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tinyNet 命理網



專業諮詢首選:命理網論命平台



Page 1 of 3 1 2 3 >
議題選項
議題評分
#1140502 - 2009-02-04 16:34:27 【讀書】聖嚴法師說禪
Rose_wang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5-07-09
文章數: 3352
來自: 呆呆星球
轉自:http://www.ddm.org.tw/ddm/zen/index.aspx?page=1

【聖嚴法師說禪】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


問:有和尚問曹山本寂禪師說:「即心即佛的道理我就不問了,但什麼是非心非佛的道理呢?」曹山禪師說:「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兔子本來就沒有角,而牛角是天經地義地存在,曹山禪師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答:即心即佛也好,非心非佛也好,兩句話都沒有錯。但從實際體驗來說,講出這兩句話已經離開心佛的事實,只是文字、口舌、思辨、觀念,既不是心也不是佛。許多人認為即心即佛是對的,眾生是諸佛心中的眾生,諸佛是眾生心中的諸佛,因此在經典中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但若牢牢執著眾生心就是佛的心,佛的心就是眾生的心,這也是錯的,因為佛畢竟不是眾生。這二者的差別何在?站在開悟者的立場,即心即佛是對的;站在未開悟者的立場,即心即佛是錯的。因此講非心非佛是為了破除眾生的執著!沒有這個執著才能放下對於佛境、佛性的執著,才有希望真正開悟。所以講非心非佛也是對的,可是講這個對眾生卻有問題──既然不是心也不是佛,那究竟是什麼?既然沒有心也沒有佛,修行又是為了什麼?釋迦牟尼佛度眾生更是為了什麼?所以這句話要看你怎麼用,用 得恰當就是對的,用得不當就是錯的。因此曹山禪師用「兔角不用無,牛角不用有」來比喻,化解了這個問題。在一般的常識中,牛有角,兔沒有角,但你不要在常識中兜圈子,要把常識的觀念擺下來。如果有人告訴你兔角不一定沒有,牛角不一定有,這就把常識世界的心態一下子扭轉過來,不再鑽牛角尖了。他針對一般人以常識作判斷,以咬文嚼字做工夫而加以破除,用兩句違背常情常理的話把思辨的問題解決了。有禪師說生薑是長在樹上的,皂角(豆科植物)是長在地上的,他倒過來講,為的是什麼?是打斷你常識的思惟和執著,叫你親自去體驗,不要老在文字上兜圈子。
↑回到頂端↑
#1140503 - 2009-02-04 16:35:02 【聖嚴法師說禪】覓心了不可得 [Re: Rose_wang]
Rose_wang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5-07-09
文章數: 3352
來自: 呆呆星球

問:二祖慧可禪師對菩提達摩說:「我的心不安寧,請幫我安心。」達摩說:「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沈默了好久,說:「覓心了不可得,找也找不到。」達摩說:「好了!我已經把你的心安好了。」意思是不是說,連心都不存在,還有什麼安寧、不安寧的問題呢?一般人最常感受到種種心境的出現,比如心痛、心焦、心急、心慌、心悸等等,如果跟他說「你的心其實是不存在的」,大概很少人會接受吧!

答:一般人的煩惱心不斷在波動,豈會承認無心呢?當然,也有人說:「我沒想到做這樣的事,說這樣的話會使你傷心,我是無心的,你不要在意。」這種無心是搪塞、推諉吧!是為自己辯護,把責任推得光光的。人除非睡熟了或失去知覺,否則是不會無心的;粗心也是有心。「覓心了不可得」是相當不易的工夫,只要看過禪宗公案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故事。慧可去見達摩之前已經修行很久,只因心不安所以去問達摩祖師。達摩給他的是禪師的反應,禪師往往不給弟子正面的解答,而是把問題轉過來還給他,要他自己找答案。這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回應。如果順著人的心給它說明解釋分析,心會越來越亂,想得越來越多,離開智慧越來越遠。因此達摩要慧可把心找來,實際上沒有心這個東西,那只是一個個念頭的起伏。前念滅,後念起;後念起,前念滅,念頭不斷起滅。如果很認真地找自己的心,在尋找的當下,霎時扣住煩惱起伏波動的心,這個心竟然不見了,剩下的是平靜的、安定的,甚至沒有念頭的一種經驗。這不能稱為是心或念,而是一種體驗。人的心沒有頭、沒有尾,也沒有痕跡,無處可覓,有的只是雜念而已,是一團煩惱心、分別心、執著心、自我中心的組合。如果發現這個事實,實際上就是開悟了。

如果你試著找自己的心,一定越找越多,邊找邊想,念頭紛飛。當你不再想時,這也是念頭,因為你在想自己的心並沒有在動,這當然是念頭。為什麼慧可做得到呢?因為他已經修行很久,遇到達摩一句話打回來,把他的妄想、分別、煩惱、執著的念頭打得粉碎,終於發現心了不可得;無心可安,才叫安心。
↑回到頂端↑
#1140504 - 2009-02-04 16:38:22 【聖嚴法師說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Re: Rose_wang]
Rose_wang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5-07-09
文章數: 3352
來自: 呆呆星球

問:「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是百丈懷海禪師的家風,它看起來很淺顯,如果一天不工作,就一天不吃飯。我們大多數人也是天天工作,不過是擔心如果不工作就沒得飯吃,好像被動的成分居多,跟這句話原來的境界相差很遠。請師父為我們開示。

