正覺度于一切,是持戒報;其身不亂本末寂然心定永[3]安,是忍辱報;其心忻然寂定安隱無有眾[4]魔,是精進報;用等惠施,所行平正等無有異,是一心報;言行相副身口意定逮得佛道,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一時度無極有六事?一時之頃勤修智慧,成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心所奉行導御隨時,是布施報;從其伴黨消除[5]塵垢常奉清淨,是持戒報;世尊意念,永害三毒興隆三寶,是忍辱報;所度正受滅盡諸垢使無三毒,是精進報;曉了分別十二緣起斷諸牽連,是一心報;[6]能以逮得無所忘失,識於三世去來今現一切諸法,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無所[7]等度無極有六事?以肉眼見一切眾生在苦惱患,立于大安,是布施報;若以天眼見諸生死合散善惡,化使度世,是持戒報;勸化他人聲[8]聞處所令無所著,是忍辱報;若以神足變化所為,往來周旋濟三界厄,是精進報;若有所念,[9]心觀如是清淨之行[10]頒宣之法,[11]猶如梵天,是一心報;若以知時誓願聖慧,講說經法通于十方,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三昧度無極有六事?坐禪思惟無衣食想,在佛樹下處於道場,是布施報;其篤信法覺意順理不失精[12]進,是持戒報;[13]喜悅覺意樂於道義心不存俗,是忍辱報;分別經典十二部業,正覺之行以化一切,是精進報;而棄憒閙無有邪心,其三昧定而修正受,是一心報;其護覺意將養眾生令至大安,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訓誨度無極有六事?若得佛道觀察本末開化眾生,是布施報;正使無[14]請無說經[15]法為[16]頒宣慧,是持戒報;光燿解脫奉持不犯,志性愍傷變化巍巍,是忍辱報;猶如憂為迦葉兄弟伴黨,三[17]人自專以為[18]道真,佛所勸化皆使至道,是精進報;眾生問義不以疑礙,講說宣傳各令得解,是[19]一心報;分別發遣決了聖明靡不通達,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佛道度無極有六事?其以無明頒宣經典示以聖慧,是布施報;佛所遣使安隱無明,令至晃昱道德之光,是持戒報;滅一切穢順從[20]永慌辯才無量,是忍辱報;其法平正致定不忘常念十方,是精進報;普入一切奉行至德強而有勢,是一心報;勇猛無畏曉了道元志無上真,是[21]曰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一切智度無極有六事?在諸通慧目之所覩而無[*]弊礙,是布施報;知眾會心所念本末,因為說法令心坦然,是持戒報;能聞遠近所演至要平等[22]坦然,是忍辱報;隨時說法從一切意各各得解,是精進報;其宣經典不失次敘,各得其所方便有宜,是一心報;從其所樂[23]講論正慧而無所受,發[24]起一切成其詩頌,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無餘度無極有六事?若心安隱奉行道法,發起至義至無餘難,是布施報;若用道法以為快樂,速為他人開化不逮,是持戒報;篤信諸佛所說經法,等無有異,是忍辱報;等觀三世去來今事永無罣礙,是精進報;若以禪思脫門三昧,因斯正受隨其所樂,恣其所為思惟定意,是一心報;各為講說若干品法,皆得開解志無上法,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有餘度無極有六事?滅度之後舍利分布,以福訓誨使得無為,是布施報;思惟禁行親近無為恣其所樂,是持戒報;[25]是於如來精舍神寺,諸天一切皆來自歸皆當作禮,是忍辱報;佛滅度後勤行訓誨精進不[26]疲,為聲聞行不令罣礙,是精進報;稍漸進前三昧正受得至滅度,是一心報;以聖明根修度世慧普遊弘衍,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可止度無極有六事?在於佛世教化眾生,受食利養行正不邪,是布施報;[27]說可福報,猶如梵志字披羅陀,罵詈誹謗,佛時和顏不以瞋恨,爾時三億天人悉發道心,[28]是持戒報;[29]孫陀利者(晉曰善妙)謗毀如來,如來因是開化外學萬二千人令得解脫,是忍辱報;勢力堅強心常自[30]視,[31]由如菩薩行正慈心,若墮獸中為師子王,假[32]使侵[33]尅默[34]然受之用化畜生,是精進報;若離其意加之不可默不與諍,靜然受之不抱在心,是一心報;若以禪思講宣道化,答所問義靡不得解,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諸佛度無極有六事?若頒宣[1]法遍[2]告佛[3]國[4]悉使聞音,[5]乃達上方一究竟天阿迦尼吒,是布施報;若演光明遍三千界,開化眾生普令安隱,是持戒報;其以法雨弘寬曠至,化諸編髮梵[6]天之等使入大道,是忍辱報;變化神足顯其威神,[7]憂為迦葉等類悅豫[8]服為弟子,是精進報;心念梵天其[9]心觀察我不以[10]虛,志存梵行欲度諸梵,是一心報;以時開[11]導如師子吼,莫不蒙慈,慈[12]若虛空普覆一切,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方便度無極有六事?昔有梵志[13]名隨[14]堅,廣有所施各八萬四千,皆以勸助建立佛道,如比丘尼名大愛道,佛勸喻曰:『以金織成上於聖眾。』說是語時,八百比丘悉入法律,是布施報;諸滅度佛猶安隱學,以[15]開外士名曰須摩,在於欲中則以[16]六事調護其意使受道律,是持戒報;雖在仁和,[*]由如往昔有一菩薩,行忍辱時,名羼提和,[17]迦夷國王斷其手足及與耳鼻,血化乳[18]湩,心不起瞋無有瘡病,念懷大哀愍如赤子,當時開度八十億天,是忍辱報;勉己勤修,猶如五通菩薩大[19]志,勉出五百梵志童子,令歡喜悅悉受道教,是精進報;若聞經典勢力轉增,乃至無極定意正受,是一心報;恣意任力而頒宣法,隨其所好而度脫之,是智慧報;是為六。

「何謂愁慼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施心懷憂思,常如慧明供養大聖不以求利,是曰布施;[20]招致道乘來於一切,造立道業成就具足,是曰持戒;[*]由如申[21]日(晉曰首寂)因外異學興惡請佛,緣是受教入於佛道,是曰忍辱;亦如往昔[22]虛羅龍王,心毒勇猛霜雹五穀及害萬民,佛化開[23]導,是曰精進;本成佛道為最正覺,時佛默然禪思不[24]惓,梵天來下請佛勸助,唯垂說法救濟三[25]界,是曰一心;猶如蛇[26]蚖懷毒甚盛,佛來入火室開化入律降伏自歸,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開化真陀度無極有六事?夫自安身救護他人,一切所有施而不悋,是曰布施;[*]由如菩薩名蓮華藏,以金剛行心大堅強無所貪悋,一切眾生心計有身,言:『有吾我。』用吾我故等奉行法,為彼眾生寧失身命終不毀戒,是曰持戒;猶如昔鼈度眾賈人令不溺死,反懷惡心抱無反復,而念還害殺於鼈身,一心安慈無[27]忿念意,是曰忍辱;[28]猶若有魚在於水中牽掣人噉食其身體,及諸雜蟲來[29]危人身,在中救之令有慈心,是曰精進;假使諸[30]獸來欲殺人,悉能含耐而不加惡,是曰一心;若諷誦學億載經卷姟數譬喻,以是聖明度脫他人,是[31]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為異[32]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見飢乏窮厄隨時與之,[33]是曰布施;如號名聞梵志道士,大祠祀施我在中食,因開化之而發道心,是曰[34]持戒;又其梵志勤設醫藥,以治眾病加示法藥,諮嗟至德,悉使眾生得生天上,是曰忍辱;勤修身行解出家業,雖未成佛勇[35]銳如斯,是曰精進;其以禪思超在山頂,無上正真受以三達知去來今,是曰一心;若以體解十八不共諸佛妙法,頒宣道化[36]十八[37]地獄,是曰智慧;是為六。」[38]◎

◎[39]三十七品第十三

佛告喜王菩薩:「何謂四斷度無極有六事?諸惡不善未有生矣護[40]令不起,是六度無極合集勢力,消滅塵勞常使清淨,是曰布施;求不善[41]服消除眾惡非宜[42]事業,是曰持戒;解於自然非法之[43]元化使入道,是曰忍辱;未生[44]諸惡尋[45]前盡滅興隆道法,是曰精進;勸化他人使入正真宣傳道業,是曰一心;究竟自然諸惡不善使不復生,因是心行長養道化,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46]這起尋滅度無極有六事?若塵勞興親入其中,覩見菩薩方便習真,是曰布施;患厭愛欲[47]難之不淨奉清[48]明業,是曰持戒;在彼斷穢遵修清白,若盡惡習非法之元,功德未生勤勸使興,是曰忍辱;若解了慧分別塵勞消眾愛欲,是曰精進;常在燕居專心禪思定意三昧,是曰一心;篤[49]信他人六度無極,興發善德度脫一切,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未興眾德因而興之度無極有六事?若發諸善不捨虛乏,積功累德每生自尅,是曰布施;若致善德益以好樂,令使增長以惠一切,是曰持戒;遵空無事不盡德本,以消眾惡不善之行,是曰忍辱;身[1]口立行方便無緣因興道德,是曰精進;若奉法教攝眾猗想,而不忘失定意正受,是曰一心;所造得興無[2]起發意,成就道明開化一切皆荷道慈,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以發立德度無極有六事?以起眾善功德之元,不生惡行無益之義,是曰布施;以斯忻樂唯[3]志至真,不念小業無益一切,是曰持戒;察諸應宜而不懷恨除眾不[4]慎,是曰忍辱;所可將護未曾虛妄皆入於道,是曰精進;奉遵道力不為羸劣強而有勢,是曰一心;順從習俗一切不[5]墮邪見六十二疑,勸助一切不抱[6]妄想,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神足度無極有六事?斷眾貪穢思惟經典,以成神足未曾忘失,是曰布施;云何菩薩而具足成就,從意所樂無[7]所好念?若以法義而喜施與救濟危厄,是曰持戒;其樂堅固不可毀壞心不生恨,是曰忍辱;若慕出家棄世榮樂以法自娛,是曰精進;若以正觀一切如幻三界若化,是曰一心;設好決疑無餘結網深入微妙,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四神足勤修精進度無極有六事?若[8]護神足飛到十方,無所罣礙開化一切,是曰布施;若以[9]慇懃志於大業心進願樂,願樂輕舉遊行天下,是曰持戒;勤修發意日日增進,而不懈廢并化眾生,是曰忍辱;逮得方便所當興為,出家學道不好邪行,是曰精進;決眾狐疑悉使開化,可意[10]悅豫因發道心,是曰一心;所可勸助普入一切,諸闇蔽人使識正真,[11]十方蒙恩,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心行神足度無極有六事?其心平等盡眾垢塵常行清淨,是曰布施;若離愛欲不淨之行奉修清白,是曰持戒;曉了所生如是滅盡不得久存,唯道可恃,是曰忍辱;逮得無想,雖有所逮逮無所逮,是曰精進;心所建立除去所[12]拘,而無所住常[13]遵正真,是曰一心;斷眾結著未曾有縛心等如空,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所[14]識神足度無極有六事?所[15]識造行使離愛欲無復貪塵,是曰布施;若逮真正不為危諂一切無犯,是曰持戒;勸助清淨而無[16]瑕穢[*]常慎眾諍,是曰忍辱;所可越度普入一切眾生蒙荷,是曰精進;若能覺知諸所罣礙皆是損[17]秏不為放逸,是[18]曰一心;以棄[19]弊塞脫無罣礙,不失大辯開導不逮咸令深入,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第一禪度無極有六事?所勤方便逮得功德不可限量,是曰布施;所觀察事善權隨時不失一切,是曰持戒;其第一禪受攝方便不失一心,志存定慧常思仁和,是曰忍辱;若消五陰成就五通,遍入五趣而[20]往化之,是曰精進;以致一定專精心寂,而無所生覩見十方,是曰一心;五人至願不能堅固而違本誓,稽首[21]自歸順從道教,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第二禪度無極有六事?若以禪思斷眾[22]妄想疾得堅固,是曰布施;曉了無限不可計處,[23]道利戒法因荷其恩,是曰持戒;覺[24]寤眾生自能分別,一切悉空心不復起,是曰忍辱;若靜燕居習自攝心而不放逸,是曰精進;若樂解脫存不退轉,不志小節定意正受,是曰一心;所觀發明愍己哀彼,一切普等不為偏黨,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第三禪度無極有六事?行第三禪忻樂[25]順安,棄捐眾惡不善之業,是曰布施;方便勤修捨諸伎樂志存禁[26]義,是曰持戒;其心專精離於所好,外眾邪欲不以歡喜,是曰忍辱;而於其內察無常苦空[27]靜非身,無所忘失建立其志,是曰精進;其意堅固靡所不達行不馳騁,是曰一心;以盡諸漏,無復報應罪福之患有無之業,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第四禪度無極有六事?若以四禪斷一切[28]眾苦,志於法樂永除眾惱無復諸難,是曰布施;悉棄眾苦三界終始長樂無患,是曰持戒;盡察一切周旋三界,生死危厄究竟本無,是曰忍辱;以得燕寂未曾想求,存念逮得而無所望,是曰精進;以[29]獲致安禪思不慌定意正受,是曰一心;以成清淨勸助甘露不死之藥名曰法訓,以療一切盲冥不達,是曰智慧;是為六。[30]◎

「[31]何謂身意止度無極有六事?云何身意止?盡身不淨殺盜婬業,奉身淨行不計有我,是曰布施;棄捐所有親親之宜無所戀慕,是曰持戒;若以好樂無吾我法不貪三界,是曰忍辱;一切所見放逸其心;令得自在不從非法,是曰精進;若覩一切三世自然,本無所有猶如幻化,是曰一心;見諸所非法自起滅,本無所生悉亦無處緣對而興,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痛痒意止度無極有六事?若使不顯心無所貪,痛痒意止[32]自然休息不追眾緣,是曰布施;以覩苦痛不造禍福無復眾患,是曰持戒;篤信空義心無所生,堪任一切諸[33]不可行,是曰忍辱;不猗痛痒善惡苦樂亦無所著,是曰精進;其以樂痛在於三界,消三毒苦永無有餘,是曰一心;若以[1]善斷一切諸痛,志慕道[2]法未曾有患,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3]心意止度無極有六事?斷諸所樂五欲所思,自見其心興發法念,是曰布施;覩彼瑕穢自調其心柔順隨真,是曰持戒;觀察諸法令意念止遵奉六度,是曰忍辱;若能禁制心所馳逸使不邪行,是曰精進;若想他人心止愛欲,解悉本無,是曰一心;所見篤信依於緣[4]使,奉空無相[5]無願之法,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法意止度無極有六事?覩諸法實為示顯明各使[6]心開,是曰布施;一切所觀皆悉本空,盡察諸法,猶如幻化覩眾本[7]無,是曰持戒;遵奉經典勤修報應,以施一切無所增損,是曰忍辱;若見危他常抱慈心,棄捐眾害志存道法,是曰精進;雖遊諸法了一切法,無所[8]著猗其志寂定,是曰一[9]心;順其上下十二緣起,曉斯[A1]無際本末悉寂,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見其苦諦度無極有六事?[10]目覩三世心解皆空,捨眾苦患無所希求,是曰布施;見諸苦[11]元無一可樂,因致生死皆為憂惱,是曰持戒;察眾苦事從己緣對,而有此難悉虛無本,是曰忍辱;觀諸苦惱悉從微起,不能分別用無覺故,是曰精進;視其諸苦由因[12]習生,自[13]將邪冥悉[14]本清淨,是曰一心;如是觀者不為邪行,斷一切苦使無根元何有枝流,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習諦度無極有六事?若以習行心捨眾業五陰六衰,是曰布施;若見眾生五陰六衰十二諸入,除去諸習,是曰持戒;若以和同生度無極,成諸法行無上道業,是曰忍辱;若捐愛欲具道品法,觀一切法覩見其[15]無所因由生,是曰精進;若斷眾結一切受處而無所受,是曰一心;其[16]觀眾難無益之法,消害苦惱虛[17]偽之患,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盡諦度無極有六事?逮得盡苦遵[18]行道義奉行無願,是曰布施;若以志樂滅盡之行,盡無所盡為以都盡,是曰持戒;除去眾想罣礙之本,而復自然悉無所著,是曰忍辱;從本以來所更勤苦,以滅眾惱長得安隱,是曰精進;志存[19]清修燕坐獨處,思惟三昧自伏其意,是曰一心;若不取證志盡[20]塵垢,無有愛欲正受定意心不懷亂,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道度無極有六事?若獲至真行[21]與道俱,和同不[22]慌救濟眾厄,是曰布施;其覩道業[23]而從經典,不反邪教因而化之,是曰持戒;其念[24]其法若不念道,勸助入法存在正真,是曰忍辱;其總持法攬三界[25]元,宣布經典遵承道教,是曰精進;假在道行不[26]隨世[27]俗,因其正真而不虛妄,是曰一心;若能解道隨其形類,一切悉了各開化之,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信根度無極有六事?信斷眾惡悉為本寂,除不善行為顯道元,是曰布施;奉行[28]篤信樂一切法,眾德之元悉無所生,是曰持戒;以懷至信得歡喜悅,無有瞋恚,是曰忍辱;達無所有以[29]好真有,究竟[30]執持一切諸法,是曰精進;以解脫根道德之[31]元,信勤精進眾根寂定,是曰一心;以能[32]存信志[33]存道品不慕邪念,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精進根度無極有六事?所可勤修志御堅固,奉行方便永無貪悋,是曰布施;不猗有為不捨顯明寂於無為,是曰持戒;身之所行一切形類都無犯害,是曰忍辱;志存玄逈慕大弘誓無極之哀,是曰精進;聽隨時節聞輒奉行而不懈廢,是曰一心;所學法普悉暢現[34]世後世之事度世之業,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意根度無極有六事?若見真諦,覩[35]家居業眾穢之患棄[36]捐所處,是曰布施;觀有為貪不念無為消諸所著,是曰持戒;察其逆順不習眾苦無所貪[37]心,是曰忍辱;若能總持一切諸法永不[38]忘失至道德本,是曰精進;行寂然義入諸所生心無所生,是曰一心;從如審諦不隨虛妄,思惟諸法無有根本,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定[39]意根度無極有六事?以定意根消除塵勞難及玄虛無[40]復眾患,是曰布施;棄捨諸亂得三昧定開示一切,是曰持戒;若心寂然未曾有亂,得住定意正受之業,是[41]曰忍辱;若志不樂諸因緣事,甘樂[42]法樂為無上法,是曰精進;其心專一而無二念,定意正受[43]導利一切,是曰一心;強而有勢志不怯弱,伏心自制行三昧定[*]意,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慧根度無極有六事?志存聖明一切所有,而悉消除眾塵之行,是曰布施;以致明達至遠玄妙心無所猗,是曰持戒;能為眾生忍一切勞,生死周旋世世不廢,是曰忍辱;曉了道義總攬至要解本清淨,是曰精進;以上聖明寂然惔怕,為眾生故宣其本[1]元,是曰一心;以慧解脫奉無所行,靡不通達三界蒙恩,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信力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所信無所違失如師子王子,[2]與眾共約未曾失信,是曰布施;戒所立處而無所懈,猶如往昔有象子食以長其身,菩薩如是服柔順法,能思惟此以成佛道,是曰持戒;正使人來破碎骨髓,續習慈心,[3]由如[4]蘇摩菩薩大士救諸蠕動,雖有害者其心不變,是曰忍辱;勤[5]行精進未曾退[6]悔,盡其[7]根元如竭大海,所行如是消婬怒癡,是曰精進;若以禪思如法悅豫,行轉增[8]進消除眾想,是曰一心;所修聖慧而無所受,所行如法不違道教,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精進力度無極有六事?行[9]甚忍辱隨時方便度脫一切,是[10]曰布施;若以勢力致於最勝然可所作,猶如俱耶國王之子力伏怨敵,是曰持戒;若聞虛無隨順可之,猶如須[11]星國王夫人所行殊特柔軟仁和莫不歸伏,是曰忍辱;所奉勤修能行至真,致大通達不樂懈廢,是曰精進;所行禪思普無不入,救脫一切而無放逸,是曰一心;因明所生遂致成就隨時順義,猶如往古欝多童子誘[12]諸伴黨,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意力度無極有六事?若在天界而[13]不斷除天上五樂,心不犯欲亦無所顯,是曰布施;若覩諸天天上玉女,見其患難而無所著,是曰持戒;雖在天宮不貪天上,不樂寶殿自然百味,是曰忍辱;以作天人志在解脫,離眾甘樂以法為樂,是曰精進;若在諸天住在眾會,其心不亂定意志法,是曰一心;為諸天人頒宣經典,而志[14]詳序不懷恐怖,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定力度無極有六事?一切所有施而不悋寂然悅豫,若摩調王棄國捐王行作沙門,是曰布施;慎護身行無有口過,將養其意心不追世,是曰持戒;舉動作事隨順安隱不[15]隨非義,是曰忍辱;觀察諸法覩如真諦而無邪念,是曰精進;其一切法,眾學四輩志無上正真[16]所觀覩諸法空無所有,是曰一心;不猗世法其心誓願,[*]由如陶家成就眾器,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慧力度無極有六事?有來索頭即以施[17]之不逆其心,若如往昔[18]迦夷國王敢有求者輒施與之,是曰布施;救護他人不貪己身,[*]由如閱叉斷絕王路,菩薩爾時不惜軀命與鬼神鬪而降化之,為一切故,開通王路使眾賈客安隱往來,是曰持戒;昔者菩薩三反入海,欲脫諸難使眾人安將從歸家,是曰忍辱;所興施與得其處所,越眾河源七反入海,[19]致眾財寶以救[20]貧匱,是曰精進;以禪思度恣其心意,欲生何所天上人間十方佛前,是曰一心;所遵聖明解如野馬,善將護己勸[21]遵聖[22]道,使宣道法,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念覺意度無極有六事?捨不善念專精[23]進念,因思功德發無上正真,是曰布施;意所依念思惟法[24]相,而自檢已令不馳騁,是曰持戒;若志惟念合集諸法,[25]不令馳逸柔軟和調,是曰忍辱;志所勤修無所望捨,懷抱道志以愍一切一心定意,是曰精進;強而有勢救攝諸力令不羸劣,是曰一心;已脫意念順從義力,高德之義聖明難及,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法覺意度無極有六事?選擇諸法奉清淨行棄眾瑕穢,是曰布施;順求解脫宣傳諸法,以化一切三界之患,是曰持戒;棄捐吾我無所戀慕,唯念道寶無上正真,是曰忍辱;所行正義,選求經典六度無極三乘之藏,是曰精進;普求諸法無有色像,[26]坦然玄虛無有處所,是曰一心;推於一切諸所有處,不可護持本原自然,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精進覺意度無極有六事?若能覺了一切財業[27]為不可保,心無所著棄世所有,是曰布施;所行勤修永無所樂,慕于道法志無上真,是曰持戒;所勤修行了於三界,天上天下悉如幻化無所依猗,是曰忍辱;自調己心教化眾生,靡不究暢各得其所,是曰精進;[28]所念禪思斷諸結著,求其本末不見根[29]原,是曰一心;明無所依不從他受,曉了一切諸[30]術音[31]響入第七地,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喜覺意度無極有六事?和顏悅色愛法無厭,是曰布施;護身三事口四意三,是曰持戒;心柔軟好未曾起[32]恚,是曰忍辱;念十方佛無有邪想,是曰精進;其心寂安悉無所生,是曰一心;聖明了了解一切空,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信覺意度無極有六事?身行篤信表裏相應,是曰布施;心懷篤信無有邪想,是曰持戒;在於生死不[33]發貪嫉,是曰忍辱;所懷篤信未曾斷絕,通達大理無所蔽礙,是曰精進;合集諸信而不散失無上正真度脫一切,是曰一心;觀察諸盡使無所滅,好樂正真救濟三界,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定覺意度無極有[1]六事?所行精進而不懈廢,若得定意見十方佛,是曰布施;[2]逮得寂靜離眾[3]欲愛,不貪榮[4]好常志大道,是曰持戒;所止定意受諸道品,奉八正路菩薩之法亦無所取,是曰忍辱;其[5]意平等了一切空,本[6]來自然無所破壞,是曰精進;使諸[7]往見六十二事,羅網自纏陰衰蓋已,以了本無自然[8]銷盡,是曰一心;若得逮聞以諸法盡本無所生,一切寂靜解空無礙,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護覺意度無極有六事?皆能放捨所可愛重無所貪惜,能救眾厄窮於道法,是曰布施;護身口心不犯十事奉行十德,是曰持戒;寂察眾生十二牽連,用無覺故,菩薩暢之無所猗著,是曰忍辱;遠諸本末[9]攀緣稱說,而無所習[10]習奉六度,是曰精進;心思眾生由犯穢行墮在惡趣,為之愁[11]悒愍傷雨淚,是曰一心;斷諸所生使無所生,見眾患難一切諸法本無所有,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正見度無極有六事?若解正見捨眾邪業無益之[12]元,是曰布施;暢達以至終不虛妄常行至信,是曰持戒;體了行已清淨伏意,歸於大道度脫一切,是曰忍辱;以能自制愍念他人一[13]切三界,生死勤苦遵奉勤修,是曰精進;志於無上棄捨三世,而離自大卑心自伏,是曰一心;得真諦報捨眾邪見,行開士法靡所不通,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正念度無極有六事?等思斷除一切所作而無所作,功德善本,是曰布施;以正諦念常思道法,不捨愛欲猶如蓮華,是曰持戒;所云地者謂其地主,從其因緣而堪任之,受佛法教分別身空,是曰忍辱;以平等念棄捐眾[14]相,在於一切諸所合會而無合會積功累德,是曰精進;勸助一切諸善功德,悉皆本空不可分別,是曰一心;所修正見現世後世,度世之法真諦清淨,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正方便度無極有六事?舌無惡言善教加人,開示道法以救一切,是曰布施;所行清淨而無穢濁宣菩薩法,是曰持戒;宣至真言[15]無傳世俗無益之教,是曰忍辱;處在世間常護語言不樂俗談,是曰精進;常行專精,其心無想寂然惔怕,其行無二定意正受,是曰一心;所言至[16]誠,論道說義不演餘談,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正業度無極有六事?所修正業無有罪殃,以德自衛奉行三寶,是曰布施;逮得所願具足眾德,而無非法無益之行,是曰持戒;所應隨順無有顛倒,悉解無常苦空非身,是曰忍辱;一切所趣不御現在不可之業,是曰精進;所受奉行十善六度永無所著,是曰一心;所遵正業未曾妄想不[17]志邪本,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正命度無極有六事?又隨時宜方便化人,以時行可意立正命矣,是曰[18]布施;若[19]以滅度所習住命不貪其身,是[20]曰持戒;若見眾生本[21]無純[22]淑,而興愍哀欲使入道,是曰忍辱;若以諸法[23]知之歸盡道不可盡,是曰精進;在於眾生無所用命,以道開化一切眾生,是曰一心;不以衣食而自立命,唯志道法,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正[24]定度無極有六事?意普觀察有為之事本悉無為,雖在無為而不取證,是曰布施;若等善惡功勳穢濁而無有二,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是曰持戒;[25]德行不斷日日轉上,至不退轉地,是曰忍辱;其善快報不可限量,念施一切十方人民,是曰精進;等見一切諸法根[26]元,皆如是諦本無所有,是曰一心;若奉寂然本末悉空,無所[27]忘失無能侵者,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正[28]受度無極有六事?若樂正見不隨邪疑,斯行正見無有邪業,是曰布施;建立[29]平等正真之行奉菩薩法,是曰持戒;若以正定見安隱脫不為邪業,是曰忍辱;其以等寧奉開士本,夙夜不懈無所受猗,是曰精進;懷來安隱如心所願,所作善業諮受泰然,是曰一心;以三昧行斷絕伴黨無是[30]非心,是曰智慧;是為六[31](八道品中舊闕一種)。[32]◎

賢劫經卷第四
貼文者 : : hui

賢劫經卷第五 - 2024-01-18 13:40:30

賢劫經卷第五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33]寂然度無極品第十四

「[34]何謂寂[35]然度無極有六事?假使能斷諍訟之法性常和調,是曰布施;若身口心篤信悅豫,不犯諸法與道合同,是曰持戒;以無陰蓋五陰六[36]衰受正無礙,是曰忍辱;其三昧定無能動[37]移,婬怒癡心不能染之,是曰精進;聖慧所行無能分別,[38]應時[39]隨便度脫一切,是曰一心;所願普至周遍一切,去來今法三世無礙,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所觀度無極有六事?所未聞法而得聞之,以用開化一切眾生,是曰布施;不得諸見本無[1]邪疑,以度一切[2]瑕穢眾罪,是曰持戒;能得開化無數眾[3]生,使發道心愍念危厄,是曰忍辱;口所宣布佛正真行,常得成辦并化他人,是曰精進;若能[4]次第暢達諸法三十七品、十二緣起,是曰一心;其在智慧了一切空,不有[5]想願解無所有,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樂明度無極有六事?若能應時離老病死眾患之難,宣示道法無上正真,是曰布施;以明消滅愛欲之惱,無上大道自然為伏,是曰持戒;若以聖慧一切普定,等無邪業悉行菩薩,是曰忍辱;一切普安以晃昱明,志[6]存道地靡不周遍,是曰精進;若以明曜普受一切,諸法根[7]元了無處所,是曰一心;其用聖慧皆知一切諸法經典十二部藏,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來解脫度無極有六事?志所解脫柔軟安隱,常好救厄眾生苦患,是曰布施;除於一切所止罣礙,使無闇蔽,是曰持戒;若有所受,棄捐眾穢常修梵行,因其行業恒奉行德,是曰忍辱;一切普愍十方世界,[8]歡悅惔怕心無所生,是曰精進;常能隨時堪任忍辱;一切苦樂不以增減,是曰一心;常以法教不違道法,所在一切至真[9]不虛,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入比丘聖眾度無極有六事?若能化立一切諸願志存道願,是曰布施;隨其所樂建立一切化之以道,是曰持戒;其以寂然所願惔怕,心不憒閙化之節限,是曰忍辱;所行殊特與眾超異不與俗同,是曰精進;心所受法常使真正,[10]總持諸法而無放逸,是曰一心;寂然專行至于脫門,空無[*]想願不中取證,是曰智慧;是為六。

「有八部眾會,亦復如是等無有異。何謂八部義度無極有六事?若宣布義為解非義,不可用心了正真義,是曰布施;可一切眾三界天人心之所好法誨宣布,是曰持戒;若敷演義無有瑕穢,常修[11]清淨慈[12]心仁和,是曰忍辱;所講至誠具足廣布,為他[13]人頒宣[14]道教,至于阿迦[15]膩吒天宮悉荷道[16]宜,是曰精進;以義等意可悅一切,是曰一心;所住立處無瞋恚法,以法勸化,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17]歸解法度無極有六事?若逮諸法而無所失,順從道慧不違正法,是曰布施;除彼我想不計有身,三界自然[18]心無所著,是曰持戒;言行相應不相違越,身口心行常定相應,是曰忍辱;夙夜勤修而不斷絕,戒[19]定[20]智慧度知見法,是曰精進;常住道法不順非義,化以四恩加於眾生,是曰一心;常行至德[21]等不為小節無益一切無有異[22]念,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分別順理度無極有六事?若宣化說十二隨順,壞惡眾穢[23]消於五濁,是曰布施;若以寂然化諸迷惑,至于滅度及度一切,是曰持戒;其隨世俗言談說事,因而教之普至一切,是曰忍辱;若以能捨婬怒癡行,是一切非眾想[24]邪心,是曰精進;[25]靜思禪定三昧正受,不[26]發眾念無益之思,是曰一心;所以奉行聖[27]道[28]至慧,以歸解脫無著無縛,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辯才順理度無極有六事?若為眾人宣若干品辯才之慧,是曰布施;言[29]辭至妙和柔潤澤遠近無不歸之,是曰持戒;能可一切來聽者意以[30]用著心,是曰忍辱;教言普遍無有邊際[31]聞於十方,是曰精進;名德遠著天上天下,功德悉足未曾斷絕,是曰一心;其至法藏無所從生,入於三界乃達滅度,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厭度無極有六事?為諸[32]貪者[33]說經[34]行道未曾懈惓,念度一切眾貪嫉者,是曰布施;愍傷眾生而開導之,示以三寶佛法聖眾初亦不厭,是曰持戒;自以精進不行瞋恨,寧[35]破身骨建立周遍普[36]平等之心使[37]法流布,是曰忍辱;若以神足飛行遍至,用心慇懃時化愚冥諸應度者,是曰精進;隨其所欲三昧正受,而訓誨之令存道行,是曰一心;諸欲聞經從其人數,願樂時聽尋為說法,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施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法教所可施與以用勸助,普於[38]一切各使得所,是曰布施;所可施與其[39]口身心柔軟和悅以法化人,是曰持戒;好樂惠與不逆求者和顏悅色,是曰忍辱;所施調意念行方便,去諸不善淨修功[40]德,是曰精進;其心清徹不[A1]懷穢濁,清志定意愍於一切,是曰一心;所可施人以是功德勸[41]助佛道,亦化眾生使發大意,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戒度無極有六事?所奉禁戒慈心為本,常以無畏加於一切,是曰布施;無畏不懷瞋恨護身口意三事無犯,是曰持戒;常[1]抱愍傷心哀一切無傷害意,猶如慈母育其赤子,是曰忍辱;[2]以設方便擁護禁戒,寤因慚恥無益一切,是曰精進;慈加眾生心學謹慎,以為[3]無常專其心志不為放逸,是曰一心;以是慈愍所奉禁戒常行精進,發起一切諸不達者勸助佛道,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4]忍[5]辱度無極有六事?若[6]以柔和志存悅豫普安一切,是曰布施;若為眾生忍眾患難,無數劫中不以為勞,是曰持戒;求於生死長遠之難,本末所在不見所[7]奉,是曰忍辱;常抱和悅而求方便不以懈廢,是曰精進;愍傷眾生諸危厄者而降伏之,是曰一心;以是忍辱常行仁和,心不懷害勸助佛道,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進度無極有六事?愍傷於俗應病與藥各令得所,是曰布施;志在方便無所加害常行慈心,是曰持戒;得諸限礙而致解脫[8]而應惠施,是曰忍辱;在於異處不失應節一切如法,是曰精進;若以勤修晝夜不廢無所毀損,是曰一心;以是精進勸佛境界,使發道心奉遵正業,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寂度無極有六事?若以慈心向於諸人愍傷眾生,是曰布施;[9]憐念一切三界眾生而降化之入於深法,是曰持戒;傷於世俗愚冥之眾,示以[10]道宜心導御之,是曰忍辱;若出家學無上正真,志存寂然不為放逸,是曰精進;諦思法施以開化眾,諸不達者而[11]頒宣法,是曰一心;志性清淨而無垢濁,順從滅度不中寂滅,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智慧度無極有六事?若以經典法施於人使發道心,是曰布施;若有所說離於衣食不貪利養,是曰持戒;若以法施不猗俗業不用懈惓,是曰忍辱;入於一切總持諸法,無所不[12]攝各令亘然,是曰精進;以諦思惟三世大難敷演法施,是曰一心;若以本淨[13]本無之義宣布道教,有所導示不失其原,是曰智慧;是為六。[14]◎

「[15]何謂眼報度無極有六事?若以好眼愛敬眾人不以加害,是曰布施;若以其眼有所觀察,悉[16]了無益唯法可恃,是曰持戒;所見[17]廣遠而無限量,不得邊際[18]無不可盡,是曰忍辱;其眼寂靜而無所著,一切眾色悉空本無,是曰精進;所覩悅豫見者歡喜以法為樂,是曰一心;諸來見者[19]心身歸[20]伏,普共踊躍能至究竟,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A2]謂耳報度無極有六事?耳有所聽無所違失,常存在法不為俗想,是曰布施;其耳清淨無有穢濁,解一切音本悉寂然,是曰持戒;若有所聽其[21]音清徹而無邪想,是曰忍辱;耳有所存覩其微細不可限量,是曰精進;察其懸遠耳悉逮聞,知之皆空無益於人,是曰一心;聞無所有聽無堅固猶如呼[22]響,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鼻報度無極有六事?若鼻清徹了一切空不有所[23]嗅,是曰布施;而其鼻根息無所念,惟志道心無所損失,是曰持戒;寂然[24]惔怕而知止足,是曰忍辱;所[*]嗅順[25]宜無所犯負不在情欲,是曰精進;鼻無所受不貪眾香而無放逸,是曰一心;鼻有所[*]嗅知其瑕穢,無益一切損耗學心,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舌報度無極有六事?舌雖得味不以貪樂,離於喜悅[26]甘于戒[*]宜,是曰布施;語言了了惟宣法教,是曰持戒;若無數眾[27]正及其[28]所言辭宣示[29]同學,是曰忍辱;設使識念無限之慧為[30]人解說,是曰精進;滅其醎酢舌之所習五味所利,是曰一心;舌有所說常傳道教廣有所耀,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身報度無極有六事?身有所豐財業經典以惠世間,是曰布施;無數眾人咸瞻仰之以奉受言,是曰持戒;其身所以作人尊貴,用供順佛而有威德,是曰忍辱;體強有勢靡不依之,一切眾生悉共蒙荷,是曰精進;形柔軟好常以和悅顏[31]貌光澤,是曰一心;清白潔白多所堪任開化[32]眾生,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心報度無極有六事?其心平等普順遍入一切眾生,是曰布施;若意所念多所悅豫莫不法行,是曰持戒;所可度脫樂現在義不為非義,是曰忍辱;其意覺疾僉然通達心無所礙,是曰精進;所遵奉行常遵道法順從和雅,是曰一心;其稱音響遍入諸法,一切[33]眾行校之定法,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愍他[34]人勸助度無極有六事?訓化他人有所施與,猶如過去有人其人名曰[35]號是生子,救護天下閻浮利地,一切眾生皆勸化之,入佛大道而開導之,是曰布施;以戒勤修咸安他人,以斯功勳致其報應,猶如飛鳥眾輩集會[36]吐水滅熾火,是曰持戒;以和哀人用加生死立如梵天,愍念黎庶忍於眾勞,是曰忍辱;精勤教人,若如病者遭值兩命,其壽未盡懷愍傷心,有醫親近念之靡已,即越二萬八千[1]里往詣其所,致於醫藥療治其病,菩薩療治一切如是,是曰精進;若以禪思而愍他人,猶如加賓黃色仙人興立城郭,哀眾生故,是曰一心;若以智慧普安天下,使諸念典壽在天上,若在十方受其天身,皆消怨賊隨河流[2]逝乃至龍所,是曰智惠;是為六。

「何謂愍己度無極有六事?為己所興有益之業,并安眾人能使成辦,是曰布施;身自隨應積眾德本不為禍害,是曰持戒;其體嚴莊若上妙華其色猶然,是曰忍辱;其為己身夙興夜寐,不以懈廢救眾危厄,是曰精進;身常精[3]進念己之故,願生天上十方佛前,是曰一心;七反劫燒成已復敗終已復始,往反此世不以迷惑如加賓王,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法度無極有六事?以若干色莊嚴[4]瓔珞,本[5]施所致得是功[6]德報,是曰[7]布施;[8]法不住顛倒,無所猗著唯志經典,是曰持戒;設能消除婬怒癡垢眾生之想,是曰忍辱;以佛經道行度無極,無有二行因其方便,是曰精進;[9]得平等心永除所著心無所求,是曰一心;光曜振明照于十方,一切諸法為暢分別,上中下法真不有二,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宜度無極有六事?所施之報果致大富因興經道,是曰布施;其所奉禁果致生天,常思法行不慕天安,是曰持戒;其忍辱果無恐章句斯則其[10]誼,常[11]專精思欲度一切,是曰精進;所可禪思勸助所生,斯則其誼,名曰一心;若合集智增益聖慧,常不損耗斯則其誼,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12]剖判解度無極有六事?所行精勤不壞其身,是曰布施;以斷眾想[13]悕望之業解脫而喜,是曰持戒;[14]逮得法忍而無廢失,是曰忍辱;所行吉祥一切普備,是曰精進;所可禪思致滅度果,是曰一心;所修聖明[15]勤獲諮受,[*]逮得金剛三昧,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樂[16]勸助度無極有六事?假使布施不志睡眠不[17]起我想,如大名稱有[18]九十六諸大叢林,在於一切諸大藏處,王以[19]惠與開化眾[20]人受分衛[21]福,猶如無罪國王之子,離於所居終不妄語,如身本時救眾危厄不作惡罪,是曰布施;[22]以供養父母師友,尊敬其身究竟不懈,及其經典及知至佛無諸疑網,是曰持戒;若以柔和護於他人,如自棄身不利血脈龍王所護,猶曾法師精進[23]慇懃三萬二千歲,[24]習所作行不以愁慼,初未懈厭以化一切,是曰精進;所以禪思愍傷眾生棄捐[25]眾惡,在閻浮利天下哀念眾生人民受五細滑,慈念可[26]意故引古喻以[27]明解之,是曰一心;其至聖明如大[28]六通,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空度無極有六事?若能逮得空行三昧不起想願,是曰布施;其意[29]曠然猶如虛空不可限量,是曰持戒;以能獲致不退轉地,得受佛決見十方佛,是曰忍辱;夙夜勤修而不懈廢力勢日進,是曰精進;其心常專定意不亂正一不忘,是曰一心;堅固無難一切所作永無眾患,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30]想度無極有六事?若常以時救濟危厄諸窮乏者,一切無[*]想,是曰布施;謹慎諸行護身口意三無所犯,是曰持戒;常修謙恪不懷輕慢,是曰忍辱;所作功德不以懈廢,而用勸助諸不逮者,是曰精進;出家志法諸學追慕,道意日進未曾斷絕,是曰一心;己無三毒,復斷他人婬怒癡垢使歸命三[31]尊,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願度無極有六事?若能疾逮無所願本,惟垂愍念三界之患,是曰布施;其離於觀無所輕慢,得無所得乃應道化,是曰持戒;在於三界而無所著,誘化眾生生老病死,是曰忍辱;其內有行常[32]護身口心無所犯負無所違失,是曰精進;所修方便去[33]眾瑕穢無益之行至於解脫,是曰一心;若被德鎧所志弘廣,濟於一切周旋之難,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行別異度無極有六事?坐佛道場日日常服一麻一米,尋求窮乏以欲惠濟不以為勞,是曰布施;若在其身精[34]進靜定不為放逸,是曰持戒;逮得見佛以學諸法眾行備悉,是曰忍辱;[35]所可懷來暢達諸法,一切本無解無分別,是曰精進;與解脫俱并濟一切[36]生死眾厄使存道意,是曰一心;其心靜然入於[37]憺怕,心無所生了其自然,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解他度無極有六事?昔有賈客離於[38]彼利,割身所食心清行淨上佛供養,是曰布施;文隣龍王出現繞身,心無所犯住立而侍,是曰持戒;釋梵來下見佛寂然不演道法勸助說法,是曰忍辱;時以佛眼普觀十方,進退隨時導利群黎,是曰精進;一心七日觀樹[39]思樹,欲使一切有反復心,是曰一心;以見勸助便轉法輪,八音暢達周遍十方,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勤用意禪度無極有六事?[1]曉見佛得道念勤勞者,是曰布施;[2]往到[3]教化度於五人,覩現變化聞其所說尋輒啟受,是曰持戒;棄離自大順從法律以化不逮,是曰忍辱;而以甘露不死之藥而開化之,是曰精進;五人應時除異想念,是曰一心;以道甘露灌飲貧[4]道,消婬怒癡度五億天人,是曰智慧;是為六。」[5]◎

◎[6]十種力品第十五

佛告喜王菩薩:「何謂有處無處深淺遠[7]近度無極有六事?從其處所[8]逮得審諦了其本末,是曰布施;所可識知解三界空等無有異,是曰持戒;諸所曉了悉以分別,而得普入仁和之地,是曰忍辱;其弘誓行至德之業強而有勢,是曰精進;毀壞眾穢十二緣起令無有異,是曰一心;所可遵奉而以知時不失聖教,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知去來今度無極有六事?若能除盡所作眾業,眼耳鼻口身心所犯,是曰布施;若能消滅諸緣報應生死禍福,是曰持戒;[9]斯棄所因五陰六衰因緣之對無有事業,是曰忍辱;若離罪福自然消除三界生[10]死,是曰精進;[*]惔怕[11]㸌然斷色痛想行識了無所有,是曰一心;所遵奉行使無所生,其志[12]坦然以道為元,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知世若干種類度無極有六事?假使眾生斷若干種眾雜之行不以恣意,是曰布施;斷若干種陰[13]蓋諸入,奉[14]行遵修六度無極,是曰持戒;雖在諸種不計有人了諸虛無,是曰忍辱;[15]遊在諸品應病與藥,令三界眾[16]生三毒消除,是曰精進;處於四大除貪不計,導御眾迷消諸所有,是曰一心;在於諸種思惟[17]識念解一切空,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知世諸根增減言各不同度無極有六事?解知四大合成散壞不自計身,是曰布施;覺空其眼耳鼻口身心所行而無所犯,是曰持戒;[18]解心自然一切本無無所不通,是曰忍辱;若能解了男女壽命苦樂善惡,觀此六根了無有本,是曰精進;其能分別信戒定慧,此五根者習道之元,是曰一心;若能通暢在所分別,是他人根諸殊異念,一切解了眾生此根,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解世好[19]不好若干行度無極有六事?[20]隨所好[21]喜尋為開化應病與藥,是曰布施;所集勸誨慈心一切無所傷害,是曰持戒;從其所樂隨時消除一切眾罪所犯諸惡,是曰忍辱;決其疑[22]網盡眾懈廢,是曰精進;消諸所生及無所生[23]都使永盡,是[24]曰一心;順其所好而令寂然,以權方便而消化之,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智普入諸行欲縛解縛眾欲方便度無極有六事?若能解了眾苦根[25]原而燒盡之,[26]熾然道教,是曰布施;知諸[27]惱[28]原速棄眾患婬怒癡垢,是曰持戒;體解道[29]宜施以安隱消除眾患,是曰忍辱;[30]孚疾暢達至無上道長樂法樂,是曰精進;分別諸行罪福所歸五趣本末,是曰一心;以知行趣有無之處生死泥洹,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根力覺意一[31]切脫門定意正受度無極有六事?若以此法惠斯安隱,不造眾惡[32]以恩加人,是曰布施;若平等施貧貴無二而無偏黨,是曰持戒;愍傷他人以法勸助入於道[33]宜,是曰忍辱;自愍傷己神寄其中,本非我[34]身不計有身,是曰精進;解一切[35]空消除名稱愛不自大,是曰一心;以解無常苦空非身,無吾我人以此化眾,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識念過世度無極有六事?若識往古宿世所更無數劫事以用誨人,是曰布施;知在天上人間地獄餓鬼畜生五趣所歷,是曰持戒;分別罪福善惡所趣悉伏其心,是曰忍辱;曉了塵勞愛欲眾穢而無所著,是曰精進;其心體解一切皆空寂無有想,是曰一心;消滅一切諸所有業,覩見一切眾生根[*]原,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天眼度無極有六事?天眼所覩見於禍福善惡所趣,是曰布施;所應奉行不犯殃釁常志道行,是曰持戒;所覩廣遠無有邊際見眾生根,是曰忍辱;若見一切不以[36]德厭開化盲冥,是曰精進;察眾闇蔽有路無路是非所趣,是曰一心;顯示光曜令得自歸緣是得度,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諸漏盡度無極有六事?覩諸穿漏瑕疵無益棄之習道,是曰布施;不樂諸漏婬怒癡念志存道法,是曰持戒;不習諸垢常修清淨,是曰忍辱;開化眾心曉了諸想,陰[37]蓋諸入不為放逸,是曰精進;體解諸漏習從道教多所通達,是曰一心;入於生死勤在諸漏,開化眾生令發道意,是曰智慧;是為六。」

四無所畏品第十六

佛告喜王菩薩:「何謂以成正覺解了斯法第一無畏度無極有六事?[*]逮得佛道清淨盡患生老病死,是曰布施;心存無為志弘誓願無上正真,是曰持戒;以真諦觀一切皆空無有邪見,是曰忍辱;一切悉解三界所生,悉以無根靡不通達,是曰精進;為一切智暢化三界諸天人民及三惡路,是曰一心;遊八部眾宣布道化,各令得所而無所畏,所願[1]以成,是曰智慧;是為六,第一無畏。

「何謂平等了諸漏[2]盡度無極有六事?佛者無漏,諸漏[3]已盡一切無難,是曰布施;無有處所止處已斷,無有欲界色[4]界無色界,是曰持戒;所生無生俱無所起,是曰忍辱;所[5]經名稱玄虛無際不可得元,是曰精進;志懷誓願以越度世諸有八法,是曰一心;存于解脫輒獲無失逮無上[6]真,是曰智慧;是為六,第二無畏。

「何謂佛所說法真要無比咸受奉行[7]第三無畏度無極有六事?所可遵修了一切空,知起則滅合會[8]別散,是曰布施;以盡三毒諸行放逸而不馳騁,是曰持戒;所云滅者盡所生處永無所生,是[9]曰忍辱;以消眾失眼耳鼻口身心所犯無能得便,是曰精進;以建立道欲度眾生,除眾俗業無益之元,是曰一心;若至脫門生死[*]已盡慧不可盡,是曰智慧;是為六,第三無畏。

「何謂內應等法無能廢意[10]第四無畏度無極有六事?其內正法得三昧定無能起心,令不安者自然垢盡,是曰布施;其無所生亦莫能盡持智慧法,是曰持戒;消于無常一切法空解道為常,是曰忍辱;所謂內事無能蔽者,以盡有罪之元,是曰精進;無能罣礙盡不成就皆使成辦,是曰一心;所以聖明一切自然無能蔽礙,佛道至深能一切決[11]軟劣中容,決了明達眾[12]生根元,是曰智慧;是為六,第四無畏。

「何謂大哀度無極有六事?以懷大悲愍傷一切眾生之類心不有恨,是曰布施;其心平等欲度眾生,生老病死未曾偏黨,是曰持戒;若於眾生常行守法,以仁報之可悅得安,是曰忍辱;[13]往來周旋每濟眾生勤苦之患,是曰精進;隨其所好上中下行而開化之,是曰一心;遊於三界終始無量度生死厄,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14]謂眼清淨度無極有六事?若能清澄地種水種,心如地種而不可動,[15]洗除心垢[16]猶如水也,是曰布施;其能建立火種風種燒盡眾惡,是曰持戒;設燒生死令[17]無[18]所餘,瑕穢悉消不抱瞋恨,是曰忍辱;目之所覩無所不見光明遠照,是曰精進;所行慇懃見一切[19]無心念是非,是曰一心;所觀十方亘然無邊所濟無厭,是[20]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天眼清淨度無極有六事?其以天眼見諸色身,端[21]政好醜長短廣狹[22]白黑肥瘦而[*]往化之,是曰布施;[23]知其身行名字心性身所生土,見身往來周旋之處,是曰持戒;覩其身行分別是非合散成敗,是曰忍辱;察天地壞復還合成生天人物,是曰精進;若見報應罪福善惡道俗明冥,是曰一心;見諸次第遠近深淺,空無[24]相願度三脫門,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慧眼度無極有六事?以成慧眼普見一切其諸眾生根本始[25]原所從生矣,是曰布施;以能成就逮[26]得解脫無有眾結,是曰持戒;既有所獲建立其心存於道義,是曰忍辱;所致堅強建立普遍,觀於十方悉亦了了,是曰精進;其所覩者[*]猶如真諦審不虛妄,是曰一心;志懷悅豫亦無所生,不墮罪患道意無窮,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法眼清淨度無極有六事?若能逮得諸佛之法十八不共,是曰布施;自身致斯佛十八法,[*]往濟惡趣十八苦毒,是曰持戒;所覩因緣品第高下深淺微細,是曰忍辱;以觀一切三界所有本悉自然,是曰精進;憶識本末應病與藥以治三病,是曰一心;所見不虛不為愚觀,[27]亘然開化一切眾人,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佛眼清淨度無極有六事?以佛眼見無所罣礙[28]寤不覺者,是曰布施;所察愍傷一切眾生三苦之惱,是曰持戒;度脫眾生不遭諸難永得久安,是曰忍辱;所視無量玄遠無底不可為喻,是曰精進;觀其根本若枝葉果,[29]已[30]熟欲落而就[31]挽之,是曰一心;見本末然從緣而[32]起,以了本無則無所生,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自在度無極有六事?若得由己[33]得作究竟而不中止,是曰布施;所行到處輒得所願不違要誓,是曰持戒;自在[34]立行逮得無想[35]放諸所著,是曰忍辱;仁和柔順分別以解於一切慧,是曰精進;一切皆盡慧不可盡,是曰一心;解一切法明慧聖要化諸不逮,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娛樂度無極有六事?所施與者離于[36]悕望,猶如虛空化五百蓋覆比丘眾,若梵志聚名曰頭那,井中水泉自然甘美,是曰布施;若入城[37]里人民普安,箜篌樂器不鼓自鳴,是曰持戒;諸根不具盲聾瘖瘂跛蹇疾病,蒙其光明悉除眾患,是曰忍辱;演其光燿照於十方無量佛土皆荷眾人,是曰精進;在維耶離城城中內外,各各變化八萬四千諸佛身形,是曰一心;彼時因隨為八部眾頒宣經道各使得解,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難得自歸度無極有六事?威儀禮節安然庠序,功德甚廣能攝受空,是曰布施;以能曉了諸佛世尊,至德玄遠難不可當,是曰持戒;所行堅強方便隨時不失其節,志願無違應病與藥,而開化之將護眾業,能化毒[1]蚖[2]捉在手中,以至誠故永無所畏,用神足呪故不以為難,是曰忍辱;如目[3]揵連疾解化魔,佛與其俱度彼[4]土眾,不自覺反還在祇樹,棄鉢中水旦污佛地,是曰精進;如佛弟子舍利弗言:『一時須臾有四十九心起為生死業,佛言不可計。』是曰一心;如佛言曰:『時有一城,其中眾人而有重罪,不計道法誹謗高德,如來、至真於一夜半,為說經典棄其重罪,精進暢達得六神通。』是曰智慧;是為六。」

十八不[5]共品第十七

佛告喜王菩薩:「何謂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事有十八。

「何謂無毀滅度無極有六事?應時開導具足德行令無缺失,是曰布施;若除伴黨不偏所為為無有失,是曰持戒;所說至要言無有失身口心寂,是曰忍辱;應其果報不違本旨,從始發意至道無二,是曰精進;從其誓願各使得所不違本要,是曰一心;至心脫門長獲[6]入安隱無有眾難,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著無虛[7]言度無極有六事?所說開化皆宣純[8]熟不為雜碎,是曰布施;以得三達知見去來,念常清淨所行無穢,是曰持戒;不懷害心向於他人恒抱仁慈,是曰忍辱;隨其人心欲有所好,而為解說便令喜悅,是曰精進;為無等倫宣布微妙,[9]猶蜜甘露加之於人心使悅豫,是曰一心;若為頒宣消除眾結狐疑,羅網以自纏縛,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10]脫志度無極有六事?其心放捨功德無斷自然定矣,是曰布施;以一切德勸助其意使發道心,是曰持戒;所行無邊遵修至義永無罪殃,是曰忍辱;逮得一切眾[11]德之行[12]真正之法,是曰精進;常識三世去來今事未曾忽忘,是曰一心;因其樹生寂然長大,諦念道法不以失本,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心定度無極有六事?所云平等心無所生興隆道法,是曰布施;所可宣揚依因遊居不失道法,是曰持戒;其所依倚以法開化多所喜悅,是曰忍辱;其[13]所奉六度無極正真之道皆為他人,是曰精進;自攝其心以恩濟人而開導之,是曰一心;一切隨時[14]而其所願其行無底各令悅豫,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觀寂無為度無極有六事?所願已成吉如[15]恬怕,是曰布施;依仰於人而寂然安,是曰持戒;行其愍哀察護諸業猶如道場,是曰忍辱;一切普護三界眾生,示以道心所行無邊,是曰精進;所可將養而為一切愚惑之眾宣暢正法,是曰一心;雖為說法化身口意,令無所犯不著三界,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有若干度無極有六事?若以不生若干品想存心在道,是曰布施;其如是想興顯道德不離正真,是曰持戒;若以無意不為思想常一定意,是曰忍辱;未曾毀犯彼己性行護身一切,是曰精進;勤修應行解知其時不失聖節,是曰一心;皆能達暢五趣生死,[*]往來周旋一切根[16]源,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所樂度無極有六事?若心念樂自護其心愍傷他人,是曰布施;設使心思[*]往古今世,愍[17]念己身以哀一切,是曰持戒;若[18]復喜樂講說經典不為俗業,是曰忍辱;常用隨時一切至樂無上正真,是曰精進;假使好喜佛法聖眾,斷眾愛欲不善之行,是曰一心;若除諸邪九十六種志甘[19]道法,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不失精進度無極有六事?所造勤修奉行道法,德不損耗一切備悉,是曰布施;若以心[20]悅哀念一切,不以害心向於他人布施精進,是曰持戒;若訓誨時示以道法悉能堪受,是曰忍辱;若以法明所觀一切無所傷害,是曰精進;一切所講乃說其本,識其宿命乃了無際,是曰一心;所解[21]義理不可限量,是曰智慧;是為六。[22]◎

「[23]何謂無有失意度無極有六事?意所識念乃知前世無數億劫而無邊[24]底,是曰布施;所憶逈遠無央數劫積[25]功累德,是曰持戒;若以察知如審清淨永無垢濁,是曰忍辱;識了所好從初發意古今所行,是曰精進;心入所念念一切法進退本末,是曰一心;斷一切想各各不同,[26]憶念宿世分別曾所更歷,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不失定意度無極眾行有六事?受四等心慈悲喜護定意正受,是曰布施;設能[1]咸受立四意止無身痛想法,是曰持戒;奉行至德修四意斷斷無所斷,是曰忍辱;以[2]逮神足飛到十方教化一切,是曰精進;若行禪思受得[3]威三昧定,是曰一心;若以聖明諮受道慧而不虛妄,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不失慧度無極有六事?若受慧根智不可量知眾生元,是曰布[4]施;力勢堅強獲[5]致慧力乃至佛十力,是曰持戒;[*]逮得覺意[6]悟化[7]導示,諸不覺者令得達明,是曰忍辱;以曉了心啟受道義行不可計,是曰精進;逮分別解十二緣起,知因牽連由不覺故,是曰一心;以斯聖明致十種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不失解脫度無極有六事?身力堅固心若金剛不失[8]至要,是曰布施;處在大眾若在獨處,心常如一無所[9]忘失,是曰持戒;遊于擾憒眾閙之中而不迷誤,是曰忍辱;解知[10]他人眾生性行所念善惡,是曰精進;安諦建立無上大道不滅盡慧,是曰一心;以無生慧消去處所,使無所存唯志經典,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解度[11]知見度無極有六事?所行至實不為虛[12]偽輒得如願,是曰布施;其所[13]觀覩唯見無為,度眾有為生死之難,是曰持戒;察欲之穢覩其本末從因緣起,是曰忍辱;從地至地備具諸住,建立果處十住之業,是曰精進;禪思行道心之所生以逮住處,是曰一心;若著衣被加之在臂,方便副除一切眾惡,無所[*]忘失不違解脫,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知身行慧明所轉度無極有六事?身行勤修一心正行,守身口意不以為厭,是曰布施;導化其體不殺盜婬而無所犯,是曰持戒;奉[14]修十住不使所住有罣礙業,是曰忍辱;專精一心立眾德本以施一切,是曰精進;令無數人得其報應十方福報,是曰一心;以身[15]造教而顯神足,飛到[16]一切見諸佛[17]說,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口行轉進聖慧度無極有六事?口所班宣說無上法,曾所更歷解決諸法未曾厭惓,是曰布施;其音普至入一切心令行清[18]徹,是曰持戒;開化眾會悉令通暢無上正真,是曰忍辱;所演法訓其聲周遍徹于十方,是曰精進;常憶至行不為虛損,至真專精篤信思惟,是曰一心;所可班宣未曾虛妄,多所安隱一切眾生,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意行轉進度無極有六事?若意心正思不在邪,心存行念[19]常本清淨,是曰布施;其以聞法御導愚冥化諸所著,是曰持戒;其能導利有無之業[20]立[21]平等行,是曰忍辱;假使學法棄捐吾我不以自大,是曰精進;釋離愚癡志存大明無有闇蔽,是曰一心;其行深妙卓然有異而無限量,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知過去世所見[22]無礙度無極有六事?觀其諸果眾種四大了之本無,是曰布施;察諸陰入色痛想行識本無處所,是曰持戒;視諸六衰根元甚微緣對而生,是曰忍辱;觀其善惡[23]禍福所由皆因貪身,是曰精進;斷眾塵勞常行清淨無有諸垢,是曰一心;察眾生盡十二牽連本無所生,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見於當來本末所有無罣礙慧度無極有六事?其見過去五趣合散,猶如春秋熾衰成敗,是曰布施;若能分別諸所邪見六十二事不墮顛倒,是曰持戒;觀于人[24]元分別合散本無有本,是曰忍辱;察於眾生當以何藥而療治之,是曰精進;覩其所生[25]剖判進退各有緣行,是曰一心;曉了報應[26]目覩可化,而往開度使發道意,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知[27]現在不可限礙度無極有六事?覩其所造因緣之對,訓化群生興立功德,是曰布施;見其所由[28]因解三脫,奉六度無極而致成就,是曰持戒;所奉行訓悉離貪欲,志慕道法以法為樂,是曰忍辱;觀一切形微妙麁細[29]悉滅盡無常存者,是曰精進;見於證明三界如幻一切本[30]無無所違失,是曰一心;若覩生死無為之元,有數無數心不處二,是曰智慧;是為六[31](丹本注云:十八不共中,舊多一種文)。」

方便品第十八

佛告喜王菩薩:「何謂曉了方便度無極有六事?若能專精善權方便隨[32]時而入,是曰布施;其[33]於瑕穢因而開化使悉清淨,是曰持戒;所[34]作功德[35]則用勸助一切眾生,是曰忍辱;在所[36]遊至無所傷害[37]亦無有失,是曰精進;志以好喜教誨眾生用四恩濟,是曰一心;入無量門宣總持要而導利之,化于三界使入大道,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純[38]熟度無極有六事?若能方便平等誘進一切諸法,是曰布施;懷來法誨正心無緣,玄微妙慧空無[39]相願,若覩八品除去八難,志存八正覺了諸法本[1]無,是曰持戒;觀于諸見分別迷惑不墮邪見,是曰忍辱;察于五趣應可開化因[*]往救之,是曰精進;若見可御尋往方便而度脫之,是曰一心;若見有為而入其中,消諸所著令得滅度,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見自然度無極有六事?所[*]逮功德虛無所猗[2]亘然弘[3]燿,猶如一心歸[4]定光佛,是曰布施;身不懈惓無所貪惜,若如月光盛滿盛明照星宿時,明眼[5]之人真審[6]視了,是曰持戒;若能覩見一切諸法皆悉如空,是曰忍辱;所可禪思皆見諸法,[7]這生尋滅悉了別此,是曰精進;不見施者而有救濟自覩不及,是曰一心;觀身心行口宣法教,有益一切而無有二,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欲行界業因緣罪福度無極有六事?見所習欲為瑕穢業,本悉清淨已立罣礙,是曰布施;覩一切法[8]皆自然寂寞,用不達故自作殃福,是曰持戒;所觀玄遠極底無際,是曰忍辱;自視其緣罪福悉盡無久存者,是曰精進;緣對雖滅見所當行,方便之宜輒居正真,是曰一心;罪福既盡不復更造,三界之難見無所生,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色行[9]緣業度無極有六事?見諸色緣皆由身作,[10]用心不了而橫起是報應之元,是曰布施;覩眾色者皆有因緣,未必橫來身心迷故,是曰持戒;察所生處天上人間,若[11]三惡趣罪福之應,是曰忍辱;若觀所生而念[12]想處,是曰精進;常視報應歡喜悅豫,是曰一心;護高寂然下者[13]憺怕悉無所著,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色行業度無極有六事?若等於色墮在欲地,清淨之處不行[14]妄想,是曰布施;見其所行五事之業,戒定慧解度知見品,是曰持戒;假使能盡因緣之[15]對不生禍福,是曰忍辱;勤修至行悉令平等而無偏[16]斜,是曰精進;若以篤信其行精修而無垢濁,是曰一心;所見常明如晝日行不見闇冥,無所破壞無所不濟,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觀清白[17]住度無極有六事?若以覩見住立處所,清白慈地欲逮斯住,是曰布施;其能獲致瑞應之業,不起三事身口意行,是曰持戒;精進[18]奉行四恩之法而無斷絕,是曰忍辱;所觀亘然道意巍巍而無邊際,是曰精進;積功累德日日增長聖明之行,是曰一心;察于清白,消除眾生生死諸善惡想及諸法想,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19]法種度無極有六事?覩諸法苦用不達故而造禍[20]福,是曰布施;[21]其見中間心無所處不在有無,是曰持戒;若[22]見愛欲疾而消之不令生長,是曰忍辱;其存正性未曾違失無上正真,是曰精進;具足種性三十七品不斷佛種,是曰一心;心成八等逮致諸法[A3]而不取證,是曰智慧;是為六。」[23]◎

賢劫經卷第五
貼文者 : : hui

賢劫經卷第六 - 2024-01-18 13:45:08

賢劫經卷第六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24]八等品第十九

佛告喜王菩薩:「何謂八等度無極有六事?若信八等篤樂執御不墮八邪,是曰布施;於八[25]等行執持道法不為俗榮,是曰持戒;既在等行存平等業,而得自在無侵[26]欺者,是曰忍辱;一坐不興[27]逮成羅漢,行度三界無復生死,是曰精進;因從八等致於道迹,往來不還無[28]著真人,是曰一心;以越眾流分別若干,懷來斯義無上正真,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29]懷道迹法度無極有六事?因其道迹以次致明,消盡陰蓋淫怒癡冥睡眠調戲,是曰布施;以盡愛欲無復眾穢不淨之行,是曰持[30]戒;七反往來天上[31]世間乃盡眾漏,是曰忍辱;家家行乞以福一切世[32]世得安,是曰精進;其以一行守身口心;捨一切業無益之元,是曰一心;其無所著解一切空三界本[33]元,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往來[34]微塵度無極有六事?雖在三界覩其色欲稍稍向[35]滅,是曰布施;其見塵勞愛欲之難,心未曾犯,是曰持戒;察其罪釁轉欲薄[36]少究竟令無,是曰忍辱;以明通利觀[37]察罪業從其行成,是曰精進;以見燒盡一切愛欲令無有餘,是曰一心;解暢一[38]生生死之元,以去愛著無復眾患。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不還度無極有六事?以能遠離欲界之著,行四恩法四等無厭,是曰布施;其心無餘勞穢之難,極盡其元不復還世,是曰持戒;生二十二善施諸天,在上修行不捨道業,是曰忍辱;夙夜勤修存心在法,若生二十三善施性天,是曰精進;若生二十四無[1]愛結天,在上[2]坦然心無求天,是曰一心;若以親近六通[3]正行正士之路致於慧藏,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著度無極有六事?以盡[4]忘失忽[5]誤之法至阿羅漢,是曰布施;不復須[6]持無忘[*]失法自然盡矣,是曰持戒;若以篤信而得解脫心不懷疑,是曰忍辱;其[7]以慧解而至滅盡生老病死,是曰精進;消盡眾厄三塗之難身自證明,是曰一心;俱得解[8]免周旋生死永盡無餘,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緣覺度無極有六事?觀於少事[9]處山寂靜,不貪身命不為眾閙,是曰布施;[10]興正士業以選擇法,正真宜同能將時宜,是曰持戒;獨處守志不為放逸,是曰忍辱;以[*]逮解脫度三界去無復結縛,是曰精進;若修寂然至于惔怕心無所著,是曰一心;致一品[11]業正真之本,亘然如法無有二業,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菩薩度無極有六事?所行救濟常以等心無有[12]諛諂,是曰布施;得致和性常行安隱用療治心;如其所生而開化之,是曰持戒;若以等心加於眾生不為傷害,是曰忍辱;若以奉行深要空法無上大道至真之義,致一切智,是曰精進;不猗他[13]音而[14]作復還墮於小節正受平等,是曰一心;不厭生死以慧開導一切眾生,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盡慧度無極有六事?其以盡慧修治所應不墮短乏,是曰布施;若用善諦療治眾行身口意淨,是曰持戒;所行除穢清淨[15]光明而無有[16]想,是曰忍辱;以斷諸迷樂在正真,宣所當宜順佛法教,是曰精進;無所悋惜一切所有皆能濟厄勤修正真,是曰一心;以能棄捐[17]不可之業一切無明,[*]逮致巍巍聖達六通至一切智,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無所生慧度無極有六事?其愛欲本[18]報欲起者,曉了悉空慧無所生,是曰布施;使無往形亦無還[19]返解無所生,是曰持戒;不[20]與世法而有緣雜唯純修法,是曰忍辱;專修脫門空無[21]相願無所[*]忘失,是曰精進;所以能見無所生慧;用見一切悉無所有。是曰一心;以斷眾念一切塵垢不懷[22]妄想,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建立度無極有六事?若正法[23]住設正法沒,心不捨道致衣食養及與名聞,是曰布施;在于法訓無所猗求心等如空,是曰持戒;其能歡[24]悅四種[25]性人,不猗於四,是曰忍辱;若以勤修方便果實,求於正真無上道果,是曰精進;在阿須倫時常學經典不捨三寶,是曰一心;一切世間悉聞其法,輒受奉行無有邪心,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致天眼度無極有六事?若以天眼見一切色,心無所著了虛無矣,是曰布施;設能明了覩于無色,用行善權不墮欲界,是曰持戒;假使解達無像之色,達之心等無有憎愛,是曰忍辱;以察生死往來周旋眾難之患不以拘畏,是曰精進;其[26]覩無[27]念等一切思,內外無礙無有所歸,是曰一心;若視寂然其心惔怕,猶如虛空不可限量,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天耳度無極有六事?若能得聞一切眾生言語、音聲,天上伎樂、歌舞之聲,地獄餓鬼畜生啼哭之音,慈心向之,是曰布施;使人得聽細微之響,了一切言悉空無辭,是曰持戒;一切所行悉隨道業,不隨外學六十二見,是曰忍辱;若以[28]口宣心念是行,隨時之宜善權方便化以智慧,是曰精進;聞一切空悉無萬物,諮受經道而執誦持,是曰一心;總一切音知之盡滅,歸於寂然無上正真,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心[29]智自在他人心念度無極有六事?若心由己見諸處所,三界之患欲救濟之,是曰布施;其心普見善不善義,斯心平等不存有為,是曰持戒;觀諸因緣報應之業本無緣對,是曰忍辱;若覩過去當來世事,悉豫了了見其本末,是曰精進;以[30]平等視[31]現在之事,皆如幻化,是曰一心;普見一切眾行本[32]末無有本末何所[33]有要,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識念往古過去度無極有六事?見識過去所生更歷所行是非,是曰布施;所作成就以用勸助無上正真,是曰持戒;不用頻來而皆滅盡令無所生,是曰忍辱;以是名[34]號無所有,有所[35]覩見見一切本,是曰一心;以若干品頒宣經道,開化三界[36]道利危厄,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神足飛行度無極有六事?以得神足在所飛[37]騰到於十方,是曰布施;所行方便常[38]順法義,解五陰空無所破壞,是曰持戒;興造大哀愍傷眾生欲度脫之,是曰忍辱;所行具足,猶如[39]月滿眾星中明而無漏失,是曰精進;若能自制五陰六[1]衰十二緣起[2]抑伏其志,是曰一心;其不精進化令勤修入無極聖,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3]漏盡度無極有六事?[4]己見彼已不計彼我無有眾漏,是曰布施;以觀諸漏知習所生使無所起,是曰持戒;視一切漏本悉無根皆以滅盡,是曰忍辱;而身[*]逮得察諸漏盡盡無所盡,不見生死之所歸趣,是曰精進;其使眾漏根本自然永無有餘,是曰一心;以精進力拔斯眾漏,而無處所見無所趣,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威儀度無極有六事?以用威儀使無數人[5]咸用禮節和心歡喜,是曰布施;普多所悅一切眾生,無不[6]歡喜諮受法訓,是曰持戒;所觀專精而不放逸唯存大道,是曰忍辱;行來安徐而不卒暴,是曰精進;威儀不缺禮節備具,是曰一心;見深遠業明曜無本德行具足,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愍傷度無極有六事?若有惡人心懷邪毒,以衣食養而救濟之,是曰布施;[7]見[8]兇害人若遭厄難而救護之因示經道,是曰持戒;若外異學有所志願,而自貢高悉能[9]忍之,是曰忍辱;若為眾人有所敷[10]演,宣其義理猶池蓮華,是曰精進;以賢善業而講其義令自[11]調伏,是曰一心;若有祠祀因其所興往為說法,言如審諦化[12]裸形子,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行空度無極有六事?所施無厭不以為惓,化[13]令入道不為俗事,是曰布施;所作自在而得由己不從他教,是曰持戒;所行專精而不迴還墮于小節,是曰忍辱;以究竟行不中取證畢眾祐德,是曰精進;所應奉行常無所猗奉修純[14]熟,是曰一心;隨其所好而造立行導利一切,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捐捨度無極有六事?其以[15]棄捐壽命之行不以貪身,所行自由無所罣礙,是曰布施;若棄現在在身口心,五趣生死心無所[16]著,是曰持戒;以結境界安法奉行,四等六度而無所越,是曰忍辱;所可放捨捨婬怒癡,皆棄一切餘苦諸見六十二事,是曰精進;以令眾生所行純[*]熟,不以貢高以捨所行,是曰一心;以離眾生愁憂之慼,心存至法而順律教,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滅度度無極有六事?因曉了空不以[17]妄想,其至滅度致無所生,是曰布施;心所建立立於大道存無處所,是曰持戒;捨身之安不猗身命開化眾生,是曰忍辱;以神足力動三千界,一切天人無驚怖者,是曰精進;其心禪思定意正受,而無所著不為放逸,是曰一心;滅度之後散其身骨,遍布十方一切蒙恩,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變化度無極有六事?分布舍利處處得之流布天下,是曰布施;舍利[18]現瑞威神[19]光明見莫不悅,是[20]曰持戒;眾生見變心抱喜[A1]歡因發道心,是曰忍辱;諸天見威功德巍巍勸之代喜,是曰精進;若見仙足舍利放光,其衣毛起淚即出者,是曰一心;若覩舍利立至誠願,現光威德五色晃曜,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流布法教度無極有六事?若得眾人自歸供養給[21]眾所乏,是曰布施;常守己心令無所生,其無所生則無所滅,是曰持戒;若無所有見其三界,佛法人物一切自然,是曰忍辱;能令經典道法訓教,流在天上周遍天下,是曰精進;諸魔官屬見之驚縮無當威顏,是曰一心;假使法教[22]明顯流布,十方愛敬各懷悅豫,稍稍漸得至滅度法,是曰智慧;是為六。

「何謂分舍利度無極有六事?為舍利求眾供養[23]具夙夜敬事,是曰布施;無數之眾悉共歡喜歸命作禮,是曰持戒;若復示現光明威神,遠近來觀轉相化心,是曰忍辱;諸天人民咸共踊躍,[24]知其至尊緣發道意,是曰精進;若見舍利無有餘樂,思念佛道莫能[25]喻者,是曰一心;嗟歎舍利得妙辯才,而無罣礙致入智慧;是為六。」

爾時,世尊重散告語喜王菩薩:「是二千一百諸度無極,其餘復有九十諸度無極消世九惱,化九十六諸外邪學使入正真。」

佛告喜王菩薩:「是二千一百諸度無極,說[26]法教化諸貪婬種;二千一百諸度無極,說法開化諸瞋恚種;二千一百諸度無極,說法開覺[27]諸愚癡種;二千一百諸度無極,說法訓誨化等分種。是合八千四百諸度無極,一變為十,合八萬四千諸度無極。佛則醫王法為眾[28]生,一切三界無上良藥,療治三毒陰蓋得消,等分[29]返逆無[*]返復人,因見化導靡不解脫,不奉行斯八萬四千諸度無極,欲為百千種人除八萬四千眾垢塵勞,[*]逮八萬四[30]千諸三昧門,終不能成,由是修立八萬四千空行法義,以[31]是化導百千種人,消除八萬四千眾垢塵勞,[*]逮八萬四千諸三昧門,是[32]謂佛道,深入無極致一切智。」

佛言喜王:「吾以是法坐佛樹下,降魔官屬成最正覺,因是解法建立[1]平等,在於地[2]上結[3]跏趺坐,便致巍巍神妙。」

梵王[4]恭敬忽下稽首,歸命求哀:「往古誓願為一切眾生,今悉集會咸欲聞[5]經。」梵王垂淚而勤勸助:「唯濟一切未度迷惑,佛成如斯微妙大聖,[*]逮最正覺寂然安坐,而自靜默心惟此意,五濁惡世九十六徑六十二見,迷惑卒暴多無[*]返復不受道教,不如默然取般泥洹。佛坐樹下,光明巍巍普照十方,淨居身天[6]遙見威光,顏貌功勳靡不[7]晃[8]昱,道德灼灼吉祥之業,應當流布。諸天眾會皆共悅豫,建立大光寂寞[9]正真聖達無[10]際,曜[11]明煒煒威德普顯,無上清淨三世最尊,周遍一切十方佛界,其心[12]解徹動三千國,道慧廣遠難得見聞,超絕無底名稱通暢。覩此威神妙光無量顏容盛德,智如虛空殊特無喻。」

於[13]時梵王[14]復重啟佛:「悚息一心,恭恪自歸。」說此頌曰:

「道場演大光, 降魔消塵勞,
震動三千國, 滅眾惡趣患,
正身安隱坐, 不傾猶須彌,
振曜[15]照佛土, 處樹莫不蒙。
平坐諸根寂, 師子據無畏,
自覩欲寂滅, 勝[16]床護演[17]暉,
在樹王顯威, 廣布[18]大道安,
消世無益法, 滅化三塗厄。
觀光顏無厭, 心念諦愍傷,
審思說尊[19]議, 等演法平[20]坦,
道選三世業, 曜三品諸法,
以時宣意行, [21]現道猶月滿。
色[22]英三十二, 世上大聖父,
不捨[23]世無樂, 神無比梵來。
觀世在三火, 覺俗以法水,
常護[24]滅燒[25]然, 是時雨甘露。
察精進無斷, 迷惑得正路,
明眼教無二, 唯愍哀時誨。
德猶海大山, 眾故[26]放覺船,
斯度諸[27]沈流, 化外險邪學。
人縛貪計身, 邪見害愛僕,
不得解久獄, [28]導眾可化脫。
生邪長睡眠, 隨塵不樂道,
得定戒願強, 何不擊法鼓?
人[29]乏匱墮獄, 五趣世[30]乞求,
常不逮無盡, 何故不宣祠?
無數眾懷信, 在寂捨甘露,
炎哀解法雨, 執覺可降澤。
[31]知三世瘡病, 不覺心塵[32]勞,
得了淨醫藥, 何不濟[33]救療?
消眾生闇昧, 成大德馬藏,
慧光照大千, 何不曜佛國?
唯愍天世人, 墮在四[34]駛瀆,
何不濟此厄, 護諸墮[35]大[36]壙?
佛見諸雜想, 天人住叉手,
無諂棄非安, 何不現道寶?
佛眼觀三界, 梵天勸人尊,
唯哀眾邪見, 轉法輪消熱。
尊在師子座, 諸天人集斯,
立是求潤澤, 唯為轉法[37]輪。」[38]◎
◎[39]千佛名號品第二十

喜王菩薩復白佛言:「唯然世尊!今此會中寧[40]有大士得此定意者乎?入斯八千四百諸度無極耶?及八萬四千度無極法,入八萬四千諸三昧門乎?」

佛告喜王菩薩:「今此會中有菩薩大士,得此定意諸度無極,復得入斯八萬四千諸三昧門。不但此諸開士,及當來學斯賢劫中成最正覺一千如來是也。除四如來也,前逮無上正真為最正覺者也,亦逮是三昧。」

喜王菩薩復白佛言:「善哉!世尊!唯以加哀,當宣此諸菩薩名字姓號,多所哀念多所安隱,愍傷諸天及十方人,[41]護於正典當令道法而得久存,為將來學諸菩薩施,顯示光明行無上正真之道而因成就。」

佛告喜王菩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千佛名號。」喜王菩薩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爾時,世尊便歎詠說諸佛[42]名字:

「[43]善思[44]議、 諸佛音、 [45]唯念安、
離垢稱、 大名聞、 明珠[46]髻、
堅師子、 獨遊步、 捨所念、
及智積、 [47]意善住、 無極像、
無量覺、 言妙顏、 慧光曜、
消強意、 能擁護、 至誠英、
蓮華[48]界、 眾諸安、 聖慧業、
將功勳、 無思議、 淨梵施、
寶事業、 處天華、 善思惟、
無限法、 名聞[1]音、 以[2]辦積、
自在門、 十種力、 有十[3]力、
大聖[4]德、 無所越、 遊寂然、
在於彼、 無數天、 須彌光、
極重藏、 因越度、 而獨步、
威神勝、 大部界、 以止護、
將三[5]界、 有功勳、 宣名稱、
日光明、 師子英、 時節王、
師子藏、 示現有、 光遠照、
[6]止師子、 有所施、 莫能勝、
為最幢、 喜悅稱、 堅精進、
無損、減 有名稱、 無恐怖、
無著天、 大[7]燈明、 世光曜、
微妙音、 執功勳、 除闇冥、
無等倫。」
佛告喜王菩薩:「當歎頌斯諸菩薩等於賢劫中當成佛者,所有名號:

「拘留孫、 [8]含牟尼、 其迦葉、
釋迦文、 慈氏佛、 師子焰、
柔仁佛、 及妙華、 善星宿、
及導師、 大豐[9]多、 大力佛、
星宿王、 [10]其藥氏、 寂然英、
大光明、 牟尼佛、 等過品、
具足品、 等二事、 而照明、
日藏佛、 月光曜、 善明佛、
無憂佛、 [11]摠含曜、 照執華、
功勳光、 因現義、 [12]定光[13]施、
興盛佛、 好導[14]師、 頂光明、
威神首、 難勝氏、 德幢佛、
[15]靜閑居、 梵音響、 順次堅、
無[16]本氏、 [17]造光佛、 大山氏、
智金剛、 [18]億無畏、 寶蓮華、
力[19]人將、 華光氏、 [20]以棄愛、
大威[21]佛、 [22]梵氏佛、 無量佛、
龍施佛、 [23]龍施進、 堅固步、
無虛見、 施精[24]佛、 解縛佛、
不退沒、 師子幢、 [25]迦法勝、
喜王佛、 號妙御、 [26]受名稱、
德豐多、 眾香手、 離垢[27]光、
師子頰、 號寶稱、 滅除穢、
無量佛、 號總持、 雄人月、
善見佛、 逮嚴佛、 明珠光、
山頂英、 號法事、 了義理、
情性調、 寶品佛、 念勝根、
樂欲度、 住立覺、 了別[28]黨、
超越尊、 首最佛、 雨音聲、
善思惟、 有善意、 離垢稱、
[29]大名聞、 明珠淨、 堅師子、
[30]住長樹、 捨思惟、 智慧頂、
善住立、 有志意、 無量意、
妙顏色、 聖慧光、 誓堅固、
吉祥善、 有妙英、 人蓮華、
所在安、 慧造佛、 功勳布、
光[31]暉佛、 梵天施、 寶事佛、
妙好華、 天神[32]錠、 善思義、
治自在、 名聞意、 積辯才、
金剛幢、 光曜炎、 第十佛、
諸佛號、 各如是、 無越樂、
遊寂靜、 有[33]勢王、 閑天佛、
山幢佛、 炎重聖、 光[34]亦然、
寶藏佛、 不樂越、 勝大界、
三世護、 號德稱、 [35]月炎光、
晃[36]明照、 臨以時、 [37]行首藏、
所奉行、 而示現、 焰照佛、
光明尊、 紫金山、 師子施、
莫能幢、 人中王、 光炎稱、
堅精進、 無損稱、 離於畏、
無著天、 大[38]燈明、 饒益世、
微美香、 [39]特德尊、 損於冥、
第等倫、 得自在、 師子誓、
名寶稱、 消滅穢、 執甘露、
意中月、 日無[40]畏、 以莊嚴、
意珠光、 首英[41]頂、 [42]造法本、
第[43]一義、 決眾理、 施所願、
寶品身、 重根劫、 欲[44]濟度、
樂意住、 分別部、 師子音、
號戲樂、 柔男子、 清和佛、
龍光佛、 華山氏、 龍忻豫、
香甚豪、 名稱佛、 勢大天、
功勳鬘、 饒益龍、 嚴飾目、
善行道、 至[45]成佛、 愍傷氏、
了慧佛、 無量氏、 顯明佛、
號至誠、 日光曜、 以決意、
無限佛、 顏貌像、 照明佛、
寶英氏、 決狐疑、 師子顧、
至安隱、 號柔[46]𭮦、 善[47]脅佛、
不虛覺、 妙華英、 [48]帝石根、
號大威、 造作現、 無量佛、
名稱寶、 天隨氏、 解義矣、
具足意、 稱高藏、 無憂佛、
離垢氏、 梵天佛、 總持豪、
目華佛、 離行體、 號法光、
無毀現、 德喜悅、 三界奉、
名[1]開葉、 寶光氏、 寶英佛、
上名聞、 造光佛、 無量威、
以隨時、 師子身、 明意佛、
難勝氏、 功德體、 名稱英、
得力勢、 遊無限、 離垢月、
普現義、 勇猛佛、 功福富、
月[2]燈光、 至德曜、 意離垢、
善寂然、 號善天、 永捨垢、
以無勝、 執殊供、 無量氏、
最好曜、 無卑藏、 無所住、
以復覺、 [3]日尊重、 俗之光、
日善佛、 福豐饒、 興威氏、
號無量、 意吉祥、 行帝王、
消[4]罷勞、 施無[5]熱、 施名聞、
施[6]興華、 施齊士、 金剛佛、
將大施、 號意寂、 順香手、
[7]鉤鏁氏、 號善施、 無所卑、
廉恪佛、 月晃昱、 炎英佛、
大吉祥、 寂然慧、 號吉義、
甚山頂、 甚調良、 蓮華氏、
無著稱、 遊聖慧、 離于冥、
充滿佛、 所在安、 [8]郡無損、
名稱天、 勤現行、 月氏佛、
多功勳、 寶月佛、 師子幢、
樂於慧、 無所損、 號不戲、
樂功德、 無著佛、 名聞氏、
蓮華葉、 [9]辦大藏、 稱明珠、
號金剛、 無量壽、 淨明珠、
大根本、 超眾惡、 名稱月、
忻喜光、 無所犯、 寶意月、
號寂然、 明王施、 妙[10]道御、
猶自在、 寶[11]結佛、 以離畏、
寶藏佛、 若干月、 離垢稱、
號寂滅、 天[12]恭敬、 閑[13]淨天、
善[14]威佛、 寶愛敬、 寶品佛、
寶遊步、 師子[15]黨、 勝不淨、
善意佛、 光照世、 寶威神、
[16]離樂氏、 號憶智、 好清淨、
化外業、 以香手、 意炎佛、
山幢幡、 善妙[17]意、 堅固[18]燈、
威神強、 號珠[19]鎧、 [*]人[20]堅佛、
安[21]住月、 號梵音、 師子月、
威神首、 號善生、 莫能勝、
月氏佛、 慈眾諸、 日大趣、
山光[22]暉、 至德頂、 大名聞、
號法稱、 施光佛、 炎[23]曜施、
作至誠、 修命業、 以善時、
善甚重、 決了意、 志念行、
明珠香、 勝忻喜、 師子光、
號照明、 上名聞、 善山氏、
晃昱珠、 號光勢、 勢無卑、
勤修焰、 明珠月、 在世尊、
吉祥手、 寶忻樂、 閑靜明、
好寂道、 光嚴哀、 所到寂、
世善樂、 號無憂、 順十所、
忻樂力、 勢力首、 勢威[24]王、
大勢至、 功勳藏、 言至誠、
上安隱、 炎明佛、 大光氏、
德光明、 號寶首、 光演香、
造[*]燈明、 吉[25]像手、 善華[26]葉、
珍寶佛、 江海氏、 執持地、
意義理、 意清徹、 功德輪、
寶舍宅、 行至義、 [27]於世月、
音柔和、 梵英心、 面威重、
意吉利、 堅固施、 號福光、
大威曜、 寶氏佛、 號名聞、
至重願、 無量稱、 光不虛、
消[28]天嫉、 勝根元、 眾金剛、
英善品、 妙華[29]群、 意[30]證明、
無[31]清行、 善思稱、 以照曜、
神祇品、 寂功勳、 超越義、
住無畏、 建立慈、 至要藏、
明珠行、 威解脫、 善光明、
至味佛、 善度脫、 等威神、
聖慧[32]勝、 梵以生、 至誠音、
善覺佛、 勢力施、 師子步、
號華英、 慧事業、 慧與華、
功德藏、 布名聞、 除卑賤、
無恐怖、 意光明、 於斯梵、
自望天、 愛事業、 真誠天、
明珠藏、 功德室、 積聖慧、
莫能[1]喻、 喜悅喜、 堅固願、
所施天、 梵柔仁、 意所趣、
得消惡、 火赫焰、 大威神、
思夷華、 鳴吼佛、 善計數、
根[2]無憶、 大愛敬、 善安意、
光重曜、 弘微妙、 主所生、
精所至、 善[3]決義、 有境界、
善多佛、 [4]迦陀願、 救於世、
福光氏、 寶音佛、 金剛將、
號富有、 師子力、 離垢目、
身解脫、 覺清徹、 聖慧步、
威堅固、 大光明、 日晃曜、
體離垢、 分別威、 無損耗、
柔軟[5]業、 月光氏、 [6]雷施佛、
行寂然、 號無怒、 多有鐙、
晃曜田、 清淨國、 超出上、
蓮華上、 光首佛、 寶清淨、
號極賢、 寶上氏、 善安明、
江海施、 梵天英、 善[7]寶蓋、
好妙焰、 隨時義、 明達想、
功德[*]暉、 宣音佛、 盛滿月、
蓮華光、 善專精、 [8]錠明王、
電焰英、 光明王、 號晃昱、
稱無[9]捐、 蓮華藏、 供養至、
四禪業、 無所得、 強勢兵、
功德藏、 獨遊步、 無礙佛、
覺意靜、 慧光明、 號天聖、
御光明、 應所趣、 華英佛、
羅云氏、 大篤信、 星宿王、
醫王佛、 功福[10]平、 所覆蓋、
宣暢王、 日光明、 法藏氏、
善意[11]佛、 德根念、 損兵刃、
號智積、 善住立、 善了行、
梵天音、 龍雷電、 和音佛、
神通英、 聖智品、 吉安祥、
梵平等、 妙目療、 號布龍、
至誠英、 明了佛、 無怯弱、
寶音聲、 柔軟響、 號師子、
號琦薩、 若干辯、 勇慧氏、
蓮華積、 號華開、 行步至、
積功[12]德、 顏貌貴、 主威曜、
月[13]鐙明、 威神王、 覺王佛、
無盡氏、 覺達[14]月、 號悅豫、
智郡[15]上、 號最上、 逮威施、
智慧氏、 音柔[16]音、 導師[17]元、
聲無礙、 施尊藏、 豪慧佛、
獨遊步、 大晃曜、 應根香、
善光明、 布威稱、 好顏王、
號吉利、 師子兵、 所止宿、
名聞伏、 和妙藏、 福光明、
住良性、 [*]鐙明王、 積聖慧、
尊天佛、 大主元、 解了行、
號金[*]結、 閑靜教、 號難勝、
悅喜[*]人、 安明氏、 紫金光、
號妙好、 功勳根、 法饒益、
功[*]德多、 豐多氏、 號虛空、
微妙慧、 覺解微、 一切威、
[18]如藥佛、 解脫英、 智藏佛、
積聖慧、 [19]可敬畏、 降伏流、
[20]解無礙、 集至誠、 善音響、
威重帝、 應如念、 號稱法、
解威神、 尊化身、 言柔軟、
師子[21]髮、 捐重擔、 [22]拔眾根、
敬師子、 法伴侶、 遊安隱、
無怒覺、 顏色盛、 威神王、
號諸覺、 善明佛、 住立義、
覺光明、 神妙音、 威悅眾、
行不虛、 消壞瞋、 顏貌尊、
善紫金、 調和佛、 解脫結、
住於法、 號往歸、 棄自大、
聖慧藏、 梵天遊、 號栴檀、
無愁慼、 清淨身、 號佛英、
蓮華佛、 威無量、 天光曜、
聖智華、 號作斯、 功德慧、
梵天居、 寶牽佛、 [23]帝王氏、
無損佛、 至尊教、 水帝[24]王、
星明氏、 無所害、 [25]琉璃藏、
號[26]天華、 揚名稱、 弓身光、
極善明、 一切勳、 甚貴光、
珍寶佛、 元首氏、 妙丈夫、
號月所、 無量光、 快意念、
炎明佛、 視無厭、 師子佛、
好樂慧、 山根本、 寂然德、
積勢力、 宜[27]義帝、 暢善聲、
號快華、 住於義、 威德王、
慧無等、 號無限、 音響佛、
名殊勝、 善光明、 安隱斯、
解說佛、 心思義、 號極貴、
宣暢音、 晃昱業、 等虛空、
身名聞、 利寂然、 無瑕穢、
號清淨、 意習行、 蓮華佛、
順品第、 善光曜、 妙辯才、
號盡極、 善周遍、 重根[1]元、
離怖畏、 慧清白、 安住佛、
宣辯才、 最明目、 覺名聞、
常空佛、 月寂然、 無恐懼、
大顯現、 梵天氏、 好音響、
大聖慧、 度邊際、 普無際、
覺了意、 樹根[2]元、 行極[3]順、
清除音、 寂功[*]德、 有力勢、
號強首、 敬聖佛、 以逮[4]德、
號明味、 雷震吼、 雨音聲、
眼愛敬、 仁賢氏、 明極快、
極富有、 合集德、 而寂然、
號悅豫、 法幢幡、 至聖響、
心虛空、 法[5]祠音、 功德佛、
分別音、 德光明、 有威神、
達根[6]元、 有意念、 有捷[7]辯、
寂然輪、 仁善[8]王、 若干月、
[9]曰遠聞、 無垢塵、 德至誠、
殊妙華、 德幢幡、 [10]群辯才、
[11]好珍寶、 懷悅豫、 敬愛月、
無卒暴、 師子力、 自在王、
悅無量、 平等業、 無瞋恚、
滅垢穢、 頒宣宜、 慧無愚、
玄妙佛、 善仁賢、 而應住、
十慧寂、 言談帝、 號[12]丈夫、
有深意、 行無量、 有法力、
至供養、 華光明、 在三世、
[13]間靜供、 日曜藏、 天奉事、
幢幡佛、 有解脫、 至真髮、
演甘露、 極殊異、 堅雄心、
真珍寶、 光明品、 遊玄妙、
言辭淨、 [14]震光明、 積功德、
演光曜、 無損首、 師子步、
超出難、 布施華、 顏悅豫、
紅蓮華、 好愛慧、 淨玄珠、
清無虛、 慧聖明、 謙卑行、
除幢幡、 善思惟、 好脫門、
曉了明、 聞如海、 總持寶、
成智識、 可悅意、 暢音聲、
見無業、 好所樂、 斷垢塵、
行極邊、 多化異、 天布響、
寶游步、 紅蓮華、 象香首、
伏怨敵、 富[15]多聞、 恨善郡、
妙華光、 師子響、 月遊[16]住、
定壞冥、 無所動、 忍細步、
福燈度、 [17]囑累音、 而最上、
精進力、 住術意、 發寂然、
妙善月、 覺意華、 吉祥善、
所言快、 慧勢力、 威方便、
[18]鐙火光、 行步強、 天音聲、
順寂然、 若干日、 以隨時、
安樂佛、 戒光明、 修建立、
無塵埃、 安[19]住和、 有聖慧、
轉增益、 香光明、 因順時、
音暉曜、 柔軟[20]業、 無罣礙、
寂幢幡、 趣最道、 行玄妙、
愛敬寶、 法所遊、 而言天、
無極慈、 善知友、 步寂然、
無量土、 明曜山、 賢所歎、
興發道、 斯威神、 所現光、
報善行、 逮極善、 離憂慼、
寶光明、 所行道、 功福行、
德如海、 若干品、 降伏魔、
除害非、 所宿止、 入外學、
無壞意、 能思遠、 因所[21]誠、
取重解、 斯愛敬、 道幢幡、
聖慧響、 號須[22]深、 斯梵天、
樂隱佛、 神足英、 勝根地、
所執持、 日恭恪、 月宮生、
[23]迦益華、 賢所施、 持精明、
福所哀、 好[24]樂力、 善音說、
法貴佛、 梵天響、 [25]其快善、
無缺漏、 覺舉號、 大弘廣、
名聞稱、 英妙意、 暢神音、
[26]師音樹、 棄愚癡、 降甘露、
仁[27]賢月、 辯無[28]量、 宣名稱、
應性行、 供養度、 而懷憂、
愛樂安、 [29]虛俗志、 樂所趣、
歸所行、 破眾業、 青蓮華、
調華佛、 永無底、 宣辯才、
號光曜、 斯逮致、 有功勳、
御精進、 天[30]竟域、 最上行、
[1]習好樂、 功福意、 亘明曜、
德無[*]量、 集威神、 師子步、
妙無動、 行晃曜、 龍音響、
執持輪、 尊勢象、 樂哀世、
法音佛、 樂無底、 號名稱、
雨幢佛、 雨德行、 美好香、
號虛空、 音響辭、 天帝王、
弘明珠、 善財業、 燈火焰、
斷根王、 閑寂靜、 主安隱、
師子[2]音、 流寶名、 建立義、
建示現、 所有華、 眉間光、
無邊際、 辯才王、 [3]剖判慧、
由自在、 師子[4]髮、 遊晃[5]煜、
德[6]燈焰、 月[7]暉曜、 無所愁、
郡土地、 心覺解、 殊勝法、
安光教、 應美香、 [*]其有力、
智慧華、 其音強、 順安隱、
義理氏、 好愛喜、 得致勝、
執衣鉢、 行寂然、 人師子、
有名稱、 號樓[8]由。
「是賢劫中有斯千佛興現出世,度脫十方一切眾生。是千佛等各有名號,皆如是像。若有人聞受持諷誦,執學心懷專精了識,行無放逸和同供養,棄眾惡趣勤苦之患,長得安隱住于禁戒,諸所將[9]信順喜經道,應行清淨值具足果,此深妙忍根元法忍,護一切世若干億劫。犯諸惡行不知罪福果之報應,聞諸佛名除一切罪無復眾患。假使有持是諸佛名一切尊號,致得神足一心定意。若有凡庶,逮得見聞自在值此,斯眾導師御行經典,懷來億載無量功祚,所解說義暢達音慧,因得值見斯三昧定,性行清淨心無猶豫,所興發慧不著三界,以逮總持存在心懷,是等當行此三昧定。」[10]◎

賢劫經卷第六
貼文者 : : hui

賢劫經卷第七 - 2024-01-18 13:49:50

賢劫經卷第七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11]千佛興立品第二十一

爾時,喜王菩薩復白佛言:「善哉!世尊!願說賢劫諸佛名號,及佛父母、佛子、侍者,上首聖尊諸弟子等,舍利光明、壽命[12]長短,比丘眾會、法立年數,種姓佛教經法流布,所可度脫諸天人民,使會者聞心開意[13]悅皆發道心,多所哀念,多所安隱,愍傷諸天及十方人一切眾生。又將來世諸菩薩[14]施,以得聽受是經法已,益加樂學志願尊法為顯大明。唯垂大哀,重為散意令三界[15]蒙。」

佛告喜王菩薩:「今當說之,諦聽!善思!唯諾啟受。」喜王菩薩與諸大眾受教,專精一心皆聽。

佛言:「拘留孫如來、至真、等正覺所生土地,城名仁賢。王所治處,姓曰迦葉。父[16]曰祠祀施,梵志種所生,母字維耶妙勝,子曰上勝。侍者名覺意,智慧弟子[17]維頭,神足曰[18]抄兒。其佛身光照四十里,一會說經四萬比丘、二會七萬、三會六萬,皆成聲聞。佛在世時人壽四萬歲,正法[19]住世八萬歲,舍利并合作一大寺。

「拘那含牟尼如來、至真所生土地,城名[20]上被。梵志種父名施尊,母字上妙,子曰澤明[21]集。侍者曰吉善,智慧弟子曰最上,神足曰不舍。佛在世時人壽[22]三萬歲,一會說經七萬比[23]丘、二會六萬、三會五萬,皆得羅漢。其佛光明照二十里,正法存立千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迦葉如來所生土地,城名神氏,[24]佛光照十里。梵志種,父名梵施,母字[25]經業,子曰導師。侍者曰普友,上首智慧弟子名開[26]明,神足曰坻舍。佛在世時人壽二萬歲,一會說經二萬比[*]丘、二會萬八千、三會萬六千,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七萬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喜王聽之!今我能仁所生土地,城名迦維羅衛。君子種姓瞿曇,其光[27]圓照[28]七尺,父[*]曰白淨,母字極妙,子曰羅[29]雲。侍者曰阿難,智慧上首弟子字舍利弗,神足弟子曰目連。今世人壽百歲或長或短,一會說經千二百五十比丘眾,皆得道證。舍利普布八方上下。正法存立[30]五百歲,像法存立亦五百歲。

「慈氏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妙意,王者所處,其佛威光照四十里。梵志種,父名梵[31]乎,母字梵經,子曰德力。侍者曰海氏,智慧上首弟子號慧光,神足曰堅精進。佛在世時人壽八萬四千歲,一會說經九十六億、二會九十四億、三會九十二億,皆得阿羅漢。舍利并合共興[32]大寺,正法存立八萬歲。

「師子如來所生土地,城名曰華土,[1]其佛光明照四十里。君子種父名勇師子,母字江音,子字大力。侍者曰善樂,上首神足弟子曰雨氏,智慧弟子曰慧積。佛在世時人壽七萬歲,一會說法百億比丘、二會九十億、三會八十億聲聞集矣,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億歲,舍利普流八方上下。

「光[2]炎如來所生土地,城名星宿主,[*]其佛光明照二千里。君子種父名善意,母字妙華,子[3]字以時。侍者曰長喜,上首神足弟子名雷吼,智慧弟子曰尊教。其佛在世時人壽九萬歲,一會百千億、二會九十九億、三會九十八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八萬五千歲,舍利普流八方上下。

「◎[4]牟尼柔仁如來所生土地,城名曰上華,王所治處,其佛光明照四十里。父名大山,母字須滿光,子曰上寶。侍者曰尊上,上首神足弟子曰超施,智慧弟子曰快意。佛在[5]世時人壽六萬歲,一會八十姟、二會七十億、三會五十億,皆得羅漢。正法存立一千歲,舍利普流八方上下。

「華氏如來所生土地,城名[6]曰蓮華,王所治處,其佛光明照三百二十里。梵志種父名尊[7]名,母曰[8]妙華,子曰[9]智根。侍者曰樂道,上[10]首神足弟子名無害,智慧弟子名法[11]力。一會[12]說法弟子六百億、二會三十五億、三會三十四億,皆得道證。[13]佛在世時,人壽五十萬歲,正法存立具足千歲,舍利普流[14]遍布八方上下。

「次復有佛,同號華氏如來,所生土地城名[15]甚大廣,[*]其佛光明照四十里。梵志種,父名華髮,母字法主,子字曰鮮潔。侍者曰心念,上首神足弟子[16]曰忻樂,智慧弟子曰善忻喜。其佛在世時人壽九億歲,一會說法十四億弟子共集、二會十五億、三會十六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十億歲,舍利普流八方上下。

「善[17]目如來所生土地,城名造賢,王所治處,其佛光明照四百八十里。梵志種,父名珍寶,母字言談,子名宿王。侍者[18]曰世愛,上首神足弟子曰師子步,智慧弟子曰無量意。佛在世時人壽七萬歲,一會說法三十姟弟子共集、二會說法二十八姟、三會說法三十六姟,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一億歲。

「從是[19]已來第一初興諸如來計斯十[20]一佛,隨其眾生所行純[21]熟而開化之,其餘諸佛皆各如是十一也,廣布[22]舍利八方上下。

「其導師如來所生土地,城名最錦,王所治處,其佛光明照千三百六十里。梵志種,父字無難,母字愍傷,子曰[23]愛光。侍者[*]曰大汎流,上首智慧弟子名[24]曰上首,神足弟子曰[25]是愍。佛在世時人壽千億歲,一會[26]弟子說法七十姟集、二會六十姟、三會五十姟,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九萬二千歲,舍利普流八方上下。

「大[27]多如來所生土地,城名俗人,王所治處,其佛光明照三千里。君子種,父名內進,母字捨嫉,子曰照明。侍者曰善思,上首智慧弟子名無難音,神足弟子曰[28]歲無青。佛在世時人壽四十億歲,一會說經百千姟諸弟子集,從是已後不可復計,正法存立億歲,舍利普流八方上下。

「大力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寶威,[*]其佛光明照千二百里。梵志種,父名所選,母字甚威,子曰師子步。侍者曰愛子,上首神足弟[29]子善住,智慧弟子曰尊施。佛在世時人壽四萬歲,一會說經弟子一姟人來集、二會二姟、三會一姟,皆得道證。[30]正法存立八萬四千歲,舍利并合集立[31]一大寺。

「宿王如來所生土地,城名紫金,王所治處。梵志種,其佛光明照四千里,父名施光,母字善意,子曰供養。侍者名[32]勤力,上首智慧弟子名熾盛音,神足弟子[33]名建立。一會[34]說經弟子百億人集、二會九十億、三會八十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千歲,舍利普流八方上下。

「修藥如來所生土地,城名談主,王所治處,其佛光明照四十里。君子種,父名善寂,母字所樂,子曰須彌幢。侍者曰華氏,上首智慧弟子曰尊法,神足弟子曰福力。佛在世時人壽七萬七千歲,一會說法七十億弟子集、二會六十九億、三會六十八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35]六萬歲,舍利普流八方上下。

「名稱英如來所生土地,城名清威,[36]君子種,其佛光明照百二十里。父名光焰,母字談言,子字上華。侍者曰[37]眼受,上首智慧弟子字智力,神足弟子曰師子力。一會說經[38]三十三姟弟子集、二會三十二姟、三會三十一姟弟子集,皆得道證。正法存[1]立二億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大光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安樂,[*]其佛光明照千六百里。君子種,父名金剛,母字伏施,子曰良田。侍[2]者寂意,上首智慧弟子名[3]道眾,神足弟子曰堅[4]刃。佛在世時人壽百千歲,一會說經八十億三千萬弟子集、二會復倍、三會六姟,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三萬歲,舍利普流八方上下。

「照明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安[5]隱法,[*]其佛光明照三百六十里。君子種,父名名稱,母字善供,子曰奉行。侍者曰上善[6]郡,上首智慧弟子曰善賢,神足弟子曰[7]流江。佛在世時人壽五百歲,一會說經六十二姟弟子集、二會六十一姟、三會六十姟弟子,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四萬八千歲,舍利普流八方上下。

「日藏如來所生土地,城名華主,王所治處,其佛光明照八[8]萬里。梵志種,父名富有,母字妙華,子曰焰光。侍者曰慧上,上首智慧弟子名智兵,神足弟子曰[9]剛兵。佛在世時其人壽七十億歲,一會說經百千比丘集、二會百億、三會如塵,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三十億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月氏如來所生土地,城名上寶,王所治處,其佛光明照三百二十里。君子種,父名清部,母[10]字藥子,[11]子曰滿宿。侍者曰供味,上首智慧弟子曰智最,神足弟子曰因法[12]供。佛在世時人壽六千歲,一會說經二千[13]二百億弟子集、二會千四百億、三會千八百億、四會一千四百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萬一千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光照如來所生土地,城名[14]音乘,[*]其佛光明照二千六百四十里。君子種,父名福施,母字法[15]主,子曰聞上。侍者曰善[16]辯,上首智慧弟子曰雨音,神足[17]弟子曰慧上。佛在世時人壽百千歲,一會說[18]經七十萬弟子集、二會八十萬、三會九十萬,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十萬歲,舍利普流八方上下。

「善照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光焰,王所治處,其佛光明照六百四十里。梵志種,父名[19]日暉,母字月氏,子曰大神妙。侍者[20]曰多堅,上首智慧弟子名慧施,神足弟子字所在吉。佛在世時人壽八萬五千歲,一會說經五百億弟子集、二會[21]四百億、三會三百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四萬五千歲,舍利普流八方上下。

「無憂如來所生土地,城名智慧,[*]其佛光明照四百里。君子種,父名執華,母字法氏,子曰執光。侍者曰樂音,上首智慧弟子曰雨積,神足弟子曰勝施。佛在世時人壽百千歲,一會說經二姟弟子集、二會一姟、三會九十五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十三萬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威神如來所生土地,城名閻浮上,[*]其佛光明照三百二十里。梵志種,父名賢天,母字愛施,子曰明焰。侍者曰見敬,上首智慧弟子曰[22]取英,神足弟子曰度世。佛在世時人壽三萬[23]三千歲,一會說經八十億弟子集、二會七十八億、三會七十六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七十七億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焰光如來所生土地,城名[24]鐙氏,[*]其佛光明照千佛土。梵志種,父名敬法,母字蓮華氏,子曰月[25]行。侍者曰通慕音,上首智慧弟子曰德首,神足弟子曰斯施。佛在世時人壽萬四千歲,一會說法十六億弟子集、二會十七億、[26]三會十八億,皆得道[27]證。正法存立二[A1]百一十萬歲,舍利普流八方上下。

「執華如來所生土地,城[28]名造福,王所治處,其佛光明照三千二百里。君[29]子種,父名白蓮華,母字施德,子曰福首。侍者曰好顏,上首智慧弟子名無量土,神足弟子曰重王。佛在世時人壽七萬歲,一會說經九十億弟子集、二會九十九億、三會八十八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億歲,舍利普流八方上下。

「[30]勳光如來所生土地,城名蓮華,王所治處,其佛光明照二千四百里。君子種,父名光照,母字德至,子曰法辯。侍者曰福供,上首智慧弟子曰[31]瑠璃藏,神足[32]弟子曰極施。佛在[33]世時人壽三百歲,一會說經十六億弟子集、二會十二億、三會十八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億歲,舍利普流八方上下。[34]◎

「◎[35]現義如來所生[36]土地,城名[37]導御郡,王所治處,其佛光明照二千四百八十里。梵志種,父名柔郡,母字敬天,子曰德稱。侍者曰梵音,上首智慧弟子[38]曰訓戒意,神足弟子曰勝施。佛在世時人壽百歲,一會說經六十二姟弟子集、二會七十姟、三會八十姟,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億歲,舍利普流八方上下。

「錠燿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寶錦,王所治處,其佛光明照二千里。君子種,父名寶施,母字焰味,子曰寶藏。侍者曰意悅,上首智慧弟子曰無能當,神足弟子曰大力。佛在世時人壽五萬歲,一會說經七十萬弟子集、二會九十萬、三會百萬弟子,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二十萬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興[1]盛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威光,[*]其佛光明照四十里。梵志種,父名[2]善興,母字快意,子曰勝友。侍者曰師子力,上首智慧弟子曰光[3]憂施,神足弟子曰山積。佛在世時人壽四萬歲,一會說法一億弟子集、二會二億、三會三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九萬歲,舍利普流遍於十方。

「[4]賢[5]氏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專吉,王所治處,其佛光明照三千八十里。梵志種,父名栴[6]施,母字閻上,子曰雄施。侍者曰月愛,上首智慧弟子曰海氏,神足弟子曰龍力。佛在世時人壽七萬歲,一會說經二百三十萬弟子集、二會[7]三百五十萬、三會[*]三百八十萬弟子,皆得道證。正法存立[8]十萬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善[9]樂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善富,[*]其佛光明照四百里。梵志種,父名[10]土尊,母字月辭,子曰法自由。侍者曰世愛,上首智慧弟子曰雷音,神足弟子曰施[11]華。佛在[12]世時人壽三萬六千歲,一會說經三十億弟子集、二會二萬八千、三會二萬七千弟子,皆得道證。正法存立百千歲。舍利普流[13]遍於十方。

「頂[14]髻施如來所生土地,城名清天,[*]其佛光明照四千里。梵志種,父名重王,母[15]字披其私,子曰[16]山施。侍者曰月天,上首智慧弟子曰樂慧,神足弟子曰魔所供。佛在世時人壽五千歲,一會說經六十二億弟子集、二會六十一億、三會六十億弟子,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七萬七千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眉間如來所生土地,城名悅天,[*]其佛光明照四千里。梵志種,父名國重,母字[A2]謵施,子曰正施。侍者曰月天,上首智慧弟子曰慧施,神足弟子曰供柔。佛在世時人壽五萬歲,一會說經六十二億弟子集、二會六十一億、三會六十億。[17]正法存立七萬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堅固如來所生土地,城名福音,[*]其佛光明照四千里。梵志種,父名樹王,母字施珊瑚,子曰施世。侍者曰[18]首力,上首智慧弟子曰月英,神足弟子曰動光。佛在世時人壽萬二千歲,一會說經百千弟子集、二會九萬、三會八萬弟子,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二萬八千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首威如來所生[19]土地,城名寶氏,其佛光明照四百里。君子種,父名[20]柔華,母字法氏,子曰愛英。侍者曰堅進,上首智慧弟子曰施斷,神足弟子曰[21]人力。佛在世時人壽百歲,一會說經百億弟子集,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億歲,舍利普流遍於十方。

「難勝如來所生土地,城名療吉,王所治處,其佛光明照四十億里。君子種,父名清天,母字福氏,子曰月寂。侍者曰誠愛,上首智慧弟子曰寶上,神足弟子曰雷音。佛在世時人壽八億歲,一會說經三十姟弟子集、二會五十姟、三會八十姟弟子,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八十億歲,舍利普流八方上下。

「德幢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善柔,王所治處,其佛光明照二百里。梵志種,父名[22]供友,母字居[23]世,子曰金剛[24]集。侍者曰寶[25]愛,上首智慧弟子曰日藏,神足弟子曰承御。佛在世時人壽億歲,一會說經三十萬姟弟子集、二會五十萬姟、三會六十萬姟弟子,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三億歲,舍利并合興立一大寺。

「閑靜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寶妙,[*]其佛光明照三千四十里。君子種,父名[26]曰[27]越步,母字無所進,子曰月訓。侍者曰[28]琉璃藏,上首智慧弟子曰力天,神足弟子曰喜愛。佛在世時人壽百千歲,如前諸如來所現造業,其餘諸佛亦復如是,所度等無有異,是故斯會正法存立五十萬歲。其佛土地皆寶合成,悉有眾珍[29]咸生寶樹,有衣服樹周流遍國,國土人民所生無有眾難三惡之趣,舍利普布周流十方。

「堅重如來所生土地,城名[30]佳妙,[*]其佛光明照二十里。梵志種,父名寶上,母字寶光,子曰持地。侍者曰寂意,上首智慧弟子曰音十里,神足[31]弟子曰吉利。其佛在世時人壽三千歲,一會說[32]經法百千弟子集,皆得道證。一會無二,正法存立七萬七[33]千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梵音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光威,[*]其佛光明照三千三百二十里。梵志種,父名上最,母字至誠氏,子曰福威。侍者曰蓮目,上首智慧弟子曰[1]雪色,神足弟子曰施炎。佛在世時人壽九萬歲,一會說經八十六億弟子集、[2]二會九十億、三會百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三千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次[3]賢如來所生土地,城名華茂,其佛光明照二百四十里。君子種,父名福愛,母字安養,子曰時節施。侍者曰造義,上首智慧弟子曰日月,[4]上首神足弟子曰上金。其佛在世時人壽五[5]十萬歲,一會說經七十億弟子集、二會七十八億、三會八十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四萬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無本如來所生土地,城名俗所敬,其佛光明[6]照四百里。梵志種,父名海氏,母字棄[7]垢,子曰四眼。侍者曰降根,上首智慧弟子曰善[8]思義,神足弟子曰[9]響審。其佛在世時人壽八萬歲,一會說經七萬二千五百人皆得羅漢、二會七萬六千三百、三會七萬五千人,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八萬歲,舍利普流[10]周遍十方。

「[11]光興如來所生土地,城名金光,其佛光明照二千剎土。君子種,父名光焰,母字寶施,子曰樂德。侍者曰月華,上首智慧弟子曰極音,神[12]足弟子曰自在。佛在世時人壽五億歲,一會說經五十億百千弟子集、二會四十億百千、三會三十億百千,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七億百千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大明山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寶淨,其佛光明照三千二百里。梵志種,父名月盛,母字[13]日施,子曰善蓋。侍者曰寶[14]共,上首智慧弟子曰若干覺,神足弟子曰[15]智愛。佛在世時人壽八[16]千歲,一會說經七十億弟子集、二會八十億、三會九十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九萬二千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金剛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善行[17]威,其佛光明照百四十里。君子種,父名明珠光,母字青蓮目,子曰壽命。侍者曰海氏,上首智慧弟子曰堅施,神足弟子曰尊友。佛在世時人壽百千歲,一會說經四十億弟子集、二會三十億、三會三十二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千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憶[18]識如來所生土地,城名[19]旃陀氏,其佛光明照三千三百六十里。梵志種,父名華氏,母字焰光,子曰寶捨。侍者曰意樂,上首智慧弟子曰無畏,神足弟子曰[20]石王。佛在世時人壽億歲,一會說經七十姟弟子集、二會六十六姟、三會五十姟,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二億歲,舍利[21]并合興一大寺。

「無畏如來所生土地,城名甚和柔,其佛光明照三千六百里。君子種,父名施光,母字善目,子[22]曰思夷華。侍者[23]曰月氏,上首智慧弟子曰重王,神足弟子曰天氏。佛在世時人壽百千歲,一會說經八十姟弟子集、二會七十八姟、三會七十六姟,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億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寶氏如來所生土地,城名次堅,其佛光明照百二十里。梵志種,父名棄[24]嫉,母字福施[25]供,[26]子曰施供[27]藥。侍者曰[28]集施,上首智慧弟子曰無能當,神足弟子曰強步。佛在世時人壽萬八千歲,一會說經四十億弟子集、二會三十八億、三會十六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七萬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蓮華目如來所生土地,城名華郡,其佛光明照千二百八十里。君子種,父名上華,母字妙顏,子曰[29]大愛。侍者曰無憂華,上首智慧弟子[30]曰智光,神足弟子曰重施。佛在世時人[31]壽八千歲,一會說經七億弟子集、二會三十四億、三會四十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五十六億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力將如來所生土地,城名上賢,其佛光明照二百一十里。君子種,父名力天,母字施安,子曰滿明。侍者曰護法,上首智慧弟子曰勝王,神足弟子曰善安。佛在世時人壽萬六千歲,一會說經六十萬弟子集、二會五十萬八千、三會七十五萬二千,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千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華光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善月華,其佛光明照三千一百二十里。梵志種,父名愛見,母字星宿,子曰堅[32]證。侍者曰覺氏,上首智慧弟子曰義氏,神足弟子曰[33]詳幢。佛在世時人壽二萬二千歲,一會說經三十億弟子集、二會三十二億、三會亦三十二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五萬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伏愛如來所生土地,城名上財,其佛光明照三百二十里。君子種,父名時氏,母字賢首,子曰訓寂。侍者曰愍傷,上首智慧弟子曰善[1]宿,神足弟子曰思夷華。佛在世時人壽百千歲,一會說經九百億弟子集、二會八十億、三會七十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五十萬歲舍利普流八方上下。

「大威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富祠,其佛光明照二百里。梵志種,父名寶藏,母字威氏,子曰照上。侍者曰善多,上首智慧弟子曰焰光,神足弟子曰紫藏。佛在世時人壽五千歲,一會說經七萬弟子集、二會七萬五千、三會八萬人,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二萬一千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梵氏如來所生土地,城名上味,其佛光明照百二十里。梵志種,父名愛無憂,母字[2]旃陀氏,子曰勝兵。侍者曰甚調,上首智慧弟子曰進[3]士,神足弟子曰金剛結。佛在世時人壽萬二千歲,一會說經億弟子集,[4]止有是一會,皆得道證。正法存立萬四千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無量曜如來所生土地,城名神[5]祇,其佛光明照[6]三千八百里。君子種,父名尊音,母字月光,子曰欣[7]善。侍者曰[*]善兵,上首智慧弟子曰樂[8]響,神足弟子曰焰光。佛在世時人壽八萬歲,一會說經二百億弟子集、二會四百億、三會六百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亦八萬歲,舍利普流八方上下。

「龍施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寶錦,其佛光明照二十里。君子種,父名持勝,母字法氏,子曰福力。侍者曰寶城,上首智慧弟子曰[9]閻最,神足弟子曰雄天。佛在世時人壽七萬六千歲,一會說經八萬弟子集、二會七萬八千。三會七萬五千人,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千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堅步如來所生土地,城名上賢,其佛光明照二百里。君子種,父名師子[10]髮,母字那羅施,子曰法音。侍者曰善應,上首智慧弟子曰寶施,神足弟子曰月施。佛在世時人壽億歲,一會說經百億弟子集、二會九[11]十億、三會九十八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五萬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不虛見如來所生土地,城名逮受,其佛光明圓照七尺。君子種,父名清施,母字柔甘[12]具,子曰焰味。侍者曰[13]閻吼,上首智慧弟子曰安明友,神足弟子曰伊沙羅。佛在世時人壽百歲,一會說經九十六億弟子集、二會九十八億、三會百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千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14]◎

「◎[15]精進施如來所生土地,城名[16]治波,其佛光明照四十里。梵志種,父名賢吼,母字首意,子曰無憂天。侍者曰大神便,上首智慧弟子曰樂尊,神足弟子曰月首。佛在世時人壽千歲,一會說經八十姟弟子集,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三千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賢力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得樂志,其佛光明照四百里。君子種,父名寶威,母字福意,子曰常施。侍者曰石樂,上首智慧弟子曰慧殊,神足弟子曰海意。其佛在世時人壽六千歲,一會說經八百萬億弟子集,皆得道證,由得自在。正法存立二萬一千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欣樂如來所生土地,城名財富,其佛光明照百六十里。梵志種,父名梵天,母字供首,子曰大威。侍者曰行步安,上首智慧弟子曰多[17]福,神足弟子曰樂目。佛在世時人壽八萬四千歲,一會說經七十三億弟子集、二會七十二億、三會七十一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九千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不退沒如來所生土地,城名長威,其佛光明照[18]三千八百里。君子種,父名醫王,母字宿首,子曰華天。侍者曰[19]力勝,[20]上首智慧弟子曰稱無量,神足弟子曰勇步。佛在世時人壽二萬一千歲,一會說經六十億弟子集、二會五十八億、三會五十六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九千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師子幢如來所生土地,城名烏扇[21]迦,其佛光明照三百六十里。君子種,父名法幢。母字福友,子曰貴施。侍者曰大神,上首智慧弟子曰愛施,神足弟子曰勤[22]詣。佛在世時人壽二萬八千歲,一會說經二十二億弟子集、二會二十[23]一億、三會二十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八千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勝[24]知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寶焰,其佛光明照四百里。君子種,父名日[25]藏,母字華目,子曰樂成。侍者曰法氏,上首智慧弟子曰修成,神足弟子曰善法。佛在世時人壽八萬歲,一會說經三十六億弟子集、二會三十七億、三會三十八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六百萬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法氏如來所生土地,城名愛天,梵志種,其佛光明照二百八十里。父[1]字莫勝,母字聞氏,子曰勝天根。侍者曰日施,上首智慧弟子曰大樂,神足弟子曰施[2]藥。佛[3]在世[4]時人壽億歲,一會說經八億弟子集、二會七億、三會六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一億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喜王如來所生土地,城[5]名所在吉,其佛光明照三千二百里。君子種,父名最上,母字首歸悅,子曰念[6]閻吼。[7]侍者[8]曰和安,上首智慧弟子曰寶上,神足弟子曰執[9]人天。佛在世時人壽五千歲,一會說經四十億弟子集、二會三十八億、三會三十七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百千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妙御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寶藏,其佛光明照四十里。君子種,父名曰施,母字寶氏,子曰德光。侍者曰海身,上首智慧弟子曰行妙施,神足弟子曰上施。一會說經九十億弟子集、二會九十八億、三會百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億歲,正法存立[10]三億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敬英如來所生土地,城名世樂,其佛光明照二十里。梵志種,父名豐世,母字欣樂,子曰外氏。侍者曰尊[11]鎧,上首智慧弟子曰安上,神足弟子曰退施。[12]佛在世時人壽百千歲,一會說經五十億弟子集、二會四十八億、三會四十六億,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一億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妙天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善意,其佛光明照千二百里。梵志種,父名真[13]末,母[14]字法意,子曰月上。侍者曰威英,上首智慧弟子曰愛[15]首,神足弟子曰無憂。一會說經七十億百千弟子集、二會六十億百千、三會五十億百千,皆得道證。正法存立二萬歲。佛在世時人壽四萬[A3]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多勳如來所生土地,城名香氏,其佛光明照三百六十里。君子種,父名受施,母字威首,子曰威神。侍者曰青蓮,上首智慧弟子曰無垢施,神足弟子曰施興忻樂。一會說經十四億弟子集、二會十六億、三會十八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二[16]萬五千歲,正法存立五萬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眾香手如來所生土地,城名福香,其佛光明照千二百八十里。君子種,父名首樂,母字妙華,子曰寶上光。侍者曰誠英,上首智慧弟子曰愛[17]月,神足弟子曰勝力。一會說經六十六億弟子集、二會六十四億、三會六十二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七萬歲,正法存立亦[18]七萬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順觀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度[19]閻,其佛光明照四十里。梵志種,父名施顏,母字寶趣,子曰所生。侍者曰意悅,上首智慧弟子曰施明,神足弟子曰意錦。一會說經七十億弟子集。二會六十八億、三會六十六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九十億歲,正法存立九十億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雨音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宿愛,其佛光明照千七百[20]六十里。梵志種,父名明施,母字威首,子曰其法。侍者曰甚諦,上首智慧弟子曰月藏,神足[21]弟子曰力步。一會說經七十億弟子集、二會七十五億、三會八十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九萬歲,正法存立百千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善思如來所生土地,城名無量寶,其佛光明照二十里。梵志種,父名念堅,母字福祇,子曰華施。侍者曰力施,上首智慧弟子曰無喻,神足弟子曰捨[22]嫉。一會說經百千萬弟子集、二會八十萬、三會七十萬,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千歲,正法存立八萬四千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快意如來所生[A4]土地,城名快見,其佛光明照五百六十里。君子種,父名宿天,母字威氏,子曰華氏。侍者曰俱[23]退,上首智慧弟子曰普施,神足弟子曰超步。一會說經二十八億弟子集、二會二十五億、三會亦二十五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三萬歲,正法存立六萬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離垢如來所生土地,城名[24]城威,其佛光明照四十里。梵志種,父名首藏,母字華辭,子曰智威。侍者曰無限,上首智慧弟子曰有志,神足弟子曰郡氏。一會說經八十萬弟子集。二會九十萬、三會百萬,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六萬五千歲,正法存立二萬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名聞如來所生土地,城名無憂,其佛光明照四千里。君子種,父名最上,母字威施,子曰上首。侍者曰法住,上首智慧弟子曰石氏,神足弟子曰愛[1]垢。一會說經百億弟子集,二會九十億三會八十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七萬歲,正法存立二十萬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大稱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好園,其佛光明照八百八十里。梵志種,父名首積,母字日施,子曰勝離意。侍者曰聞[2]義思,上首智慧弟子[3]曰[4]密郡,神足弟子曰斷施。一會說經五百億弟子集、二會三百億、三會二百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八萬歲,正法存立五萬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明珠[5]髻如來所生土地,城名照郡,其佛光明照百二十里。君子種,父名覺喜,母字思夷氏,子曰思兵。侍者曰無量寂,上首智慧弟子曰寶威,神足弟子曰逮致。一會說經九百億弟子集二會千億、三會千二百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九萬歲,正法存立億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6]堅強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安[7]思,其佛光明照千國土。君子種,父名神氏,母字樹言,子曰炎樂。侍者曰明珠味,上首智慧弟子曰樂諧,神足弟子曰甚調。一會說經[8]千三億弟子集、二會三十八億、三會五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三萬歲,正法存立九萬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師子步如來所生土地,城名清白氏,其佛光明照千三百二十里。君子種,父名若干[9]塵,母字妙藥,子曰不陀留。侍者曰意行,上首智慧弟子曰多豐,神足弟子曰與護。一會說經百七十八萬弟子集、二會百二十萬、三會百四十萬,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萬八千歲,正法存立七億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神樹如來所生土地,城名上閻浮,其佛光明[10]照億里。君子種,父名樹王,母字意英,子曰愛俗。侍者曰施曜,上首智慧弟子名藥解,神足弟子曰二財。一會說經四十八億弟子集、二會三百五十億、三會三百三十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萬八千歲,正法存立七十萬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11]輒勝如來所生土地,城名藥氏,其佛光明照三百六十里。君子種,父名見敬,母字財施,子曰勇施。侍者曰法與,上首智慧弟子曰了[12]相,神足弟子曰大根名聞。一會說經七十六億弟子集、二會七十四億、三會七十二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八萬歲,正法存立[13]六百千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智[14]慧如來所生土地,城名賢施,其佛光明照四百四十里。君子種,父名[15]釋施,母字蜜威,子曰梵天。侍者曰法稱,上首智慧弟子曰根意,神足弟子曰尊氏。一會說經四十億弟子集、二會三十億、三會二十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三千歲,正法存立一萬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善住如來所生土地,城名閑威,其佛光明照四百里。梵志種,父名護無害,母字樂音,子曰具[16]或。侍者曰覺嫉,上首智慧弟子曰上與,神足弟子曰執[17]鎧。一會說經四萬六千弟子集、二會二萬五千、三會四萬三千,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五百萬歲,正法存立八萬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虛空如來所生土地,城名愛居,其佛光明照百二十里。君子種,父名根施,母字天豪,子曰水天。侍者曰智結,上首[18]智慧弟子曰上意,[19]神足弟子曰法首。一會說經九十億弟子集,二會八十億、三會七十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千歲,正法存立萬二千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無量覺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善蓋,其佛光明照三百八十里。梵志種,父名生明眼母字龍施子曰妙好。侍者曰賢天,上首智慧弟子曰[20]心音,神足弟子曰大枝步。一會說經七十億、二會五十億、三會四十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億歲,正法存立六十億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善顏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威氏,其佛光明照五百二十里。君子種,父名樂音,母字樂氏,子曰所在吉。侍者曰上與,上首智慧弟子曰福慧,神足弟子曰無懼。一會說經七億弟子集,二會九億、三會十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三千歲,正法存立萬六千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聖慧如來所生土地,城名善清白,其佛光明照五[21]百六十里。梵志種,父名伊[22]師檀母字離塵,子曰勇猛。侍者曰[23]名阿難,上首智慧弟子曰意行,神足弟子曰須達。一會說經二十二億弟子集、二會二十一億、三會二十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二萬八千歲,正法存立六萬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光明如來所生土地,城名[1]琉璃光,其佛光明照三千三百[2]二十里。君子種,父名愛敬母字意樂,子曰愛光。侍者曰園觀,上首智慧弟子曰樂愛,神足弟子曰調[3]友。一會說經八十二億弟子集、二會八十七億、三會八十六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萬歲,正法存立三千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堅誓如來所生土地,城名日遊,其佛光明照四十里。梵志種,父名天愛,母字善意音,子曰尊寶。侍者曰柔音,上首智慧弟子曰言施,神足弟子曰柔軟。一會說經百億弟子集、二會九十七億、三會九十五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一億歲,正法存立四十億[4]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吉祥如來所生土地,城名母愛,其佛光明照二百八十里。梵志種,父名錦王,母字華元,子曰無量手。侍者曰養友,上首智慧弟子曰法事,神足弟子曰勝[*]友。一會說經五十億弟子集、二會八十二億、三會八十六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五萬歲,正法存立億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誠英如來所生土地,城名愛[*]響,其佛光明照四十里。梵志種,父名[5]福外,母字賢氏。子曰愛名稱。侍者曰尊[*]友,上首智慧弟子曰月賢,神足弟子曰樹目。一會說經八十億弟子集、二會七十億、三會六十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一億歲,正法存立八億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青蓮如來所生土地,城名甚華威,其佛光明照四百八十里。君子種,父名總持,母字忻施。子曰功福。侍者曰難勝,上首智慧弟子曰樂法,神足弟子曰藥氏。一會說經十萬弟子集、二會九萬九千、三會九萬八千,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五百歲,正法存立萬五千歲,舍利并合興一大寺。

「鉤鏁如來所生土地,城名集[6]賢,其佛光明照[7]三百里。君子種,父名愛目,母[8]字施善志,子曰仁賢。侍者曰明珠[9]結,上首智慧弟子曰[10]學友,神足弟子曰若干月。一會說經六十億弟子集、二會五十億、三會九十億,皆得[11]道證。佛在世時人壽一[12]萬二千歲,正法存立三萬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安氏如來所生土地,城名意樂,其佛光明照百二十里。梵志種,父名無量寶,母字豐盛氏,子曰地[13]施尊。侍者曰堅強,上首智慧弟子曰月曜,神足弟子曰師子。一會說經九十六億[14]弟子[15]集、二會九十四億、三會九十二億,皆得道證。佛在世時人壽八萬四千歲,正法存立亦八萬四千歲,舍利普流遍布十方。

「[16]慧業如來所生土地,城名福富,其佛光明照四百里。君子種,父名無憂,母字愛海,子曰和善覺。侍者曰善施,上首智慧弟子曰現在聖,神足弟子曰福愛。一會聖[A5]眾不可計億、二會八百億、三會七百億,皆得道證。其佛在世時人壽八萬[17]姟歲,正法存立五[18]億,佛散舍利如布醫藥。

「爾時,安住巍巍難逮,若有聞名百一,斯等不久成佛正覺,況復[19]供奉是千如來?諸弟子學不足言耳,諸菩薩等,逮不退轉無所從生法忍一生補處,度脫十方不可稱計。」[20]◎

賢劫經卷第[21]七
貼文者 : : hui

賢劫經卷第八 - 2024-01-18 13:52:00

賢劫經卷第八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23]◎千佛發意品第二十二

喜王菩薩復白佛言:「善哉!世尊!唯垂愍哀,說此劫中千佛本末,昔始作行得為菩薩時,在何佛所[24]初發道意,積功累德每生自剋供養諸佛,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佛告喜王菩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發意本末。」喜王菩薩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言:「拘留孫佛本宿命時,見月意如來,心中亘然[25]如冥覩明,知[26]道無上三界最尊,則求寶蓋貢上其佛,初發道意精進不[27]懈,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28]鉤那含佛本宿命時,見師子如來,貢上寶[29]瓔及須[30]漫花,因[31]初發道[32]心積功累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其迦葉佛本宿命時,生梵志家作幼童子,見思夷最如來心中解悅,[33]脫身所著妙好寶帶貢上其佛,初發道意行菩薩[34]法不中懈廢,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佛言:「今我成佛,號釋迦文,本宿命時作良醫師,主治人病得醫功夫寶物衣具。見往古佛,與吾同號亦字能仁如來,[35]知之至尊,因持衣物貢上其佛,初發道意行四等心,四恩六度空無相願,不中取證逮得無所從生法忍。見[1]定光佛示現受決,欲濟一切三界眾生,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慈氏如來本宿命時,作轉輪聖王,見佛名逮無極,因發道心請佛聖眾供以甘饍,貢上光寶以施一切,所在[2]仁慈愍諸不逮,周旋生死如[3]恒河沙劫不以為[4]劬,自致至佛度脫一切,值其上壽人命八萬四千歲時。

「師子如來本宿命時,從初發心,佛名晃昱音,因其發心,以五寸五納衣奉上其佛,供事世尊行菩薩法,自致成佛。

「光[5]焰如來本宿命時,曾作賈客入海獲致琦珍,從無量[6]光佛所初發道心,時見世尊心中忻[7]然,以明月珠貢上其佛,因其道心行菩薩法,自致成佛度脫一切。

「牟尼如來本宿命時,從悅意如來初發道心,時作凡人財富無量,見佛心開,珠[8]挍飾蓋貢上其佛,因其道心行菩薩法,心中願言:『以是功德歸流十方皆見覆護。』精進不懈自致[9]正覺度脫一切。

「善目如來本宿命時,從琦妙佛初發道心,于時見佛心中㸌然貢上華香,[10]因[11]其道意行菩薩法,奉四等心四恩[12]四辯六度無極,愍傷十方致最正覺,度脫一切危厄眾生蒙濟弘安。

「善宿如來本宿命時,從安悅如來初發道心,時為長者見佛歡悅,貢上[13]珓珞妙好重閣,供養其佛,因其道意行菩薩法,欲度十方自致成佛度脫一切。

「華氏如來本宿命時,見導御佛初發道心,時[14]本貧厄,因其發心知三界空,便脫死人衣貢上其佛,奉菩薩法欲度[15]脫眾生,富以七財使諸眾生莫致貧厄,十方覆護,自致成佛度脫一切。

「第[16]二華氏[17]如來、至真、等正覺,本宿命時,從超越首佛初發道心,持洗口柳枝一枚貢上其佛,因其道意行菩薩法,度脫眾生自致正覺,救眾危厄三界之難[18]也。

「[19]道師如來本宿命時,見至誠佛[20]從初發道心,時作凡人,以身所有好床坐具及赤栴檀貢上其佛,因其道心行菩薩法,欲濟十方自致得佛度脫一切。

「大[21]多如來本宿命時,從[22]供稱佛初發道心,時欲入城見佛出城,因為稽首歸命供養,貢上至心而奉好竹,心自念言:『使諸眾生行直如竹莫有邪志。』由是之故常遇三寶,自致正覺救濟十方。

「大力如來本宿命時,從師意佛[23]所初[24]發道心,時生香家作子,[25]賣眾好香,見佛入城心中大悅,貢上其佛木[26]榓澡[27]罐,手執美香殊異雜薰,隨尊侍衛,願一切眾生悉入道門,因是自致得成正覺度脫一切。

「星宿王如來本宿命時,從施[28]意佛初發道心,時在其國貧無所有,為人客作[29]放牛使[30]令,見佛欣然,以時節花貢上其佛,行菩薩道精進不懈,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修藥如來本宿命時,從微妙香佛初發道心,時作御師見佛世尊,[31]供順歸命無上大聖,以卑遜心與佛談言,[32]以是之故除三界難,自致成佛一切蒙恩。

「名稱英如來本宿命時,從[33]燈電佛初發道心,見佛說法則以幢幡上其如來,[34]即夜然[*]燈夙夜勤修,自致成佛,度脫三界之難五趣之患,皆恃福慶靡不得安。

「英妙如來本宿命時,從蓮華佛初發道心,其身爾時[35]適行犁種,見佛歡喜捨犁牛去稽首佛足,以解脫華供養上佛,願使眾生犁道德田自致得佛,由是遵行四等四恩三脫六度,便成正覺度脫一切。

「大光如來本宿命時,從大[36]錠光佛初發道心,時在其國最為貧厄,入行曠野見佛僧眾,以錢上佛供養至尊,在曠野中燒香然[*]燈,願三界眾生心空意淨[37]由如曠野,三世普明無三毒冥,故自致得佛度脫一切。

「解陰如來本宿命時,從梵音佛初發道心,時作皮師,貢上其佛妙好履屣,願使一切[38]近致車乘,然後皆成五通之馳,由是功德自致成佛度脫一切。

「照明如來本宿命時,從離慢意佛初發道心,時作轉輪聖王,以八萬四千行樹貢上施佛,[39]使造精舍,經行其中精進不懈,自致成佛度脫一切。

「日藏如來本宿命時,從無量[40]成佛[41]所初發道心,時為大[A1]姓梵志作子,以拘翼華貢上其佛,緣是之故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月氏如來本宿命時,從名稱[42]葉佛[43]所初發道心,時為金師家作子,以好寶杖貢上其佛,由是之故,自[44]致正覺度脫一切。

「光曜如來本宿命時,從無量明佛初發道心,時生其國最為[A2]貧匱[45]輩,負草行欲於市賣,見佛欣然無以貢上,以草奉佛,願使功德歸流十方,自[46]致成佛度脫一切。

「善照如來本宿命時,從悅意[*]成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園監見佛欣然,以思夷華貢上至尊,行菩薩法心自念言:『使諸眾生心[47]軟如華。』因從精進自致成佛度脫一切。

「無憂如來本宿命時,從離意稱佛[*]所初發道心,時生尊者家為長者子,取[1]最上華以散佛上,慕求大道無上正真,緣是之故自致正覺度脫[2]一切。

「威神如來本宿命時,從德鎧佛[*]所初發道心,時作長者子,以明月珠及紅蓮華貢上其佛,精進不懈自致正覺,度脫三界五趣之患。

「焰光如來本宿命時,從善見佛[*]所初發道心,時作賈客數入大海,以赤栴檀好床臥具貢上其佛,因行菩薩道自致成佛,度脫三[3]世生死之厄。

「執華如來本宿命時,從悅意威佛[*]所初發道心,生彼世時為長者子,以身好衣用乳浣之,燒好名香貢上其佛,欲令功德歸流十方一切蒙濟,緣是之故,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勳光佛如來本宿命時,從[4]不藏威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凡人,見佛悅豫稽首歸命,則以明鏡眾珍琦寶貢上其佛,行菩薩法,緣是之故,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現義如來本宿命時,從無量音佛[*]所初發道心,往昔世時作轉輪聖王,見佛至尊無上大道,以[5]若干[6]挍珞重閣精舍貢上其佛,願使眾生德[7]猶虛空,緣致正覺度脫一切。

「[*]錠曜如來本宿命時,從明娛樂佛[*]所初發道心,在彼世時香家作子,採眾華香以上聖尊,伏心制意,與其家室六十億眷[8]屬俱供養其佛,諮受道法行菩薩法,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光威如來本宿命時,從普稱佛所初發道心,時作[9]仙人居在山中,以好白[10]氈布經行處貢上其佛,知之甚尊行菩薩法,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醫氏如來本宿命時,從離[11]種佛初發道心,時為醫家作[12]子,以持丸藥眾香華物貢上其佛,願一切眾生除三毒病,緣是興意行菩薩法,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善[13]樂如來本宿命時,從[14]其柔順佛初發道心,時為油家子,以油[15]然燈貢上其佛,願令十方各蒙道明,緣是之故,自致正覺救濟[16]一切。

「興盛如來本宿命時,從廣普稱佛[*]所初發道心,貢上其佛細好白[*]㲲,布經行處勸助所施,因是興意奉菩薩行,愍念群生,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醫所如來本宿命時,從離垢佛初發道心,生在醫家學醫弟子,見佛欣喜,貢上其佛若干丸藥,緣行開士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頂[17]髻施如來本宿命時,從普現[18]佛初發道心,時作挍飾[19]瓔珞家子,貢上其佛御乘將護及寶[*]瓔珞,供養奉事,行菩薩法精進不懈,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堅固如來本宿命時,從莫能勝佛初發道心,時作轉輪聖王,見佛世尊,八萬四千七寶床席坐具机筵貢上其佛,因興道意行菩薩法,自致正覺度脫一切。[20]◎

「◎[21]首威如來本宿命時,從威王光佛所初發道心,曾為賈客入大海中,以明月珠貢上其佛,斯珠光明照四十里,緣是精進自致正覺無上大道度脫一切。

「難勝如來本宿命時,從堅步越佛初發道心,時主載[22]財見佛欣然,以楊柳枝貢上其佛洗口及齒,緣是淨行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德幢如來本宿命時,從柔稱佛所初發道心,貢上其佛水器大釜,以用洗浴,身垢[23]消除令體[24]汗清淨,[25]造立光明普行施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閑靜如來本宿命時,從無上佛所初發道心,其人時作寶[*]瓔珞師家子,莊嚴[*]瓔珞貢上其佛,以紫金色履屣床香布施奉上,願一切眾生皆得定意,緣是之故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堅重如來本宿命時,從大清悅[26]佛發道[27]心,供[28]養其佛清白細[*]㲲,溫其浴室洗浴聖眾及奉雜香,緣興道意行菩薩[29]道,自致正覺救濟十[30]方。

「梵音如來本宿命時,從柔音佛所初發道心,時為國王監放牧羊,時梵音佛始成正覺在野澤中,見其如來心懷悅豫,分所服麨半奉如來,緣行菩薩無上大道精進不懈,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31]堅強如來本宿命時,從無動步佛所,以手撮[32]最雜寶[33]珍琦供散其佛,作大導師家子因施發意,緣斯功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極上[34]欣如來本宿命時,從無量清淨佛所初發道心,時為王太子,[35]王名娛樂在沙竭國,佛成正覺振其光明普照十方,緣行菩薩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興光如來本宿命時,從威首光佛初發道心,時作轉輪聖王,以好衣服[36]琦珍異寶,貢上其佛福施一切,緣是精進自致正覺無上大道度脫一切。

「大明山如來本宿命時,從[37]往道佛所初發道心,以無憂華貢上其佛,積功累德每生自剋,[38]以大慈悲愍念一切,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金剛如來本宿命時,從堅固佛[39]所,[40]生忉利天作天帝釋,以天意華縵陀勒華,雨下紛紛貢散其佛,緣是行道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41]憶識如來本[42]宿命時,從愛解脫佛所初發道心,[1]用紫金寶珠瓔珞[2]蓋用貢上[3]佛,供散佛身而發道意,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無畏如來本宿命時,從不恐佛所初發道心,作性𢤱悷而喜戲笑,以作伎樂擊鼓歌歎供養樂佛,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寶氏如來本宿命時,從無量音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大臣,以[4]好華香貢上其佛,緣行菩薩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蓮華目如來本宿命時,從普觀佛所初發道心,以自己身所著寶帶床臥貢奉用上如來,欲令一切眾生功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5]力將如來本宿命時,從大御佛所初發道心,時作醫王,持一阿摩勒果貢上其佛,緣[6]其成行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華光如來本宿命時,從一切威佛所初發道心,時作金師,以寶華飾貢上其佛,緣斯具行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7]愛伏如來本宿命時,從誨供佛所初發道心,曾作博戲家子,以好香[8]爐貢上其佛,緣斯積行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大威如來[9]本宿命時,從照曜首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尊者子,以好衣服貢上其佛,緣斯積行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梵氏如來本宿命時,從[10]頒宣尊佛所初發道心,時作[11]大官,令以石蜜[12]甘蔗餳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無[13]量曜如來本宿命時,從淨光明佛所初發道心,[14]時為他賈作,以有好蓋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龍施如來本宿命時,從師子頻申佛所初發道心,時為[15]髻華師家作子,以華寶器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堅步如來本宿命時,從離意勝佛所初發道心,時為珠師家[16]生作子,[17]以寶珠瓔珞床席坐具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不虛見如來本宿命時,從善見佛所初發道心,時家作醫師[18]療生治病,以好雜藥貢上聖眾使治眾病,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精進施如來本宿命時,從度無量佛所初發道心,時作轉輪聖王,興起精舍樓閣房室其數百千,以赤栴檀以為眾床布好坐具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賢力如來本宿命時,從名聞光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凡人,以百味供貢進其佛及與聖眾,而常飯食十姟弟子,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欣樂如來本宿命時,從弘稱佛所初發道心,時為豪貴長者梵志作子,以真珠挍飾[19]妙好𣭘及[20]琦異扇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無退沒如來本宿命時,從寂根佛所初發道心,時作使者,以五比羅果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師子幢如來本宿命時,從清和音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凡人將犁耕田,以一[21]呵摩勒果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勝[22]知如來本宿命時,從無能毀轉法輪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履屣師,以[23]呵梨[24]勒果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法氏如來本宿命時,從無量[*]響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力士,求以好幢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喜王如來本宿命時,從降念佛所初發道心,時作香師,以好雜香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妙御如來本宿命時,從神足威佛所初發道心,時為[25]幼童,以三品果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愛英如來本宿命時,從功勳王佛所初發道心,時為國王明智太子,以華貢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妙天如來本宿命時,從歎度無極佛所初發道心,時作賈客,貢上甘美蜜鉢,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多勳如來本宿命時,從大力佛所初發道心,時為[26]國貧人,貢上其佛一丈六尺經行之處,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眾香手如來本宿命時,從曜妙淨佛所初發道心,時為賣香家子,因香水灑其世尊,經行之處,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順觀如來本宿命時,[27]從見無罣礙佛所初發道心,時在山居,以好繒[28]㲲作[29]挍飾蓋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雨音如來本宿命時,從師子步[30]佛初發道心,時作陶師,而以澡罐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善思如來本宿命時,從普觀佛所初發道[31]心,作採華家子,以一蓮華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快意如來本宿命時,從施超度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尊者子,須[32]曼華[33]鬘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離垢如來本宿命時,從善見佛所初發道心,[34]時夜臥精舍,貢上其佛拭手手巾,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名聞如來本宿命時,染家作子,從善哉像佛所初發道心,盛[A3]阿醯勒取滿手華供散佛上,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大稱如來本宿命時,從意稱佛所初發道心,時在其國最為窮匱,以拘須摩好柔妙華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明珠[1]髻如來本宿命時,從寶淨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幼童,以滿手雜香[2]供散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堅強如來本宿命時,從熾盛光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天上神妙天子,以天好扇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師子步如來本宿命時,從度[3]超越佛所初發道心,曾為蓋師,盛陽暑時貢上其佛蓋及履屣,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神樹如來本宿命時,從寶淨佛所初發道心,[4]時作牧羊人於野牧羊,在[5]途路見佛欣然,即取[6]樹皮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7]輒勝如來本宿命時,從決了覺佛所初發道心,曾作牧羊人,以取好鉢盛滿中乳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智積如來本宿命時,從慧英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凡[8]夫,布設法座一日供養佛比丘眾,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善住如來本宿命時,從動覺佛所初發道心,曾為治皮家作子,貢上其佛滿一[9]抱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虛空如來本宿命時,從行意佛所初發道心,時作客作人,以美水漿貢上其佛,斷所作務己所食具上佛供養,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10]有承樂如來本宿命時,從[11]善根佛所初發道心,[12]貢上其佛施服上尊,下[13]黑良衣[14]不用細[*]㲲,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無量覺如來本宿命時,從[15]威音佛所初發道心,在其[16]方面貢上其佛所可坐樹,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善顏如來本宿命時,從光音佛所初發道心,時採眾果以青蓮華五莖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聖慧如來本宿命時,從善住佛所初發道心,時作比丘處在閑居,淨除其佛所經行處,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光明[17]佛如來本宿命時,從無量威佛所初發道心,居在城市,[18]直百千價坐具床[19]褥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堅誓如來本宿命時,從緣思佛所初發道心,作華鬘師以華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吉祥如來本宿命時,從閑稱佛所初發道心,[20]時負薪行道值風雨,因入精舍見佛弟子,以殊勝華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誠英如來本宿命時,從[21]勳華如來初發道心,時[22]適洗浴以已發心,貢上其佛好香手自施與,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青蓮華如來本宿命時,從妙華光如來所初發道心,時生尊者家作子,聰明勇慧,以紅蓮華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鉤鏁如來本宿命時,從難勝[23]佛所初發道心,時主香市眾事販賣,以赤栴檀塗佛經行地,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安氏如來本宿命時,從軟嚮佛所初發道心,時國王遣[24]行作使者,以三法衣與眾眷屬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慧業如來本宿命時,從善[25]見佛所初發道心,與大眾俱以大幢蓋,和心同意貢上其佛,緣斯積德自致正覺度脫一切。」

爾時,世尊粗舉千佛都[26]較本末,使諸一切大[27]會集眾,[28]知其至要欲歎其德,因而頌曰:

「[29]在諸佛所建立福祚,
所修行功少不足言,
而獲報應果實如是,
何所明[30]知不發道心?
虛空尚可盡度其際,
其大海水亦可[31]計量,
少少信喜樂向佛所,
其德之報無能限量。
不墮八難不值蔽礙,
緣斯乃致無為安[32]樂,
是故遇佛最勝福田,
恭恪奉事行無放逸。
今我現在若滅度後,
取佛舍利猶如芥子,
信尊懷喜若供[33]奉者,
其福無底德不可思。
[34]虛空之界及眾生界,
發一切智心施佛德,
有斯四法誰敢底邊,
唯佛獨[35]智無能盡限。
[36]猶如貧匱虛乏窮厄,
喜得大藏周四十里,
若發道心其德如是。
所住救濟一切眾生,
其十力尊以八娛樂,
斯以恩加五百佛護。
曾見八萬上首諸佛,
佛以頒宣四可悅義,
曉了分別八十四義,
[1]乃至六萬諸法之門。
敷演七十六慧道地,
佛以解暢十八諸行,
其十吉祥意五方便,
斯十行本變百[2]一億。
諸緣覺等所不能逮,
何況[3]倚[4]音眾聲聞黨?
其餘諸相眾好八十,
諸佛威儀功勳[5]所達,
不可窮極無以為喻,
是故名佛不可思議。
若有發心最尊佛道,
雖處世間永安之業,
既遊方俗為大財富,
所至無倚無所繫屬。
降伏眾魔逮得甘露,
以七寶業濟飽眾厄,
願在世間必過度俗,
猶如大雨普潤天下。
雖復遭苦無數百千,
不久當成功勳威德。
一切世間皆歸斯無,
是[6]以行道勿以為勞,
皆能含忍眾苦之患。
若以罪報墮於惡趣,
[7]承功勳德必生天上,
何所明智與愚諍訟?
無明迷惑[8]智慧志安,
智致道果癡[9]不覺之,
是故行道悉以忍之。
愚喜諍亂智無所訟,
由斯棄捐眾不應業,
[10]修其精修智明之行,
以能捨斯不倚利養。
常當勤修奉此三昧,
一一思念諸佛道德,
忍無央數億姟劫難,
佛之功勳不可思議。
雖更眾苦固習道慧,
以忍為[11]鎧及行定意,
立精進幢樂種禁戒,
智慧為藥力無等倫。
降伏眾魔逮甘露[12]果,
慈[13]氏徒黨奉行道[14]友,
勸度無極無所毀壞,
行空[15]室宅惔怕為食,
所習行業一切智德,
是故常志無放逸行。
決解奉訓如上所教,
[16]猶如[17]鴈鳴毀散[18]雲雨,
當得普智勢不得久。」
歎古品第二十三

於[19]時,佛復告喜王菩薩:「乃往過去久遠世時,有佛號無量精進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為百千億諸弟子眾天龍鬼[20]神,說是定意。

「時有國王[21]王名德華,聞佛所說是定意義,告其八萬四千諸后婇女及其千子:『是深要定難可分別,斯義所趣甚[22]多巍巍,而不可逮既不可了。雖不能行當求開解,唯口誓願心思本行當勸斯定,佛之所演甚快無量,一切等心咸共勸助。世尊所講甚善![23]甚善!』以是勸助超八十劫生死之難,在於居家逮得總持,名曰事業。無復疑結,皆共篤信如佛所說,以斯德本值見三姟諸佛世尊,皆從諸佛逮此三昧,不墮惡趣勤苦之路三惱之患,不遭八難無閑之厄。因是行業逮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方當成佛道度脫十方莫不蒙濟。於喜王意所趣云何?爾時,德華王豈異人乎?莫造斯觀。所以者何?見今現在無量光如來是也;其王千子,今賢劫中千佛興者是也;勸助斯定神足威德巍巍如是,何況諷誦奉行習持如上法教?」

佛復告喜王菩薩:「乃往過去無央數劫,時有佛號樂無量施,與十姟眾眷屬,圍[24]遶而為說法。其紫金光在所照曜,斯光所照入赤栴檀,木[25]榓美香展轉相勳普周十方,因己精勤慈愍一切,奉清白行致是功報。

「時轉輪王[26]名曰擇明,以是比像供養之具,奉行平等正覺,[27]普悉并[28]周一切聖眾,一一精舍皆與給使。彼亦咸聞是三昧定意,因行斯業[29]并悉[30]普周,一切正法佛所宣布,亦共一心咨受要義。

「時佛侍者名曰無損智,博聞最上不失佛意,隨時之宜不違繩墨。其佛應時告彼侍者:『佛曉了解是三昧定,如吾本學此三昧法不可居家,能分別暢斯義甚遠。』時轉輪王聞此至教,心自念言:『在國穢濁出乃清淨,寧可棄國除去鬚髮捨家捐業,服著袈裟行作沙門,釋濁就清乃應佛教。』輒如所計棄國捨[1]城不貪四方,除去鬚髮被[2]法袈裟行作沙門,及與千子八萬大臣八萬四千諸后婇女,皆從出家悉作沙門,咸[3]往詣佛稽首足下,長跪叉手,諮問世尊此三[4]昧定。

「時佛知心性,以是三昧具足七日廣為解說。斯等聞之展轉相謂:『是三昧法甚難見聞,我等寧可好諦書寫此三昧定,持諷誦學為人具說。』咸共書寫供養奉事,各執經卷少能諷誦,壽終之後皆共和同,見六十姟諸佛正覺,[5]各諸佛所聞是三昧,皆棄捐[6]家出作沙門普得斯定。以是德本悉當得佛,如本所誓不違正願。」

佛言:「喜王!欲知爾時普廣意轉輪聖王,則定光如來是也;其佛侍者,名曰無[A4]損智比丘者,維衛佛是也;其王千子,是賢劫中過千佛已,六十五劫當斷無佛,然後有劫號[7]大名稱,皆同斯劫成最正覺。其彼世時八萬大臣,在大名稱劫而復學道,過[8]是劫已中間斷絕,竟八十劫都無佛興,然後有劫名喻星宿,其八萬大臣於斯劫中成最正覺。過星宿劫中間斷絕,竟三百劫[9]中[10]久無佛興,然後有劫名[11]重清淨。此轉輪聖[12]王[13]后[14]妃婇女八萬四千,當於其劫成最正覺各各異號。」

佛言:「喜王!斯三昧定果報無極巍巍如是。是故,喜王!今佛囑累一切菩薩,若有菩薩志性仁和,心無所慕不貪身命,唯念當求是三昧定。若有菩薩,至欲速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當勤精進學斯三昧定意,受持諷誦一心奉行,為他人說廣解其義。」

佛於是頌曰:

「欲[15]志求道義, 逮得佛正覺,
當慕勤學此, 天中天尊業;
其餘諸學業, 無有如斯利,
唯當立正住, 修[16]正誠道行。
若信樂此德, 所生處不[17]變,
所誓願若斯, 得其福報應,
是故奉和心, 不懷[18]諛諂意,
勤修專精行, 如中所言教。
佛所諮嗟斯諸勝, 若有欲覩此神聖,
廣欲布教法之訓, 當習斯教如前行。
若能勸助德具足, 若復[19]執持諷誦讀,
眾生不能盡[20]思際, 何況聞之能奉行?
有分別說化他意, 御行晃曜所志道,
逮[21]致相好諸佛法, 則[22]當逮得是三昧。
[23]消除罪釁因降魔, 消滅諸見愛盡然,
娛樂清淨諸佛土, 行斯三昧不難致,
輒獲解脫成具光, 總持一切所治業,
則成所願逮正覺, 住斯定意皆[24]報[25]辦。
佛[26]已嘆此說其教, 汝等造行是餘法,
來世之時勿懷恨, 言我違失一切智。
今所諮嗟度無極, 若有慕求慧印道,
若遇不能行[27]斯義, 倚著身者無聖明。
將來末俗[28]返義人, 消滅諸法長惡趣,
大智之士以用憂, 常畏眾[29]塵無放逸。」
佛復告喜王:「若有菩薩,千劫之中奉六度無極[30]捨權方便,不如一時聞是三昧正[31]定以用勸助。[32]昔古已來所立福慶,比斯經典所建功祚,百倍千倍萬倍巨億萬倍無以為喻。所以者何?斯[33]經至要,去來今佛之所由生,大目、阿彌陀、阿閦如來,賢劫千佛三世無限,皆由是定自致成佛。猶如虛空含受一切萬種所有十方三界有無諸形,斯定如是,無上正真[34]含苞大道,開化黎庶皆入法身。」

佛說是經時,不可計菩薩聞之亘然,皆[35]得立不退轉地,無央數人悉發無上正真道意,十方會者皆咸蒙恩,八十億載諸天人民遠塵離垢諸[36]法眼生。

是諸天人聞佛所說,善心生焉道意明矣,散華周遍三千大千世界以覆佛上。此三千世界六反震動,天住虛空鼓百千伎,以娛樂佛及諸大眾。喜王菩薩等三十億人,普皆一時得是三昧。

時天帝釋[37]前白佛言:「快哉法化,其義至深妙哉難及,從古至今未曾見聞如是真義,諸度無極種種別異,品品所宣靡不盡暢,內外表裏法教所開,三毒五陰十二牽連,四大六衰諸蔽睡眠靡不[38]忽除,宣示四等四恩六度無極,空無相願大慈大哀,善權方便敷演道化,以消眾生八萬四千眾結塵勞,尋輒滅除四魔為伏,真道法藥療三界病,三達之船載度十方,去來今佛之所由生,歎諸過去無央數佛。[39]始元諸尊發意以來,積行至真自致成[40]佛,化諸當來菩薩所行,千佛本末發意成佛,國土父母諸子、侍者左右上首、眾所學教弟子,吾等聞之如冥覩明。若有學是賢劫三昧經典之要,吾與官屬往營護之,當令心安意定不忘,在其左右而宿衛之,勅眾邪鬼自然消除,令諸學士恣意精修長得安隱。」

佛言:「善哉!天帝!吾代爾喜,乃欲助衛無上大道,去來今佛之所由生,除權方便六度無極三十七品,一切諸法所不能逮,其學斯法超越生死疾成正覺。」

爾時,四天王前白佛言:「我等,世尊!放捨天上自然之樂,往詣法師而擁護之,百由旬外令無伺求得其便者,使[1]護法師廣布道化,古大聖教永得久存,令賢劫中千佛本末周流十方。諸當來學聞之慕及從是得成,使此三昧而不斷絕,興隆三寶一切蒙濟。」

囑累品第二十四

爾時,世尊告賢者阿難:「受斯本法古今諸佛之所由生也,人命難得,經道難值,佛世難遇。所以知難,千佛過已,六十五劫世無有佛,中間[2]曠絕;過大稱劫,八十劫中亦復無佛;過星宿劫,經三百劫,[3]玄斷法教佛不復興,至淨光劫乃當有佛。是故知之,佛世難值世人可傷,投在盲冥不識道教,流墮生死輪轉無際;若在地獄燒炙毒痛,不可復計億載年歲;餓鬼飢渴窮乏甚困,生死不得[4]苦惱燋然,不可計數脫出無期;畜生禽獸轉相食噉,受斯毒害動有劫數。從冥入冥從苦入苦,出於地獄復入餓鬼,出於餓鬼復入畜生,地蟲[5]屎蟲草蟲[6]螟蟲,一一說之不可終極,痛不可言甚可憐傷。

「佛出世間皆為斯類,開示語[7]之不肯信受,放心蕩逸如盲投冥,如狂溺水,[8]猶迷[9]趣[10]谷不見眾難。佛以大慈顯揚大道,頒宣諸度八萬四千,以無量法以化眾生,八萬四千眾結之患、四魔之難,皆為降伏,不計吾我,使發無上正真道意行菩薩法,濟生死苦無三惡趣,自度脫彼無三界患。

「然後來世諸學四輩,聞菩薩法知之為快,不能諷[11]誦抱著心懷,喜雜句說,不志深妙空法之義,聞至深慧亘然無際。又[12]興所習以為第一,有聞大道謂不[13]緒聽,欲得易解說其罪福,攀緣稱說倚俗神仙世典雜言,謂之至妙咸共學聽,歡喜無量以自忻慶,荷宿功福聞講深法反[14]復解義,[15]名言[16]復重而不可知,便睡眠寐或臥不聽,正法[17]滅盡皆由是矣。」

佛言:「我往過去無數劫時,喜雜句說[18]妄想倚住,六度無極不能自達通致大道,至定光佛乃了亘然,捨眾[*]妄想心無所著,乃能逮得無所從生法忍,為定光佛所見授決。解三世空,以無礙法,尋[19]覩於今五濁之世,多逆少順罪不可計,在於末世示現佛身,度餘濁俗使行道法,濟三界難悉令永安。」

佛告阿難:「受是過去諸佛學業,當來現在諸度無極八千四百變為八萬四千,及其賢劫千佛本末宿命所行,從初發心[20]至成佛道,國土壽命父母妻子,上尊弟子得度人數,所當開化。猶如種樹下子在土,視不可知人不見之。又本其子稍稍生長,因成大樹甚高巍巍,然後大樹廣有所覆,枝葉華實多所饒益遠近眾人。菩薩如是,從初[21]發心[22]已來,種少少福積功累德,遂至無限諸度無極,自致成佛度脫一切。

「賢者阿難!受持諷誦為他人說,將來菩薩所當奉行,若於千劫行六度無極[23]無善權方便,不如聞是經典[24]之要福多於彼,何況至心受持諷誦?宣示同學四輩一心奉行,福不可喻,慇懃書寫勿失一字。所以者何?去來今佛之所由生,宣示同學普流十方,一切蒙慈乃報佛恩。」

阿難白佛:「唯[25]奉當受宣布示[26]語一切。此名何經?以何奉持?」

佛告阿難:「是名『賢劫三昧千佛本末決諸法本三昧正定』,當受奉行,宣布八極上下無[27]極。」

佛說如是,喜王菩薩、一切開士、諸聲聞等,天、龍、鬼神、阿須倫、世間人民,聞佛所說莫不歡喜,作禮而去。

賢劫經卷第[28]八

《賢劫經》,永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月支菩薩竺法護,從罽賓沙門得是賢劫三昧,手執口宣。時竺法友從洛寄來,筆受者趙文龍。使其功德福流十方,普遂蒙恩,離於罪蓋。其是經者,次見千佛,稽首道化,受菩薩決,致無生忍,至一切
貼文者 : : hui

佛說千佛因緣經 - 2024-01-18 22:34:52

佛說千佛因緣經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千人俱,其名曰:尊者阿若憍陳如、尊者優樓頻[31]蠡迦葉、尊者伽耶迦葉、尊者那提迦葉、尊者摩訶迦葉、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連、尊者迦栴延、尊者阿那律、尊者阿難等。皆大阿羅漢而眾所知識,如調象王,所作已辦,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菩薩摩訶薩八萬四千人,梵德菩薩,淨行菩薩,無邊行菩薩而為上首;跋陀波羅應與無邊俱為上首也,他方月音菩薩、月藏菩薩、妙音菩薩而為上首:如是等諸大菩薩,皆久修梵行,安隱清淨,住首楞嚴三昧,皆悉具足八萬四千諸波羅蜜,於娑婆世界及十方國示現作佛,轉妙法輪,現般涅槃,於耆闍崛山昇仙講堂,皆師子吼。是諸菩薩摩訶薩等,各各自說過去因緣,如是音聲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皆悉集會。

爾時,世尊從石室出,問阿難言:「今諸聲聞、諸菩薩等,皆何講論?」

阿難白佛言:「世尊!諸菩薩眾各各自說宿世因緣。」

爾時,世尊安[1]庠徐步如大龍象,[2]披僧伽梨入大眾中,告諸菩薩言:「汝等今者各說何義?」其大音聲遍滿世界。

跋陀波羅菩薩即從坐起,自為世尊敷師子座,頭面禮足,請佛就坐,白佛言:「世尊!我於今日欲少諮問,唯願世尊為我解說!」

說是語時,八萬四千諸菩薩等,各脫瓔珞散佛供養。所散瓔珞住佛頂上,如須彌山嚴顯可觀,有千化佛坐山窟中。

時,諸菩薩頂禮佛足,異口同音白佛言:「世尊!世尊與賢劫千佛過去世時種何功德?修何道行?常生一處,同共一[3]家,於一劫中,次第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化度濁惡諸眾生等,令其堅發三種清淨菩提之心。願為我等及未來世諸眾生故,當廣分別賢劫千菩薩過去世時諸波羅蜜本事果報!」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廣說。

「跋陀波羅!汝今當知,乃往過去無量,無數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復過是數,爾時,此娑婆世界名大莊嚴,劫名大寶。有佛世尊,名寶燈焰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現於世。彼佛世尊出現世時,亦以三乘教化眾生。佛壽半劫,正法化世住於一劫,像法化世住於二劫。於像法中有一大王,名曰光德,十善化民,國土安樂,如轉輪王。

「爾時,大王教諸人民誦毘陀論。時學[4]堂中有千童子,年各十五,聰敏多知,聞諸比丘讚佛、法、僧。

「有一童子名蓮華德,白善稱比丘言:『云何名佛?云何名法?云何名僧?』

「比丘[5]偈答[6]言:

「『波羅蜜滿足, 淨性覺智慧,
勝心得成就, 故號名為佛;
無染性清淨, 永離於世間,
不觀世五陰, 常住名為法;
身心常無為, 永離四種食,
為世良福田, 故稱比丘僧。』
「時,千童子聞三寶名,各持香華隨從比丘行詣僧[7]房,入塔禮拜,見佛色像,彼像身量高六十二那由他由旬,八萬四千諸相好門皆悉具足。

「時,千童子見佛像已,白比丘言:『如此勝人大無上士,過去世時修何功德,乃得如是無上勝相?』

「比丘答言:『善男子!汝今諦聽!佛世尊者,過去修行八萬四千諸波羅蜜,亦復修習三十七品助菩提法,故得如此端嚴之身。如來身者,不但有此八萬四千諸相好門,亦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大悲、三念處、三明、六通、八解脫等。』

「時,千童子聞於比丘讚歎佛已,五體投地,即於像前發弘誓願:『我等今者,各各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過算數劫,必得成佛,如今世尊等無有異。』

「第三童子名蓮華藏,復發誓願:『我等今者,因比丘故,聞三寶名,復得見於如來色像,於未來世成佛無疑;未成佛間,恒與比丘共生一處。』

「跋陀波羅!汝今當知,時千童子聞三寶名,身心歡[8]喜,隨壽長短[9]後皆命終;臨命終時,以聞三寶善根因緣力故,除却五十一劫生死之業;命終之後,得生梵世、諸天生法。生梵宮已,即得三念,自憶往世聞三寶名,以是因緣得生天上。時,千梵王各乘宮殿,與諸梵俱持七寶華,至故塔前供養佛像。時千梵王異口同音,而說偈言:

「『慧日大名稱, 久住善寂地,
聞名除諸惡, 自然生梵世,
我今頭面禮, 歸依大解脫。』
「說此偈已,各還梵世。

「跋陀波羅!汝今當知,時彼國王十善化人者,久已成佛,毘婆尸如來是;善稱比丘,尸棄如來是;時千童子豈異人乎?今拘留秦佛,乃至最後樓至如來是。跋陀波羅!汝今當知,我與賢劫千菩薩從彼佛所聞三寶名,始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其事如是。」

佛告跋陀波羅:「汝今當知,我念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此娑婆[1]世界有一大國,名波羅㮈,王名梵德,常以善法化諸人民,彼時人壽八萬四千劫。時王梵德自見衰相,以國付子,出家學道,於仙人生地,[2]憂曇鉢林中,晨朝出家。端坐思惟,經一食頃,逆順觀於十二因緣,往復觀察凡十八遍,應時即得辟支佛道,[3]踊身虛空作十八變。優曇林中有五百梵志,見辟支佛足下有十二因緣文字: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五百梵志見此文字,有觀無明緣行、無所依起,有[4]三百人應時即得辟支佛道;又二百人觀無明緣行及愛、取、有,應時即得成辟支佛;又觀無明乃至老死憂悲苦惱,因無常行成辟支佛。優曇鉢林一日之中,有五百一辟支佛出現於世。是時,大地六種震動,乃至梵世諸天宮殿。

「時,千梵王各以衣裓盛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訶曼殊沙華,至優曇林中供養辟支佛,頭面禮足,白言:『大德!為我說法。』時,辟支佛[*]踊身虛空作十八變,舒手現足。時,千梵王見其足下十二因緣文字相現,見其掌中有十善文,於頂光中見五戒法,八支齋文。時千梵王身心歡喜,受持讀誦發弘誓願:『我等今者見諸快士結加趺坐,如入禪定,身分光明,有此文字令我讀誦。』

「時梵眾中,有一梵王,名曰慧見,告餘梵言:『我於今者見辟支佛,受持五戒,八支齋法,當行十善,觀諸緣起,以此善根,迴向甚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我等作佛時,說法度人過於辟支佛百千萬倍。我成佛時,聞我名者、見我形者,速得除滅無量障礙,如我今者見辟支佛。』

「時千梵王供養畢已,各還所安,隨梵天壽後,各命終。命終之後,於娑婆[5]世界千四天下為千轉輪王,十善教化,本善願故,不隨因緣,壽命八萬四千歲。

「臨欲終時,雪山之中有一婆羅門,聰明多智,壽命半劫。於先經中,聞過去有佛,號栴檀莊嚴如來,十號具足。彼佛世尊說甚深檀波羅蜜,不見施者及以受者,心行平等,而行布施。時大仙人聞此事已,從雪山出,詣千聖王,求索財寶,廣為諸王讚說甚深檀波羅蜜。翹於右足而舉右手,住立王前而說偈言:

「『施為妙善藥, 服者常不死,
不見身與心, 觀財物空寂。
受者如虛空, 如是行布施,
無財及受者, 乃應菩薩行。』
「時,千聖王各以國土付其太子,告下諸國:『我等今者,欲修一切施,諸有貧窮須財寶者,可詣我所,當隨意施。』爾時,諸國一切人民皆悉來集千聖王所,白言聖王:『我等今者,唯乏二事,餘無所須。何等二事?一者、天樂;二者、天女。』

「時,千聖王持摩尼珠置高幢上,發大誓願:『我等福德,受善果報,真實不虛,令如意珠普雨天樂,供給一切。』應念即雨種種樂器。時,諸樂器住虛空中不鼓自鳴,復更生念:『若我福善真實不虛,令如意珠普雨天女。』應念即雨種種天女,容儀庠序如魔天后,一一天女,各有五百眷屬以為侍者。

「時,千聖王滿眾願已,即捨國土出家學道。時王千子及諸臣民,皆悉號咷,隨從王後,奉送大王至於雪山。時,千聖王告諸[6]臣民:『諸行無常,我身無主,性相皆空,有者歸滅。我於今者,信解此義,是以棄國,無所戀著。』即隨婆羅門入於雪山,王子臣民辭退還國。

「時,千聖王於雪山中各立草菴,端坐思惟,發弘誓願當度一切,求無上道思大施義。聖王宿世十善報故,雪山千神各獻仙果,日日供給更不求食,應時即得獲五神通,飛騰虛空,壽命一劫。

「時雪山中,有大夜叉身長四千里,狗牙上出高八十里,面十二眼,眼出迸血,光如[7]融銅,左手持劍,右手持叉,住聖王前,高聲唱言:『我今飢渴,無所飯食,唯願聖王慈悲矜愍,施我少食。』

「時千聖王告夜叉言:『我等誓願,一切施與。』各各以水澡夜叉手,授以仙果而令食之。

「夜叉得果,怒棄置地,告聖王言:『我父夜叉噉人精氣,我母羅剎恒噉人心,飲人熱血;我今飢急,唯須人心、血,何用果為?』

「時,千聖王告夜叉言:『一切難捨,無過己身。我等今日不能捨心持用相與。』

「是時,夜叉即說偈言:

「『觀心無心相, 四大色所成,
一切悉能捨, 乃應菩薩行。』
「時,雪山中有婆羅門,名牢度跋提,白夜叉言:『唯願大師為我說法,我今不惜心之與血。』即脫單衣,敷為高座,即請夜叉令就此座。

「時,大夜叉即說偈言:

「『欲求無為道, 不惜身心分,
割截受眾苦, 能忍猶如地;
亦不見受者, 求法心不悔,
一切無悋惜, 猶如救頭然,
普濟眾飢渴, 乃應菩薩行。』
「時,牢度跋提聞此偈已,身心歡喜,即持利劍刺胸出心。是時,地神從地[*]踊出,白牢度跋提:『唯願大仙愍憐我等及山樹神,莫為一鬼捨於身命。』

「時,牢度跋提告諸神言:

「『此身如幻炎, 隨現即變[1]滅,
猶如呼聲響, 呼已更不應,
四大五陰力, 其勢不久停。
於千萬億歲, 未曾為法死,
我今為法故, 以心血布施,
慎勿固遮我, 障我無上慧。
以此布施報, 誓願成佛道,
若後成佛時, 要先度汝等。』
「說此偈已,臥夜叉前,以劍刺頸施夜叉血,即復破胸出心與之。

「是時,天地大動,日無精光,無雲而雷。有五夜叉從四方來,爭取分裂,競共食之。食[2]已大叫,[3]躍立空中,告千聖王:『誰能行施如牢度跋提?如此行施乃可成佛。』

「時千聖王驚怖退沒,不欲菩提,生變悔心,各欲還國。

「時,五夜叉即說偈言:

「『不殺是佛種, 慈心為良藥,
大悲常安隱, 終無老死異。
一切受身者, 畏殺毒害人,
是故諸菩薩, 教行不殺戒。
汝今若畏死, 當行不殺事,
云何欲還國? 捨靜求憒閙。』
「時,千聖王聞此語已,皆默然住。」

佛告跋陀波羅:「汝今當知,第一婆羅門,讚檀波羅蜜者,過去定光明王佛是;牢度跋提者,過去然燈佛是。時千聖王出家學道,見然燈佛修諸苦行,心生悔恨,於一劫中墮大地獄;雖墮地獄,菩[4]提願力莊嚴心故,火不能燒。從是已後,復得值遇燈明王菩薩為其說法,從地獄出,廣為讚歎過去千佛——解脫稱莊嚴佛乃至最後妙自在王佛。時,千聖王聞千佛名,歡喜敬禮,以是因緣,超越九億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跋陀波羅!汝今當知,時千聖王豈異人乎?我等賢劫千佛是也。」

佛說是時,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八十人發無上道心;二百五十人,漏盡意解成阿羅漢。

「復次,跋陀波羅!乃往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劫,此閻浮提有大國王,名須闍提,國名勝幡。其王生時,七寶承足,天降瑞應三十有四,墮地即行,七寶自至,四方諸山各有一億神仙,五通具足飛集殿前;復有百萬億恒河沙七寶大山,[*]踊出殿前列住空中,以應神仙。須闍提王漸漸長大,王四天下,威德自在,十善化人;王德力故,一切人民,皆受快樂如忉利天。

「時諸仙人各持仙經,授王令讀,王讀經已,聞過去有佛,號寶華琉璃功德光照如來,十號具足。王聞佛名身心歡喜,即脫寶冠向四方禮,發大誓願:『我於今日捨四天下一切所珍,出家學道,坐於光明菩提樹下,身心不動。若不得[5]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終不起。』

「是時六欲天王,名金剛摩尼珠,與諸魔眾八萬億千,一一鬼兵作百億變狀甚可怖畏,競集道樹。時,須闍提王端坐樹下,入智印慈心王三昧,三昧力故,時魔兵眾同時碎壞,經七七日,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諸神仙,俱來勸請轉妙法輪。仙人眾中有一大仙,名曰光果,說偈請曰:

「『大德須闍提, 金輪王四域,
今捨此七寶, 如鳥去一毛。
坐於光明樹, 降伏萬億魔,
甘露法已聞, 學道已成就。
相好特無比, 威光照十方,
當號大善寂, 願必度我等,
我今頭面禮, 勸請轉法輪。』
「第二仙人名曰光藏,復說偈言:

「『大聖愍眾生, 誓願坐樹下,
摧伏諸魔軍, 結使海已竭,
願為眾生故, 廣說甘露法。』
「爾時世尊,默然受於諸仙人請,於光明菩提樹下轉妙法輪,舉身放光照十方界,皆如金色,廣說四諦及十二因緣,凡百億偈。初會聞法四山諸仙,皆得無生法忍,百千人發無上道心出家學道,無數四部得須陀洹道,有發菩提心數不可知。佛壽二十五萬劫,正法住世二百萬劫,像法住世四百萬劫。

「彼佛世尊法欲滅時,有諸比丘遊行教化。時有一國,名曰電光,有一長者名牢度跋提,修行外道,事梵天法。電光大王遣千童子,供給彼人灑掃天廟。時千童子,各持天華欲往天寺,於其中路,見諸比丘持佛像行,童子問言:『此是何神,端正威光,巍巍乃爾?』

「諸比丘言:『此大善寂像。』

「童子問言:『大善寂者!生何種姓?有何等義?』

「比丘答言:『汝不知乎?過去久遠,須闍提王棄國出家,成無上道,號大善寂,於淨光林入般涅槃。我等今者是其弟子,今我所持是善寂像。』時千童子聞佛因緣,各持蓮華以供養像,頂禮像足。

「跋陀波羅!汝今當知,以是供養佛像因緣,時諸童子隨壽長短,各自命終,命終之後,即得值遇六十億那由他諸佛,親覲供養,於無上道得不退轉。跋陀波羅!汝今當知,彼佛世中,四山仙人數不可知者,今十方面各得成佛。時千童子華供養者,豈異人乎?我等賢劫千佛是也。跋陀波羅!汝今當知,佛滅度後,若諸四眾,若持一華供養佛像,得二種福。何等為二?一者、常得化生;二者、形色端正。復得二果:一者、恒得值遇諸佛;二者、多生天上。」時諸比丘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佛告跋陀波羅:「汝今當知,我念過去無量,無數千萬億劫,彼時有佛,號寶蓋照空如來、應供,十號具足。

「彼佛出時,此三千大千世界如金剛佛剎等無有異。寶蓋照空如來亦以三乘教化眾生。佛滅度後,於像法中有一長者,名[1]曰月集,遊行聚落教化眾生,以偈讚歎寶蓋照空如來名號:

「『寶蓋照空正遍知, 無上調御天人師,
久離生死釋師子, 無染清淨應真慧。
能為世間良福田, 普濟一切如醫王,
聞名必得大解脫, 我今頂禮無上勝。』
「時,彼長者說此偈已,以種種華香供養寶蓋照空佛像。華供養已,有千比丘來入講堂,見大長者華香供養,[2]誦讚佛偈。

「第一比丘名曰日藏,問長者言:『汝今日日香華供養,讚歎佛名,欲求何等?』

「長者白言:『大德比丘!應一心聽。今我供養,欲求無上平等大道。』

「比丘問言:『云何名為無上大道?』

「長者答言:

「『無著無所依, 無累心寂滅,
本性如虛空, 是名無上道。
大人心所行, 慈悲為最勝,
三十七滅意, 覺道力莊嚴。
乘於六度船, 永度生死流,
彼處心無著, 故名無上道。
佛慧如須彌, 亦若蓮華敷,
久達解[3]性空, 故名無上道。
調御知心如, 實際性亦然,
三界一切有, 皆入如寂中,
不[4]調無生相, 同入法界性,
如此無所有, 故稱無上道。』
「是時,長者說此偈已,白比丘言:『唯願大德行無上道!』

「日藏比丘復說偈言:

「『如仁所說義, 無行無所依,
本性相空寂, 我當行何法?
我所問大道, 欲知佛覺智,
今說法界相, 無知如虛空。
於此無知中, 無欲無所求,
如是性[5]相滅, 我當何所行?』
「是時長者,復說偈言:

「『日光住空中, 普照於一切,
彼亦無心相, 欲破諸闇暝。
光明力照耀, 超過諸黑闇,
黑闇與光明, 二俱無心意。
本[6]性無住闇, 闇性不暫停,
佛慧亦如是, 無滅無所生。
智力道莊嚴, 從於五眼起,
六通如蓮華, 不染著世間。
戒定慧莊嚴, 超度世間相,
是故應歸依, 無上平等道。』
「是時,長者說此偈已,白比丘言:『大德!汝今欲求無上道不?』

「日藏比丘聞長者言,深解義趣,頂禮佛足,而說偈言:

「『頂禮佛足大解脫, 久住涅槃滅諸有,
無漏智力所莊嚴, 如長者說寂滅慧。
我今欲求無染累, 超[7]過世間諸空相,
我今求於寂滅道, 不縛不解不住色;
亦復不入縛解中, 無有生死解脫相,
此處名為甘露道, 如我所願得成果。
修行六度無礙累, 必定得住首楞嚴,
具佛職位威儀行, 滿足佛智如先佛。
金剛不壞性空慧, 是一切智大人事,
摩尼寶珠如意王, 我亦當得一合相,
平等度意無上性。』
「是時,比丘說此偈已,告長者言:『汝今當知,我已解汝所說偈義,我已堪任為菩提器。我等千比丘,從今日乃至成佛,常修大慈,普愛一切,於諸眾生不生毀呰,何況殺害?

「『我從今日乃至菩提,常起大悲普攝一切,而於大悲不起悲相,不生戀著。

「『我從今日乃至成佛,見他得樂心生欣悅,猶如比丘得三禪樂,不起樂觸,及樂覺相。

「『我從今日乃至成佛,不見眾生及眾生相,亦不住喜,不入捨中。

「『我從今日乃至成佛,終不造作九十五種諸惡律儀。

「『我從今日乃至成佛,終不為己畜養八種不淨之物;若有畜積,必為饒益諸眾生故。

「『我從今日乃至成佛,終不毀謗菩薩法藏;若有辯才智慧無極,說邪見論滿百千歲,我寧碎身猶如微塵,終不信受。

「『我從今日乃至成佛,設有眾生,[1]不造善業作五逆罪,必當教化令得饒益。

「『我從今日乃至成佛,誓願當度五濁惡世沒苦眾生。

「『我從今日乃至成佛,常當修行諸波羅蜜,盡其邊際到大智岸。

「『我從今日乃至成佛,終不放捨一切眾生,必當安慰以義饒益。

「『我從今日乃至成佛,[2]願普莊嚴一切佛事,修諸淨行,十種珍寶以為脚足,無願解脫以為眼目,遊於大空畢竟涅槃。』

「時,千比丘發此誓已,五體投地遍禮諸佛,而說偈言:

「『佛智不可動, 從於解脫生,
本性相自空, 遊戲金剛心;
已摧煩惱魔, 陰蓋永已除,
清淨大慧者, 我今頭面禮。』
「說此偈已,遍禮十方一切諸佛。

「是時,空中無雲而雷,諸天龍神普雨天華以為供養,而說偈言:

「『善哉勝大士! 出家修梵行,
淨命乞自活, 常離四種食,
染衣執應器, 大數滿一千。
今復發最上, 微妙菩提心,
福田中最勝, 無過比丘僧,
我今頭面禮, 修行大乘者。』
「時千比丘聞偈歎德,倍加精進,即得甚深觀佛三昧,告長者言:『善哉!長者!我因汝故發菩提心,汝亦應於佛法海中出家學道。』

「爾時,長者受比丘教,於正法中出家學道,常修頭陀,備諸苦行,經七七日,得無生忍。

「跋陀波羅!汝今當知,時大長者,教化多[A1]人發菩提心者,久已成佛,殊勝月王佛是也。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佛名,恒得值佛,於菩提心得不退轉,即得超越十二億劫極重惡業。時千比丘發誓願者,我等賢劫千佛是也。

「說是語時,百千梵王發菩提心,思佛千優婆塞等得無生法忍,欝多羅母善賢比丘尼等五百比丘尼,不受諸漏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說是語時,時會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佛告跋陀波羅:「汝今當知,我念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劫,彼時有佛,號淨音如來,十號具足。彼佛出時,此三千世界七寶莊嚴,如寶莊嚴國等無有異。佛壽二十大劫,正法住世四十劫,像法倍壽八十劫,亦以三乘教化眾生。

「於像法中,有一比丘,名一切忍,持菩薩藏行菩薩法,遊巡村落,常說此偈:

「『佛住平等空, 法性相亦然,
僧依無為會, 三寶義無異。
了本性相空, 歸依處寂滅,
常行真如道, 乃應菩薩行。』
「忍辱進大比丘,常說此偈。時,華光林中有千梵志,修四梵,行慈、悲、喜、捨,聞此比丘讚三寶義名,身心歡喜,即白比丘:『於何經中有如此義?』

「比丘白言:『大調御師!於大方等真實經中,說佛、法、僧平等空慧,住一相中。』

「時千梵志,聞佛、法、僧平等空慧,即思甚深大空智義。八千歲中端坐正受,於空法中而不決了,復更思惟一切法空,於如實際亦不決了,然不生疑,亦不誹謗,作此思惟。

「時,有一比丘名曰智藏,告諸梵志:『汝等知不?過去有佛,名三昧尊豐如來,十號具足,如是同字百千億佛,皆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其經中說:「不住諸法,法性皆空。」如是,[3]梵志於空法中心不明了,但當一心歸於空義。』

「時千梵志,聞此語已,心大歡喜,白比丘言:『般若波羅蜜是大空智,我等今者無明所覆,於空義中無由解了,但於大德所說法中身心隨喜。』」

佛告跋陀波羅:「彼二比丘善說法者,第一比丘今已成佛於妙樂國,歡喜莊嚴珠王佛是;若有四眾聞彼佛名,五體投地,歸依頂禮,即得超越五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第二比丘久已成佛,號帝寶幢摩尼勝光如來,十號具足;若有四眾聞彼佛名,五體投地,歸依頂禮,即得超越七百萬億阿僧祇劫生死之罪。

「時千梵志,以聞甚深般若波羅蜜,身心歡喜,不生驚疑、怖畏、誹謗,即得超[4]越五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即得值遇[5]十六億佛,於諸佛[6]所得念佛三昧。以莊嚴心,念佛三昧莊嚴心故,漸漸於空法中心得開解。

「跋陀波羅!時千梵志,豈異人乎?我等賢劫千佛是,以得聞空法心無疑故,於娑婆世界次第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一切眾生,應於空義心無疑惑。」

佛說此[1]語時,時會大眾聞佛所說,有得初果,有發無上正真道意,數甚眾多不可具說。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頂禮佛足。

佛告跋陀波羅:「我念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劫,彼世有佛,名海慧如來,十號具足。國名淨樂,七寶莊嚴地生寶華,如須彌山七寶合成,嚴顯可愛。

「彼佛世尊常入禪定,默然不言終不說法,但[2]放白毫大人相光,施作佛事。或有眾生見白毫光如十善印,說十善義;或有眾生見白毫光如五戒印,說五戒義及五戒緣;或有眾生見白毫光如八戒印,說八戒義及八戒緣;或有眾生見白毫光如波羅提木叉印,說波羅提木叉義,及波羅提木叉緣;或有眾生見白毫光如六波羅蜜印,說八萬四千諸度義;或有眾生見白毫光如四諦印,說四諦義,及三十七助菩提分法;或有眾生見白毫光如獨覺印,說十二因緣義;或有眾生見白毫光如智相印,演說菩薩初地境界乃至十地,說首楞嚴光印三昧,說金剛定不壞境界。

「跋陀波羅!如是白毫大人相中,現無量無數恒河沙印,或有印中演法無畏;或有印中說九十五種外道邪術;或有印中說諸天眾上妙報應;或有印中說於劫成及與劫壞;或有印中說日月五星、二十八宿,災異變怪一切世事;或有印中說諸神仙及鬼神道:此白毫印,普照十方化度眾生,隨有緣者顯現佛事。彼佛壽命十二大劫,正法住世亦十二劫,像法住世二十四劫。於像法中有千婆羅門,第一婆羅門名檀那世寄,其最後名分若世羅。千婆羅門聰明博智,各皆通達四毘陀論。

「海慧如來像法之中,有一比丘名曰淨龍豐莊嚴,與諸婆羅門共相難詰。婆羅門說毘陀論經神我之法,沙門復以十二部經甚深空義,演說無相破其貪著。

「千婆羅門聞無相義,白比丘言:『汝於何處得此無我空寂之法?』

「比丘答言:『三世諸佛,十號具足,所共宣說。海慧如來白毫印中,常說此偈:

「『本性義不生, 無受無取者,
四大性如幻, 五陰如炎電。
一切諸世間, 猶如旋火輪,
皆隨無明轉, 業力莊嚴生。
觀性相無常, 無我無有[3]生,
智者應諦觀, 本末因緣義。
本性實際空, 縛著橫見有,
若能達解空, 無願無作處。
無相無所依, 必得道如佛,
降伏眾魔怨, 度脫諸[4]天人。
亦入大解脫, 知空是本報,
是名[5]佛所說, 無我及空義。』
「說此偈已,千婆羅門心大歡喜,禮比丘足,各自還歸,端坐林野,思無我、空。經八千萬歲,於[6]大空義心不決了,以思空義功德力故,即於空中得見百千佛,於諸佛所得念佛三昧,即於三昧中見海慧佛白毫印中說甘露偈:

「『若欲發道心, 修持菩薩戒,
欲求真實空, 隨學菩薩道。
常當行慈心, 除去恚害[7]想,
悲愍於一切, 觀彼身空寂。
我身無性相, 假於四大生,
隨順諸佛法, 不殺不起瞋。
悉堪受諸法, 其心猶如地,
常行無所著, 一心住一意。
悉觀法平等, 無彼亦無此,
正心思此義, 乃應菩薩行。』
「時,千婆羅門聞此偈已,身心歡喜,倍加精進,即得諸佛現前三昧,於三昧中堅固正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跋陀波羅!爾時龍豐莊嚴比丘者,久已成佛,華光國土龍自在王佛是;千婆羅門,豈異人乎?我等賢劫千佛是。

「跋陀波羅!我與賢劫千佛,於海慧如來遺法之中聞大空偈,端坐思惟心不決了,猶得超越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是故,汝等應於空義思惟取[8]證。」

是時,眾會聞佛所說,有得初果,有發無上正真之道,有種辟支佛道因緣者。時會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跋陀波羅!我念過去無量億世,彼時有佛號自在勝如來,十號具足。彼佛世尊出現世時,此娑婆世界其地金色,金華金光充遍世界。自在勝如來壽五十大劫,正法住世三十大劫,像法住世百二十大劫。於像法中有千居士,多饒財寶各儲一億,雖獲俗利不以喜悅,常修苦、空、無常之相。

「彼時世中有一優婆塞,聰明多智,名摩訶那伽,至居士所,高聲說偈:

「『財為無主物, 王賊所侵劫,
水火風吹盡, 不安不久居。
此身屬無常, 恒為老病使,
怱怱營眾務, 不覺死賊[1]苦。
無常風[2]力解, 財如大毒蛇,
毒害猛於龍, 亦為世怨俱。
諸佛及賢聖, 視財如瘡疣,
捐之於大地, 如人棄[3]涕唾。
善士修布施, 恒觀於無我,
財物及受者, 三法俱空寂,
以此莊嚴心, 乃應菩薩行。』
「時千居士,聞優婆塞所說偈義,深心歡喜得未曾有,即共相隨到於僧[4]房。到僧房[*]已,白諸比丘:『此大眾中,誰有智者?唯願為我說甘露法!』

「爾時,眾中有一比丘,名曰淨音,為諸居士廣讚菩薩檀波羅蜜,即說此偈:

「『過去有佛, 號自在勝, 彼佛世尊,
常說此法。 施為妙聚, 受報無窮,
諸天世人, 因施得立。 是故智者,
應行修施, 施為寶蓋, 覆護窮者,
今世後世, 生處安樂。 若能廣意,
修空慧心, 不住諸有, 而行布施,
如此施者, 必成佛道。 古昔諸佛,
所說檀法, 長者應念, 宜時修行。』
「時千居士,復聞比丘讚於布施,身心歡喜。即詣王所,啟大王言:『我等今日,聞諸比丘讚說檀波羅蜜。唯願大王為我宣,令一切國內貧苦眾生普使聞知!』」

[5]佛說千佛因緣
貼文者 : : hui

佛說八吉祥神呪經 - 2024-01-18 22:53:01


佛說八吉祥神呪經

吳[6]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菩薩千人皆彌勒等。

佛告賢者舍利弗及諸比丘:「皆一心聽!」

佛告賢者舍利弗:「東方去是一恒沙,有佛名安隱囑累滿具足王如來、至真、無所著、最正覺,今現在說法,其世界名曰滿所願聚。

「去是二恒沙,有佛名紺琉璃具足王如來、無所著、最正覺,今現在說法,其世界名曰慈哀光明。

「去是三恒沙,有佛名勸助眾善具足王如來、無所著、最正覺,今現在說法,其世界名曰歡喜快樂。

「去是四恒沙,有佛名曰無憂德具足王如來、無所著、最正覺,今現在說法,其世界名曰一切樂入。

「去是五恒沙,有佛名藥師具足王如來、無所著、最正覺,今現在說法,其世界名曰滿一切珍寶[7]法。

「去是六恒沙,有佛名曰蓮華具足王如來、無所著、最正覺,今現在說法,其世界名曰滿香名聞。

「去是七恒沙,有佛名算擇合會具足王如來、無所著、最正覺,今現在說法,其世界名曰一切解說音聲遠聞。

「去是八恒沙,有佛名解散一切縛具足王如來、無所著、最正覺,今現在說法,其世界名曰一切解脫。」

佛告賢者舍利弗:「此諸佛如來、無所著、過四道不受、最正覺,其國土清淨,無五濁、無愛欲、無意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八佛及國土名,受持奉行諷[8]誦,廣為他人解說其義者,終不愚癡,口之所言,無有失誤,相好具足,無所缺減,無央數年不為乏少。

「是人終不墮太山地獄、餓鬼、畜生中也,是人終不望取羅漢、辟支佛道而般泥洹,必當逮得無上平等之道,常遇陀隣尼,常行菩薩[9]道,得功德無量。

「第一四天王常擁護之,不為縣官所拘錄,不為盜賊所中傷,不為天龍、鬼神所觸嬈,閱叉鬼神、蠱道鬼神、若人、若非人,皆不能害殺得其便也,除其宿命不[10]請。

「若有疾病、水火、[11]烏鳴、惡夢、諸魔所嬈,恐怖衣毛竪時,常當讀是八吉祥神呪經呪之,即得除愈。」

是時,佛說偈言:

「若有持是經, 八佛國土名,
不墮三惡處, 疾得無上道。
自覺發道意, 見佛即開解,
中外常歡喜, 供養心恭敬。
億劫阿僧祇, 行惡悉消除,
持是八吉祥, 速得明解教。
供事是經者, 千葉華中生,
珍寶為其出, 色像好無上。
人聞是尊經, 尊敬信樂者,
奉持諷誦讀, 清淨無放逸。
女人信是經, 敬慎無諛諂。
棄女為男子, 聰明常黠慧,
奉持八佛名, 出入賊不害。
刀兵水火毒, 諸邪不能干,
愛樂奉是經, 諸魔不得便。
鬼神諸官屬, 無能嬈亂者,
飛行到諸剎, 所在大豐樂。
心意正無邪, 見佛大歡喜,
所生常遇佛, 等心奉事之。
一切眾惡除, 疾得泥洹道,
精進無懈怠, 去離諸[1]緣著。
為人朴直儒, 奉持八佛名,
勇猛降眾魔, 其力如金剛。
端正相好具, 一切莫能當,
布施無慳貪, 巨億萬家生。
盜賊及怨家, 自然皆消除,
疾病縣官事, [*]烏鳴諸惡夢,
持是八佛名, 呪之即除愈。
奉持是經者, 彌勒菩薩等,
第一四天王, 常共擁護之。
所願皆可得, 踊躍大歡喜,
一心信樂者, 福德亦如是。」
爾時,諸菩薩:颰陀和菩薩、羅憐那竭菩薩、[2]橋曰兜菩薩、那羅達菩薩、須深彌菩薩、摩訶[3]須和[4]薩和菩薩、因[5]祗達菩薩、和輪調菩薩,是八人求道已來無央數劫,於今未取佛,願言:「使十方天下、人民皆得佛道。若有急疾,皆當呼我八人名字,即得解脫;壽命欲終時,我八人便當飛往迎逆之。」

諸菩薩彌勒等、第一四天王,皆白佛言:「吾當擁護持八吉祥神呪經者,與我并力令諸疾病皆得除愈。」

佛說經已,舍利弗、彌勒菩薩,及諸比丘、天龍、鬼神、阿須倫王,皆大歡喜樂聞。

佛說八吉祥神呪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八陽神呪經 - 2024-01-18 22:57:40


佛說八陽神呪經

西晉[6]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王舍城靈[7]鳥山中,時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菩薩千人俱,皆如彌勒菩薩等。

佛告舍利弗:「東方去是過一恒沙,有佛剎,佛號快樂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今現在說法,國土名不可勝。

「舍利弗!東方去是過二恒沙有佛剎,佛號月英幢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今現在說法,國土名歡樂。

「舍利弗!東方去是過三恒沙有佛剎,佛號等遍明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今現在說法,國土名喜愛。

「舍利弗!東方去是過四恒沙有佛剎,佛號分別過出清淨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今現在說法,國土名內噲。

「舍利弗!東方去是過五恒沙有佛剎,佛號等功德明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今現在說法,國土名無狐疑。

「舍利弗!東方去是過六恒沙有佛剎,佛號本草樹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今現在說法,國[8]土名無毒螫。

「舍利弗!東方去是過七恒沙有佛剎,佛號過寶[9]蓮華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今現在說法,國土名蓮華香。

「舍利弗!東方去是過八恒沙有佛剎,佛號寶樂蓮華快住樹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今現在說法,國土名甘音聲稱說。

「復次,舍利弗!諸佛如來清淨國土,彼方無五濁、無愛欲、無女人、無意垢、無呪詛、無相擇。

「復次,舍利弗!諸佛如來,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八佛名者,受持諷誦讀奉行者,終不墮三惡道,除五不中止罪。

「復次,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持是八佛名及國土名者,受持諷讀奉行之者,以是功德,若發菩薩心,所生處常遇陀隣尼、常遇相好、常遇相音、常遇右轉福。是善男子、善女人,奉行是八佛教令,如其正行者,女人所生處轉為男子。

「復次,舍利弗!諸佛如來,是善男子、善女人,以平旦淨澡漱、[10]正衣服,晝夜各三時奉讀是經,得功德無量,第一四天王常擁護。是善男子、善女人,若在縣官中當讀是經、若在怨家中當讀是經、若在盜賊中當讀是經、若在水火中當讀是經、若在海水中逢風浪恐怖當讀是經、若在軍兵對鬪中當讀是經、若為蠱毒所中當讀是經、若聞惡鳥鳴若惡夢當讀是經、若為龍神所中當讀是經、若為諸魔所中恐怖毛起者當讀是經、若有急恐病疫疾痛者,持是八陽呪經呪之,立得除愈。」

是時,佛說要偈:

「是[11]土無如來, 持是國土名,
一切眾惡除, 疾得登正道。
所生常遇佛, 見覺大歡喜,
照是世上尊, 等心供事之。
百劫以無數, 著常當離之,
疾逮泥洹道, 奉是諸佛名,
今現諸如來, 奉行明教名。
為人朴直軟, 在在見所生,
端正相好具, 巨億萬家生。
勇猛好布施, 為人不慳貪,
女人聞是要, 踊躍大歡喜,
去離女人身, 所生為男子。
諸兵不敢害, 蠱道亦不[1]幸,
縣官及盜賊, 終不害是人。
五魔不能嬈, 將帥及官屬,
奉行是經者, 不能中得便。」
爾時,第一四天王、彌勒菩薩等,白佛言:「我曹當共擁護持是八陽呪經一切學者,我曹當[2]併力擁護,[3]病者令愈。」

佛說:「如是。」

第一四天王、彌勒菩薩等比丘眾,及諸天龍、鬼神、人民、阿須倫,聞經歡喜,為佛作禮而[4]去。

[5]
八菩薩名:

第一名颰陀和菩薩、第二名羅那隣竭菩薩、第三名憍[A1]曰兜菩薩、第四名那羅達菩薩、第五名須深菩薩、第六名因抵達菩薩、第七名摩訶須和薩和菩薩、第八名和輪調菩薩,是八人求道以來其劫無數,今未取佛。

是八人本俱學道時,俱願八方、上下人民皆共使得佛。若有急者,當使呼我八人名字,即自得解除。若壽欲盡時,我八人便當飛行往迎之。願持此一字之功德,願一切人皆如八菩薩快也。

佛說八陽神呪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八部佛名經 - 2024-01-18 23:03:53


T0429 佛說八部佛名經卷/篇章 一
No. 429 [Nos. 427, 428, 430, 431]
佛說八部佛名經

元魏[6]天竺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維耶離奈女樹園,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諸菩薩無央數。

爾時,有長者子,名曰善作,從城中出,詣奈女園,到世尊所,稽首足下,右遶三匝,却住一面,叉手白佛:「欲有所問,大聖見聽,乃敢自陳。」

佛告善作:「恣所欲問,如來當具分別解說。」

善作見聽,便白佛言:「唯天中天,寧有諸佛修行本願自[7]致正覺,今現世講說經道?大聖願宣諸佛之名,聞之執持,戴著頂上,諮受所說,稽首歸命,頒宣功勳,無復眾難,不趣三塗,聞諸佛名,人若非人不得其便,若在縣官,說諸佛名,無能撗枉奪其所有,而性堅強,不懷怯弱,安隱得勝,[8]又入戰鬪,刀不傷身,箭射不入,閱叉諸鬼、諸天龍神無敢嬈者,師子、虎狼、野獸、弊蟲無能害者。」

佛告善作:「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擁護除難,無恐獲安。」於是善作受教而聽。

佛言:「東方去此,有佛號奉至誠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世界曰名聞跡。

「復次,東方有佛號固進度思吉義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世界曰莫能當。

「復次,東方去此佛土,有佛號觀明功勳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世界名吉安。

「復次,東方去此佛土,有佛號慈英寂首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世界曰無恚恨。

「復次,東方去此佛土,有佛號真性上首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世界[9]名曰去杖。

「復次,東方去[10]此佛土,有佛號念眾生稱上首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世界曰熾盛首。

「復次,東方有佛號踊首高超須彌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世界曰曜赫熱首。

「復次,東方去此佛土,有佛號勝恥稱上首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世界曰愛樂。

「假使有人遙聞東方諸如來號,受此諸佛世尊之名,諦奉善思抱在心懷,持諷誦讀,縱使諸佛戒德智慧道本平等;又諸剎土莊嚴清淨殊異之德,卓然無侶,無有塵垢,無有女人污穢之難,亦無五濁勤苦之患,三塗之厄,無沙礫石荊棘溝坑。」

佛言:「善作!若有能持奉是諸佛世尊之名,頒宣遠近,上夜覺寤而起經行,歎詠誦說此諸佛名,中夜後夜起一心住,捨此無益,念所增修,如是行者,德行日進,終無損耗也。」

佛告善作:「汝當樂此八佛名經,佛以斯法教族姓子,懷抱在心勿得忘捨,尋時精修便當逮見八千諸佛。」

善作於是聞聖教詔,則以寶華價直八千兩金,供散世尊,稽首佛足,右遶三匝,却行而坐。

時天帝釋在於彼會,前白佛言:「唯然大聖!我已受此八佛之名,[11]以諷誦讀抱在心懷。唯天中天,吾身當勤精進奉行是八部[12]場諸佛尊名,思惟專念不離食息,貴重恭敬為[13]無上寶。」

佛告天帝:「以是之故,天、阿須倫共戰鬪時,若有恐懼,拘翼當念可無所畏。所以者何?假使有人讚歎稱譽諸如來名八部經典,則為[1]頒告無所畏業;宣諸如來經典名者,不遇惱熱眾患之難;若能顯傳諸如來名經典之要,則宣太平豐熟之世;能傳諸佛經典名者,則宣安隱除去大患;能傳諸佛經典名者,則為宣布寂然[2]燕坐;若傳諸佛經典名者,則離一切無數恐懼;若能傳此諸佛[3]名經,夢安覺歡,不畏縣官,水火盜賊,怨家債主自然避去,鬼神、羅剎、妖魅、魍魎、薜荔、[4]厭鬼皆不敢當;若入山陵、[5]溪谷、壙路,抄賊劫掠自然不現,師子、虎狼、[A1]熊[6]罷、蛇虺悉自縮藏。所以者何?諸佛至尊德過須彌,智超江海,慧[7]踰虛空,獨步三界無能及者,十方一切莫不蒙度。」

佛說如是,長者善作及天帝釋、諸比丘僧,一切會者,諸天、龍神、阿須倫、世間人,聞經歡喜,作禮而[8]退。

佛說八部佛名[9]經
貼文者 : : hui

八吉祥經 - 2024-01-18 23:06:56

[10]八吉祥經

梁扶南三藏僧伽婆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A1]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摩訶薩八萬人,及諸天龍、鬼神等。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從此佛世界,向東方過一恒河沙世界,有世界名曰天勝,彼土有佛,名善說吉如來、應供、正遍知,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從彼佛世界,向東方過二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念意,彼土有佛,名普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從彼佛世界,向東方過三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可愛遊戲,彼土有佛,名戰鬪勝吉如來、應供、正遍知,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從彼世界,向東方過四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善清淨聚,彼土有佛,名自在幢王如來、應供、正遍知,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從彼佛世界,向東方過五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無塵聚,彼土有佛,名無邊功德光明吉如來、應供、正遍知,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從彼佛世界,向東方過六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無妨礙遊戲,彼土有佛,名無障礙業柱吉如來、應供、正遍知,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從彼佛世界,向東方過七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金聚,彼土有佛,名妙華勇猛如來、應供、正遍知,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從彼佛世界,向東方過八恒河沙等世界,有世界名美聲,彼土有佛,名寶蓮華安住王如來、應供、正遍知,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此八佛土皆悉清淨,無有女人亦無五濁。

「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住大乘者,聞此八佛名號,受持不忘,并為他說,若生三塗、八難處者,無有是處。若有女人聞八佛名號,自能憶持,兼為他說,若更受女身,無有是處。

「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住於大乘,聞此八佛名號,聞已受持,為他人說,今世後世常有神通,得樂說辯,深修禪定,具陀羅尼,六根清淨,恒值聖人,無天、龍、夜叉、人及非人、盜賊、水、火、毒藥等畏,一切怖畏皆悉除滅,臥覺常安,無諸惡夢,常為諸天之所守護。」

爾時,世尊說此祇夜:

「若有善男子, 及以諸女人,
聞八佛號名, 憶持為人說,
身心常安隱, 無有諸恐怖。
繫念不忘失, 滅無量劫罪,
後生天人中, 遠離諸惡趣。
六根常清淨, 端正有威德,
八部諸善神, [11]是夜常守護。
人天所恭敬, 供養生忻喜,
夜叉及非人, 盜賊與刀杖,
水火毒藥等, 此畏皆悉無,
臥覺恒安隱, 無有諸惡夢。
利根有智慧, 常[12]樂聞正法,
聞已生信心, 得深妙法[13]者,
口氣無臭穢, 精進為他說,
眾魔及外道, 無有敢干亂。
女人聞佛名, 憶持為他說,
盡此女人報, 後生不復受。
誦持為人說, 八佛之名號,
得諸功德果, 如上之所說。
是故有智者, [14]惟當念受持,
一心懷忻喜, 不應起放逸。」
佛說此經已,長老舍利弗等諸大比丘,并諸菩薩摩訶薩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吉祥經
貼文者 : : hui

八佛名號經 - 2024-01-18 23:11:46

八佛名號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大乘眾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

爾時世尊,與無量無數百千萬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

爾時,尊者舍利弗於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有疑心,今欲發問,[3]惟願如來憐愍眾生,為我解說。」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言:「善男子!隨汝所問,若有疑心,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時,舍利弗蒙佛印可,許決疑網,歡喜踊躍,即白佛言:「世尊!頗有現在十方世界諸佛世尊,往昔願力常為眾生現在說法。彼諸如來所有名號,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得誦持此諸佛名,若讀、若聞及以書寫,緣是功德,便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無所缺減,至於無上正真之道,速得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不?」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諮問真妙辯才,為於來世無量眾生廣作利益,慈悲哀愍一切天人,能問如來如斯奧義。是故,汝今諦聽諦受,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言:「善男子!東方去此過一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剎名難降伏,於彼國土有佛世尊,號善說稱功德如來、至真、等正覺,於今現在為諸大眾說微妙法。

「復次,舍利弗!從此東方過二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剎名無障礙,於彼國土有佛世尊,號因陀羅相幢星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於今現在亦為大眾說微妙法。

「復次,舍利弗!從此東方過三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剎名曰愛樂,於彼國土有佛世尊,號普光明功德莊嚴如來、至真、等正覺,於今現在亦為大眾說微妙法。

「復次,舍利弗!從此東方過四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剎名曰普入,於彼國土有佛世尊,號善鬪戰難降伏超越如來、至真、等正覺,於今現在亦為大眾說微妙法。

「復次,舍利弗!從此東方過五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剎名曰淨聚,於彼國土有佛世尊,號普功德明莊嚴如來、至真、等正覺,於今現在亦為大眾說微妙法。

「復次,舍利弗!從此東方過六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剎名無毒主,於彼國土有佛世尊,號無礙藥樹功德稱如來、至真、等正覺,於今現在亦為大眾說微妙法。

「復次,舍利弗!從此東方過七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剎名[4]側塞香滿,於彼國土有佛世尊,號步寶蓮華如來、至真、等正覺,於今現在亦為大眾說微妙法。

「復次,舍利弗!從此東方過八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剎名妙音明,於彼國土有佛世尊,號寶[5]蓮花善住娑羅樹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於今現在亦為大眾說微妙法。

「舍利弗!是等諸佛如來、至真、等正覺,如是佛剎清淨無穢,無有五濁,復無五欲,其中眾生無有諂曲虛偽之心,亦無欲行及以女人。

「復次,舍利弗!若善男子及善女人,得聞彼等諸佛世尊如是名號,既得聞已,能自受持讀誦修行,復為他人宣揚顯說,彼善男子及善女人,若墮三惡道者無有是處;[6]惟除五逆、誹謗正法及謗聖人。

「復次,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得聞彼等諸佛世尊如是名號,既得聞已,能自受持讀誦修行,復為他人宣揚顯說,如是之人乃至菩提,於其中間生生之處,常具五通,兼復逮得諸陀羅尼,六根完具無諸殘缺,常得歡喜身毛右旋。

「復次,舍利弗!若善男子及善女人,得聞彼等諸佛世尊如是名號,既得聞已,能自受持讀誦修行,復為他人宣揚顯說,彼等眾生所在之處,縣官、惡賊不能得便,火不能焚、水不能漂,惡龍惡蛇不能毒害;若行若住,師子、虎狼、[A1]熊羆、豺豹、夜叉、羅剎、諸惡鬼神、鳩槃荼等及人非人,能作驚惶無有是處,惟除宿殃。

「復次,舍利弗!若有女人,能厭其身繫念專心,受持讀誦如是世尊諸佛名號,復為他人分別顯說,壽終之後,更復受於女人身者,無有是處。

「復次,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靜夜中能誦如是諸佛名號,是等眾生,於現世間所作功業,皆速成就日日增長,無諸障礙。」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諸眾生, 能持是佛名,
悉捨諸惡道, 速生於善處。
常在諸佛前, 恒聞說妙法,
既覩無上尊, 隨心而供養。
誦持佛名故, 超億千萬劫,
一切諸煩惱, 疾[1]成得菩提。
若人滿[2]七日, 能誦是佛名,
即得清淨眼, 便能見諸佛。
若有聞佛名, 即能誦持者,
隨其所生處, 常為他所敬。
相好形端正, 常生福樂家,
喜心行大捨, 聰明不放逸。
若有諸女人, 聞此佛名故,
自誦為他說, 其福不可量,
於此壽終已, 必捨女人報,
得受丈夫身, 生生常利根。
誦持佛名故, 多百億劫中,
口氣常芬馥, 恒如栴檀香。
彼等諸大仙, 如是諸名字,
若能誦持者, 細心不放逸。
誦持佛名故, 父母及兄弟,
并餘諸眷屬, 終無異苦惱。
誦持佛名故, 一切魔波旬、
黑闇眾眷屬, 終不能障礙。
惡毒不能害, [3]刀杖[4]及火等,
縣官、惡賊盜, 一切不能傷。
誦持佛名故, 千億諸劫中,
常生寶蓮華, 威相神通具;
常在虛空中, 遍不思議剎,
觀諸異佛土, 剎中清淨者。
證無上道已, 普為諸雜類,
諸天及世人, 能作歸依處。」
佛說是經已,長老舍利弗及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八佛名號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十吉祥經 - 2024-01-18 23:18:25


佛說十吉祥經

[5]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菩薩五千人俱。

爾時,世尊與無央數百千人,前後圍遶而為說經。

時大會中有一大士,名離垢蓋,承佛威神,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叉手合掌,前白佛言:「今可現有諸佛世尊如來、至真、等正覺,若[6]有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聞其名號受持讀誦,疾得不退轉於無上正真道?」

佛告離垢蓋[7]太士:「善哉!善哉!族姓子乃能作是問,多所利益。

「有,族姓子!東方去此度一恒沙數諸佛世界,有世界名[8]方莊嚴,其剎有佛,名大光耀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法。

「復有,族姓子!東方度二恒沙數諸佛世界,有世界名諦勝諸勝,其剎有佛,名慧燈明如來。有世界名金剛,其剎有佛,名大雄如來。有世界名淨尊住,其剎有佛,名無垢塵如來。有世界名金光明,其剎有佛,名上像幢十蓋王如來。有世界名大威神,其剎有佛,名威神自在王如來。有世界名[9]香熏,其剎有佛,名極受上[10]影王如來。有世界名寶嚴,其剎有佛,名內寶如來。有世界名海燈明,其剎有佛,名大海如來。有世界名十力燈明,其剎有佛,名十力現如來。當知,[11]離垢蓋!若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恒邊沙剎滿中七寶持用布施如來、正覺,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此佛名受持諷誦執在心懷,於大眾中為人廣說,此之功德過前功德。」

[12]重欲解義,而說偈言:

「如恒邊沙, 諸佛世[13]界, 滿中七寶,
持用布施, 若有得聞, 諸佛名號,
信樂不忘, 功德過前。
「若聞諸佛名, 諷誦莫忘失,
其人不宜疑, 言我不成佛。
六通無窮盡, 至于無數劫,
其身當金色, 相好以莊嚴。
若持佛名號, 過於十億劫,
疾得成正覺。」
佛說經竟,離垢蓋大士、諸菩薩等,天龍、鬼神及世間人,咸皆歡喜頂受佛教。

[14]佛說十吉祥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寶網經 - 2024-01-18 23:29:48


佛說寶網經

西晉[1]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維耶離獼猴[2]水邊交[3]路精舍,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六萬皆阿羅漢;菩薩三十億悉一生補處,慈氏菩薩等二生補處、三生補處,四生、五生、十生補處,十八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補處,五十生、百生補處,舉要言之,上至千生而補佛處;有九十億諸天之眾,欲行天人、色行天子、四天王天、帝釋梵天王、[4]須深天子、月光天子、日光天子、勝英天子、作樂天子,此諸天子及餘天人九十九億;無勞龍王、沙竭龍王,和倫龍王、摩奈斯龍王、難頭和難祇龍王、文隣龍王、大悅龍王;燕居阿須倫王,與諸阿須倫民皆來集會,稽首佛足分部而坐。

爾時,維耶離大城中,師子將軍,有子號無量力。時無量力有童子仁賢,號曰寶網,曾已供養不可稱計百千諸佛,為無量世之大[5]庭燎執持法教,厥年八歲。時適寢寐,於夢中見兜率天人從天宮下,宣揚其[6]香音,而歎頌曰:

「佛身現在導眾生, 其光照曜三千界,
顏容殊[7]妙曠無厭, 體色紫金百福會。
若[8]干月光加億數, 不比精明聖智容,
其殿現光巨姟數, 令斯月宮遍東方。
南方如是西亦然, 造宮北方為若茲,
如是諸殿照巨億, 其數各如江河沙。
無比世護諸毛孔, 所演光明曜巍巍,
能仁一一諸相好, 所出暉曜照無量。
一一導師所奮威, 以用開化諸眾生,
猶復越於江[9]河數, 普能現說三十六。」
於是童子寶網,於夜夢覺,啟白其父:「夜諸天人下兜術宮,以偈相語而歌頌曰,讚佛功德。今欲求索,緣見自歸如來至真。」

童子寶網因時以頌,而讚歎曰:

「開[10]寤眾生善導師,  無念世父志廣大,
大人當知供養佛,  導師興世甚希有。
如靈瑞花難可遇,  其色煌煌軟微妙,
香氣流布無耗損,  如是尊花難得值。
我身今日,  啟於大人,  願以相施,
歡喜之心,  其從世護,  光明之教。
常當奉敬,  現真諦慧。」  其無量力,
懷歡悅心,  尋時即告,  [11]犁車童子、
師子將軍:  「供養大聖,  童子我往,
[12]惟從命耳!  若種六億,  修精進業,
供養導師,  於釋師子,  慇懃自歸。」
最上尊勢,  皆隨天帝,  其眼有千;
又梵天王,  尊位自在;  其導師者,
天魔之子,  與諸天子,  那術億數,
一切皆樂,  遊維[13]耶離。  床榻具足,
滿億千數,  紫磨金色,  像明月珠,
七寶挍成,  亦甚巍巍,  一一分部,
其數億千。  床悉如是,  布在右面,
跱立[14]幡幢,  常為歡樂。  一一床座,
具足微妙,  其幢超絕,  有億殊勝,
諸幢幡者,  各在左右。  於閣如是,
眾好最勝,  明月珠寶,  卓然周遍,
一一寶珠,  其價億數,  而以垂挍。
於諸幢幡,  跱竪立之,  上[15]法甚高,
其幡[16]丁尾,  紫金交[17]絡。  其幡如是,
不離黃金。  諸樹皆悉,  滿億[18]眾千,
眾座安然,  羅在後面。  其此諸座,
堅固殊勝,  所設安定,  猶如門閫。
其床榻上,  寶蓋光[19]晃,  紫磨金色,
周匝垂幡。  白銀琉璃,  水精亦然,
車𤦲之胎,  及與馬瑙,  阿文珍藏,
并及真珠,  其赤栴檀,  若干種寶,
一一在前,  具足百千,  交路周匝,
莊飾寶蓋。  其於地上,  亦設[20]微帳,
以上妙金,  而合成之,  水精琉璃,
白銀如珍,  成就車𤦲,  及以馬瑙。
在於地上,  一一施設,  一一寶瓶,
究竟百千。  燒香滿中,  以為供養,
奉上導師,  名稱遠聞。  於維耶離,
上虛空中,  以紫磨金,  而為寶繩,
一一寶繩,  甚微妙好,  連諸寶幢,
其數億千。  計彼寶瓔,  億姟無數,
一一紫金,  以為繩連。  若來觀者,
甚以為好,  諸國中民,  維耶離城。
從下上去,  四丈九尺,  維耶離城,
皆布衣服,  赤栴檀香,  而用熏之。
各遣其衣,  珠璣瓔珞,  紫金雜廁,
有七萬億。  其[21]鈴千種,  皆在左右,
羅諸香鑪,  有七萬億。  以用供養,
佛釋師子,  其大莊嚴,  所作如此。
童子寶網,  國中所設,  以欣然心,
啟於父母:  「我往詣佛,  欲請至聖。」
尋即時出,  於彼城門,  行到最勝,
大聖人所,  稽首足下,  自歸德海。
童子即退,  却住一面。
於是童子寶網,出維耶離大城,行詣佛所。恭肅敬意,稽首足下,還坐一面。

佛知其意,則隨時宜,所應當解,而為說法,欣然大悅。童子寶網見佛勸助開化說法,益以踊躍,即從坐起,偏出右肩,右膝著地,和顏悅色,前白佛言:「[1]唯[2]願世尊垂愍,明日受請及與聖眾。」

佛已受請,默然不應,許可童子。於時,佛愍哀寶網;寶網見佛默然,便從坐起,繞佛三匝,作禮而去。

童子寶網與天帝釋梵迹天王、須深天子入維耶離城,施[3]百味饌,奉若干品種種美食,即於夜時辦諸座具,莊嚴校飾維耶離城,懸諸幢幡散花燒香。所設已辦,往詣佛所,稽首足下,却住一面,叉手白佛:「大聖見愍,時至食辦,從尊所宜。」

時佛明旦著衣持鉢,與無[4]央百千聖眾,上虛空中,去地四丈九尺,神足經行,欲得前入維耶離城。

適欲入城,如來應時六[5]反震動,三千大千諸佛世界,顯現十八無數億姟百千眾變。到維耶離,時無央數億百千姟諸天悉來,雨諸天花青蓮,諸紅、黃、白眾花,諸天意花,蜜[6]花香、末香、雜香,[7]持其明月珠雜紫磨金,眾珍[8]琦異七寶天華,奉散佛上同音歌頌,鼓無央數億百千姟伎樂樂佛,空中雷音徹聞十方,雨天栴檀,眾寶瓔珞校飾上下。盲者得目,聾者得聽,瘂者能言,病者得愈,跛者能行,狂者得正,亂者得定,僂者得申,其被毒者毒皆消歇。箜篌樂器不[A1]鼓自鳴,婦女珠環相[9]掁玲玲,飛鳥禽獸相和悲鳴,眾人集觀莫不喜驚。

於時世尊適已入城,諸天於上下諸寶蓋執在虛空,佛即往到童子寶網家前坐其舍,與四部眾比丘、比丘尼、清信士女,悉在其中,次第而坐。

童子寶網見佛弟子所坐已定,手自斟酌百種飲食、若干種味[10]殊異餚饌,供養世尊及與聖眾四部弟子,等無差特。[11]飯食畢訖,行澡水竟,取三法衣,其價無數億百千姟,貢上大聖、比丘、比丘尼,亦復俱得三品法衣,其價施佛等無差特。各各賜遺清信[12]士[13]女,一具體衣。所以者何?皆是世尊聖恩所化故使其然。

童子寶網供養佛竟,別自歇飢。安身已訖,更取獨座於佛前,却坐一面,白佛言:「欲有所問,若見聽者乃敢自陳。」

佛告寶網:「在所欲問。諸有疑者,如來、至真當解結網,令心坦然。」

童子問佛:「唯然,大聖!豈有諸佛往世修行,所願合成現在者乎?學菩薩道諸族姓子、族姓女,學菩薩乘,得聞其名,心中開解而不懷疑,成不退轉,當得無上正真道也。姿體端正顏色無比,財富無窮,戒不缺漏,智慧具足心識宿命,不懷貪嫉無所妄想,所在之處常以和安,與諸菩薩以為眷屬,離於一切諸聲聞眾,便得啟受所說功[14]德。不可稱計億百千姟,諸佛正覺之所欽愛,飽滿眾生久遠飢虛,驚動諸魔咸來自歸,修治嚴淨諸佛國土,雪除眾生心性翳垢,而為頒宣清白之法,諸天神明悉共擁護,菩薩大士咸俱念之,如來、至真之所建立,未曾違遠諸佛世尊,而皆備悉諸菩薩行,而皆具足八萬四千諸種事業,眾究竟音其聲如梵普徹佛界,莫不聞焉咸受其命。」

於時,佛告童子寶網:「善哉!善哉!所問辯才,甚為微妙,多所憂念,多所安隱,愍傷諸天及十方人,能質如來如斯義乎!童子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分別其義。」

童子寶網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言:「童子!當知東方去此有佛世界名曰解君,猶族姓子江河沙等其中沙數若干佛土,從下水基轉至上界三十三天,有諸埃塵周遍其中。時有一士夫自然出彼,一一皆數諸世界塵,過越若干億百千姟諸佛剎土乃著一塵。」

佛言:「童子![15]是比類,次如前數諸佛剎土復著一塵,長遠久[16]逈無限無量不可稱計,虛空不容此諸塵數,稍稍舉移悉令使盡,於童子意所志[17]云何?寧能有人思惟計數稱量下算,於彼士夫所移塵數所著處乎遠近多少?」

答曰:「無能知者,天中之天!假使有人欲分別識說此譬喻、曉了其義,尚不能達識其譬喻,安知數乎?」

佛語童子:「彼時士夫所移諸塵,一一著處是諸佛界,下至水際上至上界三十三天,滿其中塵國土若干。於時復有第二人出,取彼一塵,過如前人所計塵數,而越若干不可稱載億百千姟諸佛剎土乃著一塵。」

佛言:「族姓子!以是比類,所過東方長遠無際,復取一塵過如前數,復著一塵。以是比[18]像,其人所越,天所不覆、地不能載,不可計量億百千姟諸佛剎土,爾乃[1]得至解君世界。彼有佛名寶光月殿,號妙尊音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2]師、佛、世尊,於今現在。族姓子及族姓女學菩薩乘,聞彼佛名不懷猶豫,信佛道眼斯可聞名,[3]所生之處[4]作轉輪王。若佛興世常與相見,覩無央數諸佛至真咸供養之,淨修梵行獲致神通,進退獨步總持自在,得[5]觀如來覩江河沙等平等正覺,棄捨生死超若干億劫亦如[6]江河沙,心常安靜未曾忽忘,恒志無上正真之道,無有塵埃不近眾塵,由得自在身如鉤鏁,住在一處具足四事,體如紫金,以三十二大人相莊嚴其身,逮八部音聲[7]喻梵天,棄捐八難常得閑靜。」

於時,世尊觀此義已,則說頌曰:

「其聞世吼名, 心不懷狐疑,
[8]篤信佛法明, 則為真眾祐。
常為轉輪王, 輒值見諸佛,
適遇尋供養, 無量不可議。
恒遵修梵行, 神通而獨步,
執轉諸總持, 致覩諸佛路。
[9]常得覲諸佛, 猶如江河沙,
超越諸生死, 億劫亦若干。
以志佛道故, 心未曾忽忘,
其宣世吼名, 為眾請宣傳。
成轉輪聖王, 立一處自由,
致體紫金色, 其相三十二。
若有聞佛號, 聲音[*]喻梵天,
棄捐八難處, 五體歸禮敬。
不障塞佛道, 未曾懷瞋恨,
其聞佛名者, 不懷猶豫故。
若奉最勝號, 夙夜具七日,
彼眼致清淨, 逮見無量佛,
未捨於肉眼, 而普見清淨,
覩無數諸佛, 猶如江河沙。」
佛告童子:「若有菩薩聞彼佛名,及與凡夫慇懃精思,而遙自歸咸能供養,悉聞十方諸佛所說,目皆覩見僉信樂之。前世宿命曾所供養無央數佛,適能得聞諸如來名,輒皆識念本所遊歷,為說往世本末名號,志所誓願見他眾生根[10]原所從來。究竟佛道心懷悅豫,亘如日出永無塵翳,所覩極曠,棄除八難鬪諍之事,其心和雅常懷閑[11]靜。若有篤信於佛道者,和合離別未曾[A2]怵惕,正使往世犯諸罪釁,應在惡趣燒炙劫數,小遇頭痛眾殃消除。火不能災、風不能中,國主王者不能加害。聞如來名未曾生盲,目不痛瞎,不聾不瘂,聞佛名故不僂不跛。諸龍、鬼神及阿須倫、餓鬼[12]魘鬼、人與非人不能犯觸,諸魅、暴鬼、神龍、地祇莫不愛樂。假使執持諸佛名者,功德如是,不可稱計。」

佛於是而作頌曰:

「目皆見諸佛, 咸能供養之,
聞所說[A3]輒受, 其人僉信樂。
宿命所更歷, 供養無數佛,
適聞彼佛名, 一切悉識念,
其本之名號, 為眾人說之。
復覩他眾生, 能究竟佛道,
興發歡喜心, 棄捐諸八難,
刈去諸諍訟, 所生常閑靜。
假使信名者, 世護正真主,
其心不懷結, 雪棄憒閙事。
設犯無擇罪, 受殃若干劫,
一時遇頭痛, 諸釁永畢除。
不為火所災, 在風不見中,
彼聞如來名, 王不能加害。
未曾為生盲, 不聾亦不瘂,
其奉最勝號, 手脚不缺減。
鬼神揵沓和, 餓鬼厭惡神,
若聞如來稱, 人毒[13]呪不行。
諸魅若羅剎, 諸天若干龍,
奉此最勝名, 皆共愛敬之。」
佛復告童子:「假使有聞彼佛名者,疾逮三昧決諸狐疑不著音響,志無所生勞勳億千。所以然者,聞佛名故。若值佛名坦然無疑,則能奉持越無數劫,其於[14]末世信樂此法功德如是。若聞導師滅度後名,善宣法訓執持講說,若能[15]誦懷於人中尊所演經典,修淨致尊備諸佛行,臨壽終時其心不亂,尋能覩見億姟諸佛,聞所說法皆能受持。已自修立開化眾生,聞不求短而悉化之令住佛道,其人設奉諸佛名者,為應供養諸佛大聖。并信吾身從佛之教,常自歸命,[16]永得解脫不趣地獄。其信佛慧則歸吾身,其誹謗者是魔官屬,斯在五趣所遊眾生,世尊悉濟,令立一乘。以一毛孔,如來、至真則能演出江[17]河沙光明,度脫眾生。」

佛於是[18]作頌:

「不疑音聲句, 疾逮得三昧,
興暢億功勳, 聞佛名所致。
於後末世時, 奉持此經道,
聞諸世吼名, 其心不猶豫。
滅度諸正覺, 若[1]頒宣法教,
聞眾導師名, 奉持能分別。
則為具奉行, 諸佛所演法,
能致尊嚴淨, 眾聖所應宜。
臨欲壽終時, 尋見億姟佛,
[A4]輒能皆啟受, 諸佛所說法。
已能[2]逮立行, 并化億眾生,
所聞不虛耗, 普[3]建諸佛道,
則為悉奉持, 一切諸佛教。
信吾真聖目, 亦供養諸佛,
歸命諸最勝, 永度諸惡趣。
其信佛慧者, 此人從吾教,
若好佛道法, 為隨大聖教;
設誹謗正法, 皆是魔官屬。
如五趣眾生, 所有體毛孔,
濟危如是數, 入之一乘道。」
佛告童子:「如來、至真以一毛孔用演江河沙等光明威神,若有信此,於一世中覩見億數諸佛世尊。若復聞此法王所說不懷結網,亦當成佛,如我今也。若復隨順講斯經典,於最後世希有信者,如江河沙數士夫世界,如此悉遍照,佛土如是無思議。設能計是一切諸數,滿中珍寶施於如來,加聞佛名心懷欣豫,當逮此慧不可思議。數數思念諸導師尊,其功德福不可稱計。又佛光明照於十方,其身巍巍如寶合成。加聞佛名不懷狐疑,尋時逮得無所從生,口氣馥芬名香遠聞,宣持佛名其[4]功德如是不可稱量。」

佛於是而作頌曰:

「從一毛孔中, 世吼聖威神,
演出其光明, 猶如江河沙。
假使有信此, 諸佛無量光,
一世所覺了, 逮見億載佛。
若聞斯經者, 法王所歎詠,
省之不懷疑, 當逮如我今。
其有如應時, 聞說斯經者,
然後末世時, 為人分別說。
猶如[5]江河沙, 讚士夫所由,
以一光明曜, 照若干佛土。
一切皆共計, 佛土無思議,
滿中紫磨金, 親自奉世護。
若聞諸佛名, 心中懷坦然,
不如歎佛名, 是福最無限。
常能數數念, 至真等正覺,
無能歎究暢, 計數其功德。
其身所演光, 如寶甚煌煌,
設聞諸佛名, 不造立沈吟。
逮成於法忍, 口氣香馥芬,
如[6]天栴檀香, 悉由宣佛名。」
佛告童子寶網:「假使人聞佛身毛孔所演光明,其暉遠照開導眾生心中悅豫,在所生處得侍諸佛不離在側,亦如阿難今來侍佛,猶如子孫親里骨肉。奉行佛道以見世明,歡喜無量所致,恭恪不可稱限。見諸佛已,具足奉事,獲福如是。孰聞佛名而不敬承?[7]惟魔官屬迷惑外道能不信耳。童子!適見佛尋自歸命是經法者,末世歸之。執在身手,心思口誦,曾見過佛說是尊經義,能慇懃供養者,斯經卷歸彼人,自然在手。法王所詠、所建立,誓願至誠,後世必獲。若以一心奉無數佛,不如信此經典之要,福不可量,勝供諸佛,容貌端正勇猛無畏,功德殊異,財富無數,志意堅強,三十二相莊嚴吉祥莫不宣暢。」

佛於是而作頌曰:

「佛身諸毛孔, 若有人聞者,
佛名及明曜, 能導化眾生。
世世所生處, 常為佛侍者,
如阿難侍吾, 聞法輒受持。
為子若親屬, 奉修菩薩道,
當見世光明, 歡喜無有量。
得見最勝味, 愛敬不可稱,
具足承事之, 常致妙道慧。
誰聞導師名, 而不敬承者?
[*]惟有魔官屬, 外道不篤信。
長者子寶網, 覩佛尋奉養,
然後末世時, 經法歸彼掌。
[8]本聞佛講說, 分別此尊經,
若供養自歸, 自然歸彼手。
法王之所說, 當受斯妙卷,
建立斯正願, 後世自然獲。
若一心供事, 不可計諸佛,
其有信是經, 功德過於彼。
顏貌常端正, 功勳無所畏,
財富意堅強, 相好自莊嚴。」
佛告童子:「若族姓子及族姓女,今聞此經於後末世得值此法,持諷誦讀為人[1]演說者,見百千佛所轉法輪咸悉供養。然後末世不疑道目,前世所奉無數諸佛,聞[2]佛名篤信明目,護於正法順諸佛教,聞其名號造佛形像。愚癡、闇塞人聞世尊名懷毒誹謗,億百千劫盲冥無目,於無數劫鬪亂眾生誹謗此經,其罪過彼,以故說是。後世值者,無得懷疑不信佛慧,香華、雜香勤心供養,奉上衣服,從聞經者,恭恪如是安隱庠序。寶網童子衣食奉上如來、至真,心不離之,滅度之後,諸天神靈,住於虛空而雨天花,供養聞此經,好喜愛樂者,一心無猶豫。」

佛於是而作頌曰:

「若於後末世, 得聞此經典,
受持而諷誦, 為他人說者,
供養百千佛, 諸轉法輪者。
然其後末世, 不疑佛教故,
往古無數劫, 奉養諸護世。
假使復有人, 聞此諸佛名,
信樂順正法, 從諸佛教化,
聞斯經法者, 當作佛形像。
愚癡懷闇塞, 誹謗是佛名,
盲冥無眼目, 億劫獲此殃。
若[3]住無數劫, 鬪亂別離人,
設誹謗此經, 其罪過於彼,
然後將來世, 以故說斯義。
無得懷猶豫, 疑佛無上慧,
名香種種花, 雜香好衣服,
聞如是經卷, 當[A5]慇懃供養。
安和諸飲食, 其童子寶網,
柔軟妙供具, 數奉上如來。
爾時諸天人, [4]謦揚大音聲,
諸天雨眾花, 遙散聞此經。」
佛告童子寶網:「此經典者多所安隱,猶如困疾值得良醫療治其病,風寒熱氣無不除愈。菩薩如是,聞彼佛名慇懃精進,婬怒癡[5]病皆得消盡。」

時,無央數諸天人眾,來集空中雨栴檀香,梵天億數及與童子,聞此經名并如來號,歡喜踊躍善心生焉。口所宣說,咨嗟無上:「我等末世當為比丘,志強無畏,當以此經在於郡國、城郭、縣邑頒宣斯經當隨佛教。假使遠在億百千里,當往啟受,不以逈邈而為患難。[A6]當請諸天人、龍神、阿須倫、健沓惒、加留羅、真陀羅、摩睺勒、[6]人非人等,為說經義飽滿道法。」

諸天悅豫空中散花其墮如雨,各讚歎言:「法王一音普告佛土,為顯無為愍傷眾生,周遍佛土如江河沙,十方亦然。童子寶網覆諸佛國,若見大雄無有懈[7]惓,世尊顧眄為分別說,莫疑佛法如來無量。佛眼無限普施安隱,佛慧無際達知三世,無所不通諸法中王,輪世五陰無有堅要,四大亦然。勿著音響、色、痛[8]痒陰、想、生死陰,曉了是者知無有要也,其有思惟如來所說,疾得總持志不迷荒,諸法本淨空無吾我,無所[9]悕望無有[10]疇疋,如來如是。」

於是而作頌曰:

「諸天無央數, 億千住虛空,
而雨栴檀香, 億載梵亦散。
聞此寶網經, 讚勸助如來,
心歡喜欣然, 口宣無上義。
我於後末世, 為勇猛比丘,
詣城郭縣邑, 當為說此經。
當諦順佛教, 平等覺吉祥,
故到億[11]喻旬, 頒宣是言教,
請會諸天人, 諸龍真陀羅,
諸人及非人, 飽滿以法施,
諸天人歡喜, 其心和悅安,
於彼雨眾花, 同音俱咨嗟。
普遍諸佛土, 法王之境界,
釋師子人尊, 一毛光所照,
導人[12]興愍哀, 世尊一出舌,
蒙覆億佛土, 亦如江河沙;
十方亦如茲, 各照億佛土。
大雄即告曰: 『於童子寶網,
緣犁車國人, 及六十等侶,
於彼侍世尊, 顧眄而告言:
「無得疑佛法, 如來不可量。
無能限佛眼, 施安一切和,
佛慧無央數, 普流於三世。
世尊靡不達, 皆解諸經典,
五陰無堅固, 人中導所說。
四大之所變, 無得著音響,
當解於色陰, 痛[*]痒諸想念,
生死[13]猗眾識, 無有真要者。
[14]別五陰如是, 順如如來命,
速得逮總持, 心未曾忽忘。
諸法皆本淨, 虛無無吾我,
無諍無所念, 此從如來教。」』」
佛告童子:「南方去此如前譬喻,過倍此數一切諸塵,更復越彼七十二億百千姟不可計會諸佛剎土計倍,復有世界名雜種寶錦,彼[1]有佛,名樹根花王,現在說法。若族姓子及族姓女,聞彼佛名為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2]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所演經法初中竟善。

「若族姓子及族姓女,聞彼佛名,不懷疑結信吾道眼,則於現世至德具足逮受五法。何謂為五?一曰、盡除吾我,所生之處常值佛世;二曰、獲極尊[3]勢轉輪聖王;三曰、逮總持法執御經典誠信百千;四曰、成三十二大人之相,至得佛道眾行備悉;五曰、逮得五通無所蔽礙。是為五。

「復有五事逮得神通。何謂為五?一曰、徹視,見於十方麁細大小,學[4]無學聲聞緣覺,上至世尊與眾超越;二曰、耳能徹聽,聞萬億地獄餓鬼燒炙、飢渴,畜生之惱,天上世間安隱苦樂,或惡或好,十方諸佛所說經典,皆悉聞之;三曰、身能飛行遍諸佛國,如日現水,雖現往來而無周旋;四曰、能知一切眾生心念善惡好醜,[5]有志無志有漏無漏,有心無心慕俗樂道,而悉知之;五曰、自知宿命,并見眾生無數劫事古世所生,過去當來今現在事,[6]靡所不通悉識念之。」

佛於是頌曰:

「其有讚歎, 人中大聖, 聞不懷疑,
常能曉了, 此則疾獲, 逮致五通。
敬是尊經, 佛所說者, 顏容端正,
體如紫金, 當為尊[7]主, 轉輪聖王。
身如鉤鏁, 則為功德, 建立威儀,
而得自在。 其福興盛, 具足千子,
勇猛英雄, 遊步無勝。 [8]面貌[9]殊妙,
相好飾姿, 彼功德勳, 如[10]天帝王。
若為國王, [11]婇女滿千, 身如天金,
心性第一。 [12]本所遊居, 及當來處,
見此王者, 觀之無厭, 所可造行,
不以為患。 諸有臣下, 一切尊豪,
來就見者, 不以懈[*]惓。 如是成就,
第一大德, 諸天來歸, 所願難勝。
世間人民, 及諸龍王, 咸為眾生,
善立國界, 悉能更立, 於佛道處。
其國最安, 豐熟平等, 當為世間,
自然之佛。 僉至其所, 奉敬第一,
從始至終, 道無放逸。 何所知者,
聞佛之名, 豈懷狐疑, 愛敬所知。
於法第一, 布其威曜, 咨是尊經,
佛之所說。 [*]惟本前世, 從佛受法,
疾[13]致寂滅, 遵修正行。 但有諸佛,
開導眾生, 所行見敬, 眾義備足。
其信樂者, 謂是童子, 清淨尊豪,
是王財業。 童子謙卑, 承事於佛,
聞斯名者, 第一無疑。」
佛告童子:「西方去此過於前喻三倍塵數,復越彼剎十二阿僧祇百千億姟佛土,有世界名勝月明,其佛號造王神通[14]㷿花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15]天人師、佛、世尊,現在說法。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學菩薩乘,聞彼佛名,不懷狐疑篤信於道,自所宣說所生之處,致演光明三昧正定,尋復隨逮十阿僧祇億百千姟諸三昧門,入於六十不可計會億百千姟諸總持門,如海總持寶藏總持,然後不失諸定意法。臨壽終時,目見十方各十億姟諸佛正覺,十方諸佛所說法者,皆能啟受不失道教,至成佛道,越五百劫生死之難,住於斯學如是不久,尋即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佛於是頌曰:

「聞人中尊名, 為世護聖明,
棄捐諸生死, 具足五百劫。
臨其壽終時, 各見百億佛,
輒稽首歸命, 咨受所聞法。
其所聽經者, 億劫未曾忘,
奉修尊妙行, 悉聞如來名,
所生百千世, 服寶三昧定。
興發億功勳, 用聞佛名故,
逮六十億定, 載數不可計。
因奉導師號, 奉事供養故,
是故諸勇猛, 遵修佛道行。
化無數千人, [16]建立尊上道,
其曉了佛[17]法, 未曾習塵欲,
喻眾生所行, 為造其名號。
其聞此名者, 為一切廣說,
未曾墮八難, 易遇諸閑靜。
以除諸危厄, 佛今所可說,
其人常自在, 值微妙佛世。
童子設識解, 如如來所明,
聞其名號者, 悉照此眾生,
即當以此經, 為他人宣暢。
[18]世正覺若斯, 世護多所救,
其聞斯名者, 調和而啟受。
旋為他人說, 彼則護佛法,
其護佛法者, 善宣正道因,
以聞此經典, 為人剖判故。」
佛復告童子:「北方去此如前譬喻復加三分,越彼佛土六十無限億百千姟諸佛境土,其世界名曰決了寶網,其佛號月殿清淨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現在說法。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學菩薩乘,聞彼佛名,信樂不疑,敬喜道眼之所頒宣,所生之處常當逮致寶幢三昧,觀見十方各十[1]江沙諸佛國土,亦越若干百千億姟生死之難,立在初學疾逮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若有女人聞彼佛名,不懷狐疑有信吾言,所生之處轉女人身得男子形,勸化無數百千眾生,令致無上正真之道。解其音響,得不退轉疾成正覺,當為一切講說經典,令致三乘聲聞緣覺菩薩大道。」

佛於是頌曰:

「假使得聞兩足名, 其心悅豫不[2]沈吟,
則能棄捐非法憂, 正行億數如江[3]河,
得見諸佛其亦然, 奉事供養不可計。
於一世中無[4]崖底, 所可供養極美具,
其能奉修尊佛道, 其人如是有殊特。
若有咨嗟眾聖明, 聞之未曾懷猶豫,
若有女人得聞此, 諸佛名號不躊躇,
則能疾轉女人身, 得為男子光普照。
其明遍曜靡不周, 往詣無量諸佛土,
皆見世間眾所行, 然後成佛常無憂。
若能得聞諸佛名, 其神足力超如是,
如來聖眾如大龍, 何況發意求佛道。
奉敬正覺離垢塵, 若聞其號速宣傳,
其明所照[5]喻日光, 致三昧定善宣暢,
若能遵行尊佛道, 其德殊異為若此。
眾生無量不可議, 諸聖所勸尊佛道,
猶如月殿妙巍巍, 住在虛空演眾曜,
其能奉持如來號, 威德眾好亦如是。
何所知者[A7]聞佛名, 而懷狐疑猶豫者,
若能至誠行此法, 慇懃遵修最尊道。
常能勤行無上義, 其人不致諍訟事,
以無極行奉聖尊, 適聞其名尋歸命。」
佛告童子:「下方去此過於前喻九十九倍,復越於彼,如九十九不可計會億百千姟諸佛剎土,有世界名尊幢君,其佛號善寂月音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所說經典上中[6]下善,獨步三界、救濟三世,令[7]志大道無上正真。

「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學菩薩乘,聞彼佛名心不懷疑,信我道眼之所解[8]說,所生之處得普光三昧。臨壽終時,具足逮見億百千姟佛[9]現住其前,十方各然,十方諸佛為說經典,聞則受持,抱在心懷未曾忽忘,至成佛道不可計會[10]十倍功勳億百千姟,致不可計無[*]崖底載諸三昧定,不中失定,至成佛道無所蔽礙,十方諸佛皆共建立。在於新學,越九十九億百千劫生死之難,菩薩疾近無上正真之道,不以劫數生死為礙,如[A8]日晃出天下大明。」

於是世尊觀此義已,即說頌曰:

「聞遊世間尊上號, 為大神仙億無極,
得見諸佛億百千, 當自奉事斯殊勝。
以能供養諸如來, 為善導師廣開化,
普能照曜於三世, 然後成佛無憂患。
於一世中所承事, 如江河沙無數尊,
尋致三昧光遍照, 然後成佛無憂念。
以致[11]覺意廣無厭, 遇諸法王轉法輪,
建立眾生無[12]三惡, 滅生死火如水澆。
天人之尊為福田, 人中法導德殊勝,
人民見之懷喜悅, 棄捐於斯諸八難。
明智逮值獨閑靜, 逮得人身常[13]聰聖,
遊無量世乃[14]遇佛, 若有頒宣安住名。
造立誓願若百千, 而得聞此世明導,
以安和成[15]大覺眼, 亦當獲致柔順忍。
如我錠光所得決, 見佛以花散其上,
智者得忍亦如斯, 說超異願億佛名。
其演光明臨壽終, 聞其名號[16]無不宣,
[17]唯有外道虛偽術, 以坐其人[18]翳道教。
假使有聞說斯經, 親自所覩如來宣,
斯黨後世能受持, 復為他人分別說。」
佛告童子:「上方去是過如前喻倍恒邊沙,有世界名善分別,其佛號無數精進願首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現在說法。頒宣道教開化十方,六通六度皆使蒙恩,唯學菩薩不斷佛種。若善男子及善女人學菩薩乘,聞彼佛名,不懷結網信吾道眼,世世所生未曾懈怠。不[19]習貪欲、不戀父母、不著妻子兄弟姊妹、不慕親屬中外種姓、不貪親友交識所知,世世所在身未曾離,三十二相莊嚴其體,少婬怒癡身無疾病,不多憂慮安隱無量,至成佛已,常逮得不可稱計億百千姟功勳之德。」

佛於是頌曰:

「未曾見憂慼, 父母及親屬,
其聞諸佛名, 不懷疑結故。
其世光明曜, 今現在上方,
威神照三界, 為眾說經法。
若能聞名號, 為他人說者,
以三十二相, 而常莊嚴身。
智慧無損耗, 修行菩薩道,
奉敬歸諸佛, 用宣名所致。
所在常奉敬, 不可[1]議億佛,
其行佛道者, 未曾有所著。
所獲功勳德, 稱揚不可盡,
以聞是名故, 能為他人說。
然後將來世, 若得值此號,
無得懷狐疑, 佛慧無上蓋。
其見平等覺, 供養無央數,
然後將來世, 是經歸身手。
寶網得見佛, 菩薩無所畏,
適聞此經已, 未曾懷猶豫,
無得疑佛道, 如來不可限。
前世已曾行, 修無數億劫,
施以身手足, 耳鼻及頭目,
妻子國邑城, 惠與不懷恨,
然後將來世, 得聞此經者,
能為他人說, 則成最眾祐。
其欲解了義, 諸佛之所行,
無得懷沈吟, 世護所教誨。
是故聞此經, 調心習止足,
諷誦學斯典, 數數當經行,
常講具精進, 滿足備三月,
轉得總持決, [2]善執念諸法。」
於是童子寶網,聞佛所宣真諦之義,心懷悅豫,以金縷織成衣其價無數奉上如來。如來應時即如其像三昧正受,佛身一切諸有毛孔悉演光明,照於東方不可稱計無際世界;其在東方一切佛土,皆悉遙見此佛國土,其彼眾會集在道場,亦復皆覩於此佛剎。

當爾之時,九十九億百千兆載諸四部眾,皆各各見諸佛世尊。佛告童子寶網:「仁今乃見東方去此不可思議無能稱計無際世界諸佛世尊,浩浩甚多無以為喻?」

童子白曰:「已見。世尊!」

佛告童子:「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諸天人名一一身號,建立精進不可計會,其諸佛名復過於彼不可稱載,或名吉祥,善寂亦然;或名月響,月殿亦然;或名清淨,花光亦然;或有名號過神通王,如一名號,其若干名亦各如是。」

對曰:「已見。天中之天!」

「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亦復如是,如仁今者所見佛數。仁者!更轉輪王若干[3]反數。」

時童子寶網,歡喜踊躍善心生焉。

時地大動,一切眾生皆得安隱,其大光明無所不照,勸發德本。無央數億百千兆姟諸天之眾住虛空中,散花燒香供養如來。釋梵諸天各各侍從,無數兆載諸天營從,雨赤栴檀、青蓮、芙蓉、黃白蓮花,或有諸天[4]垂散無數諸寶瓔珞,不可[5]稱計數億百千姟世間人民,自來投身歸佛足下,悲喜交集淚流于面,承佛威神識念無數億百千姟宿世所更,遙覩無底兆載神足變化。

於是天人歎頌曰:

「其無央數億, 諸天普周遍,
柔軟妙花香, 下散世光明。
億載天帝釋, 僉住虛空中,
紫磨金色花, 以奉兩足尊。
億百千梵[6]天, 手執赤栴檀,
以散光明曜, 舉聲而嗟歎。
無數諸天樂, 在上而自鳴,
所演辭尊妙, 顯離垢光明。
諸天[7]蓮花有百千, 住在虛空讚導師,
諸華若干天香蓋, 為人中尊億幢幡。
各[8]擁百千寶瓔珞, 散明月珠奉歎佛,
其心歡悅供最尊, 勝無等倫[9]威無量。
人民具足百千億, 自歸最勝不可量,
頭面著地而自歸, 識億姟宿無以喻。
於時世光明, 則為扣法鼓,
應時告於彼, 名聞巨億土。
無限不可量, 億數人民會,
佛則建立之, 尊慧人中上。
上妙堅固寶, 栴檀無能勝,
自然彼床座, 童子懷踊躍。
巍巍微妙寶, 寶網即受持,
化是無數千, 以奉兩足尊。
一心所思惟, 其價直千界,
光明億百千, 所出明月珠。
一心悉如是, 寶網演威曜,
其明所可照, 遍其維耶離。
以此奉供養, 世護聖明主,
寶蓋三萬六, 用上兩足尊。
若干種寶蓋, 諸佛身形現,
紫磨金色成, 團如尼拘類,
所貢上寶蓋, 周匝垂真珠,
一一其寶蓋, 二萬有五千,
如是獻世尊, 須臾間悉[A9]辦。
以黃金衣服, 賜遺諸菩薩,
莊嚴於佛道, 具足普周遍,
二萬五千人, 諸億百千眾,
眾菩薩億黨, 無能計數者。
無央數億姟, 其載數如是,
悉從東方來, 南方西亦然,
北方上下方, 四隅亦如是,
一切諸世界, 目悉遙覩之。
世護諸聖[1]主, 其色紫磨金,
世尊住於彼, 晃晃奮光明,
諸菩薩等類, 各從本土來。
童子寶網者。 供養此學士,
當爾集會時, 所敬不可議。
世尊勸安[2]將, 人上世師子,
於諸天龍神, 人民高位者,
如今住佛前, 一心而奉敬,
[3]往世亦如是, 供如江河沙。
其聞此佛經, 童子寶網行,
其三昧正定, 不退轉至佛。
所得功德報, 不可稱限量,
持斯經典者, 福無以為喻。
十方諸佛土, 尚可知其數,
水火及風種, 地可盡極知。
若持此經者, 嗟歎說其限,
不能盡究福, 功德之多少。
比丘比丘尼, 及清信士女,
諸天摩睺勒, 聞是經典者,
眾生悉集會, 不能稱其德,
血脈不損耗, 入火火為冷。
七日[4]專惟是, 奉修佛道行,
亦供養菩薩, 奉經當如是。
其欲一毛釐, 執持千世界,
擎之以手掌, 億劫不捨置,
若於後末世, 以如是像經。
廣為他人說, 疾成尊覺道,
能為他人說, 是為未曾有。
佛道不可限, 譬喻難遍數,
然於後[5]末世, 外道異學人,
聞佛師子吼, 必當共諍訟。
其有奉敬佛, 世護演光明,
於後將來世, 聞經甚謙恭。」
佛告童子:「若有佛剎中三品眾生,共和同心志於佛慧。設復有人供養此等,無央數劫如江河沙,以貢上佛一心無二,造立精舍極令廣大如大千界,以天栴檀而合成之。一精舍裏興造講堂計有億數,一一講堂施億千榻、一一床上重布好衣柔軟。百億紫磨金寶以為床榻,使大神聖住在世間,以此床榻而供養之。竟恒沙劫滅度之後,為一一佛各起塔廟,亦如江河沙不可計億;為一一佛所起塔廟七寶合成,大如三千大千世界,極高巍巍極於上界三十三天;一一塔廟所供養蓋,數如江河沙,億百千姟諸真珠貫垂著四面,億千繒幡跱立諸幢,亦如江河沙,眾寶校飾鼓諸伎樂。一[A10]一塔廟竪天上柱,諸柱羅列億百千姟,而見供養所設如是。一佛世界所興塔廟幢蓋香花,如是奉事江河沙劫。若聞是經一偈之頌,不懷猶豫頒宣咨嗟,一安住名號福過於彼,并供養吾為天中[6]天,能持奉行不毀禁戒。

「若有明者聞三昧名,得見諸佛如江河沙,亦能恭敬消息承事,諸兩足聖威神無極,講說經典常無放逸,無數億劫未曾忘失。

「其有曾見過去世吼為說尊經殊異道王,是等[7]末世聞之乃悅,宿從世尊更已啟受,棄捐結網瑕穢之垢,除諸惡行如糞不淨出於貪欲,名曰有目,習[8]樂閑居常無馳騁。其人本在維耶離城,以曾聞佛說是經時,自歸如來及見寶網,於[9]後末世乃持是經,如我所教為弟子[10]說。其行尊妙功德茂盛,愍傷眾生開度諸流,於後末世乃持是經,供養諸佛不可稱計,是等之類於後末世乃持佛法。

「若億千劫淨修梵行在於世間,行不可計積累功德,於後末世聞此經者,福超於彼無能限量,啟受經典精思無底,遊諸佛土不可計會。見諸正覺講無限法,見阿彌陀、阿閦如來,其欲覩此諸人中導離垢光[*]㷿、師子月英,然後末世當持此經。若復欲見彌勒如來、無垢大聖師子英如來,如光明尊,亦復如是。然後末世當持佛法,順如是比尊妙經典。今者如來為寶網說,自於後世當奉行之,無得住立放逸之地,不毀禁戒常無放逸,於後世時[11]當奉行之。[1]仁壽終時,當速往生上方世界無量光明最勝佛土,世界名曰為寶君主,彼壽終已,當久[2]逮尋見彌勒正覺。」

佛說如是,童子寶網,四萬億菩薩彌勒菩薩等,六十億阿羅漢,九十億諸天、世人、阿須倫,聞佛所說,莫不歡喜,作禮而退。

佛說寶網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上 - 2024-01-18 23:32:30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上

[5]元魏[6]天竺三藏吉迦[7]夜[8]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靈鷲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耆年舍利弗便從座起,偏袒右肩,更整法服,在佛右面,右膝著地,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唯,天中天!今日現在諸佛、世尊進止康常,今說法者,其數幾[9]何?」

時舍利弗發是問已,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所問甚快!多所饒益普利一切。諦聽,諦聽!善著心中!吾當為汝具分別說。」

於是舍利弗聞佛許可,歡喜踊躍,叉手白言:「諾!當善聽,願樂欲聞!」

佛告舍利弗:「東方去此[10]千萬億諸佛剎土,有世界名曰天神,其國有佛,名曰寶海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若族姓子、族姓女其有得聞寶海如來名號者,執持諷誦,歡喜信樂,其人當得七覺意寶,皆當得立不退轉地,疾成無上正真之道,[11]却六十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東方有世界名曰寶集,其國有佛,號曰寶英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寶英如來名號者,執持諷誦,歡喜信樂,五體投地而為作禮,若使三千大千佛剎滿中七寶,持用布施滿百歲中,所得功德寧多不乎?」

舍利弗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不如有人得聞寶英如來名號,持諷誦者作禮之德,十[12]萬億倍過出布施功德者上。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寶集世界,度八百佛剎,有世界名曰寶最,其國有佛,號曰寶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寶成如來名號者,執持諷誦,以清淨心歡喜信樂,却五百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寶最世界,度千佛剎,有世界名曰光明,其國有佛,號寶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寶光明如來名[13]號,執持諷誦,歡喜信樂,於三塗中[14]悉得解脫。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光明世界,度千五百佛剎,有世界名曰幢幡,其國有佛,號曰寶幢幡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寶[15]幢幡如來名號者,持諷誦念,歡喜信樂,其人則為成法珍寶。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幢幡世界,度二千佛剎,有世界名曰一切眾德光明,其國有佛,號寶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寶光明如來名者,持諷誦[16]讀,歡喜信樂,五體投地而為作禮,却二十萬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眾德世界,度千佛剎,有世界名曰妙樂,其國有佛,號曰阿閦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阿閦如來名號者,捉持諷誦,歎說其德,復勸他人令學諷誦。」

爾時波旬將四種兵來詣佛所,而作是語:「寧使捉持餘千佛名,亦勸他人令使學之,不使捉持阿閦佛名。其有捉持阿閦如來名號者,我終不能毀壞其人無上道心,我亦當能毀[17]壞斯等無上道心。」

佛告魔言:「汝能毀壞誰之道心?」魔言:「其求大乘、捉持阿閦如來名者,我心則生愁憂、熱惱。如我今日復得熱惱,用聞阿閦如來名故!」魔言:「亦復有眾生,其數甚多,捉持餘佛名號者,我或當能毀壞其人正覺道心。」

佛告魔言:「汝莫愁憂、懷於惱結,汝終不能[18]毀壞此等無上道心!」

魔波旬言:「有何因緣?」

佛告魔言:「汝為隱蔽歸命諸佛功德之行。所以者何?阿閦如來自當觀視擁護其人。」

時舍利弗即白佛言:「波旬今日於如來前,云何欲作師子[19]之吼,欲破眾生正覺道心?其有眾生捉持阿閦如來名者,及餘一切諸佛名號,魔審當能毀壞其人正覺心乎!」

佛告舍利弗:「我[20]今觀覩諸眾生,其有捉持諸佛名者,若有呵罵誹謗之者,斯人則為造大惡行,致無量罪,入阿鼻獄具受眾苦。」

舍利弗言:「有誹謗經者,其數幾許?」

佛言:「十方諸佛為諸眾生廣說法時,皆先讚歎阿閦如來名號功德,眾生聽聞其功德者,終無厭足。若有眾生得見如來,聞其功德,未曾有能謗此經者,諸佛、如來不於五濁弊惡之時[1]興出於世,如我今者於此忍界下劣[2]叢殘諸眾生中而作佛也。阿閦佛國嚴淨最好,終不爾也!當知,舍利弗!斯尊法輪隨次分[3]布丘聚國邑,若族姓子、若族姓女一心信行,當廣宣傳此諸經法。當知,舍利弗!聞此經者,誹謗輕毀所受之報,汝今諦聽!」

舍利弗言:「諾!當善聽。」

佛言:「[4]犍陀梨國謗此經者滿百千人,造斯惡行,當墮阿鼻大泥犁中;次復北方國[5]名罽賓,其國經法興盛久住,而此國中五百千人謗此經法,此眾生輩死墮阿鼻大泥犁中。舍利弗!於眾聚中[6]當有共謗[7]此經者,有八萬人墮阿鼻大泥犁中。東方少有信斯經者,多造阿鼻泥犁行,有百千人死入阿鼻大泥犁中;南方二百千人[*]當謗此經,死入阿鼻大泥犁中;西方有百萬人[*]當謗斯經,死墮阿鼻大泥犁中。當知,舍利弗!緣覺智慧不能度量如來之智,況諸聲聞及諸眾生未成道果、為生死水所漂流者,欲度如來智慧功德,未之有也!夫黠慧者當自思惟:『諸佛功德不可限量,諸佛智慧不可思議,諸佛已成一切種智三達無[8]閡,而我癡冥無有是智,諸佛已成一切智者,自當知之我所不了。若我不了,不當謗毀四句一[9]偈,何況謗毀斯大尊經,造斯大罪,眾惡行聚無央數劫,當在阿鼻大泥犁中於彼止宿。』是故,舍利弗!若族姓子、族姓女當作是意:『我今乃聞此大尊經而不誹謗,乃却阿鼻一劫之罪,我等今當自慶歡喜,興大踊躍。』緣此之故,無央數劫常當與此大法共俱。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妙樂世界,度萬佛剎,有世界名曰無量,其國有佛,號大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大光明如來名者,執持諷誦,歡喜信[10]樂,其人所生未曾不值諸佛、世尊,住不退轉,必得成就最[11]上正覺。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無量世界,度六萬佛剎,有世界名曰眾華,其國有佛,號無量音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無量音如來名者,淨心信樂,三反稱言:『我今一心禮無量音如來!』其人當得無量音聲,及得如來淨光之音。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眾華世界,度萬四千佛剎,有世界名無塵垢,其國有佛,號無量音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無量音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却十二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無塵垢世界,度二萬佛剎,有世界名莫能勝,其國有佛,號大名稱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大名稱如來名者,淨心信樂,諷誦不忘,長跪叉手而作是言:『我今禮大名稱如來!』作七寶[12]阜如須彌山,持用布施滿百歲中,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舍利弗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不如有人持大名稱如來名號作禮[13]之者,得其功德巨億萬倍,過出布施功德者上,不得為比!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莫能勝世界,度三千佛剎,有世界名光明,其國有佛,號寶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寶光明如來名者,盡心信樂、持諷誦者,當却十劫生死之罪,住不退轉,必成無上正真之道。其有誹謗、其不信者,當在阿鼻大泥犁中壽命一劫。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光明世界,度萬五千佛剎,有世界名曰多光,其國有佛,號得大安隱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大安隱如來名者,歡喜信樂,諷誦不忘,當作是念:『持此功德,普使一切無量眾生而得安隱。』其人則受無量功德,便能安隱一切眾生。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多光世界,度七千佛剎,[14]有世界名摩尼光,其國有佛,號[15]大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大光明如來名號者,歡喜信樂,持諷誦讀,其人當得如來十力。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珠光世界,度八千佛剎,有世界名曰正直,其國有佛,號正音聲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正音聲如來名號者,淨心信樂,持諷誦讀,其人當得如來四諦平等之法。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正直世界,度二萬佛剎,有世界名光明尊,其國有佛,號無限淨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無限淨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者,大千世界滿中七寶持用布施,所得功德寧多不乎?」

舍利弗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不如捉持無限淨如來名者,所得功德百千萬倍,過出布施功德者上,無以為比。少功德人不得聞此如來名號,於千佛所造立德本,爾乃得聞此尊佛名,却生死罪四十八劫。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光明尊世界,度九[1]千佛剎,有世界名曰音響,其國有佛,號月音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月音如來名號者,盡心信樂,持諷誦念,其人所得清淨功德,成具畢滿如月盛明,立不退轉,當成無上正真之道。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音響世界,度萬二千佛剎,有世界名曰安隱,其國有佛,號無限名稱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無限名稱如來名者,一心信樂而諷誦者,長跪叉手自作是言:『今我禮無限名稱如來、至真、等正覺!』計於其人所得功德,若積七寶如須彌山,持用布施滿百歲中,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舍利弗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不如得聞無限名稱如來名者,持其名號歡喜作禮,其福甚多,比於布施過出百倍,無以為比。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安隱世界,度千五百佛剎,有世界名[2]曰為日,其國有佛,號日月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日月光如來名號者,歡喜敬心,兩膝著地,長跪叉手,自作是言:『我今禮日月光如來、至真、等正覺!』其人疾得成就無上正真之道。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3]日世界,度三十佛剎,有世界名曰清淨,其國有佛,號無垢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無垢光如來名者,若天、若人、龍及閱叉、若諸非人,歡喜信樂,[4]一心敬禮,斯等皆得立不退轉,成無上最正覺道,終不畏墮三塗之中。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清淨世界,度半大千佛剎,有世界名曰琉璃光,其國有佛,號曰淨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淨光如來名號者,誦其名號,歡喜作禮,若天、若龍、閱叉及與非人,此等壽終當生天上及與人中,未曾失於天人之路,常當得值法之盈利,貪心、瞋恚、愚癡之意疾得清淨。若有謗毀而不信者,六萬歲中在於[5]盧獵泥犁受罪。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琉璃光世界,度三百佛剎,有世界名得大豐,其國有佛,號日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斯佛名者,歡喜信樂,念其如來。斯等之類,譬若日輪,皆悉具滿白淨之法,降伏眾魔及諸外道,却四十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大豐世界,度萬佛剎,有世界名曰得立正覺侍從,其國有佛,號無量寶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無量寶如來名號,歡[6]心信樂,持諷誦者,斯輩皆當得七覺寶,能立眾生於最寶中,眾德之聚日日增[7]長。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立正覺世界,度五千佛剎,有世界名蓮花光,其國有佛,號蓮花最尊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蓮花最尊如來名號,歡喜信樂、持諷誦者,猶若妙花在尊法室,功德智慧日日增長,譬如蓮花從水[8]湧出,却五[9]十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蓮花光世界,度十萬億佛剎,有世界名普度眾難,其國有佛,號曰身尊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身尊如來名號者,盡心信樂、持諷誦者,其人疾度生死之海,能除眾生諸欲飢渴,當作快士,為於世間而作福田,能受三界一切供養。其有[1]目見此如來者,歡喜信樂,當為世間作大法師,得金剛力,立不退轉,當成無上正真之道。其有女人聞此身尊如來名者,盡心淨意、歡喜信樂、無諛諂者,厭[2]污女身,從是[3]以後更止不受女人之身,却六十劫生死之罪。

「如是,舍利弗!其有得聞身尊如來名號者,斯等為獲無極之德,是故當求正覺之道,普救一切令離眾苦。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度眾難世界,度二十佛剎,有世界名曰堅固,其國有佛,號曰金[4]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金[*]光如來名號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斯等皆當為佛光明之所護持。成佛之時,於諸如來光明廣遠而得自在,悉得如來一切眾德。是故至心[5]普當信樂諸佛尊號,悉得無礙辯才之慧,終不諮受下劣之法,諸願之行當疾成滿。其有聞此諸如來名,當自勸發起於尊意,發金剛志,求無上道,此等皆當却十二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堅固世界,度十佛剎,有世界名曰無際,其國有佛,號梵自在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梵自在王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叉手作禮,其人必當得見其佛,作轉輪王,立不退轉,當成無上正真之道。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無際世界,度二千佛剎,有世界名曰為月,其國有佛,號金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金光明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此等後生,常為眾生廣說經法,雖為分別一切如夢、如水中月、幻化之法,用[6]寤眾生,從是[7]以往終不復墮惡道之中。當與大德眾聚共會,而常歡喜,能使眾生而得快樂。後作佛時,以大乘法興顯於世,無有二道。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月世界,度[8]千佛剎,有世界名曰火光,其國有佛,號曰金海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金海如來名號者,盡心信樂、持諷誦者,得不退轉,必成正覺。所以者何?其佛、如來本行菩薩道時,作是誓願:『若使有人生我國者,及在他方諸佛國土,聞我名號,斯等當住不退轉地,成最正覺,我當盡為滿具如來無上之願!』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火光世界,度十八佛剎,有世界名曰正覺,其國有佛,號龍自在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龍自在王如來名者,盡心信樂、持諷誦者,若使郡縣、村落之中雨、雹、霜時,以右膝著地,叉手作禮,而作是言:『龍自在王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無數諸龍於厄難中悉度脫之,由此功德自致成佛。作是誓言:「若我[9]剎中及諸佛土,若我在世般泥[10]洹後,若有諸龍雷、電、雹、霜恐怖眾生,以龍自在王如來威神功德[11]智力,至誠誓願,口作是言,頭面作禮,疾得[12]度脫。」』當知,舍利弗!如是厄難疾得解脫,唯除宿罪不能得免。一切諸龍若在厄難聞此佛名,於眾厄中疾得解脫。其有[13]執持斯佛名者,復勸他人令使誦持增益功德,必當得[14]往生此佛國,求最正覺,立不退轉,疾成不久。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正覺世界,度十億佛剎,有世界名曰喻月,其國有佛,號一切花香自在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一切花香自在王如來名者,淨心信樂、持諷誦者,斯其人等所生之處,當得恒沙戒香具足,一切妙香香[15]氣遍熏,諸佛剎土眾戒具滿,常能奉持未曾缺犯。」

舍利弗言:「本何因緣乃能如是?」

佛言:「其佛本行菩薩道時,作是誓願:『我若在世般泥洹後,若有眾生持我名[16]字一心信樂,皆悉當得如是戒香!』是故,舍利弗!常當興立大敬信心於諸如來,如是諸佛擁護其人,使得功德不可計量。若有持此諸佛名者,從其所願得之,皆悉當得諸佛智慧而令備滿,得不退轉。長跪叉手,自作是言:『我今禮此一切花香自在王如來!』常念不忘,却十四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喻月世界,度二千一億佛剎,有世界名曰星王,其國有佛,號曰樹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樹王如來名號者,歡喜信樂、持諷誦者,斯輩皆當得諸法樂,壞諸魔兵,裂破羅網。若聞此經,輕慢誹謗,用相調戲,滿六萬歲於僧迦泥犁受其罪報。若有言:『我不信此經!』於七萬歲常在餓鬼,不聞飲食、水、穀之名。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星王世界,度五十五佛剎有世[1]界,其國有佛,號曰勇猛執持牢[2]杖棄捨鬪戰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勇猛執持牢[*]杖棄捨鬪戰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者,乃至夢中,此等眾生,譬如金剛伏眾魔兵,以諸智慧消伏諸欲。[3]其有得聞此佛名號一心信者,審諦自知:『我等前世以為曾見此佛、世尊遊於菩薩徑路之時,而不疑也!我等當發弘誓之願,莫從大乘而得退轉,但當自慶,歡喜踊踊,進大法路,得聞如來種姓名號。諸佛普利益於一切,不捨一人而取滅度;諸佛大慈,普愍眾生,雨於法雨。』其有得持此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所得功德,我當為汝[4]取少譬喻。如[5]恒邊沙諸佛國土,滿中七寶持用布施,所得功德寧多不[6]乎?」

舍利弗言:「甚多,甚多,不可思議!」

佛言:「分大海水一[7]渧為一分,布施功德猶若一[*]渧,持佛名者所得功德,如大海水,不可為喻,少功德人不能堪任聽斯經典。若使有人久[8]殖德本,得聞斯法,信而不疑,若使地獄、畜生、餓鬼及長壽天聞此經者尚得大福,況復有人已種德本,聞斯經法所得功德寧可喻乎!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佛土,度二十佛剎,有世界名曰豐饒,其國有佛,號內豐珠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內豐珠光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斯等皆當獲大功德,終不畏墮三塗之難,所發弘誓如意、得滿大乘之願。若今現在般泥洹後,其有得聞內豐珠光如來名者,信樂誦念,斯等皆當得大乘法樂而以自娛,及受天上、人中快樂,常當得生清淨佛土,於諸佛國具滿眾願。從意所欲,於三乘法而得滅度,於其中間從此佛[9]所,獲功德聚甚大弘廣,恒沙劫中所作眾罪,悉當[10]棄捨不受,唯除逆罪、起瞋恚意向諸快士。此等之類於久長世,地獄之中受斯罪畢,因得聞此佛名功德所[11]致,其後如願於三乘中而取滅度。當知,舍利弗!眾惡之行慎莫造作,如我於此經中上章所說,不可起恚向於焦[12]柱,何況懷惡向於眾生;已立信心向成道者,況起瞋恚、懷於誹謗向諸如來無量慧等。如此之人於無數劫在地獄中,具受無量苦惱之罪,爾乃得出。我為斯等求於大乘信解者故,而說斯法。其有毀壞大乘法者,實當具受無量大苦,信樂之者,自果當立不退轉地,必成正覺。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豐饒世界,度八[13]十佛剎,有世界名最香熏,其國有佛,號無量香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無量香光明如來名者,持諷誦念,一心信樂,最後念之,斯等皆當得不退轉地,成最正覺。成正覺已,諸毛孔中出眾妙香,遍至十方猶若雲起,非是下劣少智之士、學淺法者,而解斯經。吾亦道眼觀覩斯等諸眾生類,其有信樂斯經法者,過去世間無數劫中,於諸佛所集諸慧法造眾德本,今乃得聞此尊妙法。最後末世[14]聞斯典教,信而奉持,未曾生意而懷誹謗,初未曾有不解法時,[15]却四十劫生死之罪。其人功德如月欲滿,為於世間而作快士,應當得受一切恭敬,而為眾生作良福田。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香熏世界,度五十佛剎,有世界名龍珠觀,其國有佛,號師子響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師子響如來名者,持諷誦讀,一心信樂,念於戒行,斯等皆當立不退轉,成最正覺,作眾德輪,入白淨法,於中旋轉過出於世,却二十劫生死之罪。若族姓子、族姓女、若人、非人,[16]其[17]諸厄難疾得解脫,[18]現在[19]於[20]世有得聞斯佛名者,[21]於[22]諸世間猶若尊塔。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龍珠觀世界,度三十佛剎,有世界名曰修行,其國有佛,號大強精進勇力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大強精進勇力如來名者,盡心信樂,持諷誦念,右膝著地,叉手作禮,自作是言:『我今禮大強精進勇力如來、至真、等正覺!』斯其人等,遊生死中多所饒益,得大戰力,退却眾魔,伏諸外道,却二十五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修行世界,度四十佛剎,有世界名曰堅住,其國有佛,號過出堅住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過出堅住如來名者,淨心信樂,持諷誦念,此等皆當堅住大乘,於諸尊法得堅固財,加得大福,晝夜日日增益功德。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堅住世界,度三十六佛剎,有世界名曰光明,其國有佛,號鼓音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鼓音王如來名者,盡心信樂,持諷誦念,長跪叉手,自作是言:『我今禮鼓音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所得功德,三千大千一切世界滿中珍寶持用布施,得其功德寧為多不?」

舍利弗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不如有人持此佛名功德甚多,過出施上百千萬倍。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光明世界,度百五十佛剎,有世界名眾德室,其國有佛,號曰月英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1]月英如來名者,盡心信樂,若天、若人、龍及非人,聞此佛名,持諷誦念,斯等皆當得入清淨,猶若蓮花不著塵水,於眾惡中悉無所犯。若有女人得聞[*]月英如來名者,淨心信樂無有諛諂,從是以後[2]更止不受女人之身。若有不信輕慢謗毀,當二十劫在於阿鼻大泥犁中具受眾苦。若使有人盡心信樂,懷大恭敬,却二十一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眾德世界,度十萬億佛剎,有世界名住栴檀地,其國有佛,號超出眾花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佛告舍利弗:「其佛本行菩薩道時,自作是言:『我成正覺興出世時,其剎土中無有八難!』用是誓願自淨佛國。若有得聞超出眾花如來名者,盡心信樂,持諷誦念,斯等大士[3]於諸世間,多所利益,如大藥王。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栴檀世界,度二十億佛剎,有世界名曰善住,其國有佛,號世燈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世燈明如來名者,盡心信樂,持諷誦念,斯等皆當脫三塗[4]厄,唯除逆罪、起瞋恚向諸快士。其有持此如來名者,為得此尊妙[5]法之寶,却二十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善住世界,度八十億佛剎,有世界名曰光明,其國有佛,號休多易寧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所以世界名光明者,其國佛土地平如掌,以眾蓮花布滿世界;其土如來光明晃晃,猶若大火晝夜常照;其佛國土光明巍巍最尊第一,常於大眾轉尊法輪。若使有人三千世界以金布地,復以妙衣莊飾其地,悉令彌滿三千世界持用布施,得其功德寧為多不?」

舍利弗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不如有人聞休多易寧如來名者,盡心信樂,持諷誦念,其人得福過出布施功德者上數百千倍。斯等眾生自恣發願,如意得之,却六十劫生死之罪。後成無上正真道時,其佛國土嚴淨快樂、[6]尊貴無比。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光明世界,復有剎土名圍遶月,其國有佛,號曰寶輪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圍遶世界,有剎土名[7]曰度覺,其國有佛,號常滅度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而今現在轉不退轉無上法輪。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度覺世界,有剎土名須彌脇,其國有佛,號曰淨覺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而今現在廣說經法。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過須彌脇世界,有剎土名曰名稱,其國有佛,號無量寶花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8]而今現在廣說妙法。

「復次,舍利弗!東方過此名稱世界有剎土,名曰妙軟,其國有佛,號須彌步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而今現在於大眾中廣說經法。

「復次,舍利弗!東方[1]過此妙軟世界,有剎土名曰豐養,其國有佛,號寶蓮花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現在大眾廣說經法。

「復次,舍利弗!東方過此豐養世界,有剎土名蓮花踊出,其國有佛,號一切眾寶普集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現在說法。

「復次,舍利弗!東方去此蓮花[2]踊出世界,有剎土名曰金光,其國有佛,號樹王豐長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現在說法。

「復次,舍利弗!東方過此金光世界,有剎土名曰清淨,其國有佛,號轉不退轉法輪眾寶普集豐盈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與諸菩薩無央數眾前後圍遶,轉不退轉無上法輪。

「復次,舍利弗!東方過此清淨世界,有世界名曰淨住,其國有佛,號圍遶特尊[3]得淨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斯諸如來、至真、等正覺現在東方,其有宣揚諸如來名,廣分別說,令人受持,復有餘者不可計數,今悉現在說無上法。其有得聞斯諸佛名,盡心信樂,以膝著地,長跪叉手,普為東方諸佛作禮,持諸佛名,三[4]作是言:『我今普禮東方一切諸佛、世尊!』其人得福不可限量。[5]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上
貼文者 : : hui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中 - 2024-01-18 23:43:52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中

[*]元魏天[*]竺三藏吉迦[*]夜[*]譯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度十萬億佛剎,有世界名曰真珠,其國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日月燈明如來名者,持諷誦念,歡喜踊躍,至心信樂而無有疑,如來言教實為快善,無數千人淨心敬信,悲喜情踊為之雨淚。此眾生輩自當憶知:『吾等往昔為曾值見此諸佛已!』若有女人,其有得聞日月燈明如來名者,歡喜信樂,從是已後所生之處,止更不受女人之身。十方世界其有得聞斯佛名者,皆當得立不退轉地,必成正覺,於諸欲中意常清淨,不為欲垢之所纏縛。此佛剎人及與他方諸眾生類,聞此如來名號者,計其功德不可限量,不以言辭所可稱說、能盡其德,魔王官屬終不堪任毀壞其人無上道心。」

佛語舍利弗:「魔王常欲索此經便欲斷絕之。所以者何?為諸欲聚之所纏縛。雖爾,舍利弗!斯之伴黨最[7]為後世時,會當信樂斯尊經法而不謗毀其信樂者,斯之正士如優曇花,在於世間宜受一切三界供養!」

舍利弗言:「[8]惟,天中天!最後末世兇愚暴惡,幾所眾生有能信持日月燈明如來名者,及諸世尊、如來名號歡喜信者?」

佛言:「我今現在諦觀察之,比丘僧中終不見有,[9]被白衣者最後末世亦復如是,信樂斯經諷誦之者,亦復少有,百萬之中若一、若兩。」

舍利弗言:「設有聽受信斯經者,所得功德為幾許?」

佛言:「[10]諸如來於無數劫遊於五道,拔濟眾生三塗之厄,滿具一切弘誓之願,興出於世,廣為眾生敷陳妙法,實為難值,用說正法故,多所利益。一切眾生其有聞者歡喜信樂,斯等皆當疾能解了我之智慧,却生死罪百劫在後。其聞此法不信樂者,斯之等輩我悉見之。」

舍利弗言:「[*]惟,天中天!有幾所人謗毀斯經,所得罪報受幾時苦?」

佛言:「斯眾生輩,六十億歲於地獄中具受眾罪,為以謗毀諸如來等正覺法故。舍利弗!斯法興盛幾時之間,在所之處,愚癡之人於中造立地獄之行,用謗諸佛、如來之故。是故,舍利弗!夫黠慧者,若族姓子、族姓女,最後末世聞此妙法,信不誹謗,宜當自慶,歡喜踊躍,作是思惟:『我等不謗如來之法,身之所受惡行苦報吾已得脫!』」

佛告舍利弗:「最後世時,大千世界滿中七寶持用布施,猶尚易得;聞有讚歎斯眾功德,實難得值——值此法者皆為如來之所護持!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真珠世界,度萬佛剎,有世界[1]名裁光,其國有佛,號曰須彌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須彌如來名號者,持諷誦念,歡喜信樂,長跪叉手,當為作禮,當得無比功德之報,魔王不能毀壞其人無上道心,猶須彌山堅住不動,功德甚多,日日增益,不可限量。[2](裁光世界,丹本戒光)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3]裁光世界,度萬四千佛剎,有世界名曰音響,其國有佛,號大須彌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大須彌如來名,盡心信樂,持諷誦念,若至夢中,斯等之人終不更起恚亂之意向諸快士,得不退轉當成正覺。斯諸正士當解妙慧,了一切法猶若如夢,却八十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音響世界,度五千佛剎,有世界名紫[4]磨金,其國有佛,號阿提彌留[5](晉[6]言超出)[7]須彌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阿提彌留如來名者,盡心信樂,持諷誦念,所得功德,設使有人持閻浮檀金,布於三千大千世界悉令彌滿持用布施,其人得福寧為多不?」

舍利弗言:「甚多,[8]甚多,天中天!」

佛言:「不如有人持諷誦念阿提彌留如來名者,淨心信樂,所得功德過出施上[9]百倍有餘,無以為比。若有常念此如來名,却生[10]死罪十劫在後。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紫磨金[11]界,度二萬佛剎,有世界名色像光,其國有佛,號喻如須彌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喻如須彌如來名者,淨心信樂,持諷誦念,以膝著地,長跪叉手,而為作禮,如斯人等當得智慧猶若大海,悉能奉持諸佛之法,疾得成就正覺之道。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色像光世界,度萬八千佛剎,有世界名過珠光,其國有佛,號曰香像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香像如來名號者,彈指之頃恭敬淨意,念斯如來所得功德,假令有人持閻浮檀金,布三千大千世界,悉令彌滿持用布施,其人得福寧為多不?」

舍利弗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不如有人口中諷誦香像如來名號者,如彈指頃功德殊特,過出施上百倍有餘。所以者何?一反唱聲稱斯佛名,獲大[12]盈利,何況目覩如來色像,作禮恭敬,及泥[13]曰後入於廟寺,瞻覲形像,禮拜虔恭,所得功德寧可稱乎!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珠光世界,度無數千佛剎,有世界名曰得勇力,其國有佛,號[14]三曼陀[15]揵提([16]晉言圍繞)[17]香熏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舍利弗!其佛、如來本求大乘,為菩薩時作是誓願:『我[18]設先世供養諸佛,及復供養彌[19]嘉揵尼如來正覺!』燒名好香,丸如芥子,自誓願言:『願我今日持此功德成作佛時,身諸毛孔悉出妙香,熏遍十方恒沙世界,猶若雲起,[20]皆令彌滿他方佛國無量世界,一切眾生得[21]具戒香。聞我名者,斯等一切成作佛時,我諸毛孔亦出斯香遍無量國,三曼陀揵提如來,亦自滿[22]具一切諸願。』若使有人讚歎、廣說如來名德,若族姓子、族姓女七日之中飢不獲食,故當往聽、歎說如來功德之法。所以者何?聞斯佛名所得功德不可限量。」

舍利弗言:「如是,世尊!其有得聞三曼陀揵提如來名,所得功德不可稱量,甚多乃爾!最後世時,若族姓子、族姓女聞斯功德歡喜踊躍,及復得聞諸佛名號功德法者,魔王不能毀壞其人無上道心。所以者何?諸佛、世尊皆共擁護此等眾生,是故魔王不能得壞其人道心。」

佛言:「設我讚歎斯佛功德,眾生聞者,[23]或能惑亂。所以爾者,此等之類福德淺薄、無黠所致,不能信持。若有信者,舍利弗!皆當歡喜,踊躍自慶,此等必當成最正覺。而於此中所得功德,我當為汝引少譬喻。諸佛大慈皆欲使人入其法中,十方世界滿中七寶持用布施,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舍利弗言:「甚多,甚多,天中天!」

佛言:「不如有人得聞三曼陀揵提如來名者,得福甚多,過出施上百倍有餘;加復作禮,五體投地,得其福德不可思議,却生死罪百劫在後。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得勇力界,度十億佛剎,有世界名曰雲厚無垢光,其國有佛,號曰淨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淨光如來名號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彈指之頃發大慈心,其人至心慕樂斯佛已,自作是言:『[1]今我得聞斯佛名號,彈指之頃發大慈心,持此功德,願使十方一切眾生得解如來微妙之慧!』當知,舍利弗!斯等眾生發弘誓願,於中所得功德之福,如恒邊沙諸佛國土,滿中七寶持用布施,其所得福寧為多不?」

舍利弗言:「甚多,甚多,世尊!不可稱量。」

佛言:「不如有人誦持淨光如來名者,歡喜踊躍,彈指之頃發大慈心,興弘誓願,所得功德比於布施過上百倍。諸正士等欲布施時,當作法施,斯之功德疾得成就正覺之道,却八十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雲厚無垢光界,度萬佛[2]剎,[3]有世界名曰法界,其國有佛,號曰法最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法最如來名號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長跪叉手,頭面作禮,斯等皆當而能護持諸佛之法,於佛法中所得大利,目見如是。以是之故,皆當信樂持斯佛名,加廣宣傳、闡[4]揚佛德,發尊覺意,不當起心作輕慢行。向於如來敬信之者,悉能滅除三塗之苦,皆由斯德。諸佛、世尊無數劫中,聚眾德本、具如來行實為[5]謙苦,久遠難量,乃得成就如來法身,暢達正覺,一切之智實為甚難。以是之故,不當生慢,皆當興立敬信之心向於如來。一切世界設滿中水,水上有板而板有孔,有一盲龜,於百歲中乃一舉頭,欲值於孔,斯亦甚難,求索人身甚難、甚難!於此欲得除去八難之[6]患,若有得聞斯經法者,眾難、惡道皆悉永絕。以是之故,當發大願求解最尊無比之法!若一發意於如來者,喜心信樂,斯等疾近正覺之道,却二十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法界,度五萬五千佛剎,有世界名曰星自在王,其國有佛,號香自在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香自在王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長跪叉手,自作是言:『我今禮香自在王如來、至真、等正覺,當發大慈,持功德聚,使諸如來及諸弟子長受天樂,亦受法樂,一切眾生皆亦如是。若使有人不慕泥洹,斯等皆當住不退轉,疾成正覺!』三千世界滿中七寶,持用布施滿千歲中,所得功德寧為多不?」

舍利弗言:「甚多,世尊!」

佛言:「不如有人持斯佛名發大慈心得福甚多,比於施德過上百倍,却三十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星自在王世界,度萬佛剎,有世界名曰正真,其國有佛,號大集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大集如來名[7]號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如此人等與諸佛法常共合偶,亦不起意樂入泥洹。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正真世界,度八千佛剎,有世界名曰廣博,其國有佛,號[A1]香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香光明如來名[8]號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斯等皆當得不退轉,成最正覺。所以者何?香光明如來本遊菩薩徑路之時,作是誓願:『我作佛時,一切眾生聞我名者,得不退轉,疾成正覺;在於三塗恐怖之中,疾得解脫!』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廣博世界,度[9]二萬佛剎,有世界名曰廣遠,其國有佛,號曰火[10]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火光如來名號者,歡喜信樂、持諷誦者,斯等皆得無限之福。其有謗毀而不信者,獲無量罪。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廣遠世界,度萬五千佛剎,有世界名曰無崖際,其國有佛,號無量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無量光如來名者,盡心淨意,歡喜信樂,斯等眾生,為此如來光明威神之所護持,却生死罪十劫在後。其有謗毀而不信者,當二十劫在波多畔泥犁中。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無崖際界,度二萬佛剎,有世界名曰堅固,其[11]國有佛,號曰開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開光如來名號者,歡喜信樂、持諷誦者,魔王眾兵不能毀壞其人道心。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堅固世界,度二千五百佛剎,有世界名曰[1]馬瑙,其國有佛,號月燈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斯佛名者,持諷誦念,斯等皆當為世[2]作導,應當得受世之供養,[3]斯其人等為持天上之牢杖也。當知,舍利弗!此諸佛名在於郡縣、丘聚、村落、諸國邑則[4]神塔也!所以者何?舍利弗!最後末世,斯諸快士、正覺之名甚難得值,其有聞者皆當歡喜,一心信樂。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馬瑙世界,度八千佛剎,有世界名曰妙香,其國有佛,號日月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5]月光如來名號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若於夢中若聞、若說展轉相語,此輩皆當歡喜踊躍,當得無量功德之報,道心堅固如須彌山,不可傾動,一切魔王不能毀壞。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妙香世界,度萬佛剎,有世界名曰為日,其國有佛,號日月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佛國土無有四路。何等為四?無有地獄、餓鬼、畜生、貧窮下賤。其佛、世尊本求道時,作是誓[6]願:『設我成佛、若泥洹後,其有眾生聞我名者,皆當得住不退轉地,疾成無上正真之道,亦使此等成立國土,無上道田所願具足,亦當如我眾願悉滿!』舍利弗!若有得聞[*]月光明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此等眾生亦當具滿無上道願,如此世尊。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日世界,度萬八千佛剎,有世界名曰金珠光明,其國有佛,號曰火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火光如來名號者,信樂歡喜,持[A2]諷誦念,斯等已持智慧之炬,越度一切生死之海。當各精進,一心信行;晝夜常念,莫得疑懈;當廣宣化,設於法施。一切魔王不能毀壞其人道心,況於外道能毀呰耶!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金珠光明世界,度萬六千佛剎,有世界名曰眾色像[7]逆鏡,其國有佛,號曰集音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眾生生彼佛剎,甫當生者、現已生者,此等正士過[8]逾一切人、天像貌,眾相嚴容,端正姝妙,光明巍巍,非天、世人所受之體。其有得聞集音如來名[9]號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後生之處常得端[10]政,顏容妙好,心常歡喜,信樂諸佛。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眾色像[11]界,度萬三千佛剎,有世界名曰眾聚,其國有佛,號最威儀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最威儀如來名[12]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其人為得世間最尊,天、龍、鬼神之所敬仰,却二十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眾聚世界,度十萬佛剎,有世界名曰勝戰[13]超度無極,其國有佛,號光明尊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光明尊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若天、若人、閱叉、鬼神[14]斯眾生因此功德,會得成就正覺之道,却三十劫生死之罪。若有輕謗而不信者,滿八萬歲在於大泥犁,具受眾苦。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勝戰[*]超度無極世界,度五千佛剎,有世界名一切音[15]響,其國有佛,號蓮花軍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蓮花軍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若使有人大千剎土,滿中珍寶持用布施,其人得福寧為多不?」

舍利弗言:「甚多,甚多,世尊!不可稱量。」

佛言:「不如有人持諷誦念蓮花軍如來名者,所得功德過於布施功德者上,常與諸佛、世尊共會。卿舍利弗!汝曹不能都盡堪任聽此功德。斯佛、世尊從久[16]已來,於諸禪中具諸德本,[17]其有信持此佛名者,其人皆當超過三界,猶若蓮花從水[18]踊出。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音響世界,度二萬佛剎,有世界名[19]曰月光,其國有佛,號蓮花響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舍利弗!此如來尊何故名曰號蓮花響?初昇道場,坐蓮花上成最正覺,無數諸天在虛空中,異口同音共唱聲言:『蓮花響佛今出於世,其音遍聞大千剎土!』以是之故號蓮花響。其有得聞斯佛名者,歡喜信樂,長跪叉手,自作是言:『我今禮蓮花響如來、至真、等正覺!』斯等終不墮於惡道,遊諸恐難疾得解脫,[*]惟除五逆惡罪行者。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月光世界,度三萬佛剎,有世界名天自在,其國有佛,號曰多寶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舍利弗!其佛、世尊何故名曰為多寶乎?本遊菩薩徑路之時,有不可計聲聞之眾,悉來從其啟受經法,異口同音共作是言:『斯之正士乃能有此深妙法寶!』因號名曰為多寶也。若族姓子、族姓女,其有得聞斯佛名者,歡喜信樂,長跪叉手,三反稱[1]言:『我今禮多寶如來、至真、等正覺!』其人所生在諸佛剎,心常解了一切諸法。所以者何?斯佛、世尊為菩薩時[2]發是誓願:『如此人者自成法寶,以寶為[3]徒從!』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天自在[4]界,度二萬佛剎,有世界名曰蓮花,其國有佛,號師子吼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師子吼如來名者,歡喜信樂,長跪叉手,三舉聲言:『我今禮此師子吼如來、至真、等正覺!』斯[5]其人等所生之處,皆當悉能作師子吼,聲揚法音遍[6]于三千,化度無量眾生之類,却五十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蓮花世界,度萬佛剎,有世界名曰明星,其國有佛,號師子[7]音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師子音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斯[*]其人等後生之處,得無量音,及得如來淨光之音。所以者何?若散花香於虛空中,稱南無佛,得福無量,況覩靈廟如來形像,至心禮敬,散花香者,斯等在世猶若好花,莫不鮮澤。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明星世界,度萬五千佛剎,有世界名曰無憂,其國有佛,號精進軍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精進軍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一心奉信無憂剎土,以清淨心盡誠敬信於此如來,斯等皆當成[8]等正覺,能為眾生廣轉法輪。所以者何?其如來尊本求道時興此誓願:『吾成正覺,一切眾生聞我名者,其人皆當生我剎土,悉當具滿如來之慧!』舍利弗!若有謗毀、輕慢、不信、更相調戲、持用作笑,此輩億歲在地獄中具受罪報。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無憂世界,度萬佛剎,有世界名金剛聚,其國有佛,號金剛踊躍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金剛踊躍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若於夢中聞斯佛名,其人皆[9]能破壞三毒,消散諸欲,得不退轉於諸佛法。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金剛聚世界,度千億佛剎,有世界名曰恐明珠,其國有佛,號度一切禪絕眾疑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10]得聞度一切禪絕眾疑如來名者,歡喜信樂,至心諷誦念其如來。若復有人說斯佛名,其有聽者當以質直、無諛諂意宣傳之者,真正說之,斯等皆能壞眾魔兵及諸外道倒見之徒,悉能決散一切疑結,必得成就正覺之道。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恐明珠世界,度千八百佛剎,有世界名曰花[11]香,其國有佛,號寶大侍從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舍利弗!若有得聞寶大侍從如來名者,歡喜踊躍,一心信樂,持諷誦念,斯[*]其人等能為世間作大[12]珍寶,當轉無上正法之輪。如是,舍利弗!聞斯佛名信樂之者,得大利益,功德乃爾!其有畏惡生死之難,傾其心意著在聲聞、緣覺之道,此等徒類小誓淺智,志存下劣,不能堪任尊妙之道,放捨如來廣大之慧,斯之等輩不能信解此深妙義。其有眾生求廣妙慧,傾於眾德著最特[13]妙乘,於此法中,但當求索無盡之藏,除去慳心褊狹局意,發無[14]蓋哀,但欲充滿眾生之願,作是施與,於如來田得無盡報,會當解了正覺之慧,能以財寶施與眾生,令使一切各得快樂,願此眾德著於無上正真道中。舍利弗!其有得聞斯佛名者,及諸如來功德名號,加廣宣傳稱揚說時,若有不信謗毀之者,四十億歲在加羅秀[15]領泥犁之中具受眾苦。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花香世界,度六千佛剎,有世界名曰喜起,其國有佛,號曰無憂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無憂如來名號者,發歡喜心,信樂諷誦,斯[1]諸人等於眾欲中無所污染,不為諸欲之所拘礙,心如蓮花不著塵水,得不退轉,悉能安隱一切眾生。後成正覺,若有眾生聞其名號,至心諷誦,歡喜信樂,若存在世、[2]若泥曰後,斯等亦得最特妙乘,為世導師,皆當逮得無量功德;所生之處,其人未曾不值佛時。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喜起世界,度[3]二萬佛剎,有世界名曰哀色,其國有佛號地力持踊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地力持踊如來名者,淨心歡喜,持諷誦念,五體投地而為作禮,念其如來一日一夜,斯人當得立不退轉、難動如地,一切眾魔不能毀壞其人道心,得無量慧猶若大海,斷生死路,却二十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哀色世界,度十四佛剎,有世界名曰為天,其國有佛,號最踊躍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最踊躍如來名者,歡喜踊躍,持諷誦念,長跪叉手而為作禮,當作是言:『我今禮最踊躍如來、至真、等正覺!』此等眾生當為最特殊妙大乘之所捉持,亦能饒益一切眾生,三塗、八難悉為永[4]除。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天世界,度八千佛剎,有世界名栴檀光,其國有佛,號曰自在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自在王如來名者,益加信樂,若更相勸持此佛名,斯皆當得無量之福。舍利弗!若有說此如來名時,若天、若人、龍及閱叉、一切非人,其有聞此如來名者,此等皆當得不退轉於正真道。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栴檀光世界,度二十億佛剎,有世界名一切伎樂震動,其國有佛,號無量音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無量音如來名者,歡喜信樂如來功德,當發此願:『以此功德,使我解了如來智慧!』斯皆當住不退轉地,必成無上正真之道。所以者何?此如來尊為菩薩時,興大弘誓,立此願故。若有不信誹謗之者,於地獄中長受眾苦;罪畢得出,所生之處常不遇值諸佛之世。舍利弗!其佛世界何故名曰伎樂震動?無量音佛本從兜術降神之時,始發一切伎樂之音聲,普震動揚其樂音[5]聲,天上、世間乃至非人一切伎樂所不能及;其佛住壽在世之時,說法教化至于泥曰;其佛國土伎樂之音聲續美暢,震于十方二十佛剎。以是之故,號無量音。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一切伎樂震動世界,度三百億佛剎,有世界名集光明,其國有佛,號曰錠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舍利弗!其如來尊停住光明,照他佛國,十萬億剎常以大明,以是之故名曰錠光。其有得聞斯佛名者,一心信樂,歡喜踊躍,無諛諂意,斯等當為如來光明之所護持。

「復次,舍利弗!南方去此集光明世界,度八萬佛剎,有世界名一切香,其國有佛,號寶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寶光明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斯等皆當為於世間作大珍寶,住不退轉於正真道;所生之處常值佛世,初不曾生無佛之處;遊於菩薩徑路之時,却五十劫生死之罪。是故,舍利弗!不當起於瞋恚、忿亂向諸菩薩及諸弟子,[*]惟當興立大慈之心而奉敬之;當求如來廣妙之慧,發弘誓願趣至大乘。舍利弗!如是其人疾近無上正真之道,廣演如來深妙之法。若使有人未入泥洹,[6]在菩薩之境界者,不信佛法,亦不信有行菩薩道,言佛道難得。如是之人,滿於千歲在地獄中具受眾罪。是故,舍利弗!不當起瞋恚之意向於虫[7]䗍,況持惡意向諸快士。癡蓋所覆、無慚愧者,於中謗毀益牢地獄諸罪之行。舍利弗!諸佛興世甚難、甚難,百億之數發意求道,至時得者若一、若兩。當知,舍利弗!如來興世如優曇花,時時乃有,不可見也。其求大乘,發弘誓願,[8]已有發者、甫當發[9]者、今現發者,起勇猛意、不沈疑者,當如所願疾成不久,廣施法食,具正覺道。如是南方諸佛之等不可稱計,今現康常,廣說經法。其有聞者,廣演、興顯、歎揚如來無量功德,當向南方五體投地,念諸如來,稱[1]其名號而為作禮,其人得福不可計量。[2]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中
貼文者 : : hui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下 - 2024-01-18 23:48:13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下

元魏天竺三藏吉迦夜譯

「復次,舍利弗!西方去此度十萬億佛剎,有世界名曰安樂,其國有佛號阿彌陀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當起廣遠無量歡喜安立其意,令使真諦十萬億信心念斯如來,其人當得無量之福,永當遠離三塗之厄,命終之後皆當往生彼佛剎土。命欲終時一心信樂,念不忘捨阿彌陀佛,將諸[3]眾僧住其人前,魔終不能[4]毀壞斯等正覺之心。所以者何?其佛、世尊興立大悲,誓度一切無量眾生,亦復護持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其有得生安樂世界,當於其中具滿如來正覺之慧。舍利弗!其佛、世尊本求誓願,其有求於第[5]一之乘,於其世界具滿如來諸佛之法,具正覺分;求聲聞乘,於彼佛剎得阿羅漢。其有往生彼佛剎者,從其所願大、小之乘,於彼畢滿。其有最後聞阿彌陀如來名號,讚說之者,信不狐疑,當起敬心至意念之,如念父母。作如是意:『斯等普當於彼佛國具滿眾願。』其有不信讚歎、稱揚阿彌陀佛名號、功德而謗毀者,五劫之中當墮地獄,具受眾苦。

「復次,舍利弗!西方去此十萬佛剎,有世界名破一切魔,其國有佛,號曰殊勝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殊勝如來名[6]號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此等皆能降伏眾魔,裂壞羅網,却六十劫生死之罪。

「復次,舍利弗!西方去此十萬佛剎,有世界名曰伏一切魔,其國有佛,號曰集音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集音如來名號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其人當得一切如來諸佛音聲,於大眾中廣說法處,於中特尊,退却眾魔,降之以德,却八十劫生死之罪。」

於是阿逸菩薩長跪叉手,前白佛言:「寧有一事,菩薩摩訶薩於此事中具大乘願,住不退轉,疾成無上正真道不?」

佛言:「有!阿逸!北方有世界名曰豐嚴,其國有佛,號德內豐嚴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斯佛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而為作禮,其人皆當得不退轉,疾成無上正真之道,却一[7]億劫生死之罪。其有供養五千佛者,此輩,阿逸!爾乃得聞德內豐嚴王如來名號。其聞名者,從是[8]以後所生之處,常得天眼,未曾不得天眼之時;常能徹聽,未曾不得天耳之時;常能飛行,無有不得神足之時;乃至泥曰,常得端[9]政,未曾受於醜惡之形;乃至泥曰;常[10]當尊貴,未曾生於下劣之[11]處;乃至泥曰,悉能[12]除壞眾欲之縛,其人六情眼、耳、鼻、[13]口及於身、意終無有[14]疾;乃至泥曰,初未曾生無佛之處,聽大尊法,未曾有礙不得聽時;未曾有礙不見僧時;亦復不生八難之處。戒常具足,無有缺時;識心清淨,無有忿亂時。當知,阿逸!其有得聞此佛名者,淨心信樂於最正覺,如渴欲飲,發信敬心向如來者,此等,阿逸!悉能捉持諸佛世界最特之[15]利,其人皆當獲於殊妙奇特功德。是故,阿逸!並當專精持此佛名。若族姓子、族姓女欲得殊特妙淨剎者,當急聽此諸尊佛名,稱其名號,當為作禮,自作是言:『我今禮於德內豐嚴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

阿逸白佛言:「[16]惟,天中天!其佛剎土為在何所?去此遠近?成佛以來為幾時也?」

佛告阿逸:「設使縱廣百由延中一大[17]埠沙,取一沙著一佛剎,如是悉著諸佛剎中悉令沙盡,如是沙數諸佛剎土悉滿中沙。復取諸佛剎土中沙,復以一沙著一佛剎,如是諸國剎中沙悉使令盡,取此沙數,諸佛剎土悉破為塵。復取一塵著一佛剎悉令塵盡,是諸佛國塵數剎土猶尚未至。餘未到者,過此百倍,其佛剎土去此極遠,不可稱量。其佛、世尊在彼豐嚴剎土之中,而今現,在與無央數諸開士等、不可稱計諸比丘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我於此坐,遙用肉眼,見其如來於大眾中廣說經法。彼佛、世尊於彼剎土在高座上,亦用肉眼觀此世界,亦復見我在於座上於大眾中而說經法。阿逸當知!若有眾生信諸如來肉眼所見,而歡喜者,此必成就正覺之道。斯等皆諸佛、如來之所護持,令使信樂而不狐疑,斯等皆當捉持如來[1]深妙之慧,得不退轉於最正覺。是故,阿逸!其[2]有欲求此大福者,若使三千大千世界滿其中火,故當入中聽斯佛名智慧之法。」

阿逸菩薩復白佛言:「寧有一法得不退轉,疾成無上正真道不?」

佛言:「有!阿逸!北方去此不可計數諸佛剎土,有世界名曰金剛堅固,其國有佛,號金剛堅強消伏壞散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金剛堅強消伏壞散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盡心供養,斯等皆當住不退轉,疾成無上正真之道,却於十萬億那術劫生死之罪,超然在後,其佛、如來功德無量弘誓乃爾!我自過去無數劫前,錠光如來興出於世,於彼佛所而得聞此金剛堅強消伏壞散如來名號,得超十萬億那術劫生死之罪。阿逸當知!若我不從錠光聞斯佛名者,我今故未得成正覺。其佛何故名曰金剛堅強消伏壞散?譬如金剛所在墮處,若山、若[3]崖、瓦石、土壘、牆壁、樹木,若遙[4]擬向所墮之處,莫不消滅破碎、壞散。如是,阿逸!其有得聞此佛名者,持諷誦念,一切諸欲皆疾消散,一切聲聞、辟支佛心褊狹之意皆悉消滅,疾得成就正覺之道,是故號曰金剛堅強消伏壞散如來。其佛、世尊,一切眾願具滿如是!

「復次,阿逸!北方去此度十萬億諸佛剎土,有世界名摩尼光,其國有佛,號曰寶火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寶火如來名號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其有未入泥洹界者,斯等一切皆當得立不退轉地,疾成無上正真之道。其佛剎土一切人民,供養寶火如[5]來者,悉一大乘而得度脫,無有聲聞、緣覺之名。」

佛告長老大迦葉:「當知諸佛、如來之德不可思議!北方去此五十萬佛剎,有世界名阿竭流香,其國有佛,號寶月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迦葉!若族姓子、族姓女,其有得聞寶月光明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此等後世所生之處,得不中止三昧正定;若三昧時,自見諸佛轉尊法輪,悉能總持諸佛之法;在所生處,常為眾生闡揚大法;辯才清妙,於眾特尊;諸所欲求,從願悉得。所以者何?其佛、世尊本求道時,興此誓願:『吾成正覺聞我名者,令使得此三昧定意,從初發意至于成道,於其中間常得此定,未曾中失!』」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度五十萬諸佛剎, 有世界名阿竭流,
其國有佛號寶月, [A1]光明晃[6]昱甚巍巍。
其有得聞此尊名, 便為已得所依仰,
後生之處則得禪, 精進智慧無中止。
名聲普達光圍繞, 其人見佛在剎土,
為諸眾生廣興演, 諸佛導師所說法。
一切諸事無堅固, 觀諸法中無所起,
普當慈哀於一切, 於諸禪中得自在。
已能發行如是意, 都了三塗無恚忿,
審諦解了無吾我, [7]無所有者非無有。
諦了諸事無所得, 於此中間所興法,
如是法者無所住, 求了表識無表識,
此二俱空亦無性, 興顯如是無我法。
無表識者是空義, [8]當審諦說此妙法,
表識可了不可了, 此二俱轉於癡慧。
諦觀此二俱清淨, 亦不復見諸法垢,
所說法者無所[9]猗, 都了無依波羅蜜。
譬如月行於[10]空中, 其所說法無所[*]猗,
如此妙法興是間, 於三界中無所著。
菩薩法中無所依, 解如是者一切智,
解了此法為人說, 若能解達無[*]猗法。
審諦分別如是者, 其人則為近大智,
慧者得聞無依句, 終無復有狐疑計。
其人解了如是者, 於世獨達無所[11]諮,
暢達如是大智慧, 號曰特尊無上士。
「復次,迦葉!北方去此六萬佛剎,有世界名長歡樂,其國有佛,號曰賢最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賢最如來名號之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所生之處,當為一切之所敬愛,[12]哀見信用;其所言教,莫不[13]承奉,其人皆當獲斯功德,得無礙辯;所說經法,眾生聞者,歡喜信解,莫不履行。」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度於六萬諸佛剎, 有界名曰長歡樂,
慈哀度法賢最尊, 其大導師在世界。
最尊無比無與等, 世世濟度諸眾生,
其聞名者作法師, 言奉信用莫不歡。
此一切智大法王, 無量黎庶斯依仰,
若有女人聞其名, 疾得捨離女人形。
穢惡甚深無崖際, 非離世者不能入,
其無所有所可入, 是為審諦諦不諦。
了此二事俱無性, 其已寂滅無有性,
其有盡者[1]以為滅, 甫當興者亦無性。
「復次,迦葉!北方去此八千佛剎,有世界名曰現入,其國有佛,號寶蓮華步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若族姓子、族姓女,其有得聞寶蓮花步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後生之處,顏貌端[*]政,殊妙無比,眾共敬愛;自識宿命無數劫中事,皆悉了知,生所從來,所作善惡悉皆識知;其所生處,所說言教一切信奉,莫不承用。迦葉!若族姓子、族姓女得聞斯等諸如來尊、正覺名號、功德之行,若有愛樂女人身者,如是女人在於女中未得解脫。若厭女人身、不貪樂者,持諷誦念諸佛名者,盡可得斯[2]等德。」

迦葉白佛:「當復云何得此功德?」

佛言:「絕諸名色,盡諸欲垢,斯等疾逮無量功德,當疾遠離女人之身,當得具受男子之形。求為女者,所生之處,續受女人之身,都悉污穢一切世界。是故當棄女人之身,當得無比諸善知識,功德日生,亦自受福,復利他人多所饒益,一切男女於眾苦中疾得拔濟。譬[3]若毒樹所在之處,蔓莚生長多所傷害,若能[4]斷截諸毒樹者,[5]爾使一切普得快樂。女人之身譬若毒樹,增長諸欲,毒害精神,廣諸惡行,受無量苦,皆由女人。若能斷棄女人身者,則為斷絕眾生無量諸苦,壞眾惡行,閉絕三塗,開泥洹門,普使一切而得快樂,斯等疾入諸佛徑路。」

迦葉白佛:「云何得除女人之身?」

佛言:「當自觀身、觀他人身,解此二事俱不可得,不可得中無有徑路。若於男子及女人中觀其處所,男女相貌亦不可得;若了二事亦不可得,無處所者,當於其中願得清淨。[*]若以清淨則無取捨,[*]以無取捨便無識心,諦推覓之,亦不可得無有處所,意自思惟:『無處所中,為求男子成女人乎?』諦求索之,意不可得。若解意性,了無男女不可見者,爾乃得近如來之道。其欲發心疾欲除去女人之身,諦觀男子、女人之身,了無異同、增減之二,當受女人作女人形,如其所說以理推之,六[6]性分中亦不可得有男有女,其如是者,則為求索如來之道。其欲求解如此事者,復有諦了知此法者,是二輩人過去佛時,曾得聞此諸佛名號。當知其人過去世時,於諸佛所造大功德,今乃聞此諸佛名號。世所依仰為自在者,其奉持此諸尊號者獲無量福。其有聞者、若有學者,我普見之。有欲急求,得此經者,斯等已為見我無異。若有輕慢其人,說言此非佛語。作是言者,此等便為謗佛、毀經。謗斯經已為造大惡,緣此惡行當入地獄,受眾苦報無央數劫;地獄罪畢所生之處,常當聾瘂不能言語,諸情閉塞常不完具,常當愚癡而有[7]癲狂;其有嬈固諸菩薩者,薄德醜陋,言無威勢,常生下賤,常生惡道;所生之處常不聞法,如來正覺所說經法,終不能解說深妙義;愚癡之人與經共諍廣受罪報,增益其意毀斯經法,此眾生輩生常愚癡。諸佛正覺常為世間而作大明,我重慇懃誡[8]囑汝等諸比丘及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其有謗毀罵經法者實受重罪!諸佛、世尊現在十方,無量世界為作法師,所說經法實難得聞。如來慈愍重誡汝等,若有信樂諸佛名號功德法者,於諸善法自然合偶;其有學持諷誦念者,其人疾得見諸如來,智慧轉增,得無礙慧;[9]其有勸人讀諸佛名,所生之處,遊四方域,獨言隻步而無所畏;其有好樂盡心敬奉此諸佛名,當知其人去正覺道終不復遠;其有好憙諸佛功德,[10]加益勸人學斯佛名,其人所在於諸如來所遊行處,於諸欲中無所畏難。當知,迦葉!若有比丘具四事法,乃能信此諸佛尊名。何等為四?過去世時於諸佛所得聞深法,憙樂靜寞清淨之處,世世值遇諸善知識,不於法中作危難行。當知,迦葉!是為四事。若有比丘以能[11]具此,於諸如來正覺法中而無疑難,其人得聞如來功德,爾乃一心能信樂之。」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過去供養諸佛尊, 緣此功德其聞名,
最後惡世其聞者, 普用是號增眾德。
其有過去見諸佛, 得聞如來深妙義,
往世淨德不諍法, 斯輩乃能信奉行。
若使得聞深妙法, 說諸若干微妙義,
斯輩終不起狐疑, 佛之深法無能毀。
安住所說諸法義, 以思集意信普智,
堅固其意聽我說, 念莫忘失此尊法,
終不復更與法諍, 聞諸佛名能奉行。
有念無念不相豫, 於其法中無差[1]特,
不可思議極廣大, 終無猶豫於大智。
其求此法深慧者, 解達深義無諮啟,
無疑勤求諸深法, 此等不喜下劣業,
當知此人無所求, 極大勇猛於法中,
佛所說法莫不信, 其有眾生於先世,
合偶眾善受福報, 無所違諍乃得聞,
顯諸如來大智德, 皆為讚歎十方佛。
其有諷持諸[2]名者, 諸佛遙讚其人德,
於大眾中歎其名, 常當得聞諸佛聲,
疾能解了大智法, 極大清淨無生業。
放大光明超日月, 廣為眾生演妙法,
後會當成最正覺, 普悉照耀諸佛剎。
「復次,迦葉!上方有[3]世界名曰寶月,其國有佛,號金寶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世界名象步樓,其國有佛,號無量尊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天玉女,其國有佛,號無量尊離垢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須彌幡,其國有佛,號曰德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4]尊聚尠意,其國有佛,號無數精進興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無受,其國有佛,號無言勝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淨觀莊嚴,其國有佛,號無愚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日光,其國有佛,號月英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說法,其國有佛,號無量光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寶豐首盡,其國有佛,號逆空光明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好集,其國有佛,號最清淨無量幡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殊勝,其國有佛,號好諦住[5]唯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生精進,其國有佛,號成就一切諸利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願力,其國有佛,號淨慧德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娛樂入,其國有佛,號淨輪幡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栴檀香,其國有佛,號琉璃光最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星宿,其國有佛,號寶德步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無量德豐,其國有佛,號最清淨德寶住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聲所不至,其國有佛,號度寶光明塔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無際[1]眼,其國有佛,號無量慚愧金最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今現在說法。」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德如月滿其如來, 諸天最上為尊雄,
此諸大尊德中王, 能為眾生除諸殃。
持諸佛名[2]功德成, 能淨諸剎為肅[3]清,
其難得值此尊經, 少有眾生聞其名。
若有信行而供養, 得大智慧勇力強,
解了諸法無有量, 當成一切正覺王。
正覺之法甚深微, 不當於中起狐疑,
當善信奉諸導師, 歡喜敬禮慎莫疑。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寶蓮花莊嚴,其國有佛,號蓮花尊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蓮花尊豐如來名者,三惡之道為已閉塞,為已得成如來之花,於諸正覺一切法中,便為得成無上道花,却生死罪三十六劫。」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上方有剎寶莊嚴, 眾花茂盛普大千,
光色晃[4]昱甚可觀, 譬如天上難檀桓。
蓮花尊佛在其剎, 說法無比慧通達,
光普照[5]耀大千界, 眾相端嚴聖中最。
若有女人聞其名, 斷絕惡道遭諸聖,
却三十[6]劫生死罪, 必成正覺不退轉。
不見身哃道清淨, 世世智慧功德成,
緣念諸佛得善友, 怨家消滅除罪苦。
當普禮此是諸佛, 今悉現在於異剎,
其人快當受供養, 用禮諸佛大法王。
此等不當疑我言, 必當成佛[7]德無邊,
常當共諸妙法會, 後成正覺慧獨達。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寶[8]鐙,其國有佛,號淨寶興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淨寶興豐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其人得七覺意寶,却三十劫生死之罪。」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上方有界號寶[9]明, 淨寶最尊在其剎,
其有得聞名號者, 斯等當得七覺禪。
三十大劫生死苦, 超越過去無因緣,
得無比力住不動, 常當遭值諸天尊。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電光,其國有佛,號電鐙幡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電鐙幡王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斯[10]其人等悉當遠離八難之處,終不復生下劣之家。」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上方有界名電光, [11]大尊號曰電鐙王,
其有聞此快士名, 八難永斷不復生。
智慧解了生死根, 種種功德隨次成,
興隆道化度眾生, 智慧獨達無比聖。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虛空緻,其國有佛,號法空[12]鐙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法空鐙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却六十劫生死之罪,得不退轉於最正覺,常得與諸佛共會,現世得見其佛、世尊,亦於夢中見此如來。當知,迦葉!其人今世五體投地,一心恭敬向於如來,其人則種無量功德,諸善根栽悉得具滿,常當得值諸善知識,常與諸人共相敬愛。如是,迦葉!是為現世獲諸善報,其佛、如來一切功德普集如是。」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有虛空緻大世界, 其佛號曰法空鐙,
名稱普達其世尊, 光明極大[13]踰虛空。
其有得聞此尊名, 超六十劫生死罪,
必當遭值見諸佛, 於如來前講妙法。
精進現世見[14]諸佛, 當五體禮其如來,
夢中得見其世尊, 其佛導師光圍遶。
念其如來致斯德, 常當得見諸大哀,
生常得值諸法王, 其人現世見諸佛。
其佛導師德無量, 智慧普達為法王,
其有勤求眾德者, 盡心敬意禮其佛。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審諦分,其國有佛,號一切眾德成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何故此界名審諦分?當知,迦葉!其彼世界皆為八分:眾花分、栴檀樹分、金多羅樹寶緻分。其佛剎土出眾名香,遍其世界;於彼剎土在虛空中,成為香蓋普覆佛剎。其佛、如來趣於法座莊嚴大會,其有得聞一切眾德成如來名者,六情端[*]政常得清淨,解了諸佛妙法之分,却八十劫生死之罪。」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審諦世界有八種, 多羅寶樹香莊嚴,
出妙名香遍其剎, 普覆虛空香雲蓋,
大智正覺在其剎, 名聲普達號眾德,
色像端嚴[1]妙甚姝, 法王獨步無畏懼。
其有得聞此尊名, 端正奇妙功德成,
節解圓滿而方正, 視之無厭莫不敬。
功德極尊無與等, 歡喜踊躍遊諸剎,
精進勇猛甚超[2]越, 却八十劫生死罪。
於正覺道終不轉, 廣能演說佛尊法,
逮得一切諸快樂, 後生之處常尊貴。
逮得清淨無差特, 思念如來眾功德,
思惟智慧諸法義, 增進功德成諸智。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3]日月英,其國有佛,號賢幡幢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有得聞賢幡幢王如來名者,歡喜信樂,持諷誦念,其[4]人當得立不退轉,成最正覺,却五十劫生死之罪。」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上方[5]界名日月英, 其佛號曰賢幢王,
法王大仙在其剎, 相好盛明如滿月。
其有得聞此尊[6]名, 遊生死路諸根明,
於諸法中常增長, 審諦得住如來種,
至心念佛而敬禮, 却五十劫生死罪。
「復次,迦葉!上方有剎名曰寶種,其國有佛,號一切寶緻色持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曰眾祐,度人無量。其剎何故名曰寶種?當知,迦葉!其佛世界一切眾生悉求無上正真之道,其國菩薩神足勇猛,無數菩薩俱共同時如彈指頃,以神足力飛到十方,供養無量恒沙諸佛悉皆周遍,悉能成就一切眾生。說是諸佛功德處時,若有聞者,則為到此諸佛國已。誰能發起大精進行?有菩薩摩訶薩其有捉持此名號者,其名曰師子戲菩薩、師子奮迅菩薩、師子幡菩薩、師子作菩薩、堅勇精進菩薩、擊金剛慧菩薩。其有得聞一切寶緻色持如來名號及諸菩薩大士名者,皆悉當得如來十力、十八不共特異之法,常能轉於不退法輪,却六百劫生死之罪。」

於是世尊而歎頌曰:

「我今已說諸法王, 今悉現在康常者,
無師自覺大導師, 得泥洹樂為最尊。
如來名號性清淨, 諸法威儀行清淨,
其有最後聞諸名, 興大歡喜懷恭敬。
不當狐疑於如來, 至誠奉信莫言無,
汝當知是舍利弗, 斯等先世已供我。
若有供養於諸佛, 其人最後恐怖世,
得聞此等諸尊經, 一心信樂無疑生。
諸佛大智所遊路, 無[7]此最上慧通達,
於是法中多所成, 云何於中疑此經?
若值妙珠無疑寶, 愚者不識嫌不好,
貧者猶豫意未了, 既無重價致此寶。
是法出生等正覺, 此皆大士之所聞,
智[8]慧淺者無慧眼, 斯[9]等何從而能信?
其有富者積眾寶, 聞如意珠大歡喜,
歎譽甚多益眾寶, 我當買取自莊嚴。
其有福慧合聚者, 聞諸佛名大歡喜,
鄭重讚歎欲得聞, 得正覺珠自莊嚴。
行惡之法求惡者, 其有諛諂及反戾,
福德智慧薄少者, 終不堪任聞此法。
短促倒覆及愚癡, 慳[10]悋甚多成穢意,
貪婬瞋恚惑亂者, 此輩不任聞此法。
學尠懈慢憍自[11]輕, 弊惡親友意未成,
[12]真卷自舉外如清, 斯眾不任聞此經。
無數天人時唱言, 巍巍正覺無上尊,
快哉妙法甚難聞, 當聽無比道之珍。
聞諸如來名號中, 所得盈利叵數陳,
諸天在上虛空中, 而散花香鼓樂音。
諸天妙香而[13]遍熏, 大千世界結香雲,
光明普照諸十方, 一切剎土六反震。」
爾時世尊說諸如來名號之時,諸在會者悉於座上,遙見此等諸佛、世尊各在其國大眾之中而說經法,悉從坐起,禮諸世尊,莫不歡喜,踊躍無量。於時會中無數千人已,有得道、未得道者,悉發無上正真道意。十方世界諸菩薩等各如恒沙,皆來詣此禮釋迦文。於其會中一億比丘得阿羅漢,比丘、比丘尼復有十萬人得法眼淨。復有十萬人悉得法忍,五百優婆塞、四百優婆夷同時從坐起整衣服供養如來,盡發無上正真道意。

於是舍利弗長跪叉手,前白佛言:「此名何經?云何奉持?」佛言:「此經名曰『稱揚諸佛功德法品』,亦復名曰『集諸佛花』。當奉行之!」

爾時世尊說此經竟,舍利弗及諸比丘、諸天、人民、龍、阿須倫一切大會,皆大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下

[1]
巍巍十方佛, 國土甚清明,
七寶為莊嚴, 妙香栴檀馨,
悉純諸菩薩, 無有二乘名,
惟說不退轉, 般若道之英。
巍巍十方佛, 三世道之珍,
其聞信樂者, 疾成無上真,
遊於菩薩道, 堅住不退還,
所生常見佛, 遭值諸天尊。
巍巍十方佛, 三界之導師,
至心懷恭敬, 信樂無狐疑,
所生常端正, 顏容甚花暉,
辯才慧獨達, 願禮天人師。
麟嘉六年六月二十日,於龜茲國金華祠演出此經,譯梵音為晉言。曇摩跋檀者,通阿毘曇,暢諸經義,又加究盡摩訶衍事,辯說深法,於龜茲國博解第一。林即請命出此經,檀手自執梵本,衍為龜茲語經。當如是時,道俗歡喜歎未曾有,競共諷誦美其功德。沙門慧海者,通龜茲語,善解晉音。林復命使譯龜茲語為晉音,林自筆受,章句鄙拙,為辭不雅,貴存本而已。其聞此經,歡喜信樂,一心恭敬,受持諷誦諸佛名字、興顯讚揚如來功德,廣加宜傳,得不退轉,疾成無上正真之道,無數天魔不能毀壞無上道心。所生之處,嚴淨佛剎,常得值遇諸佛世尊。端正殊妙,顏容光澤,常能解了無量智慧。得無礙辯,常為眾生闡揚大法,於大眾中最為上首。後成佛時。剎土清淨。於諸佛國。最尊第一。願使十方無量眾生普令諷持,解了如來無礙之慧功德巍巍,亦當如此諸佛世尊。

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下
貼文者 : : hui

佛說滅十方冥經 - 2024-01-18 23:51:22

佛說滅十方冥經一卷

西晉[4]月氏國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5]於迦維羅衛釋氏精廬尼拘類樹下,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人,諸菩薩無央數。

佛以明旦著衣持鉢,與諸比丘眷屬圍繞,入城分衛。時,有釋種幼少童子,名面善悅,嚴駕車乘,晨朝出城。遙見世尊與諸聖眾,而俱發來,至于佛所,下車步進,稽首佛足,右繞三匝,却住一面。

時,面善悅憂慼低頭,佛以預知,故而問言:「童子所[6]奏,而早出城,心懷憂灼,顏色慘慼。」

[A1]面善悅白佛[7]言:「唯天中天!今我二親身不安和,橫為[8]人非人所見侵嬈,晝夜寤寐不得寧息,出入行步亦見逼惱。又我之身雖處大國,遭此困厄窮苦無賴,竊自思惟不知何計,不審當設何等方便?假遇[9]怨賊,或遭非人、妖蠱姦邪,無以防護。唯願世尊,告示以法,隨時救濟,令無嬈害。」

佛告面善悅:「諦聽!諦受!善念持之,當為汝說擁護之法。」

時,釋[A2]幼童子受教而聽。

佛言:「東方去此過于八千那術佛土,有世界名拔眾塵勞,其佛號等行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人若東行,先當稽首歸命供養於東方佛,則無恐懼莫敢侵嬈;所欲遊行,有所興作,悉當如願,志未曾亂,如心所念,輒得成就。」

佛時頌曰:

「先奉最正覺, 等行大聖人,
然後東向行, 爾乃無恐懼。」
佛告童子:「南方去此過于十億百千佛土,有世界名消冥等要脫,其佛號初發心念離恐畏歸超首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若欲南行,當遙稽首歸命彼佛,爾乃發進,一心專念意不離佛,則無恐懼不遇患難。」

佛時頌曰:

「已離於眾想, 童子當修是,
若行至南方, 不復[10]遇恐懼。」
佛告童子:「西方去此如恒河沙諸佛剎土,有世界名善選擇,其佛號金剛步跡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若欲西行,先當講說思惟本[11]淨之法永無所見,無起無滅寂然清淨,先當稽首禮於彼佛,一心歸命爾乃發進,則無恐懼不逢患難。」

佛時頌曰:

「諸法無所生, 亦無有所滅,
曉了知此者, 則為無恐畏。」
佛告童子:「北方去此過二萬佛土,有世界名覺辯,其佛號寶智首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若欲北行,設在家居,稽首作禮歸命彼佛,爾乃發進,則無恐懼不遇患難。」

佛時頌曰:

「若在於家中, 一切諸居業,
所有齎北行, 則無所畏懼。」
佛告童子:「東北方去此過于百萬億佛土,有世界名[1]持所念,其佛號壞魔慢獨步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又彼如來詣佛樹下,適一心坐,化于三千大千世界諸魔官屬及諸魔天,悉勸立之於不退轉,當成無上正真之道。是為如來詣樹下時之所感動。若詣東北方,當遙稽首歸命彼佛,然後乃進,所在獲安,則無所畏。」

佛時頌曰:

「[2]始從初發意, 則降伏魔兵,
心常念此佛, 尋便無恐懼。」
佛告童子:「東南方去此過二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常照曜,其佛號初發心不退轉輪成首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其如來本為菩薩時,常興眾行不退轉輪義,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不亂、成就智慧。是為如來本為菩薩時之所感動。若東南行,先當稽首五體投地,一心歸命,然後乃進,則無恐懼。」

佛時頌曰:

「先五體作禮, 然後乃出家,
在欲所至到, 則不逢賊害。」
佛告童子:「西南方去此過[3]于八萬佛土,有世界名覆白交露,其佛號寶蓋照空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若西南行,先當稽首彼方如來,以華遙散念於無相,然後乃進,則無恐懼。」

佛時頌曰:

「供養等正覺, 以華而奉散,
用無相之心, 則無有恐懼。」
佛告童子:「西北方去此過六恒河沙佛之剎土,有世界名住清淨,其佛號開化菩薩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其佛國土清淨無穢,亦無愛欲、無有女人,離於五[4]欲。若西北行,先禮彼佛,自歸悔過淨修梵行,然後出家,則無恐懼。」

佛時頌曰:

「先當修梵行, 然後出于家,
安隱不遇賊, 所在無眾難。」
佛告童子:「下方去此過九十二姟佛之剎土,有世界名念無倒,其佛號念初發意斷疑拔欲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若欲坐時、若夜臥時,念斯如來稽首自歸,常以普慈念救眾生,然後坐臥,則無恐懼,所願必果。」

佛時頌曰:

「普慈念眾生, 定坐若臥眠,
於夢若寤寐, 則無有恐懼。」
佛告童子:「上方去此過六十恒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離諸恐懼無有處所,其佛號消冥等超王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說經法。若從坐起,常禮彼佛自歸供養,常懷慈心愍於眾生,然後起行,則無恐懼,在所至[*]奏,則獲吉安,用是念故,常得擁護。」

佛時頌曰:

「常懷慈等心, 愍於眾生類,
用哀群生故, 則無有恐懼。」
佛告童子:「汝當諦受此諸佛名,奉持思惟懷抱在心,所欲至到,則無危難。」

面善悅釋種童子前白佛言:「我已奉受此諸佛名,懷抱在心思惟奉行,其事無量,自立己心,我見十方無所蔽礙。如今向者世尊所說,宣傳經道及諸佛名,皆如所聞,審諦無異。」

時,彼眾會滿百千人聞佛所說,皆從坐起,整服長跪,而白佛言:「如來、[5]至真、等正覺,大慈普覆,乃為我等說此經典。我及一切皆見諸佛,內外通徹無有陰冥,如佛所說,無有異也。」

於是,舍利弗前白佛言:「此族姓子等,得眼清淨何其速疾,覩見諸佛無所罣礙,功德之力乃如是乎!為是諸佛威神所接?將自宿命福[6]勳所致耶?」

佛語舍利弗:「是佛威神,亦本功德也。」

爾時,佛放大光明普照十方,地即大動,天散華香,箜篌樂器不鼓自鳴。賢者阿難即從坐起,更[7]整衣服,長跪叉手前白佛言:「於今何故,現大光明無所不照,地復大動、天散華香?」

佛告阿難:「汝為寧見滿百千人,叉手自歸佛前者不?」

阿難對曰:「已見。世尊!」

佛言:「此百千人以是德本所興立行,無央數劫不歸惡趣,各各更歷恒河沙等世界,為轉輪聖王主四天下。一作聖王常見諸佛,而得由[A3]己志願如意,然後於世當得成佛,號曰立眼清淨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眾祐,皆同一字,各各異界而成其道。」

佛適授此諸族姓子決,應時地神及虛空神,僉然舉聲而稱揚曰:「斯諸族[8]姓功德無量。」其聲乃徹於四天王、忉利天、炎摩天、兜術天、不憍樂天、化自在天,乃至魔界,上通梵天及第二十四阿迦膩吒天,悉共歌歎:「難及,難及!至未曾有!諸佛世尊威恩[9]可濟,巍巍堂堂乃如是乎!勸發顯化諸族姓子而授其決,當成無上正真之道,慧無罣礙普見悉達。」面善悅釋種童子前白佛言:「今此經典號名云何?以何奉持?」

佛告童子:「此經名曰『滅十方冥』。所以者何?念十方佛一心自歸,心中[1]坦然如冥覩明,無復恐懼,是故名曰『滅十方冥』。當奉持之。又復名曰『如來所歎』,當奉持之;又復名曰『了無相法』;又復名曰『空無所有』,慇懃執持。」

佛[2]告童子:「假使有人受此經典,持諷誦[3]讀,為他人說,具足備悉令不缺減,速成所願。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此經而諷誦讀,終無恐懼。若到縣官不見侵[4]抂;若行賊中不見危害;若行大火中,即為消滅;若行水中,終不沒溺。天、龍、鬼神、阿須[5]輪、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弊惡之神及餘[6]眾鬼、人若非人,無敢觸者;師子虎狼、猛獸熊羆,無敢近者;餓鬼、魍魎,及反足鬼、溷邊諸鬼,無能嬈者,亦無所畏。若在閑居曠野樹下,露地獨處,則為如來之所建立而見擁護。若族姓子、族姓女,受此經典,持、諷誦、[7]讀、書[8]着經卷者,已曾供養過去諸佛,[9]殖眾德本,所作功德欲辦。」

爾時,佛告賢者阿難:「假使有人今面見佛,[10]至心供養衣被、[11]飲食、床臥之具、病瘦醫藥,不如有人受持是經,書、諷誦、讀、載著竹帛、為他人說,則為具足供養於佛。」

時,天帝釋與無央數諸天俱來,各齎天華,供養散佛,而白佛言:「吾當將護持此經者。」

四天王及上諸天,各齎華香以供養佛,各白佛言:「我當擁護族姓子、女,受此經典,持、諷誦、讀、為他人說;若著竹帛載[12]持經卷者,所在遊居周匝營護,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佛說如是,天帝釋[13]眾、面善悅釋種童子,及四天王、天、龍、鬼神、阿須倫、世間[14]人,聞經歡喜,作禮而[15]退。

[16]佛說滅十方冥經
貼文者 : : hui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 2024-01-19 00:03:15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18]佛薄伽梵,在室羅筏住誓多林給孤獨園,與無量無數聲聞、菩薩摩訶薩俱,及諸天人、阿素洛等,一切大眾前後圍遶。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吾今愍念一切有情,略說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令受持者當獲殊勝利益安樂。汝應諦聽,極善思惟!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舍利子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舍利子:「於此東方,有一佛土,名[A1]曰離垢眾德莊嚴,彼土有佛,名[A2]日輪遍照吉祥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今現在彼,哀愍世間為諸大眾說微妙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若有得聞彼佛名者,便超百千俱胝大劫生死長夜流轉劇苦,隨在所生常識宿命;有能受持彼佛名者,不失如前所獲功德,復於百千俱胝大劫,隨所生處心離愚癡,於天人中受諸妙樂;有能建立彼佛形像,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不失如前所獲功德,復於無量俱胝大劫,隨在所生常得值佛,速證無上正[19]等菩提。

「復次,舍利子!於此東方,復有佛土,名曰妙覺眾德莊嚴,彼土有佛,名妙功德[20]住吉祥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今現在彼,哀愍世間為諸天人說微妙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若有得聞彼佛名者,便得超越一切八難,隨在所生常識宿命;有能受持彼佛名者,不失如前所獲功德,復於無量俱胝大劫,隨在所生心常聰慧,恆居善趣,受諸妙樂;有能建立彼佛形像,[21]恭敬供養尊重讚歎,不失如前所獲功德,復於無量俱胝大劫,隨在所生常得值佛,修行一切波羅蜜多,成大導師度無量眾。

「復次,舍利子!於此東方,復有佛土名眾生[22]主,彼土有佛,名一寶蓋王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今現在彼,哀愍世間為諸大眾說微妙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若有得聞彼佛名者,便得遠離一切憂苦,祿位財寶無有退失,唯除宿世定惡業因;有能受持彼佛名者,不失如前所獲功德,隨在所生具大威德,神通自在,身帶光明,形貌端嚴眾所樂見;有能建立彼佛形像,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不失如前所獲功德,復於無量俱胝大劫,常不枉生無佛世界,修菩薩行,大誓莊嚴,成無上覺饒益一切。

「復次,舍利子!於此東方,復有佛土名自在力,彼土有佛,名善逝定迹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今現在彼,哀愍世間為諸大眾說微妙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若有得聞彼佛名者,心便寂靜離諸諠雜;有能受持彼佛名者,不失如前所獲功德,復於無量俱胝大劫,隨所生處身四威儀,若語若默心常在定;有能建立彼佛形像,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不失如前所獲功德,復於無量俱胝大劫,隨在所生常得值佛,速能究竟諸等持門,成兩足尊度無量眾。

「復次,舍利子!於此東方,復有佛[1]土名最勝寶,彼土有佛,名寶華光吉祥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今現在彼,哀愍世間為諸大眾說微妙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若有得聞彼佛名者,便得具足勝念慧行,處四眾中說法無畏,言詞威肅聞皆敬受;有能受持彼佛名者,不失如前所獲功德,復於無量俱胝大劫,隨在所生具念慧行,成猛利智得勝聞持;有能建立彼佛形像,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不失如前所獲功德,復於無量俱胝大劫,隨所生處常值如來,辯才無礙廣宣妙法,漸次修習福慧資糧,成天人尊度無量眾。

「復次,舍利子!於此南方,有一佛土名寂靜珠,彼土有佛,名超無邊迹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今現在彼,哀愍世間為諸大眾說微妙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若有得聞彼佛名者,其心泰然無所擾亂;有能受持彼佛名者,不失如前所獲功德,復能速證月光勝定,證此定已,尋復能證殑伽沙等三摩地門;有能建立彼佛形像,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不失如前所獲功德,復於諸佛所說法門,能遍受持深達義趣,照了無礙如日光明,隨在所生常得值佛,因以速證無上菩提。

「復次,舍利子!於此南方,復有佛土名最上香,彼土有佛,名妙香王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今現在彼,哀愍世間為諸大眾說微妙法,開示初善、中善、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白梵行。若有得聞彼佛名者,身心調暢離諸麁重,惡業消滅煩惱輕微;有能受持彼佛名者,不失如前所獲功德,復於來世隨在所生,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一切有情同所瞻仰;有能建立彼佛形像,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不失如前所獲功德,復於來世隨在所生,常得出家具清淨戒,遊諸佛土聞法受持,具足修行一切功德,由是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子:「若諸有情,得聞如是七佛名號,受持供養,必獲如前所說功德。所以者何?如是七佛名號、色像,皆由本願大悲所成故,令眾生聞持供養,皆獲如是利益安樂。」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舍利子等諸大聲聞,及諸菩薩摩訶薩,并諸天人、阿素洛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貼文者 : : hui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 2024-01-19 00:06:11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2]西天[3]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法大師[4]臣施護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五萬五千俱胝,一心行菩提行無能勝菩薩等八萬百千無數俱胝那臾多,諸天人等百千那臾多。

爾時,世尊於其食時著衣持鉢,與苾芻眾并諸菩薩、天、龍、神等,恭敬圍繞,入王舍大城,於彼乞食。

是時,頻婆娑羅王子名寶月童子,因為事故,乘大龍象出王舍大城。遙見世尊,即下龍象,而詣佛所。到已致敬,頭面禮足,住立一面。寶月童子白佛言:「如來、應供、正等正覺![5]唯願世尊,說彼十方如來所有名號。若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名已,所有五逆等罪及一切業障,悉皆消除,於無上正等正覺速得不退。」

爾時,世尊告寶月童子言:「善哉,善哉!汝能樂聞如來名號之義,此意賢善,一切罪業決定消除。童子!汝今諦聽,善思念之!我為汝說。

「童子!過於東方百千俱胝那臾多恒河沙等佛剎,彼有世界名曰無憂,彼有如來,名賢吉祥、應供、[6]等正覺,少病少惱,[7]乃至為諸眾生恒說妙法。彼佛壽命,六萬百千俱胝那臾多無數劫。彼世界中無其日月晝夜,唯有佛光普照一切,及照地獄、[1]傍生、[2]焰魔羅界一切眾生,令得解脫,無量眾生得無生法忍。」

佛言:「童子!南方過百千俱胝那臾多恒河沙等佛剎,彼有世界名曰寂靜,彼有如來,名無邊光、應供、正等正覺,為諸眾生恒說妙法。」

佛言:「童子!西方過百千俱胝那臾多恒河沙等佛剎,彼有世界名曰歡喜,彼有如來,名喜吉祥、應供、正等正覺,為諸眾生恒說妙法。」

佛言:「童子!北方過百千俱胝那臾多恒河沙等佛剎,彼有世界名曰不動,彼有如來,名曰寶幢、應供、正等正覺,為諸眾生恒說妙法。」

佛言:「童子!東南方過百千俱胝那臾多恒河沙等佛剎,彼有世界名曰正行,彼有如來,名曰無憂吉祥、應供、正等正覺,為諸眾生恒說妙法。」

佛言:「童子!西南方過百千俱胝那臾多恒河沙等佛剎,彼有世界名曰寶幢吉祥,彼有如來,名曰寶幢、應供、正等正覺,為諸眾生恒說妙法。」

佛言:「童子!西北方過百千俱胝那臾多恒河沙等佛剎,彼有世界名曰妙聲,彼有如來,名吉祥花、應供、正等正覺,為諸眾生恒說妙法。」

佛言:「童子!東北方過百千俱胝那臾多恒河沙等佛剎,彼有世界名曰安樂,彼有如來,名蓮華光嬉戲智、應供、正等正覺,為諸眾生恒說妙法。」

佛言:「童子!下方過百千俱胝那臾多恒河沙等佛剎,彼有世界名曰廣大,彼有如來,名光明吉祥、應供、正等正覺,為諸眾生恒說妙法。」

佛言:「童子!上方過百千俱胝那臾多恒河沙等佛剎,彼有世界名為月光,彼有如來,名財吉祥、應供、正等正覺,為諸眾生恒說妙法。

「童子!如是一切世界佛剎,皆有清淨旃檀樓閣,所有如來名號,若人聞已,恭敬受持、書寫讀誦、廣為人說,所有五逆等一切罪業悉皆消除,亦不墮地獄、傍生、焰魔羅界,於無上正等正覺速得不退。

「於意云何?童子!於過去大無數及廣大無邊無數劫,時有世界名曰寶生,彼有如來,名精進吉祥、應供、正等正覺,彼十如來於精進吉祥佛所為菩薩位,於其佛前供養發願:『我等各於佛剎成無上正等正覺之時,若有眾生經剎那間至須臾之間,聞我十佛名號,聞已恭敬受持、書寫讀誦、廣為人說,所有五逆等一切罪業悉皆消除,亦不墮地獄、[*]傍生、焰魔羅界,於無上正等正覺速得不退。』」

爾時,寶月童子如是聞已,而復白言:「世尊!彼佛如來壽量云何?」

世尊答言:「彼佛壽十阿僧祇、百千俱胝、那臾多世界微塵等劫。」

童子聞已,白佛言:「彼佛如來,甚為希有!如是悲心發願,為諸眾生得此壽量。」

佛言:「童子!若有眾生聞此十佛名號,恭敬受持、書寫讀誦、信樂修行,所有無量、無邊福德悉得具足,三業之罪亦不能生。

「童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恒河沙等佛剎,滿中七寶供養如來,經百千歲[A1]獲福無量;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十佛名號,恭敬信受、書寫讀誦、為他解說,所得福德勝前供養無量無邊。」

爾時,索[3]河世界主、大梵天王、帝釋天子、四天大王、穌枲麼天子、大自在天子,以最上旃檀香粖散世尊前而為供養,白世尊言:「若有眾生於此正法,書寫讀誦、信解受持,得一切天人、阿修羅尊重禮拜,所有地獄、[4]畜生、焰魔羅界、阿修羅身及餓鬼趣,皆得解脫。」

佛言:「若此正法,耳根得聞、受持讀誦,罪惡魔冤不能侵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速得不退。」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持此世尊十名號, 如是[5]壽命俱胝[6]劫,
佛說功德不思議, 未來成就二足尊。」
爾時,頻婆娑羅王寶月童子,白於世尊而說伽他曰:

「大無畏善說, 無邊無量佛,
眾生最上師, 我今歸命禮。
如是今修學, 一切佛知見,
願斷於煩惱, 速成於菩提。」
爾時,童子說此頌已,白世尊言:「我今如是所有忍辱、菩薩大智總持法門、方廣之教佛菩提行,如是修學行菩提行。」

爾時,世尊復說頌曰:

「若人受持佛名號, 水火盜賊不能侵,
毒藥、刀杖、王難等, 一切諸苦自消除,
如是速得於菩提, 廣令流布佛名號。
「若此正法於末世時,有人受持讀誦,此人命終速成佛道;若以香花供養一切諸佛經多劫時,不如有人於此正法暫時書寫讀誦,所得福德無量無邊;若人以最上所愛七寶,滿於一切剎土之中,供養一切諸佛,亦不如讀誦此經得福甚多。」

佛說此經時,無量百千俱胝那臾多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無邊眾生得無生忍,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是語時,寶月童子等皆大歡喜,作禮而退。

大乘寶月童子問法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卷上 - 2024-01-19 00:09:01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卷上

[1]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2]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

復有諸大菩薩之眾,慈氏菩薩、妙吉祥菩薩而為上首,并餘無數天、龍、夜叉、乾闥婆,及持明仙天女眾等。

爾時,世尊告尊者大迦葉言:「迦葉!我今為令諸初發心菩薩成熟一切善根故,有所宣說,汝等諦聽,極善作意!」

時大迦葉白佛言:「善哉!世尊!受教而聽。」

佛言:「迦葉!東方去此佛剎過一殑伽沙數等世界,有世界名曰定嚴,其土有佛,號定手最上吉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今現住彼教化利益。其佛剎中有菩薩摩訶薩,名離塵步,次補彼佛,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號常定手最上吉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間。

「迦葉!若有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聞是定手最上吉祥如來名號,及離塵步菩薩摩訶薩名號,能稱念受持者,是人轉生得宿命智,百劫之中背於生死,而能攝集無量福蘊,近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復次,迦葉!東方去此佛剎過二殑伽沙數等世界,有世界名大菩提場莊嚴妙愛,其土有佛,號蓮華最上吉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今現住彼教化利益。其佛剎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蓮華手,次補彼佛,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號蓮華上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間。

「迦葉!若有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聞是蓮華最上吉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名號,及蓮華手菩薩摩訶薩名號,能稱念受持者,是人轉生得宿命智,乃生常得蓮華化生,於諸世間而無染著,超越一切不善之法,猶如蓮華不著於水,當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十千劫中背於生死,而能攝集無量福蘊,近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復次,迦葉!東方去此佛剎過三殑伽沙數等世界,有世界名離塵藏,其土有佛,號日輪光明最勝吉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今現住彼教化利益。其佛剎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日光明,次補彼佛,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名諸聖吉祥圓滿最上眾相嚴身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間。

「迦葉!若有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聞是日輪光明最勝吉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名號,及日光明菩薩摩訶薩名號,能稱念受持者,是人轉生得宿命智,乘日輪光照諸善法,不復更生墮三惡趣、疑惑[3]怖畏,當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千劫之中背於生死,近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復次,迦葉!東方去此佛剎過四殑伽沙數等世界,有世界名得自在,其土有佛,號一寶蓋最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今現住彼教化利益。

「迦葉!若有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聞是一寶蓋最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名號,能稱念受持者,是人轉生得宿命智,不於下劣族姓中生,不於貧窶族姓中生,在在所生而悉於彼王宮中生,所生之處無母障難、無父障難,無富貴難、無疾病難,當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十千劫中背於生死,近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復次,迦葉!東方去此佛剎過五殑伽沙數等世界,有世界名清淨藏,其土有佛號定最上吉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今現住彼教化利益。

「迦葉!彼定最上吉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往昔修行菩薩道時,發大誓願:『願我當來得成佛時,若有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聞我名號能稱念受持者,是人世世生生常得出家,得出家已而悉獲於千三摩地,一一三摩地中復證百千俱胝那庾多三摩地門,彼之所得諸三摩地永不散失;能於過去已入涅槃十千佛所瞻禮聽法;所有現在未來世中見佛聽法,亦復如是,當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世所生千劫之中背於生死,近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迦葉,若有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聞是定最上吉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名號,能稱念受持者,是人於彼如是行相所求皆得。

「復次,迦葉!東方去此佛剎過六殑伽沙數等世界,有世界名寶莊嚴,其土有佛,號寶輪光明高勝吉祥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今現[A1]住彼教化利益。

「迦葉!若有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聞是寶輪光明高勝吉祥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名號,能稱念受持者,是人轉生得宿命智,有念有慧諸相圓滿,當得成就信順之語,獲得無斷語言辯才。迦葉!是人能於天人世間一切辯才之中,不為他所退怯間斷,常得語言辯才無斷。又善男子及善女人,若能稱念彼佛名者,是人聽法之時,得佛聖相為現其前,若於諸法昔所未聞,隨所受學,即時獲得無邊俱胝那庾多百千隨轉陀羅尼;又此閻浮提中,一切有情隨所樂求而悉能知,然後如其信解善為說法,當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僧祇俱胝那庾多百千劫中背於生死,而能攝集無量福蘊。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卷上
貼文者 : : hui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卷下 - 2024-01-19 00:13:08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卷下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迦葉!南方去此佛剎過三十千世界,有世界名悅意聲,彼土有佛,號無邊步跡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今現住彼教化利益。

「迦葉!若有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聞彼無邊步跡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名號,能稱念受持者,是人轉生得宿命智,獲得月輪清淨菩薩三摩地,住是三摩地已,所有東方殑伽沙數等諸佛世尊,親得瞻覩。如是南、西、北方四維上下,普遍十方,彼一一方所有殑伽沙數等諸佛世尊,悉得瞻覩,而於彼彼佛世尊所,聽受說法皆能解了;常得值遇諸佛出世,於一切時不暫捨離諸佛世尊,乃至證成菩提畢竟邊際,永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十五千劫中背於生死,而能攝集無量福蘊。

「復次迦葉,南方去此佛剎過三十五世界,有世界名妙香最上香,彼土有佛,號無邊香最上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今現住彼教化利益。

「迦葉!彼無邊香最上王如來,往昔修行菩薩道時,發大誓願:『願我當來得成佛時,若有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聞我名號能稱念受持者,是人獲彼多種功德,所謂於一切處在在所生得宿命智;梵行圓滿,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莊嚴其身;又復餘佛剎中蒙光照觸者,皆悉來集,我為彼等圓滿一切菩提勝行。又復若此,大地大火充滿普遍燒然,火燒然已,大地出現種種珍寶,諸來求者而周給之,然彼一切亦無少分差動之相;當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十千劫中背於生死,而能攝集無量福蘊。』

「復次,迦葉!南方去此佛剎過一殑伽沙數等世界(此下合有世界之名,梵本元闕),彼土有佛,號寶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今現住彼教化利益。

「迦葉!若有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聞彼寶上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名號,能稱念受持者,是人轉生得宿命智,又復當生在母胎中即得見佛,彼佛勸讚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成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速出母胎。』千劫之中背於生死,而能攝集無量福蘊。

「復次,迦葉!西方去此佛剎過三殑伽沙數等世界,有世界名不知遍知,彼土有佛,號大光明照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今現住彼教化利益。

「迦葉!若有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聞彼大光明照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名號,能稱念受持者,是人轉生得宿命智,獲得日輪光明最上三摩地,住是三摩地已,得見殑伽沙數等諸佛世尊,如無能勝等諸大菩薩所有功德,亦同稱讚是人功德。

「迦葉!又若女人在母胎中得聞彼如來名者,是人後生不復成彼女人之相,此報終已當成男子。何以故?為由得聞如是大神通、大威德如來名號,能受持故。」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若有女人處母胎, 聞佛大仙勝名號,
是人轉此女身已, 當成有智之男子;
證成無上大菩提, 利益一切眾生類,
能於天上及人間, 普為眾生作趣向。
「復次,迦葉!若有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聞彼如來名號能稱念受持者,是人阿僧祇劫中背於生死,而能攝集無量福蘊,近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復次,迦葉!北方去此佛剎過四十千世界,有世界名有寶,彼土有佛,號寶開花普燿吉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今現住彼教化利益。

「迦葉!若有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聞彼寶開花普耀吉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名號,能稱念受持者,是人轉生得宿命智,獲得寶月菩薩三摩地,住是三摩地已,能解一切眾生語言音聲,得佛加持,無礙語言辯才成就。若有眾生樂求見彼住虛空中宣說諸法,是人即時隨意能現;又此閻浮提中,一切眾生隨有樂求所出音聲,是人各各悉能了知。又若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隨有樂求所出音聲、諸言說等,是人悉知,如其信解各為說法;當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六十千劫中背於生死。

「復次,迦葉!東方去此佛剎過六十千世界,有世界名眾寶,彼土有佛,號曰寶藏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今現住彼教化利益。

「迦葉!若有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聞彼寶藏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名號,能稱念受持者,是人轉生得宿命智,當得成就七覺支法。

「復次迦葉,東方去此佛剎過阿僧祇世界,有世界名寶耀,彼土有佛,號曰寶勝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今現住彼說法教化。

「迦葉!若有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聞彼寶勝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名號,能稱念受持者,是人能生多種福蘊。

「迦葉!正使住菩薩乘諸善男子及善女人,廣集珍寶其積量如須彌山王,以如是相行於布施,廣大奉獻諸佛世尊,如是行施經俱胝那庾多百千歲中曾無間斷;又若有人聞彼寶勝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名號,能稱念受持者,前之布施無量功德,比是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阿僧祇分不及一,算分、喻分皆不及一。」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所有東方諸佛剎, 南方、西方及北方,
諸方現住諸世尊, 光照眾生作利益。
若時非時悉應知, 晝夜常起尊重想,
合掌虔恭發[1]志誠, 信禮最上人中勝。
何能知名而表了, 意想禮奉人中尊,
所謂於其千劫中, 極難得值佛出世。
若欲恭敬於諸佛, 為求無上菩提者,
聞佛所說諸佛名, 應當於彼[2]常歸命。
我今無復諸所求, 唯求佛智中出生,
於彼所得眾善根, 迴向佛智不思議。
若人欲供於諸佛, 佛不思議常作意,
彼諸佛名得聞已, 當為他人廣宣說。
欲令俱胝眾生類, 出離[3]二有得解脫,
彼諸佛名得聞已, 受持不復生人間。
欲令俱胝諸佛剎, 能以足指而震動,
彼諸佛名得聞已, 受持廣為多人說。
若曾供養於諸佛, 彼聞佛名得受持,
非一非十二十生, 此即多生種善本。
若聞佛名能受持, 若以河沙金寶施,
較量受持佛名人, 福蘊百分不及一。
若聞佛名受持者, 當得最上人身相,
妙色[4]端嚴處世間, 出家堪受人天供。」
佛說此經已,彼諸苾芻、諸大菩薩摩訶薩眾,尊者大迦葉,并諸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大乘大方廣佛冠經卷下
貼文者 : : hui

佛說諸佛經 - 2024-01-19 14:18:26


佛說諸佛經

[5]西天譯經三藏[6]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法大師[7]臣施護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鷲峯山中,時尊者大[8]目乾連食時欲至,著衣持鉢將詣王城,忽作是念:「我於今日,先往色究竟天,問少因緣,却來乞食。」於是尊者大目乾連,入三摩地等引,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到色究竟天。既至彼已,與[9]天相見,以種種軟語互相問訊。時尊者大目乾連乃問天言:「經於何時有佛世尊出現於世,證無上菩提?」於是有百色究竟天主同聲答言:「滿百千劫,有佛出世,證無上菩提。」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聞已信受,即入三摩地,譬如力士屈伸臂頃,從色究竟天還到王城,即如常日,次第乞食。食畢澡漱,收衣鉢已,往詣佛所。即以頭面禮佛雙足,修敬畢已,在一面坐,合掌瞻仰,而白佛言:「世尊,我於今日食時欲至,入三摩地往色究竟天,問彼天人:『經於何時有佛出世,證無上菩提?』彼百天主同聲告我:『滿百千劫,有佛出世,證無上菩提。』世尊!我雖信受,是事云何?唯願世尊,為我開說。」

爾時世尊告大目乾連:「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大目乾連!彼色究竟天主,知見甚少,乃謂汝言:『滿百千劫,有佛出世,證無上菩提。』此非正言,未可深信。大目乾連!我念往昔,最初值遇六十俱胝諸佛如來出現於世,而彼諸佛,住世利生或久或近,各各隨緣次第入滅;如是相繼,復有八十俱胝佛,出現於世,同名妙華。我於[1]如是一一佛前,發大誓願,及持梵行。於此佛後,復有五百佛出現於世,同名正梵。於此佛後,復有八百佛出現於世,同名燃燈。於此佛後,復有一萬五千佛,同名昝麼沒,出現於世。於此佛後,復有一千佛出現於世,名號族姓[2]各各不同。我於如是佛前,復發誓願,修持梵行。於此佛後,復有六千佛出現於世,同名蘇鉢囉[3]多波。於此佛後,復有九萬佛出現於世,同名妙迦葉。於此佛後,復有一千佛出現於世,同名為日。於此佛後,復有一千佛出現於世,同名[4]染沒𠆙野。於此佛後,復有八萬佛出現於世,同名曀羅嚩帝。於此佛後,復有七萬佛出現於世,同名帝釋。於此佛後,復有一佛,名德,出現於世。我於此佛,與諸聲聞弟子,同發誓願,恭敬供養。經于多歲,於此佛後,復有八十俱胝那由他辟支佛出現於世。

「大目乾連!彼辟支佛,在於我前發大誓願,及有轉輪聖王名曰遍照,亦於我前,先得值遇四十同名無能勝佛。大目乾連!我於德佛滅後,值遇一佛,亦名無能勝。於此佛世,我為轉輪聖王名為百號,與無能勝佛聲聞弟子同發誓願,恭敬供養。經歷多年,佛入滅後,我以七寶建塔,供養舍利。如是修行,經無量時。大目乾連!我於是時,得證菩提。」

「復次,大目乾連!彼色究竟天,少知少見。無能勝佛滅度之後,復有一佛出現於世,名曰持世。後復有佛出現於世,名曰持地。後復有佛,名大能仁,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曰妙現,出興於世。後復有佛,名曰師子,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最上希有,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斷一切憂,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一切義成就,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曰得勝,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曰寶光,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曰意稱,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烏波底室囉,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底室嚕,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曰圓光,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為月光,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曰天光,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阿提部,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阿提野輸,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無滅通,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曰最勝,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底室嚕多嚕,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曰上華,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阿哩瑟吒,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阿提部,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曰燃燈,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曰降冤,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曰金曜,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曰金光,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曰寶眼,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蓮華眼,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最上蓮華,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大蓮華,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曰蓮華,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毘婆尸,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曰尸棄,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毘舍浮,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拘留孫,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俱那[A1]含牟尼,出現於世。後復有佛,名曰迦葉,出現於世。今我釋迦牟尼,出現於世。大目乾連!我先發誓願,於如是等諸佛,以七寶華而散供養已,然後方成正等正覺。

「大目乾連!彼一一佛,從初發心乃至成等正覺,皆是經歷無數之劫。我從發心至今成佛,劫數甚多,不可算計。彼色究竟天,少知少見;汝勿生疑。」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大目乾連疑心即除,歡喜踴躍,禮佛而退。

佛說諸佛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 2024-01-19 14:31:36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1]三藏菩提流支在胡相國秦太上文宣公第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婆提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四眾圍遶,及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爾時,世尊告諸大眾:「汝當諦聽!我為汝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名字。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諸佛名者,是人現世安隱,遠離諸難,及消滅諸罪,未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消滅諸罪,當淨洗浴,著新淨衣,長跪合掌,而作是言:

「『南無東方阿閦佛 南無火光佛 南無靈目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不可思議佛 南無燈王佛 南無放光佛 南無光明莊嚴佛 南無大勝佛 南無成就大事佛 南無實見佛 南無堅王花佛

「『歸命東方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

「『南無南方普滿佛 南無威王佛 南無住持疾行佛 南無黠慧佛 南無稱聲佛 南無不厭見身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起行佛 南無一切行清淨佛 南無莊嚴王佛 南無大山王佛

「『歸命南方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

「『南無西方無量壽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香積王佛 南無香手佛 南無奮迅佛 南無虛空藏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清淨眼佛 南無樂莊嚴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光王佛 南無月出光佛

「『歸命西方如是等無量無邊[2]佛。

「『南無北方難勝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金色王佛 南無月色栴檀佛 南無普眼見佛 南無普照眼見佛 南無輪手佛 南無無垢佛

「『歸命北方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東南方治地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法慧佛 南無法思佛 南無常法慧佛 南無常樂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善臂佛

「『歸命東南方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西南方那羅延佛 南無龍王德佛 南無寶聲佛 南無地自在佛 南無人王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黠慧佛 南無妙香華佛 南無天王佛 南無常清淨眼佛

「『歸命西南方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西北方月光面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月幢佛 南無勇猛佛 南無日光面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日光莊嚴佛 南無花身佛 南無波頭摩藏佛 南無波頭摩鬚佛 南無師子聲王佛 南無善住意佛

「『歸命西北方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東北方寂諸根佛 南無寂滅佛 南無大將佛 南無淨勝佛 南無淨妙聲佛 南無淨天供養佛 南無善化佛 南無化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善意住持佛

「『歸命東北方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下方實行佛 南無疾行佛 南無黠慧佛 南無堅固王佛 南無金剛齊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奮迅佛 南無如實住佛 南無成功德佛 南無功德得佛 南無善安樂佛 南無天金剛佛

「『歸命下方如是等無量無邊[*][3]佛。

「『南無上方無量勝佛 南無雲王佛 南無雲功德佛 南無無量[4]稱名佛 南無聞身王佛 南無大功德佛 南無大須彌佛 南無降伏魔王佛

「『歸命上方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未來普賢佛 南無彌勒佛 南無觀世自在佛 南無得大勢至佛 南無虛空藏佛 南無無垢稱佛 南無成就義佛 南無[5]實聲佛 南無大海佛 南無無盡意佛

「『歸命未來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6]善男子、善女[7]人,受持、讀誦是諸佛名,現世安隱,遠離諸難,及消滅諸罪,未來畢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8]提。

「『南無無垢光佛 南無樂莊嚴思惟佛 南無無垢月幢稱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火光佛 南無寶上佛 南無無畏觀佛 南無遠離諸畏驚怖佛 南無師子奮迅力佛 南無金光明王佛』

「若善男子、善女人,十日讀誦、思惟是佛名,必遠離一切業障。

「『南無一切同名佛。』[9]所謂:『南無日龍奮迅[10]二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龍奮迅佛 南無六十功德寶佛 南無一切同名功德寶佛 南無六十二毘留羅佛 南無一切同名毘留羅佛 南無八萬四千名自在幢佛 南無一切同名自在幢佛 南無三百大幢佛 南無一切同名大幢佛 南無五百淨聲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淨聲王佛 南無五百波頭摩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波頭摩王佛 南無五百日聲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聲佛 南無五百樂自在聲佛 南無一切同名樂自在聲佛 南無五百日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佛 南無五百普光佛 南無一切同名普光佛 南無五百波頭摩上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波頭摩上王佛 南無七百法光莊嚴佛 南無一切同名法光莊嚴佛 南無千法莊嚴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法莊嚴王[1]佛 南無千八百稱聲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2]稱聲王佛 南無三萬[3]散花佛 南無一切同名散花佛 南無三萬三百稱聲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稱聲王佛 南無八萬四千阿難陀佛 南無一切同名阿難陀佛 南無千八百寂滅佛 南無一切同名寂滅佛 南無五百歡喜佛 南無一切同名歡喜佛 南無五百威德佛 南無一切同名威德佛 南無五百上威德佛 南無一切同名上威德佛 南無五百日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王佛 南無千雲雷聲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雲雷聲王佛 南無千日熾自在聲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熾自在聲佛 南無千離垢聲自在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離垢聲自在王佛 南無千勢自在聲佛 南無一切同名勢自在聲佛 南無千功德蓋幢安隱自在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功德蓋幢安隱自在王佛 南無千閻浮檀佛 南無一切同名閻浮檀佛 南無千無垢聲自在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無垢聲自在王佛 南無千遠離諸怖聲自在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遠離諸怖聲自在王佛 南無二千駒隣佛 南無一切同名駒隣佛 南無二千寶幢佛 南無一切同名寶幢佛 南無八千堅精進佛 南無一切同名堅精進[4]佛 南無八千威德[5]佛 南無一切同名威德佛 南無八千然燈佛 南無一切同名然燈佛 南無十千迦葉佛 南無一切同名迦葉佛 南無十千清淨面蓮華香積佛 南無一切同名清淨面蓮華香積[6]佛 南無十千莊嚴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莊嚴王佛 南無十千星宿佛 南無一切同名星宿佛 南無[7]一萬八千莎羅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莎羅王佛 南無一萬八千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一萬八千普護佛 南無一切同名普護佛 南無四萬願莊嚴佛 南無一切同名願莊嚴佛 南無三千毘盧舍那佛 南無一切同名毘盧舍那佛 南無三千放光佛 南無一切同名放光佛 南無三千釋迦牟尼佛 南無一切同名釋迦牟尼佛 南無三萬日月太白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月太白佛 南無六萬波頭摩上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波頭摩上王佛 南無六萬能令眾生離諸見佛 南無一切同名能令眾生離諸見佛 南無六十百千萬成就義見佛 南無一切同名成就義見佛 南無無量百千萬[8]名不可勝佛 南無一切同名不可勝佛 南無二億拘隣佛 南無一切同名拘隣佛 南無三億弗沙佛 南無一切同名弗沙佛 南無六十億大莊嚴佛 南無一切同名大莊嚴佛 南無八[9]十億實體法決定佛 南無一切同名實體法決定佛 南無六十億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十八億實體法決定佛 南無一切同名實體法決定佛 南無十八億日月燈明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月燈明佛 南無百億決定光明佛 南無一切同名決定光明佛 南無二十億日月燈明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月燈明佛 南無二十億妙聲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妙聲王佛 南無二十百億雲自在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雲自在王佛 南無三十億釋迦牟尼佛 南無一切同名釋迦牟尼佛 南無二十億千怖畏聲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怖畏聲王佛 南無四十億那由他妙聲佛 南無一切同名妙聲佛 南無億千樂莊嚴佛 南無一切同名樂莊嚴佛 南無億那由他百千覺花佛 南無一切同名覺花佛 南無六十頻婆羅遠離諸怖畏佛 南無一切同[10]名遠離諸怖畏[11]佛 南無須彌山微塵數一切功德山王勝名佛 南無一切同名功德山王勝名佛 南無十佛國土不可說億那由他微塵數普賢佛 南無一切同名普賢佛 南無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南無栴檀遠離諸煩惱藏佛 南無功德奮迅佛 南無勝奮迅佛 南無修寂靜佛 南無上寂靜佛 南無住虛空佛 南無降伏諸魔怨佛 南無百寶佛 南無難勝光佛 南無自在作佛 南無日作佛 南無無垢光佛 南無自在觀佛 南無金光明師子奮迅佛 南無無垢威德佛 南無觀自在[1]佛 南無金光普曜佛 南無[2]金光明師子奮迅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3]靜去[4]佛 南無寂靜上[5]佛 南無普光明積上功德王佛 南無普現見佛 南無金剛功德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普賢佛 南無普照佛 南無實法上決定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無垢[6]王佛 南無樂說莊嚴思惟佛 南無無垢月幢稱佛 南無拘蘇摩莊嚴光明作佛 南無出火佛 南無寶上佛 南無無畏觀佛 南無師子奮迅力佛 南無遠離怖畏毛竪稱佛 南無金剛牟尼佛 南無飲甘露佛 南無金剛光王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尸棄佛 南無毘舍浮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阿閦佛 南無[7]盧舍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尼彌佛 南無寶光炎佛 南無彌留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寶精進月光莊嚴威德聲自在王佛 南無遠離一切諸畏煩惱上功德佛 南無初發心念斷疑發解斷煩惱佛 南無斷諸煩惱闇三昧上王佛 [8]南無金剛堅強消伏壞散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大炎積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手上王佛 南無寶上[9]佛 南無善住智慧王無障佛 南無火光慧滅昏闇佛 南無象增上佛 南無截金剛佛 南無天王佛 南無一切義上王佛 南無三昧喻佛 南無念王佛 南無光明觀佛 南無一切所依王佛 南無善護幢王佛 南無發趣速自在王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積大炎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手上王佛 南無寶[10]上佛 南無善住慧王無障佛 南無大智意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放炎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多羅住佛 南無智來佛 南無能聖佛 南無過一切憂惱王佛 南無一切功德莊嚴佛 南無成就一切義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一切眾生導師[11]佛 南無不動光觀自[12]在[13]無量命尼彌寶炎彌留金剛佛 南無火奮迅通[14]佛 南無善寂慧[15]月[16]聲自在王[17]佛 南無清淨月輪佛 南無住阿僧祇精進功德佛 南無無盡意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光明無垢藏佛 南無火奮迅通佛 南無雲普護佛 南無師子奮迅通佛 南無彌留上王佛 南無智慧來佛 南無護妙法幢佛 南無金光明師子奮迅王[18]佛 南無普照積上功德王佛 南無善住如意積王佛 南無普現[19]佛 南無釋迦牟尼[20]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放炎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無垢慧深聲王佛 南無斷一切障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 南無作功德佛 南無普香上佛 南無不可勝奮迅聲王佛 南無降伏憍慢佛 南無毘婆尸佛 南無尸棄佛 南無毘舍浮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成就一切義佛 南無能作無畏佛 南無寂靜王佛 南無阿閦佛 南無盧至佛 南無阿彌多佛 南無尼彌佛 南無住法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彌留佛 南無金剛佛 南無持法佛 南無勇猛法佛 南無妙法光明佛 南無法月面佛 南無安住法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法威德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善住法佛 南無法寂佛 南無善智力佛 南無彌勒等無量佛 南無毘婆尸佛 南無尸棄佛 南無毘舍浮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21]照佛 南無勝色佛 南無樂意佛 南無大導師佛 南無大聖天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樹提佛 南無慈[22]他佛 南無毘盧遮那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具足佛 南無化現佛 南無善化佛 南無世自在佛 南無人自在佛 南無摩醯那自在佛 南無勝自在佛 南無十力自在佛 南無毘頭羅佛 南無離諸畏佛 南無離諸憂佛 南無能破諸邪佛 南無散諸邪佛 南無破異意佛 南無智慧嶽佛 南無寶嶽佛 南無彌留嶽佛 南無降魔佛 南無[23]善才佛 南無堅才佛 南無堅奮迅佛 南無堅精進佛 南無[24]堅莎羅佛 南無[25]堅心佛 南無[26]勇猛破障佛 南無破諍佛 南無實體佛 南無曇無竭[27]佛 南無尼尸陀佛 南無波羅[1]羅堅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普賢佛 南無勝海佛 南無功德海佛 南無法海佛 南無虛空寂佛 南無虛空功德佛 南無虛空庫藏佛 南無虛空心佛 南無虛空多羅[2]佛 南無無垢心佛 南無功德林[3]佛

「『南無放光世界中現在說法,虛空勝離塵無垢塵平等眼清淨功德幢光明花波頭摩琉璃光寶香象身勝妙羅網莊嚴頂無量日月光明照莊嚴願上莊嚴法界善化無障礙王佛。』

「彼佛世界中,有菩薩名無比。彼佛授記,不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種種光花寶波頭摩金色身普照莊嚴不住眼放光照十方世界幢王佛。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心受持、讀誦彼佛及菩薩名,是善男子、善女人,超越閻浮提微塵數劫,得陀羅尼,一切諸惡病,不及其[4]身。

「『南無無量功德寶集樂示現金光明師子奮迅王佛 南無師子奮迅心雲聲王佛 南無無垢清淨光明覺[5]寶[6]花不斷光莊嚴王佛 南無寶光月莊嚴[7]智[8]力德聲自在王佛 南無寶波頭摩智清淨上王佛 南無摩善住山王佛 南無光華種種奮迅王佛 南無拘蘇摩奮迅王佛 南無波頭摩[9]華上彌留幢王佛 南無法幢空俱蘇摩王佛 南無[10]莎羅華上光王佛 南無無垢眼上光王佛 南無無垢意山上王佛 南無種種樂說莊嚴王佛 南無無礙藥王成就勝王佛 南無千雲雷聲王佛 南無金光明師子奮迅王佛 南無善寂智慧月聲自在王佛 南無善住摩尼山王佛 南無歡喜藏勝山王佛 南無普光上勝功德山王佛 南無功德藏增上山王佛 南無動山嶽王佛 南無善住諸禪藏王佛 南無法海潮功德王佛 南無稱功德山王佛 南無一切華香自在王佛 南無銀幢蓋王佛 南無[11]電燈幢王佛 南無月摩尼光王佛 南無波頭摩上星宿王佛 南無無量香上王佛 南無覺王佛 南無上彌留幢王佛 南[*]無莎羅花上王佛 南無因陀羅幢王佛 南無師子奮迅王佛 南無俱蘇摩生王佛 南無微細華佛 南無說義佛 南無無量精進佛 南無無邊彌留佛 南無離垢佛 南無無量眼佛 南無無量發行佛 南無發行難勝佛 南無無所發行佛 南無無量發行佛 南無斷諸難佛 南無不定願佛 南無善住諸願佛 南無無念示現[12]諸行佛 南無無量善根成就諸行佛 南無無垢奮迅佛 南無不住奮迅佛 南無妙色佛 南無無相聲佛 南無虛空星宿增上王佛 南無栴檀室佛 南無樂意佛 南無善行佛 南無境界自在佛 南無樂行佛 南無樂解脫佛 南無遠離怖畏毛竪佛 南無清淨眼佛 南無[13]進寂靜佛 南無世間可樂佛 南無隨世間意佛 南無隨世間眼佛 南無寶王佛 南無寶愛佛 南無羅睺羅佛 南無羅睺羅天佛 南無羅睺羅淨佛 南無寶慧佛 南無寶鬘佛 南無寶形佛 南無羅網手佛 南無摩尼輪佛 南無解脫威德佛 南無善行佛 南無大愛佛 南無人面佛 南無[14]吉佛 南無曼陀羅[15]佛 南無淨聖[16]佛 南無淨宿佛 南無離胎佛 南無虛空莊嚴佛 [17]南無集功德佛 南無師子步佛 [18]南無功德海佛 南無摩尼功德佛 南無廣功德佛 南無稱成佛 南無大如意輪佛 南無無畏上王佛 南無俱蘇摩國土佛 南無功德幢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華眼佛 南無喜身佛 南無慧國土佛 南無喜威德佛 南無[19]波頭池[20](丹本作陀)智慧奮迅佛 南無功德聚佛 南無寂滅慧佛 南無降魔佛 南無無上光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得世間功德佛 南無實諦稱佛 南無智勝佛 南無智愛佛 南無得智佛 南無智幢佛 南無羅網光幢佛』

「若善男子、善女人,與一切眾生安隱樂如諸佛者,當讀誦是諸佛名,復作是言:

「『南無離諸無智[21]曀佛 南無虛空平等心佛 南無清淨無垢佛 南無善無垢藏[22]佛 南無堅固行佛 南無精進聲佛 南無不離一切眾生門佛 南無斷諸過佛 南無成就觀佛 南無平等須彌面佛 南無無障無礙精進堅佛 南無[*]莎羅花[23]花王佛 南無無量功德王佛 南無彌留燈王佛 南無藥王[24]聲聲王佛 南無梵聲王佛 南無妙鼓聲王佛 南無雲聲王佛 南無龍自在王佛 南無世間自在王佛 南無陀羅尼自在王佛 南無深王佛 南無治諸病王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象王佛 南無燈王佛 南無樹提王佛 南無喜王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雲王佛 南無雷王佛 南無[*]莎羅王佛 南無堅固自在王佛 南無功德聚佛 南無華聚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寶住持庭燎佛 南無住持功德佛 南無住持無障力佛 南無住持地力進去佛 南無住持妙無垢位佛 南無一切寶莊嚴色住持佛 南無自在轉一切法佛 南無轉法輪佛 南無勝威德佛 南無淨威德佛 南無聖威德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師子威德佛 南無[*]莎羅威德佛 南無[A1]悲威德佛 南無地[A2]威德佛 南無無垢威德佛 南無無垢琉璃佛 南無無垢臂佛 南無無垢眼佛 南無無垢面佛 南無波頭摩面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日面佛 南無日威德莊嚴佛 南無金色佛 南無金色形佛 南無可樂色佛 南無瞻婆伽色佛 南無能與樂佛 南無能與眼佛 南無難勝[1]佛 南無難降伏佛 [2]南無斷諸惡佛 南無難量佛 [3]南無難成佛 南無俱蘇摩成佛 南無甘露成佛 南無寶成就佛 南無功德成就佛 南無日成就佛 南無花成就佛 南無成就樂有佛 南無成就功德佛 南無大勝佛 南無[4]妙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離諸障佛 南無婆樓那佛 南無婆樓那天佛 南無勇猛仙佛 南無精進仙佛 南無無垢仙佛 南無金剛仙佛 南無觀眼佛 南無無障礙佛 南無住虛空佛 南無住清淨佛 南無善住清淨功德寶佛 南無善跡佛 南無善思義佛 南無善化佛 南無善愛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善親佛 南無善行佛 南無善生佛 南無善花[5]佛 南無善香佛 南無善聲佛 南無善臂佛 南無善光佛 南無善山佛 南無功德山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智山佛 南無勝山佛 南無上山佛 南無光明莊嚴佛 南無大光明莊嚴佛 南無清淨莊嚴佛 南無波頭摩莊嚴佛 南無實中佛 南無金剛合佛 南無金剛齊佛 南無碎金剛佛 南無[A3]破金剛堅佛 南無降伏魔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愛見佛 南無現見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大善見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無垢見佛 南無見平等不平等佛 南無見一切義佛 南無斷一切障礙佛 南無斷一切眾生病佛 南無一切世間愛見佛 南無上妙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一切三昧佛 南無度一切疑佛 南無度一切法佛 南無不取諸法佛 南無一切清淨佛 南無一切義成就佛 南無一切通佛 南無花通佛 南無波頭摩樹提奮[6]迅(丹鄉有通)佛 南無俱蘇摩通[7]佛 南無海住持勝智慧奮迅通佛 ◎[8]南無多摩羅葉栴檀香通佛 南無常觀佛 南無常圍遶佛 南無常不輕佛 南無常憂佛 南無常喜佛 南無常笑歡喜根佛 南無常滿足手佛 南無常舉手佛 南無常黠慧佛 南無常修行佛 南無常精進佛 南無尼拘律佛 南無阿叔迦佛 南無金色佛 南無華開佛 南無善決定[9]佛 南無波頭摩光佛 南無華身佛 南無手脚柔軟觸身佛 南無日輪佛 南無闇[10](丹本作聞)滿足佛 南無相身[11]身佛 南無勝威德佛 南無無垢身佛 南無波頭摩花身佛 南無得無礙佛 南無得願滿足佛 南無得普照清淨佛 南無得大無畏佛 南無至大佛 南無至大精進究竟佛 南無大境界佛 南無大海佛 [12]南無大樂說佛 [13]南無大藥王佛 南無大功德佛 南無無量香佛 南無無量精進佛 南無無量行佛 南無無量功德佛 南無寶生佛 南無無邊功德寶作佛 南無法作佛 南無金色作佛 南無勝作佛 南無自在作佛 南無日作佛 南無光作佛 南無火作佛 南無無畏作佛 南無樂作佛 南無燈作佛 南無賢作佛 南無覺作佛 南無花作佛 南無華勝藏佛 南無俱蘇摩勝藏佛 南無憂波羅勝藏佛 南無波頭摩勝藏佛 南無功德勝藏佛 南無快勝藏佛 南無福德勝藏佛 南無天勝藏佛 南無香勝藏[14]佛 南無大雲藏佛 南無那羅延藏佛 南無如來藏佛 南無功德藏佛 南無根藏佛 南無如意藏佛 南無金剛藏佛 南無得藏佛 南無勢羅藏佛 南無山藏佛 南無波頭摩藏佛 南無俱蘇摩藏[15]佛 南無香藏佛 南無摩尼藏佛 南無賢藏佛 南無普藏佛 南無月無垢藏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照藏佛 南無光明幢佛 南無月幢佛 南無功德幢佛 南無離世間幢佛 南無華幢佛 南無[16]寶幢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自在幢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無垢幢佛 南無大幢佛 南無月無垢幢佛 南無普照幢佛 南無彌留幢佛 南無護妙法幢佛 南無放光明幢佛 南無善清淨無垢照幢佛 南無善清淨光明幢佛 [1]南無善[2]清淨無垢光明(丹作照)幢佛 南無香光明佛 南無虛空光明佛 南無大光明[3]光明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火光明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月光明佛 南無日月光明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火輪光明佛 南無寶照佛 南無寶光明[4]佛 南無勝威德香光明[5]佛 南無種種多威德王勝光明佛 南無虛空清淨金色莊嚴威德光明佛 南無一切法[6]幻奮迅威德光明[7]佛 南無清淨光明佛 南無功德寶光明佛 南無[8]金光[9]光明佛 南無高光明佛 南無放光光明佛 南無俱蘇摩光明佛 南無香光明佛 南無甘露光明佛 南無無量寶[10]花光明佛 南無水月光明佛 南無寶月光明佛 南無彌留光明佛 南無聚集日輪佛 南無雲光明佛 南無[A4]槃頭耆婆伽花佛 南無無畏光明佛 南無法力光明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清淨光明佛 南無月光明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樹提光明佛 南無[11]燈火光明佛 南無焚燒光明佛 南無羅網光明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稱光明佛 南無普光明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色光明聲佛 南無虛空聲佛 南無妙鼓聲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雲聲佛 南無天聲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雲妙鼓聲佛 南無法鼓聲佛 南無法鼓出聲佛 南無聲滿法界聲佛 南無地吼聲佛 南無普遍聲佛 南無師子吼聲佛 南無無量吼聲佛 南無無分別吼聲佛 南無驚怖一切魔輪聲佛 南無降伏一切聲[12]聲佛 南無無障礙月慧佛 南無法無垢月佛 南無普照月佛 南無放光明月佛 南無盧舍那月佛 南無解脫月佛 南無稱月佛 南無功德月佛 南無寶月[13]佛 南無滿月佛 南無[14]天月佛 南無月輪清淨佛 南無日月佛 南無月慧佛 南無無垢慧佛 南無深慧佛 南無戒慧佛 南無難勝慧佛 南無阿僧祇劫[15]修習慧佛 南無無量樂功德莊嚴行慧佛 南無無量功德莊嚴佛 [16]南無勝功德[17]王莊嚴威德王劫佛 [18]南無離劫佛 南無自在滅劫佛 南無彌留劫佛 南無須彌留劫佛 南無不可說劫佛 南無[*]金光明色光上佛 南無[19]龍象上佛 南無愛上佛 南無度上佛 南無法上佛 南無金剛上佛 南無威德上佛 南無無垢上佛 南無龍[20]寂上佛 南無寶上佛 南無勝寶上佛 南無[21]莎梨羅上佛 南無天上佛 南無波頭摩上佛 南無香上佛 南無放[22]香佛 南無樂香佛 南無香奮迅[23]佛 南無香象奮迅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大香象佛 南無多羅跋香佛 南無[24]戒香佛 南無無邊香佛 南無普遍香佛 南無薰香佛 南無[25]多伽羅香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26]曼陀羅香佛 南無波頭摩香佛 南無波頭摩[27]手佛 南無波頭摩眼佛 南無波頭摩莊嚴佛 南無波頭摩起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身勝佛 南無驚怖勝佛 南無鬘勝雲佛 南無功德成就雲佛 南無寶雲佛 南無功德雲佛 南無雲護佛 南無普護佛 南無聖護佛 南無功德護佛 南無普遍護佛 南無精進護佛 南無精進喜佛 南無上喜佛 南無[28]實喜佛 南無師子喜佛 南無龍喜佛 南無寶喜佛 南無實智佛 南無喜去佛 南無善知寂靜去佛 南無大勢佛 南無甘露勢佛 南無金剛[29]杵勢佛 南無無垢處勢佛 南無[30]不動處勢佛 南無過三界[A5]處勢佛 南無三昧處勢佛 南無定處勢佛 南無不動處勢佛 南無高去佛 南無寂滅去佛 南無師子奮迅去佛 南無善步去佛 南無無盡慧佛 南無海慧佛 南無住慧佛 南無勝慧佛 南無滅諸惡慧佛 南無寂靜慧佛 南無修行慧佛 南無密慧佛 南無堅慧佛 南無善清淨慧佛 南無大慧佛 南無普慧[31]佛 南無無邊慧佛 南無威德慧佛 南無世慧佛 南無上慧佛 南無妙慧佛 南無快慧佛 南無[32]無觀慧佛 南無[33]稱慧佛 南無廣慧佛 南無栴檀滿慧佛 [34]南無金剛慧佛 南無清淨慧佛 [35]南無覺慧佛 南無法慧佛 南無師子慧佛 南無虎慧佛 南無善慧佛 南無寶慧佛 南無勝慧佛 南無勝積[36]慧佛 南無勇猛積佛 南無般若積佛 南無樂說積佛 南無香積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寶髻佛 [1]南無龍髻佛 [2]南無功德髻佛 [3]南無天髻佛 [4]南無大髻佛 南無彌留聚佛 南無大聚佛 南無[5]大炎聚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寶手佛 南無[6]寶手柔軟佛 南無寶印手[7]佛[8]◎ ◎[9]南無寶光明奮迅思惟佛 南無寶火圍遶佛 南無寶天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寶高佛 南無寶堅佛 南無寶波頭摩佛 南無寶念佛 南無寶力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寶[10]火圍遶佛 南無寶照佛 南無放照佛 南無迭共花佛 南無妙說佛 南無月說佛 南無金剛說佛 南無寶說佛 南無寶杖佛 南無無量寶杖佛[11]◎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 - 2024-01-20 18:53:24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12]南無無垢杖佛 南無無邊杖佛 [13]南無法杖佛 南無寶蓋佛 南無均寶蓋佛 南無摩尼蓋佛 南無金蓋佛 南無奮迅王佛 南無增上火成就王佛 南無增上勇猛佛 南無勇施佛 南無智施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然燈火佛 南無[14]淨然燈佛 南無功德然燈佛 南無福德然燈佛 南無寶然燈佛 南無[15]大然燈佛 南無無邊然燈佛 南無寶火然燈佛 南無普然燈佛 南無月然燈佛 南無日然燈佛 南無日月然燈佛 南無雲聲然燈佛 南無大海然燈佛 南無忍辱輪然燈佛 南無世然燈佛 南無光明遍照十方然燈佛 南無照諸趣然燈佛 南無破諸闇然燈佛 南無一切世成就然燈佛 [16]南無諦寶幢摩尼勝光佛 南無淨華宿王智佛 南無俱蘇摩見[17]佛 南無不散佛 南無散華佛 南無不散華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千光明佛 南無六十光明佛 南無觀光明佛 南無無障礙光明[18]佛 南無放淨光明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波頭摩光明佛 南無福德光明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月光明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無礙光明佛 南無奮迅恭敬稱佛 南無無比佛 南無功德稱佛 南無寶稱佛 南無無垢稱佛 南無無垢德佛 南無堅德佛 南無無憂德佛 南無勇猛德佛 南無華德佛 南無歡喜德佛 南無龍德佛 南無功德海佛 南無淨德佛 南無淨天佛 南無供養佛 南無淨聲佛 南無淨妙聲佛 南無出淨聲佛 南無普智輪光聲佛 南無大聲佛 南無雲勝聲[19]佛 南無安隱聲佛 南無樂聲[20]佛 南無妙鼓聲[21]佛 南無天聲佛 南無月聲佛 南無日聲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波頭摩聲佛 南無福德聲佛 南無金剛聲佛 南無自在聲佛 南無慧聲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選擇聲佛 南無甘露聲佛 南無淨幢佛 南無金剛幢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住持法佛 南無樂法佛 南無曇無竭佛 南無護法佛 南無法奮迅佛 南無法界花佛 南無護法眼佛 南無然法庭燎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人自在佛 [22]南無功德自在佛 南無聲自在佛 南無世自在佛 南無觀世自在佛 南無無量自在佛 南無意住持佛 南無地住持佛 南無尼彌[23]住持佛 南無器住持佛 南無功德性住持佛 南無勝色佛 南無轉發起佛 南無一切觀形示佛 南無發一切無厭足行佛 南無發成就佛 南無善護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善喜佛 南無善處佛 南無普禪佛 南無甘露功德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師子[24]仙佛 南無佛眼佛 南無合聚佛 南無疾智勇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實行佛 南無師子手佛 南無海滿[25]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稱王佛 南無住慈佛 南無善夜摩佛 南無善行佛 南無善功德佛 南無善色佛 南無善識佛 南無善心佛 南無善光[26]佛 南無師子月佛 南無不可[27]勝佛 南無不可勝無畏佛 南無無量佛 南無速[28]興佛 南無不動心佛 南無應稱佛 南無應不怯弱聲[29]佛 南無不厭足藏佛 南無不盡佛 南無不可動佛 南無名無畏佛 南無名自在護世間佛 南無名龍自在聲佛 南無名法行廣慧[30]佛 南無名妙勝自在相[31]通稱佛 [32]南無名妙勝自在勝佛 南無名樂法奮迅佛 南無名法界莊嚴佛 南無名大乘莊嚴佛 南無名寂靜王佛 南無[1]名解脫行佛 南無[*]名大海彌留起王佛 南無[*]名[2]合聚那羅延王佛 南無[*]名散壞堅魔輪佛 南無[*]名精進根寶王佛 南無[*]名佛法波頭摩佛 南無[*]名得佛眼分陀利佛 南無[*]名隨前覺覺佛 南無[*]名平等作佛 南無名初發心念遠離一切驚怖無煩惱起功德佛 南無[*]名教化菩薩[3]佛 南無[*]名金剛釜奮迅[4]佛 南無名寶像光明釜奮迅[5]佛 南無[*]名破壞魔輪佛 南無[*]名初發心成就不退勝輪佛 南無[*]名寶蓋起無畏光明佛 南無名初發心念斷疑斷煩惱佛 南無名光明破闇起三昧王佛』

「善男子、善女人,若有得聞是諸佛名者,永離業障,不墮惡道。若無眼者,誦必得眼。

「『南無十千同名星宿佛 南無一切同名星宿佛 南無[6]三十千同名釋迦牟尼佛 南無一切同名釋迦牟尼佛 南無二億同名拘隣佛 南無一切同名拘隣佛 南無十八億同名實法[7]勝決定佛 南無一切同名實法[*]勝決定佛 南無十八億同名日月燈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月燈佛 南無千五百同名大威德佛 南無一切同名大威德佛 南無千五百同名日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佛 南無四萬四千同名面佛 [8]南無一切同名面佛 南無萬千同名堅固自在佛 南無一切同名堅固[9]自在佛 南無萬八千同名普護佛 南無一切同名普護佛 南無千八百同名舍摩他佛 南無一切同名舍摩他佛

「『劫名善眼,彼劫中有七十二那由他如來成佛,我悉歸命彼諸如來。

「『劫名善見,彼劫中有七十二億如來成佛,我悉歸命彼諸如來。

「『劫名淨讚歎,彼劫中有一萬八千如來成佛,我悉歸命彼諸如來。

「『劫名善行,彼劫中有三萬二千如來成佛,我悉歸命彼諸如來。

「『劫名莊嚴,彼劫中有八萬四千如來成佛,我悉歸命彼諸如來。

「『南無現在住十方世界不捨命說法諸佛。』所謂:『安樂世界中阿彌陀佛為上首。

「『南無妙樂世界中,阿閦如來為上首。

「『南無袈裟幢世界中,碎金剛堅如來為上首。

「『南無不退輪吼世界中,清淨光波頭摩花身如來為上首。

「『南無無垢世界中,法幢如來為上首。

「『南無善燈世界中,師子如來為上首。

「『南無善住世界中,盧舍那藏如來為上首。

「『南無難過世界中,功德華身如來為上首。

「『南無莊嚴慧世界中,一切通光明佛為上首。

「『南無鏡輪光明世界中,月智慧佛為上首。

「『南無花勝世界中,波頭摩勝如來為上首。

「『南無波頭摩勝世界中,賢勝如來為上首。

「『南無不[10]瞬世界中,普賢如來為上首。

「『南無普賢世界中,自在王如來為上首。

「『南無不可勝世界中,成就一切義如來為上首。

「『[11]南無華藏世界中,毘盧遮那鏡像如來為上首。

「『南無娑婆世界中,釋迦牟尼佛為上首。

「『南無善說勝佛[12]為上首。

「『南無自在幢王佛[*]為上首。

「『南無作[13]火光佛[*]為上首。

「『南無無畏觀佛[*]為上首。

「『如是等[14]上首諸佛,我以身業、口業、意業,遍滿十方,[15]一切禮拜、讚歎、供養。彼諸如來所[16]說妙法甚深境界、不可量境界、不可思議境界、無量境界等,我悉以身、口、意業遍滿十方,禮拜、讚歎、供養。彼佛世界中,不退菩薩僧、不退聲聞僧,我悉以身、口、意業遍滿十方,頭面禮足、讚歎、供養。

「『南無[*]名降伏魔人自在佛 南無[*]名降伏貪自在佛 南無[*]名降伏瞋自在佛 南無[*]名降伏癡自在佛 南無[*]名降伏怒自在佛 南無[*]名降伏見自在佛 南無[*]名降伏諸戲自在佛 南無名了達法自在佛 南無名得神通自在稱佛 南無名得勝業自在稱佛 南無名起施自在稱佛 南無名起清淨戒自在稱佛 南無[*]名起忍辱人自在稱佛 南無[*]名起精進人自在稱[17]佛 南無[*]名起禪那人自在稱佛 南無[*]名福德清淨光[18]明自在稱佛 南無[*]名起陀羅尼自在稱[19]佛 南無高勝佛 南無光明勝佛 南無大勝佛 南無散香上勝佛 南無多寶勝佛 南無月上勝佛 南無賢上勝佛 南無[20]波頭摩上勝佛 南無無量上勝佛 南無波頭摩上勝[21]王佛 南無三昧手上勝佛 南無善說名勝佛 南無大海深勝佛 南無阿僧祇精進住勝佛 南無樂說一切法莊嚴勝佛 南無寶輪威德上勝佛 南無日輪上光明勝佛 南無無量慚愧金色上勝佛 南無功德海琉[A1]璃金山金色光明勝佛 南無寶華普照勝佛 南無起無邊功德[1]無垢勝佛 南無起多羅王勝佛 南無樹王吼勝佛 南無法海潮勝佛 南無智清淨功德勝佛 南無樂劫火勝佛 南無不可思議光明勝佛 南無寶月光明勝佛 南無寶賢幢勝佛 南無成就義勝佛 南無寶成就勝[2]佛 南無寶集勝佛 南無奮迅勝佛 南無不空勝佛 南無聞勝佛 南無海勝佛 南無住持勝佛 南無善行勝佛 南無龍勝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福德勝佛 南無智勝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賢勝佛 南無勝賢勝佛 南無栴檀勝佛 南無勝栴檀勝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 南無幢勝佛 南無勝幢勝佛 南無無憂勝佛 南無離一切憂勝佛 南無寶杖[3]如來 南無善寶杖佛 南無拘蘇摩勝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三昧奮迅勝佛 南無樹提勝佛 南無[4]大勝佛 南無廣功德勝佛 南無眾勝佛

「『南無清淨光世界[5]積清淨增長勝上王佛。

「『南無普光世界普華無畏王如來。

「『南無普蓋世界名均寶莊嚴如來。』

「彼如來授羅網光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一寶髻世界名無量寶境界如來。』

「彼如來授不空奮迅境界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相威德王世界名無量聲如來。』

「彼如來授[6]名即發心轉法輪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名稱世界名須彌留聚集如來。』

「彼如來授[*]名光明輪勝威德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善住世界名虛空寂如來。』

「彼如來授名月光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地輪世界名稱力王如來。』

「彼如來授[*]名智稱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月起光世界名放光明如來。』

「彼如來授[*]名光明輪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袈裟幢世界名離袈裟如來。』

「彼如來授[*]名無量寶發起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波頭摩華世界名種種華勝成就如來。』

「彼如來授[*]名無量精進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一蓋世界名遠離諸怖毛竪如來。』

「彼如來授[*]名羅網光明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種種幢世界名須彌留聚如來。』

「彼如來授[*]名大勝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普光世界名無障礙眼如來。』

「彼如來授名智勝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賢世界名栴檀屋如來。』

「[7]彼如來授名智功德幢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賢慧世界名合聚如來。』

「彼如來授名妙智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寶首世界名羅網光明如來。』

「彼如來授名智功德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安樂首世界名寶蓮花勝如來。』

「彼如來授名波頭摩勝功德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稱世界名智華寶光明勝如來。』

「彼如來授名第一莊嚴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賢臂世界名起賢光明如來。』

「彼如來授名寶光明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無畏世界名滅散一切怖畏如來。』

「彼如來授名無畏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彌留幢世界名彌留[8]厚如來。』

「彼如來授名合聚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遠離一切憂惱障礙世界名無畏王如來。』

「彼如來授名多聲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法世界名作法如來。』

「彼如來授名智作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善住世界名百一十光明如來。』

「彼如來授名勝光明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共光明世界名千上光明如來。』

「彼如來授名普光明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多伽羅世界名智光明如來。』

「彼如來授名善眼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香世界名寶勝光明如來。』

「彼如來授名無量光明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1]南無光明首世界名無量光明如來。』

