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tinyNet 命理網



專業諮詢首選:命理網論命平台



Page 1 of 3 1 2 3 >
議題選項
議題評分
#2144756 - 2021-09-18 08:49:26 “象”與“占”
明陽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18-01-16
文章數: 1144



“象”與“占”


“象”與“占”一文為費秉勳教授的大作,下載供網友參考:


中華易學大會主席、西北大學博士生導師–費秉勳教授


我寫的幾本書都是術數類的,但我又好像屬於義理派,這是為什麼呢?應當說,我的生命追求在術數,而我的職業和處境又不宜染指術數。在這方面,我是一個矛盾的人。其實,我身上的矛盾還很多,這只是諸多矛盾中的一種。今天我所談的這個題目,是嘗試一次義理與術數的擁抱。

在中國成為一個龐大文化體系的術數,西方沒有;中國的漢字,外國也沒有,不可能有。為什麼《周易》成為中國文化的總綱?為什麼每一字都包含了形、音、義的方塊字成了承載中國文化的載體一直被中國人用了幾千年並將一直使用下去?根源在哪裡?根源就在於中國人的思維是易象思維。漢字起始的本質是象形的。伏羲畫卦和倉頡造字,都是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完成的,都是一種“象”的創造。所以漢代的許慎在《說文解字》的《敘》裡,原封不動地用了《易繫辭》中的那段話。文字和卦都是用來闡發“道”的,“術”是受“道”和“理”的統馭的,脫離了“理”的“術”,永遠只能停在低層次。

中國的元文化是道器文化。“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統領“器”的,“器”是體現“道”的。所以在中國古代,不管談那一門業務,都要從“道”談起。先秦諸子都談“道”,各派的“道”雖然有異,但根子上沒有什麼大的不同,就像在雲層下面各有不同的天空,但到雲層之上都是燦爛的陽光,原因就在於《易經》是他們共同尊崇的經典。齊梁時代的《文心雕龍》是談文藝的,而開卷第一篇就是《原道》,“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把“文”的根子追到“道”,追到天地、兩儀、三才、五行。三才、五行“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日本現在許多方面還保留著中國古代的文化意識,譬如咱們說“茶藝”,日本叫“茶道”;咱們叫“書法”,日本叫“書道”。《老子》說“可道非常道”,道普遍存在於生活中,但什麼是道,很難用語言說清。《莊子》則反過來用平凡事物來說“道”,庖丁解牛是說道,匠石運斤、佝僂承蜩都是用一種絕技在說道,這就是一種易象式的表達法。庖丁解牛那樣嫺熟,那樣幹練,那樣輕鬆,簡直是一種藝術表演,他是一種享受,觀眾看了也是一種享受,而他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不要看我是一個手藝人,我所好的就是“道”,比技術高了一個層次。我想咱們搞術數,更應當接近“道”,理解“道”,把握“道”,像殺牛的庖丁一樣好“道”,而不應當把術數搞成一種僅用來混飯吃的技藝。

本文主要是談“象”的,也還是從“道”談起。其實“易”就是“道”。清初的陳夢雷說過,“易”包括“理”、“數”、“象”、“占”四個方面。從現代的觀點來分析,可以說“理”是直接闡發和描述“道”的;“象”和“數”則是通往“道”的介質;“占”是利用“象”“數”介質去靠近“道”的,但永遠不可能達到“道”本體,只是對“道”的某種體證。《易。繫辭》說:“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象”對“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通過“象”這個介質可以認識萬物,表現萬物,判斷萬物。為什麼叫“象”呢?因為“象”這個符號性質的東西,與它所象徵的事物很相像(“象也者,像也”),所以把同構的相像的事物歸為一類,用一個“象”來代表。為什麼要這樣呢?《繫辭》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文字不能把語言完全表達出來,語言又不能把心裡所想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那麼怎麼辦呢?聖人有辦法,“聖人立象以盡意”,用“象”來解決問題。把“象”擺出來,直接看這個“象”,就把語言說不盡、文字寫不盡的、無窮無盡的意思全部表達出來了。“象”很簡括,很直觀,但內涵無比豐富,一看這個“象”,就把所涵的意思像參禪所說的心印那樣,一下子展現出來使人心裡豁亮了。文藝理論有一句話,叫“形象大於思想”,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舉個例子,你用語言文字描述宇宙,說不管物質世界還是精神世界,絕沒有單純的白,也沒有單純的黑;宇宙萬物是由無數陰陽對立的事物組成的,這對立的事物還互相依存,互相依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可以互相轉化;這種轉化是漸進的,不是直線的;往往事物達到極峰,就會向對立面轉化....這許多道理可以不說,也可以不寫,只用一個“象”就可以把全部道理都表達淨盡。這個“象”就是陰陽魚太極圖。