答:普通人是以果為因,百丈是以因為果,在觀念上並不相同。百丈並非沒飯吃,但他說,如果我不工作就不應該吃,如果我要吃就一定要工作。這也就是說,要付出才能獲得,若不付出就沒有資格獲得。這是正確的因果觀念。有時,付出也不一定有回收,何況根本不付出,那有回收?昨天付出是昨天的事,如果今天尚未付出,今天就得付出,要一天一天地算。一般人則是為了等一下有飯吃才工作,或是明年可能沒錢所以今年要工作,或者老年可能貧苦無依所以現在要儲蓄,這都是被動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種從每一天來著眼的精神,從古到今一直影響著佛教積極付出的精神。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位農夫看到釋迦牟尼佛托鉢乞食,農夫就問:「喬答摩,我們工作種田,所以有飯吃;你不工作種田,怎麼也要吃?」佛陀回答:「對!你是在耕田,我也在耕田。你耕的是土地,我耕的是心田,我在眾生的心田播撒善根的種子,讓它長出豐富的善根福德來,所以我也在耕作。」農夫說:「既然如此,你也該有得吃。」中國社會沒有乞食的風俗,出家人在山中自耕自食,所以百丈清規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大家一律要到山坡上耕作,稱為「普請」,上自大和尚下至小沙彌,無一可免。百丈年紀很老了,弟子體恤他,把百丈平日用的農具藏起來,使百丈無法下田工作。當天中午大家都在用餐,百丈卻不肯吃,弟子問他為什麼,他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直到現在,出家人仍然非常重視集體的勞動,工作的時間甚至不比在家人少。在家人還在昏睡美夢中,出家人已經起床了。晚上在家人應酬聊天娛樂,出家人拜佛打坐聽經。假日期間在家人去休閒,出家人則全力投入修行。這就是中國出家僧侶的美德,其養成就是從百丈懷海禪師開始的。「農禪寺」的名字即是先師東初老人根據百丈以務農為禪修的生活而取的,他也希望我們有這樣的家風。
↑回到頂端↑
#1140505 - 2009-02-04 16:38:51 【聖嚴法師說禪】寒殺闍梨‧熱殺闍梨 [Re: Rose_wang]
Rose_wang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5-07-09
文章數: 3352
來自: 呆呆星球

問:有位和尚問洞山良价禪師:「寒暑來的時候,要躲到那裡去?」禪師回答:「你何不躲到沒有寒暑的地方去呢?」那和尚又問:「那裡是沒有寒暑的地方?」禪師答道:「就是冷起來冷死你這個和尚,熱起來熱死你這個和尚的地方。」洞山禪師為什麼要如此回答?

答:很多人都希望逃避麻煩和推卸責任,希望能找到一個稱心如意的洞天福地,不要有嚴寒,也不要有酷暑;不需負擔任何責任,也不需面對問題的考驗。其實我們從出生以後就不斷面對種種責任和種種考驗,而寒與熱也是世界上很平常的現象。自然的環境、社會的環境和我們自己身心的反應都有種種苦惱。所以和尚問起什麼地方可以躲開寒暑?什麼又是那沒有寒暑的地方?洞山禪師說熱把你熱死,冷把你冷死的地方是最好的地方,因為把你冷死、熱死,你已經死掉了,還會怕熱怕冷嗎?也就是說當這個好逸惡勞的「我」,貪生怕死的「我」還在的話,你總是逃不掉的。你有樂的時候一定有苦跟著你,有生的時候一定有死伴著你。所以,只要把你的「我」去除了,就是最好的避寒避暑的地方和方法。到這個時候,寒沒有什麼可怕。熱也沒什麼可怕。無法逃避的事一定要發生時,就讓它發生吧!接受它就等於把問題解決了;如果逃避它,問題永遠解決不了。
↑回到頂端↑
#1140507 - 2009-02-04 16:39:27 【聖嚴法師說禪】前三三‧後三三 [Re: Rose_wang]
Rose_wang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5-07-09
文章數: 3352
來自: 呆呆星球

問:無著和尚跟弟子說了一個故事,他曾在五臺山拜見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問他從那裡來,他說從南方來,文殊菩薩又問他南方的佛法如何維護,他說末法時代無人守戒律,文殊菩薩再問他究竟有多少比丘,無著和尚說大約三百人到五百人之間,然後問文殊菩薩這裡的情況如何,文殊菩薩回答:「凡夫、聖人都有,龍蛇也混雜在一起。」無著和尚又問:「那有多少人呢?」文殊菩薩回答:「前三三,後三三。」請師父為我們說明這句話。


答:「三三」兩個字在此處不能用數字來定義,這句話的意思是「差不多」,前面跟後面差不多,好的跟壞的差不多,南方的佛法和北方的佛法也差不多。無著和尚跟文殊菩薩的這段對話只是個故事,但它自有涵義。有人認為文殊菩薩是在北方的五臺山,因此千里迢迢不辭艱苦從南方到北方,希望能見到文殊菩薩,能夠得到正法。那知文殊菩薩卻告訴他,我們這裡跟你那裡一樣;也就是說佛法到處都一樣,你來此若心眼不開,一樣見不到佛法。