「彼如來授名藥王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上首賢世界名無障礙聲如來。』

「彼如來授名淨聲[2]聲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法世界名羅網光[3]明如來。』

「彼如來授名勝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賢入世界名寶智慧如來。』

「彼如來授名智香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優鉢羅世界名無量勝如來。』

「彼如來授名曇無竭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清淨世界名無量莊嚴如來。』

「彼如來授名寶莊嚴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覺住世界名[4]優鉢羅勝如來。』

「彼如來授名波頭摩勝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波頭摩住世界名智住如來。』

「彼如來授名寶滿足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智力世界名釋迦牟尼如來。』

「彼如來授名寶牟尼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十方稱世界名智稱如來。』

「彼如來授名無邊精進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喜世界名堅自在王如來。』

「彼如來授名寶堅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月世界名寶[A2]莎羅如來。』

「彼如來授名普香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娑婆世界名大勝如來。』

「彼如[5]來授名大勝天王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一蓋世界名寶輪如來。』

「彼如來授名星宿鬘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過一切憂障礙世界名不空說如來。』

「彼如來授名不空說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遠離憂惱世界名功德成就如來。』

「彼如來授名[6]無邊勝威德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寂靜世界名稱王如來。』

「彼如來授名勇德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不空見世界名不空奮迅如來。』

「彼如來授名不空發行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香世界名香光明如來。』

「彼如來授名寶藏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無量吼聲世界名無障礙聲如來。』

「彼如來授名無分別發行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月輪光明世界名稱力王如來。』

「彼如來授名智稱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寶輪世界名寶上勝如來。』

「彼如來授名大導師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寶輪世界名善明[7](丹眼)如來。』

「彼如來授名樂行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法世界名波頭摩勝如來。』

「彼如來授名大法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名須彌頂上王如來。』

「彼如來授名智力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名波頭摩勝如來。』

「彼如來授名勝德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陀羅尼輪世界名香光明如來。』

「彼如來授名陀羅尼自在王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金光明世界名十方稱發如來。』

「彼如來授名智稱發行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智起世界名普清淨增上雲聲王如來。』

「彼如來授名星宿王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常光明世界名無量光明如來。』

「彼如來授名大光明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然燈世界名無量智成就如來。』

「彼如來授名功德王光明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然燈作世界名無量種奮迅如來。』

「彼如來授名無障礙發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種種幢世界名上首如來。』

「彼如來授名那羅延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十方稱世界名佛華成就勝如來。』

「彼如來授名無缺奮迅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金剛住世界名佛華增上王如來。』

「彼如來授名寶火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栴檀窟世[1]界寶形如來。』

「彼如來授名觀世音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藥王世界名不空說如來。』

「彼如來授名不空發行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藥王勝上世界名無邊功德精進發如來。』

「彼如來授名不受戒攝受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普莊嚴世界名發心生莊嚴一切眾生心如來。』

「彼如來授名佛華手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普蓋世界名蓋鬘如來。』

「彼如來授名寶行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華上光明世界名日輪威德王如來。』

「彼如來授名善住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善莊嚴世界名眾王(丹生)光明如來。』

「彼如來授名寶面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記。

「『南無賢世界名無畏如來。』

「彼如來授名不驚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波頭摩世界名波頭摩勝光明如來。』

「彼如來授名智象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3]優鉢羅世界名智優鉢勝如來。』

「彼如來授名無境界行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寶上世界名寶作如來。』

「彼如來授名法作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月世界名無量願如來。』

「彼如來授名散華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善住世界名寶聚如來。』

「彼如來授名藥王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香光明世界名[4]莎羅自在王如來。』

「彼如來授名勝慧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華手世界名寶光明如來。』

「彼如來授名日德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普山世界名寶山如來。』

「彼如來授名火德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憂蓋入世界名上首如來。』

「彼如來授名上莊嚴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無憂世界名發無邊功德如來。』

「彼如來授名不發觀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一切功德住世界名善上首如來。』

「彼如來授名普至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寶光明世界名須彌光明如來。』

「彼如來授名善住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一切功德住世界名無量境界如來。』

「彼如來授名藥王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莊嚴菩提世界名高妙去如來。』

「彼如來授名思益勝慧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無垢世界名寶華成就功德如來。』

「彼如來授名得勝慧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雲世界名奮迅如來。』

「彼如來授名自在觀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華網覆世界名一切發眾生信發心如來。』

「彼如來授名勝慧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星宿行世界名樂星宿起如來。』

「彼如來授名無憂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寶華世界名勝眾如來。』

「彼如來授名妙勝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無量至世界名無量華如來。』

「彼如來授名香象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華世界名寶勝如來。』

「彼如來授名遠離諸有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種種幢世界名月勝功德如來。』

「彼如來授名斷一切諸難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可樂世界名即發心轉法輪如來。』

「彼如來授名不退[1]轉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無畏世界名十方稱名如來。』

「彼如來授名智稱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自在世界迦陵伽佛 南無安樂世界日輪燈明佛 南無無畏世界寶勝佛 南無智成就世界智起佛 南無純樂世界功德王住佛 南無蓋行花世界無障礙眼佛 南無金剛輪世界無畏佛 南無發起世界智積佛 南無善清淨世界無觀相發行佛 南無普光明世界光明輪威德王勝佛 南無高幢世界因慧佛 南無德世界那羅延佛 南無無垢世界無垢幢佛 南無遠離一切憂障世界安隱佛 南無賢上世界遠離諸煩惱佛 南無一切安樂世界清淨慧佛 南無無量功德具足世界善思惟發佛 南無平等[2]平等世界降伏諸怨佛 南無無畏世界[*]優波羅勝佛 南無十方光明世界勝力王佛

「『[3]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4]佛。

「『南無常光明世界無量光明[5]香雲彌留佛 南無常莊嚴世界降伏男女佛 南無沈水香世界上勝香佛 南無常莊嚴世界種種花佛 南無香蓋世界無邊智佛 南無栴檀香世界寶上王佛 南無香世界香彌留佛 南無普喜世界[A3]知見一切眾生信佛 南無不可量世界無邊聲佛 南無佛華莊嚴世界智功德勝佛 [6]南無善住世界不動步佛

「『[7]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佛[8]應知。

「『南無華世界無障礙吼聲佛 南無月世界普寶藏佛 南無堅住世界迦葉佛 南無普波頭摩世界觀一切境界鏡佛 南無栴檀世界上首佛 南無實世界成就義佛 南無有月世界成就勝佛 南無無障礙世界名稱佛 南無安樂世界斷一切疑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佛[*]應知。

「『南無[9]光王世界智勝佛 南無普畏世界月佛 南無種種成就世界功德[10]微[11]佛 南無種種華世界星宿王佛 南無廣世界無量幢佛 南無羅網世界羅網光明佛 南無無驚怖世界淨聲佛 南無可樂世界現寶勝佛 南無離觀世界一切法無所發佛 [12]南無常稱世界不斷一切眾生發行佛

「『[13]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佛[*]應知。

「『南無常歡喜世界無量奮迅佛 南無普鏡世界建一切法佛 南無普照世界普見一切法佛 南無一切功德成就世界成就無邊勝功德佛 南無無垢世界智起光佛 南無無怖[*]優鉢羅世界波頭摩勝佛 南無波頭摩怖世界十方勝佛 南無花怖世界華成就勝佛 南無天世界堅固眾生佛 南無光明世界智光明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佛[*]應知。

「『南無安樂調世界修智佛 南無安樂世界遠離胎佛 南無無染世界明王佛 南無雲世界斷一切煩惱佛 南無普色世界無邊智稱佛 南無堅固世界栴檀屋勝佛 南無無比功德世界成就無比勝[1]佛華佛 南無寶世界善住力王佛 南無十方上首世界[2]起月光佛 南無龍王世界上首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佛[*]應知。

「『南無善住世界善高聚佛 南無無怖畏世界作稱佛 南無愛香世界斷諸難佛 南無成就一切功德善住世界稱親[3]佛 南無成就一切勢力善住世界稱堅固佛 南無[4]憂慧世界遠離諸憂佛 南無稱世界起波頭摩功德王佛 南無花俱蘇摩住世界善散華幢佛 南無十方名稱世界放光明普至佛 南無十方上首世界名[5]稱眼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佛[*]應知。

「『南無焰慧世界放焰佛 南無吼世界十方稱名佛 南無光明世界自在彌留佛 南無寶光明世界大光明佛 南無常歡喜世界焰熾佛 南無有世界三界自在奮迅佛 南無無畏世界放光明輪佛 南無常懸世界眾寂勝佛 南無波頭摩王世界無盡勝佛 南無普吼世界妙鼓聲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佛[*]應知。

「『南無無畏世界普勝佛 南無十[6]方名稱世界智勝佛 南無地世界山王佛 南無地功德世界波頭摩輪境界勝王佛 南無然燈輪世界善住佛 南無普莊嚴世界大莊嚴佛境界佛 南無倚世界作一切功德佛 南無歡喜世界畢竟成就佛 [7]寶功德佛 南無星宿行世界[A4]智上勝佛 南無蓋行莊嚴世界智起光明威德王勝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

「『南無[8]法波頭摩世界波頭摩生王佛 南無法境[9]界自在佛(梵本中自此已下皆有世界,略不明矣) 南無月中光明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阿彌陀光明佛 南無波頭[10]摩山佛 南無波頭摩生勝佛 南無栴檀勝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智慧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

「『南無無畏作王佛 南無功德成就勝佛 南無光明幢佛 南無無量功德作佛 南無功德成就勝佛 南無一切功德成就勝佛 南無波頭摩成就勝佛 南無炬住持佛 南無寶上勝佛 南無金色華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11]◎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三 - 2024-01-20 19:17:41


佛說佛名經卷第三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12]南無上王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無量彌留佛 [13]南無虛空輪清淨王佛 [14]南無無量聲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種種寶[A1]俱蘇摩花佛 南無勝眾佛 南無無塵離塵[15]放發佛

「『[16]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

「『南無不宿發修行佛 南無[17]金色花佛 [18]南無寶舍佛 [19]南無種種花成就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俱蘇摩成就佛 南無放蓋佛 南無稱力王佛 南無淨聲佛 南無[20]勝佛

「『[21]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

「『南無無量眾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無障礙眼佛 南無破散一切諸趣佛 南無斷一切疑佛 南無無相聲佛 南無[22]畢竟無邊功德佛 [23]南無寶成就勝佛 [24]南無波頭摩上勝佛 南無寶上佛

「『[25]歸命[26]過去未來如是等無量無邊佛應知。

「『南無無障礙發修佛 南無[27]無邊佛 南無寶彌留佛 南無日然燈上勝佛 南無智成就勝佛 南無優鉢羅然燈佛 南無十方然燈佛 南無賢勝佛 南無[28]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29]寶彌留佛 南無毘婆尸佛 南無妙勝光明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華王佛 南無[30]無量眼佛

「『[31]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

「『南無功德一味佛 南無十方然燈佛 南無賢勝佛 南無娑羅自在王佛 南無[1]師子佛 南無[2]寶彌留佛 南無毘婆[3]尸佛 南無明王佛 南無上首[4]佛 南無月上王[5]佛

「『[*]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6]知。

「『南無大龍[7]佛 南無香上勝佛 [8]南無香勝幢佛 [9]南無栴檀屋佛 南無香幢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無邊精進佛 南無[10]十上光明佛 南無波頭摩上佛 南無驚怖波頭摩花成就上王佛

「『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

「『南無寶網佛 南無善住王佛 南無[11]香勝王佛 南無與一切樂佛 南無示一切念佛 南無不空說佛 南無能滅一切怖畏佛 南無不住王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與一切眾生安隱佛

「『[12]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佛應知。

「『南無觀[13]無量境界佛 南無虛空莊嚴勝佛 南無[14]光莊嚴佛 南無修行幢佛 南無成就驚怖勝花佛 南無賢勝佛 南無清淨眼佛 南無[15]大將佛 南無上勝高佛 南無不可勝幢佛

「『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佛應知。

「『南無可依佛 南無無量無邊佛 南無香彌留佛 南無月輪聞王佛 南無妙彌留寶成就勝佛 南無聞彌留善勝佛 南無淨勝佛 南無無障礙眼佛 南無無邊功德作佛 南無威德王佛 南無願善思惟成就佛 南無清淨輪王佛 南無智上佛 南無精進仙佛 南無智山佛 南無方作佛 南無大會上首佛 南無最上首佛 南無智護佛 南無上勝佛 [16]南無現示眾生境界無障礙見佛 [17]南無不成境界佛 南無無障礙光明[18]佛 南無發光明無礙佛 南無佛波頭摩上成就勝佛 南無觀一切佛境界現[19]佛形佛 南無東方說堅如[20]來 南無化聲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寶成就勝佛 南無海彌留佛 南無無垢慧佛 南無智花成就佛 南無積勝上威德寂靜佛 南無離貪境界佛 南無離一切取佛 南無不可思議功德成就勝佛 南無現成就勝佛 南無無畏去佛 南無香風佛 南無無等香光佛 南無雲妙鼓聲佛 南無功德成就勝佛 南無無量奮迅境界彌留聚佛 南無香勝彌留佛 南無無量彌留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得無畏佛 南無月然燈佛 南無火然燈佛 南無勝修佛 南無勝眾佛 南無金剛成佛 南無智自在王佛 南無智力稱佛 南無無畏勝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21]善明佛 南無堅自在王佛 南無彌留王佛 南無虛空彌留寶勝佛 南無[22]賢上勝佛 南無梵吼聲佛 南無寶花佛 南無波頭摩成就勝[23]佛[24]◎ ◎[25]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勝莊嚴佛 南無寶蓋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無邊勝佛 南無不空說名佛 南無不可思議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無畏王佛 [26]南無波頭摩上勝佛 [27]南無常得精進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安隱佛 南無無邊意行佛 南無無邊境界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無邊[28]明(丹作眼)佛 南無無邊虛空境界佛 南無金色境界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香上勝佛 南無虛空勝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方作佛 南無妙彌留佛 南無無障礙眼佛 南無金剛堅佛 南無炬然燈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29]應知。

「『南無火幢佛 南無智積佛 南無賢無垢威德光佛 南無稱力王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見智佛 南無波頭摩妙勝佛 南無成就勝佛 南無寶光佛 南無寶蓮華勝佛 南無遠離疑成就佛 南無眾上首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幢王佛 南無波頭摩功德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彌勒佛 南無光明波頭摩光佛 南無勝王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無量奮迅佛 南無海須彌佛 南無妙見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無障礙吼聲佛 南無無量功德勝名光明佛 南無無分別修行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南方普寶藏佛 南無無垢解脫遠離垢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

「『南無西方無量花佛 南無無量照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 南無無量明佛 南無無量境界佛 南無無量自在佛 南無無量奮迅佛 南無普蓋佛 南無蓋行佛 南無寶蓋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善星宿佛 南無光明輪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光明上勝佛 南無無邊見佛 南無勝王佛 南無無邊境界奮迅佛 南無無障礙吼聲佛 南無大雲光明佛 南無羅網王佛 南無善得平等光明佛 南無波頭摩勝花佛 南無山王佛 南無月眾增上佛 南無高光明佛 南無合聚佛 南無不空光明佛 南無頂勝王佛 南無北方不空然燈佛 南無不空奮迅佛 南無不空境界佛 南無不空光明佛 南無無邊精進佛 南無[*]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寶[*]莎羅王佛 南無普蓋王佛 南無蓋莊嚴王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栴檀屋[1]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 南無光明輪莊嚴彌留佛 南無無障礙眼佛 南無無量眼佛 南無寶成就佛 南無一切功德佛 南無佛華成就功德佛 南無善住慧佛 南無無量步佛 南無不空勝佛 南無寶步佛 南無無邊修行佛 南無無邊莊嚴勝佛 南無虛空輪光明佛 南無無量聲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遠離驚怖毛竪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觀智慧起花佛 南無虛空寂佛 南無虛空聲佛 南無虛空莊嚴成就佛 南無下方大[2]自在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有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善生佛 南無師子勝佛 南無成就義佛 南無師子護佛 南無師子鉀佛 南無善住山王佛 南無淨彌留佛 南無清淨眼佛 [3]南無不空足步佛 南無虛空像佛 南無香勝佛 南無香山佛 南無無量眼佛 南無香積佛 南無寶眾佛 南無寶高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善住王佛 南無淨彌留佛 南無堅王佛 南無光明輪佛 南無火然燈佛 南無不空過佛 南無善思惟發行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堅固眾生佛 南無行勝住王佛 南無上方無量境界佛 南無勝王佛 南無精進勝佛 南無斷疑佛 南無善星宿王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光明彌留佛 南無光明輪佛 南無稱光明佛 南無高蓋佛 南無香蓋佛 南無寶蓋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栴檀勝佛 南無須彌聚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堅固王佛 南無淨功德佛 南無清淨眼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遠離諸畏佛 南無成就積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山王佛 南無轉女根佛 南無無量行佛 南無最勝光明佛 南無羅網光明幢佛 南無[4]因王佛 南無日月淨明德佛

「『南無東南方觀一切佛形鏡如來以為上首。

「『南無火然燈佛 南無空過佛 南無花覺奮迅佛 南無羅網光明佛 南無無量光明花王佛 南無寶堅固佛 南無初發心[5]轉輪佛 南無華積佛 南無千上光明佛 南無不動步佛 南無無量跡步佛 南無無量願佛 南無無邊願[6]佛 南無無邊境界佛 南無不定願佛 南無轉胎佛 南無轉諸難佛 南無不行念佛 南無成就一切念佛 南無[7]虛空佛 南無有勝[8]佛

「『南無西南方成就義如來為上首。

「『南無成就義發行佛 南無成就焰佛 南無成就義勝佛 南無善焰佛 南無常發行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無量發行佛 南無無相修行佛 南無無邊修行佛 南無普修行佛 南無然燈光明作佛 南無普藏佛 南無普山佛 南無[9]無邊形佛 南無無邊精進佛 南無羅網光佛 南無曼陀羅佛 南無光明輪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不空說名佛 南無破一切怖畏[10]佛 南無無量功德王光明步佛 南無無邊華佛 南無無邊吼聲佛 南無樂積光明功德佛 南無不二輪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 [11]花光佛 南無無量聲佛 南無高明佛 南無堅固自在王佛 南無日面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寶花佛 南無寶成就佛 南無月花佛 南無一切眾生修行佛 南無轉一切世間佛 南無無量光明無形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一切樂念順行佛

「『南無西北方普香光明如來為上首。

「『南無[12]發初香光明佛 南無香山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香勝佛 南無香身佛 南無香輪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妙波頭摩王佛 南無佛境界佛 南無無量境界佛 南無安樂佛 南無快勝佛 南無放光明花佛 南無華蓋行佛 南無華帳佛 南無金花佛 南無香華佛 南無高王佛 南無善導師佛 南無勝一切眾生佛 南無轉一切念佛 南無無量行華佛 南無無量香佛 南無普照放光明佛 南無普香光明佛 南無普放光明佛 南無放成就勝花佛 南無寶羅網像佛 南無妙光佛 南無普一蓋國土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合聚佛 南無不住王佛 南無香風佛 南無無邊智境界佛 南無不空行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無障礙眼佛 南無初發心佛 南無無量眼佛 南無然燈上佛 南無普光明佛 南無照光明佛 南無帝相佛 南無一切佛國土一切眾生不斷樂說[1]佛

「『南無阿樓那奮迅佛 南無無迹奮迅佛

「『南無東北方斷一切憂惱如來為上首。

「『南無離憂佛 南無樂成就功德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勝彌留佛 南無香山佛 南無拘隣佛 南無大體勝佛 南無寶蓮華勝佛 南無華成就佛 南無吼眼佛 南無勝眾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月勝光明稱佛 南無星宿王眾增上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香高山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成就勝無畏佛 南無無邊光照光明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香彌留佛 南無離驚怖成就勝佛 南無無量功德月成就佛 南無一切功德莊嚴佛 南無不可勝幢佛 南無增上護光明佛 南無華勝王佛 南無無邊成就行佛 南無一切勝佛 南無虛空輪清淨王佛 南無無量吼聲佛 南無無量吼妙聲佛 南無寶勝功德佛 南無淨勝佛 南無無礙香象佛 南無高光明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稱親佛 南無堅固自在王佛 南無[*]莎羅王佛 南無無量照佛 南無安隱王佛 南無大積佛 南無普功德增上雲聲燈佛 南無高積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堅積聚佛 南無寶勝光明佛 南無優鉢羅光明作佛 南無月王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梵光佛 南無行淨佛 南無一切勝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無量聲佛 南無樹提佛 南無龍天佛 南無日天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無垢明佛 南無世間天佛 南無勝積佛 南無人自在恭敬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發精進佛 南無火妙香光明勝佛 南無無垢香火勝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無量明佛 南無妙寶聲佛 南無遍照佛 南無智光明王佛 南無摩尼光明勝佛 南無無量華光明善勝慧佛 南無盧舍那佛 南無智慧自在佛 南無水聚日佛 南無火然燈佛 南無月光明佛 南無無障礙智佛 南無華香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曼陀羅香[2]喜佛 南無拘隣智焰佛 南無大月香佛 南無花幢佛 南無無著智佛 南無寶作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億毘婆羅佛。

「『南無[3]無憂勝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人王佛 南無力勝[4]佛 南無香勝佛 南無普滿華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樂說莊嚴思惟佛 南無無垢月幢佛 南無俱蘇摩光明作佛 南無火行佛 南無寶上佛 南無無畏觀佛 南無師子奮迅力佛 南無遠離驚怖毛竪等喜稱佛 南無金光明威德王佛 南無善說增上名勝佛』

「若善男子、善女人,十日禮拜、讀誦是諸佛名,遠離一切業障,永滅諸罪。

「『南無普光明佛 南無自在幢王佛 南無過種種敵對奮迅佛 南無無量功德光明勝佛 南無無障礙佛 南無寶波頭摩奮迅勝佛 南無寶華善住山自在王佛 南無智炬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難降伏佛 南無普照十方世界佛 南無大海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銀幢佛 南無幢日王佛 南無威德自在王佛 南無覺王佛 南無十力自在王佛 南無平等作[5]佛 南無初發心思惟遠離諸怖畏佛 南無煩惱無礙妙勝佛 南無金剛足步佛 南無寶像光明足奮迅[6]佛 南無降伏諸魔疑奮迅佛』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諸佛名,一阿僧祇劫超越世間,不入惡道。

「『南無初發心不退轉成就勝佛 南無寶蓋上光明佛 南無教化菩薩佛 南無初發心斷一切疑煩惱佛 南無光明勝破闇三昧勝上王佛 南無樂說莊嚴雲聲歡喜佛 南無清淨香佛 南無決定光明威德王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金聖[7]佛 南無人王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彌勒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然炬佛 南無明王佛 南無聖佛 南無華幢佛 南無善星宿佛 南無大主佛 南無大臂佛 南無大力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稱幢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火聚佛 南無月照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月焰佛 南無善明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一沙佛 南無大明佛 南無住持鬘佛 南無功德明佛 南無見義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妙歌佛 南無藥上佛 南無安隱佛 南無頂堅勝威德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功德幢佛 南無羅睺佛 南無勝眾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堅固意佛 南無光明作佛 南無大高山佛 南無金剛仙(丹作山)佛 南無無畏[1]佛 南無寶波頭摩眼力仙佛 南無華光明人愛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日淨王佛 南無無量命佛 南無龍德佛 南無堅步佛 南無不空見[2]佛 南無精進德佛 南無力護佛 南無歡喜佛 南無德勝佛 南無師子幢佛 南無勝法佛 南無歡喜王上首佛 南無愛作佛 南無功德智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善觀佛 南無雲聲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善識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月上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摩尼寶佛 南無勝王佛 南無師子步佛 南無樹王佛 南無光明勝佛 南無積智慧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堅意佛 南無甘露慧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堅行佛 南無善吉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波頭摩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樂說佛 南無智作佛 南無功德佛 南無供養佛 南無淨德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華天佛 南無善思惟義佛 南無法上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稱慧佛 南無意稱佛 南無金剛幢佛 南無十力王佛 南無奮迅佛 南無離闇佛 南無羅睺天佛 南無彌留幢佛 南無眾上首[3]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上修佛 南無星宿佛 南無大覺[4]佛 南無三界尊佛 南無功德稱[5]佛 南無日月光明師子幢佛 南無毘羅波王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示現有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金山佛 南無師子德佛 南無不可稱幢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稱願佛 南無堅精進佛 南無無譬喻稱佛 南無離畏佛 南無應天佛 南無大然燈佛 南無多世間佛 南無妙香佛 南無住持功德佛 南無離闇佛 南無無比佛 南無自然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善行佛 南無寶稱佛 南無離諸過佛 南無住持甘露佛 南無人月佛 南無日面佛 南無莊嚴佛 南無摩尼光佛 南無山積佛 南無高幢佛 南無法作佛 南無思惟義佛 南無深心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眾上首佛 南無劫簸[6]佛 南無奮迅佛 南無住智佛 南無分明佛 南無勝見佛 南無不起佛 南無功德勝佛 南無師子吼佛 南無奮迅佛 南無人信佛 南無龍王佛 南無華山佛 南無龍喜佛 南無香自在佛 南無妙稱佛 南無天力佛 南無功德鬘佛 南無龍功德佛 南無莊嚴眼佛 南無善行智佛 南無智勝佛 南無慧照佛 南無實語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決定智佛 南無寶上色佛 南無普照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離疑佛 南無師子奮迅步佛 南無善護佛 南無不空步佛 南無覺花幢佛 南無山自在王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示現惡佛 南無甘露稱佛 南無寶天佛 南無住義智佛 南無滿足智佛 南無不狹劣名稱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離垢佛 南無梵天佛 南無地自在王佛 南無華眼佛 南無差別見佛 南無法光明佛 南無具足見佛 南無信功德佛 南無三界尊佛 南無月葉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妙稱佛 南無光明作佛 南無無量威德佛 南無廣護佛 南無師子身佛 南無甘露慧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功德聚佛 南無月高佛 南無得大勢至佛 南無無量步佛 南無月無畏佛 南無見一切義佛 南無勇猛佛 南無功德然燈佛 南無月王佛 南無功德焰佛 南無廣智佛 南無善寂滅佛 南無天光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住持無量明佛 南無希勝佛 南無不覆藏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大意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世間光明佛 南無多功德佛 南無無量威德佛 南無離瞋恨無熱佛 南無善稱佛 南無義慧佛 南無離塵佛 南無稱德佛 南無俱蘇摩德佛 南無人德佛 南無精進仙佛 南無大德佛 南無寂慧佛 南無[7]香像佛 南無上堅佛 南無安樂佛 南無不可勝佛 南無日月佛 南無雷王佛 南無電王[8]佛 南無大勝佛 南無護智佛 南無[9]日佛 南無成就義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降伏怨佛 南無花勝佛 南無應稱佛 南無智步佛 南無離慢佛 南無根花佛 南無無畏國土佛 南無高稱佛 南無示有佛 南無月佛 南無多功德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師子幢佛 南無樂思惟佛 [10]南無宗靜佛 南無不可思議奮迅佛 南無樂功德佛 南無應供稱佛 南無華相佛 南無無量樂說稱佛 南無摩尼金剛佛 南無無量壽佛 南無摩尼莊嚴佛 南無大自在功德佛 南無勝月佛 南無高山稱佛 南無百光明佛 南無歡喜佛 南無龍步佛 南無意成就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寂滅佛 南無然炬王[1]月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歡喜自在佛 南無寶髻佛 南無遠離畏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無垢稱佛 南無稱威德佛 南無愛天佛 南無羅睺天佛 南無善焰佛 南無寶愛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寶步佛 南無師子華佛 南無高修佛 南無人自在佛 南無人慧佛 南無照世間佛 南無寶威德佛 南無功德佛 南無大相佛 南無乘莊嚴佛 南無橋梁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無心慧佛 南無彌留幢佛 南無善香佛 南無堅鎧佛 南無勝威德佛 南無摩尼鎧佛 南無[2]賢佛 南無善香月佛 南無[3]淨自在佛 南無師子月佛 南無勝威德佛 南無善勝佛 南無不可勝輪佛 南無勝親佛 南無寶名佛 南無大行佛 南無高光明佛 南無功德山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法稱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電德佛 南無實作佛 南無命佛 南無善焰佛 南無善首佛 南無決定慧佛 南無離有佛 南無摩尼香佛 南無勝喜佛 南無師子光明佛 南無普照佛 南無稱勝佛 南無善智慧佛 南無摩尼月佛 南無高光佛 南無不可降伏行佛 南無火[4]佛 南無摩尼輪佛 南無世尊佛 南無師子像佛 南無月滿佛 南無寶焰佛 南無羅睺佛 南無善護佛 南無希覺佛 南無同光明佛 南無寂靜去佛 南無安隱世間佛 南無無惱佛 南無十行佛 南無力喜佛 南無大體勝佛 南無至大體佛 南無得大勢佛 南無功德藏佛 南無實行佛 南無無畏勝佛 南無樹提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廣功德佛 南無寶功德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摩尼香佛 南無作業佛 南無師子手佛 南無善化佛 南無寶高佛 南無海佛 南無住持佛 南無[5]義智佛 南無善思惟慧佛 南無大眾輪佛 南無[6]寶火佛 南無修行義佛 南無世間月佛 南無花聲佛 南無淨幢佛 南無大眾[7]上首佛 南無師子步佛 南無威德德佛 南無福德成就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寶稱佛 南無信眾佛 南無無邊稱佛 南無不空光明佛 南無聖天佛 南無金剛眾佛 南無善肩佛 南無幢王佛 南無華成佛 南無鎧慧佛 南無風行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稱佛 南無快然佛 南無甘露聚佛 南無功德護佛 南無義去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8]慈佛 南無住分別佛 南無善報佛 南無摩尼足佛 南無解脫威德佛 南無善疾平等威德佛 南無智勝佛 南無善天佛 南無實聲佛 南無智力德佛 南無師子慧佛 南無華高佛 南無智作佛 南無華德佛 南無功德藏佛 南無寶稱佛 南無實稱佛 南無不可降伏佛 南無無畏自在佛 南無淨日佛 南無諸天佛 南無可愛佛 南無[9]實天佛 南無實[10](丹寶)藏佛 南無功德稱佛 南無智積佛 南無清白佛 南無遠行[11]佛 南無天威德佛 南無淨聖佛 南無喜去佛 南無[12]大憂威德佛 南無焰聚佛 南無大勝[13]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喜上佛 南無善首佛 南無自在幢佛 南無大愛佛 南無善心佛 南無降伏他眾佛 南無勇猛佛 南無成就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善思義境界佛 南無善臂佛 南無大寶佛 南無稱意佛 南無世間尊佛 南無功德光明佛 南無寶聲佛 南無金剛仙佛 南無成就佛 南無師子力佛 南無無垢眼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清淨智佛 南無智步佛 南無高威德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無垢身佛 南無差別身佛 南無差別威德佛 南無不可比甘露鉢佛 南無月光明電德佛 南無寂滅[14]去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多稱佛 南無功德法佛 南無歡喜無畏佛 南無莊嚴王佛 南無妙稱佛 南無多焰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寶莊嚴佛 南無善賢佛 南無寶妙佛 南無善智慧佛 南無善賢德佛 南無梵幢佛 南無月蓋佛 南無羅網焰佛 南無廣光明佛 南無智稱佛 南無名相佛 南無功德光明佛 南無稱名聲佛 南無滿月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善行佛 南無然燈王佛 南無電幢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星宿光佛 南無不可嫌名佛 南無波頭摩藏佛 南無弗沙快佛 南無眼滿佛 南無無濁義佛 南無高威德佛 南無華威德佛 南無奮迅佛 南無無障智佛 南無羅睺天佛 南無智聚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自在劫佛 南無華幢佛 南無羅睺佛 南無火藥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明王佛 南無福德手佛 南無稱光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法藏佛 南無善智慧佛 南無功德自在劫[1]佛 南無金剛仙佛 南無智慧積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善至智慧佛 南無淨聲佛 南無龍吼聲佛 南無相幢佛 南無智慧聚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淨上首佛 南無快眼佛 南無龍德佛 南無寶幢[2]佛 南無黠慧佛 南無不怯弱聲佛 南無實([A2]丹寶)相佛 南無聲德佛 南無[3]師子佛 南無種種說佛 南無智色佛 南無波頭摩聚佛 南無華佛 南無奮迅去佛 南無華積[4]佛 南無勝色佛 南無星宿色佛 南無月燈佛 南無威德聚佛 南無菩提王佛 南無無盡佛 南無善慧眼佛 南無喜身佛 南無智慧國土佛 南無上佛 南無淨威德佛 南無有智佛 南無真聲佛 南無尊佛 南無無障礙藏佛』」[5]◎

[*]佛說佛名經卷第三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四 - 2024-01-20 19:26:20


佛說佛名經卷第四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6]南無勝德佛 南無勝智奮迅佛 南無大炎佛 南無自在疾住持威德佛 南無善光明勝佛 南無善色王佛 南無成就義佛 南無師子[7]山[8](丹仙)佛 南無天佛 南無施佛 南無快藏佛 南無福德光明佛 南無淨佛 南無然燈王佛 南無智生佛 南無妙天佛 南無地天佛 南無得解脫去佛 南無金頂佛 南無羅睺羅樂說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信聖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金光佛 南無善才佛 南無功德自在天佛 南無法蓋佛 南無功德智佛 南無差別身佛 南無妙智佛 南無微智佛 南無一切威德藥佛 南無解脫幢佛 南無智慧藏佛 南無智慧積佛 南無[9]離怖畏佛 南無離惡佛 南無無障礙稱佛 南無[10]實積佛 南無善聲佛 南無眾自在劫佛 南無法積佛 南無解脫威德佛 南無勝快佛 南無妙身佛 南無妙語佛 南無師子愛佛 南無人自在功德佛 南無師子髻佛 南無法[11]浚佛 南無安樂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色威德佛 南無能覺王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堅固義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香威德佛 南無無病修佛 南無海覺佛 南無勝色佛 南無善步佛 南無吼稱佛 南無覺身佛 南無然燈日佛 南無智慧足佛 南無定身佛 南無威德無盡[12]佛 南無功德乘佛 南無金乘佛 南無放結佛 南無法行佛 南無善住去佛 南無離慢佛 南無智藏佛 南無淨去佛 南無旃檀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清淨身幢佛 南無無國土花佛 南無無量威德佛 南無天光明佛 南無智慧華佛 南無成就智佛 南無淨住佛 南無一味手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無比說佛 南無勝說佛 南無福德威德佛 南無日佛 南無度世間智佛 南無得成就佛 南無法行佛 南無求安隱佛 南無色智佛 南無合掌光明佛 南無無創佛 南無琉璃藏佛 南無華天佛 南無自然佛 南無善根光明佛 南無一切功德勝光明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日月佛 南無降伏怨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 南無須摩那樹提光明佛 南無增上佛 南無樂智慧佛 南無功德自在佛 南無寂靜佛 南無功德積力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善聲佛 南無善華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功德威德聚佛 南無無邊智佛 南無無量聲佛 南無善光佛 南無善智慧佛 南無解脫義佛 南無思惟勝佛 南無勝聲身佛 南無快佛 南無勝行佛 南無寂靜義佛 南無善過佛 南無清淨行佛 南無華作佛 南無善光佛 南無常然燈佛 南無善量佛 南無眾自在佛 南無離畏佛 南無智怖佛 南無善逝樂說佛 南無勝眼佛 南無菩提月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月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大鏡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善聲佛 南無大智慧橋梁佛 南無普智慧佛 南無金剛仙佛 南無功德力佛 南無伏心佛 南無樹王佛 南無數聲佛 南無住勝佛 南無愛聖佛 南無[1]威德佛 南無樹提味佛 南無妙鼓雲聲佛 南無愛眼佛 南無賢智佛 南無成就功德勝佛 南無寂靜吼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虛空功德聲佛 南無功德差別佛 南無功德聲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功德集[2]佛[3]◎ ◎[4]南無有智佛 [5]南無聖行佛 南無樂說月佛 南無善滅佛 南無月面[6]佛 南無日月無垢佛 [7]南無集功德佛 南無華福德佛 南無幢樂說國土佛 南無恭敬愛佛 南無無量師子力佛 南無自在王佛 南無無量信佛 南無平等思惟佛 南無不動寂靜佛 南無無垢光佛 南無平等行佛 南無不濁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不擾佛 南無善行佛 南無[8]住善調智佛 南無說自在佛 南無大天佛 南無深意佛 南無無量佛 南無法力佛 南無供養花光佛 南無三界供養佛 南無應供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他供養佛 南無解脫幢佛 南無快結佛 南無甘露清淨佛 南無金剛堅佛 南無寶聚光明佛 南無快步佛 南無日清淨光明佛 南無功德積佛 南無阿樓那勝佛 南無師子去佛 南無勝上佛 南無花德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波頭摩智愛佛 南無快莊嚴佛 南無不空行佛 南無合[9]創佛 南無光明幢佛 南無樂心佛 南無樂解脫佛 南無智淨佛 南無聞慧海佛 南無寶住持佛 南無拘峻莊嚴佛 南無孔雀聲佛 南無不屬佛 南無斷愛根佛 南無月起佛 南無海勝佛 南無不動合去佛 南無樂功德然燈佛 南無教聲佛 南無地主佛 南無威德力[10]佛 南無住智慧色佛 南無善月佛 南無覺華佛 南無善讚歎佛 南無善處佛 南無力智威德加佛 南無然燈堅固佛 南無奮迅佛 南無天聲佛 南無寂靜佛 南無日面佛 南無樂解脫佛 南無界光明佛 南無住行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堅固起佛 南無樂智自在佛 南無香光明佛 南無廣光明佛 南無念自在佛 南無甘露器佛 南無無礙幢佛 南無求勝菩提佛 南無信行佛 南無寶慚愧佛 南無法用佛 南無一切威德佛 南無大親佛 南無寂靜行佛 南無甘露增上佛 南無彌留光佛 南無聖讚歎佛 南無生威德[11]佛 南無光明見佛 南無善修果報佛 南無善德莊嚴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寂靜功德步佛 南無功德海佛 南無種種色佛 南無降伏魔佛 南無閉塞魔佛 南無度一切難佛 南無不破境智佛 南無海文飾佛 南無得勝眾解脫王佛 南無愛佛 南無大幢佛 南無智聲佛 南無善勝佛 南無[12]淨命佛 南無智報佛 南無如意幢佛 南無世間自在劫佛 南無地住持佛 南無日愛佛 南無羅睺月佛 南無花光明佛 南無明增上佛 南無威德住持佛 南無樂功德佛 南無樂力佛 南無善聲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大志智慧佛 南無大施佛 南無月稱佛 南無幢佛 南無稱人聲佛 南無樹王佛 南無滅闇佛 南無善星佛 南無善光佛 南無無量樂說幢佛 南無快行福德佛 南無度繫佛 南無無畏愛佛 南無世間愛佛 南無妙行佛 南無憂波羅花鬘佛 南無無量樂說光明佛 南無信聖人佛 南無精進功德佛 南無堅甘露增上佛 南無高寶信佛 南無得功德佛 南無福德慧佛 南無火炎佛 南無無量威功德威德佛 南無師子步佛 南無不動信佛 南無[13]過有佛 南無龍王聲佛 南無住持輪佛 南無勝色佛 南無世愛佛 南無法月佛 南無無量樂稱佛 南無雲幢佛 南無功德去佛 南無善逝佛 南無無量聲佛 南無虛空天佛 南無摩尼王佛 南無清淨行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珍寶吼聲佛 南無人自在王佛 南無羅睺護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師子慧佛 南無寶稱佛 南無辯義見佛 南無世間花佛 南無高步佛 南無等月王佛 南無樂說王佛 南無差別智佛 南無智自在佛 南無師子齒佛 南無快步佛 南無功德然燈月佛 南無無憂國土佛 南無意思智慧佛 南無法天炎尊佛 南無合調佛 南無增上力佛 南無智慧華佛 南無堅固聲佛 南無常樂佛 南無說義[14]佛 南無信愛作佛 南無師子[15]棄結佛 南無離怖佛』

「若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讀誦是賢劫千佛名者,必見彌勒世尊,及見盧至,遠離諸難。

「『南無月光明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多伽羅香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波頭摩幢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沈水香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喜勝佛 南無山海佛 南無大海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梵勝佛 南無大香佛 南無大成就佛 南無大寶輪佛 南無無量壽佛 南無大高勝佛 南無大金臺佛 南無大輪佛 南無語作佛 南無大人佛 南無大手佛 南無師子香稱佛 南無供養勝佛 南無自在火佛 南無安樂作勝佛 南無師子華勝佛 南無寂靜幢佛 南無戒王佛 南無普勝佛 南無怖象佛 南無無憂勝佛 南無憂波羅香佛 南無大地佛 南無大龍勝佛 南無清淨王佛 南無大樂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捨拘穌摩佛 南無龍妙佛 南無華聚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常觀佛 南無正作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尼拘律王佛 南無常光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栴檀行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須彌力佛 南無如意藏佛 南無金剛王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大勝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精進德佛 南無大海佛 南無普[1]莎羅佛 南無宿勝佛 南無佛天佛 南無師子幢佛 南無甘露勝佛 南無無量勝佛 南無功德慧厚勝佛 南無華幢佛 南無首勝佛 南無精進勝佛 南無龍勝佛 南無勝成就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勝足佛 南無大師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寶多羅佛 南無普至佛 南無恭敬勝佛 南無大念佛 南無斷一切眾生疑王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普蓋佛 南無大蓋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千供養佛 南無寶華步佛 南無眾勝佛 南無幢慧佛 南無尼拘律王佛 南無上勝佛 南無普波頭摩佛 南無普勝佛 南無龍王護眾佛 南無寂滅佛 南無遠離垢[2]佛 南無大聚佛 南無大供養佛 南無大將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上勝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闇(丹闍)輪威德佛 南無勝月佛 南無能仁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彌留山佛 南無彌留劫佛 南無大面佛 南無無染佛 南無龍天佛 南無山聲自在王佛 南無須彌山佛 南無金藏佛 南無火光佛 南無樹提自在王佛 南無地寂佛 南無勝琉璃金光明佛 南無月像佛 南無月(丹日)聲佛 南無散華光明莊嚴佛 南無海山智慧奮迅通佛 南無金剛光佛 南無大香光佛 南無遠離瞋恨心佛 南無月光[3]佛 南無勝琉璃快智慧俱穌摩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華鬘色王佛 南無[4]華通佛 南無水月光佛 南無破無明闇佛 南無得樂說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5]然明佛 南無師子意佛 南無精進堅固佛 南無不壞精進佛 南無堅固勇猛佛 南無人月佛 南無師子慧佛 南無閻浮上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勢佛 南無快聲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妙光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上勝佛 南無樂吼佛 南無見實佛 南無供養積(丹稱)佛 南無師子慧佛 南無聲德佛 南無善香佛 南無電燈佛 南無波頭摩光佛 南無大燈佛 南無淨聲佛 南無破疑佛 南無無邊威德佛 南無賒尸面佛 南無無量名佛 南無妙威德佛 南無無量藏佛 南無散[A1]異疑佛 南無福德燈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不可降伏威德佛 南無愛威德佛 南無光明奮迅佛 南無廣秤佛 南無異幢佛 南無不可勝佛 南無威德王佛 南無堅固佛 南無妙稱佛 南無無量色佛 南無大信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不動步佛 南無無量莊嚴佛 南無威德王聚光明佛 南無住智慧佛 南無金堅佛 南無愛解脫佛 南無能與無畏佛 南無甘露藏佛 南無普觀佛 南無大須佛 南無山威德佛 南無天供養[6]佛 南無光明勝佛 南無說重佛 南無莊嚴光明佛 南無師子奮迅佛 南無異見佛 南無遍見佛 南無甘露步佛 南無月光明佛 南無稱供養佛 南無護根佛 南無清淨聲佛 南無無障礙輪佛 南無離生佛 南無甘露聲佛 南無空威德佛 南無功德王佛 南無無量色佛 南無大力佛 南無黠慧莊嚴佛 南無見無障礙佛 南無師子香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普德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善色佛 南無慧稱佛 南無寶莊嚴佛 南無妙光佛 南無解脫奮迅佛 南無功德莊嚴佛 南無畢竟智佛 南無智高佛 南無不動智佛 南無[1]善威儀佛 南無快色佛 南無寶聲佛 南無火聲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無量威德佛 南無妙思惟佛 南無愛稱佛 南無功德華佛 南無俱穌摩炎佛 南無難降伏佛 南無妙聲吼佛 南無[2]善見佛 南無眾生可敬佛 南無火明佛 南無無比步佛 南無清淨智佛 南無快聲佛 南無火照佛 南無月照佛 南無智化佛 南無功德莊嚴佛 南無福德光明佛 南無智作佛 南無斷有見佛 南無見愛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勝聲佛 南無種種日佛 南無戒步佛 南無天面佛 南無放蓋佛 南無波婆娑佛 南無星宿佛 南無覺慧佛 南無增上師子種種[3]鳴吼聲佛 南無象吼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龍吼佛 南無勢自在佛 南無世間自在王佛 南無無量命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無垢蓋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天威德面佛 南無[4]然燈佛 南無光明勝王佛 南無普照佛 南無智慧奮迅王佛 南無可量花佛 南無下花佛 南無莊嚴勝散花佛 南無無量花佛 南無盧舍那智慧莊嚴奮迅王佛 南無無量眾上首王佛 南無無垢威德佛 南無勝成就佛 南無[5]月摩尼光羅網佛 南無安隱佛 南無高行佛 南無歡喜佛 南無堅固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六十二同名尸棄佛 南無善生[6]佛 南無淨聖佛 南無梵勝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上勝佛 南無上修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寂靜命佛 南無不厭足法佛 南無得功德佛 南無陽炎佛 南無稱上佛 南無吉沙佛 南無星宿佛 南無了見佛 南無無量命佛 南無見義佛 南無高山佛 南無金聖佛 南無一切處自在佛 南無自在幢佛 南無淨聲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人聲佛 南無寶上佛 南無寶焰佛 南無大寶佛 南無八十[7]千同名然燈佛 南無八十億那由他同名釋迦牟尼佛 南無一萬八千同名莎羅王佛 南無九萬同名尼拘律王佛 南無五千同名波頭摩王佛 南無六千同名上王佛 南無[8]無同佛名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智勝上王佛 南無無垢智戒王佛 南無無量光明勝王佛 南無閻浮檀須彌山王佛 南無自在王佛 南無常放光明王佛 南無無垢稱王佛 南無師子[9]受象山歡喜王佛 南無寶杖功德王光佛 南無無盡智慧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光明輪藏佛 南無奮迅恭敬[10]稱佛 南無高山王勝佛 南無雲護佛 南無師子奮迅王佛 南無護妙法幢[11]實(丹寶)佛 南無寶輪威德佛 南無勝光明功德佛 南無無量國土佛 南無愛星宿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 南無有德佛 南無十方清淨佛 南無善智慧佛 南無勝魔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勝心佛 南無心智佛 南無花藏佛 南無大力佛 南無常釋(丹擇)智慧佛 南無那羅延藏佛 南無常決定智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妙智佛 南無福德光明佛 南無上首光佛 南無快身佛 南無無垢義佛 南無應威德佛 南無成就智佛 南無德吼佛 南無舍地佛 南無妙光佛 南無決定思佛 南無實(丹寶)日佛 南無威德光明佛 南無花威德佛 南無勝成佛 南無稱高佛 南無信功德佛 南無法燈佛 南無信勝佛 南無上愛面佛 南無師子奮迅佛 南無眾山天佛 南無海智佛 南無波頭摩藏佛 南無華藏佛 南無[12]實(丹寶)仙佛 南無[*]莎羅王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趣菩提佛 南無寂根[13]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分(丹芬)陀利香佛 南無彌留光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妙步佛 南無觀十方佛 南無德光明佛 南無清淨戒佛 南無無邊智佛 南無無邊步佛 南無堅精進佛 南無天供養佛 南無普智佛 南無寂光佛 南無仁威德佛 南無功德橋梁佛 南無堅固修佛 南無稱聖佛 南無稱幢佛 南無不異心佛 南無普信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應供養佛 南無上功德佛 南無成就義修行佛 南無愛供養佛 南無普護佛 南無信菩提佛 南無心意佛 南無出智佛 南無[14]山聲佛 南無性日佛 南無雲聲佛 南無大炎聚佛 南無勝積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天國土佛 南無師子喜聲佛 南無無量明佛 南無[15]見愛佛 南無燈王佛 南無勝高佛 南無十方聞名佛 南無愛眼佛 南無月高佛 南無能與無畏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月天佛 南無光明日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真聲佛 南無愛說佛 南無稱上佛 南無天王佛 南無甘露明佛 南無樂聲佛 南無心意佛 南無地住佛 南無寂過佛 南無多羅王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清淨智佛 南無能破疑佛 南無慈勝佛 南無勝上佛 南無種種日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見月佛 南無降伏魔佛 南無大首佛 南無師子奮迅去佛 南無威德光佛 南無普護佛 南無成就義威德佛 南無光明日佛 南無見聚佛 南無清淨意佛 南無香山佛 ◎[1]南無摩尼清淨佛 南無功德明佛 南無日然燈佛 南無成就光佛 南無樂說法佛 南無善思惟義佛 南無普現見佛 南無師子幢佛 南無苦行佛 南無大步佛 南無蓮花眼佛 南無照光佛 南無信無量佛 南無無量色佛 南無蓋天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2]親味佛 南無德味佛 南無日[3]面佛 南無無障礙眼[4]佛 南無師子步[5]佛 南無[6]火燈佛 南無生[7]勝佛 南無信功德[8]佛 南無福德藏佛 南無法[9]幢佛 南無天愛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10]月愛佛 南無智勝佛 南無威德光佛 南無月德佛 南無功德聚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安樂佛 南無[11]稱幢佛 南無光明吼佛 南無普功德佛 南無上幢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寶信佛 南無普思惟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善智佛 南無不可量威德佛 南無師子臂佛 南無光明意佛 南無王天佛 南無[12]實[13](丹本寶)幢佛 南無[14]住善意佛 南無無量天佛 南無聖化佛 南無大功德佛 南無大幢佛 南無大光日佛 南無真法佛 南無日月佛 南無真報佛 南無勝天佛 南無觀解脫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孔雀聲佛 南無普行佛 南無成就光佛 南無無量眼佛 南無稱愛佛 南無善護佛 南無信天佛 南無不可量步佛 南無大威佛 南無心智佛 南無化(丹仙)步佛 南無月形佛 南無火聚佛 南無大修佛 南無[15]火步佛 南無勝天佛 南無成就義修佛 南無月愛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信說佛 南無智光佛 南無花威德佛 南無光明聚佛 南無神通光[16]明佛 南無無量威德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普照稱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勝威德佛 南無日幢佛 南無大彌留佛 南無供養莊嚴佛 南無世間聞名佛 南無勝德佛 南無勝稱佛 南無成就步佛 南無[17]天供養佛 南無[18]實(丹寶)[19]淨佛 南無不可降伏稱佛 南無應光明佛 南無大燈佛 南無行威儀畏佛 南無奮迅佛 南無無障礙見佛 南無離疑佛 南無大行佛 南無不失步佛 南無天國土佛 南無[20]善力佛 [21]南無喜菩提佛 南無花光佛 南無能與光明佛 南無天愛佛 南無解脫光明佛 南無[22]施光明佛 南無作功德佛 南無成智[23]佛 南無道光佛 南無海[24]王佛 南無喜菩提佛 南無法光佛 南無大天佛 南無深智[25]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大信佛 南無心意佛 南無智光佛 南無不謬思佛 南無起福德佛 南無[26]漏稱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天光佛 南無清淨行佛 南無功德愛佛 南無師子意佛 南無地清淨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27]快光明佛 南無種種日佛 南無月愛佛 南無月蓋佛 南無普觀佛 南無無染佛 南無稱勝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龍天佛 南無功德聚佛 南無功德智佛 南無花勝佛 南無世愛佛 南無甘露威德佛 南無[28]寶幢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甘露光佛 南無說法愛佛 南無應愛佛 南無地光佛 南無功德作佛 南無花勝佛 南無功德臂佛 南無法燈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解脫日佛 南無堅精進佛 南無佛光明佛 南無功德稱佛 南無善智慧佛 南無不可量莊嚴佛 南無師子愛佛 南無功德步佛 南無上天佛 南無觀行佛 南無日天佛 南無電光佛 南無勝愛佛 南無彌留幢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上意佛 南無香山佛 南無功德奮迅佛 南無勝意佛 南無信聖佛 南無寶洲佛 南無上威德佛 南無最後見佛 南無歡喜莊嚴佛 南無功德藏勝佛 南無無垢鏡佛 南無威德力佛 南無清淨眼佛 南無智行佛 南無不謬足佛 南無聖眼佛 南無樂解脫佛 南無大聲佛 南無上國土佛 南無修行光明佛 南無念業佛 南無信功德佛 南無盧舍稱佛 南無照闇佛 南無愛自在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上聲佛 南無功德勝佛 南無攝受擇佛 南無相王佛 南無離[1]熱病智佛 南無能與聖佛 南無法洲佛 南無甘露功德佛 南無無瞋恨佛 南無甘露香佛 南無月[2]眼(丹明)[3]佛 南無吼聲佛 南無無畏日佛 南無得無畏佛 南無喜愛佛 南無不錯智佛 [4]南無世愛[5]佛 南無天燈佛 [6]南無信聖佛 南無天蓋佛 南無[7]龍光佛 南無勝步佛 南無法威德佛 南無見有佛 南無慚愧面佛 南無勝色佛 南無普眼佛 南無功德光佛 南無[8]月勝佛 南無定[9]實佛 南無功德幢佛 南無世自在劫佛 南無無畏親佛 南無攝智佛 南無降怨佛 南無去[A2](丹法)光明佛 南無勝積佛 南無一念光佛 南無力士奮迅佛 南無師子足佛 南無戒愛佛 南無信世間佛 南無勝威德光明佛 南無師子奮迅鬚佛 南無[10]無垢去佛 南無決定智佛 南無離無明佛 南無功德聚佛[11]◎

[*]佛說佛名經卷第四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五 - 2024-01-20 19:29:58


佛說佛名經卷第五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12]南無天蓋佛 南無龍光佛 南無勝步佛 南無法威德佛 南無見有佛 南無慚愧面佛 南無勝色佛 南無普眼佛 南無功德光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定實佛 南無功德幢佛 南無世自在劫佛 南無無畏親佛 南無攝智佛 南無降怨佛 南無法光明佛 南無勝積佛 南無一念光佛 南無力士奮迅佛 南無師子足佛 南無戒愛佛 南無信世間佛 南無勝威德光明佛 南無師子奮迅鬚佛 南無無垢去佛 南無決定智佛 南無離無明佛 南無功德聚佛 ◎[13]南無攝慧佛 南無大智味佛 南無[14]實步佛 南無心日佛 南無觀方佛 南無信說佛 南無[15]思惟忍佛 南無法蓋佛 南無不可降伏月佛 南無天華佛 南無天波頭摩佛 南無普威德佛 南無月明佛 南無功德莊嚴佛 南無相王佛 南無稱思惟佛 南無樹幢佛 南無淨行佛 南無威德步佛 南無信眾佛 南無善香佛 南無智者讚歎佛 南無智慧光明佛 南無智鎧佛 南無威德力佛 南無勝威德佛 南無佛歡喜佛 南無勝信佛 南無一切愛佛 南無離諸佛 南無思義佛 南無大高佛 南無聖人面佛 南無黠慧信佛 南無攝菩提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樂師子佛 南無普寶佛 南無一切世愛佛 南無分金剛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過火佛 南無導師佛 南無人月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快[16]見佛 南無普摩尼香佛 南無寂行佛 南無攝稱佛 南無梵供養佛 南無大吼佛 南無應供養佛 南無黠慧信佛 南無無量願佛 南無世光佛 南無見忍佛 南無大花佛 南無有我佛 南無如意佛 南無善菩提根佛 南無地德[17]佛[18]◎ ◎[19]南無天德佛 南無不怯弱聲佛 南無普現佛 南無月光明佛 南無勝信佛 南無決定色[20]佛 南無方便心佛 南無智味佛 南無功德信佛 南無難降伏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月光明佛 南無月蓋佛 南無世[21]橋佛 南無信供養佛 南無樂勝佛 南無善蓋佛 南無慚愧賢佛 南無能觀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22]大行佛 南無普信佛 南無器聲佛 南無勝愛佛 南無普行佛 南無普智佛 南無大奮迅佛 [23]南無月幢佛 南無堅行佛 [24]南無天供養佛 南無能驚怖佛 南無勝稱佛 南無成就一切功德佛 南無堅固佛 南無[25]甘露光佛 南無大聲佛 南無高聲佛 南無大力佛 南無大盡佛 南無信甘露[26]佛 [27]南無行菩提佛 [28]南無勝聲思惟佛 南無高光佛 南無悕勝佛 南無樂種種聲佛 南無愛義佛 南無修行信佛 南無離[29]愛佛 南無善生佛 南無威德力佛 南無信功德佛 南無聲稱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疑奮迅佛 南無勝王佛 南無林華佛 南無功德華佛 南無捨諍佛 南無[30]大廣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虛空愛佛 南無甘露奮迅佛 南無日聚佛 南無月聲佛 南無天幢佛 南無與清淨佛 南無能日佛 南無快可見佛 南無堅意勝聲佛 南無[1]雨甘露佛 南無無畏聲佛 南無善根聲佛 南無勝聲佛 南無勝愛佛 南無甘露稱佛 南無法花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世間尊重佛 南無勝意佛 南無彌留光佛 南無清淨思惟佛 南無[2]高光明佛 南無破怨佛 南無甘露[3]城佛 南無華[4]光佛 南無大稱◎[5]佛 南無安隱恩佛 南無道威德佛 南無清淨心佛 南無天供養佛 南無度泥佛 南無離有佛 南無法華佛 南無大勝佛 南無可樂光明佛 南無火光佛 南無見愛佛 南無光明愛佛 南無喜聲[6]佛 南無大施德佛 南無實步佛 南無無滯礙智佛 南無得威德佛 南無月藏佛 南無淨光明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得樂自在佛 南無妙光明佛 南無[7]寂光佛 南無離疑佛 南無無過智慧佛 南無成就行佛 南無清淨身佛 南無無畏愛佛 南無稱吼佛 南無大吼佛 南無善思佛 南無大思佛 南無清淨色佛 南無大奮迅佛 南無樂眼佛 南無命清淨[8]佛 南無行清淨[9]佛 南無離熱智[10]佛 南無應橋佛 南無善集智佛 南無普信佛 南無設尸威德佛 南無不死[11]城佛 南無不護聲佛 南無化日佛 南無善住思惟佛 南無高信佛 南無須摩那光明佛 南無光明力佛 南無功德[12]希佛 南無法俱穌摩佛 南無淨威德佛 南無淨行佛 南無天色心佛 南無力[13]王佛 南無普觀佛 南無梵供養佛 南無聖花佛 南無虛空佛 南無降伏欝彌佛 南無無譬智佛 南無降伏刺佛 南無降伏城佛 南無應愛佛 南無戒功德佛 南無平等勿思佛 南無不怯弱心佛 南無精進信佛 南無高光明佛 南無聞智佛 南無[14]無礙心佛 南無無畏光佛 南無甘露聲佛 南無種種日佛 南無勝黠慧佛 南無可修敬佛 南無[15]功德王佛 南無護根佛 南無禪解脫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見信佛 南無妙橋梁佛 南無可觀佛 南無不可量智佛 南無千日威德佛 南無捨重擔佛 南無稱信佛 南無諸方聞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無邊智佛 南無無垢光佛 南無甘露信佛 南無妙眼佛 南無解脫行佛 南無可樂見佛 南無高光明佛 南無大聲佛 南無大威德聚佛 南無光明幢佛 南無應供養佛 南無福德威德積佛 南無信相[16]佛 南無大炎佛 南無應信佛 南無善住思惟佛 南無須提[17]他佛 南無智作佛 南無普寶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說提他佛 南無[18]炎眼佛 南無師子身佛 南無稱親光佛 南無清淨聲佛 南無悕樂佛 南無寂靜增上佛 南無寶威德佛 南無善威德供養佛 南無毛光佛 南無世間尊佛 南無善行淨佛 南無菩提他威德佛 南無應眼佛 南無大步佛 南無成義佛 南無安隱愛佛 南無天摩[19]私多佛 南無捨漫流佛 南無捨寶佛 南無智滿佛 南無橋[20]度佛 南無解脫賢佛 南無眾步佛 南無光明威德佛 南無慈力佛 [21]南無月勝佛 [22]南無寂光[23]佛 南無愛眼佛 南無賒尸羅聲佛 南無不死色佛 南無樂法佛 南無大月佛 南無無障礙聲佛 南無功德奮迅佛 南無不死華佛 南無平等見佛 南無大月佛 南無功德味佛 南無十光佛 南無種種[24]光佛 南無龍德佛 南無雲聲佛 南無功德步佛 南無思功德佛 南無大聲佛 南無了聲佛 南無遠離惡處佛 南無天華佛 南無快眼佛 南無[25]大然燈佛 南無離癡行佛 南無堅固希佛 南無捨邪佛 南無相華佛 南無不可思議光明佛 南無普賢佛 南無月妙佛 南無樂德佛 南無清淨聲佛 南無勝慧佛 南無賢光佛 南無堅固花佛 南無光明意佛 南無福德[26]德佛 南無意成就佛 南無樂解脫佛 南無離漂河佛 南無調怨佛 南無不去捨佛 南無甘露光明佛 南無無垢心佛 南無樂聲佛 南無不可量眼佛 南無快修行佛 南無妙高光佛 南無集功德佛 南無可樂佛 南無大心佛 南無天(丹大)信佛 南無思惟甘露佛 南無黠慧佛 南無勝燈佛 南無堅意佛 南無力步佛 南無蓮花葉眼佛 南無菩提光明佛 南無妙吼聲佛 南無六通聲佛 南無威德力佛 南無人稱佛 南無勝華集佛 南無大髻[27]佛 南無不隨他佛 南無無畏行佛 南無不怯弱佛 南無離憂闇佛 南無過潮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心勇猛佛 南無解脫慧佛 南無不取捨佛 南無薝蔔燈佛 南無勝火佛 南無善思意佛 南無勝威德色佛 南無信世間佛 南無妙慧佛 南無善喜信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人華佛 南無善香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種種華佛 南無高勝佛 南無虛空[1]功德佛 南無天信佛 南無可敬橋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大聚佛 南無最力佛 南無智地佛 南無高意佛 南無山王智佛 南無快[2]昇佛 南無妙[3]昇佛 南無勝親佛 南無離疑[4]佛 南無應行佛 南無勝香佛 南無無諍行佛 南無修行功德佛 南無大精進心佛 南無然光明佛 南無攝步佛 南無修行深心佛 南無香希佛 南無香手佛 南無寂靜智佛 南無妙心佛 南無功德莊嚴佛 南無增上行佛 南無智意佛 南無功德山清淨聲佛 南無攝集佛 南無妙信佛 南無月見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法不可力佛 南無離諸疑奮迅佛 南無稱王佛 南無攝諸根佛 南無上去佛 南無甘露光佛 南無甘露心佛 南無諸眾[5]生上佛 南無淨[6]髻佛 南無不可降伏色佛 南無普信佛 南無莊嚴王佛 南無甘露日佛 南無勝燈佛 南無波頭上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最勝王佛 南無普光明上勝積王佛 南無普現佛 南無普賢佛 南無[7]還華勝佛 南無自在[8]轉法王佛 南無千世自在聲佛 南無千善無垢聲自在王佛 南無離千無畏聲自在王佛 南無千無垢威德自在王佛 南無五百[9]日聲自在王佛 南無五百樂自在聲佛 南無日龍歡喜佛 南無離[10]畏稱王佛 南無妙光幢佛 南無離光聲佛 南無[11]稱自在聲佛 南無妙法稱聲佛 南無勝藏稱王佛 南無不可思議意王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12]火自在佛 南無聖智自在幢勇猛王佛 南無不可思[13]量佛 南無智藏佛 南無智高幢佛 南無智海王佛 南無大精進聲自在王[14]佛 南無彌留勝劫佛 [15]南無智顯修自在種子善無垢吼自在王佛 [16]南無降伏功德海王佛 南無智成就力王佛 南無勝道自在王佛 南無勝闇積[17]自在佛 南無華勝積智佛 南無金剛師子佛 南無[18]戒勝佛 南無賢勝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師子喜佛 南無無盡智積佛 南無寶行佛 南無智波羅婆佛 南無師子稱佛 南無智功德王佛 南無法華雨佛 南無能作光佛 南無高山佛 南無法妙王無垢佛 南無香自在無垢眼佛 南無集[19]大礙佛 南無無障礙力王佛 南無自[20]智福德力佛 南無智衣佛 南無[21]自在佛 南無無量安隱佛 南無智集佛 南無大彌留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作功德莊嚴佛 南無花幢佛 南無功德光明佛 南無離功德闇王[22]佛 南無功德王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聲自在王[23]佛 南無自護佛 南無金剛密迹佛 南無寶自在佛 南無妙幢佛 南無山劫佛 南無樂雲佛 南無法作佛 南無莎羅王佛 南無普功德堅固王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善至佛 南無幢勝燈佛 南無智步佛 南無堅幢佛 南無散法稱佛 南無降伏憍慢佛 南無功德炎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智然燈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智聲幢攝佛 南無金剛燈佛 南無莊嚴王佛 南無勝數佛 南無善住意佛 南無月王佛 南無次第降伏王佛 南無堅固自在王佛 南無師子步佛 南無那羅延勝藏佛 南無集寶藏佛 [24]南無樹提藏佛 南無星宿差別稱佛 南無功德力堅固王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勝梵佛 南無堅固[25]土佛 南無千香佛 南無波頭摩勝王佛 南無光輪光佛 南無[26]火光明王佛 南無香波頭摩王佛 南無疾無邊功德海智[27]王佛 南無閻浮影佛 南無功德山幢佛 南無師子幢佛 南無龍吼佛 南無華威德王佛 南無善香種子佛 南無無我[28]甘露功德威德王劫佛 南無復有八千同名無我甘露功德威德王劫佛 南無法智佛 南無龍自在解脫佛 南無金[29]剛華佛 南無龍[30]吼自在聲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華照佛 南無[*]火香佛 南無須摩那華[31]佛 南無山王佛 南無世眼佛 南無淨[32]上佛 南無閻浮影佛 南無根本上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海藏佛 南無堅力佛 南無上聖佛 南無自在聖佛 南無拘鄰佛 南無師子步佛 南無智幢佛 南無佛聞聲佛 南無廣勝佛 南無安[1]隱佛 南無智光佛 南無大自在佛 南無寂世佛 南無手喜佛 南無尼拘律王佛 南無金[2]眼佛 南無供養佛 南無日喜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高淨佛 南無淨聖佛 南無吼聲佛 南無見義佛 南無稱喜佛 南無稱勝佛 [3]◎南無可喜佛 南無善香佛 南無疾行佛 南無妙眼佛 南無善勝佛 南無修義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妙慧佛 南無金幢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天清淨佛 南無輸頭檀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毘留羅幢佛 南無毘樓博叉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成就勝佛 南無勝光明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摩尼跋陀佛 南無摩梨指佛 南無大摩梨指佛 南無能聖佛 南無聲自在佛 南無讚歎成就佛 南無勝成就華佛 南無拘穌摩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樂聲佛 南無能作光佛 南無龍德佛 南無金剛光佛 南無稱王佛 南無虎王佛 南無高光佛 南無發行佛 南無智成就佛 南無香自在佛 南無那羅延藏佛 南無火藏佛 南無破垢勝王佛 南無寶蓋勝光佛 南無山自在王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師子奮迅幢自在王佛 南無實根廣眼佛 南無世自在王佛 南無遠離諸怖畏隨煩惱聲佛 南無敷華盧舍那佛 南無香波頭摩佛 南無無垢功德威德王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樂自在聲火佛 南無智日[4]佛 南無龍吼佛 南無金剛齒佛 南無月藏佛 南無勝自在佛 南無不可思議王佛 南無火勝藏佛 南無喜幢佛 南無無畏自在佛 南無見彌留佛 南無智[5]像佛 南無無垢眼[6]佛 南無無憂勝[7]佛 南無法自在吼佛 南無法自在[8]莎羅王佛 南無師子奮迅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善擇藏佛 南無寶集佛 南無功德奮迅佛 南無火藏佛 南無星宿稱佛 南無功德[9]力堅固王佛 南無妙吼聲奮迅佛 南無莎羅勝黠王佛 南無威德自在光明佛 南無[10]妙聲吼佛 南無寶掌龍[11]自在佛 南無法雲吼自在平等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妙光藏佛 南無師子多羅稱佛 南無普藏佛 南無淨華佛 南無歌羅毘羅奮迅佛 南無法疾然燈佛 南無無等上彌留佛 南無稱聲王佛 南無梵帝釋聲佛 南無遠離逼惱佛 南無毘沙門堅固王佛 南無破魔王宮佛 南無莎羅王佛 南無大奮迅光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彌留王佛 南無拘羅伽堅固樹提佛 南無智奮迅佛 南無二萬同名月然燈佛 南無無垢身佛 南無波頭摩光佛 南無華勝步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稱幢佛 南無閻浮檀金光佛 南無多摩羅跋葉栴檀香佛 南無大通智勝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彌留山佛 南無師子吼佛 南無師子種[12](丹幢)佛 南無住虛空佛 南無常入涅槃佛 南無帝釋幢佛 南無梵幢佛 南無無量壽佛 南無善度佛 南無多摩羅跋葉栴檀香通佛 南無彌留劫佛 南無雲燈佛 南無雲自在王佛 南無一切世間高佛 南無能破諸畏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法光明佛 南無五百普光明佛 南無大海住持智奮迅通佛 南無七寶波頭摩步佛 南無二千寶幢佛 南無多寶佛 南無一切眾生愛見佛 南無百千光明滿足幢佛 南無二十億千驚怖吼聲王佛 南無二十億百日月然燈佛 南無二十億百妙聲王佛 南無二十億百雲聲王佛 南無寶威德高王佛 南無月無垢日光明勝佛 南無蓮華葉星宿王花通佛 南無雲妙鼓聲王佛 南無住持水吼聲佛 南無[13]聲星宿王拘穌摩通佛 南無莎羅樹王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華鬘林[14]土華通佛 南無日月寶作光明佛 南無功德寶光明佛 南無寶林佛 南無雲王佛 南無寶蓋勝光明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功德自在佛 南無師子聲作佛 南無寶積示現佛 南無樂堅佛 南無菩提意佛 南無無量命佛 南無阿閦佛 南無香王佛 南無寶作[15]佛 南無修行法佛 南無蓋王佛 南無摩尼王佛 南無月藏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聲身王佛 南無善覺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能聖佛 南無寶波頭摩月清淨勝王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普滿佛 南無無盡慧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奮迅恭敬稱佛 [16]南無實幢佛 南無無垢光明藏佛 南無雲護佛 南無師子奮迅佛 南無勝高山王佛 南無波頭摩上佛 南無身上佛 南無多寶妙佛 南無勝藏山增上王佛 南無意勇猛仙行勝佛 南無甘露藏佛 南無妙鼓聲王佛 南無日月佛 南無唯寶蓋佛 南無普光明奮迅光王佛 南無能行成就聖[1]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無垢光明稱王佛 南無九千法莊嚴佛 南無摩尼金蓋佛 南無星宿佛 南無高山歡喜佛 南無菩提分華身佛 南無能修行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如寶佛 南無高聚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寶來佛 南無寶高佛 南無阿閦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不可量聲佛 南無不可思議聲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寶照佛 南無得大無畏佛 南無寶聲佛 南無無邊清淨佛 南無月聲佛 南無無邊稱佛 南無月光清淨佛 南無清淨光佛 南無無垢光佛 南無無邊寶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身勝佛 南無金色佛 南無梵聲王佛 南無金光明佛 南無金色作佛 南無龍自在王佛 南無金色華香自在王佛 南無堅固王佛 南無堅固勇猛仙行勝佛 南無勝藏摩尼光佛 南無無量香光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至大勢精進修行畢竟佛 南無堅固智佛 南無妙鼓聲王佛 南無月妙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世間燈佛 南無[2]火佛 南無寶輪佛 南無無垢智佛 南無常寂滅佛 南無無邊寶花光明佛 南無須彌山奮迅佛 南無寶華佛 南無集寶聚佛 南無不退輪寶住勝佛 南無德普盧舍那清淨佛 南無日月燈佛 南無[3]迷留佛 南無大彌留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香面佛 南無成就香佛 南無彌留香佛 南無清淨光佛 南無法上佛 南無香自在王[4]佛 南無大摩尼佛 南無香光佛 南無火光佛 南無甘露光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5]月燈佛 南無月照佛 南無集聲佛 南無勝作佛 南無多寶佛 南無師子吼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勇猛仙佛 南無金剛喜佛 南無護一切佛 南無離諸疑佛 南無寶炎眷屬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住持速力佛 南無妙喜佛 南無自在作佛 南無無邊聲佛 南無然燈作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擇說佛 南無擇聲佛 南無勝藏積吼王佛 南無降伏金剛堅佛 南無寶月光佛 南無寶[6]大(丹火)佛 南無[A1]賢上佛 南無寶波頭摩步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金寶光佛 南無悕喜快勝佛 南無不可量勝佛 南無善逝王佛 南無聖自在手佛 南無不可說分別佛 南無不空勝佛 南無月妙勝佛 南無樹提勝佛 南無虛空光明佛 南無善清淨無垢間錯幢佛 南無善住善根藏王佛 南無成就一切義勝佛 南無智功德清淨勝佛 南無善說清淨幢佛 南無琉璃藏上勝佛 南無普功德奮迅佛 南無善清淨功德寶住佛 南無寶光明清淨心勝佛 南無金上勝佛 南無勝月佛 南無波頭摩上奮迅勝佛 南無波頭摩上佛 南無寶成就勝佛 南無[7]電光幢(丹本有王)佛 南無電光明高王佛 南無多羅王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8]雷虛空然燈佛 南無成就一切功德佛 南無賢高幢王佛 南無住持一切寶間錯莊嚴佛 [9]南無寶光明莊嚴智威德聲自在王佛 南無俱蘇摩大奮迅通佛 南無敷華莎羅王佛 南無月輪清淨佛 南無善寂智月聲自在王佛 南無阿僧祇精進住勝佛 南無[10]波心炎佛 南無山功德幢王佛 南無法幢山佛 南無須彌山佛 南無功德師子自在佛 南無寂王佛 南無淨王佛 南無稱山佛 南無功德須彌勝佛 南無[11]日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離虛空畏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方成佛 南無住海面佛 南無寶光佛 南無雲勝佛 南無法炎佛 南無山功德佛 南無華生佛 南無大悲佛 南無法界華佛 南無[12]華幢佛 南無王意佛 南無王慧佛 南無智慧佛 南無心義佛 南無自在[13]佛 南無勝天意佛 南無速王佛 南無光明幢勝佛 南無高威德去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功德山佛 南無寶實佛 南無功德海勝佛 南無法光明佛 南無華藏勝佛 南無世間月佛 南無眼[14]日佛 南無香光佛 南無摩尼須彌勝佛 南無乾闥婆王佛 南無光明命佛 南無摩尼藏王佛 南無山威德慧佛 南無寂色去佛 南無面報佛 南無[15]廣智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虛空重勝佛 南無妙相光明佛 南無行輪自在佛 南無身自在佛 南無那羅延行佛 南無須彌勝佛 南無功德轉輪佛 南無山王佛 南無不可勝佛 南無快威德佛 南無樹山佛 南無莎羅王山藏佛 南無世自在身佛 南無鏡光佛 南無實(丹寶)起佛 南無自在勝佛 南無功德光佛 南無天地威德勝佛 南無身法光明佛 南無勝王佛 南無堅吼意佛 南無高幢勝佛 南無信意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淨勝佛 南無虛空聲佛 南無法界鏡像勝佛 南無照輪光明佛 南無方差別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1]憶(丹幢)意佛 南無虛空然燈佛 南無無病勝佛 南無(丹本有智)[2]照佛 南無(丹本有慧)[3]明佛 南無福德光明勝佛 南無寂勝佛 南無大悲雲勝佛 南無力光明意佛 南無現一切眾生色佛 南無過勝佛 南無修光明佛 南無曇無竭佛 南無風疾行勝佛 南無清淨幢佛 南無妙蓋勝佛 南無三世鏡像勝佛 南無鏡像堅佛 南無鏡像勝佛 南無金剛勝佛 南無身堅莊嚴須彌勝[4]佛 南無金幢王佛 南無身法慧佛 南無智慧然燈光明勝佛 南無廣智勝佛 南無法行世智意佛 南無法印意智勝佛 南無法海意智勝佛 南無法財佛 南無寶財佛 南無福德功德佛 南無轉法輪勝佛 南無[5]雲佛 南無忍辱燈佛 南無勝威德意佛 南無光明速寂聲佛 南無大願速勝[6]佛 [7]◎[8]南無不可降伏幢佛 南無智炎佛 南無成就勝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不可成就意佛 南無世間言語堅固聲光佛 南無一切聲出聲勝佛 南無自在功德佛 南無成就自在意佛 南無方天佛 南無不面捨佛 南無眾生心佛 南無平等身佛 南無身行勝佛 南無行勝佛 南無自在性佛 南無山王佛 南無智光佛 南無千億寶莊嚴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信王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香自在佛 南無降伏怨佛 南無安隱佛 南無能與依止佛 南無無邊威德佛 南無金色光佛 南無師子奮迅佛 南無甘露光佛 南無能聖成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功德勝積王佛 南無善住摩尼積王佛 南無遠離諸畏樹安隱佛 南無飲甘露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寶高佛 南無無邊莊嚴王佛 南無離怨佛 南無金色光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無塵勝佛 南無師子聲王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善心佛 南無高住佛 南無華王佛 南無智作佛 南無海智佛 南無[9]歡喜佛 南無樂莊嚴佛 南無離闇[10]佛[11]◎

佛說佛名經卷第五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六 - 2024-01-20 19:37:11


T0440 佛說佛名經卷/篇章 六
佛說佛名經卷第六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12]南無堅城佛 南無見細佛 南無無畏德佛 南無生王佛 南無實語佛 南無稱上佛 南無擇智佛 南無不行威德佛 南無人華佛 南無遠離諸畏佛 南無能與無畏佛 南無金華佛 南無無畏作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寶華佛 南無六十寶作佛 南無[13]寶精佛 南無金華佛 南無降伏王佛 南無善光佛 南無見義佛 南無大擇[14](丹釋)佛 南無妙無畏佛 南無大慈佛 南無不可降伏王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法上佛 南無勝一切佛 南無高行佛 南無高稱佛 南無勝聖佛 南無星宿佛 南無識佛 南無商佛 南無聞名佛 南無大悲說佛 南無無量壽佛 南無無邊蓋光明勝佛 南無山積光明勝佛 南無無垢力三昧奮迅勝佛 南無一切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15]火眾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堅自在王佛 南無梵吼聲[16]佛 南無彌樓聚佛 南無善[17]明(丹眼)佛 南無成就聚佛 南無離愚奮迅佛 南無無礙眼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功德勝藏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樂說莊嚴佛 南無勝藏積吼王[18]佛 南無無邊功德寶莊嚴威德王劫佛 南無功德寶勝威德王劫佛 南無樂說一切法莊嚴勝佛 南無[19]無(丹有邊)樂說相佛 南無千雲吼聲王佛 南無金上光明勝佛 南無種種威德王光明勝佛 南無[20]覺(丹本有王)佛 南無清淨金虛空吼莊嚴光明佛 南無一切法行威德奮迅光明佛 南無東方無邊功德寶福德莊嚴廣世界無垢清淨光明菩提分俱蘇摩不斷絕光明莊嚴光佛 南無南方樂說佛世界無邊功德寶樂說佛 南無西方光明世界普光佛 南無北方一切寶種種莊嚴世界無邊寶功德自在佛 南無東南方無憂世界離一切[A1]憂闇佛 南無西南方善可見世界大悲觀一切眾生佛 南無[1]西北方住清淨無垢世界虛空無垢佛 南無[2]東北方遠離闇世界光明莊嚴王佛 南無下方盧舍那光明世界[A2]寶憂波羅勝佛 南無上方莊嚴世界稱名聲佛 南無無垢劫無垢世界無垢光如來初成佛彼世界塵沙諸佛出世 南無無垢廣世界名成就善劫勝護如來初成佛彼世界塵沙諸佛出世

「『南無東方阿閦佛 南無大不迷佛 南無香王佛 南無香上佛 南無南方寶幢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寶成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金剛堅佛 南無金剛仙佛 南無金剛幢佛 南無東南方大彌留佛 南無彌留山佛 南無彌留王佛 南無彌留幢佛 南無彌留積佛 南無善彌留王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前後上佛 南無淨王佛 南無雞中幢王佛 南無大雞中佛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幢佛 南無阿彌陀聲佛 南無阿彌稱佛 南無阿彌陀吼佛 南無阿彌積佛 南無阿彌陀勝上佛 南無阿彌陀師子佛 南無阿彌陀住持佛 南無阿彌陀勝佛 南無西南方日藏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離一切憂佛 南無佛智清淨業佛 南無盡作佛 南無[3]華(丹本有光)佛 南無大華佛 南無華王佛 南無華聲佛 南無盧舍那佛 南無北方妙鼓聲佛 南無妙鼓王佛 南無妙吼聲佛 南無離諸畏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無畏憂佛 南無日舌光明作佛 南無曼陀香佛 南無幢蓋佛 [4]南無華上佛 南無西北方上[5]首積佛 南無山勝積佛 南無海勝積佛 南無日上佛 南無清淨王佛 南無淨勝佛 南無日面佛 南無智幢王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光明光[6]佛 南無上方師子佛 南無師子王佛 南無師子上王佛 南無師子積佛 南無師子仙佛 南無仙王佛 南無(丹本有華)[7]仙佛 南無仙光佛 南無仙捨敬佛 南無仙覺佛 南無大燈佛 南無然燈王佛 南無樂說山佛 南無燈譬喻佛 南無對治仙佛 南無覺淨(丹諍)佛 南無對治佛 南無[8]對恨佛 南無對治山佛 南無愛然燈佛 南無依止佛 南無東方阿閦佛 南無彌留幢佛 南無大彌留佛 南無彌留光佛 南無真聲佛 南無南方日月燈佛 南無大火聚佛 南無稱光佛 南無彌留燈佛 南無無邊精進佛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幢佛 南無阿彌陀高佛 南無大火光明佛 南無[9]大照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香聚佛 南無上方大光明焰聚佛 南無火聲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日成就佛 南無羅網光佛 南無下方師子佛 南無[10]稱(丹本有王)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11]法(丹本有頂)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法住持佛 南無東方梵聲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香上佛 南無香光佛 南無大焰聚佛 南無寶種種華敷身佛 南無堅王佛 南無寶蓮華勝佛 南無見一切義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聲吼佛 南無智自在佛 南無威德自在佛 南無[12]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智勇猛佛 南無光自在佛 南無堅自在王佛 南無聲德佛 南無師子奮迅[13]鬘佛 南無須彌山然燈王佛 南無香山佛 南無不可動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尋光佛 南無大焰積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無心光明佛 南無毘留羅佛 南無蓮華佛 南無喜聚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驚怖幢佛 南無大修行佛 南無波頭摩[14]生(丹王)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莎羅集佛 南無大莎羅集佛 南無[15]幢(丹本有相)佛 南無淨命佛 南無金臺佛 南無愛見佛 南無金色色佛 南無須摩那光佛 南無妙蓮華劫億那由他百千萬佛同名一切菩提華佛 南無七百同名光莊嚴佛 南無三百同名大幢佛 南無十千同名莊嚴王佛 南無善發勝佛 南無日輪光明佛 南無普蓋[16]佛 南無三昧奮迅佛 南無寶華勝佛 南無無邊足步佛 南無善香香王佛 南無善擇敵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普至光佛 南無金剛佛 南無尼彌佛 南無不可盡世界[17]一(丹本有切)色佛 南無袈裟幢世界山自在王佛 南無堅幢世界智勝山王佛 南無一切香舉世界勝華藏佛 南無金剛摩尼世界金剛藏光明勝佛 南無智成就世界智幢佛 南無意味(丹昧)世界普照佛 南無波頭摩首世界佛勝佛 南無鏡輪世界金剛幢佛 南無光明清淨力世界日藏佛 南無安樂世界[18]最力佛 南無阿閦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寶俱蘇摩功德海琉璃歌那伽山真金光明勝[1]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寶焰佛 南無金作蓋山佛 南無毘婆尸佛 南無光尸棄佛 南無毘舍浮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拘那[2]含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三昧手勝佛 南無無垢奮迅菩薩』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佛菩薩名,超越世間三十劫。

「『南無日輪光明勝佛 南無日光明菩薩』

「若人受持是佛菩薩名,超越世間千劫。

「『南無普寶蓋佛』

「若善男子,受持是佛名,是人超越世間四大劫,常現諸佛菩薩前生,不復作五逆罪。

「『南無三昧勝奮迅佛』

「若善男子,受持是佛名,得千三昧,超越世間無量千劫,同彌勒菩薩功德。

「『南無寶俱蘇摩身光明勝佛』

「若人受持讀誦是佛名,超越世間不可數劫。

「『南無最勝波頭摩奮迅勝佛』

「若人受持是佛名,超越世間四十劫。

「『南無無量香勝王佛』

「若善男子,受持是佛名,超越世間無量劫,常得宿命。

「『南無寶華奮迅如來』

「若人受持讀誦是佛名,得千三昧,諸眾生歸命,是人為諸佛如來所讚歎,是人超越世間千劫,不久轉法輪。

「『南無大光明如來』

「若善男子,受持是佛名,超越世間四十劫。

「『南無寶藏佛』

「若善男子,受持是佛名,超越世間六十劫。

「『南無寶勝佛』

「若善男子,受持是佛名,若復有人,捨七寶如須彌山,以用布施,及恒河沙世界,若復有人,受持讀誦是佛名,此福勝彼。

「『南無名降伏魔人勝佛 [3]南無降伏貪人自在佛 [4]南無降伏瞋人勝佛 南無降伏癡自在佛 南無降伏染魔人勝佛 南無降伏恨自在佛 南無降伏嫉人勝佛 南無降伏諂曲自在佛 南無降伏邪見人勝佛 南無降伏戲自在佛 南無法清淨人勝佛 南無業勝得名自在佛 南無如意通清淨得名人勝佛 南無起施得名自在佛 南無起持戒清淨得名人勝佛 南無起忍辱得名自在佛 南無起精進得名人勝[5]佛 南無施思惟得名自在勝佛 南無[6]起(丹本有持)戒思惟得名人勝佛 南無[7]法忍辱思惟得名自在佛 南無[8]起思惟精進得名人勝佛 [9]南無起禪成就自在佛 南無起般若得名人勝佛 南無禪思惟得名自在佛 南無般若思惟得名人勝佛 南無行不可思議得名自在勝佛 南無行不可思議得名人勝佛 南無行起得名自在佛 南無總持智清淨光明人勝佛 南無總持色清淨得名自在佛 南無總持[10]兩(丹雨)清淨得名人勝佛 南無陀羅尼性清淨自在勝佛 南無陀羅尼稱清淨得名人勝佛 南無陀羅尼施清淨得名自在(丹勝)佛 南無空行得名人勝佛 南無空無我得名自在佛 南無眼光明人勝佛 南無耳光明人自在佛 南無鼻光明人勝佛 南無舌光明自在佛 南無身光明人勝佛 南無心光明自在佛 南無色光明人勝佛 南無聲光明自在佛 南無降伏香人勝佛 南無味光明自在佛 南無觸光明人勝佛 南無法光明自在[11]佛 南無焰光明人勝佛 南無讚歎光明自在佛 南無火光明人勝佛 南無風光明自在佛 南無光光明人勝佛 南無事光明自在佛 南無世光明人勝佛 南無拔苦自在佛 南無陰光明人勝佛 南無戒光明自在佛 南無不二光明人勝佛 南無生光明自在佛 南無聲光明人勝佛 南無地華光明自在佛 南無鬘光明人勝佛 南無香蓋光明自在佛 南無[12]依光明人勝佛 南無成就義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觀世自在佛 南無無量命佛 南無尼彌佛 南無焰彌留佛 南無金剛佛 南無初出日然燈月華寶波頭摩金光明身盧舍那放無礙寶光明照十方世界王佛 南無降伏龍佛 南無善調心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火首佛 南無焰積佛 南無一切光明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不可思議佛 南無無邊精進佛 南無無邊思惟佛 南無金色華佛 南無善香香佛 南無(丹本有無)[13]諍行佛 南無無漏佛 南無無邊智佛 南無賢身佛 南無[14]賢(丹本有相)佛 南無(丹本有遍)[15]見佛 南無無邊威德佛 南無[16]次佛 南無堅安隱佛 南無莎羅佛 南無得名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稱蓮華佛 南無華佛 南無莊嚴佛 南無奮迅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善敵對佛 南無善護世佛 南無無邊威德佛 南無第一勝佛 南無善行佛 南無無量威德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勝供養佛 南無[1]火奮迅智聲自在王佛 南無電光佛 南無照一切佛 南無不可思議佛 南無無量色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善光華敷身佛 南無須彌山波頭摩勝王佛 南無求名發聲修行[2]佛 南無一切寶摩尼王放光明佛 南無無垢焰稱成就王佛 南無香寶光明佛 南無離諸煩惱佛 南無善智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寶山莊嚴[3]佛 南無慈行佛 南無閻浮檀幢佛 南無無邊智佛 南無無量威德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寶稱佛 南無火光明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電照光明佛 南無一切種照佛 南無不可量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功德海佛 南無具足功德佛 南無上行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師子幢佛 南無帝釋幢[4]佛 南無火幢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莊嚴王佛 南無放光明光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妙光佛 南無普護增上佛 南無雲自在佛 南無自在幢佛 南無日燈佛 南無最上佛 南無善生佛 南無無邊不可思議威德佛 南無普眼佛 南無波頭摩上佛 南無妙去佛 南無月起佛 南無燈明佛 南無不厭足身佛 南無彌留幢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火焰聚佛 南無自在幢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不定光明波頭摩敷身佛 南無無邊稱功德光明佛 南無薝蔔色佛 南無無量光明(丹有德)佛 南無快光明波頭摩敷身佛 南無出須彌山波頭摩王佛 南無星宿劫二萬同名光作佛 南無二萬同名盧舍那佛 南無二萬同名釋迦牟尼佛 南無同名帝釋日太白星宿無量百千萬不可數佛』

「善男子,應歸命諸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無垢稱菩薩 南無地藏菩薩 南無虛空藏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香象菩薩 南無大香象菩薩 南無藥王菩薩 南無藥上菩薩 南無金剛藏菩薩 南無解脫月菩薩 南無彌勒菩薩 南無奮迅菩薩 南無無所發菩薩 南無陀羅尼自在王菩薩 南無無盡意菩薩 南無堅意菩薩 南無日藏菩薩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菩薩。

「『南無東方九十九億百千萬同名梵勝菩薩 南無南方九十九億百千萬同名不隣陀羅菩薩 南無西方九十九億百千萬同[5]名大功德菩薩 南無北方九十九億百千萬同名[6]大藥王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菩薩。』

「復次,應稱辟支佛名。

「『南無阿利多辟支佛 南無婆[7]梨多辟支佛 南無多伽樓辟支佛 南無稱辟支佛 南無見辟支佛 南無愛見辟支佛 南無覺辟支佛 南無乾陀羅辟支佛 南無無妄辟支佛 南無梨沙婆辟支佛 南無聞辟支佛 南無智身辟支佛 南無毘耶離辟支佛 南無俱薩羅辟支佛 南無婆藪陀羅辟支佛 南無無毒淨心辟支佛 南無實無垢辟支佛 南無福德辟支佛 南無黑辟支佛 南無唯黑辟支佛 南無直福德辟支佛 南無識辟支佛 南無香辟支佛 南無有香辟支佛 南無見人飛騰辟支佛 南無可波羅辟支佛 南無秦摩利辟支佛 南無月淨辟支佛 南無善智辟支佛 南無修陀羅辟支佛 南無善法辟支佛 南無應求辟支佛 南無𩬚(丹鬘)求辟支佛 南無大勢辟支佛 南無修行不著辟支佛 南無難捨辟支佛 南無實辟支佛 南無不可比辟支佛 南無歡喜辟支佛 南無[8]喜辟支佛 南無隨喜辟支[9]佛 南無十二婆羅墮辟支佛 南無十同名婆羅辟支佛 南無火身辟支佛 南無同[10]名菩提辟支佛 南無摩訶男辟支佛 南無心上辟支佛 南無髮淨辟支佛 南無善快辟支佛 南無違陀辟支佛 南無吉沙辟支佛 南無憂波吉沙辟支佛 南無斷有辟支佛 南無憂波支[11]羅辟支佛(丹無上支) 南無斷愛辟支佛 南無施婆羅辟支佛 南無轉覺辟支佛 南無去垢辟支佛 南無高去辟支佛 南無阿悉多辟支佛 南無無漏辟支佛 南無憍慢辟支佛 南無盡憍慢辟支佛 南無親辟支佛 南無得脫辟支佛 南無無垢辟支佛 南無獨辟支佛 南無雞晝辟支佛 南無能作憍慢辟支佛 南無退辟支佛 南無不退去辟支佛 南無尋辟支佛 南無善吉辟支佛 南無不可心辟支佛 南無善住辟支佛 南無無比辟支佛 南無無憍慢辟支佛 南無劬多辟支佛 南無斷愛辟支佛 南無耳辟支佛 南無心得解脫辟支佛 南無憂波耳辟支佛 南無吉辟支佛 南無差摩辟支佛 南無遮羅辟支佛 南無憂波遮羅辟支佛 南無梨[1]沙婆辟支佛 南無菩莎他淨辟支佛 南無善香擔辟支佛 南無阿沙羅辟支佛 南無憂婆沙羅辟支佛 南無[2]波頭辟支佛 南無善賢辟支佛 南無賢德辟支佛 南無須摩辟支佛 南無輸那辟支佛 南無留闍辟支佛 南無憂波留闍辟支佛 南無弗沙辟支佛 南無牛齒辟支佛 南無漏盡辟支佛 南無最後身辟支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辟支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功德寶光明佛 南無精進力成就佛 南無清淨光佛 南無解脫一切縛佛 南無波頭摩藏勝佛 南無得無障礙力解脫佛 南無不怯弱十[A3]力稱香佛 南無盧舍那光明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法幢懸佛 南無破一切[A4]闇曀佛 南無普光明莊嚴照作佛 南無光明作佛 南無大焰佛 南無無邊行功德佛 南無法功德雲然燈佛 南無然燈炬王[3]佛 南無破一切眾生闇勝佛 南無妙見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妙聞佛 南無山峯佛 南無金聖佛 南無飲甘露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 南無寶雞頭佛 南無無邊毘尼勝王佛 南無電照光明羅網佛 南無成就無量功德佛 南無無量樂說境界佛 南無智勝放光明佛 南無降伏電日月作光佛 南無普句素摩勝奮迅功德積佛 南無功德王光佛 南無善月佛 南無光莊嚴王佛 南無賒捨施雞頭[4]佛 南無福德光佛 南無普光上勝山王佛 南無善住摩尼山王佛 南無斷一切煩惱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破碎金剛堅固佛 南無寶熾佛 南無龍自在王佛 南無勇猛仙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5]離垢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勇猛得佛 南無淨佛 南無梵[6]德佛 南無婆樓那佛 南無婆樓那天佛 南無賢勝佛 南無栴檀勝佛 南無力士佛 南無歡喜威德勝佛 南無光明勝佛 南無無憂勝佛 南無句素摩勝佛 南無波頭摩樹提奮迅勇(丹勝)佛 南無財勝佛 南無念勝佛 南無善說名勝佛 南無因陀羅雞頭幢佛 南無步勝佛 南無善覺步勝佛 南無善步去佛 南無普照莊嚴勝佛 南無寶華步佛 南無寶波頭摩善住山自在王佛 南無光明幢火眾生莊嚴光王佛 南無妙平等法界智起聲佛 南無廣福德藏普光明照佛 南無普照大[7]應羅網盧舍那佛 南無盧舍那華眼電光佛 南無最勝大師子意佛 南無到法界勝光盧舍那王佛 南無常無垢功德遍至稱佛 南無[8]日華勝[9]王佛 南無法自在智幢佛 南無廣喜無垢威德梵聲佛 南無根本勝善導師佛 南無智力佛 南無彌樓威德佛 南無願清淨月光佛 南無法海願出聲光佛 南無寶功德相莊嚴作光佛 南無妙聲地主天佛 南無勝進寂去[10]佛 南無見眾生歡喜佛 南無不動深光明[11]盧舍集慧佛 南無普放光明不可思議王佛 南無平等妙功德威德佛 南無速光明梵眼佛 南無解脫精進日光明佛 南無普法身覺慧佛 南無普門照一切眾生[12]門見佛 南無迦那迦無垢光明日焰雲佛 南無因陀羅光明疑幢佛 南無一切地處無垢月佛 南無覺虛空平等相佛 南無十方廣應雲幢佛 南無平等不平等盧舍那佛 南無害心悲解脫空王佛 南無成就一切義須彌佛 南無不空步照見佛 南無妙吼勝[13]佛 南無第一自在通王佛 南無不可思議功德盧舍那妙月佛 南無可信力幢佛 南無法界樹聲智慧佛 南無波頭摩光長善臂佛 南無不退功德海光佛 南無普生妙一切智速佛 南無師子光無量力智佛 南無見一切法清淨勝智佛 南無遠離一切憂惱佛 南無自在妙威德佛 南無金剛花火光佛 南無觀法界奮迅佛 南無然樹緊那羅王佛 南無然香燈佛 南無應王佛 南無如來功德普門見佛 南無一切法普奮迅王佛 南無廣化自在佛 南無法界解脫光明不可思議意佛 南無如來無垢光佛 南無盧舍那世間輪勝聲佛 南無波頭摩[14]鬘無邊眼佛 南無喜樂成佛 南無一切智行境界慧佛 南無廣寂妙聲佛 南無虛空無垢智月[15]佛 南無福德海厚雲相花佛 南無能作喜勝王(丹雲)佛 南無勝聲吼幢佛 南無觀眼奮迅佛 南無無盡智金剛佛 南無普眼日藏照佛 南無一切吼聲佛 南無無量智敷佛 南無一切福德彌樓上佛 南無根日威德佛 南無滿光明身光佛 南無地第一相花佛 南無雲無畏見佛 南無平等言語雞頭佛 南無實然燈王佛 南無堅精進奮迅成就義心佛 南無普照觀稱佛 南無慈光明稱勝佛 南無福德稱上勝佛 南無念一切眾生稱勝佛 南無須彌步稱勝佛 南無畢慚愧稱上勝佛 南無教化一切世間佛 南無離一切憂佛 南無離一切難佛 南無離一切世間佛 南無能轉胎佛 南無轉[1]女佛 南無轉男女降伏佛 南無佛華勝上王佛 南無不空說名佛 南無善慧法通王佛 南無十方廣功德稱無盡樂佛 南無愛大智見不空聞名佛 南無無量力智勝佛 南無成就梵功德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金剛密迹佛 南無善轉成就義佛 南無盧舍那化勝威德佛 南無常功德然燈去慧佛 南無到諸疑彼岸月佛 南無到法界無量聲慧佛 南無然燈勝光明佛 南無法界日光明佛 南無無邊無中功德海轉法輪聲佛 南無日不可思議智見佛 南無寶勝光明威德王佛 南無無盡功德妙莊嚴佛 南無不可量力普吼佛 南無普眼滿足然燈佛 南無勝功德炬佛 南無大龍聲佛 南無波頭摩師子座奮迅齊佛 南無智聚覺光佛 南無住持地善威德王佛 南無善住法然燈王佛 南無不空見生喜作佛 南無放身焰幢佛 南無清淨眾生行佛 南無一切德雲普光明佛 南無敷花相月智佛 南無第一光明金庭燎佛 南無觀一切法海無差別光明佛 南無化日佛 南無寶蓋勝盧舍那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精進勝堅慧佛 南無敷花心波頭摩佛 南無清淨眼佛 南無月光自在佛 南無無盡法海寶幢佛 南無金剛波頭摩勝佛 南無廣俱蘇摩作佛 南無人自在幢佛 南無一切智輪照盧舍那佛 南無龍稱無量功德佛 南無寶功德[*]鬘光佛 南無一切力莊嚴慧佛 南無寶焰須彌山佛 南無一切行光明勝佛 南無一切波羅蜜海佛 南無寶焰面門幢佛 南無成就[A5]一切願光明佛 南無廣得一切法齊佛 南無光明羅網勝佛 南無寶山幢佛 南無無邊中智海藏佛 南無清淨一切義功德幢佛 南無一切通首王佛 南無無障礙一切法界盧舍那佛 南無勝三昧精進慧佛 南無無礙法界然燈佛 南無無礙法界須彌幢勝王佛 南無菩提分俱蘇摩作王佛 南無得世間功德大海佛 南無寶師子力佛 南無普智海王佛 南無波頭摩善化幢佛 南無無盡光明普門聲[2]佛[3]◎ ◎[4]南無普功德雲勝威德佛 南無勝慧海佛 南無智月花雲佛 南無香光威德[5]佛 南無普門見無障礙清淨佛 南無不可降伏法自在慧佛 南[A6]無波頭摩光明敷王佛 南無大精進善智慧佛 南無[6]堅王幢佛 南無不可降伏妙威德佛 [7]南無精進德佛 南無一切功德勝心王佛 南無善成就無邊功德王佛 南無斷諸疑廣善眼佛 南無妙功德勝慧佛 南無過諸光明勝光明佛 南無須彌山然燈佛 南無無盡化善雲佛 南無無量光明化王佛 南無[8]白(丹自)智梵行佛 南無師子眼焰雲佛 南無大海天焰門佛 南無[9]覺佛智勝佛 南無無量味大[10]聖佛 南無無垢速雲聞佛 南無滿法界盧舍那佛 南無金色華佛 南無大功德花敷無垢佛 南無照勝威德王佛 南無不住眼無垢佛 南無無礙莊嚴佛 南無法智差別佛 南無轉燈輪幢佛 南無法界輪佛 南無一切佛[11]寶勝王[12]佛 南無無邊光明智輪幢佛 南無無著智幢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月智佛 [13]南無智佛 南無[14]日照佛 南無常放普光明舌功德海王佛 南無無邊光明法界莊嚴王佛 南無長臂佛 南無高見佛 南無無垢地平等光明世界普照十方光明聲吼虛空盧舍那佛 南無清淨花池莊嚴世界普門見妙光明佛 南無無邊功德住持世界無邊功德普光佛 南無彌留勝然燈世界普光明虛空鏡像佛 南無一切妙聲善愛聞世界喜樂見華火佛 南無妙聲莊嚴世界寶須彌山(丹本有然)[15]燈佛 南無一切寶色莊嚴光明照世界善化法界聲幢佛 南無香藏金剛莊嚴世界金剛光明電聲吼佛 南無焰聲世界不可降伏力月佛 南無寶波頭摩間錯莊嚴無垢世界法城慧吼聲佛 南無能與樂世界十方世界廣稱名智燈佛 南無手無垢善無垢羅網世界師子光明滿足功德大海佛 南無妙華幢照世界大智敷花光明佛 南無無量莊嚴間錯世界高智種種花光明佛 南無無邊莊嚴世界普滿法界幢眼佛 南無寶晝普光莊嚴世界妙慧上首佛 南無[*]鬘王世界作月光明幢佛 南無無垢藏莊嚴世界善覺梵威德佛 南無寶光明身世界一切種力虛空然燈佛 南無寶首瓔珞成就世界一切諸波羅蜜相大海威德佛 南無輪塵普蓋世界斷一切著喜作佛 南無寶鬘妙幢世界大稱廣功德吼照佛 南無不可思議莊嚴普莊嚴光明世界無[1]差別智光明功德海佛 南無無盡光明擇幢世界無邊法界無垢光明佛 南無放寶焰花世界清淨寶鏡像佛 南無威德焰藏世界無障礙奮迅光明吼佛 南無寶輪平等光莊嚴世界普寶光明佛 南無栴檀樹[*]鬘幢世界清淨一切念無礙光明佛 南無佛國土色輪善修莊嚴世界廣喜見光明智慧佛 南無微細光明莊嚴照世界法界奮迅善觀佛 南無無邊色形相世界無障礙智成就佛 南無普焰雲火然世界不退轉法輪吼佛 南無種種寶莊嚴清淨輪世界清淨色相華威德佛 南無究竟善修世界無障礙日眼佛 南無善作堅固金剛座成就勝世界過法界智身光明佛 南無十方莊嚴無障礙世界寶廣炬佛 南無差別色光明世界普光明花雲王佛 南無寶門種種幢世界普見妙功德光明佛 南無摩尼頂作[*]鬘光明世界普十方聲雲(丹本有作)佛 南無自在摩尼金剛藏世界智勝須彌王佛 南無摩尼衣座成就勝世界[2]施香光明功德寶莊嚴佛 南無華憂波羅莊嚴世界普智幢聲王佛 南無寶莊嚴種種藏世界一切法無畏然燈佛 南無香勝無垢光明世界普喜速勝王佛 南無日幢樂藏世界普門智盧舍那吼佛 南無香莊嚴快藏世界無量功德海光明佛 南無寶師子火光明世界[3]法界電光佛 南無相快照世界無障礙功德稱解脫光明王佛 南無功德成就光明照世界清淨眼無垢然燈佛 南無種種香花勝莊嚴世界師子光明勝光佛 南無寶莊嚴平等光明世界廣光明智勝幢佛 南無種種光明[*]鬘(丹髻)快世界金光明無量力日成就佛 南無放光[4]句素摩沈淪世界香光明喜力堅固[5]佛 南無光明清淨種種作世界光明力堅固佛 南無光明清淨種種作世界普光明大自在幢佛 南無[*]句素彌多焰輪莊嚴世界喜海莊嚴功德稱自在王佛 南無地成就威德世界廣稱智海幢佛 南無放聲吼世界相光明月佛 南無金剛幢世界一切法海勝王佛 南無無量功德莊嚴世界無量眾生功德法住佛 南無光明照世界梵自在勝佛 南無生無垢光明世界妙法界勝吼佛 南無種種光明照然燈世界不可嫌力普光明幢佛 南無照平等光明世界無垢功德日眼佛 南無寶作莊嚴藏世界無障礙智普照十方佛 南無無塵世界無量勝行幢佛 南無清淨光明世界法界虛空平等光明照佛 南無寶藏波浪勝成就世界功德相雲勝威德佛 南無宮殿莊嚴幢世界盧舍那勝頂光明佛 南無[*]鬘勝藏世界一切法無邊海慧佛 南無善化香勝世界相法化普光佛 南無快地色光世界善眷屬盧舍那佛 南無善作敷世界法行喜無盡慧佛 南無勝福德威德輪世界無垢清淨普光明佛 南無摩尼寶波頭摩莊嚴世界清淨眼花勝佛 南無焰地成就世界無量力成就慧佛 南無梵照世界虛空廣眼月佛 南無聲塵平等世界金色然彌樓然燈佛 南無寶色莊嚴世界智勝妙法界光明佛 南無金色善光明世界寶然燈普光明幢佛 南無盧舍那光明世界火勝花奮迅善照佛 南無寶月作藏世界無盡功德華威德佛 南無鏡光明照世界行力甘露吼聲佛 南無妙栴檀快月莊嚴世界(丹本有妙)[6]法智慧(丹本有勝)[7]威德光明佛 南無無邊功德聚集世界無邊精進[8]明功德勝王佛 南無大莊嚴成就世界日燈王佛 南無波頭摩跋提世界普華佛 南無摩梨支世界盧舍那佛 南無清淨行世界那羅延花幢佛 南無有華世界波頭摩威德佛 南無有雲世界[9]雷聲王佛 南無不可行世界薝蔔色佛 南無蓮華世界波頭摩勝佛 南無光幢世界光明王佛 南無無邊功德莊嚴光明世界莊嚴王佛 南無無量光明世界普賢佛 南無無邊功德寶作示現安樂世界無邊功德寶集示現安樂金色光明師子奮迅王佛 南無普寶間錯世界普光明妙勝山王佛 南無普無垢世界無垢稱王佛 南無清淨行世界普華佛

「『[10]如是諸世界中諸佛一切歸命,及彼菩薩摩訶薩一切大眾亦悉歸命。』」[1]◎

[*]佛說佛名經卷第六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七 - 2024-01-20 19:49:14


佛說佛名經卷第七

後魏北印度三藏菩提流支譯

◎[2]爾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世尊!如是諸佛如來,所有壽命長短等不?」

佛告諸比丘:「汝等諦聽,當為汝[A1]說。比丘!我此娑婆世界賢劫釋迦牟尼佛國土一劫,於安樂世界為一日一夜。若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一劫,於袈裟幢世界[3]為一日一夜。若袈裟幢世界碎金剛佛國土一劫,於不退輪吼世界善快光明波頭摩敷身如[4]來國土為一日一夜。若不退輪吼世界一劫,於無垢世界法幢如來國土為一日一夜。若無垢世界一劫,於善然燈世界師子如來國土為一日一夜。若善然燈世界一劫,於善光明世界盧舍那藏如來國土為一日一夜。若善光明世界一劫,於難過世界法光明波頭摩敷身如來國土為一日一夜。若難過世界一劫,於莊嚴慧世界一切通光如來國土為一日一夜。若莊嚴慧世界一劫,於鏡輪光世界月智如來國土為一日一夜。比丘!入如是數,滿足過十阿僧祇百千萬世界,最後波頭摩勝世界,於賢勝如來佛國土為一日一夜。比丘!如是等世界,無量無邊,長短不等,諸佛如來壽命、住世亦復如是。

「諸比丘!汝等應當稱此諸佛名,作如是言:

「『南無如是等諸佛如來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碎金剛佛 南無善快光明波頭摩敷身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盧舍那藏佛 南無法光明波頭摩敷身佛 南無一切通光佛 南無月智[5]佛 南無賢勝佛 南無不動智佛 南無阿尼羅智佛 南無阿私陀智佛 南無行智佛 南無阿樓那智佛 南無常智佛 南無妙智佛 南無樂自在天佛 南無[6]梵天佛 南無勝智天佛 南無菴摩羅月佛 南無不退月佛 南無不動月佛 南無阿尼羅月佛 南無婆留那月佛 南無阿私月佛 南無勝月佛 南無阿樓那月佛 南無無垢月佛 南無勝智月佛 南無不退眼佛 南無第一眼佛 南無阿尼羅眼佛 南無不動眼佛 南無阿私陀眼佛 南無行眼佛 南無婆留那眼佛 南無勝眼佛 南無微妙清淨眼佛 南無不退幢佛 南無阿尼羅幢佛 南無阿私陀幢[7]佛 南無行幢佛 南無阿樓那幢佛 南無常幢佛 南無妙幢佛 南無自在幢佛 南無梵幢佛 南無勝幢佛 南無彌留勝佛 南無波頭摩勝藏佛 南無普眼佛 南無梵命佛 南無金剛[8]齊佛 南無婆藪天[9]佛 南無一切法決定王佛 南無彌留幢寂眼勝佛 南無致沙佛 南無弗[A2]沙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火光明佛 南無法意佛 南無善法佛 南無稱勝佛 南無寶慧佛 南無微妙[10]眼佛 南無燈佛 南無擇義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婆藪天佛 南無不去佛 南無擇勝佛 南無妙行佛 南無無礙月佛 南無無邊智上首佛 南無普眼佛 南無厚波[11]婆羅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無邊智然燈佛 南無普功德觀然燈佛 南無功德佛 南無金剛幢佛 南無因陀羅幢勝[12]幢佛 南無普智寶炎勝功德幢佛 南無普智寶炎勝功德鷄都佛 南無無垢輪大悲雲幢佛 南無金剛那羅延幢佛 南無無礙勝行佛 南無火炎佛 南無山勝莊嚴佛 南無一切法海上莊嚴速住佛 南無深法海妙光佛 南無寶炎圍然燈佛 南無功德海光明輪勝佛 南無盧遮那勝藏佛 南無滿虛空法界尸佉羅勝然燈佛 南無不退然燈佛 南無法界吼佛 南無妙法樹山王威德佛 南無一切法海吼王佛 南無寶光明然燈幢佛 南無須彌功德光威德佛 南無法雲吼王佛 南無智炬然燈王佛 南無法電速幢勝佛 南無法然燈奮迅師子佛 南無不退法界吼佛 南無智力威德山王佛 南無電光明劫善照世界初放栴檀香光明照佛 南無善決定清淨劫無垢世界初盧舍那佛 南無甘露莊嚴劫善清淨世界初栴檀然[13]燈王佛 南無善住劫妙香世界初須彌光明勝王佛 南無善見劫莊嚴世界初無邊功德種種寶莊嚴王佛 南無焰清淨劫清淨世界初金剛奮迅佛 南無不可嫌劫不可嫌世界初毘沙門佛 南無不可嫌劫不可嫌稱世界初寶月佛 南無不可訶劫稱財世界初不可思議光明佛 南無清淨莊嚴劫樂清淨世界初觀世王佛 南無真塵劫光明[1]塵世界初火光明佛 南無梵讚歎劫清淨世界初力莊嚴王佛 南無德光明莊嚴劫月幢世界初善眼佛 南無栴檀香行平等勝成就佛 南無法海吼光明王佛 南無無垢轉法輪佛 南無寂靜威德王佛 南無虛空劫然燈佛 南無天自在藏佛 南無日羅幢雞都王佛 南無信威德佛 南無寶華藏佛 南無妙日身佛 南無一切身智光明月佛 南無不濁身佛 南無閻浮檀威德王佛 南無相莊嚴身佛 南無種種光明火月佛 南無善觀智雞都佛 南無無垢智光明王[2]佛 南無金剛那羅延精進佛 南無不可降伏智處佛 南無師子智佛 南無普無垢智通佛 南無無垢眼勝雲佛 南無金剛菩提光佛 南無光燈火髻佛 南無智日雞都佛 南無得功德佛 南無智光明雲光佛 南無普照月佛 南無寶波頭摩敷身佛 南無無障蓋吼佛 南無普光明奮迅師子佛 南無法界境界慧月佛 南無一切虛空樂說覺佛 南無初香善名佛 南無普聲寂靜吼佛 南無甘露山威德佛 南無法海吼聲佛 南無善堅羅網堅佛 南無光明月微塵佛 南無虛空鏡像頭髻佛 南無善智滿月面佛 南無清淨智華光明佛 南無寶炎山勝王佛 南無無垢功德火光明佛 南無寶月幢佛 南無寶勝光明威德王佛 南無普智行佛 南無炎海然燈佛 南無法無垢吼王佛 南無不可比功德稱幢佛 南無三昧輪身佛 南無長臂本願無垢月佛 南無相智義然燈佛 南無法起寶齊聲佛 南無勝照藏王佛 南無乘幢[3]佛 南無法海波頭摩廣信無畏天佛 南無法海吼光王佛 南無無垢法山佛 南無法輪光明髻佛 南無法日勝雲佛 南無法海說聲王佛 南無法日智輪然燈佛 南無法華雞都幢雲佛 南無法炎山雞都王佛 南無法行深勝月佛 南無法智普鏡佛 南無藏普智作照佛 南無山王勝藏王佛 南無普門賢照佛 南無連一切法精進幢佛 南無法寶華勝雲佛 南無寂光明深髻佛 南無法光明慈樂說光明月佛 南無炎海佛 南無智日普光明佛 南無普輪頂佛 南無智光明王佛 南無福德光華燈佛 南無日光明王佛 南無智師子雞都幢王佛 南無寶相山佛 南無莊嚴山佛 南無日步普照佛 南無法羅網覺勝月佛 南無無畏那羅延師子佛 南無普智[4]不二勇猛佛 南無法波頭摩敷身佛 南無功德華勝海佛 南無然法炬勝月佛 南無菩提輪善覺勝月佛 南無普賢鏡像髻佛 南無法幢然燈行佛(丹本無行) 南無金剛海幢王佛 南無稱山勝雲佛 南無栴檀勝月佛 南無照眾生王佛 南無普功德華威德光佛 南無勝波頭摩華藏佛 南無因波頭摩佛 南無香炎光明勝佛 南無相山盧舍那佛 南無普聞名稱幢佛 南無法[5]成光勝佛 南無普門光明須彌佛 南無功德威德佛 南無相勝法力勇猛幢佛 南無轉法輪光明吼佛 南無光明功德山般若照佛 南無轉法輪月妙勝[6]佛 南無法華盧舍那清淨雞都佛 南無寶波頭摩光明藏佛 南無普覺華佛 南無寶山雲燈佛 南無種種光明勝彌留藏[7]佛 南無光明輪峯王佛 南無福德雲[8]晝[9](丹蓋)佛 南無法峯雲幢佛 南無功德山威德佛 南無法日雲燈王佛 南無法雲稱勝月佛 南無法輪力雲佛 南無香解幢智威德佛 南無法輪清淨勝月佛 南無金山威德賢佛 南無賢首彌留威德佛 南無普慧雲吼佛 南無法力勝山佛 南無香炎勝王佛 南無伽那迦摩尼山聲佛 南無頂藏一切法光明輪佛 南無然法輪威德佛 南無山峯勝威德佛 南無普精進炬光明雲佛 南無三昧賢寶天冠光明佛 南無勝寶光佛 南無法炬寶帳聲佛 南無樂法光明師子佛 南無莊嚴相月幢佛 南無光明山雷電雲佛 南無無垢幢佛 南無無礙法虛空光明佛 南無快智華敷身佛 南無世間妙光明聲佛 南無法三昧光明聲佛 南無法聲多藏佛 南無法火炎海聲佛 南無高法輪光明佛 南無三世相鏡像威德佛 南無法界師子光佛 南無法火炎光明佛 南無盧舍那勝須彌佛 南無一切三昧海師子佛 南無普光慧然燈佛 南無法界城然燈佛 南無普門吼光[10]明佛 南無賢首佛 南無普光首佛 南無胎王佛 南無法界燈佛 南無虛空山照佛 南無阿尼羅有眼佛 南無龍自在王佛 南無普照勝須彌王佛 南無無礙虛空智雞都幢王佛 南無普智光明照十方吼佛 南無雲王吼聲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普照佛 南無實聲佛 南無金色寶作界妙山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金閻浮幢千(丹于)遮那光明佛 南無金色百光明佛 南無寶(丹實)稱佛 南無不空稱佛 南無日愛佛 南無成就智義佛 南無普賢佛 南無無垢光明雞都王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日月佛 南無海勝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無邊功德王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無垢面佛 南無無量壽花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智起佛 南無普護佛 南無薩婆毘浮[1]佛』」

爾時,[2]憂波摩那比丘[3]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白佛言:「世尊!世尊!幾佛過去?」

佛告憂波摩那比丘:「比丘!譬如恒河沙世界,下至水際,上盡有頂,滿中微塵。比丘!有人於中取爾所微塵,過恒河沙世界,下一微塵,如是過恒河沙世界,復下一塵,如是盡爾所微塵。比丘!於意云何?若著微塵,若不著微塵,是微塵數可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比丘!彼微塵可知其數,而彼過去同名釋迦牟尼佛,已入涅槃者,不可數知。比丘!我知彼過去諸佛,如現前見。彼諸佛母,同名摩訶摩耶,父同名輸頭檀王,城同名迦毘羅,彼諸佛第一聲聞弟子,同名舍利弗、目犍連,侍者弟子同名阿難,何況種種異名母、異名父、異名城、異名弟子、異名侍者。比丘!彼若干世界,彼人於何等世界著微塵,何等世界不著微塵,彼諸世界,若著微塵,若不著微塵,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比丘!復有第二人取一微塵,過彼若干微塵數世界爾數佛國土,阿僧祇億百千萬那由他世界,為一步。比丘!彼人復過是若干微塵數世界為一步,彼人如是過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行,乃下一塵,如是盡諸微塵。比丘!如是若干世界,滿中微塵,復更著十方世界。比丘!復過是世界著微塵,彼諸世界,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比丘!於意云何,彼微塵可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彼諸微塵可知其數,彼同名母、同名父、同名城、同名弟子、同名侍者、同名釋迦牟尼佛,不可知數。如釋迦牟尼佛,不勝幢佛亦如是,盧舍那佛亦如是,無垢勝眼佛亦如是。

「光明清淨王佛亦如是。

「無垢光明眼佛亦如是。

「善無垢清淨佛亦如是。

「成就無邊功德勝王佛亦如是。

「寶光明佛亦如是,寂修佛亦如是,聲德佛亦如是,波頭摩勝佛亦如是,日月佛亦如是,普寶蓋佛亦如是。

「比丘!汝當歸命如是等阿僧祇同名佛。

「『南無普光明奮迅王佛 南無普照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彌留燈王佛 南無寶莊嚴佛 南無智成就佛 南無寶蓋佛 南無放炎佛 南無物成就佛 南無稱智佛 南無三昧勝佛 南無寶觀佛 南無寶雞都佛 南無尸羅施佛 南無[4]莎羅王佛 南無實意山(丹本無山)雞兜王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山自在王佛 南無[5]栴檀佛 南無見義佛 南無自在幢佛 南無大彌留佛 南無無光勝[6]佛 南無大莊嚴王佛 南無大智幢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梵自在佛 南無無畏上勝山王佛 南無智雞兜佛 南無餘依止黠聲王佛 南無智炬住持佛 南無過一切世間佛 南無法照佛 南無無垢光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一切勝佛 南無寂靜妙聲佛 南無普[7]明佛 南無勝山王師子奮迅境界聲佛 南無地住持佛 南無功德王光佛 南無住持智庭燎佛 南無樂說勝王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金色波頭摩成王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無量聲佛 南無親光佛 南無龍天佛 南無天力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離諍光佛 南無世天[8]佛 南無勝積佛 南無人王佛 南無華王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發精進佛 南無因陀羅雞兜佛 南無清淨無垢[9]光菩提寶華不斷絕光明王佛 [10]南無勝山王師子奮迅境界聲佛 南無[11]薝蔔上佛 南無意福德自在佛 南無觀聲王佛 南無無垢威德佛 南無功德寶集吼佛 南無成就德佛 南無成就勝佛 南無斯何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阿輸迦世界賢妙勝佛』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佛名,必得不退菩提。

「『南無難陀世界栴檀勝佛』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佛名,畢竟得清淨心。

「『南無跋陀世界寂染佛 南無意智雞兜世界破魔力佛 南無滿月世界無憂佛 南無雞兜意勝世界寶杖佛 南無語吼聲勝世界花勝佛 南無差摩世界三奮迅佛 南無廣世界樹提勝佛 南無月勝世界金剛功德身佛 南無過去無量無邊海勝佛』

「若善男子,稱彼佛名,得畢竟不退菩提心。

「『南無彌留勝王佛』

「彼佛初成佛,第一會八十億百千萬那由他聲聞眾,第二會七十億百千萬那由他,第三會六十億百千萬那由他,第四會二十五億百千萬那由他如是,菩薩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

「『南無師子妙聲王佛』

「彼如來初會有九十九億聲聞,第二會九十億,第三會九十三億,第四會九十九億如是,菩薩摩訶薩眾無量無邊。

「『南無華勝佛』

「彼佛初會八十億聲聞,菩薩僧亦如是。

「『南無妙行佛』

「彼佛初會八十億聲聞,菩薩僧亦如是。

「『南無[A3]無量大莊嚴佛』

「彼佛初會八十億聲聞,第二會七十億,乃至第十會亦如是,菩薩僧亦如是無量無邊。

「『南無放炎佛 [1]南無威德佛』

「彼佛初會有九十億聲聞,如是第二乃至第十亦如是,菩薩摩訶薩僧無量無邊。

「『南無一切光明佛』

「彼佛初會有那由他億聲聞,菩薩僧亦如是。

「『南無無量光明佛』

「彼佛初會聲聞有九十六億,第二會九十四億,第三會九十二億,菩薩僧亦如是。

「『南無聲德佛』

「彼佛初會聲聞有八十億,第二會七十億,第三會六十億,菩薩僧亦如是。

「應當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菩薩。

「復次,比丘!應當敬禮南方清淨無垢世界菩薩佛,謂文殊師利,現在普見如來佛國土中。復次,比丘!應敬禮四大士[2]菩薩,第一名光明幢,現在東方無畏如來佛國土中,第二名智勝,現在南方智聚如來佛國土中,第三名寂根,現在西方智山如來佛國土中,第四名願意成就,現在北方那羅延如來佛國土中。

[3]
「『敬禮東方無畏如來佛國土中光明幢菩薩。

「『敬禮南方智聚如來佛國土中智勝菩薩。

「『敬禮西方智山如來佛國土中寂根菩薩。

「『敬禮北方那羅延如來佛國土中願意成就菩薩。』」

復次,摩訶男比丘重[A4]問如來:「世尊!過去幾佛入涅槃?」

佛告摩訶男:「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比丘!東方恒河沙世界,南方恒河沙世界,西方恒河沙世界,北方恒河沙世界,上[4]下四維恒河沙世界,彼一切世界,下至水際,上盡有頂,滿中微塵。比丘!於意云何,彼如是微塵可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A5]如是同名釋迦牟尼佛,過去入涅槃者不可數知。比丘!我知彼過去諸佛,如現在前。彼[5]諸佛母同名摩訶摩耶,父同名輸頭檀王,城同名迦毘羅,彼佛第一聲聞弟子同名舍利弗、目犍連,侍者弟子同名阿難陀,何況種種異名母、異名父、異名城、異名弟子、異名侍者。[6]比丘!彼若干世界,彼人於何等世界著微塵,何等世界不著微塵,彼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比丘!復有第二人,取彼微塵,彼若干微塵數世界,爾所佛國土阿僧祇億百千萬那由他世界,過爾所世界為一步。比丘!彼人復過若干微塵數世界為一步,彼人如是過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行,乃下一塵,如是盡諸微塵。比丘!如是若干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滿中微塵,復更著十方世界。比丘!復過是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彼諸世界,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比丘!於意云何,彼諸微塵可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彼諸微塵可知其數,彼同名釋迦牟尼佛,母同名摩訶摩耶,父同名輸頭檀王,城同名迦毘羅,第一弟子同名舍利弗、目犍連,侍者弟子同名阿難陀,不可知數。復次,比丘!復有第三人,取彼爾所世界微塵,過彼爾所微塵數世界為一步,過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行,乃下一塵,如是盡諸微塵。復有第四人,[7]取彼若干微塵數世界,若著若不著,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比丘!於意云何,彼微塵可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彼若干微塵,可知其數。然彼同名釋迦牟尼佛母、同名父、同名世界、同名弟子、同名侍者、同名佛,不可知數。比丘!如是第五人、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人。復次,比丘!復有第十一人,是人彼若干微塵中,取一微塵破為十[8]方,若干世界微塵數分,如一微塵破為若干分,如是餘微塵亦悉破為若干世界微塵數分。比丘!於意云何,彼微塵可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復有人,[1]彼若干微塵佛國土為過一步,如是速疾神通行東方世界,無量無邊劫行,行如是東方世[2]界,下一微塵東方盡,如是微塵,若著微塵,及不著者,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如是南方乃至十方,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比丘!於意云何,彼微塵可[3]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若干微塵分可知其數。然現今在世,同名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不可數知,母同名摩訶摩耶,父同名輸頭檀,城同名迦毘羅,弟子同名舍利弗、目犍連,侍者弟子同名阿難陀,何況種種異名。比丘!我若干微塵數劫住世,說一同名釋迦牟尼佛,不可窮盡。如是同名然燈佛,同名提波延佛,同名燈光明佛,同名一切勝佛,同名稱王佛,同名波頭摩勝佛,同名毘婆尸佛,同名尸棄佛,同名毘舍浮佛,同名拘留孫佛,同名拘那含牟尼佛,同名迦葉佛,如是等異名母,乃至異名侍者入涅槃,我知彼佛,如現在前。

「應當敬禮如是等諸[4]佛。

「『[5]敬禮同名釋迦牟尼佛 敬禮同名然燈佛 敬禮同名提波延佛 敬禮同名燈光明佛 敬禮同名一切勝佛 敬禮同名稱王佛 敬禮同名波頭摩勝佛 敬禮同名毘婆尸佛 敬禮同名尸棄佛 敬禮同名毘舍浮佛 敬禮同名拘留孫佛 敬禮同名拘那含牟尼佛 敬禮同名迦葉佛』」

[6]憂波摩那比丘白佛言:「世尊!世尊!未來幾許佛?」

佛告憂波摩那比丘:「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比丘!未來星宿劫中,有[7]三百佛出世,同名大雞兜佛。復有十千同名莊嚴王佛。

「華作劫中有一億百千萬佛出世,同名菩提覺華佛。[8]八頻婆羅佛出世,同名離愛佛。

「多盧波摩劫中,有六千佛出世,同名散花佛。

「勝聲劫中[9]莎羅自在高幢世界,十千佛出世,同名清淨[10]憂波羅香山佛。

「普華劫中,有[11]千八百佛出世,[12]同名離愛佛。

「復有千三百佛出世,同名梵聲佛。

「復有劫中,三十億佛出世,同名釋迦牟尼佛。

「復有劫中,八千同名然燈佛[13]出世。

「復有劫中,六十千[14]同名歡喜佛出世。

「復有劫中,三億佛出世,同名弗沙佛。

「復有劫中,十八千佛出世,同名莎羅自在王佛[15](十八千,丹八十千)。

「復有劫中,三百佛出世,同名波頭摩勝佛。

「復有劫中,五百佛出世,同名波多婆佛。

「復有劫中,千佛出世,同名閻浮檀佛。

「復有劫中,十二八千萬佛出世,同名見一切義佛。

「復有劫中,千佛出世,同名俱隣佛。

「復有劫中,九千佛出世,同名迦葉佛。

「復有劫中,十八佛出世,同名因陀羅幢佛。

「復有劫中,十五佛出世,同名[16]日佛。

「復有劫中,六十億佛出世,同名大莊嚴佛。

「復有劫中,六十佛出世,同名[17]因陀幢佛。

「[18a]復有劫中,五百佛出世,同名日佛。

「[18b]復有劫中,六十億佛出世,同名大莊嚴佛。

「復有劫中,六十二百佛出世,同名寂行佛。

「復有劫中,六十億佛出世,同名莎羅自在王佛。

「復有劫中,八千佛出世,同名堅精進佛。

「復有劫中,百億佛出世,同名決定光明佛。

「[19]復有劫中,八十億佛出世,同名實法決定佛。

「復有劫中,六十二億佛出世,同名毘留[20]羅佛。

「復有劫中,六十千佛出世,同名妙波頭摩佛。

「復有劫中,四十千佛出世,同名願莊嚴佛。

「復有劫中,五百佛出世,同名華勝王佛。

「復有劫中,四十億那由他佛出世,同名妙聲佛。

「復有劫中,千佛出世,同名功德蓋安隱自在王佛。

「復有劫中,六[21]十千佛出世,同名堅修柔軟佛。

「復有劫中,[22]十佛國土微塵數百千萬不可說不可說佛出世,同名普賢佛。

「復有劫中,七千佛出世,同名法莊嚴王佛。

「比丘!舉要言之,未來諸佛,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不可窮盡。比丘!汝應當一心歸命如是等諸佛。」

爾時,舍利弗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幾佛現在?」

佛告舍利弗:「汝見我現在身[23]耶?」

舍利弗言:「如是,世尊!我今實見佛身。」

復告舍利弗:「我今見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同我名釋迦牟尼佛在世者,如汝見我無異。如是同名然燈佛,同名毘婆尸佛,同名尸棄佛,同名毘舍浮佛,同名拘留孫佛,同名[24]俱那含佛,同名迦葉佛。

「舍利弗!舉要言之,我若一劫,若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說,同名諸佛不可窮盡,何況異名佛?此如是等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初教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舍利弗!汝應當一心歸命如是等諸佛。

「舍利弗!現在[1]劫五百同名智幢佛。復有劫五百同名法幢佛。復有劫六十二同名然燈佛。復有劫六十二同名尸棄佛。復有劫千同名然火單[2]荼自在王聲佛。復有劫[3]二千不同名,[4]或名智勝佛,或[5]名炬燈王佛,或名法勝佛,或[6]名梵勝佛。舍利弗!汝應當一心歸命如是等諸佛。

「舍利弗!復有佛名妙聲分聲佛。舍利弗!彼妙聲分聲佛壽命六十百[7]歲。過是東方,名智自在兩足尊,彼智自在如來壽命十二千歲。過智自在世尊,復有佛名威德自在兩足尊,[8]威德自在佛壽命七十六千歲。過威德自在世尊,復有佛名摩醯首羅,彼摩醯首羅佛壽命[9]滿一億歲。過摩醯首羅[10]佛,復有佛名梵聲,彼梵聲佛壽命滿足十億歲。過梵聲世尊,復有佛名大眾自在,彼大眾自在佛壽命滿足六十千歲。過大眾自在世尊,復有佛名聲自在[*]佛,彼聲自在佛壽命滿足一億歲。過聲自在世尊,復有佛名勝聲,彼勝聲佛壽命滿足百億歲。過彼勝聲世尊,復有佛名月面,彼月面佛壽命一日一夜。過月面世尊,復有佛名日面,彼日面佛壽命滿足千八百歲。過日面世尊,復有佛名梵面,彼梵面佛壽命滿足[11]二十三千歲。過梵面世尊,復有佛名梵阿莎婆,彼梵阿莎婆佛壽命滿足千八百歲。[12]舍利弗!汝應當一心歸命如是等諸佛。

「舍利弗!復過一劫中,二百佛出世,我說彼佛名,汝當歸命。

「『南無不可嫌身佛 南無稱名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稱吼佛 南無稱[13]上佛 南無聲清淨佛 南無智勝佛 南無智解佛 南無黠慧佛 南無智通佛 南無智成就佛 南無智供養佛 南無智妙佛 [14]南無智[15]通(丹勇)猛佛 [16]南無智炎佛 南無淨上佛 [17]南無法寶佛 南無智光佛 南無梵天佛 南無善梵天佛 南無淨婆藪佛 南無妙梵聲佛 南無梵自在佛 南無梵天自在佛 南無因那陀佛 南無梵吼佛 南無梵德佛 南無威德力佛 南無威德自在佛 南無善威德佛 南無威德絕[18]倫無能[19]制伏佛 南無威德起[20]佛[21]◎ ◎[22]南無威德天佛 [23]南無善決定威德佛 南無威德勝佛 南無驚怖佛 南無驚怖意佛 南無驚怖慧佛 南無驚怖眾生佛 南無驚怖面佛 南無驚怖起佛 南無威德決定畢竟佛 南無威德天佛 南無驚怖實佛 南無見驚怖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深聲佛 南無無邊聲佛 南無淨聲佛 南無清淨聲佛 南無無量聲佛 南無放聲佛 南無降伏魔力聲佛 南無住持聲佛 南無善目佛 [24]南無善照佛 南無普眼佛 南無清淨面佛 南無無邊眼佛 南無稱眼佛 南無眼莊嚴佛 南無不可[25]嫌眼佛 南無調[26]柔佛 南無調勝佛 南無善調心佛 南無善寂根佛 南無善寂意佛 南無善寂妙佛 南無善寂行佛 南無善寂[27]去佛 南無善寂彼岸佛 南無善寂勇猛佛 南無住勝佛 南無善[28]寂淨心佛 [29]南無眾自在佛 [30]南無眾[31]上首自在王佛 南無有眾佛 南無[32]勝眾佛 南無清淨智佛 南無大眾自在佛 南無眾勇猛佛 南無放妙香佛 南無法方佛 南無法雞兜佛 南無法行佛 南無法寶佛 南無法力佛 [33]南無法住佛 南無善法[34]佛 [35]南無法勇猛佛 南無法樂決定佛 [36a]南無實法決定一劫中八十億同名[37]決定佛』

「[36b]第二劫中八十億亦同名決定佛,過決定佛,名勝成就佛,亦應一心敬禮。

「『南無安隱佛 南無拘隣佛 南無善歡喜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頭陀羅吒佛 南無毘留博叉佛 南無[38]善眼佛 南無妙眼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善解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妙去佛 南無[39]大勝佛 南無栴檀佛 [40]南無大功德佛 [41]南無[42]善度佛 南無滅惡佛 南無摩梨支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滿月佛 南無淨名佛 南無淨德佛 南無淨住佛 南無喜勝佛 南無月幢佛 南無寶起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43]法妙佛 南無高[44]鬘(丹髻)佛 南無稱[45]妙佛 [46]南無威德佛 南無[47]次勝妙釋迦牟尼佛 南無吉沙佛 南無弗沙佛 南無毘婆尸佛 南無尸棄佛 南無毘舍浮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拘那含佛 南無迦葉[48]佛』」

[1]佛復告舍利弗:「[2]舍利弗!現在東方可樂世界中名阿閦佛,應當一心敬禮。

「『[3]南無日藏佛 [4]南無日作佛 [5]南無龍王自在王佛 南無龍歡喜佛 南無[6]自在佛 南無稱光明佛 南無[7]山城佛 南無[8]普妙佛 南無普寶佛 南無稱自在王佛 南無行法行稱佛 南無初智慧佛 南無智山佛 南無因光明佛 南無生勝佛 南無彌留藏佛 南無智海佛 南無大精進佛 南無高山勝佛 南無功德藏佛 南無智法界佛 南無無畏自在佛 南無大精進成就佛 南無智成就佛 南無無礙王佛 南無地力精進佛 南無[9]持佛 南無力王佛 南無[10]善見佛 南無法光明王佛 南無降伏魔佛 南無不斷炎佛 南無功德山佛 南無智齊佛 南無無障力王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師子歡[11]喜佛 南無戒光明佛 南無快勝王佛 南無盡智藏佛 南無寶面勝佛 南無智波婆佛 南無決定稱佛 南無無[12]邊觀王佛 南無法華雨佛 南無作光明佛 南無高山王佛 南無成就法輪王佛 南無無垢眼佛 南無大名聲德佛 南無無礙智力王佛 南無無礙安隱佛 南無寂門佛 南無福德力精進佛 南無智衣王佛 南無法自在王[13]佛 南無無妨安隱佛 南無智成就佛 南無大力彌留藏佛 南無觀功德精進佛 南無得無障不迷佛 南無香光明佛 南無功德聚集王佛 南無法齊底佛 南無聲自在王佛 南無護聲佛 南無種種力精進王佛[14]◎

佛名經卷第七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八 - 2024-01-21 19:38:29


佛說佛名經卷第八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15]南無寶光明勝王佛 南無過一切須彌山王佛 南無寶彌留佛 南無不動法佛 南無堅固蓋王佛 南無普功德佛 南無法[16]莎羅彌留佛 南無聚集智聲佛 南無智炎華月王佛 南無龍王自在王佛 南無[17]優曇末華王佛 南無真金色王佛 南無增長法幢王佛 南無栴檀波羅光佛 南無住法[18](丹持)功德稱佛 南無堅固意精進佛 南無然塵燈佛 南無精進步佛 南無無邊堅固幢佛 南無最法稱佛 南無法王佛 南無降伏大眾佛 南無有光炎華高山佛 南無智勝照佛 南無才威德然燈佛 南無無諍無畏佛 南無智化聲佛 南無二輪成就佛 南無妙身蓋佛 南無勝莊嚴王佛 南無師子座善坐佛 南無放月光華王[19]佛』

「復次,舍利弗!現在南方佛,汝應當一心歸命。

「『[20]南無法自在吼佛 南無師子奮迅王佛 南無初發心香自在莎羅佛 南無那羅延自在藏彌留勝佛 南無寶山精進自在集功德佛 南無樹提藏佛 南無星宿方便稱佛 南無功德力莎羅王佛 南無大意佛 南無妙聲吼奮迅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得一切眾生意佛 南無寶地山佛 南無法雲吼聲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香波頭摩精進王成就佛 [21]南無光波婆吒佛 南無功德[22]跡佛 [23]南無因緣光明佛 南無無邊功德王佛 南無增長明(丹眼)佛 南無師子聲奮迅佛 [24]南無觀法佛 [25]南無[26]天力師子奮迅佛 南無法華通佛 南無敬法清淨佛 南無堅精進行奮迅佛 南無自精進佛 南無彌留光佛 南無功德阿尼羅佛 南無淨[27]相(丹[A1]根)佛 南無喚智佛 南無智慧作佛 南無不破廣慧佛 南無力慧佛 南無[A2]優頭鉢佛 南無法堅固歡喜佛 南無堅固意自在佛 [28]南無發[29]捨成就佛 [30]南無平等須彌山面佛 南無清淨藏佛 南無一切眾生自在佛 [31]南無智自在佛 [32]南無勝業清淨見佛 南無善快奮迅佛 南無無障無[33]著精進佛 南無世間自在佛 南無廣法行佛 南無功德成就佛 南無不怯弱成就佛 南無[34]成如意通佛 南無如觀法佛 南無栴檀鬚(丹髻)佛 南無敬重戒王佛 南無寶名佛 南無龍王自在聲佛 南無大智莊嚴佛 南無[35]無孤獨功德佛 南無阿羅摩佛 南無不滅莊嚴佛 [36]南無淨功德莊嚴佛 南無自在相好(丹妙)莊嚴稱佛 [37]南無行自在王佛 南無法華彌留佛 南無法性莊嚴佛 南無願滿足佛 南無大捨莊嚴佛 南無千法無畏佛 南無有自在成就佛 南無樂法奮迅佛 南無寂王佛 南無解脫王佛 南無肩彌留佛 南無如意力電王佛 南無無障佛月佛 南無不讚歎世間勝佛 南無法王決定佛 南無寶星宿雲王佛 南無阿私多寶勝佛 南無法行自在[1]佛 南無地勇名佛 南無無邊勝寶名[2]佛 南無名智奮迅王[3]佛 南無名樹迦那伽王佛 南無名增長慧佛 南無法華通直心佛 [4]南無名照觀佛王佛 [5]南無名快照光明精進通集佛 南無名智盡天佛 南無名不著惡勝佛 南無名勝妙法佛 南無名大智聲智慧佛 南無名見一切世間不畏佛 南無名見無畏佛 南無名聲去佛 南無如來行無量王佛』

「復次,舍利弗!現在西方佛,汝應當一心敬禮。

「『南無初光明華心照佛 南無妙聲修行吼[6]佛 南無住勝智稱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作非作心華光佛 南無法行然燈佛 南無普勝佛 南無智吼稱王佛 南無梵聲歡喜吼佛 南無[7]千眼佛 南無海香炎佛 南無千月自在藏佛 南無法速樂行佛 南無身賢遠光佛 南無師子廣眼佛 南無十力光明勝佛 南無智來佛 南無無邊精進勝面佛 南無大勝成就法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不可盡色佛 南無觀法智[8]佛 南無無妨王佛 南無無邊德佛 南無智察法佛 南無一切善根菩提通[9]佛 南無無礙精進善思惟奮迅王佛 南無上智勝善住功德佛 南無智香勝佛 南無智勝見尸棄王佛 南無妙功德智佛 [10]南無法清淨來佛 [11]南無不憂法華吼王佛 南無勝上功德佛 南無開法門藏佛 南無照法同王佛 南無力王善住法佛 南無善[12]擇力得佛 南無無邊門見佛 南無善化莊嚴佛 南無不似見佛 南無離瞋功德王佛 南無離塵億勝佛 南無大力般若奮迅王佛 南無法鏡像佛 南無堅叉利成就佛 南無一切智功德勝佛 南無不樂出功德[13]佛 南無精進過精進自在山佛 南無一切世間自在橋梁勝佛 南無示現(丹本有無)盡德佛 南無清淨戒功德王佛 南無華嚴作莊嚴佛 南無[14]獨王佛 南無得大通願力佛 南無吼聲速精進佛 南無勝身[15]那羅延智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寶光阿尼羅勝佛 [16]南無寶海炎佛 南無大海彌留勝王佛 [17]南無初不濁天王佛 南無不住生戒勝功德王佛 南無勝慧佛 南無虛空樂說無礙稱佛 南無無比藏稱佛 南無天(丹本無天)自在梵增上佛 南無善行見王佛 南無種種行王佛 南無盧舍那勝功德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住華佛 南無智善根成就性佛 南無無障礙智成就佛 南無善決法[18]佛 南無法莊嚴觀樂說(丹本有法)稱佛 南無[19]三寶然燈佛 南無摩訶思惟藏佛 南無不可思議王佛 南無自在[20]億佛 南無師子胸藏佛 南無智王莊嚴佛 南無自在根佛 南無離聲眼佛 南無善香佛 南無不染佛 [21]南無法身佛 南無波頭摩[22]佛 南無廣戒王佛 南無心善行稱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如意通觀藏佛 南無然貪[23]燈王佛 南無世間意成就[24]善(丹蓋)法佛 南無福德勝田佛 南無善觀佛[25]法勝佛』

「復次,舍利弗!現在北方佛,汝[26]當一心歸命。

「『南無初勝藏[27]山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無邊智慧佛 南無龍華佛 南無一切龍奮迅勇猛[28]佛 南無降伏一切魔佛 南無法世間鏡像佛 南無福德莊嚴佛 南無勝婆[29]嗟山佛 南無法來王佛 南無普莊嚴樹行勝佛 南無佛化成就佛 南無寶積成就佛 南無一切成就稱佛 南無三世智勝佛 南無勝威善住佛 南無種種願光[30]佛 南無不退百勝光佛 南無分闍羅勝佛 南無奪(丹奮)一切邪見佛 南無得佛眼輪佛 南無得一切佛智佛 南無大慈悲救護勝佛 南無師子智橋梁佛 南無住實際王佛 南無諸善根福德法成就[31]佛 南無大無垢智佛 南無智稱王佛 南無佛法波頭摩佛 南無[32]興一切相佛 南無隨一切意法雲佛 [33]南無大毘留[34]嗏佛 [35]南無滿足精進實慧佛 南無勝光明佛 南無不動法智光佛 南無栴檀雲王佛 南無不染波頭摩聲佛 南無法增上聲[36]王佛 南無撰擇法無礙華稱佛 南無無垢劫佛 [37]南無佛眼無垢精進增上輪佛 南無智自在稱佛 南無無邊疑佛 南無廣威德自在王佛 南無無邊智奮迅無礙心佛 南無欲法道善住佛 南無一切生智佛 南無降伏魔力堅固意佛 [1]南無精進自在寶王佛 南無威德藏佛 [2]南無見利益一切[3]歡喜佛 [4]南無種種[5]日佛 [6]南無大步[7]佛王佛 [8]南無無垢法王佛 [9]南無聲分妙寶吼佛 南無不退精進示現佛 南無莊嚴佛國土王佛 南無智根本華佛 南無不稱涅槃佛 南無一切龍摩尼藏佛 南無樂法自在佛 南無得法相自在佛 南無無邊寶功德藏佛 南無清淨華山佛 南無大法王拘[10]蘇摩勝佛 南無一切盡不盡藏佛 南無華彌留善佛 南無虛空智山佛 南無智力王佛 南無無礙聲智佛 南無無邊[11]佛聲藏佛 南無智王不盡稱佛 南無心慧奮迅王佛 南無自性清淨智佛 南無智自在法王佛 南無正見佛 南無語見佛 南無滿足法香見佛 [12]南無因陀羅山無礙王佛 [13]南無龍月佛 南無寶自在莎羅王佛 南無見一切眾生佛 南無水住持光明王佛 南無覺一切法佛 南無智寶法勝佛 南無精進自在意法藏[14]佛 南無無礙山佛 南無無垢[15]鬘佛 南無放光明照佛 南無彌留力自在藏佛 南無炎自在藏佛 [16]南無聲分妙覺[17]吼佛 南無精進自在彌留寂自在佛 [18]南無堅無畏功德佛 南無堅勇猛寶佛 南無堅猛寂靜王佛 南無降伏闇彌留山王佛 [19]南無勝丈夫芬陀[20]梨佛 南無聖聲藏佛 南無普賢芬陀利佛 南無法平等法身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難可意[21]佛 南無不[22]動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勝聲佛 南無莎羅奮迅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愛見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月光佛 [23]南無日光佛 南無法界佛 南無藥樹王佛 南無星宿佛 南無覺[24]上佛 南無[25]授記佛 南無愛作佛 南無無畏作佛 [26]南無華寶栴檀佛 南無龍功德佛 南無盧舍那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無煩惱佛 南無善來佛 南無金色色佛 南無無根本佛 南無須彌[27]燈[28]佛 南無可樂見光佛 南無能作光佛 南無[29]一切濁佛 南無無染佛 南無[30]善淨佛 南無[31]解脫佛 南無華樹佛 南無[32]法性佛 南無善護聲佛 南無得意佛 南無斷愛佛 南無[33]內外[34]佛 南無成就幢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勝聲[35]佛 南無[36]金剛佛 南無[37]大通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離一切煩惱佛 南無離怖佛 南無離怯弱佛 南無不可動佛 南無樂解脫佛 南無成[38]就佛 南無二足尊佛 南無一切種智佛 南無相莊嚴佛 南無不可量言佛 南無不畏言佛 南無常相應言佛 南無梵眾相應佛 南無[39]三十天眾相應佛 南無字金色[40]佛 南無[41]捨結佛 南無莎羅華佛 南無金華佛 南無拘牟頭相佛 南無頂[42]勝佛 南無一切通智佛 [43]南無不可相佛 [44]南無得一切法彼岸佛 [45]南無善住佛 南無莊嚴相佛 南無妙寂佛 南無捨浮羅奮迅[46]佛 南無清淨眾生[47]佛 南無常香佛 南無畢竟大悲[48]佛 南無成就堅佛 南無常微笑[49]佛 南無離濁佛 南無百相功德佛 南無隨順佛 南無勝藏[50]佛 南無般若幢佛 南無寶般若畢竟[51]佛 南無滿足意佛 南無觀世自在王佛 南無大炎聚佛 南無勝功德威德佛 南無[52]梵勝天佛 南無內寶佛 南無三菩提幢佛 南無[53]勝燈佛 南無善擇願[54]越勝莎羅王[55]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56]照闇佛 南無無畏觀佛 [57]南無樂說莊嚴[58]佛 南無無垢月雞兜稱佛 南無寶上佛 南無華莊嚴光明(丹本有作)佛 南無火奮迅佛 南無無畏智觀佛 南無師子奮迅齊佛 南無遠離一切驚怖毛竪等稱光佛 南無伽那伽王光明威德佛 南無觀世音佛 南無尼彌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寶精進日月光明莊嚴威德𭶑聲王佛 南無初發心念觀一切疑即斷煩惱佛 南無斷闇三昧勝王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大聚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虛空平等佛 南無禮拜增上佛 南無不動作佛 南無[1]觀(丹鄉本歡)喜佛 南無離畏佛 南無善清淨勝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不可降伏幢佛 南無勝一切佛 南無聞聲勝佛 南無善臂佛 南無寶高佛 南無善解佛 南無月高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照賢首勝佛 南無得聖佛 南無成就一切事佛 南無山峯佛 南無普寶蓋莊嚴佛 南無廣光明王佛 南無寶蓋喜佛 南無照賢勝佛 南無樂日佛 南無普賢佛 南無清淨一切願威德勝王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普光明佛 南無普香佛 南無善清淨佛』

「舍利弗!舉要言之,現在諸佛說不可盡。舍利弗!譬如東方恒河沙世界,南方恒河沙世界,西方恒河沙世界,北方恒河沙世界,上下四維恒河沙世界,彼一切世界,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如是微塵可知數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佛告舍利弗:「如是同名釋迦牟尼佛,現在世者,我現前見。彼諸佛母同名摩訶摩耶,父同名輸頭檀王,城同名迦毘羅,彼諸佛第一聲聞弟子,同名舍利弗、目犍連,侍者弟子同名阿難陀,何況種種異名母、異名父、異名城、異名弟子、異名侍者。舍利弗!彼若干世界,彼人於何等世界著微塵,何等世界不著微塵,彼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下至水際,上至有頂。舍利弗!復有第二人,取彼微塵,[2]彼若干微塵數,爾所佛國土阿僧祇億百千萬那由他世界,過爾所世界為一步。舍利弗!彼人復過若干微塵[3]數世界為一步,彼人如是過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行乃下一塵,如是盡諸微塵。舍利弗!如是若干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滿中微塵,復更著十方世界。舍利弗!復過是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彼諸世界,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舍利弗!復有第三人,取彼爾所微塵,過彼爾所微塵數世界為一步,彼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行乃下一塵,如是盡諸微塵。復有第四人,取彼若干微塵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舍利弗!於意云何,彼微塵可知數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佛告舍利弗:「彼若干微塵,可知其數,然彼同名釋迦牟尼佛,母同名摩訶摩耶,父同名輸頭檀,城同名迦毘羅,第一弟子同名舍利弗、目犍連,侍者弟子同名阿難陀,彼佛不可知數。舍利弗!如是第五人,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人。舍利弗!復有第十一人,是人彼若干微塵中,取一微塵破為[4]十方,若干世界微塵數分,如是餘微塵,亦悉破為若干世界微塵數分。舍利弗!於意云何,彼微塵分可知數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佛告舍利弗:「復有人,彼若干微塵分佛國土為過一步,如是速疾神通行東方世界無量無邊劫下一微塵,東方盡如是微塵,若著微塵及不著者,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如是南方乃至十方,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舍利弗!於意云何,彼微塵可知數不?」

舍利[A3]弗言:「不也。世尊!」

佛告舍利弗:「彼若干微塵分,可知其數。然現今在世同名釋迦牟尼佛,母同名摩訶摩耶,父同名輸頭檀王,城同名迦毘羅,第一弟子同名舍利弗、目犍連,侍者弟子同名阿難陀,不可數知。何況種種異名佛、異名母、異名父、異名城、異名弟子、異名侍者。舍利弗!我若干微塵數劫住世,說一同名釋迦牟[5]尼,不可窮盡。如是同名然燈佛。

「『[6]南無同名提婆延佛 [*]南無同名燈光明佛 [*]南無同名一切勝佛 [*]南無同名大稱佛 [*]南無同名波頭摩勝佛 [*]南無同名毘婆尸佛 [*]南無同名尸棄佛 [*]南無同名毘舍浮佛 [*]南無同名拘留孫佛 [*]南無同名拘那含佛 [*]南無同名迦葉佛』

「如是等異名母,乃至異名侍者,現在住世,我今悉知。汝[7]等應當一心敬禮。」

爾時,佛告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先懺悔一切諸罪。若比丘犯四重罪,比丘尼犯八重罪,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犯出家根本罪,若優婆塞犯優婆塞重戒,優婆夷犯優婆夷重戒,欲懺悔者,當淨洗浴、著新淨衣、不食[8]葷辛;當在靜處修治室內,以諸幡華莊嚴道場,香泥塗畫,懸四十九枚幡,莊嚴佛座,安置佛像;燒種種香,栴檀、沈水、薰陸、多伽羅、蘇犍陀,種種末香、塗香,燒如是等種種妙香,散種種華;興大慈悲願救苦眾生,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晝夜思惟如來本行、苦行,於無量劫受諸苦惱,不生疲厭,為求無上菩提故,於一切眾生自生下心,如僮僕心。若比丘懺四重罪,如是晝夜四十九日,當對八清淨比丘發露所犯罪,七日一對發露,[1]至心慇重,悔昔所作,一心歸命十方諸佛,稱名禮拜,隨力隨分,如是至心,滿四十九日,罪必除滅。是人得清淨時當有相現,若於覺中、若於夢中,見十方諸佛與其[2]記別,或見菩薩與其[*]記別,將詣道場共為已伴;或與摩頂示滅罪相;或自見身入大會中,處在眾次;或自見身處眾說法;或見諸師淨行沙門,將詣道場示其諸佛。

「舍利弗!若比丘懺悔罪時,若見如是相者,當知是人罪垢得滅,除不至心。若比丘尼懺悔八重罪者,當如比丘法,滿足四十九日,當得清淨,除不至心。若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懺悔根本重罪,當對四清淨比丘、比丘尼,如上法滿二十一日,當知清淨,除不至心。若優婆塞、優婆夷懺悔重戒罪,應當至心恭敬三寶,若見沙門,恭敬禮拜,生難遭想,當請[3]詣道場,設種種供養,當請一比丘,心敬重者,就其發露所犯諸罪,至心懺悔,一心歸命十方諸佛,稱名禮拜,如是滿足七日,必得清淨,除不至心。」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得成菩提降伏魔, 自在經行道樹下,
證無障礙眼及身, 法界平等如虛空。
十億國土微塵數, 菩薩弟子眾圍繞,
得於一切寂靜心, 善住普賢諸行中。
佛身相好妙莊嚴, 放於種種無量光,
普照十方諸國土, 諸佛不可思議力。
見佛國土悉無垢, 無量妙色清淨滿,
諸佛所有勝妙事, 承佛神力見大眾。
東方世界名寶幢, 遠離諸垢妙莊嚴,
彼處自在寶燈佛, 於今現在彼世界。
「『南無東方自在寶燈佛』

「南方頗梨燈國土, 清淨妙色普嚴淨,
摩尼清淨雲如來, 現今在世說妙法。
「『南無南方摩尼清淨雲佛』

「西方無垢清淨土, 名為安樂妙世界,
彼自在佛無量壽, 菩薩弟子現圍遶。
「『南無西方無量壽佛』

「北方世界名香燈, 國土清淨甚嚴飾,
無染光幢佛所化, 現今自在道場樹。
「『南無北方無染光幢佛』

「琉[A4]璃光明真妙色, 國土清淨勝莊嚴,
無礙光雲佛如來, 於今現在東北方。
「『南無東北方無礙光雲佛』

「光明照幢世界中, 現見滿足諸菩薩,
自在吼聲佛彼處, 現今在於東南方。
「『南無東南方自在吼聲佛』

「種種樂樂佛世界, 摩尼莊嚴妙無垢,
勝妙智月如須彌, 現見在於西南方。
「『南無西南方勝妙智月佛』

「現見西北方如來, 彌留光明平等界,
彼處大聖自在佛, 弟子菩薩眾圍遶。
「『南無西北方大聖自在佛』

「下方世界自在光, 國土清淨寶炎藏,
光明妙輪不空見, 佛今住彼妙國土。
「『南無下方光明妙輪不空見佛』

「上方世界光炎藏, 彼世界名淨無垢,
普眼功德光明雲, 現見菩提樹下坐。
「『南無上方普眼功德光明雲佛』」

爾時,舍利弗等大眾,承佛神力,見十方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無量無邊。

爾時,舍利弗在大眾中,悲泣流淚,白佛言:「希有,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不得成佛。我等昔來,猶如腐草,雖經春陽,無悕秋實。」

爾時,慧命舍利弗即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願更廣說十方所有諸佛名號,我等樂聞。」

爾時,佛告舍利弗:「汝當至心諦聽,我為汝說。得聞彼佛,一心敬禮。

「舍利弗!從此世界東方,過百千億世界,有佛世界名然燈,彼國土有佛名寶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現今說法。

「『南無寶集佛』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4]聞彼佛名,至心受持憶念,是善男子、善女人,畢竟得七覺分三昧,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超越世間六十劫。」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東方然燈界, 有佛名寶集,
若人聞名者, 超世六十劫。
「舍利弗!東方有世界名寶集,彼世界有佛,名寶勝阿羅呵、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

「『南無寶勝佛』

「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至心受持,憶念讀誦,合掌禮拜。若復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足三千大千世界珍寶布施,如是日日布施,滿足一百歲,如此布施福德,比前至心禮拜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及一。」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寶集世界, 有佛寶勝, 若人聞名,
施不及一。
「舍利弗!從此東方,過八百世界,有佛世界名香積,彼世界有佛,名成就盧舍那阿羅呵、三藐三佛陀,現今說法。若人聞彼佛名,受持讀誦,憶念禮拜,超越世間五百劫。

「『南無成就盧舍那佛』

「舍利弗!從此世界,東方過千世界,名樹提跋提,彼世界有佛,名盧舍那鏡像阿羅呵、三藐三佛陀,現今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受持讀誦,至心憶念,恭敬禮拜,得脫三惡[1]道。

「『南無盧舍那鏡像佛』

「舍利弗!從此東方,過二千世界,有佛國土名無量光明功德,彼[2]界有佛名盧舍那光明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五體投地,深心敬重,受持讀誦,恭敬禮拜,是人超越世間三十劫。

「『南無盧舍那光明佛』

「舍利弗!東方過千世界,有佛國土名可樂,彼佛名不動應供、正遍知。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受持讀誦,恭敬禮拜,是人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諸魔所不能動。

「『南無不動佛』

「舍利弗!東方過千世界,有佛國土名不可量,彼處有佛名大光明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今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光明佛名,受持讀誦,恭敬禮拜,是人常不離一切諸佛菩薩,畢竟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南無大光明佛』

「舍利弗!從此世界,東方過六十千世界,有國土名然燈,佛名不可量聲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不可量聲佛名三稱者,是人畢竟不墮三惡道,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南無無量聲如來』(三稱)

「舍利弗!復過彼世界,度千佛國土,有世界名無塵,彼有佛名阿彌陀劬沙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今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深心敬重,受持讀誦,恭敬禮拜,是人超越世間[3]十二劫。

「『南無阿彌陀劬沙佛』

「舍利弗!復過二十千佛國土,有世界名難勝,彼處有佛名大稱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合掌作如是言:

「『南無大稱如來』

「若復有人,以須彌山等七寶,日日布施,滿一百歲,比聞此佛名禮拜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亦不及一。

「舍利弗!復過三千世界,有國土名光明,佛號寶光明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超越世間一百劫,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人不信聞名得[4]如此功德者,是人定墮阿鼻地獄,滿足一百劫。

「『南無寶光明佛』

「舍利弗!東方過十千國土,有世界名光明照,彼處有佛名得大無畏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今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受持讀誦,恭敬禮拜,是人畢竟得大無畏,攝取無量無邊功德聚。

「『南無得大無畏佛』

「舍利弗!過第七千佛國土,有世界名摩尼光明,彼處有佛,名然燈火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至心恭敬禮拜,受持讀誦,是人攝得如來十力。

「『南無然燈火佛』

「舍利弗!復過八千佛國土,有世界名真實,彼世界中有佛,號實聲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受持讀誦,至心禮拜,是人畢竟得四聖諦,畢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南無實聲佛』

「舍利弗!復過二十千佛國土,有世界名光明,佛名無邊無垢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今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至心生信,受持讀誦,恭敬禮拜。若復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聞無垢佛名受持讀誦功德,千萬分不及一,乃至算數所不能及。何以故?若眾生罪根深厚,不得聞無垢佛名。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如來名者,是人非於一佛所種諸善根,亦非十佛所種諸善根,是人乃是百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是人超越世間四十八劫。

「『南無無邊無垢佛』

「舍利弗!東方過九千佛國土,有世界名妙聲,佛號月聲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受持讀誦,至心禮拜,是人所得一切功德白法,具足如滿月,畢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南無月聲佛』

「舍利弗!復過十千佛國土,有世界名無畏,佛名無邊稱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受持讀誦,合掌作如是言:

「『南無無邊稱如來』

「若復有人,以七寶如須彌山布施,日日如是,滿足百年,此福德聚比持佛名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舍利弗!復過千五百佛國土,有世界名然燈,佛號日月光明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受持讀誦,[1]胡跪合掌,右膝著地,三稱如是言:

「『南無日月光明世尊』(三稱)

「是人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復過三十千佛國土,有世界名無垢,佛號無垢光明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天、龍、夜叉、羅剎,若人非人,聞是佛名,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入惡道。

「『南無無垢光明佛』

「舍利弗!東方過十千佛國土,有世界名百光明,佛號清淨光明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天、龍、夜叉、人非人,聞[2]名者,必得人身,遠離貪、瞋、癡煩惱。若人聞不信者,六十千劫墮大地獄。

「『南無清淨光明佛』

「舍利弗!復過百佛國土,有世界名善德,佛號日光明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人畢竟清淨心稱此佛名,所得功德,滿足如日輪,畢竟能降伏一切諸魔外道,超越世間三十劫。

「『南無日光明佛』

「舍利弗!復過六十千佛國土,有世界名住七覺分,佛號無邊寶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人聞彼佛名,是人具足得七覺分,能置眾生著勝寶中,畢竟成就無量功德聚。

「『南無無[3]邊寶佛』

「舍利弗!復過五百佛國土,有世界名華鏡像,佛號華勝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人聞彼佛名,信心敬重,彼人一切善法成就,如華敷明,越度世間五十五劫。

「『南無華勝佛』

「舍利弗!復過百千億佛國土,有世界名遠離一切憂惱,佛號妙身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人聞彼佛名,至心敬禮,讀誦受持,是人決定遠離一切諸障,不入惡道,超越世間無量劫。

「『南無妙身佛』

「舍利弗!復過那由他佛國土,有世界名平等,彼處有佛,號法光明清淨開敷蓮華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人得聞彼如來名,受持不忘者,永離三惡道。

「『南無法光明清淨開敷蓮華佛』

「舍利弗!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懺悔諸罪,當淨洗浴,著新淨衣,淨治室內,敷設高座,安置佛像,懸二十五枚幡,種種華香,供養誦念此二十五佛名,日夜六時懺悔,滿二十五日,滅四重八禁等罪,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亦如是。」

爾時,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唯願如來演說過去七佛姓名、壽命長短,我等渴仰樂聞。」

佛告舍利弗:「諦聽!諦聽!今為汝說。

「舍利弗!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名毘婆尸如來。

「過去三十劫,有佛名尸棄如來。

「彼劫中復有毘舍浮如來。自此以後無量無數劫,空過無有佛。至賢劫中有四佛:

「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我釋迦牟尼佛。

「毘婆尸佛壽命八十千劫,尸棄佛壽命六十千劫,毘舍浮佛壽命二千劫,拘留孫佛壽命十四小劫,拘那含牟尼佛壽命三十小劫,迦葉佛壽命二十小劫,我現在最少壽命一百年。

「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剎利家生。拘留孫佛、拘那[4]含佛、迦葉佛,婆羅門家生。舍利弗!我釋迦牟尼佛,剎利家生。

「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5]此三佛姓拘隣。拘留孫佛、拘那含[6]牟尼佛、迦葉佛,[*]此三佛姓迦葉。舍利弗!我釋迦牟尼佛,姓瞿曇。

「毘婆尸佛,波叱羅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尸棄佛,分陀利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毘舍浮佛,娑羅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拘留孫佛,優頭跋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拘那含牟尼佛,尸利沙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佛,尼拘律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我釋迦牟尼佛,阿說他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毘婆尸佛,三集聲聞。尸棄佛,三集聲聞。毘舍浮佛,再集聲聞。拘留孫佛,一集聲聞。拘那含牟尼佛,一集聲聞。迦葉佛,一集聲聞。舍利弗!我釋迦牟尼佛,一集聲聞。

「毘婆尸佛,第一聲聞弟子,一名吉沙,二名看茶。尸棄佛,第一聲聞弟子,一名勝,二名自在。毘舍浮佛,第一聲聞弟子,一名星宿,二名上。拘留孫佛,第一聲聞弟子,一名疾,二名力。拘那含牟尼佛,第一聲聞弟子,一名活(丹治),二名毘頭羅。迦葉佛,第一聲聞弟子,一名輸那,二名頗羅墮。舍利弗!我釋迦牟尼佛,第一聲聞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揵連。如上二人等,前者智慧第一,後神通第一。

「毘婆尸佛,侍者名無憂。尸棄佛,侍者名離畏。毘舍浮佛,侍者名寂。拘留孫佛,侍者名智。拘那含[1]文尼佛,侍者名親。迦葉佛,侍者名[2]迦夫。舍利弗!我釋迦牟尼佛,侍者名[3]歡喜。

「毘婆尸佛,子名成陰。尸棄佛,子名不可量。毘舍浮佛,子名善智。拘留孫佛,子名上。拘那含[*]文尼佛,子名勝。迦葉佛,子名導師。舍利弗!我釋迦牟尼佛,子名羅睺羅。

「毘婆尸佛,父名槃頭,母名槃頭意,城名槃頭。尸棄佛,父名鉤那,母名勝,城名阿樓那跋提。毘舍浮佛,父名阿樓那天子,母名稱意,城名隨意。拘留孫佛,父[4]婆羅門種,名功德,母名廣,彼天子名無畏,城亦名無畏。拘那含[*]文尼佛,父婆羅門種,名火(丹大)德,母名難勝,天子名莊嚴,城亦[5]名莊嚴。迦葉佛,父[*]婆羅門種,名淨德,母名善才,天子[6]名知使,城亦名知使,今時波羅奈城是。舍利弗!我今父名輸頭檀王,母名摩訶摩耶,城名迦毘羅。

「舍利弗!應當敬禮我本師,謂釋迦牟尼佛。

「『南無稱妙佛 南無降伏一切佛 南無然燈光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法勝佛』

「如是等,初一大阿僧祇劫,有八十億佛,最後名釋迦牟尼佛。第二阿僧祇劫初:

「『南無寶勝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勝成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持提羅吒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自在[7]佛 [8]◎[9]南無不違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善山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降伏熱佛 南無降伏闇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奮迅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無量威德佛 南無淨德佛 南無炎佛 南無見第一義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妙行勝佛 南無妙寂靜佛 南無妙身佛 南無功德佛 南無梵命佛 南無[10]月佛 南無降自在佛 南無調山佛 南無因陀羅財佛』

「此是第二大阿僧祇劫,有如是等七十二億佛,[11]應當敬禮。舍利弗!

「『歸命[12]大力佛 南無大精進佛 南無淨德佛 南無大明佛 南無陽炎佛 南無復有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龍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堅行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因陀羅幢佛 南無無畏作佛 南無富樓那佛 南無寶髻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與光明佛 南無降伏怨佛 南無波斯[13]陀佛 南無大幢佛 南無頗羅墮佛 南無畢沙佛 南無星宿佛 南無毘婆尸佛 南無尸棄佛 南無拘隣佛 南無毘舍浮佛

「『南無能作光明不可勝佛[14]◎

[*]佛名經卷第八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九 - 2024-01-21 19:52:34

佛說佛名經卷第九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15]南無復有尸棄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最後釋迦牟尼佛。』

「第三大阿僧祇劫中,有如是等七十一億佛,應當一心敬禮。舍利弗!如是等過去無量佛,[16]汝等應當一心歸命[17]敬禮。

「『南無歡喜增長佛 南無人[18]自在王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大聖佛 南無[19]歡喜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滿足佛 南無普光明佛 南無大精進佛 南無拘隣佛 南無安隱佛 南無智慧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阿㝹律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不厭足佛 南無大光炎聚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普寶蓋佛 南無那羅延光明佛 南無師子乘光明佛 南無離一切憂惱光明佛 南無堅固光明佛 南無雲王光明佛 南無無垢臂光明佛 南無成就義光明佛 南無勝護光明佛 南無梵勝天王光明佛 南無如是等同名不可說不可說佛』

「舍利弗!汝應當歸命無量壽佛國安樂世界,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以為上首,及無量無邊菩薩,如是等至心歸命。

「『南無摩犁支世界難勝佛國[1]土,光明幢菩薩、光明勝菩薩以為上首,及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眾。南無可樂世界阿閦佛國土,香象菩薩、妙香[2]象菩薩以為上首,及無量無邊菩薩眾。南無盧舍那世界日月佛國土,師子菩薩、師子慧菩薩以為上首,及無量無邊菩薩眾。南無不瞬世界善月佛國土,莎羅胎菩薩、一切法得自在菩薩以為上首,及無量無邊菩薩眾。南無光明世界普照佛國土,月輪菩薩、寶炬菩薩以為上首,及無量無邊菩薩眾。南無樂成世界寶炎如來佛國土,不空奮迅菩薩、不空見菩薩以為上首,及無量無邊菩薩眾。南無觀世界普觀如來佛國土,雲王菩薩、法王菩薩以為上首,及無量無邊菩薩眾。南無見愛世界觀世音王如來國土,降伏魔菩薩、山王菩薩以為上首,及無量無邊菩薩眾。如是十方世界,一切佛國土,一切菩薩悉皆歸命。』

「舍利弗!『歸命

「『[3]善清淨無垢佛 南無寶功德集勝王佛 南無普照佛 南無因陀羅幢佛 南無清淨光明王[4]佛 南無金色光明師子奮[5]迅王佛 南無普勝山功德佛 南無金剛勝佛 南無善住功德摩尼山王佛 南無普見王佛 南無普賢佛 南無普照佛 南無實法勝決定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無量意功德王佛 南無地自在王佛 南無無盡光佛 南無離塵功德佛 南無難知佛 南無金剛妙佛 南無無垢勝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一味勝佛 南無槃頭華佛 南無鬘香勝佛 南無多摩羅跋香勝佛 南無月藏佛 南無沈水香佛 南無樹提光明佛 [6]南無海香佛 南無龍藏佛 [7]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大雲藏佛 南無智德佛 南無金剛藏佛 南無住持地佛 南無虛空平等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8]軟語佛 南無有德佛 南無山藏佛 南無妙鼓佛 南無愛勝佛 南無鼓增上佛 南無歡喜藏佛 南無因藏佛 南無行勝佛 南無實語佛 南無智勝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自在勝佛 南無勝妙勝佛 南無佛寶幢佛 南無隨順戒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無垢琉璃佛 南無滿足金剛住持佛 南無甘露幢佛 南無成就功德佛 南無香山佛 南無根本勝藏佛 南無不可知佛 南無無邊[9]知佛 南無無量佛 南無無量自在佛 南無火[10](丹大)光明佛 南無德藏佛 南無根本莊嚴奮迅佛 南無根本光佛 南無一切眾生見愛奮迅莊嚴王佛 南無忍王佛 南無離一切煩惱佛 南無寶色勝佛 南無香勝王佛 南無億藏佛 南無見一切佛 南無見愛佛 南無不可見佛 南無甘露功德稱佛 南無師子吼佛 南無一切畏差別能斷疑佛 南無散華佛 南無大勝(丹本有王)佛 南無無礙智作佛 南無一切作樂佛 [11]南無尊勝佛 南無吉王佛 南無一切世間道自在王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勝須彌佛 南無解脫佛 南無世間聲佛 南無堅奮迅佛 南無堅自在佛 南無栴檀勝佛 南無[12]不差別佛 南無息功用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能斷一切業佛 南無離想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寶輪佛 南無大寶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樂說莊嚴稱[13]佛 南無無垢月幢稱佛 南無華莊嚴光明佛 南無出火佛 南無無畏觀佛 南無師子奮迅力佛 南無寶精進日月光明佛 南無莊嚴功德智聲王佛 南無初發心念斷一切疑煩惱佛 南無破一切闇勝佛 南無寶焰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大寶焰佛 南無華幢佛 南無普勝帝沙佛 南無滿賢佛 南無最力精進奮迅佛 南無香勝佛 南無勝稱佛 南無淨鏡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離塵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得功德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因陀羅財佛 南無樂山佛 南無能化佛 南無因陀羅幢佛 南無無畏作佛 南無富樓那佛 南無弗沙佛 南無法水清淨虛空界王佛 南無普智光明勝王佛 南無香光明功德寶莊嚴王佛 南無普智聲王佛 南無清淨明無垢然燈佛 南無一切四無畏然燈佛 南無普喜速勝王佛 南無善光[1]火光佛 南無普門智照聲佛 南無無量功德海藏光明佛 南無法界電光無障礙功德佛 南無清淨眼無垢然燈佛 南無師子光明勝光佛 南無廣光明智勝幢佛 南無金光明無邊力精進[2]成佛 南無香光明歡喜力海佛 南無成就王佛 南無自在高佛 南無歡喜大海速行佛 南無稱自在光佛 南無廣稱智佛 南無智成就海王幢佛 南無相顯文殊月佛 南無一切法海勝王佛 南無智功德法住佛 南無梵自在勝佛 南無過法界勝聲佛 南無不可嫌力普(丹本有照)光明幢佛 南無無垢功德日眼(丹明)佛 南無無礙智普照光明佛 南無無量勝雞兜幢佛 南無法界虛空普邊光明佛 南無福德相雲勝威德佛 南無照勝頂光明佛 南無法風大海意佛 南無相法化普光明佛 南無善成就眷屬普照佛 南無法盡疾速歡喜慧佛 南無無垢清淨普光明佛 南無清淨眼華勝佛 南無善智力成就佛 南無虛空清淨眼月佛 南無然金色須彌燈佛 南無智勝寶法光明佛 南無然寶燈佛 南無普光明高山佛 南無火勝佛 南無波頭摩奮迅佛 南無善天照佛 南無無盡功德佛 南無華威德佛 南無甘露力佛 南無聲邊佛 南無妙法勝威德成就佛 南無普光明聲虛空照佛 南無普門見勝光佛 南無無邊功德照佛 南無普光功德然燈鏡像佛 南無喜樂現華火佛 南無寶須彌然燈王佛 南無[3]善法化(丹善化法界)金光明電聲佛 南無可降伏力願佛 南無虛空城慧吼聲佛 南無十方廣遍稱智然燈佛 南無師子光明滿足功德海佛 南無智敷華光明佛 南無月幢佛 南無普眼滿足法(丹有界)雞兜幢[4]佛 南無勝慧善導師[5]佛 南無光明作佛 南無東方善護四天下名金剛良如來為上首 南無南方難勝四天下因陀羅如來為上首 南無西方親意四天下婆樓那如來為上首 南無北方師子意四天下摩訶牟尼如來為上首 南無東北方善擇四天下降伏諸魔如來為上首 南無東南方樂四天下毘沙門如來為上首 南無西南方堅固四天下不動如來為上首 南無西北方善地四天下普門如來為上首 南無下方炎四天下善集如來為上首 南無上方妙四天下得智者意如來為上首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

「『南無盧舍那勝威德王佛 南無法界佛 南無普光明勝藏王佛 南無智燈佛 南無法界虛空智幢照佛 南無阿彌濫波眼佛 南無龍自在王佛 南無法月普智光王佛 南無普照勝彌留王佛 南無無障虛空智雞兜幢王佛 南無普輪到聲佛 南無無量宿自在王佛 南無香普遍佛 南無彌留然燈王佛 南無阿那羅眼境界佛 南無香毘頭羅佛 南無旃陀雞兜佛 南無一切佛寶勝王佛 南無無邊世間智輪雞兜佛 南無阿僧伽智[6]雞兜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不可思議命佛 南無不可用佛 南無月智佛 南無大照佛 南無日燈佛 南無波頭勝藏佛 南無盧舍那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山勝佛 南無普眼佛 南無梵命佛 南無婆藪天[7]佛 南無無邊光明平等法界莊嚴王佛 南無力光明佛 南無高行佛 南無栴檀[8]圍佛 南無金色意佛 南無妙飲佛 南無高聲佛 [9]南無最勝佛 南無高見佛 南無吉沙佛 南無弗沙佛 南無高稱佛 南無妙波頭摩佛 南無普功德佛 南無作燈佛 南無善目佛 南無一切法佛吼王佛 南無山幢身眼勝佛 南無功德幢佛 南無寶勝然燈功德幢佛 南無普智寶炎勝功德佛 南無勝輪佛 南無因陀羅幢勝雞兜佛 南無金剛那羅延雞兜佛 南無大悲雲幢佛 南無無障礙勝安隱滿足佛 南無火炎(丹本有山)勝莊嚴佛 南無一切法海勝王佛 南無寶髻炎滿足燈佛 南無深法海光佛 南無一切十億國土微塵數同名金剛藏佛 南無十億國土微塵數同名金剛雞兜佛 南無十百千國土微塵數同名金剛幢佛 南無十百千國土微塵數同名善法佛 南無十百千國土微塵數同名稱心佛 南無一國土微塵數同名普功德佛 南無不可說佛國土微塵數同名不可勝佛 南無不可說佛國土微塵數同名毘婆尸佛 南無十佛國土微塵數同名普幢佛 南無八十億佛國土微塵數不可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同名普賢佛 南無一佛國土微塵數同名覺勝佛 南無十佛國土微塵數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同名普稱自在佛 南無賢勝佛 南無功德海光明勝照藏佛 南無法界虛空滿足不退佛 南無法界吼佛 南無不退轉輪法界聲佛 南無法樹山威德佛 南無法雲吼王佛 南無一切法堅固吼王佛 南無智炬王佛 南無寶光然燈幢王佛 南無功德山光明威德王佛 南無法電幢王勝佛 南無法燈智師力山威德王佛 南無一切法印吼威德王[1]佛 南無無垢法山威德[2]燈佛 南無法輪光明頂佛 南無法光明勝雲佛 南無法海說聲王佛 南無法華高幢雲佛 南無法炎山雞兜王佛 南無法日智輪然燈佛 南無常智作化佛 南無法智普光明藏佛 南無法行深勝月佛 南無山王勝藏王佛 南無普門賢彌留法精進幢佛 南無(丹有一切)法寶俱蘇摩勝雲佛 南無寂靜光明身髻佛 南無法光明慈鏡像月佛 南無炎勝海佛 南無智日普照佛 南無普輪佛 南無智照頂王佛 南無智山法界十方光明威德王佛 南無功德光俱蘇摩燈佛 南無智炬商雞兜幢王佛 南無日照光明王佛 南無相山佛 南無莊嚴山佛 南無日步普照佛 南無法王網勝功德佛 南無四無畏金剛那羅延師子佛 南無普智幢勇猛佛 南無法波頭摩敷身佛 南無功德俱蘇摩身重擔佛 [3]南無道場覺勝月佛 南無然法炬勝月佛 南無普賢光明頂佛 南無法幢金剛堅幢佛 南無稱山勝雲佛 南無旃檀勝月佛 南無照一切王佛 南無普勝俱蘇摩威德菩提佛 南無波頭摩勝藏佛 南無香炎照王佛 南無因波頭摩佛 南無相山照佛 南無普稱功德王佛 南無勝相佛 南無普門光明須彌山佛 南無法城光明勝功德山威德王佛 南無法力勇猛幢佛 南無轉法輪光明吼聲佛 南無光明功德山智慧王佛 南無轉法輪月勝波頭摩照佛 南無佛幢自在功德不可勝幢佛 南無寶波頭摩光明藏佛 南無光明峯雲燈佛 南無普覺俱蘇摩佛 南無種種光明勝山藏佛 南無明輪峯王佛 南無功德雲[4]蓋佛 南無法峯雲幢佛 南無法日雲燈王佛 南無功德山威德佛 南無法雲十方稱王佛 南無法輪蓋雲佛 南無覺智智幢佛 南無智威德[5]佛 南無法輪清淨勝月佛 南無法力勝山佛 南無金山威德賢佛 南無賢勝山威德佛 南無普慧雲聲佛 南無香炎勝王佛 南無伽那迦[6]摩尼山威德佛 南無須彌藏一切法光輪佛 南無然法輪威德佛 南無山峯勝威德佛 南無三昧海廣頂冠光佛 南無日勝妙佛 南無普精進炬佛 南無寶妙勝王佛 南無法炬寶帳聲佛 南無相莊嚴幢月佛 南無法虛空無邊光師子佛 南無光明山雷電雲佛 南無妙智敷身佛 南無法虛空無礙光佛 南無法三昧光佛 南無世間因陀羅妙光明雲佛 南無法善莊嚴藏佛 南無法然燈炎堅固聲佛 南無法輪峯光明佛 南無三世相鏡像威德佛 南無法界師子光明佛 南無盧舍那勝須彌山三昧堅固師子佛 南無普光明城燈佛 南無寶俱蘇摩藏佛 南無轉妙法聲佛 南無虛空劫燈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安隱世間月[7]佛 南無摩訶[A1]伽羅那師子佛 南無安隱佛 南無可樂聲佛 南無增上信威德佛 南無法虛空上勝王佛 南無醫王佛 南無轉法輪光[8]明吼王佛 南無天藏佛 南無地峯王佛 南無智虛空樂王佛 南無一切吼王佛 南無不可降伏佛 南無十方(丹力)雞兜佛 南無具足堅聚佛 南無轉法輪化普光明聲佛 南無相勝山佛 南無無垢婆蹉佛 南無住持疾行佛 南無遍相佛 南無無垢婆侯佛 南無師子步修佛 南無天自在頂佛 南無法起稱佛 南無火(丹大)無憂茶佛 南無虛空燈佛 南無無垢幢佛 南無恒河沙同名賢行佛 南無恒河沙同名無邊命佛 南無恒河沙同名不動佛 南無恒河沙同名月智佛 南無恒河沙同名金剛幢佛 南無恒河沙同名日藏佛 南無恒河沙同名善光佛 南無恒河沙同名金剛佛 南無五百同名大慈悲佛 南無普智炎功德幢王佛 南無善逝法幢勝佛 南無須彌佛 南無功德鬘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寂王佛 南無無量愛佛 南無本稱功德佛 南無須彌山佛 南無日月面佛 南無如是等[9]無量佛 南無虛空行佛 南無普照佛 南無方城[10]任(丹住)佛 南無勝光佛 南無雲勝佛 南無法炎山佛 南無波頭摩生佛 南無法界華佛 南無海燈佛 南無寂滅佛 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寶雞兜王佛 南無智意佛 南無思議佛 南無因陀羅勝佛 南無天(丹大)智佛 南無雲王畏佛 南無智勝佛 南無光明王雞兜佛 南無勝奮迅威德[1]去(丹王)佛 南無行廣見佛 南無法界波頭摩佛 南無寶炎山佛 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勝光佛 南無寶功德佛 南無海勝佛 南無法光明佛 南無波頭摩佛 南無藏勝佛 南無世間眼佛 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香光佛 南無須彌勝佛 南無嶽王佛 南無深勝佛 南無勝摩尼佛 南無藏王佛 南無勝威德畏佛 南無寂色去佛 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廣智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虛空雲勝佛 南無妙相佛 南無勝相佛 南無莊嚴佛 南無行輪佛 南無光勝佛 南無光明勝佛 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那羅延行佛 南無須彌勝佛 南無功德輪[2]佛 南無勝王佛 南無不可降伏佛 南無山王樹佛 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世間自在身佛 南無鏡像光明佛 南無地出佛 南無光明功德佛 南無金剛色佛 南無住持威德勝佛 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深法光明身佛 南無法海吼聲佛 南無彌留幢勝光明意佛 南無梵光佛 南無寶光明勝佛 南無虛空聲佛 南無法界鏡像勝佛 南無輪光明佛 南無智光高雞兜意佛 南無伽伽那燈佛 南無樂勝照佛 南無功德光明勝佛 南無寂勝佛 南無大悲速疾佛 南無地力光明意佛 南無一切修面色佛 南無勝身光明佛 南無法勝宿佛 南無阿尼羅速行佛 南無清淨幢蓋勝佛 南無三世鏡像佛 南無願海樂說勝佛 南無慚愧須彌山勝佛 南無法意佛 南無念雞兜王勝佛 南無慧燈佛 南無光明雞兜勝佛 南無廣智上佛 南無法界行智意佛 南無法海意智勝佛 南無法寶勝佛 南無功德輪佛 南無勝雲佛 南無忍辱燈佛 南無勝威德意佛 南無世間燈佛 南無速光明賒摩他聲佛 南無寂幢佛 南無大願勝佛 南無不可降伏幢佛 南無智炎勝功德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無礙意佛 南無具足意佛 南無世間言語堅固吼光佛 南無一切聲分吼勝精進自在佛 南無諸方天佛 南無現面世間佛 南無知眾生心平等身佛 南無行佛行佛 南無最勝佛 南無行等佛 南無清淨身佛 南無勝賢佛 南無如是等上首不可說不可說無量無邊佛

「『南無[3]彼妙法身佛,南無彼諸佛所說妙法,南無彼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無邊功德。南無彼佛種種道場菩提樹、種種形像、種種妙塔、去來坐臥妙處。

「『南無彼諸佛不退法輪菩薩大僧、不退聲聞僧,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種種狀貌。信如來法輪,轉如來法輪,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悉皆歸命。

「『南無彼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如是等無量無邊功德。如是功德迴施一切眾生,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歸命

「『[4]善眼劫中七十那由他佛出世。南無善見劫中七十二億佛出世。南無梵讚歎劫中一萬八千佛出世。南無過去劫中三十三千佛出世。南無莊嚴劫中八萬四千佛出世。』

「[5]應當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

「善男子、善女人,欲滅一切罪,應當淨洗浴,著新淨衣,稱如是等佛名,禮拜,應作是言:『我無始世界來,身、口、意業作不善行,乃至謗方等經,五逆罪等,願皆消滅。』

「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欲滿足波羅蜜行,欲迴向無上菩提,欲滿足一切菩薩諸波羅蜜,應作是言:『我學過去、未來、現在菩薩摩訶薩,修行大捨。破胸出心,施於眾生,如智勝菩薩及迦尸王等。捨妻子等,布施貧乏,如不退菩薩及[A2]阿翅羅那王須達拏及莊嚴王等。入於地獄,救苦眾生,如大悲菩薩及善眼天子等。救惡行眾生,如善行菩薩及勝行王等。捨頂上寶天冠,并剝頭皮而與,如勝上身菩薩及寶髻天子等。捨眼布施,如愛作菩薩及月光王等。捨耳鼻,如無怨菩薩及勝去天子等。捨齒布施,如花齒菩薩及六牙象王等。捨舌布施,如不退菩薩及善面王等。捨手布施,如常精進菩薩及堅意王等。捨血無悔,如法作菩薩及月思天子等。捨肉及髓,如安隱菩薩及一切施王等。捨大腸、小腸、肝肺、脾腎,如善德菩薩及自遠離諸惡王等。捨身支節一切大小,如法自在菩薩及光勝天子等。捨身皮膚,如清淨藏菩薩及金色天子金色鹿王等。捨手足指,如堅精進菩薩及金色王等。捨手足甲,如不可盡菩薩及求善法天子等。為求法故,入大火坑,如精進菩薩及求妙法王精進等。為求法故,賣身刳心,破骨出髓,如薩陀波崙菩薩及金堅王等。受一切苦惱,如求妙法菩薩及速行大王等。捨四天下大地及一切莊嚴,如得大勢至菩薩及勝功德月天子等。捨身,如摩訶薩埵菩薩及摩訶婆羅王等。捨身,與一切貧窮苦惱眾生,作給使侍者,如尸毘王等。舉要言之,過去未來現在諸菩薩一切波羅蜜行願,我亦如是成就。十方世界諸妙香華鬘,諸妙伎樂,我隨喜供養佛法僧。復迴此福德施一切眾生,願因此福德,諸眾生等莫墮惡道,因此福德滿足八萬四千諸波羅蜜行,速得[1]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速得不退轉大地,速成無上菩提。』

「舍利弗!應當敬禮十方諸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盡聖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龍奮迅佛 南無自在光明稱佛 南無十光佛 南無普寶佛 南無稱自在佛 南無勝藏稱佛 南無炎意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智山佛 南無因光佛 南無生勝佛 南無彌留藏佛 南無智海佛 南無大精進佛 南無彌留功德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智德佛 南無能與無畏[2]佛◎[3] ◎[4]南無大精進趣王佛 南無智成就佛 南無無滯佛 南無地力住持精進佛 南無力命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滅魔佛 南無不害法王佛 南無不可思議精進佛 南無觀功德佛 南無智頻婆佛 南無心自在佛 南無阿僧伽力精進佛 南無枲荷難陀佛 南無戒光佛 南無賢上王佛 南無無邊光王佛 [5]南無觀功德佛 南無智頻婆佛 南無無盡[6]智藏佛 南無寶雨頭佛 南無智波婆羅佛 南無毘尼稱佛 南無無邊功德王佛 南無法華婆師佛 南無光焰佛 南無妙山王佛 南無轉法輪勝王佛 南無無垢目佛 南無住持大般若佛 南無不住力精進王佛 南無自在識佛 南無現念佛 南無福德力精進佛 南無智袈裟王佛 南無智自在佛 南無安隱眾生無障佛 南無智集佛 南無摩訶彌留力藏佛 南無虛空光明佛 南無阿伽樓功德精進佛 南無離癡功德聲王佛 南無法施莊嚴佛 南無聲自在王佛 南無護門佛 南無自在力精進王佛 南無寶光明勝王佛 南無勝一切須彌山王佛 南無羅多那彌留佛 南無不可得動法佛 南無羅多那彌留陀王佛 南無陀羅尼自在王佛 南無普功德王佛 南無法莎羅王彌留佛 南無善華王佛 [7]南無智集功德聚佛 南無智炎華樹王佛 南無一切世間自在佛 南無住法分稱佛 南無[8]金千遮那王佛 南無法幢奮迅王佛 南無栴檀波羅圍遶佛 南無堅心意精進佛 南無照一切世間燈佛 南無隨眾生心奮迅佛 南無功德炎華佛 南無無邊稱娑羅幢佛 南無知(丹智)行佛 南無過去稱法雨佛 南無樂威德燈佛 南無離諸障無畏佛 南無智照聲佛 南無二成就佛 南無集妙行佛 南無樂莊嚴王佛 南無阿僧祇莊嚴王佛 南無師子座善住佛 南無放栴檀華王佛』

「舍利弗!我於此坐,以清淨無障礙過人天眼,見東方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萬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萬億那由他佛、無量阿僧祇佛、不可思議佛、不可[9]思佛,種種名、種種姓、種種世界、種種佛國土,種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圍遶,種種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圍遶供養,我悉現見,如觀掌[10]中菴摩勒果。

「舍利弗!若有[11]眾生,信我語,受持讀誦是諸佛名,當淨洗浴,著新淨衣,於晝日初分時、中分時、後分時,夜亦三時,從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稱是佛名,供養禮拜,作如是言:『如來所知十方諸佛,我今敬禮。』

「舍利弗!是眾生如是供養、禮拜,得無量福德。若欲得聲聞地,欲得辟支佛地,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禮十方諸佛,一切皆得。復作是言:『是諸福德聚,諸佛如來所知,我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12]提。

「『[13]南無東方一切諸佛 南無法自在奮迅佛 南無修行堅固自在佛 南無法山勝佛 南無師子奮迅王佛 南無力士自在王佛 南無自在陀羅集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樹提藏佛 南無無量宿稱佛 南無功德力堅固王佛 南無三世法界佛 南無人聲自在增長佛 南無妙聲吼佛 南無勝一切世間佛 南無寶地龍王佛 南無法疾吼聲佛 南無多供養佛 南無香波頭摩擇自在寶城佛 南無光輪佛 南無寶[A3]連佛 南無功德華佛 南無無邊功德王佛 南無增長喜[1]佛 南無師子龍奮迅佛 南無莎羅藏師子步行[2]佛 南無觀諸法佛 南無法華智佛 南無時法清淨佛 南無堅固精[3]進言語佛 南無聲精進佛 南無炎摩尼佛 南無山光明佛 南無清淨無垢藏佛 南無無垢月佛 南無清淨根佛 南無多智佛 南無能作智佛 南無廣智佛 南無力意佛 南無勝意佛 南無法堅固歡喜佛 南無等須彌面佛 南無觀成就佛 南無清淨藏佛 南無堅固行自在佛 南無象自在佛 南無現魔業淨業佛 南無智自在佛 南無智精進奮迅佛 南無無礙精進佛 南無世間自在佛 南無法行廣意佛 南無福德成就佛 南無不怯弱成就佛 南無勝成就佛 南無龍觀佛 南無須彌旃檀佛 南無作戒王佛 南無聚集寶佛 南無龍王聲佛 南無大[4]智精進佛 南無孤獨精進佛[5]◎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

佛說佛名經卷第九

[6]此宋本經孤獨精進佛後,更有不減莊嚴佛、不動尼陀佛、乃至法王佛等二百一十佛,於第十卷初重出。今撿諸本此無彼有,故此除之。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 - 2024-01-21 21:14:13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7]南無不減莊嚴佛 南無不動尼[8]他佛 南無百功德莊嚴佛 南無自在諸相好稱佛 [9]南無自在因陀羅月佛 [10]南無法華山佛 南無法界莊嚴佛 南無滿足願佛 南無大[11]師莊嚴佛 南無師子平等精進佛 [12]南無修行自在堅固佛 [13]南無樂法修行佛 南無勝[14]慧佛 南無海步佛 南無大如修行佛 南無高光明佛 南無無諍智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善報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甘露增上佛 南無道上首佛 南無勝自在[15]親佛 [16]南無善見佛 [17]南無無濁義佛 南無勝意佛 南無人月佛 南無威德光佛 南無普明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師子奮迅去佛 南無摩樓多愛佛 南無寂心佛 南無大步佛 南無可聞聲佛 南無積功德佛 南無摩尼向佛 南無愛照佛 南無名稱佛 南無信功德佛 南無清淨智佛 南無寶功德佛 南無妙信香佛 南無[18]熱固[19](餘本熱園)佛 南無勝[20]仙(餘本山)佛 南無[21]寶(餘本實)智佛 南無甘露威德佛 南無[22]藏信(餘本信藏)佛 南無月上勝佛 南無龍步佛 南無信黠慧佛 南無愛實語佛 南無[23]憂波羅香佛 南無栴檀自在佛 南無敵勝佛 南無普行佛 南無功德勝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種種色日佛 南無過諸過[24]佛 南無無量眼佛 南無慚愧智佛 南無功德供養佛 南無種種聲佛 南無功德可樂佛 南無住清淨佛 南無妙香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戒分佛 南無花智佛 南無憂多摩意佛 南無不闇意佛 南無山自在積佛 南無寂王佛 南無解脫王佛 南無阿蹉彌留王佛 南無如意力[25]釋(餘本擇)去佛 南無姓阿提遮佛 [26]南無勝園佛 南無不讚歎世間勝佛 南無法[27]染佛 南無寶星宿解脫王佛 南無[28]白寶勝佛 南無法行自在佛 南無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阿難陀聲佛 南無智步王佛 南無彌留平等奮迅王佛 南無智奮迅佛 南無法華通樹提佛 南無多[29]波尼體佛 [30]南無阿尼伽陀路摩勝佛 [31]南無憂多羅勝法佛 南無大智念縛佛 [32]南無闍伽提自在一切世間擔佛 [33]南無見無畏佛 [34]南無自[35]在作佛 [36]南無自在量佛』

「舍利弗!我見南方如是等無量佛,種種名、種種姓、種種佛國土。[37]汝等應當[38]至心一心歸命。[39]舍利弗!應當歸命西方無量佛。

「『南無阿婆羅炎婆師華佛 南無摩㝹沙口聲去佛 [40]南無智勝增長稱佛 [41]南無莎漫多波尸佛 [42]南無歌羅毘羅炎華光佛 [43]南無法行燈佛 南無無等勝佛 南無智奮迅名稱王佛 南無梵[1]聲奮迅妙鼓聲佛 南無波頭摩尸利藏眼佛 [2]南無阿僧伽意炎佛 南無千月光明藏佛 南無樂法行佛 南無摩尼婆陀光佛 南無師子廣眼佛 南無十[3]力生勝佛 南無智作佛 南無無邊精進降伏一切諸怨佛 南無大勝起法佛 南無阿無荷見佛 南無無邊命佛 南無觀法智佛 南無無礙精進日善思惟奮迅王佛 南無不利他意佛 南無無邊見佛 南無智見法佛 南無一切善根種子佛 南無憂多智勝發行功德佛 南無智香勝佛 南無智上尸棄王[4]佛 南無福德勝智去[5]佛 南無不可思議法華吼王佛 [6]南無法清淨勝佛 南無不可思議彌留勝佛 [7]南無能開法門佛 [8]南無毘盧[A1]遮那法海香王佛 南無力王善住法王佛 南無勝力散一切惡王佛 南無見無邊樂佛 南無善化功德炎花王佛 南無見彼岸佛 南無善化莊嚴佛 南無見樂處佛 南無尼拘律王勝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大力智慧奮迅[9]王佛 南無法樹提佛 南無堅固蓋成就佛 南無一切種智資生勝佛 南無入勝智自在山佛 [10]南無一切世間得自在有橋梁勝佛 [11]南無盡合勝佛 南無清淨戒功德王[12]佛 南無波頭摩散[13]漫(餘本有楞)智多莊嚴佛 [14]南無一王佛 南無大多人安隱佛 [15]南無二勝聲功德佛 [16]南無圓堅佛 南無力士佛 南無寶[17]珠摩尼火佛 南無大海彌留佛 南無勝王佛 南無不住佛 南無不空功德[18]佛 南無初遠離不濁[19]王佛 南無虛空行佛 南無無礙稱佛 [20]南無聲山佛 [21]南無不可思議起三昧稱佛 南無諸天梵王雞兜佛 南無示無義王佛 南無護垢王佛 南無照功德佛 南無自在眼佛 南無智寂成就性佛 南無無[22]障智成就佛 南無說決定義佛 南無莊嚴法燈妙稱佛 南無二寶法燈佛 南無大炎藏佛 [23]南無自師子上身莊嚴佛 [24]南無智寶因緣莊嚴佛 [25]南無服諸根清淨眼佛 南無善香隨香波頭摩佛 南無[26]法(丹本有月)[27]佛 南無[28]廣(丹本有救)[29]佛 [30]南無戒功德佛 [31]南無常鏡佛 南無隨順稱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如意莊嚴佛 南無(丹本有金)[32]藏佛 [33]南無[34]慎(餘本責)貪佛 [35]南無思妙義堅固願佛 南無一切德輪光佛 南無法吼智明佛 南無甘露光佛 南無無邊莊嚴佛 南無勝福田佛 南無善決定[36]諸(丹本有佛)[37]法莊嚴佛 [38]南無善決定佛 南無法莊嚴佛』

「舍利弗!西方如是等無量無邊佛,汝當[39]至心歸命。舍利弗![40]汝當至心歸命北方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自在藏佛 [41]南無無邊華龍一俱蘇摩[42]生(丹王)佛 [43]南無降伏諸魔勇猛佛 南無定諸魔佛 南無法像佛 南無功德勝佛 南無山峯光佛 南無法王佛 南無普恭敬燈佛 南無地勝佛 南無成就如來寂佛 南無一切寶成就寂佛 南無陀羅尼文句決定義佛 南無忍自在王佛 南無成就一切稱佛 南無三世智轉自在佛 南無勝歸依功德善住佛 南無種種摩尼光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一切寶成就寂佛 南無佛功德勝佛 南無無餘證佛 南無得佛眼佛 南無隨過去佛佛 南無大慈成就悲勝佛 南無住持師子智[44]佛 南無無眾生住實際王佛 南無自家法不得成就佛 [45]南無大智莊嚴身佛 南無智稱佛 南無佛法首佛 南無一切眾生德佛 南無過一切法[46]間(丹門)佛 南無自在因陀羅佛 南無滿足意佛 南無大琉璃佛 南無菩提光明佛 南無不可思議法智光明佛 南無真(丹栴)檀不空王佛 南無不染波頭摩幢佛 南無法財聲王佛 南無釋(丹擇)法善知(丹智)稱佛 南無智鬘劫佛 南無佛眼清淨分陀利佛 南無智自在稱佛 南無斷無邊疑佛 南無眾生方便自在王佛 南無無邊覺奮迅無礙思惟佛 南無法行地行善住佛(地下丹無行) 南無普眾生界廣佛 南無降伏諸魔力堅意佛 南無天王自在寶合王佛 南無如實修行藏佛 [47]南無能生一切歡喜月見佛 [48]南無大迅覺迅佛 南無種種摩尼聲王吼佛 南無無觀王佛 南無不退了勇猛佛 南無佛國土莊嚴身佛 南無智根本華幢佛 南無化身無礙稱佛 南無一切龍摩尼藏[49]佛 南無法聲自在佛 南無法甘露莎梨羅佛 南無無邊寶福德藏佛 南無清淨華行佛 南無大法王華勝佛 南無一切盡無盡藏佛 南無華山藏佛 南無智虛空山佛 南無智力不可破壞佛 南無無礙堅固隨順智佛 南無無邊大海藏佛 南無智王無盡稱佛 南無奮迅心意王佛 南無自性清淨智佛 南無智自在法王佛 南無勝行佛 南無金剛見佛 南無法滿足隨香見佛 南無龍月佛 南無因陀羅圍佛 南無無礙王佛 南無寶因陀羅輪王佛 南無能生一切眾生敬稱佛 南無大威德光明輪王佛 南無能斷一切眾生疑佛 南無智寶法見佛 南無無障礙波羅佛 南無無垢髻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1]山力月藏佛 南無心自在王佛 南無堅固無畏上首佛 南無堅固勇猛寶佛 南無堅固心善住王佛 南無能破闇曀王佛 南無勝丈夫分陀利佛 南無百聖[A2]藏佛 南無妙蓮華藏佛 南無見平等法身佛 南無眾生月佛 南無師子[2]去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見愛佛 南無大首佛 南無勝首佛 南無樂聲佛 南無見寶(丹實)佛 南無清淨(丹稱)佛 南無師子慧佛 南無德聲佛 南無修樓毘香佛 南無電燈佛 南無波頭摩光佛 南無大光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無疑佛 南無無邊勢力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愛威德佛 南無散疑佛 南無功德燈佛 南無不藏威德佛 南無無邊藏佛 南無光明奮迅王佛 南無廣稱佛 南無遠離幢佛 南無增長[3]聖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不可勝佛 南無威德聚佛 南無堅固步佛 南無摩㝹賒稱佛 南無無邊色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不動步佛 南無無邊莊嚴佛 南無大清淨佛 南無威德聚光明佛 南無住智佛 南無(丹本有金)[4]堅佛 南無愛解脫佛 南無愛無畏佛 南無甘露藏佛 南無普觀察佛 南無大修行佛 南無細威德佛 南無十方恭敬佛 南無光明勝佛 南無重說佛 南無光明莊嚴佛 南無師子奮迅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甘露步佛 南無月光明佛 南無功德稱佛 南無去根[5]佛 南無清淨聲佛 南無無礙輪佛 南無甘露聲佛 南無眾生可敬佛 南無如意威德佛 南無無邊色佛 南無大力佛 南無快莊嚴佛 南無普照觀佛 南無奮迅德佛 南無妙色佛 南無稱意佛 南無寶莊嚴佛 南無高光明佛 南無解脫步佛 南無功德莊嚴佛 南無畢竟智佛 南無生雞兜佛 南無不動智佛 南無行意佛 南無妙色佛 南無實色佛 南無火聲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功德華佛 南無思惟世間佛 南無大高光(丹有明)佛 南無無譬喻奮迅佛 南無清淨覺佛 南無月重佛 南無月燈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種種日佛 南無天城佛 南無心清淨佛 南無波頭摩藏佛 南無常擇智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勝聲佛 南無可樂意智光佛 南無功德光佛 南無自在光佛 南無淨嚴身(丹有光)佛 南無無濁義佛 南無應威德佛 南無成就義智佛 南無得大聲佛 南無婆藪陀聲佛 南無欝哆光佛 南無決定思惟佛 南無薩遮婆㝹佛 南無[6]嗚闍光明佛 南無毘弗波威德佛 南無憂多羅魔吒佛 南無夜[7]合(丹舍)雞兜佛 南無功德清淨佛 南無法燈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仙荷波提愛面佛 南無心荷步去佛 南無思惟眾生佛 南無莎伽羅智佛 南無波頭摩藏佛 南無蓋仙佛 南無莎羅王佛 南無修利耶光佛 南無菩提味佛 南無寂諸根佛 南無婆㝹光佛 南無芬陀利光佛 南無彌留光佛 南無旃陀面佛 南無莎利荼去佛 南無諸方眼佛 南無法光明佛 南無尸羅波散那佛 南無阿難陀智佛 南無阿難陀色佛 南無地荼毘梨耶佛 南無提婆彌多佛 南無莎漫多智佛 南無寂靜光佛 南無摩㝹舍威德佛 南無善分若提他佛 南無稱[8]聖佛 南無稱幢佛 南無輪面佛 南無普清淨佛 南無摩訶提闍佛 南無阿羅訶應佛 南無憂多那勝佛 南無悉達他思惟佛 南無愛供養佛 南無三漫多護佛 南無[9]尼彌佛 南無信菩提佛 南無破意佛 南無出智佛 南無勝聲[10]佛 南無質多羅婆㝹佛 南無彌[11]荷聲佛 南無大炎騫陀佛 南無[A3]勝拘吒佛 南無阿舒加愛佛 南無天國土佛 南無師子難提拘沙佛 南無阿難陀波頗佛 南無見愛佛 南無波提波王佛 南無勝雞兜佛 南無方聞聲佛 南無愛眼佛 南無旃陀雞兜佛 南無阿婆夜達多佛 南無那剎多王佛 南無蘇摩提婆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真聲佛 南無說愛佛 南無稱憂多羅佛 南無摩頭羅光明佛 南無修[1]佉(丹法)聲佛 南無質多意佛 南無婆藪陀清淨佛 南無寂瞋佛 南無破意佛 南無宿王佛 南無毘伽陀[2]畏佛 南無勝憂多摩佛 南無波薩那智佛 南無慈勝種種光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見月佛 南無降伏諸魔威德佛 南無摩訶羅他佛 南無心荷步去佛 南無樂光佛 南無普護佛 南無清淨意佛 南無成就義佛 南無香山佛 南無摩尼清淨佛 南無功德光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成就光佛 南無見愛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莎漫多見佛 南無師子幢佛 南無普行佛 南無大步佛 南無阿羅頻頭波頭摩眼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阿彌多清淨佛 南無阿難多樓波佛 南無蓋天佛 南無羅多那光佛 南無莎羅梯羅多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親味佛 南無婆耆羅莎佛 南無修利耶那那佛 南無無障礙眼佛 南無莎荷[3]去佛 南無大然燈佛 南無盧荷伽佛 南無清淨功德佛 南無功德藏佛 南無[4]法(丹本有明)佛 南無摩樓多愛佛 南無阿婆耶愛佛 南無慧幢佛 南無威德光佛 南無月德佛 南無求那婆藪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安樂佛 南無稱雞兜佛 南無光明吼佛 南無普功德佛 南無勝雞兜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寶清淨佛 南無普心佛 南無善心意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不可量威德佛 南無師子臂佛 南無光明意佛 南無那羅延天佛 南無薩遮雞兜佛 南無善住意佛 南無阿彌多天佛 南無大慧德佛 南無[5]大幢佛 南無光明日佛 南無[6]法(丹本有水)佛 南無善法[7]佛 南無旃陀婆㝹佛 南無菴摩羅勝佛 南無解脫觀佛 南無羅多那光佛 南無無羅聲佛 南無普心擇佛 南無成就光佛 南無甘露眼佛 南無稱愛佛 南無善護佛 南無天信佛 南無善量步佛 南無提婆羅多佛 南無[8]深智佛 南無斯那步佛 南無旃陀跋陀佛 南無提闍積佛 南無大勝佛 南無大步佛 南無闍耶天佛 南無悉達他意佛 南無質多愛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信提舍那佛 南無智光佛 南無拘蘇摩提闍佛 南無提闍羅尸佛 南無如意光佛 南無無邊威德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勝[9]藏佛 南無盧遮那稱佛 南無寶雞兜佛 南無郁伽提闍佛 南無日雞兜佛 南無摩訶彌留佛 南無摩訶馥荷佛 南無世間得名佛 南無郁伽德佛 南無憂多摩稱佛 南無成就義步佛 南無提婆摩醯多佛 南無[10]實(丹本有智)佛 南無阿那毘浮[11]多稱佛 南無金光佛 南無大然燈佛 南無行意佛 南無毘迦摩佛 南無無礙光佛 南無毘摩提闍訶佛 南無摩訶跋多佛 南無天聲佛 南無不著步佛 南無天道佛 南無詢陀羅難陀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能現佛 南無天愛佛 南無解脫光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求那迦羅佛 南無[12]智(丹有說)佛 南無菩提光佛 南無莎伽羅佛 南無菩提難提佛 南無摩訶提婆佛 南無深智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大波那那佛 南無心意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不錯思惟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坐稱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天光佛 南無清淨行佛 南無愛功德佛 南無師子意佛 南無信婆藪那羅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快光明佛 南無種種婆㝹佛 南無月愛佛 南無蘇摩刈(丹剎)多佛 南無普觀佛 南無不染佛 南無稱光勝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那伽天佛 南無功德聚佛 南無功德智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愛世間佛 南無甘露光佛 南無地光佛 南無作功德佛 南無花勝佛 南無求那婆睺[13]佛 南無法然燈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淨聲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解脫日佛 南無堅精進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功德稱佛 南無善智佛 南無不可量莊嚴佛 南無師子陀那佛 南無功德奮迅佛 南無妙天佛 南無觀行佛 南無天提吒佛 南無電光明佛 南無勝愛佛 南無山幢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勝意佛 南無山香佛 南無福德奮迅佛 南無勝意佛 南無信聖佛 南無寶洲佛 南無妙威德佛 南無最後見佛 南無愛行佛 南無妙莊嚴佛 南無功德藏勝佛 南無清淨見佛 南無威德力佛 南無清淨眼佛 南無智行佛 南無不謬步佛 南無聖眼佛 南無樂解脫佛 南無大聲佛 南無勝[1]王佛 南無成就光明佛 南無自業佛 南無照稱光明佛 南無光明行佛 南無愛自在佛 南無月賢佛 南無勝吼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撰擇攝取佛 南無相王佛 南無離熱佛 南無聖德佛 南無法高佛 南無甘露功德佛 南無無礙稱佛 南無甘露香佛 南無捨光明佛 南無吼聲佛 南無無畏日佛 南無得無畏佛 南無愛黠慧佛 南無智慧不謬佛 南無虛空光佛 南無增上天佛 南無信如意佛 南無天蓋佛 南無龍光佛 南無妙步佛 南無法威德佛 南無斷諸有佛 南無莊嚴面佛 南無妙色佛 南無普眼佛 南無功德光佛 南無勝月佛 南無平等德佛 南無云何雞兜佛 南無眾生自在劫佛 南無與無畏親佛 南無(丹有攝)取眾生意佛 南無降伏諸怨佛 南無攝取光明佛 南無勝山佛 南無一勝光明佛 南無那羅延步佛 南無師子步佛 南無愛戒佛 南無清淨佛 南無信名稱佛 南無畢竟智佛 南無離癡佛 南無功德聚佛 南無能思惟忍佛 南無法蓋佛 南無不動因佛 南無天華佛 南無天波頭摩佛 南無普威德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大眾上首佛 南無思惟義[2]佛 南無相王佛 南無[3]華面佛 南無思惟名稱佛 南無樹幢佛 南無師子奮迅佛 南無信大眾佛 南無善香佛 南無智慧讚歎佛 南無功德梁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智海佛 南無威德力佛 南無勝威德佛 南無佛歡[4]喜佛 南無勝清淨佛 南無愛一切佛 南無遠離諸疑佛 南無善思惟勝義佛 南無大山佛 南無降伏聖(丹本有信)佛 南無降伏黠慧佛 南無趣菩提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大勢力佛 南無樂師子佛 南無普寶滿足佛 南無一切世間愛佛 南無金剛輪佛 南無過火佛 南無大將佛 南無眾生月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日[5]光明佛 南無勝嚴佛 南無斷諸[6]有意香佛 南無寂靜行佛 南無攝受稱佛 南無梵天供養佛 南無大吼佛 南無無量無邊願佛 ◎[7]南無世間光明佛 南無可見忍佛 南無大華佛 南無修行身佛 南無諸根清淨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婆藪達多佛 南無月賢佛 南無不怯弱聲佛 南無決定色佛 南無方便修佛 南無信勝功德佛 南無勝報佛 南無賢莊嚴佛 南無堪受器聲佛 南無慚愧賢佛 南無勝愛佛 南無普行佛 南無普智佛 南無大威力(丹德)佛 南無月雞兜佛 南無堅固行佛 南無天供養佛 南無敬普佛 南無成就一切功德佛 南無勝妙稱佛 南無堅固莎梨羅佛 南無甘露光佛 南無大貴佛 南無勝聲佛 南無大力佛 南無大步佛 南無信甘露佛 南無道步佛 南無勝聲心佛 南無勝意佛 南無婆樓那步佛 南無大修行佛 南無威德光佛 南無(丹本有無)淨智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善德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菩提上首佛 南無降伏怨佛 南無無垢濁義佛 南無勝去佛 南無妙光明佛 南無普光明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功德山佛 南無摩尼月佛 南無愛眼佛 南無勝名佛 南無菩提智佛 ◎[8]南無寶功德佛 南無天光明佛 南無勝[9]仙佛 南無實[10](丹本有智)[11]佛智佛 南無甘露威德佛 南無能思惟佛 南無龍步佛 南無信智佛 南無實愛佛 南無蓮華香佛 南無勝相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種種日佛 南無廣地佛 南無甘露眼佛 南無慚愧智佛 南無山王自在積佛 南無悕勝佛 南無種種間錯聲佛 南無信修行佛 南無捨憂惱佛 南無諸世間智佛 南無威德力佛 南無信勝佛 南無勢力稱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過諸疑佛 南無毘羅那王佛 南無新華佛 南無勝華佛 南無捨諍佛 南無大長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愛去佛 南無甘露步佛 南無日聚佛 南無月聲佛 南無見天佛 南無清淨光佛 南無秋日佛 南無[12]斛華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雨甘露佛 南無善天佛 南無勝聲佛 南無愛上首佛 南無愛甘露佛 南無甘露稱佛 南無法華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世間尊重佛 南無高意佛 南無高山佛 南無甘露威德光明佛 南無菩提威德佛 南無清淨心佛 南無能作因降伏怨佛 [1]南無香山佛 南無甘露星宿[2]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安隱思惟佛 南無菩提華佛 南無菴摩羅供養佛 [3]南無摩尼清淨佛 南無度世間佛 南無(丹有勝)[4]成佛 南無法星宿佛 南無大勝佛 南無隨意光明佛 南無火光明佛 南無見愛佛 南無光明愛佛 [5]◎南無勢力稱佛 南無放光明佛』」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

此卷從初不減莊嚴佛,至第七幅末五行法王佛,凡二百一十佛,此宋本經於前第九卷末,三十二幅後更有七紙經已載之。今此重載,按鄉、丹二本此有彼無,則前第九卷者錯重載耳,故今除彼錯重載者。其有佛名中字疑,可取者往往取而注出之,云餘本者是也。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一 - 2024-01-21 21:33:34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6]南無希聲佛 南無功德德佛 南無[7]舌去佛 南無無障智佛 南無得威德佛 南無月藏佛 南無梵光明佛 南無樂光明佛 南無勝光明佛 南無寂光明佛 南無離異意佛 南無[8]無邊智佛 南無成就功德佛 南無嚴身佛 南無無畏愛佛 南無到光明佛 南無大[9]聲佛 南無[10]知智佛 南無大思惟佛 南無樂眼佛 南無無諸[11]勢[12](丹熱)智佛 南無不怯弱智佛 南無普清淨佛 [13]南無舍施威德佛 [14]南無天城佛 南無無[15]怯聲佛 南無華日佛 南無善住心佛 南無雞兜清淨[16]佛 南無俱蘇摩光佛 南無法弗沙佛 南無月希佛 南無寂照佛 南無不錯行佛 南無大精進佛 南無人聲佛 南無普聲佛 南無菩提願佛 南無天色思惟佛 南無慧力佛 南無三漫多盧遮那佛 南無梵供養[17]佛 南無聖弗沙佛 南無虛空智佛 南無能降伏放逸佛 南無不可比慧佛 南無勝軍陀羅佛 南無降阿梨佛 南無應愛佛 南無戒供養佛 南無平等心明佛 南無[18]心不怯弱佛 南無精進清淨佛 南無[19]間(丹聞)智佛 南無無障礙思惟佛 南無無畏光明佛 南無甘露聲佛 南無名去佛 南無捨諍佛 南無護根佛 南無禪解脫佛 南無大殊提佛 南無旃檀香佛 南無可觀佛 南無無量智佛 南無千日威德佛 南無捨重擔佛 南無稱清淨佛 南無提賒間(丹聞)佛 南無自在王佛 南無無邊智佛 南無廣光佛 南無信甘露佛 南無妙[20]根(丹眼)佛 南無解脫行佛 南無妙見佛 南無勝光佛 南無大聲佛 南無大威德聚佛 南無光明實雞兜佛 南無應供養佛 南無求那提闍積佛 南無信相佛 南無大炎佛 南無阿羅訶信佛 南無善住思惟佛 南無善橋梁佛 南無智作佛 南無普寶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說橋梁佛 南無婆薩婆俱他佛 南無心荷身佛 南無勝親光佛 南無清淨聲佛 南無隨意布施佛 南無寶威德佛 南無善威德供養佛 南無世間光明佛 南無世間可敬佛 南無行清淨佛 南無應眼佛 南無大步佛 南無無邊色佛 南無住持般若佛 南無眾橋梁佛 南無彌留波婆佛 南無安隱愛佛 南無提婆摩醯多佛 南無毘闍荷佛 南無羅多那闍荷佛 南無橋梁佛 南無厚奮迅佛 南無光明威德佛 南無慈力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寂光佛 南無愛眼佛 南無天色佛 南無樂法佛 南無大月佛 南無無障礙聲佛 南無人弗沙佛 南無平等見佛 南無大旃陀佛 南無弗沙羅莎佛 南無十光佛 南無種種光[21]佛 南無雲聲佛 南無龍德佛 南無功德步佛 南無心功德佛 南無大聲佛 南無了聲佛 南無斷惡道佛 南無天弗沙佛 南無水眼佛 南無大燈佛 南無離闇佛 南無堅固眼佛 南無不可思議光明佛 南無普光[22]明佛 南無普賢佛 南無勝月佛 南無意德佛 南無莊嚴聲佛 南無妙意佛 南無賢光佛 南無堅固華佛 南無功德成佛 南無意成佛 南無解脫乘佛 南無降伏怨佛 南無過舌佛 南無過諸煩惱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無垢心佛 南無和[23]合聲佛 南無不可量眼佛 南無勢力佛 南無妙光明佛 南無集功德佛 南無可聞聲佛 南無大思惟佛 南無信天佛 南無思惟甘露佛 南無了意佛 南無勝燈佛 南無堅意佛 南無力勢佛 南無華眼佛 南無菩提光明佛 南無最勝聲佛 南無六通聲佛 南無威德力佛 南無人稱佛 南無勝華集佛 南無大髻佛 南無不隨他佛 南無不畏行佛 南無離一切憂闇佛 南無月光明佛 南無心勇猛佛 南無解脫慧佛 南無離惡道佛 南無閻浮燈佛 南無勝供養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勝威德色佛 南無信眾生佛 南無快恭敬佛 南無波頭摩清淨佛 南無勝供養佛 南無種種色華佛 南無人波頭摩佛 南無善香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虛空劫佛 南無月賢佛 南無堅固佛 南無妙力佛 南無勝因陀羅智佛 南無勝親佛 南無愛思惟佛 南無勝香佛 南無無諍行佛 南無功德舍佛 南無大精進思惟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攝受施佛 南無修行深思惟佛 南無香希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種種智佛 南無思惟妙智佛 南無功德莊嚴佛 南無增上行佛 南無智行佛 南無功德山佛 南無聲滿十方佛 南無攝受擇佛 南無信妙佛 南無月見佛 南無功德聚佛 南無法力佛 南無過一切疑佛 南無稱王佛 南無護諸根[1]佛 南無勝意佛 南無甘露光佛 南無思惟甘露佛 南無一切眾[2]生(丹上)首佛 南無愛髻佛 南無不可降伏色佛 南無普信佛 南無莊嚴王佛 南無金剛步佛 南無賢作佛 南無功德報光明佛 南無精進力起佛 南無善清淨光明佛 南無得脫一切縛佛 南無無垢波頭摩藏勝佛 南無得無礙解脫佛 南無十方稱聲無畏佛 南無破一切闇[3]趣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大炎積佛 南無無邊行功德寶光明佛 南無法光明佛 [4]南無大炎積佛 南無歡喜王佛 南無能作一切眾生光明破闇勝佛 南無起普光明修行無邊願稱王佛 南無普願滿足不怯弱佛 南無一切見光明佛 南無無垢光莊嚴王佛 南無功德藏山破金剛佛 南無龍王自在王佛 南無寶精進日月摩尼莊嚴威德聲王佛 南無吼聲妙聲佛 南無善住持地佛 南無世間自在王佛 南無無障礙藥王樹[5]勝佛 南無彌留幢佛 南無大山佛 南無彌留光明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曰月住佛 南無稱光明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不可量幢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寶雞兜佛 南無[6]淨王佛 南無大炎聚佛 南無[7]一切王聲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日生佛 南無羅網光明佛 南無照光明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稱佛 南無稱光明佛 南無法佛 南無法住持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香勝佛 南無香光佛 南無大積佛 南無寶種種華敷身佛 南無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寶蓮華勝佛 南無見一切義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智燈佛 南無大光明照佛 南無難伏佛 南無照佛 南無勤雞兜幢佛 南無威德自在王佛 南無覺王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大海佛 南無十力增上自在佛 南無唯寶莊嚴佛 南無無邊寶莊嚴佛 南無無相聲佛 南無過境界步佛 南無須彌山聚佛 南無虛空眼佛 南無虛空寂佛 南無稱力王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離諸染佛 南無種種華成就勝佛 南無遠離諸畏驚怖毛竪佛 南無智[8]稱(丹積)佛 南無旃檀香佛 南無伏眼佛 南無寶來佛 南無香首佛 南無勝眾佛 南無唯蓋佛 南無無障眼佛 南無栴檀去佛 南無智華寶光明勝[9]佛 南無賢勝光明佛 南無能一切畏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彌留藏佛 南無法作佛 南無十上光明佛 南無千上光明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寶勝光明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無礙聲佛 南無羅網光明佛 南無種種寶智佛 南無無邊莊嚴佛 南無憂波羅勝佛 南無住智勝佛 南無勝能聖佛 南無智稱佛 南無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寶沙羅佛 南無大將佛 南無寶鬘佛 南無不空名稱佛 南無勝成就功德佛 南無稱王佛 南無不空步佛 南無香光明佛 南無無障礙聲佛 南無稱力王[10]佛 南無須彌增長勝王佛 南無寶勝功德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寶起佛 南無香光明佛 南無十方稱發起佛 南無普護增上雲聲王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無邊智成佛 南無無邊輪奮迅佛 南無眾上首佛 南無花勝王佛 南無寶像佛 南無不空名稱[1]佛 南無發起無邊精進功德佛 南無發心莊嚴一切眾生佛 南無蓋行佛 南無光明輪威德王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一切功德到彼岸佛 南無然燈作佛 南無能作光明佛 南無得功德佛 南無波頭摩上勝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無邊願佛 南無無邊功德王住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娑羅自在王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最上佛 南無修行無邊功德佛 南無觀聲佛 南無須彌山光明佛 南無無邊境界佛 南無妙去佛 南無寶華成就勝佛 南無無邊奮迅佛 南無發起一切眾生信佛 南無寶蓋起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不可花佛 南無寶境界光明佛 南無寶勝功德佛 南無發心即轉法輪佛 南無十方稱名佛 南無迦陵伽王佛 南無日輪然燈佛 南無寶上佛 南無智成就勝佛 南無功德王住佛 南無無障礙眼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智積佛 南無發起無譬喻相佛 南無積光明輪威德佛 南無因意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無垢雞兜佛 南無月積佛 南無清淨意佛 南無安隱佛 南無發起善思惟佛 南無能破諸怨佛 南無憂波羅功德佛 南無積(丹稱)力王佛 南無無邊光明雲香彌留佛 南無種種色華佛 南無無邊光[2]佛 南無能轉能住佛 南無勝香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香山佛 南無信一切眾生心智見佛 南無無相聲佛 南無智功德積佛 南無無障聲佛 南無一蓋藏佛 南無不動勢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觀見一切境界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成義佛 南無成勝佛 南無稱佛 南無離一切疑佛 南無智德佛 南無功德乘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不可量雞兜佛 南無旃檀佛 南無羅網光佛 南無梵聲[3]佛 南無不可量實體勝佛 南無一切法無觀佛 南無發一切眾生不斷絕修行佛 南無無邊奮迅佛 南無見一切法佛 南無見一切法平等佛 南無成就無邊功德佛 南無智高光明佛 南無波頭摩上佛 南無十方上佛 南無華成功德佛 南無堅固眾生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智眾佛 南無離藏佛 南無明王佛 南無不分別修行佛 南無無邊智稱佛 南無旃檀屋勝佛 南無無比智花成佛 南無善住娑羅王佛 南無勝月光明佛 南無須彌聚佛 南無稱名佛 南無過十方稱佛 南無稱名親佛 南無稱堅固佛 南無離憂惱佛 南無波頭摩勝王功德佛 南無散華雞兜佛 南無普放香光明佛 南無波那陀眼佛 南無放炎佛 南無十方稱名佛 南無光明彌留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然尸棄佛 南無三界境界勢[4]力佛 南無光明輪佛 南無虛空寂境界佛 南無盡境界佛 南無妙寶聲佛 南無普境界佛 南無智稱佛 南無光明輪境界勝王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成就佛寶功德佛 南無起智功德佛 南無一切功德佛 南無[5]佛境界清淨佛 南無起智光明威德積聚佛 南無成就波頭摩王佛 南無第一境界法佛 南無半月光明佛 南無香像佛 [6]南無成就波頭摩功德佛 南無旃檀功德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黠慧行佛 南無能作無畏佛 [7]南無無邊功德勝佛 南無光明雞兜佛 南無作無邊功德佛 南無成就一切勝功德佛 南無住持炬佛 南無勝敵對佛 南無勝王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無邊山佛 南無虛空[8]輪清淨王佛 南無無邊聲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寶彌留佛 南無種種寶[9]佛 南無拘修摩𪌑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無垢離垢發修行光明佛 南無金色華佛 南無寶窟佛 南無種種華成就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成就華佛 南無華蓋佛 南無不空發修行佛 南無勝力王佛 南無淨[10]聲王佛 南無無邊上首佛 南無無障眼佛 南無破諸趣佛 南無離疑佛 南無無相聲佛 南無畢竟成就無邊功德佛 南無寶成就勝佛 南無波頭摩得勝功德佛 南無寶妙佛 南無三世無礙發修行佛 南無無邊照佛 南無寶彌留佛 南無然燈勝王佛 南無成就智德佛 南無炬然燈佛 南無無上光明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弗沙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功德[11]論佛 南無十方燈佛 南無佛華成就德佛 南無娑羅自在王佛 南無華鬚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見種種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最上佛 南無賢勝佛 南無香妙佛 南無香勝雞兜佛 南無旃檀屋佛 南無香雞兜佛 南無無邊精進佛 南無過十光佛 南無佛波頭摩妙佛 南無無邊境界佛 南無驚怖波頭摩成就勝王佛 南無寶羅網佛 南無善住王佛 南無最勝香王佛 南無能與一切樂佛 南無能現一切念佛 南無不空名稱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安隱與一切眾生樂佛 南無無邊虛空莊嚴勝佛 南無善莊嚴佛 南無虛空雞兜佛 南無普華成就勝佛 南無可樂勝佛 南無無邊境界來佛 南無淨眼佛 南無高山佛 南無不可降伏幢佛 南無可詣佛 南無無邊無際諸山佛 南無月輪莊嚴王佛 南無最勝彌留佛 南無樂成就德佛 南無清淨諸彌留佛 南無安樂德佛 南無梵德佛 南無無礙[1]日(丹無礙自在)佛 南無作無邊功德佛 南無威德王佛 南無梵勝佛 南無善思惟成就諸願佛 南無清淨輪王佛 南無智高佛 南無勇猛仙佛 南無智積佛 南無作方佛 南無能忍佛 南無離諸有佛 南無智護佛 南無妙功德佛 南無隨眾生心現境界佛 南無鏡佛 南無無邊寶佛 南無離一切受境界無畏佛 南無無礙寶光明佛 南無無礙照佛 南無念一切佛境界佛 南無能現一切佛像佛 南無無相體佛 南無化聲佛 南無化聲善聲[2]佛 南無寶成就勝功德佛 南無海彌留佛 南無無垢意佛 南無智華成就佛 南無高威德山佛 南無寂[3]靜佛 南無離恨佛 南無斷一切諸道佛 南無成就不可量功德佛 南無樂成就勝境界佛 南無求無畏香佛 南無無障礙香光明佛 南無雲妙鼓聲佛 南無成就勝功德佛 南無無邊勢力步佛 南無須彌山堅佛 南無勝香須彌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得無畏佛 南無月燈佛 南無火燈佛 南無勢燈佛 南無高修佛 南無金剛生佛 南無智自在王佛 南無智力稱佛 南無無畏上佛 南無功德王佛 南無波婆娑佛 南無善[4]眼佛 南無妙莊嚴佛 南無寶蓋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無邊境界不空稱佛 南無不可思議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種種華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常厭香佛 南無妙藥樹王佛 南無常求安樂佛 南無無邊意行佛 南無無邊境界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無邊目佛 南無無邊虛空境界佛 南無聲色境界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香上勝佛 南無虛空勝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現諸方佛 南無妙彌留佛 南無無障[5]礙佛 南無娑伽羅佛 南無庭燎佛 南無然雞兜佛 南無無垢月威德光佛 南無智山佛 南無稱力王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智見佛 南無波頭勝成就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寶蓮華勝佛 南無斷諸疑佛 南無領勝眾佛 南無雞兜王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照波頭摩光明佛 南無方王法雞兜佛 南無無邊步佛 南無娑伽羅山佛 南無阿謨荷見佛 南無無障礙吼聲佛 南無無邊功德稱光明佛 南無世間涅槃無差別修行佛 南無無邊照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一蓋藏佛 南無放光[6]明佛 南無過去未來現在發修行佛 南無無邊華佛 南無無邊淨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無邊明佛 南無無邊照佛 南無妙明佛 南無無邊境界佛 南無無邊步佛 南無等蓋行佛 南無寶蓋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蓋(丹善)星宿佛 南無光明輪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勝光明功德佛 南無不可量光佛 南無勝[7]佛 南無不可量境界步佛 南無無礙聲吼佛 南無大雲光佛 南無[A1]闍梨尼山佛 南無佛華光明佛 南無波頭摩勝花山王佛 南無星宿上首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三周單那堅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頂勝功德佛 南無波頭頂勝功德佛 南無無癡佛 南無能度佛 南無無迷步佛 南無離愚境界佛 南無無闇光明佛 南無無邊精進佛 南無娑羅自在王佛 南無寶娑羅佛 南無一蓋佛 南無蓋莊嚴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栴檀聚香佛 南無旃檀屋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光輪佛 南無山莊嚴佛 南無無障礙明(丹眼)佛 南無善[8]眼佛 南無寶成佛 南無一切功德勝佛 南無成就佛華功德佛 南無善住意佛 南無無邊方便佛 南無不空功德佛 南無寶勢佛 南無無邊修行佛 南無莊嚴無邊功德佛 南無虛空輪光佛 南無無相聲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不怯弱佛 南無離諸畏毛竪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觀智起花佛 南無虛空寂佛 南無虛空聲佛 南無虛空莊嚴佛 南無大眼(丹明)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成佛 南無佛波頭摩德佛 南無成功德佛 南無師子勝佛 南無成就義佛 南無師子護佛 南無善住王佛 南無梵山佛 南無淨目佛 南無不空跡步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香德佛 南無香彌留佛 南無無邊眼佛 南無財屋佛 南無香山佛 南無寶師子佛 南無堅固眾生佛 南無妙勝住王佛 南無無邊境界勝王佛 南無勝精進王佛 南無無疑佛 南無善星宿王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能作光明佛 南無光明山佛 南無光明輪佛 南無妙蓋佛 南無香蓋佛 南無寶蓋佛 南無香去(鄉雲)蓋佛 南無旃檀勝佛 南無須彌山積聚佛 南無種種寶光明佛 南無堅固自在王佛 南無淨勝佛 南無淨眼佛 南無不弱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施羅王佛 南無發修行轉女根佛 南無發無邊修行佛 南無最妙光佛 南無[1]闍梨尼光明山佛 南無因王佛 南無梵勝佛 南無稱身佛 南無華山佛 南無轉胎[2]佛 南無轉難佛 南無斷諸念佛 南無發起諸念佛 南無常修行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一藏佛 南無一山佛 南無無邊身佛 南無無邊精進佛 南無光明輪佛 南無無邊功德王光佛 南無降伏一切諸怨佛 南無過一切魔境界佛 南無不可量華佛 南無不可量香佛 南無不可[3]量聲佛 南無光明頂佛 南無光明勝佛 南無不離二佛 南無輪佛 南無不可量佛華光明佛 南無不可量聲佛 南無光明山佛 南無娑羅自在王佛 南無日面佛 南無善目佛 南無虛空佛 南無寶華佛 南無寶成佛 南無月華佛 南無發諸行佛 南無斷諸世間佛 南無無邊樂說佛 南無離諸競畏佛 南無樂說一切境界佛 南無普香光明佛 南無香光佛 南無香彌留佛 南無香勝佛 南無香[4]象佛 南無香林佛 南無香王佛 南無波頭摩勝王佛 南無佛境界佛 南無最妙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散華佛 南無花蓋鬘佛 南無華屋佛 南無金色花佛 南無香華佛 南無彌留王佛 南無導師佛 南無勝諸眾生佛 南無斷阿叉那佛 南無發善行佛 南無善華佛 南無無邊香佛 南無普散香光明佛 南無普散香佛 南無普散光佛 南無普散波頭摩勝佛 南無寶闍梨尼手佛 南無起王佛 南無普佛國土一蓋佛 南無善住王佛 南無妙香佛 南無無邊智境界佛 南無不空發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無障目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發生菩提心佛 南無無量眼佛 南無有燈佛 南無普照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一切佛國土佛 南無不斷慈一切眾生樂說佛 南無無垢步佛 南無無跡步佛 南無離一切憂佛 南無能離一切眾生有佛 南無樂修行勝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勝山(丹[A2]生)佛 南無香面佛 南無俱隣佛 南無大力勝佛 南無寶憂波羅勝佛 南無拘牟頭成[5]佛 南無高聲眼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華成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月出光佛 南無十方稱佛 南無多羅歌王增上佛 南無無邊光明[6]佛 南無最勝香山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成就無畏德佛 南無成就[7]無邊願功德佛 南無一切功德莊嚴佛 南無花王佛 南無不可降伏幢佛 南無增上護光佛 南無驚怖波頭摩勝王佛 南無不異心成就勝佛 南無一切上佛 南無虛空輪清淨王佛 南無無相聲吼佛 南無寶起功德佛 南無梵勝佛 南無無障礙香手佛 南無彌留山光明佛 南無波頭摩勝光佛 南無能作稱名佛 南無稱親佛 南無堅固自在王佛 南無過去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現在積聚無畏佛 南無寶功德光明佛 南無普護佛 南無寶光照佛 南無月莊嚴寶光明智威德聲王佛 南無拘蘇摩樹提不謬王通佛 南無清淨月輪佛 南無寂靜月聲佛 南無阿僧祇住功德精進勝佛 南無善名稱勝佛 南無因陀羅雞兜幢星宿王佛 南無普光明莊嚴勝佛 南無降伏敵對步佛 南無普功德光明莊嚴勝佛 南無無礙藥王樹勝佛 南無波頭摩步佛 南無寶波頭摩善住娑羅王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8]白(丹鄉日)光佛 南無火光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波頭摩王佛 南無阿偶多羅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善華佛 南無寶心佛 南無無礙光佛 南無山幢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9]大炎聚佛 南無旃檀香佛 南無善利光佛 南無波頭摩敷身佛 南無依止無邊功德佛 南無寶體法決定聲王佛 南無阿僧[1]祇精進聚集勝佛 南無智通佛 南無彌留山積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大威德力佛 南無日月佛 南無旃檀(丹有德)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月色佛 南無不染佛 南無降伏龍佛 南無龍天佛 南無金色鏡像佛 南無山聲自在王佛 南無山積佛 南無須彌藏佛 南無供養光佛 南無勝覺佛 南無地山佛 南無(丹有妙)琉璃花佛 南無妙琉璃金形像佛 南無降伏月佛 南無日聲佛 南無散華莊嚴佛 南無海山智奮迅通佛 南無水光佛 南無[2]大香鏡像佛 南無不動山佛 南無寶集佛 南無勝山佛 南無勇猛山佛 南無多功德法住持得通佛 南無日月琉璃光佛 南無勝琉璃光佛 南無心間智多拘蘇摩勝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散華王拘蘇摩通佛 南無栴檀月光佛 南無破無明闇佛 南無普蓋波婆羅佛 南無星宿[3]佛[4]◎ ◎[5]南無弗沙佛 南無法慧增長佛 南無師子鵝王山吼佛 南無梵聲龍奮迅佛 南無世間因陀羅佛 南無世間自在王佛 南無可得報佛 南無甘露聲佛 南無樹提光佛 南無那羅延首龍佛 南無力天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毘羅闍光佛 南無世間最上佛 南無山[A3]嶽佛 南無人自在王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得四無畏佛 南無寶勝威德王劫佛 南無不可嫌身佛 南無稱護佛 南無稱威德佛 南無稱名聲佛 南無稱聲供養佛 南無勇猛稱佛 南無聲分清淨佛 南無智勝善黠慧佛 南無智勝成就佛 南無智炎佛 [6]南無智勇猛佛 南無智炎聚佛 [7]南無妙智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梵勝佛 南無淨天佛 南無善臂佛 南無善淨天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淨自在佛 南無淨善眼佛 南無淨聲自在王佛 南無善淨德佛 南無威德力增上佛 南無善勢自在佛 南無威德大勢力佛 南無勝威德佛 南無毘摩勝佛 南無毘摩意佛 南無善毘摩佛 南無毘摩面佛 南無毘摩成就佛 南無毘摩[8]妙佛 南無見寶佛 南無須尼多佛 南無善眼清淨佛 南無無邊眼佛 南無普眼佛 南無無等眼佛 南無勝眼佛 南無不可降伏眼佛 南無不動眼佛 南無寂勝佛 南無善寂佛 南無善寂諸根佛 南無寂勝佛 南無寂功德佛 南無寂彼岸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寂心佛 南無寂意佛 南無寂靜然佛 南無自在王佛 南無眾勝佛 南無淨王佛 南無大眾自在勇猛佛 南無眾勝解脫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法雞兜佛 南無法起佛 南無法體勝佛 南無法力自在勝佛 南無法勇猛佛 南無樂說山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樂說莊嚴[9]雲吼佛 南無勝聲佛 南無妙眼佛 南無清淨面月勝藏威德佛 南無成就意佛 南無滿足心佛 南無淨迦羅迦決定威德佛 南無無邊精進佛 [10]南無甘露光佛 南無[11]無比慧佛 [12]南無無卑微佛[13]◎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一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十二 - 2024-01-21 21:45:10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二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14]南無[15]大威德佛 南無月光[16]佛 南無旃檀香佛 南無須彌劫[17]佛 南無山積[18]佛 南無無垢色佛 南無無染佛 南無龍勝佛 南無金色佛 南無山吼自在王佛 南無金藏佛 南無火光佛 南無火自在佛 南無琉璃華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月聲佛 南無散華莊嚴光佛 南無大香[19]去照明佛 南無離一切染意佛 南無聚集寶佛 南無德山佛 南無勇猛山佛 南無梵聲龍奮迅佛 南無世間勝上佛 南無師子奮迅吼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山勝佛 南無成就娑羅自在王佛 [20]南無吼聲佛 [21]南無普光明佛 南無等蓋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智王佛 南無智山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聲德佛 南無無[22]勿成就佛 南無火幢佛 南無智自在佛 南無大自在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眾自在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日面佛 南無聲勝佛 南無梵面佛 南無梵天佛 南無因陀羅雞兜幢佛 南無善思惟月勝成就王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無垢稱王佛 南無樂說莊嚴雲德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清淨面無垢月勝王佛 南無平等意佛 南無樂說聲佛 南無無垢月佛 南無無垢清淨金色決定光明威德王佛 南無寶光明輪王佛 南無智通佛 南無不可數發精進決定佛 南無山積佛 南無因陀羅雞兜幢王佛 南無善住娑羅王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善住堅固王佛 南無日月光佛 南無波頭摩光佛 南無波頭摩勝步佛 南無大通佛 南無大通智勝佛 南無無邊智佛 南無多寶佛 南無吼聲降伏一切佛 南無日月無垢光明佛 南無蓮華無垢星宿王花佛 南無雲妙鼓聲王佛 南無住持水聲善星宿王華嚴通佛 南無無垢身佛 南無那伽鉤羅勝佛 南無智照佛 南無現一切功德光明奮迅王佛 南無照光明莊嚴奮迅王佛 南無月明佛 南無光明普照佛 南無寶莊嚴佛 南無[1]普[2](丹鄉散)華佛 南無普然燈佛 南無普[3]華佛 南無普光明勝山王佛 南無善住功德摩尼山王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不可降伏幢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世間自在佛 南無普華佛 南無舌[4]根佛 南無虛空輪清淨王佛 南無勝光明波頭摩敷身佛 南無須彌山波頭摩勝王佛 南無一切寶摩尼王佛 南無寶光明日月輪智佛 南無威德頻頭聲王[5]佛 南無大導師佛 [6]南無(丹鄉有普)光明奮迅王光明佛 [7]南無善行佛 南無樂說山佛 南無[8]住佛 南無師子鳥(丹鄉象)奮迅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功德幢佛 南無功德作佛 南無聖天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金剛合佛 南無一切勝佛 南無安隱色佛 南無妙行佛 南無波婆羅娑伽羅佛 南無弗波雞兜佛 南無妙色佛 南無修盧遮那佛 南無梨師掘多佛 南無破煩惱佛 南無[9]妙佛 南無敷華佛 南無弗加羅佛 南無善光佛 南無[10]吉佛 南無師子威德佛 南無住智德佛 南無婆那多香佛 南無實法廣稱佛 南無諦沙佛 南無世間喜佛 南無廣光明佛 南無寶稱佛 南無寶威德佛 南無梵威德佛 南無善聲佛 南無善華佛 南無真聲佛 南無善行色佛 南無微笑眼佛 南無功德山佛 南無雲聲佛 南無妙色佛 南無命威德佛 南無勝步行佛 南無世間求佛 南無降伏怨佛 南無供養佛 南無喜莊嚴佛 南無舍尸雞兜佛 南無弗若功德光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等寶蓋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成就行佛 南無離憂佛 南無無垢喜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厚堅固佛 南無無垢雲王佛 南無無垢臂佛 南無義成就佛 南無勝護佛 南無梵功德天王佛 南無虛空步佛 南無妙智佛 南無法寶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難降伏光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11]月(丹有淨)佛 南無普光明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普觀佛 南無不可數見佛 南無[12]通(丹有障)佛 南無清淨光明寶佛 南無[13]善洗清淨無垢成就無邊功德勝王佛 南無寶勝無垢王劫佛 南無第一然燈佛 南無功德寶勝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樂說莊嚴佛 南無無垢月雞兜稱佛 南無鈎蘇摩莊嚴佛 南無火步佛 南無寶上佛 南無無畏觀佛 南無師子奮迅佛 南無離怖畏佛 [14]南無善見佛 南無不怯弱離驚怖佛 南無金剛威德佛 南無梵勝天王佛 南無善月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雞兜稱佛 南無閻浮光明佛 南無多摩羅跋旃檀香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彌留山[15]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師子幢佛 南無住虛空佛 南無常入涅槃佛 南無因陀羅幢佛 南無甘露(丹有幢)佛 南無降伏一切世間怨佛 南無得度佛 南無彌留劫佛 南無多摩羅跋旃檀香佛 南無雲自在王佛 南無能破一切世驚怖畏佛 南無普光明佛 南無法光明佛 南無海住持奮迅通佛 南無法虛空勝王佛 南無七寶波頭摩步佛 南無寶雞兜佛 南無寶一蓋佛 南無一切眾生愛見佛 南無滿足百千光明幢佛 南無娑羅自在王佛 南無法(丹有花)莊嚴王佛 南無普一寶蓋佛 南無星宿佛 南無普光明奮迅王佛 [16]南無法莊嚴王佛 南無山燈佛 南無堅精進佛 南無法照光佛 南無住清淨光(丹眼)佛 南無善住[17]淨境界佛 南無月山佛 南無畢竟莊嚴無邊功德王佛 南無離諸煩惱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成就無垢無邊清淨功德勝王佛 南無智上光明佛 南無寶勝智威德莊嚴自在王佛 南無清淨光佛 南無敷花娑羅自在王佛 南無火(鄉大)華敷王佛 南無月輪清淨[18]佛 南無寂靜月聲王佛 南無無邊堅精進住勝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法雞兜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功德雞兜佛 南無功德成佛 南無聖天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金剛合佛 南無一切勝佛 南無普香佛 南無善華佛 南無善勝佛 南無功德山佛 南無勝成就佛 南無拘隣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頭陀羅吒佛 南無善生佛 南無梵勝佛 南無寂靜佛 南無梵德佛 南無因陀羅幢佛 南無月色佛 南無無垢色佛 南無無染佛 南無勝龍佛 南無龍天佛 南無金光明佛 南無勝聲因陀羅王佛 南無善須彌山佛 南無善色藏佛 南無火光佛 南無威德因陀羅佛 南無地迦佛 南無琉璃華佛 南無勝琉璃金光明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日吼佛 南無散華莊嚴光明佛 南無娑伽羅勝智奮迅通佛 南無水光明佛 南無大香行光明佛 南無離一切瞋恨意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勝積佛 南無勝仙佛 南無住持多功德通法佛 南無日月琉璃光佛 南無心菩提華勝佛 南無日月佛 南無[1]日(丹有月)光佛 南無華鬘色王佛 南無鉤修彌多通佛 南無水月光明佛 南無破無明闇[2]佛 南無普蓋寶佛 南無增長法樂佛 南無種種師子聲增長吼佛 南無梵自在龍吼佛 南無世間自在佛 南無世間自在王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甘露聲佛 南無勝光佛 南無龍天佛 南無增上力佛 南無無垢光佛 南無[3]師子佛 南無世間增上佛 南無德山佛 南無人王佛 南無花勝佛 南無德無畏佛 南無能平等作佛 南無初發心離諸畏一切煩惱勝德佛 [4]南無普光明奮迅佛 南無金剛步佛 南無寶光明步象佛 南無離諸魔疑佛 南無初發心成就不退[5]轉勝佛 南無寶蓋勝光明佛 南無能教化諸菩薩佛 南無初發心念斷一切煩惱染佛 南無降伏煩惱佛 南無勝光明王佛 南無三昧手勝佛 南無波頭摩上勝佛 南無日輪光明佛 南無均寶蓋佛 南無日輪光明勝佛 南無增上三昧奮迅佛 南無寶花普照勝佛 南無最妙波頭摩步佛 南無寶輪光明勝德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寶燈王佛 南無堅精進思惟成就義佛 南無普光明觀稱佛 南無慈莊嚴功德稱佛 南無稱一切眾生念勝功德佛 南無吉稱功德佛 南無畢竟慚愧稱勝佛 南無廣光明佛 南無樂說莊嚴思惟佛 南無無垢月雞兜稱佛 南無鉤修摩莊嚴光明作佛 南無寶稱佛 南無無畏觀佛 南無師子力奮迅佛 南無伽那歌王光明佛 南無賢作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功德寶光明佛 南無精進力成就佛 南無善清淨光佛 南無得脫一切縛佛 南無無垢波頭摩藏勝佛 南無得無障礙力解勝(丹本脫)佛 南無十方稱名無畏佛 南無金剛勢佛 南無大寶聚佛 南無無邊功德莊嚴威德王劫佛 南無功德寶山佛 南無說一切莊嚴勝佛 南無無邊樂說莊嚴成就智佛 南無無千雲吼聲王佛(千上丹無一無) 南無妙金色光明威德勝照佛 南無種種威德王劫佛 南無阿僧祇億劫成就智佛 南無清淨金虛空吼光明佛 南無普光明佛 [6]南無法莊嚴王佛 南無功德多寶海王佛 南無不空功德佛 南無照一切處佛 南無妙鼓聲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大炎聚佛 南無光明幢佛 南無智雞兜佛 南無娑羅胎佛 南無寶尸棄佛 南無波頭摩藏佛 南無一切勝佛 南無娑伽羅佛 南無波頭摩藏佛 南無娑羅自在王佛 南無[7]花佛 南無勝稱佛 南無見實佛 南無智彌留佛 南無龍德佛 南無勝行佛 南無星宿[8]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能人佛 南無自在山(丹王)佛 南無日面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龍勝佛 南無弗沙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師子山佛 南無住持勝功德佛 南無飲甘露佛 南無放炎佛 南無(丹有妙)[9]山佛 南無護世間供養佛 南無多伽羅尸棄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大燈佛 南無波頭摩上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能然燈佛 南無難勝(丹有智)佛 南無難可意佛 南無真聲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娑羅步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愛見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10]旃陀光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藥樹勝佛 南無(丹有淨)[11]覺佛 南無[12]記(丹有別)佛 南無愛作佛 南無作無畏佛 南無波頭摩寶香佛 南無勝德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丹有淨)[13]照[14]佛 南無無煩惱佛 南無善來佛 南無善光佛 南無金色佛 南無能作光明佛 南無清淨佛 南無得脫佛 南無迦陵頻伽聲佛 南無能與法佛 南無善護諸門佛 南無得意佛 南無離愛佛 南無未生寶佛 南無善護諸根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勝聲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大慧佛 南無無諸濁佛 南無不可動佛 南無樂解脫佛 南無勝二足佛 南無具足一切功德莊嚴佛 南無相莊嚴佛 南無拘牟陀語佛 南無不可降伏語佛 南無常相應語佛 南無梵聲安隱眾生佛 南無娑羅花佛 南無金枝花佛 南無拘牟陀相佛 南無妙頂佛 南無大牟尼佛 南無一切法到彼岸佛 南無無染佛 南無不散心佛 南無荷吒伽色佛 南無善寂成就佛 南無賒頭羅步佛 南無清淨手佛 南無常來佛 南無畢竟成就大悲佛 南無成就堅佛 南無常行成(丹本有就)佛 南無離諍濁佛 南無清淨功德相佛 南無不泣牟尼羅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般若齊佛 南無般若寶畢竟佛 南無滿足意佛 南無世間自在王佛 南無無量命佛 南無大炎積佛 南無無邊寶佛 南無淨勝天佛 南無內外淨佛 南無寂諸根佛 南無最燈[1]佛 南無成就不思惟願娑羅王佛 南無師子意佛 南無降伏力佛 南無住持速行佛 南無放光明王佛 南無毘頭奚吼佛 南無無念覺法王佛 南無國土莊嚴身佛 南無智根本華幢佛 南無化稱佛 南無一切色摩尼藏佛 南無法藏自在佛 南無法獻波[2]婆羅佛 南無無邊寶功德藏佛 南無淨花聲佛 南無(丹本有大)法王鉤修摩勝佛 南無一切無盡藏佛 南無功德山藏佛 南無星宿山藏佛 南無虛空智山佛 南無智力天王佛 南無無障礙海隨順智佛 南無無邊覺海藏佛 南無智王無盡稱佛 南無心意奮迅王佛 南無自性清淨智佛 南無智自在法王佛 南無差別去佛 南無自在見佛 南無隨順香見法滿佛 南無龍月佛 南無因陀羅波羅無障礙王佛 南無智雞兜佛 南無智燈佛 南無大光明照佛 南無不可勝佛 南無[3]照(丹有境)佛 南無銀雞兜幢蓋[4]佛 南無威德自在王佛 南無覺王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大娑伽羅佛 南無十力差(丹有別)佛 南無降伏魔佛 南無降伏貪佛 南無降伏瞋佛 南無降伏癡佛 南無降伏憍慢佛 南無降伏瞋恨垢佛 南無法清淨佛 南無業勝得名佛 南無如意得名清淨佛 南無得施起名佛 南無得名清淨戒名佛 (得下丹無名)南無起忍辱成就佛 南無得起精進名佛 南無得起禪名佛 南無得起般若名佛 南無成就施不可思議名佛 南無成就戒不可思議佛 南無成就忍辱不可思議佛 南無成就精進不可思議佛 南無成就禪[5]那不可思議佛 南無成就般若不可思議佛 南無行成就得名佛 南無成就陀羅尼清淨得名佛 南無陀羅尼色清淨得名佛 南無陀羅尼施清淨得名佛 南無空無我自在得名佛 南無眼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耳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鼻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舌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身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意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色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聲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香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味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觸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法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地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水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火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風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苦自在佛 南無集自在佛 南無滅自在佛 南無道自在佛 南無陰自在佛 南無界自在佛 南無入自在佛 南無三世自在佛 南無陀羅尼花自在佛 南無吉光明佛 南無香燈衣自在光明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師子聲[6]佛 南無照藏佛 南無法明敷身佛 南無一切通光佛 南無月智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賢勝佛 南無普滿佛 南無普賢佛 南無那羅延王佛 南無成就一切義佛 南無住持威德佛 南無無畏觀佛 南無如是等現在過去未來無量無邊佛 南無十千同名滿足佛 南無三萬同名能聖佛 南無二[7]千同名拘隣佛 南無十八億同名[8]寶體法式佛 南無十八億同名日月燈佛 南無千五百同名大威德佛 南無一萬五千同名歡喜佛 南無八萬四千(丹本有九百)同名龍王佛 南無一萬五千同名日佛 南無一萬八千同名娑羅王佛 南無一萬八千同名因陀羅幢佛 南無八千同名善光佛 南無八百同名寂滅佛 南無三十六億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9]淨王佛』

「此諸佛名,百千萬劫不可得聞,如優曇鉢花。若人受持、讀誦此諸佛[1]名,畢竟遠離諸煩惱。

「舍利弗!應當敬禮。

「『[2]波頭摩勝[3]如來佛 南無寂王佛 南無燈作佛 南無天光佛 南無德山佛 南無勝上佛 南無娑羅王佛 南無淨王佛 南無大慧梁佛 南無須彌佛 南無大智慧須彌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破金剛佛 南無賢智不動佛 南無香普佛 南無甘露命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日照佛 南無智雞兜佛 南無大師子佛 南無彌留山佛 南無香光佛 南無德山佛 南無大通佛 南無阿摩羅藏佛 南無寶圍佛 南無金剛藏佛 南無憂波羅藏佛 南無大日佛 南無橋梁載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樂堅固佛 南無不可思議法身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不空王佛 [4]南無金剛無礙智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賒放(丹施)燈佛 南無降伏一切怨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大智真聲佛 南無般若香象佛 南無天王佛』

「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此諸佛名,受持讀誦,不生疑者,是人八千億劫不入地獄,不入畜生,不入鬼道,不生邊地,不生貧窮家,不生下賤家,常生天人豪貴之處,常得歡喜適樂無礙,常得一切世間尊重供養,乃至得大涅槃。

「舍利弗!汝等應當敬禮。

「『[5]不可嫌身佛 南無稱聲佛 南無稱威德佛 南無稱名佛 南無葉陀佛 南無聲炎佛 南無聲分勇猛佛 南無智勝佛 南無智善知佛 南無智聚佛 南無智勇猛佛 南無梵勝佛 南無淨婆藪佛 南無[6]淨(丹有心)佛 南無淨天佛 南無淨聲佛 南無梵自在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毘摩勝佛 南無毘摩意佛 南無毘摩面佛 南無毘摩上佛 南無無邊聲佛 南無實見佛 南無善眼月佛 南無深聲佛 南無放聲佛 南無驚怖魔力聲[7]佛 南無淨眼佛 南無無邊眼佛 南無普眼佛 南無勝眼佛 南無不可行佛 南無寂勝佛 南無善寂心佛 南無善寂根佛 南無善寂意佛 南無善寂德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眾自在王佛 南無大眾自在佛 南無眾解脫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法山佛 南無法勝佛 南無法體佛 南無法力佛 南無法勇猛佛 南無法體決定佛 南無第二劫八千億同名法體決定佛』

「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佛名,畢竟不入地獄,速得三昧。

「舍利弗!過是佛名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有佛名人自在聲,汝當歸命。彼人自在聲佛,壽命七十千萬劫住世,初會三億聲聞眾集,八十那由他千萬菩薩眾集,皆得諸神通,具四無礙,通達一切空到彼岸。我若無量劫住世,說彼佛大會國土莊嚴,如大海水中一[8]渧之分。

「舍利弗!應當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龍勝菩薩 南無龍德菩薩 南無勝成就菩薩 南無勝藏菩薩 南無波頭摩勝菩薩 南無成就有菩薩 南無地持菩薩 南無寶掌菩薩 南無寶印手菩薩 南無師子意菩薩 南無師子奮迅吼聲菩薩 南無虛空藏菩薩 南無發心即轉法輪菩薩 南無一切聲差別樂說菩薩 南無山樂說菩薩 南無大海意菩薩 南無大山菩薩 南無愛見菩薩 南無歡喜王菩薩 南無無邊觀菩薩 南無無邊觀行菩薩 南無破邪見魔菩薩 南無無憂德菩薩 南無成就一切義菩薩 南無師子菩薩 南無善住意菩薩 南無無比心菩薩 南無那羅德菩薩 南無因陀羅德菩薩 南無海天菩薩 南無拔陀波羅菩薩 南無藥王菩薩 南無盧舍那菩薩 南無月光菩薩 南無波頭摩勝(丹本有藏)菩薩 南無智山菩薩 南無聖藏菩薩 南無不捨行菩薩 南無不空見菩薩 南無妙聲菩薩 南無妙聲吼菩薩 南無常微笑寂根菩薩 南無波頭摩道勝菩薩 南無廣思菩薩 南無憂波羅眼菩薩 南無可供養菩薩 南無常憶菩薩 南無住一切悲見菩薩 南無斷一切惡法菩薩 南無住一切聲菩薩 南無住一切有菩薩 南無住佛聲菩薩 南無無垢菩薩 南無勇猛德菩薩 南無(丹本有大)淨菩薩 南無寶勝菩薩 南無羅網光菩薩 南無斷諸蓋菩薩 南無能捨一切事菩薩 南無華莊嚴菩薩 南無月光光(丹無一光字)明菩薩 南無最勝意菩薩 南無堅意菩薩 南無[9]自在天菩薩 南無勝意菩薩 南無淨意菩薩 南無金剛意菩薩 南無增長意菩薩 南無善住菩薩 南無善導師菩薩 南無波頭摩藏菩薩 南無陀羅尼自在王菩薩 南無普行菩薩 南無覺菩提菩[1]薩 南無堅勝菩薩 南無斷諸惡道菩薩 南無不疲惓意菩薩 南無須彌山菩薩 南無大須彌山菩薩 南無心勇猛菩薩 南無師子奮迅行菩薩 南無不可思議菩薩 南無善勝菩薩 南無善意菩薩 南無實語菩薩 南無愛見菩薩 南無無障礙菩薩 南無斷諸疑菩薩 南無寶作菩薩 南無廣德菩薩 南無護賢劫菩薩 南無寶月菩薩 南無[2a]漫陀婆[2b]香菩薩 南無樂作菩薩 南無無垢稱菩薩 南無思益菩薩 南無普華菩薩 南無月勝菩薩 南無月山菩薩 南無智山菩薩 南無勝山菩薩 南無光山菩薩 南無賢首菩薩 南無功德山菩薩 南無勝護菩薩 南無那羅延菩薩 南無龍德菩薩 南無龍勝菩薩 南無住持色菩薩 南無摩留天菩薩 南無入功德菩薩 南無然燈首菩薩 南無常舉手菩薩 南無光明常照手菩薩 南無寶手菩薩 南無普光菩薩 南無星宿王菩薩 南無金剛步菩薩 南無不動花步菩薩 南無步三界菩薩 南無無邊步奮迅菩薩 南無海慧菩薩 南無善光無垢住持威德菩薩 [3]南無高精進菩薩 [4]南無智山菩薩 南無常觀菩薩 南無不瞬菩薩 南無無言菩薩 南無寶勝菩薩 南無寶心菩薩 南無善思議菩薩 南無摩尼髻菩薩 南無莊嚴王菩薩 南無國土莊嚴菩薩 南無因陀羅網菩薩 南無天山菩薩 南無善眼菩薩 南無住持世間手菩薩 南無大將菩薩 南無寂意菩薩 南無速行菩薩 南無善臂菩薩 南無山峯菩薩 南無曇無竭菩薩 南無勝願菩薩 南無莊嚴相星宿山王菩薩 南無樂說無滯菩薩 南無無垢智菩薩 南無娑伽羅菩薩 南無斷一切憂菩薩 南無地藏菩薩 南無普現菩薩 南無發(丹法)行成就菩薩 南無深行菩薩 南無清淨三輪菩薩 南無寂靜心菩薩 南無無邊功德菩薩 南無虛空平等智菩薩 南無波頭摩眼菩薩 南無金剛幢菩薩 南無波頭摩花嚴菩薩 南無寶莊嚴菩薩 南無寶路菩薩 南無功德王慧菩薩 南無莊嚴王菩薩 南無斷諸嚴王菩薩 南無清淨光明莊嚴菩薩 南無深聲菩薩 南無妙鼓聲菩薩 南無尼民陀羅菩薩 南無大自在菩薩 南無諸功德身菩薩 南無光明意菩薩 南無善見菩薩 南無不取諸法菩[5]薩 南無轉女根菩薩 南無思惟大悲菩薩 南無寶蓋山菩薩 南無雲山吼聲菩薩 南無羅網莊嚴菩薩 南無寶藏菩薩 南無法雞兜菩薩 南無日雞兜菩薩 南無無邊雞兜菩薩 南無無垢藏菩薩 南無[6]山菩薩 南無山峯住持菩薩 南無須彌山燈王菩薩 南無須彌幢菩薩 南無須彌山聲菩薩 南無彌留王菩薩 南無寶杖菩薩 南無寶尸棄菩薩 南無寶來菩薩 南無寶天菩薩 南無法樂莊嚴菩薩 南無莊嚴王菩薩 南無山相莊嚴菩薩 南無金莊嚴光明菩薩 南無清淨聲光菩薩 南無寶髻菩薩 南無天吉菩薩 南無百光菩薩 南無火光菩薩 南無星宿味菩薩 南無常悲泣菩薩[7](梵名薩陀波崙) 南無光明勝菩薩 南無一切法自在菩薩 南無寶輪菩薩 南無寶炬菩薩 南無不空奮迅菩薩 南無雲光明菩薩 南無法王菩薩 南無合山菩薩 南無降伏魔菩薩 南無普見菩薩 南無智山幢菩薩 南無難可菩薩 南無因陀羅幢菩薩 南無金髻菩薩 南無善見菩薩 南無善意菩薩 南無解脫王菩薩 南無大威德菩薩 南無波頭摩眼菩薩 南無普眼菩薩 南無決定法菩薩 南無離垢菩薩 南無大光菩薩 南無大力菩薩 南無大月菩薩 南無善月菩薩 南無淨心菩薩 南無住持華菩薩 南無不著行菩薩 南無離諸惡菩薩 南無得大菩薩 南無智炬燈菩薩 南無無邊行菩薩 南無無邊見菩薩 南無無障礙智菩薩 南無無垢眼山王菩薩 南無住持寂靜菩薩 南無離闇菩薩 南無無邊幢菩薩 南無火光菩薩 南無三界尊菩薩 南無世間炬菩薩 南無無障眼菩薩 南無不可嫌稱菩薩 南無無邊見菩薩 南無無礙見菩薩 南無甘露聲菩薩 南無寂行菩薩 南無法雲吼菩薩 南無得脫一切縛菩薩 南無法雲王滿足菩薩 南無甘露[A1]點王菩薩 南無尼拘律王菩薩 南無無畏菩薩 南無淨勝菩薩 南無勝眼菩薩 南無藥王菩薩 南無無障礙受記菩薩 南無甘露光菩薩 南無無邊光菩薩 南無斷諸魔菩薩 南無過一切道菩[1]薩』」

[2]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受持、讀誦此諸佛菩薩名者,終不墮惡道;生天人中,常值[3]佛菩薩、善知識,遠離諸煩惱,乃至得大菩提。」

佛說此佛名經已,慧命舍利弗及摩訶男比丘,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菩薩摩訶薩,皆大歡喜,頂受奉行。

[4]佛說佛名經卷第十二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 2024-01-22 14:10:21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婆提城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爾時世尊,四眾圍繞,及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爾時,世尊告諸大眾:「汝當諦聽!我為汝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名字。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諸佛名者,是人現世安隱,遠離諸難及消滅諸罪,未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消滅諸罪,當淨洗浴著新淨衣,長跪合掌,而作是言:

「南無東方阿閦佛 南無八十六初元成王佛 南無火光佛 南無靈目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不可思議佛 南無燈王佛 南無放光佛 南無光明莊嚴佛 南無大勝佛 南無成就大事佛 南無實見佛 南無堅王華佛 南無大慈救苦佛

「歸命東方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

「南無南方普滿佛 南無威王佛 南無住持疾行佛 南無黠慧佛 南無稱聲佛 南無不厭見身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起行佛 南無一切行清淨佛 南無莊嚴王佛 南無大山王佛

「歸命南方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

「南無西方無量壽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香積王佛 南無香手佛 南無頻迅佛 南無虛空藏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清淨眼佛 南無樂莊嚴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光王佛 南無月出光佛

「歸命西方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

「南無北方難勝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旃檀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金色王佛 南無月色旃檀佛 南無普眼見佛 南無普照眼見佛 南無輪手佛 南無無垢佛

「歸命北方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

「南無東南方治地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法慧佛 南無法思佛 南無常法慧佛 南無常樂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善臂佛

「歸命東南方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

「南無西南方那羅延佛 南無龍王德佛 南無寶聲佛 南無地自在佛 南無人王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黠慧佛 南無妙香華佛 南無天王佛 南無常清淨眼佛

「歸命西南方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

「南無西北方月光面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月幢佛 南無勇猛佛 南無日光面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日光莊嚴佛 南無華身佛 南無波頭摩藏佛 南無波頭摩鬚佛 南無師子聲王佛 南無善住心意佛

「歸命西北方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

「南無東北方寂諸根佛 南無寂滅佛 南無大將佛 南無淨勝佛 南無淨妙聲佛 南無淨天供養佛 南無善化佛 南無化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善意住持佛

「歸命東北方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

「南無下方實行佛 南無疾行佛 南無黠慧佛 南無堅固王佛 南無金剛齊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頻迅佛 南無如實住佛 南無成功德佛 南無功德得佛 南無善安樂佛 南無天金剛佛

「歸命下方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

「南無上方無量勝佛 南無雲王佛 南無雲功德佛 南無無量稱名佛 南無聞身王佛 南無大功德佛 南無大須彌佛 南無降伏魔王佛

「歸命上方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

「南無未來普賢佛 南無彌勒佛 南無觀世音自在佛 南無得大勢至佛 南無虛空藏佛 南無無垢稱佛 南無成就義佛 南無實聲佛 南無大海佛 南無無盡意佛 南無無盡藏佛

「歸命未來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

「善男子!若人受持讀誦是諸佛名,現世安隱,遠離諸難及消滅諸罪,未來畢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南無無垢光佛 南無樂說莊嚴思惟佛 南無無垢月幢稱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大光佛 南無寶上佛 南無無畏觀佛 南無遠離諸畏驚怖佛 南無師子頻迅力佛 南無光明王佛

「若善男子、善女人,十日讀誦思惟是佛名者,必遠離一切業障。

「南無一切同名謂所佛 南無日龍頻迅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龍頻迅佛 南無六十功德寶佛 南無一切同名功德寶佛 南無六十二毘留羅佛 南無一切同名毘留羅佛 南無八萬四千名自在幢佛 南無一切同名自在幢佛 南無三百大幢佛 南無一切同名大幢佛 南無五百淨聲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淨聲王佛 南無五百波頭摩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波頭摩王佛 南無五百日聲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聲佛 南無五百樂自在聲佛 南無一切同名樂自在聲佛 南無五百日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佛 南無五百普光佛 南無一切同名普光佛 南無五百波頭摩上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波頭摩上王佛 南無七百法光莊嚴佛 南無一切同名法光莊嚴佛 南無千法莊嚴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法莊嚴王佛 南無千八百稱聲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稱聲王佛 南無三萬散華佛 南無一切同名散華佛 南無三萬三百稱聲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稱聲王佛 南無八萬四千阿難陀佛 南無一切同名阿難陀佛 南無千八百寂滅佛 南無一切同名寂滅佛 南無五百歡喜佛 南無一切同名歡喜佛 南無五百日聲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聲佛 南無五百威德佛 南無一切同名威德佛 南無五百上威德佛 南無一切同名上威德佛 南無五百日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王佛 南無千雲雷聲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雲雷聲王佛 南無千日熾自在聲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熾自在聲佛 南無千離垢聲自在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離垢聲自在王佛 南無千勢自在聲佛 南無一切同名勢自在聲佛 南無千功德蓋幢安隱自在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功德蓋幢安隱自在王佛 南無千閻浮檀佛 南無一切同名閻浮檀佛 南無千無垢聲自在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無垢聲自在王佛 南無一萬八千莎[A1]羅自在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千遠離諸怖聲自在佛 南無一切同名遠離諸怖聲自在佛 南無二千駒隣佛 南無一切同名駒隣佛 南無二千寶幢佛 南無一切同名寶幢佛 南無八千堅精進佛 南無一切同名堅精進佛 南無八千威德佛 南無一切同名威德佛 南無八千燃燈佛 南無一切同名燃燈佛 南無十千迦葉佛 南無一切同名迦葉佛 南無十千清淨面蓮華香積佛 南無一切同名清淨面蓮華香積佛 南無十千莊嚴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莊嚴王佛 南無十千星宿佛 南無一切同名星宿佛 南無一萬八千莎羅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沙羅王佛 南無一萬八千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一萬八千普護佛 南無一切同名普護佛 南無四萬願莊嚴佛 南無一切同名願莊嚴佛 南無三千毘盧舍那佛 南無一切同名毘盧舍那佛 南無三千放光佛 南無一切同名放光佛 南無三千釋迦牟尼佛 南無一切同名釋迦牟尼佛 南無三萬日月太白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月太白佛 南無六萬婆頭摩上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波頭摩上王佛 南無六萬能令眾生離諸見佛 南無一切同名能令眾生離諸見佛 南無六十百千萬成就義見佛 南無一切同名成就義見佛 南無無量百千萬名不可勝佛 南無一切同名不可勝佛 南無二億拘隣佛 南無一切同名拘隣佛 南無三億弗沙佛 南無一切同名弗沙佛 南無六十億大莊嚴佛 南無一切同名大莊嚴佛 南無八十億實體法決定佛 南無一切同名實體法決定佛 南無六十億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十八億實體法決定佛 南無一切同名實體法決定佛 南無十八億日月燈明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月燈明佛 南無百億決定光明佛 南無一切同名決定光明佛 南無二十億日月燈明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月燈明佛 南無二十億妙聲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妙聲王佛 南無二十百億雲自在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雲自在王佛 南無三十億釋迦牟尼佛 南無一切同名釋迦牟尼佛 南無二十億千怖畏聲王佛 南無一切同名怖畏聲王佛 南無四十億那由他妙聲佛 南無一切同名妙聲佛 南無億千樂莊嚴佛 南無一切同名樂莊嚴佛 南無億那由他百千覺花佛 南無一切同名覺華佛 南無六十頻波羅遠離諸怖畏佛 南無一切同名遠離諸怖畏佛 南無須彌山微塵數一切功德山王勝名佛 南無一切同名功德山王勝名佛 南無千佛國土不可說億那由他微塵數普賢佛 南無一切同名普賢佛 南無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南無旃檀遠離諸煩惱藏佛 南無功德頻迅佛 南無勝頻迅佛 南無修寂靜佛 南無上寂靜佛 南無住虛空佛 南無降伏諸魔怨佛 南無百寶佛 南無難勝光佛 南無自在作佛 南無日作佛 南無無垢光佛 南無自在觀佛 南無金光明師子頻迅佛 南無無垢威德佛 南無觀自在佛 南無金明師子頻迅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靜去佛 南無寂靜上佛 南無普光明積上功德王佛 南無普現見佛 南無金剛功德佛 南無金光普耀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普賢佛 南無普照佛 南無寶法上決定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無垢光佛 南無樂說莊嚴思惟佛 南無無垢月幢稱佛 南無拘蘇摩莊嚴光明作佛 南無出火佛 南無寶上佛 南無無畏觀佛 南無師子頻迅力佛 南無遠離怖畏毛竪稱佛 南無金剛牟尼佛 南無飲甘露佛 南無金剛光王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尸棄佛 南無毘舍浮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阿閦佛 南無盧舍那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尼彌佛 南無寶光炎佛 南無彌留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寶精進月光莊嚴威德聲自在王佛 南無遠離一切諸畏煩惱上功德佛 南無初發心念斷疑發解斷煩惱佛 南無斷諸煩惱闇三昧上王佛 南無金剛堅強消伏壞散佛

「若有眾生欲求佛道者,不聞此佛名終不得成佛,若有眾生得聞此佛名者即得成佛,除滅阿鼻地獄十萬億劫無間重罪。

「南無寶炎佛 南無大炎積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手上王佛 南無寶上佛 南無善住智慧王無障佛 南無火光慧滅昏闇佛 南無象增上佛 南無截金剛佛 南無天王佛 南無一切義上王佛 南無三昧喻佛 南無念王佛 南無光明觀佛 南無一切所依王佛 南無善護幢王佛 南無發趣速自在王佛 南無寶焰佛 南無積大焰佛 南無旃檀香佛 南無手上王佛 南無寶上佛 南無善住慧王無障佛 南無大智意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放焰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多羅住佛 南無智來佛 南無能聖佛 南無過一切憂惱王佛 南無一切功德莊嚴佛 南無成就一切義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一切眾生導師佛 南無薩婆毘浮佛 南無不動光觀自在無量命尼彌寶焰彌留金剛佛 南無火頻迅通佛 南無善寂慧月聲自在王佛 南無清淨月輪佛 南無住阿僧祇精進功德佛 南無無盡意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光明無垢藏佛 南無火頻迅通佛 南無雲普護佛 南無師子頻迅通佛 南無彌留上王佛 南無智慧來佛 南無護妙法幢佛 南無金光明師子頻迅王佛 南無普照積上功德王佛 南無善住功德如意積王佛 南無普現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放焰佛

「敬禮舍利形像浮圖廟塔。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凡閻浮界內一切經合有八萬四千卷。

「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 南無大般涅槃經 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南無大方等大集經 南無大方等日藏經 南無大方等月藏經 南無大威德陀羅尼經 南無法炬陀羅尼經 南無菩薩瓔珞經 南無菩薩見實三昧經 南無佛名經 南無月燈三昧經 南無賢劫經 南無華手經 南無十住斷結經 南無大灌頂經 南無觀佛三昧經 南無五千五百佛名經 南無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 南無金光明經 南無寶雲經 南無法集經 南無菩薩處胎經 南無大悲經 南無深密解脫經 南無大集賢護菩薩經 南無大方等無相經 南無密迹金剛力士經 南無大方等陀羅尼經 南無海龍王經 南無央掘魔羅經 南無無所有菩薩經 南無僧伽吒經 南無觀察諸法經 南無稱揚諸佛功德經 南無等目菩薩所問三昧經 南無菩薩藏經 南無力莊嚴三昧經 南無明度五十挍計經 南無須真天子經 南無菩薩瓔珞本業經 南無護國菩薩經 南無超日明三昧經 南無月上女經 南無中陰經 南無須彌藏經 南無佛華嚴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 南無首楞嚴三昧經 南無大法鼓經 南無諸佛要集經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南無無垢稱菩薩 南無地藏菩薩 南無虛空藏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香象菩薩 南無大香象菩薩 南無藥王菩薩 南無藥上菩薩 南無金剛藏菩薩 南無解脫月菩薩 南無彌勒菩薩 南無珠髮菩薩 南無頻迅菩薩 南無無所發菩薩 南無陀羅尼自在王菩薩 南無無盡意菩薩 南無堅意菩薩 南無東方九十億百千萬同名梵勝菩薩 南無南方九十億百千萬同名不隣陀羅菩薩 南無西方九十億百千萬同名大功德菩薩 南無北方九十億百千萬同名大藥王菩薩

「舍利弗!應當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龍勝菩薩 南無龍德菩薩 南無勝成就菩薩 南無波頭摩勝菩薩 南無成就有菩薩 南無持地菩薩 南無寶掌菩薩 南無寶印手菩薩 南無師子意菩薩 南無勝藏菩薩 南無虛空藏菩薩 南無師子頻迅吼聲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阿利多辟支佛 南無婆梨多辟支佛 南無多伽樓辟支佛 南無稱辟支佛 南無見辟支佛 南無愛見辟支佛 南無覺辟支佛 南無乾陀羅辟支佛 南無無妻辟支佛 南無梨沙婆辟支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辟支佛。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夫欲禮懺悔,必須先敬三寶。所以然者,三寶則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若能歸向者,則滅無量罪長無量福,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是故,弟子某甲等!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大菩薩,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聖僧。

「弟子!今日所以懺悔者,正言無始已來在凡夫地,莫問貴賤罪自無量,或因三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籍外境起於染著,如是乃至十惡增長,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然其罪相雖復無量,大而為語不出有三。何等為三?一者、煩惱障;二者、是業障;三者、是果報障;此三種法能障聖道,及以人天勝妙好事。是故經中目為三障,所以諸佛菩薩教作方便懺悔,除滅此三障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皆悉清淨。

「是故,弟子!今日運此增上勝心懺悔三障。欲滅此三障罪者,當用何等心可令此罪滅除?先當興七種心以為方便,然後此罪乃可得滅。何等為七?一者、慚愧;二者、恐怖;三者、厭離;四者、發菩提心;五者、怨親平等;六者、念報佛恩;七者、觀罪性空。

「第一慚愧者,自惟我與釋迦如來同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來,以經爾所塵沙劫數,而我等相與耽染六塵,流浪生死永無出期,此實天下可慚可愧可羞可恥。

「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身口意業常與罪相應,以是因緣命終之後,應墮地獄、畜生、餓鬼受無量苦,如此實為可驚可恐可怖可懼。

「第三厭離者,相與當觀生死之中,唯有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虛假如水上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若車輪,生老病死八苦交煎無時暫息。眾等相與,但觀自身從頭至足其中但有三十六物,髮毛爪齒膿囊涕涶,生熟二藏大腸小腸,脾腎心肺肝膽𦙽胃肪膏𦝰膜筋脈骨髓,大小便利九孔常流。是故,經言:『此身眾苦所集,一切皆不淨物,何有智慧者而當樂此臭肉身也?』生死既有如此種種惡法,甚可患厭。

「第四發菩提心者,經言:『當樂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六波羅蜜生,從慈悲喜捨生,從三十七助菩提法生,從如是等種種功德智慧生如來身。』欲得此身者,當發菩提心,求一切種智常樂我淨薩婆若果,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於身命財無所悋惜。

「第五怨親平等者,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無彼我想。何以故爾?若見怨異親則是分別,以分別故起諸想著,想著因緣生諸煩惱,煩惱因緣造諸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

「第六念報佛恩者,如來往昔無量劫中,捨頭目、[A2]髓腦、支節手足、國城、妻子、象馬、七珍,為我等故修諸苦行、此恩此德實難酬報。是故,經言:『若以頂戴兩肩荷負,於恒沙劫亦不能報。』我等欲報如來恩者,當於此世勇猛精進捍勞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寶,弘通大乘廣化眾生同入正道。

「第七觀罪性空者,無有實相從因緣生,顛倒而有,既從因緣而生,則可從因緣而滅。從因緣而生者,押近惡友造作無端;從因緣而滅者,即是今日洗心懺悔。是故,經言:『此罪相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故知此罪從本是空。』

「生如是等七種心,以緣想十方諸佛賢聖,擎拳合掌披陳至到,慚愧改革舒瀝心肝洗蕩腸胃,如此懺悔亦何罪而不滅?亦何障而不消?若復正爾悠悠緩縱情慮,徒自勞形於事何益?且復人命無常喻如轉燭,一息不還便向灰壤,三塗苦報則身應受,不可以錢財寶貨囑託求脫,窈窈冥冥恩赦無期,獨嬰此苦無代受者。莫言我今生中無有此罪,所以不能懇到懺悔。經中噵言:『凡夫之人舉足動步無非是罪。』又復過去生中皆悉成就無量惡業,追逐行者如影隨形。今日若不懺悔,罪惡日深,故包藏瘕疵佛教不許,說懺悔先罪淨名所尚,故知長淪苦海寔由隱覆。是故,弟子!今日發露懺悔不敢覆藏。

「所言三障者:一曰煩惱障;二名為業障;三是果報障。此三種法更相由籍,因煩惱故所以起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是故,弟子!今日至心,第一先應懺悔煩惱障。

「又此煩惱,諸佛菩薩入理聖人種種呵嘖,亦詺此煩惱以為怨家。何以故?能斷眾生慧命根故:亦詺此煩惱以之為賊,能劫眾生諸善法故;亦詺此煩惱以為暴河,能㵱眾生入於生死大苦海故;亦詺此煩惱以為羈鎖,能繫眾生於生死獄不能得出故;亦詺此煩惱猶如蟒蟲,食啖眾生真如佛性故。所以六道牽連四生不絕,惡業無窮苦果不息,當知皆是煩惱過患。是故,弟子!今日運此增上善心歸依佛。

「南無東方善德佛 南無南方寶相佛 南無西方普光佛 南無北方相德佛 南無東南方網明佛 南無西南方上智佛 南無西北方華德佛 南無東北方明智佛 南無下方明德佛 南無上方香積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報,有此心識常懷愚惑繁滿胸襟。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覺造一切罪,或因三受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緣三假造一切罪,或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慚愧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四識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執造一切罪,或因四緣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縛造一切罪,或因四食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慚愧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五住地煩惱造一切罪,或因五受根造一切罪,或因五蓋造一切罪,或因五慳造一切罪,或因五見造一切罪,或因五心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四生,今日發露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因六情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識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或因六愛造一切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四生,今日慚愧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四生,今日發露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因九惱造一切罪,或因九結造一切罪,或因九上緣造一切罪,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或因十纏造一切罪,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或因見諦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煩惱晝夜熾然,開諸漏門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賢聖及以四生,遍滿三界彌亘六道,無處可藏無處可避,今日至到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慚愧發露,皆悉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三毒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三慧明、三達朗、三苦滅、三願滿。願弟子等,承是懺悔四識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廣四等心、立四信業、四惡趣滅、得四無畏。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五蓋等諸煩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度五道、樹五根、淨五眼、成五分。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六愛等諸煩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滿足六度業,不為六塵惑,常行六妙行。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七漏、八垢、九結、十纏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坐七淨華、洗塵八水、具九斷智、成十地行願,以懺悔十一遍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十一空解常用洗心,自在能轉十二行輪,具足十八不共之法,無量功德一切圓滿。」

三部合卷罪報應經,此經有二十八品,略此一品流行。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品第一

爾時,摩竭道場菩提樹光明不現,其華枯悴墮落佛前,一切大眾皆悉驚疑,各相謂言:「今此菩提道場樹華,何故墮落?」大眾菩薩皆生疑惑不自安隱。

爾時,寶達菩薩前白佛言:「云何菩提樹華悉皆墮落?其華光色不如於常,一切大眾皆生疑惑,唯願天尊為我解說,令此眾中諸坐大士疑惑悉除。」

爾時,世尊從三昧起,光顏魏魏,舉身毛孔皆悉出光,語寶達菩薩言:「汝等善聽!今為汝說。所以菩提樹華墮落失光者何?如上所說,沙門行惡墮落苦處受罪無殃,是故菩提樹華失光墮落。」

寶達前白佛言:「唯願,世尊!為我說此惡行沙門果報之處。」

佛告寶達菩薩:「東方乃有鐵圍大山,其山中間幽冥之處,日月光明及以火光所不能照,名曰地獄。其獄之中有惡沙門受如是罪,汝可往詣問諸罪人,云何因緣來生此處?修何等行受如是罪?」

寶達白佛言:「世尊!我無威神何能往詣。願佛大悲垂神顧念,乃使我等得見東方阿鼻地獄。」

佛言:「善哉!善哉!汝今但往,令汝得見。」

寶達菩薩禮佛而去,龍飛虛空徘徊自在。當爾之時大地震動,於虛空中雨寶蓮華飛流而下。

爾時,寶達一念之頃往詣東方鐵圍山間,其山崦𭗮幽冥高峻,其山四方了無草木,日月威光都不能照。

寶達須前挾道兩邊有三十六王,典主地獄,其王名曰恒伽噤王、波吉頭王、廣目都王、安頭羅王、虎目見王、陽聲吉王、大諍誦王、吸血鬼王、安得羅王、陀達王、達多羅王、吉梨善王、安侯羅王、寶首王、金樹吉王、大惡聲王、鳥頭王、等虎眼王、等象牙王、等震聲王、等歸首王、衣首王、見首王、廣安王、廣定王、王頭王、立正王、立見王、摩尼羅王、都曹王、部見王、惡目王、善王、龍口王、鬼王、南安王等。

三十六王遙見寶達菩薩,悉皆叉手合掌,前行作禮白言:「大智尊王!云何因緣入此苦處?亦如栴檀在伊蘭而生。」

寶達答言:「我聞如來三界人尊說言:『東方有鐵圍山,其山幽冥,日月之光所不能照。』我故聞之,故來詣汝諸王,前入地獄行諸罪人。汝等諸王誰能共我往詣大王前,見罪人受苦之者?」

爾時,恒伽噤王則便與寶達菩薩往詣大王。

爾時,大鬼王遙見寶達菩薩從門而來,光顏從容,則便下座,往前禮敬,白言:「大士!今此惡處云何怪哉?伊蘭林中忽生栴檀?」

爾時寶達便前就座,問鬼王曰:「今此東方地獄可有幾獄?」

鬼王答言:「此山之中有無量地獄,今此一方有三十二沙門地獄。」

寶達問曰:「三十二地獄,其名云何?」

鬼王答曰:「鐵車、鐵馬、鐵牛、鐵驢地獄,鐵衣地獄,鐵銖地獄,洋銅灌口地獄,流火地獄,鐵床地獄,耕田地獄,斫首地獄,燒脚地獄,鐵鏘地獄,飲鐵銖地獄,飛刀地獄,火箭地獄,𦞙肉地獄,身然地獄,火丸仰口地獄,諍論地獄,雨火地獄,流火地獄,糞屎地獄,鈎陰地獄,火象地獄,咩聲叫喚地獄,鐵𨪏𮣮地獄,崩埋地獄,然手脚地獄,銅狗鈎牙地獄,剝皮飲血地獄,解身地獄,鐵屋地獄,鐵山地獄,飛火叫喚分頭地獄。」

爾時,鬼王答寶達曰:「地獄受罪其名如是。」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按《開元錄.偽妄亂真》中云:「右一經,時俗號為馬頭羅剎佛名經,似是近代所集,乃取流支所譯十二卷者,錯綜而成。於中取諸經名目後,取辟支佛及菩薩阿羅漢名,以為三寶次第,總有三十二件。禮三寶後皆有懺悔,懺悔之下仍引馬頭羅剎偽經,置之於後,乃以凡俗鄙語雜於聖言。

「尋其所集之者,全是庸愚,只如第四卷云:『南無法顯傳經』,在法寶中列此傳,乃是東晉沙門法顯,往遊天竺自記行跡,元非是經,置法寶中誤謬之甚。又如第九卷云:『南無富樓那,南無彌陀羅尼子。』此是一人之名,分為二唱。次云:『南無阿難、羅睺羅。』此乃二人之名,合之為一。如斯謬妄其類寔繁,群愚倣習邪儻共傳,若不指明恐穢真教,故此述之。」

《貞元錄》云:「此經乃以凡俗鄙語雜於聖言,本經雖真,以有偽雜,作此挍量編於〈偽妄亂真錄〉中,不得入藏。由斯可否已數百年,貞元十五年十月二十三日,乃頒製曰大佛名經,左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馬承債奏:前件經未入藏目錄,勅旨宜令所司附入目錄。今於謬妄之處,分者請合,合者請分,諸如此類伏請改正,下順人望上副天心,編入《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傳出梁朝附於梁代。校曰:今撿國本大藏,彼迴、漢凾中,亦有此經十八卷者。以此三十卷本對彼校之,卷數雖異,文義全同;但一樣懺文,此經再疊彼乃三疊;又寶達偽經此有彼無,為少異耳。

「此一偽經古有二名:一名『大乘蓮華馬頭羅剎經』,古十六卷本,用此名合之;一名『寶達菩薩問報應沙門經』,而無答字。今此三十卷本用此名合之,而妄加答字。隋開皇十四年,勅沙門法經等所撰《眾經目錄》,暨皇唐諸家目錄,並以此《寶達經》列為偽妄。今《佛名經》,前諸錄家真偽不錄,《開元錄》中收為偽妄,而合此寶達偽經,則妄中加妄也。」

《開元錄》云:「經至晉土其年未遠,而憙事者以沙揉金,而無括正何以別真偽乎?農者禾草俱存,后稷為之歎息;金匱玉石同緘,卞和為之懷恥;涇渭淆雜龍蛇並進,豈不恥之。今列意謂非佛經者,以示將來學士共知鄙倍焉,遂摽此經而為其首。錄家懇囑[A3]如是,國本如何二重重載,彼十八卷經,乃似是《貞元錄》中奉 [A4]制所收入者,其分卷小異耳。後人見此三十卷本,認為異經,故加入耳。今欲刪正,則彼十八卷者乃無寶達偽經,稍正可存。然此三十卷經,本朝盛行,行來日久,國俗多有倚此而作福者,今忽刪之彼必眾怒,若俱存之理亦未可,且順人情存此而刪彼,因書古人之意,以告雅正君子,但其誤分錯合之處,今隨改之。如第十二卷云:『南無拘絺羅難陀。』此是二聖之名,經錯合之,今分為二。第十三卷云:『南無賓頭盧、南無頗羅墮。』此是一聖之名,經誤分之,今合為一。此類不少不能具敘。

「嗚呼!阿難大聖也,距佛不遠也,經藏所集也,而欲正一僧水鶴之偈,僧竟不從,況我凡夫乎?佛世已遠乎?經法遙傳乎?而於舉國盛行久遠之典,忽獨起以刪之,而欲眾情之不怒己。如螗螂之怒其臂以當車,欲其不輾己也,猶不足以譬其非分也。心知偽妄力不能正,末法之弊一至於此。傷哉!

「但有一理,既所患在於偽妄亂真。若於諸經之名,諸羅漢號,懺悔文等,分明知是人所撰集有所錯處,各依聖教本文而正之,刪去寶達偽經,而名之曰『夾懺佛名經』,使人看其名分其主客,如諸家夾注解經,則其行於世,亦庶幾乎可矣!」

佛名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 - 2024-01-22 14:29:29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無垢慧深聲王佛 南無斷一切障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 南無作功德佛 南無普香上佛 南無不可勝頻迅聲王佛 南無降伏憍慢佛 南無毘婆尸佛 南無尸棄佛 南無毘舍浮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成就一切義佛 南無能作無畏佛 南無寂靜王佛 南無阿閦佛 南無盧至佛 南無阿彌多佛 南無尼彌佛 南無住法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彌留佛 南無金剛佛 南無持法佛 南無勇猛法佛 南無妙法光明佛 南無法月面佛 南無住法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法威德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善住法佛 南無法寂靜佛 南無善智力佛 南無彌勒等無量佛 南無毘婆尸佛 南無尸棄佛 南無毘舍浮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天光照佛 南無勝色佛 南無樂意佛 南無大導師佛 南無大聖天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樹提佛 南無慈他佛 南無毘盧遮那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具足佛 南無化現佛 南無善化佛 南無世自在佛 南無人自在佛 南無摩[A1]醯那自在佛 南無勝自在佛 南無十力自在佛 南無毘頭羅佛 南無離諸畏佛 南無離諸憂佛 南無能破諸邪佛 南無散諸邪佛 南無破異意佛 南無智慧嶽佛 南無寶嶽佛 南無彌留嶽佛 南無降魔佛 南無善才佛 南無堅才佛 南無堅頻迅佛 南無堅精進佛 南無堅莎羅佛 南無堅心佛 南無堅勇猛破陣佛 南無破諍佛 南無實體佛 南無曇無竭佛 南無尼尸陀佛 南無波羅羅堅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普賢佛 南無勝海佛 南無功德海佛 南無法海佛 南無虛空寂佛 南無虛空功德佛 南無虛空庫藏佛 南無虛空心佛 南無虛空多羅佛 南無無垢心佛 南無功德林佛 南無放光世界中現在說法虛空勝離塵無垢塵平等眼清淨功德幢光明華波頭摩瑠璃光寶香象身勝妙羅網莊嚴頂無量日月光明照莊嚴願上莊嚴法界善化無障礙王佛

「南無彼佛世界中有菩薩名無比,彼佛授記不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號種種光華寶波頭摩金色身普照莊嚴不住眼放光照十方世界幢王佛。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心受持讀誦彼佛及菩薩名,是善男子、善女人超越閻浮提微塵數劫,得陀羅尼,一切諸惡病不及其身。

「南無無量功德寶集樂示現金光明師子頻迅王佛 南無師子頻迅心雲聲王佛 南無無垢清淨光明覺寶華不斷光莊嚴王佛 南無寶光月莊嚴智功德聲自在王佛 南無寶波頭摩智清淨上王佛 南無摩善住山王佛 南無光花種種頻迅王佛 南無拘蘇摩奮迅王佛 南無波頭摩華上彌留幢王佛 南無法幢空俱蘇摩王佛 南無莎羅華上光王佛 南無無垢眼上光王佛 南無無垢意山上王佛 南無種種樂說莊嚴王佛 南無無礙藥王成就勝王佛 南無千雲雷聲王佛 南無金光明師子頻迅王佛 南無善寂智慧月聲自在王佛 南無善住摩尼山王佛 南無歡喜藏勝山王佛 南無普光上勝功德山王佛 南無功德藏增上山王佛 南無動山嶽王佛 南無善住諸禪藏王佛 南無法海潮功德王佛 南無稱功德山王佛 南無一切華香自在王佛 南無銀幢蓋王佛 南無雷燈幢王佛 南無月摩尼光王佛 南無波頭摩上星宿王佛 南無無量香上王佛 南無覺王佛 南無上彌留幢王佛 南無莎羅華上王佛 南無因陀羅幢王佛 南無師子頻迅王佛 南無俱蘇摩生王佛 南無微細華佛 南無說義佛 南無無量精進佛 南無無邊彌留佛 南無離垢佛 南無無量眼佛 南無無量發行佛 南無發行難勝佛 南無無所發行佛 南無無量發行佛 南無斷諸難佛 南無不定願佛 南無善住諸願佛 南無無念示現諸行佛 南無無量善根成就諸行佛 南無無垢頻迅佛 南無不住住頻迅佛 南無妙色佛 南無無相聲佛 南無虛空星宿增上王佛 南無栴檀室佛 南無樂意佛 南無善行佛 南無境界自在佛 南無樂行佛 南無樂解脫佛 南無遠離怖畏毛竪佛 南無清淨眼佛 南無進寂靜佛 南無世間可樂佛 南無隨世間意佛 南無隨世間眼佛 南無寶王佛 南無寶愛佛 南無羅睺羅佛 南無羅睺羅天佛 南無羅睺羅淨佛 南無寶慧佛 南無寶鬘佛 南無寶形佛 南無羅網手佛 南無摩尼輪佛 南無解脫威德佛 南無善行佛 南無大愛佛 南無人面佛 南無吉佛 南無蔓陀羅佛 南無淨聖佛 南無淨宿佛 南無離胎佛 南無虛空莊嚴佛 南無集功德佛 南無師子步佛 南無功德海佛 南無摩尼功德佛 南無廣功德佛 南無稱成佛 南無大如意輪佛 南無無畏上王佛 南無俱蘇摩國土佛 南無功德幢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華眼佛。

「南無喜身佛 南無慧國土佛 南無喜威德佛 南無波頭陀智慧頻迅佛 南無功德聚佛 南無寂滅慧佛 南無降魔佛 南無無上光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得世間功德佛 南無實諦稱佛 南無智勝佛 南無智愛佛 南無得智佛 南無智幢佛 南無羅網光幢佛。

「善男子、善女人與一切眾生安隱樂如諸佛者,當讀誦是諸佛名,復作是言:

「南無離諸無智曀佛 南無虛空平等心佛 南無清淨無垢佛 南無善無垢藏佛 南無火炎積佛 南無堅固行佛 南無精進聲佛 南無不離一切眾生門佛 南無斷諸過佛 南無成就觀佛 南無平等須彌面佛 南無無障礙精進堅佛 南無莎羅華華王佛 南無無量功德王佛 南無彌留燈王佛 南無藥王聲聲王佛 南無梵聲王佛 南無妙鼓聲王佛 南無雲聲王佛 南無龍自在王佛 南無世間自在王佛 南無陀羅尼自在王佛 南無深王佛 南無治諸病王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象王佛 南無燈王佛 南無樹提王佛 南無喜王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雲王佛 南無雷王佛 南無莎羅王佛 南無鴈王佛 南無堅固自在王佛 南無功德聚佛 南無華聚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寶住持庭燎佛 南無住持功德佛 南無住持無障力佛 南無住持地力進去佛 南無住持妙無垢位佛 南無一切寶莊嚴色住持佛 南無自在轉一切法佛 南無轉法輪佛 南無勝威德佛 南無淨威德佛 南無聖威德佛 南無莎羅威德佛 南無師子威德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悲威德佛 南無無垢威德佛 南無地威德佛 南無無垢瑠璃佛 南無無垢臂佛 南無無垢眼佛 南無無垢面佛 南無波頭摩面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日面佛 南無日威德莊嚴佛 南無金色佛 南無金色形佛 南無可樂色佛 南無金色蓮華佛 南無瞻婆伽色佛 南無能與樂佛 南無能與眼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難降伏佛 南無斷諸惡佛 南無難量佛 南無難成佛 南無俱蘇摩成佛 南無甘露成佛 南無寶成就佛 南無功德成就佛 南無日成就佛 南無華成就佛 南無成就樂有佛 南無成就功德佛 南無大勝佛 南無上妙王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離諸障佛 南無婆樓那佛 南無婆樓那天佛 南無勇猛仙佛 南無精進仙佛 南無無垢仙佛 南無金剛仙佛 南無觀眼佛 南無無障礙佛 南無住虛空佛 南無住清淨佛 南無善住清淨功德寶佛 南無善跡佛 南無善思議佛 南無善化佛 南無善愛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善親佛 南無善行佛 南無善生佛 南無善華佛 南無善香佛 南無善聲佛 南無善臂佛 南無善光佛 南無善山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功德山佛 南無智山佛 南無勝山佛 南無上山佛 南無光明莊嚴佛 南無大光明莊嚴佛 南無清淨莊嚴佛 南無波頭摩莊嚴佛 南無實中佛 南無金剛合佛 南無金剛齊佛 南無碎金剛佛 南無碎金剛堅佛 南無降伏魔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愛見佛 南無現見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大善見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無垢見佛 南無見平等不平等佛 南無見一切義佛 南無斷一切障礙佛 南無斷一切眾生病佛 南無一切世間愛見佛 南無上妙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一切三昧佛 南無度一切疑佛 南無度一切法佛 南無不取諸法佛 南無一切清淨佛 南無一切義成就佛 南無一切通佛 南無華通佛 南無波頭摩樹提頻迅通佛 南無俱蘇摩通佛 南無海住持勝智慧頻迅通佛 南無多摩羅華栴檀香通佛 南無常觀佛 南無常圍繞佛 南無常不輕佛 南無常憂佛 南無常喜佛 南無常笑歡喜根佛 南無常滿足手佛 南無常舉手佛 南無常黠慧佛 南無常修行佛 南無常精進佛 南無尼拘律佛 南無阿叔迦佛 南無金色律佛 南無華開佛 南無善決定佛 南無波頭摩光佛 南無華身佛 南無手脚柔濡觸身佛 南無日輪佛 南無聞滿足佛 南無相身身佛 南無勝威德佛 南無無垢身佛 南無波頭摩花身佛 南無得無礙佛 南無願得滿足佛 南無得普照清淨佛 南無得大無畏佛 南無至大佛 南無至大精進究竟佛 南無大境界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 南無濡首菩薩無上清淨分衛經 南無大乘同性經 南無大乘集譬喻經 南無諸法無行經 南無阿閦佛國經 南無般舟三昧經 南無蓮華面經 南無東方最勝燈王如來經 南無迦葉經 南無諸法最上王經 南無孔雀王陀羅尼經 南無發覺淨心經 南無無上依經 南無惟識經 南無未曾有因緣經 南無緣生經 南無成具光明定意經 南無太子須太拏經 南無太子慕魄經 南無須賴經 南無金色王經 南無獨證自誓三昧經 南無摩訶摩邪經 南無大方等如來藏經 南無如來方便善巧呪經 南無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經 南無須摩提菩薩經 南無希有挍量功德經 南無梵女首意經 南無差摩波帝受記經 南無月明菩薩經 南無滅十方冥經 南無出生菩提心經 南無普門品經 南無菩薩十住經 南無商主天子經 南無心明女經 南無月燈三昧經 南無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問署經 南無德光太子經 南無施燈功德經 南無菩薩呵色欲經 南無人本欲生經 南無不增不減經 南無佛語經 南無無字寶篋經 南無如來師子吼經 南無十法經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發心則轉法輪菩薩 南無一切聲差別樂說菩薩 南無山樂說菩薩 南無大海意菩薩 南無大山菩薩 南無愛見菩薩 南無歡喜王菩薩 南無無邊觀菩薩 南無無邊觀行菩薩 南無破耶見魔菩薩 南無無憂德菩薩 南無成就一切義菩薩 南無師子菩薩 南無善住意菩薩 南無無比心菩薩 南無那羅德菩薩 南無因陀羅德菩薩 南無海天菩薩 南無跋陀波羅菩薩 南無藥王菩薩 南無盧舍那菩薩 南無月光菩薩 南無波頭摩勝菩薩 南無智山菩薩 南無聖藏菩薩 南無不捨行菩薩 南無不空見菩薩 南無妙聲菩薩 南無妙聲吼菩薩 南無常微笑寂根菩薩 南無波頭摩道勝菩薩 南無廣思惟菩薩 南無憂波羅眼菩薩 南無可供養菩薩 南無常憶菩薩 南無住一切悲見菩薩 南無斷一切惡法菩薩 南無住一切聲菩薩 南無住一切有菩薩 南無住佛聲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聞辟支佛 南無智身辟支佛 南無毘邪離辟支佛 南無俱菩薩羅辟支佛 南無波藪陀羅辟支佛 南無無毒淨心辟支佛 南無實無垢辟支佛 南無福德辟支佛 南無黑辟支佛 南無唯黑辟支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辟支佛。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夫論懺悔者,本是改往修來滅惡興善。人生居世,誰能無過?學人失念尚起煩惱,羅漢結習動身口業,豈況凡夫而當無過?但智者先覺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所以積習長夜曉悟無期。若能慚愧發露懺悔者,豈唯正是滅罪而已,亦復增長無量功德,樹立如來涅槃妙果。

「若欲行此法者,先當外肅形儀瞻奉尊像,內起敬意緣於想法,慊切至到生二種心。何等為二?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難可常保,一朝散壞不知此身何時可復,若復不值諸佛賢聖,忽遭逢惡友造眾罪業,復應墮落深坑險趣;二者、自念我此生中,雖得值遇如來正法為佛弟子,弟子之法紹繼聖種,淨身口意善法自居,而今我等公自作惡而復覆藏,言他不知謂彼不見,隱匿在心傲然無愧,此實天下愚惑之甚。則今現有十方諸佛、諸大地菩薩、諸天神仙,何曾不以清淨天眼見於我等所作罪惡,又復幽顯靈祇,注記罪福纖毫無差?

「夫論作罪之人命終之後,牛頭獄卒錄其精神,在閻羅王所[A2]辯窮是非。當爾之時一切怨對皆來證據,各言汝先屠戮我身炮煮蒸炙,或言汝先剝奪於我一切財寶、離我眷屬。我於今者始得汝便。於時現前證據何得敢諱,唯應甘心分受宿殃。如經所明,地獄之中不枉治人。若其生平之日,素所作眾罪心自失者,是其生時造惡之處,一切諸相皆現在前,各言:『汝昔在於我邊作如是罪,今何得諱?』是為作罪無藏隱處。於是閻魔羅王切齒呵嘖將付地獄,歷劫窮年求出莫由,此事不遠不關他人,正是我身自作自受。雖父子至親,一旦對至無代受者,眾等相與及其形休體無眾疾,各自努力與性命競生大怖畏,死欲至時悔無所及,是故弟子至心,歸命十方諸佛。

「南無東方破疑淨光佛 南無南方無憂功德佛 南無西方華嚴神通佛 南無北方月殿清淨佛 南無東南方破一切闇佛 南無西南方大哀觀眾生佛 南無西北方香氣放光明佛 南無東北方無量功德海佛 南無下方斷一切疑佛 南無上方離一切憂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積聚無明障蔽心目,隨煩惱性造三世罪業,或耽染愛着起於貪欲煩惱,或瞋恚忿怒懷害煩惱,或惛憒矒瞪不了煩惱,或我慢自高輕傲煩惱,疑惑正道猶預煩惱,謗無因果邪見煩惱,不識緣假着我煩惱,迷於三世執斷常煩惱,朋狎惡法起見取煩惱,僻稟邪師造戒取煩惱,乃至一等四執撗計煩惱,今日至誠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守惜堅著起慳悋煩惱,不攝六情奢誕煩惱,心行弊惡不忍煩惱,懶惰緩縱不勤煩惱,情慮𮜒動覺觀煩惱,觸境迷惑無知解煩惱,隨世八風生彼我煩惱,諂曲面譽不直心煩惱,撗強難觸不調和煩惱,易忿難悅多含恨煩惱,嫉妬繫㓨佷戾煩惱,凶險暴害諂毒煩惱,乖背二諦執相煩惱,於苦集滅道生顛倒煩惱,隨從生死十二因緣流轉煩惱,乃至無始無明住地恒沙煩惱,起四住地搆於三界苦果煩惱,如是等諸煩惱無量無邊,惱亂賢聖六道四生,今日發露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歸命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貪瞋癡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折憍慢幢,竭愛欲水滅瞋恚火,破愚癡暗拔斷疑根裂諸見網,深識三界猶如牢獄,四大毒蛇五陰怨賊,六入空聚愛詐親善,修八聖道斷無明源,正向涅槃不休不息,三十七品心心相應,十波羅蜜常現在前。」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即便入地獄中,上高樓頭四顧望視,見罪人等,各從四門號叫而入寶達前。入鐵車、鐵牛、鐵驢、鐵馬,此四小地獄前為一地獄。云何名曰鐵車、鐵馬、鐵牛、鐵驢地獄?此地獄方圓縱廣十五由旬,其中鐵城高一由旬,猛火輝赫燒其鐵車炎赫熾然,中有鐵牛其身亦然,頭角毛尾皆如鋒釯,毛中火然烟焰俱出;其鐵馬者身毛𩭤尾,銐如刀鋒毛尾火然烟焰俱出;其鐵驢者亦復如是。其地獄中有鐵𨪏𮣮,銐如鋒釯鐵鏘撩亂遍布其地,其鏘火然猛熾於前。

爾時,北門之中有五百沙門,咩聲號叫口眼火出,唱如是言:「云何我今受如此苦?」

獄卒、夜叉、馬頭羅剎,手捉三鈷鐵叉,望背而撞胸前而出。復有鐵索來纏其臂,其索火然燒罪人臂。復有鐵枷枷罪人咽,其枷八方銐如鋒釯,烟火猛熾燒罪人頸。

爾時,罪人宛轉倒地而不肯前,馬頭羅剎手捉鐵棒,望頭而打,罪人身體碎如微塵。復有餓鬼來食其肉,復有餓狗來飲其血,馬頭羅剎蹴地言活,罪人即活。

爾時,鐵牛吼喚跑地,其牛吼喚來向罪人,罪人迫迮宛轉倒地。馬頭羅剎手捉鐵叉,叉著車上。罪人跳踉,復墮牛上,牛毛仰㓨從腹而入背上而出。牛復跳踉復墮馬上,馬毛仰㓨亦如鋒釯,馬尾掉之身即碎爛,須臾還活。

爾時,鐵馬舉脚連蹴身碎如塵,須臾還活。復騎鐵驢,驢即跳踉,罪人墮地驢便大瞋,舉脚連踏須臾便死,須臾還活。一日一夜受罪無量。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諸沙門云何如是?」

羅剎答曰:「此諸沙門受佛禁戒,不惜將來但取現在,違犯淨戒,故作惡業畜不淨物,乘車騎馬走驢治生,心無慈善,不護威儀受人信施;惡因緣故,墮此地獄百千萬劫。設得為人身不具足,聾盲瘖瘂,不見三寶,不聞正法。」

寶達聞之悲泣歎曰:「云何沙門應出三界?云何惡業受如是罪?」寶達即去。

佛名經卷第二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三 - 2024-01-22 14:40:54


佛說佛名經卷第三

「南無大海佛 南無大樂說佛 南無大藥王佛 南無大功德佛 南無無量香佛 南無無量精進佛 南無無量行佛 南無無量功德佛 南無寶生佛 南無無邊功德寶作佛 南無法作佛 南無金色作佛 南無勝作佛 南無自在作佛 南無日作佛 南無光作佛 南無火作佛 南無無畏作佛 南無樂作佛 南無燈作佛 南無賢作佛 南無覺作佛 南無華作佛 南無華勝藏佛 南無俱蘇摩勝藏佛 南無憂波羅勝藏佛 南無波頭摩勝藏佛 南無功德勝藏佛 南無快勝藏佛 南無福德勝藏佛 南無天勝藏佛 南無香勝藏佛 南無大香勝藏佛 南無大雲藏佛 南無那羅延藏佛 南無如來藏佛 南無功德藏佛 南無根藏佛 南無如意藏佛 南無金剛藏佛 南無德藏佛 南無勢羅藏佛 南無山藏佛 南無波頭摩藏佛 南無俱蘇摩藏佛 南無香藏佛 南無摩尼藏佛 南無賢藏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月無垢藏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照藏佛 南無光明幢佛 南無月幢佛 南無功德幢佛 南無離世間幢佛 南無華幢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自在幢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無垢幢佛 南無大幢佛 南無月無垢幢佛 南無普照幢佛 南無彌留幢佛 南無護妙法幢佛 南無放光明幢佛 南無善清淨無垢照幢佛 南無善清淨光明幢佛 南無善清淨光照幢佛 南無香光明佛 南無虛空光明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火光明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月光明佛 南無日月光明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火輪光明佛 南無寶照明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勝威德香光明佛 南無種種多威德王勝光明佛 南無虛空清淨金色莊嚴威德光明佛 南無一切法幻奮迅威德光明佛 南無清淨光明佛 南無功德寶光明佛 南無金光明光佛 南無高光明佛 南無放光光明佛 南無俱蘇摩光明佛 南無香光明佛 南無甘露光明佛 南無無量寶化光明佛 南無水月光明佛 南無寶月光明佛 南無彌留光明佛 南無聚集日輪佛 南無雲光明佛 南無槃頭耆婆伽華佛 南無無畏光明佛 南無法力光明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清淨光明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月光明佛 南無樹提光明佛 南無然火光明佛 南無焚燒光明佛 南無羅網光明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稱光明佛 南無普光明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色光明聲佛 南無虛空聲佛 南無妙鼓聲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雲聲佛 南無天聲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雲妙鼓聲佛 南無法鼓聲佛 南無法鼓出聲佛 南無聲滿法界聲佛 南無地吼聲佛 南無普遍聲佛 南無師子吼聲佛 南無無量吼聲佛 南無無分別吼聲佛 南無驚怖一切魔輪聲佛 南無降伏一切聲佛 南無無障礙月慧佛 南無法無垢月佛 南無普照月佛 南無放光明月佛 南無盧舍那月佛 南無解脫月佛 南無稱月佛 南無功德月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滿月佛 南無大月佛 南無月輪清淨佛 南無日月佛 南無月慧佛 南無無垢慧佛 南無深慧佛 南無戒慧佛 南無難勝慧佛 南無阿僧祇劫修習慧佛 南無無量樂功德莊嚴行慧佛 南無無量功德莊嚴佛 南無離劫佛 南無勝功德王莊嚴威德王劫佛 南無自在滅劫佛 南無彌留劫佛 南無須彌留劫佛 南無不可說劫佛 南無金光明色光上佛 南無龍寂上佛 南無愛上佛 南無度上佛 南無法上佛 南無金剛上佛 南無威德上佛 南無無垢上佛 南無龍寂上佛 南無寶上佛 南無勝寶上佛 南無莎梨羅上佛 南無天上佛 南無波頭摩上佛 南無香上佛 南無放香佛 南無樂香佛 南無香奮迅佛 南無香象奮迅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大香象佛 南無多羅跋香佛 南無戒香佛 南無無邊香佛 南無普遍香佛 南無薰香佛 南無多伽羅香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蔓陀羅香佛 南無波頭摩香佛 南無波頭摩手佛 南無波頭摩眼佛 南無波頭摩莊嚴佛 南無波頭摩起佛 南無身勝佛 南無驚怖勝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鬘勝雲佛 南無功德成就雲佛 南無寶雲佛 南無功德雲佛 南無雲護佛 南無普護佛 南無聖護佛 南無功德護佛 南無普遍護佛 南無精進護佛 南無精進喜佛 南無上喜佛 南無寶喜佛 南無師子喜佛 南無龍喜佛 南無寶喜佛 南無寶智佛 南無喜去佛 南無善知寂靜法佛 南無大勢佛 南無龍喜見佛 南無寶喜明佛 南無善知寂明王佛 南無大勢力佛 南無甘露勢佛 南無金剛杵勢佛 南無無垢處勢佛 南無不動處勢佛 南無過三界處勢佛 南無三昧處勢佛 南無定處勢佛 南無不動處勢佛 南無高去佛 南無寂滅去佛 南無師子奮迅去佛 南無善步去佛 南無無盡慧佛 南無海慧佛 南無往慧佛 南無勝慧佛 南無滅諸惡慧佛 南無寂靜慧佛 南無修行慧佛 南無密慧佛 南無堅慧佛 南無善清淨慧佛 南無大慧佛 南無普慧佛 南無無邊慧佛 南無威德慧佛 南無世慧佛 南無上慧佛 南無妙慧佛 南無快慧佛 南無無觀慧佛 南無稱慧佛 南無廣慧佛 南無栴檀滿慧佛 南無金剛慧佛 南無清淨慧佛 南無覺慧佛 南無法慧佛 南無師子慧佛 南無虎慧佛 南無善慧佛 南無寶慧佛 南無勝慧佛 南無勝積慧佛 南無勇猛積佛 南無般若積佛 南無樂說積佛 南無香積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寶髻佛 南無功德髻佛 南無天髻佛 南無龍髻佛 南無大髻佛 南無彌留聚佛 南無大聚佛 南無大焰聚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寶手佛 南無寶手柔濡佛 南無寶印手佛 南無寶光明奮迅思惟佛 南無寶火圍繞佛 南無寶天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寶高佛 南無寶堅佛 南無寶波頭摩佛 南無寶念佛 南無寶力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寶火圍繞佛 南無寶照佛 南無放照佛 南無迭共華佛 南無妙說佛 南無月說佛 南無金剛說佛 南無寶說佛 南無寶杖佛 南無無量寶杖佛 南無無垢杖佛 南無無邊杖佛 南無法杖佛 南無寶蓋佛 南無均寶蓋佛 南無摩尼蓋佛 南無金蓋佛 南無奮迅王佛 南無增上大成就王佛 南無增上勇猛佛 南無勇施佛 南無智施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然燈火佛 南無清淨然燈佛 南無功德然燈佛 南無福德然燈佛 南無寶然燈佛 南無寶火然燈佛 南無無邊然燈佛 南無大然燈佛 南無普然燈佛 南無日然燈佛 南無月燃燈佛 南無日月然燈佛 南無雲聲然燈佛 南無大海然燈佛 南無忍辱輪然燈佛 南無世然燈佛 南無光明遍照十方然燈佛 南無照諸惡趣然燈佛 南無破諸闇然燈佛 南無一切成就然燈佛 南無俱蘇摩見佛 南無不散佛 南無散華佛 南無不散華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千光明佛 南無六十光佛 南無觀光明佛 南無無障礙光明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波頭摩光明佛 南無福德光明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月光明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無礙光明佛 南無奮迅恭敬稱佛 南無無比佛 南無功德稱佛 南無寶稱佛 南無無垢稱佛 南無無垢德佛 南無堅德佛 南無無憂德佛 南無勇猛德佛 南無華德佛 南無歡喜德佛 南無龍德佛 南無功德海佛 南無淨德佛 南無淨天佛 南無供養佛 南無淨聲佛 南無淨妙聲佛 南無出淨聲佛 南無普智輪光聲佛 南無大聲佛 南無雲勝聲佛 南無安隱聲佛 南無樂聲佛 南無妙鼓聲佛 南無天聲佛 南無日聲佛 南無月聲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波頭摩聲佛 南無福德聲佛 南無金剛聲佛 南無自在聲佛 南無慧聲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選擇聲佛 南無甘露聲佛 南無淨幢佛 南無金剛幢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住持法佛 南無樂法佛 南無護法佛 南無曇無竭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不必定入定入印經 南無十二佛名神呪經 南無魔逆經 南無濟諸方等學經 南無菩薩行五十緣身經 南無內藏百寶經 南無大方廣惣持經 南無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 南無文殊師利說般若波羅蜜經 南無牢固女經 南無演道俗業經 南無菩薩生地經 南無菩薩道樹經 南無寶網經 南無百佛名經 南無無量義經 南無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 南無無量壽觀經 南無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南無不空羂索經 南無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南無請觀世音消伏毒害陀羅尼經 南無十一面觀世音經 南無觀世音菩薩受記經 南無鹿母經 南無鹿子經 南無除恐災患經 南無溫室洗浴眾僧經 南無四不可得經 南無諸德福田經 南無出家功德經 南無大方廣十輪經 南無大方便報恩經 南無七佛神呪經 南無大方廣如來性起佛 南無菩薩本行經 南無不思議功德經 南無大吉義呪佛 南無菩薩夢經 南無文殊問佛 南無仁王般若經 南無法界體性無分別經 南無密迹力士經 南無虛空藏菩薩問持幾福經 南無大方廣如來祕密藏經 南無善解菩薩所問經 南無菩薩修行經 南無菩薩投身飼餓虎起塔因緣經 南無一切施王所行檀波羅蜜經 南無頻婆娑羅王詣佛供養經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無垢菩薩 南無勇猛德菩薩 南無淨心菩薩 南無寶勝菩薩 南無羅網光菩薩 南無斷諸蓋菩薩 南無能捨一切事菩薩 南無華莊嚴菩薩 南無月光明菩薩 南無最勝意菩薩 南無堅意菩薩 南無自在天菩薩 南無勝意菩薩 南無淨意菩薩 南無金剛意菩薩 南無增長意菩薩 南無善住菩薩 南無善導師菩薩 南無波頭摩藏菩薩 南無陀羅尼自在王菩薩 南無普行菩薩 南無覺菩提菩薩 南無堅勝菩薩 南無斷諸惡道菩薩 南無不疲倦意菩薩 南無須彌山菩薩 南無大須彌山菩薩 南無心勇猛菩薩 南無師子奮迅行菩薩 南無不可思議菩薩 南無善勝菩薩 南無善意菩薩 南無實語菩薩 南無愛見菩薩 南無無障礙菩薩 南無斷諸疑菩薩 南無實作菩薩 南無廣德菩薩 南無護賢劫菩薩 南無寶月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直福德辟支佛 南無識辟支佛 南無香辟支佛 南無有香辟支佛 南無見人飛騰辟支佛 南無可波羅辟支佛 南無秦摩利辟支佛 南無月淨辟支佛 南無善智辟支佛 南無修陀羅辟支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辟支佛。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眾等相與即今身心寂靜,無諂無障正是生善滅惡之時,復應各起四種觀行以為滅罪作前方便。何等為四?一者、觀於因緣;二者、觀於果報;三者、觀我自身;四者、觀如來身。

「第一觀因緣者,知我此罪籍以無明不善思惟,無正觀力不識其過,遠離善友諸佛菩薩,隨逐魔道行邪嶮徑,如魚吞鉤不知其患,如蠶作繭自縈自縛,如蛾赴火自燒自爛。以是因緣不能自出。

「第二觀於果報者,所有諸惡不善之業,三世流轉苦果無窮,沈溺無邊巨夜大海,為諸煩惱羅剎所食。未來生死冥然無涯,設使報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飛行自在七寶具足,命終之後不免死墮惡趣。四空果報三界尊極,福盡還作牛頭中蟲,況復其餘無福德者,而復懈怠不勤懺悔?此亦譬如抱石沈淵求出良難。

「第三觀我自身,雖有正因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暗叢林之所覆蔽,無了因力不能得顯。我今應當發起勝心,破裂無明顛倒重障,斷滅生死虛偽苦因,顯發如來大明覺慧,建立無上涅槃妙果。

「第四觀如來身,無為寂照離四句絕百非,眾德具足湛然常住。雖復方便入於滅度,慈悲救接未曾暫捨。生如是心,可謂滅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故,弟子!今日至心稽首歸命於佛。

「南無東方勝藏珠光佛 南無南方寶積示現佛 南無西方法界智燈佛 南無北方最勝降伏佛 南無東南方龍自在王佛 南無西南方轉一切生死佛 南無西北方無邊智自在王佛 南無東北方無邊功德月佛 南無下方海智神通佛 南無上方一切勝王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長養煩惱日深日厚日滋日茂,覆蓋慧眼令無所見,斷除眾善不得相續,起障不得見佛、不聞正法、不值聖僧。煩惱起障,不見過去未來一切世中善惡業行之煩惱障,受人天尊貴果報之煩惱障,生色無色界禪定福樂之煩惱障,不得自在神通飛騰隱顯遍至十方諸佛淨土聽法之煩惱障,學安那般那數息不淨觀諸煩惱障,學慈悲喜捨因緣煩惱障,學七方便三觀義煩惱障,學四念處煖頂忍煩惱障,學聞思修第一法煩惱障,學空平等中道解煩惱障,學八正道示相之煩惱障,學七覺支不示相煩惱障,學於道品因緣觀煩惱障,學八解脫九空之煩惱障,學於十智三昧煩惱障,學三明六通四無礙煩惱障,學六度四等煩惱障。學四攝法廣化之煩惱障,學大乘心四弘誓願煩惱障,學十明十行之煩惱障,學十迴向十願之煩惱障。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之煩惱障,五地六地七地諸知見煩惱障,學八地九地十地雙照之煩惱障,如是乃至障學佛果百萬阿僧祇諸行上煩惱障,如是行障無量無邊。弟子!今日至到稽懇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慚愧懺悔願皆消滅。

「願籍此懺悔,障於諸行一切煩惱障永盡無餘。願弟子,在在處處自在受生,不為結業之所迴轉,以如意通於一念[A1]頃遍至十方淨諸佛土攝化眾生,於諸禪定甚深境界及諸知見通達無礙,心能普周一切諸法,樂說無窮而不染著。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智慧自在方便自在,令此煩惱及無知結習,畢竟永斷不復相續,無漏聖道朗然如日。」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爾時,寶達菩薩更入地獄,名為鐵衣地獄。其地獄縱廣方圓十六由旬,其地獄中有鐵𨪏𮣮,銐如鋒釯遍布其地,烟焰烔然鐵衣火然,火燒炎赫遊行獄中。東門之中有八百沙門,仰頭呼天椎胸大叫,唱如是言:「我今何罪來入此中?」宛轉倒地不能復前。馬頭羅剎手捉三股鐵叉,望背而撞胸前而出,遍身火然。馬頭羅剎手捉鐵鉤,望骸而鎝,鐵鉤若著火焰俱起。罪人宛轉而不肯來,馬頭羅剎手捉鐵捧望頭而鎚。復有鐵狗來食其肉,復有餓鬼來飲其血,其地獄中鐵衣撩亂來著罪人,或有着頭,或有着脚遍身火然,一日一夜受罪無量。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A2]此諸罪人沙門,云何受如是罪?」

馬頭羅剎答曰:「此諸沙門罪人,受佛淨戒不護威儀,捨正法服便着俗衣不如法衣,違佛淨禁惡因緣故墮此地獄。」

寶達聞之悲泣而言:

「云何沙門子, 名出三界人;
云何不自慎, 墮此惡道中?
云何不自慎, 受此大苦痛?
云何得安隱? 名為解脫人。」
寶達說偈而去。

佛名經卷第三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四 - 2024-01-22 22:27:27


佛說佛名經卷第四

「南無法奮迅佛 南無法界華佛 南無護法眼佛 南無然法庭燎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人自在佛 南無功德自在佛 南無聲自在佛 南無世自在佛 南無觀世自在佛 南無無量自在佛 南無意住持佛 南無地住持佛 南無尼彌住持佛 南無器住持佛 南無功德性住持佛 南無勝色佛 南無轉發起佛 南無一切觀形示佛 南無發一切無厭足行佛 南無發成就佛 南無善護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善喜佛 南無善處佛 南無普禪佛 南無甘露功德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師子仙佛 南無佛眼佛 南無合聚佛 南無疾智勇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實行佛 南無師子手佛 南無海滿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稱王佛 南無住慈佛 南無善夜摩佛 南無善行佛 南無善功德佛 南無善色佛 南無善識佛 南無善心佛 南無善光佛 南無師子月佛 南無不可勝佛 南無不可勝無畏佛 南無無量佛 南無速與樂佛 南無不動心佛 南無應稱佛 南無應不怯弱聲佛 南無不厭足藏佛 南無不盡佛 南無不可動佛 南無名無畏佛 南無名自在護世間佛 南無名龍自在聲佛 南無名法行廣慧佛 南無名妙勝自在相通稱佛 南無名妙勝自在勝佛 南無名樂法奮迅佛 南無名法界莊嚴佛 南無名大乘莊嚴佛 南無名寂靜王佛 南無名解脫行佛 南無名大海彌留起王佛 南無名合聚那羅延王佛 南無名散壞堅魔輪佛 南無名精進根寶王佛 南無名佛法波頭摩佛 南無名得佛眼分陀利佛 南無名隨前覺覺佛 南無名平等作佛 南無名初發心念遠離一切驚怖無煩惱起功德佛 南無名金剛釜奮迅佛 南無名寶像光明釜奮迅佛 南無名破壞魔輪佛 南無名初發心成就不退輪佛 南無寶蓋起無畏光明佛 南無名教化菩薩佛 南無名寶蓋起無畏光明佛 南無名初發心念斷疑斷煩惱佛 南無名光明破闇起三昧王佛

「是諸佛如來名,十方世界眾生無眼者誦必得眼。

「南無十千同名星宿佛 南無一切同名星宿佛 南無三十千同名釋迦牟尼佛 南無一切同名釋迦牟尼佛 南無二億同名拘隣佛 南無一切同名拘隣佛 南無十八億同名實法勝決定佛 南無一切同名實法勝決定佛 南無十八億同名日月燈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月燈佛 南無千億同名大威德佛 南無一切同名大威德佛 南無千五百同名日佛 南無一切同名日佛 南無四萬四千同名面佛 南無一切同名面佛 南無萬千同名堅固自在佛 南無一切同名堅固自在佛 南無萬八千同名普護佛 南無一切同名普護佛 南無千八百同名舍摩他佛 南無一切同名舍摩他佛

「劫名善眼,彼劫中有七十二那由他如來成佛,我悉歸命彼諸如來。

「劫名善見,彼劫中有七十二億如來成佛,我悉歸命彼諸如來。

「劫名淨讚嘆,彼劫中有一萬八千如來成佛,我悉歸命彼諸如來。

「劫名善行,彼劫中有三萬二千如來成佛,我悉歸命彼諸如來。

「劫名莊嚴,彼劫中有八萬四千如來成佛,我悉歸命彼諸如來。

「南無現在住十方世界不捨命說法諸佛,所謂安樂世界中阿彌陀如來為上首。

「可樂世界中阿閦如來為上首。

「袈裟幢世界中碎金剛堅如來為上首。

「不退輪吼世界中清淨光波頭摩華身如來為上首。

「無垢世界中法幢如來為上首。

「善燈世界中師子如來為上首。

「善住世界中盧舍那藏如來為上首。

「難過世界中功德華身如來為上首。

「莊嚴慧世界中一切通光明如來為上首。

「鏡輪光明世界中月智慧如來為上首。

「華勝世界中波頭摩勝如來為上首。

「波頭摩勝世界中堅勝如來為上首。

「不瞬世界中普堅如來為上首。

「普堅世界中自在如來為上首。

「不可勝世界中成就一切義如來為上首。

「娑婆世界中釋迦牟尼如來為上首。

「善說勝如來為上首。

「自在幢王如來為上首。

「作火光如來為上首。

「無畏觀如來為上首。

「如是等上首諸佛,我以身業口業意業遍滿十方,一時禮拜讚嘆供養。所謂彼佛所說法甚深境界,不可量境界,不可思議境界,無量境界等,我悉以身業口業意業遍滿十方禮拜讚嘆供養。所謂彼佛世界中,不退菩薩僧、不退聲聞僧,我悉以身業口業意業遍滿十方頭面禮足讚嘆供養。

「南無名降伏魔人自在佛 南無名降伏貪自在佛 南無名降伏瞋自在佛 南無名降伏癡自在佛 南無名降伏怒自在佛 南無名降伏見自在佛 南無名降伏諸戲自在佛 南無名了達法自在佛 南無名得神通自在稱佛 南無名得勝業自在稱佛 南無名起施自在稱佛 南無名起清淨戒自在稱佛 南無名起忍辱人自在稱佛 南無名起精進自在稱佛 南無名起禪人自在稱佛 南無起福德清淨光明自在稱佛 南無名起陀羅尼自在稱佛 南無高勝如來 南無光明勝如來 南無大勝如來 南無散香上勝如來 南無多寶勝如來 南無月上勝如來 南無賢上勝如來 南無波頭摩上勝如來 南無無量上勝如來 南無波頭摩上勝王如來 南無三昧手上勝如來 南無大海深勝如來 南無善說名勝如來 南無阿僧祇精進住勝如來 南無樂說一切法莊嚴勝如來 南無寶輪威德上勝如來 南無日輪上光明勝如來 南無無量慚愧金色上勝如來 南無功德海瑠璃金色光明勝如來 南無寶華普照勝如來 南無起無邊功德無垢勝如來 南無起多羅王勝如來 南無樹王吼勝如來 南無法海潮勝如來 南無智清淨功德勝如來 南無樂劫火勝如來 南無不可思議光明勝如來 南無寶月光明勝如來 南無寶賢幢勝如來 南無寶成就勝如來 南無寶集勝如來 南無成就義勝如來 南無奮迅勝如來 南無不空勝如來 南無聞勝如來 南無海勝如來 南無住持勝如來 南無善行勝如來 南無龍勝如來 南無波頭摩勝如來 南無福德勝如來 南無智勝如來 南無妙勝如來 南無賢勝如來 南無勝賢勝如來 南無旃檀勝如來 南無勝旃檀勝如來 南無無量光明勝如來 南無幢勝如來 南無勝幢勝如來 南無帝寶幢摩尼勝如來 南無無憂勝如來 南無優鉢羅華勝如來 南無離一切憂勝如來 南無寶杖如來 南無善寶杖如來 南無拘蘇摩勝如來 南無華勝如來 南無三昧奮迅勝如來 南無樹提勝如來 南無火勝如來 南無廣功德勝如來 南無眾勝如來

「南無普光世界普華無畏王如來。

「南無清淨光世界積清淨增長勝上王如來。

「南無普蓋世界名均寶莊嚴如來。彼如來授羅網光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一寶蓋世界名無量寶境界如來。彼如來授不空奮迅境界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相威德王世界名無量聲如來。彼如來授名即發心轉法輪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名稱世界名須彌留聚集如來。彼如來授名光明輪勝威德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善住世界名虛空寂如來。彼如來授名月光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地輪世界名稱力王如來。彼如來授名智稱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月起光世界名放光明如來。彼如來授名光明輪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袈裟幢世界名離袈裟如來。彼如來授名無量寶發起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波頭摩華世界名種種華勝成就如來。彼如來授名無量精進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一蓋世界名遠離諸怖毛竪如來。彼如來授名羅網光明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種種幢世界名須彌留聚如來。彼如來授名大勝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普光世界名無障礙眼如來。彼如來授名智勝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賢世界名旃檀屋如來。彼如來授名智功德幢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賢慧世界名合聚如來。彼如來授名妙智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寶首世界名羅網光明如來。彼如來授名智功德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安樂首世界名寶蓮華勝如來。彼如來授名波頭摩勝功德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稱世界名智華寶光明勝如來。彼如來授名第一莊嚴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賢臂世界名起賢光明如來。彼如來授名寶光明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無畏世界名滅散一切怖畏如來。彼如來授名無畏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彌留幢世界名彌留序如來。彼如來授名合聚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遠離一切憂惱障礙世界名無畏王如來。彼如來授名多聲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法世界名作法如來。彼如來授名智作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善住世界名百一十光明如來。彼如來授名勝光明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共光明世界名千上光明如來。彼如來授名普光明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多伽羅世界名智光明如來。彼如來授名善眼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香世界名寶勝光明如來。彼如來授名無量光明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光明首世界名無量光明如來。彼如來授名藥王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上首賢世界[A1]名無障礙聲如來。彼如來授名淨聲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法世界名羅網光如來。彼如來授名勝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賢入世界名寶智慧如來。彼如來授名智香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憂鉢羅世界名無量勝如來。彼如來授名曇無竭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清淨世界名無量莊嚴如來。彼如來授名寶莊嚴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覺住世界名憂鉢羅勝如來。彼如來授名波頭摩勝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波頭摩作世界名智住如來。彼如來授名寶滿足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智力世界名釋迦牟尼如來。彼如來授名寶牟尼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十方稱世界名智稱如來。彼如來授名無邊精進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喜世界名堅自在王如來。彼如來授名寶堅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月世界名寶莎羅如來。彼如來授名普香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娑婆世界名大勝如來。彼如來授名大勝天王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一蓋世界名寶輪如來。彼如來授名星宿鬘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過一切憂障礙世界名不空說如來。彼如來授名不空說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遠離憂惱世界名功德成就如來。彼如來授名無邊勝威德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寂靜世界名稱王如來。彼如來授名勇德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不空見世界名不空奮迅如來。彼如來授名不空發行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香世界名香光明如來。彼如來授名寶藏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無量吼聲世界名無障礙聲如來。彼如來授名無分別發行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月輪光明世界名稱力王如來。彼如來授名智稱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寶輪世界名寶上勝如來。彼如來授名大導師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寶輪世界名善眼如來。彼如來授名樂行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法世界名波頭摩勝如來。彼如來授名大法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名須彌世界名須彌頂上王如來。彼如來授名智力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蓮花世界名波頭摩勝如來。彼如來授名勝德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陀羅尼輪世界名香光明如來。彼如來授名陀羅尼自在王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金光明世界名十方稱發如來。彼如來授名智稱發行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智起世界名普清淨增上雲聲王如來。彼如來授名星宿王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常光明世界名無量光明如來。彼如來授名大光明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然燈世界名無量智成如來。彼如來授名功德王光明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然燈作世界名無量奮迅如來。彼如來授名無障礙發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種種幢世界名上首如來。彼如來授名那羅延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十方稱世界名佛華成就勝如來。彼如來授名無缺奮迅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金剛住世界名佛華增上王如來。彼如來授名寶火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旃檀窟世界名寶形如來。彼如來授名觀世音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藥王世界名不空說如來。彼如來授名不空發行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藥王勝上世界名無邊功德精進發如來。彼如來名不受戒攝受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普莊嚴世界名發心生莊嚴一切眾生心如來。彼如來授名佛華手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普蓋世界名蓋鬘如來。彼如來授名寶行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華上光明世界名日輪威德王如來。彼如來授名善住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善莊嚴世界名眾生光明如來。彼如來授名寶面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賢世界名無畏如來。彼如來授名不驚怖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波頭摩世界名波頭摩勝光明如來。彼如來授名智象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憂鉢羅世界名智憂鉢勝如來。彼如來授名無境界行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寶上世界名寶作如來。彼如來授名法作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月世界名無量願如來。彼如來授名散華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善住世界名寶聚如來。彼如來授名藥王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香光明世界名莎羅自在王如來。彼如來授名勝慧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華首世界名寶光明如來。彼如來授名日德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普山世界名寶山如來。彼如來授名火德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憂蓋入世界名上首如來。彼如來授名上莊嚴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無憂世界名發無邊功德如來。彼如來授名不發觀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一切功德住世界名善上首如來。彼如來授名普至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寶光明世界名須彌光明如來。彼如來授名善住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一切功德住世界名無量境界如來。彼如來授名藥上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莊嚴菩提世界名高妙去如來。彼如來授名思益勝慧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無垢世界名寶華成就功德如來。彼如來授名得勝慧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雲世界名奮迅如來。彼如來授名自在觀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華網覆世界名一切發眾生信發心如來。彼如來授名勝慧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星宿行世界名樂星宿起如來。彼如來授名無憂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寶華世界名勝眾如來。彼如來授名妙勝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無量至世界名無量華如來。彼如來授名香象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華世界名寶勝如來。彼如來授名遠離諸有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種種幢世界名月勝功德如來。彼如來授名斷一切諸難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可樂世界名則發心轉法輪如來。彼如來授名不退轉輪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無畏世界名十方稱名如來。彼如來授名智稱菩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南無自在世界名迦陵伽如來 南無安樂世界日輪燈明如來 南無無畏世界寶勝如來 南無智成就世界智起如來 南無純樂世界功德王如來 南無蓋行華世界無障礙眼如來 南無金剛輪世界無畏如來 南無發起世界智積如來 南無善清淨世界無觀相發行如來 南無普光明世界光明輪[A2]威德王勝如來 南無高幢世界因慧如來 南無德世界那羅延如來 南無無垢世界無垢幢如來 南無遠離一切憂障世界安隱如來 南無賢上世界遠離諸煩惱如來 南無一切安樂世界清淨慧如來 南無無量功德具足世界善思惟發如來 南無平等世界降伏諸怨如來 南無無畏世界憂波羅勝如來 南無十方光明世界勝力王如來 南無常光明世界無量光明雲香彌留如來 南無常莊嚴世界降伏男女如來 南無沈水香世界上勝香如來 南無常莊嚴世界種種華如來 南無香蓋世界無邊智如來 南無旃檀香世界寶上王如來 南無香世界香彌留如來 南無普喜世界智見一切眾生信如來 南無不可量世界無邊聲如來 南無佛華莊嚴世界智功德勝如來 南無善住世界不動步如來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如來、應、知。

「南無華世界無障礙吼聲如來 南無月世界普寶藏如來 南無堅住世界迦葉如來 南無普波頭摩世界觀一切境界鏡如來 南無旃檀世界上首如來 南無寶世界成就義如來 南無有月世界成就勝如來 南無無障礙世界名稱如來 南無安樂世界斷一切疑如來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如來、應、知。

「南無無王世界智勝如來 南無種種成就世界功德微如來 南無種種華世界星宿王如來 南無廣世界無量幢如來 南無普畏世界月如來 南無羅網世界羅網光明如來 南無無驚怖世界淨聲如來 南無可樂世界現實勝如來 南無離觀世界一切法無所發如來 南無常稱世界不斷一切眾生發行如來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如來、應、知。

「南無常歡喜世界無量奮迅如來 南無普鏡世界建一切法如來 南無普照世界普見一切法如來 南無一切功德成就世界成就無邊勝功德如來 南無無垢世界智起光如來 南無無怖憂鉢羅世界波頭摩勝如來 南無波頭摩怖世界十方勝如來 南無華怖世界華成就勝如來 南無天世界堅固眾生如來 南無光明世界智光明如來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如來、應、知。

「南無安樂調世界修智如來 南無安樂世界遠離胎如來 南無無染世界明王如來 南無雲世界斷一切煩惱如來 南無普色世界無邊智稱如來 南無堅固世界栴檀屋勝如來 南無無比功德世界成就無比勝王如來 南無寶世界善住力王如來 南無十方上首世界起月光如來 南無龍王世界上首如來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如來、應、知。

「南無善住世界善高聚如來 南無無怖畏世界作稱親如來 南無愛香世界斷諸難如來 南無成就一切功德善住世界稱親如來 南無成就一切勢力善住世界稱堅固如來 南無無憂慧世界遠離諸憂如來 南無稱世界起波頭摩功德王如來 南無華俱蘇摩住世界善散華幢如來 南無十方名稱世界放光明普至如來 南無十方上首世界名稱眼如來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如來、應、知。

「南無炎慧世界放炎如來 南無吼世界十方稱名如來 南無光明世界自在彌留如來 南無寶光明世界寶光明如來 南無常歡喜世界炎熾如來 南無有世界三界自在奮迅如來 南無無畏世界放光明輪如來 南無常懸世界眾寂勝如來 南無波頭摩王世界無盡勝如來 南無普吼世界妙鼓聲如來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如來、應、知。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薩羅國經 南無大意經 南無天王太子辟羅經 南無長者意悅經 南無長者法志妻經 南無一切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 南無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南無師子月佛本生經 南無阿彌陀鼓音聲陀羅尼經 南無法華三昧經 南無金剛三昧本性清淨不壞不滅經 南無寶積三昧文殊師利問法身經 南無千佛因緣經 南無八部佛名經 南無八吉祥神呪經 南無八陽經 南無十吉祥經 南無賢首經 南無甚深大迴向經 南無賢者五福德經 南無[A3]幻士仁賢經 南無佛藏經 南無菩薩藏經 南無決定毘尼經 南無寶梁經 南無梵網經 南無文殊師利悔過經 南無舍利弗悔過經 南無優婆塞戒經 南無大方廣三戒經 南無法律三昧經 南無菩薩內戒經 南無三曼陀颰陀羅菩薩經 南無菩薩受[A4]齋經 南無淨業障經 南無大乘三聚懺悔經 南無大智度論 南無般若燈論 南無十地論 南無大乘莊嚴論 南無十住毘婆娑論 南無菩提資糧論 南無大涅槃經論 南無大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南無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南無寶積經論 南無金剛般若經論 南無勝思惟經論 南無三具足經論 南無法華經論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漫陀婆香菩薩 南無樂作菩薩 南無無垢稱菩薩 南無思益菩薩 南無普華菩薩 南無月勝菩薩 南無月山菩薩 南無智山菩薩 南無勝山菩薩 南無光山菩薩 南無賢首菩薩 南無功德山菩薩 南無勝護菩薩 南無那羅延菩薩 南無龍德菩薩 南無龍勝菩薩 南無住持色菩薩 南無摩留天菩薩 南無入功德菩薩 南無然燈首菩薩 南無常舉手菩薩 南無光明常照手菩薩 南無寶手菩薩 南無普光菩薩 南無星宿王菩薩 南無金剛步菩薩 南無不動華步菩薩 南無步三界菩薩 南無無邊步奮迅菩薩 南無海慧菩薩 南無善光無垢住持威德菩薩 南無高精進菩薩 南無智山菩薩 南無常觀菩薩 南無不瞬菩薩 南無無言菩薩 南無寶勝菩薩 南無寶心菩薩 南無善思議菩薩 南無摩尼髻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善法辟支佛 南無應求辟支佛 南無髻求辟支佛 南無大勢辟支佛 南無修行不著辟支佛 南無難捨辟支佛 南無實辟支佛 南無不可比辟支佛 南無歡喜辟支佛 南無喜辟支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辟支佛。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略懺煩惱障竟,今當次弟懺悔業障。夫業能莊飾世趣在在處處,是以思惟求離世解脫,所以六道果報種種不同形類各異,當知皆是業力所作。

「所以佛十力中業力甚深,凡夫之人多於此中好起疑惑。何以故爾?現見世間行善之者是事輱軻,為惡之者觸向諧偶。謂言天下善惡無分。如此計者皆是不能深達業理。何以故爾?經中說言有三種業。何等為三?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現報業者,現在作善作惡現身受報。生報業者,此生作善作惡來生受報。後報業者,或是過去無量生中作善作惡,或於此生中受,或現在未來無量生中方受其報。向者行惡之人現在見好,此是過去生報後報善業熟故,所以現在有此樂果,豈關現在作諸惡業而得好報?行善之人現在見苦者,是過去生中生報後報惡業熟故,現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遣,是故得此苦報,豈關現在作善而招惡報?何以知然?現見世間為善之者,為人所讚嘆、人所尊重,故知未來必招樂果。過去既有如此惡業,所以諸佛菩薩教令親近善友共行懺悔,善知識者於得道中則為全利。是故弟子等,今日至誠歸依於佛。

「南無東方無量離垢佛 南無南方樹根花王佛 南無西方蓮華自在佛 南無北方金剛能破佛 南無東南方悉檀義勝佛 南無西南方金海自在王佛 南無西北方無邊法自在王佛 南無東北方無礙香象王佛 南無下方無礙慧幢佛 南無上方甘露上王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積惡如恒沙,造罪滿天地,捨身與受身,不覺亦不知,或作五逆深厚濁纏無間罪業,或造一闡提斷善根業,輕誣佛語謗方等業,破滅三寶毀正法業,不信罪福起十惡業,迷真返正癡惑之業,不孝二親反戾之業,輕慢師長無禮敬業,朋友無信犯不義之業,或作四重六重八重障聖道業,毀犯五戒破八齊業,五篇七聚多缺犯業,優婆塞戒輕重垢業。

「或菩薩戒不能清淨如說行業,前後方便污梵行業,月無六齊懈怠之業,年三長齊不常修業,三千威儀不如法業,八萬律儀微細罪業,不修身戒心慧之業,春秋八王造眾罪業,行十六種惡律儀業,於苦眾生無愍傷業,不矜不念無憐愍業,不拔不濟無救護業,心懷嫉忌無度彼業,於怨親境不平等業,耽荒五慾不厭離業,或因衣食園林池沼生蕩逸業,或以盛年放恣情欲造眾罪業,或善有漏迴向三有障出世業,如是等業無量無邊,今日發露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歸命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無間等罪所生福善,願生生世世滅五逆罪除闡提惑,如是輕重諸罪從今以去乃至道場誓不更犯,恒習出世清淨善法,精持律行守護威儀,如渡海者愛惜浮囊,六度四等常㯹行首,戒定慧品轉得增明,速成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無畏大悲三念,常樂妙智八自在我。」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復入鐵銖洋銅灌口地獄。云何名曰洋銅灌口地獄?其地獄縱廣二十四由旬,周匝鐵城鐵網羅覆,火焰洞然烟火俱熾間無休息,𨪏𮣮鐵鏘遍布其地。其地火然上至羅網,上徹於下下徹於上,烟火炎熾燒煮罪人,其地獄中有大鐵池流出,火銖烟焰炎熾鐵銖灌注,猶如流水灌罪人口。

爾時,南門之中有五十沙門,口眼火出唱如是言:「我今云何受如是苦?」宛轉於地而不肯起。

馬頭羅剎手捉三股鐵叉,蹴地而撞,其叉股中火焰俱出燒罪人心,須臾而死須臾便活。復有鐵鉤來鉤其舌,復有鐵棒來椎其頭,復有飛刀來剝其肉。馬頭羅剎將諸沙門來入流火河中,馬頭羅剎手捉鐵箕,鈔鐵火珠望口而灌,鐵銖入口背上而出,口眼六處烟焰俱然,鐵銖連續間無休息。

寶達問馬頭羅剎言:「此罪人沙門作何等罪,受如是苦?」

羅剎答曰:「此諸沙門不持佛戒、不畏苦報,貪求利養名聞心不慚愧,犯四重禁而言持清淨行。曾受人信施貪求飲食,白衣施重甚為難消而言我消,不知三寶四諦因緣,亦如大海不知滿足。以是因緣,墮地獄苦經千萬劫,出生為人瘖瘂不語。」

寶達菩薩聞之悲泣,而說是言:

「云何解脫人, 今受如是苦?
云何以渡海, 還沒大海中?
云何大富貴, 還復貧窮困?
云何受淨戒, 而犯無所畏,
還墮耶見道?」
寶達菩薩說偈而去。

佛名經卷第四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五 - 2024-01-22 22:36:07


佛說佛名經卷第五

「南無無畏世界普勝如來 南無十方名稱世界智稱如來 南無地世界山王如來 南無地功德世界波頭摩輪境界勝王如來 南無然燈輪世界善住如來 南無普莊嚴世界大莊嚴佛境界如來 南無倚世界作一切功德如來 南無歡喜世界畢竟成就佛寶功德如來 南無星宿行世界智上勝如來 南無蓋行莊嚴世界智起光明威德王勝如來 南無波頭摩世界波頭摩生王如來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

「南無法境界自在佛(胡本云自下皆有世界,略不明應、知) 南無月中光明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阿彌陀光明佛 南無波頭摩山佛 南無波頭摩生勝佛 南無旃檀勝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智慧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

「南無無畏作王佛 南無功德成就勝佛 南無光明幢佛 南無無量功德作佛 南無功德成就勝佛 南無一切功德成就勝佛 南無波頭摩成就勝佛 南無炬住持佛 南無寶上勝佛、 南無金色華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

「南無上王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無量彌留佛 南無虛空輪清淨王佛 南無無量聲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種種寶俱蘇摩花佛 南無勝眾佛 南無無塵離塵放發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

「南無不宿發修行佛 南無金色華佛 南無寶舍佛 南無種種華成就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俱蘇摩成就佛 南無放蓋佛 南無稱力王佛 南無淨聲佛、 南無淨勝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

「南無無量眾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無障礙眼佛 南無破散一切諸趣佛 南無斷一切疑佛 南無無相聲佛 南無畢竟得無邊功德佛 南無寶成就勝佛 南無波頭摩上勝佛、 南無寶上佛

「歸命過去未來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

「南無無障礙發修佛 南無無邊佛 南無寶彌留佛 南無日然燈上勝佛 南無智成就勝佛 南無憂鉢羅然燈佛 南無十方然燈佛 南無賢勝佛 南無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寶彌留佛 南無大毘婆尸佛 南無妙勝光明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華王佛、 南無無量明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

「南無功德一味佛 南無十方然燈佛 南無賢勝佛 南無娑羅自在王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寶彌留堅佛 南無毘婆尸佛 南無明王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無上首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

「南無大龍佛 南無香上勝佛 南無香勝幢佛 南無栴檀屋佛 南無香幢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無邊精進佛 南無月上王佛 南無十上光明佛 南無波頭摩上佛 南無驚怖波頭摩華成就上王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

「南無寶網佛 南無善住王佛 南無香象王佛 南無與一切樂佛 南無示一切念佛 南無不空說佛 南無能滅一切怖畏佛 南無不住王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與一切眾生安隱樂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

「南無觀無量境界佛 南無虛空莊嚴勝佛 南無無邊莊嚴佛 南無修行幢佛 南無成就驚怖勝花佛 南無賢勝佛 南無清淨眼佛 南無大將軍佛 南無上勝高佛 南無不可勝幢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

「南無可依佛 南無無量無邊佛 南無香彌留佛 南無月輪[A1]聞王佛 南無妙彌留寶成就勝佛 南無聞彌留善勝佛 南無淨勝佛 南無無障礙眼佛 南無無邊功德作佛 南無威德[A2]王佛 南無願善思惟成就佛 南無清淨輪王佛 南無智上佛 南無精進仙佛 南無智山佛 南無方作佛 南無大會上首佛 南無最上首佛 南無智護佛 南無上勝佛 南無現示眾生境界無障見佛 南無不成境界佛 南無無障礙光明佛 南無發光明無礙佛 南無佛波頭摩上成就勝佛 南無觀一切佛境界現形佛 南無說堅佛 南無化聲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寶成就勝佛 南無海彌留佛 南無無垢慧佛 南無智華成就佛 南無積勝上威德寂靜佛 南無離貪境界佛 南無離一切取佛 南無不可思議功德成就勝佛 南無現成就勝佛 南無無畏去佛 南無香風佛 南無無等香光佛 南無雲妙鼓聲佛 南無功德成就勝佛 南無無量頻迅境界彌留聚佛 南無香勝彌留佛 南無無量彌留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得無畏佛 南無月然燈佛 南無火然燈佛 南無勝修佛 南無勝眾佛 南無金剛成佛 南無智自在王佛 南無智力稱佛 南無無畏勝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堅自在王佛 南無彌留王佛 南無虛空彌留寶勝佛 南無賢上勝佛 南無梵吼聲佛 南無寶華佛 南無波頭摩成就勝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勝莊嚴佛 南無寶蓋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無邊勝佛 南無不空說名佛 南無不可思議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波頭摩上勝佛 南無常得精進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安隱佛 南無無邊意行佛 南無無邊境界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無邊眼佛 南無金色境界佛 南無無邊虛空境界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香上勝佛 南無虛空勝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方作佛 南無妙彌留佛 南無無障礙眼佛 南無金剛佛 南無然炬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

「南無火幢佛 南無賢無垢威德光佛 南無智積佛 南無稱力王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見智佛 南無波頭摩妙勝佛 南無成就勝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寶蓮華勝佛 南無遠離疑成就佛 南無眾上首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幢王佛 南無波頭摩功德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彌勒佛 南無光明波頭摩光佛

「南無勝王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無量奮迅佛 南無海須彌佛 南無妙見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無障礙吼聲佛 南無無量功德勝名光明佛 南無無分別修行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南方寶普藏佛 南無無垢遠離垢解脫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應、知。

「南無西方無量華佛 南無無量照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 南無無量明佛 南無無量境界佛 南無無量自在佛 南無無量奮迅佛 南無無普蓋佛 南無蓋行佛 南無寶蓋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善星宿佛 南無光明輪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光明上勝佛 南無無邊見佛 南無無勝佛 南無無邊境界奮迅佛 南無無障礙吼聲佛 南無大雲光明佛 南無羅網王佛 南無善得平等光明佛 南無波頭摩勝華佛 南無山王佛 南無月眾增上佛 南無高光明佛 南無合聚佛 南無不空光明佛 南無頂勝王佛 南無北方不空然燈佛 南無不空奮迅佛 南無不空境界佛 南無不空光明佛 南無無邊精進佛 南無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寶莎羅王佛 南無普蓋王佛 南無蓋莊嚴王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栴檀屋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 南無光明輪莊嚴留佛 南無無障礙眼佛 南無無量眼佛 南無寶成就佛 南無一切功德佛 南無佛華成就功德佛 南無善住慧佛 南無無量步佛 南無不空勝佛 南無寶步佛 南無無邊修行佛 南無無邊莊嚴勝佛 南無虛空輪光明佛 南無無量聲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遠離驚怖毛竪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觀智慧起華佛 南無虛空寂佛 南無虛空聲佛 南無虛空莊嚴成就佛 南無下方大自在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有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善生佛 南無師子勝佛 南無成就義佛 南無師子護佛 南無師子鉀佛 南無善住山王佛 南無淨彌留佛 南無清淨眼佛 南無不空足步佛 南無虛空像佛 南無香勝佛 南無香山佛 南無無量眼佛 南無香積佛 南無寶眾佛 南無寶高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善住王佛 南無淨彌留佛 南無堅王佛 南無光明輪佛 南無火然燈佛 南無不空過佛 南無善思惟發行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堅固眾生佛 南無行勝住王佛 南無上方無量境界佛 南無勝王佛 南無精進勝佛 南無斷疑佛 南無善星宿王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光明彌留佛 南無光明輪佛 南無稱光明佛 南無高蓋佛 南無香蓋佛 南無寶蓋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栴檀勝佛 南無須彌聚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堅固王佛 南無淨功德佛 南無清淨眼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遠離諸畏佛 南無成就積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山王佛 南無轉女根佛 南無無量行佛 南無最勝光明佛 南無羅網光明幢佛 南無因王佛 南無日月淨明德佛 南無東南方觀一切佛形鏡如來以為上首佛 南無華覺奮迅佛 南無羅網光明佛 南無無量光明華佛 南無寶堅固佛 南無初發心轉法輪佛 南無華積佛 南無千上光明佛 南無不動步佛 南無無量跡步佛 南無無量願生佛 南無無邊願佛 南無無邊境界佛 南無不定願佛 南無轉胎佛 南無轉諸難佛 南無不行念佛 南無成就一切念佛 南無虛空佛 南無有勝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正法念處經 南無增一阿含經 南無中阿含經 南無長阿含經 南無雜阿含經 南無賢愚經 南無起世經 南無雜寶藏經 南無普曜經 南無生經 南無修行道地經 南無陰持入經 南無中本起經 南無興起行經 南無達摩多羅禪經 南無義足經 南無毘耶娑問經 南無大安般經 南無轉法輪經論 南無寶髻菩薩四法經論 南無無量壽經論 南無文殊師利問菩提經論 南無大莊嚴論 南無佛性論 南無大丈夫論 南無中邊論 南無迴諍論 南無佛阿毘曇論 南無業成就論 南無中論 南無順中論 南無百論 南無起信論 南無三無性論 南無入大乘論 南無成實論 南無十二門行論 南無十八空論 南無寶性論 南無方便心論 南無思塵論 南無解捲論 南無緣生論 南無十二因緣論 南無一輪盧迦論 南無百字論 南無破外道四宗論 南無破外道涅槃論 南無發菩提心論 南無辟支佛因緣論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莊嚴王菩薩 南無國土莊嚴菩薩 南無因陀羅網菩薩 南無天山菩薩 南無善眼菩薩 南無住持世間手菩薩 南無大將菩薩 南無寂意菩薩 南無速行菩薩 南無善臂菩薩 南無山峯菩薩 南無曇無竭菩薩 南無勝願菩薩 南無莊嚴相星宿山王菩薩 南無樂說無滯菩薩 南無無垢智菩薩 南無娑伽羅菩薩 南無斷一切憂菩薩 南無地藏菩薩 南無普現菩薩 南無法行成就菩薩 南無深行菩薩 南無清淨三輪菩薩 南無寂靜心菩薩 南無無邊功德菩薩 南無虛空平等智菩薩 南無波頭摩眼菩薩 南無金剛幢菩薩 南無波頭摩華嚴菩薩 南無寶莊嚴菩薩 南無寶路菩薩 南無功德王慧菩薩 南無莊嚴王菩薩 南無斷諸嚴王菩薩 南無清淨光明莊嚴菩薩 南無深聲菩薩 南無妙鼓聲菩薩 南無尼民陀羅菩薩 南無大自在菩薩 南無諸功德身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隨喜辟支佛 南無十二波羅墮辟支佛 南無十同名婆羅辟支佛 南無火身辟支佛 南無同菩提辟支佛 南無摩訶男辟支佛 南無心上辟支佛 南無髮淨辟支佛 南無善快辟支佛 南無違陀辟支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辟支佛。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今以總相懺悔一切諸業,今當次第更復一一別相懺悔。若總若別若麁若細,若輕若重若說不說,品類相從願皆消滅。別相懺悔者,先懺身三次懺口四,其餘諸障次第稽顙。身三業者,第一殺害,如經所明,恕己可為喻,勿殺勿行杖,雖復禽獸之殊,保命畏死其事是一。若尋此眾生無始已來,或是我父母兄弟六親眷屬,以業因緣,輪迴六道出生入死,改形易報不復相識,而今興害食噉其肉斷大慈種。是故,佛言:『設得餘食,當如飢[A3]世食子肉想,何況食噉此魚肉耶?』又言:『為利殺眾生,以錢納眾生肉。二俱是惡業,死墮叫喚地獄。』故知殺害及以食噉,罪深河海過重丘岳。然弟子等,從無始已來,不遇善友皆為此業。是故經言殺害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虎狗豺狼鷹鷂等身,或受毒蛇蝮蝎等身常懷惡心,或受麞鹿熊羆等身常懷恐怖。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病;二者斷命。殺害食噉既有如是無量種種諸惡果報。是故,弟子!今日至到稽顙至誠歸依於佛。

「南無東方滅諸怖畏佛 南無南方日月燈明佛 南無西方覺花光佛 南無北方發功德佛 南無東南方除眾惑冥佛 南無西南方無生自在佛 南無西北方大神通王佛 南無東北方空離垢心佛 南無下方同像空無佛 南無上方瑠璃藏勝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有此心識,常懷磣毒無慈愍心,或因貪起殺,因瞋因癡及以慢殺,或興惡方便,誓殺願殺及以呪殺,或破決湖池,焚燒山野田獵捕魚,或因風放火飛鷹放犬,惱害一切六道眾生,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心歸命懺悔。

「或以㩜摾抗撥枚戟弓弩,彈射飛鳥走獸之類,或以𦋆網罾釣,撈漉水性魚鼈黿鼉蝦蜆蠃蜯濕居之屬,使水陸之與空行藏竄無地,或畜養鷄猪牛羊犬豕鵝鴨之屬,自供庖𢊍或貨他宰殺,使其哀聲未盡毛羽脫落鱗甲傷毀,身首分離骨肉銷碎,剝裂屠割炮燒煮炙,楚毒酸切橫加無辜。但取一時之快口,得味甚寡,不過三寸舌根而已,然其罪報殃累永劫。如是等罪今日至誠,歸命懺悔。

「又復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復興師相伐彊場交諍,兩陣相向更相殺害,或自殺他教殺、聞殺歡喜,或習屠鱠債為刑戮,烹宰他命行於不忍,或恣忿怒揮戈撫刃,或斬或刺或推著坑塹,或以水沈溺,或塞穴壞巢土石磓𥑐,或以車馬躙轢踐蹋一切眾生。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發露歸命懺悔。

「又復,無始已來,或溉灌陸田墮胎落子破卵壞巢,毒藥蠱道傷殺眾生,墾土掘地種植田園養蠶煮繭,養猫搦鼠傷殺滋甚,或打撲蚊虻螥蠅蜂蝎,掐抯蚤虱,或燒除糞掃,開決溝渠枉害一切,或噉菓實或用穀米,或水或菜橫殺眾生,或然樵薪或露燈燭焚諸蟲類,或食醬酢不看搖動,或瀉湯水澆殺蟲蟻,如是乃至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恒常傷殺飛空著地細微眾生。弟子!以凡夫識暗不覺不知,今日發露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以鞭杖枷鎖桁械,壓立拷掠打擲,手脚蹴蹋纏縛籠繫斷絕水穀,如是種種諸惡方便苦惱眾生。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歸命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殺害等罪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得金剛身壽命無窮,永離怨憎無殺害想,於諸眾生得一子地,若見危難急厄之者,不惜身命方便救解令得解脫,然後為說微妙正法,使諸眾生覩形見影皆蒙安樂,聞名聽聲恐怖悉除。」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更入流火地獄。云何名曰流火地獄?其地獄縱廣二百由旬,周匝鐵城鐵網覆上,猛火絕熾烟焰洞然,𨪏𮣮鐵鏘遍布於地,獄中火流烟焰俱起。

西門之中有六百罪人唱聲大喚,遍身火然絕炎猛熾,此罪沙門唱如是言:「我今何罪來入此處?」跳踉宛轉而不肯前。

馬頭羅剎以手拍耳口眼火出,手捉利刃望頭而斫,復有餓狗來食其肉,復有餓鬼來飲其血,復有飛鳥來餐其髓。馬頭羅剎捉臂而牽,手下火然,應時則燋火流灌身周遍燋爛,一日一夜受罪無量,千死千生萬死萬生。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諸沙門以何因緣,受如是罪?」

馬頭羅剎答寶達曰:「此諸沙門受佛淨戒而不淨持,受人信施楊枝澡漱香湯沐浴,遊行世間受持應器而行乞食,似沙門形中不慚愧,以是因緣墮此地獄。」

寶達聞之悲泣流淚,則說偈言:

「云何無繫縛, 還入囹圄中?
云何出生死, 還入三惡道?
云何遇浮木, 覩明還歸闇?
云何吹火滅, 忽然還熾盛?
淨行解脫人, 今受大苦痛。」
寶達菩薩說偈而去。

佛名經卷第五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六 - 2024-01-23 13:52:52


佛說佛名經卷第六

「南無西南方成就義如來為上首 南無成就義發行佛 南無成就炎佛 南無常發行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無量發行佛 南無無相修行佛 南無無邊修行佛 南無普修行佛 南無然燈光明作佛 南無普藏佛 南無普山佛 南無無邊形佛 南無無邊精進佛 南無羅網光佛 南無曼陀羅佛 南無光明輪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不空說名佛 南無破一切怖畏佛 南無無量功德王光明步佛 南無無邊華佛 南無無邊吼聲佛 南無樂積光明功德佛 南無不二輪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華光佛 南無無量聲佛 南無高明佛 南無堅固自在王佛 南無日面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寶華佛 南無寶成就佛 南無月華佛 南無一切眾生修行佛 南無轉一切世間佛 南無無量光明無形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一切樂念順行佛

「南無西北方普香光明如來為上首。

「南無發初香光明佛 南無香山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香勝佛 南無香身佛 南無香輪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妙波頭摩王佛 南無佛境界佛 南無無量境界佛 南無安樂佛 南無快勝佛 南無放光明華佛 南無華蓋行佛 南無華帳佛 南無金華佛 南無香華佛 南無高王佛 南無善導師佛 南無勝一切眾生佛 南無轉一切念佛 南無無量行華佛 南無無量香佛 南無普照放光明佛 南無普香光明佛 南無普放光明佛 南無放成就勝華佛 南無寶羅網像佛 南無妙光佛 南無一蓋國土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合聚佛 南無不住王佛 南無香風佛 南無無邊智境界佛 南無不空行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無障礙眼佛 南無初發心佛 南無無量眼佛 南無然燈上佛 南無普光明佛 南無照光明佛 南無一切佛國土一切眾生不斷樂說佛 南無阿樓那奮迅佛 南無無迹奮迅佛

「南無東北方斷一切憂惱如來為上首。

「南無離憂佛 南無樂成就功德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勝彌留佛 南無香山佛 南無拘隣佛 南無大體勝佛 南無寶蓮華勝佛 南無華成就佛 南無吼眼佛 南無勝眾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月勝光明稱佛 南無星宿王眾僧上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香高山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成就勝無畏佛 南無無邊光照光明佛 南無香彌留佛 南無離驚怖成就勝佛 南無無量功德月成就佛 南無一切功德莊嚴佛 南無不可勝幢佛 南無增上護光明佛 南無華勝王佛 南無無邊成就行佛 南無一切勝佛 南無虛空輪清淨王佛 南無無量吼聲佛 南無無量吼妙聲佛 南無寶勝功德佛 南無淨勝佛 南無無礙香象佛 南無高光明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稱親佛 南無堅固自在王佛 南無莎羅王佛 南無無量照佛 南無安隱王佛 南無普功德增上雲聲燈佛 南無大積佛 南無高積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堅積聚佛 南無寶勝光明佛 南無憂鉢羅光明作佛 南無月王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修梵行佛 南無行淨佛 南無一切勝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無量聲佛 南無樹提佛 南無龍天佛 南無日天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無垢明佛 南無世間天佛 南無勝積佛 南無人自在恭敬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發精進佛 南無火妙香光明勝佛 南無無垢香火勝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無量明佛 南無妙寶聲佛 南無遍照佛 南無智光明王佛 南無摩尼光明勝佛 南無無量花光明善勝慧佛 南無盧舍那佛 南無智慧自在佛 南無水聚日佛 南無火然燈佛 南無月光明佛 南無無障礙智佛 南無華香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曼陀羅香喜佛 南無拘隣智炎佛 南無大明香佛 南無華幢佛 南無無著智佛 南無如是等無量億毘婆羅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無憂勝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人王佛 南無力勝佛 南無香勝佛 南無普滿華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樂說莊嚴思惟佛 南無無垢月幢佛 南無俱蘇摩光明作佛 南無火行佛 南無寶上佛 南無無畏觀佛 南無遠離驚怖毛竪等喜稱佛 南無師子奮迅力佛 南無金光明威德王佛

「若善男子、善女人,十日禮拜讀誦是諸佛名,遠離一切諸難,滅一切罪。

「南無善說增上名勝佛 南無普光明佛 南無過種種敵對頻迅佛 南無自在幢王佛 南無無量功德光明勝佛 南無無障礙佛 南無寶波頭摩奮迅勝佛 南無寶華善住山自在王佛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諸佛名,一阿僧祇劫超越世間不入惡道。

「南無智燈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難降伏佛 南無普照十方世界佛 南無大海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銀幢佛 南無幢日王佛 南無威德自在王佛 南無覺王佛 南無十力自在佛 南無平等作佛 南無初發心思惟遠離諸怖畏煩惱無礙妙勝佛 南無金剛足步佛 南無寶像光明足奮迅佛 南無降伏諸魔疑奮迅佛 南無栴檀勝佛 南無初發心不退轉成就勝佛 南無寶蓋上光明佛 南無教化菩薩佛 南無初發心斷一切疑煩惱佛 南無光明勝破闇三昧勝上王佛 南無樂說莊嚴雲聲歡喜佛 南無清淨香決定光明威德王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金聲佛 南無人王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彌勒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然炬佛 南無明王佛 南無須彌聚佛 南無聖佛 南無華幢佛 南無善星宿佛 南無大臂佛 南無大主佛 南無大力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稱幢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火聚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月炎佛 南無月照佛 南無善明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照佛 南無一沙佛 南無大明佛 南無住持鬘佛 南無功德明佛 南無見義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妙歌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安隱佛 南無頂堅勝威德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功德幢佛 南無羅睺佛 南無勝眾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堅固意佛 南無光明作佛 南無大高山佛 南無金剛仙佛 南無寶波頭摩眼力仙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華光明人愛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日淨王佛 南無無量命佛 南無龍德佛 南無堅步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精進德佛 南無力護佛 南無歡喜佛 南無德勝佛 南無師子幢佛 南無勝法佛 南無歡喜王上首佛 南無愛作佛 南無功德智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善觀佛 南無雲聲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善識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月上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摩尼寶佛 南無勝王佛 南無師子步佛 南無樹王佛 南無光明勝佛 南無星宿佛 南無大覺佛 南無積智慧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堅意佛 南無甘露慧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堅行佛 南無善吉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波頭摩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樂說佛 南無智作佛 南無功德佛 南無供養佛 南無淨德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華天佛 南無善思惟義佛 南無法上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稱慧佛 南無意稱佛 南無金剛幢佛 南無十力佛 南無頻迅佛 南無離闇佛 南無羅睺天佛 南無彌留幢佛 南無眾上首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上修佛 南無星宿佛 南無大覺佛 南無三界尊佛 南無功德稱佛 南無日月光明師子幢佛 南無毘羅波王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示現有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金山佛 南無師子德佛 南無不可勝幢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稱願佛 南無堅精進佛 南無譬喻稱佛 南無離畏佛 南無應天佛 南無大然燈佛 南無多世間佛 南無妙香佛 南無住持功德佛 南無離闇佛 南無無比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自然佛 南無善行佛 南無寶稱佛 南無離諸過佛 南無住持甘露佛 南無人月佛 南無日面佛 南無莊嚴佛 南無摩尼光佛 南無山積佛 南無高幢佛 南無法作佛 南無思惟義佛 南無深心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眾上首佛 南無劫簸佛 南無奮迅佛 南無住智佛 南無分明佛 南無心分明佛 南無勝佛 南無不起佛 南無功德勝佛 南無師子吼佛 南無奮迅佛 南無人信佛 南無龍王佛 南無華山佛 南無龍喜佛 南無香自在佛 南無妙稱佛 南無天力佛 南無功德鬘佛 南無龍功德佛 南無莊嚴眼佛 南無善行智佛 南無智勝佛 南無慧照佛 南無實語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決定智佛 南無寶上色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安般守意經 南無般泥洹經 南無當來變經 南無過去佛分衛經 南無㮈女耆域經 南無淨飯王般涅槃經 南無八師經 南無大迦葉本經 南無四願經 南無婦人遇辜經 南無辨意長者子所問經 南無胞胎經 南無四自侵經 南無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 南無七女本經 南無阿難四事經 南無所欲致患經 南無法受塵經 南無禪行法想經 南無四天王經 南無佛垂般涅槃略說教戒經 南無別譯雜阿含經 南無優婆夷淨行經 南無難提釋經 南無無垢優婆夷問經 南無造立形像福報經 南無法常住經 南無懈怠耕者經 南無優填王經 南無阿難七夢經 南無佛入涅槃密迹金剛力士哀戀經 南無迦葉赴佛涅槃經 南無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 南無灌佛經 南無羅雲忍辱經 南無出家緣經 南無三品弟子經 南無四輩經 南無見正經 南無呵鵰阿那含經 南無五無返復經 南無阿含正行經 南無五恐怖世經 南無大魚事經 南無頻多和多耆經 南無梵摩難國王經 南無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南無中心經 南無龍王兄弟經、 南無降龍王經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光明意菩薩 南無善見菩薩 南無不取諸法菩薩 南無轉女根菩薩 南無思惟大悲菩薩 南無寶蓋山菩薩 南無雲山吼聲菩薩 南無羅網莊嚴菩薩 南無寶藏菩薩 南無法雞兜菩薩 南無日雞兜菩薩 南無無邊雞兜菩薩 南無無垢藏菩薩 南無山峯菩薩 南無山峯住持菩薩 南無須彌山燈王菩薩 南無須彌幢菩薩 南無須彌山聲菩薩 南無彌留王菩薩 南無寶杖菩薩 南無寶尸棄菩薩 南無寶來菩薩 南無寶天菩薩 南無法樂莊嚴菩薩 南無莊嚴王菩薩 南無山相莊嚴菩薩 南無金莊嚴光明菩薩 南無清淨聲光菩薩 南無寶髻菩薩 南無天吉菩薩 南無百光菩薩 南無火光菩薩 南無星宿味菩薩 南無常悲泣菩薩 南無光明勝菩薩 南無一切法自在菩薩 南無寶輪菩薩 南無寶炬菩薩 南無不空奮迅菩薩 南無雲光明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吉沙辟支佛 南無憂婆吉沙辟支佛 南無斷有辟支佛 南無憂婆支羅辟支佛 南無斷愛辟支佛 南無施波羅辟支佛 南無轉覺辟支佛 南無去垢辟支佛 南無高去辟支佛 南無阿悉多辟支佛 南無無漏辟支佛 南無憍慢辟支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辟支佛。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次懺劫盜之業,經中說言:『若物屬他他所守護,於此物中一草一葉不與不取,何況盜竊?但自眾生唯見現在利故,以種種不道而取,致使未來受此殃累。』是故,經言:『劫盜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牛馬驢騾駱駝等形,以其所有身力血肉償他宿債。若生人中為他奴婢,衣不蔽形食不充命,貧寒困苦人理殆盡。』劫盜既有如是苦報,是故,弟子!今日至到稽首歸依佛。

「南無東方壞諸煩惱佛 南無南方妙音自在佛 南無西方大雲光佛 南無北方雲自在王佛 南無東南方無緣莊嚴佛 南無西南方過諸魔界佛 南無西北方見無恐懼佛 南無東北方一切德嚴佛 南無上方蓮華藏光佛 南無下方妙善住王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盜他財寶興刃強奪,或自恃身逼迫而取,或恃公威或假勢力,高桁大[A1]械枉壓良善,吞納姦貨拷直為曲。為此因緣身[A2]羅憲網,或任邪治領他財物,侵公益私侵私益公,損彼利此利彼損此,割他自饒口與心悋,或竊沒租估偷度關稅,匿公課輸藏隱使沒。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慚愧歸命懺悔。

「或是佛法僧物不與而取,或經像物或治塔寺物,或供養常住僧物,或擬招提僧物,或盜取誤用,恃勢不還,或自借貨人,或復換貸漏妄,或三寶物混亂雜用,或以眾僧物,穀米樵薪薑豉醬酢,菜茹菓實錢帛竹木,繒綵幡蓋香華油燭,隨情逐意,或許施三寶物,誑欺不與,或自用或與人,或摘佛華菓用僧鬘物,因三寶財私自利己。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慚愧發露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作周旋朋友師僧同學,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共住同止,百一所須更相欺誑,或於鄉隣比近移籬拓牆,侵奪地宅改㯹易相。虜掠田園因公託私,奪他邸店及以[A3]屯野。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發露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攻城破邑燒村壞柵,偷賣良民誘他奴婢,或復枉壓無罪之人,使其形𭭞血刃身被徒鎖,家業破散骨肉生離,分張異城生死隔絕。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慚愧發露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商侶博貨邸店市易,輕秤小斗減割尺寸,盜竊分銖欺罔圭合,以麁易好以短換長,巧欺百端希望毫利。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慚愧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穿踰牆壁斷道抄掠,抵捍債息負債違要[A4]面欺心口,或非道陵奪鬼神禽獸四生之物,或假託卜相取人財寶,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厭無足。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不可說盡,今日至到向十方佛尊法聖眾前歸命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劫盜等罪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得如意寶,常雨七珍上妙衣服,百味甘露種種湯藥,隨意所須應念則至。一切眾生無偷奪相,一切皆能少欲知足,不耽不染,常樂惠施行急濟道,頭目髓腦如棄涕涶,迴向滿足檀波羅蜜。」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更入鐵床地獄。云何名鐵床地獄?此地獄縱廣五十由旬,鐵城周匝上有鐵網羅覆其上,猛火炎赫周遍獄中,𨪏𮣮鐵鏘遍布其地,烟火洞然四方俱熾,中有鐵床上安銐刀銐如鋒釯,火從中出絕焰俱熾。

東門之中有七百沙門,指手呼天唱言:「苦哉!我今何罪來詣其中?」跳踉宛轉高聲大喚。

馬頭羅剎手捉三股鐵叉望腰而撞䐡中而出,擎著鐵床之上,銐刀仰刺腹背俱徹,千生千死萬生萬死,一日一夜受罪無量,從地獄出生於人中諸根不具。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沙門作何業行,受罪如是?」

馬頭羅剎答曰:「此諸沙門受佛淨戒,不求未來無上佛道,但取現在名聞利養,身犯四禁八萬威儀。貪求信施如火得草不知滿足,坐人床座亦不如法,與白衣共宿如俗人法,坐佛床上登躡師坐,臥師形像陰涼之下,以是因緣墮此地獄。」

寶達聞之悲泣而言:

「奇哉!怪希有! 解脫而不脫?
奇哉!怪希有! 慧日墜大海,
已得解脫門, 還復被繫縛。」
佛名經卷第六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七 - 2024-01-23 14:03:55


佛說佛名經卷第七

「南無普照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離疑佛 南無師子奮迅步佛 南無善護佛 南無不空步佛 南無覺華幢佛 南無山自在王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示現惡佛 南無甘露稱佛 南無寶天佛 南無住義智佛 南無滿足智佛 南無不陜劣名稱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離垢勝佛 南無梵天佛 南無地自在王佛 南無華眼佛 南無差別見佛 南無法光明佛 南無具足見佛 南無信功德佛 南無三界尊佛 南無月葉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妙稱佛 南無光明作佛 南無無量威德佛 南無廣護佛 南無師子身佛 南無甘露慧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功德聚佛 南無月高佛 南無得大勢至佛 南無無量步佛 南無月無畏佛 南無見一切義佛 南無勇猛佛 南無功德然燈佛 南無月王佛 南無功德炎佛 南無廣智佛 南無善寂滅佛 南無天光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住持無量明佛 南無希勝佛 南無不覆藏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大意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世間光明佛 南無多功德佛 南無無量威德佛 南無義慧佛 南無離塵佛 南無離瞋恨無熱佛 南無善稱佛 南無稱德佛 南無俱蘇摩德佛 南無人德佛 南無精進僊佛 南無大德佛 南無寂慧佛 南無香像佛 南無上堅佛 南無安樂佛 南無不可勝佛 南無日月佛 南無雷王佛 南無電王佛 南無大勝佛 南無護智佛 南無日勝佛 南無成就義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降伏怨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應稱佛 南無智步佛 南無離慢佛 南無根華佛 南無無畏國土佛 南無高稱佛 南無示有佛 南無月蓋佛 南無多功德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師子幢佛 南無樂思惟佛 南無不可思議奮迅佛 南無樂功德佛 南無應供稱佛 南無華相佛 南無無量樂說稱佛 南無摩尼金剛佛 南無無量壽佛 南無摩尼莊嚴佛 南無大自在功德佛 南無勝月佛 南無高山稱佛 南無百光明佛 南無歡喜佛 南無龍步佛 南無意成就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寂滅佛 南無然炬王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歡喜自在佛 南無寶髻佛 南無遠離畏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無垢稱佛 南無稱威德佛 南無愛天佛南無羅睺天佛 南無善炎佛 南無寶愛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寶步佛 南無師子華佛 南無高修佛 南無人自在佛 南無人慧佛 南無照世間佛 南無寶威德佛 南無功德佛 南無大相佛 南無乘莊嚴佛 南無橋梁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無心慧佛 南無彌留幢佛 南無善香佛 南無堅鎧佛 南無勝威德佛 南無摩尼鎧佛 南無賢大佛 南無善香月佛 南無淨自在佛 南無師子月佛 南無勝威德佛 南無善勝佛 南無不可勝輪佛 南無勝親佛 南無實名佛 南無大行佛 南無高光明佛 南無功德山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法稱佛 南無施光明佛 南無電德佛 南無實作佛 南無救命佛 南無善炎佛 南無善首佛 南無決定慧佛 南無離有佛 南無摩尼香佛 南無勝喜佛 南無師子光明佛 南無普照佛 南無稱勝佛 南無善智慧佛 南無摩尼月佛 南無高光佛 南無不可降伏行佛 南無大光佛 南無摩尼輪佛 南無世尊佛 南無師子像佛 南無月滿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羅睺佛 南無善護佛 南無希覺佛 南無同光明佛 南無寂靜去佛 南無安隱世間佛 南無無惱佛 南無十方行佛 南無力[A1]喜佛 南無火體勝佛 南無至大體佛 南無得大勢佛 南無功德藏佛 南無實行佛 南無無畏勝佛 南無樹提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廣功德佛 南無寶功德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摩尼香佛 南無作業佛 南無師子手佛 南無善化佛 南無寶高佛 南無大海佛 南無住持佛 南無義智佛 南無善思惟慧佛 南無大眾輪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修行義佛 南無世間月佛 南無華聲佛 南無淨幢佛 南無大眾上首佛 南無師子步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福德成就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寶稱佛 南無信眾佛 南無無邊稱佛 南無不空光明佛 南無聖天佛 南無金剛眾佛 南無善肩佛 南無幢王佛 南無華成佛 南無鎧慧佛 南無風行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快然佛 南無甘露聚佛 南無功德護佛 南無義去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大慈悲佛 南無住分別佛 南無摩尼足佛 南無解脫威德佛 南無善報佛 南無善疾平等威德佛 南無智勝佛 南無善天佛 南無實聲佛 南無智力得佛 南無師子慧佛 南無華高佛 南無智作佛 南無華德佛 南無功德藏佛 南無寶稱佛 南無實稱佛 南無不可降伏佛 南無無畏自在佛 南無淨日佛 南無諸天佛 南無可愛佛 南無實天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功德稱佛 南無智積佛 南無清白佛 南無遠行佛 南無天威德佛 南無淨聖佛 南無喜去佛 南無大優威德佛 南無炎聚佛 南無大勝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喜上佛 南無善首佛 南無自在幢佛 南無大愛佛 南無善心佛 南無降伏他眾佛 南無勇猛佛 南無成就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善思議境界佛 南無善臂佛 南無大寶佛 南無稱意佛 南無世間尊佛 南無功德光明佛 南無寶聲佛 南無金剛仙佛 南無成就佛 南無師子力佛 南無無垢眼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清淨智佛 南無智步佛 南無高威德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無垢身佛 南無差別身佛 南無差別威德佛 南無不可比甘露鉢佛 南無月光明電德佛 南無寂滅去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多稱佛 南無功德法佛 南無歡喜無畏佛 南無莊嚴王佛 南無妙稱佛 南無多炎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寶莊嚴佛 南無善賢佛 南無寶妙佛 南無善智慧佛 南無善賢德佛 南無梵幢佛 南無月蓋佛 南無羅網炎佛 南無廣光明佛 南無智稱佛 南無名相佛 南無功德光明佛 南無稱名聲佛 南無滿月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善行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電幢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星宿光佛 南無不可嫌名佛 南無波頭摩藏佛 南無弗沙快佛 南無眼滿佛 南無無濁義佛 南無高威德佛 南無華威德佛 南無奮迅佛 南無無障智佛 南無羅睺天佛 南無智聚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自在劫佛 南無華幢佛 南無羅睺佛 南無火藥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明王佛 南無福德手佛 南無稱光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法藏佛 南無善智慧佛 南無功德自在劫佛 南無金剛仙佛 南無智慧積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善至智慧佛 南無淨聲佛 南無龍吼聲佛 南無相幢佛 南無智慧聚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淨上首佛 南無快眼佛 南無龍德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黠慧佛 南無不怯弱聲佛 南無寶相佛 南無聲德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種種說佛 南無智色佛 南無波頭摩聚佛 南無華佛 南無奮迅去佛 南無華積佛 南無勝色佛 南無星宿色佛 南無月燈佛 南無威德聚佛 南無菩提王佛 南無無盡佛 南無善慧眼佛 南無喜身佛 南無智慧國土佛 南無上身佛 南無淨威德佛 南無有智佛 南無真聲佛 南無大尊佛 南無無障礙藏佛 南無勝德佛 南無勝智奮迅佛 南無大炎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沙曷比丘功德經 南無樹提伽經 南無盧至長者經 南無須摩提長者經 南無燈指因緣經 南無十二品生死經 南無諫王經 南無五王經 南無末羅王經 南無摩達國王經 南無普達王經 南無揵陀國王經 南無堅意經 南無佛大僧大經 南無邪祇經 南無十二頭陀經 南無護淨經 南無木患子經 南無時非時經 南無錫杖經 南無栴檀樹經 南無新歲經 南無貧窮老公經 南無長者子懊惱三處經 南無佛說越難經 南無栴檀越國王經 南無自愛經 南無佛說處處經 南無無上處經 南無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 南無未生怨經 南無十八泥梨經 南無僧護因緣經 南無那先比丘經 南無四分律 南無十誦律 南無僧祇律 南無彌沙塞律 南無僧祇戒本 南無四分戒本 南無解脫戒本 南無沙彌威儀 南無曇無德羯磨 南無四分尼羯磨 南無優婆塞五戒相 南無善見律毘婆沙 南無鼻奈耶 南無薩婆多毘尼摩德勒伽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法王菩薩 南無合山菩薩 南無降伏魔菩薩 南無普見菩薩 南無智山菩薩 南無難可菩薩 南無因陀羅幢菩薩 南無金髻菩薩 南無善見菩薩 南無善意菩薩 南無解脫王菩薩 南無大威德菩薩 南無波頭摩眼菩薩 南無普眼菩薩 南無決定法菩薩 南無離垢菩薩 南無大光菩薩 南無大力菩薩 南無大月菩薩 南無善月菩薩 南無淨心菩薩 南無住持華菩薩 南無不著行菩薩 南無離諸惡菩薩 南無得大菩薩 南無智炬燈菩薩 南無無邊行菩薩 南無無邊見菩薩 南無無障礙智菩薩 南無無垢眼山王菩薩 南無住持寂靜菩薩 南無離闇菩薩 南無無邊幢菩薩 南無火光菩薩 南無三界尊菩薩 南無世間炬菩薩 南無無障眼菩薩 南無不可嫌稱菩薩 南無無邊見菩薩 南無無礙見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盡憍慢辟支佛 南無親辟支佛 南無得脫辟支佛 南無無垢辟支佛 南無獨辟支佛 南無雞書辟支佛 南無能作憍慢辟支佛 南無退辟支佛 南無不退去辟支佛 南無尋辟支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辟支佛。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至心懺悔貪欲之罪。經中說言:『但為貪欲閉在癡獄,沒生死河莫之能出。』眾生為是五欲因緣,從昔已來流轉生死,一一眾生一劫之中所積身骨,如王舍城毘富羅山,所飲母乳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復過於此。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命終哭泣所出目淚如四海水,是故說言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愛為本。所以經言:『婬欲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鴿雀鴛鴦等身,若生人中妻不貞良,得不隨意眷屬,婬欲既有如此惡業。』是故,弟子!今日至心稽顙歸依佛。

「南無東方師子音王佛 南無南方大雲藏佛 南無西方無量壽佛 南無北方紅蓮花光佛 南無東南方無垢瑠璃佛 南無西南方勝調伏上佛 南無西北方散華生德佛 南無東北方心同虛空佛 南無下方無垢稱王佛 南無上方淨智慧海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通人妻妾奪他婦女,侵陵貞潔污比丘尼,破他梵行逼迫不道,濁心邪視言語嘲調,或復恥他門戶污賢善名,或於男子五種人所起不淨行。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歸命懺悔。

「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受女身心如野馬,恒日放蕩無一時定,常懷邪心恒生欲想;或於伽藍會所,無心聽法眼常貪視;或愛欲沙門壞他男子,不誕佛法恣放婬情,致令心飃大海冥然失岸;或穢污僧三衣法服;或於精舍院宇行不淨行共相探摸。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慚愧至心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作女身恒懷婬欲;或侵奪他夫聟,迷惑諸丈夫;或作符書厭蠱遣他婦患,人生少福為邪所著,諸病鬼等因此得便,不遇良醫遂致身死。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慚愧發露悔過,至誠稽顙歸[A2]命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眼為色或愛染玄黃紅綵朱紫珍玩寶飾;或取男女長短黑白姿態之[A3]相,起非法想;或耳貪好聲宮商絃管妓樂歌唱;或取男女音聲言語啼笑之相起非法想;或鼻籍名香蘊麝幽蘭欝金蘇合起非法想;或舌貪好味鮮美甘肥,眾生肉血資養四大,更憎苦本起非法想;或身樂華綺錦繡繒縠,一切細滑七珍麗服起非法想;或意多亂想觸向乖法,有此六想造罪尤甚。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前歸命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婬欲等罪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自然化生不由胞胎,清淨皎潔相好光麗,六情開朗聰利分明,了達恩愛猶如桎梏,觀此六塵如幻如化,於五欲境決定厭離,乃至夢中不起邪想,內外因緣永不能動。

「願以懺悔眼根功德,願令此眼徹見十方諸佛菩薩清淨法身不以二相;願以懺悔耳根功德,願令此耳常聞十方諸佛賢聖所說正法如教奉行;願以懺悔鼻根功德,願令此鼻常聞香積入法位香,捨離生死不淨臭穢;願以懺悔舌根功德,願令此舌常餐法喜禪悅之食,不貪眾生血肉之味;願以[A4]懺悔身根功德,願令此身被如來衣著忍辱鎧,臥無畏床坐四禪座;願以懺悔意根功德,願令此意成就十想洞達五明,深觀二諦空平等理,從方便慧起十妙行,入法流水念念增明,顯發如來大無生法忍。」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更入一地獄,名為火象地獄。其地獄中自然而有火象,其象身甚長大,象身火然烟焰俱出,其象口眼亦有火然。罪人見之迫迮號泣而不肯前,獄卒夜叉叉著象上,其象跳踉罪人墮地,地上火燃燒然其身,一日一夜千死千生萬死萬生,從地獄出若生人中身不具足,黃門二根不男石女。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諸沙門作何罪故受罪如是?」

羅剎答曰:「此諸沙門受佛淨戒而不淨持,行婬欲法威儀不具,身形不淨入於佛像精舍之中,而行視眇揩[A5]揬佛像心無慚愧。以是因緣,墮於地獄受如是罪。」

寶達聞之悲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七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八 - 2024-01-23 14:07:13


佛說佛名經卷第八

「南無自在疾住持威德佛 南無善光明勝佛 南無善色王佛 南無成就義佛 南無師子仙佛 南無天王佛 南無施德佛 南無快藏佛 南無福德光明佛 南無淨行佛 南無然燈王佛 南無智生佛 南無妙天佛 南無地天佛 南無得解脫去佛 南無金頂佛 南無羅睺樂說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信聖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金光佛 南無善才佛 南無功德自在天佛 南無法蓋佛 南無功德智佛 南無差別身佛 南無妙智佛 南無微智佛 南無一切威德藥佛 南無解脫幢佛 南無智慧藏佛 南無智慧積佛 南無怖畏佛 南無離惡佛 南無無障礙稱佛 南無實積佛 南無善聲佛 南無眾自在劫佛 南無法積佛 南無解脫威德佛 南無勝快佛 南無妙身佛 南無妙語佛 南無師子愛佛 南無人自在功德佛 南無師子髻佛 南無法浚佛 南無安樂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色威德佛 南無能覺王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堅固義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香威德佛 南無無病修佛 南無海覺佛 南無勝色佛 南無善步佛 南無吼稱佛 南無覺身佛 南無然燈日佛 南無智慧足佛 南無定身佛 南無威德無盡佛 南無功德乘佛 南無金乘佛 南無放結佛 南無法行佛 南無善住去佛 南無離慢佛 南無智藏佛 南無淨去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清淨身幢佛 南無無國土華佛 南無無量威德佛 南無天光明佛 南無智慧華佛 南無一味手佛 南無成就智佛 南無淨住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無比說佛 南無勝說佛 南無福德威德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度世間智佛 南無得成就佛 南無救一切世間苦惱佛 南無法行佛 南無求安隱佛 南無色智佛 南無無創佛 南無合掌光明佛 南無瑠璃藏佛 南無華天佛 南無自然佛 南無善根光明佛 南無一切功德勝光明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日月佛 南無降伏怨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 南無須摩那樹提光明佛 南無增上佛 南無樂智慧佛 南無功德自在佛 南無寂靜佛 南無功德積力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善聲佛 南無善華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功德威德聚佛 南無無邊智佛 南無無量聲佛 南無善光佛 南無善智慧佛 南無解脫義佛 南無思惟勝佛 南無勝聲身佛 南無快說佛 南無勝行佛 南無寂靜義佛 南無善過佛 南無清淨行佛 南無華作佛 南無善光佛 南無常然燈佛 南無善量佛 南無眾自在佛 南無離畏佛 南無智怖佛 南無善逝樂說佛 南無勝眼佛 南無菩提月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月王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大鏡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善聲佛 南無大智慧橋樑佛 南無普智慧佛 南無金剛仙佛 南無伏心佛 南無樹王佛 南無數聲佛 南無功德力佛 南無住勝佛 南無愛聖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樹提味佛 南無妙鼓雲聲佛 南無愛眼佛 南無賢智佛 南無成就功德勝佛 南無寂靜吼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虛空功德聲佛 南無功德差別佛 南無功德聲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聖行佛 南無有智佛 南無樂說月佛 南無善寂滅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日月無垢佛 南無集功德佛 南無華福德佛 南無憶樂說國土佛 南無恭敬愛佛 南無無量師子力佛 南無自在王佛 南無無量信佛 南無平等思惟佛 南無恬惔思惟佛 南無不動寂靜佛 南無無垢光佛 南無平等行佛 南無不擾佛 南無不濁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善行佛 南無善住調智佛 南無說自在佛 南無大天佛 南無深意佛 南無無量佛 南無法力佛 南無應供佛 南無供養華光佛 南無三界供養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他供養佛 南無解脫幢佛 南無快結佛 南無甘露清淨佛 南無金剛堅佛 南無寶聚光明佛 南無快步佛 南無日清淨光明佛 南無功德積佛 南無阿樓那勝佛 南無師子去佛 南無勝上佛 南無華德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波頭摩智愛佛 南無快莊嚴佛 南無不空行佛 南無合創佛 南無幢光明幢佛 南無樂心佛 南無樂解脫佛 南無智淨佛 南無聞慧海佛 南無寶住持佛 南無拘峻莊嚴佛 南無孔雀聲佛 南無不屬佛 南無斷愛根佛 南無月起佛 南無海勝佛 南無不動合去佛 南無樂功德然燈佛 南無教聲佛 南無地主佛 南無威德力佛 南無住智慧佛 南無善月佛 南無覺華佛 南無善讚嘆佛 南無善處佛 南無力智威德加佛 南無然燈堅固佛 南無奮迅佛 南無天聲佛 南無寂靜佛 南無日面佛 南無樂解脫佛 南無界光明佛 南無住行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堅固起佛 南無樂智自在佛 南無香光明佛 南無廣光明佛 南無念自在佛 南無甘露器佛 南無無礙幢佛 南無求勝菩提佛 南無信行佛 南無寶慚愧佛 南無法用佛 南無一切威德佛 南無大親佛 南無寂靜行佛 南無甘露增上佛 南無彌留光佛 南無聖讚嘆佛 南無生威德佛 南無光明見佛 南無善修果報佛 南無善德莊嚴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寂靜功德步佛 南無功德海佛 南無種種色佛 南無降伏魔佛 南無閉塞魔佛 南無度一切難佛 南無不破境智佛 南無海文飾佛 南無得勝眾解脫王佛 南無愛佛 南無佛幢佛 南無智聲佛 南無善勝佛 南無淨命佛 南無智報佛 南無如意幢佛 南無世間自在劫佛 南無地住持佛 南無日愛佛 南無羅睺月佛 南無華光明佛 南無明增上佛 南無威德住持佛 南無樂功德佛 南無樂力佛 南無樂功德王佛 南無樂力明佛 南無善聲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大志智慧佛 南無大施佛 南無月稱佛 南無幢王佛 南無稱人聲佛 南無樹王佛 南無滅闇佛 南無善星佛 南無善光佛 南無無量樂說幢佛 南無快行福德佛 南無度繫佛 南無無畏愛佛 南無世間愛佛 南無妙行佛 南無憂波羅華鬘佛 南無無量樂說光明佛 南無信聖人佛 南無精進功德佛 南無堅甘露增上佛 南無高寶信佛 南無得功德佛 南無福德慧佛 南無大炎佛 南無無量威德功德佛 南無師子步佛 南無不動信佛 南無過有佛 南無龍王聲佛 南無住持輪佛 南無勝色佛 南無世愛佛 南無法月佛 南無無量樂稱佛 南無雲幢佛 南無功德去佛 南無善逝佛 南無無量聲佛 南無虛空天佛 南無摩尼王佛 南無清淨行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寶吼聲佛 南無人自在王佛 南無羅睺護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師子慧佛 南無寶稱佛 南無辨義見佛 南無世間華佛 南無高步佛 南無等月王佛 南無樂說王佛 南無差別智佛 南無智自在佛 南無師子齒佛 南無快步佛 南無功德然燈月佛 南無無憂國土佛 南無意思智慧佛 南無法天炎尊佛 南無舍調佛 南無增上力佛 南無智慧華佛 南無堅固聲佛 南無常樂佛 南無說義佛 南無信愛作佛 南無師子業結佛 南無怖魔佛 南無寶海佛 南無寶英佛 南無寶幢幡佛 南無無量音佛 南無大名稱佛 南無德大安隱佛 南無無限淨佛 南無正音聲佛 南無月音佛 南無無限名稱佛 南無無量寶佛 南無蓮華最尊佛 南無身尊佛 南無梵自在王佛 南無金海佛 南無一切香自在王佛 南無樹王豐長佛 南無勇猛執持牢杖棄捨鬪戰佛 南無內豐珠光佛 南無無量香光明佛 南無師子鄉佛 南無大強精進力佛 南無過出堅住佛 南無鼓音王佛 南無日月英佛 南無超出眾華佛 南無世燈明佛 南無休多易寧佛 南無常滅度佛 南無淨覺佛 南無一切眾寶普集佛 南無樹王長佛

「次禮十二[A1]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舍利弗問經 南無大愛道比丘尼經 南無真偽沙門經 南無戒消災經 南無迦葉禁戒經 南無犯戒罪報輕重經 南無僧祇比丘尼戒本 南無十誦比丘戒本 南無十誦比丘尼戒本 南無四分比丘尼戒本 南無比丘威儀經 南無優婆塞五戒威儀經 南無優波離問經 南無毘尼母經 南無薩婆多毘尼毘婆沙論 南無阿毘曇毘婆沙論 南無阿毘曇八揵度論 南無舍利弗阿毘曇論 南無鞞婆沙阿毘曇論 南無出曜論 南無尊婆須蜜所集論 南無立世阿毘曇論 南無俱舍論 南無法勝阿毘曇論 南無十八部論 南無四諦論 南無部異執論 南無明了論 南無隨相論 南無成實論 南無解脫道論 南無阿毘曇心論 南無三法度論 南無雜阿毘曇心論 南無眾事分阿毘曇論 南無甘露味阿毘曇論 南無三彌底論 南無分別功德論 南無摩訶比丘經 南無婆和羅經 南無沙門頭陀經 南無生死變識經 南無佛說正意經 南無摩訶剎頭經 南無胞胎受身經 南無賢者夫人經 南無金剛清淨經 南無威勢長者觀身行經 南無決諸法如幻三昧經 南無佛剎菩薩學成經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甘露聲菩薩 南無寂行菩薩 南無法雲吼菩薩 南無得脫一切縛菩薩 南無法雲王滿足菩薩 南無甘露點王菩薩 南無尼拘律王菩薩 南無無畏菩薩 南無淨勝菩薩 南無勝眼菩薩 南無藥王菩薩南無甘露光菩薩 南無無障礙受記菩薩 南無無邊光菩薩 南無斷諸魔菩薩 南無過一切道菩薩 南無無缺意菩薩 南無滿濡尸利菩薩 南無功德林菩薩 南無善財童子菩薩 南無轉不退法輪菩薩 南無離垢淨菩薩 南無除諸蓋菩薩 南無示威儀見皆愛喜菩薩 南無妙相嚴淨王意菩薩 南無不誑一切眾生菩薩 南無諸根常定不亂菩薩 南無一切天讚菩薩 南無若鳩羅菩薩 南無遠鳩羅菩薩 南無鳩陀菩薩 南無秀伽伽羅菩薩 南無日陳菩薩 南無遠多羅菩薩 南無羅隣竭菩薩 南無憍[A2]曰兜菩薩 南無邊陀羅菩薩 南無颰陀和菩薩 南無那羅達菩薩 南無須彌深菩薩 南無和輪調菩薩 南無因坻達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善吉辟支佛 南無不可心辟支佛 南無善住辟支佛 南無無比辟支佛 南無無憍慢辟支佛 南無劬多辟支佛 南無斷愛辟支佛 南無耳辟支佛 南無心得解脫辟支佛 南無憂波耳辟支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辟支佛。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已共相懺悔身三業竟,今當次第懺悔口四惡業。經中說言:『口業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鵂鶹梟鷲鳥形,聞其聲者無不憎惡。若生人中口氣常臭,所有言說人不信,受眷屬不和常好鬪諍。』口業既有如是惡果,是故,弟子今日至誠歸依佛。

「南無東方須彌燈王佛 南無南方大功德佛 南無西方無量力佛 南無北方覺花生德佛 南無東南方一切覺花佛南無西南方無量辨才佛 南無西北方蓮花生王佛 南無東北方滅一切憂佛 南無下方至光明王佛 南無上方電燈王幢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傳空說有說有言空,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言不聞,不知言知知言不知,欺賢罔聖言行相乖。自稱讚譽得過人法,我得四禪四無色定阿那般那十六行觀,得須陀洹至阿羅漢,我得辟支佛、不退菩薩,天來龍來鬼來神來,旋風土鬼皆至我所,彼問我答,顯異惑眾要世名利。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發露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讒言鬪亂交扇彼此,兩舌讕搆販拽口舌,向彼說此向此噵彼,離他眷屬破他婚親,窮他口舌說人長短壞人善友,使狎密者為踈,親舊者成怨。或綺語不實言不及義,誣謗君父評薄師長,破壞忠良埋沒勝己,通致二國彼此扇作,[A3]浮華虛巧發言常虛,口是心非其途非一,對面譽嘆背則呵毀,讚誦耶書傳耶惡法,或惡口詈罵言語麁[A4]獷,或呼天指地牽引鬼神。如是口業所生諸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前歸命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口業等罪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具八音聲四無礙辯,常說和合利益之語,其聲清雅一切樂聞,善解眾生方俗言語。若有所說應時應限,令彼聽者則得解悟,超凡入聖開發慧眼。」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入一拔舌地獄。云何名曰拔舌地獄?其地獄縱廣五十由旬,周匝鐵城,鐵網羅覆,門有銅狗大十由旬,口眼火出。其地獄中自然刀刃銐如鋒釯猛火炎赫,鐵城四角有大毒蛇廣張其口,口眼火出來燒罪人,獄卒夜叉扶大鐵犁耕罪人舌。

爾時,北門之中有五百罪人,望見獄中亡魂碎膽,宛轉於地而不肯前,各言:「我今何罪入於此處?」

馬頭羅剎手捉鐵棒,望頭而打身則磨滅。復有餓鬼來噉其肉,復有餓狗來囓其骨,巧風吹之須臾便活。馬頭羅剎手捉鐵鉤,望背而搭胸前而出,鉤所著處應鉤火然,左右通徹身心俱爛。

獄卒夜叉拔罪人舌,舌廣長大遍布獄中鐵犁耕之,犁所入處流血滂沱尋血火起,其中刀刃仰刺罪人,如是受罪苦痛百端。復有鐵斧斫罪人舌,寸寸而碎聚成肉山,一日一夜受罪無量,萬死萬生千死千生。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諸罪人作何等業,受苦如是?」

馬頭羅剎答曰:「此諸罪人受佛淨戒而不護持,兩舌惡罵誹謗他人,毀辱良善傳虛作實咀呪萬端,以是因緣,墮此地獄,經千萬劫無有出期。後若得出常作畜生鵂鶹鴟梟,所作音聲人不喜聞;若生人中百生千生聾盲喑啞,口氣常臭為他所憎。」

寶達菩薩聞之悲泣,而說偈言:

「悲哉!不可量, 乃入邪見道。
云何到彼岸, 還溺大海中?
云何了生死, 翻為無知惑?
云何得解脫, 而復被邪縈?
云何出世人, 乃作非非說?」
寶達菩薩說偈而去。

佛名經卷第八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九 - 2024-01-24 17:48:00


T0441 佛說佛名經卷/篇章 九
佛說佛名經卷第九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受持讀誦是賢劫千佛名者,必見彌勒世尊及見盧至,遠離諸難。

「南無月光明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多伽羅香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波頭摩幢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沈水香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喜勝佛 南無山海佛 南無大海佛 南無法幢稱佛 南無梵勝佛 南無大香佛 南無大成就佛 南無大寶輪佛 南無無量壽佛 南無大高勝佛 南無大金臺佛 南無大輪佛 南無語作佛 南無大人佛 南無大手佛 南無師子香稱佛 南無供養勝佛 南無自在火佛 南無安樂作勝佛 南無師子華勝佛 南無寂靜幢佛 南無戒王佛 南無普勝佛 南無怖象佛 南無無憂勝佛 南無優波羅香佛 南無大地佛 南無大龍勝佛 南無清淨王佛 南無大樂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捨拘蘇摩佛 南無龍妙佛 南無華聚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常觀佛 南無正作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尼拘律王佛 南無常光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栴檀行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須彌力佛 南無如意藏佛 南無金剛王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大勝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精進德佛 南無大海佛 南無普莎羅佛 南無宿勝佛 南無佛天佛 南無師子幢佛 南無甘露勝佛 南無無量勝佛 南無功德慧厚勝佛 南無華幢佛 南無首勝佛 南無精進勝佛 南無龍勝佛 南無勝成就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勝足佛 南無大師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寶多羅佛 南無普至佛 南無恭敬勝佛 南無斷一切眾生疑王佛 南無大念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普蓋佛 南無大蓋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千供養佛 南無寶華步佛 南無眾勝佛 南無幢慧佛 南無尼拘律王佛 南無上勝佛 南無普波頭摩佛 南無普勝佛 南無龍王護眾佛 南無寂滅佛 南無遠離垢佛 南無大聚佛 南無大供養佛 南無大將佛 南無堅固勇猛佛 南無人月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上勝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闍輪威德佛 南無勝月佛 南無能仁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彌留山佛 南無彌留劫佛 南無大面佛 南無無染佛 南無龍天佛 南無山聲自在王佛 南無須彌山佛 南無金藏佛 南無火光佛 南無樹提自在王佛 南無地寂佛 南無勝瑠璃金光明佛 南無月像佛 南無月聲佛 南無散華光明莊嚴佛 南無海山智慧奮迅通佛 南無金剛光佛 南無大香光佛 南無遠離瞋恨心佛 南無勝瑠璃快智慧俱蘇摩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日光王佛 南無華鬘色王佛 南無華通佛 南無水月光佛 南無破無明闇佛 南無得樂說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然明佛 南無師子意佛 南無精進堅固佛 南無不壞精進佛 南無堅固勇猛佛 南無人月佛 南無師子慧佛 南無閻浮上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大勢佛 南無快聲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妙光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上勝佛 南無樂吼佛 南無見實佛 南無供養稱佛 南無師子慧佛 南無聲德佛 南無善香佛 南無電燈佛 南無波頭摩光佛 南無大燈佛 南無淨聲佛 南無破疑佛 南無無邊威德佛 南無賒尸面佛 南無無量名佛 南無妙威德佛 南無散異疑佛 南無福德燈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愛威德佛 南無不可降伏威德佛 南無無量藏佛 南無光明[A1]奮迅佛 南無廣稱佛 南無異幢佛 南無不可勝佛 南無威德王佛 南無堅固佛 南無妙稱佛 南無無量色佛 南無大信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不動步佛 南無無量莊嚴佛 南無威德王聚光明佛 南無住智慧光佛 南無住智慧佛 南無金堅佛 南無愛解脫佛 南無能與無畏佛 南無甘露藏佛 南無普觀佛 南無大須彌佛 南無山威德佛 南無天供養佛 南無光明勝佛 南無說重佛 南無莊嚴光明佛 南無師子奮迅佛 南無異見佛 南無遍見佛 南無甘露步佛 南無月光明佛 南無稱供養佛 南無護根佛 南無清淨聲佛 南無無障礙輪佛 南無甘露聲佛 南無離生佛 南無空威德佛 南無功德王佛 南無無量色佛 南無大力佛 南無黠慧莊嚴佛 南無見無障礙佛 南無師子香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普德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善色佛 南無慧稱佛 南無寶莊嚴佛 南無妙光佛 南無解脫奮迅佛 南無功德莊嚴佛 南無畢竟智佛 南無智高佛 南無不動智佛 南無善威儀佛 南無快色佛 南無實聲佛 南無火聲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無量威德佛 南無妙思惟佛 南無愛稱佛 南無功德華佛 南無俱蘇摩炎佛 南無難降伏佛 南無妙聲吼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眾生可敬佛 南無炎明佛 南無無比步佛 南無清淨智佛 南無快聲佛 南無火照佛 南無月照佛 南無智化佛 南無功德莊嚴佛 南無福德光明佛 南無智作佛 南無斷有見佛 南無見愛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勝聲佛 南無種種日佛 南無戒步佛 南無天面佛 南無放蓋佛 南無波婆娑佛 南無星宿佛 南無覺慧佛 南無吼聲佛 南無增上師子種種象吼聲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龍吼佛 南無勢自在佛 南無世間自在王佛 南無無量命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無垢蓋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大威德面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光明勝王佛 南無普照佛 南無智慧奮迅王佛 南無可量華佛 南無下華佛 南無莊嚴勝散華佛 南無盧舍那智慧莊嚴奮迅王佛 南無無量花佛 南無無量眾上首王佛 南無月摩尼光羅網佛 南無無垢威德王佛 南無勝成就佛 南無安隱佛 南無高行佛 南無歡喜佛 南無堅固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六十二同名尸棄佛 南無善生佛 南無淨聖佛 南無梵勝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清淨智佛 南無快聲佛 南無上勝佛 南無上修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寂靜命佛 南無不厭足法佛 南無得功德佛 南無陽炎佛 南無稱上佛 南無吉沙佛 南無星宿佛 南無了見佛 南無無量命佛 南無見義佛 南無高山佛 南無金聖佛 南無一切處自在佛 南無自在幢佛 南無淨聲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人聲佛 南無寶上佛 南[A2]無寶炎佛 南無大寶佛 南無八十億那由他同名釋迦牟尼佛 南無八十千同名然燈佛 南無一萬八千同名莎羅王佛 南無九萬同名尼拘律王佛 南無五千同名波頭摩王佛 南無無同佛名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智勝上王佛 南無無垢智戒王佛 南無閻浮檀須彌山王佛 南無無量光明勝王佛 南無常放光明王佛 南無自在王佛 南無師子受象山歡喜王佛 南無無垢稱王佛 南無寶杖功德王光佛 南無無盡智慧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光明輪藏佛 南無奮迅恭敬稱佛 南無高勝山王佛 南無雲護佛 南無師子奮迅王佛 南無護妙法幢寶佛 南無寶輪威德佛 南無勝光明功德佛 南無無量國土佛 南無愛星宿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 南無有德佛 南無十方清淨佛 南無善智慧佛 南無勝魔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勝心佛 南無心智佛 南無華藏佛 南無大力佛 南無常擇智慧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妙智佛 南無波頭摩藏佛 南無那羅延藏佛 南無常決定智佛 南無福德光明佛 南無上首光佛 南無快身佛 南無無垢義佛 南無應威德佛 南無成就智佛 南無德吼佛 南無舍地佛 南無妙光佛 南無決定思佛 南無寶日佛 南無威德光明佛 南無華威德佛 南無勝成佛 南無稱高佛 南無信功德佛 南無法燈佛 南無信勝佛 南無上愛面佛 南無師子奮迅佛 南無眾山天佛 南無海智佛 南無華藏佛 南無寶仙佛 南無莎羅王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趣菩提佛 南無寂根王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芬陀利香佛 南無彌留光佛 南無月面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放光般若波羅蜜經 南無光讚般若波羅蜜經 南無道行般若波羅蜜經 南無小品般若經 南無新道行經 南無新小品經 南無明度經 南無大明度無極經 南無悲華經 南無大悲分陀利經 南無念佛三昧經 南無大方等大集菩薩念佛三昧經 南無正法華經 南無妙法蓮華經 南無入楞伽經 南無楞伽阿跋多羅經 南無大薩遮尼乾子經 南無寶幢經 南無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 南無大般泥洹經 南無大哀經 南無虛空藏所問經 南無阿差末經 南無無盡意經 南無寶女經 南無菩薩淨行經 南無寶髻菩薩經 南無無言童子經 南無大樹緊那羅王所問經 南無屯真陀羅所問經 南無持人菩薩所問經 南無持世經 南無弘道廣顯三昧經 南無法師經 南無阿耨達龍王經 南無阿耨請佛經 南無普超三昧經 南無阿闍世王經 南無等集眾德三昧經 南無集一切福德三昧經 南無大方等善住意太子所問經 南無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 南無如幻三昧經 南無廣博嚴淨不退轉經 南無阿惟越致遮經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尊勝菩薩 南無甘露鼓菩薩 南無甘露稱菩薩 南無甘露光菩薩 南無甘露名菩薩 南無甘露響菩薩 南無娑羅樹王菩薩 南無一切智音菩薩 南無一切智相菩薩 南無稱相菩薩 南無甘露入菩薩 南無普慧菩薩 南無普增上菩薩 南無普光菩薩 南無普稱菩薩 南無普相菩薩 南無普王菩薩 南無普德相自在王菩薩 南無微妙聲菩薩 南無勝相菩薩 南無無能勝菩薩 南無普眼菩薩 南無普見德菩薩 南無現無過惡菩薩 南無離過菩薩 南無無過惡菩薩 南無一切眾生不請之友菩薩 南無不捨一切眾生菩薩 南無常樂集一切功德菩薩 南無善上乘菩薩 南無第一功德名稱菩薩 南無法才菩薩 南無寶柱菩薩 南無虛空性菩薩 南無善住菩薩 南無虛空藏海菩薩 南無德慧菩薩 南無爾炎聖覺達菩薩 南無勝達菩薩 南無玄達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吉辟支佛 南無差摩辟支佛 南無遮羅辟支佛 南無憂波遮羅辟支佛 南無梨沙婆辟支佛 南無菩莎他淨辟支佛 南無善香擔辟支佛 南無阿沙羅辟支佛 南無憂婆沙羅辟支佛 南無波頭辟支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辟支佛。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已懺悔身三口四竟。次復懺悔佛法僧間一切諸障。是故經中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眾僧難值、信心難生、六根難具、善友難得、怖心難發。而今相與宿植善根得此人身六根完具,又值善友得聞正法,於其中間復各不能盡心精勤,恐於未來長溺萬苦無有出期。是故今日應須至誠慚愧,稽顙歸依佛。

「南無東方滿月光明佛 南無南方自在王佛 南無西方無邊光佛 南無北方金剛王佛 南無東南方師子音佛 南無西南方香象遊戲佛 南無西北方須彌相佛 南無東北方寶最高德佛 南無下方寶優鉢花佛 南無上方廣眾德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常以無明覆心煩惱障重,見佛形像不能盡心恭敬,輕慢眾僧殘虐善友,破塔毀寺焚燒形像,出佛身血或自處華堂,安置尊像卑猥之處,使煙薰日暴風吹雨露,塵土糞污雀鼠殘毀,共住共宿曾無禮敬,或倮露像身永不嚴飾,或遮掩燈燭開閉殿宇障佛光明。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發露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於法間以不淨手把捉經卷,或臨經書非法俗話,或安置床頭坐起不敬,或開閉箱篋蟲[A3]噉朽爛,或首軸脫落部黨失次,或參脫漏誤紙墨破裂,自不修理不肯流轉。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發露歸命懺悔。

「或眠地聽經仰臥讀誦,高聲語笑亂他聽法,或邪解佛語僻說聽意,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非犯說犯犯說非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或抄前著後抄後著前,前後着中中着前後,綺飾文辭安置[A4]己典,或為利養名譽恭敬為人說法,無道德心求法師過,而為論議非理彈擊。不為長解求出世法,或輕慢佛語尊重邪教,毀呰大乘讚聲聞道。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心發露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於僧間有障,殺害阿羅漢、破和合僧,害發無上菩提心人,斷滅佛種使道不行。或罷人道鞭拷沙門,楚撻駈役苦言加謗,或破戒破齊破於威儀,或勸他人捨於梵行受行五欲,或假託形儀闚竊賊住。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慚愧至心懺悔。

「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裸形單服在經像前,不淨脚履蹻上殿塔,或著屧屐入僧伽藍,涕唾堂房污佛僧地,或共僧同宿污彼法衣,乘車策馬排揬寺舍。如是等罪於三寶間所起罪障無量無邊,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前歸命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佛法僧間所有罪障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常值三寶,尊仰恭敬無有厭足,天繒妙綵寶絞絡臺,百千妓樂珍異華香,非世所有常以供養。若未成佛先往勸請開甘露門,若入涅槃願我常得獻最後供,於眾僧中修六和敬,得自在力興隆三寶,上弘佛道下化眾生。」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入燒脚地獄。云何名曰燒脚地獄?其地獄縱廣七十由旬,周匝鐵城鐵壁鐵網羅覆其中,猛火炎熾來燒罪人,或有鐵鏘銐如鋒釯來鏘罪人,地上火然間無空處。

西門之中有八千沙門,唱如是言:「我今何罪來入此中?」

馬頭羅剎手捉鐵捧,望頭而推罪人前入,以脚往蹴鐵鏘刺之步步而倒。一日一夜受罪萬端,千生千死萬生萬死,從地獄出或生人中身不具足。

寶達聞之悲泣而言:「此人作何業行,來入其中?」

馬頭羅剎答曰:「此諸沙門受佛淨戒而不淨持,脚足不淨來行佛地、僧地;或乘驢馬遊行佛像門戶前而去,心無慚愧,以此罪故墮是地獄。」

寶達聞之,悲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九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 - 2024-01-24 17:56:31


T0441 佛說佛名經卷/篇章 十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

「南無妙步佛 南無觀十方佛 南無德光明佛 南無清淨戒佛 南無無邊智佛 南無無邊步佛 南無堅精進佛 南無天供養佛 南無普智佛 南無寂光佛 南無仁威德佛 南無功德橋梁佛 南無堅固修佛 南無稱聖佛 南無稱幢佛 南無不異心佛 南無普信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應供養佛 南無上功德佛 南無成就義修行佛 南無愛供養佛 南無普護佛 南無信菩提佛 南無心意佛 南無出智佛 南無山聲佛 南無性日佛 南無雲聲佛 南無大炎聚佛 南無勝積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天國土佛 南無師子欣聲佛 南無無量明佛 南無見愛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勝高佛 南無十方聞名佛 南無愛眼佛 南無月高佛 南無能與無畏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月天佛 南無光明日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真聲佛 南無愛說佛 南無稱上佛 南無天王佛 南無甘露明佛 南無樂聲佛 南無心意佛 南無地住佛 南無寂過佛 南無多羅王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清淨智佛 南無能破疑佛 南無慈勝佛 南無勝上佛 南無種種日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見月佛 南無降伏魔佛 南無大首佛 南無師子奮迅去佛 南無威德光佛 南無普護佛 南無成就義威德佛 南無光明日佛 南無見聚佛 南無清淨意佛 南無香山佛 南無摩尼清淨佛 南無功德明佛 南無日然燈佛 南無成就光佛 南無樂說法佛 南無善思惟義佛 南無普現見佛 南無師子幢佛 南無苦行佛 南無大步佛 南無蓮華眼佛 南無蓮華光佛 南無照光佛 南無信無量佛 南無無量色佛 南無蓋天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親味佛 南無德味佛 南無日面佛 南無無障礙眼佛 南無師子步佛 南無火燈佛 南無生勝佛 南無信功德佛 南無福德藏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天愛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愛法佛 南無智勝佛 南無威德光佛 南無月德佛 南無功德聚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安樂佛 南無稱幢佛 南無光明吼佛 南無普功德佛 南無上幢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寶信佛 南無普思惟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普智佛 南無不可量威德佛 南無師子臂佛 南無光明意佛 南無王天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善住意佛 南無無量天佛 南無聖化佛 南無大功德佛 南無大幢佛 南無大光日佛 南無真法佛 南無日月佛 南無真報佛 南無勝天佛 南無觀解脫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孔雀聲佛 南無普行佛 南無成就光佛 南無無量眼佛 南無稱愛佛 南無善護佛 南無信天佛 南無不可量步佛 南無大威佛 南無心智佛 南無仙步佛 南無日形佛 南無火聚佛 南無大修佛 南無大步佛 南無勝天佛 南無成就義修佛 南無月愛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信說佛 南無智光佛 南無華威德佛 南無光明聚佛 南無神通光明佛 南無無量威德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普照稱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勝威德佛 南無日幢佛 南無大彌留佛 南無供養莊嚴佛 南無世間聞名佛 南無勝德佛 南無勝稱佛 南無成就步佛 南無天供養佛 南無寶聲佛 南無不可降伏稱佛 南無應光明佛 南無大燈佛 南無行威儀畏佛 南無奮迅佛 南無無障礙見佛 南無離疑佛 南無大行佛 南無不失步佛 南無天國土佛 南無喜菩提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能與光明佛 南無天愛佛 南無解脫光明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作功德佛 南無成智佛 南無道光佛 南無海王佛 南無喜菩提佛 南無法光佛 南無大天佛 南無深智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大信佛 南無心意佛 南無智光信佛 南無不謬思佛 南無起福德佛 南無漏稱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天光佛 南無清淨行佛 南無功德愛佛 南無師子意佛 南無地清淨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快光明佛 南無稱種日佛 南無日愛佛 南無月蓋佛 南無普觀佛 南無無染佛 南無稱勝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龍天佛 南無功德聚佛 南無功德智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世愛佛 南無甘露威德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甘露光佛 南無說法愛佛 南無應愛佛 南無地光佛 南無功德作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功德臂佛 南無法燈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解脫日佛 南無堅精進佛 南無佛光明佛 南無功德稱佛 南無善智慧佛 南無不可量莊嚴佛 南無師子愛佛 南無功德步佛 南無上天佛 南無觀行佛 南無日天佛 南無電光佛 南無勝愛佛 南無彌留幢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上意佛 南無香山佛 南無功德奮迅佛 南無勝意佛 南無信聖佛 南無寶洲佛 南無上威德佛 南無最後見佛 南無歡喜莊嚴佛 南無功德藏勝佛 南無無垢鏡佛 南無威德力佛 南無清淨眼佛 南無智行佛 南無不謬足佛 南無聖眼佛 南無樂解脫佛 南無大聲佛 南無上國土佛 南無修行光明佛 南無念業佛 南無信功德佛 南無盧舍那稱佛 南無照闇佛 南無愛自在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上聲佛 南無功德勝佛 南無攝愛擇佛 南無相王佛 南無離熱病智佛 南無能與聖佛 南無法洲佛 南無甘露功德佛 南無無瞋恨佛 南無甘露香佛 南無月明佛 南無吼聲佛 南無無畏日佛 南無得無畏佛 南無喜愛佛 南無不錯智佛 南無世愛佛 南無天燈佛 南無信聖佛 南無天蓋佛 南無龍光佛 南無勝步佛 南無法威德佛 南無見有佛 南無慚愧面佛 南無勝色佛 南無普眼佛 南無功德光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定實佛 南無功德幢佛 南無世自在劫佛 南無無畏親佛 南無攝智佛 南無降怨佛 南無法光明佛 南無勝積佛 南無一念光佛 南無力士奮迅佛 南無師子足佛 南無戒愛佛 南無信世間佛 南無勝威德光明佛 南無師子奮迅鬚佛 南無無垢去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上聲佛 南無決定智佛 南無離無明佛 南無功德聚佛 南無攝慧佛 南無大智味佛 南無實步佛 南無心日佛 南無觀方佛 南無信說佛 南無思惟忍佛 南無法蓋佛 南無不可降伏月佛 南無天華佛 南無天波頭摩佛 南無普威德佛 南無月明佛 南無功德莊嚴佛 南無相王佛 南無稱思惟佛 南無樹幢佛 南無淨行佛 南無威德步佛 南無信眾佛 南無善香佛 南無智者讚嘆佛 南無智慧光明佛 南無智鎧佛 南無威德力佛 南無勝威德佛 南無佛歡喜佛 南無勝信佛 南無一切愛佛 南無離諸惡佛 南無思義佛 南無大高佛 南無聖人面佛 南無黠慧信佛 南無攝菩提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樂師子佛 南無普寶佛 南無一切世愛佛 南無分金剛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過火佛 南無導師佛 南無人月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快見佛 南無普摩尼香佛 南無寂行佛 南無攝稱佛 南無梵供養佛 南無大吼佛 南無應供養佛 南無黠慧信佛 南無無量願佛 南無世光佛 南無見忍佛 南無大華佛 南無有我佛 南無如意佛 南無善菩提根佛 南無地德佛 南無天德佛 南無不怯弱聲佛 南無普現佛 南無月光明佛 南無勝信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不退轉法輪經 南無勝思惟梵天所問經 南無思益梵天問經 南無持心梵天所問經 南無度世經 南無漸備一切智德經 南無信力入印法門經 南無十住經 南無如來興顯經 南無羅摩伽經 南無菩薩十住經 南無菩薩本業經 南無諸菩薩求佛本業經 南無諸法本無經 南無道神足無極變化經 南無諸法無行經 南無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 南無維摩詰所說經 南無維摩詰經 南無寶如來三昧經 南無寶星陀羅尼經 南無無極寶三昧經 南無雪山無猨猴經 南無四童子經 南無孤兒經貧女經 南無方等泥洹經 南無賢愚者經 南無哀泣經 南無日天經維摩詰經 南無道德彰經 南無大乘方便經 南無發菩薩心經 南無慧上菩薩問大善權經 南無慳貪長者經 南無摩訶衍經 南無文殊師利現寶藏經 南無更出小品經 南無大方廣寶篋經 南無奮迅王問經 南無普賢菩薩證功德經 南無自在王經 南無究竟大悲經 南無大莊嚴法門經 南無師子畜生王經 南無大淨法門經 南無女人欲荒經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觀佛菩薩 南無金剛吼菩薩 南無龍王吼菩薩 南無無畏十力吼菩薩 南無雷電吼菩薩 南無無量力吼菩薩 南無大威德藏菩薩 南無無憂藏菩薩 南無大辨藏菩薩 南無導首菩薩 南無華幢菩薩 南無華光菩薩 南無寶杖菩薩 南無毘摩颰羅菩薩 南無師子吼王菩薩 南無師子遊戲菩薩 南無師子精進菩薩 南無勇銳力菩薩 南無師子威猛伏菩薩 南無莊嚴菩薩 南無大莊嚴菩薩 南無出生菩薩 南無大願法海淨菩薩 南無毘摩羅伽菩薩 南無和輪調菩薩 南無信相菩薩 南無辯才莊嚴菩薩 南無須彌頂王菩薩 南無海德寶嚴淨菩薩 南無大嚴淨菩薩 南無大相菩薩 南無大力精進金剛菩薩 南無月德妙音菩薩 南無香炎光幢菩薩 南無光明尊德菩薩 南無金光炎菩薩 南無法界普音菩薩 南無淨雲日幢菩薩 南無善超淨光菩薩 南無淨月藏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善賢辟支佛 南無賢德辟支佛 南無須摩辟支佛 南無輸那辟支佛 南無留闍辟支佛 南無憂波留闍辟支佛 南無弗沙辟支佛 南無牛齒辟支佛 南無漏盡辟支佛 南無最後身辟支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辟支佛。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如上所說,已懺悔於三寶間輕重諸罪,其餘諸惡今當次第更復懺悔。經中佛說:『有二種健兒: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又云:『有二種白法,能為眾生滅除眾障:一者、慚;二者、愧也。慚者自不作惡,愧者不令他作,有慚愧者可詺為人。若無慚愧與諸禽獸不相異也,慚者羞天,愧者所犯諸罪發露向人。』是故,弟子今日至誠慚愧歸依佛。

「南無東方一寶莊嚴佛 南無南方旃檀德佛 南無西方梵音王佛 南無北方寶智首佛 南無東南方師子相佛 南無西南方寶蓋照空王佛 南無西北方歡喜進佛 南無東北方摩尼清淨佛 南無下方寶香勝王佛 南無上方大名稱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信[A1]邪倒見,宰殺眾生解奏魑魅魍魎鬼神,欲希延年終不能得,或妄言見鬼假稱神語。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慚愧發露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行動傲誕自高自大,或恃種姓輕慢一切,以貴欺賤用強凌弱,倚富輕貧俠官慢下,或飲酒鬪亂不避親疎,惛醉終日尊卑不識。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發露懺悔。

「或嚵𠝖嬾墮不識羞恥,貪嗜飲食不憚艱辛,飲酒噉肉歌舞作樂,無有期度不知休息。或食諸生鱠飲噉五辛,薰穢經像排[穴/友]淨眾,縱心肆意不限理極,疎遠善人親狎惡友。或貢高矯假偃𠐻自用,魯扈[A2]抵[穴/友]不識人情,自是非他自能他惡,見他過失則相攻訏,妄為辭句希望僥倖。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心歸命懺悔。

「或臨財不讓無廉無恥,屠肉沽酒欺誑自活;或出入息利計時賣日,聚積慳惜貪求無厭,受人供養不生慚愧;或無戒行空納信施;或打奴捶婢驅役諸童,不問飢渴不知寒暑;或撥撤橋梁駐絕行路。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歸命懺悔。

「或放逸自恣無記散亂,摴捕白打雙六圍碁,群會屯聚飲酒食肉,更相譏誚無趣談話。論說天下從月竟年空喪天日,初中後夜禪誦不修,懈怠嬾墮尸臥終日。於六念處心不經理,見他勝事便生嫉妬,心懷磣毒備起煩惱,致使諸惡猛風吹惡,薪火熾然無有休息,三業微善一切俱焚,善法既盡為一闡提,墮火地獄無有出期。是故,弟子等!今日至誠稽顙向十方一切諸佛聖眾前,懺悔上來所有一切眾罪。若輕若重若麁若細,若自作若教他作,若隨喜作,若以勢逼迫令作,如是乃至讚歎行惡法者,今日至心發露懺悔,願皆消滅。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一切諸惡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慈和忠孝謙卑自辱,知廉識恥先意問訊,循良貞謹清潔義讓,遠離惡友常遇善緣,攝守六根敬護三業,捍勞忍苦心不退沒,立菩提志荷負眾生。」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入火鏘地獄。云何名曰火鏘地獄?其地獄縱廣一百五十由旬,周匝鐵壁猛大炎熾。其地生鏘來刺罪人,從足下入足趺上出,罪人號哭苦痛萬端。

南門之中有五千沙門唱如是言:「我今何罪來入此中?」馬頭羅剎手捉三股鐵叉,望背而撞胸前而出。罪人來入獄中,鐵鏘來鏘其足,烟火焰上燒徹胸心,一日一夜受罪萬端,千生千死萬生萬死,若得人身身不具足。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諸沙門作何等惡業,來入此中受苦如是?」

馬頭羅剎答寶達菩薩曰:「此中沙門受佛淨戒不護威儀,脚著鞾鞋以上[A3]圊廁而不脫,脚前躡佛地僧地,或躡佛像靈塔之影,以是因緣受如此罪。」

寶達聞之,悲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十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一 - 2024-01-24 18:04:15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一

「南無決定色佛 南無方便心佛 南無智味佛 南無功德信佛 南無難降伏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月光明佛 南無月蓋佛 南無世橋佛 南無信供養佛 南無樂勝佛 南無善蓋佛 南無慚愧賢佛 南無能觀佛 南無無邊法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大行佛 南無普信佛 南無器聲佛 南無勝愛佛 南無普行佛 南無普智佛 南無大奮迅佛 南無月幢佛 南無堅行佛 南無天供養佛 南無能驚怖佛 南無勝稱佛 南無成就一切功德佛 南無堅固佛 南無甘露光佛 南無大聲佛 南無高聲佛 南無大力佛 南無大盡佛 南無信甘露佛 南無行菩提佛 南無勝聲思惟佛 南無高光佛 南無悕勝佛 南無樂種種聲佛 南無愛義佛 南無修行信佛 南無離憂佛 南無善生佛 南無威德力佛 南無信功德佛 南無聲稱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疑奮迅佛 南無勝王佛 南無林華佛 南無功德華佛 南無捨諍佛 南無大廣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虛空愛佛 南無甘露奮迅佛 南無日聚佛 南無月聲佛 南無天幢佛 南無與清淨佛 南無能日佛 南無快可見佛 南無堅意勝聲佛 南無雨甘露佛 南無無畏聲佛 南無善根聲佛 南無勝聲佛 南無勝愛佛 南無甘露稱佛 南無法華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世間尊重佛 南無勝意佛 南無彌留光佛 南無清淨思惟佛 南無高光明佛 南無破怨佛 南無甘露城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安隱思佛 南無道威德佛 南無清淨心佛 南無天供養佛 南無度泥佛 南無離有佛 南無法華佛 南無大勝佛 南無可樂光明佛 南無火光佛 南無見愛佛 南無光明愛佛 南無喜聲佛 南無大施德佛 南無實步佛 南無無滯礙智佛 南無得威德佛 南無月藏佛 南無淨光明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得樂自在佛 南無妙光明佛 南無寂光明佛 南無離疑佛 南無無過智慧佛 南無成就行佛 南無清淨身佛 南無無畏愛佛 南無稱吼佛 南無大吼佛 南無善思佛 南無大思佛 南無清淨心佛 南無大奮迅佛 南無樂眼佛 南無命清淨佛 南無行清淨佛 南無離熱智佛 南無應橋佛 南無善集智佛 南無普信佛 南無設尸威德佛 南無不死城佛 南無不護聲佛 南無化日佛 南無善住思惟佛 南無高信佛 南無須摩那光明佛 南無光明力佛 南無功德希佛 南無法俱蘇摩佛 南無淨威德佛 南無淨行佛 南無天色心佛 南無力王佛 南無普觀佛 南無梵供養佛 南無聖華佛 南無虛空佛 南無降伏欝彌佛 南無無譬智佛 南無[A1]降伏刺佛 南無降伏城佛 南無應愛佛 南無戒功德佛 南無平等勿思佛 南無不怯弱心佛 南無精進信佛 南無高光明佛 南無聞智佛 南無無礙心佛 南無無畏光佛 南無甘露聲佛 南無種種日佛 南無勝黠慧佛 南無可修敬佛 南無功德王佛 南無護根佛 南無禪解脫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見信佛 南無妙橋梁佛 南無可觀佛 南無不可量智佛 南無千日威德佛 南無捨重擔佛 南無稱信佛 南無諸方聞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無邊智佛 南無無垢光佛 南無甘露信佛 南無妙眼佛 南無解脫行佛 南無可樂見佛 南無高光明佛 南無大聲佛 南無大威德聚佛 南無光明幢佛 南無應供養佛 南無福德威德積佛 南無信相佛 南無大炎佛 南無應信佛 南無善住思惟佛 南無須提他佛 南無智作佛 南無普寶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說提他佛 南無炎眼佛 南無師子身佛 南無稱親光佛 南無清淨聲佛 南無希樂佛 南無寂靜增上佛 南無寶威德佛 南無善威德供養佛 南無毛光佛 南無世間尊佛 南無善行淨佛 南無善提他威德佛 南無應眼佛 南無大步佛 南無成義佛 南無安隱愛佛 南無天摩私多佛 南無捨漫流佛 南無捨寶佛 南無智滿佛 南無度橋佛 南無解脫賢佛 南無眾步佛 南無光明威德佛 南無慈力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寂光佛 南無愛眼佛 南無賒尸羅聲佛 南無不死色佛 南無樂法佛 南無大月佛 南無無障礙聲佛 南無功德奮迅佛 南無不死華佛 南無平等見佛 南無大月佛 南無功德味佛 南無十光佛 南無種種光佛 南無龍德佛 南無雲聲佛 南無功德步佛 南無思功德佛 南無大聲佛 南無了聲佛 南無遠離惡處佛 南無天華佛 南無快眼佛 南無大然燈佛 南無離癡行佛 南無堅固希佛 南無捨邪佛 南無相華佛 南無不可思議光明佛 南無普賢佛 南無月妙佛 南無樂德佛 南無清淨聲佛 南無勝慧佛 南無賢光佛 南無堅固華佛 南無光明意佛 南無福德德佛 南無意成就佛 南無樂解脫佛 南無調怨佛 南無不去捨佛 南無離㵱河佛 南無甘露光明佛 南無無垢心佛 南無樂聲佛 南無不可量眼佛 南無快修行佛 南無妙高光佛 南無集功德佛 南無可樂佛 南無大心佛 南無天信佛 南無思惟甘露佛 南無黠慧佛 南無勝燈佛 南無堅意佛 南無力步佛 南無蓮華葉眼佛 南無菩提光明佛 南無妙吼聲佛 南無六通聲佛 南無威德力佛 南無人稱佛 南無勝華集佛 南無大髻佛 南無不隨他佛 南無無畏行佛 南無不怯弱佛 南無離憂闇佛 南無過潮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心勇猛佛 南無解脫慧佛 南無不取捨佛 南無薝蔔燈佛 南無勝火佛 南無善思意佛 南無勝威德色佛 南無信世間佛 南無妙慧佛 南無善喜信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人華佛 南無善香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種種華佛 南無高勝佛 南無虛空功德佛 南無天信佛 南無可敬憍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火聚佛 南無最力佛 南無智地佛 南無高意佛 南無山王智佛 南無快昇佛 南無妙昇佛 南無勝親佛 南無離疑佛 南無應行佛 南無勝香佛 南無無諍行佛 南無修行功德佛 南無大精進心佛 南無然燈光明佛 南無攝步佛 南無修行深心佛 南無香希佛 南無香手佛 南無寂靜智佛 南無妙心佛 南無功德莊嚴佛 南無增上行佛 南無智意佛 南無功德山清淨聲佛 南無攝集佛 南無妙信佛 南無日見可力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法不可力佛 南無離諸疑奮迅佛 南無稱王佛 南無攝諸根佛 南無上去佛 南無甘露光佛 南無甘露心佛 南無諸眾上佛 南無淨髻佛 南無不可降伏色佛 南無普信佛 南無莊嚴王佛 南無甘露日佛 南無勝燈佛 南無波頭上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最勝王佛 南無普光明上勝積王佛 南無普現佛 南無自在轉法王佛 南無普賢佛 南無還華勝佛 南無千世自在聲佛 南無一善無垢聲自在王佛 南無千離無畏聲自在王佛 南無千無垢威德自在王佛 南無五百日聲自在王佛 南無五百樂自在聲佛 南無日龍歡喜佛 南無離畏稱王佛 南無妙光幢佛 南無離光聲佛 南無稱自在聲佛 南無妙法稱聲佛 南無勝藏稱王佛 南無不可思議意王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大自在佛 南無聖智自在幢勇猛王佛 南無不可思議慧佛 南無智藏佛 南無智高幢佛 南無智海王佛 南無大精進聲自在王佛 南無彌留勝功德佛 南無智顯修自在種子善無垢吼自在王佛 南無降伏功德海王佛 南無智成就力王佛 南無勝道自在王佛 南無勝闇積自在佛 南無華勝積智佛 南無金剛師子佛 南無戒勝佛 南無賢勝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師子喜佛 南無無盡智積佛 南無寶行佛 南無智波羅婆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順權方便經 南無樂瓔珞莊嚴方便經 南無大雲輪請雨經 南無大雲請雨經 南無大方等大雲請雨經 南無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諸佛境界經 南無度諸佛境界智嚴經 南無度諸佛境界智光嚴經 南無德護長者經 南無月光童子經 南無申日經 南無善思童子經 南無大方等頂王經 南無大乘頂王經 南無法鏡經 南無郁伽長者所問經 南無郁伽羅越問菩薩行經 南無無量清淨等覺經 南無阿彌陀經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普正法菩薩 南無普化菩薩 南無普慧菩薩 南無普眼菩薩 南無普觀察菩薩 南無普照菩薩 南無普幢菩薩 南無普德智光菩薩 南無普明師子菩薩 南無普勝寶光菩薩 南無普德海幢菩薩 南無普慧光明菩薩 南無普寶華幢菩薩 南無普勝濡音菩薩 南無普德清炎菩薩 南無普相光明菩薩 南無普覺菩薩 南無覺首菩薩 南無財首菩薩 南無寶首菩薩 南無德首菩薩 南無目首菩薩 南無進首菩薩 南無法首菩薩 南無智首菩薩 南無賢首菩薩 南無大光海月菩薩 南無雲音海藏菩薩 南無德寶勝月菩薩 南無淨慧光炎自在王菩薩 南無超越華光菩薩 南無無量智雲日光菩薩 南無大力精進金剛菩薩 南無香炎光幢菩薩 南無月德妙音菩薩 南無光明尊德菩薩 南無明淨藏菩薩 南無心王菩薩 南無無礙心菩薩 南無自在勢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阿若憍陳如 南無摩訶迦葉 南無優樓頻螺迦葉 南無伽耶迦葉 南無那提迦葉 南無舍利弗 南無大目揵連 南無摩訶迦栴延 南無阿㝹樓馱 南無摩訶劫賓那

「歸命如是眾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已懺悔煩惱障,已懺悔業障,所餘報障今當次第披陳懺悔。經中說言:『業報至時,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他方所,脫之不受報,唯有懺悔力,乃能得除滅。』何以知然?釋提桓因五衰相現,恐懼切心歸誠三寶,死相即滅得延[A2]天年。如是等比,經教所明其事非一,故知懺悔實能滅禍。但凡夫之人若不遇善友獎導,則靡惡而不造,致使大命將盡臨窮之際,地獄惡相皆現在前。當爾之時,悔懼交至,不預修善臨窮方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殃禍異處宿預嚴待,當獨趣入遠到他所,但得前行入於大鑊,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如此之時,欲求一禮一懺豈復可得?眾等莫自恃盛年財寶勢力,嬾惰懈怠放逸自恣,死苦一至無問老少,貧富貴賤皆悉磨滅,奄忽而至不令人知。夫命無常喻如朝露,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云何以此而不懺悔?

