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tinyNet 命理網



專業諮詢首選:命理網論命平台



Page 4 of 4 < 1 2 3 4
議題選項
議題評分
#1485287 - 2011-10-31 22:42:24 Re: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一) **** [Re: smallisland]
healer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3-06-10
文章數: 1273
來自: 台北
感謝回應

我想人都一樣
不弄到頭破血流、束手無策,不會甘心放下
只是希望這樣看不開的時間
能盡量縮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樂的部落格
http://shantam.pixnet.net/blog
↑回到頂端↑
廣告
#1485297 - 2011-10-31 23:29:33 Re: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一) [Re: healer]
喜喽喽 離線
或躍在淵
註冊: 2010-01-18
文章數: 301
Thanks so lot.
Takes
care onese
lf.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到頂端↑
#1485690 - 2011-11-02 10:44:15 Re: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一) [Re: healer]
fishy610 離線
潛龍勿用
註冊: 2011-11-02
文章數: 16
很喜歡這貼. 謝謝樓主分享!

The past is gone, the future is not yet here, and if we do not go back to ourselves in the present moment, what else is there in life?

小弟近年有幸在美國LA接觸到在mindfulness meditation, 一個很多腦科學家開始有研究成果的一個secular practice, 觀想法. 無須宗教信仰, 日常練習自我觀想.
我真的很深信覺知力/正念/自我觀想(mindfulness)的威力. 集中注意力, 真正探索感受身體感觀, 認清自我現實, 不增不減, 自然可認清別人, 世界, 和人內在的善心與慈悲. 愛從心生. 人就自然懂得活得更充實,瀟灑,快樂. 但這是一個lifelong learning process, 練無止景的有趣過程

我本來是在這問八字的, 但在想有人在這有這樣日常修行觀想法嗎? 這觀想法是從美國學的, 看來這邊很多人有集中力與情緒控制問題, 加上科研成果, 用處很大. 目前很多醫院也融入這方法 減壓,對付痛症,癌症等. 大家又覺得中台/東方社會需要mindfulness 嗎?

www.marc.ucla.edu


編輯者: fishy610 (2011-11-02 10:45:10)
↑回到頂端↑
#1485695 - 2011-11-02 11:10:16 Re: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一) [Re: fishy610]
留學生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06-03-30
文章數: 481
如果上述UCLA的研究結果你相信的話
你認為mindfulness的正面效果會因為東方西方文化而有差別嗎?

個人認為沒有
↑回到頂端↑
#1486042 - 2011-11-03 13:07:48 Re: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一) [Re: healer]
healer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3-06-10
文章數: 1273
來自: 台北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35):修行的途徑

修行的途徑

在心靈層次下功夫的修行方法,就筆者所知,大致可粗分為:靜心專注、觀想變化、思維觀照三個方式。而這些方式,又可以互相組合搭配,產生不同的途徑。

第一種是靜心專注。這個方式,主要目的在於澄靜心念。它是利用種種方法,或者祈禱敬拜、或者持咒唸經、或者持守戒律,藉由專注於一件事物,讓念頭止息下來。當我們心念沉靜之後,我們便能自在的專注我們的心力,不受各種雜亂念頭的打擾分散,成就我們想要做的事情,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是也。

我們的心為何無法自在呢?因為我們被「行」的力量推著走,不由自主的產生煩惱:遇事不順就不自主的發脾氣、所求不得就憂心忡忡、無法控制就恐懼害怕,變成這些情緒和念頭的奴隸,而不是主人。只有當我們的心安靜下來之後,我們才有能力讓自己作主,不再被這些念頭(海浪)推著走。接下來,我們才能更進一步,開始對「行」(潛流)上下功夫。這個方法,幾乎是所有的修行體系一開始會採用的方式。只是手段不同,專注對象不同,但其原理大同小異。

第二種是觀想變化。這個方式是利用存想一個心象,無論是一個道理、一個影像、或一個感覺都可以,然後藉由這個心象,激發內在的潛能,讓我們的身心產生變化,並進一步的改變我們的意識狀態,最終改變我們的「行」。

這個方法若用得深入,的確可以深入到潛意識,對於我們的習氣加以轉變。佛教藏密的法門就是代表,他們的法門,會要求行者觀想種種本尊,而這些本尊都代表了某些高等的特質,如慈悲、勇氣、智慧、行動、喜悅等等。並會觀想這些本尊跟自己合一,藉以激發我們內在相對應的特質,轉化我們的氣質和心態,改變我們原本自私、恐懼、懦弱、內縮的心行,也就相對的轉變了推力的方向,引導「行」往高等的方向移動。