那麼追問一下,“象”是怎麼來的?聖人是怎樣立這個“象”的?《繫辭》說:“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象”不是隨便來的,它是聖人經過仰觀俯察,研究了世間萬事萬物的特徵和本質,從而類比出各種符號性的圖像,以顯現各類事物的形狀和容貌(“擬諸其形容”),用來象徵各自的結構特點和文理(“象其物宜”)。這種符號性的圖像,就是“象”。“象”是把動態屬性相同、結構相近、功能相似、可以相感相應的事物歸為一類,成為一個“象”,然後用一個既有概括性,又有直觀具象性的東西,來代表它們這一類,這就成為一個“象”。最典型的就是八卦,《說卦傳》就是專門論述這個問題的。

八卦的每一卦既是一個“象”,由八卦組成的六十四卦,就更是一個個複雜的“象”。既然六十四別卦都是具體感性的“象”,這時候要用它們來說哲理,就不是用思辯的語言,而是用“象”來說話。用思辯的語言講道理,就是乾巴巴的單純的大道理,用“象”來講道理,形象大於思想,聞聽者可以發揮聯想功能,把道理體察得很深切,而且每個人會有各自的體察。因為這個“象”具有表像性、直觀可感性、整體性和模糊性,這便潛在著無限的信息量供人們去認識和研究,也具有巨大的靈活性,使人可以發揮能動創造性。在占筮中,這種“象”就是卦象,占卜就是以“象”為鑰匙,來開啟認識事物和判斷事物的神秘大門的。占算的事物與“象”,在易中有著特定的聯繫,通過這種聯繫,要占算的事物就會被找尋出來,其性質、特徵、與周圍事物的關係、發展的前景,就都可以得出結論來。除了卦象還有爻象,易象系統有三百八十四爻。例如,占乾卦初爻為老陽,它的爻象就是一條潛伏在深淵中不動的龍;如果乾卦五爻為老陽,這就是一條騰飛於空中可以呼風喚雨大有作為的龍。占算的事物如為潛龍,就應當等待時機成熟,不宜盲動;如為飛龍,就應不失時機放開手腳大幹一番。

動態屬性相同、結構相似、功能相近的事物屬於一個“象”,這些事物與相應的“象”相互之間便能發生感應,它們的德性、發展方向就可依據這個“象”予以判斷。所以《繫辭》說:“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咸卦.彖傳》說:“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象”與相應的事物可以相感,這是客觀的相感,同時主客之間也存在相感的問題,所以同樣的卦,不同的人會有不盡相同的判斷,其原蓋在所感深淺之不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0e6a60100wyuf.html
↑回到頂端↑
#2144947 - 2021-09-20 06:01:45 《周易》經中的「五行」 [Re: 明陽]
明陽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18-01-16
文章數: 1144



《周易》經文的「五行」



「五行」金木水火土

在《周易》經文中只有金、木

在《易傳》中有金、木、水、火、土


附加檔案
經文五行.jpg


↑回到頂端↑
#2144949 - 2021-09-20 06:08:55 《易傳》中的「五行」 [Re: 明陽]
明陽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18-01-16
文章數: 1144


《易傳》中的「五行」


「五行」金木水火土

在《周易》經文中只有金、木

在《易傳》中有金、木、水、火、土


附加檔案
傳中五行1.jpg

傳中五行2.jpg

傳中五行3.jpg


↑回到頂端↑
#2144980 - 2021-09-20 12:27:52 Re: 《易傳》中的「五行」 [Re: 明陽]
kit13 離線
六六大順
註冊: 2002-03-07
文章數: 6528
來自: 臺灣
哇!太讚了!!
謝謝明陽大大 鼓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求 身似彩雲常伴月
卻是 心隨碧草不由風
↑回到頂端↑
#2145127 - 2021-09-21 20:20:42 子思、孟子與「五行」 [Re: 明陽]
明陽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18-01-16
文章數: 1144



