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定律

貼文者 : : 少奶奶

常見的定律 - 2014-07-31 01:16:22

柏金森定律Parkinson theory

開始成長的團體─人員增加、辦公室加大、使用設備添設更新後─也開始降低整體成效。原來的工作被細分為更多的工作,需要更多的人員來處理,中間階級變多了,相關單位變多了,需要開的會變多了。然而,會議的結論變多了,團體的目標也模糊了。



80/20定律

義大利經濟學者Pareto(即經濟學派瑞圖最佳境界 Pareto optimality的發明者 )所發現。

財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而這是可預測的事 實,這種不平衡的模式會重複出現,他在不同時期或不同國度都見到這種現象。典型的模式顯示,百分之八十的產出,來自於百分之二十的產入;百分之八十的結果,歸結於百分之二十的原因;百分之八十的成績,歸功於百分之二十的努力。也就是大部分的努力,是與成果無關的。



墨菲定律Murphy's law

Edward A. Murphy於1949年發明,他是愛德華空軍基地的工程師。他發現同仁總是會把加速計的固定器裝反,因而脫口而出他的觀察。這句名言被受試者在記者會上引述,很快在航太工程研究者之間散播開來,並陸續有人加上新的法則。直到 1958年,「莫非定律」正式被列入韋氏字典(Webster' s Dictionary)。

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

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簡單來說,錯誤是世界的一部份



零合遊戲zero-sum game

經濟學博奕理論(Game theory)中的概念,在兩人遊戲裡有輸有贏,勝者全拿,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遊戲的總成績永遠是零。人們發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發現與 "零和遊戲"類似的局面,勝利者的光榮後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從個人到國家,從政治到經濟,似乎無不驗證了世界正是一個巨大的"零和遊戲"場。



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 theory

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這個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經濟上則產生 "外部性 "效果。



路徑依賴

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選擇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 "的)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某一路徑的既定方向會在以後的發展中得到自我強化。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及未來可能的選擇。好的路徑會起到正回饋的作用,通過慣性和衝力,產生飛輪效應而進入良性迴圈;不好的路徑會起到負反饋的作用,就如厄運迴圈,可能會被鎖定在某種低層次狀態下。



刺蝟法則Hedgehog's law

兩隻困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刺得對方怎麼也睡不舒服。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又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體溫又不至於被扎。

"刺蝟"法則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領導者要學會運用"刺蝟"法則,保持與下屬適當的關係,既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把自己混同於下屬,彼此不分。



蝴蝶效應Butterfly

1979年12月,洛倫茲在華盛頓的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提出: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德州引起一場龍捲風。從科學的角度來看,"蝴蝶效應"反映了混沌運動的一個重要特徵:系統的長期行為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

經典動力學的傳統觀點認為:系統的長期行為對初始條件是不敏感的,即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對未來狀態所造成的差別也是很微小的。可混沌理論向傳統觀點提出了挑戰。混沌理論認為在混沌系統中,初始條件的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



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

心理學名詞,由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羅聖索爾(Robert Rosenthal)與傑柯布森( Jacobson)兩人於 1968年所作的研究而來。他們對學校裡一群6~12歲的兒童做智商測驗,將他們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告訴老師們實驗組的孩子們智商比較高,老師因此設計較為艱難的課程給這些智商比較高的孩子,也花比較多的時間回答孩子們的問題,教學更為認真。一年後這些孩子的智商分數果然都增加。這說明了老師期待學生會有比較好的課堂表現,因此影響了他們的教學態度與方法,學生經由這樣教學方法的刺激,智商也真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環。



月暈效應Halo effect

所謂以偏蓋全,就是一個人表現好時,大家對他的評價遠遠高於他實際的表現,反之,一個人表現不好的時候,別人眼中所認為的差勁程度,也會遠大於他真正差勁的表現。



斯德哥爾摩症侯群

其特徵是認知扭曲,致使處於人質地位的受害人及其扣押者之間產生相互認同。這種關係是人類求生天性的表現,有助於受害人適應困境。




霍桑效應Hawthorne Effect

在1927年1932年間,位於美國芝加哥的西電氣公司霍桑廠(Hawthorne Works of the Western Company),進行了一系列工作條件與生產力的關係研究。研究者發現工人的生產力隨著照明強度的增強而提高;可是當照明的強度逐次減弱時,工人的生產力仍然提高。研究者很快就理解到工人生產力的提高是因為工人感受到本身感受到研究者的關注,而不是因為照明強度的變化。
當實驗組之受試者的行為是受到本身參與研究的知覺所影響,而非受到實驗處理所影響的現象,就被稱為「霍桑效應」