「且五天使者既來,無常殺鬼卒至,盛年[A3]壯色無得免者。當爾之時,華堂邃宇何關人事?高車大馬豈得自隨,妻子眷屬非復我親,七珍寶飾乃為他玩。以此而言,世間果報皆如幻化,上天雖樂會歸敗壞,壽盡魂魄墮落三途。是故,佛語須跋陀言:『汝師欝頭藍弗利根聰明能伏煩惱,至於非非想處命終,還作畜生道中飛狸之身,況復餘者?』故知未證聖果已還,皆應流轉備經惡趣,如不謹慎,忽爾一朝親嬰斯事,將不及悔。或如今被罪行詣公門,已是小苦,[A4]情神慞惶,眷屬恐懼,求救百端,地獄眾苦比於此者,百千萬倍不得為喻,眾等相與歷劫已來罪若須彌。云何聞此,晏然不畏不驚不恐?令此精神復嬰斯苦實為可痛。是故,弟子等!運此單誠至心歸依佛。

「南無東方調御佛 南無南方金剛藏佛 南無西方燈法界佛 南無北方邊眼佛 南無東南方無憂德佛 南無西南方壞諸怖畏佛 南無西北方勇猛伏佛 南無東北方大力光明佛 南無下方歡喜路佛 南無上方香上王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所有報障,然其重者第一唯有阿鼻地獄,如經所明,今當略說其相。此獄周匝有七重鐵城,復有七重鐵網羅覆其上,下有七重刀林無量猛火,縱廣八萬四千由旬。罪人之身遍滿其中,罪業因緣不相妨礙,上火徹下下火徹上,東西南北通徹交過,如魚在熬脂膏皆盡,此中罪苦亦復如是。

「其城四門有四大銅狗,其身縱廣四十由旬,牙爪鋒釯眼如閃電。復有無量鐵觜諸鳥,奮飛騰翔啄罪人肉,牛頭獄卒形如羅剎,而有九尾尾如鐵叉。復有八頭,頭上有十八角,有六十四眼,一一眼中皆悉迸出諸熱鐵丸,燒罪人肉,然其一瞋一怒喈吼之時聲如霹靂。

「復有無量自然刀輪空中而下,從罪人頂入從足而出,於是罪人[A5]痛徹骨髓苦切肝心。如是經無量歲受諸苦惱,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如是等報,今日皆悉稽顙慚愧發露,誠心懺悔。

「其餘地獄刀山劍樹地獄,身首脫落罪報懺悔。鑊湯爐炭地獄,燒煮罪報懺悔。[A6]鐵床銅柱地獄,燋然罪報[A7]懺悔。刀輪火車地獄,劈轢罪報懺悔。拔舌犁耕地獄,楚痛罪報懺悔。吞噉鐵丸洋銅灌口地獄,五內消爛罪報懺悔。

「鐵碓鐵磨地獄,骨肉灰粉罪報懺悔。黑繩鐵網地獄,支節分離罪報懺悔。灰河沸屎地獄,惱悶罪報懺悔。醎水寒氷地獄,皮膚坼裂裸凍罪報懺悔。虎狼鷹犬地獄,更相殘害罪報懺悔。

「刀兵分距地獄,更相搏撮斫刺罪報懺悔。火坑地獄,炮炙罪報懺悔。兩石相磕地獄,形骸破碎罪報懺悔。聚合黑耳地獄,解剔罪報懺悔。闇冥肉山地獄,斬剉罪報懺悔。

「鋸解釘身地獄,斷截罪報懺悔。鐵捧倒懸地獄,屠割罪報懺悔。燋熱呌喚地獄,煩冤罪報懺悔。大小鐵圍山間,長夜冥冥不識三光,罪報懺悔。

「阿波波地獄,阿娑娑地獄,阿吒吒地獄,阿羅羅地獄,如是八寒八熱一切諸地獄,一一獄中復有八萬四千隔子地獄以為眷屬。此中罪苦,炮煮楚痛剝皮咼肉,削骨打髓抽腸拔肺,無量諸苦不可聞不可說。南無佛!今日在此中者,或是我等無始已來經生父母一切眷屬,我等相與命終之後,或當復墮如此獄中。今日洗心至到丹誠叩頭稽顙,向十方佛大地菩薩求哀懺悔,令此一切報障畢竟消滅。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地獄等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諸佛慈悲救眾生苦,則時破壞阿鼻鐵城,悉與淨土無惡道名。其餘地獄一切苦具轉為樂緣,刀山劍樹變成寶床,鑊湯鑪炭蓮華化生,牛頭獄卒除捨暴虐,皆起慈悲無有惡念。地獄眾生得離苦果更不造因,等受安樂如第三禪,一時俱發無上道心。」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入飲火銖地獄。云何名曰飲火銖地獄?其地獄縱廣三百由旬,鐵壁周匝烟火俱起,其地有鑊滿中鐵銖渾淆而沸,邊有馬頭羅剎,手捉鐵杓揚鐵銖子。

東門之中有八千沙門,悲號涕泣身毛火然煙焰俱起,罪人比丘步步起倒。馬頭羅剎手捉三股鐵叉,望胸而撞背上而出,叉股火然左右通徹,獄卒夜叉手捉鐵鉤,望骸而搭口中而出。

爾時,罪人眼口開張。爾時,獄卒手捉鐵杓鋎鐵銖子,望罪人口灌鐵銖入口,六根俱出煙焰洞然,身毛孔中皆亦火然。一日一夜受罪萬端,千死千生萬死萬生,若得為人身不具足,聾盲瘖瘂不聞佛名,亦復不見千佛出世。

寶達菩薩問馬頭羅剎曰:「此諸沙門作何等業,受如是罪?」

馬頭羅剎答曰:「此諸沙門受佛淨戒而不淨持,食人信施反更不齋。夜食僧食亦復自手作食,還自取食無慚愧心。以是因緣受如此罪。」

寶達聞之,悲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十一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二 - 2024-01-24 18:20:43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二

「南無師子稱佛 南無智功德王佛 南無法華雨佛 南無能作光佛 南無高山佛 南無妙法王無垢佛 南無香自在無垢眼佛 南無集大無礙佛 南無無障礙力王佛 南無自智福德力佛 南無智衣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無量安隱佛 南無智集佛 南無大彌留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作功德莊嚴佛 南無華幢佛 南無功德光明佛 南無離功德闇王佛 南無功德王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聲自在王佛 南無自護佛 南無金剛密跡佛 南無實自在佛 南無妙幢佛 南無山劫佛 南無樂雲佛 南無法作佛 南無莎羅王佛 南無普功德堅固王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善至佛 南無幢勝燈佛 南無智步佛 南無堅幢佛 南無散法稱佛 南無降伏憍慢佛 南無功德炎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智然燈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智聲幢攝佛 南無金剛燈佛 南無莊嚴王佛 南無勝數佛 南無善住意佛 南無月王佛 南無次第降伏王佛 南無堅固自在王佛 南無師子步佛 南無那羅延勝藏佛 南無集寶藏佛 南無樹提藏佛 南無星宿差別稱佛 南無功德力堅固王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勝梵佛 南無堅固土佛 南無千香佛 南無波頭摩勝王佛 南無光輪光佛 南無火光明王佛 南無香波頭摩王佛 南無疾無邊功德海智佛 南無閻浮影佛 南無功德山幢佛 南無師子幢佛 南無龍吼佛 南無華威德王佛 南無善香種子佛 南無無我甘露功德威德王劫佛 南無復有八千同名無我甘露功德威德王劫佛 南無法智佛 南無龍自在解脫佛 南無金剛華佛 南無龍吼自在聲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華照佛 南無火香佛 南無須摩那華佛 南無山王佛 南無世眼佛 南無淨上佛 南無閻浮影佛 南無根本上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海藏佛 南無堅力佛 南無上聖佛 南無自在聖佛 南無師子步佛 南無拘隣佛 南無智幢佛 南無佛聞聲佛 南無廣勝佛 南無安隱佛 南無智光佛 南無大自在佛 南無寂世佛 南無手喜佛 南無尼拘律王佛 南無金眼佛 南無供養佛 南無日喜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高淨佛 南無淨聖佛 南無吼聲佛 南無見義佛 南無稱喜佛 南無稱勝佛 南無可喜佛 南無善香佛 南無疾行佛 南無妙眼佛 南無善勝佛 南無修義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妙慧佛 南無金幢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天清淨佛 南無輸頭檀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毘留羅幢佛 南無毘樓博叉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成就勝佛 南無勝光明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摩尼跋陀佛 南無摩梨指佛 南無大摩梨指佛 南無能聖佛 南無聲自在佛 南無讚嘆成就佛 南無勝成就華佛 南無拘蘇摩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樂聲佛 南無能作光佛 南無龍德佛 南無金剛光佛 南無稱王佛 南無虎王佛 南無高光佛 南無發行佛 南無智成就佛 南無香自在佛 南無那羅延藏佛 南無火藏佛 南無破垢勝王佛 南無寶蓋勝光佛 南無山自在王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師子奮迅幢自在王佛 南無實根廣眼佛 南無世自在王佛 南無遠離諸怖畏隨煩惱聲佛 南無敷華盧舍那佛 南無香波頭摩佛 南無無垢功德威德王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樂自在聲火佛 南無智日佛 南無龍吼佛 南無金剛齒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勝自在佛 南無不可思議王佛 南無大勝藏佛 南無喜幢佛 南無無畏自在佛 南無見彌留佛 南無智像佛 南無無垢眼佛 南無無憂勝佛 南無法自在吼佛 南無法自在莎羅王佛 南無師子奮迅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善擇藏佛 南無寶集佛 南無功德奮迅佛 南無火藏佛 南無星宿稱佛 南無功德力堅固王佛 南無妙吼聲奮迅佛 南無莎羅勝黠王佛 南無威德自在光明佛 南無妙聲吼佛 南無寶掌龍自在佛 南無法雲吼自在平等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妙光藏佛 南無師子多羅稱佛 南無普藏佛 南無淨華佛 南無歌羅毘羅奮迅佛 南無法疾然燈佛 南無無等上彌留佛 南無稱聲王佛 南無梵諦釋聲佛 南無遠離逼惱佛 南無毘沙門堅固王佛 南無破魔王宮佛 南無莎羅王佛 南無大奮迅光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彌留王佛 南無拘羅伽堅固樹提佛 南無智奮迅佛 南無二萬同名月燃燈佛 南無無垢身佛 南無波頭摩光佛 南無華勝步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稱幢佛 南無閻浮檀金光佛 南無多摩羅跋葉栴檀香佛 南無大通智勝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彌留山佛 南無師子吼佛 南無師子幢佛 南無住虛空佛 南無常入涅槃佛 南無帝釋幢佛 南無梵幢佛 南無無量壽佛 南無善度佛 南無普救眾生佛 南無多摩羅跋葉栴檀香通佛 南無彌留劫佛 南無雲燈佛 南無雲自在王佛 南無一切世間高佛 南無能破諸畏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法光明佛 南無五百普光明佛 南無大海住持智奮迅通佛 南無七寶波頭摩步佛 南無二千寶幢佛 南無多寶佛 南無一切眾生愛見佛 南無百千光明滿足幢佛 南無二十千億驚怖吼聲王佛 南無二十百億日月然燈佛 南無二十百億妙聲王佛 南無二十百億雲聲王佛 南無寶威德高王佛 南無月無垢日光明勝佛 南無蓮華葉星宿王花通佛 南無雲妙鼓聲王佛 南無住持水吼聲佛 南無妙聲星宿王拘蘇摩遍佛 南無莎羅樹王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華鬘林王花通佛 南無日月寶作光明佛 南無功德寶光明佛 南無寶杖佛 南無雲王佛 南無寶蓋勝光明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功德自在佛 南無師子聲作佛 南無寶積示現佛 南無樂堅佛 南無菩提意佛 南無無量命佛 南無阿閦佛 南無香王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修行法佛 南無蓋王佛 南無摩尼王佛 南無月藏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聲身王佛 南無善覺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能聖佛 南無寶波頭摩月清淨勝王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普滿佛 南無無盡慧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奮迅恭敬稱佛 南無無垢光明藏佛 南無雲護佛 南無師子奮迅佛 南無勝高山王佛 南無波頭摩上佛 南無身上佛 南無多寶妙佛 南無勝藏山增上王佛 南無意勇猛仙行勝佛 南無甘露藏佛 南無妙鼓聲王佛 南無日月佛 南無唯寶蓋佛 南無普光明奮迅光王佛 南無能行成就聖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無垢光明稱王佛 南無九千法莊嚴佛 南無摩尼金蓋佛 南無星宿佛 南無高山歡喜佛 南無菩提分華身佛 南無能修行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如寶佛 南無高聚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寶來佛 南無寶高佛 南無阿閦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不可量聲佛 南無不可思議聲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寶照佛 南無得大無畏佛 南無寶聲佛 南無無邊清淨佛 南無月聲佛 南無無邊稱佛 南無月光清淨佛 南無清淨光佛 南無無垢光佛 南無無邊寶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身勝佛 南無金色佛 南無梵聲王佛 南無金光明佛 南無金色作佛 南無龍自在王佛 南無月清淨佛 南無金色華香自在王佛 南無堅固王佛 南無堅固勇猛仙行勝佛 南無勝藏摩尼光佛 南無無量香光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至大勢精進修行畢竟佛 南無堅固智佛 南無妙鼓聲王佛 南無月妙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世間燈佛 南無火佛 南無寶輪佛 南無無垢智佛 南無常寂滅佛 南無無邊寶花光明佛 南無須彌山奮迅佛 南無寶華佛 南無集寶聚佛 南無不退輪寶住勝佛 南無德普盧舍那清淨佛 南無日月燈佛 南無彌留佛 南無大彌留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香面佛 南無成就香佛 南無彌留香佛 南無清淨光佛 南無法上佛 南無香自在王佛 南無大摩尼佛 南無香光佛 南無火光佛 南無甘露光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月燈光佛 南無月照佛 南無集聲佛 南無勝作佛 南無多寶佛 南無師子吼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勇猛仙佛 南無金剛喜佛 南無護一切佛 南無離諸疑佛 南無寶炎眷屬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無量壽經 南無虛空孕菩薩經 南無觀虛空藏菩薩經 南無虛空藏菩薩經 南無虛空藏菩薩神呪經 南無彌勒成佛經 南無彌勒下生經 南無彌勒來時經 南無小無量壽經 南無無量壽佛經 南無藥師瑠璃光經 南無藥師如來本願經 南無老母經 南無老母六英經 南無文殊師利巡行經 南無文殊尸利行經 南無金剛上味陀羅尼經 南無金剛場陀羅尼經 南無正恭敬經 南無善恭敬經 南無離垢施女人經 南無無垢施菩薩分別應辯經 南無得無垢女經 南無無畏德女經 南無阿闍世王女阿術達菩薩經 南無無涯際總持法門經 南無第一義法勝經 南無尊勝菩薩入無量門陀羅尼經 南無大威燈光仙人問疑經 南無八吉祥經 南無八佛名號經 南無龍施女經 南無龍施菩薩本起經 南無睒子經 南無菩薩睒子經 南無了本生死經 南無稻芽經 南無大方廣菩薩十地經 南無莊嚴菩提心經 南無無所希望經 南無象腋經 南無大方等修多羅王經 南無轉有經 南無大乘方等要慧經 南無彌勒菩薩所問經 南無慧印三昧經 南無如來智印經 南無一切法高王經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無礙化菩薩 南無自在慧炎光菩薩 南無散一切化幢菩薩 南無法幢王菩薩 南無法界地幢王菩薩 南無一切眾生世界幢王菩薩 南無夜光幢菩薩 南無須彌山幢菩薩 南無寶幢菩薩 南無無礙幢菩薩 南無日光幢菩薩 南無正幢菩薩 南無離塵幢菩薩 南無明淨幢菩薩 南無大地端嚴菩薩 南無寶嚴菩薩 南無大慧端嚴菩薩 南無金剛智端嚴菩薩 南無離垢端嚴菩薩 南無法日端嚴菩薩 南無功德山端嚴菩薩 南無智光端嚴菩薩 南無普妙德端嚴菩薩 南無大地藏菩薩 南無寶藏菩薩 南無日藏菩薩 南無淨德藏菩薩 南無法印藏菩薩 南無齊藏菩薩 南無善德眼菩薩 南無普見眼菩薩 南無清淨眼菩薩 南無離垢眼菩薩 南無無礙眼菩薩 南無善觀眼菩薩 南無青蓮華眼菩薩 南無金剛眼菩薩 南無寶眼菩薩 南無虛空眼菩薩 南無善眼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憍梵波提 南無離波多 南無畢陵伽婆蹉 南無薄拘羅 南無摩訶拘絺羅 南無難陀 南無孫陀羅難陀 南無富樓那彌多羅尼子 南無須菩提 南無周陀夷

「歸命如是等眾所知識大阿羅漢。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已懺地獄報竟,今當復次懺悔三惡道報。經中佛說:『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以為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猶不稱意。』但世間人忽有急難,便能捨財不討多少,而不知此身臨於三途深坑之上,一息不還定應墮落。忽有知識教營福德,令修未來善法資糧,執此慳心無肯作理,夫如此者極為愚惑。何以故爾?經中佛說:『生時不齎一文而來,死亦不持一文而去。苦身積聚為之憂惱,於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恃無德可怙,致使命終墮諸惡道。』是故,弟子等!今日至心稽顙懇切丹誠歸依佛。

「南無東方大光曜佛 南無南方虛空住佛 南無西方金剛步佛 南無北方無邊力佛 南無東南方無邊王佛 南無西南方壞諸怨賊佛 南無西北方離垢光佛 南無東北方金色光音佛 南無下方師子遊戲佛 南無上方月幢王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今日次復懺悔畜生道中無所識知罪報;懺悔畜生道中負重牽犁,償他宿債罪報;懺悔畜生道中不得自在,為他斫刺屠割罪報;懺悔畜生道中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罪報;懺悔畜生道中身諸毛羽鱗甲之內,為諸小蟲之所𠯗啖罪報。懺悔如是畜生道中有無量無邊罪報,今日至誠歸命懺悔。

「弟子等!今日次復懺悔餓鬼道中長飢罪報;懺悔餓鬼道中百千萬歲永不曾聞漿水之名罪報;懺悔餓鬼道中食噉膿血糞穢罪報;懺悔餓鬼道中動身之時,一切支節悉皆火然罪報;懺悔餓鬼道中腹大咽小罪報。懺悔如是餓鬼道中無量無邊苦報,是故今日至誠稽顙歸命懺悔。

「弟子等!今日次復懺悔一切鬼神修羅道中諛諂詐稱罪報;懺悔鬼神道中擔沙負石填河塞海罪報;懺悔鬼神羅剎鳩槃荼諸惡鬼神,生噉血肉受此醜陋罪報。懺悔如是鬼神道中無量無邊一切罪報,今日稽顙向十方佛大地菩薩,求哀懺悔悉令消滅。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畜生等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滅愚癡垢,自識業緣智慧明照斷惡道身。願以懺悔餓鬼等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永離慳貪飢渴之苦,常餐甘露解脫之味。願以懺悔鬼神修羅等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質直無諂,離邪命因除醜陋果,福利人天。願弟子等,從今日以去乃至道場,決定不受四惡道報,唯除大悲為眾生故以誓願力處之無厭。」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更入一地獄,名曰飛刀地獄。其地獄縱廣十五由旬,鐵壁周匝鐵網覆上,其城四角火風猛利來吹鐵山,其山相磨則成利刀,其刀兩刃亦如鋒釯,虛空銝銝[金*疑][金*疑]亦如雷聲,刀刀相鈸亦如霹靂,從空而來刺罪人頭,從頭而入足下而出,從背上入胸前而出,左出右入煙火俱然,一日一夜受罪萬端,千生千死萬生萬死,若得為人身,生惡瘡遍體周匝。

寶達問曰:「此諸沙門作何等行,受如是苦?」

馬頭羅剎答曰:「此諸沙門受佛淨戒而不淨持,心無慈心飲酒食肉言無罪報,食肉之罪理不可恕,以是因緣,故受此罪。」

寶達菩薩聞之,悲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十二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三 - 2024-01-24 18:25:24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三

「南無無憂佛 南無住持速力佛 南無妙喜佛 南無自在作佛 南無無邊聲佛 南無然燈作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擇說佛 南無擇聲佛 南無勝藏積吼王佛 南無降伏金剛堅佛 南無寶月光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賢上佛 南無寶波頭摩步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金寶光佛 南無悕喜快勝佛 南無不可量勝佛 南無善逝王佛 南無聖自在手佛 南無不可說分別佛 南無不空勝佛 南無月妙勝佛 南無樹提勝佛 南無虛空光明佛 南無善清淨無垢間錯幢佛 南無善住善根藏王佛 南無成就一切義勝佛 南無智功德清淨勝佛 南無善說清淨幢佛 南無瑠璃藏上勝佛 南無普功德奮迅佛 南無善清淨功德寶住佛 南無寶光明清淨心勝佛 南無金上勝佛 南無勝月佛 南無波頭摩上奮迅勝佛 南無波頭摩上佛 南無寶成就勝佛 南無電光幢王佛 南無電光明高王佛 南無多羅王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虛空然燈佛 南無成就一切功德佛 南無賢高幢王佛 南無住持一切寶間錯莊嚴佛 南無寶光明莊嚴智威德聲自在王佛 南無俱蘇摩火奮迅通佛 南無月輪清淨佛 南無敷華莎羅王佛 南無善寂月聲自在王佛 南無阿僧祇精進住勝佛 南無波心炎佛 南無山功德幢王佛 南無法幢山佛 南無須彌山佛 南無功德師子自在佛 南無寂王佛 南無淨王佛 南無稱山佛 南無功德須彌勝佛 南無日面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離虛空畏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方成佛 南無住海面佛 南無寶光佛 南無雲勝佛 南無法炎佛 南無山功德佛 南無華生佛 南無起大悲心佛 南無法界華佛 南無法華幢佛 南無王意佛 南無王慧佛 南無智慧佛 南無心義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勝天意佛 南無速王佛 南無光明幢勝佛 南無高威德去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功德山佛 南無寶實佛 南無功德海勝佛 南無法光明佛 南無華藏勝佛 南無世間月佛 南無明目佛 南無香光佛 南無摩尼須彌勝佛 南無乾闥婆王佛 南無光明命佛 南無摩尼藏王佛 南無山威德慧佛 南無寂色去佛 南無面報佛 南無廣智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虛空重勝佛 南無妙相光明佛 南無行輪自在佛 南無法身自在佛 南無那羅延行佛 南無須彌勝佛 南無功德轉輪佛 南無山王佛 南無不可勝佛 南無快威德佛 南無樹山佛 南無莎羅王山藏佛 南無世自在身佛 南無鏡光佛 南無實起佛 南無自在勝佛 南無功德光佛 南無地威德勝佛 南無身法光明佛 南無勝王佛 南無堅吼意佛 南無高幢勝佛 南無信意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淨勝佛 南無虛空聲佛 南無法界鏡像勝佛 南無照輪光明佛 南無方差別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幢意佛 南無虛空然燈佛 南無無病勝佛 南無智照佛 南無慧明佛 南無福德光明勝佛 南無寂勝佛 南無大悲雲勝佛 南無力光明意佛 南無現一切眾生色佛 南無過勝佛 南無修光明佛 南無曇無竭佛 南無風疾行勝佛 南無清淨幢佛 南無妙蓋勝佛 南無三世鏡像勝佛 南無敬像堅佛 南無鏡像勝佛 南無金剛勝佛 南無身堅莊嚴須彌勝佛 南無金幢王佛 南無身法慧佛 南無智慧然燈光明勝佛 南無廣智勝佛 南無法行世智意佛 南無法印意智勝佛 南無法海意智勝佛 南無法財佛 南無寶財佛 南無福德功德佛 南無轉法輪勝佛 南無雲佛 南無忍辱燈佛 南無勝威德意佛 南無光明速寂聲佛 南無大願速勝佛 南無不可降伏幢佛 南無智炎佛 南無成就勝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不可成就意佛 南無世間言語堅固聲光佛 南無一切聲出聲勝佛 南無自在功德佛 南無成就自在意佛 南無方天佛 南無不面捨佛 南無眾生心佛 南無平等身佛 南無身行勝佛 南無行勝佛 南無自在性佛 南無山王佛 南無智光佛 南無千億寶莊嚴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信王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香自在佛 南無降伏怨佛 南無安隱佛 南無能與依止佛 南無無邊威德佛 南無金色光佛 南無師子奮迅佛 南無甘露光佛 南無能聖成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功德勝積王佛 南無善住摩尼積王佛 南無遠離諸畏樹安隱佛 南無飲甘露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寶高佛 南無無邊莊嚴王佛 南無離怨佛 南無金色光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無塵勝佛 南無師子聲王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善心佛 南無高住佛 南無華王佛 南無智作佛 南無海智佛 南無歡喜佛 南無樂莊嚴佛 南無離闇佛 南無堅城佛 南無見細佛 南無無畏德佛 南無生王佛 南無實語佛 南無稱上佛 南無擇智佛 南無不行威德佛 南無人華佛 南無遠離諸畏佛 南無能與無畏佛 南無金華佛 南無無畏作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寶華佛 南無六十實作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金華佛 南無降伏王佛 南無善光佛 南無見義佛 南無大擇佛 南無妙無畏佛 南無大慈悲佛 南無不可降伏王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法上佛 南無勝一切佛 南無高行佛 南無高稱佛 南無勝聖佛 南無星宿佛 南無識佛 南無商佛 南無聞名佛 南無大悲說佛 南無無量壽佛 南無無邊善光明勝佛 南無山積光明勝佛 南無無垢力三昧奮迅勝佛 南無一切功德王光相佛 南無火眾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堅自在王佛 南無梵吼聲佛 南無彌樓聚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成就聚佛 南無離愚奮迅佛 南無無礙眼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功德勝藏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樂說莊嚴佛 南無勝藏積吼王佛 南無無邊功德寶莊嚴威德王劫佛 南無功德寶勝威德王劫佛 南無樂說一切法莊嚴勝佛 南無無邊樂說相佛 南無千雲吼聲王佛 南無金上光明勝佛 南無種種威德王光明勝佛 南無自覺誤佛 南無清淨金虛空吼莊嚴光明佛 南無一切法行威德奮迅光明佛 南無東方無邊功德寶福德莊嚴廣世界無垢清淨光明菩提分俱蘇摩不斷絕光明莊嚴光佛 南無南方樂說佛世界無邊功德寶樂說佛 南無西方光明世界普光佛 南無北方一切寶種種莊嚴世界無邊寶功德自在佛 南無東南方無憂世界離一切憂闇佛 南無西南方善可見世界大悲觀一切眾生佛 南無西北方遠離闇世界光明莊嚴王佛 南無東北方住清淨無垢世界虛空無垢佛 南無上方莊嚴世界稱名聲佛 南無下方盧舍那光明世界寶憂波羅勝佛 南無無垢劫無垢世界名無垢光如來初成佛彼世界塵沙諸佛出世 南無無垢廣世界名成就善就劫勝護如來初成佛彼世界塵沙諸佛出世 南無東方阿閦佛 南無大不迷佛 南無香王佛 南無香上佛 南無南方寶幢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寶成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金剛堅佛 南無金剛仙佛 南無金剛幢佛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幢佛 南無阿彌陀聲佛 南無阿彌陀稱佛 南無阿彌陀吼佛 南無阿彌陀積佛 南無阿彌陀勝上佛 南無阿彌陀師子佛 南無阿彌陀住持佛 南無阿彌陀勝佛 南無北方妙鼓聲佛 南無妙鼓王佛 南無妙吼聲佛 南無離諸畏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無畏憂佛 南無日舌光明作佛 南無蔓陀香佛 南無幢蓋佛 南無東南方大彌留佛 南無彌留山佛 南無彌留王佛 南無彌留幢佛 南無彌留積佛 南無善彌留王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前後上佛 南無淨王佛 南無雞中幢王佛 南無大雞中佛 南無西南方日藏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離一切憂佛 南無佛智清淨業佛 南無盡作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大華光佛 南無華王佛 南無華聲佛 南無盧舍那佛 南無西北方上首積佛 南無山勝積佛 南無海勝積佛 南無作德佛 南無日上佛 南無清淨王佛 南無東北方說妙法佛 南無淨勝佛 南無日面佛 南無智幢王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光明光佛 南無上方師子佛 南無師子王佛 南無師子上王佛 南無師子仙佛 南無仙王佛 南無仙首佛 南無仙光佛 南無仙捨敬佛 南無仙覺佛 南無大燈佛 南無師子積佛 南無然燈王佛 南無樂說山佛 南無燈譬喻佛 南無下方對治仙佛 南無覺諍佛 南無對治佛 南無對恨佛 南無對治山佛 南無愛然燈佛 南無依止佛 南無東方阿閦佛 南無彌留幢佛 南無大彌留佛 南無彌留光佛 南無真聲佛 南無南方日月燈佛 南無大火聚佛 南無稱光佛 南無彌留燈佛 南無無邊精進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諸法勇王經 南無決定總持經 南無謗佛經 南無乳光佛經 南無犢子經 南無佛遺日摩尼寶經 南無金剛般若經 南無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南無金剛般若經 南無長者子制經 南無逝童子經 南無菩薩逝經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經 南無伽耶山頂經 南無象頭精舍經 南無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 南無聞城十二因緣經 南無十二因緣經 南無轉女身經 南無腹中女聽經 南無胎藏經 南無無垢賢女經 南無無量門微密持經 南無出生無量門持經 南無阿難目佉尼訶離陀羅尼佛經 南無無量門破魔陀羅尼經 南無舍利弗陀羅尼經 南無[A1]一向出生菩薩經 南無前世三轉經 南無銀色女經 南無太子和休經 南無太子尉護經 南無善法方便陀羅尼經 南無金剛祕密善門陀羅尼經 南無阿闍世王受決經 南無放鉢經 南無採花違王上佛授決經 南無師子奮迅菩薩所問經 南無華積陀羅尼經 南無華聚陀羅尼經 南無相續解脫經 南無解節經 南無大寶積經 南無摩訶衍寶嚴經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天冠菩薩 南無普照十方天冠菩薩 南無普照法界慧天冠菩薩 南無道場天冠菩薩 南無生諸佛藏天冠菩薩 南無一切世間最上天冠菩薩 南無明淨天冠菩薩 南無無量寶天冠菩薩 南無普照法界虛空天冠菩薩 南無梵王周羅菩薩 南無龍王周羅菩薩 南無一切佛化光明周羅菩薩 南無道場周羅菩薩 南無三世慧音周羅菩薩 南無大光菩薩 南無離垢光菩薩 南無寶光菩薩 南無離塵光菩薩 南無夜光菩薩 南無法光菩薩 南無寂靜光菩薩 南無日光菩薩 南無自在光菩薩 南無天光菩薩 南無功德幢菩薩 南無智幢菩薩 南無法幢菩薩 南無諸通幢菩薩 南無光幢菩薩 南無摩尼幢菩薩 南無菩提幢菩薩 南無梵幢菩薩 南無普光幢菩薩 南無梵音菩薩 南無海音菩薩 南無大地音菩薩 南無世主音菩薩 南無虛空音菩薩 南無山相擊音菩薩 南無法光音菩薩 南無充滿一切法界音菩薩 南無一切法海雷音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阿難 南無羅睺羅 南無周利槃陀 南無賓頭盧頗羅墮 南無迦留陀夷 南無阿那律 南無優波利 南無離越多 南無尊者摩訶周那

「歸命如是等眾所知識大阿羅漢。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已懺三途等報,今當復次稽懇懺悔人天餘報。相與稟此閻浮壽命,雖曰百年滿者無幾,於其中間盛年夭枉其數無量,但有眾苦煎迫形心,愁憂恐怯未曾暫離。如此皆是善根微弱惡業滋多,致使現在心有所為皆不稱意,當知悉是過去已來惡業餘報。是故,弟子!今日至誠歸依佛。

「南無東方蓮華上佛 南無南方調伏王佛 南無西方無量明佛 南無北方勝諸根佛 南無東南方蓮花尊佛 南無西南方無量花佛 南無西北方自在智佛 南無東北方赤蓮花華德佛 南無下方分別佛 南無上方伏怨智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所有現在及以未來,人天之中無量餘報,流殃宿對隆殘百疾六根不具罪報懺悔。人間邊地邪見三惡八難罪報懺悔;人間多病消瘦促命夭枉罪報懺悔;人間六親眷屬不能常得相保相守罪報懺悔;人間親友凋喪愛別離苦罪報懺悔;人間怨家聚會愁憂怖畏罪報懺悔;人間水火盜賊刀兵危嶮驚懼恐怯罪報懺悔;人間孤獨困苦流離波迸已失國土罪報懺悔;人間牢獄繫閉幽執側立鞭撻拷楚罪報懺悔;人間公私口舌更相羅染更相誹謗罪報懺悔;人間惡病連年累月不差,枕臥床席不能起居罪報懺悔;人間冬溫夏疫毒厲傷寒罪報懺悔;人間賊風腫滿否塞罪報懺悔;人間為諸惡神伺求其便欲作禍[A2]祟罪報懺悔;人間有鳥鳴百怪飛屍邪鬼為作妖異罪報懺悔;人間為虎豹豺狼水陸一切諸惡禽獸所傷罪報懺悔;人間自結自刺自殺自害罪報懺悔;人間自憂自惋自勒自瞋自喜罪報懺悔;人間投坑赴火自沈自墜罪報懺悔。人間無有威德名聞罪報懺悔;人間衣服資生不得稱心罪報懺悔;人間行來出入有所云為值惡知識為作留難罪報懺悔。如是現在未來人天之中,無量禍橫災疫厄難衰惱罪報懺悔。弟子等!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前披肝露心求哀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身相具足,猶如羅睺羅常值佛法僧恒聞妙法,壽命天地等,不為百病之所纏,六親眷屬常得相保護,怨賊刀兵永恒去離,自然衣服箱篋常盈,百味香飯盂中恒滿,牢獄閉所化作天堂,口舌相非變成和合,連年之病永去身心,疫毒諸災恒離意首,妖怪魍魎及以飛鳥虎豹豺狼、水陸諸禍一切等厄皆去無餘,或自割刑或自瞋喜,如是等罪願從今已去,乃至成佛已來永相去離。

「願弟子等,不為諸惡道之所受報,唯生大悲救護一切眾生,使皆盡性廣化諸類俱登正覺。」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更入火箭地獄。云何名曰火箭地獄?其獄縱廣九十由旬,鐵壁周匝猛火絕炎,地有鐵鏘遍布其地,烟火洞然來燒罪人,其地四面爛風俱起,於虛空中猛風卒疾來吹鐵山。其山相磨則成火箭,火箭相揩烟火俱熾,其箭身毛亦皆火然,來射罪人,從頭而入足下而出,背上而入胸前而出,左右通徹瘡中火然烟焰俱出。罪人號叫痛不可言,一日一夜受無量罪,千死千生萬死萬生。

寶達問曰:「此諸沙門作何等罪,來受此報?」馬頭羅剎答曰:「此諸沙門受佛淨戒而不淨持,不護威儀如俗人法,手捉弓箭失佛威儀。如經中說:『昔有薩離比丘不護威儀,以手提俗人弓箭,萬世之中受其惡報。』以是因緣,當知沙門不護威儀,墮三惡道,今此比丘亦復如是。」

寶達聞之,悲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十三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四 - 2024-01-25 14:04:38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四

「南無西方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幢佛 南無阿彌陀高佛 南無大火光明佛 南無北方憐愍眾生佛 南無大照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香聚佛 南無上方火光炎聚佛 南無火聲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日成就佛 南無羅網光佛 南無下方師子佛 南無稱王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法頂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法住持佛 南無東方梵聲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香上佛 南無香光佛 南無大炎聚佛 南無寶種種花敷身佛 南無堅王佛 南無寶蓮花勝佛 南無見一切義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聲吼佛 南無智自在佛 南無威德自在佛 南無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智勇猛佛 南無光自在佛 南無堅自在王佛 南無聲德佛 南無師子奮迅鬘佛 南無須彌山然燈王佛 南無香山佛 南無不可動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尋光佛 南無大炎積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無心光明佛 南無毘留羅佛 南無蓮華佛 南無喜聚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驚怖幢佛 南無大修行佛 南無波頭摩王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莎羅集佛 南無大莎羅集佛 南無幢相佛 南無淨命佛 南無金臺佛 南無愛見佛 南無金色色佛 南無須摩那光佛 南無妙蓮華劫億那由他百千萬佛同名一切菩提華佛 南無七百同名光明莊嚴佛 南無三百同名大幢佛 南無十千同名莊嚴王佛 南無善發勝佛 南無日輪光明佛 南無普蓋佛 南無三昧奮迅佛 南無寶華勝佛 南無無邊足步佛 南無善香香王佛 南無善擇敵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普至光佛 南無金剛佛 南無尼彌佛 南無不可盡世界一色佛 南無袈裟幢世界山自在王佛 南無堅幢世界智勝山王佛 南無一切香舉世界勝花藏佛 南無金剛摩尼世界金剛藏光明勝佛 南無智成就世界智幢佛 南無意味世界普照佛 南無波頭摩首世界佛勝佛 南無鏡輪世界金剛幢佛 南無光明清淨力世界日藏佛 南無安樂世界最勝佛 南無阿閦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寶俱蘇摩功德海瑠璃歌那伽山真金光明勝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金作蓋山佛 南無毘婆尸佛 南無光尸棄佛 南無毘舍浮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拘那含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三昧手勝佛 南無無垢奮迅菩薩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諸佛菩薩名,超越世間三十劫。

「南無日輪光明勝佛、南無日光明菩薩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是佛菩薩名,超越世間千劫。

「南無普寶蓋佛

「若有善男子,受持讀誦是佛名,是人超越世間四大劫,常現諸佛菩薩前生,不復作五逆罪。

「南無三昧勝奮迅佛

「若有善男子,受持讀誦是佛名得千三昧,超越世間無量千劫,同彌勒菩薩功德。

「南無寶俱蘇摩身光明勝佛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是佛名,超越世間不可數劫。

「南無最勝波頭摩奮迅勝佛

「若有人受持是佛名,超越世間四十劫。

「南無無量香勝王佛

「若善男子,受持讀誦是佛名,超越世間無量劫,常得宿命。

「南無寶華奮迅如來

「若復有人,受持讀誦是佛名,得千三昧。諸眾生歸命是人,為諸佛、如來所共讚歎,是人超越世間千劫,不久轉法輪。

「南無大光明如來

「若有善男子,受持讀誦是佛名,超越世間四十劫。

「南無寶藏佛

「若有善男子,受持讀誦是佛名,超越世間六十劫。

「南無寶勝佛

「若有善男子,受持是佛名,若復有人捨七寶如須彌山,以用布施及恒河沙世界。若復有人受持讀誦是佛名,此福勝彼。

「南無名降伏魔人勝佛 南無降伏貪人自在佛 南無降伏瞋人勝佛 南無降伏癡自在佛 南無降伏染魔人勝佛 南無降伏恨自在佛 南無降伏嫉人勝佛 南無降伏諂曲自在佛 南無降伏邪見人勝佛 南無降伏諸戲自在佛 南無法清淨得名人勝佛 南無業勝得名自在佛 南無如意通清淨得名人勝佛 南無起施得名自在佛 南無起持戒清淨得名人勝佛 南無起忍辱得名自在佛 南無起精進得名人勝佛 南無施思惟得名自在勝佛 南無起持戒思惟得名人勝佛 南無法忍辱思惟得名自在佛 南無起思惟精進得名人勝佛 南無起禪成就得名自在佛 南無起般若得名人勝佛 南無禪思惟得名自在佛 南無般若思惟得名人勝佛 南無行不可思議得名自在勝佛 南無行不可思議得名人勝佛 南無行起得名自在佛 南無總持智清淨光明人勝佛 南無總持色清淨得名自在勝佛 南無總持雨清淨得名人勝佛 南無陀羅尼性清淨得名自在勝佛 南無陀羅尼稱清淨得名人勝佛 南無陀羅尼施清淨得名自在佛 南無空行得名人勝佛 南無空無我得名自在佛 南無眼光明人勝佛 南無耳光明自在佛 南無鼻光明人勝佛 南無舌光明自在佛 南無身光明人勝佛 南無心光明自在佛 南無色光明人勝佛 南無聲光明自在佛 南無降伏香人勝佛 南無味光明自在佛 南無觸光明人勝佛 南無法光明自在佛 南無炎光明人勝佛 南無讚嘆光明自在佛 南無地光明人勝佛 南無水光明自在佛 南無火光明人勝佛 南無風光明自在佛 南無光光明人勝佛 南無事光明自在佛 南無世光明人勝佛 南無拔苦自在佛 南無陰光明人勝佛 南無戒光明自在佛 南無不二光明人勝佛 南無生光明自在佛 南無聲光明人勝佛 南無地華光明自在佛 南無鬘光明人勝佛 南無香蓋光明自在佛 南無衣光明人勝佛 南無成就義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觀世自在佛 南無無量命佛 南無尼彌佛 南無炎彌留佛 南無金剛佛 南無初出日然燈月華寶波頭摩金光明身盧舍那放無礙寶光明照十方世界王佛 南無降伏龍佛 南無善調心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火首佛 南無炎積佛 南無一切光明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不可思議佛 南無無邊精進佛 南無無邊思惟佛 南無金色華佛 南無善香香佛 南無無諍行佛 南無無漏佛 南無無邊智佛 南無賢身佛 南無賢相佛 南無遍見佛 南無無邊威德佛 南無次佛 南無堅安隱佛 南無莎羅佛 南無得名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稱蓮華佛 南無華佛 南無莊嚴佛 南無奮迅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善敵對佛 南無善護世佛 南無無邊威德佛 南無第一勝佛 南無善行佛 南無無量威德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勝供養佛 南無大奮迅智聲自在王佛 南無電光佛 南無照一切佛 南無不可思議佛 南無無量色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善光花敷身佛 南無須彌山波頭摩勝王佛 南無求名發聲修行佛 南無一切寶摩尼王放光明佛 南無無垢炎稱成就王佛 南無香寶光明佛 南無離諸煩惱佛 南無善智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寶山莊嚴佛 南無慈悲行佛 南無閻浮檀幢佛 南無無邊智佛 南無無量威德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寶稱佛 南無火光明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電照光明佛 南無一切種照佛 南無不可量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功德海佛 南無具足功德佛 南無上行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師子幢佛 南無帝釋幢佛 南無火幢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莊嚴王佛 南無放光明光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妙光佛 南無普護增上佛 南無雲自在佛 南無自在幢佛 南無日燈佛 南無最上佛 南無善生佛 南無無邊不可思議威德佛 南無普眼佛 南無波頭摩上佛 南無妙去佛 南無月起佛 南無燈明佛 南無不厭足身佛 南無彌留幢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火炎聚佛 南無自在幢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不定光明波頭摩敷身佛 南無無邊稱功德光明佛 南無薝蔔色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 南無快光明波頭摩敷身佛 南無出須彌山波頭摩王佛 南無星宿劫二萬同名光作佛 南無二萬同名盧舍那佛 南無二萬同名釋迦牟尼佛 南無同名帝釋日太白星宿無量百千萬不可數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功德寶光明佛 南無精進力成就佛 南無清淨光佛 南無解脫一切縛佛 南無波頭摩藏勝佛 南無得無障礙力解脫佛 南無不怯弱十力稱香佛 南無盧舍那光明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法幢懸佛 南無破一切暗曀佛 南無普光明莊嚴照作佛 南無光明作佛 南無大炎佛 南無無邊行功德佛 南無法功德雲然燈佛 南無然燈炬王佛 南無破一切眾生闇勝佛 南無妙見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妙聞佛 南無山峯佛 南無金聖佛 南無飲甘露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 南無寶雞頭佛 南無無邊毘尼勝王佛 南無電照光明羅網佛 南無成就無量功德佛 南無無量樂說境界佛 南無智勝放光明佛 南無降伏電日月作光佛 南無普句素摩勝奮迅功德積佛 南無功德王光佛 南無善月佛 南無光莊嚴王佛 南無賒捨施雞頭佛 南無福德光佛 南無普光上勝山王佛 南無善住摩尼山王佛 南無斷一切煩惱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破碎金剛堅固佛 南無寶熾佛 南無龍自在王佛 南無勇猛仙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離垢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勇猛得佛 南無淨佛 南無梵得佛 南無婆樓那佛 南無婆樓那天佛 南無賢勝佛 南無栴檀勝佛 南無力士佛 南無歡喜威德勝佛 南無光明勝佛 南無無憂勝佛 南無句素摩勝佛 南無波頭摩樹提奮迅勝佛 南無財勝佛 南無念勝佛 南無善說名勝佛 南無因陀羅鷄頭幢佛 南無步勝佛 南無善覺步勝佛 南無善步去佛 南無普照莊嚴勝佛 南無寶華步佛 南無寶波頭摩善住山自在王佛 南無光明幢火眾生莊嚴光王佛 南無妙平等法界智起聲佛 南無廣福德藏普光明照佛 南無普照大應羅網盧舍那佛 南無盧舍那華眼電光佛 南無最勝大師子意佛 南無到法界勝光盧舍那王佛 南無常無垢功德遍至稱佛 南無日蓮華勝王佛 南無法自在智幢佛 南無廣喜無垢威德梵聲佛 南無根本勝善導師佛 南無智力佛 南無彌樓威德佛 南無願清淨月光佛 南無法海願出聲光佛 南無寶功德相莊嚴作光佛 南無妙聲地主天佛 南無勝進寂去佛 南無見眾生歡喜佛 南無不動深光明盧舍那集慧佛 南無普放光明不可思議主佛 南無平等妙功德威德佛 南無速光明梵眼佛 南無解脫精進日光明佛 南無普法身覺慧佛 南無普門照一切眾生門見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孔雀王呪經 南無兜沙經 南無清淨毘尼方廣經 南無文殊師利淨律經 南無寂調音所問經 南無攝大乘釋論 南無攝大乘論 南無菩薩地持論 南無菩薩善戒經 南無攝大乘本論 南無唯識論 南無成唯識論 南無坐禪三昧經 南無阿蘭若習禪法經 南無摩登伽經 南無舍頭諫經 南無過去現在因果經 南無太子本起瑞應經 南無修行本起經 南無樓炭經 南無大般涅槃經 南無佛般泥洹經 南無十報法經 南無普法義經 南無尸迦羅越六向拜經 南無梵網六十二見經 南無寂志果經 南無梵志阿跋經 南無七佛父母姓字經 南無梵志頞羅延問種尊經 南無本相倚致經 南無緣本致經 南無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南無佛說阿難分別經 南無罪福報應經 南無業報差別[A1]經 南無五母子經 南無沙彌羅經 南無阿遬達經 南無玉邪經 南無長者詣佛說子婦不恭敬經 南無七婦經 南無盂蘭盆經 南無報恩奉盆經 南無灌臘經 南無摩鄧女經 南無摩登女解形六事經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降伏一切魔音菩薩 南無大悲方便雷雲音菩薩 南無滅一切苦安慰音菩薩 南無法上菩薩 南無勝上菩薩 南無智上菩薩 南無功德須彌山上菩薩 南無功德珊瑚上菩薩 南無稱上菩薩 南無普光上菩薩 南無大慈菩薩 南無智海上菩薩 南無如來性起上菩薩 南無光妙德菩薩 南無勝妙德菩薩 南無上妙德菩薩 南無明淨妙德菩薩 南無法妙德菩薩 南無月妙德菩薩 南無虛空妙德菩薩 南無寶妙德菩薩 南無妙德幢菩薩 南無智妙德菩薩 南無娑羅林王菩薩 南無眾生王菩薩 南無梵王菩薩 南無山王菩薩 南無寶王菩薩 南無離生王菩薩 南無寂靜王菩薩 南無不動王菩薩 南無仙王菩薩 南無勝王菩薩 南無靜音菩薩 南無無礙音菩薩 南無開悟過去願音菩薩 南無圓滿道音菩薩 南無智須彌山音菩薩 南無虛空覺菩薩 南無離垢覺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尊者了本際 南無尊者正願 南無尊者正語 南無尊者大號 南無尊者仁賢 南無尊者離垢 南無尊者名聞 南無尊者善實 南無尊者具足 南無尊者牛王

「歸命如是等眾所知識大阿羅漢。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敬請十方諸佛、十二部經、一切賢聖、天龍八部、法界眾生,現前大眾等證知。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所造眾罪無量無邊,今日至心發露懺悔,歸依佛。

「南無東方無限淨佛 南無南方須彌佛 南無西方金剛步積佛 南無北方賢最佛 南無東南方大興光明佛 南無西南方妙寶佛 南無西北方一乘佛 南無東北方壞魔羅網獨步佛 南無下方意無恐懼佛 南無上方無量尊離垢王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今者為諸眾生及自己身,十方佛前歸命懺悔。一切眾生無量劫來不識諸佛及父母恩,不解善法造作眾惡,自恃種性及諸財寶,盛年放逸作諸惡行,心念不善口作惡業,隨心所造不見其過。凡夫愚行無知闇覆,親近惡友煩惱亂心,五欲因緣心生忿恚,不知厭足故作眾惡,親近非聖因生慳嫉。貧窮因緣姦諂作惡,繫屬於他常有怖畏,不得自在而造諸惡,貪欲恚癡撓動其心,渴愛所逼造作諸惡,依因衣食及以女色,諸結惱熱,愛他男子染著其心,或於牛馬驢騾羊一切禽獸諸色異類而生女想,不依佛行造作諸惡。身口意業所集三業,如是眾罪無量無邊今悉懺悔。

「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不恭敬佛法聖僧,如是眾罪今悉懺悔。或不恭敬緣覺菩薩,如是眾罪今悉懺悔。以無智故誹謗正法,不知恭敬父母尊長,愚惑所覆憍慢放逸,因貪瞋癡造作諸惡,如是眾罪今悉懺悔。好樂飲酒不知止極,或以酒與僧與持戒人,與比丘尼,若滅心人若禪定人,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運心歸命懺悔。

「弟子等!從無始劫來所有眾惡,以是因緣生大憂苦,貧窮困乏愁熱驚懼,怖畏惡業心常怯劣,在在處處暫無歡樂,十方現在大悲世尊,能除眾生一切怖畏,願受我等誠心懺悔。過去諸惡今悉悔過,現在作業誠心發露,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業不敢覆藏,身業三種口業有四意三業行今悉懺悔,生死嶮難種種婬欲愚煩惱難,如是諸難今悉懺悔。心輕躁難,近惡友難,三有嶮難,及三毒難,遇無難難,值好時難,修功德難值佛亦難,如是諸難,今悉懺悔。

「弟子等!自從無始劫來乃至今身,殺害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偷盜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物不可知數;於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上,起邪心不可知數。

「妄語欺誑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綺語調弄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惡口罵辱誹謗毀訾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兩舌鬪亂破壞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

「或破五戒、八戒、十戒、十善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菩薩三聚戒、十無盡戒,乃至一切戒,及一切威儀戒等。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不可知數,如是等眾罪,亦如十方大地無邊微塵無數。

「我等作罪亦無邊無數,虛空無邊我等作罪亦復無邊,方便無邊我等作罪亦復無邊,法性無邊我等作罪亦復無邊,法界無邊我等作罪亦復無邊,眾生無邊我等劫奪殺害亦復無邊,三寶無邊我等侵損亦復無邊,戒品無邊我等毀犯亦復無邊。如是等罪,上至諸菩薩下至聲聞緣覺所不能知,唯佛與佛乃能知我罪之多少。今於三寶前法界眾生前,發露懺悔不敢覆藏,唯願十方三寶法界眾生,聽我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A2]悔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永捨胎藏,形隨心願往生獲六神通力救攝諸苦眾,虛空法界盡我願亦如是。地獄餓鬼一切眾生貧窮困厄,及諸有苦煩惱所逼,如是等苦悉令除滅。

「又願弟子,承是懺悔所成功德,願離於生死到大智岸,轉無上輪微妙清淨,諸所願求成就具足。

「又願,盲者得視,聾者得聽,瘂者能言,裸者得衣,貧窮乏者則得寶藏,倉庫盈溢無所乏少,一切皆受安隱快樂,乃至無有一人受苦。

「又願,眾生慈心相向佛眼相看,形貌端嚴人所喜見,上妙色像莊嚴其身,為菩提眷屬作真善知識。」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更入𦞙肉地獄。云何名曰𦞙肉地獄?其地獄縱廣四十由旬,鐵壁周匝鐵網覆上,烟火俱然如上無異。地有鐵鏘火亦洞然,中有鐵床方圓五百餘步,床上火然來燒罪人。

南門之中有六百罪人,似是人形而非人也,身長一丈亦無口眼手脚六根。

爾時,馬頭羅剎手捉鐵鉤望身而挑。罪人身動似有人聲,唱如是言:「我今何罪,受如是苦?」

獄卒[A3]𢱍身來入獄中,獄中鐵鏘逆刺其身,身中血出火則入中。復有餓鬼來食其肉,復有餓狗來飲其血,復有鐵烏來啄其筋,復有猛風來吹罪人,一日一夜受罪萬端,千死千生萬死萬生。若得為人,貧窮癡闇不識佛語。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諸沙門作何罪故,受苦如是?」

馬頭羅剎答曰:「此諸沙門受佛禁戒,不求無上菩提,但求現在名利,貪飲酒故破法破戒三十六失;以是因緣,墮此地獄。」

寶達聞之,悲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十四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五 - 2024-01-25 14:07:22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五

「南無迦那伽無垢光明日炎雲佛 南無因陀羅光明疑幢佛 南無一切地處無垢月佛 南無覺虛空平等相佛 南無十方廣應雲幢佛 南無平等不平等盧舍那佛 南無害心悲解脫空王佛 南無成就一切義須彌佛 南無不空步照見佛 南無妙吼勝佛 南無第一自在通王佛 南無不可思議功德盧舍那妙月佛 南無可信力幢佛 南無法界樹聲智慧佛 南無波頭摩光長善臂佛 南無不退功德海光佛 南無普生妙一切智速佛 南無師子光無量力智佛 南無見一切法清淨勝智佛 南無遠離一切憂惱佛 南無自在妙威德佛 南無金華火光佛 南無觀法界奮迅佛 南無然燈緊那羅王佛 南無然香燈佛 南無應王佛 南無如來功德普門見佛 南無一切法普奮迅王佛 南無廣化自在佛 南無法界解脫光明不可思議意佛 南無如來無垢光佛 南無盧舍那世間輪勝聲佛 南無波頭摩鬚無邊眼佛 南無喜樂成佛 南無一切智行境界慧佛 南無廣寂妙聲佛 南無虛空無垢智月佛 南無福德海厚雲相花佛 南無能作善勝雲佛 南無勝聲雲幢佛 南無勝聲吼幢佛 南無觀眼奮迅佛 南無無盡智金剛佛 南無普眼日藏照佛 南無一切吼聲佛 南無無量智敷佛 南無一切福德彌樓上佛 南無根日威德佛 南無滿光明身光佛 南無地第一華相佛 南無雲無畏見佛 南無平等言語雞頭佛 南無實然燈王佛 南無堅精進奮迅成就義心佛 南無普照觀稱佛 南無慈光明稱勝佛 南無福德稱上勝佛 南無念一切眾生稱勝佛 南無須彌山稱勝佛 南無畢慚愧稱上勝佛 南無教化一切世間佛 南無離一切憂佛 南無離一切難佛 南無離一切世間佛 南無能轉胎佛 南無轉女佛 南無轉男女降伏佛 南無佛華勝上王佛 南無不空說名佛 南無善慧法通王佛 南無十方廣功德稱天盡樂佛 南無愛大智見不空聞名佛 南無無量力智勝佛 南無成就梵功德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金剛[A1]密跡佛 南無善轉成就義佛 南無盧舍那花勝威德佛 南無常功德然燈去慧佛 南無到諸疑彼岸月佛 南無到法界無量聲慧佛 南無然燈勝光明佛 南無法界日光明佛 南無無邊光中功德海轉法輪聲佛 南無日不可思議智見佛 南無寶勝光明威德王佛 南無無盡功德妙莊嚴佛 南無不可量力普吼佛 南無普眼滿足然燈佛 南無勝功德炬佛 南無大龍聲佛 南無波頭摩師子座奮迅齊佛 南無智聚覺光佛 南無住持地善威德王佛 南無善住法然燈王佛 南無不空見生喜作佛 南無放身炎幢佛 南無清淨眾生行佛 南無一切德雲普光明佛 南無敷華相月智佛 南無第一光明金庭燎佛 南無觀一切法海無差別光明佛 南無化日佛 南無寶蓋勝盧舍那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精進勝堅慧佛 南無敷華心波頭摩佛 南無清淨眼佛 南無月光自在佛 南無無盡法海寶幢佛 南無金剛波頭摩勝佛 南無廣俱蘇摩作佛 南無人自在幢佛 南無一切智輪照盧舍那佛 南無龍稱無量功德佛 南無寶功德鬚光佛 南無一切力莊嚴慧佛 南無寶炎須彌山佛 南無一切行光明勝佛 南無一切波羅蜜海佛 南無寶炎面門幢佛 南無成就一切願光明佛 南無廣得一切法齊佛 南無光明羅網勝佛 南無寶山幢佛 南無無邊中智海藏佛 南無清淨一切義功德幢佛 南無一切通首王佛 南無無障礙一切法界盧舍那佛 南無勝三昧精進慧佛 南無無礙法界然燈佛 南無無礙法界須彌幢勝王佛 南無菩提分俱蘇摩作王佛 南無得世間功德大海佛 南無寶師子力佛 南無普智海王佛 南無波頭摩善化幢佛 南無無盡光明普門聲佛 南無普功德雲勝威德佛 南無勝慧海佛 南無智月華雲佛 南無香光威德佛 南無普門見無障礙清淨佛 南無不可降伏法自在慧佛 南無波頭摩光明敷王佛 南無大精進善智慧佛 南無堅王幢佛 南無不可降伏妙威德佛 南無精進德佛 南無一切功德勝心王佛 南無善成就無邊功德王佛 南無斷諸疑廣善眼佛 南無妙功德勝慧佛 南無過諸光明勝光明佛 南無須彌山然燈佛 南無無盡化善雲佛 南無無量光明化王佛 南無白智梵行佛 南無師子眼炎雲佛 南無大海天炎門佛 南無覺佛智勝佛 南無無量[A2]味大聖佛 南無無垢速雲聞佛 南無滿法界盧舍那佛 南無金色華佛 南無大功德花敷無垢佛 南無照勝威德王佛 南無不住眼無垢佛 南無無礙莊嚴佛 南無法智差別佛 南無轉燈輪幢佛 南無法界輪佛 南無一切佛寶勝王佛 南無無邊光明智輪幢佛 南無無著智幢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月智佛 南無日照佛 南無常放普光明舌功德海王佛 南無無邊光明法界莊嚴王佛 南無長臂佛 南無高見佛 南無無垢地平等光明世界普照十方光明聲吼虛空盧舍那佛 南無清淨華池莊嚴世界普門見妙光明佛 南無無邊功德住持世界無[A3]邊功德普光佛 南無彌留勝然燈世界普光明虛空鏡像佛 南無一切妙聲善愛聞世界喜樂見華火佛 南無妙聲莊嚴世界寶須彌山然燈佛 南無一切寶色莊嚴光明照世界善化法界聲幢佛 南無香藏金剛莊嚴世界金剛光明電聲吼佛 南無炎聲世界不可降伏力月佛 南無寶波頭摩間錯莊嚴無垢世界法城慧吼聲佛 南無能與樂世界十方世界廣稱名智燈佛 南無手無垢善無垢羅網世界師子光明滿足功德大海佛 南無妙華幢照世界大智敷華光明佛 南無無量莊嚴間錯世界高智種種華光明佛 南無無邊莊嚴世界普滿法界幢眼佛 南無寶晝普光莊嚴世界妙慧上首佛 南無鬚王世界作月光明幢佛 南無無垢藏莊嚴世界善覺梵威德佛 南無寶光明身世界一切種力虛空然燈佛 南無寶首瓔珞成就世界一切諸波羅蜜相大海威德佛 南無輪塵普蓋世界斷一切著喜作佛 南無寶鬘妙幢世界大稱廣功德吼照佛 南無不可思議莊嚴普莊嚴光明世界無差別智光明功德海佛 南無無盡光明擇幢世界無邊法界無垢光明佛 南無放寶炎華世界清淨寶鏡像佛 南無威德炎藏世界無障礙奮迅光明吼佛 南無寶輪平等光莊嚴世界普寶光明佛 南無栴檀樹鬚幢世界清淨一切念無礙光明佛 南無佛國土色輪善修莊嚴世界廣喜見光明智慧佛 南無微細光明莊嚴照世界法界奮迅善觀佛 南無無邊色形相世界無障礙智成就佛 南無普炎雲火然世界不退轉法輪吼佛 南無種種寶莊嚴清淨輪世界清淨色相華威德佛 南無究竟善修世界無障礙日眼佛 南無善作堅固金剛座成就勝世界過法界智身光明佛 南無十方莊嚴無障礙世界寶廣炬佛 南無差別色光明世界普光明華雲王佛 南無寶門種種幢世界普見妙功德光明佛 南無摩尼頂作鬚光明世界普十方聲雲佛 南無自在摩尼金剛藏世界智勝須彌王佛 南無摩尼衣座成就勝世界放香光明功德寶莊嚴佛 南無華優波羅莊嚴世界普智幢聲王佛 南無寶莊嚴種種藏世界一切法無畏然燈佛 南無香勝無垢光明世界普喜速勝王佛 南無日幢樂藏世界普門智盧舍那吼佛 南無香莊嚴快藏世界無量功德海光明佛 南無寶師子火光明世界法界電光佛 南無相快照世界無障礙功德稱解脫光明王佛 南無功德成就光明照世界清淨眼無垢然燈佛 南無種種香華勝莊嚴世界師子光明勝光佛 南無寶莊嚴平等光明世界廣光明智勝幢佛 南無種種光明髻快世界金光明無量力日成就佛 南無放光句素摩沈淪世界香光明喜力堅固佛 南無光明清淨種種作世界光明力堅固佛 南無光明清淨種種作世界普光明大自在幢佛 南無句素彌多炎輪莊嚴世界喜海莊嚴功德稱自在王佛 南無地成就威德世界廣稱智海幢佛 南無放聲吼世界相好光明月佛 南無金剛幢世界一切法海勝王佛 南無無量功德莊嚴世界無量眾生功德法住佛 南無光明照世界梵自在勝佛 南無生無垢光明世界妙法界勝吼佛 南無種種光明照然燈世界不可嫌力普光明幢佛 南無照平等光明世界無垢功德日眼佛 南無寶作莊嚴藏世界無障礙智普照十方佛 南無無塵世界無量勝行幢佛 南無清淨光明世界法界虛空平等光明照佛 南無寶藏波浪勝成就世界功德相雲勝威德佛 南無宮殿莊嚴幢世界盧舍那勝頂光明佛 南無髻勝藏世界一切法無邊海慧佛 南無善化香勝世界相法化普光佛 南無快地色光世界善眷屬盧舍那佛 南無善作敷華世界法行喜無盡慧佛 南無勝福德威德輪世界無垢清淨普光明佛 南無摩尼寶波頭摩莊嚴世界清淨眼華勝佛 南無炎地成就世界無量力成就慧佛 南無梵照世界虛空廣眼月佛 南無聲塵平等世界金色然彌樓然燈佛 南無寶色莊嚴世界智勝妙法界光明佛 南無金色善光明世界寶然燈普光明幢佛 南無盧舍那光明月世界火勝華奮迅善照佛 南無寶月作藏世界無盡功德華威德佛 南無鏡光明照世界行力甘露吼聲佛 南無妙栴檀快月莊嚴世界妙法智慧勝威德光明佛 南無無邊功德聚集世界無邊精進光明功德勝王佛 南無大莊嚴成就世界日燈王佛 南無波頭摩跋提世界普華佛 南無摩梨支世界[A4]盧舍那佛 南無清淨行世界那羅延華幢佛 南無有華世界波頭摩威德佛 南無有雲世界雷聲王佛 南無不可行世界薝蔔色佛 南無蓮華世界波頭摩勝佛 南無光幢世界光明王佛 南無無邊功德莊嚴光明世界莊嚴王佛 南無無量光明世界普賢佛 南無無邊功德寶作示現安樂世界無邊功德寶集示現安樂金色光明師子奮迅王佛 南無普寶間錯世界普光明妙勝山王佛 南無普無垢世界無垢稱王佛 南無清淨行世界普華佛

「善男子!如是諸世界中諸佛一切歸命,及彼菩薩摩訶薩一切大眾亦悉歸命。」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世尊!世尊如是諸佛如來所有壽命長短等不?」

佛告諸比丘:「汝等諦聽!當為汝說。比丘!我此娑婆世界賢劫釋迦牟尼佛國土一劫,於安樂世界為一日一夜。

「若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國土一劫,於袈裟幢世界碎金剛佛國土,為一日一夜。

「若袈裟幢世界一劫,於不退輪吼世界善快光明波頭摩敷身如來佛國土,為一日一夜。

「若不退輪吼世界一劫,於無垢世界法幢如來佛國土,為一日一夜。

「若無垢世界一劫,於善然燈世界師子如來佛國土,為一日一夜。

「若善然燈世界一劫,於善光明世界盧舍那藏如來佛國土,為一日一夜。

「若善光明世界一劫,於難過世界法光明波頭摩敷身如來佛國土,為一日一夜。

「若難過世界一劫,於莊嚴慧世界一切通光明如來佛國土,為一日一夜。

「若莊嚴慧世界一劫,於鏡輪光世界月智如來佛國土,為一日一夜。

「比丘!入如是數,滿足過十阿僧祇百千萬世界,最後波頭摩勝世界,於賢勝如來佛國土,為一日一夜。

「比丘!如是等世界無量無邊長短不等,諸佛如來壽命住世亦復如是。

「諸比丘!汝等應當稱諸佛名(胡本中自此以下皆有世界名,此略除也)作如是言:

「南無如是等諸佛如來 南無不動智佛 南無阿尼羅智佛 南無婆留那智佛 南無阿私陀智佛 南無行智佛 南無阿樓那智佛 南無常智佛 南無妙智佛 南無樂自在天佛 南無梵天佛 南無勝智天佛 南無菴摩羅月佛 南無不退月佛 南無不動月佛 南無阿尼羅月佛 南無婆留那月佛 南無阿私陀月佛 南無勝月佛 南無阿樓那月佛 南無無垢月佛 南無勝智月佛 南無不退眼佛 南無第一眼佛 南無阿尼羅眼佛 南無不動眼佛 南無阿私陀眼佛 南無行眼佛 南無阿樓那眼佛 南無婆留那眼佛 南無勝眼佛 南無微妙清淨眼佛 南無不退幢佛 南無阿尼羅幢佛 南無阿私陀幢佛 南無婆留那幢佛 南無行幢佛 南無阿樓那幢佛 南無常幢佛 南無妙幢佛 南無自在幢佛 南無梵幢佛 南無勝幢佛 南無彌留幢佛 南無波頭摩勝藏佛 南無普眼佛 南無梵命佛 南無金剛齊佛 南無婆藪天佛 南無一切法決定王佛 南無彌留幢寂眼勝佛 南無致沙佛 南無弗沙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法意佛 南無善法佛 南無稱勝佛 南無寶慧佛 南無微妙眼佛 南[A5]無燈佛 南無擇義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婆藪天佛 南無不去佛 南無擇勝佛 南無妙行佛 南無無礙月佛 南無無邊智上首佛 南無普眼佛 南無厚婆波羅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無邊智然燈佛 南無普功德觀然燈佛 南無功德佛 南無金剛幢佛 南無普智寶炎勝功德幢佛 南無因陀羅幢勝幢佛 南無普智寶炎勝功德雞都佛 南無無垢輪大悲雲幢佛 南無百憶定光佛 南無光遠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善山王佛 南無須彌天冠佛 南無須彌等曜佛 南無月色佛 南無正念佛 南無離垢佛 南無無著佛 南無龍天佛 南無不動地佛 南無瑠璃妙華佛 南無瑠璃金色佛 南無金藏佛 南無炎光佛 南無炎根佛 南無地種佛 南無月像佛 南無日音佛 南無解脫華佛 南無莊嚴光明佛 南無海覺神通佛 南無水光佛 南無大音佛 南無離垢佛 南無捨厭意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妙頂佛 南無勇立佛 南無功德持慧佛 南無蔽日月光佛 南無日月瑠璃光佛 南無無上瑠璃光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雜藏經 南無鬼問目連經 南無餓鬼報應經 南無目連說地獄餓鬼因緣經 南無瑠璃王經 南無鴦崛髻經 南無指鬘經 南無力士移山經 南無三摩竭經 南無大愛道般泥洹經 南無須達經 南無行七行現報經 南無阿難同學經 南無增一阿含經 南無群牛譬經 南無國王不黎先尼十夢經 南無波斯匿王太后崩土坌身經 南無食施獲五福報經 南無四未曾有法經 南無阿那邠邸化七子經 南無放牛經 南無長者子六過出家經 南無漏分布經 南無四諦經 南無是非法經 南無一切流攝守因緣經 南無頂生王故事經 南無閻羅王五天使者經 南無古來世時經 南無長壽王經 南無阿那律八念經 南無釋摩男本經 南無瞿曇彌記果經 南無諸法本經 南無摩嬈亂經 南無賴吒和羅經 南無梵摩喻經 南無鸚鵡經 南無齊經 南無十支居士八城人經 南無恒水經 南無比丘問佛多優婆塞命終經 南無佛說求欲經 南無孫多邪致經 南無凡人有三事愚痴不足經 南無蓱沙王五願經 南無七知經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無礙覺菩薩 南無善覺菩薩 南無普照三世覺菩薩 南無廣覺菩薩 南無普光覺菩薩 南無法界光覺菩薩 南無明淨願光明菩薩 南無不可壞精進勢王菩薩 南無無上普妙德王菩薩 南無無礙妙德藏王菩薩 南無法界善化願同王菩薩 南無法義慧炎王菩薩 南無壞散一切眾魔智幢王菩薩 南無明淨願智幢王菩薩 南無壞散一切障智慧勢王菩薩 南無分別法界智通王菩薩 南無慧林菩薩 南無勝林菩薩 南無無礙林菩薩 南無慚愧林菩薩 南無精進林菩薩 南無力成就林菩薩 南無堅固林菩薩 南無如來林菩薩 南無智林菩薩 南無勝音菩薩 南無師子炎光奮迅音菩薩 南無眾寶光幢菩薩 南無智日超慧菩薩 南無不思議功德智稱菩薩 南無方便寂靜妙華髻菩薩 南無金光炎菩薩 南無法界普音菩薩 南無淨雲月幢菩薩 南無善超淨光菩薩 南無觀勝法妙清淨王菩薩 南無清淨海慧菩薩 南無香炎平等莊嚴月光菩薩 南無師子光莊嚴菩薩 南無功德法藏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尊者滿願子 南無尊者離障 南無尊者流灌子 南無尊者堅伏 南無尊者面王 南無尊者異來 南無尊者仁性 南無尊者嘉樂 南無尊者善來、 南無尊者羅云

「歸命如是等眾所知識大阿羅漢。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已懺悔諸報竟,今當重更總都懺悔諸罪,殷勤啟請十方諸佛救護弟子。我等從無始無量百千萬億劫已來,造作惡業不可具說,或犯十惡或犯五逆及謗方等,或造無量阿僧祇罪,今者歸命十方佛、歸命十方法、歸命十方僧。

「次復歸命稽首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相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妙勝佛、上方香積如來、下方億像佛。

「稽首東方普賢大士、南方持世大士、西方觀音大士、北方滿月大士、上方虛空大士、下方堅德大士、本師釋迦牟尼佛、歸命未來佛性。

「又復稽首他方分身化佛、大士維摩文殊師利。

「亦復稽首阿難、迦葉出現四道聖人。

「亦復歸命有教初心,稽首大藏十二部經,及於餘經方等正典八分舍利形像。

「亦復歸命現有佛事、四方天王忉利釋梵三十三天、虛空天上地上地下有諸山林樹下一切神仙。有大神足、有天眼者、有天耳者,願賜聞知皆為證明。願一切眾生,若未懺者得此懺已皆得滅罪。弟子!今日懺悔披肝露膽至誠歸依佛。

「南無東方不動智佛 南無南方日月燈光佛 南無西方殊勝佛 南無北方德內豐嚴王佛 南無東南方成首佛 南無西南方寶照空佛 南無西北方見無恐懼佛 南無東北方師子力佛 南無下方斷疑拔欲除冥佛 南無上方金寶光明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自從無始世界已來,及今惡身狂惑心亂,無量倒見煩惱惡業不可具陳,所作眾罪不自覺知,惡心熾盛不見後世。但見現在樂習煩惱遠離善根,惡業障礙近惡知識,或於比丘邊作非法,比丘尼邊作非法,父母邊作非法,或復大眾前作非法。

「或復自在用僧鬘物,或於五部僧邊或作是非,或說世間無量惡果,或殺菩提善根眾生,或謗法師,法說非法非法說法。謂如來無常、正法無常、僧寶無常,不樂惠施信受邪法。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是故今日無量怖畏無量慚愧,歸依三寶諸佛慈悲方等父母菩薩知識,聽許我等今日發露懺悔。

「弟子等!自從無量劫來造作五逆,或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禁戒,作一闡提行,發麁言誹謗正法,造是重業未曾改悔心無慚愧。或犯十惡等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本心初無怖畏慚愧,嘿受供養未曾發露,於彼正法未有護惜建立之心,於其中間毀訾輕賤言多過惡。或復說言無佛法僧,或復不信有諸地獄受報。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無量怖畏,無量慚愧歸依三寶諸佛慈悲方等父母菩薩知識,聽許我等發露懺悔。

「弟子等!自從無量劫來至于今日,或四倒見四重之法說偷蘭遮,偷蘭遮法說為四重,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淨見不淨不淨見淨。或復邪見讚說世典不敬佛經,諸惡論議畜八不淨,真是佛語以為魔語,真是魔語以為佛語。或復信受六師所說,或作是言:『如來今日已歸涅槃,三寶無常。』身心起惑無量倒見。

「是故,今日無量怖畏無量慚愧,歸依三寶諸佛慈悲方等父母菩薩知識,聽許我等發露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拔濟十方一切眾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所有諸苦使得安止,不可思議阿僧祇眾令住十地。若此國土及餘世界所有善法悉以迴向。我所修行身口意善,願於來世證無上道,願諸女人皆成男子,具足智慧精勤不懈,一切皆行菩薩之道,勤心修集六波羅蜜。

「若此閻浮及餘他方,無量世界所有眾生,所作種種善妙功德,我今深心隨其歡喜。我今以此隨喜功德,及身口意所作善業,願於來世成無上道,得淨無垢吉祥果報,悉令具足如來正覺。」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更入一身然地獄。云何名曰身然地獄?其地獄中縱廣五十由旬,鐵壁周匝猛火絕焰來燒罪人,罪人身中亦皆火然,罪人毛孔烟火俱出。

東門之中有八百罪人,來入其中唱聲大呌,舉身自椎:「我今何罪來入其中?」

馬頭羅剎手捉三股鐵叉,望背而撞胸前而出,來入其中地有火然,身中有火亦復火然,六根之中火流而出,一日一夜受罪無量,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諸沙門作何等罪,受苦如是?」

羅剎答曰:「此諸沙門,或是其師或為弟子不相順從,師不慈弟子,弟子不敬師。各相瞋恚,高聲大喚,怒目諍競,遂生怨憎,墮此地獄。從地獄出,世世相值,恒相殺害。」

寶達聞之,悲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十五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六 - 2024-01-25 14:13:44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六

「南無金剛那羅延幢佛 南無無礙勝行佛 南無火炎佛 南無山勝莊嚴佛 南無一切法海上莊嚴速住佛 南無深法海妙光佛 南無寶炎圍然燈佛 南無功德海光明輪勝佛 南無盧遮那勝藏佛 南無滿虛空法界尸佉羅勝然燈佛 南無不退然燈佛 南無法界吼佛 南無妙法樹山王威德佛 南無一切法海吼王佛 南無寶光明然燈幢佛 南無須彌功德光威德佛 南無法雲吼王佛 南無智炬然燈王佛 南無法電速幢勝佛 南無法然燈奮迅師子佛 南無智力威德山王佛 南無不退法界吼佛 南無電光明劫善照世界初放旃檀香光明照佛 南無善決定清淨劫無垢世界初盧舍那佛 南無甘露莊嚴劫善清淨世界初栴檀然燈王佛 南無善住劫妙香世界初須彌光明勝王佛 南無善見劫莊嚴世界初無邊功德種種寶莊嚴王佛 南無炎清淨劫清淨世界初金剛奮迅王佛 南無不可嫌劫不可嫌世界初毘沙門佛 南無不可嫌劫不可嫌稱初世界初寶月佛 南無不可呵劫稱財世界初不可思議光明佛 南無清淨莊嚴劫樂清淨世界初觀世音佛 南無真塵劫光明塵世界初火光明佛 南無梵囋嘆劫清淨世界初力莊嚴王佛 南無德光明莊嚴劫月幢世界初善眼佛 南無栴檀香行平等勝成就佛 南無法海吼光明王佛 南無無垢轉法輪佛 南無寂靜威德王佛 南無虛空劫然燈佛 南無天自在藏佛 南無日羅幢[A1]雞都王佛 南無信威德佛 南無寶華藏佛 南無妙日身佛 南無不濁身佛 南無一切智光明月佛 南無閻浮檀威德王佛 南無相莊嚴身佛 南無種種光明火月佛 南無善觀智雞都佛 南無無垢智光明王佛 南無金剛那羅延精進佛 南無不可降伏智處佛 南無普無垢智通佛 南無無垢眼勝雲佛 南無師子智佛 南無金剛菩提光明佛 南無光燈火髻佛 南無智日雞都佛 南無寶波頭摩敷身佛 南無得功德佛 南無智光明雲光佛 南無普照月佛 南無無障蓋吼佛 南無普光明奮迅師子佛 南無法界境界慧月佛 南無一切虛空樂說覺佛 南無初香善名佛 南無普聲寂靜吼佛 南無甘露山威德佛 南無法海吼聲佛 南無善堅羅網竪佛 南無虛空鏡像頭髻佛 南無光明月微塵佛 南無善智滿月面佛 南無清淨智華光明佛 南無寶焰山勝王佛 南無無垢功德火光明佛 南無寶月幢佛 南無三昧輪身佛 南無寶勝光明威德王佛 南無普智行佛 南無焰海然燈佛 南無法無垢吼王佛 南無不可比功德稱幢佛 南無長臂本願無垢日佛 南無相智義然燈佛 南無法起寶齊庸聲佛 南無勝照藏王佛 南無乘幢佛 南無法海波頭摩廣信無畏天佛 南無法海吼光王佛 南無無垢法山佛 南無法輪光明髻佛 南無法日勝雲佛 南無法海說聲王佛 南無法日智輪然燈佛 南無法華雞都幢雲佛 南無法焰山雞都王佛 南無法行深勝月佛 南無法智普鏡佛 南無藏普智作照佛 南無山王勝藏王佛 南無普門賢照佛 南無連一切法精進幢佛 南無法寶華勝雲佛 南無寂光明深髻佛 南無法光明慈樂說光明日佛 南無焰海佛 南無智日普光明佛 南無普輪頂佛 南無智光明王佛 南無福德光華燈佛 南無智師子雞都幢王佛 南無日光明王佛 南無寶相山佛 南無莊嚴山佛 南無日步普照佛 南無法羅網覺勝月佛 南無無畏那羅延師子佛 南無普智不二勇猛佛 南無法波頭摩敷身佛 南無功德華勝海佛 南無菩提輪善覺勝月佛 南無然法炬勝月佛 南無普賢鏡像髻佛 南無法幢然燈佛 南無金剛海幢王佛 南無稱山勝雲佛 南無栴檀勝月佛 南無普功德華威德光佛 南無照眾生王佛 南無勝波頭摩華藏佛 南無香焰光明勝佛 南無因波頭摩佛 南無相山盧舍那佛 南無普聞名稱幢佛 南無普門光明須彌佛 南無法成光勝佛 南無功德威德佛 南無相勝法力勇猛幢佛 南無轉法輪光明吼佛 南無光明功德山波若照佛 南無轉法輪月妙勝佛 南無法華盧舍那清淨雞都佛 南無寶波頭摩光明藏佛 南無寶山雲燈佛 南無普覺華佛 南無種種光明勝彌留藏佛 南無光明輪峰王佛 南無福德雲蓋佛 南無法峰雲幢佛 南無功德山威德佛 南無法月雲燈王佛 南無法雲稱勝月佛 南無法輪力雲佛 南無香幢智威德佛 南無法輪清淨勝月佛 南無金山威德賢佛 南無賢首彌留威德佛 南無普慧雲吼佛 南無法力勝山佛 南無香焰勝王佛 南無伽那迦摩尼山聲佛 南無頂藏一切法光明輪佛 南無然法輪威德佛 南無山峰勝威德佛 南無普精進炬光明雲佛 南無三昧賢寶天冠光明佛 南無勝寶光佛 南無法炬寶帳聲佛 南無樂法光明師子佛 南無莊嚴相月幢佛 南無光明山雷電雲佛 南無無垢幢佛 南無無礙法虛空光明佛 南無快智華敷身佛 南無世間妙光明聲佛 南無法三昧光明聲佛 南無法聲多[A2]藏佛 南無法火焰海聲佛 南無三世相鏡像威德佛 南無高法輪光明佛 南無法界師子光佛 南無盧舍那勝須彌佛 南無一切三昧海師子佛 南無普光慧然燈佛 南無法界城然燈佛 南無普門吼光明王佛 南無賢首佛 南無普光首佛 南無胎王佛 南無法界然燈佛 南無虛空山照佛 南無阿尼羅有眼佛 南無龍自在王佛 南無普照勝須彌王佛 南無無礙虛空智雞都幢王佛 南無普智光明照十方吼佛 南無雲王吼聲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普照佛 南無實聲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法火焰光明佛 南無金色寶作界妙佛 南無金閻浮幢子遮那光明佛 南無金色百光明佛 南無實稱佛 南無不空稱佛 南無日愛佛 南無成就智義佛 南無普賢佛 南無無垢光明雞都王佛 南無寶焰佛 南無日月佛 南無海勝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無邊功德王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無垢面佛 南無無量壽華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薩婆毘浮佛 南無智起佛 南無普護佛 南無離垢光佛 南無德首佛 南無妙德山佛 南無人王佛 南無無上華佛 南無無畏力王佛 南無師子依王佛 南無龍自在王佛 南無自在王佛 南無普散金光佛 南無勇猛佛 南無金山寶蓋佛 南無金華焰光明佛 南無慧光明佛 南無千光明佛 南無妙尊智王佛 南無寶蓋燈王佛 南無慧幢勝莊嚴王佛 南無無垢藏佛 南無光明相佛 南無金焰光明佛 南無金白光明藏佛 南無觀世音佛 南無強勝力王佛 南無過去分身諸佛 南無現在無量諸佛 南無十億幢王明諸佛 南無離垢紫金沙佛 南無無量明佛 南無日輪光明王佛 南無香積佛 南無師子億像佛 南無師子遊喜佛 南無普光功德山王佛 南無善住功德寶王佛 南無寶華莊嚴王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須彌相佛 南無須彌燈王佛 南無寶德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寶焰佛 南無寶嚴佛 南無難勝師子響佛 南無大光王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莊嚴佛 南無樓至佛 南無月蓋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寶王佛 南無維衛佛 南無式[A3]只佛 南無隨葉佛 南無拘樓秦佛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雷音王佛 南無祇法藏佛 南無栴檀華佛 南無栴檀葉佛 南無妙音佛 南無無上勝佛 南無甘露鼓佛 南無毘婆尸佛 南無日月光明佛 南無無勝光佛 南無具足莊嚴王佛 南無光明遍照功德王佛 南無破壞四魔師子吼王佛 南無金剛不壞佛 南無瑠璃光佛 南無須彌山王佛 南無淨土光明王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普明佛 南無普淨佛 南無多摩羅跋栴檀香佛 南無栴檀香光佛 南無摩尼幢佛 南無歡喜藏摩尼寶積佛 南無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佛 南無摩尼幢燈光佛 南無慧炬照佛 南無海德光明佛 南無金剛牢強普散金光佛 南無大強精進勇猛佛 南無大悲光佛 南無慈力王佛 南無慈藏王佛 南無栴檀窟莊嚴勝佛 南無賢善首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廣莊嚴王佛 南無金華光佛 南無寶蓋照空自在王佛 南無虛空寶華光佛 南無瑠璃莊嚴王佛 南無普現色身光佛 南無不動智光佛 南無降伏諸魔王佛 南無財光明佛 南無智慧勝佛 南無彌勒鮮光佛 南無世淨光佛 南無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 南無龍種上智尊王佛 南無日月光佛 南無日月珠光佛 南無慧幡勝王佛 南無師子吼自在力王佛 南無妙音勝王佛 南無常光幢佛 南無觀世音燈王佛 南無慧威燈王佛 南無法勝王佛 南無須彌光佛 南無須摩那華光佛 南無優曇鉢羅華殊勝王佛 南無大慧力王佛 南無阿閦毘歡喜光佛 南無無量音聲王佛 南無財光佛 南無金海光佛 南無大通光佛 南無山海慧自在通王佛 南無一切法相滿王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金剛不壞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龍尊王佛 南無精進軍佛 南無精進喜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寶月光佛 南無現無愚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離垢佛 南無勇施佛 南無清淨佛 南無清淨施佛 南無婆留那佛 南無水天佛 南無堅德佛 南無栴檀功德佛 南無無量掬光佛 南無光德佛 南無無憂德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功德華佛 南無蓮華光遊戲神通佛 南無財功德佛 南無德念佛 南無善名稱功德佛 南無紅炎幢王佛 南無善遊步功德佛 南無鬪戰勝佛 南無善遊步佛 南無周匝莊嚴功德佛 南無寶華遊步佛 南無寶華善住莎羅王佛 南無善德佛 南無無量光明佛 南無陀羅尼遊戲佛 南無首楞嚴定三昧力王佛 南無無上功德佛 南無善見定自在王佛 南無神通自在佛 南無無色相佛 南無無[A4]聲相佛 南無無香相佛 南無無味相佛 南無無觸相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七事經 南無醎水喻經 南無七處三觀經 南無九橫經 南無八正道經 南無五陰喻經 南無轉法輪經 南無聖法印經 南無雜阿含經 南無不自守意經 南無戒德香經 南無比丘聽施經 南無馬有三相經 南無馬有八態譬人經 南無比丘避惡名欲自殺經 南無戒相應法經 南無禪行三十七品經 南無尊法義經 南無樓炭經 南無大般涅槃經 南無佛般泥洹經 南無大六向拜經 南無梵網六十二見經 南無十報法經 南無寂志果經 南無梵志阿跋經 南無七佛父母姓字經 南無梵志[A5]頞羅延問種尊經 南無賢聖集傳 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南無六度集 南無菩薩本緣集 南無僧伽羅剎集 南無孛經抄集 南無思惟經 南無佛醫經 南無分別業報略集 南無龍樹勸發諸王要偈 南無雜譬喻經 南無無明羅剎喻集 南無雜呪集 南無佛本行集 南無撰集百緣經 南無百喻集 南無舊雜譬喻經 南無法句喻集 南無法句經 南無四十二章 南無禪祕要法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無垢藏菩薩 南無離垢藏菩薩 南無種種樂說莊嚴藏菩薩 南無大光明羅網藏菩薩 南無大金山光明威德王藏菩薩 南無淨明威德王藏菩薩 南無一切相莊嚴淨德藏菩薩 南無金剛炎德相莊嚴藏菩薩 南無焰熾藏菩薩 南無宿王光照藏菩薩 南無虛空無礙妙音藏菩薩 南無陀羅尼功德持一切世間願藏菩薩 南無海莊嚴藏菩薩 南無須彌德藏菩薩 南無淨一切德藏菩薩 南無如來藏菩薩 南無佛德藏菩薩 南無光德王菩薩 南無總持自在王菩薩 南無總持菩薩 南無滅除眾生病菩薩 南無療一切眾生病菩薩 南無歡喜念菩薩 南無厭意菩薩 南無常厭苦菩薩 南無月明菩薩 南無水天菩薩 南無主天菩薩 南無大意菩薩 南無益意菩薩 南無㵎月菩薩 南無尸毘王菩薩 南無一切勝菩薩 南無知大地菩薩 南無鳩舍菩薩 南無阿離念彌菩薩 南無頂生王菩薩 南無欝多羅菩薩 南無薩和檀菩薩 南無長壽王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夫欲懺悔必須先敬三寶。所以然者?三寶則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若能歸向者,則滅無量罪、長無量福,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是故,弟子某甲等!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尊法、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諸大菩薩、歸依十方盡虛空界一切聖僧。

「弟子!今日所以懺悔者,正言無始已來在凡夫地,莫問貴賤罪自無量。或因三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籍外境起於染著,如是乃至十惡,增長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然其罪相雖復無量,大而為語不出有三。何等為三?一者煩惱障;二者是業障;三者是果報障。此三種法能障聖道,及以人天勝妙好事,是故經中目為三障。所以諸佛菩薩教作方便,懺悔除滅此三障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皆悉清淨。

「是故,弟子!今日運此增上勝心懺悔三障,欲滅此三障罪者,當用何等心可令此罪滅除?先當興七種心以為方便,然後此罪乃可得滅。何等為七?一者慚愧;二者恐怖;三者厭離;四者發菩提心;五者怨親平等;六者念報佛恩;七者觀罪性空。

「第一慚愧者,自惟我與釋迦如來同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來已經爾所塵沙劫數,而我等相與耽染六塵,流浪生死永無出期,此實天下可慚可愧可羞可恥。

「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身口意業常與罪相應,以是因緣命終之後,應墮地獄畜生餓鬼受無量苦,如此實為可驚可恐可怖可懼。

「第三厭離者,相與當觀生死之中,唯有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虛假,如水上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若車輪,生老病死八苦交煎無時暫息,眾等相與但觀自身從頭至足,其中但有三十六物,髮毛爪齒膿囊涕涶生熟二藏,大膓小膓脾腎心肺肝膽,𦙽胃肪膏𦝰膜筋脈骨髓,大小便利九孔常流。是故,經言:『此身眾苦所集,一切皆不淨物。何有智慧者,而當樂此臭肉身也?』生死既有如此種種惡法,甚可患厭。

「第四發菩提心者,經言:『當樂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六波羅蜜生,從慈悲喜捨生,從三十七助菩提法生,從如是等種種功德智慧生如來身。欲得此身者,當發菩提心求一切種智,常樂我淨薩婆若果,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於身命財無所悋惜。

「第五怨親平等者,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無彼我想。何以故爾?若見怨異親則是分別,以分別故起諸想著,想著因緣生諸煩惱,煩惱因緣造諸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

「[A6]第六念報佛恩者,如來往昔無量劫中,捨頭目髓腦、支節手足、國城、妻子、象馬、七珍,為我等故修諸苦行,此恩此德實難酬報。是故,經言:『若以頂戴兩肩荷負,於恒沙劫亦不能報。』我等欲報如來恩者,當於此世勇猛精進捍勞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寶,弘通大乘廣化眾生同入正道。

「第七觀罪性空者,無有實相從因緣生顛倒而有,既從因緣而生,則可從因緣而滅。從因緣而生者,押近惡友造作無端。從因緣而滅者,即是今日洗心懺悔。是故,經言:『此罪相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故知此罪從本是空。』

「生如是等七種心,以緣想十方諸佛、賢聖,擎拳合掌披陳至到慚愧改革,舒瀝心肝洗蕩膓胃,如此懺悔亦何罪而不滅,亦何障而不消?若復正爾悠悠緩縱情慮,徒自勞形於事何益?且復人命無常喻如轉燭,一息不還便向灰壤,三塗苦報則身應受,不可以錢財寶貨囑託求脫,窈窈冥冥恩赦無期,獨嬰此苦無代受者。莫言我今生中無有此罪,所以不能懇到懺悔。經中道言:『凡夫之人舉足動步無非是罪。』又復過去生中皆悉成就無量惡業,追逐行者如影隨形,今日若不懺悔,罪惡日深,故包藏瘕疵,佛教不許。懺悔先罪淨名所尚,故知長淪苦海寔由隱覆。

「是故,弟子!今日發露懺悔不敢覆藏。所言三障者:一曰煩惱障;二名為業障;三是果報障。此三種法更相由藉,因煩惱故所以起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

「是故,弟子!今日至心第一先應懺悔煩惱障。又此煩惱,諸佛菩薩入理聖人種種呵嘖,亦詺此煩惱以為怨家。何以故?能斷眾生慧命根故;亦詺此煩惱以之為賊,能劫眾生諸善法故;亦詺此煩惱以為暴河,能㵱眾生入於生死大苦海故;亦詺此煩惱以為羈鏁,能繫眾生於生死獄不能得出故;亦詺此煩惱猶如蟒蟲,食啖眾生真如佛性故。所以六道牽連四生不絕,惡業無窮苦果不息,當知皆是煩惱過患。是故,弟子!今日運此增上善心,歸依佛。

「南無東方金光明佛 南無南方大須彌佛 南無西方妙樂佛 南無北方具威儀智佛 南無東南方法種尊佛 南無西南方諦幢佛 南無西北方開化菩薩佛 南無東北方慧精進佛 南無下方衣毛不竪佛 南無上方無數精進興豐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報,有此心識常懷愚惑繁滿胸襟,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覺造一切罪,或因三受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緣三假造一切罪,或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慚愧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四識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執造一切罪,或因四緣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縛造一切罪,或因四食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慚愧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五住地煩惱造一切罪,或因五受根造一切罪,或因五蓋造一切罪,或因五慳造一切罪,或因五見造一切罪,或因五心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四生,今日發露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因六情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識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或因六愛造一切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四生,今日慚愧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六道一切四生,今日發露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因九惱造一切罪,或因九結造一切罪,或因九上緣造一切罪,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或因十纏造一切罪,或因十一遍使造一切罪,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或因見諦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煩惱晝夜熾然開諸漏門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惱亂賢聖及以四生,遍滿三界彌亘六道,無處可藏無處可避。今日至到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慚愧發露皆悉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三毒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三慧明,三達朗,三苦滅,三願滿。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四識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廣四等心,立四信業,四惡趣滅,得四無畏。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五蓋等諸煩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度五道,樹五根,淨五眼,成五分。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六愛等諸煩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滿足六度業,不為六塵惑,常行六妙行。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七漏八垢九結十纏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坐七淨華,洗塵八水,具九斷智,成十地行。願以懺悔十一遍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十一空解常用洗心,自在能轉十二行輪,具足十八不共之法,無量功德一切圓滿。」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入一火丸仰口地獄。云何名曰火丸仰口地獄?其地獄縱廣八十由旬,其地獄鐵城羅網,火焰俱起來燒罪人,其城四角猛風而來吹此鐵城,而動散發化作鐵丸飛流而下,其丸八方銐如鋒釯火焰俱作,於虛空中共相諍抵亦如雷聲。

南門之中有百千罪人,沙門來入其中,唱如是言:「我今何罪,來入此中受罪如是?」唱聲大叫身中震裂,烟火俱出來入其中,空中火丸從口下入足下而出,身毛孔中皆亦火然,一日一夜受無量罪。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諸沙門作何等罪,受如是苦?」

馬頭羅剎答曰:「此諸沙門受佛淨戒而不畏罪,手擿眾僧菓自食與人不知慚愧。以是因緣,墮此地獄。從地獄出,若得為人瘖瘂不語。」

寶達聞之,悲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十六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十七 - 2024-01-25 14:21:34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七

爾時,優波摩那比丘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幾佛過去?」

佛告優波摩那比丘:「比丘!譬如恒河沙世界,下至水際上盡有頂滿中微塵。比丘!有人於中取爾所微塵,過恒河沙世界下一微塵。如是過恒河沙世界復下一塵,如是盡爾所微塵。比丘!於意云何?若著微塵若不著微塵,是諸微塵數可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比丘!彼諸微塵可知其數,而彼過去同名釋迦牟尼佛,已入涅槃者不可數知。

「比丘!我知彼過去諸佛如現前見。彼諸佛母同名摩訶摩耶,父同名輸頭檀王,城同名迦毘羅。彼諸佛第一聲聞弟子,同名舍利弗、目揵連,侍者弟子同名阿難陀。何況種種異名母?異名父?異名城?異名弟子?異名侍者?

「比丘!彼若干世界,彼人於何等世界著微塵。何等世界不著微塵?彼諸世界若著微塵不著微塵,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比丘!復有第二人取一微塵,過彼若干微塵數世界,爾數佛國土阿僧祇億百千萬那由他世界為一步。比丘!彼人復過是若干微塵數世界為一步,彼人如是過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行乃下一塵,如是盡諸微塵。比丘!如是若干世界滿中微塵,復更著十方世界。比丘!復過是世界著微塵,彼諸世界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比丘!於意云何?彼諸微塵可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彼諸微塵可知其數,彼同名母、同名父、同名城、同名弟子、同名侍者、同名釋迦牟尼佛不可知數。如釋迦牟尼,不勝幢佛亦如是;盧舍那佛亦如是;無垢勝眼佛亦如是;無垢光明眼佛亦如是;光明清淨王佛亦如是;善無垢清淨佛亦如是;成就無邊功德勝王佛亦如是;寶光明佛亦如是;寂修佛亦如是;聲德佛亦如是;波頭摩勝佛亦如是;日月佛亦如是;普寶蓋佛亦如是。比丘!汝當歸命如是等阿僧祇同名佛。

「南無普光明奮迅王佛 南無普照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彌留燈王佛 南無寶莊嚴佛 南無智成就佛 南無寶蓋佛 南無放炎佛 南無物成就佛 南無稱智佛 南無三昧勝佛 南無寶觀佛 南無寶雞都佛 南無尸羅施佛 南無莎羅王佛 南無寶意山雞兜王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山自在王佛 南無旃陀佛 南無見義佛 南無自在幢佛 南無大彌留佛 南無無光勝佛 南無大莊嚴王佛 南無大智幢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無畏上勝山王佛 南無梵自在佛 南無餘依止黠聲王佛 南無智雞兜佛 南無智炬住持佛 南無過一切世間佛 南無法照佛 南無無垢光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一切勝佛 南無寂靜妙聲佛 南無普明佛 南無勝山王師子奮迅境界聲佛 南無地住持佛 南無功德王光佛 南無住持智庭燎佛 南無樂說勝王佛 南無金色波頭摩成王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無量聲佛 南無親光佛 南無龍天佛 南無天力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離諍光佛 南無世天佛 南無勝積佛 南無人王佛 南無華王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發精進佛 南無因陀羅雞兜佛 南無清淨無垢光菩提寶華不斷絕光明王佛 南無[A1]薝蔔上佛 南無意福德自在佛 南無觀聲王佛 南無無垢威德佛 南無功德寶集吼佛 南無成就德佛 南無成就勝佛 南無斯何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高須彌山佛 南無阿輸迦世界賢妙勝佛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諸佛名,必得不退菩提心。

「南無難陀世界栴檀勝佛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諸佛名,畢竟得清淨心。

「南無跋陀世界寂染佛 南無意智雞兜世界破魔力佛 南無滿月世界無憂佛 南無雞兜意勝世界寶杖佛 南無語吼聲勝世界花勝佛 南無差摩世界三昧奮迅佛 南無廣世界樹提勝佛 南無月勝世界金剛功德身佛 南無過去無量無邊海勝佛

「若有善男子稱彼佛名,得畢竟不退菩提心。

「南無彌留勝王佛

「彼佛初成佛第一會,八十億百千萬那由他聲聞眾;第二會七十億百千萬那由他;第三會六十億百千萬那由他;第四會二十五億百千萬那由他。如是菩薩無量無邊百千萬[A2]億那由他。

「南無師子妙聲王佛

「彼佛初會有九十九億聲聞;第二會九十億;第三會九十三億;第四會九十九億。如是菩薩摩訶薩眾無量無邊。

「南無華勝佛

「彼佛初會八十億聲聞,菩薩僧亦如是。

「南無妙行佛

「彼佛初會八十億聲聞,菩薩僧亦如是。

「南無無量大莊嚴佛

「彼佛初會八十億聲聞;第二會七十億,乃至第十會亦如是;菩薩僧亦如是,無量無邊。

「南無放炎佛

「彼佛初會有九十億聲聞,如是第二乃至第十亦如是,菩薩摩訶薩僧無量無邊。

「南無一切光明佛

「彼佛初會有那由他億聲聞,菩薩僧亦如是。

「南無無量光明佛

「彼佛初會聲聞有九十六億;第二會九十四億;第三會九十三億,菩薩僧亦如是。

「南無聲德佛

「彼佛初會聲聞有八十億;第二會七十億;第三會六十億,菩薩僧亦如是,應當歸命如是等諸佛菩薩。

「復次,比丘!應當敬禮南方清淨無垢世界菩薩佛,謂文殊師利,現在普見如來佛國土中。

「復次,比丘!應當敬禮四大士菩薩:第一名光明幢,現在東方無畏如來佛國土中;第二名智勝,現在南方智聚如來佛國土中;第三名寂根,現在西方智山如來佛國土中;第四名願意成就,現在北方那羅延如來佛國土中。」

復次,摩訶男比丘重問如來、世尊:「過去幾佛入涅槃?」

佛告摩訶男:「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比丘!東方恒河沙世界,南方恒河沙世界,西方恒河沙世界,北方恒河沙世界,上下四維恒河沙世界。彼一切世界,下至水際上盡有頂滿中微塵。比丘!於意云何?彼如是微塵可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同名釋迦牟尼佛,過去入涅槃者不可數知。比丘!我知彼過去諸佛如現在前。彼諸佛母同名摩訶摩耶,父同名輸頭檀王,城同名迦毘羅,彼佛第一聲聞弟子同名舍利弗、目揵連,侍者弟子同名阿難陀。何況種種異名,母異名、父異名、城異名、弟子異名、侍者異名。

「比丘!彼若干世界,彼人於何等世界著微塵?何等世界不著微塵?彼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比丘!復有第二人取彼微塵,彼若干微塵數世界爾所佛國土,阿僧祇數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過爾所世界為一步。比丘!彼人復過若干微塵數世界為一步,彼人如是過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行乃下一塵,如是盡諸微塵。比丘!如是若干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滿中微塵,復更著十方世界。比丘!復過是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彼諸世界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比丘!於意云何?彼諸微塵可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彼諸微塵可知其數,彼同名釋迦牟尼佛,母同名摩訶摩耶,父同名輸頭檀王,城同名迦毘羅,第一聲聞弟子同名舍利弗、目揵連,侍者弟子同名阿難陀,不可知數。

「復次,比丘!復有第三人,取彼爾所世界微塵,過彼爾所微塵數世界為一步,過彼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行乃下一塵,如是盡諸微塵。復有第四人,取彼若干微塵數世界,若著微塵若不著微塵,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比丘!於意云何?彼諸微塵可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彼若干微塵可知其數,然彼同名釋迦牟尼佛母、同名父、同名世界、同名弟子、同名侍者、同名佛不可知數。

「比丘!如是第五人、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人。復次,比丘!復有第十一人,是人彼若干微塵中取一微塵,破為十方若干世界微塵數分,如一微塵破為若干分,如是餘微塵亦悉破為若干世界微塵數分。比丘!於意云何?彼諸微塵可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復有人,彼若干微塵佛國土為過一步,如是速疾神通行東方世界無量無邊劫行,如是東方世界下一微塵,東方盡如是微塵若著微塵及不着者,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如是南方乃至十方,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比丘!於意云何?彼諸微塵可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若干微塵分可知其數,然現今在世同名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不可數知。母同名摩訶摩耶,父同名輸頭檀王,城同名迦毘羅,第一聲聞弟子同名舍利弗、目揵連,侍者弟子同名阿難陀,何況種種異名?

「比丘!我若干微塵數劫住世,說一同名釋迦牟尼佛不可窮盡。如是同名然燈佛、同名提[A3]婆延佛、同名燈光明佛、同名一切勝佛、同名稱王佛、同名波頭摩勝佛、同名毘婆尸佛、同名尸棄佛、同名毘舍浮佛、同名拘留孫佛、同名拘那含牟尼佛、同名迦葉佛,如是等異名母,乃至異名侍者入涅槃,我知彼佛如現在前,應當敬禮如是等諸佛。」

優波摩那比丘白佛言:「世尊!未來有幾許佛?」

佛告優波摩那比丘:「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比丘!未來星宿劫中有三百佛出世,同名大雞兜,復有十千同名莊嚴王佛。

「華作劫中有一億百千萬佛出世,同名菩提覺華;復有劫中八千頻婆羅佛出世,同名離愛佛。

「多盧波摩劫中有六千佛出世,同名散華。

「勝聲劫中莎羅自在高幢世界,有十千佛出世,同名清淨優波羅香山。

「普華劫中有千八百佛出世,同名離妄;復有劫中千三百佛出世,同名梵聲;復有劫中三十億佛出世,同名釋迦牟尼;復有劫中八千同名然燈佛出世;復有劫中六十千同名歡喜佛出世;復有劫中三億佛出世,同名弗沙;復有劫中八十千佛出世,同名莎羅自在王;復有劫中三百佛出世,同名波頭摩勝;復有劫中五百佛出世,同名波多婆。

「復有劫中千佛出世,同名閻浮檀;復有劫中千二百千萬佛出世,同名見一切義;復有劫中千佛出世,同名俱隣;復有劫中九千佛出世,同名迦葉;復有劫中十八佛出世,同名因陀羅幢;復有劫中十五佛出世,同名日佛;復有劫中六十億佛出世,同名大莊嚴;復有劫中六十佛出世,同名因陀幢。

「復有劫中五百佛出世,同名日佛;復有劫中六十億佛出世,同名大莊嚴;復有劫中六十二百佛出世,同名寂行;復有劫中六十億佛出世,同名莎羅自在王;復有劫中八千佛出世,同名堅精進。

「復有劫中百億佛出世,同名決定光明;復有劫中八十億佛出世,同名實法決定;復有劫中六十二億佛出世,同名毘留羅;復有劫中六十千佛出世,同名妙波頭摩佛;復有劫中四十千佛出世,同名願莊嚴;復有劫中五百佛出世,同名華勝王;復有劫中四十億那由他佛出世,同名妙聲;復有劫中千佛出世,同名功德蓋安隱自在王;復有劫中六十千佛出世,同名堅修柔濡;復有劫中十佛國土微塵數百千萬不可說不可說佛出世,同名普賢;復有劫中七千佛出世,同名法莊嚴王。

「比丘!舉要言之,未來諸佛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不可窮盡。比丘汝等!應當一心歸命如是等諸佛。」

爾時,舍利弗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幾佛現在?」

佛告舍利弗:「汝見我現在身也?」

舍利弗言:「如是,世尊!我今實見佛身。」

復告舍利弗:「我今見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同我名釋迦牟尼佛在世者,如汝見我無異。如是同名然燈佛、同名毘婆尸佛、同名尸棄佛、同名毘舍浮佛、同名拘留孫佛、同名拘那含佛、同名迦葉佛。

「舍利弗!舉要言之,我若一劫若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說同名諸佛不可窮盡。何況異名佛?此如是等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初教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舍利弗!汝等應當一心歸命如是等佛。舍利弗!現在劫五百同名智幢佛,復有劫五百同名法幢佛,復有劫六十二同名然炬佛,復有劫六十二同名尸棄佛,復有劫千同名然火單荼自在王聲佛;復有劫二千不同名,或名智勝佛,或名然燈王佛,或名法勝佛,或有名梵勝佛。舍利弗!汝等應當一心歸命如是等諸佛。

「舍利弗!復有佛名妙聲分聲佛。舍利弗!彼妙聲分聲佛壽命滿足六十百歲。過彼東方名智自在兩足尊,彼智自在如來壽命滿足十二千歲。過彼智自在世尊,復有佛名威德自在兩足尊,彼威德自在佛壽命滿足七十六千歲。過彼威德自在世尊,復有佛名摩[A4]醯首羅,彼摩醯首羅佛壽命滿足一億歲。過彼摩醯首羅佛,復有佛名梵聲,彼梵聲佛壽命滿足十億歲。過彼梵聲世尊,復有佛名大眾自在,彼大眾自在佛壽命滿足六十千歲。過彼大眾自在世尊,復有佛名聲自在,彼聲自在佛壽命滿足一億歲。過彼聲自在世尊,復有佛名勝聲,彼勝聲佛壽命滿足百億歲。過彼勝聲世尊有佛名月面,彼月面佛壽命滿足一日一夜。過彼月面世尊,復有佛名日面,彼日面佛壽命滿足千八百歲。過彼日面世尊,復有佛名梵面,彼梵面佛壽命滿足二十三千歲。過彼梵面世尊,復有佛名梵阿莎婆,彼梵阿莎婆佛壽命滿足千八百歲。舍利弗!汝等應當一心歸命如是等諸佛。

「舍利弗!復過一劫中二百佛出世,我說彼佛名汝當歸命。

「南無不可嫌身佛 南無稱名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稱吼佛 南無稱上佛 南無聲清淨佛 南無智勝佛 南無智解佛 南無黠慧佛 南無智通佛 南無智成就佛 南無智供養佛 南無智妙佛 南無智炎佛 南無智勇猛佛 南無淨上佛 南無梵天佛 南無善梵天佛 南無淨婆藪佛 南無妙梵聲佛 南無梵自在佛 南無梵天自在佛 南無因那陀佛 南無梵吼佛 南無梵德佛 南無威德力佛 南無威德自在佛 南無善威德佛 南無威德絕倫無能制伏佛 南無威德起佛 南無善決定威德佛 南無威德天佛 南無威德勝佛 南無驚怖佛 南無驚怖意佛 南無驚怖慧佛 南無驚怖眾生佛 南無驚怖面佛 南無驚怖起佛 南無威德決定畢竟佛 南無威德天佛 南無驚怖實佛 南無見驚怖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深聲佛 南無無邊聲佛 南無淨聲佛 南無清淨聲佛 南無無量聲佛 南無放聲佛 南無降伏魔力聲佛 南無住持聲佛 南無善目佛 南無清淨面佛 南無善照佛 南無無邊眼佛 南無普眼佛 南無稱眼佛 南無眼莊嚴佛 南無不可嫌眼佛 南無調柔佛 南無調伏身心佛 南無身心柔軟佛 南無調眼佛 南無善調心佛 南無善寂根佛 南無善寂意佛 南無善寂妙佛 南無善寂行佛 南無善寂去佛 南無善寂彼岸佛 南無善寂勇猛佛 南無善寂住勝佛 南無善寂淨心佛 南無眾上首自在王佛 南無有眾佛 南無眾自在佛 南無勝眾佛 南無清淨智佛 南無大眾自在佛 南無眾勇猛佛 南無放妙香佛 南無法力佛 南無法雞兜佛 南無法行佛 南無法寶佛 南無法力佛 南無法王佛 南無善法佛 南無法勇猛佛 南無法樂決定佛

「南無實法決定一劫中八十億同名決定佛

「第二劫中八十億亦同名決定佛、過決定佛、名勝成就佛,亦應一心敬禮。

「南無安隱佛 南無拘隣佛 南無善歡喜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頭陀羅吒佛 南無毘留博叉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妙眼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善解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妙去佛 南無大勝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善度佛 南無滅惡佛 南無大功德佛 南無摩梨支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滿月佛 南無淨名佛 南無淨德佛 南無淨住佛 南無喜勝佛 南無月幢佛 南無寶起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法妙佛 南無高髻佛 南無稱妙佛 南無次勝妙釋迦牟尼佛 南無吉沙佛 南無弗沙佛 南無毘婆尸佛 南無尸棄佛 南無毘舍浮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佛復告舍利弗:「現在東方可樂世界中名阿閦佛,汝等應當一心敬禮。

「南無日藏佛 南無龍王自在王佛 南無日作佛 南無龍歡喜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稱光明佛 南無山城佛 南無普妙佛 南無普寶佛 南無稱自在王佛 南無行法行稱佛 南無初智慧佛 南無智山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生勝佛 南無彌留藏佛 南無智海佛 南無大精進佛 南無高山勝佛 南無功德藏佛 南無智法界佛 南無無畏自在佛 南無大精進成就佛 南無智成就佛 南無無礙王佛 南無地力精進佛 南無持行佛 南無力王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法光明王佛 南無降伏魔佛 南無不斷炎佛 南無功德山佛 南無智齊佛 南無無障力王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師子歡喜佛 南無戒光明佛 南無快勝王佛 南無無盡智藏佛 南無寶面勝佛 南無智波婆佛 南無決定稱佛 南無無邊觀王佛 南無法華雨佛 南無作光明佛 南無高山王佛 南無成就法輪王佛 南無無垢眼佛 南無大名聲德佛 南無無礙智力王佛 南無無礙安隱佛 南無寂門佛 南無福德力精進佛 南無智衣王佛 南無法自在王佛 南無無妨安隱佛 南無智成就佛 南無大力彌留藏佛 南無觀功德精進佛 南無得無障不迷佛 南無香光明佛 南無功德聚集王佛 南無法齊底佛 南無聲自在王佛 南無護聲佛 南無種種力精進王佛 南無寶光明勝王佛 南無過一切須彌山王佛 南無寶彌留佛 南無不動法佛 南無堅固蓋王佛 南無普功德佛 南無法莎羅彌留佛 南無聚集智聲佛 南無智炎華月王佛 南無龍王自在王佛 南無優曇末花王佛 南無真金色王佛 南無增長法幢王佛 南無栴檀波羅光佛 南無住持功德稱佛 南無堅固意精進佛 南無然塵燈佛 南無精進步佛 南無無邊堅固幢佛 南無最法稱佛 南無法王佛 南無降伏大眾佛 南無有光炎華高山佛 南無智勝照佛 南無才威德然燈佛 南無無諍無畏佛 南無智化聲佛 南無二輪成就佛 南無妙身蓋佛 南無勝莊嚴王佛 南無師子座善坐佛 南無放月光華王佛

「復次,舍利弗!現在南方佛,汝應當一心歸命。

「南無法自在吼佛 南無師子奮迅王佛 南無初發心香自在莎羅佛 南無那羅延自在藏彌留勝佛 南無寶山精進自在集功德佛 南無樹提藏佛 南無星宿方便稱佛 南無功德力莎羅王佛 南無妙聲吼奮迅佛 南無得一切眾生意佛 南無大意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寶陀山佛 南無法雲吼聲佛 南無香波頭摩精進王成就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光波婆吒佛 南無功德跡佛 南無因緣光明佛 南無無邊功德王佛 南無增長眼佛 南無師子聲奮迅佛 南無天力師子奮迅佛 南無觀法佛 南無法華通佛 南無敬法清淨佛 南無堅精進行奮迅佛 南無自精進佛 南無彌留光佛 南無功德阿尼羅佛 南無淨根佛 南無喚智佛 南無智慧作佛 南無不破廣慧佛 南無力慧佛 南無優頭鉢佛 南無法堅固歡喜佛 南無堅固意自在王佛 南無平等須彌山面佛 南無發捨成就佛 南無清淨藏佛 南無一切眾生自在佛 南無勝業清淨見佛 南無智自在佛 南無善快奮迅佛 南無無障無著精進佛 南無世間自在佛 南無廣法行佛 南無功德成就佛 南無不怯弱成就佛 南無城如意通佛 南無如觀法佛 南無栴檀鬚佛 南無敬重戒王佛 南無寶名佛 南無龍王自在聲佛 南無大智莊嚴佛 南無無孤獨功德佛 南無阿羅摩佛 南無不滅莊嚴佛 南無淨功德莊嚴佛 南無自在相好莊嚴稱佛 南無行自在王佛 南無法華彌留佛 南無法性莊嚴佛 南無願滿足佛 南無大捨莊嚴佛 南無千法無畏佛 南無有自在成就佛 南無樂法奮迅佛 南無寂王佛 南無解脫王佛 南無肩彌留佛 南無如意力電王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羼提菩薩 南無韋藍菩薩 南無上寶月菩薩 南無威儀菩薩 南無不虛德菩薩 南無寶明菩薩 南無樂說頂菩薩 南無慧頂菩薩 南無一切勇健菩薩 南無破闇菩薩 南無功德寶菩薩 南無華威德菩薩 南無離惡道菩薩 南無雲陰菩薩 南無出過菩薩 南無頂相菩薩 南無山相博王菩薩 南無妙生菩薩 南無帝網菩薩 南無寶施菩薩 南無破魔菩薩 南無定自在王菩薩 南無法自在王菩薩 南無法相菩薩 南無常慘菩薩 南無執寶炬菩薩 南無明網菩薩 南無無緣觀菩薩 南無壞魔菩薩 南無大目法王子 南無慈王法王子 南無梵音法王子 南無妙色法王子 南無栴檀林法王子 南無師子吼音法王子 南無妙聲法王子 南無妙色形貌法王子 南無種種莊嚴法王子 南無釋幢法王子 南無頂生法王子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夫論懺悔者,本是改往修來、滅惡興善。人生居世誰能無過,學人失念尚起煩惱,羅漢結習動身口業,豈況凡夫而當無過?但智者先覺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逐使滋蔓,所以積習長夜曉悟無期。若能慚愧發露懺悔者,豈惟正是滅罪而已,亦復增長無量功德,樹立如來涅槃妙果。

「若欲行此法者,先當外肅形儀瞻奉尊像,內起敬意緣於相法,慊切至到生二種心。何等為二?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難可常保,一朝散壞不知此身何時可復;若復不值諸佛、賢聖,忽遭逢惡友造眾罪業,復應墮落深坑險趣。二者、自念我此生中,雖得值遇如來正法為佛弟子,弟子之法紹繼聖種,淨身口意善法自居,而今我等公自作惡而復覆藏,言他不知謂彼不見,隱匿在心傲然無愧,此實天下愚惑之甚。則今現有十方諸佛,諸大地菩薩、諸天神仙,何曾不以清淨天眼見於我等所作罪惡?又復幽顯靈祇,注記罪福纖毫無差。

「夫論作罪之人,命終之後,牛頭獄卒錄其精神,在閻羅王所辯窮是非。當爾之時,一切怨對皆來證據,各言:『汝先屠戮我身炮煮蒸炙。』或言:『汝先剝奪於我一切財寶離我眷屬,我於今者始得汝便。』於時現前證據何得敢諱,唯應甘心分受宿殃,如經所明地獄之中不枉治人。

「若其生平之日,素所作眾罪心自失者,是其生時造惡之處,一切諸像皆現在前。各言:『汝昔在於我邊作如是罪,今何得諱?』是為作罪無藏隱處。於是閻魔羅王,切齒呵嘖將付地獄,歷劫窮年求出莫由。此事不遠不關他人,正是我身自作自受,雖父子至親,一旦對至無代受者,眾等相與及其形休體無眾疾,各自努力與性命競生大怖畏,死欲至時悔無所及。是故,弟子!至心歸命十方諸佛。

「南無東方金海佛 南無南方超出須彌佛 南無西方無量幡佛 南無北方行智佛 南無東南方究竟智佛 南無西南方無上智佛 南無西北方自在智佛 南無東北方明智佛 南無下方梵天智佛 南無上方伏怨智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積聚無明障蔽心目,隨煩惱性造三世罪業。或耽染愛著起於貪欲煩惱,或瞋恚忿怒懷害煩惱,或惛憒瞢瞪不了煩惱,或我慢自高輕傲煩惱,疑惑正道猶預煩惱,謗無因果邪見煩惱,不識緣假著我煩惱,迷於三世執斷常煩惱,朋狎惡法起見取煩惱,僻稟邪師造戒取煩惱,乃至一等四執橫計煩惱,今日至誠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守惜堅著起慳悋煩惱,不攝六情奢誕煩惱,心行弊惡不忍煩惱,懶墮緩縱不勤煩惱,情慮躁動覺觀煩惱,觸境迷惑無知解煩惱,隨世八風生彼我煩惱,諂曲面譽不直心煩惱,橫強難觸不調和煩惱,易忿難悅多含恨煩惱,嫉妬繫刺[A5]佷戾煩惱,凶險暴害諂毒煩惱,乖背二諦執相煩惱,於苦集滅道生顛倒煩惱,隨從生死十二因緣流轉煩惱,乃至無始無明住地恒沙煩惱,起四住地搆於三界苦果煩惱。如是等諸煩惱無量無邊,惱亂賢聖六道四生,今日發露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歸命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貪瞋癡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折憍慢幢竭愛欲水,滅瞋恚火破愚癡暗,拔斷疑根裂諸見網,深識三界猶如牢獄,四大毒蛇五陰怨賊,六入空聚愛詐親善,修八聖道斷無明源,正向涅槃不休不息,三十七品心心相應,十波羅蜜常現在前。」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更入一斫手地獄。云何名曰斫手地獄?其地獄縱廣三十六由旬,其地獄中有大鐵床,縱廣五十餘步,炎火猛熾烟焰俱起來燒罪人,罪人見之迫迮倒地而不自勝。

南門之中有五千沙門,揚聲大叫:「我今何罪來入此中?」馬頭羅剎手捉三鈷鐵叉,望胸而撞背上而出,將至鐵床之上,其床火然烟焰俱出來燒罪人。復有鐵斧斫罪人手寸寸而碎,一日一夜受罪萬端,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諸沙門,作何罪業來入其中?」

羅剎答曰:「此諸沙門受佛淨戒而不能持,亦不清淨楊枝漱口,手不清淨多有垢穢,或手捉男根女根捉不淨物,脾中有臭穢而不除去便捉經像。以是因緣,墮此地獄,經千萬劫而不能出,若得為人身不具足。」

寶達聞之,悲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十七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七 - 2024-01-26 11:49:20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七

爾時,優波摩那比丘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幾佛過去?」

佛告優波摩那比丘:「比丘!譬如恒河沙世界,下至水際上盡有頂滿中微塵。比丘!有人於中取爾所微塵,過恒河沙世界下一微塵。如是過恒河沙世界復下一塵,如是盡爾所微塵。比丘!於意云何?若著微塵若不著微塵,是諸微塵數可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比丘!彼諸微塵可知其數,而彼過去同名釋迦牟尼佛,已入涅槃者不可數知。

「比丘!我知彼過去諸佛如現前見。彼諸佛母同名摩訶摩耶,父同名輸頭檀王,城同名迦毘羅。彼諸佛第一聲聞弟子,同名舍利弗、目揵連,侍者弟子同名阿難陀。何況種種異名母?異名父?異名城?異名弟子?異名侍者?

「比丘!彼若干世界,彼人於何等世界著微塵。何等世界不著微塵?彼諸世界若著微塵不著微塵,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比丘!復有第二人取一微塵,過彼若干微塵數世界,爾數佛國土阿僧祇億百千萬那由他世界為一步。比丘!彼人復過是若干微塵數世界為一步,彼人如是過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行乃下一塵,如是盡諸微塵。比丘!如是若干世界滿中微塵,復更著十方世界。比丘!復過是世界著微塵,彼諸世界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比丘!於意云何?彼諸微塵可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彼諸微塵可知其數,彼同名母、同名父、同名城、同名弟子、同名侍者、同名釋迦牟尼佛不可知數。如釋迦牟尼,不勝幢佛亦如是;盧舍那佛亦如是;無垢勝眼佛亦如是;無垢光明眼佛亦如是;光明清淨王佛亦如是;善無垢清淨佛亦如是;成就無邊功德勝王佛亦如是;寶光明佛亦如是;寂修佛亦如是;聲德佛亦如是;波頭摩勝佛亦如是;日月佛亦如是;普寶蓋佛亦如是。比丘!汝當歸命如是等阿僧祇同名佛。

「南無普光明奮迅王佛 南無普照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彌留燈王佛 南無寶莊嚴佛 南無智成就佛 南無寶蓋佛 南無放炎佛 南無物成就佛 南無稱智佛 南無三昧勝佛 南無寶觀佛 南無寶雞都佛 南無尸羅施佛 南無莎羅王佛 南無寶意山雞兜王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山自在王佛 南無旃陀佛 南無見義佛 南無自在幢佛 南無大彌留佛 南無無光勝佛 南無大莊嚴王佛 南無大智幢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無畏上勝山王佛 南無梵自在佛 南無餘依止黠聲王佛 南無智雞兜佛 南無智炬住持佛 南無過一切世間佛 南無法照佛 南無無垢光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一切勝佛 南無寂靜妙聲佛 南無普明佛 南無勝山王師子奮迅境界聲佛 南無地住持佛 南無功德王光佛 南無住持智庭燎佛 南無樂說勝王佛 南無金色波頭摩成王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無量聲佛 南無親光佛 南無龍天佛 南無天力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離諍光佛 南無世天佛 南無勝積佛 南無人王佛 南無華王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發精進佛 南無因陀羅雞兜佛 南無清淨無垢光菩提寶華不斷絕光明王佛 南無[A1]薝蔔上佛 南無意福德自在佛 南無觀聲王佛 南無無垢威德佛 南無功德寶集吼佛 南無成就德佛 南無成就勝佛 南無斯何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高須彌山佛 南無阿輸迦世界賢妙勝佛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諸佛名,必得不退菩提心。

「南無難陀世界栴檀勝佛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諸佛名,畢竟得清淨心。

「南無跋陀世界寂染佛 南無意智雞兜世界破魔力佛 南無滿月世界無憂佛 南無雞兜意勝世界寶杖佛 南無語吼聲勝世界花勝佛 南無差摩世界三昧奮迅佛 南無廣世界樹提勝佛 南無月勝世界金剛功德身佛 南無過去無量無邊海勝佛

「若有善男子稱彼佛名,得畢竟不退菩提心。

「南無彌留勝王佛

「彼佛初成佛第一會,八十億百千萬那由他聲聞眾;第二會七十億百千萬那由他;第三會六十億百千萬那由他;第四會二十五億百千萬那由他。如是菩薩無量無邊百千萬[A2]億那由他。

「南無師子妙聲王佛

「彼佛初會有九十九億聲聞;第二會九十億;第三會九十三億;第四會九十九億。如是菩薩摩訶薩眾無量無邊。

「南無華勝佛

「彼佛初會八十億聲聞,菩薩僧亦如是。

「南無妙行佛

「彼佛初會八十億聲聞,菩薩僧亦如是。

「南無無量大莊嚴佛

「彼佛初會八十億聲聞;第二會七十億,乃至第十會亦如是;菩薩僧亦如是,無量無邊。

「南無放炎佛

「彼佛初會有九十億聲聞,如是第二乃至第十亦如是,菩薩摩訶薩僧無量無邊。

「南無一切光明佛

「彼佛初會有那由他億聲聞,菩薩僧亦如是。

「南無無量光明佛

「彼佛初會聲聞有九十六億;第二會九十四億;第三會九十三億,菩薩僧亦如是。

「南無聲德佛

「彼佛初會聲聞有八十億;第二會七十億;第三會六十億,菩薩僧亦如是,應當歸命如是等諸佛菩薩。

「復次,比丘!應當敬禮南方清淨無垢世界菩薩佛,謂文殊師利,現在普見如來佛國土中。

「復次,比丘!應當敬禮四大士菩薩:第一名光明幢,現在東方無畏如來佛國土中;第二名智勝,現在南方智聚如來佛國土中;第三名寂根,現在西方智山如來佛國土中;第四名願意成就,現在北方那羅延如來佛國土中。」

復次,摩訶男比丘重問如來、世尊:「過去幾佛入涅槃?」

佛告摩訶男:「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比丘!東方恒河沙世界,南方恒河沙世界,西方恒河沙世界,北方恒河沙世界,上下四維恒河沙世界。彼一切世界,下至水際上盡有頂滿中微塵。比丘!於意云何?彼如是微塵可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如是同名釋迦牟尼佛,過去入涅槃者不可數知。比丘!我知彼過去諸佛如現在前。彼諸佛母同名摩訶摩耶,父同名輸頭檀王,城同名迦毘羅,彼佛第一聲聞弟子同名舍利弗、目揵連,侍者弟子同名阿難陀。何況種種異名,母異名、父異名、城異名、弟子異名、侍者異名。

「比丘!彼若干世界,彼人於何等世界著微塵?何等世界不著微塵?彼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比丘!復有第二人取彼微塵,彼若干微塵數世界爾所佛國土,阿僧祇數百千萬億那由他世界,過爾所世界為一步。比丘!彼人復過若干微塵數世界為一步,彼人如是過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行乃下一塵,如是盡諸微塵。比丘!如是若干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滿中微塵,復更著十方世界。比丘!復過是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彼諸世界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比丘!於意云何?彼諸微塵可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彼諸微塵可知其數,彼同名釋迦牟尼佛,母同名摩訶摩耶,父同名輸頭檀王,城同名迦毘羅,第一聲聞弟子同名舍利弗、目揵連,侍者弟子同名阿難陀,不可知數。

「復次,比丘!復有第三人,取彼爾所世界微塵,過彼爾所微塵數世界為一步,過彼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行乃下一塵,如是盡諸微塵。復有第四人,取彼若干微塵數世界,若著微塵若不著微塵,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比丘!於意云何?彼諸微塵可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彼若干微塵可知其數,然彼同名釋迦牟尼佛母、同名父、同名世界、同名弟子、同名侍者、同名佛不可知數。

「比丘!如是第五人、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人。復次,比丘!復有第十一人,是人彼若干微塵中取一微塵,破為十方若干世界微塵數分,如一微塵破為若干分,如是餘微塵亦悉破為若干世界微塵數分。比丘!於意云何?彼諸微塵可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復有人,彼若干微塵佛國土為過一步,如是速疾神通行東方世界無量無邊劫行,如是東方世界下一微塵,東方盡如是微塵若著微塵及不着者,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如是南方乃至十方,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比丘!於意云何?彼諸微塵可知數不?」

比丘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若干微塵分可知其數,然現今在世同名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不可數知。母同名摩訶摩耶,父同名輸頭檀王,城同名迦毘羅,第一聲聞弟子同名舍利弗、目揵連,侍者弟子同名阿難陀,何況種種異名?

「比丘!我若干微塵數劫住世,說一同名釋迦牟尼佛不可窮盡。如是同名然燈佛、同名提[A3]婆延佛、同名燈光明佛、同名一切勝佛、同名稱王佛、同名波頭摩勝佛、同名毘婆尸佛、同名尸棄佛、同名毘舍浮佛、同名拘留孫佛、同名拘那含牟尼佛、同名迦葉佛,如是等異名母,乃至異名侍者入涅槃,我知彼佛如現在前,應當敬禮如是等諸佛。」

優波摩那比丘白佛言:「世尊!未來有幾許佛?」

佛告優波摩那比丘:「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比丘!未來星宿劫中有三百佛出世,同名大雞兜,復有十千同名莊嚴王佛。

「華作劫中有一億百千萬佛出世,同名菩提覺華;復有劫中八千頻婆羅佛出世,同名離愛佛。

「多盧波摩劫中有六千佛出世,同名散華。

「勝聲劫中莎羅自在高幢世界,有十千佛出世,同名清淨優波羅香山。

「普華劫中有千八百佛出世,同名離妄;復有劫中千三百佛出世,同名梵聲;復有劫中三十億佛出世,同名釋迦牟尼;復有劫中八千同名然燈佛出世;復有劫中六十千同名歡喜佛出世;復有劫中三億佛出世,同名弗沙;復有劫中八十千佛出世,同名莎羅自在王;復有劫中三百佛出世,同名波頭摩勝;復有劫中五百佛出世,同名波多婆。

「復有劫中千佛出世,同名閻浮檀;復有劫中千二百千萬佛出世,同名見一切義;復有劫中千佛出世,同名俱隣;復有劫中九千佛出世,同名迦葉;復有劫中十八佛出世,同名因陀羅幢;復有劫中十五佛出世,同名日佛;復有劫中六十億佛出世,同名大莊嚴;復有劫中六十佛出世,同名因陀幢。

「復有劫中五百佛出世,同名日佛;復有劫中六十億佛出世,同名大莊嚴;復有劫中六十二百佛出世,同名寂行;復有劫中六十億佛出世,同名莎羅自在王;復有劫中八千佛出世,同名堅精進。

「復有劫中百億佛出世,同名決定光明;復有劫中八十億佛出世,同名實法決定;復有劫中六十二億佛出世,同名毘留羅;復有劫中六十千佛出世,同名妙波頭摩佛;復有劫中四十千佛出世,同名願莊嚴;復有劫中五百佛出世,同名華勝王;復有劫中四十億那由他佛出世,同名妙聲;復有劫中千佛出世,同名功德蓋安隱自在王;復有劫中六十千佛出世,同名堅修柔濡;復有劫中十佛國土微塵數百千萬不可說不可說佛出世,同名普賢;復有劫中七千佛出世,同名法莊嚴王。

「比丘!舉要言之,未來諸佛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不可窮盡。比丘汝等!應當一心歸命如是等諸佛。」

爾時,舍利弗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幾佛現在?」

佛告舍利弗:「汝見我現在身也?」

舍利弗言:「如是,世尊!我今實見佛身。」

復告舍利弗:「我今見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世界,同我名釋迦牟尼佛在世者,如汝見我無異。如是同名然燈佛、同名毘婆尸佛、同名尸棄佛、同名毘舍浮佛、同名拘留孫佛、同名拘那含佛、同名迦葉佛。

「舍利弗!舉要言之,我若一劫若百千萬億那由他劫,說同名諸佛不可窮盡。何況異名佛?此如是等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初教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舍利弗!汝等應當一心歸命如是等佛。舍利弗!現在劫五百同名智幢佛,復有劫五百同名法幢佛,復有劫六十二同名然炬佛,復有劫六十二同名尸棄佛,復有劫千同名然火單荼自在王聲佛;復有劫二千不同名,或名智勝佛,或名然燈王佛,或名法勝佛,或有名梵勝佛。舍利弗!汝等應當一心歸命如是等諸佛。

「舍利弗!復有佛名妙聲分聲佛。舍利弗!彼妙聲分聲佛壽命滿足六十百歲。過彼東方名智自在兩足尊,彼智自在如來壽命滿足十二千歲。過彼智自在世尊,復有佛名威德自在兩足尊,彼威德自在佛壽命滿足七十六千歲。過彼威德自在世尊,復有佛名摩[A4]醯首羅,彼摩醯首羅佛壽命滿足一億歲。過彼摩醯首羅佛,復有佛名梵聲,彼梵聲佛壽命滿足十億歲。過彼梵聲世尊,復有佛名大眾自在,彼大眾自在佛壽命滿足六十千歲。過彼大眾自在世尊,復有佛名聲自在,彼聲自在佛壽命滿足一億歲。過彼聲自在世尊,復有佛名勝聲,彼勝聲佛壽命滿足百億歲。過彼勝聲世尊有佛名月面,彼月面佛壽命滿足一日一夜。過彼月面世尊,復有佛名日面,彼日面佛壽命滿足千八百歲。過彼日面世尊,復有佛名梵面,彼梵面佛壽命滿足二十三千歲。過彼梵面世尊,復有佛名梵阿莎婆,彼梵阿莎婆佛壽命滿足千八百歲。舍利弗!汝等應當一心歸命如是等諸佛。

「舍利弗!復過一劫中二百佛出世,我說彼佛名汝當歸命。

「南無不可嫌身佛 南無稱名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稱吼佛 南無稱上佛 南無聲清淨佛 南無智勝佛 南無智解佛 南無黠慧佛 南無智通佛 南無智成就佛 南無智供養佛 南無智妙佛 南無智炎佛 南無智勇猛佛 南無淨上佛 南無梵天佛 南無善梵天佛 南無淨婆藪佛 南無妙梵聲佛 南無梵自在佛 南無梵天自在佛 南無因那陀佛 南無梵吼佛 南無梵德佛 南無威德力佛 南無威德自在佛 南無善威德佛 南無威德絕倫無能制伏佛 南無威德起佛 南無善決定威德佛 南無威德天佛 南無威德勝佛 南無驚怖佛 南無驚怖意佛 南無驚怖慧佛 南無驚怖眾生佛 南無驚怖面佛 南無驚怖起佛 南無威德決定畢竟佛 南無威德天佛 南無驚怖實佛 南無見驚怖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深聲佛 南無無邊聲佛 南無淨聲佛 南無清淨聲佛 南無無量聲佛 南無放聲佛 南無降伏魔力聲佛 南無住持聲佛 南無善目佛 南無清淨面佛 南無善照佛 南無無邊眼佛 南無普眼佛 南無稱眼佛 南無眼莊嚴佛 南無不可嫌眼佛 南無調柔佛 南無調伏身心佛 南無身心柔軟佛 南無調眼佛 南無善調心佛 南無善寂根佛 南無善寂意佛 南無善寂妙佛 南無善寂行佛 南無善寂去佛 南無善寂彼岸佛 南無善寂勇猛佛 南無善寂住勝佛 南無善寂淨心佛 南無眾上首自在王佛 南無有眾佛 南無眾自在佛 南無勝眾佛 南無清淨智佛 南無大眾自在佛 南無眾勇猛佛 南無放妙香佛 南無法力佛 南無法雞兜佛 南無法行佛 南無法寶佛 南無法力佛 南無法王佛 南無善法佛 南無法勇猛佛 南無法樂決定佛

「南無實法決定一劫中八十億同名決定佛

「第二劫中八十億亦同名決定佛、過決定佛、名勝成就佛,亦應一心敬禮。

「南無安隱佛 南無拘隣佛 南無善歡喜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頭陀羅吒佛 南無毘留博叉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妙眼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善解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妙去佛 南無大勝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善度佛 南無滅惡佛 南無大功德佛 南無摩梨支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滿月佛 南無淨名佛 南無淨德佛 南無淨住佛 南無喜勝佛 南無月幢佛 南無寶起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法妙佛 南無高髻佛 南無稱妙佛 南無次勝妙釋迦牟尼佛 南無吉沙佛 南無弗沙佛 南無毘婆尸佛 南無尸棄佛 南無毘舍浮佛 南無拘留孫佛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佛復告舍利弗:「現在東方可樂世界中名阿閦佛,汝等應當一心敬禮。

「南無日藏佛 南無龍王自在王佛 南無日作佛 南無龍歡喜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稱光明佛 南無山城佛 南無普妙佛 南無普寶佛 南無稱自在王佛 南無行法行稱佛 南無初智慧佛 南無智山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生勝佛 南無彌留藏佛 南無智海佛 南無大精進佛 南無高山勝佛 南無功德藏佛 南無智法界佛 南無無畏自在佛 南無大精進成就佛 南無智成就佛 南無無礙王佛 南無地力精進佛 南無持行佛 南無力王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法光明王佛 南無降伏魔佛 南無不斷炎佛 南無功德山佛 南無智齊佛 南無無障力王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師子歡喜佛 南無戒光明佛 南無快勝王佛 南無無盡智藏佛 南無寶面勝佛 南無智波婆佛 南無決定稱佛 南無無邊觀王佛 南無法華雨佛 南無作光明佛 南無高山王佛 南無成就法輪王佛 南無無垢眼佛 南無大名聲德佛 南無無礙智力王佛 南無無礙安隱佛 南無寂門佛 南無福德力精進佛 南無智衣王佛 南無法自在王佛 南無無妨安隱佛 南無智成就佛 南無大力彌留藏佛 南無觀功德精進佛 南無得無障不迷佛 南無香光明佛 南無功德聚集王佛 南無法齊底佛 南無聲自在王佛 南無護聲佛 南無種種力精進王佛 南無寶光明勝王佛 南無過一切須彌山王佛 南無寶彌留佛 南無不動法佛 南無堅固蓋王佛 南無普功德佛 南無法莎羅彌留佛 南無聚集智聲佛 南無智炎華月王佛 南無龍王自在王佛 南無優曇末花王佛 南無真金色王佛 南無增長法幢王佛 南無栴檀波羅光佛 南無住持功德稱佛 南無堅固意精進佛 南無然塵燈佛 南無精進步佛 南無無邊堅固幢佛 南無最法稱佛 南無法王佛 南無降伏大眾佛 南無有光炎華高山佛 南無智勝照佛 南無才威德然燈佛 南無無諍無畏佛 南無智化聲佛 南無二輪成就佛 南無妙身蓋佛 南無勝莊嚴王佛 南無師子座善坐佛 南無放月光華王佛

「復次,舍利弗!現在南方佛,汝應當一心歸命。

「南無法自在吼佛 南無師子奮迅王佛 南無初發心香自在莎羅佛 南無那羅延自在藏彌留勝佛 南無寶山精進自在集功德佛 南無樹提藏佛 南無星宿方便稱佛 南無功德力莎羅王佛 南無妙聲吼奮迅佛 南無得一切眾生意佛 南無大意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寶陀山佛 南無法雲吼聲佛 南無香波頭摩精進王成就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光波婆吒佛 南無功德跡佛 南無因緣光明佛 南無無邊功德王佛 南無增長眼佛 南無師子聲奮迅佛 南無天力師子奮迅佛 南無觀法佛 南無法華通佛 南無敬法清淨佛 南無堅精進行奮迅佛 南無自精進佛 南無彌留光佛 南無功德阿尼羅佛 南無淨根佛 南無喚智佛 南無智慧作佛 南無不破廣慧佛 南無力慧佛 南無優頭鉢佛 南無法堅固歡喜佛 南無堅固意自在王佛 南無平等須彌山面佛 南無發捨成就佛 南無清淨藏佛 南無一切眾生自在佛 南無勝業清淨見佛 南無智自在佛 南無善快奮迅佛 南無無障無著精進佛 南無世間自在佛 南無廣法行佛 南無功德成就佛 南無不怯弱成就佛 南無城如意通佛 南無如觀法佛 南無栴檀鬚佛 南無敬重戒王佛 南無寶名佛 南無龍王自在聲佛 南無大智莊嚴佛 南無無孤獨功德佛 南無阿羅摩佛 南無不滅莊嚴佛 南無淨功德莊嚴佛 南無自在相好莊嚴稱佛 南無行自在王佛 南無法華彌留佛 南無法性莊嚴佛 南無願滿足佛 南無大捨莊嚴佛 南無千法無畏佛 南無有自在成就佛 南無樂法奮迅佛 南無寂王佛 南無解脫王佛 南無肩彌留佛 南無如意力電王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羼提菩薩 南無韋藍菩薩 南無上寶月菩薩 南無威儀菩薩 南無不虛德菩薩 南無寶明菩薩 南無樂說頂菩薩 南無慧頂菩薩 南無一切勇健菩薩 南無破闇菩薩 南無功德寶菩薩 南無華威德菩薩 南無離惡道菩薩 南無雲陰菩薩 南無出過菩薩 南無頂相菩薩 南無山相博王菩薩 南無妙生菩薩 南無帝網菩薩 南無寶施菩薩 南無破魔菩薩 南無定自在王菩薩 南無法自在王菩薩 南無法相菩薩 南無常慘菩薩 南無執寶炬菩薩 南無明網菩薩 南無無緣觀菩薩 南無壞魔菩薩 南無大目法王子 南無慈王法王子 南無梵音法王子 南無妙色法王子 南無栴檀林法王子 南無師子吼音法王子 南無妙聲法王子 南無妙色形貌法王子 南無種種莊嚴法王子 南無釋幢法王子 南無頂生法王子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夫論懺悔者,本是改往修來、滅惡興善。人生居世誰能無過,學人失念尚起煩惱,羅漢結習動身口業,豈況凡夫而當無過?但智者先覺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逐使滋蔓,所以積習長夜曉悟無期。若能慚愧發露懺悔者,豈惟正是滅罪而已,亦復增長無量功德,樹立如來涅槃妙果。

「若欲行此法者,先當外肅形儀瞻奉尊像,內起敬意緣於相法,慊切至到生二種心。何等為二?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難可常保,一朝散壞不知此身何時可復;若復不值諸佛、賢聖,忽遭逢惡友造眾罪業,復應墮落深坑險趣。二者、自念我此生中,雖得值遇如來正法為佛弟子,弟子之法紹繼聖種,淨身口意善法自居,而今我等公自作惡而復覆藏,言他不知謂彼不見,隱匿在心傲然無愧,此實天下愚惑之甚。則今現有十方諸佛,諸大地菩薩、諸天神仙,何曾不以清淨天眼見於我等所作罪惡?又復幽顯靈祇,注記罪福纖毫無差。

「夫論作罪之人,命終之後,牛頭獄卒錄其精神,在閻羅王所辯窮是非。當爾之時,一切怨對皆來證據,各言:『汝先屠戮我身炮煮蒸炙。』或言:『汝先剝奪於我一切財寶離我眷屬,我於今者始得汝便。』於時現前證據何得敢諱,唯應甘心分受宿殃,如經所明地獄之中不枉治人。

「若其生平之日,素所作眾罪心自失者,是其生時造惡之處,一切諸像皆現在前。各言:『汝昔在於我邊作如是罪,今何得諱?』是為作罪無藏隱處。於是閻魔羅王,切齒呵嘖將付地獄,歷劫窮年求出莫由。此事不遠不關他人,正是我身自作自受,雖父子至親,一旦對至無代受者,眾等相與及其形休體無眾疾,各自努力與性命競生大怖畏,死欲至時悔無所及。是故,弟子!至心歸命十方諸佛。

「南無東方金海佛 南無南方超出須彌佛 南無西方無量幡佛 南無北方行智佛 南無東南方究竟智佛 南無西南方無上智佛 南無西北方自在智佛 南無東北方明智佛 南無下方梵天智佛 南無上方伏怨智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積聚無明障蔽心目,隨煩惱性造三世罪業。或耽染愛著起於貪欲煩惱,或瞋恚忿怒懷害煩惱,或惛憒瞢瞪不了煩惱,或我慢自高輕傲煩惱,疑惑正道猶預煩惱,謗無因果邪見煩惱,不識緣假著我煩惱,迷於三世執斷常煩惱,朋狎惡法起見取煩惱,僻稟邪師造戒取煩惱,乃至一等四執橫計煩惱,今日至誠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守惜堅著起慳悋煩惱,不攝六情奢誕煩惱,心行弊惡不忍煩惱,懶墮緩縱不勤煩惱,情慮躁動覺觀煩惱,觸境迷惑無知解煩惱,隨世八風生彼我煩惱,諂曲面譽不直心煩惱,橫強難觸不調和煩惱,易忿難悅多含恨煩惱,嫉妬繫刺[A5]佷戾煩惱,凶險暴害諂毒煩惱,乖背二諦執相煩惱,於苦集滅道生顛倒煩惱,隨從生死十二因緣流轉煩惱,乃至無始無明住地恒沙煩惱,起四住地搆於三界苦果煩惱。如是等諸煩惱無量無邊,惱亂賢聖六道四生,今日發露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歸命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貪瞋癡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折憍慢幢竭愛欲水,滅瞋恚火破愚癡暗,拔斷疑根裂諸見網,深識三界猶如牢獄,四大毒蛇五陰怨賊,六入空聚愛詐親善,修八聖道斷無明源,正向涅槃不休不息,三十七品心心相應,十波羅蜜常現在前。」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更入一斫手地獄。云何名曰斫手地獄?其地獄縱廣三十六由旬,其地獄中有大鐵床,縱廣五十餘步,炎火猛熾烟焰俱起來燒罪人,罪人見之迫迮倒地而不自勝。

南門之中有五千沙門,揚聲大叫:「我今何罪來入此中?」馬頭羅剎手捉三鈷鐵叉,望胸而撞背上而出,將至鐵床之上,其床火然烟焰俱出來燒罪人。復有鐵斧斫罪人手寸寸而碎,一日一夜受罪萬端,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諸沙門,作何罪業來入其中?」

羅剎答曰:「此諸沙門受佛淨戒而不能持,亦不清淨楊枝漱口,手不清淨多有垢穢,或手捉男根女根捉不淨物,脾中有臭穢而不除去便捉經像。以是因緣,墮此地獄,經千萬劫而不能出,若得為人身不具足。」

寶達聞之,悲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十七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八 - 2024-01-26 12:14:12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八

「南無無障佛月佛 南無不讚嘆世間勝佛 南無法王決定佛 南無星宿寶雲王佛 南無阿私多寶勝佛 南無法行自在佛 南無地勇名佛 南無無邊勝寶名佛 南無名智奮迅王佛 南無名樹迦那伽王佛 南無名增長慧佛 南無名法華通悳佛 南無名快照光明精進通集佛 南無名照觀佛王佛 南無名不著惡勝佛 南無名智盡天佛 南無名勝妙法佛 南無名大智聲智慧佛 南無名見一切世間不畏佛 南無名見無畏佛 南無名聲去佛 南無如來行無量王佛

「復次,舍利弗!現在西方諸佛,汝等應當一心敬禮。

「南無初光明華心照佛 南無妙聲修行吼佛 南無住勝智稱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作大悲心華光佛 南無法行然燈佛 南無普勝佛 南無智吼稱王佛 南無梵聲歡喜吼佛 南無千眼佛 南無海香炎佛 南無千月自在藏佛 南無法速樂行佛 南無身賢遠光佛 南無師子廣眼佛 南無十力光明勝佛 南無智來佛 南無無邊精進勝面佛 南無大勝成就法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不可盡色佛 南無觀法智佛 南無無[A1]妨王佛 南無無邊德佛 南無智察法佛 南無一切善根菩提道佛 南無無礙精進善思惟奮迅王佛 南無上智勝善住功德佛 南無智香勝佛 南無智勝見尸棄王佛 南無妙功德智佛 南無不憂法華吼王佛 南無法清淨來佛 南無勝上功德佛 南無開法門藏佛 南無照法同王佛 南無力王善住法佛 南無善擇力得佛 南無無邊門見佛 南無善化莊嚴佛 南無不似見佛 南無離瞋功德王佛 南無離塵憶勝佛 南無大力般若奮迅王佛 南無法鏡像佛 南無堅叉利成就佛 南無一切智功德勝佛 南無不樂出功德佛 南無精進過精進自在山佛 南無一切世間自在橋梁勝佛 南無示現無盡德佛 南無清淨戒功德王佛 南無華嚴作莊嚴佛 南無獨王佛 南無得大通願力佛 南無吼聲速精進佛 南無勝身那羅延智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寶光阿尼羅勝佛 南無寶海炎佛 南無大海彌留勝王佛 南無初不濁天王佛 南無不住生滅勝功德王佛 南無虛空樂說無礙稱佛 南無勝慧佛 南無無比藏稱佛 南無天自在梵增上佛 南無善行見王佛 南無種種行王佛 南無盧舍那勝功德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住華佛 南無智善根成就性佛 南無無障礙智成就佛 南無善決法佛 南無法莊嚴觀樂說稱佛 南無二寶然燈佛 南無摩訶思惟藏佛 南無不可思議王佛 南無自在憶佛 南無師子胸藏佛 南無智王莊嚴佛 南無自在根佛 南無離聲眼佛 南無善香佛 南無不染佛 南無波頭摩佛 南無法身佛 南無廣戒王佛 南無心善行稱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如意通觀藏佛 南無然燈貪王佛 南無福德勝田佛 南無世間意成就善法佛 南無善觀佛法勝佛。

「復次,舍利弗!現在北方諸佛,汝等應當一心歸命。

「南無初勝藏山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無邊智慧佛 南無龍華佛 南無一切龍奮迅勇猛佛 南無福德莊嚴佛 南無法世間鏡像佛 南無降伏一切魔佛 南無勝婆嗟山佛 南無法來王佛 南無佛化成就佛 南無普莊嚴樹行勝佛 南無寶積成就佛 南無一切成就稱佛 南無三世智勝佛 南無勝威善住佛 南無種種願光佛 南無不退百勝光佛 南無無邊智慧佛 南無龍華德佛 南無分闇羅勝佛 南無奪一切邪見佛 南無得佛眼輪佛 南無得一切佛智佛 南無大悲救護勝佛 南無師子智橋梁佛 南無住實際王佛 南無諸善根福德法成就佛 南無大無垢智佛 南無智稱王佛 南無佛法波頭摩佛 南無興一切相佛 南無隨一切意法雲佛 南無滿足精進寶慧佛 南無大毘留𠻬佛 南無勝光明佛 南無不動法智光佛 南無栴檀雲王佛 南無不染波頭摩聲佛 南無法增上聲王佛 南無無垢劫佛 南無撰擇法無礙花稱佛 南無佛眼無垢精進增上輪佛 南無智自在稱佛 南無無邊疑佛 南無無邊智奮迅無礙心佛 南無廣威德自在王佛 南無欲法道善住佛 南無一切生智佛 南無降伏魔力堅固意佛 南無精進自在寶王佛 南無威德藏佛 南無見利益一切歡喜佛 南無大步佛王佛 南無種種日佛 南無聲分妙寶吼佛 南無無垢法王佛 南無不退精進示現佛 南無莊嚴佛國土王佛 南無智根本華佛 南無不稱涅槃佛 南無一切龍摩尼藏佛 南無樂法自在佛 南無得法相自在佛 南無無邊寶功德藏佛 南無清淨華山佛 南無大法王拘蘇摩勝佛 南無一切盡不盡藏佛 南無華彌留善佛 南無虛空智山佛 南無智力王佛 南無無礙聲智佛 南無無邊佛聲藏佛 南無智王不盡稱佛 南無心慧奮迅王佛 南無自性清淨智佛 南無智自在法王佛 南無正見佛 南無語見佛 南無滿足法香見佛 南無龍月佛 南無因陀羅山無礙王佛 南無寶自在莎羅王佛 南無見一切眾生佛 南無水住持光明王佛 南無覺一切法佛 南無智寶法勝佛 南無精進自在意法藏佛 南無無礙山佛 南無無垢鬘佛 南無放光明照佛 南無炎自在藏佛 南無聲分妙覺吼佛 南無彌留力自在藏佛 南無精進自在彌留寂自在佛 南無堅固無畏功德佛 南無堅固勇猛寶佛 南無堅固勇猛寂靜王佛 南無降伏闇彌留山王佛 南無勝丈夫芬陀利佛 南無聖聲藏佛 南無普賢芬陀利佛 南無法平等法身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A2]難可意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勝聲佛 南無莎羅奮迅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愛見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法界佛 南無藥樹王佛 南無星宿佛 南無覺上佛 南無授記佛 南無愛作佛 南無無畏作佛 南無華寶栴檀佛 南無龍功德佛 南無盧舍那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無煩惱佛 南無善來佛 南無金色色佛 南無無根本佛 南無須彌登佛 南無可樂見光佛 南無能作光佛 南無一切無濁佛 南無無染佛 南無善淨佛 南無解脫佛 南無華樹佛 南無法性佛 南無善護聲佛 南無得意佛 南無斷愛佛 南無內外佛 南無成就幢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勝聲佛 南無金剛佛 南無大通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離一切煩惱佛 南無離怖畏佛 南無離怯弱佛 南無不可動佛 南無樂解脫佛 南無成就佛 南無兩足尊佛 南無一切種智佛 南無相莊嚴佛 南無不可量言佛 南無不畏言佛 南無常相應言佛 南無梵眾相應佛 南無三十天眾相應佛 南無字金色佛 南無捨結佛 南無莎羅華佛 南無金華佛 南無抅牟頭相佛 南無頂勝佛 南無一切通智佛 南無得一切法到彼岸佛 南無不可相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莊嚴相佛 南無清淨眾生佛 南無常智佛 南無妙寂佛 南無捨浮羅奮迅佛 南無畢竟大悲佛 南無成就堅佛 南無常微笑佛 南無離濁佛 南無百相功德佛 南無隨順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般若幢佛 南無寶般若畢竟佛 南無滿足意佛 南無觀世自在王佛 南無大炎聚佛 南無勝功德威德佛 南無梵勝天佛 南無內寶佛 南無三菩提幢佛 南無勝燈佛 南無善擇願越勝莎羅王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照闇佛 南無無畏觀佛 南無樂說莊嚴佛 南無無垢月雞兜稱佛 南無華莊嚴光明作佛 南無火奮迅佛 南無寶上佛 南無無畏智觀佛 南無師子奮迅齊佛 南無遠離一切驚怖毛竪等稱光佛 南無伽那伽王光明威德佛 南無觀世音佛 南無尼彌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寶精進日月光明莊嚴威德黠聲王佛 南無初發心念觀一切疑則斷煩惱佛 南無斷闇三昧勝王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火聚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虛空平等佛 南無禮拜增上佛 南無不動作佛 南無歡喜佛 南無離畏佛 南無善清淨勝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不[A3]可降伏幢佛 南無勝一切佛 南無聞聲勝佛 南無善臂佛 南無寶高佛 南無善解佛 南無月高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照賢首勝佛 南無得聖佛 南無成就一切事佛 南無山峯佛 南無普寶蓋莊嚴佛 南無廣光明王佛 南無寶蓋喜佛 南無清淨一切願威德勝王佛 南無照賢勝佛 南無樂日佛 南無普賢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普光明佛 南無普香佛 南無善清淨佛 南無法藏佛 南無最上首佛 南無菩提華佛 南無月明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華色王佛 南無水月光佛 南無除疑冥佛 南無度蓋行佛 南無淨信佛 南無善宿佛 南無威神佛 南無法慧佛 南無鸞音佛 南無師子音佛 南無龍音佛 南無處世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無量壽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無礙光佛 南無無對光佛 南無炎王光佛 南無清淨光佛 南無歡喜光佛 南無智慧光佛 南無不斷光佛 南無難思光佛 南無無稱光佛 南無超日月光佛 南無相好紫金佛 南無遠照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無量音佛 南無普勝佛 南無智吼稱王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功德相嚴菩薩 南無山相擊音菩薩 南無金瓔珞明菩薩 南無一切行淨菩薩 南無三昧遊戲菩薩 南無心無礙菩薩 南無明莊嚴菩薩 南無定無礙菩薩 南無電得菩薩 南無大智菩薩 南無更明菩薩 南無蒙光菩薩 南無華光菩薩 南無文光菩薩 南無龍光菩薩 南無同光菩薩 南無明星菩薩 南無千陽菩薩 南無日中菩薩 南無建立菩薩 南無樹王菩薩 南無龍天菩薩 南無地動菩薩 南無得辨手音聲菩薩 南無普廣菩薩 南無入精進菩薩 南無盡精進菩薩 南無不捨樂菩薩 南無上精進菩薩 南無習精進菩薩 南無一乘度菩薩 南無行精進菩薩 南無悲精進菩薩 南無淨命精進菩薩 南無至誠精進菩薩 南無堅勇精進菩薩 南無天德藏菩薩 南無擊金慧菩薩 南無師子幡菩薩 南無師子住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眾等相與即今身心寂靜無諂無障,正是生善滅惡之時,復應各起四種觀行以為滅罪作前方便。何等為四?一者、觀於因緣;二者、觀於果報;三者、觀我自身;四者、觀如來身。

「第一觀因緣者,知我此罪籍以無明不善思惟,無正觀力不識其過,遠離善友諸佛菩薩。隨逐魔道行邪嶮俓,如魚吞鉤不知其患,如蠶作繭自縈自縛,如蛾赴火自燒自爛,以是因緣不能自出。

「第二觀於果報者,所有諸惡不善之業,三世流轉苦果無窮,沈溺無邊巨夜大海為諸煩惱羅剎所食,未來生死冥然無涯。設使報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飛行自在七寶具足,命終之後不免死墮惡趣。四空果報三界尊極,福盡還作牛頭中蟲,況復其餘無福德者,而復懈怠不勤懺悔,此亦譬如抱石沈淵求出良難。

「第三觀我自身,雖有正因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暗叢林之所覆蔽,無了因力不能得顯。我今應當發起勝心,破裂無明顛倒重障,斷滅生死虛偽苦因,顯發如來大明覺慧,建立無上涅槃妙果。

「第四觀如來身,無為寂照離四句絕百非,眾德具足湛然常住,雖復方便入於滅度,慈悲救接未曾暫捨。生如是心可謂滅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故,弟子!今日至心稽首歸命於佛。

「南無東方勝音佛 南無南方喻如須彌佛 南無西方大光華通佛 南無北方菩提光明佛 南無東南方蓮花敷力佛 南無西南方衣服知足佛 南無西北方出家樂行佛 南無東北方寶蓋超光佛 南無下方名稱遠聞佛 南無上方無言勝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長養煩惱日深日厚日[A4]滋日茂,覆蓋慧眼令無所見,斷除眾善不得相續起障,不得見佛不聞正法不值聖僧煩惱起障,不見過去未來一切世中善惡業行之煩惱障,受人天尊貴果報之煩惱障,生色無色界禪定福樂之煩惱障,不得自在神通,飛騰隱顯遍至十方諸佛淨土聽法之煩惱障。

「學安那般那數息不淨觀諸煩惱障,學慈悲喜捨因緣煩惱障,學七方便三觀義煩惱障,學四念處煖頂忍煩惱障,學聞思修第一法煩惱障,學空平等中道解煩惱障,學八正道示相之煩惱障,學七覺支不示相煩惱障,學於道品因緣觀煩惱障。

「學八解脫九空之煩惱障,學於十智三昧煩惱障,學三明六通四無礙煩惱障,學六度四等煩惱障,學四攝法廣化之煩惱障,學大乘心四弘誓願煩惱障,學十明十行之煩惱障,學十迴向十願之煩惱障。

「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之煩惱障,五地六地七地諸知見煩惱障,學八地九地十地雙照之煩惱障,如是乃至障學佛果,百萬阿僧祇諸行上煩惱障,如是行障無量無邊。弟子!今日至到稽懇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慚愧懺悔願皆消滅。

「願籍此懺悔,障於諸行一切煩惱障永盡無餘。願弟子,在在處處自在受生,不為結業之所迴轉,以如意通於一念頃遍至十方,淨諸佛土攝化眾生,於諸禪定甚深境界及諸知見通達無礙,心能普周一切諸法,樂說無窮而不染著,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智慧自在方便自在,令此煩惱及無知結習畢竟永斷不復相續,無漏聖道朗然如日。」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入一雨火地獄。云何名曰雨火地獄?其地獄縱廣八千由旬,鐵壁周圓炎火俱熾,下有鐵刃其刃正仰,其城四角起風吹城,其城火熾。四角銅狗,狗牙上出,口眼火出,其疾如風,銅狗口中出於雲氣靉靆拂欝,其鼻出水亦如天雨,其滴之中火焰俱起,空中來下火如車輪,著罪人身舉身火然,一日一夜受罪無量,千死千生萬死萬生。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諸沙門作何業行,受如是苦?」

馬頭羅剎答曰:「此諸沙門受佛淨戒而不護惜威儀,雖作袈裟而不肯著,空身露體入於村邑,猶如枯樹無有光澤。若在佛地、僧地亦復如是,諸天唱曰:『狂賊比丘入人村邑。』以是因緣,墮此地獄。從地獄出,經千萬劫常作畜生。」

寶達聞之,悲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十八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九 - 2024-01-26 17:58:02


佛說佛名經卷第十九

爾時,佛告舍利弗:「舉要言之,現在諸佛說不可盡。舍利弗!譬如東方恒河沙世界,南方恒河沙世界,西方恒河沙世界,北方恒河沙世界,上下四維恒河沙世界,彼一切世界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舍利弗!於意云何?彼如是微塵可知數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佛告舍利弗:「如是同名釋迦牟尼佛現在世者,我現前見彼諸佛,母同名摩訶摩耶,父同名輸頭檀王,城同名迦毘羅,彼諸佛第一聲聞弟子同名舍利弗、目揵連,侍者弟子同名阿難。何況種種異名母?異名父?異名城?異名弟子?異名侍者?

「舍利[A1]弗!彼若干世界,彼人於何等世界著微塵?何等世界不著微塵?彼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下至水際、上至有頂。舍利弗!復有第二人取彼微塵,彼若干微塵數爾所佛國土,阿僧祇億百千萬那由他世界,過爾所世界為一步。舍利弗!彼人復過若干微塵數世界為一步,彼人如是過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行乃下一塵,如是盡諸微塵。舍利弗!如是若干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滿中微塵,復更著十方世界。舍利弗!復過是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彼諸世界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

「舍利弗!復有第三人,取彼爾所微塵,過彼爾所微塵數世界為一步,彼若干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行乃下一塵,如是盡諸微塵。

「復有第四人,取彼若干微塵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舍利弗!於意云何?彼諸微塵可知數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佛告舍利弗:「彼若干微塵可知其數,然彼同名釋迦牟尼佛,母同名摩訶摩耶,父同名輸頭檀王,城同名迦毘羅,第一弟子同名舍利弗、目揵連,侍者弟子同名阿難陀,彼佛不可知數。舍利弗!如是第五人、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人。

「舍利弗!復有第十一人,是人彼若干微塵中取一微塵,破為十方若干世界微塵數分,如是餘微塵亦悉破為若干世界微塵數分。舍利弗!於意云何?彼微塵分可知數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佛告舍利弗:「復有人過彼若干微塵分佛國土為一步,如是速疾神通,行東方世界無量無邊劫下一微塵,東方盡如是微塵。若著微塵及不著者,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如是南方乃至十方,下至水際上至有頂滿中微塵。舍利弗!於意云何?彼微塵可知數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佛告舍利弗:「彼若干微塵分可知其數,然現今在世同名釋迦牟尼佛,母同名摩訶摩耶,父同名輸頭檀王,城同名迦毘羅,第一弟子同名舍利弗、目揵連,侍者弟子同名阿難陀,不可知數。何況種種異名佛?異名母?異名父?異名城?異名弟子?異名侍者?

「舍利弗!我若干微塵數劫住世,說一同名釋迦牟尼不可窮盡。如是同名然燈佛、同名提波延佛、同名燈光明佛、同名一切勝佛、同名大稱佛、同名波頭摩勝佛、同名毘婆尸佛、同名尸棄佛、同名毘舍浮佛、同名拘留孫佛、同名拘那含牟尼佛、同名迦葉佛。如是等同名乃至異名侍者,現在世者我今悉知,汝等應當一心敬禮。」

爾時,佛告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先懺悔一切諸罪。若比丘犯四重罪,比丘尼犯八重罪,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犯出家根本罪,若優婆塞犯優婆塞重戒,優婆夷犯優婆夷重戒,欲懺悔者,當淨洗[A2]浴著新淨衣不食薰辛,當在靜處修治室內,以諸幡華莊嚴道場,香泥塗畫懸四十九枚幡,莊嚴佛座,安置佛像,燒種種香栴檀沈水,薰陸多伽羅蘇撻陀,種種末香塗香,燒如是等種種妙香散種種華,興大慈悲願救苦眾生,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晝夜思惟如來本行苦行,於無量劫受諸苦惱不生疲厭,為求無上菩提故,於一切眾生自生下心如僮僕心。

「若比丘懺四重罪,如是晝夜四十九日,當對八清淨比丘發露所犯罪,七日一對發露,至心殷重悔昔[A3]所作,一心歸命十方諸佛,稱名禮拜隨分隨力,如是至心滿四十九日罪必除滅,是人得清淨時當有相現。若於覺中、若於夢中,見十方諸佛與其記莂。或見菩薩與其記莂,將詣道場共為己伴,或與摩頂示滅罪相。或自見身入大會中處在眾次,或自見身處眾說法,或見諸師淨行沙門,將詣道場示其諸佛。

「舍利弗!若比丘懺悔罪時,若見如是相者,當知是人罪垢得滅,除不至心。若比丘尼懺悔八重罪者,當如比丘法,滿足四十九日當得清淨,除不至心。

「若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懺悔根本重罪,當對四清淨比丘、比丘尼,如上法滿二十一日當知清淨,除不至心。

「若優婆塞、優婆夷懺悔滅罪,應當至心恭敬三寶,若見沙門恭敬禮拜生難遭想,請詣道場設種種供養,當請一比丘心敬重者,就其發露所犯諸罪至心懺悔,一心歸命十方諸佛稱名禮拜,如是滿足七日,必得清淨除不至心。」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得成菩提降伏魔, 自在經行道樹下,
證無障礙眼及身, 法界平等如虛空。
十億國土微塵數, 菩薩弟子眾圍繞,
得於一切寂靜心, 善住普賢諸行中。
佛身相好妙莊嚴, 放於種種無量光,
普照十方諸國土, 諸佛不可思議力,
見諸國土悉無垢, 無量妙色清淨滿,
諸佛所有勝妙事, 承佛神力見大眾。
東方世界名寶幢, 遠離諸垢妙莊嚴,
彼處自在寶燈佛, 於今現在彼世界。
南方頗梨燈國土, 清淨妙色普嚴淨,
摩尼清淨雲如來, 現今在世說妙法。
西方無垢清淨土, 名為安樂妙世界,
彼自在無量壽佛, 菩薩弟子現圍繞。
北方世界名香燈, 國土清淨甚嚴飾,
無染光幢佛所化, 現今自在道場樹,
瑠璃光明真妙色, 國土清淨勝莊嚴。
無礙光雲佛如來, 於今現在東北方,
光明照幢世界中, 現見滿足諸菩薩。
自在吼聲佛彼處, 現今在於東南方,
種種樂樂佛世界, 摩尼莊嚴妙無垢。
勝妙智月如須彌, 現今在於西南方,
現見西北方如來, 彌留光明平等界,
彼處大聖自在佛, 弟子菩薩眾圍繞。
下方世界自在光, 國土清淨寶炎藏,
光明妙輪不空見, 佛今住彼妙國土。
上方世界光炎藏, 彼世界名淨無垢,
普眼功德光明雲, 現見菩提樹下坐。」
爾時,舍利弗等大眾,承佛神力見十方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無量無邊。爾時,舍利弗在大眾中悲泣流淚,白佛言:「希有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不得成佛。我等昔來猶如腐草,雖經春陽無悕秋實。」

爾時,慧命舍利弗則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願更廣說十方所有諸佛名號,我等樂聞。」

爾時,佛告舍利弗:「汝當至心諦聽,我為汝說。舍利弗!從此世界東方過百千億世界,有佛世界名然燈。彼世界有佛,名寶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至心受持憶念,是善男子、善女人畢竟得七覺分三昧,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超越世間六十劫。」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東方然燈界, 有佛名寶集,
若人聞名者, 超世六十劫。
「舍利弗!東方有世界名寶集,彼世界有佛,名寶勝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至心受持憶念讀誦合掌禮拜。若復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足三千大千世界珍寶布施,如是日日布施滿一百歲,如此布施福德比前至心禮拜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數分不及一,算分不及一,譬喻分不及一。」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寶集世界, 有佛寶勝, 若人聞名,
施不及一。
「舍利弗!從此東方過八百世界,有佛世界名香積世界,有佛名成就盧舍那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人聞彼佛名,受持讀誦憶念禮拜,超越世間五百劫。

「舍利弗!從此世界東方過千世界,名樹提跋提。彼世界有佛,名盧舍那鏡像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受持讀誦,至心憶念,恭敬禮拜得脫三惡道。

「舍利弗!從此東方過二千世界,有佛國土名無量光明功德。彼世界有佛,名盧舍那光明阿羅訶、三藐三菩陀。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五體投地深心敬重,受持讀誦恭敬禮拜,是人超越世間二十劫。

「舍利弗!東方過千世界有佛國土名可樂,彼佛名不動應供、正遍知。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受持讀誦恭敬禮拜,是人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諸魔所不能動。

「舍利弗!東方過千世界有佛世界名不可量。彼處有佛,名大光明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光明佛名,受持讀誦恭敬禮拜,是人常不離一切諸佛菩薩,畢竟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從此佛國土,東方過六十世界,有佛世界名然燈炬,佛名不可量聲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阿彌陀佛名,三遍稱南無無量聲如來、南無無量聲如來、南無無量聲如來,是人畢竟不墮三惡道,定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復過彼世界度千佛國土,有佛世界名無塵。彼有佛同名阿彌陀劬沙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深心敬重受持讀誦恭敬禮拜,是人超越世間十二劫。

「舍利弗!復過二十千佛國土,有佛世界名難勝,彼處有佛,名大稱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合掌作如是言:『南無大稱如來。』若復有人以須彌山等七寶,日日布施滿一百歲,比聞此佛名禮拜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分不及一。

「舍利弗!復過三千佛國土有世界名光明,佛名寶光明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彼佛名,超越世間一百劫,得不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人不信聞名得如此功德,是人當墮阿鼻地獄滿足一百劫。

「舍利弗!東方過十千佛國土,有世界名光照明,彼處有佛,名得大無畏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受持讀誦恭敬禮拜,是人畢竟得大無畏,攝取無量無邊功德聚。

「舍利弗!過七千佛國土有世界,名摩尼光明,彼處有佛,名然燈火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至心恭敬禮拜受持讀誦,是人攝得如來十力。

「舍利弗!復過八千佛國土,有世界名真實,彼世界中有佛,號實聲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受持讀誦至心禮拜,是人畢竟得四聖諦,畢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復過二十千佛國土,有佛世界名光明,佛名無邊無垢佛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至心信受受持讀誦恭敬禮拜,若復有人以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聞無垢佛名受持讀誦功德,千萬分不及一,乃至算數分不及一。何以故?若眾生善根微薄,不能得聞無垢佛名。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無邊離垢如來名,是人非於一佛所種諸善根,亦非千佛所種諸善根,是人乃是百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是人超越世間四十八劫。

「舍利弗!東方過九千佛國土,有世界名妙聲,佛名月聲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能受持讀誦至心禮敬,是人所得一切功德,百法具足如滿月,畢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復過十千佛國土,有世界名無畏,佛名無邊稱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受持讀誦合掌作如是言:『南無無邊稱世尊。』若復有人七寶如須彌等布施,日日如是滿足百年,此福德聚比持佛名功德,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舍利弗!復過千五百佛國土,有世界名曰然燈,佛名日月光明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彼佛名受持讀誦,䠒跪合掌右膝著地,三遍作如是言:『南無日月光明世尊、南無日月光明世尊、南無日月光明世尊。』是人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復過三十千佛國土,有世界名無垢,佛名無垢光明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天、龍、夜叉、羅剎、若人非人,聞是佛名,畢竟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入惡道。

「舍利弗!東方過十千佛國土,有世界名百光明,佛名清淨光明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天、龍、夜叉、非人聞名者,必得人身,遠離貪瞋癡煩惱,若人聞不信者,六十千劫墮大地獄。

「舍利弗!復過百佛國土,有世界名善德,佛名日光明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人畢竟清淨心稱此佛名,所得功德滿足如日輪,畢竟能伏一切諸魔外道,超越世間三十劫。

「舍利弗!復過六十千佛國土,有世界名住七覺分,佛名無邊寶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人聞彼佛名,是人具足得七覺分,能置眾生著勝寶中,畢竟成就無量功德聚。

「舍利弗!復過五百佛國土,有世界名華鏡像,佛名華勝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人聞彼佛名信心敬重,彼人一切善法成就如華開敷,超越世間五十五劫。

「舍利弗!復過百千億佛國土,有世界名遠離一切憂惱,佛名妙身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人聞彼佛名至心敬重禮拜供養,是人畢竟遠離一切諸障不入惡道,超越世間無量劫。

「舍利弗!復過那由他佛國土,有世界名平等,彼處有佛,號法光明清淨開敷蓮華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現在說法。若人得聞彼如來名受持不忘者,永離三惡道。

「南無法光明清淨開敷蓮華佛

「舍利弗!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欲懺悔諸罪,當淨洗浴著新淨衣,淨治室內敷設高座安置佛像,懸二十五枚幡,種種華香供養,誦此二十五佛名,日夜六時懺悔,滿二十五日,滅四重八重等罪,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亦復如是。」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為我說過去七佛名姓壽命長短,我等樂聞。」

佛告舍利弗:「諦聽!諦聽!當為汝說。舍利弗!過去九十一劫有佛,名毘婆尸如來。過去三十劫有佛,名尸棄如來。彼劫中復有毘舍浮如來,自此以後無量無邊劫空過無佛。至賢劫中有四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我釋迦牟尼佛。

「毘婆尸佛壽命八十千劫,尸棄佛壽命六十千劫,毘舍浮佛壽命二千劫,拘留孫佛壽命十四小劫,拘那含牟尼佛壽命三十小劫,迦葉佛壽命二小劫,我現在最少壽命一百歲。

「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剎利家生。拘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佛,婆羅門家生。舍利弗、我釋迦牟尼佛,剎利家生。

「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三佛姓拘隣。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此三佛姓迦葉。舍利弗、我釋迦牟尼佛,姓瞿曇。

「舍利弗!毘婆尸佛波吒羅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尸棄佛芬陀利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毘舍浮佛莎羅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拘留孫佛利沙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拘那含牟尼佛尸優頭跋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迦葉佛尼拘律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釋迦牟尼佛阿說他樹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毘婆尸佛三集聲聞,尸棄佛三集聲聞,毘舍浮佛再集聲聞,拘留孫佛一集聲聞,拘那含牟尼佛一集聲聞,迦葉佛一集聲聞,我釋迦牟尼佛一集聲聞。

「毘婆尸佛第一聲聞弟子,一名吉沙、二名看荼。尸棄佛第一聲聞弟子,一名勝、二名自在。毘舍浮佛第一聲聞弟子,一名星宿、二名上。拘留孫佛第一聲聞弟子,一名疾、二名力。拘那含牟尼佛第一聲聞弟子,一名活、二名毘頭羅。迦葉佛第一聲聞弟子,一名輸那、二名頗羅墮。我釋迦牟尼佛第一聲聞弟子,一名舍利弗、二名目揵連。如上二人等,前者智慧第一、後神通第一。

「毘婆尸佛侍者名無憂,尸棄佛侍者名離畏,毘舍浮佛侍者名寂,拘留孫佛侍者名智,拘那含牟尼佛侍者名親,迦葉佛侍者名迦失,我侍者名歡喜。

「毘婆尸佛子名成陰,尸棄佛子名不可量,毘舍浮佛子名善智,拘留孫佛子名上,拘那含牟尼佛子名勝,迦葉佛子名導師,我子名羅睺羅。

「毘婆尸佛父名槃頭,母名槃頭意,城名槃頭。尸棄佛父名鉤那,母名勝,城名阿樓那跋提。毘舍浮佛父名阿樓那天子,母名稱意,城名隨意。拘留孫佛父婆羅門種名功德,母名廣被天,子名無畏,城亦名無畏。拘那含牟尼佛父婆羅門種名大德,母名難勝天,子莊嚴,城亦名莊嚴。迦葉佛父婆羅門種名淨德,母名善才天,子名知使,城亦名知使。今時波羅奈城,是我今父名輸頭檀王,母名摩訶摩耶,城名迦毘羅。

「舍利弗!應當敬禮我本師,謂釋迦牟尼佛、稱妙佛、降伏一切佛、然燈光佛、無畏佛、法勝佛。如是等初一大阿僧祇劫有八十億佛,最後名釋迦牟尼佛。第二阿僧祇劫初,寶勝佛、然燈佛、妙聲佛、勝成佛、善見佛、善眼佛、持提羅吒佛、師子、無畏、自在、無違、善眼、善山、善意、栴檀、降伏熱、降伏闇、師子、奮迅、妙聲、無量威德、淨德、炎見、第一義。復有釋迦牟尼、妙行勝、妙寂靜、妙身、功德、梵命、月、降自在、調山、目陀羅財,此是第二大阿僧祇劫,有如是等七十二億佛應當敬禮。

「舍利弗!大力、大精進、淨德、大明、陽炎,復有釋迦牟尼、大龍、大威德、堅行、栴檀、寶山、因陀羅幢、無畏作、富樓那、寶髻、波頭摩勝、妙勝、無垢、與光明、降伏怨、波斯他、大幢、頗羅墮、畢沙、星宿、毘婆尸、尸棄、拘隣、毘舍浮、能作光明、不可勝,復有尸棄、善見,最後釋迦牟尼。第三大阿僧祇劫中有如是等七十一億佛,應當敬禮。

「舍利弗!如是等過去無量佛,汝等應當敬禮。

「南無歡喜增長佛 南無人自在王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大聖佛 南無歡喜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普光明佛 南無滿足佛 南無拘隣佛 南無安隱佛 南無大精進佛 南無智慧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阿㝹律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不厭足佛 南無大光炎聚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火威德佛 南無普寶蓋佛 南無那羅延光明佛 南無善根增長光明佛 南無師子乘光明佛 南無離一切憂惱光明佛 南無堅固光明佛 南無雲王光明佛 南無無垢臂光明佛 南無成就義光明佛 南無勝護光明佛 南無梵勝天王光明佛 南無如是等同名不可說不可量佛

「舍利弗!汝應當敬禮無量壽佛國,安樂世界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以為上首,及無量無邊菩薩眾。

「如是摩梨支世界難勝佛國土,光明幢菩薩、光明勝菩薩以為上首,及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眾。

「如是可樂世界阿閦佛國土,香象菩薩、妙香象菩薩以為上首,及無量無邊菩薩眾。

「如是盧舍那世界日月佛國土,師子菩薩、師子慧菩薩以為上首,及無量無邊菩薩眾。

「如是不瞬世界善月佛國土,莎羅胎菩薩、一切法得自在菩薩以為上首,及無量無邊菩薩眾。

「如是光明世界普照佛國土,月輪菩薩、寶炬菩薩以為上首,及無量無邊菩薩眾。

「如是樂成世界寶炎如來佛國土,不空奮迅菩薩、不空見菩薩以為上首,及無量無邊菩薩眾。

「觀世界普觀如來佛國土,雲王菩薩、法王菩薩以為上首,及無量無邊菩薩眾。

「見愛世界觀世音王如來佛國土,降伏魔菩薩、山王菩薩以為上首,及無量無邊菩薩眾。

「如是等十方世界一切佛國土,一切菩薩我皆歸命。

「南無須彌登王佛 南無寶王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攝持一切法佛 南無過稱量佛 南無無臂喻佛 南無無邊法佛 南無難思議佛 南無二萬日月燈明佛 南無三萬然燈佛 南無大通智勝佛 南無十六王子佛 南無空王佛 南無多寶佛 南無雲自在燈王佛 南無威音王佛 南無無數光佛 南無思善佛 南無分身諸佛 南無日月淨明德佛 南無[A4]淨華宿王智佛 南無無淨莊嚴王佛 南無龍尊王佛 南無雲雷音佛 南無雲雷宿王華智佛 南無寶王佛 南無威德寶王佛 南[A5]無光明王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不思議菩薩 南無離覺音菩薩 南無惟念安菩薩 南無離垢稱菩薩 南無無量音菩薩 南無大名聞菩薩 南無明埵髻菩薩 南無堅師子菩薩 南無獨遊步菩薩 南無捨所念菩薩 南無及智積菩薩 南無意善住菩薩 南無無極相菩薩 南無慧光曜菩薩 南無消強意菩薩 南無能擁護菩薩 南無至誠英菩薩 南無蓮華界菩薩 南無眾諸安菩薩 南無聖慧業菩薩 南無將功勳菩薩 南無無思議菩薩 南無淨梵施菩薩 南無寶事業菩薩 南無處天華菩薩 南無善思惟菩薩 南無無限法菩薩 南無名聞意菩薩 南無已辯積菩薩 南無自在門菩薩 南無十種力菩薩 南無有十力菩薩 南無大聖愍菩薩 南無無所越菩薩 南無遊寂然菩薩 南無在於彼菩薩 南無無數天菩薩 南無須彌光菩薩 南無極重藏菩薩 南無因超越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辟支佛。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略懺煩惱障竟,今當次第懺悔業障。夫業能莊飾世趣,在在處處,是以思惟求離世解脫。所以六道果報,種種不同形類各異,當知皆是業力所作,所以佛十力中,業力甚深。凡夫之人多於此中好起疑惑。何以故爾?現見世間行善之者是事[A6]輱軻,為惡之者觸向諧偶。謂言天下善惡無分。如此計者皆是不能深達業理。何以故爾?經中說言:『有三種業。何等為三?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現報業者,現在作善作惡,現身受報。生報業者,此生作善作惡,來生受報。後報業者,或是過去無量生中作善作惡,或於此生中受,或現在未來無量生中方受其報。』向者行惡之人現在見好,此是過去生報後報善業熟故,所以現在有此樂果,豈關現在作諸惡業而得好報!行善之人現在見苦者,是過去生中生報後報惡業熟故,現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遣,是故得此苦報,豈關現在作善而招惡報!何以知然?現見世間為善之者,為人所讚嘆人所尊重,故知未來必招樂果。過去既有如此惡業,所以諸佛菩薩教令親近善友共行懺悔,善知識者於得道中則為全利。是故,弟子等!今日至誠歸依於佛。

「南無東方清淨藏佛 南無南方圍繞香薰佛 南無西方寶無量幢佛 南無北方滿足意佛 南無東南方快樂尊佛 南無西南方出法無垢王佛 南無西北方安立王佛 南無東北方白蓮花生佛 南無下方法名號佛 南無上方無愚豐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積惡如恒沙造罪滿天地,捨身與受身不覺亦不知。或作五逆深厚濁纏無間罪業,或造一闡提斷善根業,輕誣佛語謗方等業,破滅三寶毀正法業,不信罪福起十惡業,迷真返正癡惑之業,不孝二親反戾之業,輕慢師長無禮敬業,朋友無信犯不義之業。或作四重、六重、八重障聖道業,毀犯五戒破八齊業,五篇七聚多缺犯業。憂婆塞戒輕重垢業,或菩薩戒不能清淨如說行業,前後方便污梵行業,月無六齋懈怠之業。年三長齊不常修業,三千威儀不如法業,八萬律儀微細罪業,不修身戒心慧之業,春秋八王造眾罪業,行十六種惡律儀業,於苦眾生無愍傷業,不矜不念無憐愍業。不拔不濟無救護業,心懷嫉忌無度彼業,於怨親境不平等業,耽荒五慾不厭離業,或因衣食園林池沼生蕩逸業,或以盛年放恣情欲造眾罪業,或善有漏迴向三有障出世業。如是等業無量無邊,今日發露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歸命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無間等罪所生福善,願生生世世滅五逆罪除闡提惑,如是輕重諸罪,從今以去乃至道場誓不更犯,恒習出世清淨善法,精持律行守護威儀。如渡海者愛惜浮囊,六度四等常㯹行首,戒定慧品轉得增明,速成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無畏大悲三念,常樂妙智八自在我。」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入一沸屎地獄。云何名曰沸屎地獄?其地獄縱廣六十由旬,周匝鐵城鐵網羅覆其中,東西流屎南北而流,火出其中烟炎俱起亦如雲雨,甚大臭穢臭中之臭勿過於此。

北門之中有六百沙門,來入其中,悲號涕泣口眼火出亦無休息。來入此糞池飲於糞[A7]尿,入糞[A8]尿口焰火俱出,口眼六根亦復如是,千死千生萬死萬生。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諸沙門何因緣故墮此地獄?」

馬頭羅剎答曰:「此諸沙門受佛淨戒而不淨持,貪嗜酒肉食噉五辛墮此地獄。」

寶達聞之,悲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十九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十 - 2024-01-27 15:33:13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十

「舍利弗!歸命善清淨無垢寶功德集勝王佛。

「南無因陀羅幢佛 南無普照佛 南無清淨光明王佛 南無金色光明師子奮迅王佛 南無普勝山功德佛 南無善住功德摩尼山王佛 南無普見王佛 南無金剛勝佛 南無普賢佛 南無普照佛 南無寶法勝決定佛 南無無量意功德王佛 南無地自在王佛 南無離塵功德佛 南無無盡光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難知佛 南無金剛妙佛 南無無垢勝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一味勝佛 南無槃頭華佛 南無鬘香勝佛 南無多摩羅跋香勝佛 南無月藏佛 南無沈水香佛 南無樹提光明佛 南無海香佛 南無龍藏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大雲藏佛 南無智德佛 南無金剛藏佛 南無住持地佛 南無虛空平等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濡語佛 南無有德佛 南無山藏佛 南無妙鼓佛 南無愛勝佛 南無鼓增上佛 南無歡喜藏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行勝佛 南無實語佛 南無智藏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自在勝佛 南無勝妙勝佛 南無佛寶幢佛 南無隨順戒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無垢瑠璃佛 南無滿足金剛住持佛 南無甘露幢佛 南無成就功德佛 南無香山佛 南無根本勝藏佛 南無不可知佛 南無無邊知佛 南無無量佛 南無無量自在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德藏佛 南無根本莊嚴奮迅佛 南無現無愚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離垢佛 南無勇施佛 南無清淨佛 南無清淨施佛 南無娑留那佛 南無水天佛 南無堅德佛 南無栴檀功德佛 南無無量掬光佛 南無光德佛 南無無憂德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功德華佛 南無蓮花光遊戲神通佛 南無財功德佛 南無德念佛 南無善名稱功德佛 南無紅炎幢王佛 南無善遊步功德佛 南無鬪戰勝佛 南無善遊步佛 南無周匝莊嚴功德佛 南無根本光佛 南無一切眾生見愛奮迅莊嚴王佛 南無忍王佛 南無離一切煩惱佛 南無寶色勝佛 南無香勝王佛 南無億藏佛 南無見一切佛 南無見愛佛 南無不可見佛 南無甘露功德稱佛 南無一切畏差別能斷疑佛 南無師子吼佛 南無散華佛 南無大勝佛 南無無礙智作佛 南無一切作樂佛 南無尊勝佛 南無吉王佛 南無一切世間道自在王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勝須彌佛 南無解脫佛 南無世間聲佛 南無堅奮迅佛 南無堅自在佛 南無栴檀勝佛 南無不差別佛 南無息功用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能斷一切業佛 南無離想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寶輪佛 南無大寶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樂說莊嚴稱佛 南無無垢月幢稱佛 南無華莊嚴光明佛 南無出水火佛 南無無畏觀佛 南無師子奮迅力佛 南無寶精進日月光明佛 南無莊嚴功德智聲王佛 南無初發心念斷一切疑煩惱佛 南無破一切闇勝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大寶炎佛 南無華幢佛 南無普勝帝沙佛 南無滿賢佛 南無最力精進奮迅佛 南無香勝佛 南無勝稱佛 南無淨鏡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離塵佛 南無得功德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因陀羅財佛 南無樂山佛 南無能化佛 南無因陀羅幢佛 南無無畏作佛 南無富樓那佛 南無弗沙佛 南無法水清淨虛空界王佛 南無普智光明勝王佛 南無香光明功德寶莊嚴王佛 南無清淨光明無垢然燈佛 南無普智聲王佛 南無善光火光佛 南無普喜速勝王佛 南無一切四無畏然燈佛 南無普門智照聲佛 南無無量功德海藏光明佛 南無法界[A1]電光無障礙功德佛 南無清淨眼無垢然燈佛 南無師子光明勝光佛 南無廣光明智勝幢佛 南無金光明無邊力精進成佛 南無香光明歡喜力海佛 南無成就王佛 南無自在高佛 南無歡喜大海速行佛 南無稱自在光佛 南無廣稱智佛 南無智成就海王幢佛 南無相顯文殊月佛 南無一切法海勝王佛 南無智功德法住佛 南無梵自在勝佛 南無過法界勝聲佛 南無不可嫌力普照光明幢佛 南無無垢功德日明佛 南無無礙智普照光明佛 南無無量勝雞兜幢佛 南無法界虛空普遍光明佛 南無福德相雲勝威德佛 南無照勝頂光明佛 南無法風大海意佛 南無相法化普光明佛 南無善成就眷屬普照佛 南無法盡疾速歡喜慧佛 南無無垢清淨普光明佛 南無清淨眼華勝佛 南無善智力成就佛 南無虛空清淨明月佛 南無然金色須彌燈佛 南無智勝寶法光明佛 南無然寶燈佛 南無普光明高山佛 南無大勝佛 南無波頭摩奮迅佛 南無善天照佛 南無無盡功德佛 南無華威德佛 南無甘露力佛 南無聲邊佛 南無妙法勝威德成就佛 南無普光明聲虛空照佛 南無普門見勝光佛 南無無邊功德照佛 南無普光功德然燈鏡像佛 南無喜樂現華火佛 南無寶須彌然燈王佛 南無善化法界金光明電聲佛 南無可降伏力願佛 南無虛空城慧吼聲佛 南無十方廣遍稱智然燈佛 南無師子光明滿足功德佛 南無智敷華光明佛 南無普眼滿足法界雞兜幢佛 南無勝慧善導師佛 南無普光明作佛 南無月幢佛

「南無東方善護四天下名金剛良如來為上首。

「南無南方難勝四天下因陀羅如來為上首。

「南無西方親意四天下婆樓那如來為上首。

「南無北方師子意四天下摩訶牟尼如來為上首。

「南無東南方妙樂四天下毘沙門如來為上首。

「南無西南方堅固四天下不動如來為上首。

「南無西北方善地四天下普門如來為上首。

「南無東北方善擇四天下降伏諸魔如來為上首。

「南無上方妙四天下得智慧意如來為上首。

「南無下方光炎四天下善集如來為上首。

「南無盧舍那勝威德王佛 南無普光明勝藏王佛 南無法界佛 南無智燈佛 南無法界虛空智幢照佛 南無阿彌濫波眼佛 南無龍自在王佛 南無法月普智光王佛 南無普照勝彌留王佛 南無無障虛空智雞兜幢王佛 南無普輪到聲佛 南無無量星宿自在王佛 南無普遍香佛 南無彌留然燈王佛 南無香毘頭羅佛 南無栴陀雞兜佛 南無阿那羅眼境界佛 南無一切佛寶勝王佛 南無無邊世間智輪雞兜佛 南無阿僧伽智雞兜佛 南無不可思量命佛 南無不可用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月智佛 南無大照佛 南無日燈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山勝佛 南無波頭摩勝藏佛 南無盧舍那佛 南無普眼佛 南無梵命佛 南無波藪天佛 南無無邊光明平等法界莊嚴王佛 南無力光明佛 南無高行佛 南無栴檀違佛 南無金色意佛 南無妙飲佛 南無高聲佛 南無最勝佛 南無高見佛 南無吉沙佛 南無弗沙佛 南無高稱佛 南無妙波頭摩佛 南無普功德佛 南無作燈佛 南無善目佛 南無功德幢佛 南無一切法佛吼王佛 南無山幢身眼勝佛 南無寶勝然燈功德幢佛 南無普智寶炎勝功德佛 南無因陀羅幢勝雞兜佛 南無勝輪佛 南無大悲雲幢佛 南無金剛那羅延雞兜佛 南無無障礙勝安隱滿足佛 南無火炎山勝莊嚴佛 南無一切法海勝王佛 南無寶髻炎滿足然燈佛 南無深法海光佛 南無十億國土微塵數同名金剛藏佛 南無十億國土微塵數同名金剛雞兜佛 南無十百千國土微塵數同名金剛幢佛 南無十百千國土微塵數同名善法佛 南無十百千國土微塵數同名稱心佛 南無一佛國土微塵數同名普功德佛 南無不可說佛國土微塵數同名不可勝佛 南無不可說佛國土微塵數同名毘婆尸佛 南無十佛國土微塵數同名普幢佛 南無八十億佛國土微塵數不可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同名普賢佛 南無一佛國土微塵數同名覺勝佛 南無十佛國土微塵數百千萬億那由他不可說同名普稱自在佛 南無賢勝佛 南無功德海光明勝照藏佛 南無法界虛空滿足不退佛 南無法界吼佛 南無不退轉法界聲佛 南無法樹山威德佛 南無一切法堅固吼王佛 南無寶光然燈幢王佛 南無功德山光明威德王佛 南無法雲吼王佛 南無智炬王佛 南無法電幢王勝佛 南無法燈智師子力山威德王佛 南無一切法印吼威德王佛 南無無垢法山威德燈佛 南無法光明勝雲佛 南無法輪光明頂佛 南無法海說聲王佛 南無法日智輪然燈佛 南無法華高幢雲佛 南無法炎山雞兜王佛 南無法行深勝月佛 南無法智普光明藏佛 南無常智作化佛 南無山王勝藏王佛 南無普門賢彌留法疾精進幢佛 南無一切法寶俱蘇摩勝雲佛 南無寂靜光明身髻佛 南無法光明慈鏡像月佛 南無炎勝海佛 南無智日普照佛 南無普輪佛 南無智照頂王佛 南無智山法界十方光明威德王佛 南無功德光俱蘇摩燈佛 南無智炬商雞兜幢王佛 南無日照光明王佛 南無相山佛 南無莊嚴山佛 南無日步普照佛 南無法王網勝功德佛 南無四無畏金剛那羅延師子佛 南無普智幢勇猛佛 南無法波頭摩敷身佛 南無功德俱蘇摩身重擔佛 南無道場覺勝月佛 南無然燈法炬勝月佛 南無普賢光明頂佛 南無法幢燈金剛堅幢佛 南無稱山勝雲佛 南無栴檀勝月佛 南無普勝俱蘇摩威德菩提佛 南無照一切王佛 南無波頭摩勝藏佛 南無香炎照王佛 南無因波頭摩佛 南無相山照佛 南無普稱功德王佛 南無普門光明須彌山佛 南無法城光明勝功德山威德王佛 南無勝相佛 南無法力勇猛幢佛 南無轉法輪光明吼聲佛 南無光明功德山智慧王佛 南無轉法輪月勝波頭摩照佛 南無佛幢自在功德不可勝幢佛 南無寶波頭摩光明藏佛 南無光明峯雲燈佛 南無普覺俱蘇摩佛 南無種種光明勝山藏佛 南無光明輪峯王佛 南無功德雲蓋佛 南無法峯雲幢佛 南無法日雲燈王佛 南無功德山威德佛 南無法雲十方稱王佛 南無法輪蓋雲佛 南無覺智幢佛 南無智威德佛 南無法輪清淨勝月佛 南無金山威德賢佛 南無賢勝山威德佛 南無普慧雲聲佛 南無法力勝山佛 南無香炎勝王佛 南無伽那迦摩尼山威德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而獨步菩薩 南無威神勝菩薩 南無大部界菩薩 南無以山護菩薩 南無將三世菩薩 南無有功勳菩薩 南無宣名稱菩薩 南無日光明菩薩 南無師子英菩薩 南無時節王菩薩 南無師子藏菩薩 南無示現有菩薩 南無光遠照菩薩 南無山師子菩薩 南無有取施菩薩 南無莫能勝菩薩 南無為最幢菩薩 南無喜悅稱菩薩 南無堅精進菩薩 南無無損減菩薩 南無有名稱菩薩 南無無恐怖菩薩 南無無著天菩薩 南無火明燈菩薩 南無世光明菩薩 南無微妙音菩薩 南無執功勳菩薩 南無除闇瞑菩薩 南無無等輪菩薩 南無喜王菩薩 南無智慧照明藏菩薩 南無栴檀德藏菩薩 南無福德藏菩薩 南無無礙清淨智德藏菩薩 南無那羅延德藏菩薩 南無普智光明慧燈菩薩 南無無量華照垂髻菩薩 南無無盡清淨光明王菩薩 南無光照分別法界菩薩 南無無障礙力精進慧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今以總相懺悔一切諸業,今當次第更復一一別相懺悔。若總若別若麁若細,若輕若重若說不說,品類相從願皆消滅。別相懺悔者,先懺身三次懺口四,其餘諸障次第稽顙。身三業者,第一殺害,如經所明恕己可為喻,勿殺勿行杖,雖復禽獸之殊,保命畏死其事是一。若尋此眾生無始已來,或是我父母兄弟六親眷屬,以業因緣輪迴六道,出生入死改形易報不復相識,而今興害食噉其肉斷大慈種。是故佛言:『設得餘食,當如飢世食子肉想。何況食噉此魚肉耶?』又言:『為利殺眾生,以錢納眾生肉,二俱是惡業,死墮叫喚地獄。』故知殺害及以食噉,罪深河海過重丘岳。然弟子等,從無始已來,不遇善友皆為此業。是故,經言:『殺害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虎豿豺狼鷹鷂等身,或受毒蛇蝮蝎等身常懷惡心,或受麞鹿熊羆等身常懷恐怖。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病,二者斷命。』殺害食噉既有如是無量種種諸果報,是故,弟子!今日至到稽顙至誠歸依於佛。

「南無東方法華智佛 南無南方法最佛 南無西方維衛莊嚴佛 南無北方智自在稱佛 南無東南方雨音自在法佛 南無西南方流布力王佛 南無西北方初發意佛 南無東北方名流十方佛 南無下方奉法佛 南無上方月英豐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有此心識常懷磣毒無慈愍心,或因貪起殺,因瞋因癡及以慢殺,或興惡方便誓殺願殺及以呪殺,或破決湖池焚燒山野田獵捕魚,或因風放火飛鷹放犬,惱害一切六道眾生。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心歸命懺悔。

「或以㩜摾抗撥枚戟弓弩,彈射飛鳥走獸之類,或以𦋆網罾釣,撈漉水性魚鼈黿鼉蝦蜆蠃蜯濕居之屬,使水陸之與空行藏竄無地。或畜養鷄䐗牛羊犬豕鵝鴨之屬,自供庖厨,或貨他宰殺,使其哀聲未盡毛羽脫落,鱗甲傷毀身首分離,骨肉銷碎剝裂屠割,炮燒煮炙楚毒酸切,橫加無辜但取一時之快,口得味甚寡,不過三寸舌根而已。然其罪報殃累永劫,如是等罪,今日至誠歸命懺悔。

「又復,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復興師相伐,彊場交諍兩陣相向更相殺害,或自殺他教殺聞殺歡喜,或習屠鱠債為刑戮,烹宰他命行於不忍,或恣忿怒揮戈撫刃,或斬或刺或推着坑塹,或以水沈溺,或塞穴壞巢,土石磓𥑐,或以車馬躙轢踐蹋一切眾生。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發露歸命懺悔。

「又復,無始已來,或溉灌陸田,墮胎落子,破卵壞巢,毒藥蠱道傷殺眾生,墾土掘地種植田園,養蠶煮繭,養猫搦鼠傷殺滋甚。或打撲蚊虻螥蠅蜂蝎[A2]掐担蚤虱,或燒除糞掃,開決溝渠枉害一切,或噉菓實或用糓米或水或菜橫殺眾生,或然樵薪或露燈燭焚諸蟲類,或食醬酢不看搖動,或瀉湯水澆殺蟲蟻。如是乃至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恒常傷殺飛空著地細微眾生。弟子!以凡夫識暗不覺不知,今日發露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以鞭杖枷鎖桁械,壓立拷掠打擲手脚蹴蹋,纏縛籠繫斷絕水穀,如是種種諸惡方便苦惱眾生。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歸命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殺害等罪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得金剛身壽命無窮,永離怨憎無殺害想,於諸眾生得一子地。若見危難急厄之者,不惜身命方便救解令得解脫,然後為說微妙正法,使諸眾生覩形見影皆蒙安樂,聞名聽聲恐怖悉除。」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入一解身地獄。云何名曰解身地獄?其地獄縱廣三十由旬,周匝鐵城鐵網覆上,中間猛火炎赫洞然,有鐵𨪏𮣮遍布其地。復有飛鏘來刺罪人,有大鐵桁懸罪人身支節分解。

爾時,東門之中有無數罪人,遙望見之悲啼號叫,舉體投地唱如是言:「我今何罪來入此中?」獄卒夜叉手持大斧望頭而斫,復以鐵索來纏其身,猛火燒體飛鏘亂刺。爾時罪人步步而倒至于桁下,獄卒夜叉揘攩罪人,以大鐵鋸節節分解,流血遍地苦痛萬端,乃有羊形牛形驢馬之形,蟲鳥雜類諸畜生之形,來飲其血復噉其肉,因諸畜生等皆從罪人索其本命及以本肉。爾時,罪人無言以答,諸畜生等皆𠯗齧之。痛苦楚毒不可堪忍,罪人呻吼口眼血出,悲聲嗚咽上徹于天。如是苦毒一日一夜受罪無量,千死千生萬死萬生,經千萬劫無有出期;後若得出當墮畜生中,百億千生為諸怨家之噉食。

寶達菩薩問曰:「此諸沙門作何業,故今受此苦?」

羅剎答曰:「此諸罪人,受佛禁戒不求無上正真妙法,但覩目前信邪倒見,慠誕憍縱心懷磣毒,而無慈悲殺害眾生,節解佛種類故。以是因緣受如此罪,後得為人百生千生諸根不具,聾盲瘖瘂手脚不全,身多諸瘡常流膿血,斷諸命故當受短報。」

寶達聞之,悲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二十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十一 - 2024-01-27 15:42:51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十一

「南無須彌藏一切法光輪佛 南無然法輪威德佛 南無山峯勝威德佛 南無普精進炬佛 南無寶妙勝王佛 南無日勝妙佛 南無法炬寶帳聲佛 南無三昧海廣頂冠光佛 南無法虛空無邊光師子佛 南無相莊嚴幢月佛 南無光明山雷電雲佛 南無法虛空無礙光佛 南無妙智敷身佛 南無世間因陀羅妙光明雲佛 南無法三昧光佛 南無法善莊嚴藏佛 南無法然燈炎堅固聲佛 南無三世相鏡像威德佛 南無法輪峯光明佛 南無法界師子光明佛 南無盧舍那勝須彌山三昧堅固師子佛 南無普光明城燈佛 南無寶俱蘇摩藏佛 南無轉妙法聲佛 南無虛空劫燈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安隱世間月佛 南無摩訶伽羅那師子佛 南無可樂聲佛 南無安隱佛 南無增上信威德佛 南無醫王佛 南無法虛空上勝王佛 南無天藏佛 南無地峯王佛 南無轉法輪光明吼王佛 南無智虛空樂王佛 南無一切吼王佛 南無不可降伏佛 南無十力雞兜佛 南無轉法輪化普光明聲佛 南無相勝山佛 南無具足堅聚佛 南無無垢婆嗟佛 南無住持疾行佛 南無遍相佛 南無無垢婆侯佛 南無師子步修佛 南無天自在頂佛 南無法起稱佛 南無大無憂嗏佛 南無虛空燈佛 南無無垢幢佛 南無恒河沙同名賢行佛 南無恒河沙同名無邊命佛 南無恒河沙同名不動佛 南無恒河沙同名月智佛 南無恒河沙同名金剛幢佛 南無恒河沙同名日藏佛 南無恒河沙同名善光佛 南無恒河沙同名金剛佛 南無五百同名大慈悲佛 南無普智炎功德幢王佛 南無善逝法幢勝佛 南無須彌佛 南無功德鬘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寂王佛 南無無量愛佛 南無本稱功德佛 南無須彌山佛 南無日月面佛

「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

「南無虛空行佛 南無普照佛 南無方城住佛 南無勝光佛 南無雲勝佛 南無法炎山佛 南無波頭摩生佛 南無法界華佛 南無海燈佛 南無寂滅佛

「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寶雞兜王佛 南無智意佛 南無思議佛 南無因陀羅勝佛 南無大智佛 南無雲王畏佛 南無智勝佛 南無光明王雞兜佛 南無法界波頭摩佛 南無行廣見佛 南無勝奮迅威德去佛

「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寶炎山佛 南無勝光佛 南無寶功德佛 南無海勝佛 南無法光明佛 南無波頭摩佛 南無藏勝佛 南無世間眼佛

「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香光佛 南無須彌勝佛 南無嶽王佛 南無深勝佛 南無勝摩尼佛 南無藏王佛 南無勝威德畏佛 南無寂色去佛

「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廣智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虛空雲勝佛 南無妙相佛 南無勝相佛 南無莊嚴佛 南無行輪佛 南無光勝佛 南無光明勝佛

「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那羅延行佛 南無須彌勝佛 南無功德輪佛 南無勝王佛 南無不可降伏佛 南無山王樹佛

「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世間自在身佛 南無鏡像光明佛 南無地出佛 南無光明功德佛 南無金剛色佛 南無住持威德勝佛

「南無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南無深法光明身佛 南無法海吼聲佛 南無彌留幢勝光明意佛 南無寶光明勝佛 南無梵光佛 南無虛空聲佛 南無法界鏡像勝佛 南無輪光明佛 南無智光高雞兜意佛 南無伽伽那燈佛 南無樂勝照佛 南無功德光明勝佛 南無寂勝佛 南無大悲速疾佛 南無地力光明意佛 南無一切修面色佛 南無勝身光明佛 南無法勝宿佛 南無阿尼羅速行佛 南無清淨幢蓋勝佛 南無三世鏡像佛 南無願海樂說勝佛 南無慚愧須彌山勝佛 南無念雞兜王勝佛 南無法意佛 南無慧燈佛 南無光明雞兜勝佛 南無廣智上佛 南無法界行智意佛 南無法海意智勝佛 南無法寶勝佛 南無功德輪佛 南無勝雲佛 南無忍辱燈佛 南無勝威德意佛 南無速光明摩他聲佛 南無寂幢佛 南無世間燈佛 南無大願勝佛 南無不可降伏幢佛 南無智炎勝功德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無礙意佛 南無世間言語堅固吼光佛 南無一切聲分吼勝精進自在佛 南無具足意佛 南無諸方天佛 南無現面世間佛 南無知眾生心平等身佛 南無最勝佛 南無平等佛 南無行佛行佛 南無清淨身佛 南無勝賢佛

「南無如是等上首不可說不可說無量無邊佛。

「南無彼諸佛所說妙法、南無彼佛妙法身、南無彼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無邊功德。南無彼諸佛種種道場、種種菩提樹、種種形像、種種妙塔、去來坐臥妙處,歸命彼諸佛不退法輪。菩薩、大僧、不退聲聞僧、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種種狀貌,信如來法輪;轉如來法輪,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悉皆歸命。歸命如來法身,十力四無所畏、戒定慧品解脫解脫知見,如是等無量無邊功德,如是功德迴施一切眾生,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有善眼劫中有七十那由他佛出世。舍利弗!善見劫中有七十二億佛出世。

「舍利弗!梵讚嘆劫中有一萬八千佛出世。舍利弗!名過去劫中有三十二千佛出世。舍利弗!莊嚴劫中有八萬四千佛出世。舍利弗!汝等應當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佛。」

佛告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欲滅一切罪,應當淨洗浴著新淨衣,稱如是等佛名供養禮拜,應當作是言:『我無始世界已來身口意業作不善行,乃至謗方等經五逆罪等,願皆消滅。』

「舍利弗!善男子、善女人欲滿足六波羅蜜行,欲迴向無上菩提,欲滿足一切菩薩諸波羅蜜,應作是言:『我學過去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訶薩,修行大捨破胸出心施於眾生,如智勝菩薩及迦尸王等。捨妻子等布施貧乏,如不退菩薩及阿翅羅那王、須達拏及莊嚴王等。入於地獄救苦眾生,如大悲菩薩及善眼天子等。救惡行眾生,如善行菩薩及勝行王等。捨頂上寶天冠并剝頭皮而與,如勝上身菩薩及寶髻天子等。捨眼布施,如愛作菩薩及月光王等。捨耳鼻布施,如無怨菩薩及勝去天子等。捨齒布施,如華齒菩薩及六牙象王等。捨舌,如不退菩薩及善面王等。捨手,如常精進菩薩及堅意王等。捨血,如法作菩薩及月思天子等。捨肉髓,如安隱菩薩及一切施王等。捨大膓小膓肝肺脾腎,如善德菩薩及自遠離諸惡王等。捨身一切大小支節,如法自在菩薩及光勝天子等。捨皮,如清淨藏菩薩及金色天子金色鹿王等。捨手足指,如堅精進菩薩及金色王等。捨手足甲,如不可盡菩薩及求善法天子等。為求法故入大火坑,如精進菩薩及求沙[A1]妙王精進等。為求法故賣身刳身破骨出髓,如薩陀波崙菩薩及金堅王等。受一切苦惱,如求妙法菩薩及速行大王等。捨四天下大地及一切莊嚴,如得大勢至菩薩及勝功德天子等。捨身,如摩訶薩埵菩薩及摩訶婆羅王等。自身與一切貧窮苦惱眾生,作給使侍者,如尸毘王等。

「『舉要言之,過去未來現在諸菩薩一切波羅蜜行,願我亦如是成就;十方世界諸妙香華鬘諸妙妓樂,我隨喜供養佛法僧,復迴此福德施一切眾生。願因此福德,眾生等莫墮惡道。因此福德,滿足八萬四千諸波羅蜜行,速得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速得不退轉大地,速成無上菩提。』

「舍利弗!應當敬禮十方諸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盡聖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龍奮迅佛 南無自在光明稱佛 南無十光佛 南無普寶佛 南無稱自在佛 南無勝藏稱佛 南無炎意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智山佛 南無因光佛 南無生勝佛 南無彌留藏佛 南無智海佛 南無大精進佛 南無彌留功德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智德佛 南無能與無畏佛 南無大精進趣王佛 南無智成就佛 南無無滯佛 南無地力住持精進佛 南無力命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不害法王佛 南無滅魔佛 南無不可思議精進佛 南無觀功德佛 南無智頻婆佛 南無阿僧伽力精進佛 南無心[A2]自在佛 南無枲荷難陀佛 南無戒光佛 南無堅上王佛 南無無邊光王佛 南無無盡智藏佛 南無寶雨頭佛 南無智波婆羅佛 南無毘尼稱佛 南無無邊功德王佛 南無法華婆師佛 南無光炎王佛 南無妙山王佛 南無轉法輪勝王佛 南無無垢目佛 南無住持大般若佛 南無不住力精進王佛 南無自在識佛 南無現念佛 南無福德力精進佛 南無智袈[A3]裟王佛 南無智自在佛 南無安隱眾生無障佛 南無智進佛 南無摩訶彌留力藏佛 南無虛空光明佛 南無阿伽樓功德精進佛 南無離癡功德聲王佛 南無法施莊嚴佛 南無聲自在王佛 南無護門佛 南無自在力精進王佛 南無寶光明勝王佛 南無勝一切須彌山王佛 南無羅多那彌留佛 南無不可得動法佛 南無陀羅尼自在王佛 南無普功德王佛 南無法莎羅王彌留佛 南無智集功德聚佛 南無智炎華樹王佛 南無一切世間自在佛 南無善華王佛 南無金千遮那王佛 南無法幢奮迅王佛 南無栴檀波婆羅圍繞佛 南無住法分稱佛 南無堅意精進佛 南無照一切世間燈佛 南無隨眾生心奮迅佛 南無無邊稱莎羅幢佛 南無過去稱法雨佛 南無功德炎華佛 南無智行佛 南無樂威德燈佛 南無離諸障無畏佛 南無智照聲佛 南無二成就佛 南無集妙行佛 南無樂莊嚴王佛 南無阿僧祇莊嚴王佛 南無師子座善住佛 南無放栴檀華王佛 南無甘露味佛 南無龍勝佛 南無勝力佛 南無師子音佛

「舍利弗!我於此坐以清淨無障礙過人天眼,見東方多百佛、多千佛、多百千佛、多百千萬佛、多百千億佛、多百千萬億那由他佛、無量阿僧祇佛、不可思議佛、不可量佛,種種名、種種姓、種種世界、種種佛國土,種種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圍繞,種種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圍繞供養,我悉現見如觀掌中菴摩勒菓。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信我語受持讀誦是諸佛名,當洗浴著新淨衣,於晝日初分時中分時後分時,夜前分時中分時後分時,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稱是佛名,供養禮拜,作如是言:『如來所知十方諸佛,我今敬禮。』

「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如是供養禮拜得無量福德。舍利弗!若欲得聲聞地、欲得辟支佛地、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禮十方諸佛,一切皆得。復作是言:『是諸福德聚,諸佛如來所知,我悉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應當歸命東方一切諸佛。

「南無法自在奮迅佛 南無修行堅固自在佛 南無師子奮迅王佛 南無力士自在王佛 南無法山勝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自在陀羅尼佛 南無樹提藏佛 南無星宿稱佛 南無功德力堅固王佛 南無人聲自在增長佛 南無勝一切世間佛 南無三世法界佛 南無妙聲吼佛 南無寶地龍王佛 南無法疾吼聲佛 南無香波頭摩擇自在寶城佛 南無光輪佛 南無寶連佛 南無功德華佛 南無多供養佛 南無無邊功德王佛 南無增長喜佛 南無師子龍奮迅佛 南無娑羅藏師子步行佛 南無觀諸法佛 南無法華智佛 南無時法清淨佛 南無堅固精進言語佛 南無聲精進佛 南無炎摩尼佛 南無山光明佛 南無清淨無垢藏佛 南無無垢月佛 南無清淨根佛 南無多智佛 南無能作智佛 南無廣智佛 南無力意佛 南無勝意佛 南無堅固歡喜佛 南無堅固行自在佛 南無等須彌面佛 南無觀成就佛 南無清淨藏佛 南無象自在佛 南無現魔業淨業佛 南無智慧自在佛 南無智慧精進奮迅佛 南無無礙精進佛 南無世間自在佛 南無法行廣意佛 南無福德成就佛 南無不怯弱成就佛 南無勝成就佛 南無龍觀佛 南無須彌栴檀佛 南無作戒王佛 南無聚集寶佛 南無龍王聲佛 南無大智精進佛 南無孤獨精進佛 南無不減莊嚴佛 南無不動尼他佛 南無百功德莊嚴佛 南無自在諸相好稱佛 南無自在因陀羅月佛 南無法華山佛 南無法界莊嚴佛 南無滿足願佛 南無大師子莊嚴佛 南無師子平等精進佛 南無修行自在堅固佛 南無樂法修行[A4]佛 南無勝慧佛 南無海步佛 南無大如修行佛 南無高光明佛 南無無諍智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善報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甘露增上佛 南無道上首佛 南無勝自在親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無濁義佛 南無勝意佛 南無人月佛 南無威德光佛 南無普明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師子奮迅去佛 南無摩樓多愛佛 南無寂心佛 南無大步佛 南無可聞聲佛 南無積功德佛 南無摩尼向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大樂說菩薩 南無寶檀花菩薩 南無上行菩薩 南無無邊行菩薩 南無安立行菩薩 南無淨行菩薩 南無宿王華菩薩 南無喜見菩薩 南無妙音菩薩 南無得懃精進菩薩 南無淨藏菩薩 南無淨眼菩薩 南無妙德菩薩 南無慈氏菩薩 南無善思議菩薩 南無空無菩薩 南無神通華菩薩 南無光英菩薩 南無寂根菩薩 南無願慧菩薩 南無中住菩薩 南無制行菩薩 南無定自在王菩薩 南無法相菩薩 南無光相菩薩 南無光嚴菩薩 南無大嚴菩薩 南無常慘菩薩 南無喜相菩薩 南無喜王菩薩 南無辯意菩薩 南無攝炬菩薩 南無寶勇菩薩 南無寶見菩薩 南無諦網菩薩 南無明網菩薩 南無無緣觀菩薩 南無慧積菩薩 南無寶勝菩薩 南無天王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次懺劫盜之業。經中說言:『若物屬他他所守護,於此物中一草一葉不與不取,何況盜竊?』但自眾生唯見現在利故,以種種不道而取,致使未來受此殃累。是故經言:『劫盜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牛馬、驢騾、駱駝等形,以其所有身力血肉償他宿債。若生人中為他奴婢,衣不蔽形食不充命,貧寒困苦人理殆盡。』劫盜既有如是苦報,是故,弟子!今日至到稽首歸依佛。

「南無東方多智佛 南無南方大集佛 南無西方淨智佛 南無北方智稱佛 南無東南方持戒王佛 南無西南方增益善法佛 南無西北方善放香佛 南無東北方虛空淨王佛 南無下方師子佛 南無上方逆空光明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盜他財寶興刃強奪,或自怙恃身逼迫而取,或恃公威,或假勢力,高桁大械枉壓良善,吞納姦貨拷直為曲,為此因緣身羅憲網。或任邪治[A5]領他財物,侵公益私侵私益公,損彼利此利彼損此,割他自饒口與心悋。或竊沒租估偷度關稅,匿公課輸藏隱使沒。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慚愧歸命懺悔。

「或是佛法僧物不與而取,或經像物,或治塔寺物,或供養常住僧物,或擬招提僧物,或盜取誤用恃勢不還,或自借貨人,或復換貸漏妄,或三寶物混亂雜用,或以眾僧物穀米樵薪薑豉醬酢,菜茹菓實錢帛竹木,繒綵幡蓋香華油燭隨情逐意。或許施三寶物誑欺不與,或自用或與人,或摘佛華菓用僧鬘物,因三寶財私自利已。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慚愧發露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作周旋朋友師僧同學,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共住同止百一所,須更相欺誑。或於鄉隣比近移籬拓牆,侵奪地宅改㯹易相虜掠田園,因公託私奪他邸店及以[A6]屯野。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發露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攻城破邑燒村壞柵,偷賣良民誘他奴婢。或復柱壓無罪之人,使其形𭭞血刃身被徒鎖,家業破散骨肉生離,分張異城生死隔絕。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慚愧發露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商侶博貨邸店市易,輕秤小斗減割尺寸盜竊分銖欺罔圭合,以麁易好以短換長,巧欺百端希望毫利。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慚愧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穿踰牆壁斷道抄掠,抵捍債息負債違要[A7]面欺心口。或非道陵奪鬼神禽獸四生之物,或假託卜相取人財寶,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厭無足。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不可說盡,今日至到向十方佛、尊法、聖眾前歸命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劫盜等罪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得如意寶,常雨七珍上妙衣服,百味甘露種種湯藥,隨意所須應命則至,一切眾生無偷奪相,一切皆能少欲知足不耽不染,常樂惠施行急濟道,頭目髓腦如棄涕涶,迴向滿足檀波羅蜜。」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更入咩聲叫喚地獄。其地獄中猛火熾盛烟焰俱發,罪人入中受苦萬端。

西門之中有諸沙門來,入其中呻號動地。馬頭羅剎手捉鐵捧望頭而椎,罪人叫喚咩聲而走,獄卒夜叉競共打之。走藏無地,走向東門則閉,南西北門亦復如是,一日一夜受罪苦痛,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諸沙門作何等罪,受如是報?」

馬頭羅剎答曰:「此諸沙門,受佛淨戒心無慈念,打捧畜生乃無慈心,以此因緣受如是罪。」

寶達聞之,悲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二十一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十二 - 2024-01-27 15:50:05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十二

佛告舍利弗:「應當歸命南方無量佛。

「南無愛照佛 南無名稱佛 南無信功德佛 南無清淨智佛 南無寶功德佛 南無妙信香佛 南無勝園佛 南無勝僊佛 南無寶智佛 南無甘露威德佛 南無信藏佛 南無月上勝佛 南無龍步佛 南無信黠慧佛 南無愛實語佛 南無憂波羅香佛 南無栴檀自在佛 南無敵勝佛 南無普行佛 南無功德勝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種種色日佛 南無過諸過佛 南無無量眼佛 南無慚愧智佛 南無功德供養佛 南無種種聲佛 南無功德可樂佛 南無住清淨佛 南無妙香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戒分佛 南無華智佛 南無優多摩意佛 南無不闇意佛 南無山自在積佛 南無寂王佛 南無解脫王佛 南無阿蹉彌留王佛 南無如意力釋去佛 南無姓阿提遮佛 南無不讚嘆世間勝佛 南無法染佛 南無寶星宿解脫王佛 南無白寶勝佛 南無法行自在佛 南無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阿難陀聲佛 南無智步王佛 南無彌留平等奮迅王佛 南無智奮迅佛 南無法華通樹提佛 南無多波尼體佛 南無阿尼伽陀路摩勝佛 南無優多羅勝法佛 南無大智念縛佛 南無闍伽提自在一切世間擔佛 南無見無畏佛 南無自在作佛 南無自在量佛 南無如法修行佛」

佛告舍利弗:「我見南方如是等無量佛,種種姓、種種名、種種佛國土,汝等應當至心一心歸命。」

佛告舍利弗:「汝等應當歸命西方無量佛。

「南無阿婆羅炎婆師花佛 南無摩㝹沙口聲去佛 南無智勝增長稱佛 南無莎漫多波尸佛 南無次羅毘羅炎花光佛 南無法行然燈佛 南無無等勝佛 南無智奮迅名稱王佛 南無梵奮迅妙鼓聲佛 南無波頭摩尸利藏眼佛 南無阿僧伽意炎佛 南無千月光明藏佛 南無樂法行佛 南無摩尼婆陀光佛 南無師子廣眼佛 南無十力生勝佛 南無智作佛 南無無邊精進降伏一切諸怨佛 南無大勝起法佛 南無阿無荷見佛 南無無邊命佛 南無觀法智佛 南無無礙精進日善思惟奮迅王佛 南無不利他意佛 南無無邊見佛 南無智見法佛 南無一切善根種子佛 南無優多智勝發行功德佛 南無智香勝佛 南無智上尸棄王佛 南無福德勝智去佛 南無不可思議法花吼王佛 南無法清淨勝佛 南無不可思議彌留勝佛 南無能開法門佛 南無毘盧遮那法海香王佛 南無力王善住法王佛 南無勝力散一切惡王佛 南無見無邊樂佛 南無善化功德炎華王佛 南無見彼岸佛 南無善化莊嚴佛 南無見樂處佛 南無尼拘律王勝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大力智慧奮迅王佛 南無法樹提佛 南無堅固蓋成就佛 南無一切種智資生勝佛 南無入勝智自在山佛 南無一切世間得自在有橋梁勝佛 南無盡合勝佛 南無清淨戒功德王佛 南無波頭摩散漫智多莊嚴佛 南無一王佛 南無大多人安隱佛 南無二勝聲功德佛 南無圓堅佛 南無力士佛 南無寶珠摩尼火佛 南無大海彌留佛 南無勝王佛 南無不住佛 南無不空功德佛 南無初遠離不濁王佛 南無虛空行佛 南無無礙稱佛 南無聲山佛 南無不可思議起三昧稱佛 南無諸天梵王雞兜佛 南無示無義王佛 南無護垢王佛 南無照功德佛 南無自在眼佛 南無智寂成就性佛 南無無障礙智成就佛 南無說決定義佛 南無莊嚴法燈妙稱佛 南無二寶法燈佛 南無大炎藏佛 南無自師子上身莊嚴佛 南無智寶因緣莊嚴佛 南無服諸根清淨眼佛 南無善香隨香波頭摩佛 南無法月佛 南無廣大心佛 南無戒功德佛 南無常鏡佛 南無隨順稱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如意莊嚴佛 南無金藏佛 南無慎貪佛 南無思妙義堅固願佛 南無一切德輪光佛 南無法吼智明佛 南無甘露光佛 南無無邊莊嚴佛 南無勝福田佛 南無善決定諸法莊嚴佛」

佛告舍利弗:「西方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汝等應當至心歸命。」

佛告舍利弗:「汝等應當至心歸命北方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自在藏佛 南無無邊花龍一俱蘇摩王佛 南無降伏諸魔勇猛佛 南無定諸魔佛 南無法像佛 南無功德勝佛 南無山峯光佛 南無法王佛 南無普恭敬燈佛 南無地勝佛 南無成就如來家佛 南無一切寶成就家佛 南無陀羅尼文句決定義佛 南無忍自在王佛 南無成就一切稱佛 南無三世智轉自在佛 南無勝歸依功德善住佛 南無種種摩尼光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佛功德勝佛 南無無餘證佛 南無得佛眼佛 南無隨過去佛佛 南無大慈成就悲勝佛 南無住持師子智佛 南無無眾生住實際王佛 南無自家法不得成就佛 南無大智莊嚴身佛 南無智稱佛 南無佛法首佛 南無一切眾生德佛 南無過一切法門佛 南無自在因陀羅佛 南無滿足意佛 南無大瑠璃佛 南無菩提光明佛 南無不可思議法智光明佛 南無栴檀不空王佛 南無不染波頭摩幢佛 南無法財聲王佛 南無擇法善知稱佛 南無智鬘劫佛 南無佛眼清淨分陀利佛 南無智自在稱佛 南無斷無邊疑佛 南無眾生方便自在王佛 南無無邊覺奮迅無礙思惟佛 南無法行地善住佛 南無普眾生界廣佛 南無降伏諸魔力堅意佛 南無天王自在寶合王佛 南無如實修行藏佛 南無能生一切歡喜月見佛 南無大迅覺迅佛 南無種種摩尼聲王吼佛 南無無觀王佛 南無不退了勇猛佛 南無佛國土莊嚴身佛 南無法聲自在佛 南無智根本花幢佛 南無化身無礙稱佛 南無一切龍摩尼藏佛 南無法聲自在佛 南無法聲知見佛 南無法甘露莎梨羅佛 南無無邊寶福德藏佛 南無清淨華行佛 南無大法王華勝佛 南無一切盡無盡藏佛 南無華山藏佛 南無智虛空山佛 南無智力不可破壞佛 南無無礙堅固隨順智佛 南無無邊大海藏佛 南無智王無盡稱佛 南無奮迅心意王佛 南無自性清淨智佛 南無智自在法王佛 南無勝行佛 南無金剛見佛 南無法滿足隨香見佛 南無龍月佛 南無因陀羅圍佛 南無無礙王佛 南無寶因陀羅輪王佛 南無能生一切眾生敬稱佛 南無大威德光明輪王佛 南無能斷一切眾生疑佛 南無智寶法見佛 南無無障礙波羅佛 南無無垢髻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山力月藏佛 南無心自在王佛 南無堅固無畏上首佛 南無堅固勇猛寶佛 南無堅固心善住王佛 南無能破闇曀王佛 南無勝丈夫芬陀利佛 南無百聖藏佛 南無妙蓮華藏佛 南無見平等法身佛 南無眾生月佛 南無師子去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見愛佛 南無大首佛 南無勝首佛 南無樂聲佛 南無見實佛 南無清淨稱佛 南無師子慧佛 南無德聲佛 南無修樓毘香佛 南無電燈佛 南無波頭摩光佛 南無大光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無疑佛 南無無邊勢力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愛威德佛 南無散疑佛 南無功德燈佛 南無不藏威德佛 南無無邊藏佛 南無光明奮迅王佛 南無廣稱佛 南無遠離幢佛 南無增長聖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不可勝佛 南無威德聚佛 南無堅固步佛 南無摩㝹賒稱佛 南無無邊色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不動步佛 南無無邊莊嚴佛 南無大清淨佛 南無威德聚光明佛 南無住智佛 南無金堅佛 南無愛解脫佛 南無愛無畏佛 南無甘露藏佛 南無普觀察佛 南無大修行佛 南無細威德佛 南無十方恭敬佛 南無重說佛 南無光明勝佛 南無光明莊嚴佛 南無師子奮迅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甘露步佛 南無月光明佛 南無功德稱佛 南無去根佛 南無清淨聲佛 南無無障礙輪佛 南無甘露聲佛 南無眾生可敬佛 南無如意威德佛 南無無邊色佛 南無大力佛 南無快莊嚴佛 南無普照觀佛 南無奮迅德佛 南無妙色佛 南無稱意佛 南無寶莊嚴佛 南無高光明佛 南無解脫步佛 南無功德莊嚴佛 南無畢竟智佛 南無生雞兜佛 南無不動智佛 南無行意佛 南無妙色佛 南無實色佛 南無大聲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功德華佛 南無思惟世間佛 南無大高光明佛 南無無譬喻奮迅佛 南無清淨覺佛 南無月重佛 南無月燈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種種日佛 南無天城佛 南無心清淨佛 南無波頭摩藏佛 南無常擇智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勝聲佛 南無可樂意智光佛 南無功德光佛 南無自在光佛 南無淨嚴身佛 南無無濁義佛 南無應威德佛 南無成就義智佛 南無得大聲佛 南無婆藪陀聲佛 南無欝哆光佛 南無決定思惟佛 南無薩遮婆[A1]㝹佛 南無嗚闇光明佛 南無毘弗波威德佛 南無憂多羅魔吒佛 南無夜舍雞兜佛 南無功德清淨佛 南無法燈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仙荷波提愛面佛 南無心荷步去佛 南無思惟眾生佛 南無莎伽羅智佛 南無波頭摩藏佛 南無蓋仙佛 南無莎羅王佛 南無修利耶光佛 南無菩提味佛 南無寂諸根佛 南無波㝹光佛 南無芬陀利光佛 南無彌留光佛 南無栴陀面佛 南無莎利荼去佛 南無諸方眼佛 南無法光明佛 南無尸羅波散那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功德相嚴菩薩 南無梵網菩薩 南無寶財菩薩 南無無緣菩薩 南無嚴土菩薩 南無光嚴童子菩薩 南無持世菩薩 南無善德菩薩 南無難勝菩薩 南無照明菩薩 南無薩陀波淪菩薩 南無曇無竭菩薩 南無法自在菩薩 南無德守菩薩 南無不眴菩薩 南無德頂菩薩 南無善宿菩薩 南無妙臂菩薩 南無弗沙菩薩 南無淨解菩薩 南無善意菩薩 南無現見菩薩 南無普守菩薩 南無喜見菩薩 南無明相菩薩 南無深慧菩薩 南無無礙菩薩 南無上善菩薩 南無福田菩薩 南無德藏菩薩 南無月上菩薩 南無珠頂王菩薩 南無樂實菩薩 南無慧見菩薩 南無登王菩薩 南無深王菩薩 南無華王菩薩 南無妙色菩薩 南無善明菩薩 南無善荅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至心懺悔貪欲之罪。經中說言:『但為貪欲閉在癡獄,沒生死河莫之能出。』眾生為是五欲因緣,從昔已來流轉生死。一一眾生一劫之中,所積身骨如王舍城毘富羅山,所飲母乳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復過於此,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命終哭泣所出目淚如四海氷。是故,說言:『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愛為本。』所以經言:『婬欲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鴒雀鴛鴦等身,若生人中妻不貞良,得不隨意眷屬。』婬欲既有如此惡業,是故,弟子!今日至心稽顙歸依佛。

「南無東方光輪佛 南無南方開光明佛 南無西方習智佛 南無北方大瑠璃佛 南無東南方樂蓮花首佛 南無西南方智慧和合佛 南無西北方無上勝尊佛 南無東北方眼淨無垢佛 南無下方具足光明佛 南無上方最清淨無量幢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通人妻妾奪他婦女,侵陵貞潔污比丘尼,破他梵行逼迫不道,濁心邪視言語嘲𭌄,或復恥他門戶污賢善名,或於男子五種人所起不淨行。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歸命懺悔。

「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受女身,心如野馬,恒日放蕩,無一時定。常懷邪心,恒生欲想,或於伽藍會所,無心聽法眼常貪視,或愛欲沙門壞他男子。不誕佛法恣放婬情,致令心飄大海冥然失岸,或穢污僧三衣法服,或於精舍院宇行不淨行,共相探摸。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慚愧至心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作女身恒懷婬欲,或侵奪他夫婿迷惑諸丈夫,或作符書厭蠱遣他婦患,人生少福為邪所著,諸病鬼等因此得便,不遇良醫遂致身死。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慚愧發露悔過,至誠稽顙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眼為色,或愛染玄黃紅綠,朱紫珍玩寶飾,或取男女長短黑白姿態之相起非法想;或耳貪好聲宮商絃管妓樂歌唱,或取男女音聲言語啼笑之相起非法想;或鼻籍名香蘊麝幽蘭欝金蘇合起非法想;或舌貪好味鮮[A2]美甘肥,眾生肉血資養四大,更增苦本起非法想;或身樂華綺錦繡繒縠,一切細滑七珍麗服,起非法想;或意多亂想觸向乖法,有此六想造罪尤甚。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前歸命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婬欲等罪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自然化生不由胞胎,清淨皎潔相好光麗,六情開朗聰利分明,了達恩愛猶如桎梏。觀此六塵如幻如化,於五欲境決定厭離,乃至夢中不起邪想,內外因緣永不能動。

「願以懺悔眼根功德,願令此眼徹見十方,諸佛菩薩清淨法身不以二相。願以懺悔耳根功德,願令此耳常聞十方諸佛賢聖,所說正法如教奉行。願以懺悔鼻根功德,願令此鼻常聞香[A3]積入法位香,捨離生死不淨臭穢。願以懺悔舌根功德,願令此舌常餐法喜禪悅之食,不貪眾生血肉之味。願以懺悔身根功德,願令此身被如來衣著忍辱鎧,臥無畏床坐四禪座。願以懺悔意根功德,願令此意成就十想洞達五明,深觀二諦空平等理,從方便慧起十妙行,入法流水念念增明,顯發如來大無生法忍。」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入一鉤陰地獄。云何名曰鉤陰地獄?其地獄縱廣三十由旬,其中火流灌注遍布於地,其地四壁如上無異。中間無數罪人,獄卒夜叉手捉鐵鉤望罪人陰而搭,鉤中火然上入胸心,心上火然腹背俱徹。欲報業故,化作婦人,如本生時先所見者。彼[A4]既見已欲火發起便走趣,彼婦女者身是金剛鐵火炎熱,既到彼已抱彼罪人,抱即破碎復就其口,遂食其脣身亦被食,盡已復生生已復食。彼諸女人愛欲男子亦復如是,欲心不定欲火常然,如是苦切楚痛難堪。當此之時罪人眾等猶無悔過,一日一夜受罪無量,千死千生萬死萬生,經無量百千萬劫爾乃得脫。以餘業果生畜生中作不淨蟲,經二百千世後得生人中,於五百世胎中而死,復五百世[A5]生已。雌雄不辯眼目不正,貧窮孤露受命短促,或時有婦被他侵近,或自貪愛他人婦女,不能遮障恒絕繼嗣。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諸沙門作何等行,受罪如是?」

馬頭羅剎答曰:「此諸沙門受佛淨戒不能淨持,故行婬欲放縱六情。以是因緣,得如是罪。」

寶達聞之,悲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二十二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十三 - 2024-01-27 16:04:33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十三

「南無阿難陀智佛 南無阿難陀色佛 南無地荼毘梨耶佛 南無提婆彌多佛 南無莎漫多智佛 南無寂靜光佛 南無摩㝹舍威德佛 南無善分菩提他佛 南無稱聖佛 南無稱幢佛 南無輪面佛 南無普清淨佛 南無摩訶提闍佛 南無阿羅訶應佛 南無憂多那勝佛 南無悉達他思惟佛 南無愛供養佛 南無三漫多護佛 南無尼彌佛 南無信菩提佛 南無破意佛 南無出智佛 南無勝聲佛 南無質多羅婆㝹佛 南無彌荷聲佛 南無大炎騫陀佛 南無勝拘吒佛 南無阿舒加愛佛 南無天國土佛 南無師子難提拘沙佛 南無阿難陀波頗佛 南無見愛佛 南無波提波王佛 南無勝雞兜佛 南無方聞聲佛 南無愛眼佛 南無栴陀雞兜佛 南無阿婆夜達多佛 南無那剎多王佛 南無蘇摩提婆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真聲佛 南無說愛佛 南無稱憂多羅佛 南無摩頭羅光明佛 南無修佉聲佛 南無質多意佛 南無婆藪陀清淨佛 南無寂瞋佛 南無破意佛 南無宿王佛 南無毘伽陀畏佛 南無勝憂多摩佛 南無[A1]波薩那智佛 南無慈勝種種光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見月佛 南無降伏諸魔威德佛 南無摩訶羅他佛 南無心荷步去佛 南無樂光佛 南無普護佛 南無清淨意佛 南無成就義佛 南無香山佛 南無摩尼清淨佛 南無功德光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成就光佛 南無見愛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莎漫多見佛 南無師子幢佛 南無普行佛 南無大步佛 南無阿羅頻頭波頭摩眼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阿彌多清淨佛 南無阿難多樓波佛 南無蓋天佛 南無羅多那光佛 南無莎羅梯羅多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親味佛 南無婆耆羅莎佛 南無修利邪那那佛 南無無障礙眼佛 南無莎荷去佛 南無大然燈佛 南無盧荷伽佛 南無清淨功德佛 南無功德藏佛 南無法明佛 南無摩樓多愛佛 南無阿婆邪愛佛 南無慧幢佛 南無威德光佛 南無月德佛 南無求那婆藪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安樂佛 南無稱雞兜佛 南無光明吼佛 南無普功德佛 南無勝雞兜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寶清淨佛 南無普心佛 南無善心意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不可量威德佛 南無師子臂佛 南無光明意佛 南無那羅延天佛 南無薩遮雞兜佛 南無善住意佛 南無阿彌多天佛 南無大慧德佛 南無大幢佛 南無光明日佛 南無法水佛 南無善法佛 南無旃陀婆㝹佛 南無菴摩羅勝佛 南無解脫觀佛 南無羅多那光佛 南無無羅聲佛 南無普心擇佛 南無成就光佛 南無甘露眼佛 南無稱愛佛 南無善護佛 南無天信佛 南無善量步佛 南無提婆羅多佛 南無深智佛 南無斯那步佛 南無旃陀跋陀佛 南無提闍積佛 南無大勝佛 南無大步佛 南無闍邪天佛 南無悉達他意佛 南無質多愛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信提舍那佛 南無智光佛 南無拘蘇摩提闍佛 南無提闍羅尸佛 南無如意光佛 南無無邊威德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盧遮那稱佛 南無實雞兜佛 南無郁伽提闍佛 南無日雞兜佛 南無摩訶彌留佛 南無摩訶馥荷佛 南無世間得名佛 南無郁伽德佛 南無優多摩稱佛 南無成就義步佛 南無提婆摩醯多佛 南無愛實行佛 南無阿那毘浮多稱佛 南無金光佛 南無大然燈佛 南無行意佛 南無毘迦摩佛 南無無礙光佛 南無毘摩提闍訶佛 南無摩訶跋多佛 南無天聲佛 南無不著步佛 南無天道佛 南無詢陀羅難陀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能現佛 南無天愛佛 南無解脫光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求那迦羅佛 南無智說佛 南無菩提光佛 南無莎伽羅佛 南無菩提難提佛 南無摩訶提婆佛 南無深智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大波那那佛 南無心意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不錯思惟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坐稱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天光佛 南無清淨行佛 南無愛功德佛 南無師子意佛 南無信婆藪那羅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快光明佛 南無種種婆㝹佛 南無月愛佛 南無蘇摩剎多佛 南無普觀佛 南無不染佛 南無稱光勝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伽那天佛 南無功德聚佛 南無功德智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愛世間佛 南無甘露光佛 南無地光佛 南無作功德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求那婆睺佛 南無法然燈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淨聲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解脫日佛 南無堅精進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功德稱佛 南無善智佛 南無不可量莊嚴佛 南無師子陀那佛 南無功德奮迅佛 南無妙天佛 南無觀行佛 南無天提吒佛 南無電光明佛 南無勝愛佛 南無山幢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勝意佛 南無山香佛 南無福德奮迅佛 南無勝慧佛 南無信聖佛 南無寶洲佛 南無妙威德佛 南無最後見佛 南無愛行佛 南無妙莊嚴佛 南無功德藏勝佛 南無清淨見佛 南無威德力佛 南無清淨眼佛 南無智行佛 南無不謬步佛 南無聖眼佛 南無樂解脫佛 南無大聲佛 南無勝土佛 南無成就光明佛 南無自業佛 南無照稱光明佛 南無光明行佛 南無愛自在佛 南無月賢佛 南無勝吼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撰擇攝取佛 南無相王佛 南無離熱佛 南無聖德佛 南無法高佛 南無甘露功德佛 南無無礙稱佛 南無甘露香佛 南無捨光明佛 南無吼聲佛 南無無畏日佛 南無得無畏佛 南無愛黠慧佛 南無智慧不謬佛 南無虛空光佛 南無增上天佛 南無信如意佛 南無天蓋佛 南無龍光佛 南無妙步佛 南無法威德佛 南無斷諸有佛 南無莊嚴面佛 南無妙色佛 南無普眼佛 南無功德光佛 南無勝月佛 南無平等德佛 南無云何雞兜佛 南無眾生自在劫佛 南無與無畏親佛 南無攝取眾生意佛 南無降伏諸怨佛 南無攝取光明佛 南無勝山佛 南無一勝光明佛 南無那羅延步佛 南無師子步佛 南無愛戒佛 南無清淨佛 南無信名稱佛 南無畢竟智佛 南無離癡佛 南無功德聚佛 南無能思惟[A2]忍佛 南無法蓋佛 南無不動因佛 南無天華佛 南無波頭摩佛 南無普威德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大眾上首佛 南無思惟義佛 南無相王佛 南無華面佛 南無思惟名稱佛 南無樹幢佛 南無師子奮迅佛 南無信大眾佛 南無善香佛 南無智慧讚嘆佛 南無功德梁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智海佛 南無威德力佛 南無勝威德佛 南無佛歡喜佛 南無勝清淨佛 南無愛一切佛 南無遠離諸疑佛 南無善思惟勝義佛 南無大山佛 南無降伏聖信佛 南無降伏黠慧佛 南無趣菩提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大勢力佛 南無樂師子佛 南無普寶滿足佛 南無一切世間愛佛 南無金剛輪佛 南無過火佛 南無大將佛 南無眾生月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日光明佛 南無勝嚴佛 南無斷諸有意香佛 南無寂靜行佛 南無攝受稱佛 南無梵天供養佛 南無大吼佛 南無無量無邊願佛 南無世間光明佛 南無可見忍佛 南無大華佛 南無修行身佛 南無諸根清淨佛 南無婆藪達多佛 南無不怯弱聲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月賢佛 南無決定色佛 南無方便修佛 南無信勝功德佛 南無勝報佛 南無賢莊嚴佛 南無慚愧賢佛 南無勘受器聲佛 南無勝愛佛 南無普行佛 南無普智佛 南無大威力佛 南無月雞兜佛 南無堅固行佛 南無天供養佛 南無普敬佛 南無勝妙稱佛 南無成就一切功德佛 南無堅固莎梨羅佛 南無甘露光佛 南無大貴佛 南無勝聲佛 南無大力佛 南無大步佛 南無信甘露佛 南無道步佛 南無勝聲心佛 南無勝意佛 南無婆樓那步佛

「次禮十二部經大藏法輪。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了相菩薩 南無定相菩薩 南無定[A3]積菩薩 南無發喜菩薩 南無安位菩薩 南無怖魔菩薩 南無慧施菩薩 南無慧燈菩薩 南無智導菩薩 南無願慧菩薩 南無四攝菩薩 南無教音菩薩 南無法喜菩薩 南無道品菩薩 南無大自在菩薩 南無檀林菩薩 南無妙嚴菩薩 南無妙色形菩薩 南無奢提菩薩 南無蜜䟽菩薩 南無華睒菩薩 南無上首菩薩 南無普現色身菩薩 南無神通菩薩 南無海德菩薩 南無無邊身菩薩 南無醫王自在菩薩 南無迦葉菩薩 南無無垢藏王菩薩 南無持一切菩薩 南無高貴德王菩薩 南無瑠璃光菩薩 南無無畏菩薩 南無海王菩薩 南無光嚴菩薩 南無光明菩薩 南無大辯菩薩 南無慈力菩薩 南無依王菩薩 南無依力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以共相懺悔身三業竟,今當次第懺悔口四惡業。經中說言:『口業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鵂鶹梟鷲鳥形,聞其聲者無不憎惡。若生人中口氣常臭,所有言說人不信受,眷屬不和常好鬪諍。』口業既有如是惡果,是故,弟子!今日至誠歸依佛。

「南無東方星宿稱佛 南無南方月燈光佛 南無西方無邊見佛 南無北方無觀王佛 南無東南方大香王佛 南無西南方無為思惟佛 南無西北方樂清淨佛 南無東北方勝戰鬪佛 南無下方除諸癡冥佛 南無上方好諦住唯王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妄語、兩舌、惡口、綺語,傳空說有,說有言空,不見言見,見言不見,不聞言聞,聞言不聞,不知言知,知言不知,欺賢罔聖言行相乖;自稱讚譽得過人法,我得四禪、四無色定、阿那般那十六行觀,得須陀洹至阿羅漢,我得辟支佛不退菩薩,天來、龍來、鬼來、神來,旋風土鬼皆至我所,彼問我答,顯異惑眾要世名利。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發露歸命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讒言鬪亂交扇彼此,[A4]兩舌𧮧搆販拽口舌,向彼說此向此導彼,離他眷屬,破他婚親窮他口舌。說人長短壞人善友,使狎密者為踈,親舊者成怨。或綺語不實言不及義,誣謗君父評薄師長,破壞忠良埋沒勝己,通致二國彼此扇作,浮花虛巧發言常虛,口是心非其途非一,對面譽嘆背則呵毀,讚誦耶書傅耶惡法。或惡口詈罵言語麁[A5]獷,或呼天指地牽引鬼神。如是口業所生諸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前,歸命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口業等罪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具八音聲四無礙辯,常說和合利益之語,其聲清雅一切樂聞,善解眾生方俗言語。若有所說應時應限,令彼聽者則得解悟,超凡入聖開發慧眼。」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入一諍論地獄。云何名曰諍論地獄?其地獄縱廣八十由旬,鐵壁周匝羅網覆上,中有鐵鏘亦如上說。中有鐵鉤鉤罪人舌,復有鐵斧來斫其舌寸寸而絕,復有火銖灌其口中背上而出,一日一夜受罪無量,萬死萬生千死千生。

西門之中有六千沙門來入其中,罪人號咷而不肯入。馬頭羅剎手捉鐵叉,望胸而撞背上而出來入其中,鐵鳥高飛絕下來入。罪人舉頭則從口入足下而出,復有蟒蛇入其眼中,身中火然。

寶達問曰:「此諸沙門作何等業,來入此中受罪如是?」

羅剎答曰:「此諸沙門受佛[A6]禁戒不護將來,名言我是於大乘法師亦如冥夜,各自說言我得佛法深解佛義,便為人說。將徒引眾遊於人間,或受國王信施供養,內心吾我亦如山海。猶如枯木但有其皮,中心腐爛無所任用;此諸沙門亦復如是。以此因緣,墮此地獄,從地獄出若生人中,聾盲瘖瘂不聞正法。」

寶達聞之,悲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二十三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十四 - 2024-01-27 16:08:08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十四

「南無大修行佛 南無威德光佛 南無無諍智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善德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菩提上首佛 南無降伏怨佛 南無無垢濁義佛 南無勝去佛 南無妙光明佛 南無普光明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功德山佛 南無摩尼月佛 南無愛眼佛 南無勝名佛 南無菩提智佛 南無寶功德佛 南無天光明佛 南無勝僊佛 南無實智佛智佛 南無甘露威德佛 南無能思惟佛 南無龍步佛 南無信智佛 南無實愛佛 南無蓮華香佛 南無勝相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種種日佛 南無廣地佛 南無甘露眼佛 南無慚愧智佛 南無山王自在積佛 南無悕勝佛 南無種種間錯聲佛 南無信修行佛 南無捨憂惱佛 南無諸世間智佛 南無威德力佛 南無信勝佛 南無勢力稱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過諸疑佛 [A1]南無毘羅那王佛 南無新華佛 南無勝華佛 南無捨諍佛 南無大長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愛去佛 南無甘露聚佛 南無日聚佛 南無月聲佛 南無見天佛 南無清淨光佛 南無秋日佛 南無斛華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雨甘露佛 南無善天佛 南無勝聲佛 南無愛上首佛 南無愛甘露佛 南無甘露稱佛 南無法華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世間尊重佛 南無高意佛 南無高山佛 南無甘露威德光明佛 南無菩提威德佛 南無清淨心佛 南無能作因降伏怨佛 南無香山佛 南無甘露星宿佛 南無大稱佛 南無安隱思惟佛 南無菩提華佛 南無菴摩羅供養佛 南無摩尼清淨佛 南無度世間佛 南無勝成佛 南無法星宿佛 南無大勝佛 南無隨意光明佛 南無火光明佛 南無見愛佛 南無光明愛佛 南無勢力稱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希聲佛 南無功德德佛 南無舌去佛 南無無障智佛 南無得威德佛 南無月藏佛 南無梵光明佛 南無樂光明佛 南無勝光明佛 南無寂光明佛 南無離異意佛 南無無過智佛 南無無邊智佛 南無成就功德佛 南無莊嚴身佛 南無無畏愛佛 南無到光明佛 南無大身佛 南無知智佛 南無大思惟佛 南無樂眼佛 南無無諸熱智佛 南無不怯弱智佛 南無普清淨佛 南無法清淨佛 南無舍施威德佛 南無天城佛 南無無怯聲佛 南無華日佛 南無善住心佛 南無雞兜清淨佛 南無俱蘇摩光佛 南無法弗沙佛 南無月希佛 南無寂照佛 南無不錯行佛 南無大精進佛 南無人聲佛 南無普聲佛 南無菩提願佛 南無天色思惟佛 南無慧力佛 南無三[A2]漫多盧遮那佛 南無梵供養佛 南無聖弗沙佛 南無虛空智佛 南無能降伏放逸佛 南無不可比慧佛 南無勝軍陀羅佛 南無降阿梨佛 南無應愛佛 南無戒供養佛 南無平等心明佛 南無信心不怯弱佛 南無精進清淨佛 南無聞智佛 南無無障礙思惟佛 南無無畏光明佛 南無甘露聲佛 南無名去佛 南無捨諍佛 南無護根佛 南無禪解脫佛 南無大殊提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可觀佛 南無無量智佛 南無千日威德佛 南無捨重擔佛 南無稱清淨佛 南無提賒聞佛 南無自在王佛 南無無邊智佛 南無廣光佛 南無信甘露佛 南無妙根佛 南無解脫行佛 南無妙見佛 南無勝光佛 南無大聲佛 南無大威德聚佛 南無光明實雞兜佛 南無應供養佛 南無求那提闍積佛 南無信相佛 南無大炎佛 南無阿羅訶信佛 南無善住思惟佛 南無善橋樑佛 南無智作佛 南無普寶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說橋樑佛 南無婆薩婆俱他佛 南無心荷身佛 南無勝親光佛 南無清淨聲佛 [A3]南無隨意布施佛 南無寶威德佛 南無善威德供養佛 南無世間光明佛 南無世間可敬佛 南無行清淨佛 南無應眼佛 南無大步佛 南無無邊色佛 南無住持般若佛 南無眾橋梁佛 南無彌留波婆佛 南無安隱愛佛 南無提婆摩醯多佛 南無毘闍荷佛 南無羅多那闍荷佛 南無橋梁佛 南無厚奮迅佛 南無光明威德佛 南無慈力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寂光佛 南無愛眼佛 南無天色佛 南無樂法佛 南無大月佛 南無無障礙聲佛 南無人弗沙佛 南無平等見佛 南無大旃陀佛 南無弗沙羅莎佛 南無十種光佛 南無種種光佛 南無雲聲佛 南無龍德佛 南無功德步佛 南無心功德佛 南無大聲佛 南無了聲佛 南無斷惡道佛 南無天弗沙佛 南無水眼佛 南無大燈佛 南無離闇佛 南無堅固眼佛 南無不可思議光明佛 南無普光明佛 南無普賢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意德佛 南無莊嚴聲佛 南無妙意佛 南無賢光佛 南無堅固華佛 南無功德成就佛 南無意成佛 南無解脫乘佛 南無降伏怨佛 南無過舌佛 南無過諸煩惱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無垢心佛 南無和合聲佛 南無不可量眼佛 南無勢力佛 南無妙光明佛 南無集功德佛 南無可聞聲佛 南無大思惟佛 南無信天佛 南無思惟甘露佛 南無了意佛 南無勝燈佛 南無堅意佛 南無力勢佛 南無華眼佛 南無菩提光明佛 南無最勝聲佛 南無六通聲佛 南無威德力佛 南無人稱佛 南無勝華集佛 南無大髻佛 南無不隨他佛 南無不畏行佛 南無離一切憂闇佛 南無月光明佛 南無心勇猛佛 南無解脫慧佛 南無離惡道佛 南無閻浮燈佛 南無勝供養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勝威德色佛 南無信眾生佛 南無快恭敬佛 南無波頭摩清淨佛 南無人波頭摩佛 南無善香佛 南無勝供養佛 南無種種色華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虛空劫佛 南無月賢佛 南無堅固佛 南無妙力佛 南無勝因陀羅智佛 南無勝親佛 南無愛思惟佛 南無勝香佛 南無無諍行佛 南無功德舍佛 南無大精進思惟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攝受施佛 南無修行深思惟佛 南無香希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種種智佛 南無思惟妙智佛 南無功德莊嚴佛 南無增上行佛 南無智行佛 南無功德山佛 南無聲滿十方佛 南無攝受擇佛 南無信妙佛 南無月見佛 南無功德聚佛 南無法力佛 南無過一切疑佛 南無稱王佛 南無護諸根佛 南無勝意佛 南無甘露光佛 南無思惟甘露佛 南無一切眾上首佛 南無愛髻佛 南無不可降伏色佛 南無普信佛 南無莊嚴王佛 南無金剛步佛 南無賢作佛 南無功德報光明佛 南無精進力起佛 南無善清淨光明佛 南無得脫一切縛佛 南無無垢波頭摩藏勝佛 南無得解脫佛 南無十方稱聲無畏佛 南無破一切闇趣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大炎積佛 南無無邊行功德寶光明佛 南無法光明佛 南無歡喜王佛 南無能作一切眾生光明破闇勝佛 南無起普光明修行無邊願稱王佛 南無普願滿足不怯弱佛 南無一切見光明佛 南無無垢光莊嚴王佛 南無功德藏山破金剛佛 南無龍王自在王佛 南無寶精進日月摩尼莊嚴威德聲王佛 南無吼聲妙聲佛 南無善住持地佛 南無世間自在王佛 南無無障礙藥王樹勝佛 南無彌留幢佛 南無大山佛 南無彌留光明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日月住佛 南無稱光明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不可量幢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寶雞兜佛 南無淨王佛 南無大炎聚佛 南無一切王聲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日生佛 南無羅網光明佛 南無照光明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稱佛 南無稱光明佛 南無法佛 南無法住持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香勝佛 南無香光佛 南無大積佛 南無寶種種華敷身佛 南無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寶蓮華勝佛 南無見一切義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智燈佛 南無大光明照佛 南無難伏佛 南無照佛 南無勤雞兜幢佛 南無威德自在王佛 南無覺王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大海佛 南無十力增上自在佛 南無唯寶莊嚴佛 南無無邊寶莊嚴佛 南無無相聲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依德菩薩 南無普攝菩薩 南無普濟菩薩 南無定光菩薩 南無真光菩薩 南無拘樓菩薩 南無天光菩薩 南無彌光菩薩 南無教導菩薩 南無大忍菩薩 南無華積菩薩 南無慧光菩薩 南無海慧菩薩 南無釋魔男菩薩 南無金藏菩薩 南無山慧菩薩 南無山剛菩薩 南無山頂菩薩 南無山幢菩薩 南無伏魔菩薩 南無雨王菩薩 南無雷王菩薩 南無寶輪菩薩 南無寶場菩薩 南無寶嚴菩薩 南無寶水菩薩 南無寶登菩薩 南無寶現菩薩 南無寶造菩薩 南無樂法菩薩 南無淨王菩薩 南無千光菩薩 南無原嶮菩薩 南無照味菩薩 南無月辯菩薩 南無法輪菩薩 南無光淨菩薩 南無普德菩薩 南無勝幢菩薩 南無濡音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已懺悔身三口四竟,次復懺悔佛法僧間一切諸障。是故經中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眾僧難值,信心難生,六根難具,善友難得,怖心難發。』而今相與宿植善根,得此人身六根完具,又值善友得聞正法,於其中間復各不能盡心精勤,恐於未來長溺萬苦無有出期。是故,今日應須至誠慚愧稽顙歸依佛。

「南無東方法山勝佛 南無南方集音佛 南無西方法行燈佛 南無北方勝藏佛 南無東南方尊伏欲王佛 南無西南方流布力王佛 南無西北方法造弘佛 南無東北方萬無量神通自在佛 南無下方大眾法慧佛 南無上方成就一切諸剎豐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常以無明覆心煩惱障重,見佛形像不能盡心恭敬,輕慢眾僧殘虐善友,破塔毀寺焚燒形像出佛身血。或自處華堂安置尊像卑猥之處,使煙薰日暴風吹雨露,塵土糞污雀鼠殘毀,共住共宿曾無禮敬。或倮露像身永不嚴飾,或遮掩燈燭關閉殿宇障佛光明。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發露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於法間以不淨手把捉經卷,或臨經書非法俗話。或安置床頭坐起不敬,或關閉箱篋蟲噉朽爛,或首軸脫落部黨失次,或參脫漏誤紙墨破裂,自不修理不肯流轉。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發露歸命懺悔。

「或眠地聽經仰臥讀誦,高聲語㗛亂他聽法,或邪解佛語僻說聽意,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非犯說犯犯說非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或抄前著後抄後著前,前後著中中著前後,綺飾文辭安置[A4]己典。或為利養名譽恭敬為人說法,無道德心求法師過,而為論議非理彈擊,不為長解求出世法,或輕慢佛語尊重邪教,毀呰大乘讚聲聞道。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心發露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於僧間有障,殺害阿羅漢,破和合僧,害發無上菩提心人,斷滅佛種使道不行。或罷人道鞭拷沙門,楚撻駈役苦言加謗,或破戒破齊破於威儀,或勸他人捨於梵行受行五欲,或假託形儀𨶳竊賊住。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慚愧至心懺悔。

「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裸形單服在經像前,不淨脚履蹻上殿塔,或著屧屐入僧伽藍,涕唾堂房污佛僧地,或共僧同宿污彼法衣,乘車策馬排突寺舍。如是等罪於三寶間,所起罪障無量無邊,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前,歸命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佛法僧間所有罪障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常值三寶,尊仰恭敬無有厭足,天繒妙綵寶絞絡臺,百千妓樂珍異華香,非世所有常以供養。若未成佛先往勸請開甘露門,若入涅槃願我常得獻最後供,於眾僧中修六和敬,得自在力興隆三寶,上弘佛道下化眾生。」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更入一耕田地獄。云何名曰耕田地獄?其地獄縱廣二十由旬,鐵壁周匝猛火絕焰,上火下徹下火上徹,其炎俱熾烟火洞然。爾時,獄中地生鐵刀,其刃仰向刃上火然來燒罪人,罪人忙𭟧精神飛颺,魂靈怗怕晃惱幽冥而不自覺,受罪千端苦痛萬億。其地獄中有鐵牛犁地火焰俱起。

東門之中有六千罪人,口眼火然烟焰俱發,身手六根火流如水。罪人沙門而不肯前,馬頭羅剎手捉鐵叉,望背而撞胸前而出,手捉鐵鈎望骸而搭步步來前,中有鐵狗來飲其血,復有餓鬼來食其肉。爾時,罪人沙門手捉鐵犁耕其地,其地火然隨流而去,其犁揚中亦皆火流來燒罪人,地生穀草皆亦火然,一日一夜萬死萬生受大苦惱,精神飃浪魂魄幽冥,經千萬劫始得為人,聾盲瘖瘂為人所憎,橫為官事縣官閉纏,身生惡瘡遊於草野。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諸沙門行何等行,今受此苦?」

馬頭羅剎答曰:「此諸沙門,受佛禁戒不懼三惡八難,受罪破戒無善,耕田種植名為破戒,手自作食還取自食自殺草木,亦如外道旃陀羅等無慚愧心。以是因緣,墮此地獄。」

寶達悲泣,說此偈言:

「嗚呼!難思議, 云何顛倒見,
已得渡大海, 而沒其深淵?
已得離生盲, 還復失光明?
已得無為道, 還墮有為中?
已得離生死, 還被欲火燒?」
寶達菩薩說偈而去。

佛名經卷第二十四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十五 - 2024-01-27 17:28:47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十五

「南無過境界步佛 南無須彌山聚佛 南無虛空眼佛 南無虛空寂佛 南無稱力王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離諸染佛 南無種種花成就勝佛 南無遠離諸畏驚怖毛竪佛 南無智積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伏眼佛 南無寶來佛 南無香首佛 南無勝眾佛 南無唯蓋佛 南無無障眼佛 南無栴檀去佛 南無智華寶光明勝佛 南無賢勝光明佛 南無能一切畏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彌留藏佛 南無法作佛 南無十上光明佛 南無千上光明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寶勝光明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無礙聲佛 南無羅網光明佛 南無種種寶智佛 南無無邊莊嚴佛 南無優波羅勝佛 南無住智勝佛 南無勝能聖佛 南無智稱佛 南無莎羅自在王佛 南無寶娑羅佛 南無大將佛 南無寶鬘佛 南無不空名稱佛 南無勝成就功德佛 南無稱王佛 南無不空步佛 南無香光明佛 南無無障礙聲佛 南無稱力王佛 南無須彌增長勝王佛 南無寶勝功德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寶起佛 南無香光明佛 南無十方稱發起佛 南無普護增上雲聲王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無邊智成佛 南無無邊輪奮迅佛 南無眾上首佛 南無華勝王佛 南無寶像佛 南無不空名稱佛 南無發起無邊精進功德佛 南無發心莊嚴一切眾生佛 南無蓋行佛 南無光明輪威德王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一切功德到彼岸佛 南無然燈作佛 南無能作光明佛 南無得功德佛 南無波頭摩上勝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無邊願佛 南無無邊功德王住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娑羅自在王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最上佛 南無修行無邊功德佛 南無觀聲佛 南無須彌山光明佛 南無無邊境界佛 南無妙法佛 南無寶華成就勝佛 南無無邊奮迅佛 南無發起一切眾生信佛 南無寶蓋起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不可華佛 南無寶境界光明佛 南無寶勝功德佛 南無發心即轉法輪佛 南無十方稱名佛 南無迦陵伽王佛 南無日輪然燈佛 南無寶上佛 南無智成就勝佛 南無功德王住佛 南無無障礙眼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施無畏佛 南無智積佛 南無發起無譬喻相佛 南無積光明輪威德佛 南無因意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無垢雞兜佛 南無月積佛 南無清淨意佛 南無安隱佛 南無發起善思惟佛 南無能破諸怨佛 南無優波羅功德佛 南無稱力王佛 南無無邊光明雲香彌留佛 南無種種色華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能轉能住佛 南無勝香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香山佛 南無信一切眾生心智見佛 南無無相聲佛 南無智功德積佛 南無無障聲佛 南無一蓋藏佛 南無不動勢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觀見一切境界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成義佛 南無成勝佛 南無稱佛 南無離一切疑佛 南無智德佛 南無功德乘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不可量雞兜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羅網光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不可量實體勝佛 南無一切法無觀佛 南無發一切眾生不斷絕修行佛 南無無邊奮迅佛 南無見一切法佛 南無見一切法平等佛 南無成就無邊功德佛 南無智高光明佛 南無波頭摩上佛 南無十方上佛 南無華成就功德佛 南無堅固眾生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智眾佛 南無離藏佛 南無明王佛 南無不分別修行佛 南無無邊智稱佛 南無栴檀屋勝佛 南無無比智華成佛 南無善住娑羅王佛 南無勝月光明佛 南無須彌聚佛 南無稱名佛 南無過十方稱佛 南無稱名親佛 南無稱堅固佛 南無離憂惱佛 南無波頭摩勝王功德佛 南無散華雞兜佛 南無普放香光明佛 南無波那陀眼佛 南無放炎佛 南無十方稱名佛 南無光明彌留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然尸棄佛 南無三界境界勢佛 南無光明輪佛 南無虛空寂境界佛 南無盡境界佛 南無妙寶聲佛 南無普境界佛 南無智稱佛 南無光明輪境界勝王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成就佛寶功德佛 南無起智功德佛 南無一切功德佛 南無佛境界清淨佛 南無起智光明威德積聚佛 南無成就波頭摩王佛 南無第一境界法佛 南無半月光明佛 南無香像佛 南無成就波頭摩功德佛 南無栴檀功德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黠慧行佛 南無能作無畏佛 南無無邊功德勝佛 南無光明雞兜佛 南無作無邊功德佛 南無成就一切勝功德佛 南無住持炬佛 南無勝敵對佛 南無勝王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無邊山佛 南無虛空輪清淨王佛 南無無邊聲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寶彌留佛 南無種種寶佛 南無拘修摩起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無垢離發修行光明佛 南無金色華佛 南無寶窟佛 南無種種華成就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成就華佛 南無華蓋佛 南無不空發修行佛 南無勝力王佛 南無淨聲王佛 南無無邊上首佛 南無無障眼佛 南無破諸趣佛 南無離疑佛 南無無相聲佛 南無畢竟成就無邊功德佛 南無寶成就勝佛 南無波頭摩得勝功德佛 南無寶妙佛 南無三世無礙發修行佛 南無無邊照佛 南無寶彌留佛 南無然燈勝王佛 南無成就智慧德佛 南無炬然燈佛 南無無上光明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弗沙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功德輪佛 南無十方燈佛 南無佛華成就德佛 南無娑羅自在王佛 南無華鬘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見種種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最上佛 南無賢勝佛 南無香妙佛 南無香勝雞兜佛 南無栴檀屋佛 南無香雞兜佛 南無無邊精進佛 南無過十光佛 南無佛波頭摩妙佛 南無無邊境界佛 南無驚怖波頭摩成就勝王佛 南無寶羅網佛 南無善住王佛 南無最勝香王佛 南無能與一切樂佛 南無能現一切念佛 南無不空名稱佛 南無寶光明佛 南無安隱與一切眾生樂佛 南無無邊虛空莊嚴勝佛 南無善莊嚴佛 南無虛空雞兜佛 南無普華成就勝佛 南無可樂勝佛 南無無邊境界來佛 南無淨眼佛 南無高山佛 南無不可降伏幢佛 南無可詣佛 南無無邊無際諸山佛 南無月輪莊嚴王佛 南無最勝彌留佛 南無樂成就德佛 南無清淨諸彌留佛 南無安樂德佛 南無梵德佛 南無無礙自在佛 南無作無邊功德佛 南無威德王佛 南無梵勝佛 南無善思惟成就諸願佛 南無清淨輪王佛 南無智高佛 南無勇猛仙佛 南無智積佛 南無作方佛 南無能忍佛 南無離諸有佛 南無智護佛 南無妙功德佛 南無隨眾生心現境界佛 南無明鏡月王佛 南無無邊寶佛 南無離一切愛境界無畏佛 南無無礙寶光明佛 南無無礙照佛 南無念一切佛境界佛 南無能現一切佛像佛 南無無相體佛 南無化聲佛 南無化聲善聲佛 南無寶成就勝功德佛 南無海彌留佛 南無無垢意佛 南無智華成就佛 南無高威德山佛 南無寂滅佛 南無離恨佛 南無斷一切諸道佛 南無成就不可量功德佛 南無樂成就勝境界佛 南無求無畏香佛 南無無障礙香光明佛 南無雲妙鼓聲佛 南無成就勝功德佛 南無無邊勢力步佛 南無須彌山堅佛 南無勝香須彌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得無畏佛 南無月燈佛 南無火燈佛 南無勢燈佛 南無高修佛 南無金剛生佛 南無智自在王佛 南無智力稱佛 南無無畏上佛 南無功德王佛 南無無畏上佛 南無功德王佛 南無波婆娑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妙莊嚴佛 南無寶蓋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無邊境界不空稱佛 南無不可思議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種種華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常厭香佛 南無妙藥樹王佛 南無常求安樂佛 南無無邊意行佛 南無無邊境界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無邊目佛 南無無邊虛空境界佛 南無聲色境界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香上勝佛 南無虛空勝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現諸方佛 南無妙彌留佛 南無無障眼佛 南無娑伽羅王佛 南無庭燎佛 南無然雞兜佛 南無無垢月威德光佛 南無智山佛 南無稱力王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智見佛 南無波頭摩勝二到成就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寶蓮華勝佛 南無斷諸疑佛 南無領勝眾佛 南無雞兜王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照波頭摩光明佛 南無方王法雞兜佛 南無無邊步佛 南無娑伽羅山佛 南無阿謨荷見佛 南無無障礙吼聲佛 南無無邊功德稱光明佛 南無世間涅槃無差別修行佛 南無無邊照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一蓋藏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過去未來現在發修行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德炎菩薩 南無相光菩薩 南無海月菩薩 南無海藏菩薩 南無勝月菩薩 南無淨慧菩薩 南無超光菩薩 南無月德菩薩 南無金剛菩薩 南無炎幢菩薩 南無尊德菩薩 南無海明菩薩 南無海廣菩薩 南無照境菩薩 南無慧明菩薩 南無功德菩薩 南無明達菩薩 南無密教菩薩 南無須那菩薩 南無色力菩薩 南無調伏菩薩 南無隱身菩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如上所說已懺悔於三寶間,輕重諸罪其餘諸惡,今當次第更復懺悔。經中佛說:『有二種健兒: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又云:『有二種白法,能為眾生滅除眾障:一者慚;二者愧也。慚者自不作惡,愧者不令他作,有慚愧者[A1]可詺為人。若無慚愧,與諸禽獸不相異也。慚者羞天,愧者所犯諸罪發露向人。』是故,弟子!今日至誠慚愧歸依佛。

「南無東方寶山佛 南無南方最威儀佛 南無西方無等勝佛 南無北方法像佛 南無東南方梵增益佛 南無西南方天帝金剛佛 南無西北方普照一切佛 南無東北方大音眼佛 南無下方海意樂佛 南無上方淨妙慧德豐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信邪倒見宰殺眾生,解奏魑魅魍魎鬼神,欲希延年終不能得。或妄言見鬼假稱神語。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慚愧發露懺悔。

「又復,弟子等!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行動傲誕自高自大,或恃種姓輕慢一切,以貴欺賤用強凌弱,倚富輕貧挾官慢下。或飲酒鬪亂不避親疎,惛醉終日尊卑不識。如是等罪無量無邊。

「今日至誠發露懺悔。

「或嚵𠝖嬾惰不識羞恥,貪嗜飲食不誕艱辛,飲酒噉肉歌舞作樂,無有期度不知休息。或食諸生鱠飲噉五辛,薰穢經像排[穴/友]淨眾,縱心肆意不限理[A2]極,疎遠善人親狎惡友。或貢高矯假偃蹇自用,魯扈抵[穴/友]不識人情,自是非他自能他惡,見他過失則相攻訐,妄為辭句希望僥倖。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心歸命懺悔。

「或臨財不讓無廉無恥,屠肉沽酒欺誑自活。或出入息利計時賣日,聚積慳惜貪求無厭受人供養不生慚愧。或無戒行空納信施,或打奴捶婢駈役諸僮,不問飢渴不知寒暑。或撥撤橋梁駐絕行路。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歸命懺悔。

「或放逸自恣無記散亂,摴捕白打雙六圍碁,群會屯聚飲酒食肉,更相譏誚無趣談話,論說天下從月竟年空喪天日。初中後夜禪誦不修,懈怠懶惰尸臥終日,於六念處心不經理,見他勝事便生嫉妬,心懷磣毒備起煩惱,致使諸惡猛風吹惡薪火熾然無有休息。三業微善一切俱焚,善法既盡為一闡提,墮火地獄無有出期。是故,弟子等!今日至誠稽顙,向十方一切諸佛聖眾前,懺悔上來所有一切眾罪。若輕、若重、若麁、若細、若自作、若教他作、若隨喜作、若以勢逼迫令作,如是乃至讚歎行惡法者,今日至心發露懺悔願皆消滅。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一切諸惡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慈和忠孝,謙卑自辱知廉識恥,先意問訊循良貞謹清潔義讓,遠離惡友常遇善緣,攝守六根敬護三業,捍勞忍苦心不退沒,立菩提志荷負眾生。」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入火米地獄。其地獄中流火灌注來燒罪人,火中有米亦皆火然,是諸罪人舉手來取其米,燒罪人手則皆燋爛。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諸沙門,作何等罪受罪如是?」

馬頭羅剎答曰:「比丘!此諸沙門以不淨手觸眾僧淨食,以此因緣,故墮此地獄。」

寶達聞之,悲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二十五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十六 - 2024-01-27 17:30:10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十六

「南無無邊華佛 南無無邊淨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無邊明佛 南無無邊照佛 南無妙明佛 南無無邊境界佛 南無無邊步佛 南無等蓋行佛 南無寶蓋佛 南無星宿王佛 南無善星宿佛 南無光明輪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勝光明功德佛 南無不可量光佛 南無勝佛 南無不可量境界步佛 南無無礙聲吼佛 南無大雲光佛 南無闍梨尼山佛 南無佛華光明佛 南無波頭摩勝華山王佛 南無星宿上首佛 南無放光明佛 南無三周單那堅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頂勝功德佛 南無波頭摩頂勝功德佛 南無無癡佛 南無能度佛 南無無迷步佛 南無離愚境界佛 南無無闇光明佛 南無無邊精進佛 南無娑羅自在王佛 南無寶娑羅佛 南無一蓋佛 南無蓋莊嚴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栴檀聚香佛 南無栴檀屋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光輪佛 南無山莊嚴佛 南無無障礙明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寶成佛 南無一切功德勝佛 南無成就佛華功德佛 南無善住意佛 南無無邊方便佛 南無不空功德佛 南無寶勢佛 南無無邊修行佛 南無莊嚴無邊功德佛 南無虛空輪光佛 南無無相聲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不怯弱佛 南無離諸畏毛竪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觀智慧起華佛 南無虛空寂佛 南無虛空聲佛 南無虛空莊嚴佛 南無大明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成佛 南無佛波頭摩德佛 南無成功德佛 南無師子勝佛 南無成就義佛 南無師子護佛 南無善住王佛 南無梵山佛 南無淨目佛 南無不空跡步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香德佛 南無香彌留佛 南無無邊眼佛 南無財屋佛 南無香山佛 南無寶師子佛 南無堅固眾生佛 南無妙勝住王佛 南無無邊境界勝王佛 南無勝精進王佛 南無無疑佛 南無善[A1]星宿王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能作光明佛 南無光明山佛 南無光明輪佛 南無妙蓋佛 南無香蓋佛 南無寶蓋佛 南無香雲蓋佛 南無栴檀勝佛 南無須彌山積聚佛 南無種種寶光明佛 南無堅固自在王佛 南無思惟佛法佛 南無淨勝佛 南無淨眼佛 南無不弱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施羅王佛 南無發修行轉女根佛 南無發無邊修行佛 南無最妙光佛 南無闍梨尼光明山佛 南無斷一切惡佛 南無因王佛 南無梵勝佛 南無稱身佛 南無華山佛 南無轉胎佛 南無轉難佛 南無斷諸念佛 南無發起諸念佛 南無常修行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一藏佛 南無一山佛 南無無邊身佛 南無無邊精進佛 南無光明輪佛 南無無邊功德王光佛 南無降伏一切諸怨佛 南無過一切魔境界佛 南無不可量華佛 南無不可量香佛 南無不可量聲佛 南無光明頂佛 南無光明勝佛 南無不離二佛 南無法輪清淨佛 南無不可量佛花光明佛 南無不可量聲佛 南無光明山佛 南無娑羅自在王佛 南無日面佛 南無善目佛 南無虛空佛 南無寶華佛 南無寶成佛 南無月華佛 南無發諸行佛 南無斷諸世間佛 南無無邊樂說佛 南無離諸競畏佛 南無樂說一切境界佛 南無普香光明佛 南無香光佛 南無香彌留佛 南無香勝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香林佛 南無香王佛 南無波頭摩勝王佛 南無佛境界佛 南無最妙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散華佛 南無華蓋鬘佛 南無華屋佛 南無金色華佛 南無香華佛 南無彌留王佛 南無導師佛 南無勝諸眾生佛 南無斷阿叉那佛 南無發善行佛 南無善華佛 南無無邊香佛 南無普散香光明佛 南無普散香佛 南無普散光佛 南無普散香花佛 南無普散波頭摩勝佛 南無寶闍梨尼手佛 南無起王佛 南無普佛國王蓋佛 南無善住王佛 南無妙香佛 南無無邊智境界佛 南無不空發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無障目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發生菩提心佛 南無無量眼佛 南無有燈佛 南無普照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一切[A2]佛國土佛 南無不斷慈一切眾生樂說佛 南無無垢步佛 南無無跡步佛 南無離一切憂佛 南無能離一切眾生有佛 南無樂修行勝佛 南無無畏王佛 南無勝山佛 南無救苦難佛 南無香面佛 南無俱隣佛 南無大力勝佛 南無寶優波羅勝佛 南無拘牟頭成佛 南無高聲眼佛 南無上首佛 南無華成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月出光佛 南無十方稱佛 南無多羅歌王增上佛 南無無邊光明佛 南無最勝香山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成就無畏德佛 南無成就無邊願功德佛 南無一切功德莊嚴佛 南無華王佛 南無不可降伏幢佛 南無增上護光佛 南無驚怖波頭摩勝王佛 南無不異心成就勝佛 南無一切上佛 南無虛空輪清淨王佛 南無無量聲吼佛 南無無相聲吼佛 南無寶起功德佛 南無梵勝佛 南無無障礙香手佛 南無彌留山光明佛 南無波頭摩勝光佛 南無能作稱名佛 南無稱親佛 南無堅固自在王佛 南無過去如是等無量無邊諸佛 南無現在積聚無畏佛 南無寶功德光明佛 南無普護佛 南無寶光照佛 南無月莊嚴寶光明智威德聲王佛 南無拘蘇摩樹提不謬王通佛 南無清淨月輪佛 南無寂靜月聲佛 南無阿僧祇住功德精進勝佛 南無善名稱勝佛 南無因陀羅雞兜幢星宿王佛 南無普光明莊嚴勝佛 南無降伏敵對步佛 南無普功德光明莊嚴勝佛 南無無礙藥王樹勝佛 南無波頭摩步佛 南無寶波頭摩善住娑羅主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火光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波頭摩王佛 南無阿偶多羅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善華佛 南無寶心佛 南無無礙光佛 南無山幢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大炎聚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善利光佛 南無波頭摩敷身佛 南無依止無邊功德佛 南無寶體法決定聲王佛 南無阿僧祇精進聚集勝佛 南無智通佛 南無彌留山積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大威德力佛 南無日月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月色佛 南無不染佛 南無降伏龍佛 南無龍天佛 南無金色鏡像佛 南無山聲自在王佛 南無山積佛 南無須彌藏佛 南無供養光佛 南無勝覺佛 南無地山佛 南無瑠璃華佛 南無妙瑠璃金形像佛 南無降伏月佛 南無日聲佛 南無散華莊嚴佛 南無山海智奮迅通佛 南無水光佛 南無大香鏡像佛 南無不動山佛 南無寶集佛 南無勝山佛 南無勇猛山佛 南無多功德法住持得通佛 南無日月瑠璃光佛 南無勝瑠璃光佛 南無心間智多拘蘇摩勝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散華王拘蘇摩通佛 南無栴檀月光佛 南無破無明闇佛 南無普蓋波婆羅佛 南無星宿佛 南無弗沙佛 南無法慧增長佛 南無師子鵝王山吼佛 南無梵聲龍奮迅佛 南無世間因陀羅佛 南無世間自在王佛 南無可得報佛 南無甘露聲佛 南無樹提光佛 南無那羅延首龍佛 南無力天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毘羅闍光佛 南無世間最上佛 南無山嶽佛 南無人自在王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得四無畏佛 南無寶勝威德王劫佛 南無不可嫌身佛 南無稱護佛 南無稱威德佛 南無稱名聲佛 南無稱聲供養佛 南無勇猛稱佛 南無聲分清淨佛 南無智勝善黠慧佛 南無智勝成就佛 南無智炎佛 南無妙智佛 南無智炎聚佛 南無智勇猛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梵勝佛 南無淨天佛 南無善臂佛 南無善淨天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淨自在佛 南無淨善眼佛 南無淨聲自在王佛 南無善淨德佛 南無威德力增上佛 南無善勢自在佛 南無威德大勢力佛 南無勝威德佛 南無毘摩勝佛 南無毘摩意佛 南無善毘摩佛 南無毘摩面佛 南無毘摩成就佛 南無毘摩妙佛 南無見寶佛 南無須尼多佛 南無善眼清淨佛 南無無邊眼佛 南無普眼佛 南無無等眼佛 南無勝眼佛 南無不可降伏眼佛 南無不動眼佛 南無寂勝佛 南無善寂佛 南無善寂諸根佛 南無寂勝上佛 南無寂功德佛 南無寂彼岸佛 南無寂善住佛 南無寂心佛 南無寂意佛 南無寂靜然燈佛 南無自在王佛 南無眾勝佛 南無淨王佛 南無大眾自在勇猛佛 南無眾勝解脫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法雞兜佛 南無法起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敬禮十方[A3]諸大菩薩摩訶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辟支佛。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已懺悔煩惱障,已懺悔業障,所餘報障今當次第披陳懺悔。經中說言:『業報至時,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他方所,脫之不受報,唯有懺悔力,乃能得除滅。』何以知然?釋提桓因五衰相現,恐懼切心歸誠三寶,死相即滅得延天年。如是等比,經教所明其事非一,故知懺悔實能滅禍。但凡夫之人若不遇善友獎導,則靡惡而不造,致使大命將盡臨窮之際,地獄惡相皆現在前。當爾之時悔懼交至,不預修善臨窮方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殃禍異處宿預嚴待,當獨趣入遠到他所,但得前行入於大鑊,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如此之時欲求一禮一懺豈復可得?

「眾等!莫自恃盛年財寶勢力,嬾惰懈怠放逸自恣,死苦一至,無問老少貧富貴賤皆悉磨滅,奄忽而至不令人知。夫命無常喻如朝露,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云何以此而不懺悔?且五天使者既來,無常殺鬼卒至,盛年壯色無得免者,當爾之時,華堂邃宇何關人事?高車大馬豈得自隨,妻子眷屬非復我親,七珍寶飾乃為他玩。以此而言,世間果報皆如幻化。

「上天雖樂會歸敗壞,壽盡魂魄墮落三途,是故佛語須跋陀言:『汝師欝頭藍弗,利根聰明能伏煩惱,至於非非想處命終,還作畜生道中飛狸之身,況復餘者?』故知未證聖果已還,皆應流轉備經惡趣。如不謹慎,怱爾一朝親嬰斯事,將不及悔。或如今被罪行詣公門已是小苦,[A4]情神慞惶眷屬恐懼求救百端,地獄眾苦比於此者,百千萬倍不得為喻。

「眾等!相與歷劫已來罪若須彌,云何聞此晏然不畏不驚不恐?令此精神復嬰斯苦實為可痛。是故,弟子等!運此丹誠,至心歸依佛。

「南無東方功德華佛 南無南方光明尊佛 南無西方無邊命佛 南無北方功德勝佛 南無東南方須漫那佛 南無西南方無障礙利益佛 南無西北方是世善妙佛 南無東北方上香彌樓佛 南無下方調意越諸花佛 南無上方淨輪幡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所有報障然其重者,第一唯有阿鼻地獄,如經所明,今當略說其相。此獄周匝有七重鐵城,復有七重鐵網羅覆其上,下有七重刀林無量猛火,縱廣八萬四千由旬。罪人之身遍滿其中,罪業因緣不相妨礙,上火徹下下火徹上,東西南北通徹交過,如魚在熬脂膏皆盡,此中罪苦亦復如是。

「其城四門有四大銅狗,其身縱廣四十由旬,牙爪鋒鉅眼如閃電。復有無量鐵觜諸鳥,奮飛騰翔啄罪人肉,牛頭獄卒形如羅剎,而有九尾尾如鐵叉。復有八頭頭上有十八角,有六十四眼,一一眼中皆悉迸出諸鐵丸,燒罪人肉,然其一瞋一怒喈吼之時聲如霹靂。復有無量自然刀輪空中而下,從罪人頂入從足而出,於是罪人痛徹骨髓苦切肝心。如是經無量歲受諸苦惱,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如是等報,今日皆悉稽顙慚愧發露誠心懺悔。

「其餘地獄,刀山劍樹地獄,身首脫落罪報懺悔;鑊湯爐炭地獄,燒煮罪報懺悔;鐵床銅柱地獄,燋然罪報懺悔;刀輪火車地獄,劈轢罪報懺悔;拔舌犁耕地獄,楚痛罪報懺悔;吞噉鐵丸洋銅灌口地獄,五內消爛罪報懺悔;鐵碓鐵磨地獄,骨肉灰粉罪報懺悔;黑繩鐵網地獄,支節分離罪報懺悔。灰河沸屎地獄,惱悶罪報懺悔;鹹水寒水地獄,皮膚坼裂裸凍罪報懺悔;虎狼鷹犬地獄,更[A5]相殘害罪報懺悔;刀兵分距地獄,更相搏撮斫刺罪報懺悔;火坑地獄,炮炙罪報懺悔;兩石相磕地獄,形骸破碎罪報懺悔;聚合黑耳地獄,解剔罪報懺悔。闇冥肉山地獄,斬剉罪報懺悔;鋸解釘身地獄,斷截罪報懺悔;鐵棒倒懸地獄,屠割罪報懺悔;燋熱叫喚地獄,煩冤罪報懺悔;大小鐵圍山間,長夜冥冥不識三光罪報懺悔。阿波波地獄、阿娑娑地獄、阿吒吒地獄、阿羅羅地獄,如是八寒八熱一切諸地獄,一一獄中復有八萬四千隔子地獄,以為眷屬,此中罪苦炮煮楚痛,剝皮咼肉削骨打髓抽膓拔肺無量諸苦不可聞不可說。

「南無佛!今日在此中者,或是我等無始已來經生父母一切眷屬,我等相與命終之後,或當復墮如此獄中。今日洗心至到丹誠,叩頭稽顙向十方佛、大地菩薩求哀懺悔,令此一切報障畢竟消滅。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地獄等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諸佛慈悲救眾生苦,即時破壞阿鼻鐵城,悉與淨土無惡道名。其餘地獄,一切苦具轉為樂緣,刀山劍樹變成寶林,鑊湯鑪炭蓮華化生,牛頭獄卒除捨暴虐皆起慈悲無有惡念,地獄眾生得離苦果更不造因,等受安樂如第三禪,一時俱發無上道心。」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入一鐵火屋地獄。云何名曰鐵屋地獄?其地獄縱廣三十四由旬,鐵壁周匝鐵網羅覆鐵城四角,有大風猛利來吹其城,鐵城動搖自然火出,周遍獄中炎赫熾盛。復有鐵鏘銐如鋒釯,虛空而住殷殷磑磑狀如雷聲,其鏘撩亂下刺罪人之體。有大鐵床周迴四十餘步,火屋圍繞罪人之身,遍布其床諸所受報了無妨礙。

爾時,西門之中有無量無邊罪人,唱如是言:「我今何罪入於此處?」舉身自搥踉䠙宛轉,悲啼號叫而不肯前。馬頭羅剎手捉鐵鉗,望胸而夾擲著獄中,鉗所著處烟焰俱出,獄卒夜叉以大鐵鈎望頭而搭,牽入鐵火屋中。其屋周匝猛火熾焰,業力吹轉罪人之身,登床而臥。有大毒蛇鱗甲皆刺,口中而入從下而出;復有鐵鳥望心而啄抽其心腸。如是苦痛不可堪忍,一日一夜受罪無量,求生不得求死不得。經千萬劫爾乃得脫,從地獄出當作畜生,牽犁負重償他宿債,百生千生無有休息。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諸罪人何罪所至,受苦如是?」

馬頭羅剎答曰:「此諸沙門受佛淨戒而不護持,向白衣不受屋舍而則眠臥,或因此見而生欲想,污淨行比丘污比丘尼,偷僧祇物。以是罪故墮此地獄,後得為人當墮五逆,家貧寒賤弊衣不蓋形,自無家宅飃露居止。」

寶達聞之,啼泣言曰:「云何名為出世人,而為俗所縛?以得解脫門,翻為欲所逼?」說是語已,涕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二十六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十七 - 2024-01-27 17:31:55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十七

「南無法體勝佛 南無法力自在勝佛 南無法勇猛佛 南無樂說山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樂說莊嚴雲吼佛 南無勝聲佛 南無妙眼佛 南無清淨面月勝藏威德佛 南無成就意佛 南無滿足心佛 南無淨迦羅迦決定威德佛 南無無邊精進佛 南無甘露光佛 南無無比慧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無卑徵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山積佛 南無無垢色佛 南無無染佛 南無龍勝佛 南無金色佛 南無山吼自在王佛 南無金藏佛 南無火光佛 南無火自在佛 南無瑠璃華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月聲佛 南無散華莊嚴光佛 南無大香去照明佛 南無離一切染意佛 南無聚集寶佛 南無德山佛 南無勇猛山佛 南無梵聲龍奮迅佛 南無世間勝上佛 南無師子奮迅吼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山勝佛 南無成就娑羅自在王佛 南無吼聲佛 南無普光明佛 南無等蓋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智王佛 南無智山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聲德佛 南無無勿成就佛 南無火幢佛 南無智自在佛 南無大自在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眾自在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日面佛 南無聲勝佛 南無梵面佛 南無梵天佛 南無因陀羅雞兜幢佛 南無善思惟月勝成就王佛 南無智光明佛 南無無垢稱王佛 南無樂說莊嚴雲德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清淨面無垢月勝王佛 南無平等意佛 南無樂說聲佛 南無無垢月佛 南無有信行佛 南無無垢清淨金色決定光明威德王佛 南無寶光明輪王佛 南無智通佛 南無不可數發精進決定佛 南無山積佛 南無因陀羅雞兜幢王佛 南無善住娑羅王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善住堅固王佛 南無日月光佛 南無波頭摩光佛 南無波頭摩勝步佛 南無大通佛 南無大通智勝佛 南無無邊智佛 南無多寶佛 南無吼聲降伏一切佛 南無日月無垢光明佛 南無蓮華無垢星宿王花佛 南無雲妙鼓聲王佛 南無意樂出家佛 南無住持水聲善星宿王華嚴通佛 南無無垢身佛 南無那伽鉤羅勝佛 南無智照佛 南無現一切功德光明奮迅佛 南無照光明莊嚴奮迅王佛 南無月明佛 南無光明普照佛 南無寶莊嚴佛 南無散華佛 南無普然燈佛 南無普華佛 南無普光明勝山王佛 南無善住功德摩尼山王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不可降伏幢佛 南無勝功德佛 南無世間自在佛 南無普華佛 南無舌根佛 南無虛空輪清淨王佛 南無勝光明波頭摩敷身佛 南無須彌山波頭摩勝王佛 南無一切寶摩尼王佛 南無寶光明日月輪智佛 南無威德頻頭聲王佛 南無大導師佛 南無普光明奮迅王光明佛 南無善行佛 南無樂說山佛 南無無住佛 南無師子象奮迅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功德幢佛 南無功德作佛 南無聖天佛 南無寶幢佛 南無金剛合佛 南無一切勝佛 南無安隱色佛 南無妙行佛 南無波婆羅娑伽羅佛 南無弗波雞兜佛 南無妙色佛 南無修盧遮那佛 南無梨師掘多佛 南無破煩惱佛 南無妙力佛 南無敷華佛 南無弗加羅佛 南無善光佛 南無善吉佛 南無師子威德佛 南無住智德佛 南無婆那多香佛 南無實法廣稱佛 南無諦沙佛 南無世間喜佛 南無廣光明佛 南無寶稱佛 南無寶威德佛 南無梵威德佛 南無善聲佛 南無善華佛 南無真聲佛 南無善行色佛 南無微笑眼佛 南無功德山佛 南無雲聲佛 南無妙色佛 南無命威德佛 南無勝步行佛 南無世間求佛 南無降伏怨佛 南無供養佛 南無喜莊嚴佛 南無舍尸雞兜佛 南無弗若功德光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等寶蓋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成就行佛 南無離憂佛 南無無垢喜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厚堅固佛 南無無垢雲王佛 南無無垢臂佛 南無義成就佛 南無勝護佛 南無梵功德天王佛 南無虛空步佛 南無妙智佛 南無法寶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難降伏光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月淨佛 南無普光明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普觀佛 南無不可數見佛 南無通障佛 南無清淨光明寶佛 南無常救一切眾生苦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善洗清淨無垢成就無邊功德勝王佛 南無寶勝無垢王劫佛 南無第一然燈佛 南無功德寶勝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樂說莊嚴佛 南無無垢月雞兜稱佛 南無俱蘇摩莊嚴佛 南無大步佛 南無寶上佛 南無無畏觀佛 南無師子奮迅佛 南無離怖畏佛 南無不怯弱離驚怖佛 南無金剛威德佛 南無梵勝天王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善月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雞兜稱佛 南無閻浮光明佛 南無多摩羅跋栴檀香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彌留山佛 南無師子幢佛 南無住虛空佛 南無常入涅槃佛 南無因陀羅幢佛 南無甘[A1]露幢佛 南無降伏一切世間怨佛 南無得度佛 南無彌留劫佛 南無多摩羅跋栴檀香佛 南無雲自在王佛 南無能破一切世間驚怖畏佛 南無普光明佛 南無法光明佛 南無海住持奮迅通佛 南無法虛空勝王佛 南無七寶波頭摩步佛 南無寶雞兜佛 南無一切眾生愛見佛 南無寶一蓋佛 南無滿足百千光明幢佛 南無娑羅自在王佛 南無法華莊嚴王佛 南無普一寶蓋佛 南無星宿佛 南無普光明奮迅王佛 南無法莊嚴王佛 南無山燈佛 南無堅精進佛 南無法照光佛 南無善住淨境界佛 南無月山佛 南無畢竟莊嚴無邊功德王佛 南無住清淨眼佛 南無離諸煩惱佛 南無不空見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成就無垢無邊清淨功德勝王佛 南無智上光明佛 南無運度一切眾生佛 南無寶勝智威德莊嚴自在王佛 南無清淨光佛 南無敷華娑羅自在王佛 南無大華敷王佛 南無月輪清淨佛 南無寂靜月聲王佛 南無無邊堅精進住勝佛 南無波頭摩勝佛 南無法雞兜佛 南無然燈佛 南無功德雞兜佛 南無功德成佛 南無聖天佛 南無寶山佛 南無金剛合佛 南無一切勝佛 南無普香佛 南無善華佛 南無善勝佛 南無功德山佛 南無勝成就佛 南無拘隣佛 南無善眼佛 南無頭陀羅吒佛 南無善生佛 南無梵勝佛 南無寂靜佛 南無梵德佛 南無因陀羅幢佛 南無月色佛 南無無垢色佛 南無無染佛 南無勝龍佛 南無龍天佛 南無金光明佛 南無勝聲因陀羅王佛 南無善須彌山佛 南無善色藏佛 南無火光佛 南無威德因陀羅佛 南無地迦[A2]佛 南無瑠璃華佛 南無勝瑠璃金光明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日吼佛 南無散華莊嚴光明佛 南無娑伽羅勝智奮迅通佛 南無水光明佛 南無大香行光明佛 南無離一切瞋恨意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勝積佛 南無勝僊佛 南無住持多功德通法佛 南無日月瑠璃光佛 南無菩提心華勝佛 南無日月佛 南無日月光佛 南無華鬘色王佛 南無鉤修彌多通佛 南無水月光明佛 南無破無明闇佛 南無普蓋寶佛 南無增長法樂佛 南無種種師子聲增長吼佛 南無梵自在龍吼佛 南無世間自在佛 南無世間自在王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甘露聲佛 南無勝光佛 南無龍天王佛 南無增上力佛 南無無垢光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世間增上佛 南無德山佛 南無人王佛 南無華勝佛 南無德無畏佛 南無能平等作佛 南無行平等佛 南無聲德佛 南無初發心離諸畏一切煩惱勝德佛 南無金剛步佛 南無寶光明步象佛 南無離諸魔疑佛 南無功德增長佛 南無初發心成就不退轉勝佛 南無寶蓋勝光明佛 南無能教化諸菩薩佛 南無初發心念斷一切煩惱染佛 南無降伏煩惱佛 南無勝光明王佛 南無三昧手勝佛 南無波頭摩上勝佛 南無日輪光明佛 南無均寶蓋佛 南無日輪光明勝佛 南無增上三昧奮迅佛 南無寶花普照勝佛 南無最妙波頭摩步佛 南無寶輪光明勝德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寶勝佛 南無寶燈王佛 南無堅精進思惟成就義佛 南無普光明觀稱佛 南無慈莊嚴功德稱佛 南無稱一切眾生念勝功德佛 南無吉稱功德佛 南無畢竟慚愧稱勝佛 南無廣光明佛 南無樂說莊嚴思惟佛 南無無垢月雞兜稱佛 南無鈎修摩莊嚴光明作佛 南無寶稱佛 南無無畏觀佛 南無師子力奮迅佛 南無伽那歌王光明佛 南無賢作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功德寶光明佛 南無精進力成就佛 南無善清淨光佛 南無得奮一切縛佛 南無無垢波頭摩藏勝佛 南無得無障礙力解脫佛 南無十方稱名無畏佛 南無金剛勢佛 南無大寶聚佛 南無無邊功德莊嚴威德王劫佛 南無功德寶山佛 南無說一切莊嚴勝佛 南無無邊樂說莊嚴成就智佛 南無千雲吼聲王佛 南無妙金色光明威德勝照佛 南無種種威德王劫佛 南無阿僧祇億劫成就智佛 南無清淨金虛空吼光明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辟支佛。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已懺地獄報竟,今當復次懺悔三惡道報。經中佛說:『多欲之人多[A3]求利故,苦惱亦多。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以為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猶不稱意。』但世間人忽有急難便能捨財不計多少,而不知此身臨於三途深坑之上,一息不還定應墮落。忽有知識教營福德,令修未來善法資糧,執此慳心無肯作理。夫如此者極為愚惑。何以故爾?經中佛說:『生時不[A4]齎一文而來,死亦不持一文而去,苦身積聚為之憂惱,於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恃無德可怙,致使命終墮諸惡道。』是故,弟子等!今日至心稽顙懇切丹誠歸依佛。

「南無東方高光明佛 南無南方蓮花最佛 南無西方大悲光明王佛 南無北方華山藏佛 南無東南方佛音聲佛 南無西南方優曇鉢花幢佛 南無西北方轉吉祥佛 南無東北方光淨照耀佛 南無下方無退沒佛 南無上方寶德步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今日次復懺悔畜生道中無所識知罪報;懺悔畜生道中負重牽犁償他宿債罪報;懺悔畜生道中不得自在,為他斫[A5]刺屠割罪報;懺悔畜生道中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罪報;懺悔畜生道中身諸毛羽鱗甲之內,為諸小蟲之所𠯗啖罪報。懺悔如是畜生道中有無量無邊罪報,今日至誠歸命懺悔。

「弟子等!今日次復懺悔餓鬼道中長飢罪報;懺悔餓鬼道中百千萬歲永不曾聞漿水之名罪報;懺悔餓鬼道中食噉膿血糞穢罪報;懺悔餓鬼道中動身之時一切支節悉皆火然罪報;懺悔餓鬼道中腹大咽小罪報。懺悔如是餓鬼道中無量無邊苦報,是故,今日至誠稽顙歸命懺悔。

「弟子等!今日次復懺悔一切鬼神修羅道中諛諂詐稱罪報;懺悔鬼神道中擔沙負石填河塞海罪報;懺悔鬼神羅剎鳩槃荼諸惡鬼神,生噉血肉受此醜陋罪報。懺悔如是鬼神道中無量無邊一切罪報,今日稽顙向十方佛、大地菩薩,求哀懺悔悉令消滅。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畜生等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滅愚癡垢,自識業緣智慧明照斷惡道身。願以懺悔餓鬼等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永離慳貪飢渴之苦,常食甘露解脫之味。願以懺悔鬼神修羅等報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質直無諂,離邪命因除醜陋果福利人天。願弟子等,從今日以去乃至道場,決定不受四惡道報,唯除大悲為眾生故,以誓願力處之無厭。」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更入一崩埋地獄。云何名曰崩埋地獄?其獄縱廣四十九由旬,周匝鐵城,鐵城四角有金剛山,大力風來吹山則合磨令碎末,猶如散沙間無有空。山中出火炎赫熾然,遍布獄中了無休息,鐵鏘撩亂來刺罪人鏘皆火然。

爾時,北門之中有三千罪人,揚聲大哭舉身投地:「我今何罪來入此中?」馬頭羅剎手捉鐵棒望頭而打,將至獄中。其獄中央有四大鐵狗高一由旬,廣張其口口內火然。罪人至傍則便瞋吼,諸罪人眾聞是吼聲,即時驚怖悶絕躃地之間良久。熱風所吹利刀割身,身則分散苦切難忍,走向諸角。金剛鐵山自然而動崩壓罪人,罪人之身應時消爛。獄卒夜叉以大鐵丳蹴地刺之,喚言活便則自活。如是苦切楚痛萬端,一日一夜受罪無量,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諸罪人,以何罪故來入此獄中?」

馬頭羅剎答寶達菩薩曰:「此諸人等,不能持心苦行以求福田,翻乃倚挾豪族怙恃官勢,舞弄賢人欺凌貧賤。或枉取他財寶,或詐奪他家業資生,心無慚愧。以是因緣墮於地獄,百生千生無有出期,後若得出當生邊地下賤,不得聞佛正法。」

寶達聞之,涕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二十七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十八 - 2024-01-27 17:37:30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十八

「南無普光明佛 南無功德多寶海王佛 南無不空功德佛 南無照一切處佛 南無妙鼓聲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大炎聚佛 南無光明幢佛 南無智雞兜佛 南無娑羅胎佛 南無寶尸棄佛 南無波頭摩藏佛 南無一切勝佛 南無娑伽羅佛 南無波頭摩藏佛 南無娑羅自在王佛 南無華淨佛 南無稱勝佛 南無見實佛 南無智彌留佛 南無龍德佛 南無勝行佛 南無星宿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光明王佛 南無能人佛 南無自在王佛 南無日面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龍勝佛 南無弗沙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師子山佛 南無住持勝功德佛 南無飲甘露佛 南無放炎佛 南無妙山佛 南無護世間供養佛 南無多伽羅尸棄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大燈佛 南無波頭摩上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能然燈佛 南無難勝智佛 南無難可意佛 南無真聲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娑羅步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愛見佛 南無須彌劫佛 南無栴檀光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藥樹勝佛 南無淨覺佛 南無記莂佛 南無愛作佛 南無作無畏佛 南無波頭摩寶香佛 南無勝德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淨照佛 南無無煩惱佛 南無善來佛 南無善光佛 南無金色佛 南無能作光明佛 南無清淨佛 南無得脫佛 南無迦陵頻伽聲佛 南無能與法佛 南無善護諸門佛 南無得意佛 南無離愛佛 南無未生寶佛 南無善護諸根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勝聲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大慧佛 南無無諸濁佛 南無不可動佛 南無樂解脫佛 南無勝二足佛 南無具足一切功德莊嚴佛 南無相好莊嚴佛 南無拘牟陀語佛 南無不可降伏語佛 南無常相應語佛 南無梵聲安隱眾生佛 南無娑羅華佛 南無金枝花佛 南無拘牟陀相佛 南無妙頂佛 南無大牟尼佛 南無一切法到彼岸佛 南無無染佛 南無不散心佛 南無荷吒伽色佛 南無善寂成就佛 南無賒頭羅步佛 南無清淨手佛 南無常來佛 南無畢竟成就大悲佛 南無成就堅佛 南無常行成就佛 南無離諍濁佛 南無清淨功德相佛 南無不泣牟尼羅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般若齊佛 南無般若寶畢竟佛 南無滿足意佛 南無世間自在王佛 南無無量命佛 南無大炎積佛 南無無邊寶佛 南無淨勝天佛 南無內外淨佛 南無寂諸根佛 南無最燈佛 南無成就不可思惟願娑羅王佛 南無師子意佛 南無降伏力佛 南無住持速行佛 南無放光明王佛 南無毘頭奚吼佛 南無無念覺法王佛 南無佛國土莊嚴身佛 南無智根本華幢佛 南無化稱佛 南無一切色摩尼藏佛 南無法藏自在佛 南無法獻婆婆羅佛 南無無邊寶功德藏佛 南無淨華聲佛 南無大法王鉤修摩勝佛 南無一切無盡藏佛 南無功德山藏佛 南無星宿山藏佛 南無虛空智山佛 南無智力天王佛 南無無障礙海隨順智佛 南無無邊覺海藏佛 南無智王無盡稱佛 南無心意奮迅王佛 南無自清淨智佛 南無智自在法王佛 南無差別去佛 南無自在見佛 南無隨順香見法滿佛 南無龍月佛 南無因陀羅波羅無障礙王佛 南無智雞兜佛 南無智燈佛 南無大光明照佛 南無不可勝佛 南無照境佛 南無銀雞兜幢蓋佛 南無威德自在王佛 南無覺王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大娑伽羅佛 南無十力差別佛 南無降伏魔佛 南無降伏貪佛 南無降伏瞋佛 南無降伏癡佛 南無降伏憍慢佛 南無降伏瞋恨垢佛 南無法清淨得名佛 南無業勝得名佛 南無如意清淨得名佛 南無起施得名佛 南無起清淨戒名得佛 南無起忍辱成就得名佛 南無起精進得名佛 南無起禪得名佛 南無起般若得名佛 南無成就施不可思議佛 南無成就戒不可思議佛 南無成就忍辱不可思議佛 南無成就精進不可思議佛 南無成就禪那不可思議佛 南無成就般若不可思議佛 南無行成就得名佛 南無成就陀羅尼清淨得名佛 南無陀羅尼色清淨得名佛 南無陀羅尼施清淨得名佛 南無空無我自在得名佛 南無空行自在得名佛 南無眼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耳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鼻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舌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身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意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色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聲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香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味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法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觸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地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水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火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風陀羅尼自在佛 南無苦自在佛 南無集自在佛 南無滅自在佛 南無道自在佛 南無陰自在佛 南無界自在佛 南無入自在佛 南無三世自在佛 南無陀羅尼華自在佛 南無吉光明佛 南無香燈衣自在光明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師子聲佛 南無照藏佛 南無法明敷身佛 南無一切通光佛 南無月智佛 南無妙勝佛 南無賢勝佛 南無普滿佛 南無普賢佛 南無那羅延王佛 南無成就一切義佛 南無住持威德佛 南無無畏觀佛 南無如是等過去未來現在無量無邊諸佛 南無十千同名滿足佛 南無三萬同名能聖佛 南無二千同名拘隣佛 南無十八億同名實體法式佛 南無十八億同名日月燈佛 南無千五百同名大威德佛 南無一萬五千同名歡喜佛 南無八萬四千同名龍王佛 南無一萬五千同名日佛 南無一萬八千同名娑羅王佛 南無一萬八千同名因陀羅幢佛 南無八千同名善光佛 南無八百同名寂滅佛。

「南無三十六億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淨王佛。此諸佛名百千萬劫不可得聞,如優曇鉢華。若復有人受持讀誦此諸佛名,畢竟遠離諸煩惱。

「舍利弗!汝等應當敬禮波頭摩勝如來。

「南無寂王佛 南無燈作佛 南無天光佛 南無德山佛 南無勝上佛 南無娑羅王佛 南無淨王佛 南無大慧梁佛 南無須彌佛 南無大智慧須彌佛 南無寶作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破金剛佛 南無賢智不動佛 南無普香佛 南無甘露命佛 南無難勝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日照佛 南無智雞兜佛 南無大師子佛 南無彌留山佛 南無香光佛 南無德山佛 南無大通佛 南無阿摩羅藏佛 南無寶圍佛 南無金剛藏佛 南無優波羅藏佛 南無大日佛 南無橋樑載佛 南無月勝佛 南無樂堅固佛 南無不可思議法身佛 南無勝藏佛 南無不空王佛 南無金剛無礙智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賒施燈佛 南無降伏一切怨佛 南無自在佛 南無大智真聲佛 南無般若香象佛 南無天王佛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諸佛名受持讀誦不生疑者,是人八千億劫不入地獄,不入畜生,不入餓鬼道,不生邊地,不生貧窮家,不生下賤家,常生天人豪貴之處,常得歡喜適樂無礙,常得一切世間尊重供養,乃至得大涅槃。舍利弗!汝等應當敬禮不可嫌身佛。

「南無稱聲佛 南無稱威德佛 南無稱名佛 南無葉陀佛 南無聲炎佛 南無金剛定自在佛 南無聲分勇猛佛 南無智勝佛 南無智善知佛 南無智聚佛 南無智勇猛佛 南無梵勝佛 南無淨婆藪佛 南無淨心佛 南無淨天佛 南無淨聲佛 南無梵自在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毘摩勝佛 南無毘摩意佛 南無毘摩面佛 南無毘摩上佛 南無常念一切眾生苦佛 南無無邊聲佛 南無實見佛 南無善眼月佛 南無深聲佛 南無放聲佛 南無驚怖魔力聲佛 南無淨眼佛 南無無邊眼佛 南無普眼佛 南無勝眼佛 南無不可行佛 南無寂勝佛 南無善寂心佛 南無善寂根佛 南無善寂意佛 南無善寂德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眾自在王佛 南無大眾自在佛 南無眾解脫佛 南無法幢佛 南無法山佛 南無法勝佛 南無法體佛 南無法力佛 南無法勇猛佛 南無法體決定佛 南無第二劫中八十億同名法體決定佛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是諸佛名,畢竟不入地獄,速得三昧。

「舍利弗!過是佛名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有佛名人自在聲,汝等應當一心歸命。彼人自在聲佛,壽命七十千萬劫住世,初會三億聲聞眾集、八十那由他千萬菩薩眾集,皆得諸神通具四無礙,通達一切空到彼岸。我若無量劫住世,說彼佛大會國土莊嚴,如大海水中一滴之分。

「南無三昧定自在佛 南無慧定自在佛 南無相覺自在佛 南無普攝佛 南無寶德普光佛 南無迦羅鳩村大佛 南無意樂美音佛 南無歡喜佛 南無師子音佛 南無師子相佛 南無雲自在佛 南無常滅佛 南無帝相佛 南無梵相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度一切世間苦惱佛 南無雲自在王佛 南無壞一切世間怖畏佛 南無百億我釋迦牟尼佛 南無彌勒佛 南無淨身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華足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名相佛 南無閻浮那提金光佛 南無法明佛 南無寶明佛 南無普明佛 南無普相佛 南無光相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山海慧佛 南無自在通王佛 南無寶莊嚴佛 南無弗沙佛 南無百億自在燈王佛 南無喜見佛 南無二萬光相莊嚴王佛 南無三萬同號善德佛 南無雷寶音王佛 南無四萬八千定光佛 南無寶月王佛 南無離垢光佛 南無妙色光明佛 南無破一切眾難佛 南無眾香佛 南無眾嚴佛 南無十千莊嚴光明佛 南無八十億莊嚴光明佛 南無寶華莊嚴佛 南無上首德王佛 南無紫金光明佛 南無五百授記華光佛 南無那羅延不壞佛 南無好華莊嚴佛

「次禮十二部經大藏法輪。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辟支佛。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受持讀誦此諸佛菩薩名者,終不墮惡道生天人中,常值諸佛、菩薩、善知識,遠離諸煩惱乃至得大菩提。」

佛說此佛名經已,慧命舍利弗及摩訶男比丘,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菩薩摩訶薩,皆大歡喜頂受奉行。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已懺三途等報,今當復次稽懇懺悔人天餘報。相與稟此閻浮壽命,雖曰百年滿者無幾,於其中間盛年夭枉其數無量,但有眾苦煎迫形心,愁憂恐怯未曾暫離,如此皆是善根微弱惡業滋多,致使現在心有所為皆不稱意,當知悉是過去已來惡業餘報。是故,弟子!今日至誠歸依佛。

「南無東方大莊嚴佛 南無南方智慧火佛 南無西方智香勝佛 南無北方智力王佛 南無東南方那羅延勝業佛 南無西南方雨娛樂佛 南無西北方諦法普稱佛 南無東北方三乘行佛 南無下方大通智勝佛 南無上方電燈豐王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所有現在及以未來人天之中,無量餘報流殃宿對,癃殘百疾六根不具罪報懺悔;人間邊地邪見三惡八難罪報懺悔;人間多病痟瘦促命夭枉罪報懺悔;人間六親眷屬不能常得相保相守罪報懺悔;人間親友凋喪愛別離苦罪報懺悔;人間怨家聚會愁憂怖畏罪報懺悔;人間水火盜賊刀兵危嶮驚懼恐怯罪報懺悔;人間孤獨困苦流離波迸亡失國土罪報懺悔;人間牢獄繫閉幽執側立鞭撻拷楚罪報懺悔;人間公私口舌更相羅染更相誹謗罪報懺悔;人間惡病連年累月不差枕臥床席不能起居罪報懺悔;人間冬溫夏疫毒厲傷寒罪報懺悔;人間賊風腫滿否塞罪報懺悔;人間為諸惡神伺求其便欲作禍祟罪報懺悔;人間有鳥鳴百怪飛屍邪鬼為作妖異罪報懺悔;人間為虎豹豺狼水陸一切諸惡禽獸所傷罪報懺悔;人間自結自刺自殺自害罪報懺悔;人間自憂自惋自勒自瞋自喜罪報懺悔;人間投坑赴火自沈自墜罪報懺悔;人間無有威德名聞罪報懺悔;人間衣服資生不得稱心罪報懺悔;人間行來出入有所云為值惡知識為作留難罪報懺悔。如是現在未來人天之中,無量禍橫災疫厄難衰惱罪報懺悔。弟子!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前,披肝露心求哀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身相具足,猶如羅睺羅常值佛法僧,恒聞妙法,壽命天地等,不為百病之所纏,六親眷屬常得相保護,怨賊刀兵永恒去離,自然衣服箱篋常盈,百味香飯盂中恒滿,牢獄閉所化作天堂,口舌相非變成和合,連年之病永去身心,疫毒諸災恒離意首,妖怪魍魎及以飛鳥虎豹豺狼,水陸諸禍一切等厄皆去無餘;或自割刑或自瞋喜,如是等罪願從今已去,乃至成佛已來永相去離。願弟子等,不為諸惡道之所受報,唯生大悲救護一切眾生,使皆盡性廣化諸類俱登正覺。」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入一剝皮飲血地獄。云何名曰剝皮飲血地獄?其地獄縱廣七十由旬,周匝鐵城鐵網羅覆,城四門上沸鐵下流,遍布獄中炎赫熾滿。復有機弩在於空中,罪人觸突機弩自發射罪人胸,或從眼入或從口入,箭所著處猛火俱起。

爾時,南門之中有五千罪人,號啼大哭唱如是言:「我今何罪來入此處?」宛轉投地而不肯前。馬頭羅剎手持鐵鉤,望面而搭牽入獄中。罪人既入,飛火來燒其身,遍身焦爛皮肉相離。乃有諸蟲千般種類,來飲其血諸頭牽掣皮肉分張,獄卒夜叉就中咼剝,骨肉異處痛切萬端。一日一夜受罪無量,千死千生萬死萬生,經千萬劫無有出期。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諸罪人以何因緣受如是苦?」

馬頭羅剎答曰:「此諸罪人受佛淨戒而不堅持,心無慈悲手剝眾生殺害佛性,以此罪故墮是地獄。後若得出當墮畜生中,百千億生為他所戮,怨讎相對無有了期,若生人中諸根不具。」

寶達聞之,悲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二十八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十九 - 2024-01-27 17:42:13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十九

爾時,喜王菩薩白佛言:「世尊!今此眾中頗有菩薩摩訶薩得是三昧,亦得八萬四千波羅蜜門、諸三昧門、陀羅尼門者不?」

佛告喜王:「今此會中有菩薩大士得是三昧,亦能入八萬四千諸波羅蜜及諸三昧陀羅尼門。此諸菩薩於是賢劫中,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除四如來,於此劫中得成佛已。」

喜王菩薩復白佛言:「唯願加哀當宣此諸菩薩名號,多所饒益安隱世間利諸天人,為護佛法令得久住,為將來菩薩顯示法門,求無上道心不疲懈。」

佛告喜王:「汝今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即以偈說諸佛名字:

「南無拘那提佛(為首千佛)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彌勒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明炎佛 南無牟尼佛 南無妙華佛 南無華氏佛 南無善宿佛 南無導師佛 南無大臂佛 南無大力佛 南無宿王佛 南無修藥佛 南無名相佛 南無大明佛 南無炎肩佛 南無照曜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月氏佛 南無眾炎佛 南無善明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提沙佛 南無明曜佛 南無持鬘佛 南無功德佛 南無示義佛 南無燈曜佛 南無興盛佛 南無藥師佛 南無喜濡佛 南無白毫佛 南無堅固佛 南無福威德佛 南無不可壞佛 南無德相佛 南無羅睺佛 南無眾主佛 南無梵聲佛 南[A1]無堅際佛 南無不高佛 南無作明佛 南無大山佛 南無金剛佛 南無將眾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珍寶佛 南無華目佛 南無軍力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仁愛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梵王佛 南無無量明佛 南無龍德佛 南無堅步佛 南無不虛見佛 南無精進德佛 南無善守佛 南無歡喜佛 南無不退佛 南無師子相佛 南無勝智佛 南無法氏佛 南無喜王佛 南無妙御佛 南無愛作佛 南無德臂佛 南無喜意佛 南無觀神佛 南無雲音佛 南無善思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離垢佛 南無月相佛 南無珠髻佛 南無師子步佛 南無德樹佛 南無觀擇佛 南無慧聚佛 南無安住佛 南無有意佛 南無鴦伽陀佛 南無大名佛 南無威猛佛 南無無量意佛 南無妙色佛 南無多智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堅戒佛 南無吉祥佛 南無寶相佛 南無蓮花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安樂佛 南無智積佛 南無德敬佛 南無梵德佛 南無寶積佛 南無華天佛 南無善思議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名聞意佛 南無樂說聚佛 南無金剛相佛 南無求利佛 南無遊戲佛 南無離闇佛 南無多天佛 南無彌樓相佛 南無眾相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極高行佛 南無提沙佛 南無珠角佛 南無德讚佛 南無日月明佛 南無日明佛 南無星宿佛 南無師子相佛 南無韋藍王佛 南無福藏佛 南無見有邊佛 南無電明佛 南無金山佛 南無師子德佛 南無勝相佛 南無明讚佛 南無堅精進佛 南無具足讚佛 南無離畏佛 南無應天佛 南無大燈佛 南無世明佛 南無妙音佛 南無持上功德佛 南無離闇佛 南無師子頰佛 南無寶讚佛 南無滅過佛 南無珠明佛 南無人月佛 南無喜見佛 南無莊嚴佛 南無珠明佛 南無山頂佛 南無名相佛 南無法積佛 南無定義佛 南無施願佛 南無定眾佛 南無眾王佛 南無遊步佛 南無安意佛 南無法差別佛 南無上尊佛 南無極高德佛 南無上師子音佛 南無樂戲佛 南無龍明佛 南無華山佛 南無龍喜佛 南無香自在佛 南無大名佛 南無天力佛 南無德鬘佛 南無龍手佛 南無善行意佛 南無自莊嚴佛 南無智勝佛 南無無量月佛 南無寶語佛 南無日明佛 南無定意佛 南無無量形佛 南無照明佛 南無寶相佛 南無斷疑佛 南無善明佛 南無不虛步佛 南無覺悟佛 南無華相佛 南無山主王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遍見佛 南無無量名佛 南無住義佛 南無寶天佛 南無滿意佛 南無上讚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梵天佛 南無華相佛 南無身差別佛 南無法明佛 南無盡見佛 南無德淨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寶燈佛 南無寶相佛 南無上名佛 南無作名佛 南無無量音佛 南無違藍佛 南無師子身佛 南無明意佛 南無無能勝佛 南無功德品佛 南無月相佛 南無得勢佛 南無無邊行佛 南無開華佛 南無淨垢佛 南無一切義佛 南無勇力佛 南無富足佛 南無福德佛 南無隨時佛 南無廣意佛 南無功德敬佛 南無善寂滅佛 南無財天佛 南無淨斷疑佛 南無無量持佛 南無妙樂佛 南無不負佛 南無無住佛 南無得叉迦佛 南無眾首佛 南無世光佛 南無多德佛 南無弗沙佛 南無無邊威德佛 南無義意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斷惡佛 南無無熱佛 南無善調佛 南無名德佛 南無華德佛 南無勇得佛 南無金剛軍佛 南無大德佛 南無寂滅意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無所負佛 南無月相佛 南無電相佛 南無恭敬佛 南無威德守佛 南無智日佛 南無上利佛 南無須彌頂佛 南無治怨賊佛 南無蓮華佛 南無應讚佛 南無知次佛 南無離憍佛 南無那羅延佛 南無常樂佛 南無不少國佛 南無天名佛 南無見有邊佛 南無甚良佛 南無多功德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師子相佛 南無樂禪佛 南無無所少佛 南無遊戲佛 南無德寶佛 南無應名稱佛 南無華身佛 南無大音聲佛 南無辯才讚佛 南無金剛珠佛 南無無量壽佛 南無珠莊嚴佛 南無大王佛 南無德高德佛 南無高名佛 南無百光佛 南無喜悅佛 南無龍步佛 南無意願佛 南無寶月佛 南無滅已佛 南無喜王佛 南無調御佛 南無喜自在佛 南無寶髻佛 南無離畏佛 南無善滅佛 南無梵命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淨名佛 南無威德寂滅佛 南無愛相佛 南無多天佛 南無須炎摩佛 南無天愛佛 南無寶眾佛 南無寶步佛 南無師子分佛 南無極高行佛 南無人王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世名佛 南無寶威德佛 南無德乘佛 南無覺相佛 南無喜莊嚴佛 南無示濟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眾炎佛 南無慈相佛 南無妙香佛 南無堅鎧佛 南無威德猛佛 南無珠鎧佛 南無仁賢佛 南無善逝月佛 南無梵自在佛 南無師子月佛 南無福威德佛 南無正生佛 南無無勝法佛 南無月觀佛 南無寶名佛 南無大精進佛 南無山光佛 南無德聚佛 南無供養名佛 南無法讚佛 南無施名佛 南無電德佛 南無寶語佛 南無求命佛 南無善戒佛 南無善眾佛 南無定意佛 南無破有闇佛 南無喜勝佛 南無師子光佛 南無照明佛 南無上名佛 南無利慧佛 南無珠月佛 南無威光佛 南無不破論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珠論佛 南無世師佛 南無吉手佛 南無善月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羅睺守佛 南無樂菩薩佛 南無無光佛 南無至寂滅佛 南無世最妙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十勢力佛 南無喜力佛 南無德勢力佛 南無得勢佛 南無大勢士佛 南無功德藏佛 南無真行佛 南無上安佛 南無提沙佛 南無火光佛 南無電明佛 南無廣德佛 南無珍寶佛 南無福德明佛 南無造鎧佛 南無成手佛 南無善華佛 南無集寶佛 南無大海佛 南無持地佛 南無義意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德輪佛 南無寶火佛 南無利益佛 南無世月佛 南無美音佛 南無梵相佛 南無眾師首佛 南無師子行佛 南無難陀佛 南無應供佛 南無明威德佛 南無大光佛 南無寶名佛 南無眾清淨佛 南無無邊名佛 南無不虛光佛 南無聖天佛 南無智王佛 南無金剛眾佛 南無善障佛 南無建慈佛 南無華國佛 南無法意佛 南無風行佛 南無善思惟佛 南無多明佛 南無蜜眾佛 南無功德守佛 南無利意佛 南無無懼佛 南無堅觀佛 南無住法佛 南無珠足佛 南無解脫德佛 南無妙身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普德佛 南無妙智佛 南無梵財佛 南無寶音佛 南無正智佛 南無力得佛 南無師子音佛 南無花相佛 南無智積佛 南無華齒佛 南無功德藏佛 南無名寶佛 南無希有名佛 南無上戒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日月佛 南無梵壽佛 南無一切天佛 南無樂智佛 南無寶天佛 南無珠藏佛 南無德流布佛 南無智王佛 南無無縛佛 南無堅法佛 南無天德佛 南無梵牟尼佛 南無安祥行佛 南無勤精進佛 南無炎肩佛 南無大威德佛 南無瞻蔔花佛 南無歡喜佛 南無善眾佛 南無帝幢佛 南無大愛佛 南無須蔓色佛 南無眾妙佛 南無可樂佛 南無勢力行佛 南無善定義佛 南無牛王佛 南無妙臂佛 南無大車佛 南無滿願佛 南無德光佛 南無寶音佛 南無金剛軍佛 南無富貴佛 南無師子力佛 南無淨目佛 南無迦葉佛 南無淨意佛 南無知次第佛 南無猛威德佛 南無大光明佛 南無日光曜佛 南無淨藏佛 南無分別威佛 南無無損佛 南無月光佛 南無密口佛 南無持明佛 南無善寂行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大讚佛 南無德法佛 南無嚴土佛 南無莊嚴王佛 南無高出佛 南無炎熾佛 南無華德佛 南無寶嚴佛 南無上善佛 南無寶上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辟支佛。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敬請十方諸佛、十二部經、一切賢聖、天龍八部、法界眾生、現前大眾等證知。弟子!自從無始已來,所造眾罪無量無邊,今日至心發露懺悔歸依佛。

「南無東方作戒王佛 南無南方最勇躍佛 南無西方無礙稱佛 南無北方龍華德佛 南無東南方無邊自在力佛 南無西南方珍寶自在佛 南無西北方蓮華自在佛 南無東北方彌樓乾那佛 南無下方建立精進佛 南無上方瑠璃光最豐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自從無始劫來乃至今身,殺害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偷盜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物,不可知數;於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上起邪心,不可知數;妄語欺誑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綺語調弄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惡口罵辱誹謗毀訾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兩舌鬪亂破壞一切三寶、師、僧、父母、六親眷屬、善知識、法界眾生,不可知數;或破五戒、八戒、十戒、十善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菩薩三聚戒、十無盡戒,乃至一切戒及一切威儀戒等,自作教他見作隨喜不可知數。

「如是等眾罪,亦如十方大地無邊微塵無數,我等作罪亦無邊無數,虛空無邊我等作罪亦復無邊,方便無邊我等作罪亦復無邊,法性無邊我等作罪亦復無邊,法界無邊我等作罪亦復無邊,眾生無邊我等劫奪殺害亦復無邊,三寶無邊我等侵損亦復無邊戒品無邊,我等毀犯亦復無邊。如是等罪,上至諸菩薩下至聲聞緣覺所不能知,唯佛與佛乃能知我罪之多少。今於三寶前法界眾生前,發露懺悔不敢覆藏,唯願十方三寶法界眾生聽我懺悔。

「弟子等!從無始劫來所有眾惡,以是因緣生大憂苦,貧窮困乏愁熱驚懼,怖畏惡業心常怯劣,在在處處暫無歡樂。十方現在大悲世尊,能除眾生一切怖畏,願受我等誠心懺悔,過去諸惡今悉悔過,現在作業誠心發露。所未作者,更不敢作已,作之業不敢覆藏,身業三種口業有四意三業行今悉懺悔。生死嶮難種種婬欲愚煩惱難,如是諸難今悉懺悔。心輕躁難,近惡友難,三有嶮難,及三毒難,遇無難難值好時難,修功德難,值佛亦難。如是諸難,今悉懺悔。

「弟子等!今者為諸眾生及自己身,十方佛前歸命懺悔。一切眾生無量劫來,不識諸佛及父母恩,不解善法造作眾惡,自恃種性及諸財寶,盛年放逸作諸惡行,心念不善口作惡業,隨心所造不見其過。凡夫愚行無知闇覆,親近惡友煩惱亂心,五欲因緣心生忿恚,不知厭足故作眾惡,親近非聖因生慳嫉,貧窮因緣姦諂作惡,繫屬於他常有怖畏,不得自在而造諸惡,貪欲恚癡撓動其心,渴愛所逼造作諸惡,依因衣食及以女色諸結惱熱,愛他男子染着其心。或於牛馬驢騾羊一切禽獸諸色異類而生女想,不依佛行造作諸惡,身口意業所集三業,如是眾罪無量無邊今悉懺悔。

「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不恭敬佛法聖僧,如是眾罪今悉懺悔。或不恭敬緣覺菩薩,如是眾罪今悉懺悔。以無智故誹謗正法,不知恭敬父母尊長,愚惑所覆憍慢放逸,因貪瞋癡造作諸惡,如是眾罪今悉懺悔。好樂飲酒不知止極,或以酒與眾僧與持戒人與比丘尼,若滅心人若禪定人,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運心歸命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永捨胎藏形,隨心願往生獲六神通力,救攝諸苦眾,虛空法界盡我願亦如是,地獄餓鬼一切眾生貧窮困厄,及諸有苦煩惱所逼,如是等苦悉令除滅。又願,弟子!承是懺悔所成功德,願離於生死到大智岸,轉無上輪微妙清淨,諸所願求成就具足。又願盲者得視,聾者得聽,瘂者能言,裸者得衣,貧窮乏者則得寶藏,倉庫盈溢無所乏少,一切皆受安隱快樂,乃至無有一人受苦。又願眾生慈心相向佛眼相看,形貌端嚴人所喜見,上妙色像莊嚴其身,為菩提眷屬作真善知識。」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寶達頃前入一飛火叫喚分頭地獄。其地獄縱廣六十由旬,周匝鐵城鐵網覆上,其中鐵鏘銐如鋒釯,猛風吹火烟焰赫[A2]奕來燒罪人。

爾時,東門之中有三萬六千罪人,唱如是言:「我今何罪來入此處?」馬頭羅剎手捉鐵棒望背而打,罪人前入以脚蹴之,罪人狼䠙步步而倒,鐵鏘下刺飛火焚燒,或從眼然或從口出。罪人叫喚東西而走,直欲東走飛火逆燒,復欲西馳火還燒面。馬頭羅剎以手撮罪人頭髮兩手擿之,皮毛皆脫身骨俱碎,乃有餓狗來食其肉,復有餓鬼來飲其血。一日一夜受罪萬端,求生不得求死不得,經千萬劫受報不了,後若得出常作畜生。

寶達問馬頭羅剎曰:「此諸人等,何罪所致入於其中?」

馬頭羅剎答曰:「此諸罪人受佛禁戒而不守持,拔諸禽獸之毛損傷一切品類不曾恩念,所被擒捉之者心神飛颺馳魂走魄,痛切不堪酸楚難忍。而諸人等爛拔毛羽將為快樂,都無慈心亦無慚愧,以是罪故墮此地獄。」

寶達菩薩聞之,悲泣而去。

佛名經卷第二十九
貼文者 : : hui

佛說佛名經卷第三十 - 2024-01-27 17:48:16


佛說佛名經卷第三十

「南無利慧佛 南無海得佛 南無梵相佛 南無月蓋佛 南無多炎佛 南無違藍王佛 南無智稱佛 南無覺相佛 南無功德光佛 南無聲流布佛 南無滿月佛 南無花光佛 南無花勝佛 南無善成王佛 南無燈王佛 南無電光佛 南無光王佛 南無光明佛 南無具足讚佛 南無華藏佛 南無弗沙佛 南無身端嚴佛 南無淨義佛 南無滅猛軍佛 南無福威德佛 南無力行佛 南無羅睺天佛 南無智聚佛 南無調御佛 南無如王佛 南無華相佛 南無羅睺佛 南無大藥佛 南無宿王佛 南無藥王佛 南無德手佛 南無得叉迦佛 南無流布佛 南無日光佛 南無德藏佛 南無妙意佛 南無德主佛 南無金剛眾佛 南無慧頂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意行佛 南無梵音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雷音佛 南無通相佛 南無慧音佛 南無安隱佛 南無梵王佛 南無牛王佛 南無梨陀目佛 南無龍德佛 南無寶相佛 南無莊嚴佛 南無不沒音佛 南無花德佛 南無音德佛 南無師子佛 南無莊嚴辭佛 南無勇智佛 南無花積佛 南無華開佛 南無力行佛 南無德積佛 南無上形色佛 南無明曜佛 南無月燈佛 南無威德王佛 南無菩提王佛 南無無盡佛 南無菩提眼佛 南無身充滿佛 南無慧國佛 南無最上佛 南無清涼照佛 南無慧德佛 南無妙音佛 南無導師佛 南無無礙藏佛 南無上施佛 南無大尊佛 南無智勢力佛 南無制大炎佛 南無帝王佛 南無制力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善明佛 南無名聞佛 南無端嚴佛 南無無塵垢佛 南無威儀佛 南無師子軍佛 南無天王佛 南無名聲佛 南無殊勝佛 南無大藏佛 南無福德光佛 南無梵聲佛 南無燈王佛 南無智頂佛 南無上天佛 南無地王佛 南無至解脫佛 南無金髻佛 南無羅睺日佛 南無莫能勝佛 南無牟尼淨佛 南無善光佛 南無金齊佛 南無眾德天王佛 南無法蓋佛 南無德臂佛 南無鴦伽他佛 南無美妙慧佛 南無微意佛 南無諸威德佛 南無師子髻佛 南無解脫相佛 南無慧藏佛 南無智聚佛 南無威相佛 南無斷流佛 南無無礙讚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善音佛 南無山王相佛 南無法頂佛 南無解脫德佛 南無善端嚴佛 南無吉身佛 南無愛語佛 南無師子利佛 南無和樓那佛 南無師子法佛 南無法力佛 南無愛樂佛 南無講不動佛 南無眾明王佛 南無覺悟佛 南無妙眼佛 南無意住儀佛 南無光照佛 南無香德佛 南無令喜佛 南無不虛行佛 南無滅恚佛 南無上色佛 南無善步佛 南無大音讚佛 南無淨願佛 南無日天佛 南無樂慧佛 南無攝身佛 南無威德勢佛 南無利剎佛 南無德乘佛 南無上金佛 南無解脫髻佛 南無樂法佛 南無住行佛 南無捨憍慢佛 南無智藏佛 南無梵行佛 南無栴檀佛 南無無憂名佛 南無端嚴身佛 南無相國佛 南無蓮華佛 南無無邊德佛 南無天光佛 南無慧華佛 南無頻頭摩佛 南無智富佛 南無梵財佛 南無寶手佛 南無淨根佛 南無具足論佛 南無上論佛 南無弗沙佛 南無提沙佛 南無有日佛 南無出泥佛 南無得智佛 南無謨羅佛 南無上吉佛 南無法樂佛 南無求勝佛 南無智慧佛 南無善聖佛 南無網光佛 南無瑠璃藏佛 南無名聞佛 南無利寂佛 南無教化佛 南無目明佛 南無善明佛 南無眾德上明佛 南無寶德佛 南無人月佛 南無羅睺佛 南無甘露明佛 南無妙音佛 南無大明佛 南無一切主佛 南無樂智佛 南無山王佛 南無寂滅佛 南無德聚力佛 南無天王佛 南無妙音聲佛 南無妙花佛 南無住義佛 南無功德威聚佛 南無智無等佛 南無甘露音佛 南無善手佛 南無利慧佛 南無思解脫義佛 南無勝音佛 南無梨陀行佛 南無喜義佛 南無無過佛 南無行善佛 南無花藏佛 南無妙色佛 南無樂說佛 南無善濟佛 南無眾王佛 南無離畏佛 南無樂智佛 南無辯才日佛 南無名聞佛 南無寶日明佛 南無上意佛 南無無畏佛 南無大見佛 南無梵音佛 南無善意佛 南無慧齊佛 南無無等礙佛 南無金剛軍佛 南無菩提意佛 南無樹王佛 南無般陀音佛 南無福德力佛 南無勢德佛 南無聖愛佛 南無勢行佛 南無琥珀佛 南無雷音雲佛 南無善愛目佛 南無善智佛 南無具足佛 南無德積佛 南無大音佛 南無法相佛 南無智音佛 南無虛空佛 南無祠音佛 南無慧音差別佛 南無功德光佛 南無聖王佛 南無眾音佛 南無辯才論佛 南無善寂佛 南無月面佛 南無日名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功德集佛 南無華德相佛 南無辯才國佛 南無寶施佛 南無愛月佛 南無不高佛 南無師子力佛 南無自在王佛 南無無量淨佛 南無等定佛 南無不壞佛 南無滅垢佛 南無不失方便佛 南無無嬈佛 南無妙面佛 南無智制住佛 南無法師王佛 南無大天佛 南無深意佛 南無無量佛 南無法力佛 南無世供養佛 南無華光佛 南無三世供養佛 南無應日藏佛 南無天供養佛 南無上智人佛 南無真髻佛 南無信甘露佛 南無金剛佛 南無堅固佛 南無寶肩明佛 南無梨陀步佛 南無隨日佛 南無清淨佛 南無明力佛 南無功德聚佛 南無具足德佛 南無師子行佛 南無高出佛 南無華施佛 南無珠明佛 南無蓮花佛 南無愛智佛 南無槃陀嚴佛 南無不虛行佛 南無生法佛 南無相好佛 南無思惟樂佛 南無樂解脫佛 南無知道理佛 南無名聞海佛 南無持華佛 南無不隨世佛 南無喜眾佛 南無孔雀音佛 南無不退沒佛 南無斷有愛垢佛 南無威儀濟佛 南無諸天流布佛 南無寶步佛 南無華手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破怨賊佛 南無富多聞佛 南無妙國佛 南無華明佛 南無師子智佛 南無日出佛 南無滅闇佛 南無無動佛 南無次第行佛 南無福德燈佛 南無音聲治佛 南無憍曇佛 南無勢力佛 南無身心住佛 南無善月佛 南無覺意華佛 南無上吉佛 南無善威德佛 南無智力德佛 南無善燈佛 南無堅行佛 南無天音佛 南無樂安樂佛 南無日面佛 南無樂解脫佛 南無戒明佛 南無住戒佛 南無無垢佛 南無堅出佛 南無安闍那佛 南無增益佛 南無香明佛 南無違藍明佛 南無念王佛 南無密體佛 南無無礙相佛 南無信戒佛 南無至妙道佛 南無樂寶佛 南無明法佛 南無具威儀佛 南無大慈佛 南無上慈佛 南無至寂滅佛 南無甘露王佛 南無彌樓明佛 南無聖讚佛 南無廣照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見明佛 南無善行報佛 南無善喜佛 南無無憂佛 南無寶明佛 南無威儀佛 南無樂福德佛 南無功德海佛 南無盡相佛 南無斷魔佛 南無盡魔佛 南無過衰道佛 南無不壞意佛 南無水王佛 南無淨魔佛 南無眾上王佛 南無愛明佛 南無福燈佛 南無菩提相佛 南無智明佛 南無善滅佛 南無梵命佛 南無智喜佛 南無神相佛 南無如眾王佛 南無持地佛 南無愛日佛 南無羅睺月佛 南無華明佛 南無藥師上佛 南無持勢力佛 南無福德明佛 南無喜明佛 南無好音佛 南無法自在佛 南無梵音佛 南無善業佛 南無意無錯佛 南無大施佛 南無名讚佛 南無眾相佛 南無德流布佛 南無世自在佛 南無德樹佛 南無辨意佛 南無滅癡佛 南無無量佛 南無善月佛 南無無邊辯相佛 南無梨陀法佛 南無應供養佛 南無度憂佛 南無樂安佛 南無世音佛 南無愛身佛 南無妙足佛 南無優鉢羅佛 南無華纓德佛 南無無邊辯光佛 南無信聖佛 南無焰熾佛 南無德精進佛 南無真實佛 南無天王佛 南無樂高音佛 南無信淨佛 南無婆耆羅陀佛 南無福德音佛 南無炎熾佛 南無無邊德佛 南無聚威佛 南無師子遊佛 南無不動佛 南無信清淨佛 南無行明佛 南無龍音佛 南無持輪佛 南無財成佛 南無世愛佛 南無法名佛 南無無量寶名佛 南無雲相佛 南無慧道佛 南無妙音佛 南無虛空音佛 南無虛空佛 南無大王佛 南無珠淨佛 南無善財佛 南無燈炎佛 南無實音承佛 南無人主王佛 南無羅睺守佛 南無安隱佛 南無師子意佛 南無寶名聞佛 南無得利佛 南無遍見佛 南無世華佛 南無高頂佛 南無無偏辯才佛 南無差別知見佛 南無師子牙佛 南無梨陀步佛 南無福德佛 南無法燈蓋佛 南無目揵連佛 南無無憂國佛 南無意思佛 南無樂菩提佛 南無法天敬佛 南無斷勢力佛 南無敬勢佛 南無慧華佛 南無堅音佛 南無安樂佛 南無妙義佛 南無愛淨佛 南無慚愧顏佛 南無妙髻佛 南無欲樂佛 南無樓至佛

「此賢劫中諸佛出世名號如是。若人聞此千佛名字,不畏謬錯必得涅槃。諸有智者聞諸佛名字,應當一心勿懷放逸勤行精進,無失是緣還墮惡趣受諸苦惱,安住持戒隨宜多聞,常不遠離具足深忍,是人則能值遇千佛。

「若持誦此千佛名者,則滅無量阿僧祇劫所集眾罪,必當得佛諸三昧神通無礙智慧,及諸法門諸陀羅尼,一切經書種種智慧隨宜說法皆當從是三昧中求。修習此三昧,當行淨命勿生欺誑,離於名利勿懷嫉妬行六和敬,如是行者疾得三昧法。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敬禮十方諸大菩薩摩訶薩。

「歸命如是等十方世界無量無邊諸大菩薩摩訶薩。

「南無如是諸菩薩等,皆當憶念恭敬禮拜求阿惟越致地。

「敬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歸命如是無量無邊辟支佛。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已懺悔諸報竟,今當重更總都懺悔諸罪,殷勤啟請十方諸佛救護。

「弟子我等!從無始無量百千萬億劫已來,造作惡業不可具說,或犯十惡或犯五逆及謗方等,或造無量阿僧祇罪,今者歸命十方佛、歸命十方法、歸命十方僧。

「次復歸命稽首東方阿閦佛、南方寶相佛、西方阿彌陀佛、北方妙勝佛、上方香積如來、下方億像佛,稽首東方普賢大士、南方持世大士、西方觀音大士、北方滿月大士、上方虛空大士、下方堅德大士、本師釋迦牟尼佛,歸命未來佛性。

「又復稽首他方分身化佛大士維摩文殊師利,亦復稽首阿難、迦葉出現四道聖人,亦復歸命有教初心。

「稽首大藏十二部經,及於餘經方等正典,八分舍利形像。亦復歸命現有佛事四方天王、忉利釋梵三十三天、虛空天上地上地下、有諸山林樹下一切神仙,有大神足有天眼者,有天耳者,願賜聞知皆為證明,願一切眾生若未懺者,得此懺已皆得滅罪。弟子!今日懺悔披肝露膽,至誠歸依佛。

「南無東方勝意佛 南無南方勝仙佛 南無西方聲山佛 南無北方勝光明佛 南無東南方愛清淨佛 南無西南方壞眾怖畏佛 南無西北方無畏善化佛 南無東北方極受上影王佛 南無下方遇神通王佛 南無上方蓮花尊豐王佛

「歸命如是等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自從無始世界已來,及今惡身狂惑心亂無量倒見煩惱惡業不可具陳,所作眾罪不自覺知,惡心熾盛不見後世,但見現在樂習煩惱遠離善根,惡業障礙近惡知識。或於比丘邊作非法,比丘尼邊作非法,父母邊作非法,或復大眾前作非法。或復自在用僧鬘物,或於五部僧邊,或作是非,或說世間無量惡果。或殺菩提善根眾生,或謗法師,法說非法非法說法,謂如來無常正法無常僧寶無常,不樂惠施信受邪法。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是故今日無量怖畏無量慚愧,歸依三寶,諸佛慈悲方等父母菩薩知識,聽許我等今日發露懺悔。

「弟子等!自從無量劫來造作五逆,或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禁戒,作一闡提行,發麁言誹謗正法,造是重業未曾改悔心無慚愧。或犯十惡等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本心初無怖畏慚愧嘿受供養,未曾發露。於彼正法未有護惜建立之心,於其中間毀訾輕賤言多過惡。或復說言無佛法僧,或復不信有諸地獄受報。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無量怖畏無量慚愧,歸依三寶諸佛慈悲方等父母菩薩知識,聽許我等發露懺悔。

「弟子等!自從無量劫來至于今日,或四倒見四重之法說偷蘭遮,偷蘭遮法說為四重,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淨見不淨不淨見淨。或復邪見讚說世典不敬佛經,諸惡論議畜八不淨,真是佛語以為魔語,真是魔語以為佛語。或復信受六師所說,或作是言,如來今日已歸涅槃三寶無常,身心起惑無量倒見。是故,今日無量怖畏無量慚愧,歸依三寶,諸佛慈悲方等父母菩薩知識,聽許我等發露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所生功德,願生生世世拔濟十方一切眾生,遠離十惡修行十善,所有諸苦使得安止,不可思議阿僧祇眾令住十地。若此國土及餘世界,所有善法悉以迴向。我所修行身口意善,願於來世證無上道。願諸女人皆成男子,具足智慧精勤不懈,一切皆行菩薩之道,勤心修集六波羅蜜。若此閻浮及餘他方無量世界所有眾生,所作種種善妙功德,我今深心隨其歡喜。我今以此隨喜功德及身口意所作善業,願於來世成無上道,得淨無垢吉祥果報,悉令具足如來正覺。」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

馬頭羅剎語寶達菩薩曰:「而此地獄乃有無量。若有比丘,不淨靴鞋躡於方等大乘清淨香室,當墮鐵𨪏𮣮地獄。若有比丘,心懷瞋恚舉手向師生一念惡,墮燃手脚地獄。若有比丘,發聲罵師作一惡言,墮銅狗地獄。若有比丘,心無慈悲煮湯眾生肉者,入鐵山地獄。」

馬頭羅剎語寶達菩薩曰:「如是罪報皆不虛也。」

寶達悲泣而還摩竭道場,繞佛七匝悲泣而言:「此東方鐵圍山間無量地獄,我當云何而拔此諸罪人等?」

佛言:「寶達!汝作神通往入其中,喚諸罪人悉皆得出,地獄苦惱皆得休息,悉來見我,我為說法令使得道。」

爾時,寶達便作神通往詣地獄,坐高臺上喚諸罪人及阿須輪王:「汝等罪人!今不知耶?三界人尊今出於世,大悲普照無不蒙益使出三界。」

阿須輪王得聞是語生歡喜心,喚諸罪人:「我今快樂如囚得赦,如死還活。將諸罪人來向寶達菩薩,則化地獄苦痛之處莫不快樂,來詣佛所,佛為說法皆得悟道。」

說此品時,二萬比丘得阿羅漢道,五千比丘尼得須陀洹果,六千王子得法眼淨,八百女人得三禪心,天龍鬼神莫不歡喜而去。

佛說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菩薩摩訶薩及聲聞眷屬俱。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諸天龍鬼神等皆悉集會。

爾時,信相菩薩白佛言:「今有地獄餓鬼畜生奴婢貧富貴賤種類若干,唯願世尊,具演說之。凡有眾生聞佛說法,如孩兒得母,如病得醫,如裸得衣,如闇得燈,世尊說法利益眾生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觀時已至,知諸菩薩勸請殷勤,則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於世界,地獄休息苦痛安寧。爾時,一切受罪眾生尋佛光明,來詣佛所,繞佛七匝至心作禮。勸請世尊敷演導化,令此眾生得蒙解脫。

爾時,信相菩薩為諸眾生而作發起,白佛言:「世尊!爾時眾生為諸獄卒剉碓斬身,從足斬之乃至其頂斬之以訖,巧風吹活而復斬之。何罪所致?」

佛言:「此人前世坐不信三尊、不孝父母,屠兒魁膾斬害眾生,故獲斯罪。」

「復有眾生身體頑痺眉鬚墮落,舉身洪爛鳥栖鹿宿。

「人跡斷絕沾污親族,人不嬉見名之癩病。何罪所致?」

佛言:「以前世時,坐不信三尊、不孝父母,破壞塔寺剝脫道人,斫射賢聖傷害師長,常不返報復背恩義,常行猪犬婬溢所尊,不避親疎無有慚愧,故獲斯罪。」

「復有眾生身體長大,聾騃無足宛轉腹行,唯食泥土以自活命,為諸小蟲之所𠯗食,常受此苦不可堪處。何罪所致?」

佛言:「以前世時,為人自用,不信好言善語,不孝父母,反戾時君。若為帝王大臣四鎮方伯州郡令長宮禁守護,恃其威勢侵奪民物,無有道理使人窮苦,故獲斯罪。」

「復有眾生,兩目盲瞎覩無所見,或觸樹木或墮溝坑;於時死已更復受身亦復如是。何罪所致?」

佛言:「以前世時,坐不信罪福、障佛光明,縫鷹眼合籠繫眾生,皮囊盛頭不得所見,故獲斯罪。」

「復有眾生,吃嘅喑啞口不能言,若有所說不能明了。何罪所致?」

佛言:「以前世時,坐誹謗三尊輕毀聖道,論他好惡求人長短,強誣良善憎嫉賢人,故獲斯罪。」

「復有眾生,腹大頸細不能下食,若有所食變為膿血。何罪所致?」

佛言:「以前世時,偷盜僧食,或為大會施設餚饌,故取麻米屏處食之,悋惜己物但貪自有;常行惡心,與人毒藥氣息不通,故獲斯罪。」

「復有眾生,常為獄卒燒熱鐵釘貫之百節針之已訖,自然火生焚燒其身悉皆燋爛。何罪所致?」

佛言:「以前世時,坐為針師傷人身體不能差病,誑他取物徒令痛苦,故獲斯罪。」

「復有眾生,常有鑊中牛頭阿婆手捉鐵叉,牽着鑊中煮之令爛,還則吹活而復煮之。何罪所致?」

佛言:「以前世時屠殺眾生,湯灌滅毛不可限量,故獲斯罪。」

「復有眾生,在大城中煻煨齊心,四門雖開到則閉之,東西馳走不能自免,為火燒盡。何罪所致?」

佛言:「以前世時,焚燒山澤決穴陂池,使諸眾生沒溺而死,故獲斯罪。」

「復有眾生,常在雪山中,寒風所吹皮肉剝裂。何罪所致?」

佛言:「以前世時,橫道作賊剝脫人衣,冬月隆寒令他凍死,㓟剝牛羊苦痛難堪,故獲斯罪。」

「復有眾生,常在刀山劍樹之上,若有所捉則便傷割支節斷壞。何罪所致?」

佛言:「以前世時,屠殺為業烹害眾生,刀割剝刺骨肉分離,頭脚星散懸於高格秤量而賣,或復生懸痛不可堪,故獲斯罪。」

「復有眾生,五根不具。何罪所致?」

佛言:「以前世時,飛鷹走狗彈射鳥獸,或破其頭或斷其足生滅頭翼,故獲斯罪。」

「復有眾生,𤼙癖背膢腰臗不遂,脚跛手折不能行步。何罪所致?」

佛言:「以前世時,為人疽尅行道安鏘,或施射科陷墜眾生前後非一,故獲斯罪。」

「復有眾生,或瞋或癡或狂或騃,不別好醜。何罪所致?」

佛言:「以前世時飲酒醉亂犯三十六失,後得癡身如似醉人,不別尊卑,故獲斯罪。好弓刀騎乘,為夷人;好殺獵,為豺狼;好著馭花入精舍中,後為戴角蟲;好著長裙,後作長尾蟲;喜惡口者,後作狗;惡口讒刺人及多瞋恚者,後為虵虺;好惡聲,後為鵄梟;喜禍語,後為野狐。」

目連:「見一大身眾生,舉體無皮形如肉段乘空而行。」

佛言:「過去自墮其胎已墮地獄,故受斯苦。」

目連:「見一眾生舉身無皮純一肉段,乘空而行,烏鴟隨而[A1]啄食。」

佛言:「過去生中為屠兒者,已墮地獄猶受斯苦。」

目連:「見一眾生,以銅鐵羅網自纏其身,火常熾盛還燒其體乘空而行。」

佛言:「過去生中為捕魚師,地獄餘罪今受此身,網鳥網兔亦復如是。」

目連:「見一大身無頭眾生,兩邊生目胸前生口,身常流血,諸蟲𠯗食痛徹骨髓。」

佛言:「過去生中好斷蟲獸頭,已地獄受苦今得此身。」

目連:「見一大身眾生舉身生毛毛利如刀,其毛火燃燒割其體。」

佛言:「過去生中刀劍傷一切之命,地獄餘報續受斯苦。」

佛名經卷第三十

佛說佛名經

「[1]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阿差末經 南無彌勒下生經 南無修行經 南無無盡意經 南無大雲經 南無廣博嚴淨經 南無所行讚經 南無十住經 南無海龍王經 南無思益經 南無菩薩處胎經 南無禪行經 南無鴦掘魔羅經 南無菩薩本緣經 南無密迹金剛經 南無佛藏經 南無大樹緊那羅經 南無阿毘曇心經 南無大悲分陀利經 南無百喻經 南無大吉義呪經 南無淨度經 南無維摩詰經 南無菩薩本行經 南無寶篋經 南無無明羅剎經 南無集一切福德經 南無金光明經

「次禮十方諸大菩薩。

「南無因陀羅德菩薩 南無海天菩薩 南無拔陀波羅菩薩 南無藥王菩薩 南無盧舍那菩薩 南無月光菩薩 南無波頭摩勝藏菩薩 南無智山菩薩 南無聖藏菩薩 南無不捨行菩薩 南無不空見菩薩 南無妙聲菩薩 南無妙聲吼菩薩 南無常微笑寂根菩薩 南無波頭摩道勝菩薩 南無廣思菩薩 南無憂波羅眼菩薩 南無可供養菩薩 南無常憶菩薩 南無住一切悲見菩薩 南無斷一切惡法菩薩 南無住一切聲菩薩 南無住一切有菩薩 南無住佛聲菩薩 南無無垢菩薩 南無勇猛德菩薩 南無淨菩薩 南無寶勝菩薩 南無羅網光菩薩 南無斷諸蓋菩薩 南無能捨一切事菩薩 南無華莊嚴菩薩 南無月光光明菩薩 南無最勝意菩薩 南無堅意菩薩 南無自在天菩薩 南無勝意菩薩 南無淨意菩薩

「從此以上一千四百佛、十二部經、一切賢聖。

「南無金剛意菩薩 南無增長意菩薩 南無善住菩薩 南無善導師菩薩 南無波頭摩藏菩薩 南無陀尼自在王菩薩 南無普行菩薩 南無覺菩提菩薩

「[A2]歸命如是等十方無量無邊菩薩。

「次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實辟支佛 南無不可比辟支佛 南無歡喜辟支佛 南無喜辟支佛 南無隨喜辟支佛 南無十二婆羅墮辟支佛 南無十同名婆羅辟支佛 南無火身辟支佛 南無同菩提辟支佛 南無摩訶男辟支佛 南無心上辟支佛 南無髮淨辟支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辟支佛。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眾等相以,即今我身心寂靜無諂無障,正是生善滅惡之時,復應各起四種觀行,以為滅罪作前方便。何等為四?一者、觀於因緣;二者、觀於果報;三者、觀於自身;四者、觀如來身。

「第一觀因緣者,知我此罪藉以無明,不善思惟無正觀力,不識其過遠離善友諸佛菩薩,隨逐魔道行邪嶮逕,如魚吞鈎不知其患,如蠶作繭自縈自縛,如鵝赴火自燒自爛,以是因緣不能自出。

「第二觀於果報者,所有諸惡不善之業,三世流轉苦果無窮,沈溺無邊巨夜大海,為諸煩惱羅剎所食,未來生死冥然無崖。設使報者轉輪聖王,王四天下飛行自在七寶具足,命終之後不勉惡趣,四空果報三界尊極福盡,還作牛領中蟲,況復其餘?無福德者,而復懈怠不勤懺悔,此亦譬如抱石沈淵求出良難。

「第三觀我自身,雖有正因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暗叢林之所覆蔽,無了因力不能得顯。我今應當發起勝心,破切無明顛倒重障,斷滅生死虛偽苦因,顯發如來大明覺慧,建立無上涅槃妙果。

「第四觀如來身,無為寂照離四句絕百非,眾德具足湛然常住,雖復方便入於滅度,慈悲救接未曾暫捨。生如是心,可謂滅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故,弟子!今日至誠歸依佛。

「南無東方勝藏珠光佛 南無南方寶積示現佛 南無西方法界智燈佛 南無北方最勝降伏佛 南無東南方龍自在王佛 南無西南方轉一切生死佛 南無西北方無邊智自在佛 南無東北方無邊功德月佛 南無下方海智神通佛 南無上方一切勝王佛

「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無始以來至於今日,長養煩惱日深日厚日滋日茷,覆蓋慧眼令無所見,斷除眾善不得相續。起障不得見佛、不聞正法、不值聖僧,煩惱起障,不見過去未來一切善惡業行煩惱障;受人天尊貴之煩惱障;生色無色界禪定福樂之煩惱障;不得自在神通飛騰隱顯遍生十方諸佛淨土聽法之煩惱障;學安那般那數息不淨觀諸煩惱障;學慈悲喜捨因緣煩惱障;學七方便三觀義煩惱障;學四念處煖頂忍煩惱;學聞思修第一法煩惱障。學空平等中道解煩惱障;學念道示相諸煩惱障;學七覺支不示相煩惱障;學於道品因緣觀煩惱障;學八解脫九空之煩惱障;學於十智三三昧煩惱障;學三明六通四無礙煩惱障;學六度四等煩惱障。學四攝法廣化之煩惱障;學大乘心四弘誓願煩惱障;學十明十行之煩惱障;學十迴向十願之煩惱障;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之煩惱障;五地六地七地諸知見煩惱障;學八地九地十地雙照之煩惱障;如是乃至障學佛果百萬阿僧祇諸行上煩惱。如是行障無量無邊。弟子!今日至到稽懇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慚愧懺悔願皆消滅。

「願藉此懺悔障於諸行一切煩惱,願弟子在在處處自在受生,不為結業之所迴轉,以如意通於一念[A3]頃遍至十方淨諸佛土攝化眾生。於諸禪定甚深境界,及諸知見通達無礙,心能普同一切諸法,樂說無窮而不染著,得心自在得法自在,知慧自在方便自在,令此煩惱及無知結習畢竟永斷不復相續,無漏聖道朗然如日(禮佛一拜)。

「[1]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首楞嚴經 南無菩薩夢經 南無菩薩神通變化經 南無法界體性經 南無密藏經 南無般舟經

「從此以上一千七百佛、十二部經、一切賢聖。

「南無超日明經 南無中本起經 南無無量經 南無百論經 南無寶梁經 南無善王皇帝經 南無發菩提心經 南無決罪福經 南無大乘方便經 南無法句經 南無蜜蜂王經 南無虛空藏經 南無辟支佛緣經 南無淨業障經 南無溫室洗浴經 南無太子讚經 南無勝睒經 南無光瑞經 南無法句譬喻經 南無眾要阿毘曇經 南無三受經 南無三乘無當經

「次禮十方諸大菩薩。

「南無妙光菩薩 南無無邊光菩薩 南無無量明菩薩 南無勇力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 南無勇智菩薩 南無度難菩薩 南無濟神菩薩 南無開化菩薩 南無淨智菩薩 南無安神菩薩 南無專通菩薩 南無無邊光菩薩 南無金剛慧菩薩 南無寶首菩薩 南無調慧菩薩 南無法藏菩薩 南無龍樹菩薩 南無淨藏菩薩 南無淨眼菩薩 南無大勢志菩薩 南無童真菩薩 南無成道菩薩 南無度難菩薩 南無彌陀羅菩薩

「次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見人飛騰辟支佛 南無可波羅辟支佛 南無秦摩利辟支佛 南無月淨辟支佛 南無善智辟支佛 南無修陀羅辟支佛 南無善法辟支佛 南無應求辟支佛 南無髻求辟支佛 南無大勢辟支佛 南無修行不著辟支佛 南無捨辟支佛

「歸命如是等無量無邊辟支佛。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弟子等!略懺煩惱障竟,[A4]今當次第懺悔業障。[A5]夫業能莊飾世趣在在處處,是以思惟求離世解脫,所以六道果報種種不同,形類各異當知皆是業力所作。所以佛十力中業力甚深,凡夫之人多於此中好起疑惑。何以故爾?現見世間行善之人觸向輱軻,為惡之者是事諧偶,謂言天下善惡無分。如此計者,皆是不能深達業理。何以故爾?經中說言:『有三種業。何等為三?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現報業者,現在作善作惡現身受報。生報業者,此生作善作惡來生受報。後報業者,或是過去無量生中作善作惡,或於此生中受,或在未來無量生中方受其報。』向者行惡之人現見好,此是過去生中報後報善業熟故,所以現在有此樂果,焉關現在作諸惡業而得好報?行善之人現在見苦者,是過去生中生報後報惡業熟故,現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遣,是故得此苦報,焉關現在作善而招惡報?何以知然?現在世間為善之者,為人所讚歎人所尊重,故知未來必招樂果。過去既有如此惡業,所以諸佛菩薩教令親近善行共行行懺悔,善知諸者於得道中則為令利。是故,弟子等!今日至誠歸[A6]依於佛。

「南無東方無量離垢佛 南無南方樹根花王佛 南無西方蓮華自在佛 南無北方金剛能破佛 南無東南方悉檀義勝佛 南無西南方金海自在王佛 南無西北方無邊法自在佛 南無東北方無礙香象王佛 南無下方無礙慧幢佛 南無上方甘露上王佛

「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等!無始以來至於今日,積惡如恒沙造罪滿天地,捨身與受身不覺亦不知。或作五逆深厚濁纏無間罪業,或造一闡提斷善根業,輕誣佛語謗方等業,破滅三寶毀正法業,不信罪福起十惡業,迷真返正癡惑之業,不孝二親反戾之業,輕慢師長無禮敬業,朋友不信不義之業。或作四重六重八重障聖道業,毀犯五戒破八齋業,五篇七聚多缺犯業,優婆塞戒輕重垢業。或菩薩戒不能清淨如說行業,前後方便污梵行業,月無六齋懈怠之業,年三長齊不常循業,三千威儀不如法業,八萬威儀微細罪業,不循身戒心真之業,春秋八王造眾罪業,行十六種惡律儀業。於苦眾生無愍傷業,不矜愍業,不拔不濟無救護業,心懷嫉忌無度彼業,於怨親境不平等業,耽荒五欲不厭離業。或因衣食園林池治生蕩逸業,或以盛年放恣情欲造眾罪業,或善有漏迴向三有障出世業。如是等業無量無邊,今日發露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無間等罪諸業所生福善,願生生世世滅五逆罪除一闡提:或有如是輕重諸罪,從今以去乃至道場誓不更犯,恒習出世清淨善法,精持律行守道護威儀,如度海者愛惜浮囊六度四等常㯹行道戒定慧品,轉得增明速成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無大悲三念常樂妙智八自在我(作禮一拜)。」

佛說佛名經卷第二

「[1]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彌勒上生經 南無陀羅尼經 南無小泥洹經 南無摩登伽經 南無十輪經 南無五戒經 南無不退輪經 南無入大乘論經 南無付法藏經 南無楞伽經 南無楞伽阿拔多羅經 南無大夫經 南無善臂菩薩經 南無彌勒發問經 南無法自在王經 南無勝鬘經 南無文殊師利經 南無佛說明度經 南無佛說安般經 南無十緣經

「從此以上四千九百佛、十二部經、一切賢聖。

「南無佛說般泥洹經 南無佛說決定比尼經 南無佛說觀彌勒菩薩生兜率天經 南無佛說危脆經 南無相續解脫經 南無寶車經 南無千佛名目七十佛名經 南無僧忍經 南無車匿經

「次禮十方諸大菩薩。

「南無日藏菩薩 南無不缺意菩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滿尸利菩薩 南無執寶印菩薩 南無常舉手菩薩 南無彌勒菩薩 南無敬首菩薩 南無覺首菩薩 南無寶首菩薩 南無惠首菩薩 南無德首菩薩 南無目首菩薩 南無明首菩薩 南無法首菩薩 南無智首菩薩 南無賢首菩薩 南無法慧菩薩 南無功德林菩薩 南無金剛幢菩薩 南無金剛藏菩薩 南無善財童子菩薩 南無轉不退法輪菩薩 南無發心即轉法輪菩薩 南無離垢淨菩薩 南無除諸蓋菩薩 南無示威儀見皆愛喜菩薩 南無妙相嚴淨王意菩薩 南無不誑一切眾生菩薩 南無無量功德海意菩薩 南無諸根常定不亂菩薩 南無寶意菩薩

「次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阿利多辟支佛 南無婆梨多辟支佛 南無多伽樓辟支佛 南無稱辟支佛 南無見辟支佛 南無愛見辟支佛 南無覺辟支佛 南無乾陀羅辟支佛 南無妻辟支佛 南無梨沙婆辟支佛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已懺煩惱障,已懺悔業障,所除報障今當次第披陳懺悔。經中說言:『業報至時,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A7]他方所,[A8]脫之不受報。』唯有懺悔力,乃能得除滅。何以知然?釋提桓因五衰相見,恐懼[A9]切心歸誠三寶,五相即滅得延天年。如是等比經教所明。其人若不值善友獎道則靡惡不造,致使大命將盡臨窮乏際,地獄惡相皆現在前。當爾之時,悔懼交至,不預修善臨窮方悔,後將何及乎?殃禍異處宿預嚴持,當獨趣入遠到地獄,所住得前行入於火鑊,身心損碎精神痛苦,如此之時欲求一禮一懺豈復可得?