子思、孟子與「五行」


《荀子》《非十二子》: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 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只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 之,以為仲尼子弓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翻譯引自網路:

大致上效法古代聖明的帝王而不知道他們的要領,然而還是自以為才氣橫溢、志向遠大、見聞豐富廣博。根據往古舊說來創建新說,把它稱為“五行”,非常乖僻背理而不合禮法,幽深隱微而難以講說,晦澀纏結而無從解釋,卻還粉飾他們的言論而鄭重其事地說:“這真正是先師孔子的言論啊。”子思倡導,孟軻附和,社會上那些愚昧無知的儒生七嘴八舌地不知道他們的錯誤,於是就接受了這種學說而傳授它,以為是孔子、子弓立此學說來嘉惠於後代。這就是子思、孟軻的罪過了。

一九七三年冬,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三號漢墓出土的眾多帛書中,有一篇被名為《五行》篇。整整二十年後,一九九三年冬,湖北荊門郭店村第一號楚墓出土的眾多竹書中,有一篇自名為《五行》篇。(《五行》篇為山東大學教授龐樸所命名。)

  學者說:二十年前的研究已經指明,這個《五行》篇,正是荀子在《非十二子》中作為子思、孟軻學派代表作來批判的那個“五行”説;二十年後它與《緇衣》等相傳為子思的著作相伴再次出土……

據考證,竹簡《五行》入葬於西元前300年,其成書年代必在孟子(前372年-前289年)以前。由於此篇與竹簡的《緇衣》同抄一卷,而《緇衣》在古代被認為子思之作,加強了學者以《五行》思想為子思一派的看法。

但在今存典籍中很難找到佐證《孟子》、《中庸》中有五行說的資料,那麼怎麼聯繫帛書《五行》篇來證明思、孟本有五行說呢?

學者表示:
《中庸》沒有提到“五行”的觀念,比起《孟子》,甚至沒有明提仁義禮智聖五者。(只講“四端”)把這作為子思在《中庸》表達或倡言其五行說,比起《中庸》本身明確提出的五“達道”,三“達德”,更是過於“隱晦”了。這一條材料就能證明“子思唱之”了嗎?顯然不能。

陳來先生“竹帛《五行》篇為子思、孟子所作論”一文提到:

「如果我們不弄清楚子思如何唱之,孟軻如何和之,我們對於所謂“思孟五行說”,就還沒有真正把握。思孟五行說的歷史面目仍有待揭示出來。龐樸後來總結其工作與思路說:“這樣,借助於帛書《五行》篇的提示,我們從子思孟子書中也發現了仁義禮智聖的五行;從而反過來,可以確定帛書《五行》之篇屬於思孟學派,確定荀子的批評,不是無根據的。”但事實上,70年代的研究只是證明孟子後學的餘波有五行說,卻無力證明子思如何唱之,孟軻如何和之。五行說在《中庸》孟子中的幽隱,這一點龐樸和其他學者也是承認的。而我們必須指出,如果《中庸》、《孟子》中“五行”是如此的幽隱,那就表示我們尚未能證明子思曾唱之、孟軻曾和之。所以,學者們在70年代的研究工作,其實對於“子思唱之、孟軻和之”這八個字,是尚未能予以證明的。」

文中又說:
「既然荀子指名批評子思、孟軻,必有二人明白宣導五行說的作品為之根據,換言之,荀子應看到過帛書《五行》篇的文獻,而且他知道此篇乃子思唱之于經,孟軻和之於說,所以他才有這樣明確的批評。此一子思唱之,孟軻和之的《五行》篇,是荀子作出如此批評的主要根據…………。」(「荀子應看到過帛書《五行》篇的文獻」?想當然耳……)


令人好奇的是:

在整部《孟子》中無一處提及《周易》,更無一處引用《周易》!

而《易傳》中見到易象分散的金木水火土,與《尚書.洪範》的「五行」當作何聯繫?