第三種是思維觀照。這個方法是藉由覺察內外在發生的一切現象,思維理解現象背後的原理和軌則,瓦解我們因為不覺察、缺乏智慧所產生的種種心結,自然的鬆開原本因無明所緊抓不放的自苦愚行。這個方法像是將探照燈照向內心的陰暗,直接面對這些負面情緒的根由,並看穿其中顛倒無稽的錯誤認知,自然產生清淨的智慧。這方法可謂最直接的修「行」,因為我們的「行」的根由,就是錯誤的認知(無明),當這些根由被瓦解了,「行」自然的也就止息了。

下一篇,筆者會以佛教的架構為基礎,敘述修行上的種種階段和用功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樂的部落格
http://shantam.pixnet.net/blog
↑回到頂端↑
#1486043 - 2011-11-03 13:09:52 Re: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一) [Re: healer]
healer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3-06-10
文章數: 1273
來自: 台北
感謝兩位的回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樂的部落格
http://shantam.pixnet.net/blog
↑回到頂端↑
#1487040 - 2011-11-07 00:02:52 Re: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一) [Re: healer]
healer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3-06-10
文章數: 1273
來自: 台北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36):修行的階段-五蘊(1)

在北傳佛教的修行體系,將身心靈分成由粗鈍至精微的五個層次,分別為色、受、想、行、識,統稱五蘊或五陰。

簡單的說明,色,就是我們物質的身體;受,就是感受;想,就是我們的意識;行,就是推動意識遷流變化的動力;而識,則是累世身口意行為經驗的庫藏。就佛教而言,修持就是為了超越對五蘊的執著,達到一切無明煩惱止息的涅槃成就。

關於五蘊執著瓦解的階段與步驟,以及其中會發生的現象,寫得最詳細的,莫過於楞嚴經了。這部經典,依照色、受、想、行、識的次序,很清楚的把解脫的步驟和境遇,精要而明確的描述出來,非常值得有下功夫的人參考。

所以我就大膽的引用此經關於五蘊解脫的部分,拿來當作文章的內容。當然,我必須先聲明,這僅是我個人的解讀,並不代表此為經典的真實意義,大家可以自己參照原文參詳,或找尋高僧大德的註解為是。以下是我個人引用經文以及解釋:

色蘊經文

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這段文字是在解釋我們修行的下手處,以及如何脫離我們對色蘊的執著和其境相。我試著用我粗淺的認識,極其皮毛的說明:

汝坐道場,銷落諸念。

這是在說,我們靜下心來坐於道場之中,銷落我們所有的紛雜念頭。請注意「銷落」兩字,這大有學問。他不是壓制念頭喔!而是銷落諸念。

那如何銷落呢?如果我們有仔細去觀察,我們會發現,念頭本身,我們不需要去消滅它,它自己就會消逝。就像雪花片片,落向何處?它自然的就消散在空中。

所以不是用意念去消除它喔!而是保持清醒不被妄念所欺騙,不跟著它跑,不於原先的念頭上,念上加念,自然的,它就不滅自滅了。這是銷落心念最直接、也最接近核心的辦法了,是完全的無為法。

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

倘若我們時時清醒,在語默動靜中,均不隨妄念而去。慢慢的,我們的心念就會止息下來。到最後,所有的念頭都銷落乾淨了。此時,我們會發現,離開這些念頭,有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靈明覺知,無論在我們行動或著靜默時、或有沒有刻意的保持覺察,它都是一直存在的:念頭出來,清醒明白,你知道;失去覺察時,你失卻清明,你也知道!這個時時刻刻,始終如一的「了知」,就是「精明」。我們應當安住於此處(精明),入於定慧等持的三摩提境界。

如明目人,處大幽暗,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

此時我們因為還執著於物質身體上,所以這精明仍被身體所障礙,被侷限在其中。就好像一個眼睛正常的人,身處在完全不透光的地方,雖然這個精明是微妙而清淨的,但是心性還未透出光明,照破身體的障礙,像是閉眼後一團漆黑,無法看到身體外面的景色。這個狀況,稱之為「色陰區宇」。