「眾生等莫自恃盛年財寶勢力,懶墯懈怠於逸自恣,死苦一至無問老少,貧富貴賤皆悉摩滅,奄忽而至不令人知失。人命無常喻如朝露,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云何以此而不懺悔?且[A10]五天使者既來,無常殺鬼卒至,盛年壯色無得免者。當爾之時,華堂邃宇何關人事,高車大馬豈得自隨?妻子眷屬非復我親,七珍寶飾迺為他玩。以此而言,世間果報皆為幻化。上天雖樂會歸敗壞,壽盡魂逝墮落三塗。是故,佛語須跋陀言:『法師欝頭籃弗利根聰明,能伏煩惱至於非非相處,命終還作畜生道中飛狸之身,況復餘者?』故知未登聖果已還,作應流轉備經惡趣,如不謹慎,忽爾一朝親嬰斯事將不悔。或如今被罪行諸公門已是小苦,情地慞惶眷屬恐懼,求救百端;地獄眾苦比[A11]諸此者百千萬倍不得為喻。眾等相與歷劫以來罪若須彌,云何聞此晏然不畏不驚不恐?令此精神復嬰斯苦,實為可痛。是故,弟子等運此單誠歸依佛。

「南無東方調御佛 南無南方金剛藏佛 南無西方登法界佛 南無北方無邊眼佛 南無東南方無憂德佛 南無西南方壞諸根佛 南無西北方勇猛伏佛 南無東北方大力光明佛 南無下方歡喜路佛 南無上方香上王佛

「弟子等!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所有報障,然其重者,第一唯有阿鼻地獄,如經所明,今當略說其相。此獄周匝有七重鐵城,復有七重鐵網覆其上下,有七重刀林無量猛火,縱廣八萬四千由旬。罪人之身遍滿其中,罪業因緣不相妨礙,上火徹下下火徹上,東西南北通徹交過,如魚在熬脂膏皆盡,此中罪苦亦復如是。

「其城四門有四大銅狗,其身縱廣四千由旬,牙似鋒釯眼如電掣,復有無量鐵觜之鳥,奮翼飛騰噉罪人肉。牛頭獄卒形如羅剎而有九尾,尾如鐵叉;復有八頭,頭上有十八角;有六十四眼,一一眼中皆悉迸出諸鐵丸燒罪人肉,然其一瞋一怒皆吼之時聲如礔礰。 「復有無量自然刀輪空中而下,從罪人頂入從足而出,於是罪人痛徹骨髓苦忉肝心。如是經無量歲,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如是等報,今日皆悉稽顙慚愧懺悔。

「其餘地獄刀山劍樹身首脫落罪報懺悔,鑊湯爐炭地獄燒煮罪報懺悔,鐵床銅柱地獄燋燃罪報懺悔,刃輪火車地獄擗擗轢罪報懺悔,拔舌黎耕地獄楚痛罪報懺悔,吞噉鐵丸烊銅灌口地獄五內消爛罪報懺悔,鐵碓鐵磨地獄骨肉灰粉罪報懺悔,黑繩鐵銅地獄支節分離罪報懺悔,灰河沸屎地獄惱悶罪報懺悔,醎水寒氷地獄皮膚折裂裸凍罪報懺悔,虎狼鷹犬地獄更相殘害罪報懺悔,火坑地距地獄更相摶撮斫刺罪報懺悔,火坑地獄炮炙罪報懺悔,兩舌相礚地獄形骸破碎罪報懺悔,眾合黑耳地獄解剔罪報懺悔,闇冥肉山地獄斬剉罪報懺悔,鋸解釘身地獄斷截罪報懺悔,鐵棒倒懸地獄屠割罪報懺悔,燋熱叫喚地獄煩惋罪報懺悔,大小鐵圍山間長夜冥冥不識三光罪報懺悔;阿波波地獄、阿婆婆地獄、阿吒吒地獄、阿羅羅地獄,如是八寒八熱一切諸地獄,一一獄中復有八萬四千鬲子地獄以為眷屬,此中罪苦炮𭧶楚痛剝皮𭤺肉削骨打髓抽腸杖胇無量諸苦,不可聞不可說。

「南無佛!今日在此中者,或是我等無始以來經生父母一切眷屬,我等相與命終之後,或當復墮如此獄中。今日洗心[A12]至到叩頭稽顙,向十方佛、大地菩薩求哀懺悔,今此一切報障畢竟消滅。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地獄等報所生功德,即時破壞阿鼻鐵城,悉以淨土無惡道名,其餘地獄一切苦具轉為樂緣,刀山劍樹變成寶林,鑊湯爐炭蓮華化生,牛頭獄卒除熱暴虐,皆起慈悲無有惡念,地獄眾生得離苦果,更不造因等受安樂如第三禪,一時俱發無上道心(禮一拜)。

「[1]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八龍天王神呪經 南無和休經 南無羅什譬喻經 南無稻[A13]芉經

「從此以上五千四百佛、十二部經、一切賢聖。

「南無觀發諸王惡偈經 南無鸚鵡王經 南無佛說陀隣尼經 南無方便心論經 南無佛說玉耶經 南無鉢記經 南無佛說四願經 南無佛說六字呪王經 南無佛說迦葉經 南無佛說中心經 南無照明三昧經 南無五夢經 南無賢者威儀經 南無法鏡經 南無老母人經 南無未曾有經 南無未生怨經 南無彌勒慧經 南無大泥洹經 南無薩和普王經 南無人本欲生經 南無十二因緣經 南無野鷄經 南無我所經

「次禮十方諸大菩薩。

「南無阿羅尼自在王菩薩 南無辯才莊嚴菩薩 南無須彌頂王菩薩 南無海德寶嚴淨意菩薩 南無大嚴淨菩薩 南無大相菩薩 南無光相菩薩 南無光德菩薩 南無淨意菩薩 南無喜王菩薩 南無堅勢菩薩 南無堅意菩薩 南無慈王法王子菩薩 南無大目法王子菩薩 南無梵音法王子菩薩 南無妙色法王子菩薩 南無旃檀林法王子菩薩 南無師子吼音法王子菩薩 南無妙聲法王子菩薩 南無妙色形根法王子菩薩 南無種種莊嚴法王子菩薩 南無釋幢法王子菩薩 南無頂生法王子菩薩

「次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聞辟支佛 南無智身辟支佛 南無毘耶離辟支佛 南無俱薩羅辟支佛 南無波蘇陀羅辟支佛 南無無毒淨心辟支佛 南無實無垢辟支佛 南無福德辟支佛 南無黑辟支佛 南無唯黑辟支佛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已懺地獄報竟,今當復次懺悔三惡道報。經中佛說:『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以為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猶不稱意。』俁世間人忽有急難便能捨財不計多少,而不知此身臨於三塗深坑之上,一息不還便應墮落。忽有知識營功德福,令修未來善法資糧。執此慳心無肯作理,夫如此者極為愚惑!何以故爾?經中佛說:『生時不齎一文而來,死亦不持一文而去,苦身積聚為之憂惱,於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恃無得可怙,致使命終墮諸惡道。』是故,弟子等!今日稽顙懇到歸依佛。

「南無東方大光曜佛 南無南方虛空住佛 南無西方金剛步佛 南無北方無邊力佛 南無東南方無邊王佛 南無西南方壞諸怨賊佛 南無西北方金色光音佛 南無東北方離垢光佛 南無下方師子遊戲佛 南無上方月幢王佛。

「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今日次復懺悔畜生道中無所識知罪報,懺悔畜生道中負重牽掣償他宿債罪報,懺悔畜生道中不得自在為他斫刺屠割罪報,懺悔畜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罪報,懺悔畜生道中身諸毛羽鱗甲之內為諸小蟲之所唼食罪報。如是畜生道中有無量罪報,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次復懺悔[A14]餓鬼道中長飢罪報,懺悔餓鬼有千萬歲劫不曾聞漿水之名罪報,懺悔餓鬼食噉膿血糞穢罪報,懺悔餓鬼動身之時一切支節火然罪報,懺悔餓鬼腹大咽小罪報。如是餓鬼道中無量苦報,今日稽顙皆悉懺悔。

「復次一切鬼神修羅道中諭[A15]諂詐稱罪報,懺悔鬼神道中擔沙負石填河塞海罪報,懺悔鬼神羅剎鳩般荼諸鬼神生噉血肉受此醜陋罪報。如是鬼神道中無量無邊一切罪報,今日稽顙向十方佛大地菩薩求哀懺悔悉令消滅。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畜生等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滅愚癡垢自識業緣,智慧明照斷惡道身。願以懺悔餓鬼等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永離慳貪飢渴之苦,常飡甘露解脫之味。願以懺悔鬼神修羅等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質直無[A16]諂,離邪命因除醜陋果福利人天。

「願弟子等,從今以去乃至道場決定,不受四惡道報,唯除大悲為眾生故,誓願力處之無厭。」

(禮一拜)

佛說佛名經卷第六

(敬寫大佛名經貳[A17]佰捌拾捌卷,惟願城隍安泰、百[A18]姓康寧,府主尚書曹公己躬永壽,繼紹長季,含宅枝羅常然慶吉。于時大梁貞明陸季,歲次庚辰伍月十伍日寫記)。

佛說佛名經

「[1]南無大智慧見聞皆歡喜佛 南無一切佛寶高勝幢佛 南無法自在吼佛 南無初發心香自在娑羅佛 南無師子奮迅王佛 南無那羅延自在藏彌留勝佛 南無寶山精進自在集功德佛 南無香波頭摩精進王成就佛 南無名快照明精進通集佛 南無無礙精進善惟奮迅王佛 南無樹提藏佛 南無星宿方便稱佛 南無功德力娑羅王佛 南無妙聲吼奮迅佛 南無得一切眾生意佛 南無大意佛 南無妙聲佛 南無寶地山佛 南無法雲吼聲佛 南無光波婆吒佛 南無無垢光明佛 南無功德跡佛 南無因緣光明佛 南無無邊功德王佛 南無瞻波迦花色佛 南無山帝釋王佛 南無智德峯王佛 南無德華藏佛 南無不動智佛 南無無礙智佛 南無解脫智佛 南無威儀智佛 南無明相智佛 南無究竟智佛 南無最勝智佛 南無自在智佛 南無梵智佛 南無觀察智佛 南無殊特月佛 南無無盡月佛 南無不動月佛 南無風月佛 南無水月佛 南無解脫月佛 南無無上月佛 南無星宿月佛 南無清淨月佛 南無明了月佛 南無無住眼佛 南無不動眼佛 南無天眼佛 南無解脫眼佛 南無審諦眼佛 南無明相眼佛 南無最上眼佛 南無紺青眼佛 南無無盡幢佛 南無風幢佛

「從此已上八千三百佛、十二部經、一切賢聖。

「南無解脫幢佛 南無威儀幢佛 南無明相幢佛 南無常幢佛 南無最勝幢佛 南無自在幢佛 南無梵幢佛 南無觀察幢佛 南無二萬日月燈明佛 南無大通智勝佛 南無十六王子佛 南無空王佛 南無多寶佛 南無二萬億威音王佛 南無雲自在登王佛 南無思善佛 南無無數光佛 南無分身諸佛 南無日月淨明德佛 南無淨華宿王智佛 南無淨莊嚴王佛 南無龍尊王佛 南無雲雷音王佛 南無雲雷宿王華智佛 南無娑羅樹王佛 南無上威德寶王佛 南無百億定光佛 南無光遠佛 南無善山王佛 南無須彌天冠佛 南無須彌等曜佛 南無月色佛 南無正念佛 南無離垢佛 南無無著佛 南無龍天佛 南無不動地佛 南無瑠璃妙花佛 南無瑠璃金色佛 南無金藏佛 南無炎光佛 南無炎根佛 南無地種佛 南無月像佛 南無日音佛 南無解脫華佛 南無莊嚴光明佛 南無海覺神通佛 南無水光佛 南無大香佛 南無離塵垢佛 南無捨厭意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妙頂佛 南無勇立佛 南無功德持慧佛 南無蔽日月光佛 南無日月琉璃光佛 南無無上琉璃光佛 南無最[A19]勝上首佛 南無菩提華佛 南無月明佛 南無處世佛 南無華色王佛 南無水月光佛 南無除癡冥佛 南無度蓋行佛 南無淨信佛 南無善宿佛 南無威神佛 南無善法佛 南無鸞音佛 南無師子音佛 南無龍音佛 南無無量光佛 南無無量壽佛 南無無邊光佛 南無無礙光佛 南無無對光佛 南無光炎王佛 南無清淨光佛 南無歡喜光佛 南無智慧光佛 南無不斷光佛 南無難思光佛 南無無稱光佛 南無超日月光佛 南無相好紫金佛 南無遠照佛 南無寶藏佛 南無無量音佛 南無甘露味佛 南無龍勝佛 南無勝力佛 南無師子音佛 南無離垢光佛 南無德首佛 南無妙德山佛 南無人王佛 南無無上華佛

「從此已上八千四百佛、十二部經、一切賢聖。

「南無無畏力王佛 南無龍自在王佛 南無師子衣王佛 南無自在王佛 南無普光佛 南無普明佛 南無普淨佛 南無多摩羅跋旃檀香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龍王結願神呪經 南無大乘寶雲經 南無如來智印經 南無菩薩為魚王經 南無禮佛經 南無在家律儀經 南無施色力經 南無舍利弗生西方經 南無蓮華色比丘尼經 南無無貧女少施獲弘福經 南無禮敬諸塔經 南無八關齊經 南無大力士出家得道經 南無師子畜生王經 南無佛說孝子報恩經 南無八正八邪經

「次禮十方諸大菩薩。

「南無燈手菩薩 南無德明王菩薩 南無分別辯覺菩薩 南無眾德莊嚴菩薩 南無寶手菩薩 南無變動諸法王菩薩 南無無礙眼菩薩 南無天音聲菩薩 南無超福聚菩薩 南無心不捨諸慧菩薩 南無除陰蓋菩薩 南無合百千德菩薩 南無心無礙菩薩 南無一切行淨菩薩 南無等見菩薩 南無金瓔珞明德菩薩 南無柔軟音響菩薩 南無志得佛聲菩薩 南無廣心菩薩 南無禪食菩薩 南無得如來住菩薩 南無棄惡法菩薩 南無無量德寶菩薩 南無法雨十方菩薩 南無超山頂菩薩 南無若夜月華菩薩 南無持一切菩薩 南無高貴德王菩薩 南無淨住王子菩薩 南無瑠璃光菩薩 南無無畏菩薩 南無師子吼菩薩 南無吉意菩薩 南無持意菩薩 南無金剛意菩薩 南無妙心菩薩 南無除慢菩薩 南無離言菩薩 南無三昧遊戲菩薩 南無得辯才音聲菩薩 南無持寶炬菩薩 南無破魔菩薩 南無觀自在菩薩 南無能勝菩薩 南無妙生菩薩 南無大樂說菩薩 南無大海意菩薩 南無歡喜王菩薩 南無無緣觀菩薩 南無不邪見菩薩 南無得誓願菩薩 南無德耀王菩薩 南無善中善菩薩 南無慈仁智菩薩 南無超魔見菩薩 南無淨王光菩薩 南無離垢淨菩薩 南無天官菩薩 南無天眼菩薩 南無不盡欲菩薩

「次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優陀夷尊者 南無周陀娑尊者 南無伽陀尊者 南無沓婆摩羅子尊者 南無阿濕嚩寠沙尊者 南無筏蘇伴度尊者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佛告憍陳如:「愛有三種,所謂欲愛、色愛、無色愛。何者欲愛?欲名放逸,放逸因緣則生貪觸,以觸因緣則生樂想,如是等法眾生樂著,欲心發動如火所燒,欲因緣故,樂造十惡、捨離十善。以是因緣墮於地獄、畜生、餓鬼,生貧窮夜叉中。

「欲因緣故,於生死中受五陰身具種種苦,雖受是苦不生怖畏,心無慚愧不樂修善,於流轉中難得人身。設得人身,以欲因緣身口不淨,造作無量諸重惡業乃至五無間業,以是因緣復於生死三惡道中,受大重苦。一切受苦皆因欲心集因緣,猶如糞猪被於繫縛,趣三惡道受諸苦惱。

「是故如來為斷貪故,宣說正法呵責欲法。若有眾生得聞如是呵責欲已,能如實觀諸欲不淨,如毒生果,如大火聚,如滿瓶毒藥,如滿瓶糞,如利刀,如賊旃陀羅伽絺那,如熱鐵丸,如大雹雨,如惡毘嵐婆風,如惡毒蛇,如惡野澤,如羅剎洲,如跋陀伽都,如種種糞掃聚,如尸陀林。是人如是知欲過患,於欲事中生大怖畏身大顫動,愛法樂法學法,剃除鬚髮身披法服,求於正法求法自在,於正法中生清淨心,於法道中行法救濟。如是樂者,彼人臨終獲得正念,以念法故,樂法氣味故,念法果報故,見十方佛在大眾中,宣說法要教化眾生。既聞法已得歡喜心,心歡喜故數數得見諸佛色身。

「是人死已,離三惡道生有佛剎,常與善人遊止共俱,能行布施忍辱精進,樂於禪定修習五通,樂涅槃道,大慈悲心教化眾生,能得諸佛瓔珞莊嚴功德之身。過去所有煩惱及習,悉皆盡滅。彼諸眾生得如是莊嚴身心,譬如香篋盛種種衣,衣服皆香而彼香華不失稱兩不損其色。

「憍陳如!欲界之中有八大地獄,一一地獄四面各有十六隔子以為眷屬,周匝圍遶。八大獄者:一名、一死一活地獄;二名、黑繩地獄;三名、眾合地獄;四名、叫喚地獄;五名、大叫喚地獄;六名、熱地獄;七名、大熱地獄;八名、阿鼻地獄。

「若諸眾生自身口意造諸惡業,故生於彼大地獄中,經無量劫受種種苦,從一地獄至一地獄,苦中極苦不可堪忍。身常火燃食熱鐵丸飲鎔銅汁,以其惡業未畢盡故,如是不死。

「畜生之中,或有身如窓中遊塵,復有眾生身如十千由旬,復有眾生壽命如一時頃,復有眾生壽命一劫,以惡業故在彼中生,不知善法亦無智慧,常行不善無明黑暗,嶮惡道中常受飢渴,捶打乘騎負重困乏,領穿脊破蚊虻毒蟲競相唼食。

「或有餓鬼身長一尺,或有餓鬼身量如人,或有如千踰繕那,或復有鬼身如雪山,裸形無衣被髮自纏,黑瘦羸瘠,唯皮褁骨肉血都無,身體麁澁猶如枯樹,恒苦飢渴,口內火然,炎出於外,心常瞋忿無有慈悲,熱悶慞惶求涼不得,既念此苦更生重苦,緣苦生苦還造苦因,於未來身復受苦報。

「如是三惡道苦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法性空中無縛解,罪業隨心種種生,若能觀心無作受,一切業種皆消滅。懺悔已,歸命禮三寶。

「南無壞諸煩惱佛 南無妙音自在佛 南無大雲光佛 南無雲自在王佛 南無無緣莊嚴佛 南無過諸魔界佛 南無見無恐懼佛 南無一切德嚴佛 南無妙善住王佛 南無蓮華藏光佛

「從此已上八千五百佛、十二部經、一切賢聖。

「[1]南無離畏佛 南無栴檀香佛 南無虛空平等佛 南無無垢雞兜稱佛 南無華莊嚴光明作佛 南無不動作佛 南無善清淨勝佛 南無不可降伏幢佛 南無大奮迅佛 南無廣光明王佛 南無無畏智觀佛 南無功德王光明佛 南無勝一切佛 南無聞聲勝佛 南無伽那伽王光明威德佛 南無寶精進日月光明莊嚴威德黠聲王佛 南無成就一切事佛 南無山峯佛 南無初發心念觀一切疑即斷煩惱佛 南無寶炎佛 南無大聚佛

「次禮十二部尊經大藏法輪。

「南無金剛結界呪經 南無觀世音成佛經 南無智光仙人慈心不食肉經 南無鐵城泥梨經 南無三十五佛名功德經 南無凡人三事愚癡不足經 南無鸚鵡聞四諦經 南無大比丘威儀經 南無調達生身入地獄經 南無佛說護口意經 南無獵師捨家學道經 南無琉璃王入地獄經 南無佛為婆羅門說耕田經 南無離車不放逸經 南無比丘於色厭離經 南無捨諸世務經。

「次禮十方諸大菩薩。

「南無普吉祥威力菩薩 南無青蓮華眼菩薩 南無法印藏菩薩 南無離塵幢菩薩 南無一切佛藏冠菩薩 南無一切化佛光明髻菩薩 南無寂靜光菩薩 南無降魔音菩薩 南無佛幢上菩薩 南無虛空勝菩薩 南無勢力自在王菩薩 南無普照三世覺菩薩 南無功德山威力菩薩 南無無礙眼菩薩 南無普照法界虛空冠菩薩 南無龍王髻菩薩。

「從此已上八千九百佛、十二部經、一切賢聖。

「南無離垢光菩薩 南無世主音菩薩 南無功德珊瑚上菩薩 南無最勝自在王菩薩 南無法界光明覺菩薩 南無示一切大願音菩薩 南無金剛智威力菩薩 南無普見眼菩薩 南無超出一切世間冠菩薩 南無梵王髻菩薩 南無震一切法海雷音菩薩 南無福德須彌上菩薩 南無地震音菩薩 南無廣大覺菩薩 南無大智居士菩薩 南無善威儀菩薩 南無息一切世間苦安慰音菩薩

「次禮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奢利弗呾羅尊者 南無沒特伽羅子尊者 南無阿泥樓豆尊者 南無金色飲光尊者 南無末田底迦尊者 南無商那和修尊者 南無優波毱多尊者 南無彌遮迦尊者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次懺劫盜之業。經中說言:『若物屬他,他所守護,於此物中一草一葉,不與不取,何況盜竊?』但自眾生唯見現在利故,以種種不道而取,致使未來受此殃累。是故,經言:『劫盜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牛馬驢騾駱駝等形,以其所有身力血肉償他宿債。若生人中為他奴婢,衣不蔽形,食不充命,貧寒困苦,人理殆盡。』劫盜既有如是苦報,是故,弟子!今日至到稽首歸依佛。

「南無東方壞諸煩惱佛 南無南方妙音自在佛 南無西方大雲光佛 南無北方雲自在王佛 南無東南方無緣莊嚴佛 南無西南方過諸魔界佛 南無西北方見無恐懼佛 南無東北方一切德嚴佛 南無上方蓮華藏光佛 南無下方妙善住王佛

「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弟子!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盜他財寶興刃強奪,或自怙恃身逼迫而取,或恃公威,或假勢力,高桁大械枉押良,善吞納姦貨栲直為曲,為此因緣,身羅憲網。或任邪治,領他財物,侵公益私,侵私益公,損彼利此,損此利彼,割他自饒,口與心悋。或竊沒租估偷度關稅,匿公稞輸藏隱使役。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或是佛物、僧物不與而取,或經像物或治塔寺物,或供養常住僧物,或擬招提僧物,或盜取悞用恃勢不還,或自借貸人,或復換貸漏忘,或三寶物混亂雜用,或以眾物、穀米、樵薪、鹽豉、醬醋、菜茹、果實、錢帛、竹木、繒綵、幡蓋、香[A20]花、油燭隨情遂意,或自用或與人,或摘佛華果、用僧鬘物,因三寶財私自利己。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又復,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作周旋朋友師僧同學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共住同止,百一所須更相欺罔;或於鄉隣比近移籬拓牆侵他地宅,改標易相擄掠田園,因公託私奪人邸店及以屯野。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又復,無始以來,或攻城破邑燒村壞柵,偷賣良民誘他奴婢。或復抂押無罪之人,使其形殂血刃身被徒鎖,家業破散骨肉生離,分張異域生死隔絕。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悉至到皆盡懺悔。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商估博貨邸店市易,輕秤小升減割尺寸,盜竊分銖欺罔圭合,以麁易好以短換長,巧欺百端希望毫利。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又復,無始以來至于今日,穿踰牆壁斷道抄掠,抵捍債息負情違要面欺心口,或非道凌奪鬼神禽獸四生之物,或假託卜相取人財寶,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厭無足。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不可說盡,今日至到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劫盜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如意寶,常雨七珍上妙衣臥,百味甘露,種種湯藥,隨意所須,應念即至。一切眾生無偷奪想,一切皆能少欲知足。不耽不染常樂惠施,行急濟道,頭目髓腦如棄涕唾,迴向滿足檀波羅蜜。懺悔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佛名經卷第三十
貼文者 : : hui

十方千五百佛名經 - 2024-01-27 19:36:56

十方千五百佛名經

「□□□、勝慧佛、善□□□□□□□□□善見佛、毘琉璃憧佛、□□□□□□□□功德成佛、有功德淨佛、□□□□□□□□功德通王佛、雨法華佛、造光明□□□□普明佛、那羅延勝業佛、愛清淨佛、日月光佛、普光自在王佛。

「梵王佛,一心歸命敬禮者,却三萬六百劫生死之罪。

「不退轉輪成首佛,一心敬禮者,却千億劫生死之罪。

「大與光明佛,一心敬禮者,却八萬六千劫生死之罪。

「法種尊佛,一心敬禮者,却四百九劫生死之罪。

「成首佛、與光明佛、法種尊佛、寶藏莊嚴佛。

「現在南方一百五十佛名。」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聞南方佛名,不懷疑結、信悟道眼執持禮拜者,於現在世中功德具足,逮得五法:一者、除去吾我,常值佛世;二者、獲尊勢轉輪聖王;三者、逮得總持執御經典,誠信無量;四者、成三十二大人之相,至得佛道眾行備悉;五者、遂五神通無所弊礙;是為五事。若有女人聞此佛名,至心禮敬,則離女身生淨佛土,神通具足,能却七百萬億劫生死之罪。

「南方純寶藏佛、旃檀德佛、日月燈明佛、名聞光佛、火炎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虛空住佛、常滅佛、寶𬼐佛、不捨精進佛、破煩惱光明佛、寶炎佛、無憂佛、無憂德佛、不退轉上手佛、樹根華王佛、二千億同號日月燈明佛、無莊嚴佛、明德聚佛、日意佛、那羅延佛、離垢相佛、求金剛佛、淨意佛、求利安佛、善思嚴佛、懷怨賊佛、憂鉢德佛、流布力王雜華佛、無邊明佛、轉男女相佛、上香德佛、高寶王佛、香彌樓佛、智見一切眾生所樂佛、智德佛、無礙香嚴佛、純珍寶藏佛、不動力佛、迦葉佛、示一切緣佛、調御佛、成利佛、生德佛、生德王佛、壞眾疑佛、德味佛、宿王佛、智德佛、無量相佛、不緣一切法佛、旃檀佛、網明佛、梵音佛、無邊自在佛、無量性得佛、無能斷嚴佛、示一切法佛、普現諸法佛、無邊得生佛、智出光佛、華上佛、方生佛、華生佛、於眾堅固佛、智明佛、智眾佛、離胎佛、賢王佛、壞諸煩惱佛、無邊智讚佛、旃檀窟佛、具生佛、華生佛、婆羅王安力佛、月出光佛、調御佛、須彌堅佛、施名聞佛、轉諸難佛、名親佛、名堅固佛、離憂佛、華生德王佛、演華相佛、普放香光佛、聲眼佛、放炎佛、亦流十方佛、高明佛、寶照明佛、火然佛、三界自在力佛、名輪佛、空自在佛、盡自在力皷音佛、普自在佛、智流布佛、山王佛、明力高王佛、安立佛、自在嚴佛、積諸功德佛、寶德佛、智生德佛、智生明德佛、聚華生王佛、上法自在成就佛、半月光佛、香象佛、無量明佛、蓮華聚佛、華生德佛、旃檀德佛、演聚佛、上名慧佛、作安佛、無量德生佛、明相佛、無邊積佛、眾德生佛、一切功德生佛、持炬佛、華德生佛、極高王佛、宿王佛、無寶彌樓佛、虛淨王佛、無量音佛、無量明佛、寶彌樓佛、雜寶華嚴佛、上眾佛、離垢嚴佛、金華佛、寶窟佛、雜華生佛、放光佛、華生佛、華蓋佛、不嚴虛佛、流布力王佛、梵音佛、自在力佛、無邊眾佛、調御佛、無礙佛、無礙眼佛、無量華佛、純寶藏佛、虛空住佛、常滅佛、旃檀德佛、樹根華王佛、旃檀摩尼光佛。

「現在西南方一百五十佛名。」

佛告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得聞此諸如來名者,曾已供養過去諸佛,應當一心信樂持念,當超廣遠無量歡喜安立其意令使真諦,以千萬信樂之心念諸如來,其人當得無量之福,永當遠離三塗之厄,命終之後皆當後彼諸佛剎。命終之時彼諸如來持諸大眾,住其人前說法教化令不退轉,必成正覺。其有人聞稱揚讚嘆是諸如來功德名字而生誹謗當墮地獄,百五萬劫具受眾苦,若有受持一心不捨禮拜供敬滅千萬億劫生死之罪。

「西南方普明佛、善哀觀眾生佛、寶施佛、華德佛、法音吼佛、師子雷音佛、造王神通炎華佛、普化佛、盡勝佛、毘婆葉佛、迦葉佛、諦相佛、梵相佛、山海慧自在通王佛、跋旃檀香神通佛、須彌相佛、金華佛、雷音王佛、須彌佛、須彌光佛、尸棄佛、常精進佛、善住佛、無邊嚴佛、無相嚴佛、普嚴佛、作燈佛、作明佛、一藏佛、一聚佛、無邊精進網光佛、大神佛、明輪佛、觀智佛、不虛稱佛、壞眾怖畏佛、離怖畏佛、無邊德王佛、壞諸怨賊佛、過諸魔界無量華佛、持無量德佛、無量音聲佛、光聚明德佛、離二邊佛、無量聲佛、無量覺華見佛、明彌樓佛、沙羅王佛、日面佛、妙眼佛、上德佛、寶華佛、寶生佛、月華佛、一切眾生嚴佛、轉一切生死佛、無邊𬼐財佛、持炬佛、火相佛、智聚佛、善淨德光佛、流布力王佛、六百萬同字一切義佛、功德王明佛、現智佛、華高生德佛、寶火佛、赤蓮華德佛、善眾佛、壞一切疑佛、拘樓孫佛、相王佛、蓮華德佛、放光佛、彌勒佛、蓮華光明佛、上法王相佛、無量力佛、勝山海佛、釋迦文佛、不虛見佛、無礙音佛、無量名德佛、無分別聲佛、無量光佛、妙眼佛、善利佛、吉利嚴佛、寶相佛、淨光佛、香尊王佛、出法無垢王佛、無垢目大寶藏佛、力無障礙王佛、自智功德力佛、衣服知足佛、得自在佛、無障礙利益佛、智慧藏佛、大山王佛、日力藏佛、求功德佛、華憧波佛、眾生光明佛、無癡功德王佛、法相佛、尊音王佛、持金剛佛、堅自然幢佛、珍寶自王佛、山劫佛、雨娛樂佛、壞蓋善法佛、波羅王佛、遍滿天佛、海功德佛、智慧和合佛、智識佛、華眾佛、世間尊佛、優曇鉢華幢佛、法幢自在王佛、旃檀王佛、善住佛、精進力佛、幢等光明佛、眾光明佛、智出明佛、慧鎧稱佛、安隱王佛、智音佛、幢攝聚佛、天金剛佛、無為思惟佛、種種莊嚴佛、無勝像最步佛、德聚威光佛、慧持群萠佛、思最尊佛、須彌山意佛、覺善香蘍佛、自在德威佛、眼如蓮華趣無為佛、方帝相佛、梵梵相佛、寶明佛、天帝金剛佛、金海自在王佛。

「寶蓋照空佛,一心敬禮[A1]者,却六百劫生死之罪。

「妙寶佛,一心敬禮者,却八千劫生死之罪。

「諦幢佛,一心敬禮者,却八百九十六劫生死之罪。

「梵憶佛,一心敬禮者,却六十七却生死之罪。

「現在西方一百五十佛名。」

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學菩薩道,聞此佛名不生疑網,篤信敬事者,所生之處致演光明三昧正定,尋復逮得無量三昧門。臨終之時,亦見十方各十億侅諸佛正覺,皆能啟受甚深法言,至成佛道終不癈忘,能却千劫生死之罪永棄不受。

「西方寶上佛、寶山佛、金剛步迹佛、無量明佛、無量壽佛、火光明佛、尊音王佛、音智藏佛、月藏光明無垢尊佛、稱黃佛、寶山王佛、勝光無憂佛、遍藏華佛、二千同字雲自在燈王佛、梵華佛、勢進佛、法燈勇佛、寶月佛、師子吼相尊佛、攝諸根淨目佛、世自在王佛、師子意佛、法意佛、梵相佛、月德佛、寶海佛、相德佛、火相佛、珠蓋佛、師子𮫉佛、破無明佛、智華佛、超勇佛、多摩羅跋旃檀香佛、持大功德佛、雨七寶佛、離瞋恚佛、大莊嚴佛、無相佛、寶藏佛、德頂佛、多迦羅香旃檀佛、蓮華佛、莊嚴道路佛、龍蓋佛、雨華佛、散華佛、華光明佛、日音聲佛、蔽日月佛、琉璃藏佛、梵音佛、淨明佛、金藏佛、須彌頂佛、山王佛、音聲自在佛、淨眼佛、月明佛、得眾佛、華生佛、如須彌山佛、日月佛、梵音聲佛、世主佛、師子行佛、妙法意佛、師子吼佛、珠寶蓋珊瑚色佛、破疑闇佛、水月佛、眾華佛、菩提佛、華超出佛、開智持雜寶佛、真琉璃明佛、蔽日月佛、持大功德佛、得正慧佛、勇健佛、離諂曲佛、除惡根裁佛、大音道央佛、水光佛、海雲慧遊佛、德頂華佛、莊嚴佛、日音聲佛、月勝佛、如琉璃佛、梵聲佛、光明佛、金藏佛、山王佛、音王佛、龍勝佛、無染佛、淨面佛、月面佛、如須彌佛、旃檀香佛、威勢佛、燃燈佛、難勝佛、寶得佛、離垢明佛、師子佛、王王佛、力勝佛、喜音佛、光明佛、龍勝佛、華齒佛、無畏明佛、香頂佛、普賢佛、普華佛、寶相佛、上香王佛、施一切樂佛、見一切緣佛、壞諸驚畏佛、安立王佛、寶明佛、利一切眾佛、無邊空嚴德佛、蓋嚴佛、空相佛、威華生德佛、上德佛、淨眼佛、無邊自在積佛、世妙佛、慈悲佛、大調御佛、無勝相佛、最高德彌樓佛、世主佛、人王佛、眾歸佛、天香彌樓佛、月間王佛、上彌樓佛、寶生德佛、名聞彌樓佛、美德佛、無閡眼佛、梵德佛、無邊德積無量華佛、滅德王佛。

「寶火佛,一心敬禮者,其人立得不退轉,疾得成佛道。

「淨月憧稱光明佛,一心敬禮者,却百六十劫生死之罪。

「阿彌陀佛,聞名一心信樂誦念歡喜,得無量福,離三惡道,臨終至念佛自來迎。

「殊勝佛,聞名歡喜信樂誦念,能降魔眾,却六十劫生死之罪。

「集音佛,聞名歡喜信誦念,其人得佛音聲眾中說法,却八十劫生死之罪。

「金剛步精進佛,一心敬禮者,却百劫生死之罪。

「造王神通尖華佛、早王神通佛、無量憣佛、淨日憶稱光佛、度一切世間苦惱大光普佛、善建立珠臺王佛、寶幡佛、普光升勝臺王佛、淨光佛、雷舍挪佛、普賢花敷佛、寶上佛、樹根華佛、莊嚴通佛、維越莊嚴佛。

「自在王神通佛,一心敬禮者,却五十九劫生死之罪。

「度一切世間苦惱佛、須彌相佛、多摩羅跋旃檀香神通佛、大悲光明佛、蓮華樹世界長精進佛。

「妙樂佛,一心敬禮者,却五百劫生死之罪。

「無量幢幡佛,一心敬禮者,却五百劫生死之罪。

「無量幢佛,一心敬禮者,却八十劫生死之罪。

「大光普遍佛,一心敬禮者,却九十二劫生死之罪。

「寶幢佛,一心敬禮者,却七十九劫生死之罪。

「淨光佛,一心敬禮者,却二百劫生死之罪。

「寶上佛,一心敬禮者,却百八十一劫生死之罪。

「樹根華王佛,一心敬禮者,却三百十三劫生死之罪。

「維越莊嚴佛,一心敬禮者,却九百劫生死之罪。

「無量明佛。

「現在西北方一百五十佛名。」

佛告阿[A2]逸多:「若族[A3]姓子、族[A4]姓女,得聞此諸如來名號,信樂歡喜、受持諷誦、作禮之者,曾已奉見五十萬佛。其人所生之處,常得天眼見十方剎,常得耳聞無量音,身能飛行歷事諸佛,心常能知一切所念,乃至泥洹,不生下賤貧窮之處,不生三惡八難之處,身如金剛具眾相好,心樂大法眾所愛敬,轉身所生不離諸佛。是故,阿逸!其有恭敬諸佛名號禮拜之者,所得功德唯佛能知,永脫生死千萬億劫生死之罪。

「西北寶相佛、多寶佛、寶生德佛、寶常佛、六千同字眾生喜見佛、具足千萬光明佛、師子月央佛、離垢光噞佛、日月淨明德佛、阿閦佛、雲雷音宿華智佛、淨華宿王智佛、六萬同字光明佛、六百同時散華佛、無量光佛、無量光明佛、無量光佛、無量自在力佛、無量力佛、一蓋佛、無量明佛、蓋行佛、寶蓋佛、宿王佛、善宿佛、明輪佛、明王佛、高廣德無邊光佛、自在王佛、自在力佛、無量音聲佛、大雲光佛、網聚佛、覺華光佛、蓮華自在佛、山王佛、月眾增上佛、放光佛、妙肩佛、不虛見佛、頂生王佛、蓮華生佛、普香光佛、香明王佛、香彌樓佛、香象佛、香自在佛、香窟佛、明輪佛、光王佛、蓮華生佛、法自在佛、可樂佛、無量法自在佛、愛德佛、散華佛、華蓋行列佛、華窟佛、金華佛、香華佛、彌樓王佛、善導師佛、一切眾生最勝嚴佛、轉諸難佛、善行嚴佛、妙華佛、無邊香佛、普放光佛、散華生得佛、寶網手佛、極高王佛、宿王佛、普照一切佛、土佛、妙見佛、安立王佛、香流佛、無邊智自在佛、不虛嚴佛、不虛見佛、無礙眼佛、不動佛、初發意佛、無邊眼佛、燈上佛、普照明佛、光照佛、一切世界佛、無垢力佛、一切眾生不斷𬼐才佛、無流行佛、習精進佛、上精進佛、一乘度佛、蓮華上佛、法央佛、無量德藏寶積快見金剛師子遊王佛、定光佛、普光德上嚴王佛、堅住功德注山嚴王佛、德央佛、法造弘佛、化天佛、諦央佛、習金剛佛、眾尊佛、雷像佛、樂清淨佛、出家樂行佛、華央佛、勝施佛、善明佛、善曜佛、仙勳佛、轉勝佛、欣樂佛、天華佛、轉吉神佛、善首佛、善喜佛、住覺佛、住放佛、諦法普稱佛、是世善妙佛、普𬼐佛、寶稱佛、威彊佛、梵神佛、無畏善佛、善音佛、目悅佛、積德佛、雨音佛、妙觀佛、受神佛、與人遊佛、美求佛、降怨眷屬佛、唯衛佛、識佛、隨葉佛、拘留秦佛、迦葉佛、拘那含牟尼佛、無垢光佛、思惑豫佛、寶扌佛、雨香王佛、多摩羅跋旃檀香神通佛、須彌相佛、憂鉢羅佛、蓮華勝佛、妙容山相佛、人天王佛、華德佛、無上勝尊佛、慧灌佛。

「開化菩薩佛,一心敬禮者,却八十一劫生死之罪。

「見無怨懼佛,一心敬禮者,却六十三劫生死之罪。

「一乘度佛,一心敬禮者,却六十四劫生死之罪。

「現在北方一百五十佛名。」

佛言:「若族[A5]姓男女學菩薩乘,聞此佛名信樂不疑,喜心敬事者,所生之處逮得種種三昧,覩見十方各十恒河沙諸佛,亦使現世離諸狂橫,怨毒除滅,行道日進,心中善願應念皆得,遇善知識獲深法忍,所生之處常為人尊,至成佛道終不受苦,能滅三十萬億阿僧祇生死之罪。

「人王佛、勝王佛、寶智手佛、月殿清淨難爼佛、日生佛、炎肩佛、最勝音佛、網明佛、無量德寶佛、蔽日月光佛、德行精進佛、雲自在佛、雲自在王佛、相德佛、王相佛、斷愛王佛、接識佛、三十億同字釋迦文佛、摩尼珠佛、釋迦文尼佛、尊音王佛、智和合佛、善華佛、無恕佛、日藏佛、尊樂佛、勝尊佛、成華佛、日明佛、龍德佛、金剛光明稱王佛、無上明佛、四相光明佛、刪尼輪佛、智成就佛、香王佛、火葉佛、婆羅王佛、那羅延佛、無垢燈出王佛、寶蓋增光明王佛、金山王佛、迦葉佛、須彌佛、壞諸道佛、破疑佛、無相音佛、無邊功德成就佛、寶生德佛、蓮華生德佛、寶上佛、無邊明佛、寶彌樓佛、燈高德佛、智生德佛、炬燈佛、無上光佛、德王明佛、沸生佛、無邊明佛、德味佛、方等佛、華生德佛、婆羅王佛、師子王佛、寶彌樓佛、毘跋尸佛、醫王佛、上眾佛、上善德佛、自在力佛、上香德佛、上香相佛、旃相窟佛、無邊明佛、增千光華出佛、無邊自在佛、威華生高王佛、寶網佛、安立王佛、不虛稱佛、不虛力佛、不虛自在力佛、不虛光佛、無邊釋進佛、沙羅王佛、寶娑羅佛、一蓋嚴佛、寶賢佛、旃檀窟佛、旃檀香佛、無邊明佛、明輪佛、彌樓嚴佛、無礙眼佛、無邊眼佛、寶生佛、諸德佛、覺華德佛、善住幢佛、無邊力佛、不虛德寶力佛、無邊嚴佛、虛空光佛、雲相音佛、藥王佛、不驚畏佛、離怖畏佛、淨王佛、智出佛、勇眾佛、智聚佛、作方佛、娑訶王佛、上離佛、調御佛、智守佛、最高德佛、示眾生深心佛、無礙光佛、滅諸愛自在[A6]佛、華最高生德佛、拘陵王佛、日燈佛、上寶佛、智生德佛、無礙眼佛、安立功德王佛、無畏佛、智聚佛、金剛佛、火衣佛、明燈佛、不虛精進佛、善思嚴相佛、師子佛、妙善住王佛、寶聚高德佛、梵德佛、無礙香象佛、彌樓明佛、火燈王佛、華上光佛、住名聞佛、名慈佛、娑羅王佛、觀華佛、無恕佛、日藏佛、尊樂佛。

「德內豐嚴佛,聞名歡喜信樂誦念,一心作禮,得不退轉,疾成正覺,却一劫生死,後生得六通、得端政,常尊貴,能除欲縛六情常無病,生常值佛聞法見僧,離八難,常具淨戒,心不亂,乃至涅槃。

「金剛堅固消伏壞嚴佛,聞名歡喜信樂誦念,得不退轉,却十萬億之罪。

「寶火佛,聞名歡喜信樂誦念,得不退轉,疾成正覺。

「寶月光明佛,聞名信樂持諷誦念,後生得中正定,自見諸佛轉尊法輪。

「賢最佛,聞名歡喜樂持諷誦念,後生端正,自識宿命,得成正覺。

「寶蓮華步佛,聞名信樂誦念,所生之處當為一切所敬,言教承用;一心敬禮者,能令女人得為男子,成阿維越致。

「蓮華𮫉莊嚴王佛、月殿清淨佛、相德佛。

「現在東北方一百五十佛名□□□□□□。」

佛告舍利弗:「若族[A7]姓子、族[A8]姓女,其有聞此諸佛名號,歡喜信樂諷誦禮敬之者,所得功德勝於一切布施、諸餘功德十萬億倍,諸佛國土隨意往生,不退轉成最正覺。若有誹謗懷疑不信者,當墮虛𮑥渥犁,六萬億歲中受無量罪;其有信樂稱嘆禮拜,現世安隱,滅五百千萬億劫生死之罪。

「壞一切間怖畏佛、蹈七寶華佛、離垢心佛、寶蓋超光佛、悲精進佛、三乘行佛、無淨佛、緣一切𬼐佛、寶事佛、寶積佛、等行佛、一切德光相佛、彌樓乾那佛、增肩佛、不虛行佛、無礙眼佛、普守佛、德王明佛、賢王佛、月𬼐佛、善目佛、普世佛、寶首佛、普觀佛、尊自在王佛、光淨照燿佛、梵首天王佛、二萬同字日月燈明佛、慧見佛、金華佛、無量德超所有王佛、無垢淨龍自在尊音王佛、寶藏佛、無量淨王佛、寶山王佛、不可思議功德佛、寶尊音佛、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佛、寶海佛、智華無垢堅佛、普賢佛、阿閦佛、無垢功德光明王佛、善樂自在音光明佛、日藏佛、智日佛、龍自在佛、金剛稱佛、日藏佛、大功德藏佛、光明音相佛、常光明佛、光明音相佛、自在稱佛、不可思議王佛、安和自在見山王佛、智豫佛、眼淨無垢佛、百功德佛、號勝佛、明慧佛、遍淨佛、善眼佛、九萬十一那術同字無色佛、無垢超德佛、勇進佛、離百憂佛、喜生德佛、安王佛、上彌樓佛、妙香佛、憍陳如佛、勢德佛、赤蓮華德佛、白蓮華生佛、大音眼佛、上眾佛、無邊明德佛、月出光佛、名流十方佛、星宿王佛、無邊光明佛、上香彌樓佛、離怖畏佛、安隱生德佛、無邊功德月佛、一切德嚴佛、日華王佛、不壞相佛、宗守光佛、無量生行佛、一切上佛、大威德蓮華生佛、虛空淨王佛、無相音聲佛、明德王佛、德明王佛、度功德邊佛、燃燈佛、作明佛、無畏佛、德味佛、無怖畏佛、華德佛、智華德佛、寶積佛、無邊願佛、寶首佛、無邊功德安立王佛、沙羅王佛、寶明佛、寶聚佛、上眾德佛、無邊嚴佛、觀世音佛、須彌明佛、無邊自在力佛、極高行佛、寶華德佛、無邊神通自在佛、隨眾生願嚴佛、高寶蓋佛、上眾佛、無量華佛、寶自在佛、月出德佛、諦釋幢王佛、發心即轉法輪十萬同字流布佛、普光淨德佛、勝戰鬪佛、無礙尊樹德佛、蓮華佛、寶蓮華諦住樹王佛、大光曜佛、慧燈明佛、大雄佛、白無垢塵佛、內寶佛、上像憧十蓋王佛、威神自在王佛、極受上影王佛、大海佛、十方見佛、世間尊佛、善德佛、須彌相佛、蓮華尊佛、日月尊佛、寶光月殿妙尊音佛。

「壞魔羅網獨步[A9]佛,一心敬禮者,却一百劫生死之罪。

「師子吼力佛,一心敬禮者,却二百一十劫生死之罪。

「悲精進佛,一心敬禮者,却千億劫生死之罪。

「三乘行佛、金剛堅強自在王佛、梵天佛。

「現在上方一百五十佛名。」

佛言:「若族姓子、族姓女學菩薩乘,聞此佛名心無結網,信吾道眼之所斑宣者,世世所生未曾懈怠,不習貪欲,常以菩薩為父妻子兄弟親族,在在所生身未曾離三十二相,亦得往生諸佛國土,少婬怒癡身無疾病,一切功德皆得成就,三十五萬恒河沙劫罪皆得消滅。

「華敷日王佛、不可思議月光明佛、勝光佛、名稱佛、樂蓮華首佛、廣眾德佛、思樂成善德佛、無樓精進願首佛、世自在王佛、消滅等超王佛、無限眼王佛、至精進佛、香積佛、萬八千同字山王佛、無垢大聖佛、吉祥佛、師子央如光尊佛、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炎肩佛、娑羅樹王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善寂佛、無邊高力王佛、月嚮佛、精進最高力王佛、破疑佛、善宿王佛、燃燈佛、作明佛、明輪佛、明彌樓佛、淨明佛、白蓋佛、香蓋佛、寶蓋佛、旃檀窟佛、旃檀德佛、須彌肩佛、寶明佛、娑羅王佛、梵德佛、淨明佛、無驚怖佛、離怖畏佛、妙肩佛、上寶佛、山王佛、轉女相嚴佛、無邊嚴佛、無上光佛、網明相佛、國王佛、德勝佛、普明佛、勝敵佛、相王佛、藥王無礙佛、無量功德明自在王佛、寶遊行佛、寶華佛、安住佛、山王佛、無垢相佛、大山戶佛、淨一切願威德勝王佛、善住意佛、月王佛、無勝步自在王佛、娑隣陀王佛、普賢佛、八十同字師子步王佛、蓮華尊佛、法自在豐王佛、光明無垢賢香豐王佛、智光自在相王佛、千智識尊音王佛、千增相尊音王佛、千善無垢尊音王佛、千離怖畏尊音王佛、千善無垢光尊音王佛、五百日尊音王佛、五百日藏尊王佛、五百藥音尊王佛、二日光明佛、四龍自在神佛、八離恐怖稱王光明佛、十離音光明佛、八聲稱佛、十一顯露法音佛、九功德法稱王佛、二十不思議王佛、四十寶憶無明尊王佛、覺智尊相王佛、七不可思議音佛、三智藏佛、十五智山憶佛、十五智海王佛、三十大智力尊音王佛、二山功德劫佛、十八清淨智懃佛、九十尊相眾生佛、百善智無垢雷音尊王佛、八十勝尊大海功德智生力王佛、四十天上菩提尊佛、二智覺山華王佛、二功德智覺佛、二金剛師子佛、二持戒光明佛、二示現增番佛、無量光明佛、三師子遊戲佛、二無盡智山佛、二寶光明佛、二無垢智慧佛、九智慧光明佛、五十那羅延無勝藏佛、二無垢淨智慧佛、九大智慧光明佛、七十聚集珍寶功德佛、二十分別星寶王佛、三功德力娑王佛、九十妙香音佛、㮛頭賴王佛、六十光明熾珠王佛、千蓮華香釋稱尊王佛、三十蓮華香力增佛、二無量功德大海智增僧佛、閻浮提香佛、一百三功德山憶佛、師子相佛、百一龍雷尊華王佛、度蓋行佛、善趣種無我三十露功德王劫佛、千離智龍王解脫覺世界海眼山王佛、威神佛、善寂月音王佛、諸華佛、寶成佛、善德佛、無數精進願首佛、廣眾德佛、珠勝月王佛。

「現在下方一百五十佛名。」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聞此佛名至心受持燒香敬禮者,所生之處得普光三昧,命欲終時,自然得見億百千侅諸佛住前,十方皆然。諸佛所說悉皆受持未曾忽忘,神通威動無量眾生,亦能滅除二百萬億侅生死之罪。

「明德佛、師子佛、名聞佛、普光佛、遠摩佛、法憶佛、持法佛、一寶蓋佛、染清淨佛、普賢佛、梵精進佛、寶藏佛、娑羅王佛、離恐怖圍遠佛、月殿佛、清淨華光佛、遇神通王佛、建立精進佛、師子央佛、無量光明最勝佛、虛空音佛、虛空嚴佛、火目佛、拘留孫佛、上德佛、大德佛、有音佛、蓮華德佛、師子德佛、成利佛、師子頸佛、師子護佛、安立王佛、梵彌樓佛、淨明佛、不虛稱佛、香象佛、香德佛、香彌樓佛、無量眼佛、香聚佛、寶窟佛、寶彌樓佛、安住佛、善住王佛、娑羅王佛、明輪佛、七十普淨光明王佛、燃燈佛、威德佛、提沙佛、弗沙佛、光明佛、天王佛、蜜迹金剛涉佛、淨王佛、息意佛、無量訓寶佛、錦淨王佛、師子步佛、妙央意光明王佛、供養佛、妙花佛、奉養佛、善目佛、快臂佛、炎光佛、炎味佛、無退沒佛、執功德佛、寶事佛、無欺世佛、無量德佛、寶稱佛、蓮華上佛、雷音王佛、虛空性佛、違離佛、德王明佛、善思願成佛、迦葉佛、香明佛、八千定光佛、無邊德寶佛、普光德淨威佛、不虛稱佛、五百華上佛、五威德佛、二千憍陳如佛、金剛上佛、普首佛、迦葉佛、十五日明佛、六十二善寂佛、定光佛、大莊嚴佛、善明佛、無始佛、智光明佛、淨身佛、華光佛、燃燈佛、光明佛、名相佛、大通智勝佛、閻浮那提佛、金光佛、多摩羅跋旃檀香佛、法明佛、千二百普明佛、光遠佛、月教佛、旃檀香佛、善山剛佛、止念佛、世如王佛、無量壽佛、離垢𬼐無着佛、龍天佛、音王佛、安明頂佛、金剛藏佛、㷿光相佛、地種佛、上瑠璃佛、金色佛、月像佛、音華佛、解脫華佛、具足光明佛、海意樂慧佛、火光佛、大香佛、離胎佛、捨厭意佛、寶行佛、勇音佛、首積佛、大眾法慧佛、蔽日月光佛、極最首[A10]佛、月光佛、日光佛、調意越諸華佛、除諸癡冥佛、宣龍雷音佛、出山海自在王佛。

「斷疑拔欲除冥佛,一心敬禮者,却三十六億劫生死之罪。

「意無恐懼威毛不[A11]豎佛,一心敬禮者,却八萬劫生死之罪。

「師子佛,一心敬禮者,却六十劫生死之罪。

「名稱遠聞佛,一心敬禮者,却八萬劫生死之罪。

「法名號佛,一心敬禮者,却七十二劫生死之罪。

「奉法佛,一心敬禮者,却八十二萬三千劫生死之罪。

「法幢佛,一心敬禮者,却十二萬三千百億劫生死之罪。

「善寂月音王佛、明德佛、日月光王佛。」

十方千五百佛名一卷

建德元年九月十五日寫竟
貼文者 : : hui

五千五百佛名經卷第一 - 2024-01-29 12:48:46

五千五百佛名神呪除障滅罪經卷第一

[1]大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大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菩薩摩訶薩眾一萬二千人俱,時,阿逸多菩薩為首。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東方去此佛剎,有十不可說諸佛剎土,億百千微塵數等。過是諸佛剎,有一佛土,名曰解脫主世界,彼世界內有一佛,名曰虛空功德清淨微塵等目端正功德相光明華波頭摩琉璃光寶體香最上香供養訖種種莊嚴頂髻無量無邊日月光明願力莊嚴變化莊嚴法界出生無障礙王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2]現在隨心欲行[3]道逍遙在處說法。若善男子、善女人,犯四波羅夷,是人罪重,假使如閻浮利地變為微塵,一一微塵成於一劫,是人有若干劫罪,稱是一佛名號、禮一拜者,悉得滅除;況復晝夜受持、讀誦、憶念不忘者,是人功德,不可思議。彼世界中有一菩薩,名曰難匹無障礙王,[4]而如來授彼菩薩記,當得成佛,號曰毫相日月光明焰寶蓮華[5]固如金剛身毘盧遮那無障礙眼圓滿十方放光普照一切佛剎相王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然彼東方,復更有佛,名一切莊嚴無垢光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6]亦應當稱彼[7]佛名號,恭敬尊重。

「南方有佛,名曰辯才瓔珞思念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亦應當稱彼[8]佛名,[9]亦修恭敬,亦須稱其名號,亦須心念彼佛名號。

「西方有佛,名曰無垢月相王名稱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亦應當稱彼[*]佛名,[*]亦修恭敬,亦須稱其名號,亦須心念彼佛名號。

「北方有佛,名曰華莊嚴作光明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亦應當稱彼[*]佛名,亦修恭敬,亦須稱其名號,亦須心念彼佛名號。

「東南方有佛,名曰作燈明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亦應當稱彼[*]佛名,[*]亦修恭敬,亦須稱其名號,亦須心念彼佛名號。

「西南方有佛,名曰寶上相名稱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亦應當稱彼[*]佛名,亦修恭敬,亦須稱其名號,亦須心念彼佛名號。

「西北方有佛,名曰無畏觀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亦應當稱彼[*]佛名,[*]亦修恭敬,亦須稱其名號,亦須心念彼佛名號。

「東北方有佛,名曰無畏無怯毛孔不竪名稱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亦應當稱彼[*]佛名,[*]亦修恭敬,亦須稱其名號,亦須心念彼佛名號。

「下方有佛,名曰師子奮迅根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亦應當稱彼[*]佛名,[*]亦修恭敬,亦須稱其名號,亦須心念彼佛名號。

「上方有佛,名曰金光威王相似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亦應當稱彼[*]佛名,[*]亦修恭敬,亦須稱其名號,亦須心念彼佛名號。」

爾時,佛告[10]彌勒:「若有正信善男子、正信善女人,至心稱此十二諸佛名號之時,經於十日,當修懺悔一切諸罪,一切眾生所有功德皆當隨喜,勸請一切諸佛久住於世,以諸善根迴向法界,是時即得滅一切諸罪,得[11]淨一切業障,即得具足成就莊嚴一切佛土,成就具足無畏,復得具足莊嚴身相,復得具足菩薩眷屬圍遶,復得具足無量陀羅尼,復得具足無量三昧,復得具足如意佛剎莊嚴,亦得具足無量善知識,速得成就如上所說不增不減,在於煩惱中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得端正可[12]喜果報,亦得財寶充足,常生大姓豪族[13]種姓之家,身相具足,亦得[14]善和眷屬圍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善男子, [15]若善女人等,
受持此佛名, 生生世世中,
[16]得他人愛敬, 光明威力大,
生處為人尊, 於後得成佛。
「南無婆伽婆帝可畏雷音妙威無垢光功德寶瞿那莊嚴頂顯赫開敷善生[1]生功德毘盧遮那自在王如來

「南無婆伽婆帝無量功德寶光雜妙現金光師子吼王如來

「南無白蓮華髻無礙波焰王如來

「南無婆伽婆帝菩提道場功德月如來

「南無法炬焰功德月如來

「南無法王淨功德月如來

「南無法圓淨功德月如來

「南無法眼甚深功德月如來 南無一切身形光明功德月如來 南無栴檀功德月如來 南無瞿那蓮華功德月如來 南無法網清淨功德月如來 南無法界意月如來 南無諸類利益願如來 南無光焰眼形月如來 南無種種焰熾明盛月如來 南無諸願月如來 南無相嚴幢月如來 南無普曜月如來 南無無著意月如來 南無最上月如來 南無供養月如來 南無無邊月如來 南無解脫月如來 南無大月如來 南無瞿那月如來 南無月王如來 南無似月如來 南無月如來 南無涼冷如來 南無月面如來 南無無疑波羅蜜月如來 南無虛空下無垢智月如來 南無不思議功德照曜最勝月如來 南無諸力威無垢月如來 南無精進力難降伏月如來 南無虛空無垢眼月如來 南無相燈難降月如來 南無諸身智形月如來 南無具足願化月如來 南無寶月如來 南無寶火如來 南無遍方如來 南無普德花威如來 南無地功德時節威如來 南無賢功德威如來 南無寶焰山功德威如來 南無功德威如來 南無諸法熏修所生威如來 南無山頂最上威如來 南無三世相威形如來 南無妙金虛空叫威如來 南無自在德威如來 南無甘露山威如來 南無寶山燈德如來 南無智日威如來 南無大威如來 南無世間主威如來 南無日威如來 南無勝威如來 南無善威如來 南無[2]威王如來 南無焰威如來 南無速疾威如來 南無不降伏威如來 南無微笑威如來 南無地威如來 南無威如來 南無命威如來 南無不可稱威如來 南無[3]別威如來 南無最勝威如來 南無色淨相威如來 南無[4]日蓮華最上威如來 南無無比最妙德威如來 南無無上大福雲不可盡威如來 南無普智光法虛空燈如來 南無法界虛空遍滿烽燈如來 南無華焰海燈如來 南無法日雲燈如來 南無焰海面燈如來 南無忍圓燈如來 南無法[5]面燈如來 南無寶頂[6]焰燈如[7]來 南無寶焰山燈如來 南無普山燈如來 南無法界智燈如[8]來 南無駛流幢燈如來 南無法輪震聲如來 南無日月燈如來」

[9]一百佛名竟。

「南無日燈如來 南無火燈如來 南無虛空等智如來 南無[10]婆娑迦羅燈如來 南無普燈如來 南無智燈如來 南無大燈如來 南無電燈如來 南無最妙燈如來 南無火燈如來 南無[11]焰開敷如來 南無彌留燈如來 南無功德烽如來 南無世間燈如來 南無法虛空燈如來 南無燈明如來 南無善燈如來 南無香燈如來 南無無礙法界燈如來 南無普眼滿燈如來 南無一切智力虛空燈如來 南無寶須彌留燈如來 南無婆伽婆帝雲敷如來 南無雲聲如來 南無示現雲如來 南無雲沫如來 南無雲震如來 南無雲域如來 南無雲著衣如來 南無雲力如來 南無雲散如來 南無雲自[12]在如來 南無雲得如來 南無雲示現如來 南無雲根如來 南無雲令喜如來 南無雲念如來 南無雲歡喜如來 南無雲乘衣如來 南無雲瞿那如來 南無旃檀雲如來 南無普功德雲如來 南無光明雲如來 南無名稱山雲如來 南無法圓雲如來 南無頂藏如來 南無一切法光明圓雲如來 南無金剛[13]堅海幢雲如來 南無法華相幢雲如來 南無普精進炬雲如來 南無[14]普電雲如來 南無焰月眉間白毫相雲如來 南無智頂焰雲如來 南無焰月毫雲如來 南無法頂幢雲如來 南無普智震雲如來 南無無垢智功德雲如來 南無山功德雲如來 南無日功德雲如來 南無法寶蓮華開敷功德雲如來 南無法寶華功德雲如來 南無瞿那遊戲功[15]德如來 南無普明震聲雲如來 南無金光無垢日焰雲如來 南無智日蓮華雲如來 南無福雲雜色如來 南無婆伽婆帝除法功德海如來 南無法圓功德頂光明如來 南無無邊寶華光如來 南無無礙法虛空光如來 南無相日輪普光如來 南無無邊瞿那海光如來 南無無垢瞿那焰光如來 南無焰瞿那冠智光明如來 南無三昧印無垢冠智光如來 南無世間帝主身光明形如來 南無明圓光如來 南無法界師子光如來 南無身光如來 南無三世光明如來 南無奮迅焰光明如來 南無智焰雲光明如來 南無寶華光明如來 南無法力光如來 南無無垢光如來 南無自身光如來 南無月光如來 南無香光如來 南無大光如來 南無金光如來 南無火光如來 南無甘露香光如來 南無善光如來 南無瞿那光如來 南無[1]喜光如來 南無法光如來 南無寶光如[2]來 南無帝釋光如來」

[3]二百佛已竟。

「南無瞻波迦無垢光如來 南無不思議光如來 南無牢固光如來 南無淨光如來 南無焰光如來 南無網光如來 南無寶月光如來 南無智光如來 南無[4]自光如來 南無如如光如來 南無普智功德瞿那幢王如來 南無無邊功德眼幢王如來 南無普智寶焰功德幢王如來 南無普聲名幢王如來 南無法力勇猛幢王如來 南無大悲幢王如來 南無十方廣化雲幢王如來 南無諸法精進速疾幢王如來 南無寶焰燈幢王如來 南無難降苦行幢王如來 南無瞿那焰幢王如來 南無福燈幢王如來 南無善行法幢王如來 南無寶月幢王如來 南無賢相幢王如來 南無自在瞿那幢王如來 南無叫名稱幢王如來 南無普眼遍滿法界幢王如來 南無寶聚幢王如來 南無寶焰面幢王如來 南無盡法海寶幢王如來 南無華幢王如來 南無瞿那幢王如來 南無師子幢王如來 南無金剛幢王如來 南無彌留幢王如來 南無法幢王如來 南無[5]火幢王如來 南無寂幢王如來 南無妙幢王如來 南無不可量幢王如來 南無無垢威幢王如來 南無優波低沙幢王如來 南無勇健如來 南無寂幢如來 南無帝釋幢如來 南無大幢如來 南無相幢如來 南無水幢如來 南無放光幢如來 南無震聲響幢如來 南無廣名智海[6]幢如來 南無婆伽婆帝無垢焰寶光如來 南無[7]明幢如來 南無觀智幢如來 南無善淨業幢如來 南無金剛那羅延幢如來 南無王光明幢如來 南無法界音幢如來 南無金華焰幢如來 南無法那羅延幢如來 南無不可降伏力幢如來 南無法蓮華毘盧遮那佛幢如來 南無奢摩他幢如來 南無寶幢如來 南無大寶幢如來 南無無垢幢如來 南無世間幢如來 南無帝釋幢如來 南無焰幢如來 南無華幢如來 南無智幢如來 南無寶功德燈幢如來 南無普功德毘盧遮那幢如來 南無大幢如來 南無釋迦囉幢如來 南無毘盧遮那幢[8]如來 南無相幢如來 南無法幢如來 南無一切利清淨瞿那幢如來 南無人最勝幢如來 南無無量力幢如來 南無無邊明焰自在幢如來 南無作光月幢如來 南無法自在智幢如來 南無難勝力普幢如來 南無寶燈普明幢如來 南無因陀羅最勝意幢如來 南無寶幢如來 南無善化法界音幢如來 南無廣波若智功德幢如來 南無熾幢如來 南無最勝法幢如來 南無光幢如來 南無不可量幢如來 南無婆伽婆帝法寶花功德聲如來 南無普明法功德聲如來 南無梵聲如來 南無師子聲如[9]來 南無寶聲如來」

[10]三百佛已竟。

「南無月聲如來 南無蓮華聲如來 南無實聲如來 南無一切法三昧光聲如來 南無普門智毘盧遮那聲如來 南無金摩尼山聲如來 南無法炬寶帳聲如來 南無法海吼聲如來 南無熾焰海聲如來 南無世主最勝光明聲如來 南無法界音聲如來 南無無量聲如來 南無已知聲如來 南無難勝聲如來 南無甘露聲如來 南無解脫聲如來 南無法海[11]駛流功德王如來 南無寶燈王如來 南無寂光王如來 南無慈瓔珞功德王如來 南無毫毛功德王如來 南無念諸眾生名功德王如來 南無海功德王如來 南無天主髻摩尼珠耳璫胎藏如來 南無善於眾生妙名功德者如來 南無天功德胎藏如來 南無婆伽婆帝寶華瞿那德海琉璃真金山光明功德如來 南無月華威宿明功德如來 南無普照明勝鬪戰功德如來 南無瞿那海圓形如來 南無法遊戲[*]駛幢功德如來 南無火善香明功德如來 南無眾生正信定體功德如來 南無善說名功德如來 南無不退轉輪寶住處功德如來 南無日輪形上功德如來 南無阿僧祇行初發功德如來 南無無邊熾盛金光上功德如來 南無一切音聲功德如來 南無智慧燈明幢功德如來 南無那羅延苦行須彌留功德如來 南無深法光王功德如來 南無流轉生死胎藏所生功德如來 南無化雲善音功德如來 南無諸法形像莊嚴功德如來 南無樹王增長功德如來 南無寶焰山功德如來 南無智焰海功德如來 南無大願駛流功德如來 南無[1]念幢王功德如來 南無因陀羅相幢王功德如來 南無三昧像最上功德如來 南無多羅王最上功德如來 南無佛寶生功德如來 南無法輪月最上功德如來 南無法界形功德如來 南無智妙藏功德如來 南無琉璃胎藏最上功德如來 南無毘盧遮那形功德如來 南無福德形功德如來 南無虛空雲功德如來 南無最勝相功德如來 南無光明相王照幢功德如來 南無法海威功德如來 南無法燈功德如來 南無空體功德如來 南無摩尼王胎藏功德如來 南無法城光功德如來 南無光幢功德如來 南無寶王功德如來 南無意智功德如來 南無瞿那須彌留功德如來 南無瞿那海功德如來 南無摩尼須彌留功德如來 南無世燈功德如來 南無師子須彌留功德如來 南無聚集功德如來 南無月上功德如來 南無月勝功德如來 南無上蓮華功德如來 南無蓮華孕功德如來 南無地威功德如來 南無最上光功德如來 南無彌留幢功德如來 南無海功德如來 南無焰熾功德如來 南無水功德如來 南無不可獲功德如來 南無行功德如來 南無寶施功德如來 南無忍燈功德如來 南無風疾功德如來 南無寶焰功德如來 南無無上功德如來 南無無邊上功德如來 南無頂功德如來 南無聲功德如來 南無寂功德如來 南無無憂功德如來」

[2]四百佛已竟。

「南無彌留功德如來 南無雲功德如來 南無威功德如來 南無瞿那功德如來 南無眾功德如來 南無軍陀功德如來 南無不思議功德如來 南無瞿那寶功德如來 南無花功德如來 南無因陀羅功德如來 南無蓮花上遊戲功德如來 南無蓮花功德如來 南無赤優鉢羅功德如來 南無聞聲功德如來 南無佛花真體功德如來 南無香光明功德如來 南無寶上功德如來 南無蓮花上功德如來 南無寶花真功德智如來 南無月上功德如來 南無智真體功德如來 南無圓光威[3]王功德如來 南無香上功德如來 南無智藏功德如來 南無無量真體功德如來 南無真有功德如來 南無無邊德真體功德如來 南無花真體功德如來 南無寶花功德如來 南無蓮花真體功德如來 南無蓮花最上功德如來 南無虛空功德如來 南無梵功德如來 南無勝功德如來 南無佛蓮花功德如來 南無一切功德如來 南無雲功德如來 南無普光眾上功德如來 南無明蓮花功德如來 南無放蓮花真體功德如來 南無真體功德如來 南無無邊光功德如來 南無無畏真體功德如來 南無無邊上功德如來 南無實功德如來 南無賢上功德如來 南無至實功德如來 南無大功德如來 南無智優鉢羅功德如來 南無寶優鉢羅功德如來 南無智上功德如來 南無最上功德如來 南無初發心不退轉輪所生功德如來 南無無盡金剛功德如來 南無微妙聲功德如來 南無普照明大化網毘盧遮那功德如來 南無金色焰法海光雷音王如來 南無智山法界普威王如來 南無法海光雷王如來 南無無礙德名稱解脫光王如來 南無法雲城光燈王如來 南無法虛空最上功德王如來 南無法輪光震聲王如來 南無一切法海震音王如來 南無智威山王如來 南無法[4]雲震聲王如來 南無智炬光明王如來 南無法海言說朗鳴王如來 南無法焰山幢王如來 南無山王功德胎藏王如來 南無翻轉方所光明王如來 南無智相師子幢王如來 南無普日光明王如來 南無法界城形智燈王如來 南無法月邊智光明王如來 南無諸法海最上波王如來 南無諸方燈王如來 南無廣名法海波王如來 南無法焰熾威王如來 南無光圓山頂王如來 南無[*]雲震名王如來 南無普明功德胎藏王如來 南無普毘盧遮那功德彌留王如來 南無無礙虛空幢相王如來 南無廣大智焰王如來 南無光明散焰王如來 南無瓔珞蓋震鳴王如來 南無功德胎藏聚吼王如來 南無[1]電燈幢王如來 南無無量上善行王如來 南無[2]功德善燈藏王如來 南無正法護寶幢王如來 南無法宮殿震鳴王如來 南無諸燈光王如來 南無普智寶焰功德瞿那幢王如來 南無閻浮檀威王如來 南無法輪焰威王如來 南無毘盧遮那功德胎藏王如來 南無寶妙功德王如來 南無諸華香自在王如來」

[3]五百佛已竟。

「南無諸華[4]自在王如來 南無龍自在王如來 南無寂光明王如來 南無千雲音王如來 南無諸法吼王如來 南無寶焰山功德威王如來 南無毘盧遮那功德威王如來 南無法月光王如來 南無普智光王如來 南無日威功德王如來 南無瞿那鐵圍山王如來 南無諸眾生照明王如來 南無法因陀羅王如來 南無雲功德王如來 南無非一明光王如來 南無吼王如來 南無難伏幢王如來 南無陀羅尼自在王如來 南無最上彌留王如來 南無師子遊戲王如來 南無月光王如來 南無一切法光明王如來 南無無上王如來 南無香焰雲功德王如來 南無鼓音王如來 南無勝王如來 南無香聚王如來 南無淨照王如來 南無波濤王如來 南無梵音王如來 南無天王如來 南無月王如來 南無摩尼王如來 南無[5]瞿拏王如來 南無莊嚴王如來 南無寂王如來 南無捷疾王如來 南無藥王如來 南無無畏王如來 南無光焰王如來 南無醫王如來 南無[6]毘琉奴王如來 南無娑羅王如來 南無照王如來 南無光王如來 南無乾闥婆王如來 南無樹王如來 南無瞿拏幢王如來 南無無垢喜悅微笑幢王如來 南無微妙音王如來 南無蓮華德孕王如來 南無散焰王如來 南無香焰光王如來 南無彌留聚王如來 南無寶蓮華善住山帝釋王如來 南無願瓔珞莊嚴王如來 南無海持意遊戲神通王如來 南無雲王如來 南無饒益王如來 南無金光威王如來 南無破散諸夜叉神浮多神等王如來 南無寶光莊嚴王如來 南無自在威聲王如來 南無華火遊戲神通王如來 南無開敷華娑羅王如來 南無善寂智月吼音自在王如來 南無地王如來 南無幢王如來 南無初發心意震聲無怖畏最上王如來 南無無驚怖闇三昧最上王如來 南無尼俱陀王如來 南無歡喜踊躍寶孕摩尼聚王如來 南無[7]眾主王如來 南無喜樂光王如來 南無金剛上王如來 南無彌留頂王如來 南無清光王如來 南無蓮華鬚光王如來 南無刀杖上香光王如來 南無上舌王如來 南無不思議瞿拏光王如來 南無賢上王如來 南無蓮華上王如來 南無難伏上王如來 南無彌留光王如來 南無彌留燈王如來 南無娑羅自在王如來 南無鼓自在音王如來 南無強健軍將戰王如來 南無普光最上功德聚王如來 南無正住摩尼聚王如來 南無法水清淨虛空無間王如來 南無普光明功德彌留王如來 南無普智幢音王如[8]來 南無帝釋幢相王如來 南無善住山帝釋王如來 南無破散[9]雲翳王如來 南無普瞻望蓮華遊戲王如來 南無寶功德光威王如來 南無寶月光明藥王如來」

[10]六百佛已竟。[11]◎

「◎[12]南無宿王如來 南無山因陀羅王如來 南無娑羅帝釋王如來 南無頂最上王如來 南無山頂最上王如來 南無可畏蓮華最上王如來 南無精進最上王如來 南無無邊界最上王如來 南無藥王如來 南無善住王如來 南無華敷王如來[13]◎

五千五百佛名神呪除障滅罪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hui

五千五百佛名經卷第二 - 2024-01-29 13:02:07


五千五百佛名經卷第二

大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14]南無佛華敷王如來 南無虛空清淨王如來 南無智自在王如來 南無須彌王如來 南無震聲王如來 南無震上王如來 南無震下王如來 南無震聲[15]力如來 南無迦陵伽王如來 南無瞿拏光[16]明王如來 南無婆伽婆帝廣福藏普世間明如來 南無瞿拏光明如來 南無虛空光明如來 南無香光明如來 南無無量香光明如來 南無彌留光明如來 南無須彌光明如來 南無淨光明如來 南無清淨光明如來 南無普光明如來 南無無邊光明如來 南無廣光明如來 南無焰光明如來 南無火光明如來 南無日光明如來 南無月光明如來 南無法圓光明如來 南無智圓光明如來 南無閻浮檀光明如來 南無寶光明如來 南無金光明如來 南無日遊步圓普光明如來 南無法界光明如來 南無虛空光明如來 南無德王光明如來 南無諸法教威形可畏光明如來 南無日上光明功德威形如[1]來 南無多饒種種功德威光明如來 南無熾盛琉璃光明如來 南無功德藏摩尼光明如來 南無金光如來 南無寶光如來 南無婆伽婆帝十方廣瞿拏震聲無盡光如來 南無歡喜海波瞿那名自在光如來 南無不退瞿那海光如來 南無解脫精進日光如來 南無諸攀緣淨無迷光如來 南無妙月願光如來 南無智上光如來 南無焰光如來 南無共善寶光如來 南無十上光如來 南無無量光如來 南無廣光如來 南無主藏光如來 南無月上光如來 南無照光如來 南無普放光如來 南無平等香光如來 南無無邊上光如來 南無千上光如來 南無虛空圓光如來 南無不空光如來 南無放光如來 南無無上光如來 南無佛華光如來 南無羅網光如來 南無大雲光如來 南無無邊際光如來 南無喜樂光如來 南無焰光如來 南無善焰光如來 南無華光如來 南無普光如來 南無多光如來 南無諸神通光如來 南無法光如來 南無香放光如來 南無法界電光如來 南無廣大智光如來 南無婆伽婆帝寶相莊嚴彌留如來 南無普智賢彌留如來 南無普門智賢彌留如來 南無普智光彌留如來 南無毘盧遮那功德彌留如來 南無法燈功德彌留如來 南無功德善彌留如來 南無功德彌留如來 南無瞿那須彌留如來」

[2]七百佛已竟。

「南無摩尼須彌留如來 南無彌留如來 南無寶彌留如來 南無大彌留如來 南無大須彌留如來 南無善相彌留如來 南無福彌留如來 南無最勝彌留如來 南無善彌留如來 南無寶焰山彌留如來 南無難伏彌留如來 南無最上彌留如來 南無虛空彌留如來 南無海彌留如來 南無香彌留如來 南無香勝彌留如來 南無淨彌留如來 南無無上彌留如來 南無勝妙彌留如來 南無梵彌留如來 南無分別彌留如來 南無樹山如來 南無相功德山如來 南無金山如來 南無寂光深聚如來 南無功德聚如來 南無法力功德聚如來 南無辯才聚如來 南無得金蓋聚如來 南無[3]上聚如來 南無香聚如來 南無聚如來 南無一聚如來 南無寶華聚如來 南無華聚如來 南無光聚如來 南無無量光如來 南無廣光如來 南無健光如來 南無帝釋光如來 南無淨光如來 南無普光如來 南無最上光如來 南無廣光如來 南無寶光如來 南無寶蓮華光如來 南無寂光如來 南無金剛光如來 南無月圓光如來 南無不思議瞿那光如來 南無無垢光如來 南無真金閻浮檀幢金光如來 南無普功德華威光如來 南無普法門[4]面峯光如來 南無法焰彌留峯光如來 南無無垢法山智峯光如來 南無眾寶間錯色摩尼圓光如來 南無法海震聲意如來 南無光明幢王意如來 南無祭祀名施意如來 南無無盡意如來 南無無礙意如來 南無白毫功德光明意如來 南無方處智光幢意如來 南無光意如來 南無[5]慎法意如來 南無寂靜意如來 南無海意如來 南無無量幢意如來 南無智意如來 南無愍意如來 南無無攀緣意如來 南無無小意如來 南無天意如來 南無金剛意如來 南無思惟意如來 南無勝意如來 南無清淨意如來 南無意如來 南無善意如來 南無梵意如來 南無釋迦如來 南無婆伽婆帝諸世界自在如來 南無法自在如來 南無智自在如來 南無自在如來 南無大自在如來 南無最自在如來 南無世自在如來 南無師子自在如來 南無無畏觀視自在如來 南無瞿那師子自在如來 南無法上龍自在如來 南無無迷法自在如來 南無人自在如來 南無威自在如來 南無梵威自在如來 南無眾自在如來 南無聲自在如來 南無廣化自在如[1]來 南無月光自在如來」

[2]八百佛已竟。

「南無[3]大自在如來 南無意自在如來 南無光明無垢胎藏如來 南無華胎藏如來 南無瞿那蓮華功德胎藏如來 南無蓮華胎藏如來 南無胎藏如來 南無蘇利耶胎藏如來 南無蓮華功德胎藏如來 南無天主胎藏如來 南無天功德胎藏如來 南無金剛胎藏如來 南無日胎藏如來 南無功德華[4]胎藏如來 南無普智光蓮華光明胎藏如來 南無法智所生普光明胎藏如來 南無百焰光明胎藏如來 南無無量焰化[5]光胎藏如來 南無瞿那寶威功德胎藏如來 南無[6]主髻摩尼胎藏如來 南無種無光功德彌留胎藏如來 南無婆羅主王功德胎藏如來 南無寶蓮華光[7]明胎藏如來 南無毘盧遮那功德胎藏如來 南無寶相莊嚴彌留名如來 南無寶焰山如來 南無寶上如來 南無寶所生如來 南無寶火如來 南無寶火眷屬如來 南無寶杖如來 南無寶焰如來 南無寶髻如來 南無寶積如來 南無寶勝如來 南無寶如來 [8]南無寶山如來 南無寶瞿那相莊嚴光如來 南無寶名如來 南無寶所得如來 南無寶形像如來 南無寶熾如來 南無光明如來 南無[9]智焰海如來 南無瞿那功德海如來 南無大海如來 南無瞿那海如來 南無珊瑚海如來 南無勝意海如來 南無光無不利瞿那海如來 南無一切波羅蜜無礙海如來 南無香光喜力海如來 南無法海所生意如來 南無重海所[10]生意如來 南無瞿那海如來 南無功德海如來 南無海門如來 南無福德海如來 南無苦行海如來 南無無破智光瞿那海如來 南無婆伽婆智上如來 南無賢上如來 南無憶上如來 南無妙上如來 南無無畏上如來 南無龍上如來 南無因上如來 南無憶上如來 南無閻浮上如來 南無因陀羅上如來 南無法上如來 南無虛空上如來 南無鳴上如來 南無蓮華上如來 南無香上如來 南無勝上如來 南無寶上如來 南無善生如來 南無善出如來 南無善宿如來 南無善分別如來 南無善現如來 南無善住如來 南無善[11]鬪戰如來 南無善行如來 南無善互宿如來 南無善聰明如來 南無喜善如來 南無善意如來 南無善定如來 南無善清淨瞿那寶善住如來 南無善思如來 南無善梵如來 南無[12]天垢力三昧遊步如來 南無普寶瞿那遊步如來 南無[*]天怨遊步如來 南無寶形莊嚴光遊步如來 南無令不正意拔遊步如來 南無真如遊步如[13]來 南無善遊步如來」

[14]九百佛已竟。

「南無師子遊步如來 南無金剛遊步如來 南無彌須遊步如來 南無蓮華遊步如來 南無寶蓮華遊步如來 南無難伏幢如來 南無勇力遊步如來 南無力天梵天如來 南無善梵天如來 南無最上天如來 南無仙天如來 南無實天如來 南無自在天如來 南無大帝釋天如來 南無婆素天如來 南無憂陀那天如來 南無毘[15]貰法天如來 南無日天如來 南無水天如來 南無勝帝釋如來 南無無礙力帝釋如來 南無明燈如來 南無[16]大帝釋如來 南無[17]人帝釋如來 南無[18]天帝釋如來 南無焰[19]大帝釋如來 南無眾帝釋如來 南無大眾帝釋如來 南無[*]慎帝釋如來 南無世帝釋如來 南無一切世帝釋如來 南無自帝釋如來 南無寶帝釋如來 南無月上如來 南無無言最上如來 南無醫上如來 南無法最上如來 南無蓮華最上如來 南無最上如來 南無智最重上如來 南無最上上如來 南無威最上如來 南無法真體最上如來 南無勝智法界最上如來 南無一切福德彌留最上如來 南無一切行光最上如來 南無智[20]德如來 南無金[21]德如來 南無瞿那[*]德如來 南無寶[*]德如來 南無蓮華[*]德如來 南無帝釋[*]德如來 南無一切日法[*]德如來 南無無邊福德[*]德如來 南無光明[*]德如來 南無金華[*]德如來 南無菩提分華[*]德如來 南無法[*]德如來 南無普身如來 南無淨身如來 南無種種身如來 南無焰圓身如來 南無寶開敷華身如來 南無敷身如來 南無寶蓮華開敷身如來 南無法蓮華開敷身如來 南無相莊嚴身如來 南無決了光開敷身如來 南無法光開敷身如來 南無善華身如來 南無婆伽婆帝梵音如來 南無雲音如來 南無慎色音如來 南無甚音如來 南無鼓音如來 南無雲鼓音如來 南無虛空音如來 南無師子音如來 南無淨聲音如來 南無一切法震音如來 南無無邊智法界音如來 南無大焰聚如來 南無無量聚如來 南無法財峯聚如來 南無善堅智光焰形聚如來 南無高滿聚如來 南無娑羅帝釋聚如來 南無牟尼聚如來 南無不動聚如來 南無滿聚如來 南無月聚如來 南無普聚如來 南無華齒如來 南無毫相齒如來 南無上齒如來 南無善齒如來 南無善梵齒如來 南無梵德如來 南無婆聚德如[1]來 南無祭祀德如來 南無龍德如來 南無佛德如來」

[2]一千佛已竟。

「南無健德如來 南無無邊寶如來 南無無邊廣如來 南無無邊無垢如來 南無無邊光明如來 南無無邊妙如來 南無無邊手如來 南無無邊[3]坐如來 南無無邊最上功德如來 南無無邊真如來 南無無邊蓋如來 南無無邊鳴如來 南無阿僧祇劫成就佛如來 南無無垢覺如來 南無清淨覺如來 南無廣覺如來 南無無量覺如來 南無月覺如來 南無虛空覺如來 南無無[4]閡智善如來 南無生覺如來 南無師子光無邊力覺如來 南無開敷寶相月覺如來 南無法圓光明髻如來 南無普光明髻如來 南無佛虛空光明髻如來 南無普光明髻如來 南無香焰光明髻如來 南無焰熾髻如來 南無寶德髻如來 南無天帝釋髻如來 南無妙色髻如來 南無摩尼髻如來 南無可畏上如來 南無可畏意如來 南無善可畏意如來 南無可畏眼如來 南無可畏最上如來 南無可畏現如來 南無可畏如來 南無可畏力如來 南無可畏焰如來 南無可畏鳴如來 南無化自在如來 南無一切化如來 南無花自在如來 南無智自在勝如來 南無威自在勝如來 南無無邊鳴勝如來 南無[5]明勝如來 南無堅勝如來 南無[*]天神智自在勝如來 南無寂根如來 南無寂意如來 南無寂靖如來 南無寂上如來 南無寂功德如來 南無寂靜如來 南無調伏如來 南無調伏上如來 南無善調如來 南無善調心如來 南無金剛如來 南無金剛內信如來 南無金剛淨如來 南無金剛智山如來 南無摩尼妙如來 南無金剛峯如來 南無金剛真體如來 南無金剛齊如來 南無金剛碎如來 南無金剛蓮華上如來 南無月上如來 南無蓮華上如來 南無梵上如來 南無分上如來 南無真體法上如來 南無金剛重蓮華上如來 南無名上如來 南無上如來 南無寂光幢上如來 南無無邊智明善步行師子如來 南無無畏金剛那羅如來 南無師子如來 南無法虛空愛光師子如來 南無一切三昧海光師子如來 南無法燈行步智師子如來 南無大悲師子如來 南無師子吼如來 南無師子聲如來 南無師子步如來 南無毘盧遮那如來 南無毘盧遮那淨[6]至如來 南無毘盧遮那光莊嚴如來 南無法虛空功德毘盧遮那如來 南無不可得眼毘盧遮那如來 南無齒功德蓮華遊戲善毘盧遮那如[7]來 南無無邊光音聲虛空毘盧遮那如來 南無婆伽拔帝勇步天行如來 南無善遊步善寂色行如來」

[8]一千一百佛已竟。

「南無行行如來 南無善行如來 南無到彼岸如來 南無除愛如來 南無寂到彼岸如來 南無無比威德如來 南無無量功德瞿那莊嚴過去莊嚴劫波如來 南無瞿那寶功德莊嚴威積劫波如來 南無功德寶如來 南無熾盛焰山功德莊嚴如來 南無山功德莊嚴如來 南無光明莊嚴如來 南無明莊嚴如來 南無大莊嚴如來 南無無盡福海最勝莊嚴如來 南無名稱如來 南無大名稱如來 南無無邊名稱如來 南無名稱光如來 南無名稱初出如來 南無可畏名稱如來 南無喜賢名稱如來 南無無垢月名稱如來 南無那羅延金剛精進如來 南無大勢至精進如來 南無大精進如來 [9]南無大精進如來 南無熾盛精進如來 南無無邊精進如來 南無大精進主如來 南無一切世間愛[10]見最上大精進如來 南無善淨無垢焰如來 南無大坐焰如來 南無熾盛熾如來 南無瞿那熾如來 南無主如來 南無難勝熾如來 南無放熾如來 南無多摩羅[1]拔多羅栴檀香如來 南無諸香如來 南無熾面香如來 南無普香如來 南無不普香如來 南無香臼如來 南無饒香如來 南無無有香如來 南無香象如來 南無香普善淨智華如來 南無法界華如來 南無熾燈華如來 南無寶華如來 南無散華如來 南無普華如來 南無華如來 南無華聚如來 南無莊嚴體如來 南無白體如來 南無愛體如來 南無不毀體如來 南無不化分如來 南無分如來 南無分別分如來 南無相妙開華分如來 南無一切義現如來 南無一切現如來 南無無礙現如來 南無一義現如來 南無不空見如來 南無義見如來 南無實見如來 南無法見如來 南無無畏如來 南無無處畏如來 南無無畏分如來 南無不可畏如來 南無除畏如來 南無脫一切畏如來 南無離畏功德毛竪如來 南無多勝如來 南無勝者如來 南無勝勝如來 南無勝中勝如來 南無光勝如來 南無不可不勝如來 南無一切瞿那所生如來 南無普功德所生如來 南無無垢所生如來 南無諸方所生如來 南無日所生如來 南無善生如來 南無功德生如來 南無一切寶莊嚴色持如來 南無月炬持如來 南無大炬持如來 南無炬持如來 南無波持如來 南無無礙力持如來 南無至持如[2]來 南無無邊無礙力如來 南無大功德力如來 南無大力如來」

[3]一千二百佛已竟。

「南無賢力如來 南無威力如來 南無法力如來 南無寶彌留師子力如來 南無法界廣智如來 南無一切眾生心體叫如來 南無聲智如來 南無叫智如來 南無智主如來 南無三昧彌留最上智如來 南無普觀智如來 南無三世廣智如來 南無龍欣如來 南無最欣如來 南無歡欣如來 南無華鬚欣如來 南無淨欣如來 南無法持如來 南無法地持如來 南無無礙力持如來 南無天淨如來 南無清淨如來 南無虛空淨如來 南無音分淨如來 南無淨智者如來 南無清淨如來 南無音分健如來 南無普幢健如來 南無眾帝健如來 南無善[4]法健如來 南無法界蓮華如來 南無法蓮華如來 南無同蓮華如來 南無蓮華鬚如來 南無分荼利如來 南無道分華如來 南無金華如來 南無開敷如來 南無意喜華如來 南無無邊華如來 南無善華如來 南無精進軍如來 南無金剛[5]軍如來 南無熾盛軍如來 南無力軍如來 南無蓮華軍如來 南無迦羅毘羅軍如來 南無世帝威功德賢者如來 南無金摩尼山威賢者如來 南無本性身功德賢者如來 南無小賢者如來 南無賢者如來 南無賢身如來 南無勝者如來 南無大勝者如來 南無無邊勝者如來 南無降他勝者如來 南無難勝者如來 南無降化者如來 南無然燈如來 南無作無畏如來 南無作光如來 南無作歡喜如來 南無火意如來 南無拘物頭作開敷如來 南無婆伽拔帝釋迦牟尼如來 南無金仙如來 南無龍仙如來 南無仙者如來 南無仙勝如來 南無清淨體眼如來 南無月眼如來 南無日面如來 南無梵面如來 南無善眼清淨面如來 南無金色者如來 南無梵色者如來 南無常色者如來 南無[6]大天磨色者如來 南無瞻婆迦[7]色者如來 南無堅牢如來 南無堅步如來 南無珊地如來 南無內堅信如來 南無堅健勇器[8]杖捨如來 南無無遊戲[9]勇躍名稱如來 南無法上稱如來 南無寶稱如來 南無無邊稱如來 南無無垢臂如來 南無善臂如來 南無垂臂如來 南無瞿那臂如來 南無大臂如來 南無婆伽拔帝圓光如來 南無普智賢圓如來 南無苦行圓如[10]來[11]◎ ◎[12]南無泥摩耶如來 南無風泥摩耶如來 南無阿泥摩耶如來」[13]◎

一千三百佛已竟。

五千五百佛名經卷第二
貼文者 : : hui

五千五百佛名經卷第三 - 2024-01-29 13:05:19


五千五百佛名經卷第三

大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14]南無恭敬泥摩耶如來 南無不墮瞿那所生如來 南無無量瞿那財如來 南無那聚集如來 南無大瞿那如來 南無善化者如來 南無寂者決了如來 南無吼者如來 南無雲藏如來 南無怨藏如來 南無普如來 南無仙藏如來 南無滿願如來 南無滿足妙如來 南無滿足一切瞿那如來 南無喜吼如來 南無踐蹈如來 南無踐蹈魔如來 南無頭陀塵如來 南無無塵如來 南無伏欲塵如來 南無善朋友如來 南無世友如來 南無可信友如來 南無善思[A1]義如來 南無雜利如來 南無不藏利如來 南無日如來 南無伏日如來 南無最勝日如來 南無叫聲日如來 南無妙聲音如來 南無妙叫聲如來 南無無垢如來 南無無垢阿[1]梨耶如來 南無無垢[2]犢如來 南無最勝色如來 南無普端正如來 南無一切面開色如來 南無髻者如來 南無寶髻如來 南無多伽羅髻平等如來 南無無避如來 南無月者如來 南無吉祥如來 南無常吉祥如來 南無不可伏如來 南無幢不可降如來 南無帝沙如來 南無弗沙如來 南無商主如來 南無大商主如來 南無作利益如來 南無一切世利益如來 南無勝主如來 南無無主法行如來 南無無憂如來 南無除憂如來 南無普智光明勝如來 南無難伏無畏如來 南無不可撲如來 南無力士如來 南無無相智慧如來 南無虛空智如來 南無斷語言如來 南無語響如來 南無福德所生如來 南無福德所出如來 南無大仙如來 南無上意如來 南無地主如來 南無寂香[3]音王如來 南無無量仙如來 南無天冠如來 南無明冠如來 南無意高上如來 南無不[4]墮如來 南無不墮持如來 南無那羅延如來 南無渡彼岸如來 南無乾闥婆如來 南無鉢囉鼻迦耶如來 南無淨足下如來 南無虛空下如來 南無化者如來 南無善化者如來 南無妙[5]臍如來 南無寂香善[*]臍如來 南無薩多伽拔帝如來 南無寂靜拔提如來 南無最意如來 南無善意如來 南無善思如來 南無虛空思如來 南無微妙語言如來 南無輪語言如來 南無敬供養如[6]來 南無梵天供養如來 南無堅勇軍戎[7]杖捨如來 南無捨波浪如來」

[8]一千四百佛已竟。

「南無如教如來 南無微妙如來 南無可喜如來 南無不被毀如來 南無法海所生[9]意如來 南無迦葉如來 南無拘留孫大如來 南無初發心斷疑如來 南無拔煩惱如來 南無一切願度彼岸斷疑如來 南無至無畏如來 南無梵供養如來 南無月者如來 南無難降日如來 南無火者如來 南無毘沙門如來 南無水者如來 南無塵者如來 南無常涅槃者如來 南無無塵垢如來 南無顯赫者如來 南無梵者如來 南無憍陳如如來 南無阿芻婆夜如來 南無動牢固如來 南無戰勝如來 南無名無比如來 南無無愛性如來 南無大悲如來 南無常勇猛如來 南無[10]悲者如來 南無翳月光如來 南無樂曼陀羅香如來 南無常水震鳴善音宿王開敷神通如來 南無令散疑意如來 南無無著處如來 南無勝行如來 南無金網莊嚴如來 南無可得瓔珞如來 南無娑多耶如來 南無燈明如來 南無栴檀如來 南無分明如來 南無大器如來 南無毘葉[11]婆斯那如來 南無毘婆尸如來 南無怖魔如來 南無盧遮如來 南無眾生虛空心形像如來 南無調伏他如來 南無成熟如來 南無難調如來 南無音聲者如來 南無想者如來 南無智焰熾身如來 南無譬喻師子如來 南無生者如來 南無眾類愛如來 南無歡喜如來 南無喜增長如來 南無明照如來 南無遮婆那婆如來 南無樹者如來 南無閻浮威如來 南無種種作如來 南無最上行如來 南無摩尼角如來 南無調御如來 南無智門音多藏如來 南無普智行無攀緣如來 南無妙寶如來 南無滅下如來 南無善圓滿月如來 南無難勝智至如來 南無功德如來 南無不可思議如來 南無雞薩羅如來 南無頻申如來 南無智者如來 南無普行淨如來 南無象耳如來 南無象者如來 南無虛空藏如來 南無難破壞如來 南無栴檀星如來 南無無垢如來 南無思法者如來 南無法教藏如來 南無[12]發行如來 南無日威莊嚴如來 南無鉢唎鬀婆夜如來 南無入禪定如來 南無實言如來 南無善住如來 南無蹴蹋魔眾如來 南無散無明如來 南無盛威如[13]來 南無十方聞音鎧如來 南無多摩羅[1]拔如來 南無無邊遊戲如來」

[2]一千五百佛已竟。

「南無無相如來 南無勇行步象如來 南無幢音如來 南無親意如來 南無大震聲如來 南無水天如來 南無提頭賴吒如來 南無毘樓勒如來 南無阿黎殺吒如來 南無奢彌多如來 南無閻浮那陀如來 南無牟羅耶如來 南無優鉢羅耶如來 南無阿沙羅如來 南無娑羅如來 南無智勝如來 南無毘多摩尼如來 南無薩地利捨如來 南無熾盛如來 南無寂靜如來 南無廣信如來 南無教化菩薩如來 南無寶功德如來 南無辯才瓔珞思惟如來 南無師子嚬[3]申力如來 南無雜所有如來 南無與樂如來 南無甘露者如來 南無梵天者如來 南無聲震吼鳴如來 南無威決了如來 南無破散魔力聲如來 南無定住如來 南無何[4]囉多耶如來([5]隋云樂) 南無熾盛者如來 南無瞿那眾勝如來 南無眾勝解脫如來 南無日所生如來 南無真體法上如來

「若有人於[6]是等無邊阿僧祇所生諸佛如來名號,身自受持、讀誦、思惟憶念、奉修行者,彼無眼患,無耳鼻患、舌患、身患,一切障礙皆悉清淨,一切眾人不能調伏,又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一切十方諸佛世尊常當念彼,為彼眾生常作守護,彼等諸佛乃至夢中為彼示現不可思議巧智方便,速得三昧陀羅尼門,所生之處恒常不離諸佛世尊,在於佛教大寶蓮花而取化生,所生之處不曾捨離三十二大人相及以八十隨形之好,神通五眼教化眾生,清淨佛剎行波羅蜜及三十七助菩提法,不離禪定、無量三昧、無色定等,不捨諸力、無畏辯才、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無量阿僧祇([7]依大隋上數法計,一阿僧祇得億十京十)諸佛法等,皆悉不離。彼如是諸佛世尊所有功德,彼還[8]如是功德具足,即得安樂,如是當[9]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南無無垢如來!若[10]稱彼名者,即得智無盡。

「南無日月燈如來!若[*]稱彼名者,當得不退轉。

「若有女人聞此佛名者,即為最後女身,更不復受。

「南無甘露彌留如來!若[*]稱彼名者,假令世界金鍱充滿,及以七寶持用布施,不及一歌羅分。

「南無普香如來!若[11]稱彼佛如來名者,一切毛孔出無量香,當受一切香熏佛剎,復得無量無邊福[12]德。

「南無淨光如來!若[*]稱彼佛如來名者,所得功德,假使以滿於恒河沙數世界之中七寶布施,不及於其一歌羅分,口稱彼佛如來名號。

「南無法上如來!若[*]稱彼佛如來名者,一切佛法悉皆滿足。

「南無大眾者如來!若[*]稱彼佛如來名者,一切佛法[A2]皆悉滿足。

「南無無邊香光明如來![13]稱彼名者,得不退轉。

「南無火光如來!若[14]稱彼佛如來名者,晝夜增長無量福聚。

「南無月燈明如來!若[*]稱彼佛如來名者,於世界中堪為福田。

「南無藥師琉璃光王如來!若[15]稱彼佛如來名者,一切殃罪悉皆除滅。

「南無普光最上功德稱聚王如來!南無正住摩尼積聚王如來!

「若有女人聞此二佛[16]如來名者,於一切處,得捨女身,復超四萬俱致劫[17]波生死流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常當不離見佛、聞法、供養眾僧,於後世中即得出家,尋當得成無礙辯才。

「南無寶光月莊嚴首威德明自在王如來!

「多緻(他夜[18]反)他([19]去)(一) 曷囉(上)怛泥(去)(二) 曷囉(上)怛泥(去)(三) 曷囉(上)怛娜翅[20](吉支反)囉(上)泥(去)(四) 曷囉怛娜鉢囉低曼[21]祑帝(五) 曷囉(上)怛娜三婆鞞(六) 曷囉(上)怛娜揭鞞(七) 曷囉(上)怛怒(去)鐸揭帝(八) 莎訶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行菩薩乘者,稱彼寶光月莊嚴首威德明自在王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名者,及此陀羅尼章句,聞已信解,彼捨此生,得轉輪王位;值佛出世,見如來已,當作無量供養供給,修於梵行,達到一切神通彼岸;復得陀羅尼,名曰十轉;見如來已,當作不思議供養,當見恒河沙等諸佛,超越如是俱致劫[*]波生死流轉,心不忘失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身牢[22]實如那羅延,[23]直有一骨難可屈折,彼身金色以三十二大丈夫相而自莊嚴;得梵音聲,離無閑處,當得閑處。」

而說偈言:

「若於七日七夜中, 稱彼如來名號者,
獲得清淨妙天眼, 無邊淨眼佛所稱。
獲得清淨天眼已, 彼人肉眼亦清淨,
當見無量無邊佛, 其數猶如恒河沙。
皆悉供養彼諸佛, 所聞彼法皆受持,
若眼所見諸人等, 莫不善言相慰喻。
往昔曾經供養佛, 并及所作不思議,
一切悉得心念持, 皆由聞彼如來號。
「南無智炬如來 南無金光積形如來 南無實言如來 南無常音震王諸如來等

「爾時,普賢菩薩、文殊尸利童子、陀羅尼自在王菩薩、執金剛手菩薩,時,四菩薩及智炬等四如來,住在日月宮殿。爾時,日月二天子,詣彼如來及菩薩所,見彼如來等各坐寶莊嚴師子之座,在閻浮檀[A3]輦上及彼諸菩薩。

「爾時,日月二天子各共思惟:『我等云何於此如來邊及諸菩薩所,當得陀羅尼名曰與一切眾生光明散大黑闇最妙最上流布十方,以彼威力與諸眾生作大光明。』

「時,彼如來,共彼菩薩,即為說此陀羅尼呪:

「『僧[1]𭈳(余歌[*]反)涕婆([2]去)斫芻([3]釵盧[*]反,下[4a]同)[4b](一) 馱馱(二) 斫芻鉢囉婆(去)(三) 肚邏迷他(去)(四) 迦邏他(去)(五) 壹鬚(他履[*]反)聃(他甘[*]反)娑(三我[*]反)(六) 蘇[5]囉(上)吒(去)(七) [6]蘇囉(上)馱(八) 蘇炭娑([7]上)(九) 壹聃娑([*]上)(十) 鞞羅(十一)([8]經本元少第十二一句) 鞞羅鉢膩(女利[*]反)([9]十三) 遮𠺕謨唎多[10](上)膩(十四) 阿(長聲)囉膩(十五) 迦羅鉢膩(十六) [11]迦羅鉢膩(十七) [12]妬嚧徒四(十八) [13]妬嚧妬嚧徒四([14]十九) [15]陀素底陀素底(二十) 地唎地唎(二十一) 度嚧度嚧(並去[16]聲)(二十二) 豆邏豆邏(二十三) 迦邏迦邏(二十四) 薩他(引)娑([17]去)薩他(引)娑([18]去)(二十五) 耆邏耆邏([19]二十六) 耆羅(引)鉢夜(二十七) 耆羅(引)鉢夜(二十八) 陀素陀素(二十九) 孫度三(蘇含[*]反)步(三十) 悉[20]闥素(三十一) 頞闥素(三十二) [21]野闥[22]素野闥娑(引)鉢泥([23]去)(三十四) 樹(引)嚧唎([24]三十五) 題(引)薩唎(三十六) 哥([25]去)[26]邏哥[*]邏(三十七) 翅([27]吉豉[*]反)唎翅[28](如上)唎(三十八) 厥嚧摩厥嚧摩(三十九) 迦磨鉢泥([29]去)(四十) 雞魯甊(郎苟[*]反)雞魯甊([30]四十一) 雞羅鉢泥([*]去)(四十二) 羯迦唎羯迦唎([*]四十三) 羅(引)嚕(四十四) 復第(四十五) 突甊[31](犖苟反)[32]第突甊第(四十六) 莫訶突甊第(四十七) 歌邏歌邏(四十八) 翅利翅([33]吉豉[*]反)利(四十九) 比(比方之比)怖霤賜(五十) 比怖霤賜(五十一) 馱嗽馱嗽(五十二) 賀嗽賀嗽(五十三) 賀娑簸膩(五十四) 莎[34](引)[35]呵[36](五十五)』

「爾時,普賢菩薩告日月二天[37]子言:『諸族姓子!此陀羅尼,已曾八億八千萬諸佛所說,憐愍眾生故。諸族姓子!優曇鉢花可為易得,此陀羅尼句實難出生。諸族姓子!此陀羅尼句又為易出,若當受持此陀羅尼及讀誦者,亦復甚難。諸族姓子!佛出於世,是為不難,此陀羅尼[38]出現甚難。諸族姓子!若有人為在阿鼻地獄眾生,造無間[39]者,誹謗正法者,住世一劫為利益彼眾生故,誦此陀羅尼句二十一日,晝三夜三,日日[40]溫習,於彼之時,阿鼻大地獄,以陀羅尼威神力故,破毀百叚,彼等眾生即得解脫。何況閻浮提人輩,若觸耳[A4]門者,彼等應作如是知:「我等已被四如來攝受,及四菩薩、并日月二天攝受。」於此中莫生疑惑。』

「多緻他(一) 度致(二) 摩訶度那致(三) 素嚧素嚧(四) 莎[41]呵

「叔迦邏毘輸達膩(一) 多羅多羅(二) 莎呵

「[42]殊帝(一) 鉢囉地閉(二) 妬嚧妬嚧(三) 莎呵

「鉢頭摩摩利膩(一) 薩著(典迦[*]反)[43](二) 何邏多佛[44]第(三) 胡嚧胡嚧(四) 莎呵

「薩著(典迦反)佛第(一) 薩著(同上音)盧迦膩(二) 翅[45](吉豉反)唎翅唎(三) 莎呵

「陀羅尼佛第(一) 阿波囉底呵多佛第(二) 妬嚧妬嚧(三) 莎訶

「羅(引)利那質底(一) 徒摩鉢唎呵唎(二) 叩庫[46]嚧庫[47]嚧(三) 莎呵

「陀邏陀邏摩訶陀[48]羅(一) 達邏達邏闍延底裔(二) 莎呵[49](諸此莎聲皆平而長,諸此呵聲悉去而急)

「蘇拔囉底(一) 蘇多閉(二) 阿波囉帝(三) 呵多佛第(四) 陀囉陀囉陀囉陀[50]囉(五) 延[51]帝裔

「南無智炬如來 南無金剛積形如來 南無實言如來 南無可畏音震王諸如來等 莎呵

「南無月光童子

「多緻他(一) 鉢囉婆(引)迦唎(二) 鉢囉婆(引)跋帝(三) 達摩毘輸第(四) 羯磨毘輸第(五) 婆婆鬪迷(去)(六) 莎呵

「若有人,日常誦者,一切業障皆得清淨。

「南無寂光王如來

「多緻他(一) 傷帝[1]傷帝(二) [2]阿邏伽(三) 叉(引)耶(余歌[*]反)夜(余賀[*]反,諸[3]耶夜悉同此反)(四) 傷底傷底(五) 垤([4]徒結[*]反)鞞莎(六) 叉[*]耶(引)夜(七) 傷帝傷謨訶叉耶[5]夜(八)

「多緻他(一) 眸𡀔𡀔(二) 眸𡀔𡀔(三) 阿婆呵眸𡀔𡀔(四) 毘闍叉[*]耶夜(五) 莎呵

「若人長誦此呪,晝三夜三,彼等眾罪速盡無餘。

「南無勝栴檀香體如來

「多緻夜他(諸此多音皆[6]作[7]怛,緻音皆[8]地夜[*]反,[9]他皆去[10]聲)(一) 脂囉([11]長)帝(二) 摩唎至翅(皆[12]吉豉[*]反)(三) 突唎馱迷(去)(四) 途囉奴(五) 鉢囉鞞殺吒(去)(六) 栴檀囊(長)岐(去)(七) 栴檀那健[13](平而長)第(八) 栴檀那揭鞞(九) 栴檀那復誓(十) 毘輸達尼(去)(十一) 遮唎多(引)囉(引)拔帝(十二) 薩婆怛他伽多(十三) 提(引)瑟[14]鬚帝(三聲[15]聯[16]疾急)(十四) 莎呵

「此陀羅尼章句,一切諸佛之所宣說、解釋、隨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此陀羅尼者,於諸鬼神得無所畏,轉此一生覩彌陀佛,復得對面見觀世音,及見月光童子,從一勝處至一勝處,諸善法中遇善知識,若其女人得轉女身,所謂是彼栴檀香體如來威力,復得無邊菩薩勝處。

「南無月上如來 南無作光明菩薩

「多緻他(一) 達唎達唎(二) 陀囉膩(三) [17]胒(女一[*]反)陀膩(四) 阿婆夜羯邏閉(五) 迦辣波鞞伽帝(六) [A5]暗(烏臘[*]反)米履多(米已下三字疾急道)(七) 迦辣波(八) 胡多貰膩(九) 阿難多目企[18]十閈(十) 阿難多斫芻伽帝(十一) 唵(重聲長引)婦(十二) 莎呵[19](十三)

「善男子!此陀羅尼章句,恒河沙諸佛世尊所說、住持、隨喜,為令墮諸惡趣眾生生利益故。善男子!若有菩薩受持此陀羅尼,彼人超越八種恐怖,所謂:無邊地獄恐怖、無邊畜生恐怖、無邊餓鬼恐怖、無邊受胎恐怖、無邊生恐怖、無邊老恐怖、無邊病恐怖、無邊死恐怖。十方諸佛皆念彼人,命終之時,心不錯亂,面對諸佛。受生當得無盡之身,亦復得於調伏諸根。

「南無婆伽婆辯幢如來 南無寶火如來 南無大目如來 南無法界形如來

「多緻他(一) [20]達唎達唎(並上[21]聲)(二) 達摩陀妬(三) 鉢囉([22]上)底瑟恥(勅履[*]反)帝(四) 莎呵

「南無諸方燈明王如來

「多緻他(一) 鉢囉遞閉鉢囉遞(徒履[*]反)閉(二) [23]折(時列反)若(女迦[*]反)那([24]引)[25]迦鉢囉([*]上)地閉(三) 莎呵(四)

「南無悲威如來

「多緻他(一) 坻(低)誓坻誓(二) [*]折(時列[*]反)若(女迦[*]反)那坻誓(三) 佛陀坻誓(四) 達摩坻誓(五) 僧伽坻誓(六) 莎呵

「南無梵海如來

「多緻他(一) 婆囉帝婆囉帝(二) 薩婆跋囉(上)多鉢[26]利不([27]平)唎泥(去)(三) 佛陀達唎舍泥(四) 莎呵

「南無忍圓滿燈如來[28](一千五百七十)

「多緻他(一) 器那器那(二) 薩婆達摩(三) 婆囉拏膩(四字並去[29]聲)(四) 佛陀薩鱣(知[30]栖[*]反)那([31]去)(五) 達摩薩鱣那(六) 僧伽薩鱣那(七) 莎呵

「南無法圓光如來

「多緻他(一) 栴達囉鉢囉鞞(二) 蘇利耶鉢囉鞞(三) 栴達囉蘇利耶(四) 設多索呵薩囉頞帝(五) 奚唎迦(六) 鉢囉鞞(七) 毘輸陀夜(八) 闍若(女何[*]反)斫芻(九) 莎呵

「南無無畏莊嚴如來

「多緻他(一) 達摩毘喻(二字連聲道,下[32]同)醯(二) 伽伽那毘喻[33]醯莎呵([34]三) 闍若那毘喻醯([35]四) 莎[*]呵

「南無寂光王如來

「多緻他(一) 陀囉陀囉(二) 闍若(如齊[36]反)耶(三) 鉢唎輸(引)達泥(去)(四) 闍若(女迦反)那鉢唎富囉泥(去)(五) 多他哆阿婆菩(引)達泥(去)(六) 尸伽濫(七) 莎呵

「南無廣名稱如來

「多緻他(一) 毘不羅瞿折(之列[*]反)唎(二) 伽伽那瞿折[37](之列反)唎(三) 不囉耶不囉[38]耶薩婆奢(引)[39](四) 阿提瑟恥(勅一[*]反,[40]下同)[41](五) [42]帝佛陀阿提瑟恥帝(六) 薩婆菩提薩埵提瑟恥帝(七) 莎呵

「南無法海波濤功德王如來

「多緻他(一) 鞞佶(耆一[*]反)易[43](羊豉反)(二)(下悉同) 達摩三謨達囉鞞佶易(三) 伽伽那三謨達囉鞞佶易(四) 佛陀三謨達囉鞞佶易(五) 菩提薩埵達摩三謨達囉鞞佶易(六) 波羅蜜多鞞佶易(七) 薩婆奢鉢唎[44]哺囉拏(去)鞞佶易(八) 佛陀提瑟恥帝(九) 莎呵

「此諸佛等,往昔行菩薩行時,作如是願:『我等證菩提已,若有眾生,聞我等名,受持淨信,彼等皆得住不退轉,超越過於八不閑處,諸佛菩薩皆悉護念住持,往生清淨佛剎,捨彼命已,一切諸天皆當守護,過諸怖畏。』若復有人,持如是等諸佛名字,及陀羅尼偈頌章句,憶念不忘,彼若欲見彌勒菩薩,彼人應誦此陀羅尼一十萬遍,隨力供養;若欲見普賢菩薩,彼人應誦二十萬遍,隨力供養;若復欲見毘盧遮那如來,彼人誦三十萬遍,隨力供養。得淨心已,發慈愍心,捨諸我慢、瞋恚、嫉妬、忿恨諸患等。

「南無因無邊光明功德威形如來

「多緻他(一) 脩利易(以豉[*]反)[1](二) 脩利易([2]三) 若那脩利易[3](四) 莎呵

「南無種種威力多王功德形如來

「多緻他(一) 尸利尸[4]利坻闍尸利([5]二) 莎呵

「南無阿僧祇俱致劫修[6]習覺如來

「多緻他(一) 三牟陀[7]曳(二) 三牟陀[*]曳(三) 若那三牟陀[*]曳(四) 莎呵

「南無諸法遊戲威形如來

「多緻他(一) 揭(其謁[*]反)薜(步計[*]反)(二) 揭薜([8]三) 若那揭薜(四) 莎呵

「南無妙金虛空形如來

「多緻他(一) 伽伽泥[9](去)(二) 伽伽泥([10]三) 伽伽那毘輸[11](四) 莎呵

「南無寶彌留如來

「多緻他(一) 彌留([12]去)彌留(二) [13]阿辣那彌留(三) 莎呵

「南無瞿那海如來

「多緻他(一) 瞿泥([*]去)瞿泥(二) 瞿那三目提黎(三) 莎呵

「南無法界音幢如來

「多緻他(一) 吱(吉支[*]反)[*](二) 駐吱駐([14]三) 若那吱駐([15]四) 莎呵

「南無法海能雷如來

「多緻他(一) 三目提離(二) 三目提離(三) 若那三目提離(四) 莎呵

「南無法幢如來

「多緻他(一) 陀婆[16]提陀婆[*]提(二) 達摩陀婆[*]提(三) 莎呵

「南無地威如來

「多緻他(一) 陀離陀離(二) 陀羅尼三勿提離(三) 莎呵

「南無法力光如來

「多緻他(一) 波羅避波羅避(二) 達摩波羅避(三) 莎呵

「南無虛空覺正如來

「多緻他(一) 佛提佛提(二) 蘇佛提(三) 莎呵

「南無彌留峯明如來[17](一千六百)

「多緻他(一) 頞利脂頞利脂(二) 若那頞利脂(三) 莎呵

「南無雲峯如來

「多緻他(一) 迷(引)祇迷祇(二) 摩訶迷祇(三) 莎呵

「南無日燈幢峯如來

「多緻他(一) 波羅地[18]庇[19](邊豉[*]反,下同)(二) 波羅地庇(三) 若那波羅地庇(四) 莎呵

「南無剎證覺如來

「多緻他(一) 娑彌娑彌(二) 三摩娑地帝(多豉[*]反) 莎呵

「南無樹王如來

「多緻他(一) 度盧迷(去)[20](二) 度盧迷(去)[21](三) 若那度盧迷(去[22]四) 莎呵

「南無瞿那彌留如來

「多緻他(一) 瞿泥(去)[23](二) 瞿泥[24](去)(三) 瞿那泥迷([25]四) 彌留尸佉離([26]五) 莎呵

「南無三寶如來

「多緻他(一) 尼彌(去)[27](二) 尼彌([28]三) 若那尼彌[29](去)(四) 莎呵

「南無毘盧遮那如來

「多緻他(一) 毘梨毘梨(二) 毘盧遮泥([30]去)(三) 莎呵

「南無光莊嚴如來

「多緻他(一) 毘(引)右醯毘右醯(二) 若(女何[*]反)那毘右醯(三) 莎呵

「南無法海如[31]來

「多緻他(一) 三摩三摩(二) 三眸達囉毘迦囉滿泥(三) 莎呵[32]◎

「◎[33]南無威頭如來

「多緻他(一) 低闍低闍(二) 若那低闍(三) 莎呵

「南無世間主如來

「多緻他(一) 因(引)垤(徒結[*]反)[34]利因(引)[35]坻唎(二) 因達[36]羅毘迦囉彌([37]去) 莎呵

「南無威賢功德如來

「多緻他(一) 跋地隷[38](二) 跋地隷([39]三) 須跋地隸([40]四) 莎呵

「南無諸法光王如來

「多緻他(一) 波(引)囉避波囉避(二) 若那波囉避[41](三) 莎呵

「南無金剛寶齊如來

「多緻他(一) 婆嗜離婆嗜離(二) 婆闍盧怛離(三) 莎呵

「南無持無礙力如來

「多緻他(一) 阿僧祇[42](二) 阿僧祇([43]三) 阿僧伽佛提([44]四) 莎呵

「南無法界形如來

「多緻他(一) 達唎迷(去)[1](二) 達唎迷(去)([2]三) 達摩達唎([3]四) 莎呵

「南無諸方燈明王如來

「多緻他(一) 推泥推泥(二) 遲那迦唎(三) 莎呵

「南無悲威德如來

「多緻他(一) 低視低視(二) 摩訶低視(三) 莎呵

「南無梵海如來

「多緻他(一) 婆囉帝婆囉帝(二) 婆囉多鉢唎不囉泥([4]去)(三) 莎呵

「南無忍圓燈明如來

「多緻他(一) 懺迷[5](二)(悉去聲) 懺迷([6]三) 若(女[7]何[*]反)那懺迷([8]四) 莎呵

「南無法圓光如來

「多緻他(一) 薩囉薩囉(二) 薩婆佛陀(三) 提瑟呹(耻一[*]反)帝(四) 莎呵

「南無寂光王如來

「[9]羶(詩安[*]反,下[10]悉同)帝([11]一) 鉢囉羶帝([12]二) 憂[13]波羶帝([14]三) 莎[*]呵[15]◎

[*]五千五百佛名經卷第三
貼文者 : : hui

五千五百佛名經卷第四 - 2024-01-30 12:49:20


五千五百佛名經卷第四

大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16]南無無垢名稱如來

「多緻[17]他 毘富㘑毘富[18]㘑 若那毘富[19]㘑 莎[20]呵

「南無法海濤波功德王如來

「多緻[*]他 三摩([21]上)三摩([22]上)三摩悉鬀(他細[23]反)[24]帝 莎呵

「南無法主王如來

「多緻[*]他 曷[25]囉摩曷囉[26]磨曷低吱(吉離[*]反)囉[27]膩 莎呵

「南無瞿那雲如來

「多緻[28]他 瞿迷(迷悉去聲)瞿[29]迷瞿摩瞿[30]迷 莎呵

「南無法功德如來

「多緻[*]他 室唎室唎 室[31]唎 莎呵

「南無天冠如來

「多緻他[32](一) 摩句㖑(卓界反)[33](二) 摩句[34]㖑達摩摩句㖑(三) 莎呵

「南無智焰威功德如來

「多緻他(一) 誓裔誓裔(二) 闍耶鉢[35]帝莎呵

「南無兩足尊如來

「多緻他(一) 度磨度磨(二) 度迷度迷(三) 莎呵

「南無虛空聲如來

「多緻他(一) 伽伽泥([36]去)伽伽泥(二) 伽伽那娑迷(去)([37]三) 莎呵[38](四)

「南無三漫[39](平)多生燈如來

「多緻他(一) 三婆婆三婆婆[40](二) 佛陀薩[41]怟裔[42]那 莎呵

「南無豪功能形如來

「多緻他(一) 漚迷漚迷[43](並去聲)(二) 漚摩拔帝(三) 莎呵

「南無寂鳴如來

「多緻他(一) 瞿殺(所界[*]反,下同)瞿殺(二) 佛陀瞿[44]殺 莎呵

「南無海功德如來

「多緻他(一) 薩囉薩囉(二) 施[45]鞞 莎呵

「南無日威如來

「多緻他(一) 低嗜低嗜(二) 低闍鉢帝(三) 莎呵

「南無輿王如來

「多緻他(一) 施鞞施[46]鞞覆([47]二) 莎呵

「南無相彌留如來

「多緻他(一) 叉裔叉裔(二) 羯磨叉裔(三) 莎呵

「南無雲音鳴如來

「多緻他(一) 胡嘍醯胡嘍醯(二) 瞿沙胡嘍醯(三) 莎呵

「南無法主王如來

「多緻他(一) 因地唎因地唎(二) 因陀囉鉢帝(三) 莎呵

「南無瞿那王如來

「多緻他[48](一) 瞿嬭[49](悉奴界反)瞿嬭[50](二) 瞿拏三謨地帝[51](三) 莎呵

「南無富彌留如來

「多緻他(一) 不[52]羅耶不囉耶(二) 薩婆摩奴曷唎他(三) 莎呵

「南無聲寂如來

「多緻他(一) 奢彌奢彌(二) 奢摩泥(三) 莎呵

「南無光王如來

「多緻他(一) 波羅波羅(二) 波羅娑[53]羅泥[54](去)(三) 莎呵

「南無華積如來

「多緻他(一) 鳩暮(二) 鳩暮(三) 鳩暮提(四) 莎呵

「南無海胎藏如來

「多緻他(一) 揭薜(步隷[*]反,下同)揭薜(二) 怛他伽多揭薜(三) 莎呵

「南無出生功德如來

「多緻他(一) 三婆婆[1]三婆婆(二) [2]波羅尼陀那三婆婆(三) 莎呵

「南無天主周羅摩尼胎藏如來

「多緻他(一) 第薜第[3]薜(二) 第便陀羅(三) 不視低(四) 莎呵

「南無金山如來

「多緻他(一) [4]綱(引)遮泥[5](二) [*]綱遮泥(三) [*]綱遮那地[6]利施([7]去)(四) 莎呵

「南無寶積如來

「多緻他(一) 何囉([8]上)怛泥([*]去)(二) 何囉怛[9]泥若那何囉[10]怛[11]泥[12](三) 莎呵

「南無法幢如來

「多緻他(一) 淡磨淡磨(二) 達摩淡[13]磨 莎呵

「南無財貨功德如來

「多緻他(一) 尸利低誓(二) 尸利低誓(三) 尸[14]利莎呵[15](四)

「南無智意如來

「多緻他(一) 闍弊闍弊(二) 闍婆泥(三) 莎呵

「南無寂幢如來

「多緻他(一) 羶帝([16]羶音詩安[*]反,下悉同)(二) 羶帝(三) 波羅羶帝(四) 莎呵

「南無奢摩他幢如來

「多緻他(一) 吉利吉利(二) 吉都囉誓(三) 莎呵

「南無寂燈功德如來

「多緻他(一) 奢摩泥覆(二) 波羅奢摩泥覆(三) 羶都婆[17]婆[18](四) 覆([19]五) 莎呵

「南無[20]無邊明王如來

「多緻他(一) 阿婆婆(引)細(二) 阿婆婆(引)細(三) 阿婆婆娑迦囉泥(四) 莎呵

「南無雲徐步如來

「多緻他(一) 毘婢毘婢(二) 毘嵐毘低(三) 莎呵

「南無日威如來

「多緻他(一) 蘇嚧蘇嚧(二) 蘇利踰地低(三) 莎呵

「南無法燈功德彌嘍如來

「多緻他(一) 地蜱地蜱(二) 達摩波地蜱(三) 莎呵(四) 不嗜低(五) 莎呵

「南無師子遊戲智燈王如來

「多緻他(一) 四迷([*]去)四迷(二) 佛陀僧伽四迷(三) 莎呵

「南無普求那雲如來

「多緻他(一) 彌[21]嘍彌嘍佛陀彌嘍([22]二) 莎呵

「南無虛空思如來

「多緻他(一) 伽伽泥([*]去)伽伽泥(二) 伽伽那(引)毘首陀耶(三) 莎呵

「南無出生莊嚴如來

「多緻他(一) 三婆薜覆(二) 三婆薜覆(三) 三婆婆鼻由奚覆(四) 莎呵

「南無雷法海震鳴如來

「多緻他(一) 伽唎囉(引)闍泥([*]去)(二) 伽唎囉闍泥([*]去)(三) 若那伽唎囉闍泥([*]去)(四) 莎呵

「南無法界音鳴如來

「多緻他(一) 陀囉陀囉(二) 陀囉尼[23]槃悌(三) 莎呵

「南無化雲如來

「多緻他(一) 尼彌尼彌(二) 若那尼彌(三) 莎呵

「南無善音功德如來

「多緻他(一) 婆婆離(二) 婆婆離([*]去)(三) 佛陀婆婆離(四) 莎呵

「南無普方威如來

「多緻他(一) 多囉多囉(二) 佛陀提瑟魑(勅[24]一[*]反)泥(去聲)([25]三) 莎呵

「南無法海如來

「多緻他(一) 三謨垤(田結[*]反)唎(二) 三謨垤唎(三) 達摩陀妬三謨垤唎(四) 莎呵

「南無普音聲如來

「多緻他(一) 三婆([*]去)鞞([*]去)(二) 三婆鞞(三) 拔都佛陀地瑟[26]咤([27]託麻[*]反)泥那([*]去)(四) 莎呵

「南無瞿那海如來

「多緻他(一) 瞿泥([*]去)瞿泥(二) 佛陀三婆婆瞿泥(三) 莎呵

「南無功德燈如來

「多緻他(一) 尸唎尸唎(二) 鉢囉提波尸唎(三) 莎呵

「南無耆(市尸[*]反)那[28]日如來

「多緻他(一) 耆泥([*]去)耆泥(二) 耆那[29](三) 蘇唎裔([30]四) 莎呵

「南無廣雲如來

「多緻他(一) 毘富隸毘富隸(二) 伽伽那毘富隸(三) 莎呵

「南無寶[31]功燈明瞿那相如來

「[32]鉢囉地(長聲)閉([33]一) 鉢囉地閉(二) 尸利底闍(三) 鉢囉地閉(四) 莎呵

「南無成光明如來

「多緻他(一) 悉地悉地(二) 蘇悉地(三) 謨折(之列[*]反)儞(四) 謨剎儞(五) 目訖底(六) 毘目訖底(七) 阿摩隸(八) 毘摩隸(九) 瞢伽隸[A1]奚[1]囒孃伽鞞(去[2]聲)(十) 何囉底那(引)伽鞞([*]去)(十一) 薩婆他娑達泥([*]去)(十二) 波囉摩[3]囉他[4]婆達泥(十三) 摩那賜(十四) 摩訶摩那賜(十五) 阿陀浮底(十六) 頞底耶浮底([5]去)(十七) 毘多拔裔(十八) 蘇拔唎泥([*]去)(十九) 拔囉摩瞿灑(二十) 拔囉摩阿厨灑帝(二十一) 薩婆囉挮數(二十二) 阿波囉[6]祇(二十三) 薩婆多囉(二十四) 阿波囉底呵底(二十五) [7]折(之列[*]反)妬殺灑致(二十六) 佛陀俱致毘婆殺帝(二十七) 那摩薩婆悉陀那(去聲)(二十八) 怛(都渴[*]反)他揭多那(二十九) 莎呵

「說此陀羅尼時,彼等一切諸佛世尊而讚嘆言:『善哉!善哉!善[8]丈夫!汝今乃說是甚深陀羅尼乎。若有讀誦、受持此陀羅尼者,常廣思惟。彼族姓子,當得此等諸佛世尊恒常滿足彼之所願。』

「爾時,香明如來以其舌根,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然後告彼七十七那由他菩薩言:『若有[9]良家子、良家女,受持此陀羅尼章句,若讀、若誦,隨力當作[10]供養,彼為此等諸佛世尊,所有心願皆悉滿足。』爾時,教發菩薩摩訶薩白香[11]光如來,作如是言:『世尊!彼等云何而作供養,供養彼等諸佛如來?』作是語已,[12]世尊告彼教發菩薩,作如是言:『[13]良家姓子,若有初發心行[14]菩薩初發業者,又[15]欲得滿一切願者,彼於晨朝時,以瞿摩塗地,隨力香花而供養已,去離世談,晝三遍、夜三遍,誦彼諸佛如來名號及此陀羅尼,而彼即得現見諸法,漸得滅除一切業障,以諸如來真實持故。』

「南無月光如來

「多緻他(一) 氈達唎([16]皆羅[17]施[*]反)(二) 氈達唎(三) 蘇氈達唎(四) [18]沬帝氈達唎(五) 氈達唎吱(吉支[*]反)囉尼泥([*]去)(六) 彌唎彌唎(七) 佛陀提瑟呹(耻壹[*]反)帝(八) 四履四履達摩提瑟呹帝(九) 莎呵(十)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晨朝時,常當精勤專念彼等如來名號,而彼人輩,四萬劫常識宿命,亦不忘失菩提之心。

「南無一切趣清淨王如來

「多緻他(一) 輸達儞輸達儞(儞字悉年隸[19]反) 薩婆波頗毘輸達[20]儞輸[21]悌 毘輸[22]悌 薩婆達摩毘輸[23]悌 莎呵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能受持此如來名號,精勤憶念,不忘失者,即得現見一切諸法,盡諸業障及盡諸惡,以佛真實住持力故,當於十四俱致世中,常憶宿命,乃至菩提,善根亦不窮盡。

「南無清淨眼如來

「多緻他(一) 斫芻斫芻(二) 若那斫芻(三) 莎呵(諸莎[24]則長聲,[*]呵則去聲)

「若善男子、善女人,持此如來[25]之名號者,彼於世間當作眼目,常能憶持四十俱致宿命之事,乃至道場,善根不盡。

「南無香象光王如來

「多緻他(一) 揭誓揭誓(二) 揭誓延(以[26]佃[*]反)悌唎(三) 莎呵」

「爾時,勝聚菩薩白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持此香象光王如來名號者,彼於十三俱致歲中,身出香氣不曾休息,亦不廢忘菩提之心。』

「南無花相如來

「多緻他(一) 布澁閉(二) 布澁閉(三) 蘇(引)布澁閉(四) 莎呵

「此陀羅尼,多有功能。以陀羅尼呪華二十一遍,如所備具,向如來塔中散之,彼人所有心願皆得滿足,復盡一切業障。

「南無治地王如來

「多[27]著他(一) 達唎達唎(二) 達囉尼盤地(三) 莎呵

「若有人持此如來名字,及此陀羅尼章句,彼人當滿一切心願。誦此呪一百八遍,即當一切諸地方所,皆成結界,隨得供具供養如來,即滿一切所有諸願。

「有佛名[28]日月燈明,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29]是佛名號, 更不生諸惡趣中。
有佛名[30]日月燈光,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得總持能巧知。
有佛名曰電燈明,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31]者, 不曾生於惡趣中。
有佛名曰最勝燈,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諸相未曾有缺少。
有佛名曰住真實,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其[32]口常出優鉢香。
有佛名曰智燈明,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大得行行於智中。
有佛名曰燈明主,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照世間猶如燈。
有佛名曰威德住,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一切諸方威顯赫。
有佛名曰陀羅住,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令眾甘露得充足。
有佛名曰空燈明,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能令驚怖著有者。
有佛名曰實燈明,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說于經不染著。
有佛名曰實燈號,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驚怖一切諸外道。
有佛名曰誓空行,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有持彼佛名號, 能脫多數千家生。
有佛名曰盡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有持彼佛名號, 當得速知眼邊際。
有佛名曰盡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有持彼佛名號, 當能速知耳邊際。
有佛名曰有邊[1]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有持彼佛名號, 當能速知有眼際。
有佛名曰邊際德,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有持彼佛名號, 當得速知眼邊際。
有佛名曰轉功德,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有持彼佛名號, 當得速知轉眼處。
有佛名曰離功德,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有持彼佛名號, 當得速知眼離處。
有佛名曰無物德,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有持彼佛名號, 當能速知眼無物。
有佛名曰無生德,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得速知眼無生。
有佛名曰滅功德,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得速知眼寂處。
有佛名曰不取德,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得速知眼不取。」
[2]二百如來。

「有佛名曰眼盡邊,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得盡知耳邊際。
有佛名曰耳盡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能得知鼻邊[3]際。
有佛名曰鼻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有持彼佛名號, 當能速知舌邊際。
有佛名曰舌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有持彼佛名號, 當能顯知身邊際。
有佛名曰身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能顯知心邊際。
有佛名曰心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得顯知色邊際。
有佛名曰色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得顯知聲邊際。
有佛名曰聲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得顯知香邊際。
有佛名曰香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得顯知味邊際。
有佛名曰味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得顯知觸邊際。
有佛名曰觸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4]有持彼佛名號, 當得顯知盡邊際。
有佛名曰盡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得顯知地邊際。
有佛名曰地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得顯知水邊際。
有佛名曰水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得顯知風邊際。
有佛名曰風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得顯知火邊際。
有佛名曰火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得顯知想邊際。
有佛名曰想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得了知愛邊際。
有佛名曰愛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得了知世邊際。
有佛名曰世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當得了知業邊際。
有佛名曰業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5]有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陰邊際。
有佛名曰陰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界邊際。
有佛名曰界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生邊際。
有佛名曰生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因邊際。
有佛名曰因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有邊際。
有佛名曰有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名邊際。
有佛名曰名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事邊際。
有佛名曰事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鳴邊際。
有佛名曰鳴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施邊際。
有佛名曰施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戒邊際。
有佛名曰戒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1]有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忍邊際。
有佛名曰住忍辱,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精進際。
有佛名曰住精進,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禪邊際。
有佛名曰住禪那,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般若際。
有佛名曰住般若,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慈邊際。
有佛名曰慈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2]有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悲邊際。
有佛名曰悲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喜邊際。
有佛名曰喜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捨邊際。
有佛名曰捨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華邊際。
有佛名曰華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鬘邊際。
有佛名曰鬘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音聲際。
有佛名曰音聲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香邊際。
有佛名曰香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然香際。
有佛名曰然香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3]傘蓋際。
有佛名曰[*]傘蓋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幢邊際。
有佛名曰幢邊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作燈際。
有佛名曰作燈際, 現在說法人師子,
若能持彼佛名號, 即得了知光明際。
「帝殺搩([4]吒革[*]反)醯(一) 那摩末底阿波囉延底(二) 帝殺搩醯(三) 閇唎那摩末底(四) 波離輸悌(五) 帝殺搩醯(六) 安搩跋帝(七) 燠醯惡棄(八) 帝殺搩醯(九) 婆傍那佉(十) 伽囉醯多摩陀四(十一) 醯履悉履履(十二)  惡叉囉輸悌(十三) 伏多儞鷄底(十四) 阿婆毘跋吒(都嫁反)(十五) 波囉帝殺搩伽多四(十六) 僧祇若(女何[*]反)波囉毘舍(十七) 毘[5]跋唎匙多(十八) 薩鞞多囉(十九) 毘跋唎匙多(二十) 瞿沙毘輸悌(二十一) 瞿沙八囉婆毘妬(二十二) 輸若(女何[*]反)薩婆婆鞞(二十三) 㖶迦波陀妬(二十四) 頞真底耶(二十五) 迦他(二十六) 伽他涅何呵囉(二十七) 娑呵薩囉設多儞(二十八) 斫芻叉耶延多(二十九) 叉耶多[6]涅呵嚧(三十) 斫芻波離延多(三十一) 波離延多涅呵嚧(三十二) 斫芻婆槃哆(三十三) 鞞鞞迦涅呵嚧(三十四) 斫芻毘跋唎多(三十五) 婆槃多(三十六) 泥呵嚧(三十七) 斫芻頞闍帝(三十八) 泥呵嚧(三十九) 達泥呵嚧(四十) 斫芻阿伽囉醯耶(四十一) 摩婆薩妬(四十二) 泥呵嚧(四十三) 斫芻何囉奴(四十四)  伽囉呵(四十五) 婆迦鉢他(四十六) 羶(始安[*]反)耽(四十七) 斫芻(四十八) 那[7]帝尸都(四十九) 瞿沙鉢涕那(五十) 瞿沙毘跋唎[8]祇(匙音)多(五十一) 瞿沙涅履地殺吒(五十二) 斫芻賀囉悉唎多(五十三) 曷囉儞失唎多呵嚧(五十四) 斫芻[9]何囉那伽多(五十五) 阿伽多[10]何囉阿貰耶(五十六) 育吉帝(五十七) 阿著(顛何[*]反)[11]何舍夜(五十八) 育吉夜(五十九) 蘇遮那([*]去)(六十) 羅叉[12](入)那([*]去)(六十一) 謨達囉(六十二) 優伽囉呵(六十三) 波囉伽囉呵(六十四) 曷唎沙(六十五) 摩那卸(思夜[*]反)(六十六) 質多毘世沙(六十七) 泥呵囉(六十八) 娑何薩[13]囉波帝殺搩(六十九) 莫[14]阿羅波底殺搩(七十) 阿羅波揭車(去)(七十一) 莫阿羅波揭車(去)(七十二) 阿羅波低遮(七十三) 莫阿羅波低遮(七十四) 步醯娑莫醯多(七十五) 摩婆婆底殺搩(七十六) 阿羅(長聲)波帝(七十七) 那嚧伊悉帝唎(七十八) 僧祇若(女何[*]反)(七十九) 毘拔囉祇多低那(八十) [15]莫阿羅波顛遮(八十一) [16]阿羅波顛遮(八十二) [17]迦尸脂捨(八十三) 阿羅波帝(八十四) 那盧伊悉帝唎(八十五) 伊悉帝唎耶(八十六) 僧祇若那跋唎多帝(八十七) 多卸(思夜[*]反)(八十八) 伊悉唎僧祇若(女何[*]反)(八十九) 毘跋囉祇多低那(九十) 阿羅波顛遮(九十一) 莫阿羅波顛遮(九十二) 若那施(舍理[*]反)([18]九十三) [19]泥[20]呵囉(九十四) 索[*]呵薩囉(九十五) 夷摩那娑(九十六) 僕呼(九十七) 鉢囉舍那娑呵薩囉(九十八) 服多瞿那(九十九) 波離鉢唎車耶(一百) 摩那([21]一百一) 鉢囉毘尸妬(一百二) 那盧波舍底(一百三) 泥唎涅[22]𭧿(利衫[*]反)(一百四) 阿伽多阿伽帝喻(一百五) 伽摩難柘(一百六) 阿賴耶娑他那(一百七) 毘跋囉匙多薩鞞(一百八) 阿伽摩難遮(一百九) 那毘轍底多寫([23]一百一十) 婆師曳底([24]一百[25]十一) 頞喻阿𡛜那摩(一百十二) 安多唎制(平聲)(一百十三) 毘呵嚧(一百十四) [A2]儞師[26]般奴(一百十五) 阿伽摩尼遮(一百十六) 那婆唎囉哆帝(一百十七) 僧祇若(女何[*]反)(一百十八) 阿(平)伽末奴(一百十九) 阿伽底曳頞世捨衫(一百二十) 阿伽妬奢薩[27]怒(奴故[*]反[28]一百二十一) 迦𠺕尼迦卸(息夜[*]反)(一百二十二) 阿跋囉難遮(一百二十三) 那毘轍底多寫(一百二十四) 阿伽底薩跋遮多寫(一百二十五) 那阿薩底(一百二十六) 惡叉夜塞揵馱(一百二十七) 毘闍膩多低那(一百二十八) 頞叉與迦喻(一百二十九) 頞真帝[29]輸(一百三十) 若(女何[*]反)那([30]一百三十一) 阿嚧多惡叉囉(一百三十二) 育吉帝泥呵濫(良衫[*]反)(一百三十三) 惡伽囉多[31]娑(一百三十四) 波離施多(一百三十五) 薩婆匙泥奈(一百三十六) 頞施嚧鉢囉波妬(一百三十七) 頞真帝喻多寫(一百三十八) 阿伽底闍訶妬(一百三十九) 那毘䆈耶帝多寫(一百四十) 阿伊底惡叉嚧([1]一百四十一) 伊迦儞著(珍何反)何鉢帝(一百四十二) 阿伊帝喻(一百四十三) 阿毘跋囉多(一百四十四) 波利延妬(一百四十五) 鴦(一百四十六) 阿真帝夜(一百四十七) 何囉濕彌(一百四十八) 鉢囉婆鉢囉文遮帝(一百四十九) 阿婆毘地汝(一百五十) 伊跋囉帝呵囉([2]一百五十一) 低那摩(一百五十二) 阿多囉那阿跋囉奴(一百五十三) 低那那阿四(一百五十四) 阿伽底耶四(一百五十五) 阿那伽底耶四(一百五十六) 惡叉囉跋囉匙多(一百五十七) 底殺搩醯輸染(一百五十八) 婆殺底達謨(一百五十九) 阿迦羅波尼[3]呵嚧(一百六十) 渧[4]尸妬達摩(一百六十一) 阿僧迦囉呵嚧(一百六十二) 薩婆嚧低陛(一百六十三) 頞僧伽尼呵嚧(一百六十四) 奢(世婆[*]反)他尸利殺吒(一百六十五) 頞僧伽尼呵嚧(一百六十六) 頞唎他尼呵嚧(一百六十七) 鉢囉婆沙尼呵𠺕(一百六十八) 那[5]娜尼𠺕吉底(一百六十九) [A3]烏地裔囉那呵嚧(一百七十) 達摩泥囉多摩([6]一百七十一) 憂渧囉那呵嚧(一百七十二) 輸設多阿呵嚧(一百七十三) 膩否大伽羅呵嚧(一百七十四) 醯妬泥呵嚧(一百七十五) 阿醯妬泥呵嚧(一百七十六) 跋薩妬泥呵嚧(一百七十七) 跋薩妬泥呵嚧(一百七十八) 阿跋薩尼呵嚧(一百七十九) 輸世泥呵嚧(一百八十) 富大迦羅泥呵嚧([7]一百八十一) 頞悉帝泥呵嚧(一百八十二) 阿那悉帝泥呵嚧(一百八十三) [8]謁摩泥呵嚧(一百八十四) 阿謁摩泥呵嚧(一百八十五) 毘波迦泥呵嚧(一百八十六) 阿毘波迦泥呵嚧(一百八十七) 因地唎耶陀妬泥呵嚧(一百八十八) 鉢囉鞞輸(一百八十九) 那那毘大(一百九十) 頞地目吉底泥呵嚧([9]一百九十一) 阿鉢囉底(一百九十二) 莫鉢囉底(一百九十三) 鉢底泥呵嚧(一百九十四) 蒲多結唎殺吒(一[A4]百九十五) 縛婆陀那泥呵嚧(一百九十六) 哺囉婆婆拔寫(一百九十七) 儞婆婆泥呵嚧(一百九十八) 頞拙(主律[*]反)底泥呵嚧(一百九十九) 主帝裔[10]泥嚧([11]二百) 阿薩囉婆([12]二百一) [13]𮝖那(二百二) 鉢唎延多泥呵嚧(二百三) 婆薩那差毘多(二百四) 賀囉泥呵嚧(二百五) 薩婆末奴囉他(二百六) 薩寫([*]去)泥呵嚧(二百七) 落剎那便闍那(二百八) 跋囉那泥呵嚧(二百九) 闍底毘輸達那([14]二百一十) 瞿多囉泥[15]呵(二百十一) 薩婆楞(犖矜[*]反)伽(二百十二) 毘輸達泥([*]去)泥呵嚧(二百十三) 頡唎第(二百十四) 毘俱嚧槃那(二百十五) 浮陀泥呵嚧(二百十六) 頞鉢囉底(二百十七) 刪(蘇干反)地(二百十八) 毘世沙泥呵嚧(二百十九) 野迦鉢地那(二百二十) 鉢陀那泥呵嚧(二百二十一) 野迦那野迦(二百二十二) 頞泥迦泥呵嚧(二百二十三) 阿迦妬(二百二十四) 阿伽底耶寫([16]二百二十五) 泥呵嚧(二百二十六) [17]謁摩毘輸第(二百二十七) 泥沙鉢底泥呵嚧(二百二十八) 斫芻(諸斫芻字皆器[18]𣯫[*]反)(二百二十九) 鉢囉闍那妬(二百三十) 斫芻泥呵嚧(二百三十一) 結梨舍鉢囉醯那(二百三十二) 鉢囉羶多泥呵嚧(二百三十三) 頞陀浮多呵嚧(二百三十四) 尼陀浮陀呵嚧(二百三十五) 阿吒囉迦吒囉(二百三十六) [19]呵醯履(二百三十七) 吐澁閉(二百三十八) [20]呵迦細(二百三十九) [21]婆迦細(二百四十) 叉[22]來([23]二百四十一) 頞輸施(二百四十二) 帝殺搩([24]吐格[*]反)醯(二百四十三) 陀囉尼(二百四十四) 薩婆泥呵嚧(二百四十五) 薩婆鉢帝(二百四十六) 醯履米(二百四十七) 挮利迷者(二百四十八) 阿世也加吒膩(二百四十九) 伏多伽拏那(二百五十) 朱多泥([25]二百五十一) 謨多泥(二百五十二) 都殺泥(二百五十三) 尸利殺搩(二百五十四) 夜叉伽拏那(二百五十五) 鳩槃茶伽拏那(二百五十六) 提婆伽拏那(二百五十七) 乾闥[A5]婆伽茶那(二百五十八) 陀那婆(二百五十九) 僧伽摩睺(呼侯反)羅(二百六十) 伽僧枷(二百六十一) 婆囉摩泥呵𠺕(悉犖救[*]反二百六十二) 阿婆囉摩泥呵𠺕(二百六十三) 同達囉泥呵[26]𠺕(二百六十四) 阿蘇囉泥呵嚧(悉犖故[27]反)(二百六十五) 釋迦囉泥訶𠺕(二百六十六) 那釋迦囉泥呵𠺕(二百六十七) 提婆泥呵𠺕(二百六十八) 那提婆泥呵嚧(二百六十九) 夜叉泥呵𠺕(二百七十) 那夜叉泥呵嚧(二百七十一) 那伽泥呵嚧(二百七十二) 那那伽泥呵嚧(二百七十三) 浮多鳩槃茶乾闥婆泥呵嚧(二百七十四) 哺多那閉唎多卑[28]貰遮泥呵嚧(二百七十五) 低沙遮羯磨毘質多囉泥呵嚧(二百七十六) 低沙遮涅毘世沙泥呵嚧(二百七十七) [29]真陀囉泥呵嚧(二百七十八) [30]那真陀囉泥呵嚧(二百七十九) 蘇利耶泥呵嚧(二百八十) 那蘇利耶泥呵嚧(二百八十一) 馨求隷(二百八十二) 鴦求隷(二百八十三) 鴦求羅那(二百八十四) 毘醯智(二百八十五) 尸毘智(二百八十六)[31]◎

「◎[32]應當持戒清淨行, 月八十四十五日,
思惟巧智莫忘失, 頂戴如來佛舍利,
心念當出陀羅尼:[33]◎
五千五百佛名經
貼文者 : : hui

五千五百佛名經卷第五 - 2024-01-30 12:54:32


五千五百佛名經卷第五

大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34]浮多泥呵嚧 阿摩奴沙泥呵嚧

「如來塔中多然燈, 當應燒彼多勝香,
彼勝香中多種出, [35]精最五百勝沈水,
熏陸勝者十分半, 十分半中妬路香,
復用三兩安息香, 鬼甲香葉亦復爾,
最好苜蓿香同上, 藿香橘皮復三分,
如是分數應具足, 蒲黃四分取一分,
應具十分石皮香, 欝金華香復二分,
又須二分安息香, 優鉢青[36]木分亦爾。
如是等分日乾[A1]曝, 既[A2]曝乾已細為末,
然後取好真勝蜜, 以用和彼諸香等。
復有二種真正蜜, 別用和彼上分香,
若有[1]酥摩那正油, 即用此油塗兩手,
方用油手揉上香, 揉熟已竟安石器,
如是等香和合訖, 如來塔中用然之。
應令佛心大歡欣, 於諸眾生起悲心,
如是最妙種種香, 種種妙音妙華等。
頂戴香油然勝燈, 應誦此等陀羅尼,
若欲依彼諸佛[2]教, 如前所說應隨順。
凡有所願皆成就, 彼用少時願得成,
陀羅尼智不為難, 諸有[3]鬼神悉從心。
野叉眾等鳩槃茶, 龍眾亦復隨彼意,
哺多餓鬼毘舍[A3]闍, 若有失財皆告彼,
數數來往告彼知, 凡有所作皆成就。
鬼神所有隱密言, 諸天并及夜叉等,
諸龍眾等鳩槃[4]茶, 為彼宣說呪文句。
由有福德精進力, 一切眾事莫不成,
心中所有求願者, 亦皆自在得成就。
「[5]㗍(許牀[6]反)遇魯 胡嚧波跋底 [A4]兮多漫底 頞唎他跋底 婆呼波囉那設多男(去聲)斫芻米 斫芻跋底 呼唎曷履阿知儞婆嚌([7]車皆[*]反)底剎搩(他格[*]反)醯提唎 提婆跋底 跋囉婆羅鉢他輸悌浮多鉢底 伊[8]呵每醯阿毘剎[9]男 頞他跋底 浮呼鉢囉那 設多那 陀囉尼 堙醯(上聲)儞 [10]曼底唎多 輜波藍(鹿淹反)迦磨瞿那柘毘跋唎[11]抵 (市支[*]反)多薩毘 梅吐那達摩毘跋唎[*]抵多輸地薩囉婆波囉摩陀 毘跋唎[*]抵多質底

「心中當念陀羅尼, 彼既誦此陀羅尼,
若欲入於王宮時, 心中應念是神呪,
隨心所念王[12]處得, 多有千數眾生輩,
王宮眷屬皆淨信, 國中臣民亦信向,
多作供養諸善逝, [13]多千眾生無有邊,
隨順彼王之所作, 共諸[14]朋友常和合,
凡所營利速成就, 不曾覩見諸惡者。
或有眾生迷濁心, 遠處於彼不讚歎,
見於彼等無威曜, 無堪彼人大威德。
若失伏藏得不難, 若失資財得[15]亦易,
若失言[16]詞還易得, 若失諸門亦易得。
種種諸書千數音, 工巧未聞得不難,
能為眾生作[17]師導, 於怨仇所能調伏。
彼死驚怖心不迷, 欲求無上菩提時,
諸女群隊皆憐愍, 難得[18]財寶皆易得。
一切文義智巧出, 多百眾生堪為醫,
諸所生處眼不壞, 瞻覩智慧皆無上。
所求衣服隨彼欲, 所求飲食隨彼用,
若親富伽得隨順, 所有成者呪功德。
受持總持無疲惓, 演說法時亦不疲,
演出諸經及安置, 彼智亦無疲[*]惓時,
見有堪器無嫉妬, 見應受器即為說。
若[19]愛衣服心貢高, 彼無陀羅尼智慧,
或有貪著朋友家, 於諸衣鉢起愛染,
諸如彼等愛縛[20]者, 無有總持智慧心。
「南無一寶莊嚴如來 南無寶牛王如來 南無無量音如來 南無善安[21]庠牛王如來 南無須彌聚如來 南無無畏王如來 南無勝瞿那莊嚴如來 南無勝伽尼泥如來 南無虛空俗如來 南無叫力王如來 南無放焰光如來 南無牽幢王如來 南無華備具功德如來 南無離怖毛竪如來 南無智功德如來 南無栴檀香如來 南無曲躬[22]明如來 南無作寶如來 南無香象如來 南無彌留聚如來 南無一蓋如來 南無無礙安詳緩步如來 南無栴檀香如來 南無肩廣圓滿如來 南無網光如來 南無寶優鉢羅功德如來 南無智華寶光明功德如來 南無月上寶功德如來 南無一切怖畏散壞如來 南無安隱王如來 南無法手如來 南無十上焰光如來 南無普焰光如來 南無智光如來 南無寶上焰如來 南無寶輪如來 南無無礙鳴聲如來 南無網焰如來 南無無邊覺如來 南無無邊莊嚴如來 南無無邊牛王如來 南無優波羅功德如來 南無智安住如來 南無釋迦牟那如來 南無智叫如來 南無娑羅主王如來 南無寶娑羅如來 南無將導御如來 南無寶言如來 南無不空說如來 南無功德[23]王如來 南無叫王如來 南無不空見如來 南無香形如來 南無無礙鳴音如來 南無叫力焰如[24]來 南無須彌頂上王如來 南無寶最上功德如來 南無蓮華德如來 南無最上寶如來 南無香形如來 南無叫鎧如來 南無普藏如來 [25]南無普藏主雲王燈如來 [26]南無普光明如來 南無無量種種相遊戲如來」

[27]一千八百。

「南無最勝[1]伽尼如來[2](隋云眾) 南無佛華備具功德如來 南無佛華最上王如來 南無寶形如來 南無不空說名功德如來 南無無邊瞿那精進鎧如來 南無發意一切眾生莊嚴如來 南無月分段如來 南無圓光如來 南無瞿那王光如來 南無瞿那度彼岸如來 南無作燈如來 南無天王如來 南無作光如來 南無無畏如來 南無婆祇車如來 南無作寶如來 南無無怖如來 南無蓮華上焰如來 南無優波羅功德如來 南無無邊願鎧如來 南無無邊功德安住如來 南無寶聚如來 南無娑羅呪王如來 南無寶光形如來 南無寶積如來 南無無邊功德莊嚴如來 南無觀世音如來 南無須彌光如來 南無無邊牛王如來 南無最上行如來 南無寶華所生功德如來 南無無邊安詳緩步如來 南無一切眾生應現著鎧如來 南無寶蓋最上如來 南無最勝眾如來 南無不死甘露華如來 南無寶[3]牛王如來 南無月上功德如來 南無發心轉法輪如來 南無諸方名聞如來 南無迦陵伽王如來 南無日圓燈如來 南無寶上如來 南無智生功德如來 南無瞿那王安住如來 南無無障礙眼如來 南無無怖畏如來 南無智功德如來 南無不可得鎧如來 南無光圓威王如來 南無意因如來 南無無垢憶如來 南無金剛利如來 南無淨意如來 南無利益如來 南無正觀鎧如來 南無蹴踏[4]冤仇如來 南無優鉢羅功德如來 南無震力王如來 南無無邊光明彌留香王如來 南無種種華如來 南無無邊光如來 南無女人丈夫蹴踏如來 南無香上功德如來 南無寶最王如來 南無香彌留如來 南無一切眾生心解脫智現如來 南無無相音如來 南無智藏功德如來 南無無礙音如來 南無無動安詳行如來 南無迦葉如[5]來 南無一切瓔珞牛王[6]現如來 南無成利如來 南無有功德如來 [7]南無名稱響如來 南無一切有我慢拔除如來 南無智德如來 南無宿王如來 南無甘露相如來 南無栴檀如來 南無羅網光如來 南無梵音如來 南無不死甘露所生功德如來 南無一切攀緣如來 南無一切眾生不斷鎧如來 南無無邊遊戲如來 南無示現諸法如來 南無顧視諸法如[8]來 南無普生功德如來 南無普智上王如來 南無蓮華上王如來 南無方上如來 南無化生功德如來 南無眾生賢如來 南無智光如來 南無智阿黎耶如來 南無除孕如來 南無醫王如來」

[9]一千九百。

「南無無異鎧如來 南無無邊智說如來 南無栴檀香功德如來 南無無比喻佛華功德如來 南無善住王如來 南無月上焰如來 南無值御如來 南無作勝如來 南無不惓迴轉如來 南無名稱友如來 南無名稱音如來 南無除憂如來 南無蓮華最功德如來 南無善散華相如來 南無普香焰如來 南無諦視眼如來 南無放焰如來 南無光相如來 南無寶形光如來 南無二相髻如來 南無三界牛王安詳行如來 南無明圓如來 南無虛空續牛王如來 南無無盡牛王如來 南無鼓音如來 南無普牛王如來 南無智震如來 南無善安住如來 南無佛牛王如來 南無普德首如來 南無無邊瞿那具足如來 南無智最上功德如來 南無智上光明威功德如來 南無蓮華所生功德如來 南無最勝香牛王如來 南無月相焰如來 南無香象如來 南無不死光如來 南無蓮華聚如來 南無蓮華生功德如來 南無栴檀功德如來 南無寶積如來 南無智上如來 南無作無畏如來 南無無邊瞿那所生功德如來 南無光明相如來 南無無邊作德如來 南無一切瞿那所生功德如來 南無蓮華所生功德如來 南無持炬如來 南無寶上功德如來 南無最上王如來 南無星宿王如來 南無無邊彌留王如來 南無虛空圓清淨王如來 南無不死音如來 南無寶彌留如來 南無種種寶華開敷如來 南無最勝眾如來 南無無垢離垢解脫鎧如來 南無金華如來 南無寶室如來 南無妙華所生如來 南無放焰如來 南無華所生如來 南無華蓋如來 南無不空鎧如來 南無叫力王如來 南無梵唱如來 南無牛王如來 南無無邊眾如來 南無調御如來 南無無礙輪如來 南無一切取作散如來 南無拔疑如來 南無無相音如來 南無過去未來現在鎧甲如來 南無無邊光如來 [A5]南無寶彌留如來 南無日燈如來 南無智生功德如來 南無炬燈如來 南無上焰如來 南無弗沙如來 南無無邊[1]日如來 南無方燈如來 南無娑羅主王如來 南無師子如來 南無寶山如來 南無毘[2]波尸如[3]來 南無醫王如來 南無賢功德如來 南無無濁如來 南無香上功德如來 南無香[4]上如來 南無栴檀屋如來 南無無邊精進如來 南無數蓮華[5]數最上王如來 南無寶網如來 南無善住王如來 南無香最勝手如來」

[6]二千。

「南無與諸樂如來 南無示現一切攀緣如來 南無不空名稱如來 南無善住如來 南無無邊瞿那如來 南無莊嚴功德如來 南無樂莊嚴如來 南無虛空相如來 南無賢上功德如來 南無無邊牛王如來 南無淨目如來 南無調柔如來 南無最上功德如來 南無彌留如來 南無難降伏幢如來 南無難行如來 南無無邊彌留香如來 南無月圓淨王如來 南無勝彌留如來 南無喜所生功德如來 南無淨彌留如來 南無善寶功德如來 南無無礙眼如來 南無無邊德作如來 南無威功德如來 南無願善思成就如來 南無清淨圓王如來 南無智藏如來 南無難調將如來 南無智聚如來 南無作燈如來 南無歡[7]樂主如來 南無無垢上如來 南無上功德如來 南無示現一切眾生正信牛王如來 南無無邊寶如來 南無一切牛受牛王如來 南無焰佛蓮華最上功德如來 南無一切魔佛形示現牛王如來 南無相音如來 南無想音如來 南無蓮華上如來 南無寶生功德如來 南無無塵意牛王如來 南無智華所生如來 南無最上威王如來 南無寂靜如來 南無無塵牛王如來 南無諸趣閉塞如來 南無不思議瞿那功德如來 南無喜[8]生功德如來 南無除怖畏如來 南無香熏如來 南無普見如來 南無無畏如來 南無至無畏如來 南無栴檀燈如來 南無[9]燈火如來 南無熾盛如來 南無上行如來 南無勝眾如來 南無金剛行步如來 南無智自在王如來 南無智力叫如來 南無無畏上如來 南無瞿那王光明如來 南無賢功德如來 南無梵鳴音如來 南無寶華如來 南無蓮華所生功德如來 南無種種華如來 南無安隱王如來 南無蓮華最上功德如來 南無常舉肩如來 南無藥師王如來 南無無邊攀緣行如來 南無無邊牛王如來 南無無邊焰如來 南無無邊眼如來 南無諸緣牛王如來 南無無邊星宿眾牛王如來 南無宿王如來 南無香上功德如來 南無虛空[10]功德如來 南無最上功德如來 南無作論議如來 南無勝彌留如來 南無無邊眼如來 南無娑伽羅如[11]來 南無燈炬如來 南無兩幢相如來 南無無垢月威王如來 南無智功德如來 南無叫力王如來 南無瞿那王光如來」

[12]二千一百。

「南無寶火如來 南無拔諸疑如來 南無行步兒如來 南無幢王如來 南無蓮華功德所生如來 南無放光焰如來 南無慈者如來 南無明蓮華焰如來 南無多信如來 南無無[13]盡行步如來 南無海彌留最上如來 南無釋迦牟尼如來 南無示現雲如來 南無無邊聲如來 南無無量瞿那功德如來 南無作無異鎧如來 南無無邊焰光如來 南無善眼如來 南無[14]寶藏如來 南無離垢無垢解脫[15]如來 [16]南無過現未來無礙鎧如來 南無甘露華如來 南無不死光如來 南無無量莊嚴如來 南無無邊焰光如來 南無無量身光如來 南無不死牛王如來 南無一蓋如來 南無宿院如來 南無寶蓋如來 南無星宿王如來 南無[17]善宿王如來 南無光圓如來 南無光王如來 南無焰上功德如來 南無無邊焰光如來 南無勝牛王如來 南無無邊牛王遊步如來 南無無礙鳴聲如來 南無大雲焰如來 南無網焰如來 南無佛華焰如來 南無蓮華牛王如來 南無山王如來 南無月瞿那[18]主如來 南無放光焰如來 南無善滿肩如來 南無示現雲如來 南無頂上[19]至王如來 南無不空名[20]渡如來 南無不空安詳遊步如來 南無婆伽拔底不空牛王如來 南無婆伽拔底不空焰如來 南無無邊猛進如來 南無娑羅帝王如來 南無無邊勇進如來 南無寶娑羅如來 南無一蓋所如來 南無星宿莊嚴如來 南無寶所得如來 南無栴檀舍如來 南無無邊香光如來 南無無邊光如來 南無光明圓者如來 南無淨彌留如來 南無無障礙眼如來 南無無邊眼如來 南無寶所生如來 南無普功德如來 南無安住如來 南無無邊勇步如來 南無不空功德如來 南無佛華生德如來 南無寶健步如來 南無無邊鎧甲如來 南無無邊莊嚴如來 南無虛空圓焰如來 南無無相音如來 南無藥師王如來 南無不怯如來 南無除怖毛竪如來 南無瞿那王光如來 南無觀意出華如來 南無虛空門如來 南無虛空音如來 南無虛空莊嚴音如來 南無大目如來 南無勝功德如來 南無蓮華所生功德如來 南無師子德如來 南無悉達多如來 南無功德藏如來 南無師子頰如來 南無善安隱如來 南無梵彌留如[1]來 南無淨眼如來 南無不空遊步如來 南無香象如來 南無香功德如來 南無香彌留如來 南無無邊眼如來 南無香積如來 南無寶山如來 南無善安住如來 南無善安住王如來 南無娑羅主自在王如來 南無寶彌留如來 南無持圓光如來 南無火燈明如來 南無燈炬如來 南無雲精進如來 南無善觀鎧甲如來 南無師子如來 南無眾生調御如來 南無最勝安住王如來 南無作日如來 南無作光如來 南無光明彌留如來 南無作光明彌留如來 南無圓光明如來 南無淨光如來 南無飯蓋如來 南無香蓋如來 南無寶蓋如來 南無栴檀香如來 南無栴檀功德如來 南無須彌聚如來 南無寶光明如來 南無娑羅自在王如來 南無梵功德如來 南無清淨[2]日如來 南無斷怯弱如來 南無除一切怖畏毛竪如來 南無寶鎧甲如來 南無無上焰如來 南無網光相如來 南無因王如來 南無一切佛身如來 南無示現功德如來 南無蓮華莊嚴牛王如來 南無網光明如來 南無無邊光佛華所生如來 南無寶娑羅如來 南無寶月如來 南無牛主醫師王如來 南無藥者如來 南無智勝如來 南無最上鎧如來 南無無上彌留如來 南無發心即轉法輪如來 南無華積如來 南無散華如來 南無不齊光如來 南無最上焰如來 南無不動跡而速勇步如來 南無無邊勇步如來 南無無量光明如來 南無[3]邊牛王如來 南無無定願如來 南無轉胎孕如來 南無牛主如來 南無攀緣鎧如來 南無佛虛空如來 南無不惓不轉願如來 南無婆伽婆功德如來 南無[4]力成利如來 南無成利鎧如來 南無月如來 南無安住鎧如來 南無無邊鎧如來 南無相鎧如來 南無無邊[5]際鎧如來 南無無邊所有鎧如來 南無作然燈如來 南無作光明如來 南無一庫藏如來 南無無邊身如來 南無網焰光如來 南無[6]無邊勇健如來 南無頂上如來 南無圓光明如來 南無善觀如來 南無不空名稱如來 南無一切怖畏怯弱作散壞如來 南無無邊瞿那王形如來 南無拔度一切怨仇如來 南無一切魔境界如來 南無無邊華如來 南無甘露流注如來 南無無邊鳴聲如來」[7]◎

[8]右二千三百一十二。

[9]五千五百佛名經卷第五
貼文者 : : hui

五千五百佛名經卷第六 - 2024-01-30 13:06:03


[10]五千五百佛名除障滅罪神呪經卷第六

[11]大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12]南無焰積如來 南無光明功德如來 南無除兩圓如來 南無不死佛華焰如來 南無別彌留如[13]來[14]◎ ◎[15]南無善現如來 南無[16]善目如來 南無最勝眾如來 南無寶華如來 南無寶所出如來 南無月華如來 南無一切帶鎧甲如來 南無一切生死煩惱蹴踏如來 南無無邊辯才如來 南無爭義不怯如來 南無一切攀辯才行如來 南無普香焰如來 南無香象如來 南無香牛主如來 南無香舍如來 南無圓光如來 南無焰王如來 南無蓮華最王如來 南無佛牛王如來 南無無邊牛王如來 南無善鎧如來 南無善鎧功德如來 南無散華如來 南無香華如來 南無香華蓋如來 南無瓔珞如來 南無華窟如來 南無金華如來 南無香不澁迦華如來 南無彌留王如來 南無彌留主如來 南無眾生最上鎧[17]鉀如來 南無眾生不[18]定轉如來 南無善行如來 南無著鎧如來 南無善華如來 南無普放解脫焰如來 南無解脫蓮華功德如來 南無寶羅網如來 南無最上王如來 南無一蓋遍覆[1]諸剎如來 南無星宿王如來 南無善滿肩如來 南無發王如來 南無香熏者如來 南無無邊智牛王如來 南無不空著鎧如來 南無不空見如來 南無無礙眼如來 南無阿閦初發心共如來 南無無邊目如來 南無燈主如來 南無普作光明如來 南無安詳遊步如來 南無散諸憂如來 南無無憂如來 南無生功德如來 南無瞿那王如來 南無光明如來 南無勝彌留如來 南無香醉如來 南無憍陳如如來 南無[2]處所功德如來 南無紅華功德如來 南無華所出如來 南無智視如來 南無勝眷屬如來 南無普光明如來 南無月上焰如來 南無諸方名稱如來 南無度王如來 南無無邊光明功德如來 南無香最勝彌留如來 南無無畏如來 南無安隱所生功德如來 南無無邊瞿那勝行所生功德如來 南無一切瞿那妙莊嚴如來 南無華王如來 南無難降幢如來 南無自在藏焰如來 南無常蓮華最上王如來 南無無[3]畏行所出如來 南無齊整音如來 南無虛空圓淨如來 南無彌留光明如來 南無作燈如來 南無蓮華上焰如來 南無名稱習如來 南無名稱厚如來 南無娑羅主王如來 南無無邊焰光如來 南無拘留孫如來 南無拘那含牟尼如來 南無迦葉如來 南無釋迦牟尼如來 南無彌勒如來 南無師子如來 南無東方明如來 南無牟那耶如來 南無華如[4]來 南無大華如來 南無華幢如來 南無善宿如來 南無善[5]明如來 南無商主如來 南無大臂如來 南無大力如來 南無藥者如來 南無月幢如來 南無名稱相如來 南無涼冷相如來 南無大光明如來 南無牟尼聚如來 南無脫取如來 南無堅[6]䩕如來 南無毘盧遮那如來 南無日胎如來 南無月胎如來 南無饒焰如來 南無善明如來 南無無憂如來 南無致沙如來 南無東方燈如來 南無持鬘如來 南無瞿那光明如來 南無示現義如來 南無燈如來 南無多如來 南無祇多如來 南無[7]滅者如來 南無安善如來 南無滿足如來 南無嚴熾如來 南無堅彊如來 南無功德威如來 南無堅功德如來 南無難降如來 南無瞿那幢如來 南無[8]阿囉[9]呵擔如來 南無眾主如來 南無領眾如來 南無梵鳴如來 南無堅牢如來 南無著[10]鎧如來 南無不嚴猛如來 南無不劇戲如來 南無作光明如來 南無大彌留如來 南無金剛如來 南無勝者如來 南無無恐怖如來 南無寶[11]如如來 南無生者如來 南無蓮華如來 南無力將如來 南無華者如來 南無華焰如來 南無眾愛如來 南無大威如來 南無梵者如來 南無梵志如來 南無無量壽如來 南無無量光如來 南無龍遊戲如來 南無龍德如來 南無堅遊步如來 南無不空現如來 南無精進德如來 南無賢護如來 南無有力如來 南無喜如來 南無不墮如來 南無不上如來 南無師子幢如來 南無難勝如來 南無法則如來 南無歡喜王如來 南無調御如來 南無喜分如來 南無婆留那如來 南無瞿那[12]臂如來 南無香象臂如來 南無顯望如來 南無雲音如來 南無善思如來 南無善[13]意如來 南無孔穴如來 南無涼冷如來 南無大涼冷如來 南無獸王如來 南無大名稱如來 南無摩尼髻如來 南無嚴如來 南無師子行如來 南無樹如來 南無步如來 南無降伏滅[14]諍如來 南無降伏者如來 南無般若積如來 南無善正住如[15]來 南無除疑意如來 南無象如來 南無不死覺如來 南無善色如來 南無智如來 南無智焰如來 南無堅誓如來 南無吉祥如來 南無實想如來 南無蓮華如來 南無那羅延如來 南無善臂如來 南無善財如來 南無智[A1]德如來 南無瞿那焰光如來 南無梵德如來 南無世間燈如來 南無不異作如來 南無作寶如來 南無華天如來 南無甘露師子意如來 南無善思義如來 南無法自在如來 南無名稱意如來 南無稱意如來 南無[16]辯積如來 南無金剛幢如來 南無利益如來 南無遊戲如來 南無除幢如來 南無除暗如來 南無多天如來 南無彌留幢如來 南無由眾如來 南無自在眾如來 南無最勝寶孕如來 南無蓮華胎孕如來 南無不墮行如來 南無最上如來 南無愛如來 南無致沙如來 南無摩尼角如來 南無大角如來 南無三界救如來 南無瞿那稱如來 南無小月如來 南無[1]日月內族如來 南無日光如來 南無利如來 南無如底沙如來 南無師子幢如來 南無辯[2]罪魔王如來 南無魔王如來 南無功德孕如來 南無有邊示現如來 南無無邊示現如來 [3]南無睒雷光如來 南無睒電光如來 南無金山如來 南無數得如來 南無師子德如來 南無難降幢如來 南無眾主如來 南無王主如來 南無喜名稱如來 南無燈名稱如來 南無堅精進如來 南無不缺名如來 南無稱如來 南無無比名稱如來 南無除畏如來 南無應供天如來 南無滅怖如來 南無大燈如來 南無世間明如來 南無世間光明如來 南無妙香如來 南無瞿那持最勝如來 南無離[A2]暗如來 南無除最勝如來 南無不損如來 南無自在如來 南無師子頰如來 南無寶稱如來 南無名如來 南無滅諸惡如來 南無持甘露如來 南無眾生月如來 南無持不死如來 南無善現如來 南無甘憙莊嚴如來 南無摩尼光明如來 南無功德聚者如來 南無山積如來 南無法手如來 南無[4]思義善智如來 南無與[5]悕望如來 南無寶聚如來 南無眾[6]生劫波如來 南無猛用行如來 南無定意如[7]來 南無分別蓋如來 南無分助如來 南無尊長如來 南無上功德如來 南無上山[8]如如來 南無師子鳴如來 南無最勝師子鳴如來 南無遊戲如來 南無熾盛如來 南無丈夫勝如來 南無師子光明如來 南無華山如來 南無龍喜如來 南無香自在如來 南無無量名稱如來 南無力天如來 南無瞿那摩尼如來 南無瞿那鬘如來 南無龍臂如來 南無龍臂主如來 南無勝龍如來 南無莊嚴眼如來 南無度意如來 南無善度意如來 南無甘露眼如來 南無大仙如來 南無智勝如來 南無實顯如來 南無毘盧遮如來 南無寶幢如來 南無除疑如來 南無除疑惑如來 南無師子畏如來 南無心行如來 南無大熾光如來 南無善山如來 南無世間無上華如來 南無聲安[9]庠如來 南無軍陀如來 南無無邊現如來 南無無死如來 南無善現如來 南無寶珠如來 南無大勝如來 南無成[10]利如來 南無頻婆下如來 南無令淨如來 南無華幢如來 南無山主王如來 南無[11]俱俱陀如來 南無無邊顯如來 南無甘露名稱如來 南無應供天如來 南無住利智如來 南無滿意如來 南無最[12]卑名聞如來 南無無憂闇如來 南無除鬘如來 南無梵德如來 南無寶自在如來 南無梵天如來 南無陀羅尼自在如來 南無華目如來 南無龍解脫體如來 南無法光如來 南無法形如來 南無盡見如來 南無求[13]那如來 南無求那青如來 南無三界供養如來 南無月形如來 南無涼冷如來 南無月面如來 南無犢子名如來 南無不棄撲名稱如來 南無光曉如來 南無寶形如來 南無寶相如來 南無上名稱如來 南無最上名稱如來 南無作光明如來 南無作光如來 南無無量威如來 南無毘羅摩如來 南無毘羅摩王如來 南無師子體如來 南無難勝如來 南無電如來 南無電勝如來 南無水滴如來 南無難降如來 南無求那聚如來 南無月相如來 南無[14]勢至如來 南無無邊步如來 南無月如來 南無無垢如來 南無示現義如來 南無勇健如來 南無小月如[15]來 南無求那焰如來 南無無垢意如來 南無善生如來 南無善天如來 南無無疑捨如來 南無持甘露如來 南無妙喜如來 南無不搥撲如來 南無不死如來 南無真如來 南無佛陀如來 南無淵如來 南無德叉迦如來 南無眾首如來 南無世間焰如來 南無多如來 南無福德身如來 南無無邊威如來 南無利意如來 南無威王如來 南無天王如來 南無除恚如來 南無華如來 南無除熱惱如來 南無善調如來 南無須達如來 南無名稱德如來 南無華者如來 南無華德如來 南無[16]數華德如來 南無丈夫德如來 南無賢將如來 南無丈夫將如來 南無大德如來 南無寂行如來 南無寂意如來 南無名稱意如來 南無香象如來 南無那羅延如來 南無調善如來 南無不搥撲如來 南無日月如來 南無電憶如來 南無承者如來 南無大功德如來 南無尸利[1]毱多如來 南無智日如來 南無成利如來 南無彌留積如來 南無怨調如來 南無蓮華如來 南無羅漢名稱如來 南無智步如來 南無[2]善除我如來 南無無阿梨耶如來 南無根體如來 南無善香如來 南無不少國如來 南無彌留名稱如來 南無摩婁多如來 南無淨如來 南無有邊現如來 南無月者如來 南無寶月如來 南無多求多如來 南無阿羅[3]呵毘如來 南無栴檀月如來 南無師子幢如來 南無樂寶如來 南無不下濕如來 南無神通王如來 南無無比如來 南無遊戲如來 南無求那寶如來 南無應供名稱如來 南無辯才名稱如來 南無摩尼金剛如來 南無蓮華索如來 南無寶脇如來 南無滿者如來 南無[4]興豪如來 南無寂命如來 南無甘露莊嚴如來 南無摩尼莊嚴如來 南無大蓮華如來 南無眾上如來 南無大因陀羅如來 南無作求那如來 南無彌留名稱如來 南無十焰如來 南無歡喜如來 南無龍華如來 南無龍勇步如來 南無意車如來 南無寶月如來 南無能寂靜如來 南無世上王如來 南無燈王如來 南無語者如來 南無喜自在如[5]來 南無寶髻如來 南無離畏如來 南無寶胎如來 南無月面如來 南無淨說如來 南無月威如來 南無寂威如來 南無愛幢如來 南無愛天如來 南無羅列天如來 南無蘇夜摩如來 南無寶愛如來 南無喜愛如來 南無寶聚如來 南無寶步如來 南無安[*]庠步如來 南無師子翅如來 南無最行上如來 南無人上如來 南無人上者如來 南無佛主如來 南無善解如來 南無世間作光如來 南無世間照光如來 南無寶侍者如來 南無婆耆羅[6]他如來 南無[7]刪闍耶如來 南無寶威者如來 南無頻耆羅娑如來 南無貯積如來 南無喜莊嚴如來 南無佐外道如來 南無香象如來 南無焰意如來 南無彌留幢如來 南無眾生寶如來 南無善香如來 南無堅雨如來 南無勝威如來 南無雨摩尼如來 南無意開如來 南無跋提迦如來 南無善逝月如來 南無梵音如來 南無那羅那如來 南無多音如來 南無師子月如來 南無功德威如來 南無難勝月如來 南無寂月如來 南無奢尸羅如來 南無鉢地[8]耶那如來 南無那摩如來 南無不生如來 南無伏者主如來 南無名稱無量如來 南無實者如來 [9]南無彌留焰如來 [10]南無大光如來 [11]南無寶意如來 南無求那聚如來 南無供養名稱如來 南無地世如來 南無法名勝如來 南無行行光如來 南無電德如來 南無作[12]寶如來 南無說[*]寶如來 南無耆婆如來 南無須夜摩如來 南無善眾如來 南無決了意如來 南無有邊[13]意如來 南無勝念如來 南無師子焰如來 南無毘盧遮如來 南無名稱上如來 南無善聽如來 南無摩尼月如來 南無名稱上名稱如來 南無那羅延分須彌留王如來 南無意自如來 南無嚴熾焰如來 南無不搥撲苦行如來 南無火焰意如來 南無摩尼輪如來 南無世間重如來 南無世間藏如來 南無師子手如來 南無求那莊挍如來 南無寶焰如來 南無羅藏如來 南無樓遮如來 南無道喜如來 南無合焰如來 南無益焰如來 南無定如來 南無世間行如來 南無孫陀羅如來 南無阿輪迦如來 南無寂定行如[14]來 南無生世間如來 南無寶上如來 南無十到如來 南無力喜如來 南無至功德如來 南無至到如來 南無大[15]至如來 南無求那引如來 南無實語者如來 南無安隱如來 南無安隱上王如來 南無大焰如來 南無電光如來 南無電光明如來 南無求那方便如來 南無寶功德如來 南無光明如來 南無不放香如來 南無那羅延取如來 南無世間所供養如來 南無多饒如來 南無作雨如來 南無成手如來 南無師子[16]像如來 南無善華如來 南無寶上如來 南無海如來 南無彌婁海如來 南無持地如來 南無利覺如來 南無窟貯積善功德如來 南無善思惟摩如來 南無摩尼者如來 南無求那輪如來 南無寶火如來 南無多利如來 南無出世間如來 南無世間月如來 南無美音如來 南無光威如來 南無大焰如來 南無寶望如來 南無阿鯢羅如來 南無最妙如來 南無眾光如來 南無無邊名稱如來 南無不空焰如來 南無仙天如來 南無掃箒(一解微細)如來 南無生主如來 南無金剛[1]實體如來 南無善助幢如來 南無色眼如來 南無相如來 南無華國如來 南無法意如來 南無開意如來 南無風行如來 南無善思名稱如來 南無世意如來 南無四聚如來 南無求那子如來 南無求那藏如來 南無義行如來 南無不怯如來 南無住友如來 南無住劫波如來 南無摩尼如來 南無瓔珞如來 南無摩尼足如來 南無脫威如來 南無善[2]深脇如來 南無寶索如來 南無善覺如來 南無底沙如來 南無怖威如來 南無勝智如來 南無梵衣如來 南無梵志道來如來 南無[*]實音如來 南無善證覺如來 南無不難得如來 南無阿羅達多如來 南無師子行如來 南無師子步如來 南無華相如來 南無智可得如來 南無華得如來 南無求那藏如來 南無堅苦行如來 南無善臂如來 南無名稱[3]寶如來 南無阿浮多如來 南無阿彌訶多如來 南無無恐如來 南無光意如來 南無天威如來 南無梵善行如來 南無無邊行如來 南無至苦行如[4]來 南無別月如來 南無梵如來 南無勇步天如來 南無愛智如來 南無[*]實天如來 南無摩尼引如來 南無知功德如來 南無無量光如來 南無彌留威如來 南無梵頂如來 南無漸行如來 南無熾盛如來 南無焰聚如來 南無大威如來 南無瞻波迦如來 南無無邊威如來 南無善眾如來 南無蓮華者如來 南無善逝如來 南無因陀羅如來 南無大愛如來 南無善逝光如來 南無善逝勝如來 南無眾明如來 南無[5]迮狹如來 南無依利行如來 南無[6]牛黃如來 南無威行如來 南無決了境界如來 南無不無[7]益如來 南無善臂如來 南無大車如來 南無與命如來 南無世尊如來 南無可供養如來 南無寶自在如來 南無因陀羅將如來 南無大焰光如來 南無已得願如來 南無福德光明如來 南無寶音如來 南無金剛師子如來 南無富饒如來 南無師子力如來 南無無垢目如來 南無迦葉如來 南無普覺如來 南無淨覺如來 南無智華如來 南無智步如來 南無嚴熾威如來 南無大焰光如來 南無日光如來 南無無垢光如來 南無無垢體如來」[8]◎

五千五百佛名除障滅罪神呪經卷第六
貼文者 : : hui

五千五百佛名經卷第七 - 2024-01-31 20:21:31


五千五百佛名除障滅罪神呪經卷第七

大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9]南無分威如來 南無無缺如來 南無善體如來 南無月光如來 南無無比如來 南無蜜面如來 南無月形如來 南無閃得如來 南無寂行如來 南無不動如來 南無應說如來 南無求那開如來 南無轉眼如來 南無莊嚴王如來 南無最上行如來 南無最高如來 南無蓮華功德如來 南無寶嚴如來 南無善賢如來 南無寶出如來 南無善聰如來 南無不死光如來 南無海德如來 南無善有德如來 南無鬘王如來 南無智名稱如來 南無寶高如來 南無[10]刪闍耶如來 南無求那明如來 南無叫名稱如來 南無叫聲如來 南無滿月如來 南無丈夫焰如來 南無蓮華焰如來 南無善光如來 南無燈王如來 南無莊嚴相如來 南無焰相如來 南無焰王如來 南無殊帝沙迦如來 南無無比名稱如來 南無無譬喻名稱如來 南無蓮華引如來 南無富沙如來 南無明徹如[11]來[12]◎ ◎[13]南無丈夫如來 南無廣目如來 南無不求利如來 南無嚴熾將如來 南無福德[14]威如來 南無發步如來 南無無礙覺如來 南無羅睺天如來 南無智焰如來 南無御者如來 南無智主劫波如來 南無華幢如來 南無羅睺羅如來 南無大藥如來 南無宿王如來 南無福德[15]像如來 南無德叉迦如來 南無遠至名稱如來 南無福德手如來 南無怛車如來 南無叫王如來 南無天王如來 南無日焰如來 南無法庫如來 南無善意如來 南無求那分別如來 南無求那主劫波如來 南無金剛仙如來 南無智聚如來 南無善[16]住如來 南無苦行覺如來 南無梵鳴如來 南無龍者如來 南無雷音如來 南無求那上如來 南無愛眾如來 南無雲磨音如來 南無智幢如來 南無般若聚如來 南無明相如來 南無安慰如來 南無梵志如來 南無首如來 南無[1]姿態[2]眼如來 南無目者如來 南無[A1]德者如來 南無龍德如來 南無實相如來 南無智者如來 南無裝挍如來 南無恣態鳴如來 南無倚鳴如來 南無寶賢光如來 南無寶[3]煥明如來 南無[4]明德如來 南無師子者如來 南無月齊如來 南無種種說如來 南無月說如來 南無智健如來 南無蓮華聚如來 南無雷如來 南無勇步如來 南無供養焰如來 南無福德聚勝色如來 南無那羅延無行如來 南無樹帝沙如來 南無凡德如來 南無妙聲如來 南無交藏如來 南無無礙藏如來 南無勝德如來 南無勝智如來 南無妙勝如來 南無智勇涉如來 南無焰意如來 南無大焰如來 南無陀羅[5]特天如來 南無或者如來 南無善光如來 南無名稱功德如來 南無寂伏如來 南無善色如來 南無寶者如來 南無無塵如來 南無成梨如來 南無師子如來 南無師子將如來 南無因陀羅將如來 南無婆姿婆如來 南無名稱如來 南無勝者如來 南無勝繖如來 南無福焰如來 南無樹帝伽如來 南無善焰如來 南無作方便如來 南無燈王如來 南無智積如來 南無分天如[6]來 南無勝天如來 南無王者如來 南無解脫如來 南無[7]便者如來 南無解脫行如來 南無善色如來 南無諸羅如來 南無金聚所如來 南無羅睺天如來 南無羅睺賢如來 南無難勝如來 南無無尼光明如來 南無無那那如來 南無淨者如來 南無安[8]哀如來 南無月焰如來 南無金光如來 南無異事如來 南無端正如來 南無眾主如來 南無天者如來 南無眾[9]生天如來 南無法盡如來 南無法眼如來 南無福德如來 南無勝手如來 南無無行如來 南無妙者如來 南無智者如來 南無妙智如來 南無細覺如來 南無山[10]成如來 南無藥者如來 南無宿王如來 南無解脫者如來 南無光藏如來 南無或力如來 南無金莊如來 南無可覺如來 南無厭名聞如來 南無名稱者如來 南無不[11]雜如來 南無無垢光如來 南無實焰如來 南無希有如來 南無實聚如來 南無善音如來 南無眾王如來 南無山王如來 南無法積如來 南無解脫惑如來 南無端正如來 南無端正身如來 南無寂體如來 南無吉體如來 南無身體如來 南無妙言如來 南無妙音語如來 南無師子國如來 南無師子牙如來 南無婆囉那那如來 南無水天如來 南無婆囉如來 南無世供養如來 南無世主如來 南無容者如來 南無福德者如來 南無師子助如來 南無師子脇如來 南無師子行如來 南無法勇涉如來 南無法行行如來 南無樂身如來 南無不動色如來 南無[12]成王如來 南無[13]眼者如來 南無忍者如來 南無不伏者如來 南無色[*]成如來 南無就者如來 南無覺者如來 南無挍者如來 南無照顯如來 南無定梨覺者如來 南無光焰如來 南無香或如來 南無令喜如來 南無不空行如來 南無不空勇[14]涉如來 南無智見如來 南無海志如來 南無勝色如來 南無善色如來 南無善步如來 南無意身如來 南無大意身如來 南無名稱如來 南無叫名稱如來 南無淨者如來 南無燈者如[15]來 南無大燈如來 南無淨身如來 南無日者如來 南無天日如來 南無智具如來 南無和合身如來 南無[16]或力如來 南無自[*]或如來 南無利利者如來 南無婆耆羅他如來 南無婆耆囉娑如來 南無金者如來 南無金光如來 南無最上如來 南無解脫者如來 南無結者如來 南無無色上如來 南無解脫諸[17]罪如來 南無如法行如來 南無安行如來 南無住香如來 南無寂伏勝如來 南無離伏如來 南無智庫如來 南無凡行如來 南無真陀那如來 南無阿輪伽如來 南無名者如來 南無淨身體如來 南無自行如來 南無因國如來 南無[18]相國如來 南無蓮華手如來 南無無邊或如來 南無天焰如來 南無天幸如來 南無福德華如來 南無婆若華如來 南無自者如來 南無形觀如來 南無啼者如來 南無足智如來 南無足智知如來 南無凡者如來 南無修羅如來 南無自稱如來 南無凡衣如來 南無寶手如來 南無主王如來 南無鬘如來 [1]南無阿奴摩羅陀那如來 [2]南無無體患如來 南無阿婆摩奴夜如來 南無勝威如來 南無福德或如來 南無耆多如來 南無修梨那如來 南無度泥如來 南無智指如來 南無成得如來 南無師子如來 南無孔雀如來 南無妙法如來 南無利益如來 南無色眾如來 南無信罔如來 南無焰者如來 南無不伏者如來 南無知智如來 南無光明如來 南無罔焰如來 南無無倒如來 南無留離幸如來 南無華者如來 南無天者如來 南無多者如來 南無自光如來 南無善光如來 南無具那光如來 南無不惜如來 南無念光如來 南無善光明如來 南無寶功德如來 南無華月如來 南無長失月如來 南無不華護如來 南無不華光如來 南無善意如來 南無不空雲如來 南無智者如來 南無光者如來 南無伽四那[A2]羅那如來 南無智特者如來 南無山者如來 南無不失瞿那如來 南無積力如來 南無善目如來 南無善明如來 南無安住如來 南無無[3]思如[4]來 南無羅睺如來 南無黑光如來 南無出世間如來 南無火光明如來 南無伽系多燈如來 南無智海如來 南無法自在山[5]主如來 南無那羅那那如來 南無瞿那瞿致力如來 南無法自在如來 南無明者如來 南無善勒如來 南無安住利如來 南無瞿那或供如來 南無普智者如來 南無無量意如來 南無真實如來 南無光明宿陀如來 南無不覓思惟利如來 南無勝童如來 南無具容勝行如來 南無世間手得利如來 南無無諸患如來 南無妙度意覺如來 南無善焰如來 南無辯才色如來 南無善福處如來 南無瞿那海如來 南無恐怖如來 南無智貴如來 南無辯才眼如來 南無妙覺如來 南無涼冷者如來 南無寶光月如來 南無無有如來 南無大現如來 南無梵聲如來 南無善明如來 南無大智福地如來 南無普覺者如來 南無僧伽多那如來 南無有意如來 南無樹王如來 南無庠音如來 南無福臂如來 南無勢功德如來 南無愛師如來 南無熾盛如來 南無火車如來 南無鼓雲音如來 南無愛目如來 南無善智者如來 南無出世間者如來 南無求那聚德如來 南無出世間淨如來 南無法幢如來 南無智聲如來 南無上世如來 南無願解脫聲如來 南無智解脫意如來 南無求那威焰如來 南無微細主如來 南無那羅延者如來 南無辯[6]輪如來 南無善祭祀如來 南無月面如來 南無善望如來 南無求那善來如來 南無求那積聚如來 南無相意如來 南無福德幢如來 南無辯國如來 南無空施如來 南無愛月如來 南無師子力如來 南無自在王如來 南無[7]阿羅闍耶如來 南無滅無死如來 南無阿彌[8]黎多耶如來 南無與恩如來 南無平等感如來 南無迦婁波耶如來 南無平等禪定如來 南無無有瞋如來 南無寂下如來 南無迷諸方如來 南無[9]奢致多耶如來 南無善面如來 南無安[10]庠如來 南無善賢如來 南無住速疾如來 南無智者如來 南無眾主如來 南無大天如來 南無說王如來 南無大威者如來 南無深意如來 南無甘露如來 南無法力如來」

[11]三千五百。

「南無得他供養如[12]來 南無富沙耶如來 南無婆羅破耶如來 南無三界如來 南無智慧如來 南無[13]最漠如來 南無須梨耶[14]那如來 南無揭婆耶如來 南無色者如來 南無降伏如來 南無福德形如來 南無寐促梨耶如來 南無思受胎如來 南無諸天供養如來 南無木叉幢如來 南無真髮如來 南無不死者如來 南無清淨如來 南無不死形如來 南無金剛如來 南無[15]怨牢如來 南無堅牢如來 南無[16]實堅如來 南無曉明如來 南無安[*]庠步行如來 南無婆那避如來 南無淨光如來 南無光者如來 南無求那髻如來 南無無比功德如來 南無師子行如來 南無最為首行如來 南無最上起如來 南無華德如來 南無放光如來 南無頂形如來 南無蓮華如來 南無智愛如來 南無安[*]庠莊嚴如來 南無不空行如來 南無生苦行如來 南無相幢如來 南無聞海如來 南無勇健如來 南無持寶如來 南無樂願如來 南無樂解脫如來 南無寶[1]注如來 南無不空寶如來 南無巧智如來 南無無常如來 南無不下如來 南無智合喜如來 南無南摩耶如來 南無無比如來 南無令世喜如來 南無無聲如來 南無不怯如來 南無滅有愛如來 南無信福處如來 南無多天叫如來 南無寶步如來 南無蓮華手如來 南無功德如來 南無降伏諸怨如來 南無饒名聞如來 南無善國如來 南無華光如來 南無師子音如來 南無月上如來 南無上灰如來 南無自[A3]暗如來 南無動者如來 南無和合行如來 南無分闍耶如來 南無波羅提波耶如來 南無水地如來 南無福德燈如來 南無音髻如來 南無橋多摩耶如來 南無[2]威力如來 南無安住意色如來 南無上色如來 南無善月如來 南無覺分華如來 南無華讚歎如來 南無可讚歎如來 南無善方如來 南無力智威如來 [3]南無威巧如來 [4]南無波羅提波耶如來 南無大燈明如來 南無善光如來 南無堅步如來 南無天聲如來 南無天聲淨如來 南無天淨如來 南無寂靜如來 南無日面如來 南無日者如來 南無樂解脫如[5]來 南無解脫共行如來 南無勝戒光如來 南無功德光如來 南無苦行住如來 南無無有塵如來 南無堅牢如來 南無善住如來 南無牢上如來 南無世增長如來 南無燈者如來 [6]南無婆訶梨陀耶如來 [7]南無乾闥婆耶如來 南無香光如來 南無波吼聲如來 南無波光如來 南無因陀羅意如來 南無賢者如來 南無自主如來 南無分幢如來 南無善和二生如來 南無勝意如來 南無行行如來 南無勝覺行如來 南無無邊如來 南無寶愛如來 南無如法如來 南無[8]滅脚跡如來 南無愛者如來 南無化威如來 南無大友如來 南無善友如來 南無寂行如來 南無寂向行如來 南無甘露主如來 南無彌婁光如來 南無聖者歎如來 南無降意如來 南無無邊威如來 南無墮意如來 南無熾[9]威如來 南無月燈如來 南無形示現如來 南無善度果報如來 南無善喜如來 南無善愛如來 南無無憂如來 南無喜樂如來 南無寶光如來 南無可付信如來 南無福德步如來 南無求那海如來 南無雜色體如來 南無支帝耶如來 南無舍摩如來 南無降伏魔如來 南無度厄行如來 南無度厄如來 南無不破意如來 南無海者如來 南無摩拭如來 南無摩尼真珠王如來 南無畢利耶[10]娑耶如來 南無佛幢如來 南無智音如來 南無善功德如來 南無空名稱如來 南無梵者如來 南無被梵降如來 南無樂識如來 南無樂智如來 南無神通幢如來 南無伏主劫如來 南無生主劫如來 南無持地如來 南無日光如來 南無羅睺月如來 南無華光如來 南無華明如來 南無無怨如來 南無明主如來 南無華明如來 南無福德愛如來 南無善力如來 南無善鳴如來 南無法自在如來 南無梵音如來 南無善以治如來 南無善長如來 南無無錯意如來 南無月者如來 南無大叫如來 南無說名稱如來 南無無邊辯才幢如來 南無想意如來 南無叫威如來 南無世自在如來 南無徒摩耶如來 南無失母如來 南無不死者如來 南無善月者如[11]來 南無無邊辯才如來 南無拭苦行如來 南無安庠苦行如來 南無堪供養如來 南無供養度無憂如來 南無徹無憂如來 南無愛安慧如來 南無世間意如來 [12]南無愛分如來 [13]南無愛跡如來 南無善生跡如來 南無優波羅耶如來 南無華索如來 南無華上如來 南無無邊辯才焰如來 南無仙者如來 南無最妙如來 南無微細淨如來 南無眾精進如來 南無求那精進如來 南無堅牢如來 南無天首如來 南無最為上如來 南無寶首如來 南無畢竟寶如來 南無清淨如來 南無薄祁羅他如來 南無果報聚如來 南無福德意如來 南無多焰如來 南無無邊求那如來 南無焰威如來 南無無邊求那威聚如來 南無師子安[*]庠行如來 南無師子奮迅行如來 南無不動者無如來 南無淨者如來 南無波羅西那耶如來 南無度光明如來 南無徹苦行如來 南無去聲如來 南無龍聲如來 南無持輪如來 南無輪次如來 南無色勝愛如來 南無法月如來 南無勝婆蘇如來 南無法頭如來 南無無邊名稱如來 南無雲幢如來 南無聚行如來 南無智行如來 南無善者如來 南無虛空者如來 南無虛空如來 南無天王如來 南無摩尼淨如來 南無那羅延取如來 南無善才如來 南無善燈如來 南無燈者如來 南無寶音鳴如來 南無眾主王如來 南無羅漢藏如來 南無無畏如來 南無師子步如來 南無師[1]子意如來 南無寶者如來 南無名稱如來 南無已作利如來 南無作現如來 南無有丈夫上如來 南無有善華如來 南無滿足光明王如來 南無高豪如來 南無不可稱辯才王如來 南無分別智音如來 南無師子堅牢如來 南無師子牙如來 南無安[*]庠步如來 南無福德燈月如來 南無吉祥如來 南無無憂如來 南無難降伏如來 南無無憂國如來 南無人月如來 南無月月如來 南無日光明如來 南無大步如來 南無國土如來 南無意思如來 南無意[2]眠如來 南無法味如來 南無勝教如來 南無水勝如來 南無最力如來 南無那若華如來 南無牢音如來 南無和合如來 南無善供養如[3]來 南無說利如來 南無善徹苦行如來 南無樹幢如來 南無無有倉庫如來 南無大光如來 南無尼胎藏如來 南無愛淨如來 南無一利鉢多羅夜如來 南無無邊色如來 南無人師子如來 南無商主如來 南無師子行如來 南無瞻聞那摩那如來 南無大崖如來 南無妙音如來 南無無邊焰如來 南無意喜散如來 南無福德燈如來 南無善顯如來 南無意喜威如來 南無甘露無憂如來 南無曉意喜如來 南無無垢名稱如來 南無除幢如來 南無[4]蹙[5]𭧹聖如來 南無等示現如來 南無難勝如來 南無威明如來 南無堅步如來 南無妙[6]若聞如來 南無無邊色如來 南無大淨如來 南無甜鳴如來 南無不動力如來 南無無邊莊嚴如來 南無威聚如來 南無定意如來 南無堅牢如來 南無愛解脫如來 南無不死憂如來 南無普觀如來 [7]南無摩訶阿羅呵那耶如來 [8]南無一切威如來 南無國供養如來 南無形功德如來 南無重懺悔如來 南無莊嚴光明如來 南無師子奮迅如來 [9]南無毘摩闍訶耶如來 [10]南無善觀如來 南無不死步如來 南無月光明如來 南無大名聞如來 南無覆諸根如來 南無淨意如來 南無無礙輪如來 南無甘露音如來 南無降伏神祇如來 南無眾神祇如來 南無神通威如來 南無求那王如來 南無無邊色如來 南無大力如來 南無安[*]庠[11]示嚴如來 南無無礙示現如來 南無師子香如來 南無普觀察如來 南無勇德如來 南無[12]善觀如來 南無善顏色如來 南無意名聞如來 南無寶莊嚴如來 南無熾盛光如來 南無解脫勇如來 南無求那莊嚴如來 南無決了意如來 南無智相如來 南無不動意如來 南無付信意如來 南無可喜如來 南無樂實如來 南無火音如來 南無善[13]睍如來 南無無邊威如來 南無意喜思如來 南無羅漢名稱如來 南無求那華如來 南無華焰如來 南無鈹降伏如來 南無妙意鳴如來 南無善示現如來 南無眾塔如來 南無大光明[14]如如來 南無無有比喻如來」[15]◎

五千五百佛名除障滅罪經卷第七
貼文者 : : hui

五千五百佛名經卷第八 - 2024-01-31 22:42:32


五千五百佛名除障滅罪神呪經卷第八

大隋北印度三藏闍那崛多譯

「◎[16]南無清淨意如來 南無妙聲如來 南無大光如來 南無月燈如來 南無智華如來 南無福德莊嚴如◎[17]來 ◎[18]南無福德勢如來 南無智所得如來 南無有邊示現如來 南無[19]愛示現如來 南無無邊焰如來 南無妙明如來 南無妙月如來 南無或步如來 南無福德因如來 南無愛帝沙如來 南無無邊焰光如來 南無跋檀多如來 南無大彌婁如來 南無善意如來 南無弓上如來 南無大莊嚴如來 南無勝思如來 南無蓮華孕如來 南無那羅延如來 南無婆比陀佛陀耶如來 南無無邊焰如來 南無師子意如來 南無勝音如來 南無妙覺如來 南無福德形如來 南無娑婆摩波邏如來 南無婆耶如來 南無可憙分如來 南無不濁財如來 南無羅漢威如來 南無成離覺者如來 南無波羅[20]那如來 南無陀耶如來 南無地威如來 南無熾盛光如來 南無決了思惟如來 南無寶月者如來 南無威光如來 南無華威如來 南無最上國如來 南無名稱幢如來 南無求那淨如來 南無法燈如來 南無功德淨如來 南無將愛面如來 南無師子安[1]庠步行如來 南無眾神祇如來 南無海覺如來 南無蓮華藏如來 南無善蓋如來 南無娑羅王如來 南無寂根如來 南無月威勢力如來 南無日光明如來 南無道味如來 南無分陀利香如來 南無彌婁焰如來 南無月面如來 南無安[*]庠行如來 南無顯赫諸方如來 南無法形如來 南無戒淨如來 南無無邊意如來 南無無邊色如來 南無堅精進如來 南無諸天供如來 南無普覺如來 南無百焰如來 南無仁威如來 南無善福德地如來 南無牢精進如來 南無名稱上如來 南無名稱幢如來 南無羅漢金剛如來 南無普光明如來 南無大威者如來 南無應供養如來 南無上功德如來」

[2]四千如來。

「南無成利思惟如來 南無愛供養如來 南無普藏如來 南無菩提信如來 南無心意如來 南無出覺如來 南無功德鳴如來 南無雜色月如來 南無雲陰如來 南無大焰聚如來 南無山積如來 南無無憂愛如來 南無天國如來 南無師子善鳴如來 南無無邊形如來 南無現愛如來 南無燈王如來 南無功德幢如來 南無諸方聞如來 南無愛明如來 南無月幢如來 南無與無畏如[3]來 南無宿王如來 南無月天如來 南無光思如來 南無大名稱如來 南無妙鳴聲如來 南無悔愛如來 南無名稱上如來 南無天王如來 南無美形如來 南無樂叫如來 南無心意者如來 南無池清淨如來 南無寂患如來 南無星宿王如來 南無無驚怖如來 南無淨意如來 南無散諸疑如來 南無慈者功德如來 南無[4]勝者如來 南無雜色月如來 南無普現如來 南無現月如來 南無勝[A1]魔如來 南無大車如來 南無師子勇步行如來 南無密焰如來 南無普藏如來 南無成利勇步行如來 南無明日如來 南無現聚如來 南無清淨意如來 南無香醉者如來 南無摩尼淨如來 南無求那光如來 南無日燈如來 南無覺天如來 南無悔方便如來 南無善思利如來 南無普現如來 南無師子幢如來 南無普行如來 南無大步如來 南無阿羅頻陀蓮華如來 南無日焰如來 南無不死淨如來 南無無邊色如來 南無蓋天如來 南無寶焰如來 南無御車國如來 南無善見如來 南無善名如來 南無婆耆羅他如來 南無日面如來 南無無礙眼如來 南無師子行者如來 南無摩婁如來 南無多愛如來 南無無畏愛如來 南無大燈如來 南無求那孕如來 南無求那淨如來 南無般若幢如來 南無威焰如來 南無月德如來 南無求那衣如來 南無無邊光如來 南無易事如來 南無名稱相如來 南無光叫如來 南無等求那如來 南無熾盛相如來 南無那羅延者如來 南無寶淨如來 南無普盡色如來 南無善思意如來 南無善意者如來 南無甘露意者如來 南無師子臂如來 南無明意如來 南無善意如來 南無王天如來 南無寶幢如來 南無善住意如來 南無甘露天如來 南無聖者華如來 南無不祭祀得如來 南無大相如來 南無明日如來 南無達摩耶如來 南無月面如來 南無善熟如來 南無天施如來 南無寶光明如來 南無孔雀音如來 南無普勝如來 南無饒焰如來 南無無量黃如來 南無名稱愛如來 南無善覆如來 南無不死淨如[5]來 南無不死步如來 南無天國如來 南無天焰如來 南無淨面如來 南無福德愛如來 南無師子意如來 南無地淨如來 南無寶淨如來 南無孫陀羅焰如來 南無雜色月如來 南無月愛如來 南無月蓋如來 南無普觀如來 南無不污染如來 南無名稱上如來 南無月面如來 南無龍天如來 南無求那焰如來 南無求那覺如來 南無華上如來 南無世愛如來 南無甘露威如來 南無實相如來 南無明日如來 南無不死焰如來 南無愛懺如來 南無羅漢愛如來 南無天焰如來 南無福德所得如來 南無福德功德如來 南無求那[6]譬如來 南無法燈如來 南無普焰如來 南無大莊嚴如來 南無脫日如來 南無堅牢精進如來 南無意光明如來 南無不正名稱如來 南無正覺者如來 南無無量莊嚴如來 南無師子牙如來 南無福德步如來 南無觀瞻行如來 南無彌婁只帝耶如來 南無電焰如來 南無難勝愛如來 南無勝愛如來 南無彌婁幢如來 南無華光如來 南無上意如來 南無香醉如來 南無求那勇步如來 南無益意如來 南無仙淨如來 南無寶燈如來 南無熾盛威如來 南無愛衣如來 南無孫陀羅莊嚴如來 南無求那孕功德如來 南無淨現如來 南無威力如來 南無清淨眼如來 南無智光如來 南無聖眼如來 南無木叉[1]樂如來 南無大不空如來 南無上國如來 南無愛雜如來 南無念業如來 南無求那清淨如來 南無毘盧遮那名稱如來 南無光明最上如來 南無愛付信如來 南無月光如來 南無上鳴如來 南無福德功德如來 南無攝擇如來」

[2]二百如來。

「南無相王如來 南無無惱覺如來 南無聖降如來 南無法洲如來 南無不死求那如來 南無無礙名稱如來 南無甘露香如來 南無智者愛如來 南無不錯覺者如來 南無眾愛如來 南無不由他主如來 南無神通淨如來 南無天繖如來 南無龍[3]光如來 南無嚴步如來 南無法勝如來 南無有邊現如來 南無胸面如來 南無求那相如來 南無眾生羯波如來 南無無畏如來 南無普[4]明如來 南無求那焰如[5]來 南無月上如來 南無定身體如來 南無求那幢如來 南無闍年陀羅羯波如來 南無無畏友如來 南無攝覺如來 南無陳光如來 南無功德積如來 南無一節光如來 南無那羅延勇健如來 南無師子膝如來 南無戒愛如來 南無世間淨如來 南無熾盛光如來 南無師子奮迅雷如來 南無不濯意如來 南無名稱淨如來 南無決覺如來 南無滅癡如來 南無求那聚如來 南無星覺如來 南無婆耆羅他如來 南無實勇步如來 南無種種色月如來 南無諸方觀如來 南無懺淨如來 南無思懺如來 南無法繖如來 南無不降輪如來 南無天華如來 南無天蓮華如來 南無普威如來 南無月明如來 南無求那莊嚴如來 南無利思如來 南無相王如來 南無蓮華面如來 南無名稱思如來 南無淨苦行如來 南無師子遊戲步如來 南無摩尼淨如來 南無善香如來 南無智者淨如來 南無福德地處如來 南無般若智如來 南無智開如來 南無威力如來 南無嚴熾威如來 南無覺者喜如來 南無勝淨如來 南無一切愛如來 南無無疑超越如來 南無善思利如來 南無彌婁如來 南無聖調如來 南無智者淨如來 南無攝道如來 南無甜明如來 [6]南無摩訶毘沙吒迦耶如來 [7]南無師子樂如來 南無普寶如來 南無一切世間愛如來 南無有金剛如來 南無師子鳴如來 南無火所覆如來 南無商主如來 南無人月如來 南無大莊嚴如來 南無日光如來 南無可憙如來 南無有邊意如來 南無寂行如來 南無攝[8]若稱如來 南無梵所供養如來 南無大聲如來 南無智者淨如來 南無無邊願如來 南無世焰如來」

[9]三百如來。

「南無不現步如來 南無現忍如來 南無大華得如來 南無自熏如來 南無神通淨如來 南無華覺如來 南無婆須達如來 南無不怯鳴如來 南無普顯現如來 南無月光如來 南無擇色如來 南無禪定思如來 南無婆耆羅洟[A2]者如來 南無功德淨如來 南無難降伏如來 南無等現如來 南無月燈如來 南無功德淨如來 南無月繖如來 南無世間福德處如來 南無山淨如來 南無上寶如[10]來 南無慚愧賢如來 南無顯赫如來 南無師子叫如來 南無大遊戲步如來 南無普淨如來 南無器鳴如來 南無功德愛如來 南無普行者如來 南無普覺者如來 南無大勇健如來 南無月幢如來 南無堅苦行如來 南無調順供養如來 南無可畏面如來 南無上名稱如來 [11]南無一切求那成就如來 [12]南無堅覺者如來 南無甘露焰如來 南無微妙明如來 南無大力如來 南無大步如來 南無不死清淨如來 南無道遊戲步如來 南無勝聲思惟如來 南無嚴意如來 南無大苦行如來 南無熾威焰如來 南無無諍覺如來 南無師子鳴如來 南無善寶如來 南無善安如來 南無日光明如來 南無甘露主如來 南無道行如來 南無佛友如來 南無不現如來 南無不獨義如來 南無上行如來 南無人月如來 南無上形如來 南無普光如來 南無大莊嚴如來 南無師子奮迅如來 南無愛摩婁多如來 南無寂醉如來 南無大步如來 南無微妙鳴如來 南無福德聚如來 南無意月如來 南無愛眼如來 南無名聞如來 南無功德淨如來 南無道覺者如來 南無寶供養如來 南無妙智如來 南無定隨聞如來 南無勝將如來 南無[1]實覺如來 南無甘露威如來 南無無禪忍如來 南無月上功德如來 南無龍步如來 南無智者淨如來 南無實愛如來 南無優鉢羅香如來 南無香自在如來 南無五上如來 南無等苦行如來 南無功德吉如來 南無大威如來 南無色月如來 南無度泥如來 南無不量眼如來 南無慚愧覺者如來 南無功德供養如來 南無雜色鳴如來 南無求那摩尼如來 南無淨安住如來」

[2]四百如來。

「南無妙香如來 南無善戒香如來 南無華覺如來 南無上意如來 南無應供養如來 南無山帝積如來 [3]南無熾盛光如來 [4]南無長[5](尊長之長)喜如來 南無雜色聲鳴如來 南無無意步如來 南無義愛如來 南無超淨如來 南無勇捨如來 南無神通光如來 南無威力如來 南無功德淨如來 南無上名聞如來 南無放焰如來 南無無意步如來 南無毘羅摩王如來 南無林華如來 南無功德華如[6]來 南無捨鬪諍如來 南無斗帳如來 南無大名聞如來 南無愛行如來 南無甘步如來 南無日香如來 南無月鳴如來 南無天幢如來 南無淨月如來 南無奢羅達底耶如來 南無瞻仰觀如來 南無堅覺如來 南無樹華如來 南無上鳴如來 南無甘露雨如來 南無師子聲如來 南無二十萬天如來 南無上音如來 南無功德愛如來 南無甘露名如來 南無法華如來 南無大莊嚴如來 南無世間重如來 南無勝意如來 南無彌婁光如來 南無甘露光如來 南無道威如來 南無善覺思如來 南無幢月如來 南無降伏怨如來 南無甘露華如來 南無大名如來 南無益思如來 南無去有如來 南無道蓮華如來 南無天供養如來 南無超泥如來 南無法葩如來 南無大功德如來 南無愛光如來 南無火光如來 南無示愛如來 南無明愛如來 南無不空念如來 南無月孕如來 南無勝德如來 南無實用如來 南無無礙覺如來 南無威至如來 南無梵光如來 南無大莊嚴如來 南無樂光如來 南無上光如來 南無寂光如來 南無無[7]疑步如來 南無不錯覺如來 南無苦行饒如來 南無端正分如來 南無無畏如來 南無叫鳴如來 南無大鳴如來 南無選擇者如來 南無淨色如來 南無大勇步如來 南無大思如來 南無樂目如來 南無無色淨如來 南無歸依淨如來 南無無惱覺如來 南無堪[8]福處如來 南無善辯覺如來 南無普淨如來 南無月威如來 南無天滿如來 南無天鳴如來 南無華日如來 南無不住思如來 南無相淨如來」

[9]四千五百如來。

「南無華形如來 南無明力如來 南無求那喜如來 南無法富沙如來 南無可喜威如來 南無月境界如來 南無寂食如來 南無平等求那如來 南無降伏威如來 南無天供養如來 南無天鳴如來 南無不錯方便如來 南無大精進如來 南無微妙鳴如來 南無普鳴如來 南無道願如來 南無天喜如來 南無智力如來 南無普眼如來 南無梵合如來 南無仙華如來 南無虛空覺如[10]來 南無波攪如來 南無無比智如來 南無降刺如來 南無羅漢愛如來 南無戒供養如來 南無等助思如來 南無無畏名聞如來 南無精進淨如來 南無庶[11]譏光如來 南無聞覺如來 南無諸方聞如來 南無自在王如來 南無無邊覺如來 南無放焰如來 南無不死淨如來 南無勝眼如來 南無解脫苦行如來 南無意喜現如來 南無勝光如來 南無大鳴如來 南無大威聚如來 南無光[12]憶如來 南無求那威聚如來 南無相淨如來 南無大焰如來 南無羅漢淨如來 南無善住[13]思如來 南無善福處如來 南無智所得如來 南無普寶如來 南無日焰如來 南無說福處如來 南無灰瞋如來 南無師子身如來 南無名聞友光如來 南無淨著如來 南無愛喜如來 南無威主如來 南無寶威如來 南無須多殊摩醯多如來 南無曉光如來 南無世塔如來 南無行淨如來 南無善福處威如來 南無羅漢眼如來 南無大勇如來 南無無量色如來 南無智持如來 南無求那福處如來 南無彌婁光如來 南無寂意如來 南無大勇步如來 南無無縛無疑摩尼如來 南無成利如來 南無益愛如來 南無諸天所供養如來 南無捨[1]駛流如來 南無捨寶如來 南無智者如來 南無橋梁者如來 南無賢者如來 南無不空勇步如來 南無有衣威如來 南無慈力如來 南無月功德如來 南無寂光如來 南無愛目如來 南無軟弱鳴如來 南無天色如來 南無法意如來 南無涼冷如來 南無無礙鳴如來 南無天華如來 南無雜色形如來 南無龍德如來 南無雲鳴如來 南無求那勇步如來 南無心求那如來 南無大鳴如來」

[2]一百如來。

「南無分明鳴如來 南無捨惡道如來 南無不死華如來 南無安[*]庠眼如來 南無大燈明如來 南無不空苦行如來 南無牢眼如來 南無捨癲如來 南無相華如來 南無不思議形如來 南無普賢如來 南無涼冷勝如來 南無歡喜德如來 南無端正鳴如來 南無精意如來 南無賢光如來 南無牢華如來 南無不散意如來 南無祭祀德如來 南無願饒如來 南無樂解脫如[3]來 南無超越[*]駛流如來 南無調怨敵如來 南無無行捨如來 南無不死光如來 南無無垢思如來 南無雜音如來 南無無量光眼如來 南無勇力苦行如來 南無[4]無量光眼如來 南無求那貯積如來 南無音喜鳴如來 南無大思惟如來 南無天淨如來 南無不死心行如來 南無最上燈如來 南無堅意如來 南無力勇步如來 南無阿[5]羅如來 南無菩提光如來 南無上鳴音如來 南無六通音如來 南無威力如來 南無人名聞如來 南無決定華貯積如來 南無大髻如來 南無水王如來 南無怯行如來 南無憂意滅如來 南無大水勇步如來 南無月光如來 南無心健如來 南無解脫智如來 南無無行生如來 南無瞻波迦燈如來 南無功德供養如來 南無善思者如來 南無功德威色如來 南無眾信如來 南無上意如來 南無孫陀羅念信如來 南無蓮華形如來 南無人蓮華如來 南無精妙香如來 南無最上所供如來 南無心華如來 南無長上功德如來 南無虛空分別如來 南無天信如來 南無支低迦福處如來 南無月明如來 南無大堅如來 南無極力如來 南無智國如來 南無嚴意如來 南無山帝覺如來 南無端正分如來 南無最上功德如來 南無功德友如來 南無邪意捨如來 南無羅漢隨如來 南無功德香如來 南無無諍行如來 南無求那熏如來 南無[6]大精進思如來 南無焰光如來 南無親勇步如來 南無深[7]熏思如來 南無香喜如來 南無香象如來 南無選分覺如來 南無上意思如來 南無求那嚴如來 南無苦行主如來 南無智意如來 南無求那彌留如來 南無清淨音如來 南無攝選如來 南無功德淨如來 南無月示現如來」

[8]二百如來。

「南無求那積光如來 南無法力如來 南無邪意息如來 南無叫王如來 南無調伏根如來 南無極意如來 南無不死焰如來 南無不死思如來 南無求那最勝如來 南無愛髻如來 南無不伏色如來 南無普信如來 南無莊嚴王如來 南無無邊精進如來 南無無邊樂如來 南無威焰如來 南無菩提王如來 南無無礙覺如來 南無眼目者如來 南無喜分如來 南無偈者如[9]來 南無智藏如來 南無智焰如來 南無法行如來 南無利益如來」

[10]四千七百二十五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已聞如是世尊名, 若有智者莫放逸,
勿令此會[11]皆不值, 惡道苦中流轉行。
應住持戒當順忍, 應信多聞在空閑,
當應滿已甚深忍, 彼應當見如是尊。
若作惡業億數劫, 未知惡業果報者,
彼盡一切當作佛, [1]持已如是諸佛名。」
佛說此經已,彌勒菩薩摩訶薩及諸菩薩、大比丘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千五百佛名除障滅罪神呪經卷第八
貼文者 : : hui

佛說百佛名經 - 2024-01-31 22:45:40


[2]佛說百佛名經

隋[3]天竺三[4]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大菩薩眾,及大諸天帝釋天王、大梵天王、四天大王,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A1]人、非人等,無量百千大眾,前後圍繞,恭敬供養,尊重讚歎。爾時,世尊為諸大眾宣說妙法。

時,尊者舍利弗即從坐起,整理衣服,右膝著地,合十指掌,而白佛言:「[5]唯願世尊,演說十方現在世界諸佛名號。所以者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現在諸佛名者,生大功德,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轉,亦當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汝今為欲利益安樂諸大眾故,覆護憐愍諸眾生故,令諸眾生所求滿故,欲令一切生歡喜故,亦為未來諸菩薩等增善根故——善哉,善哉!——生善覺觀,作如是問。如是問者,皆是如來威神之力。舍利弗!汝今諦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現在諸佛名號,能受持者,一切魔眾於是人所不得其便,一切惡人亦不得便,獲得無量無邊甚深功德,隨所生處具菩薩行,得宿命通,顏容端正、眾相具足,常得親近、供養諸佛,乃至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舍利弗!若有聞是諸佛名號,受持讀誦、恭敬禮拜、書寫供養、展轉教他,所得功德無量無邊。」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能持此佛名者, 此人不為刀所傷,
毒不能害、火不燒, 亦不墮於八難中;
得見大智金色光, 三十二相諸法王,
既得見於諸佛已, 無量供養彼諸佛。
其目不盲、不赤黃, 身不傴曲、不一眼,
得那羅延大力身, 受持佛名報如是。
常得天龍及夜叉、 乾闥婆等所供養,
怨家惡人不能害, 受持佛名報如是。
汝今諦聽,舍利弗! 如我所說微妙語,
若有聞此佛名者, 則得近於菩提道。
是故汝今[6]至心聽, 十方世界大法王,
能拔眾生煩惱刺, 譬如藥樹除眾病,
愚癡盲[7]瞑凡夫等, 施與菩薩智慧眼;
又如行施勝菩薩, 無量千億恒沙界,
於中悉滿閻浮[8]金, 晝夜六時無休息,
施與大悲大導師; 又以栴檀滿百剎,
幡蓋衣服如恒沙, 無量千萬億劫中,
一心而以用布施; 復於一佛國土中,
滿中建立諸佛塔, 於[9]十劫中而供養,
如恒河沙等諸佛; 又造高塔如須彌,
其塔悉以七寶成, 如是遍滿十千剎,
其數三十有六億, 以赤栴檀及真珠,
造作[10]傘蓋供養具, 一一傘蓋能遍覆,
百佛世界等諸國, 真珠、[11]旒蘇齊佛剎,
其數猶如恒河沙, 於空復造金傘蓋,
其數亦如恒河沙, 色如紫磨真金像,
各各遍照三千界, 一一塔中設供養,
無量無邊無數劫。 如上所作諸功德,
不及能發菩提心。 如是能發菩提心,
住不放逸、清淨戒, 不及能持此佛名。
如是能持此佛名, 又能憐愍諸眾生,
所在諸方廣流布, 教令受持佛名者,
彼於一切眾生中, 為作福田猶如來。」
爾時,佛告舍利弗:「若有一心受持、讀誦、憶念不忘此佛名者,所生貪欲、瞋恚、愚癡、諸怖畏等即得除滅,未生貪欲、瞋恚、愚癡、諸怖畏者能令不生。」

爾時,世尊即說佛名:

「南無月光佛 南無阿閦佛 南無大莊嚴佛 南無多伽羅香佛 南無常照曜佛 南無栴檀德佛 南無最上佛 南無蓮花幢佛 南無蓮華生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阿伽樓香佛 南無大精進佛 南無栴檀德佛 南無[12]海佛 南無巨海佛 南無幢德佛 南無梵德佛 南無大香佛 南無大生佛 南無寶[13]輞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施德佛 南無大金柱佛 南無大念佛 南無言無盡佛 南無常散花佛 南無大愛佛 南無師子香勝佛 南無養德佛 南無帝釋火炎佛 南無常樂德佛 南無師子華德佛 南無寂滅幢佛 南無戒王佛 南無普德佛 南無普德[14]像佛 南無無憂德佛 南無優波羅香佛 南無大地佛 南無大龍德佛 南無清淨王佛 南無[1]廣念佛 南無蓮花德佛 南無捨花佛 南無龍德佛 南無花聚佛 南無香象佛 南無常觀佛 南無正作佛 南無善住佛 南無尼瞿嚧陀王佛 南無無上王佛 南無月德佛 南無栴檀林佛 南無日藏佛 南無德藏佛 南無須彌力佛 南無摩尼藏佛 南無金剛王佛 南無威德佛 南無無壞佛 南無善見佛 南無精進德佛 南無大海佛 南無覆[2]娑羅樹佛 南無跋[3]瑳德佛 南無佛天佛 南無師子幢佛 南無毘頭德佛 南無無邊德佛 南無德智佛 南無厚德佛 南無花幢佛 南無象德佛 南無精進德佛 南無龍德佛 南無德生佛 南無寶聚佛 南無德婆瑳子佛 南無論[4]義佛 南無普見佛 南無寶多羅佛 南無普捨佛 南無大供養德佛 南無大網佛 南無斷一切眾生[5]疑王佛 南無寶德佛 南無普蓋佛 南無大蓋佛 南無勝德佛 南無千供養佛 南無寶蓮花奮迅佛 南無[6]厚德佛 南無智[7]幢佛 南無寶月德佛 南無尼瞿嚧陀婆瑳王佛 南無常德佛 南無普蓮花佛 南無平等德佛 南無龍護救濟佛

「此諸佛名等, 能救護世間。
初夜誦一遍, 思念佛而眠,
中夜誦一遍, 後夜亦復然,
如是晝三時, 於初、中、後分,
一時誦一遍, 精勤不放逸。
誦此佛名故, 常得見好夢,
惡鬼及惡人, 不能得其便。
是故此佛名, 能救護世間,
一切天樂神、 夜叉、鳩槃茶、
羅剎諸鬼[8]神, 不能起障礙。
於此百佛名, 常能念持者,
一切諸魔事, 不能得其便。」
爾時天帝釋, 三十三天王,
整理身衣服, 胡跪而合掌,
白佛言:「世尊! 我等常衛護,
受持佛名者, 及四天大王,
亦常護於彼, 受持佛名者。
唯除必定業, 不可得救護,
一切天人中, 無能加惡者。」
爾時一切智, 出大微妙聲,
八種和雅音, 善美眾樂聞,
普告諸大眾: 「速受[9]此佛名,
於十方世界, 所在廣流布,
而作大法施, 斷除眾生疑。」
大聖釋迦文, 演說此法時,
三百諸比丘, 悉得諸漏盡;
復有比丘尼, 其數有四十,
一切漏法盡, 逮得阿羅漢;
復有優婆塞, 其數滿五[10]千,
住勝歡喜心, 獲果須陀洹;
復有優婆夷, 其數千一百,
皆遠離塵垢, 而得法眼淨;
復有大天王, 無量千萬眾,
於法王法中, 得清淨法眼;
如彼恒河沙, 分之為三分,
菩薩如一分, 悉獲無生忍。
三千大千剎, 是時六震動,
諸山及高峯, 大地皆震吼。
於上虛空中, 雨諸天妙花,
天、龍、非人等, 喜聲悉遍滿。
爾時帝釋天、 目連、離[11]波多、
蛇奴、劫賓那、 摩訶迦旃延,
及摩訶迦葉、 漚樓頻迦葉,
乃至那迦葉、 富樓彌多羅、
善吉、不見空、 阿難陀、跋提、
沓婆摩羅子, 如是等大眾,
二萬五千人, 同聲白佛言:
「釋師子法[12]王, 我盡精進力,
皆悉無有餘, 以諸神通力,
於無量世界, 化作無量身,
過無量佛剎, 常說此佛名,
亦如佛所說。」 爾時佛世尊,
為令眾見故, 示現大神通,
現無量億剎, 以佛神通力,
見釋師子王, 處處而遍滿,
說此修多羅, 亦如過去佛,
所說無差別。 佛告諸大眾:
「我於無量劫, 久善修神通,
於無上佛法, 決定莫生疑。
安隱眾生故, 速說此佛名,
令諸眾生等, 永離生死苦。」
爾時,佛告慧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佛名已,深信清淨、發菩提心,愛樂受持、晝夜精勤,讀誦書寫、廣為他說,得無量無邊廣大功德,得不退轉乃至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一切眾魔不能嬈亂。」

佛說是經已,慧命舍利弗,釋梵四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等,一切大眾聞此法已,皆大歡喜。

[*]佛說[1]百佛名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卷上 - 2024-01-31 22:52:22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卷上

曹魏代失譯人名

東方去是百千萬億江河沙諸佛土,解君世界寶光月殿妙尊音王如來。東方去是百八萬億江河沙諸佛土,淨光莊嚴世界淨華宿王智如來。東方去是百億江河沙諸佛土,超立願世界普照常明德海王如來。東方喜信淨世界光英如來。東方解脫華世界師子響作如來。東方普光世界天王如來。東方多樂世界虛空等如來。東方寶積世界寶揚威神超王如來。東方常名聞世界離聞首如來。東方寶嚴世界喻日光王如來。東方蓮華[A1]淨世界淨教如來。東方寂寞世界一億諸佛普集如來。東方清淨世界日月光如來。東方拔眾塵勞世界等行如來。東方阿毘羅提世界大目如來。東方須彌幡世界須彌[4]燈王如來。東方不眴世界普賢如來。東方思惟世界無念如來。東方甘音聲稱說世界過寶蓮華快住樹王如來。東方蓮華香世界過寶蓮華如來。東方無諸毒螫世界本草樹首如來。東方除狐疑世界等功德明首如來。東方內快世界分別過出淨如來。東方愛喜世界等遍明如來。東方愛樂世界月英幢王如來。東方不可勝說世界快樂如來。東方解脫世界解散一切縛具足王如來。東方滿香名聞世界蓮華具足王如來。東方滿一切珍寶世界藥師具足王如來。東方樂入世界無憂德首具足王如來。東方歡喜[A2]樂世界勸助眾善具足王如來。東方慈哀光明世界紺琉璃髮勇猛具足王如來。東方滿所願聚世界安隱囑累滿具足王如來。東方不退音世界最選光明蓮華開敷如來。東方清淨世界精明堂如來。東方無量德淨世界淨王如來。東方多寶世界寶積如來。東方無垢世界離垢意如來。東方香林世界入精進如來。東方離垢世界無垢光如來。東方歡喜世界阿閦如來。東方甚樂世界仙剛如來。東方[5]壞調世界思夷華如來。東方莫能勝世界固進度思吉義如來。東方[6]聞迹世界奉至誠如來。東方吉[7]安世界觀明功勳如來。東方無恚恨世界慈英寂首如來。東方五杖世界真性上首如來。東方[8]熾上首世界念眾生稱上首如來。東方曜赫熱首世界勇首超高須彌如來。東方愛喜世界稱恥勝上首如來。東方天神世界寶海如來。東方寶集世界寶英如來。東方寶最世界寶成如來。東方光明世界寶光明如來。東方幢幡世界寶幢幡如來。東方眾德光明世界寶光明如來。東方無量世界大光明如來。東方眾華世界無量音如來。東方無塵垢世界無量音如來。東方莫能勝世界大名稱如來。東方光明世界寶光明如來。東方名光世界德大[9]光隱如來。東方華尼光世界火光明如來。東方正[10]直世界正音聲如來。東方光明尊世界無[11]限淨如來。東方音響世界月音王如來。東方安隱世界無限名稱如來。東方日世界月光明如來。東方清淨世界無垢光如來。東方琉璃光世界淨光如來。東方大豐世界日光如來。東方正覺世界無量寶如來。東方蓮華光世界蓮華最尊如來。東方普度眾難世界身尊如來。東方堅固世界金光如來。東方無際世界梵自在如來。東方月世界紫金[12]光如來。東方火光世界金海如來。東方正覺世界龍自在王如來。東方喻月世界一切華香自在王如來。東方星王世界樹王如來。東方勇猛執持[13]器杖棄捨戰鬪如來。東方豐饒世界內豐珠光如來。東方香[14]熏世界無量香光明如來。東方龍珠觀世界師子響如來。東方修行世界大精進勇力如來。東方堅住世界過出堅住如來。東方光明世界鼓音王如來。東方眾德吉世界日月英如來。東方栴檀地世界超出眾華如來。東方善住世界世燈明如來。東方光明世界休多易寧如來。東方圍遶世界寶輪如來。東方善覺世界常滅度如來。東方須彌脇世界淨覺如來。東方名稱世界無量寶[15]花光明如來。東方妙[1]濡世界須彌步如來。東方豐養世界寶蓮華如來。東方蓮華勇出世界一切眾寶普集如來。東方金光世界樹王豐長如來。東方清淨世界轉不退轉法輪眾寶普集豐盈如來。東方淨住世界圍遶特尊德淨如來。東方雜相世界上眾如來。東方流布世界佛華生德如來。東方金剛住世界佛華出王如來。東方栴檀世界寶像如來。東方藥世界不虛稱如來。東方藥生世界無邊功德精進嚴如來。東方上華光世界明德王如來。東方妙莊嚴世界德王明如來。東方無邊德嚴世界度功德邊如來。東方流布世界然燈如來。東方上善世界無畏如來。東方蓮華世界華德如來。東方優鉢羅世界智華德如來。東方寶生世界寶積如來。東方妙月世界無邊願如來。東方住林世界寶肩如來。東方眾香世界娑羅王如來。東方華德世界寶明如來。東方一聚世界寶聚如來。東方離憂世界無邊德嚴如來。東方諸功德處世界觀世音如來。東方寶明世界須彌明如來。東方莊嚴世界無邊自在力如來。東方無塵垢世界寶華德如來。東方雲陰世界無量神通自在如來。東方普香世界無量華如來。東方華世界寶自在如來。東方雜寶相世界月出德如來。東方金剛世界拘陵王如來。東方樂世界日燈如來。東方安隱世界上寶如來。東方娑婆世界智生德如來。東方純樂世界安立功德王如來。東方宿開世界無礙[2]明如來。東方月出世界智聚如來。東方清淨世界無相嚴如來。東方普明世界明德聚如來。東方歡喜世界那羅延如來。東方離垢世界離垢相如來。東方無邊德世界善思嚴如來。東方安隱世界優鉢羅德如來。東方常照明世界香彌樓如來。東方常莊嚴世界雜華如來。東方阿竭流香世界上香德如來。東方普香世界香彌樓如來。東方無相世界無相音如來。東方名華世界無礙音聲如來。東方月世界純寶藏如來。東方堅固世界無動力如來。東方堅固世界迦葉如來。東方眾月世界善生德如來。東方離憂世界名稱如來。東方離塵垢世界智德如來。東方雜華世界宿王如來。東方極廣世界無量相如來。東方恐怖世界栴檀香如來。東方眾網世界網明如來。東方無畏世界梵音如來。東方可歸世界無量性德如來。東方離垢世界智出光如來。東方青蓮華覆世界華上如來。東方無憂世界善德如來。東方無勝世界德勝如來。東方隨喜世界普明如來。東方普賢世界勝敵如來。東方善淨世界王幢相如來。東方離垢世界無量功德明如來。東方不誑世界藥王無礙如來。東方金集世界寶遊行如來。東方美音世界寶華如來。東方一蓋世界一寶嚴如來。東方寶聚世界無邊寶力如來。東方相德聚世界無相音如來。東方大名聞世界須彌肩如來。東方上意世界空性如來。東方沙陀羅[3]尼世界名聞力王如來。東方月光世界放光如來。東方袈裟相世界離垢如來。東方蓮華世界雜華生德如來。東方一蓋世界離怖畏如來。東方清淨世界智聚如來。東方香聚世界栴檀香如來。東方阿竭流香世界大聲眼如來。東方無邊聚世界寶積如來。東方眾香世界香象如來。東方離相世界彌樓肩如來。東方華蓋世界一寶蓋如來。東方普明世界無礙眼如來。東方名善世界栴檀窟如來。東方善意世界妙肩如來。東方寶德世界網明如[4]來。東方德樂世界寶華德如來。東方讚歎世界智華寶明德如來。東方眾善世界善出光如來。東方安隱世界滅諸怖畏如來。東方彌樓相世界彌樓肩如來。東方度憂惱世界安王如來。東方善法世界法積如來。東方安立世界增十光如來。東方千明世界增千光如來。東方多伽樓香世界智光如來。東方妙香世界寶出光如來。東方明嚴德世界無邊光如來。東方善德世界無礙如來。東方法世界網光如來。東方眾華世界寶意如來。東方上清淨世界無邊[5]際如來。東方優鉢羅世界無邊自在如來。東方覺處世界優鉢羅德如來。東方蓮華處世界智住如來。東方智力世界釋迦牟尼如來。東方流布世界智流布如來。東方無邊世界[6]娑羅王如來。東方月世界寶娑羅王如來。東方離憂世界善德王如來。東方寂滅世界流布王如來。東方不虛見世界不虛力如來。東方妙香世界香明如來。東方梵音聲世界無礙音如來。東方月光世界名聞力如來。東方普明世界須彌頂王如來。東方寶嚴世界寶生德如來。東方法世界華上如來。東方華住世界寶高王如來。東方妙陀羅尼世界香明如來。東方金明世界方流布嚴如來。東方高智世界普守增上雲音王如來。東方常明世界無邊明如來。東方[1]𤊟光世界無邊慧成如來。東方[2]然燈世界無邊功德智明如來。東方赤蓮華覆世界方生如來。東方華覆世界華生德如來。東方天世界眾堅固如來。東方妙明世界智明如來。東方樂德世界智眾如來。東方眾樂世界離[3]垢如來。東方無漏世界醫王如來。東方普讚世界無邊智讚如來。東方眾堅世界栴檀香德如來。東方具威德世界具佛華生如來。東方眾寶世界[A3]娑羅王安立如來。東方[4]方主世界月出光如來。東方安住世界須彌肩如來。東方無怖畏世界施名聞如來。東方諸功德住世界名親如來。東方福住世界堅固如來。東方無憂世界離憂如來。東方名聞世界華生德王如來。東方華布世界演華相如來。東方寶明世界寶[5]照如來。東方常熏香世界火然如來。東方善吉世界三界自在力如來。東方無畏世界明輪如來。東方常懸世界空性自在如來。東方安王世界盡自在力如來。東方普離世界鼓音王如來。東方安隱世界普自在如來。東方陀羅尼世界山王如來。東方妙等世界安[6]立王如來。東方妙嚴世界佛自在嚴如來。東方[7]倚息世界積諸功德如來。東方愛世界佛寶德成就如來。東方列宿世界智生德如來。東方列宿嚴世界智生德聚如來。東方蓮華世界華生王如來。東方眾華世界上法自在如來。東方白蓮華覆世界月光明如來。東方廣世界香[8]象如來。東方上妙世界無量明如來。東方眾香世界蓮華聚如來。東方薝蔔眾世界栴檀德如來。東方寶藏世界寶聚如來。東方明慧世界上明慧如來。東方善住世界無邊德生如來。東方眾多世界明相如來。東方愛香世界無邊德積如來。東方愛惜世界眾德生如來。東方可愛世界一切功德生如來。東方眾蓮華世界華生德如來。東方金網覆世界持炬如來。東方寶網覆世界寶[9]生如來。東方離畏世界極高王如來。東方一蓋世界宿王如來。東方眾雜世界無邊彌樓如來。東方妙喜世界虛淨王如來。東方可迎世界無量音如來。東方妙音香世界無量明如來。東方上清淨世界寶彌樓如來。東方照明世界雜寶華嚴如來。東方寶華世界離垢嚴如來。東方金[10]剛世界金華如來。東方金光世界寶窟如來。東方眾堅固世界雜華生如來。東方眾華世界華蓋如來。東方眾蓮華世界不虛嚴如來。東方梵德世界梵音如來。東方住處世界無礙眼如來。東方妙禪世界無相音如來。東方德住世界無邊功德成就如來。東方寶住世界寶生德如來。東方喜世界蓮華生德如來。東方蓮華生世界寶上如來。東方妙明世界無邊明如來。東方覺世界寶彌樓如來。東方月燈世界燈高德如來。東方星宿德世界智生德如來。東方炬世界炬燈如來。東方智積世界無上光如來。東方出生世界德王明如來。東方一蓋世界無邊眼如來。東方積德世界佛華生德如來。東方娑羅世界娑羅王如來。東方善住世界師子如來。東方勸助世界寶彌樓如來。東方蓮華世界頻婆尸如來。東方攝處世界醫王如來。東方善德世界上善德如來。東方妙香世界上香德如來。東方香德世界香相如來。東方栴檀世界栴檀窟如來。東方寶網覆世界無邊明如來。東方金網覆世界增十光佛華出如來。東方蓮華網覆世界無邊自在力如來。東方眾華世界威華生高王如來。東方照明世界寶網如來。東方月燈世界安立王如來。東方栴檀香世界上香王如來。東方樓閣世界施一切樂如來。東方[11]離窟世界見一切緣如來。東方[*]離相世界不虛稱如來。東方可敬世界壞諸驚畏如來。東方金明世界寶明如來。東方眾樂世界無邊空嚴德如來。東方一華蓋世界[12]蓋嚴如來。東方無垢世界空相如來。東方廣大世界威華生德如來。東方善積世界善德如來。東方妙華世界淨眼如來。東方無邊世界最高德彌樓如來。東方[13]善生世界無勝相如來。東方阿竭流香世界無邊香彌樓如來。東方多伽流香世界月聞王如來。東方上妙世界上彌樓如來。東方名喜世界寶生德如來。東方明世界名聞彌樓如來。東方[14]軟美世界美德如來。東方善香世界梵德如來。東方帝相世界無礙眼如來。東方善處世界無邊德積如來。東方不思議德世界威德王如來。東方集相世界善思願[1]威如來。東[2]方星宿王世界淨王如來。東方智香世界智聚如來。東方德處世界[3]娑訶[4]王如來。東方善愛世界調御如來。東方蓮華出世界最高德如來。東方無邊德生世界示眾生深心如來。東方歡喜世界無邊德寶如來。東方[*]倚息世界滅諸受自在如來。東方名樂世界無礙光如來。東方善成世界無礙光佛華生德如來。東方普德成就世界一切緣中自在現佛相如來。東方眾相世界樂無相如來。東方無相世界妙化音如來。東方無相海世界華上如來。東方雜相世界寶德如來。東方寶生世界海彌樓如來。東方廣大世界無垢意如來。東方名華世界智華生如來。東方虛空淨世界極高德聚如來。東方無相世界寂滅如來。東方妙樂世界離欲自在如來。東方德積世界不思議德生如來。東方大安世界喜生德如來。東方散赤蓮華世界流香如來。東方阿竭流光世界無礙香光如來。東方眾歸世界雲鼓[A4]音王如來。東方功德積世界功德生德如來。東方純樂世界無邊行自在如來。東方妙音世界須彌肩如來。東方香相世界上香彌樓如來。東方助香世界無邊光如來。東方調御世界普觀如來。東方月世界日月燈如來。東方照明世界明燈如來。東方善明世界振威德如來。東方眾香世界善眾如來。東方金剛世界金剛生如來。東方音聲世界智自在王如來。東方阿樓那世界德明王如來。東方阿樓那積世界[5]妙明如來。東方柔[*]軟世界娑羅王如來。東方善立世界須彌王如來。東方清淨世界虛彌樓如來。東方威德生世界寶威德如來。東方善相世界上善德如來。東方梵德世界梵音聲如來。東方華德世界寶華如來。東方蓮華德世界蓮華生德如來。東方栴檀世界栴檀香如來。東方名華世界如須[6]彌如來。東方金華世界上嚴如來。東方寶明世界寶蓋如來。東方香彌樓世界香象如來。東方雜相世界無邊自在力如來。東方清淨世界不虛稱如來。東方功德處世界不思議功[7]德王如來。東方有德世界雜華如來。東方安隱世界安王如來。東方最高世界華最高德如來。東方動世界常悲如來。東方常動世界藥王如來。東方普虛空世界無邊自在力如來。東方琉璃明世界無邊光如來。東方金[8]明世界無邊[9]明如來。東方無相世界言音自在如來。東方蓮華蓋世界無邊虛空自在如來。東方蓋行列世界宿王如來。東方寶網覆世界上[10]香如來。東方真金世界虛空德如來。東方清淨世界極高德如來。東方無憂世界作方如來。東方星宿世界極高彌樓如來。東方雜相世界無礙眼如來。東方香流世界娑伽羅如來。東方眾香世界持炬如來。東方栴檀香世界火相如來。東方善喜世界善淨德光如來。東方喜生世界智聚如來。東方流布世界流布力王如來。東方大德世界功德王明如來。東方堅固世界現智如來。東方不退世界華高生德如來。東方善分別世界寶火如來。東方優鉢羅世界赤蓮華德如來。東方疑蓋世界壞一切疑如來。東方妙世界善眾如來。東方眾德世界拘留孫如來。東方妙善世界相王如來。東方妙香世界蓮華德生如來。東方善相世界放光如來。東方雲陰世界彌勒如來。東方光明世界蓮華光明如來。東方名稱世界上法王相如來。東方帝釋世界無邊力如來。東方蓮華世界稱山海如來。東方喜世界釋迦文如來。東方常嚴世界不虛見如來。東方流布世界無礙音聲如來。東方常言世界無量名明德如來。東方白相世界無分別嚴如來。東方栴檀香世界無邊光如來。東方袈裟相世界妙眼如來。東方堅固寶世界壽無盡幢如來。東方因陀羅世界不變動月如來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卷上
貼文者 : : hui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卷下 - 2024-01-31 22:56:46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卷下

[*]曹魏代失譯人名

南方去是百千萬億江河沙諸佛土,雜種寶錦世界樹根華王如來。南方去是無數百千諸佛土,諸好莊飾世界德寶尊如來。南方去是百千萬億諸佛土,消冥[12]等世界初發心離恐畏超首如來。南方去是十八億江河沙諸佛土,嚴淨世界離垢淨如來。南方去是五十萬諸佛土,寶積世界寶積示現如來。南方歡喜世界栴檀德如來。南方莊嚴世界嚴淨如來。南方離憂世界無憂德如來。南方諸欲淨世界無垢稱如來。南方寶城世界寶體品如來。南方樂林世界不捨樂精進如來。南方華迹世界普華如來。南方佛[1]辯世界無量[2]億寶[*]辯如來。南方寶淨世界寶焰如來。南方真珠世界日月燈明如來。南方戒光世界須彌如來。南方音響世界大須彌如來。南方紫磨金世界超出須彌如來。南方色像見世界喻如須彌如來。南方珠光世界香像如來。南方得勇力世界圍遶香熏如來。南方無垢光世界淨光如來。南方法界世界法最如來。南方星自在王世界香自在王如來。南方正直世界大集如來。南方廣博世界香光明如來。南方廣遠世界火光如來。南方無際世界無量光明如來。南方堅固世界開光如來。南方馬[3]瑙世界月燈光如來。南方妙香世界月光如來。南方日光世界日月光明如來。南方金珠光明世界火光如來。南方眾色[4]像世界集音如來。南方眾聚世界最威儀如來。南方勝戰超度無極世界光明尊如來。南方音響世界蓮華軍如來。南方月光世界蓮華響如來。南方天自在世界多寶如來。南方蓮華世界師子吼如來。南方明星世界師子音如來。南方無憂世界精進軍如來。南方金剛聚世界金剛踊躍如來。南方明珠世界度一切禪絕眾疑如來。南方香華熏世界寶大侍從如來。南方名喜世界無憂如來。南方哀色世界地力持踴如來。南方[5]一大世界最踊躍如來。南方栴檀光世界自在王如來。南方一切伎樂振動世界無量音如來。南方光明世界錠光如來。南方一切香世界寶光如來。南方虛空住如來。南方常滅度如來。南方一切德嚴如來。南方炬照天師如來。南方寶樹光明如來。南方呼那僧如來。南方蓮華提如來。南方阿[6]兒三耶三佛馱如來。南方日月[7]鐙如來。南方名聞光如來。南方大焰肩如來。南方須彌[8]鐙如來。南方無量精進如來。南方金剛藏如來。南方純寶藏如來。南方釋迦文如來。南方堅固樂世界風幢如來。南方蓮華世界無盡月如來。

西方去是百千萬億江河沙諸佛土,勝月明世界造王神通焰華如來。西方去是百億江河沙諸佛土,水精世界淨尊如來。西方去是無量佛土,普樂世界離垢三世無礙嚴如來。西方去是九十九億江河沙諸佛土,光明幡世界光明王如來。西方樂[9]圍世界妙樂如來。西方淨復淨世界越淨如來。西方瓔珞世界無礙如來。西方善選擇世界金剛步積如來。西方滅惡世界寶山如來。西方消諸毒螫世界普度空如來。西方寶錦世界寶成如來。西方華林世界習精進如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如來。西方思夷像世界華嚴神通如來。西方照曜世界普明如來。西方莊嚴世界見若燈[10]之明王如來。西方無憂世界離憂如來。西方寂定世界吉祥如來。西方破一切塵世界殊勝如來。西方伏一切魔世界集音如來。西方度一切世間苦惱如來。西方泥洹華如來。西方諸寶般如來。西方阿彌陀如來。西方無量相如來。西方無量幢如來。西方大光如來。西方大明如來。西方寶相如來。西方淨光如來。西方無量明如來。西方無量華如來。西方無量光如來。西方無量光明如來。西方無量自在力如來。西方無量力如來。西方一蓋如來。西方蓋行如來。西方寶蓋如來。西方宿王如來西方善宿如來。西方明輪如來。西方明王如來。西方高廣德如來。西方無邊光如來。西方自在王如來。西方自在力如來。西方無礙音聲如來。西方大雲光如來。西方網聚如來。西方覺華光如來。西方蓮華自在如來。西方山王如來。西方月眾增上如來。西方放光如來。西方妙肩如來。西方不虛見如來。西方頂生王如來。西方蓮華生如來。西方釋迦文如來。西方阿彌陀如來。西方堅固寶王世界清白如來。西方眾寶世界不動月如來。

北方去是百千萬億江河沙諸佛土,決了寶[11]網世界月殿清淨如來。北方去是七十二億江河沙諸佛土,堅要世界梵慧如來。北方去是六十六億江河沙諸佛土,華迹世界覺積如來。北方不動轉世界照意如來。北方住清淨世界正意如來。北方覺[*]辯世界寶智首如來。北方化成世界無染如來。北方普光世界勇[*]辯如來。北方瞻倍世界滅意根如來。北方名勝世界勝王如來。北方無恐懼世界無畏如來。北方道林世界行精進如來。北方[1]日轉世界蔽日月光如來。北方眾寶錦世界無量德寶光如來。北方[2]善行列世界不虛稱如來。北方雲自在如來。北方雲自在王如來。北方鉤鎖如來。北方迦禪那如來。北方阿迦頭華如來。北方諸欲無脫那如來。北方焰肩如來。北方最勝音如來。北方難勝如來。北方日生如來。北方網明如來。北方金剛藏如來。北方堅固世界金剛堅強消伏壞散如來。北方摩尼光世界寶火如來。北方阿竭流香世界寶月如來。北方歡喜世界賢最如來。北方現[3]入世界寶蓮華[4]出如來。北方豐嚴世界德內豐嚴王如來。北方不虛力如來。北方不虛自在力如來。北方不虛光如來。北方無邊精進如來。北方娑羅王如來。北方寶娑羅[5]王如來。北方一蓋嚴如來。北方寶肩如來。北方栴檀窟如來。北方栴檀香如來。北方無邊明如來。北方明輪如來。北方彌樓嚴如來。北方無礙眼如來。北方無邊眼如來。北方寶生如來。北方諸德如來。北方覺華生德如來。北方善住意如來。北方無邊力如來。北方不虛德如來。北方寶力如來。北方無邊嚴如來。北方無邊德嚴如來。北方虛空光如來。北方無相音如來。北方藥王如來。北方無驚如來。北方離怖畏如來。北方德明王如來。北方[6]觀覺華生如來。北方虛空性如來。北方虛空[7]音如來。北方虛空嚴生如來。北方釋迦文如來。北方堅固世界威儀幢如來。北方優鉢羅世界香風月如來。

東北方去是九十九億江河沙諸佛土,淨觀世界法觀如來。東北方去是十一江河沙諸佛土,忍慧世界香盡如來。東北方去是八江河沙佛土,無垢世界等行如來。東北方拔所念世界壞魔羅網獨步如來。東北方一切[8]住世界建大音普至如來。東北方青華世界悲精進如來。東北方焰氣世界固受如來。東北方樂白交露世界寶蓋[9]起光如來。東北方淨住世界空域離垢心如來。東北方照[10]耀世界普世如來。東北方[11]愛見世界尊自在如來。東北方豐盛世界吉祥義如來。東北方無垢世界離垢如來。東北方眾歸世界滅一切憂如來。東北方離一切憂世界離憂如來。東北方喜樂世界喜生德如來。東北方安隱世界安王如來。東北方金網覆世界上彌樓如來。東北方香明世界妙香如來。東北方[12]實聚世界憍陳若如來。東北方堅固世界勢德如來。東北方青蓮華世界赤蓮華德如來。東北方白蓮華世界白蓮華生如來。東北方大音世界大音眼如來。東北方香嚴世界上眾如來。東北方眾明世界無邊明如來。東北方栴檀香世界月出光如來。東北方明世界名流十方如來。東北方月世界星宿王如來。東北方普明德世界無邊光明如來。東北方香明世界上香彌樓如來。東北方無畏世界離怖畏如來。東北方上安隱世[13]界生德如來。東北方無邊明世界無邊功德月如來。東北方莊嚴世界一切功德嚴如來。東北方蓮華散世界華王如來。東北方[14]離相世界不壞相如來。東北方堅固世界宗守光如來。東北方樂戲世界大威德[15]蓮生王如來。東北方樂世界無異生行如來。東北方喜世界一切智上如來。東北方樂德世界虛空淨王如來。東北方喜樂世界無相音聲如來。東北方娑婆世界寶最高德如來。東北方梵眾世界梵德如來。東北方眾香世界無礙香[*]像如來。東北方眾華世界彌樓明如來。東北方然燈世界[16]大燈如來。東北方作名聞世界華上光如來。東北方多樂世界作名聞如來。東北方安立世界名慈如來。東北方娑羅世界娑羅王如來。東北方照明世界無邊光如來。東北方壞一切[17]世間怖畏如來。東北方師子吼如來。東北方金剛藏如來。東北方阿閦如來。東北方堅固青蓮[18]華如來。[19]東北方梵天如來。[20]東北方[21]世界自在幢如來。東北方相德如來。東北方釋迦牟尼如來。東北方星宿世界星宿月如來。

東南方去是十四江河沙諸佛土,梵音世界[22]梵德如來。東南方去是七十七億江河沙諸佛土,仁賢世界善眼如來。東南方去是三億諸佛土,積寶世界善積如來。東南方賢聖普集世界觀世苦如來。東南方極妙世界微妙如來。東南方常照[*]耀世界初發心不退轉輪成[23]首如來。東南方多所造作世界多所念如來。東南方普錦綵色世界眾華如來。東南方金林世界盡精進如來。東南方德王世界德明王如來。東南方無憂世界除眾[1]慼冥如來。東南方無悅世界首寂如來。東南方寶首莫能當[2]甚光明如來。東南方佛華生世界一切緣中現佛相如來。[3]東南方師子相如來。[4]東南方師子音如來。東南方無憂首如來。東南方興光明如來。東南方法種尊如來。東南方[5]慧王如來。東南方蓮華敷力如來。東南方無邊緣中現佛相如來。東南方網明如來。東南方無邊明如來。東南方上華如來。東南方寶娑羅如來。東南方發心即轉法輪如來。東南方金剛藏如來。東南方華聚如來。東南方增千光如來。東南方無上光如來。東南方不動力如來。東南方無邊[6]光力如來。東南方無邊願如來。東南方無量願如來。東南方無邊自在力如來。東南方[7]無定願如來。東南方轉胎如來。東南方轉諸難如來。東南方一切緣修行如來。東南方無緣莊嚴如來。東南方佛虛空如來。東南方有德如來。東南方釋迦牟尼如來。東南方堅固摩尼世界明相幢如來。東南方妙行世界自在天月如來。

西南方去是十三億諸佛土,廣勝世界妙積如來。西南方去是十一江河沙佛土,一[8]切世界等慧如來。西南方去是八江河沙佛土,無量藏世界忍慧如來。西南方覆白交露世界寶蓋照空如來。西南方去是如江河沙佛土,遍淨一切世界無極身如來。西南方善選擇世界釋寶光如來。西南方去是無極寶林世界上精進如來。西南方樂成世界寶[9]林如來。西南方善觀世界大哀觀眾生如來。西南方樂御世界智首如來。西南方尊調世界離臂如來。西南方普明世界無垢如來。西南方陰雨世界雨王如來。西南方大尊王如來。西南方梵相如來。西南方諦相如來。西南方師子如來。西南方妙寶如來。西南方阿彌陀如來。西南方善吉世界吉利如來。西南方吉利嚴如來。西南方尸棄如來。西南方常精進如來。西南方善住如來。西南方無邊嚴如來。西南方無相嚴如來。西南方普嚴如來。西南方燈明如來。西南方藏聚如來。西南方無邊像如來。西南方無邊精進如來。西南方網光如來。西南方大神通如來。西南方明輪如來。西南方觀智如來。西南方不虛勝如來。西南方壞諸怖畏如來。西南方無邊德明王如來。西南方離怖畏如來。西南方壞諸怨賊如來。西南方過諸魔界如來。西南方無量華如來。西南方持無量德如來。西南方無量音聲如來。西南方光聚如來。西南方明德如來。西南方離二邊如來。西南方無量覺華光如來。西南方無量聲如來。西南方明彌樓如來。西南方娑羅王如來。西南方日面如來。西南方妙眼如來。西南方上德如來。西南方寶華如來。西南方寶生如來。西南方[10]日華如來。西南方一切眾生嚴如來。西南方轉一切生死如來。西南方無邊辯才如來。西南方釋迦牟尼如來。西南方金剛藏如來。西南方堅固金剛世界[11]帝幢如來。西南方無諍怖如來。西南方善行世界清淨月如來。西南方緣一辯才如來。

西北方去是百千萬江河沙諸佛土,師子口世界法成就如來。西北方去是二百億江河沙佛土,盡度世界清淨觀如來。西北方去是七十七億江河沙佛土,不動轉世界眾相如來。西北方釋迦牟尼如來。西北方住清淨世界眾德如來。西北方興顯世界廣耀如來。西北方青琉璃世界身相如來。西北方無盡世界徹聽如來。西北方毛孔光世界法觀如來。西北方雷吼世界如意如來。西北方清泰世界無動如來。西北方眾智自在世界慧造如來。西北方賢善世界賢勇如來。西北方住清淨世界開化菩薩如來。西北方貪眾淨意世界善變無形如來。西北方雨氏世界雨香王如來。西北方金剛世界一乘度如來。西北方除眾闇冥世界光淨王如來。西北方栴檀香世界普[12]香光如來。西北方多摩羅跋栴檀香神通如來。西北方須彌相如來。西北方見無恐懼如來。西北方香明如來。西北方香彌樓如來。西北方香象如來。西北方香自在如來。西北方香窟如來。西北方明輪如來。西北方光王如來。西北方蓮華生王如來。西北方佛法自在如來。西北方無邊法自在如來。西北方樂愛德如來。西北方散華如來。西北方華蓋行列如來。西北方華窟如來。西北方金華如來。西北方香華如來。西北方彌樓王如來。西北方善導師如來。西北方一切眾生最勝嚴如來。西北方轉諸難如來。西北方善行嚴如來。西北方妙華如來。西北方無邊香如來。西北方普放光如來。西北方普放香如來。西北方普光如來。西北方散華生德如來。西北方寶網手如來。西北方極高王如來。西北方普照一佛土如來。西北方宿王如來。西北方妙見如來。西北方安立王如來。西北方香[1]琉如來。西北方無邊智自在如來。西北方不虛嚴如來。[2]西北方不虛見如來。[3]西北方無[4]量眼如來。西北方不動如來。西北方初發意如來。西北方無邊眼如來。西北方燈上如來。西北方普照明如來。西北方光照如來。西北方一切眾生不斷辯才如來。西北方無垢力如來。西北方無積行如來。西北方金剛藏如來。西北方[5]歡喜蓮華世界上幢如來。西北方歡喜世界無上月如來。

下方去是百千萬億江河沙諸佛土,尊幢[6]若君世界善寂月音王如來。下方去是七十二億江河沙諸佛土,眾寶普現世界一寶蓋如來。下方去是三十二億江河沙佛土,堅固世界不捨弘誓如來。下方照耀世界光明王如來。下方明開[7]闢世界賴毘羅耶如來。下方地氏世界持地如來。下方念無[8]倒世界念斷疑拔欲除冥如來。下方無量華世界燈尊王如來。下方無[9]減世界普願如來。下方極深世界寶聚如來。下方錦幢世界師子鷹像頂吼如來。下方名善世界善德如來。下方載諸淨世界金剛剎如來。下方水精世界梵精進如來。下方沙陀惟懼咤世界唯首陀失利如來。下方照明世界染青蓮首如來。下方普明世界普現如來。下方起得度世界導龍如來。下方光剎世界普觀如來。下方照明世界月辯如來。下方導御世界堅要如來。下方虛空淨世界大目如來。下方無垢稱王如來。下方師子如來。下方名聞如來。下方名光如來。下方達磨如來。下方法幢如來。下方法[10]持如來。下方名稱遠聞如來。下方法名號如來。下方法[11]幢如來。下方奉法如來。下方意無恐懼衣毛不竪如來。下方上德如來。下方大德如來。下方蓮華德如來。下方有德如來。下方師子德如來。下方成利如來。下方師子護如來。下方師子[12]嚬如來。下方安立王如來。下方梵彌樓如來。下方淨眼如來。下方不虛步如來。下方香像如來。下方香德如來。下方香彌樓如來。下方無量眼如來。下方香聚如來。下方寶窟如來。下方寶彌樓如來。下方安住如來。下方善住王如來。下方梵彌樓如來。下方娑羅王如來。下方明輪如來。下方明燈如來。下方[13]不虛精進如來。下方善思嚴如來。下方師子喜如來。下方眾真[14]實如來。[15]下方妙善住王如來。下方釋迦文如來。[16]下方金剛藏如來。下方堅固栴檀世界梵憧如來。下方無厭慈世界不衰變月如來。

上方去是百千萬億江河沙諸佛土,善分別世界無數精進願首如來。上方去是百億江河沙佛土,蓮華嚴世界蓮華上如來。上方去是六十二億江河沙佛剎一土,世界一切德所見明王如來。上方離諸恐懼無處所世界消冥等超王如來。上方釋迦牟尼如來。上方迴轉世界音響如來。上方普慈世界弘等如來。上方眾香世界香積如來。上方吉祥世界行[17]真如來。上方安寂世界妙識如來。上方尼遮[18]揵陀波勿世界[19]犍陀羅耶如來。上方莊嚴世界寶好如來。上方莊嚴世界寶英如來。上方名喜世界喜德如來。上方過度眾妙世界信色清虛如來。上方欲林世界至精進如來。上方虛空世界無限眼王如來。上方莊嚴世界名稱如來。上方寶君主世界無量光明最勝如來。上方寶月世界金寶光明如來。上方[20]象步樓世界無量尊豐如來。上方天王女世界無量離垢王如來。上方須彌幡世界德首如來。上方尊聚妙意世界無數精進興豐如來。上方無受世界無言勝如來。上方淨觀莊嚴世界無愚豐如來。上方日光世界月英豐如來。上方說法世界無異光豐如來。上方寶豐首盡世界逆空光明如來。上方好集世界最清淨無量幡如來。上方殊勝世界好諦住[21]准王如來。上方主精進世界成就一切諸剎豐如來。上方願力世界淨慧德豐如來。上方好樂世界淨論幡如來。上方栴檀香世界琉璃光最勝如來。上方星宿世界寶德步如來。上方無量德豐世界最清淨德寶住如來。上方聲所至世界度寶光明塔如來。上方無際眼世界無量慚愧金最豐如來。上方蓮華莊嚴世界蓮華尊豐如來。上方寶鐙世界淨寶興豐如來。上方電光世界電鐙幡王如來。上方虛空緻世界法空鐙如來。上方審諦世界一切眾德成如來。上方月英世界賢[1]幢幡如來。上方寶種世界一切眾寶緻色持如來。上方栴檀香明世界無邊高力王如來。上方所度無足如來。上方處法形如來。上方[2]所行香華如來。上方梵聲如來。上方宿王如來。上方香上如來。上方香光如來。上方[3]火焰肩如來。上方雜色寶莊嚴如來。上方金剛藏如來。上方薩羅樹王如來。上方寶華德如來。上方見一切義如來。上方如須彌山如來。上方精進最高王如來。上方破疑如來。上方善宿王如來。上方然燈如來。上方作明如來。上方明彌樓如來。上方明輪如來。上方淨明如來。上方白蓋如來。上方香蓋如來。上方寶蓋如來。上方栴檀窟如來。上方栴檀德如來。上方須彌肩如來。上方寶明如來。上方娑羅王如來。上方梵德如來。上方淨眼如來。上方無驚怖如來。上方離怖畏如來。上方妙肩如來。上方上寶如來。上方山王如來。上方轉女相嚴如來。上方無邊嚴如來。上方無上光如來。上方網明相如來。上方因王如來。上方堅固香世界寧泰幢如來。上方虛空世界無量自在月如來。

過去十方雷明音王如來。過去雨音王如來。過去寂趣音王如來。過去總水雷音肅華慧王如來。過去無量[4]勳寶綿淨王如來。過去離垢日月光首如來。過去梵首天王如來。過去日月鐙明王如來。過去世饒王如來。過去藥王如來。過去超空如來。過去首寂如來。過去寶月如來。過去息意如來。過去燈光如來。過去栴檀香如來。過去大通智勝如來。過去多寶如來。過去光遠如來。過去定光如來。過去月教如來。過去無著如來。過去龍天如來。過去安明頂如來。過去惟衛如來。過去式棄如來。過去隨葉如來。過去拘留秦如來。過去拘那[5]鋡牟尼如來。過去迦葉如來。過去釋迦牟尼如來。

未來十方忍世界彌勒如來。未來離垢心世界普現如來。未來阿彌陀如來。未來慧見如來。未來師子威如來未來金剛步積如來。未來[6]光無垢稱王如來。未來時大光明如來。未來蓮華光如來。未來海持覺娛樂神通如來。未來度七寶華界如來。未來力嚴淨王如來。未來普明變動光王如來。未來嚴淨法王如來。未來稱英如來。未來普光如來。未來散華如來。未來金華如來。未來阿耨達如來。未來強行精進如來。[A1]未來賢劫千[7]佛如來。未來留油如來。[8](出《華手》等諸經)

佛說不思議功德諸佛所護念經卷下
貼文者 : : hui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 2024-02-03 22:33:17


[9]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大眾言:「我曾往昔無數劫時,於妙光佛末法之中,出家學道,聞是五十三佛名。聞已合掌,心生歡喜,復教他人,令得聞持。他人聞已,展轉相教,乃至三千人。此三千人異口同音,稱諸佛名,一心敬禮;如是敬禮諸佛因緣功德力故,即得超越無數億劫生死之罪。初千人者,華光佛為首,下至毘舍浮佛,於莊嚴劫得成為佛,過去千佛是也;其中千人者,拘留孫佛為首,下至樓至佛,於賢劫中次第成佛;後千人者,日光佛為首,下至須彌相佛,於星宿劫中當得成佛。」

佛告寶積:「十方現在諸佛善德如來等,亦曾得聞是五十三佛名故,於十方面各皆成佛。若有眾生,欲得除滅四重禁罪,欲得懺悔五逆十惡,欲得除滅無根謗法極重之罪,當勤禮敬五十三佛名號:

「南無普光佛、南無普明佛、南無普淨佛、南無多摩羅跋栴檀香佛、南無栴檀光佛、南無摩尼幢佛、南無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南無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佛、南無摩尼幢燈光佛、南無慧炬照佛、南無海德光明佛、南無金剛牢強普散金光佛、南無大強精進勇猛佛、南無大悲光佛、南無慈力王佛、南無慈藏佛、南無栴檀窟莊嚴勝佛、南無賢善首佛、南無善意佛、南無廣莊嚴王佛、南無金華光佛、南無寶蓋照空自在力王佛、南無虛空寶華光佛、南無瑠璃莊嚴王佛、南無普現色身光佛、南無不動智光佛、南無降伏眾魔王佛、南無才光明佛南無智慧勝佛、南無彌勒仙光佛、南無善寂月音妙尊智王佛、南無世淨光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日月光佛、南無日月珠光佛、南無慧幢勝王佛、南無師子吼自在力王佛、南無妙音勝佛、南無常光幢佛、南無觀世燈佛、南無慧威燈王佛、南無法勝王佛、南無須彌光佛、南無須摩那華光佛、南無優曇鉢羅花殊勝王佛、南無大慧力王佛、南無阿閦毘歡喜光佛、南無無量音聲王佛、南無才光佛、南無金海光佛、南無山海慧自在通王佛、南無大通光佛、南無一切法常滿王佛。」

[1]過去莊嚴劫千佛名[2]經([3]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4]闕譯人名,今附梁錄

[5]若[6]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三世三劫諸佛世尊名號,歡喜信樂,持、諷、讀、誦,而不誹謗,或能書寫為他人說,或能畫作立佛形像,或能供養香華伎樂,歎佛功德至心作禮者,勝用十方諸佛國土滿中珍寶[7]純摩尼珠,積至梵天,百千劫中布施者。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已曾供養是諸佛已,後生之處歷侍諸佛,至于作佛而無窮盡,皆當為三世三劫中佛而所授決,所生之處常遇三寶,得生諸佛剎土,六情完具,不墮八難,當得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莊嚴。若能五體投地作禮,口自宣言:「我今普禮一切十方三世諸佛,願三塗休息,國豐民安,邪見眾生,迴向正道,發菩提心;持此功德,願共六道一切眾生,[8]生無量壽佛國,立大誓願,使諸眾生,悉生彼剎,身諸相好,智慧辯才,如阿彌陀佛,所獲果報,巍巍堂堂,壽命無量。」

南無人中尊佛、南無師子步佛、南無能仁化佛、南無大焰佛、南無曜聲佛、南無無限光佛、南無喜見佛、南無成就佛、南無最上威佛、南無趣安樂佛、南無寶正見佛、南無供養廣稱佛、南無師子音佛、南無音施佛、南無妙香佛、南無電燈光佛、南無蓮華光佛、南無大[9]燈光佛、南無淨聲佛、南無除狐疑佛、南無無量威神佛、南無月面佛、南無無量光佛、南無喜可威神佛、南無散疑佛、南無德鎧佛、南無善見佛、南無喜可威佛、南無不藏覆佛、南無無量藏佛、南無光遊戲佛、南無廣稱佛、南無捨幡佛、南無尊悲佛、南無普見佛、南無莫能勝佛、南無威光佛、南無堅固佛、南無憙廣稱佛、南無無量像佛、南無大悅佛、南無美意佛、南無不動勇步佛、南無無量淨佛、南無焰聚光佛、南無住覺佛、南無堅固佛、南無[10]懷解脫佛、南無無憂[11]疾佛、南無普見事見佛、南無大乘[12]道佛、南無普火佛、南無國供養佛、南無自在光佛、南無說最恭敬佛、南無淨光佛、南無師子奮迅佛、南無除疑佛、南無善見佛、南無無終步佛、南無火光佛、南無奉敬稱佛、南無攝根敬悅聲佛、南無無能伏運佛、南無無終聲佛、南無思惟眾生佛、南無神足光佛、南無德王佛、南無無量像佛、南無大力佛、南無廣曜佛、南無無崖際見佛、南無師子香佛、南無普見佛、南無廣施佛、南無普現佛、南無善像佛、南無意稱佛、南無寶淨佛、南無上光佛、南無廣步佛、南無得淨佛、南無決覺佛、南無慧幢佛、南無無動覺佛、南無威儀意佛、南無普像佛、南無諦意佛、南無光音聲佛、南無善見佛、南無無量火光佛、南無喜[13]思惟佛、南無藏稱佛、南無華德佛、南無華光佛、南無難勝佛、南無須彌力佛、南無摩尼珠佛、南無金剛王佛、南無金上威佛。

一百佛([14]過去)。

南無美音聲佛、南無善見佛、南無眾生所疑佛、南無大光佛、南無無減出佛、南無悅意佛、南無美聲佛、南無火光佛、南無月燈明佛、南無慧華佛、南無德淨德光佛、南無慧事佛、南無見有世緒佛、南無懷見佛、南無無量光佛、南無人音佛、南無綿光佛、南無戒步佛、南無天中尊佛、南無敬懷談佛、南無無量光明佛、南無德施佛、南無大須彌佛、南無真悅佛、南無賢意佛、南無金上佛、南無大清淨佛、南無尊意佛、南無意淨佛、南無蓮華體佛、南無人乘力士佛、南無常勝意佛、南無無量光佛、南無師子聲佛、南無勝聲佛、南無喜解佛、南無德光佛、南無自光佛、南無相好佛、南無無濁利佛、南無尊光佛、南無成就意佛、南無無煩熱佛、南無除地重佛、南無最焰光佛、南無決思惟佛、南無[1]直諦日佛、南無威光佛、南無剖華光佛、南無尊上自在佛、南無名稱幢佛、南無德悅佛、南無法燈明佛、南無威光悅佛、南無軍將敬像佛、南無師子遊步佛、南無思惟眾生佛、南無海意佛、南無蓮華體佛、南無蓋聚佛、南無薩梨樹王佛、南無日光佛、南無解味佛、南無滅根佛、南無日光佛、南無華香佛、南無須彌光明佛、南無月明佛、南無敏步佛、南無[2]正明[3](丹眼)佛、南無法光佛、南無戒悅佛、南無無量意佛、南無[4]無量像佛、南無堅精進佛、南無益天佛、南無普解佛、南無威光佛、南無人中光佛、南無好德佛、南無見精進佛、南無名稱仙佛、南無名稱幡佛、南無焰面佛、南無普悅佛、南無大明佛、南無決散佛、南無尊上德佛、南無調意佛、南無愛懷敬供養佛、南無普攝佛、南無道悅佛、南無思意佛、南無出意佛、南無山意佛、南無雜色光佛、南無雷聲佛、南無火光身佛、南無德巖佛、南無師子吼佛。

[5]二百佛([*]過去)。

南無無憂懷佛、南無天界佛、南無師子無量音佛、南無無量光佛、南無見敬懷佛、南無[6]證[7](鄉燈)王佛、南無調幢佛、南無普方聞佛、南無敬懷明佛、南無月幢佛、南無無畏施佛、南無星王佛、南無月中天佛、南無光明日佛、南無大名稱佛、南無喜音佛、南無說敬[8]壞[9](丹懷)佛、南無名稱體佛、南無天王佛、南無美[10]悅佛、南無妙樂尼佛、南無思意佛、南無懷地佛、南無棄滅毀惡佛、南無慈調佛、南無尊中上佛、南無雜色光佛、南無普見佛、南無星王佛、南無離畏佛、南無悅意佛、南無散疑佛、南無見月佛、南無諸摩尊佛、南無大尊上佛、南無師子遊步佛、南無意光佛、南無普攝佛、南無調益遊佛、南無光日佛、南無現身佛、南無淨意佛、南無香感佛、南無悅意佛、南無德光佛、南無日燈明佛、南無豐光佛、南無說敬愛佛、南無善思益佛、南無普見[11]善佛、南無師子幡佛、南無普仙佛、南無大遊步佛、南無曜蓮花光佛、南無日光佛、南無無量悅佛、南無無量像佛、南無天蓋佛、南無寶光佛、南無車乘佛、南無善見佛、南無[12]支味[13](鄉甘露味、丹[A1]殳味)佛、南無車光[14](鄉蓮花光)佛、南無日[15]眼佛、南無無礙眼佛、南無共遊步佛、南無大[16]燈明佛、南無盛長佛、南無德悅佛、南無德[17]體佛、南無法典佛、南無風敬佛、南無無畏敬懷佛、南無慧幡佛、南無威神光明佛、南無月施佛、南無[18]德威佛、南無無量光佛、南無善事佛、南無名稱幢佛、南無光屈佛、南無普德佛、南無焰幢佛、南無人乘力士佛、南無寶悅佛、南無普思佛、南無善思意佛、南無善意佛、南無無量光佛、南無師子步佛、南無光音佛、南無天王佛、南無[*]直正幢佛、南無善住意佛、南無無量天佛、南無尊華佛、南無大檀施佛、南無大幢佛、南無光中日佛、南無法讚佛。

[19]三百佛([*]過去)。

南無[20]月光佛、南無善事佛、南無施天種佛、南無見以度佛、南無寶光佛、南無孔雀[21]聲佛、南無普伏佛、南無豐光佛、南無無見死佛、南無名稱敬愛佛、南無善攝佛、南無[22]天中悅佛、南無無終步佛、南無天聚佛、南無深覺佛、南無無量遊步佛、南無月光佛、南無明聚佛、南無大重佛、南無大遊佛、南無勝天佛、南無調益遊步佛、南無月敬懷佛、南無師子聲佛、南無說悅佛、南無慧光佛、南無華光佛、南無華聚佛、南無神足光明佛、南無無量光明佛、南無無量光[23]明[24](丹有德)佛、南無調體佛、南無光稱佛、南無寶幢佛、南無大力[25]光佛、南無日幢佛、南無大須彌佛、南無多所饒益佛、南無世聽聞佛、南無遊神足佛、南無最上名稱佛、南無調益遊步佛、南無寶正佛、南無無能毀名稱佛、南無快光佛、南無大燈明佛、南無無諂意佛、南無獨步佛、南無無礙見佛、南無斷疑佛、南無大護佛、南無天[26]幢佛、南無無迷步佛、南無[1]天界佛、南無善悅[2]擇佛、南無華光佛、南無施光佛、南無懷天佛、南無解脫光佛、南無持德佛、南無潤意佛、南無道光佛、南無海豐[3](鄉覺)佛、南無道喜佛、南無大天佛、南無深覺佛、南無法自在佛、南無大悅佛、南無思意佛、南無慧光佛、南無無迷思佛、南無德上佛、南無無諂名稱佛、南無大淨佛、南無月光佛、南無天光明佛、南無悅攝佛、南無德敬佛、南無師子意佛、南無地悅佛、南無寶光佛、南無雜光佛、南無月敬哀佛、南無月蓋佛、南無普見佛、南無離垢佛、南無名稱上佛、南無月眼佛、南無龍天佛、南無德聚佛、南無德覺佛、南無華上佛、南無世敬哀佛、南無無盡受光佛、南無帝幢佛、南無光日佛、南無無量光佛、南無十力幢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梵自在王佛。

[4]四百佛([*]過去)。

南無說敬哀佛、南無寂敬愛佛。

「[5]弟子,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有此心識,常懷磣毒、無慈愍心,或因貪起殺,因瞋、因癡及以慢殺;或興惡方便,誓殺、願殺及以呪殺,或破決湖池,焚燒山野,畋獵漁捕,或因風放火,飛鷹走狗,殺害一切,如是等罪今悉懺悔;或以檻摾[A2]坑撥,扠戟弓弩,彈射飛鳥、走獸之類,或以罛網、罾鉤,料度水性魚鼈、黿鼉、蝦蜆、螺蜯濕居之屬,使水陸之與空行,藏竄無地;或畜養雞猪、牛、羊、鵝、鴨,自供庖厨;或貨他宰殺,使其哀聲未斷,毛羽脫落,鱗甲傷毀,身首分離,骨肉銷碎,剝裂屠割,炮燒煮炙,楚毒酸切,橫加無辜,但取一時之快。口得味甚寡,不過三寸舌根,然其罪報,殃累永劫,如是等罪,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又復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復興師相伐,壃場交諍,兩陣相向,更相殺害,或自殺、教殺、聞殺歡喜;或習屠鱠,債為刑戮,烹宰他命,行於不忍;或恣忿怒,揮戈舞刃;或斬、或刺、或推著坑塹,或以水沈溺,或塞穴壞巢、土石堆壓,或以車馬雷轢踐蹋一切眾生,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發露皆悉懺悔。

「又復無始以來,或墮胎破卵,毒藥蠱道,傷殺眾生,墾土掘地,種植田園,養蠶煮繭,傷殺滋甚,或打撲蚊蚋,拍揑[A3]蚤虱,或燒除糞掃,開決溝渠,枉害一切,或噉果實,或用穀米,或水或菜,橫殺眾生,或然樵薪,或露燈燭,燒諸虫類,或食醬醋,不看搖動,或寫湯水,澆殺虫蟻,如是乃至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恒常傷殺,飛空、著地細微眾生。弟子,以凡夫識暗,不覺不知,今日發露皆悉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以鞭杖枷鏁,桁械壓拉,考掠打擲,手脚蹴蹋,的縛籠繫,斷絕水穀,如是種種諸惡方便,苦惱眾生,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殺害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金剛身,壽命無窮,永離怨憎,無殺害想。於諸眾生,得一子地,若見危難、急厄之者,不惜身命,方便救解,令得解脫,然後為說微妙正法,使諸眾生,覩形見影,皆蒙安樂,聞名聽聲,恐怖悉除,各禮一拜。

「弟子自從無始以來至于今日,或盜他財寶興刃強奪,或自怙恃身逼迫而取,或恃公威、或假勢力,高桁大械枉押良善,吞納姦貨考直為曲,為此因緣身羅憲網。或任邪治領他財物、侵公益私、侵私益公,損彼利此、損此利彼,割他自饒口與心悋。或竊沒租估偷度關稅,匿公課輸藏隱使役。如是等罪,今悉懺悔。或是佛、法、僧物不與而取,或經像物,或治塔寺物,或供養常住僧物,或擬招提僧物,或盜取誤用恃勢不還,或自借或貸人,或復換貸漏忘,或三寶物混亂雜用,或以眾物穀米、樵薪、鹽豉、醬醋、菜茹、果實,錢帛、竹木、繒綵、幡蓋,香花、油燭隨情逐意,或自用、或與人,或摘佛花果用僧鬘物,因三寶財私自利己,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南無地光佛、南無作德佛、南無華聚佛、南無多德佛、南無法燈明佛、南無普光明佛、南無淨音佛、南無大能佛、南無解脫日佛、南無堅精進佛、南無覺光佛、南無德名稱佛、南無善覺佛、南無無量淨佛、南無師子渴愛佛、南無德步佛、南無上天佛、南無現住佛、南無天所恭敬佛、南無電光佛、南無敬愛佛、南無須彌幡佛、南無華光佛、南無上意佛、南無香施佛、南無德步佛、南無持意佛、南無能仙悅佛、南無寶燈明佛、南無焰光佛、南無見眾佛、南無敬愛住佛、南無歡悅事佛、南無德調體佛、南無悅見佛、南無威神力佛、南無淨眼佛、南無慧光佛、南無不迷步佛、南無尊眼佛、南無好解脫佛、南無大音佛、南無最上眾佛、南無散光佛、南無自[1](丹上)事佛、南無德悅佛、南無光明名稱佛、南無光明照佛、南無親展佛、南無月賢佛、南無焰音佛、南無德調佛、南無無著勝佛、南無相王佛、南無無煩熱意佛、南無尊敬佛、南無法臺佛、南無無盡德佛、南無無礙勝佛、南無無盡香佛、南無月光佛、南無雷聲佛、南無大善日佛、南無至無畏佛、南無敬慧佛、南無無迷意佛、南無敏敬佛、南無天自在佛、南無神足悅佛、南無無蓋佛、南無龍光佛、南無威神步佛、南無法光佛、南無見生死眾際佛、南無慚愧面佛、南無焰色像佛、南無普明佛、南無德光佛、南無月尊上佛、南無常禪思佛、南無德幢佛、南無眾生中尊佛、南無無畏友佛、南無持意佛、南無勝怨佛、南無遊光步佛、南無調巖佛、南無一相[2]光佛、南無人乘力士佛、南無師子遊步佛、南無敬戒佛、南無世悅焰佛、南無師子奮[3]迅佛、南無無濁意佛、南無名稱悅佛、南無決斷意佛、南無除過佛、南無[4]光王佛。

[5]五百佛([*]過去)。

南無德身佛、南無持意佛、南無光好喜佛、南無[A4]直步佛、南無雜[6]色佛、南無普放光佛、南無說悅佛、南無常忍佛、南無法蓋佛、南無無勝佛、南無輪天蓮花佛、南無普光佛、南無月光佛、南無尊威神佛、南無盈利意佛、南無護王佛、南無蓮華眼佛、南無思名稱佛、南無樹幢佛、南無淨護佛、南無師子步佛、南無德悅佛、南無德香悅佛、南無智者[7]護[8](丹讚)佛、南無德度佛、南無慧光佛、南無慧[9]燈佛、南無威力佛、南無威光佛、南無覺憙佛、南無勝怨悅佛、南無一切敬愛佛、南無度眾疑佛、南無善思惟佛、南無大須彌佛、南無尊教授佛、南無慧悅佛、南無持覺佛、南無敏音佛、南無大[10]能[11]佛、南無師子娛樂佛、南無破諸軍佛、南無師子音佛、南無明伏佛、南無將眾佛、南無人月佛、南無泰調佛、南無日光佛、南無懷見佛、[12]南無普世壞佛、南無至生死[13]殊音佛、[14]南無普娛樂佛、南無至寂滅佛、南無持名稱佛、南無梵天所敬佛、南無以敬佛、南無大屈佛、南無敬智慧佛、南無無際願佛、南無世光佛、南無好憙見佛、南無大華佛、南無自成就意佛、南無憙光佛、南無快解佛、南無施宿佛、南無堅聲佛、南無普現佛、南無月光佛、南無最顏色佛、南無思禪思佛、南無遊戲德佛、南無懷最佛、南無難勝佛、南無普觀佛、南無月[*]燈明佛、南無敬最上佛、南無月蓋佛、南無度世佛、南無喜[15]德佛、南無上寶佛、南無善於慚愧佛、南無喜見佛、南無師子屈佛、南無大步佛、南無普懷佛、南無音聲器佛、南無懷上佛、南無普[16]至佛、南無普覺佛、南無大遊步佛、南無月幢佛、南無堅固誓佛、南無淨供養佛、南無天所敬佛、南無成堅固佛、南無最勝佛、南無一切[17]功德備具佛、南無堅解佛、南無寂光[18]佛、南無大音聲佛、南無極上音聲佛。

[19]六百佛(過去)。

南無大力佛、南無大步佛、南無懷滅佛、南無覺步佛、南無依最聲佛、南無成[20](威鄉)豐佛、南無海步佛、南無大護佛、南無最上光佛、南無寂覺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善寶佛、南無諦住佛、南無日光佛、南無住寂滅佛、南無遊入覺佛、南無勝友佛、南無懷利佛、南無最步佛、南無人中月佛、南無威極上光明佛、南無普光明[21]藏佛、南無普光明佛、南無大莊嚴佛、南無師子奮迅步佛、南無懷香風佛、南無喜寂滅佛、南無大步佛、南無人音聲佛、南無德巖佛、南無珠月佛、南無懷明佛、南無廣名稱佛、南無喜最上佛、南無淨覺佛、南無寶敬佛、南無[22]好顏色光佛、南無滅怨佛、南無勝軍佛、南無諦覺佛、南無無終光佛、南無常忍辱佛、南無勝月上佛、南無象步佛、南無懷智慧佛、南無懷諦佛、南無蓮花香佛、南無香上自在佛、南無[23]金上佛、南無等誓佛、南無最威佛、南無大明佛、南無雜種說佛、南無度淵佛、南無無量[24]明[25](丹眼)佛、南無解慚愧佛、南無上所敬佛、南無雜音聲佛、南無德遊戲佛、南無淨住佛、南無[*]好香[26]熏佛、南無月光明佛、南無戒[27]分佛、南無覺華佛、南無最上意佛、南無宜受供養佛、南無[1]門光明佛、南無喜上佛、南無雜色佛、南無懷覺佛、南無敬老佛、南無勝憂佛、南無神通明佛、南無威力佛、南無敬上佛、南無屈名稱佛、南無解脫光佛、南無度疑佛、南無知時王佛、南無聚華佛、南無上華佛、南無勝鬪戰佛、南無大天佛、南無大名稱佛、南無懷步佛、南無無終步佛、南無日光佛、南無月天聲佛、南無天幢佛、南無淨光明佛、南無除雲蓋佛、南無堅解佛、南無如樹華佛、南無上聲佛、南無無終[*]燈佛、南無師子音佛、南無德天佛、南無眾智自在佛。

[2]七百佛([*]過去)。

[3]南無普娛樂佛、南無無恐畏光佛、南無等正覺佛、南無無為[4]磬聲佛、南無大焰佛、南無大明佛、南無聽採意佛、南無無礙思惟佛、[5]南無滅思惟佛、南無精進懷佛、南無戒恭敬佛、南無伏怨佛、南無快[6]士懷佛、南無覺伏濤波佛、南無無[7]滅慧佛、南無伏欲棘刺佛、南無梵天所敬佛、南無華仙佛、南無虛空慧佛、南無似思惟佛、南無慧力佛、南無普見佛、南無進巍巍聲佛、南無普音佛、南無淨願佛、南無無為聲佛、南無無缺精進佛、南無大精進盛光佛、南無普德佛、南無勝畏佛、南無天所敬德喜佛、南無法華佛、南無淨盛佛南無月喜佛、南無懷幢佛、南無善意[8]成佛、南無無恐畏力佛、南無磬音佛、南無日華佛、南無澄住思惟佛、南無愛懷佛、南無月盛佛、南無無為成佛、南無無吾我熱意佛、南無德度佛、南無諦聚意佛、南無普覺佛、南無喜樂[9]知見佛、南無[10]壞[11](丹懷)命佛、南無懷思佛、南無無煩佛、南無勝慧佛、南無大思惟佛、南無懷像佛、南無大精進懷佛、南無無恐畏佛、南無名[12]覺[13](丹譽)音佛、南無大聲慧無缺失佛、南無戒富佛、南無威身佛、南無安樂光佛、南無尊光佛、南無以滅光佛、南無度疑佛、南無智慧佛、南無逮威[14](鄉本有德)佛、南無月內佛、南無淨光佛、南無大淨佛、南無喜音佛南無祠施佛、南無諦精進佛、南無無量喜光佛、南無光威佛、南無懷見佛、南無懷光佛、南無出淤泥佛、南無[15]損種[16]種[17]性佛[18](鄉無損種性佛)、南無法華佛、南無大威佛、南無善思惟佛、南無德蓮華佛、南無天所敬佛、南無幢光佛、南無勝怨佛、南無無為華佛、南無大勝光佛、南無無為光威佛、南無道威佛、南無淨思惟法華佛、南無大淨佛、南無世師[19](鄉本有子)佛、南無最意佛、南無須彌最聲佛、南無自在懷佛、南無無為稱佛、南無淨音佛、南無尊意佛、南無大光明佛、南無帝釋幢十王佛、南無師子步佛、南無無量香光明佛。

[20]八百佛([*]過去)。

南無賢意佛、南無月中尊佛、南無憙施佛、南無相好華佛、南無不思議光佛、南無普飛廣戒堅視佛、南無離願佛、南無無為華佛、南無及曜佛、南無大[*]燈佛、南無惟大音佛、南無決斷音佛、南無除三塗龍施佛、南無雲雷佛、南無德[21]光佛、南無德思佛、南無滿月佛、南無寶味佛、南無十光佛、南無雜光佛、南無覺無礙音佛、南無天華佛、南無等見佛、南無月稱佛、南無[22]天像佛、南無法意佛、南無大月佛、南無威慈力佛、南無月威光佛、南無趣懷佛、南無住善度佛、南無[23]厚精進佛、南無光勇欲佛、南無寶離慧勇佛、南無菩提佛、南無成盈利佛、南無悅好佛、南無天所敬佛、南無覺滅意佛、南無大精進佛、南無無[24]縛[25](丹有憙)像佛、南無持慧佛、南無德稱佛、南無須彌山威佛、南無快眼佛、南無大精進佛、南無無量思惟佛、南無淨戒佛、南無善度佛、南無端緒佛、南無寶光佛、南無善光敬佛、南無世光佛、南無世雄佛、南無淨音佛、南無威喜佛、南無善成就佛、南無燒怒佛、南無師子身佛、南無名稱佛、南無朋友光度佛、南無慧臺佛、南無普寶佛、南無日光佛、南無大焰佛、南無快士悅佛、南無恬惔思惟佛、南無善供養佛、南無德聚威佛、南無悅相佛、南無大焰聚威佛、南無光幢佛、南無快應佛、南無戒度佛、南無最視佛、南無上光佛、南無大應佛、南無廣光明佛、南無無為悅佛、南無巍巍見佛、南無名稱十方佛、南無自在王佛、南無慧無[26]涯佛、南無如千日威佛、南無必意佛、南無稱悅佛、南無上度佛、南無可觀佛、南無無量慧佛、南無大光佛、南無栴檀香佛、南無悅見佛、南無德王佛、南無攝根佛、南無思惟解脫佛、南無普悅佛、南無如淨王佛、南無難過上佛、南無莫能勝佛、南無妙見佛。

[1]九百佛([*]過去)。

[2]
禮三寶已,次復懺悔。

「已懺地獄報竟,今當復次懺悔三惡道報。經中佛說:『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以為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猶不稱意。』但世間人,忽有急難,便能捨財,不計多少;而不知此身,臨於三塗深坑之上,一息不還便應墮落。忽有知識營功福德,令修未來善法資糧,執此慳心無肯作理。夫如此者,極為愚惑。何以故爾?經中佛說:『生時不[A5]賷一文而來,死亦不持一文而去,苦身積聚為之憂惱,於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恃,無德可怙,致使命終,墮諸惡道。』是故弟子等,今日稽顙,懇到歸依於佛。

「弟子,今日次復懺悔,畜生道中,無所識知罪報。懺悔畜生道中,負重牽犁,償他宿債罪報。懺悔畜生道中,不得自在,為他斫刺,屠割罪報。懺悔畜生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罪報。懺悔畜生道中,身諸毛、羽、鱗、甲之內,為諸小虫之所唼食罪報。如是畜生道中,有無量罪報,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次復懺悔,餓鬼道中,長飢罪報。懺悔餓鬼,百千萬歲,初不曾聞漿水之名罪報。懺悔餓鬼,食噉膿血,糞穢罪報。懺悔餓鬼,動身之時,一切肢節火然罪報。懺悔餓鬼,腹大咽小罪報。如是餓鬼道中,無量苦報,今日稽顙皆悉懺悔。

「次復懺悔一切鬼神脩羅道中,諭諂詐稱罪報。懺悔鬼神道中,擔沙負石,填河塞海罪報。懺悔羅剎、鳩槃茶,諸惡鬼神,生噉血肉,受此醜陋罪報。如是鬼神道中,無量無邊,一切罪報,今日稽顙,向十方佛,大地菩薩,求哀懺悔,悉令消滅。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畜生等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滅愚癡垢,自識業緣,智慧明照,斷惡道身。願以懺悔餓鬼等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永離慳貪飢餓之苦,常飡甘露解脫之味。願以懺悔鬼神、脩羅等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質直無諂,離邪命因,除醜陋果,福利人天。願弟子等,從今以去,乃至道場,決定不受四惡道報,唯除大悲為眾生故,以誓願力,處之無厭(禮一拜)。」

南無東方大光曜佛、南無南方虛空住佛、南無西方金剛步佛、南無北方無邊力佛、南無東南方無邊佛、南無西南方壞諸怨賊佛、南無西北方離垢光佛、南無東北方金色光音佛、南無下方師子遊戲佛、南無上方月幢王佛。

如是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三寶。

南無聚自在佛、南無[3]壞結髮佛、南無無勝寫[4](鄉象)最[5]步佛、南無無為光佛、南無無為思惟佛、南無過倒見佛、南無名稱王佛、南無勝根佛、南無日見佛、南無德聚威光佛、南無法力佛、南無慧持群萌佛、南無自在悅佛、南無自在佛、南無慧意佛、南無德山佛、南無以淨音意佛、南無思最尊意佛、南無淨德佛、南無戒自在佛、南無深嗅思惟佛、南無香像佛、南無寂進思惟佛、南無火光佛、南無勤群萌香佛、南無寂樂佛、南無德所至佛、南無大精進文佛、南無離疑佛、南無決偶佛、南無須彌山意佛、南無淨身佛、南無尊[6]威佛、南無上尊佛、南無大力佛、南無慧村佛、南無[7]聽[8](鄉聰)徹意佛、南無如天悅佛、南無思惟度佛、南無月賢佛、南無大身佛、南無[9]雜華佛、南無尊自在佛、南無[10]尊上所敬佛、南無覺善香熏佛、南無尊[11]王所敬佛、南無歡悅佛、南無蓮華人佛、南無蓮華意佛、南無自在德藏佛、南無人悅佛、南無尊意[*]燈佛、南無威神所養佛、南無諦思惟佛、南無解脫慧佛、南無除三惡道佛、南無澤香憂冥佛、南無湍度佛、南無月光佛、南無意[12]強自在佛、南無無畏娛樂佛、南無快覺佛、南無[13]殺諸欲佛、南無勝華聚佛、南無大結[14]髻佛、南無天自在六通音佛、[15]南無如空佛、[16]南無威神力佛、南無人名稱柔佛、南無覺光佛、南無最音聲佛、南無堅意佛、南無力通佛、南無眼如蓮花趣無為佛、南無[17]快斷意佛、南無慧燈佛、南無喜音聲佛、南無大思惟佛、南無[18]無悅佛、南無意見佛、南無[*]強精進佛、南無上光佛、南無德聚佛、南無無垢思惟佛、南無聚音佛、南無無量怨佛、南無功[1]巧[2](一本德)捨惡趣佛、南無無為光豐佛、南無娛樂度佛、南無湍[3]渡佛、南無調辯意佛、南無煩教佛、南無意車佛、南無德善光佛、南無堅華佛、南無聚意佛、南無尼拘類樹王佛、南無無常中王佛、南無月[4]盛佛、南無色如栴檀佛、南無日內佛、南無德藏佛、南無須彌力佛、南無摩尼珠佛、南無金剛王佛。

[5]一千佛[*](過[6]去)。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7]經[8]
貼文者 : : hui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失譯) - 2024-02-03 22:39:27

[9]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一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開元拾遺附梁錄

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三世三劫諸佛名號,歡喜信樂、稱揚讚歎、歸命頂禮,復能書寫、為他人說,或能畫作、立佛形像,或能供養香華、妓樂,歎佛功德,志心作禮者,勝用十方諸佛國土,滿中珍寶,純摩尼珠,積至梵天,百千劫中布施者。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已曾供養是諸佛已,後生之處歷侍諸佛,至于作佛,而無窮盡,皆當為三世三劫中,佛之所授決,所生之處常遇三寶,得生諸佛剎土,六根完具,不墮八難,當得諸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莊嚴。若能五體投地作禮,口自宣言:『我今普禮一切十方三世諸佛,願三塗休息,國豐民安,邪見眾生,回向正道,發菩提心,持此功德,願共六道一切眾生,皆生無量壽佛國。』立大誓願,使諸眾生,悉生彼剎,身諸相好,智慧辯才,如阿彌陀佛,所獲果報,巍巍堂堂,壽命無量。」

南無華光佛、南無人中尊佛、南無師子步佛、南無能仁化佛、南無火奮迅通佛、南無曜聲佛、南無無限光佛、南無善寂慧月聲自在王佛、南無成就佛、南無最上威佛、南無趣安樂佛、南無寶正見佛、南無供養廣稱佛、南無師子音佛、南無音施佛、南無寶中佛、南無電燈光佛、南無蓮華光佛、南無大燈光佛、南無淨聲佛、南無除狐疑佛、南無無量威神佛、南無住阿僧祇精進功德佛、南無護妙法幢佛、南無喜可威神佛、南無散疑佛、南無德鎧佛、南無善見佛、南無喜可威佛、南無不藏覆佛、南無無量藏佛、南無光遊戲佛、南無廣稱佛、南無捨[A1]旛佛、南無尊悲佛、南無普見佛、南無雲普護佛、南無金剛合佛、南無智慧來佛、南無喜廣稱佛、南無無量像佛、南無大悅佛、南無美意佛、南無不動勇步佛、南無動山嶽王佛、南無焰聚光佛、南無住覺佛、南無聲德佛、南無悅解脫佛、南無無憂度佛、南無普見事見佛、南無大乘導佛、南無普火佛、南無國供養佛、南無自在光佛、南無說最恭敬佛、南無淨光佛、南無師子奮迅佛、南無除疑佛、南無無勿成就佛、南無無終步佛、南無無火光佛、南無奉敬稱佛、南無攝根敬悅聲佛、南無無能伏運佛、南無無終聲佛、南無思惟眾生佛、南無神足光佛、南無德王佛、南無吼聲佛、南無千雲雷聲王佛、南無廣曜佛、南無無崖際見佛、南無師子香佛、南無等善佛、南無廣施佛、南無普現佛、南無善像佛、南無意稱佛、南無寶淨佛、南無上光佛、南無廣步佛、南無金剛齊佛、南無決覺佛、南無慧幢佛、南無無動覺佛、南無威儀意佛、南無普像佛、南無諦意佛、南無光音聲佛、南無成就娑羅自在王佛、南無無量火光佛、南無喜思惟佛、南無藏稱佛、南無法幢空俱蘇摩王佛、南無難勝佛、南無須彌力佛、南無摩尼珠佛、南無金剛王佛、南無金上威佛。

一百佛竟。

南無美音聲佛、南無山勝佛、南無眾生所疑佛、南無歡喜藏勝山王佛、南無無減出佛、南無悅意佛、南無美聲佛、南無梵聲龍奮迅佛、南無月燈明佛、南無法海潮功德王佛、南無德淨德光佛、南無慧事佛、南無見有緒佛、南無懷見佛、南無世間勝上佛、南無人音佛、南無綿光佛、南無戒步佛、南無天中尊佛、南無敬懷談佛、南無無量光明佛、南無德施佛、南無大須彌佛、南無真悅佛、南無賢意佛、南無金上佛、南無大清淨佛、南無尊意佛、南無意淨佛、南無蓮華體佛、南無人乘力士佛、南無常勝意佛、南無勇猛山佛、南無師子聲佛、南無勝聲佛、南無喜解佛、南無善住諸禪藏王佛、南無自光佛、南無相好佛、南無無濁利佛、南無尊光佛、南無成就意佛、南無無煩熱佛、南無除地重佛、南無最焰光佛、南無決思惟佛、南無真諦日佛、南無聚集寶佛、南無剖華光佛、南無尊上自在佛、南無名稱幢佛、南無德悅佛、南無法燈明佛、南無威光悅佛、南無軍將敬像佛、南無師子遊步佛、南無離一切染意佛、南無海意佛、南無散華莊嚴光佛、南無蓋聚佛、南無薩梨樹王佛、南無金光明師子奮迅王佛、南無解味佛、南無滅根佛、南無月勝佛、南無華香佛、南無須彌光明佛、南無月明佛、南無敏步佛、南無政明佛、南無法光佛、南無戒悅佛、南無普照積上功德王佛、南無大自在佛、南無善住功德如意積王佛、南無益天佛、南無普解佛、南無成就義修佛、南無人中光佛、南無好德佛、南無見精進佛、南無名稱仙佛、南無名稱旛佛、南無焰面佛、南無普悅佛、南無身光普照佛、南無決散佛、南無尊上德佛、南無調意佛、南無愛懷敬供養佛、南無普攝佛、南無道悅佛、南無思意佛、南無出意佛、南無山意佛、南無雜色光佛、南無雷聲佛、南無火光身佛、南無德巖佛、南無無垢慧深聲王佛。

二百佛竟。

南無無憂懷佛、南無天界佛、南無師子無量音佛、南無正念海佛、南無見敬懷佛、南無樹王豐長佛、南無調幢佛、南無普方聞佛、南無敬懷明佛、南無月幢佛、南無無畏施佛、南無星王佛、南無月中天佛、南無光明日佛、南無大名稱佛、南無喜音佛、南無說敬懷佛、南無名稱體佛、南無三昧勝奮迅佛、南無美悅佛、南無妙樂尼佛、南無眾生眼佛、南無懷地佛、南無棄威毀惡佛、南無慈調佛、南無尊中上佛、南無廣大智佛、南無妙藥佛、南無功德輪佛、南無離畏佛、南無法界身佛、南無虛空燈佛、南無見月佛、南無諸摩尊佛、南無大尊上佛、南無光明身佛、南無意光佛、南無金藏佛、南無調益遊佛、南無光日佛、南無現身佛、南無常修行佛、南無香感佛、南無瑠璃華佛、南無金色身佛、南無日燈明佛、南無豐光佛、南無說敬愛佛、南無善思益佛、南無普見善佛、南無師子旛佛、南無普仙佛、南無大遊步佛、南無曜蓮華光佛、南無山吼自在王佛、南無無量悅佛、南無無染佛、南無天蓋佛、南無能作無畏佛、南無車乘佛、南無龍勝佛、南無支味佛、南無車光佛、南無日眼佛、南無無礙眼佛、南無共遊步佛、南無大燈明佛、南無盛長佛、南無山積佛、南無德體佛、南無法典佛、南無風敬佛、南無無畏敬懷佛、南無慧幡佛、南無威神光明佛、南無月施佛、南無攝愛擇佛、南無無垢色佛、南無善事佛、南無甘露光佛、南無光屈佛、南無法洲佛、南無焰幢佛、南無無邊精進佛、南無寶悅佛、南無普思佛、南無善思意佛、南無護一切佛、南無作利益佛、南無須彌劫佛、南無光音佛、南無智山佛、南無真正幢佛、南無善住意佛、南無無量天佛、南無尊華佛、南無大檀施佛、南無大幢佛、南無光中日佛、南無妙法光明佛。

三百佛竟。

南無照三世佛、南無智自在佛、南無施天種佛、南無見以度佛、南無殊勝相佛、南無孔雀聲佛、南無普伏佛、南無虛空雲佛、南無無見死佛、南無名稱敬愛佛、南無善攝佛、南無天中悅佛、南無智慧燈佛、南無大聚佛、南無深覺佛、南無無量遊步佛、南無彌留佛、南無明聚佛、南無大重佛、南無大遊佛、南無勝天佛、南無調益遊步佛、南無月敬懷佛、南無願海光佛、南無說悅佛、南無慧光佛、南無智燈照曜王佛、南無華聚佛、南無神足光明佛、南無不可勝奮迅聲王佛、南無無量光焰佛、南無調體佛、南無光稱佛、南無寶幢佛、南無大力光相佛、南無日幢佛、南無無比慧佛、南無多所饒益佛、南無世聽聞佛、南無遊神足佛、南無最上名稱佛、南無清淨面月藏德佛、南無寶正佛、南無無能毀名稱佛、南無快光佛、南無滿足心佛、南無無諂意佛、南無獨步佛、南無一念光佛、南無無邊功德寶作佛、南無大護佛、南無天幢佛、南無無迷步佛、南無妙眼佛、南無善悅懌佛、南無樂說莊嚴雲吼佛、南無施光佛、南無懷天佛、南無解脫光佛、南無持德佛、南無潤意佛、南無道光佛、南無海豐佛、南無道喜佛、南無廣大善眼淨除疑佛、南無樂說山佛、南無世主身佛、南無法力自在勝佛、南無法起佛、南無法體勝佛、南無無迷思佛、南無德上佛、南無無諂名稱佛、南無大淨佛、南無大眾自在勇猛佛、南無天光明佛、南無悅攝佛、南無一切福德山佛、南無毘頭羅佛、南無地悅佛、南無眾勝解脫佛、南無雜光佛、南無月敬哀佛、南無示現無畏雲佛、南無法勇猛佛、南無開示無量智佛、南無名稱上佛、南無月眼佛、南無龍天佛、南無摩醯首羅自在佛、南無德覺佛、南無華上佛、南無世敬哀佛、南無無盡受光佛、南無十力自在佛、南無三世華光佛、南無淨迦羅迦決定威德佛、南無十方幢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梵自在王佛。

四百佛竟。

南無說敬哀佛、南無寂敬愛佛、南無地光佛、南無作德佛、南無尊光明佛、南無善處佛、南無天喜佛、南無普光明佛、南無淨音佛、南無大能佛、南無解脫日佛、南無眾勝佛、南無覺光佛、南無德名稱佛、南無善覺佛、南無散異疑佛、南無師子渴愛佛、南無德步佛、南無大親佛、南無現住佛、南無天所恭敬佛、南無海文飾佛、南無敬愛佛、南無須彌旛佛、南無淨王佛、南無智慧嶽佛、南無香施佛、南無寂靜然燈佛、南無持意佛、南無能仙悅佛、南無寶燈明佛、南無焰光佛、南無見眾佛、南無敬愛住佛、南無歡悅事佛、南無德調體佛、南無悅見佛、南無無畏親佛、南無淨眼佛、南無寂心佛、南無不迷步佛、南無尊眼佛、南無好解脫佛、南無覺悟本佛、南無最上眾佛、南無散光佛、南無自事佛、南無寂勝岸佛、南無光明名稱佛、南無光明照佛、南無親展佛、南無月賢佛、南無焰音佛、南無德調佛、南無無著勝佛、南無相王佛、南無無煩熱意佛、南無尊敬佛、南無法臺佛、南無無盡德佛、南無無礙勝佛、南無無盡香佛、南無寂勝佛、南無寂功德佛、南無大善日佛、南無至無畏佛、南無敬慧佛、南無無迷意佛、南無敏敬佛、南無天自在佛、南無神足悅佛、南無無蓋佛、南無龍光佛、南無威神步佛、南無彌留嶽佛、南無見生死眾際佛、南無慚愧面佛、南無焰色像佛、南無寶嶽佛、南無寂意佛、南無月尊上佛、南無常禪思佛、南無德幢佛、南無眾生中尊佛、南無無畏友佛、南無不動眼佛、南無勝怨佛、南無遊光步佛、南無調巖佛、南無一相光佛、南無世所尊佛、南無觀方佛、南無敬戒佛、南無世悅焰佛、南無師子奮迅遊佛、南無無濁意佛、南無名稱悅佛、南無決斷意佛、南無除過佛、南無善寂諸根佛。

五百佛竟。

南無德身佛、南無因藏佛、南無光好喜佛、南無直步佛、南無雜色佛、南無普放光佛、南無行勝佛、南無常忍佛、南無三界尊佛、南無無勝佛、南無輪天蓮華佛、南無堅奮迅佛、南無普賢佛、南無尊威神佛、南無盈利意佛、南無護王佛、南無蓮華眼佛、南無思名稱佛、南無樹幢佛、南無淨護佛、南無普照佛、南無寶法勝決定佛、南無德香悅佛、南無智者讚佛、南無德度佛、南無無畏王佛、南無慧燈佛、南無威力佛、南無普見王佛、南無覺憙佛、南無勝怨悅佛、南無一切敬愛佛、南無度眾疑佛、南無捨淨佛、南無金剛勝佛、南無尊教授佛、南無慧悅佛、南無持覺佛、南無敏音佛、南無大龍佛、南無普娛樂佛、南無普世懷佛、南無師子娛樂佛、南無破諸軍佛、南無勝眼佛、南無明伏佛、南無堅才佛、南無堅娑羅佛、南無泰調佛、南無善眼清淨佛、南無見寶佛、南無盡作佛、南無離漂河佛、南無持名稱佛、南無梵天所敬佛、南無以敬佛、南無大屈佛、南無敬智慧佛、南無無際願佛、南無捨漫流佛、南無好憙見佛、南無大華佛、南無自成就意佛、南無憙光佛、南無快解佛、南無施宿佛、南無堅聲佛、南無須尼多佛、南無毘摩妙佛、南無最顏色佛、南無思禪思佛、南無遊戲德佛、南無懷最佛、南無善毘摩佛、南無普觀佛、南無堅心佛、南無敬最上佛、南無善住功德摩尼山王佛、南無度世佛、南無喜德佛、南無上寶佛、南無善於慚愧佛、南無照一切眾生光明佛、南無師子王佛、南無大步佛、南無普懷佛、南無音聲器佛、南無懷上佛、南無普止佛、南無普覺佛、南無威德大勢力佛、南無勝威德佛、南無堅固誓佛、南無淨供養佛、南無天所敬佛、南無成堅固佛、南無最勝佛南無一切功德備具佛、南無堅解佛、南無寂光佛。

六百佛竟。

南無甘露成佛、南無極上音聲佛、南無歡喜增長佛、南無堅勇猛破陣佛、南無懷滅佛、南無覺步佛、南無依最聲佛、南無成豐佛、南無海步佛、南無歡喜面佛、南無最上光佛、南無寂覺佛、南無大聖佛、南無善寶佛、南無諦住佛、南無人自在佛、南無住寂滅佛、南無遊入覺佛、南無勝友佛、南無懷利佛、南無最步佛、南無人中月佛、南無威極上光明佛、南無拘鄰佛、南無最勝王佛、南無大莊嚴佛、南無師子奮迅步佛、南無懷香風佛、南無喜寂滅佛、南無大稱佛、南無人音聲佛、南無阿㝹律佛、南無珠月佛、南無懷明佛、南無廣名稱佛、南無憙最上佛、南無淨覺佛、南無寶敬佛、南無好顏色光佛、南無滅怨佛、南無勝軍佛、南無諦覺佛、南無無終光佛、南無常忍辱佛、南無勝月上佛、南無象步佛、南無懷智慧佛、南無懷諦佛、南無蓮華香佛、南無香上自在佛、南無不厭足佛、南無等誓佛、南無最威佛、南無大光炎聚佛、南無雜種說佛、南無度淵佛、南無實體佛、南無解慚愧佛、南無上所敬佛、南無雜音聲佛、南無德遊戲佛、南無淨住佛、南無好香熏佛、南無月光明佛、南無戒分別佛、南無覺華佛、南無最上意佛、南無宜受供養佛、南無曇無竭佛、南無喜上佛、南無月光輪佛、南無懷覺佛、南無敬老佛、南無勝憂佛、南無神通明佛、南無普寶蓋佛、南無敬上佛、南無屈名稱佛、南無那羅延光明佛、南無度疑佛、南無知時王佛、南無聚華佛、南無上華佛、南無勝鬪戰佛、南無師子乘光明佛、南無尼尸陀佛、南無懷步佛、南無離一切憂惱光明佛、南無堅固光明佛、南無月天聲佛、南無雲王光明佛、南無淨光明佛、南無除雲蓋佛、南無無垢臂光明佛、南無如樹華佛、南無上聲佛、南無無終燈佛、南無成就義光明佛、南無德天佛、南無眾智自在佛。

七百佛竟。

南無無上妙法月佛、南無無恐畏光佛、南無等正覺佛、南無無為聲磬佛、南無普照輪月佛、南無普輪佛、南無聽採意佛、南無無礙思惟佛、南無滅思惟佛、南無精進懷佛、南無戒恭敬佛、南無伏怨佛、南無快上懷佛、南無覺伏濤波佛、南無無滅慧佛、南無伏欲棘刺佛、南無到究竟佛、南無華仙佛、南無虛空慧佛、南無似思惟佛、南無慧力佛、南無炎勝海佛、南無進巍巍聲佛、南無普音佛、南無碎金剛佛、南無無為聲佛、南無無缺精進佛、南無大精進盛光佛、南無寂靜光明身佛、南無勝畏佛南無天所敬德憙佛、南無法華佛、南無淨盛佛、南無月憙佛、南無懷幢佛、南無善意成佛、南無無恐畏力佛、南無磬音佛、南無日華佛、南無澄住思惟佛、南無愛懷佛、南無月盛佛、南無無為成佛、南無無吾我熱意佛、南無智照頂王佛、南無諦聚意佛、南無智日普照佛、南無喜樂如見佛、南無懷命佛、南無懷思佛、南無無煩佛、南無根本上佛、南無大思惟佛、南無懷像佛、南無大精進懷佛、南無無恐畏佛、南無名譽音佛、南無大聲慧無缺失佛、南無戒富佛、南無威身佛、南無安樂光佛、南無法行深勝月佛、南無以滅光佛、南無法光明慈鏡象月佛、南無波羅羅堅佛、南無逮威佛、南無月內佛、南無常智作化佛、南無山王勝藏王佛、南無破金剛堅佛、南無祠施佛、南無諦精進佛、南無無量憙光佛、南無光威佛、南無法華高幢雲佛、南無懷光佛、南無出[A2]淤泥佛、南無捐種姓佛、南無法海說聲王佛、南無大威佛、南無法雷幢王勝佛、南無德蓮華佛、南無法輪光明頂佛、南無幢光佛、南無法智普光明佛、南無無為華佛、南無大勝光佛、南無無為光威佛、南無道威佛、南無淨思惟法華佛、南無法雲吼王佛、南無虛空功德佛、南無最如意佛、南無須彌最聲佛、南無自在懷佛、南無無為稱佛、南無法日智轉然燈佛、南無無礙普現佛、南無帝釋幢王佛、南無無量香光明佛。

八百佛竟。

南無清淨身佛、南無月中尊佛、南無喜施佛、南無相好華佛、南無不思議光佛、南無普飛廣戒堅視佛、南無離願佛、南無勝賢佛、南無及曜佛、南無虛空心佛、南無惟大音佛、南無決斷音佛、南無除三塗龍施佛、南無雲雷佛、南無虛空多羅佛、南無德思佛、南無無垢心佛、南無寶味佛、南無十光佛、南無超越諸法佛、南無覺無礙音佛、南無天華佛、南無等見佛、南無月稱佛、南無大像佛、南無不擾佛、南無大月佛、南無威慈力佛、南無月威光佛、南無趣懷佛、南無住善度佛、南無淳精進佛、南無光勇欲佛、南無寶離慧勇佛、南無菩提佛、南無成盈利佛、南無悅好佛、南無行佛行佛、南無覺滅意佛、南無師子奮迅心雲聲王佛、南無無縛喜像佛、南無持慧佛、南無德稱佛、南無須彌山威佛、南無快明佛、南無諸方天佛、南無無量思惟佛、南無淨戒佛、南無善度佛、南無端緒佛、南無現面世間佛、南無善光敬佛、南無具足意佛、南無世雄佛、南無正音聲佛、南無威喜佛、南無善成就佛、南無無礙意佛、南無無垢月幢稱佛、南無摩善住山王佛、南無朋友光度佛、南無慧臺佛、南無普寶佛、南無知眾生平等身佛、南無大願勝佛、南無快士悅佛、南無恬憺思惟佛、南無善供養佛、南無德聚威佛、南無悅相佛、南無大焰聚威佛、南無光華種種奮迅王佛、南無快應佛、南無戒度佛、南無最視佛、南無寂幢佛、南無大應佛、南無廣光明佛、南無無為悅佛、南無巍巍見佛、南無名稱十方佛、南無降伏魔佛、南無慧無涯佛、南無如千日威佛、南無必意佛、南無稱悅佛、南無上度佛、南無可觀佛、南無無量慧佛、南無智炎勝功德佛、南無栴檀香佛、南無世間燈佛、南無不可降伏幢佛、南無攝根佛、南無思惟解脫佛、南無勝威德意佛、南無如淨王佛、南無難過上佛、南無忍辱燈佛、南無妙見佛。

九百佛竟。

南無聚自在佛、南無作諸方佛、南無無勝最妙佛、南無無為光佛、南無無為思惟佛、南無過倒見佛、南無名稱王佛、南無勝根佛、南無日見佛、南無德聚威光佛、南無見平等不平等佛、南無慧持群萌佛、南無自在悅佛、南無自在佛、南無慧意佛、南無德山佛、南無以淨音意佛、南無思最尊意佛、南無淨德佛、南無戒自在佛、南無深嗅思惟佛、南無拘蘇摩奮迅王佛、南無寂進思惟佛、南無娑羅華上光王佛、南無勤群萌香佛、南無寂樂佛、南無德所至佛、南無大精進文佛、南無離疑佛、南無決偶佛、南無須彌山意佛、南無淨身佛、南無無垢眼上光王佛、南無能度彼岸佛、南無毘盧遮那功德藏佛、南無慧忖佛、南無聽徹意佛、南無如天悅佛、南無思惟度佛、南無至大精進究竟佛、南無大身佛、南無雜華佛、南無尊自在佛、南無如空佛、南無覺善香熏佛、南無尊上所敬佛、南無歡悅佛、南無蓮華人佛、南無蓮華意佛、南無自在德藏佛、南無人悅佛、南無尊意燈佛、南無威神所養佛、南無諦思惟佛、南無解脫慧佛、南無除三惡道佛、南無澤香憂冥佛、南無湍度佛、南無摩尼清淨佛、南無意彊自在佛、南無無畏娛樂佛、南無快覺佛、南無離諸欲佛、南無勝華聚佛、南無大結髻佛、南無天自在六通音佛、南無威神力佛、南無人名稱柔佛、南無斷一切眾生病佛、南無最音聲佛、南無堅意佛、南無力通佛、南無眼如蓮華趣無為佛、南無快斷意佛、南無喜音聲佛、南無天悅佛南無竟見佛、南無疆精進佛、南無斷一切障礙佛、南無無垢思惟佛、南無聚音佛、南無無量怨佛、南無功德捨惡趣佛、南無無為光豐佛、南無娛樂度佛、南無一乘度佛、南無調辯意佛、南無煩教佛、南無意車佛、南無德善光佛、南無堅華佛、南無聚意佛、南無尼拘類樹王佛、南無無常中王佛、南無色如栴檀佛、南無日內佛、南無德藏佛、南無毘婆尸佛、南無尸棄佛、南無毘舍浮佛。

一千佛竟。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貼文者 : : hui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闕譯) - 2024-02-03 22:44:53


T0447a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卷/篇章 一

[1]現在賢劫千佛名[2]經[3](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附梁錄。

[4]爾時喜王菩薩白佛言:「世尊!今此眾中,頗有菩薩摩訶薩,得是三昧,亦得八萬四千波羅蜜門,諸三昧門、陀羅尼門者不?」

佛告喜王:「今此會中有菩薩大士,得是三昧,亦能入八萬四千諸波羅蜜,及諸三昧陀羅尼門。此諸菩薩,於是賢劫中,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除四如來,於此劫中得成佛已。」

喜王菩薩復白佛言:「[5]惟願加哀,當宣此諸菩薩名字,多所饒益,安隱世間,利諸天人,為護佛法,令得久住,為[6]護將來菩薩,顯示法明,求無上道心不疲懈。」

佛告喜王:「汝今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即以偈說諸佛名字,[7]拘那提佛為千佛上首:

南無拘那提佛、南無拘那含牟尼佛、南無迦葉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彌勒佛、南無師子佛、南無明焰佛、南無牟尼佛、南無[8]華妙[9](丹本妙華)佛、南無華氏佛、南無善宿佛、南無導師佛、南無大臂佛、南無大力佛、南無宿王佛、南無修藥佛、南無名相佛、南無大明佛、南無焰肩佛、南無照曜佛、南無日藏佛、南無月氏佛、南無眾焰佛、南無善明佛、南無無憂佛、南無提沙佛、南無明曜佛、南無持[10]鬘佛、南無功德明佛、南無示義佛、南無燈曜佛、南無興盛佛、南無藥師佛、南無善濡佛、南無白毫佛、南無堅固佛、南無福威德佛、南無不可壞佛、南無德相佛、南無羅睺佛、南無眾主佛、南無梵聲佛、南無堅際佛、南無不高佛、南無作明佛、南無大山佛、南無金剛佛、南無將眾佛、南無無畏佛、[11]南無華目佛、[12]南無珍寶佛、南無軍力佛、南無華光佛、南無仁愛佛、南無大威德佛、[13]南無無量明佛、[14]南無梵王佛、南無龍德佛、南無堅步佛、南無不虛見佛、南無精進德佛、[15]南無歡喜佛、[16]南無善守佛、南無不退佛、南無師子相佛、南無勝知佛、南無法氏佛、南無喜王佛、南無妙御佛、南無愛作佛、南無德臂佛、南無香象佛、南無觀視佛、南無雲音佛、南無善思佛、南無善意佛、南無離垢佛、南無月相佛、南無大名佛、南無珠髻佛、南無[17]無威猛佛、南無師子步佛、南無德樹佛、南無歡釋[18](丹本觀擇)佛、南無慧聚佛、南無安住佛、南無有意佛、南無鴦伽陀佛、南無無量意佛、南無妙色佛、南無多智佛、南無光明佛、南無堅戒佛、南無吉祥佛、南無寶相佛、南無蓮華佛、南無那羅延佛、南無安樂佛、南無智積佛、南無德敬佛。

[19]從此已上一百佛,[20]歸命懺悔。

南無過現未來,十方三世,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歸命懺悔:「至心懺悔!弟子等,從無量劫來至于今日,於其中間造種種業。夫業能莊飾世趣,在在處處,是以思惟,求離世解脫。所以,六道果報,種種不同,形類各異,當知皆是業力所作。所以佛十力中,業力甚深。凡夫之人,多於此中,好起疑惑:『何以故爾?』現見世間,行善之者,觸向轗軻;為惡之者,是事諧偶,謂言:『天下善惡無分。』如此計者,皆是不能深達業理。何以故爾?經中說言:『有三種業。何等為三?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現報業者,現在作善、作惡,現身受報;生報業者,此生作善、作惡,來生受報;後報業者,或是過去,無量生中作善、作惡,或於此生中受,或在未來生中方受其報。』向者行惡之人,現在見好者,此是過去,生報、後報,善業熟故,所以現在有此樂果;豈關現在作諸惡業,而得好報。行善之人,現在見苦者,是其過去生中,生報、後報,惡業熟故,現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遣,是故得此苦報;豈關現在作善,而招惡報。何以知然?現見世間,為善之者,為人所讚歎,人所尊重,故知未來必招樂果。過去既有如此惡業,所以諸佛菩薩,教令親近善友,共行懺悔。善知識者,於此得道中,則為全利。是故弟子,今日至誠,歸依諸佛。」

南無梵德佛、[21]南無華天佛、[22]南無寶積佛、南無善思議佛、南無法自在佛、南無名聞意佛、南無樂說聚佛、南無金剛相佛、南無求利佛、南無遊戲[23](丹本有相)佛、南無離闇佛、南無多天佛、南無彌樓相佛、南無眾明佛、南無寶藏佛、南無極高行佛、南無提沙佛、南無珠角佛、南無德讚佛、南無日月明佛、南無日月佛、南無星宿佛、南無師子相佛、南無違藍王佛、南無福藏佛、南無見有邊佛、南無電明佛、南無金山佛、南無師子德佛、南無勝相佛、南無明讚佛、南無堅精進佛、南無具足讚佛、南無離畏佛、南無應天佛、南無大燈佛、南無世明佛、南無妙音[1](丹香)佛、南無持上功德佛、南無離闇佛、南無師子頰佛、南無寶讚佛、[2]南無滅過佛、南無持甘露[3]佛、南無喜見佛、南無莊嚴佛、[4]南無人月佛、南無珠明佛、南無山頂佛、南無名相佛、南無法積佛、南無定義佛、南無施願佛、南無寶眾[5](丹本眾寶)佛、南無眾王佛、南無遊步佛、南無安隱佛、南無法差別佛、南無上尊佛、南無極高德佛、南無上師子音佛、南無樂戲佛、南無龍明佛、南無花山佛、[6]南無大名佛、南無香自在佛、[7]南無龍喜佛、南無天力佛、南無德[*]鬘佛、南無龍首佛、南無目莊嚴佛、南無善行意佛、南無智勝佛、南無無量目佛、[8]南無目[9](丹日)明佛、[10]南無實語佛、南無定意佛、南無無量形佛、南無明照[11](丹本照明)佛、南無寶相佛、南無斷疑佛、南無善明佛、南無不虛步佛、南無覺悟佛、南無花相佛、南無山主王佛、[12]南無遍見佛、[13]南無大威德佛、南無無量名佛、南無寶天[14]佛、南無住義佛、南無滿意佛、南無上讚佛、南無無憂佛、南無無垢佛、南無梵天佛、南無花根[15](丹相)佛、南無身差別佛、南無法明佛、南無盡見[16]佛、南無德淨佛。

[17]
從此已上二百佛,歸命懺悔。

南無過現未來,十方三世,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歸命懺悔:「至心懺悔!弟子等,無始已來至于今日,積惡如恒沙,造罪滿天地,捨身與受身,不覺亦不知,或作五逆,深厚濁纏無間罪業;或造一闡提,斷善根業;輕誣佛語,謗方等業;破滅三寶,毀正法業;不信罪福,起十惡業;迷真返正,癡惑之業;不孝二親,反戾之業;輕慢師長,無禮敬業;朋友不信、不義之業;或作四重、六重、八重障聖道業;毀犯五戒,破八齋業;五篇、七聚,多缺犯業;優婆塞戒,輕重垢業;或菩薩戒,不能清淨,如說行業,前後方便,污梵行業;月無六齋,懈怠之業;年三長齋,不常修業;三千威儀,不如法業;八萬律儀,微細罪業;不修身戒,心慧之業;行十六種,惡律儀業;不拔不濟,無救護業;心懷嫉妬,無度彼業;於怨親境,不平等業;耽荒五欲,無厭離業;或因衣食,園林、池沼,生蕩逸業;或以盛年,放恣情欲,造眾罪業;或善有漏,迴向三有,障出世業。如是等業,無量無邊,今日發露,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無間諸業所生福善,願生生、世世,滅五逆罪,除一闡提惑,如是輕重諸罪,從今已去,乃至道場,誓不敢造。恒習出世,清淨善法;精持律行,守護威儀,如渡海者,愛惜浮囊,六度四等,常摽行首,戒定慧品轉得增明,速成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無畏,大悲三念,常樂妙智,得八自在。懺悔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南無月面佛、南無寶燈佛、南無寶相佛、南無上名佛、南無作名佛、南無無量音佛、南無違藍佛、南無師子身佛、南無明意佛、南無[18]能勝佛、南無功德品佛、南無月相佛、南無得勢佛、南無無邊行佛、南無開花佛、南無淨垢佛、南無見一切義佛、南無勇力佛、南無富足佛、南無福德佛、南無隨時[19]佛、南無功德敬佛、南無廣意佛、南無善寂滅佛、南無財天佛、南無淨斷疑佛、南無無量持佛、南無妙樂佛、南無不負佛、南無無住佛、南無得叉伽佛、南無眾首佛、南無世光佛、南無多德佛、南無弗沙佛、南無無邊威德佛、南無義意佛、南無藥王佛、南無斷惡佛、[20]南無名德佛、南無善調佛、[21]南無無熱佛、南無花德佛、南無勇德佛、南無金剛軍佛、南無大德佛、南無寂滅意佛、南無香象佛、南無那羅延佛、南無善住佛、南無無所負佛、南無月相佛、南無電相佛、南無恭敬佛、南無威德守佛、南無智日佛、南無上利佛、南無須彌頂佛、[22]南無治怨賊佛、[23]南無蓮花佛、[24]南無應讚佛、南無智[25](丹知)次佛、[26]南無離憍佛、南無那羅[27]延佛、南無常樂佛、南無不少國佛、南無天名佛、[28]南無甚良佛、[1]南無見有邊佛、南無多功德佛、南無寶月佛、南無師子相佛、南無樂禪佛、南無無所少佛、南無遊戲佛、南無德寶佛、南無應名稱佛、南無花身佛、南無大音聲佛、南無辯才讚佛、南無金剛珠佛、南無無量壽佛、南無珠莊嚴佛、南無大王佛、南無德高德佛、南無高名佛、南無百光佛、南無喜悅佛、南無龍步佛、南無意願佛、南無寶月佛、南無滅已佛、南無喜王佛、南無調御佛、南無喜自在佛、南無寶髻佛、[2]南無善滅佛、南無梵命佛、南無離畏佛、南無寶藏[3]佛、南無月面佛、南無淨名佛。

[4]
從此已上三百佛一切賢聖。

南無過現未來,十方三世,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歸命懺悔:「至心懺悔!弟子等,今已總相懺悔一切諸業,今當次第更復一一別相懺悔,若總、若別、若麁、若細、若輕、若重、若說、不說,品類相從,願皆消滅。別相懺者,先懺身三,次懺口四,其餘諸障,次第稽顙。身三業者,第一殺害,如經所明,恕[A2]己可為喻,勿殺勿行杖。雖復禽獸之殊,保命畏死,其事是一,若尋此眾生,從無始已來,或是我父母、兄弟六親眷屬,以業因緣輪迴六道,出生入死改形易報,不復相識,而今興害,食噉其肉傷慈之甚,是故佛言:『設得餘食,當如飢世食子肉想,何況食噉此魚肉耶。』又言:『為利殺眾生,以錢納諸肉,二俱是惡業,死墮叫呼地獄。』故知,殺害及以食噉,罪深河海,過重丘岳。然弟子等,無始已來,不遇善友,皆由此業。是故經言:『殺害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虎豹、豺狼、鷹鷂等身,或受毒蛇、蝮蝎等身,常懷惡心,或受麞鹿、熊羆等身,常懷恐怖。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病、二者短命。』殺生食噉,既有如是,無量種種諸惡果報。是故弟子,今日至誠,歸依諸佛。」

南無威德寂滅佛、南無愛相佛、南無多天佛、南無須焰摩佛、南無天愛佛、南無寶眾佛、南無寶步佛、南無師子分佛、南無極高行佛、南無人王佛、南無善意佛、南無世明佛、南無寶威德佛、南無德乘佛、南無覺想佛、南無喜莊嚴佛、南無香濟佛、南無香象佛、南無眾焰佛、南無慈相佛、南無妙香佛、南無堅鎧佛、南無威德猛佛、南無珠鎧佛、南無仁賢佛、南無善逝月佛、南無梵自在佛、南無師子月佛、南無福威德佛、南無正生佛、南無無勝佛、[5]南無大精進佛、南無寶名佛、[6]南無月觀佛、南無山光佛、南無德聚佛、南無供養名佛、[7]南無施明佛、[8]南無法讚佛、南無電德佛、南無寶語佛、[9]南無善眾佛、南無善戒佛、[10]南無救命佛、南無定意佛、南無破有闇佛、南無善[11](丹喜)勝佛、南無師子光佛、南無照明佛、[12]南無利惠佛、[13]南無上名佛、南無珠明佛、南無威光佛、南無不破論佛、南無光明佛、南無珠輪佛、南無世師佛、南無吉手佛、南無善月佛、南無寶焰佛、南無羅睺守佛、南無樂菩提佛、南無等光佛、南無至寂滅佛、南無世最妙佛、南無無憂佛、南無十勢力佛、南無喜力佛、南無德勢力佛、南無得勢佛、南無大勢力佛、南無功德藏佛、南無真行佛、南無上安佛、南無提沙佛、南無大光佛、南無電明佛、南無廣德佛、南無珍寶佛、南無福德明佛、南無造鎧[14](鄉燈)佛、南無成手佛、南無善華佛、南無集寶佛、南無大海佛、南無持地佛、南無義意佛、南無善思惟佛、南無德輪佛、南無寶[15]火佛、南無利益佛、南無世月佛、南無美音佛、南無梵相佛、南無眾師首佛、南無師子行佛、南無難施佛、南無應供[16]佛、南無明威德佛、南無大光佛。

[17]
從此已上四百佛,一切賢聖。

南無過現未來,十方三世,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歸命懺悔:「至心懺悔!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於今日,有此心識,常懷磣毒無慈愍心,或因貪起殺,因瞋、因癡及以慢殺,或興惡方便,誓殺、願殺及以呪殺;或破決湖池,焚燒山野,畋獵漁捕;或因風放火,飛鷹走犬,惱害一切,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或以檻摾、坑撥、扠戟、弓弩,彈射飛鳥、走獸之類;或以𦋆網、罾鈎料度水性,魚鼈、黿鼉、蝦蜆、螺蜯濕居之屬,使水陸之與空行,藏竄無地;或畜養鷄猪、牛羊、犬豕、鵝鴨之屬,自供庖廚;或貨他宰殺,使其哀聲未盡,毛羽脫落,鱗甲傷毀,身首分離,骨肉消碎,剝裂屠割,炮燒煮炙,楚毒切害橫加無辜,但取一時之快,口得味甚寡,不過三寸舌根而已;然其罪報,殃累永劫。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又復,無始已來,或墮胎破卵、毒藥蠱道,傷殺眾生,墾土掘地、種植田園,養蠶煮繭,傷殺滋甚;或打撲蚊虻、拍嚙蚤虱;或燒除糞掃開決溝渠,抂害一切;或噉果實;或用穀米、或水、或菜橫殺眾生;或然樵薪、或露燈燭,燒諸虫類;或食醬醋,不看搖動;或寫湯水,澆殺虫蟻。如是乃至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恒常傷殺,飛空着地,細微眾生。弟子等,以凡夫識暗,不覺不知,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又復弟子,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以鞭杖枷鎖、拷掠打擲、手脚蹴踏、的縛籠繫、斷絕水穀,如是種種,諸惡方便,苦惱眾生。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殺害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金剛身,壽命無窮,永離怨憎,無殺害想,於諸眾生,得一子地,若見危難、急厄之者,不惜身命,方便救解,令得解脫,然後為說微妙正法,使諸眾生,覩形見影,皆蒙安樂,聞名聽聲,恐怖悉除,懺悔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南無寶名佛、南無眾清淨佛、南無無邊名佛、南無不虛光佛、南無聖天佛、南無智王佛、南無金剛眾佛、南無善障佛、南無建慈佛、南無華國佛、南無法意佛、南無風行佛、南無善思名佛、南無多明佛、南無密眾[1]佛、南無功德守佛、南無利意佛、南無無懼佛、南無堅觀佛、南無住法佛、南無珠足佛、南無解脫德佛、南無妙身佛、南無善意佛、[2]南無普德佛、[3]南無妙智佛、南無梵財佛、南無[4]寶音佛、南無正智佛、南無力得佛、南無師子意佛、南無華相佛、南無智積佛、南無華齒佛、南無功德藏佛、南無名寶佛、南無希有名佛、南無上戒佛、南無無畏佛、南無日明佛、南無梵壽佛、南無一切天佛、南無樂智佛、南無寶天佛、南無珠藏佛、南無德流布佛、南無智王佛、南無無縛佛、南無堅法佛、南無天德佛、南無梵牟尼佛、南無安詳行佛、南無勤精進佛、南無焰肩佛、南無大威德佛、[5]南無歡喜佛、[6]南無薝蔔花佛、南無善眾佛、南無帝幢佛、南無大愛佛、南無須曼色佛、南無眾妙佛、南無可樂佛、南無勢力行佛、南無善定義佛、南無牛王佛、南無妙臂佛、南無大車佛、南無滿願[7]佛、南無寶音佛、南無金剛軍佛、南無富貴佛、南無師子力佛、[8]南無德光佛、南無淨目佛、南無迦葉佛、南無淨意佛、南無知次第佛、南無猛威德佛、南無大光明佛、南無日光曜佛、南無淨藏佛、南無分別威佛、南無無損佛、南無密口佛、南無月光佛、南無持明佛、南無善寂行佛、南無不動佛、南無大請佛、南無德法佛、南無嚴土佛、南無莊嚴王佛、南無高出佛、南無焰熾佛、南無花德[9]佛、南無寶嚴[10]佛、南無上善佛、南無寶上佛、南無利慧佛。

[11]
從此已上五百佛,一切賢聖。

南無過現未來十方三世,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歸命懺悔:「至心懺悔!次懺劫盜之罪。經中說言:『若物屬他,他所守護,於此物中,一草一葉,不與不取,何況盜竊。』但自眾生,唯見現在利故,以種種不道而取,致使未來受此殃累。是故經言:『劫盜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牛馬、驢騾、駱駝等形,以其所有身力血肉,償他宿債;若生人中,為他奴婢,衣不蔽形,食不充命,貧窮困苦,人理殆盡。』劫盜既有如是苦報,是故弟子等,今日至誠,歸依諸佛。」

南無海德佛、南無梵相佛、南無月蓋佛、南無多焰佛、南無違藍王佛、南無智稱佛、南無覺想佛、南無功德光佛、南無聲流布佛、南無滿月佛、南無花光佛、南無善成王佛、南無燈王佛、南無電光佛、南無光王佛、南無光明佛、南無具足讚佛、南無華藏佛、南無弗沙佛、南無身端嚴佛、南無淨義佛、南無威猛軍佛、南無福威德佛、南無力行佛、南無羅睺天佛、南無智聚佛、南無調御佛、南無如王佛、南無花相佛、南無羅睺羅[12](丹有天)佛、南無大藥佛、南無宿王佛、南無藥王佛、南無德手佛、南無得叉伽佛、南無流布王佛、南無日光佛、南無法藏佛、南無妙意佛、南無德主佛、南無金剛眾佛、南無慧頂佛、南無善住佛、南無意行佛、南無梵音佛、南無師子佛、南無雷音佛、南無通相佛、南無[13]慧音佛、南無安隱佛、南無梵王佛、南無牛王佛、南無梨陀目佛、南無龍德佛、南無實相佛、南無莊嚴佛、南無不沒音佛、南無花德佛、南無音德佛、南無莊嚴辭佛、南無勇智佛、南無花積佛、南無花開佛、南無力行佛、南無德積佛、南無上形色佛、南無明曜佛、南無月燈佛、南無威德王佛、南無菩提王佛、南無無盡佛、南無菩提眼佛、南無身充滿佛、南無惠國佛、南無最上佛、南無清[1]涼照佛、南無慧德佛、南無妙音聲佛、南無導師佛、南無無[2]破[3](丹礙)藏佛、南無上施佛、南無大尊佛、南無智勢[4](丹智力勢鄉智勢力)佛、南無大焰佛、南無帝王佛、南無制力佛、南無威德佛、南無善明佛、南無名聞佛、南無端嚴佛、南無無塵垢佛、南無威儀佛、南無師子軍佛、南無天王佛、南無名聲佛、南無殊勝[5]佛、南無大藏佛、南無福德光佛、南無梵[6]聲佛、南無燈王佛。

[7]
從此已上六百佛,一切賢聖。

南無過現未來十方三世,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歸命懺悔:「至心懺悔!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盜他財寶,興刃強奪;或自恃身,逼迫而取;或恃公威,或假勢力,高桁大械,抂押良善,吞納姦貨,拷直為曲,為此因緣,身羅憲網;或抂邪治,領他財物,侵公益私、侵私益公,損彼利此、損此利彼,割他自饒,口與心悋;或竊沒租估,偷度關稅,匿公課輸,藏隱使役。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或是佛法僧物,或擬招提僧物,或盜取誤用恃勢不還,或自借或貸人,或復換貸漏忘;或三寶物,混亂雜用,或以眾物穀米、樵薪,鹽豉、醬醋、菜茹、菓實,錢帛、竹木、繒綵、幡蓋,香花、油燭隨情逐意,或自用或與人;或摘佛花果,用僧鬘物,因三寶財,私自利己。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又復,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作周旋朋友、師僧、同學、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共住同止,百一所須,更相欺罔;或於鄉隣比近移籬,拓牆侵他宅舍,改摽易相,擄掠田園,因公託私,奪人邸店及以屯野。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又復無始已來,或攻城破邑,燒村壞柵,偷賣良人,詃他奴婢;或復[A3]抂押無罪之人,使其形沮,血刃身被徒鏁,家業破散,骨肉生離,分張異域,生死隔絕,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又復,無始已來至於今日,或商賈博[A4]貿,邸店市易,輕秤小斗、減割尺寸、盜竊分銖、欺罔圭合,以麁易好、以短換長,巧欺百端,悕望毫利。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又復,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穿踰牆壁,斷道抄掠,抵捍債息,負情違要,面欺心口;或非道陵奪,鬼神禽獸,四生之物;或假託卜相,取人財寶,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厭無足。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劫盜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如意寶,常雨七珍上妙衣服,百味甘露種種湯藥,隨意所須,應念即至,一切眾生無偷奪想,一切皆能少欲知足,不耽不染,常樂惠施,行急濟道,頭目髓腦,如[A5]弃涕唾,迴向滿足檀波羅蜜。懺悔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南無智頂佛、南無上天佛、南無地王佛、南無至解脫佛、南無金髻佛、南無羅睺日佛、南無莫能勝佛、南無牟尼淨佛、南無善光佛、南無金齊佛、南無[8]功[9](丹眾)德[10](丹有天)王佛、南無法蓋佛、南無德臂佛、南無鴦伽陀佛、南無美妙慧佛、南無微意佛、南無諸威德佛、南無師子[11]髮佛、南無解脫相佛、南無慧藏佛、南無智聚佛、南無威相佛、南無斷流佛、南無無礙讚佛、南無寶聚佛、南無善音佛、南無山王相佛、南無法頂佛、南無解脫德佛、南無善端嚴佛、南無吉身佛、南無愛語佛、南無師子利佛、南無和樓那佛、南無師子法佛、南無法力佛、南無愛樂佛、南無讚不動佛、南無眾明王佛、南無覺悟佛、南無妙明佛、南無意住義佛、南無光照佛、南無香德佛、南無令喜佛、南無不虛行佛、南無滅恚佛、南無上色佛、南無善步佛、南無大音讚佛、南無淨願佛、南無日天佛、南無樂惠佛、南無攝身佛、南無威德勢佛、南無剎利佛、南無德乘佛、南無上金佛、南無解脫髻佛、南無樂法佛、南無住[12](丹法)行佛、南無捨憍慢佛、南無智藏佛、南無梵行佛、南無栴檀佛、南無無憂名佛、南無端嚴身佛、南無相國佛、南無蓮花佛、南無無邊德佛、南無天光佛、南無慧華佛、南無頻頭摩佛、南無智富佛、南無梵財佛、南無寶手佛、南無淨根佛、南無具足論佛、南無上論佛、南無弗沙佛、南無提沙佛、南無有[1]月[2](丹日)佛、南無出泥佛、南無得智佛、南無上吉佛、南無讚[3](丹謨)羅佛、南無法樂佛、南無求勝佛、南無智慧佛、南無善聖佛、南無網光佛、南無琉璃藏佛、南無名聞佛、南無利寂佛、南無教化佛、南無[*]月[4](丹目)明[5]佛、南無善明佛、南無眾德上明佛、南無寶德佛、南無人月佛。

[6]從此已上七百佛,一切賢聖。

南無過現未來十方三世,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歸命懺悔:「至心懺悔!次懺貪愛之罪。經中說言:『但為貪欲閉在癡獄,沒生死河,莫之能出。一切眾生為是五欲因緣,從昔已來流轉生死。一一眾生,一劫之中,所積身骨如王舍[A6]城毘富羅山,所飲母乳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復過於此。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命終哭泣,所出目淚如四海水。』是故說言:『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愛為本。』所以經言:『婬欲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生人中,妻不貞良,得不隨意眷屬。』婬欲既有如此諸惡果報,是故弟子,今日至誠歸依諸佛。」

南無羅睺佛、南無甘露明佛、南無妙意佛、南無大[7](丹焰)明佛、南無一切[8]王[9](丹主)佛、南無樂智佛、南無山王佛、南無寂滅佛、南無德聚力佛、南無天王佛、南無妙音聲佛、南無妙花佛、南無住義佛、南無功德威聚佛、南無智無等佛、南無甘露音佛、南無善手佛、南無利慧佛、南無思解脫義佛、南無勝音佛、南無梨陀行佛、南無善義佛、南無無過佛、南無行善佛、南無花藏佛、南無妙光佛、南無樂說佛、南無善濟佛、南無眾王佛、南無離畏佛、南無樂知[10](丹智)佛、南無辯才日佛、南無名聞佛、南無寶月明佛、南無上意佛、南無無畏佛、南無大見佛、南無梵音佛、南無善音佛、南無惠濟佛、南無無等[11]音[12](丹意)佛、南無金剛軍佛、南無菩提意佛、南無樹王佛、南無槃陀音佛、南無福德力佛、南無勢德佛、南無聖愛佛、南無勢行佛、南無琥珀佛、南無雷音雲佛、南無善愛目佛、南無善智佛、南無具足佛、南無德積佛、南無大音佛、南無法相佛、南無智音佛、南無虛空佛、南無祠音佛、南無慧音差別佛、南無功德光佛、南無聖王佛、南無眾意佛、南無辯才[13]論佛、南無善寂佛、南無月面佛、[14]南無無垢佛、[15]南無日名佛、南無功德集佛、南無花德相佛、南無辯才國佛、南無寶施佛、南無愛月佛、南無不高佛、南無師子力佛、南無自在王佛、南無無量淨佛、南無等定佛、南無不壞佛、南無滅垢佛、南無不失方[16](丹本有便)佛、南無無嬈佛、南無妙面佛、南無智制住佛、南無法師王佛、南無大天佛、南無深意佛、南無無量佛、南無法力佛、南無世供養佛、南無花光佛、南無三世供[17](丹本有養)佛、南無應日藏佛、南無天供養佛、南無上智人[18]佛、南無真髻佛、南無信甘露佛、南無金剛佛、南無堅固佛。

[19]從此已上八百佛一切賢聖。

南無過現未來十方三世,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歸命懺悔:「至心懺悔!弟子等,自從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通人妻妾、奪他婦女,侵陵貞潔、污比丘尼,破他梵行逼迫無道,濁心邪視,言語嘲調;或復恥他門戶,污賢善名;或於男子五種人所起不淨行。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又復無始已來至於今日,或眼為色惑,愛染玄黃、紅綠、朱紫,珍玩寶飾;或取男女,長短黑白,[A7]姿態之相,起非法想。耳貪好聲,宮商、絃管、伎樂、歌唱,或取男女音聲、語言,啼笑之相,起非法想;或鼻籍名香,蘊麝幽蘭、欝金蘇合,起非法想;或舌貪好味,鮮美、甘肥,眾生血肉,滋養四大更增苦本,起非法想;身樂華綺錦繡繒縠,一切細滑七珍麗服,起非法想;或意多亂想,觸向乖法。有此六想造罪尤甚。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願弟子等,承是懺悔婬欲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自然化生,不由胞胎,清淨皎潔,相好光麗,六情開朗,聰利分明,了達恩愛猶如桎梏,觀此六塵如幻如化,於五欲境決定厭離,乃至夢中不起邪想,內外因緣永不能動。願以懺悔眼根功德,願令此眼,徹見十方,諸佛菩薩清淨法身,不以二相。願以懺悔耳根功德,願令此耳,常聞十方諸佛賢聖,所說正法如教奉行。願以懺悔鼻根功德,願令此鼻,常聞香積,入法位香,捨離生死,不淨臭穢。願以懺悔舌根功德,願令此舌,常食法喜禪悅之食,不貪眾生血肉之味。願以懺悔身根功德,願令此身,披如來衣,著忍辱鎧,臥無畏床,坐四禪座。願以懺悔意根功德,願令此意,成就十想,洞達五明,深觀二諦空平等理,從方便慧起十妙行,入法流水念念增明,顯發如來大無生忍。懺悔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南無寶肩[1](丹扇)明佛、南無梨陀步佛、南無隨目[2](丹鄉日)佛、南無清淨佛、南無明力佛、南無功德聚佛、南無具足德佛、南無師子行佛、南無高出佛、南無花施佛、南無珠明佛、南無蓮花佛、南無愛智佛、南無槃陀嚴佛、南無不虛行佛、南無生法佛、南無相[3]相佛、南無思惟樂佛、南無樂解脫佛、南無知道理佛、南無多聞海佛、南無持花佛、南無不隨世佛、南無喜眾佛、南無孔雀音佛、南無不退沒佛、南無斷有愛垢佛、南無威儀濟佛、南無諸天流布佛、南無寶步佛、南無花手佛、南無威德佛、南無破怨賊佛、南無富多聞佛、南無妙國佛、南無花明佛、南無師子智佛、南無月出佛、南無滅暗佛、南無無動佛、南無次第行佛、南無音聲治佛、[4]南無福德燈佛、南無憍曇佛、南無勢力佛、南無身心住佛、南無善月佛、南無覺[5]意華佛、南無上吉佛、南無善威德佛、南無智力德佛、南無善燈佛、南無堅行佛、南無天音佛、南無樂安佛、南無日面佛、南無樂解脫佛、南無戒明佛、南無住戒佛、南無無垢佛、南無堅出佛、南無安闍那佛、南無增益佛、南無香明佛、南無違藍明佛、南無念王佛、南無蜜鉢佛、南無無礙相佛、南無至妙道佛、南無信戒佛、南無樂[6]寶佛、南無明法佛、南無具威德佛、南無大慈佛、南無上慈佛、南無至寂滅佛、南無甘露[7]主佛、南無彌樓明佛、南無聖讚佛、南無廣照佛、南無威德佛、南無見明佛、南無善行報佛、南無善喜佛、南無無憂佛、南無寶明佛、南無威儀佛、南無樂福德佛、南無功德海佛、南無盡相佛、南無斷魔佛、南無盡魔佛、南無過衰道佛、南無不懷意佛、南無水王佛、南無淨魔佛、南無眾上王[8]佛、南無愛明佛、南無福燈佛、南無菩提相佛、南無智音[9](丹明)佛。

[10]
從此已上九百佛一切賢聖。

南無過現未來,十方三世,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歸命懺悔:「至心懺悔!已懺諸業障竟,次復懺悔佛、法、僧間一切諸障。經中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眾僧難值,信心難生,六根難具,善友難得。』而今相與宿殖善根,得此人身,六根完具,又值善友,得聞正法。於其中間,復各不能盡心精勤,恐於未來,長溺萬苦,無有出期,是故今日,至到慚愧,皆悉懺悔。

「又復無始已來至于今日,常以無明覆心,煩惱障意;見佛形像,不能盡心恭敬;輕蔑眾僧,殘害善友,破塔毀寺,焚燒形像,出佛身血;或自處華堂,安置尊像卑猥之處,使其烟熏日[A8]曝、風吹雨露、塵土污坌、雀鼠殘毀,共住同宿,曾無禮敬;或裸露像身,初不嚴飾;或遮掩燈燭,或關閉殿宇,障佛光明。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又復無始已來至于今日,或於法間,以不淨手把捉經卷,或關閉箱篋虫噉朽爛,或首軸脫落、部黨失次,或縫脫漏誤、紙墨破裂,自不修理不肯流傳。如是等罪無量無邊,是故弟子,今日至誠,歸依諸佛。」

南無善滅[11](丹寂)佛、南無梵[12]命佛、南無智喜佛、南無神相[13](丹地)佛、南無如眾王佛、南無持[14]相佛、南無愛日佛、南無羅睺月佛、南無花明佛、南無藥師上佛、南無持勢力佛、南無福德明佛、南無喜明佛、南無好音佛、南無法自在佛、南無梵音佛、南無善業佛、南無音[15](丹意)無錯佛、南無大施佛、南無名讚佛、[16]南無世自在佛、南無德流布佛、[17]南無眾相佛、南無德樹佛、[18]南無世自在佛、[19]南無無邊辯相佛、南無滅癡佛、南無辯意佛、[20]南無善月佛、[21]南無無量佛、[22]南無梨陀法佛、南無應供養佛、南無度憂佛、南無樂安佛、南無世意佛、南無愛身佛、南無妙足佛、南無優鉢羅佛、南無華纓佛、南無無邊辯光佛、南無信聖佛、南無德精進佛、南無真實佛、南無天主佛、南無樂高音佛、南無信淨佛、南無婆耆羅陀佛、南無福德[23]音[24](丹意)佛、南無焰熾佛、南無無邊德[1]佛、南無不動佛、南無信清淨佛、[2]南無聚成佛、南無師子遊佛、南無行明佛、南無龍音佛、南無持輪佛、南無財成佛、南無世愛佛、南無法名佛、南無無量寶名佛、南無雲相佛、南無惠道佛、南無妙香佛、南無虛空音佛、南無虛空佛、南無天王佛、南無珠淨佛、南無善[3]財佛、南無燈焰佛、南無寶音聲佛、南無人主王佛、南無羅睺守佛、南無安隱佛、南無師子意佛、南無寶名聞佛、南無得利佛、南無遍見佛、南無世華佛、南無高頂佛、南無無邊辯才成[4](丹威)佛、南無差別知見佛、南無師子牙佛、南無梨陀步佛、南無福德佛、南無法燈蓋佛、南無目犍連佛、南無無憂國佛、南無意思[5]惟佛、南無樂菩提佛、南無法天敬佛、南無斷勢力佛、南無極勢力佛、南無慧華佛、南無堅音佛、南無安樂佛、南無妙義佛、南無受淨佛、南無慚愧顏佛、南無妙髻佛、南無欲樂佛、南無樓至佛。

[6]從此已上一千佛。

[7]南無過現未來,十方三世,盡虛空界,一切諸佛,歸命懺悔:「至心懺悔!弟子等,從無量劫來至于今日,於其中間,隨心造過,逐意為愆;是事乖違,觸途多犯;行三障路,入八邪林;上煩惱臺,昇無明殿;遂使禪池枯竭,靡引智慧之蓮;戒樹摧殘,不生三昧華葉;盛年放逸,造過無量無邊;無明覆心,為罪非一;十惡五逆,數若塵沙;三業六根,愆咎難述。由斯罪障,殃累後身,報種來生,墮於地獄。於是牛頭哮吼,牽就刀山,獄卒皺眉,驅上劍樹;一日一夜,萬死萬生;肉盡鑊湯之中,骨碎銅柱之側;鐵嘴之鳥,𪅎啄眼睛;銅㺃利牙,樝掣身首;寒氷痛炭,煮炙炮燒;碓擣磨摩,犁耕鋸解,如斯苦楚無量無邊,不可具陳、不可具說。弟子等,今對十方佛、法、僧前,所有罪障總相披陳。誠心懺悔已造之罪,並願隨懺消除;其未造者,自斯已後,改往修來,更不敢造。懺悔發願已,歸命禮三寶。此賢劫中,諸佛出世,名號如是。若人聞此千佛名字,不畏謬錯必得涅槃,諸有智者聞諸佛名字,應當一心,勿懷放逸,勤行精進。若失是緣,還墮惡趣,受諸苦惱。安住持戒,隨順多聞,常樂遠離,具足深忍,是人則能值遇千佛。若持誦此千佛名者,則滅無量阿僧祇劫所集眾罪,必得諸佛三昧神通,無礙智慧,及諸法門、諸陀羅尼,一切經書種種智慧,隨宜說法,皆當從是三昧中,求修習此三昧。當行淨命,勿生欺誑,離於名利,勿懷嫉妬,行六和敬,如是行者,疾得三昧法也。」

[8]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貼文者 : : hui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 2024-02-03 23:03:33


[9]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一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開元拾遺附梁錄

爾時喜王菩薩白佛言:「世尊,今此眾中,頗有菩薩摩訶薩得是三昧,亦得八萬四千波羅蜜門、諸三昧門、陀羅尼門者不?」

佛告喜王:「今此會中有菩薩大士,得是三昧,亦能入八萬四千諸波羅蜜,及諸三昧陀羅尼門。此諸菩薩於是賢劫中,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除四如來,於此劫中得成佛已。」

喜王菩薩復白佛言:「惟願如來,宣此諸菩薩名字,多所饒益,安隱世間,利諸天人,為護佛法令得久住,為將來菩薩顯示法明,求無上道心不疲懈。」

佛告喜王:「汝今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爾時世尊,即說諸佛名字:

南無拘留孫佛、南無拘那含牟尼佛、南無迦葉佛、南無釋迦牟尼佛、南無彌勒佛、南無師子佛、南無明焰佛、南無牟尼佛、南無妙華佛、南無華氏佛、南無善宿佛、南無導師佛、南無大臂佛、南無大力佛、南無宿王佛、南無修藥佛、南無名相佛、南無大明佛、南無焰肩佛、南無照曜佛、南無日藏佛、南無月氏佛、南無眾焰佛、南無善明佛、南無無憂佛、南無提沙佛、南無明曜佛、南無持鬘佛、南無功德明佛、南無示義佛、南無燈曜佛、南無興盛佛、南無藥師佛、南無善濡佛、南無白毫佛、南無堅固佛、南無福威德佛、南無不可壞佛、南無德相佛、南無羅睺佛、南無眾主佛、南無梵聲佛、南無堅際佛、南無不高佛、南無作明佛、南無大山佛、南無金剛佛、南無將眾佛、南無無畏佛、南無珍寶佛、南無華日佛、南無軍力佛、南無香焰佛、南無仁愛佛、南無大威德佛、南無梵王佛、南無無量明佛、南無龍德佛、南無堅步佛、南無不虛見佛、南無精進德佛、南無善守佛、南無歡喜佛、南無不退佛、南無師子相佛、南無勝知佛、南無法氏佛、南無喜王佛、南無妙御佛、南無愛作佛、南無德臂佛、南無香象佛、南無觀視佛、南無雲音佛、南無善思佛、南無善高佛、南無離垢佛、南無月相佛、南無大名佛、南無珠髻佛、南無威猛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德樹佛、南無歡釋佛、南無慧聚佛、南無安住佛、南無有意佛、南無鴦伽陀佛、南無無量意佛、南無妙色佛、南無多智佛、南無光明佛、南無堅戒佛、南無吉祥佛、南無寶相佛、南無蓮華佛、南無那羅延佛、南無安樂佛、南無智積佛、南無德敬佛。

一百佛竟。

南無梵德佛、南無寶積佛、南無華天佛、南無善思議佛、南無法自在佛、南無名聞意佛、南無樂說聚佛、南無金剛相佛、南無求利益佛、南無遊戲神通佛、南無離闇佛、南無名天佛、南無彌樓相佛、南無眾明佛、南無寶藏佛、南無極高行佛、南無金剛楯佛、南無珠角佛、南無德讚佛、南無日月明佛、南無日明佛、南無星宿佛、南無清淨義佛、南無違藍王佛、南無福藏佛、南無見有邊佛、南無電明佛、南無金山佛、南無師子德佛、南無勝相佛、南無明讚佛、南無堅精進佛、南無具足讚佛、南無離畏師佛、南無應天佛、南無大燈佛、南無世明佛、南無妙音佛、南無持上功德佛、南無紺身佛、南無師子頰佛、南無寶讚佛、南無眾王佛、南無遊步佛、南無安隱佛、南無法差別佛、南無上尊佛、南無極高德佛、南無上師子音佛、南無樂戲佛、南無龍明佛、南無華山佛、南無龍喜佛、南無香自在王佛、南無寶焰山佛、南無天力佛、南無德鬘佛、南無龍首佛、南無因莊嚴佛、南無善行意佛、南無智勝佛、南無無量日佛、南無實語佛、南無持炬佛、南無定意佛、南無無量形佛、南無明照佛、南無最勝燈佛、南無斷疑佛、南無莊嚴身佛、南無不虛步佛、南無覺悟佛、南無華相佛、南無山主王佛、南無善威儀佛、南無遍見佛、南無無量名佛、南無寶天佛、南無滅過佛、南無持甘露佛、南無人月佛、南無喜見佛、南無莊嚴佛、南無珠明佛、南無山頂佛、南無到彼岸佛、南無法積佛、南無定義佛、南無施願佛、南無寶聚佛、南無住義佛、南無滿意佛、南無上讚佛、南無慈德佛、南無無垢佛、南無梵天佛、南無華明佛、南無身差別佛、南無法明佛、南無盡見佛。

二百佛竟。

南無德淨佛、南無月面佛、南無寶燈佛、南無寶璫佛、南無上名佛、南無作名佛、南無無量音佛、南無違藍佛、南無師子身佛、南無明意佛、南無無能勝佛、南無功德品佛、南無海慧佛、南無得勢佛、南無無邊行佛、南無開華佛、南無淨垢佛、南無見一切義佛、南無勇力佛、南無富足佛、南無福德佛、南無隨時佛、南無慶音佛、南無功德敬佛、南無廣意佛、南無善寂滅佛、南無財天佛、南無淨斷疑佛、南無無量持佛、南無妙樂佛、南無不負佛、南無無住佛、南無得叉迦佛、南無眾首佛、南無世光佛、南無多德佛、南無弗沙佛、南無無邊威德佛、南無義意佛、南無藥王佛、南無斷惡佛、南無無熱佛、南無善調佛、南無名德佛、南無華德佛、南無勇得佛、南無金剛軍佛、南無大德佛、南無寂滅意佛、南無無邊音佛、南無大威光佛、南無善住佛、南無無所負佛、南無離疑惑佛、南無電相佛、南無恭敬佛、南無威德守佛、南無智日佛、南無上利佛、南無須彌頂佛、南無淨心佛、南無治怨賊佛、南無離憍佛、南無應讚佛、南無智次佛、南無那羅達佛、南無常樂佛、南無不少國佛、南無天名佛、南無雲德佛、南無甚良佛、南無多功德佛、南無寶月佛、南無莊嚴頂髻佛、南無樂禪佛、南無無所少佛、南無遊戲佛、南無德寶佛、南無應名稱佛、南無華身佛、南無大音聲佛、南無辯才讚佛、南無金剛珠佛、南無無量壽佛、南無珠莊嚴佛、南無大王佛、南無德高行佛、南無高名佛、南無百光佛、南無喜悅佛、南無龍步佛、南無意願佛、南無妙寶佛、南無滅已佛、南無法幢佛、南無調御佛、南無喜自在佛、南無寶髻佛、南無離山佛、南無淨天佛。

三百佛竟。

南無華冠佛、南無淨名佛、南無威德寂滅佛、南無愛相佛、南無多天佛、南無須焰摩佛、南無天威佛、南無妙德王佛、南無寶步佛、南無師子分佛、南無最尊勝佛、南無人王佛、南無栴檀雲佛、南無紺眼佛、南無寶威德佛、南無德乘佛、南無覺想佛、南無喜莊嚴佛、南無香濟佛、南無勝慧佛、南無離愛佛、南無慈相佛、南無妙香佛、南無堅鎧佛、南無威德猛佛、南無珠鎧佛、南無仁賢佛、南無善逝月佛、南無梵自在佛、南無師子月佛、南無觀察慧佛、南無正生佛、南無高勝佛、南無日觀佛、南無寶名佛、南無大精進佛、南無山光佛、南無德聚王佛、南無供養名佛、南無法讚佛、南無施明佛、南無電德佛、南無寶語佛、南無救命佛、南無善戒佛、南無善眾佛、南無堅固慧佛、南無破有闇佛、南無善勝佛、南無師子光佛、南無照明佛、南無寶成就佛、南無利慧佛、南無珠月光佛、南無威光佛、南無不破論佛、南無光明王佛、南無珠輪佛、南無金剛慧佛、南無吉手佛、南無善月佛、南無寶焰佛、南無羅睺守佛、南無樂菩提佛、南無等光佛、南無至寂滅佛、南無世最妙佛、南無自在名佛、南無十勢力佛、南無喜力王佛、南無德勢力佛、南無最勝頂佛、南無大勢力佛、南無功德藏佛、南無真行佛、南無上安佛、南無金剛知山佛、南無大光佛、南無妙德藏佛、南無廣德佛、南無寶網嚴身佛、南無福德明佛、南無造鎧佛、南無成手佛、南無善華佛、南無集寶佛、南無大海智佛、南無持地德佛、南無義意猛佛、南無善思惟佛、南無德輪佛、南無寶光佛、南無利益佛、南無世月佛、南無美音佛、南無梵相佛、南無眾師首佛、南無師子行佛、南無難施佛、南無應供佛。

四百佛竟。

南無明威德佛、南無大光王佛、南無金剛寶嚴佛、南無眾清淨佛、南無無邊名佛、南無不虛光佛、南無聖天佛、南無智王佛、南無金剛眾佛、南無善障佛、南無建慈佛、南無華國佛、南無法意佛、南無風行佛、南無善思明佛、南無多明佛、南無密眾佛、南無光王佛、南無功德守佛、南無利意佛、南無無懼佛、南無堅觀佛、南無住法佛、南無珠足佛、南無解脫德佛、南無妙身佛、南無隨世語言佛、南無妙智佛、南無普德佛、南無梵財佛、南無實音佛、南無正智佛、南無力得佛、南無師子意佛、南無淨華佛、南無喜眼佛、南無華齒佛、南無功德自在幢佛、南無明寶佛、南無希有名佛、南無上戒佛、南無離欲佛、南無自在天佛、南無梵壽佛、南無一切天佛、南無樂智佛、南無可憶念佛、南無珠藏佛、南無德流布佛、南無大天王佛、南無無縛佛、南無堅法佛、南無天德佛、南無梵牟尼佛、南無安詳行佛、南無勤精進佛、南無得上味佛、南無無依德佛、南無薝蔔華佛、南無出生無上功德佛、南無仙人侍衛佛、南無帝幢佛、南無大愛佛、南無須蔓色佛、南無眾妙佛、南無可樂佛、南無勢力行佛、南無善定義佛、南無牛王佛、南無妙臂佛、南無大車佛、南無滿願佛、南無德光佛、南無寶音佛、南無光幢佛、南無富貴佛、南無師子力佛、南無淨目佛、南無觀身佛、南無淨意佛、南無知次第佛、南無猛威德佛、南無大光明佛、南無日光曜佛、南無淨藏佛、南無分別威佛、南無無損佛、南無密日佛、南無月光佛、南無持明佛、南無善寂行佛、南無不動佛、南無大請佛、南無德法佛、南無嚴土佛、南無莊嚴王佛、南無高出佛、南無焰熾佛、南無蓮華德佛、南無寶嚴佛。

五百佛竟。

南無高大身佛、南無上善佛、南無寶上佛、南無無量光佛、南無海德佛、南無寶印手佛、南無月蓋佛、南無多焰佛、南無順寂滅佛、南無智稱佛、南無智覺佛、南無功德光佛、南無聲流布佛、南無滿月佛、南無名稱佛、南無善戒王佛、南無燈王佛、南無電光佛、南無大焰王佛、南無寂諸有佛、南無毘舍佉天佛、南無華藏佛、南無金剛山佛、南無身端嚴佛、南無淨義佛、南無威猛軍佛、南無智焰德佛、南無力行佛、南無羅睺天佛、南無智聚佛、南無師子出現佛、南無如王佛、南無圓滿清淨佛、南無羅睺羅佛、南無大藥佛、南無清淨賢佛、南無第一義佛、南無德手佛、南無百光明佛、南無流布王佛、南無無量功德佛、南無法藏佛、南無妙意佛、南無德主佛、南無最增上佛、南無慧頂佛、南無勝怨敵佛、南無意行佛、南無梵音佛、南無解脫佛、南無雷音佛、南無通相佛、南無慧隆佛、南無深自在佛、南無大地王佛、南無大牛王佛、南無梨陀目佛、南無希有身佛、南無實相佛、南無最尊天佛、南無不沒音佛、南無寶勝佛、南無音德佛、南無莊嚴辭佛、南無勇智佛、南無華積佛、南無華開佛、南無無上醫王佛、南無德積佛、南無上形色佛、南無功德月佛、南無月燈佛、南無威德王佛、南無菩提王佛、南無無盡佛、南無菩提眼佛、南無身充滿佛、南無慧國佛、南無最上佛、南無清淨照佛、南無慧德佛、南無妙音聲佛、南無無礙光佛、南無無礙藏佛、南無上施佛、南無大尊佛、南無智勢佛、南無大焰佛、南無帝王佛、南無制力佛、南無威德佛、南無月現佛、南無名聞佛、南無端嚴佛、南無無塵垢佛、南無威儀佛、南無師子軍佛、南無天王佛、南無名聲佛、南無殊勝佛。

六百佛竟。

南無大藏佛、南無福德光佛、南無梵聞佛、南無出諸有佛、南無智頂佛、南無上天佛、南無地王佛、南無至解脫佛、南無金髻佛、南無羅睺日佛、南無莫能勝佛、南無牟尼淨佛、南無善光佛、南無金齊佛、南無種德天王佛、南無法蓋佛、南無勇猛名稱佛、南無光明門佛、南無美妙慧佛、南無微意佛、南無諸威德佛、南無師子髻佛、南無解脫相佛、南無慧藏佛、南無娑羅王佛、南無威相佛、南無斷流佛、南無無礙讚佛、南無所作已辦佛、南無善音佛、南無山王相佛、南無法頂佛、南無無能暎蔽佛、南無善端嚴佛、南無吉身佛、南無愛語佛、南無師子利佛、南無和樓那佛、南無師子法佛、南無法力佛、南無愛樂佛、南無讚不動佛、南無眾明王佛、南無覺悟眾生佛、南無妙明佛、南無意住義佛、南無光照佛、南無香德佛、南無令喜佛、南無日成就佛、南無滅恚佛、南無上色佛、南無善步佛、南無大音讚佛、南無淨願佛、南無日天佛、南無樂慧佛、南無攝身佛、南無威德勢佛、南無剎利佛、南無眾會王佛、南無上金佛、南無解脫髻佛、南無樂法佛、南無住行佛、南無捨憍慢佛、南無智藏佛、南無梵行佛、南無栴檀佛、南無無憂名佛、南無端嚴身佛、南無相國佛、南無敏持佛、南無無邊德佛、南無天光佛、南無慧華佛、南無頻頭摩佛、南無智富佛、南無大願光佛、南無寶手佛、南無淨根佛、南無具足論佛、南無上論佛、南無不退地佛、南無法自在不虛佛、南無有日佛、南無出泥佛、南無得智佛、南無上吉佛、南無謨羅佛、南無法樂佛、南無求勝佛、南無智慧佛、南無善聖佛、南無網光佛、南無瑠璃藏佛、南無善天佛、南無利寂佛、南無教化佛、南無普隨順自在佛。

七百佛竟。

南無堅固苦行佛、南無眾德上明佛、南無寶德佛、南無一切善友佛、南無解脫音佛、南無甘露明佛、南無遊戲王佛、南無滅邪曲佛、南無一切主佛、南無薝蔔淨光佛、南無山王佛、南無寂滅佛、南無德聚佛、南無具眾德佛、南無最勝月佛、南無善施佛、南無住本佛、南無功德威聚佛、南無智無等佛、南無甘露音佛、南無善手佛、南無執明炬佛、南無思解脫義佛、南無勝音佛、南無梨陀行佛、南無善義佛、南無無過佛、南無行善佛、南無殊妙身佛、南無妙光佛、南無樂說佛、南無善濟佛、南無不可說佛、南無最清淨佛、南無樂知佛、南無辯才日佛、南無破他軍佛、南無寶月明佛、南無上意佛、南無友安眾生佛、南無大見佛、南無無畏音佛、南無水天德佛、南無慧濟佛、南無無等意佛、南無不動慧光佛、南無菩提意佛、南無樹王佛、南無槃陀音佛、南無福德力佛、南無勢德佛、南無聖愛佛、南無勢行佛、南無琥珀佛、南無雷音雲佛、南無善愛目佛、南無善智佛、南無具足佛、南無華勝佛、南無大音佛、南無法相佛、南無智音佛、南無虛空佛、南無祠音佛、南無慧音差別佛、南無月焰佛、南無聖王佛、南無眾意佛、南無辯才輪佛、南無善寂佛、南無不退慧佛、南無日名佛、南無無著慧佛、南無功德集佛、南無華德相佛、南無辯才國佛、南無寶施佛、南無愛月佛、南無集功德蘊佛、南無滅惡趣佛、南無自在王佛、南無無量淨佛、南無等定佛、南無不壞佛、南無滅垢佛、南無不失方便佛、南無無嬈佛、南無妙面佛、南無智制住佛、南無法師王佛、南無大天佛、南無深意佛、南[A1]無無量佛、南無無礙見佛、南無世供養佛、南無普散華佛、南無三世供佛、南無應日藏佛、南無天供養佛、南無上智人佛。

八百佛竟。

南無真髻佛、南無信甘露佛、南無不著相佛、南無離分別海佛、南無寶肩明佛、南無梨陀步佛、南無隨日佛、南無清淨佛、南無明力佛、南無功德聚佛、南無具足德佛、南無端嚴海佛、南無須彌山佛、南無華施佛、南無無著智佛、南無無邊座佛、南無愛智佛、南無槃陀嚴佛、南無清淨住佛、南無生法佛、南無相明佛、南無思惟樂佛、南無樂解脫佛、南無知道理佛、南無多聞海佛、南無持華佛、南無不隨世佛、南無喜眾佛、南無孔雀音佛、南無不退沒佛、南無斷有愛垢佛、南無威儀濟佛、南無諸天流布佛、南無隨師行佛、南無華手佛、南無最上施佛、南無破怨賊佛、南無富多聞佛、南無妙國佛、南無熾盛王佛、南無師子智佛、南無月出佛、南無滅闇佛、南無無動佛、南無次第行佛、南無音聲治佛、南無憍曇佛、南無勢力佛、南無身心住佛、南無常月佛、南無覺意華佛、南無饒益王佛、南無善威德佛、南無智力德佛、南無善燈佛、南無堅行佛、南無天音佛、南無福德燈佛、南無日面佛、南無不動聚佛、南無戒明佛、南無住戒佛、南無普攝受佛、南無堅出佛、南無安闍那佛、南無增益佛、南無香明佛、南無違藍明佛、南無念王佛、南無密鉢佛、南無無礙相佛、南無至妙道佛、南無信戒佛、南無樂實佛、南無明法佛、南無具威德佛、南無大慈佛、南無上慈佛、南無饒益慧佛、南無甘露王佛、南無彌樓明佛、南無聖讚佛、南無廣照佛、南無持壽佛、南無見明佛、南無善行報佛、南無善喜佛、南無無滅佛、南無寶明佛、南無具足名稱佛、南無樂福德佛、南無功德海佛、南無盡相佛、南無斷魔佛、南無盡魔佛、南無過衰道佛、南無不壞意佛、南無水王佛、南無淨魔佛、南無眾上王佛。

九百佛竟。

南無愛明佛、南無福燈佛、南無菩提相佛、南無大威力佛、南無善滅佛、南無梵命佛、南無智喜佛、南無神相佛、南無如眾王佛、南無種種色相佛、南無愛日佛、南無羅睺月佛、南無無相慧佛、南無藥師上佛、南無持勢力佛、南無焰慧佛、南無喜明佛、南無好音佛、南無不動天佛、南無妙德難思佛、南無善業佛、南無意無謬佛、南無大施佛、南無名讚佛、南無眾相佛、南無解脫月佛、南無世自在佛、南無無上王佛、南無滅癡佛、南無斷言論佛、南無梵供養佛、南無無邊辯相佛、南無梨陀法佛、南無應供養佛、南無度憂佛、南無樂安佛、南無世意佛、南無愛身佛、南無妙足佛、南無優鉢羅佛、南無華瓔佛、南無無邊辯光佛、南無信聖佛、南無德精進佛、南無真實佛、南無天主佛、南無樂高音佛、南無信淨佛、南無婆耆羅陀佛、南無福德意佛、南無不瞬佛、南無順先古佛、南無聚成佛、南無師子遊佛、南無最上業佛、南無信清淨佛、南無行明佛、南無龍音佛、南無持輪佛、南無財成佛、南無世愛佛、南無提舍佛、南無無量寶名佛、南無雲相佛、南無慧道佛、南無順法智佛、南無虛空音佛、南無善眼佛、南無無勝天佛、南無珠淨佛、南無善財佛、南無燈焰佛、南無寶音聲佛、南無人主王佛、南無不思議功德光佛、南無隨法行佛、南無無量賢佛、南無寶名聞佛、南無得利佛、南無世華佛、南無高頂佛、南無無邊辯才成佛、南無差別知見佛、南無師子牙佛、南無法燈蓋佛、南無目犍連佛、南無無憂國佛、南無意思佛、南無法天敬佛、南無斷勢力佛、南無極勢力佛、南無滅貪佛、南無堅音佛、南無善慧佛、南無妙義佛、南無愛淨佛、南無慚愧顏佛、南無妙髻佛、南無欲樂佛、南無樓至佛。

一千佛竟。

[1]此賢劫中,諸佛出世名號如是。若人聞此千佛名字,不畏謬錯,必得涅槃。諸有智者,聞諸佛名字,應當一心勿懷放逸,勤行精進;無失是緣,還墮惡趣,受諸苦惱。安住持戒,隨順多聞,常樂遠離,具足深忍,是人則能值遇千佛。若持誦此千佛名者,則滅無量阿僧祇劫所集眾罪,必當得佛,諸三昧神通無礙智慧,及諸法門、諸陀羅尼。一切經書種種智慧,隨宜說法,皆當從是三昧中求。修習此三昧,當行淨行,勿生欺誑離於名利,勿懷嫉妬,行六和敬,如是行者,疾得三昧法。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
貼文者 : : hui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闕譯) - 2024-02-03 23:09:52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3]經[4](亦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闕譯人名今附梁錄

夫修善福臻,為惡禍徵,明理晈然,而信[5]寤者鮮。既共生此五濁惡世,五陰煩惱、三毒熾盛,輪轉生死無有竟已。昔佛在世時,人民數如恒沙,今漸凋微,萬不遺一。何以故爾?為善者少,作惡者多,死墮三塗,悉為魚虫、畜生,不復得人身。故《法花經》云:「三惡道充滿,天人眾減少。」劫盡不久,長衰可悲。是以如來隨方教化,敦慈尚善,不悋軀命,勤行精進,可得勉度,禮拜儀頂之勞,能却無量劫罪,罪滅福生以致無為。此未來星宿劫中,當有千佛出世,名字如是,若人聞名,一心禮事,不[A1]畏錯謬,必得涅槃,永離三塗生死之患,安住慈忍,具足多聞。若能受持、習誦之者,是人則必歷值千佛,獲滅無量阿僧祇劫生死重罪,得諸佛神通三昧、無礙辯才。諸大法門、陀羅尼門,一切經[6]書種種智慧,隨宜說法,皆勿生欺誑;離於名利,勿懷[A2]嫉妬,行六和敬,一心奉持,無失是緣。如是行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7](丹本無前後長行)。