《尚書.洪範》:
箕子乃言日:“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 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 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 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義用三德,次七日明用 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士愛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回到頂端↑
#2145386 - 2021-09-23 16:27:47 《周易》經傳的「五常」 [Re: 明陽]
明陽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18-01-16
文章數: 1144


《周易》經傳的「五常」


「五常」:仁、義、禮、智(知)、信


【周髀算經】知地者智,知天者聖。
【釋名】智,知也。無所不知也。
【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謂之智。○按經典或通用知。
《說文解字》知,詞也。从口从矢。

在《周易》經文中只有「知」、「信」。

在《易傳》中有「仁」、「義」、「禮」、「知」、「信」。


《周易》經中之「五常」

臨卦六五:「臨,大君之宜,吉。」

夬卦九四:「臀无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

困卦《卦辭》曰:「亨,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
↑回到頂端↑
#2145598 - 2021-09-25 11:00:26 四德、四時、五行 [Re: 明陽]
明陽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18-01-16
文章數: 1144


四德、四時、五行



乾卦為《周易》64卦的首卦,開宗明義的四個字:

元、亨、利、貞



附加檔案
文言曰.jpg

正義  四德.png


↑回到頂端↑
#2145599 - 2021-09-25 11:15:55 四德、五常 [Re: 明陽]
明陽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18-01-16
文章數: 1144



四德、五常


「四德」:元、亨、利、貞。

「五常」:仁、義、禮、智(知)、信


《文言》中的「四德」、「五常」:

乾卦《文言》曰:


附加檔案
四德  五常.jpg


↑回到頂端↑
#2145761 - 2021-09-26 22:24:47 案往舊造說 [Re: 明陽]
Amychen 離線
或躍在淵
註冊: 2018-02-28
文章數: 272


案往舊造說


從周文王繫乾卦「元、亨、利、貞」四德,到儒家《文言》傳,相隔起碼600年。

《文言》是《易傳》中專門用以解説《乾》《坤》兩卦的。解《乾》卦的卦辭與爻辭部分通稱《乾文言》,解《坤》卦的卦辭與爻辭部分通稱《坤文言》。
從《文言》內容看來,有將「四德」(元、亨、利、貞),與「五常」(仁、義、禮、智【知】、信)搭配的痕跡。

《荀子》《非十二子》: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 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只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 之,以為仲尼子弓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思孟五行說”的歷史面目究竟為何?在《文言》將「四德」與「五常」作搭配之前,有較完整的「四時」與「五行」作搭配資料否?

子思(西元前 483 年→西元前 402年)
為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孟子曾就學於其弟子或門下學者。

孟子(西元前 372 年→西元前 289 年)

呂不韋(西元前 290 年→西元前 235 年)
著《呂氏春秋》,全書共分十二紀、八覽、六論三大部分。每篇又有一些子篇。十二紀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每一紀有紀首一篇和論文四篇共五篇,十二紀共計六十子篇。

月令是上古華夏一種文章體裁,按照一個12個月的時令,記述政府的祭祀禮儀、職務、法令、禁令,並把它們歸納在五行相生的系統中,現存《禮記》中有一篇《月令》之外,還有《逸周書》中的一篇《月令》,惟後者已佚失。《呂氏春秋》"十二紀"之首篇與《禮記•月令》文字幾乎相同。

《呂氏春秋.十二紀》與《禮記.月令》在季夏月都有「中央土」的安排,這是「四時」與「五行」作搭配痕跡。

再看後來的資料怎麼說:

《周易正義》唐.孔穎達 疏,其引莊氏之言,將「元亨利貞」四德搭配「春夏秋冬」四時:
“莊氏之意……明天之德也,而配四時。
是物始,於時配春,春為發生,故下云「體仁」,仁則春也。
是通暢萬物,於時配夏,故下云「合禮」,禮則夏也。
為和義,於時配秋,秋既物成,各合其宜。
為事幹,於時配冬,冬既收藏,事皆幹了也。
於五行之氣,唯少土也。土則分王四季,四氣之行,非土不載,故不言也。………元則仁也,亨則禮也,利則義也,貞則信也。不論智者,行此四事,並須資於知。且《乾鑿度》云:「水土二行,兼信與知也。」故略知不言也。”


「四德」:元、亨、利、貞。
「四時」:春、夏、秋、冬。
「五常」:仁、義、禮、智(知)、信。

「乾元用九」、「坤元用六」如何來與「四德」、「四時」、「五常」聯繫?

如何「卜、中」起作用?