釋迦牟尼佛時代,有兩個比丘在遠地出家之後,一心一意要到此方見釋迦牟尼佛。一路上看到所有的水中都有蟲,其中一位比丘為了不殺生,結果渴死了,另一位比丘想,未見到佛就死了,多可惜!因此他未守不殺生戒,喝了水維持了生命。他到了釋迦牟尼佛面前,佛告訴他:「跟你同樣要見佛的比丘早已見過我了,你現在才到啊?」佛又說:「如果你在千里之外能實踐我的法、守我的戒,等於就是見到我了。如果不實踐我的法、不持我的戒,你雖然看到我,等於沒看到一樣。」因此,文殊菩薩所說的「前三三,後三三」,對於那些到處追隨名師,到處去問佛法的人是當頭棒喝。若能真正瞭解佛法,一句兩句一直用下去,也就可以了。如果懂得很多、跑了很遠、見了很多善知識,可是沒有實踐佛法,也等於沒有出門、沒有修行。不過這句話是對那些專門跑碼頭的人講的,至於需要參訪善知識的人,該參訪還是要參訪。
↑回到頂端↑
#1140508 - 2009-02-04 16:40:53 【聖嚴法師說禪】久坐成勞 [Re: Rose_wang]
Rose_wang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5-07-09
文章數: 3352
來自: 呆呆星球

問:有人問香林澄遠禪師:「如何是西來意?」香林禪師回答:「久坐成勞。」表面意思是打坐打得太久了,感到疲倦了。這句話答得很妙,可是說不出來其妙何在,請師父開示。


答:禪師回話的時候,常以反問做回答,或以破執為回答,很少用解釋來回答,也可以說不用解釋、不用說明來回答。「久坐成勞」這句話是把問題擋回去,不一定要想像其中有很多意義,但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體會。本來,打坐坐久會開悟才對,如果工夫不得力,方法用不上,則會很疲倦。話說一般人修行時有兩大障礙,第一是精神好、體力充沛、腦海中雜念很多,叫妄想紛飛;第二種是用功用久了,身心都疲憊了,此時出現的是昏沈、瞌睡的情況。這兩種情況比較起來,昏沈要比妄想更差,昏沈等於在睡覺,一點都無法用功。散亂時雖有妄念,還知道自己應該用功,偶爾有幾個念頭是用方法、在參禪。香林禪師這般回答,是把修行人最差的狀況說是祖師西來意。問話的人很可能是非常努力精進不懈怠的人,希望很快就發現祖師西來意而久久無法如願,所以香林禪師點他一下,不要執著用功用成那個樣子嘛!久坐成勞也許就是你所要找的東西。這個回答也許會使此人把用功的心態馬上轉過來,心態一轉可能就進入悟境。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從這個角度來談「久坐成勞」這句禪語應該也可以吧!
↑回到頂端↑
#1140509 - 2009-02-04 16:41:23 【聖嚴法師說禪】證龜成鱉 [Re: Rose_wang]
Rose_wang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5-07-09
文章數: 3352
來自: 呆呆星球

問:有人問香林澄遠禪師:「如何是室內一盞燈?」香林禪師回答:「三人證龜成鱉。」香林禪師的意思是不是說,嘴巴講出來的跟實際的東西有差別,你還是自己去體驗吧!


答:「室內一盞燈」這句話是從《楞嚴經》「千年暗室,一燈能破」而來的;這盞燈指的是慧燈,也就是智慧的燈,或是明心見性的悟境。千年暗室是萬古以來從未亮過的黑暗的房間,指的就是眾生的無始無明。暗室這個東西其實是不存在的,只因無明把眾生的智慧蒙蔽了,所以只見無明的黑暗,不見智慧的光明。有人問香林禪師千年暗室的這盞燈是什麼,這可能是外行人問的話,也可能是內行人用功用得很久,知道自己在暗室中,但怎麼也出不來,所以希望求得明師點他一下。香林禪師說:「如果我告訴你,難免有偏差,就好像證明烏龜為鱉。」鱉就是甲魚,跟烏龜雖頗相似,但並非同一種東西。如果你看到的是烏龜,而別人卻說那是甲魚,結果會使你誤把烏龜當甲魚。所以如果你未看過甲魚而想知道甲魚的樣子,我還是不說的好,你自己想辦法找到甲魚之後,自然會知道甲魚不 禪宗重實際的經驗,不重理論的分析和說明,它要你直接去接觸它、體驗它,而不僅僅用頭腦去想用嘴巴去說。常有人批評只講禪、講經而不親自體驗修行的人是「說食數寶」──只用嘴巴描述食物而未真正吃到,手上數的是別人的寶貝而不是自己的。因此,禪宗的精神是什麼?就是實際的行動、實際的生活、實際的體驗。
↑回到頂端↑
#1140511 - 2009-02-04 16:46:38 【聖嚴法師說禪】北斗裡藏身 [Re: Rose_wang]
Rose_wang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5-07-09
文章數: 3352
來自: 呆呆星球
問:有人問雲門文偃禪師:「如何在語言上說明法身呢?」禪師回答:「北斗裡藏身。」事實上北斗星裡能藏身嗎?雲門是不是用這句話來點明法身無處不在?