南無龍威佛、南無華嚴佛、南無王中王佛、南無阿須輪王護佛、南無作吉祥佛、南無師子慧佛、南無寶意如來、南無成辦事佛、南無成辦事見根原佛、南無種姓華佛、南無高雷音佛、南無無比[8]辯佛、南無智慧自在佛、南無師子牙佛、南無威懷步佛、南無福德光明佛、南無月燈明佛、南無目犍連性佛、南無無憂村佛、南無思惟智慧佛、南無意智如來、南無諸天供養法佛、南無勇悍如來、南無無限力佛、南無智慧華佛、南無彊音如來、南無歡樂如來、南無說義如來、南無淨懷如來、南無師子口佛、南無好結如來、南無相好如來、南無月光如來、南無無動如來、南無大淨如來、南無香音如來、南無常光明佛、南無栴檀相好佛、南無無限高佛、南無蓮華幢佛、南無蓮華化生佛、南無寶[9]巖如來、南無阿竭留香佛、南無大勇如來、南無栴檀相[10]好佛、南無海意如來、南無大海意佛、南無幡幢好佛、南無梵王德佛、南無大香熏佛、南無大勇現佛、南無寶輪如來、南無無量壽佛、南無大德如來、南無金寶甕佛、南無天輞如來、南無言從如來、南無常雨華佛、南無大好樂佛、南無師子上香佛、南無魔天相好佛、南無帝釋光明佛、南無大相好佛、南無師子華好佛、南無寂滅幢幡佛、南無持戒王佛、南無相好翼從佛、南無翼從面首佛、南無無憂相好佛、南無蓮華香佛、南無大地如來、南無大力龍翼從好佛、南無淨行王佛、南無大遊戲佛、南無蓮華威佛、南無放捨華佛、南無龍威如來、南無華嚴如來、南無香象如來、南無常觀如來、南無作直行[11]如來、南無善住如來、南無尼俱[12]類樹王佛、南無無常中上佛、南無月威如來、南無栴檀色佛、南無日空如來、南無威相腹佛、南無須彌山力佛、南無摩尼珠腹佛、南無金剛王佛、南無難勝人佛、南無難勝伏佛、南無好觀如來、南無勇興[13](丹捍)如來、南無大海如來、南無翼從樹佛、南無狸牛威佛、南無天中天佛、南無師子幢佛、南無智慧威佛、南無無底威[14]佛、南無德豐如來、南無厚德如來、南無德臂如來、南無德精進佛、南無德巖如來、南無山德如來、南無出現如來、南無寶聚如來、南無服德如來、南無大講如來、南無普見如來、南無寶樹如來、南無普悲如來、南無德養如來、南無大轉如來、南無絕眾生疑王佛、南無寶德如來、南無普蓋如來、南無大蓋如來、南無最德如來、南無千近如來、南無寶蓮華勇佛、南無厚德如來、南無幡幢如來、南無寶月德[1](丹有王)佛、南無服[2](丹勝)樹王佛、南無尊德如來、南無普蓮[A3]華佛、南無等德如來、南無龍中密佛、南無寶淨如來、南無無量寶蓋佛、南無無表識佛、南無須彌身佛、南無虛空巖佛、南無彊稱王佛、南無放光如來、南無無染濁佛、南無在華聚德佛、南無離恐衣毛不竪佛、南無栴檀香佛、南無[3]雷目眼佛、南無寶室如來、南無香[4]象如來、南無眾尊聚佛、南無山王身佛、南無一蓋如來、南無無能屈眼佛、南無栴檀宮佛、南無攝根如來、南無光網如來、南無紅蓮華佛、南無慧華寶光滅佛、南無善現光佛、南無散眾畏佛、南無須彌身佛、南無安王如來、南無法[5]室如來、南無出十光佛、南無過千光佛、南無慧光如來、南無出顯光佛、南無無量光佛、南無無能屈聲佛、南無網光如來、南無寶智如來、南無無量淨佛、南無無量翼從佛、南無蓮華德佛、南無住慧如來、南無能仁仙佛、南無慧稱如來、南無諸樹王佛、南無寶樹如來、南無車乘如來、南無寶實如來、南無離愚稱佛、南無德現如來、南無名稱王佛、南無不唐精進佛、南無香[6]動[7](丹薰)光佛、南無無能屈香光佛、南無眾彊王佛、南無出須彌山頂佛、南無從寶[8](丹實)出德佛、南無蓮華上佛、南無從寶出佛、南無香光如來、南無稱遠方佛、南無藏香自在佛、南無雲雷王佛、南無無際光佛、南無無量慧成佛、南無種種無量行佛、南無無量德光王佛、南無尊聚如來、南無覺華剖德佛、南無覺華剖上王佛、南無寶體如來、南無無唐稱[9]佛、南無共發意佛、南無莊嚴一切意佛、南無蓋蓮華寶佛、南無光輪成王佛、南無德王光佛、南無過一切德佛、南無燈光行佛、南無成作光佛、南無江仙如來、南無無畏如來、南無蓮華德佛、南無慧蓮華德佛、南無寶室如來、南無無量顏佛、南無無[10]量聚會王佛、南無寶身如來、南無[11]王中王佛、南無寶光如來、南無寶明如來、南無尊[12]聚如來、南無無量德鎧[13](丹燈)佛、南無世音如來、南無須彌山光佛、南無過上步佛、南無由寶蓮華德佛、南無作際如來、南無眾生所憙鎧[*](丹燈)佛、南無上寶蓋佛、南無尊聚如來、南無無量蓋佛、南無翼從如來、南無月現德佛、南無[14]即發意能轉輪佛、南無稱遠方佛、南無離曠野王佛、南無日輪光佛、南無寶上如來、南無慧功德佛、南無眾生王中立佛、南無無能屈[15]眼佛、南無無畏如來、南無慧聚如來、南無無比鎧[*](丹燈)佛、南無光輪幢德王佛、南無因緣助佛、南無人乘力士佛、南無淨幢如來、南無金剛所須用佛、南無慧淨如來、南無善求如來、南無善討鎧佛、南無勝伏怨佛、南無蓮華德佛、南無名稱力王佛、南無無量光香佛、南無須彌山王佛、南無種種華佛、南無無量光佛、南無降化男女佛、南無最香德佛、南無寶上王佛、南無須彌[16]山[17](丹有香)王佛、南無可喜眾生覺見佛、南無無想音聲佛、南無慧德如來、南無音聲無屈礙佛、南無一寶無憂佛、南無無動勇佛、南無種姓如來、南無觀諸欲[18]趣佛、南無車乘如來、南無成就如來、南無現[19]德如來、南無名稱如來、南無壞眾疑佛、南無慧德如來、南無仙江如來、南無星王如來、南無無量幢佛、南無清涼如來、南無光羅網佛、南無淨音如來、南無無量德姓佛、南無於諸法無所著佛、南無於一切眾生誓鎧無脫佛、南無普見一切法佛、南無有無量德佛、南無慧上光佛、南無蓮華上佛、南無方上如來、南無有華德佛、南無眾生中尊佛、南無慧光如來、南無慧聚如來、南無離腹內解慧王佛、南無壞諸欲佛、南無寶輪如來、南無無量寶花[20](丹化)光明佛、南無常滅度佛、南無見一切法佛、南無不墮落佛、南無山王如來、南無栴檀清涼室[21]佛、[22]南無金面光佛、南無無量慧稱佛、南無清涼室佛、南無無比覺華剖佛、南無善住樹王佛、南無月光中上佛、南無車乘如來、南無須彌山身佛、南無廣名稱佛、南無名號興顯佛、南無名稱[23]爻[24](丹支)佛、南無名稱最尊佛、南無除憂如來、南無蓮華上德王佛、南無闡華幢佛、南無普放香花佛、南無最眼如來、南無放焰如來、南無遠方稱佛、南無須彌山光佛、南無寶光如來、南無火焰如來、南無三界雄勇佛、南無光輪如來、南無虛空雄巧佛、南無窮盡雄佛、南無天鼓音聲佛、南無普雄如來、南無慧稱如來、南無無畏輪疆界[1]上佛、南無善住王佛、南無諸覺疆界應飾佛、南無眾德聚佛、南無覺寶德稱[2](丹備)佛、南無慧上德佛、南無慧光王中上明佛、南無蓮花中出現佛、南無[3]尊法雄佛、南無月半光佛、南無[A4]香象如[4]來、南無無量光佛、南無蓮華中現德佛、南無執炬如來、南無寶上德佛、南無栴檀清涼德[5](丹室)佛、南無寶巖慧中上佛、南無德尊如來、南無光幢如來、南無無量德海佛、南無眾聚如來、南無一切德聚佛、南無蓮華應德佛、南無極上中王佛、南無星王如來、南無無量山王佛、南無虛空輪上佛、南無無量音佛、南無無量光佛、南無雜寶色華佛、南無最聚如來、南無不捨弘誓鎧佛、南無金華如來、南無寶室如來、南無雜華色佛、南無放光如來、南無從蓮華出現佛、南無華蓋如來、南無[6]被慧鎧佛、南無稱力王佛、南無淨音聲佛、南無大雄如來、南無無量聚會佛、南無車乘如來、南無無礙眼佛、南無散眾步佛、南無壞疑如來、南無無想聲佛、南無無量德具足佛、南無有眾德佛、南無蓮華上德佛、南無寶尊如來、南無於去來今無礙鎧佛、南無尊光如來、南無寶山王佛、南無日鎧中上佛、南無炬燈如來、南無無比光佛、南無德王光佛、南無長養如來、南無無量眼佛、南無祉江如來、南無諸遠方鎧佛、南無覺華有德剖佛、南無樹王如來、南無師子如來、南無寶山王佛、南無異觀如來、南無賢藥王佛、南無尊聚如來、南無無量香光明佛、南無普觀如[7]來、南無善中上德佛、南無雄猛如來、南無香尊幢佛、南無香最德佛、南無香幢如來、南無清涼室佛、南無無量精進佛、南無過十方光佛、南無覺華剖上佛、南無無量雄猛佛、南無蓮華恐畏過上佛、南無寶羅網佛、南無善住中王佛、南無香中尊王佛、南無致諸安樂佛、南無一切聚觀佛、南無不唐棄名稱佛、南無壞散諸恐[8](丹怖)畏佛、南無善住王佛、南無寶光如來、南無為諸眾生致佛、南無虛空無際佛、南無淨德如來、南無虛空幢佛、南無在無恐畏華德佛、南無尊善中德佛、南無無量雄猛形法佛、南無淨眼如來、南無大車乘佛、南無極最德上佛、南無莫能勝幢佛、南無須彌山王佛、南無趣向[9]常住佛、南無無量最香佛、南無月輪稱王佛、南無尊須[10]彌佛、南無寶德如來、南無尊德如來、南無無礙眼佛、南無住無量集德佛、南無威神王佛、南無善思願自調佛、南無淨輪王佛、南無慧上如來、南無慧[11]巖[12](丹嚴)如來、南無造成遠方佛、南無會中尊佛、南無決斷如來、南無車乘如來、南無慧隱如來、南無極趣上德佛、南無眾生意欲所趣勇意視之佛、南無無量寶佛、南無無[13]量佛、南無於一切諸愛中雄佛、南無光無礙佛、南無無礙[14](丹量)光明佛、南無寶蓮華剖上德佛、南無一切所趣中覺[15]雄見諸覺身佛、南無[16]好[17](丹鄉有堅)如來、南無過化音聲佛、南無蓮花尊在諸寶德佛、南無海須彌王德佛、南無無麁慧佛、南無在慧華佛、南無極趣上威神聚佛、南無寂定如來、南無離雄如來、南無捨一切步佛、南無德不可思議佛、南無在於遊戲德佛、南無趣無畏德佛、南無香趣無量香光佛、南無雲鼓音佛、南無在福德佛、南無無量勇雄猛佛、南無須彌山身佛、南無最香須彌身佛、南無無量光佛、南無光普見佛、南無恐畏如來、南無自至到佛、南無月燈如來、南無星燈如來、南無成熟如來、南無極趣上佛、南無尊會如來、南無金剛[18]有佛、南無慧中自在[19]王佛、南無慧力稱佛、南無最安如來、南無德身王德佛、南無善眼如來、南無諸樹王佛、南無須彌山王佛、南無虛空須彌佛、南無十力王佛、南無師子步佛、南無施豐德佛、南無滿月如[20]來、南無寶德如來、南無賢最德佛、南無淨音聲佛、南無寶華如來、南無從蓮華佛、南無栴檀香佛、南無須彌意佛、南無尊思如來、南無寶蓋如來、南無香象如來、南無無量雄佛、南無名稱不唐佛、南無德不可思議王光佛、南無雜華如來、南無安隱王佛、南無蓮華中上德佛、南無常自起覺[21]寤佛、南無藥王如來、南無無量意佛、南無求善如來、南無無量雄佛、南無無量光佛、南無無量眼佛、南無色聲雄佛、南無無量虛空雄佛、南無星王如來、南無香最德佛、南無虛空尊極上德佛、南無成方土佛、南無極趣上須彌佛、南無無礙眼佛、南無大海如來、南無執炬如來、南無火幢如來、南無善無垢威光佛、南無慧聚如來、南無力稱王佛、南無德光王佛、南無慧光王佛、南無蓮華上有德佛、南無寶火如來、南無[1]染蓮花德佛、南無壞散眾疑佛、南無尊聚如來、南無拘留秦佛、南無幢王如來、南無從蓮花德佛、南無放光如來、南無慈氏如來、南無蓮華光明佛、南無尊王法幢佛、南無無量勇佛、南無海須彌佛、南無極志上佛、南無能仁仙佛、南無不唐觀佛、南無言辯音聲無礙佛、南無無礙德稱光佛、南無無稱不散誓鎧佛、南無無量光佛、南無善眼如[2](丹本無如)[3]佛、南無一寶無憂佛、南無無垢離度佛、南無於三世礙誓鎧佛、南無無[4]礙[5](丹量)華佛、南無無量光明佛、南無無[6]礙[*](丹量)明佛、南無無量雄佛、南無無量勇佛、南無一蓋如來、南無蓋實如來、南無寶蓋如來、南無星王如來、南無善星如來、南無光輪場佛、南無光明如來、南無極上德佛、南無無礙雄佛、南無無量雄勇佛、南無言音無礙佛、南無大雲光佛、南無羅網光聚佛、南無覺華剖佛、南無蓮華雄佛、南無華山王佛、南無月聚自在佛、南無放光如來、南無攝身如來、南無離無愚觀佛、南無頂上極出王佛、南無蓮華頂上王佛、南無無愚稱佛、南無不唐勇佛、南無無唐雄佛、南無無愚[7](丹量)光明佛、南無無量精進佛、南無薩梨樹王佛、南無寶樹如來、南無正覺蓮華步佛、南無師子音[8]佛、南無禪思蓋佛、南無寶身如來、南無栴檀室佛、南無無量光明佛、南無光輪場佛、南無禪思須彌佛、南無無礙眼佛、南無無[9]涯際佛、南無有眾寶佛、南無一蓋如來、南無造鎧如來、南無一切德佛、南無覺剖花中德佛、南無善住意佛、南無無量勇佛、南無無過德佛、南無寶通如來、南無無量誓鎧佛、南無無量禪德佛、南無虛空輪場光佛、[10]南無無表識音聲佛、南無藥王如來、南無離恐衣毛不竪佛、南無德王光佛、南無觀意花出佛、南無虛空室佛、南無虛空聲佛、南無在虛空禪思佛、南無大眼如來、南無在尊德佛、南無覺蓮華德佛、南無師子德佛、南無成就義佛、南無師子護佛、南無師子頰頤佛、南無善中王佛、南無靜須彌佛、南無靜眼如來、南無無[11]遇[12](丹過)勇步佛、南無香象如來、南無香德如來、南無香須[13]彌佛、南無無量眼佛、南無香嚴如來、南無寶室如來、南無寶須彌佛、南無善住如來、南無善住中王佛、南無淨須彌佛、南無薩梨樹王佛、南無光輪場佛、南無星燈如來、南無無過精進佛、南無善思惟誓鎧佛、南無師子如來、南無於諸眾中尊佛、南無諸尊中王佛、南無無量國土中王佛、南無精進上中王佛、南無捨離疑佛、南無善星中王佛、南無造鎧如來、南無造化如來、南無須彌光佛、南無光輪場佛、南無各成就佛、南無帛蓋如來、南無香蓋如來、南無寶蓋如來、南無栴檀室佛、南無栴檀德佛、南無須彌身佛、南無寶光如來、南無薩梨樹王佛、南無淨德如來、南無淨眼如來、南無無畏離衣毛竪佛、南無攝身如來、南無寶尊如來、南無山王如來、南無轉化女誓鎧佛、南無無量誓鎧佛、南無無比光佛、[14]南無羅網光中緣起中王佛、[15]南無趣向諸覺身佛、南無無量趣觀[16]諸覺身佛、南無成覺剖蓮花佛、南無羅網光佛、南無無量覺花開剖佛、南無寶薩梨樹佛、南無即發意轉法輪佛、[17]南無慧明愛戒端正佛、南無華巖[18](丹嚴)[19]佛、南無千光如來、南無無量光佛、南無無動勇佛、南無無量[20]步勇佛、南無無量辯佛、南無無量顏佛、南無寶海如[21]來、南無月光如來、南無金光明佛、南無金海如來、南無精進軍佛、南無無量雄佛、南無無決斷願佛、南無內調如來、南無調化無休息佛、南無哀諸池染佛、南無無趣向誓鎧佛、南無覺虛空德佛、南無成就義佛、南無成就誓鎧佛、南無火光如來、南無常精進佛、南無善住如來、南無無量誓鎧佛、南無善相善鎧佛、南無善言誓鎧佛、南無造鎧如[22]來、南無一種姓佛、南無無量身佛、南無無量精進佛、南無羅網光佛、南無光輪場佛、南無普觀如來、南無無名稱佛、南無散諸恐怖佛、南無無量德光王佛、南無除恐衣毛竪佛、南無伏一切怨佛、南無度諸魔界佛、南無無量花佛、南無無量執持佛、南無無量音聲佛、南無光[1]巖[2](丹嚴)如來、南無光德如來、南無離輪場後佛、南無無量光佛、南無覺華開剖光佛、南無無量音佛、南無須彌光佛、南無薩梨樹王佛、南無日面如來、南無善眼如來、南無尊德如來、南無寶華德佛、南無在諸寶佛、南無月華如來、南無一切群萌誓鎧佛、南無轉化一切牽連佛、南無無量辯才佛、南無無諍無恐佛、南無都趣眾辯佛、南無普香[3](丹有光)[4]如來、南無香光如來、南無須彌香佛、南無香象如來、南無香雄如來、南無[5]無量雄佛、南無香室如來、南無光輪場佛、南無光王如來、南無蓮花上王佛、南無覺雄如來、南無無量雄佛、南無無量香雄佛、南無極尊如來、南無聞德如來、南無華蓋寶佛、南無開華如來、南無香室如來、南無金華如來、南無香華如來、南無須彌王佛、南無導師如來、[6]南無光造如來、南無一藏如來、南無過一切眾生誓鎧佛、南無轉化眾相佛、南無極遲誓鎧佛、南無善華如來、南無無量香佛、南無普開光佛、南無普放香熏佛、南無普放光佛、南無在蓮華德佛、南無寶羅網佛、南無極上中王佛、南無一界持覺剎佛、南無星王如來、南無善攝身佛、南無善住王佛、南無香熏如來、南無無量慧雄佛、南無無量誓鎧佛、南無無量觀佛、南無無我眼[7](丹明)佛、南無難動如來、南無初發意佛、南無無[8]王勇佛、南無無跡步佛、南無除一切憂佛、南無離憂如[9]來、南無如娛樂在德佛[10](丹本娛樂自在德佛)、南無安隱王德佛、南無尊須彌威香[11](丹音)山佛、南無大種姓佛、南無精進德佛、南無紅蓮華德佛、南無白蓮華威德佛、南無吼眼如來、南無尊聚如來、南無無邊際光佛、南無現月光佛、南無遠方聲稱佛、南無月自在王佛、南無無量光明佛、南無香尊須彌佛、南無吉祥有德佛、南無在無量安隱德佛、南無在月光有德佛、南無一切以德[12]自莊嚴佛、南無華光如來、南無莫能勝幢幡佛、南無尊隱藏光佛、南無從威華王佛、南無入在無邊際佛、南無一切尊佛、[13]南無虛空輪靜王佛、南無聲音無表識佛、南無諸寶上德佛、南無靜天德佛、南無無量香象佛、南無須彌光佛、南無造燈明佛、南無蓮華尊光佛、南無施安隱佛、南無名稱友佛、南無[14]薩梨樹王佛、南無無量光明佛、南無大部分佛、南無金面光佛、南無善稱德威帝釋威幢光佛、南無普光威德佛、南無普[15](丹本有德)[16]光佛、南無精進伏怨勇佛、[17]南無無礙藥樹威德佛、[18]南無寶蓮華勇佛、南無寶蓮花住薩梨樹王佛、南無求德如來、南無日輪場光佛、南無寶蓮勇佛、[19]南無寶蓮花薩梨樹王佛、[20]南無一寶蓋佛、南無住禪思勇佛、南無寶幢威德佛、南無住無量勇佛、南無好香尊香熏佛、南無思惟尊象德佛、南無蓮花尊德佛、南無日輪場尊上德佛、南無一寶蓋佛、南無思惟最勇佛、南無寶華普光威佛、[21]南無一寶蓋佛、南無思惟最勇佛、南無寶華普光威佛、南無住無比勇佛、南無無量最[22](丹本有香)中王佛、南無寶蓮華勇佛、南無大光明佛、南無寶輪威[23](丹成)極上德佛、南無寶內[24](丹綱)如來、南無寶尊如來、南無百光如來、南無放光如來、南無大光如來、南無無量[25]光佛、南無清徹[26]光佛、南無光明王佛、南無極尊如來、南無蓮華上尊佛、南無華氏如來、南無寶月如來、南無寶焰如來、南無大焰身[27]佛、南無無礙光佛、南無須彌幡佛、南無寶幢如來、南無寶輪輞佛、南無天帝幢佛、[28]南無栴檀香佛、南無善聚光蓮[29](丹軍)華[30]部[31](丹剖)體佛、南無無量名稱德光[32]佛、南無須彌巖佛、南無慧燈明佛、南無光極明佛、南無難勝如來、南無照曜如來、南無色幢幡星王佛、南無威自在王[33]佛、南無正覺中王佛、南無尊寶如來、南無大海如來、南無十力王佛、南無寶場輪上尊王佛、南無無垢慧佛、南無寶幢如來、南無在寶如來、南無[34]施無威佛、南無雜華如來、南無施寶光佛、南無悲慈意佛、南無無[1]墮落佛、南無蓮華葉眼佛、南無名稱如[2]來、南無[3]哀眼如來、南無執敷飾佛、南無虛空意佛、南無世師如來、南無不墮落佛、南無普觀如來、南無施豐德佛、南無滿月如來、南無栴檀香佛、南無大光明佛、南無龍尊如來、南無快見如來、南無香上如來、南無大懷如來、南無德不墮落佛、南無大化如來、南無寶逈如來、南無大車花佛、南無美快德佛、南無師子如來、南無諸帝釋中王佛、南無戒味如來、南無花威如來、南無普威如來、[4]南無普極上佛、南無海威如來、南無無量際威佛、南無大德如來、南無香威如來、南無上幢如來、南無安隱德佛、南無大光明佛、南無不墮落佛、南無顯現如來、南無寶威如來、南無在德如來、南無普德如來、南無增益如來、南無普威德佛、南無寶樹如來、南無海威如來、南無大化如來、南無悅音聲佛、南無施威如來、南無普月如來、南無臂月如來、南無尊威如來、南無寶威如來、南無香象如來、南無幢幡如來、南無尼拘類樹王佛、南無普德如來、南無普豐音佛、南無香尊如來、南無勝命如來、南無師子幢佛、南無幢威如來、南無聚威如來、南無蓮華香佛、南無喻寶如來、南無蓮華威佛、南無華威如來、南無大龍威佛、[5]南無香象佛、南無龍威佛、南無十力娛樂佛、南無大海如來、南無師子音佛、南無師子幢[6](丹幡)佛、南無天帝釋淨幢佛、南無栴檀雜香樹佛、南無喻如須彌山佛、南無雲中自在燈明佛、南無雲中自在王佛、南無除世畏覺[7]寤佛、南無蓮華葉淨佛、南無星王華佛、南無寶上王佛、南無力士王佛、南無象鷲[8](丹龍)師子巖雷難過上佛、南無寶臺如來、南無無終聲佛、南無大光如來、南無龍天如來、南無天[9]力如來、南無師子如來、南無離垢光佛、南無威巖如來。

從此[10]以上一千佛未來。

若有族姓子女,聞是諸佛世尊名號,歡喜信樂,持諷誦讀而不誹謗,或能書寫為他人說,或能造作立其形像,或能供養香華伎樂,歎佛功德,至心作禮者,勝用十方諸佛國土,滿中珍寶,純摩尼珠,積至梵天,百千劫中而布施者。是輩族姓子女,前已曾供養是如來已,其人後生得此功德,至于作佛而無窮盡,皆當為賢劫中佛之所授決。其人所生之處,常遇三寶,得生諸佛剎土,六情完具,不墮八難,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疾得具足,若能一過五體投地,而為作禮,口自宣言:「我今普禮一切十方三世諸佛,我今普禮一切十方三世諸佛。」至千過然後乃起,所得福祐,如上所說。持此功德,願共一切五道眾生,其無常者生無量壽佛國;立大誓願,使諸眾生悉生彼剎。生彼剎已,身諸相好;智慧辯才,如眾[11]界尊阿彌陀佛,所獲果報亦如[12]世尊。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13]經
貼文者 : : hui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失譯) - 2024-02-03 23:11:25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一名集諸佛大功德山)

開元拾遺附梁錄

夫修善福臻,為惡禍徵;明理皎然,而信悟者鮮。既共生此五濁惡世,五陰煩惱、三毒熾盛,輪轉生死無有竟已。昔佛在世時,人民數如恒沙,今漸凋微萬不遺一。何以故爾?為善者少,作惡者多,死墮三塗,悉為魚蟲畜生,不復得人身。故《法華經》云:「三惡道充滿,天人眾減少。」劫盡不久,長衰可悲。是以如來,隨方教化,敦慈尚善,不悋軀命,勤行精進,可得勉度。禮拜俄頃之勞,能却無量劫罪。罪滅福生,以致無為。此未來星宿劫中,當有千佛出世,名字如是。若人聞名,一心禮事,不生懈怠,必得涅槃,永離三塗生死之患,安住慈忍,具足多聞。若能受持習誦之者,是人則必歷值千佛,獲滅無量阿僧祇劫生死重罪,得諸佛神通三昧,無礙辯才。諸大法門、陀羅尼門,一切經書種種智慧,隨宜說法不自欺誑,離於名利勿懷嫉妬,行六和敬;一心奉持,無失是緣。如是行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南無日光佛、南無龍威佛、南無華巖佛、南無王中王佛、南無阿須輪王護佛、南無作吉祥佛、南無師子慧佛、南無寶意佛、南無成辦事佛、南無成辦事見根原佛、南無種姓華佛、南無高雷音佛、南無無比辯佛、南無智慧自在佛、南無稱成佛、南無威懷步佛、南無福德光明佛、南無月摩尼光王佛、南無目犍連性佛、南無無憂忖佛、南無思惟智慧佛、南無意智佛、南無諸天供養法佛、南無勇悍佛、南無無限力佛、南無智慧華佛、南無彊音佛、南無歡樂佛、南無說義佛、南無淨懷佛、南無師子口佛、南無好結佛、南無不取諸法佛、南無波頭摩上星宿王佛、南無上彌留幢王佛、南無因陀羅幢王佛、南無香音佛、南無常光明佛、南無栴檀相好佛、南無無限高佛、南無蓮華幢佛、南無蓮華化生佛、南無微細華佛、南無阿竭留香佛、南無大勇佛、南無栴檀相好光明佛、南無銀幢蓋佛、南無大海意佛、南無旛幢好佛、南無梵王德佛、南無大香熏佛、南無大勇現佛、南無寶輪佛、南無發行難佛、南無無所發行佛、南無金寶甕佛、南無天輞佛、南無言從佛、南無常雨華佛、南無大好樂佛、南無師子上香佛、南無魔天相好佛、南無帝釋光明佛、南無大相好佛、南無師子華好佛、南無寂滅幢旛佛、南無持戒王佛、南無相好翼從佛、南無翼從面首佛、南無無憂相好佛、南無普開蓮華身佛、南無大地佛、南無大力龍翼從好佛、南無淨行王佛、南無大遊戲佛、南無蓮華威佛、南無放捨華佛、南無常觀佛、南無法體決定佛、南無作直行佛、南無不定願佛、南無善住諸願佛、南無無常中上佛、南無月威佛、南無栴檀色佛、南無日空佛、南無威相腹佛、南無破煩惱佛、南無實法廣稱佛、南無世間喜佛、南無寶稱佛、南無難勝伏佛、南無好觀佛、南無勇興佛、南無翼從樹佛、南無狸牛威佛、南無天中天佛、南無師子幢佛、南無智慧威佛、南無無底威佛。

一百佛竟。

南無德豐佛、南無厚德佛、南無無念示現諸行佛、南無無生佛、南無無上光佛、南無山德佛、南無出現佛、南無服德佛、南無無量善根成就諸行佛、南無大講佛、南無不住奮迅佛、南無寶樹佛、南無普悲佛、南無德養佛、南無大轉佛、南無絕眾生疑王佛、南無一道佛、南無普蓋佛、南無大蓋佛、南無最德佛、南無千近佛、南無寶蓮華勇佛、南無離世間佛、南無旛幢佛、南無寶月德佛、南無服樹王佛、南無尊德佛、南無普蓮華佛、南無等德佛、南無龍中蜜佛、南無大海深勝佛、南無無量寶蓋佛、南無無表識佛、南無須彌身佛、南無虛空巖佛、南無彊稱王佛、南無放光佛、南無無染濁佛、南無在華聚德佛、南無離恐衣毛不竪佛、南無無相聲佛、南無電目眼佛、南無寶室佛、南無虛空星宿增上佛、南無眾尊聚佛、南無山王身佛、南無一蓋佛、南無能屈服佛、南無栴檀宮佛、南無波頭摩樹提奮迅通佛、南無光網佛、南無紅蓮華佛、南無善現光佛、南無慧華寶光滅佛、南無散眾畏佛、南無無垢光明佛、南無安王佛、南無法空佛、南無出千光佛、南無過千光佛、南無境界自在佛、南無出顯光佛、南無善行佛、南無無能屈聲佛、南無遠離怖畏毛竪佛、南無寶智佛、南無進寂靜佛、南無無量翼從佛、南無世間可樂佛、南無住慧佛、南無能仁僊佛、南無慧稱佛、南無諸樹王佛、南無無垢雲王佛、南無隨世間意佛、南無寶實佛、南無離愚稱佛、南無德現佛、南無寶愛佛、南無不唐精進佛、南無香熏光佛、南無無能屈香光佛、南無眾彊王佛、南無出須彌山頂佛、南無從寶出德佛、南無蓮華上佛、南無從寶出佛、南無香光佛、南無稱遠方佛、南無藏香自在佛、南無雲雷王佛、南無無際光佛、南無無量慧成佛、南無種種無量行佛、南無無量德光王佛、南無尊聚佛、南無覺華剖德佛、南無覺華剖上王佛、南無寶體佛、南無無唐稱佛。

二百佛竟。

南無共發意佛、南無莊嚴一切意佛、南無蓋蓮華寶佛、南無光輪成王佛、南無德王光佛、南無過一切德佛、南無燈光行佛、南無成作光佛、南無江僊佛、南無寶形佛、南無勝護佛、南無慧蓮華德佛、南無梵功德天王佛、南無無量顏佛、南無無聚會王佛、南無寶身佛、南無樹王中王佛、南無羅網手佛、南無摩尼輪佛、南無無量德鎧佛、南無世音佛、南無須彌山光佛、南無過上步佛、南無由寶蓮華德佛、南無作際佛、南無眾生所憙鎧佛、南無上寶蓋佛、南無無量蓋佛、南無翼從佛、南無月現德佛、南無以發意能轉輪佛、南無通達義佛、南無離曠野王佛、南無日輪光佛、南無解脫威德佛、南無慧功德佛、南無眾生王中立佛、南無無能屈服佛、南無虛空步佛、南無俱蘇摩通佛、南無無比鎧佛、南無光輪幢德王佛、南無因緣助佛、南無曼陀羅佛、南無淨幢佛、南無金剛所須用佛、南無慧淨佛、南無善求佛、南無善討鎧佛、南無勝伏怨佛、南無淨聖佛、南無名稱力王佛、南無無量光香佛、南無須彌山王佛、南無種種華佛、南無法寶佛、南無降化男女佛、南無最香德佛、南無寶上王佛、南無須彌山香王佛、南無可喜眾生覺見佛、南無無想音聲佛、南無大人佛、南無音聲無屈礙佛、南無一寶無憂佛、南無無動勇佛、南無種姓佛、南無觀諸欲起佛、南無淨宿佛、南無現得佛、南無虛空莊嚴佛、南無壞眾疑佛、南無不空見佛、南無善橋梁佛、南無廣功德佛、南無無量幢佛、南無清涼佛、南無光羅網佛、南無遍知佛、南無無量德姓佛、南無於諸法無所著佛、南無普見一切法佛、南無於一切眾生誓鎧無脫佛、南無有無量德佛、南無慧上光佛、南無不可數見佛、南無方上佛、南無有華德佛、南無法光慈悲月佛、南無海住持勝智慧奮迅佛、南無清淨光明寶佛、南無離服內解慧王佛、南無壞諸欲佛、南無行清淨佛、南無無量寶華光明佛、南無常滅度佛、南無見一切法佛、南無不墮落佛、南無栴檀清涼室佛、南無法用佛。

三百佛竟。

南無無量慧稱佛、南無清涼室佛、南無無比覺華剖佛、南無善住樹王佛、南無月光中上佛、南無閻浮光明佛、南無須彌山身佛、南無千香佛、南無名號興顯佛、南無名稱友佛、南無名稱最尊佛、南無除憂佛、南無蓮華上德王佛、南無闡華幢佛、南無普放香化佛、南無最眼佛、南無放焰佛、南無遠方稱佛、南無降伏一切世間怨佛、南無法虛空勝王佛、南無火焰佛、南無三界雄勇佛、南無光輪佛、南無虛空雄巧佛、南無窮盡雄佛、南無天鼓音聲佛、南無普雄佛、南無一切眾生愛見佛、南無無畏輪疆界上佛、南無善住王佛、南無眾德聚佛、南無諸覺疆界應飾佛、南無覺寶德稱佛、南無慧上德佛、南無慧光王中上明佛、南無蓮華中出現佛、南無普法雄佛、南無月半光佛、南無滿足百千德光幢佛、南無大如意輪佛、南無蓮華中現德佛、南無執炬佛、南無寶上德佛、南無栴檀清涼德佛、南無寶嚴慧中上佛、南無德尊佛、南無不二輪佛、南無無量德海佛、南無眾聚佛、南無一切德聚佛、南無蓮華應德佛、南無極上中王佛、南無法照光佛、南無無量山王佛、南無虛空輪上佛、南無善住清淨功德寶佛、南無善住淨境界佛、南無雜寶色華佛、南無最聚佛、南無不捨弘誓鎧佛、南無金華佛、南無雜色華佛、南無畢竟莊嚴無邊功德王佛、南無月輪清淨佛、南無從蓮華出現佛、南無華蓋佛、南無被慧鎧佛、南無稱力王佛、南無淨音聲佛、南無俱蘇摩國土佛、南無無量聚會佛、南無一切勝佛、南無精進僊佛、南無散眾步佛、南無壞疑佛、南無無想聲佛、南無無量德具足佛、南無有眾德佛、南無蓮華上德佛、南無寶尊佛、南無於去來今無礙鎧佛、南無喜身佛、南無寶山王佛、南無日鎧中上佛、南無炬燈佛、南無無比光佛、南無善生佛、南無長養佛、南無無量眼佛、南無祉江佛、南無諸遠方鎧佛、南無覺華有德剖佛、南無寶火圍繞佛、南無慧國土佛、南無寂靜佛、南無異觀佛、南無賢藥王佛、南無開悟菩提智光佛、南無喜威德佛、南無波頭陀智慧奮迅佛。

四百佛竟。

南無善中上德佛、南無雄猛佛、南無香尊幢佛、南無香最德佛、南無香幢佛、南無善色藏佛、南無無量精進佛、南無過十方光佛、南無覺華剖上佛、南無無量雄猛佛、南無蓮華恐畏過上佛、南無寶羅網佛、南無善住中王佛、南無香中尊王佛、南無致諸安樂佛、南無一切聚觀佛、南無不唐棄名稱佛、南無壞散諸恐畏佛、南無能解縛佛、南無威德因陀羅佛、南無為諸眾生致佛、南無虛空無際佛、南無住清淨佛、南無虛空幢佛、南無尊善中德佛、南無在無恐畏華德佛、南無無量雄猛形法佛、南無得世間功德佛、南無大車乘佛、南無極最德上佛、南無莫能勝幢佛、南無離一切瞋恨意佛、南無趣向當住佛、南無無量最香佛、南無月輪稱王佛、南無尊須彌山佛、南無住持多功德通法佛、南無勝積佛、南無心菩提華勝佛、南無住無量集德佛、南無威神王佛、南無善思願自調佛、南無淨輪王佛、南無慧上佛、南無慧嚴佛、南無造成遠方佛、南無會中尊佛、南無決斷佛、南無華鬘色王佛、南無慧隱佛、南無極趣上德佛、南無無量寶佛、南無眾生意欲所趣勇意視之佛、南無無量寶王佛、南無於一切諸愛中雄佛、南無光無礙佛、南無無礙光明佛、南無寶蓮華剖上德佛、南無好堅佛、南無一切所趣中覺離見諸覺身佛、南無過化音聲佛、南無蓮華尊在諸寶德佛、南無海須彌王德佛、南無無麁慧佛、南無在慧華佛、南無極趣上威神聚佛、南無寂定佛、南無離雄佛、南無捨一切步佛、南無德不可思議佛、南無在於遊戲德佛、南無趣無畏德佛、南無香趣無量香光佛、南無雲鼓音佛、南無在福德佛、南無無量勇雄猛佛、南無水月光明佛、南無最香須彌身佛、南無破無明闇佛、南無光普見佛、南無恐畏佛、南無自至到佛、南無實諦稱佛、南無星燈佛、南無成熟佛、南無極趣上佛、南無尊會佛、南無金剛肩佛、南無慧中自在王佛、南無慧力稱佛、南無最安佛、南無德身王德佛、南無善思惟發行佛、南無世間自在佛、南無光明莊嚴佛、南無虛空須彌佛、南無十力王佛、南無虛空平等心佛、南無施豐德佛、南無火炎積佛。

五百佛竟。

南無寶華普照勝佛、南無賢最德佛、南無寶輪光明勝德佛、南無寶華佛、南無從蓮華佛、南無普明觀稱佛、南無須彌意佛、南無尊思佛、南無寶蓋佛、南無善清淨光佛、南無無量雄佛、南無名稱不唐佛、南無德不可思議王光佛、南無鴈王佛、南無安隱王佛、南無蓮華中上德佛、南無常自起覺悟佛、南無不離一切眾門佛、南無無相修行佛、南無求善佛、南無精進力成就佛、南無功德多寶海王佛、南無照一切處佛、南無色聲雄佛、南無無量虛空雄佛、南無見實佛、南無超境界佛、南無虛空尊極上德佛、南無成方土佛、南無極趣上須彌佛、南無飲甘露佛、南無護世間供養佛、南無善護諸門佛、南無火幢佛、南無善無垢威光佛、南無不可動佛、南無力稱王佛、南無德光王佛、南無慧光王佛、南無蓮華上有德佛、南無寶火佛、南無維蓮華德佛、南無壞散眾疑佛、南無拘留秦佛、南無具足一切功德莊嚴佛、南無幢王佛、南無從蓮華德佛、南無梵聲安隱眾生佛、南無慈氏佛、南無蓮華光明佛、南無尊王法幢佛、南無無量勇佛、南無海須彌佛、南無極志上佛、南無金枝華佛、南無不唐觀佛、南無言辯音聲無礙佛、南無無礙德稱光佛、南無無稱不散誓鎧佛、南無妙頂佛、南無不散心佛、南無常來佛、南無無垢離度佛、南無於三世無礙誓鎧佛、南無無量華佛、南無成就觀佛、南無平等須彌面佛、南無清淨功德相佛、南無畢竟成就大悲佛、南無般若齊佛、南無蓋寶佛、南無滿足意佛、南無內外淨佛、南無善星佛、南無光輪場佛、南無阿叔迦佛、南無極上德佛、南無無礙雄佛、南無無量雄勇佛、南無言音無礙佛、南無大雲光佛、南無羅網光聚佛、南無覺華剖佛、南無蓮華雄佛、南無華山王佛、南無月聚自在佛、南無寂諸根佛、南無無障無礙精進堅佛、南無離無愚觀佛、南無頂上極出王佛、南無蓮華頂上王佛、南無無愚稱佛、南無不唐勇佛、南無無唐雄佛、南無無愚光明佛、南無國土莊嚴身佛、南無娑婆華王佛、南無無念覺法王佛、南無正覺蓮華步佛、南無彌留燈王佛。

六百佛竟。

南無禪思蓋佛、南無智根本華王佛、南無栴檀室佛、南無化稱佛、南無一切無盡藏佛、南無禪思須彌佛、南無無邊覺海藏佛、南無無垢際佛、南無有眾寶佛、南無自性清淨智佛、南無藥王聲王佛、南無一切德佛、南無覺剖華中德佛、南無妙鼓聲王佛、南無毘尼稱佛、南無無過德佛、南無寶通佛、南無無量誓鎧佛、南無無量禪德佛、南無虛空輪場光佛、南無無表識音聲佛、南無覺王佛、南無然法庭燎佛、南無觀意華出佛、南無虛空室佛、南無虛空聲佛、南無在虛空禪師佛、南無大眼佛、南無在尊德佛、南無覺蓮華德佛、南無梵聲王佛、南無成就義佛、南無師子護佛、南無師子頰頤佛、南無善中王佛、南無靜須彌佛、南無靜眼佛、南無無過勇步佛、南無不可思議法身佛、南無不散佛、南無香須彌佛、南無大智真聲佛、南無香巖佛、南無能與法佛、南無寶須彌佛、南無大香行光明佛、南無藥樹勝佛、南無淨須彌佛、南無散華莊嚴光明佛、南無得度佛、南無雲聲王佛、南無無過精進佛、南無善思惟誓鎧佛、南無不動月佛、南無於諸眾中尊佛、南無諸尊中王佛、南無無量國土中王佛、南無精進上中王佛、南無捨離疑佛、南無善星中王佛、南無功德寶勝佛、南無造化佛、南無普現前佛、南無樂說莊嚴佛、南無各成就佛、南無帛蓋佛、南無香蓋佛、南無性日佛、南無不怯弱離驚怖佛、南無栴檀德佛、南無義成就佛、南無無垢喜佛、南無厚堅固佛、南無世間求佛、南無勝步行佛、南無無畏離衣毛竪佛、南無命威德佛、南無住智德佛、南無大光明莊嚴佛、南無轉化女誓鎧佛、南無真金山佛、南無深智佛、南無趣向諸覺身佛、南無羅網光中緣起中王佛、南無無量趣觀諸覺身佛、南無成覺剖蓮華佛、南無羅網光佛、南無無量覺華開剖佛、南無寶薩梨樹佛、南無寶洲佛、南無即發意轉法輪佛、南無千光佛、南無最後見佛、南無勝土佛、南無無量光勇佛、南無無量辯佛、南無聖德佛、南無寶海佛、南無愛𭶑慧佛、南無勝修佛。

七百佛竟。

南無信如意佛、南無金光明佛、南無金海佛、南無精進軍佛、南無無量境界佛、南無無決斷願佛、南無內調佛、南無調化無休息佛、南無香風佛、南無無趣向誓鎧佛、南無覺虛空德佛、南無攝取眾生意佛、南無成就誓鎧佛、南無陀羅尼自在王佛、南無常精進佛、南無攝取光明佛、南無畢竟智佛、南無善相善鎧佛、南無善言誓鎧佛、南無能思惟忍佛、南無光造佛、南無一藏佛、南無一種姓佛、南無無量身佛、南無大眾上首佛、南無深王佛、南無智慧讚歎佛、南無功德梁佛、南無無名稱佛、南無散諸恐怖佛、南無遠離諸疑佛、南無除恐衣毛竪佛、南無伏一切怨佛、南無成就勝無畏佛、南無善思惟勝義佛、南無無量執持佛、南無無量音聲佛、南無光嚴佛、南無光德佛、南無離輪場後佛、南無趣菩提佛、南無覺華開剖光佛、南無普寶滿足佛、南無攝受稱佛、南無決定色佛、南無普照十方世界佛、南無方便修佛、南無勝報佛、南無寶華德佛、南無在諸寶佛、南無月華佛、南無一切群萌誓鎧佛、南無轉化一切牽連佛、南無無量辯才佛、南無無諍無恐佛、南無都趣眾辯佛、南無普香光佛、南無堪受器聲佛、南無須彌香佛、南無大貴佛、南無香雄佛、南無大修行佛、南無香室佛、南無捨諍佛、南無清淨莊嚴佛、南無蓮華上王佛、南無覺雄佛、南無世間尊重、佛南無無量香雄佛、南無極尊佛、南無聞德佛、南無華蓋寶佛、南無堅固自在王佛、南無波頭摩莊嚴佛、南無清淨心佛、南無香華佛、南無須彌王佛、南無樹提佛、南無轉化眾相佛、南無過一切眾生誓鎧佛、南無極遲誓鎧佛、南無一切寶莊嚴色住持佛、南無無量香佛、南無普開光佛、南無普放香熏佛、南無住持無障力佛、南無在蓮華德佛、南無最上天王佛、南無一界持覺剎佛、南無善攝身佛、南無香熏佛、南無無量慧雄佛、南無無量觀佛、南無無我眼佛、南無難動佛、南無初發意佛、南無無勇王佛、南無無跡步佛、南無除一切憂佛、南無離憂佛。

八百佛竟。

南無如娛樂在德佛、南無安隱王德佛、南無尊須彌威香山佛、南無大種姓佛、南無無垢面佛、南無紅蓮華德佛、南無白蓮華威德佛、南無吼眼佛、南無善安眾生佛、南無無邊際光佛、南無現月光佛、南方遠方聲稱佛、南無月自在王佛、南無隨意光明佛、南無香尊須彌佛、南無吉祥有德佛、南無在月光有德佛、南無在無量安隱德佛、南無一切以德自在莊嚴佛、南無寶住持庭燎佛、南無莫能勝幢幡佛、南無尊隱藏光佛、南無從威華王佛、南無入在無邊際佛、南無一切尊佛、南無普極上佛、南無海威佛、南無諸寶上德佛、南無靜天德佛、南無無量香象佛、南無能降伏放逸佛、南無造燈明佛、南無蓮華尊光佛、南無施安隱佛、南無信心不怯弱佛、南無平等心明佛、南無聞智佛、南無大部分佛、南無金面光佛、南無普光威德佛、南無善稱德威帝釋威幢光佛、南無普德光佛、南無精進伏怨勇佛、南無住持地力進法佛、南無無礙藥樹威德佛、南無寶蓮華住薩梨樹王佛、南無求德佛、南無日輪場德光佛、南無寶蓮勇佛、南無一寶蓋佛、南無住持妙無垢位佛、南無護根佛、南無住禪思勇佛、南無寶幢威德佛、南無住無量勇佛、南無好香尊香熏佛、南無思惟尊象德佛、南無蓮華尊德佛、南無日輪場尊上德佛、南無興成佛、南無解脫乘佛、南無思惟最勇佛、南無寶華普光威佛、南無住無比勇佛、南無無量最中王佛、南無華成就佛、南無自在轉一切法佛、南無寶內佛、南無寶輪威極上德佛、南無了意佛、南無勝華集佛、南無娑羅威德佛、南無離一切憂暗佛、南無心勇猛佛、南無地威德佛、南無清徹光佛、南無無垢威德佛、南無離惡道佛、南無蓮華上尊佛、南無無垢瑠璃佛、南無無垢臂佛、南無無垢眼佛、南無大焰身佛、南無虛空輪靜王佛、南無聲音無表識佛、南無金剛杵勢佛、南無波頭摩面佛、南無總持佛、南無寶輪網佛、南無天帝幢佛、南無善聚光蓮華剖體佛、南無無量名稱德光佛、南無閻浮燈佛、南無須彌巖佛、南無慧燈明佛、南無光極明佛、南無日威德莊嚴藏佛、南無色幢幡星王佛、南無不動光觀自在無量命佛、南無威德自在王佛。

九百佛竟。

南無正覺中王佛、南無尊寶佛、南無無邊願佛、南無妙法佛、南無寶場輪上尊王佛、南無瞻婆伽色佛、南無無垢慧佛、南無信眾生佛、南無在寶佛、南無放天威佛、南無勝威德色佛、南無施寶光佛、南無悲慈意佛、南無無諍行佛、南無蓮華葉眼佛、南無得脫一切縛佛、南無懷眼佛、南無執敷飾佛、南無虛空意佛、南無能與樂佛、南無歡喜王佛、南無大積佛、南無發起一切眾生信佛、南無至大佛、南無十方稱名佛、南無無對光佛、南無龍尊佛、南無快見佛、南無香上佛、南無大懷佛、南無不隨他佛、南無大化佛、南無寶回佛、南無大車華佛、南無美快德佛、南無觀見一切境界佛、南無諸帝釋中王佛、南無戒味佛、南無華威佛、南無普威佛、南無無量際威佛、南無能與眼佛、南無香威佛、南無上幢佛、南無安隱德佛、南無金剛遍照十方佛、南無發一切眾生不斷修行佛、南無顯現佛、南無寶威佛、南無在德佛、南無平等作佛、南無無比佛、南無普威德佛、南無不可量實體勝佛、南無華成功德佛、南無堅固眾生佛、南無悅音聲佛、南無施威佛、南無普月佛、南無臂月佛、南無尊威佛、南無不動心佛、南無一切法無觀佛、南無幢旛佛、南無俱蘇摩成佛、南無普豐音佛、南無香尊佛、南無勝命佛、南無能為主佛南無幢威佛、南無聚威佛、南無日輪光明勝佛、南無喻寶佛、南無堅精進思惟成就義佛、南無迦陵頻伽聲佛、南無大龍威佛、南無十力娛樂佛、南無善寂成就佛、南無稱一切眾生念勝功德佛、南無天帝釋淨幢佛、南無常相應語佛、南無栴檀雜香樹佛、南無喻如須彌山佛、南無雲中自在燈明佛、南無雲中自在王佛、南無除世畏覺悟佛、南無蓮華葉淨佛、南無星王華佛、南無賢智不動佛、南無力士王佛、南無寶臺佛、南無象鷲師子巖雷難過上佛、南無普禪佛、南無聲滿十方佛、南無功德成就佛、南無波樓那天佛、南無十方上佛、南無離垢光佛、南無威嚴佛、南無須彌相佛。

一千佛竟。

若有族姓子女,聞是諸佛世尊名號,歡喜信樂,持諷誦讀而不誹謗,或能書寫為他人說,或能造作立其形像,或能供養香華妓樂,歎佛功德至心作禮者,勝用十方諸佛國土,滿中珍寶、純摩尼珠,積至梵天,百千劫中而布施者。是輩族姓子女,前已曾供養是如來已,其人後生得此功德,至於作佛而無窮盡,皆當為賢劫中佛之所授決。其人所生之處,常遇三寶,得生諸佛剎土,六情完具、不墮八難,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疾得具足,若能一過五體投地而為作禮,口自宣言:「我今普禮一切十方三世諸佛。」至千佛過然後乃起,所得福祐如上所說。持此功德,願共一切五道眾生,其無常者,生無量壽佛國,立大誓願,使諸眾生悉生彼剎。生彼剎已,身諸相好、智慧辯才,如眾世尊阿彌陀佛,所獲果報亦如世尊。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

○存疑 第七十八紙右第七行第三佛遠上方,并同紙左第十九行第一佛顯上方,恐無誤。
貼文者 : : hui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 - 2024-02-04 14:48:21


No. 449 [Nos. 450, 451; 灌頂經卷第十二]
[1]藥師如來本願[2]功德經[3]序

藥師如來本願經者,致福消災之要法也;曼殊以慈悲之力請說尊號,如來以利物之心盛陳功業;十二大願彰因行之弘遠,七寶莊嚴顯果德之純淨;憶念稱名則眾苦咸脫,祈請供養則諸願皆滿;至於病士求救應死更生,王者[4]攘災轉禍為福;信是消百怪之神符,除九橫之妙術矣。

昔宋孝武之世,鹿野寺沙門慧簡已曾譯出在世流行,但以梵宋不融、文辭雜糅,致令轉讀之輩多生疑惑。矩早學梵書恒披葉典,思遇此經驗其紕謬;開皇[5]十七年初獲一本,猶恐脫誤未敢即翻,至大業十一年復得二本,更相讎比方為揩定,遂與三藏法師達磨笈多,并大隋翻經沙門法行明則、長順海馭等,於東都洛水南上林園翻經舘重譯此本。深鑑前非方懲後失,故一言出口必三覆乃書,傳度幽旨差無大過;其年十二月八日翻勘方了,仍為一卷。

所願此經深義人人共解,彼佛名號處處遍聞,十二夜叉念佛恩而護國,七千眷屬承經力以利民,帝祚遐永,群生安樂,式貽來世序云爾。

[6]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

新翻藥師經,大業十二年十二月八日,沙門慧矩等六人,於東都洛水南上林園譯出。此本最定,諸讀誦者願莫更疑,得罪不輕。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

隋天竺三[7]藏達摩笈[8]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遊行人間,至毘舍離國住[9]樂音樹下,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六千、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阿修羅、[10]揵達婆、伽樓茶、緊那羅、摩呼羅伽等,大眾圍遶於前說法。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即從座起,偏露一髆,右膝著地,向婆伽婆合掌曲躬,白言:「世尊![11]唯願演說諸佛名號及本昔所發殊勝大願,令眾生聞已業障消除,攝受來世[12]正法壞時諸眾生故。」

爾時,婆伽婆讚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大慈悲者,起無量悲,勸請我說,為欲義利種種業障所纏眾生,饒益安樂諸天人故。曼殊室利!當善憶念,聽我所說。」

時曼殊室利童子,樂聽佛說,白言:「唯然,世尊!」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過此佛土十恒河沙等佛土之外,有世界名淨琉璃,彼土有佛,名: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行時,發十二大願。何者十二?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於佛菩提得正覺時,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三十二[13]丈夫大相及八十[14]小好以為莊嚴;我身既爾,令一切眾生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清淨無復瑕垢,光明曠大威德熾然;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若有眾生生世界之間,或復人中昏暗及夜莫知方所,以我光故,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邊無限智慧方便,令無量眾生界受用無盡,莫令一人有所少乏。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諸有眾生行異道者,一切安立菩提道中,行聲聞道、行辟支佛道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於我法中修行梵行,此諸眾生無量無邊,一切皆得不缺減戒,具三聚戒,無有破戒[15]趣惡道者。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16]提時,若有眾生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聾盲跛躄、身[17]攣背傴、白癩癲狂,若復有餘種種身病,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諸根具足、身分成滿。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諸患逼切,無護無依無有住處,遠離一切資生醫藥,又無親屬,貧窮可愍,此人若得聞我名號,眾患悉除無諸痛惱,乃至究竟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婦人百惡所逼惱故,厭離女身,願捨女形,聞我名已,轉女人身成丈夫相,乃至究竟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一切眾生解脫魔網,若[1]墮種種異見稠林,悉當安立置於正見,次第示以菩薩行門。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種種王法繫縛鞭撻,牢獄應死,無量災難,悲憂煎迫,身心受苦,此等眾生,以我福力,皆得解脫一切苦惱。

「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飢火燒身,為求食故作諸惡業,我於彼所,先以[2]最妙色香味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貧無衣服,寒[3]熱蚊虻日夜逼惱,我當施彼隨用[A1]衣服,種種雜色如其所好,亦以一切寶莊嚴具、花鬘塗香、鼓樂眾伎,隨諸眾生所須之具,皆令滿足。

「此十二大願,是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遍知,行菩薩時,本昔所作。

「復次,曼殊室利!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諸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乃至窮劫說不可盡。彼佛國土一向清淨,無女人形,離諸欲惡,亦無一切惡道苦聲,琉璃為地,城闕、垣墻、門窓、堂閣、柱[4]樑、斗拱、周匝羅網,皆七寶成,如極樂國,淨琉璃界莊嚴如是。

「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二名月光,於彼無量無數諸菩薩眾,最為上首,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之藏。

「是故,曼殊室利!信心善男子、善女人,應當願生彼佛國土。」

爾時,世尊復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或有眾生不識善惡、多貪無厭,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闕於信根,聚財護惜不欲分施。此等眾生無施心故,見乞者來,其心不喜,如割身肉。復有無量慳貪眾生,自不受用,亦不欲與父母、妻子,況奴婢、作使及餘乞人。此等眾生,人間命終生餓鬼道或畜生道。由昔人間,曾得聞彼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故,或在鬼道或畜生道,如來名號暫得現前,即於念時,彼處命終,還生人道,得宿命智,怖畏惡趣,不樂欲樂,好行慧施,讚歎施者,一切所有悉能捨施,漸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皆與求者,況餘財物。

「復次,曼殊室利!有諸眾生,雖奉如來受持學句,然破戒、[5]破行、破於正見;或受學句、護持禁戒,然不求多聞,不解如來所說修多羅中甚深之義;或復多聞,而增上慢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此等癡人,及餘無量百千俱[6]胝那由他眾生,行邪道者,當墮地獄。此等眾生,應於地獄流轉無期,以得聞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故,於地獄處,彼佛威力,如來名號暫得現前,即時捨命,還生人道,正見精進,淳善淨心,便能捨家,於如來教中出家學道,[7]漸次修行菩薩諸行。

「復次,曼殊室利!或有眾生以妬忌故,但自稱讚不讚他人。此諸眾生以自高輕他故,於[8]三惡道,無量千歲受諸苦毒;過無量千歲已,於彼命終,生畜生趣,作牛馬駝驢,鞭杖捶擊,飢渴逼惱,身負重擔,隨路而行;若生人道,常居下賤,為人奴婢,受他驅役。若昔人中,聞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者,以此善根,眾苦解脫,諸根猛利,聰慧博識,恒求善本,得與良友常相隨逐,能斷魔羂,破無明㲉,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復次,曼殊室利!有諸眾生好喜乖離更相鬪訟,此等互起惡心眾生,身口及意恒作諸惡,為欲相損,各各常以無益相加,或告林神、樹神、山神、塚神種種別神,殺諸畜生,取其血肉,祭祀一切夜叉、羅剎食血肉者,書怨人字,并作其形,成就種種毒害、呪術、厭魅、蠱道、起屍鬼呪,欲斷彼命及壞其身。由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故,此諸惡事不能傷損,皆得互起慈心、益心、無嫌恨心,各各歡悅,更相攝受。

「復次,曼殊室利!此諸四眾——比丘、比丘尼、優[9]婆[*]塞、優[10]婆私——及餘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受八分齋,或復一年、或復三月,受持諸戒,以此善根,隨所憙樂,隨所願求,若欲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如來所者,由得聞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故,於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徑,即於彼界種種異色波頭摩華中,自然化生;若復此人欲生天上,即得往生,本昔善根無有窮盡,不復更生諸餘惡趣,天上命盡,當生人間,為轉輪王,四洲自在,安立無量百千俱胝那由他眾生於十善業道,或復生於剎利大族、婆羅門大族、居士大家,金銀、粟帛、倉庫盈滿,形色具足、自在具足、眷屬具足,勇健多力如大力士;若有女人得聞說此如來名號,至心受持,此人於後永離女身。」

爾時,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於後時,以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於信心善男子、善女人所,種種方便流布令聞,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覺寤其耳。若受持此經讀誦宣說,或復為他分別開解,若自書,若令人書,若取經卷五色淨綵以盛裹之,灑掃淨處以安置之,持種種華、種種香、塗香、華鬘、寶幢、幡蓋而用供養,爾時,四大天王與其眷屬,并餘百千俱胝那由他諸天,皆詣其所。若此經卷流行之處,若復有人誦持此經,以得聞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及本昔所發殊勝大願故,當知是處無復橫死,亦復不為諸鬼所持奪其魂魄,設已奪者,還復如故。」

佛言:「如是,如是!曼殊室利!如汝所說。曼殊室利!信心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供養彼如來者,此人應作如來形像,七日七夜受八分齋食清淨食,於清淨處散種種華,燒種種香,以種種繒[A2]綵,種種幡幢,莊嚴其處,澡浴清潔,著新淨衣,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於一切眾生起利益心,慈悲喜捨平等之心,鼓樂歌讚,右遶佛像,應念彼如來本昔大願并解釋此經,如所思念,如所願求,一切所欲,皆得圓滿——求長壽得長壽,求福報得福報,求自在得自在,求男女得男女。

「或復有人忽得惡夢,或見諸惡相,或怪鳥來集,於其住所百怪出現,此人若能以種種眾具,供養恭敬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者,一切惡夢、惡相、不吉祥事皆悉隱沒,或有水怖、火怖、刀怖、毒怖、懸嶮之怖,惡象、師子、虎狼、熊羆、毒蛇、惡蝎、蜈蚣、蚰蜒如是等怖,憶念供養彼如來者,一切怖畏皆得解脫。若他國侵擾、賊盜反亂、如是等怖,亦應念彼如來恭敬尊重。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乃至盡形受三歸依,不事餘天,或持五戒,或持十戒,或持菩薩一百四戒,或復出家受持比丘二百五十戒,若比丘尼受持五百戒,於隨所受中,毀犯禁戒,畏墮惡道,若能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決定不受三惡道報。或有女人臨當產時,受於極苦,若能稱名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速得解脫,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見者歡喜,利根聰明,安隱少病,無有非人奪其魂魄。」

爾時,世尊告慧命阿難言:「阿難!如我稱揚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功德,汝信受耶?汝於如是諸佛如來甚深境界多生疑惑。」

時,慧命阿難白佛言:「大德世尊!我於如來所說法中,無復疑惑。何以故?一切如來身口意行無不清淨。世尊!此日月有如是大神通、有如是大威力,可令墮落,須彌山王可得移動,諸佛所言無有差異。大德世尊!或有眾生信根不具,聞說如來佛境界已,作是思惟:『云何但念彼如來名獲爾許功德?』心不信受,生於誹謗,此等長夜無義饒益,當墮苦趣。」

佛言:「阿難!若彼如來所有名號入其耳中,此人墮惡道者,無有是處。阿難!諸佛境界誠為難信,汝今信受,應知皆是如來威力,非一切聲聞、辟支佛地所能信受,[*]唯除一生補處菩薩摩訶薩。阿難!人身難得,於三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聞彼如來名號[1]倍難於此。阿難!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無量菩薩行,無量諸巧便,無量曠大願,我欲一劫若過一[2]劫說彼如來菩薩行願,乃至窮[3]劫,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昔所行及殊勝大願,亦不究盡。」

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曰救脫,即從座起,偏露一[A3]髆,右膝著地,向婆伽婆合掌曲躬白言:「大德世尊!於未來世,當有眾生身嬰重病,長患羸瘦不食飢渴,喉脣乾燥,死相現前,目無所見,父母、親眷、朋友、知識啼泣圍遶,其人屍形臥在本處,閻摩使人引其神識,置於閻摩法王之前,此人背後有同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一切皆書,盡持授與閻摩法王。時閻摩法王推問其人,算計所作,隨善隨惡而處分之。若能為此病人歸依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如法供養,即得還復。此人神識得迴還時,如從夢覺皆自憶知,或經七日、或二十一日、或三十五日、或四十九日,神識還已,具憶所有善惡業報,由自證故,乃至失命不造惡業。是故信心善男子、善女人,應當供養藥師如來。」

爾時,慧命阿難問救脫菩薩言:「善男子!應云何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也?」

救脫菩薩言:「大德阿難!若有患人欲脫重病,當為此人七日七夜受八分齋,當以飲食及種種眾具,隨力所辦供養比丘僧,晝夜六時禮拜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四十九遍讀誦此經,然四十九燈,應造七軀彼如來像,一一像前各置七燈,一一燈量大如車輪,或復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絕,當造五色綵幡長四十九尺。

「復次,大德阿難!灌頂剎利王等,若災難起時——所謂人民疾疫難、他方侵逼難、自界反逆難、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非時風雨難、過時不雨難——爾時,此灌頂剎利王,當於一切眾生起慈愍心,赦諸繫閉,依前所說供養法式,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時灌頂剎利王用此善根,由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昔勝願故,其王境界即得安隱,風雨以時、禾稼成就、國土豐熟,一切國界所有眾生,無病安樂,多生歡喜,於其國界亦無夜叉、羅剎、毘舍闍等諸惡鬼神擾亂眾生,所有惡相皆即不現,彼灌頂剎利王,壽命色力無病自在並得增益。」

爾時,慧命阿難問救脫菩薩言:「善男子!云何已盡之命而可更延?」

救脫菩薩言:「阿難!汝豈不聞如來所說九橫死耶?是故教以呪藥方便;或有眾生,得病非重,然無醫藥及看病人,或復醫人療治失所,非時而死,是為初橫;第二橫者,王法所殺;第三橫者,遊獵、放逸、婬醉無度,為諸非人害其魂魄;第四橫者,為火所燒;第五橫者,為水所溺;第六橫者,入[A4]師子、虎豹、諸惡獸中;第七橫者,飢渴所困,不得飲食,因此致死;第八橫者,厭禱、毒藥、起屍鬼等之所損害;第九橫者,投巖取死,是名如來略說大橫有此九種,其餘復有無量諸橫。」

爾時,眾中有十二夜叉大將,俱在會坐,所謂:

宮毘羅大將、 跋折羅大將、
迷佉羅大將、 安捺羅大將、
安[1]怛羅大將、 摩涅羅大將、
因陀羅大將、 波異羅大將、
摩呼羅大將、 真達羅大將、
招度羅大將、 鼻羯羅大將,
此等十二夜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夜叉以為眷屬,皆同一聲白世尊言:「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已,不復更有惡道之怖。我今相與皆同一心,乃至壽盡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皆當荷負一切眾生,為作義利,饒益安樂,隨於何等村城聚落阿蘭拏處,若流布此經,若復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親[2]近供養者,我等眷屬衛護是人,皆使解脫一切苦難,諸有所求,悉令滿足。」

爾時,世尊讚諸夜叉大將言:「善哉,善哉!大夜叉將!汝等若念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恩德者,當念饒益一切眾生。」

爾時,慧命阿難白佛言:「世尊!此經何名?云何奉持?」

佛言:「阿難!此法門者,名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昔所發殊勝大願』,當如是持;名為『十二夜叉大將自誓』,當如是持;名為『淨一切業障』,當如是持。」

時婆伽婆說是語已,諸菩薩摩訶薩、諸大聲聞、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及一切大眾阿修羅、揵達婆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
貼文者 : : hui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2024-02-04 18:21:24


T0450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卷/篇章 一
No. 450 [Nos. 449, 451; 灌頂經卷第十二]
藥師[3]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4]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人、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銷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爾時,世尊讚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汝今諦聽,極善思惟,當為汝說。」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1]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2]佛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3]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4]好,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瘖、瘂、[5]攣、躄、背僂、白癩、癲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6]疾苦。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A1]病悉[7]得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羂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8]錄,縲縛鞭撻,繫閉牢獄,或當[9]刑戮,及餘無量災難[10]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翫,皆令滿足。

「曼殊室利!是為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妙上願。

「復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說不能盡。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窓、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11]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是故,曼殊室利!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等,應當願生彼佛世界。」

爾時,世尊復告曼殊[A2]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眾生,不識善惡,唯懷貪悋,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闕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復有無量慳貪有情,積集資財,於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12]傍生趣。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13]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於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讚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餘財物。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雖於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尸羅;有雖不破尸羅,而破軌則;有於尸羅、軌則,雖得不壞,然毀正見;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於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有雖多聞而[14]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如是愚人,自行邪見,復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於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捨惡行,修諸善法,不墮惡趣,設有不能捨諸惡行,修行善法,墮惡趣者,以彼如來本願威力,令其現前暫聞名號,從彼命終還生人趣,得正見精進,善調意樂,便能捨家趣於非家,如來法中,受持學處,無有毀犯;正見多聞,解甚深義,離增上慢,不謗正法,不為魔[1]伴,漸次修行諸菩薩行,速得圓滿。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慳貪嫉妬,自讚毀他,當墮三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受劇苦已,從彼命終,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恒被鞭撻,飢渴逼惱;又[2]常負重,隨路而行。或得為人,生居下[3]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恒不自在。若昔人中,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4]今復憶念,至心歸依。以佛神力,眾苦解脫,諸根聰利,智慧多聞,恒求勝法,常遇善友,永斷魔羂,破無明㲉,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5]悲、苦惱。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好憙乖離,更相鬪訟,惱亂自他,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展轉常為不饒益事,互相謀害。告召山林樹塚等神;殺諸眾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6]羅剎[7]娑等;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呪術而呪[A3]詛之;厭媚蠱道,呪起屍鬼,令斷彼命,及壞其身。是諸有情,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彼諸惡事,悉不能害。一切展轉皆起慈心,利益安樂,無損惱意及嫌恨心;各各歡悅,於自所受生於喜足,不相侵[8]凌,互為饒益。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餘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9]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10]菩薩,[11]乘神通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或有因此生於天上,雖生天中,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復更生諸餘惡趣。天上壽盡,還生人間,或為輪王,統攝四洲,威德自在,安立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或生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多饒財寶,倉庫盈溢,形相端嚴,眷屬具足,聰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若是女人,得聞世尊藥師[12]如來名號,至心受持,於後不復更受女身。」

[13]爾時,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當誓於像法轉時,以種種方便,令諸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覺悟其耳。世尊!若於此經受持讀誦,或復為他演說開示;若自書,若[14]教人書;恭敬尊重,以種種花香、塗香、[15]末香、燒香、花鬘、瓔珞、幡蓋、伎樂,而為供養;以五色綵,作囊盛之;掃灑淨處,敷設高座,而用安處。爾時,四大天王與其眷屬,及餘無量百千天眾,皆詣其所,供養守護。世尊!若此經寶流行之處,有能受持,以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及聞名號,當知是處無復橫死;亦復不為諸惡鬼神,奪其精氣;設已奪者,還得如故,身心安樂。」

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曼殊室利!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應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淨座而安處之;散種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幡莊嚴其處;七日七夜,受[16]持八分齋戒,食清淨食,澡浴香潔,著新淨衣,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捨,平等之心,鼓樂歌讚,右繞佛像。復應念彼如來本願功德,[17]讀誦此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隨所樂[18]願,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若復有人,忽得惡夢,見諸惡相,或怪鳥來集,或於住處,百怪出現;此人若以眾妙資[19]具,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惡夢惡相,諸不吉祥,皆悉隱沒,不能為患。或有水、火、刀、毒、懸嶮、惡象、師子、虎、狼、熊、羆、毒蛇、惡蠍、蜈蚣、蚰[1]蜒、蚊虻等怖;若能至心憶念彼佛,恭敬供養,一切怖畏皆得解脫。若他國侵擾,盜賊反亂;憶念恭敬彼如來者,亦皆解脫。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盡形不事餘天,[2]惟當一心歸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薩四百戒、苾芻二百五十戒、苾芻尼五百戒,於所受中或有毀犯,怖墮惡趣,若能專念彼佛名號,恭敬供養者,必定不受三惡趣生。或有女人,臨當產時,受於極苦;若能至心稱名禮讚,恭敬供養彼如來者,眾苦皆除。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見者歡喜,利根聰明,安隱少病,無有非人,奪其精氣。」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我稱揚彼佛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汝為信不?」阿難白言:「大德世尊!我於如來所說契經,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世尊!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世尊!有諸眾生,信根不具,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作是思惟:云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便獲爾所功德勝利?由此不信,[3]反生誹謗;彼於長夜,失大利樂,墮諸惡趣,流轉無窮。」佛告阿難:「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阿難!此是諸佛甚深所行,難可信解;汝今能受,當知皆是如來威力。阿難!一切聲聞、獨覺,及未登地諸菩薩等,皆悉不能如實信解;惟除一生所繫菩薩。阿難!人身難得,於三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復難於是。阿難!彼藥師琉璃光如來,無量菩薩行;無量[4]善巧方便;無量廣大願;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而廣說者,劫可速盡,彼佛行願,善巧方便,無有盡也。」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救脫,即從座起,偏袒[5]右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像法轉時,有諸眾生,為種種患之所困厄,長病羸瘦,不能飲食,喉脣乾燥,見諸方暗,死相現前;父母、親屬、朋友、知識,啼泣圍繞。然[6]彼自身,臥在本處,見琰魔使,引其神識,至于琰魔法王之前;然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爾時,彼王推問其人,算計所作,隨其罪福而處斷之。時,彼病人親屬、知識,若能為彼歸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請諸眾僧,轉讀此經,然七層之燈,懸五色續命神幡,或有是處,彼識得還。如在夢中,明了自見;或經七日,或二十一日,或三十五日,或四十九日,彼識還時,如從夢覺,皆自憶知善不善業所得果報。由自證見業果報故,乃至[7]命難,亦不造作諸惡之業。是故,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皆應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隨力所能,恭敬供養。」

爾時,阿難問救脫菩薩曰:「善男子!應云何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續命幡燈,復云何造?」救脫菩薩言:「大德!若有病人,欲脫病苦,當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應以飲食及餘資具,隨力所辦,供養苾芻僧;晝夜六時,禮拜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讀誦此經四十九遍;然四十九燈;造彼如來形像七軀,一一像前各置[8]七燈,一一燈量大如車輪,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絕;造五色綵[9]幡,長四十九搩手,應放雜類眾生至四十九;可得過度危厄之難,不為諸橫惡鬼所持。

「復次,阿難!若剎帝利灌頂王等,災難起時,所謂人眾疾疫難,他國侵逼難,自界叛逆難,星宿變怪難,日月[10]薄蝕難,非時風雨難,過時不雨難。彼剎帝利灌頂王等,爾時應於一切有情起慈悲心,赦諸繫閉;依前所說供養之法,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由此善根,及彼如來本願力故,令其國界即得安隱:風雨順時,穀稼成熟;一切有情無病歡樂;於其國中,無有暴[11]虐藥叉等神惱有情者;一切惡相,皆即隱沒;而剎帝利灌頂王等,壽命色力,無病自在,皆得增益。阿難!若帝后、妃主、儲君、王子、大臣、輔相、中宮[12]婇女、百官、黎庶,為病所苦,及餘厄難;亦應造立五色神[13]幡,然燈續明,放諸生命,散雜色華,燒眾名香,病得除愈,眾難解脫。」

爾時,阿難問救脫菩薩言:「善男子!云何已盡之命而可增益?」救脫菩薩言:「大德!汝豈不聞如來說有九橫死[1]耶?是故勸造續命[*]幡燈,修諸福德;以修福故,盡其壽命,不經苦患。」阿難問言:「九橫云何?」救脫菩薩言:「[2]若諸有情,得病雖輕,然無醫藥及看病者,設[3]復遇醫,授以非藥,實不應死而便橫死。又信世間邪魔、外道、[4]妖𦾨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卜問覓禍,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請乞福祐,欲冀延年,終不能得;愚癡迷惑,信邪倒見,遂令橫死,入於地獄,無有出期,是名初橫。二者,橫被王法之所誅戮。三者,畋獵嬉戲,耽婬嗜酒,放逸無度,橫為非人奪其精氣。四者,橫為火焚。五者,橫為水溺。六者,橫為種種惡獸所噉。七者,橫墮山崖。八者,橫為毒藥、厭禱、呪[A4]詛、起屍鬼等之所中害。九者,飢渴所困,不得飲食而便橫死。是為如來略說橫死,有此九種。其餘復有無量諸橫,難可具說。

「復次,阿難!彼琰魔王主領世間名籍之記。若諸有情,不孝五逆,破辱三寶,壞君臣法,毀於信戒,琰魔法王,隨罪輕重,考而罰之。是故我今勸諸有情,然燈造[*]幡,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眾難。」

爾時,眾中有十二藥叉大將,俱在會坐,所謂:

宮毘羅大將, [5]伐折羅大將,
迷企羅大將, 安[6]底羅大將,
頞儞羅大將, 珊[*]底羅大將,
因達羅大將, 波夷羅大將,
摩虎羅大將, 真達羅大將,
招杜羅大將, 毘羯羅大將。
此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同時舉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不復更有惡趣之怖。我等相[7]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為作義利饒益安樂。隨於何等村城、國邑、空閑林中,若有流布此經,或復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恭敬供養者,我等眷屬衛護是人,皆使解脫一切苦難;諸有願求,悉令滿足。或有疾厄求度脫者,亦應讀誦此經,以五色縷,結我名字,得如願已,然後解結。」

爾時,世尊讚諸藥叉大將言:「善哉!善哉!大藥叉將!汝等念報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恩德者,常應如是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阿難:「此法門名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亦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呪;亦名拔除一切業障;應如是持。」時薄伽梵說是語已,諸菩薩摩訶薩,及大聲聞,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8]揵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9]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10](弟子賈崇俊願平安廣德二年十二月十五日發心寫藥師經一卷)
貼文者 : : hui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上 - 2024-02-04 18:25:24


T0451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篇章 一
No. 451 [Nos. 449, 450; 灌頂經卷第十二]
藥師琉[A1]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上

[1]大唐三藏沙門義淨於佛光內寺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在樂音樹下,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其名曰:曼殊室利菩薩、觀自在菩薩、慈氏菩薩、善現菩薩、大慧菩薩、明慧菩薩、山峯菩薩、辯峯菩薩、持妙高峯菩薩、不空超越菩薩、[A2]微妙音菩薩、常思惟菩薩、執金剛菩薩,如是等諸大菩薩而為上首,及諸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遶,而為說法,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純一[*]圓滿,清淨[2]鮮白,梵行之相,示教利喜,皆令具足微妙行願,趣大菩[3]提。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今有無量人天大眾,為聽法故,皆已雲集。[4]惟佛世尊,從初發意,乃至於今,所有無量塵沙數劫諸佛剎土,無不知見。願為我等及未來世像法眾生,慈悲演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國土莊嚴、善巧方便差別之相,令諸聞者,業障消除,乃至菩提,得不退轉。」

爾時,世尊讚曼殊室利菩薩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愍念無量業障有情,種種疾病、憂悲苦惱,得安樂故,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國土莊嚴。此由如來威神之力,令發斯問。汝今諦聽,[5]極善思惟,當為汝說。」

曼殊室利言:「[*]惟願為說,我等樂聞。」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四弶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6]無勝,佛號善名稱吉祥王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世尊,有無量億眾,不退菩薩之所圍遶,安住七寶勝妙莊嚴師子之[A3]座,現在說法。曼殊室利!彼佛國土清淨嚴飾,縱廣正等百千踰繕那,以贍部金而為其地,平正柔軟,氣如天香;無諸惡趣及女人名,亦無瓦礫、沙石、棘刺;寶樹行列,花果滋繁;多有浴池,皆以金銀、真珠、雜寶而為砌飾。曼殊室利!彼國菩薩皆於七寶蓮花化生。是故,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皆當願生彼佛國土。

「曼殊室利!彼佛如來、應、正等覺,從初發心行菩薩道時,發八大願。云何為八?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無上菩提時,若有眾生,為諸病苦逼切其身,熱病、諸瘧、蠱道、[7]厭魅、起屍鬼等之所惱害;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所有病苦悉皆消滅,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盲聾、瘖瘂、白癩、瘨狂,眾病所困;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諸根具足,眾病消滅,乃至菩提。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為貪、瞋、癡之所纏逼,造無間罪及諸惡行,誹謗正法,不修眾善,當墮地獄,受諸苦痛;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令無間罪及諸業障,悉皆消滅,無有眾生墮惡趣者,常受人天殊勝安樂,乃至菩提。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少乏衣食、瓔珞、臥具、財貨、珍寶、香花、伎樂;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所乏資生皆得充足,乃至菩提。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或被枷鎖繫縛其身,及以鞭撻,受諸苦惱;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所有苦[8]楚皆得解脫,乃至菩提。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於險難處,為諸惡獸,熊羆、師子、虎豹、豺狼、蚖蛇、蝮[9]蠍之所侵惱,欲斷其命,發聲大叫,受[10]大苦時;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所有恐怖皆得解脫,諸惡獸等悉起慈心,常得安樂,乃至菩提。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鬪諍言訟,因生憂惱;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鬪訟解散,慈心相向,乃至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入於江海,遭大惡風吹其船舫,無有洲渚而作歸依,極生憂怖;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皆得隨心,至安隱處,受諸快樂,乃至菩提。

「曼殊室利!是謂彼佛、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八種微妙大願。又彼世尊,從初發心,常以定力成就眾生、供養諸佛、嚴淨佛土,菩薩眷屬悉皆圓滿。此之福德,不可思議,一切聲聞及諸獨覺,縱經多劫,說不能盡,唯除如來、補處菩薩。曼殊室利!若有淨信男子、女人,若王、大臣、長者、居士,心[1]悕福德,斷諸煩惱,稱彼佛名,讀斯經典,於彼如來至心尊重,恭敬供養,所有一切罪惡業障及諸病苦,悉皆消滅,諸有願求,無不隨意,得不退轉,乃至菩提。

「復次,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五[2]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妙寶,佛號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應、正等覺,有無量億菩薩圍繞,現在說法,皆演大乘微妙深義。

「曼殊室利!彼佛如來,從初發心行菩薩道時,發八大願。云何為八?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為營農業及商[3]賈事,令心擾亂,廢修菩提、殊勝善法,於生死中不能出離,各各備受無邊苦惱;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衣服、飲食、資生之具,金銀、珍寶,隨願充足,所有善根皆得增長,亦不捨離菩提之心,諸惡道苦咸蒙解脫,乃至菩提。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於十方界,所有眾生,若為寒熱、飢渴逼身,受大苦惱;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先世罪業悉皆消滅,捨諸苦惱,受人天樂,乃至菩提。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於十方界,若有女人,貪婬煩惱常覆其心,相續有娠,深可厭惡,臨當產時,受大苦惱;[4]若我名字暫經其耳,或復稱念,由是力故,眾苦皆除,捨此身已,常為男子,乃至菩提。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或與父母、兄弟、姊[5]妹、妻子、眷屬及諸親友,行險難處,為賊所侵,受諸苦惱;暫聞我名,或復稱念,由是力故,解脫眾難,乃至菩提。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行於闇夜,作諸事業,被惡鬼神之所惱亂,極生憂苦;暫聞我名,或復稱念,由是力故,從闇遇明,諸惡鬼神起慈悲意,乃至菩提。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行鄙惡事,不信三寶,智慧[6]尠少,不修善法,根、力、覺、道、念、定、總持,皆不修習;若能至心稱我名者,由是力故,智慧漸增,三十七品悉皆修學,深信三寶,乃至菩提。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意樂鄙劣,於二乘道,修行而住,棄背無上勝妙菩提;若能至心稱我名者,捨二乘見,於無上覺得不退轉,乃至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見劫將盡,火欲起時,生大憂怖,苦惱悲泣,由彼前身惡業力故,受斯眾苦,無所歸依;若能至心稱我名者,所有憂苦悉皆消滅,受清涼樂,從此命終,於我佛土蓮華化生,常修善法,乃至菩提。

「曼殊室利!是為彼佛、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八種微妙大願。又彼如來所居佛土,廣博嚴淨,地平如掌;天妙香樹而為行列,天花遍覆,天樂常鳴,天妙鈴鐸隨處懸布,天寶莊嚴師子之座,天寶砌飾諸妙浴池;其地柔軟,無諸瓦礫,亦無女人及諸煩惱,皆是不退諸菩薩眾,蓮花化生;若起念時,飲食、衣服及諸資具隨意現前,是故名為妙寶世界。

「曼殊室利!若有淨信男子、女人、國王、王子、大臣、輔相、中宮、婇女,晝夜六時,慇重至心,恭敬供養彼佛世尊,及稱名號,并造形像,香花、音樂、燒香、末香、塗香而為奉獻,清淨嚴潔,於七日中,持八戒齋,於諸眾生起慈悲意,願生彼土;彼佛世尊及諸菩薩,護念是人,一切罪業悉皆消滅,無上菩提得不退轉,於貪、恚、癡漸得微薄,無諸病苦,增益壽命,隨有[*]悕求,悉皆如意,鬪諍怨家咸生歡[A4]喜,捨此身已,往彼剎土,蓮花化生,當生之時,念、定、總持,悉皆明了。曼殊室利!如是當知,彼佛名號無量功德,若得聞者,所願皆成。

「復次,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六[*]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圓滿香積,佛號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應、正等覺,有無量億萬菩薩圍遶,現在說法。

「曼殊室利!彼佛如來,從初發心行菩薩道時,發四大願。云何為四?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造作種種屠害之業,斷諸生命,由斯惡業,受地獄苦,設得為人,短壽多病,或遭水火、刀毒所傷,當受死苦;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有惡業悉皆消滅,無病、長壽、不遭橫死,乃至菩提。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作諸惡業,盜他財物,當墮惡趣,設得為人,生貧窮家,乏少衣食,常受諸苦;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有惡業悉皆消滅,衣服、飲食無所乏少,乃至菩提。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更相[1]凌慢,共為讐隙;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各起慈心,猶[2]如父母,乃至菩提。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貪欲、瞋恚、愚癡所纏,若出家在家男女七[3]眾,毀犯如來所制學處,造諸惡業,當墮地獄,受諸苦報;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有惡業悉皆消滅,斷諸煩惱,敬奉尸羅,於身、語、心,善能防護,永不退轉,乃至菩提。

「曼殊室利!是為彼佛、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四種微妙大願。曼殊室利!又彼如來所居佛土,廣博嚴淨,地平如掌,皆以寶成;常有香氣,如妙栴檀,復以香樹而為行列,天妙珠瓔、摩尼等寶處處垂下;多有浴池,天寶嚴飾,香水盈滿,眾德皆具,於其四邊,懸妙繒綵;街衢八道,隨處莊嚴;所有眾生,無諸煩惱及憂悲苦,亦無女人,多是住地諸菩薩眾;勝妙音樂,不鼓自鳴,演說大乘微妙深法,若有眾生聞此音者,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曼殊室利!彼佛如來由昔願力,善巧方便成就佛土,圓滿莊嚴,坐菩提座,作如是念:『於未來世,若有眾生,為貪、瞋、癡之所纏繞,眾病所逼,怨家得便,或時橫死,復由惡業,墮地獄中,受大劇苦。』彼佛見此苦惱眾生,為除業障,說此神呪,令彼受持,於現世中得大利益,遠離眾苦,住菩提故。即說呪曰:

「『呾姪他悉𬀹悉𬀹 蘇悉𬀹 謨折儞木剎儞 目帝毘目帝 菴末麗毘末麗 忙揭例呬[A5]㘓若揭鞞曷喇呾娜 揭鞞 薩婆頞他[A6]娑但儞 鉢囉摩頞他 娑但儞末捺細 莫訶末捺細 頞步帝頞[4]室步帝 毘多婆曳 蘇跋泥(去) 跋[A7]囉蚶摩 瞿[5]俠[6]佉 跋囉蚶摩柱[*]俠帝 薩婆頞剃數 阿鉢囉[7]匝帝薩跋呾囉 阿鉢[8]𭈗底𠿒帝 折覩殺 瑟㮹勃陀俱胝 婆[*]俠帝 [9]納摩[10]娑婆 呾他揭多喃 莎訶』」

爾時,世尊說此大力大明呪時,眾中所有諸大菩薩、四大天王、釋梵王等讚言:「善哉!善哉!大悲世尊!能說如是過去如來大力神呪,為欲饒益無量眾生,竭煩惱海,登涅槃岸,除去疾病,所願皆滿。」

佛告大眾:「若有淨信男子、女人、國王、王[11]子、大臣、輔相、中宮、[*]婇女,情[*]悕福德,於此神呪起敬信心,若讀、若誦、若為他人演說其義,於諸含識起大悲心,晝夜六時,香華燈燭,[12]殷重供養,清淨澡浴,持八戒齋,至誠念誦,所有極重無邊業障,悉皆消滅,於現身中離諸煩惱,命欲終時諸佛護念,即於彼國蓮花化生。

「復次,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七[*]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無憂,佛號無憂最勝吉祥如來、應、正等覺,今現在彼,為眾說法。又彼如來所居佛土,廣博嚴淨,地平如掌,皆以寶成,細滑柔軟,常有香氣;無憂苦聲,離諸煩惱,亦無惡趣及女人名;處處皆有金砌浴池,香水盈滿;寶樹行列,花果滋茂;勝妙音樂,不鼓自鳴,譬如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國功德莊嚴。

「曼殊室利!彼佛世尊行菩薩道時,發四大願。云何為四?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常為憂苦之所纏逼;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有憂悲及諸苦惱,悉皆消滅,長壽安隱,乃至菩提。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造諸惡業,生在無間黑闇之處,大地獄中受諸苦惱;由彼前身聞我名字,我於爾時,身出光明,照受苦者,由是力故,彼見光時,所有業障悉皆消滅,解脫眾苦,生人天中,隨意受樂,乃至菩提。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造諸惡業,殺盜邪婬,於其現身受刀杖苦,當墮惡趣,設得人身,短壽多病,生貧賤家,衣服飲食,悉皆乏少,常受寒熱、飢渴等苦,身無光色,所感眷屬,皆不賢良;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隨所願求,飲食、衣服悉皆充足,如彼諸天,身光可愛,得善眷屬,乃至菩提。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常為藥叉諸惡鬼神之所嬈亂,奪其精氣,受諸苦惱;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諸藥叉等悉皆[1]退散,各起慈心,解脫眾苦,乃至菩提。

「曼殊室利!是為彼佛、如來、應、正等覺,所發四種微妙大願。若有眾生,聞彼佛名,晝夜六時,稱名禮敬,至心供養,於眾生處起慈悲心,業障消滅,解脫憂苦,無病長壽,得宿命智,於[2]諸佛土,蓮花化生,常為諸天之所衛護。曼殊室利!稱彼佛名,能生如是無量福業,而彼佛土願力莊嚴、殊勝功德,聲聞、獨覺所不能知,唯除如來、應、正等覺。

「復次,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八[*]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法幢,佛號法海雷音如來、應、正等覺,今現說法。曼殊室利!彼佛世尊所居國土,清淨無穢,其地平正,[3]頗梨所成,常有光明,香氣芬馥;以帝青寶而為城郭,有八街道砌以金銀,樓閣殿堂、飛甍戶牖、欄楯莊飾,皆眾寶成;天香寶樹隨處行列,於其枝上,[4]挂以天繒,復有寶鈴處處垂下,微風吹動,出妙音聲,演暢無常、苦、空、無我,眾生聞者,捨離欲纏,習氣漸除,證甚深定;天妙香花,繽紛而下;於其四面,有八浴池,底布金沙,香水彌滿。曼殊室利!於彼佛土無諸惡趣,亦無女人,蓮花化生,無復煩惱。

「彼佛如來行菩薩道時,發四大願。云何為四?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生邪見家,於佛、法、僧不生淨信,遠離無上菩提之心;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無明、邪慧日夜消[5]滅,於三寶所深生正信,不復退轉,乃至菩提。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生在邊地,由近惡友,造眾罪業,不修善品,三寶名字曾不經耳,命終之後墮三惡趣;彼諸眾生,暫聞我名[6]者,由是力故,業障消除,遇善知識,不墮惡趣,乃至菩提。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衣服、飲食、臥具、醫藥,資生所須,悉皆乏少,由此因緣,生大憂苦,為求覓故,造眾惡業;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有所乏少,隨念皆得,乃至菩提。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由先惡業,共相鬪諍,作不饒益,弓箭刀[7]杖,互為傷損;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各起慈心,不相[8]損害,不善之念尚自不生,況於前人欲斷其命?常行喜捨,乃至菩提。

「曼殊室利!是為彼佛、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四種微妙大願。若有淨信男子、女人,聞彼佛名,至心禮敬、慇懃供養、受持念誦,業障消滅,得不退轉菩提之心,具宿命智,所生之處常得見佛,無病長壽,命終之後生彼國中,衣服、飲食、資生之具,隨念皆至,無所乏少。曼殊室利!彼佛世尊具足如是無量功德,是故眾生常當憶念,勿令忘失。

「復次,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九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善住寶海,佛號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應、正等覺,現在說法。

「曼殊室利!彼佛如來行菩薩道時,發四大願。云何為四?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造眾惡業,種植耕耘,損諸生命,或復興易,欺誑他人,戰陣兵戈,常為殺害;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資生之具,不假營求,隨心滿足,常修眾善,乃至菩提。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造十惡業,殺生等罪,由此因緣,當墮地獄;若聞我名,至心稱念,於十善道皆得成就,不墮惡趣,乃至菩提。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不得自在,繫屬於他,或被禁繫,杻械枷鎖,鞭杖苦楚,乃至極刑;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所有厄難皆得解脫,乃至菩提。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造眾惡業,不信三寶,隨虛妄見,棄背正理,愛樂邪徒,謗毀佛經,言非聖說,外道典籍,恭敬受持,自作教人,俱生迷惑,當墮地獄,無有出期,設得為人,生八難處,遠離正道,盲無慧目;如是之人,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由是力故,臨命終時,正念現前,解脫眾難,常生中國,受勝妙樂,乃至菩提。

「曼殊室利!是為彼佛、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四種微妙大願。曼殊室利!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與上妙寶如來世界等無有異。

「復次,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

「曼殊室利!彼佛世尊,從初發心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云何十二?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1]得菩提時,自身光明照無邊界,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莊嚴其身,令諸有情如我無異。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清徹,光明廣大,遍滿諸方,焰網莊嚴,過於日月,鐵圍中間,幽冥之處,互得相見,或於此界,闇夜遊行,斯等眾生見我光明,悉蒙開曉,隨作眾事。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所受用物,皆得無盡。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遊履菩提正路,若行聲聞、獨覺乘者,亦令安住大乘法中。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善防三業,無有毀犯、墮惡趣者。設有毀犯,聞我名已,專念受持,至心發露,還得清淨,乃至菩提。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諸根不具、醜陋頑[2]痹、聾盲瘖瘂、攣躄背[3]僂、白癩瘨狂,種種病苦之所纏逼;若聞我名,至心稱念,皆得端嚴,眾病除愈。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窮困苦,無有歸趣,眾病所逼,無藥無醫;暫聞我名,眾病消散,眷屬增盛,資財無乏,身心安樂,乃至菩提。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眾苦之所逼切,極生厭離,願捨女身;若聞我名,至心稱念,即於現身,轉成男子,具丈夫相,乃至菩提。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4]羂網,復有種種邪見之徒,皆當攝受,令生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乃至菩提。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拘,幽禁牢獄,枷鎖鞭撻,乃至極刑,復有眾多苦楚之事,逼切憂惱,無暫樂時;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乃至菩提。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火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若聞我名,至心稱念,我當先[5]以上妙飲食,隨意飽滿,[6]後以法味,令住[7]勝樂,乃至菩提。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身無衣服,蚊虻、寒熱之所逼惱;若聞我名,至心稱念,隨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寶莊嚴具、伎樂香華,皆令[8]滿足,[9]離諸苦惱,乃至菩提。

「曼殊室利!是為藥師瑠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妙上願。」

[10]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上
貼文者 : : hui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下 - 2024-02-04 18:45:08


T0451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篇章 二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下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於佛光內寺譯

爾時,佛告曼殊室利:「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於一劫、若過一劫,說不能盡。然彼佛土純一清淨,無諸欲染,亦無女人及三惡趣、苦惱之聲,以淨琉璃而為其地,城闕、宮殿,及諸廊宇、軒窓、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於彼國中,有二菩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於彼無量菩薩眾中而為上首,能持彼佛正法寶藏。是故,曼殊室利!若有淨信男子、女人,應當願生彼佛世界。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眾生,不識善惡,[11]惟懷貪惜,不知惠施及施果報,愚癡少智,無有信心;多畜珍財,勤勞守護,見乞者來,心生不喜;設不獲已,行惠施時,如割身肉,深生悋惜。復有無量慳貪有情,積集資財,然於自身,尚不能用,況當供給父母、妻子、奴婢、僕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中,或傍生趣。由昔人間曾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雖在惡趣,還得憶念彼如來名,即於彼沒,生在人中,得宿命[12]智,[13]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讚歎施者,所有財物無慳悋心,[A1]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餘財物?

「復次,曼殊室利!若復有人,歸依世尊,受諸學處,而[1]破壞戒威儀,及壞正見;[2]諸有持戒正見,不求多聞,於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雖有多聞,而懷憍慢,由慢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如是愚人,自行邪見,復令無量百千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墮於地獄、傍生、鬼趣,若曾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彼如來本願威力,於地獄中憶佛名號,從彼命盡,還生人間。正見精進,意樂調善,捨俗出家,於佛法中受持學處,無有毀犯,正見多聞,解甚深義,離於憍慢,不謗正法,不為魔伴,漸次修行諸菩薩行,乃至菩提。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慳貪嫉妬,造諸惡業,自讚毀他,命終當墮三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從彼終已,來生人間,或作牛、馬、駝、驢之屬,恒被鞭撻,飢渴纏心,身常負重,困苦疲極;若得為人,生居下賤、奴婢、僕使,被他驅役,恒不自在。由昔人中曾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彼善根力,今復憶念,至心歸依,以佛神力,眾苦解脫,諸根聰利,智慧多聞,恒求勝法,常遇善友,永斷魔[3]羂,破無明㲉,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乃至菩提。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好憙乖離,更相鬪訟,惱亂自他,以身語意造諸惡業,展轉常為不饒益事,互相謀害;告召山林、樹塚等神,殺諸眾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剎神等,書怨人名,或作形像,以惡呪術而呪詛之,厭[4]魅、蠱道、呪起死屍,令斷彼命,及壞其身。是諸有情,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彼諸惡緣悉不能害,一切展轉皆起慈悲,利益安樂,無損惱意,及嫌恨心,於自所有,常生喜足。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近事男、近事女,及餘淨信男子、女人,若能受持八支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見無量壽佛。若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菩薩,乘神通來示其去處,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花中自然化生。或有因此生於天上,雖生天中,而昔善根亦不窮盡,不復更生諸餘惡趣。天上壽盡,還生人間,或為輪王,統攝四洲,威德自在,勸化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令其修習;或生剎帝利、婆羅門、居士、貴族,多饒財寶,倉庫盈溢,形相端嚴,眷屬隆盛,聰明智慧,勇健[A2]威猛,有大身力。若是女人,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於後不復更受女身。

「復次,曼殊室利!彼藥師琉璃光如來得菩提時,由本願力,觀諸有情,遇眾病苦,瘦瘧、乾消、黃熱等病,或被[5]厭魅、蠱道所中,或復短命,或時橫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願滿。時,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滅除一切眾生苦惱,既入定已,於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說大陀羅尼呪曰:

「『南謨薄伽伐帝 鞞殺社[A3]寠嚕 薜琉璃鉢喇婆 曷囉闍也 呾他揭多也 阿囉𠿒帝 三藐三勃陀也呾姪他唵 鞞殺逝鞞殺逝 鞞殺社三沒揭帝 莎訶』

「爾時,光中說此呪已,大地震動,放大光明,一切[6]眾生,病苦皆除,受安隱樂。曼殊室利!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7]蟲水,呪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A4]至心念誦,皆得如意,無病延年,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是故,曼殊室利!若有男子、女人,於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至心慇重、恭敬供養者,常持此呪,勿令廢忘。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淨信男子、女人,得聞如上七佛、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名號,聞已誦持,晨嚼齒木,澡漱清淨,以諸香花、末香、燒香、塗香,作眾伎樂,供養形像;於此經典,若自書,若教人書,一心受持,聽聞其義;於彼法師,應修供養,一切所有資身之具,悉皆施與,勿令乏少。如是便蒙諸佛護念,所求願滿,乃至菩提。」

爾時,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於末法之時,誓以種種方便,令諸淨信男子、女人,得聞七佛如來名號,乃至睡中亦以佛名令其覺悟。世尊!若於此經,受持讀誦,或復為他演說開示,若自書,若教人書,恭敬尊重,以種種華香、塗香、末香、燒香、華鬘、瓔珞、幡蓋、伎樂而為供養,以五色繒綵,而裹[8]𧙍之,灑掃淨處,置高座上。

「是時,四大天王與其眷屬,及[A5]餘無量百千天眾,皆詣其所,供養守護。世尊!若此經寶流行之處,及受持者,以彼七佛如來本願功德,及聞名號威神之力,當知是處無復橫死,亦復不為諸惡鬼神奪其精氣,設已奪者,還得如故,身心安樂。」

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曼殊室利!若有淨信男子、女人,欲供養彼七如來者,應先敬造七佛形像,安在清淨上妙之座,散花、燒香,以諸幢幡,莊嚴其處;七日七夜,受八戒齋,食清淨食,澡浴身體,著新淨衣;心無垢濁,亦無恚害,於諸有情常起利樂、慈悲喜捨、平等之心;鼓樂絃歌,稱讚功德,右繞佛像;念彼如來所有本願,讀誦此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隨其所願,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一切皆遂。若復有人,忽[A6]得惡夢,見諸惡相,或怪鳥來集,或於其家,百怪出現,此人若以[1]上妙資具,恭敬供養彼諸佛者,惡夢、惡相、諸不吉祥,悉皆隱沒,不能為患。或有水火、刀毒、懸崖、險道、惡象、師子、虎狼、熊羆、蛇蠍、蜈蚣如是等怖,若能至心憶念彼佛,恭敬供養,一切怖畏皆得解脫。若他國侵擾,盜賊反亂,憶念恭敬彼如來者,所有怨敵悉皆退散。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淨信男子、女人等,乃至盡形,不事餘天,[*]惟當一心歸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薩[2]二十四戒、苾芻二百五十戒、苾芻尼五百戒,於諸戒中,或有毀犯,怖墮惡趣,若能專念彼佛名號、恭敬供養者,必定不生三惡趣中。或有女人,臨當產時,受於極苦,若能至心稱名,禮讚恭敬,供養七佛如來,眾苦皆除,所生之子顏貌端正,見者歡喜,利根聰明,少病安樂,無有非人奪其精氣。」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我稱揚彼七如來名號功德,此是諸佛甚深境界,難可了知,汝勿生疑。」

阿難白言:「世尊!我於如來所說契經深義,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皆無虛妄。世尊!此日月輪,可[3]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終無有異。世尊!然有眾生,信根不具,聞說諸佛甚深境界,作是思惟:『云何但念七佛名號,便獲爾所功德、勝利?』由此不信,便生誹謗。彼於長夜,失大利樂,墮諸惡趣。」

佛告阿難:「彼諸有情,若得耳聞諸佛名號,墮惡趣者,無有是處,唯除定業不可轉者。阿難!此是諸佛甚深境界,難可信解。汝能信受,當知皆是如來威力。阿難!一切聲聞[4]及獨覺等,皆不能知,唯除一生補處菩薩。阿難!人身難得;於三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得聞七佛如來名號,復難於是。阿難!彼諸如來無量菩薩行、無量巧方便、無量廣大願,如是行願、善巧方便,我若一劫、若過一劫,說不能盡。」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救脫,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於後末世像法起時,若有眾生,為諸病苦之所逼惱,身形羸瘦,不能飲食,喉脣乾燥,目視皆暗,死相現前,父母、親屬、朋友、知識,啼泣圍繞。身臥本處,見彼琰魔法王之使,引其神識,將至王所。然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善惡之業,悉皆記錄,授與彼王,王即依法問其所作,隨彼罪福,而處斷之。是時,病人親屬、知識,若能為彼歸依諸佛,種種莊嚴,如法供養。而彼神識,或經七日,或二七日,乃至七七日,如從夢覺,復本精神,皆自憶知善、不善業所得果報,由自證見業報不虛,乃至命難亦不造惡。是故,淨信男子、女人,皆應受持七佛名號,隨力所能,恭敬供養。」

爾時,具壽阿難問救脫菩薩曰:「善男子!恭敬供養彼七如來,其法云何?」

救脫菩薩言:「大德!若有病人及餘災厄,欲令脫者,當為其人七日七夜持八戒齋;應以飲食,及餘資具,隨其所有,供佛及僧;晝夜六時,恭敬禮拜七佛如來,讀誦此經四十九遍;然四十九燈,造彼如來形像七軀,一一像前各置七燈,其七燈狀圓若車輪,乃至四十九夜,光明不絕;造雜綵幡四十九首,并一長幡四十九尺;放四十九生。如是即能離[5]災厄難,不為諸橫、惡鬼所持。大德阿難!是為供養如來法式。若有於此七佛之中,隨其一佛稱名供養者,皆得如是無量功德,所求願滿,何況盡能具足供養?

「復次,大德阿難!若剎帝利灌頂王等,災難起時,所謂:人眾疾疫難、他國侵逼難、自界叛逆難、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非時風雨難、過時不雨難,彼剎帝利灌頂王等,爾時當於一切有情起慈悲心,放大恩赦,脫諸幽厄、苦惱眾生,如前法式,供養諸佛。由此善根及彼如來本願力故,令其國界即得安隱,風雨順時,穀稼成熟,國內眾生無病安樂,又無暴惡藥叉等神共相惱亂,一切惡相悉皆隱沒。而剎帝利灌頂王等,皆得增益壽命、色力,無病自在。

「大德阿難!若帝后妃[1]主、儲君王子、大臣輔相、宮中婇女、百官黎庶,為病所苦,及餘厄難,亦應敬造七佛形像,讀誦此經,然燈造幡,放諸生命,至誠供養,燒香散花,即得病苦銷除,解脫眾難。」

爾時,具壽阿難問救脫菩薩言:「善男子!云何已盡之命而可增益?」

救脫菩薩言:「大德!仁豈不聞如來說有九橫死耶?由是世尊為說呪藥,隨事救療,然燈造幡,修諸福業,以修福故,得延壽命。」

阿難問言:「九橫云何?」

救脫菩薩言:「一者,若諸有情,得病雖輕,然無醫藥及看病者,設復遇醫,不授其藥,實不應死,而便橫死;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㜸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卜問吉凶,殺諸眾生,求神解奏,呼召魍魎,請福祈恩,欲冀延年,終不能得,愚迷倒見,遂令橫死,入於地獄,無有出期。二者,橫為王法之所誅戮。三者,畋獵嬉戲,耽婬嗜酒,放逸無度,橫為非人奪其精氣。四者,橫為火焚。五者,橫為水溺。六者,橫為種種惡獸所噉。七者,橫墮山崖。八者,橫為毒藥、[*]厭禱、呪詛、起屍鬼等之所中害。九者,飢渴所困,不得飲食,而便橫死。是為如來略說橫死有此九種,其餘復有無量諸橫,難可具說。

「復次,阿難!彼琰魔王,簿錄世間所有名[A7]籍。若諸有情,不孝、五逆、毀辱三寶、壞君臣法、破於禁戒,琰魔法王隨罪輕重,考而罰之。是故,我今勸諸有情,然燈造幡,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眾難。」

爾時,眾中有十二藥叉大將,俱在會坐。其名曰:

宮毘羅大將, 跋折羅大將,
迷企羅大將, 頞儞羅大將,
末儞羅大將, 娑儞羅大將,
因陀羅大將, [2]波夷羅大將,
[3]薄呼羅大將, 真達羅大將,
朱[4]杜羅大將, 毘羯羅大將。
此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同時舉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七佛如來名號,於諸惡趣無復怖畏。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為作義利,饒益安樂。隨於何處城邑、聚落、空閑林中,若有此經流布讀誦,或復受持七佛名號,恭敬供養者,我等眷屬衛護是人,令脫眾難,所有願求悉令滿足。或有疾厄,求度脫者,亦應讀誦此經,以五色縷,結我名字,得如願已,然後解結。」

爾時,世尊讚諸藥叉大將言:「善哉!善哉!大藥叉將!汝等念報七佛如來恩德[5]者,常應如是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爾時,會中有多天眾,智慧[6]尠少,作如是念:「云何過是[*]殑伽河沙諸佛世界現在如來,暫聞名者,便獲無邊殊勝功德?」

爾時,釋迦牟尼如來,知諸天眾心之所念,即入[7]警召一切如來甚深妙定。纔入定已,一切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雨天妙花及天香末。彼七如來見是相已,各從其國來至索訶世界,與釋迦如來共相問訊。

時,佛世尊由其先世本願力故,各各自於天寶莊嚴師子座上隨處安坐,諸菩薩眾,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國王、王子、中宮、妃主,并諸大臣、婆羅門、長者、居士,前後圍遶而為說法。

時,諸天眾見彼如來皆已雲集,生大希有,疑惑便除。時,諸大眾,歎未曾有,同聲讚言:「善哉!善哉!釋迦如來!饒益我等,為除疑念,令彼如來皆至於此。」時,諸大眾各隨自力,以妙香華、及眾瓔珞、諸天伎樂供養如來,右遶七匝,合掌禮敬,讚言:「希有!希有!諸佛如來甚深境界不可思議,由先願力,善巧方便,共現如是奇異之相。」爾時,大眾各各發願,願諸眾生皆得如是如來勝定。

爾時,曼殊室利即從座起,合掌恭敬,遶佛七匝,禮雙足已,白言:「世尊!善哉!善哉!如來定力不可思議,由本願力,方便善巧,成就眾生。[*]惟願為說大力神呪,能令來世薄福眾生,病惱所纏、日月星辰所有厄難、疫[8]病怨惡、及行險道、遭諸恐怖,為作歸依,令得安隱。彼諸眾生,於此神呪,若自書、教人書,受持讀誦,廣為他說,常蒙諸佛之所護念,佛自現身,令願滿足,不墮惡趣,亦無橫死。」

時,諸如來讚曼殊室利言:「善哉!善哉!此是我等威神之力,令汝勸請,哀愍眾生,離諸苦難,為說神呪。汝應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說。曼殊室利!有大神呪名曰如來定力琉璃光,若有男子、女人,書寫、讀誦,恭敬供養,於諸含識起大悲心,所有願求皆得滿足,諸佛現身而為護念,離眾障惱,當生佛國。」

時七如來以一音聲,即說呪曰:

「[1]但姪他 具[2]謎具[*]謎[A8]𧫦尼[*]謎膩呬[3](上) 末底末底 馺䫂怛他揭多三摩地頞提瑟恥帝 頞帝末帝波例 波跛輸但儞 薩婆波跛那世也 㪍睇勃圖 [4]唱答[*]謎隖謎矩謎 佛鐸器怛羅 鉢里輸但儞曇謎昵曇謎 謎嚕謎嚕 謎嚧尸朅囇薩婆哥羅 蜜栗覩(丁[5]庾) 尼婆[6]𡃤儞 [7]勃提蘇勃睇 佛陀[8]陀頞提瑟侘泥娜曷𠸪叉覩謎 薩婆提婆 三謎頞三謎三曼捼([9]奴和)漢[A9]㘓覩謎薩婆佛陀菩提薩埵 苫謎苫謎 鉢喇[10]苦[11]謎曼 覩謎 薩婆伊底[A10]隖波達婆薩婆毘何大也 薩婆薩埵[12]難者[13]晡[14]㘓泥[*]晡[*]㘓泥(去)[*]晡[*]㘓也謎 薩婆阿舍 薜琉璃也 鉢[15]唎底婆細 薩婆波跛 [16]著楊羯囇莎訶」

爾時,七佛說此呪時,光明普照,大地震動,種種神變,一時俱現。時,諸大眾見此事已,各各隨力,以天香花、塗香、末香奉上彼佛,咸唱善哉,右遶七匝。

彼佛世尊同聲唱言:「汝等一切人天大眾,應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王、王子、妃后、大臣、寮庶之類,若於此呪,受持、讀誦、聽聞、演說,以妙香花供養經卷,著新淨衣,在清淨處,持八戒齋,於諸含識常生慈愍,如是供養,得無量福。若復有人,有所祈願,應當造此七佛形像,可於[17]靜處,以諸香華、懸繒幡蓋、上妙飲食、及諸伎樂,而為供養,并復供養菩薩諸天,在佛像前端坐誦呪,於七日中持八戒齋,誦滿一千八遍,彼諸如來及諸菩薩悉皆護念,執金剛菩薩并諸釋梵四天王等,亦來擁衛此人,所有五無間罪,一切業障悉皆消滅,無病延年,亦無橫死及諸疾疫,他方賊盜欲[18]來侵境,鬪諍戰陣,言訟讐隙,飢[19]儉旱澇,如是等怖,一切皆除,共起慈心猶如父母,有所願求,無不遂意。」

爾時,執金剛菩薩、釋梵四天[20]王從座而起,合掌恭敬,禮釋迦牟尼佛足,白言:「世尊!我等大眾,皆已得聞諸佛本願殊勝功德,及見諸佛慈悲至此,令我眾生親承供養。世尊!若於其處,有此經典,及七佛名、陀羅尼法,流通供養,乃至書寫,我等悉皆承佛威力,即往其處擁護於彼。國王大臣、城邑聚落、男子女人,勿令眾苦及諸疾病之所惱亂,常得安隱,財食豐足。我等即是報諸佛恩。世尊!我等親於佛前,自立要誓:若有淨信男子、女人,憶念我者,應誦此呪。」即說呪曰:

「[*]但姪他 [21]惡[22]寠莫[*]寠 呾[23]羅[*]寠 麼麼[*]寠具[24]曬 訶呼(去) 醯(去) 末囉末囉末囉 [25]緊樹[*]曬布[*]曬 莎訶

「若有淨信男子、女人、國王、王子、大臣、輔相、中宮、婇女,誦七佛名及此神呪,讀誦書寫,恭敬供養,現世皆得無病長壽,離眾苦惱,不墮三途,得不退轉,乃至菩提。彼諸佛土,隨意受生,常見諸佛,得宿命智,念定總持,無不具足。若患鬼瘧等病,當書此呪,繫之肘後,病若差已,置清淨處。」

爾時,執金剛菩薩詣七佛所,右遶三匝,各申禮敬,白言:「世尊![*]惟願慈悲,護念於我,我今為欲饒益未來男子、女人,持是經者,我[26]更為說陀羅尼呪。」

時,彼七佛讚執金剛言:「善哉!善哉!執金剛!我加護汝,可說神呪,為護未來持經之人,令無眾惱,所求滿足。」

時,執金剛菩薩即說呪曰:

「南麼馺多喃 三藐三佛陀喃 南麼薩婆跋折囉達囉喃呾姪他 唵跋折[27]曬 跋折[*]曬 莫訶跋折[*]曬 跋折囉波捨 陀[*]𡃤儞三麼三麼 三曼䫂 阿鉢[*]𡃤底𠿒多 跋折[*]曬 苫麼苫麼 鉢囉苫曼覩[*]謎 薩婆[28]毘[29]阿大也 矩嚕矩嚕 薩婆羯麼 阿[30]伐[*]𡃤拏儞叉也 三麼也末奴三末囉[A11]薄伽畔跋折囉波儞薩婆舍謎鉢哩 [31]脯[*]𡃤也 莎訶

「世尊!若復有人,持七佛名,憶念彼佛本願功德,并持此呪,讀誦演說,我令彼人所願滿足,無所乏少。若欲見我,問善惡者,應當書寫此經,造七佛像,并執金剛菩薩像,皆於像身,安佛舍利,於此像前,如上所說,種種供養,禮拜旋繞。於眾生處起慈悲心,受八戒齋,日別三時,澡浴清淨,三[1]時衣別,從白月八日至十五日,每日誦呪一百八遍,心無散亂。我於夢中即自現身,共為言說,隨所求者,皆令滿足。」

時,大會中有諸菩薩,皆悉唱言:「善哉!善哉!執金剛![2]陀羅尼不可思議,實為善說。」

時,七如來作如是語:「我等護汝所說神呪,為欲饒益一切眾生,皆得安樂,所求願滿,不令此呪隱沒於世。」

爾時,七佛告諸菩薩、釋梵四天王曰:「我今以此神呪,付[3]屬汝等,并此經卷,於未來世,後五百歲,法欲滅時,汝等皆應護持是經,此經威[4]力、利益甚多,能除眾罪,善願皆遂。勿於薄福眾生,誹謗正法、毀賢聖者,授與斯經,令法速滅。」

爾時,東方七佛世尊,見此大眾,所作已辦,機緣滿足,無復疑心,各還本土,於其座上,忽然不現。

爾時,具壽阿難陀即從座起,禮佛雙足,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受持?」佛告阿難陀:「此經名為『七佛如來應正等覺本願功德殊勝莊嚴』,亦名『曼殊室利所問』,亦名『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亦名『執金剛菩薩發願要期』,亦名『淨除一切業障』,亦名『所有願求皆得圓滿』,亦名『十二大將發願護持』,如是名字,汝當奉持。」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諸大菩薩及聲聞眾,天、龍、藥叉、健闥婆、阿蘇羅、揭路茶、緊那羅、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藥師瑠璃光七佛本[5]願經卷下
貼文者 : : hui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 2024-02-05 20:38:27


[6]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7]率天經

[8]宋居士沮渠京[9]聲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於初夜分,舉身放光其光金色,遶祇陀園周遍七匝,照須達舍亦作金色,有金色光猶如段雲——遍舍衛國處處皆雨金色蓮花——其光明中,有無量百千諸大化佛,皆唱是言:「今於此中有千菩薩,最初成佛名拘留孫,最後成佛名曰樓至。」說是語已,尊者阿若憍陳如即從禪起,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摩訶迦葉,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大目犍連,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尊者舍利[A1]弗,與其眷屬二百五十人俱;摩訶波闍波提比丘尼,與其眷屬千比丘尼俱;須達長者與三千優婆塞俱;毘舍佉母與二千優婆夷俱;復有菩薩摩訶薩,名跋陀婆羅,與其眷屬十六菩薩俱;文殊師利法王子,與其眷屬五百菩薩俱;天、龍、夜叉、乾闥婆等一切大眾,覩佛光明皆悉雲集。

爾時,世尊出廣長舌相放千光明,一一光明各有千色,一一色中有無量化佛。是諸化佛異口同音,皆說清淨諸大菩薩甚深不可思議諸陀羅尼法,所謂阿難陀目佉陀羅尼、空慧陀羅尼、無[10]礙性陀羅尼、大解脫無相陀羅尼。爾時世尊以一音聲,說百億陀羅尼門。說此陀羅尼已,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彌勒,聞佛所說,應時即得百萬億陀羅尼門,即從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住立佛前。

爾時優波離亦從座起,頭面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世尊往昔於毘尼中及諸經藏說阿逸多次當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斷諸漏,此人命終當生何處?其人今者雖復出家,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佛記此人成佛無疑,此人命終生何國土?」

佛告優波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如來、應、正遍知,今於此眾說彌勒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此人從今十二年後命終,必得往生兜率[11]陀天上。爾時兜率陀天上,有五百[12]萬億天子,一一天子皆修甚深檀波羅蜜,為供養一生補處菩薩故,以天福力造作宮殿,各各脫身栴檀摩尼寶冠,長跪合掌發是願言:『我今持[13]此無價寶珠及以天冠,為供養大心眾生故,此人來世不久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於彼佛莊嚴國界得受記者,令我寶冠化成供具。』如是諸天子等各各長跪,發弘誓願亦復如是。

「時諸天子作是願已,是諸寶冠化作五百萬億寶宮,一一寶宮有七重垣,一一垣七寶所成,一一寶出五百億光明,一一光明中有五百億蓮華,一一蓮華化作五百億七寶行樹,一一樹葉有五百億寶色,一一寶色有五百億閻浮檀金光,一一閻浮檀金光中出五百億諸天寶女,一一寶女住立樹下,執百億寶無數瓔珞,出妙音樂,時樂音中演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其樹生果如頗[A2]梨色,一切眾色入頗梨色中,是諸光明右旋[1]婉轉流出眾音,眾音演說大慈大悲法。一一垣牆高六十二由旬、厚十四由旬,五百億龍王圍繞此垣,一一龍王雨[2]五百億七寶行樹,莊嚴垣上。自然有風吹動此樹,樹相[A3]掁觸,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爾時此宮有一大神,名牢度跋提,即從座起遍禮十方佛,發弘誓願:『若我福德應為彌勒菩薩造善法堂,令我額上自然出珠。』既發願已,額上自然出[3]五百億寶珠,瑠璃[A4]頗梨一切眾色無不具足,如紫紺摩尼表裏暎徹。此摩尼[4]光迴旋空中,化為四十九重微妙寶宮,一一欄楯萬億梵摩尼寶所共合成。諸欄楯間自然化生九億天子、五百億天女,一一天子手中化生無量億萬七寶蓮華,一一蓮華上有無量億光,其光明中具諸樂器。如是天樂不鼓自鳴,此聲出時,諸女自然執眾樂器,競起歌舞;所詠歌音演說十善、四弘誓願,諸天聞者皆發無上道心。

「時諸[5]園中有八色瑠璃渠,一一渠有五百億寶珠而用合成,一一渠中有八味水,八色具足。其水上湧[6]游梁棟間,於四門外化生四花,水出華中如寶花流。一一華上有二十四天女,身色微妙如諸菩薩莊嚴身相,手中自然化五百億寶器,一一器中,天諸甘露自然盈滿,左肩荷佩無量瓔珞,右肩復負無量樂器,如雲住空從水而出,讚歎菩薩六波羅蜜;若有往生兜率天上,自然得此天女侍御。亦有七寶大師子座,高四由旬,閻浮檀金、無量眾寶以為莊嚴,座四角頭生四蓮華,一一蓮華百寶所成,一一寶出百億光明。其光微妙,化為五百億眾寶雜花,莊嚴寶帳。

「時十方面百千梵王,各各持一梵天妙寶,以為寶鈴懸寶帳上。時小梵王持天眾寶,以為羅網彌覆帳上。爾時百千無數天子天女眷屬,各持寶華以布座上。是諸蓮花自然皆出五百億寶女,手執白拂侍立帳內。

「持宮四角有四寶柱,一一寶柱有百千樓閣,梵摩尼珠以為[7]絞絡。時諸閣間有百千天女,色妙無比手執樂器,其樂音中,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如是天宮有百億萬無量寶色,一一諸女亦同寶色。

「爾時十方無量諸天命終,皆願[8]往生兜率天宮。

「時兜率天宮有五大神:

「第一大神名曰寶幢,身雨七寶散宮牆內,一一寶珠化成無量樂器,懸處空中不鼓自鳴,有無量音適眾生意;第二大神名曰花德,身雨眾花彌覆宮牆,化成花蓋,一一花蓋百千幢幡以為導引;第三大神名曰香音,身毛孔中雨出微妙海此岸旃檀香,其香如雲,作百寶色遶宮七匝;第四大神名曰喜樂,雨如意珠,一一寶珠自然住在幢幡之上,顯說無量歸佛、歸法、歸比丘僧,及說五戒、無量善法、諸波羅蜜,饒益勸助菩提[9]意者;第五大神名曰正音聲,身諸毛孔流出眾水,一一水上有五百億花,一一華上有二十五玉女,一一玉女身諸毛孔出一切音,聲勝天魔后所有音樂。」

佛告優波離:「此名兜率陀天十善報應勝妙福處。若我住世一小劫中,廣說一生補處菩薩報應及十善果者不能窮盡,今為汝等畧而解說。」

佛告優波離:「若有比丘及一切大眾,不厭生死樂生天者、愛敬無上菩提心者、欲為彌勒作弟子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應持五戒八齋具足[10]戒,身心精進不求斷結,修十善法,一一思惟兜率陀天上上妙快樂,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爾時優波離即從座起,整衣服頭面作禮,白佛言:「世尊!兜率陀天上乃有如是極妙樂事,今此大士何時於閻浮提沒生於彼天?」

佛告優波離:「[11]彌勒先於波羅捺國劫波利村波婆利大婆羅門家生,却[12]後十二年,二月十五[13]日[14]還本生處,結加趺坐如入滅定。身紫金色,光明豔赫如百千日,上至兜率陀天。其身舍利如鑄金像不動不搖,身圓光中有首楞嚴三昧般若波羅蜜字義炳然。時諸[15]人天,尋即為起眾寶妙塔供養舍利。時兜率陀天七寶臺內摩尼殿上,師子床座忽然化生,於蓮華上結加趺坐,身如閻浮檀金色,長十六由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悉具足,頂上肉髻髮紺瑠璃色,釋迦毘楞伽摩尼、百千萬億甄叔迦寶以嚴天冠。其天寶冠有百萬億色,一一色中有無量百千化佛,諸化菩薩以為侍者;復有他方諸大菩薩,作十八變隨意自在住天冠中。彌勒眉間有白毫相光,流出眾光作百寶色,三十二相,一一相中[1]有五百億寶色,一一[2]好亦有五百億寶色,一一相好艶出八萬四千光明雲;與諸天子各坐花座,晝夜六時,常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經一時中成就五百億天子,令不退[3]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處兜率陀天,晝夜恒說此[4]法,度諸天子。閻浮提歲數五十六億萬歲,爾乃下生於閻浮提,如《彌勒下生經》說。」

佛告優波離:「是名彌勒菩薩於閻浮提沒生兜率陀天因緣。佛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花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於蓮華上結加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樂,持天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華,以散其上讚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於閻浮提廣修福業來生此處。此處名兜率陀天,今此天主名曰彌勒,汝當歸依。』應聲即禮,禮已諦觀眉間白毫相光,即得超越九十億劫生死之罪。是時菩薩隨其宿緣,為說妙法,令其堅固不退轉於無上道心。如是等眾生若淨諸業、行六事法,必定無疑,當得生於兜率天上值遇彌勒,亦隨彌勒下閻浮提,第一聞法,於未來世,值遇賢劫一切諸佛,於星宿劫,亦得值遇諸佛世尊,於諸佛前受菩提記。」

佛告優波離:「佛滅度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是諸大眾,若有得聞彌勒菩薩摩訶薩名者,聞已歡喜恭敬禮拜,此人命終如彈指頃即得往生,如前無異;但得聞是彌勒名者,命終亦不墮黑闇處、邊地、邪見、諸惡律儀,恒生正見眷屬成就,不謗三寶。」

佛告優波離:「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造眾惡業,聞是菩薩大悲名字,五體投地誠心懺悔,是諸惡業速得清淨。未來世中諸眾生等,聞是菩薩大悲名稱,造立形像,香花、衣服、繒蓋、幢幡,禮拜繫念,此人命欲終時,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花,來迎此人。此人須臾即得往生,值遇彌勒,頭面禮敬,未舉頭頃便得聞法,即於無上道得不退轉,於未來世得值恒河沙等諸佛如來。」

佛告優波離:「汝今諦聽,是彌勒菩薩[5]於未來世,[6]當為眾生作大歸依處。若有歸依彌勒菩薩[7]者,當知是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彌勒菩薩成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時,如此行人,見佛光明即得[8]授記。」

佛告優波離:「佛滅度後,四部弟子、天、龍、鬼神,若有欲生兜率陀天者,當作是觀繫念思惟,念兜率陀天,持佛禁戒,一日至七日,思念十善行十善道,以此功德迴向願生彌勒前者,當作是觀。作是觀者,若見一天人、[9]見一蓮花,若一念頃稱彌勒名,此人除却千二百劫生死之罪;但聞彌勒名合掌恭敬,此人除却五十劫生死之罪;若有[10]敬禮彌勒者,除却百億劫生死之罪;設不生天,未來世中龍花菩提樹下亦得值遇,發無上[11]心。」

說是語時,無量大眾即從坐起,頂禮佛足,禮彌勒足,遶佛及彌勒菩薩百千匝。未得道者各發誓願:「我等天人八部,今於佛前發誠實誓願,於未來世值遇彌勒,捨此身已皆得上生兜率陀天。」

世尊記曰:「汝等及未來世修福持戒,皆當往生彌勒菩薩前,為彌勒菩薩之所攝受。」

佛告優波離:「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爾時,尊者阿難即從座起,叉手長跪白佛言:「世尊!善哉世尊!快說彌勒所有功德,亦記未來世修福眾生所得果報,我今隨喜。唯然世尊!此法之要云何受持?當何名此經?」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慎勿忘失,為未來世開生天路、示菩提相,莫斷佛種。此經名『彌勒菩薩般涅槃』,亦名『觀彌勒菩薩[12]生兜率陀天勸發菩提心』,如是受持。」佛說是語時,他方來會十萬菩薩,得首楞嚴三昧;八萬億諸天發菩提心,皆願隨從彌勒下生。

佛說是語時,四部弟子、天龍八部,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彌勒下生經 - 2024-02-05 20:43:15


T0453 佛說彌勒下生經卷/篇章 一
No. 453 [Nos. 454, 455]
[1]佛說彌[2]勒下生經

[3]西晉月氏三藏竺法[4]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5]五百人俱。

爾時,阿難偏[6]露右[7]肩,右膝著地,白[8]佛言:「如來玄鑒,無事不察,當來、過去、現在三世,皆悉明了;過去諸佛姓字、名號,弟子、菩薩、翼從多少,皆悉知之;一劫、百劫、若無數劫,皆悉觀察,亦復[9]如是;國王、大臣、人民姓字[10]則能分別;如今現在國界若干亦復明了。將來久遠彌勒出現,至真、等正覺,欲聞其變,弟子、翼從,佛境豐樂,為經幾時?」

佛告阿難:「汝還就坐,聽我所說彌勒出現國土豐樂、弟子多少。善思念之,執在心懷。」

是時,阿難從佛受教,即還就坐。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將來久遠於此國界當有城郭名曰[11]翅頭,東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土地豐熟,人民熾盛,街巷成行。爾時,城中有龍王名曰水光,夜雨香澤,晝則清和。是時,[12]翅頭城中有羅剎鬼名曰葉華,所行順法不違正教,[13]每向人民寢寐之後,除去穢惡諸不淨者;[14]常以香汁而灑其地,極為香淨。

「阿難[15]當知,爾時閻[16]浮地東西南北[17]千萬由旬,諸山河石壁皆自消滅,四大海水各[18]減一[19]萬。時閻浮地極為平整,如鏡清明。舉閻浮地內穀食豐賤,人民熾盛,多諸珍寶。[20]諸村落相近,鷄鳴相接。是時,弊華果樹枯竭,穢惡亦自消滅;其餘甘美果樹、香氣殊好者皆生于地。

「爾時,時氣和適四時順節,人身之中無有百八之患:貪欲、瞋恚、愚癡、不大慇懃。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見歡悅,善言相向。言辭一類無有差別,如彼[21]優單越人而無有異。是時,閻浮地內人民大小皆同[22]一向,無若干[23]之差[24]別也。彼時,男女之類意欲大小便時地自然開,事訖之後地[25]便還合。

「爾時,閻浮地內自然生粳米,亦無皮裹,極為香美,食無患苦。所謂金、銀、珍寶、車𤦲、馬瑙、真珠、虎珀,各散在地,無人省錄。是時,人民手執此寶,自相謂言:『昔者之人由此寶故[26]更相傷害,繫閉在獄[27]受無數苦惱;如今此寶與瓦石同流,無人守護。』

「爾時,法王出現,名曰[28]蠰佉。正法治化,七寶成就。所謂七寶者,[29]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典兵寶、守藏[30]之寶,是謂七寶。鎮此閻浮地內,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如今,阿難!四珍之藏:乾陀越國伊羅鉢寶藏,多諸珍[31]琦異物不可稱計;第二彌[32]梯羅國[33]綢羅大藏,亦多珍寶;第三須賴吒大國有大寶藏,亦多珍寶;第四[A1]婆羅[34]㮈蠰佉[35]有大寶藏,[36]多諸珍寶不可稱計。此四大藏自然應現,諸守藏人各來白王:『唯願大王以此寶藏之物惠施貧窮。』爾時,蠰佉大王得此寶已,亦復不省錄之,[37]意無財[38]寶之想。時閻浮地內,自然樹上生衣,極細柔軟,人取著之,如今優單越人自然樹上生衣,而無有異。

「爾時,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愛敬;又且顏貌端正,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是時,修梵摩有妻名梵摩越,[39]王女中最極[40]為殊妙,如天帝妃——口作優鉢[41]蓮華香,身作栴檀香;諸婦人八十四態永無復有,亦無疾病亂想之念。

「爾時,彌勒菩薩於兜率天,觀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應從右脇生,如我今日右脇生無異,彌勒菩薩亦復如是。兜率諸天各各唱令:『彌勒菩薩已降神生。』

「是時,修梵摩即與子立字,名曰彌勒。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身黃金色。爾時,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女人[42]年五百歲然後出[A2]適。

「爾時,彌勒在家未經幾時,便當出家學道。爾時,去翅頭城不遠有道樹名曰龍花,高一由旬,廣五百步。時彌勒菩薩坐彼樹下成無上道果。

「當其夜半彌勒出家,即[43]於其[44]夜成無上道。[45]時三千大千剎土六[46]返震動,地神各[47]各相告曰:『今[48]時彌勒已成[49]佛。』轉至聞四天王宮:『彌勒已成佛道。』轉[50]轉聞[51]徹三十三天、[52]豔天、兜[53]率天、化[54]自在天、他[55]化自在天,[56]聲聞展轉至梵天:『彌勒已成佛道。』

「爾時,魔王名大將,以法治化。聞如來名音響之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七日七夜不眠不寐。是時,魔王將欲界無數[57]天人至彌勒佛所恭敬禮拜。

「彌勒聖尊與諸[*]天人漸漸說法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妙。爾時,彌勒見諸人民已發心歡喜,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1]習、盡、道,[2]盡與諸天人廣分別其義。爾時,座上八萬四千天子,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大將魔王告彼界人民之類曰:『汝等速出家。所以然者?彌勒今日已度彼岸,亦當度汝等使至彼岸。』

「爾時,翅頭城中[3]有長者名曰善財,聞魔王教令,又聞佛音響,將八萬四千眾至彌勒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彌勒漸[4]與說法微妙之論,所謂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不淨想、出要為妙。爾時,彌勒見諸人民心開意解,如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習、盡、道,與諸[5]人民廣分別[6]義。爾時,座上八萬四千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是時,善財與八萬四千人等即前白佛,求索出家,善修梵行,盡成[7]阿羅漢道。

「爾時,彌勒初會,八萬四千[8]人得阿羅漢。

「是時,蠰佉王聞彌勒已成佛道,便往至佛所欲得聞法。時彌勒佛與王說法,初善、中善、[9]竟善,義理深邃。爾時,大王復於異時立太子為王,賜剃頭師珍寶,復以雜寶與諸梵志,將八萬四千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盡成道果得阿羅漢。

「是時,修梵摩大長者聞彌勒已成佛道,將八萬四千梵志之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得[10]阿羅[11]漢——唯修梵摩一人斷三結使必盡苦際。

「是時,佛母梵摩越復將八萬四千婇女之眾往至佛所求作沙門。爾時,諸女[12]人盡得[*]阿羅漢——唯有梵摩越一人斷三結使成須陀洹。

「爾時,諸剎利婦聞彌勒如來出現世間成等正覺,數千萬眾往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各各生心求作沙門,出家學道,或有越次取證、或有不取證者。

「爾時,阿難!其不越次取證者盡是奉法之人,[13]患厭一切世間,[14]修不可樂想。

「爾時,彌勒當說三乘[15]之教,如我今[16]日。弟子之中大迦葉者行十二頭陀、過去諸佛所善修梵行,此人當佐彌[17]勒勸化人民。」

爾時,迦葉去如來不遠結加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

爾時,世尊告迦葉曰:「吾今年已衰耗向八十餘。然今如來有四大聲聞堪任遊化,智慧無盡,眾德具足。云何為四?所謂大迦葉比丘、[18]屠鉢歎比丘、賓頭盧比丘、羅云比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吾法沒盡,然後乃當般涅槃。大迦葉亦不應般涅槃,[19]要須彌勒出現世間。所以然者,彌勒所化弟子盡是釋迦[20]文弟子,由我遺化得盡有漏。

「摩竭國界毘提村中,大迦葉於彼山中住。又彌勒如來將無數千人[21]眾,前後圍遶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諸鬼神當與開門,使得見迦葉禪窟。是時,彌勒申右手指示迦葉,告諸人民:『過去久遠釋迦文佛弟子名曰迦葉,今日現在,頭陀苦行最為第一。』是時,諸人見是事已歎未曾有,無數百千眾生諸塵垢盡,得法眼淨。或[22]復有眾生見迦葉身已——此名為最初之會——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者?悉由受[23]我訓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緣:惠施、仁愛、利人、等利。

「[24]爾時,阿難!彌勒如來當取迦葉僧伽梨著之。是時,迦葉身體奄然星散。是時,彌勒復取種種華香供養迦葉。所以然者?諸佛世尊有敬心於正法故。彌勒亦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成無上正真之道。

「阿難當知,彌勒佛第二會時,有九十四億人,皆[25]是阿羅漢,亦復是我遺教弟子,行四事供養之所致也。

「又彌勒第[*]三之會,九十二億人[26]皆是阿羅漢,亦復是我遺教弟子。

「爾時,比丘姓號皆[27]名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諸聲聞皆稱釋迦弟子。

「爾時,彌勒與諸弟子說法:『汝等比丘!當思惟無常之想、樂有苦想、計我無我想、實有空想、色變之想、青瘀之想、膖脹之想、食不消想、[28]膿血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所以然者?比丘當知,此十想者皆是過去釋迦文佛與汝等說,令得盡有漏、心得解脫。若此眾中釋迦文佛弟子,過去[29]時修於梵行,來至我所;或[30]復於釋迦文[31]佛所供養三寶,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彈指之頃修於善本,來至此間;或於釋迦文佛所行四等心,來至此者;或於釋迦文佛所受持五戒、三自歸法,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起[32]神寺廟,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補治故寺,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受八關齋法,來至我所;或於釋迦文佛所香華供養,來至此者;或復於彼聞法悲泣墮淚,來至我所;或復於釋迦文佛所專[1]意聽[2]受法,來至我所;或復盡形壽[3]善修梵行,來至我所;或[4]復有[5]書寫讀誦,來至我所;或復承事供養,來至我所者。』

「[6]是時,彌勒便說[7]此偈:

「『增益戒聞德, 禪及思惟業,
善修於梵行, 而來至我所。
勸[8]施發歡心, 修行心原本,
意無若干想, 皆來至我所。
[9]或發平等心, 承事於諸佛,
飯[10]飴於聖眾, 皆來至我所。
[11]或誦戒契經, [12]善習與人說,
[13]熾然於法本, 今來至我所。
釋種善能化, 供養諸舍利,
承事法供養, 今來至我所。
若有書寫經, [14]班宣於素上,
其有供養[15]經, 皆來至[16]我所。
繒綵及諸物, 供養於[17]神寺,
自稱南無佛, 皆來至我所。
供養於現在、 諸佛過去者,
禪定正平等, 亦無有增減。
是故於佛法, 承事於聖眾,
專心事三寶, 必至無為處。』
「阿難當知,彌勒如來在彼眾中當說此偈。爾時,彼眾中諸天人民思惟此十想,十一姟人諸塵垢盡,得法眼淨。彌勒如來千歲之中,眾僧無有瑕穢。爾時,恒以一偈[18]以為禁戒:

「『口、意不行惡, 身亦無所犯,
當除此三行, 速脫生死關。』
「過千歲後,當有犯戒之人,遂復立戒。

「彌勒如來當壽八萬四千歲。般涅槃後,遺法當[19]在八萬四千歲。所以然者,爾時眾生皆是利根。

「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見彌勒佛及三會聲聞眾及翅頭城及見蠰佉王并四大藏珍寶者、欲食自然粳米者、并著自然衣裳、身壞命終生天上者,彼善男子、善女人當勤加精進,無[20]生懈怠;亦當供養承事諸法師,名花㨶香種種供養,無令有失。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及諸大會,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1]佛說彌勒下生經

[22]按《開元錄》有譯無本中有法護譯《彌勒成佛經》,一名「彌勒當來下生經」者。乍觀此經即彼失本而還得之,其實非也。何則?羅什譯《彌勒成佛經》目下注云:「與《下生經》異本,與法護譯《彌勒成佛經》同本。」兩譯一闕,則彼失本經,非此《下生經》六譯三失之一者明矣。又按孤山智圓重校金剛般若後序云:「古德分經皆用紙數者,一紙有二十五行,一行十七字。今撿失本彌勒經目下注云:『一十七紙』,則計有七千二百二十二字,此經只有三千一百七十六字,則尚未其半,豈是彼經歟?」則丹藏無此經為得。然此經文頗似漢晉,經注又有漢云之言,還恐此是三失本中第一本。錄云今附西晉者耳,宋藏還得而編入之為得之矣。而二錄並無《下生經》是法護譯者,今云法護譯者何耶?伏俟賢哲。
貼文者 : : hui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西秦鳩摩羅什譯) - 2024-02-05 20:49:39


佛說彌勒下生[23]成佛[24]經

[25]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大智舍利弗,能隨佛轉法輪,佛法之大將,憐愍眾生故,白佛言:「世尊!如前後經中說,彌勒當下作佛,願欲廣聞彌勒功德、神力、國土莊嚴之事。眾生以何施、何戒、何慧得見彌勒?」

爾時,佛告舍利弗:「我今廣為汝說,當一心聽。舍利弗!四大海水,以漸減少三千由旬;是時,閻浮提地,長十千由旬,廣八千由旬,平坦如鏡,名華軟草遍覆其地;種種樹木,華果茂盛,其樹悉皆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鷄飛相及。人壽八萬四千歲,智慧威德、色力具足,安隱快樂;唯有三病——一者、便利,二者、飲食,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歲,爾乃行嫁。

「是時有一大城,名翅頭末,長十二由旬,廣七由旬,端嚴殊妙,莊[26]嚴清淨,福德之人充滿其中,以福德人故,豐樂安隱。其城七寶,上有樓閣、戶牖軒窓,皆是眾寶,真珠羅網,彌覆其上;街巷道陌,廣十二里,掃灑清淨。有大力龍王,名曰多羅尸棄,其池近城,龍王宮殿在此池中;常於夜半,降微細雨,用淹塵土。其地潤澤,譬[27]若油塗,行人[28]來往,無有[29]塵坌。時世人民,福德所致,巷陌處處,有明珠柱,皆高十里。其光[1]明曜,晝夜無異,燈燭之明,不復為用;城邑舍宅,及諸里巷,乃至無有細微土塊,純以金沙覆地,處處皆有金銀之聚。有大夜叉神,名跋陀波羅賒塞迦[2](秦言善教),常護此城,掃除清淨;若有便利不淨,地裂受之,受已還合。人命將終,自然行詣塚間而死。時世安樂,無有怨賊劫竊之患;城邑聚落,無閉門者,亦無衰惱、水火刀兵,及諸饑饉、毒害之難。人常慈心,恭敬和順,調伏諸根,[3]語言謙遜。

「舍利弗!我今為汝,粗略說彼國界城邑富樂之事。其諸園林,池泉之中,自然而有八功德水,青、紅、赤、白雜色蓮花,遍覆其上。其池四邊,四寶階道,眾鳥和集,[4]鵝、鴨、鴛鴦、孔雀、翡翠、鸚鵡、舍利、鳩那羅、耆婆耆婆等,諸妙音鳥,常在其中,復有異類妙音之鳥,不可稱數。果樹香樹,充滿國內。爾時閻浮提中,常有好香,譬如香山,流水美好,味甘除患,雨澤隨時,穀稼滋茂,不生草穢,一種七穫,用功甚少,所收甚多,食之香美,氣力充實。

「其國爾時,有轉輪王,名曰[5]蠰佉,有四種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其王千子,勇健多力,能破怨敵。王有七寶:金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寶、主兵寶。又其國土,有七寶臺,舉高千丈,千頭千輪,廣六十丈。又有四大藏,一一大藏,各有四億小藏圍繞:伊勒鉢大藏在乾陀羅國、般軸迦大藏在彌[6]緹羅國、賓伽羅大藏在須羅吒國、蠰佉大藏在波羅捺國。此四大藏,縱廣千由旬,滿中珍寶,各有四億小藏附之;有四大龍[7]王,各自守護。此四大藏及諸小藏,自然[8]踊出,形如蓮華,無央數人,皆共往觀。是時眾寶,無守護者,眾人見之,心不貪著,棄之於地,猶如瓦石、草木、土塊。時人見者,皆生厭心,而作是念:往昔眾生,為此寶故,共相殘害,更相偷劫、欺誑、妄語,令生死罪緣展轉增長。翅頭末城,眾寶羅網,彌覆其上,寶鈴莊嚴,微風吹動,其聲和雅,如扣鐘[9]磬。

「其城中有大婆羅門主,名曰妙梵;婆羅門女,名曰梵摩波提;彌勒託生,以為父母,身紫金色,三十二相,眾生視之,無有厭足,身力無量,不可思議,光明照曜,無所障[10]礙,日月火珠,都不復現;身長千尺,胸廣三十丈,面長十二丈四尺;身體具足,端正無比,成就相好,如鑄金像,肉眼清淨,見十由旬,常光四照,面百由旬,日月火珠,光不復現,但有佛光,[11]微妙第一。

「彌勒菩薩,觀世五欲,致患甚多,眾生沈沒,在大生死,甚可憐愍;自以如是正念觀故,不樂在家。時蠰佉王,共諸大臣,持此寶臺,奉上彌勒;彌勒受已,施諸婆羅門;婆羅門受已,即便毀壞,各共分之。彌勒菩薩,見此妙臺,須臾無常,知一切法,皆亦磨滅;修無常想,出家學道,坐於龍華菩提樹下——樹莖枝葉,高五十里——即以出家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爾時,諸天龍神王,不現其身,而雨華香,供養於佛;三千大千世界,皆大震動,佛身[12]出光,照無量國,應可度者,皆得見佛。

「爾時,人民各作是念:『雖復千萬億歲,受五欲樂,不能得免,三惡道苦,妻子財產,所不能救,世間無常,命難久保。我等今者,宜於佛法,修行梵行。』作是念已,出家學道。時蠰佉王,亦共八萬四千大臣,恭敬圍繞,出家學道;復有八萬四千諸婆羅門,聰明大智,於佛法中,亦共出家;復有長者,名須達那,今須達長者是,是人亦與八萬四千人俱共出家;復有梨師達多、富蘭那兄弟,亦與八萬四千人出家;復有二大臣,一名栴檀,二名須曼,王所愛重,亦與八萬四千人俱,於佛法中出家;蠰佉王寶女,名舍彌婆帝,今之毘舍佉是也,亦與八萬四千婇女,俱共出家;蠰佉王太子,名曰天色,今提[13]婆娑那是,亦與八萬四千人,俱共出家;彌勒佛親族,婆羅門子,名須摩提,利根智慧,今欝多羅是,亦與八萬四千人俱,於佛法中出家。如是等無量千萬億眾,見世苦惱,皆於彌勒佛法中出家。

「爾時彌勒佛,見諸大眾,作是念言:『今諸人等,不以生天樂故,亦復不為今世樂故,來至我所,但為涅槃常樂因緣。是諸人等,皆於佛法中,種諸善根,釋迦牟尼佛遣來付我,是故今者,皆至我所,我今受之。是諸人等,或以讀誦、分別決定修妬路、毘尼、阿毘曇藏,修諸功德,來至我所。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幡蓋、華香,供養於佛,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布施、持齋,修習慈心,行此功德,來至我所。或為苦惱眾生,令其得樂,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持戒、忍辱,修清淨慈,以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施僧常食,齋講設會供養飯食,修此功德,來至我所。或以持戒、多聞,修行禪定、無漏智慧,以此功德,來至我所。或[1]以起塔、供養舍利,以此功德,來至我所。善哉釋迦牟尼佛!能善教化如是等百千萬億眾生,令至我所。』

「彌勒佛如是三稱讚釋迦牟尼佛,然後說法,而作是言:『汝等眾生,能為難事,於彼惡世貪欲、瞋恚、愚癡、迷惑、短命人中,能修持戒,作諸功德,甚為希有。爾時眾生,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不知道法,互相惱害,近刀兵劫,深著五欲,嫉妬諂曲,佞濁邪偽,無憐愍心,更相殺害,食肉飲血。汝等[2]能於其中,修行善事,是為希有。善哉釋迦牟尼佛!以大悲心,能於苦惱眾生之中,說誠實語,示我當來,度脫汝等;如是之師,甚為難遇,深心憐愍惡世眾生,救拔苦惱,令得安隱。釋迦牟尼佛為汝等故,以頭布施,割截耳、鼻、手足、支體、受諸苦惱,以利汝等。』

「彌勒佛如是開導、安慰無量眾生,令其歡喜,然後說法。福德之人,充滿其[3]中,恭敬信受,渴仰大師,各欲聞法,皆作是念:『五欲不淨,眾苦之本,又能除捨憂慼愁惱,知苦樂法皆是無常。』彌勒佛觀察,時會大眾,心淨調柔,為說四諦,聞者同時得涅槃道。

「爾時彌勒佛於華林園,其園縱廣,一百由旬,大眾滿中;初會說法,九十六億人得阿羅漢;第二大會說法,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第三大會說法,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彌勒佛既轉法輪,度天人已,將諸弟子,入城乞食。無量淨居天眾,恭敬從佛,入翅頭末城。當入城時,現種種神力,無量變現。釋提桓因與欲界諸天,梵天王與色界諸天,作百千伎樂,歌詠佛德,[4]雨天諸華、栴檀末香,供養於佛;街巷道陌,竪諸幡蓋,燒眾名香,其煙如雲。世尊入城時,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合掌恭敬以偈讚曰:

「『正遍知者兩足尊, 天人世間無與等,
十力世尊甚希有, 無上最勝良福田;
其供養者生天上, 稽首無比大精進。』
「爾時天人、羅剎等,見大力魔,佛降伏之,千萬億無量眾生,皆大歡喜,合掌唱言:『甚為希有!甚為希有!如來神力,功德具足,不可思議。』是時,天人以種種雜色蓮花,及曼陀羅花,散佛前地,積至于膝,諸天空中作百千伎樂,歌歎佛德。爾時,魔王於初夜、後夜,覺諸人民,作如是言:『汝等既得人身,值遇好時,不應竟夜,[5]眠睡覆心;汝等若立、若坐,[6]常勤精進、正念,諦觀五陰無常、苦、空、無我。汝等勿為放逸,不行佛教,若起惡業,後必致悔。』時街巷男女,皆効此語言:『汝等勿為放逸,不行佛教,若起惡業,後必有悔;當勤方便,精進求道,莫失法利,而徒生徒死也;如是大師,拔苦惱者,甚為難遇,堅固精進,當得常樂涅槃。』

「爾時,彌勒佛諸弟子,普皆端正,威儀具足,厭生老病死,多聞廣學,守護法藏,行於禪定,得離諸欲,如鳥出㲉。爾時,彌勒佛欲往長老大迦葉所,即與四眾俱,就耆闍崛山,於山頂上,見大迦葉。時男女大眾,心皆驚怪。彌勒佛讚言:『大迦葉比丘,是釋迦牟尼佛大弟子,釋迦牟尼佛於大眾中,常所讚歎頭陀第一;通達禪定解脫三昧,是人雖有[7]大神力,而無高心,能令眾生,得大歡喜,常愍下賤、貧惱眾生,救拔苦惱,令得安隱。』彌勒佛讚大迦葉骨身言:『善哉大神德!釋師子大弟子大迦葉,於彼惡世,能修其心。』爾時人眾,見大迦葉為彌勒佛所讚,百千億人因是事已,厭世得道。是諸人等,念釋迦牟尼佛,於惡世中,教化無量眾生,令得具六神通,成阿羅漢。爾時,說法之處,廣八十由旬,長百由旬;其中人眾,若坐若立,若近若遠,各各自見佛在其前,獨為說法。

「彌勒佛住世六萬歲,憐愍眾生,令得法眼;滅度之後,法住於世,亦六萬歲。汝等宜應精進,發清淨心,起諸善業,得見世間燈明彌勒佛身,必無疑也。」

佛說是經已,舍利弗等歡喜受[8]持。

[9]佛說彌勒下生[10]成佛經


顯示版權資訊
貼文者 : : hui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唐意淨譯) - 2024-02-05 21:06:29


T0455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卷/篇章 一
No. 455 [Nos. 453, 454]
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1]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2]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城鷲峯山上,與大苾[3]芻眾俱。

爾時,大智舍利子法將中最,哀愍世間,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少諮問,願垂聽許!」

佛告舍利[4]弗:「隨汝所問,我當為說。」

時,舍利子即以伽他請世尊曰:

「大師所授記, 當來佛下生;
彼號為慈氏, 如前後經說。
唯願人中尊, [5]伽陀重分別;
彼神通威德, 我今樂欲聞。」
佛告舍利子: 「應至心諦聽;
當來慈氏尊, 為汝廣宣說。
爾時大海水, 以漸減三千;
二百踰繕那, 為顯輪王路。
贍部洲縱廣, 有萬踰繕那;
有情住其中, 在處皆充滿。
國土咸富盛, 無罰無災厄;
彼諸男女等, 皆由善業生。
地無諸棘刺, 唯生青軟草;
履踐隨人足, 喻若覩羅綿。
自然出香稻, 美味皆充足;
諸樹生衣服, 眾綵共莊嚴。
樹高三[6]俱舍, 花菓常充實;
[7]時彼國中人, 皆壽八[8]萬歲。
無有諸疾苦, 離惱常安樂;
具相悉端嚴, 色力皆圓滿。
人患有三種, 食衰老便利;
女年五百歲, 方乃作婚姻。
諸有欲便利, 地裂而容受;
人命將終盡, 自往詣屍林。
城名妙幢相, 輪王之所都;
縱十二由旬, 廣七由旬量。
其中所居者, 皆曾植妙因;
此城有勝德, 住者咸歡喜。
樓臺并却敵, 七寶之所[9]成;
關鑰及門庭, 種種寶嚴飾。
繞堞諸隍塹, 皆營以妙珍;
名花悉充滿, 好鳥皆翔集。
七行多羅樹, 周匝而圍遶;
眾寶以莊嚴, 皆懸網鈴[10]鐸。
微風吹寶樹, 演出眾妙聲;
猶如奏八音, 聞者生歡喜。
處處有池沼, 彌覆雜色花;
園苑擢芳林, 莊嚴此城郭。
國中有聖主, 其名曰餉佉;
金輪王四洲, 富盛多威力。
其王福德業, 勇健兼四兵;
七寶皆成就, 千子悉具足。
四海咸清肅, 無有戰兵戈;
正法理群生, 設化皆平等。
王有四大藏, 各在諸國中;
[11]一一藏皆有, 珍寶百萬億。
羯陵伽國內, 藏名氷竭羅;
蜜絺羅國中, 般逐迦大藏;
伊羅鉢羅藏, 安處揵陀國;
婆羅痆斯境, 藏名為餉佉。
此諸四伏藏, 咸屬餉佉王;
百福之所資, 果報咸成就。
輔國之大臣, 婆羅門善淨;
四明皆曉達, 多聞為國師。
博通諸雜論, 善教有聞持;
訓解及聲明, 莫不咸究了。
有女名淨妙, 為大臣夫人;
名稱相端嚴, 見者皆歡悅。
大丈夫慈氏, 辭於[12]喜足天;
來託彼夫人, 作後身生處。
既懷此大聖, 滿足於十月;
於是慈尊母, 往趣妙花園。
至彼妙園中, 不坐亦不臥;
徐立攀花樹, 俄誕勝慈尊。
爾時最勝尊, 出母右脇已;
如日出雲翳, 普放大光明。
不染觸胞胎, 如蓮花出水;
光流三界內, 咸仰大慈輝。
當爾降生時, 千眼帝釋[13]主;
躬自擎菩薩, 欣逢兩足尊。
菩薩於此時, 自然行七步;
而於足履處, 皆出寶蓮花。
遍觀於十方, 告諸天人眾;
我此身最後, 無生證涅槃。
龍降清涼水, 澡沐大悲身;
天散殊妙花, 虛空遍飄灑。
諸天持白蓋, 掩庇大慈尊;
各生希有心, 守護於菩薩。
褓母擎菩薩, 三十二相身;
具足諸光明, 捧持[1]來授母。
御者進雕輦, 皆用寶莊嚴;
母子昇其中, 諸天共持[2]輿。
千種妙音樂, 引導而還宮;
慈氏入都城, 天花如雨落。
慈尊誕降日, 懷妊諸婇女;
[3]普得身安隱, 皆生智慧男。
善淨慈尊父, 覩子奇妙容;
具三十二相, 心生大歡喜。
父依占察法, 知子有二相;
處俗作輪王, 出家成正覺。
菩薩既成立, 慈愍諸群生;
眾苦險難中, 輪迴常不息。
金色光明朗, 聲如大梵音;
目等青蓮葉, 支體悉圓滿。
身長八十肘, 二十肘肩量;
面廣肩量半, 滿月相端嚴。
菩薩明眾藝, 善教受學者;
請業童蒙等, 八萬四千人。
時彼餉佉[4]王, 建立七寶幢;
幢高七十尋, 廣有尋[5]六十。
寶幢造成已, 王發大捨心;
施與婆羅門, 等設無遮會。
其時諸梵志, 數有一千人;
得此妙寶幢, 毀坼須臾頃。
菩薩覩斯已, 念世俗皆然;
生死苦羈籠, 思求於出離。
祈誠寂滅道, 棄俗而出家;
生老病死中, 救之令得出。
慈尊興願[6]曰, 八萬四千人;
俱生厭離心, 並隨修梵行。
於初發心夜, 捨俗而出家;
還於此夜中, 而昇等覺地。
時有菩提樹, 號名曰龍花;
高四踰繕那, 蓊欝而榮茂。
枝條覆四面, 蔭六[*]俱盧舍;
慈氏大悲尊, 於下成正覺。
於人中尊勝, 具八梵音聲;
說法度眾生, 令離諸煩惱。
苦及苦生處, 一切皆除滅;
能修八正道, 登彼涅槃岸。
為諸清信者, 說此四真諦;
得聞此[7]如法, 至誠而奉持。
於妙花園中, 諸眾如雲集;
滿百由旬內, 眷屬皆充滿。
彼輪王餉佉, 聞深妙法已;
罄捨諸珍寶, 祈心慕出家。
不戀[8]上宮闈, 至求於出離;
八萬四千眾, 咸隨而出家。
復八萬四千, 婆羅門童子;
聞王捨塵俗, 亦來求出家。
主藏臣長者, 其名曰善財;
并與千眷屬, 亦來求出家。
寶女毘舍佉, 及餘諸從者;
八萬四千眾, 亦來求出家。
復過百千數, 善男善女等;
聞佛宣妙法, 亦來求出家。
[9]天上天人尊, 大慈悲聖主;
普觀眾心已, 而演出要法。
告眾:『汝應知, 慈悲釋迦主;
教汝修正道, 來生我法中。
或以香花鬘, 幢幡蓋嚴飾;
供養牟尼主, 來生我法中。
或欝金沈水, 香泥用塗拭;
供養牟尼塔, 來生我法中。
或歸佛法僧, 恭敬常親近;
[A1]常修諸善行, 來生我法中。
或於佛法中, 受持諸學處;
善護無缺犯, 來生我法中。
或於四方僧, 施衣服飲食;
並奉妙醫藥, 來生我法中。
或於四齋辰, 及在神通月;
受持八支戒, 來生我法中。』
或以三種通, 神境記教授;
化[10]道聲聞眾, 咸令煩惑除。
初會為說法, 廣度諸聲聞;
九十六億人, 令出煩惱障。
第二會說法, 廣度諸聲聞;
九十四億人, 令渡無明海。
第三會說法, 廣度諸聲聞;
九十二億人, 令心善調伏。
三轉法輪已, 人天普純淨;
將諸弟子眾, 乞食入城中。
既入妙幢城, 衢巷皆嚴飾;
為供養佛故, 天雨曼陀花。
四王及梵王, 並餘諸天眾;
香花鬘供養, 輔翼大悲尊。
大威德諸天, 散以妙衣服;
繽紛遍城邑, 瞻仰大醫王。
以妙寶香花, 散灑諸衢街;
履踐於其上, 喻若覩羅綿。
音樂及幢幡, 夾路而行列;
人天帝釋眾, 稱讚大慈尊:
『南謨天上尊, 南謨士中勝;
善哉薄伽梵, 能哀愍世間。』
有大威德天, 當作魔王眾;
歸心合掌禮, 讚仰於導師。
梵王諸天眾, 眷屬而圍遶;
各以梵音聲, 闡揚微妙法。
於此世界中, 多是阿羅漢;
蠲除有漏業, 永離煩惱苦。
人天龍神等, 乾闥阿修羅;
羅剎及藥叉, 皆歡喜供養。
彼時諸大眾, 斷障除疑惑;
超越生死流, 善修清淨行。
彼時諸大眾, 離著棄珍財;
無我我所心, 善修清淨行。
彼時諸大眾, 毀破貪愛網;
圓滿靜慮心, 善修清淨行。
慈氏天人尊, 哀愍有情類;
期於六萬歲, 說法度眾生。
化滿百千億, 令度煩惱海;
有緣皆拯濟, 方入涅槃城。
慈氏大悲尊, 入般涅槃後;
正法住於世, 亦滿六萬年。
若於我法中, 深心能信受;
當來下[1]生日, 必奉大悲尊。
若有聰慧者, 聞說如是事;
誰不起欣樂, 願逢慈氏尊。
若求解脫人, 希遇龍花會;
常供養三寶, 當勤莫放逸。」
爾時,世尊為舍利子及諸大眾,記說當來慈氏事已,復告舍利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法已,受持讀誦、為他演說、如說修行、香花供養、書寫經卷,是諸人等當來之世,必得值遇慈氏下生,於三會中咸蒙救度。」

爾時,世尊說此頌已,舍利子及諸大眾,歡喜信受,頂戴奉行。

[2]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

[3]按《開元錄》,《彌勒下生經》前後六譯,三存三失,而此本亦在三存之一也,則宋藏無此經者,失之耳,今得於丹藏而編入之。


顯示版權資訊
貼文者 : : jwjwo

持心梵天所問經 - 2024-03-01 18:37:24

.
貼文者 : : hui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姚秦鳩摩羅什譯) - 2024-03-03 00:17:50


T0456 佛說彌勒大成佛經卷/篇章 一
No. 456
[4]佛說彌勒[5]大成佛經

姚秦[6]龜茲國三[7]藏鳩摩羅什[8]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摩伽陀國[9]波沙山[10](孤絕山也)——過去諸佛常降魔處——夏安居中,與舍利弗經行山頂,而說偈言:

「一心善諦聽! 光明大三昧,
無比功德人, 正爾當出世。
彼人說妙法, [11]悉皆得充足;
如渴飲甘露, 疾至解脫道。」
時,四部眾平治道路、[12]灑掃燒香,皆悉來集,持諸供具,供養如來及比丘僧。諦觀如來,喻如孝子視於慈父;如渴思飲,愛念法父亦復如是。各各同心,欲請法王轉正法輪,諸根不動,心心相次,流[13]注向佛。是時,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各從坐起,右遶世尊,五體投地,向佛泣淚。

爾時,大智舍利弗齊整衣服,偏袒右肩,知法王心,善能隨順,學佛法王,轉正法輪,是佛輔臣,持法大將,憐愍眾生故,欲令脫苦縛,白佛言:「世尊!如來向者於山頂上說偈,讚歎第一智[14]人,前後經中之所未說;此諸大眾,心皆渴仰,淚如盛雨,欲聞如來說未來佛,開甘露道。彌勒名字、功德、神力、國土莊嚴,以何善根?何戒?何施?何定?何慧?何等智力得見彌勒?於何心中修八正路?」

舍利弗發此問時,百千天子、無數梵王,合掌恭敬,異口同音[15]共發是問,白佛言:「世尊!願使我等,於未來世得見人中最大果報,三界眼目光明彌勒,普為眾生說大慈悲。」并八部眾亦皆如此,恭敬叉手,勸請如來。

爾時梵王與諸梵眾,異口同音合掌讚歎,而說頌曰:

「南無滿月, 具足十力; 大精進將,
勇猛無畏。 一切智人, 超出三有;
成三達智, 降伏四魔。 身為法器,
心如虛空; 靜然不動, 於有非有;
於無非無, 達解空法。 世所讚歎,
我等同心, 一時歸依, 願轉法輪。」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當為汝等,廣分別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汝等今者,以妙善心。欲問如來無上道業摩訶般若,如來明見,如觀掌中菴摩勒果。」

告舍利弗:「若於過去七佛所,得聞佛名,禮拜供養,以是因緣,淨除業障。復聞彌勒大慈根本,得清淨心,汝等今當一心合掌,歸依未來大慈悲者,我當為汝廣分別說。彌勒佛國從於淨命,無諸諂偽,檀波羅蜜、尸[1]羅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得不受不著。以微妙十願大莊嚴,得一切眾生起柔軟心,得見彌勒大慈所攝,生彼國土,調伏諸根,隨順佛化。

「舍利弗!四大海水面,各減少三千由旬,時閻浮提地縱廣正等十千由旬,其地平淨如流璃鏡。大適意華、悅可意華、極大[2]香華、優曇鉢花、大金[3]葉華、七寶[*]葉華、白銀[*]葉華,華鬚柔軟狀如天繒;生吉祥菓,香味具足,軟如天[4]綿。叢林樹華,甘果美[5]妙,極大茂盛,過於帝釋歡喜之園,其樹高顯,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雞飛相及,皆由今佛種大善根,行慈心報,俱生彼國。智慧威德,五欲眾具,快樂安隱,亦無寒熱風火等[6]病,無九惱苦,壽命具足八萬四千歲,無有中夭,人身悉長一十六丈,日日常受極妙安樂,遊深禪定以為樂器。唯有三病:一者飲食,二者便利,三者衰老;女人年五百歲爾乃行嫁。

「有一大城名翅頭末,縱廣一千二百由旬,高七由旬,七寶莊嚴,自然化生七寶樓閣,端嚴殊妙,莊校清淨。於窓牖間[7]列諸寶女,手中皆執真珠羅網,雜寶莊校以覆其上;密懸寶鈴聲如天樂;七寶行[8]樹,間樹渠泉,皆七寶成,流異色水,更相暎發,交橫徐[9]逝,不相妨礙,其岸兩邊,純布金沙,街巷道陌,廣十二里,[*]悉皆清淨,猶如天園,[10]掃灑清淨。

「有大龍王,名多羅尸棄,福德威力皆悉具足。其池近城,龍王宮殿,如七寶樓,顯現[11]于外,常於夜半化作人像,以吉祥瓶盛香色水,灑淹塵土,其地潤澤,譬[12]如油塗,行人往來無有塵坌。

「是時世人福德所致,巷陌處處有明珠[13]柱,光[14]喻於日四方各照八十由旬,純黃金色,其[15]光照燿,晝夜無異,燈燭之明,猶若聚墨。香風時來,吹明珠柱,雨寶瓔珞,眾人皆用,服者自然如三禪樂。處處皆有金銀、珍寶、摩尼珠[16]等,積用成山,寶山放光普照城內,人民遇者,皆悉歡喜,發菩提心。

「有大夜叉神,名跋陀婆羅賒塞迦[17](秦言善教),晝夜擁護翅頭末城及諸人民。灑掃清淨,設有便利,地裂受之,受已還合,生赤蓮華以蔽穢氣。

「時世人民若年衰老,自然行詣山林樹下,安樂淡泊,念佛取盡,命終多生大梵天上及諸佛前。

「其土安隱,無有怨賊劫竊之患,城邑聚落無閉門者,亦無衰惱、水火、刀兵及諸飢饉毒害之難。人常慈心,恭敬和順,調伏諸根,如子愛父、如母愛子,語言謙遜,皆由彌勒慈心訓導,持不殺戒、不噉肉故,以此因緣生彼國者,諸根[18]恬靜,面貌端正,威相具足,如天童子。

「復有八萬四千眾寶小城以為眷屬,翅頭末城最處其中。男女大小雖遠若近,佛神力故,兩得相見,無所障礙。夜光摩尼如意珠華,遍滿世界,雨七寶花鉢、頭摩華、優鉢羅華、拘物頭華、分陀利華、曼陀羅華、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華,彌布其地;或復風吹迴旋空中。

「時,彼國界城邑聚落、園林浴池、泉河流[19]沼,自然而有八功德水;命命之鳥、鵝、鴨、鴛鴦、孔雀、鸚鵡、翡翠、舍利、美音、鳩鵰、羅耆婆闍婆、快見鳥等,出妙音聲;復有異類妙音之鳥,不可稱數,遊集林池。金色無垢淨光明華、無憂淨慧日光明華、鮮白七日香華、瞻蔔六色香華,百千萬種水陸生華,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香淨無比,晝夜常生,終無萎時。有如意果樹,香美無比,充滿國界。香樹金光生寶山間,充滿國界,出適意香,普熏一切。

「爾時,閻浮提中常有好香,譬[20]若香山。流水美好,味甘除患,雨澤隨時。天園成熟,香美稻種,天神力故,一種七穫,用功甚少,所收甚多,穀稼滋茂,無有草穢。眾生福德本事果報,入口[21]銷化,百味具足,香美無比氣力充實。

「其國爾時有轉輪聖王,名曰[22]穰佉。有四種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具三十二大人相好。王有千子,勇猛端正,怨敵自伏。王有七寶:一、金輪寶,千輻轂輞皆悉具足。二、白象寶,白如雪山,七[23]胑拄地,嚴顯可觀猶如山王。三、紺馬寶,朱鬣[1]髦尾,足下生華,七寶蹄甲。四、神珠寶,明顯可觀,長於[2]二肘,光明雨寶,適眾生願。五、玉女寶,顏色美妙,柔軟無骨。六、主藏臣,口中吐寶,足下雨寶,兩手出寶。七、主兵臣,[3]宜動身時,四兵如雲,從空而出。千子七寶,國界人民,一切相視不懷惡意,如母愛子。

「時,王千子各取珍寶,於正殿前作七寶臺,有三[4]十重高,十三由旬,千頭千輪,遊行自在。有四大寶藏,一一大藏,各有四億小藏圍繞。伊鉢多大藏,在乾陀羅國;般軸迦大藏,在彌[5]緹羅國;賓伽羅大藏,在須羅吒國;穰佉大藏,在婆羅㮈國古仙山處。此四大藏,自然開發顯大光明,縱廣正等一千由旬,滿中珍寶,各有四億小藏附之,有四大龍,各自守護。此四大藏及諸小藏,自然[6]踊出形如蓮華。無央數人皆共往觀,是[*]時眾寶無守護者,眾人見之,心不貪著,棄之於地,猶如瓦石、草木、土塊。時人見者,心生厭離,各各相謂而作是言:『如佛所說,往昔眾生為此寶故,共相殘害,更相偷劫、欺誑、妄語,令生死[7]苦緣,展轉增長,墮大地獄。』翅頭末城,眾寶羅網彌覆其上,寶鈴莊嚴,微風吹動,其音和雅,如扣鐘[8]磬,演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時,城中有大婆羅門主,名修梵摩,婆羅門女名梵摩拔提,心性[9]和弱,彌勒託生以為父母。雖處胞胎如遊天宮,放大光明塵垢不障,身紫金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坐寶蓮華,眾生視之無有厭足,光明晃耀不可勝[10]視,諸天世人所未曾覩;身力無量,一一節力,普勝一切大力龍象;不可思議毛孔光明,照耀無量,無有障礙;日月、星宿、水火珠光,皆悉不現,猶如埃塵。身長釋迦牟尼佛八十肘(三十二丈),[A1]胷廣二十五肘(十丈),面長十二肘半(五丈),鼻高修直當[11]于面門,身相具足,端正無比,成就相好。一一相,八萬四千好以自莊嚴,如鑄金像。一一好中,流出光明,照千由旬;肉眼清徹,青白分明;常光繞身,面百由旬。日月星[12]宿、真珠摩尼、七寶行樹皆悉明耀,現於佛光,其餘眾光不復為用,佛身高顯如黃金山,見者自然脫三惡趣。

「爾時,彌勒諦觀世間五欲過患,眾生受苦,沈沒長流,在大生死,甚可憐愍!自以如是正念,觀察苦、空、無常,不樂在家,厭家迫迮,猶如牢獄。

「時[13]蠰佉王共諸大臣國土人民,持七寶臺,有千寶帳及千寶軒、千億寶鈴、千億寶幡、寶器千口、寶甕千口,奉上彌勒。彌勒受已,施諸婆羅門;婆羅門受已,即便毀壞,各共分之。諸婆羅門觀見彌勒能作大施,生[14]大奇特心。彌勒菩薩見此寶臺須臾無常,知有為法皆悉磨滅,修無常想,讚過去佛清涼甘露無常之偈:

「『諸行無常, 是生滅法; 生滅滅已,
寂滅為樂。』
「說此偈已,出家學道,坐於金剛莊嚴道場,龍花菩提樹下。枝如寶龍,吐百寶華,一一花葉作七寶色,色色異果,適眾生意,天上人間為無有比,樹高五十由旬,枝葉四布放大光明。

「爾時,彌勒與八萬四千婆羅門俱詣道場,彌勒即自剃髮出家學道,早起出家;即於是日初夜降四種魔,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說偈言:

「『久念眾生苦, 欲拔無由脫;
今者證菩提, [15]霍然無所[16]礙。
亦達眾生空, 本性相如實;
永更無憂苦, 慈悲亦無緣。
本為救汝等, 國城及頭目,
妻子與手足, 施人無有數。
今始得解脫, 無上大寂滅;
當為汝等說, 廣開甘露道。
如是大果報, 皆從施戒慧,
六種大忍生, 亦從大慈悲,
無染功德得。』
「說此偈已,默[A2]然而住。時諸天、龍、鬼神王不現其身,而雨天花供養於佛。三千大千世界六變震動,佛身出光[17]照於無量,應可度者皆得見佛。

「爾時,釋提桓因、護世天王、大梵天王、無數天子,於花林園頭面禮足,合掌勸請轉於法輪。

「時,彌勒佛默然受請,告梵王言:『我於長夜受大苦惱,修行六度,始於今日法海[18]滿,建法幢、擊法鼓、吹法[19]蠡、雨法雨,正爾當為汝等說法。諸佛所轉八聖道輪,諸天世人無能轉者;其義平等直至無上,無為寂滅,為諸眾生斷長夜苦;此法甚深,難得難入、難信難解,一切世間無能知者、無能見者,洗除心垢,得萬梵行。』說是語時,復有他方無數百千萬億天子、天女、大梵天王乘天宮殿,持天花香奉獻如來,繞百千匝,五體投地合掌勸請;諸天伎樂不鼓自鳴。時,諸梵王異口同[1]聲,而說偈言:

「『無量無數歲, 空過無有佛;
眾生墮惡道, 世間眼目滅。
三惡道增廣, 諸天路永絕;
今日佛興世, 三惡道殄滅。
增長天人眾, 願開甘露門;
令眾心無著, 疾疾得涅槃。
我等諸梵王, 聞佛出世間;
今者得值[2]佛, 無上大法王。
梵天宮殿盛, 身光亦明顯;
普為十方眾, 勸請大導師;
唯願開甘露, 轉無上法輪。』
「說此偈已,頭面作禮,復更合掌慇懃三請:『唯願,世尊!轉於甚深微妙法輪,為拔眾生苦惱根[3]栽,遠離三毒,破四惡道不善之業。』

「爾時世尊為諸梵王,即便微笑出五色光,默然許之。時諸天子無數大眾,聞佛許可,歡喜無量,遍體踊躍;譬如孝子新喪,慈父忽然還活,大眾歡喜亦復如是。時諸[4]天眾右遶世尊,經無數匝,敬愛無厭,却住一面。

「爾時,大眾皆作是念:『[5]雖復[6]千億歲受五欲樂,不能得免三惡道苦,妻子財產所不能救。世間無常,命難久保,我等今者,於佛法中淨修梵行。』作是念已,復更念言:『設受五欲經無數劫,如無想天壽無量億歲,與諸婇女共相娛樂,受細滑觸,會歸磨滅,墮三惡道受無量苦。所樂無幾,猶如幻化,蓋不足言,入地獄時,大火[7]洞然,百億萬劫受無量苦,求脫叵得?如此長夜,苦厄難拔,今日遇佛,宜勤精進。』

「時[8]穰佉王高聲唱言:

「『設復生天樂, 會亦歸磨滅。
不久墮地獄, 猶如猛火聚。
我等宜時速, 出家學佛道。』
「說是語已,時穰佉王與八萬四千大臣恭敬圍繞;及四天王送轉輪王,至花林園龍花樹下,詣彌勒佛求索出家,為佛作禮,未舉頭頃,鬚髮自落,袈裟著[9]身,便成沙門。

「時,彌勒佛共穰佉王,與八萬四千大臣、[10]諸比丘等恭敬圍繞,并與無數天龍八部,入翅頭末城。足躡門閫,娑婆世界六種震動,閻浮提地化為金色,翅頭末大城中央,其地金剛,有過去諸佛所坐金剛寶座,自然[11]踊出眾寶行樹。天於空中雨大寶華,龍王作眾伎樂,口中吐華——毛孔雨華,用供養佛。佛於此座轉正法輪,謂是苦——苦聖諦,謂是集——集聖諦,謂是滅——滅聖諦,謂是道——道聖諦。并為演說三十七品助菩提法,亦為宣說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等。

「爾時大地六種震動,如此[12]音聲聞[*]于三千大千世界,復過是數無量無邊,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膩吒天。

「時,四天王各各將領無數鬼神,高聲唱言:『佛日出[13]時,降法雨露,世間眼目,今者始開,普令[14]大地一切八部,於佛有緣,皆得聞知。』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乃至大梵天,各各於己所統領處高聲唱言:『佛日出世,降[15]注甘露,世間眼目,今者始開,有緣之者,皆悉聞知。』

「時,諸龍王八部,山神、樹神、藥草神、水神、風神、火神、地神、城池神、屋宅神等,踊躍歡喜,高聲唱言。

「復有八萬四千諸婆羅門,聰明大智,於佛法中亦隨大王出家學道。復有長者名須達那,今須達長者是,亦與八萬四千人俱共出家。復有[16]梨師達多、富蘭那兄弟,亦與八萬四千人俱共出家。復有二大臣:一名梵檀[17]末利、二名須曼那——王所愛重——亦與八萬四千人俱,於佛法中出家學道。轉輪王寶女名舍彌婆帝,今之毘舍佉母是也,[18]亦與八萬四千婇女俱共出家。穰[19]佉太子名天金色,今提婆婆那長者子是,亦與八萬四千人俱共出家。彌勒佛親族婆羅門子名須摩提,利根智慧,今欝多羅善賢比丘尼子是,亦與[20]六萬人俱,於佛法中俱共出家。穰佉王千子,唯留一人用嗣王位,餘九百九十九人,亦與八萬四千人,於佛法中俱共出家。如是等無量億眾,見世苦惱,五陰熾然,皆於彌勒佛法中俱共出家。

「爾時,彌勒佛以大慈心語諸大眾言:『汝等今者不以生天樂故,亦復不為今世樂故,來至我所,但為涅槃常樂因緣,是諸人等皆於佛法中種諸善根。釋迦牟尼佛出五濁世,種種呵責為汝說法,無奈汝何,教[1]殖來緣。[2]今得見我,我今攝受是諸人等,或以讀誦分別決定修多羅、毘尼、阿毘曇,為他演說、讚歎義味,不生嫉妬教於他人,令得受持,修諸功德來生我所;或以衣食施人、持戒、智慧,修此功德來生我所;或以妓樂、幡蓋、華香燈明供養於佛,修此功德來生我所;或以施[3]僧常食、起立僧[4]房、四事供養,持八戒齋修習慈心,行此功德來生我所;或為苦惱眾生深生慈悲,以身代[5]受,令其得樂,修此功德來生我所;或以持戒、忍辱,修[6]淨慈心,以此功德來生我所;或造僧祇四方無礙、齋講設會、供養飯食,修此功德來生我所;或以持戒、多聞、修行禪定無漏智慧,以此功德來生我所;或有起塔供養舍利,念佛法身,以此功德來生我所;或有[7]厄困、貧窮、孤獨,繫屬於他,王法所加,臨當刑戮,作八難業,受大苦惱,[8]拔濟彼等令得解脫,修此功德來生我所;或有恩愛別離,朋黨諍訟,極大苦惱,以方便力令得和合,修此功德來生我所。』

「說是語已,稱讚釋迦牟尼佛:『善哉,善哉!能於五濁惡世,教化如是等百千萬億諸惡眾生,令修善本,來生我所。』時,彌勒佛如是三稱讚釋迦牟尼佛,而說偈言:

「『忍辱勇猛大導師, 能於五濁不善世,
教化成熟惡眾生, 令彼修行得見佛。
荷負眾生受大苦, [9]今入常樂無為處,
教彼弟子來我所。 我今為汝說四諦,
亦說三十七菩提, 莊嚴涅槃十二緣;
汝等宜當觀無為, 入於空寂本無處。』
「說此偈已,復更讚歎:『彼時眾生於苦惡世,能為難事;貪欲、瞋恚、愚癡、迷惑、短命人中,能修持戒,作諸功德,甚為希有。爾時,眾生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不知道法,互相惱害,近刀兵劫;深著五欲,嫉妬諂[10]佞,曲濁邪偽,無憐愍心,更相殺害,食肉飲血;不敬師長,不識善友,不[11]知報恩;生五濁世,不知慚愧;晝夜六時相續作惡,不知厭足,純造不善,五逆惡聚,魚鱗相[12]次;求不知厭,九親諸族不能相濟。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佛!以大方便,深厚慈悲,能於苦惱眾生之中,和顏美色,善巧智慧,說誠實語,示我當來,度脫汝等。如是導師明利智慧,世間希有,甚為難遇,深心憐愍惡[13]世眾生,為拔苦惱,令得安[14]隱,入第一義甚深法性。釋迦牟[15]尼三阿僧祇劫,為汝等故,修行難行苦行,以頭布施,割截耳鼻、手足、[16]胑體,受諸苦惱,為八[17]聖道,平等解脫,利汝等故。』

「時,彌勒佛如是開導,安慰無量諸眾生等,令其歡喜。彼時眾生,身純是法,心純是法,口常說法,福德智慧之人充滿其中,天人恭敬,信受渴仰。時,大導師各欲令彼聞於往昔苦惱之事,復作是念:『五欲不淨,眾苦之本。』又能除捨憂慼愁恨,知苦樂法,皆是無常,為說:『色、受、想、行、識,苦空、無常、無我。』說是語時,九十六億人不受諸法,漏盡意解,得阿羅漢,三明六通,具八解脫。三十六萬天子、二十萬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天龍八部中,有得須陀洹者、種辟支佛道因緣者、發無上道心者,數甚眾多不可稱計。

「[18]爾時,彌勒佛與九十六億大比丘眾,并穰佉王八萬四千大臣、比丘眷屬圍繞,如月天子諸星[19]宿從,出翅頭末城,還花林園重閣講堂。時,閻浮提城邑聚落,小王長者及諸四姓,皆悉來集龍花樹下花林園中。

「爾時,世尊[20]重說四諦、十二因緣,九十四億人得阿羅漢;他方諸天及八部眾六十四億恒河沙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住不退轉。

「第三大會,九十二億人得阿羅漢;三十四億天龍八部發三菩提心。

「時,彌勒佛說四聖諦深妙法輪,度天人已,將諸聲聞弟子、天龍八部一切大眾,入城乞食,無量淨居天眾,恭敬從佛入翅頭[21]未城。當入城時,佛現十八種神足,身下出水,如摩尼珠,化成光臺,照十方界;身上出火,如須彌山,流[22]紫金光;現[23]大滿空,化成琉璃;大復現小,如芥子許,泯然不現;於十方踊,於十方沒,令一切人皆如佛身。種種神力,無量變現,令有緣者皆得解脫。

「釋提桓因三十二輔臣與欲界諸天,梵天王與色界諸天,[24]并天子天女,脫天瓔珞及以天衣而散佛上,時諸天衣化成花蓋;諸天妓樂不鼓自鳴,歌詠佛德;密雨天花、栴檀雜香供養於佛;街巷道陌竪諸[25]幢幡,燒[26]諸名香其煙若雲。世尊入城時,大梵天王、釋提桓因,合掌恭敬,以偈讚佛:

「『正遍知者兩足尊, 天人世間無與等,
十力世尊甚希有, 無上最勝良福田,
其供養者生天上, 未來解脫住涅槃,
稽首無[1]上大精進, 稽首慈[2]心大導師。』
「東方天王提頭賴吒、南方天王毘[3]樓勒叉、西方天王毘[4]留博叉、北方天王毘沙門王,與其眷屬恭敬合掌,以清淨心讚歎世尊:

「『三界無有比, 大悲自莊嚴,
體解第一義。 不見眾生性,
及與諸法相, 同入空寂性,
善住無所有。 雖行大精進,
無為無足跡。 我今稽首禮,
慈心大導師。 眾生不見佛,
長夜受生死, 墜墮三惡道,
及作女人身。 今日佛興世,
拔苦施安樂, 三惡道已少。
女人無諂曲, 皆當得止息。
具足大涅槃, 大悲濟苦者,
施樂故出世。 本為菩薩時,
常施一切樂, 不殺不惱他,
忍心如大地。 我今稽首禮,
忍辱大導師; 我今稽首禮,
慈悲大丈夫。 自[5]免生死苦,
能拔眾生厄; 如火生蓮花,
世間無有比。』
「[6]爾時,世尊次第乞食,將諸比丘還至本處,入深禪定,七日七夜寂然不動。彌勒[7]佛弟子色如天色,普皆端正,厭生老病死,多聞廣學、守護法藏、行於禪定,得離諸欲,如鳥出㲉。

「爾時,釋提桓因與欲界諸天子,歡喜踊躍,復說偈言:

「『世間所歸大導師, 慧眼明淨見十方;
智力功德勝諸天, 名義[A3]具足福眾生。
願為我等群萌類, 將諸弟子詣彼山;
供養無惱釋迦師, 頭陀第一大弟子。
我等應得見過佛, 所著袈裟聞遺法;
懺悔前身濁惡劫, 不善惡業得清淨。』
「爾時,彌勒佛與娑婆世界前身剛強眾生及諸大弟子,俱往耆闍崛山。到山下已,安詳徐步,登狼跡山。到山頂已,舉足大指躡於山根,是時大地十八相動。既至山頂,彌勒以手兩向擘山,如轉輪王開大城門。

「爾時,梵王持天香油灌摩訶迦葉頂,油灌身已,擊大[A4]楗椎,吹大法蠡。摩訶迦葉即從滅盡定覺,齊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長跪合掌,持釋迦牟尼佛僧[A5]伽梨,授與彌勒而作是言:『大師釋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臨涅槃時,以此法衣付囑於我,令奉世尊。』

「時,諸大眾各白佛言:『云何今日此山頂上有人頭蟲,短小醜陋,著沙門服,而能禮拜恭敬世尊?』

「時,彌勒佛訶諸大[8]弟子,莫輕此人,而說偈言:

「『孔雀有好色, 鷹鶻鷂所食;
白象無量力, 師子子雖小,
撮食如塵土; 大龍身無量,
金翅鳥所搏; 人身雖長大,
肥白端正好; 七寶瓶盛糞,
污穢不可堪。 此人雖短小,
智慧如[9]練金; 煩惱習久盡,
生死苦無餘, 護法故住此。
常行頭陀事, 天人中最勝,
[A6]苦行無與等。 牟尼兩足尊,
遣來至我所, 汝等當一心,
合掌恭敬禮。』
「說是偈已,告諸比丘:『釋迦牟尼世尊,於五濁惡世教化眾生,千二百五十弟子中,頭陀第一,身體金色,捨金色婦,出家學道,晝夜精進,如救頭然,慈愍貧苦下[A7]賤眾生,恒福度之,為法住世,摩訶迦葉者,此人是也。』說此語已,一切大眾悉為作禮。

「爾時,彌勒持釋迦牟尼佛僧伽梨,覆右手不遍纔掩兩指,復覆左手亦掩兩指;諸人怪歎:『先佛卑小,皆由眾生貪濁憍慢之所致耳。』告摩訶迦葉言:『汝可現神足,并說[10]過去佛所有經法。』

「爾時,摩訶迦葉踊身虛空,作十八變,或現大身滿虛空中;大復現小如葶藶子,小復現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履地如水,履水如地,坐臥空中,身不陷墜;東踊西沒,西踊東沒,南踊北沒,北踊南沒,邊踊中沒,中踊邊沒,上踊下沒,下踊上沒;於虛空中,化作琉璃窟;承佛神力,以梵音聲,說釋迦牟尼佛十二部經。大眾聞已,怪未曾有。八十億人遠塵離垢,於諸法中不受諸法,得阿羅漢;無數天人發菩提心,繞佛三匝,還從空下,為佛作禮,說有為法皆悉無常。辭佛而退,還耆闍崛山,本所住處;身上出火,入般涅槃。收身舍利,山頂起塔。

「彌勒佛歎言:『大迦葉比丘,是釋迦牟尼佛於大眾中,常所讚歎頭陀第一,通達禪定解脫三昧,是人雖有大[1]神力而無高心,能令眾生得大歡喜,常愍下賤貧苦眾生。』

「彌勒佛歎大迦葉骨身言:『善哉!大神德!釋師子大弟子大迦葉!於彼惡世能修其心。』

「爾時,摩訶迦葉骨身即說偈言:

「『頭陀是寶藏, 持戒為甘露。
能行頭陀者, 必至不死地。
持戒得生天, 及與涅槃樂。』
「說此偈已,如琉璃水,還入塔中。」

「爾時,說法之處,廣八十由旬,長百由旬;其中人眾,若坐若立,若近若遠,[2]各見佛[3]在其前獨為說法。

「彌勒佛住世六萬億歲,憐愍眾生故,令得法眼;滅度之後,諸天世人,闍維佛身,時轉輪王收取舍利,於四天下,各起八萬四千塔;正法住世六萬歲,像法[4]二萬歲。汝等宜應[5]勤加精進,發清淨心,起諸善業,得見世間燈明彌勒佛身必無疑也。」

佛說[6]語已,尊者舍利弗、尊者阿難,即從座起,為佛作禮,胡跪合掌,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斯經?云何奉持[7]之?」

佛告阿難:「汝好憶持,普為天人分別演說,莫作最後斷法[8]人耶。此法之要,名一切眾生斷五逆[9]種,淨除業障、報障、煩惱障,修習慈心與彌勒共行,如是受持;亦名一切眾生得聞彌勒佛名,必免五濁世,不墮惡道經,如是受持;亦名破惡口業,心如蓮花,定見彌勒佛經,如是受持;亦名慈心不殺、不食肉經,如是受持;亦名釋迦牟尼佛以衣為信經,如是受持;亦名若有聞佛[10]名,決定得免八難經,如是受持;亦名彌勒成佛經,如是受持。」

佛告舍利弗:「[11]佛滅度後,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八部鬼神等,得聞此經,受持、讀誦、禮拜、供養,恭敬法師,破一切業障、報障、煩惱障,得見彌勒及賢劫千佛,三種菩提隨願成就,不受女人身,正見出家,得大解脫。」

說是語已,時諸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12]佛說彌勒[13]大成佛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彌勒來時經 - 2024-03-03 00:31:16


佛說彌勒來時經

失譯[14]人名附東晉錄

舍利弗者,是佛第一弟子,以慈心念天下,往到佛所前,長跪叉手問言:「佛常言:『佛去後,當有彌勒來。』願欲從佛聞之。」

佛言:「彌勒佛欲來出時,閻浮利內地山樹、草木皆焦盡。於今閻浮利地,周匝六十萬里,彌勒出時,閻浮利地東、西長四十萬里,南、北廣三十二萬里,地皆當生五種果蓏,四海內無山陵[15]嵠谷,地平如[16]砥,樹木皆長大。

「當是時,人民少貪婬、瞋恚、愚癡者,人民眾多,聚落家居,鷄鳴展轉相聞,人民皆壽八萬四千歲,女人五百歲乃行嫁,人民無病痛者。[17]盡天下人有三病:一者、意欲有所得;二者、飢渴;三者、年老。人民面目皆桃花色,人民皆敬重。

「有城名鷄頭末,鷄頭末城者當王國治,城周匝四百八十里,以[18]土築城,復以板著城,復以金、銀、琉璃、水精、珍寶著城。四面各十二門,門皆刻鏤,復以金、銀、琉璃、水精、珍寶著之。國王名僧羅,四海內皆屬僧羅,行即飛行,所可行處,人民鬼神皆傾側。

「城有四寶:一者、金,有龍守之,龍名倪𧑝鏠,主護金,龍所[19]居山地名犍陀;二者、銀,其國中復有守龍名[20]幡頭;三者、明月珠,所生地處名須漸,守珍龍名賓竭;四者、琉璃,所生城名氾羅那夷。

「有一婆羅門名須凡,當為彌勒作父。彌勒母名摩訶越題,彌勒當為作子。彌勒者種當作婆羅門,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身長十六丈。彌勒生墮城地,目徹視萬里內,頭中日光照四千里。彌勒得道為佛時,於龍華樹下坐,樹高四十里,廣亦四十里。彌勒得佛時,有八萬四千婆羅門,皆往到彌勒所師事之,則棄家作沙門。彌勒到樹下坐,用四月八日明星出時得佛道。

「國王僧羅聞彌勒得佛,則將八十四王,皆棄國捐王,以國付太子,共到彌勒佛所,皆除鬚髮為沙門。復有千八百婆羅門,皆到彌勒佛所作沙門,彌勒父母亦在其中。復有聖婆羅門千八十四人,皆復到彌勒佛所作沙門。

「國有大豪賢者,名須檀,人呼須達,復呼人民,以黃金持與彌勒佛及諸沙門,名聲日布方遠。須達復將賢善人萬四千人,到彌勒佛所作沙門。

「復有兄弟二人,兄名鼓達,弟名扶蘭,兄弟皆言:『我曹何[1]為是世間?寧可俱到佛所,求作沙門耶!』兄弟皆言:『我善便到彌勒佛所作沙門。』

「復有小女人輩八萬四千人,身皆著好衣、白珠、金銀、瓔珞,俱到彌勒佛所,皆脫著身珍寶以著地,白佛言:『我曹欲持是上佛及諸沙門,我欲從佛作比丘尼。』佛即令作比丘尼。

「彌勒佛坐,為諸比丘僧、比丘尼[2]說,皆是釋迦文佛時,誦經者、慈心者、布施者、不瞋恚者、作佛圖寺者、持佛骨著塔中者、燒香者、然燈者、懸繒者、散花者、讀經者。是諸比丘尼,皆釋迦文佛時人,持戒者、至誠者,於今皆來會是,聞諸比丘所說經[3]處者,皆於龍華樹下得道。

「彌勒佛初一會說經時,有九十六億人,皆得阿羅漢道。

「第二會說經時,有九十四億比丘,皆得阿羅漢。

「第三會說經,九十二億沙門,皆得阿羅漢。舉天上諸天,皆當持花散彌勒身上。

「彌勒佛當將諸阿羅漢,至雞頭末王所治城,王皆內宮中飯食,舉城皆明,夜時如晝日。彌勒於宮中坐,說經言:『[4]語不可不作,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5]讚。』佛說經已,諸比丘及王百官,皆當奉行佛經戒,皆得度世。」

佛說如是,彌勒佛却後六十億殘六十萬歲當來下。

佛說彌勒來時經
貼文者 : : hui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 2024-03-03 00:48:47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後[6]漢[7]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舍利弗前長跪白佛:「願欲有所問,[8]唯佛肯者,乃敢問。」

佛言:「善哉!善哉!舍利弗當問。[9]汝若從文殊尸利,但[10]聞怛薩阿竭署因緣法名,未悉得其事,今為汝說之。諦聽!諦聽!」

舍利弗言:「受教。」

及摩訶目揵[11]蘭、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拘絺、邠[12]利文陀弗、須菩提、阿難律、朱利敢、摩訶敢、奈吒和羅、阿難,一一尊羅漢悉在會中,皆起為佛作禮,白佛:「願樂欲聞,令菩薩悉當因緣摩訶僧那僧涅。若男子、若女人,聞者皆當求之;諸聲聞者,皆當因其法所以求僧那僧涅者,欲令一切其當脫者悉得羅漢。」諸一一尊比丘,以華散佛上,供養怛薩阿竭署。諸欲天子悉以天華飛行供養,以天伎樂以樂之。所以者何?從本所不聞其字,何況今當具足聞之。釋提桓因,以天上拘耆華樹而化滿其祇洹。

佛語舍利弗:「怛薩阿竭署者有四事。何謂四事?一者、發意;二者、阿惟越致;三者、菩薩坐於樹下;四者、具足佛法。是為四。」

舍利弗問:「何因緣發意?」

「菩薩有一署,所謂發意所作為一切十方作功德。所以者何?欲令皆得僧那僧涅故,名曰一署。阿惟越致署者,一切有所作為,無所希望求,是地安隱地、無所想地、堅固地,是為佛法基界,故曰為二署。坐於樹下者,由不空起,起者當成道故,不離力、無所畏,是為三署。怛薩阿竭署者,如所署、審如所署,署不可數,特尊之署,已住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陀,已法教,是為四署。」佛語舍利弗:「菩薩復有二署。何謂二?為聲聞轉法輪、為阿惟越致轉法輪,是為二署。怛薩阿竭署名署,已在中者,已法有教,色法佛法,痛痒、思想、生死、識法佛法,其法者,舍利弗!不可議;譬如愚人所作,言是法可得,是法不可得。」

佛語舍利弗:「不可得者不教,捨本空者,諸法教[13]故,名曰怛薩阿竭署。」

舍利弗言:「何所是怛薩阿竭署?」

佛言:「不可勝數是為署。」

佛問舍利弗:「何所慧是署?」

舍利弗言:「怛薩阿竭不以法取法,法者不可得故,是曰為慧署;是菩薩所當學,學者當學怛薩阿竭署。不念以過去世俗法,以應道法,不說俗事之惡、不言道事可好,如是學者,為學怛薩阿竭署。不以識學是,非是不作是學,為怛薩阿竭署。不分別大,大者謂眼色識,不[14]分眼,分別一切有念,是為不學怛薩阿竭署。是人可度、是人不可度,作是學,為不學怛薩阿竭署。怛薩阿竭署者,則一切人之署;作是學者,為學怛薩阿竭署,學怛薩阿竭署、無央數署,一切法無所斷絕,是為學怛薩阿竭署。」

佛語舍利弗:「不念諸法當有所生,於怛薩阿竭署無所想,是為學怛薩阿竭署,不念是所有、無所有。」

佛語舍利弗:「其欲學怛薩阿竭署者,不想怛薩阿竭,為學怛薩阿竭署。諸法無所求是為署,是則怛薩阿竭署。」

佛語舍利弗:「色法佛法,痛痒、思想、生死、識法怛薩阿竭法,諸法無所著,隨署教一切諸法不著已,不念有無,是則隨教。已不著有無,則隨無根之教如是學,為學怛薩阿竭署。[1]署者,亦無過去、當來、今現在,如是署者,見一切亦不見一切。」

舍利弗白佛言:「何謂為見?」

「無所覆、無所[2]蔽、悉見,是為怛薩阿竭署。」

「何謂為不見一切?」

「所謂不見其門、無所入,是故不見,是為怛薩阿竭署。亦不於署與空合,并亦不思想、亦不願、亦不可見、亦不可得,如寂者,則其署清淨。署無能得長短,署亦無有助,署者不可得助,署者亦無有異,是為署;無所從生署,是謂怛薩阿竭署。不亦不足計、亦不踝計、亦不膝計、亦不臏計、亦不腹計、亦不臂計、亦不手計、亦不頤計、亦不頭計、亦不內計、亦不外計、亦[3]不中間計、亦無不極計、亦不無極計,亦不上下、四維東、西、南、北計,亦不人計、亦不須陀洹計、亦不羅漢計、亦不辟支佛計、亦不怛薩阿竭計、亦不有餘無餘計、亦不脫有脫計、亦不計法所在,不可計署,無有字署,是則怛薩阿竭署。」

佛語舍利弗:「今會者比丘多有不聞是者,[A1]未聞計言:『有是、無有是。如我身,諸法悉爾。』作是語者,便隨其語作行,不可計而為作計,為法處者,因是有取與,便有命持、思想、壽欲、壽壽,欲得壽、欲壽壽已,欲壽壽、壽壽。」

佛語舍利弗:「[4]署亦不從法、亦不從非法、亦不從有、亦不從無,當作是從不可說,怛薩阿竭從亦不從。怛薩阿竭者,亦不壞敗、亦不想覺,是為怛薩阿竭。覺不可聞,是故審聞如是說,則怛薩阿竭說諸所說審,說如空說審。」

佛語舍利弗:「無所從來是為怛薩阿竭,來無有處是為怛薩阿竭,處無所依是為怛薩阿竭,依無所屈、無所申,如怛薩阿竭不可得,諸法亦不可得;心無所生、無所安住,諸所作功德無所求,如所教無所行,是為行;是種無所生,是功德亦無根,亦無實僧那者,無所縛、無有脫、無所作,是為精進。無所觀亦不作是視,所見者不作二心,智無所得,其智無所為亦無所起,不以證而作求,作是求作是念。無有名,其語政者,謂不可得,其哀若道;其得等者,無人不念人;其[5]護者,不作是乍念乍不念。」

佛語舍利弗:「無慧是則慧,十二因緣無所生,其合者無有合,不可得道、可得無所念。是比丘念無所持而持鉢、被服,無所剃是為剃頭,無所受戒而持戒,而無如是。比丘好道所好,是比丘所好用意定者,無有異意。其已定者,無有身心念,不念慧者是比丘數。其說已足者以不足,若比丘足者謂為少少。不可計法而言可知,已無有知。已不從是法者,[6]如所教無有界,是故佛界無有法,是故怛薩阿竭法無作法,法無所作,故曰無有法。諸法所入悉當盡,是為怛薩阿竭署,無所入已,應怛薩阿竭署。」

佛語舍利弗:「若有欲學怛薩阿竭署者,其有勇猛如師子者,若男子、若女人,當作清淨戒,無有異意,心清淨;清淨慧之所作,無所念之所作,其[7]飲食取足而已。若乞匃諸所,思想已清淨無有異心,不於一切人[8]如有想,不於諸法有所希望,亦不念下、中、上之事,所作常等。比丘作是學者已為學。」

佛語舍利弗:「其無所求學者,為學怛薩阿竭署。」

摩訶迦葉白佛:「比丘以一事學僧那僧涅已,為學怛薩阿竭署。何謂一事?諸法無所著,是為學怛薩阿竭署。」

須菩提白佛:「比丘以二事學。何謂二事?於諸法無所[9]悕望,為以等心;一切人不念,以等一切。是為二,比丘學怛薩阿竭署。」

摩呵目揵連白佛:「比丘以三事學。何謂三事?但學要法不學飾,亦不念我以近,亦不念我以遠。是為三事。」

文陀[10]弗白佛言:「比丘以四事學。何謂四事?不念有所從得,亦不念何所當得,一切如等淨,所持若空。是為四事,如是學為學怛薩阿竭署。」摩訶迦旃延白佛:「比丘以五事學。何謂五事?無所貪惜,欲以法祠祀,為一切有慈,不念一切有慈,不念一切於諸法[11]作無所求。是為五事,為學怛薩阿竭署。」

奈吒和羅白佛:「比丘以六事學。何謂六?不發一意,亦不求空,亦不學本際。所以者何?不因緣二事。已向佛所,[12]脫,不起念思惟:『何所是佛證?』是為六事,比丘學怛薩阿竭署。」

佛言:「一切法一切人,悉以怛薩阿竭署見,亦不異見、亦復不見自然、亦不見法,作是學,為學怛薩阿竭署。奈吒和羅復聽!比丘所學無極署,是乃應怛薩阿竭署,如所樂不見其樂,如是行者,比丘為學怛薩阿竭署。學怛薩阿竭署者,以為學佛法,不可議法,用一切故。」

奈吒和羅白佛:「若比丘學怛薩阿竭署者,云何而自持?」

佛言:「比丘!意不念有一切人,不念有一切法,亦不安亦不危,是為比丘而自持。」

奈吒和羅白佛言:「今怛薩阿竭為誰說怛薩阿竭署?」

佛言:「其欲學如署者,為是說。」

「何所是學者?」

佛言:「用摩呵僧那僧涅故說,亦不念是彼中間,一切無有求,是為怛薩阿竭署。其有想行者,是故非署,如是者為自貢高而賤他人;其慳貪嫉妬不應是署;其有諛諂不慚愧者、妄語者,皆不應是署;其有不愛樂眾者、其欲獨有者、若樂惡者、不喜人安隱者,其有所念呼為有。其有二心者,謂好惡無有異,作思想者、離深法者、念不中事者、求利害者。若求乞瓦[1]鉢、震越、床臥具、病瘦醫藥,若欲求飲食,離於迦羅蜜,親附於惡師,於本佛所無功德者,常有怖懼於本際。欲於世事轉相[2]克識所作,但求名字,而無至者;愛樂於五所欲,有所作悕望得者,所以如是者,不能在山間空閑寂靜有慈心之意,離於哀心常在魔事。離信佛戒者,所作悉不隨其法教,常喜亂心、不安隱心,其心狂亂、其心多端,用是故,離於好心、離於微妙之心、離於盡心。但念佛色身、但念欲見法、但欲見比丘僧,離五陰功德、離四大功德、離六衰功德、離十二因緣功德、離念一切人之功德,其有是心者,悉不應怛薩阿竭署。其有不諛諂常質朴,念諸深法……」

佛語奈吒和羅:「其有心如是者,已應怛薩阿竭署。其有歎歌佛者,已有念一切佛故,欲學怛薩阿竭事故;其有學者不學者,怛薩阿竭悉知。觀視佛意者,若在城郭、丘聚、縣邑有所見,怛薩阿竭署悉見之。」

佛語奈吒和羅:「若能知怛薩阿竭署不?」

奈吒和羅言:「當從佛聞、當從佛聽,何能身自知之?[*]唯佛說之,願樂欲聞,以比丘當持。」

佛言:「善哉!善哉!如[3]賴吒和羅所說。」

佛言:「其餘凡意者,不能知怛薩阿竭署,而不作怛薩阿竭道地者,而不能知怛薩阿竭署不可盡極數,是故名曰署不可觀視。不可觀視,是故名怛薩阿竭署。其欲知怛薩阿竭署者,以不愛惜身壽命一切,等心於一切人,一切諸虛飾之事不在其中,其有二心者不與共同。其欲學怛薩阿竭署者,當作是學。」

奈吒和羅白佛:「於是會中,乃有學怛薩阿竭署者不?」

曰:「有文殊[4]尸利菩薩[5]耶!」

佛復語奈吒和羅:「譬如人到大海,名珍寶摩尼處,其價不可計數;其人於珍寶中住,而不知摩尼珠價。若有一人,謂其住寶中者:『今在是中,寧知摩尼處不?』其人反言不曉。所以者何?其人不知摩尼珠故。今奈吒和羅在名寶中而不知寶處。所以者何?在眾摩呵衍中而不知。」

復有比丘名闍炎闍[A2]炎,白佛:「若無學僧那者,我欲等心以光明照於一切。」

復有比丘名三陂諟師利,白佛:「我欲學怛薩阿竭署。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我無所求。」

復有比丘,名三摩師利:「我欲學怛薩阿竭署,我不欲於諸法有二心。所以者何?了無所見故。作是學,乃可為學怛薩阿竭署。」

佛言:「而所學署當作是學。」

復有比丘,名曰染師利,白佛:「我不以一切人為他人,亦不於人有所思想;欲度人,亦不見當所度者,亦不見法,當以何法教?欲作是學怛薩阿竭署。」

佛言:「如所學署當學。」

復有比丘,名曰勃,白佛:「我以忍於一切亦無有貢高。所以者何?他人自貢高,我不以身自貢高,我不以所有想有。若有以內自貢高,我不以內自貢高。所以者何?用念一切人故,念一切欲令安隱。我亦不以惡住,以法明故,住念一切悉欲令明,不欲令有冥。我作是學怛薩阿竭署。」

佛言:「當學而所學。」

復有奢夷種,名曰多和光,白佛言:「我欲教一切人過於生死,亦不得生死而可度者,欲作是學怛薩阿竭署。」

佛言:「當學署如所學。」

復有比丘,名曰惟闍耆橋沙,白佛:「我欲如佛在佛樹下,亦不見佛、樹亦不得,欲作是學怛薩阿竭署如所學。」

復有比丘,名[6]坻羅末,白佛:「我不學諸法,我亦不學欲所法,是所有法悉不學,諸法法而不學。」

佛言:「如所言,怛薩阿竭署用一切故欲學。」

應時於坐中,有萬比丘尼三千人,皆起白佛:「吾等欲學怛薩阿竭署,用一切故欲具足學。」

復有七千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皆從坐起言:「吾等當具學。」

爾時,復有八萬天子,悉言:「當具足學,教告一切。」

復有比丘,名私呵難,白佛:「諸法無所得,諸法不可得,當云何學怛薩阿竭署?」

佛言:「如若所學署當學。」

復有比丘,名利三匐,白佛:「我不轉於一切法,當云何學怛薩阿竭署?」

佛言:「如所學署當學。」

復有比丘,名摩呵[7]波那陀惟𭌝,王者種,白佛:「亦不無我、亦不有我,亦不智、亦不無智,亦無所破壞、亦無有證,是意無有異,諸所因緣無所因,作是為學怛薩阿竭署。」

佛言:「如所學署當學。」

復有比丘奢夷種,名曰非陀遍,白佛:「一切諸法不見際、無有際者,謂若有、若無有,亦無際、亦無無有、亦無[1]字,其如是者,乃可忽?」

佛言:「不可!」

「若無際,無際已無願,無願者是故菩薩。」

佛言:「善哉!善哉!如仁之所說。」

「無願不可議、不可知、不可思想、不可住、無所畏、無有字,平等無所學、無所持、無所壞、無所造、無所作;[2]其知一切無所得,無有色,菩薩亦無名色,亦自是非是學非[3]者,亦不可得,無所罣礙。」

佛言:「如所學署當學。」

爾時,有五百婆羅門,出舍衛國,因道徑到佛所,前為佛作禮而却住,白佛言:「如所說,願樂欲聞,令常安隱。」

佛問諸婆羅門:「用誰故欲聽聞?」

諸婆羅門言:「無有人,是故人用是故。」

佛言:「有怛薩阿竭署,從本諸佛所說,今我所語是。」

有婆羅門,名羞桓師利,白佛:「在於母腹中,[4]以聞怛薩阿竭署。」

復有婆羅門,名三摩震諟,白佛言:「適向母胞胎,已聞怛薩阿竭署。」

復有婆羅門,名雪真提,白佛言:「適生便聞怛薩阿竭署,四面而明見怛薩阿竭,飛在上住以手著我頭,便言:『若當號為不可見頂佛。』」

復有婆羅門,名頞真提,白佛:「生以來不久,便聞怛薩阿竭署,於空中見佛來而言:『若當聞學怛薩阿竭署。』」

復有婆羅門,名曰那羅沙目竭,白佛:「今夜半見四面四佛來到我所,便以頭面作禮,諸佛言:『有不可議怛薩阿竭署,於祇洹釋迦文佛所聽受。』是我本之瑞應。」

復有婆羅門,名阿真提羅蕪耶,白佛:「今夜半見佛長高二十里,三十二相諸種好,謂我:『當學怛薩阿竭署。』聞之忽然而不復見,我本之瑞應。」

復有婆羅門,名三波奢,白佛:「我生墮地時,有人而來舉舍而明,謂我母:『勿以乳子,令是子當以怛薩阿竭署而為飲食。』母聞之[5]歡喜,是我本之瑞應。」

復有婆羅門,名倪三颰,白佛言:「我本學婆羅門事時,於空中見佛,有三十二相諸種好,便舉言:『若當學、若當事。』聞之則以頭面著地,問:『何所是學?何所是事?』其佛言:『有怛薩阿竭署,是若學、是若事。如學是者,諸法悉可知,是則為度、是則怛薩阿竭事。是故[6]俗浴者謂去垢,不可議浴是菩薩浴,所謂諸法悉在前脫不脫者,欲於眾婆羅門中而尊,當學是署。』我聞其言,踊躍歡喜,以頭腦受其教,問佛:『何以故前有是瑞?』佛言:『是怛薩阿竭署之瑞應。』」

復有婆羅門,名摩呵迦婁那,白佛:「我行[7]洗浴,還作大火欲祠之,於上見佛身,有三十二相諸種好,其佛言:『如若祠火之法,不當爾。所以者何?起[8]復而滅故。』我即時復問:『[9]不作是滅,當何以滅之?』其佛言:『不念人、不念我、不念壽命、不念有無有、亦不念合、亦不念中分、亦不念思想;是火而無滅者[10]而自滅,其火可[11]令自然而不用薪。』我諦聞之,即叉手問佛:『當云何作火而不用薪?』其佛言:『有不可議怛薩阿竭署,若當學,學已便能作火而不用薪。作是學者,亦不念婬、怒、癡,以故火即為滅。』聞之即以頭腦受其教。所見者,是我本之瑞應。」

佛言:「如若所說,是怛薩阿竭之瑞應。」

復有婆羅門,名牟梨師利,白佛:「我適提[12]胳欲著火中,欲令之熾盛,便見怛薩阿竭,身有三十二相諸種好,即時其佛言:『用是火為事,有怛薩阿竭署,何以不學?』應時問其佛:『當何所學?』『往到祇洹釋迦文佛所。』是我本之瑞應。」

復有婆羅門,名曰分畛者橋泉,白佛:「我到廬上取華欲持歸,見怛薩阿竭,身三十二相諸種好,其佛言:『取花不如,若如取花,取花有所壞敗。』我應時復問:『取華云何?』其佛言:『莫以手取,莫動搖其枝而可得取,當學怛薩阿竭署,自如有慧手,為若取其華。慧手者,可得不可議花,一切人皆是華,可以教化得泥洹。』是之瑞應。」

佛言:「當學怛薩阿竭署,如若所學。」復有婆羅門,名曰邠陀施,白佛:「我到市,於道中央失墮,錢散在地,以聚欲取訖,以仰頭上視,怛薩阿竭身有三十二相諸種好,問我:『作何等?』我言:『拾[13]地所失錢。』其佛言:『是不為難。若當[14]拾五道生死一切人,亦不那中作數,亦不想是,乃為難。』即問:『是學當所從聞,當所從學?』其佛言:『有怛薩阿竭署當學,當那所聞。』即時言:『有佛名釋迦文,在祇洹,當從是聞。前世所作今世逮得。』是本瑞應。」

復有婆羅門,名曰分[15]訶舟,白佛:「到市向歸欲買雜香,買[16]以還歸,未到舍,見怛薩阿竭,其心即時踊躍。佛問:『手中持何等?』即謂:『持雜香。』佛言:『是香不足言,有香名為不可議香,其香聞上下四維、東西南北方,當求是香。』應時復問:『是香者,是根、是本、是莖、是枝、是葉、是華、是實,實之所香?』佛言:『是香者,亦無根、亦無本、無莖、無枝、無葉、無華、無實,實而香,當求是香。』即問:『當於何所求?』即言:『於祇洹釋迦文佛所,當聞怛薩阿竭署。』是我所聞之瑞應。」

佛言:「如所聞。」

復有婆羅門,名曰阿耨迦惟延,白佛:「我所至城外,坐於樹下,其心安定譬若如禪,視四面如普大明,見無央數佛,悉言:『不當坐禪如是。』應時即問其佛,其佛言:『亦無所生、無所滅,是為應禪;所以持所視故,無所視者是為視。無[1]心何以繫者?何以故?其心無有想,故當作是禪。有法名怛薩阿竭署,當[2]從釋迦文佛所問,當從是學其法。』是故本瑞應。」

佛言:「當學如所學。」

復有婆羅門,名羅那懿多,白佛:「適到市買金,欲以稱[3]稱之,便見怛薩阿竭,其光明甚明,其佛言:『用是[4]稱為?有法名不可稱,當如求之。』則時復問:『何所是不可稱者?』其佛言:『諸法不可以稱稱之,譬如空不可稱,一切諸法如是。』我言:『願樂欲聞,何所是法而可學者?』其佛言:『有名曰怛薩阿竭署,當學、當聞。』是我本之瑞應之所問。」

佛言:「當學如所聞。是皆前世功德之所致,故逮是應。」

復有婆羅門,名曰阿披阿遮,叉手白佛:「我夜已半出觀星宿,有大明而見怛薩阿竭,便以頭面作禮,其佛言:『不[5]見視星宿,如若所[6]視。』應時即問,其佛報言:『亦不可仰向。』佛復還問:『今若所視星宿名何等?』我即應言:『不知。』其佛言:『是名悉盡,如若所學,當學諸法所入,悉知所見汝事。』即復問:『何所處可聞是法?』其佛言:『當於祇洹釋迦文佛所,聞是語。』忽而不知處,是故所聞怛薩阿竭署本之瑞應。」

佛言:「當學如所聞。」

復有婆羅門,名曰術闍師利,白佛:「適以種農種,便見怛薩阿竭在前住,[7]與不可數千比丘僧俱,其佛言:『不當如若已種農種。』應時則問:『當云何種?』其佛言:『亦不取、亦不[8]放,當作種,亦不生、亦不枯。』則時復問佛:『當何所處而學是法?』其佛言:『有怛薩阿竭署,當學當聞,聞已是若之種,亦不取一切之法、亦無所[9]取、亦無所造、亦不思想。知是者,其法無所生,無所造故無所生,已無所生,故無所枯滅,無有種,而不生亦不滅。』」即問佛:「是何等瑞應?」

佛言:「是怛薩阿竭署之瑞應,其當於佛樹下坐者,是之瑞應。」

復有婆羅門,名曰阿禾真,阿禾真白佛:「出舍於里門見死人,便念死人乃如是。應時獨語,便見佛。佛言:『不當如若所念。所以者何?見惡色便有思想,諸法不可得而無所得,當作是念。其得道者,所作不以想,亦不用得故,便有餘念,亦無二心之所念。無所想,是故無有想,是道所作,念無可所得是乃為得,以知二心者,是故無所求。是道之所作,無所見是道所見,後法欲盡時,以思想教人,若於[10]塚間見枯白骨,坐念便得脫。若念五色,從是中[11]教計而求脫,[*]教計出息入息,欲求脫,知欲法盡,便有作是。』應時復問佛:『當云何學便離是事?』其佛言:『當學道,如是法當學怛薩阿竭署,如怛薩阿竭事。有法名怛薩阿竭署,當聞當學,當從釋迦文佛聞是。』忽然不見,所以見是。」

佛言:「是怛薩阿竭署之瑞,當在道地故。」

復有婆羅門,名阿惟示真,白佛:「我到曠野,見眾多死[A3]人,中有為畜[12]狩所食噉者、中有臭者、中有壞敗者、有青色者、有赤色者、有黤黮者。便自念,欲於坐[*]教計[13]狀念是,便見東方佛來,有三十二相,便遙向而為作禮,其佛言:『雖觀是物以為想。』即時問其佛:『我當學何法而教一切令脫生死?』其佛言:『有法名怛薩阿竭署,當聞當學,學是者,為一切諸道作功德。從釋迦文佛具足[14]聞之。』是何本瑞應?」

佛言:「是怛薩阿竭署之瑞應,作是學者,為學在佛樹下坐。」

復有婆羅門,名曰波梨漫多,白佛:「我夜出[15]竇無所可見,便然五舍以為燭火。所以者何?避溝坑深井。便自念:『當學何法而為一切作明令其無冥?』[16]這有是念,便見佛在虛空中住言:『善哉!善哉!是上人之所作,非凡人之所為。諸怒[17]根、貪餮、諛諂、虛飾已無是者,能念是事,非餘所及。以等心念一切,亦不念數數所念,如佛在樹下,不念聖文。』其佛言:『有法名怛薩阿竭署,當聞[18]當學,具足若意。』復問佛:『當從所聞?』其佛言:『當從釋迦文佛所聞,其所當聞者悉在彼聞,若丘聚、縣邑、城郭、郡國,悉於是法中而見。』聞是言已,恍惚不知其處。是何瑞應?」

佛言:「用若當聞怛薩阿竭署故、當學故,是之瑞應;其菩薩所當學,悉在是法。」

復問佛:「有幾署所當可學?」

佛言:「如佛境界,其署如是;其署者,如佛境界等無異,諸法皆從是署如勅心瑞應。」

「時復問我:『是法微妙深乃如是,是不可見、不可知。』」

復有婆羅門,名曰悉達膝,白佛:「我與數百千婆羅門俱,如行祠祀,熟自念:『當何祠祀令一切皆得解脫,令無勤苦?』[*]這作是念,便見怛薩阿竭光明及相諸種好,便言:『善哉!善哉!乃作是念,當作念如若所為。』其佛言:『往到舍衛國祇洹阿難邠祇阿藍釋迦文佛所,當為若廣說其祠祀意。有法名怛薩阿竭署,當聞當學,是皆以過去諸佛之所說。』」

復問:「當何以祠祀?」

佛言:「菩薩以飲食所有施與人,作是祠祀而脫於三界,有[1]識祠,不自念有求故;有忍辱祠,不以心惡向一切;有精進祠,欲拔脫五道;有三昧祠,不作因緣有所希望;有多所聞祠,一切名身、諸數身具足波羅蜜知;有法施祠,若行人欲以法化一切,若有畜生欲聞法者,不中捨而為說經,亦不以色說,以法慈心教詔一切。」

佛言:「有上人不惜其身,趣欲令一切各得安隱,不以憂心而教人。所以者何?用更得好軀,譬若摩尼珠[*]洗之倍好,其王者子莫不愛喜。所以愛喜者何?無瑕穢故。其法師譬如是,雖有生死,所更[2]倍好。所以者何?身亦無惡亦無[3]榜者。所以者何?常歌歎佛故,雖佛遠常欲親近。所以者何?[*]已無所求,即祠是為祀。其有三[4]拔致者,亦有祠而無有異。所以者何?無有恨心故,於一切無惡意。菩薩有祠無有勝者,若有念是者是故勝,不念之者無所勝,以功德長養身及他人,是故菩薩意。所以者何?不以法有所諍,以故無鬪、無有繫、無有縛、無有閉,其有作是祠者,莫有能瞋者,亦不念何法可計可校,是上人之所作。已處觀,其處處亦不於功德中有所想,亦不破壞所作罪。所以者何?不失其本故。亦無有過菩薩上之尊法,能來教化者亦歡喜,亦無懈怠,亦不與人如有怒心——所以者何?摩訶衍不從是得,故曰摩訶衍——亦不想其衍。」

佛語悉達膝:「捨若本祠祀,當作是祠祀,即菩薩祠祀之瑞應。如若所見怛薩阿竭,是皆先世習衍之所致。所以者何?若覺[5]眼見佛者,是皆本之瑞應。」

復有婆羅門,名難頭多羅,白佛:「我見流水,有一人而持一木作橋,我念:『子之所作,甚何小矣!等[6]作可以廣大。所以者何?欲令一切悉可得度過。』適有是念,東方便有百佛而來現,悉言:『善哉!善哉!是上人之所念,令一切人[7]如得度,亦無央數人之路。今釋迦文佛在於祇洹,子往,可悉從受法,得致阿耨多羅三[8]耶三菩提。』是我本之瑞應,得見怛薩阿竭,聞其教[9]戒。」

佛言:「善哉!善哉!如子所言。」

復有婆羅門,名曰旃欝多師利,白佛:「我出城門外,有迦羅越,謂我:『如過舍,施若二百萬。』便隨其歸。入舍有大高座,令我[*]如坐,燒香供養,具作飲食已,二百萬為[10]達儭。我應時自念:『當何以自作方便而過[*]達儭?如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清淨之[*]達儭,可得[*]如異。』適作念,便見東方千佛悉飛,如來悉在前住,皆言:『善哉!善哉!如上人之所作,為一切人欲作,便往到祇洹釋迦文佛所,當為若廣說其法。如若得清淨,其[*]達儭[*]如可以受,受之者,令一切皆可得安隱。所以者何?若三千大千剎土,悉奉行十善受施,不如菩薩發意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11]提心而受施,悉過是上作是。』語已恍惚不知其處。」

佛言:「即怛薩阿竭署之瑞應。所以者何?以先供養十方佛故,逮得是法。」

復有婆羅門,名曰閻符師利,白佛:「[12]在山中安心而坐譬如得禪,於上見五百佛,四面皆香如天香,皆呼我名言:『善哉!善哉!如若所求,當作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法,勿作異禪。何謂為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悉念一切人以慈心故,勿以想人,作不可思惟禪。作是禪,勿想心,念一切皆令安隱,勿念人想,勿念身想。』其諸佛言:『往到祇洹釋迦文所,當為若具說其法——怛薩阿竭署——當作是學,學是者在所作為。』說是已,而不知諸佛處。是我本之瑞應。」

佛言:「審如若所見無有異。所以者何?其有當坐於佛樹下者,即有是瑞應,[13]應若已先世供養七千佛故。」

復有婆羅門,名曰[14]荷沙漫,[15]白佛:「我見諸婆羅門,不多不少,於恒水浴已,語我:『汝復行浴,身所惡露眾惡悉當隨水[*]如去。』便自思惟:『何如而浴身,諸眾惡當隨水去?』便自見佛在於虛空中,其佛言:『汝何思惟?』我應時對曰:『諸婆羅門令我浴,身所眾惡悉當隨水去,故坐思惟是事。』其佛言:『若到祇洹釋迦文所,當為若說現法,諸所眾惡悉當除去。』其佛言:『有名諸法甚深無有底,其水甚美,於是浴者悉得淨潔。若欲浴者當於中浴,眾邪惡可以消除。浴已,諸天人及一切皆得安隱,便以法教化無所不遍。所以者何?諸過去佛悉那中浴。是故現瑞應。』」

佛言:「當聞怛薩阿竭署者,是本瑞應。」

有婆羅門,名曰惟耆先,白佛:「我齎華持到婆羅門神祠,入門見怛薩阿竭飛在虛空中而住,其佛問我:『持是華給何所?』即應言:『欲以上神。』其佛言:『有怛薩阿竭,號曰天中天,可以華供養上之。所以者何?因是可有功德,而[1]到阿耨多羅三耶三菩,便可逮得阿耨多羅禪。』即欲以華供養,其華悉化作佛,悉紫磨金色,其光七尺,三十二[2]相種好悉具,諸佛皆言:『其心[3]以堅於功德者,能致是應。』即時復問:『當作何方便,令功德不可勝數?』其佛言:『若有菩薩見佛者,因是作功德;中有見化佛者,因是作功德;中有見寺者,因是作功德;中若見佛坐起處,因是作功德;中有見佛經行處,因是作功德;中有聞佛者,因是作功德;中有聞上下、四維、四方有佛教誡一切,因是作功德;中有佛舍利者,因是作功德;中有老、病、死而自計挍,因是作功德。若見郡國、縣邑破壞者,若穀貴、人民飢餓,而用是自計,因是作功德。所以者何?念前事故,因是有不可數功德,所謂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功德。』」

復有婆羅門,名曰沙竭末,白佛:「我入海浴,適有是念,便見萬佛,皆言:『不當如子之意欲度海。』便自念:『其餘有浴者,亦在是[4]聞當有此異,[A4]其意欲度海浴。』適有是念便見萬佛,皆言:『不當如子之意欲度而浴。』我即時復問:『當何浴?』其佛言:『有道度諸法,可於其中,[5]其作是浴者,已為度也。』應時復問:『何所[*]如可度於世間者?』報言:『佛者已為度。』即復問:『何所法而可從學?』『有佛名釋迦文,在祇洹中,當從學問;如若所願悉當具聞,悉為若說之,令若得解。』聞是已,忽然不見其處。」

便問佛言:「何所法而可度者?」

「度一切諸法者,波羅蜜是。」佛言:「汝欲度諸法者,當等心於一切人。所以者何?當念度一切人之生死。譬若度海,當學是事,[6]便得度一切諸法,亦不想法、亦不想無法,作是若後,當為一切說法。」佛語沙竭末:「菩薩用一事,具足諸慧。何謂一事?世惡法欲盡,爾時其欲制其法教導一切,令法而不斷絕。是為一事,具足得諸慧。

「復有二事,菩薩學是疾逮得佛。何謂二?不念諸法是我所、非我所,亦不念見一切諸法自然處。是為二事。

「復有三事,若善男子、[7]女人,奉行是者疾成至佛。何謂三?以諸法視之,如光明明於諸法,亦無多、亦無少,不作是念。二、已應而一,無有異心。所以者何?諸法不可得故。三、是因名佛。是為三事。

「復有四事。何謂四事?一者、總持諸法;二、常於怛薩阿竭而作功德;三、持心如空,不想一切人;四者、若有供養、不供養者,其心無異。若男子、女人,奉行是法疾得至佛。是為四事。

「復有五事。何謂五事?一、不於諸界有所念——何謂諸界?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細滑——意欲所得,不作是念。二、常於佛法而作功德。三、若見同菩薩,其心有悅。所以者何?用實大故。四、於一切無虛飾之心。所以者何?我當度故。五、亦於是中無所想。是為五事。」

沙竭末白佛:「其有奉行是五事者,疾得佛。」

佛言:「當作是學,疾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自致成佛;是為度生死之海,以法教於一切,令如怛薩阿竭無所不度。其有至心,堅住於菩薩功德者,便逮是瑞應。若有念,恐中道取證。」

佛言:「如是法者,勿得憂念,具足怛薩阿竭十種力,一切聞者莫不歡喜。」

文殊師利問菩薩署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文殊悔過經 - 2024-03-03 12:47:48


佛說文殊悔過經

西晉[8]月氏國三[9]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無央數——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逮得總持,攬十方慧,立三脫門,曉了三世,無所罣礙[10]頒宣三寶救濟三界,開演三乘使曉本無無上正真。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遊羅閱祇耆闍崛山,與諸菩薩、不可稱計諸大弟子,天、龍、鬼神、[11]乾沓惒、阿須倫、迦[12]留羅、真陀羅、摩睺勒等眷屬圍遶,而為眾生廣說經法,開演分別志三乘學。其[13]來聽者本學聲聞,尋問文殊四聖諦事;學緣覺者則已自問十二緣起深奧之事;學大乘者則從已行諮問,[14]咸受六度無極、四等四[15]恩,善權方便無極大道;或問神通、四無放逸、四等心行諸分別辯菩薩之道,三十七品不退轉地超入寂滅;或問[16]土界悔過之處、十地、十忍、十分別事、十瑞、十持、十印、十三昧定;或有問於不壞諸法,入[17]于一義無從生忍。文殊師利各隨所問而發遣之,可悅其心令無餘疑。

爾時,會中有諸新學發意菩薩而來聽受——不能將護罪福之緣,陰蓋所覆而為虛妄、狐疑所蔽,習在顛倒、無勇猛志、依倚形色、[A1]抱怯弱心,不能諮啟文殊師利,淨除因緣一切罪[18]苦、修學大乘至無上道。

時彼會中有一菩薩,名曰如來齊光照燿,見諸新學菩薩心念志懷猶豫、不能自決,則前白問文殊師利無罪之事、悔過之義、無失勸助、諮請無過、不違誘進。

文殊師利即答如來齊光照燿菩薩:「是,族姓子!菩薩大士欲除罪業、奉行平等、入於過去當來現在佛法,五體投地尋復起立,右膝著地,口自說言:『一切眾生從於[1]左路、著於[2]左道,其在邪見,悉當立之於賢聖法。』

「欲化一切眾生之類皆至無上正真平等之道,以是之故,右膝著地當宣此言:『猶若如來、至真、等正覺詣於道場坐尊樹時,蠲除一切眾惡之法、諸善普備,吾亦如之。』

「觀首遍體以手摩之,重以右手而指于地:『吾當降魔并及官屬。若得佛道,令一切人、眾生之類,消伏魔事及外怨敵。』坐佛樹下指地要誓成佛聖慧,如本世尊右手指地降十八億諸魔官屬。以是之故,所以右掌而[3]案著地,以當左手[*]案著於地。

「又跪[*]左膝口說此言:『假使有人住愚癡法,所受顛倒而不順義、𢤱悷難化、不成好器、慳貪垢穢而處危害、訾毀同學,今者識道,改往修來,而皆諦受於四恩行。』是以[*]左手及與[*]左膝著[4]於地矣。

「假使頭腦著於地時,[5]口演此言:『使一切人棄除貢高、自大之心,孝順父母、奉敬尊長——若干種養——當以逮得無能見頂佛之髻相,越度一切世間諸法,身過三界,慧踰虛空。今吾自歸,以是五體投地禮德使諸眾生至[6]成大道。』

「世俗之人生長五蓋,以此功德自然棄除五蓋之蔽、具足五根、究竟五力、絕滅五欲、逮得五通、遠離五陰、成就五眼。其在五趣眾生之類,獲致殊特五法之行、禁戒差特,三昧智慧修於解脫、度知見事。以是五體投地之德,陰蓋以消,住根、力者常念如來,未曾捨懷。

「復說此言:『諸佛、世尊[7]唯垂恩慈而見愍念,於是一切十方世界所有菩薩上至諸佛,慧無罣礙,其行不二,[8]於是平等將護法相,以法身體清淨之言,無有[9]解說、鮮潔之心而無有心。一切諸法慧無陰蔽,無來、無去,於一切智悉愍普見,等入如來證明要義,過去、當來、今現在法。識知罪福因緣之報,諸佛、世尊乃為聖眼,其慧成就悉能證明,為人重任備精進已。吾從本際至於生死,於真諦際而自迷惑,不能敏達無所識知,處在非法興於法想、違犯[10]政律以為律想、非是眾祐為眾祐想、興發不善以為善想。心隨顛倒,不了無常、苦、空非身,自貪見身諸惡罪業,所為非法,不順典約佛所禁限。

「『自犯此罪、若教他人,方當所作罪蓋塵勞——不聽聞法、憎惡菩薩聖眾之業、不奉道教、見諸魔事、遠波羅蜜諸度無極、若人布施抑令不為、壞人德本使不成就——吾今皆從十方諸佛、世尊光燿,悔過自首,不敢覆蔽,令除其殃,改往修來。

「『從今已後不敢復犯,勿復令我有眾罪蓋,墮於地獄、餓鬼、畜生、鬼神、貧窮,若在人中莫令乏匱、設在天上勿[11]為貧[12]天,博達眾經莫貧於道、財業豐饒莫使厄匱,用七法財以給少智。眼、耳、鼻、口、身、意陰蓋,斯侵親屬、心[13]壞因緣。若生邊地,家室鬪諍而相別離、臭惡瑕穢而不可忍。莫與如此眷屬共會,常使應行正士俱會而與相見。今從十方諸佛悔過,改往修來,不敢藏匿。』」

文殊師利言:「當復自責:『我前世時行不清淨,毀身、口、意,婬、怒、愚癡[14]興心為害,放訑諛諂、多求無厭、積累惡業、誹謗輕調、毀佛法眾、不孝父母、蔑於尊長。眾祐凡人曀其功勳,不能自覺輕智慢聖,自歎其身,求他長短,既身自犯,又勸他人其順行者教令越法。不知佛時、不知法時、不知僧時、不知善惡時,深沒貪、婬、瞋恚所沮,愚癡所蔽不能精進,嫉妬不實,[15]兇暴難化。多所志慕,計[16]任吾我,處人壽命興五趣念,乞求合集懷[17]諛諂想,積累無限非法之行。自計有身,念是我所,無常為常想、苦為樂想、無身為身想、不淨為淨想。墮四顛倒,種於惡業、醉於形色、迷於財業、惑於傲貴、荒於國位、亂於眷屬。所作過罪——見覩諸佛、聞所說法不肯諮受,不供聖眾,離於德本,捨度無極而忘道心、違失三寶,若復棄捐無盡正業無量功德及不可盡聖慧辯才,所欲自恣,從惡知識、遠於善友——從十方佛自首悔過,改往修來,不敢藏匿。』」

文殊師利復曰:「當自悔言:『我前世時志於下劣,所遊土地而興誓願,毀[18]訾大乘、遏斷正教、勸從邪徑、誹謗正法佛所頒宣深妙之典,若干種教抑制法輪使不通流。若[19]身自犯、設教他人,勸助非法、破壞塔寺、敗亂聖眾、散縣聚落、毀大國土;若危城邑,謀圖帝主,害於種姓內外親屬;若復傷殘他人身體,令生瘡瘢,[20]危其命根;閉於牢獄,若教人殺;其心迷荒,常懷狐疑,教人猶豫、說他罪殃,使不順戒、處於邪見,從異道教、反其[1]正行;自懷怨心,亂他人意,令必瞋恚。所作過罪——若身自犯及教他人——皆從十方自首悔過,佛世光明[*]唯蒙見濟,改往修來,不敢藏匿。』」

文殊師利曰:「當復悔過言:『我身前計有吾我、言是我所,[2]所見顛倒,住於貪婬。心者無本而想有心,不能明了心如幻化也其本自然。不能分別諸佛之法、發於無上正真道意,而欲覩見道之處所。一切諸法悉無所有而反言有。其身、口、心所作善惡,皆從十方諸世光曜自首悔過,改往修來,不敢藏匿。

「『吾往本時所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不解三昧,住顛倒見。若布施者[3]妄想求報、心念所取護於禁戒、想我他人修於忍辱、心倚著身奉[4]持精進、住[5]于眾想興發禪定、念應不應而想有人、[*]樂于放逸貪求智慧、志慕歸道謂有處所,皆從十方世[6]光悔過,改往修來,不敢藏匿。

「『吾往古時不能曉了正真之義、供養於佛,而反倚求色相莊嚴、八十種好。雖奉事佛,不能入於法界無所壞法、亦不曉了無所住法,而住諸法想法若干。設聞經法,若講說者思惟所趣,而不分別無為之法,計於聖眾而有數想、供養[7]眾聖亦起[8]悕望,皆從十方世光悔過,改往修來,不敢[9]隱匿。

「『吾往古時希望諸法,求空處所,遊於閑居,限節知足,少欲為德,不能識知一切法空、心無所著,爾乃可謂靜處[10]燕坐住於法界。不能解達法界無受、及眾生界亦無所受,及依吾我立僻沈沒,不能行道。而計有人不修四恩,當救眾生亦不能濟,亦不曉了佛道自然相,亦自然於三十七道品之法見有[11]吾起而倚求望,不知寂然沙門之義。出家所修奉受具戒,依比丘行,如是及餘所造德本,因其德本獲致安隱。有為之福與無為安,超絕逈遠,不與道合,皆從十方世光悔過,改往修來,不敢藏匿。

「『如過去佛,諸天中天,本為菩薩奉行道時,皆悔諸罪、罣礙、陰蓋,吾亦若茲;當來、現在諸佛、世尊本所修改,我今悔過亦當如是。向尊自首歸命於佛——為上、為長、最勝殊特無上之德、為無等倫——諸佛聖慧巍巍無量,悉知一切世界所有眾塵諸數而得自在,普能曉了眾生心念。吾等之身從無央數阿僧祇劫,所行迷惑而自放逸,悔一切罪、陰蓋之患。如為己身所悔殃釁,及為地獄、餓鬼、畜生、在於五趣一切眾生罪所蔽者,今吾皆以五體[12]代受而為悔過。』曉了微妙、除諸限礙,已能遊入觀一切法。譬如虛空,所可悔者無罪、無報、亦無塵染。已入諸法、無罪蓋者乃為名曰悔一切過。

「是,族姓子!菩薩大士往古結縛、一切所行眾念妄想、財業因緣、所受依倚而住處所,皆當悔過。若使於中如此色像所受思想行不平等,當令明了一切無本。假使一切無所行者,乃能得入於斯本際、無想之際、無形[13]想際、無有二際、無陰蓋際、無所得際、無身之際、離欲之際、無所習際、無所行際、無罣礙際、無所歸際、無所由際,是則名曰菩薩大士自首悔過——無有罪害,得至佛慧,滅除一切休息、殃釁、罣礙之蓋。」

文殊師利曰:「悔此一切眾罪過已,尋發無上正真道意,請為一切眾生之類除諸殃釁、使無罪蓋、令在世間成佛、正真,莫為聲聞、緣覺之乘。開化眾生,諸[14]求度者吾當度之、諸未脫者吾當脫之、諸[*]求滅度者當滅度之,為一切人救濟之宅。擁護自歸,導示道徑,將順燈明,光明之曜為眾將[15]帥、賈人、大導。以是如來十種之力,尋發意頃,令得莊嚴四無所畏、三十有二大人之相、八十種好、如來音響八部之聲,明識如來善權方便,入眾生心。

「佛之弘廣無上大慧在於法界,禁戒清淨無有缺漏,而雨諸法金剛章句。不捨一切群生之類,則不退轉,究竟得至於一切智、諸通之慧,興正真心。於諸佛法而無所著,以諸德本勸助諸佛——過去、當來、今現在佛——本行學道。從初發意至於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於此中間所顯德本如佛所教,一切諸法則無根[16]原、亦無所住。

「所[17]施捨者而無所施;本性清淨,禁戒鮮潔乃無所犯;眾生盡索而無所起,乃曰為忍;靜默無作乃為精進;其心自然而無所生,乃為一心;度無所度,不越駛水,棄諸邪見,乃為智慧。

「入於深遠十二緣起而無所入,乃可堪任名為玄妙;明達行空乃為慈心;作無所作乃曰為哀;不行諸法乃曰為喜;若越四瀆而無有二乃曰為護;無受、不受,亦無所攝,乃為四恩;無有根本、亦無所住,乃為德本,名曰五根;意無所念亦無所遊,乃為五力;覺了真諦一切本末為七覺意;不合於二,無合、無散,乃曰道矣;獲致[1]之然澹泊之行乃曰為寂;以慧解度,不違柔順,乃曰為觀;以慧為[2]黨乃曰神通。吾皆以此勸助歸趣不退轉輪,等御至佛。

「所以如來具足莊嚴成就其身,則以此義演文字說,隨諸眾生言語、音響為分別解,所可頒宣靡不周遍、無能抑制。所以如來於十種力常得自在,以慧莊嚴而得成就,示現一切諸佛變化,無上無極、最尊無比、為無等倫。我皆勸助如是法行。

「其有過去、當來、現在諸佛、世尊本清淨身,而解自然悉不可得。所言清淨,其心清淨亦不可得,無所發遣。供養諸佛,於一切法無所將護乃為護法,無德、無眾。為供養僧,皆已備悉威儀、禮節,亦以成就一切諸行。其行如是,并及餘事,而曉去、來、現在諸佛道慧平等。

「等行佛法,不誤墮於一切眾魔、不與諸法而俱同塵,不著聲聞、辟支佛地,斷絕諸非,奉度無極,逮得總持。修菩薩行,速近於道,悉能報答眾生所言,恣隨眾人之所欲啟各令得所。常住平等,所行由己,莊嚴一切諸佛國土,辯才光曜歸于清淨,斷諸惡趣,三昧自在,恣隨一切眾生所為,得諸總持靡不照明,辯才聖達皆當從己。則以所發一切智心,悉用勸助諸佛道慧。

「其諸過去、當來、現在逮得佛道,無有眾漏,戒、定、慧、解、度知見事,周[3]遊諸力無能退轉,緣無所畏。諸佛之法無所罣礙,其無極慈行無等倫,其大哀者不戴仰人。等如虛空,無能察頂,無二功德報應之[4]相,清淨蠲除迷惑之心而自莊嚴其身、口、意。諸天、釋、梵普來勸助,敷演道教而轉法輪,棄去無智、不達神識,化諸眾生建立佛慧,吾悉勸助使[5]至於佛無上大道。

「其有去、來、今現在佛臨滅度時,善權方便、威神建立,流布舍利令人供養。攝取一切眾生志性,從始至終乃能至于正法滅盡,我皆勸助所可勸助,志於佛慧無上大道。

「去、來、現在諸佛、世尊現於滅度,合會聲聞,過諸罣礙,導御篤信解法界味,導御法念度於八邪,所謂八等。住於無為種[6]性之地,其種[*]性眾而反其流至須陀洹;二反周旋為斯陀含;[7]沒此生彼,不復迴還為阿那含;無為、無起、無所復進為阿羅漢;分別曉了深妙緣起十二之因為辟支佛;目悉通見、慧靡不達者為諸菩薩。

「初發意者心等如地,普入眾行。所行真諦,窮盡生死諸法之[*]原,具足佛法為不退轉,於一切生而無所生,乃能逮入一生補處。講說宣[8]暢無所有慧而[9]奮大光,諸所德本悉無根本、亦無所住,吾悉勸助如是像法。

「志於佛慧無上大道,其有去、來及今現在三世之中,眾生之類淨諸佛眼。所可布施不計吾我,無所貪愛;所作功德禁戒無盡,不可限量。所修道義其行無行,所有功德悉以勸助諸佛之慧,無上大道而不差別,等無所損,清淨離穢,猶如虛空。入於殊妙智慧眾聖,則為最上導御眾義,精進行法自然如空、真實無比,亦如無為[10]便無有侶,以是勸助。

「取要言之:如去、來、今諸佛、世尊,本為菩薩行求道時,所行無量、智度無極、善權方便、無所罣礙,真實之行善修清淨,行清淨已證取佛慧,所可勸助眾德之本方當勸助。

「吾當學此所尊修法而效勸助,志於佛慧無上大道,使諸眾生——如十方界滿中諸塵——身所行事,一切見佛悉令發心不可計會,解於大道,自在所行。吾悉勸助斯眾德本。了此德本不可捉持,一切諸法猶如虛空。若能勸助此德本已,則無有本;已離諸本不可護持,無所志念寂然無[11]生;達無[*]生已便入諸法;已入諸法便勸德本,如為己身所可勸助,亦復勸助一切菩薩,開化眾生俱復如是,等無差特。是,族姓子!菩薩大士勸助佛慧,順而無失乃至大道。

「復次,族姓子!菩薩大士所住如此深妙大義,然[12]復口宣斯之言教。

「其有十方不可稱計諸佛、世尊,在其世界逮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曉了經典,過於四魔,逮成無獲[13]澹泊之法,皆離文字、應聖二事。如所逮法而復觀察,善權方便示現受法,開化所應可度眾生,不失大哀。稽首請問,樂於靜寂,觀彼佛樹,為諸天、龍、神、揵沓惒所見諮嗟,解了音響、言語、文辭,為一切說。若立此行則能降伏魔及官屬,化諸怨敵令無刺棘——所曰刺棘,三毒之謂——具足所願,輒如所念滅除[14]曚冥,則成世間無極弘曜。

「聖慧之明入於無量,分別聰達,道靡不通,其智慧輪莫能遏毀,行權方便暢識一切眾生根本,為說經法莫能抑制,而皆斷絕一切處所閉結之行,照見群黎所欲咨受。

「五體投地稽首諸佛,尊敬歸命,為勝、為殊、為最第一、為無等倫、無有過上、不有譬喻、無可為侶,佛之智慧如是難及、觀無二際。我如此禮乃為禮佛,無所從生、亦無所至。為忍辱禮首悔殃釁,以稽首佛悔過自歸,殃罪消索,雲除日出。

「假使無量十方一切所有世界滿中眾塵如此之數眾生之類,口所宣說、發心之頃,思念諸想不可計會,勸助諸佛令轉法輪。

「此諸世尊轉無上輪、至無二輪、無有形相無成就輪、不可得輪、裂壞一切魔羅網輪、久遠已來覺無從生逮致大道而[1]𥧝起輪、開化眾生嚴淨十方諸佛土輪、於一切智多所摧伏力無能勝入此道輪、曉了於空無相願輪、無所行輪、亦無所生無有起輪、悉無所有如真諦輪、所可成就無所成輪、有可降伏無所度輪、深奧微[2]妙解於十二緣起之輪、破壞眾魔却外敵輪,消除迷惑危害怨賊、撾不可逮無極法鼓,亦復吹於無言法[3]䗍,則亦竪立法慧之幢。

「而智聖慧解脫大明,而炳然熾無極錠燎,尋則雨於無量甘露,法[4]渧之水可悅眾生及賢聖智,無上大道以正七覺而飽滿之,滅盡一切眾生之類生、老、病、死、愁憂、啼哭、惱不可意、結網之礙、[5]窈冥[6]晻蔽樹之根栽,故曰然於智慧之明無極大燈,則隨眾生本所為業、罪福果報各為現說。

「是諸世尊在於無數不可計會十方世界而作佛事,善示法律,不斷言教,諦分別慧。亦復授於諸菩薩[7]莂,堅住聖眾,開化眾生,求於玄妙寂然無為,啟受經典而無厭足。

「諸佛大聖欲滅度者,我悉勸助令不滅度,專志一心,所行安隱,順住法界而常永存。無央數姟不可稱計阿僧祇劫教化眾生,住六波羅蜜所度無餘,一人不度終不捨去,普令入於諸總持門,皆見一切諸佛三昧因行之始。

「若種正義立於大定、勸志大乘,遣至一切諸佛世界,而為顯示諸佛、世尊從無所生輒逮成道,現有所生實無所生;其無所滅亦復如是乃有所滅,自然寂靜悉無所著。是為,族姓子!菩薩大士勸助佛慧而無罪釁。」

文殊師利言:「已能如是悔所犯過,當發無上正真道意,常以慈心向於眾生,不懷怨結。已無怨[8]望請召三界,勸助一切眾德之本。稽首諸佛歸命悔過,勸助轉法輪,示現無量所建立德,則當興發薩[9]芸若智、諸通敏慧。

「十方世界無所係屬[10]琦珍異寶、花鬘、雜香、擣香、澤香、燈火、衣服、幢蓋、繒綵、伎樂不鼓自鳴、宮殿、浴池、河、海、泉[*]原、日、月光明——無君主者、亦無敢名——吾目自見而心取此,持以貢上諸世光[11]耀佛天中天,以此眾養奇寶異珍奉事諸佛。三界所有天上世間七寶樹木、自然[12]瑰琦、華香、天樂、床臥,復上諸佛。

「供養已訖,曉了諸佛解一同等,諸佛無二,無有形容,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現相好,善權方便示無量色。有所演說,音聲遠聞;化無數身,不可計像。於諸世界而無所處,不住法界以懷誠信,因緣解脫所可供養,奉侍之德以貢諸佛。

「是諸世尊於諸法界而不動搖、不得諸度無極處所,入無罣礙,所至無際。察於眾生五陰之體猶如曠野,而無有主、悉無所有。不曉了此,唐為憂患。化眾生類,志薩[*]芸若、諸通之慧,普入眾行取如來身,所入行者悉捨有、無。顯現眾生人之境界,使無憍慢。轉佛法輪無有放逸,皆棄調戲,抑制眾魔。人民志性不可限量,斷除諸根為現無量;一切眾生處諸羅網,而以道力廣示其義。平等之事無陰蓋本亦不動搖,悉皆興發宣示普門,具足逮成薩芸若慧,淨修諸佛功勳之德莊嚴其身。

「供養舍利,以此燈香、眾華、雜馨、諸所供具眾養之德,以貢諸佛世之光曜:『如諸菩薩過去佛時若干供養,心無所著以貢諸佛;吾亦如之建立勸助,[*]唯諸大聖垂以大慈,見愍納受。』」

文殊師利曰:「復次,族姓子!菩薩大士所住若[13]茲,當說此言:『吾所悔過則虛不實,所可勸助亦無所生,所可請問亦無所有,計此[14]所悔虛無實也。設我所勸無所生者、所可請問、無所有已,道亦如是,虛無所有。』

「其無所生、無所有者,等定亦如則無所生。無有度者,無著、無念,已無所著則能信脫。無著勸助,所首悔過功德之品計於道心,一切眾生於無罪福而得自在。本所勸助,皆以德本供養一切諸如來眾,稽首歸命,貢上燈香、花蓋、瓔珞、若干種物。所供養者,取此功德皆為一味清淨之行——所清淨者,本性清淨,鮮潔顯曜。等一切智以為大施無極之業,仁和無穢等行於道,所願合集當令歸趣如來之道,則用勸助無上正真為最正覺。

「一切諸法無所勸助:假使以眼不勸助色,了色自然不以眼著,因緣報應計如其識,所從起者不出於眼、亦無有色,適起壞滅,消散盡索亦無住處;耳聲、鼻香、舌味、身[1]更心法所勸亦然,意無有法。

「諸所功德亦復如是:勸助於道,道無德本,有從德本而興因緣,因其所行而起心矣,所發道心亦無所住,適起尋壞,消散滅盡。

「彼以其心而造德本,所可用心勸助行者,發心展轉而不相見。猶如燈[2]火、若晝日光,無所從來、無所從去,適起生焰,因緣合成忽不知處;菩薩道心亦復如是,智慧之明興顯德本,亦無所住。其如是像以法生者,是為名曰菩薩勸助入於寂然,受決得忍,逮致聖光智慧之曜。

「假使菩薩遊於是法,心不樂行眾穢之元,諸佛、世尊以為證明,乃當勸助志於德本。猶如諸佛智度無極,善權方便,所因聖慧令眾菩薩行於正德,所說勸助吾亦如之而不動搖。精進若此,其道普至,靡所不周。

「承志性力所入無量,亦皆棄除所應、不應眾想之念。設已得入眾性行者,思念一切如來、至真悉在目前;思惟虛空,一切所有等如虛無。已能可意,入於無量,思法界行一切具足。神通之慧昇自在堂,乃得申敘而顯其心,普悉棄捐世之垢穢、裂壞羅網,入於自[3]誡。皆見十方佛、天中天、諸菩薩眾,無有遺脫而不覩者。念於去、來、現在諸佛悉為一等,則以德本勸助聖慧。

「吾今勸助,如無二界一切普至;今此德本亦復如是,悉令周遍。於諸群生而得申敘,皆使得入一切諸乘、諸菩薩門所生之地,悉逮具足,靡不覩念。令其眼根皆見眾生,究竟備悉無量佛事。盡入耳根所可聽聞,一切天、人、蜎飛、蠕動音響、言聲、分別文字,所暢決慧處處別異,教誨具足。

「眾生所作諸業、罪福所歸,從其所行而見果實,觀察三世去、來、今事,曉了眾生善分別行,解知所言,而皆識練一切德本無本、無住、亦無所行,乃為具足諸度無極。普見眾生而等導御,常以依倚無我本際,一切世人悉欲樂往與共相見。在於世間無所罣礙、亦無坑塹,得第一度,思惟逮入,斷一切法皆得通入。於諸法界亦無所壞,其所遊居微妙真際。其有眾生在諸苦惱,令入佛土觀諸剎土悉是人界,逮得明眼普見十方,悉承一切諸佛聖德。

「索察群黎心性所趣,開導制御罪蓋所為,如所[4]教[5]持,悉為示現成就自在。所奉道業順無從生,不乏四等、四恩、六度以濟窮厄,令至弘廣殊特之慧。眾生志性各異不同,而使具足所欲志願,令無顛倒,得可其心使懷悅豫,勢力奇特而無有侶,心已得閑逮成正覺。

「目見眾生性行所趣各教化之,示現究竟,使菩薩行永存不斷。令諸眾生一切備悉六度無極,住於正道使無有餘。過去、當[6]來、今現在諸佛、世尊,皆誨眾生、與得是處。

「無上大道供養奉事,志性和雅,具足往詣,使得通入無所行法、經道之[7]輪、一切剎土、眾生徑路。有身形者皆開化之,清徹悅豫令不墮落。目見諸佛[8]奉養歸命,以是德本覩一切色如見佛形,而皆等觀十方剎土,則能嚴淨諸佛國土。等察一切諸天、人民、蚑行、喘息,人物之類,諛諂虛偽猶如幻化,普悉了斯,解無所有。等視三世,一發心頃靡所不入。

「一切諸法雖各別異,等無若干入於道力,令一切法至一平等,治無相好,等解善權。察眾生心,從其志性委靡而隨,應病與藥,等授無上正真道慧。超度世俗諸所為作,清淨鮮潔歸于平等,洗除眾生塵勞、結恨、穢濁志操,使徹清明。歸此平等,便得歸於一切諸佛悉一法身,逮成莊嚴,志習於此柔順之法,遵修其行,精進勢力慇懃不懈。

「欲有所度,以此德本,使十方人一發意頃普達眾生,解告人民諸菩薩行,皆令合集言語辭意。以一發言出無數教,示現眾生善權方便;一心念頃各令見聞平等道門,變化感動靡不蒙濟。轉於法輪,舌能覆面上至梵天,音聞遐方。

「如來身者,顯現道門歡悅眾生,以一普安演於無量若干光明。佛道巍巍無有斷絕,一時顯揚,口宣十方五趣之處。示佛變化悉令遊居,具足德行,為諸眾生而訓誨。現於斯德本,修於無量總持之門,入於光明巍巍之慧,令一切具靡不成就。

「人民所行眾德本者志性各異,使入總持光明之慧。其有諸天、一切人民[9]愁憂苦惱,為除眾患,悉入總持光明之曜;一切諸論、文字本際,入於總持光明之曜;一切諸行、諸想所應,悉入總持光明之曜,使致普門;諸根轉輪使入總持光明之門;一切莊嚴清淨眾飾,使入總持光明之門;一切徑路眾好威神以悅眾人,悉入總持光明之門;無所罣礙,總持諸法,歸趣若干無數威曜悉使具足,皆令一切諸佛之法悉逮得入總持光明。以是德本、由此因緣,悉為諸佛所見攝護。

「視於諸佛如見父母,則以攝取佛之國土,修治嚴淨。為諸善友所見攝取,恭敬奉事諸佛、世尊,以若干種愛樂欣悅,心無變異而不可動。攝取眾生,成就教誨,愛護一切諸惡趣,則以聖威[1]斷惱根。攝取諸世,顯發行執,懷善教一切典。所開化者,無導御攝取諸法,欲以執持、諷誦之故。

「用斯德本、因此緣[2]報,住於一事普見眾事、住於眾事悉見一事,則以一事入一切事、以一切事入於一事,則以一義告誨開化一切諸義、以一切義興發一義,以無因緣入於諸緣、化于諸緣令入無緣。以無事法入[3]于眾生性行各異,從其相行而教誨之——以無有想入於諸想、諸未進者悉令入道、入諸有想而誘進之使入無想。

「以是德本、因此事故、由斯瑞應,住於一人含氣之類心性之行,普見一切眾生意歸;住於一切眾生志性,則覩一人心意所趣。究竟具足,廣大其意,所誨無限,以一人心勸化宣示一切眾生意志所念、以一切心興發一心。則以諸佛威神感動教化如應,開解一切眾生之行,誘一人心勸入一切眾生意行、以一切心勸入一心。化眾生界,勸進暢示佛身光明,心存住於無人之際,於無人際則不動搖,所建立處不捨眾生,逮度無極而不懈惓。

「以是德本、修此事故,住一佛土普見一切諸佛國界、住一切土覩於一土,於一切土入無盡土、於無[4]量土入於一土。無盡本際莊嚴校飾還淨國土,訓誨所入,斷婬、怒、癡,靡所不散,住於一土教化諸土、在於諸土誘進一土。一切眾生所念思想,勸至方面發起人民,令一剎土入一切土、以一國土入於一切,無量佛土等見三界。眾生所興不可動故,以無極哀開化人民,而無處所、亦無所住。若懷狐疑,悉濟猶豫,度眾生類。

「以是德本,以過去事入於過去、又以過去入於當來、又以過去入於現在,其當來事入於當來、[5]又當來事入於過去、當來事者入於現在,又現在事入於現在、又現在事入於過去。一切過去、當來、現在入平等相,令其現在入於現在;其現在者入於過去,其去、來、今普入平等。

「以是德本、因緣之報,逮得諸佛現在目前三昧要慧、致成佛德聖眾如來三昧正定、逮致光明華如來所化莊嚴三昧、皆莊嚴淨所現三昧、示一切色所現身三昧、皆入諸音言辭三昧。又,首楞嚴現若干種般泥洹事,獲致不斷佛教三昧、而當成就專一嚴淨三昧、究竟善住三昧、定意金剛道場三昧、如金剛三昧、慧[6]眼三昧。以是之比,見於一切眾生之心,所行若干志操不同,過去、當來、今現在事無所不達,乃為如來三昧道場。各各別異,令致于彼神通之慧,所願具足。

「以是德本,吾及眾生悉使成就進退自由,究竟清淨,被蒙開化。以是德本,一切眾生目之根原使如佛眼;一切世間眾生所在諸可聞者逮興佛耳,其聽無極;使眾生鼻得如佛鼻,通徹無際,悉無所著;令諸眾生舌根德殊,逮得世尊廣長之舌,其所教誨如佛之言;處在一切世間之法,所作身事、所可興發皆成佛身;處在一切法界之中,亦無所處化於眾生。一切所行作佛慧業,從其人民志性所願,應病與藥而開化之。一切諸香則能變為佛之德馨,熏為道事:一切諸味則能化成成習義味,一切細滑柔和,內性入人義業;一切諸法皆以訓導,使成[7]導法開化眾生。是為一切諸所入者,吾當令成諸佛所入通達大慧;人民陰蓋、諸所情衰,吾當興法消化諸衰為作佛事,當使諸界悉為佛界、所有諸根令無有根、使乏根者為立道根。

「以是德本、因此緣故,得至建立無所住慧,聖道所處、所可建立,普令人民皆悉曉之,化一切色悉成佛形。由是之故,各各使人曉了其慧,變諸音響悉成佛聲,皆為人民宣布道教。

「如是之比,使諸眾生消除盡索塵勞欲門,乃為菩薩入諸菩薩療治其行道法之門,是為清淨一切人民志性事矣。

「可悅眾生智慧之宅,入無勝地勢力之土,菩薩道行下於應時而不違失,身行、口言、意所修業無所罣礙、不有危害、無所藏匿,[*]頒宣諸佛之言教也。行不虛妄,逮得神通,所知具足。以是德本,當令我身及諸眾生悉得成就至於清淨,為人講說,是為菩薩大士所行勸助佛慧真諦無失。」

文殊師利說是五體悔過品時,五百菩薩皆悉逮得無所從生法忍,皆以除棄狐疑、猶豫、虛偽、閉結、倒見之惑。如來齊光照曜菩薩,逮得一切諸佛無所破壞三昧之定。

於是,世尊則以道耳遙聞文殊師利之所講說,尋以讚曰:「善哉,善哉!仁快說此除諸菩薩罣礙罪蓋勸助入道。若有菩薩,儻聞說此勸助教者,即能奉持、諷誦、講說,如是不久皆當滅盡一切罪蓋,令無罣[A2]礙。如燈及燭入於冥室眾闇消索、猶如日出照于天下靡不蒙明、如盲得目、聾者得聽、瘂者[1]能言、跛者能行、塞者得通。五陰自消、六衰則滅,昇於法堂、入[*]于道室,超慧臺閣、處大聖殿。」

「何謂法堂?」

佛言:「神通已暢,無所罣礙,逮三達智。」

「何謂道室?」

佛言:「得三昧定,見十方佛如人照鏡,無有遠近,周遍悉見。」

「何謂慧臺?」

佛言:「智度無極,解一切空,心無所著,大慈大哀。」

「何謂大殿?」

佛言:「善權方便,進退知時,不在有為、不處無為,與法身合,無合、無散。現形三界化為佛身,相好威容[*]頒宣道教,或[2]為菩薩、聲聞、緣覺、高士、大聖、凡夫愚行,因時開化,度脫十方,莫不得濟至于大道。」

佛說如是,如來齊光照曜菩薩、賢者阿難,諸天、龍、神、阿須倫、世間人民,莫不歡喜,作禮而退。

[3]佛說文殊悔過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 2024-03-03 17:43:01


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西晉[4]月氏國三藏竺法護[5]譯

真諦義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遊羅閱祇耆闍[A1]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三萬二千。彼時,世尊與無央數百千之眾眷屬圍繞而為說經。

時有天子,名曰寂順律音,在於會坐,即從坐起,更整衣服,長跪叉手,白世尊曰:「文殊師利今為所在?一切諸會四部之眾,天、龍、鬼神,釋梵四王,皆共渴仰,欲覩正士咨[6]講妙辭聽受經義。」

佛言:「東方去此萬佛國土,世界名寶氏,佛號寶英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今現在演說道教,文殊在彼,為諸菩薩大士之倫宣示不及。」

天子白佛:「[7]惟願大聖,加哀垂威,[8]令文殊師利自屈到斯。所以者何?文殊師利所說經法,開發結[9]礙,靡不㸌然,踰過聲聞、緣覺之上。文殊師利設說大法,一切眾魔皆為降伏,諸邪迷惑無得人便,諸外異道莫不歸命;其貢高者不懷自大,未發意者皆發道心,已發道心立不退轉,所當受者無不稽顙,所當執御靡不攬持,如來、至真皆亦勸讚:『因此聖教乃令正法長得久存。自捨如來,未有他尊智慧辯才,[10]頒宣典誥如文殊者也。』」

於是,世尊見寂順律音天子之所啟白,為一切故則發大哀,演兩眉間[11]毛相之光,其明普照照諸三千大千佛土,通達周徹一萬佛土,大光照[12]燿寶氏世界。

時,彼佛土諸菩薩眾前問其佛:「是何感應先現此瑞?」寶英如來告諸菩薩:「西方去此過萬佛剎,有世界名忍,其佛號曰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講法演眉間光,照萬佛土普[13]耀此剎。」菩薩問曰:「唯然世尊,何故放光?」佛言:「無央數億百千菩薩會彼佛土,釋梵持世及四部眾,皆共傾望文殊師利,欲得奉覲[14]咨講經法,悉俱白佛,奮斯光明遙請文[15]殊。」

寶英如來告文殊曰:「汝往彼土,能仁如來延企相待,眾會無[16]不遲想,相見稽首思聞欲聽稟受。」文殊白佛:「吾亦尋知此光瑞應。」

於時,文殊與萬菩薩禮寶英佛,右繞三匝,猶如壯士屈申臂頃,於寶氏剎忽然不現,立[17]于忍土在虛空中,不現其身,僉雨天花遍大眾會,花至于膝。時諸會者怪未曾有,皆[18]白佛言:「此何[19]先瑞而雨天花?」

佛告諸族姓子:「此文殊師利與萬菩薩應命俱來,在于虛空雨於眾花,以供養佛眾會。」僉曰:「願見文殊及諸菩薩,若能親覲如是正士,甚為欣慶難值難遇。」說是未竟,文殊師利與萬菩薩,便即現身,稽首佛足,右繞七匝,各以威力神足變化,作大蓮華自處其上。

寂順律音天子白佛:「願發聖教,令文殊師利敷演道化,眾會踦𨄅欲聞訓誨。」佛告天子:「自[20]咨汝心,便可稽問。」

寂順律音則白文殊:「寶英佛土有何奇特超異之德,至使仁者遊居樂彼?」

文殊告曰:「不興貪欲亦不滅之、不起瞋恚亦無所盡、不建愚癡亦無所除、不造塵勞亦無所壞。所以者何?無所生法亦無所盡。」

又問:「其佛說法,何所興為?何所滅除?」答曰:「其本淨者,以無起滅,不以生盡。所以者何?彼土眾生,了真諦[21]義以為元首,不以緣合為第一也。」

又問:「何謂真諦元首?何謂緣合以為第一?」答曰:「於義無起亦無所壞,無有相處亦不無相,亦非一相亦不離相亦不顯相。彼無視者,亦不無視、亦不諦視,亦不有盡無能盡者,已無所盡不可盡者,是曰真諦義[1]義者。天子!謂無心矣。無本心者,不教他人不於此[A2]際、不度彼岸、不在中流,是真諦義義者。天子!謂無文字乃為聖諦。所以者何?如佛言曰,一切音聲皆為虛偽。」

天子又問:「如來所說將無欺乎?」

文殊答曰:「如來所說無誠無欺。所以者何?如來於二,心無所住,而於有為無為之法無有言辭,由是之故無誠無欺。於天子意所趣云何?如來之化設有所說,為實為虛?」

答曰:「不誠不欺。所以者何?如來之化,不有四大,亦無誠實。」

文殊答曰:「如是,天子!一切諸法皆亦如化自然之行,如來所解無所成就亦無所住;以是之故,所宣講法不誠不欺,歸于無二。」

又問:「何謂如來說真諦義?」

文殊答曰:「真諦義者,不可[2]講說。所以者何?其義趣者,無言無說亦不可得。」

說是真諦義時,五百比丘漏盡意解,無數千人遠塵離垢,於諸法法眼淨,萬二千菩薩逮得無所從生法忍。

聖諦品第二

寂順律音問文殊師利:「其真諦義,甚為難解。」

文殊答曰:「如是,天子!其[A3]懈怠者,於真諦義甚為難解。」

又問:「何謂比丘精進?」

答曰:「無所斷滅亦無所除,而不修行亦不取證,是為比丘奉行正義。所以者何?其自念言,斷滅如是、除去若此,修行取證,則為[3]壞想顛倒放逸眾行俱合,又計斯者非正精進。」

又問:「何謂正精進乎?」

答曰:「其等無本及與法界等,於五[4]逆亦復如是;如等無本及與法界,於六十二邪見,亦如凡夫之法,學法不學聲聞之法,緣一覺法,佛法亦如,如等佛法;生死之法,其泥洹法,愛欲塵勞、諍訟顛倒亦復如是。比丘若茲精進行者,乃正精進。」

又問:「何謂所行平等如等佛法,[5]及於愛欲塵勞之義,亦等諍訟顛倒之事?」

文殊答曰:「用空、無相、無願等故。所以者何?空者不別無[A4]有若干,猶如,天子!坏瓦器內空,及與寶器之內空者,俱同等空無有若干,不可言二。如是,天子!愛欲之空,及與諍訟顛倒之空,上至道空,彼則俱空無有若干,不可名[6]二。」

天子又問:「何謂菩薩修行聖諦?」

文殊答曰:「假使菩薩不行真諦,何因當為聲聞說法?所以者何?菩薩行諦多所察護,聲聞無護;菩薩行諦廣大難限,聲聞[7]偏局;菩薩行諦將護眾生,而於本際無所造證;菩薩行諦善權方便,不捨生死泥洹之門;菩薩行諦普觀一切諸佛之法。猶如,天子!有一士夫,竊捨大師馳逸犇走,[8]獨身無侶心懷恐懼,[9]渡於曠路不敢復還;聲聞如是,意懷惶懅,怖畏生死不護眾生,不能堪任遊渡一切終始之患,獨自行諦不護佛法,離權方便無有慧侶。不亦然乎!猶如,天子!謂彼大師多獲盈利,齎無量寶璝琦異珍,賜眾賈人超越曠嶮;菩薩如是。亦如大師積行無量道寶無限,修於大慈無極之哀,真諦聖慧饒益一切,無數辯智以為傲富,遊一佛國復遊一國,六度無極攝行四恩,以濟危厄矜救眾生,還入生死,善權方便修行聖諦,度諸未度解諸未解,周旋三界獨步無侶,開化未聞使入大乘。

「猶如,天子!垢穢弊衣,以思夷華黃白須曼而用熏之,香氣不久尋便歇盡。聲聞緣覺行諦薄尠,亦復如是;便中滅度不修所願,不至於佛戒定慧解度知見事、度脫之香;亦復不能降伏罣礙塵勞之欲。

「猶如,天子!細[10]嬬妙衣其價百千,以天殊特珍寶諸華,百千萬歲熏此好衣。其衣常香香氣普流,巍巍芬馥未曾有歇,諸天世人皆所愛樂。菩薩如是,從無數劫行諦法香,不具所願不中滅度,而常演出佛無上道戒定慧解度知見[11]馨,降伏罣礙塵勞之欲,遊於天上及至人間。天、龍、鬼神、諸阿須倫、君子、庶民莫不奉敬,而欲見者恒弘濟度。」

寂順律音天子復問文殊:「其寶英如來、至真佛土,聲聞之眾為如何乎?」

文殊答曰:「不御篤信不從他教,不行於法不毀法界,亦不八等離於八邪。不須陀洹皆度一切恐懼惡趣、非斯陀含來化眾生、非阿那含於一切法無所往來、非阿羅漢而皆受於三千世界供養之利。

「不離於欲,亦不以欲而見[12]𭼙患;不離瞋恚,不以怒恨而見燋然;不於眾生,而懷害心亦無所憂;不離於癡,不以愚騃而為危難,滅除[13]窈冥及一切法;不離塵勞慇懃精進,化去一切眾生愛欲逮得高節,無所從生而遊現生,於諸想念開化眾生,不計吾我及與人壽,悉無所受亦無所捨。

「淨[14]必一切人民所施眾祐之德,無意無念以修意止,奉四意斷不起不滅,行四神足身意寂然,遵于五根曉了一切眾生本[15]源,行于五力降伏塵勞,念於覺意解平等慧,[1]淨修道教棄捐邪徑,證于道訓不得無為。遊趣寂寞而行本際,觀於所觀僉入法界,滅於無明盡于愚癡,興于聖慧無上正真,而除於三解脫之品,則以肉眼皆見眾生。

「一切佛土、諸佛世尊所化人民,則以天眼覩于五趣生死往來周旋人民,蜎蜚蠕動蚑行喘息形物之類之所歸生;則以慧眼察知一切眾生之[2]疇心行所念;則以法眼覩見三世三界,群萌一切人民所可行者;則以佛眼皆用明觀一切諸法;法藏祕典聖燿所照,則以天耳遙聞諸佛所宣經法;以無念慧念知過去無央數劫之所更歷,而以神足遊於無量諸佛國土靡不周遍,盡于諸漏不至無餘修解脫也。

「而現其形無有色身,有所講說不演文字,有所思惟無心想著;示於顏貌姿艶端正,以相莊校眾好若干,而以功德自嚴其體,威神殊絕無能當者;名稱普流功勳闡布,通于三世無所[3]弊礙;以[4]咨嗟慧而為馨香自熏其身,則於世法而無所著;不為塵勞而見染污,惡口麁辭不能毀之,則以神通而自娛樂;博聞無厭[5]頒宣辯才為師子吼,以智慧光靡所不照聖明之達,而為雷震滅除閉塞幽隱之愚,所說無盡,通解總持佛所觀察,聲聞、緣覺所不知處。

「常見諸佛覺意如海,三昧之定猶須彌山,忍辱柔和等之如地,勇猛之力降魔官屬棄諸外道,安樂自在如天帝釋。喻若梵天心得由已無有儔匹,求比難比而無等倫,亦如虛空不可為喻,靡所不周無所不入。天子!欲知寶英如來所生國土,聲聞之眾其功德勳,復超於此,如吾所歎不可計量。」

文殊師利說是語時,五百比丘、五百比丘尼、五百優婆塞、五百優婆夷、五千天子,未得道證發心白佛世尊:「我等願生於彼寶英佛土,得為聲聞。」文殊答曰:「諸族姓子!不可以懷聲聞之心生彼佛土;汝等當發大道之心乃[6]致彼土,應時受教,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佛悉記說:「當生彼土。」

解律品第三

寂順律音天子復問文殊:「何謂聲聞律?何謂菩薩律?」

答曰:「受教畏三界難厭患[7]𭼙者,聲聞之律;護於無量生死周旋,勸安一切人民蚑行喘息蠕動之類,開導三界決其疑網眾想之著,是菩薩律。

「惡厭積德以用[A5]懈廢不能自進,是聲聞律;興功為德不厭諸行,以[8]益眾生因而得濟,是菩薩律。

「滅除一切塵勞之欲己身所惡,是聲聞律;[A6]攻伐一切眾生塵勞恩愛之著,是菩薩律。

「不覩諸天心行所念所志不同,是聲聞律;[9]目見三千大千之佛國土根心所歸,是菩薩律。

「但能察己心之所行,是聲聞律;普見十方諸佛處所眾生心念,是菩薩律。

「唯照己身志性所趣,是聲聞律;光于一切人民之行蜎[10]蜚蠕動心念,思惟三界之居各有本末,是菩薩律。

「難[11]將以護一切眾魔,是聲聞律;降化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諸魔官屬,壞眾魔行能受正法,是菩薩律。

「如毀破碎瓦石之器不可還合,小志之德滅度如是不進正真,是聲聞律;猶若金器雖為破敗終不遺棄,即可還合以為寶器,大士現滅,深慧法身永存不朽,不增不減續現三界,是菩薩律。

「若大火燒山林樹木,莫不燔燎禽獸馳竄,小志若茲,畏三界難藏隱泥洹,是聲聞律;樂于生死獨步三界意無怯[12]弱,欣心娛樂道法之樂勸化眾生,亦如苑囿遊觀之園,花實茂盛多所悅豫,是菩薩律。

「不能斷除罣礙[13]盤結之難,而有處所,是聲聞律;[14]磨滅一切[15]蔽蓋之患,永[16]無止處,是菩薩律。取要言之,而有限節自繫縛身,以有限德而見成就戒定慧解度知見事,不能具足無極大道,是聲聞律;所接玄邈志如虛空功勳無量,戒定慧解度知見品不可稱載,是菩薩律。」

爾時,世尊嘆文殊師利曰:「善哉,善哉!快說解此諸菩薩律。文殊聽,吾引喻重解,令是義歸廣普究竟。猶如二人,一人嘆譽牛跡之水,一人起立咨嗟大海積水之功。於意云何?其人歎譽牛跡之水能久如乎!」

答曰:「牛跡之水甚為少少,不足稱譽。」

佛言文殊:「聲聞之律所見威神,亦復若茲如牛跡水,不足稱譽。彼人起立嗟嘆大海能如何乎!」

答曰:「甚多,甚多!天中之天!其大海者無有邊際,不可齊限深廣難計。」

佛言:「菩薩之律當作是觀,猶如江海不可訾量。」

佛說是時,二萬二千人逮得無所從生法忍,異口同音皆而歎曰:「我等,世尊!當學於斯菩薩之律,開導發起無央數人。」

寂順律音天子復問文殊師利:「文殊為學何律?為修聲聞緣覺之律,若菩薩律?」

文殊答曰:「於天子意所志云何?其大海者,為受何水?捨置何水?」答曰:「其大海者無水不受。」

報曰:「如是,天子!菩薩之律,猶如大海不逆污塗,十方諸律靡不歸之,聲聞、緣覺、一切眾生開化行律而普遊之。」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所言律者為何謂乎?」答曰:「所言律者,開導教化恩愛塵勞,故曰為律;曉了貪欲,故曰為律。」

天子又問:「何謂開導恩愛塵勞?何謂曉了於貪欲者?」

答曰:「眾念思想計有吾我,處于諸見不棄顛倒,不捨不明愚癡之本,行于二事興發塵勞;分別此者,是謂曉了貪欲也。彼若修行無貪思想,淨導隨順不計吾我,不住諸見捐捨顛倒,棄[1]捨無明愚癡之冥,不為二行塵勞不興亦無諍亂,無諍亂已究竟永安,是謂開化塵勞之律。

「[2]譬如,天子!其有術師,明識能知毒虺種類,便以呪術除去毒害;學者若斯,設能分別塵勞本末無有根[3]源,則能消滅塵勞恩愛。」

天子又問:「何謂開化塵勞本末之律?」

答曰:「於眾想念本末所行,無有想念則不興諍,已不興諍則無所著,已無所著則無所倚,已無所倚則無所住,已無所住則無惱熱,已無惱熱究竟被教而蒙度脫,此謂為律。設使,天子!以賢聖慧玄妙之智,曉了塵勞恩愛之本,虛妄空無,無所是在,無有常主亦無所屬,無所從來無所從去,無有處所亦無方面,無內無外亦不兩間,亦不積聚,無色無像無有形貌,是為曉了塵勞恩愛之本。」

天子又問:「塵勞云何而蒙度脫?為實為虛?」

答曰:「猶如有人臥出夢中,毒蛇螫之,其人[A7]苦痛不能堪任,尋時便服除毒之藥,其毒即滅痛[*]𭼙休息。於天子意所趣云何?其人審為毒蛇所螫,為虛事乎?」

答曰:「為虛,不可言實。」

又問:「設使虛者,何故被毒而蒙藥除?」

答曰:「如虛妄夢,夢虛不實而被於毒,毒除亦然亦無所除。」

文殊答曰:「眾聖解空,開化一切塵勞恩愛,亦復如是。如天子問:『何謂開化塵勞恩愛?為實為虛?』欲了此義,如我之身計無有身,恩愛塵勞實無恩愛,亦復若斯。設使我身是實身者,恩愛塵勞亦當常存,所以塵勞。無塵勞者,用我己身無有身故,由是之故,無有能得開化塵勞。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為寂寞而無生故,諸法惔怕不可受持故,諸法靜默無歸趣故,諸法皆盡無積聚故,諸法無盡無所生故,諸法不生無所成故,諸法無成用無造故,諸法無作無所為故,諸法無為用無我故,諸法無我用無[4]主故,諸法無主如虛空故,諸法無來無所著故,諸法無[5]來從無住故,諸法無住無所受故,諸法無受無所著故。是故,天子!究竟蒙化,成為法律亦無所化。」

道門品第四

天子又問:「一切諸法,以何為門之元首也?」

答曰:「無順之念,以為門首;周旋生死順義之念,為泥洹矣。不行精進為罣[6]礙門,精進之行為道品門;狐疑之行為陰蓋門,勤修解脫無罣[*]礙門;思想諸著為塵勞門,無所想念無有虛妄無恩愛門;諸亂多念眾妄想門,寂然之行為[7]恬怕門;六十二見為憍慢門,修於空無無自大門;隨惡親友為惡罪門,從善親友為善法門;眾邪見事為[*]𭼙患門,正見之義為安隱門;慳貪之事為貧匱門,布施之義為大富門。

「毀犯戒者,便當歸趣諸惡道門;奉修禁戒,當歸一切生善處門。喜諍訟者,違失法門;若忍辱者,得歸殊特超異之門。為懈怠者,心垢穢門;遵行精進,為無垢門。放逸之事,為亂意門;一心之事,為定意門。惡智之行、癡冥之惑,如牛羊門;修智慧者,三十七品為道法本師子之門。

「而悉具足:慈心行者,無所害門;悲哀行者,志和雅門,性以和柔,無諛[A8]諂門;而行[8]喜悅,樂法樂門;修行護者,無所適莫,無增減門;行四意止,不失宿德諸所福門;四意斷者,順平等門;四神足者,心身輕門;五根行者,篤信之義為元首門;五力行者,不為塵勞及諸愛欲所[9]沾污門;七覺意者,悉已曉了平等慧門;八道行者,棄捐一切眾邪異徑迷惑之門。

「復次,天子!計於菩薩為諸佛法元首之門,將護諸法,法自在門故;善權方便,曉了處處無處之門故;智度無極,通知一切眾生心念所[10]念,順度彼岸門故;六度無極,攝於六欲令無所處,為大乘門故;觀求於空,三界如化終始如夢,智慧明門故;一切諸法皆為本無,法無生忍,明達自然無所不了,其慧不依他人明[11]故。」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何謂法界之門乎?」

答曰:「其法界者,則曰普門。」

又問:「其法界為何所界?」

答曰:「一切眾生之所界者,名曰法界。」

又問:「其法界者,豈有分際?」

文殊答曰:「虛空之界,寧有分際乎?」

報曰:「不也,文殊!」

答曰:「猶如虛空無有分際,法界如是亦無分際。」

天子又問曰:「豈可分別於法界乎?」

答曰:「其法界者,不可分別。」

天子又問:「仁者!何因解明諸法,乃能曉了如斯辯才。」

文殊告曰:「於天子意所趣云何?其呼響者,而有音出,以何解法?」

天子報曰:「其呼響者,不解諸法,以緣合成乃響出矣。」

答曰:「如是,天子!菩薩皆因眾[1]生緣故,而有所說。」

天子又問:「仁者!為住何所而有所說?」

答曰:「如來化住有所[2]講,吾之所住所演若斯,[3]若曰:『如來之化,法無所住而有所說。』答:『如如來化,於無所住而有所說。』吾之所宣,亦復如是。」

「設使,文殊!於一切法無所住立,而有所說,仁何所[A9]住,成於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乎?」

答曰:「吾住五逆,乃成無上正真之道。」

又問文殊:「其五逆者,為住何所?」

答曰:「其五逆者,無有根本亦無所住。」

又問:「如來說言,其作逆者,無間可避不離地獄?」

答曰:「如是,天子!如佛所說,其作逆者當墮地獄。若菩薩住於此五逆,疾逮無上正真之道。何謂為五:假使菩薩慇懃至心發大道意,去小乘心而不墮落聲聞緣覺之地,是第一逆;發心廣施一切所有,無所愛惜,不與慳貪而共合會,是第二逆;而發慈心,一切眾生吾當度之,不中懈廢,是第三逆;見一切法無所從生,尋便逮得無所從生法忍,不復中[4]與六十二疑邪見俱合,是第四逆;所當知見,所當斷除,所當頒宣,所當成覺,發意之[5]頃悉知見覺,靡所不[6]達而無所住,成一切智不著三界,是為五逆。」

文殊師利謂其天子:「菩薩已住於是五逆,爾乃疾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7]覺。」

天子又問:「所說何謂?逆不成逆,順不成順。」

答曰:「如紫磨金及如意珠,雖墮不淨,為俱合乎?」

答曰:「不合。所以者何?其物真故,不與偽合。」

文殊告曰:「人心本淨,縱處穢濁則無瑕疵,猶如日明不與冥合,亦如蓮花不為泥塵之所[8]沾污。譬如虛空無能污者,欲行學法發菩薩心,住於諸逆[9]亦不動搖,開化諸逆則名曰順,其心本淨不與穢合。所以者何?設使合者不可[10]復別,水及泥土尚不俱合,況[11]于心本清淨,無形與形,合乎?」

[12]佛說文殊師利淨律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 - 2024-03-03 17:55:16


T0461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篇章 一
No. 461 [No. 462]
[13]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

[14]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祇樹給孤獨精舍,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千二百五十,菩薩萬人。

爾時,佛於迦利羅講堂上坐,與無央數百千之眾周匝圍繞而為說經。於是,文殊師利與五百菩薩,及諸天釋梵、四天王眷屬,俱詣佛所,稽首佛足,遶佛三匝,却坐一面。

文殊師利白佛言:「向者世尊,為說何法?願天中天,[15]尊崇所講。」

賢者須菩提承佛威神,白文殊師利:「向者世尊說弟子事,願今上人說菩薩行。」

文殊師利答須菩提:「一切弟子、緣覺所行,非菩薩器,焉用問為?」

曰:「願解說,審是器者,當聽受之。」

文殊師利答曰:「尊者須菩提!為知何者是器?云何非器?」

須菩提曰:「其諸弟子每以聲音而得解脫,我等豈知是器非器?今請問之,願樂欲聞。」

文殊師利答曰:「唯,須菩提!其有出於冥者,皆非佛法器;假使於冥為現照明亦不墮冥,救護眾生不與冥合,一切所有造佛法器。

「又,須菩提!得限而學學法已成,視一切人,見不與取,其意恐懼心厭穢之,畏諸三界不以喜樂,則為非是諸佛法器。設御當來未行數千劫,周旋三界而無恐畏,於三垢而無心,欲樂於生死,譬如遊觀園囿、講堂歡悅一切,所有往來無有六事,是謂為佛法器。

「又,須菩提!菩薩現在愛欲而無欲樂,示現瞋怒而無恚害,示現愚癡而無闇冥,示現[16]𣧑弊剛強屠魁而無塵垢。現在三界諸無御者為之正導,於憒亂中順而不[17]荒,於貢高者謙卑為禮,為諸群生除其重擔,教授一切令三寶不絕,得三達智而普示現,此謂為是諸佛法器。」

於是,須菩提問文殊師利:「諸法等耳,俱共同[18]舉本際一也。是器非器,何得知乎?」

文殊師利答曰:「譬[19]如陶家,泥土一等,作種種器,皆共一處合而燒之,或受醍醐、或受麻油、或受甘露蜜、或受於不淨,其泥一等無若干也;如是,須菩提!諸法同等俱共一[20]也,其本際一,從緣起行則有差特,彼醍醐油器喻弟子、緣覺,甘露蜜器謂諸菩薩,不淨器者方如下賤凡夫之士也。」

又問文殊師利:「可令諸有器為非器不?」

答曰:「可使非器耳。」

須菩提曰:「以何因緣?」

答曰:「唯,須菩提!其受一切欲塵之器住在有中,若復有能斷諸欲塵,是悉非為佛法之器。」

又問:「文殊師利!器者有何高下?」

答曰:「唯,須菩提!器者無高無下。」

又問:「云何?文殊師利!器無高下?」

答曰:「[A1]實無高無下,用法所住無高下故,則為牢堅之器。假使有高下行,則知是為破壞之器。唯,須菩提!譬如虛空,非是一切藥草樹木萬物之器;如是,須菩提!菩薩為一切佛法器,亦無有餘器。譬如地上生樹,虛空能受令長大器;如是,須菩提!菩薩發清淨等意,承智[1]慧度無極而得長育。」

又問:「文殊師利!云何菩薩而得長育?」

答曰:「譬如虛空之所長育,菩薩亦然;虛空及菩薩,終無增益亦無損耗。」

又問:「文殊師利!是語何謂?」

答曰:「不增塵垢、不損佛法。」

又問:「文殊師利!塵與佛法有何異乎?」

答曰:「譬如近須彌山者,光明同照令現一貌皆[2]為金色,菩薩如是,以智慧光明消諸塵垢,使同其貌為佛法色。唯,須菩提!是故諸塵皆是佛法,智慧明者當作是觀等無有異,一切諸法是謂佛法。」

又問:「曷云一切諸法皆為佛法?」

答曰:「所作如諸佛所為。」

又問:「云何,文殊師利!如佛所為?」

答曰:「如本末亦然,其如不增不減,是謂為如。」

又問:「文殊師利!何謂為本?云何為末?」

答曰:「本者空、末者寂,是謂本末。」

又問:「文殊師利!空之與寂有何異乎?」

答曰:「譬如金之與寶,寧有異無?」

須菩提曰:「其物一等,但名異耳。」

答曰:「如是,空[3]以寂寞但名異耳,智者不著於字數也。」

又問:「文殊師利!何謂癡相?云何黠相?」

答曰:「如佛[4]所教,因緣為癡相,法義為黠相。」

又問:「文殊師利!何所為因緣相?」

答曰:「十二因緣相;則,須菩提!為因緣相也;彼若有念造便有想知,假使無念造無想則不現知;彼癡者有念起,是等即有言說知;黠者無念造,則無言說知;彼若無所住便普遍至,是賢聖行於行有行,無行者非是賢聖行。」

須菩提又問:「文殊師利!何謂為賢聖?」

答曰:「賢聖者,謂御空而無跡。」

又問:「文殊師利!一切法,寧復是無垢空等御不?」

答曰:「然。」

須菩提又問:「何緣爾乎?」

文殊師利曰:「譬如眾水歸于大海合為一味;如是,須菩提!無垢空等以御諸法,皆作一味,用脫眾生。」

又問:「文殊師利!何[5]說解脫?」

曰:「云何須菩提!何緣有礙?」

[A2]曰:「用無智故而有礙。」

答曰:「如是,須菩提!用度無智故說解脫。」

又問:「文殊師利!一切[A3]諸法而無有異,何從得是有智無智之說?」

答曰:「譬如夏月熱時說水,冬日寒冷亦復說水,其水無異;如是,須菩提!用想不清白而有塵垢,以有塵垢便有無智說,作淨想者便無有著,以故有智說彼諸正士,而無中間有智無智之說。」

須菩提又問:「文殊師利!其義遠行?」

答曰:「用有二行故。」

須菩提曰:「文殊師利!義者難見?」

答曰:「為離智慧眼。」

須菩提曰:「義者難受持?」

文殊師利答曰:「不可得取。」

須菩提曰:「其義難知?」

答曰:「用不解故。」

須菩提曰:「義者難了?」

答曰:「已離諸覺意故。」

須菩提曰:「義者難說?」

答曰:「為空等故。」須菩提曰:「義者無思?」答曰:「用無想行。」

須菩提曰:「義者無念?」答曰:「是故無言說。」須菩提曰:「義者無賢聖?」答曰:「是故離想願。」須菩提曰:「黠者現智義?」答曰:「是故不自見。」

須菩提又問:「文殊師利!若如來曰:『求利義而不得義,不求利義而得義。』為誰說是章句?」

文殊師利答曰:「唯,須菩提!其利義無有得。彼若有求欲得義,於義則無利義,其義者為寂義;彼若身意念欲求得利義,是為於義不得利義,如佛言曰:『不求義而得義,求義者反不得義。』」

須菩提又問:「文殊師利!奚為佛言一切法悉非法?」

文殊師利答曰:「唯然,須菩提!世尊說譬喻經言:『當除斷所欲法,況於非法耶!假使斷者,其法即為不非法之謂也。』」

須菩提又問:「云何文殊師利!佛法寧復是非法耶?」

答曰:「不也。佛法者無興盛,其不興盛是謂為法。如佛言曰:『一切諸法,皆為非法。』」

須菩提曰:「未曾有也,甚難及。文殊師利!新學菩薩聞是說,而不恐畏。」

文殊師利曰:「唯,須菩提!有四事,師子之子聞師子吼,而不怖懼衣毛不竪。何等為四?一者、其種姓真;二者,為師子所生;三者、蒙尊者所育;四者、不著諸有。是為四。如是行者,為如來種誠諦菩薩也,如來所生為法所進,過於弟子、緣覺之上,則非其類。彼聞說一切法終不恐懼,在所講說一切所[6]語,而無畏[7]懅衣毛不竪,心不懈怠亦無疑怯。又,須菩提!鳥子飛行在於虛空,寧有恐耶?」

答曰:「無也。」

文殊師利曰:「如是,須菩提!菩薩住於空界,彼聞諸[8]法而不恐懼,於一切法亦無畏懅無所疑難,用了諸法故,聞諸所說,不恐不[*]懅而無畏怖。」

文殊師利謂須菩提:「從何致畏?」

答曰:「用貪見身故,而有恐畏。」

文殊師利曰:「菩薩以知貪身,於一切法所說不畏,亦無怖[*]懅。」

須菩提問:「文殊師利!假使菩薩了寂,不貪身云何得道?」

文殊師利答曰:「唯,須菩提!菩薩不見得道知貪身,設使菩薩見得道知貪身者,是故不得道。」

須菩提曰:「唯,文殊師利!菩薩為行大善權用,菩薩見貪身不得道?」

文殊師利曰:「唯,須菩提!菩薩蒙智慧善權,為是菩薩聖性,以故菩薩知貪身不得道。譬如取大利斧斷截大樹,段段解之還著故處,續[1]復如故終不躄地,如是菩薩有智慧善權為聖性,以故菩薩知貪身不得道。或時天大雨樹生茂盛故,有莖節枝葉華實,有益一切;如是菩薩,行大悲慈知貪身者,現生三界種種形類,隨其色貌以益眾生。又,須菩提!或作暴雨疾風吹墮其樹,菩薩以大智慧,放柔軟大雨,在佛樹下便復現墮。」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曰:「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諸菩薩智慧善權而為聖性,乃如是乎為說大慈大悲法行。[2]今,文殊師利!且復聽我所言。譬如有國既強且大,雲霧四起,放大熱石欲焚其國,所有草木皆當被燒,復雨洪水[3]渧如車軸,令諸草木普得生長;如是,文殊師利!菩薩雨於智慧善權,方便示現入一切愚癡凡夫之士,教授諸冥現賢聖行,為生死奉律人示義令悅。

「譬如有香樹,其根香、莖香、枝香、葉香、華香、實香,各各別異;如是菩薩以智慧事自然之性,隨一切人之所欲,從其本行而為說法,各令歡喜其心開解,不捨大悲之本。

「譬如大摩尼[4]珍寶,名曰釋迦惟羅迦,天帝釋著此寶時,照其被服、[5]婇女、舍宅、講堂、宮殿,一切皆見清淨光明,大明月寶亦無念也;如是菩薩明慧之果,清淨解脫如明月寶,普現諸義永無想念。」

佛言:「文殊師利!譬如有大明月寶,名曰施一切願,隨眾所欲,皆令具足而得所饒,施諸願寶亦無念也;如是菩薩清淨如寶,具足眾生諸所欲願,其菩薩者亦無想念。

「譬如虛空之中,有大火起復放大雨,其於虛空不寒不熱;如是菩薩處三界火中,若在寂寞無為之界無寒無熱。

「譬如彼虛空中,令生毒樹,復生藥樹,其毒樹者不害虛空,其藥樹[6]香無所除淨;如是菩薩,以善權方便,入諸毒樹令得成就,以藥樹莖節護諸根本,眾垢塵勞不著菩薩,除淨諸根亦無所淨,俱入二事無所[7]沾污。

「譬如穿漏之器,但補一處令不得漏,捨餘不補而皆穿漏;如是菩薩,所住常定具大神通無有異漏,有所住者便現別異之漏,示現出生隨一切本而為說法。

「譬如騏驥高足強而有勢,守護馬畜不貪衛[A4]己;如是菩薩,立大慈悲強而有勢,超越諸力救護眾人,不自念身。

「譬如猛師子者,百獸之王無所懼也,[8]唯畏大火;如是菩薩,亦無所[9]畏,畏墮弟子、緣覺之地。

「譬如伊羅漫龍王,雖為畜獸[10]皆能示現清淨變化,悉是帝釋本德所致;如是菩薩,假使墮於畜獸之中,則能現說諸清淨法,隨其本行而開導之。

「譬如鑽木出火明珠放光,其於二者俱有所益;如是,文殊師利!其有初發意及坐佛樹下後當發意,此[11]二菩薩,俱除一切眾垢之塵燒諸勤苦。

「譬如諸樹種種各各有名,其色不同、枝葉各異、華實不相類,此諸樹者,[12]皆因四大而得滋茂;如是菩薩,奉若干行積眾德本,皆用成道意,悉[13]勸助一切智而得成就。

「譬如轉輪聖王在所至[14]奏,七寶、四種兵皆悉從之;如是菩薩,得善權方便智慧度無極,無所不入,一切諸道品之法皆悉隨從。

「譬如羯隨之鳥王,假使[15]墮於羅網之中,續出哀音;如是,文殊師利!設使菩薩而墮[16]樔窟,未了佛法不壞貪身、不出三界,續作師子覺吼,說空、無[17]想、不願之法,講無造起滅之事。

「譬如羯隨鳥王在山頂住而不肯鳴,得其輩類乃闡鸞音;如是,文殊師利!若有菩薩入諸弟子中,不講不可思議佛音,在諸菩薩中乃說菩薩事,講佛不可思議之音。

「譬如隨藍之風,不能持地固閻浮利及樹木講堂舍宅;如是,文殊師利!一切弟子、緣覺,不能堪忍無思議佛法名[18]字,及佛神通清淨變化,有信而無疑者,非自功德所致。皆佛威神而令得信。

「譬如日之光明照淨不淨,亦無喜悅、亦無憎惡,日月殿舍無冥沒時;如是菩薩,放智慧善權光明,與弟子、緣覺、諸凡夫士共周旋從事,不用在弟子中而歡喜,不以在凡夫之士而為愁悒,亦不失菩薩權慧之場也。

「譬如忉利天上晝度樹初生葉時,諸天見之皆悉歡喜,心念言:『晝度樹不久當有華實,而得成就。』如是,文殊師利!假使菩薩一切所有施而不惜,諸佛世尊歎是菩薩,不久當得佛法華實施諸群生。

「譬如其樹柔軟根株深固,雖現曲[19]棭終不恐[20]墮;如是,文殊師利!若有菩薩恭敬禮事於一切人,終不恐墮弟子、緣覺之地。

「譬如水[21]墮地流;菩薩如是無有憍慢,從一切智稽首自歸。

「譬如大海立於地中最為始成,皆含受一切江河諸流;如是菩薩用無慢故,得立一切佛法之頂。

「譬如大明月珠,名曰照明,諸所欲得皆從中出,眾明月珠無與等者,悉皆照諸明月珠寶其明不[1]減;如是菩薩,教授諸弟子、緣覺,令得入律不墮彼行。

「譬如[2]曼陀勒華柔軟妙好,其香周匝聞四十里;菩薩如是,以聖賢智發大慈悲,普遍眾生令得安隱。

「譬如曼陀勒華,若有[3]病者聞此華香其病即愈;菩薩如是,以大慈大悲香行,遍至除解一切塵勞之病。

「譬如無有佛時,優曇鉢樹無華有實;未有菩薩不出佛法之華。

「譬如阿耨達龍王,假令雨時遍閻浮利;如是菩薩,若[4]放法雨皆遍一切人民蠕動。

「譬如阿耨達大淵流出四江,悉歸于海常[5]而得滿;如是菩薩,流四恩行以具足滿大智慧海。

「譬如未有大海時,閻浮利人得自然小摩尼珠;如是,文殊師利!未發菩薩意時,皆承用弟子、緣覺法寶。

「譬如其有色像者,皆有四大;菩薩如是,諸所說法皆欲度脫一切令入法門故。

「譬如樹木生於山澤之中無益眾人;弟子如是,畏生死難無益一切。譬如大城中央而生藥樹,多所療治於一切人;菩薩如是,入大慈悲發一切智,其以寶意多所饒益一切群生。

「譬如天雨之水不能久在;弟子如是,教授說法而不久立。譬如春月大流水無減盡時;菩薩如是,教授說法而得久立。

「譬如冬生山中樹,若有斷截者,應時疾生;如是,文殊師利!佛之所現作,如來雖般涅槃,三寶之教猶不斷絕。」

於是,賢者須菩提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是諸菩薩名德之行,巍巍無量莫能稱焉。向者如來講說誠諦功德,是亦難及。假使菩薩聞如是德義,而不歡喜亦不愁悒,是為甚善!」

佛言:「菩薩本清淨所致,是故聞說一切德義不[6]善,不愁。」

須菩提問佛言:「何謂為本淨?」

世尊曰:「無我之本、無壽命本、無貪身本、而無愚癡恩愛之本,是我所非我所本,如是菩薩,於此諸本而[7]行清淨。」

須菩提又問:「世尊!何謂為淨?」

佛言:「無取、無捨是謂為淨;不起、不滅是謂為淨;無思、無想、無穢、無潔是謂為淨;無高、無下是謂為淨;不作非不作、不冥亦不明、無塵垢亦無[8]諍亂、不脫亦不縛是謂為淨。」

須菩提白佛言:「無生死亦無泥洹,彼何謂為淨?」

佛告須菩提:「如是為淨,不念泥洹、不遠生死,爾乃為淨。譬如虛空為淨,無有淨虛空者,如是行者為清淨;彼無有為作清淨者,若聞此不恐畏是謂為淨。」

佛言:「於須菩提意云何?有淨[9]法者耶?」

須菩提白佛言:「從本已淨。」

佛言:「聞諸所說不著言說是謂為淨,著於無審者,豈可謂淨乎?」

須菩提白佛言:「法界為自然淨,而有等知。」

佛言:「云何?須菩提!可知法界耶?」

須菩提言:「可知。」

佛言:「假令法有知便生,即為異法,彼為求法界,其法界亦不了知法。」

佛言:「設使,須菩提!無有知餘法界解脫,其知法界者不得解脫,如是云何了知法界?」

爾時,賢者須菩提默然不答;於是,文殊師利謂須菩提:「云何,賢者!世尊有教默而不答?」

須菩提曰:「所以默者,用本不發無上正真道意故。所以者何?弟子之辯有限有礙,菩薩辯才無限無礙。」

文殊師利又問:「云何,須菩提!法界寧有限礙不乎?」

答曰:「法界無限無礙。」

文殊師利曰:「假使法界無限無礙,賢者曷為言默而礙?」

須菩提答曰:「其欲知盡法界者,便以言說而為罣礙;若有了知法界無量不可盡者,聞其所言則不為礙。」

又問:「於須菩提意云何?至於法界為有盡不?」

答曰:「不可盡,法者普門,[10]以故法不可盡。」

文殊師利曰:「設使法不可盡,云何賢者說法而礙?」

答曰:「我限弟子所講說法而有盡礙,觀於佛界而無有量,講說法界而無盡時。」

文殊師利又問:「云何?須菩提!法寧復有境界說乎?其有於法作境界者,說法則有分數。」

答曰:「吾不說法有境界、法無境界。」

文殊師利曰:「曷為,賢者!說若干境界?」

須菩提答曰:「向者本說弟子之辯有限有礙,菩薩辯才無限無礙。」

文殊師利曰:「云何,賢者!得明慧耶?」

須菩提答曰:「如是得明慧。」

文殊師利又問:「賢者,云何言默而礙?」

答曰:「用弟子不能了知一切人根故,用言說而作礙耳。菩薩辯慧曉眾生本,是故不以言說而為罣礙。」

文殊師利曰:「世尊辯才之慧無有往來,其智慧[*]想寧有限乎?」答曰:「不也!其智慧者,無罣礙相、無所住相。」

文殊師利曰:「假使智慧無罣礙相、無所住相,何故賢者而默作礙?」須菩提[11]曰:「尊者舍利弗,佛所稱歎智慧為最,當問此賢為仁解說。」

舍利弗謂須菩提:「欲聞我說文殊師利所講法乎?今欲宣之。所以者何?吾曾聞[1]智,昔[2]者文殊師利,於無央數百千佛前說法,令諸大弟子默而無言。又憶往時,吾與文殊師利共出東遊諸佛國,度無央數百千佛土,有世界名喜信淨,其佛號光英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今現在說法。有大弟子名曰聖智燈明,智慧最尊。適見如來閑居宴坐,其聖智燈明弟子,即[3]踊身[4]往第七梵天,其聲遍告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切說法。吾與文殊師利俱至彼國,及諸無數百千菩薩十萬天皆俱,侍從文殊師利,欲聞法故。

「爾時文殊師利,便[*]往光音天上謦揚大聲,其音普遍三千大千世界,動魔宮殿滅諸惡道令得悅信。於是聖智燈明大弟子,聞彼洪音即大恐怖,尋便躄地不能自制,譬如隨藍大風起時,有所崩墮莫能自固。聖智燈明於時恐怖,衣毛為竪得未曾有,往詣光英如來所,白世尊言:『唯天中天!誰為比丘色像出大音聲?我聞其音怖不自制,即便躄地,如隨藍風起靡不摧落。』其佛告言:『有菩薩名文殊師利,得不退轉,以神通聖樂明慧之力來至此國,欲見如來稽首作禮講問[5]諸義。向者曜形於光音天,舉大洪音,普聞三千大千世界,震動魔宮[A5]除[6]滅惡道,皆令喜悅。』其弟子白佛言:『願欲見文殊師利。唯,天中天!得覩正士如是之等,則為幸甚。』

「時,光英佛即作感應,請文殊師利;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及諸天,從虛空中忽然來下,往詣光英如來佛所,稽首佛足遶佛三匝,各以神力化作法座而坐。

「爾時,光英佛問文殊師利:『仁者何興到此世界?欲何觀[7]採?』文殊師利白佛:『欲見世尊,稽首致敬啟問法事,故來至此。』又問:『文殊師利!云何觀如來而為淨見?云何禮如來?云何問訊如來?云何講問?云何聽受如來所說?』

「文殊師利曰:『觀諸法寂為清淨見如來。為清淨觀,亦無身無意無心、無禮無敬、無卒無暴、無壞無住,不常得、從空生、無心行、常寂寞,如是為觀如來。而無我,不作等色,亦不以等為等,不以邪為邪,而一平等。諸佛世尊法身俱[8]為己身,亦見入法身所見、亦無見無所見、亦無遠無所近,如是為禮如來。而作寂寞問,無有想念、亦無見有法、亦不見無寂寞法,我者已寂,於一切法便默,作平等問、不迷惑問。其有欲問及問者,彼無有二,求度無極,所問淨三道場,如是為問訊如來。如無去問無沈浮,所言柔順可如來意,悅諸眾會不著他心,以是所問,令無數人立於道義,不捨德鎧至坐佛樹,如是聽講為問如來。』

「於是光英如來、正覺讚文殊師利童子曰:『善哉,善哉!仁者如是,為見如來稽首作禮講問法義。』於是,文殊師利問聖智燈明大弟子:『尊者,云何見如來稽首作禮?云何問法義?』答曰:『唯,文殊師利!我不及此亦非其類,弟子以音而得解脫,不了是事。』又問:『云何賢者,意而證時,言是信證而解脫耶?』答曰:『文殊師利!我麁說耳未講深義。』

「又問:『何謂講暢深義之平等乎?』答曰:『不御平等、不導深義。』又曰:『何說起滅空義無深,而得空義無平等想?如是為一審諦,則是深入誠實之義。』曰:『新學菩薩,聞此言者得無恐懼?』文殊師利答曰:『仁者今已恐懼,況於新學。』聖智曰:『無能恐我者。』答曰:『向者何為恐懼?賢者未厭解脫乎?』曰:『非不恐、非無厭而得解脫也。』

「文殊師利曰:『用賢者本恐懼俱合,以故說仁今已恐懼,況新學耶!』問文殊師利曰:『菩薩何因而得解脫?』曰:『致無恐懼而不穢厭。』又問:『文殊師利!此言何謂?』答曰:『不畏億百千魔及官屬,為一切說法而無疲厭,不畏積功累無量德,植無數慧所行不倦。』

「時,彼會中有諸天,各持種種奇異之華,用散文殊師利上,悉俱言曰:『文殊師利所止頓處,則當等觀,是則如來為正威神,文殊師利所在擁護,以一切德救濟眾人為講說法。』

「於是,文殊師利謂聖智燈明弟子:『世尊歎詠耆年智慧,云何智慧有為無為乎?假使有為則為起分,設使無為彼亦造相。』答文殊師利曰:『諸聖賢所念,但講無為。』又問:『無為寧有念說耶?』答曰:『無也!』

「文殊師利又問:『諸聖賢何為講說無為之行乎?』爾時,聖智燈明弟子,默然無以加報。於是光英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告文殊師利:『為是眾會講說法門,令諸天聞受其法,眾菩薩聞立不退轉,逮無上正真道。』文殊師利曰:『其正法門者行寂寞,於寂門無言說,以恬然為清淨。』

「時彼眾中,有菩薩號曰法意,在於會坐,問文殊師利:『設使如來說婬怒癡事時,豈是寂寞法乎?其恬然門寧為靜[9]泊清淨法耶?』文殊師利答曰:『仁意云何?婬怒癡焉在?從何起乎?』曰:『從念起想而有。』

「又問:『想念從何起?』答曰:『從[10]習起。』又問:『[*]習者從何有?』答曰:『從我所非我所而有。』又問:『是我所非我所從何起?』答曰:『從貪身有。』又問:『貪身復從何起?』答曰:『用住吾我故。』又問:『吾我從何起?』答曰:『文殊師利!吾我者,不見所住,亦無有處亦非無處。所以者何?普至十方求於吾我不可得也。』

「文殊師利曰:『如是,族姓子!其有詣十方欲索法處,亦不可得亦不可見。所以者何,彼法寧有門不?』答曰:『有無門之門。』文殊師利曰:『我以是故,言諸法門悉寂寞,一切所說而[1]淡[*]泊門,靜然而致清淨。』

「說是語時,八千菩薩得不起法忍。爾時,文殊師利,廣為眾會說法,便從坐起而去。用是故,須菩提!當了知此,無有弟子及菩薩者,吾等莫能當其辯才,豈敢堪任與文殊師利講[2]法談乎!」

爾時,賢者須菩提問舍利弗:「仁者復見文殊師利,有何異神通變化,往來遊諸佛土?」

舍利弗答須菩提曰:「我憶念昔者曾與文殊師利共遊諸國,有佛土火起而燒剎,便有自然蓮華遍布具足,文殊師利蹈上而行,或有滿火其火柔軟;譬如細靡之衣、好食美味香,如栴檀塗身及衣臥具,從其佛國於虛空中,自然化作梵之宮殿立之嚴飾。時諸菩薩入坐[3]其中定意正受,或有佛國而現興盛,發一切信得致佛道,行無蔽匿之慈普救眾生。何謂為佛道行無蔽匿之慈?以一切人有婬怒癡塵勞之火,若得無上正真道最正覺者,三垢[4]以斷為眾說法,以慈哀心定意正受,是謂佛道行無蔽匿慈。

「唯,須菩提!吾時獨處心[5]自念言:『我為住是三千大千世界,以神足力與文殊師利等矣。』於是文殊師利知吾所念,來謂我言:『當用賢者舍利弗神足共過此世界。』吾盡現神力越度大火,晝夜精進行積七日,與文殊師利越彼佛國,然後到第二三千大千世界,其剎亦燒火炎甚廣,周遍佛土,文殊師利便住於彼,謂我言:『唯,舍利弗!當承誰神足度彼世界?』吾答:『當以仁者文殊師利神足度是佛土。』於是文殊師利發意之頃,令其世界滿布蓮華,便即度去,謂我言:『唯,舍利弗!神力孰[6]踰?』吾答曰:『雀以蠹蟲,比金翅鳥鳳[A6]凰王,至於二者不可相方,金翅鳥王一舉無數我身,譬如蠹蟲雀耳,神力相[7]超其猶如是。』文殊師利謂我言:『曷云仁者舍利弗獨處心念:「文殊師利神足及我神足等焉。」』文殊師利曰:『效之於今,何者為智?』吾答曰:『弟子止處其限未斷無所比,自見止處限斷而[8]遂平等。』文殊師利讚曰:『善哉,善哉!唯,舍利弗!如若所言,昔者[9]住世有兩仙人,止頓海邊,一人名曰好妙法,一人名曰施信安,其好妙法,得仙五通以用自娛;施信安,以言說神呪飛行虛空。時兩仙人俱從海邊,欲共飛度巨海周旋彼岸。彼施信安心念言:「其好妙法神足與我等矣。」然後復共飛度大海到女鬼界。

「『爾時羅剎[10]鼓人妓樂,施信安仙人聞其樂音及見女鬼,即便恐怖從虛空墮地,不能復識海邊居處;於是好妙法時愍傷之,右手舉之還故所止。』文殊師利謂舍利弗:『爾時,好妙法仙人者,則吾身是;施信安仙人者,舍利弗是也。彼時耆年誠非其類自謂為等,今亦如之。』」

舍利弗謂須菩提:「我復憶念,曾與文殊師利南遊諸佛國,[A7]越無央數百千佛土,有世界名諸好莊飾,佛號德寶尊如來,詣彼佛土,欲見世尊稽首作禮。文殊師利謂我言:『唯,舍利弗!寧見此諸所共度佛國不乎?』我答曰:『已見矣。』文殊師利問吾:『舍利弗!如何見此諸佛土?』我答曰:『或見滿火者,或不具足者,或自然如虛空者,或以神足而立。』又問我言:『唯,舍利弗!當何以觀是佛國?』吾答曰:『其滿火者當觀滿火,其不具足者視之為不具足。其如虛空者當[11]覩如虛空,其以神足立者當瞻以神足立。』

「文殊師利曰:『如舍利弗境界,所講說亦然。』我即問文殊師利:『仁者如何觀諸佛國?』文殊師利曰:『唯,舍利弗!一切佛界皆為虛空之土。所以者何?悉如幻化。所現滿火而不具足,如虛空自然以神足立耳。曷云來起此之因緣起分之行?虛空無緣常自然住,如是諸塵勞污著意心不立淨。

「『譬如恒沙佛國悉皆被火不燒虛空;如是,舍利弗!一一人犯恒沙諸不善本積眾殃惡,其意終已不立清淨。若男子、女人能入淨法界者,無有所住及諸覆蓋亦不作想,無能令其意有所受住,是謂無所受住法門。以一門了御諸法皆受諸法,不生眾蓋而蔽法意亦無善惡。』如是,仁者須菩提!文殊師利神足變化,所在說法吾目所覩矣。」

爾時,賢者阿難謂舍利弗:「唯,仁者!我亦更見文殊師利於祇樹園所現變化。吾憶念昔佛遊舍衛給飯孤獨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菩薩萬二千俱。時,大[1]淋雨雲霧黤黮至于七日七夜,其有比丘得大神通,普行一心解脫之門,定意正受雖不得食,以三昧三摩越而以自立,其未定意及正受者,晝夜五日斷不得供,身體羸劣而無氣力不任見佛。吾心念言:『是諸比丘或不存命。』我時詣佛所而白言:『諸比丘眾斷不得食,餓來五日,羸頓虛劣不能自起。』佛告我言:『阿難!汝往語文殊師利,為說是事,用比丘僧故。』

「我時受教,往詣文殊師利之室。時,文殊師利為釋梵四天王說法,吾[2]將是事告文殊師利:『佛遣我來[3]令仁立[4]檀。』文殊師利謂我言:『阿難!並設座具,時至撾[5]揵搥。』我即受其教,出敷床座訖,還至其室,欲知文殊師利出精舍不?文殊師利故在室住[6]更作化,為釋梵四天王說法,有三昧名行入諸身定意正受,出其精舍,入舍衛城分衛。

「時,魔波旬即心念言:『今文殊師利為師子吼入城分衛,我寧可亂文殊師利所立功德。』魔即化令舍衛城中長者、眾人、無迎逆文殊師利者,亦不與分衛;於是文殊師利所之家居,皆見門[7]閉無出迎者。時,文殊師利即知魔嬈固,化梵志諸長者,即作誠信之[8]願:『[9]假我一一之毛,所有功德智慧所現具足;恒沙世界滿其中魔,不及吾身一毛之德,審諦如是而不虛者,魔之所化即當消滅,使魔自往告諸街里及四徼道,令長者梵志施文殊師利分衛之具,惠此人者其福最大,若有供養三千、大千世界諸有著人百千歲,不如施文殊師利福第一多。』

「文殊師利適發是願,尋如所念,一切門戶皆為之開,人悉自往迎文殊師利,弊魔入諸街里家家唱令,及四徼道使諸凡民長者梵志,施與文殊師利供具者其福最大。若供三千大千世界諸著之人百千歲中,施以諸安隨其所欲,不及[10]善與文殊師利分衛其福德最厚。於是,文殊師利化所得食盈滿應器,種種甘美其味各異,味味殊別不相錯入,過踰足請千二百五十比丘、萬二千菩薩,鉢中所變其如是也。

「爾時,文殊師利分衛周已,出舍衛大城,魔即[11]侍隨。是時,文殊師利[12]於中道住持鉢著地,謂魔波旬:『汝且舉鉢在於前行。』於是波旬從地舉鉢而不能[13]稱,白文殊師利:『我實不能舉搖此鉢。』文殊師利告波旬曰:『卿有力勢神通無極,以大神足[14]擎舉此鉢。』於是波旬盡現神力了不能稱,變化舉鉢不能令鉢離地如髮。

「彼時波旬得未曾有,謂文殊師利:『有山名曰伊沙陀,發意之頃,我能以掌[15]跳置虛空,今此小鉢而不能稱。』文殊師利謂魔波旬:『所以不能舉稱鉢者,卿每自以比諸菩薩大人,力著此鉢,故不能舉。』文殊師利於是從地舉鉢,授魔曰:『波旬!汝執此鉢且於前行。』

「爾時,波旬[16]甚自厭苦,舉鉢纔勝,魔為自在諸天中尊,與萬二千天俱,眷屬圍繞在前持鉢,稽首文殊師利足。諸天謂魔波旬:『仁者曷為持鉢在文殊師利前,譬如侍者?』波旬答諸天曰:『不當與強者共爭。』又問波旬:『仁者亦有大神通無極之力,何故不堪?』

「於是波旬承文殊師利聖旨,雖為尊天由無所堪,波旬答諸天曰:『魔力者為癡,菩薩力者為智慧,[A8]魔力者受諸見而住立,菩薩力者曉解大空;魔力者欺詐,菩薩力者誠實;魔力者是我所非我所,菩薩力者大慈大悲;魔力者婬怒癡門,菩薩力者三[17]脫門;魔力者終始往來生死,菩薩力者不生不滅不起法忍。』天魔波旬說是語時,諸天眾中五百天發無上正真道意,三百菩薩得不起法忍。

「爾時,文殊師利及魔波旬,持鉢置講堂上。賢者阿難亦不察之,飯時已到,亦不見文殊師利從室出,時心念言:『文殊師利得無欺諸比丘僧?我宜[18]孚往白世尊言:「時今已到,文殊師利不出其室。」』阿難即往白佛:『不見文殊師利出其室。』時,佛告阿難:『汝寧察講堂上不乎?』阿難白佛:『唯然,世尊!已見滿鉢之食在講堂上。』佛告阿難:『汝撾揵椎聚比丘眾。』我白佛言:『唯然,世尊!大比丘眾其數甚多,一鉢飯食何所足乎?』佛言阿難:『且止,默然而行。假使滿三千大千世界中人,百千歲共食此飯終不耗減。所以者何?文殊師利聖旨神化,令此鉢食無有盡時,文殊師利智慧具足神通所立,興造布施以度無極。』

「阿難受教即撾揵椎,會眾比丘,一鉢飯出種種滋味,[19]餚饍甚美甘醲無量,譬如眾器各盛殊異若干之味,皆以供養諸比丘眾及諸菩薩,悉得充滿,其鉢之饌如故不盡。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上
貼文者 : : hui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下 - 2024-03-03 17:58:22


T0461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篇章 二
[*]佛說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下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於是,天魔波旬念欲嬈固文殊師利所饌供饍,化作四萬比丘,著弊[1]壞裂衣、垢穢臭處持破鉢住、胸背悉露、面貌醜惡、跛蹇[2]禿僂,心懷[3]遑懅而坐眾中,亦復持鉢受種種供,其鉢飯食亦不減盡。波旬所化比丘而極大食,鉢無缺減,文殊師利現威神之變,令諸化比丘鉢食常滿,[A1]摶食在口噎不得咽,手食向口手齊口止,而皆[4]躃地不能自安。

「於是,文殊師利問魔波旬:『此諸比丘,何故不食?』波旬答曰:『今諸比丘將欲死矣,得無以雜毒食與之乎?』文殊師利曰:『無毒之人,豈復行毒耶!身無垢穢,寧以垢毒用與人耶!有婬怒癡是則為毒,於菩薩懷來法品律儀者無此眾毒。所謂之毒,用者無黠恩愛之著,是我所非我所見,因緣罪福名色所行,不等而造所緣,有我見人諸蓋受住貪身著念,有諸種受諸入,住在三界,有取有受、有卒有暴、有往有來,貪身為礙有壽命,近著想念清淨瞋恚[5]蔽立,不了十二因緣之本。諍訟諸見無斷自見,有念有知輕慢,有淨想不淨想分數眾事,謂足觀有無及諸業[6]諸恩愛,是我所無所行,畏於空。謂有二欲度二想,於無想有[7]墮想,無有願起無想,無有得作有想,於無[8]行行起種說想,起二欲作度想,於菩薩法品為非法想,為邪見行有正法觀想,於惡知識為善友想。亂佛行誹謗正法,自貢高無所救護,[9]鬪訟罵詈至誠為妄語想,虛欺為誠諦想,犯諸婬欲為[10]住想,於諸有為安隱想,於生死為教授起見想,壞泥洹之所現。』

「文殊師利曰:『波旬!如是像法行為是毒,於佛法教而無有也。甘露教為佛教[11]一,安隱教為佛教二,無放逸教為佛教三,無怨恨教為佛教四,無受住教為佛教五,正法藏教為佛教六,無諍訟教為佛教七,無所起教為佛教八,彼我無[12]執教為佛教九,[13]不誹謗教為佛教十。

「『救念擁護教為佛教一,寂寞恬然無所生教為佛教二,以淨復淨[14]澹泊無所然教為佛教三,以正懷來平等明教為佛教四,無怒善立教為佛教五,尊復尊積諸善本教為佛教六,已脫復脫教為佛教七,化諸異道教為佛教八,一切眾欲慧者無有也[15]此教者則為佛教九,無終始[16]死生教為佛教二十。

「『定意教為佛[17]教(本闕一法)二,意止教為佛教三,平等斷教為佛教四,一切諸惡無所造神足教為佛教五,身意寂無有二根教為佛教六,為眾信最力教為佛教七,一切塵勞無現不現覺意教為佛教八,普了覺體解道教為佛教九,所行無[18]衍寂寞教為佛教三十。

「『恬然無爭教為佛教一,來[19]諸解脫審諦教為佛教二,無怒辯慧教為佛教三,法義無分離非常苦空愁悒教為佛教四,有讚歎罵詈者而無我教為佛教五,降伏諸道令得靜然教為佛教六,至無為心度無極教為佛教七,度彼諸岸發善權教為佛教八,以慈悲護群生教為佛教九,無害意愍哀之教為佛教四十。

「『脫諸所有被德鎧教為佛教一,無所樂無所造無所語[20]敏教為佛教二,所作已辦興智慧教為佛教三,無貢高諸念不斷三寶教為佛教四,發菩薩意安一切令清淨教為佛教五,用不起諸有故。』

「說是語時,其諸天[21]子從魔波旬來者,五百天[22]子發無上正真道意,俱而說曰:『唯,世尊!我等亦當如是奉佛法教。』[23]佛時便笑。賢者阿難問佛言:『何因緣笑?既笑當有意。』佛告阿難:『汝為見此諸化比丘不乎?』阿難答佛:『已見。』佛言:『後五濁弊惡世,臨法欲盡時,當有是輩比丘,不知厭足,所行不善,衣服不能自正,其性卒暴而不[24]安祥。所以者何?如是,阿難!彼時比丘,食飲無恭敬,作種種誹謗,欲得奉事捨律犯禁沙門,以袈裟掛[25]掖,現在不敬諸尊長比丘,所從往來所為迷亂,為人多病,便[26]作沙門求安名聞,但索恭敬不念志法。彼時之世,於我法中當有此輩,無所見人行不清淨,諸天皆當愁憂,弊魔悉當歡喜。』

「阿難問佛:『魔何故喜?』佛言:『是諸正士自起魔事,非魔波旬所嬈得便也。所以者何?弊魔不求懈怠者便。其有比丘,精進修行如救頭然,波旬求此精勤者便。以故,阿難!當勤力精進莫有懈怠,當得未得,當成未成,當得明諦除諸不審,降魔官屬興如來教,奉受正法供養經義,是我所教也。』

「說是語時,五[27]千比丘皆放身命而般泥洹:『我等不欲見法亂壞時。』坐於虛空身中放火還自闍維,數千天[*]子共供養其骨。二百比丘遠塵離垢[28]諸法眼生,二百比丘得無起餘漏盡意解,三萬二千諸天得柔順法忍,釋梵四天王及諸眷屬皆叉手[1]往白佛言:『唯,世尊!願佛久住而廣教授,莫令我等見法亂壞滅盡時。若有逮聞說是經法者,終不懈怠亦無眾垢,不著諸受意行無所住,亦不起諸魔事,亦無有我無所求,[2]如賢者舍利弗、文殊師利童子所現神通變化講說經法。』其乃如是我爾時[3]自所覩見[4]也。」

爾時,賢者大迦葉謂舍利弗言:「我亦見文殊師利神通變化,仁者且聽。佛得正覺未久,我初下[5]鬚髮時,文殊師利來詣此世界,從寶英如來佛國而來,欲見世尊稽首作禮。

「時,佛在舍衛祇樹之園給飯孤獨精舍,文殊師利盡夏三月初,不現佛邊,亦不見在眾僧,亦不見在請會,亦不在說戒中。於是,文殊師利竟夏三月已,說戒[6]尚新時來在眾中現,我即問文殊師利:『仁者!三月為所在耶?周旋所[7]奏乎?』文殊師利曰:『唯,迦葉!吾在此舍衛城,於和悅王宮采女中,及諸婬女小兒之中三月。』我心念言:『何緣如此等人,與吾清淨眾僧共為臘[8]佛。』吾即從講堂而出,撾[9]揵𭬱,欲逐出文殊師利。

「時,佛告文殊師利:『仁寧見摩訶迦葉撾揵𭬱[10]不乎?』文殊師利白佛:『已見,世尊!欲逐出我故耳。』佛言:『文殊師利!仁自現境界神通變化,無令迦葉起亂意向仁。』於是,文殊師利有三昧名曰現一切佛及國土,應時以是定意正受。文殊師利適三昧已,尋[11]見十方恒沙世界,各各悉有摩訶迦葉,年老手執揵𭬱而撾之,欲逐出文殊師利。

「佛告迦葉:『汝何緣撾揵𭬱乎?』迦葉白佛言:『唯,世尊!文殊師利盡夏三月,而靜不現,潛去止宿藏匿之室,故撾揵𭬱欲逐出之。』時,佛從身皆放大光,[12]通炤十方,謂我言:『迦葉!汝且觀十方。』應時視十方無[13]央數不可計世界,自[14]現其身年老,[15]往十方佛邊而撾揵𭬱,欲逐出文殊師利。復覩諸佛邊,各有文殊師利住。佛告我言:『大迦葉!汝欲逐出何文殊師利?欲出十方無央數不可計佛邊文殊師利耶?欲逐此文殊師利乎?』我即慚愧,便欲持揵𭬱置地而不能也,盡現神力,揵𭬱不肯墮地正住不動;如此祇樹,十方佛國亦然無異審諦自在。

「世尊告我言:『自歸文殊師利乃得脫耳。』我即遙禮文殊師利,揵𭬱乃墮地,便前稽首佛足,白佛言:『願世尊赦我所犯殃咎。唯,天中天!吾已見文殊師利所現,假使我欲講說文殊師利智慧具足無有盡時,菩薩境界之行而無限量,我以無智故撾揵𭬱。』佛告我言:『如卿屬者所見,十方佛國中文殊師利在於佛邊者,文殊師利普於諸佛國,三月不現,教授眾人。』佛言:『迦葉!文殊師利於此舍衛城中,開解五百女人,教化和悅王宮中[16]采女,令得不退轉於無上正真道,使五百童子及五百童女立不退轉,當逮無上正真道,令無數人得聲聞及生天上者。』

「我即問佛言:『文殊師利為說何法?所度人民乃如是。』佛告我言:『汝自問文殊師利,為說何法能度爾所人?』我即問文殊師利。文殊師利答我言:『唯,迦葉!隨一切人本而為說法令得入律,又以戲樂而教授眾人,或以共行,或以遊觀供養,或以錢財交通,或入貧窮慳貪中而誘立之,或現大清淨行,或以神通現變化,或以釋梵色像,或以四天王色像,或以轉輪聖王色像,或現如世尊色像,或以恐懼色像,或以麁獷,或以柔軟,或以虛,或以實,或以諸天色像。所以者何?人之本行若干不同,亦為說若干種法而得入道。唯,迦葉!如是之[17]比說五種法而得入審諦律。』

「我問言:『仁者為度幾何人?』答我言:『如法界。』吾又問:『法界為幾何乎?』答曰:『如虛空界,諸法及虛空界、人種亦如是也。此人種、法界、虛空界,而無有二亦無二造。』我又問:『文殊師利!我雖見有佛,將為得無所益乎,亦不能有所教授度脫人也。佛法為空無人,何者有教度脫乎?』文殊師利曰:『唯,迦葉!譬如有人得熱病,其人作種種讇言囈語,或有人見謂言:「此人得鬼神病。」便有良醫,來飲病人湯藥,其[18]疾即愈,不復讇言囈語。於迦葉意云何?寧有鬼神及天從其人身中出不乎?』答曰:『不也,以飲湯藥故其病得愈。』

「文殊師利曰:『如是,迦葉!其醫於彼,而多有所益耶!』答曰:『唯然。』文殊師利曰:『如是,迦葉!世間人憙欺詐者則為熱病,起貪著心無有我,謂有我想流墮生死。是故諸佛世尊,有大慈悲具足之行現出世間,為斷二事及諸想行,以善權法令入法門,為除我想無他想[19]又斷欺詐,為眾人說法,為除一切想,令不復樂入吾我及他人想,得度無極而致無為。於迦葉意云何?彼寧有吾我人壽命般泥洹者不乎?』答曰:『無也。』

「文殊師利曰:『唯,迦葉!當知是義,所以[1]有佛者何?其覺常現正義,不以起故,亦不用律故,欲覺度著無審塵勞者也。』迦葉曰:『甚難,及菩薩勤行如此,擁護眾生救濟一切不捨德鎧,亦無所著亦不諍亂,清淨自然度於無為,用群[A2]萌故而被德鎧。』文殊師利曰:『唯然,迦葉!以故菩薩被大德鎧。』迦葉又曰:『願文殊師利說諸菩薩德鎧。』文殊師利曰:『菩薩有三十二德鎧行,菩薩被是德鎧往來周旋。』『何等為三十二?』

「文殊師利言:『唯,迦葉!一者、菩薩入無量生死德鎧,擁護終始所為自然相;二者、度無數人德鎧,無有吾我[2]想;三者、供養無量佛德鎧,皆為法身相;四者、諸逆德鎧,如呼聲之響相;五者、護一切諸佛德鎧,法界平等相;六者、降一切魔德鎧,於諸塵勞為清淨相;七者、以正法化諸異道德鎧,若有若無了入十二緣無根本相;八者、一切所有施而不惜德鎧,願入一切[3]勾跡共相習樂相;九者、為一切眾生積累戒忍功德德鎧,而無所造相;十者、普弘有所至德鎧,為無所到相;十一者、大精進力德鎧,身意空寂相;十二者、一切而為一[4]心法身定意正受德鎧,除一切諸著相;十三者、無所罣礙智慧度無極德鎧,諸無黠所有恩愛為清淨相;十四者、大善權方便德鎧,普現一切行相;十五者、大慈德鎧,無所傷害相;十六者、行大悲德鎧,視五道得如[5]處空相;十七者、大喜悅德鎧,無有厭足相;十八、者大護德鎧,於苦樂不動轉相;十九者、具足諸願德鎧,觀脫如掌無所疑相;二十者、不思一切蓋德鎧,諸[6]冥無有跡相;二十一者、四大五陰所起德鎧,如幻法化現好妙相;二十二者、四種如供[7]視毒蛇德鎧,法界為平等相;二十三者、諸入如空聚德鎧,[8]諸身無復罣礙相;二十四者、三界所有德鎧,不起有念相;二十五者、[9]審諦受諸有德鎧,無所起相;二十六、者大勇猛德鎧,為不退轉相;二十七者、大通達德鎧,隨一切人行而施藥相;二十八者、大導師德鎧,示現三道相;二十九者、不斷三寶教德鎧,皆現諸佛慧化普示義相;三十者、一切諸法無所受無所生德鎧,得不起法忍相;三十一者、得住無動轉地德鎧,皆降伏過弟子緣覺相;三十二者、莊嚴道場德鎧,為一心行平等智慧,於一切諸法如審正覺相。唯,迦葉!是為菩薩行三十二大德鎧。若有信受是三十二德鎧者,可使四大有異,其菩薩終不可動轉於無上正真道。』

「迦葉又問:『文殊師利!諸弟子於是德鎧而無有一?』文殊師利曰:『以是故;唯,迦葉!諸弟子不得被大德鎧。於迦葉意云何?其勇猛大力之人所被鎧,下劣不肖之子亦被是鎧耶?』迦葉曰:『不也。』文殊師利曰:『唯,迦葉!菩薩所被大德之鎧,一切弟子、緣覺不能得被彼德鎧也。』說是諸菩薩德鎧時,三萬二千諸天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迦葉[10]謂舍利弗:「唯,賢者,文殊師利童子神通變化說法所現乃如是矣,我目所覩也。」

爾時,賢者邠耨文陀尼[11]弗謂舍利弗:「唯,仁者!我亦見文殊師利所現變化。憶念昔者佛遊維耶離時,與六萬比丘眾圍繞[12]供養於佛,[13]是時,我定意正受觀諸異道,見無數百千人當得度脫者,我便詣諸異道所[14]而說法。聞吾所講而不受行,不念著意,誹謗形笑罵詈恚怒,在彼三月,不能教授開解一人也,厭而捨退。

「時,文殊師利化作五百異道人,自以為師,與五百眷屬俱,詣薩遮尼揵弗所,前稽首禮而立一面,白言:『我聞大師功名遠稱,吾故從他方大國來詣維耶離,今者大師是我世尊,當為[15]和上願見勅教,當頂受其命覩如瞿曇,吾未曾聞大沙門說柔順妙法。』彼時,審裸形子曰:『善哉,善哉!仁者不久即當了我法律之行。所以者何?用至心故。』於是審裸形子自告其眾:『汝等當與此五百學志俱悅和合通同為行,轉相受法化等共學經義,假使此五百人有所說,卿等便當諦受善思念之。』

「爾時,文殊師利與五百學[16]志等輩,聚會稍現其行審[17]諦功德戒,遂踰於本而普自現。於其中間讚說三寶,亦復歎詠審裸形子正德之行,捨是因緣所講便默而止。時外道人異日更會,文殊師利言:『如我等,仁者經書所說諷誦講義,以是觀之,沙門瞿曇有審諦德。所以者何?生大豪家種姓具足,父母苗裔清淨帝王轉輪聖種,一相有百福功德。我聞初始生時,釋梵奉敬皆動天地,三千世界而無受取,墮地而行至于七步,舉手而言:「我為天上、天下最尊,當為眾庶斷生老病死。」龍王吐水,釋梵共浴,諸天人民[1]弦鼓伎樂,放大光明休息眾惡道,一切諸根皆而具足,及於其本不具足者。皆令群生去塵勞恚,悉使安隱,相師梵志豫說瑞應:「若在家者作轉輪聖王,假使出家便當得佛,則為法王而轉法輪。」然後棄國[A3]捐王在佛樹下,降伏億百千魔及官屬。致得正覺便轉法輪無能當者,為諸沙門、梵志、天龍、鬼神、梵天及世間人[2]民,說經講義,上[3]中亦善其竟亦善。所謂上亦善者,身行善、口言善、心念善;中亦善者,其意甚諦,戒禁具足,超踰眾智;竟亦善者,以得脫空無[*]想、無願之[4]法門。又上亦善者信寂無放逸,中亦善者[5]意得定而等一,竟亦善者以見正智而了慧。又上亦善者於佛得無壞信,中亦善者於法得無亂淨,竟亦善者於眾僧得無敗信。又上亦善者不從他音聲,中亦善者而念寂靜,竟亦善者為聖賢平等見。又上亦善者為斷苦[6]除集,中亦善者奉行八道,竟亦善者而盡滅取證。是為諸弟子上亦善、中亦善、竟亦善也。』

「文殊師利曰:『諸菩薩上亦善者為遵大道意,中亦善者不樂小道意,竟亦善者勸助一切智。又上亦善者於諸眾生而發等意之慈,中亦善者用一切人故不厭大悲,竟亦善者喜悅護等意之行。又上亦善者,為攝諸犯戒,令諸貢高無行之人進奉正義,其亂性者令得平等行,為除邪惡之智;中亦善者,謂施戒忍精進一心智慧;竟亦善者,以承六度無極[7]勸一切智。又上亦善者行四恩教攝於眾人,中亦善者不惜身命而救護法,竟亦善者不墮諸冥滅盡。又上亦善者持心如地奉菩薩行而無合會,中亦善者於慧則不動搖立不退轉,竟亦善者心無所著得一生補處。是為諸菩薩上亦善、中亦善、竟亦善也。』

「於是,文殊師利為諸異道而應說法,令五百人遠塵離垢[8]諸法眼[9]生,八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爾時五百化人,便於地五心自歸舉聲言:『南無佛歸命覺。』諸異道人,亦復效諸化人於地五心自歸言:『南無佛歸命覺。』天帝釋尋時雨心華曰:『汝等持此華供養世尊。』

「於是,文殊師利與大眾俱眷屬圍遶,往詣迦梨羅講堂,上到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諸外異道及眾弟子,以此眾華用上正覺,遶佛三匝却住一面,五百化人承文殊師利之德,前白佛言:『唯,世尊!我等不[10]敬見佛,如來者法身,我等不欲聞法,法者不可得;我等亦不用眾僧功德,世尊賢聖之眾無合會行;我亦不用佛功德,其法界者無有德[11]衍;我等不用世尊妙御,一切諸法永寂無御;我等不用如來土地之義,其解脫者已離華[12]葉實;我等不欲知苦義,其願無二;我等不欲斷[13]習,一切諸法真無有習,[14]我不欲行道,其道以離行非行;我等不用盡證,諸法皆為永寂;亦不用[15]止意,一切諸法住無所住;不用平等斷德,非德為非常生死而致眾行。

「『我等亦不用神足,無猶豫行亦無狐疑,無往來起生;我等不用諸根,信[16]得諸根為失義;我等不用力,一切諸有萬物無力悉羸劣;我等亦不用覺意,諸有永空無所覺;我等亦不用道,無數無世亦無求非利;我等亦不用寂滅,亦不[17]澹泊;我等亦不有度世智慧之見;我等亦不求識義,如是為常有解脫義法界而無縛;我等亦不用沙門義,寂志者以超諸六所礙;我等亦不斷梵志色像,如是為梵志,亦不斷誹謗;我等亦不用比丘,其自然者無所壞;我等亦不用諸度無極,如是六入為滅盡;我等不用止足,何為行無止足?

「『吾亦無所欲,我亦無所厭足,如也;於法無所受,於言亦無言,如也。無有身無意無說,我等亦非無住,如是三界皆平等。吾等亦非無所習如也,無樂亦不等見,我等亦無閑居,一切三界而無有行閑居。吾等亦不行空,亦無所行,如也。所[18]舉為者亦空,吾等亦不乞丐,如也。以除諸想,我等亦無生死畏,如也。審諦平等見,吾等亦不婬怒癡,亦無誹謗,如也。亦不想念亦不無想,吾等亦不斷塵勞之行,悉無所著為應自然。我等亦無有身亦無所出,如也。是身非身,吾等亦不[19]觀,往見亦無,如也。

「『尊發相我等亦不除諸瑕穢,平等非常苦樂清淨吾我自然解脫,吾等亦不度使水,如是我輩不見此際彼岸,我等亦不斷他亦不求等度,如也。空言解脫無念,我等不受處無所起無所求,欲其本際無所起住,亦不除猶豫,亦不疑於寂志,我等亦不無正心嫉妬以脫於信,亦不欲斷言說,如也。以脫過去亦無想念。唯,世尊!吾等亦不欲度無為,一切諸法皆寂而無為。』

「說是語時,二百比丘得無起餘漏盡意解,二百比丘從坐起,皆得四禪[1]避易亡去,最後得諸未得,說是言:『一切世間悉亂,用說此法故。吾等本聞柔軟而應所講,今者所說法不入律行,亦不是世尊所教化。』於是,邠耨文陀尼子白文殊師利:『唯,文殊師利!此二百比丘從坐起[*]避易亡去,說是言:「乃講是法為亂一切世間。」』文殊師利曰:『唯邠耨!有是緣講說此法,為亂一切世間。所以者何?[A4]唯,邠耨!世間之本者謂身五陰四大六入,著[2]畏生死願求無為,不知以為生死所受取,亦不得柔順無為。如愁憂於生死中,無所樂亦無泥洹,其不畏忍無所亂四諦無住,若有所著便為迷亂,亦無空諦四事無住。於道無諍亂著於經,欲得道則為二,以有二則為亂;於是,平等者一切法則正,假[3]使無二以無二則無亂,有行求是我所,則為憍慢貢高,已有貢高則為亂。設[*]使不有所著,非有所作,亦無等造,亦無邪作,亦不作亦非不作,亦不樂度亦非不樂度,是為無亂,以無亂則無二。而世尊言曰:「我不與世間諍,世間與吾諍。」所以者何?如來[4]以斷諍亂之本。何謂諍亂之本?是誠信,此欺詐。故世尊曰:「誠諦之語有何言?欺詐語者為何說?其有無平等無[5]偏邪,彼有何言說謂有清淨?」』

「爾時,文殊師利於亡去二百比丘前,中道化作大火,皆遍滿彼佛土,諸比丘所欲越度,皆見滿火,亦不能超火;欲以神足飛行過虛空,見空中有普鐵網,亦復見大水遍十方,恐懼衣毛為竪,遙見祇樹道徑,遍布青蓮華、白蓮華、黃蓮華、紅蓮華,及覩眾人大會,即自迴還至佛所,欲聽受法,入祇樹,到迦梨羅講堂,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

「邠耨問:『此諸比丘眾賢者,去至何所?從何所[6]來?』諸比丘答曰:『唯仁者,吾等以得阿羅漢,諸漏為盡,所作已辦,而得一心,逮神足度無極。從此文殊師利[7]聞說亂[8]法故,從坐起而捨去。吾等適行,見佛國中皆滿火,亦不能得度大火,我等故還問世尊,何謂羅漢盡漏之地?』

「爾時,佛告邠耨曰:『若不自在供事於火,欲得度火者,此則不得過,墮在見網欲度鐵網,立在愛欲沒溺之行,欲得度大水,此不可得[9]越過也。所以者何?邠耨!此諸比丘,未脫婬怒癡火故,豈能度大火乎?墮在見網,豈能度鐵網耶?在恩愛沒溺之中,寧能度大水耶?』佛告邠耨:『其水火鐵網無所從來亦無所至,則是文殊師利所現變化也。如是,邠耨!其婬怒癡及諸見恩愛,無所從來亦無所至,悉從想念[10]他念[11]及邪之行為本,用起吾我及他人等色像,無吾、無我、無所受,彼獨行等行却亂意,發一心寂定積功德行,專志亦無所得,亦無所念亦無所著,入於一心起念經法。

「『何等為法事?何謂為法緣?如審諦觀已有癡因緣便起行,已有行因緣便起識,已有識因緣便起名色,已有名色因緣便起六入,已有六入因緣便起習,已有習因緣便起[12]痛痒,已有痛痒因緣便起恩愛,已有恩愛因緣便起[13]受,已有[*]受因緣便起有,已有有因緣便起生,[*]以有生因緣便有老病死[14]啼泣愁憂,其苦惱不可意[15]曰生焉,如是為與大[16]苦惱俱會,是謂從癡得長養身。愚癡已盡其行便滅,其行已盡諸識便滅,諸識已盡名色便滅,名色已盡六入便滅,六入已盡其習便滅,所習已盡痛痒便滅,痛痒已盡恩愛便滅,恩愛已盡所[*]受便滅,其[*]受[*]以盡所有便滅,其有已盡起生便滅,老病死愁悒不可意悉盡,如是其大苦惱即除。

「『為得平等逮無為,無合會得寂寞,彼過[17]法亦不滅,過去無黠亦不滅,當來無黠亦不盡,現在無黠為用念,無[18]清淨寂即立無黠,所念靜黠無黠則不立,已無有立則為永寂,是謂無黠盡。彼以念靜[19]盡觀四大之身,是為愚癡之身,譬如草木,假使有意有心有識,無色亦不可見,無有聲亦無言說,譬[20]若幻亦無內亦無外,亦無二中間亦無得,比丘作[21]此靜寂念者,於一切法為無所起,已無有起,彼則為真空義。』

「說是語時。其二百比丘得無起餘漏盡意解。

「爾時,薩遮尼揵子,[22]失其眾弟子,與五百眷屬俱,往到祇樹[23]迦梨羅講堂上,詣佛所與世尊揖讓談語,白佛言:『我數數聞沙門瞿曇以幻蠱道迷亂轉他弟子,今者[24]乃自覩見,文殊師利壞我眾會,增益沙門瞿曇弟子;如是,世尊!為用邪行受取,不復來詣我受教勅,亦不諷誦,不用吾語言,亦不受命著心。』

「彼時有道人,名闍耶[25]末,在眾會中坐,是薩遮[26]尼揵親厚,[27]於道中謂[*]尼揵子言:『且止,無得於佛起無淨意,亦無得於佛、諸弟子及文殊師利心懷亂意,用是故得無利之義,長夜不得安隱,當趣勤苦惡道。[1]尼揵子且聽,今欲說譬喻。譬如愚癡之人欲得醍醐,行求酥持水著瓶中,搖動其瓶,終竟疲勞厭極,亦不能得醍醐;如是,[*]尼揵子!諸異外道所行亦爾,雖行學道不能斷邪行。譬如大瓶中水不能出醍醐,不奉如來上妙法律之行,死墮地獄。譬如,[*]尼揵!有智者人黠慧明哲,欲得醍醐而行求[2]蘇,彼以乳酪持著瓶中而動搖,之便[3]生醍醐,用乳酪故則成醍醐;如是,尼揵!其有於如來法中,若白衣及出家學道,至心信佛法喜行精進,即疾得賢聖解脫,如從乳酪而致醍醐。譬如,尼揵!有人從他家借百千瓦器而破壞之,便以寶器還償其主,主寧恚罵耶?』答曰:『不也!』曰:『如是,尼揵!諸外異道弟子譬如瓦器以故破之,於如來所更造法寶器,不當瞋恨罵詈。譬如,尼揵!眾人有導師,而無善權方便,將大眾賈人詣邪惡道,若有導師為善權方便,悉將眾賈人出邪惡道詣著正道。如是,尼揵!卿等諸師,以於邪徑不了道義,將無數人墮於惡道,如來、無所著、等正覺知道解義,將無量人出於惡道而著正路。』

「於是,尼揵自將卿眾而去。彼時萬二千人與尼揵子俱去,其餘者皆得神通,世尊悉下鬚髮為比丘也。

「爾時,佛告闍耶末:『汝為見此萬二千人與薩遮俱去者[4]不乎?』闍耶末曰:『唯然,世尊!已見。』佛言:『是萬二千人,皆當於彌勒如來,下鬚髮作沙門,在於第一大會。所以者何?用聞是深法故。薩遮尼揵子當於彌勒如來作弟子,智慧最尊,譬如我第一弟子舍利弗。所以者何?用於佛[5]法起貢高輕慢意,然後棄捐[6]諸見故。』

「於是闍耶末道士白文殊師利:『後五濁惡世多有貢[7]高。』文殊師利答曰:『[8]唯,族姓子!後[9]濁惡世[10]眾,下劣卑賤之子等喜貢高。所以者何?不能具得四禪,用自大故而墮落,五濁惡世時不復供養比丘眾,是諸比丘意不得定立,何況致第四禪?用彼後世有諸瑕穢,為五濁惡世多喜自大憍慢。於是,族姓子!諸善男子,為有二事而造憍慢,何[11]者為二?一者、自見以智慧而貢高;二者、以用衣食供養,現已持戒智慧功德,便自墮落。其有而貢高、誹謗如來法,當墮地獄、餓鬼、畜生。』

「又問:『文殊師利!何緣而知他人有貢高意乎?』答曰:『「凡夫之士意亂不定,不謂阿羅漢者。」假使聞是說而恐畏者,則知為貢高凡夫之士。「得見如來,[12]阿羅漢不見。」設使聞此語而恐畏者,則知為貢高凡夫之士。「為眾祐當施與之,不當[13]慧羅漢。」假使聞[*]此恐畏者,則知為貢高。「如來讚歎凡夫之士,不舉阿羅漢。」設使聞此言而恐畏者,則知為貢高。其有不[14]出於諸塵勞,是為無所著,此謂於世間為最厚;假使有[*]出塵勞,是則為著,非是世間眾祐。若有於此作行者則為貢高。一切諸法但以言說而為受,是謂貢高。不知一切,亦無所斷,亦無所行,亦不作證,是為入[15]於審諦。』

「又問:『文殊師利!以智慧貢高者,有何言說乎?』答曰:『不諍亦非不諍,不稱憍慢,譬如師子百獸之王吼時,一切皆畏其音。如是,善男子!比丘不樂貢高者,不畏一切音。所以者何?[16]謂音譬如呼聲之響,報應其響亦無心意識,用因緣合故其音響出。如是,族姓子!其心意識審如慧,彼不分別諸因緣音聲,皆[17]衍諸響應,而無所起彼佛音響,亦無來外異道聲,亦無憂佛音聲,亦不覺眾音響,於諸瑕恚音亦不憂眾塵勞響。一切音聲無去來本末意,[18]即印無所樂印,諸所語無高無下印,其印為立平等印,其相自然印,以一印入為法界平等御印,無所壞印,審如本無住印,真空義印,三世平等印,無起無滅印,自然現印,以是印印諸法,所樂無樂亦無[19]有貢高。比丘聞是,不狐疑無猶豫,不得吾我也。』

「爾時,闍耶末道士白佛:『唯,天中天!我從欝[20]閻異道人親友,聞說是大乘功德,今者亦復從文殊師利,聞[21]所講辯才,發無上正真道意;是故,願世尊為我如應說法,令吾具足[22]道品疾得無上正真道最正覺,教授開度不可計無央數人。』

「佛言:『闍耶末!今當為汝說菩薩行。有二法疾得智慧而[23]建大乘。何等為二?一者、精進;二者、無放逸。何謂精進?謂求法[24]才一切所有而施不[25]惜,不望其報勸助道意。[26]一所謂[27]精進,用斷諸不善法故,皆具足眾賢善法,意平等行而無放逸;於戒清淨,不願諸所生。二精進者,謂不貪身意,忍辱之行無有放逸,無害心救護眾生。三精進者,謂積累諸功德法,無有放逸不知厭足,諸所修善積德賢良之法以勸道意。四精進者,謂一心具足無厭、無放逸禪,無所欲不退轉。五精進者,謂多求博聞,於彼施無放逸常寂靜然奉聖賢智慧。六精進者,謂[*]習四恩之行以善權慧教授放逸。七精進者,謂身意行,其身意不亂心為空寂。八精進者,謂為一切故,於諸行等慈意,於法義精進而無放逸慈,於諸法無所著。九精進者,謂為他人[1]及眾生皆發道意,無放逸觀諸世間,譬[2]如焰幻不捨道[3]也。十精進者,謂所造行如救頭然,入於誠諦無放逸,滅於盡證[4]慧無起施。十一精進者,謂具足諸相好,積累善本入無放逸,觀於法身無所起。十二精進者,謂嚴其佛國而無放逸,淨於眾生之土。十三精進者,謂嚴淨具足三十七道品之法,已脫諸滅冥,喜樂如來菩薩善權方便。是皆從精進而致之,是謂善權智慧,菩薩受是則致[5]擁護不退轉,立無上正真道。』

「說是語時,闍耶末菩薩得不起法忍,欣然而踊住於虛空,去地四丈九尺,三千大千世界地,則為六反震動,其大光明普遍佛國,於虛空中而雨天華,箜篌樂器不鼓自鳴。」

爾時佛便笑,諸佛世尊笑法,無央數不可計百千光色從佛口出,青黃赤白黑,遍諸無量佛國,還遶佛三匝,於頂上忽然不現。於是,賢者阿難[6]整衣服從坐起,右膝著地,長跪叉手,以偈嗟歎,而問佛[7]曰:

「智慧力吉祥明, 導師光七尺華,
微妙相三十二, 諸種好為具足。
如師子在眾中, 行步威猛勢至,
今佛者何緣笑? 願尊將為解說。
所說法[8]駃如電, 音殊妙師子吼,
羯隨鳴振寶響, 其聲勝於梵天。
[9]佛語普遍眾人, 其聲皆暢三千,
於一切常如應, 聞柔軟無不了。
[10]語弟子以緣覺, 彼智慧無善明,
終不與普[A5]慧等, 眾菩薩亦難及,
今誰當得慧力, 願導師說開度。
若天龍世[11]間人, 阿須倫皆發意,
以脫於一切受, 心中聞無所著,
無量行無罣礙, [12]踰不等無數億。
不可限無計數, 以平等為度世,
今願[13]問空正慧, 以何故而喜笑?
青[14]赤黃白之色, 種種光甚[15]照曜,
其妙[16]暉從口出, 照無數恒沙土。
遍無量百佛國, 諸種大等無身,
一切寂無所見, 佛善利無恐懼。
其光明欲出時, 諸弟子莫能及,
得未曾晃而照, 佛亦說緣覺事。
今願解大乘行, 一切智慧最上,
其光炎從頂入, 今所至無垢穢,
善哉快過諸天, 及世人所奉事,
願審諦而說義, 佛一言無有異。
斷[17]六會諸狐疑, 今正覺何緣笑?
聞佛語歡喜悅, 無數人悉踊躍。」
佛告賢者阿難:「汝為見闍耶末族姓子,踊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住於空中已得法忍,叉手如立稽首禮我,百千諸天來共供養。」

阿難言:「唯然已見,世尊!」

佛告阿難:「是闍耶末族姓子,已奉事七十二億佛,修善積德,常作轉輪聖王,悉奉事諸佛世尊,佛般泥曰已後,皆於七十二億佛所,[18]建清淨梵行,皆護佛正法。」

佛言:「阿難!是闍耶末族姓子,後當見奉事五恒沙等如來,供[19]承教述清淨行,當教授無央數菩薩,然後積累覺意之法,無數劫已[20]得作佛,號曰慧王如來、無所著、等正覺、在世教授、具足慧行、天人師、無上士、道法御、天上天下尊、佛、天中天,其世界名曰喜見,劫號一寶嚴淨。」

佛告阿難:「其喜見世界,譬如他化自在第六天上所有,喜見佛國人民所居處供養亦如是。是諸人民,無有六境界之法來至其前,一切人民相見,皆歡喜悉喜樂,見慧王如來皆忻悅,以是故彼世界名曰喜見。彼時如來教授一劫為作佛事,其正覺壽亦一劫,是故其劫號曰一寶嚴淨。彼世尊但以純菩薩為眾,九十二億菩薩皆不退轉,諸菩薩逮無所罣礙慧,[21]起光德本。其慧王如來欲般[22]泥洹,有菩薩名曰師子過而行,當[23]受彼決:『我般泥曰已後,是師子過而行菩薩當得佛,亦號師子過而行如來、在世間教授。彼如來般泥曰已後,其法住十小劫,其如來舍利并合俱起一塔,廣長二千四百里,高三千二百里,皆以七寶作塔,眾人悉各各共供養塔。』」

於是闍耶末族姓子,從虛空來下,前稽首佛足,住世尊前說法界無所壞,以偈而讚佛曰:

「我種及法界, 人[24]土亦俱等,
是界為慧壃, 以此授吾決。
法界及塵勞, 空種亦平等,
一切法如是, 我為[1]已至法。
法壃婬欲種, 瞋怒亦如此,
虛空界為同, 以此授吾決。
生死無為土, 法界[2]而無異,
水種為如是, 及火土亦然。
陰壃與[3]界法, 眼識諸有分,
意部法境界, 諸分數悉定。
其諸有為種, 亦并無為界,
不見法有二, 則為授吾決。
世尊無五陰, 四大及諸入,
無名亦無色, 亦不有內外,
佛以音聲說, 而授於我決,
於此悉寂寞, 以是定受決。
佛者無有意, 如此授吾決,
我者無有識, 佛為授我決,
此決為誠諦, 如是則平等。
法界無所壞, 即[4]如來無住,
等覺諸天人, 正立於正法,
寂然如虛空, 權慧善具足。」
爾時,闍耶末族姓子,以此偈讚佛已,遶三匝却坐一面。於是,佛告賢者阿難:「受是經,諷誦[5]讚,廣為他人說之。」

阿難白佛:「唯然受已,是經名曰何等?云何奉行?」

佛言:「是經名曰『文殊師利所現變化降伏眾魔化諸異學奉受正法[6]讚說經義』,名曰『寶藏』,當奉持之。」

佛說如是,文殊師利童子、闍耶末菩薩、賢者阿難,諸天人、阿須倫、世間人民,聞經歡喜,皆前為佛稽首作禮而退。
文殊師利現寶藏經卷下
貼文者 : : hui

大方廣寶篋經上 - 2024-03-09 13:40:38


T0462 大方廣寶篋經卷/篇章 一
No. 462 [No. 461]
大方廣寶篋經卷上

[8]宋天竺三[9]藏求那跋陀羅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10]國祇陀林給孤窮精舍,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五千。爾時世尊住迦利羅華園場上,菩薩、聲聞大眾圍遶而演說法。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與五百菩薩、釋、梵、護世恭敬圍遶,往世尊所。[11]至已頂禮佛足,遶七匝已,却坐一面;及菩薩眷屬亦坐一面。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世尊言:「今日如來為說何法?隨次續說,勿令斷絕。」

時大德須菩提語文殊師利:「世尊先為聲聞說法。文殊師利!我今請汝說菩薩法。」

於時文殊師利童子語須菩提:「大德!今用菩薩法為?大德須菩提!一切聲聞及與緣覺,非菩薩法器。」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唯願演說,諸器眾生自當聽受。」

文殊師利童子報言:「大德須菩提!汝今能知是佛法器及非器耶?」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我等聲聞因他聲解,豈能得知是佛法器及非器乎?文殊師利!我請汝說是佛法器、非佛法器。」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諸入正位皆是非器,已為法界所繫持故。若觀法界而不捨[12]放一切眾生,不墮正位、不共結住,如是等人是佛法器。復次大德須菩提!若到學法、無學法界[13]為所縛者,捨一切眾生焦然結縛,心生疲倦怖畏三界,乃至一念不樂住結,是等名為非佛法器。大德須菩提!若有能盡未來際劫,發大莊嚴不怖不畏,行三界行不為三垢之所染污,於生死中起園觀想,欲樂諸有不集有行,如是等人名佛法器。復次大德須菩提!若無欲染示現染欲,非為瞋惱[14]示現有瞋,不為癡覆示現有癡,除斷結使現住三界,導引眾生無有自高,荷擔重任一切眾生,能令無上三寶種性,具足不斷住[15]三昧門,如是等人名佛法器。」

大德須菩提語文殊師利:「法性是一如一實際,云何分別說器非器?」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譬如陶家以一種泥造種種器,一火所熟,或作油器[16]蘇器蜜器,或盛不淨,然是泥性無有差別,火然亦爾無有差別。如是[17]如是,大德須菩提!於一法性一如一實際,隨其業行器有差別:蘇油器者喻聲聞、緣覺,彼蜜器者喻諸菩薩,[18]不淨器喻小凡夫。」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頗有是器說名非器,非器為器?」

文殊師利言:「有。」

須菩提言:「何者是也?」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一切結使名為非器,一切結習名為非器;是名非器,是亦說名為佛法器。若斷一切諸煩惱者,如是之器非佛法器。」

須菩提言:「所言器者,[19]為何所盛?」

文殊師利言:「無盛為盛。若所盛不漏,知是完器;若所盛漏失,知是破器。大德須菩提!猶如虛空是諸藥木叢林之器,然非是器。如是,[20]大德須菩提!菩薩亦爾,是佛法器,然非是器。[21]大德須菩提!猶如從地出生諸樹,以空器故得有增長。如是,大德須菩提!菩薩從諸善心出生,為般若波羅蜜器之所增長。」

須菩提言:「而是菩薩何所增長?」

文殊師利言:「如虛空增長,菩薩增長亦復如是,而是菩薩無有增長亦無退減。何以故?不增結使、不退佛法。」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佛法、結使有何差別?」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如須彌山王,光所照處悉同一色,所謂金色。如是,須菩提!般若光照,一切結使悉同一色,謂佛法色。是故,須菩提!佛法、結使以般若慧觀,等無差別。是故,大德須菩提!一切諸法皆是佛法。」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以何緣故一切諸法皆是佛法?」

文殊答言:「如佛智所覺。」

又問:「云何如佛智所覺?」

文殊答言:「如汝初始,後亦如是,不離如故,是以說言如佛智所覺。」

又問:「所言初後,[1]云何初後?」

文殊答言:「初空後寂,故名初後。」

須菩提言:「空之與寂有何差別?」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於意云何?如生金與[2]熟金,有何差別?」

答言:「以言說故而有差別。」

文殊師利言:「如是,大德須菩提!以言說故言空言寂。若有智[3]者,不著文字、不執文字。」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凡夫、智者有何別相?」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如佛所說,以業相故名為凡夫,以業相故名為智者。」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業有何相?」

文殊師利言:「因緣為相,隨其所行有差別名,若無所行則無別名。凡夫有行、有差別名,慧者無行、無差別名,有無中間名為聖行。然此聖行,於諸凡夫名為非行。」

又問:「文殊師利!所言聖者為何謂也?」

文殊答言:「同入無著無諍句故。」

又問:「文殊師利!頗有諸法亦入無著無諍句不?」

文殊言:「有。大德須菩提!」

須菩提言:「何者是也?」

答言:「須菩提!一切眾流入大海已為一醎味。如是,須菩提!一切諸法皆悉入於無著無諍同為一味,謂解脫味。」

須菩提言:「解脫何事,說名解脫?」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以何[4]因緣故,或有縛者、或有無縛?」

須菩提言:「無智故縛。」

文殊師利言:「如是,斷無智故,名為解脫。」

須菩提言:「諸法平等,云何說智及與無智?」

文殊師利言:「如[5]春熱時名為熱水,如冬[6]降寒名為冷水,然其水性無有差別。如是,須菩提!不正思惟煩惱所熱名為無智,若正思惟名曰為智。然其此中無有士夫名智無智。」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此義難覺。」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行二行故。」

須菩提言:「是義難見。」

文殊師利言:「無慧眼故。」

須菩提言:「此義難入。」

文殊師利言:「不得底故。」

須菩提言:「此義難知。」

文殊師利言:「增上慢故。」

須菩提言:「此義難覺。」

文殊師利言:「捨離覺故。」

須菩提言:「此義難脫。」

文殊師利言:「樂[7]樔窟故。」

須菩提言:「此義難思」

文殊師利言:「是中無相行故。」

須菩提言:「此義難覺難觀。」

文殊師利言:「是中無言說故。」

須菩提言:「此義叵得。」

文殊師利言:「是中乃至無少義故。」

須菩提言:「此義乃是智者所解。」

文殊師利言:「解自心如故。」

「文殊師利!如來所說謂利非利。何故世尊說如是句?」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所言利者,名不可得。於是事中欲有所得,是利名非利。大德須菩提!又復利者,名為寂靜。是中若起身心之行,是利名非利。是故如來說利非利。」

須菩提言:「如佛所說一切法非法。此何謂也?」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如佛所說,能知我法如[8]筏喻者,法尚應捨況復非法。若法應捨,則不名法、不名非法。」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如來佛法可非法耶?」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如來佛法無有決定,若無決定則不應說是法、非法,是故佛說一切法非法。」

須菩提言:「希有文殊師利!新行菩薩聞如是說而不驚怖。」

文殊師利言:「汝意云何?師子王子聞師子吼,有驚怖不?如鴈王子行虛空中,畏墮空不?」

須菩提言:「不也。文殊師利!」

文殊師利言:「如是,須菩提!若有如來種性菩薩,去至如中從如出生,聞一切法、一切音聲,一切所說而不驚畏。大德須菩提!凡有畏者,於何而畏?」

須菩提言:「若以我見為實有者,是則有畏。」

文殊師利言:「菩薩解知了我見故,於一切法、一切音聲、一切所說,不生驚畏。」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若其菩薩知解我見,何不得果?」

文殊師利言:「無有菩薩得證果者。菩薩之人[9]唯觀察知,為趣佛智不取果證。菩薩常於一切眾生修行大悲,雖知我見不墮證果。」

須菩提言:「而是菩薩善巧方便,雖知我見而不取果?」

文殊師利言:「如是,大德!若有菩薩為智方便界所攝者,而是菩薩雖知我見而不取果。大德須菩提!如大力士執持利刀斬娑羅樹,雖斷猶住不即墮落。如是,須菩提!菩薩若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大方便智,雖知我見而不證果。大德須菩提!或時天降大潤澤雨,是娑羅樹即便還生,[1]生葉華果利益眾生。如是,須菩提!菩薩若為大慈大悲之所潤洽,菩薩智界還生三界,示現受於種[A1]性生死,為諸眾生作大利益。大德須菩提!設有大風吹是娑羅樹,[2]觚枝莖果便墮于地。如是,大德須菩提!是諸菩薩為大智慧猛風吹,墮道場上畢竟永滅。」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3]利:「善哉善哉!善說菩薩智方便界,大慈大悲相應說法。文殊師利!聽吾說喻。如大龍王生於是心,興起大雲遍是雲中,雨熱霹靂至處皆燒;復雨大雨為生長故。如是,文殊師利!方便菩薩起大智慧及方便雲,現行一切諸凡夫事教化凡夫,現行聖行調伏眾生。

「文殊師利!如大香樹根香,有異莖香、葉香、華香、果香,各各別異。如是,文殊師利!菩薩所有智慧香身亦復如是,隨諸眾生所[4]應聞解出相應法香,然大悲根而不移動。

「文殊師利!如毘楞伽摩尼寶珠在帝釋頸,悉遍普照三十三天,以珠力故一切所有皆悉照現;然此寶珠無有憶想。如是,文殊師利!淨寶珠者喻菩薩智性現一切事,而是菩薩無一切想。

「文殊師利!如如意珠能滿一切眾生所願,然是寶珠無有憶想。如是,文殊師利,菩薩所有淨[5]意寶珠,能滿一切眾生所願,於一切處無有憶想。

「文殊師利!如因虛空火得熾然,因空下雨,而是虛空無有寒熱。如是,文殊師利!方便菩薩住在三界,行寂涅槃不為結熱,在佛法中無所染著,二俱利益。

「文殊師利!如因虛空出生毒樹亦生藥樹,然是虛空不為毒害、非藥除淨。如是,文殊師利!若有智慧方便菩薩,五陰之身猶如毒樹,信等五根如彼藥樹,非陰結染、非根淨結,二俱有利。

「文殊師利!如漉水筩,若暫一塞水則不漏,若復暫放其水便漏。如是,文殊師利!若有智慧方便菩薩,住於三昧成就大通不著諸界,若暫起定現漏諸界,隨其所應而演說法。

「文殊師利!如極[6]好鳥善護[7]氄者不自惜身。如是,文殊師利!住大悲菩薩,善[8]護眾生不自惜身。

「文殊師利!如師子獸王無所畏懼,唯除猛火。如是,文殊師利,方便菩薩不畏一切,唯除聲聞、緣覺解脫。

「文殊師利!如伊羅寧龍象是畜生道,能現一切諸莊嚴事,由是帝釋福德力故。如是,文殊師利!菩薩乃能作於畜生現法莊嚴,隨所應度而化度之。

「文殊師利!如火燧出火、寶珠出火,二俱能燒。如是,文殊師利!若有菩薩始初發心,乃至道場最後之心,二俱能燒一切眾生一切結使。

「文殊師利!猶如諸樹有種種色、種種香、種種果,皆因四大而得生長。如是,文殊師利!菩薩以種種門集諸善根,一切皆攝在菩提心,迴向菩提以為增長。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輪寶若去,四兵皆從。如是,文殊師利!菩薩方便智波羅蜜隨所至處,所有一切助菩提法皆悉隨從。

「文殊師利!猶如迦陵頻伽鳥王卵中鳥子,其𭉨未[9]現便出迦陵頻伽妙聲。如是,文殊師利!佛法卵中諸菩薩等,未壞我見、未出三界,然能演出佛法妙音,謂空、無[10]想、無作行音。

「文殊師利!如迦陵頻伽至孔雀群終不鳴呼,還至迦陵頻伽鳥中乃復鳴呼。如是,文殊師利!菩薩若至一切聲聞、緣覺眾中,終不演說不可思議諸佛之法,至菩薩眾爾乃演說。

「文殊師利!如旋嵐大風,閻浮界內樹木諸山無能當者。如是,文殊師利!菩薩演說不可思議諸佛法[11]時,學及無學聲聞、緣覺,除佛護持不能信解,若信解者是佛護持。

「文殊師利!猶如日宮所出光明,淨穢等照,無有增減、無能呵者。如是,文殊師利!方便菩薩放智光明,雖與一切凡夫共,俱不為所壞,與聲聞緣覺俱,不為所染,無有能[12]呵菩薩方便智慧光者。

「文殊師利!如波利質多拘毘陀羅樹,若葉落時,三十三天歡喜踊躍,作如是言:『是樹不久當生華果。』如是,文殊師利!若有菩薩能一切捨,是時諸佛皆大歡喜,而是菩薩不久當與一切眾生生法華法果。

「文殊師利!如調弱樹,隨風動轉不畏摧折。如是,文殊師利!菩薩善能隨順眾生,則不畏墮一切聲聞、緣覺地中。

「文殊師利!猶如水流順下而去。如是,文殊師利!無慢菩薩亦復如是,流趣順向於一切智。

「文殊師利!猶如大海,始初安時其處最卑,然後眾流悉皆歸之。如是,文殊師利!菩薩除滅憍慢貢高,然後佛法悉流歸之。

「文殊師利!如金剛珠,能破一切諸餘眾寶,而此寶珠無能壞者。如是,文殊師利!方便菩薩調伏,一切聲聞、緣覺而不[13]墮中。

「文殊師利!如曼陀羅華,無風之時香氣普遍滿一由旬。如是,文殊師利!方便菩薩無聖慧根,慈香普遍一切眾生。

「文殊師利!如曼陀羅華,有嗅香者一切病愈無諸苦患。如是,文殊師利!大慈大悲諸菩薩等若有隨喜,一切結病悉皆除滅無有逼惱。

「文殊師利!如佛出世,優曇鉢華則便出現。如是,文殊師利!有菩薩出世,諸佛法華皆悉出現。

「文殊師利!如阿那婆達多大龍王雨遍閻浮提。如是,文殊師利!菩薩如是,以大法雨等心普潤一切眾生。

「文殊師利!如彼阿那婆達多池,流出四河滿於大海。如是,文殊師利!諸菩薩等,以四攝法流注充滿一切智海。

「文殊師利!由有大海,閻浮提人有諸珍寶。如是,文殊師利!由菩薩故,令諸聲聞、緣覺充足解脫法寶。

「文殊師利!一切諸色皆依四大。如是,文殊師利!菩薩所有一切諸法,為諸眾生住解脫依。

「文殊師利!如山險處生大藥樹,不能利益諸多人眾。如是,文殊師利!若從聲聞法調伏者,不能利益一切眾生。

「文殊師利!如大城中生大藥樹利益多人。如是,文殊師利!菩薩從於大慈大悲中出生已,不捨一切智寶之心,能多利益一切眾生。

「文殊師利!如暴雨水勢不久流。如是,文殊師利!聲聞說法勢不久住。

「文殊師利!如春水流便得經久。如是,文殊師利!菩薩說法得久住世。

「文殊師利!如雪山樹,雖復斫截不久還生。如是,文殊師利!如來施作諸佛事已便入涅槃,三寶之種而不斷絕。」

爾時大德須菩提白佛言:「希有世尊!今乃演說菩薩所有無量無邊諸法功德、真實功德。世尊!倍復希有。菩薩聞是真實功德無喜無高。」

佛言:「須菩提!諸菩薩根本自淨故,聞諸功德不喜不高。」

須菩提言:「世尊!云何菩薩根本自淨?」

佛言:「須菩提!無我根淨、無眾生根淨、無命根淨、無丈夫根淨、無人根淨、無身見根淨、無[1]無明有愛根淨、無我我所根淨。」

須菩提言:「世尊!何謂為淨?」

佛言:「須菩提!無縛無解,是名為淨。無生無滅、無去無來,是名為淨。無妄想、無分別,無高無下,無作無不作,無闇無明,無惱無不惱,無縛無解,無生死無涅槃,是名為淨。」

須菩提言:「世尊!若無生死、無涅槃者,云何名淨?」

佛言:「須菩提!是淨無憶想生死及與涅槃,亦無染著。須菩提!猶如有言淨於虛空,實無所除令虛空淨。如是,須菩提!所言淨者,實無有法名之為淨。若有聞是而不驚怖,名之為淨。須菩提!汝今淨不?」

須菩提言:「世尊!我淨,以無垢故。」

佛言:「須菩提!若無有垢,為何所淨?」

須菩提言:「世尊!法性清淨我已知之。」

佛言:「須菩提!汝今能知法界性耶?」

須菩提言:「世尊!若離法界有餘法者可知法界,無有法界能知法界。」

佛語須菩提:「無有一法離於法界,誰知法界?」時須菩提默然不答。

爾時文殊師利語須菩提:「大德!汝今何故不答如來?」

須菩提言:「以我本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何以故?以我本不修習無盡無礙辯故。如是無盡無礙辯者是菩薩有,有礙有盡是聲聞有。」

文殊師利語須菩提:「是法界中有障有礙耶?」

須菩提言:「是法界中無障無礙,無障無礙是法界相。」

文殊師利言:「大德!若其法界無障無礙,汝今何故說時有礙?」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我已證斷,故辯有礙。若知法界而不證者,則辯無礙。」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法界之中有可斷耶?」

須菩提言:「文殊師利!而是法界無能斷者,一切法門悉法界故。」

文殊師利言:「若一切法悉是法界,汝何故說『我證於斷』?」

須菩提言:「聲聞境界有限齊故,說時有斷;佛之境界無限量故,說無礙無滯。」

文殊師利言:「法界有生耶?」

須菩提言:「是法界者無有境界,滅諸境界是名法界。」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若無境界、滅諸境界,汝今何故無境界中說[2]法界也?何故說有種種境界?」

須菩提言:「我先不言,有礙有滯是聲聞辯,無礙無滯是菩薩辯也。」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汝今不得無礙辯耶?」

「如是。文殊師利!我得是辯。」

文殊師利言:「得無礙辯,何故默然?」

須菩提言:「不知一切眾生根故辯有滯礙,知入一切諸眾生根是菩薩辯,是故菩薩說時無礙。」

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汝知法界、得證辯時,是知境界有礙相耶?」

「不也。文殊師利!是智境界是無礙相,非是礙相。」

文殊師利言:「若智境界無有礙相,汝何不說而默然乎?」

是時[3]須菩提語大德舍利[4]弗:「佛[5]常稱為智慧第一。汝今可問,彼當答汝。」

舍利弗言:「汝今可說。我欲從汝及文殊師利聽聞於法。」

須菩提言:「我今不說。何以故?我曾見是文殊師利遊諸佛土,百千萬億佛前說法,令諸聲聞悉皆默然。我今何能於文殊師利前敢有所說?大德舍利弗!東方有國名曰端嚴,彼中有佛,號曰光相如來、應、正遍覺,今現說法。有大聲聞名曰智燈,智慧第一。時彼如來入於寂定,是智燈大聲聞即至梵世,以大音聲而演說法,聲遍三千大千世界。我隨文殊至彼世界,及無量菩薩百千天子侍從文殊,為聽法故。時文殊師利住光音天發大音聲,遍聞三千大千世界。

「時彼智燈大聲聞,聞如是大聲不能堪忍,從上墜落,其心驚怖身毛皆竪,即便往詣光相佛所。到已頂禮佛足,遶三匝已,合掌向佛問於是事:『世尊!誰作如是可畏音聲?我聞是音不能堪忍,從上墜下,如旋嵐風吹於小鳥。』時彼佛告智燈比丘:『有不退菩薩,名文殊師利,現大神通來至此土,為欲見我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住光音天發大音聲,是聲遍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一切魔宮皆悉隱蔽。』時智燈聲聞白光相佛:『願欲見是文殊師利大善丈夫。』[1]于時彼佛光相如來,即為文殊師利現相,令文殊師利與菩薩眾、諸天眷屬來[2]至佛所。到已頂禮佛足右遶三匝,化作蓮華師子座已却坐一面。

「時智燈大聲聞問文殊師利:『汝為何利來至此土?』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語大德智燈:『我今為見光相如來,禮敬親近問訊請法,故來至此。』智燈問言:『文殊師利!云何名為清淨見佛?云何禮佛?云何親近?云何問訊?云何請問?』文殊師利言:『大德智燈!若見法淨,名[3]見佛淨。若身若心不低不仰,若不低仰正直而住,不動不搖其心寂靜,行寂靜行,大德智燈!是名禮佛。若不自觀亦不觀他,不觀佛、不觀法、不觀僧,不觀難不觀易,不觀作不觀不作,一體一身,一切佛身等入法身,見於自身同入法性,見如不見,無近無遠,大德智燈!是則名為親近於佛。若如來所為修行問非不修行,不見有法不修行者,見自及法入於修行,所問心定無有散亂,問者問處及問訊法俱不可得、無所貪著,於三世中求不可得,如是三場清淨問訊,大德智燈!是則名為問訊於佛。若往來問答不求覓過,隨順所問如來印可,大眾歡喜不嫉他問;有所問時,令[4]無量眾生起莊嚴道乃至道場,大德智燈!是則名為請問於佛。』

「時光相如來讚文殊師利:『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應當如是見於如來,應如是禮,如是親近,如是問訊,如是請問。』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問智燈比丘:『大德智燈!云何見佛?云何禮佛?云何親近?云何問訊?云何請問?』智燈答[5]云:『文殊師利!如汝所問,非我境界。我隨音聲從他而聞,如是[6]所說。』文殊師利言:『大德智燈!若不解是,汝云何得心解脫耶?』智燈答言:『因聖諦故心得解脫。』文殊師利言:『云何名聖諦?』智燈答言:『獨修無侶名為聖諦。』又復問言:『若獨修無侶名為聖諦,云何見平等心得聖解脫?』答言:『文[7]殊!我依世諦說,非第一義。』又問:『是世諦者入第一義不?』答言:『文殊!若不入中,非第一義。』又問:『智燈!汝云何言依世諦說非第一義?若其世諦入第一義,即是一諦,[8]謂第一義。』時智燈言:『文殊師利!初行菩薩聞汝所說則生驚畏。』文殊師利言:『大德智燈!汝亦驚畏,況復初行!』智燈答言:『都無有能驚畏我者。』文殊師利言:『大德!豈不怖畏生死心得解脫也?』智燈言:『文殊師利!怖畏厭患,心得解脫。』文殊師利言:『是故我說,大德智燈!本亦怖畏況復初行。』智燈問言:『文殊師利!菩薩云何而得解脫?』文殊答言:『不畏不厭,菩薩解脫。』問言:『文殊!不畏不厭言得解脫,此義云何?』文殊答言:『菩薩不畏百千萬億魔諸軍眾,菩薩不厭為於一切生死眾生,菩薩不畏集諸善根,菩薩不厭集智莊嚴,以是義故我作是說,不畏不厭心得解脫。』

「爾時會中有諸天子,以種種華散供文殊師利童子,如是歎言:『若有住處見文殊師利,則為見佛;[9]所說法處,應起塔想。若有眾生聞是法者,當知是人攝諸德已。』

「時文殊師利語智燈比丘:『佛說大德智慧第一。是智慧者,為是有為?為是無為?若是有為,是生滅三相;若是無為,則無三相。』智燈答言:『修無為故,佛說名聖。』文殊問言:『大德智燈!是無為者可修習不?』『不也。文殊!』文殊又言:『云何大德說修無為名之為聖?』時智燈大聲聞即便默然。

「爾時光相如來告文殊師利:『可說法門,令諸會眾不退無上正真之道。』文殊師利[10]白言:『世尊!一切諸法是寂靜門,一切言說是寂靜門;示寂靜故。』

「時有菩薩名曰法勇,在會而坐,問文殊師利:『如來所說及貪瞋癡,是寂靜門示寂靜耶?』文殊答言:『善男子!是貪瞋癡從何所起?』答言:『文殊!從妄想起。』文殊又問:『是妄想者為住何處?』答言:『文殊!住[11]於顛倒。』文殊問言:『是顛倒者復住何處?』答言:『文殊!住不正思念。』文殊又問:『不正思念為住何處?』答言:『文殊!住我我所。』文殊又問:『我我所者為住何處?』答言:『文殊!住於身見。』文殊又問:『是身見者為住何處?』答言:『文殊!住於我見。』文殊又問:『是我見者為住何處?』答言:『文殊!是我見者則無住處。無處是我見處。何以故?而是我者,十方推求了不可得,況復有處。』文殊又問:『善男子!若法十方求不得者,為是何門?』答言:『文殊!都無有門。』文殊又問:『善男子!而是寂靜頗有門不?』答言:『文殊!是亦無門。善男子!以是義故,我說諸法是寂靜門。一切言說是寂靜門,顯示寂靜。』說是法時,八百菩薩逮得於忍。

「文殊師利廣說法已,從坐而起,禮敬光相世尊足已,出眾而去。

「是故,舍利弗!當知無有聲聞菩薩能盡文殊師利辯者。我今何敢與文殊師利有所論說?」

爾時大德須菩提語舍利弗:「大德!復見文殊師利何等神變遊諸佛國?」

舍利弗言:「大德須菩提!我昔曾與文殊師利在於西方遊諸佛土。見有佛土大火災起,於彼火中作蓮華網,文殊師利從中而過。復見佛土火災充滿,文殊師利從中而過,是火觸人,如以[1]堅䩕栴檀塗身、臥迦尸衣,柔軟和適甚為快樂。復有佛土空無所有,文殊師利化作梵宮,入於禪定從中而過。復有佛土極為[2]迮狹,其中眾生造諸惡業,文殊師利從中而過,皆令休止而不為惡,成覺慧慈——我當得成無上正道,為斷眾生貪瞋癡故而演說法,令諸眾生得慈三昧,是名菩薩成覺慧慈。

「大德須菩提!我於爾時曾見是事。我又獨處曾作是念:『文殊師利所有神通,與我神通等無有異。』文殊師利知我心已,即便將我遊諸佛國,至火災土而語我言:『汝以神力從是中過。』我時盡以神通之力滅是火已,經七日夜我及文殊乃過此界。過已復至第二三千大千火災世界,倍復廣大,在中住已,文殊師利而語我言:『用誰神力過此世界?』我時答言:『文殊師利!用汝神力過是世界。』[3]◎

大方廣寶篋經卷上
貼文者 : : hui

大方廣寶篋經中 - 2024-03-09 13:56:56


T0462 大方廣寶篋經卷/篇章 二
大方廣寶篋經卷中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4]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繫心在前,以菩薩神力,於一念頃作蓮華網遍覆火上,從中過已便語我言:『大德舍利弗!於意云何?汝神力勝?為我勝也?』我即答言:『文殊師利!金翅鳥王飛速疾耶?為小鳥疾耶?』文殊師利還問我言:『汝意云何?而是二鳥何者為疾?』我[5]時即答:『我之神力如彼小鳥,[6]汝神力勝疾殊特過金翅鳥。』文殊師利即語我言:『大德舍利弗!汝獨處念:「文殊神力、我之神力等無有異。」』我復答言:『不可為比。』文殊問言:『汝云何知?』我即答言:『聲聞之人不斷習氣,是故我本以不等為等。』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舍利弗!乃往過世,於大海邊有二仙住:一名欲法:二名梵與。[7]是時欲法獲得五通,是梵與仙以呪術力能遊空行。時彼二人各以自力,度過大海還至住處。時梵與仙作如是言:「欲法神力、我之神力等無有異。」復更異時,從海此岸至於彼岸到羅叉渚,時有羅叉出簫笛音。時梵與仙聞是聲已,從空而墮失呪術力。時欲法仙愍梵與故,捉其右臂將至住處。大德舍利弗!於意云何?是梵與仙豈異人乎?勿作異觀,即汝身是;我即是彼欲法仙人。舍利弗!汝於爾時亦以不等為等,今亦復以不等為等。何以故?以偏見故。』」

爾時舍利弗復語須菩提:「我又復念,與文殊師利南方界分遊過百千諸佛土已,有國名曰一切莊嚴,佛號寶[8]大,我與文殊師利俱到彼國。文殊師利既至彼已,而語我言:『汝今見此佛土不也?所經諸國皆悉見不?』我言:『見已。』復問我言:『是諸國中悉見何事?』我時答言:『或見滿水,或見滿火,或見空界,或見豐樂。』文殊復言:『汝云何見?』我時答言:『若見滿水便言見水,若見滿火便言見火,若見空界言見空界,若見豐樂言見豐樂。』文殊師利言:『汝之所見境界如是。』我時問言:『文殊師利!汝復云何見諸佛土?』文殊答言:『虛空世界是諸佛世界。何以故?汝幻惑故,見滿水、滿火、空界、豐樂。舍利弗!汝之所見皆各不實,生滅相應。虛空世界不因緣有,其性安住。如是,舍利弗!客塵煩惱污染於心,然其心性終不可污。大德舍利弗!如恒沙劫火災熾然,終不燒空。如是,舍利弗!一一眾生恒河沙劫造作逆罪不善之業,然其心性終不可污。舍利弗!若善男子、善女人能解知是法界性淨,無覆蓋纏、無結垢行能惱心者,是名無有蓋纏法門。若依此門,一切諸法無能覆蓋,解一切法體性清淨,終無有法能覆心者。』

「大德須菩提!文殊師利神通變化說法如是。我見其為諸神通事,菩薩不達,況復聲聞?」

爾時大德阿難復語舍利弗:「我亦曾見文殊師利神通變化。大德舍利弗!昔於一時,世尊在此舍衛國祇陀林中給孤窮精舍,與大比丘僧八百人俱,諸菩薩眾萬二千人。是時興大[1]非時雲雨,經七日[2]夜而不休止。諸大德聲聞若得禪定及解脫者,若入禪定七日不食;餘凡夫人及諸學人,五日絕食飢困羸瘦,不能往覲見佛世尊禮敬供養。我時念言:『是諸比丘甚為大[3]苦,當往白佛。』我時便往佛世尊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諸比丘僧絕食五日極為羸瘦,不能從床而自起止。』世尊告我:『阿難!汝今可以是事往語文殊師利,彼當充足比丘僧食。』我承佛勅,往詣彼文殊師利所住室中,到已具說如是之事。時文殊師利為釋梵護世而演說法,即答我言:『阿難!汝往敷座,若時已至便擊[4]楗槌。』我從文殊師利聞是語已,即便敷座住在一處,看文殊師利何時出房。是文殊師利[5]甫為釋梵護世天王廣演說法,名曰分別一切身三昧,不出於房。我作是念:『文殊師利將不令諸比丘失食時?』

「文殊師利化作己身,為諸釋梵護世說是分別一切身三昧;文殊師利亦即入此分別一切身三昧已,從房而出,入舍衛大城次第乞食。我時不見。魔王波旬作是念言:『文殊師利師子吼已,入舍衛大城而行乞食。我今當蔽舍衛城中諸婆羅門長者居士,無入出者,不令施食。』爾時文殊師利童子隨所至處,門戶悉閉無往來者。文殊師利即時觀知,是魔波旬隱蔽諸人。『我今當作誠實言誓。』爾時即作是志誠言:『我之所集一毛孔中所有福慧,設恒河沙等諸佛世界滿中諸魔之所無有。我此語實,魔蔽當去。令魔自身作居士像,於四衢道諸巷陌中唱如是言:「當施文殊!當施文殊!若施是者獲大果報。若施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一切眾生,給諸樂具百千億歲,不如施此文殊師利一[6]爪端許所生福勝。」』

「文殊師利須臾之間立此誓已,爾時諸天遍開城中一切門戶,令諸人眾皆趣文殊師利童子。時魔波旬作居士像,於諸四衢街巷陌中唱如是言:『當施文殊!當施文殊!若施是者獲大果報。若施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諸樂供具,經百千歲,不如施此文殊師利一[*]爪端許所生福勝。』時文殊師利以神通力,令所持鉢受諸種種美妙飲食及餅果等,不相和雜如別器盛。八百比丘、萬二千菩薩所食之食在一鉢中,不見此鉢[7]若減若滿。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於舍衛大城乞食已足,出舍衛城,以鉢置地語魔波旬:『[8]汝為淨人,可持此鉢在前而去。』時魔波旬不能舉鉢,生慚恥心,語文殊師利:『我今不能舉此地鉢。』文殊師利語波旬言:『汝今成就大威神力,云何不能舉地小鉢?』時魔波旬盡其神力,不能舉鉢如毛分許,怪未曾有,語文殊師利:『我之神力舉伊沙陀山置之手掌擲虛空中,今不能舉如此小鉢一毛分許。』文殊師利語波旬言:『若大眾生大人大力,彼所持鉢非汝波旬所能擎舉。』是時文殊師利童子即以一指持舉地鉢著波旬手,語波旬言:『汝為淨人,持鉢前行。』時魔波旬盡力持鉢在前而去。

「爾時自在天子與萬二千天子侍從圍繞,來向文殊師利童子,頂禮其足,右繞已畢,語波旬言:『汝非使人,何故持鉢在他前行?』魔言:『天子!我今不堪與有力者諍。』天子語言:『波旬!汝亦成就大威神力。』[9]◎

「◎[10]爾時波旬為文殊師利力所持故,答言:『天子!愚癡之力是為魔力。慧明之力是菩薩力。憍慢之力是為魔力,大智慧力是菩薩力;諸邪見力是為魔力,空無相無作力是菩薩力;諸顛倒力是為魔力,正真諦力是菩薩力;我我所力是為魔力,大慈悲力是菩薩力;貪瞋癡力是為魔力,三解脫力是菩薩力;生死之力是為魔力,無生無滅無有諸行無生忍力是菩薩力。』魔王波旬說是法時,於[11]天眾中五百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千二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時文殊師利共魔波旬持此鉢食,置迦利羅華園中已,俱出外去。我時不見文殊師利,乃至食時猶不出房。我作是念:『文殊師利將不令諸比丘僧眾失於日時?當往佛所具白是事。』即至佛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日時已至。文殊師利猶不出房。』佛告我言:『阿難!汝不到此迦利羅[1]園而看之耶?』我白佛言:『大德世尊!見[2]一小鉢其食滿中。』佛告我言:『速打[3]揵槌集比丘僧。』我言:『世尊!比丘僧多,是一鉢食當與誰耶?』佛語我言:『汝勿慮是。設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諸眾生等,於百千歲食此鉢食,猶不能盡。何以故?是文殊師利力所持鉢,文殊師利有檀波羅蜜無量功德。』我聞佛語,便打揵槌集比丘僧。時此鉢食不相和雜,香美眾味取不可盡,充飽大眾鉢食不減。

「時魔波旬欲惱文殊師利童子,即便化作四千比丘,衣服弊壞威儀麁惡執持破鉢,鼻眼角睞[4]捲手脚跛,其形醜惡在下行坐,以此鉢食復充足之。時魔波旬令化比丘人人各食摩伽陀國十種之食,然此鉢食猶滿不減,令諸守園作使之人[5]賦食疲頓。

「時文殊師利以神力持,令魔波旬所化比丘鉢食不減,手口俱滿而不能咽,氣閉眼張悉皆躄地。文殊師利語波旬言:『汝諸比丘何不更食?』惡魔答言:『文殊師利!是諸比丘在地垂死。汝將不以毒食與耶?』文殊師利語波旬言:已盡毒人當有何毒?內有毒者則施人毒,內無毒者不施人毒。波旬!所謂毒者名貪瞋癡;善讚法中所調伏者,若與人毒無有是處。又魔波旬!所謂毒者無明有愛、見我我所、見無因緣、見於名色、見愛恚瞋、見我見眾生、見諸蓋纏,計著諸陰,起種性慢,執著諸入,常住三界繫著所依守護取捨,若來若去愛著於身,堅著壽命,不淨思念愛樂染心,多起諸過,違逆因緣,斷見常見,諂曲憍慢,妄想分別,示現詐偽,執著[6]樔窟,出沒卷舒驚畏於空,於無想中生墮落想,於無作中生死畏想,於無著處生起畏想,於出生死生起縛想,於[7]使流中不生度想,助菩提法生非法想,於邪見中生正見想,於惡知識生善知識想,違佛謗法輕慢眾僧,不捨憍慢增長諍訟,實不實想不實實想,於欲樂中生功德想,於有為中心生狂惑,於生死行不見其過,於涅槃中生驚怖想。波旬!如是諸法於妙法中名之為毒。佛正法中無如是事。

「『波旬!甘露法者是名佛法,安隱法者是名佛法,無戲論法是名佛法,無過惡法是名佛法,無結使法是名佛法,出要之法是名佛法,無怖畏法是名佛法,無分別法是名佛法,不執自他法是名佛法,無譏呵法是名佛法,作舍、作[8]依歸依[9]洲渚、作守護法是名佛法,調伏寂法是名佛法,自淨無垢照明之法是名佛法,正向正趣法是名佛法,無諸妄想善調伏法是名佛法,善教善導隨宜之法是名佛法,自說說他法是名佛法,如法調伏諸外道法是名佛法,降諸魔法是名佛法,斷生死流法是名佛法,正念之法是名佛法,住念處故。正斷法是名佛法,斷諸惡故。神足法是名佛法,觀身心輕故。諸根法是名佛法,信為首故。諸力法是名佛法,無能降伏故。諸覺法是名佛法,次第覺故。正道法是名佛法,正流入故。三昧法是名佛法,究竟寂靜故。智慧法是名佛法,貫穿諸聖解脫法故。真諦法是名佛法,無忿恚故。諸辯法是名佛法,法辭及義樂說無滯故。明了無常苦無我法是名佛法,呵毀一切諸有為故。空法是名佛法,降伏一切諸外道故。寂靜法是名佛法,趣涅槃故。波羅蜜法是名佛法,至彼岸故。方便法是名佛法,善攝取故。慈法是名佛法,無過智故。悲法是名佛法,無[10]逼故。喜法是名佛法,滅不憙故。捨法是名佛法,所作辦故。禪法是名佛法,滅憍慢故。不斷三寶法是名佛法,發菩提心故。一切安樂無苦惱法是名佛法,不[11]來諸有故。』

「說是法時,魔王所將五百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作是言:『世尊!是所歎法,願令我等住是法中。』爾時世尊即便微笑。大德阿難前白佛言:『大德世尊!今何緣笑?』佛告阿難:『汝見波旬化比丘不?』阿難白言:『見已。世尊!』佛言:『阿難!後五百歲法欲滅時,當有如是惡形比丘,如是惡衣著不[12]齊故,如是下賤如是無智。何以故?後世比丘重於[13]結使,貪著利養多營眾事,捨諸毘尼、越解脫戒、離白淨法,其所去來,重現法利、不重後世,盲聾跛蹇,老謬無智,著種種病,是等皆來於我法中出家受戒,以重眷屬給使人故,不為重法。阿難!我所說法如是[14]正直、如是可愛。當于爾時,不見不聞諸天憂慼,魔王波旬當大歡喜無復憂慮。』

「我時問佛:『何故魔王波旬歡喜而無憂慮?』佛告阿難:『以彼惡人作魔業故,魔王波旬無所營作。何以故?由彼比丘無正行故。若有比丘勤加精進如救頭然,如是等人魔則求短。是故阿難!應勤方便,未得令得、未解令解、未證令證,降伏魔黨熾然佛法,護持正法作法供養,莫作放逸。是我教法。』說是法時,五百比丘放捨身命,白言:『世尊!我等不欲見是惡世。』[1]踊處虛空以火焚身,百千諸天而供養之。二百比丘遠[2]離塵垢得法眼淨,二百比丘永盡諸漏心得解脫,三萬二千菩薩逮得法忍。釋梵護世及諸眷屬,禮佛足已作如是言:『唯願世尊久壽住世,勿使我等見是惡世。世尊!若有眾生得聞此經,終不更作懈怠非法,亦更不作魔諸惡業。』我時聞已悶絕躄地。

「大德舍利弗!我見文殊師利童子成就如是不可思議神通之力,及所說法我自[3]親見。」

時大德迦葉語舍利弗:「我亦曾見文殊師利希有神通。舍利弗!爾時世尊成佛未久!我久出家。是時文殊師利童子始初至此娑婆世界!從寶王世界寶相佛所來!欲見佛釋迦牟尼供養恭敬。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陀林中給孤窮精舍夏坐三月。我時不見文殊師利,若如來前、若眾僧中、若於食時、若說戒日、若僧行次,都不見之。過三月已,臨自恣時乃見其面。我即問言:『文殊師利!何處夏坐?』即答我言:『大德迦葉!我住在是舍衛大城波斯匿王后宮一月,復一月住童子學堂,復一月住諸婬女舍。』我聞是已心甚不悅,即作是念:『云何當共是不淨人而作自恣?』我即出堂,便擊楗槌欲擯文殊師利童子。爾時世尊即告文殊師利童子:『汝往看是摩訶迦葉今者何故打楗槌也?』白言:『世尊!我已見之,欲擯於我。』佛語文殊師利童子:『今可現汝自在神力神通境界,令彼聲聞心得清淨,勿於汝所生不淨心。』於[4]時文殊師利[5]童子即入三昧,其三昧名現一切佛土。文殊師利入三昧[6]時,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其中皆有摩訶迦葉頭陀第一,悉打楗槌。

「于時世尊即問我言:『摩訶迦葉!汝今何故打於楗槌?』我言:『世尊!文殊師利自說是言:「夏三月中,住王后宮及婬女舍。」為擯是故打於楗槌。』爾時世尊身放光明遍照十方,而告我言:『汝今遍觀十方世界,為見何事?』我時遍觀無量無邊恒河沙[7]數十方世界,其中皆有摩訶迦葉而打楗槌,欲擯文殊;是一切處亦有文殊在佛前坐。佛告我言:『汝今欲擯何處文殊?為此世界?為十方界?』我時即禮佛世尊足,作如是言:『聽我悔過。世尊!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成就菩薩如是不可思議功德。我從佛所成有量智,而欲度量無量智慧,以不知故而打楗槌。』佛告我言:『摩訶迦葉!汝之所見十方世界文殊師利,亦復夏三月住王后宮及婬女舍。此間文殊師利童子,令是波斯匿王宮中五百女人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令五百婬女五百童子得不退轉無上正道,復有百千眾生以聲聞法而調伏之,無量眾生得生天上。』我時白言:『大德世尊!文殊師利為說何法,乃能如是教化眾生?』佛言:『迦葉!汝今可問文殊師利,自當答汝。』

「我時即問文殊師利:『汝說何法教化調伏如是眾生?』彼答我言:『非唯說法教導眾生。大德迦葉!或有眾生以娛樂樂而調伏之,或以護持,或以威伏,或以財攝,或以[8]貪求,或現大莊嚴,或現神通,或現釋身,或現梵身,或現護世身,[9]或轉輪王身,或隨各各所事諸天而為現身。或以軟語,或以麁語,或二俱用。或以[10]讁罰,或以密益,或現作子。何以故?大德迦葉!眾生有於雜種之行,以雜種法而調伏之。大德迦葉!我以方便化眾生界,然後說法令其究竟畢[11]竟調伏。』

「我時問言:『文殊師利!汝所調伏有幾眾生?』即答我言:『大德迦葉!我所調伏,等如法界。』我又問言:『法界幾許?』文殊答言:『如眾生界。』我又問言:『眾生界者復有幾許?』即答我言:『如虛空界。如是迦葉!眾生界、法界、虛空界,等無有二、無有別異。』我又問言:『文殊師利![12]佛空出世無所調伏。』文殊師利言:『大德迦葉!如人熱病,是人種種妄有所說。是中寧有天鬼持耶?有大明醫飲彼人酥,熱病即愈止不妄說。於意云何?是中頗有天鬼去不?』我言:『不也。文殊師利!由飲[13]蘇故熱病除差。』『大德迦葉!是良醫者多利彼不?』我言:『如是。文殊師利!』文殊師利言:『大德迦葉!世間如是,顛倒熱病,無我我想。住我想已,流轉生死。是故如來出現于世,隨彼形色應解法門,知解我想斷於顛倒,為彼眾生而演說法。既聞法已,除一切想無所[14]執著。知解想已,越度諸流到於彼岸,名為涅槃。大德迦葉!於意云何?是中頗有我及眾生、壽命、養育人及丈夫可涅槃者不?』我時答言:『無也。文殊師利!』文殊師利言:『大德迦葉!為是利故如來出世,但為顯示平等[1]想故,不為生、不為滅,但為解知煩惱不實。』

「我時語言:『文殊師利!菩薩所作甚為難有,所謂觀知眾生之性畢竟寂靜,為欲利益一切眾生,不捨莊嚴、不沒不出。眾生之性畢竟涅槃,猶復能發大誓莊嚴。』文殊師利言:『大德迦葉!菩薩莊嚴等同如如。』我又問文殊師利:『願說菩薩發大莊嚴。』文殊師利言:『菩薩摩訶薩發大莊嚴,有三十二。何等三十二?菩薩攝取無量生死發大莊嚴,如夢空性故。菩薩滅度無量眾生發大莊嚴,無我[2]相故。菩薩供養給事無量諸佛世尊發大莊嚴,同法身相故。菩薩聽受一切佛法發大莊嚴,如響聲相故。菩薩守護一切佛法發大莊嚴,解達諸法平等相故。菩薩降伏一切諸魔發大莊嚴,一切結使性相淨故。菩薩降伏一切外道發大莊嚴,令有無見者,解因緣相故。菩薩所有一切悉捨發大莊嚴,一切悉捨無餘相故。菩薩集戒頭陀功德發大莊嚴,無行相故。菩薩忍力發大莊嚴,無傷相故。菩薩精進發大莊嚴,解知身心寂靜相故。菩薩一切禪定解脫發大莊嚴,捨離一切所依相故。菩薩無礙般若波羅蜜發大莊嚴,淨除無明癡見相故。菩薩方便發大莊嚴,示現一切所作相故。菩薩大慈發大莊嚴,如空相故。菩薩大悲發大莊嚴,解知五道虛空相故。菩薩大喜發大莊嚴,無憂惱相故。菩薩大捨發大莊嚴,離苦樂相故。菩薩修滿大神通智發大莊嚴,猶如掌中觀見解脫無疑相故。菩薩不念諸法無我發大莊嚴,不畏墮彼聲聞、緣覺地之相故。菩薩觀陰猶如怨賊發大莊嚴,知幻相故。菩薩觀[3]四大猶如毒蛇發大莊嚴,同法界相故。菩薩觀入猶如空聚發大莊嚴,[4]知怨賊相故。菩薩不著三界發大莊嚴,無[*]樔[5]窟故。菩薩決定攝取諸有發大莊嚴,有非有相故。菩薩大悲發大莊嚴,不退相故。菩薩為大醫王發大莊嚴,隨諸眾生所有[6]疾患施法藥相故。菩薩為大商主發大莊嚴,示[7]導三乘出道相故。菩薩不斷於三寶種發大莊嚴,知報一切佛恩相故。菩薩知諸法性無生發大莊嚴,得於無生法忍相故。菩薩為得不退轉地發大莊嚴,捨於三界一切結使及捨聲聞、緣覺地相故。菩薩莊嚴道場發大莊嚴,以一念相應慧如實了知諸法相故。如是迦葉!是名菩薩三十二種發大莊嚴。菩薩摩訶薩以是莊嚴自莊嚴者,是四大體可易其性,而是菩薩於無上道終不退轉。』

「我即答言:『發大莊嚴猶尚不退,況三十二?[8]文殊師利!聲聞法中無有莊嚴。』文殊師利言:『大德迦葉!是故聲聞無大莊嚴,如諸菩薩乃至名字。大德迦葉!於意云何?如大健夫以諸鎧仗善自莊嚴執持利刀,有怯弱人粗自莊嚴。是二莊嚴可相比不?』我言:『不也。』文殊師利言:『以是義故,大德迦葉,菩薩莊嚴,一切聲聞及諸緣覺之所無有。』

「說是菩薩大莊嚴時,萬二千天子發於無上正真道心。是故,舍利弗!我見文殊師利童子不可思議神通智慧,如是無量。」

爾時大德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語舍利弗:「我亦曾見文殊師利童子所為。昔於一時,佛在毘舍離菴羅樹林,與大比丘五百人俱。是時薩遮尼乾[9]陀子住毘舍離大城之中,與六萬眷屬俱,供養恭敬。我入三昧觀是尼乾,我時見有百千尼乾應當受化。我時即往而為說法;無有專聽無善好心,反見輕笑出麁惡言。我時唐苦於三月中無一受化,過三月已我心不悅便捨而去。時文殊師利即便化作五百異道自為師範,將五百弟子往詣薩遮尼乾子所,頂禮其足,白薩遮言:『我遙承聞大師名德,故遠而來至毘舍離。汝是我師,我為弟子。願見納受垂愍教誨,令我不見沙門瞿曇,令我不聞彼相違法。』薩遮答言:『善哉善哉!汝[A1]意純淨,不久當解我調伏法。』爾時薩遮即便宣令己之徒眾:『此五百摩納,自今[10]以去和合同住互相諮問,彼若所說汝專心受。』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及五百化弟子,聽次第坐,受用[11]尼揵戒法,威儀殊勝於彼。時時讚說三寶功德,亦復讚歎薩遮功德,令彼諸人心相親附。復於異時知眾已集,文殊師利便作是言:『我等所行呪術經書毘提遮經,若讀誦時,沙門瞿曇所有功德,有入我等經中來者。是沙門瞿曇有實法功德。何以故?是沙門瞿曇所生成就,父母清淨轉輪王種,以百福相莊嚴其身。又聞生時,大地震動釋梵扶侍,自行七步口出是言:「我於一切世中最勝、世中最大,我今當為滅諸生死。」空中自然出生二水釋梵洗浴,人天伎樂不鼓自鳴,放大光明遍照世界,滅諸惡道聾盲視聽。當于是時一切眾生不為結惱,安樂無為。婆羅門相:「若不出家作轉輪王,若其出家作佛法王。」而彼瞿曇捨轉輪王位出家修道,於道場上降伏百億魔,成菩提道轉妙法輪。沙門婆羅門、魔梵及世、若天若人,一切世間無能轉者。所說真正,初中後善。云何初善?謂身善行、口意善行。云何中善?學行勝戒、學勝定勝慧。云何後善?謂空三昧解脫法門、無相三昧解脫法門、無願三昧解脫法門。復次初善者信欲不放逸,中善者定念一處,後善者善妙智慧。復次初善者信佛不壞,中善者信法不壞,後善者信於聖僧得果不壞。復次初善者從他聞法,中善者正念修行,後善者得聖正見。復次初善者知苦斷集,中善者修行正道,後善者證於盡滅。是名聲聞初中後善。

「『云何菩薩初中後善?若不捨於菩提之心是名初善,不念下乘是名中善,迴向一切智是名後善。復次初善者於諸眾生慈心平等,中善者於諸眾生起大悲心設何方便,後善者喜捨同等。復次初善者降伏慳貪、捨離破戒、遠離瞋恚、斷除懈怠、不住亂心、殺害無知,中善者施、戒、忍、進、禪定、智慧,後善者以諸波羅蜜迴向一切智。復次初善者謂四攝法教化眾生,中善者不惜身命守護正法,後善者善巧方便不墮正位。復次初善者如地等持不捨一切菩薩行心,中善者以善方便知進知退住不退地,後善者於一生灌頂正位。是名菩薩初中後善。』[1]◎

大方廣寶篋經卷中
貼文者 : : hui

大方廣寶篋經下 - 2024-03-09 14:07:17


T0462 大方廣寶篋經卷/篇章 三
大方廣寶篋經卷下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2]爾時文殊師利童子,[3]外道眾中漸次開示如是正法,令五百外道遠[4]離塵垢得法眼淨,八千外道發於無上正真道心。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所可化作五百徒眾,於文殊師利前五體投地作如是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餘諸外道未信解者,見五百摩納作如是語,亦皆效彼五體投地而作是言:『南無佛陀!南無佛陀!』

「爾時釋提桓因以曼陀羅華各與諸人,而作是言:『汝可以此供養於佛。』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與諸大眾,恭敬圍繞詣世尊所。到已頂禮佛足,却住一面。時諸大眾亦皆禮佛,却住一面。爾時尼乾外道弟子以曼陀羅華散供佛已,右繞三匝,於一面住。文殊師利所化摩納,以文殊師利力所持故,白言:『世尊!我等今來不為見佛。何以故?如來者名為法身。世尊!我等不為聽法。何以故?不可聽者名之為法。世尊!我等不為僧德。何以故?如來聖僧修無為故。世尊!我等不為功德。何以故!是法界中無有功德,[5]咸稱讚故。世尊!我等不為修道。何以故?一切諸法究竟道故。世尊!我等不為得果。何以故?無[6]葉華果名為解脫。世尊!我等不為知苦。何以故?離於二行名為解脫。世尊!我等不為斷集。何以故?諸法究竟無和合故。世尊!我等不為證滅。何以故?一切諸法畢竟滅故。世尊!我等不為修道。何以故?離有無故。世尊!我等不修念處。何以故?一切諸法離處非處故。世尊!我等不為正斷。何以故?一切諸法離善、不善、無記行故。世尊!我等不為神足。何以故?一切諸法無去來故。世尊!我等不為於根。何以故?一切諸根是離義故。世尊!我等不為於力。何以故?一切諸法無力非力故。世尊!我等不為於覺。何以故?第一義中無有覺故。世尊!我等不為正道。何以故?無有去盡世間邊故。世尊!我等不為修定。何以故?常寂定中無嬈動故。世尊!我等不為修慧。何以故?出世間慧無餘雜故。世尊!我等不為三明。何以故?彼[7]此明處畢竟無故。世尊!我等不為解[8]脫。何以故?[9]性法善繫故。世尊!我等不為沙門。何以故?離結聚故名為沙門。世尊!我等不為婆羅門。何以故?斷諸形色名婆羅門。世尊!我等不為比丘。何以故?法性無壞故。世尊!我等不為彼岸。何以故?六入常滅故。世尊!我等不為少欲。何以故?乃至無有少許欲故。世尊!我等不為知足。何以故?法無取故。世尊?我等不為寂靜。何以故?身心無失故。世尊!我等不為知識。何以故?不與三界共住止故。世尊!我等不近親友。何以故?不見有二故。世尊!我等不為阿練兒。何以故?三界諸行皆阿練兒故。世尊!我等不修無諍。何以故?獨一無侶名為無諍。世尊!我等不為乞食。何以故?我等永斷於食[10]相故。世尊!我等不畏一切生死諸行。何以故?不見實故。世尊!我等不怖畏避貪瞋愚癡。何以故?無有妄想諸分別故。世尊?我等不勤斷結。何以故?一切煩惱其性如如,無染[1]污故。世尊!我等不出我見。何以故?自身非身故。世尊!我等不淨諸見。何以故?諸煩惱性如如相故。世尊!我等不斷顛倒。何以故?常樂我淨性解脫故。世尊!我等不度諸流。何以故?不見此岸及彼岸故。世尊!我等不斷五蓋。何以故?是蓋解脫所貫穿故。世尊!我等不出諸纏。何以故?是真實際無纏相故。世尊?我等不為斷悔。何以故?不悔真諦名為沙門。世尊!我等不捨離疑。何以故?常信清淨解脫法故。世尊!我等不拔憂箭。何以故?為解脫信所貫穿故。世尊!我等不為涅槃。何以故?一切諸法究竟涅槃故。』

「說是法時,二百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是時眾中二百比丘,先得四禪住增上慢,謂最後身,輕慢他人,從坐起去,作如是言:『是所說法,與諸一切世間相違。我等本聞說隨順法,而今聞說非法、非毘尼、非導師說。』」

富樓那言:「我時即語文殊師利:『是二百比丘從坐起去,作如是言:「是所說法,與諸世間共相違反。」』文殊師利言:『大德富樓那!有因緣故,是所說法與世相違。何以故?富樓那!世間住著陰、界、諸入是諸人等,欲捨生死趣向涅槃,而不能知生死實性永不可得即是涅槃,不知是中無生死行、無至涅槃。忍是不知,言與生死世間相違。計有四諦者與是相違,第一義中無有是四,[2]又無道無德。言相違者以住二故,若已住二便有相違。道平等故一切法等名為無二,若解無二則不相違。若計我者有增上慢,有增上慢[A1]則有相違。若不作上亦不作下,是平等中不作上下、無作無不作,若如是者名無增上慢,若無增上慢則無相違。如佛所說,我不與世諍世間與我諍。何以故?諍訟等事佛悉斷故。何等是名為諍訟本?所謂是實是不實、是正是邪。如佛說言,婆羅門所言實者。於汝意云何?為是虛妄非是實耶?正也邪也?若是俱無,汝以何事而得知也?』

「爾時文殊師利於二百比丘所去道前,化滿大火,令不能過。隨所趣方,皆見滿火而不能過,即以神力欲乘空去,上見鐵網而籠遮之。時是比丘,上見鐵網、下見大[3]火,不知方所驚怖毛竪,唯見趣向祇陀林道,以雜蓮華而莊嚴之,及見多眾趣向佛所欲聽受法,即便迴還至祇陀林迦利羅華園向世尊所,到已頂禮佛足却住一面。」

富樓那言:「我時即問彼諸比丘:『汝至何處?從何所來?』諸比丘言:『大德富樓那!我是羅漢,諸漏已盡,成就四禪具諸神通。我從文殊師利童子聞相違法,棄捨而去。見此佛土滿中大火而不能過,即以神力上昇虛空,復見鐵網籠遮於上,下見大[*]火。我等今欲問佛漏盡阿羅漢地。』時佛告我:『富樓那!若有大火能避大火,無有是處。富樓那!若墮見網能出鐵網,無有是處。富樓那!若墮愛水能過水界,無有是處。何以故?富樓那!是諸比丘有貪瞋癡火未斷滅,以是事故不能出火。富樓那!是諸比丘墮在見網,是故不能出於鐵網。富樓那!是諸比丘墮在愛水,能過大水無有是處。富樓那!而是火界、鐵網、水界,無有來處、去無所至,文殊師利力所持故見如是事。富樓那!貪欲瞋癡、諸見有愛如是諸法,無有來處去無所至,從於顛倒妄想分別欲貪自他,由是故[4]生,死生無我無有所屬。若無亂心起正修行,於一靜處莊嚴修禪,若得禪已不起憍慢不住不著,定心所作觀察諸法,何法是因?何法是緣?如是觀察如實而見,所謂無明緣行乃至憂悲大苦聚集,是名墮邪。如是無明滅則行滅乃至憂悲大苦聚滅,是名正見。是無為正位,無有過去無明可滅,無未來現在無明可滅,但不正思念便起無明。若無明滅,不正思惟更不復起;若是不正思惟滅者無明亦滅。無明若滅名畢竟滅,是故無明滅則諸行滅。若正思惟如實觀知,是四大身癡無所知,如草木瓦礫、如影如焰,如我所說,是身如是、是心如是、是意如是、是識如是。是心無形色,不可[5]抱持,猶[6]之如幻不可言說,[7]非外非內非兩中間而可得之。若有比丘如是成就正思惟者,知一切法本來不生,若法不生即第一義。』說是法時,是二百比丘不受諸法,諸漏永盡心得解脫。」

爾時薩遮尼乾陀子失諸徒眾,愁憂不悅來趣舍衛,至祇陀林給孤窮精舍迦利羅園佛世尊所,共相問訊却住一面,白言:「瞿曇!我數數聞沙門瞿曇以幻術力奪他徒眾,今乃親見。令文殊師利破我徒眾,將至佛所受行邪法,不來我所、不受我教,聽用在意。」

是時有一出家外道名曰勝志,在會而坐。是勝志外道以親厚意語薩遮言:「止止尼乾!勿於世尊及比丘僧、文殊師利所生不敬心,莫長夜失利受苦,不樂墮在惡道。薩遮尼乾!聽我說喻以明斯義。譬如有人愚癡無智欲求索酥,持瓶往趣恒河取水,至於異處以鑽鑽之,甚大疲苦了不見酥。如是尼乾!汝諸外道,欲修斷結受戒炙身,威儀法用悉皆是邪,無所能斷;猶如彼取恒河水人。復於世尊調伏法中而起瞋恚,當墮地獄畜生餓鬼。」又言:「尼乾!復有一人生便聰慧,欲求[1]蘇時,取純好乳盛著器中,以鑽鑽之,用功甚少大得生酥,從於生酥轉得熟酥,復因熟酥[2]轉得醍醐。如是尼乾!佛正法中在家出家,具足淨信多有解向,勤修勝進速得解脫。如彼智人為得酥故,以乳置器。又復尼乾!如有二人,其一人者破彼一人百千瓦器,以好寶器而用償之。尼乾!於意云何?是人為損彼人不也?」

尼乾答言:「不也。勝志!