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
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如果我們持續的安住在此精明不昧的覺知上,到後來便會像是睜開了眼睛,十方法界向我們敞開一樣,身心內外、睜眼閉眼都是光明徹然,沒有任何的阻礙、沒有任何的幽暗不明,一切明明朗朗,無所不見。

這時稱之為「對色蘊的執著滅盡了」,不再對色蘊有所執著,解脫了色蘊的束縛。我們觀察這個色蘊執著的來由,是因為誤認「身體是堅固真實的存在」之妄想所導致的。

接下來我們會進到下一步,談談受蘊的解脫。



編輯者: healer (2011-11-07 00:03:3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樂的部落格
http://shantam.pixnet.net/blog
↑回到頂端↑
#1487089 - 2011-11-07 06:46:41 Re: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一) [Re: healer]
瀰勒時空 離線
亢龍有悔
註冊: 2006-04-22
文章數: 774
來自: .嘉義
是不是可以五蔭不觀滅盡.而觀本尊含融.心不動觀五蘊.五蘊自然不存在.溫養靈性.給予更穩定.更清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生過程如舞台,立場不同,運作方法全不同。
價值觀不同,時空背景不同,造就每一五花十色的人生。
↑回到頂端↑
#1487104 - 2011-11-07 08:59:26 Re: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一) [Re: healer]
healer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3-06-10
文章數: 1273
來自: 台北
你說的方式是屬於觀想變化的途徑

若未歸於空性,只是搬弄精魂,
在色受兩蘊上打轉而已

所以所有的藏密修法
最後都要安住於空性,熄滅所有造作觀想
找出能資發變化的「那個」
住於此處,入三摩提

我在文章提的主要是觀照思維的無為法
就是心經裡面照見五蘊皆空的觀照之道

我會再補充這些法門入手的差異的


編輯者: healer (2011-11-07 09:14:3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樂的部落格
http://shantam.pixnet.net/blog
↑回到頂端↑
#1488117 - 2011-11-10 15:20:06 Re: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一) [Re: healer]
healer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3-06-10
文章數: 1273
來自: 台北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37):修行的階段-答客問

在上篇文章發表後,引起一些人的迴響,所以筆者再詳細解釋一下。

問:只有坐在道場裡面,我們才能修行嗎?我不能去佛寺打坐怎麼辦?

答:
其實道場不一定在某些特定的建築物中才是,只要我們有心修持,能定下來自我觀照的地方,都是道場。一開始如果能靜坐當然是最好,這是最容易的進步的方式。

但如能念念反照,安住於不昧的精明上,那麼語默動靜都不相妨礙的。它不會因為你動就消失了,會消失的都是念頭、感覺,那個能感覺、能了知的那個,一直都是清清楚楚的,不曾暫離。所以並非只能用打坐的方式才能修行,修行在心不在身。

問:銷落念頭的方法,只有你說的那個方式才正確嗎?

答:
修行的方法,不是只有我說的那種方式才對。基本上,銷落念頭的方式,也可以用有為法來當作開始。這段經文最重要的是認出常明不昧的精明,安住其上,作為入處

至於銷落念頭的方式,我前篇說的方式,是一開始就從安住於不昧精明上起修,依此銷落諸念。但不是非得這麼做不可,如果我們無法一開始就這樣起修,那麼各種途徑都是可以的,只要能達到銷落諸念的效果就好。

我們依然可以用之前提到的三個途徑來作為銷落諸念的方式,只是比較間接而已。

如果是專注靜心的途徑,先專注於一件事物上,將對其他念頭的黏著轉移到這個事物上,其他的雜念因為沒有注意力的支持,也會漸漸銷落。最後再放下這個事物,自然離念的精明會顯露出來,日後就依此安住。

如果是觀想變化的途徑,在觀想種種象徵之後,還需放空,這是藏密密續諸法觀想的最後一步。在放卻一切變化造作之後,體會遠離變化、常明不昧的精明。在變化中體會到不變的精明,是這個途徑發現精明的要點。

而思惟觀照途徑,則是觀察思維念頭變化無常,如夢幻泡影,了無實義。所以無需追逐念頭或起意斬斷念頭,一任念頭生滅,念念不染著,不於念上生念,反歸於不昧的精明,依此起修。