答:佛的身體共有三種,即法身、報身、化身;成佛的人具備三種身。用智慧證實相,實相是無相的,法身即是無身。因此法身遍於一切處、一切時,但不能說任何一個時間的點,或任何一個空間的念就是法身或不是法身,法身沒有定相。報身又是什麼呢?報身是佛修行的功德所成的身體,是福德智慧莊嚴身;佛在由其願力所成就的佛國淨土中說法度眾生,用的就是報身,也就是已經超凡入聖的菩薩們所見到,所接觸的那個佛的身體。它可以是千丈身或萬丈身,不同福報的菩薩就看到不同的佛之報身。它不是人間父母所生的身體,而是一種功能所產生的現象身。至於化身就是凡夫所見的佛,是由凡夫的人間身所生的,跟人類的身體完全一樣,不過比一般人更健康、更莊嚴,讓人見到之後自然生起恭敬心;那也是福德相,是為度凡夫眾生的脫胎化身。釋迦牟尼佛的身體在印度出現,那就是佛的化身。當人成佛時,三種身體同時出現,也同時完成。當人修行禪法而開悟時,則親用慧眼見到佛的法身,也見到自己的法身。法身是什麼樣子呢?法身是無身,是無相而無不相;也就是說沒有一個現象是它,也沒有一個現象不是它;亦可說處處是佛、處處都不是佛。
有人問雲門禪師,法身究竟是什麼?他回答:「北斗裡藏身。」在中國人的信仰中,南極仙翁掌管人的壽命,北斗金星掌管人的死亡。北斗裡藏身,等於是說他的身體在死神的手裡,也等於沒有這個東西。而既然沒有身體,北斗也好,南斗也好,它處處在也處處不在;即使說它在北斗,也沒什麼不對。雲門禪師用「北斗裡藏身」來回答法身,不是比喻,而是說明,是非常簡潔、明白、有力的一句話。
↑回到頂端↑
#1140513 - 2009-02-04 16:47:20 【聖嚴法師說禪】野狐禪 [Re: Rose_wang]
Rose_wang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5-07-09
文章數: 3352
來自: 呆呆星球
【聖嚴法師說禪】野狐禪
問:百丈懷海禪師說法時,常有一位老人去聽法,有一天百丈問老人是誰,老人說他以前也是修行人,曾有人問他:「大修行者也會落於因果嗎?」他答說:「不落因果。」結果竟因這句話而以野狐之身輪迴生死五百次。現在這位野狐化身的老人就請百丈為他說法,老人問百丈:「大修行者也會落於因果嗎?」百丈回答:「不昧因果。」老人聽了這句話就從畜生道解脫了。一字之差或一個觀念的錯誤,會讓人誤入歧途,難以翻身,實在可怕。請師父開示。



答:我們常聽到有人談禪、有人教禪、有人引證禪境,但也聽到他們相互批評是野狐禪。只要我們真正瞭解野狐禪的公案,也許就清楚誰是野狐禪誰不是了。如果不用功,也沒有親自的、確實的體驗,卻走捷徑、抄近路、取便宜而沾沾自喜,認為自己已經得到禪的悟境或禪的心要,都可能跟野狐禪分不了家。也就是說,如果不講究先付出才有收穫的因果,就是野狐禪。因果可以用兩種方式來說,一種是邪因得邪果,正因得正果。如果是邪因,因為因地不正,果地一定也會遭殃。比如說,要斷除我執才能真正悟入禪境,如果心有企圖,跟貪欲、名利或憤怒、怨恨、驕傲、嫉妒等心念相應而努力修行,雖然修的是禪法,但因因地不正,即使也講因果,亦是野狐禪。如果為求神通、為求感應、為求神祕經驗、為求現生的福利而修禪法,也是野狐禪。這些是邪因邪果的野狐禪。另一種因果的說法是無因而求果或是不相信有因果,這也是野狐禪。所謂無因而求果,是有人認為禪是頓悟的法門,最好不要修行戒定慧,也不要修六度法門,乃至人間的倫理道德也可以擱在一旁,希望用禪的觀念和方法頓悟成佛。這些人也許會有一些心理上的反應和精神上的體驗,卻也是野狐禪的一種。不相信有因果,就跟百丈所見到的那位老人一樣:自己還是凡夫,就否定有因果的現象和法則,即使再怎麼修行,還是落入畜生道而不得解脫。這在禪宗是如此,在一般人亦是如此。人應該走正道,不要投機取巧而走旁門偏道,否則即使獲得一時的僥倖,但落入魔境而不自知,苦頭在後,長久不能翻身。
↑回到頂端↑
#1140514 - 2009-02-04 16:47:43 【聖嚴法師說禪】曹源一滴水 [Re: Rose_wang]
Rose_wang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5-07-09
文章數: 3352
來自: 呆呆星球

問:有一天,一個和尚問法眼文益禪師:「如何是曹源一滴水?」禪師回答:「是曹源一滴水。」和尚聽不懂,茫茫然地走了。「曹源一滴水」是什麼意思呢?而法眼禪師用別人的問題作為答案去回答他,又是什麼用意呢?


答:曹源就是曹溪,是六祖惠能的發源處,所以曹源一滴水是指六祖傳下的法脈。禪宗非常重視傳承,傳承是什麼?就是以心印心。從釋迦牟尼佛傳給摩訶迦葉起,達摩祖師再將之傳到中國,一直到第三十三代六祖惠能,惠能再往下傳,後來分為五家七宗。這五家七宗的中國禪應該都是從曹溪,也就是惠能傳下來的。

其實曹源一滴水並不代表什麼,一般人把它當成法源、法脈、法系、傳承,這又變成語言的遊戲。未喝到曹源的水之前,怎麼說明也是徒然,只需告訴你「是曹源一滴水」就夠了。曹源的水是什麼滋味,只有過來人知道,如果有人喝的是另一條溪流的水,明眼人一看一聽就知道是門外話。

我們可以說「曹源一滴水」並不是真的水,而是修持的工夫和對禪悟境界的肯定。到現在為止,曹源一滴水依然很重要,但是不要以為真有什麼東西叫作一滴水,這是經驗的印證而不是知識的傳授。
↑回到頂端↑
#1140516 - 2009-02-04 16:48:41 【聖嚴法師說禪】本來面目 [Re: Rose_wang]
Rose_wang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5-07-09
文章數: 3352
來自: 呆呆星球

問:本來面目,是不是指在任何對立生起來以前,在任何差別形成之前的那個東西?如果是的話,這個東西,也就是這個本來面目,跟六祖惠能大師另一句話「本來無一物」是否有關聯?或者說本來面目就是本來無一物?