「如是尼乾!外道弟子如彼瓦器,破已便入如來法中,如得寶器增而無損。又復尼乾!如有商主愚無方便,將諸人眾至於非道。復有商主有大智慧,愍是諸人安置正路。如是尼乾!汝等如彼自稱為師,是不知道者、不善道者、不見道者、不能說道,是故汝等引導眾生趣於非道。今者世尊為大商主,知[3]導善道、見道說道,導諸外道安置正路。尼乾!汝之徒眾悉在於此,汝可將去。」是時餘有萬二千人,還從薩遮[4]服道而去。其餘住者已逮得明,佛即告言:「善來比丘。」皆成沙門。

爾時佛告勝志外道:「汝今見此萬二千人隨從薩遮去者不也?」

「見已。世尊!」

佛言:「勝志!是等諸人悉當至彼彌勒佛所初會數中。何以故?是等由聞如是深法及供養我。而是薩遮亦彌勒佛所智慧第一,如今我所舍利弗也。何以故?我知是人於我[5]信解,以我慢故不捨是見。」

爾時勝志語文殊師利:「後末世中多有比丘起增上慢?」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後末世中法欲滅時,增上慢者甚為難得。何以故?不能修行得四禪故,得四禪已起增上慢。後末世中法欲滅時,諸比丘等不能住心,況得四禪?是故善男子!後末世時增上慢者甚為難得。又善男子!增上慢者凡有二種。何等二?一者信見,二者禪慢。起禪慢者,為於利養及名稱故起增上慢。是信見者,起增上慢謗佛正法。是增上慢者,當墮地獄,畜生,餓鬼。」

勝志問言:「文殊師利!欲知他心是增上慢,當云何知?」

文殊師利言:「凡夫人者欲得涅槃,實非羅漢。若聞是說驚畏恐怖,當知此是凡夫之人增上慢也,非是如來實阿羅漢。若從他聞驚畏恐怖,當知是人即是[6]凡夫,是增上慢非是羅漢,是猶能淨報所施恩,然非羅漢。若無一切結使煩惱,彼無所依,是世福田;若有一切結使煩惱,則有所依,非世福田。若在是中,當知是人為增上慢。一切諸法攝入涅槃,若於是中分別觀察,當知是人為增上慢。一切諸法不應知不應斷,不應證不應修。不知此實,當知是人名增上慢。」

勝志問言:「文殊師利!無增上慢者有何印相?」

文殊師利言:「不違無滅,是無增上慢之印相。何以故?無有音聲能令其人生驚怖畏,如師子王,一切音聲不能令其驚畏恐怖。無增上慢比丘亦爾,聞諸音聲不生恐怖。何以故?彼知音聲猶如響故,如彼響聲無心意識而有音聲。如是如實知心意識,一切音聲皆從緣起無有真實。如是知已,不知何法定名為聲。若聞佛聲而不貪愛,聞外道聲復不呵毀,聞善淨法心不貪愛,聞垢污法而不呵毀,善知一切所有音聲前後際故。如是印相無增上慢,無高下印、如實印、正見道印、入一道印、入法界平等印、如不[7]懷印、不違如印、住實際印、第一義空印、三世等印、初無生印、觀正法性印,如是等印印一切法。如是比丘名為無諍,聞已無疑,不驚不畏不恐不怖,不得於我不得於法,一切平等。」

爾時勝志外道白言:「世尊!我今從是善知識所,聞是真道大乘功德。世尊!我今從是文殊師利聞說是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哉世尊!唯願如來如應說法,令我聞已速疾[8]修集助菩提法,逮得無上正真之道,廣為一切無量阿僧祇諸眾生故。」

佛告勝志:「菩薩有二法,速得明達具足大乘。何等二?所謂精進及不放逸。是中精進,謂如法得財一切悉捨;不放逸者,施不望報,皆以迴向於一切智。又精進者,正斷一切惡不善法,成滿具足一切善法;不放逸者,謂堅持淨戒不為後生,悉以迴向於無上道。又精進者,不惜身命修行忍辱;不放逸者,於諸眾生無侵害心。又精進者,[9]進諸善法無有厭惓;不放逸者,[*]進諸善根向無上道。又精進者,於諸禪[1]支心無疲惓;不放逸者,於諸禪[*]支不貪味著。又精進者,[*]進諸多聞無有厭足;不放逸者,正念修行聖智聖慧。又精進者,不捨四攝;不放逸者,起化眾生。又精進者,身心堅住;不放逸者,不得身心捨離著法。又精進者,慈心等緣一切眾生;不放逸者,不得所緣眾生慈法。又精進者,[2]教他眾生發一切智心;不放逸者,觀一切法皆悉如幻,而不捨離一切智心。又精進者,發起[3]三昧;不放逸者,將護不令墮於漏盡。又精進者,如救頭然修集聖諦;不放逸者,不隨證滅。又精進者,為滿諸相集善無惓;不放逸者,觀於法身。又精進者,修淨佛土;不放逸者,淨眾生界。又精進者,集三十七助菩提法;不放逸者,安住寂靜解脫之法。勝志當知!菩薩所有善方便業,皆由精進而得成辦;菩薩所有一切智業,因不放逸而得成就。是故說言,菩薩成就智慧方便,不畏退轉無上正道。」

說是法時,勝志外道得無生法忍,心淨喜悅,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大光普照。諸天伎樂不鼓自鳴,天雨眾華。

爾時世尊知勝志心而便微笑——諸佛常法,若微笑時,若干百千雜色光炎從面門出,普照無量無邊世界,上過梵世,障日月光、隱蔽魔宮,還右繞身百千匝已從頂上入。

爾時大德阿難承佛神力,從坐而起,[4]正於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而說偈言:

「智慧福力華, 圓光導世間,
三十二相華, 雜好以自嚴。
行如象師子, 精進力勇出,
世尊何故笑? 願導師演說。
其言如[5]雷音, 佛音師子吼,
迦陵頻伽音, 柔軟梵音聲,
三千世界聲, 諸天及與人,
欲比佛音聲, 算數不能及。
聲聞及緣覺, 并及諸菩薩,
智無與佛等, 不知一切智。
牟尼智力說, 為於何事笑?
人天龍修羅, 聞疾得菩提。
心得離二邊, 亦不執於中,
一切無執著, 等同如虛空。
一切無能數, 過一切世上,
我問等空智, 以何因緣笑?
青綠金色光, 紅紫赤白色,
從面門出炎, 如恒河沙等,
普照無量界, 廣遠如虛空,
滅惡道得樂, 導師光觸故。
若放膝光明, 是授聲聞記,
若手放光明, 是[A2]記辟支佛。
佛定記大乘, 一切智慧道,
光利眾生已, 還入無垢頂。
善哉人中天, 三界所供仙,
願如實敷演, 導師[6]一向說。
斷疑悅大眾, 以何因緣笑?
千萬億眾生, 聞已心歡悅。」
如是請已,佛告阿難:「汝今見是勝志善男子不?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得無生忍,合掌禮我,百千諸天而供養之。」

阿難白言:「見已。世尊!」

佛言:「阿難!是勝志善男子,曾於七十二億佛所種諸善根行菩薩道,修集無上正真之道。爾時常作大轉輪王,恭敬供養是諸如來,尊重讚歎,常修梵行,悉皆護持是諸佛法。阿難!是勝志善男子從今已往,當值無量無數諸佛,恭敬供養尊重讚歎,常修梵行,令無量阿僧祇眾生住菩提道。過是無量阿僧祇劫集菩提道已,當得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號智光王如來、應供、正遍覺乃至佛、世尊,出現於世。國名[7]嬉見,劫名一寶嚴。阿難!是[*]嬉見土所受用物,猶如他化自在天中。彼國眾生不[8]漏色聲香味觸法,無諸惡色,彼諸眾生互相恭敬歡喜悅樂,是諸眾生皆悉往見智光王佛,乃至夢中亦常見佛不離念佛,是故彼土名曰[*]嬉見。於是劫中,唯一如來施作佛事,佛及眾生壽等一劫,是故彼劫名一寶嚴。阿難!是智光王佛,純菩薩僧九十二億,皆是初會得不退轉。是智光王如來欲涅槃時,先當授彼師子進去菩薩記,當得作佛,號師子相如來、應供、正遍覺乃至佛、世尊,壽十中劫然後涅槃,當有無量無邊菩薩僧。佛涅槃時,以全身舍利起一寶塔,縱廣六十由旬、高八十由旬,眾寶嚴飾,無量眾生而供養之。」

爾時勝志菩薩從空來下,頂禮佛足,右繞七匝,向佛歎說不壞法界偈:

「[9]色界及法界, 眾生界同等,
是界等智界, 今授我記已。
受界煩惱界, 與空界同等,
諸法同是界, 今我同此來。
法界及欲界, 及與於三界,
等同如虛空, 我記同於是。
生死界涅槃, 等住如法界,
是界及水界, 地界風火界,
陰入及與界, 眼界眼識界,
意界及法界, 是境界同等。
不授我陰記, 不[1]授界入記,
不授名色記, 不授內外記,
以音聲故知。 導師[2]受我記,
音聲是寂[3]靜, 佛無有心意,
作心而授記, 我亦無有識,
得[4]受於道記, 如我佛亦然,
如佛我亦然, 諸眾生亦爾,
授記受記爾。 受記是真實,
如如悉捨離, 不壞於法界,
安住真實際。 我禮等正覺,
同入一切法, 如虛空無作,
[5]學知方便故。」
爾時勝志菩薩偈讚佛已,頂禮佛足,右繞七匝,却坐一面。

爾時佛告阿難:「汝受持是經,讀誦書寫,於大眾中廣為人說。」

阿難白言:「我已受持。世尊!此經何名?當云何奉持之?」

佛告阿難:「是經名為『文殊師利神通所持』,亦名『滅除一切諸魔外道音聲』,亦名『採寶』,亦名『寶篋』,如是受持。」

說是經已,文殊師利童子、勝志菩薩等,及大聲聞大德阿難,及諸大眾,天、龍、夜叉、諸天及人、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A3]歡喜。

大方廣寶篋經卷下
貼文者 : : hui

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 2024-03-10 18:00:45


T0463 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卷/篇章 一
No. 463
[6]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西晉[7]居士聶道真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八千人俱,長老舍利弗、大目揵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如是等眾上首者也;復有菩薩摩訶薩十六人等,賢劫千菩薩彌勒為上首;復有他方菩薩千二百人,觀世音菩薩而為上首。

爾時,世尊於後夜分,入于三昧,其三昧名一切光。入[8]三昧已,舉身皆放金色光明,其光大盛,照祇陀林猶若金色,迴旋宛轉照文殊房,化為七重金臺,一一臺上有五百化佛臺中經行。時,文殊師利房前,自然化生五百七寶蓮華,圓若車輪,白銀為[9]莖,阿茂咤馬瑙以為其臺,雜色真珠以為花鬚,其花有光照佛精舍,從精舍出,還入文殊師利房。

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跋陀波羅,此瑞現時,跋陀波羅即從房出,禮佛精舍,到阿難房,告阿難言:「汝應知時,今夜世尊現神通相,為饒益眾生,故說妙法,汝鳴揵椎。」

爾時,阿難白言:「大士!世尊今者入深禪定,未被勅旨云何集眾?」

作是語時,舍利弗至阿難所告言:「法弟!宜時集眾。」

爾時,阿難入佛精舍,為佛作禮,未舉頭頃,空中有聲告阿難言:「速集眾僧。」

阿難聞已,即大歡喜,鳴揵椎集眾,如此音聲遍舍衛國,上聞有頂,釋梵護世[10]天王與無數天子,將天花香詣祇陀林。

爾時,世尊從三昧起,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此光出時,祇洹精舍變成琉璃。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入佛精舍為佛作禮,一一膝上生五蓮華,文殊佛前合指掌時,手十指端及手掌文,出十千金色蓮花以散佛上,化成七寶大蓋,懸諸幢幡,十方無量諸佛菩薩映現蓋中,繞佛[11]三匝,却[12]住一面。

爾時,跋陀波羅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長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已曾親近百千諸佛,在此娑婆世界施作佛事,於十方面變現自在,却後久[13]遠當般涅槃。」

佛告跋陀波羅:「此文殊師利有大慈悲,生於此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其生之時,家內屋宅化如蓮華,從母右脇出,身紫金色,墮地能語如天童子,有七寶蓋隨覆其上。詣諸[14]仙人求出家法,諸婆羅門九十五種、諸論議師無能酬對,唯於我所出家學道,住首楞嚴三昧,以此三昧力故,於十方面——或現初生、出家、滅度、入般涅槃、現分舍利——饒益眾生。如是大士久住首楞嚴,佛涅槃後四百五十歲,當至雪山,為五百仙人宣暢敷演十二部經,教化成熟五百仙人,令得不退轉,與諸神仙作比丘像,飛騰空中至本生地,於空野澤尼拘樓陀樹下,結加趺坐,入首楞嚴三昧,三昧力故,身諸毛孔出金色光,其光遍照十方世界度有緣者,五百仙人,各皆見[15]火從身毛孔出。是時,文殊師利身如紫金山,正長丈六,圓光嚴顯,面各一尋,於圓光內有五百化佛,一一化佛有五化菩薩,以為侍者。其文殊冠毘楞伽寶之所嚴飾,有五百種色,一一色中,日月星辰諸天龍宮,世間眾生所希見事,皆於中現。眉間白毫右旋宛轉,流出化佛入光網中。舉身光明焰焰相次,一一焰中有五摩尼珠,一一摩尼珠各有異光,異色分明,其眾色中化佛菩薩不可具說。左手執鉢,右手擎持大乘經典,現此相已光火皆滅,化琉璃像。於左臂上有十佛印,一一印中有十佛像,說佛名字了了分明。於右臂上有七佛印,一一印中有七佛像,七佛名字了了分明。身內心處有真金像,結加趺坐,正長六尺在蓮華上,四方皆現。」

佛告跋陀波羅:「是文殊師利,有無量神通、無量變現,不可具[1]記,我今略說,為未來世盲[2]瞑眾生,若有眾生但聞文殊師利[3]名,除却十二億劫生死之罪;若禮拜供養者,生生之處恒生諸佛家,為文殊師利威神所護。是故眾生,當懃繫念念文殊像,念文殊像法,先念琉璃像,念琉璃像者如上所說,一一觀之皆令了了;若未得見,[4]當誦持首楞[5]嚴,稱文殊師利名一日至七日,文殊必來至其人所。若復有人宿業障者,夢中得見,夢中見者,於現在身若求聲聞,以見文殊師利故,得須陀洹乃至阿那含;若出家人見文殊師利者,已得見故,一日一夜成阿羅漢;若有深信方等經典,是法王子於禪定中,為[6]說深法;[7]亂心多者,於其夢中為說實義,令其堅固,於無上道得不退轉。」

佛告跋陀波羅:「此文殊師利法王子,若有人念,若欲供養修福業者,即自化身,作貧窮孤獨苦惱眾生,至行者前。若有人念文殊師利者,當行慈心,行慈心者即是得見文殊師利。是故智者[8]當諦觀文殊師利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作是觀者,首楞嚴力故,當得疾疾見文殊師利。作[9]此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佛滅度後一切眾生,其有得聞文殊師利名者、見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墮惡道;若有受持讀誦文殊師利名者,設有重障,不墮阿鼻極惡猛火,常生他方清淨國土,值佛聞法得無[10]生忍。」

說是語時,五百比丘遠塵離垢成阿羅漢,無量諸天發菩提心,願常隨從文殊師利。

爾時跋陀波[11]羅白佛言:「世尊!是文殊[12]舍利,誰當於上起七寶塔?」

佛告跋陀波羅:「香[13]山有八大鬼神,自當擎去置香山中金剛山頂上,無量諸天龍神夜叉常來供養,大眾集時像恒放光,其光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等法。跋陀波羅!此法王子得不壞身,我今語汝,汝好受持廣為一切諸眾生說。」

說是語時,跋陀波羅等諸大菩薩,舍利弗等諸大聲聞、天龍八部,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14]去。

[15]佛說文殊師利般涅槃經
貼文者 : : hui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 2024-03-10 18:26:09


T0464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卷/篇章 一
No. 464 [Nos. 465-467]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16](一名伽耶山頂經)

姚秦[17]龜茲三藏鳩摩羅什[18]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初得道,在摩伽陀國伽耶山祠,與大比丘眾千人俱,其先悉是[19]編髮仙人,皆阿羅漢,所作已辦,心得自在,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解脫;菩薩萬人,皆從十方世界來集,有大威德,皆得諸忍、諸陀羅尼、諸深三昧,具諸神通。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20]大勢至菩薩、香象菩薩、勇施菩薩、隨智行菩薩以為上首。如是等菩薩大眾,百千萬億,其數無量;并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繞。

爾時世尊,入諸佛甚深三昧,如實諦觀諸法性相,而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慧,除諸重擔、度三有險道,滅無明、得真明,拔邪箭、斷渴愛,成法船、擊法鼓、吹法[21]䗍、建法幢,轉生死種,示涅槃性,閉塞邪道,開於正路,離諸惡業,示于福田。我今當觀,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22]提,為以身得?為以心得?

「若以身得,身則無知、無作,如草木瓦石,四大所造從父母生,以衣服、飲食、臥具、澡浴而得存立,必歸敗壞無常磨滅。而是菩提,但有名字世俗故說,無形、無色、無定、無相、無向、無入、無道,過諸言說出於三界,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亦無所得、亦無戲論,無問、無示、無有文字、無語言道。

「若以心得,心從眾緣生,眾緣生故空如幻,無處、無相、無性,亦無所有,於是中得菩提者,所用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皆空但有名字,以世俗故而有言說,是皆憶想分別,實無所有,無有根本,亦無體相。無受、無著、無染、無離,一[23]相所謂無相。是故於此法中,無有得者。無所用法,亦無菩提。如是通達,是則名[1]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會中,立佛右面,執大寶蓋,以覆佛上。時文殊師利默知世尊所念如是,即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善男子、善女人云何發心?」

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善女人,當隨菩提相而發其心。」

「世尊,菩提相者當云何說?」

佛告文殊師利:「菩提相者,出於三界,過世俗法,語言道斷,滅諸發、無發,是發菩[2]提。文殊師利!是故菩薩應滅諸發,發菩提心,無發是發菩[*]提。發菩提心者,如如法性,相如實際,無分別,不緣身心,是發菩[*]提。不著諸法,不增、不減、不異、不一,是發菩[*]提。如鏡中像、如熱時焰、如影、如響、如水中月,應當如是發菩提心。」

爾時會中,有天子,名月淨光德,得阿惟越致。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菩薩緣何事故行菩薩道?」

文殊師利言:「汝可[3]以此問於世尊。」

佛即告文殊師利:「汝答月淨光德天子所[4]問行法。」

文殊師利謂天子言:「汝可善聽,我今當說。天子當知,諸菩薩道,以大悲為本,緣於眾生。」

天子言:「菩薩大悲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言:「以直心為本。」

又問:「直心以何為本?」

答言:「於一切眾生[5]等心為本。」

又問:「等心以何為本?」

答[6]言:「無別異行為本。」

又問:「無別異行以何為本。」

答言:「以深淨心為本。」

又問:「深淨心以何為本?」

答言:「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本。」

又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何為本?」

答言:「以六波羅蜜為本。」

又問:「六波羅蜜以何為本。」

答[*]言:「方便慧為本。」

又問:「方便慧以何為本?」

答[*]言:「不放逸為本。」

又問:「不放逸以何為本?」

答[*]言:「三善行為本。」

又問:「三善行以何為本?」

答言:「以十善業道為本。」

又問:「十善業道以何為本?」

答言:「以攝六根為本。」

又問:「攝六根以何為本?」

答言:「以正憶念為本。」

又問:「正憶念以何為本?」

答言:「以正觀為本。」

又問:「正觀以何為本?」

答言:「以堅念不忘為本。」

天子言:「文殊師利!菩薩有幾心,能攝因、能攝果?」

文殊師利言:「天子!諸菩薩有四心,能攝因、能攝果。何等為四?一者初發心,二者行道心,三者不退轉心,四者一生補處心。初發心,為行道心作因緣;行道心,為不退轉心作因緣;不退轉心,為一生補處心作因緣。

「復次,天子當知,初發心如種穀田中,行道心如穀子增長,不退轉心如華果始成,補處心如花果有用。又初發心如車匠集材,行道心如[7]釿治材木,不退轉心如安施材木,一生補處心如車成運致。又初發心如月新生,行道心如月五日,不退轉心如月十日,一生補處心如月十四日,如來智慧如月十五日。又初發心能過聲聞地,行道心能過辟支佛地,不退轉心能過不定地,一生補處心安住定地。又初發心如學初章,行道心如學第二章,不退轉心如能以章為用,一生補處心如通達深經。又初發心從因生,行道心從智生,不退轉心從斷生,補處心從果生。又初發心因勢力,行道心智勢力,不退轉心斷勢力,補處心果勢力。又初發心如病者求藥,行道心如分別藥,不退轉心如病服藥,補處心如病得[8]差。又初發心法王家生,行道心學法王法,不退轉心能具足學法王法;補處心學法王法能得自在。」

爾時大眾中,有天子名定光明主,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9]定光明主天子語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何等是菩薩摩訶薩略道?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言:「天子!菩薩摩訶薩略道有二,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方便,二者[10]慧。攝善法名為方便,分散諸法名為慧;又方便名為隨眾生行,慧名不轉一切法相;方便名待應眾生心,慧名不待一切法;方便名和合諸法,慧名捨離諸法;方便名起因緣,慧名滅因緣;方便名知分別諸法,慧名不分別法性;方便名莊嚴佛土,慧名莊嚴佛土無所分別;方便名知眾生諸根利鈍,慧名不得眾生;方便名能至道場,慧名能得一切佛法。

「天子當知,菩薩摩訶薩復有二道,以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助道,二者斷道。助道者五波羅蜜,斷道者般若波羅蜜。

「復有二道。何等為二?一者有繫道,二者無繫道。有繫道者五波羅蜜,無繫道者般若波羅蜜。

「復有二道:一者有量道,二者無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別,無量道者不取相分別。

「復有二道:一者智道,二者斷道。智道者,初地至七地,斷道者,八地至十地。」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隨智勇行,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何謂為菩薩義?何謂為菩薩智?」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義名無用,智名有用。何謂義名無用?義是無為,無為法於法無用、非用。又義者,非染相、非離相,是義於法無用、非用。又義不增不減,於法無用、非用。天子,何謂為智?智是忍[1]道,是心所用非無用。是故,智名有用非無用。智功歸於斷,是故智名有用非無用。智名善知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是處非處,是故智名有用非無用。

「復次,天子,諸菩薩有十智。何等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義智,四者方便智,五者慧智,六者攝智,七者波羅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成就眾生智,十者不著一切法智。

「復次,天子!諸菩薩有十發。何等為十?一者身發,欲令眾生身業清淨故;二者口發,欲令眾生口業清淨故;三者意發,欲令眾生意業清淨故;四者內發,一切內物不貪著故;五者外發,欲令眾生住正行故;六者智發,具足佛智故;七者慈發,[2]念一切功德莊嚴故;八者眾生成熟發,守護智慧藥故;九者有為智發,具足定聚故;十者無為智發,心不著三界故。

「復次,天子!諸菩薩有十行。何等為十?一者波羅蜜行,二者攝行,三者慧行,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助慧法行,七者[3]求智法行,八者心清淨行,九者觀諸諦行,十者一切所[4]愛無貪著行。

「復次,天子!諸菩薩[5]復有十思惟盡。何等為十?一者思惟事盡,二者思惟[6]受盡,三者思惟法盡,四者思惟煩惱盡,五者思惟見盡,六者思惟[7]邪盡,七者思惟[8]愛盡,八者思惟不著盡,九者思惟結使盡,十者思惟[9]著道場行盡。

「復次,天子!諸菩薩復有十治法。何等為十?一者治慳貪心,雨布施雨故;二者治破戒心,三法清淨故;三者治瞋恚心,修行慈忍故;四者治懈怠心,求佛法無厭故;五者治不善覺觀心,得禪定解脫自在故;六者治愚癡心,生助決定般若波羅蜜法故;七者治諸煩惱心,生助道法故;八者治顛倒道心,修助四諦法故;九者[10]治心時、非時自在行故;十者治我觀,無我法故。

「復次,天子!諸菩薩復有十善地。何等為十?一者身善,離身三惡故;二者口善,離口四惡故;三者意善,離心三惡故;四者內善,不著見身故;五者外善,不著一切法故;六者不著助智善,不貪助道法故;七者不自高善,思惟聖道性故;八者除身善,修集般若波羅蜜故;九者[11]離倒善,不誑一切眾生故;十者不惜身命善,以大悲化眾生故。

「復次,天子!諸菩薩貴隨法行者,能得菩提,非不貴隨法行。隨法行者,如說能行;不隨法行者,但有言說,不能如[12]所說行。

「復次,天子!諸菩薩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行道,二者行斷。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身自修[13]行善,二者教化眾生。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行智行,二者不行智行。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14]善分別諸地,二者不分別地、非地。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知諸地過,而能轉進;二者善知具足,從一地至一地。復有二隨法行。何等為二?一者善知聲聞、辟支佛道;二者善知佛道,不退轉行。」

爾時佛[15]讚文殊師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汝能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本業道,誠如所說。」

說是法時,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文殊師利法王[16]子,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歡喜信受。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
貼文者 : : hui

伽耶山頂經 - 2024-03-10 18:33:03


T0465 伽耶山頂經卷/篇章 一
No. 465 [Nos. 464, 466, 467]
伽耶山頂經

元魏天竺三[17]藏菩提[18]流支[19]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伽耶城伽耶山頂塔初得菩提,與大比丘眾滿足千人俱,其先悉是編髮梵志,應作已作、所作已辦,棄捨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得解脫,一切心得自在,已到彼岸皆是阿羅漢;諸菩薩摩訶薩無量無邊,皆從十方世界來集,有大威德,皆得諸忍諸陀羅尼、諸深三昧具諸神通,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香象菩薩、勇施菩薩、勇修行智菩薩等而為上首,如是諸菩薩摩訶薩其數無量;并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眾圍繞。

爾時世尊獨靜無人,入於諸佛甚深三昧,觀察法界而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慧,所作已辦、除諸重擔、度諸有險道,滅無明得真明,拔諸箭、斷渴愛,成法船、擊法鼓、吹法[1]䗍、建法幢,轉生死種示涅槃性,閉塞邪道開於正路,離諸罪田示于福田。我今當觀彼法,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何等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者是所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為以身得?為以心得?若以身得,身則無知無覺,如草、如木、如塊、如影,無所識知,四大所造從父母生,其性無常;假以衣服、飲食、臥具、澡浴而得存立,此法必歸敗壞磨滅。若以心得,心則如幻從眾緣生,無處、無相、無物、無所有。菩提者,但有名字世俗故說,無聲、無色、無成、無行、無入,不可見、不可依,去來道斷,過諸言說,出於三界,無見、無聞、無覺、無著、無觀,離戲論、無諍、無示,不可觀、不可見,無響、無字,離言語道,如是能證菩提者,以何等智?證菩提者所證菩提法者,如是諸法但有名字但假名說,但和合名說,依世俗名說,無分別分別說,假成無成、無物離物、無取不可說,無著彼處無人證、無所用證亦無法可證,如是通達,是則名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異離異、無菩提相。」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2]眾中立佛右面,執大寶蓋以覆佛上。時,文殊師利默知世尊所念如是,即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善男子、善女人云何於菩提發心住?」

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善女人,應如彼菩提相而發心住。」

文殊師利言:「世尊!菩提相者,當云何知?」

佛告文殊師利:「菩提相者,出於三界,過一切世俗名字語言,過一切響,無發心發、滅諸發,是發菩提心住。是故,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過一切發,是發心住。文殊師利!無發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無物發住,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無障礙住,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如法性住,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執著一切法,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破壞如實際,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不移不益不異不一,是發菩提心住。文殊師利!發菩提心者,如鏡中像、如熱時炎,如影、如響、如虛空、如水中月,應當如是發菩提心住。」

爾時,會中有天子名月淨光德,得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問文殊師利言:「諸菩薩摩訶薩初觀何法故行菩薩行?依何法故行菩薩行?」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行以大悲為本,為諸眾生。」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大悲,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大悲,以直心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直心,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直心,以於一切眾生平等心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平等心,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平等心,以無異離異行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無異離異行,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無異離異行,以深淨心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深淨心,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深淨心,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六波羅蜜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六波羅蜜,以方便慧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方便慧,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方便慧,以不放逸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不放逸,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不放逸,以三善行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三善行,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三善行,以十善業道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十善業道,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十善業道,以持戒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持戒,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持戒,以正憶念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正憶念,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正憶念,以正觀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正觀,以何為本?」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正觀,以堅念不忘為本。」

天子又問文殊師利:「諸菩薩摩訶薩有幾種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四種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何等為四:一者、初發心;二者、行發心;三者、不退發心;四者、一生補處發心。

「復次,天子!初發心如種種子,第二行發心如[1]牙生增長,第三不退發心如莖、葉、華、果初始成就,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果等有用。

「復次,天子!初發心如車匠集材智,第二行發心如斫治材木淨智,第三不退發心如安施材木智,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車成運載智。

「復次,天子!初發心如月始生,第二行發心如月五日,第三不退發心如月十日,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月十四日,如來智慧如月十五日。

「復次,天子![A1]初發心能過聲聞地,第二行發心能過辟支佛地,第三不退發心能過不定地,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安住定地。

「復次,天子!初發心如學初章智,第二行發心如差別諸章智,第三不退發心如算數智,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通達諸論智。

「復次,天子!初發心從因生,第二行發心從智生,第三不退發心從斷生,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從果生。

「復次,天子!初發心因攝,第二行發心智攝,第三不退發心斷攝,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攝。

「復次,天子!初發心因生,第二行發心智生,第三不退發心斷生,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生。

「復次,天子!初發心因差別分,第二行發心智差別分,第三不退發心斷差別分,第四一生補處發心果差別分。

「復次,天子!初發心如取藥草方便,第二行發心如分別藥草方便,第三不退發心如病服藥方便,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如病得[2]差方便。

「復次,天子,初發心學法王家生,第二行發心學法王法,第三不退發心能具足學法王法,第四一生補處發心學法王法能得自在。」

爾時,大眾中有天子名定光明主,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定光明主天子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何等是諸菩薩摩訶薩畢竟略道?諸菩薩摩訶薩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略道有二種,諸菩薩摩訶薩以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方便道;二者、慧道。方便者知攝善法,智慧者如實知諸法智,又方便者觀諸眾生,智慧者離諸法智;又方便者知諸法相應,智慧者知諸法不相應智;又方便者觀因道,智慧者滅因道智;又方便者知諸法差別,智慧者知諸法無差別智;又方便者莊嚴佛土,智慧者莊嚴佛土平等無差別智;又方便者入眾生諸根行,智慧者不見眾生智;又方便者得至道場,智慧者能證一切佛菩提法智。

「復次,天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略道,諸菩薩摩訶薩以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助道;二者、斷道。助道者五波羅蜜,斷道者般若波羅蜜。

「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有礙道;二者、無礙道。有礙道者五波羅蜜,無礙道者般若波羅蜜。

「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有漏道;二者、無漏道。有漏道者五波羅蜜,無漏道者般若波羅蜜。

「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有量道;二者、無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別,無量道者不取相分別。

「復有二種略道。何等為二?一者、智道;二者、斷道。智道者謂從初地乃至七地,斷道者謂從八地乃至十地。」

爾時,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勇修行智,問文殊師利法王子言:「何謂菩薩摩訶薩義?何謂菩薩摩訶薩智?」

文殊師利答言:「善男子!義名不相應,智名相應。」勇修行智菩薩言:「文殊師利!何謂義名不相應?何謂智名相應?」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義名無為,彼義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何以故?以無變無相故。義者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以本不成就義故,是故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義者不移不益,無有一法共相應,無有一法不共相應故。善男子!智者名道!道者心共相應非不相應。善男子!以是義故,智名相應非不相應。

「復次,善男子!智名斷相應。是故,善男子!智名相應法非不相應法。

「復次,善男子!智名善觀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是處非處。善男子!以是義故,智名相應非不相應。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何等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義智;四者、方便智;五者、慧智;六者、攝智;七者、波羅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教化眾生智;十者、不著一切法智。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智。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何等為十?一者、身發,欲令一切眾生身業清淨故;二者、口發,欲令一切眾生口業清淨故;三者、意發,欲令一切眾生意業清淨故;四者、內發,以不虛妄分別一切諸眾生故;五者、外發,以於一切眾生平等行故;六者、智發,以具足佛智清淨故;七者、清淨國土發,以示一切諸佛國土功德莊嚴故;八者、教化眾生發,以知一切煩惱病藥故;九者、實發,以成就定聚故;十者、無為智滿足心發,以不著一切三界故。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發。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何等為十?一者、波羅蜜行;二者、攝事行;三者、慧行;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助慧法行;七者、求助智法行;八者、心清淨行;九者、觀諸諦行;十者、於一切愛不愛事不貪著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行。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1]一種無盡觀?何等為十[*]一?一者、身無盡觀;二者、事無盡觀;[2]三者、煩惱無盡觀;[3]四者、法無盡觀;五者、愛無盡觀;六者、見無盡觀;七者、助道無盡觀;八者、取無盡觀;九者、不著無盡觀;十者、相應無盡觀;十[*]一者、道場智性無盡觀。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一種無盡觀。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對治法。何等為十?一者、對治慳貪心,雨布施雨故;二者、對治破戒心,身口意業三法清淨故;三者、對治瞋恚心,修行清淨大慈悲故;四者、對治懈怠心,求諸佛法無疲倦故;五者、對治不善覺觀心,得禪定解脫奮迅自在故;六者、對治愚癡心,生助決定慧方便法故;七者、對治諸煩惱心,生助道法故;八者、對治顛倒道,集實諦助道,生不顛倒道故;九者、對治不自在心,法時非時得自在故;十者、對治有我相,觀諸法無我故。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對治法。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寂靜地。何等為十?一者、身寂靜,以離三種身不善業故;二者、口寂靜,以清淨四種口業故;三者、心寂靜,以離三種意惡行故;四者、內寂靜,以不著自身故;五者、外境界寂靜,以不著一切法故;六者、智功德寂靜,以不著道故;七者、勝寂靜,以如實觀聖地故;八者、未來際寂靜,以彼岸慧助行故;九者、所行世事寂靜,以不誑一切眾生故;十者、不惜身心寂靜,以大慈悲心教化一切眾生故。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十種寂靜地。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如實修行得菩提,非不如實修行得菩提。善男子!云何名為諸菩薩摩訶薩如實修行?善男子!如實修行者如說能行故,不如實修行者但有言說,不能如實修行故。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4]智如實修行道;二者、斷如實修行道。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調伏自身如實修行;二者、教化眾生如實修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功用智如實修行;二者、無功用智如實修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善知分別諸地如實修行;二者、善知諸地無差別方便如實修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離諸地過如實修行;二者、善知地地轉方便如實修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修行。何等為二?一者、能說聲聞、辟支佛地如實修行;二者、善知佛菩提不退轉方便如實修行。善男子!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二種如實修行。

「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有如是等無量無邊如實修行,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學如實修行;諸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如實修行者,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以為難。」

爾時,佛讚文殊師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今善能為諸菩薩摩訶薩說本業道,誠如汝所說。」

說是法時,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文殊師利法王子等,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伽耶山頂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象頭精舍經 - 2024-03-11 16:21:11


T0466 佛說象頭精舍經卷/篇章 一
No. 466 [Nos. 464, 465, 467]
佛說象頭精舍經

隋[1]天竺[2]三藏毘尼多[3]流支[4]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伽耶城象頭精舍。

爾時,如來成佛未久,與大比丘眾滿足千人——皆是過去往昔螺髻仙人,所作已辦,棄捨重擔,久離生死,盡諸煩惱,平等空慧,正受智心,一切覺知,到於彼岸,皆阿羅漢——復與無量大菩薩摩訶薩眾俱。

爾時,世尊獨坐思惟,入諸三昧,遍觀法界,自覺成道——具一切智,所作已訖,棄諸重擔,度生死流,捨離慳貪,拔三毒刺,盡諸渴愛,集大法船,擊大法鼓,吹大法[5]䗍,建大法幢,已斷生死——演說正法:

「閉諸惡趣,開善道門,永離惡土,遊諸淨國。我觀彼法,誰修菩提、誰得菩提、誰欲得者?過去、現在、及以未來,誰之所證?為是身得、為心得乎?

「若以身得,是身無知,猶如草木、沙礫、牆壁,無所覺知。四大和合,父母所生,常須飲食、衣服、澡浴、摩拭,終歸敗壞,是磨滅法。是菩提者,但有空名,而無實相,無聲、無色、無成、無見、無入、無知、無去、無來,如是等法,亦無繫縛。能過諸法,超出三界,無見、無聞、無我我所、無作者、無處所、無窟宅、無取、無著、無出、無入、無願、無住、無[6]相、無貌、無彼、無此、無示,猶如幻化。以十二因緣生,無處所、不可見、離相,如虛空現,寂靜,無聲、無響、無文、無字、亦無言說。如是知者,是名菩提。

「若以心得,是心無定,猶如幻化,皆因過去妄想業生,無形、無執,猶如虛空。菩提者,無有處所,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一切法空。雖復言說,有名無實,是無為法,空、無相、無作、非有、非無、非可示現、無說、無聞。夫菩提者,非過去得、非未來得、非現在得,亦不離三世得,無相、非作、非不作,若能如是覺了三世法者,即是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若無相是菩提者,今善男子、善女人[7]等,因何而住,得成菩提?」

佛告文殊師利:「諸菩薩等學菩提者,應如是住。」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諸菩薩等應云何住?」

佛告文殊師利:「夫菩提者,超出三界,越於言說,離諸文字,無有住處。復次,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住無所住,是住菩提;住無執著,是住菩提;住於空法,是住菩提;住於法性,是住菩提;住一切法無有體相,是住菩提;住無量信,是住菩提;住無增減,是住菩提;住無異念,是住菩提;住如鏡像、如空谷響、如水中月、如熱時焰,文殊師利!住如是等法,是住菩提。」

爾時,淨光焰天子白文殊師利童子言:「云何修行?以何等業是菩薩行?」

文殊師利言:「天子!於諸眾生起大慈心,是菩薩行。」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諸菩薩等云何修行,起大慈心?」

文殊師利言:「天子!無諂誑心,是菩薩大慈。」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云何修行,得無諂誑?」

文殊師利言:「天子!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是無諂誑,諸菩薩等應如是學。」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云何修行,於一切眾生起平等心?」

文殊師利言:「無彼、無此、無諸異見,是平等行,諸菩薩等應如是學。」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復云何修無彼、無此、無諸異見,於一切眾生起平等行?」

文殊師利言:「天子!善念恭敬,無彼、無此、無諸異見及平等法,諸菩薩等應如是修。」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善念恭敬,乃至無彼、無此、無諸異見,因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善念恭敬,因發菩提心,諸菩薩等應如是學。」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菩提心者因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菩提心者,從六波羅蜜起。」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六波羅蜜從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從方便智慧起。」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方便智慧,從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方便智慧,從不放逸起。」

天子復白文殊師利:「不放逸者復從何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不放逸者,從修三善業起。」

天子復問:「修三善業,因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從修十善業起。」

天子復問:「修十善業,因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天子!從善攝身、口、意起。」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此三善業,復因何起?」

文殊師利言:「從善思惟起。」

天子復問:「善思惟者,因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從善思觀行起。」

天子復問:「善思觀行,因何而起?」

文殊師利言:「從憶持不忘起。」

天子復問:「憶持不忘,有幾種心?以何因緣,而得果報?」

文殊師利言:「天子!菩薩摩訶薩有四種發心,從因得果。何等為四?一者、初發心,二者、係念修行,三者、不退,四者、與善同生。因初發心,而得係念;因修係念,得不退轉;因不退轉,與善同生。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猶如種子種之良田;係念修行,猶如苗生;修行不退,猶如莖、幹、枝葉增長;與善同生,猶如華果結實、成熟。發心、係念修行、不退、與善同生,亦復如是。

「復次,天子!初發心人,猶如車匠,善知眾木;[1]繼念修行,猶如合木;修行不退,猶如車成;與善同生,猶如載用。發心、繼念修行、不退、與善同生,亦復如是。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猶如初月;繼念修行,如五日月、乃至七日月;修行不退,如十日月;與善同生,如十四日月;如來智慧滿足、無缺,如十五日月。發心、繼念修行、不退、與善同生,亦復如是。

「復次,天子!初發心人,過聲聞地;第二發心,過辟支佛地;第三發心,過不定地;第四發心,得於定地。

「復次,天子!如噁、啊等音,悉是一切字之根本,初發心者,亦復如是,悉是一切善之根本;如學文字,得少分智,繼念修行,亦復如是;得少分智,猶如算師總計無量,知其分齊,不退轉心,亦復如是;知心不退,譬如有人明解經論,與善同生,善心明了,亦復如是。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繼念善因;第二發心,繼念智慧;第三發心,繼念禪定;第四發心,繼念於果。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受持善因;第二發心,受持智慧;第三發心,受持禪定;第四發心,受持於果。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善因成就;第二發心,智慧成就;第三發心,禪定成就;第四發心,正果成就。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因善入道;第二發心,因智入道;第三發心,因禪入道;第四發心,因果入道。

「復次,天子!初發心者,如醫識藥;第二發心,善知藥分;第三發心,隨病授藥;第四發心,令得服行。

「復次,天子!因初發心,生法王家;第二發心,學法王法;第三發心,修法王行;第四發心,滿足王位;是名四種發心。」

爾時,淨光焰天子白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摩訶薩速疾道?菩薩行是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言:「天子!速疾道有二種,菩薩摩訶薩乘此二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方便道,二者、般若道。受持方便智故,能觀一切眾生;受持般若故,觀一切法空,能斷疑執。以方便智故,和合諸法;以般若故,諸法不合。方便為因,般若為果。以方便故,知一切法;以般若故,知諸法空。以方便智,莊嚴佛國;以般若故,知諸佛國,皆悉平等。以方便故,知諸眾生根性差別;以般若故,知諸眾生根性皆空。以方便故,得甘露味,證成菩提;以般若故,覺諸佛法,平等正道。

「復次,天子!復有二行,能令菩薩摩訶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有為,二者、無為。有為者,總攝五波羅蜜;無為者,總攝般若波羅蜜。復有二行,能令菩薩摩訶薩疾得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有漏行,二者、無漏行。有漏行者,五波羅蜜;無漏行者,般若波羅蜜。復有二行,能令菩薩摩訶薩疾得菩提。何等為二?一者、住行,二者、不住行。住行者,五波羅蜜;不住行者,般若波羅蜜。[2]復有二行,能令菩薩摩訶薩疾得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有量,二者、無量。有量者,五波羅蜜;無量者,般若波羅蜜。有量行者,是有相法;無量行者,是無相法。復有二行,能令菩薩摩訶薩疾得菩提。何等為二?一者、智行,二者、定行。以智行故,從初地至七地;以定行故,從八地至十地。」

爾時,不怯弱智總持菩薩白文殊師利童子:「菩薩摩訶薩云何知義?云何知智?」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義者無體,智亦無體。」

不怯弱智總持菩薩復問文殊師利:「云何義無體,智亦無體?」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義無體者,無為、無作、無相、無貌、無來、無去,是名為義;智無體者,非定法、非不定法,是名為智;如是受持。義者無體,非有、非無;智者體空,非有、非無;無取、無捨,如是受持。復次,義者,非定、非非定;智者,名為心道,心、智平等,無有分別;如是受持。復次,智者,以禪為體,禪、智平等,無有分別。以方便故,觀陰、入、界、十二因緣生死流轉,善惡之相猶如幻化,非有、非無。菩薩摩訶薩應當如是觀於諸法。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十種智行。何等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義智,四者、方便智,五者、般若智,六者、受持智,七者、波羅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憐愍教化眾生智,十者、不著一切諸法智。是名菩薩十種智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發十種清淨行。何等為十?一者、自發身業清淨行,二者、發一切眾生身業清淨行,三者、自發口業清淨行,四者、發一切眾生口業清淨行,五者、自發意業清淨行,六者、發一切眾生意業清淨行,七者、發一切眾生清淨平等行,八者、發一切眾生外清淨平等行,九者、發諸佛清淨智行,十者、發淨佛國土成就眾生行——若有眾生,遇諸疾病,給施醫藥,令得安樂;具煩惱者,以無為智,而教化之,令離三界;悉令滿足,功德智慧,無為之道——是名菩薩具足十種清淨之行。

「復次,善[A1]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方便。何等為十?一者、彼岸方便,二者、受持方便,三者、智慧方便,四者、方便方便,五者、大悲方便,六者、智滿足方便,七者、慧滿足方便,八者、靜念方便,九者、真實行方便,十者、於一切眾生無諸憎愛平等方便。是名菩薩十種方便。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分別身無盡。何等為十?一者、分別事物無盡,二者、分別煩惱無盡,三者、分別法無盡,四者、分別渴愛無盡,五者、分別諸見無盡,六者、分別善惡無盡,七者、分別造作無盡,八者、分別無執、無著無盡,九者、分別和合無盡,十者、分別菩提智圓滿無盡。是名十種分別身無盡。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調伏行。何等為十?一者、調伏善行,二者、調伏慳悋、捨施如雨行,三者、調伏不精進行,四者、調伏三業行,五者、調伏毒心不瞋怒行,六者、調伏起慈愍[1]心行,七者、調伏嬾惰心行,八者、調伏勤修佛法行,九者、調伏不善心、不行諸惡行,十者、調伏禪定解脫自在行。復有十種調伏行。何等為十?一者、調伏破愚癡無智行,二者、調伏方便總持般若波羅蜜行,三者、調伏煩惱行,四者、調伏生起道行,五者、調伏總持信實行,六者、調伏不墮惡道行,七者、調伏不善心行,八者、調伏時、非時自在行,九者、調伏自身行,十者、調伏觀空行。是名十種調伏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調伏[2]他。何等為十?所謂調伏遠離身三惡業、口四惡業、意三惡業。復有十種內外觀法,不起執著。何等為十?一者、觀身內界,皆悉是空,不起執著;二者、觀身外界,亦悉是空,不起執著;三者、觀內外諸法皆悉是空,不起執著;四者、於一切智不起執著;五者、所修行道不起執著;六者、觀諸賢聖地不起執著;七者、久修清淨不起執著;八者、住於般若波羅蜜不起執著;九者、於講論法教化眾生,不起執著;十者、觀諸眾生,起大方便慈悲憐愍,不起執著。是名十種內外觀法不起執著。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作堅固心,修菩提道。若不如是堅固菩提,不名菩薩。云何堅固?身、口、意等三業相應,不相違背,是名堅固。云何不堅固?身、口、意等三業不相應,共相違背,是名不堅固。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正行,堅固菩提心。何等為二?一者、正念菩提行,二者、修行禪定,斷諸煩惱行。是名二種正行堅固菩提心。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正行堅固。何等為二?一者,自調身行,二者,調眾生身行。善男子!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正行堅固。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正行堅固。何等為二?一者、勤修習故,得一切智,二者、不修習故,而得一切智。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正行堅固。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正行堅固。何等為二?一者、住地方便正行堅固,二者、住地不動正行堅固。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正行堅固。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正行堅固。何等為二?一者、遠離染地正行堅固,二者、於地地方便自行圓滿正行堅固。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正行堅固。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正行堅固。何等為二?一者、於聲聞、辟支佛地示現正行堅固,二者、於佛菩提方便不退正行堅固。是名菩薩摩訶薩二種正行堅固。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等正行堅固,無量方便,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3]此語。」

說此法時,文殊師利、無量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一切大眾,聞佛說法,信受頂禮,歡喜奉行。

[4]象頭精舍經
貼文者 : : hui

大乘伽耶山頂經 - 2024-03-11 16:28:50


T0467 大乘伽耶山頂經卷/篇章 一
No. 467 [Nos. 464-466]
大乘伽耶山頂經

[5]大唐[6]天竺三藏菩提[7]流[8]志[9]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伽耶城山頂精舍,與大比丘眾一千人俱。其先悉是長髮梵志,皆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捨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知解脫,心得自在、到於彼岸——復與無量諸菩薩摩訶薩眾俱。

爾時,世尊得成正覺其日未久,寂然宴坐入于三昧,觀察法界作是念言:「我已證菩提、已得聖智慧、已辦所應作、已捨諸重擔、已出生死曠野、已捨離無明,獲於智明、已拔毒箭、已盡渴愛、已證法界、已擊法鼓、已吹法螺、已建法幢、已捨離生死眼說於法眼、已閉惡道開眾善道、已捨非田示諸福田。我今審觀如是之法,誰能現證、已證、當證?為身證耶?為心證乎?若身證者,身是頑鈍,無覺、無思,猶如草木、牆壁、瓦石,從於四大父母所生,無常敗壞散滅之法,必假塗、洗、衣、食等緣而得存立。若心證者,心如幻化,無相、無形,無所依處、無所容受。又菩[A1]提者,隨於世間而立名字,無音響、無形色,無成實、無相狀,無來、無去,不出、不入。過於三界無有處所,不可見聞、不可憶念;離攀緣處非戲論境,無所入、無文字,不可動搖、不可安立。絕於一切語言之道,而言現證、已證、當證,但[1]惟名字虛妄分別,無生、無起、無有體性,不可取、不可說、不可愛著,是中實無已成正覺、現成正覺及當成者。若能如是無證、無成,乃得名為成正覺耳。何以故?菩提者離於一切變動相故。」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知佛所念而作是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諸善男子、善女[2]人發菩提心,應云何住?」

佛言:「文殊師利!如菩提相,應如是住。」

文殊師利菩薩言:「世尊!何者是菩提相?」

佛言:「文殊師利!菩提相者獨超三界,雖隨世俗而有名字,遠離一切音聲言說。諸菩薩眾發趣菩提,從初發心則無所趣。是故,文殊師利!諸善男子、善女人,應以遠離發趣之心而住菩提。文殊師利!若諸菩薩能發趣於無所趣者,是則趣向菩提之道。

「文殊師利!趣於無自性是趣向菩提、趣於無處所是趣向菩提、趣於法界性是趣向菩提、趣於一切法中無所執著是趣向菩提、趣於實際無差別是趣向菩提、趣於如鏡中像、如光中影、如水中月、如熱時焰是趣向菩提。」

爾時眾中有天子名淨月威光,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諸菩薩摩訶薩修習何行?依何處修?」

文殊師利菩薩言:「天子!諸菩薩摩訶薩修大悲行,依於一切眾生處修。」

淨月天子又問言:「菩薩大悲依何心起?」

文殊師利菩薩言:「菩薩大悲依無諂誑心起。」

又問言:「無諂誑心依何而起?」

答言:「無諂誑心依於一切眾生平等心起。」

又問:「於一切眾生平等心依何而起?」

答言:「依於入非一非異法性心起。」

又問:「入非一非異法性心依何而起?」

答言:「依深信心起。」

又問:「深信心依何而起?」

答言:「依菩提心起。」

又問:「菩提心依何而起?」

答言:「依六波羅蜜起。」

又問:「六波羅蜜依何而起?」

答言:「依方便慧起。」

又問:「方便慧依何而起?」

答言:「依不放逸起。」

又問:「不放逸依何而起?」

答言:「依三種淨行起。」

又問:「三種淨行依何而起?」

答言:「依十善業道起。」

又問:「十善業道依何而起?」

答言:「依持淨戒起。」

又問:「持淨戒依何而起?」

答言:「依如理思惟起。」

又問:「如理思惟依何而起?」

答言:「依觀察心起。」

又問:「觀察心依何而起?」

答言:「從憶持不忘起。」

[3]爾時,淨月威光天子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諸菩薩發菩提心凡有幾種,於因、於果而得成就?」

文殊師利菩薩言:「天子!諸菩薩發菩提心凡有四種,於因、於果而得成就。何等為四?一者、初發心,二者、解行住發心,三者、不退轉發心,四者、一生補處發心。應知初發心為解行住因,解行住發心為不退轉因,不退轉發心為一生補處因,一生補處發心為一切智因。

「復次,天子!應知初發心如田中下種,解行住發心如[4]牙漸增長,不退轉發心如枝、葉、花、果次第出生,一生補處發心如果實成熟。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如造車人先集於材,第二發心如得材已各別治淨,第三發心如彼匠人造車成就,第四發心如以其車引重致遠。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猶如初月,第二發心如五日夜至七夜月,第三發心如十日夜月,第四發心如十四日夜月。應知如來所有智慧譬如明月至十五夜,一切光色悉皆圓滿。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超聲聞地,第二發心超辟支佛地,第三發心超不定地,第四發心住決定地。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譬如有人初學字母,第二發心如彼學人漸解分析,第三發心如學已久[5]善算數,第四發心如學成熟了達諸論。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菩薩住因,第二發心菩薩住智,第三發心菩薩住斷,第四發心菩薩住果。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因所攝,第二發心智所攝,第三發心斷所攝,第四發心果所攝。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從因而起,第二發心從智而起,第三發心從斷而起,第四發心從果而起。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因差別分,第二發心智差別分,第三發心斷差別分,第四發心果差別分。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如採集眾藥,第二發心如分[1]辯藥性,第三發心如隨病合藥,第四發心如服藥除愈。

「復次,天子!第一發心生法王家,第二發心學法王法,第三發心學得解了,第四發心學得自在。」

爾時會中有天子名決定光明,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何者是菩薩摩訶薩速疾道,諸菩薩摩訶薩行此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菩薩言:「天子!菩薩摩訶薩速疾道有二種,諸菩薩摩訶薩行此道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為二?一者、方便道,二者、般若道。方便道者攝諸善法,般若道者了知簡擇;方便道者不捨眾生,般若道者能捨諸法;方便道者知法和合,般若道者知不和合;方便道者能為因緣,般若道者能至寂滅;方便道者能知諸法差別之相,般若道者能知法界無差別理;方便道者能具莊嚴諸佛國土,般若道者能知諸佛國土平等;方便道者能知眾生根行不同,般若道者能知根行空無所有;方便道者令諸菩薩詣於道場,般若道者能令菩薩逮無所覺。

「天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速疾道。云何為二?一者、資糧道,二者、決擇道。資糧道者謂施等五波羅蜜,決擇道者謂般若波羅蜜。有著道、無著道,有漏道、無漏道,皆如是說。

「復有二種速疾道。云何為二?一者、有量道,二者、無量道。有量道者謂有相位,無量道者是無相位。

「復有二種速疾道:所謂智道及以斷道。智道者謂從初地至第七地,斷道者從於八地至第十地。」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勇修智信,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所知義?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所修智?」

文殊師利菩薩言:「善男子!義非和合,智是和合。」

勇修智信菩薩言:「大士!以何因故義非和合,智是和合?」

文殊師利菩薩言:「善男子!義是無為,無為則非義,非義中無有法若和合、若不和合。義是無變異、無成實,不可取、不可捨,皆如是說。善男子!智名為道,道與心和合,非不和合。

「復次,善男子!智[2]惟是和合,非不和合。」

勇修智信菩薩言:「大士!何因緣故智惟是和合,非不和合?」

文殊師利菩薩言:「善男子!智善能觀察蘊處界、善觀察緣起法、善觀察處非處,以是故惟和合,非不和合。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智。何等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義智,四者、方便智,五者、般若智,六者、攝智,七者、波羅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教化眾生智,十者、於一切法無所著智。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十種智。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起。何等為十?一者、身發起,為一切眾生淨治身業故;二者、口發起,為一切眾生淨治口業故;三者、心發起,為一切眾生淨治意業故;四者、內發起,於一切眾生無所取著故;五者、外發起,於一切眾生行平等行故;六者、智發起,修習一切佛智故;七者、國土發起,示現一切佛剎功德莊嚴故;八者、教化眾生發起,知諸煩惱病藥故;九者、真實發起,能成就決定聚故;十者、無為智滿足發起,於一切三界心無所著故。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十種發起。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行。何等為十?一者、波羅蜜行,二者、攝物行,三者、般若行,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慧資糧行,七者、求智資糧行,八者、清淨信心行,九者、入諸諦行,十者、不分別愛憎境行。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無盡觀。何等為十?一者、身無盡觀,二者、事無盡觀,三者、法無盡觀,四者、愛無盡觀,五者、見無盡觀,六者、資糧無盡觀,七者、取無盡觀,八者、無所執著無盡觀,九者、相應無盡觀,十者、道場識自性無盡觀。善男子!如是名菩薩摩訶薩十種無盡觀。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調伏行。何等為十?一者、調伏慳嫉行,捨施如雨故;二者、調伏破戒行;三業清淨故;三者、調伏瞋恚行,修習慈心故;四者、調伏懈怠行,求法無倦故;五者、調伏不善行,得禪解脫神通故;六者、調伏無明行,生決定善巧慧資糧故;七者、調伏諸煩惱行,圓滿一切智資糧故;八者、調伏顛倒行,出生真實不顛倒資糧道故;九者、調伏不自在行,於時非時自在故;十者、調伏著我行,觀察諸法無我故。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十種調伏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寂靜地。何等為十?一者、身寂靜地,遠離三種身不善業故;二者、口寂靜地,淨治四種口業故;三者、心寂靜地,永捨三種意惡行故;四者、內寂靜地,不執著自身故;五者、外寂靜地,不執著一切諸法故;六者、智資糧寂靜地,不執著所行道故;七者、不自高寂靜地,觀察聖智自性故;八者、究竟邊際神通寂靜地,出生般若波羅蜜故;九者、滅戲論寂靜地,不欺誑一切眾生故;十者、不顧戀身心寂靜地,大悲教化眾生故。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寂靜地。

「復次,善男子!諸菩薩摩訶薩如實行者能得菩提,不如實行則不能得。如實行者,如其所說則如是行;不如實行者但有言說,不能信受、不能修習。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二種如實行。何等為二?一者、道如實行,二者、斷如實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行。何等為二?一者、自調伏如實行,二者、教化眾生如實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行。何等為二?一者、有功用智如實行,二者、無功用智如實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行。何等為二?一者、善建立諸地如實行,二者、善觀察諸地無差別如實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行。何等為二?一者、善遠離諸地過[1]失如實行,二者、善圓滿諸地功德如實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復有二種如實行。何等為二?一者、善說聲聞辟支佛地如實行,二者、善說諸佛菩提不退轉法如實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如是等無量無邊如實行法。若能如是如實行者,當知是人不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勤修學。」

爾時,世尊讚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

佛說此經已,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勇修智信菩薩摩訶薩、淨月威光天子、決定光明天子,及餘眾會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乘伽耶山頂經
貼文者 : : hui

文殊師利問經上 - 2024-03-11 16:33:33


T0468 文殊師利問經卷/篇章 一
No. 468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

梁[2]扶南[3]國三藏僧伽婆羅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一千[4]三百五十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身心自在,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調伏諸根,摩訶那伽所作已辦、可作已辦,捨於重擔已,到自事[5]義,有使已盡,正智善解脫到,一切心自在。

其名曰:長老阿若憍陳如(此言已知,陳[6]如姓也)、舍利弗、大目[7]揵連(此言羅茯根,其父好噉此物因以為名)、摩訶迦葉、離婆多(此言常作聲)、須婆吼(此言善[8]脾)、阿難陀(此言大歡喜),如是等一千[*]三百五十阿羅漢。

復有一千三百凡夫比丘眾,復有金剛菩薩、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德勇猛菩薩、無盡意菩薩、大意菩薩、文殊師利童子菩薩,如是等無數菩薩摩訶薩。

菩薩戒品第二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問世尊勝語世間菩薩戒,願為我說,我當諦聽。」

佛告文殊師利:「我今當說,汝善諦聽。不殺眾生、不盜他財物、不非梵行、不起妄語、不飲酒,如是當憶。不歌舞倡伎、不著花香持天冠等、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過中食。若行此事,不成就三乘。何以故?以有犯故。髮長二指當剃,或二月日若短而剃,是無學菩薩:若過二指,亦是無學菩薩。爪不得長得如一[9]䵃麥。何以故?為搔癢故。若如此者,是分別菩薩。

「為供養佛、法、僧,并般若波羅蜜及父母兄弟,得畜財物。為起寺舍、為造像、為布施,若有此因緣,得受金銀財物,無有罪過。若食摶當[10]如鷄卵大,正食時,無因緣不得看他,是分別菩薩。

「不得賣、買,受他施物不得貨賣,若施至億萬,亦皆應受。何以故?有因緣故。

「不以自[11]身作惡,亦不教他。不得為利養故,讚歎他人。若為己殺,不得噉。若肉如材木、已自腐爛,欲食得食。文殊師利!若欲噉肉者,[A1]當說此呪:

「『多[12]姪咃(此言如[13]是) 阿捺摩阿捺摩(此言無我無我) 阿視婆多阿視婆多(此言無壽命無壽命) 那舍那舍(此言失失) 陀呵陀呵(此言燒燒) [1]婆弗婆弗(此言破破) 僧柯慄多弭(此言有為) 莎呵(此言除殺去)』

「此呪三說乃得噉肉。飯亦不應食。何以故?若無思惟,飯不應食。故何[A2]況當噉肉?」

爾時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若得食肉者,《象龜經》、《大雲經》、《指鬘經》、《楞伽經》等諸經,何故悉斷?」

佛告文殊師利:「如深廣江,不見彼岸,若無因緣,則不得渡。若有因緣,汝當渡不?」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當渡,我當渡,或以船、或以筏、或以餘物。」

佛復告文殊師利:「以眾生無慈悲力,懷殺害意,為此因緣故斷食肉。文殊師利!有眾生樂糞掃衣,我說糞掃衣;如是乞食,樹下坐、露地坐、阿蘭若塚間,一食過時不食,遇[2]得住處三衣等,為教化彼,我說頭陀。如是,文殊師利!若眾生有殺害心,為彼心故,當生無數罪過,是故我斷肉。若能不懷害心、大慈悲心,為教化一切眾生故,無有[3]過罪。

「不得噉蒜。若有因緣得噉,若合藥治病則得用。

「不得飲酒。若合藥醫師所說多藥相和,少酒多藥得用。

「不得服油及塗身等,若有因緣得用,得用乳酪、生酥、熟酥、醍醐,我先噉乳糜,為風[4]痰冷故。」

佛說此祇夜:

「若身覆是善, 心口覆亦然,
一切處所覆, 菩薩所應行。」
佛告文殊師利:「有三十五大供養,是菩薩摩訶薩應知。然燈、燒香、塗身,塗地香、末香、袈裟及繖;若龍子幡并諸餘幡,螺鼓、大鼓、鈴[5]盤,舞歌以臥具,或三節鼓、腰鼓、節鼓并及截鼓;曼陀羅花持地灑地,貫花懸繒:飯、水、漿飲可食、可噉,及以可味香和檳榔、楊枝、浴香,并及澡豆,此謂大供養。」

佛告文殊師利:「有二十六邪見,是菩薩摩訶薩應離。殺馬祠火、殺人[A3]祠火;一時射四方,殺馬四千頭,去除五藏,內以七寶施婆羅門;殺人內寶亦如是。箭射四方,齊箭至處,布滿七寶施婆羅門;走馬四方,窮其所至,布以七寶施婆羅門;隨此箭馬所極之處,滿中眾生皆悉殺害,聚積雜物一切燒盡,一切天神悉皆當禮,一切林樹悉皆當禮,一切山神悉皆當禮,古昔居處悉皆當禮,諸有大樹悉皆當禮,諸雜神像悉皆當禮。摩醯首羅、毘紐拘摩勒、梵天、閻羅王、[A4]龍毘沙門、因陀羅酒、天女割多、耶尼獨伽、舌陀遮文持、優摩羅,與邪見相似,是等可捨,不應禮拜。文殊師利!我不說此以為功德。」

佛說此祇夜:

「如上二十六, 悉是邪歸依,
非勝非安隱, 不得脫眾苦。
若依佛法僧, 及以四聖諦,
勝安隱歸依, 一切苦解脫。
「彼先邪見相傳,說此功德:殺馬功德、殺人功德、射方功德、走馬功德、殺一切眾生功德,實非功德。若生一念[A5]慈悲心,功德廣大不可思議。文殊師利!此是菩薩所行。」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欲問如來、應供、正遍知,未來諸菩薩諸行。如來若許我,今當問。」

佛告文殊師利:「隨意所問。」

文殊師利白佛言:「四眾於何時中不得作聲?或身、口、木、石及諸餘聲。」

佛告文殊師利:「於六時不得,禮佛時、聽法時、眾和合時、乞食時、正食時、大小便時。」

[6a]
文殊師利白佛:「何故於是時不得作聲?」

[6b]佛告文殊師利:「於是時有諸天來,彼諸天常清淨心、無染心、空心、隨波羅蜜心、觀佛法心,以彼聲故,令心不定。以不定故,悉皆還去。以諸天去故,諸惡鬼來,作不饒益、不安隱事。彼[7]人於此,生諸災患,人民飢餓,更相侵犯。是故[A6]文殊師利[A7]!應寂靜禮佛、應供、正遍知。」

佛說此祇夜:

「不作身口聲, 木石餘音聲,
寂靜禮佛者, 如來所讚歎。」
不可思議品第三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我當更問,願佛解說。」

佛告文殊:「隨意所問。」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來何故入於涅槃?」

佛告文殊師利:「我不入涅槃。何以故?由眾生故。文殊師利!如琉璃珠,清淨無垢,若值白物,青、黃、赤物,此琉璃珠則隨物色,琉璃無心令見異色。文殊師利!如來亦爾。或有眾生,見佛涅槃、轉法輪,見降眾魔、見[8]並現神通、大小便利,或食或眠,或行或笑,如眾生意悉見,如來如是。文殊師利!如虛空無色,而色於中現;虛空無取,亦取諸色;虛空無意,而生憶想;虛空無處,為眾生處;虛空無墮,而墮依虛空。如來法身非是穢身、非血肉身,是金剛身,是不破身、不可破身、無譬喻身,而能示現一切諸色;以智慧金剛身,現為碎身。文殊師利!若佛不涅槃,世間不知佛是法身!非金剛是碎,是金剛不碎。何以故?如來慧身示現涅槃,非真涅槃,以方便故說入涅槃。文殊師利!涅槃者多義:大者非涅槃,名涅槃者無[1]識。大乘涅槃,是說大般涅槃;小涅槃者,如緣覺、聲聞涅槃。大者非涅槃,涅槃如虛空故;小者是自業,非他業,是故說小涅槃。涅槃者下義,我說死名涅槃。如來不死。何以故?聲聞尚不生老死,不憂悲苦惱,何況如來法身、不可思議身、不生身、不滅身、不燒身!彼長壽諸天,見如來入涅槃,悲傷戀慕,堪種般若波羅蜜,亦堪種聲聞、緣覺、菩薩因緣。」

佛說此祇夜:

「如來金剛身, 今日已破壞,
此身尚破碎, 何況羸力者;
以此生悲戀, 疾當得法身,
以是故如來, 示現涅槃相;
如來妙法身, 非可見聞法,
不生亦不滅, 不可得思議。」
於此眾中大意菩薩,說此祇夜:

「如來不涅槃, 涅槃非如來,
亦非心意識, 離有無相故;
若人見牟尼, 永離於生死,
得成無所執, 不著彼此故。」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如來無心意識,云何當作眾生事?未來眾生當有此疑。」

佛告文殊師利:「如虛空無心意識,亦為一切眾生處;四大無心意識,為一切眾生所依。日月無心意識,光照一切眾生;樹木無心意識,能與眾生花果。如是,文殊師利!有摩尼珠,名隨一切眾生意,生於海中,安置幢上,隨人所樂,金銀、琉璃、真珠等物,從摩尼珠出,能長養壽命。摩尼珠者,無心意識,隨眾生意,而無損減。若此世間一切消盡,當往餘方。珠若未墮,大海不乾。文殊師利!如來如是,作一切眾生事,如來不滅。何以故?如來無心意識故。」

佛說此祇夜:

「佛無心意識, 作一切眾事,
如來不思議, 能信者亦然。」
爾時文殊師利讚嘆如來,說此祇夜:

「我禮一切佛, 調御無等雙,
丈六身法身, 亦禮於佛塔,
生處得道處, 法輪涅槃處,
行住坐臥處, 一切皆悉禮。
諸佛不思議, 妙法亦如是,
能信及果報, 亦不可思議。
能以此祇夜, 讚歎如來者,
於千萬億劫, 不墮諸惡趣。」
佛言:「文殊師利!善哉,善哉!如來不可量、不可思議!」即說祇夜言:

「佛生甘蔗姓, 滅已不更生,
若人歸依佛, 不畏地獄苦。
佛生甘蔗姓, 滅已不更生,
若人歸依[2]佛, 不畏[3]餓鬼苦。
佛生甘蔗姓, 滅已不更生,
若人歸依[4]佛, 不畏[5]畜生苦。」
無我品第四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眾生當說有我遍一切處。何以故?一切行故。出過三世,苦、樂、瞋、愛悉是我相。世尊!外道計我,其意如是。」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6]磁石,吸一切鐵屑,為鐵屑是我?[*]磁石是我?若汝當說:『鐵屑非我、[*]磁石非我。』是則非遍。若[*]磁石、鐵屑悉是我者,云何以我而自吸我,又亦不遍。何以故?自吸其身故。所有色一切是四大,一切無常,若無常不真實。若不真實、不諦。若不諦無處,無處故無我。文殊師利!猶如老人於夜中坐,自捉兩膝說如是言:『那得有此兩小兒耶?』若此老人身中有我,云何不識自膝,謂是小兒?以是事故,實無有我;是邪見人,於無處橫執。譬如見焰而生水想,實無有水,以眼亂故。如是非我,橫生我想,是闇惑邪見,非正見也。

「若我遍一切處,則遍行五道。人、天是樂,地獄、餓鬼、畜生是苦。若我遍一切處,我受地獄苦,則人、天亦應苦。樂者由善業得,苦者由惡業得。樂者生染,苦者生瞋。或有勇健,或有怖畏,如是異相,故知不遍。我不說此是真實思惟。若我過三世者,過去已沒,如燈已滅;未來未到,如未來燈;現在不[7]停,猶如流水。我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無時節。何以故?過時節故。

「若無時,則無數,以無數故,亦無有我。何以故?以可分故。

「阿者,離我聲,多者不破,[8]麼者滅憍慢。又阿者,真實離我。真實離我,故兩[9]過說阿。是故,文殊師利!分別字故,定無有我。」

佛說此祇夜:

「[*]磁石吸鐵屑, 二種誰是我?
不遍及自吸, 決定無我故,
如渴人見焰, 非水生水想,
邪見橫執我, 其事亦復然,
分別於阿字, 定知無有我。」
涅槃品第五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涅槃者,聲聞、緣覺、凡夫不能分別,唯如來、正遍知之所能說。」

佛言:「文殊師利!涅槃不滅。何以故?無斷煩惱故,無所到處。何以故?以無處故,到者得義,無到故無得。何以故?無苦樂故,無斷不斷,無常不常。」

佛說此祇夜:

「不斷不滅, 不生不起, 不墮不落,
不行不住。
「常住涅槃,不斷不常相。何以故?無生死故。文殊師利!我尚不見生死,何況當見生死過患?文殊師利!我尚不見涅槃,何況見涅槃功德?」

佛說此祇夜:

「若見有一法, 餘法悉應見,
以一法空故, 一切法亦空。
「文殊師利!當知諸法空,若不滅則不生,若不斷則不滅,若不常則不生。無煩惱[1]可斷故,是故不滅;無煩惱處故,是故不生。」

佛復告文殊師利:「無障礙故不滅,不滅故無障礙。生善、不善、無記,故不障礙。文殊師利!是說涅槃。」

佛說此祇夜:

「不滅不到, 不斷不常, 不障不礙,
是說涅槃。」
佛告文殊師利:「常住涅槃,無日月、星宿、地、水、火、風,無晝夜、數量,無色、無形、無老病死,無年歲、無所作,是常、是恒,離眾苦業,如是涅槃善人所說。」

佛說此祇夜:

「彼無有日月, 星宿及四大,
晝夜與量數, 形色及虛空;
亦無老病死, 年歲諸所作,
已斷生死本, 是常亦是恒,
如是涅槃相, 善人之所說。」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有諸外道,說世間空,又說不空,此是外道邪意分別?」

佛告文殊師利:「此外道意,不真實思惟。若世間空,則無生死。何以故?以空故。生死若空,涅槃亦空;若涅槃無,則無神通;若世間不空,生死亦無。何以故?以不空故。以生死不空,涅槃亦無;若無涅槃,亦無神通。文殊師利!若世間不生、不壞,何用涅槃?若生死無失壞,不名生死。何以故?以無失故。若生死無失,即生死為涅槃。是故文殊師利,不應說世間空與不空,亦不應說世間應斷及以不斷。何以故?以無有故。斷者是斷煩惱,不斷者非斷煩惱;亦無煩惱,及非煩惱,亦無解脫。若無解脫,則無涅槃。文殊師利!滅亦無。何以故?生死空不空故。是故,無滅。若生死如此,誰樂得涅槃?」

佛說此祇夜:

「若諸世間空, 則無有生死,
以生死無故, 涅槃亦不有;
世間若不空, 亦無有生死,
生死若無者, 涅槃亦非有;
生死若如是, 誰當樂涅槃。」
般若波羅蜜品第六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羅蜜,一切聲聞、緣覺,從般若波羅蜜出不?一切佛、一切法,從般若波羅蜜出不?」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一切聲聞、緣覺,一切佛、一切法,從般若波羅蜜出。[2]菩薩於色行,行於相;於色壞行,行於相。若於色滅行,行於相,若行色空,[3]行於相,如是菩薩無方便修行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般若波羅蜜,不以心意識修行。」

「世尊!若般若波羅蜜不可取,云何修行般若波羅蜜?」

佛告文殊師利:「是修行、非修行,不以心意識故。文殊師利!心者聚義,意者憶義,識者現知義,不以此心意識,修行般若波羅蜜;不以此修行,是修行;以無處,是修行。修行者,不依欲界、色界、無色界,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非內外、非中間,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不修形色,是修行般若;非地水火風,是修行般若。非有、非無,非聲聞、緣覺,非善、不善、無記,非十二因緣,非男、非女、非非男、非非女,非常、非智,非滅、非生,非可數,不可思議,不可言說。無可依、無名字、無相、無異相,無增、無減,自性清淨,真實不可覺,普遍等虛空;無色、無作,出過三世,不苦、不樂,無日月星宿,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羅蜜。真實非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非真實。文殊師利!如此修行,名修行般若波羅蜜。」

佛說此祇夜:

「此法不思議, 離於心意識,
一切言語斷, 是修行般若。」
有餘氣品第七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聲聞、緣覺有起煩惱不?起幾種煩惱?」

佛告文殊師利:「有餘故名起者,譬如香氣。所言氣者,有二十四種業氣:見處氣、染氣、色染氣、有染氣、無明染氣,行氣、識處氣,名色氣、六入氣、觸氣、受氣、愛氣、取氣、有氣、生氣、老氣、病氣、死氣、憂氣、悲氣、苦氣、惱氣、疲極氣、依氣,此謂二十四氣。身、口、意餘,此謂業氣。斷見、常見[1]此謂見處氣;著衣鉢等此謂染氣;十種色意此謂色染氣;無色界此謂有染氣;不清淨智、有障礙智、不遍知智,此謂無明氣;若身、口、意種種覺,此謂行氣;憶一切色有苦、樂、不苦不樂想如是分別,此謂識處氣;堅、濕、熱、輕、動一切悉有,此謂名色氣;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此謂六入氣;冷熱、堅濕、飢渴、暖滑,此謂觸氣;苦、樂、不苦不樂受,此謂受氣;姓名、國土、欲界、色界、無色界,苦惱、飢渴等,於彼不知足,此謂愛氣;欲取、見取、戒取,此謂取氣;欲有、色有、無色有,此謂有氣;於後苦地必當生,此謂生氣;諸根衰壞,此謂老氣;種種疾患,此謂病氣;涅槃想、死想,此謂死氣;身體枯燥,此謂憂氣;號叫、啼泣,此謂悲氣;體煩熱故,此謂苦氣;過苦故,此謂惱氣;身心困弊,此謂疲極氣;有怖畏、無所歸,此謂依氣。文殊師利!此謂二十四氣。文殊師利!諸佛世尊無歸依,氣是歸依處。何以故?唯有如來為眾生所依,一切眾生非歸依處。世尊非有相,無思量、無積因,聲聞聞法,佛不聞法。何以故?無所不知故。」

佛說此祇夜:

「阿羅漢有氣, 以有過患故;
唯佛獨能度, 為眾生歸依。」
來去品第八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來者何義?去者何義?」

佛告文殊師利:「來者向義,去者背義;若無向背,不來不去,是聖行處。來者癡義,去者不癡義;非癡非不癡,是聖行處。來者有為,去者無為;無有為、無無為,是聖行處。來者識義,去者非識義;非識非非識,是聖行處。來者名色義,去者非名色義;非名色非不名色,是聖行處。來者六入義,去[2]者非六入義;非入非非入,是聖行處。乃至憂悲疲極亦如是。

「文殊師利!來者我義,去者無我義;非我、非無我,無來無去,是聖行處。來者常義,去者非常義;非常非不常,是聖行處。來者斷義,去者非斷義;非斷非不斷,是聖行處。來者有義,去者無義;非有非無,是聖行處。文殊師利!來去義如是。」

佛說此祇夜:

「來去義無相, 諸法亦如是,
非知非可說, 是名來去義。」
中道品第九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說無二法故,一切聲聞、緣覺、菩薩,並無疑惑,悉知中道,乃至凡夫,亦能生信。」

佛告文殊師利:「明、無明無二,以無二故成無三智。文殊師利!此謂中道具足。真實觀諸法,行無行無二,以無二故,成無三智。文殊師利!此謂中道具足。真實觀諸法,識、非識乃至老死、非老死,無二亦如是。文殊師利!若無明有者,是一邊,若無明無者,是一邊,此二邊中間,無有色、不可見、無有處、無相、無相待、無標相。文殊師利!此謂中道。行、識,乃至老死亦如是。文殊師利!此中道具足,真實觀諸法,諸法無二,無二有何義?謂末陀摩(末者莫義,陀摩者中義,莫著中此謂末陀[3]摩)。何以故?不取常見、有見故,是故名末陀摩。」

佛說此祇夜:

「諸法[4]無有二, 亦復無[5]有三,
此中道具足, 名為真實道。」
世間戒品第十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菩薩有幾種色衣?云何歸依?願為廣說,為饒益諸菩薩故。」

佛告文殊師利:「不大赤色、不大黃、不大黑、不大白,清淨如法色,三法服及以餘衣,皆如是色。若自染、若令他染,如法擣成,隨時浣濯,常使淨潔。如是臥具,得用青、黃、雜色。文殊師利菩薩!衣色如是,菩薩內心寂靜,如法被著,與大乘相應,著涅槃僧,離踝二指。若諸菩薩欲與國王、大臣共語,隨彼一問,此亦一答,勿令差異,當如實說。若彼多問,此亦多答。如是餘婆羅門、剎利、毘舍首陀、沙門、闍梨和[6]上,及父母、妻子、僕使,及[7]餘卑族貧窮、乞人,隨其尊卑各隨問答,或餘天、龍、夜叉、羅剎、毘舍闍、阿修羅、迦樓羅、緊那[8]羅、摩睺羅伽、若人、若鬼,佛及緣覺、聲聞、菩薩、凡夫,隨有所問當如法答。不為利養、不為自身,不邪命、不戲笑,如是應念。」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歸依?」

佛告文殊師利:「歸依者應如是言:『大德!我某甲,乃至菩提歸依佛,乃至菩提歸依法,乃至菩提歸依僧。』第二、第三亦如是說。復言:『我某甲,已歸依佛、已歸依法、已歸依僧竟。』如是三說。次言:『大德!我持菩薩戒,我某甲,乃至菩提,不殺[9]眾生,離殺生想;乃至菩提,不盜,亦離盜想;乃至菩提,不非梵行,離非梵行想;乃至菩提,不妄語,離妄語想;乃至菩提,不飲諸酒,離飲酒想;乃至菩提,不著香花,亦不生想;乃至菩提,不歌舞作樂,離歌舞想;乃至菩提,不坐臥高廣大床,離大床想;乃至菩提,不過中食,離過中食想;乃至菩提,不捉金銀生像,離捉金銀想;乃至當具六波羅蜜,大慈大悲。』」

佛說此祇夜:

「發誓至菩提, 歸依於三寶,
受持十種戒, 亦誓至菩提;
六度及四等, 皆當令具足,
如是修行者, 與大乘相應。」
出世間戒品第十一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菩薩出世間戒有幾種?」

佛告文殊師利:「若以心分別男女、非男非女等,是菩薩犯波羅夷;若以[1]心分別畜生、餓鬼、男女、非男非女,諸天神男女、非男非女,是菩薩[2]犯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受出世間菩薩戒而不起慈悲心,是菩薩犯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他物——若小若大、若長若短、若有色若有形、若住若動——若覆藏、若移處,若有封印、若盛貯,若以心起盜想,犯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妄語心,犯波羅夷;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樹葉、若皮、若汁,若以心欲取,犯菩薩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取,不堪得三乘。

「若起歌舞、作樂、華香、瓔珞想,是犯菩薩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3]廣大床想,是犯菩薩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過中食想,是犯菩薩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捉金銀珍寶想,是菩薩僧伽婆尸沙;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剃身毛、若[4]剪爪,如初月形,若起此想,是菩薩偷蘭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若起斬斫草木想,犯偷蘭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起毀他名譽,若色、若姓、若財物、若[5]技術、若車乘、若身力等想,是犯偷蘭遮;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佛法僧物——若花香、塗香,若衣服、若珍寶——若菩薩以脚踐蹹,犯波夜提。若佛塔、若佛所行處,及菩提樹轉法輪處,若以脚踐蹹,犯波夜提;若不信者,不堪得三乘。

「若吐舌、動眼,毀諸威儀,起此想者犯突吉羅;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見他物、他樂種種服[6]翫,詐現求利及說人罪過,若起此想犯波羅提舍;若以身口行,不堪得三乘。

「若未犯前罪逆,守護令不生,是菩薩僧炎伽陀尼(僧炎是逆守義,[7]加陀尼是令不[8]生義)。眼耳鼻舌身意,令無異,是菩薩應當學,此謂具出世間菩薩戒。」

上出世間戒品第十二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上出世間戒,無漏不可思議,無處無所著?」

「文殊師利!戒者於彼眾生,無我、非無我,無事、無因、無教化人,無行、無不行、無行處,無名、無色,無色相、無無色相,無寂、無不寂,無可取、無不可取,無真實、無不真實,無身、無言、無說、無心,無世間、無非世間,非世法、非不世法,不自歎戒、不毀他戒,不求他過,不以持戒輕慢他人,不覺戒、不思惟戒,無所思惟、無所覺故。文殊師利!此謂上出世間聖戒,無漏、無生、無所著,出三界離一切依。」

佛說此祇夜:

「有出世戒人, 無垢無所有。
憍慢及所依, 無明與繫縛,
如是諸過患, 一切皆無有。
無內寂外寂, 亦無內外寂;
內外覺亦無, [9]知者得解脫。
「文殊師利!是有戒人於佛法,不自觀身不著壽命,不著一切生得正行,是正住。文殊師利!是謂有戒於佛法,不著世間、不依世間得光明,無明闇、無所有,無自想、無他想、不著想,清淨戒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無所著、無所縛,無罪過、無漏。文殊師利!此有戒人於佛法及名色,心不執著,常平等饒益,常寂靜,心無我、無我所。是人如所說戒,住無所學,無解脫、無所作,是得上道,是清淨戒相。無勝戒、無定戒、無智慧戒,是聖人性不可得,是佛所歎戒,是空無與我等戒,能安聖定。若清淨定,成修行慧;以慧得智,以智得解[10]脫。」

菩薩受戒品第十三

[11]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受菩薩所受戒法,當云何?」

佛告文殊師利:「應於佛前至誠禮拜,作如是言:『我某甲,願諸佛憶念我,如諸佛、世尊、正知以佛智慧無所著,我當發菩[12]薩心,為利益一切眾生令得安樂,發無上道心,如過去未來現在諸菩薩,發無上菩提心,於一切眾生,如父母、兄弟、姊妹、男女、親友等,為彼解脫得出生死,乃至令發三菩提心,勤起精進,隨諸眾生所須財法一切施與。以此財法,攝受一切眾生,漸漸隨宜。為解脫眾生出生死故,乃至令安住無上菩提,我當起精進,我當不放逸。』如是再三,是名菩薩摩訶薩初發菩提心。文殊師利!此諸菩薩所受所行,為化菩薩,不為聲聞、緣覺,不為凡夫諸不善者。」

字母品第十四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諸字母,云何[1]說一切諸法入於此及陀羅尼字?」

佛告文殊師利:「一切諸法,入於字母及陀羅尼字。文殊師利!如說阿字,是出無常聲;說長阿字,是出離我聲;說伊字,出諸根聲;說長伊字,出疾疫聲;說憂字,出荒亂聲;說長憂字,出下眾生聲;說釐字,出直軟相續聲;說長釐字,出斷染遊戲聲;說梨字,出相生法聲;說長梨字,出三有染相聲;說[2]㙠字,出所起過患聲;[3]說翳字,出聖道勝聲;說烏字,出取聲;說[4]燠字,出化生等聲;說菴字,出無我所聲;說[5]阿字,出沒滅盡聲;說迦字,出度業果報聲;說[6]佉字,出虛空等一切諸法聲;說伽字,出深法聲;說[7]恒字,出除堅重、無明、癡、闇、冥聲;說誐字,出預知行聲;說遮字,出四聖諦聲;說車字,出斷欲染聲;說闍字,出度老死聲;說禪字,出攝伏惡語言聲;說若字,出說安住聲;說多字,出斷結聲;說他字,出置答聲;說陀字,出攝伏魔賊聲;說檀字,出滅諸境界聲;說那字,出除諸煩惱聲;說輕多字,出如是無異不破聲;說輕他字,出勇猛力、速無畏聲;說輕陀字,出施寂靜,守護安隱聲;說輕檀字,出聖七財聲;說輕那字,出分別名色聲;說波字,出第一義聲;說頗字,出作證得果聲;說婆字,出解脫縛聲;說梵字,出生三有聲;說磨字,出斷憍慢聲;說耶字,出如法分別聲;說[8]囉字,出樂、不樂第一義聲;說邏字,出斷愛聲;說婆字,出勝乘聲;說捨字,出信精進念、定意慧聲;說屣字,出攝伏六入、不得不知六通聲;說娑字,出覺一切智聲;說訶字,出正殺煩惱聲;說[9]攞字,出最後字,過此諸法不可說聲。文殊師利,此謂字母義,一切諸字入於此中。」

佛告文殊師利:「我當說八字。云何八字?跛字,第一義,一切諸法無我悉入此中。羅字,以此相好、無相好,入如來法身義。婆字,愚人法、慧人法如法度,無愚、無慧義。闍字,度生老病死,令入不生、不老、不病、不死義。[10]伽字,度業果報,令[11]人無業果報義。他字,總持諸法,眾語言空無相、無作,令入法界義。[12]捨字,奢摩他、毘婆舍那,令如實觀諸法義。[13]沙字,一切諸法念念生滅,亦無滅不滅,本來寂靜,一切諸法悉入涅槃。文殊師利!此謂八字。是可受持,入一切諸法。」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說無常聲?」

佛告文殊師利:「無常聲者,一切有為法無常。如眼入無常,耳鼻舌身意入亦無常;色入無常,聲香味觸法入亦無常。如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亦無常;色陰無常,乃至識陰亦如是,此謂無常聲。

「無我聲者,一切諸法無我。有說我、人、作者、使作者等,或斷、或常,此謂我想、我覺,是外道語言。若過去已滅,若未來未至,若現在不停,十二入、十八界、五陰,悉無有我,是長阿義。

「諸根聲者,謂大聲。如眼根名大聲,耳根乃至意根名大聲,此謂伊字,是名大聲。

「多疾疫聲者,眼多疾疫,乃至意亦如是。眾生身心種種病苦,此謂多疾疫聲。

「荒亂聲者,國土不安、人民相逼,賊抄競起、米穀不登,此謂荒亂聲。

「下眾生聲者,下劣眾生貧窮、困苦、無善根,諸禽獸、蟲蚋等,此謂下眾生聲。

「直軟相續聲者,直者不諂,不諂者不曲,不曲者真實,真實者如說行。如說行者,如佛語行,此謂為直。軟者[14]有六種,眼軟乃至意軟,此謂為軟。相續者不離一切諸善法。是謂直軟相續聲。

「斷染遊戲聲者,斷欲界染三十[15]六使,思惟所斷四使。斷者除滅義,遊戲者五欲眾具。眾生於此遊戲如是應斷,此謂斷染[16]遊戲聲。

「出相生法聲者,一切諸法無我為相,念念生滅、寂靜相。無我為相者,色陰無常乃至識亦如是,此謂無我為相。念念生滅者,一切諸行念念生,生者必滅,此謂一切諸法念念生滅。寂靜者,空無處所,無色、無體與虛空等,此謂寂靜相者。過去、未來、現在無常,此謂相生法聲。

「出三有染相聲者,相者五欲眾具欲界相,色染色界相,無色染無色界相,此謂相。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云何欲有?地獄乃至他化自在天。云何色有?梵身乃至色究竟。云何無色有?空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著三界九十八使,此謂出三有染相聲。

「所起過患聲者,三求:欲求、有求、梵行求。欲求者,求色聲香味觸。云何色求?色有二種,一謂色,二謂形色。色有十二種,謂青、黃、赤、白、煙、雲、塵、霧、光、影、明、闇。形色有八種,謂長、短、方、圓、高下、平、不平,此謂欲色。云何欲聲?聲有七種,謂螺聲、鼓聲、小鼓聲、大鼓聲、歌聲、男聲、女聲,此謂欲聲。云何欲香?香有七種,根香、心香、皮香、糖香、葉香、花香、果香,或男香、女香,此謂欲香。云何欲味?味有七種,甜味、酢味、醎味、苦味、澁味、淡味、[1]辛味,或男味或女味,此謂欲味。云何欲觸?觸有八種,冷、熱、輕、重、澁、滑、飢、渴,或男觸或女觸,此謂欲觸,此謂欲求。云何有求?欲有色有、無色有,此謂有求。云何梵行求?出家苦行,欲求天堂、欲求涅槃,此謂梵行求。求者何義?謂樂著義。

「云何所起過患聲?眾生諸有,悉名過患,除天堂及涅槃,餘處求一切有過患,此謂所起過患聲。

「聖道勝聲者,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無過患、無所著,故謂聖道。此謂聖道勝聲。

「取聲者,執捉諸法,此謂取聲。

「化生聲者,四陰受想行識,此謂化生。復說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胎生四種,東弗于逮,南閻浮提,西拘耶尼,北欝單越。卵生一切眾鳥。濕生蚊、虻、虱等。化生諸天也,此謂化生聲。

「無我所聲者,一切諸法非是我所,無我起故。無我所者,無我所慢,此謂無我所聲。

「沒滅盡聲者,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生滅故憂悲苦惱滅;沒盡者,泥洹寂靜不復更生,此謂沒滅盡聲。

「度業果報聲者,業者三業,謂身三、口四及意三。業果報者三業清淨,此謂度業果報聲。

「虛空等諸法聲者,諸法與虛空等。云何與虛空等?一切法唯有名、唯有想,無有相、無分別,無[A8]體、不動、不搖,不可思議、不起不滅,無所作隨無相,無所造無相貌,無形色、無行處,等虛空住平等。不老、不死,無憂悲苦惱。色者虛空等,受想行識亦如是。過去已沒,未來未至,現在不停,此謂虛空等諸法聲。

「深法聲者,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憂悲苦惱滅。彼理真實,是名為深。深者,是十二因緣一切語言道斷,無邊、無處、無時節,斷丈夫、斷世性,入平等、破自他執,此謂深法聲。

「除堅、重、無明、癡、闇、冥聲者。堅者,身見等五見;重者五陰;無明者,不知前、後際,及有罪、無罪,不識佛、法、僧,不知施戒天,不知陰界入,此謂無明。癡者,忘失覺念,此謂癡。闇者,入胎苦惱一切不淨,而生樂受迷惑去來,此謂闇。冥者,於三世無知,無方便、不明了,此謂冥。除者,真實諦開示光明,除[2]自果、除煩惱,除非煩惱、除餘習,入平等不可思議為主,此謂除義。此謂除堅、重、無明、癡、闇、冥聲。

「豫知行聲者,八種豫知行,謂正見乃至正定,此謂菩薩豫知行。除斷五見謂正見;不思惟貪瞋癡謂正思惟;身意業清淨此謂正業;口業清淨此謂正語;欺誑、諂諛、詐現少欲、以利求利,五種販賣:酤酒、賣肉、賣毒藥、賣刀劍、賣女色,除此惡業此謂正命;善身行、善意行謂正精進;念四念處此謂正念;以定心無染著,寂靜相滅相空相,此謂正定;此謂預知行聲。

「四聖諦聲者,謂苦、集、滅、道諦。云何苦諦?能斷十使。云何集諦?能斷七使。云何滅諦?能斷七使。云何道諦?能斷八使四思惟斷,乃至斷色無色結。此謂四聖諦聲。

「斷欲染聲者,欲者染樂不厭,欲莊嚴、著姿態,思惟欲,思惟觸,待習近。染者繫縛,樂者樂彼六塵,不厭者專心著緣無有異想,欲者歡喜,莊嚴者為染意,著者遊戲,姿態者作種種容儀,思惟欲者著五欲,思惟觸者欲相習近。待者以香花相引,習近者欲染心[3]遂。斷者悉除前不善法,此謂斷欲染聲。

「度老死聲者,老者,身體消減,[4]柱杖羸步,諸根衰耗,此謂老;死者,諸根敗壞。何故名死?更覓受生處,彼行業熟,此謂為死。云何老死差別?諸根熟名老,諸根壞名死,先老後死此謂老死。度此老、死,此謂為度。度有何義?過度義,到彼岸、自在、不更生義,此謂度老死聲。

「攝伏惡語言聲者,攝伏者,攝伏語言、攝伏身體。云何攝伏語言?以同類語破異類語,以異類語破同類語;以真實語伏不真實語,以不真實語伏真實語;以非語言伏語言,以語言伏非語言;以第一義伏非第一義,以非第一義伏第一義:以決定語伏不決定語,以不決定語伏決定語;以一伏多,以多伏一;以無犯伏有犯,以有犯伏無犯;以現證伏不現證,以不現證伏現證;以失伏不失,以不失伏失;以種類不得伏種類,以非種類不得伏非種類。惡者,說不實、不諦、不分別。伏者,斷義、遮義、[1]陰義,此謂攝伏惡語言聲。

「說安住聲者,說令分明開示分別說,不覆障道隨法說,此謂說;安住者置在一處,說泥洹、說出世間,述成所說,無相語言、無貌語言、無異語言、無作語言、覺語言、空語言、寂靜語言,此謂說安住聲。

「說斷結聲者,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滅一切陰。滅者,失、沒、斷、無有生,此謂滅。斷者,斷一切諸使、斷煩惱根無有遺餘,此謂斷結聲。

「置答聲者,隨問答、分別答、反問答、置答。云何隨問答?如問即答。云何分別答?隨彼所問,廣為分別。云何反問答?若人有問,反問令答。云何置答?如問我斷、我常,置而不答,以分別問問,隨問答;以反質問問,分別答;以置答問問,反質答;以隨問答問問,置答;此謂置答聲。

「攝伏魔賊聲者,魔者四魔,色、受、想、行、識,此謂陰魔賊。從此有、度彼有、息一切事,此謂死魔賊。無明、愛、取,此謂煩惱魔賊。五欲眾具為天魔體,此謂天魔賊。此謂攝伏魔[2]賊聲。

「滅諸境界聲者,滅色乃至滅觸。境界者,色、聲、香、味、觸,此謂滅諸境界聲。

「除諸煩惱聲者,斷滅煩惱。除煩惱者,染欲大毒,不淨觀為藥;瞋恚大毒,慈悲為藥;無明大毒,十二因緣觀為其藥,此謂除諸煩惱聲。

「無異不破聲者,無異者,無破、無異、第一義、實、諦、空、無相、無形、平等,不動、不可思議,此謂無異。不破者,無異形、平等、無相、不動、不破、不斷,純一、無過患、無心、無前後,此謂無異不破聲。

「勇猛力速無畏聲者,勇猛者精進,力者十力,速者[3]駃也,無畏者一切處不怖畏,此謂勇猛力速無畏聲。

「施寂靜、守護安隱聲者。施者二種:內施、外施。云何內施?說真四諦。云何外施?[4]施肌肉、皮血、國城、妻子、男女、財物、穀米等。寂靜三種,謂身、口、意。云何身寂靜?不作三過;口寂靜者,無口四過;意寂靜者,不貪、不瞋、不癡。守護者,守護六根。安隱者,同止、和合、不覓彼過,知足、少欲、不求長短。不覓他過者,不相覓過,不以此語彼,此謂施寂靜守護安隱聲。

「七聖財聲者,一信、二慚、三愧、四施、五戒、六聞、七慧,此謂七聖財聲。

「分別名色聲者,名者四陰,色者四大。分別者,分別名、色,此謂分別名色聲。

「第一義聲者,分別五陰,此謂第一義聲。

「作證得果聲者,果者四果,須陀洹乃至羅漢及緣覺果,得者入[5]義也,證者現證也,作者造作也,此謂作證得果聲。

「解脫縛聲者,縛者三縛:貪、瞋、癡縛。解脫者離此三縛,此謂解脫縛聲。

「生三有聲者,所謂生有、現有、後有,此謂[6]出生三有聲。

「斷憍慢聲者,憍者,色憍、盛壯憍、富憍、自在憍、姓憍、行善憍、壽命憍、聰明憍,此謂八憍。慢者,[7]慢慢、大慢、增上慢、我慢、不如慢、勝慢、邪慢,此謂七慢。斷者,斷憍慢,此謂斷憍慢聲。

「通達諸法聲者,通達者,如境而知。諸法者,善不善法。五欲眾具謂不善法,除斷五欲此謂善法,此謂通達諸法聲。

「如法分別聲者,如者等義,法者,善法、不善法。不善法者,不斷五欲眾具;善法者,斷五欲眾具。斷者,破滅義,此謂如法分別聲。

「樂不樂第一義聲者,樂者,五欲境界;不樂者,不著五欲;第一義者,空無[8]相;此謂樂不樂第一義聲。

「斷愛聲者,愛者,色愛乃至觸愛;斷者,滅除;此謂斷愛聲。

「勝乘聲者,所謂三乘:佛乘、緣覺乘、聲聞乘;般若波羅蜜十地,此謂佛乘。調伏自身、寂靜自身,令自身入涅槃,此謂緣覺乘。軟根眾生、怖畏眾生,欲出生死,此謂聲聞乘。此謂勝乘聲。

「信、精進、念、定意、慧聲者,隨逐不異思惟觀,此謂信;勇猛勤策、行事持事,此謂精進;專攝一心此謂念;諸事不動此謂定意;般若純一平等此謂慧;此謂信[9]精進念定意慧聲。

「攝伏六入,不得不知六通聲者,六入者,眼入乃至意入;攝伏者,攝伏色乃至攝伏法;六通者,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身通、漏盡通。不知者無明,不得不知者,除彼無明。此謂攝伏六入,不得不知六通聲。

「覺一切智聲者,一切智者,一切世法皆悉知。世者,念念生滅。復次世者,[10]諸陰界入。復次世者二種:一眾生世、二者行世。眾生世者,一切諸眾生:行世者,眾生住處,一切世界可知、悉知。智者二種:聲聞智、一切智,此謂智覺者。覺自身、覺他身,此謂覺一切智聲。

「正殺煩惱聲者,殺者,除斷義;煩惱者,九十八使。欲界苦所斷十使,[1]習滅七使,道諦八使,思惟四使;色界苦所斷九使,[*]習滅六使,道七使,思惟三使;無色亦如是。正者,分明除斷無餘垢。此謂正殺煩惱聲。

「是最後字,過此法不可說聲者,若無有字,此謂涅槃;若有字者,則是生死。最後者,更無有字,唯除羅字。不可說者,不可得、不可分別,無色故不可說。諸法者,謂陰界入三十七品。此謂最後字過此不可說聲。」

文殊師利問經卷上
貼文者 : : hui

文殊師利問經下 - 2024-03-11 16:38:03


T0468 文殊師利問經卷/篇章 二
文殊師利問經卷下

梁[*]扶南[*]國三藏僧伽婆羅譯

[2]分部品第十五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佛入涅槃後,未來弟子,云何諸部分別?云何根本部?」

佛告文殊師利:「未來我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諸法住。二十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無下中上。譬如海水,味無有異;如人有二十子,真實如來所說。文殊師利!根本二部從大乘出,從般若波羅蜜出,聲聞、緣覺、諸佛悉從般若波羅蜜出。文殊師利!如地、水、火、風、虛空,是一切眾生[3]所住處、如是般若波羅蜜及大乘,是一切聲聞緣覺諸佛出處。」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部?」

佛告文殊師利:「初二部者,一摩訶僧祇(此言大眾,老少同會共集律部也),二體毘履(此言老宿,淳老宿人同會共出律部也)。我入涅槃後一百歲,此二部當起,從摩訶僧祇出七部,於此百歲內出一部,名執一語言(所執與僧祇同,故云一也)。於百歲內從執一語言部,復出一[4]部,名出世間語言(稱讚辭也)。於百歲內從出世間語言出一部,名高拘梨柯(是出律主[5]姓也)。於百歲內從高拘梨柯出一部,名多聞(出律主有多聞智也)。於百歲內從多聞出一部,名只底舸(此山名,出律主居之[6]也)。於百歲內從只底舸出一部,名東山(亦律主居也)。於百歲內從東山出一部,名北山(亦律主居也)。此謂從摩訶僧祇部出於七部,及本僧祇,是為八部。於百歲內從體毘履部出十一部,於百歲內出一部,名一切語言(律主執三世有故,一切可[7]厝語言也)。於百歲內從一切語言出一部,名雪山(亦律主居也)。於百歲內從雪山出一部,名犢子(律主姓也)。於百歲內從犢子出一部,名法勝(律主名也)。於百歲內從法勝出一部,名賢(律主名也)。於百歲內從賢部出一部,名一切所貴(律主為通人所重也)。於百歲內從一切所貴出一部,名芿山(律主居也)。於百歲內從芿山出一部,名大不可棄(律主初生母棄之於井,父追尋之,雖墜不死,故云不可棄也;又名能射)。於百歲內從大不可棄出一部,名法護(律主名也)。於百歲內從法護出一部,名迦葉比(律主姓也)。於百歲內從迦葉比出一部,名修妬路句(律主執修妬路義也)。此謂體毘履部出十一部,及體毘履,成[8]二十部。」

佛說此祇夜:

「摩訶僧祇部, 分別出有七,
體毘履十一, 是謂二十部。
十八及本二, 悉從大乘出,
無是亦無非, 我說未來起。」
雜問品第十六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外道說如是語:『世尊往昔說《火聚經》,六十比丘死、六十比丘休道、六十比丘解脫。』外道當如是說:『世尊非一切智。何以故?不見此事故。』當云何答?」

佛告文殊師利:「如人然燈,不為殺蟲。文殊師利!如來如是隨眾生所堪,則為彼說,如來說法無非因緣。若有眾生有殺生業,必受果報。彼眾生不堪受法,是故休道。彼眾生堪受法,則得解脫。皆隨其因緣,非如來所作。何以故?佛從世間生,佛不說佛造世間。若人殺生自得短命,若人不殺自得長壽及解脫果。此諸眾生雖復休道,如來未來必當化度。是故,文殊師利!如來無過。文殊師利!如日月光照拘牟頭、分陀利欝、波羅花等,或有合者、或有開者、或墮落者,非是日月有分別心。何以故?日月無心故。以無心故,自開自落,非日月過。文殊師利!如來說法亦復如是,有眾生長壽、短壽,無病、有病,多病、少病,可憎、可愛,有下、中、上,貧富、貴賤;生閻浮提、生欝單越、生拘耶尼、生弗于逮、生四天王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有生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自業為財、自業為[9]分,業為生處。唯業所造非餘物造,有上中下,非我所造。何以故?一切諸眾生自業為財故。」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事[10]施,有婦兒施等。如須達拏以二子施醜婆羅門,此婆羅門打此二兒。世尊!何故無平等慈心?若菩薩無慈悲心,不名菩薩。世尊!諸菩薩有平等心不?若有等心,云何以兒與人打拍?[1]有人此問,當云何答?」

佛告文殊師利:「如人有兩兒,以其小兒施於大兒。文殊師利!此父母是平等心不?大兒打拍,小兒遂死。文殊師利!誰當得罪?」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父母等心無有罪過,大兒自得此罪。」

佛告文殊師利:「我於眾生常平等心,如羅睺羅可愛可念,提婆達多亦可愛可念。文殊師利!是故菩薩無有罪過。復次,文殊師利!如有一人日日施食,有人來乞,此人即施。因得食故,劫盜他財。文殊師利!是誰得罪?」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非施主得罪。施主唯有施意,不令作盜。」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諸菩薩唯有施意,無有殺心,是故菩薩成無害想,有人殺害自得殺罪。」

佛說此祇夜:

「常行平等心, 施時無害想,
彼自有殺罪, 我平等無過。
有壽有壽想, 復有殺害心,
命斷於此時, 害者得殺罪。
若無有壽命, 而作壽命心,
於此起害[2]想, 亦得言有罪。
提婆及羅睺, 愛念無有二,
如是慈悲心, 是菩薩平等。」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誠如聖言。」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有人當難如來:『世尊常言:「若人能說二十四處,便生二十四處。二十四處者,一洲王、二洲王、三洲王、四洲王、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王。梵身,梵富樓、大梵,得須陀洹乃至阿羅漢,有大智慧有諸善行,不動不放逸,此謂二十四處。」如來今既能說,亦應得此處。』彼邪見難當云何答?」

佛告文殊師利:「如來說法不為此因緣。文殊師利!如日月光利益諸花,雖有此力不求恩報。何以故?日月無心故。文殊師利!如來如是,不求報故為人說法。何以故?如來無心故。文殊師利!如來於諸法中無有染著。是故,文殊師利!我所說法無為我義。何以故?昔於三阿僧祇劫,施頭目、髓腦、手足、支節、國城、妻子、奴婢、象馬,種種布施。如來於彼無求報心,如來不求世間果報。何以故?我說諸法無為我義,不為自身、不為他身、不為自他身。若為自身、他身及自他身,如來便有所著。」

佛告文殊師利:「猶如日月不作是思惟:『花當報我恩?不報我恩?』日月無心故,如來亦無心。何以故?如來無可取。既無可取,云何當得報?於是[3]夜雖言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我亦不說一字。何以故?無可取故。如來不可取,如來無得[4]果。何以故?離苦樂故。我先思惟是時得菩提,一切所求悉得,亦無所得,無形無相。」

佛說是祇夜:

「日月照諸花, 無有恩報想,
如來無可取, 不求報亦然。」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先說無有眾生非時節死。何以故?雖必當死,非時不死,故諸邪見人當作是說:『至其死時我乃得殺,是故殺者無有罪過。何以故?是其死時故。是故我殺,無有罪過。』當云何答?」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有人造作宮殿,既已成就,樂欲住止,問占相者:『何日好住?何日不好?』彼人答言:『汝不宜入。何以故?必當為火之所燒故。若人故燒亦必被燒,若不故燒亦被燒故。』主人又言:『若有此事,作何方計?』相師答言:『當勤守護。』主人即便勤加守護。有人[5]將火,來燒此宮。文殊師利,此持火人有罪過不?」

文殊師利言:「世尊!有罪,有罪!」

「如是,文殊師利!若死時、若非死時,有殺害者,必得殺罪,當入地獄,如燒宮殿。」

佛說此祇夜:

「至時不至時, 若人殺害彼,
必當入地獄, 譬如燒宮殿。」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邪見當說此言:『有人殺人不得殺罪。何以故?殺身不殺命。若身是命,如父母死,其子燒身應得殺罪。何以故?身是命故。故知身非壽命,壽命非身。何以故?身異命異故。若身即是命,若命即是身,燒身即燒命;若壽命往後世,身亦應往;若身被燒,命不被燒,是故知身非即是命。何以故?命不可燒故,是故身非是命,命非是身。是故殺身不得殺罪。何以故?以[6]異故。如人問路,彼直動身。如是世尊,別燒別得罪。何以故?命往後世,身猶在故,以是故知身非壽命。』世尊!有人能殺命不?若人能殺命者,不應更生;若命已被殺,不須涅槃;若身是壽命,身被殺時,命亦被殺;若身是壽命,殺身則得涅槃。何以故?以無異故。是故無殺生果。世尊!若身被殺,壽命更生,受別異姓。是故此人不得殺罪。何以故?壽命更生故。更生者,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等是謂更生,是故殺身不名殺命。如坐禪師教諸弟子除心意識,若除心意識不更生,若不更生則無復身:若無復身則亦無命:若無有命則不更生,是為禪師殺人壽命。世尊!云何當答彼邪見人?」

佛告文殊師利:「戒有二種,所謂身口,非心意識戒。若心意識是戒,則無持戒人。何以故?心攀緣難制故,無住處故。譬如[1]駃水、亦如猨猴,動轉不停,不可守護。是故,文殊師利!無心意識戒,[2]雖身口有戒,心意識非殺罪處。何以故?非戒處故。若以心樂,則能得定;若心不樂,則不得定。是故學者以定殺心,非人能殺。是故,文殊師利!定得殺罪,非心得罪。又若殺自身,無有罪報。何以故?如菩薩殺身,唯得功德,我身由我故。若身由我得罪果者,剪爪傷指便當得罪。何以故?自傷身故。若身自死,眾生得食。本無施心,既不得福,亦無有罪。何以故?諸菩薩捨身非是無記,唯得福德。是故煩惱滅故心則滅,心滅故意滅,意滅故識滅,識滅故身滅,身滅故壽滅,壽滅故命滅,命滅故諸根滅,諸根滅故諸入滅,諸入滅故諸界滅,諸界滅故諸陰滅,諸陰滅故不相續,不相續故心意識無處,心意識無處,故得清淨。如是,文殊師利!譬如垢衣以灰汁[3]澣濯,垢滅衣在。何以故?垢已去故。以垢去故,衣得清淨。如是,文殊師利!諸過為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以除心垢,故成清淨。」

佛說此祇夜:

「譬如垢污衣, [*]澣治以灰汁,
以灰汁[*]澣治, 是衣得清淨。
[4]如是以過患, 染污於[5]心識,
[*]澣以智慧灰, 心即得清淨。」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外道隨其邪見,復當說言:『若世尊是一切智,何故不先記外道女人孫陀利及[6]栴遮摩尼應謗如來?故知如來非一切智,以不逆遮彼誹謗故,令無數劫入惡道中,乃至入於無間地獄。』世尊!當云何答?」

佛告文殊:「我今問汝,如[7]有醫師,明識眾生有風[8]痰熱病,其病未起,為逆治不?」

「不也,世尊!」

「文殊師利!是師知病不?」

「如是,世尊!」

「文殊師利!我亦如是。知諸眾生多貪、多瞋,有多愚癡,長壽、短壽,惡業、善業。佛雖先知,非時不說。文殊師利!此女人孫陀利及[*]栴遮摩尼,過去世時,常殺眾生,起不善業,常誹謗聖人,入阿鼻獄。文殊師利!眾生惡業不由我造。若眾生堪聞法,我為彼說;若不堪聞,我則不說。文殊師利!如人病重不可療治,醫[9]師捨去,不與少藥。如來亦爾,知此二人不可教化,是故默然不逆記說。文殊師利!若可記者,我則為記。如我記弟子,得聲聞、[10]獨覺及得菩薩,或不記說當得三乘。何以[11]故?以不定故。文殊師利!於汝意云何?若人誹謗虛空,[12]虛空當云何答?」

文殊師利言:「虛空無語言。何以故?虛空無故。」

「如是,文殊師利!如來與虛空等,虛空無語言,如來亦無語言。文殊師利!有五濁惡世。云何為五?劫濁、眾生濁、命濁、煩惱濁、見濁。云何劫濁?三災起時,更相殺害,眾生[13]飢饉,種種疾病,此謂劫濁。云何眾生濁?惡眾生、善眾生,下、中、上眾生,勝、劣眾生,第一眾生、不第一眾生,此謂眾生濁。云何命濁?十歲眾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歲、百歲、二百歲、四百歲、八百歲,乃至千歲,有長短故,此謂命濁。云何煩惱濁?多貪、多瞋、多癡,此謂煩惱濁。云何見濁?邪見、戒取見,取常見、斷見、[14]有見、無見、我見、眾生見,此謂見濁。如是五濁,如來悉無。」

佛說此祇夜:

「如來如虛空, 云何有言語?
如來無五濁, 是故不逆記。」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未來邪見人,當誹謗佛說如是言:『若使如來是一切智,何故待眾生作罪,然後制戒?』」

佛告文殊師利:「如[15]此即是一切智相。若我逆制戒,人當謗我。何以故?我不作罪,云何強說?此非一切智。何以故?我無罪過故。如來無慈悲心,不饒益、不攝受眾生!如人無子,而說有子,某時當生。空有此言,云何可信!何以故?不真實故。若真見生子,則生信心。如是,文殊師利!所未作罪,人天不見,云何逆制戒?要須見罪,然後乃制。文殊師利!譬如醫師[16]知風、[*]痰、熱等發起所由,亦知有藥對治此病。有人[17]勇健身無疾病,如此之人須師治不?」

文殊白佛:「彼不須治。彼若病生,師即為治,世間讚說是第一師。」

「如是,文殊師利!一切聲聞、一切眾生,有宜制戒、有不宜者。我知一切眾生心之所行,未作罪者,我則不制;若已作過,我則制戒。我若如此,則世間不謗。文殊師利!眾生之中有下、中、上,如來制戒亦復如是。文殊師利,如種大麥及麻豆等,[18]牙始生時,已堪用不?」

文殊師利言:「不堪用也。何以故?以未熟故。」

佛告文殊師利:「一切眾生善根未熟,亦如是不堪制戒。文殊師利!如拘物頭花、優鉢羅花始生之時,日光所照,能令開不?」

文殊師利言:「不能開也。何以故?以新生故。」

佛告文殊師利:「善根未熟亦如是,如來如是不得制戒。何以故?非時節故。若非時制戒,眾生不受,言:『我無罪,何故[1]制戒?』文殊師利!如種穀未熟,為可取不?」

文殊師利言:「不可取也。世尊!非時尚未有花,何況得米及以[2]糠糩?」

「文殊師利!我未制戒亦復如是,諸弟子無所犯,無犯戒果。是故,文殊師利!我不逆制戒。」

佛說此祇夜:

「無罪逆制戒, 眾生不信受,
是故[3]見有罪, 爾時乃制戒。
譬如芽莖時, 未便有果實,
諸比丘無罪, 不制戒亦然。」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邪見人說如是言:『摩醯首羅天造此世間。』如是邪說,當云何破?」

佛告文殊師利:「此是虛妄,非真實語。又餘外道言:『非首羅造。』若由首羅,不應自謗。何以故?自由故。若自由者,則一切世間,以首羅為師,更無餘師。若一切世間各自有師,則諸世間非首羅造。若一切事由首羅者,若事首羅則應無疑。又《摩醯首羅經》不作是說,若有此說,眾生不應生疑。是故,文殊師利![4]知此世間非首羅所造,當知不實,是虛妄言。」

佛說此祇夜:

「若諸善惡業, 摩醯首羅造,
世間無事證, 無人決斷說。
如此不[5]真語, 雖說不成就。」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正遍知、法身,世尊!為於法中有身,為以法為身。一切諸法,云何與虛空等?」

佛告文殊師利:「不於法中有身。何以故?如虛空故。如不於虛空有虛空。何以故?虛空者無處,無處故名虛空,虛空無意樂當取虛空;復次虛空無體、無作,故名虛空。文殊師利!虛空者,非有、非無。何以故?無處有,無處無故。何以故?若初有故後成無,若初無故後成有;若初有,後當有;若後無,則初無。如是,文殊師利!八種語言,通一切諸法。」

佛告文殊師利:「我不說有色為身。何以故?一切佛與虛空等,普遍故、無思故、無心意識故,無處故、無內外故。是故,文殊師利!說名世尊。文殊師利!謂為佛者,不以身口意覺,故謂為佛。何以故?虛空不以身、口、意覺虛空故。」

佛告文殊師利:「若無心意,是處為有為無?若有便定有,若無便定無。」

文殊師利白佛言:「無有世尊,亦無善逝。何以故?不可取故,與虛空等故。若等虛空,云何有色相?若有色相,便是無常。若是無常,云何與虛空等?」

佛告文殊師利:「譬如兩手和合,能出音聲。為從左手生?為從右手生?若從左手生,常應有聲;右手亦然。何以故?二手常有故。一手無聲,合故有聲。如是,佛從世間出,不著世間,如蓮華從水生,不為水所著。如手合有聲,亦有、亦無、亦現、不現,可取、不可取,如水中月;如來、正遍知亦復如是。

囑累品第十七

「文殊師利!若有人受持此法、若說此法,若誦、若書、若教他,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能生一切種智。如是善男子、善女人,入佛境界、住佛境界,隨佛所學,成滿此願。我若以七寶滿此世界,及種種衣服日日施彼,所得功德無量無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書寫此經,所得功德,取百分之一,分為百分,如是展轉,百過分之,取後一分,猶勝萬倍。何以故?生一切智故。經所住處應當供養,是地清淨能除諸惡,是清淨處、是寂靜處、是諸天行處、是諸佛所念處、是人天所貴、是如來地住。」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名此經?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為『文殊師利所問』,汝當受持;亦名『種種樂說』,汝當受持;亦名『斷一切疑』,汝當受持,亦名『菩薩諸行修妬路』,汝當受持。」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來、應供、正遍知所作已辦、可作已辦,捨於重擔,已斷一切諸結,已除一切煩惱、已洗煩惱垢、已伏諸魔、已得諸佛法、一切智者、一切見者,成就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五眼具足佛眼無障,見一切世間,如是思惟:『我初得道,先為誰說法?云何眾生清淨善行?何人易教,少貪、瞋、癡?何人能現證智慧?彼若不聞此法,必當退轉,是故我當先為說法,彼能堪受,無有疑謗。』世尊!阿羅漢、正遍知等有何義?」

佛告文殊師利:「阿羅漢多者得正遍知,名阿羅漢多;復次,阿者何義?過凡夫地,名為阿義。羅者何義?從染得無染,名為羅義。呵者何義?以殺煩惱、得光明義。那者何義?到於[1]醍醐道,不為生死所縛義。多者何義?求覓真實義。三藐三佛陀者何義?自覺覺彼、正遍見義。婆者何義?諸法平等如虛空義。摩者何義?能滅憍慢義。耶者何義?如法分別義。[2]奄者何義?[3]知後邊身義。迦者何義?失業、非業義。[4]娑者何義?知生死輪轉邊義。婆者何義?解脫、[5]解脫繫縛義。優者何義?能隨問答義。陀者何義?得寂靜義。他者何義?受持法性無體相義。所作已辦者,捨身肉、手足,事已畢竟,謂所作已辦。

「迦釐者,已捨不更捨。迦者,見諸法如觀其掌;釐者,軟直心相續。迦者斷諸業行。釐者,除三業性。多者,覺真義。耶者,滅沒聲如法成就義。所作已辦者,諸善根已辦。捨於重擔者,無復生死可擔。已斷一切諸結者,斷一切貪瞋癡結。斷一切煩惱者,拔三界諸煩惱。已洗煩惱垢者,無業煩惱氣故。已伏諸魔者,除諸死魔故。已得諸佛法者,度一切般若波羅蜜,到一切般若波羅蜜,此謂已得諸佛法。一切智者,無所不知。一切見者,現證一切諸法義。成就十力者,如法神力等,稱量佛力,勝一切眾生力,百倍、千倍、百千萬億倍,不可思議不可數佛,成就無邊力。從佛十力,出無量力,成就一切諸力,名成就十力。十力者,謂是處非處力、業力、定力、根力、欲力、性力、至處道力、宿命力、天眼力、漏盡力。四無畏者,一切智無畏、一切漏盡無畏、能說障道無畏、說盡苦道無畏。十力、四無畏,大慈、大悲、大喜、大捨,謂十八不共法。十八不共成滿,故五眼亦滿,所謂天眼、佛眼、法眼、慧眼、肉眼。佛有無量眼,何以故?境界無量故,是故佛成就五眼[6]無障礙,所見無餘,等虛空故,以此眼見一切世間。以無障礙眼見世間,以障礙眼亦見一切世間。見已,如是思惟:『為何等人我當先為說法?』文殊師利!我說此言有何義?」

文殊師利白佛:「我未解世尊意。」

佛告文殊師利:「於此佛境界,有無窮眾生。[7]惟阿羅羅、欝頭藍弗,可先為說法,除此二人更無餘人。而此二人,死已七日。我先以佛智,語十地菩薩。我以世間智,為眾生說法。此二人不聞我法,故成退轉,壽命唯餘七日。」

諸天聞此言,即白佛言:「如是,世尊!阿羅羅、欝頭藍弗死已七日。」

「文殊師利!云何眾生清淨善行?可化易教眾生者,謂多功德人;清淨者,清淨心也;善行者,自行諸善根;可化者,聞略說得度;易教者,能分別諸法,善滅一切身、口、意垢,不為愛見之所繫縛。若有如此眾生,我當先為說法,我當令其得解,不誹謗我。」

佛說此祇夜:

「欝頭藍弗、 阿羅羅仙, 死已七日,
我先已記。 後有諸天, 而來報我:
『如是世尊! 如是善逝! 二人並死,
已經七日。』
「文殊師利!無有餘人速疾智慧,唯除如來、善逝、世尊。」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諸功德不與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無量過患故,出家無量功德故。」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一切諸功德,不與出家心等。何以故?住家無量過患故,出家無量功德故。住家者有障礙,出家者無障礙;住家者攝受諸垢,出家者離諸垢;住家者行諸惡,出家者離諸惡;住家者是塵垢處,出家者除塵垢處;住家者溺欲淤泥,出家者[8]離欲淤泥;住家者隨愚人法,出家者遠愚人法;住家者不得正命,出家者得正命;住家者多怨家,出家者無怨家;住家者多苦,出家者少苦;住家者是憂悲惱處,出家者歡喜處;住家者是惡趣梯,出家者是解脫道;住家者是結縛處,出家者是解脫處;住家者有怖畏,出家者無怖畏;住家者有[9]彈罰,出家者無彈罰;住家者是傷害處,出家者非傷害處;住家者有熱惱,出家者無熱惱;住家者有貪利苦,出家者無貪利[10]苦;住家者是憒閙處,出家者是寂靜處;住家者是慳悋處,出家者非慳悋處;住家者是下賤處,出家者是高勝處;住家者為煩惱所燒,出家者滅煩惱火;住家者常為他,出家者常為自;住家者小心行,出家者大心行;住家者以苦為樂,出家者出離為樂;住家者增長蕀刺,出家者能滅蕀[A1]刺;住家者成就小法,出家者成就大法。住家者無法用,出家者有法用;住家者多悔悋,出家者無悔悋;住家者增長血淚乳,出家者無血淚乳;住家者三乘毀訾,出家者三乘稱嘆;住家者不知足,出家者常知足;住家者魔王愛念,出家者[11]令魔恐怖;住家者多放逸,出家者無放逸;住家者是輕蔑處,出家者非輕蔑處;住家者為人僕使,出家者為僕使[1]主;住家者是生死邊,出家者是涅槃邊;住家者是墜墮處,出家者無墜墮處;住家者是黑闇,出家者是光明;住家者縱諸根,出家者攝諸根;住家者長憍慢,出家者滅憍慢;住家者是低下處,出家者是清高處;住家者多事務,出家者無所[2]作;住家者少果報,出家者多果報;住家者多諂曲,出家者心質直;住家者常有憂,出家者常懷喜;住家者如刺入身,出家者無有刺;住家者是疾病處,出家者無疾病;住家者是衰老法,出家者是少壯法;住家者為放逸死,出家者[3]慧為命;[4]住家者是欺誑法,出家者是真實法;住家者多所作,出家者少所作;住家者多飲毒,出家者飲醍醐;住家者多散亂,出家者無散亂;住家者是流轉處,出家者非流轉處;住家者如毒藥,出家者如甘露;住家者愛別離,出家者無別離;住家者多[5]重癡,出家者深智慧;住家者樂塵穢法,出家者樂清淨法;住家者失內思惟,出家者得內思惟;住家者無歸依,出家者有歸依;住家者無尊勝,出家者有尊勝;住家者無定住處,出家者有定住處;住家者不能作依,出家者能作依;住家者多瞋恚,出家者多慈悲;住家者有重擔,出家者捨重擔;住家者無究竟事,出家者有究竟事;住家者有罪過,出家者無罪過;住家者有過患,出家者無過患;住家者有苦難,出家者無苦難;住家者流轉生死,出家者有齊限;住家者有穢污,出家者無穢污;住家者有慢,出家者無慢;住家者以財物為[6]寶,出家者以功德為[*]寶;住家者多災疫,出家者離災疫;住家者常有退,出家者常增長;住家者易可得,出家者難可得;住家者可作,出家者不可作;住家者隨流,出家者逆流;住家者是煩惱海,出家者是舟航;住家者是此岸,出家者是彼岸;住家者纏所縛,出家者離纏縛;住家者作怨家,出家者滅怨家;住家者國王所教[7]誡,出家者佛法所教[*]誡;住家者有犯罪,出家者無犯罪;住家者是苦生,出家者是樂生;住家者是淺,出家者是深;住家者伴易得,出家者伴難得;住家者婦為伴,出家者定為伴;住家者是𦌘網,出家者破𦌘網;住家者傷害為勝,出家者攝受為勝;住家者持魔王幢幡,出家者持佛幢幡;住家者是[8]此住,出家者[9]彼住;住家者增長煩惱,出家者出離煩惱;住家者如[10]刺林,出家者出刺林。文殊師利!若我毀訾住家,讚嘆出家,言滿虛空,說猶無盡。文殊師利!此謂住家過患、出家功德。」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常有幾種心念?」

佛告文殊師利:「菩薩自念:『我當何時出家,住僧坊中?我當何時自恣和合?我當何[11]時修行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我當何時著衣如大牟尼尊?我當何時得仙師相好?我當何時住空閑處得處便住?我當何時乞食,於好惡少多不生增減,或得或不得,或寒或熱,次第行乞,為治饑瘡,如油膏車,為持壽命以少自[12]活?我當何時離世八法,不為八法之所動轉?何時厭離國城愛樂林藪,於十二入不著、不樂?我當何時能守護六根,令得禪定?我當何時調伏六根,如制僕使?我當何時坐禪精進、讀誦經書,常樂斷諸結使,具修諸行?我當何時知足?我當何時不樂先戲樂事?我當何時為自、他勤行精進?我當何時行諸菩薩所行之道?我當何[13]時為世間第一[14]貴?我當何時解脫愛奴?我當何時解脫居家?』文殊師利!此謂菩薩心之所念。」

佛說此祇夜:

「若人思惟菩薩心, 我知彼有諸功德,
其數無量不可極, 堪得清淨佛法身,
不入惡趣受諸苦, 具足成就佛智慧。」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餘佛世界諸佛,現在有人於此欲見彼佛,當云何得見?」

佛告文殊師利:「若能專念如來十號,佛於彼人常在不滅,亦得[15]當聞諸佛說法,并見彼佛現在四眾,增長壽命、無諸疾病。云何十號?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文殊師利!念十號者,先念佛色身具足相好,又念法身壽命無盡。當作是念,佛非色身,佛是法身。以執取、以堅取,見佛如虛空。樂虛空,故知一切法義。文殊師利!如須彌山、由乾陀山、伊沙陀山、須陀梨山、珂羅底迦山、阿輸迦羅山、毘那多山、尼民陀羅山、斫迦羅山,如是等山悉是障礙。若人一心念佛十號,此等諸山不能為障。何以故?以正念故、佛威神故。

「復次,文殊!念佛十號猶如虛空,以知如虛空故,無有過失;以不失故,得無生忍;如是依名字,增長正念;見佛相好,正定具足。具足定已,見彼諸佛。如照水鏡,自見其形。彼見諸佛亦復如是,此謂初定。復次,如一佛像現鏡中分明,見十方諸佛亦如是分明,從此以後常正念思惟,必有相起,以相起故,常樂見佛,作此念時諸佛即現,亦不得神通,亦不往彼世界,唯住此處,見彼諸佛,聞佛說法,得如實義。」

文殊師利白佛言:「以何法故起此定寶?」

佛告文殊師利:「當近善知識、供養善知識,常起精進、不捨精進,不捨智慧、不動智慧,堅智慧、利智慧;常入信心,令精進根堅固,不為天魔、沙門、婆羅門所壞;由此四法,能生此定。」

文殊師利白佛言:「復有何法能生此定?」

佛告文殊師利:「慚愧、懺悔、恭敬、供養,事說法人如供養佛,以此四法能生禪定。復於九十日,修無我想,端坐專念,不雜思惟,除食及經行、大小便時,悉不得起。

「復有四法能起此定。見諸佛、勸人聽法,不嫉發菩提心人,行諸菩薩所行。

「復有四法,一者造像,二施有信人,三教化眾生令離欺慢使得菩提,四為守護攝受諸佛正法。

「復有四法,少語言,不與在家、出家人和合,不著諸法相,樂寂靜處。

「復有諸法,謂無生忍,厭一切諸行、一切生處;一切邪見、一切五欲,亦不思惟;修無量定行,不起瞋恚;於四攝法常憶不忘,成就慈悲喜捨,不譏他過;常聞說法,質直修行清淨三業;樂歎財施,不起慳心;樂讚法施,不起法慳;修忍辱行,同止安樂;若人輕罵、誹謗、打縛等,是我本業得此果報,於他不瞋。隨聞受持廣為人說,令他思惟、修行正行,不生嫉妬,不自讚毀他,離睡眠懈怠,信佛法僧,恭敬上中下座,見他少德常憶不忘,語言真諦無餘虛說。

「復次,文殊師利!如出家人能修此定,在家之人亦能修習;如在家人能修此定,出家之人亦能修習。為他廣說,令彼修行。云何在家人能修此定?以信業果報捨一切財,歸依三寶受持五戒,不穿、不破、不污、不缺,受十善道,令起諸善。修行梵行毀訾五欲,不生嫉妬、不愛妻子,常樂出家受持八戒,常往僧坊有慚愧心,於出家人常生敬心,不祕悋法常樂化人,愛念恭敬和[1]上、闍梨及說法人,於父母善知識所,心如佛想,安止父母及善知識,令得住於安隱之處,此是在家之人修此定法。

「云何出家人當修此定?不破戒、不污戒,無毀點戒、清淨戒、不穢戒,不雜邪戒,無所依戒、無所得戒,不墮戒,聖所嘆,戒、慧人所嘆戒,於波羅提木叉善能守護,成就一切諸行處。常畏小罪,淨業、淨命,樂深無生法忍,於空、無相、無作不生怖畏,常勤精進正念現前。有信從心成就慚愧,不著世法、不[A2]懷嫉妬,常行頭陀功德,厭世語言、不樂綺語,知恩、知報恩,敬畏和[*]上、阿闍梨,無憍慢心。常樂勝師及樂近善友。若有善友我當問法,既聞法已如說修行。若依經書、若依師說,於說法人、父母、善友常懷佛想;樂阿蘭若處不樂人間;於身命財心不繫著,思念死想不依利養,無所觸犯、無渴愛心。攝受正法,愛敬尊長;不[2]長畜衣鉢,不受宿食;恒樂乞食,行次第乞;常懷慚愧,自省己罪;不捉金銀珍寶,於真實法不生驚疑,常修慈心能斷瞋怒;常修悲心能斷殺害,饒益一切世間,慈悲一切眾生;常樂經行,無睡眠、懈怠。若住如是功德,則能修此禪定。

「復次,文殊師利!當具足諸善,常念如來,專心思惟不起亂想,守護諸根於食知足,初夜、後夜[3]捐於睡眠,離諸煩惱令生禪定,不著禪味分別色相,得不淨想不著陰界入,不自稱譽無有憍慢,於一切法作阿蘭若想,[4]於一切眾生生親友想,不為名聞而持禁戒,常行禪定不厭多聞,以多聞故不生憍慢;於法無疑不謗佛、不毀法、不破僧;常近善人離不善人,樂佛所說出世言語,[5]受念六法、修五解脫處,能滅九種瞋恚、斷八懈怠;修八精進、行九想定;修八大人覺,成就諸禪解脫三昧、三摩跋提,一切諸見所不能動。攝耳聽法、分別諸陰、無有住相,怖畏生死如拔刀賊,於十二入如空聚想,於十八界[6]如毒蛇想,於泥洹處生寂靜想,觀於五欲如蕀刺想,樂出生死無有諍訟,教化眾生修諸功德。能如是者,得深禪定。

「文殊師利!若人修行此定,所得功德永不退轉。文殊師利!如三千大千世界盡末為塵,世界多少如微塵數,盡布七寶持用布施。於汝意云何?[7]是人能如是施,功德多不?」

文殊師利言:「甚多。世尊!」

佛言:「我今告汝,若善男子、[8]善女人,直聞此定無怖畏心,所得功德於彼為多,何況信心思惟、修行、受持、讀誦,況復為人廣說,何況修習得此定者,彼功德數我不能說。是故,文殊師利!善男子、善女人應當修習此定、憶持此定,兼為他人廣說此定。文殊師利!劫燒之時,若有菩薩持此定者為火所逼,無有是處。若值王難及惡鬼神,種種惡毒不能為難,除惡業深重決定受報。

「復次,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持此定者,無有疾病,六根清淨,無諸橫惱。

「復次,文殊師利!若持此定者,諸天龍神悉皆守護;諸天所嘆,乃至諸佛亦常讚嘆;諸天常樂見,乃至諸佛亦常樂見。

「復次,文殊師利!若受此定者,所未聞法[1]即皆得聞,乃至眠時夢得此定。文殊師利!我說此定功德,若一劫、若過一劫亦不能盡,無有邊際,何況菩薩能得此定。

「文殊師利!譬如有人身強多力,若向東行經百千歲,南、西北方上、下亦[2]爾。於汝意云何?有人能稱數此人所行之處,若一由旬、二由旬,乃至百千由旬不?」

文殊師利言:「除佛一切種智,及大智舍利弗并不退菩薩,餘無能數。」

佛告文殊師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彼[3]所行處滿中珍寶悉以布施,若復有人聞此定,聞已隨喜發願,欲得三菩提、欲得多聞。以此隨喜功德比布施功德,百分、千分乃至百千萬億分不可為比。此人為過去諸佛所隨喜,現在、未來諸佛亦隨喜,我亦隨喜。」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此定功德果報實不可思量。」

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一日修行此定,過去、未來、現在眾生所修功德,不及此定百千萬分之一。」

佛說此祇夜:

「念如來十號, 及以無邊德,
如此諸功德, 不可得稱量。
珍寶廣布施, 如[4]上之所說,
聞定隨喜心, 過此不可數。」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諸供養餘花,用治眾病或消惡毒,其法云何?若供養佛餘花、般若波羅蜜花、佛足下花、菩提樹花、轉法輪處花、塔花、菩薩花、眾僧花、佛像花,其法云何?世尊!用此花有幾種呪法?世尊!一切諸花云何入佛花中?世尊!用此花法,為有一種、為有多種?此呪為有一種、為有多種?」

佛告文殊師利:「各各花,各各呪,一[5]一花呪一百八遍。

「誦佛花呪曰:

『南無佛闥寫冶莎呵』

「般若波羅蜜花呪曰:

『那末柯盧履[6](民旨反)[7]波若波羅蜜多[A3]𧜟莎訶』

「佛足花呪曰:

『那莫波[8]陀制點耽鹽莎訶』

「菩提樹花呪曰:

『南無菩提逼力龕嵐莎訶』

「轉法輪處花呪曰:

『南無達摩斫柯羅夜莎訶』

「塔花呪曰:

『那莫[9]踰跛耶莎訶』

「菩薩花呪曰:

『南無菩提薩埵冶莎訶』

「眾僧花呪曰:

『那莫僧伽冶莎訶』

「佛像花呪曰:

『那莫波羅底耶莎訶』

「文殊師利!呪經如是,汝當受持。」

復告文殊師利:「用此花法,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能信修行,應當早起清淨澡漱,念佛功德恭敬此花,不以足蹈及跨花上,如法執取安置淨器。若人寒、熱,冷水[10]摩花以用塗身;若頭額痛亦皆以塗;若吐[11]利出血或腹內煩痛,以漿飲摩花,當服此花飲;若口患瘡,以暖水摩花,[12]唅此花汁。若人多瞋,或以冷水或以沙糖以摩此花,飲服花汁。若多貪染,以灰汁摩花塗其隱處,復以冷水摩花塗其頂上,貪結漸消,常為一切人所愛敬。若天雨不止,於空閑處以火燒花,令雨即止;若天亢旱,在空閑處以花置水中,復呪冷水更灑花上,天即降雨。若牛馬象等本性不調,以花[13]飼之即便調伏。若諸果樹花實不茂,以冷水牛糞摩取花汁以灌其根,不得踐蹹,花實即多。若田中多水苗稼損減,擣花為末以散田中,即得滋長。若高原陸地無有水處,請四比丘於其處布花,一日之中百八遍誦呪,次復一日更以新花布[14]先花上,又誦呪一百八遍,如是乃至七日掘便得水。若國多疾病以冷水摩花,塗螺鼓等吹擊出聲,聞者即愈。若敵國怨家欲來侵境,以水摩花,在於彼處用灑散之,即得退散。若於高山有磐石處,眾多比丘於石上摩花,摩花既竟相與禮拜,久後石上自生珍寶。若人愚癡取所供養花,數有百種下至七種,擣以為末以𤚩牛[15]酥,先誦呪百八遍,和以為丸如彈丸大,日服一丸,服丸之時,亦誦呪百八遍,漸得聰明利根,一日之中能誦百偈。若人有所作,取優鉢羅花、拘物頭花、分陀利花、欝波羅花等,若水陸生花,花有百種先以供養,後以水摩,隨其所須或塗或散,悉皆有果。[16]若得百種花,末以為散,水和為丸;若惡重病,摩其瘡上其病即愈。若癰、若[17]癤、若有諸毒,或服此丸或以塗傅,病即得除。若人常患氣[18]瘶,身體消[19]減,以大小麥汁摩於此花,塗其身上即便充悅。復以[20]末利花汁,和花散為丸塗其額上,一切怨家見生愛念。

「文殊師利!此花呪法:

「南無佛闥寫冶莎呵(一) 那末柯蘆履[1](民旨反)般若波羅蜜多[A4]𧜟莎訶(二) 那莫波[2]扡制點耽鹽莎訶(三) 南無菩提逼力龕嵐莎訶(四) 南無達摩斫柯羅夜莎訶(五) 那莫鍮跋耶莎訶(六) 南無菩提薩埵野莎訶(七) 那莫僧伽野莎訶(八) 那莫波羅底耶莎訶(九)

「一一呪誦百八遍,此呪章句,汝於處處當說。如佛花法,餘花亦如是。」

佛說此祇夜:

「善人足下塵, 勝上最第一,
於諸世界中, 金山不能踰。
[3]佛足下微塵, 除斷憂悲苦,
不如彼金山, 增長諸怖畏。
佛般若脚足, 菩提法輪處,
塔及諸菩薩, 眾僧與佛像,
此處有九種, 應當修供養。
是於世間中, 可禮可恭敬,
能斷一切惡, 滅除三[4]界惱,
功德自增長, 壽命亦復然,
顏色常悅豫, 端正有身力,
所作恒吉祥, 諸佛咸讚[5]護。」
爾時文殊師利等諸菩薩,阿若憍陳如等諸聲聞,天、龍、夜叉、揵闥婆、阿修羅、迦樓羅、[A5]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文殊師利[6]問經卷下
貼文者 : : hui

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 - 2024-03-13 23:39:59


T0469 文殊問經字母品第十四卷/篇章 一
No. 469 [No. 468(14)]
文殊問經字母品[7]第十四

[8]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國公,食邑三千戶,賜紫贈司空,謚大鑒,正號大廣智,大興善寺三藏沙門不空,奉 詔譯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諸字母,云何一切諸法,入於此及陀羅尼字?」

佛告文殊師利:「一切諸法,入於字母及陀羅尼字。文殊師利!如:

「稱阿(上)字時,是無常聲。

「稱阿(引、去)字時,是遠離我聲。

「稱伊(上)字時,是諸根廣博聲。

「稱伊(引、去)字時,是世間災害聲。

「稱塢(上)字時,是多種逼迫聲。

「稱污(引)字時,是損減世間多有情聲。

「稱𠴊字時,是直軟相續有情聲。

「稱𠴊(引、[9]去)字時,是斷染遊戲聲。

「稱力字時,是生法相聲。

「稱𡃖[10](引)字時,是三有染相聲。

「稱曀字時,是[11]起所求聲。

「稱愛字時,是威儀勝聲。

「稱污字時,是取聲。

「稱奧字時,是化生[12]之聲。

「稱暗字時,是無我所聲。

「稱惡字時,是沈沒聲。

「稱迦(上)字時,是入業異熟聲。

「稱佉(上)字時,是出一切法等虛空[13]聲。

「稱誐(上)字時,是甚深法聲。

「稱伽(去)字時,是摧稠密,無明、闇冥聲。

「稱仰字時,是五趣清淨聲。

「稱左字時,是四聖諦聲。

「稱[14]磋(上)字時,是不覆欲聲。

「稱惹字時,是超老死聲。

「稱酇(才舸反)字時,是制伏惡語言聲。

「稱孃(上)字時,是制伏他魔聲。

「稱吒(上)字時,是斷語聲。

「稱咤(上)字時,是出置答聲。

「稱拏(上)字時,是出攝伏魔諍聲。

「稱[15]荼(去)字時,是滅穢境界聲。

「稱拏(鼻聲呼)字時,是除諸煩惱聲。

「稱多(上)字時,是真如無間斷聲。

「稱佗(上)字時,是勢力進無畏聲。

「稱娜字時,是調伏律儀,寂靜安[16]隱聲。

「稱馱字時,是七聖財聲。

「稱曩字時,是遍知名色聲。

「稱跛字時,是勝義聲。

「稱頗字時,是得果作證聲。

「稱麼字時,是解脫繫縛聲。

「稱[17]婆字時,是出生三有聲。

「稱莽(鼻聲、呼)字時,是息憍慢聲。

「稱野字時,是佛通達聲。

「稱囉(梨假[18]反)字時,是樂不樂勝義聲。

「稱砢字時,是斷愛支聲。

「稱嚩(無可[*]反)字時,是最上乘聲。

「稱捨字時,是出信進、念定慧聲。

「稱灑字時,是制伏六處、得六神通智聲。

「稱娑[1](上)字時,是現證一切智聲。

「稱賀字時,是害煩惱,離欲聲。

「稱乞灑(二合)字時,是一切文字究竟無言說聲。

「文殊師利!此謂字母義,一切諸字入於此中。」

文殊問經字母[2]品


顯示版權資訊
×註解
之【大】,〔-〕【宋】【元】【明】【宮】
貼文者 : : hui

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 - 2024-03-13 23:46:40


T0470 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卷/篇章 一
No. 470 [No. 471]
[3]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

元魏[4]天竺三藏菩提[5]流支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爾時世尊於日[6]晡時,從自房出,在外寬處,大眾圍遶,恭敬供養,而為說法。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於彼一切五百比丘行住之處,次第巡行,遂到長老舍利弗所,見長老舍利弗獨在一處端身而坐,入禪思惟。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既見長老舍利弗已,而語之言:「大德舍利弗!汝入禪耶?」

長老舍利弗言:「如是,文殊師利!」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為未寂靜,欲令寂靜,汝入禪耶?為先寂靜何所寂靜,汝入禪耶?大德舍利弗!汝依何禪?為依過去、為依未來、為依現在、為依內外,汝入禪耶?又,舍利弗!為依身禪、為依心禪?」

長老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我此禪義,諸有一切見法樂行,諸有一切心不散亂,如是正念。」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汝得彼法耶?彼法是何法?為見法樂行?不見法樂行?」

長老舍利弗言:「文殊師利!不得彼法,為有何者法?若見法樂行,不見法樂行。復次,文殊師利!如來為彼聲聞之人說離欲法,我依彼法如是入禪。」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何者離欲法,如來為彼聲聞人說,大德舍利弗依而行耶?」

長老舍利弗言:「文殊師利!比丘如是依過去行、依未來行、依現在行,乃至依心行,如是等應知。文殊師利!如來為彼聲聞之人,說此離欲法,我隨彼法、依彼法行。」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若如是說,依過去行、依未來行、依現在行,乃至依心離欲而行,如是等者。大德舍利弗!若彼諸法,過去如來無、未來如來無、現在如來無,此法如是無。大德舍利弗!今者云何作如是說:『依過去行、依未來行、依現在行?』以無法故,則亦無依。

「復次,大德舍利弗!過去如來、未來如來、現在如來,無人令住,無處可住。若無住者,依不可得。

「復次,大德舍利弗!若人說言:『過去、未來、現在如來有依、不依。』如是之人則謗如來。何以故?真如無念,亦無所念。真如不退,真如無相。

「復次,大德舍利弗!過去真如不可得,未來真如不可得,現在真如不可得,乃至心真如不可得,如是等,應知。

「復次,大德舍利弗!更無有法,在真如外而可顯說。」

長老舍利弗言:「文殊師利!諸佛如來住真如已,然後說法。」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真如非有,云何如來住真如已而當說法?大德舍利弗!彼法亦無,云何如來住真如已,而當說法?如來亦無,何處如來住真如已,而當說法?一切諸法皆不可得,諸佛如來亦不可得。又此可得、不可得法,如是二種皆不可得。如來非說,亦非不說。何以故?大德舍利弗!如來無說不可說言,此是如來。」

長老舍利弗言:「文殊師利!當有何人受如是法?」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若人不取有為法界,不悕涅槃,如是之人,能受此法。若人不得過去之法,不知彼法,不得未來、現在之法,不知彼法,如是之人能受此法。若不見染、若不見淨,若無心取,如是之人能受此法。若非我行、非無我行,非取捨行,如是之人能受此法。如是之人,則能知此所說之義。」

長老舍利弗言:「文殊師利!為何所知?」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此無[7]可說、亦無所問,為何所知?」

長老舍利弗言:「文殊師利!說法太深,信此法人甚為少耳。文殊師利!阿羅漢人、學無學人尚非境界,何況一切愚癡凡夫?」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如是,如是!阿羅漢人亦非境界。何以故?阿羅漢者無諸境界,阿羅漢者無住無處,名阿羅漢;不可得說,名阿羅漢。以無說故,名阿羅漢。何以故?無為、無住,名阿羅漢。彼阿羅漢何處境界?阿羅漢者非名、非色,愚癡凡夫分別名色。阿羅漢者,於彼名、色不分別知,名阿羅漢。阿羅漢者,非名分別、非色分別。愚癡凡夫亦不可得,凡夫之法亦不可得;阿羅漢者亦不可得,阿羅漢法亦不可得。若不可得則不分別,若不分別則無所行,若無所行則無戲論,若無戲論是則寂靜,如是無行亦無戲論。寂靜之人,則不取有,亦不取無,非有、非無,如是不取。若不取者,則無所得,如是之人,離一切得,無心、離心住聲聞法,如是應知。」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說此法已,時彼五百諸比丘眾,從坐而起捨離而去,作如是言:「我不用見文殊師利童子之身,我不用聞文殊師利童子名字。隨何方處,若有文殊師利童子住彼處者,亦應捨離。何以故?如是文殊師利童子異我梵行,是故應捨。」

爾時長老舍利弗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說此法義,意豈不欲令諸眾生知法義乎?」

文殊師利言:「如是,如是!大德舍利弗!」

長老舍利弗言:「云何令此五百比丘,從坐而起,毀呰戲論誹謗而去?」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若此諸比丘,如是說言:『我不用[1]是文殊師利童子之身,我不用聞文殊師利童子名字,隨何方處,若有文殊師利童子住彼處者,亦應捨離。』如是說者,善哉,善哉!大德舍利弗!此諸比丘善說此語。何以故?以無文殊師利童子,故不可得。如其是無不可得者,則不可見亦不可聞,隨何方處,若有文殊師利童子住彼處者,亦應捨離。如是說者,如是文殊師利童子[A1]住處亦無,彼若無者,則不可近亦不可捨。」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既說此法,五百比丘聞已迴面,既迴面已,[2]後向文殊師利童子說如是言:「文殊師利說如是法,非我能解。」

文殊師利言:「善哉,善哉!汝諸比丘,如來弟子聲聞之人,應如是學。諸比丘!如是法者,非識所知、非智所知。何以故?法界法爾故。法界如是無念、無退,如其彼法無念、無退,非識所知、非智所知。諸非識知、非智所知,則非所念。汝諸比丘,如來弟子聲聞之人,應如是學。若如是學,佛說彼人得最勝法,是世福田,應受供養。」

說此法時,彼諸比丘五百人中,四百比丘不受諸法,盡諸結漏,心得解脫;一百比丘起於惡心,自身將墮大地獄中。

爾時長老舍利弗語文殊師利童子言:「文殊師利!仁者說法非護眾生,而失如是一百比丘。」

爾時世尊告長老舍利弗言:「汝舍利弗,莫如是說。何以故?舍利弗!此一百比丘墮大[3]叫喚地獄,受一觸已,生兜率陀天同業之處,以其得聞如是法故。舍利弗!此諸比丘,若不得聞如是法門,定墮地獄。一劫盡已,乃生人中。以其得聞此法門故,應墮地獄一劫受業,得為少受。舍利弗!此百比丘,彌勒如來初會之中,得作聲聞,證阿羅漢,得盡諸漏。如是,舍利弗!聞此法門所得福勝,非修四禪、非四無量、非四無色三摩跋提。何以故?若不得聞此法門者,則於生死不可得脫。我說彼人生老病死,悲苦憂愁,號哭懊惱不可得脫。」

爾時長老舍利弗語文殊師利童子言:「甚為希有,文殊師利乃能善說如是法門,成就眾生。」

文殊師利言:「大德舍利弗!真如不減、真如不增,法界不減、法界不增,諸眾生界不減、不增。何以故?彼唯言語,無人可依,無處可依,非依不依。大德舍利弗!如是不依即是菩提,如是菩提即是解脫。若依法者是則分別;若知非作亦非非作,即是涅槃。」

爾時世尊告長老舍利弗言:「如是,如是!舍利弗!如文殊師利童子所說,真如不減、真如不增,法界不減、法界不增,諸眾生界不減、不增,不染、不淨。」

爾時世尊為顯此義,重說偈言:

「說過去未來、 現在世諸法,
言說非是義, 此非相無相。
若相若無相, 皆無所分別,
隨分別故得, 分別故無相。
若分別有為, 則分別涅槃,
彼[4]二皆魔業, 黠慧如是知。
陰入界唯名, 不生滅無相,
若觀察分別, 彼則不觀察。
黠慧不分別, 行境界如空,
若分別則取, 不分別不取。
分別取則縛, 不分別則脫,
若知如是法, 彼人名智者。
如是人得盡, 名不分別智,
有智故說智, 智說二皆空。
若人如是知, 彼人名智者。
寶滿三千界, 布施所得福,
若人聞此法, 其福過於彼。
布施持戒忍, 神通無障礙,
億劫常修行, 不及聞此經。
若知此法門, 正遍知所說,
得聞此經已, 一切得如來。」
如來既說此法門已,十千眾生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五百比丘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世尊即授五百比丘佛記,作如是言:「汝諸比丘於星喻劫,皆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盡同一號,名曰法華如來、正遍知。」

世尊說已,文殊師利童子、長老舍利弗、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說已歡喜奉行。

[1]佛說文殊師利巡行經


顯示版權資訊
貼文者 : : hui

佛說文殊師利行經 - 2024-03-15 16:11:14

佛說文殊尸利行經

[3]隋天竺三[4]藏[5]豆那掘多譯

我[*]豆那掘多,歸命大智海毘盧遮那如來。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祇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慧心無礙具足清淨——如是等五百比丘,各於自房[6]結加趺坐,身心寂[7]靜三昧正受。爾時文殊尸利童真菩薩,為欲發起自身行法,令眾聞知獲大利故,最於先起,一一次第遍觀諸房,即見尊者舍利弗,獨處一房折伏其身,結加趺坐入於三昧。爾時文殊尸利童真菩薩,見如是已,亦不發覺,更詣諸處,觀察餘房,如是展轉乃至晨朝日初出時。當於是時,舍利弗等五百比丘皆已出定,是諸比丘及餘比丘諸方來者,一切大眾皆悉雲集。

爾時世尊,即於此時從坐而起,平身正直從容徐步,安[8]諦而行如師子王,出於自房[9]敷坐。一切大眾左右圍遶,敬念世尊不敢當前。爾時世尊處大眾中為無上首,光顏巍巍猶若金山,乘大悲雲雨諸法雨。

爾時文殊童真菩薩,於大眾中[10]問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我於向者遍觀諸房,我時見汝獨處一房,結加趺坐折伏其身,汝時為當坐禪耶、不耶?」

尊者舍利弗即答文殊尸利菩薩言:「我於是時實坐禪耳。」

爾時文殊菩薩即復問於舍利弗言:「汝意云何?為當欲令有未斷者,[11]為除故坐禪耶?欲令有已斷者,更除斷故坐禪耶?為依過、現、未來三世法故,坐禪耶?為依色、受、想、行、識等五陰法故,坐禪耶?為依眼、耳、鼻、舌、身、意等諸根、識故,坐禪耶?為依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法故,坐禪耶?為依欲、色、無色界等三有法故,坐禪耶?為依若內、若外、內外差別法故,坐禪耶?為依若身、若心、若身心名色法故,坐禪耶?如是等法,我已問汝,汝應速答,依[12]何而坐禪乎?」

爾時,尊者舍利弗即答文殊尸利言:「仁者!我今現見諸法樂行,念不忘故而坐禪也。」

文殊尸利菩薩復更問於舍利弗言:「舍利弗!實有諸法可得現見,樂行者念不忘不?」

舍利弗言:「仁者文殊!如是樂行之法,我實不見。仁者文殊!如是樂行之法我雖不見,而佛、世尊曾為聲聞一切諸眾說寂定法,如是法者,我依行之。」

文殊尸利菩薩復問尊者舍利弗言:「何等諸法,如來曾為諸聲聞眾說是寂定,汝依行[13]也?」

舍利弗言:「仁者文殊!有一比丘,依於過去、未來、現在諸法而行,略說乃至依心、意等諸法如行。如彼行法,是佛、世尊為聲聞一切諸眾說是寂定,我依行也。」

文殊尸利童真菩薩復問尊者舍利弗:「汝言『如來曾為聲聞一切諸眾說彼三世乃至心、意,我依行』者,是事不然。何以故?即彼過去現無如來,彼未來世現無如來,現在世[14]無彼如來。若如是者,一切諸法求如來身,皆不可得。汝今云何作如是言『我依過去、未來、現在諸法而行』?唯舍利弗!過去際,未[15]來、現在際,彼不為此、此不為彼,各各別異,不相為作,無有處所,亦無依住、無所住者,無有依處而可得也。復次,舍利弗!若有人言過去、未來、現在於實際中,說有依處、說無依處者,當知彼輩誹謗如來,獲大重罪。所以者何?彼真實際無憶無念,亦無墮落;無有形色,無[16]有相狀而可得者。唯舍利弗!真實際中,過去、未來、現在諸法實不可得,略說乃至心、意等法亦不可得;離於實際外,無一法而可得者。是故,說言名之為空,空故無法,無可顯說。」

爾時尊者舍利弗,即問文殊尸利童真菩薩言:「如來可不住於實際而說法耶?」

文殊尸利菩薩即答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真實際中有何處所,而使如來住於實際說諸法乎?舍利弗!法本自無,云何如來住實際已說於諸法?非但無法,如來亦無。既[17]無,云何而言如來住於真實際已說諸法耶?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不可得;如來亦爾,實不可得;所說法體亦復如是,時中不可得、非時中不可得、時非時中亦不可得。如來復非在說時中、不說時中,可得顯現。所以者何?舍利弗,如來一切言語道斷,無為、無作、無所安置。」

爾時尊者舍利弗復問文殊尸利菩薩言:「文殊尸利!如仁者所說,誰於此處堪為法器?」

文殊尸利菩薩即答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若有人能破壞世諦,亦復不當入於涅槃,彼人於此堪為法器。若復能於過去諸法不證、不說,未來諸法不證、不說,現在諸法不證、不說,彼人於此堪為法器。無煩惱見及清淨見,無有有為、無為見者,彼於此說堪為法器。若無有我、亦無無我,於作行中不取、不捨,彼於此說,堪為法器。如是人者,雖能聽受,亦不於是所說法中,[1]取為決定了義說也。」

爾時,尊者舍利弗復問文殊尸利菩薩言:「若如[2]仁者所說,於是義中云何修行?云何教住?」

文殊尸利菩薩即語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若是義中可有言說,可得問言云何教住?於是義中既無言說、斷諸心行,云何問言云何教住?」

爾時,尊者舍利弗即白文殊尸利菩薩言:「仁者文殊!此義甚深,於是義中,少有證知者,少有受持者。何以故?一切學人諸阿羅漢等,於是地中,猶尚迷沒,況諸凡夫,豈能於是甚深義中能知能了?」

文殊尸利言:「舍利弗!諸阿羅漢於是義中,無有地分,所以阿羅漢無有地分可得住者。以無住故名阿羅漢,無得故名阿羅漢,言語道斷故名阿羅漢。以言語道斷故,所有阿羅漢地分行者,無有證處。以無有證處故,所有阿羅漢地分行者,以無為法得名,以不發故則名無為,無有作者亦無住處。云何名阿羅漢有所得地?諸阿羅漢者,不以名故,名為阿羅漢;不以色故,名為阿羅漢。唯諸凡夫,於名、色中,妄作分別,如是名、色實無分別。諸阿羅漢皆如是,知不生分別,是故諸阿羅漢,不以名不以色,名為阿羅漢。無有凡夫、無有凡夫法,無有阿羅漢,亦無阿羅漢法而可得者。是故阿羅漢不作分別,以無作行故,無有行處,無有作者,即是寂定。不作為有者,不作為無[3]者,不作為非有非無者。若無作、無為是中不可得,彼得遠離一切有,無心、無行可得,說言決定正住沙門果中。」

爾時文殊尸利童真菩薩如是說時,於大眾中有五百比丘從坐而起,於世尊前高聲唱言:「從今已去更不須見文殊身,亦復不須聞其名字,如是方處速應捨離,所有文殊一切住處更莫趣向。所以者何?云何文殊煩惱、解脫一相說耶?」五百比丘一時高聲唱是言已,皆各背面出眾而去。復作是念:「我等云何於佛、世尊自說法中,歡喜樂學修行梵行已,云何今日忽聞如是弊惡法乎?」

爾時尊者舍利弗見是事已,即告文殊尸利童真菩薩言:「文殊尸利!汝說是法,[4]不欲令諸眾生輩決定了知如是法耶?」

文殊尸利菩薩言:「如是,如是。」

尊者舍利弗言:「文殊尸利!汝若如是者,何故此五百比丘從坐而起,毀[A1]訾、誹謗仁者所說,現於佛前高聲唱言『不須見文殊尸[5]利,亦不須聞文殊尸利名,是方亦須捨,所有文殊一切住處皆不須往』,唱是言已出眾而去?」

爾時文殊尸利童真菩薩,即歎尊者舍利弗言:「善哉善哉!汝舍利弗,快能善說彼諸比丘唱告之言。何以故?實無文殊而可得故。若實無文殊[6]不得者,彼亦不可見、不可得聞,如是彼方亦須捨離。所以者何?所有文殊一切住處,是處及文殊皆無所有;無所有者,尚不可親近,亦[7]可須捨。」

爾時文殊尸利菩薩如是說時,五百比丘還來入眾,白文殊尸利言:「如仁者所說,非為我等,云何能知仁者所說?」

爾時文殊尸利菩薩即歎諸比丘言:「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來世尊、諸聲聞眾,於是法中,應如是作,莫須知之;諸比丘於是法中,亦須如是作,莫須知之,亦非不須知。所以者何?如是法者,即是常住亦名法界。若常住、法界者,無憶、無念,無憶、無念者,一切無證、無不證,無不證者,亦非不證、不憶、不念。若如是知者,即名如來真實聲聞弟子,名為最上,得言應供者。」

爾時,文殊尸利童真菩薩說是語時,於彼五百比丘眾中,四百比丘於無漏法中心得解脫,一百比[8]丘更增毀[A2]訾,起誹謗心,於現身中,生陷入於大地獄中。

爾時尊者舍利弗,即白文殊尸利童真菩薩言:「文殊尸利!仁者何故不順眾生而說法也?令是一百比丘退失墮落。」

爾時世尊即告尊者舍利弗言:「汝舍利弗莫作是言。所以者何?舍利弗!是一百比丘,若不聞是甚深法本者,當知彼輩必定墮大地獄中一劫受苦;從地獄出已,然後方得人身、人道。以彼諸比丘輩聞是法本甚深義故——所有惡業重罪,應墮大地獄中一劫受苦——今日入於大叫喚地獄之中一觸受已,即得上生兜率天中受諸天樂。汝舍利弗當知,是諸比丘,聞此法故,速除多罪,暫少輕受。汝舍利弗當知,是一百比丘,於彌勒菩薩下生成道,初會說法聲聞眾中,得阿羅漢果,盡諸有漏,無復煩惱,三明、六通、具八解脫,身心煩惱二餘俱盡。是故舍利弗,寧於是法本修多羅中疑心聽受,不用成就四禪定心及四無量心,亦復不用具足成就四無色定心。何以故?雖復成就如是法者,若不聞是甚深法本,於煩惱中不得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我愍此輩說是法本。」

爾時尊者舍利弗,即白文殊尸利菩薩言:「希有,希有!文殊尸利乃能善說如是法本,為欲教化諸眾生故。」

文殊尸利菩薩言:「舍利弗!真實際者不增不減,法界不增不減,眾生界者亦無增減。所以者何?如是等法,但有言說無可得者,彼不為此、此不為彼,即自無自,有何依處。是故舍利弗,菩提者即是解脫也。何以故?所有法智無異處故,非作、非不作。若如是知,名為已入涅槃者。」

爾時世尊即告尊者舍利弗言:「舍利弗!如是如是,如文殊尸利菩薩所說。真實際中無增無減,法界眾生界亦無增減,不受煩惱、不受解脫。」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為欲重明真實義故,復以妙偈而說頌曰:

「過現未來法, 唯語無真實,
彼若於實處, 一相無差別。
若無相分別, 是即有真相,
無相無分別, 分別亦無相。
若不作分別, 不了別涅槃,
是二皆魔事, 智者應當知。
陰、界、諸入中, 我雖名字說,
無生名字者, 彼二還一相。
起心正分別, 彼即成邪念,
妙智無分別, 以有空行故。
分別有思量, 無分別無思,
了別即是相, 不了得涅槃。
若能如是知, 名為大智者,
是故盡[1]智者, 得智無分別。
智能說於智, 智說還自空,
是中能忍者, 是名為大智。
假使滿三千, 七寶持用施,
忍信是法者, 其福為最上。
假使億劫中, 施、戒、忍、精進,
通、辯成就福, 不比持是經。
若持是經者, 至真等即說,
是經功德力, 彼悉當成佛。」
爾時,世尊說是法本修多羅偈時,一萬雜類眾生遠塵離垢,得清淨法眼;五百比丘於無漏法中心得解脫;八萬欲界天子未發心者,皆得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世尊爾時即授彼記:「皆於星宿劫中,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同一號名曰法開華如來、至真、等正覺。」

佛說是經已,文殊尸利童子、尊者舍利弗等,五百比丘、天龍八部、諸鬼神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佛說文殊尸利[3]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 2024-03-15 16:17:30

佛說大乘善見變化文殊師利問法經

[4]西天中印度,惹爛馱囉國[5]密林寺,三藏明教大師,賜紫[6]沙門臣天息災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世尊,在王舍城鷲峯山中,與大比丘眾,并大菩薩文殊師利等大眾圍遶。爾時,佛告文殊師利童子言:「佛子!我今為諸眾生於四聖諦心生顛倒,恒處輪迴不能免離,說此真實四聖諦法。」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如來、應、正等覺!云何因緣而諸眾生不能遠離如是虛妄輪迴之中,不覺不知?」

佛言:「文殊師利!我見眾生受如是虛妄輪迴,何以故?善男子!皆因無始已來妄生計執,分別彼我。文殊師利!以是因緣,受此愚癡業報,虛妄輪迴。何以故?是諸愚癡眾生,不聞、不知最上一切寂靜法故,不自思惟警悟三業,恣身、口、意造眾煩惱——我貪、我瞋、我癡等。我今於彼如來法中,得此出家,受清淨戒,修持淨行,遠離輪迴,得[7]涅盤道,解脫苦輪。

「復自思惟,此煩惱性即善法故,即有漏法故,即無漏法故,即輪迴法故,即世間、即出世間,即智、即蠲除法,即決定法,即觀法圓滿智,即觀苦、集、滅決定道,乃至決定法界故。

「又復思惟,一切行虛假故,一切行苦惱故,一切行即無相故。我若得此,即能遠離一切虛假,得隨意生。若觀我見,不離道諦,即得彼法,所作隨意。復於彼法,憶念無惑,於一切法,心無差別,能如是知,即得遠離不信、[A1]疑惑、毀謗,讚歎得此,解脫一切我苦。我於是時,無有少分而難作者。若阿羅漢能知此我,彼臨命終時,自見所生棄捨本心,得佛菩提,隨意所樂自在而往,即得至於無為界,故彼得此苦智、法智。若了知我集一切法,生不信心,疑惑、誹謗、種種怖畏。若不信此法,盡此集故,彼作是思惟,決定滅諦。

「彼復思惟,此法應如是作,得滅諦故。是法若作,此決定滅,作是決定。彼意心生疑惑,命終之後墮大地獄中。云何名如實思惟?生一切法故。」

爾時文殊師利童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見四聖諦心?」

佛告文殊師利:「[1]若見一切法即不生故,即見苦諦;若見出生一切法消除故,即是集諦;若見最上涅盤一切寂靜法相,即是滅諦;若見究竟一切法性即是道諦。文殊師利!若彼見此四聖諦非實、非虛,是善法、是不善法,是有漏、是無漏,是世間、是出世間,是有為智、是無為智,是無變異法,是觀苦、集了別智法,即決定滅諦,乃至決定法界道諦,不可改變。何故一切愚迷眾生耽著欲樂,於此實相法中而生迷惑?彼諸眾生,於寂滅法,不諦思惟,乃至一切法寂靜自性,不得現前。不知此法非取、非捨、非離取捨,在彼貪界,顯現涅盤,瞋界、癡界乃至輪迴界,悉能現彼涅盤寂靜界故。若於一切法,能現如是自性平等,當得一切法中自在無礙,云何不知彼真實法?若於不生、不滅法,心同虛空,即佛平等不可得故,法平等不可得故,僧平等不可得故,乃至涅盤寂靜平等亦不可得故。如是於一切未曾有法,不生疑惑,即得離疑。不生、不出,至一切最勝涅盤寂靜界故。文殊師利!如是真諦一切法不可見,是故須菩提而不往詣禮如來足。如須菩提尚得無我,況復如來云何而見?勿作是解。文殊師利!如是一切不生法中有所見故,即非見四聖諦。」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白佛言:「世尊!云何見四念處?」

佛告文殊師利:「彼須菩提,當得觀身不淨,見身念處;觀受是苦,見受念處;觀心無常,見心念處;觀法無我,見法念處。」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實相云何而說?復云何見真實四念處?」

佛告文殊師利:「止,此真實諦如來所說,難解難知。」

文殊師利言:「唯願說之,廣演分別,彼真實四念處故」

佛言:「文殊師利!汝若見等虛空身,即見此身中身念處。又,文殊師利!若於受中內、外、中間有所得故,即[A2]非見受念處。又,文殊師利!若見此心智有方圓、大小,即[A3]非見此心中心念處。又,文殊師利!若於善、不善,有漏、無漏,乃至煩惱世出世間法中有所得故,即非見此法中法念處。文殊師利!此真實四念處應如是解。」

文殊師利白世尊言:「云何見四正勤?」

佛告文殊師利:「若觀十二緣生,究竟空寂乃至無性,一切法彼不可得,當起精進心,稱法滅除所生不善一切業故;為未生不善法,令不起故;未生善法,起精進心令出生故;所生善法,令得久住,不廢忘故,當起圓滿精進心故。如一切法離取、離捨、非離取捨,若得如是正憶念故,彼不復起心,即得此三摩地行。彼云何思惟?得神足故。云何住平等一切法?文殊師利!應當如是見四正勤。」

文殊師利又復白言:「世尊!云何見五根?」

佛言:「文殊師利!若見究竟一切法不生,即解信根。何以故?文殊師利!此究竟不生信根,於一切法中,心不可得故,本離此名。又,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離憶念故,無有趣求,不住方所,是為精進根。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離現前明了故,遠離差別,心不起故,是為念根。又,文殊師利!若於諸法,能離生滅、能覺所覺、性空性非空性故,是為定根。文殊師利!若性孰有孰無,一切法中不可得故,是為慧根。文殊師利!應如是解,了知五根故。」

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見五力?」

佛言:「文殊師利!若能見此離性、離相一切廣大心法,是為信力。文殊師利!若於菩提進求功德,能離取捨,非離取捨,是為進力。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離諸憶念,無有計執,是為念力。文殊師利!若至一切法無相故,是為定力。文殊師利!若能遠離一切所見,乃至涅盤,是為慧力。文殊師利!應如是解,了知五力故。」

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見七覺分?」

佛言:「文殊師利!若見一切無自性法,不憶念故,是為念覺分。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心不可測度,說善、不善及得受記,是為擇法覺分。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能離取捨、非離取捨,又於諸法捨離思慮,是為精進覺分。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不生愛著,解一切法即無生故,是為喜覺分。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心生信樂,解一切法不可得故,是為輕安覺分。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心無掉舉,是為定覺分。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無住、無著、不可覺知,於一切法不生貪著,若得此捨,是為捨覺分。文殊師利!七菩提分,應如是解而能了知。」

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見八正道?」

佛告文殊師利:「若不見正,乃至不見一切無性,法無二相,心無罣礙,是為正見。文殊師利!若見一切法,離諸罣礙、非離罣礙,心無所著,是為正思惟。文殊師利!若見一切法,無有邊際,稱無邊際,平等善說,是為正語。文殊師利!若見一切法,無有動作,離悲[1]慜心,本不生故,是為正業。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無喜、無瞋,諸法不生,是為正命。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無有起滅、無有力用,是為正精進。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念念不生、無有知覺,離諸思惟,是為正念。文殊師利!若於一切法,自性、非性而能遠離,無有所著,是為正定。文殊師利!此八正道,應如是解即能了知。」

「文殊師利!若有見如是四聖諦心,即得見於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真實心故,是求彼岸,至實際地,得大安樂,悉捨重擔,遠塵離垢,觀身無相至無生忍。阿羅漢、沙門、婆羅門,至淨彼岸名曰多聞,是真佛子,是能仁子;能敵冤家,棄擲煩惱,得大堅固,無老、無怖,無有疑惑亦無戲論,無彼無此,名此比丘為聖法幢。文殊師利!若得如是法忍,得大善利,應得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而為供養。文殊師利!是故得一切國土無空過者,悉受清淨飲食供養,為離輪迴、得涅盤岸,脫諸苦輪,乃至一切正遍知正等菩提,起此心法所求皆得。」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三萬二千天子皆得此法,彼諸天眾於如來、世尊、應、正等覺,并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散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而以供養,作如是言:「彼等於如來佛法中,當得出家受清淨戒。若說此法,一心聽受,得菩提道。」復有八千一百比丘眾,心得漏盡無生解脫;復有四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2]于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魔王宮殿、山林曠野、大地,六種[3]振動,於虛空中雨眾天花,讚言:「善哉,善哉!善說此法,甚為希有!」出是音聲,十方普聞。

佛說此經已,文殊師利法王子及大菩薩、諸比丘眾,一切世間諸天、人民、阿修羅、乾[4]達婆等,聞佛所說,各各歡喜,禮佛而退。

佛[5]說文殊師利問法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 2024-03-15 16:22:36

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6]西天[7]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8]臣法賢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普遍殿內,坐寶師子之座,與大苾芻眾萬二千五百人俱,復有菩薩摩訶薩,及百千緣熟所度之眾。

爾時妙吉祥菩薩摩訶薩,承佛威神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頂禮而白佛言:「世尊!有大福德,云何挍量?如是大福,有無量俱胝那由他百千之數,緣熟所度之眾意願欲滿,云何如來為彼法螺?」

爾時世尊聞是語已,告妙吉祥菩薩言:「妙吉祥!不可思議行,大智慧、大慈大悲,是大福德。如是大福,令一切聲聞、緣覺,發大方便精進、持戒願行,成就得最上三摩地,觀想一切緣熟所度之眾,即是如來法螺。」

佛告妙吉祥菩薩:「所有南閻浮提一切眾生,持十善法所獲福德,如是挍量:於彼福德積成百倍,是即一金輪王福德。而彼輪王,統四大洲,七寶具足,所謂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玉女寶、[9]主藏寶、主兵寶,復有千子,勇猛威德,色相端嚴,能破他軍。妙吉祥!彼金輪王有如是大威力。

「復次,妙吉祥菩薩!四大洲界,所有一切眾生,如是一一眾生,各等一金輪王福德。於彼眾生所有福德,如是挍量乃至千倍,是即一帝釋天主福德;如是帝釋,有大威神福德之力。

「復次,妙吉祥菩薩!四大洲界所有一切眾生,如是一一眾生,各等一帝釋福德,於彼眾生所有福德,如是挍量百千倍數,是即一大力那羅延天福德;如是那羅延天,有大威神福德力故。

「復次,妙吉祥菩薩!四大洲界所有一切眾生,如是一一眾生,各等一大力那羅延天福[1]德,於彼眾生所有福德,如是挍量無數百千倍,是即一欲界他化自在天魔王福德;如是魔王宿種善根,生彼欲天,有大威力,而能調伏諸天人故。

「復次,妙吉祥菩薩!四大洲界所有一切眾生,如是一一眾生,各等一魔王福德,於彼眾生所有福德,如是挍量無[2]數百千倍,是即一二千世界梵天福德;而彼梵天,於二千世界行慈悲化故。

「復次,妙吉祥菩薩!於二千世界所有眾生,如是一一眾生,各等一二千世界梵天福德,於彼所有福德,如是挍量無數百千倍,是即一[3]三千大千世界主大自在天及梵天福德;彼大自在天及梵王,於三千大千世界行慈悲化故。」

佛告妙吉祥菩薩:「汝應見此劫壞之時,大火所燒,經一[4]中劫。爾時,大自在天及梵天王,降澍大雨,其水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上至梵天。而此大水,即是大自在天及梵王威力所作,如是大自在天及彼梵王,種大善根,得生彼天,具智慧有大威力。

「復次,妙吉祥菩薩!所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如是一一眾生,各等一三千大千世界大自在天及梵王福德,於彼眾生所有福德,如是挍量無數百千俱胝倍,是即一大精進緣覺福德。妙吉祥!勿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皆如大梵王福德,等彼緣覺而以為多。假使十方佛剎,一切眾生所有福德,等一精進緣覺猶未為多。

「復次,妙吉祥菩薩!於彼十方佛剎,一切眾生所有福德,如是一一眾生,各等緣覺福德,於彼眾生所有福德,如是挍量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倍,是即一初發心菩薩福德。妙吉祥!勿謂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倍一切眾生福德,等一初發心菩薩福德,而以為多。假使十方盡虛空界,所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一切眾生所有福德,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倍,等一初發心菩薩,亦未為多。

「復次,妙吉祥菩薩!如是盡虛空界一切眾生,各等初發心菩薩福德,如是挍量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倍,是即如來一毛孔量福德。諸佛如來身中毛[5]孔,各各復有九十九千細妙毛孔。妙吉祥!如是佛身一切毛孔所有福德,而以挍量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倍,是即如來身分之中一種好福德。如是佛身八十種好,各各具足如前[6]福德。

「復次,妙吉祥菩薩!如來八十種好所有福德,而以挍量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倍,是即如來手足之下相文福德之量。如是各各相文,皆有八十種好,顯現手足之下。」

頌曰:

「傘蓋幢吉祥, 鬘鉤冠寶杖,
寶瓶象馬虎, 金翅摩竭魚,
龜魚及孔雀, 迦陵頻伽鳥,
命命佐沙鳥, 拶俱囉鴛鴦,
鸚鵡鵝鳩麥, 大藥提努牛,
[7]羖羊龍牛王, 寶山吉祥果,
播那波鹿王, 摩尼寶利劍,
金剛杵弓旗, 三叉犁鉞斧,
擣杵箭𦊰索, 虞拏與彌伽,
梵天帝釋主, 持國天水天,
廣目多聞天, 大仙吉祥日,
火天月風天, 蓮花萬字相,
莎悉帝迦好, 訥哩嚩賢座,
鏡拂憍尸迦, 童子童女天,
鼓螺[8]蜜哩誐, 手釧及鈴鐸,
耳環與指環, 軍拏羅羅多,
妙花王樹王, 眾中釋師子,
如是等八十, 一一俱名好,
出現手足下。」
佛告妙吉祥菩薩:「所有如是八十種好一切福德,如是挍量無數百千俱胝那由他倍,是即如來身分之中一大丈夫相福德。如是佛身三十二大丈夫相,一一各有如前福德,於佛身中分明出現。」

頌曰:

「烏瑟膩沙相, 螺髻髮紺青,
滋潤而右旋, 額廣而平正,
眉間白毫光, 皮膚妙柔軟,
目廣青蓮葉, 齒密而齊整,
四十悉具足, 四牙俱鋒利,
白類如珂雪, 腮臉并胸臆,
上半如師子, 舌相而廣長,
身形妙圓滿, 如尼拘陀樹,
身毛順右旋, 臍輪淨深隱,
雙股俱平正, 兩腨如鹿王,
二足下平滿, 手足俱柔軟,
十指而纖長, 俱有網鞔相,
行步而直進, 舌常得上味,
善相屬著身, 七處皆平滿,
足下而平正, 常現千輻輪,
如是大丈夫, 三十二種相。」
佛告妙吉祥菩薩:「如是三十二大丈夫相,於此三十二相所有福德,而以挍量阿僧祇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等等、不可說不可說倍數,為緣熟度眾所願圓滿福德,是故如來說因緣成熟所度之眾而為法螺。」

佛告妙吉祥菩薩:「所有如來妙法螺音,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一切眾生,悉得普聞。妙吉祥菩薩!非唯螺音如是,如來身光亦能照曜無量無邊阿僧祇世界,令諸有情得見佛身,如是不可思議。」

佛告妙吉祥菩薩:「大智慧、大慈悲是大福德,一切聲聞、緣覺善解願力行,大方便,清淨持戒,得最上三摩地。

「復次,妙吉祥菩薩!佛身無為離諸相故,一切聲聞、緣覺及諸菩薩不能見故。如來所化色身有二種義故,一者酬於因中度生願故,二者所度有情今緣熟故,是以如來化現色身。所現之身清淨微妙,令諸眾生親近供養得大利益。

「復次,妙吉祥菩薩!佛身最上故,相好最上;相好最上故,光明最上;光明最上故,梵音最上;梵音最上故,說法最上;說法最上故,佛行最[1]上。[2]是故如來所現色身,令彼有情得大利益。

「復次,妙吉祥菩薩!如來身中具攝一切諸相;隨諸眾生根、欲、性等利鈍不同,所現色身各各有異,令諸眾生各得親近,樂聞妙法,皆得度脫,乃至行住之時常得見佛。」

佛告妙吉祥菩薩:「如來具足應供、正等正覺,出現世間,慈愍有情,利益安樂無量人天諸眾生故。」

爾時妙吉祥菩薩摩訶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頂禮世尊而白佛言:「我今快得善利。如是世尊,三界無著,最尊、最勝,利益一切眾生。佛觀一切世法,不動如須彌,無著[3]如虛空,不可思、不可議,非見、非不見。」

爾時世尊說此經已,妙吉祥菩薩摩訶薩,及諸苾芻并諸菩薩摩訶薩,一切天、人、阿蘇囉、[4]巘達哩嚩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妙吉祥菩薩所問大乘法螺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維摩詰經上 - 2024-03-15 16:31:11

佛說維摩詰經卷上[2](維摩詰所說不思議法門之稱一名佛法普入道門三昧經)

吳月[3]氏優婆塞支謙[4]譯

佛國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遊於維耶離奈氏樹園,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八千。菩薩三萬二千,皆神通菩薩,一切大聖能隨俗化,佛所[5]住者皆已得[*]住,為法城塹護持正法,為師子吼十方聞聲,眾人不請[6]祐而安之,興隆[7]三寶能使不絕,皆已降棄魔行[8]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皆度死地,脫無罣礙,不失辯才。其念及定、總持,諸寶悉成;其所布施、調意、自損、戒、忍、精進、一心、智慧,善權已下。得無所著、不起法忍,阿惟越致法輪已轉。隨眾人相為現慧德,在諸眾為正導,以無畏而不動,[9]已成福祐慧之分部,[*]已得相好能自嚴飾,色像第一;捨世間財,志行高妙,名稱普至,有金剛志,得佛聖性;以法感人,為雨甘露,曉眾言音,所說如流,其聲清淨,入微妙法;見生死本,眾[10]厄已斷,度諸恐畏,為師子吼,不以多言,其講說法,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以道寶之智,導為大師,以知足之行,現遠佛聲及法功德,博入諸道順化眾生,說無[11]比正佛之智慧;以十力、無畏、佛十八法,往度惡道諸墮塹者;其生五道,為大醫王,以慧以善,救[12]眾生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善事皆悉得,無量佛國皆嚴淨,無量佛慧皆修學,明智之講皆聽聞,明者之迹皆履行,慧之德本隨次興,深法之要皆已入,三昧無量能悉[13]成,佛力無畏,一切具足。

其名曰:正觀菩薩,見正邪菩薩,定化王菩薩,法自在菩薩,法造菩薩,光造菩薩,光淨菩薩,大淨菩薩,辯積菩薩,寶積菩薩,寶掌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常笑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14]正願至菩薩,虛空藏菩薩,寶甚持菩薩,寶首菩薩,寶池菩薩,寶水菩薩,水光菩薩,捨無業菩薩,智積菩薩,燈王菩薩,制魔菩薩,造化菩薩,明施菩薩,上審菩薩,相積嚴菩薩,師子雷音菩薩,石磨王菩薩,眾香[15]手菩薩,眾[*]手菩薩,常應菩薩,不置遠菩薩,善意諫菩薩,蓮華淨菩薩,大勢至菩薩,闚音菩薩,梵水菩薩,[16]𤁷水菩薩,寶幢菩薩,勝邪菩薩,嚴土菩薩,金[17]結菩薩,珠[18]結菩薩,慈氏菩薩,濡首菩薩,其三萬二千菩薩,皆如此上首者也。

復有萬婆羅門,皆如編髮等,從四方境界來詣佛所而聽法。一切諸天各與其眾,俱來會聚此。彼天帝萬二千釋從四方來,與他大尊神妙之天,及諸龍神、揵沓[19]和、阿須[20]倫、迦留羅、甄陀羅,摩[21]睺勒等,并其眾皆來會。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并其[22]眾會坐。彼時,佛與若干百千之眾,眷屬圍遶,而為說經。其從須彌方外來者,四面雲集,一切眾會皆坐自然師子之座。

於是維耶離國有長者子,名羅隣那竭[A1]([23]漢言曰寶事)與五百長者子俱,皆有決於無上正真之道,持七寶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以其寶蓋,共覆佛上。佛之威神,令一寶蓋,覆此三千大千佛國。於是世界諸來大眾,皆見寶蓋覆此三千世界,諸[24]須彌目隣、大目隣山、雪山、寶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悉現於寶蓋中。此三千世界,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寶蓋中。十方諸佛佛國嚴淨,及十方佛在所說法,皆現於寶蓋中,悉遙見聞。一切魔眾得未曾有,禮佛而立。國界若干,莫不[25]目見。

童子寶事,即於佛前以偈讚曰:

「清淨金華眼明好, 淨教滅意度無極,
淨除欲疑稱無量, 願禮沙門寂然迹。
既見大聖三界將, 現我佛國特清明,
說最法言決眾疑, 虛空神天得聞聽。
經道講授諸法王, 以法布施解說人,
法鼓[26]導善現上義, 稽首法王此極尊。
說名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非我不造彼不知, 如佛清淨無惡形。
始在佛樹力降魔, 得甘露滅覺道成,
以無心意而現行, 一切異學[27]伏其名。
三轉法輪於大千, 受者修正質行清,
天人得見從解法, 為現三寶於世間。
佛所說法開化人, 終[*]已無求常寂然,
上智愍度老死畏, 當禮法海德無邊。
供養事者如須彌, 無[28]誡與誡等以慈,
所演如空念普行, 孰聞佛名不敬承?
今奉能仁此慈蓋, 於中現我三千世,
諸天龍神所居宮, [29]犍沓和等及閱叉。
以知世間諸所有, 十力哀現[1]是變化,
眾覩希有皆歎佛, 稽首極尊大智現。」
童子寶事說此偈讚佛已,以恭肅敬意,長跪叉手,白佛言:「此五百童子,皆有決於無上正真之道,願聞得佛國土清淨。[2]佛惟解說如來佛國清淨之行。」

於是佛告寶事曰:「童子!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解說如來菩薩佛國清淨。」於是寶事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言:「童子!蚑行喘息人物之土,則是菩薩佛國。所以者何?菩薩欲教化眾生,是故攝取佛國;欲使佛國人民盡奉法律,故取佛國;欲使佛國人民入佛上智,故取佛國;欲使佛國人民見聖典之事而以發意,故取佛國。所以者何?欲導利一切人民,令生佛國。譬如有人欲[3]度空中造立宮室,終不能成。如是,童子!菩薩欲度人民,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童子!當知菩薩以無求於國故,於佛國得道,以不言我教[4]照人民,生于佛土;菩薩以善性於國故,於佛國得道,能成眾善,為人重任,生于佛土;菩薩弘其道意故,於佛國得道,恒以大乘正立人民,得有佛土;菩薩布施為國故,於佛國得道,一切布施施諸人民,生于佛土;菩薩持戒為國故,於佛國得道,周滿所願,以十善行合聚人民,生于佛土;菩薩忍辱為國故,於佛國得道,有三十二相而自嚴飾,以其忍行調正人民,生于佛土;菩薩精進為國故,於佛國得道,以諸德本善修勤力合聚人民,生于佛土;菩薩禪思為國故,於佛國得道,[*]已知所念正安人民,生于佛土;菩薩智慧為國故,於佛國得道,能以正導成就人民,生于佛土;菩薩行四等心為國故,於佛國得道,慈悲喜護,護諸人民,生于佛土;菩薩行四恩為國故,於佛國得道,惠施仁愛利人等利,一切救濟合聚人民生,[5]於佛土;菩薩行善權方便故,於佛國得道,一切行權攝人為善,生于佛土;菩薩行三十七道品之法故,於佛國得道,以根、力、覺、意勉進人民,生于佛土;菩薩分流法化故,於佛國得道,一切示現賢善之行,得見佛土;菩薩說除八難故,於佛國得道,一切為斷惡道眾難而有佛土;菩薩自[6]覺不譏彼受故,於佛國得道,斷諸邪受而有佛土;菩薩淨修十善之行故,於佛國得道,而不離偶大財梵行,誠諦之語,免于惡道,言以柔軟,不別眷屬,恒與善俱,無有[7]嫉慢,除忿怒意,以正見誨人,生于佛土。如是,童子!菩薩[8]以應此行,便有名譽;已有名譽,便生善處;已生善處,便受其福;已受其福,便能分德;已能分德,便行善權;已行善權,則佛國淨;已佛國淨,則人物淨;已人物淨,則有淨智;已有淨智,則有淨教;已有淨教,則受清淨。如是,童子!菩薩欲使佛國清淨,當以淨意作如應行。所以者何?菩薩以意淨故,得佛國淨。」

賢者舍利弗,承佛威神,心念是語:「以意淨故得佛國淨,我世尊本為菩[9]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國不淨若此?」

佛知其意,即報言:「云何,舍利弗!我日月淨,不見色者,豈日月過[10]耶?」

對曰:「不也。非日月過。」

佛言:「此,舍利弗!咎在眾人無有智慧,不見如來佛國嚴淨,非如來咎。此,舍利弗!我佛國淨,汝又未見。」

編髮梵志謂舍利弗言:「惟,賢者!莫呼是佛國以為不淨。我見釋迦文佛國嚴淨,譬如彼清[11]明天宮。」

舍利弗言:「我見此中亦有雜糅,其大陸地則有黑山石沙穢惡充滿。」

編髮答曰:「賢者以聞雜惡之意、不[12]猗淨慧視佛國耳。當如菩薩等意清淨,倚佛智慧,是以見佛國皆清淨。」

於是佛即以足指[A2]按地,此三千大千世界皆為震動,若干百千珍寶積嚴,處處校飾,譬如眾寶羅列淨好,如來境界無量嚴淨於是悉現。一切魔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13]此佛國嚴淨?」

對曰:「唯然。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好淨悉現。」

「然,舍利弗!我佛國如是,為當度不肖人故,如來隨此多怒害者現佛國異。譬如諸天同金鉢食,其福多者,舉手自淨。如是,舍利弗!若人意清淨者,便自見諸佛佛國清淨。」

當佛現此佛土嚴淨之時,八萬四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長者子寶事并五百童子皆得柔順法忍。佛現神足,於是國土莫不欣然,各得其所。弟子行者,天與人三萬二[14]千,遠塵離垢,諸法法眼生;其八千人[15]漏盡意解。

[16]維摩詰所說經善權品第二

是時,維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曰維摩詰[17](漢言無垢稱),在先佛[18]已造行修善,本得法忍,已得辯才,神通[19]不戲,得無所畏,降魔勞怨,深入微妙,出於智度無極,善權方便,博入諸道,令得所願。人根名[20]德,生而具足,造成大道,所作事勝,佛聖善行,皆[21]已得立,覺意如海,而皆已入。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居維耶離,矜行權道。資財無量,救攝貧民;以善方便,攝諸惡戒;以忍調行,攝諸恚怒;白衣精進,攝懈怠者;禪定正受,攝迷惑意;得智慧律,攝諸邪智。雖為白衣,奉持沙門至賢之行;居家為行,不止無色;有妻子婦,自隨所樂常修梵行;雖有家屬,常如閑居;現[1]視嚴身,被服飲食,內常如禪。若在博[A3]弈戲樂,輒以度人;受諸異道,導以佛教不離聖典;因諸世間俗教善語,以法樂而樂之。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所[2]有耆舊,能[3]喜世間一切治生諧[4]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普持法律;入于王藏,諸講法眾;輒身往視,不樂小道;諸好學者,輒身往勸,誘開童蒙;入諸婬種,除其欲怒;入諸酒會,能立其志。入長者種,正長者意,能使樂法;入居士種,正居士意,能除其貪;入君子種,正君子意,能使忍和;入梵志種,正梵志意,使行高遠;入人臣中,正群臣意,為作端首使入正道;入帝王子,能正其意,以孝寬仁率化薄俗;入貴人中,能為雅樂,化正宮女;入庶人中,軟意愍傷,為興福力;入帝釋中,正帝釋意,為自在者,示現無常;入梵天中,正梵天意,能現[5]梵殊勝之慧;入四天王,正天王意,能使擁護一切天下。

如是,長者維摩詰不可稱[6]說善權方便無所不入,其以權道,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群臣、太子并餘眾輩,從而問疾者無數千人。其往者,維摩詰輒為說是四大身為死亡法,言:「諸仁者!是身無常,為無強,為無力,為無堅,為苦,為老,為病,為多痛畏。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澡浴強忍;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野馬,渴愛疲勞;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轉受報應;是身如夢,其現恍[7]惚;是身如影,行照而現;是身如響,因緣變失;是身如霧,意無靜[8]相;是身如電,為分散法;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非身,為如火;是身非命,為如風;是身非[9]人,為如水;是身非有,四大為家;是身為空,無我無性無命無人;是身無我,我者轉離;是身如束薪,筋纏[10]如立;是身非真,但巧風合;是身為荒,不淨腐積;是身為虛偽,[11]而復速朽,為磨滅法;是身為災,一增百病;是身老為怨,以老苦[12]極;是身為窮道,為要當死。諸仁者!此可患厭,當發清淨不婬之行,如佛法身,吾等當學。佛法身者,從福祐生,佛身者,從智生,從戒品、定品、慧品、解品、度知見品生,從慈悲喜護生,從布施調意自損生,從忍辱仁愛柔和生,從強行精進功德生,從禪解定意正受生,從智度無極聞德生,從善權方便智謀生,從一切諸度無極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神通生,從止觀生,從十力生,從四無所畏生,從佛十八法生,從斷一切惡法生,從一切善法合會生,從諦生,從誠[13]生,不可計清淨行為成如來身。如是,仁者!當自勗勉,欲除一切病者,當發行大道。」如是,維摩詰為諸問疾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

[*]維摩詰所說經弟子品第三

於是,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于床,念佛在心。」佛亦悅可是長者,便告賢者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舍利弗白佛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常宴坐他樹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賢者!坐當如[14]法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於內意有所[*]住,亦不於外作二觀,是為宴坐;立於禪[15]以滅意現諸身,是為宴坐;於六十二見而不動,於三十七品[16]而觀行;於生死勞垢而不造,在禪行如泥洹。若賢者如是坐,如是立,是為明曉如來坐法。』時我,世尊!聞是法,默[17]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賢者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目犍連白佛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諸少年居士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賢者!莫為居家白衣說法如賢者所說。欲說法者,當為如法。如法者,離人垢,以不我[18]為離染塵,不有命為離生死,不處人為本末,斷如滅相,不以婬為無罣礙,至不老為諸作斷,以隨食為離諸損,而一切救如空,等為無適莫,以無吾為除吾[19]作,以無識心為離識心,以無倫為無有比,以因緣相為入無等,以法情正學正諸情,以如事入應無所入。[20]憶識信而皆為立,終始不動,不動則六無[*]猗,不望於眾人,當來無[*]住,空為正止,無相為惟行,無願為離淵,不自舉不自容,為離起分而無家,眼耳鼻口身心已過無所住,亦不無心[*]住,[21]已得無[22]知為離眾行法。賢者!為[23]如此,何說為說法?法說者為等句,聞者當等聞。說不如等句[1]者,彼為非說,為非聞,為[2]未。譬[3]若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以為說法。隨人本德所應,當善見為現智,以大悲不癡[4]妄為成大乘,於佛有反復,內性清淨,不斷三寶,樂以是說法說。』[5]說是[6]語時,世尊!八[7]百居士發無上正真道意。我無此辯,是[8]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賢者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迦葉白佛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貧聚而行乞,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如賢者,有大哀,捨大姓,從貧乞。當知,[9]已等法施普施於所行,[*]已能不食哀故從乞。如不以言若[*]住空聚,所入聚中,欲度男女,所入城邑,知其種姓,輒詣劣家所行乞,於諸法無所受。若見色如盲等,所聞聲如響等,所嗅香如風等,所食味不以識得,細滑無更樂,於識法如幻。如今,耆年!已過八邪,八解正受,以正定越邪定。以是所乞敬一切人,亦以奉敬諸佛賢聖,然後自食。如[10]是食者,為非眾勞亦非無勞,不有定意亦無所立,不在生死不[A4]住滅度。如賢者食所乞與者,為非無福,亦非大福,為非耗減,亦非長益,是為正依佛道,不依弟子之道。賢者!如是,為不以癡妄食國中施。』時我,世尊!聞其說是,至未曾有,一切菩薩當為作禮。斯有家名,乃以此辯勸發道意。吾從是來,希復立人為弟子緣一覺行,每事勸人學無上正真[11]之道,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長老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須菩提白佛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欲乞食,[12]時維摩詰取我鉢盛滿飯,謂我言:『設使,賢者!於食等者,諸法得等;諸法等者,得眾施等。如是行乞,為可取彼。若賢者,不絕婬怒癡,亦不與俱一切常,若不知[A5]己身,已得一行,為非不明,非趣有愛,非得明度,亦非極罪,正解已解。不解不縛,不四諦見非不見諦,不得道,不凡人,不凡法語,不為真非不真,一切無法行離法之想。不見佛,不聞法,是亦有師不蘭迦葉、摩訶離瞿耶婁、阿夷[13]耑基耶今離、波休迦旃、先比盧[14]特、尼犍子等。又,賢者!彼師說[*]猗為道,從是師者,為[*]住諸見,為墮邊際,不及佛處,為歸八難,為在眾勞,不信之垢,不得離生死之道;然其於眾人,亦為他人想。若賢者,為他人想如彼者,則非祐除也。其施賢者,為[15]還眾魔共一手,作眾勞[16]侶。於一切人[17]若影想者,其[*]住如謗諸佛,毀諸經,不依眾[18]經不得滅度矣。當以如是,行取乞耶?』時我,世尊!得此惘然,不識是何言?當何說?便置鉢出其舍。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鉢勿懼。云何賢者,如來以想而言說乎?何為以懼?』我言:『不也。』維摩詰言:『想為幻而自然,賢者不曰一切法一切人皆自然乎?至於智者,不以[19]明著,故無所懼。悉捨文字,於字為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當其,世尊!說是語時,二百天人得法眼淨,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A6]邠耨文陀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A7]邠耨白佛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在他方大樹下,為[20]阿夷行比丘說死畏之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欲何置此人,何以教此比丘?無乃反戾此摩尼之心,是[*]已為下正行。又不當以不視人根而說其意也。當取使無瘡,莫便內坏於竈,在大生死,可使入迹,莫專[21]導以自守[22]之。又此,賢者!諸比丘在大道[*]已有決,如何忘其道意,而發起以弟子行乎?』是時,維摩詰即如其像三昧正受,念是比丘宿命,已於五百佛立德本,在無上正真道已分布,因其道意而為解說。即時,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已為說如是法,皆得不退轉。自從是來,我念:『弟子未觀察人者,不可為說法。所以者何?不能常定意根,原知[23]本德,如佛世尊。』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長老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迦旃延白佛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兩比丘粗現軌迹,已便入室,吾於後為其說經中要言:無常之義、苦義、空義、非身之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24]惟!迦旃延!無以待行有起之義為說法也。若,賢者!都不生不[25]增生,不起不滅,是為無常義;五陰空無所起,以知是是苦義;於我不我而不二,是非身義;不然不滅,為都滅[26]終始滅,是為空義。』彼說是時,其比丘本漏意解,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長老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阿那律白佛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他處經行,見有梵天名淨復淨,與千梵俱來詣我,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我答言:『仁者!吾[27]於是三千大千佛國,如於掌中觀寶冠耳。』時維摩詰來謂我言:『云何,賢者!眼為受身相耶?無受相[*]耶?假使有受身相,則與外五通等;若無受相,無受相者,無計數則不有見。』我時默然。彼諸梵聞其言,至未[1]曾有,即為作禮而問言:『世孰復有天眼?』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常在三昧,禪志不戲,悉見諸佛國,不自稱說。』於是,眾中五百梵,具足發無上正真道意已,皆忽然不現,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長老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優波離白佛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兩比丘未踐迹,以為恥,將詣如來,過問我言:『吾,賢者!未踐迹誠以為恥,欲往見佛,願賢者解其意。』吾則為之現說法語。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莫釋以所誨而詭其行也。又,賢者!未踐迹者,不內住不外計,亦不從兩間得。所以者何?此本為如來意,欲為勞人執[2]勞,惡意[*]已解。意得依者,亦不內不外不從兩間得。如其意然,未迹亦然,諸法亦然,轉者亦然。如,優波離!意之淨,以意淨意為解,寧可復污復使淨耶?』我言:『不也。』維摩詰言:『如性淨與未迹,一切諸法一切人意從思有垢,以淨觀垢,無倒與淨亦我垢等,穢濁與淨性,淨性與起分,一無所[*]住。又,一切法可知見者,如水月形,一切諸法,從意生形。其知此者,是為奉律;其知此者,是為善解。』於是,兩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3]不及也,持佛上律而不能說。』我答言:『自捨如來,未有弟子及菩薩,辯才析疑如[4]此聰明者也。』兩比丘疑解,便發無上正真道意,復言曰:『令一切人得辯才之利皆如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賢者羅云:「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羅云白佛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諸長者子來禮我足,問我言:『羅云!汝佛之子,捨轉輪王,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榮冀?』我即為如事說沙門之榮冀。時維摩詰來謂我言:『羅云!說沙門之榮冀,不當如賢者所說。所以者何?匪榮匪冀,故為沙門、為道者。羅云!離此彼中迹於泥洹,受諸明智,招諸聖賢,降伏眾魔,入五道,淨五眼,受五力,立五根,度彼岸化異學,為正導拯淤泥,為無我無彼受,無起隨順,絕諸忿亂,降己志護彼意,滅種姓開大學。為是故,作沙門。當教是諸童子,此自然法,佛興難值。』諸童子言:『居士!我聞佛不教人違親為道。』維摩詰言:『然。當觀清淨發菩薩意,已應行者,可得去家堅固之志。』即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賢者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阿難白佛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5]小中風,當用牛湩。我時晨朝入維耶離,至大姓梵志門下住。時維摩詰來謂我言:『賢者阿難!何為晨朝持鉢住此?』我言:『居士!佛身[*]小中風,當用牛湩,故我[6]到此。』維摩詰言:『止止。唯,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數,眾惡已斷,諸善普會,當有何病?默往,阿難!勿謗如來,慎莫復語,無使[7]大尊神妙之天得聞此也,他方佛國諸會菩薩[8]且得聞焉。且夫,阿難!轉輪聖王,用本德故,尚得自在,豈況一切施德於人,而為如來、至真、等正覺無量福會普勝者哉!行矣,阿難!勿為羞恥。莫使外道異學聞此麁言:「何[9]聞我師自疾不能救,安能救諸疾人所欲?」疾行,莫復宣言。當知,阿難!如來法身非思欲身。佛為世尊,過諸世間;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數,眾行已除。其病有以?』時我,世尊!大自慚懼,得無近佛而過聽。即聞空中聲曰:『是阿難!如居士[10]之所言,但為佛興於五濁之世故,以是像開解一切貪貧之行。便行,阿難!取湩莫慚。』故我不任詣彼問疾。」如是上首五百弟子,皆說本所作一切,向佛稱述維摩詰之美言。

[*]維摩詰所說經菩薩品第四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彌勒白佛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兜術天[11]上,為諸天人講法語,說菩薩大人不退轉地之行。時維摩詰來[12]謂我言:『卿彌勒!在一生補處,世尊所[13]莂無上正真道者,為用何生得?彌勒!決用過去耶?當來耶?現在耶?[14]去者生盡,未來無對,現在無住。如佛說[A8]冥生比丘曰:「是生是老是病是死,是終是始。」及未生與當生,此兩者非無生[*]耶?由是論之,不從無生得最正覺。然則何用記?彌勒!決從如起耶?從如滅耶?夫如者,不起不滅。一切人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所記莂無上正真道者,則一切人為得決矣。所以者何?如者不稱為己,亦無他稱說。如彌勒成最正覺者,一切人民亦當從覺。所以者何?一切人民,當從覺道故。如彌勒滅度者,一切人民亦當滅度。所以者何?如來者,不捨眾人獨滅度也,必當滅度諸凡[1]夫故。卿彌勒!與天人談,莫為非時。佛者無往,亦無還返。若,彌勒!此諸天人念欲見道,則為穿行;道不從身,不從正覺,亦不從意[2]也。都滅哉!佛一切如化;無比哉!佛一切造業;無為哉!佛一切不惑;[*]以斷哉!佛一切遠離;無欲哉!佛於諸受盛;不雜哉!佛都以一智兼;樂哉!佛眾所思樂;無言哉!佛諸著不著;住哉!佛以法情[*]住;普入哉!佛自然如也;不二哉!佛二法[*]已離;立哉!佛積誠信;等哉!佛如空等;無數哉!佛離起分處;知彼哉!佛眾意行[*]知;上哉!佛諸入不[3]貪;不會哉!佛近獄勞斷;聖師哉!佛以無比化將導一切;非現名哉!佛[*]已諦見;無色哉!佛淨穢已離;順哉!佛本性已清;明哉!佛自然已淨;無受哉!佛眾網已裂;不多哉!佛諸法等覺;無喻哉!佛色好已捨;妙哉!佛所覺甚遠。』當其,世尊!說是法時,彼諸天眾二百天人皆得不起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光淨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光淨白佛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維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4]言:『居士所從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言:『道場者,無生之心是,檢一惡意故;淳淑之心是,習增上故;聖賢之心是,往殊勝故;道意之心是,不忘捨故;布施之心是,不望報故;持戒之心是,得願具故;忍辱之心是,不亂眾人故;精進之心是,無退意故;禪思之心是,意行出故;智慧之心是,慧眼見故;慈心則是,為等意故;悲心則是,為忍苦故;喜心則是,以法樂[5]樂人故;護心則是,為隨導捨著故;神通之心是,得六通故;惟務之心是,無恚怒故;滅心則是,度人民故;四[6]思之心是,合聚人故;多聞之心是,從受成故;不生之心是,如自然觀故;道品法心是,不著數不墮[7]故;諦心則是,諸世間報[*]已不積故;緣起之心是,以不明不可盡至於老死皆無盡故;眾勞之靜是,佛從是最正覺故;眾生之心是,以人物自然故;諸法之心是,從空最正覺故;伏諸魔心是,以不傾動故;三界之場是,雖處不墮欲故;師子座場是,善勝無畏故;力無畏場是,一切無難故;三達之智是,無餘罣礙故;一意覺場是,一切智普具故。如是,仁者!菩薩若應諸度無極,如應化人,如應受法已,得本祠護不墮欲者,是為一切從佛心來,立於一切佛法矣。』當其,世尊!說是語時,有五百天與人發無上正真道意,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持人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持人白佛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室[8]住,天魔波旬從玉女萬二千,狀如帝釋,鼓樂弦歌,來詣我室,稽首我足,與其眷屬共供養我已,於一面住。我意[9]謂是天帝釋,讚言:『[10]善來,[11]拘翼!雖福應有,不當自恣。一切欲樂當觀非常,無強多失,當修德本。』魔言:『正士!受是!取[12]此萬二千女,可備[13]掃灑。』我言:『拘翼!無以此妖蠱之物,要我釋迦弟[14]子,此非我[15]宜。』時維摩詰來謂我言:『族姓子!莫於是起污意,是為魔來,嬈固汝耳,非帝釋也。』維摩詰言:『波旬!以此與我,如我應受,莫與釋迦弟子。』魔即恐懼,念:『維摩詰必不助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現其神,了不得去。而聞空中聲曰:『波旬!以玉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強與玉女。維摩詰言:『魔以[A9]汝與我,[16]今汝當發無上正真道意。』諸玉女言:『其[*]已如是從道之教,發大道意者,當何以自娛樂?』答言:『汝等便發無上正真道意,有樂法之樂可以自娛,汝等得之不復樂欲樂也。』即問:『何謂法樂?』維摩詰言:『樂於喜不離佛,樂於諦聞法,樂常供養眾,樂不[17]倚三界,樂於三界不嫉,樂知欲無常,樂觀種為毒蛇,樂隨護道意,樂安諸人物,樂以禮敬人,樂施諸所有,樂奉真人戒,樂忍調不忍,樂精進力知行德本,樂禪善行,樂智慧淵,樂廣宣佛,樂抑制魔,樂化塵勞,樂佛國淨,樂以相好合會教化,樂嚴道場,樂三脫門,樂泥洹道,樂入深法,不樂非時,樂習自然人,不樂怒不諦,樂習善友,樂遠惡友,樂於好喜,樂無[18]有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樂法之樂,而以自娛。』於是,波旬謂諸玉女:『我欲與汝俱還天上。』曰:『以我等與此居士,樂法之樂,我等甚樂,非復樂欲樂[19]也。』波旬言:『可捨,居士!此諸玉女,[*]已其所有施於彼者,是為菩薩。』維摩詰言:『我[*]已捨矣,汝便將去,使一切人遵承法行,所願皆得。』諸玉女即作禮而問言:『我當云何止於魔天?』維摩詰言:『諸姊!有天名曰無盡,常開法門,當從彼受。何謂無盡[20]開法門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以道開導百千菩薩,其道意者,終不盡耗,而復增益,於是功德不以導彼彼故而有盡耗,是故名曰無盡常開法[1]門。汝等當從[2]其受。魔界無數天子玉女,未有可此道意如汝等者,於如來為有返復法。』為一切人說已,[3]魔眷屬皆去,維摩詰所感動如是。世尊!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長者子善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善見白佛言:「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在諸父舍,盛祀大[4]祀至于七日。時維摩詰來入[5]祠壇謂我言:『長者子!不當祀祠如眾人祠。當祀法祠,何用是思欲祠為?』我問:『何如為法之祠祀?』維摩詰言:『其為祠者,無本行故,敬[6]待眾人,是[7]則法祠。為之奈何?謂:為佛事不斷慈,為人事不斷悲,為法事不斷喜,為慧力不斷護,為布施不斷檀,戒化人不斷[8]律,知非我不斷忍,身意行不斷精進,惟道事不斷禪思,為博聞不斷智慧,若無施不斷惟空,行俗數中不斷無[9]想,在所墮生不斷無願,護持正法不斷力行,以恩會人不斷壽命,知人如如不斷謙敬,堅其德本不斷命[10]財,為六思念不斷其念,行六堅法不斷學意,修正受不斷淨命,行好喜不斷習真,斷意不生不斷愚人,為沙門不斷正性,善諷受不斷聞德,山澤受法不斷閑居,念生佛慧不斷宴坐,為一切勞不斷賢者,行地嚴飾相及佛國不斷分部福行,隨眾人行而為說法不斷分部智慧,斷眾勞[11]厄諸不善法不斷分部一切德本,一切[12]智覺一切善法具足不斷。以道品正法懷來一切,是為法之祠祀。菩薩立法祠者,為得祠祀,最偶之福,為世間上。』當其,世尊!說是法時,梵志眾中二百婆羅門發無上正真道意。我時甚自雅奇,得與正士高行者會,便解頸百千珠瓔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取是[13]而有所悅,自可。』[14]念昔者維摩詰乃取珠瓔,分作兩分,仍如祠舍,持一分與諸下劣國中貧者,[15]又持一分奉彼頭波變如來、至真、等正覺。并見其眾及國土。[16]頭波變(漢言固受),其國名炎氣,皆見珠瓔懸彼[17]國上,變成彼佛珠交露棚,既見是化,又聞其言:『如[18]是仁人施者,得近如來,而上達[19]嚫不以想,施貧亦等無若干念,有大悲意不望其報,惠此法祠,為具足已。』國中貧人見[20]此變化,聞彼佛語,皆發無上正真道意,故我不任詣彼問疾。」如是,一切菩[21]薩各稱其所說不任詣彼。[22]◎

◎[23]維摩詰所說經諸法言品第五

佛復告文殊師利[24](漢言濡首):「汝詣維摩詰問疾。」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維摩詰雖優婆塞,入深法要,其德至淳,以辯才立,智不可稱,一切菩薩法式悉聞,諸佛藏處無不得入,進御眾魔降之以德,務行權慧非徒戲食。然,猶復求依佛住者,欲於其中[25]開度十方。」於是,眾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皆念:「今得文殊師利與維摩詰二人共談,不亦具足大道說哉!」即時,八千菩薩、五百弟子、百千天人同意欲行。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及諸天人眷屬圍遶,俱入維耶離大城。

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吾將立空室,合座為一座,以疾而臥。」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除去所有,更寢一床。維摩詰言:「勞乎,文殊師利!不面在昔,辱來相見。」

文殊師利言:「如何,居士!忍斯種作疾,寧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慇懃致問無量,興起輕利遊步強耶?居士!是病何所正立?其生久如,當何時滅?」

維摩詰言:「是生久矣。從癡、有愛,則我病生。用一切人病,是故我病;若一切人得不病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欲建立眾人故,菩薩入生死為之病;使一切人皆得離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有一子得[26]疾。以其病故,父母諸父為之生疾;其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一切人愛之若子。彼人病,我則病;彼不病,則不病。又言,菩薩病何所立?菩薩病者,以大悲立。」

文殊師利言:「何以空無供養?」

維摩詰言:「諸佛土與此舍,皆空如空。」

又問:「何謂為空?」

答曰:「空於空。」

又問:「[27]解一為空?」

答曰:「空無[28]與之,為空空。」

又問:「空復誰為?」

答曰:「思想者也,彼亦為空。」

又問:「空者當於何求?」

答曰:「空者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如來解脫中求。」

又問:「如來解脫者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眾人意行中求。又仁所問:『何無供養?』一切眾魔皆是吾養,彼諸轉者亦吾養也。所以者何?魔行者受生死,生死者則菩薩養;彼轉者受諸見,菩薩於諸見不傾動。」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類?」

答曰:「仁者!我病不現不可見。」

又問:「云何是病?與身合?意合乎?」

答曰:「我病身合者,身為地;意合者,意為幻法。」

又問:「四種:地種、水種、火種、風種,何等種病?」

答曰:「是種者,一切人所習也。云何,文殊師利!菩薩觀諸疾意,又以何習於有疾菩薩?」

文殊師利言:「於非常身不以泥洹,常現不婬;在身有苦,不以泥洹安而喜之;現於非身為眾人導;身之空寂,不以永寂,為現本作。恒悲彼疾,不自計疾,以識宿命,導利人物,而無所惑,念善本修淨,命不望彼,常精進,為醫王滅眾病,是為菩薩能與疾者相習。」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菩薩有疾其意不亂?」

維摩詰言:「菩薩疾者,意知是前未近之罪,住欲處故,是病皆為不誠之思,在眾勞故。又,問疾者自於其法,都不可得。所以者何?如是病者,但倚四大。又此諸大,為都無主,是所倚亦無我。是病無我,專著兩無專著。得病本者,必知精進無我人想,為起法相。身為法數,法起則起,法滅則滅。法轉轉不相念、不相知,起者不言我起,滅者不言我滅。知法想者,將養其意,而無所[1]住。若以法想,受報大止,已離病者,我不為是。何謂斷病?謂我作非我作悉斷。何謂是我作非我作斷?謂己自無欲。何謂己自無欲?謂內無習行。何謂內無習行?謂等不動不可動。何謂為等?謂我等泥洹等。所以者何?此二皆空。何名為空?所言為空。二者如是,凡聖道成,皆從平等,病亦不異。何謂所受亦空?謂已曉了不覺諸痛,不盡於痛,以取證際,如是二者為諸痛。長一切惡道[2]已[3]竟,近一切人興大悲哀,吾為眾人作自省法,觀以除其病而不除法,亦不除其本病所生,知其根本而為說法。何謂為本?謂始未然。未熾然者,則病之本。何謂不然?於三界而不然。其不然何用知?謂止心。止心者,以不得也,非不然也。何以不得?二見不得,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此,文殊師利!為疾菩薩其意不亂,雖有老死,菩薩覺之。若不如是,己所修治為無惠利。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死苦者,菩薩之謂也。菩薩若病,當作是觀:『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亦是眾人非真非有。』已觀如是,不墮妄見,以興大悲,彼必來者,為斷其勞,以合道意為彼大悲。所以者何?菩薩墮妄見,其大悲者,有數出生,不墮妄見。大悲菩薩不以數生,彼生為脫,為脫所墮,為脫出生,為脫受身。能為彼人說佛說法,是其誓也。如佛言曰:『其自安身,不解彼縛,不得是處;而自安身,又解彼縛,斯得是處。』故曰已脫菩薩其行不縛。何謂縛?何謂解?菩薩禪定以縛諸我,以道縛我。縛者,菩薩以善權生五道解彼受。菩薩無權執智縛,行權執智解,智不執權縛,智而執權解。彼何謂無權執智縛?謂以空、無相、不願之法生,不治相及佛國以化人,是無權執智之縛也。何謂行權執智解?謂修相及佛國開化人,而曉空、無相、不願之法生,是行權執智之解也。何謂智不執權縛?謂以見行勞望受,立修行一切德善之本,是智不執權之縛也。何謂智而執權解?謂斷諸見行勞望之受,以殖眾德之本,而分布此道,[4]是智而執權之解也。彼有疾菩薩[*]已如是[5]下此法,設身有病,觀其無常、為苦、為空、為非身,是為智慧。又身所受,不以斷惡生死,善利人民,心合乎道,是為權行。又若身病知異同意,彼過非新,則觀其故,是為智慧。假使身病,不以都滅,所當起者,是為權行。是,文殊師利!為疾菩薩其意不亂,亦不高住。所以者何?若高住者,是愚人法;以卑住者,是弟子法。故菩薩住不高不卑,於其中無所處,是菩薩行;不凡夫行,不賢夫行,是菩薩行;在生死行,不為污行,是菩薩行;觀泥洹行,不[6]依泥洹,是菩薩行;行於四魔,過諸魔行,是菩薩行;博學慧行,無不知時之行,是菩薩行;於四諦行,不以諦知行,是菩薩行;觀無生行,不謂難至,是菩薩行;在緣起行,於諸見而無欲,是菩薩行;在諸人眾無勞望行,是菩薩行;在閑居行,不盡身意,是菩薩行;於三界行,不壞法[7]情,是菩薩行;為空無行,一切眾事清德皆行,是菩薩行;行六度無極,為眾人意行而度無極,是菩薩行;行六神通,不盡漏行,是菩薩行;受道之行,不興小道,是菩薩行;以止觀知魔行,不滅迹行,是菩薩行;[8]於弟子緣一覺所不應不現行,不為毀佛法行,是菩薩行。」說是語時,八千天人發無上正真道意,文殊師利童子甚悅。

賢者舍利弗心念:「無床座,是菩薩大弟子當於何坐?」

維摩詰知其意,即謂言:「云何賢者,為法來耶?求床座也?」

舍利弗言:「居士!我為法來,非利所安。」

維摩詰言:「唯,賢者!其利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唯,舍利弗!夫利法者,非有色、痛、想、行、識求,非有陰、種、諸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又,舍利弗!夫[9]求法者,無知苦求,無斷[10]習求,無造盡證惟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放逸,有放逸法,當知苦[*]習,當為盡證以惟致道;斯求法者,無放逸之求[1]也法。舍利弗!無有塵、離婬塵,其染污者,即為在邊;斯求法者,無婬樂之求[*]也法。舍利弗!無有壃界,在壃界者,則有分數;斯求法者,無壃界之求也。法無不淨,在不淨者,於法有取有放;斯求法者,無取放之求也。法無巢窟,有法者則為有窟;斯求法者,無窟倚之求也。法無有想,在占想者,則為堅識;斯求法者,無占想之求也。法無有漏,在流法者,為一切近;斯求法者,無一切之求也。法無見聞、無念、無知,於法有見聞念知者,則為已別;斯求法者,為無見聞之求也。是故,舍利弗!求法者,一切法唯無求也。」說是語時,五百天人諸法法眼生。

[*]維摩詰所說經不思議品第六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遊於無量無數佛國億百那術,何等佛土為一切持一切有好師子之座?」

文殊師利言:「有,族姓子!東方去此佛國度如三十六恒沙等剎,其世界名須彌幡,其佛號須彌燈王如來、至真、等正覺,今現在。其佛身八萬四千由延,佛師子座六萬八千由延。其菩薩身四萬二千由延,須彌幡國有八百四十萬師子之座。彼國如來為一切持,其師子座為一切嚴。」

於是,維摩詰則如其像三昧正受現神足,應時彼佛須彌燈王如來,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淨好,昔所希見。一切弟子菩薩,諸天釋梵,四天王來入維摩詰舍,見其室極廣大,悉[2]苞容三萬二千師子座,所立處不迫迮,於維耶離城無所罣礙,於佛所止及四天處無所罣礙,悉見如故,若前不減。維摩詰言:「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延,坐師子座。其邊菩薩、大弟子,皆不能昇。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就師子座。」

舍利弗言:「族姓子!此座為高廣,吾不能昇。」

維摩詰言:「賢者!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然後可坐。」於是,邊菩薩、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舍利弗言:「未曾有也。族姓子!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維耶離城無所罣礙,於佛所止及四天處無所罣礙,於諸國邑、天龍神宮,亦[3]無罣礙。」

維摩詰言:「唯然,舍利弗!諸如來、諸菩薩有[4]八不思議門。得知此門者,以須彌之高廣入芥子中,無所增減,因現儀式,使四天王與忉利天,不知誰內我著此,而異人者,見須彌入芥子,是為入不思議壃界之門也。又,舍利弗!立不思議門菩薩者,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鼈黿鼉水性之屬,不使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知我何入,因喻儀式,其於眾生無所嬈害。又,舍利弗!於是三千世界,如佛所斷,以右掌排置恒沙佛國,而人不知誰安我往。又引還復故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因而現儀。又,舍利弗!有無量人生死奉律,立不思議門菩薩者,為奉律人現七夜為劫壽,人信知謂劫過,不知是七夜也。又,舍利弗!立不思議門菩薩者,現諸剎好以為一剎,立一切人置其右掌,順化其意,與遊諸剎,令如日現,不震一國,從是禮事十方諸佛。又令一切人從一毛孔見十方諸日月星像,十方陰冥,皆隨入門,既無所害。又使佛國所有不減,一切曠然,各得修行。又能蹶取下方恒沙等剎,舉置殊異無數佛土,若接頹[5]坎安[6]措地。又立不思議門菩薩者,為一切人故,如佛像色貌立以立之,如緣一覺像色貌立以立之,如弟子像色貌立以立之,或如釋如梵如轉輪王像色貌立以立之。隨十方語言音聲上中下之所願,一切以佛柔軟音響而誘立之。為出佛語無常、苦、空、非身之聲,以如事說諸佛法言出是輩聲。」

於是,耆年大迦葉,聞說菩薩不思議門,謂舍利弗言:「譬如,賢者!於凡人前現眾名香,非彼所見,則不能知,為若此也。今諸弟子聞是語者,可一時見不思議作,其誰聞此不思議門,不發無上正真道者!於此,賢者!吾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弟子聞是說者,當以悲泣曉喻一切三千世界,其諸菩薩可悅預喜,如是說當頂受。若曉了不思議門者,一切魔眾無如之何。」大迦葉說是語時,三萬二千天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

維摩詰報大迦葉言:「唯然,賢者!十方無量無央數魔魔怪,賢者!悉行恐怖。立不思議門菩薩者,常解度人。魔之所為十方無量,或從菩薩求索手足、耳鼻、頭眼、髓腦、血肉、肌體、妻子、男女、眷屬,及求國城、墟聚、財穀、金銀、明月、珠玉、珊瑚、珍寶、衣裘、飲食一切所有,皆從求索。立不思議門菩薩者,能以善權為諸菩薩方便,示現堅固其性。所以者何?菩薩者,當上及不可使凡民逼迫之也。譬如,迦葉!龍象蹴踏,非驢所堪,為若此也。其餘菩薩莫能為。菩薩忍逼[1]猶如此,立不思議門菩薩入權慧力者也。」[2]◎

維摩詰經卷上
貼文者 : : hui

佛說維摩詰經下 - 2024-03-15 16:45:00

維摩詰經卷下

吳月氏優婆塞支謙譯

◎[3]觀人物品第七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何以觀察人物?」

答曰:「譬如幻者見幻事相,菩薩觀人物為若此。譬如達士見水中月,菩薩觀人物為若此。譬如明鏡見其面像,菩薩觀人物為若此。取要言之,如熱時之焰,如呼聲之響,如空中之霧,如地水火風空,如諸情同等,如無像之像,如真人斷三垢,如溝港見自身,如如來諸所有,如所見諸色像,如得盡定無身不身,如空中之鳥無跡,如蟲蚤之根自然,如夢所見已寤,如未生塵,如真人現;菩薩觀人物為若此也。」

文殊師利曰:「如是觀者,何以行慈?」

答曰:「如是觀人,人物為幻,知法亦然,而為說法。以慈修止,止而慈者,為無所起。行不嬈慈,以無瑕穢;行等之慈,等于三塗;行無諍慈,無所止處;行不二慈,內外無習;行不怒慈,為都成就;行牢強慈,強若金剛,莫能沮壞;行清白慈,內性已淨;行平等慈,平若虛空;行如來慈,如本隨覺;行佛之慈,覺諸凡人;行自然慈,以自覺正;行道之慈,同其所味;行無比慈,能却眾惡;行大悲慈,導以大乘;行不視慈,其視如空;行布施慈,無所遺忘;行戒以慈,與惡戒眼;行忍以慈,彼我皆護;行精進慈,荷負眾人;行一心慈,思所當念;行智慧慈,而以知時;行善權慈,一切現聞;行不諂慈,意淨無求;行不飾慈,心無所著;行不我慈,無復惡意;行安慰慈,至于得佛,為立大安。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

曰:「所造德本,修辯為人。」

「何謂為喜?」

曰:「所以施眾而無悔。」

「何謂為護?」

曰:「兼利之。」

又問:「生死為畏,菩薩何以御之?」

曰:「生死畏者,菩薩以聖大之意,為之作御。」

又問:「欲建聖大,當何所立?」

曰:「建聖大者,必等一切而度眾生。」

又問:「欲度眾生,當何除解?」

曰:「度眾生者,解其勞塵。」

又問:「既解勞塵,當復何應?」

曰:「已解勞塵,當應自然。」

又問:「何所施行,而應自然?」

曰:「不起不滅,是應自然。」

又問:「何等不起?何等不滅?」

曰:「不善不起,善者不滅。」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

曰:「善、不善身為本。」

又問:「身孰為本?」

曰:「欲貪為本。」

又問:「欲貪孰為本?」

曰:「不誠之雜為本。」

又問:「不誠之雜孰為本?」

曰:「不住為本。如是,仁者!不住之本無所為本,從不住本立一切法。」

於是,有天在其室止,聞上人言,現其天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如應若持,至大弟子,即著不墮,一切弟子神足舉華,便不墮落。天問舍利弗:「何故舉華?」

曰:「不如應,是以舉之。」

天曰:「不然!此華如應!何為賢者謂之不應?又如此華無應不應,賢者自為應不應耳。觀諸大人華不著身者,以一切棄應不應也。譬如丈夫畏時,非人得其便;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細滑得其便;已離畏者,一切五樂無能為也,止處未斷,華著身耳,止處斷者,華不著也。」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曰:「至於此久,如耆年解脫。」

又問:「止此久耶?」

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舍利弗默而不答。

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

曰:「真解者無所言取,故吾於是不知所云。」

天曰:「若耆年案文言之,則一切如文[4]解相。何則?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從兩間得,而文字亦無內外兩間之得。是故,賢者!無以文字說解脫[5]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從等解。」

曰:「不復以不欲婬怒癡而解乎?」

天曰:「甚慢者,不用是說解,如不樂慢,婬怒癡者乃以是解。」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6]女!奚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

曰:「不我得,不為證,故辯如是。若有得有證則於自然法律為甚慢矣!」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

天曰:「弟子行者,乘弟子法;緣一覺行,眼見道意;求大乘者,自行大悲。如入栴檀林者,唯嗅栴檀,不嗅他香。如是,賢者!在佛德香之室者,不樂弟子、緣一覺香。若天龍神、釋梵四天王得入此室,聞斯正士講說法者,皆樂佛美德香,終不起欲樂香也。昔者菩薩發意出家,十有二年吾止此室,不聞弟子、緣一覺之雜言,但聞殊異菩薩雜語,大慈大悲不可思議佛法積要。又,舍利弗!此室有八未曾有自然之法,以現正化。何謂八?此室晝夜照以智慧覩佛金光,不以日月所照為樂,是為一未曾有;此室入[7]者,在中而止,一切無復婬怒癡垢,是為二未曾有;此室恒有釋梵四天王、異剎菩薩來會不休,是為三未曾有;此室常聞講說道,化六度無極不退之輪,法語不廢,是為四未曾有;此室天人恒歌正樂,絃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曾有;此室其中有四大藏眾寶積滿,周窮濟乏[1]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此室釋迦文、阿閦佛、寶首、樂忻、寶月、寶淨、無量、固受、師子響、慧作斯,彼諸如來等,是正士念時說時,彼佛即為來,來說佛行無不悅懌,是為七未曾有;此室清淨,常見諸天名好宮室,及一切佛嚴淨之土,是為八未曾有自然之法。如是,賢者!此常見正,誰已見此,當復捨學弟子法乎?」

舍利弗問天:「汝何以不轉女人身?」

天曰:「滿十二歲,始以女人形求而得之,夫女人相猶幻事也。故女人為幻觀世如類,而云何以轉女人身?」

舍利弗言:「觀諸有身皆無所成。」

「如是,賢者!一切諸法亦無所成,奚為復問何轉女身?」於是,其天即以神足,立舍利弗令如天像,天自化身如舍利弗。既現化,而問曰:「云何賢者轉為此女像?」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曰:「不識吾何以轉成此女像也。」

天曰:「賢者!若能轉此女像,則眾女人身可轉,若其不女于女身亦不見者,則眾女人雖女身,為非女非見也。又如佛言:『一切諸法非女非男。』」即時,舍利弗身復如故。

天曰:「賢者!何緣作此女相?」

曰:「吾不作,非不作。」

天曰:「如是,賢者!諸法亦非作非不作。夫不作非不作者,佛所說也。」

舍利弗問天:「汝沒此,當於何生?」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曰:「如佛化生,非沒生也。」

天曰:「眾生猶然,亦不見其沒生者也。」

曰:「天久如能成無上正真道最正覺乎?」

曰:「久猶凡民之普得法,乃吾成最正覺。」

曰:「云[2]何凡民之普得法者,無乃非處乎?」

天曰:「其為無上最正覺者非有處也。所以者何?佛無所立,故曰無所於最正覺者。」

舍利弗言:「今諸佛最正覺,及其已正覺與當正覺者,如江河沙,皆謂何乎?」

曰:「此以文數為讀者耳,非謂道有去來今也。夫三塗等,且如賢者得道云何?」

曰:「所得者,為不惑耳。」

天曰:「如是,賢者!吾成佛者,亦以為彼未正覺故。」

爾時,維摩詰謂賢者舍利弗言:「是天已奉事九十二億佛,神通之智[3]已解了,所願普具,法忍已得,已不退轉,願行如言所欲能現。」

[4]維摩詰經如來種品第八

文殊師利問曰:「何謂,族姓子!菩薩所至到處興有佛法?」

維摩詰言:「其來往周旋,有智慧興有佛法。」

「菩薩來往,為之奈何?」

「其至五無間處,能使無諍怒;至地獄處,能使除冥塵;至於畜生處,則為除闇昧,能使無慢;求入餓鬼道,一切以福,隨次合會;至無智處,不與同歸,能使知道;在怒害處,為現仁意,不害眾生;在[5]憍處,為現橋梁,合聚度人;在塵勞處,為現都淨,無有勞穢;如在魔道,則能使其覺知所緣;在弟子道,所未聞法,令人得聞;在緣一覺道,能行大悲,坐而化人;入貧窶中,則為施以無盡之財;入鄙陋中,為以威相嚴其種姓;入異學中,則使世間一切依附;遍入諸道,一切能為解說正要,至泥洹道,度脫生死。如無絕已,是為菩薩來往周旋所入諸道,能有佛法。」

於是,維摩詰又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

答曰:「有身為種,[6]無明與恩愛為種,婬怒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住為種,八邪道為種,九惱為種,十惡為種;是為佛種。」

曰:「何謂也?」

文殊師利言:「夫虛無無數,不能出現住發無上正真道意,在塵勞事未見諦者,乃能發斯大道意耳。譬如,族姓子!高原陸土,不生青蓮芙蓉[7]蘅華,卑濕[8]污田,乃生此華。如是,不從[9]虛無無數出生佛法,塵勞之中乃得眾生而起道意,以有道意則生佛法,從自見身積若須彌,乃能兼見而起道意,故生佛法。依如是要,可知一切塵勞之[10]疇,為如來種。又譬如人不下巨海,能舉夜光寶耶?如[11]是,不入塵勞事者,豈其能發一切智意?」

賢者大迦葉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言,誠如之意塵勞之[*]疇,為如來種,[12]奚但身見能發無上正真道乎?雖以五無間具,猶能發斯大道意而具佛法矣。已得羅漢為應真者,終不能復起道意而具佛法也。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樂不能復利,如是弟子雜行已斷,其於佛法不樂不利無復志願,是以凡夫於佛法為有反復,如弟子無有。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大道,不斷三寶,使夫弟子終身聞佛法、力、無所畏,非復有意起大道也。」

於是,眾中有坐菩薩,字眾像見,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奴客執事安在?朋友親戚徒隸,為誰群從?所有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爾時,長者維摩詰答眾像見,而說頌曰:

「母智度無極, 父為權方便,
菩薩由是生, 得佛一切[1]見。
樂法以為妻, 悲慈為男女,
奉諦以降調, 居則思空義。
學知一切塵, 其生隨所欲,
上道為親友, 覺意而不著。
我徒勇而果, 群從度無極,
四恩當女事, 樂以歌道德。
總持為苑囿, 覺華甚奇快,
厥實度知見, 彼樹法林大。
八解之浴池, 正水滿其淵,
淨葉眾如[2]殖, 浴此無垢塵。
[3]參駕五通馳, 大乘難過踰,
調御以道意, 八道[4]坦忘憂。
相具以嚴容, 眾好飾其姿,
慚愧免行成, 華鬘謂不疑。
七[5]寶貨之大, 求者兼與法,
得報利弘多, 隨布分斯道。
守如禪解教, 無患清淨道,
以是依諸佛, 常勇志不搖。
是食甘露者, 以解味為漿,
不慢不疑淨, 戒品為塗香。
在彼眾塵埃, 勇[6]犍莫能勝,
降伏一切魔, 咸使至道場。
其於所[7]墮生, 都已無惑根,
為現諸剎土, 將護度眾塵。
供養億如來, 奉諸三界將,
不我則為佛, 生輒務成養。
修治佛土淨, 訓化諸群生,
由是得最[8]剎, 無人人所行。
一切民萌類, 聲響及眾變,
一時能盡現, 菩薩樂精進。
邪行為順現, 隨欲牽致來,
方便度無極, 一切示軌儀。
為現勝言教, 示身終如死,
祐化諸人物, 於幻法不殆。
現劫盡乾燒, 更始生地形,
眾人有常想, 照令知無常。
正使或億千, 出之一邑里,
能悉為[9]空舍, 安諸施以道。
如有禁呪語, 嶮谷若干輩,
皆為到彼度, 菩薩無所畏。
世間眾道術, 一切從而學,
非以隨疑見, 因之解人惑。
或作日月天, 或為梵中尊,
為地主以德, 為風神亦然。
劫中有疾疫, 為之設醫藥,
勤恤護養安, 除病消諸毒。
劫中設饑饉, 則施食與漿,
前救彼飢渴, 却以法語人。
劫中若兵起, 己為作慈利,
化之以不諍, 兆民得休濟。
若於大戰中, 則我得[A1]臣眾,
恒協用和安, 菩薩力勢強。
至於有獄刑, 佛土不可勝,
輒至到于彼, 趣使眾庶寧。
所往方教化, 五道遍分明,
一切生索現, 此為菩薩生。
在欲示饒有, 現捨而行禪,
能禁制魔首, 莫知孰執焉。
火中生蓮[10]荷, 是可謂希有,
無比為大炬, 其在欲能爾。
有民眾所聚, 則為興農利,
導以無貪欲, 立之以佛智。
求為世間將, 宗長若帝師,
輔上而懷下, 以此安群黎。
周惠諸貧民, 資財無有極,
因厥所布施, 勸勵起道德。
在於憍慢中, 示現作力士,
消伏諸貢高, 使立佛正道。
見人有危懼, 居前而慰安,
既施使無畏, 乃化以道真。
為五通仙人, 修治梵行事,
立眾以淨戒, 及忍和[11]損意。
以敬養烝民, 見者樂精進,
所有僮僕奴, 教學立其信。
隨如方便隨, 令人得樂法,
欲現一切最, 善權必深學。
無際行謂此, 是以遊無疆,
合會無邊[12]慧, 說法無有量。」
[*]維摩詰經不二入品第九

於是,維摩詰問眾菩薩曰:「諸正士!所樂菩薩不二入法門者,為何謂也?」

座中有名法作菩薩,答曰:「族姓子!起分為二,不起、不生則無有二,得不起法忍者,是不二入。」

首閉菩薩曰:「吾我為二,如不有二,不同像則無吾我,以無吾我,無所同像者,是不二入。」

不眴菩薩曰:「有受為二,如[1]不受則無得,無得者不作淵,以無作無馳騁者,是不二入。」

首立菩薩曰:「勞生為二,為勞乘者其於生也,弗知弗樂,以過眾知而受色欲者,是不二入。」

善宿菩薩曰:「慮知為二,當以不慮不知,於諸法念作而行不念作者,是不二入。」

善多菩薩曰:「菩薩意、弟子意為二,如我以等意於所更樂,無菩薩意,無弟子意,與無意同相者,是不二入。」

善眼菩薩曰:「一相、不相為二,若都不視、不熟視、不暫視,不作一相,亦不暫相,於視不視以等視者,是不二入。」

奉養菩薩曰:「善、不善為二,於善不善如無所興,是謂無想,以無想立者,而不為二,都於其中而無度者,是不二入。」

師子意菩薩曰:「一切不受為二,當如金剛而無覺知,不為愚行亦不解者,是不二入。」

勇意菩薩曰:「漏、不漏為二,如得正法則其意等,已得等者,終不為漏不漏想,亦不以無想而得,不以想受而住者,是不二入。」

淨解菩薩曰:「此有數、此無數為二,若離一切數則道與空等,意都[2]已解無所著者,是不二入。」

人乘菩薩曰:「是世間、是世尊為二,若世間意空,於其中不捨不念,不依尊上者,是不二入。」

目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盡者都盡,都盡者不可盡,是謂無盡;無所盡,故曰盡。曰盡者,無有盡,如斯入者,是不二入。」

普閉菩薩曰:「我、非我為二,如我之不得,非我何可得?於我自然而不作者,是不二入。」

明天菩薩曰:「明、不明為二,不明滋多,是故有明,若是不用不計,以作等計,於其中而平等,不以二得要者,是不二入。」

愛覲菩薩曰:「世間空[3]耳,作之為二。色空不色敗空,色之性空,如是痛想行識空而作之為二,識空不識敗空,識之性空,彼於[4]五陰,知其性者,是不二入。」

光造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空種自然,四大亦爾,本空自然,[5]末空自然,知此種者,是不二入。」

善意菩薩曰:「眼色為二,其知眼者,見色不染、不怒、不癡,是謂清淨。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更、心法為二,其知心者,於法不染、不怒、不癡,是謂清淨。如此住者,是不二入。」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一切智而分布為二,布施而自然,一切智亦爾;一切智自然,布施亦爾。如是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一切智而分布為二,智慧而自然,一切智亦爾;一切智自然,智慧亦爾。於其中而一入者,是不二入。」深妙菩薩曰:「空異、無相異、無願異為二,如空則無相,無相則無願,無願者不意、不心、不識、不行,其以一向行眾解門者,是不二入。」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性則法,法性則眾,一切是三寶無有數,無數則[6]朴,朴則正諸法,樂隨此者,是不二入。」

不毀根菩薩曰:「有身與有身盡為二,有身則有盡,何則?從身生見,從見有身。是故有身有毀滅雜,彼以無雜自然如滅,而不迷不惑者,是不二入。」

善斷菩薩曰:「身、口、心為二,所以者何?是身則無為之相也,如身之無為,口相亦無為,如口之無為,心相亦無為,如其心之無為,一切法亦無為。其以無二無三事者,是不二入。」

福土菩薩曰:「福與不福,為與不知為為二,於福不福,如不知為如,不有為是則無二。其於罪福不以知為如自然相,以空知者,不是福不非福,亦不無知,覺如此者,是不二入。」

首懷菩薩曰:「攀緣稱說為二,若其不攀緣則無所不善、無非善也。如無不善、無非善者,是不二入。」

月盛菩薩曰:「闇與明為二,不闇不明,乃無有二。何則?如滅定者,無闇無明,如諸法相而等入者,是不二入。」

寶印手菩薩曰:「其樂泥洹,不樂生死為二,如不樂泥洹,不惡生死,乃無有二。何則?在生死縛彼乃求解,若都無縛,其誰求解?如無縛、無解、無樂、無不樂者,是不二入。」

心珠立菩薩曰:「大道、小道為二,依大道者不樂小道,亦不習塵,無大道相,無小道[7]相,[8]如如想之士,無以行道者,是不二入。」

誠樂仰菩薩曰:「誠不誠[9]為二,誠見者不見誠,奚欺偽之能見!何則?非肉眼所見也,以慧[10]見乃而見。其以[11]如見、無見、無不見[12]者,是不二入。」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又問文殊師利:「何謂菩薩不二入法門者?」

文殊師利曰:「如彼所言,皆各[1]建行,於一切法如,無所取、無度、無得、無思、無知、無見、無聞,是謂不二[2]入。」◎

◎[3]維摩詰經香積佛品第十

於是賢者舍利弗心念:「日時欲過,[4]此諸大人當於何食?」

維摩詰知其意而應曰:「唯然,賢者!若如來說八解之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要聞法者當為先食。」是時維摩詰即如其像正受三昧,上方界分去此剎度如四十二江河沙佛土,有佛名香積如來、至真、等正覺,世界曰眾香。一切弟子及諸菩薩皆見其國,香氣普薰十方佛國諸天人民,比諸佛土,其香最勝。而彼世界無有弟子、緣一覺名,彼如來不為菩薩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菩薩飲食則皆眾香,其香周流無量世界。時,彼佛諸菩薩方坐食,有天子學大乘,字香淨,住而侍焉。一切[5]大眾皆見香積如來與諸菩薩坐食,維摩詰問眾菩薩言:「諸族姓子!誰能致彼佛飯?」皆曰不能。即復問文殊師利:「卿!此眾中未悉了乎?」

答曰:「如佛所言,未知當學。」

於是,維摩詰不起于座,居眾會前化作菩薩,光像分明,而告之曰:「汝行,從此佛土度如四十二江河沙世界,到眾香剎香積佛所。往必見食,則禮佛足,如我辭曰:『維摩詰言:「願得世尊所[6]食之餘,欲於忍界施作佛事,令此懈廢之人,得弘大意,亦使如來名聲普聞。」』」即化菩薩居眾會前,上昇上方,忽然不現,舉眾皆見其去。而化菩薩到眾香界,禮彼佛足言:「維摩詰菩薩稽首世尊足下,敬問無量,興居輕利,遊步康強,少承福慶,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忍界施作佛事,令此懈廢之人得弘大意,亦使如來名聲普聞。」彼諸菩薩皆愕然曰:「此人奚來?何等世界有懈[7]廢人?」即以問佛。香積報曰:「下方去[8]此度如四十二江河沙剎,得忍世界,有佛名釋迦文[9](漢言能仁)如來、至真、等正覺。於五濁剎,以法解說懈廢之人。彼有菩薩名維摩詰,說上法語,今遣化來,稱揚我名。」彼菩薩曰:「其人何如,乃作是化,[10]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世界皆遣化往,化作佛事,以立眾人。」

於是,香積如來,以滿鉢香飯,一切香具,與化菩薩。時,彼九萬菩薩俱發聲言:「我等欲詣忍土見釋迦文。」彼佛報言:「往!族姓子!齎爾忍香入彼世界,無以[11]仁故,有放逸意,自持汝所樂行,勿念彼國菩薩不如,無得於彼生廢退意而有勞想。所以者何?佛土虛空,諸佛世尊欲度人故,為現其剎耳。」化菩薩既受飯,與諸大人,俱承佛聖旨,及維摩詰化,須臾從彼已來在[12]維摩詰舍。維摩詰即化為九萬師子床,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訖,化菩薩奉佛具足之飯與維摩詰,飯香一切薰[13]維耶離,及三千大千世界皆有美香。時,維耶離[14]諸梵志,居士尊者,[15]月蓋等,聞是香氣,皆得未曾有自然之法,身意快然。具足八萬四千人入維摩詰舍,觀其[16]室中,菩薩甚多,覩師子座,高大嚴好,見皆大喜,悉禮菩薩、諸大弟子,却住一面。諸香地天人,色行天人,皆來詣舍。維摩詰謂耆年舍利弗諸大弟子言:「賢者!可食如來之飯,惟大悲味,無有限行以縛意[17]也。」

有異弟子念[18]此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化菩薩曰:「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眾人食摶若須彌,猶不能盡,是不可盡。所以者何?無有盡戒,至于定慧,解度知見,如來之飯,終不可盡。」於是,鉢飯悉飽,眾會飯故不盡,諸菩薩、大弟子、天與人食此飯已,氣走安身,譬如一切安養國中諸菩薩也。其香所薰,毛孔皆安,亦如眾香之國,香徹八難。

於是,維摩詰問眾香菩薩言:「諸族姓子!香積如來云何說法?」

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其香,而諸菩薩自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其香皆薰,一切同等,悉得一切香德之定,堪任得定,菩薩一切行無所著。」

彼諸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文,云何現法?」

維摩詰曰:「此土人民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是趣地獄,是趣畜生、鬼神之道,是為由身、由言、由意惡行之報。至于不善惡行滋多,故為之說若干法要,以化其麁獷之意。譬如象馬𢤱悷不調,著之羈絆,加諸杖痛,然後調良。如是難化[19]譸張之人,為以一切苦諫之言,乃得入律。」

彼菩薩曰:「未曾有。如世尊釋迦文,乃忍以聖大之意,解貧貪之人,及其菩薩亦能勞謙,止斯佛土,甚可奇也!」

維摩詰曰:「如卿等言,此土菩薩於五罰世,以大悲利人民,多於彼國百千劫行。[20]所以者何?諸族姓子!此忍世界有十德之法為清淨,彼土無有。何等十?以布施,攝貧窮;以敬戒,攝無禮;以忍辱,攝強暴;以精進,攝懈怠;以一心,攝亂意;以智慧,攝惡智;以悔過,度八難;以大乘,樂遍行;以種德本,濟無德者;以合聚,度人民。是為十德。而以發意取彼。」

彼菩薩曰:「為以幾法,行無瘡[1]痏,從此忍界到他佛土?」

維摩詰曰:「有八法行,菩薩為無瘡[*]痏,從此忍界到他佛土。何等八?為眾設恥,避亂羞望;為一切人,任苦忍諍;為諸善本,以救眾生;為不[2]距眾,人而愛敬;菩薩所未聞經,[A2]諮聽不亂;不嫉彼供,不謀自利;[3]常省己過,不訟彼短;自檢第一以學眾經。是為八。」

當此維摩詰與眾會及文殊師利說法時,滿百[4]千人發無上正真道意,十千菩薩逮得法忍。

[*]維摩詰經菩薩行品第十一

是時,佛說法於奈氏之園,其場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見金色。賢者阿難問[5]佛言:「世尊!是為誰先瑞應,而此場地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見金色?」

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大眾欲來,故先為此瑞應。」

於是,維摩詰報文殊師利:「吾欲詣如來,此諸大人可共見佛,禮事供養。」

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宜知[6]是時。」

是時,維摩詰即如其[7]象而為神足,使一切眾立其右掌,并諸師子座,共行詣佛。既到,諸菩薩皆避坐而下,稽首佛足,[8]却住一面。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稽首佛足,皆住一面。於是,世尊問訊諸菩薩,使各復坐。即悉受教。眾坐已定,佛語賢者舍利弗言:「汝已見菩薩大士之所為乎?」

對曰:「唯然,已見。」

佛言:「以何等相而知其轉?」

對曰:「其轉不可念知,非意所圖,非度所測,我覩其為不可思[9]議。」

阿難問佛:「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10]何香?」

佛言:「是彼菩薩身毛孔之香也。」

舍利弗告賢者阿難:「我等一切諸毛孔,亦得是香。」

阿難言:「此所從出?」

曰:「是維摩詰從香積佛取飯,於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阿難[11]問曰:「是香氣轉能久如?」

維摩詰答言:「至此飯消。」

曰:「此飯者幾時而消?」

答曰:「此飯住止至七日七夜,後乃消化。而隨所語,[12]若弟子行者,服食此飯,不得道終不消。其食此飯而中止者,則不消也。新行大道而服食此[13]飯,不得法忍則亦不消。若得法忍而食此飯,至一生補處,其飯乃消。譬如,阿難!阿昏陀藥其香遍一室,皆作蜜香氣,悉消眾毒,藥氣乃歇。此飯如是,未孚即消。至諸垢毒一切除盡,飯氣乃消。」

阿難曰:「彼以佛事作此飯耶?」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光明作佛事;或有佛土以菩薩作佛事;有以如來色相、名號現作佛事;有以衣食、苑園、棚閣而作佛事;有以示[A3]現神[A4]足變化而作佛事;有以虛[14]靜空無寂寞為作佛事,而使達士得入律行;有以影、[15]嚮、夢、幻、水月、野馬,曉喻文說而作佛事;有以清淨,無身無得,無言無取,而為眾人作佛事。若此,阿難!不有是義及諸所有,亦不為人作佛事也。以此四魔八十四垢,百千種人為之疲勞,是故諸佛為作佛事。故此,阿難!名為佛法,隨所[16]行入之法門。菩薩[17]得入此門者,若得一切好大佛土,不以喜悅,得不好土,[18]而亦不避,其近如來即益起敬。妙哉!一切佛法,以等度人,而佛土不同。譬如[19]有佛土有地若干,道所覆蓋不若干也。如是,阿難!有諸如來為若干像,其無礙慧不若干也。正等,阿難!如來身色,威相性大,戒定慧解度知見事,力無[20]所畏,及佛法慈悲護安,受行壽量,說法度人,是故,名為等正覺,名為如來,名為佛。此三句者,其義甚廣,使吾以劫之壽,未能周竟三千大千申暢其義,以知眾生之意。上智多聞,得念總持,為一切人說[*]此三句之義,窮劫未能竟,此為等正覺,為如來,為佛者也。是故,阿難!佛道無量,如來智辯不可思議。」

阿難白佛:「願今[21]已後,無稱我為上智多聞。」

佛言:「阿難!汝起疲厭之意,於弟子中為最多聞,比諸菩薩未有見焉。菩薩志願所作[22]彌多,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智慧諸持定念,種種所得不可稱度。阿難!汝且觀菩薩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德善之本,彼諸弟子、緣一覺者,一切變化於百千劫[23]不能現也。」

於是眾香世界菩薩來者,[24]皆叉手言:「如來名等,吾甚思念,無有遺忘,於此佛土終不起想。又如世尊諸佛權道不可思議,以度人故,為隨所欲而現佛土之好。願佛贈我以佛之法遺,遷於彼土當念如來。」

佛告諸菩薩言:「有盡不盡門,汝等當學。何謂為盡?謂其有數。何謂不盡?謂為無數。如菩薩者,不盡於數,不住無數。以何於數而不動者?謂之大慈不動,大悲不捨,性以和樂,[A5]意而不荒,見人而悅,奉事聖眾,惠施軀命,以受正法,種善無厭,分德不住,學法不懈,說教不忘,供事佛勸,所生不恐,具受不慢,不輕未學,不為塵埃,守真化生,欣樂受[25]決。安身以力,安彼以悅。禪定為學行想,生死為善權想,來求為賢友想,悉知為具足想,所有為布施想,惡戒為依受想,不忍為忍默想,懈怠為精進想,亂意為知念想,惡智為行智想,度無極為父母想,道品法為群從想。欲行眾善,而無厭足,以諸剎好,成己佛土。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勞者為作歸,貪者為[1]福,導為眾重任,曉陰入種降魔兵,不以謀為法,淵慧有餘,以少求而知足。諸世間已畢竟,於眾俗不漸漬,[2]得世際感聖賢,現諸儀式,起神通行。博聞能諷,慧力持念,斷眾人疑,知本本根,無礙無住,為致辯才。順化天人,十善為淨,梵迹為立,行四無量。致佛音聲為法都講,導至善行得佛仙路,[3]捐身口意,行欲殊勝,憙在眾經取菩薩眾以大乘化,德行不[4]敗,善法不惑。如是,諸族姓子!以應此法者,不盡數也。

「何謂菩薩不住無數?謂求為空,不以空為證;求為無相、無數、無願,不以無相、無數、無願,隨至為證。觀於無常,不厭善本;觀世間苦,以誠信生;觀於非身,誨人不倦;觀寂然法,寂[5]而不轉;觀退轉者,身意不隨;觀無處所,為住生死,以度斯漏;觀無所行,為行導人;觀於無我,以大悲乘而成濟之;觀無所生,不隨弟子、緣一覺律;觀[6]于惶[7]荒,不荒福德;觀夫虛無,不虛正智;觀於言語,不厭智慧;觀無有主,應自然智;觀無適莫,義合則行是為。諸族姓子!菩薩不住無數。

「又復不盡數者,為合會福,不住無數者,為合會慧;不盡數者,[8]為行大慈,不住無數者,為有大悲;不盡數者,為[9]道人民,不住無數者,為求佛法;不盡數者,為具佛身相,不住無數者,為具一切智;不盡數者,為行善權,不住無數者,為出智慧;不盡數者,為淨佛土,不住無數者,為佛立故;不盡數者,利誘進人,不住無數者,現人利故;不盡數者,計會善本,不住無數者,施善力故;不盡數者,為具所願,不住無數者,為本願故;不盡數者,為具滿性,不住無數者,為性淨故;不盡數者,為五通不邪,不住無數者,知佛六通故;不盡數者,行度無極,不住無數者,無滿時故;不盡數者,求諸佛寶,不住無數者,不求無寶處故;不盡數者,習行眾藥,不住無數者,知彼眾病故;不盡數者,生死自然,不住無數者,泥洹自然故。」

於是,彼諸菩薩聞此喜悅,皆生善心。諸是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好華,積至于膝,以供養佛。稽首佛足,右遶三匝,以次合聚。於是佛土忽然不現,須臾之間已還彼國,近香積佛。

[*]維摩詰經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於是,世尊問維摩詰:「汝族姓子!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

維摩詰曰:「始不以生,終不以數,今則不住。空種是同,入無所積,眼耳鼻口身心[10]已離三界。不疲[A6]懈三脫門,得三達智,為無所至,至一切法,得無礙立,積於誠信,如無所住,如慧無雜,不生因緣。不為相,不熟相,不暫相。不一相不非相,不無視不為視,不熟視不暫視,不此岸不度[11]汎不中流,不以此不以彼不以異,不解慧不住識。無晦無明,無顯無名,無弱無強,無教無不教,無淨無不淨,無數無不數,無言無不言。不施不受,不戒不犯,不忍不諍,不進不怠,不禪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出不入,不往不反,斷諸雜聲,非有土非無土,非有餘非盡[12]𣩠,非模非想,非著捨著,平等正法。非量非稱,非過非逝非作,非見非聞,非意非識,度諸所生,正至諸慧,等諸人物,說一切法。無所生無所有無罣礙,一切受無不樂作,無刺無擊,[13]無滅無敗無固,無畏無憂,無喜無聲,一切滅說無語。如是,世尊!如來身為若此,為如是觀。如是觀者,名為正觀,以他觀者,猶為邪觀。」

賢者舍利弗承佛聖旨,而問佛言:「是人何沒,來生此土?」

佛言:「汝自以是問維摩詰。」

舍利弗言:「族姓子!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維摩詰言:「如卿,賢者!以法為證,沒當何生?」

曰:「安有斯法,沒而生者?」

維摩詰曰:「若無沒[14]來,何有諸法?曷云如是:『汝於何沒而來生此?』幻士造化,為男為女,寧有沒來?」

舍利弗言:「化者,無沒生也。」

維摩詰曰:「如來不云一切法化自然?」

答曰:「如是。」

曰:「化自然相,非諸法耶?曷云如是:『汝於何沒,而來生此?』沒者,舍利弗!為行盡[*]𣩠,生者,為行長[15]善。菩薩沒者,不盡善本,生不長惡。」

佛告舍利弗:「是族姓子本從阿閦佛阿維羅提世界來。[16](阿閦者漢言無怒。阿維羅提者妙樂也。)」

舍利弗言:「希有!世尊!是族姓子乃從清淨佛土而來,樂此多怒之處。」

維摩詰言:「云何,賢者!夫日一切周行冥中,為樂冥[17]耶?」

答曰:「不然!日不休者,其明堪任行眾冥故也。」

曰:「夫日奚故行閻浮[18]利上?」

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冥。」

曰:「如是,賢者!菩薩若生不淨佛土,則淨其人不俱為污,一切所近輒為除冥。」

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樂世界阿閦如來,及其大人。佛知一切眾會所念,即請維摩詰言:「族姓子!現此眾中,妙樂世界阿閦如來及其菩薩、諸弟子[1]眾,眾皆欲見。」

於是,維摩[2]詰菩薩自念:「吾當止[3]此師子座[4]不起,為現妙樂世界鐵圍山川,溪谷江湖,河海州域,須彌眾山,明冥日月,星宿龍神,天宮梵宮,及眾菩薩、弟子具足,國邑墟聚,人民君[5]王,阿閦如來及其道樹、所坐蓮華,其於十方施作佛事。及其三重寶階,從閻浮利至忉利宮,其階忉利諸天所,以下閻浮[A7]利禮佛拜謁供事聞法,閻浮[A8]利人亦緣其階上忉利宮,天人相見,如是無數[6]德好之樂,從妙樂世界上至第二十四阿迦膩吒天。[7]又斷取來供養入此忍界,使一切眾兩得相見。」維摩詰念欲喜眾會,即如其像,正[8]受三昧,而為神足,居諸眾前於師子座,以右掌接妙樂世界來入忍土。

彼得神通菩薩天人弟子,見接舉來,皆[9]起稱曰:「唯然,世尊!哀取我![10]惟,世尊!安立我!」阿閦佛以方便受眾人而解[11]之曰:「非我所為,是維摩詰所接也。」其餘天人不知[12]為誰取我[13]如往,而妙樂世界入此忍土,不增不減,又此土不迫隘,而彼土亦不損也。

於是,世尊釋迦文告諸眾曰:「汝等觀是妙樂世界阿閦如來,其土嚴好,菩薩行淨,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見。願受如是淨[14]好佛土。」諸菩薩皆欲追學阿閦如來菩薩所行。其於是見彼阿閦如來佛土者,十四姟人起無上正真道意,皆願生妙樂世界。佛即記說是輩,皆當生妙樂土。「又當來化我此忍[15]世界,一切化已,當復還彼。」

佛問舍利弗:「汝已見妙樂世界阿閦如來?」

「如是,世尊!見彼土人,一切淨好,皆得神足如維摩詰。我等,世尊!快得善利,得與是輩[16]從之正士相見[17]與事。在在人人,聞是法者,快得善利。誰聞是語而不好信?如有手執翫習諷讀,是為得佛行念;如有諷起是經法者,為受正法為捨眾道,為如來到其舍;若究暢書,隨是法說而敬事者,是為得佛福施得大法智。其以[18]是經四句頌教,為同學說,是為已得記莂,為得法樂已甚解矣。」

[*]維摩詰經法供養品第十三

於是,天帝釋白佛言:「多福哉!世尊!得近如來、文殊師利者,雖百千聞,未有若此純法化者也。[19]以宿曾聞是法不疑故,使其人得此法乘,能受持誦,況我面值應心與合。諸[20]愛此者,吾無所違,若一切見軌跡不離諸佛者,於諸[21]彼轉其[22]已得勝,為降眾魔而來體道,[23]道意佛念其人必得。持是法者,吾與官屬,當助安之。在所墟聚國邑,有以是法教勸說者,吾與官屬共詣其所。其未樂之天人,吾當起其樂,必以喜樂而營護法。」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吾代汝喜。是諸去、來、現在佛得道者,皆說是法。若是,天帝!欲得供養去、來、現在諸佛世尊,當受是法,持誦自[24]清,宣示同學。正使,天帝!三[25]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蘆、稻麻、叢林,甚多無數皆為如來,有賢者子、賢者女,於一劫若百劫,敬之、事之、奉之、養之,一切施安進諸所樂。至諸佛般泥曰,一一等意,穿地藏骨,立七寶塔,周於四方,彌滿佛界,高至梵天,施設蓋幡,為諸佛別造塔,皆於一劫若百劫,供養眾華、眾香、眾蓋、幢幡、伎樂。云何?天帝!此人[26]殖福能增多不?」

曰:「多矣。世尊!彼之福祐,不可稱說億百千劫。」

佛告天帝:「當以知[*]是賢者子、賢者女,受此不思議門所說法要,奉持說者,福多於彼。所以者何?法生佛道,法出諸佛,其能供養此正法者,非思欲施輩,當以知此。」

佛告天帝:「有昔過去無[27]央數劫不可稱計,時世有佛,名俾沙闍羅耶[28](漢言藥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其世界名[29]太清,劫曰淨除。彼時,天帝!藥王如來壽三十劫,其弟子眾凡三十六億姟,菩薩十二億。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寶蓋,王有七寶,主四天下,五劫奉事藥王如來,率其官屬施諸所安。至五劫中,聖王寶蓋召其千子而告之曰:『汝等已見如來,當共奉事,施以所安。』於是,千子聞父王命,皆以安和,復至五劫供養藥王如來,并其官屬一切施安。第一太子名曰善宿,獨坐自念:『寧有供養殊過此者?』空中有天承佛聖旨,應曰:『正士!法之供養,勝諸供養。』即問:『何謂法之供養?』天曰:『何不行問藥王如來?佛當為汝[30]解說法之供養。』於是,太子善宿即起,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而問:『法之供養,為法見者,是何謂也?』藥王佛言:『法供養者,如佛所說,眾經奧藏,深邃之言,諸世所歸,非為難受,難見之輩,以無憍慢,微妙無像,其義夷易。菩薩篋藏修至諸持,經印所封,非無道理,其輪清淨,入六度無極,[1]可善取學道品,法淨入正之事。為下大悲[2]建于大[A9]慈,離諸大見覩[3]大緣起,非人非命,非女非男,如空無相無願無為,道地之行,法輪之際,天人百千所共歎譽,法藏多度,含受眾人。明宣諸佛菩薩道行,為入有義法之正要,下於無常、苦、空、非身。戒無所犯,一切彼轉見為怖畏,師仰諸佛,覩夫生死而不與,同現滅度,安習如是像眾經微言,分別惟觀而以受法,是為法之供養。又,族姓子!法供養者,為聞法生法,法轉成緣起,隨順離諸際見,為如不生,不起法忍,非身非人。為上因緣,無違無受,如無所諍。以捨我作而依於義,不以嚴好;以隨聖典而依於慧,不為文飾;處處入義而依於經,不習非義;以所懷戢而依於法,不用人所見。得諸法無受入無處所,滅於不明,滅於行,滅於識、名色、六入、更樂、痛愛、受、有、生、老死苦,一切[4]以滅。如是滅、如是觀十二因緣起,以不可盡而受微妙,人所視見而以不視。是,族姓子!名為無上法之供養。』

「如是,天帝!太子善宿,從藥王[5]佛,聞法供養,便得順忍,即解寶衣以覆佛上而言曰:『余以堪任,於如來滅後,奉受正法,作法供養,擁護是道。惟願如來加哀竪立,令我得降魔怨,取佛正法。』彼佛知其內性,即說曰:『末後汝當守護法城。』於[A10]時,善宿從見世尊,以家之信,捨家受道,勤修德本。精進不久,即立善法,起五神通,得入諸道之持,不斷辯才。遂於世尊[6]般泥曰後,以智慧力至滿十劫,藥王如來所轉法施隨而分布。於時,善宿比丘化[7]十億人使立大道,[*]十四姟人解弟子乘,餘無量人得生天上。如是,天帝!在昔異時王寶蓋者,於今得佛名寶成如來,其太子善宿者,則[8]吾是也。其餘諸子,於是賢劫,皆得如來、至真、等正覺,此賢劫中千佛興者是也。從鳩留先為始作佛,至樓[9]由如來為最後得。如是,天帝!當知此要,昔者我身於諸如來行法供養,得為上化,為長化、為願化、為無上無比之化。是故,天帝!當以知此法之供養,供養於[10]佛。」

[*]維摩詰經囑累彌勒品第十四

彼時,佛[11]語彌勒菩薩言:「彌勒!是名為無數億劫習佛道品,汝隨分布,受是像經,佛所建立,如來滅後,廣[12]博此道。所以者何?後世得者,族姓子[13]族姓女、天龍[14]神、揵沓和,當下德本,其於前[15]勝已作無上正真道行,而未得聞受此法者,聞是輩經,必甚愛樂,當頂受此佛之要道。又,汝彌勒!當利是輩諸族姓子,於[16]是當為布現是經[17]文。菩薩有二印,何謂二?有憙雜句嚴飾之印,有入深法妙化之印。彼若好憙雜句飾者,當知是為阿夷恬菩薩輩也。若得是深經書受廣行,不以數數有畏,聞之能傳,當知是菩薩為久修梵行。復有四事,阿夷恬用空耗。何謂四?所未聞經,聞之驚疑,不作勸助,專增為亂:『吾未曾聞,此從何來?』若族姓子!甚解深法樂說微妙,不從受習,雖近不敬專,於中作毀行,是為四,阿夷恬為空耗不得至深法忍。又,彌勒!有二行,菩薩雖解深法,猶以空耗。何謂二?習在邊方,不恒其行,檀智[18]蔑人,不受不誦,亦不追求。自有甚解學深法者,則以輕慢、貪濁、懷嫉,不能納人,亦不法施,是為二。雖解深法,猶以空耗,不能疾近,不起法忍。」

於是,彌勒菩薩白佛言:「未曾有,唯然!世尊!至於如來之善言,吾當遠離如此之惡,以護如來無數億劫道品之習。若賢者子心入是輩經者,當令手得恣所念取,若念受持如是輩經,傳示同學,廣說分明。其時,世尊!得如是經,樂憙相傳者,當知此輩菩薩為彌勒所[19]建立也。」

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來代喜,善說是言。」

於是,一切菩薩等,俱共同出聲言:「如來滅後,我等在所佛土,當來於此分布佛道,示諸同學以其所樂。」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在所,世尊!墟聚國邑,有行[20]如是深經法者。吾當率諸官屬,詣講法所,為護講法。百由[21]延內,當令一切聞見講法,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彼時,佛告賢者阿難:「[A11]受是經法,奉持誦說,以布現人。」阿難言:「唯,當受是經,布現眾人。要者,世尊!當何名斯[22]經?亦當[23]以何奉持之?」

佛[24]告阿難:「[25]是名為『維摩詰所說』,亦名為『不可思議法門之稱』,當奉持之。」

佛說[26]是已,莫不勸受。尊者維摩詰、文殊師利為上首,眾菩薩、大弟子,一切魔眾,聞佛所說,皆[27]大歡喜。

維摩詰經卷下
貼文者 : : hui

維摩詰所說經上 - 2024-03-15 16:48:06

維摩詰所說經(一名不可思議解脫上卷)

[5]姚秦[6]三藏鳩摩羅什[7]譯

佛國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眾所知識,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為護法城,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而安之;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功德智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踰於須彌;深信堅固,猶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無有量,已過量;集眾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為大醫王,善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

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寶勝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人。

復有萬梵天王尸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8]而聽法;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在會坐;并餘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悉來會坐;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坐。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譬如須彌山王顯于大海,安處眾寶師子之座,蔽於一切諸來大眾。

爾時毘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以其蓋共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香山、[9]寶山、金山、黑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寶蓋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爾時一切大眾,覩佛神力,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捨。[10]於是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以偈頌曰:

「目淨脩廣如青蓮, 心淨已度諸禪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 導眾以寂故稽首。
既見大聖以神變, 普現十方無量土,
其中諸佛演說法, 於是一切悉見聞。
法王法力超群[11]生, 常以法財施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於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始在佛樹力降魔, 得甘露滅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
三轉法輪於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為證, 三寶於是現世間。
以斯妙法濟群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醫王, 當禮法海德無邊。
毀譽不動如須彌, 於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虛空, 孰聞人寶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微蓋, 於中現我三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 乾闥婆等及夜叉。
悉見世間[12]諸所有, 十力哀現是化變,
眾覩希有皆歎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聖法王眾所歸, 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1]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2]力大精進, 稽首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於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導師,
稽首能斷眾結縛, 稽首已到於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 稽首永離生死道。
悉知眾生[3]來去相, 善於諸法得解脫,
不著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於空寂行,
[4]達諸法相無罣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是五百長者子,皆[5]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來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A1]菩提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布施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國;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嚴[6]眾生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生來生其國;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說除八難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自守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和諍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生來生其國。

「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7]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佛土不淨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8]佛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9]意,謂此佛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譬如自在天宮。」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螺髻[10]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悉現。」

佛[11]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1]乘三萬二千[2]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盡意解。

[3]維摩詰[4]所說經方便品第二

爾時毘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5]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毘耶離;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6]禪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7]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A2]弈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執持正法,攝諸長[8]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9]政法,救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10]蒙;入諸婬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志;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政宮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無常;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長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為說法:「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強、無力、無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無我,為如火;是身無壽,為如風;是身無人,為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是身為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為災,百一病惱;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是身無定,為要當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11]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12]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長者維摩詰為諸問[13]疾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維摩詰[*]所說經弟子品第三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于床,世尊大慈,寧不垂愍?」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14]身、意,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品,是為宴坐;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時我——世尊!——聞說是[15]語,默然而止,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目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毘耶離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讚于大乘,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維摩詰說是法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無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迦葉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1]我昔於貧里而行乞,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捨豪富從貧乞。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為不受故,應受彼食;以空聚[2]想,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於一切菩薩深起敬心,復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3]聞此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從是來,不復勸人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時維摩詰取我鉢盛滿飯,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不壞於身,而隨一相;不滅癡愛,起於[4]明脫;以五逆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5]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可取食。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毘羅胝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6]犍陀若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時我——世尊!——聞此[7]語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鉢欲出其舍。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鉢勿懼。於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法眼淨,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學比丘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汝不能知眾生根[8]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富樓那!此比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根之利鈍。』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於是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不觀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迦旃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1]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說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阿那律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萬梵俱,放淨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我即答言:『仁者!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勒果。』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世尊!我時默然。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維摩詰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佛國,不以二相。』於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五百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已,忽然不現。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2]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3]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離!妄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炎、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善解。』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我[4]即答言:『自捨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慧明達為若此也!』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羅睺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羅睺羅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毘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唯,羅睺羅!汝佛之子,捨轉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睺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羅睺羅![5]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二見,處於涅槃;智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眾魔,度五道,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彼,離眾雜惡;摧[6]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無繫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彼意,隨禪定,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諸長者子言:『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維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爾時三十二長者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鉢,詣大婆羅門家門下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難!何為晨朝持鉢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默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麁言;無令大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阿難!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福會普勝者哉?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為師?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1]人?」可密速去,勿使人聞。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為世尊,過於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2]當有何惱?』時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3]耶?即聞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世,現行斯法,度脫眾生。行矣,阿難!取乳勿[4]慚。』世尊!維摩詰智慧辯才,為若此也!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維摩詰[*]所說經菩薩品第四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彌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地之行。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得[5]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為從如生得受記耶?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6]得滅度者,一切眾生亦[7]應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彌勒!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是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捨諸見故;離是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願故;不入是菩提,無貪著故;順是菩提,順於如故;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虛空故;無為是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字空故;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無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光嚴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出毘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吾從道場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答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道場,得願[8]具故;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故;精進是道場,不懈[9]退故;禪定是道場,心調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慈是道場,等眾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悅樂法故;捨是道場,憎愛斷故;神通是道場,成就六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方便是道場,教化眾生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多聞是道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三十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10]諦是道場,不誑世間故;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諸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降[A3]魔是道場,不傾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師子吼是道場,無所畏故;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住於佛法矣!』說是法時,五百[1]天、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持世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鼓樂絃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一面立。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與。

「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2]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天女即問:『何謂法樂?』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敬[3]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4]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5]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

「於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魔言:『居士可捨此女?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為菩薩。』維摩詰言:『我已捨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願具足。』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世尊!維摩詰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長者子[6]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善德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會為?』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7]答曰:『法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施之會。』[8]曰:『何謂也?』『謂以菩提,起於慈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心;以攝智慧,行於捨心;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以化犯戒,起尸羅波羅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羅蜜;以離身心相,起毘梨耶波羅蜜;以菩提相,起禪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教化眾生,而起於空;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示現受生,而起無作;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起四攝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於身命財,起三堅法;於六念中,起思念法;於六和敬,起質直心;正行善法,起於淨命;心淨歡喜,起近賢聖;不[9]憎惡人,起調伏心;以出家法,起於深心;以如說行,起於多聞;以無諍法,起空閑處;趣向佛慧,起於宴坐;解眾生縛,起修行地;以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知一切眾生心念,如應說法,起於智業;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一相門,起於慧業;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切世間福田。』

「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時心得清淨,歎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價直百千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願必納受,隨意所與。』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時維摩詰現神變已,[1]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于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城中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維摩詰[2]經卷上
貼文者 : : hui

維摩詰所說經中 - 2024-03-18 23:25:52

維摩詰所說經卷中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詶對。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聖旨,詣彼問疾。」

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6]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

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毘耶離大城。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且置是事,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慇懃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7]眾生病[8]滅,則我病滅。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所因起?』菩薩[9]病者,以大悲起。」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又問:「以何為空?」

答曰:「以空空。」

又問:「空何用空?」

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

又問:「空可分別耶?」

答曰:「分別亦空。」

又問:「空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

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

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

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如幻故。」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

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1]是即大患,我應離之。』云何為離?離我、我所。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云何平等?[2]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伏,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病本而教導之。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云何斷攀緣?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何謂無所得?謂[3]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為斷老病死苦,是菩薩菩提。若不如是,己所修治,為無慧利。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菩薩之謂也。

「彼有疾菩薩應復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覆也。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如佛所說:『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解彼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不應起縛。何謂縛?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薩解。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有慧方便解。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謂無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4]植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何謂有慧方便解?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植眾德本,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文殊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又復觀身無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又復觀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在於生死,不為污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非垢行,非淨行,是菩薩行;雖過魔行,而現[5]降眾魔,是菩薩行;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雖觀十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雖攝一切眾生,而不愛著,是菩薩行;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是菩薩行;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雖行四無量心,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雖行禪定解脫三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雖行四念處,[6]而不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雖行四正勤,而不[7]捨身心精進,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薩行;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行;雖行八[8]聖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行;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菩薩行;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菩薩行;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是菩薩行;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淨佛土,是菩薩行;雖得佛道轉于法輪、入於涅槃,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眾其中八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1]維摩詰[2]所說經不思議品第六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坐?」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為法來耶?[3]求床座耶?」

舍利弗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唯,舍利弗!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唯,舍利弗!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4]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

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

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5]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於毘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亦不迫迮,悉見如故。

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座像。」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旬,坐師子座,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昇。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舍利弗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昇。」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受此高廣之座,於毘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不迫迮。」

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6]住不思議解脫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鼈、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7]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眾生亦無所嬈。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恒[8]河沙世界之外,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復還置本處,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舍利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9]延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又菩薩以[10]一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一切,而不動本處。又,舍利弗!十方眾生供養諸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之。又,舍利弗!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無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又於下方過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過恒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鍼鋒舉一棗葉,而無所嬈。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11]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眾聲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舍利弗!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劫不盡。」

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眾無如之何。」大迦葉說[1]是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2]力教化眾生,現作魔王。又,迦葉!十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銀琉璃、[3]車磲[4]馬碯、珊瑚琥珀、真珠珂貝、衣服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所以者何?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5]故[6]現行逼迫,示諸眾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維摩詰[*]所說經觀眾生品第七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生?」

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像,如熱時焰,如呼聲[7]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觀眾生為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焦穀[8]牙,如須陀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9]起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A1]因之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行寂滅慈,無所生故;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負眾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

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何謂為喜?」

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何謂為捨?」

答曰:「所作福祐,無所悕望。」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

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

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答曰:「當行正念。」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

答曰:「身為本。」

又問:「身孰為本?」

答曰:「欲貪為本。」

又問:「欲貪孰為本?」

答曰:「虛妄分別為本。」

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

答曰:「顛倒想為本。」

又問:「顛倒想孰為本?」

答曰:「無住為本。」

又問:「無住孰為本?」

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10]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爾時天[11]女問舍利弗:「何故去華?」

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

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1]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2]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

舍利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

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舍利弗言:「不復以離婬、怒、癡為解脫乎?」

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婬、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婬、怒、癡性,即是解脫。」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3]辯乃如是!」

[4]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5]即於佛法為增上慢。」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

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A2]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舍利弗!如人入瞻蔔林,唯嗅瞻蔔,不嗅餘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何等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絃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有四大藏,眾寶積滿,[6]賙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為來,廣說諸佛秘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7]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

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

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

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

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

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恒河沙,皆謂何乎?」

天曰:「皆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

曰:「無所得故而得。」

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無所得故而得。」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8]已曾供養九十二億[9]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眾生。」

[*]維摩詰[*]所說經佛道品第八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

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于地獄,無諸罪垢;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1]閡;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懃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2]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3]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4]姓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5]妾[6]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

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A3]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曰:「何謂也?」

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7]於我[8]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9]疇為如來種;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10]今我等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返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

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一切眾導師, 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 慈悲心為女,
善心誠實男, 畢竟空寂舍。
弟子眾塵勞, 隨意之所轉,
道品善知識, 由是成正覺。
諸度法等侶, 四攝為伎女,
歌詠誦法言, 以此為音樂。
總持之園苑, 無漏法林樹,
覺意淨妙華, 解脫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 定水湛然滿,
布以七淨華, 浴此無垢人。
象馬五通馳, 大乘以為車,
調御以一心, 遊於八正路。
相具以嚴容, 眾好飾其姿,
慚愧之上服, 深心為華鬘。
富有七財寶, 教授以滋息,
如所說修行, 迴向為大利。
四禪為床座, 從於淨命生,
多聞增智慧, 以為自覺音。
甘露法之食, 解脫味為漿,
淨心以澡浴, 戒品為塗香。
摧滅煩惱賊, 勇健無能踰,
降伏四種魔, 勝幡建道場。
雖知無起滅, 示彼故有生,
悉現諸國土, 如日無不見。
供養於十方, 無量億如來,
諸佛及己身, 無有分別想。
雖知諸佛國, 及與眾生空,
而常修淨土, 教化於群生。
諸有眾生類, 形聲及威儀,
無畏力菩薩, 一時能盡現。
覺知眾魔事, 而示隨其行,
以善方便智, 隨意皆能現。
或示老病死, 成就諸群生,
了知如幻化, 通達無有礙;
或現劫盡燒, 天地皆洞然,
眾人有常想, 照令知無常。
無數億眾生, 俱來請菩薩,
一時到其舍, 化令向佛道。
經書禁呪術, 工巧諸伎藝,
盡現行此事, 饒益諸群生。
世間眾道法, 悉於中出家,
因以解人惑, 而不墮邪見。
或作日月天, 梵王世界主,
或時作地水, 或復作風火。
劫中有疾疫, 現作諸藥草,
若有服之者, 除病消眾毒;
劫中有飢饉, 現身作飲食,
先救彼飢渴, 却以法語人;
劫中有刀兵, 為之起[1]慈悲,
化彼諸眾生, 令住無諍地。
若有大戰陣, 立之以等力,
菩薩現威勢, 降伏使和安。
一切國土中, 諸有地獄處,
輒往到于彼, 勉濟其苦惱;
一切國土中, 畜生相食噉,
皆現生於彼, 為之作利益。
示受於五欲, 亦復現行禪,
令魔心憒亂, 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華, 是可謂希有,
在欲而行禪, 希有亦如是。
或現作婬女, 引諸好色者,
先以欲鉤牽, 後令入佛[2]智;
或為邑中主, 或作商人導,
國師及大臣, 以祐利眾生。
諸有貧窮者, 現作無盡藏,
因以勸導之, 令發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 為現大力士,
消伏諸貢高, 令住無上道。
其有恐懼眾, [3]居前而慰安,
先施以無畏, 後令發道心。
或現離婬欲, 為五通仙人,
開導諸群生, 令住戒忍慈。
見須供事者, 現為作僮僕,
既悅可其意, 乃發以道心,
隨彼之所須, 得入於佛道,
以善方便力, 皆能給足之。
如是道無量, 所行無有涯,
智慧無邊際, 度脫無數眾。
假令一切佛, 於無[4]量億劫,
讚歎其功德, 猶尚不能盡。
誰聞如是法, 不發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 癡冥無智者。」
[*]維摩詰[*]所說經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5]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入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6]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7]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於其[1]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2]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3]然不滅,如是解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4]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5]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迴向一切智為二。布施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迴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A4]業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取捨;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6]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

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說是入不二法門[7]品時,於此眾中五[8]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維摩[*]詰所說經卷中[9]
貼文者 : : hui

維摩詰所說經下 - 2024-03-18 23:45:45

維摩詰所說經卷下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香積佛品第十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

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眾莫不目見。

時維摩詰問眾菩薩[4]言:「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維摩詰言:「仁此大眾,無乃可恥?」

文殊師利曰:「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於是維摩詰不起于座,居眾會前化作菩薩——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眾會——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5]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時化菩薩即於會前,昇于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香界,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歎未曾有:「今此上人從何所來?娑婆世界為在何許?云何名為樂小法者?」即以問佛。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在。於五濁[6]惡世,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并讚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

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

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鉢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釋迦牟尼佛,并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又當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其清淨土耳!」時化菩薩既受鉢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神及維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間至維摩詰舍。

時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座,嚴好如前,諸菩薩[7]皆坐其上。[8]是化菩薩以滿鉢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熏毘耶離城及三千大千世界。時毘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歎未曾有!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入維摩詰舍。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好,皆大歡喜,禮眾菩薩及大弟子,却住一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皆來入維摩詰舍。

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9]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揣若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於是鉢飯悉飽眾會,猶故不[10]𣩠。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

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法?」

彼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彼諸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法?」

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強難化,故佛為說剛強之語以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與取報;是邪婬,是邪婬報;是妄語,是妄語報;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瞋惱,是瞋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慳悋,是慳悋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瞋恚,是瞋恚報;是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是愚癡報;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是不應作;是障[1]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是淨,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槃。以難化之人心如猨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譬如象馬,𢤱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剛強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

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法度脫眾生;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生是佛土。」

維摩詰言:「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國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以布施攝貧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瞋恚,以精進攝懈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度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2]者,以諸善根濟無德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

彼菩薩曰:「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

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于淨土。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恒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法。」

維摩詰、文殊師利於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皆發阿耨多羅[3]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4]維摩詰[5]所說經菩薩行品第十一

是時佛說法於菴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皆作金色。」

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與諸大眾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

於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禮事供養。」

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時。」

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并師子座,置於右掌,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遶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繞七匝,於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

於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坐,即皆受教。眾坐已定,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

「唯然,已見!」

「[6]於汝意云何?」「世尊!我覩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所測。」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有,是為何香?」

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香。」

於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阿難言:「此所從來?」

曰:「是長者維摩詰從眾香國取佛餘飯,於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

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住當久如?」

維摩詰言:「至此飯消。」

曰:「此飯久如當消?」

曰:「此飯勢力至于七日,然後乃消。又,阿難!若聲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作佛事。」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炎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但於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1]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阿難![2]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虛空無若干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

「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為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阿難!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如是,阿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慧辯才不可思議。」

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於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且止,阿難!其有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難!汝等捨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捨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度眾生故,隨其所應,現佛國異。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於彼土當念如來。」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無為。

「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A1]倦,於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3]軀命,種諸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迴向,求法不懈,說法無悋;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於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墮煩惱者,[4]令發正念,於遠離樂,不以為貴,不著己樂,慶於彼樂;在諸禪定,如地獄想,於生死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為善師想,捨諸所有,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蜜,為父母想,道品[5]之法,為眷屬想;發行善根,無有齊限,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6]行無限施,具足[7]相好,除一切惡,[8]淨身、口、意;生死無數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9]實相智慧行;[10]於世間法少欲知足,[11]於出世間求之無厭,而不捨世[12]間法,不壞威儀[13]法而能隨俗;起神通慧,引導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辯,演法無礙;淨十善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勸請說法,隨喜讚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放逸,不失眾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不以無起為證;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寂滅,而不永[14]滅;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觀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一切;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行法教化眾生;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觀正法位,而不隨小乘;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集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諸正士菩薩[15]以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盡無盡[16]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17]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於佛及此經法并諸菩薩已,稽首佛足,歎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維摩詰所說經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觀如來乎?」

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1]來,後際不[2]去,今則不住;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不觀識如,不觀識性,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脫門,[3]具足三明,與無明等;不一相、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於寂滅,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強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無為,無示無說;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非有相,非無相;同[4]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一切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無畏無憂,無喜無厭[5]無著;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世尊!如來身為若此,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詰:「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維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於意云何?譬如幻師,幻作男女,寧沒生耶?」

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

答曰:「如是!」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來生此?』舍利弗!沒者為虛誑法,[6]敗壞之相;生者為虛誑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雖生,不長諸惡。」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樂此多怒害處。」

維摩詰語舍利弗:「於意云何?日光出時與冥合乎?」

答曰:「不也!日光出時,[7]即無眾冥。」

維摩詰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

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冥。」

維摩詰言:「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8]故,不與愚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

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薩、聲聞之眾。佛知一切眾會所念,告維摩詰言:「善男子!為[9]此眾會,現妙喜國[10]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之眾,眾皆欲見。」

於是維摩詰心念:「吾當不起于座,接妙喜國鐵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并諸菩薩、聲聞之眾,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及菩提樹、諸妙蓮華,能於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寶階從閻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為禮敬無動如來,聽受經法;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昇忉利,見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上至阿迦[11]膩吒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家輪,入此世界,猶[12]持華鬘,示一切眾。」作是念已,入於三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界,置於此土。

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并餘天、人俱發聲言:「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無動佛言:「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其餘未得神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入此土而不增減,於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眾:「汝等且觀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

皆曰:「唯然已見。」

佛言:「若菩薩欲得如是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之道。」

現此妙喜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願生於妙喜佛土。釋迦牟尼佛即記之曰:「當生彼國。」時妙喜世界於此國土所應饒益其事訖已,還復本處,舉眾皆見。

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

「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詰。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其諸眾生,若今現在,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況復聞已信解、受持、讀誦、解[13]說,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經典者,便為已得法寶之藏;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行,即為諸佛之所護念;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知即為供養於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若聞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即為[14]取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為他說者,當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維摩詰[*]所說經法供養品第十三

爾時釋提桓因於大眾中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百千經,未曾聞此不可思議、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有眾生聞[1]是經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況如說修行?斯人即為閉眾惡趣開諸善門,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修治[2]菩提,安處道場;履踐如來所行之跡。世尊!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與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生信,其已信者,當為作護。」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爾喜。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即為供養去、來、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蔗、竹𥯤、稻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3]或一劫、或減一劫,恭敬尊重,讚歎供養,奉諸所安,至諸佛滅後,以一一[4]全身舍利起七寶塔——縱廣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莊嚴——以一切華香、瓔珞、幢幡、伎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一劫,而供養之,[5]於天帝意云何,其人植福寧為多不?」

釋提桓因言:「[6]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億劫說不能盡。」

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是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

佛告天帝:「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7]名大莊嚴,劫曰莊嚴,佛壽二十小劫。其聲聞僧三十六億那由他,菩薩僧有十二億。天帝!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寶蓋,七寶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敵。

「爾時寶蓋與其眷屬,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安,至滿五劫。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當如我,以深心供養於佛。』於是千子受父王命,供養藥王如來,復滿五劫,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養殊過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勝諸供養。』即問:『何謂法之供養?』天曰:『汝可往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8]之供養。』

「即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勝。云何[9]為法供養?』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10]諸佛所說深經,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11]非但分別思惟之所能得,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之;至不退轉,成就六度,善分別義,順菩提法,眾經之上;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順因緣法,無我、[12]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相、無作、無起;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諸天、龍神、乾闥婆等所共歎譽;能令眾生入佛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說眾菩薩所行之道;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13]之法;能救一切毀禁眾生,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畏,諸佛賢聖所共稱歎;背生死苦,示涅槃樂,十方三世諸佛所說;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又於諸法如說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14]諍,離諸我所;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起見,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佛告天帝:「王子月蓋從藥王佛聞如是法,得柔順忍。即解寶衣嚴身之具,以供養佛,白佛言:『世尊!如來滅後,我當行法供養,守護正法。願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15]降魔怨,修菩薩行。』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於末後[16]守護法城。』天帝!時王子月蓋,見法清淨,聞佛授記,以信出家,修[17]集善法;精進不久,得五神通,[18]逮菩薩道,得陀羅尼,無斷辯才。於佛滅後,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滿十小劫,藥王如來所轉法[19]輪隨而分布。月蓋比丘以守護法,勤行精進,即於此身,化百萬億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他人,深發聲聞、辟支佛心;無量眾生得生天上。天帝!時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得佛,號寶炎如來;其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從迦羅鳩[1]孫駄為始得佛,最後如來號曰樓至。月蓋比丘,即我身是。如是,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養於諸供養為上為最,第一無比。是故,天帝!當以法之供養,供養於佛。」

[*]維摩詰[*]所說經囑累品第十四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2]法,付囑於汝。如是輩經,於佛滅後末世之中,汝等當以神力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所以者何?未來世中,當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龍、鬼神、乾闥婆、羅剎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于大法;若使不聞如是等經,則失善利。如此輩人聞是等經,必多信樂,發希有心,當以頂受,隨諸眾生所應得利,而為廣說。

「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何謂為二?一者、好於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義如實能入。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當知是為[3]新學菩薩;若於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能入其中,聞已心淨,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知是為久修道行。

「彌勒!復有二法名[*]新學者,不能決定於甚深法。何等為二?一者、所未聞深經,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聞,從何所來?』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經者,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於中說其過惡。有此二法,當知是[4]為[*]新學菩薩,為自毀傷,不能於深法中調伏其心。

「彌勒!復有二法,菩薩雖信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得無生法忍。何等為二?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5]解深法,而取相分別。是為二法。」

彌勒菩薩聞說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奉持如來無數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若未來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與其念力,使受持讀誦、為他廣說。世尊!若後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為[6]他說者,當知[7]皆是彌勒神力之所建立。」

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汝所說,佛助爾喜。」

於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我等亦於如來滅後,十方國土廣宣流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8]法,復當開導諸說法者,令得是經。」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聚落、山林曠野,有是經卷、讀誦解說者,我當率諸官屬為聽法故,往詣其所,擁護其人,面百由旬,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是經,廣宣流布。」

阿難言:「唯[9]然!我已受持要者。世尊!當何名斯經?」

佛言:「阿難!是經名為『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10]脫法門』,如是受持。」

佛說是經已,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11]歡喜。

維摩詰[12]經卷[13]下
貼文者 : : hui

說無垢稱經卷第一 - 2024-03-19 00:12:08

說無垢稱經卷第一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住廣嚴城菴羅衛林,與大苾芻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二千——皆為一切眾望所識,大神通業修已成辦,諸佛威德常所加持,善護法城能攝正法,[16]以大師子吼聲敷演,美音遐振周遍十方,為諸眾生不請善友,紹三寶種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外道,永離一切障及蓋纏,念、定、總持無不圓滿,建立無障解脫智門,逮得一切無斷殊勝念慧等持陀羅尼[17]辯;皆獲第一布施、調伏寂靜尸羅、安忍、正勤、靜慮、般若、方便善巧、妙願、力、智波羅蜜多,成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轉不退法輪,咸得無相妙印所印,善知有情諸根勝劣,一切大眾所不能伏,而能調御得無所畏;已積無盡福智資糧,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捨諸世間所有飾好,名稱高遠踰於帝釋,意樂堅固猶若金剛;於諸佛法得不壞信、流法寶光、澍甘露雨,於眾言音微妙第一,於深法義廣大緣起;已斷二邊見習相續,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不可稱量過稱量境;集法寶慧為大導師,正直審諦柔和微密,妙達諸法難見難知;甚深實義隨入一切,有趣無趣意樂所歸,獲無等等佛智灌頂,近力無畏不共佛法;已除所有怖畏惡趣,復超一切險穢深坑,永棄緣起金剛刀仗,常思示現諸有趣生;為大醫王善知方術,應病與藥,愈疾施安;無量功德皆成就、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作亦不唐捐,設經無量百千[1]俱胝那庾多劫讚其功德亦不能盡——其名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神變王菩薩、法自在菩薩、法幢菩薩、光幢菩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峯菩薩、辯峯菩薩、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薩、常延頸菩薩、常喜根菩薩、常喜王菩薩、無屈辯菩薩、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吉祥菩薩、寶施菩薩、帝網菩薩、光網菩薩、無障靜慮菩薩、慧峯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天菩薩、現神變王菩薩、峯相等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雲雷音菩薩、山相擊王菩薩、香象菩薩、大香象菩薩、常精進菩薩、不捨善軛菩薩、妙慧菩薩、妙生菩薩、蓮花勝藏菩薩、三摩地王菩薩、蓮花嚴菩薩、觀自在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寶杖菩薩、無勝菩薩、勝魔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慈[2]氏菩薩、妙吉祥菩薩、珠寶蓋菩薩,如是等上首菩薩摩訶薩三萬二千。

復有萬梵,持髻梵王而為上首,從本無憂四大洲界為欲瞻禮供養世尊及聽法故來在會坐;復有[3]萬二千天帝,各從餘方四大洲界亦為瞻禮供養世尊及聽法故來在會坐;并餘大威力諸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釋、梵、護世等悉來會坐;及諸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俱來會坐。

爾時,世尊無量百千諸來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譬如大寶妙高山王處于大海巍然逈出——踞大師子勝藏之座,顯耀威光蔽諸大眾。

時廣嚴城有一菩薩,離呫毘種,名曰寶性,與離呫毘五百童子各持一蓋,七寶莊嚴,往菴羅林詣如來所,各以其蓋奉上世尊,奉已頂禮世尊雙足,右繞七匝却住一面。

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現。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大寶妙高山王、一切雪山、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山、輪圍山、大輪圍山、大海、江河、陂泉、池沼,及百[4]俱胝四大洲渚、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并諸國邑、王都、聚落,如是皆現此寶蓋中。

又,十方界諸佛、如來所說正法皆如響應,於此蓋內無不見聞。

時諸大眾覩佛神力,歡喜踊躍,歎未曾有,合掌禮佛瞻仰尊顏,目不暫捨默然而住。

爾時,寶性即於佛前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妙伽他而讚佛曰:

「目淨脩廣妙端嚴, 皎如青紺蓮花葉,
已證第一淨意樂, 勝奢摩[5]陀到彼岸。
久積無邊清淨業, 獲得廣大勝名聞,
故我稽首大沙門, 開導希夷寂路者。
既見大聖以神變, 普現十方無量土,
其中諸佛演說法, 於是一切悉見聞。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財施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 觀第一義摧怨敵,
已於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 一切皆[6]得因緣立,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始在佛樹降魔力, 得甘露滅勝菩提,
此中非心意受行, 外道、群邪所不測。
三轉法輪於大千, 其輪能寂本性寂,
希有法智天人證, 三寶於是現世間。
以斯妙法濟群生, 無思、無怖、常安寂,
度生、老、死大醫王, 稽首無邊功德海。
八法不動如山王, 於善、不善俱慈愍,
心行如空平等住, 孰不承敬此能仁?
以斯微蓋奉世尊, 於中普現三千界,
諸天、龍、神宮殿等, 故禮智見功德身。
十[7]力神變示世間, 一切皆如光影等,
眾覩驚歎未曾有, 故禮十力大智見。
眾會瞻仰大牟尼, 靡不心生清淨信,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如來不共相;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如來不共相;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如來不共相;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如來不共相。
稽首十力諦勇猛、 稽首已得無怖畏、
稽首至定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導師、
稽首能斷眾結縛、 稽首已住於彼岸、
稽首普濟苦群生、 稽首不依生死趣。
已到有情平等趣, 善於諸趣心解脫,
牟尼如是善修空, 猶如蓮花不著水。
一切相遣無所遣、 一切願滿無所願,
大威神力不思議, 稽首如空無所住。」
爾時,寶性說此伽他讚世尊已,復白佛言:「如是五百童子菩薩皆已發趣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咸問我嚴淨佛土。[1]唯願如來哀愍,為說淨佛土相。云何菩薩修淨佛土?」

作是語已,佛言:「寶性!善哉善哉,汝今乃能為諸菩薩請問如來淨佛土相及問菩薩修淨佛土。汝今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等分別解說。」

於是寶性及諸菩薩咸作是言:「善哉,世尊!唯願為說,我等今者[2]皆希聽受。」

爾時,世尊告眾菩薩:「諸有情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所以者何?諸善男子!一切菩薩隨諸有情增長饒益,即便攝受嚴淨佛土;隨諸有情發起種種清淨功德,即便攝受嚴淨佛土;隨諸有情應以如是嚴淨佛土而得調伏,即便攝受如是佛土;隨諸有情應以如是嚴淨佛土悟入佛智,即便攝受如是佛土;隨諸有情應以如是嚴淨佛土起聖根行,即便攝受如是佛土。所以者何?諸善男子!菩薩攝受嚴淨佛土,皆為有情增長、饒益、發起種種清淨功德。諸善男子!譬如有人欲於空地造立宮室,或復莊嚴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菩薩如是,知一切法皆如虛空,唯為有情增長、饒益、生淨功德,即便攝受如是佛土。攝受如是淨佛土者非於空也。

「復次,寶性!汝等當知:發起無上菩提心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一切發[3]起大乘有情來生其國;純意樂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所有不諂、不誑有情來生其國;善加行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發起[4]住持妙善加行一切有情來生其國;上意樂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具足成就善法有情來生其國;修布施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一切能捨財法有情來生其國;修淨戒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圓滿成就十善業道意樂有情來生其國;修安忍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三十二相莊嚴其身、堪忍柔和寂靜有情來生其國;修精進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諸善勇猛精進有情來生其國;修靜慮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具足成就正念、正知、正定有情來生其國;修般若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一切已入正定有情來生其國;四無量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常住慈悲喜捨有情來生其國;四攝事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諸有解脫所攝有情來生其國;巧方便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善巧觀察諸法有情來生其國;修三十七菩提分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通達一切念住、正斷、神足、根、力、覺支、道支圓滿有情來生其國;修迴向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其國具足眾德莊嚴;善說息除八無暇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其國永離惡趣無暇;自守戒行不譏彼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其國無有犯禁之名;十善業道極清淨土是為菩薩嚴淨佛土,菩薩證得大菩提時,壽量決定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不離、善宣密意、離諸貪欲、心無瞋恚、正見有情來生其國。

「諸善男子!如是,菩薩隨發菩提心則有純淨意樂,隨其純淨意樂則有妙善加行,隨其妙善加行則有增上意樂,隨其增上意樂則有止息,隨其止息則有發起,隨其發起則有迴向,隨其迴向則有寂靜,隨其寂靜則有清淨有情,隨其清淨有情則有嚴淨佛土,隨其嚴淨佛土則有清淨法教,隨其清淨法教即有清淨妙福,隨其清淨妙福則有清淨妙慧,隨其清淨妙慧則有清淨妙智,隨其清淨妙智則有清淨妙行,隨其清淨妙行則有清淨自心,隨其清淨自心則有清淨諸妙功德。

「諸善男子!是故,菩薩若欲勤修嚴淨佛土,先應方便嚴淨自心。所以者何?隨諸菩薩自心嚴淨,即得如是嚴淨佛土。」

爾時,舍利子承佛威神作如是念:「若諸菩薩心嚴淨故,佛土嚴淨;而我世尊行菩薩時心不嚴淨故,是佛土雜穢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何?世間日、月豈不淨耶?而[1]盲不見。」

對曰:「不也。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佛言:「如是,眾生罪故不見世尊佛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子!我土嚴淨而汝不見。」

爾時,持髻梵王語舍利子:「勿作是意謂此佛土為不嚴淨。所以者何?如是佛土最極嚴淨。」

舍利子言:「大梵天王!今此佛土嚴淨云何?」

持髻梵言:「[2]唯,舍利子!譬如他化自在天宮有無量寶功德莊嚴,我見世尊釋迦牟尼佛土嚴淨有無量寶功德莊嚴亦復如是。」

舍利子言:「大梵天王!我見此土其地高下——丘陵、坑坎、毒刺、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持髻梵言:「唯,大尊者!心有高下不嚴淨故,謂佛智慧意樂亦爾,故見佛土為不嚴淨。若諸菩薩於諸有情其心平等、功德嚴淨,謂佛智慧意樂亦爾,便見佛土最極嚴淨。」

爾時,世尊知諸大眾心懷猶豫,便以足指按此大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百千妙寶莊嚴,譬如功德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汝見如是眾德莊嚴淨佛土不?」

舍利子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此佛土嚴淨悉現。」

告舍利子:「我佛國土常淨若此,為欲成熟下劣有情,是故示現無量過失雜穢土耳。舍利子!譬如三十三天共寶器食,隨業所招其食有異。如是,舍利子!無量有情生一佛土,隨心淨穢所見有異,若人心淨便見此土無量功德妙寶莊嚴。」

當佛現此嚴淨土時,寶性所將五百童子一切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諸有情類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時佛、世尊即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聞乘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苾芻永離諸漏,心善解脫。

[3]說無垢稱經顯不思議方便善巧品第二

爾時,廣嚴城中有大菩薩,離呫毘種,名無垢稱,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於諸佛所深[4]殖善根,得妙辯才、具無生忍、逮諸總持、遊戲神通,獲無所畏摧魔怨力。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滿,明了有情意樂及行,善知有情諸根勝劣。智度成辦,說法淳熟,於大乘中決定修習,於所作業能善思量。住佛威儀,入心慧海,諸佛咨嗟稱揚顯說,釋、梵、護世常所禮敬,為欲成熟諸有情故,以善方便居廣嚴城。具無盡財,攝益貧窮、無依、無怙;具清淨戒,攝益一切有犯有越;以調順忍攝益瞋恨、暴嫉、楚毒;以大精進攝益一切懈怠懶惰;安住靜慮、正念解脫、等持等至,攝益一切諸有亂心;以正決擇攝益一切妄見、惡慧。雖為白衣而具沙門威儀功德,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莊嚴其身、雖現受食而以靜慮等至為味、雖同樂著博弈嬉戲而實恒為成熟有情、雖稟一切外道軌儀而於佛法意樂不壞、雖明一切世間書論而於內苑賞玩法樂、雖現一切邑會眾中而恒[5]為最說法上首。

為隨世教於尊卑等所作事業示無與乖,雖不希求世間財寶,然於俗利示有所習。為益含識遊諸市衢、為護群生理諸王務、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童蒙、入諸婬舍示欲之過,為令建立正念正知遊諸伎樂。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剎帝利,剎帝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正宮女;若在庶人,庶人中尊修相似福殊勝意樂;若在梵天,梵天中尊示諸梵眾靜慮差別;若在帝釋,帝釋中尊示現自在悉皆無常;若在護世,護世中尊守護一切利益安樂。

是無垢稱以如是等不可思議無量善巧方便慧門饒益有情,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并餘官屬無數千人,皆往問疾。

時無垢稱因以身疾廣為說法,言:「諸仁者!是四大種所合成身,無常、無強、無堅、無力。朽故迅速,不可保信,為苦、為惱、眾病之器,多諸過患、變壞之法。諸仁者!如此之身,其聰慧者所不為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浮泡不得久立、是身如陽焰從諸煩惱渴愛所生、是身如芭蕉[6]都無有實、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無我為如水、是身無有情為如火、是身無命者為如風、是身無有補特伽羅與虛空等、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是身為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等、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虛偽雖假覆蔽飲食將養必歸磨滅、是身多患四百四病之所集成、是身易壞如水隧級常為朽老之所逼迫、是身無定為要當死、是身如怨害周遍毒蛇之所充滿、是身如空聚諸蘊界處所共合成。

「諸仁者!於如是身應生厭離,於如來身應起欣樂。所以者何?如來身者,無量善法共所集成,從修無量殊勝福德智慧所生,從修無量勝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所生,從修慈悲喜捨所生,從修布施、調伏寂靜戒、忍、精進、靜慮、解脫、等持等至、般若、方便、願、力、智生,從修一切到彼岸生,修六通生,修三明生,修三十七菩提分生,修止觀生,從修十力、四無畏生,從修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修諦實不放逸生,從修無量清淨業生。

「諸仁者!如來之身功德如是,汝等皆應發心求證。汝等欲得如是之身、息除一切有情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無垢稱為諸集會來問疾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說無垢稱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hui

說無垢稱經卷第二 - 2024-03-19 00:19:21

說無垢稱經卷第二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聲聞品第三

時無垢稱作是思惟:「我[2]嬰斯疾寢頓于床,世尊大悲寧不垂愍,而不遣人來問我疾?」

爾時,世尊知其所念,哀愍彼故,告舍利子:「汝應往詣無垢稱所問安其疾。」

時舍利子白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時間在大林中宴坐樹下,時無垢稱來到彼所,稽首我足而作是言:『唯,舍利子!不必是坐為宴坐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而現身心是為宴坐;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一切所證得相而現一切異生諸法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行外是為宴坐;住三十七菩提分法而不離於一切見趣是為宴坐;不捨生死而無煩惱、雖證涅槃而無所住是為宴坐。若能如是而宴坐者,佛所印可。』

「時我,世尊!聞是語已,默然而住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爾時,世尊告大目連:「汝應往詣無垢稱所問安其疾。」

時大目連白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時間入廣嚴城,在四衢[3]道為諸居士演說法要。時無垢稱來到彼所,稽首我足而作是言:『唯,大目連!為諸白衣居士說法不當應如尊者所說,夫說法者應如法說。』時我問言:『云何名為如法說耶?』彼即答言:『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法無有情,離情塵故;法無命者,離生死故;法無補特伽羅,前後際斷故;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貪[4]著,無所緣故;法無文字,言語斷故;法無譬說,遠離一切波浪思故;法遍一切,如虛空故;法無有顯,無相、無形,遠離一切行動事故;法無我所,離我所故;法無了別,離心識故;法無有比,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界,等入一切真法界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畢竟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境故;法無去來,無所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願,遠離一切增減思故;法無取捨,離生滅故;法無執藏,超過一切眼、耳、鼻、舌、身、意道故;法無高下,常住不動故;法離一切分別所行,一切戲論畢竟斷故。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一切皆是增益、損減;其聽法者,亦復皆是增益、損減。若於是處無增、無減,即於是處都無可說、亦無可聞、無所了別。尊者目連!譬如幻士為幻化者宣說諸法,住如是心乃可說法。應善了知一切有情根性差別,妙慧觀見無所罣礙,大悲現前讚說大乘,念報佛恩,意樂清淨,法詞善巧,為三寶種永不斷絕,乃應說法。』

「世尊!彼大居士說此法時,於彼眾中八百居士皆發無上正等覺心。時我,世尊!默無能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爾時,世尊告迦葉波:「汝應往詣無垢稱所問安其疾。」

大迦葉波白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時間入廣嚴城,遊貧陋巷而[1]巡乞食。時無垢稱來到彼所,稽首我足而作是言:『唯,大迦葉!雖有慈悲而不能普,[2]捨豪富、[3]從貧乞。尊者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為不食故應行乞食、為欲壞彼於食執故應行乞食、為欲受他所施食故應行乞食。以空聚想入於聚落、為欲成熟男女大小入諸城邑、趣佛家想詣乞食家,為不受故應受彼食。所見色與盲等、所聞聲與[4]嚮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5]無自性、[*]無他性,[*]無熾然、[*]無寂滅。尊者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入八解脫、以邪平等入正平等、以一[A1]摶食施于一切,供養諸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雜染、非離雜染,非入靜定、非出靜定,非住生死、非住涅槃,爾乃可食。諸有施於尊者之食,無小果、無大果,無損[A2]減、無增益,趣入佛趣、不趣聲聞。尊者迦葉!若能如是而食於食,為不空食他所施食。』

「時我,世尊!聞說是語得未曾有,即於一切諸菩薩等深起敬心。甚奇,世尊!斯有家士辯才智慧乃能如是,誰有智者得聞斯說而不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從是來不勸有情求諸聲聞[A3]獨覺等乘,[6]唯教發心趣求無上正等菩提,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爾時,世尊告大善現:「汝應往詣無垢稱所問安其疾。」

時大善現白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時間入廣嚴城而行乞食,次入其舍。時無垢稱為我作禮,取我手鉢盛滿美食而謂我言:『尊者善現!若能於食以平等性而入一切法平等性,以一切法平等之性入于一切佛平等性,其能如是乃可取食。尊者善現!若能不斷貪恚愚癡亦不與俱、不壞薩迦耶見入一趣道、不滅無明并諸有愛而起慧明及以解脫、能以無間平等法性而入解脫平等法性——無脫、無縛,不見四諦、非不見諦非得果,非異生、非離異生法,非聖、非不聖——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想,乃可取食。若,尊者善現!不見佛、不聞法、不事僧,彼外道六師——滿迦葉波、末薩羯離瞿舍離子、想吠多子、無勝髮、[7]䅥犎迦[8]衍那、離繫親子——是尊者師依之出家,彼六師墮,尊者亦墮,乃可取食。若,尊者善現!墮諸見趣而不至中邊,入八無暇不得有暇,同諸雜染離於清淨;若諸有情所得無諍,尊者亦得而不名為清淨福田;諸有布施尊者之食墮諸惡趣,而以尊者為與眾魔共連一手,將諸煩惱作其伴侶。一切煩惱自性即是尊者自性——於諸有情起怨害想、謗于諸佛、毀一切法、不預僧數、畢竟無有般涅槃時——若如是者乃可取食。』

「時我,世尊!得聞斯語猶拘重闇迷失諸方,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捨自鉢欲出其舍。時無垢稱即謂我言:『尊者善現!取鉢勿懼。於意云何?若諸如來所作化者,以是事詰寧有懼不?』我言:『不也。』無垢稱言:『諸法性相皆如幻化,一切有情及諸言說性相亦爾,諸有智者於文字中不應執著亦無怖畏。所以者何?一切言說皆離性相。何以故?一切文字性相亦離,都非文字,是則解脫;解脫相者即一切法。』

「世尊!彼大居士說是法時,二萬天子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五百天子得順法忍。時我默然,頓喪言辯,不能加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爾時,世尊告滿慈子:「汝應往詣無垢稱所問安其疾。」

時滿慈子白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時間在大林中為諸新學苾芻說法。時無垢稱來到彼所,稽首我足而作是言:『唯,滿慈子!先當入定觀苾芻心,然後乃應為其說法。無以穢食置於寶器,應先了知是諸苾芻有何意樂;勿以無價吠琉璃寶同諸危脆賤水精珠。尊者滿慈!勿不觀察諸有情類根性差別授以少分根所受法,彼自無瘡勿傷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日光等彼螢火、無以大海內於牛跡、無以妙高山王內於芥子、無以大師子吼同野干鳴。尊者滿慈[9]子!是諸苾芻皆於往昔發趣大乘、心祈菩提,中忘是意,如何示以聲聞乘法?我觀聲聞智慧微淺過於生盲,無有大乘觀諸有情根性妙智,不能分別一切有情根之利鈍。』

「時無垢稱便以如是勝三摩地,令諸苾芻隨憶無量宿住差別——曾於過去五百佛所種諸善根、積習無量殊勝功德、迴向無上正等[1]覺心——隨憶如是宿住事已求菩提心,還現在前,即便稽首彼大士足。時無垢稱因為說法,令於無上正等菩提不復退轉。

「時我,世尊!作如是念:『諸聲聞人不知有情根性差別,不白如來,不應輒爾為他說法。』所以者何?諸聲聞人不知有情諸根勝劣、非常在定如佛世尊,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爾時,世尊告彼摩訶迦多衍那:「汝應往詣無垢稱所問安其疾。」

迦多衍那白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時間,佛為苾芻略說法已便入靜住,我即於後分別決擇契經句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滅義。時無垢稱來到彼所,稽首我足而作是言:『[2]唯,大尊者迦多衍那!無以生滅分別心行說實相法。所以者何?諸法畢竟,非已生、非今生、非當生,非已滅、非今滅、非當滅義,是無常義;洞達五蘊畢竟性空無所由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知我無我無有二,是無我義;無有自性亦無他性,本無熾然、今無息滅,無有寂靜,畢竟寂靜、究竟寂靜,是寂滅義。』說是法時,彼諸苾芻諸漏永盡,心得解脫。

「時我,世尊!默然無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爾時,世尊告大無滅:「汝應往詣無垢稱所問安其疾。」

時大無滅白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時間在大林中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萬梵俱,放大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而問我言:『尊者無滅!所得天眼能見幾何?』時我答言:『大仙當知:我能見此釋迦牟尼三千大千佛之世界,如觀掌中阿摩洛果。』時無垢稱來到彼所,稽首我足而作是言:『尊者無滅!所得天眼為有行相?為無行相?若有行相即與外道五神通等;若無行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云何尊者所得天眼能有見耶?』時我,世尊!默無能對;然彼諸梵聞其所說得未曾有,即為作禮而問彼言:『世[3]孰有得真天眼者?』無垢稱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不捨寂定見諸佛國,不作二相及種種相。』時彼梵王五百眷屬皆發無上正等覺心,禮無垢稱,歘然不現,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爾時,世尊告優波離:「汝應往詣無垢稱所問安其疾。」

時優波離白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時間,有二苾芻犯所受戒,深懷媿恥不敢詣佛,來至我所稽首我足而謂我言:『唯,優波離!今我二人違越律行誠以為恥,不敢詣佛,願解憂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令除憂悔、得清所犯,示現勸導、讚勵慶慰。時無垢稱來到彼所,稽首我足而作是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苾芻罪,當直除滅憂悔所犯,勿擾其心。所以者何?彼罪性不住內、不出外、不在兩間。如佛所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淨故,有情清淨。」如是,心者亦不住內,亦不出外,不在兩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如罪垢然,諸法亦然,不出於如。唯,優波離!汝心本淨,得解脫時此本淨心曾有染不?』我言:『不也。』無垢稱言:『一切有情心性本淨曾無有[4]染,亦復如是。唯,優波離!若有分別、有異分別即有煩惱,若無分別、無異分別即性清淨;若有顛倒即有煩惱、若無顛倒即性清淨;若有取我即成雜染、若不取我即性[5]清淨。唯,優波離!一切法性生滅不住,如幻、如化、如電、如雲;一切法性不相顧待,乃至一念亦不暫住;一切法性皆虛妄見,如夢、如焰、如健達婆城;一切法性皆分別心所起影像,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是知者名善持律、如是知者名善調伏。』

「時二苾芻聞說是已得未曾有,咸作是言:『奇哉,居士!乃有如是殊勝慧辯,是優波離所不能及,佛說持律最為其上而不能說。』我即告言:『汝勿於彼起居士想。所以者何?唯除如來,未有聲聞及餘菩薩而能制此大士慧辯,其慧辯明殊勝如是。』時二苾芻憂悔即除,皆發無上正等覺心,便為作禮而發願言:『當令有情皆得如是殊勝慧辯。』

「時我默然不能加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爾時,世尊告羅怙羅:「汝應往詣無垢稱所問安其疾。」

時羅怙羅白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時間,有諸童子——離呫毘種——來詣我所,稽首作禮而問我言:『唯,羅怙羅!汝佛之子,捨[6]輪王位出家為道。其出家者為有何等功德、勝利?』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勝利。時無垢稱來到彼所,稽首我足而作是言:『唯,羅怙羅!不應如是宣說出家功德、勝利。所以者何?無有功德、無有勝利,是為出家。唯,羅怙羅!有為法中可得說有功德、勝利;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不可說有功德、勝利。唯,羅怙羅!夫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遠離諸見,無色、非色,是涅槃路。智者稱讚、聖所攝受,降伏眾魔、超越五趣,淨修五眼、安立五根、證獲五力。不惱於彼,離諸惡法,摧眾外道,超越假名。出欲[1]淤泥無所繫著、無所攝受,離我我所,無有諸取、已斷諸取,無有擾亂、已斷擾亂,善調自心、善護他心,隨順寂止、勤修勝觀,離一切惡、修一切善。若能如是,名真出家。』

「時無垢稱告諸童子:『汝等今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宜共出家。所以者何?佛出世難、離無暇難、得人身難,具足有暇第一最難。』諸童子言:『唯,大居士!我聞佛說,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無垢稱言:『汝等童子但發無上正等覺心,勤修正行,是即出家、是即受具成苾芻性。』時三十二離呫童子皆發無上正等覺心,誓修正行。

「時我默然不能加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汝應往詣無垢稱所問安其疾。」

時阿難陀白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時間,世尊身現少有所疾,當用牛乳。我於晨朝整理常服,執持衣鉢詣廣嚴城婆羅門家,[2]竚立門下從乞牛乳。時無垢稱來到彼所,稽首我足而作是言:『唯,阿難陀!何為晨朝持鉢在此?』我言:『居士!為世尊身少有所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時無垢稱而謂我言:『止止,尊者!莫作是語勿謗世尊,無以虛事誹[3]謗如來。所以者何?如來身者金剛合成,一切惡法并習永斷、一切善法圓滿成就。當有何疾?當有何惱?唯,阿難陀!默還所止,莫使異人聞此麁言、無令大威德諸天及餘佛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唯,阿難陀!轉輪聖王成就少分所集善根尚得無[4]病,豈況如來無量善根福智圓滿而當有疾?定無是處。唯,阿難陀!可速默往,勿使我等受斯鄙恥。若諸外道婆羅門等聞此麁言,當作是念:「何名[5]為師?自身有[6]病尚不能救,云何能救[7]諸有疾乎?」可密速去勿使人聞。又,阿難陀!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非雜穢身、是出世身世法不染、是無漏身離一切漏、是無為身離諸有為、出過眾數諸數永寂。如此佛身當有何疾?』

「時我,世尊!聞是語已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即聞空中聲曰:『[8]汝,[9]阿難陀!如居士言,世尊真身實無[10]有病,但以如來出五濁世,為欲化導貧窮、苦惱、惡行有情示現斯事。行矣,[*]阿難陀!取乳勿慚。』

「時我,世尊!聞彼大士辯說如[11]是,不知所云,默無酬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世尊一一別告五百聲聞諸大弟子:「汝應往詣無垢稱所問安其疾。」是諸聲聞各各向佛說其本緣,讚述大士無垢稱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12]說無垢稱經菩薩品第四

爾時,世尊告慈氏菩薩摩訶薩言:「汝應往詣無垢稱所問安其疾。」

慈氏菩薩白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時間為覩史多天王及其眷屬說諸菩薩摩訶薩等不退轉地所有法要。時無垢稱來到彼所,稽首我足而作是言:『尊者慈氏!唯佛、世尊授仁者記,一生所繫當得無上正等菩提。為用何生得[13]授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現在生無住。如世尊說:「汝等苾芻!剎那剎那具生老死,即沒即生。」若以無生得授記者,無生即是所入正性;於此無生所入性中,無有授記,亦無證得正等菩提。云何,慈氏!得授記耶?為依如生得授記耶?為依如滅得授記耶?若依如生得授記者,如無有生;若依如滅得授記者,如無有滅。無生、無滅真如理中無有授記。一切有情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一切聖賢亦如也、至於慈氏亦如也。若尊者慈氏得授記者,一切有情亦應如是而得授記。所以者何?夫真如者,非二所顯,亦非種種異性所顯。若尊者慈氏當證無上正等菩提,一切有情亦應如是,當有所證。所以者何?夫菩提者,一切有情等所隨覺。若尊者慈氏當般涅槃,一切有情亦應如是當有[14]涅槃。所以者何?非一切有情不般涅槃。佛說真如為般涅槃,以佛觀見一切有情本性寂[A4]滅即涅槃相,故說真如為般涅槃。是故,慈氏!勿以此法誘諸天子,勿以此法滯諸天子。夫菩提者,無有趣求亦無退轉。

「『尊者慈氏!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所以者何?夫菩提者,非身能證、非心能證。寂滅是菩提,一切有情、一切法相皆寂滅故;不增是菩提,一切所緣不增益故;不行是菩提,一切戲論、一切作意皆不行故;永斷是菩提,一切見趣皆永斷故;捨離是菩提,一切取著皆捨離故;離繫是菩提,永離一切動亂法故;寂靜是菩提,一切分別永寂靜故;廣大是菩提,一切弘願不測量故;不[1]諍是菩提,一切執著、一切諍論皆遠離故;安住是菩提,住法界故;隨至是菩提,隨真如故;不二是菩提,差別法性皆遠離故;建立是菩提,實際所立故;平等是菩提,一切眼色乃至意法皆悉平等如虛空故;無為是菩提,生住異滅畢竟離故;遍知是菩提,一切有情所有心行皆遍知故;無[2]間是菩提,內六處等所不[3]雜故;無雜是菩提,一切煩惱相續習氣永遠離故;無處是菩提,於真如中一切方處所遠離故;無住是菩提,於一切處不可見故;唯名是菩提,此菩提名無作用故;無浪是菩提,一切取捨永遠離故;無亂是菩提,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本性淨故;明顯是菩提,自性無雜故;無取是菩提,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隨覺諸法平等性故;無喻是菩提,一切比況永遠離故;微[4]妙是菩提,極難覺故;遍行是菩提,自性[5]周遍如虛空故;至頂是菩提,至一切法最上首故;無染是菩提,一切世法不能染故。如是,菩提非身能證、非心能證。』

「世尊!彼大居士說此法時,於天眾中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時我默然不能加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爾時,世尊告光嚴童子:「汝應往詣無垢稱所問安其疾。」

光嚴童子白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時間出廣嚴城,時無垢稱方入彼城,我為作禮問言:『居士[6]從何所來?』彼答我言:『從妙菩提來。』我問:『居士!妙菩提者為何所是?』即答我言:『淳直意樂是妙菩提,由此意樂不虛假故;發起加行是妙菩提,諸所施為能成辦故;增上意樂是妙菩提,究竟證會殊勝法故;大菩提心是妙菩提,於一切法無忘失故;清淨布施是妙菩提,不悕世間異熟果故;固守淨戒是妙菩提,諸所願求皆圓滿故;忍辱柔和是妙菩提,於諸有情心無恚故;勇猛精進是妙菩提,熾然勤修無懈退故;寂止靜慮是妙菩提,其心調順有堪能故;殊勝般若是妙菩提,現見一切法性相故;慈是妙菩提,於諸有情心平等故;悲是妙菩提,於諸疲苦能忍受故;喜是妙菩提,恒常領受法苑樂故;捨是妙菩提,永斷一切愛恚等故;神通是妙菩提,具六神通故;解脫是妙菩提,離分別動故;方便是妙菩提,成熟有情故;攝事是妙菩提,攝諸有情故;多聞是妙菩提,起真實行故;調伏是妙菩提,如理觀察故;三十七種菩提分法是妙菩提,棄捨一切有為法故;一切諦實是妙菩提,於諸有情不虛誑故;十二緣起是妙菩提,無明不盡乃至老、死、憂苦、熱惱皆不盡故;息諸煩惱是妙菩提,如實現證真法性故;一切有情是妙菩提,皆用無我為自性故;一切諸法是[7]妙菩提,隨[8]覺一切皆性空故;降伏魔怨是妙菩提,一切魔怨不傾動故;不離三界是妙菩提,遠離一切發趣事故;大師子吼是妙菩提,能善決擇無所畏故;諸力無畏不共佛法是妙菩提,普於一切無訶厭故;三明鑒照是妙菩提,離諸煩惱獲得究竟無餘智;故一剎那心覺一切法究竟無餘是妙菩提,一切智智圓滿證故。如是,善男子!若諸菩薩真實發[9]趣具足相應、波羅蜜多具足相應、成熟有情具足相應、一切善根具足相應、攝受正法具足相應、供養如來具足相應,諸有所作——往來、進止、舉足、下足——一切皆從妙菩提來、一切皆從諸佛法來,安住一切諸佛妙法。』

「世尊!彼大居士說是法時,五百天[10]子皆發無上正等覺心。時我默然不能加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爾時,世尊告持世菩薩:「汝應往詣無垢稱所問安其疾。」

持世菩薩白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於一時間在自住處,時惡魔怨從萬二千諸天女等——狀如帝釋——鼓樂絃歌來[11]到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作諸天樂供養於我,合掌恭敬在一面立。我時意謂真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勤觀察諸欲戲樂皆悉無常,於身命財當勤修習,證堅實法。』即語我言:『唯,大正士!可受此女以備供侍。』我即答言:『止,憍尸迦!無以如是非法之物而要施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

「所言未訖,時無垢稱來到彼所,稽首我足而謂我言:『非帝釋也,是惡魔怨嬈汝故耳。』時無垢稱語惡魔言:『汝今可以此諸天女迴施於我,是我在家白衣所宜,非諸沙門釋子應受。』時惡魔怨即便驚怖,念:『無垢稱將無惱我。』欲隱形去;為無垢稱神力所持而不能隱,盡其神力種種方便亦不能去。即聞空中聲曰:『汝惡魔怨應以天女施此居士,乃可得還自所天宮。』是惡魔怨以怖畏故俛仰而與。

「時無垢稱語諸女言:『是惡魔怨以汝施我,今諸姊等當發無上正等覺心。』即隨所應為說種種隨順成熟妙菩提法,令其趣向正等菩提。復言:『姊等已發無上正等覺心,有大法苑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諸天女言:『唯,大居士!云何名為大法苑樂?』無垢稱言:『法苑樂者,謂於諸佛不壞淨樂、於正法中常聽聞樂、於和合眾勤敬事樂、於其三界永出離樂、於諸所緣無依住樂、於諸蘊中觀察無常如怨害樂、於諸界中無倒觀察如毒蛇樂、於諸處中無倒觀察如空聚樂、於菩提心堅守護樂、於諸有情饒益事樂、於諸師長勤供侍樂、於惠施中離慳貪樂、於淨戒中無慢緩樂、於忍辱中堪調順樂、於精進中習善根樂、於靜慮中知無亂樂、於般若中離惑明樂、於菩提中廣大妙樂、於眾魔怨能摧伏樂、於諸煩惱能遍知樂、於諸佛土遍修治樂、於相隨好莊嚴身中極圓滿樂、於其福智二種資糧正修習樂、於妙菩提具莊嚴樂、於[1]甚深法無驚怖樂、於三脫門正觀察樂、於般涅槃正攀緣樂、不於非時而觀察樂、於同類生見其功德常親近樂、於異類生不見過失無憎恚樂、於諸善友樂親近樂、於諸惡友樂將護樂、於巧方便善攝受樂、於諸法中歡喜信樂、於不放逸修習一切菩提分法最上妙樂。如是,諸姊!是為菩薩大法苑樂。此法苑樂,諸大菩薩常住其中,汝等當樂,勿樂欲樂。』

「時惡魔怨告天女曰:『汝等可來,今欲與汝俱還天宮。』諸女答言:『惡魔汝去,我等不復與汝俱還。所以者何?汝以我等施此居士,云何更得與汝等還?我等今者樂法苑樂、不樂欲樂,汝可獨還。』時惡魔怨白無垢稱:『唯,大居士!可捨此女,一切所有心不耽著而惠施者是為菩薩摩訶薩也。』無垢稱言:『吾[2]以捨矣,汝可將去,當令汝等一切有情法願滿足。』

「時諸天女禮無垢稱而問之言:『唯,大居士!我等諸女還[3]至魔宮云何修行?』無垢稱言:『諸姊當知:有妙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天女復問:『云何名為無盡燈耶?』答言:『諸姊!譬如一燈然百千燈,[4]暝者皆明,明終不盡,亦無退減。如是,諸姊!夫一菩薩勸發建立百千[*]俱胝那庾多眾趣求無上正等菩提,而此菩薩菩提之心終無有盡,亦無退減,轉更增益。如是,為他方便善巧宣說正法,於諸善法轉更增長,終無有盡,亦無退減。諸姊當知:此妙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雖住魔宮,當勸無量天子、天女發菩提心,汝等即名知如來恩真實酬報,亦是饒益一切有情。』是諸天女恭敬頂禮無垢稱足。時無垢稱捨先制持惡魔神力,令惡魔怨與諸眷屬忽然不現還於本宮。

「世尊!是無垢稱有如是等自在神力、智慧辯才、變現說法,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爾時,世尊告長者子蘇達多言:「汝應往詣無垢稱所問安其疾。」

時蘇達多白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自於父舍七日七夜作大祠會,供養一切沙門、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而此大祠期滿七日,時無垢稱來入會中而謂我言:『唯,長者子!夫祠會者不應如汝今此所設。汝今應設法施祠會,何用如是財施祠為?』我言:『居士!何等名為法施祠會?』彼答我言:『法施祠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有情,是名圓滿法施祠會。其事云何?謂以無上菩提行相引發大慈、以諸有情解脫行相引發大悲、以諸有情隨喜行相引發大喜、以攝正法攝智行相引發大捨、以善寂靜調伏行相引發布施波羅蜜多、以化犯禁有情行相引發淨戒波羅蜜多、以一切法無我行相引發堪忍波羅蜜多、以善遠離身心行相引發精進波羅蜜多、以其最勝覺支行相引發靜慮波羅蜜多、以聞一切智智行相引發般若波羅蜜多、以化一切眾生行相引發修空、以治一切有為行相引[1]修無相、以故作意受生行相引[*]修無願、以善攝受正法行相引發大力、以善修習攝事行相引發命根、以如一切有情僕[2]隸敬事行相引發無慢、以不堅實貿易一切[A5]堅實行相引發證得堅身命財、以其六種隨念行相引發正念、以修淨妙諸法行相引發意樂、以勤修習正行行相引發淨命、以淨歡喜親近行相引發親近承事聖賢、以不憎恚非聖行相引調伏心、以善清淨出家行相引發清淨增上意樂、以常修習中道行相引發方便善巧多聞、以無諍法通達行相引發[3]常居阿練若處、以正趣求佛智行相引發宴坐、以正息除一切有情煩惱行相引發善修瑜伽師地、以具相好成熟有情莊嚴清淨佛土行相引發廣大妙福資糧、以知一切有情心行隨其所應說法行相引發廣大妙智資[4]糧、以於諸法無取無捨一正理門悟入行相引發廣大妙慧資糧、以斷一切煩惱習氣諸不善法障礙行相引發證得一切善法、以隨覺悟一切智智一切善法資糧行相引發證[5]行一切所修菩提分法。汝善男子!如是名為法施祠會。若諸菩薩安住如是法施祠會名大施主,普為世間天人[6]供養。』

「世尊!彼大居士說此法時,梵志眾中二百梵志皆發無上正等覺心。我於爾時歎未曾有,得淨歡喜,恭敬頂禮彼大士足,解寶瓔珞價直百千慇懃奉施。彼不肯取,我言:『大士!哀愍我故,願必納受。若自不須,心所信處隨意施與。』時無垢稱乃受瓔珞,分作二分,一分施此大祠會中最可厭毀貧賤乞人、一分奉彼難勝如來。以神通力令諸大眾皆見他方陽焰世界難勝如來,又見所施一分珠瓔在彼佛上成妙寶臺,四方四臺等分間飾種種莊嚴,甚可愛樂。現如是等神變事已,復作是言:『若有施主以平等心施此會中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7]田之想——無所分別,其心平等,大慈大悲——普施一切不求果報,是名圓滿法施祠祀。』時此乞人見彼神變、聞其所說得不退轉增上意樂,便發無上正等覺心。

「世尊!彼大居士具如是等自在神變、無礙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世尊一一別告諸大菩薩:「令往居士無垢稱所問安其疾。」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讚述大士無垢稱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說無垢稱經卷第二
貼文者 : : hui

說無垢稱經卷第三 - 2024-03-19 00:26:25

說無垢稱經卷第三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問疾品第五

爾時,佛告妙吉祥言:「汝[9]今應詣無垢稱所[10]慰問其疾。」

時妙吉祥白言:「世尊!彼大士者難為酬對,深入法門善能辯說,住妙[11]辯才覺慧無礙。一切菩薩所為事業皆已成辦,諸大菩薩及諸如來祕密之處悉能隨入,善攝眾魔,巧便無礙。已到最勝無二無雜法界,所行究竟彼岸,能於一相莊嚴法界說無邊相莊嚴法門。了達一切有情根行,善能遊戲最勝神通,到大智慧巧方便趣。已得一切問答決擇無畏自在,非諸下劣言辯詞鋒所能抗對。雖然,我當承佛威神詣彼問疾,若當至彼隨己力能與其談論。」

於是,眾中有諸菩薩及大[12]弟子、釋梵、護世、諸天子等咸作是念:「今二菩薩皆具甚深廣大勝解,若相抗論,決定宣說微妙法[13]教。我等今者為聞法故,亦應相率隨從詣彼。」是時眾中八千菩薩、五百聲聞、無量百千釋梵、護世、諸天子等,為聞法故皆請隨往。

時妙吉祥與諸菩薩、大[*]弟子眾、釋梵、護世及諸天子,咸起恭敬頂禮世尊,前後圍繞出菴羅林詣廣嚴城,[14]至無垢稱[15]所[16]欲問其疾。

時無垢稱心作是念:「今妙吉祥與諸大眾俱來問疾,我今應以己之神力空其室內,除去[17]一切床座、資具及諸侍者、衛門人等,唯置一床現疾而臥。」時無垢稱作是念已,應時即以大神通力令其室空除諸所有,唯置一床現疾而臥。

時妙吉祥與諸大眾俱入其[18]舍,但見室空無諸資具、門人、侍者,唯無垢稱獨寢一床。

時無垢稱見妙吉祥[19]唱言:「善來,不來[20]而來、不見而見、不聞[*]而聞。」

妙吉祥言:「如是,居士!若已來者不可復來,若已去者不可復去。所以者何?非已來者可施設來、非已去者可施設去,其已見者不可復見、其已聞者不可復聞。且置是事。居士[1]所苦寧可忍不?命可濟不?界可調不?病可療不?可令是疾不至增乎?世尊[2]慇懃致問無量。居士此[3]病少得痊不?動止氣力稍得安不?[4]今此病源從何而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無垢稱言:「如諸有情無明有愛生來既久,我今此病生亦復爾。遠從前際生死以來,有情既病,我即隨病;有情若愈,我[5]亦隨愈。所以者何?一切菩薩依諸有情久流生死,由依生死便即有病;若諸有情得離疾苦,則諸菩薩無復有病。譬如世間長者居士唯有一子,心極憐愛,見常歡喜無時暫捨。其子若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菩薩如是,愍諸有情猶如一子。有情若病,菩薩亦病;有情病愈,菩薩亦愈。」

又言:「是[6]病何所因起?」

「菩薩[7]疾者從[*]大悲起。」

妙吉祥言:「居士!此室何以[8]都空,復無侍者?」

無垢稱言:「一切佛土亦復皆空。」

問:「何以空?」

答:「以空空。」

又問:「此空為是誰空?」

答曰:「此空無分別空。」

又問:「空性可分別耶?」

答曰:「此能分別亦空。所以者何?空性不可分別為空。」

又問:「此空當於何求?」

答曰:「此空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又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諸佛解脫中求。」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

答曰:「當於一切有情心行中求。又,仁所問:『何無侍者?』一切魔怨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何?一切魔怨欣讚生死、一切外道欣讚諸見,菩薩於中皆不厭[9]棄,是故魔怨及諸外道皆吾侍者。」

妙吉祥言:「居士此病為何等相?」

答曰:「我病都無色相,亦不可見。」

又問:「此病為身相應?為心相應?」

答曰:「我病非身相應,身相離故;亦身相應,如影像故。非心相應,心相離故;亦心相應,如幻化故。」

又問:「地界、水、火、風界,於此四界何界之病?」

答曰:「諸有情身皆四[10]大起,以彼有病是故我病;然此之病非即四界,界性離故。」

[11]無垢稱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12]妙吉祥言:「示身無常而不勸厭離於身、示身有苦而不勸樂於涅槃、示身無我[13]而勸成熟有情、示身空寂而不勸修畢竟寂滅、示悔先罪而不說罪有移轉,勸以己疾愍諸有情令除彼疾、勸念前際所受眾苦饒益有情、[14]勸憶所修無量善本令修淨命、勸勿驚怖精勤堅勇、勸發弘願作大醫王療諸有情身心眾病令永寂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妙吉祥言:「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無垢稱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際虛妄、顛倒、分別煩惱所起業生,身中都無一法真實,是誰可得而受此病?』所以者何?四大和合假名為身,大中無主,身亦無我。此病若起要由執我,是中不應妄生我執。當了此執是病根本,由此因緣應除一切有情我想,安住法想。應作是念:『眾法和合共成此身生滅流轉,生唯法生、滅唯法滅。』如是,諸法展轉相續互不相知,竟無思念,生時不言我生、滅時不言我滅。

「有疾菩薩應正了知如是法想:『我此法想即是顛倒。』夫法想者即是大患,我應除滅,亦當除滅一切有情如是大患。云何能除如是大患?謂當除滅我我所執。云何能除我我所執?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內法外法畢竟不行。云何二法畢竟不行?謂觀平等無動、無搖、無所觀察。云何平等?謂我涅槃二俱平等。所以者何?二性空故。此二既無,誰復為空?但以名字假說為空;此二不實,平等見已無有餘病,唯有空病。應觀如是,空病亦空。所以者何?如是空病畢竟空故。有疾菩薩應無所受而受諸受,若於佛法未得圓滿,不應滅受而有所證,應離能受所受諸法。若苦觸身應愍險趣一切有情,發[15]趣大悲除彼眾苦。

「有疾菩薩應作是念:『既除己疾,亦當除去有情諸疾。』如是,除去自他疾時,無有少法而可除者,應正觀察疾起因緣,速令除滅,為說正法。何等名為疾[16]之因緣?謂有緣慮。諸有緣慮皆是疾因,有緣慮者皆有疾故。何所緣慮?謂緣三界。云何應知如是緣慮?謂正了達此有緣慮都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緣慮。云何絕緣慮?謂不緣二見。何等二見?謂內見、外見。若無二見則無所得,既無所得緣慮都絕,緣慮絕故則無有疾,若自無疾則能斷滅有情之[*]疾。

「又,妙吉祥!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唯菩薩菩提能斷一切老、病、死苦。若不如是,己所勤修即為虛棄。所以者何?譬如有人能勝怨敵乃名勇健;若能如是永斷一切老、病、死苦乃名菩薩。

「又,妙吉祥!有疾菩薩應自觀察:如我此病,非真、非有;一切有情所有諸病亦非真、非有。[1]如是觀時,不應以[2]此愛見纏心於諸有情發起大悲,唯應為斷客塵煩惱於諸有情發起大悲。所以者何?菩薩若以愛見纏心於諸有情發起大悲,即於生死而有疲厭;若為斷除客塵煩惱於諸有情發起大悲,即於生死無有疲厭。菩薩如是為諸有情處在生死能無疲厭,不為愛見纏[3]繞其心;以無愛見纏[*]繞心故,即於生死無有繫縛;以於生死無繫縛故,即得解脫;以於生死得解脫故,即便有力宣說妙法,令諸有情遠離繫縛、證得解脫。世尊依此密意說言:『若自有縛,能解他縛無有是處;若自[4]解[5]縛,能解他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應求解脫,離諸繫縛。

「又,妙吉祥!何等名為菩薩繫縛?何等名為菩薩解脫?若諸菩薩味著所修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是則名為菩薩繫縛,若諸菩薩以巧方便攝諸有生無所貪著是則名為菩薩解脫;若無方便善攝妙慧是名繫縛,若有方便善攝妙慧是名解脫。

「云何菩薩無有方便善攝妙慧名為繫縛?謂諸菩薩以空、無相、無願之法而自調伏,不以相好瑩飾其身、莊嚴佛土、成熟有情,此諸菩薩無有方便善攝妙慧,名為繫縛。云何菩薩有巧方便善攝妙慧名為解脫?謂諸菩薩以空、無相、無願之法調伏其心,觀察諸法有相、無相修習作證,復以相好瑩飾其身、莊嚴佛土、成熟有情,此諸菩薩有巧方便善攝妙慧,名為解脫。

「云何菩薩無有方便善攝妙慧名為繫縛?謂諸菩薩安住諸見,一切煩惱纏縛隨眠,修諸善本而不迴向正等菩提,深生執著,此諸菩薩無巧方便善攝妙慧,名為繫縛。云何菩薩有巧方便善攝妙慧名為解脫?謂諸菩薩遠離諸見,一切煩惱纏縛隨眠,修諸善本而能迴向正等菩提,不生執著,此諸菩薩有巧方便善攝妙慧,名為解脫。

「又,妙吉祥!有疾菩薩應觀諸法身之與疾悉皆無常、苦、空、無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6]在生死,饒益有情曾無厭倦,是名方便。又,觀身心及與諸疾展轉相依,無始流轉生滅無間,非新、非故,是名為慧;不求身心及與諸疾畢竟寂滅,是名方便。

「又,妙吉祥!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應安住調伏不調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心是凡愚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薩於此二邊俱不安住,是則名為菩薩所行。

「若於是處,非凡所行、非聖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處觀察生死所行而無一切煩惱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處觀察涅槃所行而不畢竟寂滅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處示現四魔所行而越一切魔事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求一切智智所行而不非時證智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求四諦妙智所行而不非時證諦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正觀察內證所行而故攝受生死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行一切緣起所行而能遠離見趣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行一切有情諸法相離所行而無煩惱隨眠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正觀察無生所行而不墮聲聞正性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攝一切有情所行而無煩惱隨眠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正欣樂遠離所行而不求身心盡滅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觀察三界所行而不壞亂法界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觀察空性所行而求一切功德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觀察無相所行而求度脫有情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觀察無願所行而能示現有趣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遊履無作所行而常[7]起作一切善根無替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遊履六度所行而不趣向一切有情心行妙智彼岸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觀察慈悲喜捨無量所行而不求生梵世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遊履六通所行而不趣證漏盡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建立諸法所行而不攀緣邪道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觀察六念所行而不隨生諸漏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觀察非障所行而不希求雜染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觀察靜慮解脫等持等至諸定所行而能不隨諸定勢力受生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遊履念住所行而不樂求身受心法遠離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遊履正斷所行而不見善及與不善二種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遊履神足所行而無功用變現自在神足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遊履五根所行而不分別一切有情諸根勝劣妙智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安立五力所行而求如來十力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安立七等覺支圓滿所行,不求佛法差別妙智善巧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1]樂安立八聖道支圓滿所行而不厭背邪道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求止觀資糧所行,不墮畢竟寂滅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觀察無生滅相諸法所行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成滿種種佛事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示現聲聞、獨覺威儀所行而不棄捨一切佛法緣慮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隨諸法究竟清淨、本性常寂、妙定所行,非不隨順一切有情種種所樂威儀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觀察一切佛土其性空寂,無成、無壞,如空所行,非不示現種種功德、莊嚴佛土、饒益一切有情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若樂示現一切佛法轉於法輪入大涅槃佛事所行,非不修行諸菩薩行差別所行,是則名為菩薩所行。」

說是一切菩薩所行希有事時,是妙吉祥所將眾中八億天子聞所說法皆於無上正等菩提發心趣向。

[2]說無垢稱經不思議品第六

時舍利子見此室中無有床座,竊作是念:「此諸菩薩及大聲聞當於何坐?」

時無垢稱知舍利子心之所念,便即語言:「唯,舍利子!為法來耶?求床坐耶?」

舍利子言:「我為法來,非[3]為床座。」

無垢稱言:「唯,舍利子!諸求法者不顧身命,何況床座?

「又,舍利子!諸求法者不求色蘊乃至識蘊,諸求法者不求眼界乃至意識界,諸求法者不求眼處乃至法處,諸求法者不求欲界、色無色界。

「又,舍利子!諸求法者不求佛執及法僧執,諸求法者不求知苦、斷集、證滅及與修道。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謂我當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即是戲論,非謂求法。

「又,舍利子!諸求法者不求於生、不求於滅。所以者何?法名寂靜及近寂靜,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謂求法、非求遠離。諸求法者不求貪染。所以者何?法無貪染、離諸貪染,若於諸法乃至涅槃少有貪染是求貪染,非謂求法。

「又,舍利子!諸求法者不求境界。所以者何?法非境界。若數一切境界所行是求境界,非謂求法。

「又,舍利子![4]諸求法者不求取捨。所以者何?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求取捨,非謂求法。

「又,舍利子!諸求法者不求攝藏。所以者何?法無攝藏。若樂攝藏是求攝藏,非謂求法。

「又,舍利子!諸求法者不求法相。所以者何?法名無相。若隨相識即是求相,非謂求法。

「又,舍利子!諸求法者不共法住。所以者何?法無所住。若與法住即是求住,非謂求法。

「又,舍利子!諸求法者不求見聞[5]及與覺知。所以者何?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求見聞、覺知,非謂求法。

「又,舍利子!諸求法者不求有為。所以者何?法名無為,離有為性。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謂求法。

「是故,舍利子!若欲求法,於一切法應無所求。」說是法時,五百天子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時無垢稱問妙吉祥:「仁者曾遊十方世界無量無數百千俱胝諸佛國土,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具足功德大師子座?」

妙吉祥言:「東方去此過三十六殑伽沙等諸佛國土,有佛世界名曰山幢,彼土如來號山燈王,今正現在安隱住持。其佛身長八十四億踰[6]膳那量,其師子座高六十八億踰膳那量;彼菩薩身長四十二億踰膳那量,其師子座高三十四億踰膳那量。居士當知:彼土如來師子之座最為殊妙具諸功德。」

時無垢稱攝[7]念入定發起如是自在神通。即時東方山幢世界山燈王佛遣三十二億大師子座——高廣嚴淨,甚可愛樂——[8]乘空來入無垢稱室。此諸菩薩及大聲聞、釋梵、護世、諸天子等,昔所未見、[9]先亦未聞。其室欻然廣博嚴淨,悉能[10]苞容三十二億師子之座不相妨礙,廣嚴大城及贍部洲、四大洲等諸世界中,城邑、聚落、國土、王都,天、龍、藥叉、阿素洛等所住宮殿,亦不迫迮,悉見如本,前後無異。

時無垢稱[11]語妙吉祥:「就師子座。與諸菩薩及大聲聞如所敷設俱可就座,當自變身稱師子座。」

其得神通諸大菩薩各自變身為四十二億踰膳那量,[12]昇師子座端嚴而坐。其新學菩薩皆不能昇[1]師子之座,時無垢稱為說法要,令彼一切得五神通,即以神力各自變身為四十二億踰膳那量,昇師子座端嚴而坐。

其中復有諸大聲聞皆不能昇師子之座。時無垢稱[2]語舍利子:「仁者!云何不昇此座?」

舍利子言:「此座高廣,吾不能昇。」

無垢稱言:「唯,舍利子!宜應禮敬山燈王佛,請加神力方可得坐。」時大聲聞咸即禮敬山燈王佛,請加神力,便即能昇師子之座端嚴而坐。

舍利子言:「甚奇,居士!如此小室乃能容受爾所百千高廣嚴淨師子之座不相妨礙,廣嚴大城及贍部洲四大洲等諸世界中,城邑、聚落、國土、王都,天、龍、藥叉、阿素洛等所有宮殿,亦不迫迮,悉見如本,前後無異。」

無垢稱言:「唯,舍利子!諸佛、如來、應、正等覺及不退菩薩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住如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妙高山王高廣如是,能以神力內芥子中,而令芥子形量不增、妙高山王形量不減。雖現如是神通作用,而不令彼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知見我等何往何入,唯令所餘覩神通力[3]調伏[4]之者知見妙高入乎芥子。如是,安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方便善巧智力所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非諸聲聞、獨覺所測。

「又,舍利子!若住如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四大海水深廣如是,能以神力內一毛孔,而令毛孔形量不增、四大海水形量不減。雖現如是神通作用,而不令彼諸龍、藥叉、阿素洛等知見我等何往何入,亦不令彼魚、鼈、黿、鼉及餘種種水族生類、諸龍神等一切有情憂怖惱害,唯令所餘覩神通力[*]調伏[*]之者知見如是四大海水入於毛孔。如是,安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方便善巧智力所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非諸聲聞、獨覺所測。

「又,舍利子!若住如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如是三千大千世界形量廣大,能以神力方便斷取置右掌中,如陶家輪速疾旋轉擲置他方殑伽沙等世界之外,又復持來還置本處,而令世界無所增減。雖現如是神通作用,而不令彼居住有情知見我等何去何還,都不令其生往來想亦無惱害,唯令所餘覩神通力[*]調伏[*]之者知見世界有去有來。如是,安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方便善巧智力所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非諸聲聞、獨覺所測。

「又,舍利子!若住如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或諸有情宜見生死多時相續而令調伏、或諸有情宜見生死少時相續而令調伏,能以神力隨彼所宜,或延七日以為一劫令彼有情謂經一劫、或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有情謂經七日,各隨所見而令調伏。雖現如是神通作用,而不令彼所化有情覺知如是時分延促,唯令所餘覩神通力[*]調伏[*]之者覺知延促。如是,安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方便善巧智力所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非諸聲聞、獨覺所測。

「又,舍利子!若住如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力集一切佛功德莊嚴清淨世界置一佛土示諸有情。又以神力取一佛土一切有情置之右掌,乘意勢通遍到十方,普示一切諸佛國土。雖到十方一切佛土,住一佛國而不移轉。又以神力從一毛孔現出一切上妙供具,遍歷十方一切世界供養諸佛、菩薩、聲聞。又以神力於一毛孔普現十方一切世界所有日、月、星辰色像。又以神力乃至十方一切世界大風輪等吸置口中而身無損,一切世界草木、叢林雖遇此風竟無搖動。又以神力,十方世界所有佛土劫盡燒時,總一切火內置腹中,雖此火勢熾[5]焰不息而於其身都無損害。又以神力過於下方無量俱胝殑伽沙等諸佛世界,舉一佛土擲置上方過於俱胝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一佛土中,如以針鋒舉小棗葉,擲置餘方都無所損。雖現如是神通作用,而無緣者不見、不知,於諸有情竟無惱害,唯令一切覩神通力[*]調伏[*]之者便見是事。如是,安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方便善巧智力所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非諸聲聞、獨覺所測。

「又,舍利子!若住如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力現作佛身種種色像、或現獨覺及諸聲聞種種色像、或現菩薩種種色像——諸相隨好,具足莊嚴——或復現作梵王、帝釋、四大天王、轉輪王等一切有情種種色像。或以神力變諸有情令作佛身及諸菩薩、聲聞、獨覺、釋梵、護世、轉輪王等種種色像。或以神力轉變十方一切有情上中下品音聲差別,皆作佛聲第一微妙,從此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究竟涅槃、寂靜義等言詞差別,乃至一切諸佛、菩薩、聲聞、獨覺說法音聲皆於中出,乃至十方諸佛說法所有一切名句、文身、音聲差別皆從如是佛聲中出,普令一切有情得聞,隨乘差別悉皆調伏。或以神力,普於十方隨諸有情言音差別,如其所應出種種聲演說妙法,令諸有情各得利益。

「唯,舍利子!我今略說安住如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方便善巧智力所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若我廣說,或經一劫、或一劫餘、或復過此,智慧辯才終不可盡。如我智慧辯才無盡,安住如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方便善巧智力所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亦不可盡,以無量故。」

爾時,尊者大迦葉波聞說安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不可思議解脫神力,歎未曾有,便語尊者舍利子言:「譬如有人對生盲者,雖現種種差別色像,而彼盲者都不能見。如是,一切聲聞、獨覺皆若生盲、無殊勝眼,聞說安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所現難思解脫神力,乃至一事亦不能了。誰有智者——男子、女人——聞說如是[1]不可思議解脫神力不發無上正等覺心?我等今者於此大乘如燋敗種永絕其根,復何所作?我等一切聲聞、獨覺聞說如是[2]不思議解脫神力,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薩聞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神力,皆應欣慶頂戴受持,如王太子受灌頂位生長堅固信解勢力。若有菩薩聞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神力堅固信解,一切魔王及諸魔眾於此菩薩無所能為。」

當於尊者大迦葉波說是語時,眾中三萬二千天子皆發無上正等覺心。

時無垢稱即語尊者迦葉波言:「十方無量無數世界作魔王者,多是安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方便善巧現作魔王,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大迦葉波!十方無量無數世界一切菩薩,諸有來求手、足、耳、鼻、頭、目、髓、腦、血、肉、筋骨、一切支體,妻妾、男女、奴婢、親屬,村城、聚落、國邑、王都、四大洲等,種種王位、財穀、珍寶、金銀、真珠、珊瑚、螺貝、吠琉璃等諸莊嚴具,房舍、床座、衣服、飲食、湯藥、資產、象馬輦輿、大小諸[3]船、器仗軍眾,如是一切逼迫菩薩而求乞者,多是安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巧方便現為斯事試驗菩薩,令其了知意樂堅固。所以者何?增上勇猛諸大菩薩,為欲饒益諸有情故,示現如是難為大事。凡夫下劣無復勢力,不能如是逼迫菩薩為此乞求。

「大迦葉波!譬如螢火終無威力映蔽日輪。如是,凡夫及下劣位無復勢力逼迫菩薩為此乞求。大迦葉波!譬如龍象現威鬪戰非驢所堪,唯有龍象能與龍象為斯戰諍。如是,凡夫及下劣位無有勢力逼迫菩薩,唯有菩薩能與菩薩共相逼迫,是名安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方便善巧智力所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說此法時,八千菩薩得入菩薩方便善巧智力所入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說無垢稱經卷第三
貼文者 : : hui

說無垢稱經卷第四 - 2024-03-19 00:31:00

說無垢稱經卷第四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有情品第七

時妙吉祥問無垢稱:「云何菩薩觀諸有情?」

無垢稱言:「譬如幻師觀所幻事。如是,菩薩應正觀察一切有情。

「又,妙吉祥!如有智人觀水中月、觀鏡中像、觀陽焰水、觀呼聲[4]響、觀虛空中雲城臺閣、觀水聚沫所有前際、觀水浮泡或起或滅、觀[5]芭蕉心所有堅實、觀第五大、觀第六蘊、觀第七根、觀十三處、觀十九界、觀無色界眾色影像、觀燋敗種所出牙莖、觀龜毛等所作衣服、觀夭[6]沒者受欲戲樂、觀預流果所起分別薩迦耶見、觀一來果受第三有、觀不還果入母胎藏、觀阿羅漢貪瞋癡毒、觀得忍菩薩慳悋犯戒恚害等心、觀諸如來習氣相續、觀生盲者覩見眾色、觀住滅定有出入息、觀虛空中所有鳥跡、觀半擇迦根有勢用、觀石女兒所有作業、觀佛所化起諸結縛、觀諸畢竟不生煩惱、觀夢[7]悟已夢中所見、觀不生火有所焚燒、觀阿羅漢後有相續。如是,菩薩應正觀察一切有情。所以者何?諸法本空,真實無我、無有情故。」

妙吉祥言:「若諸菩薩如是觀察一切有情,云何於彼修於大慈?」

無垢稱言:「菩薩如是觀有情已,自念:『我當為諸有情說如斯法,令其解了。』是名真實修於大慈,與諸有情[1]究竟安樂。如是,菩薩修寂滅慈,無諸取故;修無熱慈,離煩惱故;修如實慈,三世等故;修不違慈,無等起故;修無二慈,離內外故;修無壞慈,畢竟住故;修堅固慈,增上意樂如金剛故;修清淨慈,本性淨故;修平等慈,等虛空故;修阿羅漢慈,永害結賊故;修獨覺慈,不待師資故;修菩薩慈,成熟有情無休息故;修如來慈,隨覺諸法真如性故;修佛之慈,覺悟睡夢諸有情故;修自然慈,任運等覺諸法性故;修菩提慈,等一味故;修無偏慈,愛憎斷故;修大[2]悲慈,顯大乘故;修無諍慈,觀無我故;修無厭慈,觀性空故;[3]修法施慈,離師捲故;修淨戒慈,成熟犯戒諸有情故;修堪忍慈,隨護自他令無損故;修精進慈,荷負有情[4]利樂事故;修[5]靜慮慈,無愛味故;修般若慈,於一切時現知法故;修方便慈,於一切門普示現故;修妙願慈,無量大願所引發故;修大力慈,能辦一切廣大事故;修若那慈,了知一切法性相故;修神通慈,不壞一切法性相故;修攝事慈,方便攝益諸有情故;修無著慈,無礙染故;修無詐慈,意樂淨故;修無諂慈,加行淨故;修無誑慈,不虛假故;修深心慈,離瑕穢故;修安樂慈,建立諸佛安樂事故。[6]唯,妙吉祥!是名菩薩修於大慈。」

妙吉祥言:「云何菩薩修於大悲?」

無垢稱言:「所有造作、增長善根悉皆棄捨,施諸有情一切無悋,是名菩薩修於大悲。」

妙吉祥言:「云何菩薩修於大喜?」

無垢稱言:「於諸有情作饒益事歡喜無悔,是名菩薩修於大喜。」

妙吉祥言:「云何菩薩修於大捨?」

無垢稱言:「平等饒益,不望果報,是名菩薩修於大捨。」

妙吉祥言:「若諸菩薩怖畏生死,當何所依?」

無垢稱言:「若諸菩薩怖畏生死,常正依住諸佛大我。」

又問:「菩薩欲住大我,當云何住?」

曰:「欲住大我,當於一切有情平等解脫中住。」

又問:「欲令一切有情解脫,當何所除?」

曰:「欲令一切有情解脫,除其煩惱。」

又問:「欲除一切有情煩惱,當何所修?」

曰:「欲除一切有情煩惱,當修如理觀察作意。」

又問:「欲修如理觀察作意,當云何修?」

曰:「欲修如理觀察作意,當修諸法不生不滅。」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

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又問:「善、不善法孰為本?」

曰:「以身為本。」

又問:「身孰為本?」

曰:「欲貪為本。」

又問:「欲貪孰為本?」

曰:「虛妄分別為本。」

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

曰:「倒[7]想為本。」

又問:「倒想孰為本?」

曰:「無住為本。」

妙吉祥言:「如是,無住孰為其本?」

無垢稱言:「斯問非理。所以者何?夫無住者,即無其本,亦無所住。由無其本、無所住故,即能建立一切諸法。」

時無垢稱室中有一本住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得未曾有,[8]踴躍歡喜,便現其身,即以天花散諸菩薩、大聲聞眾。時彼天花至菩薩身即便墮落,至大聲聞便著不墮。時聲聞眾各欲去華,盡其神力皆不能去。

爾時,天女即問尊者舍利子言:「何故去華?」

舍利子言:「華不如法,我故去之。」

天女言:「止,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如法,[9]惟尊者等自不如法。所以者何?華無分別、無異分別,惟尊者等自有分別、有異分別。於善說法毘奈耶中,諸出家者若有分別、有異分別,則不如法;若無分別、無異分別,是則如法。惟,舍利子!觀諸菩薩華不著者,皆由永斷一切分別及異分別,觀諸聲聞華著身者,皆由未斷一切分別及異分別。

「惟,舍利子!如人有畏時,非人得其便;若無所畏,一切非人不得其便。若畏生死業煩惱者,即為色、聲、香、味、觸等而得其便;不畏生死業煩惱者,世間色、聲、香、味、觸等不得其便。又,舍利子!若煩惱習未永斷者,華著其身;若煩惱習已永斷者,華不著也。」

舍利子言:「天止此室經今幾何?」

天女答言:「我止此室如舍利子所住解脫。」

舍利子言:「天止此室如是久耶?」

天女復言:「所住解脫亦何如久?」

時舍利子默然不答。天曰:「尊者是大聲聞,具大慧辯,得此小問默不見答。」

舍利子言:「夫解脫者,離諸名言,吾今於此竟知何說。」

天曰:「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如此解脫,非內、非外、非離二種中間可得;文字亦爾,非內、非外、非離二種中間可得。是故,無離文字說於解脫。所以者何?以其解脫,與一切法其性平等。」

舍利子言:「豈不以離貪、瞋、癡等為解脫耶?」

天曰:「[10]佛為諸增上慢者說[11]離一切貪、瞋、癡等以為解脫;若為遠離增上慢者即說一切貪、瞋、癡等本性解脫。」

舍利子言:「善哉,天女!汝何得證慧[12]辯若斯?」

天曰:「我今無得、無證,慧辯如是。若言我今有得、有證,即於善說法毘奈耶為增上慢。」

舍利子言:「汝於三乘為何發趣?」

天女答言:「我於三乘竝皆發趣。」

舍利子言:「汝何密意作如是說?」

天曰:「我常宣說大乘令他聞故,我為聲聞;自然現覺真法性故,我為獨覺;常不捨離大慈悲故,我為大乘。

「又,舍利子!我為化度求聲聞乘諸有情故,我為聲聞;我為化度求獨覺乘諸有情故,我為獨覺;我為化度求無上乘諸有情故,我為大乘。

「又,舍利子!譬如有[1]人入瞻博迦林,一切惟嗅瞻博迦香,終無樂嗅草[2]麻香等。如是,若有止此室者,惟樂大乘功德之香,終不樂於聲聞、獨覺功德香等,由此室中一切佛法功德妙香常所薰故。

「又,舍利子!諸有釋梵四大天王、那伽、藥叉及阿素洛,廣說乃至人非人等,入此室者皆為瞻仰如是大士及為親近禮敬、供養聽聞大法,一切皆發大菩提心、皆持一切佛法功德妙香而出。

「又,舍利子!吾止此室十有二年,曾不聞說聲聞獨覺相應言論,惟聞大乘諸菩薩行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妙法相應言論。

「又,舍利子!此室常現八未曾有殊勝之法。何等為八?謂,舍利子!此室常有金色光明周遍照曜,晝夜無異,不假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殊勝之法。

「又,舍利子!此室常有一切世間人、非人等,入此室已不為一切煩惱所害,是為二未曾有殊勝之法。

「又,舍利子!此室常有一切釋梵四天王等及餘世界諸大菩薩集會不空,是為三未曾有殊勝之法。

「又,舍利子!此室常聞菩薩六種波羅蜜多不退法輪相應言論,是為四未曾有殊勝之法。

「又,舍利子!此室常作天人[3]伎樂,於諸樂中演出無量百千法音,是為五未曾有殊勝之法。

「又,舍利子!此室常有四大寶藏、眾珍盈溢,恒無有盡,給施一切貧窮、鰥寡、孤獨、無依、乞求之者皆令稱遂,終不窮盡,是為六未曾有殊勝之法。

「又,舍利子!此室常有釋迦牟尼如來、無量壽如來、難勝如來、不動如來、寶勝如來、寶焰如來、寶月如來、寶嚴如來、寶音聲如來、師子吼如來、一切義成如來,如是等十方無量如來。若此大士發心祈請,應時即來廣為宣說一切如來祕要法門,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殊勝之法。

「又,舍利子!此室常現一切佛土功德莊嚴、諸天宮殿眾妙綺飾,是為八未曾有殊勝之法。

「[4]唯,舍利子!此室常現八未曾有殊勝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發心樂求聲聞、獨覺法乎?」

時舍利子問天女言:「汝今何不轉此女身?」

天女答言:「我居此室十有二年,求女人性了不可得。當何所轉?惟,舍利子!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問言:『汝今何不轉此女身?』為正問不?」

舍利子言:「不也,天女!幻既非實,當何所轉?」

天曰:「如是,諸法性相皆非真實,猶如幻化,云何乃問不轉女身?」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子令如天女,自變其身如舍利子而問之言:「尊者!云何不轉女身?」

時舍利子以天女像而答之言:「我今不知轉滅男身轉生女像。」

天女復言:「尊者若能轉此女身,一切女身亦當能轉。如舍利子實非是女而現女身;一切女身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實非女。世尊依此密意說言:『一切諸法,非男、非女。』」

爾時,天女作是語已還攝神力各復本形,問舍利子:「尊者女身今何所在?」

舍利子言:「今我女身無在、無變。」

天曰:「尊者!善哉善哉。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變。說一切法無在、無變,是真佛語。」

時舍利子問天女言:「汝於此[5]沒,當生何所?」

天女答言:「如來所化當所生處,我當生彼。」

舍利子言:「如來所化,無[6]沒、無生。云何而言當所生處?」

天曰:「尊者!諸法有情應知亦爾,無沒、無生。云何問我當生何所?」

時舍利子問天女言:「汝當久如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天女答言:「如舍利子還成異生,具異生法,我證無上正等菩提久近亦爾。」

舍利子言:「無處、無位,我當如是還成異生,具異生法。」

天曰:「尊者!我亦如是,無處、無位,當證無上正等菩提。所以者何?無上菩提無有住處,是故亦無證菩提者。」

舍利子言:「若爾,云何佛說諸佛如殑伽沙現證無上正等菩提、已證、當證?」

天曰:「尊者!皆是文字、俗數、語言,說有三世諸佛證得,非謂菩提有去、來、今。所以者何?無上菩提超過三世。又,舍利子!汝已證得阿羅漢耶?」

舍利子言:「不得而得,得無所得。」

天曰:「尊者!菩提亦爾,不證而證,證無所證。」

時無垢稱即語尊者舍利子言:「如是,天女已曾供養、親近、承事九十有二百千俱胝那庾多佛、已能遊戲神通智慧、所願滿足得無生忍、已於無上正等菩提永不退轉,乘本願力如其所欲,隨所宜處成熟有情。」

[*]說無垢稱經菩提分品第八

時妙吉祥問無垢稱:「云何菩薩於諸佛法到究竟趣?」

無垢稱言:「若諸菩薩行於非趣乃於佛法到究竟趣。」

妙吉祥言:「云何菩薩行於非趣?」

無垢稱言:「若諸菩薩雖復行於五無間趣,而無恚惱、忿害毒心;雖復行於那落迦趣,而離一切煩惱塵垢;雖復行於諸傍生趣,而離一切黑暗無明;雖復行於阿素洛趣,而離一切傲慢、憍逸;雖復行於琰魔王趣,而集廣大福慧資糧;雖復行於無色定趣,而能於彼不樂趣向;雖復示行貪欲行趣,而於一切所受欲中離諸染著;雖復示行瞋恚行趣,而於一切有情境界離諸瞋恚,無損害心;雖復示行愚癡行趣,而於諸法遠離一切黑暗無明,以智慧明而自調伏;雖復示行慳貪行趣,而能棄捨諸內外事不顧身命;雖復示行犯戒行趣,而能安立一切尸羅,杜多功德,少欲知足,於小罪中見大怖畏;雖復示行瞋忿行趣,而能究竟安住慈悲,心無恚惱;雖復示行懈怠行趣,而能勤習一切善根,精進無替;雖復示行根亂行趣,而常恬默,安止靜慮;雖復示行惡慧行趣,而善通達一切世間出世間信、至究竟慧波羅蜜多;雖復示行諂詐行趣,而能成辦方便善巧;雖復示行密語方便、憍慢行趣,而為成立濟度橋梁;雖復示行一切世間煩惱行趣,而性清淨究竟無染;雖復示行眾魔行趣,而於一切佛法覺慧而自證知,不隨他緣;雖復示行聲聞行趣,而為有情說未聞法;雖復示行獨覺行趣,而為成辦大慈大悲成熟有情;雖復現處諸貧窮趣,而得寶手珍財無盡;雖復現處諸缺根趣,而具相好妙色嚴身;雖復現處卑賤生趣,而生佛家種姓尊貴,積集殊勝福慧資糧;雖復現處羸劣、醜陋、眾所憎趣,而得勝妙那羅延身,一切有情常所樂見;雖復現處諸老、病趣,而能畢竟除老、病根,超諸死畏;雖復現處求財位趣,而多修習觀無常想,息諸[1]悕求;雖復現處宮室、妓女、諸戲樂趣,而常超出諸欲淤泥,修習畢竟遠離之行;雖復現處諸頑嚚趣,而具種種才辯莊嚴,得陀羅尼念慧無失;雖復現處諸邪道趣,而以正道度諸世間;雖復現處一切生趣,而實永斷一切趣生;雖復現處般涅槃趣,而常不捨生死相續;雖復示現得妙菩提轉大法輪入涅槃趣,而復勤修諸菩薩行相續無斷。唯,妙吉祥!菩薩如是行於非趣,乃得名為於諸佛法到究竟趣。」

時無垢稱問妙吉祥:「何等名為如來種[2]性?願為略說。」

妙吉祥言:「所謂一切偽身種性是如來種性,一切無明有愛種性是如來種性,貪欲、瞋恚、愚癡種性是如來種性,四種虛妄顛倒種性是如來種性。如是,所有五蓋種性、六處種性、七識住種性、八[3]邪種性、九惱事種性、十種不善業道種性,是如來種性。以要言之,六十二見、一切煩惱、惡不善法所有種性,是如來種性。」

無垢稱言:「依何密意作如是說?」

妙吉祥言:「非見無為、已入正性離生位者能發無上正等覺心,要住有為煩惱諸行、未見諦者能發無上正等覺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殟鉢羅花、鉢特[4]摩花、拘母陀花、奔荼利花,要於卑濕穢淤泥中乃得生[A1]長此四種花。如是,聲聞獨覺種性、已見無為、已入正性離生[5]位者,終不能發一切智心,要於煩惱諸行卑濕穢淤泥中方能發起一切智心,於中生長諸佛法故。

「又,善男子!譬如植種置於空中終不生長,要植卑濕糞壤之地乃得生長。如是,聲聞獨覺種性、已見無為、已入正性離生位者,不能生長一切佛法,雖起身見如妙高山,而能發起大菩提願,於中生長諸佛法故。

「又,善男子!譬如有人不入大海終不能得吠琉璃等無價珍寶,不入生死煩惱大海終不能發無價珍寶一切智心。是故,當知一切生死煩惱種性是如來種性。」

爾時,尊者大迦葉波歎妙吉祥:「善哉善哉!極為善說實語如語,誠無異言,一切生死煩惱種性是如來種性。所以者何?我等今者心相續中生死種子悉已燋敗,終不能發正等覺心,寧可成就五無間業,不作我等諸阿羅漢究竟解脫。所以者何?成就五種無間業者,猶能有力盡無間業、發於無上正等覺心、漸能成辦一切佛法;我等漏盡諸阿羅漢永無此能,如缺根士於妙五欲無所能為。如是,漏盡諸阿羅漢諸結永斷,即於佛法無所能為,不復志求諸佛妙法。是故,異生能報佛恩,聲聞、獨覺終不能報。所以者何?異生聞佛、法、僧功德,為三寶種終無斷絕、能發無上正等覺心、漸能成辦一切佛法;聲聞、獨覺假使終身聞說如來力無畏等乃至所有不共佛法一切功德,終不能發正等覺心。」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曰[1]普現一切色身,問無垢稱言:「居士!父母、妻子、奴婢、僕使、親友、眷屬、一切侍衛、象馬車乘、御人等類,悉為是誰?皆何所在?」

時無垢稱以妙伽他而答之曰:

「慧度菩薩母、 善方便為父,
世間真導師, 無不由此生。
妙法樂為妻、 大慈悲為女、
真實諦法男、 思空勝義舍、
煩惱為賤隸、 僕使隨意轉、
覺分成親友, 由此證菩提。
六度為眷屬、 四攝為妓女、
結集正法言, 以為妙音樂。
總持作園苑、 大法成林樹、
覺品華莊嚴、 解脫智慧果。
八解之妙池, 定水湛然滿;
七淨華彌布, 洗除諸垢穢。
神通為象馬、 大乘[2]以為車,
調御菩提心, 遊八道支路。
妙相具莊嚴, 眾好而綺間,
慚愧為衣服, 勝意樂為鬘。
具正法珍財, 曉示為方便,
無倒行勝利, 迴向大菩提。
四靜慮為床、 淨命為茵蓐,
念智常覺悟, 無不在定心。
既飡不死法, 還[3]飲解脫味,
沐浴妙淨心, 塗香上品戒。
殄滅煩惱賊, 勇健無能勝,
摧伏四魔怨, 建妙菩提幢。
雖實無起滅, 而故思受生,
悉現諸佛土, 如日光普照。
盡持上妙供, 奉獻諸如來,
於佛及自身, 一切無分別。
雖知諸佛國, 及與有情空,
而常修淨土, 利物無休倦。
一切有情類, 色聲及威儀,
無畏力菩薩, 剎那能盡現。
雖覺諸魔業, 而示隨所轉,
至究竟方便, 有表事皆成。
或示現自身, 有諸老、病、死,
成熟諸有情, 如遊戲幻法;
或現劫火起, 天地皆熾然,
有情執常相, 照令知速滅。
千俱胝有情, 率土咸來請,
同時受彼供, 皆令趣菩提。
於諸禁呪術, 書論眾[4]伎藝,
皆知至究竟, 利樂諸有情。
世間諸道法, 遍於中出家,
隨方便利生, 而不墮諸見。
或作日、月、天、 梵王、世界主,
地、水及火、風, 饒益有情類。
能於疾疫劫, 現作諸良藥,
蠲除諸疾苦, 令趣大菩提;
能於飢饉劫, 現作諸[A2]飲食,
先除彼飢渴, 說法令安泰;
能於刀兵劫, 修慈悲靜慮,
令無量有情, 欣然無恚害;
能於大戰陣, 示現[5]力朋黨,
往復令和好, 勸發菩提心。
諸佛土無量, 地獄亦無邊,
悉往其方所, 拔苦令安樂。
諸有傍生趣, 殘害相食噉,
皆現生於彼, 利樂名本生。
示受於諸欲, 而常修靜慮,
惑亂諸惡魔, 令不得其便。
如火中生華, 說為甚希有,
修定而行欲, 希有復過此。
或現作婬女, 引諸好色者,
先以欲相招, 後令修佛智;
或為城邑宰、 商主及國師,
臣僚輔相尊, 利樂諸含識;
為諸匱乏者, 現作無盡藏,
給施除貧苦, 令趣大菩提;
於諸憍慢者, 現作大力士,
摧伏彼貢高, 令住菩提願;
於諸恐怖者, 方便善安慰,
除彼驚悸已, 令發菩提心;
現作五通仙, 清淨修梵行,
皆令善安住, 戒忍慈善中;
或見諸有情, 現前須給侍,
乃為作僮僕, 弟子而事之;
隨彼彼方便, 令[1]愛樂正法,
於諸方便中, 皆能善修學。
如是無邊行, 及無邊所行,
無邊智圓滿, 度脫無邊眾。
假令一切佛, 住百千劫中,
讚述其功德, 猶尚不能盡。
誰聞如是法, 不願大菩提?
除下劣有情, 都無有慧者。」
[*]說無垢稱經不二法門品第九

時無垢稱普問眾中諸菩薩曰:「云何菩薩善能悟入不二法門?仁者皆應任己辯才各隨樂說。」

時眾會中有諸菩薩各隨所樂次第而說。

時有菩薩名法自在,作如是言:「生、滅為二。若諸菩薩了知諸法本來無生,亦無有滅,證得如是無生法忍,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曰勝密,作如是言:「我及我所分別為二。因計我故便計我所,若了無我亦無我所,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曰無瞬,作如是言:「有取、無取分別為二。若諸菩薩了知無取則無所得,無所得故則無增減、無作、無息,於一切法無所執著,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曰勝峯,作如是言:「雜染、清淨分別為二。若諸菩薩了知雜染、清淨無二則無分別,永斷分別趣寂滅跡,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曰妙星,作如是言:「散動、思惟分別為二。若諸菩薩了知一切無有散動、無所思惟,則無作意。住無散動,無所思惟、無有作意,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曰妙眼,作如是言:「一相、無相分別為二。若諸菩薩了知諸法無有一相、無有異相、亦無無相,則知如是一相、異相、無相平等,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曰妙臂,作如是言:「菩薩、聲聞二心為二。若諸菩薩了知二心性空如幻,無菩薩心、無聲聞心,如是二心其相平等皆同幻化,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曰育養,作如是言:「善及不善分別為二。若諸菩薩了知善性及不善性無所發起,相與無相二句平等,無取、無捨,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曰師子,作如是言:「有罪、無罪分別為二。若諸菩薩了知有罪及與無罪二皆平等,以金剛慧通達諸法,無縛、無解,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2]名師子慧,作如是言:「有漏、無漏分別為二。若諸菩薩知一切法性皆平等,於漏、無漏不起二想,不著有想、不著無想,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淨勝解,作如是言:「有為、無為分別為二。若諸菩薩了知二法性皆平等,遠離諸行,覺慧如空,智善清淨,無執、無遣,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那羅延,作如是言:「世出、世間分別為二。若諸菩薩了知世間本性空寂,無入、無出,無流、無散,亦不執著,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調順慧,作如是言:「生死、涅槃分別為二。若諸菩薩了知生死其性本空,無有流轉亦無寂滅,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曰現見,作如是言:「有盡、無盡分別為二。若諸菩薩了知都無有盡、無盡,要究竟盡乃名為盡,若究竟盡不復當盡則名無盡。又,有盡者謂一剎那,一剎那中定無有盡則是無盡。有盡無故,無盡亦無。了知有盡、無盡性空,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曰普密,作如是言:「有我、無我分別為二。若諸菩薩了知有我尚不可得,何況無我?見我、無我其性無二,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曰電天,作如是言:「明與無明分別為二。若諸菩薩了知無明本性是明,明與無明俱不可得,不可算計、超算計路,於中現觀平等無二,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曰憙見,作如是言:「色、受、想、行及識與空分別為二。若知取蘊性本是空,即是色空、非色滅空,乃至識蘊亦復如是,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曰光幢,作如是言:「四界與空分別為二。若諸菩薩了知四界即虛空性,前中後際四界與空性皆無倒,悟入諸界,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曰妙慧,作如是言:「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分別為二。若諸菩薩了知一切其性皆空,見眼自性於色無貪、無瞋、無癡;如是,乃至見意自性於法無貪、無瞋、無癡,此則為空。如是見已,寂靜安住,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無盡慧,作如是言:「布施、迴向一切智性各別為二;如是,分別戒、忍、精進、靜慮、般若及與迴向一切智性各別為二。若了布施即所迴向一切智性,此所迴向一切智性即是布施;如是,乃至般若自性即所迴向一切智性,此所迴向一切智性即是般若。了此一理,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甚深覺,作如是言:「空、無相、[1]無願分別為二。若諸菩薩了知空中都無有相,此無相中亦無有願,此無願中無心、無意、無識可轉。如是,即於一解脫門具攝一切三解脫門。若此通達,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寂靜根,作如是言:「佛、法、僧寶分別為二。若諸菩薩了知佛性即是法性、法即僧性,如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諸法亦爾。若此通達,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無礙眼,作如是言:「是薩迦耶及薩迦耶滅分別為二。若諸菩薩知薩迦耶即薩迦耶滅,如是了知,畢竟不起薩迦耶見,於薩迦耶薩迦耶滅,即無分別、無異分別。證得此二究竟滅性,無所猜疑、無驚、無懼,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善調順,作如是言:「是身、語、意三種律儀分別為二。若諸菩薩了知如是三種律儀皆無作相,其相無二。所以者何?此三業道皆無作相——身無作相即語無作相、語無作相即意無作相、意無作相即一切法俱無作相——若能隨入無造作相,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曰福田,作如是言:「罪行、福行及不動行分別為二。若諸菩薩了知罪行、福及不動皆無作相,其相無二。所以者何?罪、福、不動如是三行性相皆空,空中無有罪、福、不動三行差別,如是通達,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曰華嚴,作如是言:「一切二法皆從我起。若諸菩薩知我實性即不起二,不起二故即無了別,無了別故無所了別,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曰勝藏,作如是言:「一切二法有所得起。若諸菩薩了知諸法都無所得則無取捨,既無取捨,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曰月上,作如是言:「明之與暗分別為二。若諸菩薩了知實相無暗、無明,其性無二。所以者何?譬如苾芻入滅盡定,無暗、無明;一切諸法其相亦爾。如是妙契諸法平等,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寶印手,作如是言:「欣厭涅槃、生死為二。若諸菩薩了知涅槃及與生死不生欣厭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為生死之所繫縛則求解脫;若知畢竟無生死縛,何為更求涅槃解脫?如是通達,無縛、無解,不欣涅槃、不厭生死,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珠髻王,作如是言:「正道、邪道分別為二。若諸菩薩善能安住正道,邪道究竟不行;以不行故,則無正道、邪道二相;除二[2]相故則無二覺;若無二覺,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復有菩薩名曰諦實,作如是言:「虛之與實分別為二。若諸菩薩觀諦實性尚不見實,何況見虛?所以者何?此性非是肉眼所見,慧眼乃見。如是見時,於一切法無見、無不見,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如是,會中有諸菩薩隨所了知各別說已,同時發問妙吉祥言:「云何菩薩名為悟入不二法門?」

時妙吉祥告諸菩薩:「汝等所言雖皆是善,如我意者,汝等此說猶名為二。若諸菩薩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表、無示,離諸戲論、絕於分別,是為悟入不二法門。」

時妙吉祥復問菩薩無垢稱言:「我等隨意各別說已,仁者當說,云何菩薩名為悟入不二法門?」

時無垢稱默然無說。

妙吉祥言:「善哉善哉!如是菩薩是真悟入不二法門,於中都無一切文字言說分別。」

此諸菩薩說是法時,於眾會中五千菩薩皆得悟入不二法門,俱時證會無生法忍。

說無垢稱經卷第四
貼文者 : : hui

說無垢稱經卷第五 - 2024-03-19 00:37:43

說無垢稱經卷第五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香臺佛[A1]品第十

時舍利子作是思惟:「食時將至,此摩訶薩說法未起,我等聲聞及諸菩薩當於何食?」

時無垢稱知彼[1]思惟便告之曰:「大德!如來為諸聲聞說八解脫,仁者已住,勿以財食染污其心而聞正法。若欲食者且待須臾,當令皆得未曾有食。」

時無垢稱便入如是微妙寂定,發起如是殊勝神通,示諸菩薩、大聲聞眾,上方界分去此佛土過四十二殑伽沙等諸佛世界,有佛世界名一切妙香,其中有佛號最上香臺,今現在彼安隱住持。彼世界中有妙香氣,比餘十方一切佛土人天之香最為第一。彼有諸樹皆出妙香,普薰方域一切周滿。彼中無有二乘之名,唯有清淨大菩薩眾,而彼如來為其說法。彼世界中一切臺觀、宮殿、經行、園林、衣服皆是種種妙香所成。彼佛世尊及菩薩眾所食香氣微妙第一,普薰十方無量佛土。

時彼如來與諸菩薩方共坐食,彼有天子名曰香嚴——已於大乘深心發趣——供養承事彼土如來及諸菩薩。

時此大眾一切皆覩彼界如來與諸菩薩方共坐食如是等事。

時無垢稱遍告一切菩薩眾言:「汝等大士誰能往彼取妙香食?」

以妙吉祥威神力故,諸菩薩眾咸皆默然。

時無垢稱告妙吉祥:「汝今云何於此大眾而不加護,令其乃爾?」

妙吉祥言:「居士!汝今不應輕毀諸菩薩眾,如佛所言:『勿輕未學。』」

時無垢稱不起于床,居眾會前化作菩薩——身真金色,相好莊嚴,威德光明蔽於眾會——而告之曰:「汝善男子!宜往上方去此佛土過四十二殑伽沙等諸佛世界,有佛世界名一切妙香,其中有佛號最上香臺,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彼頂禮佛足,應作是言:『於此下方有無垢稱,稽首雙足,敬問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氣力康和、安樂住不?」遙心右繞多百千匝,頂禮雙足作如是言:「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下方堪忍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下劣欲樂有情當欣大慧,亦使如來無量功德名稱普聞。」』」

時化菩薩於眾會前上[2]昇虛空——舉眾皆見——神通迅疾經須臾頃便到一切妙香世界,頂禮最上香臺佛足,又聞其言:「下方菩薩名無垢稱,稽首雙足,敬問世尊:『少病、少惱、起居輕利、氣力康和、安樂住不?』遙心右繞多百千匝,頂禮雙足作如是言:『願得世尊所食之餘,當於下方堪忍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下劣欲樂有情當欣大慧,亦使如來無量功德名稱普聞。』」

時彼上方菩薩眾會見化菩薩相好莊嚴,威德光明微妙殊勝,歎未曾有:「今此大士從何處來?堪忍世界為在何所?云何名為下劣欲樂?」尋問最上香臺如來:「[3]唯願世尊為說斯事。」

佛[4]告之曰:「諸善男子!於彼下方去此佛土過四十二殑伽沙等諸佛世界,有佛世界名曰堪忍,其中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正等覺,今現在彼安隱住持,居五濁世為諸下劣欲樂有情宣揚正法。彼有菩薩名無垢稱——已得安住不可思議解脫法門——為諸菩薩開示妙法,遣化菩薩來至此間稱揚我身功德名號,并[5]讚此土眾德莊嚴,令彼菩薩善根增進。」

彼菩薩眾咸作是言:「其德何如乃作是化,大神通力無畏若斯?」

彼佛告言:「諸善男子!是大菩薩成就殊勝大功德法,一剎那頃化作無量無邊菩薩,遍於十方一切國土,皆遣其往施作佛事,利益安樂無量有情。」

於是,最上香臺如來以能流出眾妙香器盛諸妙香所薰之食,授無垢稱化菩薩手。時彼佛土有九百萬大菩薩僧同時舉聲請於彼佛:「我等欲與此化菩薩俱往下方堪忍世界,瞻仰釋迦牟尼如來,禮敬供事、聽聞正法,并欲瞻仰、禮敬供事彼無垢稱及諸菩薩,唯願世尊加護聽許。」

彼佛告曰:「諸善男子!汝便可往,今正是時。汝等皆應自攝身香入堪忍界,勿令彼諸有情醉悶放逸;汝等皆應自隱色相入堪忍界,勿令彼諸菩薩心生愧恥。汝等於彼堪忍世界勿生劣想而作障礙。所以者何?諸善男子!一切國土皆如虛空,諸佛、世尊為欲成熟諸有情故,隨諸有情所樂示現種種佛土——或染、或淨,無決定相——而諸佛土實皆清淨、無有差別。」

時化菩薩受滿食器,與九百萬諸菩薩僧,承彼佛威神及無垢稱力於彼界沒,經須臾頃至於此土無垢稱室欻然而現。

時無垢稱化九百萬師子之座——微妙莊嚴,與前所坐諸師子座都無有異——令諸菩薩皆坐其上。

時化菩薩以滿食器授無垢稱。如是食器妙香普薰廣嚴大城及此三千大千世界無量無邊。妙香薰故,一切世界香氣芬馥。廣嚴大城諸婆羅門、長者、居士、人、非人等,聞是香氣得未曾有,驚歎無量,身心踊悅。

時此城中離呫毘王名為月蓋,與八萬四千離呫毘種,種種莊嚴,悉來入[1]于無垢稱室,見此室中諸菩薩眾其數甚多、諸師子座高廣嚴飾,生大歡喜,歎未曾有,禮諸菩薩及大聲聞,却住一面。

時諸地神及虛空神,并欲色界諸天子眾,聞是妙香,各與眷屬無量百千,悉來入[*]于無垢稱室。

時無垢稱便語尊者舍利子等諸大聲聞:「尊者可食如來所施甘露味食。如是食者,大悲所薰,勿以少分下劣心行而食此食;若如是食,定不能消。」

時眾會中有劣聲聞作如是念:「此食甚少,云何充足如是大眾?」

時化菩薩便告之言:「勿以汝等[2]自少福慧測量如來無量福慧。所以者何?四大海水乍可有竭,是妙香食終無有盡。假使無量大千世界一切有情一一摶食,其食摶量等妙高山,如是摶食或經一劫、或一[3]百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如是食者,是無盡戒、定、慧、解脫、解脫[4]知見所生。如來所食之餘,無量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經百千劫食此香食終不能盡。」於是大眾皆食此食悉得充滿而尚有餘。

時諸聲聞及諸菩薩并人天等一切眾會,食此食已其身安樂,譬如一切安樂莊嚴世界菩薩一切安樂之所[5]住持,身諸毛孔皆出妙香;譬如一切妙香世界眾妙香樹常出無量種種妙香。

時無垢稱問彼上方諸來菩薩:「汝等知不?彼土如來於其世界為諸菩薩云何說法?」

彼諸菩薩咸共答言:「我土如來不為菩薩文詞說法,但以妙香令諸菩薩皆悉調伏。」

「彼諸菩薩各各安坐妙香樹下,諸妙香樹各各流出種種香氣,彼諸菩薩聞斯妙香便獲一切德莊嚴定,獲此定已即具一切菩薩功德。」

時彼上方諸來菩薩問無垢稱:「此土如來釋迦牟尼為諸有情云何說法?」

無垢稱曰:「此土有情一切剛強極難調化,如來還以種種能伏剛強語言而調化之。云何名為種種能伏剛強語言?謂為宣說此是地獄趣、此是傍生趣、此是餓鬼趣,此是無暇生、此是諸根缺,此是身惡行、是身惡行果,此是語惡行、是語惡行果,此是意惡行、是意惡行果,此是斷生命、是斷生命果,此是不與取、是不與取果,此是欲邪行、是欲邪行果,此是虛誑語、是虛誑語果,此是離間語、是離間語果,此是麁惡語、是麁惡語果,此是雜穢語、是雜穢語果,此是貪欲、是貪欲果,此是瞋恚、是瞋恚果,此是邪見、是邪見果,此是慳悋、是慳悋果,此是毀戒、是毀戒果,此是瞋恨、是瞋恨果,此是懈怠、是懈怠果,此是心亂、是心亂果,此是愚癡、是愚癡果,此受所學、此越所學,此持別解脫、此犯別解脫,此是應作、此非應作,此是瑜伽、此非瑜伽,此是永斷、此非永斷,此是障礙、此非障礙,此是犯罪、此是出罪,此是雜染、此是清淨,此是正道、此是邪道,此是善、此是惡,此是世間、此出世間,此是有罪、此是無罪,此是有漏、此是無漏,此是有為、此是無為,此是功德、此是過失,此是有苦、此是無苦,此是有樂、此是無樂,此可厭離、此可欣樂,此可棄捨、此可修習,此是生死、此是涅槃,如是等法有無量門。此土有情其心剛強,如來說此種種法門安住其心令其調伏。

「譬如象馬𢤱[6]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後調伏。如是,此土剛強有情極難調[7]化,如來方便以如是等苦切言詞[8]慇懃誨喻,然後調伏趣入正法。」

時彼上方諸來菩薩聞是說已得未曾有,皆作是言:「甚奇,世尊釋迦牟尼能為難事,隱覆無量尊貴功德,示現如是調伏方便,成熟下劣貧匱有情,以種種門調伏攝益。是諸菩薩居此佛土亦能堪忍種種勞倦,成就最勝希有堅牢不可思議大悲精進,助揚如來無上正法,利樂如是難化有情。」

無垢稱言:「如是,大士!誠如所說。釋迦如來能為難事,隱覆無量尊貴功德,不憚劬勞,方便調伏如是剛強難化有情。諸菩薩眾生此佛土亦能堪忍種種勞倦,成就最勝希有堅牢不可思議大悲精進,助揚如來無上正法,利樂如是無量有情。

「大士當知:堪忍世界行菩薩行饒益有情經於一生,所得功德多於一切妙香世界百千大劫行菩薩行饒益有情所得功德。所以者何?堪忍世界略有十種修集善法,餘十方界清淨佛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一、以惠施攝諸貧窮,二、以淨戒攝諸毀禁,三、以忍辱攝諸瞋恚,四、以精進攝諸懈怠,五、以靜慮攝諸亂意,六、以勝慧攝諸愚癡,七、以說除八無暇法普攝一切無暇有情,八、以宣說大乘正法普攝一切樂小法者,九、以種種殊勝善根普攝未種諸善根者,十、以無上四種攝法恒常成熟一切有情,是為十種修集善法,此堪忍界悉皆具足,餘十方界清淨佛土之所無有。」

時彼佛土諸來菩薩復作是言:「堪忍世界諸菩薩眾成就幾法無毀無傷,從此命終生餘淨土?」

無垢稱言:「堪忍世界諸菩薩眾成就八法無毀無傷,從此命終生餘淨土。何等為八?一者、菩薩如是思惟:『我於有情應作善事,不應於彼希望善報。』二者、菩薩如是思惟:『我應代彼一切有情受諸苦惱,我之所有一切善根悉迴施與。』三者、菩薩如是思惟:『我應於彼一切有情其心平等,心無罣礙。』四者、菩薩如是思惟:『我應於彼一切有情摧伏憍慢,敬愛如佛。』五者、菩薩信解增上,於未聽受甚深經典暫得聽聞,無疑、無謗;六者、菩薩於他利養無嫉妬心、於己利養不生憍慢;七者、菩薩調伏自心,常省己過,不譏他犯;八者、菩薩恒無放逸於諸善法,常樂尋求精進修行菩提分法。堪忍世界諸菩薩眾若具成就如是八法無毀無傷,從此命終生餘淨土。」

其無垢稱與妙吉祥諸菩薩等於大眾中宣說種種微妙法時,百千眾生同發無上正等覺心、十千菩薩悉皆證得無生法忍。

[*]說無垢稱經菩薩行品第十一

佛時猶在菴羅衛林為眾說法,於眾會處其地欻然廣博嚴淨,一切大眾皆現金色。

時阿難陀即便白佛:「世尊!此是誰之前相?於眾會中欻然如是廣博嚴淨,一切大眾皆[1]現金色。」

佛告具壽阿難陀曰:「是無垢稱與妙吉祥將諸大眾恭敬圍繞,發意欲來赴斯眾會,現此前相。」

時無垢稱語妙吉祥:「我等今應與諸大士詣如來所,頂禮、供事、瞻仰世尊,聽受妙法。」

妙吉祥曰:「今正是時,可同行矣。」

時無垢稱現神通力,令諸大眾不起本處并師子座住右掌中往詣佛所,到已置地,恭敬頂禮世尊雙足,右繞七匝却住一面,向佛合掌,儼然而立。

諸大菩薩下師子座,恭敬頂禮世尊雙足,右繞三匝却住一面,向佛合掌,儼然而立。

諸大聲聞、釋梵、護世四天王等亦皆避座,恭敬頂禮世尊雙足,却住一面,向佛合掌,儼然而立。

於是,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等一切大眾,作是告言:「汝等大士隨其所應各復本座。」時諸大眾蒙佛教勅,各還本座恭敬而坐。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汝見最勝菩薩大士自在神力之所為乎?」

舍利子言:「唯然,已見。」

世尊復問:「汝起何想?」

舍利子言:「起難思想。我見大士不可思議,於其作用神力功德不能算數、不能思惟、不能稱量、不能述歎。」

時阿難陀即便白佛:「今所聞香昔[2]來未有,如是香者為是誰香?」

佛告之言:「是諸菩薩毛孔所出。」

時舍利子語阿難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

阿難陀曰:「如是妙香,仁等身內何緣而有?」舍利子言:「是無垢稱自在神力,遣化菩薩往至上方最上香臺如來佛土,請得彼佛所食之餘來至室中供[3]諸大眾,其間所有食此食者一切毛孔皆出是香。」

時阿難陀問無垢稱:「是妙香氣當住久如?」

無垢稱言:「乃至此食[4]未皆消盡,其香猶住。」

阿難陀曰:「如是所食,其經久如當皆消盡?」

無垢稱言:「此食勢分七日七夜住在身中,過是已後乃可漸消,雖久未消而不為患。具壽當知:諸聲聞乘未入正性離生位者若食此食,要入正性離生位已然後乃消;未離欲者若食此食,要得離欲然後乃消;未解脫者若食此食,要心解脫然後乃消;諸有大乘菩薩種[5]性未發無上菩提心者若食此食,要發無上菩提心已然後乃消;已發無上菩提心者若食此食,要當證得無生法忍然後乃消;其已證得無生忍者若食此食,要當安住不退轉位然後乃消;其已安住不退位者若食此食,要當安住一生繫位然後乃消。

「具壽當知:譬如世間有大藥王名最上味,若有眾生遇遭諸毒遍滿身者與令服之,乃至諸毒未[6]皆除滅,是大藥王猶未消盡;諸毒滅已然後乃消。食此食者亦復如是,乃至一切煩惱諸毒未皆除滅,如是所食猶未消盡;煩惱滅已然後乃消。」

阿難陀言:「不可思議,如是大士所致香食能為眾生作諸佛事。」

佛即告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不可思議,此無垢稱所致香食能為眾生作諸佛事。」

爾時,佛復告阿難陀:「如無垢稱所致香食能為眾生作諸佛事,如是,於餘十方世界,或有佛土以諸光明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見如來色身相好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諸化人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諸衣服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諸臥具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諸飲食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諸園林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諸臺觀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其虛空而作佛事。所以者何?由諸有情因此方便而得調伏。

「或有佛土為諸有情種種文詞宣說幻夢、光影、水月、響聲、陽焰、鏡像、浮雲、健達縛城、帝網等喻而作佛事;或有佛土以其音聲、語言、文字宣說種種諸法性相而作佛事;或有佛土清淨寂[1]寞,無言、無說,無訶、無讚,無所推求、無有戲論,無表、無示,所化有情因斯寂寞自然證入諸法性相而作佛事。

「如是當知:十方世界諸佛國土其數無邊,所作佛事亦無數量。以要言之,諸佛所有威儀、進止、受用、施為,皆令所化有情調伏,是故一切皆名佛事。

「又,諸世間所有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有情之類為其所惱,一切如來即以此法為諸眾生而作佛事。

「汝今當知:如是法門名為悟入一切佛法。若諸菩薩入此法門,雖見一切成就無量廣大功德嚴淨佛土不生喜貪、雖見一切無諸功德雜穢佛土不生憂恚,於諸佛所發生上品信樂恭敬,歎未曾有。諸佛、世尊一切功德平等圓滿——得一切法究竟真實平等性故——為欲成熟差別有情示現種種差別佛土。

「汝今當知:如諸佛土雖所依地勝劣不同,而上虛空都無差別。如是當知:諸佛、世尊為欲成熟諸有情故,雖現種種色身不同而[2]無障礙,福德智慧究竟圓滿都無差別。

「汝今當知:一切如來悉皆平等——所謂最上周圓無極形色威光、諸相隨好、族姓尊貴、清淨尸羅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諸力無畏不共佛法、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利益安樂、威儀所行正行壽量、說法度脫成熟有情、清淨佛土,悉皆平等。以諸如來一切佛法悉皆平等,最上周圓究竟無盡,是故皆同名正等覺、名為如來、名為佛陀。

「汝今當知:設令我欲分別廣說此三句義,汝經劫住無間聽受,窮其壽量亦不能盡。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有情之類,皆如阿難得念總持多聞第一,咸經劫住無間聽受,窮其壽量亦不能盡。此正等覺、如來、佛陀三句妙義,無能究竟宣揚決擇,唯除諸佛。如是當知:諸佛菩提功德無量,無滯妙辯不可思議。」

說是語已,時阿難陀白言:「世尊!我從今去不敢自稱得念總持多聞第一。」

佛便告曰:「汝[3]今不應心生退屈。所以者何?我自昔來但說汝於聲聞眾中得念總持多聞第一,非於菩薩。汝今且止,其有智者不應測量諸菩薩事。汝今當知:一切大海源底深淺猶可測量,菩薩智慧、念、定、總持、辯才大海無能測者。汝等聲聞置諸菩薩所行境界不應思惟;於一食[4]頃是無垢稱示現變化所作神通,一切聲聞及諸獨覺百千大劫示現變化神力所作亦不能及。」

時彼上方諸來菩薩皆起禮拜釋迦牟尼,合掌恭敬白言:「世尊!我等初來見此佛土種種雜穢生下劣想,今皆悔愧捨離是心。所以者何?諸佛境界方便善巧不可思議,為欲成熟諸有情故,如如有情所樂差別,如是如是示現佛土。唯然,世尊!願賜少法,當還一切妙香世界,由此法故常念如來。」

說是語已,世尊告彼諸來菩薩言:「善男子!有諸菩薩解脫法門名有盡無盡,汝今敬受當勤修學。云何名為有盡無盡?言有盡者,即是有為,有生滅法;言無盡者,即是無為,無生滅法。

「菩薩不應盡其有為,亦復不應住於無為。云何菩薩不盡有為?謂諸菩薩不棄大慈、不捨大悲,曾所生起增上意樂,一切智心繫念寶重而不暫忘,成熟有情常無厭倦,於四攝事恒不棄捨,護持正法不惜身命,求習諸善終無厭足。常樂安立迴向善巧,詢求正法曾無懈倦,敷演法教不作師[5]倦。常欣瞻仰供事諸佛,故受生死而無怖畏、雖遇興衰而無欣[6]慼,於諸未學終不輕陵、於已學者敬愛如佛,於煩惱雜能如理思、於遠離樂能不耽染,於己樂事曾無味著、於他樂事深心隨喜,於所修習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如地獄想而不味著、於所遊歷界趣生死如宮苑想而不厭離,於乞求者生善友想捨諸所有皆無顧[1]悋,於一切智起迴向想,於諸毀禁起救護想,於波羅蜜多如父母想速令圓滿,於菩提分法如翼從想不令究竟,於諸善法常勤修習、於諸佛土恒樂莊嚴、於他佛土深心欣[2]讚、於自佛土能速成就。

「為諸相好圓滿莊嚴,修行清淨無礙大施;為身語心嚴飾清淨,遠離一切犯戒惡法;為令身心堅固堪忍,遠離一切忿恨煩惱;為令所修速得究竟,經劫無數生死流轉;為令自心勇猛堅住,聽佛無量功德不倦;為欲永害煩惱怨敵,方便修治般若刀[3]杖;為欲荷諸有情重擔,於蘊界處求遍了知;為欲摧伏一切魔軍,熾然精進曾無懈怠;為欲護持無上正法,離慢,勤求善巧化智;為諸世間愛重受化,常樂習行,少欲知足。

「於諸世法恒無雜染,而能隨順一切世[4]間;於諸威儀恒無毀壞,而能示現一切所作。

「發生種種神通妙慧,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受持一切所聞正法,為起妙智正念總持;發生諸根勝劣妙智,為斷一切有情疑惑;證得種種無礙辯才,敷演正法常無擁滯;為受人天殊勝喜樂,勤修清淨十善業道;為正開發梵天道路,[5]勤進修行四無量智;為得諸佛上妙音聲,勸請說法,隨喜讚善;為得諸佛上妙威儀,常修殊勝寂靜三業;為令所修念念增勝,於一切法心無染滯;為善調御諸菩薩僧,常以大乘勸眾生學;為不失壞所有功德,於一切時常無放逸;為諸善根展轉增進,常樂修治種種大願;為欲莊嚴一切佛土,常勤修習廣大善根;為令所修究竟無盡,常修迴向善巧方便。

「諸善男子!修行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云何菩薩不住無為?謂諸菩薩雖行於空,而於其空不樂作證;雖行無相,而於無相不樂作證;雖行無願,而於無願不樂作證;雖行無作,而於無作不樂作證;雖觀諸行皆悉無常,而於善根心無厭足;雖觀世間一切皆苦,而於生死故意受生;雖樂觀察內無有我,而不畢竟厭捨自身;雖樂觀察外無有情,而常化導心無厭倦;雖觀涅槃畢竟寂[6]靜,而不畢竟墮於寂滅;雖觀遠離究竟安樂,而不究竟厭患身心;雖樂觀察無阿賴耶,而不棄捨清白法藏;雖觀諸法畢竟無生,而常荷負利眾生事;雖觀無漏,而於生死流轉不絕;雖觀無行,而行成熟諸有情事;雖觀無我,而於有情不捨大悲;雖觀無生,而於[7]二乘不墮正位;雖觀諸法畢竟空寂,而不空寂所修福德;雖觀諸法畢竟遠離,而不遠離所修智慧;雖觀諸法畢竟無實,而常安住圓滿思惟;雖觀諸法畢竟無主,而常精勤求自然智;雖觀諸法永無幖幟,而於了義安立佛種。

「諸善男子!修行此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又,善男子!以諸菩薩常勤修集福資糧故不住無為,常勤修集智資糧故不盡有為;成就大慈無缺減故不住無為,成就大悲無缺減故不盡有為;利益安樂諸有情故不住無為,究竟圓滿諸佛法故不盡有為;成滿一切相好莊嚴佛色身故不住無為,證得一切力無畏等佛智身故不盡有為;方便善巧化眾生故不住無為,微妙智慧善觀察故不盡有為;修治佛土究竟滿故不住無為,佛身安住常無盡故不盡有為;常作饒益眾生事故不住無為,領受法義無休廢故不盡有為;積集善根常無盡故不住無為,善根力持不斷壞故不盡有為;為欲成滿本所願故不住無為,於永寂滅不希求故不盡有為;圓滿意樂善清淨故不住無為,增上意樂善清淨故不盡有為;恒常遊戲五神通故不住無為,佛智六通善圓滿故不盡有為;波羅蜜多資糧滿故不住無為,本所思惟未圓滿故不盡有為;集法財寶常無厭故不住無為,不樂希求少分法故不盡有為;堅牢誓願常無退故不住無為,能令誓願究竟滿故不盡有為;積集一切妙法藥故不住無為,隨其所應授法藥故不盡有為;遍知眾生煩惱病故不住無為,息除眾生煩惱病故不盡有為。

「諸善男子!菩薩如是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名安住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皆當精勤修學。」

爾時,一切妙香世界最上香臺如來佛土諸來菩薩聞說如是有盡無盡解脫門已,法教開[1]發勸勵其心,皆大歡喜,身心踊躍,以無量種上妙香花、諸莊嚴具供養世尊及諸菩薩并此所說有盡無盡解脫法門。復以種種上妙香花散遍三千大千世界,香花覆地深沒於膝。時諸菩薩恭敬頂禮世尊雙足,右繞三匝,稱揚讚頌釋迦牟尼及諸菩薩并所說法,於此佛土欻然不現,經須臾間便[2]住彼國。

說無垢稱經卷第五
貼文者 : : hui

說無垢稱經卷第六 - 2024-03-19 00:44:50

說無垢稱經卷第六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觀如來品第十二

爾時,世尊問無垢稱言:「善男子!汝先欲觀如來身故而來至此,汝當云何觀如來乎?」

無垢稱言:「我觀如來都無所見,如是而觀。何以故?我觀如來,非前際來、非往後際、現在不住。所以者何?我觀如來色真如性其性非色,受真如性其性非受,想真如性其性非想,行真如性其性非行,識真如性其性非識。不住四界,同虛空界;非六處起,超六根路;不雜三界,遠離三垢;順三解脫,隨至三明。非明而明、非至而至,至一切法無障礙[3]際。實際非際、真如非如,於真如境常無所住、於真如智恒不[A1]相應。真如境智其性俱離,非因所生、非緣所起,非有相、非無相,非自相、非他相,非一相、非異相,非即所相、非離所相,非同所相、非異所相,非即能相、非離能相,非同能相、非異能相,非此岸、非彼岸、非中流,非在此、非在彼、非中間,非內、非外,非俱、不俱,非已去、非當去、非今去,非已來、非當來、非今來,非智、非境,非能識、非所識,非隱、非顯,非闇、非明,無住、無去,無名、無相,無強、無弱,不住方分、不離方分,非雜染、非清淨,非有為、非無為,非永寂滅、非不寂滅,無少事可示、無少義可說,無施、無慳,無戒、無犯,無忍、無恚,無勤、無怠,無定、無亂,無慧、無愚,無諦、無[A2]妄,無出、無入,無去、無來,一切語言施為斷滅。非福田、非不福田,非應供、非不應供,非能執、非所執,非能取、非所取,非相、非不相,非為、非不為,無數、離諸數,無礙、離諸礙,無增、無減。平等平等,同真實際,等法界性。非能稱、非所稱、超諸稱性,非能量、非所量、超諸量性,無向、無背、超諸向背,無勇、無怯、超諸勇怯,非大、非小,非廣、非狹,無見、無聞,無覺、無知。離諸繫縛,蕭然解脫,證會一切智智平等,獲得一切有情無二,逮於諸法無差別性,周遍一切,無罪、無𠎝,無濁、無穢,無所礙著,離諸分別,無作、無生,無虛、無實,無起、無盡,無曾、無當,無怖、無染,無憂、無喜,無厭、無欣,一切分別所不能緣、一切名言所不能說。

「世尊!如來身相如是,應如是觀,不應異觀。如是觀者名為正觀,若異觀者名為邪觀。」

爾時,舍利子白佛言:「世尊!此無垢稱從何命終而來生此堪忍世界?」

世尊告曰:「汝應問彼。」

時舍利子問無垢稱:「汝從何[4]沒來生此土?」

無垢稱言:「[5]唯,舍利子!汝於諸法遍知作證,頗有少法可沒生乎?」

舍利子言:「唯,無垢稱!無有少法可沒生也。」

無垢稱言:「若一切法遍知作證無沒生者,云何問言:『汝從何沒來生此土?』又,舍利子!於意云何?諸有幻化所[6]作男女,從何處沒而來生此?」

舍利子言:「幻化男女不可施設有沒生也。」

無垢稱言:「如來豈不說一切法如幻化耶?」

舍利子言:「如是如是。」

無垢稱言:「若一切法自性自相如幻如化,云何仁者欻爾問言:『汝從何沒來生此土?』又,舍利子!沒者即是諸行斷相,生者即是諸行續相。菩薩雖沒,不斷一切善法行相;菩薩雖生,不續一切惡法行相。」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有佛世界名曰妙喜,其中如來號為無動,是無垢稱為度眾生,從彼土沒來生此界。」

舍利子言:「甚奇,世尊!如此大士未曾有也,乃能捨彼清淨佛土而來樂此多雜穢處。」

無垢稱曰:「唯,舍利子!於意云何?日光豈與世間闇冥樂相雜住?」

舍利子言:「不也,居[7]士!日輪纔舉,眾冥都息。」

無垢稱曰:「日輪何故行贍部洲?」

舍利子言:「為除闇冥,作照明故。」

無垢稱曰:「菩薩如是,為度有情生穢佛土,不與一切煩惱雜居,滅諸眾生煩惱闇耳。」

爾時,大眾咸生渴仰,欲見妙喜功德莊嚴清淨佛土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等眾。

佛知眾會意所思惟,告無垢稱言:「善男子!今此會中諸神仙等一切大眾咸生渴仰,欲見妙喜功德莊嚴清淨佛土無動如來及諸菩薩、聲聞等眾,汝可為現令所願滿。」

時無垢稱作是思惟:「吾當於此不起于座,以神通力速疾移取妙喜世界及輪圍山、園林、池沼、泉源、谿谷、大海、江河,諸蘇迷盧圍繞峯壑,日、月、星宿,天、龍、鬼、神、帝釋、梵王宮殿,眾會并諸菩薩、聲聞眾等,村城、聚、落國邑、王都、在所居家男女大小,乃至廣說無動如來、應、正等覺大菩提樹、聽法安坐海會大眾諸寶蓮華往十方界為諸有情作佛事者,三道寶階自然涌出。從贍部洲至蘇迷頂三十三天,為欲瞻仰禮敬供養不動如來及聞法故,從此寶階每時來下;贍部洲人為欲觀見三十三天園林宮室,每亦從此寶階而上。如是清淨妙喜世界——無量功德所共合成,下從水際[1]輪,上至色究竟——悉皆斷取置右掌中,如陶家輪、[2]若花鬘貫,入此世界示諸大眾。」

其無垢稱既作是思,不起于床入三摩地,發起如是殊勝神通,速疾斷取妙喜世界置于右掌入此界中。

彼土聲聞及諸菩薩、人天大眾得天眼者咸生恐怖,俱發聲言:「誰將我去?誰將我去?唯願世尊救護我等,唯願善逝救護我等。」

時無動佛為化眾生方便告言:「諸善男子!汝等勿怖,汝等勿怖。是無垢稱神力所引,非我所能。」

彼土初學人天等眾、未得殊勝天眼通者皆悉安然不知不見,聞是語已咸相驚問:「我等於今當何所往?」

妙喜國土雖入此界,然其眾相無減、無增,堪忍世間亦不迫迮。雖復彼此二界相雜,各見所居與本無異。

爾時,世尊釋迦牟尼告諸大眾:「汝等神仙普皆觀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莊嚴佛土及諸菩薩、聲聞等耶?」

一切咸言:「世尊!已見。」

時無垢稱即以神力化作種種上妙天花及餘末香與諸大眾,令散供養釋迦牟尼、無動如來、諸菩薩等。

於是,世尊復告大眾:「汝等神仙欲得成辦如是功德莊嚴佛土為菩薩者,皆當隨學無動如來本所修行諸菩薩行。」

其無垢稱以神通力示現如是妙喜界時,堪忍土中有八十四那庾多數諸人天等同發無上正等覺心,悉願當生妙喜世界。世尊咸記:「皆當往生無動如來所居佛土。」

時無垢稱以神通力移取如是妙喜世界、無動如來、諸菩薩等為欲饒益此界有情,其事畢已還置本處,彼此分離,兩眾皆見。

爾時,世尊告舍利子:「汝已觀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菩薩等不?」

舍利子言:「世尊!已見。願諸有情皆住如是莊嚴佛土,願諸有情成就如是福德智慧圓滿功德一切皆似無動如來,願諸有情皆當獲得自在神通如無垢稱。

「世尊!我等善獲勝利瞻仰親近如是大士,其諸有情若但聞此殊勝法門當知猶名善獲勝利,何況聞已信解、受持、讀誦、通利、廣為他說?況復方便精進修行?