小篆从卜、中,本義為可施行。段玉裁《說文注》:衞宏說「⺊中則可施行」,故取以會意。


.
↑回到頂端↑
#2145945 - 2021-09-28 15:33:55 五德終始說 [Re: Amychen]
明陽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18-01-16
文章數: 1144


五德終始說

張貼者: Amychen

《荀子》《非十二子》: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 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只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 之,以為仲尼子弓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思孟五行說”的歷史面目究竟為何?在《文言》將「四德」與「五常」作搭配之前,有較完整的「四時」與「五行」作搭配資料否?

子思(西元前 483 年→西元前 402年)
為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孟子曾就學於其弟子或門下學者。

孟子(西元前 372 年→西元前 289 年)

呂不韋(西元前 290 年→西元前 235 年)




談到戰國時代的「陰陽五行說」,有一個人是不能不提的,他就是「五德終始說」、「大九州說」的代表人物 鄒衍。

鄒衍騶衍(約公元前305年—公元前240年,與孟子的年代相近),戰國末期哲學家,是諸子百家中「陰陽五行」家的代表人物………。


維基百科:

五德終始說起源於鄒衍以前儒家之五行說。中國在戰國時期後期,齊國思想家鄒衍鼓吹按五行運行規律解釋王朝更替。五行是構成萬物之五種原素,即金、木、水、火、土。……當時儒者認為一年之中,五行勢力輪流當盛,例如春時「盛德在木」,夏時「盛德在火」等……。

按照鄒衍的說法,五行代表的五種德性以相剋關係傳遞,後世也有人提出五行相生的說法來解釋五德終始。五行論是誰創,不得而知;荀子認為子思、孟子所造作,大概不確……。

戰國末年,五德終始說已成為當時思潮主流,並且作當時列國諸王代周而興統一天下之理論根據。同時談這種學說者,更混跡於儒家之中,許多方士和五行論者,竟都儒服儒冠
…………………
…………
在空間認識方面,鄒衍創立了「大九州」說。他認為,「以儒者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在此九州之外,又有如此九州者九」。

據《漢書•藝文志》,鄒衍著了《鄒子》49篇和《鄒子終始》56篇。《史記.孟子 荀卿列傳》則說他著作「《終始》、《大聖》之篇十餘萬言」,還有一本《主運》。

↑回到頂端↑
#2146238 - 2021-09-30 18:35:03 《洪範》的著作 [Re: Amychen]
明陽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18-01-16
文章數: 1144


《洪範》的著作


張貼者: Amychen

從周文王繫乾卦「元、亨、利、貞」四德,到儒家《文言》傳,相隔起碼600年。
.......
.............

從《文言》內容看來,有將「四德」(元、亨、利、貞),與「五常」(仁、義、禮、智【知】、信)搭配的痕跡。
...........
...................

“思孟五行說”的歷史面目究竟為何?在《文言》將「四德」與「五常」作搭配之前,有較完整的「四時」與「五行」作搭配資料否?

子思(西元前 483 年→西元前 402年)
為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孟子曾就學於其弟子或門下學者。

孟子(西元前 372 年→西元前 289 年)

呂不韋(西元前 290 年→西元前 235 年)




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一號楚墓出土一批竹簡。考古學者據楚墓類型學研究推定,該墓入葬時間約在西元前300年。

學者說,由於竹簡《五行》入葬於西元前300年,其成書年代必在孟子以前,從而使得以往對馬王堆帛書《五行》篇成書年代的推定必須加以修正。

【按:「其成書年代必在孟子以前」,孟子享年84歲,西元前 372 年→西元前 289 年,很免強!】

從簡本到帛本,在內容上充分肯定帛書說部的思想近於孟子的思想,學者又說,帛書《五行》完成于《易傳》的主要篇章出世之後。

「帛書《五行》完成于《易傳》的主要篇章出世之後」,若以《文言》內容看來,有將「四德」(元、亨、利、貞),與「五常」(仁、義、禮、智【知】、信)搭配的痕跡。

在《周易》經文中「五常」只有「知」、「信」。

在《易傳》中「五常」的「仁」、「義」、「禮」、「知」、「信」俱全。


「五行」:金、木、水、火、土。

在《周易》經文中只有:金、木。

在《易傳》中則:金、木、水、火、土 俱全。


在《文言》將「四德」與「五常」作搭配之前,有較完整的「四時」與「五行」作搭配資料否?