這是這段經文的補充說明。(僅供參考,有興趣,請參閱原文和諸位高僧大的的註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樂的部落格
http://shantam.pixnet.net/blog
↑回到頂端↑
#1488582 - 2011-11-12 13:53:30 Re: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一) [Re: healer]
healer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3-06-10
文章數: 1273
來自: 台北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38):修行的階段-五蘊(2)

以下是受蘊部分修行的經文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當色陰盡了,我們的覺知不受色蘊的阻礙,就可以進到下個階段:受蘊的部分來修行了。

彼善男子

這段一開始,就用善男子來稱呼修者,也就是說,色陰盡的人,已經可以被稱為善人了。其實,在這裡佛就敲打我們了,在色陰盡之前他並未稱呼修行者為善男子,也就是說,沒到色陰盡的人,還稱不上善男子。

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

三摩提,就是觀想變化的途徑,奢摩他就是專注靜心的途徑。經由這兩個途徑修持定境,達到色陰盡的人,他見佛心,就像明鏡照映各種相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好像有所了解,卻無法受用,也無法運用自如。這就像人被鬼壓床,明明就感覺得到自己的手腳,也能聽能看,但心因為被客邪所覆,而沒辦法動彈,無法自在。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心被自己的感受所困,就像籠中鳥一樣,雖然像鳥籠上的布幔被掀開了,已經不會被色蘊所障礙,四週都能看得清楚了。但心還是被種種感受所織成的籠子所困,無法自由的活動。這樣的狀況,稱之為受陰區宇。

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

倘若我們不再被受蘊所覆,就像鬼壓床消失了,此時我們的心,就能自由地離開身體,還能回過來看到自己的臉和身體。而且不論要停在身體裡面,還是離開身體,都是自由、不再有任何的障礙,這樣叫做受陰盡。

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觀察這個受陰的現象,發現感受是以虛明妄想作為其根源,我們認假為真,受困於它,因此無法解脫。

為什麼受蘊被命名為虛明妄想呢?因為我們觀察自己的種種感受,就會發現這些感受,好像夢幻一般,感覺很明顯,也很強烈,但仔細觀察,卻沒辦法找到相對應的實體。

一旦我們對感受的執著未盡,就像我們被夢境所籠罩,但卻醒不過來一樣,夢中的感受太過逼真,讓我們誤以為真,導致我們無法脫離。這樣虛幻卻明顯的特性,就是受蘊妄想的特性,故稱之為虛明妄想。只要我們洞穿感受的本質是虛明,不執著於其上,受陰自然就解脫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樂的部落格
http://shantam.pixnet.net/blog
↑回到頂端↑
#1489002 - 2011-11-14 12:10:36 Re: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一) [Re: healer]
smallisland 離線
飛龍在天
註冊: 2005-04-15
文章數: 567
感謝healer法布施 ro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氣定神閒, 隨遇而安
↑回到頂端↑
#1489450 - 2011-11-16 12:52:35 Re: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一) [Re: healer]
healer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3-06-10
文章數: 1273
來自: 台北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39):修行的階段-五蘊(3)

以下是想蘊部分修行的經文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當我們離開了受蘊的束縛後,開始進入想蘊範圍的修持。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這段經文仍然是在描述受陰盡的禪定成就。是在說明受陰盡的人,他雖然煩惱沒有斷盡,但他的心就像鳥離開籠子,可以自在地離開他的身體,成就所謂的「意生身」,可以隨意的住於身體或離開,沒有任何障礙。

很多坊間所謂的出體,也看似如此。但這之間有何不同呢?一般的出體,是有一部份的意識已能脫離受陰的束縛,可以將意識投射出去,探索其他空間的領域,獲得一些經驗。但嚴格來說,還無法完全除盡受陰的束縛,並不是想像中的靈魂出體,充其量是意識的擴展。

但受陰盡的意生身,因為已經完全滅盡對受蘊的執著。所以有幾個不同的部分:第一,完全自在,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而且離開身體和回來,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不需要長時間準備。第二,離開身體時,身體進入冬眠狀態,心跳血壓都降至極低的水準,而且也可以像脫衣服一樣,自主決定放棄身體,不再回來,也就是讓身體死亡。第三,無論多遠,都須臾即至,沒有時間差。雖然感覺上這樣的成就已經很驚人了,但在佛教裡也是第二階段的成就,嚴格說起來,只是國中生程度而已。