「若諸有情[3]手得如是殊勝法門便為獲得法珍寶藏,若諸有情信解如是殊勝法門便為紹繼諸佛相續,若諸有情讀誦如是殊勝法門便成菩薩與佛為伴,若諸有情受持如是殊勝法門便為攝受無上正法,若有供養學此法者當知其室即有如來,若有書寫供養如是殊勝法門便為攝受一切福德、一切智智,若有隨喜如是法門便為施設大法祠祀,若以如是殊勝法門一四句頌為他演說便為已[4]逮不退轉位,若善男子或善女人能於如是殊勝法門信解忍受愛樂觀察,即於無上正等菩提已得授記。」

[*]說無垢稱經法供養品第十三

爾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我雖從佛及妙吉祥聞多百千法門差別,而未曾聞如是所說不可思議自在神變解脫法門。如我解佛所說義趣,若諸有情聽聞如是所說法門,信解、受持、讀誦、通利、廣為他說,尚為法器決定無疑,何況精勤如理修習?如是有情關閉一切惡趣險徑、開闢一切善趣夷塗,常見一切諸佛菩薩,降伏一切外道[5]他論、摧滅一切暴惡魔軍,淨菩提道,安立妙覺履踐如來所行之路。」

復言:「世尊!若諸有情聽聞如是所說法門,信解、受持、乃至精勤如理修習,我當與其一切眷屬恭敬供養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世尊!若有村城、聚落、國邑、王都——受持、讀誦、開解、流通此法門處——我亦與其一切眷屬為聞法故共詣其所,諸未信者當令其信,諸已信者如法護持令無障難。」

爾時,世尊告天帝釋:「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汝今乃能隨喜如來所說如是微妙法門。天帝當知: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有無上正等菩提,皆於如是所說法門略說開示。是故,若有諸善男子或善女人聽聞如是所說法門,信解、受持、讀誦、通利、廣為他說、書寫供養,即為供養過去、未來、現在諸佛。

「又,天帝釋!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如來——譬如甘蔗及竹葦、麻[1]稻、山林等——若善男子或善女人經於一劫或一劫餘,恭敬尊重、讚歎承事,以諸天人一切上妙安樂供具、一切上妙安樂所居,奉施供養於諸如來。般涅槃後供養一一全身舍利,以七珍寶起窣堵波——縱廣量等四洲世界,其形高峻上至梵天,表柱、輪盤、香花、幡蓋、眾珍、伎樂嚴飾第一——如是建立一一如來七寶莊嚴窣堵波已,經於一劫或一劫餘,以諸天人一切上妙花鬘、燒香、塗香、末香、衣服、幡蓋、寶幢、燈輪、眾珍、伎樂、種種供具恭敬尊重、讚歎供養。於意云何?是善男子或善女人由此因緣獲福多不?」

天帝釋言:「甚多,世尊!難思,善逝!百千俱胝那庾多劫亦不能說其福聚量。」

佛告天帝:「如是如是。吾今復以誠言語汝:若善男子或善女人聽聞如是不可思議自在神變解脫法門,信解、受持、讀誦、宣說,所獲福聚甚多於彼。所以者何?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從此生故,唯法供養乃能供養如是法門,非以財物。天帝當知:無上菩提功德多故,供養此法其福甚多。」

爾時,世尊告天帝釋:「乃往過去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數大劫有佛出世,名曰藥王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世尊。彼佛世界名曰大嚴,劫名嚴淨。藥王如來壽量住世二十中劫,其聲聞僧有三十六俱胝那庾多數、其菩薩眾十二俱胝。

「時有輪王名曰寶蓋,成就七寶主四大洲,具足千子端嚴勇健能伏他軍。時王寶蓋與其眷屬,滿五中劫恭敬尊重、讚歎承事藥王如來,以諸天人一切上妙安樂供具、一切上妙安樂所居,奉施供養。過五劫已,時寶蓋王告其千子:『汝等當知:我已供養藥王如來,汝等今者亦當如我奉施供養。』於是,千子聞父王教歡喜敬受,皆曰:『善哉,一切協同滿五中劫。』與其眷屬恭敬尊重、讚歎承事藥王如來,以諸人天一切上妙安樂供具、一切上妙安樂所居,奉施供養。

「時一王子名為月蓋,獨處閑寂作是思惟:『我等於今如是[2]慇重恭敬供養藥王如來,頗有其餘恭敬供養最上、最勝、過於此不?』以佛神力,於上空中有天發聲告王子曰:『月蓋當知:諸供養中,其法供養最為殊勝。』即問:『云何名法供養?』天答:『月蓋!汝可往問藥王如來:「世尊!云何名法供養?」佛當為汝廣說開示。』

「王子月蓋聞天語已,即便往詣藥王如來,恭敬慇懃頂禮雙足,右遶三匝却住一面白言:『世尊!我聞一切諸供養中,其法供養最為殊勝,此法供養其相云何?』

「藥王如來告王子曰:『月蓋當知:法供養者,謂於諸佛所說經典——微妙甚深似甚深相,一切世間極難信受、難度、難見,幽玄細密,無染了義,非分別知;菩薩藏攝總持經王,佛印所印分別開示不退法輪,六到彼岸由斯而起,善攝一切所應攝受;菩提分法正所隨行,七等覺支親能導發,辯說開示大慈大悲,拔濟引安諸有情類,遠離一切見趣魔怨;分別闡揚甚深緣起,辯內無我、外無有情,於二中間無壽命者、無養育者,畢竟無有;補特伽羅性空,無相、無願、無作、無起;相應能引妙覺、能轉法輪,天、龍、藥叉、健達縛等咸共尊重稱歎供養;引導眾生大法供養,圓滿眾生大法祠祀,一切聖賢悉皆攝受;開發一切菩薩妙行,真實法義之所歸依,最勝無礙由斯而起;[3]詳說諸法無常有苦、無我寂靜,發生四種法嗢拕南,遣除一切慳貪、毀禁、瞋恨、懈怠、[4]妄念、惡慧,驚怖一切外道[5]邪論、惡見、執著,開發一切有情善法增上勢力,摧伏一切惡魔軍眾;諸佛聖賢共所稱歎,能除一切生死大苦、能示一切涅槃大樂,三世十方諸佛共說——於是經典若樂聽聞、信解、受持、讀誦、通利,思惟觀察甚深義趣,令其顯著施設安立,分別開示明了現前,復廣為他宣揚辯說,方便善巧攝護正法,如是一切名法供養。

「『復次,月蓋!法供養者,謂於諸法如法調伏,及於諸法如法修行。隨順緣起,離諸邪見,修習無生,不起法忍,悟入無我及無有情。於諸因緣無違、無諍、不起異[6]議,離我我所、無所攝受。依趣於義、不依於文,依趣於智、不依於識,依趣了義所說契經、終不依於不了義說世俗經典而生執著,依趣法性、終不依於補特伽羅見有所得。如其性相悟解諸法,入無藏攝滅阿賴耶,息除無明乃至老、死,息除愁歎、憂苦、熱惱,觀察如是十二緣起無盡引發、常所引發,願諸有情捨諸見趣。如是名為上法供養。』」

佛告天帝:「王子月蓋從藥王佛聞說如是上法供養,得順法忍,即脫寶衣、諸莊嚴具,奉施供養藥王如來,白言:『世尊!我願於佛般涅槃後攝受正法,作法供養護持正法。[1]唯願如來以神通力哀愍加威,令得無難降伏魔怨,護持正法修菩薩行。』藥王如來既知月蓋增上意樂,便記之曰:『汝於如來般涅槃後能護法城。』

「時彼王子得聞授記歡喜踊躍,即於藥王如來住世聖法教中以清淨信棄捨家法、趣於非家。既出家已,勇猛精進修諸善法;勤修善故,出家未久獲五神通,至極究竟得陀羅尼無斷妙辯。

「藥王如來般涅槃後,以其所得神通智力,經十中劫隨轉如來所轉法輪。月蓋苾芻滿十中劫隨轉法輪護持正法,勇猛精進,安立百千俱胝有情令於無上正等菩提得不退轉、教化十四那庾[2]多生令於聲聞獨一覺乘心善調順、方便引導無量有情令生天上。」

佛告天帝:「彼時寶蓋轉輪王者豈異人乎?勿生疑惑、莫作異觀。所以者何?應知即是寶焰如來。其王千子即賢劫中有千菩薩次第成佛——最初成佛名迦洛迦孫䭾如來,最後成佛名曰盧至,四已出世,餘在當來。彼時護法月蓋王子豈異人乎?即我身是。天帝當知:我說一切於諸佛所設供養中,其法供養最尊、最勝、最上、最妙、最為無上。是故,天帝!欲於佛所設供養者,當法供養,無以財物。」

[*]說無垢稱經囑累品第十四

爾時,佛告慈氏菩薩:「吾今以是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所集無上正等菩提所流大法付囑於汝。如是經典——佛威神力之所住持、佛威神力之所加護——汝於如來般涅槃後五濁惡世,亦以神力住持攝受,於贍部洲廣令流布無使隱滅。所以者何?於未來世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天、龍、藥叉、健達縛等——已種無量殊勝善根、已於無上正等菩提心生趣向勝解廣大——若不得聞如是經典,即當退失無量勝利;若彼得聞如是經典必當信樂,發希有心歡喜頂受。我今以彼諸善男子、善女人等付囑於汝,汝當護念令無障難,於是經典聽聞修學,亦令如是所說法門廣宣流布。

「慈氏當知:略有二種菩薩相印。何等為二?一者、信樂種種綺飾文詞相印,二者、不懼甚深法門,如其性相悟入相印。若諸菩薩尊重信樂綺飾文詞,當知是為初學菩薩;若諸菩薩於是甚深無染無著不可思議自在神變解脫法門微妙經典無有恐畏,聞已信解、受持、讀誦、令其通利、廣為他說,如實悟入精進修行得出世間清淨信樂,當知是為久學菩薩。

「慈氏當知:略由四緣初學菩薩為自毀傷不能獲得甚深法忍。何等為四?一者、初聞昔所未聞甚深經典,驚怖疑惑,不生隨喜;二者、聞已誹謗輕毀,言:『是經典我昔未聞,從何而至?』三者、見有受持、演說此深法門善男子等不樂親近、恭敬禮拜;四者、後時輕慢、憎嫉、毀辱、誹謗。由是四緣,初學菩薩為自毀傷,不能獲得甚深法忍。

「慈氏當知:略由四緣信解甚深法門菩薩為自毀傷不能速證無生法忍。何等為四?一者、輕蔑發趣大乘未久修行初學菩薩,二者、不樂攝[3]受誨示、教授、教誡,三者、甚深廣大學處不深敬重,四者、樂以世間財施攝諸有情、不樂出世清淨法施。由是四緣信解甚深法門菩薩為自毀傷,不能速證無生法忍。」

慈氏菩薩聞佛語已歡喜踊躍而白佛言:「世尊所說甚為希有,如來所言甚為微妙。如佛所示菩薩過失,我當悉皆究竟遠離;如來所有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所集無上正等菩提所流大法,我當護持,令不隱滅。若未來世諸善男子或善女人求學大乘是真法器,我當令其手得如是甚深經典,與其念力令於此經受持、讀誦、究竟通利、書寫、供養、無倒修行、廣為他說。世尊!後世於是經典若有聽聞、信解、受持、讀誦、通利、無倒修行、廣為他說,當知皆是我威神力住持加護。」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汝[4]為極善,乃能隨喜如來善說,攝受護持如是正法。」

爾時,會中所有此界及與他方諸來菩薩,一切合掌俱發聲言:「世尊!我等亦於如來般涅槃後,各從他方[1]諸別世界皆來至此,護持如來所得無上正等菩提所流大法,令不隱滅,廣宣流布。若善男子或善女人能於是經聽聞、信解、受持、讀誦、究竟通利、無倒修行、廣為他說,我當護持,與其念力令無障[2]難。」

時此眾中四大天王亦皆合掌同聲白佛:「世尊!若有村城、聚落、國邑、王都——如是法門所流行處——我等皆當與其眷屬并大力將率諸軍眾,為聞法故往詣其所,護持如是所說法門,及能宣說、受持、讀誦此法門者,於四方面百踰繕那皆令安隱,無諸障難、無有伺求得其便者。」

爾時,世尊復告具壽阿難陀曰:「汝應受持如是法門,廣為他說令其流布。」

阿難陀曰:「我已受持如是法門。世尊!如是所說法門其名何等?我云何持?」

世尊告曰:「如是名為『說無垢稱不可思議自在神變解脫法門』,應如是持。」

時薄伽梵說是經已,無垢稱菩薩、妙吉祥菩薩、具壽阿難陀,及餘菩薩、大聲聞眾并諸天人、阿素洛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說無垢稱經卷第六
貼文者 : : hui

佛說大方等頂王經 - 2024-03-19 00:53:06

佛說大方等頂王經(一名維摩詰子問)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於維耶離奈氏樹園,與大比丘眾俱,比丘八百,菩薩一萬——一切大聖神通[6]以達,悉得總持、辯才無礙,攝三世慧至三達智,空無相願不中取證,行[7]於大慈、奉無蓋哀,不計吾我[*]以度彼岸;通于三世無去來今,曉一切法如幻、化、夢、影、[8]嚮、野馬、芭蕉、水泡聚沫,解于三處本無所有從緣對生,有利無利、若譽若謗、得名失譽、若苦若樂,以過世間之所有法,因權方便周旋三塗,[*]以[9]超欲界、色界、無色界,解暢道義救度一切;諸天來侍,諮受深法,開發愚心悉入道[10]明。

爾時世尊,明旦著衣持鉢,入維耶離城分衛,至維摩詰舍。時維摩詰有子,名曰善思,明旦沐浴以香塗身,體著新衣手執蓮華,與妻室俱上樓閣,觀作妓相娛,宿命德本之所感應。遙見佛來,與聖眾俱入城分衛,現大瑞變,以偈語妻,[11]所說雅頌歌佛功德:

「聞斯和雅音, 同時今俱作,
眾妓在其處, 速徹樓閣上;
大雄來不疑, 護世演光[12]輝,
必以足右指, 蹈於城門閫。
百鳥諸禽獸, 發哀悲和聲,
從古未曾聞, 如是諸妙嚮;
大雄來不疑, 欲導利眾生,
今舉右足指, 以安著門閫。
我今日覩佛, 猶寶瓔珞身,
眾妓不鼓鳴, 微妙可悅心;
三千聖無疑, 威德淨莊嚴,
必以右足指, 蹈于城門閫。
譬如有大鉢, 著[13]池河水至,
則聞調和音, 周遍其土地;
人中天無疑, 大聖演尊光,
佛開導世間, 定來入城門。
神通化眾生, 猶樹華茂盛,
若干色芬[14]葩, 流布極美香;
大龍無所疑, 誓願建立本,
今以右足指, [15]安於城門閫。
普照于虛空, 周遍於天地,
日明為以蔽, 永不復現光;
一切尊無疑, 現威大晃[*]耀,
今以右足指, 安於城門閫。
猶如諸天人, 住於虛空中,
眾庶佛後從, 如天侍梵王;
愍傷世無疑, 尊人聖導師,
今以右足指, 安於城門閫。
今日觀城人, 各慈向不恨,
展轉相示談, 如父母子孫;
德光無沈吟, 福威自莊嚴,
今以右足指, 安於城門閫。
察男女大小, 各執若干花,
叉手而自歸, 歡悅遙散花;
大導無猶豫, 德花嚴飾身,
今以右足指, 安於城門閫。
諸天人間華, 遍布于虛空,
散華而燒香, 其香可意悅;
大勇無疑結, 欲入維耶離,
因化悅大眾, 最勝故到此。」
爾時善思妻室,聞說是言心中抱恐,衣毛為竪身內和涼,住於[1]蘭邊心自念言:「是何等神?為天、龍、鬼魅、反足[2]手、真陀羅、摩休勒、人非人耶?口宣人語。」在其處所,不動不搖、不敢移轉。

時佛往詣善思童子所居里中,在於舍邊,立在門前。善思童子見佛世尊,即欲下樓閣往自奉迎,心中喜悅不能[3]自勝,[4]已[5]投樓下承佛聖旨,住於虛空以偈歎佛:

「聖慧尊[6]且住, 人中雄愍待,
用哀眾生故, [7]唯受斯水漿。」
於[8]是世尊,為善思說偈言:

「以住真本際, 世俗所不達,
彼際無所有, 是為本際相。」
善思童子以[9]偈問佛:

「云何住本際? 真本際化導,
無明之[10]猗際, 何謂立虛無?」
時佛復以偈告善思曰:

「其際真本際, 是際則如來,
如審住本際, 了了住如是;
如際真本際, 斯則如來際,
猶了真本際, 童子住亦然。」
善思童子復以偈白佛言:

「無際際何際, 何所是際相?
以何權方便, 名曰為本際?」
於是世尊,覩見善思心欲暢了解道無處,告於善思童子,以偈報曰:

「無際不可待, 乃曰真本際,
其際相虛空, 虛空亦無相。」
善思為佛說偈問[11]言:

「甚哉真正處, 其處玄無上,
使一切眾生, 住如今導師!」
時善思童子前白佛言:「世尊垂愍,受斯蓮華。」佛便受之。善思童子口[12]身發言:「以是功德致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為諸眾生[13]班宣經典,令不得至凡夫之法,不至道法。」

爾時賢者舍利弗,亦在會中,謂善思童子:「於善思心所趣云何?所成正覺,法何所像?欲為眾生而班宣之。」

善思以[14]誦答說偈言:

「佛志無所得, 諸聲聞亦然,
當成斯正覺, 為眾生班宣。
彼無所向說, 亦復無所致,
大智當解斯, 本淨明如是。
過去諸正覺, 護世無上尊,
亦不得諸法, 導世因滅度;
計[15]求無法界, 亦無眾生界,
是則為本際, 世俗所不暢;
假號曰[16]世界, 人[17]猗相名號,
亦無諸所想, [18]更無有異業。」
爾時邠耨文陀尼子,為善思童子說是偈言:

「童子卿云何, 而欲學斯法?
是處深難逮, 明者所迷惑。
仁生來久如, 智慧獨勇猛,
與聲聞談語, 卒對慧無畏;
處處能分別, 所住像紫金,
立王路巍巍, 猶虛空月盛。」
時善思童子以偈答[*]言:

「唯仁問所生, 所生無所生,
諸法無所起, 誰當復生者?
其法無所生, 自然無所有,
是曰本清淨, 無法無所得。
諸法本清淨, 未[19]曾能得是,
以斯無明慢, 佛故說是法。
在於仙人野, 第一轉此輪,
多存聲聞業, 係志在虛空;
宣暢法音[*]嚮, 為眾多[20]辯才,
以權來聖慧, 宣說如審諦;
有生乃終沒, 斯愚之行[21]無,
處在顛倒業, 如邠耨所說。
以生有老死, 是為方俗言,
其法無言辭, 託假造言教。」
爾時賢者邠耨文陀尼子前白佛言:「至未曾有,世尊!今是善思童子,深入智慧巍巍乃爾,所宣獨步眾所不逮。」

佛言:「如是如是!如[22]邠耨言而無有異也。」時佛告菩薩善思童子:「卿[A1]以何故,欲逮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乎?」

善思答曰:「聖尊所明故復相問,用最大聖故被弘誓,大聖至仁因宣是語。我身寂然不有所為,以被弘誓悉無罣礙,無所開化爾乃名曰斯深上句。眾生無人亦然,其不[23]或斯是等能度。至賢[24]詳序深妙上句,曉了斯本真際本末,其以無數無有若干,解達深妙無上章句,以用法故化此眾生,其行各異誨無眾生。設無眾生彼一切空,無智智慧眾生本淨,以達本淨無有各異,以解斯義是世[1]明智。唯然聖尊,我蒙解斯,[2]自成正覺為眾說法。」

賢者阿難前白佛言:「至未曾有,是善思童子,辯才乃深入如是乎,乃能宣斯應順妙章,無所著句。天上世間凡庶眾人、阿須[3]輪聞,必當恐怖不肯受學,誰當信樂此深妙法?往昔宿世曾聞學是深遠之行,爾乃信受。」於時阿難以偈歎曰:

「猶如須彌頂, 遠現微妙好,
今此善思德, 在眾妙如是;
若如眾山王, 堅住於大海,
今處斯眾中, 快宣[4]此妙句。
善思所咨嗟, 說名不有無,
亦[5]光於本際, 世俗所不[6]觀;
其辭無所畏, 莫不敬歎者,
唯善思說之, 云何知本末。」
善思以偈報曰:

「吾以棄身命, 被無罣礙鎧,
志不貪正覺, 爾乃曰博聞。
猗欲故墮落, 合集極[7]殃禍,
誰不墮災者, 唯見世導師。
是諸佛境界, 護世所[8]持濟,
其身無所[9]厄, 住於佛尊道。
虛空及人身, 二俱不可得,
如法不可得, 法[10]懷無所畏;
曉虛空佛身, 真實無處所,
若成是忍辱, 永悉無所畏。
其虛空至地, 自然無所有,
是自然善思, 達悉無處所;
其虛空至地, 善思不可得,
無生無自然, 虛寂無所有;
虛空無有高, 亦復無有下,
以解了是法, 彼悉無所畏。」
爾時佛告善思童子:「仁者體性無所畏乎?」白佛:「不也。」

世尊佛復重問:「卿審不畏乎?」白曰:「不也。」

佛言:「善哉善哉!仁乃無畏,不[11]懷恐懼。」時佛頌曰:

「從有而生畏, 假現無所有,
若能解是忍, 爾乃近佛道。
因人想有畏, 眾生本永無,
若能解如是, 於斯無所住。
其不得正覺, 無覺亦如斯,
若餘無所獲, 此[12]儻無所畏;
若能曉了斯, 不住有無際,
善思解如是, 是為由佛道。」
佛告善思:「若有菩薩疾欲永安,逮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者,便當消除有常想、安想、苦想、眾生之想、人壽命想,分別解了無所著行,悉無所猗。作是慕業,逮成無上正真之道也。佛往宿世行菩薩業時,作是行道[*]以,便懷來慧無能得法,乃曰佛道。」時佛頌曰:

「解常想猶幻, 計常致生死,
常無常虛無, 求業無所有。
眾生有安想, 了不安自然,
是想為顛倒, 用想有人故。
若解了法者, 無有各各異,
則不懷[13]望想, 無命無有人。
道明不得由, 無道亦復然,
是乃曰本淨, 法無所有故。
若有明達者, 曉有悉本淨,
善思當解斯, 是為道正道。
不行于道乘, 佛乘所救濟,
若有人諍斯, 便不暢道法;
不行於慧業, 不為道所護,
用不順此行, 佛法深難解。
諸法無所法, 本悉無形貌,
所有亦虛無, 三界永不安。
計諸樂眾苦, 猶如行虛空,
若能思是行, 斯乃心解脫。
有身云吾我, 彼法亦虛無,
其不有吾我, 所知無所有。
斯等不想命, 不得究本末,
虛無想真實, 少明為迷惑;
吾我及壽命, 本淨無所有,
愚冥之所行, 計本淨而有。
佛道無思議, 不念是所有,
若聞深妙法, 不能受奉持。
未曾有班宣, 如是經法者,
法不可逮得, 所說亦無獲。
坐於佛樹下, 因是成道慧,
若不致道慧, 則亦無所知。
佛道及慧場, 亦無有言說,
凡夫懷望想, 慕佛所演法;
斯則真實教, 佛所宣深[14]妙,
其意覺甚深, 是為魔所行。
若有得聞是, 佛所說經典,
不解經義味, 諸法所救護。
菩薩甚勤苦, 不求道安隱,
於斯無道覺, 是二事無像。
意當[1]倚慕斯, 有是佛所說,
是何此云何, 著於顛倒業;
若有[2]過苦惱, 甚著於深妙,
各稱舉大音, 快佛無思議。」
佛復告善思:「學是法者當習深典,勿得志存雜句多辭無益之義,不成正真無極大慧;深遠之法乃曰優奧,是乃應法斯曰無得。眾生墮邪不能行斯,不用三昧可解利義。慧無境界,無慧亦然,當了斯際非智所行。佛往宿世聞是深法,以解寂[3]淨,心無所著。若聞斯典得悅豫喜,曾於無數佛所造行立功勳德,受著心懷、諷誦奉行,以化他人,宣布十方。」

佛復告善思童子:「菩薩當修如是弘誓,世人所在常抱恐畏,勤學至真不當懷懼也;畏難退却當作是解,宣布奉行乃入道慧。」

善思前白佛言:「唯然信樂也,世俗所不信,獨篤無窮,志[4]曠如空,永無所慕。」

佛復語善思:「若菩薩大士志深妙法,斯諸正士以是方便順如佛教,則於道法無所諍訟,以不諍訟,一切諸法則無恐怖,皆不可斷;一切諸法了之本無,志無所慕,便入道慧。若有聞說一切法有,不以為怖;若說言無,不以為懅。於有無法,不以增損聞:諸法應、諸法不應、諸法精進、諸法懈怠。解是一切十方諸法,慧所歸趣。若無所趣,若復不解諸法有念、諸法無念,不以恐怖;諸法有為、諸法無為,諸法有界、諸法無界,諸法忻喜、諸法無喜,不以恐怖;一切諸法亦不有為、亦不無為,一切諸法本有所有、本無所[5]有,諸法寂然、諸法憒亂,不以恐怖;諸法顛倒、無有顛倒,諸法虛無、真實無為,不以恐怖;諸法一切有戒、無戒,有明、無明,有名、無名,有興、無興,有畏、無畏,有生、無生,有死、無死,不以恐怖;諸法有道、諸法無道,諸法有度、若不滅度,諸法是、非,不以恐怖。所以者何?諸法皆空,虛無不真,猶如幻、化、泡沫、芭蕉、影、[*]嚮、野馬;夢中所見,本無從來、去無所至;猶如虛空,忽現雲霧塵烟灰等,託現虛空不能為垢,忽然便滅,虛空自然亦無所淨。有道無道世俗慧明,普解自然乃無所著。了無所了,乃應道慧無上正真,無所恐畏心不懷懅。」

佛於是頌曰:

「諸法無所有, 自然虛不真,
其自然虛無, 是相便滅度;
諸法無所諍, 斯亦無所有,
以了諸法無, 達不有自然。
所諍訟諸法, 是亦無所有,
以曉法[6]虛無, 則解不諍訟。
諸法無所有, 本淨永無形,
本淨不可得, 亦無所忘失。
斷一切諸法, 故曰為明智,
斯謂永毀壞, 亦現無所壞;
諸法無所滅, 計亦無起立,
亦多無所壞, 法亦不可得。
諸法本虛無, 亦不可得見,
設使無所得, 方便現所有;
諸法無所有, 因緣從對生,
所有無所有, 班宣於經典。
諸法能相應, 示現無所諍,
不諍為自然, 究竟無有形;
諸法無所應, 無作不滅度,
如是不可得, 常離于諸數。
諸法不可得, 亦無有過去,
甚哉永無實, 乃曰本真際。
諸法皆悅豫, 亦不可悅喜,
若法不可得, 彼亦無言說。
諸法無放逸, 二俱無所有,
自然無可取, 是為深妙相。
諸法不可知, 無我而自然,
以解無志求, 至於自然號。
無為無所樂, 彼亦無所有,
用有無明業, 因號曰無為。
若念於諸法, 究[7]竟不可見,
此則真實言, 故名曰意念;
不念於諸法, 無住無所歸,
了斯無眾生, 是號法中法。
一切法猶幻, 其幻無所有,
以法無明故, 因宣說生死。
諸法無形貌, 是其自然義,
若無有諸法, 解脫無解脫。
假號曰境界, 自然無境界,
愚冥所倚著, 故名曰部界。」
佛復告善思:「色、痛、想、行、識,空本無所有;眼、耳、鼻、口、身、心,空本無所有;地、水、火、風,空本亦無形;因緣合成,猶如五事,成其屋宅。何謂為五?一曰材木,二曰瓦草,三曰土[8]塹,四曰人功,五曰泥水,以是五事乃成為屋。本各別時都無屋名。因緣合成,身亦如是。五陰緣對便有四大,因名曰身。地水火風各緣來合,猶屋四柱四壁皆因緣會,合成散壞皆無處所。猶如夢中見屋宅城郭、樹木華實、流水田地、犁牛諸種,下其五穀,各隨時生,人主用意獲之自給。心神無明,不達一切三界皆空,因倚望求便生意識,十二牽連往來周旋,輪轉無際勞於神識,沈迷五趣無懈息時。不解本空如夢所見,覺不知處何所歸趣?至成正覺,乃了五趣本無處所,獨步無畏。」

佛於是頌曰:

「色痛想識空, 眼耳鼻口意,
本寂無所有, 地水[1]風火異;
了界得自在, 班宣無部章,
所言上佛土, 其境滅度想。
諸法各有形, 本亦無合會,
不曉知空寂, 其本無有身;
無得不可逮, 從緣對合成,
無獲不可致, 又現望得生。
在彼不修戒, 亦復不犯禁,
無行無有戒, 是為諸法相。
諸法無所有, 因無明而生,
以有無明法, 便造明達智。
諸法假有名, 是名無所有,
假號無有法, 乃名曰滅度。
所起無所生, 因現有五陰,
其陰無所見, 因號有所現。
所有無處所, 因變示有法,
法離生死業, 長無生死難。
如幻師化形, 愚冥謂有人,
所有無所有, 明者不為迷。
法生無所生, 慧者無是計,
諸法皆悉空, 愚者不解此。
法適有所生, 便當有終[2]沒,
其生及病死, 捨是無所畏。
諸法一切空, 法亦無所歸,
善思當了斯, 是佛所演法。
正覺無所作, 則為不可逮,
若不得道處, 乃見三界事。
若望想佛道, 則不求正覺,
若行志[3]存道, 永不造無想。
諸生死自然, 不觀自然法,
自然無所有, 是為無為[4]想。
究竟無所生, 所說不可得,
以行無明業, 因示無為法。
以懷來眾義, 諸法則自然,
彼悉無所生, 便無諍訟事;
彼無不奉行, 所宣深妙法,
用一切起生, 菩薩行愍哀。」
爾時善思以偈答世尊曰:

「佛興出現世, 皆用愍我等,
身以為疑網, 宣布是法義。
佛出無思議, 為具足興變,
以壞魔羅網, 說除六十二;
以絕生死[5]元, 因坐佛樹下,
永無有沈吟, 宣消眾想著;
解暢虛偽業, 能仁滅諸見,
勇猛為世俗, 斷我眾狐疑。」
爾時世尊告善思童子:「菩薩所行未曾虛妄,多所救護,以恩加濟,無有諍訟,除去眾瑕一切無穢,愍傷眾生行深遠義,不懷望想,世[6]無堅固消去貪欲,[7]以無貪欲蠲棄眾結,常行等心加於眾生,志不虛妄,大慈之行法不可得,修大義吼不捨精進,心行至真不失勤業,無有嬈害奉行忍辱而不諍訟,無所覩見夙夜[8]尊行;善思一心棄于懈怠成就道行,定意正受其心寂靜,修於[9]善慧,一切諸法永無所得,行無所畏心不怯羸,顯發道心行無罣礙,成就如來十種之力,當以何行至殊特業,[*]尊其至慧奉無等倫,遊於十方諸佛世界,行無罣礙度脫一切。」

[10]時佛頌曰:

「行無虛妄業, 是諸菩薩辭,
以奉於脫門, 不畏諸礙行。
無行謂正行, 是菩薩之業,
若能解是行, 則無所貪求;
以法救攝之, 諸菩薩所宣,
其無所得義, 是行為無上。
言吾行道法, 則住於顛倒,
以住顛倒業, 便得有所畏;
假使有諍訟, 不見諍所在,
明者作是達, 行於無上乘。
是乘無所畏, 大乘最無極,
畏與無所畏, 是亦無放逸;
一切無所有, 眾行中最勝,
設了悉虛[11]靜, 彼行[12]無上道。
斯行甚[13]微妙, 救護一切法,
所濟亦深遠, 消除眾望想;
所行邈玄妙, 二俱無處所,
若能知本際, 不倚念於法。
法永無眾垢, 亦不離垢去,
是法本清淨, 反宣捨於欲;
而示現邪逆, 愛欲不堅固,
不轉文字業, 斯句為無上。
不著猶如幻, 此則無言教,
以棄反倒行, 便無諍訟意;
一切眾生行, 是實不可得,
若能曉了斯, 此行乃善教。
眾生以無明, 故曰名黎庶,
眾生法亦[1]爾, 是道則無上。
其念及眾生, 是永不可得,
此為第一慈, 歎慈乃無極;
是曰世大施, 斯乃為大士,
常慕樂放捨, 乃曰慧道心。
正使不得法, 諸法虛無實,
[A2]云菩薩明達, 是曰好布施;
解法不可得, 便無所恐畏,
無尊是[2]之法, 乃曰為布施。
法貌不可獲, 佛法不可思,
是戒無所犯, 諸法無所著;
佛土不可議, 此不見諸界,
於戒不望想, 諸菩薩所歎。
能忍諸眾生, 一切不可得,
佛所教訓誨, 是法第一忍。」
佛復告善思:「色空不可得,痛、想、行、識空亦不可得;所謂空者,色則為空,無復異空,痛、想、行、識空,無復異空,四大、五陰、十八諸種、三界本空,十二因緣無則為空,無復異空。現世度世、有為無為,四大皆空,無復異空。色如聚沫、痛[3]痒如泡、思想如芭蕉、生死如夢、識如幻、三界猶化、五趣如影,所以如影,從緣對生。三界本末,欲界、色界及無色界,心意所為,猶如畫師治素壁板,因緣合成。猶如飛鳥飛行空中,菩薩如是,行無望想,[4]旋到十方;猶日宮殿行於虛空,不污眾冥,菩薩如是,獨步三界心無所著;去婬、怒、癡三毒窈冥,猶如蓮華生於泥[5]中不與其合,菩薩如是,在於生死,成最正覺,心淨如空,永無所著度脫一切。」

佛時頌曰:

「其心不可得, 則無有諍訟,
若不得眾生, 是為第一忍。
菩薩離懈怠, 其志無所行,
永無所勤修, 乃曰最精進。
其[6]身及心意, 所遣[7]直無邪,
菩薩無所說, 是第一精進;
若有懈怠者, 菩薩化立之,
無心無所行, 住第一精進。
其心不可得, 內外無所著,
若心[8]不可逮, 是則為定意;
心常自勤修, 自然無所有,
無思無正受, 乃曰逮三昧;
所以言定意, 以能作是行,
安住名自然, 是第一定意。
不知慧所在, 何所自然法,
自然及與慧, 二俱無所有;
是法不可得, 斯識行正法,
不以識知法, 自然無所有。
若有了此行, 菩薩意堅強,
行第一之義, 世所無所趣。
眾會無等倫, 為眾而宣法,
斯等雖遊居, 無眾生望想。」
佛復告善思:「一切諸法猶如幻化,幻化本空悉無所有,迷惑愚俗自計己身及與他人,悉有所有故沈五趣,敢能曉了是悉無所畏;諸法本末無有內外,以了如是心不怯弱。不難三界三界悉空,若有菩薩曉是本無,獨步三世而無所難,達於生死猶如虛空,無形本亦無名,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形無名。用無明故馳逸三界,[9]轉輪無際,猶如五事住於虛空不能為垢。自然之故心本清淨,權未即解便有三毒,五陰六衰客塵所蔽,雖有是非不污本淨,心亘開達,暢三世空便入大道。」

佛時頌曰:

「眾生猶如幻, 其幻無所有,
所宣如是者, 永無所復畏;
己身與他人, 二俱虛無寂,
以能曉了是, 則永無所畏。
其內及外法, 不計有所在,
無以怯弱心, 不難於世俗。
諸法無所礙, 猶如[*]旋虛空,
所至如虛空, 是法為自然。
若能曉了斯, 菩薩無所畏,
分別一切法, 解了眾生行;
彼不得眾生, 其法皆如是,
以剖判諸界, 其界無所有;
是曰入道行, 斯曰無上道,
以致此至業, 知眾生心行。
諸界及眾生, 二俱無所有,
以念彼如是, 皆了一切法;
其內及外事, 無合會望想,
以為不除法, 乃曰真本際。
斯法無思議, 乃曰為佛法,
此悉無所有, 悉亦無所成;
所行能如是, 計數無有人,
以無為[1]之慧, 乃曰為佛慧。
是乘為大[A3]乘, 普安於一切,
永不畏此世, 世亦無所有;
其在於世界, 普世一切界,
菩薩無所行, 求於無上慧;
是法為深遠, 佛法不可思,
若法無可獲, 是則近佛道。
其佛及經法, 此一切悉無,
若行如是者, 則得近佛道。
以行如是者, 俗人無與侶,
其心無所著, 彼乃近佛道。」
佛復告善思:「若有菩薩大士聞是深經,若讀持諷誦,心不恐怖,善被弘誓心如金剛,疾近佛樹坐於道場,[2]近佛境界得[3]親至真,無礙脫門,觀于無為無合會處,到於十方諸佛世界,[4]建習大慈無蓋道哀,成十八不共諸佛之法,三世最尊慧[5]喻日月,德無等侶慧過虛空,道明巍巍不可為喻,逮無邊聖無見頂相。若有聞是無[6]限雅典,以斯深卷為人班宣而信樂者,往過去世曾見諸佛亦不可計。又不輕慢戲笑之者,佛以豫見觀其人本,早信此經如來久覩。若不信樂習斯經典,聞之調戲,則外異學、諸魔官屬、放逸之人也。信是法者是佛弟子,佛則是師為親成就,下其鬚髮而作沙門;其不信者則外邪業,九十六種反逆道法。」

佛時頌[7]曰:

「見佛坐樹下, 行於真道場,
其不信佛道, 是慧不可得。
其無罣礙法, 究竟不可得,
了法無處所, 是曰為解脫。
意入於聖慧, 一切法之[8]王,
諸法及道慧, 非佛之所宣。
有為及無為, 愚所發望想,
諸菩薩無想, 諸佛大聖明。
普觀於斯世, 世悉不可得,
所用曉了世, 是亦無處所。
佛聖及眾生, 於是無望想,
其無思想者, 善哉慈無上。
假使眾生界, 法界亦復然,
是乃名之曰, 菩薩無所著。
以覩於悲哀, 其哀無形貌,
其哀以無貌, 非愚所了行。
五事在虛空, 不有無處所,
一切俗如是, 是乃無上哀。
其無上正法, 乃曰為佛法,
此無所貪世, 是為自然法;
護世之所照, 其色無所有,
以是無色法, 乃曰無見頂;
虛空無有邊, 普平不可獲,
是為佛正法, 名曰無能觀。
其慧不可逮, 是無上大道,
慧以不可得, 斯無有堅固。
此際及彼岸, 所見若不見,
深解不行斯, 是非妄想求。
念是智慧法, 斯法則平等,
違此佛教法, 則非善親友;
無勤若勤度, 乃曰到虛妄,
其不行平等, 則非善親友。
以發興斯法, 若復滅斯法,
此等諸比丘, 不善思佛教;
以能斷眾苦, 本淨無所有,
如是說法者, 則班宣佛教。」
佛復告善思:「若說諸行皆從習致,用三界習故修道習,有計吾我故行大慈,修無蓋哀,倚於三界行三脫門,慕四大故,行無常、苦、空、非身,以生老病死求四無畏,用十二因緣了十二部經,以十八種行十八不共諸佛之法,用十方眾犯十惡故,行十善求十種力,用三[9]弊故致三達智,著六情故行六度無極,六通獨步,應病與藥使濟危厄。佛猶良醫經法如藥,用疾病故而有醫藥,無病則無藥,一切本空,無形無名亦無假號,心等如空無比無侶,忽然無際,爾乃應道。」

佛時頌曰:

「其無所住法, 於中習所行,
班宣修消除, 去佛法大遠;
若於斯寂法, 造虛妄思想,
以虛妄之法, 不親近滅度。
其宣於諍[10]訟, 斯為之滅度,
善思當了是, 斯無正見行;
若有修行道, 宣布[1]反逆事,
[2]朋友亂顛倒, 是為學者業。
佛所演講說, 菩薩大名稱,
當來諸就學, 故勸化行道。
若有奉持是, 佛所化深妙,
用一切眾生, 以為供養佛;
若有明智者, 受持是真法,
斯等將來世, 用正法存立。
其不行是法, 心立存思想,
自謂則應慧, 不用餘致道。」
佛說是經時,善思童子,尋時逮得無所從生法忍,忻然大悅[3]湧在虛空,去地四丈九尺。時佛忻笑,五色光明巍巍甚妙,青黃赤白紅紫之色從佛口出,照於十方無量佛土,還繞佛三匝從頂上入,六反[4]振動是三千大千世界,上虛空中,天雨細擣栴檀[5]香、木蜜眾香,雨天好華晃耀人目,箜篌樂器不鼓自鳴,莊嚴虛空周匝十方靡不校飾。此三千大千世界,羅列諸寶交露[6]屈[A4]奇,妙帳高閣樹木,流水浴池,五音俱發和雅悲哀,聞見此變莫不悅豫得未曾有。賢者阿難即從坐起,偏露右臂更[7]整衣服,長跪叉手前白佛言:「以何緣笑?既笑當有意。」以偈歎佛:

「聖尊未曾妄, 大明不虛忻,
慈愍世雄說, 何緣而忻笑?
天處虛空中, 供養人中上,
各口而歌詠, 快哉宣經典。
如高燈電光, 若干色微妙,
斯耀亦[8]如斯, 光光照遠近。
如諸佛之法, 授與正道決,
還繞身三匝, 忽沒於頂上;
聖尊笑[9]輝燿, 若干種光色,
出佛口入頂, 唯說此瑞意。」
爾時世尊,為賢者阿難說頌曰:

「善思族姓子, 造立德無量,
當成如來覺, 逮致天人尊。」
佛語阿難:「是善思童子,當值不可計會億姟兆佛,世世隨侍未曾遠之,常用至心供養諸佛,衣被飯食、床榻臥具、病瘦醫藥;佛滅度後供養舍利,興眾寶塔高四萬里,以持舍利著眾寶塔奉事供養,以好名香眾華衣服、眾妙若干種寶、伎樂幢幡、栴檀雜香,以解脫華及眾繒綵,以用供事諸如來、至真、等正覺。最後末世當得佛道,號無垢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10]師、佛、世尊。」

爾時大聖,即說頌曰:

「若以眾雜寶, 充滿十方界,
以用施諸佛, 護世眾如來;
若聞是經典, 德多過彼施,
住力講說法, 護世照三界。」
爾時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心悅得未曾有,念佛至聖德踰須彌,慧超三世,道不可比如空無侶,探古知今所覩無限,智明曠然無以為喻,救厄通明猶空無際一切蒙慈。時舍利弗,念佛恩德恭恪說偈,而歎頌曰:

「是經甚[*]微妙, 護世之所宣,
不說其名號, 云何知其稱?
古來未曾聞, 班宣於斯法,
彼不得住處, 甚哉說法快。
假使有漏法, 及與無漏法,
計亦無所得, 甚哉快說法。
若令有為界, 及與無為界,
斯二無所積, 是經歸如斯。
護世宣妙法, 道行正真教,
覩不得處所, 此經義如是。
所說諸佛法, 於斯無所歎,
吾我不可得, 甚哉快說經。
設使十方[11]世, 自然無所有,
護世之所宣, 未及此經趣。
唯愍世宣之, 人中最願演,
班宣是經[12]名, 今所未稱號。」
佛告舍利弗:「是經名『頂王』,當共傳號。大智當了,所以名頂王。如須彌頂皆見四天下,解是經慧,得四無畏無上大道,無生老病死,度三[13]界厄,若世人好喜是法,十方靡不蒙濟,故名頂王。[14]常奉持斯,若有持此佛所宣經,當為世護諸天人民百萬億眾,興無數德無上正真,不為緣覺及[15]與聲聞。[16]若宣是法,必得成就無極世護,以得聞法深難究暢,處處[17]演義,解了是法深奧無上,當得成佛。以能奉持,於一切法無復狐疑。若受斯經所宣至化、所喻頂王,不但當得第一法忍,第二第三具三忍法。其法不可得,道無處所無所光顯,乃布大道於一切法。此人無欲現在無求,若持是經佛所班宣頂王言辭,諷誦化人福不可量。若有女人受持斯經,以行智慧疾得殊勝,捨女惡態知一切一,以知眾一便持是法,班宣斯經入諸行業,明了一切諸所歸趣。以入此法說多所照,知若干品所行精進,無數眾人悉受道教,本空無法所可班宣,皆無處所悉不可得。所以者何?本末空故。從古以來義不可逮,一切法然,奉持是門法無可得,則不有無是本淨法,乃名執持。其慕斯光無量普明,當以隨時講是《頂王》,廣求法界志斯光目,不得境界乃曰執持。諸法甚深法不可得,若不可得則不有無,辯才具足志存佛道,覺亦若斯。以暢經義無卷無形,如龍化生,先興其雲然後乃雨。心無從來因緣合成,斯慧無形是無思議,若欲宣布無央數法,當學斯經。解一切空,無所著法,思惟經典不知從來,所說甚善。斯法無生如經所傳,其光玄照猶如日明,光無從來去無所至。經典如是,照諸所有令無所有。若有比丘執持辯才清淨無斷,當以至心學是《頂王》,因法光明所耀無量諦廣布法,疾得逮入無礙辯才。以學《頂王》饒益世俗,其不學此不知法味;無玄妙典《頂王》無[1]上,若不奉是遠佛法教。

「諸比丘眾、若比丘尼,若不從是法典訓誨不歸義趣,其不求是不至正真。若有比丘、比丘尼求歸是法,為一切世而作法[2]因,一切諸法悉不可喻。猶如有人住忉利天,處天宮殿悉見天下。學斯經者,普超眾生濟度一切,若住須彌頂,在於其上觀察天下。斯經如是,解暢諸法覩一切無,開導眾生。猶如有人執大炬火,入于冥室消除窈冥;斯經如是,以法光明普照諸法,習持是典未曾遭冥。猶如日光,出照天下靡不周遍;斯經如是,以道法明咸耀三界,一切眾生示以道慧。猶如月殿,遊行虛空而不休廢;斯經如是,照十方界一切蒙荷。是則法印印一切法,建立[3]此印為諸菩薩。又計其印,猶如虛空悉無所有不可令有,虛空及印是二無[4]望。佛與正法亦復如是,班宣是經亦無所說;猶如國王所愛敬子,欲立太子任以國[5]財。

「王告大臣:『以是洪業付其太子,又斯聖[6]財天下國土,一切萬民委[7]任係後。』諸臣奉命。今斯經法亦復如是。善思童子從佛啟受,當以授與無數菩薩使入上法,佛以建立是經法要,諸菩薩故也。熾盛德本,若以手執福不可量,其持是經所宣頂王,不當疑是不成正覺。欲逮辯才於一切法而無所著,當學斯經所宣頂王。所云世法是則正道。所以者何?俗人信道,若入此經或復不信,用聞經恩會久成道。若受是經廣為人說,皆謂至賢,普世諸人莫能虛欺,解[8]諸佛法饒益眾生,世護無上,若說是經,諸天億千住於虛空,而嗟歎言:『善哉正覺!所宣甚哉!難及難及。』乃說妙典,是舉道英慧英,所益不可思議。若四句[9]誦為人講說,若復精學無央數經,以是深法不可思議,廣為人說,其人蒙慈,為與佛談愛樂聖典,以為宣傳斯頂王法,訓誨經典無上道要,是乃名曰不可思議。」

佛告阿難:「若有奉受如是像法[10]純淑經卷,持諷誦讀,若有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能從啟受持諷誦讀,其德無量功不可限,莫能稱載得[11]崖底者,猶如虛空不可得際。如是,阿難!若受是經雖不能多,受四句頌諷誦宣布為他人說,福不可計德無[*]崖底,無邊無際不可為喻。」

佛爾時頌曰:

「虛空尚可度, 眾[12]想可窮說,
斯功德福祐, 不可竟盡極。
奉十方世界, 諸無上[13]護世,
若有受持是, 為供斯諸佛。
若覩諸神通, 舉十方世界,
不如聞此經, 普奉是諸佛。
其於十方世, 棄捐第十業,
以斯奉事佛, 聞不如供養。
若供諸滅度, 及當來正覺,
於今十方土, 現在天人尊;
一切有為業, 歸大仁師子,
若持是經卷, 正覺所宣說。
若以衣食養, 斯非精智慧,
其有持是業, 此慧供無上。
一切十方世, 滿中眾珍寶,
以施諸正覺, 是福不殊特;
其有學是經, 頂王所班宣,
斯供養諸佛, 是所宣第一。
我所宣經典, 不著諸佛道,
其心倚於是, 欲供養如來;
其不倚世俗, 是第一奉事,
都無舉無下, 是乃曰供養。
其佛正覺法, 一切不可得,
如來所班宣, 是第一禮敬;
其[14]定光諸佛, 所供養奉事,
見諸菩薩法, 是第一供養;
是供養第一, 如奉佛世尊,
從其授決已, 當得致正覺。
欲住於佛道, 正覺眾生尊,
習是清淨法, 則供養導師;
以如是供養, 得道無所至,
愍眾生奉法, 皆趣一切慧。
十方諸佛法, 護世所敷演,
是皆歸趣正, 是第一供養。
[1]已得入佛界, 佛慧不可議,
便能師子吼, 亦如我今日;
因其師子吼, 在諸法勇猛,
濟脫億載眾, 滅度無有漏。」
佛復告善思:「受斯經典宣布十方,一切受持奉行正法,無極大慧開示同學,令得習行六度無極救於三界。若族姓子及族姓女,受是經典為他人說,德不可量,猶如虛空不可限度。」

佛說如是,善思童子一切聖眾,諸天龍神、諸阿須倫、世間人民,聞佛所說莫不歡喜,作禮而去。

[*]佛說大方等頂王經
貼文者 : : hui

大乘頂王經 - 2024-03-19 00:59:50

大乘頂王經

梁優禪尼國王子月婆首那譯

歸命大智海圓滿淨覺尊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舍離菴羅樹園,與大比丘僧八百人俱,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及諸天龍八部、鬼神。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毘舍離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遊於淨稱里巷。爾時,淨稱里巷有一童子名善思惟,乳母抱持在於高樓重閣之上,手執蓮華娛樂受樂,以宿善根即向乳母而說偈言:

「如是音樂聲, 世所未曾有,
母今速放我, 我欲至閣下,
必是大精進, 世尊大光明,
我欲投右足, 因陀枳羅邊。
微妙甚可樂, 眾鳥悉圍繞,
此聲昔未聞, [2]亦生未曾覩,
必是大精進, 憐愍眾生故,
以右足而蹈, 因陀枳羅邊。
如母著瓔珞, 貫之嚴其身,
未觸出妙聲, 令人意所樂,
必是天中尊, 功德光莊嚴,
放右足而下, 因陀枳羅邊。
如人擊銅鼓, 出於大音聲,
於其一切處, 皆得聞此音,
必是人中日, 大牟尼光明,
入此大城中, 利益諸眾生。
如樹生花時, 種種花莊嚴,
隨意出妙音, 令眾生貪著,
必是大龍王, 善住天中尊,
我欲右足[3]蹈, 因陀枳羅邊。
如空淨無垢, 周遍無塵翳,
光焰如金色, 令日光不現,
必是樂見者, 具足光明尊,
放右足而下, 因陀枳羅邊。
如此諸天眾, 住在於空中,
歡喜而讚歎, 旋轉在空中,
必是利世者, 最勝天中尊,
放右足而下, 因陀枳羅邊。
如此城眾生, 悉生於慈心,
各各意相謂, 如母子相親,
必是功德聚, 功德花莊嚴,
放右足而下, 因陀枳羅邊。
如男子女人, 持種種妙花,
滿掬而侍立, 歡喜相瞻視,
必是人中龍, 功德花莊嚴,
右足下而蹈, 因陀枳羅邊。
天花及人花, 滿於虛空中,
散以繽紛香, 令人心愛樂,
必是大精進, 欲[4]請毘舍離,
無上尊入城, 利益諸眾生。」
爾時,乳母聞子語已驚怖毛竪,即將童子至於樓下而作是念:「向所言者為是誰作?為是天也?若龍、夜叉、羅剎、鬼神、緊那[5]羅、摩睺羅伽?為是人也?」還住本處而不移動。

爾時,世尊至其門已,時彼童子見佛世尊,在其閣下瞻仰如來,以佛神力在虛空中,即向世尊而說偈言:

「世尊住大智, 安住無上人,
憐愍諸眾生, 願受此蓮花。」
爾時,世尊以偈答童子言:

「我住於實際, 非世間境界,
其際無有際, 此是實際相。」
爾時,善思惟童子以偈問[1]曰:

「云何住於際? 實際中導師!
其際無有際, 若無云何住?」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若際是實際, 即際是如來,
如住於實際, 導師如是住;
若際是實際, 即際是如來,
如住於實際, 童子!我住然。」
爾時,善思惟童子以偈問言:

「非際際為際, 其際有何相?
[2]以何方便故, 名之為實際?」
爾時,世尊以偈答[3]言:

「無取際非際, 故名為實際,
虛空是際相, 其空無空相。」
爾時,善思惟童子而說偈言:

「妙處是實處, 處處無有上,
願一切眾生, 住此如導師。」
爾時,善思惟童子白佛言:「世尊![4]唯願世尊憐愍我故受此蓮花。」

爾時,世尊即便受彼所施蓮華。如來受已,時彼童子而作是言:「世尊!以此善根,願我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分別解說無凡夫法、無聲聞法。」

爾時,慧命舍利弗在大眾中語善思惟童子言:「汝[A1]覺何法為眾生說?」

爾時,善思惟童子以偈答言:

「諸佛及聲聞, 一切無得者,
我[5]覺如是法, 為諸眾生說。
其法世界無, 亦無有言說,
智者應當知, 其法性如是。
過去正遍知、 天人無上尊,
無得此法者, 導師入涅槃。
彼處無法界, 亦無眾生界,
此是無上際, 非世間境界。
法界但是名, 名字而分別,
無分別分別, 分別畢竟無。」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以偈問善思惟童子言:

「云何於此法, 童子而修學?
甚深難知處, 智者於此惑。
汝生來未久, 智慧甚通達,
與聲聞談論, 智慧無障礙。
處處巧明淨, 如成鍊真金、
如王在大眾、 如月在於空。」
爾時,善思惟童子以偈答慧命富樓那曰:

「汝今知己問, 彼處無有生。
諸法未曾生, [6]誰受於生者?
無一法生者, 自性不可得,
此是諸法性, 求法不可得。
法及於法性, 二俱不可得,
二俱未曾有, 而佛說妙法。
此是第一輪, 鹿苑中所說,
如[7]捲把於空, 以覺諸聲聞。
法音遍一切, 救度諸眾生,
以得方便智, 如實而演說。
生[8]者及與死, 是凡夫境界,
富樓那!汝有, 顛倒未除盡。
生者及死者, 此世間言說,
無言說法中, 言說是密語。」
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白佛言:「希有,世尊!善思惟童子於此甚深法中智慧通達。」

佛告富樓那:「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佛問善思惟童子:「汝以何義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善思惟童子而說偈言:

「天人無上尊, 知已而故問。
如牟尼所說, 誰當有所求?
我今無所求, 而求無滯法,
甚深無上句, 清淨離諸漏。
眾生不可得, 非眾生亦然,
於此不迷沒, 能住於世間。
若能如是知, 甚深無上句,
一者及異者, 如上實際說。
覺悟諸眾生, 眾生不可得,
以無眾生故, 亦無覺知者。
智慧及眾生, 自性不可得,
若能如是知, 是名為智者。
世尊!我如是, 自然能覺知,
為一切眾生, 而說無上法。」
爾時,阿難白佛言:「希有,世尊!善思惟童子以此甚深辯才於無證無得法中而能解說,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於此法中皆生驚怖。世尊!誰於此法而不修學?於此深法應先修學。」

爾時,慧命阿難而說偈言:

「善思惟童子, 在於大眾中,
如須彌寶山, 觀者皆愛樂;
譬如須彌山, 安處於大海,
如是善說法, 世間所愛樂。
非有名、無名, 童子之所說,
所說實際法, 非世間境界。
如是言說時, 不生驚怖心。
汝今為我說, 云何如是知?」
爾時,童子[A2]而說偈言:

「我不顧身命, 求法無所著,
如是求菩提, 多聞應當知。
因欲墮憒閙, 世間受諸苦,
我已不貪著, 見世導師故。
此諸佛境界, 救護世間者,
今在於佛前, 身無有諸過。
虛空及我身, 二俱不可得,
若無法可得, 於法有何怖?
虛空及與佛, 二俱不可得,
若能如是忍, 於法無所畏。
虛空及與地, 自性不可得,
善思此自性, 於法無所畏。
善思虛空地, 本無當亦無,
無自性無生, 畏者無自性。
虛空無高下, 畢竟不可得,
如是知法者, 於法無所畏。」
爾時,世尊問善思惟童子言:「汝不畏也?」

「不也。世尊!」

「汝不驚也?」

「不也。世尊!」

佛告童子:「善哉善哉!汝能於此甚深法中不驚不怖。」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於體生畏, 其體不可得,
若如是常忍, 其人求菩提。
說於眾生想, 眾生不可得,
若能如是知, 安住於此乘。
若不得菩提、 不得非菩提,
更無有所得, 彼則無所畏。
若能如是知, 不住有、無中,
如是汝應知, 此道是菩提。
「是故,善思惟!菩薩欲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覺知者,常想、樂想、淨想、眾生想、人想,應當修學此道,能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本行菩薩道時亦常修學如是之行,我得如此無上道已,不得一法名得菩提。」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我說於常想, 常體不可得,
常無常無故, 求之不可得。
樂想眾生者, 不知於樂想,
此是顛倒想, 分別生於人。
是故彼有想, 命者及以人,
若有知法者, 彼此不可得。
非道得菩提, 非道亦不得,
此是諸法性, 求法不可得。
性及於實事, [1]智者不分別,
汝應如是知, 此道是菩提。
不行此妙乘, 佛乘、無上乘,
於此生分別, 是人不知法;
不行此妙乘, 佛乘、無上乘,
若不修此行, 甚深定難證。
諸法無實事, 實事不可得,
若無實事者, 云何得有樂?
若樂、若苦等, 猶如空中迹,
智者如說知, 其心得解脫。
我說有我者, 其法無實事,
以無有我故, 無有能知者。
無有知者故, 是智慧境界,
是以說命想, 畢竟不可得。
若我、若命等, 自性無實事,
大智能解知, 少智則迷惑。
性及於實事, 此凡夫境界,
不知此乘中, 佛乘不思議。
甚深修多羅, 不聞、不受持,
於此法門中, 無法可演說。
我不得一法, 亦無法可說,
我坐道場時, 不證一智慧。
無智亦如是, 菩提無得故,
菩提及道場, 說時不可得。
凡夫起分別, 稱言佛說法,
此是微密言, 甚深佛所說。
若不聞此法, 最勝之所說,
甚深及與佛, 此是魔境界。
其人不知味, 守護一切法,
諸菩薩眾等, 無不了此法。
諸佛及菩提, 二俱不可得,
如是妄言說, 稱云佛說法。
如此云何有, 依止於可求?
若有智慧者, 分別甚深法,
如是信讚歎, 諸佛不思議。
是故,善思惟! 當修學深法,
其法義甚深, 甚深智能覺。
如是言說此, 言說亦無得,
眾生見顛倒, 此非其境界。
非唯三昧故, 能知於此義,
三昧、非三昧, 於空中亦無。
此非智境界, 亦非非智境,
應覺知此際, 非是智慧境。
我昔聞此法, 行於甚深處,
眾生所樂異, 信受者希有。
若不信此經, 最勝之所說,
多佛種善根, 是人乃能信。」
爾時,世尊復告善思惟言:「童子!是故菩薩應如是自莊嚴,於世間驚怖處不生驚怖,應如是莊嚴。」

童子言:「世尊!我於今者信樂受行,愚癡之人所不能信。」

佛告童子:「菩薩摩訶薩甚深之行當為汝說。諸法無諍,聞已不驚;一切法斷,聞已不驚;諸法不斷,聞已不驚;一切法有、一切法無,聞已不驚;一切法分別、一切法無分別,聞已不驚;諸法有為、諸法無為,聞已不驚;一切法[1]有境界、一切法無境界,聞已不驚;一切法歡喜、一切法無歡喜,聞已不驚;一切法差別、一切法無差別,聞已不驚;一切法有求、一切法無求,聞已不驚;一切法清涼、一切法無清涼,聞已不驚;一切法明、一切法無明,聞已不驚;一切法有名、一切法無名,聞已不驚;一切法生、一切法無生,聞已不驚;一切法有畏、一切法無畏,聞已不驚;一切法生、一切法滅、一切法無滅,聞已不驚;一切法是道、一切法非道,聞已不驚;一切法般涅槃、一切法不般涅槃,聞已不驚。說此法時,不生驚怖。」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於一切法中, 自性不可得,
以無自性故, 應觀其相滅。
一切法無滅, 其中亦無心;
一切法無故, 自性不可得。
一切法[2]中諍, 其心不可得;
若法不可得, 亦無有諍者。
一切法無故, 其性無有實;
若性無實者, 其法亦無滅。
一切諸法斷, 智者解不二,
此稱為斷者, 非顯示於斷。
一切法不斷, 微塵不可得,
微塵及多塵, 法中不可得。
一切法無故, 言說中而現,
如彼不可得, 實有而不現。
一切法無故, 方便而有[3]見,
若言無實者, 此則皆戲論。
一切法和合, 無諍故宣說,
求諍之自性, 畢竟無有實。
一切法無合, 無作亦無滅,
如是不可得, 遠離於諸法。
一切法無得, 求始不可得,
以其無始故, 名之為實際。
一切法歡喜, 喜悅不可得,
若法不可得, 亦無有言說。
一切法無喜, 以法無二故,
自性中無實, 此是甚深相。
一[4]性法不動, 自性中無我,
以自性無故, 求動不可得。
無動是涅槃, 求法不可得,
以無有法故, 故名為涅槃。
一切法無常, 而說第一義,
此眾生言說, 名之為分別。
諸法無分別, 無常、無住故,
眾生不可得, 此是法中法。
一切法如幻, 其幻不可得,
以[5]法不可得, 依行故言說。
一切法無為, 此是其自體,
以法不可得, 是故名無邊。
所說之境界, 自體無境界,
凡夫虛妄取, 稱言有境界。
自在說境界, 亦說無境界,
以其說境界, 應知無境界。
一切法是實, 其數不可得,
若身不可得, 是故無[6]有異。
以其無得故, 則知有所得;
以有所得故, 則知無所得。
其中無清涼, 亦無不清涼,
無法、無清涼, 此是諸法實。
諸法不可得, 不可得[7]說此,
以諸法無故, 則知諸法有。
一切法唯名, 名亦不可得,
若法不可得, 則知有涅槃。
受及與非受, 於受中而說,
此中無有說, 名之以為說。
非有名為有, 於有中而說,
以起分別故, 恒墮有、無中。
凡夫見幻人, 取之謂為實,
有、無法平等, 智者聞不惑。
法生及無生, 二俱不可得,
以下劣凡夫, 故說有生法。
法若有生者, 是則應有滅,
生法[A3]及滅法, 此二不可得。
一切法悉空, 無法而可得,
汝應如是知, 我所說深法。
菩提無言說, 亦無有作者,
若得菩提時, 於三有明了。
若分別菩提, 不名求菩提,
行及於菩提, 無有分別相。
一切物無生, 求自性亦無,
以自性無故, 此是涅槃相。
畢竟無有生, 求之不可得,
以自性無故, 非滅、非非滅。
若知此義者, 一切法自性,
彼無有生故, 則無有違諍。
聞說甚深法, 不生驚怖者,
應知彼眾生, 佛說為菩薩。」
爾時,善思惟童子以偈白佛:

「世尊無上師, 為我故出世,
於此法中說, 異[1]相求唯名。
牟尼出於世, 佛生不思議,
永斷諸魔網, 而現正法網。
我斷生死盡, 不久至道場,
若無異想者, 以相故演說。
世尊說可求, 見已入涅槃,
度脫諸世間, 斷絕諸疑惑。」
爾時,世尊告善思惟童子言:「無疑惑行是菩薩行;護念之行是菩薩行;無分別行,離一切過,以甚深行憐愍一切諸眾生等,是菩薩行。善思惟!相行、虛妄行是欲相,捨於欲行離諸瞋恨,於一切眾生其心平等,以心不可得故;行大慈行,以求法故;行大施行,以不捨故;行無疑行,以不見他故;行無[2]惱熱行,以清涼故;行精進行,無疲倦故;行三昧行,心無邊故;行於智行,知一切法相故;行無畏行,無怯弱故;行無障行,成就如來影像勝行故;觀察十方一切世界,以無滯行故。」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說諸菩薩行, 遠離諸疑惑,
行及於愚癡, 二俱不可得。
非行以為行, 是諸菩薩行,
若知此行者, 斯人行無礙。
說諸菩薩等, 護念於諸法,
以求無所得, 此是無上行。
若說我修行, 則住於顛倒,
以住顛倒故, 不能得無畏。
此是言說行, 言說不可得,
若能如是知, 行於無上乘。
大乘無上乘, 此乘無驚怖,
驚怖及不驚, 一切皆戲論。
我說一切行, 一切行皆無,
若一切行無, 是為無上行。
此行是甚深, 護念一切法,
護念及甚深, 此一切分別。
甚深及以行, 此中二俱無,
若知於此際, 不分別諸法。
無法可取著、 無法不可著,
此是諸法性, 無性而演說。
無堅、無欲等, 以求故顯說,
文字不可得, 此是無上句。
我以方便說, 聞者勿生怖,
以求不可得, 亦無破壞[3]相。
此諸眾生行, 理實不可得,
若能如是知, 是名善修學。
一切眾生無, 故我說眾生,
而眾生法爾, 此道是無上。
若心、若眾生, 畢竟不可得,
此是第一義, 而大慈故說。
菩薩摩訶薩, 世間大施主,
以修常施故, 故名為施主。
若法不可得, 一切法皆無,
是時修施者, 菩薩無智故。
若法不可得, 於高下法中,
以不驚怖故, 名為真施主。
若佛不可得, 法則不思議,
此名真持戒, 諸法無所依。
佛境不思議, 為諸菩薩說,
愚者不覺知, 禁戒不清淨。
於眾生起忍, 眾生不可得,
此是無上忍, 於此法中說;
若心不可得, 亦無有分別,
此是無上忍, 以法不可得。
若起疲倦時, 菩薩應遠離,
如是上精進, 以名字故說;
身、心[4]直精進, 不[5]倚於諸法,
此是上精進, 為諸菩薩說。
菩薩於法中, 若不起疲倦,
無功而精進, 勤精進無上。
於內外法中, 心性不可得,
其心善調柔, 以心無得故。
攀緣及以心, 自性無所有,
無心三摩提, 是故名三昧。
善逝為我說, 此三摩跋提,
若不離此法, 我說善調伏。
不以智慧知, 法有少自性,
自性及以法, 此二畢竟無。
不得一切法, 心識之境界,
不以智知法, 自性畢竟無。
若能如是知, 是菩薩念力,
行於第一義, 非世間境界。
一切眾無實, 而為說正[1]說,
於彼大眾中, 不起眾生想。
彼眾生如幻, 其幻畢竟無,
聞如是說時, 不生於礙想。
若自他等法, 此二畢竟無,
聞說如是法, 不生於礙想。
內、外等[2]二法, 智者之所行,
心無高下故, 一切世間等。
一切法無礙, 猶如空中迹,
法自性亦爾, 如彼空中迹。
菩薩如是知, 名為善通達,
明了一切法, 知眾生所行。
眾生不可得, 求法亦復然,
智明了諸界, 其界畢竟無。
我說入此門, 行於無上道,
得如是道已, 知諸眾生行。
界及於眾生, 此二俱無實,
如是第一智, 知於一切法。
於內、外法中, 智慧無所著,
遠離無著法, 是名為實際。
此法不思議, 名為諸佛法,
彼法無所有, 無亦畢竟無。
如是修行時, 不著於此世,
此智名無滯, 名為諸佛智。
諸法不思議, 於法理無實,
以其法無故, 佛法名覺者。
諸佛及佛法, 一切皆不著,
不著於菩提, 是名諸佛智。
此乘是大乘, 攝一切法門,
度脫諸世間, 世間不可得。
一切諸世界, 所有諸眾生,
菩薩為求法, 皆親近恭敬。
深觀此諸法, 佛法不思議,
以不得諸法, 是人得菩提。
菩提及以法, 一切皆無相,
如是觀察者, 能盡於佛法。
如是觀察時, 於世間不著,
以心不著故, 能盡於菩提。
「復次,善思惟!諸菩薩摩訶薩未具莊嚴者,我今當說。若有得聞如是法門不生驚怖,當知是人已近道場、近佛境界,住無障礙解脫之道,觀察十方心無所著,則為諸佛以大慈大悲不共佛法、不觀頂相之所覆護。聞說如是甚深法門生信樂者,則為如來悉見、悉知;於此經中不信樂者,如來悉知。若於此經生信樂者是佛弟子,我是其師。」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我已坐道場, 道場畢竟空,
以不得菩提, 安住於智中。
其法無障礙, 法體畢竟無,
若法畢竟無, 解脫時乃知。
於一切法中, 智慧能到佛,
一切法及智, 此是佛所說。
凡夫妄分別, 說言有、無著,
諸佛不分別, 菩薩及智者。
觀察諸世間, 世間畢竟無,
世間空寂故, 觀智亦如是。
眾生及以佛, 無有分別相,
以無分別故, 名為無上慈。
盡諸眾生界, 雖為悲所觸,
其悲無實事, 悲及於實事。
此凡夫境界, 如虛空尺寸,
本無當亦無, 世間亦如是;
是名無上悲, 此是無上法,
名為諸佛法, 求之不可得。
善逝之所說, 導師無上尊,
求色不可得, 如是法無色。
隨世間故說, 虛空無有邊,
處處不可[3]取, 諸佛法如是;
隨世間故說, 此無上智慧,
智慧不可得, 以智不可得。
彼智亦無實, 此岸若彼岸,
以相形故說; 以彼取相故,
不行甚深法。 當知此法中,
一切皆平等, 若以相說者,
則非善知識。 自眾、若他眾,
若說有求者, 以取相說故,
彼非善知識。 若謂法為有,
除遣得無法, 童子!我此法,
不作如是說。 我以知苦故,
性中無苦惱, 若如是說者,
不入於此法。 諸法本無集,
名之以為集, 若說斷於集,
則遠離此法。 若於此定法,
本無而分別, 於本無法中,
本來無有滅。 若以分別說,
本無今何滅? 童子!汝當知,
此見非正見。 修習於道者,
以求故演說; 付囑於求者,
於道中修學。 我說諸菩薩,
大智、大名稱, 於當來世中,
能解此深義。 若有持此經,
最勝之所說, 多種諸善根,
為諸眾生故。 善說修多羅,
智者能受持, 是人當來世,
能護我正法。 說於此法者,
住如無分別, 如此是菩提,
菩提不可得。」
說此法時,善思惟童子得無生法忍,踊躍歡喜得未曾有。

諸佛[1]法常為諸菩薩授記莂時現希有事。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諸光明,青、黃、赤、白、紫、[2]頗梨色。此光出已,遍照無量一切世界上至梵世,照世界已還至佛所,遶佛三匝從佛頂入。是時大地六種震動。爾時,空中有諸天眾,雨眾天華、沈水、末香,於虛空中作天伎樂,出妙音聲。爾時,三千大千世界清淨莊嚴如欝單越。

爾時,阿難從坐而起,整理衣服,恭敬合掌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如來現此希有之事?若無因緣,如來則不現此瑞相。」

爾時,阿難而說偈言:

「無上導師人中尊, 無緣則不現奇變,
唯願世尊為眾說, 今此瑞相何因緣?
諸天在於虛空中, 供養最勝無上尊,
歡喜踊躍而讚歎, 善說微妙勝法門。
譬如北方欝單越, 種種妙華而莊嚴,
此諸光明亦如是, 照此世界皆嚴淨。
一切諸佛法如是, 為諸菩薩授記莂,
放此妙色大光明, 遍照十方從頂入。
無上精進牟尼尊, 現此光明希有事,
如來何緣放斯光? 唯願大悲為我說。」
爾時,世尊即為阿難而說偈言:

「善思惟童子, 於諸如來所,
廣種諸善根, 當作人中尊。」
佛告阿難:「此善思惟童子於當來世當得供養無數億佛,於諸佛所信樂恭敬,以諸供具、飲食、衣服、臥具、湯藥供養彼佛。彼諸如來般涅槃已,取佛舍利起大寶塔高百千由旬,一切眾寶以為嚴飾,以一切華香、寶幢、幡蓋、栴檀、沈水、種種末香、伎樂歌頌、供養、讚歎彼諸如來。當得作佛,號淨月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十方諸世界, 珍寶滿其中,
以此珍寶聚, 奉施諸如來。
世間無上師, 世尊之所說,
若聞能受持, 功德多於彼。」
爾時,慧命舍利弗以偈白佛:

「甚深勝法門, 最勝之所說,
云何名此經? 我等頂受持。
於此法門中, 不說一法無,
有亦不可得, 勝法門所說。
一切有漏法, 及以無漏法,
於此不可得, 微妙經所說。
一切有為法, 及以無為界,
二俱不可得, 於此經中說。
世尊無上師, 說於一切行,
一切不可得, 於此經中說。
佛之所說法, 於此亦不說,
所說甚微妙, 求我不可得。
十方諸世界, 世尊之所說,
世界無自體, 於此經中說。
導師無上尊, 唯願為我說,
云何名此經? 我等當受持。」
聞如是語已, 佛告舍利弗:
「此經名『頂王』, 其頂畢竟無,
大智汝當知, 應如是受持。
若能受持此, 最勝之[3]所說,
彼人能覺知, 諸天及世人。」
佛說此法時, 眾中百萬人,
諸善根增長, 悉發菩提心。
「以得聞此經, 甚深無上法,
此眾必當得, 世間無上尊。
於[4]甚深法中, 皆悉明了知,
此眾[1]畢當作, 受持此章句。
若能受持此, 所說頂王經,
於一切法中, 不生[2]悕望心。
此中無一忍, 亦無第二忍,
若法不可得, 亦無法可說。
若有能受持, 頂王修多羅,
以觀此法故, 能生於辯才;
若有智女人, 能受持此經,
能速轉女身, 成就丈夫法。
以一知一切, 以此一切知,
諸法陀羅尼, 於此經中說。
言說一切法, 容受於一切,
如是說此分, 法光靡不遍。
彼彼諸世間, 種種名應知,
於處處說者, 其法不可得。
法不可攀緣, 求之不可得,
一切法如是, 總持者安樂。
若法不可得, 法中無有、無,
此是諸法性, 名之為總持。
若有能持此, 所說頂王經,
持法之光明, 遍照一切處。
一切法甚深, 其法不可得,
若法不可得, 亦無[3]所有、無。
若人具智慧, 辯才無所礙,
乃能知此義, 畢竟無有實。
如阿耨達龍, 處空注大雨,
水非從外來, 不思議力爾。
若欲知諸法, 分別無所礙,
學此修多羅, 不依一切法。
於此法門中, 法無所從來,
一切法無生, 於此經中說。
譬如日光明, 光無所不至;
此經亦如是, 遍照一切法。
若辯才比丘, 應受持此經,
學此修多羅, 微妙頂王經,
速疾能得成, 不思議辯才,
修學此經已, 能利益世間。
若有於此經, 能信生隨喜,
總持者難得, 以不知味故。
比丘、比丘尼, 若不修行此,
行餘虛妄行, 去我法甚遠。
於我弟子中, 若能修行此,
能為世間眼, 一切無與等。
如忉利天王, 能覆護世間;
此經亦如是, 能為世間舍。
如住須彌頂, 見一切世間;
如是住此經, 觀察一切法。
如夜火星流, 一切皆悉見;
持經者光明, 一切法中勝。
譬如日光明, 遍照一切處;
此經亦如是, 能滅一切闇。
如月在空中, 照已而不住;
此經亦如是, 能照十方界。
此印是法印, 一切印所印,
此印住世間, 為諸菩薩故。
如虛空中印, 本無當亦無,
虛空及與印, 二俱是分別。
如是諸佛法, 於此經中說,
諸佛不可說, 法亦復如是。
如王命將終, 國嗣付長子,
勅告群臣眾: 『悉以付我子。』
如是聖法財, 賢聖所守護,
付阿難比丘, 為諸菩薩說。
守護持此經, 為諸菩薩故,
成就善根者, 此經入其手。
若有能受持, 演說此經者,
是人必得佛, 決定無有疑。
若人求辯才, 於法無依止,
應受持演說, 頂王勝法門。
說於世間法, 即名為菩提,
如是無差別, 通達於此經。
於一切世間, 此人無疑惑,
能受持此經, 亦為他人說。
聞如是經已, 覺知諸佛法,
以此甚深法, 利益諸眾生。」
佛說此經時, 諸佛皆稱讚:
「善哉,無上尊! 所說甚微妙。
建此大法幢, 法幢不思議,
能以四句偈, 為眾生解說。
此不思議經, 若為他解說,
能觀無量法, 法觀不思議。
諸佛無上尊, 永斷一切法,
皆同說此經, 不思議法門。」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阿難言:「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是法已,受持、讀誦、為他解說,所得功德甚多無量,不可窮盡。譬如虛空不可窮盡。如是,阿難!若人於此甚深法門受持、讀誦一四句偈、為他解說,其人功德亦復如是,說不可盡。」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無邊甚深法, 此經說大義,
受持、[1]解說者, 應善護此經。
若以分別說, 虛空尚可窮,
於此經功德, 說之不可盡。
若受持此經, 則為已供養,
十方世界中, 一切諸世尊。
十方世界中, 所在大牟尼,
受持此經者, 則禮拜供養。
十方世界中, 十號具足尊,
若有聞此經, 則為已供養。
過去諸世尊, 及以當來佛,
十方世界中, 現在人中尊,
若有受持此, 如來所說經,
皆悉已供養, 師子牟尼尊。
以資生供養, 此是世間智,
受持此經者, 無上智慧供。
若人以珍寶, 充滿十方界,
持以施諸佛, 其福德甚多。
若復於此經, 善學為人說,
此人所供養, 佛說為第一。
我所說法中, 求佛不可得,
於此不驚怖, 即是供養佛。
此第一供養, 世間所不及,
若不毀呰者, 亦名為供養。
諸佛及以法, 求之不可得,
此第一供養, 最勝之所說。
然燈正遍知, 以此法供養,
此第一供養, 為諸菩薩說。
我於彼世尊, 以此供養已,
然後得授記, 當來世作佛。
若欲求佛道, 為眾生上首,
淨修行此道, 而供養導師。
如是供養已, 得菩提不久,
應修此供養, 通達一切法。
此第一供養, 一切諸佛法,
諸導師世尊, 一切悉皆得。
得入佛境界, 佛智不思議,
能作師子吼, 我應受世供。
作師子吼已, 一切法無畏,
度無量眾生, 入無漏涅槃。」
佛說此經已,善思惟童子及諸比丘僧,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2]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乘頂王經
貼文者 : : hui

善思童子經上 - 2024-03-21 00:06:05

善思童子經卷上

隋[3]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毘耶離城,在菴婆羅波梨園內,與諸聲聞、八千比丘、一萬菩薩,如是大眾一切悉皆變化形服作諸天身。爾時,世尊於晨朝時著衣持鉢,將此化眾前後圍遶,入毘耶離大城之中次第乞食,漸漸行至毘摩羅詰離車之家。當於是時,毘摩羅詰離車家內,有一童子名曰善思。是時善思在於自家重閣之上嬭母抱持,時彼童子手中秉執一莖蓮華翫弄嬉戲,而彼童子以其宿植眾善所熏,又佛世尊神通力故,令此童子忽然以偈白其嬭母,作如是言:

「今有響微妙, 翳諸音樂聲;
願嬭放我身, 捨置於樓上。
而此光明照, 決是大丈夫;
右足跨於閫, 欲入此城門。
微妙令意喜, 諸鳥鳴喚聲;
我耳未曾聞, 諸鳥如是唱。
決定是調御, 為利益世間;
右足跨於閫, 欲入此城門。
如服諸瓔珞, 遍體[4]震鳴聲;
其響妙鏗鏘, 聞者皆歡喜。
決定千輪足, 威[5]神莊嚴身;
右足跨於閫, 欲入此城門。
猶彼大地震, 亦如打銅[6]鍾;
諸如是等聲, 無有不聞者。
決定彼人日, 大聖之身光;
欲入此大城, 令眾生無畏。
如諸林樹木, 種種華莊嚴;
各聞微妙[7]音, 眾生隨所樂。
決定善安住, 與願大龍王;
右足跨於閫, 欲入此城門。
如虛空光照, 大地普皆明;
日彩曀不彰, 此世尊金色。
決定喜觀察, 大威放焰光;
右足跨於閫, 欲入此城門。
阿嬭今觀此, 天眾在虛空;
歡喜歌嘯聲, 弄諸衣服等。
決定利益世, 最勝諸眾生;
右足跨於閫, 欲入此城門。
今此大城內, 相向起慈心;
各各共[1]喜歡, 如父母愛子。
決定大福聚, 眾德莊嚴身;
右足跨於閫, 欲入此城門。
又男夫婦女, 將種種香花;
滿掬四面飄, 心生大歡喜。
決定大自在, 福德華莊嚴;
右足跨於閫, 欲入此城門。
天人華所散, 悉遍滿虛空;
處處雨眾香, 微妙甚可憙。
決定世善逝, 大[2]福慧入城;
為利益眾生, 所以今來到。」
爾時,善思懷抱嬭母,聞其童子自口所說如此偈已,心生恐怖身毛悉竪,支節[3]戰掉不能自持。安彼童子於樓閣上,置已即作如是思惟:「此子何也?為天、為龍、為是夜叉、為是羅剎、為鳩槃茶、為毘舍遮、為緊[4]陀羅、或復為是摩睺羅伽?如此之言非是世間嬰孩所說。」時彼嬭母即一定住不敢動移,亦不起行不敢大語,細喘低頭默然察聽。

爾時,世尊漸漸行近善思離車童子之家,入彼街巷至於其家門前止住。而是善思離車童子,遙見世尊在於閣下,見已即便從高樓上投身向佛。是時善思離車童子,以佛神力在於空中嶷然而住,即以偈頌而白佛言:

「世尊住智中, 最勝者住此;
利諸眾生故, 願受我蓮花。」
爾時,世尊即還以偈報於善思離車童子,作如是言:

「我所住實際, 非眾生境界;
彼際無所有, 是際如實相。」
[5]爾時,世尊說是語已,離車童子復更以偈而白佛言:

「世尊云何住, 於此真實際?
此際既無有, 無有何所住?」
爾時,善思離車童子說是語已,佛復以偈而更報言:

「如際實際者, 彼際是如來;
如彼實際住, 我住彼亦然。
如實際諸佛, 其體一無殊;
如彼真實際, 我作如是住。」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善思童子復更以偈重白佛言:

「非際[6]際非際, 此際有何相?
作何等方便, 得名為實相?」
爾時,善思離車童子說是語已,佛復以偈而更報言:

「不可執際際, 故言為實際;
彼際如虛空, 虛空亦無相。」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善思童子還更以偈白於佛言:

「希有真實處, 住處最上住;
願眾生住此, 如諸佛所住。」
爾時,善思離車童子說此偈已,一心合掌而白佛言:「惟願世尊,慈愍我故受此蓮華。」

爾時世尊為欲憐愍善思離車孩童子故受彼蓮華。佛受華已,是時善思離車童子,歡喜踊躍發是願言:「[A1]藉此善根,我於來世,若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如今世尊,為於一切眾生說法。然其法中,諸凡夫法及阿羅漢,一切聖法皆不可得。」

爾時,長老舍利弗同在集會聞是語已,於大眾中即問善思離車童子作如是言:「離車童子!汝向所言,我當證彼如是法已,為諸眾生說於彼法。云何說法?彼法云何?」

爾時善思離車童子,即以偈答舍利弗言:

「彼法無有佛, 及諸聲聞[7]得;
我當證是法, 為諸眾生說。
彼法無處所, 亦復無去來;
智者如是知, 法之本體性。
過去一切佛, 現在無上尊,
無不如是知, 入無餘寂滅。
彼中無法界, 眾生界亦無;
如是之邊際, 世間無入者。
法界[8]惟名字, 字從分別生;
分別無分別, 究竟不可得。」
爾時,長老[9]富婁那彌多羅尼子,即於眾中還以偈問善思童子,作如是言:

「童子汝云何, 能學解此法?
甚深無譬喻, 諸智者所迷。
汝今身未行, 已作如是辯,
能對最第一, 智慧大聲聞。
汝體如真金, 遍皆巧知解;
顯赫此城巷, 如月處虛空。」
爾時,善思離車童子即還以偈,答於長老富婁那彌多羅尼子,作如是言:

「尊者今言生, 此生無有處;
諸法無生故, 當生此是何?
諸法既無生, 何者名真體?
此我說本性, 一切諸法無。
法及法本性, 二俱不可得;
二既不可得, 此法諸佛說。
是名最上輪, 鹿苑中前轉;
虛空搦拳已, 令覺多聲聞。
[1]唯鳴於法聲, 眾生多誑惑;
乘方便及[A2]智, 當說如真實。
言生及死者, 是名凡夫境;
此之顛倒見, 富婁那未盡。
生死及彼此, 世間人言語;
無言語法中, 假以語言說。」
爾時,長老富婁那彌多羅尼子,聞此偈已歡喜稱讚,即便白佛作如是言:「希有,婆伽婆!希有,修伽陀!此之善思離車童子,乃有如是甚深智慧難可度量。」

是時佛告富婁那言:「如是,如是!汝富婁那如汝所說。」

爾時,世尊問於善思離車童子作如是言:「善思童子!汝今欲為[2]何誰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時善思離車童子,即以偈頌而答佛言:

「佛最勝世尊, 知而故問我;
欲為誰著鎧? 今當真實宣。
我無所為人, 亦無著鎧者;
甚深上法[3]中, 無受化眾生。
眾生非眾生, 一切皆無有;
此處不迷惑, 彼名為世尊。
如是生解[4]法, 如實際常處;
非一非無異, 此甚深最上。
我當令覺眾, 彼眾生亦無;
眾生體既無, 彼中何有智?
智慧及眾生, 性畢竟非有;
若能如是解, 彼名世智人。」
爾時,善思離車童子說是偈已而白佛言:「大聖世尊!我若當來自覺了知如是法已,為諸眾生作如是說。」

是時長老阿難比丘,於大眾中即從座起而白佛言:「世尊!希有,婆伽婆!希有,修伽陀!此之善思離車童子乃能如是宣說甚深微妙法句、不染著句、無倚著句。此深法中,天、人、世間恐[5]怖迷沒。世尊!如是實性甚深法中誰不欲行?惟有昔於甚深法中有因緣者乃能生信。」爾時阿難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猶如聚真金, 遙觀妙顯赫;
此善思童子, 處在大眾中。
譬如須彌山, 安住於海內;
如是善說法, 彌覆此世間。
無有及非無, 善思童子說;
如是彼實際, 實際亦空無。
汝今說此時, 不曾生恐[*]怖;
善思汝如是, 我云何得知?」
爾時,善思離車童子聞是語已,即還以偈報阿難言:

「我已誓捨身, 著此無為鎧;
無望故求道, 多聞如是知。
為五欲所迷, 墮於可畏獄;
今見無上尊, 我云何不喜?
世尊大慈愍, 化度諸眾生;
我身不墜傷, 今在佛前住。
虛空及我體, 此二悉是無;
身及空既無, 云何當畏壞?
佛身及空體, 真實不可分;
能有此忍心, 彼中無怖畏。
虛空及大地, 真如中悉無;
我今真實知, 是故無恐怖。
虛空遍大地, 畢[A3]竟不可得;
無真無生故, 真實無驚畏。
虛空無有高, 下處亦無有;
如是法知者, 彼無[6]虛可驚。」
爾時,善思離車童子說是偈已,佛即問言:「善思童子!汝不畏耶?」

是時善思即答佛言:「善哉世尊!我實無畏。」

佛復更問善思童子:「汝不恐耶?」

善思答言:「善哉,世尊!我實無恐。」

佛復問言:「善思童子!汝不怖耶?」

善思答言:「善哉,世尊!我實不怖。」

爾時,世尊讚善思言:「善哉,善哉!善思離車!真實善哉![7]汝今乃能如是不畏、不恐、不怖。」佛因此事,即為善思而說偈言:

「有有故怖生, 彼有不可得;
能定此忍者, [A4]彼即近菩提。
取相言眾生, 而眾生無有;
能如是了達, 彼即住真乘。
菩提無得人, [1]不得得不得;
離此得不得, 恐怖心則無。
若能如是知, 有無皆不住;
善思汝當識, 此路趣菩提。」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善思作如是言:「善思童子!是故菩薩摩訶薩等,若欲速疾安樂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應須念常相、樂相、我相、淨相,及眾生相,壽命、養育、福伽羅相,此相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正直路。善思童子!我於往昔發心行於菩薩行時,常念此路,以是義故,我乘此路得至菩提;然其此路無有一法而可得者,此即是我無上菩提。」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雖說常相, 其常非是有;
既知無有常, 即無有諍競。
有著樂相者, 樂亦無真實;
此是顛倒見, 分別福伽羅。
若知諸法真, 各各無集處;
彼等不作相, 命及福伽羅。
路非是菩提, 非路亦復爾;
我說此本性, 諸法無處所。
本性及眾物, 智者不分別;
善思汝當知! 此路向菩提。
若著如是路, 彼佛非行道;
若著有相者, 彼不知諸法,
亦不能乘乘, 諸佛所憐愍,
無有人能行, 此寂甚深處。
一切處無物, 彼物不可[2]物;
既無有物故, 彼樂無處生。
諸樂及諸苦, 此路如虛空;
能得如是覺, 彼心得解脫。
我雖說我相, 此法亦無有;
既無有我所, 亦復無有智。
既無有智知, 此即智境界;
壽命分別有, 其相畢竟空。
無有言知者, 小智即迷惑;
我相及壽命, 本性非是有。
本性及諸物, 此愚癡境界;
彼等不能近, 不思議佛乘。
不聞深經典, 復不讀誦持;
此經典不說, 無有諸法相。
我不得諸法, 說處亦復無;
我昔坐道場, 無一智可證。
此智我如是, 菩提不可得;
菩提及道場, 此二無證者。
凡夫輩分別, 諸佛說諸法;
此是假名字, 諸佛甚深處。
甚深及諸佛, 此是魔境界;
不聞此經典, 佛世尊所說。
彼等不知味, 諸法利益處;
菩薩行苦行, 其行無知故。
言佛及菩提, 此二不可見;
如是思惟已, 妄言諸佛說。
稱有諸境界, 倚之而生著;
既有染著處, 彼等不見我。
若有諸眾生, 成就甚深智;
彼等大唱說, 諸佛不思議。
是故汝善思! 欲知甚深法,
精勤當用心, 即知法真實。
彼法實無礙, 故名為甚深;
如是說之時, 名為不可得。
眾生顛倒見, 此非彼境界;
非以禪定求, 可知真實義。
三昧非三昧, 空中不可得;
此非智境界, 無智亦復然。
雖令覺彼際, 亦非智境界;
此法從緣有, 甚深即能入。
若有樂寂靜, 則無有彼此;
若心能信樂, 正說此經處。
彼非一佛邊, 昔種諸善根;
於多諸佛所, 乃能受持此。」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告善思離車童子作如是言:「善思童子!以是義故,諸大菩薩摩訶薩等,一切應當著如是鎧。於世間中所有恐怖驚畏之處,應於彼中不生驚、畏、恐、怖之意。發於此心如是著鎧。」

是時善思即白佛言:「大聖世尊!我信如是,而世間中所不信處。」

爾時,世尊復告善思童子:「有諸菩薩摩訶薩等行於甚深,有如是相、有如是瑞、有如是形。彼等一切諸善丈夫,觀於世間無有諸法可優劣者。既見一切諸法平等無有優劣,如是知已而心不畏、不怖、不驚。

「斷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驚;不斷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怖。

「有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驚;無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畏。

「聚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驚;散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畏。

「和合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驚;不和合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畏。

「嫌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驚;不嫌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畏。

「思念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驚;不思念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畏。

「造作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驚;不造作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畏。

「境界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驚;非境界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畏。

「歡喜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驚;非歡喜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畏。

「世諦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驚;非世諦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畏。

「寂靜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驚;非寂靜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畏。

「解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驚;不解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畏。

「持戒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驚;破戒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畏。

「明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驚;無明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畏。

「有名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驚;無名一切諸法,如是知已而不畏。

「一切法出,如是知已而不驚;一切法不出,如是知已而不畏。

「一切法怖,如是知已而不驚;一切法不怖,如是知已而不畏。

「一切法生,如是知已而不驚;一切法不生,如是知已而不畏。

「一切法死,如是知已而不驚;一切法不死,如是知已而不畏。

「一切法菩提,如是知已而不驚;一切法非菩提,如是知已而不畏。

「一切法涅槃,如是知已而不驚;一切法非涅槃,如是知已而不畏。能作如是說法之時,是名菩薩不畏、不驚、不恐、不怖。」

爾時,世尊說是語已,欲為善思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一切法無有, 真如不迷惑;
諸法無有故, 彼相即寂滅。
諸法無優劣, 此彼悉皆無;
一切法無故, 真實亦復無。
諸法有優劣, 此彼亦各無;
諸法既悉空, 則無有諍競。
一切法既無, 本性何有[1]性?
其性無有故, 云何有壞滅?
諸法有斷耶? 智者無此念;
但假有斷名, 求斷處不得。
欲斷一切法, 微細求覓無;
毫末及眾多, 諸法皆無有。
諸法無有者, 此亦是言說;
彼中如是無, 但有中示現。
一切法無形, 但有相中現;
有有及無有, 一切皆假名。
一切法有合, 示現不合者;
真如無合故, 畢竟無有物。
諸法無和合, 無作無滅者;
如是亦不得, 諸法各各無。
諸法不可得, 彼等前際無;
本際既無故, 故名為實際。
一切法歡喜, 歡喜不可得;
既無有諸法, 彼亦不可說。
諸法無歡喜, 彼等二皆無;
真如中無物, 此是甚深相。
一切法無嫌, 真如中無我;
真如無有故, 彼無有嫌處。
涅槃無讚歎, 彼法不可得;
諸法無有故, 故名為涅槃。
諸法無[2]明者, 真如中示現;
此是假名說, 是故名為思。
諸法無思者, 此法無定處;
是故無眾生, 此是諸法體。
一切法如幻, 彼幻不可得;
諸法不得故, 說有為諸行。
諸法既無為, 此彼真如體;
無有諸法處, 故言無有邊。
雖言有境界, 境界實無有;
而凡夫所說, 故名為境界。
諸境界虛妄, 故說無境界;
說無有境界, 是境界真相。
言一切法體, 彼等無有數;
彼等既無有, 寂定汝等知。
無得言有得, 示現有得處;
得無得之處, 示現故有得。
彼處無持戒, 及破戒亦無;
無行及無戒, 如是諸法相。
一切法悉無, 故名為無明;
無有諸法故, 汝當知是明。
諸法名字者, 彼名實無有;
既無有法名, 當知是涅槃。
說有受名者, 以受故[1]示現;
是處無有受, 故言受示現。
無有為有相, 示現名為有;
諸法中離有, 故言常無有。
如見幻[2]華已, 愚癡言有相;
有有無有知, 是處智無惑。
法生處不知, 此二不可得;
愚癡人故言, 說此為生處。
諸法若有生, 應說當有死;
生處及死處, 此二不可得。
一切法皆空, 諸法不可得;
善思汝當知, 我說如是法。
菩提不可作, 是處作者無;
若當得菩提, 應即見三界。
若分別菩提, 彼不行菩提;
行行及菩提, 彼等無分別。
一切有真實, 真實無有處;
真實無得故, 此是涅槃相。
畢竟無出者, 彼無處可得;
無有諸物故, 不[3]滅復不滅。
若能知此義, 諸法無真實;
彼等無可生, 即不相諍競。
說此甚深法, 若無恐怖時;
汝應知彼人, 真實是菩薩。」
爾時,世尊說此語已,善思童子復更以偈重白佛言:

「世尊利益我, 出現於世間;
說此法相時, 我無有疑惑。
今者具足滿, 佛出不思議;
我諸見網[4]薄, 今得脫魔網。
我已斷生死, 已住道場內;
如來說相時, 斷除我疑結。
為我說得處, 摧滅諸見等;
無畏益世間, 善去我心垢。」
善思童子經卷上
貼文者 : : hui

善思童子經下 - 2024-03-21 00:14:02

善思童子經卷下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爾時,世尊復告善思離車童子作如是言:「善思童子!此菩薩行無虛妄行。善思童子!此菩薩行是哀愍行。善思童子!此菩薩行是無患行,能斷一切諸過患故、慈憐一切諸眾生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甚深微妙無有相行。善思童子!此菩薩行真實能離一切欲[6]相。善思童子!此無欲行,無愛憎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一切眾生平等心行,其心畢竟無所得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大慈悲行,於一切法無有得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大布施行,無有施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不虛誑行,不受一切後身報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無惱忍行,現無諍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發誓願行,捨懶惰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是三昧行,以寂靜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是智慧行,於一切法無有得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是無畏行,心無恐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是無礙行,成就如來諸智力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是增益行,入智慧門無有著故。善思童子!此菩薩行觀十方行,無染著故。」

爾時,世尊欲為善思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無疑惑行者, 為諸菩薩說;
疑惑及諸行, 此二不可得。
為諸菩薩說, 有行無行處;
若知此行處, 彼等無諍競。
攝受一切法, 為諸菩薩說;
無所有得處, 此行最為上。
我行此行處, 彼則顛倒行;
既住顛倒行, 彼無有畏處。
此雖名諍行, 彼諍不可得;
若能如是知, 彼行最上乘。
此乘無有驚, 佛乘最為上;
驚及無驚怖, 一切法假名。
雖說諸行處, 一切不可得;
一切既不得, 彼行最為上。
此行甚深行, 愍於一切法;
愍及甚深行, 皆從分別生。
甚深及諸行, 是處二俱無;
若知此際者, 彼於法無沒。
諸法無可染, 非法亦復然;
此諸法本性, 當說無染處。
無牢及無固, 此但是有現;
無有名字處, 此句最為上。
我雖說有愛, 彼處無恐怖;
以無有物故, 彼處不生競。
此諸眾生行, 此處無有真;
若有知此者, 彼為善說行。
此處無眾生, 故我說眾生;
眾生法一等, 此路最為上。
心及有眾生, 畢竟不可得;
此名為最慈, 我前說大慈。
世間大施主, 亦名大眾生;
常樂行布施, 故名大施主。
法尚不可得, 況復當有邊;
大智菩薩輩, 故名為施主。
佛既不可得, 法亦不思議;
此戒不缺犯, 諸法無倚處。
彼等不思議, 佛戒不思議;
不分別戒行, 為諸菩薩說。
忍向眾生輩, 眾生畢竟無;
此是最勝忍, 我法行中說。
心不可得故, 諍競無處生;
此是最上忍, 諸法不可得。
菩薩無懈怠, 不被他毀辱;
此名最精進, 名為不捨取。
身心善質直, 能辦於此行;
是名最精進, 為諸菩薩說。
菩薩能懶惰, 不發諸行等;
能不捨不取, 彼住最精進。
心界不可得, 若外若在內;
故名[1]寂定心, 其心無有處。
攀緣及心行, 真如中無有;
不思彼三昧, 示現如是定。
我說此三昧, 自在修伽陀;
能行此行者, 我說彼得定。
不以智能知, 有諸真如法;
真如及智慧, 此二邊無有。
此法不可得, 此是識境界;
法不以識知, 真體此處寂。
能知如是者, 彼等名真念;
菩薩真如行, 世所不能行。
彼勝一切眾, 為眾生說法;
彼無眾生相, 況復有徒眾。
眾生如幻化, 幻化亦無有;
如是能說者, 彼無有恐怖。
若我若他身, 此二俱無有;
能有此智者, 彼無有驚[2]懼。
諸內及與外, 有相畢竟無;
心無怯弱處, 即勝一切世。
諸法無有[3]礙, 猶如虛空行;
既如虛空行, 法真如亦然。
[4]若能知此智, 菩薩無所畏;
巧解一切法, 彼知眾生行。
既知無眾生, 一切法亦然;
界智巧解知, 彼界不可得。
若入是法門, 此路最為勝;
有能從此道, 即知眾生行。
境界及眾生, 此二無有物;
欲識諸法門, 須知此勝智。
若內若有外, 智慧無集處;
無礙諸法中, 故名為實際。
諸法不思議, 故名為佛法。
彼無所有處, 其處亦復無;
若能如是行, 世間無障礙。
智既無有礙, 故名為佛智。
諸法不思議, 彼輩無真正;
諸法既無體, 是覺諸佛法。
佛及諸佛法, 此二俱無有;
菩提無有故, 是名為佛道。
乘此大乘者, 到法安樂處;
此世最為勝, 人世不可得。
凡世間所有, 一切處眾生;
[A1]彼菩薩為勝, 行此勝智者。
能求此諸法, 佛法不思議;
能得此諸法, 彼即近菩提。
菩提及諸法, 此二畢竟無;
能作如是行, 即近諸佛法。
能行此行者, 不染諸世間;
既無有染心, 彼去菩提近。」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復更重告善思離車童子[5]作是言:「復次,善思!我今宣說,若有菩薩摩訶薩等善著鎧者,能於如是[A2]甚深經典能善說者,最妙微密善說之時,聞已其人能不驚怖、不悔、不沒,如是菩薩摩訶薩等即得住於菩提道場;即得入於諸佛境界;即證無礙;即住無為解脫法門。又能巧住無得之行,即能觀察一切十方;即能證得大慈大悲;即得諸佛十八不共法;即得無上最大灌頂。說此甚深微妙法時,能有信行、能有思惟如是法者,諸佛已觀彼等菩薩,一切諸佛已護持彼。若菩薩能信此行者,或有不信於此行者,亦為一切諸佛所知。若有能入此法門者,諸佛已知。若能信行此法門者,我當為於彼等作師,彼等則為隨我出家。」

爾時,世尊欲為善思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彼等證道場, 道場者即空;
若不取菩提, 彼等即住智。
諸法無有礙, 畢竟不可得;
法既不可得, 解脫亦復然。
諸佛智行者, 一切諸法處,
及於諸法行, 世尊如是說。
有礙無礙處, 愚癡作是心;
佛及大菩薩, 不如是分別。
雖觀世間法, 世間畢竟空;
智能觀世間, 彼智亦無有。
眾生及諸佛, 一種無分別;
既無分別處, 彼慈最為勝。
法界廣大性, 眾生界亦然;
大智諸菩薩, 不如是思惟。
雖復欲起慈, 彼慈實無體;
慈體及無性, 非眾生境界。
若五指量空, 先無今亦無;
諸世間亦然, 此慈最為勝。
諸法無上者, 名為諸佛法;
彼等無得處, 此即是真體。
世尊大慈悲, 無有形與色;
如是無色法, 是行名世間。
虛空無有邊, 境界不可執;
諸佛如是法, 智者行此順。
是即無上智, 而智不可得;
智既無得處, 彼處實無有。
此岸及彼岸, 若思惟若見;
彼等無此行, 甚深是名相。
若知此等法, 一切處平等;
於我法行中, 不假求知識。
若作取捨心, 分別二見處;
此事言有者, 彼非善知識。
有言此法成, 或言此法滅;
善思此比丘, 非是我弟子。
言證苦滅者, 畢竟不可得;
如是說法師, 彼非說我法。
諸法無起處, 何言諸法集?
無起處說滅, 彼等遠我法。
如是寂法中, 無有分別處;
諸法既無有, 滅處亦復無。
若有諍競心, 豈名說寂滅;
善思汝知此, 彼不名真實。
說道及與法, 此是示現有;
既示現有處, 彼假現有路。
我說諸菩薩, 未來世大智,
能作如是行, 彼依此境界。
能行此行者, 諸佛說甚深;
彼已供養我, 利益諸含識。
能持此經典, 諸大智菩薩,
彼於未來世, 住持諸法故。
我所說諸法, 常住無分別;
此即是菩提, 離此無別道。」
爾時,世尊說是法已,是時善思離車童子,於諸法中即便證得無生順忍。既得證彼無生忍已,遠離一切世間憂喜,得大歡樂;即更飛騰上虛空中,離地高於七多羅樹。

爾時,世尊當於彼時即便微笑。而諸世尊,有如是法微笑之時,從其面門出種種光,其光雜色,所謂青、黃、赤、白、紅、縹、綠、紺、[1]頗梨,彼之光明如是遍照無量無邊諸佛世界,乃至有頂大梵天宮;照已還迴至於佛所圍繞三匝,遶已從於佛頂而入。當入之時,此之大地具足六種十八相動,動、遍動、等遍動,踊、遍踊、等遍踊,沒、遍沒、等遍沒,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覺、遍覺、等遍覺。

爾時,上界虛空之中,天雨種種細栴檀末,沈水、末香及天華雨,天諸種種微妙音聲自然而作。此之三千大千世界清淨莊嚴,猶如北方欝單越國,莊嚴華麗一種無殊,此之三千大千世界亦爾無異。

爾時,長老阿難比丘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未審如來有何因緣微笑放光?諸佛世尊非無因緣而放光明。」作是語已,即便以偈而白佛言:

「諸佛世間最勝尊, 微笑放光必有以;
利益之處願尊說, 有此瑞相何因緣?
虛空天雨華, 供養世尊故,
歡喜皆歌嘯, 稱讚說此經。
三千世界中, 種種莊嚴淨,
猶如欝單越, 光普照十方。
如昔諸世尊, 其中[1]授記者,
佛出光照訖, 迴入佛頂中。
世尊所放光, 其光種種色,
從佛面門出, 為我說此因。」
爾時,世尊即以偈告長老阿難,作如是言:

「此童子善思, 宿[2]植善根厚,
當於未來世, 成佛兩足尊。」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阿難言:「阿難!此之善思離車童子,從今已去供養恭敬億那由他阿僧祇劫諸佛如來,承奉不違彼諸佛教。又復供養彼[3]諸世尊,衣服、湯藥、房舍、臥具四事皆足,彼諸如來滅度之後供養舍利,以種種寶而用作塔,其一一塔各各皆高百千由旬,於彼一切諸寶塔中安置舍利,以諸名香供養彼塔。復將一切華鬘校飾,一切諸寶、一切諸幡,種種妙華及栴檀末、沈水末等,而以散上。復將最妙種種音聲以供養之。供養彼諸多[4]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5]已,捨最後身而得作佛,名為淨月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出現於世,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爾時,世尊欲為阿難及諸大眾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滿十方界, 諸寶妙珍奇,
布施佛世尊, 及諸菩薩眾。
得聞此法相, 如大聖所宣,
校量財施功, 此福多於彼。」
爾時,長老舍利弗聞佛世尊說此校量功德語已,即更以偈而白佛言:

「世尊說此經, 甚深最微妙,
而不說名字, 我等云何持?
此經典所明, 諸法皆平等,
無有得不得, 希有佛善說。
有漏及有為, 無漏、無為法;
此經不分別, 世尊善巧說。
世間、出世間, 世諦、第一義,
二界無有異, 此經如是說。
佛所說諸行, 方便為眾生;
真理皆悉無, 世尊金口說。
諸佛及諸法, 彼等一切無;
能所乘並空, 希有佛善說。
十方諸世尊, 所說諸法相;
彼等無真體, 此經如是行。
善哉大聖尊! 善哉最勝智!
此經名云何? 為我等解說。」
智慧此語已, 今日決諸疑;
八功德相圓, 音聲告於彼:
「欲知此經者, 名為『灌頂王』;
雖言灌頂王, 灌頂亦無有。
能持此經者, 諸佛說彼人,
於天人世間, 當為如寶塔。
我說是經處, 聽眾有八千,
多種諸善根, 發無上道意。
彼等於來世, 決作無上尊,
得聞此妙經, 難思議福德。
止住安隱處, 甚深善根中,
彼乃如是能, 受持此經典。
係念專讀誦, 此之《灌頂王》;
彼等人輩於, 諸法無疑惑。
此不說初忍, 第二忍亦無;
諸法相既空, 云何有說處?
若人受持此, 《灌頂王》經典;
彼作如是等, 諸法乘辯才。
若有智女人, 受持此經典;
速捨女雜穢, 罪業不淨身。
一智一切知, 一切智一知;
此是持諸法, 此經中具說。
此經所說法, 入處如虛空;
我說此入道, 作諸法光明。
即知種種[6]名, 處處有多種;
雖復說諸法, 彼法不可得。
所有無言體, 其相畢竟無;
知是諸法門, 是名受持法。
言無諸法者, 彼處有無無;
此是法體相, 名為陀羅尼。
若人欲無邊, 一切光明照;
當持此經典, 善說《灌頂王》。
欲求法界邊, 此中已說訖;
彼界不可得, 故名陀羅尼。
一切法甚深, 法者無得處;
既無法得處, 彼處無[7]常無。
若成就辯才, 智深遠無礙;
乃能知此義, 是經無所[8]著。
如阿耨達龍, 於空中降雨;
彼無有心想, 名不可思議。
若欲廣多宣, 種種辯才說;
依此經中學, 無倚一切法。
彼法無來處, 善說如此經;
諸法無有生, 如此經所說。
如日光明照, 彼光無處來;
此經如是明, 法光常充滿。
來世善男子, 欲無盡辯才;
當學《灌頂王》, 善說此法本。
速得無礙辯, 甚深不思議;
若學《灌頂王》, 世多作利益。
若不修此法, 無上《灌頂王》;
彼人不受持, 如是無譬喻。
彼等四部眾, 遠我法行中;
不解此義人, 無義可能義。
若有四部眾, 能行此行時;
無上諸法中, 即為世間眼。
如忉利宮殿, 顯現高巍巍;
此經典亦然, 世間最為[1]最。
如立須彌頂, 覩見世間人;
如是住此經, 觀見一切法。
如人暗夜中, 秉高大火炬;
彼人所行處, 終無諸黑闇。
此經光所照, 明見一切法;
能持此經者, 彼無諸闇黑。
譬如日光焰, 一切處悉明;
此經典亦然, 能出多種法。
又如虛空月, 放光明流轉;
如是此經典, 遍照十方界。
此印諸法印, 一切印中印;
故遣住此印, 為諸菩薩輩。
如欲印虛空, 本無亦不住;
虛空及與印, 此二是分別。
如是佛及法, 此經中所說;
諸佛不可說, 諸法亦復然。
如王捨命時, 慇懃善[2]囑授;
勅諸大臣等, 財付我諸子。
如是聖法[3]身, 我昔修習得;
阿難汝來世, 付囑諸菩薩。
我[4]以說此經, 為諸菩薩輩;
能持是經者, 此人福甚多。
能信受此經, 依《灌頂王》說;
彼人若致疑, 我當不作佛。
人欲自在辯, 於諸法無礙;
應當學此經, 我善說《灌頂》。
世間說諸法, 彼是菩提道;
知已莫[5]應怠, 此經當讀誦。
彼等正信人, 於世間無惑;
既讀誦此經, 復能為他說。
此是諸佛法, 為諸菩薩說;
得聞此經已, 甚深難思議。
當說此經時, 十方一切佛;
微笑放光明, 各言善說此。
竪立大勝幢, 法幢不思議;
此經四句偈, 為大眾演說。
巧行多方便, 不思議法中;
能持此經者, 兼復為他說。
彼人共佛語, 證法無上尊;
能持此經者, 不思議灌頂。」
爾時,世尊說此偈報舍利弗已,復更重告長老阿難作如是言:「阿難!若有比丘或比丘尼、諸優婆塞及優婆夷,於當來世有能信心聽此經典受持讀誦,彼人當得最大福德。其福德聚不可稱量無有邊際,譬如空界,無有人能量知邊際。如是,如是!長老阿難!此法本中有能受持一四句偈,或自讀誦或為他說,彼人所得功德善根,亦不可量亦不可說無有邊際。」

爾時,世尊欲為阿難及諸大眾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能讀誦此, 無邊方便身;
利益多眾生, 灌頂王憐愍。
假使我今說, 虛空可度量;
欲比校斯經, 不可得窮盡。
十方一切佛, 世中無上尊;
若受持此經, 悉皆供養彼。
十方一切佛, 斷生死法王;
能持此經人, 名已供養彼。
十方諸世界, 除斷十惡根;
聞此經典人, 能供彼諸聖。
[6]我未來諸佛, 及過去如來,
現在十方中, 兩足尊無上,
能作師子吼, 彼悉供養之;
能受持此經, 諸佛所宣說。
持資財供養, 此非正智人;
若能持此經, 供養中為最。
一切十方界, 滿七寶行檀;
以供諸世尊, 劣持此經福。
若學此經典, 一如灌頂王;
此敬諸如來, 真實如中顯。
我所說諸法, 諸佛不可得;
彼聞不驚怖, 即是供世尊。
此供養甚深, 世間無解者;
不取及不捨, 此供養最勝。
諸佛及諸法, 一切不取捨;
此供養最勝, 諸佛世尊歎。
往昔[1]定光佛, 我供養此法;
此供最為勝, 為諸菩薩說。
於時彼佛邊, 我持此供養;
彼佛授我記, 汝當得作佛。
若當欲作佛, 復為眾生最;
應成就此路, 是名供養佛。
我如是供養, 今得成佛道,
洞達一切法, 堪受天人供。
所有諸佛法, 世間無上尊;
乘此最勝供, 諸供養中最。
證於佛境界, 智慧不思議;
能作師子吼, 如我今無畏。
作師子吼已, 得諸法自在;
解脫眾生輩, 入無漏涅槃。」
爾時,世尊說此經已,善思童子及毘耶離,一切大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人、非人等,聞佛所說,皆悉信受,歡喜奉行。

善思童子經卷下
貼文者 : : hui

佛說月上女經上 - 2024-03-21 00:15:13

佛說月上女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法師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毘耶離國大樹林中草茅精舍,與大比丘五百人俱,皆阿羅漢。復有菩薩八千人俱,皆是大德,有大威力、有大神通,悉皆受持諸陀羅尼,得無礙辯、得諸禪定、得無生忍,具足五通,所言真實無有虛妄,離諸譽毀。於己眷屬及以利養悉不染著,不求報故為人說法,得深法忍能度彼岸,具足無畏已過魔事無有業結。於諸法性無有疑滯,無量百千那由他劫修行成就,恒以悅色慰喻行者終無[4]嚬蹙,善巧辭句心不變改辯說無窮,亦皆成就平等忍法。能於大眾說法無畏,說一法句過百千億那由他劫,得巧方便無盡智慧,知諸三世猶如幻化,亦如陽焰、如水中月、如夢如星、如空谷響。知諸法性空無相願心常寂滅,住真如法離諸取捨;既得無量智巧方便,亦知眾心所行智巧方便之事,隨所化處悉皆能為演說諸法。於眾生心無有損害離諸愛染,無復煩惱具足忍行。於諸法性皆悉了知,已得成於諸佛剎土莊嚴之事,恒常成就念佛三昧;亦能成就勸請佛智,能斷種種煩惱諸使。於諸三昧三摩鉢帝遊戲其中;亦悉能得智巧方便。其名曰:文殊[5]師利童子菩薩摩訶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難有菩薩、香象菩薩、不捨[6]擔菩薩、日藏菩薩、陀羅尼菩薩、放香光菩薩、雷音菩薩、分別金光明決定王菩薩、那羅延菩薩、寶[7]才菩薩、寶印手菩薩、虛空藏菩薩、憙王菩薩、憙見菩薩、度眾生菩薩、常精進菩薩、常喜根菩薩、破惡道菩薩、金剛遊步菩薩、三界遊步菩薩、行不動菩薩、不空見菩薩、功德藏菩薩、蓮華德菩薩、如香象菩薩、得深智辯菩薩、大辯菩薩、法上生菩薩、諸法無疑德菩薩、師子遊步菩薩、散諸恐怖菩薩、蔽塞諸障菩薩、師子吼音菩薩、非不言菩薩、辯聚菩薩、彌勒菩薩摩訶薩等而為上首;復有如是百千菩薩摩訶薩俱。

爾時世尊在毘耶離大樹林中草茅精舍。時,諸國王大臣百官、大富長者婆羅門等,居士人民遠來商客,皆悉尊重恭敬奉侍。

爾時,彼城有離車,名毘摩羅詰,其家巨富資財無量,倉庫豐盈不可稱數,四足二足諸畜生等悉皆充溢。其人有妻名曰無垢,可憙端正形貌[8]姝美女相具足。然彼婦人於時懷妊滿足九月,便生一女姿容端正,身體圓足觀者無厭。其女生時有大光明,照其家內處處充滿。如是生時大地震動,其家門外所有樹木,竝出[9]酥油自然流溢。毘耶離城一切大鼓及諸小鼓,種種音樂不作自鳴,上徹虛空天雨眾華,於其宅內四角各有伏藏自開,微密雜寶皆悉出現。其女當生不曾啼哭,即便舉手合十指掌,而說偈言:

「由昔不造諸惡業, 今得如是清淨身;
若當造作惡業者, 不生在此大豪貴。
故由昔斷諸惡行, 好施調順不放逸;
恭敬嚴重所尊故, 方得生此賢善家。
我念往昔迦葉佛, 乞食來入毘耶離;
我在樓上見彼尊, 如是見已心清淨。
我心既得清淨已, 供養尊重彼如來;
爾時現在無香華, 塗香末香飲食等。
遂即聞於空中聲, 佛於世間不求報;
慈愍一切諸眾生, 是故遊行來乞食。
汝欲供養彼尊者, 當發無上菩提心;
比於三界設供養, 不如信發道心者。
我聞如是空聲已, 復見諸佛微妙相;
遂發不動菩提心, 從於樓上墜身下。
住空高一多羅樹, 復見十方一切佛;
猶如雜寶須彌山, 迦葉佛身亦復爾。
是時諸佛神力故, 曼陀羅花滿我手;
我時散於迦葉上, 即成清淨妙花蓋。
所見十方諸佛者, 微妙相好莊嚴身;
我見曼陀羅華蓋, 亦復同如迦葉上。
我時空中說是語, 願作兩足最勝尊;
修行乃至塵數劫, 不獲菩提誓不退。
天龍乃至非人等, 八部其數有二千;
聞我如是師子吼, 亦發無上菩提意。
我捨三十三天已, 還來生於閻浮提;
恒常不失賢善行, 故勸汝等修福業。
我在三十三天時, 供養釋迦牟尼佛;
今生不為五欲故, [1]唯還供養此如來。
我念宿世諸業報, 凡經八十九處生;
所受福德皆如今, 智者宜應供養佛。」
爾時彼女說此偈已默然而住。其女往昔造諸善根業因緣故,其身自然著諸天服妙寶衣裳,於其身上出妙光明勝於月照,[2]猶如金色耀其家內。然其父母見彼光故,即為立名稱為月上。

爾時月上生未幾時,其身忽然如八歲大,彼女行住坐立之所,其地皆悉光明晃耀,身諸毛孔出栴檀香,口氣香如優鉢羅花。毘耶離城所有剎利王公子弟,及諸大臣居士長者婆羅門等,及餘大家豪姓種族所有童子,遙聞彼女月上名聲端正可憙世無雙比,聞是事已,彼等悉皆欲火熾然,心懷熱惱遍滿身體,一一皆作如是思惟:「願得彼女月上為婦。」爾時,一切諸童子等作是念已,皆悉往至毘摩羅詰離車之家,通傳意趣進止參承,各各皆許無量珍寶,駝驢象馬諸財物等;或有共彼離車相見,口愶嚇云:「我當抑奪。」或有呵喝作如是言:「汝今若不與我女者,我必劫汝床褥臥具、財物衣裳身諸瓔珞,一切服飾悉皆將去。」或言打者或言縛者,將如是等恐怖之事而以告之。

爾時,離車毘摩羅詰心生恐怖,舉身毛竪憂愁不樂,作如是念:「彼等或有以其勢力將欲抑奪我女月上而將去者;或有欲來奪我命者。」然彼離車失其本念,煩[3]冤懊惱[*]嚬眉皺[4]頰,眼目不瞬而向其女,遂即舉聲啼呼涕泣淚下如雨。

爾時月上,見父如是憂愁啼哭而問之言:「父於今者何故懊惱啼哭如此?」

爾時,離車毘摩羅詰告其女言:「汝於今日可不知乎?為汝身故,城內一切所有人民,悉皆共我身為[5]惡結,是故各各欲來爭汝。我今將恐被其勢力劫汝將去,損我身命及諸財寶竝皆喪失。」

爾時月上,即以偈頌報其父言:

「假使閻浮大地內, 所有一切諸眾生,
悉各力如那羅延, 人人手執利刀仗,
盡其身力趁逐我, 彼終不能害[6]得我;
[7]慈心毒[8]仗所不害, 水火亦復不漂然,
不畏死屍諸鬼[9]便, 及以呪[10]咀言說者;
慈心決定無瞋恨, 慈心畢竟不畏他。
我今起此慈心念, 護世猶如護身已;
現亦不與他人苦, 是故誰當能害我?
厭欲自無有欲想, 成慈亦無恚怒癡;
我無欲瞋及癡患, 是故無能害我者。
我觀一切諸眾生, 皆悉猶如父母想;
世間但有此慈者, 他人決定不能欺。
假使虛空沒於地, 及以須彌入芥子;
四大海水處牛跡, 亦復無能降我身。」
爾時月上說此偈已,白父母言:「尊者父母!若必定有如此事者,願於此處毘耶離城四衢道頭振其鈴鐸,號令城內一切人民作如是言:『從今七日我女月上定當出外,自求婚嫁選擇夫主。汝等一切諸男子等未婚娶者,應當各各好自嚴飾衣服瓔珞;亦須掃除城內街巷布散香華,燒香末香及華鬘等悉各備辦,竪立寶幢張懸[11]幡蓋。如是種種好自莊嚴,以如是等諸種法用,諮請父母令作是事。』」

爾時父母聞女語已,即取其言,從家而出,依女所說,即便振鈴遍告城內一切人民,作如是言:「我女月上!從今日後至於七日,當從家出自求婚嫁選擇夫主。汝等應當各自[1]怒力莊嚴衣服掃治街巷,布散香華燒香末香悉各備辦,竪立寶幢及諸[*]幡蓋,如是種種好自嚴飾。」

爾時城內一切人民,聞此語已心生踊躍,各各自於當家門庭及以街巷,嚴飾[2]壯麗過上所陳。

爾時城內剎利大臣,及婆羅門居士長者,乃至工巧,所有童男皆悉沐髮澡浴身體塗治妙香,各各爭競嚴飾衣服及諸瓔珞,作如是已,方始復告左右眷屬,作如是言:「汝等心意不得傾動莫生餘念。其女月上若不來向於我邊者,汝等必須強力助我而奪取之。」

爾時,月上至後六日,是月十五圓滿之時,受八關齋,其夜明靜在於樓上往來經行。佛神力故於其右手忽然有一蓮華自出,黃金為莖、白銀為葉、琉璃為蘂、馬瑙為臺。其花合有一百千葉,光明曄曄妙麗精華,華內有一如來形像結[3]加趺坐,身如金色自然顯現,威光赫奕明照彼樓,具三十二丈夫之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彼如來像所出光明,亦復遍照月上家內。

爾時月上於自右手忽見華已,[A1]瞻仰覩彼如來形像,歡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即便以偈問彼所化如來形像,作如是言:

「不審仁者為天龍, 為緊那羅夜叉等,
為是鬼神阿修羅? 唯願德聚為我說。
尊者此身不思議, 猶如金色日天等;
或復變化黃色身, 忽似[4]頗黎紅縹色。
我於身心無有想, 見尊功德大[5]歡喜;
仁者今為誰所使? 未審又從何方來?
不知來意為何緣? 來已還欲至何所?
尊嚴顯赫如火聚, 功德巍巍似須彌。」
爾時彼化如來形像,復以偈報月上女言:

「我今非天亦非龍, 又非夜叉乾闥婆;
師子釋種佛世尊, 今遣我來至[6]儞所。
故非天龍及夜叉, 非人亦非緊那羅,
非須輪等八部眾, 我真釋種佛使者。」
爾時月上復以偈頌,白彼所化如來形像,作如是言:

「仁今所言佛世尊, 彼形色體何所似?
願為我說彼形相, 我得聞已如是思。
又自言我佛法使, 而不為我說佛相;
我觀仁威及神力, 世間無比即如佛。」
爾時彼化如來形像,復以偈答月上女言:

「彼尊形體真金色, 具三十二大人相,
能為眾生作福田, 是故其名號為佛。
自能覺知一切法, 又復了[7]別眾生心,
若上若中若下者, 是故其名號為佛。
於世間事悉知解, 及以了知一切法;
知諸法已達彼岸, 是故其名號為佛。
於諸一切眾生心, 自心一一能知見;
而於眾生及與心, 二處俱亦不染著。
彼因行施得作佛, 及能常持清淨戒,
又復忍辱及精進, 禪定智慧等成佛。
於世事無不知者, 所謂一切諸[8]技藝;
常懷慈悲喜捨心, 是故其名號為佛。
降伏一切諸魔等, 名聞震動千萬界;
自能覺悟無上道, 是故其名號為佛。
彼昔恒常能輪轉, 一切諸法無上輪;
光明普照千萬剎, 常說苦空及無我。
諸佛剎土有千數, 百數億數那由他;
廣大舌根能遍覆, 是故其名號為佛。
諸佛剎土有千數, 其數又如恒河沙;
彼出大聲悉遍滿, 是故其名號為佛。
諸佛剎土千億數, 彼尊以手能執持;
一住不動千萬劫, 是故其名號為佛。
諸佛剎土千億數, 其剎所有諸須彌;
彼尊一毛繫縛已, 能持行至數億剎。
聞往諸佛上妙句, 於法自在度彼岸;
自覺證已能度眾, 是故其名號為佛。
自在十力皆具足, 又能成就四無畏;
於諸佛法無有疑, 是故其名號為佛。
佛無能作灌頂者, 五眼成就悉具足;
五根五力等圓備, 七覺分道無染著。
善持禁戒善共住, 寂定調伏最無比;
無諂無曲心調順, 是故其名號為佛。
佛者恒入諸禪定, 心無暫亂亦無畏;
利益眾生說知時, 是故其名號為佛。
一切功德悉具足, 為諸眾生等供養;
具一切智見諸法, 是故其名號為佛。
我若經由一劫說, 或經百數千萬劫;
何故其名號佛者? 說不可盡故名佛。」
爾時月上聞此偈已,歡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心生渴仰欲見如來。復以偈頌白彼化像,作如是言:

「尊者如是說功德, 我今欲見可得不?
智者若聞如此法, 決應不樂在家住。
我今若不見佛者, 必定不飲不食噉;
亦復不樂著睡眠, 及以不坐本床鋪。
我見尊者已歡喜, 復聞彼德獲淨意;
若對見彼佛體相, 當更發大歡喜心。
佛大丈夫世難聞, 經由劫數百千億;
我已聞斯漏盡名, 彼尊今在何方所?」
所化如來即報言: 「法王今在大林內;
其有徒眾數百千, 清淨離垢悉勇猛。
一一能負三千界, 手擎經劫不疲勞;
得定智慧辭無礙, 具獲多聞如大海。
神通能至數億剎, 一頃遍禮彼諸佛;
供養千萬諸佛已, 於一時頃還復來。
無有我想及佛想, 無有剎想及法想;
一切諸想悉無染, 於諸眾生作利益。
汝若欲見彼世尊, 及大菩薩聲聞眾;
聽於微妙諸佛法, 速往彼大導師邊。」
爾時月上執彼蓮華及以化佛,從樓閣上下來,往至父母之邊。到已說偈白其父母,作如是言:

「父母觀我所執華, 微妙莖[1]稈金剛色;
又觀無上華中者, 諸相莊嚴如山王。
如是微妙最勝尊, 何人當可不供養?
我今見於遍家內, 金色光曜母應知。
其身不可遍度量, 須臾變成種種色;
赤白黃紫及[*]頗黎, 我等今須設供養。
大聖瞿曇在大林, 速執華香及末香;
父母同往設供養, 應獲無量諸功德。」
父母聞已唱善哉! 月上此言大利益。
遂辦種種諸香等, 寶幢幡蓋及花鬘。
月上父母及親眷, 悉著微妙上衣服,
無價珍寶及音聲, 種種莊嚴悉充備。
既嚴備已從家出, 欲往大林世尊邊。
爾時月上所期之日,六日已過至第七日。時有無量千數大眾,集會俱來看彼月上。於時眾內或有諸人以欲惱心而來會者;或有因看毘耶離城,觀其城上所有莊嚴,却敵樓櫓、雀[2]墮寮[3]窓、[4]勾欄藻[5]梲諸雕飾事,而來會者。時有無量男夫婦女,因[6]涉彼城而看月上。爾時月上仍執彼華,其女父母及其眷屬,齎諸花鬘塗香末香種種燒香上妙衣服,寶幢[*]幡蓋種種音聲,左右侍從周匝圍遶,從家而出在於街巷。

爾時月上諸眷屬等,出至街巷如是行時,無量無邊千數人眾,見彼月上在於街巷進止行時,即詣其所而口悉各唱如是言:「此是我妻此是我妻。」

爾時毘耶離大城之內,或有諸人一時走來,出聲大叫向月上女。是時彼女見其大眾速疾來故,遂即飛騰在於虛空高一多羅,仍執彼華在空而住,以偈白彼諸大眾言:

「汝等觀我此妙身, 猶如真金帶火色;
非因昔發欲心故, 能得如是微妙身。
棄捨婬欲如火坑, 及諸世事不染著;
能行苦行調六根, 及行清淨諸梵行。
見他妻妾不貪欲, 皆生姊妹及母想;
如是當生可憙身, 眾人樂見無厭足。
我身毛孔出妙香, 汝豈不聞滿此城?
此非欲心所熏得, 皆由布施調伏果。
我今本無婬欲心, 汝於無欲莫生欲;
今此尊像證明我, 如我實語無有虛。
汝等昔或作我父, 我或於汝昔為母;
互作父母及兄弟, 云何於此生欲心?
我或往昔殺汝等, 汝等或復殺我來;
各作怨讎互相殺, 云何於此生欲想?
非因有欲得端正, 有欲定當生不善;
有欲心者無解脫, 是故今須捨欲心。
若墮地獄及餓鬼, 及以畜生種類中,
鳩槃夜叉阿修羅, [7]卑舍遮等皆因欲。
眼瞎無舌跛與聾, 身體形容悉醜陋;
一切種種諸過惡, 皆由往業多欲心。
若於來世作輪王, 帝釋三十三天主,
大梵自在諸天等, 皆由廣行淨梵行。
生盲[8]喑啞失本性, 猪狗馬驢及駱駝,
象牛虎蠅蚊虻等, 皆由多欲獲此報。
生大地主喜樂家, 豪富長者及居士;
如此皆因行梵行, 現得歡喜常[9]受樂。
負重煮炙煙熏鼻, 枷鏁杻械撾辱身,
斬截刖劓及挑眼, 為人僕使皆因欲。
欲作緣覺及羅漢, 眾相莊嚴諸佛身;
自覺覺他廣利益, 皆由捨離有欲想。
行欲非[10]唯一種患, 多諸過惡無利益;
速望解脫諸欲者, 共我往詣如來邊。
更無歸依能拔罪, [*]唯有諸佛天人尊;
汝等速往彼尊邊, 無量劫數佛難覩。」
爾時月上說此偈句語諸人已,是時大地皆悉震動,於虛空內而有無量諸天子等,揚聲大叫舞弄身衣,詠歌嘯調無量無數,雨諸天華百數千數,作諸音樂不可具宣。

爾時大眾見聞是已,遂生厭離諸欲等想,生希有想未曾有想。當於爾時,舉身毛竪更無欲惱,無瞋無恚無貪無癡、無怒無妬無嫉無諍、無復煩惱無有諸使,皆以歡悅潤澤其身,各各互生父母兄弟姊妹諸親尊長等想;既捨一切諸煩惱訖,各各頭面禮月上女。

爾時大眾所執香華末香塗香,華鬘衣服諸瓔珞等,悉將散擲向於月上。既散擲已,佛神力故,其物在彼化如來上成一繖蓋,廣半由旬。

爾時月上還從空下去地四指,足步虛空經行來往,須臾即出毘耶離城,欲向釋迦如來之所。爾時月上安足之處地皆震動,而彼大眾其數八萬四千人俱,隨從月上次第而去。

爾時長老舍利弗共五百比丘,於晨朝時整衣持鉢,為乞食故便來向於毘耶離城。時彼聲聞諸徒眾等,遙見月上與其[1]大眾前後圍遶相向而來。時舍利弗遂白長老摩訶迦葉,作如是言:「長老迦葉!彼所來者是月上女,欲向佛邊,我等且可逆問彼女,隨意義趣驗試其女得忍已不?」

爾時長老舍利弗等五百比丘,前行既至月上女邊,到已告言:「汝於今者欲何所去?」其月上女即報長老舍利弗言:「[2]尊舍利弗!今既問我作如是言,汝今欲向何所去者?我今亦如舍利弗去如是去耳!」

爾時舍利弗復報月上作如是言:「我今欲入毘耶離城,汝於今者乃從彼出,云何報言:『我今亦如舍利弗去作如是去?』」

爾時月上復報長老舍利[3]弗言:「然舍利弗!舉足下足凡依何處?」舍利弗言:「我今舉足及以下足竝依虛空。」其女復報舍利弗言:「我亦如是,舉足安足悉依虛空,而虛空界不作分別,是故我言:『亦如尊者舍利弗去如是去耳!』[4]尊舍利弗!此事且然,今舍利弗行何行也?」

舍利弗言:「我向涅槃如是行也。」其女復白舍利弗言:「尊舍利弗!一切諸法豈不向於涅槃行也,我於今者亦向彼行。」

爾時長老舍利弗復問月上作如是言:「若一切法向涅槃者,汝今云何而不滅度?」其女報言:「尊舍利弗!若向涅槃即不滅度。何以故?其涅槃行不生滅故,涅槃行者不可得見,體無分別無可滅者,以是義故,行涅槃者即是涅槃。」

爾時舍利弗復問月上作如是言:「[A2]汝於今者行何乘也?為行聲聞乘?為行辟支佛乘?為行大乘?」爾時月上報舍利弗作如是言:「尊舍利弗!今既問我行何乘者,我今還問尊舍利弗,[5]唯願如是隨意答我。如舍利弗所證法者,為行聲聞乘?為行辟支佛乘?為行大乘?」

爾時舍利弗復報彼女作如是言:「非也月上!所以者何?然彼法者,無可分別亦無言說,非別非一亦非眾多。」

爾時月上報彼尊者舍利弗言:「是故不應分別諸法,一相異相無別異相,於諸相中無有可住,故涅槃者實無可滅。」

爾時長老舍利弗復告月上作如是言:「希有希有!汝今乃能如此辯才無有滯礙,是故汝昔曾更奉侍幾許佛來?」

爾時月上報舍利弗作如是言:「尊舍利弗!今問於我,汝昔曾更奉侍幾許諸佛來者,猶如實際與法界也。」

時舍利弗復問女言:「所言實際及與法界,有幾許也?」女復答言:「如無明有及以愛等無有異也。」

時舍利弗復問女言:「無明有愛復有幾許?」其女報言:「如眾生界無有異也。」時舍利弗復問女言:「眾生界者復有幾許?」其女報言:「如彼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境界。」舍利弗言:「若如此者,汝說何事是何解釋?」其女報言:「依尊者問,我還依答。」

時舍利弗復問女言:「我問何義?」其女答言:「問文字也。」舍利弗言:「彼文字滅,無有足跡。」其女答言:「尊舍利弗!如是滅相一切法中,如有問者、如有答者,二俱滅相不可得也。」

[*]佛說月上女經卷上
貼文者 : : hui

佛說月上女經下 - 2024-03-21 00:19:29

佛說月上女經卷下
隋天竺三藏法師闍那崛多譯

爾時長老舍利弗復問月上作如是言:「汝於今者在菩薩地有是忍相,汝當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月上作如是言:「尊舍利弗!夫菩提者無有言說,但以假名文字說耳!所言成者亦假名說,若久若近俱是名字。尊者!云何作如是言:『汝當不久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尊舍利弗!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彼無生處亦不可說,無有體性,其間亦復無可成者。何以故?菩提之體無有二相,是故菩提無二離[1]一。」

爾時舍利弗告月上女作如是言:「汝今但當先向佛所,我等須臾為聽法故,不久當還向於彼處而來聽法。」

爾時月上復白長老舍利弗言:「尊舍利弗!如來不為聽法者說,亦復不為樂法者說。」舍利弗言:「如來若爾,為誰說法?」彼女答言:「尊舍利弗!若有所聞,不生著想無欣樂[2]想,如來乃為如是說法。」

爾時舍利弗復語月上作如是言:「若有眾生詣佛聽法,為聞法故,如來爾時豈不為彼而說法也?」

爾時月上復答彼言:「若有眾生作如是想,此是如來為我說法,如是眾生住於我想;若有真洞入法性者則無是念,終不云佛為我等故說如是法。」

爾時尊者摩訶迦葉告於長老舍利弗言:「尊舍利弗!此女今既詣向佛邊,今日必當有大法義,我等亦可迴還而去,今日寧可不食為善,莫使我等身在於外而不得聞如是法義。」是故彼等諸聲聞眾遂即迴還,隨逐月上向於佛所。

爾時月上,漸行至彼大林之內草茅精舍,詣於佛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所持香華末香塗香,衣服資財寶幢幡蓋,所奉佛者以散佛上,散已復散。彼時大眾,所持香華華鬘塗香及以末香,亦散佛上,散已復散。所散諸華於佛頂上成一華蓋,縱廣遍覆滿十由旬。

爾時童子文殊[3]師利告月上女作如是言:「汝於往昔從何捨身而來生此?當捨此身復生何處?」其女答言:「文殊師利!於意云何?我今所執如來形像坐蓮華者,從何捨身而來生此,今捨此身當生何處?」文殊師利復言月上:「此是化耳!夫言化者無處捨身後亦無生。」其女報言:「如是如是。文殊師利!一切諸法本體是化,我於彼法不見捨時、不見生時。」

爾時不空見菩薩告月上女作如是言:「如是月上!既不可以女身成佛,汝今何故不轉女身?」其女答言:「善男子!夫空體者無迴無轉,一切諸法亦復如是。云何令我而轉女身?」

爾時持地菩薩復告月上作如是言:「汝頗曾見如來[4]已不?」其女答言:「善男子!我見如來如我手中所執化佛,如是如來等無有異。」

爾時辯聚菩薩復告月上作如是言:「汝今能辯法義已不?」時女答言:「善男子!法界之體不可言說,亦不可以文字算數之所攝受。」

爾時無礙辯菩薩復告月上作如是言:「汝於過去諸如來所,聞何等法?」其女答言:「善男子!今可仰觀如上虛空,如來說法與此虛[5]空等無有異,其所聽者亦復如是。善男子!而彼法相等如虛空無異無別。」

爾時虛空藏菩薩告彼女言:「汝於往昔所施諸佛,云何奉施?云何迴向?」其女報言:「善男子!如我於此所化佛像施彼佛僧,所獲功德其事云何?」時虛空藏菩薩報月上言:「此佛是化,若於彼施無功德相。」其女答言:「善男子!我亦如是,[6]往於昔日諸如來前,所行布施及以迴向,亦作是相亦作如是迴向。」

爾時不損他心菩薩復作是言:「汝今云何能於一切諸眾生等,得以慈心而普遍也?」其女答言:「善男子!如彼眾生等無有異。」菩薩復言:「彼諸眾生其事云何?」女復答言:「眾生之事,非是過去亦非未來亦非現在;而彼慈心亦復如是,非是過去非是未來非是現在之所攝也;亦復不可以言說也。善男子!而彼慈心其事如是。」

爾時喜王菩薩復問彼女作如是言:「汝於今者得法眼不?」其女答言:「善男子!我今肉眼猶尚不得,況得法眼。」

爾時堅意菩薩復告彼女作如是言:「汝行菩提[7]經今幾時?」其女答言:「善男子!如彼陽焰[*]經今幾時,我發菩提亦復如是。」

爾時彌勒菩薩告彼女言:「汝於何時當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女答言:「亦如彌勒菩薩,何時得[8]超凡夫行地。」

爾時長老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希有此女如是辯才。云何乃能與如是等鎧甲大龍共相問答,卓立不坐復不屈身禮諸菩薩?」

爾時月上白舍利弗作如是言:「尊舍利弗!譬如小火體能燒故,所有諸物悉皆能燒。如是如是!尊舍利弗!諸菩薩等與於諸佛亦無有異,於諸行中欲燒一切諸煩惱時,所有煩惱或自或他莫不能燒。」

爾時舍利弗復問女言:「汝當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而彼佛剎當如之何?」其女答言:「尊舍利弗!我於當來佛剎之中,無有如是小行小智名字狹劣,猶如今日舍利弗者,我必當取如是佛剎。」

爾時舍利弗復言月上:「汝既說言一切法界與如來體等無有異。今者所見云何勝負?」月上女言:「尊舍利弗!譬如大海與於牛跡,然彼二水等無有異,而彼牛跡不受無量無邊眾生如大海者。如是如是!尊舍利弗!諸佛聲聞雖同法界,而諸聲聞不能為於無量無邊諸眾生輩,作大利益如諸佛者。又舍利弗!譬如芥子內有虛空,十方世界亦有虛空,彼二虛空雖無有異。然芥子空不能容受聚落城邑,不能建立須彌巨海,似如十方世界空者。如是如是!尊舍利弗!雖於一空無[1]想無願,而有諸佛與聲聞同;然彼聲聞不能與彼無量無邊諸眾生輩作大利益,如似諸佛、多[2]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者。」

爾時長老舍利弗言:「如是月上!佛與聲聞所得解脫豈不等也?」月上答言:「尊舍利弗!勿作是說,乃言諸佛與彼聲聞解脫同等。」

時舍利弗復問女言:「如是之事其相云何?」女復答言:「尊舍利弗!我於今者欲有所問,如尊者意為我說之。尊者證得心解脫時,頗能令此三千大千如是世界平如掌不?頗有樹木及以諸山悉各傾低向汝已不?頗或能有除滅一切諸惡已不?頗有悉除一切眾生煩惱已不?頗有能得一切諸天頂禮已不?頗有魔眾聚集遍滿三十由旬而來已不?頗有一念起智慧心得解脫[3]已不?頗[4]復能降一切諸魔眷屬已不?」

時舍利弗答月上女作如是言:「我於如是一切諸事悉無有一。」

其女復言:「尊舍利弗!菩薩在於菩提道場,能有如是勝妙諸事,復有無量無邊勝事。尊舍利弗!聲聞解脫、諸佛解脫,乃有如是勝負優劣差別之事,尊者云何作如是念,謂佛如來與於聲聞解脫等也?」

爾時世尊讚月上女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月上!汝今乃能如是無礙辯說。」

爾時所化如來形像在月上女右手之中,即從華起,至世尊所,圍遶世尊滿三匝已,從[5]臍而入,佛神力故大地震動。

爾時世尊一一毛孔出一蓮華,色如真金,白銀為葉,功德藏寶以為蓮臺。彼諸華內自然各各復出一佛結跏趺坐。彼諸如來所化形像眾相莊嚴,遍至十方諸佛剎土,自然顯現為彼說法。彼諸佛剎所說法句,以佛神力,聲還聞此如來剎土。

爾時月上見如是等妙勝神通,歡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其女右手所執蓮華,遂捉投擲如來身上,其華到已在於佛頂成一花帳。其帳方整下有四[6]柱,縱廣正等如依繩墨。帳中自然化出一座,眾寶莊嚴,無量天衣以覆座上。其座爾時忽復有一化佛形像如釋迦者,坐彼座上結[7]加趺坐分明顯著。而月上女擲彼華時作是願言:「世尊!願我藉此善根因緣力故,於未來世,若諸眾生住我相者,為說其法令除我相。」

爾時彼女以佛神力,忽然復有第二蓮華現其右手,彼女於是復以其華擲向如來,其華至已在如來上為第二帳,眾寶莊嚴如上所說。於時彼女復言:「世尊!願我藉此善根因緣,於未來世,若有眾生住我見者,為說其法得除我見。」

爾時彼女以佛神力,忽然復有第三蓮華現其右手,其女爾時復以此華擲向如來,於即化成第三華帳,眾寶莊嚴如上所說。是時彼女復言:「世尊!願我藉此善根因緣,於未來世,若有眾生住於一切分別相者,我為說法除其分別,及除貪欲瞋恚癡等。」

爾時彼女忽然復有第四蓮華現其右手,其女亦復以彼蓮華投擲如來至於佛頂,尋復化成第四華帳,其所莊嚴如上所說。復言:「世尊!願我藉此善根因緣,於未來世,若有眾生住四顛倒,我為說法令除四倒。」

爾時彼女復以如來神通力故,忽[8]然復有[9]第五蓮華現其右手。其女爾時復以其華向如來擲,其華至已在於佛頂,亦即成其第五華帳,其帳莊嚴亦如上說。其女於時復言:「世尊!願我藉此善根因緣,於當來世,若有眾生五蓋覆者,為說其法令除五蓋。」

爾時彼女以佛神力,忽然復有第六蓮華現其右手,其女亦復持彼蓮華擲向如來,其華至已在於佛頂,亦復化成第六華帳,其所莊嚴如上所說。是時彼女復言:「世尊!願我藉此善根因緣,未來世中,若有眾生著六入者,我為說法令離彼著。」

爾時彼女以佛神力,於其右手忽然復有第七蓮華自然顯現,其女爾時復以彼華擲向如來,至佛頂已即復變成第七華帳,形狀大小如上所說。其女爾時復言:「世尊!願我藉此善根因緣,於當來世,若有眾生住著七識,我為說法令其除斷。」

爾時彼女以佛神力,忽然復有第八蓮華現其右手,其女復持向佛而擲,其華至已次第成其第八華帳,形狀[1]縱廣亦如上說。其女於是復言:「世尊!願我來世藉此善因,若有眾生著八顛倒,為說其法令悉除滅。」

爾時彼女以佛神力,忽然復有第九蓮華現其右手,其女復將遙擲佛頂,其華至已次第復成第九華帳,其帳縱廣如上所說。其女於是復言:「世尊!願我藉此善根因緣,於當來世,若有眾生住九使者,我為說法令除九使。」

爾時彼女以佛神力,忽然復有第十蓮華現其右手,其女於是復以彼華擲如來頂,其華至已次第復成第十華帳,莊嚴縱廣如上所說。其女爾時復言:「世尊!願我藉此善根因緣,於當來世具足十力,如今世尊放大光明照十方剎等無有異。」

爾時彼等所化華帳高至梵宮,是以地居乃至大梵諸天子等,因彼華帳,復與無量千萬天眾同來集會。

爾時世尊便[2]有微笑。然諸佛等有如是法,微笑之時從其口出種種色光,其光所謂青黃赤白頗梨等色,及以金銀如是等色。而彼光照至於無量無邊佛土,普至梵天覆翳日月,光明威力勝盛無比,晃耀顯赫還入佛頂。爾時眾中長老阿難從坐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臂,右膝著地合十指掌,以偈問佛微笑放光因緣之事:

「一切諸智非無眼, 於一切法無有疑;
普照世間光平等, 及以微笑有何緣?
往昔劫數尊行施, 清淨戒行如寶珠;
住忍不動如須彌, 尊今光笑有何緣?
常修精進及禪定, 得免諸有生死等;
意行深遠猶如海, 微笑放光有何緣?
常行慈悲無休息, 及以喜捨亦復爾;
迷失路者能濟拔, 尊笑放光有何緣?
尊一毛孔出光明, 遍至十方無量剎;
忽然覆蔽日月光, 奪彼威力作他眼。
所出音聲妙清淨, 具六十種世獨尊;
所有聞者無厭足, 復能除滅諸煩惱。
於十方剎無量眾, 一切心有所行者;
世尊知已決疑網, 尊笑放光有何緣?
誰今決定發道意? 誰今乘佛廣大乘?
誰今如是滿心願? 世尊微笑而放光。
誰今降伏四種魔, 謂煩惱魔及死魔,
陰魔及以天魔等, 微笑放光有何緣?
世尊[3]今誰證大利? 誰作法[4]豐人師子?
名聞誰至十方剎? 如是微笑及放光。
一切智者滅不善, 諸慈行中最勝慈;
於諸分別皆已斷, 微笑放光有何緣?
[5]何誰今得廣大利? 誰復今得滿願心?
和合十力今是誰? 如是放光及微笑。
千萬[6]諸天在虛空, 夜叉金翅摩呼羅,
及諸天女合掌禮, 瞻仰世尊歡喜心。
聚集無量諸菩薩, 十方剎土悉瞻仰;
深智如海欲聽法, 淨意光笑有何緣?」
爾時世尊即以偈句報阿難言:

「阿難汝觀此童女, 合十指掌在我前;
彼見諸佛妙神通, 即發無上菩提意。
過去曾見三百佛, 生生世世所見者;
恒生恭敬而尊重, 常願云何證菩提。
願不生於惡道[7]裏, [8]唯願生天及人中;
生處不忘菩提心, 命終已後知宿命。
昔見如來名迦葉, 在於樓上墜下身;
供養彼尊迦葉故, 現得無生及順忍。
復有佛號[9]鉤婁村, 奉施一具妙衣服;
是故現得金色體, 清淨顯赫如月天。
有佛迦尼迦牟尼, [10]香華塗末供養彼;
以是口出妙香氣, 猶如栴檀[11]優鉢羅。
佛名尸棄兩足尊, 瞻仰彼尊滿七日;
是故兩目青蓮色, 諸類看者不知厭。
厭離諸欲五百世, 常行清淨諸梵行;
若人起欲來觀者, 乃得清淨無欲心。
是故三十三天生, 從彼來生離車種;
一切生處知宿緣, 巧說諸偈微妙句。
教化父母及諸親, 利益無量眾生等;
為欲教化發菩提, 故生豪貴大離車。
童女男夫婦人等, 教化令入佛乘中;
二萬三千諸人類, 成熟無量菩提道。
其女轉此女人身, 不久出家在我法;
廣行清淨大梵行, 此處命終還生天。
從天命終復生此, 於後惡世護我法;
與此眾類作利益, 捨命還生兜率陀。
當來彌勒下生時, [12]儴佉輪王家作子;
其於彼眾多才藝, 可憙端正備諸德。
供養彼尊三月日, 及諸左右眾圍遶;
於彼佛邊得出家, 六千三百眾隨逐。
受持彼佛正法已, 然後往生安樂土;
既得往見阿彌陀, 禮拜尊重而供養。
當於賢劫[1]諸佛剎, 十方所有諸世界;
及以恒河沙如來, 悉為彼眾作利益。
精進智慧禪定力, 供養如是諸世尊;
劫數諸佛供養已, 教化無量千萬眾。
於後八萬俱[2]致劫, 當得作佛名月上;
彼尊名號月上者, 眉間白[3]毫出妙光。
其光金色甚[4]耀麗, 顯赫遍照彼佛剎;
日月火光及摩尼, 星宿諸光悉不現。
晝夜歲月及四時, 皆由彼光更無別;
彼剎當無辟支佛, 聲聞羅漢亦無名。
清淨勇猛菩薩眾, 彼尊唯當有如是;
彼眾身竝黃金色, 百種諸相具莊嚴。
悉名為人妙可喜, 彼剎無欲胎生者;
蓮華臺中自化生, 生已即有大威德。
於算數中不可量, 無量神通至諸剎;
無生[5]忍法無障礙。 彼剎無魔及外道,
亦無破戒惡朋友, 受淨報如兜率陀;
若有彼剎所生者, 諸受果報悉平等,
金銀真珠微妙網, 廣大遍覆彼世間。
彼大世尊壽命長, 住世七十三千[6]劫,
壽盡涅槃滅度後, 正法住世滿一劫;
彼尊在世及滅度, 法教一住無有[7]殊。
我若一劫讚歎彼, 世尊剎土諸功德;
今日所說諸譬喻, 如海取於一[8]渧水。」
爾時月上從佛對聞與已授記,聞已歡喜踊躍無量,飛騰虛空,去地高至七多羅樹。既住於彼七多羅已,其女[9]於即轉彼女身變為男子。即時大地皆悉震動,出大音聲、雨天華雨,出大光明遍照世界。爾時月上菩薩即住彼空,以偈嘆佛作如是言:

「假動須彌空倒地, 修羅住處皆悉滅,
大海枯涸月天墜, 如來終不出妄言。
假使十方眾同心, 或火成水水成火;
無量功德最大尊, 利益眾生無異說。
大地虛空成混沌, 百剎同入芥子中,
羅網可用縛猛風, 如來終不有妄語。
世尊如是真實言, 故我決住菩提道;
今既大地遍震動, 我證菩提定無疑。
我今既得菩提記, 即轉法輪無有別;
猶如世尊所說法, 我百數劫已得聞。
利益天人八部輩, 及諸比丘四眾等;
又為無量諸菩薩, 汝等於佛莫生疑。
當來悉成無分別, 是故決發菩提心;
諸法皆悉如幻化, 諸佛所說如夢想。
是處無人無養育, 眾生命及富伽羅;
如是諸法本性者, 喻如虛空無有異。
我先所有女人身, 彼身空體亦無實,
既無實體是為空, 空體無物無可取,
彼身顛倒分別生, 分別猶如鳥飛空。
意欲成就佛菩提, 復欲降伏四魔眾,
復欲三千大千界, 轉於微妙大法輪。
汝等猛發菩提意, 尊重供養婆伽婆,
不久當成功德尊, 同於真體無有別。
善利丈夫尊沙門, 二足中尊我頂禮,
能施愛物常得愛, 能施法財得自在。
佛是樂本能與樂, 能伏怨讐及諸魔,
我嘆應嘆最勝尊, 又嘆自在無[A2]羨者。
我意所觀諸方處, 願見諸佛不思議,
放光如今釋師子, 我亦當知十方佛。
皆悉同體覺一法, 於真如法悉無二;
無量眾生同實際, 有此忍者當作佛。」
爾時月上菩薩說此偈已,從空而下頭面作禮。彼作禮時頭未離地,而有無量百千數佛現其目前。彼等諸佛同音授彼月上之記,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月上菩薩眼自對見彼百千佛授其記已,歡喜踊躍遍滿其體不能自勝,即從如來求請出家,白言:「善哉![*]唯願世尊!自說法中與我出家。」

佛即告彼月上菩薩:「若必然者,當問父母聽汝已不?」

爾時童子所生父母,對見如是變化神通,復從佛聞為彼授記,而[10]白佛言:「如是世尊!我等已許。唯願世尊!放彼出家;又願我等於未來世會如此法。」

爾時世尊即放童子而出家也。時彼童子當出家時,即有一萬二千人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11]提。

佛說如此法本之時,復有七十那由他諸天人等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獲得淨眼;復有五百諸比丘等,於無為法獲得漏盡心得解脫;復有二百比丘尼等與其同類二萬人俱,其中或有未曾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亦得發於菩提之心。

佛說此經已,月上菩薩,長老阿難,諸菩薩眾,及彼大會天、人、[12]阿修羅、乾闥婆等八部之類,歡喜奉行。

[*]佛說月上女經卷下
貼文者 : : hui

持人菩薩經卷第一 - 2024-03-21 00:34:38

持人菩薩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5]持人菩薩經四事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6]加隣竹園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菩薩不可計,一切大聖神通[7]以達,辯才無礙慧不可量,諸根寂定見一切本,應病與藥靡[A1]不蒙濟,為法橋梁度脫三界[8]也。

爾時,世尊與無央數百千之眾眷屬圍[9]繞而為說經。時,持人菩薩即從坐起,正服長跪,前問佛言:「菩薩何行建立誓願?無限功勳曉了諸法,分別一切諸度無極,識解無量方便善權,[10]弘要被不可喻,戒德大鎧真正道義,為眾生[11]願弘恩仁慈,覆如虛空不可測度。其心清淨德行具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普度無極。若有眾生欲奉斯業,殊特之原無上大道,今故為斯如此等類啟問如來。菩薩大士諮問如來言教處所,周[12]遊三界所行備悉,勤修禁戒無所[13]忘講,奉清淨行遊居成[14]辦遵無極慧,無量方便隨時開化,為此眾生有心存法,不能自達,故問如來。何謂菩薩曉了諸法,能以隨時為人[15]班宣?其心堅強力念不忘,致微妙慧解一切法,章句[16]誼理所生之處,常識宿命不中忽忘,至成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也。」

佛言:「善哉!善哉!持人菩薩!多所哀念、多所安隱,愍傷諸天及十方人,乃為一切諮問如來如斯要義,功勳之德不可盡極,決一切疑猶豫羅網,以大弘慈加於眾生顯示大明。現在、將來諸菩薩施行無[17]蓋哀,為眾生故普現大道,興舉弘誓將護一切,為[18]開發化濟眾厄令得自歸,使度彼我,拔濟眾生,不墮三惡勤苦之獄,乃以勸之使立大道無上正真;欲脫眾生,生老病死啼哭之惱憂困之患,使長安隱,將來最後末世流布正法,消[19]大恐畏令無所懼。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持人菩薩與諸大眾受教而聽。

佛語持人:「菩薩有四事義,觀其言教曉了諸法,能以隨時為人[20]頒宣。何謂為四?心念成就逮致正真,志存道法未曾忽忘,性行柔和庠序仁慈,其心所興與眾殊異,是為四。

「復有四事。何謂為四?分別道義決諸種[21]姓,曉了眾行義理所趣,[A2]宣布一切諸法至要,達諸法本隨而開度,是為四。

「復有四事。何謂為四?解無央數所行諸法,以行超越暢無量法,所當應宜剖判所行,無底功勳識別諸法因斷諸習,是為四。

「復有四事。何[22]謂為四?因其正行逮無上正真之道,疾具足[23]滅道行之法三十七品,通達諸法自然之智無所依仰,解權方便成一切愍,是為四。

「復有四事。何謂為四?心離穢垢不懷慳嫉,以是恩仁攝眾生類;其戒清淨所行[24]解明;常奉精進未曾懈廢;勤修清淨建立成就,曉了順行專思道業;是為四。

「復有四業。何謂為四?志性清淨所願[*]解明;所行功勳至德清淨;忍辱仁和建立[25]妙法,以逮顯明無所不照;分別經義暢入道門;是為四。

「復有四業。何謂為四?夙夜勤修求一切智;志存一心定意正受;曉了脫門奉于大哀,無極之慈喜護濟厄;逮致深慧修清淨行,暢達正義解了道行;是為四。

「復有四業。何謂為四?遵承智慧所行具足,聖明清淨志願弘大,愛樂至德[26]無罣礙慧,心存普[27]救未曾捨行,是為四。

「復有四事,察言觀義心誓堅固。何謂為四?其意堅強所求具足,性行安詳所思[28]備悉,其行究竟不斷道念,修四意止成就雅德,是為四。

「復有四事,察言觀義志存堅固。何謂為四?意以[29]得立心念佛[30]業道品之法三十有七;意根通利曉了往宿無央數劫所生之處;意以平正聖慧清淨,無能毀斷;疾成佛道,攝取至真佛一切[31]智;是為四[32]事。

「復有四事。何謂為四?察識方便慕具慧義,曉了勤修顯[33]真諦慧,緣是親近得至佛道,所行精進未甞忽忘,是為四。

「復有四事,志性堅固。何謂為四?常奉精進不遠佛道,志性安和能制其意;普解諸法未曾放逸;解暢眾道諸根寂定;常應經義不違佛教;是為四。

「復有四事,志性堅固。何謂為四?立清淨戒所行無穢,去五陰蓋不為所蔽,心無所著未曾懈廢,蠲除眾罪所滅塵勞,是為四。

「復有四事,志性堅固。何謂為四?心不憒亂求正真法,[34]方便安心順一切法,曉了隨時不失儀節,所生之處不貪家業志存沙門,是為四。

「復有四事,志性堅固。何謂為四?常親善友遠惡知識,志慕深法未曾放逸,歸命諸佛諸菩薩俱,諮問禁戒曉了諸觀,是為四。

「復有四事,觀義察言,普解法句。何謂為四?[35]建眾方便了諸道業,解諸法門因緣報應,志上慧義分別佛道,解暢諸法章句所趣,是為四。

「菩薩復有四事,觀義察言曉了分別諸法章句。何謂為四?解暢宣布真實言教,敷演諸法無所不達,剖判諸法方便具足,明知諸義本所從習,是為四。

「復有四事,觀義察言。何謂為四?奉行聖慧分別道業,逮得勢力宣布諸法,速成佛道清淨之慧,明度無極普以備足,是為四。

「復有四事,分別諸法。何謂為四?曉了所習精進修行,消滅因緣靡所不了,因其逮得應[1]真之力,隨時勤修奉受正典,是為四。

「復有四事,分別諸法。何謂為四?曉了萬物一切無常,分別萬物本因所習,精練諸物皆歸滅盡,解知無常便修道業八正真元,是為四。

「復有四事,分別諸法。何謂為四?曉了眾行合會諸習,分別一切滅盡諸習,逮得因緣無極大力,方便斷別合散之行,是為四。

「復有四事,分別諸法。何謂為四?解暢諸義言辭所趣,曉了眾義不從他受,敷演諸法一切眾相慧印之[2]源,令一切法立無相慧,是為四。

「復有四事,所生之處常識宿命心念不忘,至成無上正真之意。何謂為四?諸根明利暢善惡法,以了他人意念是非;一切陰蓋咸得休息;所生之處常念不忘;[3]志在無上正真之道;是為四。

「復有四事,心念不忘至成正覺。何謂為四?常行定志曉習方便,智慧[4]通暢明慧為首,明所行觀無所不覩,分別道慧光明遠照,是為四。

「復有四事,心念不忘至最正覺。何謂為四?逮得總持無所生慧,以得超越永盡聖慧,以消滅慧觀于三界,以無底慧覩見三世,是為四。

「復有四事,所生之處常識宿命,無能亂者至成正覺。何謂為四?以斷結著莫能亂者,口之所言未曾闕漏,皆達一切[5]諸有業[6]患悉是無為,逮得佛行無極大道,是為四。」

佛於是頌曰:

「其心念成就, 志性常明了,
未曾忽忘法, 由是致正覺。
曉了一切法, 柔和行仁慈,
以達諸法無, 解無央數行。
遵承真智慧, 聖達[*]以具足,
去心之穢垢, 未曾懷嫉妬。
方便以隨時, 分別無上慧,
志願甚弘大, 乃至最正覺。
其意得自在, 道品三十七,
心根以通達, 識宿無數劫。
知苦所由生, 習因本根[7]無,
一切所有盡, 解之悉本無。
以菩薩正法, 開化三界厄,
使諸無明者, 皆通無上道。」
佛告持人:「菩薩有五事,行清淨力逮斯德句。何謂為五?以仁和性[8]本淨慧力;所願清淨聖明慧力;德本清淨道力無量;所誓清淨則是慧力;休息罪業慧力清淨;是為五。

「清淨慧力復有五事。何謂為五?其力以暢威儀禮節,斯念成就清淨慧力,善權方便曉無穢力,為眾生故聖力解明,以通達力勤修瑞應,是為五。

「復有五事,清淨慧力逮是一切功勳之業。何謂為五?布施清淨則謂慧力,救攝眾生則清淨力,建立大慈則淨慧力,心懷大哀則淨慧力,以無極喜護淨慧力,是為五。

「復有五事,為清淨力逮是功勳。何謂為五?其戒清淨成無權慧,以戒禁行救濟慧行,[9]忍清淨莫能懷恨,以淨慧力救濟無勢,博聞清淨力靡不通,是為五。

「復有五事,具諸功勳。何謂為五?以精進行志性慧力,以能勤修應清淨慧,一心慧力疾得定意,了禪定慧,以寂然淨察三界空,是為五。

「復有五事,逮是功勳。何謂為五?智慧清淨博聞無厭,以見世力得度世力,強而有勢救脫劣弱,以聖明力曉了清淨,以淨慧[10]力暢達有無生死無為,是為五。

「復有五事,成聖明力逮是功勳。何謂為五?以承智力剖判諸觀,以曉了力究竟[11]本淨慧明解脫,以成聖力盡無生慧致于道力,以一[12]相自然[13]淨,用智力察所有本淨,是為五。」

佛告持人:「菩薩大士常當奉行如是比像清淨之法。」

佛於是頌曰:

「五力無能當, 乃致清淨慧,
五陰蓋消除, 神通自然成。
布施持戒[14]忍, 精進一心慧,
六度本無形, 行者[15]因有名。
道行為一切, 諸有不達[16]經,
解三界猶幻, 乃[17]致無從生。」
佛告持人:「菩薩大士有三事法,雖在盛色,以法淨力常勤修慧。何謂為三?好樂道法,精進不惓,行無放逸,是為三。

「復有三事,在於色法慧力清淨,疾成佛道至一切智。所以者何?勤精進者無放逸本成就諸法,以是清淨逮致道力速成精進,一切[18]愍慧行不迴轉,以不迴轉究暢道法成就功[19]德,已成功勳疾逮諸法通達慧力,以逮是者則世眾祐,便致暢畢無礙之德乃行如來,逮得聖慧[1]觀如來,不久證明如來道慧。」

佛告持人:「佛往宿世行菩薩業無央數劫,為[2]燈光佛所見授決,最後究竟逮如是像,清淨慧力所度無極。若有菩薩致是慧者便轉法輪,[3]我亦如今所轉法輪,暢師子吼亦復若斯。以致斯慧,便於諸法而得自在,已得自在便成大道。若欲逮是無極道慧,當學是法,亦[4]復不久當疾得佛無極正覺。」

[5]持人菩薩[6]經妙慧超王佛品第二

佛告持人:「乃往過去久遠世時,無央數劫不可稱限,越是無量。爾時,有佛號妙慧超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其佛世時,諸聲聞眾不可計數,其諸菩薩無央數會,皆是其佛本學道時至願所[7]致。佛國清淨功勳巍巍,其佛國土無三[8]惡趣、八難之處,眾生安隱福同快樂,皆離貪欲除去五蓋,如是比像無世俗義,[9]唯以道品而相娛樂,以四禪定而行正受。」

佛言:「持人!其妙慧超王如來,壽八十億姟百千劫,其國土人壽三十億姟。當爾世時,無有國王典制萬民,[*]唯以妙慧超王如來、至真為法王,咸共稱曰無上道王。其妙慧超王如來、至真諸菩薩眾,能為一切普決疑網,多所歡悅[10]頒宣菩薩無極法藏。

「時,諸菩薩聞佛所說如是比像清淨法力,五百菩薩一心精進夙夜慇懃,[11]不想念坐不[12]想求食,盡其形壽不念服飾,[*]唯念至真無極道王,思是像法清淨法力。以是一心德本所致,於彼壽終生於東方,去是佛土八千億國,適生未久亦逮此法,識念不忘悉見宿命,叡[13]哲聰明諸根通達,無所不覩[14]探古知今。

「又其佛土,佛號無量華王,講說經法。是五百人生彼佛土,尋時其身年如十六,即報父母出家捐業,行作沙門淨修梵行,在[15]其佛所奉行精進六十億歲。」

佛語持人:「於彼世時五百菩薩,如是比像,值見諸佛二[16]十億。普在其所夙夜精進,妙慧超王如來、至真,使五百人於萬劫中,值二萬佛而授其決,當逮無上正真之道,以億萬劫供養奉事[17]二萬佛訖,是五百人皆同一劫次第成佛。

「是故,持人!菩薩大士速欲逮成無上正真為最正覺,當精進學如是比像清淨慧力經典之要,夙夜勤修,勿得懈廢為放逸行。所以者何?諸佛本學皆由精進,無逸為本致最正覺、普具道品。佛皆識念往昔古世精進如是,見[18]是十二億諸佛世尊所生之處,當得意力探古知今無所不通,各各識知一切宿命,如近不遠悉覩見之,皆由精進學是法故,無放逸行夙夜勤修未曾懈廢。」

爾時,世尊以無極慈興大悲哀觀于四方,即如其像三昧正受,化現諸佛周遍三千大千世界,各為眾生[19]頒宣經道決諸狐疑,聞各開解莫不歡悅,復重為演菩薩[20]之法。

[21]爾時,世尊尋現神足顯其威德,使竹園中諸會菩薩,皆見十方[22]諸如來,在其世界敷演經法。時諸菩薩各從坐起,叉手自歸為佛作禮,各自歎曰:「至未曾有!諸佛世尊威德聖慧不可思議,道法超殊巍巍無量,猶如虛空不可攀逮。」

時,佛即告諸菩薩曰:「是不為難!如來、至真不可限喻。所以者何?族姓子!解諸法界無所不達,所解法界,如來、至真其一毛德神足變化不可稱限,光明普照江河沙等十方世界。其光明中各演音聲[*]頒宣經道,其一毛孔億百千姟神足變化不足為難。所以者何?如來、至真神足功勳不可限量,巍巍如是。

「又,族姓子!如來、至真見眾生心以為說法,少有信樂如是像法,精進勤修志樂慕求,是無量法亦復希有。所以者何?如來今興在五濁世。何謂五濁?一者、人多弊惡不識義理;二者、六十二疑邪見強盛不受道教;三者、人多愛欲塵勞興隆不知去就;四者、人壽命短,往古世時八萬四千歲以為甚損,今壽百歲或長或短;五者、小劫轉盡三災當起無不被害。若有在此五濁惡世能信樂是如斯像法深妙道義,有一人好能受如此佛正真慧,是為甚難至未曾有,何況信樂如來所[23]行受持乎?

「族姓子!佛從[24]古無央數劫被大德鎧,長夜遵習如是像法精進忍辱仁慈博愛。若見眾生在於厄難勤苦之患無救護者,心[25]生恐懼墮於惡趣,願生彼土導利眾生,救濟眾厄令入正道。如來、至真德不可量,如空無侶勇[26]健獨步度脫十方。是佛往昔過去世時本願清淨,今有信樂是無量法深妙之義愛喜受持,皆往古昔曾見被訓故今信喜,現人少有信樂。於斯如來所顯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諸佛之法空無之慧,希有好喜入斯法者。若有入斯,皆是如來威德所致,神足變化勇猛功勳。佛以慧力善權方便,長夜開化勤修不[1]解,皆由往宿[2]矜矜一心不捨此法,常行大慈修無[3]蓋哀,大喜大護救濟眾生。

「又,族姓子!諸菩薩學,少有愍念於五濁世成最正覺,為諸眾生在五濁世,開導大難亦復希有,如吾於今所立教訓。所以者何?往古宿命通大精進積功累德,每生自剋布施頭目,肌肉[4]支體妻子國邑,群從車乘無所愛悋,不計身命無所貪慕,三界無怙[5]惟道可恃,以無極力行權方便開化眾生,能成無上正真之道。

「佛悉憶念往宿世時,一日之中所施無量,并[6]惠身命無所愛惜,皆由愍念眾生之故。開化盲冥令見道明,亦識往宿無數世時,見飢饉者無有飲食,供養之具可用施者,割己[7]股肉煮之炙之,持用授之不以作患,心不懷恨[*]惟行大哀,愍傷眾生奉無極慈。以是之故,當作斯觀,遵修如是通大精進開化眾生,如斯精進積累功德,逮致無上正真之道。

「是故,諸[8]仁!諸族姓子!勤學如是微妙精進,以習如是無極道法,亦當如我往昔所行菩薩之業開化眾生。如是無異[*]頒宣經道,亦如我今有所救脫,是賢劫中所興千佛皆當咨嗟吾本所行,各當說言:『能仁如來本行精進,不可限量不可班喻,道慧巍巍所度無極,於五濁世五逆亂中開化眾生,如是無窮不可計盡。』

「是故,族姓子!假使有人如是比像奉精進行,愛樂勤修而無放逸,疾成正覺。又吾於是逮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臨滅度時所度無量。若有能遵如是精進,應如至教而不懈廢,取如芥子佛之舍利建立塔寺,皆當得佛滅度之業。所以者何?佛興愍哀。為諸將來眾菩薩施,本為菩薩行佛道時曾所訓誨,由是緣故顯示大道。

「又復慈愍墮八難者,故興大哀普布舍利。若取舍利大如芥子建立塔寺,面見如來[A3]手自供養,滅度[9]自後覩其舍利,心懷悅豫所立地處,以是地施於[10]舍利而興塔寺,隨心所願興[11]于大哀。本宿命時行菩薩法,等心眾生誓願所致舍利遍流。

「佛[12]所積功累德,光光不可限量,巍巍如是,愍念眾生興于大哀,最後末世立無極慈加於一切。若有菩薩[13]受是像法,好喜慕樂勤修精進而不放逸,用至願故最後末世[*]受如是像,弘雅經典能持[14]講誦,為他人說令普流布建立菩薩。若有持誦為他人說,以是像典勸諸菩薩,令學諷誦轉復宣布。所以者何?若是景摸久在天下,則佛正道永長現矣!如來常存以是觀之。

「族姓子!佛本往世如是方便,攝護眾生建是經[15]典,以用將養未來俗世,在五濁世宣布斯典。若族姓子所在郡國縣[16]邑、州[17]域大邦,如是像典所流布現,受持諷誦廣為人說;如是學士、族姓子等,見佛現在、臨滅度時、如來遊彼,佛則現在[18]而不滅度。所以者何?族姓子!佛不曾說乎?佛者法身。若見法者則覩如來,莫以色身觀於如來。若信正典聞見受持則覩如來,聞[19]法奉行[20]住如法教乃曰見佛,聞宣正典順法入道乃曰見佛。佛以未曾以法生法,以能行法敷演正典,不懷妄想[21]猗求諸法則覩如來。[22]一切諸法悉無所著,爾乃名曰覩如來耳!

「若族姓子!不見諸法則覩如來。所以者何?如來、至真不存有法非法之辭,不[23]當觀見如來。所以者何?如來曾說假引譬喻,猶如縛[24]栰,尚當除法,況非法乎?以除是法非法之行乃見如來。所以者何?如來、至真皆除諸法,不宣諸法而有處所也。無所興起亦無名號,況復講說諸處所乎?所以者何?皆除一切諸[25]法。若能順斯如來觀者,則見如來也。佛本以斷一切諸法乃覩正覺。所以然者,一切諸法皆虛不真,覩一切法本無本淨,觀真諦者乃見如來。

「又,族姓子!不得諸法則無諸法,謂無放逸。彼無有法亦無非法,以無有法亦無非法乃[26]以了斯義,以了斯義乃見本淨,以平等觀乃見如來,見法如是則見如來,觀如來然見平等覺。若有異觀如來至真則為邪觀,已邪觀者,則為虛觀,不真諦觀也。

「又,族姓子!其真諦者消除一切音聲言辭,不真不虛亦無真虛,蠲去一切諸所有業,悉不復得一切所受乃見如來。所以者何?如來、至真不覩諸法有所生者,若令生者以除一切所見諸法,乃曰自然。以解自然,如是觀佛,乃謂吾等觀佛如是,所見若斯,佛之所說也。

「如是觀佛,皆入一切諸法本無,已了一切諸法本無,便了[27]諸一切本無興顯道法,分別諸行一切本淨,一切諸法歸于本無,一切諸法皆如來法也。自然入道,一切諸法皆以普入如來境界,一切諸法界不可[28]議成最正覺。

「故族姓子!佛說言,一切諸法皆如來界,無有境界為如來界。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所有境界,計彼諸法無有境界,則如來界也。一切諸法以為境界,無斯諸界乃曰有界。所有界者亦如來界,一切眾生行無境界,而悉曉了真諦淨界,雖知是法永[1]不解達。如來、至真解達如是無所不通,是故名曰無有境界也。

「如來界無所有界,則如來界也。所以者何?佛說諸界真諦本末,無有諸界乃如來界,一切諸界如來界也。無界非界分別曉了靡所不達,是謂證明,無所有界則如來界也。

「[2]唯族姓子!解一切法是無境界則如來界也,乃入道義。觀如是法,爾乃逮致如來境界。樂無所樂是如來界,而無所著亦無憎愛。所以者何?以知無界乃曰佛界,故言無有界則如來界。用一切法不可得故無有處所,於一切法無所著故,是則名曰如來境界。遊居入慧,一切諸法悉無所入,故無六門亦無所入。所以者何?族姓子!皆無有門亦無所入則無有見。所以者何?如來、至真不得諸法有所[3]入處也。而有所見也、有所說者也,亦無善惡麁細微妙言辭本末,是則名曰入一切法。入無有相,無應不應一切諸法,不精進不懈怠,[4]無合不散,是乃名曰一切法門,曰無名門、無言辭門、無所入門、無所著門、無訓誨門、無生門、永寂然門,不以是門可用知法。

「若見法者,不以法門、[5]永寂然門,不以是門可用知法。若見法者,不以法門能證諸法,亦無所出入。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皆無有門,門不可得,一切諸法為虛偽門,一切諸法悉本清淨,一切諸法門不可量,一切諸法無斷不斷無有邊際,故曰,族姓子!一切諸法悉不可得皆虛無實,一切諸法門不可量不可得限。其本際門不可盡極、無能斷壞,得本際者若壞本際,真實之義也。若族姓子及族姓女,至斯法門悉解達了,因得普入一切法門,皆能[*]頒宣眾生[6]心。」

時佛復告持人菩薩:「若有菩薩大士,欲以方便解一切法,分別諸法義之所趣,欲得意力具足成就,隨時之宜入於諸法,所生之處心[7]斷絕。若以[8]寂定心念,成無上正真之道,志習入斯比像法門。若能逮得是法門[9]光,勤學斯法速疾歸附。」

持人菩薩[*]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hui

持人菩薩經卷第二 - 2024-03-21 00:37:29

持人菩薩經卷第二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持人菩薩經持施王品第四闕第三品

佛告持人:「乃往過去無央數劫,加復越是不可計劫,爾時有佛號意普玉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其佛世時,有八十億姟[15]沙門眾,皆阿羅漢,諸漏已盡習學不學,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亦復如是各八十億姟,諸菩薩八十四億兆載,集會佛所。」

佛言:「持人!彼時如來壽八萬歲。時世有王名曰持[16]陀,君二萬國,民人熾盛,風雨時節五穀豐饒,萬姓安隱。王所居城,廣長正方各四百八十里,其城皆以琦珍四寶成之;其牆七重,樹木深塹欄楯周匝各復七重,網縵珠珞各復七重。諸牆壁上及諸行樹,皆以四寶[17]交露帳幔而[18]圍繞覆。其二萬國,各有五百郡縣屬之。又其樹上皆生好衣,自然七寶諸細被服。一一池水各有五百浴池從之。又其浴池皆七寶成,生七寶蓮華,青紅黃白滿其池中,其華大如車輪,斯池中水自然八味。其土國王,有八萬四千夫人婇女,中宮正后有二太子:一名無限意、二名無限界,其太子[19]各十六。

「時二太子適臥寐,於夢中見如來形像端正姝好,紫[20]摩金色相好莊嚴,威德巍巍不可限量,光照十方。夢中見是,心中踊悅欣然無量。其二太子,從夢覺已心中坦然,各以宿懷識道正真,而歎頌曰:

「『我今夜夢見, 天人中最勝,
體紫[*]摩金色, 百福成其相。
以在其夢中, [21]觀一切功勳,
以得覲尊顏, 懷悅豫無量。
觀聖神光明, 猶日演暉曜,
意中甚歡樂, 超越一切眾。
威光極高峻, 猶如寶山王,
若目覩其[22]形, 靡不抱欣喜。』」
佛告持人:「其二太子見是瑞應,往見父母具說此意:『我等兄弟今日夜夢中,[23]目見如來、至真,故啟二親欲往奉詣。如來興現在世,教化以來久矣,我等放逸沒五所欲不覺佛興,而為五陰之所[24]縛結,諸[25]惡羅網之所覆蔽。在於自大無恭恪心,以斯迷惑,不見如來諮受道慧。』二親然之。

「時,二太子啟父母已,往詣意普玉王如來所,前稽首[26]足,白世尊曰:『罪蓋所覆迷世榮祿,邪位所惑不時奉覲,諮受訓誨慚愧[1]形顏。世尊大哀!威光見照,開發愚冥乃得奉[2]覲。今欲請佛菩薩聖眾,盡斯三月供以[3]飲食衣服床臥具病瘦醫藥一切所安。』其彼大城園觀樓閣,父王所居嚴飾莊校,懸繒[4]幢蓋浴池蓮華,啟其二親貢上如來、諸菩薩學、諸聲聞等,供佛聖眾[5]見盡三月一切所安。父母同心亦皆哀之,供養盡節辭其二親,在如來所信[6]無慕家,出家學淨行作沙門。

「時意普玉王如來、至真,見二太子捨國出家,察其志性,則為二人無限意無限界,[7]班宣於斯曉了菩薩五陰衰品,二太子聞咸共啟受。八萬四千歲[A1]未曾睡寐,亦不思食復不[8]寢臥,[9]唯坐思[10]義經行諷誦。八萬四千歲未曾起想有他異念,常正精思暢五盛陰了之虛無,本末[11]慌惚悉空不實,存[12]在顛倒。是五盛陰以解如是,不能覺者迷惑其中,當修梵行,思是法已解達深義,不見盛陰之所歸趣,志存大[13]猷無所希冀,壽終之後生兜術天。

「其時如來滅度之後,從兜術天下,還生世間閻浮利地大長者家,至年十六,夜臥夢中見如來像,在於夢中復從如來聞如是法,曉了菩薩斯五盛陰諸種入品。從夢覺起心懷悲喜,於一萬歲淨修梵行,復分別了是五盛陰諸種入品。終而復始,壽終之後生忉利天。適生尋復終沒,還生世間在梵志家,見本宿世意普玉王,最後末世餘正法訓留一千歲,以宿本德,信不慕家出家為道,博學廣聞智如大海,曉了盛陰諸種衰入,求其本末覺如真諦。時方便勸立,二萬世間人,二萬億天人,皆發無上正真道意,以是因緣,其二太子行菩薩業俱共和同,見十億姟諸佛[14]世尊,最後末世逮得無所從生法忍,更復[15]值供億姟兆載諸如來眾。二人俱等,於一劫中逮得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一號無量音,二號無量光。

「是故,持人!若有菩薩疾欲得成無上正真道為最正覺,當勤修[16]學如是像典,如來所暢諸陰入種,分別有無諸法之[17]無。」

[18]持人菩薩[19]經十八種品第[20]五

佛告持人:「何謂菩薩曉了諸種?若能分別十八諸種,而順思惟識別[21]于觀。眼種本末則無眼界,悉空無我我所,[22]入不久存,眼種虛無則曰自然。用眼自然故曰不真,因迷惑思想而[23]合成,眼無所成不得識行為虛空形,猶如虛空悉無所成,悉無所有亦無處所。眼無內外亦無中間,欺詐之業無有真實不可護持,從因緣生無去來今,則為自然,本淨無形。罪福所成從顛倒興,為現在緣之所見[24]轉,故曰眼空界不可見。

「計於眼者則無有[25]界,識遊其中因曰眼界,眼根清淨、其色晃燿,合于意根,因緣所縛三事合會,眼色識集眼界空,其眼界不成界無界,其明智者乃覺[26]知,是故菩薩分別眼界解了真諦,以了色本則無所有。

「何謂以了色無有界?不與色會亦不離矣,無所生長,雖說色界則無所有、色無處所。何以故云色無有界?色無有色,無內無外亦無中間,立存虛無,因其思想眼覩色光。[27]眼種清淨以見好色,假號曰色,無得有處,猶如明鏡見其面像,無垢清淨反想有色,雖[28]現鏡中有形色,[29]其影乃從內出不從外入。用外形照內鏡[30]現,眼亦如是,以用清淨雖由于色,為之見[31]鏡覩夫面像,以見色空色之自然,無有境界而不可[32]取悉無所成。其色[33]想者本無所生,眾生不解。適見色已,其以解色,界無所生則無有界,以解色界了色本末,無去來今虛無自然,歎詠光斯緣合所謂也,色界如是,以眼識故。

「真諦觀者知之無界。云何觀之?無眼識種,其眼色者則無處所,本淨所致眼色叵得悉無所有,眼識無法假號現耳,眼識不合無真實形,眼識之界因顛倒雜,從宿世成,現在因緣之所見縛,與因緣會號曰眼識,用眾生在顛倒。

「若至聖見分別了之,眼識無界。所以者何?眼無所成,十二因緣起對合生,託於所作假號眼識,慕樂識行起所習行合成于識,雖有所覩皆虛不真,託有形相因緣現耳!

「宣說眼識使眾生了,如來[*]班宣分別眾形,諸想合成故曰識無所成。眼以清淨識之本相因行所趣,故曰所見,雖習眼識故曰無界。所以者何?眼不求斯我得眼識,及與不得。了之色識無獲令自然。所以者何?無所成故也。假託有言而現斯義,為眾生故救攝危厄。眼本所行意念是地,識相自然眼界色界識界,三事合成[34]諸界集會,因緣業相宣諸法會,故有託眼色識。如是計惟,是以[35]便入眾生達彼無眼,無有色界亦無識界,[36]如是所教[37]斷除諸著。

「若能有了如來所達覺眾方便,則能[38]曉解一切三界則無有界。所以者何?計於諸界實無有界,色不可得,耳聲識界亦復如是。鼻香識,舌味識,身觸識,意法識,計挍思惟觀無所成,意界虛無不有真實悉無所有。

「又是種者[1]則無所成,猶如有人下種在地稍稍生[2]牙,水為因緣日光照之,其[3]種所[4]牙無所造行,其種不與[*]牙共合成,因種生[*]牙,種不離[*]牙牙不離種,意界如是,從其意業顯現種矣!

「故有意界,意不離念,念不離意,意界雖別因緣合成,其[5]意界者無內無外意無中間,皆由宿命本行所立,悉由意業因界合會,現在因緣之所合生,故假曰意。從己所部罪福所生,十二緣起顯有所宣,故曰意界。

「方便說之欲令眾生解其本末,究竟求之實無本末不可得之。所以者何?心自放逸無處所[6]故。所有至識柔軟言辭,其意界者悉無真諦,無有過去當來現在,明者曉了意界無界法界無有。

「何謂觀察法界自然,悉無所有而不可得?法界無成不得形像,[7]唯顛倒立無有人壽,從虛偽生興受識矣,故曰法界。

「何謂曉了法界之無顯現其界?所以者何?其法界者則無所有,從因緣生,以因緣生故曰無界。所以其界因緣合成轉成顛倒,如來、至真解眾生界,故曰法界。託集假號,法界無內亦無有外亦無中間,然住合結除善不善法,斷一切諸[8]義,宣布道教,故曰奉行。

「論無所有法界虛空,無成就形假有號耳。法亦如是無所成像,以斷法想取現要說,悉無境界故先歎之。無去來今為現在緣而見繫縛,從緣合成,眾生不解。明者曉了而證明,法界無界不多不少,則以方便因言法界。

「其了法界,皆除一切三界所生,以斷諸法無說法界,因緣言相用處諸法,故曰究竟。明者宣曰無所生相。所以者何?法界之[9]相悉無所成,法界無處,無處非處,無合住處,亦無不住。察了法界永無所住,法界無生,無能者,無合會處,無合無散,法無所造亦不成就,以能如是觀法界者,則察意識而無有識,當作何觀?

「[10]無生界則曰識界。所以者何?計其意識無所有故,虛偽不實合于顛倒,從意念有故曰意識,由因愚冥凡夫所行,[*]唯賢聖達見知之耳。以二事宣意識所緣,用眾生類不能解了,明者所別[11]從虛無,不真正想所生[12]有意識。其意識界無有殊特,[*]班宣究竟假託有言,借于眾生,不解意識本末無界,因緣所集輪轉無際。

「諸賢聖等不求識界,無內無外無有中間,明者曉了其意識者不覩意識,皆從緣起從顛倒興,以二因緣而有眾生,不真思想受於虛偽,從心行生,[13]隨俗相有意識耳。

「眾生本心從是緣現,意識無去當來現在,意識計本亦無所著,意識所在無去無來無所存立,意無所住。所以者何?意識本淨則無有二無相無二,所在立處而不可見,明[14]者曉了意識如是。其意識者無有法說,[15]無合會亦無離別,無所生[16]想無言教相,獨賢聖了。

「何謂識界?從所來者無所從來,無有因緣。所以者何?其意識界從因緣生,察其本末無有見者,明者曉了意成如是,本無有作,眾生自造悉無所生,眾生所出相無所生。」

佛言:「持人!若有菩薩當作是觀,曉了意識則無識著。」

[*]持人菩薩[17]經曉三界品第[18]六

佛告持人:「菩薩大士以曉意識,則不著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當作是觀,雖[19]存三界,不見欲色無色之界。既有是界,悉暢無界,[*]班宣光顯眾生本末,在於欲界而自示現,在色無色而自示現,在是諸界現[20]無有界,粗示要說,曉了諸法自然無界,三界之事無形無處,從因緣生,流於三界輪轉無際。

「智者分[21]別三界所有境界悉無所有,從虛無合顛倒[22]而有,是能覺了則解虛偽,自然永無便捨生死。眾生以除顛倒之業便棄三界,如來、至真[23]頒宣三界,眾生所在悉無有界,無[24]智習之迷惑作是,本淨自然而無有界,不[25]猗三界,明者解之,此無有界。

「觀是三界眾生無界,己身虛空無有若干,一切諸法從因緣生,從顛倒合假有號耳。[26]則無所成空而無作,自然清淨等御虛空,於一切界悉無所有,猶如虛空悉無所有。所以者何?究竟永[27]寂,虛空本淨而不可獲,一切諸界亦如是矣!無內[28]無外無有中間,界無有界,悉無所著皆無所生,諸明智者不有所生亦無所得,無住[29]無不住、不等不邪本淨無獲。智者明了,不獲假託無念不能,由是智者不以諸界為境界也,相無所生隨俗名耳。無所分別以無生[*]想,若滅是已無一切界,假有言耳。究暢本末悉不可知,以不可知一切亦然,明者所覩。」

佛言:「持人!若有菩薩暢了如是,解十八種及與三界,眾生之界及己身界、上虛空界達之平等,以觀如是則應平等不見境界,以無所見解一切界,假託言矣!

「一切諸界悉無有界,好喜入道曉了諸界,解[1]脫眾生其相無二,以見無二並見諸界,以權方便[*]頒宣示眾,十二因起假託有言,開化眾生入究竟義,以暢見慧一切諸界,故曰無形。所以者何?持人!如來、至真不得一切諸法處所亦非無得,無所亡失平等思惟,逮得無上正真之道。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永無所有,本悉自然無成就者,諸界皆空覩實空無,以等如空無所生相,如來如是解一切界。如來不云諸界自然無界無形。所以者何?其無所有不可強有,以無所有則知自然。

「持人!當知如來所說,若有[2]曉諸法所來,其菩薩大士便能分別一切眾生境界本末,以解本末分別麁細,[*]頒宣諸界合散之義,諸界所入曉無自然,一切諸界虛空界,還自燒然無界無入,假託有辭永不可得,眾生無知故有是耳。猶如幻師工學其術,為諸眾生現若干變,以現諸化不可計形。若干種人不能知者,聞信所化謂之實有;其曉知者知幻自然。」

佛言:「如是,若能曉了幻化虛無眾生欺惑,若有明智,自解己身猶如幻化,了之假託,是世若斯自然[3]知幻。若有菩薩曉了入是,暢幻自然以解自然,世之所居亦復如[4]幻,以權方便為眾生類,現說一切悉如幻化。

「若有聞見解了幻法皆無所有乃至正真,其愚冥者不能達之,故為[*]頒宣暢一切法。若了諸法一切如幻,欲入是義便當學者,深要之法不求得色,以不得色便不斷除,說其不斷除一切界,皆為假託。演諸合散分別諸界,宣權方便所造因緣,根[5]元本末剖判真諦,現世度世有為無為,有順無[A2]順諸應不應,宣權方便究竟盡言,有義無義所暢因緣,而說分別處所無處,皆當達是一切如幻。」

[*]持人菩薩[*]經諸入品第[6]七

佛告持人:「何謂菩薩曉了諸入?於斯菩薩觀十二入解其本末。云何觀之?所可觀者[7]得不見眼之所入處,眼無成就悉無所有。所以者何?眼所入者,皆從緣對、從顛倒興,色之所縛、緣起所合。

「有二事因:一曰眼入;二曰從對。[8]坐色故曰眼入,如是眼色有二[*]猗著,眼色所入、色是眼品,[9]自見色已以幻為門,故曰諸入。則盈生受,眼不著色、色不著眼,色不著色、目不著目,皆從緣起。以色為緣故號色入,[10]自以見緣對,故曰有相,以入為業。

「何謂入業?由以顛倒用以豐饒以如究竟,不得入眼諸色之無,其明智者不求諸入便見真諦。從顛倒合愚冥凡夫有二相矣。眼以入色便顯入諦,已解真諦色入於目,無內無外無有中間。其眼眾色無去來今,現[11]目覩色,現目覩色則貪受[12]取,愚冥凡夫所行不可。明智達之虛無無真,思想顛倒便成諸入,諸入自然云何有乎?其[13]無入相皆從緣起,故曰諸入。如來曰諸入虛無,悉從顛倒託於因緣,無有諸作無使作者,眼不[14]召色色不[*]召眼,亦無所知各各寂然。眼色諸入俱共[15]淡泊,無有作者從因緣起,愚冥凡夫心處顛倒,賢聖達之,然無所生無所滅矣!

「無來無去,眼色諸入眼不斷眼,目不想目、色不捨色,便知自然。色不想色。所以者何?各各空故,各各[*]淡泊知自然故。眼[16]不[*]猗眼、色不知色,自然之故。眼色自然無成就者,眼不求眼亦不合散,各各空無,目不習目是我所眼,色不習色色是我所,幻自然相,眼色虛無則曰自然,假託言矣!

「耳聲、鼻香、舌味、身更、心法而不可得,悉無所有亦無所成。所以者何?從因緣起,處在顛倒,立在二因,從心法興諸品入故,故曰諸入。以法因緣假託入門,法不著心,心不著法,法不著法,[17]心不著心,著從緣起以立法事,因心見相不得入法,明智達之。

「求諸入本覩見真諦,皆顛倒合,愚冥凡夫見有二相,無內[18]外亦無中間,心不入法法不入心,無去來今,[19]皆從緣生,愚者不了,明智達之。所以者何?悉無所有處自然故,無[20]意入法無有真相,不得成就假託現耳。

「如是,持人!菩薩以得曉了若斯諸所眾入,便了一切十二諸入,不著不縛便斷諸入,以造立[21]證入諸分別使無所起,曉了無相猶如流水在所合矣!故曰水普無所不入。其十二入亦復如是,所云內外皆從因緣,其水流至多所成就。

「雖言自然不得處所,以見縛[22]著,其諸入者向塵勞門,愚冥凡夫不斷塵勞,故曰入門。眼著于色,耳鼻口身心亦復如是,無所歸趣。菩薩大士曉[23]了自然分別諸入,已分別入悉除眾結。如是,持人!菩薩大士曉了諸入。」

[*]持人菩薩[*]經十二緣品第[24]八

佛告持人:「何謂曉了[25]班宣諸入?十二緣[26]起觀十二。以何觀之?以用諸法悉無明業,故名曰癡;不了無處,故曰無明;不解諸法有生無明,故曰為癡。以不了是何故無明?無明緣故有行,若不達法不行是法,故曰無明緣故便有行。有行緣故生其識,故曰從行致識。有其二相致名色矣,故從識緣而生名色。從名色便生六入,故曰從名色緣得致六入。因有更[1]痛,故曰從六入緣便生所更。因有痛[2]痒,故曰從所更緣致有痛[*]痒。則生恩愛,故曰從痛[*]痒緣便生恩愛。從恩愛緣生所受,故曰從恩愛緣便生所受。從所受便生所有,故曰從所受緣便致所有。從所有便致生矣,故曰從所有緣便致所生。從所生緣便有老病死啼哭愁慼不可意法大患苦會,故曰從生致若干苦。

「以何等故合是眾惱?以無明故。習諸顛倒,從恩愛行忻樂[3]貪欲,其心在在樂慕不捨,是則世俗十二品有緣起自閉,盲冥無目無明羅網,志存疽癩入於幽闇。無明為首,十二緣以觀如是,了斯無明虛偽不真。又其本際而不可知。何以故不可知?[4]不可知,不逮明故。用無明故,其生本際而不可知。若有明智當觀察之,曉了本際則達無際,不起思想亦不無想,便斷眾想。以斷眾[5]想不[*]猗無明,一切諸法不[6]違無明。是諸法者不[7]去無明自大之心。所以者何?以捨無明,以故[8]曰名一切諸法皆為無明矣!以能覺了一切諸法皆無明者,則達明業不更致明,以消無明則曰明業。

「何謂消無明者,解一切法悉無所有,一切諸法皆虛不真,處[9]存顛倒法無所有,假託有耳!是則名曰以斷無明,亦斷有明。明與無明悉虛不真,所曰無明,用無明故有眾行業,便致十二,愚冥凡夫所不能達自投邪冥,悉無所有反造所有,故曰為行。無處無言不言不知,明亦不冥,諸行之業悉本空無,所法無有反行所有,故曰無明之緣[10]使成諸行。

「其行無常,從是非業[11]致眾行來。又察眾行無去來今,其無明空分別無明。諸行本空行悉自然,行無所著,因其無明故生諸行,其無明者不著諸行,明行不斷無明便消,行不除行,是行無明則發闇[12]弊,處存[13]顛倒無明叵得,則曰自然行不可得,亦曰自然。用幽冥塞,故曰無明,用冥無明便立行耳。

「若法無無明無所有,以虛偽法便成無明,行識行無所著行,不起識行。所以者何?行不知行,行無有法所可至[14]奏,從行[15]識生眾顛倒。其行與識,無內無外亦無中間,無起識者,[16]以行逸生其識耳。彼若明智求識不得,識無所生亦無所見,不別於識,名色、六入、所更、痛[*]痒、[17]受、有、[18]生、老病死憂慼啼[19]哭痛不可意大苦陰會,輪轉無際生死不斷,投于五江四瀆之間不能自濟。曉了[20]無根悉無所著,無致無極平等之業,[A3]觀十二緣亦復如是,斯名[21]曰明無二,故勤精進求一切諸法,以慕諸法無想不想,是柔順明入十二緣。

「是[22]為,持人!諸菩薩眾曉了[23]頒宣十二緣起在合會緣有所生起,分別無會,是曰逮得解無所生,曉了緣起觀十二緣,不當察生不至權慧。若能達知十二緣起無所生者,乃曰曉了逮無生慧。

「是故,持人!菩薩大士欲入[24]無生慧建立證明,當分別暢十二緣起而奉行之,以餘奉行於諸緣起而無所生,以作是觀,乃謂逮得無所生慧,以能逮得無所生慧,造立證明,乃曰逮得無所從生曉了道慧。

「是故,持人!菩薩大士如是行者,於所生緣而無所生,悉斷三界,因緣證明觀無所生。若有菩薩至無生相,便疾逮得無所從生法忍,[25]輒得親近菩薩之行,己身所奉面緣諸佛而受道決,當逮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得決不久以近受決。又以自己如是色像奉行佛教,是諸正士各便受決得許信樂,分別一切世間諸法以度方俗。曉了十二緣起之元以[26]達緣起,諸佛世尊現在目前,不復恐懼諸魔波旬。若見現在陸地水中,一切諸物覩見生死,已度眾厄拔無明根,如是比像永得安隱覩見正士。」

佛言:「持人!若有菩薩如是解了,[27]吾我所有皆因緣故,若有聞是曉了十二緣起本末,信樂不疑,諸如來所成其根[28]元,不久受決,得無所從生法忍,以受決本[29]如來不久,[30]諸如來便得道決,當[31]逮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

持人菩薩[*]經卷第二
貼文者 : : hui

持人菩薩經卷第三 - 2024-03-21 00:41:01

持人菩薩[*]經[*]卷第三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持人菩薩經三十七品第[32]九

佛告持人:「何謂菩薩曉了意止?若有菩薩分別觀察,行四意止。何謂四[33]意?自觀其身,痛[34]痒、想、法,亦復如是。

「何謂自[35]觀痛[*]痒、想、法?於斯菩薩自觀身行察如真諦,無常苦空非身之要,身為瘡病,危厄[1]眾害以用樂習,動搖[2]遊去荒穢不淨。以觀如是,若干瑕疵滿是身中,九品瘡孔夙夜流出,臭處不淨猶如便廁。諦觀如是,無如毛髮可樂可取,不淨穢濁皮覆其肉,筋纏裹之從罪福成,積聚眾著便有盛陰。何謂積聚?何謂盛陰?皆宿世緣有是盛陰,由本倚慕虛偽覆之,沐浴[3]文飾,謂是我身,由是積聚。

「[4]何謂盛[5]陰?從因緣起而報應成,從造行轉因于四大,計身本末非真之有。受于四大而成色陰,因得假託。所以名曰身者何?已自造作,故[6]曰為身;心以依之,故曰為身;罪福所為,故曰為身。從思想生不肖可賤,與行業合,故曰為身;從因緣成身適小安,便復壞敗不得久長,不可常存尋當別離,故曰為[7]身。

「無內無外亦無中間,雖立迫惱,身不知身,亦不可見,不為解明,不得度岸,無有思想,猶如草木瓦石之類,身不成身。以作是觀,以立解達,則不貪身,無所慕樂,知身為患,身無過去當來現在,[8]非身是[*]身如聚沫,澡浴[9]文飾,是身如宅;八十種蟲,是身迫惱;無數百病,是身無救,三苦困厄。所云苦者,生死之患、別離之難,是身苦器受諸危厄。以作是觀,思惟順義,則不貪身、不慕他人、無所志樂。是身無我,[10]雖有便[11]離,身無所有悉無有實,是身以空自然虛無,至無真正虛偽立耳,結在無益從本行成。雖有是身則非我身,當[12]興專精慕求不貪。已能觀察己身壽命,不得合散,不見往返住立處所,不覩過去當來現在,無想不想悉無所著,不[13]猗身命,身非我有亦無我所,則無所受。不合不散無所從來,令心惱熱不知所趣,計身本末無所起生住立滅盡。

「菩薩觀身如是無身,已了身虛,若身欲盛輒自消滅,身意則止立存順行,如義觀身便無有身。」

佛告持人:「何謂菩薩觀身痛痒?若有菩薩察身三痛:樂[14]痛、苦痛、不樂不苦痛。計其痛痒不知所趣,無去無來[15]唯從虛無,因緣合成受罪福報,由顛倒興。知痛本無,因思想立,作是觀者不得痛痒,無去來今不見處所。其過去痛了空無我亦無我所,無常堅固悉顛倒法。過去痛空[16]惔怕無[17]想,當來現在亦復俱然,乃知痛痒不得成立,無形可獲各自分離。其痛痒者無有起者,亦無所滅,亦無處所無內無外,愚冥凡夫由從顛倒而生痛痒,罪福報應適合便離,故曰痛痒悉空[18]慌惚虛詐之法。

「[19]以如是[20]知,從痛因緣得心處所,痛[21]會有[22]竟必歸滅盡,不見痛痒所合聚處。心自念言:『痛痒則空,自然無形不見所生。痛無所生,亦無有滅,無有成想。以無有成[23]想已無有相,相無所生。』普觀如是,身所痛痒則無所[*]猗。解知痛痒真諦本無,以斷痛痒離諸入痛,不與[24]其合不著痛痒,眾行寂然速求方便,逮三昧定。菩薩察行痛痒如是,見行以了則覩十方。」

佛告持人:「何謂菩薩觀心意行?若有菩薩觀心念行,發意念頃察于心法,若存異變以能觀者,心自念曰:『其心未曾有所奔逸,無所至到。異緣所使遣所[25]湊相,心所興發亦不成就,亦無形貌悉不可得,心無往返立無所處,無去來今,以因緣現而有所念。』其心計之,無內無外無有中間有所迫惱,心無處所無自然矣!不可成辦,心無所斷。若有所斷,心以名曰若干種變,使不[26]可計,生相即滅。

「[27]持人!心無住處心[28]無存處,所在已能覺,是則無心念亦無所見。所以者何?又其心空自然無形無有眾生,又無所有不得處所。無合心者、無有散者,心無過去無有[29]將來不得中間。無能見者,心不自然心不清淨,心不知心心不斷絕,心無有心則曰本淨。

「處在顛倒愚冥凡夫,以虛因緣教在諸相,心自發念。又其彼心空無吾我,而計有身心存有常長久永安,以顛倒法而自投冥。觀心如是,逮得柔順心意止也。

「心無想念亦無不[30]相,曉了其心,而[31]於所生無所生想。所以者何?心無所發不得真際,不得其相心相不起。明者所解分別達之,知心所習所趣歸滅,審知如有作是察心,不[32]有合習無滅歸處,以不得心。若不得心,況復所習所歸究竟?以是之故,心不想滅亦非無想逮心清淨;心已清淨,不[33]隨塵勞不為污染。所以者何?知除所有心則清淨,眾生心亂便染塵勞,心淨則淨以能知除。心自念言:『心有塵勞,以是之故,計眾生行,心有所著便為塵勞,心以解明則致清淨。』已作是觀,不得欲塵[34]心,不得淨心,爾乃達了心本清淨。菩薩如是觀心意行,便通本淨。」

佛告持人:「何謂菩薩心存在法,觀其法行,若有菩薩觀一切法,不見內法不見外法不處中間,有所迫惱,法無過去當來現在,因十二緣而生有之,諸法顛倒法無成就。

「又察其法,無有內外亦無中間,法無合散,一切諸法悉無形貌,無所有無不有,託有音耳。一切諸法猶如虛空,亦[1]若幻想,生自然本清淨明,[2]諸各有所[*]猗[3]勞。一切諸法無所覩見,察其真實猶如[4]夢中所見,覺無所覩。一切諸法猶如照影,本淨無[5]形無名想,諸法無思。一切諸法,如呼聲響,從虛無立諸法則無,自然之故不可得矣!諸法野馬無所有故。

「以能如立觀諸法者,愚冥凡夫見若干變,則知無[6]法不用法無合無散,以見諸法永無所著。以作是觀,見一切法無往無返,不見諸法之所立處。所以者何?無處非處,一切諸法從因緣起,處在顛倒輪轉無際,無言不言無有二[7]想,亦非一[*]想不有小[*]想,明者所了而不可得,亦非不得。所以者何?諸法不生亦無所起,無造無作不得作者,[8]諸法捨[9]形亦無身貌,亦無自然自然成矣!諸法無數本真諦故。以作是觀,解一切法,無有吾我無人無命,察于空無,心自念言:『一切諸法悉云本[10]性空,法以自然亦無有想,不見眾想不造法願。』察一切法以無所生,自心念言:『法無所起亦無所滅。』以觀如是得法意止,於一切法了無所生,知歸習盡因法[11]相成,自然[12]離以則無有相。所以者何?無有[13]成,其無相者乃捨相耳。諸明達者分別覺了,是一切法悉為本無。

「若有菩薩當作是觀諸法法行,以作是行,不得諸法亦無所生,不起諸法有所住止亦無所滅,一切諸法悉滅度相,諸[14]根寂然相亦[15]惔相。菩薩如是觀見諸法,了法意止,[16]已無[17]止處無所不止,[18]悉入諸法慧明之相,自察心念致法意止,[19]則名曰[20]頒宣經典。於一切法而無所住,敷演諸法攝[21]妄以慧,斯曰於一切法所覩真諦逮法意止。」

佛言:「意[22]以止者,便至意斷,身意痛意想[23]法意,解三界[24]空不見身及痛想法,則四意斷。」

佛告持人:「菩薩若有逮解五根,度俗世本,順諦察之。何謂為五根?一曰信根、二曰精進根、三曰意根、四曰定[25]意根、五曰慧根;是為五根,當[26]覩是行。云何觀之?信一切法從因緣起,立有顛倒虛無合成,展轉不定猶如車輪,所遊無際,亦如所夢自然退逝。信一切法無常苦[27]空非身,疾病瘡痍老不長存,不得久在當復別離。諸法不真皆無有實,[*]慌惚捨放等[28]放諸根。猶如[29]彩畫、如小兒力,思想[30]欺戲以為真實,不知虛詐悉無所有。其信根者,一切諸法無去來今,無去[31]無來[32]亦無所住,空無相願、無起無行、無想不[33]惑,戒清、定淨、慧解、[34]度、知見品淨。以能奉斯信根行者,則不迴還。篤信為首建立禁戒,悉無所失不違道業,以無所失便順正法,住於篤信無能動搖。善[35]德報應[36]感來歸護,則立直業而無諛諂,斷諸邪見六十二[37]緣,不求外學以為師主,如見日月不用燭火,[38]唯歸如來識知聖眾,善具足成立淨[39]業戒忍辱仁和,如是篤信而不動搖,以無能動甚懷義信,便具道法。」

佛告持人:「何謂菩薩觀精進根?云何具成曉了方便?若有菩薩篤道不[40]違,以精進故休息五蓋,設值得聞如是景模深妙經典,勤[41]順奉行,夙夜精進不[42]悒怯弱,心不忘遠志慕博聞無罣礙法,以斷諸蔽不廢精進。若心生念惡不善法,以大精進而蠲除之,識法已興建立勤修未曾懈惓,無[*]猗精進攝加勤修,不以此行有所違失,而不還返所遵[43]力務。曉了諸法分別如應不戴仰人,在於世[44]治不失精進,以斯進根最有威德,以[45]義勤學得號進根。」

佛告持人:「何謂菩薩逮得意根?云何曉了奉行意根?若有菩薩制止其意,順施戒聞具足梵行,究竟戒品清淨之業、定意、慧解、度、知見品,淨身口意[A1]究竟謙恪建立[46]正意,在一切法令無所生,住存殊異而察至行,苦[47]習盡道以除斷斯,存立意止,方便解達根、力、[48]覺、一心[49]意定意三昧正受,解暢諸法而無[*]想願,得不起慧致忍辱聖,離欲滅度以得意止,具足佛法不行聲聞、緣覺地也。奉無礙慧心不迷惑,以能專精如是像法,身口謹慎不失其意不依仰人,察如是法,最有威德逮得正本,是謂曉了逮[50]定意根。

「何謂菩薩逮定意根?云何曉了斯定意根?若有菩薩以行禪思一心不虛,行賢聖業[51]禪心無所著,以無逸禪善攝定意,明解正等曉了定意,無顛倒禪觀定意門,以暢不亂入于寂志。從三昧起不復定意亦無正受,以能慕樂志立道業,而以禪思因用自娛不須仰人,禪思正受不隨禪教,以逮威德定意一心,不貪利養行不憒閙,以最威德逮定意根所度無極。」

佛告持人:「何謂菩薩行智慧根?云何曉了逮智慧根?若有菩薩滅身所[A2]行,為何謂也?盡除眾苦常消身行,在在行慧普見離欲,滅[*]習盡道向無為門,以行慧根,皆覩三界一切熾然,知三界苦。其智慧者不猗三界,察之悉空無[*]想不願,心無所生無所復行,覩者有為悉放捨之。如救頭然具足佛法,專習諸法。雖處三界,戢滅一切悉放捨著,而於三界悉無所慕。斷諸所樂捨諸有為,一切染污愛欲縛結,心無所著。不慕五樂,不著欲界色無色界。心抱智慧聖明功勳,不可限量猶如江海,所行至誠而無[1]崖底。曉了諸法,則以智慧分別三界悉無所著,是最德義奉於智慧所度無極。」

佛言:「持人!何故曰根?所曰根者,義無能動,故曰為根。以無所動無所逸馳,故曰為根。永不迴還不依仰人,義無伴侶順隨法教,故曰為根。不恥他人莫能搖者,無所雜錯,故曰為根。如是,持人!斯則菩薩曉了諸根。

「又復,持人!菩薩分別眾生諸根,善學方等。知眾生根染不染者,有欲無欲根,有瞋恚無瞋恚根,有愚癡無愚癡根。知墮惡趣若生人間根,知生天上十方佛前根,心明達若柔劣及中間根,悉見知之。下賤麁獷[2]根,諸根不具,若不損根而悉知之。諸根應[3]法,有方便根,無方便根,悉復知之。有罪無罪根,[*]猗[4]著無著根,危害根,無害根,悉當知之。隨順根,不隨順根,有礙根,無礙根,欲行根,色行根,無色行根,暢諸善根,究[5]竟善根,悉能知之。所歸趣根,仁和根,處邪見根,立正見根,慳貪根,無慳悋根,悉能知之。卒暴根,無卒暴根,迷惑根,不迷惑根,速疾根,賢和根,忍辱根,瞋恚根,懷嫉妬根,無嫉妬根,具施根,[6]非具施根,信根,無信根,貪欲根,離欲根,居家根,捨家根,戒具根,毀戒根,悉能知之。

「誡戒根,無誡戒根,清淨根,忍具根,恚恨根,上精進根,懈怠根,亂心根,取要根,定意根,智慧[7]名根,失智慧根,具聖明根,愚騃根,無所畏根,自大根,離自大[8]根,逮得道根,從邪見根,心安和根,放心恣意根,悉能知之。散意根,寂靜根,起生根,無所生根,清淨根,瑕穢[9]根,解明根,顯曜根,聲聞根,緣覺根,菩薩乘根,佛乘根,皆曉了知以逮得,是則謂得力。[10]而無等侶無有放逸,謂不迴還致善方便,名曰意根。知諸天、[11]龍神、阿須[12]輪、迦留羅、真陀羅、摩休勒、人非人根,最為威尊無能勝者莫能動搖,所行方便普度無極,奉行勤修如是像典疾逮曉了,於一切法而得自在,[13]旋十方界無所不濟。」

佛告持人:「何謂菩薩曉了道乎?云何致道耶?若有菩薩奉八聖道:一曰正見、二曰正念、三曰正語、四曰正命、五曰正業、六曰正方便、七曰正意、八曰正定。

「何謂正見?若有菩薩斷除一切諸所邪見。所以者何?一切所見上至泥洹,若欲見佛,皆去是等諸所見業,乃曰正見。以無見不受見成名諸見,悉無所[*]猗普無所念,以無顛倒無所無想,是曰正見。所見平等,為何謂也?捨世虛妄以棄邪見,以如[14]見除諸所覩,住于正見悉無所著,無想不想不見泥洹,遠諸欲見不習諸見。

「何謂正見?一切寂然無生清涼,亦無所滅等覩無為,本以清淨,於一切法無所[15]望,亦無不想無所不應,是曰度世正見。

「何謂正見?不得現在亦不度世,正見斷現世法亦及度世,不想現度除一切想,不得等邪等諸不等斷諸等行,是名度世,乃曰正見。如是一切悉無所生,故曰正見。見所真諦正見無邪,是曰正見。如是,持人!菩薩大士所行正見。

「何謂正念?如真諦解一切所念,皆是邪想,及思無為佛法聖眾。所以者何?斷一切想所思平等,[16]是念故正念,以無眾[17]相曰正念。所以者何?消一切思[18]名察正,則無有邪不復懷想,乃住正念不得所思,離邪正想故曰正念。以除[19]想諸等棄眾念,捨虛顛倒消想不想,等一切念,不[*]猗諸念除諸[20]想,故曰正念。

「何謂正語?一切言辭皆為虛妄,處在顛倒悉[21]皆惑想,見於平等,心自念言[22]辭,正斷一切言辭所宣,故曰正語。言無所[23]湊無去無來,所見如是等無有異,已逮正語,口之所宣皆實至誠,故曰正語。口言清淨,所住之處斷一切教言辭辯才,心中覺了口無所宣,悉捨邪言住於正語。

「何謂正業?以住正業皆知一切眾邪之業,其一切業不真不諦,本無所作。所以者何?一切諸業無有至竟,業悉散[1]故曰正業。不於正不於邪,不於是不於非,無想不想皆度眾業,不造正邪等逮諸業無作非作,故曰正業。皆能等說邪正諸業,如真諦解一切諸業,亦真諦見無應不應,是謂正業。其以正行無有邪業等見諦行,故曰正業。

「何謂正命?知一切命皆墮反邪。所以者何?其想有命想有萬物而懷[2]妄想,無為泥洹清淨之想及想見佛,一心清淨以住是中,欲以淨命皆墮邪業,一切諸命若正性命不以為邪不[3]以懷正命,是曰正命。言是邪命,逮一切命悉成清淨,是曰正命。解一切命無有正邪[4]者,住淨命行無有放逸,無正邪命、無雙無隻無應不應,是曰正命。無住邪者逮得淨命,無有命想無善無言、無命不命,等行真正而見不虛,是曰正命。

「何謂正方便?棄眾邪便。所以者何?一切方便皆墮反邪,方便所在心在結著,是曰邪[5]便。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真邪[*]便,所行方便則不真正,其不真正名邪方便,無方便矣!無究竟無言辭,斷諸方便彼無所有,棄泥洹想無佛法想,知行方便一切方便,悉不真正至無方便。其以平等則無方便,等一切法無有若干,無有方便超越方計,所有方義則無所[6]計無應不應,是正方便;方便叵得此之謂也。所言方便是謂定意,斷諸方便謂眾真諦,等見如是不想方便,以無所想是正方便。

「何謂正意?一切所念皆為邪想,意之所念皆是邪思。所以者何?一切墮邪,彼若意生[7]皆為邪,意無所念。所以者何?一切所念從因緣[8]生,所曰因緣皆曰邪矣!其意所念不起不滅,是曰正念,所以名正念。

「若無意念住[9]處發起業,不意無意意第一淨,無邪意念皆斷眾思,其以邪者悉無意念,是住正意。其正意者,不正不邪正念邪念,除一切意諸念思想,所曉了者心不起亂,常行六事曰住正意。意未曾生有意未意[10]相,解一切意皆了諸意暢如真諦,不復思念有意無意應與不應,是住正意無意無邪。念于等行無念不念,無因無思無所惟念,一切無望逮致無言,無意不意住思平等,無言無說棄一切辭,解如真諦,普無宣教無思無想,是乃名曰住于平等。

「何謂正定?見一切定皆為邪定。所以者何?若受三昧因緣之想,望正著除斯皆邪定,所謂取反,此定不真。若於諸受而無所受,又不懷求三昧定想,無出[11]家教無念定意,其無所[*]猗無作無暢,消斷喜悅永[12]密安樂分別定[13]相,於三昧定而無所住,是乃名曰正定三昧。

「所謂正定,於一切定而無所著,則無放逸明了如慧,曉達定意不[*]猗定行,而無希念等消正行,[14]如以是者,無想不想不想無想,乃曰正定。無正無邪一切無望,以斷諸想並滅眾希,乃曰正定。所云定者無正邪定,心無所生不正無邪,無正定無邪定。所以者何?以[15]能覺解方便諸定,乃住正定。無三昧想,不積平等普曰一切,乃曰正定。其不馳騁不造等逸,若等若邪普等諸法,一切定意以存正受,一切三界皆是有為,所思真諦以慧覩見,一切五趣往來所生。」

佛言:「持人!如是菩薩曉了道義,以逮如斯剖判道趣,若斯聖業解暢真諦,乃曰正定。」

持人菩薩[*]經卷第三
貼文者 : : hui

持人菩薩經卷第四 - 2024-03-21 00:43:10

持人菩薩經卷第四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世俗度世品第十

佛告持人菩薩:「何謂菩薩得曉了知現世度世經典之要?云何名曰現世度世?若有菩薩常順思惟現世度世。云何順思?何謂現世法?何謂度世法?若有住於顛倒法行皆從想有,由因緣生合於虛妄。有二緣立從二想生:一從虛妄、二從無生。其虛妄語欺迷惑法,得愚冥[17]想猶如小兒,[18]執若干種畫於虛空,虛妄[19]經行。愚冥凡夫,想云有世;計其世俗皆歸壞敗,[20]麋散悉盡。以見一切世俗諸法從虛欺[21]惑,所因無作本無所生,陰種諸入皆從緣對,色聲香味[22]觸,由因緣法不說色緣。猶愚凡夫心有所[23]猗,所以諸見因無數見,而有[*]猗著。若彼種性[24]放存窮匱,令世間見處在顛倒,所覩世法度世在彼,為何所是?世俗之法真諦如有,達其本淨是為度世,明不求世了不可得,度世亦然。

「若不能得現世度世,[25]無現世及度世業,宣其度世現世本淨。何謂宣布度世之業?若世本淨至[26]于度世。所以者何?永不可得,現世本淨悉[1]空,其世亦然。本以自然世本淨寂,以世自然世淨寂然,計世俗法無究竟成,當作是觀。現世度世悉不可得,不得度世不著於世不念度世,以不念世及度世者不與世[2]諦。所以者何?以覺曉了世間悉虛欺詐惑法,以能覩見世[*]猗虛無,不想於世不慕度世。所以者何?」

佛言:「持人!所云世者,謂五盛陰也。貪求合會一切世法,明知求陰永不可得,五陰自然而不可得,五陰本淨亦不可得。五陰無來去無所至,[3]湊處不可得,是曰度世,不知五陰所歸處所也。以無五陰、諸種本淨,及諸衰入之本淨也。

「若有菩薩觀於世俗之法,悉無所見以合度世,不見度世不與世合,則無有世[4]惟覩度世。在于度世,不見世法而有異[5]持也。不轉二法,云是世俗、是度世法。所以者何?持人!其所在世,解世本末本無所有,度世亦然。雖見有世悉無世法,所作分別度世俱同,以了無世。假使有[6]人,心自念言:『世俗別異,度世不同。』則於其人佛不興世,雖佛出世,普[7]世顛倒,無發道行用真正解,以慧察世[8]頒宣經法,處世顛倒貪受于世而救濟之,故曰[9]度世也。是故,持人!用真正解以慧察之曉了世倒,故曰度世也。如來出世普通諸法,世俗度世皆無有二,以真正慧[10]觀察造證,故為宣布度世之法。」

佛言:「持人!不以是法遊於世間,無所至[*]湊無所消除,不[*]猗世諍乃得世義,不念度世曉了世辭,達本所想以[11]著想二,不[12]解能達如是像法,則無濟者不能[13]解了不暢度世。所以者何?用二行故,其二行者不能解了世俗度世。菩薩如是方便曉了一切諸法,現世度世靡所不達。」

[*]持人菩薩[*]經有為無為品第[14]十一

佛告持人:「何謂菩薩曉了分別有為、無為法?云何有為、無為法?若有菩薩以真正[15]覺,有為無為順理求之。云何順理?云何求之?亦不作有為法,有所見者自然得號,已造有為故曰有為,又有為法以虛偽轉。云何為轉?由已合會自然歸之,以二緣立緣本際教。用以所有自因而生,一切諸法,無為作者勸使作者,自然生已,是有為法斯自然法,無有迴還故曰有為。其有為法,無內無外亦無中間,住存欺惑,無合無散,由從虛妄思想興立,從無明緣生愚癡業有一切法,自然轉行無教造行,從有為事受其相業因其顛倒,以愚凡夫[*]猗名之故,又明智者,覺了有為不可得邊,不[*]猗有為[16]無合有法,乃曰明智。

「明智分別至實,有所造行滅一切為。明智[17]剖判一切諸行虛無欺詐,是諸法者悉無所有,咸為自然亦無自然,從意念成一切有為。所以者何?不當奉行有為因緣。[18]或曉無為,未曾復習有為緣行,若曉無為爾乃通耳。云何曉之?一切有為皆為不真而無有形,悉無邊際無至合會。明智觀之,不以有為至生究竟,其有為者亦無所受悉以無異,有為無為亦復無異生,[19]宣斷有為業,是有為、是無為,斯有為相、斯無為相。彼何謂有為相?知生當死合會別離。何謂無為相?不生不滅不會無別。愚冥凡夫不能解了入斯二義,不曉有為所由起相及滅壞相,不住異相,因無相生,住於異也。若無是相,如來所說,從是相生,從是相滅,住如是相。」

佛言:「持人!如來所云一切諸法皆無有相,以能得成,無所生相,無滅壞相,無所住相。如來敷演無為之相,是相非相,其有為相不成無為導師,所以愚冥凡夫所宣道法,有為所起會歸滅盡,[*]惟無為安。以能無為,不生不滅亦無所住,故曰無為。從其所習而令生滅,其無所習則無究盡,無行無究無異住處。其以真正解其[20]斯慧,不致合會,有所起生而有滅也,無有異住。

「若有菩薩當作是觀,其有為法及無為法,無有不無常見如應,不覩有為及無為法,有為不見無為,無為不見有為,不見異無為,而自謂念我身有矣!真有正是見有為業,無餘有為是諦有耳。思念妄想,其有為無為法永無所想,有為無為以無所想分別諸想,皆斷諸著以了無為,除去眾緣本淨無緣。其因本淨所覩真正,以能曉了悉無所作則無合會。菩薩[21]能[22]逮是有為無為,則了諸法不有不無,亦復不[*]猗有為無為,乃逮正覺也。」

佛告持人:「若有菩薩分別五陰,曉了諸種解達六入,以能暢知十二[23]緣,剖判四意止、五根、八道,能覺世俗度世之業,明知有為無為之事。以曉了是,逮解一切諸法之[24]無,宣布諸法所不[25]達,得意力勢,解暢一切諸法章句,斷生老死心,不能絕壞,能自究竟無上正真道,成最正覺。」

[*]持人菩薩[*]經寶光菩薩品第[26]十二

佛告持人:「乃往過去無央數劫不可稱計懸曠無限。爾時於世有佛,號紫金山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為佛、世尊。其紫金山王如來壽住五劫,諸聲聞眾不可計數,諸菩薩會亦不可限,無能稱了知其多少。其土熾盛,風雨時節五穀豐熟,人民安寧強不[1]凌弱,各得其所心行平等,飲食消化不以為病,婬怒癡薄善自修身,家居義教順律清淨。彼時如來,為諸菩薩一切眾生,決諸疑網令無懷恨,[2]頒宣菩薩道法之藏。

「時有菩薩名曰寶光,聞佛說是諸菩薩業,解陰衰入諸種十八,[3]十二緣起,諸根意止,八正道行,世俗度世,有為無為,即[4]輒奉受。如是精進十二億歲,未曾發起婬怒癡心,不貪利養飲食衣服床[5]蓐臥具病瘦醫藥,惟心精修,入如是像曉了思[6]惟,常修精進,盡其形壽淨修梵行。在其佛所壽終之後還生本土,在於人間適生墮地,便復出家復受學斯,如是像法曉了奉行。復在於彼六十億歲,淨修梵行心不捨遠,如是像法慕求不廢,復壽終竟還生佛國。其紫金山王如來續存,復在其所淨修梵行,一一劫中,五返生沒終而復始。

「其紫金山王如來、至真,臨欲滅度終五劫已,因是景模博聞無量,曉了諸法,於五劫中所可聞受。[7]觀已從佛諮講解者,逮其意力觀戴如來,便為眾生一一敷演,開發無量人,皆發[8]無上正真道意。佛滅度後正法住[9]世一劫,復五百返往來周[10]旋,生於人間常出家學,奉是景模曉了正典,化無央數不可思議眾生之類皆入至行。寶光菩薩見萬億佛,最後有佛,名無量光如來、至真、等正覺,所見授決:『却無數劫,汝當成無上正真之道,過無數劫,當復逮見億百千姟兆載諸佛,逮[11]得正覺,號決一切議如來、至真、等正覺。諸聲聞眾不可稱計,難可限量,諸菩薩眾無央數人。其國處世人壽二劫,米穀[12]平賤人民安隱。』

「是故,持人!菩薩大士欲逮得是如斯景模曉了正典,當精進學受持諷誦是經典要。」

佛復告持人:「若有菩薩學是經典,逮權方便常修四法。何謂為四?一曰棄家捐業行作沙門、二曰捨[13]於憒閙習在閑居、三曰住清淨戒行不違闕、四曰去離懈怠精思不廢,是為四。[14]以行是四勤求博聞,常立忍辱疾逮四法。何謂為四?一曰雖生天下常住中國、二曰因[15]值佛世不在邊地、三曰常奉正法終無相違、四曰悉除罪蓋無復殃釁,是為四。若有菩薩學如是像經典之要,輒逮力勢,布施清淨、戒禁無穢、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聖明無瑕,以[16]建是法致權方便。

「又[17]復,持人!菩薩學斯立知止足閑居功德,懷無蓋哀愍于眾生,以用大哀入于眾生,然後乃學如是像法解了要行。

「又其菩薩入總持門學於勤修。何謂得入總持門而學勤修?志慕勤思曉了量法,方便觀察奉無限行。又解了觀諸定意門諸要法門,入不可計因緣正行,逮致如是比像力勢,曉一切法分別諸法,得意力勢以能曉了,斷生老病死,志強無怯不失正法,乃成無上正真道意逮最正覺。」

佛復告持人:「若有菩薩通總持門,普能曉了一切諸法言辭所趣,以用一事入百千事,以用道力分別諸法無所不達。又若菩薩逮定意門入音聲,便入無限定意門[18]辭。以得入是,了若干品一切法門,以入一切諸法道門,[19]頒宣諸法靡不蒙濟。又其菩薩奉行智慧,以是慧力曉了諸想,勤解想已以是慧力[20]逮一切法疾通無礙。

「又若菩薩曉了無量定意門行,以住是地,普致[21]一切十方法。又若菩薩曉了無量總持門行,解不可計定意門力,以定意門暢不可限眾法之[22]元,以是道地普入諸法靡所不通。又其菩薩甚能曉了觀世間行,極復分別有為無為,奉行諸法心所不著有為無為,行如是像一切諸法,疾解諸法逮得[23]明慧。

「又菩薩行權方便,勤察一切諸法本無所行,雖作是觀不為世事,不著世法亦無所[*]猗,如是像法疾得曉了一切諸法,分別諸法,意力施財剖判章句,斷[24]除生[25]老死意行具足。

「是故,持人!菩薩大士於是摸法而度無極。何謂為四?於斯法典奉如道義、勤修正法、於斯經典逮無罣礙、普入[26]道慧。」

[*]持人菩薩[*]經往古品第十[27]三

佛告持人:「乃往過去無[28]央數劫,不可稱計長遠無限。爾時,有佛號無量光超殊王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29]佛、世尊。其佛世時,[30]聲聞眾不可計數,大會無限,諸菩薩會不可稱載。其佛在世時壽一劫。

「又彼佛土皆以七寶而遍覆[31]成,七寶樹生周匝[32]圍繞,以用莊嚴一切諸樹,殊異珍[1]琦[2]交露帳覆。又諸樹下皆施師子床,其諸床上細好[3]帛㲲裹樹布床,一切諸床[4]琉璃為足,以赤真珠而挍諸樹,自然熏香合成諸葉,[5]華常茂盛而圍旋之。其[6]樹前自然浴池有八味水,其水底沙悉以水精車𤦲赤真珠合成。又以三寶造成浴池,其諸浴池自生青[7]蓮紅黃白蓮華。又諸池水以七寶作挍飾欄楯,一切欄楯地平如掌。

「又其佛土清淨無穢,其佛國土寶樹熾盛,猶忉利天晝[8]度大樹,嚴飾巍巍明月珠樹,諸億[9]千充滿佛土,其光悉照覆日月耀令不復現。其諸寶樹琦珍[*]交露,出好音聲哀鸞眾鳥,天諸玉女歌音樂聲,如是軟[10]音普流佛土,無三惡趣不犯諸惡,不為眾生[11]喧雜句說,[*]惟以敷演如斯像法智度無極,是菩薩藏化無央數諸人物眾,一日皆發道心,其本發心志存大道,便悉具足道品之法。

「如是,持人!其無量光超殊王如來、[12]至真,因其方便化不可計無央數載眾生發道心,今生下方去此佛土,在彼佛土成菩薩行。佛滅度後正法存立,竟至半劫時,佛滅度後正法便沒。

「有一菩薩名意無限,從下方佛剎來生此土。其國去斯十佛世界,適生未久年十六歲,便捨捐業行作沙門,在無量光超殊王佛所諮受經典,臨法沒時為諸菩薩宣布陰種一切諸入分別解義,聞如是像精進之行,在於斯法所度無極攝權方便。因是德本,彼土[13]復決,見億數佛普蒙斯法,所生之處常識宿命,皆以幼童不娶妻室淨修梵行,以家有信出為沙門,所生之處逮得意力,常所受身成就功勳。而最後世,逮得無上正真之道,為最正覺,號曰無量光[14]珠王如來、至真、等正覺。若有菩薩疾欲得成佛,逮一切智具足佛道,在後五濁臨法欲沒,當勤志[15]成如是像法輒受宣布,盡以愛樂常行精進,最後末俗受是經典,德勳無量,諷誦奉行為他人說,福不可喻。」

[*]持人菩薩經颰陀和五百人品第[16]十四

爾時,颰陀和等五百菩薩、[17]橋曰兜菩薩,即從坐起長跪叉手,前白佛言:「我等世尊最後末世,臨法滅時當受是法,住於後世五濁之世,擁護正典持是景摸,諷誦奉持廣為人說。」

復有無數諸菩薩[18]等,各從坐起長跪叉手,諦視佛面,各興至願:「我等,世尊最後末世,被弘誓鎧受是景摸,順斯深妙佛所宣慧。諸菩薩等所積德本,道品之藏並使具足,所在遊居當擁護法,聞是[19]經像益加喜樂受持諷誦,宣示未達深入大猷。」

時佛忻笑,口中五色光出,遍照三千大千佛土,地六返震動。賢者阿難即從坐起,長跪叉手,前白佛言:「佛何因笑?既笑當有意,光明普照地即大動。」

佛告阿難:「汝寧見此諸菩薩眾住立我前,在後末世當護正法,被弘誓鎧以救危厄?佛識念之往無數劫,於諸佛所被如是像弘誓之鎧,面從諸佛受斯經法持護三品,開導無數眾生之類,[20]令是等來在於佛所,承三品義受是正法今立佛前,然後末世法臨沒時,多所開化未達眾生,[21]如令受佛三品正[22]法。在於賢劫諸佛興見,亦當從受千佛訓誨三品正法,又將來世諸佛聖所[23]咸受亦然。

「是等,阿難!諸族姓子!功勳名德不可得察,莫能稱計所行經法。是諸族姓子!安隱眾生而供[24]養,假使如來[25]班宣是等,以受正道安隱眾生,皆以不信。若不信者長夜不安,墮于惡趣。

「又復,阿難!當為汝等現其證明,如斯等類安隱眾生,正使三千世界一切眾生,皆由想行故墮地獄。假使大眾[26]在地獄中,有一人生[27]告地獄人:『無得恐怖,當為汝等一一[28]道利,以時方便出大地獄苦惱之患。』則以己身一一濟之,移著安處一一人故,無數千歲忍在地獄,未曾懈廢普令[29]致安。

「阿難!其人於眾生慈愍弘哀,寧增多不?出大地獄立大安隱?」

阿難言:「甚多![30]甚多!天中天!」

佛言:「假使彼人顯示神足如是巍巍,令眾生類立第一最有為之安,長樂[31]無極成[32]大哀[33]愍,皆逮覆護其功德福,非心所思非言可暢。」

佛告阿難:「今故語汝,如彼菩薩[34]於大地獄,出無數[35]眾立之永安,所愍眾生若合集是,前所安隱順和眾生,使濟大難至有為安,百倍、千倍、億萬倍、巨億萬倍,不如族姓子受是像經。所以者何?計其所興有為之[36]安,有極盡矣!不至無為、不離貪欲、不致滅度、逮神通正覺之業,不成寂志泥洹之要。

「又,阿難!是諸菩薩,建立眾生無上大安一切智業。又是菩薩,以大士法志學道乘,建立佛道度諸眾生,立諸聲聞、緣覺之地,[37]勸助佛法修菩薩行住于大道。斯諸族姓子,勸[38]助眾生行菩薩[39]法,不[40]料佛教諮啟大[41]雄,受立弘慈成一切智故功無限。」

佛言:「阿難!由是正法,若千劫中若無數劫,不可計限億百載劫,懸邈如是。諸佛世尊常不空[1]閒,展轉相教,及餘無數億百千姟劫,轉復相度使成佛,而無窮功故無限。所以者何?億[2]千百佛本[3]住宿世,行菩薩業建立[4]佛道,斯等之類在在所生,受是經典各用勸助,逮無上正真之道成最正覺。將來之世無數菩薩,多所開化不可計眾,[5]以是勸助具足佛法,成無上正真之道也。

「如是,阿難!諸族姓子訓立眾生,一切智安無上大道。欲平等有法父母者,正當謂之諸佛菩薩道法父母。今是菩薩擁護自歸普得自立,是所謂安颰陀和,[*]橋曰兜等五百人等,則法父母,斯諸菩薩護是正典。族姓子、族姓女等,不違佛教,亦不絕一切智本,於將來世臨法欲沒,為諸眾生建立大護,住在大哀開益一切,以是勸助在於末世,而安護之不墮惡趣,令無數千[6]億菩[7]薩若無數佛共嗟嘆!是族姓子等,功勳之德不能究竟。所以者何?是諸族姓名勳[8]至德不可思議。」

佛告阿難:「佛無數劫億千兆載,合集積累是[9]正法寶。其受是法族姓子等,十方無數不可計會。諸佛世尊遊無限土,今[10]現在者咸共擁護,學是法者皆令[11]安隱。」

佛言:「阿難!天上世間,悉為是等諸族姓子,稽首[12]敬禮歸命諮受,十方諸佛悉嗟嘆之,所演經法以示不逮。

「阿難!佛以[13]豫印印是族[14]姓決一切疑,若後末世受如是像無上正法,持諷誦說宣布同學,是族姓子及族姓女,以為疾近一切智業。臨法滅時,聞是[15]景摸深妙經法懷喜信者,佛以授決行菩薩乘。如是至真最後末世愛護是法,建立己身而[16]愛樂法。佛以勸助,是諸族姓子及族姓女,而不誹謗斯深妙法。佛[17]預授決諸聲聞乘,見彌勒佛出現於世,諸漏[18]已盡無有愛欲,用受信是深妙法故,未曾誹謗致是功報。」

佛言:「若菩薩學聞是深法信樂悅豫,亦皆授決。在於彌勒如來世時,出家學寂而復誓願,乃有殊特。佛謂是族姓子女,德本調柔功勳無際,臨法欲沒最後末世,受斯深法奉行精進,德不可量巍巍如是。」

[*]持人菩薩經囑累品第[19]十五

爾時,持人菩薩前白佛言:「願佛建[20]吾以轉法者不求名利,最後末世聞是正[21]典,[22]顯發忻悅[23]受微妙義,以是之故疾解諸法,逮分別慧速得意力,[24]剖判諸法曉了道慧,所生之處識念不忘,以大法光照於十方。」

佛言:「持人!若有菩薩觀是法品,大智慧業無極明本,積大功德不可限量。若將來世受是法品持諷[25]誦讀,及餘深經菩薩篋藏,諸度無極勤心奉行,魔事因緣不能得便,不為罪蓋之所覆蔽。佛預[26]授決見兩三佛,輒當逮得無所從生法忍,其得忍者亦當得是無上道品,自解諸法而得自在,嚴淨佛土具足聲聞,受其道教奉菩薩行。

「如是,持人!佛下印封斷一切疑,最後末世現得四義自在之業,行菩薩大士法,受是經典而擁護之,被弘誓鎧。何謂為四?一曰受己德本甚大無極,不可限量不可計會;二曰當為眾生顯發善元;三曰諮受如來正法經要;四曰執持法藏無央數佛所宣道化;是為四。

「復有四法,最後末世將護深法。何謂為四?一曰攝取精進在弊惡世受行正法;二曰[27]若在厄難第一苦毒諍亂正法,所持法品人共鬪時,化令和合擁護正法;三曰行發忍辱具足仁和;四曰在於末世心不懷恨,往來周旋常行慈愍;是為四,得致深法疾逮一切智。」

爾時,颰陀和[*]橋曰兜、五百菩薩及餘菩薩,聞佛說是道品正法,咸住佛前,心自念言:「於後末世擁護正法。」

佛以右掌[28]摩諸菩薩,而告之曰:「諸族姓子!佛無數劫而積習是無上正真道,成大寶藏,甚用勤苦忍遭困厄,所濟無限使得大安,捨身之安而憂一切,乃致道法成最正覺,以累仁等。若有學誦逮是法者,廣為四輩而敷演義。若三品法欲毀壞時,當建立護,爾乃[29]震揚無極大光。」

佛[30]重累:「族姓子等!如來猶父,諸賢如子;佛猶國君,諸仁如臣。父慈子孝君正臣忠,天下和平,吾無數劫習是正法道德寶藏,令普流布八極上下。諸天人民一切慈孝自歸命佛,佛以大哀皆共蒙濟。」

爾時,諸菩薩眾從颰陀和、[*]橋[*]曰兜等五百群眾,稽首佛足前白佛言:「承佛聖旨,任力盡意,將護末世佛所宣教,[31]惟願如來建立垂恩,最後末世,令斯正法道寶之藏,使普流布八方上下,一切皆蒙。」

佛加威神說是法品,有無央數不可計會諸菩薩眾,得一生補處,德本道慧皆以備悉。無數億千諸天人民,皆發道心,佛悉授決,於將來世皆得佛道,各有名號。

佛說如是,持人菩薩及一切菩薩、颰陀和、[32]橋曰兜等五百群眾,四部眾會,諸天、世人、阿[1]修羅,聞佛所說,莫不歡喜,作禮而去。

持人菩[*]薩經卷第四
貼文者 : : hui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 2024-03-21 20:30:31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序

[2]終南山[3]豐德寺律師道宣撰

觀夫法王利見,權巧殊途,或聲光動人、或開智攝物,立儀列相興像,設之機緣,聚[4]砂塗[5]香表[6]乘,時之淨養。斯德有歸,可略言也。有師子莊嚴王菩薩者,學周八藏、智越五乘,[A1]藉勝報而開教端,寄善權而行圖範。故使方壇外啟、圓場內羅,列八座而延八聖,陳四報而成四德。空有兩業自此脩明,大小諸乘因茲增長,可謂總攝六度之玄略,統[7]陳願行之明規。其道易而可修,其儀約而難隱。智有通塞,道涉窊隆。時運所歸,近聞東夏。逮龍朔三年冬十月,有天竺三藏厥號那提,挾道[A2]開萌來遊天府。皇上重法,降禮真人,厚供駢羅,祈誠甘露。南海諸蕃,遠陳貢職,備述神藥,惟提能[8]致。具表上聞,霈然下遣,將事[9]道途,出斯奧典。文旨既顯,[10]冀由來之所傳,道場不昧,[11]起機緣之淨業。輒以所聞序之。云爾。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12]大唐[13]中[14]印度三[15]藏那提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摩訶薩五百人,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無量八部前後圍遶聽佛說法。

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師子莊嚴王,從座而起來詣佛所,頂禮雙足遶無數匝,而白佛言:「世尊!我於過去億百千那由他諸佛所廣預大會,然未曾覩如今所見。欲有請問,[16]唯願聽許。」

佛言:「隨汝所問,當為解說。」

爾時師子[17]莊嚴王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往昔修何勝行,今獲如是人天中尊,為諸菩薩大聲聞眾天龍八部之所圍遶,供養恭敬尊重讚歎?願為演說往昔因緣,令諸眾生獲大善利。」

佛告師子莊嚴王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汝今乃能安樂眾生故作是[18]問。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善男子!我憶過去無量世時,有佛出興,名不可思議光明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時有長者名曰上施,自恃豪富不信正法,而於佛所無歸敬心。有一比丘名毘闍耶三皤(蒱我[19]反)婆,見是長者生憐愍心,起大方便,要令此人發心修行得成正覺。作是念已,往長者家。爾時上施覩見比丘,顏貌殊勝威德備足,諸根寂定容光熾盛,肅然敬重即起奉迎。頂禮既訖設座令坐,合掌白言:『自顧薄德,忽蒙臨降。』

「爾時比丘告長者曰:『有大法門,名八曼[20]茶羅,功德無量。今為汝說,廣欲慧利諸天人故。若有眾生聞此法門能修行者,在所生處獲四勝報:一者、與善知識諸大菩薩同處受生,有大眷屬,資財豐足;二者、眷屬既多自在無礙;三者、身相圓備無有疾病;四者、眾具自然隨念而至,縱被山壓身無痛苦,能知眾生心之所念,慈悲憐愍將護拯濟。』

「爾時上施聞是法已,歡喜踊躍重加頂禮,讚言:『善哉!願為廣說八曼[*]茶羅最勝法門,我當修學。』

「比丘告曰:『汝欲知此最勝法者,先發是願:「我欲供養三世諸佛、大菩薩眾、聲聞、緣覺。」作是語已,道場之處當作方壇,名曼[*]茶羅。廣狹隨時,其最小者縱廣四指、或一搩手,用種種香及以餘物,或地上作。方院之內列八圓場,為欲供養八菩薩故。何等為八?觀世音菩薩、彌勒菩薩、虛空藏菩薩、普賢菩薩、執金剛主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止諸障菩薩、地藏菩薩。如是,長者!此八曼[*]茶羅最勝法門,是彼不可思議光明如來所說,我親受持,今為汝說,應當修學廣令流布;用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長者當知,若有修行此八法者,則為供養三世諸佛、大菩薩眾、緣覺、聲聞;斯人常為諸天擁護。若諸國王能自修學、若使人作,[1]使王國內諸惡皆滅。諸善男子及善女人,有能修學八法門者,命終之後不墮惡趣、邊地、邪見、不善律儀、貧窮家生。是故當知,欲得現在未來勝上報者,當學如上八種法門;欲得受身端正聰明利智,若欲上生四天王處,亦應修學八曼[*]茶羅。如是欲生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乃至帝釋、梵王、魔王、轉輪聖王所生處者,皆當修學如上八法。欲得天上人中大姓家生,眷屬成就財寶盈溢,身心安樂名稱遠聞,所出教命無不信受,於諸眾中最尊最勝,皆應修學如上八法。若欲修成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入菩薩位,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當修學八曼茶羅供養法門。』」

佛告師子莊嚴王菩薩摩訶薩言:「爾時比丘毘闍耶三皤婆者,豈異人乎?[2]今文殊師利菩薩是。爾時長者上施者,即我釋[3]迦牟尼佛是。我從是來經於多劫,修行供養此八法門,具獲如上功德利益;餘有眾生隨能修學,亦皆同獲如我所得。善男子!我行菩薩道來經三阿僧祇劫,修滿六度利益眾生,成等正覺,所有光明威德勢力破魔兵眾。斯誰力乎?皆由供養八曼[*]茶羅道場功德。是故眾生聞說如上八種法門,無宜不學。若以華香燈明,若以飲食幡蓋、衣服音樂,讚歎禮拜發願懺悔,隨其力能皆蒙福祐。或行六波羅蜜時,修立道場,以諸香水若香塗地,若水若土作方圓壇,斯即名為檀波羅蜜。修供養時,身口意業不惱眾生,斯即名為[4]尸波羅蜜。修供養時,若有蟲螘來入道場,驅去還來,爾時安忍,斯即名為羼提波羅蜜。修供養時,善心相續,斯即名為毘梨耶波羅蜜。心不散亂一心供養,斯即名為禪波羅蜜。作業之時,方壇圓場無有偏斜,善能通曉廢立機候,斯即名為般若波羅蜜。

「善男子!如是一法隨心變現,即能具足六波羅蜜。應當廣說教化眾生,為大利益乃至成佛。」

說此經已,師子莊嚴王菩薩摩訶薩,及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師子莊嚴王菩薩請問經
貼文者 : : hui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 2024-03-21 20:42:00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西晉居士聶道真譯

五蓋品第一

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提國清淨法處,自然金剛座,光影甚明,無所不遍照,與眾摩訶薩等無[19]央數菩薩共會坐,三曼陀跋陀羅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最第一。

文殊師利菩薩問三曼陀跋陀羅菩薩言:「若有人求菩薩道者,善男子、善女人欲得無蓋清淨者,當施行何等法自致得之乎?」

三曼陀跋陀羅報文殊師利菩薩:「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菩薩道者,當整衣服,晝夜各三,稽首十方諸佛,作禮、悔過,悔諸所作惡,諸所當忍者忍之,諸所當禮者禮之,諸所當願樂者願樂之,諸所當勸請者勸請之,如是一切諸罪蓋、諸垢蓋、諸法蓋悉除也;一切功德,悉得具足。

「般若波羅蜜、兜沙陀比羅經,一切三昧,一切諸陀隣尼,一切漚惒拘[20]舍羅,是為諸經中尊將,如是者為已得禮一切諸佛,其意至心也。」

悔過品第二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言:「一切人身所行,口所犯,心所念惡,一切諸佛[21]剎其中塵等起意念,一切諸惡,[22]某皆為其悔過:『某從本所作為,有惡於諸佛、諸菩薩、諸迦羅蜜、父母、阿羅漢、辟支佛、[23]怛沙竭護、[*]怛沙竭寺神、[*]怛沙竭法中,諸所犯過惡。須[24]呵摩提,阿彌陀佛剎土,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剎、一切諸佛法,若有狐疑,起意不信者,某為其悔一切罪過。其有於一切諸佛、諸菩薩、諸迦羅蜜、諸父母、諸阿羅漢、諸辟支佛、一切諸人所可誹謗者,若恣隨欲、恣隨癡、恣隨自用,若有[1]頑佷,不與人語;若為貪婬所牽、為慳嫉所牽、為貪飻所牽、為諛諂所牽,七百五十諸欲所牽,其心亂時不能自專,為一切所蓋、為一切所畏,所起意有過失。今某皆為悔一切罪過。

「『某從阿僧祇劫,起惡意於佛、若鬪亂比丘僧、若害阿羅漢、若害父母、若見正法言非法、若見非法言是法、若[2]𮘉㗛一切人、所思念常與非法之事;若他[3]所犯過、若欲犯、若已犯;其多沙竭所教誡若犯之,今世若前世不知佛法比丘僧時,諸所犯過惡。今某皆為悔一切罪過。

「『某諸所作邪嫉之意,若有佛,斷止人不得令見;若有明經說法者,斷止人不得令聞;若有迦羅蜜,斷[4]止人不得令住會;若有人施與鉢震越、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所作功德,呵止人不得令與;作無[*]央數不[5]止,展轉相教起罪。今某皆為悔一切罪過。

「『某諸所作罪,見人犯者,於邊勸助,用是故,為罪所牽,生於末世。若生於貧家;若離迦羅蜜;若有佛,不能得見;若有菩薩迦羅蜜,不能得與共會,而不能得聞經法;以諸所作惡故,不能及值是聖賢身。今某皆為悔一切罪過。

「『某諸所作罪,不能及逮聞法;或聞法,其心不能受法;若已受而復忘失,不能堅持法、不能諦持法,而怯劣無[6]膽;其形色不能致得端[7]政;所生常少財寶,不能得陀隣尼行,不能得三昧行,不能得般若波羅蜜行,不能得無念慧行,不能得漚惒拘舍羅所入慧,不能得兜沙陀比羅無所罣礙所入慧。[8]其一切諸所作罪,不能及逮是也。今某皆為悔一切罪過。

「『某諸所作罪,不能得一切法行所入慧功德,不能得一切人意所行慧功德,不能得一切人因[9]五根所入慧功德,不能得一切人慧律所入功德,不能得一切法慧所入功德,不能得一切人泥洹慧功德。其一切諸所作罪,不能及逮是也。今某皆為悔一切[10]罪過。

「『某諸所作罪,不能得洞視徹聽,不能得神足飛行,不能得自知宿命,不能得知去來之事,不能得梵天音聲,不能得身口意功德,不能得清淨高行,而不能得具足於功德。其一切諸所作罪,不能及逮是也。今某皆為悔一切罪過。

「『若他人起惡意向某,若有眾兵,若某起[11]慈心向他人;若有眾兵,若致一切諸蓋所畏。某合會於諸佛前,諸眼諦,慧遍諦,所言[A1]即受諦。某於是諦前自歸悔,[12]復自[13]發舉,自發[14]竟自悔責,不敢覆藏,從今已[15]後不敢復犯。』」

願樂品第三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言:「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薩道者,當作是願樂:『今某自歸曉一切,於諸佛[A2]諸菩薩、迦羅蜜及父母、諸阿羅漢、辟支佛及一切人,至心求哀,不可曉者,今皆曉之,如諸佛所知。如是者所可自歸,為已自歸也。

「『復次,今某禮一切諸佛、一切諸菩薩、諸迦羅蜜、父母及阿羅漢、辟支佛,皆為作禮,最中、最上、無上、明中明、無有雙亦無比,如諸佛所知。如是者所當作禮,為已作禮也。

「『復次,今某願禮諸佛功德,一切諸菩薩、諸迦羅蜜功德、諸阿羅漢、諸辟支佛功德及十方一切人所作功德,如諸佛所知。如是者,所當禮諸功德,為悉禮也。

「『是則菩薩慧。若善男子、善女人,有是功德者,願樂助其歡喜。若有逮佛慧者,所當願樂,[16]某[17]已願樂也。其未作功德者,今作功德,某皆[18]願樂。其有尊,復尊所作功德,某亦願樂。持某所作願樂功德,令十方一切皆悉[19]得也。』」

請勸品第四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言:「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薩道者,當作是請勸:『某至心請勸一切諸[20]佛,今現在佛、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及至阿[21]惟三佛,其[22]已成悉等知、未轉法輪者,某請勸諸佛,轉於法輪。今諸佛所轉法輪者,以用請勸故,所說經法,[23]令一切人各得[24]其所,悉令安隱。及諸天、龍、鬼神、乾陀羅、阿須倫、迦留羅、甄陀羅、摩休勒、人非人,其在泥[25]黎、薜荔、禽獸諸勤苦中者,皆令得解脫。其無所曉者,皆令捨癡意,悉得[26]正意,入於佛道。

「『復次,其諸佛所欲般泥洹者,某請勸且莫般泥洹,用一切人故,且自住無央數劫,以法身住為無所住。所說經法,令一切人各得其所。皆令勇猛,具足三曼陀跋陀羅菩薩法行。令一切人,悉以是為本,各得安隱。及諸天、龍、鬼神、乾陀羅、阿須倫、迦留羅、甄陀羅、摩休勒、人非人、泥[*]黎、薜荔、禽獸,諸勤苦者,早得解脫。其無所曉者,令捨癡意,悉得正意,入於佛道。其作邪者,皆捨邪道,入於正道,悉住於本無[1]法。』」◎[2]

◎[3]三曼陀跋陀羅菩薩言:「善男子、善女人,求菩薩道者,當作施與。『某所可悔功德,所可忍、所可禮、所可願樂、所可請勸諸功德;若欲作、若方作、若已作,諸所作功德,皆一切合會成就,為一福味。如諸佛法,如佛所知,是功德,便[4]可所生致諸佛相,能得自恣法。諸所施與,已受施與而有施與,是施與為正施與,無所著斷。某持是法施與功德,令一切人,皆[5]逮得與法,皆令起意。如薩芸若施與等者,[6]今某施與,[7]令如三曼陀跋陀羅菩薩所行,持是功德令一切與。某莫[8]墮泥黎中、薜荔、禽獸勤苦八惡道中生;皆令生有佛處、有菩薩處,皆令生須[9]呵摩提阿彌陀佛剎。某持是功德,因某好心,具足遍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

「『某持是法施與之功德,為一切人,作舍作護。受[10]其自歸為作度,於冥中作明、明中最明,於持中作持、持中尊持;一切人未度者,我當度之,未脫者,我當脫;未般泥洹者,我當令般泥洹。造作一切人,皆令發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

「『某持是法施與之功德,令一切人與某身等,諸所生處,所可起意,常供養諸佛,供養諸菩薩,持前所作供養諸佛菩薩,令一切人與某身,不離菩薩法,不離迦羅蜜、文殊師利及惟摩竭與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等。是諸菩薩所行,[11]皆具足陀隣尼清淨三昧,一心不動搖,皆以成就般若波羅蜜所行,悉以曉了漚惒拘舍羅,所入一切於諸[12]法有差特,令一切人與[*]某逮得,是諸菩薩慧行而具足。

「『某持是法施與功德,在其泥[*]黎、薜荔、禽獸,拘繫縛束中人,皆[13]令得解脫。其無眼者得眼,聾者得聽,其在勤苦中者皆得安隱;若在是佛剎及彼方佛剎,下至阿鼻泥[*]黎,上至無極,其中間蠕動之類,有足無足者,若未來、若軟生、若[14]化生、若色無色、若思想無思想,及一切人、非人,轉相[15]猗著[16]者,以時能持佛[17]眼,見[18]知悉覺,令一切皆得人形,入於佛道,[19]聞法悉曉了受,皆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提心。

「『某持是法施與功德,令一切人與。[20]某持是功德,悉逮諸佛等行,諸菩薩等行、諸迦羅蜜行,令一切人,皆至供養、起願,得諸佛剎,能令清淨於三世法,曉了能[21]悉。譬如金剛,無所不穿。令一切人與,某皆令得佛智慧,而具足諸所感動能悉等。於諸深慧皆[22]逮得,於諸法而無疑。持是功德令[*]某具足願,如三曼陀跋陀羅菩薩法行,十種力地皆悉逮。以是為證。持是功德,願令一切人及某皆令得福。』」

譬福品第[23]五

文殊師利菩薩問三曼陀跋陀羅菩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求菩薩道者,晝夜各三悔過、勸樂法行如上說,[*]其福者云何?」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報文殊師利菩薩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奉行菩薩道者,持七寶滿閻浮提地內,供養[*]怛沙竭阿羅呵三耶三佛,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晝夜各三勸樂法行,所當悔者悔之,所當忍者忍之,所當禮者禮之,所當願樂者願樂之,所當請勸者請勸之,所當施與者施與之,晝夜奉行,如上教。其福出於供養[*]怛沙竭滿閻浮提七寶,百倍、千倍、萬倍、億倍、巨億萬倍,終不可比、不可計、亦不可譬。」

說是法時,無央數諸天,於虛空中住,持天花香及伎樂供養,散佛及諸菩薩上。

文殊師利菩薩、三曼陀跋陀羅菩薩說是經已,諸天、龍、鬼神、阿須倫、人、非人,聞經大歡喜,前為佛作禮而去。

三曼陀跋陀羅菩薩經
貼文者 : : hui

持世經卷第一 - 2024-03-21 20:46:36

持世經卷第一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持世經初品第一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與大比丘僧俱。爾時,世尊與若干百千萬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會中有菩薩摩訶薩名曰持世,為諸菩薩摩訶薩無量功德莊嚴發心,欲善知一切[6]法彼岸,欲善知發無量願具足無量莊嚴,欲通達無量諸法決定相,欲發無量莊嚴願深心所行清淨,欲善知清淨具足布施,欲善知畢定清淨持戒,欲善知具足忍辱柔軟之心,欲善知清淨精進,欲善知清淨禪定,欲善知通達般若波羅蜜彼岸;以如是等無量功德故,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白[7]佛言:「世尊!我欲問佛,為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及諸菩薩摩訶薩不斷佛種者,具足威儀行處不著持戒,具足清淨戒受行大法,善知持無量行處道法。為是諸菩薩故,我今問佛、世尊,云何菩薩摩訶薩能善知諸法實相,亦善分別[8]一切法章句?云何菩薩摩訶薩能得念力,亦轉身成就不斷[9]之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告持世菩薩言:「善哉!善哉!持世!汝能為諸菩薩摩訶薩故問如來是事,當知汝則多所安隱眾生憐愍世間,利益安樂諸天世人,亦為今世後世諸菩薩等作大光明,汝之功德不可限量。能問如來如是之事,汝必欲斷一切眾生之疑,愛護一切眾生,為作光明,欲示眾生義利,欲令眾生得度[10]嶮道,欲為眾生作歸作舍作洲作救,欲拔三惡道眾生,欲置眾生於無上道,欲脫眾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欲與眾生無上涅槃之樂,汝欲於後世守護正法,於後恐怖惡世欲度眾生。持世!汝今[11]善聽諦思念之,吾當為汝解說此事。」

「唯然,世尊!」

佛告持世:「諸菩薩摩訶薩見四利故,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12]一切法章句。何等四?當得具足念、當得不斷念、當以安慧而自增長、念常在心。持世!是為諸菩薩摩訶薩見[13]此四利,故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

「持世!諸菩薩摩訶薩復見四利,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何等四?當善知決定諸法義、當善知諸法義、當善知諸法種種因緣、當[14]善入諸法如實門,是為四。

「持世!諸菩薩摩訶薩復見四利,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何等四?當善知無量法相、當修習善知決定無量法、當行無量功德而自增長、當知見諸法生滅相,是為四。

「持世!諸菩薩摩訶薩復見四利,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何等四?當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疾具足助菩提法、當不隨他語善知諸法方便故、當善知一切智慧。持世!是為諸菩薩摩訶薩見四利故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

「持世!諸菩薩摩訶薩復有[15]四法,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16]分別[*]一切法章句。何等四?為利益眾生故心無慳垢、常行清淨戒安住毘梨耶波羅蜜故、發行精進不休不息、正思惟故善行般若波羅蜜,是為四。

「持世!諸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何等四?成就具足深心[17]清淨之願、具足成就清淨所行功德、安住柔和忍辱功德、得分別諸法實相光明,是為四。

「持世![18]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何等四?以大欲求一切[19]智、善知分別禪定解脫諸三昧而生大欲、[20]欲得大慈悲喜捨心故方便行清淨行[21]處、善修習決定義,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何等四?具足慧行、亦求清淨智行處、樂無礙智、亦常不離一切智慧之願。持世!是為菩薩摩訶薩有四法,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

「持世!菩薩摩訶薩見四利[22]故能求念力。何等四?當修[23]集具足念根、當行安慧、當具足不斷念、[24]當修集具足四念處,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見四利能求念力。何等四?具足諸助菩提法故念常在心、以利念根[25]善修集宿命、具足清淨智慧故當疾得不斷念、當種一切智慧因緣,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見四利能求念力。何等四?當修集具足思惟方便、當修習如實智慧、當發勤精進得諸佛法故、當不忘憶念得不斷念力故。

「持世!是為菩薩摩訶薩見四利,故能求念力。

「持世!菩薩摩訶薩有四法[1]能得念力。何等四?念安慧故常勤精進不休不息、常一其心得諸法實相故、常不放逸正憶念諸法故、常護諸根正思惟故,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能得念力。何等四?安住清淨持戒、成就清淨威儀行處、除去心中五[2]蓋、不為世法所染離業障煩惱障,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能得念力。何等四?以不散心求善法、勤修習一心相、善知正入諸法門、不樂憒閙遠離在家,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名[3]能得念力。何等四?親近善知識、常修習深法、常樂至諸佛菩薩所、常樂請問修習智慧。持世!是為菩薩摩訶薩有四法,名得念力。

「持世!菩薩摩訶薩見四利,能修習一切法分別章句慧。何等四?當善知一切諸法實相、當分別一切法所因、當知諸法決定[4]之義、當善知一切法[5]言語章句,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6]見四法利,能修集一切法分別章句慧。何等四?當善知諸法隨宜次第、當善知一切法因緣方便、當具足修集一切法方便、當分別知了義未了義經,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見四法利,能修集一切法分別章句慧。何等四?當善學是道是非道慧、當得一切法義說力、當疾得清淨智慧行處、當具足修智波羅蜜。持世!是為菩薩摩訶薩見四[7]法利。能修集一切法分別章句慧。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能修集一切法分別章句慧。何等四?善知修集諸法集相、善知諸法因[8]滅相、善知諸法緣相、能入因緣方便,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能修集一切法分別章句慧。何等四?善知諸法[9]苦、善知諸法集、善知諸法滅、善知諸法滅道,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能修集一切法分別章句慧。何等四?善知諸法合散方便、得先因力、善知諸法所宜、善知分別文字章句,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能修集一切法分別章句慧。何等四?善知不了義經、於了義經中不隨他語、善知一切法相印、亦善安住一切法無相智中。持世!是為菩薩[10]摩訶薩有四法,能修集一切法分別章句慧。

「持世!菩薩摩訶薩[11]有四法,轉身常得不斷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四?明了善不善法、成就第一念安慧、能離五蓋心、終不忘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12]心,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轉身常得不斷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四?善修集四念處、善修集學分別慧、於諸禪定智慧為首、於決定智慧[13]中得通達,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轉身常得不斷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等四?得諸陀羅尼門、亦修集無生智、入於盡智、亦觀於滅智,是為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四法,轉身常得不斷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14]提。何等四?斷於愛恚、不貪著一切[15]有為法、心通達無為智慧、至如來所行處。持世!是為菩薩摩訶薩有四法,轉身常得不斷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持世!菩薩摩訶薩有五淨智力,[16]能具[17]足得如上功德。何等五?深心淨智力、願淨智力、善根淨智力、迴向淨智力、障業淨智力,是為五。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五淨智力,[18]皆具足能得如上功德。何等五?威儀行處淨智力、念具足淨智力、方便淨智力、緣眾生淨智力、緣相淨智力,是為五。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五淨智力,[*]能具足得如上功德。何等五?捨心淨智力、利益眾生淨智力、生大慈淨智力、生大悲淨智力、生大喜大捨淨智力,是為五。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五淨智力,皆能具足得如上功德。何等五?持戒淨智力、不著持戒淨智力、忍辱淨智力、不著忍辱淨智力、多聞淨智力,是為五。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五淨智力,皆能具足得如上功德。何等五?深精進淨智力、受精進淨智力、禪定淨智力、禪定方便淨智力、止觀方便淨智力,是為五。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五淨智力,皆能具足得如上功德。何等五?慧淨智力、多聞決定方便淨智力、世間出世間淨智力、慧方便淨智力、有為無為淨智力,是為五。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有五淨智力,皆能具足得如上功德。何等五?觀方便淨智力、明解脫淨智力、無生相淨智力、一相無相淨智力、第一義世諦義淨智力。持世!是為菩薩摩訶薩有是五淨智力,疾得具足如是一切功德。持世!以是利故,菩薩摩訶薩於是淨智力中應勤修集。

「持世!菩薩摩訶薩成就三法,於是淨智力中能勤修集。何等三?一者欲、二者精進、三者不放逸,菩薩摩訶薩成就此三法,能於是具足一切功德淨智力中能勤修集。何以故?持世!欲、精進、不放逸,皆是一切法根本。菩薩摩訶薩得是淨智力,能疾得一切智,亦[1]名精進不退者,亦名不退法者,亦以此功德疾得增長,亦於一切法中疾得淨智力。

「持世!若有人如是一切法中得[2]淨智力者,是為世間福田,是人次我能消供養,是人能至如來行處,是人能觀如來法,是人不久能證如來智慧。

「持世!我本無量阿僧祇劫行菩薩道時,然燈佛與我[3]受記:『汝過阿僧祇劫當得作佛。』即時[4]遍知如是淨智力。

「持世!若有人於一切法中能成就如是淨智力者,是[5]人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我今得;是人亦轉法輪,如我今轉;是人亦師子吼,如我今師子吼;是人[6]亦於一切法中得自在力,如我今也。持世!汝等於此淨智力中當勤精進,不久自然具足一切智慧。

「持世!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號智高王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持世!是智高王如來,有無量聲聞僧,亦有無量諸菩薩僧,是佛本願因緣所致。是智高王佛土無三惡道,其諸眾生不覺有苦,畢竟具足安隱快樂,離欲[7]多者能障五蓋。是諸眾生成就如是清淨快樂,如人入第四禪樂。是智高王佛壽六百萬億那由他劫。

「持世!是時國土[8]唯佛為王,更無有王,國土眾生皆號佛為法王。是智高王佛多為諸菩薩,說是斷一切眾生疑喜一切眾生心菩薩藏經。爾時有五百菩薩,聞是諸菩薩淨智力,發如是精進力,盡形不生坐心,盡形不生衣服想,盡形不生我想眾生想人想男女想,盡形終不多食,但修集如是淨智力,勤行精進。五百菩薩以是善根因緣,命終皆生過東方十萬億國土,既生不久,修集是法故,得識宿命成就利根。其國土佛號無量花積王,現在說法,其諸菩薩始年十六,於無量花積王佛所出家,六十億歲行童子梵行,亦修行如是精進。

「持世!是五百菩薩得值如是等二十億佛,於諸佛所勤行精進,成就第一念安慧,末後值無量力高王佛與其[9]授記,過萬劫已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五百人於萬劫中,得值[10]二萬億佛具足佛道,於一劫中次第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持世!當知菩薩摩訶薩[11]欲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於是淨智力中,應生欲精進不放逸。何以故?持世!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以[12]欲、精進、不放逸為根本,[A1]及餘助道法,能具足佛法者。

「持世!我以如是精進得值二十億佛,於諸法中世世成就念力,世世得識宿命,修集是法不休不息,我終不失是欲、精進、不放逸,我[13]當成就欲、精進、不放逸。」

爾時,世尊以大慈悲心顧視四方,現神通力,使三千大千世界諸閻浮提皆有化佛,為諸眾生說是斷一切眾生疑喜一切眾生心菩薩藏經。復以神力,令竹園中在會大眾皆見諸佛,遍閻浮提各各說法。大眾咸悅,從坐而起,皆[14]共禮佛,作是言:「希有世尊!諸佛如來神力不可思議,成就無量不可思議法。」

爾時,佛告大眾:「諸善男子!如來是事未足為難。所以者何?如來善能通達法性故。若一毛孔出神通力,光明普照十方恒河沙世界,演[15]說法音,於一毛孔百千萬億分未盡其一,如來成就如是不可思議功德。

「諸善男子!如來深觀眾生心而為說法。諸善男子!今世眾生少有於是法中能行[16]欲樂。諸善男子!今世眾生少有於是法中能行精進。諸善男子!今世眾生少有於是法中能行不放逸。何以故?如來今出五濁惡世,所謂眾生濁、見濁、命濁、煩惱濁、劫濁。諸善男子!若有乃至一人能信受如是甚深清淨法、能至佛慧,是為希有!何況能信解如來所行?

「諸善男子!我常長夜莊嚴如是願,如是精進忍辱行,為苦惱眾生無救護者、無依止者、多墮惡道者,我於爾時當成佛道,利益無量阿僧祇眾生。諸善男子!當知如來恩力本清淨,願精進故,能令無量阿僧祇眾生信解受持如是深法。

「諸善男子!我於先世教化眾生,是諸眾生能解我法。諸善男子!今佛以十力、四無所畏,少能令眾生信解如是甚深之法。若有眾生住是法中者,皆是如來恩力方便故。我長夜不離如是深法,我亦長夜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攝取眾生。少有如來出五濁世利益眾生。何以故?諸善男子!我於先世,以大精進力大方便力教化眾生,[17]集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善男子!我念過世,一日之中捨千身布施利益眾生。諸善男子!我於若干千萬世,見飢餓眾生故,自割身肉煮以與之,我於爾時心無憂悔,但於眾生普行大悲。諸善男子!當知我如是[1]以大精進大方便力教化眾生,集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善男子!應發如是欲、精進、不放逸,修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我行菩薩道時,汝等亦當如我利益教化眾生。

「諸善男子!是賢劫中諸佛出世,無不讚我,作如是言:『釋迦牟尼佛深行精進如是,釋迦牟尼佛具足精進如是,釋迦牟尼佛具足精進波羅蜜如是。釋迦牟尼佛行菩薩道時,教化眾生[2]如是,出於五濁,利益無量阿僧祇眾生。』諸善男子!如是行道故,應勤生欲、精進、不放逸。

「諸善男子!我今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精進猶不休息,至涅槃時猶發精進,碎身骨如芥子解散支節。何以故?憐愍未來世眾生故。我先世行菩薩道時,所化眾生或[3]行錯謬墮諸難處,欲[4]勉濟之起大悲心,分布舍利乃至如芥子皆[5]與神力。我滅度後,若有眾生應以舍利度者心得清淨,[6]得清[7]淨已,處處地中隨願成就。

「諸善男子!我先世行道時,於眾生中成就如是悲心,碎身舍利普使分布,是我本願。我以如是無量福德因緣大悲心故,於後惡世普覆眾生。

「諸善男子!若諸菩薩於此法中,能生欲、精進、不放逸,必發是願,於後末世受持讀誦為人廣說如是等經,我當以神力令諸菩薩受持讀誦為人廣說,我亦以如[8]是經囑累是諸菩薩,以其能受持讀誦為人廣說故。所以者何?諸善男子!隨是經所住,當知其土有佛不滅,是故如來以[9]此經囑累諸菩薩。

「諸善男子!當知我宿世以如是因緣攝取眾生,今世亦復攝取眾生,後世亦復攝取眾生,所謂護念如是經法,於後五百歲普流布故。

「諸善男子!若於今世若我滅後,[10]若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如是等經,[11]若能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當知此中則為有佛。何以故?[12]我說諸佛即是法身,以見法故則為見佛,佛不應以色身見。若人信法聽法,是人則為信佛亦聽佛語。若人於此法中,能如[13]說修行,是人則為見佛,是人名為實語者、法語者、隨法行者。

「諸善男子!我身非法非非法,是名隨法行,是名第一法施,所謂[14]不著法[*]不著非法。何以故?[15]若著法者,不名見佛。

「諸善男子!不[16]著一切法名為見佛。若於一切法中無所見者,是名見佛。何以故?如來不可以法說,不可以非法說,亦不可以法見。所以者何?諸善男子!如經中說:『汝等比丘!若知我法如[17]栰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若能捨法非法,是名見佛。何以故?如來名為捨一切法者,不貪不受諸法名字,不墮名字法中。何況墮非法名字中?

「諸善男子!捨離一切法名字,名為如來,能如是見者,名為見如來。何以故?捨離見一切法故,名為見如來,以一切法不可得故。如實知見一切法故,名為見如來。

「諸善男子!若一切法不可得,捨離一切法,是中即無戲論,[18]無是法非法名字,無行無[19]示,是名見如來。若人能如是見法者,是名見如來。若能如是見如來者,是名正見。若異見者名為邪見,若邪見者則為妄見,是人不名為真見。

「諸善男子!真見者斷一切語言道,非真非妄非有非無,離一切法不取一切法,不得一切法,如是見者,名為見如來。何以故?諸善男子!如來不以法性見,見一切法性離者,名為[20]如來。若能如是見者,名為正見。

「諸善男子!汝等應如是見如來。汝等且觀,如我所說觀於如來。如是觀者,當知一切法皆是如來,當得一切法如,當得一切法實相,當得一切法非虛妄相,當知一切法是如來法,當知一切法是如來[21]行處,當知一切法是不可思議行處。

「諸善男子!是故我說一切法是如來行處,如來行處是無行處。何以故?一切法行處,是中無法可行,是故說無行處是如來行處。一切法行處即是無行處,無行處即是如來行處。何以故?一切法行處無所有故,無行處是如來行處。一切行處入如來行處,則非行處。如來通達證是法故,是名無行處是如來行處。

「諸善男子!能知一切法無行處,是人能入如來行處,是人能觀如來行處,是人能求如來行處,是人亦[*]不著如來行處。何以故?是人知無行處是如來行處,離行處是如來行處。所謂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分別、不可貪故,是名非行處是如來行處,是名入智行處,不入一切法故。何以故?一切法無門故,以是門入。

「諸善男子!一切法無入無出,[22]一切法無形。所以者何?如來於法無所得。何法若出若入、若見若說?諸善男子!是名入一切法門,以不入相故,一切法無合無散無縛無解,是一切法門以無門故,說是門名為不可出門不可入門,不可歸門不可說門,畢竟無生門,以是法門,於法無所知無所見。以是法門,於法無證無所入。[1]何以故?諸善男子!一切法無門,門不可得故。虛空是一切法門,從本已來性清淨故。無斷是一切法門,斷無所有故。無邊是一切法門,邊不可得故。無量是一切法門,量不可得故。無際是一切法門,諸際無所有故。

「諸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入是法門者,則入一切法門,則知一切法門,則說一切法門。」

[2]持世經五陰品第二[3]之一

爾時,佛告持世菩薩:「持世!若菩薩摩訶薩欲得一切法實相,[4]若欲善分別[5]一切法章句,若欲得念力,若[6]欲轉身具足得不斷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疾入如是法門,於是法門得智慧光明。何以故?於是法中疾得具足故。

「又復,持世!菩薩摩訶薩勤修集如是法門,入是法方便門[7]者,則能得分別陰方便,界方便,入方便,因緣生法方便,四念處方便,五根方便,八聖道分方便,世間出世間法方便,分別有為無為法方便。

「持世!何謂菩薩分別五陰方便?菩薩摩訶薩正觀五取陰,所謂無明陰是五取陰,苦陰是五取陰,癡陰是五取陰,病陰癰陰,如箭入身陰是五取陰。菩薩分別觀[8]察選擇色取陰。云何為分別觀[*]察選擇色取陰?是色取陰從四大生,假名為色取陰,是色陰無有自性,但以四大和合,假名為色陰。色陰無有作者,無使作者,無作無起無出,名為色陰。但以先業因緣四大所攝,數名色陰,非陰是色陰,譬如虛空,陰實無生相。若說虛空陰,是中無有法生,但有名字,故名為虛空陰。凡夫於此無陰陰[9]相,[10]以顛倒心故,無實實[*]相貪著我五陰我所五陰,我色陰我所色陰,如是貪著。是諸凡夫貪著色已,於色中依止我我所,有色受色取色著色依色,受行種種惡不善業。我等不應隨凡夫學,我等應勤修集助菩提法,今應正觀色陰。

「菩薩正觀色陰時,知同水沫聚。云何知同水沫聚?無聚是水沫聚?但從眾緣生,不可執捉無有堅牢,水沫聚中無有聚相,無聚是水沫聚;色陰亦如是,色陰中無有陰相。

「菩薩如是觀時,作是念:『凡夫不能正觀虛妄色,不能如實知色無常,不能如實知色相。我等入正道,不應貪著虛妄,不應貪著色。何以故?色是不可貪著相,色但有名字無決定相,當觀是色無決定相,離名字故名之為色。又說色名惱壞相,智者通達知是無相,我等應當善知修集色無相方便,不貪著色相。若人貪著色相,即貪著色,我等應善知入色相。』

「菩薩如是正觀時,如實觀[*]察選擇色,是色陰皆從凡夫憶想分別起。若法從憶想分別起,即是不生,一切憶想分別皆非真實。凡夫依止顛倒所起色,為色所縛為色所害,往來苦惱,無明癡闇故貪色不捨,見色有常[11]牢固,是凡夫人為色縛。[12]色所縛故,往來地獄、畜生、餓鬼、天人,深貪色味,不觀色中有諸過惡。我等不應隨凡夫學,應當觀[*]察選擇分別修習色方便。

「分別觀[*]察選擇色時,見色性如夢,譬如夢中色,皆從憶想分別覺觀起,曾所見聞覺知因緣起,是夢中亦知彼我,亦見地水火風,亦見山河叢林。夢中色相無有決定,但以憶想故有。色陰相亦如是,從先世業因緣出,無有決定性。菩薩如是思惟不取色。若我若我所,但正觀色如實無常相虛妄顛倒,眾生顛倒貪著取色,若我色若我所色,若彼色若彼所色。如是正觀[*]察選擇色時,不得色,不見色性,亦不貪著色無常。

「菩薩爾時若於色中,愛念貪著皆悉除斷,善知色正相,善知色平等相,善知色滅相,善知色滅道相,善知色陰無所從來[13]亦無所去,作是念:『是身色陰,皆從業果報覺觀起,四大所攝。是身色陰,非我非彼無有所屬,無所從起。』觀色陰如是,內色不貪不受,外色不貪不受,過去色不貪不受,未來色不貪不受,現在色不貪不受,即知一切色陰是無生相。是菩薩爾時不滅色亦不求滅色法。持世!菩薩摩訶薩觀[*]察選擇色取陰如是。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察選擇受取陰?菩薩作是思惟:『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皆從因緣生,屬諸因緣入受相中。此中無有受者,但以貪著故,貪著[14]者即是不真虛妄,從憶想分別起。』是菩薩如是思惟時,作是念:『是凡夫為虛妄受所縛,為三受所害,所謂苦樂不苦不樂受。是凡夫若受樂,為愛結所使,以愛結所使故,能起惡業。若受苦,為恚結所使,以恚結所使故,起諸惡業。若受不苦不樂受,為無明結所使,是人因無明結所使故,不脫憂悲苦惱。我等今不應隨凡夫學,應正觀諸法,我等應如實觀諸受。』

「菩薩如實觀受陰,作是念:『非陰是受陰,從憶想分別起,顛倒相應無有受者,但從先世業因[1]起,今世緣故;[2]諸受自性空,受中無有受相。』

「菩薩觀達受陰,[3]譬如雨[4]渧水泡,有生有滅無有決定。受陰亦如是,次第因緣起,屬諸因緣無有住時,虛妄不實,從憶想顛倒相應起。菩薩爾時作是念:『凡夫可愍,為諸受所制,以不正觀受陰故,[5]故得樂受生著,得苦受亦生著,得不苦不樂受亦生著,為諸受所縛馳走往來,從身至身受結所縛,輪轉五道無有休息。是凡夫著於諸受,為受所制為受所繫,不脫受陰,於受陰所不見出處,不知正觀受陰故。不知如實觀受陰無常,於受陰中為欲染所縛,不知受陰如實相。我等今不應隨凡夫學,應如實觀[*]察選擇受陰。』即時如實觀受陰,無陰是受陰,不真陰是受陰,顛倒陰是受陰,不住陰是受陰。是時見受陰如實相,無有作[6]者,無有使作者,於受陰中不見受陰相。如是觀受陰,不見受陰在內不見受陰在外,不著受我不著受彼,知受陰無所從來無有所屬。無法能生受者,但從顛倒相應先世業果報數名受陰,見受陰虛妄因緣相續行。爾時過去受陰不受不貪不著,未來受陰亦不受不貪不著,現在受陰亦不受不貪不著。是人於樂受中除却愛結,[7]於苦受中除却恚結,不苦不樂受中知見無明結故,勤行精進。菩薩爾時,[8]若受樂受心不生愛,[9]若受苦受心不生恚,[10]若受不苦不樂受心不生癡。

「持世!凡夫多於樂受生愛,苦受生恚,不苦不樂受生癡。是諸凡夫以愛恚癡故深入闇冥,不能如實知受陰,亦不知愛恚癡相,深貪著愛恚癡,所謂是我我所,是此彼等。

「持世!菩薩摩訶薩於此中正觀受陰者,不為愛恚癡所牽。若生愛恚癡,即能除斷行於正道,於樂受中斷愛結使故勤精進,於苦受中斷恚結使故勤精進,於不苦不樂受中斷癡結使故勤精進。如實知三受相,爾時有所受,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皆離不著。離愛結使,離恚結使,離癡結使,諸受起時皆能知見,[11]知受陰如實無常。若能如是知已,於受陰中欲染悉斷,入斷受陰欲染道中,不為諸受所污。是菩薩若如是正觀受陰,如實知受陰,知受陰集受陰滅受陰滅道,然後如實知受陰是無生相,以無生相,通達受陰無相。持世!菩薩摩訶薩[12]如是觀[*]察選擇受[13]陰。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察選擇想陰?菩薩摩訶薩正觀想陰時,見想陰皆從顛倒起,虛妄不堅[14]固不[15]真實,從本已來不生相,以因緣和合[16]從先[17]世業力起。作是念:『非陰是想陰,虛妄陰是想陰,顛倒陰是想陰,想陰中無想陰[18]想。譬如春後[19]月焰,以名字故說名為焰,[20]陰想陰亦如是,以識相故說名想陰。凡夫於此為虛妄想所繫,或識樂或識苦,或識不苦不樂,或識寒熱,或識男女,或識五道生死,或識合或識散,或識過去或識未來或識現在,或識好或識醜,或識有或識無。[21]是凡夫想,皆為顛倒虛妄,屬諸因緣,[22]但假名為想陰。此中若內若外,無有想者,凡夫人虛妄想所繫故。或識貪欲,或識瞋恚,或識愚癡,或識妻子,凡夫依止是想陰貪著虛妄,以是想陰馳走往來,不能如實觀想陰是虛妄。凡夫[23]人以我[*]想彼[*]想男女[*]想,繫於想陰不能得脫,貪著想陰,我是想陰,我所是想陰。我等不應隨凡夫學。』

「菩薩摩訶薩如是正觀想陰,想陰中[24]想陰[25]想不可得,如焰陰中焰,陰相不可得。菩薩見想陰如焰性,過去想陰不貪不受不著,未來想陰亦不貪不受不著,[26]現在想陰不住,不分別若我若彼,即[27]彼滅想受陰道,通達想陰是無生。不見想陰若來處若去處,但以顛倒相應先世業因所起,現在緣所繫,無陰是想陰,觀[*]察選擇想陰,無所從來[28]亦無所[29]去,即通達想陰無生,亦不分別想陰滅,但為滅一切想受[30]陰故,亦住如實知見故。

「菩薩如實觀想陰時,遠離一切想道心,亦不住一切想道。但住知見想陰,[31]亦如實想陰,不貪著想陰,如實觀[32]察一切想陰,如實知想陰集滅盡。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正觀[33]察選擇想陰,則離想陰欲染,亦能行斷想陰欲染道。[34]◎

「◎[35]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察選擇行陰?持世!菩薩摩訶薩觀行陰從顛倒起,虛妄憶想分別假借[36]而有。菩薩爾時若身行口行意行,皆觀不淨無常苦空無我。如是觀時,作是念:『非[37]陰是行陰,苦陰是行陰,[38]因緣生陰是行陰,像陰是行陰,諸行陰無增無減無集。[39]若身行口行意行無有作者,智者不貪受是行陰。[1]何以故?是諸身行,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不在中間。口行意行[2]亦如是,不在意內,不在意外,不在中間。行陰中無行陰相。何以故?是行陰從眾因緣顛倒[3]起,虛妄不真,先業果報所攝,亦[4]令因緣所繫,能有所行。[5]諸[6]所有行,若身行若口行若意行,皆非真行,[7]是無所有行,[*]是虛妄行,[*]是顛倒行,是故說非陰是行陰。何以故?智者不決定得行陰相,是身行是口行是意行,此處彼處若內若外。又身口意行,尚無決定行相可得可說,何況行陰可得可說?是故說無陰是行陰。凡夫起顛倒想,貪著身口意行,憶念分別是行陰,為行陰所縛馳走往來。[*]是凡夫[8]人以顛倒故,起身口意行,起已貪著歸趣,無法生法想,無陰生陰想。[9]貪著顛倒行故,為行陰所繫往來五道,常隨身口意行,不能如實觀身口意行,不能如實觀行陰故,以身口[10]意而起諸行。是諸凡夫著顛倒故,著不真法故,著虛妄故,數名行陰。』

「持世!菩薩於此中如是正觀諸行無有根本,羸劣無力以眾緣和合,可說行陰。是中無有真實行陰,無陰是行陰,從本已來不生是行陰,無性是行陰。諸行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無有住時,諸行念念生滅。

「持世!菩薩如是正觀行陰空不可得,不堅牢相,乃至毫釐亦不可得,作是念:『是諸凡夫為不堅牢法所繫,行陰所繫,貪著所縛,起身口意行,我是行我所是行。起如是業為行陰所縛,不知行陰性入無明癡冥,於諸行中生真實想,以顛倒故貪著受取[11]行陰。是人貪著受取行陰故,或起樂行,或起苦行,或起不苦不樂行。是人起樂行已得樂身,起苦行已得苦身,起不苦不樂行已得不苦不樂身。是人得樂身已生愛,得苦身已生[12]瞋,得不苦不樂身已生[13]愚癡。是人以愛[*]瞋癡故,不見諸行過惡,不能清淨身口意行。是人身口意行不清淨故,墮不清淨道[14]中,所謂地獄、畜生、餓鬼;或時[15]暫生天人中,貪著身口意行,深著行陰。』

「菩薩摩訶薩應如是正觀,今我等不應隨凡夫學,我等應清淨身口意行,不應貪著行陰,應觀行陰過惡,應求出行陰道。如是觀者名為如實正觀行陰,亦名正觀行陰無常。即時如實觀諸行,諸行集諸行滅諸行滅道,不受不貪不著諸行,亦不貪[16]不著行陰。如是觀時遠離[17]行相,亦行無行陰道,即觀諸行空。於一切[18]諸行中,驚怖生厭離心,但起清淨身口意行,壞行相故,離行陰相故。是人有所得身皆是清淨。何以故?是人身業清淨,口業清淨,意業清淨,身行清淨,口行清淨,意行清淨。是人遠離行[19]陰相,壞諸法及根本相。如是正觀時,見行陰無所從來[20]亦無所去,不得諸行決定生相,亦不得決定滅相,即觀諸行無生滅相,一切諸行亦無生滅。

「是人觀一切諸行無生滅相,生厭離心,正通達諸行集滅相。[21]雖證諸行無生相,而善通達諸行相。何以故?持世!是行陰無決定相。譬如芭蕉堅牢相不可得,無堅牢相亦不可得,行陰亦如是,堅牢相不可得,無堅牢相亦不可得。持世!菩薩摩訶薩[22]如是觀[*]察選擇思惟入[23]於行[24]陰。」[25]◎

[26]持世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hui

持世經卷第二 - 2024-03-21 21:13:53

持世經卷第二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持世經五陰品第二之二
「◎[27]持世!何謂[28]菩薩摩訶薩正觀[29]察選擇識陰?菩薩摩訶薩觀非陰是識陰,顛倒陰是識陰,虛妄陰是識陰。何以故?持世!是識陰從顛倒起,虛妄緣所繫,從先業有,現在緣所繫,屬眾因緣,虛妄無所有,憶想分別起,從識而生,有所識故名之為識。從憶想分別覺觀生,假借而有,有所識故數名為識。以識諸物故,以起心業故,以思惟故,眾緣生相故,起種種思惟故,數名識陰。從有所識,有識像出,示心業故,攝思惟故,數名識陰。或名為心,或名為意,或名為識,皆是意業分別故,識陰所攝,識相識行識性示故,數名識陰。如是非陰是識陰,不生不起不作,但以顛倒相應緣虛妄[30]識故,數名識陰。何以故?是識陰從眾因緣生無自性,次第相續生,念念生滅,是識[31]緣不生陰相。何以故?是識陰生相不可得,決定相亦不可得。生相不可得故,決定相不可得故,根本無所有故,自相無故,[32]牢堅不可得故,智者正觀察選擇通達非陰是識陰。

「凡夫於非識陰生識陰[33]相,以覺觀分別憶想顛倒相應虛妄[34]所縛,強名為識陰,貪著是識陰,依止所識,依止識種[1]種示思惟故生起識陰。是人種種分別,貪著內識,貪著外識,貪著內外識,貪著遠識,貪著近識,以識相故分別起識陰。是人以憶想分別若心若意若識,假借強名是心是意是識,如是知種種心相生。是凡夫貪著識陰,為識陰所縛,心意識合故,起種種識陰。分別虛妄事故,以一相故,以決定相故,能得是心是意是識,能得分別愛著。是人依止識陰深貪識故,亦得過去識陰貪著念有,亦得未來識陰貪著念有,亦得現在識陰貪著念有。

「諸凡夫於見聞覺知法中,計得識陰貪著念有,是人貪著見聞覺知法,為識陰所縛,貴其所知,以心意識合繫故馳走往來。所謂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皆識陰所縛故。不能如實知識陰,識陰是虛妄不實顛倒相應,因見聞覺知法起,此中無有實識者;若不能如是實觀,或起善識,或起不善識,或起善不善識,是人常隨識行,不知識所生處,不知識如實相。

「持世![*]菩薩摩訶薩於此中如是正觀,知識陰從虛妄識起,所謂見聞覺知法中眾因緣生,無法生法想故貪著識陰。我等不應隨凡夫學[2]人,我等當如實正觀察選擇識,如實正觀察選擇識陰。是諸菩薩如實觀時,知識陰虛妄不實,從本已來常不生相,知非陰是識陰,像陰是識陰,幻陰是識陰。譬如幻所化人,識不在內亦不在外,[3]亦不在中間,識性亦如是;如幻性虛妄緣生,從憶想分別起,無有實事如機關木人,識亦如是,從顛倒起虛妄因緣和合故有。如是觀時,知識皆無常苦不淨無我,知識相如幻,觀識性如幻。

「菩薩爾時作是念:『世間甚為狂癡,所謂從憶想分別識起於世間,與心意識合,三界[4]但皆是識,是心意識亦無形無方,不在法內不在法外。凡夫為虛妄相應所縛故,於識陰中貪著若我若我所,是人貪著識陰在內,貪著識陰在外,貪著識陰在內外,貪著識陰在彼我,是人貴此識陰,為識陰所縛,受識陰味,說識陰相,所謂若心若意若識,隨味行故貪受識陰,是人為識所縛,識陰合故為心意識所[5]牽。以心意識因緣力故生是凡夫,若起下思得下身,若起上思得上身,若起中思得中身,是人隨心意識力故生,依止諸入,貪著識陰故,不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菩薩於此中如實正觀[6]選擇識陰,如實[7]正觀識陰無常相故,過去識陰不貪不著不念,知非陰是識陰。未來世識陰亦不貪不著不念,知非陰是識陰。現在識陰亦不依止。如實知識陰無常相,如實知識陰生滅相。若如是思惟正觀識陰,是名正觀入識陰道。所謂如實知識,如實知識集,如實知識滅,如實知識滅道,是人如實觀識陰集滅相,能壞識陰,能斷一[8]切相,知識陰集滅相,亦通達識陰集滅相。菩薩爾時亦不生識陰,亦不滅識陰,是識陰從本已來無生,如是觀時不分別識滅相,通達識陰無生相。何以故?持世!是識陰無生無相無成,是識陰生性虛妄故,入在無生相中。持世!識陰終不有[9]生成相,是識陰相從眾因緣生。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因緣法,非陰是識陰,觀察選擇信解證知通達諸所有識悉皆知實。菩薩知識[10]陰實故,如是一切所緣知皆破壞。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識陰,知是識陰無生者,無作者無起者,無受者無[11]所受者,但以眾緣生,眾緣合故有,緣見聞覺識法故繫有,從本已來常畢竟空。如是觀識陰時,即知識陰是無作無起相,不[12]貴不著。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正觀察選擇入識陰。若菩薩能如是方便入五陰,能如是方便正[13]觀五陰,是名通達入五陰集滅道,皆能斷諸陰相,真知五陰方便。以是方便故,於[14]五受陰中,不貪不著不縛不繫,如實知[15]色無常相,是菩薩若於色有欲染則能除斷;亦如實知受想行識,亦如實知受想行識無常相,若於受想行識中,有欲染則能除斷。菩薩於五受陰中除斷欲染故,隨順通達決定五陰方便,如是觀時,能知五受陰[16]細微生滅相。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能觀察選擇五受陰細微生滅[17]相?菩薩摩訶薩觀眾生初入胎歌羅[18]羅時,先五陰滅即更有五陰生。從是已來觀五陰生滅相,雖先識滅亦知五陰非斷滅相識,雖依止歌羅[*]羅,亦知五陰不至不常。如是觀初入胎一念五受陰生滅相,從歌羅[*]羅乃至出生,及後增長乃至死時,觀此五受陰念念生滅[19]相,如是觀察選擇五受陰微細生滅相。

「持世!是五受陰微細生滅相[20]者,所謂先五受陰滅,次第無物[21]有至胎,識初合時五陰即有生滅,因歌羅[*]羅五受陰假名為人。所以者何?持世!識無所依則不能住,識所依者五受陰是。持世!又無色界[1]中諸天,五受陰細微生滅相亦應如是知。

「持世!如是細微五受陰生滅相,辟支佛智慧所不能及,何況聲聞智慧?惟諸佛如來善知五受陰,從初入胎細微生滅相,及無色天諸陰念念生滅,所謂一切智慧,出一切世間智慧。[*]菩薩摩訶薩得無生法忍,至佛慧境界,是人雖如是觀察選擇五受陰細微相,從初入胎乃至無色天,亦不能究盡如諸佛所知。

「持世!諸佛如來無有隨他智慧,自然得一切智慧方便,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佛智慧無所不達,諸佛無礙智慧於一切法中得決定慧,於一切法中得自在力。何以故?於無量[2]無數千萬億阿僧祇劫行於深法故。

「持世!一切凡夫不能如是方便觀五受陰,何況觀五受陰細微生滅相?何以故?諸凡夫人不能知五受[3]陰如實,凡夫不知取,不知受陰。

「持世!何謂為取?取名我取、眾生取、見取、戒取、五陰取、十八性取、十二因緣取,是名為取。乃至所有法,若內若外,所謂欲取,有取,見聞覺識取,我我所取。

「持世!凡夫於此虛妄取不知不見,顛倒因緣而取諸法,是人為取所繫,無明因緣取諸行,諸行因緣取識,識因緣取名色,名色麁相眾生染著歸趣。所謂色取色合色縛,及取四無色陰,受想行識分別為名。

「持世!若無諸佛,眾生則無所知無所見,不能正觀五受陰。諸佛出於世間,壞眾生依止色,壞依止受想行識,壞和合一相故。諸佛如來作如是分別[4]說:『汝等所依所歸,是名為色,是色但以四大和合,受想行識但有名字,名色相成就故說五受陰;汝等眾生莫貪歸此不[5]牢堅五受陰。』

「持世!如來何故說五受陰?持世!是凡夫人從顛倒生入無明網,馳走往來何所歸趣?貪受五受陰相,作是念:『我依止此當以得樂。』是人以是樂[6]想貪歸五陰,以苦[*]想以不苦不樂[7]想貪歸五陰。凡夫人所歸所依止處,是名五陰。

「持世!諸凡夫人從生[8]以來,盲不知五陰為是何等,不知五陰從何所來,不知五陰如實故,貪受五陰,是故說名受陰。於此中誰有[9]受者?此中[*]受者不可得,但以顛倒貪著分別虛妄自縛無明癡闇故,取我取我所,取此[10]彼,是故說受陰是五陰,無有取者亦無決定相。是故,智者知非陰是五受陰,顛倒陰是五受陰,無明陰是五受陰,凡夫於此為所繫縛,貪歸五取陰。以貪歸故不知何等是取?何等是取陰?但為貪著所歸五陰,往來生死,貪著是五陰故馳走諸趣。

「貪歸何等?貪歸見、貪歸聞、貪歸覺、貪歸識、貪歸愛、貪歸無明。是諸凡夫為愛縛所縛,貪愛五受陰,為諸蓋所覆入無明闇冥,不知不覺我等今為貪歸何處?繫縛何處?以不知故,往來地獄、畜生、餓鬼、人天道中,生死所縛,貪歸生死不放不捨,不斷五陰亦不能知五陰如實相。不如實知故,為種種苦惱所害,墮虛空獄不知出處。是人不見出道故,於無始生死道中受諸生死,是故不能得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亦不得度無量生死險道,亦不得脫諸大苦聚,還復歸趣於苦,貪著於苦,為苦所使。何等為苦?五受陰是,生時但苦生,滅時但苦滅。

「持世!我以是因緣故,為弟子說法。汝等比丘!當正觀色陰,亦當如實知色無常相。汝等!若於色中有欲染者,當疾除斷;汝等當正觀受想行識,亦當如實知受想行識無常相,若於受想行識中有欲染者,當疾除斷,除斷欲染故心得正解脫。

「持世!若有人知我所說法義如是,能如說修行,當得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若人不能如說修行,為色縛所縛,為愛繫所繫,入無明闇冥貪取五陰,是人貪取五陰故,不能得脫生死險道。

「持世!以是義故,[11]我說世間與我諍,我不與世間諍。何等為世間?所謂貪著五受陰者,為世間所攝,是人貪歸五陰,為五陰所縛。不知五陰性,不知五陰空相,而與我諍。是人違逆佛語,與佛共諍,故墮大衰惱。若有人於佛在世若佛滅後,能如是觀虛妄五受陰空無所有,從顛倒無明闇冥起,虛誑妄想但誑凡夫,非五陰[12]似五陰,如是之人不與佛諍,不逆佛語故,得脫地獄、畜生、餓鬼、苦惱。

「持世!諸佛不與人諍,斷一切諍訟名之為佛,但為眾生演說實法,作是言:『汝等!先所取者皆是顛倒,一切眾生顛倒力故,貪歸五陰往來世間。』是人貪歸五陰已,[13]起種種邪見,貪歸種種名字,貪歸種種憂悲苦惱,是人為種種邪見煩惱、種種憂悲苦惱之所殘害,無有能為作救作舍作歸作趣,[14]唯佛能救。凡夫小心[15]小智慧故貪嗜五欲,依止多過五陰,是凡夫人與救者歸者依者脫一切苦惱者,而共諍訟。

「持世!我今舉手其有見五陰者,見[1]陰相者,貪五陰者,我則不與是人為師,[2]是人亦非我弟子,不隨我出家,不隨我行,不歸依我,是人入於邪道,入虛妄道取不實者,是為顛倒不知佛意,不知佛隨宜說五陰,不知佛第一義,是人不受佛教,不應受供養而受。是人我尚不聽出家,何況當得受人供養?何以故?如是之人是外道徒黨,所謂生五陰相者,貪著歸趣五陰者。

「持世!當來之世後五百歲法欲滅時,於我法中出家多是生五陰相者,決定說五陰相,深[3]著五陰入虛妄邪道,於我法中而得出家,袈裟繞[4]咽,常樂往來白衣居家,當知是人與外道無異,亦以我法多為[5]眾人恭敬供養。

「持世!我說是見五陰者,決定說五陰[6]者,貪著五陰者,不聽受人一[7]㮎之水。所以者何?是人於我法中,乃至無有柔順法忍,是人違逆我法,背捨[8]聖行。

「持世!是故[*]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應如是發大誓願,於我如是甚深經典當共護持,亦斷眾生五陰見故而為說法。

「持世!我是經中說破一切陰相、離貪著陰相。爾時,多有在家出家聞如是等經,起於諍訟不生實[*]相。菩薩摩訶薩於此中應發大誓願:『我等於後惡世貪著五陰邪見眾生,作大利益,所謂度脫貪著見五陰眾生,隨宜方便以法利益。』是故,持世!菩薩摩訶薩若欲得善知諸法實相,亦善分別[9]諸法章句,欲得念[10]力,欲得轉身成就不斷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常觀是[11]五陰無常相、苦相、無我相、虛妄[12]相、不堅牢相、畢竟空相、從本已來不生相。常正觀時,五受陰中所有欲染則能除斷,亦得如是等深法中方便。

「持世!過去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名大意山王如來、應[13]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持世!是大意山王佛,有八十億那由他聲聞眾,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及八十億那由他學地阿那含。[14]謂菩薩摩訶薩[15]眾四十億那由他。[16]是大意山王佛壽八萬歲。

「持世!爾時有王名為[17]德益,是[*]德益王有二萬大城,具足豐樂人民充滿。其城七重縱廣十二由旬,四寶合成有七重塹,皆有欄楯七重行樹,諸寶羅網遍覆其上。城塹諸樹及上羅網,皆以黃金琉璃車渠馬瑙四寶合成。一一大城各有五百園林,皆有七寶衣樹充滿其中。一一園林各有五百寶池,八功德水皆滿其中。

「持世!是[*]德益王有八萬婇女,其大夫人有二子:一名無量意、二名無量力。持世!是二王子各年十六,夢中見佛端正無比如閻浮檀金幢,見大歡喜,覺已各說偈曰,其一人言:

「『我今夢見二足尊, 金色百福相莊嚴,
成就無量諸功德, 見已心得大歡喜。』
「第二人言:

「『我夢見佛明如日, 端正[18]姝妙第一尊,
猶如須彌眾山王, 巍巍高顯見歡喜。』
「持世!即時無量意、無量力二子,詣父母所具說是事,白父母言:『今我二人於夢中見佛,惟願父母,當聽我等[19]俱詣佛所。佛久出世,我等放[20]逸不能覺知,沒五欲泥,為色縛所縛,為受想行識縛所縛。我等在家,以放逸故,不能見佛。』

「持世!是二[21]王子為父母說是事已,即詣大意山王佛所。到已,頭面禮佛足,請佛及僧三月四事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於大城邊莊嚴[*]德益王所遊園林,懸繒幡蓋寶華覆地,奉佛及僧令止其中。其二王子三月之中,以一切樂具供佛及僧,供養已畢,於佛法中俱共出家。

「持世!其大意山王佛知此二王子深心所願,而為廣說是五陰十二入十八性菩薩方便經,於四萬歲中終不睡眠,常不滿[22]腹食亦不傾臥,若坐若經行。又於四萬歲中不念餘事,但念五受陰虛妄空相,知是五[23]受陰從顛倒起,通達是五[24]受陰相畢,其年壽常修梵行,命終即生兜率天上。於佛滅後,還生閻浮提大居士家。至年十六復夢見佛,為[25]說五陰十八性菩薩[26]從方便經。聞是法已,即覺[27]驚怖,復於佛法滿萬歲中常修梵行;亦復方便深觀[28]五陰十二入十八性菩薩所行方便經,命終生於忉利天上。畢天之壽,生閻浮提大姓婆羅門家。大意山王佛法末後千歲之中,其二人以本因緣故復得出家,學問廣博其智如海,亦善觀察選擇是五陰性入法,如實通了,於其世中教化二萬人[29]及二十億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持世!是二菩薩從是已後,世世同心,共值[30]十億那由他佛,然後乃得無生法忍。得法忍已,復值一億那由他佛,然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人[31]共劫次第作佛:一名無量音、二名無量光。

「持世!是故[*]菩薩摩訶薩,若欲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於是清淨無染法中,勤行[1]修集此陰入性,及餘有為法中說實知見相。

[*]持世經十八性品第三

「持世!何謂[2]菩薩摩訶薩善知十八性?[3]菩薩摩訶薩方便正觀十八性,作是念:『眼性,眼性中不可得,是眼性無我無我所,無常無[4]堅自性空故,眼性中眼[5]性不可得故,眼性虛妄無所有,從憶想分別起,眼性無有決定相,虛空性是眼性。譬如虛空無決定相,無根本故,眼性亦如是,無決定相亦無根本故。何以故?眼性中實事不可得故。眼性無處無方,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眼性無決定相,以無事故。眼性事不可得,眾因緣生故。眼性不過去不未來不現在,眼性眼相不可得,眼性[6]但以先業果[7]報,屬現在緣故數名眼性。眼性者即是無性,眼性中眼性不可得,識行處故數名眼性。

「『若眼根清淨,色在可見處,意根相應,以三事因緣[8]合,說名為眼性;眼性中無決定眼性相,智者通達無眼性是眼性[9]性。』

「持世![*][10]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觀察選擇眼性,即通達無性是色性。何以故?色性中色性不可得,是色性不合不散,色無決定相故說名色性。色無根本、無分別,何況色性?色性則是[11]亦無根本,色性不在色內、不在色外、不在中間,但以憶想分別。色在可見處,眼根清淨,以意識相應,見現在色故數名色性。譬如鏡中面像,若鏡明淨則生色相,鏡中色無決定相。鏡中無人而見色像,但以外有鏡,內起色相,如是眼性清淨所緣[12]之色在可見處。如鏡中像數名色性,色無性相無形性,無決定性是名色性,諸色相無我故數名色性,隨眾生所知故,說名色性。

「若[13]菩薩知是色性,即知無性是色性,無生性是色性,無作性是色性。何以故?是色性不過去不未來不現在,[14]示無所有性,[*]示虛妄性,[15][*]示假名性,名為色性。如是觀察選擇色性,是菩薩正觀察選擇眼識性。

「所謂眼識中無眼識,無眼識性無有常性,眼識性無有根本、無決定法,眼識性無所示。是眼識性非合非散無有根本,但以先業因緣起,屬現在緣,繫色緣故數名眼識性,隨凡夫顛倒心故數名眼識性,賢聖通達眼識性即是非性。何以故?眼識性無決定故,從眾[16]因緣生,屬諸[*]因緣故數名眼識性。識所行處是眼識性,是識無決定故。說無決定相,無生故,示虛妄故,能分別色相故,能示緣故。

「說是眼識性,隨眾生所知,如來方便分別,破壞和合一相故。說[17]是十八性示識無決定相,但眼清淨能知色相,二法和合故說眼識性,示眼識實相故說眼識性。眼識性者示眼所行處,能識色是眼識,性即是說無性。何以故?智者眼識性中,求眼識性相不可得,眼識性中,亦不得眼識性根本。所以者何?無決定性是眼識性,眼識性者以假名說,所說性者即是說不取義,能有所見處是眼識,意業起是眼識相,故名為眼[18]識。

「眼性、色性、眼識性,[19]以是性門,說三事和合,以知諸緣相故,即是離諸性義。所謂是眼性、是色性、是眼識性,有如是數,得令眾生入於實道。此中實無眼性、色性、眼識性,諸如來說是知見諸性相,方便分別說是諸性。若人通達是諸性方便者,則知三性無性。何以故?諸性中無性相故,諸性中相不可得故。耳性、聲性、耳識性,鼻性、香性、鼻識性,舌性、味性、舌識性,身性、觸性、身識性,皆亦如是。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擇意性?菩薩作是念:『意性無決定,根本無所有故,意性中無意性,無決定性是意性。』譬如諸種子種於大地,因於水潤,得日得風,漸漸芽出。芽不從種子出,種子亦不與芽和合,芽生則種子壞,種子不離芽,芽不離種子,芽中無種子。意性亦如是,能起意業故,示意識故,如種示芽,得名意性。離意性則無意,意性不能知意,假名字故說為意性。是意性不在意內、不在意外、不[20]在中間,但以先業因緣故起,識是意業故,知所緣故,諸性名字合故,現在緣起故,數名意性,即是不決定意業相,即是眾緣和合相。亦說意性從和合起,隨眾生所知,於第一義中無有意性。何以故?根本無所有故,無生是意性,生無所有故。意性即是世俗語,第一義中決定無意性,過去未來現在不可得。智者通達無性是意性。

「諸菩薩觀擇法性,無性是法性,法性無自性,自性不可得,無決定性是法性,法性根本不可得故,決定事亦不可得故。但為起顛倒眾生虛妄結縛,有所知故,說言法性,欲令眾生入無性故,[21]故說是法性。何以故?法性中無法性相,是法性從眾緣生,[1]眾緣生法即無自性,諸因緣中無有自性,諸因緣皆從眾緣和合[2]顛倒故相續而生。如來於此欲教化眾生說是法性,以世俗語言示無性法,是法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但令眾生知見善不善法,以法性說離一切法相知見,畢竟空相故。說畢竟空即是法性。何以故?無所有是法性,法性中無決定有相。譬如虛空無決定相而數名虛空,法性亦如是無決定相。破法相故說名法性,法性即是無性。何以故?是法性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但屬眾緣與緣合故,數名法性說名法性,如眾生所知故。智者證知無性是法性,法性非合非散,法性中無法性相無多無少,以示性方便故,說法性名為性。

「若行者實通達是法性相,即知見無性,是三界法性中無分別相,眾因緣[3]和合故,分別諸法故,說是法[4]性,示無決定性是法性。智者非以法性相故見法性,法性是無生相。何以故?法性中無有相。智者通達無相是[5]法性,法性中無分別相,無相無分別故說名法性。法性中無有住處,無處無起無住無依止,是法性從本已來不生故,是法性無有生者。何以故?法性中無性故。又法性不以合故有,無合無散,無作無決定,名為法性。[*]菩薩摩訶薩觀擇法性如是,所謂無性是法性。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擇意識性?菩薩摩訶薩作是念:『不生性是意識性,不決定性是意識性,意識性無根本,無有定法,以意識性示無[6]性相。何以故?意識性中,意識性不可得,是意識性虛妄無所有,顛倒相應以意為首,識諸法故名為意識,隨凡夫所行故,說意識性。』賢聖觀知非性是意識性,虛妄無所有是意識性。但示因緣法故,以意為首故,識諸緣合故,說為意識性,隨眾生所知故如是說。

「智者知非性是意識性,從眾因緣生,憶想分別起,無有性相,即是第一義中無性相義。世俗法中為引導眾生故,說是意識性,欲令眾生知無性是意識性,但以小法壞離諸性故,說[7]是意識性。何以故?聖人求之不可得,意識性不在意識性內,不在意識性外,不[*]在中間,智者通達不合性是意[8]識,意[*]識[9]不知意性,意性[*]不知意[*]識,但眾因緣生,從顛倒起,以意為首,知[10]於諸緣二事和合故,著虛妄故,從覺觀起示眾生識相故,說名意識性。是意識不在過去不在未來不在現在,是意識無所從來[11]亦無所去無有住處,從本已來不生相。意識中無根本定法。何以故?是意識性相即是無二相,即是無相,是相不以二相故有,無所示性是意識性。

「智者通達意識[12]性,是意識性,不在一切法中,無處無方,不與法若合若散。聖人通達不生相是意識性,是意識性無來無去無緣。何以故?第一義中意識性無緣,不可得不可示故。智者通達意識性,[*]是不作是意識性,作者不可得故,無生是意識性,生相無所有故。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擇意識性。諸菩薩作是觀時,觀擇欲界、色界、無色界,皆是無生性無所有性。云何為觀?所謂欲界中無欲界,色界中無色界,無色界中無無色界。以界示無界法,為取欲界相者示是欲界,為取色界相者示是色界,為取無色界相者示是無色界。以界寄說無界,如智者所知,無所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智者不得欲界、色界、無色界,是三界皆無根本無有定法,從眾[13]緣起,是故智者知見無界是三界。此中無有界相,是三界皆虛妄合顛倒行。何以故?智者不[14]得三界,不[15]說三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賢聖通達是三界虛妄無所有,無自性離諸法,但[16]是顛倒起,為斷眾生顛倒故,知見三界故,如來分別說三界相,欲令眾生知無界義故,說三界非以性相有,智者知見三界相是無界相。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時,觀眾生性、我性即是虛空性、無所有性、無生性。何以故?眾生性、我性、虛空性無別無異,如是諸性[17]皆虛空出,但從眾緣生故名之為性,此中決定無性相。何以故?虛空中無一定性[18]相,是諸性相皆入虛空,是無所有義。譬如虛空無性,是法畢竟離相無所有相,一切[19]諸性亦如是離性相,諸性中無性相,性相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性中無有性,性中不攝性,性不依止性,一切性無所依止,一切性不生。智者於[20]諸性中,不得生性,不得滅性,不得住性,一切諸性,不生不起不住,從本已來不可得。智者不貪不著諸性假名,不受不念,是故智者,通達知見一切諸性皆是無生相。若是無生相即無有滅,第一義中一切諸性不可得,世俗法故分別說諸性,第一義中不說諸性,智者知見通達一切諸性如第一義。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觀擇通達十八性,及三界眾生性、我性、虛空性。諸菩薩如是觀擇通達時,不得性不見性,亦通達一切諸性假名字,亦信解[1]諸入[2]一切性是無性,亦知分別諸性。以世俗[3]故分別說諸性,令一切諸性入第一義中,亦善通達無性方便,亦為眾生分別說諸性,亦令眾生善住諸[4]性。以世俗語言為眾生說無性法,亦不以二相示諸性,雖知一切諸性無二,亦以方便說諸性從因緣起。雖以世俗言說引導眾生,而示眾生第一義,雖善知分別諸性,而信解通達一切諸性無所有。何以故?持世!如來以第一義故,於性無所得,亦不得[*]諸性相。

「持世!我於[5]諸性無所斷無所壞,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第一義中無諸性,一切[6]諸性無所有無決定,一切性同虛空,一切性入虛空,一切性無生相,如來通達一切性如是。

「持世!如來不說諸性相,亦不說諸法力勢。何以故?若法無所有,不應更說無所有性相。持世!如來亦說無所有性相,此中實無所說性相。持世!是名善分別諸性。菩薩摩訶薩得是善分別,能知一切諸性假名,能知世俗相,能知第一義相,能知諸性決定,能知世諦,能分別諸相,能知隨宜,能知諸相合,能知諸相旨趣,能知諸相所入,能分別諸相,能知[*]諸相無性,能令一切諸性同虛空性,亦於諸性不作差別。於諸性中不得差別不說差別,亦為眾生善說破壞諸性。

「持世!譬如[7]工幻師能示眾生種種幻事,令知種種幻相。若有知識親友,語言是幻,說幻實事,是幻虛妄,示顛倒眾生,若有智者則知是幻。

「持世!世間性如幻,諸菩薩摩訶薩入此幻法中,知世間是幻性,世間所行如幻,是人以方便力,示眾生世間如幻。若有知此世間如實相,為說世間虛妄如幻。若有深智利根,[8]不開示之自能得知,[9]知諸法空如幻無實無有根本,知一切法皆誑凡夫,一切法皆繫虛妄緣中。

「持世!是故諸菩薩摩訶薩若欲入如是諸性方便,於如是等深經無染無得,說一切[*]諸性知見相,說一切諸性無文字無和合,亦說諸性方便智慧,亦說因緣所作旨趣,亦說一切諸法如實相。所謂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繫不繫,善知方便旨趣,說第一義世俗義,了義經未了義經,種種因緣解說,於是甚深經中,應勤精進。」

持世經卷第二
貼文者 : : hui

持世經卷第三 - 2024-03-21 21:19:15

持世經卷第三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10]持世經十二入品第四

佛告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善知十二入?菩薩摩訶薩正觀擇十二入時,作是念:『眼中眼入不可得,眼中眼入無決定,又眼入根本不可得。』何以故?眼入從眾緣生顛倒起,以緣色故繫在於色,二法合故有。因色有眼入,因色說眼入,二法相依故說名眼色。所謂眼色,色是眼入門與緣故,眼是色入門與見故,是故說入。以[11]色緣故說眼入,以眼見故說色入,但以世諦故說,其實眼不依色、色不依眼,眼不依眼、色不依色,但從眾緣起,色作緣故說名眼入;又從眾因緣起,眼所知見[12]相故,說名色入。云何為說?隨世俗顛倒法故說,第一義中眼入不可得,色入不可得。智者求諸入,不見有實[13]入。但以凡夫顛倒相應,以二相說是眼入、是色入。是眼入、是色入,[14]即示虛妄入,欲令眾生如實知諸法實相故,說是諸入皆從眾因緣生顛倒相應行,此中諸入[15]實相不可得。何以故?若眼入若色入,不在內不在外不[16]在中間,眼入色入,亦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但現在因緣知色故說眼入。如凡夫所行,智者通達諸入皆是虛妄無所有,從憶想顛倒分別起,知見非入是入,不說諸入性,諸入無決定相,但以眾因緣生故說。

「如來說是諸入知見相,所謂是諸入虛妄無所有,屬諸因緣顛倒相應行,諸入無有作者,無使作者,眼入不知不分別色入,色入亦不知不分別眼入,二俱離相。若法離相,此中不可分別說是入相,皆從因緣生,如凡夫顛倒,如賢聖所通達,是眼入色入,無生無滅,不來不去相,眼不知眼、眼不分別眼,色不知色、色不分別色。何以故?二俱空故,二皆離故。眼不知眼性,色亦不知色性,眼色皆無性無法,此中無一決定相。眼不自作,眼亦不自知,色[17]亦不自作,色亦不自知,二俱無所有故。眼不作是念我是眼,色亦不作是念我是色,眼色性如幻性,以虛妄假名故,說是眼是色。諸菩薩[1]摩訶薩觀擇眼入色入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亦如是。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觀擇意入?[2]菩薩摩訶薩觀擇意入時,作是念:『意入中意入不可得,意無決定入相,意入無[3]根本。何以故?意入即是眾因緣生,從顛倒起,繫法入緣,二法和合能有所作,是意入因法、入起因法、入可分別說。是二相依,意是法入處,意是法入門,法入是意[4]入門,是故說名法入,緣法入門故說是意入,[5]示意相門故說是法入。以世諦故說,其實意不依法法不依意,因緣生故以諸法為緣故說意入,因緣生故示意相故說法入。隨世諦顛倒故說,第一義中意入不可得,法入亦不可得,智者求諸入不見有實。但凡夫顛倒相應,以二相說是意入[6]是法入。』是意入法入虛妄無所有,如來如實通達故示是諸入。如是諸入從因緣生,顛倒相應行,此中意入法入實不可得。又意入法入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又意入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但能覺現在[7]因緣故,說意入法入,隨凡夫心故說。智者通達是意入法入虛妄無所有,從憶想顛倒分別起,非入是入。何以故?諸入中無決定入相。智者通達是諸入虛妄無所有,意入法入自性不可得,亦不得是意入法入所起實相,是意入法入但因緣生。

「如來說是諸入知見相,是諸入虛妄無所有,顛倒相應行屬諸因緣。意入法入無有作者,無使作者,意入不知不分別法入,法入[8]亦不知不分別意入。何以故?二俱離故,若法離相此中無可分別,是諸入皆從因緣生,隨凡夫顛倒心故說。

「如賢聖所通達,意入法入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意[9]入不知意不分別意,法[*]入不知法不分別法,二俱空故二俱離故。意不知意性,法不知法性,是二性無所有,此中無一決定法。意不能[10]成[11]意不能壞意,法不能[*]成[12]法不能壞法,二俱無所有故。意入不作是念我是意入,法入不作是念我是法入,是二俱空皆如幻相,但假名字故分別說。菩薩摩訶薩觀擇意入法入如是。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正觀擇內六入、外六入?所謂是十二入皆虛妄,從眾緣生顛倒相應,以二相故有內外用。凡夫不聞真法,不知十二入如實相故,貪著眼入,我是眼入,我所是眼入;貪著色入,我是色入,我所是色入;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如是,我是意入,我所是意入,我是法入,我所是法入,以[13]貪著故為十二入所縛,馳走往來五道生死不知出道。

「菩薩摩訶薩於此中正觀十二入時,見是十二入虛誑不[14]牢堅,空如幻相,不貪著眼入若我若我所,乃至不貪著法入若我若我所,以不貪著故,不憶念分別。菩薩如是善知十二入。

「持世!菩薩摩訶薩得如是諸入方便,於一切十二入中不繫不縛,亦證諸[15]入而能分別諸入,亦以眾緣生法通達十二入,亦以無相相壞十二入,亦不[16]墮是諸入所依道中,亦知諸入性則是無性,亦知諸入方便究竟到邊。

「持世!譬如機關出水四面俱灑,十二入亦如是,內外因緣能有所作,此中實事不可得。是十二入先業機關所繫故能有所作。

「持世!所謂入者,是諸凡夫無知見者煩惱所入門。眼是色門,以生愛恚故。色是眼門,以生愛恚故。耳鼻舌身[17]意是法門,以生愛恚故。法是意門,以生愛恚故。如是十二入,與愛恚[18]共合故不知實相。持世!菩薩摩訶薩於此中善知諸入性,知是諸入實相故,不為愛恚所制。持世!菩薩摩訶薩善知諸入如是。

[19]持世經十二因緣品第五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善觀擇十二因緣?菩薩摩訶薩觀擇十二因緣,所謂無有故說名無明,於無明中無法故說名無明,不知明故說名無明。云何不知明?不知無[20]明決定法不可得,是名無明。何[21]以故?說無明因緣諸行,諸行無所有,而凡夫起[22]作故,說無明因緣諸行。從行起故有識生,是故說諸行因緣[23]識。名色二相,是故說識因緣名色。從名色生六入,是故說名色因緣六入。從六入生觸,是故說六入因緣觸。從觸生受,是故說觸因緣受。從受生愛,是故說受因緣愛。從愛生取,是故說愛因緣取。從取生有,是故說取因緣有。從有生生,是故說有因緣生。從生有老死憂悲苦惱聚集,是故說生因緣老死憂悲苦惱聚集。如[24]是大苦惱聚,於此中為集何法?但知顛倒與明相違,無明聚為後身愛,依止喜染求處處生,則是愛集。

「持世!世間如是,為十二因緣所繫縛,盲無眼故,入無明網墮黑闇中。無明為首故,具足起十二因緣。諸菩薩如是思惟觀無明實相,知無明空故本際不可得。何以故?無明無故本際無,智者觀非際是本際,則不分別本際,斷憶想分別故。不貪著無明,知一切法無所有,是法不爾如所說。若說一切法無所有,即是說知見[1]不明,能通達一切法無所有,是為即得明。於此中更無餘明,但知見無明是名為明。云何為知見無明?所謂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所得,一切法虛妄顛倒,一切法不爾如所說,是名知見無明。知見無明即為是明。何以故?明無所有故。

「無明因緣諸行者,諸法無所有,凡夫[2]入無明闇冥中,[3]狂惑作諸行業,是行業無形無處,是無明不能生行業,無法而起作故,說無明因緣[4]諸行業。諸行業無有聚集,若是處若彼處來諸行業,亦非過去亦非未來亦非現在,無明無明性空,行業行業性空,諸行業無所依,但依無明起[5]諸行業。[6]諸行業不依無明,無明不依行業,無明不知無明,行業不知行業,如是無明[7]諸行業,以顛倒故從無明生,此中不得無明,不得諸行[8]業,不得無明性,不得[*]諸行業[9]性,[10]但以闇冥數名闇冥。以是無明闇冥故,分別說行業從無所有法[11]而起作故,無明行業[12]皆無所有。

「[13]行業因緣識[14]者,識不依行業,亦不離行業生識,行業亦不生識。何以故?行業不知行業,行業亦無持來者,但顛倒眾生從行業生識,是識不在行業內,不在行業外,亦不在中間。是識無有生者,亦無使生者,但緣行業相續不斷故有識生。智者求識相不可得,亦不得識生,識亦不知識,識亦不見識,識不依識。

「識因緣名色者,名色不依識,亦不離識生名色,是名色亦不從識中來,但緣識故。凡夫闇冥貪著名色,識亦不至名色。智者於此求名色,不可得不可見,是名色無形無方,從憶想分別起,是名色相識因緣故有,識性尚不可得,何況從識緣生名色?若決定得[15]是名色性者,無有是處。

「名色因緣六入者,是六入因名色起,[16]名在身中,故有[17]出入息利益身及心心數法,是六入皆虛誑無所有,從分別起有顛倒用。

「六入因緣觸者,是觸依色而有,觸不觸色。何以故?色無所知,與草[A1]木瓦石無異,但從六入起故分別[18]說觸。何以故?六入尚虛妄無所有,何況從六入生觸?觸空無所有,從憶想顛倒起,是觸無方無處,觸空以無觸性故,觸不知六入,六入亦不知觸。

「觸因緣受者,是[19]受不在觸內,不在觸外,不[*]在中間,是觸亦不餘處持受來,而從觸起受,是觸尚虛妄無所有,何況從觸生受?諸受無一決定相,[*]諸受皆無所有,從顛倒起有顛倒用。

「受因緣愛者,是受不於餘處持愛來,受亦不與愛合,受亦不知愛不分別愛,愛亦不知受不分別受,愛不與受合。是愛亦不依受,亦不離受有愛,受中尚無受相,何況受因緣生愛?愛不在受內不在受外不[*]在中間,愛亦不在愛內亦不在愛外亦不[*]在中間,愛中愛相不可得,是愛但從虛妄[20]憶想顛倒相應故名為愛。是愛非過去未來現在,是愛非以縛相故起,是愛亦非縛相,[21]但以因緣相續不斷故,說受因緣愛。智者知[22]見是愛無處無方,空無[*]牢堅,虛妄無所有。

「愛因緣取者,愛不於餘處持取來,愛不與取合,愛亦不能生取,有愛故說名取,隨因緣和合故說。取不與愛合亦不散,愛不與取合亦不散,取不在愛內不在愛外亦不[*]在中間,愛尚無有,何況愛因緣生取?諸取決定相不可得。智者知見是取虛妄無所有,取中無取相,是取非過去未來現在,取不在取內不在取外不[*]在中間,[23]是取但從顛倒起,因本緣生,[24]今眾緣故有取。無有法若合若[25]散,是取無有根本,無一定法可得。凡夫[26]受是虛妄取,是諸行皆虛妄故。世間為取所繫縛,智者通達是取虛妄空無[*]牢堅,無有根本,無一定法可得。

「取因緣有者,是取不持有來,[27]是取不能生有,而說取因緣有,是有不在取內不在取外不[*]在中間。有不依止取,取不與有合亦不散,但以眾緣和合故說取因緣有。取不能生有,取不分別有,取尚虛妄無所有,何況從取因緣生有?有無有持來者,有中有不可得,有不在[28]內有不在[29]外有不[*]在中間,是有非過去未來現在。智者通達是有虛妄,顛倒相應無合無散。有無所知無所分別,是有無處無方,是有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是有非有故、非無故,但隨順十二因緣故說是有。智者通達有相空、無[*]牢堅。

「有因緣生者,是有不持生來,生亦不與有合亦不散,[30]是生不在有內不在有外不[*]在中間。有不能生生,亦不離有[1]有生,但示十二因緣相續,說有因緣生。有與生非緣非不緣,有尚不可得,何況從有生生?智者通達是生不依於有生,[2]生中無生相,生中無自性,生中無根本,無一定法可得。智者通達是生無性無所有,但示十二因緣和合相續,故說有因緣生。生無有法若合若散,生不在有內不在有外亦不[*]在中間,是生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是生前際後際中際不可得,是生根本不可得,智者通達從眾因緣生,顛倒相應、虛妄無所有、如幻化相。

「生因緣老死憂悲苦惱者,是生不持老死憂悲苦惱來,生亦不能生老死憂悲苦惱。老死憂悲苦惱,不在生內不在生外不在中間。老死憂悲苦惱,亦不[3]依生,以生故老死憂悲苦惱可說,但示眾因緣生法故。生不與老死憂悲苦惱合亦不散,生中生尚不可得,何況生因緣老死苦惱?老死苦惱中老死苦惱不可得。何以故?老死苦惱不在老死苦惱內,亦不在外亦不[*]在中間。老死苦惱非過去[4]非未來[*]非現在,老死苦惱不與老死合亦不散,但顛倒相應眾緣和合,具足十二因緣,故說生因緣老死苦惱。老死苦惱無所依止,老死苦惱決定相不可得,老死苦惱前[5]際後際中際不可得。智者通達老死苦惱,虛妄無所有、顛倒相應、無有根本、不作不起不生。

「如是觀十二因緣法,不見因緣法,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亦不見[6]因緣相。但知因緣是無緣,無生無相無作無起無根本,從本[7]已來,一切法無所有故。通達是十二因緣,亦[8]見是十二因緣[9]無有作者受者。若法所從因生,是因無故是法亦無,菩薩隨無明義故,一切法不可得。入如是觀中,無緣即是十二因緣,此中無所生。菩薩觀十二因緣是虛妄生,隨順無明義,通達十二因緣。若法無者是法亦無,是故說隨順無明義,通達十二因緣,無明是不生不作不起、無根本、無一定法、無緣無所有。菩薩爾時不分別是明是無明,無明實相即是明,因無明故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緣無憶想分別,是故隨順無明義,通達十二因緣。

「持世!是名[*]菩薩摩訶薩十二因緣方便智慧。若菩薩能如是通達十二因緣合散,是名菩薩善得無生智慧。何以故?以生滅觀則不能善知十二因緣,若觀[10]十二因緣集散,是名得無生智慧。若得無生智慧,是名通達十二因緣。

「持世!是故[*]菩薩摩訶薩欲入通達、欲證無生智慧,應[11]當如是勤行修[12]集是十二因緣智慧,則能觀證十二因緣無生相。

「持世!若菩薩摩訶薩知無生即是十二因緣者,[13]即能得如是十二因緣方便,是人以無生相知見三界,疾得無生法忍。當知是菩薩於諸現在佛得近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是菩薩不久當得受記次第受記。

「持世!如是善人因與受記得安隱心,於一切法旨趣方便中,得智慧光明,是人通達十二因緣是無生,是人得近現在諸佛,是人於諸惡魔無所怖畏,是人[14]度生死流得到陸地,是人得度無明淤泥,是人得到安隱之處。

「持世!若[15]我今世若我滅後,若聞若信若讀誦若修習是十二因緣方便者,我與是人[16]授記不久當得無生法忍,我亦記是人不久當於[17]現在諸佛所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持世經四念處品第六

佛告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善知[18]四念處?菩薩摩訶薩觀擇四念處:[19]順身觀身,[*]順受觀受,[*]順心觀心,[*]順法觀法。

「何謂為[*]順身觀身、[*]順受心法觀受心法?