答:本來面目是不是本來無一物?好像是又好像不是。眾生從來沒有成過佛,一開始就跟煩惱在一起,所以本來面目是指沒有煩惱之前的我;或是斷除煩惱之後出現了純粹智慧的功能,這叫「還我本來面目」。因此,如果說沒有煩惱之前的我叫本來面目的話,它跟本來無一物可以說是相同的。但是斷除煩惱之後,所謂還我本來面目,就跟本來無一物稍微不同。還我本來面目之後,沒有「我」的執著,沒有煩惱,可是有智慧的功能和慈悲的表現。既然有智慧和慈悲,就不能說是無一物。所以究竟有沒有本來面目呢?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有人在用功時以「本來面目是誰」來參話頭,可是如果執著於有本來面目的話,大概永遠參不透。我們眼見的、耳聞的,身體所接觸到感覺到的,以及自己的存在和環境的存在,只要心中不把它當成是煩惱,那就是本來面目。所以本來面目並不稀奇,只是未開悟之前體會不到而已。不過,知道有個本來面目也很好,這好比父母或某個有錢人用我們的名字在銀行裡存了一大筆錢,雖然看不到,但知道有錢在那兒,心中會有安全感,這也不錯啊!
↑回到頂端↑
#1140518 - 2009-02-04 16:49:12 【聖嚴法師說禪】步步踏著 [Re: Rose_wang]
Rose_wang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5-07-09
文章數: 3352
來自: 呆呆星球

問:有位和尚問法眼文益禪師在一整天的生活中如何修行,禪師答:「步步踏著。」這句話很平實、很平凡,也很平淡,跟其他驚世駭俗的禪語比起來,幾乎不會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它對修行人也好,對普通人也好,應該是非常有用的。請師父為我們開示。



答:這句話的確非常平實,可見禪宗並不是只說一些古怪的話。「步步踏著」實際上跟「一切現成」是類似的。有人認為修行一定要躲到山裡去,把兩條腿盤起來,把身體坐得直直的,把世事都擺下,才叫修行。其實從禪宗的角度來看,那只能叫作休息,不見得是修行。雖然盤腿打坐可以鍊心,但若坐在那兒打瞌睡或打妄想,那叫什麼修行?禪宗所講的修行是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時間都要很穩定、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走路時就是一步一步往前走,腳下踩得很實在,同時也知道自己是在一步一步往前走,心無二念;這就是最好的修行。同樣地,吃飯時每一口都咬著,挖土時每一鋤都掘著,上課時每一句都聽著,與人談話時專注地對談、發問、解答,而不是天南地北問東答西;這也都是修行。所以,「步步踏著」這句話如果用於日常生活,可以節省很多時間,並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品質,也會使人覺得你是非常真誠而實在的人。
↑回到頂端↑
#1140520 - 2009-02-04 16:50:09 【聖嚴法師說禪】若論佛法,一切現成 [Re: Rose_wang]
Rose_wang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5-07-09
文章數: 3352
來自: 呆呆星球

問:羅漢桂琛禪師說:「若論佛法,一切現成」,這跟師父前面解釋過的趙州的柏樹、志勤的桃花,好像是同一個道理。而佛法既然是現成的,為什麼很多人都覺得佛法好深奧,在外面的人很難進去,在裡面的人鑽不出來呢?

答:本來是無外無內的,也無所謂在裡邊的人或在外邊的人,問題在於迷和悟的差別。就如從未喝過水的人,你無論如何描述水的味道,他就是無法領會,而對於喝過水的人呢?你不需多費口舌,他自然知道水的滋味。過來人和門外漢就是不同。此處講的佛法是指菩提達摩從印度傳到中國的東西,又叫心法,也叫正法。這麼說來,在達摩未到中國之前,中國似乎沒有禪法,也不知道正法、佛法是什麼。然而,佛法並不是因為有人帶來才有,沒有人帶來就沒有。凡是有人的地方本來就有佛法,只是有的人發現了,有的人則一直不知道,沒有智慧的人,也就是自我中心非常強烈的人,其主觀意識蒙蔽了真實的世界,雖然真實的世界一直都在我們面前,但因為是用主觀的自我意識去觀察與衡量,所以把真實的世界扭曲了。即使真實的世界就在眼前,他還是不知道,還要去追求、追問真實的世界。因此,本來一切現成,只因多了一樣東西,所以佛法就不現前了。這多出來的東西,就是自我意識的主觀色彩。

我們對一樁事一個人的看法和評斷,往往隨著自己的主觀意識和個人心情的好壞而改變,結果發現對同一個對象在不同的時空會產生不同的感受;這表示我們所見到的世界不是真實的。如果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對任何人事物都不加入主觀的自我意識,這就是現成的佛法,這就是智慧。所以,當你的情緒發生波動時,你已經離開佛法了!
↑回到頂端↑
#1140521 - 2009-02-04 16:50:50 【聖嚴法師說禪】無事是貴人 [Re: Rose_wang]
Rose_wang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5-07-09
文章數: 3352
來自: 呆呆星球

問:臨濟義玄禪師說:「無事是貴人。」我想他的意思並不是說養尊處優的人是貴人,而是心中無事、心無罣礙的人是貴人?