基本上,坊間的所有關於光的修行方式,基本上都在色、受兩蘊上打轉。能修光的觀想,光明修到能照破身體所有的障礙,能看透一切質礙的地步,應是寥寥無幾,這樣也不過是色陰盡,只不過才剛開始修行的第一階段罷了。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這時,這個層次,就像有人熟睡說夢話,這個人雖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說的話已經非常清楚、是有次序有意義的,讓醒著的人,都能知道他的話在說什麼。這個狀況叫作想蘊的範圍。

這段話是在比喻什麼呢?這是說,雖然修者的意識可以自由地離開身體,並把遠方的狀況回報,若合符節。但意識離開身體的道理,卻不清楚,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像我們說夢話,我們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但卻仍然有所作用,可以讓別人聽懂一樣。

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

如果所有的浮動的念頭,都銷除無餘。清明覺知之心,就像一個明鏡,除去了所有的塵垢,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有的心念,都在生起的當下就結束,不於念上生念,粒粒如圓,迥脫黏縛,念念反照,自然圓成。這樣的境界,叫作想陰盡。

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觀察這個想陰的現象,發現感受是以融通妄想作為其根源,我們認假為真,受困於它,因此無法解脫。

為什麼我們稱想蘊,也就是念頭、思想、意識為融通妄想呢?如果我們靜心觀察,我們發現,念頭有互相連結、融合的習性,也就是舉一反三、聯想、會通的特性。

也是因為想蘊本身就會互相串連的緣故,所以我們非常容易念上生念,念念相續,沒有空隙,織成嚴密的心念網路,導致我們以為念頭就是自己,執著其上,被它所困。一旦我們能停歇念念相續之流,發現念頭和意識並不是堅實連續的東西,明瞭那只是想蘊的融通作用所致,就能離開對它的執著,想蘊也就解脫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樂的部落格
http://shantam.pixnet.net/blog
↑回到頂端↑
#1489451 - 2011-11-16 12:53:23 Re: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一) [Re: healer]
healer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3-06-10
文章數: 1273
來自: 台北
感謝鼓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樂的部落格
http://shantam.pixnet.net/blog
↑回到頂端↑
#1490612 - 2011-11-21 12:05:23 Re: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一) [Re: healer]
healer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3-06-10
文章數: 1273
來自: 台北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40):修行的階段-五蘊(4)

以下是行蘊部分修行的經文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麤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眾生濁。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當我們離開了想蘊的束縛後,開始進入行蘊範圍的修持: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麤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

這段經文是說,修習禪定的人,如果想陰的執著盡了,這個人平時的夢想已經消滅,不再作夢了。不論日夜醒睡,內心都恆常一如,覺察寧靜,廣大清明、無有昏亂,好像無雲晴空,十方清朗,廣大無邊,澄澈明透,沒有一絲一毫的障礙黑暗。

而且過往的經驗、記憶,其所帶來的粗重影響也消失了。比如說我們因為跟某人曾經發生不愉快,再看到他,心裡就會產生不愉快的感覺;或者我們看到以前有過好的經驗的事物,再看到就會產生高興的感覺。這都是因為我們的念頭,與「前塵」,也就是過往的經驗記憶連結所致。

一旦這些連結的習性都銷落了,過往的經驗,不再輕易的引動我們的感覺,對我們造成影響。於是我們的心,不再被過去的經驗所束縛,變得晶瑩剔透、空靈自然,不復粗重。

此時,我們的心就像一個明鏡,觀看世間山河大地,出現在鏡子前面的,就映現其相,離開了,影像也就隨之消失。心對於種種的事物,出現時,不會貪愛黏著,消失離去時,也毫不留滯。

這樣,看似我們的心接受領納種種事物,也做出種種回應,但是卻沒有任何實際的影響留存心中不去,只是虛受照應,留不下任何的痕跡。此時,種種陳舊的習氣和反應,漸漸的也就消失殆盡了,只剩下唯一清明不滅的覺知留存。

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此時,我們輪迴生滅的根源動力,就顯露無餘。而行者便能洞察十方所有種類眾生根本生存執著的動力。雖然無法清澈通達每種生命,投生成這些型態、功能和習性的各種緣由。但是,已能清楚覺察其投生輪迴、轉生成種種生命型態的根本驅力之所在了。