前面提過《孟子》中無一處提及《周易》,更無一處引用《周易》!
而《易傳》中見到易象分散的金木水火土,這與《尚書.洪範》的「五行」當作何聯繫?

《尚書.洪範》:
箕子乃言日:“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 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 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 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義用三德,次七日明用 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士愛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由於目前最早的文獻紀錄中,「五行」一詞在《尚書.周書.洪範》僅表示「金木水火土」的物質性意義,即為後世所稱的「五材」。然而在〈洪範〉篇之中,已與「五味」相結合,因此「五行」已不是一個單純的字詞概念,然而及至春秋時期,「五行」擴及至一年之中季節劃分的概念,然而在眾多古籍之前,「五行」是為曆制的概念,迅速地為四季所取代,因此在眾多的古籍之中,「五行」仍然保留其為曆制的看法或類似性敘述。……

因此「洪範作者及著作時代考」,歷來為學界所重視…………

北京清華大學哲學系 丁四新 教授“近九十年來洪範作者及著作時代考 綜述”一文表示:

「最近二十年來,中國學術界逐漸形成了非常一緻的意見,重新肯定和論證了它是周初的著作。而這同時意味著箕子乃《洪範》之作者的觀點,也得到了肯定。」
↑回到頂端↑
#2146253 - 2021-09-30 20:44:57 近九十年來洪範作者及著作時代考 綜述 [Re: 明陽]
明陽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18-01-16
文章數: 1144



近九十年來洪範作者及著作時代考 綜述


丁四新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

2013-06-13



一、《洪範》的作者

關於《洪範》的作者,由於篇首有明確的交代,所以直至民國以前歷代學者都認爲它即是箕子之作,基本上沒有爭議。《書序》所謂“以箕子歸,作《洪範》”,首先以他者的口吻提出此説。孔穎達在《尚書正義•洪範》中對此再作肯定,認爲“必是箕子自爲之”。《正義》曰:“此經文旨異於餘篇,非直問答而已,不是史官敘述,必是箕子既對武王之問,退而自撰其事,故傳特云‘箕子作之’。”又曰:“此經開源於首,覆更演説,非復一問一答之勢,必是箕子自爲之也。……此條説者,當時亦以對王,更復退而修撰,定其文辭,使成典教耳。”此後,學者或小有異議,但意思大體上保持不變。民國初期,疑古思潮大開,學者們於是提出了一些散漫而大膽的想法。例如郭沫若在20世紀三十年代認爲此篇其實是“子思氏之儒所作的”。現在看來,這些觀點都缺乏真實的依據,流於單純的猜想而已。

二、《洪範》的著作時代(上)

與作者問題相較,民國以還,學界對於《洪範》著作時代的討論,興趣明顯要濃厚得多。不過,幾經辯駁,最近二十年來,中國學術界逐漸形成了非常一緻的意見,重新肯定和論證了它是周初的著作。而這同時意味著箕子乃《洪範》之作者的觀點,也得到了肯定。

…………….
…………………………..


四、叔多父盤、豳公盨與《洪範》

新近較有意義的新證據與論證,見於叔多父盤豳公盨公銘文。李學勤在《叔多父盤與〈洪範〉》一文中,根據
叔多父盤銘文“利於辟事、尹”的次序與
《尚書.洪範》“省惟歲,士惟曰,尹惟日”的一致性,
否定了劉節對於“師尹”一詞的解釋,並認爲:“這樣看來,《洪範》爲西周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裘錫圭在《燹公盨銘文考釋》一文中指出:燹公盨銘中的一些詞語和思想需要以《洪範》爲背景來加以理解,這説明在鑄造此盨的時代(大概是恭、懿、孝王時期),《洪範》已是人們所熟悉的經典了。由此看來,《洪範》完全有可能在周初已基本寫定。”