「持世!菩薩摩訶薩[*]順身觀身時如實觀身相,所謂是身無常苦如病如瘡,苦惱憂[20]衰動壞之相,是身不淨[21]可惡惡露,[22]身中種種充滿其內,九瘡孔中常流[23]臭穢,[24]身之不淨猶如行廁。如是正觀身時,不得是身一毫清淨無不可惡者,知是身骨[25]體筋纏,皮肉所裹,從本業因緣果報所起集取所縛。何等為集?何等為取?從先因緣起是身,是名為取。今以沐浴飲食衣[26]被床臥被[27]蓐醫藥,是名為集。如是現在因緣為集取所縛,本業果報力故有用。又是身四大所造無決定實,色陰所攝數名為身。

「何故說名為身?能有所作故,說名為身。貪著依止處故,說名為身。隨意有用故,說名為身。從憶想分別起故,說名為身。假合作故,說名為身。與業合故,說名為身。是身不久終歸壞敗,無常無定變異之相。是身不在身內,不在身外,不在中間,是身不知身,[28]亦不見身。是身無作無動無有願求,亦無有心,與草木瓦石等無有異,身中無有決定身相。

「如是正觀擇身,知是無有作者,亦無使作者,是身無前際無後際無中際。是身無一常定堅牢[1]之相,如水沫聚不可撮摩。是身八萬虫之所住處,是身百種諸病之所侵惱,以三苦故是身為苦,無有救者,所謂行苦、壞苦、苦苦,是身眾苦之器。

「如是正觀身[2]時又復思惟:『是身非我非彼,不得自在不得隨意作是不作是,是身無根本,無一定法可得,是身性空無[3]一決定相。是身虛妄所起,繫於機關作法,從本業因緣起,不應於身中生我我所想,我等不應惜身壽命。』

「菩薩如是觀時,不得身若合若散,不見有所從來、去有所至、有所住處。不分別是身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則不依止身命,不貪惜身若我若我所,常離身受。是菩薩觀身空無我無我所,是身中我我所不可得故,是身相不可得。是菩薩若不得身相,即不願身入,身[4]不起作道。云何為入?是身無有作者無有起者,是身不作不起相,從眾因緣生,是因緣能和合身,而是因緣亦虛誑無所有,顛倒相應空無[*]牢堅。亦以是因緣故是身得生,是因緣亦無生無相。如是觀身即入身無生相中,入已觀身無相,以無相[5]相觀身,知是身無相,相不可得故無生。是身過去相未來相現在相不可得。何以故?是身無根本,無一定法可得,是身[6]若此若彼不可得。如是觀時,知身無所從來[7]亦無所去,即入身不生不滅道。

「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8]順身觀[9]身入如實相,於身欲染則能除斷,疾令其念正住身中,是名[*]順身觀身。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順受觀受?菩薩摩訶薩觀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見是三受,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但虛妄緣合,本業果報所持顛倒相應,知諸受虛妄,從憶想分別起。菩薩如是觀諸受,不得過去受,不得未來受,不得現在受。是菩薩見過去諸受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無[*]牢堅,無不變異相。[10]如是觀是過去諸受空相,寂滅相無相相,觀未來諸受空,無我無我所,無常[11]無牢無堅,無不變異相。觀未來諸受空相,寂滅相無相相。

「是菩薩如是觀時作是念:『諸受無決定相,無有根本無一定法,不相似故,新新生[12]滅無有住時。』菩薩作是念:『是諸受無作亦無作者,但凡夫顛倒相應心中起三種受,屬本業因,今世緣合故有是諸受,是諸受皆空無有[13]牢固,虛妄之法猶如空拳。』如是[14]觀受,心住一處。

「菩薩爾時得[15]通達諸受集沒滅相,見諸受不合不散,又受中不見受,作是念:『諸受空,性空故。』即通達諸受無生相。此諸受無生無滅無有成相,是諸受皆無相無成相。如是思惟,受諸受時皆能不著,如實知見諸受相,離諸所受,於此諸受亦無所依,於諸受中心皆放捨,則疾得捨三昧。持世![*]菩薩摩訶薩[16]如是順受觀受。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順心觀心?菩薩摩訶薩觀心生滅住異相。如是觀時作是念:『是心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但識緣相故生,無有根本無一定法可得,是心無來無去無住異可得。是心非過去未來現在,是心識緣故從憶念起,是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是心無一生相,是心無性無定,無有生者無使生者,起雜業故說名為心。能識雜緣故說名為心,念念生滅相續不斷故,說名為心,但令眾生通達心緣相故。心中無心相,是心從本已來不生不起性常清淨,客塵煩惱染故有分別。心不知心亦不見心。何以故?是心空,性自空故,根本無所有[17]故。是心[18]無一定法,定法不可得故。是心無法若合若散,是心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際不可得,是心無形無能見者,心不自見,不知自性。但凡夫顛倒相應,以虛妄緣識相故起。是心空無我無我所,無常[*]無牢無堅,無不變異相。』如是思惟,得[*]順心念處。是人爾時不分別是心是非心,但善知心無生相,通達是心無生性。何以故?心無決定性,亦無決定相。智者通達是心無生無相,爾時如實觀心生集[19]沒滅相,如是觀時,不得心若集相若滅相,不復分別心滅不滅,而能得心真清淨相。

「[*]菩薩以是清淨心,客塵所不能惱。何以故?[*]菩薩見知心清淨相,亦知眾生心清淨相,作是念:『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如是思惟時,不得心垢相,不得心淨相,但知是心常清淨相。持世!菩薩摩訶薩[20]如是順心觀心。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順法觀法?[*]菩薩觀一切法,不見內不見外不[21]見中間,亦不得諸法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但知諸法從眾緣生顛倒起,諸法無有決定相,所謂是諸法屬是人,[22]諸法本體於諸法中無諸法,諸法不在諸法內,不在諸法外,不[*]在中間。諸法不與諸法合亦不散,一切法無根本無一定相。諸法無所有故。不動不作,一切法如虛空無所有故。一切法虛誑如幻,幻相無所有故。一切法常淨相,俱不污故。一切法是不受相,諸受無所有故。一切法如夢,夢性無所有故。一切法無形,形無所有故。一切法如像,性常無故。一切法無名無相,名相無所有故。一切法如響,虛妄所作無所有故。一切法無性,性不可得故。一切法如焰,知無所有故。

「菩薩如是觀一切法時,不見諸法若一相若異相,亦不見法與法若合若散,亦不見法依止於法。如是觀時,見一切法無所從來,亦不見一切法住處。何以故?一切法無住無依無起,一切法無住處,住處無所有故,住處不可得故。

「持世!諸法無有差別,一切法無分別相,從[1]眾生顛倒故有用。是諸法無處無方,智者得諸法非一相、非二相、非異相。何以故?持世!一切法不生不作不起,無能作者,一切法離根本,一切法無自性,過[2]諸性故。一切法無歸處,諸歸處無所有故。如是觀諸法,善知諸法無我無人,觀擇諸法性空。是諸法皆空,性自空故。諸法無相,不見相故,於諸法中不起願。即時觀擇一切法無生,作是念:『此中實無有法若生若滅。』如是觀時心[3]住一處,爾時便得通達一切法無生,亦知見一切法集盡滅,亦能入一切法離相離性。何以故?持世!一切法無決定性,智者通達諸法無相離相。

「持世!菩薩摩訶薩[*]順法觀法。如是觀者,於法無所得無所受,於法不為生不為住不為滅故行,而見一切法盡滅相寂滅相。

「持世!是名菩薩摩訶薩善觀四念處。何故說名念處?[4]念處者,即是一切法無處,無起處無所有處,能如是入一切法則念不亂,名為念處。又念處,是一切法不住不生不取,如實知見處,名為念處。

[*]持世經五根品第七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善知諸根?菩薩摩訶薩正觀出世間五根。何等五?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菩薩修習五根時,信一切法皆從眾因緣生,顛倒所起虛妄緣合,似如火輪又如夢性。信一切法無常苦不淨無我,如病如瘡無有堅牢,虛偽不實[5]敗壞之相。又信一切法虛妄無所有,猶如空拳如虹雜色誑於小兒,憶想分別假借而有,無有本體無一定法。又信一切法,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信一切法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信一切法空無相無作,信一切法無生無作無起無相離諸相,而信持戒清淨,禪定清淨,智慧清淨,解脫清淨,解脫知見清淨。

「菩薩如是成就信根得不退轉,以信為首故能[6]信持戒。是信常不退不失,成就不退法安住不動,信中常隨業果報成就信人,斷一切邪見,不離法求師,但以諸佛為師,常隨諸法實相,知僧行正道,住清淨戒成就忍辱,得如是不動不壞信,增上信故,名為成就信根。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正觀精進根、成就精進根、善知精進根?[*]菩薩摩訶薩行精進不休不息,常欲除五蓋故勤行精進,乃至為聽如是等深法,名為精進。是菩薩求法不休不息精進不退,亦欲斷諸障礙法故,勤行精進而不怯弱,亦為斷種種惡不善衰惱法故勤行精進,又為增長種種善法故勤行精進。是菩薩決定成就精進,不貪著是精進,而入[7]是平等精進,成就不退精進。是人為正方便,通達一切法故發行精進,於精進中不隨他人,於精進中得智慧明成不退相。能得如是不退精進增上精進故,得名成就精進根。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能得念根?善修習念根,[*]菩薩摩訶薩常攝[8]念一處,布施柔和具足梵行,持畢竟清淨戒、眾定、眾慧、眾解脫、眾解脫知見,眾常思念淨身口意業,常思念究竟其事,常思念一切法生滅住異相方便,常思念知見苦集滅道諦,常[9]思念諸根力覺道禪定解脫諸三昧方便,常思念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作不起不可說相,常思念欲得無生智慧,常思念欲得具足忍智,[10]常思念離智滅智,常思念欲得具足佛法,常思念不使聲聞辟支佛法入心,常思念無礙智慧,常不忘不失不退是念,入如是觀中而不隨他。是人得如是堅牢增上念故,名為成就念根。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能得定根、能得定根方便?[*]菩薩摩訶薩於[11]聖地中常行禪定,不依禪定、不貪禪定,善取禪定相,善得禪定方便[12]解,善生禪定,亦能行無緣禪定。悉知諸禪定門,善知入禪定,善知住禪定,善知起禪定,而於禪定無所依止。善知所緣相,善知緣真相,亦不貪受[13]禪味,於諸定中自在遊戲而不隨他,亦不隨禪生。於諸定中得自在力,於諸定中不以為難不以為少,隨意所欲。是人得如是增上禪定故,名得定根,[14]得定根方便。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成就慧根、得慧根方便?菩薩摩訶薩能成就通達慧根,所謂能正滅諸苦。是人成就是通達慧,處處所用皆得離觀捨觀,成就隨涅槃智慧。成就是慧根故,善知三界皆悉熾然,善知三界[1]皆是苦,以是智慧不處三界。是人觀擇三界一切皆空,皆無相無願,無生無作無起,見出一切有為法道,為具足諸佛法故,勤行精進如救頭然。是菩薩智慧無能沮壞,以是通達智慧能出三界,亦不依止三界[2]事,斷一切有為法中喜,一切可染可著繫縛法中心不貪嗜,於諸五欲心皆厭離,心亦不住色無色界,成就增上智慧,成就無量功德猶如大海,[3]以是智慧於一切法方便中無有疑難。是人以是智慧,通達三界,於三界中心無所繫,得是增上慧故,說名[4]度慧根,得慧根方便。

「持世!何故名之為根?增上[5]義故說名為根,不動義故說名為根,無能壞故說名為根,無能[6]退故說名為根,不隨他故說名為根,不退轉故說名為根,無能牽故說名為根,隨順正法故說名為根,不貪著故說名為根,不雜故說名為根。

「[7]又,持世![*]菩薩摩訶薩善知眾生諸根,亦能善學分別諸根。菩薩知染欲眾生諸根,知離染欲眾生諸根;知瞋恚眾生諸根,知離瞋恚眾生諸根;知愚癡眾生諸根,知離愚癡眾生諸根;知欲墮惡道眾生諸根,知欲生人中[8]眾生諸根,知欲生天上眾生諸根;知軟心眾生諸根;知上眾生知中眾生知下眾生諸根;知壞[9]敗不壞敗眾生諸根;知勤修不勤修眾生諸根;知巧不巧眾生諸根。

「知有罪無罪有垢無垢,知瞋礙不瞋礙,知隨順不隨順,知障礙不障礙眾生諸根;知欲界行,[10]知色界無色界行眾生諸根;知厚善根薄善根,知畢定不畢定邪定眾生諸根;知慳貪離慳貪,知戲調不戲調,知狂惑不狂惑,知輕躁不輕躁,[*]知瞋恚不忍,知柔軟能忍,知深厚慳,知具足施眾生諸根。

「知信者[*]知不信者,知恭敬者[*]知不恭敬者,知具足持戒,知清淨持戒,知具足忍辱;知懈怠知精進,知散心知得定,知無智慧知有智慧,知闇鈍知不闇鈍,知增上慢[*]知不增上慢,知行正道知行邪道,知[A2]忘念知得念安慧。知散根知攝根,知壞根不壞根,知淨根不淨根,知明根,知發小乘根,知發辟支佛乘根,知諸菩薩根,知發[11]佛乘根。是菩薩得度如是諸根分別方便,於如是等眾生分別諸根智慧中[12]方便,不隨他故,說名得諸根方便,亦名不為他[13]所牽,亦名不可破壞,亦名不退轉,亦名得方便力,亦名得人根,亦名得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根,亦名得最自在,亦名得不壞不動,亦名到彼岸者。成就如是功德者,於一切法中,疾得自在力。

持世經卷第三
貼文者 : : hui

持世經卷第四 - 2024-03-21 21:23:35

持世經卷第四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14]持世經八聖道分品第八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善能知道、菩薩摩訶薩安住道中?何等為道?所謂八聖道分: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名為行八聖道分?何謂名為得八聖道分方便?[15]菩薩摩訶薩得正見安住正見,為斷一切見故行道,為斷一切諸見故安住於道,乃至斷涅槃見佛見。何以故?持世!一切諸見皆[16]名為邪,乃至涅槃見佛見;破壞一切貪著諸見故,名為正見。又無諸見無取諸見,不念不貪著不緣不行不分別一切諸見,是名正見。以是正見為見何等?見一切世間虛妄顛倒為諸見所縛。如是見時,名為安住斷一切見,於是正見亦不念不見不貪著分別,乃至涅槃見佛見,為不起一切見故行。

「云何名為正見?一切法寂滅,[17]念相不生不滅同於涅槃。如是亦不念不分別是一切法,不念不分別不現在前,不正不邪不取不捨,是名出世間正見。何故名為出世間正見?是人不得世間不得出世間,度世間已無所分別,是故名為出世間正見。正見者[18]如知見世間,出世間亦如是,是人不復分別是世間是出世間,斷諸憶想分別,名為出世間正見。是人不見邪不見正,斷一切心所念,名為正見。又正見者,於諸法中更無差別,是故說名正見。又正見者,如實知諸邪見義。又正見者,觀諸邪見即是平等。是名菩薩[1]摩訶薩安住正見。

「持世![2]菩薩摩訶薩住正見中,如實知正思惟,作是念:『一切思惟皆為是邪,乃至涅槃思惟佛思惟皆是邪思惟。何以故?斷諸分別名為正思惟。』無所分別名為正分別,斷分別是正分別。何以故?是人知見一切思惟相已則無有邪,是人更不分別是此是彼,住如是正分別中,更不得諸分別若正若邪。如是之人離諸分別、過諸分別故,說名正思惟。正思惟者,即是分別知見一切分別皆虛誑不實從顛倒起,諸分別中無[3]有分別。是人安住正思惟,更不得分別若正若邪,離諸分別、過諸分別、斷諸分別故,說名正分別。是人爾時於一切分別中無所繫縛,知見諸分別性皆平等[4]故,是名安住正思惟。

「持世![*]菩薩摩訶薩勤集正語,是人見一切語言虛妄不實從顛倒起,但憶想分別從眾因緣有,作是念:『是語言相語言中不可得,滅一切語,如實知一切口業,名為正語。是語言無所從來[5]亦無所去,能如是見者,名為正語。是人爾時安住實相中,有所語言皆是正語,是故說安住正語中。[6]是人得住第一清淨口業,亦知見諸口業相,亦通達一切語言。是人所[7]說終不有邪,是故說名住於正語。』

「持世![*]菩薩摩訶薩善知一切[8]語業皆是邪業,知一切諸業虛妄無所有不作不起。何以故?諸業中無一決定,滅一切業名為正業。正業者,於業不分別若正若邪,入諸業平等故,不分別業若正若邪,是故說名正業。又正業者,則是不繫三界義,如實知見義,如實平等中更無分別是正是邪。菩薩行如是正業,如實知見一切業故,[9]如實於法無取無捨,是故說名行正業。正業中無有邪業,是人如實知見故,說名住[10]於正業中。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善知一切諸命皆是邪命?何以故?[11]若有命相法相取相,乃至涅槃相佛相,乃至清淨佛法相,住於是中作清淨命,皆名邪命。正命者,捨諸資生所著,斷諸販賣,不分別不戲論,過一切戲論,是名正命。正命中更不分別是邪命是正命,即得一切清淨命,是故說名得清淨正命。又一切諸命皆不生,無有邪正,是人名為得清淨命。安住正道無有戲論,住是正命中,不取正命不捨邪命,是故說名住正命中。是人爾時不名住正不名住邪,得清淨平等命,離於命相無動無作,不念命不念非命,但名為如實知者如實見者,是故說名住正命中。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善知正精進、菩薩摩訶薩住正精進?若菩薩為斷一切精進道故,名為住正精進。何以故?一切精進皆為是邪,諸有所發有作有行皆名為邪。何以故?一切法皆是邪作,有所發作皆是虛妄,若虛妄者即亦是邪。正精進者,無發無作無行無願,一切法中斷有所作。是菩薩於一切法中斷有所作,乃至涅槃相佛相中不生有所作相,是人善知一切所作皆為虛妄,為無所作故行道若是。正者則無所作,一切法平等無差別,無有所作過所作相。是菩薩善知精進非是精進道,不取不捨故說名住正精進。正精進者,即是諸精進不可得義,即是諸法如實知見義。所謂正精進如是見者,不復分別是邪精進是正精進,是故說名正精進。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善知正念?[*]菩薩摩訶薩知見一切念皆是邪念,[12]有所念處皆是邪念。何以故?一切念是邪念,若於處所念生皆是邪念,無憶無念是名正念。何以故?一切念從虛妄[13]因緣起,是[14]故有生念處皆[15]為邪念。若於處所無生無滅是名正念,無有處所起念業,是名安住清淨念[16]中,無處生邪念。是人知見一切法皆為是邪,是正法中無念,是故說安住正念中。

「又正念者,於法無有分別是正念是邪念,是人通達一切念皆無念相,常行六捨心故說名住正念。是人更無所貪樂,亦不分別是無念,以諸法平等通達一切念。是人如實知見一切念故,若念若非念無取無捨,是故說安住正念中。是人所念更[17]不分別是等是不等,於念非念不隨不緣,以無緣故知一切念非念,若念若非念不復在心。是人安住正念故,不可[18]說不可示,斷一切語言,離一切語言,如實知一切語言,不分別此彼故,說名安住正念。

「持世!何謂[19]菩薩摩訶薩安住正定?[*]菩薩摩訶薩觀一切[20]定皆是邪定。何以故?凡諸法中,所取緣定相,所取知定相,所取三昧戲論定相,皆名[1]為邪。邪者即是貪著義,是定不爾,如所緣取相不取相,無[2]求無戲論無憶念,名為正定。若不貪著不分別此彼,斷貪著喜不受定味,壞取定相心無所住,是名正定。又正定者,不依止一切定[3]中而不戲論,如實通達法之本體,善知定相心不貪著,欲破彼此念道,如是語亦不分別,斷一切分別故,名為正定。

「又正定中更不生邪正想,破一切想、斷一切想、滅一切想故,名為正定。[4]正定者,不生邪正不分別邪正,是名正定。何以故?是菩薩通達諸定方便住是正定中,不復為若定若定相所繫,過諸定相,故說名正定。正定名於法無所戲論,諸法平等中無有戲論,所謂是正是邪。正定者,即是諸法平等義。正定者,能出諸禪[5]定三界一切有為法,能如實知見一切五道生死義。持世!是名諸菩薩摩訶薩住如是定中,名為得正定方便,名為善知道、善知道方便,所謂如實知見能至涅槃道。

[*]持世經世間出世間品第九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善知世間出世間法?何謂得世間出世間法方便?持世![*]菩薩摩訶薩正觀世間出世間法。

「何等為世間[6]法?菩薩作是念:『凡所有法,憶想分別,從顛倒起,眾因緣生,繫虛妄緣,從二相起,空無所有,如虹雜色,亦如火輪誑於凡夫。破壞義故假名世間,[7]是名世[8]間。』諸世間法皆非是實,從虛妄緣起[9]不作[*]不起相,但因陰界入色聲香味觸法故說,因名色故說,隨凡夫人心所貪著,[10]又隨種種貪著邪見,如亂絲無緒,如茅根蔓草互相連著,隨顛倒相應故,說名世間法。

「何等為出世間法?如是世間法,從本已來如實性離,是名出世間。何以故?智者求世間法不可得,求出世間法不可得,無世間[11]無出世間,處是中無分別是世間是出世間,但為世間故說出世間。世間實相即是出世間。何以故?世間無定相可得,世間相從本已來常空,世間法不決定故,世間從本已來是寂滅相。

「是菩薩如是觀世間出世間,不可得世間,亦不貪著出世間。是人不念不著世間出世間故,不與世間諍訟。何以故?智者通達世間是虛妄相,見世間實相故,更不分別是世間是出世間。何以故?持世!世間者即是五受陰義,一切世間法皆攝在中。智者[12]求陰不得陰,不得陰性不得陰來處,不得住處不得去處。[13]無五陰十二入十八性,無分別無名字,無性無相無行,即名出世間。

「持世![*]菩薩觀世間出世間法時,不見世[14]間與出世間合,不見出世間離世間。是人不離世間見出世間,亦不離出世間見世間,是人不復緣於二行,所謂是世間是出世間。何以故?持世!世間如實相即是出世間,世間中世間相不可得,世間法中世間法不可得,以無所有故,通達是法即是出世間。

「持世!若世間與出世間異者,諸佛不出於世,諸佛亦不說一切世間不可得、一切世間不生,如實知見一切世間。持世!若不得世間不取世間,即是出世間。是故當知,如實知見世間,通達世間不可得故,即說出世間。是故諸佛出於世間,一切諸法若世間若出世間,以不二不分別證如實知見故,即是說出世間法。

「持世!如是世間甚深難可得底。依世間法者,得世間法者,[15]悕望出世間法者,於世俗語生第一義[16]相者,住在二法者,不能得入如是法中。何以故?是人不知世間,不知出世間,是皆行二法者。持世!行二法者,不能通達世間出世間。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善知世間出世間法,亦得世間出世間法方便。

[*]持世經有為無為法品第十

「持世!何謂菩薩摩訶薩善知有為無為法得有為無為法方便?持世![*]菩薩摩訶薩正觀擇有為無為法。云何為正觀擇?是有為法無有作者無有受者,是有為法自生自墮數中,是故名有為法。是有為法以虛妄因緣和合行。云何為行自墮數中?以二相緣知故,名有為法生,是法無有作者無使作者,是法自生無能起作者,是故說名有為[17]法。

「是諸有為法,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不合不散,從虛妄根本分別起,無明因緣故皆無所有。但以諸行力故有用,是法無有作者無有起者,是名有為。有為者即是[18]繫義,隨凡夫顛倒所貪著說。智者通[19]達不得有為[20]法,不得有為所攝法,智者所不數故名有為法。何以故?[21]諸智者不得有為分別,為凡夫世俗假名故,分別是有為。賢聖不[22]隨一切諸法名數,諸賢聖離諸法名數,是故說得無為者名為賢聖。

「智者通達一切有為[23]法皆是無為,是故不復起作諸業。智者知見一切有為法起相虛誑妄想,是故不復起作有為。何以故?有為法無有定性,一切有為法,皆無性無起作。何以故?持世!無有行有為緣而能通達無為,通達無為者更不復緣有為。云何為通達?智者見一切有為法皆虛妄,無有根本無所繫屬,不墮數中,如是觀時不復貪著有為緣,亦不取有為法。何以故?持世!非離有為得無為,非離無為得有為,有為如實相即名無為。何以故?有為中無有為,無為中無無為,但為顛倒相應眾生,令知見有為[1]法故,分別說是有為法、是無為法,是有為相、是無為相。於是中何等為有為相?[2]所謂生滅住異。何等為無為相?所謂無生無滅無住異。是有為相無為相,但為引導凡夫故說。

「持世!有為法無生相無滅相無住異[3]相,是故說生滅住異相[4]無相無生。若是有為法定有三相,佛當決定說,如是相是生,如是相是滅,如是相是住異。持世!如[5]如來說一切法皆是無相。持世!無生若當有相,無滅若當有相,無住異若當有相,佛應決定說是無為相。

「持世!若無為有相有說即非無為,以說相故。但凡夫以數法故,說有為三相,所謂生滅住異,無為三相,所謂無生無滅無住異。持世!若人通達知見有為無為法,是人更不復有生滅住異,是故說得無為者。

「持世!生滅者,即[6]是見集沒義。若法無集則無有沒,若不起集,則不有退亦無住異。持世!是名有為如實知見。若人如實知見有為則不墮數中,所謂生滅住異。菩薩如是思惟有為無為法,不見有為法與無為法合,亦不見無為法與有為法合。但作是念:『有為法如實相,即是無為。』則更不復有所分別。若不分別有為無為法,即是無為法。若分別是有為是無為,則不能通達無為。斷一切分別,是名通達無為,如實通達緣性斷諸緣故,不在數不在非數。

「持世!是名[*]菩薩摩訶薩有為無為法方便,所謂於諸法無所住無所繫,亦不貪受若有[7]為若無為法。

[*]持世經本事品第十一

「持世!若[*]菩薩摩訶薩能如是善知五陰,善知十八性,善知十二入,善知十二因緣,善知四念處,善知五根,善知八聖道分,善知世間出世間法,善知有為無為法,當得善知諸法實相,亦善分別[8]一切法文辭章句,亦得念力,以是念力轉身成就不斷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持世!過去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閻浮檀金須彌山王如來、應[9]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持世!是閻浮檀金須彌山王佛,壽命五劫,有無量聲聞眾。其佛國土清淨嚴飾豐樂安隱,其諸眾生具足快樂,少於貪欲瞋恚愚癡,易化易度易淨。持世!是閻浮檀金須彌山王佛,為諸菩薩亦說是斷眾生疑菩薩藏經。

「持世!時有菩薩名曰寶光,聞是陰界入、緣、四念處、五根、八聖道分、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法方便,即時發於精進,二十億歲終不生惡心。若貪欲若瞋恚若愚癡,若利養若飲食若衣鉢,但為入如是法方便[10]門故,常勤精進。

「持世!是寶光菩薩,於閻浮檀金須彌山王佛所,盡其形壽常修梵行,命終之後還生其佛國土人中。年少[11]命終即復還生於其佛所,修行梵行。於一一劫五百生死,最後生閻浮檀金須彌山王佛欲涅槃時。

「在第五劫成就如是多聞法,亦得如是諸法實相方便,所從佛聞諸法皆能憶念,得如是念力故,白佛言:『聽我廣演諸法。』即於其世[12]中,度脫無量無邊眾生,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中。

「是閻浮檀金須彌山王佛入涅槃時,為持法故,護念寶光菩薩。佛滅度後法住一劫,是人於是一劫,五百世中常生人間出家學道,亦常於是諸法實相得[13]自增長,亦復利益無量無邊眾生。

「持世!是寶光菩薩,如是展轉得值萬億諸佛,末[14]後無量[15]光佛為其授記,過阿僧祇劫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阿僧祇劫中更值百千萬億那由他諸佛,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號一切義決定莊嚴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有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眾,無量聲聞僧,佛壽二劫,其佛國土豐樂安隱普皆莊嚴。

「持世!是故菩薩若欲得如是法中善知方便,當勤行精進勤求,讀誦修[16]集如是之法。又復[*]菩薩摩訶薩欲得如是諸法方便故,於四法中勤行精進。何等為四?一者出家、二者獨行、三者持戒清淨、四者除懈怠心,是為四。[*]菩薩有是四法,勤求多聞安住忍辱,當疾得值遇四法。何等四?一者生中閻浮提、二者得值佛、三者隨法行、四者除罪業障,是為四。

「又復,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法中,[1]應勤行精進,當得清淨布施力,清淨持戒,清淨忍辱,清淨精進,清淨禪定,清淨智慧力,[*]菩薩摩訶薩住是法中疾得如是方便力。

「又,持世!菩薩摩訶薩雖行頭陀細法,亦能常於眾生有大悲心,是人入大悲心,於是法方便中勤行精進。

「持世!復有[*]菩薩摩訶薩欲得如是法,當入諸陀羅尼門勤行精進。何謂[2]為入陀羅尼門故勤行精進?所謂善觀一切[3]法無量緣,觀一切[4]法無量方便,亦觀無量方便起。如是觀時,以三昧門方便,善入諸法門無量緣,亦入無量方便,亦入無[5]量方便起。於是法中得力故,[6]善知諸法實相,亦善分別[7]一切文辭章句,亦得念力,亦得轉身成就不斷念不退法,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又復,持世![*]菩薩摩訶薩入諸陀羅尼門故,通達一切諸法隨宜因緣,以一因緣能入千種因緣,隨智慧力得諸法方便。

「又復,持世![*]菩薩摩訶薩如是法中勤精進故,入一相門三昧。得一相門三昧故,入無量相門三昧。如是入已,以種種因緣方便故,能入是諸法門。如是諸菩薩入一切諸法門已,當得一切諸法方便。

「又復,持世![*]菩薩摩訶薩多行智慧故,[8]善知諸禪定相,亦善知無緣三昧。是三昧[9]力故,能善知無量緣無量禪定起。是菩薩住此地中,能得一切諸法實相方便。

「又復,持世![*]菩薩摩訶薩常觀世間緣方便,常觀有為法緣方便,常觀世諦緣方便,亦常勤行壞散一切法緣方便,亦無貪著處。[10]是菩薩修[*]集如是法,疾[11]得諸法實相方便。

「又復,持世![*]菩薩摩訶薩勤行精進起方便力,而亦常觀諸法實相,不依止世樂,亦不雜行世間之法。成就如是法者,疾得諸法實相,亦善分[12]別一切法文辭章句,[13]亦得念力,亦得轉身成就不斷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持世!是故[*]菩薩摩訶薩欲得度如是諸法彼岸,當於是法如說修行。持世!汝等於是法中勤行精進,汝等不久當於此法得無礙智慧。

「持世!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無量光德高王如來、應[14]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是無量光德高王佛壽命一劫。其佛國土以七寶網羅覆其上,普以七寶諸多羅樹莊嚴世界。是諸多羅樹,亦復以七寶網羅覆其上,一一樹下敷師子座。諸多羅樹皆出天衣,諸座皆以琉璃寶閻浮檀金赤真珠所成。諸多羅樹四邊皆有香樹華樹圍繞莊嚴,一一樹下各各有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諸池皆以頗梨車𤦲赤真珠所成,諸池水上皆有青赤白紅蓮華遍覆水上,諸池皆以七寶為欄楯。

「持世!彼佛國土,皆以如是眾寶莊嚴世界。四邊復有寶樹,如忉利天波[15]利耶多羅迦[16]持毘陀羅樹,如是寶樹千萬億數圍繞世界。是諸[17]寶樹光明,障蔽一切日月[18]光明不復現。

「持世!諸多羅樹及諸寶網,自然皆出種種妙[A1]音。如天[19]伎女歌頌之聲,其佛國土常出如是微妙音聲。無三惡道,亦無三惡道名。

「持世!是無量光德高王佛,為諸眾生多說如是之法,所謂般若波羅蜜,及菩薩藏斷一切眾生疑喜一切眾生心經。

「持世!其無量光德高王佛說法時,一日之中無量百千萬億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發心者,皆得具足助菩提法。

「持世!是無量光德高王佛,[20]以是因緣,教化成就無量無邊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佛國土菩薩摩訶薩其數甚多。

「持世!彼佛滅後法住半劫。是無量光德高王佛滅度之後法欲盡時,下方過[21]十佛世界,有菩薩名無量意。命終來生,始年十六出家學道。於無量光德高王佛法欲滅時,聞是[*]菩薩摩訶薩解說[22]是陰界入方便經。[23]是無量意菩薩,聞此經已發大精進,於是法中盡到其邊,成就深方便力。是菩薩善根因緣故,於彼命終得值二十億佛,皆得成就如是之法。常識宿命,童真出家,修行梵行,常得念力,世世不離如是之法,世世成就不斷念,然後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無量光莊嚴王佛。

「持世!是故[*]菩薩摩訶薩若欲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欲疾得具足一切智慧,於我滅後後五百歲惡世之中,當勤護持發大誓願,應生大欲大精進大不放逸,於後世中常當護持如是等經。」

爾時,跋陀婆羅伽羅訶達多菩薩等為上首,從坐而起,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於佛滅後後五百歲法欲滅時,我等當為守護如是等經,勤行精進讀誦聽受,亦當復為他人廣說。」

復有若干千數菩薩,從坐而起合掌向佛,瞻仰尊顏,發是願言:「世尊!我等後世後五百歲,作是誓願,於如是等甚深無染污諸佛所,聽能生菩薩諸善功德,能具足諸菩薩助菩提法,我等當共護持聞如是法,當大清淨其心歡喜,專[1]心勤求受持讀誦。」

佛便微笑,即時三千大千世界無量光明遍滿其中,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爾時,阿難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今者微笑地大震動?」

佛告阿難:「汝見此等菩薩發大誓願,後世護持如是甚深無染污法不?阿難!是諸菩薩非但今世發是誓願。阿難!我念是諸菩薩於無量無邊諸佛所,發如是誓願,三時護持諸佛之法,亦能利益無量眾生。今者亦復三時護持我法,於今現在及我滅後法欲滅[2]時,亦大利益無量眾生。持世!如跋陀婆羅等,三時護持我法,亦復於此賢劫之中,三時護持諸佛之法,亦於未來諸佛所,三時護持如是之法。

「阿難!我今讚說是人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說不可盡,憐愍利益安隱眾生。阿難!若我悉說是人如是功德,人不能信。若人不信佛語,是人長夜失於利[3]益,受諸苦惱墜墮惡趣。

「阿難!我今粗說是等菩薩利益眾生,假使如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墮大地獄中。[4]中有一人語諸眾生:『汝等莫怖,我今一一代汝受此大地獄苦。』是人即時出地獄眾生,一一皆為多千萬歲受地獄苦。阿難!於汝意云何?是人為大利益、大安樂不?」

阿難言:「世尊!為大利益、[5]大安樂。」

「阿難!是人出諸眾生已,現其[6]力勢,皆使令得成就世間第一快樂。阿難!是人為能有恩能與眾生樂不?」

阿難言:「世尊!是人所[7]利益,非言所說。」

「阿難!我今實說是跋陀婆羅[8]伽羅訶達多菩薩等利益眾生,是人利益眾生,[9]是二利益安[10]樂之事,[11]算數譬喻不可為比。何以故?阿難!是人樂具皆是有為相違之法,不為厭足故,不為離欲故,不為智慧故,不為沙門果故,不為涅槃故。

「阿難!是諸菩薩等,利益眾生與無上樂,一切智人樂為求佛道者,皆作佛事,未入正位者令得聲聞辟支佛地,以佛法化諸菩薩示教利喜。阿難!是諸菩薩能示教利喜諸菩薩眾,為不斷佛種故,為守護一切智種故,住於世間。

「阿難!是人過去[12]本行菩薩道時,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劫,皆使有佛不令斷絕,亦於未來無量百千萬那由他劫,皆使有佛亦不斷絕。何以故?阿難!是諸菩薩本行菩薩道時,已令無量諸佛住於佛道,是諸菩薩世世護持教化成就百千萬億諸佛,皆使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13]以後,亦復教化無數百千萬億眾生令住佛道,教化力故具足佛法,亦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阿難![14]是跋陀婆羅等,為與眾生佛樂、一切智慧樂故勤行精進。阿難!若人實說:『何等是諸菩薩父母、救、舍、依、洲、生?』諸菩薩當說是跋陀婆羅伽羅訶達多等五百菩薩[15]是。

「阿難!若人實問:『何等是[16]諸菩薩種?』當言跋陀婆羅伽羅訶達多等五百人是。如是善男子等,為不斷佛種、不斷一切智慧種故,住於世間。是善男子等,亦於後世後五百歲,以是教化方便力故,以樂因緣令諸眾生不墮三惡道中,亦令無量百千眾生住菩薩乘。

「阿難!若干千佛說是善男子等功德不可得盡。何以故?是善男子等成就如是[17]不可思議功德。

「阿難!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所集法藏,是善男子等能受護持。阿難!我今以是無量億劫所集法寶囑累是人,是善男子等,為無量阿僧祇國土中現在諸佛之所護念。

「阿難!是善男子等,一切天人世間所應禮事。阿難!是人十方千佛講說法時常所讚嘆。

「阿難!我已印可,為斷一切眾生疑故。若人於後末世,受持是經讀誦通利為人廣說,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近一切種智,有人於後末世乃至得聞如是深[18]經,信解而發誓願,我皆與[19]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若於後世後五百歲,生信解心勤行精進護持是經,是善男子、善女人,我今亦以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而囑累之。若聲聞人信受如是深法,心無違逆,我與[*]受記,後當得值彌勒佛會。若求佛道者,聞如是法受持信解,是人皆為彌勒佛所授記,以本願故出家學道。阿難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等,若於後世後五百歲時,於是法中勤行精進,當知是人善根猛利。」

[*]持世經囑累品第十二

爾時,持世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惟願利益諸菩薩摩訶薩故,護念是經。[*]菩薩摩訶薩若於後世得聞是法心淨喜樂,亦為具足如是法故,勤行精進。」

爾時,世尊護念是經,即以神力令此三千大千世界香氣遍滿,所未曾有,一切眾生慈心相向。佛護念已,告持世菩薩:「持世!我今護念是法印品經,斷一切疑故。持世!若有能受持讀誦是經者,不久當得一切智慧,惟除本願。我今亦與是人[1]受記,疾得具足一切智慧故。

「持世![*]菩薩摩訶薩若受持讀誦是法印[2]品經,思惟廣為人說,是人不久當疾得五陰方便,十二入、十八[3]界、十二因緣、四念處、五根、八聖道分、世間出世間法、有為無為法方便,亦疾得諸法實相,亦疾得分[4]別一切[5]法章句,[6]亦疾得念力,亦疾得轉身成就不斷念,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持世!是經後世,能與眾生作大法明大智慧光福德因緣,亦能與諸菩薩具足助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持世!若諸菩薩於後末世時,得值是經及餘深經,菩薩藏所攝、與諸波羅蜜相應,是人不為魔事所覆,[7]不為業障所惱。持世!若是人未得無生法忍者,我與[*]受記,於當來世第二第三佛,當得無生法忍。已得無生法忍者,於一切法中疾得自在力,疾得淨佛國土,疾得無量聲聞眾,疾得無量菩薩眾。持世!我今說是法印,為斷後世一切疑故。

「持世![*]菩薩摩訶薩見四利故,於後末世護持如是等經而發誓願。何等為四?諸菩薩作是念:『我當疾得無量無邊功德,[8]亦令眾生生大善根,亦為諸佛護持正法,亦[9]作諸佛持法藏人,亦為無量諸佛所見讚歎。』是名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復見四利,於後末世護持是經而發誓願。何等為四?諸菩薩作是念:『我等於後恐怖惡世守護法故,[10]行大精進;於後惡世正法壞時,能持法藏為此難事;於後惡世[11]中法亂眾生亂時,我等守護法故其心不亂;爾時當得具足忍辱,以無瞋道守護於法。』是名四。

「持世![*]菩薩摩訶薩見是四利故,於後惡世,護持如是等深經而發誓願。」

跋陀婆羅伽羅訶達多等五百菩薩,及餘菩薩,得聞是法印[*]品經,佛前合掌。於後惡世發願護持是深法者,佛以右手皆摩其頭,作如是言:「諸善男子!我於無量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法寶藏[12]甚為難集,受諸無量無邊憂悲苦惱,亦捨無量無邊歡喜快樂。今以囑累汝等,於後末世當以是無量劫所集法藏善開與人,廣為四眾分別解說此正法種令不[13]斷絕,汝等還[14]當然大法炬。諸善男子!如來今者,請汝等佛子住佛所住,我於是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所集法寶藏,為諸天人廣宣流布。」

即時跋陀婆羅伽羅訶達多等,即禮佛足,作[15]如是言:「我等隨力所能,亦承佛威神,當於後世廣宣流布是法寶藏。」

說是法印[*]品經時,無量無邊阿僧祇一生諸菩薩,善根成就;亦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畢定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佛說是經已,持世菩薩及跋陀婆羅伽羅訶達多等,及餘菩薩并諸四眾,一切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持世經卷第四

貼文者 : : hui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 - 2024-03-22 00:08:21

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一卷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陀林中給孤窮精舍,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摩訶薩五百人,眾所知識。爾時世尊依舍衛大城,時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及諸眷屬,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多諸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是如來、應供、正遍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生處成就、種[28]性成就,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具足十力、四無所畏、佛十八不共法,演說正法初、中、後善文義美妙,具足清白梵行[29]鮮淨,五眼具足——所謂肉眼、天眼、慧眼、佛眼、法眼——善知此世、他世所住。

于時世尊善降外道尼乾陀若提子等,佛法熾盛人天宗敬。世尊時到著衣持鉢,及比丘僧眷屬圍遶,趣入舍衛大城乞食。去來進止威儀庠序,視瞻容豫屈伸俯仰,執持衣鉢皆悉庠序,金色妙身光明照曜,猶猛火聚、寶珠、日月照曜闇夜,三十二相莊嚴其身,以金色足蹈門閫上。當於是時,舍衛大城示現種種未曾有事,如偈所說:

人仙來入時, 釋師子蹈閫,
現多希有事, 淨心聽我說。
盲者得目視, 聾者得聞聽,
裸者得衣服, 狂亂得正意,
皆歡喜合掌, 觀佛無厭足。
眾鼓自然鳴, 簫笛自出聲,
鴈、鴝、鳩、鴛鴦, [1]俱出妙軟音,
失財得寶藏, 眾寶物出聲,
時地六種動, 不信得淨心。
勝覺下轉足, 淨蓮花承接,
觸眾生安樂, 命終得生天,
女人妊娠苦, 安樂生妙子,
無貪瞋癡惱, 父母子俱爾。
階陛妙莊嚴, 多億天雨花,
眾生無病患, 脫一切眾苦。
善逝入城時, 一切受安樂,
各謂我奉食, 各謂佛看我。
人仙福德力, 非我說能盡。
爾時世尊,於舍衛大城次第乞食,至於中路,有一空處捐棄嬰兒——容貌端嚴極為鮮白,自𠲿右指——而此空處多狐狼狗,見是嬰兒,舐已而去無能逼惱。此嬰兒者,是福德人久種善根。多人住觀生希有心,[2]往來觀看空處棄兒,端嚴可愛,歡喜樂見於是嬰兒。爾時世尊,見多人眾往來空處,知而故問,告阿難言:「汝可往彼,看是諸人往來空處,何所作為?」

阿難白言:「如是。世尊!」大德阿難即往空處,見是嬰兒容貌端嚴自[A1]𠲿右指,諦視眾人其目不瞬。阿難見已便還佛所,如見而說:「世尊!此空閑處有棄嬰兒,容貌端嚴甚可敬愛猶如寶像;觀視諸人其目不瞬。」

于時世尊於[3]彼嬰兒起悲愍心,觀本善根知已成熟,堪能知我所說法義,又知眾生善根成熟,即往嬰兒所。到已於一面住,向此嬰兒而說偈言:

「本所造惡業, 今此報應現,
棄捐此空處, 嬰兒苦如是。」
爾時嬰兒承佛神力、自本善力,以偈報佛:

「瞿曇猶故有, 見棄空處想,
尊在道場時, 不知是想耶?」
爾時世尊復以偈[4]答:

「我已知於想, 而我永無想;
以憐愍汝故, 來至此空處。」
爾時嬰兒復說偈言:

「若不得眾生, 畢竟不可得;
尊憐愍於誰? 誰所轉悲心?」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眾生不知是, 無我空寂滅;
為覺悟彼故, 我行村城邑。」
爾時嬰兒復說偈言:

「達解空寂滅, 覺了空寂滅;
猶有眾生想, 如來不斷耶?」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佛悲力如是, 覺了空寂[5]已,
教化眾生故, 導師演說法。」
爾時嬰兒復說偈言:

「猶故有顛倒, 如來未斷耶?
無眾生生想, 如是生悲耶?」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佛之所護持, 菩薩生精進,
為不達眾生, 人尊發莊嚴。」
爾時嬰兒復說偈言:

「此是癡莊嚴; 若不得於物,
若法非是物, 何由起莊嚴?」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此大悲神力, 調御世如是,
猶不著於物, 為眾生說法。」
爾時嬰兒復說偈言:

「法無有文字, 云何可演說?
世間[6]大敗失, 非法作法說。」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我不敗壞世, 我不非法說,
眾生自倒惑, 我解脫彼結。」
爾時嬰兒復說偈言:

「結使無根本, 亦無有方所,
又不在內外, 於何脫彼結?」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從於妄想生, 與顛倒共俱;
為斷彼妄想, 嬰兒!我說法。」
爾時嬰兒復說偈言:

「心性自常淨, 彼中無垢結,
正使多妄想, 性淨不生垢。」
爾時[1]世尊復說偈言:

「如是如汝說, 心性自常淨,
客煩惱塵結, 無慧者生染。」
爾時嬰兒復說偈言:

「結無有方所, 亦非方所得,
云何名為[2]生? 願為我演說。」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猶如空中雲, 可覩無真實;
結使生如是, 雖見無有實。」
爾時嬰兒復說偈言:

「法同等如如, 其生性即如;
法若是真實, 非如不可得。」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3]一切非如法, 等住於如中,
覺了是如已, 無過無功德。」
爾時嬰兒復說偈言:

「若不得眾生, 瞿曇!和合誰?
先觀察法本, 從誰有煩惱?」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過[4]去及未來, 及與現在世,
佛知覺了了, 為眾生說法。」
爾時嬰兒復說偈言:

「所演說三世, 及說我能知,
便為是大慢, 則為自稱譽。」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我不自稱譽, 亦不輕慢他;
如如等顯現, 是故名如來。」
爾時嬰兒復說偈言:

「如無有可得, 非言說相應;
非言以言說, 是則非是如。」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凡夫隨於想, 如中生妄想;
為斷除我想, 如來出於世。」
爾時嬰兒復說偈言:

「正覺無出世, 善修無生故;
於無生法中, 佛出不相應。」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無生現有生, 佛出世顯現;
此是世諦說, 非是第一義。」
爾時嬰兒復說偈言:

「猶故有二想, 世諦、第一義,
於一乘道中, 瞿曇相違說。」
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5]我不道相違, 我住不相違,
為相違眾生; 嬰兒!如是[6]知。」
爾時嬰兒復說偈言:

「[7]悔過於正覺, 我上所言說;
是佛力持故, 我能如是說。」
爾時世尊從於衣裏出金色臂,起彼嬰兒。爾時嬰兒執[8]佛手指從地而起。爾時世尊從彼空處,將是嬰兒趣向正陌。是時大眾得未曾有,於世尊所倍生敬禮,歎言:「希有!如來世尊得成如是勝妙之法,乃能令此極苦厄者安住是法。」

爾時世尊告嬰兒言:「汝業行盡,汝可憶念本造善根——令此大眾生希有心——現大神力。」

爾時嬰兒上昇虛空過七多羅樹,身放光明,此光遍照三千大千佛之世界。以此光故,釋梵護世及餘百千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見斯光已來詣佛所。到已頂禮佛足,以諸天華散供於佛。供養佛已,向佛世尊作如是言:「菩薩光明不可思議,身出光明普遍照此佛之世界,令諸無量眾生得於不思議利。當名此兒不思議光。」

爾時釋迦牟尼世尊[9]即可是名:「此兒當名不思議光。」

爾時嬰兒不思議光,從空而下住於地已,以佛神力、自善根力,其形猶如八歲童子。爾時釋提桓因即以天衣施與嬰兒,便語之言:「嬰兒!汝今愍我等故受此天衣,勿裸形住。」

爾時不思議光菩薩嬰兒語釋提桓因:「憍尸迦!菩薩不以衣服為妙,當被法服以為嚴飾。憍尸迦!菩薩所服,汝今善聽。憍尸迦!菩提之心是菩薩服,乃至道場成滿具足一切佛法。有慚有愧是菩薩服,調伏成就一切眾生置無過中。堅誓莊嚴是菩薩服,辦諸事故。質直無偽是菩薩服,成就斷除幻惑偽故。勤加精進是菩薩服,成滿具足諸善根故。志欲喜樂是菩薩服,成滿一切諸佛法故。除捨憍慢是菩薩服,成滿一切諸禪定故。欲法聞法是菩薩服,成滿般若波羅蜜故。不起智慢是菩薩服,成滿具足無著智故。作於利益是菩薩服,悲諸眾生具覺[10]知故。捨一切物是菩薩服,成滿具足諸相好故。護持淨戒是菩薩服,成滿願故。調和忍辱是菩薩服,究竟成滿梵音聲故。牢強精進無懈退心是菩薩服,成滿出過一切事故。得諸禪定解脫三昧是菩薩服,成就滿足大通智故。不壞智慧是菩薩服,成就斷除一切結使諸見障故。大方便智是菩薩服,成就教化諸眾生故。大慈是菩薩服,成就救濟諸眾生故。大悲是菩薩服,成[1]就生死中無疲厭故。大喜是菩薩服,成就具足於法喜故。大捨是菩薩服,成就捨離愛瞋心故。於諸眾生無惱害心是菩薩服,成就不惱於自他故。敷演說法是菩薩服,成就不自譽毀他人故。如說修行是菩薩服,成就斷除諸結使故。憍尸迦!應如是知菩薩法服,以法莊嚴生不裸形。」

[2]爾時,釋提桓因於嬰兒所增加恭敬愛念尊重,白言世尊:「愍我等故,令是嬰兒受取此衣。」

爾時世尊告不思議光菩薩嬰兒:「受帝釋衣。」于時世尊右手取衣授與嬰兒。爾時嬰兒右膝著地,以其右手受取是衣,受已便著。

爾時世尊將不思議光菩薩嬰兒,於舍衛大城次第乞食。是時大眾——男女大小、長者居士、剎利、婆羅門、王及輔臣——見不思議光菩薩嬰兒,生希有心,亦為見佛禮敬供養,[3]悉皆來集。

爾時,世尊次第乞食,到不思議光菩薩嬰兒所生母舍。爾時不思議光菩薩即入其舍,前至母所,向所生母而說偈言:

「母無有過咎, 應當自喜慶,
是我本惡業, 今生在母腹。
母是我福田, 哀愍所生恩,
母勿生羞恥, 速往如來所。
母今得大利, 腹懷妊我故,
如是之功德, 往問於導師。」
爾時不思議光菩薩語釋提桓因:「憍尸迦!與我香華衣服所須,欲奉上母;母當以是供養於佛,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釋提桓因以天曼陀羅華及以天香、天諸衣服,與彼菩薩。

爾時不思議光菩薩復向其母而說偈言。

「受此適意華, 天妙曼陀羅、
妙香及衣服, 奉上供釋仙。
非飲食及寶, 能報父母恩,
引導向正法, 便為供二親。
供二足尊已, 發淨上道心,
我長夜常勸, 常數數時[4]勤。」
其母生喜心, 畢竟不生恥,
往詣人仙所, 禮已在前住。
華散如來上, 奉華及衣服,
佛所種善根, 即發菩提心。
堅住菩提心, 問於釋師子:
「懷妊淨眾生, 願說是福報。」
「汝以此善業, 不生諸難趣,
供多億佛已, 當得成為佛。」
爾時世尊於舍衛大城次第乞食已,與不思議光菩薩及諸大眾,出王舍大城,向祇陀林給孤窮精舍。世尊食已,淨自澡[5]嗽而起就座,演說正法。爾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聞不思議光菩薩嬰兒有大不可思議神通,聞已莊嚴四種兵眾,向祇陀林給孤窮精舍,詣世尊所。到已頂禮佛足,却坐一面。波斯匿王白世尊言:「大德世尊!不思議光菩薩嬰兒為在何處?聞有如是不可思議神通之力。」時佛即示波斯匿王不思議光菩薩嬰兒。

時王見是不思議光菩薩嬰兒,形色端嚴殊特於天,無所畏懼,具戒、定、慧以自莊嚴。如是見已便作是念:「種何善根、修集何福有是妙身?」

爾時不思議光嬰兒承佛神力,知憍薩羅國王心之所念,向是大王而說偈言:

「常修慈心淨眾生, 無麁穢惡修正念,
攝身口意淨梵行, 彼有如是淨妙身。
遠離惡者不自造, 增長修集無量善,
捨離一切惡諍訟, 彼有如是淨妙身。
恭敬佛法及聖僧, 常恒奉施眾妙供,
不毀罵他不逼惱, 彼有如是淨妙身。
調弄呵罵及毀呰, 於他人所不生是,
歎美讚善不說惡, 彼有如是淨妙身。
慳貪嫉妬及憍慢, 諦觀己行不毀他,
彼有如是淨妙身。」
爾時波斯匿王白世尊言:「是不思議光菩薩嬰兒,成就如是勝妙大法;有何業障而生於是婬女腹中,捐棄空處?」

佛告大王:「乃往過去九十一劫,爾時有佛,號毘婆尸,出現於世——如來、應供、正遍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大王當知,爾時毘婆尸如來法中有二菩薩:一名賢天,二名饒財。賢天菩薩於無上道得不退轉,得陀羅尼及無礙辯,獲無生忍,有福德威勢,少欲少事[6]常樂獨處,逮得神通。彼時饒財菩薩習學頭陀,為賢天菩薩而作給使。彼人恒往聚落城邑,多諸事務。是賢天菩薩呵[7]嘖教誨:『何故多造是諸[8]事務而不斷除?』數數教呵,彼便生瞋,忿心不喜。以忿恚故毀敗身心,敗身心已瞋恚罵言:『輕[1]賤婬女兒私通所生,從他人得。不識其父又不識母,況汝當有戒、聞、定、慧?』彼瞋罵已,復不悔過又不捨離,結使所纏,恒有忿心瞋賢天菩薩。時賢天菩薩即便捨棄。既捨棄已,倍生瞋恚罵詈揚惡,以此不善業行因緣,身壞命終生婬女胎——為彼賢天菩薩所護,不生地獄——婬女生已恒常棄之,為狐狼狗之所[2]噉食。

「大王!以是[3]緣故,九十一劫常如是死,生生常棄,為多人眾之所罵言:『是婬女子。』被棄空處,狐狼狗食。大王莫疑。何以故?彼時饒財瞋罵菩薩,即是今此不思議光菩薩是也。惡業行盡,以善業力,淨於結心悅可佛意,是人惡道悉皆永盡。大王!此不思議光菩薩,已曾值遇六十四億佛,恭敬供養尊重讚歎,是諸佛所常修梵行勤進求法。此本善力,得如是事及神通力。大王!如是黑白之業終不敗亡,是故智者善護身口及以意業,寧捨身命不造惡業。」

爾時波斯匿王白言:「世尊!彼賢天菩薩,為已得成於一切智?為故修[4]集菩薩行耶?」

佛言:「大王!彼賢天菩薩,今者在彼阿閦佛土修菩薩行,名曰德藏。」

爾時[A2]波斯匿王白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常應當親於善知識、近善知識。何以故?世尊!近善知識,恭敬圍繞聽聞善法,聞善法已得於善心,已有善心則修善行,造作善業趣向善處,得善知識;得善友故,不作諸惡,修習諸善;習諸善已,自無逼熱不逼熱他。若有菩薩自護護他,能得菩提;若已住道,有大勢力能有所利。」

佛言:「善哉,大王!快說此言。大王!菩薩親近於善知識,具滿一切功德善法。」

爾時不思議光菩薩白言:「世尊!菩薩成就幾法,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淨法忍?」

佛言:「嬰兒!菩薩成就四法,疾得無上正真之道及淨法忍。何等四?解因緣忍,遠離斷、常,解無我、人、眾生、壽命,解了空寂修行於空。是為四。

「復有四法。何等四?過去寂滅,未來無[5]來知,現在不住,三世平等。是為四。

「復有四法,所謂自淨,淨諸眾生,淨法,淨禪定;是為四。

「復有四法,謂寂身,寂心,寂道,寂法;是為四。

「復有四法,謂以法觀佛不以色,以離觀法不以我,以無為觀僧不以眾,淨於慧眼;是為四。

「復有四法,所[6]謂滿足諸波羅蜜,不捨四攝法,善知方便,說無眾生而行大悲;是為四。

「嬰兒!是為菩薩成就四法,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及深法忍。」

說是法時,不思議光菩薩得無生法忍,歡喜踊躍,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時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大光普照天雨眾華,百千伎樂不鼓自鳴。

爾時世尊知不思議光菩薩心已,即便微笑。佛之常法,若微笑時,種種若干百千色光從面門出,青、黃、赤、白、紅頗梨色。是光普照,遍於無量無邊世界,隱蔽魔宮及日月光,斷除地獄、餓鬼苦已,上至梵世,還遶佛三匝從頂相入。

爾時大德阿難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說偈問曰:

「色相甚微妙, 雜好莊嚴身,
圓光善答問, 以何因緣笑?
上戒行無畏, 勝定慧莊嚴,
示堅解脫果, 以何因緣笑?
忍力及十力, 忍勇進難動,
樂見示四諦, 以何因緣笑?
金剛身堅固, 那羅延力盡,
梵音聲悅意, 願演說笑義。
梵身天在上, 不見如來頂,
次第合掌敬, 以何因緣笑?
樹王下降魔, 得無垢淨道,
知諸眾生行, 願顯何緣笑。
轉無上法輪, 說無常動地,
調人天龍等, 大德何故笑?
照明除闇冥, 無垢遍淨眼,
功德如虛空, 以何因緣笑?」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今見是不思議光菩薩去地七多羅樹住虛空不?」

阿難白言:「已見。世尊!」

「阿難!是不思議光菩薩,過百千阿僧祇劫當得作佛,亦號不思議光——出現於世——如來、應、正遍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淨潔,劫名無咎。阿難!是淨潔佛土甚為清淨,如此他化自在諸天宮殿。彼佛壽命二十中劫,大聲聞眾其數八萬,諸菩薩僧三萬二千。阿難!以何因緣故劫名無咎?阿難!彼時多有百千劫中無佛出世,是不思議光佛於彼劫中最初成佛,淨居諸天歡喜讚歎:『此劫無咎,此劫無咎。以有如來出現於世故,是故當名此劫無咎。』」

說是不思議光菩薩時,三萬二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六萬菩薩得無生法忍;五百比丘斷諸結漏心得自在成阿羅漢。

爾時佛告阿難:「汝受此經,持、讀誦、說,於大眾中廣敷演之,令我正法久住在世,亦多利益未來菩薩。」

大德阿難白言:「世尊!我已受持。世尊!此經何名?云何受持?」

佛言:「阿難!此經名為『除淨業障』,亦名為『神力所持不思議光菩薩所說』,如是受持。阿難!若善男子、善女人,盡其壽命奉諸如來,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以雜色花裓如須彌,燒香、[1]末香、塗香、幢幡、寶蓋皆亦如是,以用供養。復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於此不思議光所說經法,讀誦通利,在大眾中廣為人說,如說修行,是福多彼。阿難!若欲法供[2]供養如來,欲作大智慧光明者,應當受持讀誦此經。」

佛說是經已,不思議光菩薩,大德阿難,一切大眾,人、天、龍、[3]鬼、乾闥婆、阿修羅[4]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不思議光菩薩[5]所說經
貼文者 : : hui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一 - 2024-03-22 20:04:30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如是我聞:

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毘富羅山中,與大比丘眾滿足百千人俱。復有百千諸菩薩眾,及比丘尼、諸優婆塞及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緊那羅、摩睺羅、伽迦樓羅等。復有欲界諸天子、色界淨居諸天子等,圍遶在前而為說法。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無所有,在彼會坐。然彼眾中有諸菩薩,心懷疑惑,悔作惡者、住顛倒者、有業障者、有法障者,及諸眾生為障所障不能問佛。

然彼欲為彼等眾生淨業障故,欲問世尊:「觀此諸眾,多有菩薩欲悔先惡,而心焦惱不能聽法。復見菩薩,心不[7]悔惱能一心聽,觀彼心行多有苦惱,多有憂患多有穢雜,多生老死憂悲苦惱,多怨憎會多愛別離,當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為如是等無量纏縛。云何當於阿僧祇劫行菩薩行?既自有縛,云何當能解眾生縛?」爾時,無所有菩薩如是念已,即自思惟:「若世尊教聽我請問,為於此眾一切眾生,作惡疑悔令遠離故。」

爾時,世尊知無所有菩薩摩訶薩并及彼等諸菩薩眾心所念已,告無所有菩薩摩訶薩言:「汝無所有!我亦不為諸菩薩說有染有著有縛有繫有犯犯處。所以者何?一切著處,一切染處,一切縛處,一切障處,一切犯處,欲令超越遠離諸相,行不和合,諸法不[8]雜,不可得故,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是一切諸法不縛,諸法不染,諸法不著,不繫不障,不犯不得,是故當成一切種智。善男子!有一切智發心之處不得眾生,於彼處中無法可縛可染可著可繫可障可犯可得可知處所,汝無所有!汝應當為諸菩薩問。如諸菩薩摩訶薩等不倦不污無著無縛無障虛空,離虛空想無有障礙,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速成就故,於一切處當為開顯。」

爾時,無所有菩薩既為如來教請加持,及[9]己智力於多佛所種善根故,能於般若波羅蜜中無有疑惑,隱身不現而無所著。欲為攝化諸菩薩故,而復欲顯諸福德故,復為著心諸眾生等,為取著覆行在於相,遠善知識為惡知識之所攝取諸菩薩輩,知一切法皆不可得,欲令無著、欲令覺故,即以無量種種名花,或水陸生或金銀花,普散佛上。以精誠意歡喜勝妙無有缺減,令諸眾生生歡喜故,讚歎世尊。以偈問曰:

「菩薩遊何處? 何者是父母?
住止於何處? 何等為眷屬?」
爾時,世尊即以偈頌報彼無所有菩薩言:

「勇猛空遊處, 般若母佛父,
佛塔為住處, [10]諸菩薩眷屬,
遊六波羅蜜, 菩提心父母,
三昧為住處, 諸福為眷屬。」
爾時,無所有菩薩從佛世尊聞此偈已,歡喜隨順。復以偈頌問世尊曰:

「善能說此言, 一切智無礙,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以何為因緣? 用何方便智?
觸證於何法? 當覺[11]知云何?」
爾時,世尊以偈報彼無所有菩薩言:

「勇猛菩提緣, 方便攝眾生,
證諸法空已, 智者覺菩提。」
爾時,無所有菩薩聞此偈已,歡喜隨順,以偈稱讚。而復問曰:

「善能說此言, 一切智無礙,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何故不墮惡? 大熾可畏處,
捨一切惡處, 速至於善處。」
爾時,世尊以偈報[1]言:

「不造一切罪, 是故捨惡處;
恒常為法行, 是故至善處。」
爾時,無所有菩薩聞此偈已,隨喜稱讚。而復問曰:

「善說此語言, 一切智無礙,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云何彼多罪, 無智處造作,
一切能速滅, 盡滅無遺餘?」
爾時,世尊復以偈頌報彼無所有菩薩言:

「眾生求解脫, 此等願菩提,
菩提不得故, 諸罪皆滅盡。」
爾時,無所有菩薩聞此偈已,隨順歡喜。復以偈頌而復問曰:

「善能說此言, 一切智無礙,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云何諸愛著, 流轉煩惱苦,
成就菩提時, 皆盡無有餘?」
爾時,世尊以偈報[*]言:

「常樂我淨處, 顛倒取虛空,
如實真覺已, 渴愛皆當盡。
無我慢渴愛, 取等如虛空,
不住於內外, 彼等無得處。」
爾時,無所有菩薩隨喜此偈,而復稱讚。以偈問曰:

「善能說此言, 一切智無礙,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當作何業已, 彼種子云何?
彼等多有財, 恒常無有盡,
復能施一切, 捨施無慳[2]悋,
身肉財頭等, 彼皆悉能捨。」
爾時,世尊聞此問已,為無所有而為解釋,復說偈言:

「恒常於三寶, 供養不疲倦,
若復斷世間, 彼智者供養,
所發菩提心, 為樂眾生故。
彼荷擔菩提, 為他說受用,
一切一切智, 為與眾生說,
是故彼有財, 一切時無盡。
作如是業已, 種如是子已,
一切所生處, 福饒多有財。
若麁若細食, 飲已淨如法,
若得新衣服, 先他後自著,
是故生生中, 一切具足勝,
不加用功力, 而得無盡財。
是故一切施, 捨施無慳悋,
身肉及與頭, 彼等無不施。」
爾時,無所有菩薩聞此偈已,隨喜稱歎。復以偈問:

「善說此語言, 諸智具足體,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云何離熱惱, 身口及與意?
云何有上色, 無垢最清淨?」
爾時,世尊復為敷演而說偈言:

「[3]受齋戒無[4]闕, 常說空無缺,
知一切皆空, 忍諸打罵辱,
身口及與意, 是故無熱惱,
當得最上色, 一切眾生愛。」
「略說一切善語中, 一切諸問解釋中,
彼等云何堅精進? 於一切處不違背,
彼云何得有諸乘? 若在世間及出世。」
爾時,世尊以偈報言:

「作事不怯弱, [5]分別心行中,
故精進及智, 所生中常有。」
爾時,無所有菩薩,復以偈頌,問世尊曰:

「善說此語言, 諸智具足體,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彼云何有智, 世間中決定?
彼云何有力, 眾生無能伏?」
爾時,世尊以偈報言:

「常問諸佛法, 不誹謗諸法,
求諸巧方便, 故彼有上智。
五種味常施, 施眾生無畏,
是故彼有力, 眾生無能伏。」
爾時,無所有菩薩以偈問曰:

「善說此語言, 諸智具足體,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彼云何勝色, 於世間最上?
云何得長壽, 多百億數歲?」
爾時,世尊以偈報言:

「若聞虛實過, 不傳向他說,
常讚歎三寶, 名聞至十方,
不惱諸眾生, 不隨喜殺者,
是故得長壽, 多百億數歲。」
爾時,無所有菩薩復以偈問於世尊曰:

「善說此語言, 諸智具足體,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云何得梵音, 迦陵頻伽聲?
若有得聞者, 聞已得歡喜。」
爾時,世尊以偈報[*]言:

「說法時讚歎, 無復毀訾言,
不破壞和合, 是故得上音。
護四種口過, 常說利益言,
自過能發露, 是故得上音。
螺鼓等音聲, 和合眾[1]伎樂,
供養諸佛已, 是故得上音。」
爾時,無所有菩薩以偈問曰:

「善說此語言, 諸智具足體,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云何彼身腹, 而得於平正,
所有諸眷屬, 而得相隨順?」
爾時,世尊以偈報言:

「毒藥及非藥, 不與不教他,
應病施湯藥, 是故腹平正;
善友及怨讎, 平等於光明,
於彼等心已, 是故腹平正;
所有眾生界, 無有數量者,
愛念如自身, 是故腹平正;
父母於一子, 常起憐愍意,
於眾生如是, 故得腹平正。
菩薩及父母, 供養不疲倦,
是故彼眷屬, 常順如自身。
世尊諸長宿, 及有尊上者,
若承事彼等, 調柔心謙下,
是故彼眷屬, 隨順如自身。
彼無有分別, 一切平等心,
以四攝攝他, 能攝多眾生,
是故彼眷屬, 當得如自身。
教行諸善利, 於不思眾生,
是故彼眷屬, 隨順如[2]自身。
和合菩提心, 於不思眾生,
是故彼眷屬, 隨順如自身。
彼等無不捨, 於諸眾生所,
故彼眷屬等, 隨順如自身。
於諸眾生等, 當共同一事,
是故諸眾生, 常共為眷屬。
己所有愛物, 能以施於他,
不念失分別, 是故多眷屬。」
爾時,無所有復以偈頌問世尊曰:

「善說此語言, 諸智具足體,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云何彼念淨, 當有趣無邊?
云何彼樂法, 亦不離正法?」
爾時,世尊以偈報曰:

「樂法者為說, 失法者令念,
不惱於眾生, 故彼正念行。」
爾時,無所有菩薩復以偈,問於世尊曰:

「善說此語言, 諸智具足體,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云何聞法已, 常無有疑惑?
若得五通已, 云何當不失?」
爾時,世尊以偈報言:

「令眾生無惑, 最上佛法中,
彼等聞無疑, 當得不失通。」
爾時,無所有菩薩復以偈頌,問世尊曰:

「善說此語言, 諸智具足體,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云何諸菩薩, 常在諸佛前,
貪瞋一切種, 亦不能降伏?
云何生煩惱? 依何而對治,
復能有慚愧, 生已能寂靜?」
爾時,世尊以偈報言:

「恒常念諸佛, 亦無有所念,
不得於眾生, 彼等言菩提,
是故名菩薩, 恒常在佛前。
亦不壞煩惱, 亦不離諸佛,
猶如智慧人, 仰觀上虛空,
於中無身心, 彼無有[3]別處,
何時彼智人, 觀看上虛空?
彼時無餘念, 若身若心中。
如是[4]護菩提, 彼於諸佛所,
不動身心等, 亦不遠諸佛,
無物妄分別, 發起欲等患,
無物不分別, 是故不可破。
有念現前生, 無念故無障,
捨已無實故, 覺已此等捨。」
爾時,無所有菩薩復以偈頌,問世尊曰:

「善說此語言, 諸智具足體,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何緣當化生, 菩薩常有樂,
諸佛說法時, 生諸蓮花中?」
爾時,世尊以偈報言:

「所有諸功德, 生死中有樂,
眾生於中生, 教諸佛法中,
所有波羅蜜, 於中一切教,
世間及出世, 令覺一切法。
一切諸法相, 無相無持者,
諸法如是住, 於中教眾生。
於空及無相, 無生中亦然,
世間無行處, 於中教眾生。
是故彼化生, 菩薩常有樂,
諸佛說法時, 生諸蓮花中。
如是修功德, 菩薩不毀者,
彼等不為難, 諸樂不思議。
修是功德已, 無能毀菩薩,
諸法中巧智, 彼無所不知。
於諸法自在, 決定見無疑,
為於眾生說, 攝取眾生故。」
爾時,無所有菩薩聞此偈已,隨喜此言,稱歎世尊,以偈問曰:

「善說此語言, 諸智具足體,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何緣婦人見, 變身為丈夫,
端正人憙見, 眾生皆愛樂?」
爾時,世尊以偈報言:

「所有婦人念, 婦人攀緣處,
婦人歌詠聲, 於彼不共住。
皆不憙見聞, 不觸如毒器,
遠離如毒蛇, 常恐怖婦人。
不觸於諸女, 不勸受女身;
教轉女身故, 彼見成男身。
如是行行已, 正住於此行,
是故婦人見, 即變身為男。」
爾時,無所有菩薩聞說此已,隨喜此言復以偈問:

「善說此語言, 諸智具足體,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何緣眾生見, 能發菩提心,
而得不退轉, 乃至菩提座?」
爾時,世尊以偈報言:

「不說於小處, [1]唯說勝菩提,
是故眾生見, 即發菩提心。
若少分所有, 想行中眾苦,
如實無有處, 為諸眾生說。」
爾時無所有,復以偈頌,問世尊曰:

「善說此語言, 諸智具足體,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何緣見病者, 於此發慈心?」
爾時,世尊復以偈報:

「觀身是虛妄, 於中無所著,
此是世間藥, 是故脫眾患;
由此病者見, 須臾得除差,
於彼起慈心, 是故除諸患。」
爾時,無所有菩薩復問世尊,而說偈言:

「善說此語言, 諸智具足體,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何緣眾生見, 所有諸飢渴,
皆悉能除愈, 飽滿身充悅?」
爾時,世尊以偈報曰:

「常施多飲食, 復為說上法,
是故眾生見, 飢虛自然滅。」
爾時,無所有菩薩復問世尊,以偈頌曰:

「善說此語言, 諸智具足體,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何緣能離著, 斷滅及常等,
彼於中邊中, 亦復無依住?」
爾時,世尊以偈報言:

「不攀緣分別, 超越世語言,
知諸法平等, 彼得無染著。」
爾時,無所有菩薩復以偈頌,問世尊曰:

「善說此語言, 諸智具足體,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何緣見惡行, 能縛此世間,
捨一切諸趣, 能淨業思[2]報?」
爾時,世尊以偈報曰:

「當近善知識, 若發菩提心,
是故離惡行, 當淨於佛智。」
爾時,無所有菩薩復以偈讚,問世尊曰:

「善說此語言, 諸智具足體,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何緣想行智, 一切皆無有,
真實空[3]法中, 彼當得無疑?
何緣得辯才, 能分別諸句,
知於眾生行, 如是為說法?
云何四輪中, 常得於彼住,
彼不墮八難, 當得此閑處?
當取何頭陀, 當行何苦行,
彼無有惡悔, 又復無煩惱?」
爾時,世尊以偈報曰:

「眾生著想行, 說如陽焰義,
覺空無我已, 當[1]解諸辯才。
覺實最勝義, 彼當離八難,
當滿四種輪, 菩薩善巧智。
[2]抖擻諸有得, 不得上苦行,
知自我空已, 無復有疑悔。
諸法如虛空, 知已不著世,
覺顛倒義已, 當成佛菩提。」
爾時,無所有菩薩隨喜此言,復問世尊,以偈頌曰:

「善說此語言, 諸智具足體,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聞已到閑處, 當無所可住,
云何發菩提, 而名為最上?」
爾時,世尊復為解釋而說偈言:

「如是聞已發, 發已而不住,
彼上勝眾生, 當行勝菩提。
若行如是行, 彼無處可住,
當速覺菩提, 如人上射箭。
此是[3]三行說, 若當覺如實,
如本性寂靜, 彼不行菩提。
若有為聲中, 所說於世間,
一切聲無故, 當知不為實。
無實中無發, 行亦不可得,
若能如是知, 彼行菩提行。
無行以行取, 亦不淺開敷,
無所覺知已, 彼行不可得。」
爾時,無所有菩薩以偈問曰:

「善說此語言, 諸智具足體,
隨喜於此言, 復問人中上。
何緣捨諸身, 當無一切苦,
平等到諸界, 當捨壽命行?
若復右脇臥, 若結[4]加趺坐,
或復起立住, 或復當合掌,
說甚深法時, 般若波羅蜜。
一切諸佛法, 不住寂諸法,
或見成佛時, 或讚歎諸法,
所有說諸法, 定意於彼聽。
當捨故身體, 後生新身體,
從家至於家, 生發菩提心,
不迷調伏念, 一念正住定。」
「云何當捨命, 當復現神通?
為我解此問, 無邊智聚者。」
「於中略當知, 如調伏所說,
所有諸功德, 無量不思議,
一切勝具足, 彼等當成就。
教師為我說, 如有實如相,
若聞是功德, 一切當供養。
當護十善已, 無疑於空法,
具四種梵行, 一切皆成就。
不得於六根, 及一切三界,
一切得自在, 所聞不生疑。
所有有為法, 當知皆如影,
應當如是知, 其影無有為。
無有為無影, 無說無分別,
無思無言說, 無慳無有施;
無為無影中, 無說無分別,
無思無言中, 無持戒破戒;
無為無影中, 無說無分別,
無思無言中, 無諍無忍者;
無為無影中, 無說無分別,
無思無言中, 無懈無精進;
無為無影中, 無說無分別,
無思無言中, 無亂無禪定;
無為無影中, 無說無分別,
無思無言中, 無愚無智慧。
於時無影已, 更無有所見,
彼無所見已, 故言為無影。
亦非無有眼, 其眼淨無垢,
彼中無有物, 無物[5]盲不見。
清淨[6]當無物, 無名無清淨,
如是淨眼者, 清淨無所見。
所有影無有, 無有亦無有,
其空於空中, 於諸煩惱等。
現無當亦無, 若男若女二,
今無當亦無, 此等如虛空,
無思無分別。 若知如此者,
彼無有所著, 離諸身有住,
當求諸佛法。 如虛空無邊,
彼無[7]所可住, 無住無攀緣,
隨意去而去。 如是摩訶薩,
當覺此方便, 不著於三界,
當行菩提行, 心及與身口,
常行為眾生。 不知體空虛,
猶如壓油輪, 彼等見行時,
不得於邊際, 令住不動法,
無所有住處。 數數見眾生,
受諸苦惱時, 於彼起悲心,
當行菩提行, 為諸眾生說,
如實真如相, 汝等離有為,
應覺於真實。 顛倒無智故,
無牢起牢思, 無牢身體中,
愚癡等味著。 此身常日別,
以飲食買贖, 彼不為自他,
虛妄受疲倦。 常與受樂時,
亦無念恩德, 無恩念羸弱,
宜應速捨去。 生死中受苦,
處所無有邊, 今亦不可得,
當亦不可得。 生死中多[1]飲,
處所無有邊, 今亦不可得,
當亦不可得。 生死受戲樂,
處所無有邊, 今亦不可得,
當亦不可得。 生死多受喜,
處所無有邊, 今亦不可得,
當亦不可得。 承事此身已,
處所無有邊, 今亦不可得,
當亦不可得。 生死流轉中,
處所無有邊, 今亦不可得,
當亦不可得。 生死中多睡,
處所無有邊, 今亦不可得,
當亦不可得。 [2]令此身受樂,
處所無有邊, 今亦不可得,
當亦不可得。 令此身受苦,
處所無有邊, 今亦不可得,
當亦不可得。 養育於此身,
處所無有邊, 今亦不可得,
當亦不可得。 此身起我所,
處所無有邊, 今亦不可得,
當亦不可得。 [3]愛欲等流轉,
處所無有邊, 今亦不可得,
當亦不可得。 如無實無物,
顛倒常欺誑, 癡惑諸有為,
如是誑癡世。 猶如癡小兒,
為他所欺誑, 如是愚無智,
以虛事所誑。 無實誑愚蒙,
不知無實故, 當受虛妄苦,
癡意起毒想。 自然於自身,
自然自合苦, 猶如惡行故,
後自受[4]形首。 心思已出言,
身作非善事, 其思無所有,
言說亦無事, 其聲無過去,
過去亦復無, 過去我何說?
亦無有實相。 若有如是知,
身心如是觸, 彼即戒行具,
不生諸惡道。 此等四種偈,
舊作十億數, 往昔別生中,
求勝菩提故, 我聞此等偈,
未曾墮惡道, 當逢事諸佛,
無量人中雄。 我過去次第,
值遇然燈佛, 彼時觸如是,
於後我得記。 我為眾生說,
於後住佛智, 我無所可取,
愚癡不受教。 嗚呼眾生鈍!
盲冥癡無智, 能盡苦因緣,
授之不肯欲, 無智不肯取,
樂小法眾生, 不取於大法。
若得世間樂, 及解脫世間,
[5]常生世間眼, 授彼而不取。
得聞於此偈, 若如是住已,
於世無分別。 我於世間中,
寂靜無所著, 當脫一切苦,
而得不動樂。」
爾時,眾中有不調伏怨[6]仇害人者,在彼眾中從坐而起,偏袒右[7]邊整衣服已,作如是念:「當以何事供養世尊?其世尊者,具足法身,不可少物而用供養。如[8]是大德具足法身,然我今者,於世間中先有暗障,今見世尊,及無所有菩薩所問,世尊解釋得聞法要,我已得於一切法中無有障礙,已滅黑暗照曜世間。我今自見已生天眼已得五通,我今已得脫諸苦惱,我見自身所著衣服皆有血污,我於今者若以此衣覆世尊上,[*]唯恐不任如來所受。願佛威神令我更得勝物奉施,供養世尊當用奉事,如是最勝大德法身。如此眾生具足難有。」

是惡心難調怨[*]仇害人者,起如是願,欲信入佛如來大德神通。念時,彼左手中自然而有一篋天花,柔軟潤澤過於諸天,眾香自燒;於右手中,上衣下衣自然而生,歡喜踊躍遍滿其身,更於諸佛大德神通更求信入。彼時即見十方無量世界諸佛皆放光明。爾時,彼復作如是念:「嗚呼!諸佛不可思議,大德神通不可稱量無有等等。願諸眾生信佛大德,自身觸已皆得行願。」即以上衣及以下衣而覆佛上,以彼天花如是再三散於佛上。於虛空中,莖上葉下而成花蓋。然彼復生第二花篋,亦生第二上衣下衣。彼復歡喜踊躍無量遍滿其身,即作是念:「若佛聽我以此花散此無量佛,及以此等上衣下衣覆諸佛上。願我生信諸佛世尊,願勿令我當有悔意而不成施。」

則聞空中如是聲言:「汝善男子!汝應普散此諸如來。善男子!一切諸佛同一法身。諸佛世尊於諸法中、於諸物中無嫉妬意。善男子!諸佛世尊受用果報,於諸物中無染著故。」

彼作是念:「今者世尊已聽許我。」即以諸花及上下衣,遙散無量諸佛世尊。見彼花衣於諸佛上,在虛空中作蓋而住,及見彼衣在諸佛前,即生愛樂歡喜踊躍,四支投地禮世尊足,舐世尊足而為頂禮。彼復見身頂禮諸佛,及釋迦牟尼佛。

時彼諸世尊,及釋迦牟尼佛,皆以右手摩其頭言:「起!善男子!汝今已生無量福聚。」

彼則起已,[*]唯見釋迦牟尼如來,彼則問言:「世尊!彼等無量諸佛世尊!今何所在?我不復見。」

佛言:「善男子!此是諸佛大德法身具足,無所得故,汝今應信。」

彼作是念:「嗚呼諸佛不可思議!有如是色見大法體。」頂禮佛足右遶三匝,在一面住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我是惡心難調怨[*]仇殺[1]人害者。唯然,世尊!如我先作令此眾知。世尊!我為此眾生等故如是說。此等聞已,當起厭離如是等惡,如先所有毒害嚴熾。若諸眾生,有見我時恐怖馳走。世尊!我於今朝,取合死者十丈夫殺,[2]嚙壞彼項即飲彼血。世尊!我時以人血醉,惡心更增更求害人。然我求時在王舍城,漸漸遊行至東北分。于時我見王舍城中,有多人眾遊行在路,我則背面在遠而住,恐彼見我生怖迴還。

「世尊!時彼人眾出王舍城,皆共往詣毘富羅山,到已上山。我時復見多有俱致那由他百千諸天遍滿,不得邊際。世尊!我於彼時不見有一能於世尊功德光明,眾相諸色形貌長短,若寬廣等能有勝者。世尊!我自見身最為卑賤,我於爾時即於自身生穢惡想,生輕弱想、不如物想。我於爾時毀辱自身,我今無利我今惡活,我於如是多人眾中,最為下賤最為穢惡,最為不如最為嚴熾。

「世尊!我於爾時厭惡自身如是羞愧,[3]若此大地容受我者即便入中。唯然,世尊!我於爾時則聞空中如是聲言:『汝善男子!但信諸佛大德法身。汝當得離此下類身。』我於爾時如是思惟,正念根中念於諸佛大德法身。如是念時復聞虛空如是聲言:『善男子!汝當莫瞬[4]諦觀世尊,汝觀察時即當得入諸佛體中,當信當得。』

「世尊!我於彼時合掌不瞬瞻仰世尊,即見世尊諸毛孔中出大蓮花,眾寶所成有無量色,金色無邊色諸蓮花等,大如車輪從身中出。彼花臺中皆有諸佛,如釋迦如來諸相具足,皆於中坐遍滿虛空,無有眾生能障礙者,於日光明亦無能障。

「世尊!我於彼時即生最勝歡喜踊躍,此是諸佛神通之力。我於彼時生清淨已見佛世尊,如是觀時即見所有諸世界中無佛出處,即住彼間而為說法攝諸菩薩,無著無作,無有熱惱,空無所有,無言無說,無有所住。于彼時中多有俱[5]致那由他等百千眾生發菩提心,離顛倒法信無言空,於多億劫住菩提中,我如是知。亦不知晝亦不知夜,不知半月一月年節,我如是知。

「於彼時中,我聞般若波羅蜜法,無染著處,無言無說。我於彼時聞如是法,所有法相無有染著,無有言說,聞是法已不見自身,無知無得,亦無處所。當於彼時有如來像出現我前,於彼時間即自見身及見諸佛,還復來入於世尊身,不見世尊身,不見世尊身有增減,不見世尊住處有[6]暗。」

佛告彼言:「汝善男子!此是彼等諸佛如來大神通力。」

彼難調者而白佛言:「唯然,世尊!我今於佛大神通力更無有疑。我無疑故,見於無量諸菩薩等身皆金色,有三十二大人之相,持諸音樂種種香花甚可悅樂,禮拜世尊奉獻供養,以彼香花散佛上已,聞無所有所問法已,歡喜踊躍遍滿其身,即自稱歎欣慶而去。世尊!我於彼時作如是念:『此是諸佛神通之力,無有眾生得邊際者。我於彼時還入思惟諸佛神通,思求此時見此聽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等一切大眾,而說偈言:

「『無比知寂已, 處所無染著,
當脫一切苦, 而得不動樂。』[7]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hui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二 - 2024-03-22 20:20:00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二

隋[1]天竺三藏闍那崛多[2]等譯

「世尊!我於彼時,復見彼諸聽法大眾,以天人花及眾寶物而散佛上;及諸菩薩而聽法已,復更出生種種音樂雜色衣服供養世尊,以諸衣服覆世尊上,還坐本處而共聽法。世尊!我於彼時復作是念:『嗚呼諸佛神通無礙!思惟信入隨順而行。』世尊!我聞此說無礙法聲,即入覺知,而說偈言:

「『我覺寂靜時, 無有障礙處,
即脫一切苦, 而得不動樂。』
「世尊!我於彼時復於空中,見如來身,聞說是言:『汝善男子!汝莫捨意,汝應更信諸佛神通勤求信入。汝善男子!汝於長夜無智愚癡,恒為欺誑受苦惱故。』

「世尊!我於彼時聞是語已,復生恐怖身毛皆竪,一心思惟求佛神通。我思惟時,即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草木樹林花果皆悉開敷,好色香潔甚可愛樂,世[3]間天人阿修羅等以花散佛,而供養已還沒不現。復有諸果香潔無比,復見世尊左手執鉢,以取諸果滿於鉢中。又見世尊於[4]臍中出諸化菩薩,從於鉢中而取果已,遍至十方阿僧祇等諸世界中,授與無量諸佛世尊,彼世尊鉢皆悉盈滿。我見彼佛世尊食時,[*]臍中復出諸化菩薩,身皆金色眾相莊嚴。從身出已,我復見彼諸世界中,有諸菩薩及諸眾生,以彼諸果奉獻供養。既奉獻已見彼食時,彼等食已皆悉得成如來形相,至餘世界無佛之處,於彼演說般若波羅蜜法要,教化成熟無量眾生住於菩提,諸佛法中勤修不斷,為說法故彼等還沒,如來鉢中果還盈滿。復見此果從鉢出已,供養一切世間眾生,充潤自身皆至佛所,頂禮佛足右繞三匝,合掌恭敬却住一面,從世尊所聞無所有解釋法相,一心聽受更無所見,更無有[5]智。

「世尊!我亦如是聽入隨順如所說行,我如是知我身與佛,及此大眾空無可說。如是念時,有一佛像起語我言:『汝善男子!此是諸佛大德神通。』我於彼時所得諸想我想不行,亦無歡喜亦不怯弱。我[6]唯信入諸佛神通,如是思惟:『願諸眾生未入者入,未度者度。』我發是心:『願諸眾生於佛神通圓滿無缺。』我時亦復無眾生想。然我於佛[7]大神通不可破壞,為諸眾生及此大眾令成熟故,作如是言:『嗚呼諸佛大德神通!如是希有我今乃見,然佛神通亦無增減。』

「彼時復見空中有佛,作如是言:『汝善男子!更求信入諸佛神通。』世尊!我於彼時一心信入諸佛神通,一心念時即見諸佛神通力故,一切眾生即一眾生,一眾生即一切眾生,然彼一切我亦不見。

「世尊!我於彼時作如是念:『諸佛神通不可思議!如我見佛大神通等。』我於彼時更求諸佛大德神通亦無厭足,我求彼時更轉信入更復專念,思惟觸證令增廣故。世尊!我於彼時見此三千大千世界四方所有毘富羅山,佛及四眾天人修羅,諸世界等皆成大海,清淨無濁更無餘相。

「世尊!我於彼時復作是念:『嗚呼諸佛神通如是!』世尊!我念佛神通時,即見世尊坐彼水中而水不著。我復見有[8]菴摩羅果,及菩提果無所缺壞,繞佛三匝住在佛前,佛為說法,復說諸佛大神通等。為說法時成菩薩形,頂禮佛已即沒不現。復見世尊在毘富羅山為眾說法,如是略說乃至成火,又成螢火,又復成風、大毘羅果,是則成地如大母指。一切世間即一世間,一世間即一切世間,彼諸世間復成無智彼則真體。我於彼時於佛神通如是觸證,思惟是已不生疑惑。亦不恐怖心慮不行。

「爾時,有一如來形像在我前住,而謂我言:『汝善男子!於幾時行六波羅蜜,而能信此佛大神通廣思惟證?』世尊!我於彼時白彼佛言:『如所言六波羅蜜者。為是何謂?』彼告我言:『所謂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汝善男子、如是名為六波羅蜜,行已當得[9]證入諸佛大神通中,汝已成佛大神通已。』

「我時白言:『是故,世間諸天及人阿修羅等,聽我今說,現今世尊為我證明,於諸法中得無礙智。世尊現知,如我今說,我未曾行六波羅蜜,而得證於佛大神通。我今始聞六波羅蜜,我本前際墮黑闇中不可得知。今見世尊及無所有菩薩所問,世尊解釋,我既聞已於諸法中無復黑闇,於諸陰聚分別法中得無所著。而說偈言:

「『我得寂靜智, 無復有所著,
今已脫諸苦, 現得不動樂,
寂靜無比智, 寂無有所寂。
為何事布施? 多百爾所劫,
我無布施行, 已證無比寂。
布施中何作? 彼施不為寂,
寂靜無比智, 寂無有寂處。
為何事持戒? 多百爾所劫,
我今不持戒, 已證無比寂。
寂中無持戒, 戒亦不為寂,
已知無比寂, 所寂無寂處。
為何事修忍? 多百爾所劫,
我今不修忍, 已證無比寂。
寂中何所忍? 忍亦不為寂,
已知無比寂, 所寂無寂處。
為何而精進? 多百爾所劫,
我不行精進, [1]已證無比寂。
寂中用進為, 寂滅無精進,
已知無比寂, 所寂無寂處。
為何而修禪? 多百爾所劫,
我今不修禪, 已證無比寂。
於中用禪為? 寂中無禪定,
已知無比寂, 所寂無寂處。
為何修智慧? 多百爾所劫,
我未修智慧, 已知無比寂。
於中用智為? 寂中無智慧,
何用施戒忍, 精進及禪定,
智慧等諸度, 何用多所行?
我以無智故, 已知寂無比,
於中智何作? 寂中無用智。
願為我解釋, 所有諸法中。
一切智自在, 尊無不知者。』
彼問此義已, 兩足尊為釋:
『如實真如等, 不散亦不合,
不取亦不捨, 汝今應當知。
於中及自他, 當更無有疑,
知佛神通已, 則離於我想,
亦復無言說, 自身捨無上。
覺佛神通已, 一切罪皆滅,
滅已無熱惱, 故名持戒者。
聞佛神通已, 彼言大神通,
如實無思慮, 彼名忍辱者。
覺佛神通已, 彼心無怯弱,
更復生精進, 故名精進者。
覺佛神通已, 彼心不散亂,
捨一切諸相, 故名禪定者。
覺佛神通已, 彼不著三界,
[A1]超越諸障礙, 故名智度者。
是行一切處, 諸度調伏者,
覺知一切佛, 是名佛神通。』」
爾時,惡心難調害人者,白佛言:「世尊!一一諸佛法教難覺,微少智者更深思惟。」而說偈言:

「若有聞觸證, 云何覺神通?
彼當能滿足, 是等諸六度,
及助菩提法。 何謂佛神通?
有何實體相? 彼有何色住?
云何而得證?」
爾時,世尊以偈,報彼惡心難調害人者言:

「若有自覺知, 自已無眾生,
一切法中智, 彼是佛神通。
眾生有著心, 教於空法中,
如是教眾生, 當得佛神通。
眾生有著心, 當一心普覺,
亦不當發心, 此是佛神通。
所有諸佛剎, 即知一佛剎,
彼此不相入, 此是佛神通。
知諸法不生, 能發菩提心,
諸眾生一生, 故言佛神通。
忍[2]言為神通, 忍法體亦盡,
入於一切法, 亦無有所住。
彼住佛神通, 一切法無疑,
無疑無生法, 故彼得授記。
成熟眾生故, 當清淨佛剎,
於多劫修行, 當得佛智故。
覺知諸佛空, 一切最為上,
度佛法彼岸, 成熟眾生故。
佛聲及神通, 文義皆能證,
於祕[3]密教中, 即得度彼岸。
無邊不可取, 亦無遍知者,
如是佛神通, 無復有邊際。
若自此證已, 即是勝布施,
一切施中上, 更不生惡處。
能行一切施, 彼常行施時,
無有分別知, 亦無有所住。
覺知是教已, 彼無物不捨,
於一切生中, 是故捨一切。
若聞此法已, 能捨於我想,
取已無所著, 是為最上檀。
聞已無熱惱, 身心得寂靜,
是為最上戒, 更無有勝者。
於一空法中, 無忍無諍競,
是為最勝忍, 於中無上者。
知諸法空已, 無有怯弱心,
是為勝精進, 於中無過者。
於空常不亂, 一切心發覺,
此是快禪定, [1]唯聲中示現。
若於空不怖, 一切智無想,
離睡眠無知, 是智為最上。
是等諸度行, 入於是教中,
若知無言說, 彼即度諸度。
不壞於諸法, 亦無有逼惱,
彼即知正法, 無功用智定。
不壞於諸法, 亦無有逼迫,
無知寂靜故, 度[2]於施彼岸。
若不壞諸法, 亦不逼諸法,
此是最勝戒, 一切戒中上。
若不破壞物, 於非法亦然,
如是無疑已, 更不墮惡道。
若忍無盡故, 覺一切有為,
此是最勝忍, 斷一切鬪諍。
常習近是忍, 晝夜不休息,
如是身觸證, 當得可喜色。
[3]若修習空時, 不生勞倦意,
是即上精進, 捨一切懈怠。
如是彼精進, 若能身觸已,
即名上精進, 一切無過者。
不著於空法, 及與禪寂滅,
此是最勝空, 遠離諸覺觀。
是中禪喜者, 彼捨諸煩惱,
如是身觸已, 即無有輕躁。
若於內外法, 無所有依著,
此是最勝智, 無有智能散。
當觀一切法, 若無有智處,
如是觸知已, 不染著諸世。
如是如實知, 常能一切施,
亦無一切施, 彼無有所取。
諸法無所有, 即是諸法體,
彼無所觸已, 名為財富者。
若思能清涼, 善修於平等,
無有諸怯弱, 斷疑遍普照。
清[4]淨住戒中, 彼無有熱惱,
若無有所證, 彼戒無所[5]轉。
解脫如虛空, 更無有所見,
如虛空清淨, 故彼無[6]惡作。
無所見諸法, 而求無上道,
為諸眾生故, 所起煩惱處。
不見彼彼身, 不見彼身時,
煩惱無縛處, 解脫皆如夢。
更無所復見, 彼無亦不見,
是故名如夢。 如是諸言說,
有無等差別, 聲覺觀分別,
如空不可取。 持戒與破戒,
善趣及惡趣, 癡虛妄分別,
是處無真實。 猶如鏡中像,
分別故見彼, 於彼無所有,
色體實如是。 如是內計我,
士夫不可得, 內既無所有,
外亦不可得。 此是如如教,
是故言為空, 若能知空者,
彼當證寂滅。 色從因緣生,
彼色無實體, 若緣彼無有,
彼無無有因。 無因故不生,
本性空寂靜, 無取亦無捨,
無棄亦無似。 若證是無二,
一切根能忍, 若得如是忍,
彼當速成佛。 我如是知已,
得見然燈佛, 於後授我記,
汝往當成佛。 若有善男子,
及以善女人, 彼覺如是等,
則亦當不難。 若有善女人,
欲轉於女身, 應如是知身,
即得具足願。 好色甚端正,
見者生歡喜, 丈夫富伽羅。
覺知如是教, 正行正念者,
聞持已能思, 名智慧丈夫,
為眾決疑網。 若有多眾生,
疑惑無定意, 欲求於智慧,
彼能為斷疑。 若住不正道,
令彼住正路, 幽冥諸眾生,
能為彼照明。 所有受生處,
一切處得明, 為眾生愛樂,
覺知此教故。 壽命得長遠,
諸根悉具足, 常生勝族姓,
眷屬皆隨順。 隨何等生處,
為一切利益, 并餘眾生等,
悉令住菩提。 若聞是等法,
能速自證見, 諸眾生應當,
常恭敬奉事。 應[1]當作福田,
堪受一切施, 常為善丈夫,
為世間支提。 住於諸佛前,
於一切勝施, 無上世尊邊,
彼等堪施主, 降伏諸世間,
當為作福田。 若聞如是法,
能勤修速證, 一切諸佛教,
此修多羅說。 如是覺菩提,
如如無分別, 為此益法教,
當行菩提行, 阿僧祇劫數,
聞是教法故。 若於人天中,
欲受諸果報, 而能聞是法,
應勤修速證。 彼無能降伏,
調御諸眾生, 能於諸餘眾,
彼恒有威德。 彼智善得利,
善得於壽命, 得值佛出世,
能聞此教故。 所有諸佛法,
彼知不思議, 彼為作聲聞,
復得僧功德。 捨於一切法,
復捨內自身, 應聽修多羅,
聞已應覺知。 此法無不說,
是處無所說, 如是等諸法,
此中如是說。 不取亦不捨,
亦無有得失, 無處可持來,
是法無住處, 所有過去佛,
彼如是說法, 若有當來佛,
彼當如是說。 於十方世界,
現在兩足尊, 彼所說法教,
亦如是無二。 若有眾生[2]欲,
能說是法者, 當如我所說,
如是當覺知。 若不覺此法,
而當得涅槃, 終不能觸證,
及當住菩提。 此彼皆具足,
此是諸佛見, 所有如是法,
[3]及如是見處, 眾生界求時,
難得於出現。 若覺此諸法,
真實體空寂, 諸法無有實,
諸法亦無有。 若無有法想,
一切有寂靜, 此彼如實知,
諸法無得處, 無所有所問,
無所有所說。 時彼摩訶薩,
名曰無所有, 以念於如來,
復問人中上。 所說如是法,
不可見而說, 誰能覺如是,
不可覺知者。 是等多億天,
及諸四部眾, 合十指爪掌,
寂意而聽聞。 彼聞已欣慶,
而無有所得, 無智及得處,
多眾住是意。 若有未知者,
彼等起欲樂, 發勤精進意,
當得聞已知。 如是聞真義,
真智無分別, 如己無不如,
真復如是說。 聞諸佛妙法,
所見大神通, 皆發歡喜意,
當得上菩提。 多有俱[4]致天,
及百那由他, 已覺自證知,
如我之所說。 今我此眾[5]中,
所有聞法者, 倍有百千數,
已觸證真法, 皆已共和合,
昔恒沙佛所, 已聞覺是法。
彼聞今觸證, 彼此當作佛,
如我今所在, 當如是說法,
無有於增減。 是殺害人者,
於往昔生處, 曾聞如是法,
昔所未曾有。 彼於今得聞,
無所有解釋, 已入佛神通,
今知於聞義。 見是等大眾,
即厭於自身, 自見最下類,
知佛神通故, 復更信深入,
不可思議等, 彼入已即得。
非法非非法, 此是佛神通,
諸世間無上, 覺無分別已,
無所無不得。 此害人利根,
如所聞聞已, 利根向我說,
諸佛之法體。 眾生心頑鈍,
為癡網所覆, 雖復多時聞,
不知佛神通。 我昔曾見佛,
證作人中上, 覺是大神通,
於後得授記。 過去八十四,
阿僧祇劫中, 我值然燈佛,
以知有為法, 以有所得故。
為得之所覆, 而著於我想,
為諸煩惱惑, 不覺佛神通。
以有於執著, 流轉生死中,
數不得邊際。 自餘若不覺,
如是佛神通, 菩薩摩訶薩,
彼著亦多時。 是諸菩薩等,
欲速證菩提, 寂靜佛神通,
應速願覺入。 如是難調伏,
名為害人者, 還得利智根,
故彼得不難。」
爾時,眾中無煩天子,即以諸天曼陀羅花而散佛上,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是惡心難調殺害人者,如是利根智慧微妙,乃能如是速疾決了。」說是語已。

爾時,佛告無煩天[1]子言:「天子諦聽!是惡心難調殺害人者,於過去世曾五百生,受毒蛇身見即害物。受彼身已於日夜中,多有眾生為彼所害,以飢惱故皆食彼盡猶不能足,食已消滅,皆成灰燼。彼以求食不得眠睡,身不安隱惡心更增。或[2]經日夜半月一月,或[*]經年歲,因惡心故而取命終,即便墮於阿鼻地獄。生彼處已受大苦惱,百千俱[*]致那由他歲,若捨彼身還復生於見毒蛇中,如是次第經五百世,常當受於見毒蛇身。

「若捨彼身還復生於阿鼻地獄,以彼惡集如是起故,於最後生彼毒蛇母愛所縛故,殺若[3]干虫與彼令食,食已飽滿身得安樂,便得睡眠晝夜不覺。彼睡眠時,其母即為多殺諸虫或至千數,斷其命已置其左右周匝圍繞,復置口邊皆成大聚。彼睡覺已食彼諸虫潤身飽滿,還得安隱尋復睡眠經七日夜。彼母復於七日夜中殺百千虫,置其口邊而為大聚。

「彼睡覺已,食彼虫聚而猶未盡,即見其母更殺諸虫,持來聚集更為一聚。彼即生念:『奇哉!我母能為難事,為愛我故,求爾許虫與我令食,然我於今不知厭足,然不食盡不知邊際,我今不應如是求食,而令我母為愛我故為我求食。我今於母能作何報?』

「彼於母所起慈愛心,知有益處知有恩義,即生愛心生饒益心。彼資潤身。復以於母生慈念心稍有柔潤,於即睡眠身心安樂。彼時遇有取薪草人皆共見之,即以利斧斷其命根。

「彼命終已,有旃陀羅名曰氣噓,生彼子家還有惡心。彼時祖父氣噓死後,氣噓之子復當刑殺。復於後時彼氣噓子身復命終,既命終已遂絕此業,有合死者無人刑殺。

「爾時,大臣啟白王言:『大王當知,其主刑者名曰氣噓,其命已終,其彼有子身亦命終。大王當知,今無有人殺合死者。』

「爾時,彼王告大臣言:『彼氣噓門頗有種族,受彼世業資生[4]已不?』臣白王言:『彼氣噓門現有孤子受其世業。』王勅臣言:『汝等可往將彼孤子而來見我。』大臣受勅將來見王。王勅之言:『童子!汝今既受氣噓世業資生,云何而不習於刑殺合死之人?』彼答王言:『敬如王教,我有親屬不聽我殺。王今若遣伏從來命,我蹔還家須臾復來。』王言:『童子!汝可知時宜應速來。』彼至家已,所有妻子及諸眷屬皆斷命已,還至王所,而白王言:『大王當知,我之親屬皆已殺盡,更無有人遮我殺者。[*]唯願大王勅我所作。』於是即付刀杖殺具,彼仍不受。王復勅言:『汝今何故不受刀杖?』彼報王言:『大王!我今既名知刑殺害之人,自有牙齒不假刀杖。大王當知,若無齒力彼須刀杖,我有牙齒有合死者,我用齒齧而[5]斷彼命,飲彼血已資潤我身增益氣力。』於是即取合死之人,以齒齧項而斷其命即飲其血,飲其血已倍增氣力,嚴熾威勢倍更增惡。

「善男子!彼難調伏殺害人者,於彼時間多殺眾生皆飲其血,惡心嚴熾心智猛利,如是利智得聞菩薩名無所有,請問世尊空義斷漏,不起煩惱顛倒分別,斷瞋恚意慳貪妬嫉,無恩義處悉能破除,得無言說。從佛所聞解說之時,聞已更復增益利智,復入諸佛大神通事,故得如是勝利功德。」

爾時,復有教示菩薩摩訶薩從坐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邊右膝著地,合掌向佛,欲有所問。彼合掌時佛神力故,水陸所生種種妙花有開敷者,色香微妙滿其手中,即生歡喜踊躍無量,以歡喜意用彼諸花而散佛上,再三散已,而白佛言:「世尊!今此難調殺害人者,已曾發於菩提心耶?」

時佛告言:「汝善男子!宜應還問此難調伏殺害人者,是善男子當為汝說。」

爾時,教示菩薩還復合掌,而問之言:「汝善男子!已曾發於菩提心耶?」

彼即答言:「善男子!知我今即是發菩提心清淨無濁,如我聞佛大神通已即斷諸惡,而復得聞此無所有菩薩所問、世尊解釋,聞已信受念持觀察無有疑網。於世尊說一切諸法空無有我,無生無滅無有境界,無境界處無虛空處。汝善男子!於如此處欲起何心而有所聞?」

教示菩薩復問彼言:「汝善男子!汝於眾生幾所成熟於菩提耶?」

彼即答言:「善男子!我於無量不思議等不可瞋恚諸眾生者,成熟安置菩提種子,於無邊劫當更成熟所有眾生。善男子!譬如虛空多所容受,佛法亦爾容受無量。若有信受彼能成熟,亦可成熟一切眾生,不著[1]邪徑當作惡業。

「善男子!我已為一切眾生利益安樂而為攀緣,今向汝說無有虛妄,佛自證知。若佛世尊不授記者,我於菩提我即自記。所以者何?我已信入菩薩種子,已住信忍無疑無惑,於此諸佛大神通中,此是一切諸菩薩等無有所著,發菩提心而為根本。若增長已次第能證菩提之果及一切智,一切佛法當覺當知,次第成熟無量眾生,於菩提道亦當成[2]就,住於菩薩不動法中。

「善男子!如是,如[3]是!無異無別,能如是者願生諸相,然諸眾生有厭離想得無疑惑,願當入佛大神通處自見於我少分。所以者何?其佛神通有無量故。善男子!諸佛世尊於大神通能決了見,諸菩薩等若未得忍唯以信行,若諸菩薩有得忍者,於佛神通少分已入。」

爾時,以佛神通力故,於此大地六種震動安樂潤澤,無一眾生有驚怖者,一切音樂不鼓自鳴。上虛空雨優波羅花、鉢頭摩花、拘勿頭花、[4]分陀利花。於虛空中自然而有種種天衣懸垂而現,燒眾天人所有諸香。彼一切眾所有三千大千世界,彼菩薩等不知邊際,彼等皆悉掬於此花,以散佛上,如是再三及散此眾。於時復有十六俱[*]致百千那由他等蓮花,猶如車輪,從地踊出,彼花臺中有菩薩坐,皆悉具足三十二相。彼諸菩薩各從花下,還以此花而散佛上,花供養已,合掌禮敬向佛而住。

爾時,教示菩薩承佛威神,而問彼等諸菩薩言:「善男子等!汝從何來?」

彼菩薩言:「我從十方阿僧祇等諸世界中,奉侍禮敬阿僧祇佛,聽聞法已而來至此。」

教示菩薩復問之言:「善男子等!汝聞何法?」

彼答之言:「我等亦聞有菩薩名無所有問、佛為解釋,亦如此間釋迦如來所解說法,亦復如是無有增減。彼菩薩亦名無所有,[5]於問彼佛。彼[6]佛世尊亦如是說,不起煩惱令斷疑惑,令作光明令近諸佛,及一切智無等等法。」

爾時,大眾生希有心,皆作是念:「彼諸人等善得人身善得壽命,值佛出世隨順諸佛,聞無所有菩薩所問如是等法,信入奉行,無相無得不起煩惱。世尊!我今善得大利,善得人身善得壽命。我等今者,聞無所有菩薩所問、佛解釋時,聞於耳根如聞信解,無有疑惑有所觸證。我今得知一切智已,亦當如是為[7]諸眾生而作利益得善普覆。我等今者,假使能以一切珍寶,滿此三千大千世界持用布施,以如是等猶不能報是無所有菩薩之德,而不現身能問如來寂靜之法,能斷無量眾生疑惑顛倒之意。我等於今當以何事而供養此不現身者?」

爾時,無所有菩薩作如是言:「諸善男子!汝等若聞如是等法能信解者,即為已作上妙供養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我今所問、佛為解釋,汝等若得無疑惑處,無熱惱處,成菩提時,為諸眾生作利益故,眾生執著令解脫故,亦為化彼惡心怨讐害人者故。[*]唯若干事以是故問勸請如來,我今已顯諸佛法教,已照一切無明黑闇。」

爾時,惡心難調怨讐殺害人者,見於如是大神通已:「如彼所知不取上下,心得調順無有喜怒。」說此語時,難調怨讐即於彼處踊身虛空,而作是言:「諸善男子!一切諸法猶如幻化,無有真實、分別所作,諸法實體如如不動無有顛倒,是故汝等所有諸想住持建立。如是等想無有實想,是顛倒想非有實想,是故汝今已得至於無疑惑處,亦當得於無礙辯才。汝等已脫諸疑惑故,求菩提時不由於他,[8]常當自體一切開悟。」

時,世尊言:「汝善男子!善哉!善哉!如汝所說。」

爾時,難調惡心怨讐而白佛言:「世尊!我今即是授記,以蒙世尊稱歎善哉。雖然世尊但與我記,為此大眾令得踊躍,心意歡喜更發勝心不怯弱故。世尊!我今不見彼法歡喜踊躍。世尊!一切諸法無有思念,無有真實,分別所起,以分別故而有莊嚴,猶如幻化、如夢所見、如旋火輪。我於彼等如實覺知,如佛世尊為無所有菩薩解釋,我亦隨順無隨順故。」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二
貼文者 : : hui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三 - 2024-03-23 00:40:23


T0485 無所有菩薩經卷/篇章 三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三

[10]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金色光從佛口出,上至梵世遍照三千大千世界,遶佛三匝還從頂入。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曰不染,從坐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邊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以何因緣今現微笑?諸佛如來若微笑者非無因緣,[1]唯願解說令眾歡喜。」

爾時,佛告不染菩薩:「善男子!是難調怨讐殺害人者,於未來世過八十九百千阿僧祇劫已後,當得作佛,號曰利上功德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當出於世,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善男子!而此難調惡心怨讐前害人者,於此命終已後,當生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隨彼住壽。彌勒菩薩當下生時,彼於爾時作大長者,財福無量,一切果報悉皆開現,即於二十晝夜,供養彌勒世尊及聲聞眾。

「彼見彌勒世尊佛剎莊嚴之事,即生願求,為欲成就莊嚴佛剎故,與諸眷屬請彼彌勒如來世尊,及聲聞眾前後圍遶,以諸供養一切樂具,三月奉獻恭敬尊重承事供養,即以素衣長八十肘,用畫彌勒如來形像,及彼佛剎莊嚴之相。既圖畫已,奉彼彌勒如來世尊,即發願言:『藉此功德,願我當得如是佛剎莊嚴之事,亦如今者彌勒世尊、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所有具足莊嚴之相,願我佛剎諸聲聞眾智慧具足,願我佛剎諸菩薩等,無量智慧皆悉具足。』作是願已,以金銀華散於彌勒如來世尊,復作是言:『我等當作如是精進,亦當成就如是佛剎莊嚴之事,如昔釋迦牟尼世尊釋種勝王,為我示現光明顯照,而於彼時成熟無量多數眾生於菩提中,亦如彌勒如來世尊多菩薩眾。』彼利上功德如來,於初會時菩薩無量,於授記中皆悉得忍。於第二會,諸菩薩眾復倍無量。於第三會復倍無量,如是方便。彼利上功德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當有如是諸菩薩眾,而彼利上功德如來,示教利喜諸菩薩眾令行誓願。得初心已,皆令成就於一切智乃至菩提。

「善男子!此難調怨讐先害人者,值彌勒佛出世已後,一切生處壽命無量,唯除一生補處時中壽二十歲,而於彼處於一日中,自身具受一切惡業無量苦惱。從是已後乃至菩提,當更修習覺菩提已壽命無量。佛滅度後,正法住世於無量時,無有惡世。如我今日諂惡眾生,有惡口者、無智慧者、難入道者、魔所持者,我今於中說法教化,此等眾生難解難入;此善男子,無有如是諸患難事。善男子!彼佛剎中無有諸魔及[2]魔事者。所有利根通敏眾生皆集於彼,是故彼佛利上功德如來說法,少用功力而得開解。」

爾時,眾中有菩薩名無障淨月,即從坐起整理衣服,右膝著地,合掌向佛欲自決疑,及為此眾令斷疑故,即以偈頌問世尊曰:

「我問世間燈, 智聚無礙者,
為欲自斷疑, 及於此眾故。
何緣此眾見, 然今利根者,
於先殺害人, 復得記菩提?
大龍願為說, 彼往昔行業,
既為億數劫, 常作惡趣地,
多劫數積聚, 為癡盲覆故,
於多百億劫, 常受多種苦。
流轉生死中, 地獄火熾然,
大呼阿毘支, 觀彼業如是,
復倍生死中, 受惡毒蛇身,
見即能殺害, 多百億生死。
受多種苦已, 多百億數劫,
得生人道中, 復作殺害人。
今得見世尊, 即生於利根,
速斷諸煩惱, 發意向菩提。
蒙佛為授記, 於阿僧祇劫,
當成世間燈, 名利上功德。
彼往昔之事, 人上為解說,
如是作業事, 苦惡之果報。
以是億數劫, 已受多種苦,
若所有善業, 教師亦為說,
昔所行諸行, 惡業與不善,
世燈悉照知, 唯願為我說。
斷疑大丈夫, 為我及眾生,
及與未來等, 能聞此教者,
若有懷疑惑, 於此法有疑,
教師今為斷。 現在兩足尊,
攝受眾生故, 於是善男子,
如此往昔行, 大名稱願說。」
爾時,佛告無障淨月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欲為一切大眾斷除疑故,能問如來如是之義。汝善男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彼善男子!如彼往昔所作諸業,如此多數經於百千那由他劫受諸苦惱,汝等聞已,當信如來勿生[A1]恐怖,一向奉持如教而說。」

爾時,無障淨月菩薩而白佛言:「唯願世尊,為我解說。」

佛言:「善男子!我念往昔,然燈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滅度之後,過九十億那由他劫,有佛出世,名曰法意喜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乃至佛、世尊。彼佛壽命六十八千歲,初會聲聞眾有六十二俱[1]致百千,菩薩摩訶薩其數復倍。彼佛世界名曰梵主,劫名淨意,彼法意喜王如來生於彼劫。

「何故彼劫名清淨意?彼劫常有如來出世及諸菩薩,是故彼劫名清淨意。善男子!於彼法意喜王如來住世劫中,此難調怨讐善男子,爾時為王名曰降怨,請彼如來及比丘僧諸菩薩眾,以一切樂具,三月供養於彼如來,從其聞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2]殖善根,復得值遇十千諸佛,於一切處常修梵行,常得多聞,發勤精進得四禪定。由此善根復值如來,名金剛焰[3]光,於彼[4]佛所,出家修道,行於梵行,發勤精進行頭陀法,常在蘭若空閑之處。誦修多羅滿十千部,皆是大乘,亦得四禪及五神通四無色定。

「善男子!彼金剛焰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有十俱[5]致諸比丘眾,皆阿羅漢。復有八十四俱[6]致那由他百千諸菩薩眾,常隨世尊,皆得等忍及陀羅尼,轉不退輪善解深法,已入無邊陀羅尼門,已能巧入無邊法界[7]海印三昧,遊戲神通心得決定,顯現諸佛住持身體,於諸眾生常行慈悲。

「善男子!爾時彼佛菩薩眾中,有一菩薩比丘上首法師,名利益上,善說法義示教利喜,令諸菩薩得不思議具足功德,為彼世尊而作侍者恒隨遊止,猶如今日阿難比丘,皆能受持諸修多羅。

「善男子!如是彼利益上菩薩,於自在王如來所說那由他百千修多羅悉能受持,能為彼諸那由他等百千菩薩解說其義。善男子!爾時自在王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於二萬歲為諸菩薩、諸聲聞眾及諸眾生,說法教化滿二萬歲,然後乃於一切菩薩,及比丘眾、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等大眾之中,告彼利益上菩薩言:『善男子!汝當受持此不思議那由他等百千俱致所修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於後末世,為諸天人增長善根護持此法,光顯如來菩提教法,令久住故受持解說。善男子!是夜過半諸佛如來當般涅槃。』

「爾時,彼利益上菩薩,聞佛涅槃悲泣雨淚,從坐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邊,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說偈言:

「『願兩足尊住一劫, 利益世間天人等,
我今勸請世間眼, 願說妙法以教示。
深智無惱之導師, 勝行住於諸功德,
普眼調伏天人者, 大神通尊願久住。
若聞[A2]導師入涅槃, 諸天人等心憂惱,
導師願愍彼等故, 唯願住世見教示。
我及百千諸眾生, 眾苦逼切生憂惱,
皆由導師唱滅度, 世親今欲入涅槃。
能調於人調御者, 唯願普眼尊久住,
利益世間天人故, 我今勸請佛世尊。』
「爾時,世尊為欲利益諸天世人,以偈報彼利益上菩薩言:

「『我已為世作利益, 說如是等諸法教,
我已充滿諸菩薩, 令住諸佛無漏中。
即於此夜後分時, 我當入[8]般於涅槃,
我今付汝此法教, 世尊滅後令久住。』
彼眾聞作是語已, 彼諸菩薩皆合掌,
咸共瞻仰彼如來, 悲泣雨淚作是言:
『唯願兩足尊慰喻, 我及百千眾生等,
尊滅度後誰作佛? 世尊於諸世間上。』
哀愍軟語而告言, 慰喻世間天人等:
『我滅比丘莫懷怖, 我後復當佛出世。
有菩薩名功德分, 修行得至無漏智,
於未來世當作佛, 名曰智焰兩足尊。
我今勸請汝當知, 為欲攝持此法故,
如此法教廣開顯, 為於世間天人等。』
聞於世尊如是說, 即時安慰復發言:
『大神通力此甚難, 無攝受法攝受故,
我為導師尊重故, 我今攝受於正法。
我當廣宣此法教, 我當捨身及壽命,
不護己身壽命等, 乃可守護如來法。
若不甞愛己身者, [9]彼即能護教師法。』
「善男子!爾時彼佛慰喻彼諸一切大眾令歡喜已,說法教[10]誨與威力已,於夜後分入於涅槃。善男子!彼時世尊入涅槃後,彼菩薩說滿足八十千數法門,如是隨順成就眾生,多那由他百千眾生,當得成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況復住於聲聞乘者、辟支佛乘者,況復流轉於生死中種善根者?

「善男子!彼佛如來般涅槃後,正法滅已,於像法中多有比丘,說有可得說有可滅,彼等於是諸修多羅不樂受持復生誹謗。善男子!於彼時中此閻浮提,有一人王名勇健力,果報廣大。爾時彼利益上菩薩比丘,至彼王所為說佛法,說於如來祕密之教。彼王聞已,即於上利益比丘生敬重心,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養比丘。而彼比丘,欲教化彼諸眾生故,於一切處受諸供養,不生厭悔不生倦心。

「彼王供養彼比丘已,滿足三月,及於八萬四千[1]采女,各自莊嚴持諸香華,及諸音樂眾寶瓔珞塗香衣服,如是等事供養比丘,及彼比丘所有門徒,八千五百常相隨順,一切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於彼之時,難調怨讐殺害人者而為比丘,名曰寂定威儀,善說法要多聞總持,滿足十千修多羅等,誦持通利,能廣分別諸修多羅,常說少欲知足法義。而彼比丘已得四禪,復得五通四無色定,而彼寂定威儀比丘多有徒眾,其數五百共相隨逐,亦有如是威儀勝行。

「爾時,寂定威儀比丘,見彼利益上菩薩比丘,不憙不悅生於惡心,發瞋恚意現於惡色,在眾人前說如是言:『如此比丘!何處有於菩提之行?何處有於諸佛之法?如是雜行,於世間行威儀尚無,況復當有證於勝智?』而彼眾人一向[2]唯信利益上菩薩比丘,無能壞者。爾時寂定威儀比丘,復增瞋恨轉更增上,從彼地方背面而去:『我不復憙見是惡事,若此比丘行於邪見,令諸人眾皆行顛倒。』至蘭若處欲入三昧,以有瞋恨彼彼三昧不能順入,況復能定?彼有如是強力行故,所有禪定三摩拔提,及五神通一切皆失,彼以如是恚惡心,故得大重病。

「爾時,彼利益上菩薩比丘,作如是念:『希有乃至如此比丘,生大不善瞋恚濁意,我於今者應生[3]憐愍,為作利益聞深法故。』

「爾時利益上菩薩比丘,及五千菩薩諸眷屬眾,飛騰虛空於彼住已,而說偈言:

「『居家自性說菩提, [4]欲無分別無破壞,
若覺此行演說者, 彼覺菩提無上安。
瞋行自性如菩提, 世師智者已為說,
若覺如是法行者, 彼覺菩提二足上。
愚癡示現菩提等, 菩提愚癡無異性,
此示現癡以一行, 當覺菩提無上道。
若有已說諸見行, 及彼菩提勝上覺,
於此二行中說者, 見行不得於菩提。
諸佛之法甚深妙, 不以有得能知見,
離於分別有所依, 善巧智者覺菩提。
若能捨離諸分別, 及以持戒我慢見,
依恃多聞而自矜, 捨是等已覺菩提。
寧處居家樂貪欲, 若聞此法不驚疑,
信解導師所說法, 能於一行廣演說。
不用此教中出家, 有所得見在[5]閑處,
於我想中常繫著, 起念我當證菩提。
所有動念所演說, 彼等皆是魔羅網,
若知諸法如虛空, 彼則無有於動念。
諸如來有如是法, 諸普眼等說一行,
煩惱菩提二無二, 不得煩惱及菩提。
若不分別欲及瞋, 亦不分別於癡等,
捨離彼此於[6]二者, 彼覺菩提諸導師。
若不住於有所得, 亦不有念及不動,
不起我想無依處, 彼覺菩提無上安。
若捨分別於分別, 諂曲幻偽與嫉妬,
樂行頭陀戒福德, 彼覺菩提無量眼。
若聞此法無所捨, 於廣說時亦不疑,
彼當速成兩足尊, 世間無上智自在。
甚深諸法最妙勝, 不可思量寂無[7]流,
若不開發我見者, 難覺於多俱致劫。』
「善男子!爾時,彼利益上菩[8]薩比丘說此偈時,於上空中,六十六那由他諸天得無生法忍。復有六十二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寂定威儀比丘,聞是偈已無喜樂意,心生熱惱遍身皆腫。於是人所反生慈心,思惟於此一慈心故餘皆瞋恨。於彼時間大地開裂,彼現身墮阿鼻地獄,住於彼中億那由他百千歲數受大極苦。於彼命終即受生於見毒蛇中,如是次第經於多億那由他等百千生中,二惡處行,大阿鼻獄、大叫喚獄。還復生彼見毒蛇中,以彼如是不善根故,滿足經於六十二億那由他等百千劫數。以彼往昔於上利益菩薩,生一慈心以眼觀視,以彼善根從彼處終得受人身,由彼慈心有熏習故。又復以彼見毒蛇母,而於彼所起慈心故,復聞如是深妙法故,今得如是利智神通。

「善男子!於意云何?彼時寂定威儀比丘,豈異人乎?今此難調怨讐是也,此於往昔有是業障。善男子!於意云何?彼時利益上菩薩比丘者,莫作異見,我身是也。諸善男子!彼時有王勇[9]健力者,今無所有菩薩是也。諸善男子!此由往昔於菩薩邊生如是等瞋恨心故,受如是等難知可畏業障惱患。諸善男子!以如是故,若有菩薩當欲淨於諸業障者,於諸菩薩恭敬尊重如教師想。諸善男子!若當欲得不害自身住菩[A3]提者,應如是學。」

說此往昔出法品時,有九十二那由他等百千眾生,得無生忍,三十六億那由他等諸菩薩,得淨業障。

爾時,難調怨讐先害人者,聞佛授記歡喜踊躍,飛住虛空高七多羅樹,而說偈言:

「若欲住淨土, 應如導師說,
應信於諸佛, 最上大神通。
覺佛神通已, 知無分別處,
於世間無有, 而難可得者。
若聞無所有, 所問經法者,
能信能觸證, 則供養諸佛。
若學此經已, 能除諸有想,
得捨已作惡, 當見諸導師。
若學於此經, 是則見諸佛,
親侍諸如來, 如此經廣說,
此則是施度, 淨戒所依住,
忍辱及精進, 智慧等本處。
若無有所得, 是處不說著,
如世尊所說, [1]學如是調伏。
若聞於此經, 令諸義示現,
種種諸供養, 力盡無能報。
不可數多劫, 闇面無所見,
若聞此經者, 得到諸佛地。
彼[2]寤於愚癡, 以破無明闇,
以得一切空, 由聞此經故,
多種煩惱盡, 少有未盡者。
猶如於大海, 取於一滴水,
成熟眾生故, 煩惱滴不盡,
悲愍眾生故, 不盡彼煩惱,
[3]為清淨佛剎, 不滿於一切。
彼成熟眾生, 彼彼處不滅,
亦可彼滿時, 如授記菩提,
是故諸水滴, 於瓶中不盡。
若一切開現, 彼當有佛剎,
彼即當滿足, 無有餘熏習。
如是如是處, 聞有如是經,
能善解說者, 諸功德具足。」
爾時,彼難調怨讐說此偈已,從空而下住於佛前,頂禮佛足合掌而住。爾時,世尊而歎彼言:「善哉!善哉!汝善男子!快說此偈合於義理,無有虛妄無有別異。如是如來神通威力,一切菩薩於中當學,如是學已得眾生空。」

爾時,難調怨讐善男子,如是思念:「今者世尊稱我善哉!我今稱慶,當以何事供養世尊?」彼即聞於空中聲曰:「汝可以身供養世尊。」即問空言:「云何供養?」復聞空聲:「汝善男子!汝今宜可飛騰虛空,令此大眾皆悉知見,住於虛空說如是偈:

「『所有諸慳著, 皆由住自身,
我已捨一切, 今供養導師。』」
爾時,彼善男子聞此偈已生歡喜心,以佛神力飛騰虛空一多羅樹,而說此偈,即自捨身供養如來。於虛空中自捨身已,有千數華柔軟香潔未曾見聞,光明香氣滿一由旬猶如日光,或經一時,或經半時。彼諸華等遶佛三匝而供養已,佛神力故於虛空中而成華蓋,而於彼中說如是偈:

「我已捨自身, 供養諸教師,
我不知自身, 亦不知世尊。」
彼於彼時於一切處,不知身心不知如來,不知眾生不知住處,彼於彼時涅槃平等,亦無是念:「我已得證。」

於彼時中有一化佛,自然現身而作是言:「汝善男子!汝已成就佛剎種子一切開現。」

於[4]彼佛前合掌而住,心生歡喜踊躍無量,禮敬彼佛而作是言:「我今禮佛大神通已,令各種相生善根已,[A4]還住涅槃平等法中,離罪福德如是不住近於善根,諸佛法中彼能親近無所乏短,勸請令住於菩提中。」復說偈言:

「眾生覺如是, 當脫於大苦,
生死大險道, 所有苦眾生,
彼亦不成就, 所有言苦者,
彼亦受彼苦, 不覺此教故。」
說此偈已,默然而住。

爾時,無名菩薩告彼善男子言:「善男子!汝今已能行一切施。若持自身供養於佛,善男子!汝更不得言我自在,汝以此身已用施佛。善男子!譬如有人施他財已,後不得言:『還是我物。』彼於彼財不得自在。如是,善男子!汝今以身已施於佛,汝今既作如是之言:『我當來世當得作佛得忍授記。』善男子!汝於今者更欲何作?」彼聞此已即生疑念:「我今云何?我今云何?」如是思念。彼時即復聞無所有菩薩聲言:「善男子!汝[5]今莫作。善男子!汝應還念諸佛神通,如汝信解。」應如是報,彼向無名菩薩所問,聞此言聲即生辯才。明見前來無有身心,無言無說,無施無戒,無忍無進,[6]無禪無智,無斷無常,無聲聞無菩薩,無發菩提心,無如來無如來法,無涅槃無涅槃聲。無有信者,無有所住,無有所取,無有所言,無有縛者,無有所聞。無所聞者,無有所有。無所有者,無所承攬,無所承望,一切勝相皆悉具足,教化眾生開現具足,成就佛剎與涅槃等,平等無二無有名說。如無可說亦不欲生,如無言中如如是住,如是如如亦無所行,彼於諸佛大神通中無復疑惑。

爾時,無名菩薩讚彼善男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善住佛大神通,汝今如是辯才成就,辯說如是。」

彼即答言:「善男子!我亦不住佛神通中,其佛神通無能作者,一切諸法真體無名,不可得故。彼無可入,無可出處,無可知處,如是信已無有住處,其佛神通無住處故。彼無有人能說名字,但無名中我今問汝莫生疲倦,其有智者難可承事。」

彼即答言:「善男子!汝今但問,我所知者當為解釋。」

彼難調言:「摩訶薩埵!汝今何故名為無名?」

彼即答言:「我於是處不得言說,亦如汝所名字[1]示現。」

彼即答言:「善哉!善哉!汝善男子!汝今以度佛大神通,離於名字。」

彼無名言:「善男子!於平等中無法可離,無有可斷無可建立,無去無來無平等相。善男子!若一切法彼平等者無有別離,其平等處亦無處所。云何斷離?若平等法而別有者,乃可斷離。」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不自在,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是無所有菩薩名[2]為無所有?」

佛告彼言:「善男子!汝應還問是無所有菩薩因緣,彼當報汝。」

爾時,不自在菩薩摩訶薩問無所有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汝今云何名無所有?」

彼即答言:「善男子!我今不見自身能為一切眾生作利安故,能問如來如是等處。」

彼不自在菩[3]薩問言:「彼所問處與身合耶?為不合耶?」

無所有言:「我所問處不與身合。」

彼復問言:「善男子!汝今云何不與身合,成就所問?」

無所有言:「善男子!我以三處發問如來。何等為三?謂身、口、意,此等三處,我問如來。善男子!是身口意無和合義。」

彼復問言:「善男子!汝見何意而不現身。」

彼[4]則答言:「我今[5]亦汝當信我言,我為安樂諸眾生故而不現身。」

彼菩薩言:「我以肉眼故不能見。」

無所有言:「以天眼看。」

彼言:「天眼亦復不見。」

無所有言:「以法眼看。」

彼菩薩言:「善男子!所有法行彼亦不離於一切眼,於彼處中無法可見。」

無所有言:「汝云何聞?」

彼復答言:「彼處無有和合可聞。善男子!我見如如。」

無所有言:「善男子!於如如中無有三眼。」不自在言:「汝云何見?」時無所有默然而住。

不自在言:「善男子!於無能見一切法中何故默住?其於虛空豈無容受?虛空悉能容受諸法,無所染著所入無礙,於一切法無有假借,彼處不著應有解說。善男子!汝以何緣默無有說?」

彼即答言:「我今[6]求彼所有語言,能解釋處皆不可得,我以是故默而不答。然,善男子!汝聽我說,以何因緣名不自在?善男子!我念億劫,已曾知為諸眾生等離無益語,為諸眾生所作利益,柔軟生樂皆悉美妙,歡喜踊躍無有麁澁,依時利益不生瞋恨,說如是言:『無有眾生怨恨於我。』善男子!以是因緣我得無畏。善男子!一切眾生無有所畏。所以者何?諸有語言無有自在。善男子!汝今觀是諸語言法無有自在,我今所說此語言中有成就者,彼於三界所不容受。所有一切眾生言說:『若合若散,有益無益。若雜不雜,若念若起,若為眾生令淨煩惱令捨煩惱。』我見彼等皆悉平等,若智若愚皆得一名。」

彼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往昔曾供諸佛,得是合實語言解釋。善男子!汝見何利而不現身?」

彼即答言:「汝今應當問於世尊。」

爾時,無畏菩薩而白[7]佛言:「世尊!是無所有菩薩,見何等利而不現身?」

佛告彼言:「善男子![8]唯除我身,於此三界無有眾生,如是身相與其等者,[*]唯除神通所化勝身,成就如是業果報故。勿令一切諸婦人見,必於此處染著亂意,不能聽法不作諸事,棄捨本夫飲食無歡,[9]染愛迷著多受苦惱。是無所有!見如是等諸過患故,而不現身。」

爾時,無畏菩薩及彼大眾,皆生疑惑咸作是念:「是無所有菩薩身相何如,而今世尊作如是說?」

爾時,眾中有諸女人:一名解[*]染、二名寶瓔、三名解華、四名寶華、五名普香、六名香自在、七名金華、八名作愛、九名不染、十名善住意、十一名作光明、十二名甜味、十三名阿那羅梨耶、十四名住持、十五名無垢、十六名海、十七[A5]名功德上、十八名無過[10]夫、十九名調順、二十名諸天供養、二十一名壞上、二十二名普照明、二十三名不背、二十四名善住持精進、二十五名善住、二十六名安樂、二十七名王、二十八名悲。

如是等類二十八女,與姊妹俱從坐而起,脫身[1]瓔珞供養世尊,右膝著地皆共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所說無所有菩薩功德如是,願於我等承佛威神得見其身,成就如是實業果報,莫以別身而示我等,我今欲見菩薩實身。」

爾時,佛告善女人等:「汝今欲見無所有菩薩成就色身,今欲見耶?」

彼等答言:「唯然,世尊!我等有疑,願為開解。」

佛言:「諸女!汝等今者,見彼身已有何利益?汝今勿有還家之意,當捨眷屬,若見彼身安住具足一切功德。」

彼諸女言:「我等今者一切能捨,決定當見彼菩薩身。」

爾時,世尊告彼菩薩無所有言:「汝無所有!此等諸女欲見汝身。」

彼言:「世尊已言,許可彼姊妹等示現我身?」

佛言:「善男子!我已許之。多人意喜欲見汝身,當有利益,得勝身心,得妙身心,得淨身心。若見汝身,即當決定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轉女身成丈夫身。汝今已有如是淨願,於多諸佛以百千身種諸善根,住是願中於三界中,願我當得最勝佛身。所有眾生見我身者,彼等決定住於菩提,所有女人悉轉女身。若於我所種善根已,思惟如是甚深法已得忍本性,願當入於真如法中,願當具足諸菩薩法,開現親近於諸佛法。」

彼無所有菩薩,[A6]聞佛此說,作如是言:「如是,世尊!如世尊教。」即於手中一一指端皆放光明,一一光明至王舍城,於彼人家皆悉出現,彼諸光明有諸眾生,見於彼等從地[2]踊出,化成諸華縱廣一尺,昔所未見色香具足。[3]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三
貼文者 : : hui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四 - 2024-03-23 00:45:41

T0485 無所有菩薩經卷/篇章 四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四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爾時王舍城中,頻婆娑羅王而有一女,欲出遊時,頻婆娑羅王勅諸侍女其數一千:「汝等已為我女眷屬,共相圍遶於彼之處。王所飲食,汝等常食,汝等常飲。」

彼王舍城,多有婦女其數一千,聞此語已,種種瓔珞莊嚴自身。彼諸婦女,見是希有可喜諸花,身心喜悅不能自勝,欲取彼華遂不能取不能遠離,申手欲取,去華一尺而不能及,見彼諸華皆悉向於[4]毘福羅山去而不住。

爾時,眾人及千婦女,及與頻[5]婆羅王女,從王舍城次第而出。彼諸華等在眾人前微行而進,眾亦不知行與不行,彼諸人眾作如是念:「此華近手而不能取。」

時彼諸華一切皆上毘福羅山,彼諸男女亦上彼山。既上山已,見於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無量百千大眾圍遶而為說法。

爾時,二十八女姊妹,合掌佛前勸請世尊。時頻婆娑羅[6]王女,及見彼等一切諸女,亦見彼等諸女姊妹勸請世尊。作如是言:「此諸婦女,何故合掌在世尊前?何所求請?欲求何願?」即聞空聲,而語之曰:「此等欲見無所有菩薩身,[7]唯除佛身於三界中無能勝者。」彼等同聲咸作是言:「我等願見彼菩薩身。」說是語已,彼諸華等,即便在彼眾人手中,即以此華散如來上,作如是言:「[*]唯願,世尊!示於我等無所有菩薩身。」

爾時,世尊告無所有菩薩言:「善男子!汝可示現圓滿自身,令多眾生見汝身已種菩提因,亦當如汝於多百千諸如來所當種善根。」

爾時,無所有菩薩即現其身。爾時,大地皆悉震動,安隱潤澤,無有眾生恐怖毛[A1]豎,一切音樂不鼓自鳴,於虛空中雨眾天華,於一切處天香人香皆自然燒。

爾時,無所有菩薩示現如是具足色身。彼現身時,諸女人眾皆生愛樂,一一婦人皆作是念:「是無所有菩薩![8]唯與於我共相娛樂。」各現於前,亦復不知彼神通化,各稱其願,於毘福羅山叢林樹下。「我於此處歡喜受樂,我等未曾得聞如是諸妙音聲諸色香等,我等今者荷世尊恩。」彼諸女等各一樹下,七寶[A2]輦輿一切果報,皆悉具足歡喜受樂,一切所須悉皆[9]備足,不復更念歸還之想,彼等如是受歡喜樂七日七夜。

爾時,世尊為諸眾生更說法要:「若有不見彼菩薩身,皆由善根未得成熟,雖望欲見終不可得,莫知何事。」彼等見者過七日已,見彼菩薩身漸毀壞無有精光,受用果報皆沒不現唯見一樹,彼等菩薩漸漸不現亦無住處。彼即聞於空中聲言:「諸善男子!此是諸行真實體性,汝等不應起常有想,汝等可捨女人身想,應當願求丈[A3]夫之身、無等等身、諸佛之身。汝等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受丈夫身。」

彼諸女人聞是聲已,於剎那時心住寂靜,見如來像具三十二大人之相。彼等見已,皆作是言:「願我當得如是妙身,無有染著無染著處,如此佛身寂靜無惱。」彼諸女人說是語時,彼諸女人悉轉女身得丈夫身,唯除往昔發願供養是無所有菩薩等者,乃至道場,然後我當轉於女身,以如是故不轉女身。所有轉身得男身者端正可憙,世間天人皆悉愛敬。

爾時,佛像忽然不現,[*]唯見世尊釋迦牟尼。爾時,諸女得男身者而白佛言:「希有世尊!甚奇!甚特!乃有如是幻化戲者,昔未曾聞。諸凡夫等心意迷惑,未曾安定如壓油輪,彼不能住近善知識。世尊!若有親近於善知識供養承事,以善知識威神力故,我於今者轉離女身得五神通。

「世尊!我今憶念往昔多千佛所,與善知識同種善根自捨身命,為令我等生諸善根,復示彼等諸佛世尊,為說在家諸過患事,方便讚歎出家功德,諸勝妙事。我等已經爾許多時近善知識,從爾已來未曾復生諸惡趣中,我於過去未逢教師教示我故,恒常流轉人天馳逐受諸苦惱。

「世尊!我今假使能以恒河沙等諸世界中用滿七寶,或已自身具足滿已施善知識。雖作是事猶不能報善知識恩。所以者何?由是神力而令我等,當於世間而得作佛,開現成就我等佛剎,皆因此等善知識[1]故,教示我等詣諸佛所種諸善根,教行種種疾利方便,教我等入深法行中。或出愛語,或示[2]訶責,或言清涼,或說熱惱,或有逼迫,如是教示,一切樂具一切利養皆悉捨已,彼等眾生難得值遇,彼等[A4]眾生未有所[3]辯。若不得是善知識者,[*]唯除如來,我等無有別善知識,如無所有菩薩摩訶薩者。」

爾時,無所有菩薩摩訶薩告諸女人轉男身者:「善男子等!我今非但獨為汝等作善知識,我亦為於一切眾生作善知識。善男子等!若有眾生能知無所有菩薩,為眾生作利益成就,彼等眾生更不承事諸餘師友,彼等眾生即忘飲食,不生疑退無有愛欲,而於我所晝夜親近。所以者何?我今教於一切眾生和合善根,令住一切世間出世具足事中,令入無量波羅蜜中,令入一切諸功德中,令住無濁無障淨處無顛倒處,不現一切諸有相中住無行處,樂修一切身心薰習具足法中。我已曾令無量眾生,住如是法善巧智中,我今實語無有異言,佛自證知,諸天世人而作證明。」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爾時大眾,佛神力故即見東方,南西北方,有千諸佛。

爾時,世尊告諸大眾作如是言:「諸善男子!汝今見此諸佛[4]已不?」

彼言:「世尊!我等皆見。」

佛復告言:「此等已令此善男子,成[5]熟如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彼等更復歡喜踊躍,作如是言:「世尊!我等今[6]世現轉女身已得男身。世尊!是故我今深信此事,解知此事念持此事無有疑惑。世尊!我今已得入於佛大神通,漸次[A5]少分,皆由於是無所有菩薩神通力故。願我當得諸佛神通皆悉開現,願當共此於諸佛所種諸善根,當得一切功德具足。」

爾時,彼諸菩薩摩訶薩,心作是念:「所有身者,五陰聚合不可得,以名字所說而有可聞。我等云何而能共彼種於善根?」

爾時,世尊知彼菩薩心之所念,告無所有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汝今應為此諸菩薩摩訶薩等說五陰聚和合身事,汝今應為此等菩薩顯示五陰和合之身,此等聞已當壞我見,更復當近於佛菩提。」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曰愛語,而白佛言:「世尊!今者見何事故,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自不解釋,而當勸彼無所有菩薩解釋?」

佛言:「善男子!此眾如是於無所有,長夜隨順流注歸向,是故我今勸此菩薩摩訶薩說。」

爾時,無所有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欲說,如我所見,如佛色空,我色亦爾;如佛色,一切眾生色亦爾;如眾生色,一切樹林藥草色亦爾;如一切樹林藥草色,彼一切界和合聚色亦爾。所有空色及我色、如來色、一切眾生色、一切樹林藥草等色、一切界和合聚色,無有二相。無知無動無生,無等無有等等,無行無說,非法非非法,非法界非不法界所攝,非空非非空。眾生愚癡不知不覺,[7]虛妄貪著慳悋[8]嫉妬,不能拔出虛妄毒箭,於慳妬中忘失恩義,無明網覆遠善知識多有疑惑。於如此法不能聽受當作障礙,不能受持讀誦修行而有觸證。

「有諸菩薩智慧善巧,猶如虛空無所著者,於諸世間所有法中不得法想,況復餘想?彼等能入於此法行。諸少智者於無色中或作是想,[1]悕望欲入此法行中,於無色中妄起行想,略說乃至受想行識中,如是作如色所作,如虛空識,我識亦爾;如彼識,如來識亦爾;如如來識,彼識一切眾生識亦爾;如一切眾生識,彼識一切樹林藥草識亦爾;如一切樹林藥草識,一切界和合識亦爾。其虛空識及以我識、如來識、一切眾生識、一切樹林藥草識、一切界和合識,無二相。不可知,不可分別,不生,無等等,無行,不可作名字,非法非非法,非法界非非法界所攝,非虛空非非虛空。眾生愚癡不覺不知,無智少智少聞,嫉妬慳貪[2]或著,[3]妬嫉結縛無明網覆,為惡知識之所攝者各自迷惑,欲聞是法而作障礙,不能受持讀誦修行而有[4]解證。

「有諸菩薩善巧智慧無所住著,於一切法不得法想,何況餘想?彼等能於此行中行。諸小智等,於此法行所不能知。」說此五種色等平等出離諸行無有壞散無別法時,大地震動虛空雨華。

爾時,難調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大地震動虛空雨華?」

佛告難調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此是由彼說五陰空,無二無別,無有所住,無可言說,無有藏積,無有散壞,無有邊量,不樂顛倒。」

說是諸佛自在處時,有百千億那由他數諸天,皆得無生法忍。於此眾中,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五千人等,皆亦得於無生法忍,於未來世當得作佛,號曰不可說陰聚所生如來、應供、正遍知,當出於世,劫名無住,以此因緣大地震動而雨眾華。

爾時,女人得男身者皆共同聲,而說偈言:

「虛妄非虛妄, 虛妄虛妄愛,
如實知此等, 是故皆授記。
我等知如是, 一切皆虛妄,
今得丈夫身, 我等皆具足。
我聞虛妄已, 知解不生疑,
如是還虛妄, 實無有知說。
無實無實中, 誘誑諸眾生,
不知無實故, 無所有教說。
於中無所減, 亦無有增益,
於中無示現, 但以假名說。
平等無危險, 說無有散處,
既無有等等, 何況有勝者?
其色似色形, 其色色色故,
若知色虛妄, 無有可實者。
受似於觸形, 以受故為受,
知受虛妄已, 彼無有可實。
想為欲想者, 其識以想現,
知想虛妄已, 彼無真實處。
諸行無自在, 假名示現行,
知諸行虛妄, 彼無有真實。
識以了知義, 是故示現識,
若知識虛妄, 恒常如虛空。
如是皆虛妄, 所有世憂愁,
彼愚輩不知, 以住我見故。
彼等無所安, 彼等無所遣,
彼無有住處, 愚輩而不知。
此法不易知, 寂滅句難解,
住懈怠我想, 為惡作所覆,
不見無所有, 不聞彼所說,
無所可說處, 於中無所置。」
爾時,諸女轉男身者說此偈已,供養佛故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而說偈言:

「南無最大力, 一切世無上,
世尊有大恩, 其等無所著。」
說是偈已,禮敬世尊合掌而住。

爾時,世尊告長老阿難:「汝受持此無所有所問,[5]我今說法,廣為人說光顯此法。阿難!汝為何等眾生當令聞此法本之者,彼等聞已能廣解義文句莊嚴,彼等皆當決定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雖得聞而不解義,於後漸次亦當如是,解其義趣修行觸證,於多百千那由他數諸如來所種諸善根。所以者何?其無所有菩薩有如是願。」

爾時,眾中有諸女等住於大乘,而白佛言:「世尊!何用勸請阿難受持此法?所以者何?我今已受如此法本,習誦通利。世尊!我今聞此法本,於未來世當為他說,於阿僧祇百千那由他劫中光顯此法。」

爾時,眾中有百比丘、六百比丘尼,二百優婆塞、優婆夷,復有那由他數諸天子等,以諸雜華散世尊已,作如是言:「世尊!此修多羅而能照明一切諸法如實顯示。世尊!我今得聞此法本已,即能受持讀誦通利,猶如明鏡見其面像。如是,如是,我等受持此法本已。是故,世尊!我等於今及未來世,如此法本,於阿僧祇那由他劫,廣為人說光顯是行。當令證覺為諸眾生,令知我等如是利益。我住菩提,云何當作?為諸眾生一切利益具佛法故。世尊!我等不貪利養及名聞等,而受此法為眾生說,亦復不為己自身命,但為一切諸眾生等,欲與眾生諸樂具故,欲令近於諸佛法故,為於無量諸眾生等,除滅愛著諸煩惱故。」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等!汝今一切善說此法。」

爾時,海姊妹白佛言:「世尊!此無所有菩薩,不起亦不說如此等。善男子、善女人等!說此法本當光顯故。世尊!彼當受持正法,亦為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有法行,彼亦受持讀誦通利,亦教他人讀誦通利,若教令知。」

爾時,無所有菩薩摩訶薩,告海姊妹言:「過阿僧祇百千劫中,彼時有劫,名曰法寶開敷,於彼劫中滿足五百諸佛出世。時有一佛最初出世,名難降幢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彼時中亦復多有眾生,住於煩惱濁中業障所覆,煩惱增上,貪欲恚癡諸惱增上,含毒所惱。善女人!

「爾時,彼難降幢佛如來、應供、正遍知,我於爾時亦如是問,彼佛如來亦如是解釋,如今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應、正遍知之所解釋。善女人!如是次第五千諸佛,亦如是問如此法本,彼諸世尊亦復為我如是解說,如今世尊釋迦牟尼諸釋中王為我解說。善姊!汝今安意。善姊!我從今已於未來世,當於無量阿僧祇數諸佛世尊,亦當如是問此法本。所有如是諸佛剎中,亦有諸濁煩惱眾生,或有少者,或復倍多有煩惱者。」

爾時,無所有菩薩摩訶薩說此語時,於剎那頃,彼摩伽陀主頻婆娑羅王,有大勢力四兵圍遶次第漸行,尋彼諸女所行之處來詣佛所。到佛所已,頂禮佛足,却住一面。佛慰勞已,隨所敷具而就其坐,彼諸大眾亦皆而坐。

時,頻婆娑羅王白佛言:「世尊!我有少女與眾侍女,出遊園林久乃不還,後於園中求覓不得。又聞有說向世尊所,今於此眾我復不見。」

佛告大王:「今會當見。」

王言:「世尊!我今未見。」

佛言:「大王!汝今可問無所有菩薩,當示王處。」

王言:「世尊!其無所有菩薩。何者是也?」

於時,世尊告無所有菩薩言:「汝無所有!汝今應報頻婆娑羅王所問諸女行來之處,令此眾知。」

爾時,無所有菩薩以不現身,告頻婆娑羅王及大眾言:「大王當知,彼諸女等在此眾中。」

王言:「大[1]士!我但聞聲不見汝形。」

菩薩告言:「大王!今者所有諸女聞我名已,[2]一一婦女至於樹下,皆取我身隨意娛樂,[A6]取我身已皆捨女身受丈夫身。彼等諸女既取我身,成丈夫身,我則無身。」

然,無所有菩薩告彼諸女丈夫身者言:「汝善男子!各各示現自身之德。」

爾時,諸女得男身者共集一處,具丈夫相端正可憙,作如是言:「我等今者捨於女身,已成如是丈夫之身。」

爾時,頻婆娑羅王及諸大眾生疑不信。

爾時,無所有菩薩復作是言:「大王!何故及諸人眾猶懷疑惑?王今於佛豈不可信?若可信者如來現前,王今宜問:『此善男子!如是所說有異不耶?』」

爾時,頻婆娑羅王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如虛空聲所說以不?而不見身。」

爾時,佛告頻婆娑羅王言:「如是,如是。大王!皆悉如此菩薩所說。大王!今者宜信此語莫生疑惑。」

王聞是語,即起合掌三稱:「善哉!」白言:「世尊!是誰神力?為是菩薩無所有力?為當是佛威神之力?」

佛告王言:「大王!當知此是諸女往昔願力。彼於往昔於多千佛,教此諸女種諸善根發菩提心,諸佛法中而得成就,故今我所得滿其願。大王!有諸女人於未來世,亦更教化無量諸女得轉女身。」

爾時,佛告無所有菩薩言:「善男子!汝今可為於此眾人,令此諸女各復本身?」

爾時,無所有菩薩作如是言:「如我實說,我於無量無邊婦女,令轉女身得丈夫身,皆是實故。此等眾生還復女身!」說是語時,多有婦女於彼丈夫前有如是形,有如是色如是行住,還復如先所向來者,彼等各各相共言說如前無異。

彼時,諸女及頻婆娑羅王等生希有心:「云何諸女已轉女身,今已還復女人身耶?此諸女人為是實身為當化起?」

佛言:「大王!此等婦女非實非化。所以者何?大王!此善男子於往昔時有如是願。若諸婦人見我身者,彼見我身即發是願求轉女身,彼諸婦人所有夫主,更取餘婦還復如是,不增不減如前婦身,可愛端正不相離別。」

爾時,頻婆娑羅王[3]而白佛言:「希有世尊!諸菩薩摩訶薩等,能有如是神通善根。世尊!一切諸法不可思議,眾生果報不可思議,得禪定者定之境界不可思議。」

佛言:「如是,如是。大王!如是,如是。大王!此有三種不可思議。何者為三?業幻量幻(梵本少一句)。此善男子已覺諸幻已證已觸。此善男子即是幻師,是故此等不可取量。」

爾時,世尊令彼大眾以無所有和合法義,教化言說令得歡喜,令得威神增長教化,令歡喜已,勸言:「汝等!各自知時還其所至。」

時諸人眾各還本處。其去未久,有一菩薩名曰生疑,而白佛言:「世尊!其無所有菩薩,能為此等眾生,以神通化還令如舊,而不令彼諸眾生等有愛別離。世尊!此等當作何等利益?」

佛告生疑菩薩言:「善男子!此諸人等所在之處,共此諸女曾轉根者,語言飲食共相娛樂遊行戲樂,種種諸事種種方便,於彼時處令此眾人,於菩提中令得發心近佛法中。何以故?善男子!此無所有菩薩,已於往昔諸如來所,以一切樂具供養尊重,種諸善根皆已具足,發如是願,是故滿願滿分別意。此善男子如是教化成熟眾生,教令入於義文字中,所有法體無生之處,無成就處令入令覺,如是教中不令有失,令得成就於佛法故。

「善男子!此無所有菩薩教化眾生,於彼中者無一眾生當向惡趣,無一眾生於所教師[1]過去佛土而不中生。善男子!彼諸眾生還當如是成就菩提,亦如今者無所有菩薩所成就者。」

爾時,生疑菩薩從佛世尊聞善說已,除諸疑惑,而說偈言:

「眾生聞[2]以得, 於中方便學,
如是健修習, 名無所有者。
純直心柔和, 軟意無嫉妬,
亦無有怯弱, 名無所有者。
多文字和合, 復說如是義,
所有無可見, 亦當無所[3]觸。
無二不可取, 無餘不可見,
不可說而說, 法教無有比。」
爾時,闍那那修多女告生疑菩薩言:「善男子!汝承誰力能說此偈?」

彼即答言:「我身如是,知無所有菩薩身中從出是聲。善姊當知,今此偈聲非我身出。」

爾時,闍那那修多女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是無所有菩薩,乃至能得不思議法,皆已具足,能以種種方便開示,彼無所有之處說法。」

佛告彼言:「如是,如是。善女人!如汝所說。」

爾時,兩時無有出生菩薩而白佛言:「世尊!我能辯說無所有所問修多羅。」

佛言:「兩時無有出生菩薩!汝今為辯說諸菩薩摩訶薩境界廣境界,無礙無可得,無邊無畔際,發起多聞與利益故。以善巧智,如諸菩薩摩訶薩,為自境界增長,無著無可得處,無邊無畔際處。諸多聞利益,欲於善巧方便法中,教令建立開現處故,當速成就菩提道故。」

爾時,兩時無有出生菩薩摩訶薩,而說偈言:

「善說此經已, 正念入禪定,
當覺一切法, 顯示此經典。
令覺一切義, 及如文字等,
所有修多羅, 諸佛之所說。
顯現一切義, 彼此皆相見,
無量不思議。 [4]皆經善說處。
此經法知已, 莊嚴義文字,
諸法無缺少, 一切不思議。
陰界諸入等, 當得方便智,
隨順十二緣, 一切聲一聲,
一聲一切聲, 諸聲等和合。
於此經覺悟, 所有諸心者,
眾生所思覺, 計我所思者,
一切心所因, 一切皆能知,
是等諸思覺, 彼無有思處。
於此經覺悟, 亦無有思者,
於自及與他, 一切悉能知。
如心所轉行, 照諸法如鏡,
說此修多羅, 於彼此等見。
彼等還覺此, 一切非為一,
不見別多說, 一切文句離。
若見於此經, 彼為眾生說,
眾生非此彼, 令彼眾生脫,
住著不動處, 知一切虛妄。
以虛妄為說, 既知虛妄已,
不著虛妄中, 無有所生道。
諸佛見一切, 於此無不覺。
能[5]覺此經者, 一切功業處,
呪術醫方智, 及時智所生,
皆此經覺悟。 一切一切智,
所有不可數, 彼一切次第,
於此經悉知。 一切見捨已,
眾生所迷惑, 若知於此經,
不著彼名字。 眾生著令脫,
彼相所覆者, 此經威力故,
於中得實證。 若學此經者,
彼得一切報, 天上及人中,
一切功德具。 此是教師法,
此即是父母, 和[1]上阿闍梨,
亦是善知識。 此知足少欲,
具足諸頭陀, 此所修資財,
皆為彼當作。 若有大眾生,
欲說多種法, 應當學此經,
學一切法處。 若有大眾生,
欲說多種法, 彼應學此經。
一切法持處, 生處皆當得,
少病長壽命, 常得諸禪定。
隨順此經已, 身常受安樂,
心亦得常樂。 若能證此經,
口業悉具足, 如是差別法,
彼當得隨順。 若能證此經,
即總持諸經, 若能如是證,
如此經中說。 彼等皆知經,
諸佛有所說, 所有諸文字,
所說諸法者。 若聞於此經,
則離於文字, 諸法離文字,
以文字說法, 文字非是法,
[2]文字非非法。 彼等於此經,
住於菩提中, 彼等於此求,
世間最名聞。」
爾時,兩時無有出生菩薩說此偈已,頂禮世尊右遶三匝,即於佛前沒而不現。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無所續,而白佛言:「世尊!此兩時無有出生菩薩,從何而來?」

佛言:「從如所來,還如是去。」

彼菩薩言:「世尊!彼云何來?復云何去?」

佛言:「如影幻夢焰響虛空,及與空無相無願無作,離欲寂滅無實無像,如是等聚分別遣來。汝今語我生於一切,一切眾生,一切菩薩,一切諸佛,亦如影幻夢陽焰響虛空,及空無相無願無作,離欲寂滅涅槃無實。彼等所有一切果報,及彼名字,彼等皆是我等所為,彼等及我,一切非一非二,非多非少,亦非有物,不可聞,不共具足,無有能見者,無能知者,無能聞者。是故,汝等!從我等聽,信解思惟歡喜稱善,彼等無量阿僧祇數,行無實已皆不可得,汝等亦不可得,汝等莫以虛妄誹謗我等,莫毀呰我。我等既無,有物無相,無有處所,為他何假須說寧不說勝。若有說者,彼還是如彼,此還是如此,如是遣[3]如遣,如是說已如是來。」

爾時,大眾得聞如是句義已,無色心,無出入息,無物染著,彼等於世尊所,一切樂具皆悉遍滿。彼等得本念已,作如是言:「此是本性體真實,無所有,無可證,無所識,如是知已,無知故。如是,如是!彼從何處有?不可作名字。」

爾時,於上虛空,有無價寶遍滿其間,有菩薩名滅及無出生菩薩,白佛言:「世尊!是何瑞相,此無價寶遍滿虛空?」

佛言:「善男子等!有若干菩薩等,聞此無所可證法門得出離已,皆悉已得無生法忍,故現此相。」

爾時,彼諸一切大眾皆白佛言:「希有世尊!善巧能學巧方便智,為欲解脫諸眾生故。世尊!乃能知此一切無動空無所有,無有眾生本性寂靜。然今如來為諸眾生,辯說諸法一切如影,而能勤勞教化眾生。」

佛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汝所說。諸善男子!若無辯說,云何能知影像、幻夢、陽焰、響聲及與虛空無相、無願無作離欲涅槃之法?而為虛妄影像等法?」

爾時,以佛威神力故,於上虛空聞如是聲:「世尊!何者是彼影形為影?世尊!何者是彼乃至虛妄而為影形?世尊!此一切莊嚴已具足,法本不假莊嚴。世尊!譬如畫師若[4]畫弟子,善學[5]伎能畫如來像,具足眾相無所缺少。更有金巧師,取最勝金作其金鬘而著頂上,然[6]彼形像倍更端正,為一切眾瞻之無厭。世尊!如是,如是。如此法本,具足諸相瞻之無厭。世尊今者更倍莊嚴。」

說是語已,時佛告彼虛空聲言:「譬如巧學幻化之師若幻弟子,善於幻化,幻作男[7]女端正可喜,諸根具足皆共和合,而生子息為作名字。影像幻夢陽焰響聲,太虛空等不自在也。無相無願無作離欲寂滅涅槃,彼虛[8]妄等增長成就。所有作事入深山谷,多有人眾各發大聲,呼諸影像乃至虛空。彼出聲已沒而不現,於彼空谷無所染著,彼時眾人求是聲處了不可得。如是一切諸煩惱等,如實求之亦不可得,如彼陽焰動搖似水而不可飲,如是響聲陽[9]焰無形像。」

爾時眾中未證法者,聞此說已皆得證法。有[10]二十億那由他等諸天及人,皆悉得於一切法中無所染著。

爾時,虛空還復出聲,諸天人眾皆悉見聞:「此[1]唯名字所謂影等,乃至虛妄影像等也。影像幻化其有所問,如來解釋於先作證。」有二十億諸天人等,聞此法已,皆得決定住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當為成熟諸眾生故而為之友。

爾時,聞持菩薩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本?我等云何受持?」

佛言:「此法本名『諸罪無相無捨』,如是受持;『如來自在』,如是名持;『無所有菩薩所問』,如是名持;『說佛大神通』,如是名持;『惡心難調怨讐悔過』,如是名持;『無所有法可示現者』,如是名持;『非不見一切諸法』,如是名持。」

佛說此經時,其無所有菩薩,及難調怨讐、聞持菩薩,及彼大眾、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無所有菩薩經卷第四


顯示版權資訊

貼文者 : : hui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 2024-03-25 23:39:15


T0487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卷/篇章 一
No. 487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序

[5]終南山釋氏道宣撰

惟夫[A1]慢幢難偃,三界由此輪迴;愛水未清,四惑因茲流湎。自非獨拔開士、出有至人,何能裂愛網而闢重關,質深疑而啟昏趣?有離垢慧菩薩者,道高初住,德跨八恒,假時俗之津途,發深識之嘉問。如來以無緣之勝辯,赴有待之幽情,斷五趣之蓋纏,[6]籍五輪之禮念。所以五通、五眼,自此增修,五位、五生,承斯圓滿。蘊結中夏,千六百年,頹運有蹤,載聞東壤。洎龍朔[7]三年,有天竺三藏,厥號那提,統括六異之宗,窮微四圍之典;九部八藏,詞無昧於自他;十諦一乘,義有歸於空色。並詳略名理,妙達宏致,來儀帝里,頻謁天庭,降厚禮於慈恩,將歸飛於海表。以此經群聖之發軫,凡眾之初心,乃出流布,傳於道俗,遂依繕寫,所在通之。恐未悉其來由,故因敘其緣致。[8]云爾。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9]大唐三藏那提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室羅栰悉帝城勝德林中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菩薩無央數。又與無量婆羅門、毘舍、首陀,并諸長者,各各皆是大眾之首,與其同類,來至佛所。又有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在大法會,前後圍遶。

爾時,眾中有菩薩摩訶薩,名離垢慧,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前白佛言:「世尊!欲有少問,願見聽許。」

佛言:「恣汝所問,當隨意答。」

離垢慧菩薩既聞佛許,踊躍無量,而白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於如來所,云何恭敬、禮拜、供養?」

佛言:「離垢慧!善哉,善哉!汝多悲愍、饒益、安樂一切人天。當善諦聽,為汝解說。

「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於佛所,起禮敬者,先應發願,作如是言:『我今至心頂禮十方諸佛,普入一切諸勝法中。我今五輪於佛作禮,為斷五道,離於五蓋,願諸眾生,常得安住,無壞五通,具足五眼。願我右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得正覺道。願我左膝著地之時,令諸眾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正覺道中。願我右手著地之時,猶如世尊,坐金剛座,右手指地,震動現瑞,證大菩提,今我亦爾,共諸眾生,同證覺道。願我左手著地之時,令諸外道難調伏者,以四攝法而攝取之,令入正法。願我首頂著地之時,令諸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無見頂相。』離垢慧!是為五輪作禮之相。

「次禮十方現在諸佛,應作是言:

「『南無東方阿閦如來。廣及彼方無量世界一切如來,諸大法藏,并諸菩薩、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南方寶相如來。廣及彼方無量世界一切如來,諸大法藏,并諸菩薩、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西方無量壽如來。廣及彼方無量世界一切如來,諸大法藏,并諸菩薩、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北方妙鼓聲如來。廣及彼方無量世界一切如來,諸大法藏,并諸菩薩、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東南方因陀羅雞都幢王如來。廣及彼方無量世界一切如來,諸大法藏,并諸菩薩、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西南方寶遊步如來。廣及彼方無量世界一切如來,諸大法藏,并諸菩薩、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西北方娑羅因陀羅王如來。廣及彼方無量世界一切如來,諸大法藏,并諸菩薩、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東北方無量幢王如來。廣及彼方無量世界一切如來,諸大法藏,并諸菩薩、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上方智光如來。廣及彼方無量世界一切如來,諸大法藏,并諸菩薩、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南無下方毘盧遮那如來。廣及彼方無量世界一切如來,諸大法藏,并諸菩薩、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次又歸命娑[A2]婆世界本師釋迦牟尼如來。廣及十方無量世界一切如來,諸大法藏,及入地菩薩摩訶薩、聲聞、緣覺一切賢聖。』

「又作是言:『我今一心頂禮如上一切佛、法、諸賢聖眾,當願證知我。從今日乃至菩提,常行歸依佛世尊者、大慈悲者、一切智者、一切知見者、諸畏已離者、人中大師子、大龍王、人中大仙士、大丈夫、一切遍知,不思議身、無上身、無等身、不與二乘共身、清淨法身,一切眾中最尊上者,我今至誠,一心歸命。』如是歸命百遍、千遍、百千萬遍,乃至無量無數遍,盡未來際,徹骨徹髓,歸依如上諸佛世尊。

「又作是言:『我今以身、口、意三業善根,共諸眾生,歸依於佛,常不離佛。如是歸依坐道場者、常住常恒不遷變者、不老不死不滅壞者、無住無緣性寂靜者、住於法舍作大護念為洲渚者、為歸為依證涅槃者、於諸法中住最上者,我今至誠,慇懃鄭重,歸命如是諸佛正法。』重又如上,至誠歸命住種性中諸菩薩等,從歡喜地乃至法雲,住於十地諸菩薩僧。

「次應懺悔,當作是言:『[1]唯願十方諸佛世尊,證知、憶念、哀受我懺。身業三種,行殺、盜、婬;口業有四,妄言、惡口、兩舌、綺語;意三業行,謂貪、瞋、癡;自作、教他、見作隨喜,如是十惡,今悉懺悔。』又重思惟:『無始已來,輪轉六道,於諸眾生,種種欺負:大斗重秤取物自資,輕秤小斗便與他物,假飾衣金潛行毒藥,皆為損害,今悉懺悔。或謗三乘,妄說法律,輕慢三寶,欺[2]誷二親,於諸尊長、和[3]上、闍梨、耆老之前,不生祇敬。如是等過去諸罪,今悉懺悔;現在惡業,誠心發露;所未作者,更不敢作。今於諸佛,諸菩薩等最大眾首、無比無上無等等前,發露懺悔,不敢覆藏,一懺已後,更不重造。』如是懺悔,第二、第三,亦如上說。

「次應勸請,當作是言:『十方諸佛,若未轉法輪,若欲入涅槃者,我皆勸請,[*]唯願久住,於無量劫,愍諸眾生,雨大法雨,轉正法輪,不般涅槃。』

「次應隨喜,當作是言:『十方所有三乘賢聖,數如恒沙,及一切眾生,修行六度助菩提法,我皆隨喜。』

「次應迴向,當作是言:『十方三世諸佛作業,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所[4]行六度,盡已迴向無上菩提,我亦如是迴向佛道。』

「次應發願:『仰惟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皆發弘願,盡虛空、遍法界所在流化為諸眾生,三界所攝無有遺餘,願令眾生利樂成熟、具善律儀、住大涅槃,今並現前。我亦如是大誓莊嚴,願我於無上道,心不散亂,常見諸佛,常聞正法,承事修行,無有空過;所作善法,及菩提心,亦不退失;所生之處,供養聖眾,教化眾生,得無上道,轉正法輪,具大神通;亦令眾生如是修學,至不退轉。

「『又願一切眾生,早斷諸苦,速證涅槃,住如來智。我既出於生死,覺悟一切,亦令眾生出離生死,解脫煩惱,覺悟一切。[*]唯願十方諸佛,證知我行菩薩道,發興願海。』」

爾時,世尊[1]重說頌曰:

「願我所生處, 隨業而受形,
成大丈夫身, 有信諸根具。
通[2]伎術藝能, 廣解諸教意,
世事悉棄捨, 諸欲皆遠離。
正語住法念, 莊嚴菩提心,
敬事善知識, 有情咸見重。
[3]戒儀既具足, 淨[4]念受樂報,
常畏彼惡業, 遊步於善法。
恒依十度行, 故得成菩提,
乃至最後身, 常與眾生樂。
珠中摩尼勝, 能成利他事,
願我窮未來, 利益無休息。」
佛告離垢慧菩薩摩訶薩言:「若有眾生行菩薩道,如我所說,當依修學。」

說是經已,離垢慧等,及諸大眾,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離垢慧菩薩所問禮佛法經
貼文者 : : hui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 2024-03-28 21:45:43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5]西天[6]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7]光祿[8]卿明教大師[9]臣法賢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廣嚴城大林樓閣中,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逮得己利盡諸有結,除諸重擔所作已辦,如大龍王,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得深解脫心達正道,調伏諸根威儀詳審——唯一補特伽羅尊者阿難,受於佛記奉持法藏。

復有大菩薩眾一千人俱,皆得不退轉地,總持法門平等法忍,是大智者具大信重,言行相應斷諸疑惑,面相圓滿亦無顰蹙,常大歡喜具大精進;是法王子,知法自性說法無倦,所說之法離諸戲論,化度眾生發起佛智,凡所導利功不唐棄;得大忍辱,離諸顛倒境界之法,滿足十地善知三時,明了自性不生不滅,永斷纏縛威儀具足,證得空三摩地、無相三摩地、無願三摩地,雖出生死常行輪迴,不樂聲聞緣覺之行,唯以發起大菩提心應根說法。其名曰:

慈氏菩薩、妙吉祥菩薩、辯積菩薩、寶手菩薩、香光菩薩、無邊光菩薩、除蓋障菩薩、勝義心菩薩、得光王菩薩、斷一切憂暗菩薩、薩哩嚩尾沙摩那哩尸菩薩、內行菩薩、無邊意菩薩、具大精進步意菩薩、寶海菩薩、[10]裝嚴王菩薩、具大神通王菩薩、無差步菩薩、勝意菩薩、普滿菩薩、阿那嚩囉拏那哩尸菩薩、常喜菩薩、上金光菩薩、觀一切法意菩薩、阿秫巘馱那羅拘酥彌多菩薩、首積菩薩、無憂吉祥菩薩、須彌藏菩薩、觀自在菩薩、香自在王菩薩、歡喜王菩薩、無邊慧藏菩薩、持一切妙法藏菩薩、師子吼音菩薩。如是等大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與二千苾芻眾而共圍繞,入廣嚴城乞食。是時世尊入城門時,以大慈悲現神通力,放大光明照耀一切,變廣嚴城而為瑠璃,令四衢道皆悉清淨。其有眾生蒙光所照,盲者得視、聾者得聽、瘖瘂之者皆悉能言、迷惑之者咸得正念。天花如雨降滿城中,天樂自[A1]鳴妙音清亮。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膩吒天,其中眾生唯受大樂。

是時廣嚴城星賀里蹉尾王,有子名曰寶授,年始三歲,乳母抱持在於殿上。時彼寶授忽見光明希瑞之相,又聞城中種種異事,從其懷抱速下於地,向乳母前端然而立,說伽陀曰:

「何人威德力, 現此希有相,
如俱胝日光, [11]照耀三千界,
其中諸惡趣, 一切得清淨?
如是之神通, 母速為我說。
天雨眾妙花, 遍散於佛剎,
復成妙傘蓋, 懸覆於空中。
十方有異鳥, 翔鳴而萃集,
男女皆大喜, 異常而嚴飾。
盲者復瞻見, 聾者還聽聞,
瘖瘂者得語, 迷惑得正念;
諸醜陋麁惡, 變成妙色相,
一切不善人, 皆發慈悲心。
何人行世間, 發起神通力?
此為最上事, 母速為我說。」
爾時乳母答寶授童子,說伽陀曰:

「功德寶出現, 清淨難思議,
清淨最上行, 無垢無增減。
世尊為眼目, 視生如的親,
化行於世間, 無親踈分別。
為現乞食來, 不住世間相,
不染世間法, 如蓮花在水。
能斷眾生疑, 慈悲常利物,
眾生所有苦, 唯佛悉能除。
稱讚不生喜, 譏謗亦不瞋,
無障復無礙, 行世如清風。
來者世間師、 最上大法王,
善解甚深法, 明了第一義。
常說中道法, 言離於取捨,
法句最寂靜, 遠離一切處。
智積無我相, 最上大福聚,
善逝、世間解, 來者無邊相。
佛身如須彌, 高顯無倫匹,
亦如尼俱陀, 上下皆相稱;
其色如真金, 晃耀而[1]璨鑭,
清淨若玻𭹳, 又如秋滿月;
頭頂圓如蓋, 髮[2]鬒而紺青;
髻相若螺紋, 一一皆[3]右旋;
面相如滿月, 湛然而清淨;
眉間之白毫, 右旋而宛轉;
兩目如青蓮, 光瑩善觀察;
脣妙頻婆果, 齒白正齊密;
舌相如蓮葉, 長廣覆面門;
鼻高而修直, 額廣而平正;
兩眉色紺青, 延袤及於耳;
兩耳極端正, 輪朵垂至肩;
如來梵音聲, 清亮如頻伽,
美妙復柔軟, 眾生聞者喜。
所有緊那羅, 孔雀、鵝、鸚鵡,
鴝鵒、拘枳羅, 拘那羅、鴛鴦,
𡁠母多、命命, 如是等音聲,
及彼諸天樂, 一切美妙聲,
皆不及如來, 於十六分中,
不及於一分。 項細復圓滿,
兩臂而𦟛直; 二手指纖長,
具輪螺等相, 軟如兜羅綿,
甲妙赤銅色; 胸臆廣平正,
臍輪而深密; 陰藏若馬王,
藏覆而不現; 乃至二足下,
其色如紅蓮, 平滿復柔軟,
具千輻輪紋, 及與鈎幢等。
如是諸相備, 百福悉裝嚴。
具力大丈夫, 一切世間師,
常作師子吼, 說於不二法。
所出諸言辭, 真實無差忒,
愛語復柔順, 眾生聞者喜。
覺悟諸眾生, 應根而啟發,
有義利功德, 為最上第一。
具如是裝嚴, 名為佛世尊,
十方世界中, 凡聖無有比。」
爾時寶授童子,得聞乳母說是伽陀讚歎佛已,即白母言:「云何令我得見於佛?」

佛知其意,速往宮門現身而立。乳母指言:「斯即是佛。」寶授童子乃於殿上遙見世尊,舉手頂禮即作是念:

「若有眾生覩見如來如是具足功德之相,不發大菩提心者難得己利。」又復思惟:「經於百千俱胝劫中難遇於佛,我今值遇甚為希有。當捨此身而為供養。」是時童子手持千葉金蓮,即於殿上投身而下。時彼童子佛力所持,住於空中,捧以金蓮用獻於佛。是時金蓮離童子手,乃於佛上虛空之中變成花蓋,眾寶嚴飾殊妙第一。

爾時寶授童子即於空中向佛合掌,說伽陀曰:

「我所獻蓮花, 不為斷煩惱,
及於一切法, 唯為佛菩提。
如菩提不生, 非有亦非無,
非取亦非捨, 我從佛現化。
非愚迷所著, 相與無相等,
我離一切相, 供養佛世尊。
所獲諸功德, 亦離一切相,
今奉獻此花, 不願證二乘,
以彼第一乘, 常轉於佛剎。」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侍佛之右,見是[1]事已,即說伽陀問寶授童子曰:

「如是釋迦佛, 汝信重供養,
汝何心顛倒, 云菩提不生?」
爾時寶授答尊者大目乾連,說伽陀曰:

「諸法本不生, 所施空無為,
法性本如是, 云何有所生?
圓頂被袈裟, 住於羅漢相,
如不能知空, 佛智何能了?
汝若有妄想, 供養俱胝佛,
雖供如是佛, 實為非供養。
尊者至於今, 猶不斷妄想,
汝心當云何, 無相稱有相?」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復謂童子曰:「如來不證無上正等正覺耶?亦不說法耶?」

寶授童子曰:「夫大智者不住菩提相、不住如來相,諸法性無為,法本無有生。若如是了知,是即知法性。不驚不怖,捨離親疎,無來無去,無行無相;不住佛法,不住緣覺法,不住聲聞法,亦不住貪法,不住瞋法,不住癡法,乃至不住愚迷眾生無明煩惱等法;亦復不住有色無色、有想無想、有相無相、清淨不清淨,及身口意、平等不平等,一切諸法皆無所住。」

爾時尊者大目乾連又復[2]問言:「寶授童子!如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莫有所證耶?」

童子言:「不也。若有所證,即住如來相、住菩提相、住解脫相。若住是相,即為愚迷。」

大目乾連言:「童子!我亦無相,汝謂有相。」大目乾連又復告言:「童子!我前所問為俗諦故。」

童子言:「大目乾連!一切眾生愚迷虛妄,乃生諸根不能調適。」

大目乾連言:「若眾生具足虛妄者,法亦虛妄。若虛妄者,汝云何說?」

童子言:「大目乾連!說法無相,是名說法。如是說者,無有所至亦無所證,亦無所知亦無所見。」

大目乾連言:「童子!若如是者,汝今何故供養如來?」

童子言:「大目乾連!汝若如是,見如來相、見施者相。」

時大目乾連聞童子言已,默然而住。

爾時童子又復告言:「大目乾連!若復眾生見有是相者,不能解脫、不得己利,遠離如來寂靜涅槃,必當發趣聲聞乘也。」

爾時大目乾連說伽陀曰:

「童子雖年幼, 智慧如大海,
經於幾多時, 學成無生法?」
爾時寶授童子答大目乾連,說伽陀曰:

「所學即非學, 一切學無性,
大智如是學, 我學亦如是。
汝之所問我, 著於眾生相,
眾生本無相, 諸法不可得。
說有菩提相, 愚迷非正見,
尊者今云何, 猶住於諸見?
智者於諸見, 一切悉清淨,
佛法愚迷法, 及彼種種法,
如是觀皆空, 是知諸法性。
若住有無相, 求證菩提者,
法本非有無, 菩提云何得?
說法無邊際, 眾生亦如是,
不住差別相, 斯即名涅槃。
如是行輪迴, 師資無所有,
此無相法中, 智者不迷惑。
愚迷言得證, 彼皆住輪迴,
無明轉增長, 是即為魔著。
安坐菩提場, 為示俗諦故,
諸佛之所證, 非俗非寂靜。
菩提不可說, 遠離見非見,
若見如是實, 彼能解妙法。」
爾時尊者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此寶授童子,從於何時於法修行?」

佛言:「舍利弗!我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此寶授童子已證無生法忍經三百千劫。

「又,舍利弗!我於往昔燃燈佛處得授記時,我初證得無生法忍;寶授童子於彼法中為大菩薩,解空第一。」

舍利弗復白佛言:「世尊!寶授菩薩何因何緣,經如是時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舍利弗:「汝將此義自問寶授菩薩,必為汝說。」

時舍利弗承佛聖旨,即伸問言寶授菩薩[3]言:「今云何不成佛耶?」

寶授菩薩言:「尊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得故,由是我不成佛。」

舍利弗言:「寶授菩薩!於意云何?如來成佛,莫有相耶?」

寶授菩薩言:「如來若於菩提有所證者即是取相,若取相者即是妄想。」

舍利弗言:「寶授菩薩!汝從爾來住何忍何行,復以何法化度平等?」

寶授菩薩言:「我於一法而尚不住,何況有四?舍利弗!汝勿謂我有法說耶、證菩提耶、是如來耶、得解脫耶。」

舍利弗言:「希有善男子!若能於法如是了知,汝向於佛宜可出家。」

爾時寶授菩薩說伽陀曰:

「諸有出家者, 多著出家相,
心妄想迷惑, 稱謂有所得。
執見於事法, 修行布施因,
欲求無為果, 所證即有為。
不了無相地, 見有生不生,
得與無得相, 謂得甘露味。
是人於佛法, 乃名破法者,
如來釋師子, 說法寂無相。
不住心非心, 不住性無性,
若見如是說, 是即見佛說。
若見有相[1]者, 斯人眼非淨,
我見非解脫, 智者不應行。
我見即愚迷, 執見有常相,
以自有相見, 謂得於涅槃。
不識夢幻性, 及背空無相,
佛說如是人, 是大無智慧。
又復調諸根, 持戒著禪定,
起於妄想心, 住相迷求果。
此則法中賊, 智者應當知,
以斯種種法, 我出家何益?
法界本湛然, 諸法無分別,
譬如山響等, 智者不見相。
當住於如如, 無別有性相,
若了如是法, 何住出家相?」
爾時妙吉祥菩薩告寶授菩薩言:「云何說為菩提?」

寶授菩薩言:「離諸語言,名為菩提。」

妙吉祥言:「汝當云何作如是說?」

寶授菩薩言:「法本無言,故作是說。」

妙吉祥言:「為初地菩薩當何所說?令云何學?」

寶授菩薩言:「當如是說:不斷貪[2]慾、瞋恚,不捨愚癡,不斷煩惱乃至五蘊六處等;又復於智慧愚癡不生疑惑,不心念佛、不思惟法、不供養眾亦不持戒;不於朋友而求寂靜,乃至諸難亦不越度。妙吉祥!當為初地菩薩說如是法,令如是學。於意云何?亦復不應於是諸法而有住相,若住相者是為住法,彼即愚迷起生滅法。若於是法說無疑惑,即於法界知其性也。若能如是了法性者,是得名為說菩提也。妙吉祥!若有菩薩聞斯法已不驚不怖,當知是為得不退轉。」

爾時會中有八苾芻,忽聞說此無相正法,心不愛樂,出於法會,吐血命終,皆墮阿鼻大地獄中。

爾時妙吉祥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此八苾芻聞此正法乃有如是大惡相耶?」

佛言:「妙吉祥!莫作是說。然此苾芻經十千劫,不曾聞法、不近善友,是故今日聞此正法心不愛樂。妙吉祥!此八苾芻當來之世,於阿鼻獄中忽思正法,尋便命終,生兜率陀天為彼天子,或生人間為轉輪王。經六十八劫當得承事十那由他佛,於彼劫後有佛出世,號無垢光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彼無垢光佛,如我今日住廣嚴城,廣為人天說法授記。時彼天子,天耳遙聞說法授記,即與八萬天子同詣佛所。到佛所已,散眾天花遍廣嚴城,供養瞻禮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隨喜樂聞正法,願佛為說菩提之行。』時無垢光如來為說正法,便令發起大菩提心。彼諸天子纔發心已,應時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是時廣嚴城中有八萬四千人,亦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復有千二百人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妙吉祥言:「假使菩薩於百千劫修行六波羅蜜無方便慧,不如暫時聞此正法。何以故?聞此正法功德無量,何況愛樂聽受,乃至書寫、受持、讀誦、為他廣說。妙吉祥!若復有人樂求阿羅漢果,及樂求辟支佛者,於此法中不應修學;若樂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學此法。」

爾時,寶授菩薩知佛世尊及苾芻眾未有食處,乃告乳母:「可於宮中速取食來,用施佛、僧。」於是乳母速取百味飲食盛滿一器,授與寶授菩薩。菩薩得食即於佛前發誓願言:「如來之所說,一切法無盡,斯言真實者,此食亦無盡,乃至苾芻眾,悉令得飽足。」

爾時寶授菩薩即以飲食盛滿一鉢,奉獻佛已,告諸苾芻言:「尊者!慈愍我故各各受食。」又復告言:「我所施者,不以身施、不以心施,離於三業、不求福果,不住有為法、不住無為法,亦不著世法,亦復不住聲聞、緣覺及佛[3]菩提。」

時,彼苾芻眾無有一人伸鉢受食者。寶授菩薩言:「諸尊者當受此食。尊者樂乞,我今樂施,我於尊者亦無所求。」時寶授菩薩復發願言:「佛語真實,如妙吉祥及百千俱胝菩薩,當來之世於功德裝嚴王佛剎,皆得成佛,同一名號。若真實者,今此器中所有飲食,令諸苾芻所持之鉢悉皆充滿,此器中食願得無盡。」以願力故,諸苾芻眾各各鉢中自然食滿。

時寶授菩薩復以器中餘食,施廣嚴城中一切人民,悉令飽滿,器中飲食猶尚不盡。

爾時世尊告寶授菩薩曰:「有五種寶,於菩薩行施,能令清淨。何等為五?一者、行施無有希望,二者、於施心無所著,三者、所施不起於相,四者、不見施之果報,五者、不令受者有所還報。」

佛言:「復有四種寶,行施菩薩應常思念。何等為四?一者、常念空三摩地,二者、常念於佛,三者、常念大悲,四者、常念於己不求果報。菩薩若如是行施,是為淨施。」

佛告妙吉祥言:「此寶授菩薩,於當來世過三十劫,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號不空力稱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出興於世。彼佛眾會有無邊菩薩,是諸菩薩皆住不退轉地,威力無邊壽亦無量。」

爾時世尊及大苾芻眾受彼食已,還歸本處。

爾時妙吉祥菩薩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受持?」

佛言:「此經名為『菩提行』,亦名『一切法為首』,如是受持。」

佛說此經已,寶授菩薩并諸大眾,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寶授菩薩菩提行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一 - 2024-03-28 21:54:16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一

[1]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梵大師[2]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象頭山中,與大苾芻眾七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無復煩惱,心善解脫慧善解脫,如大龍王諸有所作悉已成辦,釋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妙心俱得解脫,諸心自在到勝彼岸,善入法界建立法幢,心能棄捨一切利養,正善出家極善具圓,滿足諸願住涅槃道——唯一補特伽羅現居學地,所謂尊者阿難。

諸菩薩摩訶薩八萬四千人,皆是一生補處——獲諸總持得一切智,現前趣向一切智,漸入一切智,增廣一切智,得無礙總持諸三摩地;復能安住首楞嚴王妙三摩地,具大神通遊戲自在,履輕安道,離諸所起一切障累,大慈大悲廣遍十方一切世界,超越無邊一切佛剎,通達空行及無相行諸願離著,勤劬發起一切有情利益勝行,善入一切佛之境界;心如虛空具無邊智,心如大海深無涯底,心如須彌山王堅固不動,心如蓮華離諸染著,心如妙寶極善清淨,心如真金精鍊瑩潔——其名曰寶星菩薩摩訶薩、寶手菩薩摩訶薩、寶印手菩薩摩訶薩、寶冠菩薩摩訶薩、寶髻菩薩摩訶薩、寶峯菩薩摩訶薩、寶積菩薩摩訶薩、寶頂菩薩摩訶薩、寶幢菩薩摩訶薩、金剛藏菩薩摩訶薩、金藏菩薩摩訶薩、寶藏菩薩摩訶薩、吉祥藏菩薩摩訶薩、淨藏菩薩摩訶薩、淨無垢藏菩薩摩訶薩、如來藏菩薩摩訶薩、智藏菩薩摩訶薩、日藏菩薩摩訶薩、等持藏菩薩摩訶薩、蓮華藏菩薩摩訶薩、解脫月菩薩摩訶薩、普月菩薩摩訶薩、普賢菩薩摩訶薩、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得大勢菩薩摩訶薩、普光菩薩摩訶薩、普眼菩薩摩訶薩、蓮華眼菩薩摩訶薩、廣眼菩薩摩訶薩、普威儀道菩薩摩訶薩、普嚴相菩薩摩訶薩、普戒慧菩薩摩訶薩、智慧菩薩摩訶薩、法慧菩薩摩訶薩、勝慧菩薩摩訶薩、上慧菩薩摩訶薩、金剛慧菩薩摩訶薩、最勝慧菩薩摩訶薩、師子慧菩薩摩訶薩、師子遊戲菩薩摩訶薩、大音聲王菩薩摩訶薩、師子吼聲菩薩摩訶薩、震吼深妙音聲菩薩摩訶薩、無染著菩薩摩訶薩、離諸垢菩薩摩訶薩、月光菩薩摩訶薩、日光菩薩摩訶薩、智光菩薩摩訶薩、智吉祥菩薩摩訶薩、賢吉祥菩薩摩訶薩、月吉祥菩薩摩訶薩、蓮華吉祥菩薩摩訶薩、寶吉祥菩薩摩訶薩、妙吉祥童真菩薩摩訶薩,如是等諸菩薩眾而為上首。

復有賢護等十六大士,慈氏等賢劫中一切菩薩摩訶薩眾。

四大王天主等四大王天諸天子眾、帝釋天主等忉利天中諸天子眾、須夜摩天主等夜摩天中諸天子眾、兜率陀天主等兜率陀天諸天子眾、善變化天主等化樂天中諸天子[A1]眾、[1]他化自在天主等[A2]他化自在天中諸天子眾、導師等善分魔王[2]子眾、大梵天主等梵眾天中諸天子眾、大自在天主等五淨居天諸天子眾,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大力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等無數百千阿修羅眾,阿那婆達多大龍王、摩那斯大龍王、娑伽羅大龍王、阿難多大龍王、嚩蘇枳大龍王等無數百千龍王之眾,吉祥威光龍王子等、無數百千龍王之子并諸龍女,及餘無數百千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大眾集會。

時,象頭山遍四方面四由旬內,天人大眾充滿虛空,乃至無有一毛端量極微塵量之所空缺。於如是等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眾會中間,敷佛所坐妙師子座。其座高一由旬,縱廣正等各半由旬,嚴設無數百千天妙寶衣,寶鈴寶網張設幰蓋彌覆其上。復有無數百千天妙繒帛,周匝垂掛,散真珠華及諸妙華。

又師子座周匝地方皆是金剛所成,嚴飾殊妙[3]地平[4]如掌,柔軟清淨妙香芬馥,無數百千天妙寶華散布其地。復有蓮華大若車輪,無數百千黃金為葉,瑠璃為莖,帝青為臺,馬腦為鬚,妙香可愛適悅快樂,如是莊嚴佛所受用。

又復師子之座,於其四隅不近不遠,有四寶樹而極聳拔,高半由旬,周廣盤欝三俱盧舍。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處師子座,以極淨慧轉妙法輪,摧伏魔軍不染世法,作師子吼明煥無畏。猶如大池清淨無雜,又如大海廣積妙寶深無涯底,如須彌山王高出眾山,如日光明威耀赫奕,如滿月輪人所愛樂,如大龍王能雨法雨,如大梵王世間最上。而佛世尊與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梵王、護世等無邊善調伏者弟子眾俱,是時大眾一心誠諦瞻仰世尊。

爾時,世尊先以常光照諸大眾,於常光中復從頂上放大光明,其名普照,是光復有無數百千光明眷屬,其光即於十方一切世界普照耀已,旋環佛所右繞三匝,復從世尊口門而入。而佛世尊口門之相悉無動靜,譬如日月光明悉從虛空界入,而虛空界亦無動靜;佛之光明口門入時,無動靜相亦復如是。又如積以乾沙投之[5]酥油,或投以水,彼等入時悉無動靜;佛之光明口門入時,無動靜相亦復如是。

爾時,東方去此佛剎過殑伽沙數等世界,有世界名大蓮華,其中有佛號蓮華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為諸菩薩宣說法要。彼所說法唯以一乘發起利益,彼佛剎中無有聲聞緣覺名字,況復聲聞緣覺乘法?又彼世界有情皆修菩薩行法,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彼世界,不以飲食而為資養,彼諸菩薩悉以等持靜慮法喜為食。又彼世界,不以日月星宿而為照明,皆彼如來身光普照而悉清淨。又復其土,無諸草木沙礫土石山等,地平如掌。彼有菩薩摩訶薩名除蓋障,獨止一處,若諸有情聞是菩薩名者,一切障累悉得蠲除。

是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蒙佛光明之所照觸,離自所止詣彼佛所,到已頭面禮佛雙足退住一面;并餘菩薩各各蒙光所照觸已悉離所止,咸來詣彼世尊蓮華眼如來所,到已,頭面各禮佛足,退住一面。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於蓮華臺上,合掌頂禮,白其佛言:「世尊!何故有是光明,極善無垢清淨悅意,使諸有情蒙光照者身心調暢?」

爾時,蓮華眼如來告除蓋障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西方去此佛剎過殑伽沙數等世界,有世界名娑婆,其中有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若諸有情聞彼如來名字之者,悉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彼如來所現此光明。」

即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而諸有情聞彼如來名字之者,悉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蓮華眼如來告除蓋障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彼佛如來往昔修行菩薩道時,發是願言:『願我當來成正覺已,一切有情聞我名者,悉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除蓋障菩薩言:「云何?世尊!彼世界中一切有情悉得不退轉邪?」

佛言:「不也。善男子!」

除蓋障菩薩言:「云何?世尊!若然者,亦有有情不聞彼佛名邪?」

佛言:「善男子!一切皆聞。」

除蓋障菩薩言:「若皆聞者,何故乃有不得不退轉者?」

佛言:「善男子!所言一切不退轉,亦非一切不退轉。」

除蓋障菩薩言:「如佛所說,一切不退轉,亦非一切不退轉。其義云何?」

佛言:「善男子!若有有情得聞如來名字,生起不退轉種子者,我說斯等有情得不退轉;非是得聞如來名字,俱時皆得不退轉地。

「善男子!我今復說譬喻以成斯義。譬如有樹初植種子,而其種子離諸過失,後以諸緣得生[1]牙莖,乃至滋長果實成結。善男子!彼樹何故但說種子?」

除蓋障菩薩言:「世尊!由其種子離諸過失,乃至果實成辦,故說種子。」

佛言:「善男子!得不退轉有情亦復如是,由彼纔聞如來名字之時,不退轉種子生起具足,而其有情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白蓮華眼如來言:「世尊!我今欲往娑婆世界,瞻覩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禮奉親近尊重供養。」

於是蓮華眼如來告除蓋障菩薩言:「善男子!汝當可往,今正是時。」

餘諸菩薩俱白蓮華眼如來言:「世尊!我等亦欲往詣娑婆世界,瞻覩世尊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禮奉親近尊重供養。」

時彼世尊告諸菩薩言:「善男子!汝等可往,今正是時。然汝往彼世界,勿生放逸。何以故?彼世界中諸有情類極貪瞋癡,無沙門婆羅門父母之想,非法欲行,暴惡麁獷,口出惡言,高倨輕慢,染著[2]懈怠,破戒造惡,慳嫉增盛,如是多種煩惱隨煩惱等。彼佛世尊,於如是等惡有情中而為說法。」

彼諸菩薩白其佛言:「世尊!彼佛如來難行能行,於如是等惡有情中能為說法。」

佛言:「諸善男子!如是,如是。彼佛如來難行能行,惡有情中能為說法。又,善男子!彼諸有情亦復如是,難行能行,於彼雜染世界之中,能起一善心者斯為極難。何以故?若清淨世界中,清淨有情發起善心豈為希有?雜染世界之中能起善行者極為希有,能於一彈指頃發淨信心,一彈指頃能歸依佛及法僧寶,一彈指頃修持淨戒,一彈指頃離貪著心,一彈指頃起悲愍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極為希有。」

諸菩薩言:「希有世界!希有善逝!」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等諸菩薩眾,咸歎:「善哉!於彼佛所,如其行相,聞佛所言,順佛教勅。」各各頭面禮佛足已,從佛會出,俱時往詣娑婆世界。於世尊釋迦牟尼佛所,作供養事,或有化現諸寶樹者,枝幹𦟛圓色相榮茂,華果具足。或現瑠璃寶樹,或現頗胝迦樹,或現劫樹,或真金樹,或眾華樹,或眾果樹,或現妙寶衣雲,或莊嚴雲,或塗香雲,或寶鬘雲,或妙蓋雲,或末香雲,或鼓樂雲,如其所應各化現已,咸悉萃集前導除蓋障菩薩摩訶薩等諸菩薩眾,來詣娑婆世界。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告諸菩薩言:「仁者!彼娑婆世界諸有情等苦之深重,仁等宜應隨其神力善化而往,使彼有情得勝妙樂。」時諸菩薩聞是語已,如教而行。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如其色相,以自神力作諸化事,即從身中放大光明,善妙無垢清淨適悅,使諸有情蒙光照者身心調暢。

是光普遍廣照於此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有地獄餓鬼畜生等趣,諸有情類蒙光照觸,皆得離苦息恚害心,互相皆起父母之想。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幽隱暗暝,日月光明所不照處是光普照,所有日月具大神力,有大威德自在照耀,為此光明映蔽不現,悉無焰赫光耀之用。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光明普照,其中所生諸有情類互得相見。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鐵圍山、大鐵圍山、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寶山、黑山及諸山等,其光普照,上至梵世下至阿鼻大地獄,於其中間一切方分而無光明所不照處。

爾時,諸菩薩眾隨彼色相如其所應,亦以神力作諸化事,令諸有情須食者得食,須飲者得飲,須衣者得衣,須[A3]輦輿者得輦輿,須財者得財,盲者能視,聾者能聽,裸者得覆,迷亂之者還得正念,苦者得樂,諸懷妊者產生無難。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一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二 - 2024-03-28 22:01:45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二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等[A1]諸菩薩眾,來詣於此象頭之山去山不遠。彼諸大士俱時化現殊妙寶網,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又於空中雨眾天華,及天果雲、天寶鬘雲、天塗香雲、天衣服雲、天末香雲,及天上服寶蓋幢幡諸供具雲。廣大化現隨所現已,而諸有情皆得瞻覩,悉能獲得最上快樂。彼象頭山所有樹林,即時自然離其地方,別現種種微妙寶樹、劫樹華樹果樹、栴檀香樹、沈水香樹,彼等皆是神力所化。又於空中,自然出妙天鼓音聲。於鼓音中,說伽陀曰:

「龍彌尼園最勝生, 不以煩惱[1]種等比,
稽首無等如虛空, 故我來此最勝山。
坐勝道樹成菩提, 警覺摧伏魔力軍,
稽首持勝無垢光, 故我來此最勝山。
如幻如焰如水月, 此等理法悉覺了,
稽首最上大福樹, 故我來此最勝山。
覺了世法如戲劇, 巧現眾法如帝弓,
稽首無動勝福藏, 故我來此最勝山。
久遠歷於多百劫, 為欲圓滿悲心[2]故,
稽首無垢月面尊, 故我來此最勝山。
多百俱胝菩薩眾, 諸天供養亦復然,
稽首已離[3]癡暗瞑, 故我來此最勝山。
已得最上聖法藏, 悲所成身棄世財,
稽首無等作大利, 故我來此最勝山。
住寂靜心常慈意, 如蓮在水離諸染,
稽首勝上持功德, 故我來此最勝山。
妙相開華清淨身, 隨形眾好世資養,
稽首寶樹無邊枝, 來此供養願攝受。」
其鼓音中說是伽陀已,尊者大目[4]乾連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何故今時現是瑞相?昔所未聞,昔所未見。」

佛告尊者大目[*]乾連言:「東方去此佛剎過殑伽沙數等世界,有世界名大蓮華。彼佛世尊號蓮華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現住說法教化利益。彼佛剎中有菩薩摩訶薩名除蓋障,與彼無數俱胝那庾多百千菩薩大士,同來詣此娑婆世界,彼眾將至,故先現瑞。」

說是語已,除蓋障菩薩摩訶薩與無數俱胝那庾多百千菩薩之所圍繞,各以廣大神通威力,來詣佛所,到已,頭面各禮佛足。

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說伽陀曰:

「具大名稱大勝慧, 得大無畏大牟尼,
已度生死險難中, 稽首出過煩惱岸。
汝為普遍熾焰光, 汝為普遍大燈炬,
汝得一切解脫門, 稽首歸命無等等。
堅固不動如山王, 深廣無底如大海,
一切邪外不能破, 稽首稱讚大法王。
本來寂靜法無生, 自性如是[5]常寂滅,
我法聖尊善開明, 稽首轉大法輪者。
或有宣說諸正道, 或說趣入真實理,
或說涅槃正妙門, 或說授記成覺果,
有情心意汝悉知, 是中無少不知者,
有情觀汝法行圓, 是故隨奉汝教勅。
所有貪瞋癡三毒, 及餘種種垢染等,
坐道樹成正覺尊, 以大智火悉焚爇。
汝自得度度有情, 汝自解脫利世間,
汝於世間善所求, 永破生死諸險難。
無智久沈於睡眠, 有情流轉生死輪,
善為開覺汝聖尊, 稽首等視如親愛。
汝觀此諸大士眾, 一切安[6]住菩提道,
皆欲聽聞妙法門, 唯願世尊隨為說。」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說是伽陀讚歎佛已,時佛勅令處蓮華臺一面而坐;餘諸菩薩大眾,佛亦勅令隨其所應處蓮華臺一面而坐。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於蓮華臺上,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今欲問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若佛世尊垂見聽者,我當發問,願為宣說。」

佛告除蓋障菩薩摩訶薩言:「大士!恣汝所問斯為常事,諸佛如來亦悉聽許隨其所疑,如來為汝一一宣說。」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承佛聖旨,即白佛言:「世尊!諸菩薩摩訶薩云何修行即得布施具足?復云何得持戒具足?云何得忍辱具足?云何得精進具足?云何得禪定具足?云何得慧具足?云何得方便具足?云何得願具足?云何得力具足?云何得智具足?云何得菩薩如地?云何得如水?云何得如火?云何得如風?云何得如虛空?云何得如月?云何得如日?云何得如師子?云何調伏?云何了知?云何得如蓮華?云何得廣大心?云何得清淨心?云何得無疑惑心?云何得如海智?云何得微妙智?云何得智辯才?云何得解脫辯才?云何得清淨辯才?云何得一切有情歡喜辯才?云何得信順語?云何得正法語?云何得隨法行?云何善入法界?云何住空境界?云何得無相行?云何得諸願離著?云何得慈身?云何得悲身?云何得喜行?云何得捨行?云何得神通遊戲?云何得離八難?云何得不忘失菩提心?云何得宿命智?云何得不捨善知識?云何得常離惡知識?云何獲得如來法性之身?云何獲得金剛真實之身?云何得大導師?云何得善知諸道?云何善說無顛倒道?云何得常安住妙等引心?云何著糞掃衣?云何持三衣?云何常坐不臥?云何常乞食?云何一坐食?云何食後不飲漿?云何受阿蘭若法?云何樹下坐?云何空地坐?云何死屍間住?云何節量食?云何隨敷座?云何得相應行?云何持經?云何持律?云何持論?云何於軌範所行及威儀道而得具足?云何得離慳嫉二法?云何於一切有情起平等心?云何於佛如來善作供養承事?云何能摧伏諸慢?云何能廣多淨信?云何善知世俗?云何善了勝義?云何善知諸緣生法?云何知自?云何知他?云何能於清淨佛土中生?云何能離胎藏垢染中生?云何能得捨家出家?云何能得淨命自資?云何能得心無懈倦?云何得受諸佛教勅?云何獲得熙怡面相?云何得離顰蹙之相?云何得多聞?云何得正法攝受?云何得法王子?云何能得勝出梵王帝釋護世天等?云何能知有情心意?云何能知成熟有情諸有法式?云何能成智者?云何能得常處妙樂?云何善知四攝之法?云何獲得妙相具足?云何得為他所依止?云何得如大妙藥樹?云何乃能勤修福行?云何善了諸變化事?云何速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爾時,世尊讚除蓋障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問斯為極善,悲愍世間能令天人大眾獲善利樂,能問如來如是等義,汝今諦聽極善作意,當為汝說。」於是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受教而聽。

佛言:「善男子!菩薩若行十種施法,即得布施具足。何等為十?一者、法施;二者、無畏施;三者、財施;四者、不求饒益果施;五者、悲愍施;六者、不輕慢施;七者、恭敬施;八者、供養承事施;九者、無所著施;十者、清淨施。

「善男子!云何法施?謂若菩薩不以財利心,自所受法即於他人隨應教授,不以希欲利養恭敬因故,不望他人所知識故,不求名稱故,不以餘事因故。但自思惟:『何等有情受諸苦惱?我為蠲除。』即以是法,亦復不懷希求之心,無二平等為他宣說。若復為王及與王臣之所宣說,或為旃陀羅及旃陀羅子說法亦然。何況餘諸人眾?而菩薩行是法施時不起高心。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法施。

「云何是無畏施?謂若菩薩自所嫌棄刀杖等器,亦復教示他人令棄。於彼一切有情,起如父想如母想如子想,如眷屬想及餘親愛知友之想。何以故?菩薩作是思惟:『如佛所說,彼彼生中一切轉易,於諸有情聚中,未[A2]有不是父母及子并餘親愛知友,乃至於彼微細情命之中,皆為發起利益,設自身肉尚亦與之。何況餘諸大有情類?』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無畏施。

「云何是財施?謂若菩薩或見有情造極不善業,即時以財攝彼有情。由財攝已,是故令其於不善業而悉除斷,於諸善業使彼安住。菩薩作是思惟:『如佛所說,布施是菩薩菩提。菩薩所行布施,除斷三種不善之法:一嫉、二慳、三貪;是故我於如來所受布施之法。』彼所布施而無高心。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財施。

「云何是不求饒益果施?謂若菩薩所行布施,不以希欲為因,不以財利為因,不以眷屬為因,不以世間近事為因,菩薩修持布施法爾如是。彼因彼緣所行布施,遠離一切饒益果報。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不求饒益果施。

「云何是悲愍施?謂若菩薩見諸有情受諸苦惱,或飢渴者,或裸露者,或穢污殘缺之者,無主無救無歸無依之者,無福者等,菩薩見已生悲愍心:『我為此等有情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念此無主無救無依歸等諸有情類流轉生死,而我今當以何方便,為此有情為主為救與作依歸?』作是念時,菩薩由此悲心所逼,即以方便隨為攝受。菩薩攝受彼等有情,俱時所起善根而無高心。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悲愍施。

「云何是不輕慢施?謂若菩薩行布施時,不以輕重分別故施,不以慢心故施,不以毀謗故施,亦不令他勞力故施,不恃豪富驕恣故施,不希名稱故施,不恃多聞倨慢故施。菩薩若行施時,心必恭敬尊重,專注供養親奉施之。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不輕慢施。

「云何是恭敬施?謂若菩薩於軌範師親教師,及餘所應尊重之者、修梵行者,身極恭順心極尊重,由恭順尊重故發言慰安,合掌頂禮稽首承迎於其有情,即以彼彼善相應事而普及之。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恭敬施。

「云何是供養承事施?謂若菩薩或作佛事、或法僧事;若於如來塔像之所,或掃去塵穢,或嚴飾清淨,或以妙香華及塗香等而為供養,又或修治如來故壞塔廟,是為佛事。何名作法事?所謂隨聞何等法門,即當受持書寫讀誦思惟修習,及為他解說,或以無顛倒相應修學,是為法事。何名作僧事?謂以衣服、飲食、坐臥之具、病緣醫藥奉施眾僧,乃至但以少分清冷之水而為供施,是為僧事。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供養承事施。

「云何是無所著施?謂若菩薩行布施時起如是心:『我今所行布施,不求天報或天之餘,不求王報或王之餘。』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無所著施。

「云何是清淨施?謂若菩薩隨其所說布施之法,即起伺察,如其彼彼起伺察時,於布施法伺察得無過失、無垢染無障難邪?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清淨施。菩薩若能修此十法者,即得布施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戒法者,當得持戒具足。何等為十?一者、別解脫戒行;二者、菩薩攝律儀戒行;三者、離諸煩惱燒然戒行;四者、離不深固作意戒行;五者、怖業戒行;六者、怖罪戒行;七者、怖非所取戒行;八者、堅固志意戒行;九者、無依著戒行;十者、三輪清淨戒行。

「善男子!云何是別解脫戒行?謂若菩薩於諸如來所有經中,或戒律中及餘學句所宣示處,如善作意尊重大師所說,於一一法中如理修學,不愛著氏族、不愛著所見、不愛著眾會,無我人過失,於彼學句中而生尊重。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別解脫戒行。

「云何是攝律儀戒行?謂若菩薩作是伺察:『我於別解脫戒中,不能取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謂若如來於一一經中,宣示菩薩所行及菩薩學句,我當於彼如理修學。』

「何等是菩薩所行?所謂菩薩無非處非方非時,所行無非時,所說無不知時,無不知方,無不知量。何以故?或有有情,於如來所生不信心,為令彼等生信解故,及彼有情隨為攝護故,菩薩自能圓滿菩提勝行,善具威儀,柔軟容緩,不雜[1]闠閙,趣寂止門極清淨門,此是菩薩所行。

「何等是菩薩學句?謂若如來於一一經中宣示菩薩所學之法。菩薩於中而生信順不生障難,此是菩薩學句。善男子!如是名為菩薩攝律儀戒行。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二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三 - 2024-03-28 22:04:10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三

[2]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云何是離諸煩惱燒然戒行?謂若菩薩或貪火燒然,或瞋火燒然,或癡火燒然,或餘煩惱之火燒然,或餘諸受用侵害火燒然。若欲不燒然者,當起貪之對治,及應遠離貪所起緣。何謂貪之對治?即不淨觀是貪對治。不淨觀者,謂自身中諸不淨物,髮毛爪齒涎淚涕唾,[3]淡廕垢汗大小便利,皮膚血肉骨髓肪膏,腦膜筋脈脾腎心肺,肝膽腸胃胞及肚胘,凡如是等諸不淨物,菩薩應當作此觀想起是思惟:『世間所有彼愚癡者,不明解者,造不善者,尚能了知諸如是等不淨物已,不處貪心;況智者乎?』此為菩薩多種不淨之觀是貪對治。

「何者是貪所起緣?謂著諸欲染,或見女人端嚴妙色,起可愛心而生希取。爾時見已當作是觀:『如佛所說夢境無實。何故智者於此如夢境界之中,而起貪心?』是名菩薩遠離貪所起緣。

「何謂菩薩瞋之對治及遠離彼瞋所起緣?所謂菩薩於諸有情所多起慈心,以此慈心及此因緣,而彼忿恚瞋怒有情心意皆能攝伏,瞋恚因緣悉得遠離,是名菩薩瞋之對治,及遠離彼瞋所起緣。當作如是觀察之時即離癡法,[A1]由離癡故,彼諸所欲及諸受用,不為侵害之火燒然,此等是為菩薩離諸煩惱燒然戒行。

「云何是離不深固作意戒行?謂若菩薩獨處一方寂靜而住,不起是心:『我不雜亂所行,我寂靜住,我復能行如來法律,餘諸沙門或婆羅門,彼等皆是雜亂所行,多諸闠閙,而悉墜失如來法律。』若能不起如是心者,是為菩薩離不深固作意戒行。

「云何是菩薩攝善法戒行?謂若菩薩作是伺察:『如佛所說,諸苾芻應當尊敬修福、尊敬護戒、尊敬修慧。何以故?尊敬福者,福是現受可愛精光悅意果報。』如是信者而能遠離諸不善業,是為菩薩攝善法戒行。

「云何是怖罪戒行?謂若菩薩或有如微塵罪,見悉生怖不順所作,乃至少罪亦不生輕,作是思惟:『[4]如佛所說,諸苾芻譬如有人中於少[5]毒亦趣命終,若中多毒亦趣命終,諸有罪者,若少若多皆墮惡趣。』若作如是伺察之時,菩薩於罪乃生恐怖,是為菩薩怖罪戒行。

「云何是怖非所取戒行?謂若菩薩或有具信沙門婆羅門及餘人眾,信菩薩故,或以金銀摩尼真珠珊瑚瑠璃螺貝珍寶財物及餘受用之具,於菩薩所囑累寄託,雖或單己,而菩薩心不起貪著輒生希取。又復於諸塔寺之物及眾僧物,設使有人勸令掌執,菩薩於中亦不希取為自資養,作是思惟:『如佛所說,菩薩寧自割其身肉而噉食之,終不以他不與不許若飲若食,及餘物等而懷希取。』是為菩薩怖非所取戒行。

「云何是堅固志意戒行?謂若菩薩,或為魔王或諸魔眾及餘天等,或現女相,或以餘緣來作魔事之所嬈惱欲破壞時,而菩薩不動不搖亦無減失,是為菩薩堅固志意戒行。

「云何是無依著戒行?謂若菩薩持戒行時,不起是念:『我所持戒為求天報或天之餘,為求王報或王之餘。』是為菩薩無依著戒行。

「云何是三輪清淨戒行?謂若菩薩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身業清淨者,謂遠離身三不善業:一殺生、二偷盜、[A2]三邪染,如是名為身不善業。語業清淨者,謂遠離語四不善業:一妄言、二兩舌、三惡口、四綺語,是名語不善業。意業清淨者,謂遠離意三不善業:一貪、二瞋、三邪見,是名意不善業。由能遠離諸不善業,是故即得三輪清淨,是為菩薩三輪清淨戒行。善男子!菩薩若行如是十法,即得戒行具足。

「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忍辱具足。何等為十?一者、安受苦忍;二者、外忍;三者、諦察法忍;四者、佛許可忍;五者、無定方忍;六者、無差別忍;七者、不以事因故忍;八者、耐怨害忍;九者、悲心忍;十者、願力救拔忍。

「善男子!云何是安受苦忍?謂若菩薩或自心有憂悲苦惱,隨生起時,菩薩安然悉能忍受不起瞋心,是為菩薩安受苦忍。

「云何是外忍?謂若菩薩親聞他人所出惡言,或展轉聞,因其毀謗父母師長親友知識,或有惡言謗佛法僧。菩薩聞已不生瞋恨,是中安然悉能忍受,是為菩薩外忍。

「云何是諦察法忍?謂若菩薩若聞如來所說最極甚深經中,有法能斷輪迴種子、脫諸結縛、壞相續者,謂一切法本來寂靜,及一切法自性涅槃。菩薩得聞如是法已,不生驚怖,作是思惟:『若不了知此法,及不得此法者,豈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邪?由此因緣故,應於如是甚深法中,受持思惟修習伺察及生勝解。』是為菩薩諦察法忍。

「云何是佛許可忍?謂若菩薩設起忿恚瞋害心已,即當伺察:『此恚害心,從何所起,復何處滅?何因故生,生復何住?』作是觀時,都不見有恚害之法若生若滅二法可得,隨生即滅,若因若緣亦不可得,以是緣故,菩薩於中安然忍受無復生起,佛所許可,是為菩薩佛許可忍。

「云何是無定方忍?謂若菩薩非於晝分能忍,夜不能忍,或夜能忍,晝不能忍,自國能忍,他國不能忍,或他國能忍,自國不能忍,慣習者能忍,不慣習者不能忍。菩薩不然,於一切國、一切處、一切時、一切種皆悉能忍,是為菩薩無定方忍。

「云何是無差別忍?謂若菩薩不於己之父母、師長、眷屬、親友、知識等處能忍,餘諸人所而不能忍。何以故?菩薩乃至於旃陀羅眷屬等處,有所侵惱而悉能忍,是為菩薩無差別忍。

「云何是不以事因故忍?謂若菩薩所起忍行,不以財利因故,不以怖畏故,不為資養故,不以世間近事故,不為隱覆慚恥等故忍。何以故?菩薩常行忍辱心故,是為菩薩不以事因故忍。

「云何是耐怨害忍?謂若菩薩或無他緣來加其惡,菩薩爾時即無所忍;或時怨對若執刀杖,若復持拳,起瞋怒心而來打擊,或復期剋,惡語罵詈,菩薩見如是等他怨對來打擊罵詈之時,堅固其心,深自伏忍,作是思惟:『此等怨對皆是我之自業所感,業成熟已來相逼惱,誠非父母眷屬親友所造,皆是自業造作所成熟故,而亦非外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之所成熟,[1]又亦非內四大成熟。』菩薩作是思惟時,由此因緣故,於有怨害及無怨害,平等其心皆悉能忍受,是為菩薩耐怨害忍。

「云何是悲心忍?謂若菩薩設得王位,或為臣佐,大富自在威德特尊,見諸有情多苦惱者,而彼有情,於其王所生忿恚心,而來毀罵及諸嬈亂。其王爾時,不生瞋恚,不恃尊豪而行凌逼,作是思惟:『此諸有情我之向化,我應為彼作其救護,是故我今不恃王之威相,但為彼等作其衛護使不破壞。』以是因緣,悲心起故安然忍受,是為菩薩悲心忍。

「云何是願力救拔忍?謂若菩薩作是思惟:『我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所,作師子吼發是願言:「願我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已,普為救拔一切有情出生死海。」我所勤行救拔一切有情不取其相,但為令諸有情悉得解脫,令諸有情其心調伏住奢摩他。』菩薩爾時,若自心生瞋恚,不能忍者,如佛所說:『善男子!譬若有人善療眼疾,能除患者昏翳暗障。時醫眼師,作是思惟:「我欲普令除去患者所有昏翳。」醫師忽然自喪其目。善男子!於汝意云何?而彼醫師能療眼不?』答言:『不也。』佛言:『善男子!菩薩亦復如是,欲以慧眼開導世間一切有情愚癡暗瞑,而菩薩若自為彼癡暗所覆,即不能與一切有情除去暗瞑。』是故菩薩於諸損惱,不生瞋恚安然忍受,是為菩薩願力救拔忍。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忍辱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精進具足。何等為十?一者、被甲精進;二者、無能勝精進;三者、離二邊精進;四者、利樂精進;五者、加行精進;六者、相續精進;七者、清淨精進;八者、不共精進;九者、不隨他教精進;十者、無高心精進。

「善男子!云何是被甲精進?謂若菩薩發大精進,普為一切有情,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未得度者悉令得度,未解脫者普令解脫,未安隱者而令安隱,未成正覺者當使成正覺。菩薩發行是精進時,或有魔來欲令斷壞菩薩勝行及生嬈惱。魔作是言:『善男子!汝今宜應止此精進。何以故?我亦曾發此之精進,普為一切有情,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未得度者悉令得度,未解脫者普令解脫,未安隱者而令安隱,未成正覺[A3]者當使成正覺;此等皆是不實妄失之法,愚人諍論之語。善男子!我不曾見有人發如是精進,能令一有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我但知彼無數俱胝有情,趣證聲聞緣覺涅槃。善男子!以是緣故,應須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不然者,汝所發精進,徒增煩惱唐捐其功。』魔作是言已,菩薩乃自思惟:『此諸惡魔伺求其便欲來嬈我。』菩薩知是事已,乃謂魔言:『汝今勿應逼迫於我,汝於世間但勿有慮。如佛所說,世間一切從自業種子所生長故,自所造作彼彼之業是所歸趣。今汝亦然,自業種子所生長故,自所造業是所歸趣。汝今速應從所來道還歸本處勿復嬈我,嬈亂我故使汝長夜於諸有情苦惱逼迫作不饒益。』時彼惡魔潛伏退屈,即於是處隱而不現。菩薩於是諸惡魔眾,或魔天等來嬈亂時,而[1]菩薩心不驚不怖亦不怯弱,是為菩薩被甲精進。

「云何是無能勝精進?謂若菩薩隨其諸相發起精進,如所起時而為最勝,正使餘諸久修道行菩薩,比此菩薩精進勝行,數分算分乃至烏波尼殺曇分皆不及一,何況聲聞緣覺?何以故?菩薩隨起一念精進之心,具諸勝力即能普攝一切佛法,斷諸惡法故,是為菩薩無能勝精進。

「云何是離二邊精進?謂若菩薩所起精進,不應增劇不應沈下。何以故?若增劇時其心高[2]倨,若沈下時即生掉舉,離此二者,乃名菩薩精進勝行,是為菩薩離二邊精進。

「云何是利樂精進?謂若菩薩發是精進,願我此身得與佛身而相等比,願我得佛無見頂相,及佛圓光相好具足,及無能勝無邊勝智,佛大威德,佛勝自在。菩薩為是等故發起精進,是為菩薩利樂精進。

「云何是加行精進?此加行者,譬如有人取摩尼寶,或真金等,磨瑩治鍊去諸瑕垢,悉使其寶明淨[3]精潔光色赫奕。爾時,方見摩尼真金煥然有異。菩薩亦復如是,於諸精進中加行修治,使去垢染即離過失。精進垢者,所謂懈怠是精進垢,沈下是精進垢,飲食不知節量是精進垢,妄執主宰是精進垢,不依正法是精進垢,不深固作意是精進垢,諸精進中有是垢染乃名過失。是故菩薩若離此者,即得潔白清淨自性明亮,是為菩薩[4]加行精進。

「云何是相續精進?謂若菩薩於諸威儀道中所起精進,隨所起時若身若心而不懈倦相續無間,是為菩薩相續精進。

「云何是清淨精進?謂若菩薩即彼所起相續精進行中,所有諸不善業,及於障礙菩提道法無利義事常當除斷。若諸善法,謂隨順涅槃順正道行,趣向菩提菩提分法,使諸善法悉令廣大而復增長,乃至於一念間尚不起於極微不善之法,何況麁重等諸過失?是為菩薩清淨精進。

「云何是不共精進?謂若菩薩作是思惟:『假使普遍十方殑伽沙數等世界,從於阿鼻大地獄中出大火聚,充滿是等世界都為一聚,過是世界之外,若一有情受極苦惱,無主無救無依歸者,我寧忍受其苦,履踐是等世界越其火聚,至彼有情所而為救度,何況微小之苦不能忍受?』菩薩所發如是精進,不與一切聲聞緣覺、邪外等輩之所共有,是為菩薩不共精進。

「云何是不隨他教精進?謂若菩薩不同聲聞之人起如是心:『凡夫位中求佛菩提極為難得,我所發精進而甚微少懈怠劣弱。我若為求菩提,假使頂上然火經多百千俱胝劫數,如是勤行亦不能成,故我不能堪忍其苦,亦復不能荷斯重[1]檐。』菩薩應起是心:『所有過去諸佛已成正覺者,現在諸佛現成正覺者,未來諸佛當成正覺者,諸佛世尊皆為求菩提故勤行精進。彼彼如是修諸勝行,而諸佛如來,亦不但為己故求成正覺。今我亦然,勤行精進成諸勝行,亦不但為己故,所有善根普與一切有情共之。為有情故發起[2]精進,我所求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普為利樂一切有情,亦不自利取證涅槃,為有情故我寧常處大地獄中,乃為勝上。』是為菩薩不隨他教精進。

「云何是不高心精進?謂若菩薩所發精進時,亦不於中而生味著,不毀謗他不自稱讚。菩薩作是思惟:『若不勤行自事警策於他,何名智者?』是故菩薩所起勝行而不高心。是為菩薩無高心精進。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精進具足。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三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四 - 2024-03-28 22:07:26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四

[3]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4]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5]等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禪定具足。何等為十?一者、廣集福德;二者、多生厭患;三者、發起精進;四者、具於多聞;五者、無顛倒教授勤行修習;六者、隨正法行;七者、根性明利;八者、具純善心;九者、善了止觀;十者、不著禪相。

「云何是廣集福德?謂若菩薩於大乘法中久積善根,彼彼生中善修戒行,為善知識之所攝受,隨所生處常生婆羅門大族姓家,或剎帝利大族,或長者大族,皆具正信。於彼生中以其因緣,轉復廣大增長善根,而常不離於善知識——何者是善知識?所謂佛及菩薩——而能增長宿世善根,由慣習力故,作是思惟:『世間大苦,世間災患,世無暫停,久受縈纏癡暗所覆,彼等皆由貪欲為因、貪欲為緣。』了此因緣,是為菩薩廣集福德。

「云何是多生厭患?謂若菩薩以是緣故,乃起思惟:『我今不應於此世間合[A1]會相中,染著親近諸欲境界,而諸欲者虛妄分別。如世尊言:「常以多種因緣毀呰貪欲,所謂欲如利叉,欲如利戟,欲如劍鋒,欲如刀鋒,欲如毒蛇,欲如聚沫,欲如癰疽,欲極臭穢。」』如是欲境心生厭惡,乃剃除鬚髮被袈裟衣,發正信心捨家出家。是為菩薩多生厭患。

「云何是發起精進?謂若菩薩由出家故發起精進,未得法者皆令得法,未悟者令悟,未證者令證,是為菩薩發起精進。

「云何是具於多聞?謂若菩薩由此因緣,能聽能受諸有所說世俗諦法及勝義諦法,是為菩薩具於多聞。

「云何是無顛倒教授勤行修習?謂若菩薩於其世俗、勝義二種法中,能正教授、勤行修習無顛倒法,是為菩薩無顛倒教授勤行修習。

「云何是隨正法行?謂若菩薩於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此等正法中,菩薩如是行即覺了正道,是為菩薩隨正法行。

「云何是根性明利?謂若菩薩由行正法故,辯慧明了利根轉勝,是為菩薩根性明利。

「云何具純善心?謂若菩薩利根勝故多生厭患,遠離大眾一切憒閙,及世雜語欲覺瞋覺害滅等覺皆悉遠離,亦復不著知識親愛名聞利養所欲等事,身心寂靜得純善心,由善心故作是觀察:『今我此心於何法中行?若善、若不善、若無記邪?』若行善法,即得歡喜清淨心生。何者是善法?所謂三十七菩提分法。若行不善法者,當起厭患多種觀察,勤行斷除不善之法。何者是為不善之法?謂貪瞋癡。

「貪有三種上、中、下品。上品貪者,若身若心極其分位,而生染著無離貪心,由染著故於一切處不生慚愧。何者是無慚?謂獨止一處作是思惟,而起尋求諸所欲事,稱讚欲境自現有德,是為無慚。何者是無愧?由彼貪欲因緣,於父母等前違背[6]很戾及生惱害,於餘師尊之所亦無恥[7]忸,自現有德,是為無愧。以是因緣,命終之後墮惡趣中,此名上品貪。中品貪者,謂若親近諸欲境時,自初至末雖復暫有所成,旋起離貪之心即生變悔,此名中品貪。下品貪者,謂若親近諸欲境時,或身相觸或共語言,或瞻視間,旋起即滅,此名下品貪。總要而言,一切濟命受用資具,有所欲者皆名下品貪。

「瞋有三種,上、中、下品。上品瞋者,隨於所起諸瞋境中,生極瞋恚而復暴惡,遍造五無間罪。或隨造一無間罪,或謗正法,凡如是等總聚五無間罪,算分數分及譬喻分,乃至烏波尼殺曇分,皆不能及,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大地獄。若或暫得生於人間,身相黑色其目赤惡,性多恚暴,此因緣故,還墮地獄,此名上品瞋。中品瞋者,隨於諸瞋境中若暫起已,或微分造不善罪業即速變悔,旋起對治而令止息,此名中品瞋。下品瞋者,謂於親愛和合境中,隨以瞋緣輒生輕謗,雖復暫起於剎那間即生變悔,旋起對治而令息滅此名下品瞋。

「癡有三種,上、中、下品。上品癡者,謂一切處若行若止,悉無善作亦無憂戚,不生變悔,此名上品癡。中品癡者,若起少分不善之業,雖有所成即速變悔,於同梵行人所懺謝其罪,不現己德,此名中品癡。下品癡者,謂於如來所制戒中不越性罪,違犯初篇戒學之罪,此名下品癡。

「菩薩離是染法即得心善寂靜,由是善故能離欲愛欲貪諸欲染著。何以故?隨心善故。若行無記法者,謂即想念勤行伺察。何等是無記?若心不緣外亦不緣內,不緣善不緣不善,不住止法、不行觀法,其心沈下著於睡眠,如人睡覺目視不明。若無記心現前,心不明利亦復如是。是故菩薩若行善心,即得心生歡喜其心安住,是為菩薩具純善心。

「云何是善了止觀?謂若菩薩由具如是純善心故能觀諸法,此法如幻此法如夢,此法不善此法是善,此法出離此法非出離。菩薩作是思惟:『彼一切法,心為依止心為先導,應當善攝其心,善調伏心,善覺了心,由此即能善攝諸法。』亦善調伏及善覺了,如是即能正觀諸法。此因緣故得心寂止,以心繫心,以心止心,以心住心,如是策勤心寂止故,即得心一境性。心一境故,即成三摩地,三摩呬多,由是現前得離生喜樂,由喜樂心故,即能遠離罪不善法,乃能成就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初禪定法。次復於諸尋伺悉無對礙,於其喜樂不生味著,作無常觀已,還從初禪定心漸次而起,遠離尋伺有所著心,即能成就無尋無伺定生喜樂二禪定法。次復於樂觀苦,作苦觀已,即得捨行捨念行成,如聖所觀,能正覺了妙樂現前,即能成就離喜妙樂[1]三禪定法。次復於三禪定中,作[2]空觀已引四禪心。彼四禪中除去我執,我執離故苦樂悉斷,苦樂斷故如先所起悅意惱意亦悉捨離,即能成就捨念清淨四禪定法。

「次復於自身相與虛空相等作一解脫,觀如是解脫故,於一切處一切種類,過諸色想及離障礙,由過色想離障礙故,彼種種想悉無作意,緣無邊虛空而為行相,即能成就空無邊處定法。次復於空無邊處,俱時觀彼識無邊處而為行相,即能成就識無邊處定法。次復過彼識無邊處,緣無所有處而為行相,即能成就無所有處定法。次復過彼無所有處,緣非想非非想處而為行相,即能成就非想非非想處定法。次於上心無復行相,滅諸想受離諸發悟名滅盡定。如是等法,是為菩薩善了止觀。

「云何是不著禪相?謂若菩薩雖入滅定,亦不樂著寂滅,即能俱時發起慈心,悉離怨親違順等境,運心廣大,先於一方起慈無量行,普遍觀察作解脫已,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慈心起已,悲喜捨心亦悉如前,遠離怨親違順等境,運心廣大,周遍十方起悲喜捨無量之行,普遍觀察悉作解脫。菩薩如是即能起五神通,亦不以自足、不著禪相,而復進求上法圓滿菩提勝行,是為菩薩不著禪相。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禪定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勝慧具足。何等為十?一者、善解無我;二者、善知業報;三者、善了有為之法;四者、善知輪迴流轉;五者、善解輪迴出要之法;六者、善解聲聞緣覺乘法;七者、善解大乘之法;八者、善能遮止魔業;九者、具無顛倒慧;十者、具無等慧。

「善男子!云何是善解無我?謂若菩薩以正慧觀察色受想行識,觀彼色時色生不可得,集亦不可得,滅亦不可得;受想行識生不可得,集不可得,滅不可得。彼勝義諦不離世俗諦,若勝義諦、若世俗諦,彼二自性但有言說假名而無實體。菩薩雖如是觀,亦不以此緣棄捨諸行發勤精進,為諸有情成利益事,如救頭然及如燒衣,是為菩薩善解無我。

「云何是善知業報?謂若菩薩作是伺察:『今此世間合會之相,猶如幻化及如乾闥婆城自性皆空。若於情非情中著於我執,彼等有情由是不能覺了正道,而彼有情作如是念:「若無我、無有情,無壽命、蠕動、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摩拏嚩迦等,即無善、不善業而可表示。誰為受者?無實有情業報可得。」』菩薩雖復如實了知無實有情,而亦顯彰善惡業報。菩薩以其正慧如實了者,是為菩薩善知業報。

「云何是善了有為法?謂若菩薩於有為法中,以其正慧能善覺已,乃作是念:『此有為法,而無暫停念念流動,猶如露滴及如㵎水迅流不住。豈有智者於此等法中,而生取著及起愛樂?若樂境謝時或生憂戚。』由此因緣,是故深生厭離,樂求寂滅。是為菩薩善了有為法。

「云何是善知輪迴流轉?謂若菩薩作是伺察:『今此世間合會之相,無明暗蔽輪迴相續,皆由愛繩所繫縛故。愛故生取,由取因故,善不善業諸行造作,以彼善不善業行起作故,有有相續,有故有生,生故[1]老死,由死法故,憂悲苦惱隨起纏縛,如是即一大苦蘊集。而生死輪相續流轉,猶汲水輪宛轉上下。』菩薩以其正慧於此等法如實了知,是為菩薩善知輪迴流轉。

「云何是善解輪迴出要之法?謂若菩薩作是伺察:『若無無明即無行,無行即無識,無識即無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無生即老死憂悲苦惱等法,皆悉斷滅。』菩薩以其正慧,於此等法如實覺了,是為菩薩善解輪迴出要之法。

「云何是善解聲聞緣覺乘法?謂若菩薩作是伺察:『此法得須陀洹果,此法得斯陀含果,此法得阿那含果,此法盡漏斷諸有結、不受後有究竟涅槃、得阿羅漢果,此法得緣覺果如犀一角。』菩薩於如是等果,以其正慧如實了已,然亦不於彼法之中而為取證。何以故?菩薩作是思惟:『我攝受一切有情作師子吼,我應為彼一切有情,於生死曠野險難之中與作救拔,我今不應獨出生死。』菩薩起是行願堅固,是為菩薩善解聲聞緣覺乘法。

「云何是善解大乘?謂若菩薩於諸學門能善修學,然於學時而不可得,於所學道亦不可得。菩薩雖於彼相不可得故,亦不以彼因緣墮於斷見,是為菩薩善解大乘。

「云何是善能遮止魔業?謂若菩薩於一切處,常離惡知識亦不至惡國,復不親近修習外道典籍,於一切處而常遠離世間利養供給等事,及餘煩惱等障菩提道者而悉除遣,即起對治破壞之法,是為菩薩善能遮止魔業。

「云何是具無顛倒慧?謂若菩薩於世間一切文論典章諸事業中,悉以勝慧引入修學。菩薩學者,但為成熟諸有情故,不為知識名稱所欲等事,不顯己德,謂以如來法律,是為最上最勝言說具大威德。由顯如是勝功德故,精勤修學,終不墮於外道邪見,是為菩薩具無顛倒慧。

「云何是具無等慧?謂若菩薩於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諸有情中,無與菩薩智慧等者。而菩薩慧中唯除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智慧最勝。世間、天人、魔梵眾中無復過上,是為菩薩具無等慧。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勝慧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方便具足。何等為十?一者、善解迴向方便;二者、善迴外道諸見方便;三者、善迴五塵境界方便;四者、善除疑悔方便;五者、善知救度有情方便;六者、善解有情濟命方便;七者、善知受施方便;八者、善迴二乘趣入大乘方便;九者、善知示教利喜方便;十者、善知供養承事如來方便。

「善男子!云何是善解迴向方便?謂若菩薩於其一切非己所有無攝屬者,若華、若果、若眾香樹、若妙香樹、若諸寶樹、若㲲樹、若華樹、若果樹,非己所有無攝屬者,常當晝三時中、夜三時中,想作供養諸佛菩薩,以彼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於佛說廣大甚深經中,諸供養法聽已深心而生信樂,以此善根迴向諸佛菩薩。又於十方世界一切菩薩及諸有情所作一切善業圓滿菩提行者,菩薩深心而悉隨喜,以此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於如來塔廟,或於如來像前,以華香塗香布施供養,當願一切有情蠲除破戒穢惡之香,普願一切有情獲得戒香清淨。又若掃塔塗地之時,當願一切有情離諸惡相,獲得相好端嚴具善威儀。又以華蓋供養佛時,當願一切有情離諸煩惱燒然。

「又若入塔寺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入涅槃城。』出塔寺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出離生死。』又於所止若開戶時,即起是念:『當願開諸善趣出世智門。』若閉戶時,即起是念:『當願扃閉諸惡趣門。』若隨坐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坐菩提場。』若右脇臥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悉作如是右脇涅槃。』若或起時,即作是念:『當願一切有情超出煩惱淤泥。』若動止時,即作是念:『當願一切有情獲得大人所行所止。』若安住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離諸憂惱。』若大小便利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滌除煩惱垢染過失。』若盥手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蠲除煩惱穢氣。』若濯足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除去種種煩惱塵坌。』若嚼齒木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離諸垢染,乃至身諸分位。』若運用時:『皆願一切有情悉得利益安樂。』若於如來塔廟作禮奉時,即起是念:『當願一切有情悉得天人尊重禮奉。』是為菩薩善解迴向方便。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四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五 - 2024-03-28 22:10:26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五

[1]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云何是善迴外道諸見方便?謂若菩薩於左囉迦、波哩沒羅惹迦、尼乾陀等諸外道處,作諸化事使其調伏,為欲成熟彼因緣故。菩薩作是思惟:『此等外道我慢貢高,我今不應先行師教,要先恭事現為弟子,然後使其調伏。』於彼法中而求出家,如其所行策勤修學,隨諸外道種種法式,多聞[2]苦行咸悉究盡而復過勝。彼眾推許,有所言說悉皆聽受,如奉師尊不相違戾。由得親近諸外道故,乃呵毀言:『諸仁者!汝此所修非出離道,亦非離欲,又非寂滅。』由是漸能使彼調伏,而令安住如來法中。[A1]又復於彼具五神通諸外道所學修梵行,隨其所修而復勤行,令得彼法隨能成辦,外道所修禪定之法,即能勝過彼諸外道,勤勇進修難行之行,於外道中智者共許。菩薩知其根成熟時,於其所修禪定之法,乃呵毀言:『諸仁者!汝修定法非出離道,亦非離欲,又非寂滅。』由是漸次使令安住如來法中。是為菩薩善迴外道諸見方便。

「云何是善迴五塵境界方便?謂若菩薩或見有人極多貪愛,菩薩不以別異方便,但隨所樂而為調伏,乃以神力化現女身,端正殊妙勝諸女人,是人見已極生貪著。時化女身於剎那間,變成死屍爛壞臭穢,彼貪愛人見即驚怖,乃生厭患逼惱其心,作如是言:『云何速能離此臭穢?』爾時,菩薩即住其前如應說法,彼貪染人隨得離欲,是為菩薩善迴五塵境界方便。

「云何是善除疑悔方便?謂若菩薩或見有人造五無間業,或諸不善業,即詣其所而語之言:『汝今何故愁不悅意?』是人答言:『善男子!我造五無間業,以[3]是緣故,愁不[4]悅意,將非我於長夜之中,無有[5]利樂極大苦惱。』菩薩乃為其人說戒懺悔,又復如應說甚深法。是人未能捨疑悔[6]心,菩薩[7]即現神通,適其心念使令生信。是人即時於菩薩所,乃起信心清淨歡喜,由喜心故堪任受法,菩薩引之令入正道。於其人前,化現父母而加殺害,謂其人言:『我今與汝同造斯罪,勿生疑悔。』作是語已,復現神通。是人念言:『菩薩[8]具有神通智慧,猶害父母,況復我邪?』爾時,[9]乃為是人說種種法,使其罪業而得輕微猶如蚊翅,是為菩薩善除疑悔方便。

「云何是善知救度有情方便?謂若菩薩或見有人堪任受法,然以是人造極惡業,菩薩為欲度斯等故隨應化現。若以王身得度者,即現王身。若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若以剎帝利、婆羅門、庶民等身得度者,即現剎帝利婆羅門庶民等身。若以天身得度者,即現天身。若以金剛力士身得度者,即現金剛力士身。若以柔善可愛之身得度者,即現彼身。若以恐畏縶縛鞭打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若復有人,欲造五無間業,或有人欲於菩薩所生觸嬈者,菩薩乃以種種方便悉令禁止,或置之異方使其不造無間業等,後於其前作諸化現,乃至或現地獄等相。又復諸有未得神通菩薩壽量色相,菩薩悉知,又諸有情欲成欲壞,菩薩起大悲心悉能思念。此有情欲壞,此有情已壞,菩薩一[10]心如實了知,如觀掌中菴摩勒果。菩薩起厭離心,作是思惟:『若一有情造惡業已,將墮阿鼻大地獄中。彼之定業,我復無異方便能為救拔,我寧代受地獄之苦,乃至彼一有情安住無餘依涅槃界中。』是為菩薩善知救度有情方便。

「云何是善知有情濟命方便?謂若菩薩或見有情無所堪任,復無力能不識正法,但貪飲食衣服而無餘求,菩薩乃為斯等,顯示書算伎術種種事業。如是善者,悉令學習,隨有所得使其濟命,是為菩薩善知有情濟命方便。

「云何是善受供養方便?謂若菩薩或得寶聚如須彌山菩薩亦受,或得諸餘微毫之物菩薩亦受。何以故?菩薩作是思惟:『世間有情慳貪諂曲,以是緣故如水中魚,而常出沒生死大海。』菩薩深愍斯等有情,使令長夜利益安樂,是故受已,不攝於己不起貪心,周給於餘一切有情。而復施作佛法僧事,諸貧苦者遍行拯濟,令諸施主心生歡喜,是為菩薩善受供養方便。

「云何是善迴二乘令入大乘方便?謂若菩薩或見二乘之人堪任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器者,菩薩乃於聲聞緣覺乘中,以其方便迴轉彼心令住大乘,乃至彼之徒眾亦令轉捨二乘之心,是為菩薩善迴二乘令入大乘方便。

「云何是善知示教利喜方便?謂若菩薩未發菩提心者,使令發心。若雖已發心而懈怠懶惰,以少戒行為喜足者,當為策勤進修諸行。若於戒學有少缺壞,以是緣故生障礙心,不起清淨歡喜心者,菩薩如應為說法要,以善方便使令發起清淨之心。是為菩薩善知示教利喜方便。

「云何是善知供養承事如來方便?謂若出家菩薩得少財利而生喜足,唯求法利,獨止一處寂靜而住,作是思惟:『我今何故不起想念供養如來?』即時運心想以種種供養諸佛,隨想念時便能圓滿六波羅蜜多。云何觀想能具六波羅蜜多?謂若想作供養事時,即具布施波羅蜜多。若於供養法中,令一切有情起所緣善心,即具持戒波羅蜜多。若於供養法中,發生歡喜愛樂之心,即具忍辱波羅蜜多。若於供養法中心不懈退,即具精進波羅蜜多。若於供養法中寂住其心,即具禪定波羅蜜多。若於供養法中莊嚴眾行,即具般若波羅蜜多。是為菩薩善知供養承事如來方便。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方便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諸願具足。何等為十?一者、不卑下發願;二者、不畏生死發願;三者、出過一切有情發願;四者、諸佛稱讚發願;五者、善降諸魔發願;六者、不以他緣故發願;七者、無邊發願;八者、不恐怖發願;九者、不懈退發願;十者、善具圓滿發願。

「云何是不卑下發願?謂若菩薩不於三有中欲受樂故而乃發願,是為菩薩不卑下發願。

「云何是不畏生死發願?謂若菩薩不厭患三界、不求離欲、不趣寂滅故發願,是為菩薩不畏生死發願。

「云何是出過一切有情發願?謂若菩薩發如是願:『乃至普盡諸有情界,願彼一切得大涅槃已,然後我當亦入涅槃。』是為菩薩出過一切有情發願。

「云何是諸佛稱讚發願?謂若菩薩發如是願:『普盡有情界中,未發菩提心者,普願一切發菩提心;已發心者,次第修行菩薩行已坐菩提場。我皆一一恭敬供養,然後勸請轉妙法輪。若欲入涅槃時,亦悉勸請令久住世利益有情。』是為菩薩諸佛稱讚發願。

「云何是善降諸魔發願?謂若菩薩發如是願:『如我所行,我及一切有情當成正覺時,其佛剎中不聞魔聲,況復魔眾?』是為菩薩善降諸魔發願。

「云何是不以他緣故發願?謂若菩薩不由他緣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何以故?菩薩以自勝慧觀察有情界中種種苦惱,為救度故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是為菩薩不以他緣故發願。

「云何是無邊發願?謂若菩薩所發願者無限方分。何以故?謂菩提行廣大無量無有邊際。菩薩當發願時,偏袒一肩右膝著地,於諸世間心生厭患,發是願言:『普觀十方一切世界,諸菩薩眾現修苦行者,現坐菩提場成等正覺轉法輪者,願諸菩薩觀照我心乃至說法度脫,[1]得度脫已我悉隨喜。以是隨喜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菩薩無邊發願。

「云何是不恐怖發願?謂若菩薩從初發心聞甚深法,或聞諸佛有大甚深威德之力,或聞菩薩遊戲神通甚深法門,或聞諸佛善巧方便甚深之法,聞已皆悉不驚不怖。菩薩作是思惟:『佛菩提無邊,佛境界無邊,諸佛世尊成熟有情亦悉無邊,我之智力而不能知,唯佛與佛乃能究盡。』是為菩薩不恐怖發願。

「云何是不懈退發願?謂若菩薩或見有情𢤱戾難調,以斯等故,生棄捨心欲生淨土:『我不願聞此等有情諸惡名字。』菩薩雖以此緣,不應棄捨利有情事。何以故?菩薩具悲智故,起如是心:『遍有情界中,諸有少智起劣精進,癡盲[2]瘖啞無涅槃分者,悉為諸佛菩薩呵毀棄捨,斯等有情普願於我剎中,悉令發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坐菩提場成等正覺。』菩薩發是心時,一切魔宮皆悉震動,諸佛讚歎嚴淨佛土,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是為菩薩不懈退發願。

「云何是善具圓滿發願?謂若菩薩誓願坐於大菩提場,降伏魔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此上無復更求餘願。善男子!譬如鉢器盛酥或油,若平滿已無復更受一塵之滴;菩薩亦復如是,成正覺已無復減少一塵之願,是為菩薩善具圓滿發願。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諸願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諸力具足。何等為十?一者、無能勝力;二者、無屈伏力;三者、福力;四者、慧力;五者、徒眾力;六者、神通力;七者、自在力;八者、陀羅尼力;九者、不動加持力;十者、不越教勅力。

「云何是無能勝力?謂若菩薩力無能勝,一切外道二乘無與菩薩力齊等者,是為菩薩無能勝力。

「云何是無屈伏力?謂若菩薩具勝力故,於有情聚中無能屈伏菩薩力者,是為菩薩無屈伏力。

「云何是福力?謂若菩薩世出世間諸有福行無不積集,是為菩薩福力。

「云何是慧力?謂若菩薩於佛法中正慧悉知,無有少法不見不證不覺了者,是為菩薩慧力。

「云何是徒眾力?謂若菩薩所有徒眾,不缺戒行,不壞正見,不越法式,不染淨命。何以故?菩薩徒眾同其菩薩正直行故,是為菩薩徒眾力。

「云何是神通力?謂若菩薩所有世間神通之力,尚能超勝一切聲聞緣覺神通境界,而此菩薩勝上神力,於一微塵中,而能容受閻浮提世界,及四大洲、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或一殑伽沙數世界,乃至不可說不可說殑伽沙數。是等世界,於一微塵中悉容受已,而微塵不增世界不減,其中有情不相觸礙,是為菩薩神通力。

「云何是自在力?謂若菩薩力自在故,欲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充滿,隨其所欲,乃至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悉能充滿種種珍寶,是為菩薩自在力。

「云何是陀羅尼力?謂若菩薩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中,諸佛世尊所說之法,諸名句文種種義理,於剎那間悉能受持解了修習,是為菩薩陀羅尼力。

「云何是不動加持力?謂若菩薩勝加持力所加持故,諸有情中無能虧動菩薩力者,唯除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是為菩薩不動加持力。

「云何是不越教勅力?謂若菩薩於有情中,而不見有敢違菩薩教勅之者,唯除善巧方便利益等事,是為菩薩不越教勅力。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諸力具足。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五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六 - 2024-03-28 22:21:17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六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少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諸智具足。何等為十?一者、人無我智;二者、法無我智;三者、無方分智;四者、知定境界智;五者、加持智;六者、不壞智;七者、善觀一切有情諸行智;八者、無發悟智;九者、善解一切法相智;十者出世間智。

「云何是人無我智?謂若菩薩觀諸蘊生及諸蘊滅,若蘊生時,觀法無實虛妄不堅;若蘊滅時,觀法離散亦無所至。菩薩作是思惟:『此諸蘊中,無我人有情壽者養者,而愚夫異生執著於我,乃起是念:「蘊中有我邪?我中有蘊邪?我不是蘊邪?蘊不是我邪?」由是計執不了真實,由不了故如旋火輪展轉生死。』菩薩於如是法悉如實知,是為菩薩人無我智。

「云何是法無我智?謂若菩薩若諸法成、若諸法壞悉如實知。菩薩作是思惟:『此於假法之中分別建立,而彼諸法無實自性,乃至文字亦無自性,但唯憶想分別,世俗所行,不應於彼而生取著,然其世俗假借諸法而亦非無,謂以諸法藉緣而有,法從緣生法從緣滅,如是等法菩薩悉知。』是為菩薩法無我智。

「云何是無方分智?所謂菩薩之智無局方分,非但一剎那中智能隨轉、第二剎那智不隨轉。何以故?菩薩之智於剎那中,普遍一切隨轉隨現,是為菩薩無方分智。

「云何是知定境界智?謂若菩薩能知聲聞所修之定,知緣覺定,知菩薩定,知如來定。若聲聞所修禪定境界菩薩隨知,若緣覺所修禪定境界菩薩隨知,若菩薩所修禪定境界菩薩隨知,若如來所行禪定境界菩薩亦知,然非宿報所成己之智力而能了知。但以如來威神力故,乃能知之,餘諸定法以自智力悉可了知,是為菩薩知定境界智。

「云何是加持之智?謂若菩薩於聲聞所有加持之法如說能知,緣覺加持如說能知,菩薩加持如說能知,況復於餘諸有情邪?是為菩薩加持之智。

「云何是不壞智?謂若菩薩得不壞智已,諸魔外道及一切聲聞緣覺無能沮壞,是為菩薩不壞智。

「云何是能觀一切有情諸行智?謂若菩薩以其無著無斷清淨之智,普觀一切有情界中而悉能見,或有有情發菩提心者,或有不發菩提心者,或有滿足菩提行者,或有不滿足菩提行者,或有住初地者,或有乃至住十地者,或有現成正覺者,或有成正覺已轉法輪者,或有廣作一切化利事已入大涅槃者,或有入聲聞乘涅槃者,或有入緣覺乘涅槃者,或有生於善趣之者,或有生於惡趣之者。此如是等,菩薩之智悉能觀察,是為菩薩觀一切有情諸行智。

「云何是無發悟智?所謂菩薩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悉無發悟,而菩薩之智自然常轉。譬如人睡俱無動作,而出入息自然常轉;菩薩之智亦復如是,於一切處無礙而轉。是為菩薩無發悟智。

「云何是知一切法智?謂若菩薩善知一切法平等之相、一相、種種相、如幻相、虛妄分別等相,悉如實知,是為菩薩知一切法相智。

「云何是出世間智?謂若菩薩具無漏智,出過一切世間之智,是為菩薩出世間智。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諸智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勝行如地。何等為十?一者、如地廣大無量;二者存濟一切有情;三者、遠離損惱饒益等育有情;四者、普能容受大法雲雨;五者、為諸有情共所依止;六者、能生善法種子;七者、為大寶器;八者、為大妙藥;九者、不可傾動;十者、不生驚怖。

「善男子!云何是如地廣大無量?譬如大地周遍廣大無其限量,菩薩亦復如是,福智勝行周遍廣大無其限量,是為菩薩如地廣大無量。

「云何是存濟一切有情?譬如大地周給一切有情,彼彼所須受用之物,菩薩亦復如是,以施戒忍精進禪慧等法,及無數種菩提行法,隨其所應普能攝受化度有情,是為菩薩存濟一切有情。

「云何是遠離損惱饒益等育有情?譬如大地損惱無戚、饒益無忻,無此二想,菩薩亦復如是,於諸有情損惱無戚、饒益無忻,平等利樂,於一切處不生忻戚,是為菩薩遠離損惱饒益等育有情。

「云何是普能容受大法雲雨?譬如大地大雲含潤一切悉能容受[1]任持,菩薩亦復如是,如來興大密雲注大法雨,如其所說悉能容受亦悉任持,是為菩薩普能容受大法雲雨。

「云何是為諸有情共所依止?譬如大地一切有情,若行若止悉依於地,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依止菩薩故,生於善趣向涅槃道,是為菩薩為諸有情共所依止。

「云何是能生善法種子?譬如大地一切種子依地而植依地而生,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善法種子,悉依菩薩種植生長,是為菩薩能生善法種子。

「云何是為大寶器?譬如大地種種珍寶由地而生,是故地者即大寶器,菩薩亦復如是,種種功德智寶皆由菩薩所現,是故菩薩即大寶器,是為菩薩為大寶器。

「云何是為大妙藥?譬如大地世間所有一切藥草,悉依地生而能治療種種病苦,菩薩亦復如是,現大法藥普療世間一切有情諸煩惱病,是為菩薩為大法藥。

「云何是不傾動?譬如大地一切蚊蚋虻蟲濕生等類,及彼大風不能傾動,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所起內外諸緣苦惱等事悉不能動,是為菩薩不可傾動。

「云何是不生驚怖?譬如大地一切龍王鹿王哮吼震響,聞已皆悉不生驚怖,菩薩亦復如是,聞諸魔外道聲已不生驚怖,是為菩薩不生驚怖。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地。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如水。何等為十?一者、善法如水流潤赴下;二者、種植諸善法種;三者、信樂歡喜;四者、漬壞諸煩惱根;五者、自體無雜清淨;六者、息除煩惱炎熾;七者、能止諸欲渴愛;八者、深廣無涯;九者、高下充滿;十者、息諸煩惱塵坌。

「云何是善法流潤赴下?譬如大水奔流赴下潤澤滋長,菩薩亦復如是,所修善法流潤赴下滋長有情,是為菩薩善法如水流潤赴下。

「云何是種植諸善法種?譬如大地種植一切樹林藥草,由水滋溉增長成結,菩薩亦復如是,廣植一切菩提分法種子,定水滋溉數數增長,乃至得成一切智樹,以其一切智樹獲成立故,種種佛法果實繁茂,普為一切有情存濟慧命,是為菩薩種植諸善法種。

「云何是信樂歡喜?譬如大水自性流潤復潤於他,菩薩亦復如是,自性愛樂淨信歡喜,復能令他一切有情愛樂淨信歡喜——愛樂者,所謂樂求出世間法;淨信者,信佛法僧;歡喜者,心得清淨——是為菩薩信樂歡喜。

「云何是漬壞諸煩惱根?譬如大地樹林草木為水浸漬而悉潰壞,菩薩亦復如是,以其所修禪定之水,浸漬一切有情煩惱根種,以潰壞故煩惱根種不相續生,穢惡習氣亦悉除滅,是為菩薩漬壞諸煩惱根。

「云何是自體無雜清淨?譬如大水自體無雜而復清淨,菩薩亦復如是,自體無雜本性清淨——自體者,為離所起隨煩惱等;無雜者,不雜貪瞋癡法;清淨者,守護諸根極善清淨——是為菩薩自體無雜清淨。

「云何是息除煩惱炎熾?譬如夏月地極炎熾人亦煩熱,水能除解悉得清涼,菩薩亦復如是,以其法水息除一切有情界中煩惱炎熾逼迫之苦,是為菩薩息除煩惱炎熾。

「云何是能止諸欲渴愛?如世間人渴愛所逼水能解除,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為諸塵境渴愛所逼,菩薩雨大法雨,悉為解除離諸渴愛,是為菩薩能止諸欲渴愛。

「云何是深廣無涯?譬如大水眾流合會深廣無涯,菩薩亦復如是,勝智積集深廣無涯,諸魔外道而悉不能得其涯涘,是為菩薩深廣無涯。

「云何是高下充滿?譬如大水無礙流注一切地方而悉充滿,雖復滿已亦不損惱一切有情,菩薩亦復如是,注大法雨普潤一切有情界中高下充滿,雖復滿已亦不損惱一切有情。何以故?菩薩大悲心故,是為菩薩法雨流注高下充滿。

「云何是息諸塵坌?譬如大水流潤一切塵坌所覆澁惡地方,悉使潤澤息諸塵坌,菩薩亦復如是,普為一切麁惡心者,悉令發起柔軟之心,乃以勝慧所依定愛之水,流潤一切有情息諸塵坌,是為菩薩息諸煩惱塵坌。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1]如水。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如火。何等為十?一者、能燒煩惱之薪;二者、成熟佛法;三者、能乾一切煩惱淤泥;四者、如大火聚;五者、作光明照;六者、能使驚怖;七者、能作安慰;八者、隨所得利與諸有情共之;九者、人所供養;十者、人不輕慢。

「善男子!云何是能燒煩惱之薪?譬如大火能燒大地藥草叢林雜類等物,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能燒所起貪瞋癡等及隨煩惱,是為菩薩能燒煩惱之薪。

「云何是成熟佛法?譬如大火依地所生一切種子及諸藥等悉能成熟,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內能成熟一切佛法,如所成熟隨得不壞,是為菩薩成熟佛法。

「云何是能乾一切煩惱淤泥?譬如大火能乾一切濕物及淤泥等,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能乾一切有漏淤泥,是為菩薩能乾一切煩惱淤泥。

「云何是如大火聚?譬如寒苦諸有情類得大火聚而能溫煖,菩薩亦復如是,以智慧火悉能溫煖煩惱寒病所逼有情,是為菩薩如大火聚。

「云何是作光明照?譬如有人於雪山頂或民陀山頂燃大火聚,其火光明,周一由旬,或二、三由旬,普遍照耀,菩薩亦復如是,以智光明周遍照耀,廣一由旬或百或千,乃至無量無數世界,智光普照一切有情,智光照故,而諸有情無智暗冥悉得破散,是為菩薩作光明照。

「云何是能使驚怖?譬如大火所有惡獸或惡獸王,見彼火聚而悉驚怖四散馳走離其窟穴,菩薩大智威德亦復如是,若魔、若天見菩薩已悉生驚怖,棄自所有劣弱威光,離彼地方遠遠而去,永不得聞菩薩名字,況復見身?是為菩薩能使驚怖。

「云何是能作安慰?譬如有人或於曠野險難之中迷失方所,若見火聚知有聚落或牧放處,即詣其所,心得安慰離諸驚怖,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處於生死曠野險難之中,見菩薩已心得安慰,悉離一切煩惱恐怖,是為菩薩能作安慰。

「云何是隨所得利與一切有情共之?譬如大火一切有情共所受用,若王若旃陀羅童子等無有差,菩薩亦復如是。隨得利養受用資具,悉與一切有情共之,若王若旃陀羅童子等無有差,是為菩薩隨所得利悉與一切有情共之。

「云何是人所供養?如世間火,諸婆羅門、剎帝利或民庶等,皆悉奉事而為供養,菩薩亦復如是,世間一切天人、阿修羅等皆悉奉事,作諸供養如諸佛想,是為菩薩人所供養。

「云何是人不輕慢?如微小火,人不敢輕。何以故?以能燒故。菩薩亦復如是,若信解行住,菩薩於大乘中初始發心,雖未具力[2]能,世間天人、阿修羅等不敢輕慢。何以故?是諸天、人、阿修羅等,知彼菩薩不久當坐道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是為菩薩人不輕慢。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火。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如風。何等為十?一者、如風無礙行故;二者、所行境界無邊際故;三者、如風破散墜墮有情高慢山故;四者、吹布廣大法雲雨故;五者、息除一切世間煩惱炎熾故;六者、不動一切有情善法濟命長養故;七者、無量法雲含潤任持大法雨故;八者、大法種種莊嚴樓閣布飾妙好故;九者、一切眾會劫樹莊嚴決定常出正妙法音雨華悅意故;十者、阿僧祇劫潔白聖會建立積集三摩地解脫總持門海,布妙高山日月光明法教叢林、善妙宮殿輪圍山等,及一切有情成熟調伏莊嚴,善住無上無身依止,隨轉智風曼拏羅解脫因故。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六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七 - 2024-03-28 22:25:45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七

[1]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2]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云何是菩薩如風無礙而行?善男子!如世間風於一切處無依無著,亦無色相,而能於彼一切宮殿樓閣及須彌山大海等處,如所作事而悉能作。菩薩智風亦復如是,於一切處亦無所著,而能施設蘊處界等彼一切法——蘊者所謂色受想行識;界謂眼界、色界、眼識界,耳界、聲界、耳識界,鼻界、香界、鼻識界,舌界、味界、舌識界,身界、觸界、身識界,意界、法界、意識界;處謂眼處、色處、耳處、聲處、鼻處、香處、舌處、味處、身處、觸處、意處、法處;乃至世間法、出世間法,及天人、轉輪聖王、梵王、帝釋、護世諸天、大自在天、聲聞緣覺、諸菩薩地一切智等——雖有所作悉無住著。彼一切處無住著故,若有性若無性,若一性若異性,真如性等,雖無數心意而無種異,及無造作復無所緣,悉是無障解脫境界。是故梵王帝釋護世天等如理而作,十方[3]無邊際諸世界中,一切有情及有情事悉令獲得,於一切處皆成辦已,乃至最後邊際劫中隱而不現,而法身者不可分別非不可分別,是為菩薩如風無礙而行。

「云何是菩薩所行境界而無邊際?如世間風能於十方無量世界,開發成辦一切種子,菩薩智風亦復如是,於普遍無邊世俗勝義一切法中,廣大顯現開覺安布,及廣宣說如來眾會、菩薩眾會、世間一切眾會,隨思隨行,以無礙心於諸方處一切通達而無邊際,是為菩薩所行境界而無邊際。

「云何是菩薩如風破散墜墮有情高慢山峯?如世間風一切山石叢林宮殿,悉能吹擊破散墜墮及隱覆等,菩薩智風亦復如是,所有憍慢耽迷執有身見高倨有情,恃於色相盛年豪貴、身力長壽無病輕安,及伎藝多聞聰利眷屬富有辯才,以是等事恃著憍醉,此諸有情,由是緣故起我相心違背正道,菩薩能為宣示勝法破彼慢心,使令善得離染清淨,是為菩薩如風破散墜墮有情高慢山峯。

「云何是菩薩吹布大法雲雨?如世間風吹發大雲從四方起,眾色雲輪震吼甚深軟美音聲、海潮之聲,及其種種歌詠之聲,響亮無間清妙悅意,電鬘莊嚴普遍彌覆,俱胝那庾多百千世界,悉能吹發,一切世間所可愛樂,苗稼種子及諸林樹,而常降澍種種寶雨;菩薩智風亦復如是,出現種種妙身相雲,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一切有情所可愛樂,最上色相光明電鬘而為莊嚴,出如實法音及六十千勝妙音聲。菩薩大悲之風,普高法界普攝一切世間,廣覆一切世界,拯拔一切惡趣難處諸有情類,現一切相好光明輪,清淨光明加持照耀,一切有情悉成正行壞滅邪行,雨大法雨眾莊嚴具而為莊嚴,建立一切世界最上喜悅,令諸天人悉置最上喜樂之處,所有一切世出世間善法種子藥草叢林而悉種[4]殖,一切吉祥時分授法灌頂,是為菩薩吹布大法雲雨。

「云何是菩薩息除一切世間煩惱炎熾?如世間風颺激善妙清涼之水,普息有情炎熱之苦,使諸有情清涼適悅,菩薩智風亦復如是,一切有情貪瞋癡等,惡趣惡見惡作邪行,極惡貧窮耽愛境界,冤憎會苦,愛別離苦,眾病逼惱及法愛等,此諸炎熾皆能息滅,法水灌注得最上清涼,以不空願力,若見若覺悉無障礙,是為菩薩息除一切世間煩惱炎熾置諸有情處無憂地。

「云何是菩薩不動一切有情善法而能濟命長養?如世間人出息入息風力持故而得活命,菩薩亦復如是,以其智風成辦有情一切善法,使諸有情悉得具足皆生歡喜。

「復次,善男子!如世間風悉能成立一切世界,種種莊嚴殊妙可愛,所謂金剛輪圍,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四大洲,金輪所持大海諸寶,須彌山、大須彌山及餘寶山,乃至雪山、香醉山等。諸宮殿樓閣,閻浮提四大洲,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菩薩智風亦復如是,悉能發起成辦一切有情廣大福蘊,次第安布如成雪山,應作是見,即是所成世間福蘊。如成四大洲須彌山,應知即是所成聲聞。如成小千世界,應知即是所成緣覺。如成中千世界,應知即是所成菩薩廣大之相。如成三千大千世界,應知即是所成如來百福身相,高出一切世間,普盡虛空一切世界,極妙清淨最上稱讚,布設一切最勝供養所緣事相。如是一切現前成已,常住三摩呬多。如成大海,應知即是所成三摩地海。如成大洲中洲及餘山石四大洲等,應知即是諸陀羅尼,化度有情諸學眾等。如成宮殿樓閣及諸叢林,應知即是清淨佛剎功德莊嚴。如成劫樹種種變化,應知即是十地十波羅蜜多十三摩地諸陀羅尼,六通三明諸智光明十自在等,菩薩及佛力無畏不共法大悲等,最上自在廣大之法。

「善男子!此中何等是諸佛世尊百福之相?善男子!譬如滿一劫中積集十方,而一一方各有阿僧祇殑伽沙數等世界,是諸世界中所有有情,一切皆具十三千大千世界之數小轉輪王所有福蘊,以如是等具小轉輪王福蘊之者,諸有情類彼彼福蘊總聚較計,與一大轉輪王福蘊相等。

「又過東方一切世界,是等世界中所有有情,各各皆具一大轉輪王福蘊如前所說,乃至十方盡虛空界一切世界中一切有情,各各皆具大轉輪王所有福蘊,以此之數較計,如是有情福蘊,與一帝釋福蘊相等。

「又若十方,彼一一方各有阿僧祇殑伽沙數等世界,一一世界有情皆具帝釋福蘊。是諸帝釋,總而聚之為一帝釋,即以如是之數,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有情,皆具如上帝釋福蘊。以此之數較計,如是有情福蘊,與一大梵天王福蘊相等。

「又若十方,彼一一方各有阿僧祇殑伽沙數等世界,彼彼世界有情,皆具大梵天王福蘊。是諸大梵天王,總而聚之為一大梵天王,即以如是之數,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有情,皆具如上大梵天王福蘊。以此之數較計,如是有情福蘊,即同聲聞緣覺菩薩所證,大地大光明雲授法灌頂,得十自在所有功德。

「善男子!即以是事,所有一切有情,於十方無邊際世界盡虛空界,積集三世所有福蘊。以彼三世福蘊,盡虛空界一切世界極微塵量,百倍倍之即成如來一一毛孔;而彼一一毛孔之中所入福蘊,以十阿僧祇百千倍數倍之,即成如來八十種好;而彼一一隨形好中所入一切福蘊,以十不可說倍數倍之,即成如來三十種相;而彼一一所成之相,以十不可說倍數倍之,即成如來眉間圓滿無垢月輪勝餘千光殊妙最上白毫之相。即如是相,以十不可說不可說千俱胝倍數倍之,即成如來一切世間高顯不可覩見烏瑟膩沙莊嚴頂相。即如是相,以十不可說不可說俱胝那庾多百千倍數倍之,即成如來六十千種一切所緣無邊音聲,流出殊妙無所發悟,普令有情生大歡喜,開示一切世界清淨語言佛大辯才。

「善男子!此說是為諸佛世尊百福之相,如來以是無盡福智勝行普遍莊嚴,廣為一切有情長養濟命。

「善男子!正使十方盡虛空遍法界,一切世界中所有有情,滿一劫中悉住第十法雲地菩薩之位具諸勝相,謂身語意所莊嚴,具諸陀羅尼及十自在。是等菩薩以閻浮檀金所成之器,量等虛空如殑伽沙數,而一一器盛種種寶,經爾所時乃至最後邊際圓滿劫中,剎那剎那來而復往,各各持入如來一毛孔中,而佛世尊一毛孔中,所有福蘊不增不減。善男子!此是如來不可思議百福之相。

「復次,何等是十二地?所謂未發菩提心地、歡喜地、離垢地、發光地、焰慧地、難勝地、現前地、遠行地、不動地、善慧地、法雲地、普遍光明佛地,是為十二地。

「此中何等是未發菩提心地?謂此菩薩超越一切愚夫所行邪行,及一切三世梵王、帝釋、護世諸天、聲聞緣覺,最勝出過一切世間,一切行相吉祥,身語意業而為莊嚴,於十方無邊世界普遍照耀具大光明輪,得無障礙力行陀羅尼,於阿僧祇世界,一一相中縱任無方。

「於四大洲世界,出現普遍香光明網廣大莊嚴,蓮華承足,處大千世界邊際之量妙莊嚴座,得一切法善調順,善觀察成就無礙可意所緣事相,現十種大相及阿僧祇相,顯示不退轉法。

「於無邊際一切方所,隨所行時放不可思議大光明網,無量剎土種種莊嚴現身影像,於不可說無量世界中,能為諸世界主,勸受灌頂增上加持,能於一切世出世間,常雨無量大法寶雨,妙光明門悉無遮礙,周廣普遍而作最上大施福行。隨順一切世間,普能圓滿一切有情不空意願。見者咸生善妙可愛清淨之心,普振一切世界,隨所思念諸惡趣等無邊有情悉為救度,普能攝受無邊諸佛供養法門,遊戲一切阿僧祇數三摩地陀羅尼解脫通明等法,嬉樂無邊勝妙法園而無愛著,得無邊俱胝劫數無發悟無疑惑喜行光明。

「無數俱胝那庾多百千劫,於清淨大乘分位中修習圓滿,種種利他所行事業成辦,福智勝行多百千種,廣大先行究竟圓滿。若具最極信解行法故,乃得初地,今以次第分位故,而此菩薩是未發菩提心地。

「善男子!譬如轉輪聖王,雖已超越人之色相,然未獲得天之色相,而此菩薩亦復如是,雖已超越一切世間聲聞緣覺之地,然未獲得最上菩薩地故。

「復次,普遍光明佛地者,無中無邊無復遺餘一切清淨,於一切法自在,普能善觀無數種相,普令一切有情獲得利樂。

「何等是諸菩薩所行十種三摩地?所謂一者、寶高;二者、善住;三者、無動;四者、不退轉;五者、寶積;六者、日光焰;七者、一切義成;八者、智光明;九者、安住現在佛前;十者、首楞嚴,如是等無邊菩薩所行三摩地。

「復次,十二種陀羅尼。何等十二?所謂一者、灌頂;二者、大智;三者、清淨音聲;四者無盡藏;五者、無邊轉;六者、海印;七者、蓮華莊嚴;八者、趣無礙門;九者、決定出生諸無礙解;十者、住佛莊嚴;十一者、無邊色相;十二者、佛身色相成辦圓滿,是為十二種陀羅尼。

「復次,六通。何等為六?一者、天眼通;二者、天耳通;三者、他心智通;四者、宿住隨念智通;五者、神境智通;六者、漏盡智通,是為六通。

「復次,諸菩薩十種自在。何等為十?一者、無量阿僧祇劫具壽量力故,即壽自在;二者、不可說不可說三摩地門,相續趣入勝相應故,即心自在;三者、一切世界無數莊嚴具莊嚴加持顯示相應,即受用自在;四者、隨其時分諸業報力悉顯示故,即業自在;五者、於一切世界示現受生故,即生自在;六者、於一切世界見佛圓滿示現故,即信解自在;七者、隨樂欲時於諸剎中現成菩提,即願自在;八者、於一切世界出現無邊神通事故,即神通自在;九者、無邊無中法門光明常顯發故,即法自在;十者、於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及現證最上菩提,充滿三世一切佛剎,微塵阿僧祇等數中,了知一相具諸勝相,乃至現證一切智悉能顯示故,即智自在;是為菩薩十種自在。

「復次,何等是菩薩十力?所謂一者、意樂力;二者、深固力;三者、方便力;四者、慧力;五者、願力;六者、行力;七者乘力;八者、神變力;九者、菩提力;十者、轉法輪力;是為菩薩十力。

「何等是菩薩四無所畏?所謂一者、於諸陀羅尼隨聞能受,宣說義理無畏;二者、了無我法不嬈於他,積集無相本習威儀而無缺失,三業清淨成就廣大護持無畏;三者、常持正法而不忘失,畢竟安住智慧方便,救度有情無放逸心,開示善法得離障難無畏;四者、不忘失一切智心,亦於餘乘諸出離道圓滿自在,得一切種一切事成就無畏,是為菩薩四無所畏。

「何等是菩薩十八不共法?所謂一者、菩薩無著布施;二者、無著持戒;三者、無著忍辱;四者、無著精進;五者無著禪定;六者、無著智慧;七者、以四攝法攝諸有情;八者、善了諸迴向法;九者、善巧方便成諸有情增上所行;十者、開示上乘出離之道;十一者、於大乘法而不退轉;十二者、表示生死及涅槃門;十三者、於諸典章不[1]減文句;十四者、所作行中智為先導;十五者、於諸生中離眾過失;十六者、於身口意具十善業;十七者、堪忍諸苦不捨一切有情;十八者、一切世間所可愛樂皆悉顯示,普遍一切世間愚夫及聲聞緣覺,善以眾寶及劫樹莊嚴,堅固一切智心永不忘失,得一切法依法灌頂,常所樂求見佛法僧;是為菩薩十八不共法。

「云何是如來十力?所謂一者、處非處智力;二者、教示過去未來現在業因果報智力;三者、種種信解智力;四者、種種界智力;五者、了別自他根智力;六者、至處道智力;七者、發起一切禪定解脫三摩地三摩鉢底染淨等智力;八者、宿住隨念智力;九者、生死智力;十者、漏盡智力;是為如來十力。

「云何是如來四無所畏?所謂一者、一切法現證智無畏;二者、一切漏盡智無畏;三者、決定說障道無畏;四者、出盡苦道無畏;是為如來四無所畏。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七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八 - 2024-03-28 22:28:49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八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何等是為如來十八不共法?所謂一者、如來身無懈倦;二者、語無卒暴;三者、無失念;四者無不定心;五者、無種種想;六者、無不知捨心;七者、欲無減;八者、精進無減;九者、念無減;十者、定無減;十一者、慧無減;十二者、解脫解脫知見無減;十三者、於過去世無著無礙知見隨轉;十四者、於未來世無著無礙知見隨轉;十五者、於現在世無著無礙知見隨轉;十六者、於諸身業智為先導隨智而轉;十七者、於諸語業智為先導隨智而轉;十八者、於諸意業智為先導隨智而轉;此等是為如來十八不共法。

「何等是如來大悲?善男子!勤行三十二種相故,乃起如來大悲之心,於十方無邊世界,廣現不思議相,皆從如來大悲心轉。何等三十二相?所謂一者、一切法無我,而諸有情於無我理不能信解,是故如來為諸有情發起大悲;二者、一切法無有情,而諸有情執以為有,[1]是故如來發起大悲;三者、一切法無壽者,而諸有情執以為有,是故如來發起大悲;四者、一切法無補特伽羅,而諸有情生其取著,是故如來發起大悲;五者、一切法無性,而諸有情起有性見,是故如來發起大悲;六者、一切法無礙,而諸有情著於所礙,是故如來發起大悲;七者、一切法無含藏,而諸有情生其樂著,是故如來發起大悲;八者、一切法無主宰,而諸有情著於我相,是故如來發起大悲;九者、一切法無攝屬,而諸有情起於執取,是故如來發起大悲;十者、一切法無物像,而諸有情著於境物,是故如來發起大悲;十一者、一切法無種姓,而諸有情生其取著,是故如來發起大悲;十二者、一切法無生無滅,而諸有情著於生滅,是故如來發起大悲;十三者、一切法無染污,而諸有情自生染污,是故如來發起大悲;十四者、一切法離貪,而諸有情生其貪愛,是故如來發起大悲;十五者、一切法離瞋,而諸有情生其瞋恚,是故如來發起[2]大悲;十六者、一切法離癡,而諸有情起於愚癡,是故如來發起大悲;十七者、一切法無來,而諸有情取著諸趣,是故如來發起大悲;十八者、一切法無去,而諸有情著於有生,是故如來發起大悲;十九者、一切法無行,而諸有情諸行中行,是故如來發起大悲;二十者、一切法無戲論,而諸有情樂著戲論,是故如來發起大悲;二十一者、一切法空,而諸有情起於有見,是故如來發起大悲;二十二者、一切法無相,而諸有情著境界相,是故如來發起大悲;二十三者、一切法無願,而諸有情運行諸願,是故如來發起大悲;二十四者、世間有情所共集會,互相諍訟起貪瞋等一切過失,如來觀已,為說法要,使令斷除彼貪瞋等一切過失,是故如來發起大悲;二十五者、世間有情所共集會,勤行顛倒履險惡道居邪異處,為令彼等入如實道,是故如來發起大悲;二十六者、世間有情所共集會,慳貪增盛侵取他財而無厭足,為令彼等具戒聞捨慧諸聖法財,是故如來發起大悲;二十七者、世間有情於諸舍宅、財物、妻子生貪愛故,卑賤其身猶如僕使,於不真實中計真實想,佛為彼等宣說法要,令知畢竟無常之法,是故如來發起大悲;二十八者、世間有情以其艱苦求活命故互相欺誑,佛為彼等宣說法要,咸使有情淨命自資,是故如來發起大悲;二十九者、世間有情於名聞利養,固起追求不生厭足,為令彼等如實了知而生厭足,究竟息苦獲涅槃樂,是故如來發起大悲;三十者、世間有情常生貪愛,居苦器中一向染污,佛為彼等宣說法要,令其出離超越三界,是故如來發起大悲;三十一者、以一切法離因緣故,世間有情生懈怠心,乃於聖法解脫門中而起障礙,佛為彼等宣說解脫真實之法,令諸有情行於精進,是故如來發起大悲;三十二者、世間有情,棄捨最上無著妙智殊勝涅槃,樂求聲聞緣覺下乘涅槃,為令彼等愛樂廣大趣求佛智,是故如來發起大悲。

「善男子!勤行如是三十二種相故,如來乃起大悲之心。如是所說如來大悲之行,若有菩薩勤行如是三十二種之相,發起大悲心者,而此菩薩摩訶薩於福功德剎中,而能圓滿廣大威光,利樂有情相應事業得不退轉。是故當知,如是等無量無數自在之法所有分位,若諸如來若諸菩薩乃至住後邊際劫中廣宣說者,而悉不能得其邊際。今此所說而極少分,但為令諸有情發生最上淨信歡喜,是為菩薩不動一切有情善法濟命長養。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無量法雲含潤任持廣大法雨?如世間風無其邊際,而彼風輪廣大安固,普遍任持一切世界,若成時若壞時,及其水雲,并于大海與四大洲、須彌山、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雪山、鐵圍山、大鐵圍山、香醉山,樹林宮殿諸樓閣等,菩薩摩訶薩無邊陀羅尼風輪亦復如是,悉能任持一切正等正覺之雲,流注廣大無礙法雨,於一切世界悉能成辦佛功德法,如其所說須彌山等世[3a]間差別之相,即是百福勝相、十地、十波羅蜜多、十三摩地、十二陀羅尼、六通、十自在、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法,大悲心等一切佛菩薩法,悉能任持具足。又復常持一切世出世間百千法蘊而悉成就,是為菩薩無量法雲含潤任持廣大法雨。

「[3b]善男子!云何是菩薩大法種種莊嚴樓閣布飾妙好?如世間風悉能普遍吹布一切莊嚴樓閣,種種安置殊妙可愛,及一切樹林枝葉牙莖華果蕊等,及一切有情身諸分位,悉由風力常所吹布。菩薩之風亦復如是,以無邊無礙無著解力辯才之智,悉能施設一切世出世間種種法門,行列具足照明開示最勝殊妙種種法者,所謂此相是惡趣所成之法,此是善趣所成之法,此是增上所成之法,此是地獄,此是餓鬼,此是畜生,此是人,此是天,此是轉輪聖王,此是帝釋、梵王、護世諸天,此是色相眷屬聰利福力,此是明慧善計,此是藝能,此是善解種種諸教典籍,此是聲聞乘法成聲聞果,此是緣覺乘法成緣覺果,此是大乘之法具諸勝相,自利利他事業圓滿,成就普賢一切勝智,乃至此是十地、十波羅蜜多、十三摩地、十二陀羅尼、六通、三明、十自在、八解脫、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十八不共法。

「善男子!菩薩善能施設此如是等無量種法,蓮華莊嚴等陀羅尼門,為法莊嚴妙巧安布,是為菩薩大法種種莊嚴樓閣布[1]飾妙好。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一切眾會劫樹莊嚴,決定常出正妙法音雨華悅意?如劫樹林為風吹擊,常雨種種香華、妙寶、衣服、鼓樂等莊嚴具而悉具足。是諸嚴具相續流出,令諸天人咸生最上適悅歡喜無憂自在,嬉戲娛樂常具色相,力勢勤勇悅樂無減。菩薩智風亦復如是,菩薩常於如來清淨世界大法會中,為諸有情宣說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譬喻、緣起、自說、本事、本生、方廣、希[2]法、論義十二分教,常雨如是正法寶華,為諸有情,於其順違慣習事中,從初次第宣說教授,及一切世間諸所緣事,引發示誨無我寂滅清淨法性,開示普遍一切法門,總攝法性,引示令入不可思議如幻法中,顯發大智如幻法門。復令有情增長[3]游戲一切法樂,諸有問答無中無邊,能善起發普使歡喜,常令於其正法園林,以無過身語意業,適悅戲樂不生懈退,令諸天人受用具足,善法無減慧光明照,常住最勝清淨法中。是為菩薩一切眾會劫樹莊嚴,決定常出正妙法音雨華悅意。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阿僧祇劫潔白聖會,建立積集三摩地解脫總持門海,布妙高山日月光明法教叢林、善妙宮殿輪圍山等,及一切有情成熟調伏莊嚴,善住無上無身依止,隨轉智風曼拏羅解脫因故?譬如劫風,世界壞時其風無礙,力勢迅猛普遍吹擊三千大千世界俱胝那庾多百千諸鐵圍山、須彌山、大海等,皆悉破散磨滅無餘同太虛空。菩薩之風亦復如是,於多百千劫中,積集種種福智莊嚴,菩薩以廣大力勢,能現種種神通變化,善轉無礙清淨法輪,出妙[4]音聲,普遍調伏一切眾會。由如是故,從智風輪出諸法蘊,彼所調伏觀察最上妙法光明無著諸行,勝力具足深固作意,內心正住成三摩地,想蘊處界及三有身所作諸行而悉破散,無身所作了知皆是虛妄分別,超越一切世間,然後乃現不可思議無相出世勝福圓滿,依止隨轉獲勝清淨,住後邊際離諸憂惱。是為菩薩阿僧祇劫潔白聖會,建立積集三摩地解脫總持門海,布妙高山日月光明法教叢林、善妙宮殿輪圍山等,及一切有情成熟調伏莊嚴,善住無上無身依止,隨轉智風曼拏羅解脫因故。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風。」

爾時,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前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善說如是廣大之法,乃至具足一切勝相,而能令諸菩薩大士咸生歡喜。世尊!若天及人,能於如是法中信解修行者,如佛所說,是人即得一切具足受勝妙樂,適悅自在,乃同梵王帝釋護世天等。所有此世他生,得一切圓滿利他勝行,今此不說。」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彼之有情出過一切世間,普為多人所共瞻仰,斷諸惡法具諸善法,一切世間之所歸向。

「善男子!若諸有情,於此法中能修行者,或復有人返生輕謗,我說彼人是愚癡者,當墮黑暗大地獄中受諸苦惱,世間、天人、阿修羅等所共悲愍。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如虛空。何等為十?所謂一者、無垢;二者、無礙;三者、寂靜;四者、無相;五者、無邊智;六者、平等隨知一切法;七者、了一切法如虛空自性解脫;八者、無住;九者、出過諸境界相;十者、出過尋伺。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如虛空。

「善男子!復有十法,菩薩若修即如虛空。何等為十?所謂一者、於可意不可意一切色中不愛不惡;二者、於可意不可意一切聲中不愛不惡;三者、於可意不可意一切[1]香中不愛不惡;四者、於可意不可意一切味中不愛不惡;五者、於可意不可意一切觸中不愛不惡;六者、於可意不可意一切法中不愛不惡;七者、於利衰法中不愛不惡;八者、於樂苦法中不愛不惡;九者、於稱譏法中不愛不惡;十者、於譽毀法中不愛不惡。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如虛空。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如月。何等為十?所謂一者、令諸有情皆生歡喜;二者、眾所樂見;三者善法增長;四者、惡法損減;五者、咸皆稱讚;六者、體相清淨;七者、乘最上乘;八者、常自莊嚴;九者、游戲法樂;十者、具大神通威德。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令諸有情皆生歡喜?如月初出,一切有情皆得清涼,及悅意故咸生歡喜,菩薩之月亦復如是,當初出時,一切有情悉得遠離煩惱炎熾生喜樂故,是為菩薩令諸有情皆生歡喜。

「云何是菩薩眾所樂見?如月初出,一切有情悉樂瞻覩,所謂善妙潔白令諸有情心生喜故。菩薩之月亦復如是,當初出時,一切有情愛樂悅意,所謂諸根清淨種子潔白,於諸所行威儀具足,是為菩薩眾所樂見。

「云何是菩薩善法增長?如白分月從初出已,日日漸增,至十五日其月盛滿諸相圓具。菩薩之月亦復如是,從初發心乃至坐於道場,日日善法漸漸增長,至坐道場已一切勝相皆悉圓滿,是為菩薩善法增長。

「云何是菩薩惡法損減?如至黑分月時,其月輪相光明漸減,如其所減,至月盡日一切不現。菩薩之月亦復如是,至具出世智時惡法漸減,如其所減,乃至坐於道場,一切滅盡無復遺餘,是為菩薩惡法損減。

「云何是菩薩咸皆稱讚?如月初出時,諸婆羅門、剎帝利、男女大小、一切人民咸悉稱讚,菩薩之月亦復如是,當初出時,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咸悉稱讚,是為菩薩咸皆稱讚。

「云何是菩薩體相清淨?如月天子體相清淨潔白無染,謂勝業報之所成故,菩薩體相亦復如是,本來無染潔白所成清淨化生,非從父母羯邏藍等不淨所生,是為菩薩體相清淨。

「云何是菩薩乘最上乘?如月天子乘清淨乘照四天下,菩薩之月亦復如是,乘于最上菩薩之乘,廣照無邊一切世界,是為菩薩乘最上乘。

「云何是菩薩常自莊嚴?如月天子本相清淨常自莊嚴,不以澡沐所莊嚴故,菩薩之月亦復如是,諸勝功德常自莊嚴,是為菩薩常自莊嚴。

「云何是菩薩[*]游戲法樂?如月天子常受天樂,菩薩之月亦復如是,常所遊戲勝妙法樂,不染世間諸欲境界,是為菩薩游戲法樂。

「云何是菩薩具大神通威德?如月天子具大神通有大威德廣照一切,菩薩之月亦復如是,具大福智勝功德故,是為菩薩具大神通威德。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月。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八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九 - 2024-03-28 22:35:31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九

[2]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如日。何等為十?一者、破無明暗;二者、開敷一切;三者、普遍十方咸得和暖;四者、起諸善法;五者、有漏滅沒;六者、作光明照;七者、制諸邪異;八者、高下開顯;九者、成諸事業;十者、善人樂欲。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破無明暗?如日初出,悉能除去一切昏暗,菩薩之日亦復如是,當初出時,能破一切無明黑暗,是為菩薩破無明暗。

「云何是菩薩開敷一切?如日出時,悉能開敷淨蓮華等一切華卉,菩薩之日亦復如是,所應受化諸有情等而悉開覺,是為菩薩開敷一切。

「云何是菩薩普遍十方咸得和暖?如日出時,普遍十方咸得和暖;菩薩之日亦復如是,當初出時,智光普照十方一切咸悉和暖,而亦不嬈世間有情,是為菩薩普遍十方咸得和暖。

「云何是菩薩起諸善法?如日將出,閻浮提內先現明相則知日出,菩薩之日亦復如是,將欲出時先現智光明相,有情則知菩薩出現,是為菩薩起諸善法。

「云何是菩薩有漏滅沒?如閻浮提日光隱時則知日入,菩薩亦復如是,諸染煩惱隱不現時,則知菩薩諸漏已盡,是為菩薩有漏滅沒。

「云何是菩薩作光明照?如日初出,閻浮提內諸有情類蒙光普照,菩薩之日亦復如是,當初出時,智光普照一切有情,除去一切癡冥暗蔽,是為菩薩作光明照。

「云何是菩薩制諸邪異?如日光現翳諸小明,而日不作是念:『我能翳彼諸小光明。』何以故?日光出時法爾如是故。菩薩之日亦復如是,智光出時,一切邪異外道小明皆悉映蔽,而此菩薩亦不作是念:『我能映蔽邪異諸小光明。』何以故?而諸小明法爾如是,映不現故。是為菩薩制諸邪異。

「云何是菩薩高下開顯?如日出時,閻浮提內一切丘墟及平坦處,一切人眾悉能顯視,菩薩之日亦復如是,智光普照令諸有情顯觀一切丘墟平坦——平坦者謂八正道,丘墟者謂八邪道——是為菩薩高下開顯。

「云何是菩薩成諸事業?如日初出,一切農者耕稼事業而悉興作,菩薩日出亦復如是,有情一切善法事業而悉成辦,是為菩薩成諸事業。

「云何是菩薩善人樂欲?如日初出,善人愛樂惡人嫌惡,菩薩日出亦復如是,[1]其智慧者悉生愛樂,趣向邪道姦惡之類、愚蒙無智樂著生死背涅槃者,悉生嫌惡,是為菩薩善人樂欲。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日。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如師子。何等為十?一者、自無恐怖;二者、不畏於他;三者、直進不還;四者、能師子吼;五者、無畏觀察;六者、常行林中;七者、樂居山巖;八者、無所結縛;九者、自具勇力摧伏他軍;十者、善作守護。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自無恐怖?譬如師子安詳行步無驚無怖。何以故?不見有能與己等故。菩薩亦復如是,周遍往復無驚無怖。何以故?不見有能與己等故。是為菩薩自無恐怖。

「云何是菩薩不畏於他?如彼師子不畏於他一切邪惡呼叫之音,菩薩亦復如是,若與一切他宗外道論義之時,心無怯弱亦不卑下,是為菩薩不畏於他。

「云何是菩薩直進不還?如彼師子直往不退,菩薩亦復如是,本性直進,不復退還邪異宗教,而復菩薩辯才無盡,是為菩薩直進不還。

「云何是菩薩能師子吼?譬如師子震吼之時,一切麞鹿野干之類,而悉驚怖奔走十方,菩薩亦復如是,若作無我師子吼時,所有一切著我執者,邪異外道,而悉驚怖馳走十方,菩薩亦不嬈惱於彼,但為破於著我見者,震發無我師子吼故,亦復為餘有情作調伏故,是為菩薩能師子吼。

「云何是菩薩無畏觀察?如彼師子作無畏相普遍觀視,菩薩亦復如是,志行清淨作無畏相普遍觀察,是為菩薩無畏觀察。

「云何是菩薩常行林中?如彼師子本性樂行林野之中,菩薩亦復如是,自性寂靜遠離憒閙樂行林中,是為菩薩常行林中。

「云何是菩薩樂居山巖?如彼師子樂居山巖,菩薩亦復如是,樂居智慧禪定山巖,是為菩薩樂居山巖。

「云何是菩薩無所結縛?如彼師子無所結縛,菩薩亦復如是,去[2]除一切煩惱重擔離諸結縛,是為菩薩無所結縛。

「云何是菩薩自具力能摧伏他軍?如彼師子獨無伴侶能摧他眾,菩薩亦復如是,獨無伴侶坐道場時,以自力能摧伏魔軍,是為菩薩自具力能摧伏他軍。

「云何是菩薩善作守護?如彼師子若或近於聚落而住,諸有麞鹿等類不損苗稼,菩薩亦復如是,所向國邑及諸方處,而彼一切邪異外道麞鹿等類,不損有情善法種子,是為菩薩善作守護。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如師子。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調伏。何等為十?一者、堅固菩提心;二者、修治菩提行;三者、守護諸根;四者、趣向正道;五者、能荷重擔;六者、為有情故不生懈退;七者、正命自活;八者、離諸諂曲;九者、不起誑惑;十者、身心正直,是為十法。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調伏。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善乘。何等為十?一者、雖修定行而常觀空;二者、雖盡諸障而常修善行;三者、雖離諸起作而善順佛教無所違背;四者、平等了知一切諸法而解法界理;五者、能於世間自卑其身如旃陀羅謙下其意;六者、遠離憍慢常於他人起智者想;七者、以現量智了知佛法離諸疑惑;八者、雖知諸法差別得決定相;九者、自取正道不隨他教;十者、善順世間為世福田。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善乘。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如蓮華。何等為十?一者、離諸染污;二者、不與少惡而俱;三者、戒香充滿;四者、本體清淨;五者、面相熙怡;六者、柔軟不澁;七者、見者皆吉;八者、開敷具足;九者、成熟清淨;十者、生已有想。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離諸染污?譬如蓮華出於水中而水不染。何以故?法爾如是故。菩薩亦復如是,雖處生死流中而不染著。何以故?由慧方便法爾如是故。菩薩以其善巧方便,處生死中不為生死過失所染,以方便慧所攝受故,是為菩薩離諸染污。

「云何是菩薩不與少惡而俱?譬如蓮華而不停留水之微滴,菩薩亦復如是,不與少惡而俱,是為菩薩不與少惡而俱。

「云何是菩薩戒香充滿?譬如蓮華生時隨處妙香廣布,菩薩亦復如是,所向國邑及諸方處,戒香芬馥廣布一切,是為菩薩戒香充滿。

「云何是菩薩本體清淨?譬如蓮華生時,自然潔白清淨,隨其方所,婆羅門、剎帝利、一切人民共所稱讚,菩薩亦復如是,隨諸方邑所生之處潔白清淨。何以故?戒清淨故。一切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咸共稱讚,諸佛菩薩之所攝受,是為菩薩本體清淨。

「云何是菩薩面相熙怡?譬如蓮華當開敷時,令諸見者心意快然生適悅故,菩薩亦復如是,面相熙怡離諸顰[1]蹙,諸根清淨見者歡喜,是為菩薩面相熙怡。

「云何是菩薩柔軟不澁?譬如蓮華體性柔軟,菩薩亦復如是,自體清淨柔軟細妙,是為菩薩柔軟不澁。

「云何是菩薩見者皆吉?譬如蓮華乃至夢中於須臾頃見亦善吉。何以故?一切[2]義成故。菩薩亦復如是,若於一切分位之中,見者咸得最上吉祥,是為菩薩見者皆吉。

「云何是菩薩開敷具足?譬如蓮華若開敷已即名具足,菩薩亦復如是,若慧覺華開敷之時,即名具足,是為菩薩開敷具足。

「云何是成[A1]熟清淨?譬如蓮華若成熟已,眼所觀時眼根清淨,鼻所嗅時鼻根清淨,身覺觸時身根清淨,心歡喜時意根清淨。菩薩亦復如是,果成熟時慧光明相,一切有情,若眼見時眼根清淨,若耳聞時耳根清淨,菩薩戒功德香,若鼻嗅時鼻根清淨,身供養時身根清淨,思惟稱讚菩薩勝功德時意根清淨,是為菩薩成熟清淨。

「云何是菩薩生已有想?譬如蓮華所生之時,若人、非人生已有想,菩薩亦復如是,當初生時佛及菩薩,并餘帝釋、梵王、護世天等,咸樂護持生已有想,是為菩薩生已有想。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如蓮華。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廣大心。何等為十?一者、為令有情圓滿諸波羅蜜多故,起廣大心;二者、為令圓滿一切佛法故;三者、為令化度諸有情故;四者、安坐道場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五者、成正覺已,為諸沙門婆羅門天人魔梵一切世間,轉妙法輪故;六者、為令有情作利樂事,周行無量無邊世界施設化行故;七者、謂以智慧之船渡諸有情,越生死岸故;八者、世間一切無依無救無歸無趣無親屬者,為作依歸親屬故;九者、為令顯示佛、大牛王、妙師子吼,[3]游戲諸佛神通法門,如大龍王審諦瞻視,普遍觀察沙門、婆羅門、天人魔梵、一切世間,普令同獲佛功德故;十者、為令化度有情,具佛威德無麁澁行,無難行行,無劣弱行,無卑下行,故發廣大心。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廣大之心。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清淨心。何等為十?一者、深心具足,深心不動,深心安住,深心質直。二者、離不深固作意,不深固作意者,所謂發起聲聞之行,緣覺之行,及起諸小緣。三者、離諸垢染,諸垢染者謂煩惱垢。四者、離身過失,身過失者,謂離虛假諸威儀道。五者、離語過失,語過失者謂不如實開示正義。六者、離心過失,心過失者謂於身語心中復有所離,知身不和合故,常出少欲知足語故,心無求故。七者、知恩念報,受少恩惠尚不忘失況復廣多。八者、施恩於人,不現已德不譏彼短,乃至少恩亦不望報,歡喜教示稱讚彼德。九者、如說能行,而菩薩者不外發柔軟之語心生恚害,菩薩亦不外發稱讚之語內心思惟損惱方便,菩薩不外發愛語內固冤結,菩薩不外現善相內起惡意,菩薩不外現恭敬之相內起輕慢之心。菩薩無不真實亦無虛妄,復無慳嫉及無諂誑,不起鬪諍不破和合。何以故?菩薩於一切時,身起恭敬語宣實義,心念成辦一切善法。十者、於如來教中遠離毀謗,而菩薩者畢竟不於如來教中而生毀謗。何故菩薩於如來教中不毀謗邪?謂諸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剃除鬚髮被袈裟衣,於如來教中清淨出家。不為王難故出家,不為賊難故出家,不為負債逼迫故出家,不為怖不活故出家,但以正信。求出家已尋求善法,近善知識親事恭敬,於其善知識所聽受正法,聽已修行,不起我慢貢高之心,由離慢故除顛倒執,無顛倒故得覺了正道,覺正道故得入法性,得入法性故決定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薩於如來教中不生毀謗。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清淨心。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深信無疑惑心。何等為十?一者、信如來身密;二者、信如來語密;三者、信如來意密;四者、信諸菩薩所行;五者、信如來出生;六者、信菩提法;七者、信如來唯說一乘;八者、信如來說種種教;九者、信如來深遠音聲;十者、信如來隨其所應化度有情。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信如來身密?謂若菩薩起如是念:『我聞如來法身,寂靜身,無等身,無等等身,無限量身,不共身,金剛身,如是真實無有虛妄,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身密。

「云何是菩薩信如來語密?菩薩作是念:『我聞如來語密,為諸有情現前授記,或為有情隱密授記,我知如來身無誤失語無卒暴。以是緣故,妄言過失無所從來。何以故?如來已斷諸過失故,離一切垢遠一切塵,息諸炎熾離諸煩惱,潔白自在清淨無染。若言如來身有過失語有卒暴諸過失者,無有是處,如是真實無有虛妄,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語密。

「云何是菩薩信如來意密?菩薩作是念:『我聞如來意密者,如來諸有意樂悉與智慧心俱,依其心故,一切聲聞緣覺、一切菩薩及餘有情所不能知,唯除如來神力所加。何以故?如來智慧甚深無底不可伺察,過諸尋伺境界,無量廣大等虛空界,亦復超出世間一切度量境界,如是真實無有虛妄,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意密。

「云何是菩薩信諸菩薩所行?菩薩作是念:『我聞諸菩薩為有情故,現前施作諸利益事,不生懈倦不起怖畏,荷負重擔,堅固志行,堅固精進,滿足諸波羅蜜多,次第成辦一切佛法。以無礙慧,無邊慧,無等慧,不共慧等,[A2]被堅固鎧,堅固精進,堅固誓願,不動誓願,不共誓願,所謂菩提因、菩提相、菩提緣等,如是次第圓滿廣大神通事業,如是真實無有虛妄,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諸菩薩所行。

「云何是菩薩信如來出生?菩薩作是念:『我聞諸菩薩坐道場已,得無著無礙離障天眼智通、天耳智通、他心智通、宿住隨念智通、神境智通、漏盡智通,得如是等無著無礙離諸所緣三世同一相平等之智,能如實觀諸有情界,此類有情造身語意諸惡行業,毀謗賢聖起於邪見具邪見業,由此因緣,身壞命終,墮在惡趣受地獄報。又復見此一類有情造身語意諸善行業,不謗賢聖,起於正見具正見業,由此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善趣受天勝報。』菩薩如是如實觀見諸有情界,如實能知善不善業。

「菩薩又作是念:『如我往昔所修菩薩行時,發大誓願,如是諸行自覺了已,令諸有情而悉覺了。如是我當得願圓滿,我望亦足,如是真實無有虛妄,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出生。

「云何是菩薩信菩提法?謂若菩薩於佛菩提而能覺了:『以自智力成正覺果,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菩提法。

「云何是菩薩信如來唯說一乘之法?菩薩作是念:『我聞一乘法者謂如來乘,如是真實無有虛妄,誠實無異諦無不實。何以故。謂從如來之乘出生諸乘,譬如閻浮提內所有各各諸小洲渚,皆閻浮提之所攝屬,而悉依止於閻浮提,是故同名閻浮提數。如來之乘亦復如是,諸乘悉於如來乘攝,從如來乘之所出生,而悉依止於如來乘,是故一乘即如來乘,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唯說一乘之法。

「云何是菩薩信如來說種種教?菩薩作是念:『我聞如來說種種教種種經典,如是真實無有虛妄。何以故?如來觀諸有情所應度者,隨彼信解為說法要,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說種種之教。

「云何是菩薩信如來具深遠音聲?菩薩作是念:『我聞如來具足深遠清淨音聲,如是真實無有虛妄。何以故?彼諸天子以修少分善根力故,尚得清淨深妙音聲,況復如來無量無數百千劫中積修勝行?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深遠音聲。

「云何是菩薩信如來隨其所應化度有情?菩薩作是念:『我聞如來隨有情心,如其有情所應信解,以種種方便而為化度,佛以一音斷諸疑惑,是諸有情根性成熟所應度者,皆謂如來為我說法而各解了,而佛如來無所分別,非無分別,如是真實無有虛妄,我於是處信無疑惑。』是為菩薩信如來隨其所應化度有情。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無疑惑心。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九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 - 2024-03-28 22:40:59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

[1]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2]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如大海。何等為十?一者、為大寶聚;二者、深難徹底;三者、廣大無量;四者、次第漸深;五者、不宿死屍;六者、皆同一味;七者、容受眾流;八者、潮不失時;九者、水族所依;十者、無有邊際。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為大寶聚?譬如大海廣積眾寶,閻浮提中一切人眾,咸取其寶無有窮盡,菩薩亦復如是,廣積一切智功德寶,一切有情皆取是寶亦無窮盡,是即菩薩為大寶聚。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深難徹底,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於菩薩法莫測其際。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廣大無量,菩薩亦復如是,功德智慧廣大無量。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次第漸深,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智深、一切智漸深、一切智極深。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不宿死屍。何以故?大海法爾如是故,菩薩亦復如是,不與煩惱結漏及不善知識而所共止。何以故?菩薩法爾如是故。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眾流入中皆同一味,所謂鹹味,菩薩亦復如是,積集一切善法皆同一味,所謂一切智味。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容受眾流,而其海水不增不減,菩薩亦復如是,容受無量一切法水,而菩薩智慧不增不減。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潮不失時,菩薩亦復如是,所應成熟化度有情亦不過時。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為諸水族依止窟宅,菩薩亦復如是,為一切有情一切善法之所依止。

「又,善男子!譬如大海一切有情悉取其水而無邊際,菩薩亦復如是,廣為一切有情宣說法要,亦無邊際。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如大海。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微妙智。何等為十?一者、善求出離;二者、善知諸出離法;三者、善知諸法平等;四者、善知諸法如幻;五者、善知一切法相;六者、善解甚深難測緣生之法;七者、善知業不思議;八者、善知諸所說義;九者、善了如實義;十者善觀真實智。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善求出離,乃至善觀真實智?謂若菩薩作是思惟:『我應觀察諸世間相。』觀見世間貪火熾然瞋煙[3]蓬㶿,癡暗覆蔽瞑然無託,菩薩乃起是念:『此諸有情,云何能得出離?』菩薩即為勤求出離及出離法,由得出離法故,即能隨知諸法平等。由知諸法平等故,即能如實知諸法如幻。由知諸法如幻故,即如實知一切法相。由知法相故,即能思察甚深難測緣生之法。由能思察緣生法故,即能解了業不思議。是故,菩薩雖知世間諸法無實,而亦顯示種種業報,由是之故得微妙智,能於諸佛菩薩所說義中而悉了知,由了知故即能開解如實之義。解如實義故,即能觀真實智,見真實故,能度有情出離生死。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微妙智。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隨應辯才。何等為十?一者、開示諸法無我;二者、無有情;三者、無壽命;四者、無養育;五者、無補特伽羅;六者、無作者;七者、無受者;八者、無知者;九者、無見者;十者、顯示一切法空都無主宰,皆是虛妄不實分別,諸法但從緣生故有。

「善男子!若得一切法無我相應,彼即隨順法性,由是之故,於一切法無有情、無壽命、無養育、無補特伽羅、無作者、無受者、無知者、無見者等,如理相應即能隨順法性。由是之故,了知一切法空都無主宰,皆是虛妄不實分別,諸法但從緣生故有,如理相應即能隨順法性。

「善男子!若隨順法性故,即於法性不相違背,不違背故乃能正說諸法,正說法故善入法性,入法性故乃能開示彼一切法,開示法故彼之辯才乃名隨應。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隨應辯才。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樂說辯才。何等為十?一者、辯才無著;二者、無盡;三者、相續;四者、不畏大眾;五者、不卑下;六者、無恐怖;七者、不共;八者、不輕慢;九者、無邊;十者、無礙解。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樂說辯才。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清淨辯才。何等為十?一者、無有謇吃;二者、詞無雜亂;三者、遠離卑劣;四者、語不高戾;五者、義無減失;六者、文無缺漏;七者、聲無短闕;八者、無不知時;九者、言無麁獷;十者、無不明了。

「善男子!諸菩薩者,所有辯才無有謇吃。何以故?菩薩於大眾中無怯弱故。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而無雜亂。何以故?菩薩智慧安然無畏。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而無卑劣。何以故?菩薩處大眾中,猶如師子離諸恐懼。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語不高戾。何以故?已離煩惱故。若有煩惱語即高戾,無即不爾。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義無減失。何以故?已得法故。若不得法即於義中有所減失,得即不爾。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文無缺漏。何以故?廣解諸論故。若解論尠少即文有缺漏,廣解即不爾。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聲無短闕。何以故?菩薩妙解一切音聲故。若不解者即於音聲有所短闕,解即不爾。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無不知時,所應前說而不後說,若應後說亦不前說。何以故?菩薩善知諸時分故。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言無麁獷,無不悅意,無不樂聽。何以故?已能遠離語過失故。若有語過失者,言即麁獷,無即不爾。

「又菩薩者,所有辯才無不明了。何以故?菩薩根性利故。若鈍根者即不明了,利即不爾。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清淨辯才。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一切有情歡喜辯才。何等為十?一者、愛語;二者、熙怡面相遠離顰蹙;三者、如義語;四者、如法語;五者、平等語;六者、不自高;七者、不輕他;八者、無染著;九者、無觸惱;十者、具種種辯才。善男子!菩薩能以愛語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常現熙怡善相遠[A1]離顰蹙,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常出如義語及美妙語,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常出法語及利益語,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常為有情平等說法,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而不自高,遠離驕慢高舉之咎,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不輕於他,常為有情恭敬說法,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離諸染著具淨尸羅,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離諸觸惱具多忍力,令諸有情咸生歡喜。

「又菩薩者,具種種辯才常出悅意之語,令諸有情咸生歡喜。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一切有情歡喜辯才。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信順說法。何等為十?一者、非法器有情菩薩不為說法;二者有障礙者不為說法;三者、有所得見者不為說法;四者、邪異外道不為說法;五者、不起樂欲心者不為說法;六者、不發清淨心者不為說法;七者、諂曲心者不為說法;八者、求活命者不為說法;九者、貪著利養慳嫉所纏者不為說法;十者、盲聾瘖瘂者不為說法。

「何以故?善男子!菩薩不作法慳亦不祕法,於諸有情無不憐愍,為利有情而不棄背。所以者何?若有有情[1]非法器者,菩薩乃起是念:『此等有情,而於如來法律之中起於捨行。』」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若然者,諸佛菩薩當為何等有情說法?」

佛言:「善男子!具信有情,諸佛菩薩當為說法。又若善根已成熟者,是法器者,於先佛所植眾德本者,無諂誑者,不詐現威儀者,不耽著利養者,深心具足者,為善知識所攝受者,具足善相人所樂見者,根性明利於所聞法中解其義者,隨所得法勤行精進者,如佛所說能修行者,此等有情,諸佛菩薩乃為說法。

「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信順說法。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為說法師。何等為十?一者、修集佛法故說法,不見有佛法可得,亦復不見有所修集;二者、修集波羅蜜多故說法,不見波羅蜜多可得,亦復不見有所修集;三者、修集菩薩法故說法,不見有菩薩法可得,亦復不見有所修集;四者、斷煩惱故說法,不見有煩惱可得,亦不見斷;五者、厭離離貪寂滅故說法,不見有厭離離貪寂滅可得;六者、為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故說法,不見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可得,亦不見果;七者、為得阿羅漢果故說法,不見有阿羅漢可得,亦不見果;八者、為得緣覺果故說法,不見有緣覺可得,亦不見果;九者、斷我執取著故說法,不見有我可得,亦不見執[2]著;十者、顯示業報故說法,不見有業可得,亦不見報。

「何以故?如是等一切法皆無實體,但以假名宣說,名亦無所有。所以者何?文字無自性,法離文字故,但以世俗虛假施設於無名中,是故建立諸法名字。由彼名空,本虛假故,勝義諦中無虛假名。無假名故,於勝義中無虛妄法。彼虛妄法者,誑惑愚人故。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為說法師。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順觀法性。何等為十?一者、菩薩雖順觀法性而不壞色相,雖順觀法性不壞受想行識相;二者、雖順觀法性,不壞欲界相;三者、雖順觀法性,不壞色界相;四者、雖順觀法性,不壞無色界相;五者、雖順觀法性,不壞諸法相;六者、雖順觀法性,不見諸法隨順相;七者、雖順觀法性,不見有情相;八者、雖順觀法性,亦不墮斷見;九者、雖順觀法性,而不失正道;十者、雖順觀法性,亦不離智慧方便。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順觀法性。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解法界理。何等為十?一者、有慧;二者、為善知識攝受;三者、發起精進;四者、離諸障染;五者、善修淨行;六者、尊重讚法;七者、善修空觀;八者、離有所得見;九者、趣向正道;十者、見真實法。善男子!菩薩具智慧故,而能勤求諸善知識;見善知識已,心生歡喜,如師尊想,親近依止。由能依止善知識故,即發起精進,斷除一切不善之法,圓滿一切清淨善法,勤行遠離一切障染,離障染故獲得輕安,善修淨行離身語心一切過失。由清淨故於所得法尊重稱讚,由重法故多習空觀,習空觀故不起有所得見,離有所得見故順行正道,入正道故能觀真實。」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何名真實?」

佛言:「善男子!如實之義,乃名真實。」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何名如實?」

佛言:「不虛妄故,名為如實。」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何名不虛妄?」

佛言:「所[1]謂真如,無不真如、無異真如。」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何名真如?」

佛言:「善男子!此法唯內所證,非文字語言而能表示。何以故?此法出過諸文字故,離諸言說故,超越一切語言境界,出於言道離諸戲論,離作非作無動無靜,離諸尋伺,是不思議境界。無相非無相而悉遠離出諸相境,超諸凡境,出凡夫行,過諸魔境,超越一切煩惱境界。離諸識境,安處無住最上寂靜聖智境界,是故此法唯內所證,是即無垢無染潔白清淨,最上最勝第一無比,常住堅固究竟無壞之法,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是法常住。

「善男子!菩薩為求此法,歷百千種難行苦行故得是法,得是法已,令諸有情悉住此法。

「善男子!故說此法名為真如,說名實際,說名一切智,說名一切種智,說名不思議界,說名不二界。」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十一 - 2024-03-31 00:14:00


T0489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篇章 十一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一

[2]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3]卿[4]光梵大師[5]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此法云何能證?云何能解?」

佛言:「善男子!出世間慧,乃能證入內自明解。」

除蓋障菩薩言:「豈非慧證,即是自心內解入邪?」

佛言:「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慧但如實能觀諸法,由身作證故。」

除蓋障菩薩言:「若諸善男子!豈非以彼聞思修慧能證法時,便能內自得解入邪?」

佛言:「不也。善男子!非彼聞思修慧纔得聞時,便能內自解入。我今當以譬喻略明斯義。

「善男子!譬如大曠野中夏盛熱時,或有一人自東而西,復有一人自西而東,當其炎毒渴乏所逼,時西至人謂東來者:『我今極熱為渴所逼,汝所從來善履途道,何處當有流泉池沼清冷之水?願為我說,令我飲之除其渴惱。』其東來者,善知東方所有道路,亦復悉知有水之處,其味甘美及深淺等,即告之云:『汝今前去,當觀一處有二道路,出於左者不應當詣,由於右者汝可往之。彼有園林蒼翠滋茂,中有池沼,清流甘美衍漾彌滿。』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彼渴乏人纔聞說示有妙池沼起思念時,便能除去渴惱之患,即能內自得清涼邪?」

除蓋障菩薩言:「不也。世尊!而炎渴人,若親詣彼有水之處,於其池中飲其水已,是人乃能除去炎渴內自清涼。」

佛言:「善男子!聞思修慧非纔得聞便能內自解入法性,亦復如是。汝今當知,大曠野者是生死境;夏盛熱時受炎渴人,即是一切諸有情類;極炎熾者,即是煩惱六塵愛境;善知路人,即諸菩薩善能知於一切智道;其飲水者即是內自入證解者,得法勝味輕清甘美,第一義諦諸法實性。

「善男子!汝今當聽,復說譬喻。假使如來住壽一劫,於閻浮提一切人前,稱讚天蘇陀妙色妙香,最上清淨精美之味,其所飲者得妙樂觸。善男子!閻浮提人聞如是說,於色香等內了知邪?」

除蓋障菩薩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由是之故,當知聞思修慧非纔聞時便能內自解入法性。汝今復聽,譬若有人於果實中知一果名,自先食已,與未食人說其果味及色香等。善男子!於汝意云何?彼未食人而能了知其果味邪?」

除蓋障菩薩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由是之故,當知聞思修慧非纔聞時便能內自解入法性。」

爾時,除蓋障菩薩前白佛言:「善說世尊!善說善逝!如是內證理法,若有善男子能一歷耳,當知是人即能具足聞思修法。何以故?是人已具不顛倒因,故得此法。」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善解法界之理。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知空境界。何等為十?一者、知力空;二者、知無畏空;三者、知不共佛法空;四者、知戒蘊空;五者、知定蘊空;六者、[A1]知慧蘊空;七者、知解脫蘊空;八者、知解脫知見蘊空;九者、知空空;十者、知勝義空。雖知是空,亦不以其空因緣故,而於彼空有所得相,亦不執空,不起空見,不依止空,復不以其空因緣故,墮於斷見。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善知空境界。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善修無相之行。何等為十?一者、離外相;二者、離內相;三者、離戲論相;四者、離一切遍計相;五者、離一切有所得相;六者、離一切舉動相;七者、離一切虛假相;八者、離一切所緣相;九者、離識有得相;十者、離識所知境相。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善修無相之行。」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是行相是菩薩修無相之行。云何復見如來所修?」佛言:「善男子!當知此是不思議處。何以故?離心境界故。一切有情若謂如來有所思者,彼即狂亂。所有如來,若此岸事、若彼岸事,乃至疲極終不可見,亦不可得。所以者何?如來之法不可思議,甚深難測,莫究其際,與虛空等,超出一切尋伺境界,超出一切有所得相,非諸惟忖較計度量之所能及。」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我有少疑欲伸請問,若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見聽我問,願為略說。」

佛言:「除蓋障!汝今當問斯為常事。」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諸有自高之者乃非正士,如何世尊為大法王,今自讚說,得非自高邪?」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而汝心志深固能發是問,汝應諦聽,極善作意,今為汝說。」時除蓋障菩薩受教而聽。

佛言:「善男子!如來無我慢心亦不自高,不為利養名稱所欲生於我慢,亦不為求人所知故,亦不起於諂誑心故生於我慢,但以己所得法,廣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何以故?欲令有情於如來所發生清淨歡喜之心,堪任法器者令彼獲得一切善法,使其長夜得大利樂。」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有情而不能知如來勝德?」

佛言:「善男子!彼實不知。何以故?此佛剎中諸有情類,信解狹劣志著麁弊,少慧少信善根微尠,而不能知如來勝德,是故如來乃自讚說所有功德,意欲令諸有情發生淨信,能成如來諸勝功德。

「善男子!譬如有人為大醫師,善療眾病,國中第一無有倫比,然其國中不知是人,明善方藥具醫勝[A2]德。時彼醫師,見有疾苦所逼惱者即起是念:『是人疾苦不善方藥,我今應當為其治療。』是時,醫師詣病人所語其人言:『我是醫師,明練方術,善知眾病及病所因,汝之病惱善為治療。』時彼病人聞是言已,即於醫師起信重心而作依仗。醫師即時為其治療,病得除愈。

「善男子!於汝意云何?而彼醫師於病人前說已能解,為自讚邪?」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言:「善男子!如來亦復如是,為大醫王,善療有情諸煩惱病,知病所因施大法藥,而諸有情為無明等諸煩惱病之所逼迫,如來見已即詣其前,稱說如來具勝功德。令諸有情為其病苦所逼惱者,聞說如來勝功德已,能生清淨信重之心,以佛如來而為依仗。是故如來勝大醫王,為彼病者施大法藥,使諸有情煩惱重病咸得銷滅。

「善男子!何等是大法藥?所謂多貪有情作不淨觀,多瞋有情作慈悲觀,愚癡有情作緣生觀。以是緣故,乃見如來自讚勝[A3]德。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諸願離著。何等為十?一者、雖行布施而有願求,亦不著於布施;二者、雖持禁戒,亦不著於持戒;三者、雖行忍辱,亦不著於忍辱;四者、雖起精進,亦不著於精進;五者、雖習禪定,亦不著於禪定;六者、雖修智慧,亦不著於智慧;七者、雖依三界,亦不著於三界;八者、雖求菩提,亦不著於菩提;九者、雖行正道,亦不著於正道;十者、雖入涅槃,亦不著於涅槃。何以故?菩薩離諸所著,雖於世間一切所行而悉無著。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諸願離著。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慈身具足。何等為十?一者、無方分慈;二者、無種類慈;三者、法慈;四者、定慈;五者、不害慈;六者、利益慈;七者、於一切有情平等心慈;八者、等心無瞋恚慈;九者、周遍十方廣大慈;十者、出世間慈。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慈身具足。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悲身具足。何等為十?一者、見諸苦惱無救無依無歸趣者,菩薩見已發起菩提心;二者、發菩提心已求所得法;三者、歷苦勤求得法成已,普為有情作大利益;四者、慳貪有情令行布施;五者、毀戒有情令持淨戒;六者、瞋心有情令修忍行;七者、懈怠有情令發精進;八者、散亂有情令住定心;九者、無智有情令修智慧;十者、菩薩為利有情故,不以艱苦壞失退轉菩提勝行。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悲身具足。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修喜行。何等為十?一者、菩薩自得出離三有熾然,故生歡喜;二者、為斷長時輪迴往來繫縛之索,故生歡喜;三者、菩薩遠離種種尋求,自已得渡生死海中諸惡雜類,故生歡喜;四者、菩薩自已摧折久遠以來高慢之幢,故生歡喜;五者、菩薩以智金剛,自已摧碎煩惱高峯細無塵末,故生歡喜;六者、菩薩自得安隱亦復令他悉得安隱,故生歡喜;七者、菩薩於其世間,貪愛執縛暗瞑所覆不得自在,長眠境中自能醒然睡眼明已,亦復令他悉能開覺,故生歡喜;八者、菩薩自能解脫出離惡趣,亦復令他悉得解脫出離惡趣,故生歡喜;九者、有情久處生死曠野險難之中,獨行無侶周旋往返,不知其道不識方所,菩薩自能超出遠離,而悉為他指導開示,故生歡喜;十者、菩薩得近一切智城,故生歡喜。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善修喜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善修捨行。何等為十?一者、眼雖觀色而行捨行,亦不見眼識色境,若增若減,若成若壞;二者、耳雖聽聲,三者、鼻雖嗅香,四者、舌雖了味,五者、身雖覺觸,六者、意雖知法而行捨行,亦復不見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諸塵,若增若減,若成若壞;七者、雖觀行苦而行捨行,亦不見行苦,若增若減,若成若壞;八者、雖觀苦苦而行捨行,亦不見苦苦,若增若減,若成若壞;九者、雖觀壞苦而行捨行,亦不見壞苦,若增若減,若成若壞;十者、觀所作已辦有情,菩薩於彼生歡喜心,乃起是念:『我欲度彼,彼已自度。』故修捨行。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善修捨行。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神通[1]游戲。何等為十?一者、示現捨壽;二者、入胎受生;三者、現童子相宮中游戲;四者、出家;五者、苦行;六者、詣菩提場;七者、成等正覺降伏魔軍;八者、現寂靜相;九者、轉妙法輪;十者、入大涅槃。」

爾時,除蓋障菩薩前白佛言:「世尊!何因緣故,菩薩示現兜率陀天捨壽,乃至示現入大涅槃?」

佛言:「善男子!兜率陀天諸有情等多生常想,而彼有情見菩薩——於一切世間最上、最勝,而復高顯,觀者無厭,不為五欲境界所染——能起捨壽,而彼有情見已,轉於常想,生無常想,由依止無常故,即起不放逸行。

「又復有情起放逸心者,於菩薩所雖有愛樂信重之心,然於諸境生愛著故,於菩薩所不來親近恭敬承事,而彼有情乃起是念:『菩薩久住於此,我亦久住。』生放逸心。菩薩為欲令彼有情起於厭離得不放逸,由能不起放逸心故,即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以是緣故,於兜率陀天示現捨壽。

「善男子!若有有情應以入胎受生而可度者,菩薩即現入胎受生之相,令其見已生希有心。菩薩處母胎中,為彼彼有情如應說法,令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以是緣故,示現受生。

「善男子!若有有情應以童子宮中游戲之相而可度者,又以下劣信解諸有情類,菩薩為成熟故為護持故,乃現童子宮中游戲之相。

「善男子!若有有情應以出家之相而可度者,菩薩為成熟故,乃現出家之相。

「善男子!若有志著麁弊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等,應以苦行之相而可度者,菩薩為欲成熟彼故,及為降伏諸外道故,乃現苦行之相。

「善男子!若有有情於長時中,念求菩薩當於何時詣菩提場,我當隨應作供養事。菩薩為欲成熟彼有情故,即為示現詣菩提場。至菩提場已,令諸有情隨應供養,作供養已,而彼有情即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若有有情自恃我慢貢高,菩薩為欲令彼轉於我慢心故,現坐道場成等正覺降伏魔軍。復為有情樂寂靜者,便謂獲得勝上所證,菩薩乃為示現成等正覺。菩薩成正覺時,三千大千世界種種音聲皆悉寂然,而彼樂寂有情見是三千大千世界皆寂然已,俱發願言:『願我亦復如是,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善男子!若有有情樂為師尊專志願求,然不能知出離之法,亦復不知後世因果。菩薩為彼有情成熟善根,令其堪任法器,乃為開示正道故,成正覺已,詣迦尸國三轉十二行相聖妙法輪。

「善男子!若有有情應以入涅槃相而可度者,菩薩乃為示現入大涅槃。善男子!菩薩以是因緣,示現兜率陀天捨壽乃至入大涅槃。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神通游戲。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一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二 - 2024-03-31 00:34:33


T0489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篇章 十二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二

[*]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光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惟淨等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離八難。何等為十?一者、離不善業;二者、如來所立禁戒而不違越;三者、遠離慳悋;四者、於先佛所植眾德本;五者、勤修福行;六者、智慧具足;七者善解方便;八者、勝願具足;九者、多起厭患。十者、發勤精進。

「善男子!菩薩不造不善業故不墮地獄,設或示現生地獄中,亦不受彼地獄極苦,復不久處地獄之中,又不於彼有情生瞋惱心。何以故?謂以菩薩本性具修十善業故,以是因緣,菩薩不墮地獄。

「又,善男子!菩薩於如來禁戒不違越故,不墮畜生之趣,設或示現生彼趣中,而亦不受畜生之苦。

「又,善男子!菩薩不起慳悋,不以慳因緣故墮餓鬼趣,設或示現生彼趣中,而亦不受餓鬼之苦。

「又,善男子!菩薩不生邪見之家,設生於彼亦不壞淨信,而菩薩者,常得善知識共相會遇。何以故?菩薩久修善法,於先佛所植眾德本,而常於彼正見家生,於彼生已淨信具足,亦復廣大增長淨信。

「又,善男子!菩薩諸根亦不缺壞,若復諸根有所缺壞,即於佛法中不能堪任法器。何以故?菩薩廣集福德勤修福行,常尊重供養如來塔廟若法若僧,常所親近作諸勝行,由勝行廣修於己,乃得諸根圓具。以圓具故,於佛法中即大法器。

「又,善男子!菩薩不生邊國,其中有情愚騃聾瘂,色力不具無所堪任,善言惡言不曉其義,於佛法中非其法器,不識父母、沙門、婆羅門。是故菩薩常生中國,其中有情根性明利,多有智者,復為智者所許,是所堪任具有力能,善言惡言悉曉其義,於佛法中是大法器,深信沙門、婆羅門。何以故?先所修習智慧力故。

「又,善男子!菩薩不生長壽天,若生其中,雖有無數諸佛出世,亦不值遇,利有情事不能成辦。是故菩薩生於欲界,此中有情值佛出世,愛樂親近而可化度。何以故?菩薩善具方便故。

「又,善男子!菩薩不生無佛世界,若生其中,即不見佛、不聞法、不供僧,是故菩薩生於三寶具足佛剎之中。何以故?由昔所修勝願具故。

「又,善男子!菩薩若聞諸可厭事,無有不生厭惡心者。何以故?菩薩纔聞是事,即起厭患之心,生厭患已發勤精進,修諸善法斷諸惡法。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遠離八難。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不[A1]忘失菩提心。何等為十?一者、遠離諂誑;二者、正而無曲清淨潔白,遠離追求猶豫分別;三者、受持佛法;四者、於法而不祕惜;五者、遠離法慳;六者、不作障法因緣;七者、無不實語;八者、攝受大乘之法如說能行,於彼受持大乘人所起尊重心;九者、於彼受持大乘人所,為漸入大乘故起親近想;十者、深入大乘故,於說法人起師尊想。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不[A2]忘失菩提心。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宿命通。何等為十?一者、供養諸佛;二者、攝持正法;三者、修持淨戒;四者、除疑離障;五者、多生歡喜;六者、多作觀想;七者、常住定心;八者、生處清淨;九者、常受化生;十者、得明利識。

「善男子!菩薩由廣供養佛故,即能尊重正法,以重法故,乃於持法人所,以彼因緣能於正法受持讀誦,以所得法廣為他說,由是不惜身命,勤行修習受持正法,復能修持淨戒。戒有三種,謂身語心。由其三業戒清淨故,即能除疑離諸障染。何以故?先由戒行清淨,即能除疑離障;離疑障故多生歡喜,以心喜故多作觀想;由觀想故常住定心,心住定故生處清淨;處清淨故常受化生,以化生故得明利識;識明利故能知一生、二生、三、四、五生,若十、二十乃至百千無數生中宿命通事。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宿命通。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不離善知識。何等為十?一者、不離見佛或聞或念;二者、不離聞法;三者、不離供僧;四者、不離於諸佛菩薩讚歎禮拜合掌恭敬或復頂禮;五者、不離於多聞人所聽受說法;六者、不離聽受波羅蜜多法;七者、不離聽受菩提分法;八者、不離聽受三解脫法;九者、不離聽受四梵行法;十者、不離聽受一切智法。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不離善知識。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遠離惡知識。何等為十?一者、遠離破戒人故,即能離惡知識;二者、遠離壞正見人;三者、遠離壞軌範人;四者、遠離壞正命人;五者、遠離耽湎之人;六者、遠離懈怠之人;七者、遠離沈沒生死之人;八者、遠離背菩提人;九者、遠離習近白衣之人;十者遠離諸煩惱故,能離惡知識。善男子!菩薩雖於如是等處皆悉遠離,而亦不於彼等人所生恚惡心、生惱害心、生輕慢心,菩薩但起是心:『如佛所說,一切有情諸界緣成,性欲相染習相近故即有所壞,是故我今離所習性。』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遠離惡知識。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如來法身。何等為十?一者、得平等身;二者、得清淨身;三者、得無盡身;四者、得積集善身;五者得法身;六者、得不可計度難測之身;七者、得不思議身;八者、得寂靜身;九者、得等虛空身;十者、得妙智身。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來法身。」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何等分位菩薩得如來法身?」

佛言:「善男子!初地菩薩得平等身。何以故?而此菩薩能離一切險惡之身,遍知一切菩薩地法;二地菩薩得清淨身,善具淨戒故;三地菩薩得無盡身,已離一切瞋恚故;四地菩薩得積集善身,積集諸佛法故;五地菩薩得法身,了知一切法故;六地菩薩得不可計度難測之身,積集一切不可計度甚深法故;七地菩薩得不思議身,積集善巧方便故;八地菩薩得寂靜身,遠離一切戲論及離諸煩惱故;九地菩薩得等虛空身,能現無量廣大身故;十地菩薩得妙智身,積集一切所知法故。」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法身與菩薩法身有別異不?」

佛言:「善男子!身無有別,其功德相而各有異。」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身無有別功德相異?」

佛言:「善男子!身實無異。何以故?身者積集所成,同一相故,然功德相而各有異。」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功德相異者,其事云何?」

佛言:「善男子!我今說喻以明斯義。譬如摩尼之寶,若不磨治與磨治者,二寶俱名摩尼之數。而彼已磨治者摩尼之寶,光明煥耀瑩潔可愛,與不磨治不可倫比。菩薩身摩尼寶,如來身摩尼寶,亦復如是,如實皆同。然菩薩身摩尼之寶,對如來身摩尼寶前,說其清淨光明之相不可倫比。何以故?以如來身摩尼之寶廣大無量,滿有情界及虛空界,光明顯煥照耀而住。所以者何?如來身摩尼寶者,磨治清淨離一切垢,不可以菩薩身摩尼之寶而為倫比。何以故?菩薩有餘垢故。

「又,善男子!如白分中初二夜月與彼望夕,圓明相遠體無殊異,法有差漸故。如來之身、菩薩之身亦復如是,俱名為身。然菩薩身光明照耀,對如來前不可倫比,其猶初二與十五月。善男子!是故當知,說如來身與菩薩身,雖同一相而功德異。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金剛不壞身。何等為十?一者、不為貪瞋癡所壞;二者、不為忿惱疲倦驕慢顛倒見等所壞;三者、不為世間八法所壞;四者、不為惡趣之苦所壞;五者、不為一切苦所壞;六者、不為生老死苦所壞;七者、不為一切外道他論所壞;八者、不為諸魔及魔眷屬所壞;九者、不為聲聞緣覺所壞;十者、不為一切欲境所壞。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金剛不壞之身。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為大導師。何等為十?一者、得他信許;二者、為他所敬;三者、善作指引;四者、為他依止;五者、能為濟命;六者、善備資糧;七者、富有財寶;八者、無其止足;九者、為作先導;十者、善到一切智城。

「云何是得他信許,乃至善到一切智城?善男子!如海導師,若王若王臣皆悉信許,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若諸佛、若佛之聲聞弟子皆悉信許。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得婆羅門、剎帝利等一切人民恭敬供養,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得一切學無學眾,及餘天、龍、夜叉、乾闥婆等恭敬供養。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能於曠野險難之中為作指引,令其安隱不生疲倦,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能於生死曠野險難之中,為諸有情指引其道,令知煩惱惡賊之處,使獲安隱不生疲倦。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為諸孤露困苦之者作其依止,使令得出曠野險路,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能為諸外道等而作依止,使令得出生死曠野大險惡道。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能為王官及餘人眾設以所須作其濟命,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能為耽著生死諸有情類,設以方便作其濟命。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隨諸方處若行若住,與諸商眾同涉曠野險惡道路期至城邑。是時,導師善備資糧,令諸商眾同出曠野險惡之道,乃至安隱得到城邑。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隨欲往詣親近佛所,欲為攝受廣多有情,過大生死險惡道中,欲令有情悉到一切智大城之所,是故菩薩善備福智諸行資糧。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欲止諸方富有財寶資生緣具,所謂金銀琉璃摩尼珊瑚車渠等寶,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欲止一切智大城故,廣集一切佛法勝行。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於其財寶希取無足,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於聖法財積集無足。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與諸商眾善為先導。何以故?為主宰故,善增益故,所作勝上故,能以愛語而攝受故。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能為一切有情而作先導。何以故?於功德法善增益故,分位勝上故,為勝主宰故,出實語故。

「又,善男子!如海導師具力能故得到城邑,菩薩大導師亦復如是,具勝力能得到一切智大城。善男子!此等是為菩薩得他信許乃至善到一切智城。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為大導師。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知正道。何等為十?一者、善知道路平坦;二者、善知道路險惡;三者、善知道路安隱;四者、知其道善;五者、善知道路流潤枯涸;六者、善知道路處所;七者、善知道路之相;八者、善知道路正直;九者、善知道路詰曲;十者、善知道路出要。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知正道。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能說示無顛倒道。何等為十?一者、應以大乘所度有情,即為宣說菩薩道法,不說聲聞道法;二者、應以聲聞乘所度有情,即為宣說聲聞道法,不說菩薩道法;三者、應以一切智道所度有情,即為宣說一切智法,不說緣覺道法;四者、應以緣覺乘法所度有情,即為宣說緣覺道法,不說一切智道;五者、著於我執法執諸有情類,如應為說空無我法,不說我及有情、壽者、養育、補特伽羅道法;六者、依著二邊有情,即為宣說離二邊法,不說著二邊法;七者、散亂有情,即為宣說止觀道法,不說散亂之法;八者、愛著戲論有情,即為宣說真如道法,不說愚夫愛著戲論之法;九者、樂著生死有情,為說涅槃道法,不說生死之法;十者、住邪道有情,為說離其過失荊棘之法,不說煩惱荊棘之法。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說示無顛倒道。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二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三 - 2024-03-31 00:38:38


T0489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篇章 十三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三

[1]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常[2]住妙等引心。何等為十?一者、善行身念處;二者、善行受念處;三者、善行心念處;四者、善行法念處;五者、善行境界念處;六者、善行阿蘭若念處;七者、善行王都國城聚落念處;八者、善行名聞利養等事念處;九者、善行如來施設學門念處;十者、善斷煩惱及隨煩惱雜染念處。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善行身念處?謂若菩薩所有身中從我所起罪不善法,以其[3]勝慧審細思擇,皆悉遠離。又復觀察身諸過失,下從足心上至頂門,筋脈纏縛,遍觀其身,而悉無我,不得暫停敗壞之法,是身不淨,諸不成熟臭穢可惡,眾惡色相共所積集。菩薩作是觀時,若身中身貪愛諸欲,身計我想身所執著,是等諸法悉不可得。以是緣故,與身俱者諸不善法不得自在,餘與身俱一切善法而得自在。如是名為善行身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受念處?謂若菩薩作是思惟:『所有諸受皆悉是苦。云何愚人,於中顛倒計以為樂?諸愚癡者不識苦樂,唯諸聖人悉知是苦,菩薩自能勤行斷苦受已,復教他人亦悉同己如是修學。』菩薩作是觀時,又於彼受不生染愛,不起瞋恚,自勤行已,復令他人亦如是學,如是名為善行受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心念處?謂若菩薩作是思惟:『心實無常計執為常,以苦為樂,無我謂我,不淨謂淨,是心動搖不得暫停,如風輕轉,而為煩惱最初根本,亦復為諸隨煩惱緣,開惡趣門破壞善趣。又復為緣生貪瞋癡,與一切法為勝主宰,一切法中心為先導,若心有知,即一切法亦有所知。心如畫師畫諸物像,心不見心,心能積集善不善業,是心循環如旋火輪,是心迅轉其猶奔馬,心如野火熾焰燒然,心如大水滋長眾物。』菩薩作是觀時,而實其心不得自在,諸菩薩者自能調伏,心若調伏,即一切法悉得調伏,如是名為善行心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法念處?謂若菩薩於不善法如實了知,所謂貪瞋癡等及所依止,貪之對治餘不善法,瞋癡對治諸不善法。菩薩於是不善法中,勤斷除已,即能了知一切善法。於善法中,起心愛樂住正念處,而於彼法求所成辦,自能行已,復教他人如是修學,如是名為善行法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境界念處?謂若菩薩於諸可意及不可意色聲香味觸諸境界中,不生貪著、不起恚心。菩薩作是思惟:『我今不應於此無體相法中而生貪著,若生貪者即是愚人,具愚癡性是不明了性,是不善性。如佛所說,若生貪者,即起染著愚癡計執,不能分別善不善法,以是緣故墮惡趣中。』菩薩又作是念:『我今不應於此空法之中而起恚心,起恚心者,即不能忍發生瞋恚,為諸聖人之所譏毀,同梵行者而共厭棄。』菩薩作是觀時,不為境壞不著所得,菩薩自能行已,復教他人亦如是學,如是名為善行境界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阿蘭若念處?謂若菩薩作是思惟:『修無諍行及寂靜行,是即名為住阿蘭若處。有諸天、龍、夜叉、乾闥婆等他心通者,能知我心及心所法。是故我今應當遠離不如理作意及異思惟,於一切處亦復常離不如理作意,於如理法中,起心愛樂增廣修習。』如是名為善行阿蘭若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王都國城聚落念處?謂若菩薩入於王都國城聚落之時,當起菩薩所行之行,於諸非處皆悉捨離,非出家人所應行處,亦悉捨離。何等是非出家人所應行處?所謂王官之舍、博[A1]弈之會、酒肆歡宴、歌舞倡伎所住之處,及餘一切非出家人所應行處,當遠離之而悉不往。如是名為善行王都國城聚落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名聞利養等事念處?謂若菩薩於諸名聞利養等事,但為施主作福田故,隨所起心而乃受之。然其所受,不起貪愛,不生取著,復不計執,不作己有之想,不起我所之相,隨其所得即與一切有情共之,諸苦惱者濟其資養。以是緣故,乃於名聞利養等事,不生高舉,不起我慢,不恣驕逸。菩薩作是思惟:『諸有名聞利養等事,若自若他,暫時所起而不久停,以暫起故,於一切時及一切處悉無所得。誰諸智者,於此無常不久不堅不安隱法中,生染愛心及生高舉我慢驕逸。』如是名為善行名聞利養等事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行如來施設學門念處?謂若菩薩作是思惟:『所有過去一切如來皆如是學,如是學故,已成正覺入大涅槃;未來世中一切如來皆如是學,如是學故,當成正覺入大涅槃;及現在世一切如來亦如是學,如是學故,現成正覺入大涅槃。以是緣故,於此學門起清淨心,而生尊敬勤勇修習。』如是名為善行如來施設學門念處。

「云何是菩薩善斷煩惱及隨煩惱雜染念處?謂若菩薩以正念故,善能了知一切煩惱及隨煩惱、雜染等法。何因所起,何緣所生?菩薩悉知如是因起、如是緣生,以了知故而悉遠離,如是名為善斷煩惱及隨煩惱雜染念處。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常住妙等引心。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著糞掃衣。何等為十?一者、堅固誓願;二者、謙下其心;三者、不生疲倦;四者、離諸有著;五者、不觀過失;六者、唯觀功德;七者、不自讚譽;八者、不毀謗他;九者、戒行具足;十者、聖賢親近。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誓願堅固,乃至聖賢親近?謂若菩薩自有淨信志意具足,為諸如來之所信許,設或遇於護命因緣,亦不破毀所發誓願,能於誓願無所改轉。由能堅固彼誓願故,即能謙下其心不生我慢。心謙下故,能以一切人所嫌棄糞掃之物而悉取之。取已洗滌治染縫綴,不生厭惡而不疲倦。不疲倦故,隨所作已離諸有著,乃至勝業修進得成,而能於此糞掃之衣不觀過失。雖云此衣壞爛故弊復多蚤虱,若被於身而生垢污,菩薩終不觀其過失。何故此衣唯觀功德?謂此糞掃衣者仙人所服,離欲聖者亦悉隨順,順聖種故,佛讚吉祥,佛所稱歎。以是緣故,不自讚譽不毀謗他,由離自讚不謗他故,即得戒行具足。清淨戒具足故,一切聖賢之所親近,諸佛稱讚,及諸菩薩之所守護,人、非人等而共[1]佑助,諸婆羅門及剎帝利,一切人民咸來禮敬,同梵行者而悉咨嗟。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常著糞掃衣。」

爾時,除蓋障菩薩前白佛言:「世尊!諸菩薩者具廣大心,何故行斯麁劣行耶?」

佛言:「善男子!菩薩為護世間隨順轉故,乃行斯行。善男子!菩薩有具大勢力者、有不具者,為彼不具大勢力者,令起對治未生煩惱,故行斯行。

「又,善男子!於汝意云何?汝謂如來行解為廣大邪?為淺劣邪?」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我無此辯不堪酬對。所以者何?無能測度如來行解之者,以如來無法可證、無法可見,是故如來無有少法可為行解。」

佛言:「善男子!於汝意云何?汝謂如來以何緣故,於四大洲中諸人、非人,及餘劣信解者,天、龍、夜叉、乾闥婆等眾中,現斯麁劣之行,及於彼前稱讚頭陀功德?」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為欲化度諸有情故,及為初住大乘菩薩令起對治未生諸煩惱故,乃行斯行。」

佛言:「善男子!如是,如是。諸有大力菩薩為欲成就化度有情,故著糞掃衣,斯亦非為下劣麁行。以是緣故,菩薩常著糞掃之衣。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但受三衣。何等為十?一者、喜足;二者、少欲;三者、遠離希求;四者、離所積聚;五者、離積聚故無所壞失;六者、無壞失故離諸苦惱;七者、離不悅意;八者、遠離愁歎;九者、無所受;十者、勤修習故而得漏盡。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喜足,乃至勤修習故而得漏盡?謂若菩薩隨所得衣便生喜足,由喜足故而能少欲,以少欲故無所希求離諸積聚,無積聚故而無壞失;無壞失故,即離壞失所生苦惱;離苦惱故無不悅意,離不悅意故乃無愁歎;無愁歎故而無所受,無所受故勤行修習,乃得漏盡。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但受三衣。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不隨他行。何等為十?一者、不隨貪行;二者、不隨瞋行;三者、不隨癡行;四者、不隨恚害行;五者、不隨慳嫉行;六者不隨我慢行;七者、不隨求他知識名稱事行;八者、不隨希取利養事行;九者、不隨恭敬天魔而行;十者、不隨高舉染愛而行;如是名為不隨他行。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不隨他行。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行乞食。何等為十?一者、為欲攝受有情故行乞食;二者、次第而行乞食;三者、不生疲倦而行乞食;四者、喜足而行乞食;五者、為欲分布而行乞食;六者、不耽著故而行乞食;七者、善知量故而行乞食;八者、為令善品得現前故而行乞食;九者、令得圓滿諸善根故而行乞食;十者、離身想故而行乞食。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攝受有情,乃至離身想故而行乞食?謂若菩薩見諸有情受苦惱者善根微少,為欲攝受令其具足諸善根故,而行乞食。菩薩若入城邑聚落行乞食時,當住正念端直其身,進止可觀威儀有則,諸根寂靜如理瞻視繫念善法。

「所行乞食依其次第,終不棄捨貧窶之舍而從富乞,謂於婆羅門、剎帝利、長者、居士、諸大族舍,從一至一,次第行乞,所獲飲食,知量止足,唯除異處,而悉不往。謂異處者——惡犬畜家及有新生犢子之舍,破壞淨戒,墮畜生中,能起嬈亂之者,若男、若女、童男、童女共所嫌棄,如是等處皆悉遠離。

「由其次第行乞食故,不生疲倦亦無譏毀,於彼有情不生染愛不起瞋恚,亦不厭棄。所得之食,隨應而受便生喜足,受已還復所居僧坊,收其衣鉢盥手濯足,於如來像前或如來塔前,尊重恭敬作供養已,入自舍中以所乞食而為四分:一分授彼同梵行者、一分施於貧苦有情、一分當施墮惡趣者、一分自食。菩薩雖受其食不生染愛,不起驕逸亦不取著,其所受食但為資養身故,亦不令其身極羸瘦亦不沈重。何以故?若極羸瘦妨修善法,若極沈重增長睡眠。菩薩為令善品得現前故,隨受食已發起精進離諸懈怠,漸當修進菩提分法令得圓滿,以其修進菩提分法得圓滿故不起我執,無我執故,乃至能以身肉施諸有情。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常行乞食。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三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四 - 2024-04-15 00:59:10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四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一坐法。何等為十?一者、一坐菩提場中,諸魔驚怖而永不動;二者、證出世定而永不動;三者、具出世慧而永不動;四者、得出世智而永不動;五者、證悟空性而永不動;六者、如實覺了諸法而永不動;七者、得聖道法而永不動;八者、住於實際而永不動;九者、證真如性而永不動;十者、成一切智智而永不動。善男子!此一坐者是謂一切智座,亦名法座,是故菩薩一登其座而永不動,是即名為一坐之法。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一坐法。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受一食。何等為十?一者、不生貪恣;二者、不起染著,所謂一受食已,若時非時餘諸所有資身之食,不應受者不復受之,謂[1]蘇油、石蜜、根莖華果,種種美味而悉不受;三者、若見他人受[*]蘇油等諸美味時,不生恚害之心;四者、不生嫉妬之心;五者、菩薩若於非時嬰纏重病,所應食者為療治故而當受之;六者、菩薩若命有難,所應食者而當受之;七者、菩薩若於善法有障難時,所應食者而當受之;八者、菩薩受已不悔;九者、菩薩受已不疑;十者、菩薩隨所受時當作藥想。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常受一食。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住阿蘭若處。何等為十?一者、久修梵行;二者、善解律儀;三者、諸根圓滿;四者、具於多聞;五者、有大力能;六者、離於我執;七者、猶如野獸;八者、身得遠住;九者、寂靜現前;十者、無所厭離亦無愛著。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久修梵行,乃至無所厭離亦無愛著?謂若菩薩於佛最上法律之中,捨家出家三輪清淨,戒行具足體性善巧,妙解律儀進止軌範,於佛所說上中下法諸有修學,不假他緣善自解了,謂即教義及出離法。又知諸罪及罪所有出要之法,於如是處所應遠離,於如是處所應恭敬而悉能知。又於其罪可譏毀者,廣陳懺悔亦不覆藏。又知是處有罪、是處無罪,若輕若重上中下罪而悉能知。又知世間所造業因感異熟果,如實成辦悉了知故,如是菩薩諸根不減身分圓滿,身圓滿故即能棲止阿蘭若處。依彼住故是處寂靜無諸嬈惱,非近非遠乞食易得,甘泉清潔取不為勞是處可樂,樹林青翠華果茂盛而悉具足,離諸蟲獸龕巖安隱雖高而平,快樂調適閴然無侶。

「菩薩依止如是寂靜阿蘭若處,得安住已,以所習誦及先所聞諸有典教,晝夜持誦六時無間,音韻調暢不高不低,容止寂然心不外緣,而悉清淨息諸境界,思惟教義離於睡眠。

「若時住彼阿蘭若處,或有國王及諸王臣,并餘沙門婆羅門等,諸剎帝利、一切人眾來菩薩所。即時應起恭敬前迎,作如是言:『善來大王!今可就坐。』乃為隨宜敷設其座。若王坐時已即當坐,若王不坐隨所應立。又復觀王,若見諸根有所動亂,即時讚言:『快哉大王!王得善利統大國界,王之境內多有持戒具大德者,復有多聞沙門婆羅門等而共棲止,亦無盜賊王官等事而為嬈亂。』又復觀王諸根善寂,舉止安詳堪所授法,即為宣說種種之法。王若不樂種種法時,即當為說諸可厭離隨順之法。若復不樂厭離法時,即當為說如來其有廣大威德殊勝之法,或餘婆羅門、剎帝利等,一切人眾諸有來者,隨其所應皆悉如是。菩薩由此具多聞故,有大勢力能善說法,令其聞者生大歡喜,發起清淨愛樂之心。

「菩薩由是具勢力故,即能發起,為諸有情對治煩惱,獲得多聞及大勢力,是故即能離於我執,離我執故住阿蘭若,自在無畏不生驚怖,乃於是處現前寂靜,離於憒閙猶如野獸。然其菩薩不同野獸常生驚怖及有過失。何以故?而諸野獸遠離於人及人所居,避走遠去以護命故。

「菩薩遠離憒閙之處,但為不雜一切世間,若男、若女、童男、童女,憒閙等事慮其散亂,於誓願心有所障難。以是緣故,修止息行已得現前寂靜,由寂靜故,即能見於阿蘭若處有勝功德。由見功德住寂靜故,即無厭離亦無染著。是故能成無所厭離無染著法,是為菩薩久修梵行,乃至無所厭離亦無染著。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善住阿蘭若處。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樹下坐。何等為十?一者、不得極近聚落依樹下坐;二者、不得極遠聚落依樹下坐;三者、不於棘刺叢林樹下而坐;四者、不於藤蔓纏縛樹下而坐;五者、不於枯葉樹下而坐;六者、不於有獼猴處樹下而坐;七者、不於有飛鳥處樹下而坐;八者、不於惡[2]犬住處樹下而坐;九者、不於近道路處樹下而坐;十者、不於惡人住處樹下而坐。何以故?菩薩若能離如是處依樹下坐,即身得輕安心生適悅。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常樹下坐。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常露地坐。何等為十?一者、於春夏秋冬不依牆壁而坐;二者、不依樹林下坐;三者、不依草積處坐;四者、不依山腹間坐;五者、不依河岸坎側處坐;六者、不置禦寒之具;七者、不置障風之具;八者、不置却雨之具;九者、不置辟熱之具;十者、不置承露之具。

「善男子!菩薩雖常露地而坐,或時身為重病所嬰胑體羸弱,應當於彼僧坊中住。菩薩爾時,乃作是念:『如佛所說,為令對治煩惱不起及離取著故,佛讚說頭陀功德;我今亦然,雖處僧坊,但為斷除煩惱離愛著故,復為攝受諸施主故,又雖處僧坊,而常起彼露地之想。』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常露地坐。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塚間住。何等為十?一者、菩薩隨於處處得好住止皆生厭離;二者、於一切時常起死想;三者、常起殘餘之想;四者、遍觀赤色之想;五者、遍觀青瘀之想;六者、遍觀膿血之想;七者、遍觀膖脹之想;八者、觀於乾燋之想;九者、觀於離散之想;十者、常觀骨鎖之想。

「善男子!塚間住者,諸菩薩等常起慈心,廣利益心,悲愍一切有情之心,戒行清淨修持具足而不食肉。何以故?而諸塚間周匝多有非人鬼神依止而住,或見菩薩若食肉時,不起清淨愛樂之心返生嬈惱。

「又,善男子!塚間菩薩若入僧坊,先當詣於如來塔前恭敬禮拜,次當禮奉耆年尊者,後應問訊少年苾芻,不坐眾僧床敷坐具。何以故?菩薩為護世間相故。又復住於塚間菩薩隨順聖者,違背世間諸愚夫等。若有苾芻獨居之者,以己床座而來奉彼塚間菩薩請就于座。菩薩爾時堅辭不坐,然復審察斯苾芻意後無變悔,乃至觀於餘苾芻眾不生毀謗,而可就坐。即時亦當卑下其心,與旃陀羅童子等無有異。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塚間住。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常坐。何等為十?一者、不為逼惱身故常坐;二者、不為逼惱心故常坐;三者、不為離睡眠故常坐;四者、不為身疲倦故常坐;五者、菩薩為欲圓滿菩提行故常坐;六者、為住心一境性故常坐;七者、為令聖道得現前故常坐;八者、為登菩提場故常坐;九者、為利諸有情故常坐;十者、為斷諸煩惱故常坐。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常坐。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隨宜敷座。何等為十?一者、不耽著床座;二者、不自敷設床座;三者、不令他人敷設床座;四者、不作相故敷設床座;五者、或於他處若草若葉隨得便坐;六者、於諸方處,若有毒蟲蚊虻等類所居窟穴,當遠避之不應敷座;七者、菩薩臥時右脇著床,累足而臥以衣覆身,正念正知專作明想專念起想;八者、不著睡眠樂味;九者、右臥疲倦不左迴轉,而更求於睡眠之樂,但為資養諸大種故;十者、常念諸善品法而得現前。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隨宜敷座。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成瑜伽行。何等為十?一者、多修不淨觀行;二者、多修慈心觀行;三者、多修緣生觀行;四者、於諸過患善能除斷;五者、多修空觀;六者、多修無相觀行;七者、多修瑜伽觀行;八者、常能勤加修習;九者、心不變悔;十者、戒行具足。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修不淨觀行?謂若菩薩獨居異處,現前寂靜端身詳緩,起明了意加趺而坐,安住正念心不外緣,作是思惟:『人間所有一切飲食,若清淨味若最上味,妙香具足或麁糲味,是諸飲食身火所觸,皆成不淨臭穢可惡。世間愚夫執見違背,於其味中耽染愛著;我等聖者依正法律,宜以正慧如實伺察,於斯等身不應愛染而生耽著。』以是緣故,常當發起厭離之心,是為菩薩修不淨觀。

「云何是菩薩修慈心觀?謂若菩薩獨居異處端身詳緩,起明了意加趺而坐,安住正念心不外緣,作是思惟:『若諸有情多生恚害造不善業,於我無狀而起怨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三世之中一切有情,於我所起一切恚害皆令斷滅,使彼悉當坐菩提場。』此是菩薩甚深意樂常所思惟,非但語說皆悉如實,是為菩薩修慈心觀。

「云何是菩薩修緣生觀?謂若菩薩於已生貪,及已生瞋、已生害心此等法中,作是思惟:『若法有生皆從緣起,即此緣法亦從緣生,能生之緣既屬緣法,豈諸智者於此緣生空法之中計有我想?』是為菩薩修緣生觀。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四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五 - 2024-04-15 01:06:40


T0489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篇章 十五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五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云何是菩薩於諸過患善能除斷?謂若菩薩於自身中所有過患勤行除斷,若他身中[A1]有諸過患教令斷滅,不堪任者即當捨離。何等是過患?所謂於佛法僧不生尊重,及於戒學并諸聖人,同梵行者上中下位,於是等處不生尊重,自生我慢輕易於他,順諸愛境逆背涅槃,起於我見,有情、壽者、士夫、養者、補特伽羅等見,執空斷見執常無常。不樂諸聖親附愚人,遠離清淨持戒之者,尊重供養破戒之者,隨逐惡友棄捨善友,毀謗如來甚深經典。復於深經而生驚怖,懶墮懈怠輕賤己身,志性下劣無有威光,亦無辯才非處造惡,不應疑處乃生疑惑,所應疑處而不能疑,蓋障纏縛諂誑隨逐,惛沈睡眠之所覆蔽。

「樂著利養貪愛種族眷屬國土,起諸愛見貪愛眾會,復常習近外道典籍,厭離正法破毀誓願。慣習修作不善之法,於諸善法而不慣習,親洽於彼非出家人,又復親洽男子、女人、童男、童女及諸外道。不樂阿蘭若處,食不知量,而不親附師尊長宿,凡所習誦亦不知時。

「又復,不知所行方處,微細戒學亦不尊敬,觀其小罪不生怖畏,於其癡暗根性之者計為寂靜,於其高勝利根之者,倨傲而行起諸邪執,常出惡言。於諸可愛及不可愛色相之中隨順執著,見瞋恚者不起慈心,見苦惱者不生悲[1]慜,見疾病者不起厭離,見彼死者不懷驚怖。於火宅中不求出離,不能審細伺察其身,不觀戒行。何者已作?何者當作?何者現作?而悉不能審細伺察。不應思惟而起思惟,不應計度而起計度,不應追求而起追求,非出離中計出離想,非道之中計正道想,未得所證計已得想。

「世俗所作專一其心,非所作中而生勤勇,廣大善法常所遠離,毀謗大乘之法,稱讚聲聞乘法,毀謗深信大乘之人,稱讚修行聲聞道人,常與他人而共言訟,常興鬪諍惡口麁言。為性高倨自恃胸臆,磣毒暴惡恣其貪婪,語無誠信輕毀他人,非說而說言多虛妄,愛樂計著諸有戲論。此等是為種種過患。

「菩薩善斷如是過患已,離諸戲論勤修空觀。菩薩雖復多修空觀,然於處處其心流散有所樂住。菩薩即時於諸境處遍求自性,皆悉是空了不可得。由境空故,觀察彼心亦悉是空,心境空故能觀察智,而亦是空了不可得。菩薩又復勤行觀察諸相皆空,菩薩雖觀無相,猶有彼彼諸相現前而為對礙,是故乃觀無有內相,無內相故身不可得,及身念住亦不可得,亦不繫心於身亦無外相可得,亦無外相念住可得,心不繫著,外相離故身相亦離。

「由內諸相得斷滅已,勤行發起修習意樂,由多修習諸觀行故,[2]能常勤修於奢摩他毘鉢舍那,所修之行中無間斷。所謂心一境性是奢摩他,如實觀察諸法自性是毘鉢舍那。由心一境性住奢摩他故,即於三摩呬多心歡喜無悔。何以故?若戒清淨及戒具足,是即菩薩瑜伽之行。以戒具足故增長瑜伽,戒具足故修習瑜伽,此說名為修瑜伽行。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修瑜伽之行。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持如來修多羅教。何等為十?一者、為護正法故聽聞受持,不為資財;二者、為守護教故聽聞受持,不為利養;三者、令三寶種得不斷故聽聞受持,不為求他恭敬;四者、為欲攝受安住大乘諸有情故聽聞受持,不為名稱;五者、為利益無依無救諸有情故聽聞受持;六者、為令苦惱有情得安樂故聽聞受持;七者、為令無慧眼者得慧眼故聽聞受持;八者、為彼住聲聞乘者說示聲聞道故聽聞受持;九者、為彼住大乘者說示大乘法故聽聞受持;十者、為自取證無上智故聽聞受持,不為求彼下劣乘故。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持如來修多羅教。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持律教。何等為十?一者、善知於律;二者、善知律之儀範;三者、善知律甚深義;四者、善知律微細相;五者、善知應作不應作;六者、善知自性違犯;七者、善知施設違犯;八者、善知波羅提木叉所起因緣;九者、善知聲聞律法;十者、善知菩薩律法。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持律教。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解軌則所行境界威儀具足。何等為十?一者、善學聲聞學處;二者、善學緣覺學處;三者、善學菩薩學處;四者、於彼一切學處修習具足;五者、於所行軌則得具足已,而能遠離非沙門行;六者、以是因緣故,菩薩不於非處非方非時所行;七者、於其沙門軌則所行得具足已,不為諸沙門或婆羅門非理譏毀;八者、令他亦如是學;九者、所行軌則得具足故,容相端嚴威儀寂靜;十者、具足威儀而無詐異。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解軌則所行境界威儀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離慳嫉。何等為十?一者、自為施主;二者、教他行施;三者、讚歎布施;四者、見他施時心生隨喜;五者、令餘施主慶快利喜;六者、見施他時,不應生念:『此應施我勿施於他,我族應得他族非得。』七者、菩薩發如是心,令諸有情一切皆得濟命資具悉獲安樂;八者、令諸有情悉能成就勝出世間最上安樂;九者、菩薩作如是念:『我常勤修利有情事。』十者、菩薩作如是念:『我終不起慳嫉之心。』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離慳嫉。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於一切有情住平等心。何等為十?一者、於一切有情起平等方便;二者、於一切有情起無障礙心;三者、於一切有情起無瞋惱心;四者、為一切有情廣行布施;五者、守護戒行;六者、修持忍辱;七者、發勤精進;八者、安住禪定;九者、修習勝慧;十者、積集彼一切智,菩薩如是依無二心之所積集。何以故?菩薩於一切有情平等積集故,以一切有情為所緣境而積集故,如是速能普令一切證得法性,菩薩自能出離大火宅已,復令他人亦悉出離,以其安住平等心故心無高下。

「善男子!譬如長者有其六[1]子,而一一子稱可父意,慈愛怜惜而悉同等,是等諸子幼無所識復不明了,其父同以方便訓育。一時父舍欻然火起,而彼諸子各各異處。善男子!於汝意云何?時彼長者可作是念:『此諸子等令同出邪?前後出邪?』」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不也。世尊!何以故?而彼長者以平等心怜愛無異,是時諸子雖各異處,以等愛心俱時令出。」

佛言:「善男子!菩薩亦復如是,一切有情悉是愚夫而非聖者。久處生死大火宅中,愚癡無識復不明了,各各散在諸趣之中。菩薩為救度故,隨以方便俱時令出彼大火宅,出火宅已,普令安住寂靜界中。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於一切有情住平等心。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能承事供養如來。何等為十?一者、以法供養是為承事供養如來非財供養;二者、如說修行,是為供養;三者、為諸有情作利樂事,是為供養;四者、攝受有情,是為供養;五者、為諸有情隨順所行,是為供養;六者、不捨誓願,是為供養;七者、不捨菩薩事業,是為供養;八者、如說能行,是為供養;九者、諸有所作不生懈倦,是為供養;十者不捨菩提心,是為承事供養如來非財供養。何以故?善男子!法身即是如來,是故以法供養即為供養如來。又積集如來所說,是即如說修行;發起諸利樂事,是即利樂有情;施作有情事業,是即攝受有情。

「善男子!若不能作利有情事,誓願微劣棄捨菩薩事業之者,即不能順有情行增長誓願,堅固菩薩事業。又若起虛妄語志意缺減,即不能如說能行。又若生其懈倦,即不能於諸所作不生懈倦。又若於菩提心有所退失而無所證,即不能不捨菩提之心。何以故?善男子!菩薩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無所得亦無所證,是故汝今應如是知,以法供養,是為承事供養如來非財供養。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能承事供養如來。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摧伏我慢。何等為十?一者、菩薩捨家出家,離諸親友、眷屬、知識,猶如死故摧伏我慢;二者、毀己形好被服壞色,隨順正法故摧我慢;三者、剃除鬚髮執持應器,巡家行乞故摧我慢;四者、為乞食因緣卑下其心,與旃陀羅童子而無有異故摧我慢;五者、常作是念:『我從他乞,我之身命繫屬於他。』故摧我慢;六者、我所受食以清淨故,諸佛所許故摧我慢;七者、為欲親近阿闍梨、師長、聖眾故摧我慢;八者、我具威儀軌則所行如法,欲令同梵行者見皆歡喜,故摧我慢;九者、於諸未具佛法之者願當得具,故摧我慢;十者、於彼忿恚惱害諸有情中,我當常行忍辱之行故摧我慢。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摧我慢。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生淨信。何等為十?一者、福行成[A2]辦;二者、具正因故得宿世善根圓滿;三者、不起邪信故而具正見;四者、不依邪師故得意樂具足;五者、離諂誑故得正行無曲;六者、根性利故而得勝慧;七者、相續清淨故得離諸障;八者、遠離惡知識故常得親近諸善知識;九者、常求諸善說故而能除彼增上慢心;十者、於佛所說法中具大信故而能離諸邪執,了知如來廣大威德。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生淨信。」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五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六 - 2024-04-15 01:11:18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六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所有如來廣大威德,願佛、世尊為說少分。」

佛言:「善男子!汝當諦聽!我今為汝,略說如來廣大威德。」

除蓋障菩薩白佛言:「善哉!世尊!願樂欲聞。」於是除蓋障菩薩受教而聽。

佛言:「善男子!如來成就大慈無量平等,普及一切有情。如來於一有情行其慈已,於餘一切盡有情界,普遍行慈亦復如是,乃至等虛空界所行亦然,而實不能得知如來大慈邊際。

「又,善男子!如來成就大悲功德,不與一切聲聞菩薩同等。如來於一有情行大悲已,於餘普遍盡有情界所行亦然,為彼有情廣作利益。

「又,善男子!如來成就說法無盡。如所成就,若或一劫、百劫、千劫,乃至無量無數劫中,爾所有情若干種類,名言各異理趣不同,如來同時能為說法,然實不能得知如來說法邊際。

「又,善男子!如來成就無量問答。若諸有情乃至在於有情數者,同時各以種種差別名句文義問佛、世尊,如來於一剎那、一臘縛、一牟呼栗多中皆悉能答。然實不能得知如來應答辯才究盡之相。

「又,善男子!如來成就禪定無礙境界。正使一切有情悉住十地,彼等有情同時俱入無數百千三摩地門,如是入時,經于無數億百千劫,所入三摩地各各別異,然亦不能得知如來所有三摩地門及三摩地境界。

「又,善男子!如來成就無量色身化門。若諸有情應以如來色相而得度者,如來於一剎那、一臘縛、一牟呼栗多中,各各能於彼彼之前現如來身。若諸有情應以別異色相而得度者,如來於剎那中,悉現種種別異之身。

「又,善男子!如來成就無量天眼境界。若有有情具天眼光明非肉眼者盡有情界,彼如是等諸有情類,超過算數思惟較計。是等世界,如來悉能一一觀見,如觀掌中菴摩[A1]勒果。

「又,善男子!如來成就無量天耳境界。若無邊世界充滿其中,如前所說一切有情,彼如是等諸有情類,同於一剎那中俱時發聲,音韻詰曲各各差別,如來悉能同時聞彼一一音聲各各解了。

「又,善男子!如來成就無量勝智。假使無量無邊盡有情界等虛空界諸有情類,各各思惟,各各計度。隨其種種思惟計度,各各造業差別不同。如來於一剎那、一臘縛、一牟呼栗多中,悉能了知此類有情,如是思惟:『此類有情如是計度,此類有情造如是業得如是果。』如來以其三世無礙清淨智力,而悉能知。

「善男子!如來常住三摩呬多,不離三摩呬多。何以故?如來無失念故,諸根不散亂故,無異思惟故,已斷一切煩惱故,如來寂靜極寂靜故。

「善男子!若有煩惱心即散亂,心散亂故,不能積集一切善法。是故如來已斷煩惱,離諸塵染得諸漏盡,獲一切法平等自在,成辦三摩地三摩鉢底境界勝行。

「善男子!如來於一一威儀道、一一三摩地常所修行,乃至入涅槃時所行無失,況復一三摩呬多?善男子!如來如是於無數劫積集功德,是故如來所有功德不可量、不可稱、不可思、不可計。」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豈非如來於三阿僧祇劫積集功德耶?」

佛言:「不也。善男子!如來境界不思議故,若住不可思議菩薩方能積集,非三阿僧祇劫所能積集。何以故?若菩薩得入一切法平等者,方入劫數,非初發心者之所能入。」

除蓋障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如是所說如來廣大威德,若人聞已,能生淨信歡喜適悅,當知是人具大福德者,作諸善業者,斷諸業障者,廣多信解者,是人得近菩提,況復有能於是法中,聞已受持讀誦通利,復能廣為他人說者,必知是人不久應當得如是等如來廣大威德出生。」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說,彼人當得諸佛攝護深種善根,於多佛所尊重恭敬。是故,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如來大威德已,勿生疑惑勿起猶豫。若彼善男子、善女人,能於七晝夜中,專注繫念心不散亂,思惟如來廣大威德。隨所思惟,深固作意深固信解,隨其悟入過七晝夜已,應當嚴潔敷設種種供養之具,著新淨衣起清淨心現前諦想,即於是夜得見如來。若復不能依其法式或有所減,但能專注一心者,是人臨命終時,亦得如來為現其前。」

除蓋障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或有人聞宣說如來大威德時,生不信不?」

佛言:「善男子!亦有有情聞說如來大威德已,起麁惡意極損害心,於其說法師所起惡友想。以是緣故,身壞命終墮地獄中。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說如來大威德時生淨信心,於彼說法師所起善知識想,起師尊想。如是之人,決定於先世中,曾聞如來如是廣大威德之法,世世已來至于今生,而此眾會之中,亦復得聞如來功德。善男子!如佛所說,若人得聞此正法者,是人先世已曾聞故。」

爾時,世尊即乃舒其清淨舌相遍覆面輪,覆面輪已次覆頂輪,覆頂輪已旋覆身輪,覆身輪已周匝覆於師子之座。次第覆於菩薩眾會及聲聞眾,乃至帝釋、梵王、護世天等一切大會。如是次第周廣遍覆,攝其舌相旋復如故,普告眾會而作是言:「諸善男子!汝觀如來如是舌相,表佛如來言無虛妄,汝等應當各起增上清淨信心,當令汝等於長夜中得大利樂。」

說是法時,會中八萬四千菩薩得無生[1]法忍,無數百千有情,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復有無數有情,先未曾發菩提心者,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世尊復告除蓋障菩薩言:「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知世俗。何等為十?一者、雖復施設色蘊,於勝義諦中色蘊不可得亦無取著,雖復施設受想行識等蘊,於勝義諦中識蘊不可得亦無取著;二者、雖復施設地界,於勝義諦中地界不可得亦無取著,雖復施設水火風空識界,於勝義諦中識界不可得亦無取著;三者、雖復施設眼處,於勝義諦中眼處不可得亦無取著。雖復施設耳鼻舌身意處,於勝義諦中意處不可得亦無取著;四者雖復施設於我,而勝義諦中我不可得亦無取著;五者、雖復施設有情,於勝義諦中,有情不可得亦無取著;六者、雖復施設壽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摩拏嚩迦,於勝義諦中皆不可得亦無取著;七者、雖復施設世間,於勝義諦中世間不可得亦無取著;八者、雖復施設世間法,於勝義諦中世間法不可得亦無取著;九者、雖復施設佛法,於勝義諦中佛法不可得亦無取著;十者、雖復施設菩提,於勝義諦中菩提不可得亦無取著,復無得菩提者。

「善男子!名相施設此說是為世俗之法,而勝義諦亦不離世俗法有。若無世俗之法,即不能得[2]彼勝義諦。若菩薩於如是處了知世俗,是即名為善解世俗之法。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知世俗。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六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七 - 2024-04-17 13:56:19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七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3]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知勝義諦。何等為十?一者、成就不生法故;二者、成就不滅法故;三者、成就不壞法故;四者、成就不出不入法故;五者、成就超言境界故;六者、成就無言詮法故;七者、成就無戲論法故;八者、成就不可說法故;九者、成就寂靜法故;十者、成就聖者法故。

「何以故?善男子!勝義諦理本無壞故。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本自如是,不生不滅,不出不入,非文字所說,非文字詮表,離諸戲論取證。善男子!此勝義諦,湛然寂靜不可言說,唯諸聖者自內所證。

「又,善男子!此勝義諦,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本無所壞。以是義故,有善男子發正信心,清淨出家,剃除鬚髮,被服袈裟;既出家已,發勤精進,修諸善行,如頭覆繒帛,救其火然——求法亦爾。

「善男子!若不得勝義諦法,即所修梵行虛無果利,如來出世亦無果利。是故,善男子!若有勝義諦可說,名為菩薩了知勝義。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善知勝義。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知緣生。何等為十?一者、知諸法空;二者、知法無所有;三者知法不真實;四者、知法如像;五者、知法如影;六者、知法如響;七者、知法如幻;八者、知法不久停;九者、知法動搖;十者、知法皆從緣生。

「菩薩作是思惟:『此法如是空,如是無所有,如是不真實,如是如像如影如響如幻,如是不久停,如是動搖,如是緣生。雖復了知諸有生法,決定不住速趣破壞,而亦建立生法滅法及彼住法。』又復惟忖:『如是諸法,從何緣生?從何緣滅?』作是思惟已,乃知是法從無明生,因無明有,以其無明而為先導依止無明,依無明已諸行乃生,依諸行已而有諸識。由有識故乃立名色,立名色故乃有六處,六處有故諸觸隨生,以有觸故乃起於受,由其受因愚夫生愛,愛逼迫故而起於取,以有取故纏縛於有,由有故生,生故有老,有老法故,補特伽羅士夫皆死,依死法故,而起憂悲苦惱愁歎,如是乃得一大苦蘊集。

「是故智者應當勤力斷除無明,破壞無明,拔無明根滅無明法,由無明滅故,即能除滅無智之者所依止法。譬如命根滅已[A1]餘根皆滅,無明滅已,無智所依諸法皆滅,亦復如是。何以故?無無智故乃無積集,一切煩惱不轉諸趣,以無煩惱轉諸趣故,即能斷滅生死之因,近於涅槃。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知緣生。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自了知。何等為十?一者、菩薩善自觀察:『今我此身何族中生?婆羅門族邪?剎帝利族邪?長者族邪?而或高尚富貴族邪?其或卑賤下種族邪?若在高尚富貴族生,我當不恃此緣而生憍倨,[A2]設使於其卑賤族生。』當起是念:『由我宿昔造雜業故生如是族。』即以此緣厭離於世,生厭離故而求出家。

「二者、菩薩既出家已,即當觀察:『我今為何義故而求出家?』乃自思忖:『我今出家,自得度已令他亦度,自解脫已亦令他人悉得解脫。』以是緣故,終不生於懶墮懈怠。

「三者、菩薩如是觀察:『我今出家,應斷一切罪不善法滅盡無餘。我若已斷諸不善法,生大歡喜適悅慶快;我若未斷諸不善法,應當策勤速令除斷。』

「四者、菩薩如是觀察:『我今出家宜應廣大增長修習一切善法。我若已能廣大增長一切善法,心生歡喜適悅慶快;我若曾未增修善法,應當策勤速令增長。』

「五者、菩薩如是觀察:『我若依止於師尊已,即能增長一切善法,壞滅一切不善之法。』由此因緣,於其親教師所,不以尠聞、多聞、有智、無智、持戒、毀戒,應當悉起佛大師想。於彼師尊之所,愛樂信重恭敬承事,亦於軌範師所,同彼親教之師尊重恭敬。

「六者、菩薩如是觀察:『我若依止軌範師已,當於菩提分法,未圓滿者而能圓滿,諸有未斷一切煩惱而悉能斷。』是故,於彼軌範師所,恭敬承事如親教師想心大歡喜。而彼師尊,能以正道一切善法攝受於我,不以邪道不善之法而為攝受。

「七者、菩薩如是觀察:『誰是我師?』乃審思惟:『一切智者,是我大師,彼一切明了悲愍世間,起大悲心,作大福田,能為天人、阿修羅、世間等師。』以是緣故,生大歡喜適悅慶快。又復思惟:『若佛、世尊為我大師,我實得大善利。如佛、世尊施設學道,我當盡其壽命奉教修學,如聞隨轉終不違越。』

「八者、菩薩作是思惟:『我當從誰而行乞食?』徧伺察已:『我應於彼婆羅門、剎帝利、庶民之家周行求乞,令彼施食獲大果報,成大義利具大威德。我以此緣,令彼得果故從乞食。』

「九者、菩薩作是思惟:『彼婆羅門、剎帝利等,為起何想而施我食?』如是審察:『彼婆羅門、剎帝利等,必應於我起沙門想、起苾芻想、起福田想,故施我食。我今宜應積集修行沙門功德、苾芻功德、福田功德。』

「十者、菩薩作是思惟:『我當云何而能出離無始生死?』如是審察:『一者、我得成苾芻相,斯為第一出離生死;二者、我得成就苾芻所有功德,斯為第二出離生死;三者、我能發起精進捨離懈怠,修諸善行證得法性,斯為第三出離生死;四者、遍修諸行,乃至成佛化度有情,斯為第四出離生死。』菩薩若能如是審諦常所觀察,是即名為善自了知。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自了知。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知世間。何等為十?一者、見高倨人能自卑下;二者、見我慢人能離憍慢;三者、見諂曲人能立正直;四者見妄語人為說實語;五者、見惡語人為說愛語;六者、見麁猛人起柔軟相;七者、見恚惡人能多忍辱;八者、見毒害人為起慈心;九者、見苦惱人為生悲愍;十者、見慳悋人為行布施。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知世間。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生清淨諸佛剎土。何等為十?一者、具戒[A3]清淨不斷不雜,復無染污戒行成就;二者、行平等心,為一切有情設平等方便;三者、成就廣大善根非尠少故;四者、遠離世間名聞利養等事復不染著;五者、具於淨信無疑惑心;六者、發勤精進捨離懈怠;七者、具修禪定無散亂心;八者、修習多聞而無惡慧;九者、利根利慧無暗鈍性;十者、廣行慈行無損害心。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生清淨諸佛剎土。」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云何世尊為具修十法乃[1]得生邪?為隨修一法無所缺壞亦得生邪?」

佛言:「善男子!若隨修一法不斷不壞,無雜無染清淨潔白,即能成就餘諸法行。善男子!此中意者,若能具修諸法無所缺減,生淨佛剎決定無疑。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不染胎藏垢穢而生。何等為十?一者、修治如來形像;二者、嚴飾破故塔廟;三者、妙香塗治如來寶塔;四者以妙香水洗沐佛像;五者、泥飾塗補掃除濺灑如來塔地;六者、恭事父母;七者、恭事軌範之師及親教師、同梵行等;八者、雖復如是無所悕望;九者、即以如是所有善根而用迴向,願以此善普令一切有情不染胎藏垢穢而生;十者、深心志固。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不染胎藏垢穢而生。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在家出家。何等為十?一者、得無所取;二者、不雜亂住;三者、棄背諸境;四者、遠離諸境一切愛著;五者、不染諸境所有過失;六者、能於如來所設學門恭敬修習,加復勤力而無厭足;七者、雖復少分得其飲食衣服臥具病緣醫藥,心常喜足;八者、隨得應器衣服離諸取著;九者、厭離諸境常生怖畏;十者、常勤修習現前寂靜。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在家出家。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七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八 - 2024-04-17 14:13:43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八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2]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淨命。何等為十?一者、遠離諂求利養;二者、遠離『為利養故,矯現其相』;三者、遠離『為利養故,虛言激誘』;四者、遠離惡求利養;五者、遠離非法利養;六者、遠離不淨利養;七者、不耽著利養;八者、不染愛利養;九者、不為利養故心生熱惱;十者、得如法利養而生喜足。

「善男子!云何是菩薩善能遠離諂求利養?謂若菩薩不以利養因緣故,而身、語、心行於諂曲。身不行諂者,菩薩若見施主及助施者,而不故意『策發威儀,徐緩安詳舉足進步,端審前視;或復起於厭惡而視;或作寂住,無發悟視』,此即名為身不行諂。語不行諂者,菩薩不以利養因緣故,發徐緩語,及柔軟語、愛樂之語或隨順語,此即名為語不行諂。心不行諂者,菩薩若見施主及助施者,以其利養召命之時,而不『語現少欲,心起貪愛,內[3]懷熱惱』,此即名為心不行諂。如是等名為菩薩善能遠離諂求利養。

「云何是善能遠離『為利養故,矯現其相』?謂若菩薩雖為衣服、應器、病緣醫藥,及餘資具之所逼迫,以虛矯故,終不發言求彼施主及助施者,是為菩薩善能遠離『為利養故,矯現其相』。

「云何是善能遠離『為利養故,虛言激誘』?謂若菩薩或見施主及助施者,不發是言:『某甲施主持如是物惠施於我,而彼以我持戒、多聞、少欲知足,是故以種種物而特見施,我亦為其起悲愍心、作饒益事,攝受於彼,而乃受之。』是為菩薩善能遠離『為利養故,虛言激誘』。

「云何是善能遠離惡求利養?謂若菩薩不為求利養故,身心行惡。身行惡者:所謂往來馳走奔競,歷諸艱苦,破毀淨戒;心行惡者:為利養故,見餘同梵行者得利養已,而於彼所生損害心——是為菩薩善能遠離惡求利養。

「云何是善能遠離非法利養?謂若菩薩不以斗秤而行欺誑,他所委信亦不侵取,復無奸惡積蓄財利,是為菩薩善能遠離非法利養。

「云何是善能遠離不淨利養?謂若菩薩於利養中,若窣覩波物,若法、若僧所有諸物,不與不許,菩薩知已,悉不受之,是為菩薩善能遠離不淨利養。

「云何是不耽著利養?謂若菩薩雖得利養,不為自己之所攝屬,亦不自謂我所富足,復無積聚。時能普施諸餘沙門、婆羅門等,及父母、親屬、朋友、知識,或復以時己所受用,是為菩薩不耽著利養。

「云何是不染愛利養?謂若菩薩雖所受用,不生種種染愛之心,是為菩薩不染愛利養。

「云何是不為利養故心生熱惱?謂若菩薩或於不得利養之時,心不生苦,亦無熱惱,而復於彼施主及助施者,不起嫌惡棄捨之心,是為菩薩不為利養故心生熱惱。

「云何是得如法利養而生喜足?謂若菩薩或隨僧次得其如法利養之時,如來許可,諸菩薩眾復不呵責,聖賢稱讚,同梵行者亦不譏毀,如是受已,生喜足心,是為菩薩得如法利養而生喜足。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淨命。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心無懈倦。何等為十?一者、為利諸有情故久處生死而無懈倦;二者、為利諸有情故受生死苦而無懈倦;三者、為諸有情作利益故而無懈倦;四者、施作有情諸善事業而無懈倦;五者、為於有情諸所作事而無懈倦;六者、為求聲聞乘人說彼道法而無懈倦;七者、不於聲聞人前言不信彼法;八者、成辦菩提分法而無懈倦;九者、圓滿菩提資糧而無懈倦;十者、不取證涅槃不起趣向涅槃意樂。菩薩以是緣故,即能趣向菩提,漸近菩提取證菩提。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心無懈倦。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行一切如來教勅。何等為十?一者、勤修不放逸行,離諸放逸故;二者、具善律儀,身不行惡故;三者、具善律儀,語不行惡故;四者、具善律儀,意不行惡故;五者、恐畏他世,盡斷諸惡故;六者、說如理語,離非理語故;七者、宣正法語,離非法語故;八者、離不善業,修善業故;九者、常於如來教中不說過惡,離諸煩惱穢惡毒故;十者、隨順守護如來正法,防禦一切不善法故。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行一切如來教勅。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面相熙怡離諸顰[A1]蹙。何等為十?一者、諸根勝妙;二者、諸根清淨;三者、諸根無缺;四者、諸根無垢;五者、諸根潔白;六者、遠離瞋恚;七者、遠離隨眠;八者、遠離纏縛;九者、遠離結恨;十者、遠離忿怒。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面相熙怡離諸顰[A2]蹙。」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之義,由諸根清淨故,菩薩即得面相熙怡,由斷諸煩惱故,得離顰[A3]蹙。」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由諸根清淨故,菩薩即得面相熙怡,由斷諸煩惱故得離顰[A4]蹙。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得多聞。何等為十?一者、如實了知於生死中貪火熾然;二者、如實了知瞋火增盛;三者、如實了知癡火昏亂;四者、如實了知有為之法皆悉無常;五者、如實了知諸行是苦;六者、如實了知世間悉空;七者、如實了知諸法無我;八者、能離世間戲論;九者、如實了知彼一切法皆從緣生;十者、如實了知涅槃寂靜。此等諸法要以聞思修所成慧方能證悟,不可但以音聲言說而能解入。菩薩如是知已,即起堅固悲愍之心發勤精進,為諸有情作利益事。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多聞。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攝受正法。何等為十?一者、於後時後分後五百歲正法減沒時分轉易,諸有情等於佛教中安立邪道,智燈隱滅。當如是時,有能宣演如來所說廣大經典,作大利益,具大威德,如諸法母能受持讀誦、恭敬承事者,即能攝受正法;二者、為他宣說,令彼聽受開曉其義;三者、於彼修行正法人所,愛樂信重歡喜適悅,為彼攝受;四者、為他宣說正法,無所希望;五者、於說法師所起師尊想;六者、於其正法如甘露想;七者、如聖藥想;八者、如良藥想;九者、為求正法不惜身命;十者、求得法已修行圓滿。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攝受正法。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為法王子。何等為十?一者、具足諸相莊嚴;二者、身得諸隨形好;三者、眾相具足諸根圓滿;四者、於佛如來所親近處隨順親近;五者、於佛如來所行正道隨順而行;六者、於佛如來所覺悟法隨覺悟之;七者、救度世間一切苦惱;八者、善能修學一切聖行;九者、善能修習成諸梵行;十者、善住如來所住一切智城。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為法王子。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超勝帝釋、梵王、護世天等。何等為十?一者、於佛菩提得不退轉;二者、不為諸魔所動;三者、不離一切佛法;四者、隨能解入諸法正理;五者、通達諸法平等;六者、不起他信;七者、於佛法中得善覺智;八者、不共一切聲聞緣覺同等;九者、出過一切世間;十者、證得無生法忍。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超勝帝釋、梵王、護世天等。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能知有情意樂隨眠。何等為十?一者、如實了知一切有情貪欲意樂;二者、了知瞋恚意樂;三者、了知愚癡意樂;四者、了知上品意樂;五者、了知中品意樂;六者、了知下品意樂;七者、了知諸善意樂;八者、了知堅固意樂;九者、了知常起隨眠;十者、了知暴惡隨眠。如是等法,於一有情如實知已,乃至盡於諸有情界所知亦然。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能知有情意樂隨眠。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知成熟有情之法。何等為十?一者、應以諸佛色相而調伏者,即現佛相;二者、應以菩薩色相而調伏者,即現菩薩之相;三者、應以緣覺色相而調伏者,即現緣覺之相;四者、應以聲聞色相而調伏者,即現聲聞之相;五者、應以帝釋色相而調伏者,即現帝釋之相;六者、應以魔王色相而調伏者,即現魔王之相;七者、應以梵王色相而調伏者,即現梵王之相;八者、應以婆羅門色相而調伏者,即現婆羅門之相;九者、應以剎帝利色相而調伏者,即現剎帝利之相;十者、應以長者色相而調伏者,即現長者之相。善男子!諸有情等應以如是種種色相而調伏者,菩薩即能隨所應現別異之相。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知成熟有情之法。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勝樂住。何等為十?一者、正直;二者、柔軟;三者、無諂曲心;四者、無瞋恚心;五者、無染污心;六者、具清淨心;七者、無麁獷語;八者、斷穢惡語;九者、常行忍辱;十者、具善愛樂。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勝樂住。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安樂住。何等為十?一者、正見具足;二者、具見清淨戒行圓滿;三者、儀範清淨;四者、隨順所行境界;五者、不雜諸煩惱住;六者、得無過失;七者、具修梵行;八者、得其同類;九者、住一乘道;十者、不事餘師。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得安樂住。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八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九 - 2024-04-17 14:18:55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九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善知四攝法行。何等為十?一者、行利益施攝化有情;二者、行安樂施;三者、行無盡施;四者、利益語;五者、如義語;六者、如法語;七者、如理語;八者、利益行;九者、同財而行利益;十者、同其濟命受用等事,而行利益攝化有情。

「善男子!利益施者,是謂法施。安樂施者,是謂財施。無盡施者,謂與他人宣示正道。利益語者,所謂宣說諸善品法。如義語者,所謂宣說真實之理。如法語者,所謂隨順如來正教宣說諸法。如理語者,所謂不壞真實之義。利益行者,謂令有情不善不起、善法安立。同財利益者,謂同飲食財物平等受用,同其濟命受用等事。行利益者,所謂金銀摩尼真珠瑠璃,螺貝[A1]璧玉象馬車乘等,同其受用而行利益。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善知四攝法行。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得妙相具足。何等為十?一者、常修寂靜威儀;二者、常修無矯詐威儀;三者、常修清淨威儀;四者、見者皆生愛樂;五者、見者皆生善相;六者、見者無厭;七者、見者悅意;八者、一切有情見者無礙;九者、一切有情見者皆生歡喜之心;十者、一切有情見者皆生清淨之心。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妙相具足。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為他所依。何等為十?一者、有情久處生死怖畏中者,為作守護;二者、有情久在生死曠野險難者,為作善導;三者、有情沒溺生死大海中者,而為濟渡;四者、有情無親屬者,為作主宰;五者、有情久嬰煩惱重病苦者,為作醫師;六者、有情無救護者,為作救護;七者、有情無棲託者,為作舍宅;八者、有情無歸投者,為作歸投;九者、有情無安止者,為作洲渚;十者、有情無趣向者,為作趣向。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為他所依。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如大藥樹。善男子!譬如世間有大藥樹,其名善見,若彼有情嬰纏一切病苦之者,隨取受用悉愈其疾。何等為十?一者、受用其根;二者、受用其莖;三者、受用其枝;四者、受用其葉;五者、受用其花;六者、受用其果;七者、見時受用其色;八者、嗅時受用其香;九者、[1]甞時受用其味;十者、舉動受用其觸。

「善男子!菩薩亦復如是,從初發心已來,善能治療一切有情諸煩惱病,而諸有情隨所修作悉愈其疾。一者、受用菩薩布施波羅蜜多;二者、受用菩薩持戒波羅蜜多;三者、受用菩薩忍辱波羅蜜多;四者、受用菩薩精進波羅蜜多;五者、受用菩薩禪定波羅蜜多;六者、受用菩薩般若波羅蜜多;七者、見菩薩身受用其色;八者、聞菩薩名受用其聲;九者、嘗於菩薩清淨功德法味;十者、親近菩薩恭敬供養。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得如大藥樹。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而能勤修福行。何等為十?一者、隨力供養三寶;二者、病苦有情為施妙藥;三者、飢渴有情為施飲食;四者、諸有情類若為寒熱所逼惱者,施其覆護;五者、常當尊重恭敬軌範之師及親教師;六者、見諸同梵行人,應起承迎合掌恭敬禮拜問訊;七者、修治園林精舍;八者、於時時中出諸庫藏財穀等物而行給施;九者、於諸奴婢及傭作人,平等養育而為護持;十者、於時時中常行供養持戒沙門及婆羅門。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勤修福行。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善能施作諸變化事。何等為十?一者、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剎諸如來所請問深義;二者、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剎諸如來所聽受深法;三者、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剎諸如來所承事供養;四者、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剎之中,而悉圓滿菩提資糧;五者、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剎之中,有諸菩薩成正覺時,悉皆尊重作供養事;六者、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剎之中,自身示現成等正覺;七者、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剎之中,示現往詣菩提道場;八者、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剎之中轉妙法輪;九者、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剎之中示現涅槃;十者、於一佛剎不動身相,能於無數佛剎之中,乃至有情所可化者,隨其所應而悉為作諸變化事,菩薩雖復作諸化事,而不分別能化所化。」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作諸化事而不分別能化所化?」

佛言:「善男子!我今喻說,汝應諦聽。譬如日月照四大洲,隨攝世間一切有情普遍照曜,而彼日月亦不分別,我為能照,一切有情是為所照。何以故?彼之日月,皆由往昔所修業報故能照曜。

「善男子!菩薩亦復如是,雖復作諸化事,亦不分別能化所化,都無發悟亦無造作。何以故?謂由菩薩往昔勝善業報所成,菩薩往昔修菩薩行時,隨其願力隨其行業,故能今時作諸化事無所分別。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善能施作諸變化事。

「又,善男子!菩薩若修十種法者,即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何等為十?一者、能善具足,及善積集布施之行;二者、善具足戒,善積集戒,無缺漏戒,不雜染戒,出過一切聲聞緣覺,清淨潔白戒蘊具足;三者、善具忍辱;四者、善具精進;五者、善具禪定;六者、善具勝慧;七者、善具方便;八者、善具諸願;九者、善具諸力;十者、善具正智善積集智,以菩薩成就不共智故,而能出過一切聲聞緣覺之智,超越菩薩初地,乃至超越菩薩九地之智。善男子!菩薩若修如是十種法者,即能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世尊宣說如是諸正法時,即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須彌山王、目真隣陀山、摩訶目真隣陀山、小鐵圍山、大鐵圍山,及餘寶山、黑山、諸小山等峯岫,自然皆悉低屈向象頭山,而伸供養佛及正法。

又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花樹、一切果樹,皆悉低垂向象頭山,供養世尊及其正法。

是時,復有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菩薩,化現種種衣服莊嚴,其積量如須彌山王,供養世尊及其正法。

復有無數百千帝釋、梵王、護世天等,皆悉合掌頂禮世尊,雨天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散於佛上。

復有無數百千諸天子眾各持天衣,住虛空中舉身旋轉,作百千種清妙之聲而伸供養。復以天花散於佛上,咸作是言:「我等今日見佛、世尊,於第二時出現世間,於第二時轉正法輪。世尊!若諸有情,具大福德修諸善業,於先佛所植眾德本者,是人方得聞此正法,何況有能聞已發生清淨心者?」

復有無數百千摩睺羅伽,咸悉震發大雲雷音。又復化現種種大雲,遍覆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及象頭山,雨眾香水皆悉充滿,是中有情亦不嬈惱,如是施作而伸供養。

復有無數百千龍女,於世尊前出歌詠聲而伸供養。

復有無數百千乾闥婆眾、緊那羅眾,右繞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及象頭山,出美妙聲歌詠供養。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十九
貼文者 : : hui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二十 - 2024-04-17 14:38:35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二十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梵大師[*]賜紫沙門臣法護等奉 詔譯

爾時,復有無數百千夜叉之眾,雨諸蓮華而伸供養,又復吹擊和風觸者安樂。

復有無數諸佛剎中彼彼如來,為供養世尊釋迦牟尼佛及正法故,各從眉間放大光明。其光具有青、黃、赤、白、紅頗胝迦,及翡翠等種種之色及種種相,種種光明右繞於此三千大千世界,普遍照耀,而悉除破一切暗冥,光復旋還繞象頭山,後從世尊頂門而入。

復有無數百千婆羅門、剎帝利、士庶人民,各持香花塗香末香,眾妙花鬘衣服幢幡及諸寶蓋,置於佛前以伸供養。

當佛宣說如是正法,及諸天龍神獻供養時,有七十二那庾多菩薩得無生法忍。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有情,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有情,先未曾發菩提心者,皆發無上大菩提心。

爾時,有一天女名曰長壽,久住於此象頭山中,與自眷屬先在佛會。即從座起,為供養佛故往自宮中,取諸供養還來詣佛,到佛所已尊重恭敬,專諦一心獻諸供養。如是至誠作供養已。前白佛言:「世尊!我知過去久久生中,有[1]七萬二千諸佛、如來。悉曾於此象頭山中說此正法。亦如是義、亦如是理、亦如是文。」

佛言:「長壽天女!汝快得善利,值遇如是法寶出世,一一親聞。」

爾時,會中有諸天子咸作是念:「今此天女,久已曾聞如是正法,復曾親近多佛、如來,何故不能轉此女身?」

時,除蓋障菩薩知諸天子心所念已,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緣,此長壽天女具大威德,久已曾聞如是正法,復曾親近多佛如來,何故不轉此女人身?」

佛言:「善男子!不轉女身者,廣為利樂一切有情大因緣故。所以者何?善男子!今此天女已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之位。我知此長壽天女,曾於超過算數諸如來所,勸請發菩提心,乃至入大涅槃。以是緣故,而此天女獲是廣大神通威德。善男子!此長壽天女,即於賢劫中供養諸佛已,此佛剎中當得成佛,號曰長壽如來、應供、正等正覺。」

爾時,世尊復告長壽天女言:「汝今應現自佛國土莊嚴之事。」

時,長壽天女即入現一切色相三摩地。於是三摩地中,現此三千大千世界地平如掌,除去黑山土石山等,及餘一切本有樹木,清淨可愛琉璃所成。處處皆有妙劫波樹,處處皆有清淨嚴好泉源池沼,八功德水充滿其中,除去一切凡常人類,亦復不聞女人之聲。處處皆現廣大蓮花,其一一花量如車輪,諸蓮花中有菩薩像加趺而坐。復現世尊長壽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與諸菩薩共會說法。有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帝釋、梵王、護世天等之所圍繞,又有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菩薩之眾圍繞聽法,所謂亦說如是法門。

爾時,長壽天女如是現已,即從三摩地起,於世尊前,右繞三匝隱而不現。

爾時,除蓋障菩薩前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正法,聽聞受持讀誦記念解釋其義,復為他人廣大說者,是人得幾所福?」

佛言:「善男子!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有情悉行布施,經無量時相續不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此正法發清淨心,如法書寫復善詳校,又以淨心轉施於他,是人所獲福德倍勝於前。何以故?善男子!夫財施者不出生死,而法施者最上最勝。所以者何?一切有情在生死中,貪受種種財利事故,不能受彼最上法味出於世間。

「又,善男子!正使有人,以此三千大千世界滿中有情,悉令安住十善業道。若復有人,於此正法,聽聞受持讀誦記念解釋其義,復為他人廣大說者,是人所獲福德倍勝於前。何以故?善男子!十善業道,從是正法所出生故。

「又,善男子!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滿中有情,悉令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若復有人於此正法,聽聞受持讀誦記念解釋其義,復為他人廣大說者,是人所獲福德倍勝於前。何以故?善男子!當知一切聲聞緣覺,皆悉從是法性中來;諸菩薩者,亦悉從是法性中來;如來亦得是法性故出現世間。

「又,善男子!若人能於如是正法,受持讀誦解其義者,是人即同於諸經中受持讀誦解釋義趣。何以故?此法性者是諸法母。善男子!而諸菩薩若不得此正法性者,即不能得廣大法性。」

爾時,會中諸大聲聞,各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俱白佛言:「世尊!我等獲得此法性已,而能普盡廣大生死邪?」

佛言:「諸苾芻!如是,如是。」

爾時,世尊普告在會諸大眾言:「善男子!若諸地方有能宣說如是正法之處,而彼地方當知即是大菩提場,即是轉法輪處,即是大靈塔處,當起是念:『是我大師所遊止處。』何以故?善男子!法性即是菩提,即是轉法輪,法輪即是如來。

「善男子!若供養法者,是即供養諸佛如來。若諸地方有說法師所遊止處,當於彼地起靈塔想,於說法師起大師想。又復當起善知識想,又應當起善導師想。由如是故,若時見彼說法師已,當起淨信歡喜之心,尊重恭敬承迎於前,稱揚讚嘆白言:『善哉!』

「復次,善男子!我若讚說尊重恭敬法師功德,及說報其法師大恩,如是等事,若經一劫,若過一劫,我亦不能說其少分。

「善男子!若有愛樂法者,諸善男子及善女人,於說法師所履道中,以自身血散灑其地,亦不能報彼說法師少分恩德。何以故?說法師者,以能任持如來法眼,極難行故。

「善男子!是故諸說法師,當說如是正法之時,應現無畏,不應沈下生障礙心,著新淨衣起清淨心。當說法時,若人讚嘆不起高心,不現我相不生慢執,不自稱譽不凌毀他,亦復不生染著之心,應當恭敬尊重說法。」

爾時,帝釋天主前白佛言:「世尊!若諸[1]地方有說如是正法之處,我當率諸宮屬往詣彼所,聽受如是甚深正法,及為護助彼說法師。」

佛言:「善哉!善哉!憍尸迦!汝善守護如來正法,如汝所作今正是時。」

爾時,除蓋障菩薩白佛言:「世尊!此經何名?我等云何奉持?」

佛言:「善男子!是經名曰『除蓋障菩薩所問』,亦名『寶雲』,亦名『寶積功德』,亦名『智燈』,如是名字汝當受持。」

佛說此經已,除蓋障菩薩等,彼諸菩薩摩訶薩眾,并在會菩薩聲聞之眾,帝釋、梵王、護世諸天、大自在天子等,無數百千諸天子眾,及餘無數百千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歡喜信受。

佛說除蓋障菩薩所問經卷第二十
貼文者 : : hui

佛說八大菩薩經 - 2024-04-22 23:14:00

佛說八大菩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臣法賢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千二百五十人俱,復有八大菩薩摩訶薩,其名曰:

妙吉祥菩薩摩訶薩、聖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慈氏菩薩摩訶薩、虛空藏菩薩摩訶薩、普賢菩薩摩訶薩、金剛手菩薩摩訶薩、除蓋障菩薩摩訶薩、地藏菩薩摩訶薩,以為上首。復有諸大菩薩摩訶薩,其名曰:

無能勝菩薩摩訶薩、龍相菩薩摩訶薩、喜意菩薩摩訶薩、無垢藏菩薩摩訶薩、無垢稱菩薩摩訶薩、智王菩薩摩訶薩、無邊軍菩薩摩訶薩、智光菩薩摩訶薩、慧光菩薩摩訶薩、慧燈菩薩摩訶薩、智燈菩薩摩訶薩、梵授菩薩摩訶薩、天冠菩薩摩訶薩。如是[5]等諸大菩薩,皆來會坐。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汝今諦聽。過東方恒河沙數世界,有一佛剎名無能勝,彼土有佛,名善精進吉祥如來、應、正等覺,現為眾生說微妙法。

「復次,舍利弗!又過東方十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剎名曰無我,彼土有佛,號普照如來、應供、正等覺,現為眾生說微妙法。

「復次,舍利弗!又過東方三恒河沙數世界,有一佛剎名曰善愛,彼土有佛,號吉祥如來、應[6]供、正等覺,現為眾生說微妙法。

「復次,舍利弗!又過東方三十四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剎名寂靜藏,彼土有佛,號印捺囉計[7]覩特嚩惹王如來、應[*]供、正等覺,現為眾生說微妙法。

「復次,舍利弗!又過東方五恒河沙世界,有一佛剎名曰離塵,彼土有佛,號喜功德光自在王如來、應[*]供、正等覺,現為眾生說微妙法。」

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於此經中聞是諸佛如來名號,一心諦聽,或自憶念,或書寫讀誦、為他解說,彼人命終不墮惡趣,不生邊地、邪見、諸惡律儀、下賤族中,亦不生於長壽天中,亦不生於五濁惡世、飢饉、疾病、刀兵劫中,亦無王難、水難、火難、賊盜、虎狼等難;常生佛剎及天上人間,身相端嚴,諸根具足,眷屬圓滿,得宿命智,具六波羅蜜,行四無量法,通達一切甚深法藏,成最上道。」

佛說此經已,諸大菩薩,舍利弗及諸苾芻,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八大菩薩經
貼文者 : : hui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 2024-04-22 23:36:07

師子戲菩薩、師子奮迅菩薩、師子幡菩薩、師子作菩薩、堅勇精進菩薩、擊金剛慧菩薩。

巍巍十方佛, 堂堂聖中王,
妙相三十二, 眾好八十章,
身出妙光明, 普照諸十方,
願身自歸命, 稽首諸法王。
巍巍十方佛, 無極大慈悲,
興立諸大誓, 濟度諸群黎,
多聞歡喜者, 功德叵稱載,
願身自歸命, 稽首諸大哀。
巍巍十方佛, 功德不可量,
慧如無量海, 灌澤諸十方,
其有聞名者, 除咎消諸[4]殃,
歸命大智慧, 稽首正覺王。
巍巍十方佛, 國土甚清淨,
七寶為莊嚴, 妙香栴檀形,
悉純諸菩薩, 亦無二乘名,
唯說不退轉, 般若之道英。
巍巍十方佛, 三世道之珍,
其聞信樂者, 疾成無上真,
遊於菩薩道, 堅住不退[5]轉,
所生常見佛, 速值諸世尊。
巍巍十方佛, 三世之導師,
[6]志心懷恭敬, 信樂無狐疑,
所生常端正, 顏容甚光暉,
辯才慧獨[7]遠, 願禮天人師。
別有四菩薩

此四大士,皆過去十方諸佛之師。此四大士,初始造行之時,發大誓願言:「我當度一切眾生,至其都得涅槃,然後當取佛。」[8]以是故應誦念誦持,得無量無邊功德至不退轉。譬如三千世界盡虛空滿中紫磨黃金,用之布施;不如一須臾之間誦念此四大士名,其所得功德,出過爾所黃金施上千億萬倍。其名曰:

棄陰蓋菩薩、寂根菩薩、慧威菩薩、不離菩薩。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 2024-04-22 23:39:03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阿難說:「聞如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諧偶者,有衰耗不得諧偶者,云何不等耶?願佛天中天,普為說之。」

佛告阿難:「有人奉佛,從明師受戒,不失精進奉行所受,朝暮禮拜,恭敬燃燈,齋戒不厭,心常歡欣,善神擁護,所向諧偶,百事增倍,為天龍、鬼神、眾人所敬,後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有人事佛,不值善師,不見經教,信意不堅,亦有戒名違犯正律;既無形像,亦不燒香然明作禮,恒懷瞋恚,惡口罵詈,六齋不持,殺生趣手;不敬佛經,持著雜物弊篋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淨之處,或持掛壁無有床坐棚閣,與世書無異。若有疾病了不念佛,便呼巫師卜問祠祀,請乞邪神,天神離遠不得善護,妖魅日進,惡鬼屯門,令之衰耗所向不諧。現世罪人非佛弟子,死入泥犁百毒掠治,魂神痛酷不可得言。愚人𧄼瞢不能自思,先行無功還怨天地,責聖咎天迷謬乃爾,甚為愚癡,遂為三塗所見綴縛。

「夫人得道皆從善生,經戒自御心身口,善為大鎧不畏刀兵,善為大船得渡河淵,有能守信室內和安。現世有慶福追自然,行之得報非神授與。若人不信不持經戒,後生轉劇,善惡逐人如影追形,勿作狐疑,自墮惡道,求脫良難。諦信不犯,所在常安;佛語至誠終不欺人。佛世難值人身難獲,汝今侍佛宿福之大,當念報恩班宣法教,廣為福田行之得度,所適無憂。」

阿難復白佛言:「人不自手殺,教人殺者,其罪云何?為無罪耶?」

佛言:「阿難!教人殺者,重於自殺。何以故?或是奴婢下賤之人,作無殺意;或為王者縣官所見逼促,不自意出為之所使。教人殺者,而知故犯,陰謀殘害復罪他人,欺罔三尊還負自然,其罪莫大;怨對相報,世世受殃,未有斷絕。現世不安,死入地獄,受毒痛裂,從地獄出為畜生,屠割皮骨以肉償人,皆由前世殘殺暴逆,剋賊眾生陰謀懷害,無有慈心。見人殺者代其歡喜,以用快意過於自殺,罪深如是。」

阿難復白佛言:「世間人及佛弟子,輕易其師、惡意向師并道德人者,其罪云何?」

佛言:「阿難!夫為人者,當愛樂人德、欣樂人善,不可嫉之。惡意向師、道德人者,是惡意向佛無異也。寧持萬石弩還自射身,為痛不?」

阿難言:「甚痛,甚痛!世尊!」

佛言:「人持惡意向道德人與其師者,痛劇弩射身也。為人弟子,不可輕慢其師、惡意向道德之人;道德之人當視之如佛,不可嫉謗。人有戒德者,感動諸天龍、鬼神,莫不敬尊。寧身投火中、利刀割肉,慎勿得嫉謗是善之人,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阿難復白佛言:「師者,為可得呵喝弟子,以小罪成大,得無罪耶?」

佛言:「不可!不可!師、弟之義,義感自然,當相信厚,視彼若己;己所不行,勿施於人,弘崇禮律訓之以道,和順忠節不相怨訟。弟子與師二義真誠,師當如師,弟子當如弟子,勿相誹謗慎莫含毒,小怨成大還自燒身。觀世惡人魔比丘輩,師不如師、弟子非如弟子,但共為惡不念行道。沮壞善者貪慕俗業,不計無常積財自喪,死墮惡趣餓鬼畜生,未甞有是相視若牛,於世何求念報佛恩?當持經戒相率以道。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讀,善不可不行,行善布德濟神離苦,超出生死,見賢勿慢見善勿謗,不以小過證人大罪,違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證。可畏!可畏!」

阿難復白佛言:「末世弟子生是魔界,多有因緣,有居家之求、身口之累,云何行之?」

佛言:「為佛弟子,雖有因緣持戒勿犯,誠信畏慎敬歸三尊,孝事二親內外謹善,不念誑佞心口相應,善權方便進退知時,可得作世間事,不得為世間意。」

阿難白佛:「何謂世間事?何謂世間意?」

佛言:「為佛弟子,可得估販利業,平斗秤尺施行以理,不得阿枉巧欺以侵於人,葬送、移徙、婚姻、嫁娶是為世間事也。世間意者,為佛弟子不得卜問、請符呪魘怪、祠祀、解奏、畏忌不吉。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無所畏避,有所施行當啟三尊,無往不吉。戒德之人,道護為強,諸天龍鬼神無不敬伏;戒貴則尊,所往常安。不達之者,自作鄣礙。善惡由心禍福由人,如影追形如響隨聲,天無不覆地無不載;戒行之德福應自然,天神擁護感動十方,與天參德功勳巍巍,眾聖嗟歎難可稱量,智士達命沒身不邪,善知佛教可得度世之道。」

阿難聞佛所說,便整袈裟頭腦著地:「唯然,世尊!我等有福,得近如來耳飡法味,普恩慈大,愍念一切,為興福田,令得脫苦。佛語至誠而信者少,是世多惡,眾生相詛,多信鬼神背正向邪,天堂皆空地獄塞滿,甚可痛哉!若有信者,或一若兩,奈何世凋,乃當如此。佛滅度後,經法獨存,少有行者;人民轉偽,漸銷淪替將衰滅矣。嗚呼!痛哉!復何恃怙?唯願世尊,為諸晚學留神顯化,未可般泥洹。」

阿難因進頌曰:

「佛為三界護, 恩廣普慈大,
願為晚學類, 未可取泥洹。
痛矣未達者, 瞢瞢不別真,
法鼓震三千, 云何不得聞?
世濁諸惡人, 自還墮顛倒,
不信世有佛, 自作眾罪本。
命盡往地獄, 刀劍解其身,
祠祀好殺生, 鑊湯涌其中;
婬泆抱銅柱, 大火相燒然,
誹謗清高士, 鐵鉤拔其舌;
亂酒無禮節, 洋銅沃其口,
若生還作人, 癡騃無義方。
不殺得長壽, 無病常康強;
不盜後大富, 錢財恒自饒;
不婬香淨潔, 身體鮮苾芬;
至誠不欺詐, 為人所信承;
不醉得聰明, 眾人所尊敬。
五福超法出, 天人同儔類,
所生億萬倍, 真諦甚分明。
癡愚不別道, 蔽聖毀正覺,
死入無擇獄, 頭上戴鐵輪。
求死不得死, 須臾已變形,
矛戟相貫[A1]刺, 軀體相殘截。
曚曚不達事, 惡惡相牽拘,
展轉眾徒趣, 禽獸六畜形,
為人所屠割, 以肉償宿怨,
無道墮惡道, 求脫甚為難。
人身既難得, 佛法難得聞,
世尊為眾祐, 安住之特尊。
敷遺甘露法, 晚學普奉行,
哀我現深慧, 愍念群生故。
開悟示道地, 行者得度脫,
福人在向向, 見諦樂不生。
自歸安仁聖, 殖種不死路,
恩慈無過佛, 神妙現威光。
願使一切人, 得服甘露漿,
慧船到彼岸, 法磬倡三千。
彼我無我想, 眾祐轉法輪,
我等蒙嘉慶, 得捨十二緣,
歡喜稽首拜, 自歸最無上。」
阿難稽首頌已,諸會大眾得不迴還,心意開解,僧那大鎧志無上道,甘露之音,香熏十方。示現道地為作橋梁,國王、臣民、天龍、鬼神,聞佛所說,阿難所頌,且悲、且感、且歎、且喜,稽首佛足,及禮阿難,受教而去。

佛說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貼文者 : : hui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 2024-04-22 23:52:43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後漢沙門安世高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諧[2]偶者,有衰耗不諧偶者,云何不等同耶?願天中天普為說之!」

佛告阿難:「有人奉佛,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鮮明,朝暮禮拜,恭敬然燈,淨施所安,不違道禁,齋戒不厭,心中欣欣;常為諸天、善神擁護,所向諧偶,百事增倍;為天龍、鬼神、眾人所敬,後必得道。是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有人事佛,不值善師,不見經教,受戒而已。示有戒名,憒塞不信,違犯戒律,乍信乍不信,心意猶豫。亦無經像恭恪之心,既不燒香、然燈、禮拜,恒懷狐疑。瞋恚罵詈,惡口嫉賢,又不六齋,殺生趣手。不敬佛經,持著弊篋、衣服不淨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淨之處;或持掛壁,無有座席恭敬之心,與世間凡書無異。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便呼巫師,卜問解奏,祠祀邪神,天神離遠,不得善護,妖魅日進,惡鬼屯門,令之衰耗,所向不諧。或從宿行惡道中來,現世罪人也,非佛弟子,死當入泥犁中被拷掠治。由其罪故,現自衰耗,後復受殃,死趣惡道,展轉受痛,酷不可言,皆由積惡其行不善。

「愚人盲盲,不思宿行因緣所之精神,報應根本從來,謂言事佛致是衰耗。不止前世宿祚無功,怨憎天地,責聖咎天,世人迷惑,不達乃爾。不達之人,心懷不定,而不堅固,進退失理,違負佛恩而無返覆,遂為三塗所見綴縛,自作禍福。罪[1]識之緣,種之得本,不可不慎,十惡怨家,十善厚友,安神得道,皆從善生。善為大鎧,不畏刀兵;善為大船,可以度水。有能守信,室內和安,福報自然,從善至善,非神授與也。今復不信者,從後轉復劇矣!」

佛言:「阿難!善惡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離;罪福之事,亦皆如是,勿作狐疑,自墮惡道!罪福分明,諦信不迷,所在常安;佛語至誠,終不欺人。」

佛復告阿難:「佛無二言,佛世難值,經法難聞。汝宿有福,今得侍佛,當念報恩,頒宣法教,示現人民,為作福田。信者得植,後生無憂。」

阿難受教,奉行普聞。阿難復白佛言:「人不自手殺者,不自手殺為無罪耶?」

佛言:「阿難!教人[2]殺生,重於自殺也。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福;或為縣官所見促逼,不自出意,雖獲其罪,事意不同,輕重有差。教人殺者,知而故犯,陰懷愚惡,趣手害生,無有慈心;欺罔三尊,負於自然神,傷生杌命,其罪莫大!怨對相報,世世受殃,無有斷絕。現世不安,數逢災凶;死入地獄,出離人形,當墮畜中,為人屠截,三塗八難,巨億萬劫,以肉供人,未有竟時,[3]令身困苦,噉草飲泉。今世現有是輩畜獸,皆由前世得為人時,暴逆無道,陰害傷生,不信致此。世世為怨,還相報償,神同形異,罪深如是。」

阿難復白佛言:「世間人及弟子,惡意向師及道德之人,其罪云何?」

佛語阿難:「夫為人者,當愛樂人善,不可嫉之。人有惡意向道德之人、善師者,是惡意向佛無異也。寧持萬石弩自射身,不可惡意向之。」

佛言:「阿難!自射身為痛不?」

阿難言:「甚痛,甚痛!世尊!」

佛言:「人持惡意向道德人、其善師者,痛劇弩射身也。為人弟子,不可輕慢其師、惡意向道德人,當視之如佛,不可輕嫉,[4]見善代其歡喜。人有戒德者,感動諸天,天龍、鬼神莫不敬尊。寧投身火中、利劍割肉,慎莫嫉妬人之善。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阿難復白佛言:「為人師者,為可得呵遏弟子,不從道理,以有小過,遂之成大,可無罪不?」

佛言:「不可!不可!師、弟子義,[5]義感自然,當相訊厚,視彼如己;黜之以理,教之以道,己所不行,勿施於人,弘崇禮律,不使怨訟;弟子亦爾。二義真誠,師當如師,弟子當如弟子,勿相誹謗,含毒致怨,以小成大,還自燒身。為人弟子,當孝順於善師,慎莫舉惡意向師。惡意向師,是惡意向佛、向法、向比丘僧、向父母無異,天所不覆,地所不載。觀末世人諸惡人輩,不忠不孝,無有仁義,不順人道。魔世比丘四數之中,但念他惡,不自止惡,嫉賢妬善,更相沮壞;不念行善,強[6]梁嫉賢,既不能為,復毀敗人,斷絕道意,令不得行;貪欲務俗,多求利業,積財自喪,厚財賤道,死墮惡趣大泥犁中,餓鬼、畜生,未當有此。於世何求念報佛恩?[7]當持經戒,相率以道。道不可不學,經不可不讀,善不可不行。行善布德,濟神離苦,超出生死,見賢勿[8]慢,見善勿謗,不以小過證[9]入大罪。違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證,可不慎耶?」

阿難復白佛言:「末世弟子,因緣相生,理家之事,身口之[10]累,當云何?天中天!」

佛言:「阿難!有受佛禁戒,誠信奉行,順孝畏慎,敬歸三尊,養親盡忠,內外謹善,心口相應,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

阿難言:「世間事、世間意,云何耶?天中天!」

佛言:「為佛弟子可得商販營生利業,平斗直尺,不[11]可罔於人,施行以理,不違神明自然之理。葬送之事,移徙、姻娶,是為世間事也。

「世間意者,為佛弟子不得卜問、請祟、符呪、厭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擇良日、良時。受佛五戒,福德人也,有所施作,當啟三尊;佛之玄通,無細不知。戒德之人,道護為強,役使諸天、天龍、鬼神,無不敬伏。戒貴則尊,無往不吉,豈有忌諱不善者耶?

「道之含覆,[12]包弘天地,不達之人,自作罣礙。善惡之事,由人心作,禍福由人,如影追形、響之應聲。戒行之德,應之自然,諸天所護,願不意違,感動十方,與天參德;功勳巍巍,眾聖嗟歎,難可稱量!智士達命,沒身不[13]邪,善如佛教,可得度世之道。」

阿難聞佛說,更整袈裟,頭腦著地:「唯然,世尊!我等有福,得值如來,普恩慈大,愍念一切,為作福田,令得脫苦。佛言至真,而信者少,是世多惡,眾生相[1]詛,甚可痛哉!若有信者,若一若兩,奈何世惡,乃弊如此!佛滅度後,經法[2]雖存而無信者,漸衰滅矣!嗚呼!痛哉!將何恃怙?惟願世尊,為眾黎故,未可取泥洹。」

阿難因而諫頌曰:

「佛為三界護, 恩廣普慈大,
願為一切故, 未可取泥洹。
值法者亦少, 盲盲不別真,
痛矣不識者, 罪深乃如是!
宿福值法者, 若一若有兩,
經法稍稍替, 當復何恃怙?
佛恩非不大, 罪由眾生故,
法鼓震三千, 如何不得聞?
世濁多惡人, 還自墮顛倒,
諛諂諀訾聖, 邪媚毀正真。
不信世有佛, 言佛非大道,
是人是非人, 自作眾罪本,
命盡往無擇, 刀劍解身形,
食鬼好伐殺, 鑊湯涌其中。
婬[3]泆抱銅柱, 大火相燒然,
誹謗清高士, 鐵鉗拔其舌。
亂酒無禮節, 迷惑失人道,
死入地獄中, 洋銅沃其口。
遭逢眾厄難, 毒痛不可言,
若生還為人, 下賤貧窮中。
不殺得長壽, 無病常康強;
不盜後大富, 錢財恒自滿;
不婬香清淨, 身體鮮苾芬,
光影常奕奕, 上則為大王;
至誠不欺詐, 為眾所奉承;
不醉後明了, 德慧所尊敬。
五福超法出, 天人同儔類,
所生億萬倍, 真諦甚分明。
末世諸惡人, 不信多狐疑,
愚癡不別道, 罪深更逮冥!
蔽聖毀正覺, 死入大鐵城,
識神處其中, 頭上戴鐵輪,
求死不得死, 須臾已變形,
矛戟相毒刺, 軀體恒殘截。
奈何世如是, 背正信鬼神,
解奏好卜問, 祭祀傷不仁,
死墮十八處, 經歷黑繩獄,
八難為界首, 得復人身難。
若時得為人, 蠻狄無義理,
癡[A1]騃無孔竅, 跛躄瘂不語,
朦朧不達事, 惡惡相牽拘,
展轉眾徒聚, 禽獸六畜形;
為人所屠割, 剝皮視其喉,
歸償宿怨對, 以肉給還人。
無道墮惡道, 求脫甚為難,
人身既難得, 佛經難得聞。
世尊為眾祐, 三界皆蒙恩,
敷動甘露法, 令人普奉行。
哀哉已得慧, 愍念群萌故,
開通示道徑, 黠者即度苦。
福人在向向, 見諦學不生,
自歸大護田, 植種不死地。
恩大莫過佛, 世祐轉法輪,
願使一切人, 得服甘露漿。
慧船到彼岸, 法磬引大千,
彼我無有二, 發願無上真。」
阿難頌如是已,諸會大眾,一時信解,皆發無上正真之道,僧那大鎧甘露之意,香熏三千,從是得度,開示道地,為作橋梁。國王、臣民、天龍、鬼神,聞經歡喜——阿難所說,且悲且恐——稽首佛足,及禮阿難,受教而去。

阿難問事[4]佛吉凶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阿難四事經 - 2024-04-25 01:13:29

佛說阿難四事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欲滅度。時阿難白佛言:「我念天龍、鬼神、帝[7]王、人民與佛相見,聞佛教誡,無不歡喜。在[8]志所願,或作沙門,得應真者;或有居家,奉行五戒,死得[9]上天者。[10]今佛去世,天龍、鬼神、帝王、人民及四輩弟子,當何恃賴得福得度?將當復從誰得之乎?」

佛言:「善哉,善哉!阿難!慈心多愍。天人雜類,無不由汝得度脫者。吾去之後,世名五濁,人心憒憒,穢垢自亂,世多顛倒,賤善[11]尊惡,此實可憂。世雖然者,吾有經籍、懇惻之戒,盡心遵行,福自歸身,汝莫憂也。吾雖去世,典籍續存,六度大法,不持之去,行者得度,非神授與。汝等不解吾之所言耶?」

阿難即白:「願重說之。」

佛言:「大法有四,可從得福,亦可得道,[1a]與得佛身、其福正等。」

[1b]阿難又言:「願佛為我解釋四事。」

[1c]世尊曰:「當以慈心育養幼弱,見禽獸、蟲蛾下賤仰人活者,常當愍念,隨其所食,令得穌息,莫得加刀杖傷絕其命,惻愴慈心,當如慈母。天龍、鬼神、帝[*]王、人民,有行此慈者,其得大福,與侍佛身功德正等。此謂一事[2]也。

「世有災異,水旱不調,五穀不豐,人民飢饉,不安本土,志欲叛亡;王及臣民,富有倉穀,當惟無常,身命難保,[3]勿愛[4]寶穀,知愛人命,當起悲心,出穀廩假,[5]賙諸窮乏,以濟其命,安居本土。若意慳貪,不欲布施,當諦[6]計念:『人初來生,魂神空來,依因[7]二親情欲之氣,以成己體。在母腹中,十月乃生,得親喜悅,可得全命。愁忿之[8]日,即[9]切絕之,[10]困極乃終,魂神不滅,復更求身。豪貴貧賤,皆由宿行。官爵俸祿、國土珍寶,無為迷惑,以亂高德,至其壽終,身及珍寶,故留世間,不隨己去。常當慈心,練[11]行經道,以佛明[12]教,觀視人物,如幻如化,如夢如響,一切皆空,不可久保,觀世皆爾,此為真諦。世人愚惑,心存顛倒,自欺自誤,猶以金價,買[13]鍮銅也,身死神去,當墮三塗。』諦思如此;急當布施,與身命競,貧窮乞匃、羸老疾病,隨所當[14]與,莫令[15]命絕。執心如此,十方諸佛、開士大人、天龍鬼神,無不愍之。至於壽終,魂神所生,輒受豪貴,身意俱安,災害不生,具獲上願,如佛在時,供養佛身,正等無異。此謂二事[16]也。

「[17]國中多有盜賊水火,災異變生,毒氣[18]流布,疾病縱橫,悉是海中龍神鬼王之所為[*]也,故得此[19]毒,重病憂惱。此諸鬼神龍者,皆是世人所為射獵、屠殺、[A1]漁網中毒死者。其魂神或[20]墮海中為龍,或為有力[21]太神化生之類,皆知宿命,忿怒宿怨,[22]因作霧露,吐[23]惡毒氣,雨其國[24]中。其時人民,或中毒死者,或但得病者,有相塗[25]污者,[26]皆由世人所作不仁,殘殺物命,展轉相怨。[27]手自殺者,中毒即死;助其喜者,皆更困病;或相塗污、[28]不相塗污者,皆由食肉有相分者、不相分者。[29]聽聰之士,覺知殺罪[30]追人不置,以己度彼,正等無異。如此奉行,佛之弘道,行四等心——慈、悲、喜、[31]護——福自歸身。若彼殺[32]家,以肉與己,慎莫食之。不食[33]之者,雖處惡世、盜賊災變、毒氣之時,雖處其中,不相塗染。其帝[34]王、人民[35]富有盈穀,孤獨鰥寡,衣食不充,疾病困[36]篤,無以自濟,當給醫藥、糜粥消息,令其得愈,命不橫盡。當明此人宿命行惡,不信三尊,背真向偽,慳貪所致,罪福分明,慎莫為惡;亦當慈心,以佛經法,教訓愚癡,令持經道。若[37]活一人,使病得愈,示之善道,[38]令持五戒,終身清潔,與侍佛身,其福正等。是謂三事[*]也。

「世有高節,清潔無欲,沙門梵志,懷抱經典,[39]言輒法律。帝[*]王[40]臣民,心當恭肅,詣[41]稟律行。此曹高士口之所陳,皆是諸佛[42]之遺典也,令人去惡就善,恩倍於親百有餘分,使人壽終不墮三塗,常當慈心恭肅向之。寧[43]洋銅灌口,利刀截舌,慎莫謗毀此清潔之人;寧[44]自斷手,莫加之痛;寧自[45]剖腹,出心燒之,無怒此人。設使愚者見佛經道,明知去就,由遠頑闇之[46]群,馳就賢者之眾,講受聖典以成高德。

「沙門梵志,無以貿買求利為身穢垢,心清行淨,猶明月珠;[47]護持應器,勞身乞食,供口即止,不畜遺餘;或居寺舍,或處山澤、樹下、塚間,皆知宿命;分別真偽制作經籍,為世橋梁,慈心多愍;坐起咒願帝[*]王、[48]臣民,令國平夷。如此高士,德訓諸天、龍、鬼惻心,不[49]務世俗故,不為情欲之失,所見歎述耳。國王[*]臣民,若有[50]智者,當尋求之,供所當得衣食床臥[51]疾病醫藥,使其安隱,得[52]講經戒,敷演訓導,坐禪念定,或從得道,或死得上天;衣食一國穢濁之人,不如盡心供養清淨道士一人,其福弘大,如佛在時,供養佛身正等無異。此[53]謂四事[*]也。

「帝[*]王[*]臣民,[54]視此輩人,天龍、鬼神,無不擁護助之歡喜[55]者也。」

佛告阿難:「吾前世時,行此四事,展轉受福,自致得佛。吾以是故,重說四事。阿難!汝當[56]廣為諸天、帝[*]王、[*]臣民說之,所作善行,自得其福,終不唐捐。吾將滅度,四事[57]累汝。」

阿難聞經,且悲且喜,前以頭面,為佛作禮。

佛說阿難四事經
貼文者 : : hui

阿難七夢經 - 2024-04-25 01:23:48

阿難七夢經

東晉[2]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阿難在舍衛國,有七種夢,來問於佛:一者、[3]陂池火炎滔天;二者、夢日月沒,星宿亦沒;三者、夢出家比丘轉在於不淨坑塹之中,在家白衣登頭而出;四者、夢群猪來觝[4]揬栴檀林[5]怪之;五者、夢頭戴須彌山,不以為重;六者、夢大象棄小象;七者、夢師子王名華[6]撒,頭上有七毫毛,在地而死,一切禽獸見故怖畏,後見身中蟲出,然後食之。以此惡夢來問於佛。

佛時在舍衛國普會講堂上,與波斯匿王說法:苦、[7]習、滅、得道為樂。見阿難憂色愁苦叵言,佛告阿難:「汝於夢者,皆為當來五濁惡世,不損汝也,何為憂色?

「第一夢:陂池火炎滔天者。當來比丘善心轉少,惡逆熾盛,共相殺害,不可稱計。

「第二夢[8]者:日月沒,星宿亦沒。佛泥洹後,一切聲聞隨佛泥洹不在世,眾生眼滅。

「第三夢:出家比丘轉在於不淨坑塹之中,在家白衣登頭出者。當來比丘懷毒嫉妬,至相殺害,道士斬頭,白衣視之,諫訶不從,死入地獄;白衣精進,死生天上。

「第四夢者:群猪來觝[*]揬栴檀林[*]怪之者。當來白衣來入塔寺,誹謗眾僧,求其長短,破塔害僧。

「第五夢者:頭戴須彌山,不以為重者。佛泥洹後,阿難當為千阿羅漢出經之師,一句不忘,受悟亦多,不以為重。

「第六夢者:大象棄小象。將來邪見熾盛,壞我佛法,有德之人皆隱不現。

「第七夢:師子死者。佛泥洹後一千四百七十歲,[9]我諸弟子修德之心,一切惡魔不得[10]嬈亂;七毫者,七百歲後事。」

阿難七夢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阿難分別經 - 2024-04-26 00:59:47

佛說阿難分別經

乞伏秦沙門[13]釋法堅譯

阿難白佛言:「有人事佛得富貴諧利者,有衰耗不偶者,云何不等耶?願天中天,普為說之。」

佛告阿難:「有人奉佛,從明師受戒,專信不犯,精進奉行,不失所受。形像鮮明,朝暮禮拜,恭敬然燈。淨施所安,不違道禁,齋戒不厭,中心欣欣,常為諸天、善神擁護;所向諧偶,百事增倍,為天龍、鬼神、眾人所敬,後必得佛。是為善男子、善女人真佛弟子也。

「有人事佛,不值善師,不見經教,受戒而已。示有戒名,憒塞不信,違犯戒律,乍信不信,心意猶豫。亦無經像,既不日日燒香作禮,恒懷瞋恚。惡口罵詈,又不六齋,殺生趣手。不敬佛經,持著衣被弊篋之中;或著妻子床上;或以掛壁,無有座席供養之心,與世間凡書無異。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便呼巫師,卜問解奏,祠祀邪神,天神[14]遠離,不得善護,妖魅日進,惡鬼屯門,令之衰耗,所向不諧。現世罪人,非佛弟子,死當入泥犁中,被考治掠。由其罪故,現自衰耗,後復受殃,死魂神痛,酷不可言。

「愚人盲盲,不思宿命先世因緣,精神所之,根本從來,謂言事佛致是衰耗。不慚前世宿行不功,責聖咎天,世人迷謬,不達乃爾。不達之人,狐疑猶豫,信不堅固,心懷不定,進退失理,違負佛恩,而無[15]反[16]復,遂為三塗所見綴縛,自作禍福。罪識之緣,種之得本,不可不[17]順,十惡怨家,十善[18]厚友,安神得道,皆從善生。善為大鎧,不畏刀兵,有能守信,室內和安,福付自然,非神授與也。今復不信者,後生轉復劇矣!」

佛言:「阿難!善惡追人,如影逐形,不可得離。罪福之事,亦皆如是,勿作狐疑,自墮惡道!諦信不[19]迷,所在常安,佛語至誠,終不欺人。」

佛復告阿難:「佛無二言,經法難聞,汝宿有福,今得侍佛,當念報恩,[20]班宣法教,示現人民,為作福田,信者得值,後生無憂。」

阿難受教,奉行普聞。

阿難復白佛言:「人不自手殺,教人殺者,不自手殺為無罪耶?」

佛言:「阿難![A1]教人殺者,重於自殺。何以故?或是奴婢愚小下人,不知罪法;或為縣官逼為所使,不自[21]意出,雖獲其罪,事意不同,輕重有差。教人殺者,知而故犯,陰懷逆害,愚惡趣手,無有慈心;欺[22]罔三尊,亦[23]復自然犯五逆罪,害生[24]杌命,其罪莫大!怨對相報,世世受殃,展轉相償,無有斷絕。現世不安,數逢災凶,死入地獄,出離人形,當墮畜生中,為人屠截,三塗八難,巨億萬劫,以肉供人,未有竟時。令身困苦,噉草飲泉,今世現有是輩畜獸,皆由前世得為人時,暴逆無道,陰害傷生,不信致此,世世為怨,還相報償,神同形異,罪深如是。」

阿難復白佛言:「世間人及佛弟子,惡意向師及道德之人,其罪云何?」

佛語阿難:「夫為人者,當愛樂人善,以善為友,不可嫉之。人有惡意向有德之人及善師者,是惡意向佛無異也。寧持萬石弩還自射身。」

佛語阿難言:「自射身為痛不?」

阿難言:「甚痛,甚痛!世尊!」

佛言:「人持惡意,向道德人及其師者,痛劇弩射身也。為人弟子,不可輕慢其師,惡意向道德人,[1]當視之如佛,不可嫉其善也。人有戒德者,感動諸天,天龍、鬼神莫不敬尊。寧投身火中,利刀割肉,慎莫嫉妬人之善也,其罪不小。慎之!慎之!」

阿難言:「師者為,可灼然非弟子不?以小罪成大,可無罪不?」

佛言:「不可![2]亦甚深甚深!師、弟之義,義感自然,當相[3]許後,視彼如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弘崇禮律,不使怨訟,弟子亦爾。二義真誠,師當如師,弟子當如弟子,勿相誹謗,慎莫含毒,小怨成大,還自燒身。我觀末世,諸惡人輩,魔世比丘,但念他惡,不自止惡,嫉賢妬善,不念行道,既不能為,復壞毀人,斷絕道意,令不得行。貪務俗業,積財自喪,死墮惡罪大泥犁中,未當如是。於世何求?念[4]付佛恩,相率以道,道不可不學,濟神離苦,超出生死,見賢勿慢,見善勿謗,勿以小過證人大罪,違法失理,其罪莫大。罪福有證,可不慎耶!」

阿難復白佛言:「末世弟子理家因緣,隨事便宜,當云何?」

佛言:「受佛禁戒,信而奉行,不念誑妄,奉孝畏慎![5]敬歸三尊,養親盡忠,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6]世意也。」

阿難言:「世間事,世間意,云何耶?天中天!」

佛言:「為佛弟子,可得販利業,平斗直尺不[7]惘人民,施行合理,不[8]違自[9]然。葬送移徙、姻娶之事,是為世間事也。

「世間[10]意,為佛弟子,不得卜問、請祟、符呪、厭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擇良時、良日。受佛五戒者,福德人也,有所施作,當啟三尊;道護為強,[11]設使諸天、天龍、鬼神無不敬伏。戒貴則尊,無往不吉,豈有忌諱不善者耶!

「不達之人,自作[12]罵詈,善惡之事自由心作,禍福由人,如影追形響之應聲。戒行之德,應之自然,諸天所護,願不[13]意違,感動十方,與天參德;功勳巍巍,眾聖[14]咨嗟,難可稱量!智[15]士達命,沒身不邪,善[16]如佛教,可得度世之道。」

阿難聞佛[17]所說,更整袈裟,頭腦[18]頓地:「唯然,世尊!我等有福,得值如來,普恩慈大,愍念一切,為作福田,令得脫苦。」

佛言:「至真而信者少,是世多惡,眾生相詛甚可痛哉!若有信者,[19]如一若兩,奈何世惡,乃弊如是!佛滅度後,經法稍替漸衰滅矣!嗚呼!痛哉!將何恃怙?」

阿難墮淚,因事說曰:

「佛為三界護, 恩廣大慈普,
世弊不見佛, 值法者亦難。
痛矣不識者, 盲盲不別真,
痛矣乃如斯, 罪使令如是。
宿福值法者, 若一若有兩,
經教稍稍沒, 當復何恃怙?
佛恩非不大, 罪由眾生故,
法鼓震三千, 如何不得聞?
世濁多惡人, 倒見墮顛倒,
諛[A2]諂啤訿聖, 邪[20]媚相毀壞。
不信世有佛, 言佛非大道,
是人是非人, 自作眾罪本。
命盡往無擇, 刀劍解身形,
[21]餓鬼好[22]伐殺, 鑊湯涌其中,
婬[23]逸抱銅柱, 大火相燒然,
[24]抂謗清高士, 鐵鉤拔其舌。
亂酒無禮節, 迷惑失人道,
死入地獄中, 洋銅沃其口,
遭逢眾危難, 毒痛不可言,
若生還為人, 下賤貧窮中。
不殺得長壽, 無病常康強,
不盜後大富, 錢財恒自饒,
不婬香清淨, 身體鮮苾芬,
光影常[25]赫奕, 上則為天王。
至誠不欺詐, 為眾所奉承,
不[26]解後明了, 德慧所尊敬。
五福超法出, 天人同[27]儔類,
所生億萬倍, 真諦甚分明。
末世諸惡人, 不信多狐疑,
癡愚不別道, 罪深便逮冥,
[28]蔽聖毀正覺, 死入大鐵城,
[29]識神處其中, 頭上戴鐵輪。
求死不得死, 須臾已變形,
矛戟相貫刺, 軀體恒殘截。
奈何世如是, 背正信鬼神,
解奏好卜問, 祭祀傷不仁,
死墜十八獄, 經歷黑繩獄,
八難為界首, 得復人身難。
若時得為人, 蠻狄無義理,
癡騃[A3]無孔竅, 跛躄瘂不語,
朦朧不達事, 惡惡相牽拘。
展轉眾徒聚, 禽獸六畜形,
為人所割屠, 剝皮視其喉,
歸償宿怨對, 以肉給還人,
無道墮惡道, 求脫甚為難。
人身既難得, 佛經難得聞,
世尊為眾[30]祐, 三界之特尊,
敷遺甘露法, 令人普奉行。
哀哉已得慧, 愍念群萌故,
開語示[1]道真, 黠者即度苦。
福人在向向, 見諦學[2]受成,
自歸大護田, [3]殖種不死地。
恩慈莫過是, 世祐轉法輪,
願使一切人, 得服甘露漿,
慧船到彼岸, 法磬[4]引[5]大千,
彼我無有二, 願發無上真。」
阿難說如是,諸會大眾信解,僧那大鎧甘露之音,香熏三千。從是得度,開現道地,為作橋梁,國王、臣民、天龍、鬼神,聞經所[6]記,阿難所說,且悲、且喜,稽首佛足,及禮阿難,受教而去。

佛說阿難分別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大迦葉本經 - 2024-04-26 01:15:36

佛說大迦葉本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靈鷲山。

爾時,城中有[7]勢富梵志,名曰尼拘類([8]晉曰無恚),財富無數,金銀七寶,田宅牛馬,不可稱計。梵志有子,名曰畢撥學志,捨六十佉梨金寶好物及千具犁牛,捐仁賢妻——天下第一光顏,微妙面色為最——心自念言:「當趣世間阿羅漢,學淨修梵行。」詣多子神祠[9]藥樹之下,噉食其果。於是,世尊轉大法輪,轉法輪竟與比丘眾退,至多子神祠,止其精舍。

於時,畢撥學志夜欲向明,住立遙見世尊在叢樹間,光明遠照,威曜普達,[10]志即念言:「今此叢樹,天已向明,威神普照,光明無量,殊妙巍巍。於此樹間,必有鹿王、大雄師子,若有天神及大神通神足大變,必爾不疑。我當往觀。」

時畢撥學志即從坐起,往詣叢樹,遙見世尊光明百千,足底相文,眾好具足,即時歎曰:「吾等先古神仙所遺經典,說有瑞應三十二大人之相分別具足,當趣二處:設在家者為轉輪聖王,主四天下,選擇要教,治以正法,刀杖兵甲,制而不施;假使出家,[A1]棄國捐王,當為如來、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世尊。寧可親覲。」

畢撥學志往詣佛所,覩世尊在於樹間端嚴而坐,猶大形[11]象,七寶合成,[12]威德巍巍,諸根寂定,道心靜然,逮最[13]憺怕,忽然清淨,度于彼岸,猶若金山,若須彌王,猶如夜[14]分坐於幽冥然大炬火,譬龍在深淵其水清涼;相三十二莊嚴其身,如大山王頂有大火然、如日出山岡光曜普照、如月盛滿眾星獨明、如轉輪王眷屬圍繞;八十種好遍布其體,猶[15]若干華,各各開擺億百千光,從聖體出。畢撥學志見佛如是,心懷欣然,如冥見光,尋趣世尊,揖讓談語,自達姓名,却坐一面。

佛為說經,解若干義,分別其慧;論佛世尊有誨悅辭,布施持戒,愛欲之病,[16]挑塵勞心,出家為上,憒擾諸品,應病授藥。尊見其心應時柔心——狐疑蓋心,悅[17]信之心,罪福之心,若平等心——應心與合而為說法,如諸佛法,察其根源,而分別說苦、[18]習、盡、道。即於坐上,遠塵離垢,諸法眼生,現在獲度;覩[19]見法源,分別經典,拔[20]于狐疑,得立果證。受教誨慧,致勇猛法,即從座起,更整衣服,右膝著地,稽首佛足:「我初來時,觀尊足心,自說名字,觀佛相好,心懷踊躍,而失禮敬。」

爾時,世尊告大迦葉:「是故賢者,從今[21]以往,若族姓子!有所至到,心念猶月,如月光照。種[22]姓光明威曜,如是族姓子開目而行。如是,迦葉!從今日始,若族姓子!制心修行,如月盛滿遊行空時。是故,迦葉!從今日始,族姓子所遊至處,制心修行,猶如日光照於天下。其族姓子未曾閉目,制心修行,猶如日光,亦當如是。」

佛告迦葉:「從今日始,制心修行,猶如蜜蜂,所至到處,多所發起,猶如蜜蜂採諸花味,不萎色香。若族姓子!制心修行,從今日始,造行如是。」

佛告迦葉:「從今已往,制心修行,當如地、水、火、風,得淨不喜,得諸不淨——屎、尿、膿血、死蛇、死人[23]污露——不以愁憂;若得華香、金銀、七寶、五種[24]彩色,不以喜悅,無增無減。族姓子制心修行,亦當如是:嗟歎稱譽,安樂歡豫,不以為悅;若遇誹謗、眾苦、惱患,不以愁憂。」

佛告迦葉:「從今日始,族姓子制心修行,當如拂淨物,亦拂不淨,亦拂屎、尿、[25]涕、唾、膿血、死狗、死蛇、死人[*]污露,[26]不以淨悅,不淨不[27]憂。若族姓子!制心修行,亦當如是。」

佛告迦葉:「從今以往,制心修行,[28]當如掃箒,淨亦[29]掃,不淨亦[*]掃。」

佛告迦葉:「從今[30]以往,族姓子制心修行,當如𣧑祝子,常低頭行,在所至到,常內其手,若裸形人,羞身不蔽,在於世間,趣欲活命,不說本姓,若可不可,不以自宣。若族姓子!制心修行,亦當如是。」

佛告迦葉:「從今以往,族姓子制心修行,如截角牛,如牛截角,賢善柔順,不貪四事,詣於四衢,於四衢道,無有門戶,而危其命。若族姓子!制心修行,亦當如是。」

佛告迦葉:「從今以往,制心修行,當如鐵釜,又如諸燈,如釜、燈穿,多有孔漏滿中油脂;如明眼人從一邊觀,釜、燈諸孔脂油漏出,各各墮地。若族姓子!察身非常,四大合成,九孔穿漏,皆出不淨,不貪樂身,不以為奇。」

於是,大迦葉從佛世尊聞月喻行,即受諷誦觀八脫門。佛告迦葉:「詣光曜樹。」迦葉應曰:「唯然,世尊!」即從坐起,在佛後住。

時,[1]佛與大迦葉出其叢樹,詣異叢樹。尋復出去,坐異樹下,告大迦葉:「於此樹下,為如來敷座,吾身疲弊,其背甚痛。」迦葉受教,促疾促疾為佛敷座,令其方正。敷座已竟,前白大聖:「敷座已訖,唯願就[2]席。」

佛尋坐竟,告迦葉曰:「是地柔軟,細滑妙好。」

迦葉曰:「唯然,世尊!彼地此地,今者人身,[3]會歸此地。唯然,世尊!歸於盡滅,持心忍辱,當如是地。今我法衣亦[4]猶柔好,願佛[5]愍傷,加哀受之。」

佛告迦葉:「假使我受柔軟絳衣,汝服何等?」

迦葉白佛:「往古諸世尊讚譽:『若族姓子!著塚間死人弊衣及五納衣,為安諸天及世間人。』」

佛言:「善哉,善哉!迦葉!多所哀愍,多所安隱,著弊納衣,往古諸佛所稱歎者。迦葉!汝起,促取水來,吾甚飢渴,意欲飲水。」

「唯然,世尊!」即受教起,稽首足下,繞佛三匝,促疾促疾欲行取水。

諸比丘見,尋時問之:「仁為耆年,不以貢高,亦不憂慼,寂除凶欲入無所處,何因為沙門欲受具戒,[6]今所至?」

迦葉報曰:「汝等詣佛,以持此事[7]自問大聖,悉當為汝分別說之。」

於時,賢者大迦葉即取水來,往奉上佛。佛尋受之,飲水竟,便殘水持[8]與迦葉。即受,以著一面,長跪叉手,右膝著地,更整衣服,白世尊曰:「我行取水,見諸弟子及諸比丘,問我曰:『仁為耆年,不以貢高,不以憂慼,亦不癡妄,寂諸四事眾欲之凶。』我自捨六十佉[9]犁金妙珍寶、犁牛千具,棄妻玉女天下第一,其有世間能成羅漢,吾當從受。今者弟子諸比丘眾,悉來問吾。我時前在多子神祠,[10]在藥樹下,噉其果蓏,於是世尊未受具戒。爾時,世尊遊於王舍城,我時在竹樹間迦蘭園。明旦,著衣持鉢,入城分衛,見日大殿有千光出。時佛世尊在王舍城迦蘭竹樹間。時見世尊,吾自憶念,謂日更出,若大天神,夜忽如晝。時佛[A2]晡時從宴坐起,如月宮殿振大光明,則以覆蔽諸日月光,譬如大炬照於闇冥。佛在弟子眾中,威神光明,亦復如是。為諸比丘,講說經法,如轉輪王與諸子眷屬俱,與無央數眾比丘俱。吾爾時觀死不覩見諸比丘眾,無能受者,無能為師,唯獨如來,[11]將出世間,興隆道化,而取滅度,今諸比丘,故來問我。」

爾時,世尊告迦葉曰:「多有比丘不了善惡、覺與不覺,不解福田。諸法之處多有[12]義理,是說第一。迦葉最尊,不以貢高,平等無憂,寂諸四事諸欲之凶,第一成就,受具足戒。」

佛說如是,賢者迦葉及諸比丘莫不歡喜。

佛說大迦葉本經
貼文者 : : hui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 2024-04-26 01:18:31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

宋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度於君民,與除饉眾、菩薩大士、天、龍、鬼神、世間人民無央數,眾會聽經。

是時,摩訶迦葉獨行教化到王舍城,常行大哀福於眾生,捨諸豪富而從貧乞。摩訶迦葉時欲分衛,若其未行,先三昧正受:「何所貧人,吾當福之?」即入王舍大城之中。見一孤母最甚貧困,在於街巷大糞聚中,傍鑿糞聚以為巖窟,羸劣疾病常臥其中,孤單[14]零丁無有衣食,便於巖窟施小籬以障五形。迦葉三昧知此人宿不植福,是以今貧,知母壽命終日在近:「若吾不度,永失福堂。」

母時飢困,長者青衣而棄米汁,臭惡難言,母從乞之,即以破[15]瓦盛著左右。摩訶迦葉到其所,呪願言:「且多少施我,可得大福。」

爾時,老母即說偈言:

「舉身得[16]疾病, 孤窮安可言?
一國之最貧, 衣食不蓋形。
世有不慈人, 尚見矜愍憐,
云何名慈哀, 而不知此厄?
普世之寒苦, 無過我之身,
願見哀矜恕, 實不為仁惜。」
摩訶迦葉即答偈言:

「佛為三界尊, 吾備在其中,
[17]欲除汝飢貧, 是故從貧乞。
若能減身口, 分銖以為施,
長夜得解脫, 後生得豪富。」
爾時,老母重說偈言:

「實如仁所言, 生世無功[1]德,
今在糞窟中, 不淨塗其身。
飲食無分米, [2]羸形而不覆,
如今之極貧, 施意與願違。」
摩訶迦葉重說偈言:

「母說處不悅, 飢窮無以施,
若其有施意, 此則不為貧。
若復知慚羞, 此則著法衣,
如母此二事, 衣食為備足。
世有[3]顓愚人, 俗衣寶穀多,
無慚不念施, 計後此大貧。
惶荒設福德, 可謂為希有,
信哉罪福眾, 至誠不虛說。」
爾時,老母聞偈歡喜,心念前[4]日有臭米汁,欲以施之則不可飲,遙啟迦葉:「哀[5]我,受不?」

摩訶迦葉答言:「大善!」

母即在窟匍匐取之,形體裸露不得持出,側身僂體,籬上授與。迦葉受之,尊口呪願:「使蒙福安。」

迦葉心念:「若吾齎去著餘處飲之者,母則不信,謂吾棄之。」即於母前飲訖,盪鉢,還著布囊中。

於是老母特復真信。迦葉自念:「當現神足,令此母人必獲大安。」即沒入地,更在虛空身出水火:半身以上現其水出,半身以下復現火出。又復變化改易,飛騰虛空,從其東出沒於西方,南北亦爾。

時,母人見此踊躍,一心長[6]跪遙視迦葉。迦葉告曰:「母今意中所願何等,世間豪富、轉輪聖王及四天王、釋梵諸天?若復欲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若復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惟三佛者?悉可得果其願。」爾時,母人厭於世苦,聞天堂上審為快樂,即啟迦葉:「願以微福得生天上。」於是,迦葉忽然不現。老母數日壽終,即生第二忉利天上,威德巍巍,震動天地,光明挺特,譬如七日一時俱出照曜天宮。

釋提桓因即自驚悸:「何所人者福德感動,將無此間有勝吾者?」即以天眼觀,此天女福德使然。釋提桓因即偈問[7]言:

「此女從何來? 大光明照曜,
譬如七大日, 一時俱出現;
震動吾宮殿, 威德難可當,
本修何福德, 得來昇此天?」
是時,天女答帝釋偈言:

「本在閻浮提, 糞窟不淨中,
羸老兼疾病, 衣食不充備。
三千大千土, 釋迦文佛尊,
次有大弟子, 名摩訶迦葉。
哀矜從母乞, 說法我心歡,
貢其臭米汁, 施少獲願多。
一心供福地, 願欲生天上,
棄身糞窟中, 來生忉利天。」
爾時,天女即自念言:「此之福報緣其前世供養迦葉所致,假令當以天上珍寶種種百千施上迦葉,猶尚未報須臾之恩。」即將侍女持天香華忽然來下,於虛空中散迦葉上,然後來下五體投地。禮畢却住,叉手歎曰:

「大千國土, 佛為特尊, 次有迦葉,
能閉罪門。 [8]昔在閻浮 糞窟之前,
為其貧母, 開說真言。 時母歡喜,
貢上米𤄜, 施如芥子, 獲報如山。
自致天女, 封受自然, 是故來下,
歸命福田。」
天女說已,即與侍從俱還天上。然後帝釋心念:「此女於閻浮提臭惡之中,以其米汁供養迦葉乃致此福,迦葉大哀,但福劣家不[9]及大姓。當作良策,於閻浮提詣迦葉所,興設福祐。」釋提[10]洹因即與天后,持百味食盛小瓶中,下詣王舍大城巷邊作小陋屋,變其形狀似于老人,身體[11]痟瘦僂行而步,公妻二人而共織席,自現貧窮乞人之狀,不儲飲食、穀、帛之具。

摩訶迦葉後行分衛,見此貧人而往乞食。公言:「至貧無有,如何?」迦葉呪願,良久不去。

公言:「我等夫妻甚老,織席不暇,向乞少飯,適欲食之。聞仁慈德,但從貧乞欲以福之。今雖窮困,意自割[12]捐,以施賢者,審如所云令吾得福。」天食之香非世所聞,若豫開瓶苾芬之香,迦葉覺之,全不肯取。即言:「道人!弊食不多,鉢來取之。」

迦葉鉢取受呪願:「施家其香普熏王舍大城及其國界。」迦葉即嫌其香無量,即便三昧思惟其本,方坐三昧,公及母還復釋身,[13]逕疾飛去,空中彈指歡喜無量。迦葉思惟即知帝釋化作老公,而為此變,欲增福祚。「吾今[14]已受,不宜復還。」迦葉讚言,「善哉!帝釋!種福無厭,忍此醜類,來下[15]殖福,必獲影報。」帝釋及后倍復欣踊。是時,天上伎樂來迎,帝釋到宮倍益歡喜。

佛告阿難:「此貧母人,一切世間無能及者,惠雖微少,福報甚多,以其苦厄興至心故,致無量福,福應之報。釋提桓因天上自恣,而捨豪尊來下[*]殖福,獲報難量,是以,如來說檀第一。閻浮提人愚癡可矜,其如此比有少少耳,汝當廣宣如來真言。」

佛說是時,天、龍、鬼神、四輩弟子、比丘僧,興設大福而[1]至達嚫,願及眾生,隨其志願皆得果報。

佛說經已,一切眾會莫不欣樂,稽首作禮。

佛說摩訶迦葉度貧母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