這驅力,就好像陽光下的灰塵光點,不斷的騷動;也像火焰上的空氣游絲,隱約不明,卻時時閃爍游動。如果沒有明晰的觀照力量照見,這動力是無法覺察的。這就是對於生命自我延續的貪愛,也是身心意識不斷生滅擾動的根源中心。而這不斷推動生命延續的現象,就被稱為行蘊的範圍。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

如果這蠢蠢萌動,不斷執著貪愛生命的驅力,回歸原本澄澈無擾的清靜本來,將種種無明習氣,皆悉澄靜下來。就好像大海的波浪,完全停歇,變成沒有任何起伏流動、清澈透明的海水,不復執著種種對生命延續的貪愛。這稱為對行陰的執著銷盡了。

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

觀察這個行陰的現象,發現它是以行蘊的幽隱妄想作為其根源,我們認假為真,受困於它,因此無法解脫。

為什麼我們稱行蘊,也就是推動意識生滅、維持生命存活的動力為幽隱妄想呢?如果我們靜心觀察,我們會發現,這個動力,就像海洋深處的洋流,不斷的推動海水的流動,在意識的深處,執著我們種種的生命現象為「我」,不斷的推動我們持續的貪愛自我生命、維護自我延續,而成為我們輪迴的動力。

由於它不著痕跡、隱身於生命現象後,推動我們不斷執著自己生命的延續,讓自己不斷的輪迴投生,故稱為幽隱妄想。一旦我們發現自我延續的驅力,在我們意識的背後,不斷的推動和操縱自己自我執著,我們便能脫離這個力量的驅動,離開對行蘊的執著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樂的部落格
http://shantam.pixnet.net/blog
↑回到頂端↑
#1491119 - 2011-11-23 14:50:22 Re: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一) [Re: healer]
healer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3-06-10
文章數: 1273
來自: 台北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41):修行的階段-五蘊(5)

以下是識蘊部分修行的經文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絛然隳裂沈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沈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命濁。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當我們離開了行蘊的束縛後,開始進入識蘊範圍的修持: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絛然隳裂沈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絕。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

修者行陰盡的人,使得人輪迴受生、延續生命,於心識深層細微的中樞、隱約不斷擾動的共同關竅,忽然斷裂。長久累積的業習、好似深沉入於血脈的習性,以為自我永恆長存的堅固我執我見,此時斷絕感應,不復出現在心識之中。這時已經快要開悟證入涅槃,就像雞最後的啼叫,看著東方,已經微微發光,快要天亮了。

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沈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再向外奔馳放逸,入於無所入之境,精深的通達宇宙所有生命,之所以受生輪迴的各各根由,皆是由於深藏於心中的識蘊種子,受因緣引發而現行,依不同的業感,所感召而得。

藉由了解這些原由,自然就回到本地風光當中,不再被各種生命型態所吸引而受生了。明白了宇宙中受生輪迴的共同法則,心識靈明不再昏昧,並能覺察最深細的心識活動,不受其驅使。這個狀況,稱之為識陰的範圍。

若於群召,已獲同中銷磨六門,合開成就。見聞通鄰,互用清淨。十方世界及與身心,如吠琉璃,內外明徹,名識陰盡。

如果在種種習氣心識種子的發生根源中,銷融六根的界線,能夠互用功能,能以眼聽、以觸見、以意嘗,能夠互相通用六根的功能,而不混亂,也能各安其位、各自發用。十方世界和身心,就像最透明的水晶玻璃,內外明澈,沒有一絲一毫的無明染著。這時稱為識陰的執著銷盡了。

觀其所由,罔象虛無,顛倒妄想,以為其本。

觀察這個識陰的現象,發現它是以無為有、以假當真的顛倒妄想,作為其根源,受困於它,因此無法解脫。


編輯者: healer (2011-11-23 15:01:4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樂的部落格
http://shantam.pixnet.net/blog
↑回到頂端↑
#1494712 - 2011-12-12 11:42:13 Re: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一) [Re: healer]
healer 離線
一元復始
註冊: 2003-06-10
文章數: 1273
來自: 台北
論靈性成長的平衡之道(42):五蘊的次第探討

高層體會的瞥見,是起點不是終點


為何我提出這個資料來當作修行的次第呢?在我們前面曾經提到,低層的執著還存在時,有時候因為某些因緣的觸發,打斷了對五蘊的執著,在很短暫的時間內發生了高層體會。但是,這只是一個起點,讓我們能夠意識到生命有某種高度是存在的,但不代表我們完全解脫了。