首先需要指出,裘先生對於此盨銘文的許多理解和論述,筆者未能同意;不過,他認爲豳公盨銘文與《洪範》有關係,這個判斷筆者是同意的。從銘文來看,豳公盨銘文毫無疑問與《禹貢》有關,但是似乎也與《洪範》篇頗有關係。該篇銘文從臣民的角度,倡導“貴德”、“好德”的思想,並以之作爲賞罰的主要依據,與《洪範》第五疇的思想完全契合。而且,“好德”一詞,在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中唯見於《洪範》篇(共2次)。據此,裘錫圭的説法是可信的;從而也進一步證明瞭《洪範》爲周初之作的傳統説法。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75b68fbd0101llfb.html?md=gd&wm=5312_0503
↑回到頂端↑
#2146376 - 2021-10-01 19:47:30 Re: “象”與“占” [Re: 明陽]
Das 離線
見龍在田
註冊: 2016-11-03
文章數: 62
goo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為占卜新手打造的專利QR Code塔羅牌,已經在嘖嘖平台上線了。
從此不用擔心看不懂塔羅牌了,只要用手機掃碼,就有文及及影音解說牌面資訊,讓你隨時隨地可以占卜。早鳥優惠要趁早喔!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duth
↑回到頂端↑
#2146426 - 2021-10-02 08:06:56 帛書「五行」讀音 [Re: 明陽]
明陽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18-01-16
文章數: 1144


帛書「五行」讀音


一九七三年冬,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三號漢墓出土的眾多帛書中,有一篇被名為《五行》篇。整整二十年後,一九九三年冬,湖北荊門郭店村第一號楚墓出土的眾多竹書中,有一篇自名為《五行》篇。

…………
……………………

【經1】〖五行〗(1):

仁形於內,謂之德之行(ㄏㄤˊ)(2);不形於內,謂之行(ㄒㄧㄥˊ)(3)。
智(義)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4)。
義(禮)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
禮(智)形於內,謂之德之行;不形於內,謂之行。
聖形於內,謂之德之行(ㄏㄤˊ);不形於內,謂之〖德之〗(5)行。
德之行五,和謂之德;四行(ㄒㄧㄥˊ)和(6),謂之善。善、人道也(7);德、天道也。


【注】
(1)行(ㄏㄤˊ),二聲,讀如珩。五行(ㄏㄤˊ)為“仁義禮智聖”,與金木水火土之五行(ㄒㄧㄥˊ)有別。仁義禮智聖之改為仁義禮智信。

(2) 內,心中。形,成形。仁,在此被認為是一種無形的或形而上的天道;經人領悟而成形於人心,是為“德之行(ㄒㄧㄥˊ)”或一種德行(ㄏㄤˊ)。下四句同此。又,【經28】即最末一章之【説】文謂,仁形於內之形為“悦”,義形於內之形為“畏”,禮形於內之形為“恭”。

(3) 不形於內謂之行,謂若未經領悟而未能成形於心,只是體現於行動,則叫做“行(ㄒㄧㄥˊ)”。

(4) 帛本以“仁智義禮聖”為序,竹本作“仁義禮智聖”。查《管子•水地》九德為“仁知義行潔勇精容辭”,《荀子•法行》七德為“仁知義行勇情辭”,《禮記•聘義》十德為“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皆以“仁、知、義”相連;而竹本《五行》篇的具體論述次序則為“仁義禮智”,《孟子》説四端亦為“仁義禮智”,郭店楚簡他篇亦多“仁義”並稱。由此似可推知竹本【經1】次序在先,帛本次序受到後來習慣影響。

(5) 帛本無“德之”二字。當依竹本補。蓋“聖”乃一種德行(ㄏㄤˊ),不是善行(ㄒㄧㄥˊ);只能形於內,不能“不形於內”。縱或有眾不能形聖德於內,亦無損其為“德之行”;故曰“不形於內,謂之德之行”。

(6) 四行(ㄒㄧㄥˊ),即上列的不形於內的仁義禮智四者。

(7) 仁義禮智四行為人道。參見《禮記•喪服四制》:“恩者仁也,理者義也,節者禮也,權者智也:仁義禮智,人道具矣。”

【百度百科】
↑回到頂端↑
#2146543 - 2021-10-03 18:45:33 《周易》中的「行」字 [Re: 明陽]
明陽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18-01-16
文章數: 1144


《周易》中的「行」字


在《周易》經文中的「行」字有下列:


附加檔案
經文  行.jpg

行.jpg


↑回到頂端↑
#2146545 - 2021-10-03 18:49:37 先秦經典「行」字字義的原始與變遷──兼論「五行」 [Re: 明陽]
明陽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18-01-16
文章數: 1144