答: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心中有長短、好壞、多寡、善惡之分的是忙人。他們牽掛太多、計較太多;已經做了的好事記得牢牢的,若是壞事則想盡辦法掩飾辯護,做多做少都要跟別人比較,有成就即得意,不得志則失意。這些人心中有事,叫作有事的人。有的眾生自怨自艾、自己整自己,明明是火坑,還要往下跳,一邊跳一邊喊救命,還一邊埋怨有火;忙著造業忙著受報,這也是有事的人。臨濟禪師說:「無事是貴人」,只要心中無事就天下太平,心中無事就不會有冤家敵人,沒有捨不掉放不下的人,也沒有特別親或特別怨恨的人,所以他不會傷害任何人,反而對任何人都有益處,因此他是貴人。有事的人是窮人,老是不滿足、老是在追求、老是在貪取。而沒有事的人心中經常很滿足、很自在;即使有錢也不會吝嗇驕傲,沒錢也不會自卑喪志,所以氣質高貴。與人相處或獨處時,都不會讓人有是非或讓自己捲進是非的漩渦;他是個貴人,也是個自由的人。如果經常斤斤計較自己的利害得失而不奉獻自己於他人,即使位高權重財多,也是個賤人。因此《六祖壇經》中說:「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心中沒有瞋恨貪愛,也就是沒有要排斥什麼,沒有要對付什麼,也沒有要追求、爭取什麼,所以可以把兩腳伸得長長地安心睡覺。這是心淨,而不是懶人,他們還是很努力地在接引眾生、教化眾生。
↑回到頂端↑
#1140522 - 2009-02-04 16:51:27 【聖嚴法師說禪】佛是塵‧法是塵 [Re: Rose_wang]
Rose_wang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5-07-09
文章數: 3352
來自: 呆呆星球

問:禪師們常用否定、藐視、狂放或不相干的話將一般人心目中早已固定成形的觀念扭轉或打破。香巖義端禪師的這兩句話也是在叫人不要執著嗎?


答:這種用語其實很多,臨濟禪師也常講「佛是魔」,把念佛學法視為下地獄的因。這跟一般常識是違背的,初學佛的人要皈依三寶,要信佛、學法、敬僧,而最後目標是成佛。可是《金剛經》中講過一個比喻:「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筏是船筏,是指佛法,就好比過河用的竹筏,到了對岸,一定要離開竹筏才能上岸。學佛也要捨舟登岸,擺下一切所賴以超脫生死的工具,亦即理論、觀念和方法,才能真正解脫。有人認為一切皆可放棄,唯獨真理不能放棄。但就禪法而言,不論是執著真理或非真理、迷真理或被真理所迷,都不得解脫。

「塵」是土的意思,是能污染清淨心的東西。外在的一切現象與環境,不論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心理現象,凡是能用五官、頭腦去接觸、體驗、思考的,都能使我們清淨的智慧心蒙塵。所以禪修者講「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心中有魔,要用智慧劍一劈兩斷;心中對佛的形相、觀念及任何牽掛執著都要去除,才能寧靜,才是智慧。「法」是方法、觀念或是門徑、道路。如果我們被佛經中所說的道理方法所佔有,老是在用法,那就死在法裡邊,不能從法得自在。

以世間來說,種種學問和技術是跳板或媒介,不要把這些當成不變的、永遠的真理,否則也是個麻煩,使人不得進步。對自己的所知所見不要固守不變,把它當塵看待吧!
↑回到頂端↑
#1140525 - 2009-02-04 16:56:11 【聖嚴法師說禪】東山水上行 [Re: Rose_wang]
Rose_wang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5-07-09
文章數: 3352
來自: 呆呆星球

問:有人問雲門文偃禪師說:「如何是諸佛出身處?」禪師答:「東山水上行。」意思是東邊的山在水面行走。一般人一定會說江水是在山邊流動,雲門為什麼要顛倒過來說?而他用這句話去回答那個問題,又似乎風馬牛不相及。



答:在雲門禪師之前,傅大士也說過「人在橋上過,橋流水不流」,這個經驗和東山水上行類似。就一般人而言,人在橋上走,水在橋下流;但從傅大士看來,是橋在流,水沒有流。其實有些人也有東山水上行的體會,《楞嚴經》中亦有「雲馳月運,船行岸移」的比喻:雲在飄移時,月亮好像在走;船在航行時,兩岸好像在移動。這類幻覺與雲門禪師所說的「東山水上行」是否是相同的意思呢?不一樣!東山水上行是比喻沒這樣的事,正如紅爐一點雪或寒灰中的火星,都無其事。但人往往把真的看成假的,把假的看成真的。從主觀立場出發,因為自己在動,所以外界在動;因為自己的心混亂,所以認為環境混亂。如果倒過來從真實面看,那就成了是非顛倒。是水在山邊流動,而不是山在水上走;是雲在月亮下面飄浮,而不是月亮在走;是船在航道向前行駛,而不是兩岸向後移動。也就是說,不要把幻境當成實境,幻境是不實在的,不是真的。如果我們聽到「東山水上行」這句話馬上就想到實無其事,心中就會非常開朗。比如你丟了一筆錢,難過得不得了,問我怎麼辦,我說:「那是紙,不是鈔票;那並不屬於你,是人家的。」就把你的注意力和執著的心扭轉方向。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困擾,是經過常識的判斷、觀點的衡量而產生的。如果更深入一層,或從相反方向去看,就不至於那麼痛苦或放不下。「東山水上行」這句話的目的是在解除修行人的執著,從夢想顛倒中清醒過來,使之心無罣礙、明心見性;這也就是指點迷津。
↑回到頂端↑
#1140526 - 2009-02-04 16:56:41 【聖嚴法師說禪】一翳在目,空花亂墜 [Re: Rose_wang]
Rose_wang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5-07-09
文章數: 3352
來自: 呆呆星球

問:如果眼睛裡生了一片薄膜,就會干擾視覺,看到很多虛幻不實的景象。同樣地,我們心中如果有主觀、偏見、成見、執著這些東西,也會把環境錯看、誤看,產生不必要的困擾和煩惱。這句禪語的意義是這樣嗎?