比如說,我們因為某些因緣的觸發,瞥見了想蘊執著的止息,一切的念頭都在當下自然銷落,來無所黏、去無蹤跡。就會產生近似於自然靈啟的體會。但是,這只是一個瞥見,像是一個道標,讓我們對修行的方向,有清楚的輪廓。這個經驗過去了,我們可能又回到煩惱執著的狀態,無法時時處於這樣的體會當中,甚至此生再也不會發生。

高層體會在身心的各個層面呈現的量,在佛教中,稱之為「證量」。證量越高,代表高層體會在日常生活中呈現的時間越多,在身心五蘊的各層面的執著越少。有體會而無證量,其實是沒牙的老虎,濟不得事的。

理則頓悟,事則漸除

這個現象,在楞嚴經提出他的看法:「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則漸除,因次第盡。

什麼是「理」呢?就是我們的高層體會。因為有了高層體會,我們對於修行的理路與方向會頓時清晰起來,所有的疑惑會一掃而空,在特殊的因緣的剎那中,接觸到無所執著的狀況。此時會洞見宇宙的本質:本來現成,無修無證。這時候,行者會有「完成了、不必再持續修持了」的錯覺。

但這其實只是清除了修行的疑惑,知道該如何開始修行而已,真正要下功夫的還在後頭呢!在低層尚未解脫的執著,還是必須回過頭來,一一清除才是。故禪宗雖提倡「頓悟成佛」,但也有「悟後起修」的說法。

而「事」呢?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現況,也就是實際的情形。這部分楞嚴經提出的觀點我很贊成:要真正在生命中,穩定而圓滿的呈現無所執著的境界,是無法躐等的,還是必須一步步由低到高,由粗至細,依照次第的解脫,才可能完成。不然,高層體會可能只是曇花一現,從此不復發生。

這也是我一直強調,修行要落於實處的原因。因為只是理上的體會(雖然那也十分不易了),在日常生活中用不上,無法在身心日用中活出「它」來,那如同竹籃打水,僅是一場空幻罷了,到死亡來時,完全派不上用場。倒不如踏踏實實地從色蘊開始解脫,逐步的完成它,將證量逐步的擴充起來。不然空言高妙的道理,在生活上卻處處執著,那有什麼意義呢?



編輯者: healer (2011-12-12 11:50:3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喜樂的部落格
http://shantam.pixnet.net/blog
↑回到頂端↑
Page 4 of 4 < 1 2 3 4



板主:  留學生 
Google 搜尋
七嘴八舌
Facebook 塗鴉牆
最多貼文者 (30 天內)
愛因斯坦 228
CHC 78
元利 73
kit13 73
rblin 60
jcj 57
cheng1969 46
bluenwater 46
紅兒 45
Quantacy 44
yungshow 41
圓仔寶寶 31
魯夫 29
hui 26
Rie 25
最新使用者
郭老, 鈞鈞, 洞房花燭夜, KKleaung, Tmy
81748 註冊使用者
討論區統計
81748 使用者
54 討論區
220884 議題
2141966 文章

最高線上使用者: 1162 @ 2018-05-29 02:51:45

本站是個命理討論的園地,如果您要問命,請務必詳閱各板板規,遵守發問規則,不要只留個生日或是命盤, 其他什麼都沒提。貼命盤的方法請特別注意算完命盤後的文字說明,不要貼個沒人看懂歪七扭八的命盤, 貼錯命盤及未遵守板規者,文章很有可能被不預警刪除 另外,如果您提了問題,而有人回覆的話,不論對與錯,請務必多上來回應論命者, 我們不歡迎那種提了問題就等人回答,也不回應的人。我們需要的是,「良好的互動」及「長期的追蹤」。
本站大多數的討論區都得要註冊才能發言,您若是要張貼討論,請務必註冊為使用者, 如果您忘了您的密碼,請在登入」的畫面, 輸入您的帳號,再按一下我忘記我的密碼了」, 此時系統會寄一封信到您當時註冊的 Email 信箱裡面, 裡面則附有一個臨時密碼,請您拿到密碼後用此臨時密碼登入。登入之後可以在 編輯個人檔案」裡面修改成您習慣的密碼。
本站推薦瀏覽器: Firefox Chrome Safari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