先秦經典「行」字字義的原始與變遷──兼論「五行」



作者:鄭吉雄、楊秀芳、朱歧祥、劉承慧

下列節錄:鄭吉雄教授等四人

“先秦經典「行」字字義的原始與變遷──兼論「五行」”一文

https://www.litphil.sinica.edu.tw/public/publications/bulletin/35/35-089-127.pdf


附加檔案
五行  1.jpg

五行  2.jpg


↑回到頂端↑
#2146741 - 2021-10-05 15:53:50 《易傳》中的「行」字 [Re: 明陽]
明陽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18-01-16
文章數: 1144


《易傳》中的「行」字



在《易傳》中的「行」字超過一百個,下只列《彖辭》、《象辭》、

《文言》中的「行」字:



附加檔案
行1.jpg

行2.jpg

行3.jpg


↑回到頂端↑
#2146742 - 2021-10-05 15:56:43 《易傳》中的「行」字(一) [Re: 明陽]
明陽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18-01-16
文章數: 1144


《易傳》中的「行」字(一)


附加檔案
行4.jpg

行5.jpg


↑回到頂端↑
#2146744 - 2021-10-05 15:59:55 《易傳》中的「行」字(二) [Re: 明陽]
明陽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18-01-16
文章數: 1144


《易傳》中的「行」字(二)


附加檔案
行6.jpg

行7.jpg


↑回到頂端↑
#2146833 - 2021-10-06 21:32:54 《易傳》「行」字意義系統 [Re: 明陽]
明陽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18-01-16
文章數: 1144



《易傳》「行」字意義系統



“《易傳》「行」字意義系統”節自

“先秦經典「行」字字義的原始與變遷──兼論「五行」”一文

https://www.litphil.sinica.edu.tw/public/publications/bulletin/35/35-089-127.pdf



附加檔案
傳1.jpg

傳2.jpg


↑回到頂端↑
Page 1 of 3 1 2 3 >



板主:  華阿姨, 黃世和 
Google 搜尋
七嘴八舌
Facebook 塗鴉牆
最多貼文者 (30 天內)
愛因斯坦 236
CHC 76
kit13 76
元利 70
rblin 59
jcj 56
cheng1969 51
bluenwater 47
紅兒 44
yungshow 41
Quantacy 36
圓仔寶寶 35
魯夫 31
hongrong51 28
Rie 25
最新議題
釜底抽薪
by rblin
03:03
談易經中的萃卦與升卦(十二)
by valley
02:22
他有外遇嗎?
by 禾平
02:04
一二三四,是個【澤】字
by golden621
20:57
113年5月17日的國會暴力事件是否會擴
大激化政治暴力活動

by 少室山野人
16:43
国际现货黄金于今年何月做空最合适?
by 零妖王
16:37
人生的意義不是只有賺錢養家,而是要操練作
神指示的事

by bluenwater
15:07
請問我
by hongrong51
14:27
各學各的,都好,都讚嘆
by rblin
03:05
蔡英文卸任前,台海會否開戰?
by golden621
02:27
最新使用者
6287194362, 郭老, 鈞鈞, 洞房花燭夜, KKleaung
81749 註冊使用者
討論區統計
81749 使用者
54 討論區
220904 議題
2142059 文章

最高線上使用者: 1162 @ 2018-05-29 02:51:45

本站是個命理討論的園地,如果您要問命,請務必詳閱各板板規,遵守發問規則,不要只留個生日或是命盤, 其他什麼都沒提。貼命盤的方法請特別注意算完命盤後的文字說明,不要貼個沒人看懂歪七扭八的命盤, 貼錯命盤及未遵守板規者,文章很有可能被不預警刪除 另外,如果您提了問題,而有人回覆的話,不論對與錯,請務必多上來回應論命者, 我們不歡迎那種提了問題就等人回答,也不回應的人。我們需要的是,「良好的互動」及「長期的追蹤」。
本站大多數的討論區都得要註冊才能發言,您若是要張貼討論,請務必註冊為使用者, 如果您忘了您的密碼,請在登入」的畫面, 輸入您的帳號,再按一下我忘記我的密碼了」, 此時系統會寄一封信到您當時註冊的 Email 信箱裡面, 裡面則附有一個臨時密碼,請您拿到密碼後用此臨時密碼登入。登入之後可以在 編輯個人檔案」裡面修改成您習慣的密碼。
本站推薦瀏覽器: Firefox Chrome Safari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