答:這是歸宗智常禪師和其弟子芙蓉靈訓禪師的一句對話。長了薄膜的眼睛會看到空中有東西亂舞;如果戴上墨鏡,外界景象就會變黑。其實這都不是外界的東西有變化,而是我們的眼睛生病或有色眼鏡所引起的。眾生在未開悟之前都是這種情形。翳是我們心中的盲點或觀念上、心理上的自我執著,每個人都習慣由他自己的個性、角度來看世間的人、事、物;十個人看同一個人可能就有十種不同的判斷和評語,因為每個人都有主觀的我,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心情下看同一個東西也會有不同的判斷。因此,只要我們心中還有一絲自我的、自私的、主觀的意識存在,就看不到真正的那個東西。必須心中寸絲不掛,沒有自我的預設立場,所看到的世界才是用智慧來觀照的。智慧是絕對透明的、沒有障礙的、沒有自我的,是超越於主觀和客觀之上的,這就叫觀照。《心經》中說,用般若智慧來照見人生現象,就能離開一切苦難。

「一翳在目,空花亂墜」這兩句話是點明修行禪法的人,心中要如一點毛病也沒有的眼睛才好。至於在日常生活乃至夫妻之間也是如此,多一分客觀少一分主觀,就能多一分和諧諒解,少一分煩惱爭吵。不要拿主觀的自我來衡量他人,這是做人應該具備的修養。
↑回到頂端↑
#1140527 - 2009-02-04 16:57:26 【聖嚴法師說禪】青山原不動 [Re: Rose_wang]
Rose_wang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5-07-09
文章數: 3352
來自: 呆呆星球

問:有人問靈雲志勤禪師說:「如何出離生老病死?」禪師回答:「青山原不動,浮雲任去來。」意思是不是說,生老病死即使如浮雲一般來來去去,只要心中不受生老病死影響就不會起煩惱了?


答:如果從自然現象來看,浮雲在山巔飄來浮去,而山並沒有隨著浮雲的隱現來去而產生變化。如果講到世事無常,青山也是物質現象,怎麼可能不動?現在青山受到許多開發,一下子就不見了。不過,靈雲禪師話中的青山,指的是智慧的心,也可以說是開悟後的悟境,已經見到佛性本清淨,具有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特質。不論眾生在生死之中如何來來去去,忽而上天堂忽而下地獄,在人間忽而受苦享樂、忽而造業犯罪、忽而行善增福,都是生死中的現象。雖然生與死、來與去都很明顯,可是一定要知道、要肯定佛性人人本具。眾生在煩惱時雖然看不到智慧、福報和能力、能量,但並不等於沒有;正如青山永遠在那裡,即使被浮雲遮蔽,並不表示它不在了,一旦浮雲消失,青山又出現了。其實並不是青山出現,而是因為浮雲消失。浮雲是指煩惱、生死的現象和眾生的分別執著。

就是由於這種分別執著的煩惱心態和心念而使原來不動從未消失的佛性和悟境沒有顯現出來。因此,一個悟後的人在看前塵往事或芸芸眾生時,都會有這種「青山原不動,浮雲任去來」的觀察和感受。

一般人如果老是被困於自我的立場和觀念中,失去理性和客觀的標準,就會變得非常盲目。若能拋開主觀的立場,為整體大局著想,聽聽別人的聲音,看看別人在做些什麼、需要什麼,心中就會有不同的世界出現。所以,當主觀變成客觀時,雖不是開悟,但另一番新境界會使我們非常感動。
↑回到頂端↑
#1140528 - 2009-02-04 16:57:58 【聖嚴法師說禪】啐啄同時 [Re: Rose_wang]
Rose_wang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5-07-09
文章數: 3352
來自: 呆呆星球

問:母雞孵蛋二十一天之後,小雞從蛋殼內開始破殼,叫作「啐」,母雞發現這個情況而由外破殼,叫作「啄」。啐啄如果不同時進行的話,小雞可能無法存活。「啐啄同時」這句話是如何用在修行上的呢?

答:這是鏡清和尚的一句話。要拿捏得恰到好處,也就是契和機相同,感和應相交,一定是過來人、訓練有素的人、經驗豐富的人,否則不易有這種事發生。啐啄同時是有條件的,老師必須有這個能力和工夫,其次弟子要真有出息,也非常努力,才能紅花與綠葉相配,名師與高徒相映,的確是千載難遇的殊勝因緣。禪宗雖然講頓悟,還是需要善根。善根若不夠,福慧的基礎不足,再如何用功,還是不得其門而入。有的雖已摸到了門,但若心力不足、體力不夠、環境不理想,也很難修行成功。另外一種人條件皆備,也很用功,就怕欠人指導。