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
在挪威,如果沙丁魚是活著賣的,價格會幾倍高於死的,但是長期以來只有一艘漁船可以做到帶著活魚上岸。而船長嚴守個中機密一直到他去世,當人們打開他的貨櫃時,發現裏面有一條鯰魚東遊西竄,沙丁魚一改懶得遊動的習性而驚恐不安不停遊動,才得以活了下來。
鯰魚效應是指新的競爭者參與可以刺激整個團隊的士氣,此方法用於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用以喚醒員工的危機意識從而促使他們改進自己的工作。






普里馬克(Premack)原則(老祖母法寶):

個體存在一種增強階層,位於頂端階層的增強行為是個體最有可能從事(喜愛)的活動。找出個體的增強階層,以較高層促動較低階層反應,使學習者獲得全面均衡的發展。



史瓦特法則(SWOT):

S優勢;W劣勢;O機會;T威脅。意即一個組織必須了解本身優劣勢所在,善用機會,減少對組織發展不利的威脅,組織才能永續經營、成長。



白金生定律:

行政首長喜歡增加部屬,以形成自己的權勢,即「建立王國」

機關成立的時間愈久,成員素質愈低 機關開會時間長短,與議題重要性形成反比 機關採用委員會愈多,效能愈差,而形成較小的核心小組以代替委員會功能 行政效率日趨低落,但建築及辦公設備卻日益豪華機關可用的錢必想法用完



寡頭鐵律:

密些爾提出:領導者權力的增加與組織之龐大成正比,與成員的權力成反比,少數人操控多數人,且政治爭權奪利鬥爭激烈



莫非定律:

做事如果過分自信、大而化之、滿腹樂觀,一定會出紕漏。看似細微或不起眼之處,經常是問題的根源



不完全控制定律:

堂斯依據莫非定律提出推論,沒有人能夠完全控制大型組織的行為,因此需居安思危。



麥爾士定律(職位決定立場):

本位擺中間,其他放兩旁;在什麼位置,說什麼話



不稀罕效應(BOHICA):

指組織成員對革新計劃的抵制態度,認為只要忍耐即可不受影響,久之革新計劃最後將無疾而終



比馬龍效應:

教師期望對學生的自我期望與行為發展產生影響,這種現象即是(PYGMALION)皮格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於雕刻的國王,由於他把全部熱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後來竟使這座雕像活了起來。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 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 F. Jacobson)稱之爲“皮格馬利翁效應”這個神話故事告訴我們,把全部心血灌注在學生身上會起到極好的效果。例電影明星奧黛利赫本主演的賣花女及麻雀變鳳凰電影都是此應用。



從眾效應:

到圖書館讀書看大家都很認真,很自然地也跟著用功讀書。或是「趨炎附勢」、「西瓜偎大邊」等。



霍桑效應:

實驗組的受試者行為受到本身參與研究的影響,而非受到實驗變項影響的現象



強亨利效應:

當控制組的受試者感受到他們處在和實驗組競賽情況下,有超乎尋常表現的現象



漣漪效應:

教師訂正學生不良行為時,常會影響鄰近學生的行為。




月暈效應: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月暈效應」。就是一個人表現好時,大家對他的評價遠遠高於他實際的表現,就像我們看月亮的大小,不是實際月亮的大小,而是包含月亮的暈光。反之,一個人表現不好的時候,別人眼中所認為的差勁程度,也會遠大於他真正差勁的表現。



仰巴腳效應(出醜效應):

才能平庸者固然不會受人傾慕,而全然無缺點的人,也未必討人喜歡。最討人喜歡的人物是精明而帶有小缺點的人。此種現象稱為仰巴腳效應。



旁觀者效應:

危機現場中人數愈多,救助行為出現的可能反而愈少。此現象為旁觀者效應。



字優效應:

某些字母是某個單字的各部份時,人們能更快速更精確的閱讀它們的現象,稱之為字優效應。



脈絡效應:

對一個字的辦識速度與準確性會受這一個字在句子中的脈絡的影響。



團體極化效應:

對個人置身團體時趨於支持極端化決策的心理傾向,稱為團體化效應。



閃光效應:

指引人震撼的事件,容易使人留下深刻的記憶。閃光燈記憶所記者,多半是與個人有關的重要事件。



萊斯托夫效應:

學習材料中最為特殊的事件,容易記憶。有些人為了增加別人對他的印象,不是在服裝上力求表現新穎,就是在言行上刻意表現突出,方式不同,目的則一。



舌尖效應:

話說到嘴邊卻突然想不起來的現象,認知論解釋為形音意聯結困難所致。



時近效應:

最近(最後)學習教材最容易記得



初始效應:

最初學習教材最容易記得。要呈現正反兩面的資料且企圖使正面資料的印象加深時,應先呈現正面資料,立即接著呈現反面資料,使學生對正面資料產生先入為主的觀念,即使產生「原初效應」。



破窗效應:

心理學的研究上有個現象叫做「破窗效應」,就是說,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隔不久,其它的窗戶也會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個很乾淨的地方,人會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的拋,絲毫不覺羞愧。這真是很奇怪的現象。心理學家研究的就是這個「引爆點」,地上究竟要有多髒,人們才會覺得反正這麼髒,再髒一點無所謂,情況究竟要壞到什麼程度,人們才會自暴自棄,讓它爛到底。



過度辯證(overjustification)效應:

外在的動機(如金錢上的獎勵)若是過於強大、明顯,此時我們內在的動機或是出發點受到外在的誘惑,會使學習者認知上失調,進而產生一種為的「只是錢」的理念。也就是,過度的外在酬賞將降低內在動機。所以如果已經發展出內在動機則不需外在動機否則會造成矯往過度辯護效果我過度效應。因此如果獎勵用錯地方,會有不良效果。



蝴蝶效應:

美國科學家,也就是以混沌理論聞名的科學先知 羅倫茲(Edward Lorenz)提出,曾說巴西蝴蝶擺動翅膀,竟可在德州引龍捲風。任何微小現象的發生,均蘊含某種意義,不可隨便忽略。一系統的某一端若發生了小幅變動,透過整個系統的加乘作用,很有可能會對另一端發生極大的影響。這樣的一個現象是一般人所熟知的"蝴蝶效應"。而在一個產業中也有這樣的現象,也就是在顧客端的需求有微小的變異時,對配銷商會有較大的變異產生,而在製造商方面,則面臨更大的需求變異此現象稱為長鞭效應。



統計迴歸效應:

受試者在前後測中,第二次測驗成績有向團體平均數迴歸的傾向稱迴歸效應。也就是說,再在第一次測試較差的學生可能在第二次測試時表現好些,而第一次表現好的學生則可能相反,這種情形稱為統計迴歸效應。



寬心劑的效應:

另一個醫學現象也可以看到心力控制身體的驚人力量,那就是寬心劑效應,如果治療的方法對身體並無特定功用,主要用來安慰、取悅病人,病人在不知情下服用寬心劑(藥劑代替品如維生素),仍然發生治療的效果許多實驗證明,寬心劑可治的病包括胸痛、手臂痛、偏頭痛、過敏、發燒、感冒、粉刺、氣喘、疣、各種疼痛、嘔吐、暈船、胃潰瘍、精神病(如沮喪、亢奮)、風濕及退化性關節炎、柏金斯肌肉顫抖症、各種硬化症……等不是嚴重危急到生命危險的各種病症,平均有百分之三十五的病人,以寬心劑治療有非常顯著的效果。



柴嘉妮(Zeigranik)效應:

未完成工作的會比巳完成工作容易記得。



慣性效應:

由刻板印象所延伸的行為模式,做出非理性的抉擇。
























貼文者 : : 紫色味道

Re: 常見的定律 - 2014-07-31 07:24:26

感謝奶奶的整理,很有意思!!
貼文者 : : rblin

Re: 常見的定律 - 2014-07-31 07:57:01


感謝少奶奶分享。受益良多。
貼文者 : : Jung chen

Re: 常見的定律 - 2014-07-31 18:21:18

感謝少奶奶分享。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