所以,盲修瞎煉是不行的,高明的老師一點一撥的幫助非常重要。修行的人遇到障緣,不論是內心的或環境的障緣,最好的辦法是廣結善緣,並且多做懺悔;廣結善緣是培福,禮拜懺悔是消業。內在的業力減輕,外在的福緣增加,才能遇到貴人。否則僅靠自己拼命用功、盲目修煉,最後可能引起身心更重大的魔障,不會產生任何好結果。有的老師在等學生,學生沒來;有的學生在找老師,老師不出現。所謂「恰到好處」是,時機成熟時有老師在觀念上、方向上加以指導、點破或撥轉。如果時機未成熟,觀念的說明沒有用,只能變成知識的瞭解,對真正的悟境幫不上忙。有許多人研究禪的語錄、公案,甚至講出很多名堂,好像很懂開悟是怎麼回事,其實了不相關。有人不需要幫助就能自修自證自悟,通常有這種想法和經驗的人,都不是真的開悟,而是自大狂,入了魔境。因此,要福德、善根加上實踐,才能遇到啐啄同時的好因緣。
↑回到頂端↑
#1140532 - 2009-02-04 17:02:38 【聖嚴法師說禪】尋劍客 [Re: Rose_wang]
Rose_wang 離線
三陽開泰
註冊: 2005-07-09
文章數: 3352
來自: 呆呆星球

問:靈雲志勤禪師看到桃花而悟道,因而寫了這首偈子:「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說他三十年來一直尋求開悟,可是都失敗了,一直到那天驀地看到桃花,終於悟道,再也不迷惑了。桃花是大自然中一個很自然、很單純的存在,就跟趙州禪師的庭前柏樹子一樣,雖然簡單,卻有使人開悟的力量。不過,話說回來,絕大多數人看了一輩子的柏樹和桃花,卻一直沒開悟,這區別在那裡呢?


答:這區別就在靈雲禪師有三十年尋劍的經驗,如果沒有這個經驗就難了。近代的來果禪師曾說,修行禪法的人如果沒有投下三十年修行的工夫,可能不易開悟。「三十年來尋劍客」,劍是智慧劍,對內可連根斬除所有的煩惱,對外可消滅一切魔境的誘惑和擾亂。智慧一旦出現,內染和外污都能全部解決。因此,修行禪法的人不是為了求禪定、神通或得到福報,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幾回落葉又抽枝」,我相信靈雲禪師在這三十年中一次又一次地遇到窮途末路,心中非常蕭條淒涼,一點也看不到開悟的訊息。雖然如此,他也一次又一次地看到枯木抽枝,感到消息的出現。修行禪法的人在心理上、觀念上一再遇到瓶頸,如果沒有堅定的毅力,絕境一旦現前,很可能會放棄努力;修行持續三十年並不簡單。「自從一見桃花後」,桃花是真實的桃花,跟趙州的柏樹子一樣。當他在某一年的春天看到桃花開了,突然發現心中什麼都不見了,只看到滿樹桃花,是那麼的自然、歡暢、優美。這時他意識到自己正如那桃花一般,是自自然然地開出來,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如此欣然。於是智慧現前!從那時一直到目前,再也不懷疑自己的悟境是不是夠深,再也不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有智慧。過去只是得到一點訊息,一點希望和反應,那並不是開悟,見到桃花才真正開悟。話說回來,他是有三十年的經驗,否則的話,不論見到什麼也不會開悟。
↑回到頂端↑
Page 1 of 3 1 2 3 >



板主:  華阿姨 
Google 搜尋
七嘴八舌
Facebook 塗鴉牆
最新議題
請問如何才能讓夫妻感情更好?
by hongrong51
2024-05-23 14:44:13
對自己最大的救護
by rblin
2024-05-23 03:05:41
新的辦公房風水如何?
by ameliel
2024-05-22 17:21:06
眾裡尋他千百度
by rblin
2024-05-22 03:01:38
歐洲注定要失敗?以歐洲為世。
by CHC
2024-05-21 10:34:40
什麼時候可以轉換到理想的工作
by lyfg
2024-05-21 09:55:58
人生得意事十常七八
by rblin
2024-05-21 03:02:24
5/16應徵的工作能上嗎?
by 禾平
2024-05-20 20:31:26
賴總統和台灣國運
by juya
2024-05-20 15:16:25
是不是又要感冒了呢? 喉嚨又開始痛了!
by hongrong51
2024-05-20 15:01:40
最新使用者
WolfTsai197802XXXX, a8565, 哈尼尼, 6287194362, 郭老
81752 註冊使用者
討論區統計
81753 使用者
54 討論區
220945 議題
2142401 文章

最高線上使用者: 1162 @ 2018-05-29 02:51:45

本站是個命理討論的園地,如果您要問命,請務必詳閱各板板規,遵守發問規則,不要只留個生日或是命盤, 其他什麼都沒提。貼命盤的方法請特別注意算完命盤後的文字說明,不要貼個沒人看懂歪七扭八的命盤, 貼錯命盤及未遵守板規者,文章很有可能被不預警刪除 另外,如果您提了問題,而有人回覆的話,不論對與錯,請務必多上來回應論命者, 我們不歡迎那種提了問題就等人回答,也不回應的人。我們需要的是,「良好的互動」及「長期的追蹤」。
本站大多數的討論區都得要註冊才能發言,您若是要張貼討論,請務必註冊為使用者, 如果您忘了您的密碼,請在登入」的畫面, 輸入您的帳號,再按一下我忘記我的密碼了」, 此時系統會寄一封信到您當時註冊的 Email 信箱裡面, 裡面則附有一個臨時密碼,請您拿到密碼後用此臨時密碼登入。登入之後可以在 編輯個人檔案」裡面修改成您習慣的密碼。
本站推薦瀏覽器: Firefox Chrome Safari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