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貼文者 : : chariliu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2-12-01 04:28:15

文章題目: 對不起,我錯了 中國時報
你一定注意到了,台灣現在正陷入一片英語狂熱中,幼兒教育受到單一英語入侵呈現畸形發展,再加上家長們要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的迷思,在台灣,不到三歲孩子都在拚命學英文。幼教學界出身的張湘君,不諱言自己也曾經帶著女兒墮入全英語的神話世界,但當目睹許多怪誕現象發生後,張湘君頓時省悟,如今非常希望能以女兒學美語的苦果為例,喚回更多執迷不悟的父母心。
張湘君是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所長兼系主任,她是幼教專業學者,留美回台後,自是頗為肯定英語的重要性。雖然現在台灣開始出現美語學習的負面討論,但坦白說,一開始,張湘君不但不反對全面學習美語,她甚至在自己的小女兒身上進行實驗,想試試藉著「浸泡式學習法」,讓女兒學得一口好英文。

學英文不是用「教」的,而是用「泡」的,對嗎?

所謂「浸泡式學習法」就是把她不及三歲的女兒從幼稚教育起就送到全美語的英語環境中學習,回家時,雖然和女兒說的是中文,但家中電視只看英語頻道,弄得女兒直到別人家裡,才知道巴斯光年也會講中文。這樣一來,女兒學英文不是用「教」的,而是用「泡」的,希望在潛移默化中,不用移民一樣可以學英文到一定程度。

於是,她的女兒像台灣時下流行的美語幼兒般,從小接觸最多的是外籍老師,美語幼兒學校嚴格要求「NO CHINESE」,一旦說了自己最熟悉的母語,就是「BAD GIRL」,女兒在這樣的環境下漸漸長大。但張湘君很驚訝,女兒身上竟看到太多問題發生了。

純英語的學習對小女兒產生極不同的文化衝擊,因為待在幼稚園和外籍老師相處時間太長,女兒個性變得非常外向,在肢體上喜歡擁抱,會要求大人說「SORRY」,很多價值觀和父母明顯不同,言談間亦不排斥長大可以嫁外國人。

同時,女兒自言自語時是說英文,講中文也是怪腔怪調,會說:「念我一本書」(READ ME A BOOK),張湘君要求她說中文時,女兒便說:「你好嗎?今天」、「我肚子很餓,現在。」

台灣兒童學英語全靠老師輸入,而全美語的學費很高,但投資報酬率卻相對偏低,張湘君最後終於領悟到全美英語和移民到美國完全不同,台灣父母付的成本太高了。

要培養英語流利的庸才?還是培養英語說得通就可以的專業人才?

此外,一般孩子約是從幼稚園開始學中文,但全美語幼教的孩子卻從小學一年級才接觸中文,已經比別人晚了三年多。張湘君的小女兒因此覺得中文太難,根本不喜歡中文,寫功課時很痛苦,也很勉強。純美語的學校從中班起開始教英文閱讀,所以英文是她閱讀的母語,相較下中文就難多了。自此之後,她的小女兒看到英文就覺得很親切,但看到中文就頭痛。

更嚴重的是,小女兒不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對西洋文化如數家珍,對中國的端午元宵則全無興趣,自我認同出現混亂。又因為泡在全美語環境太久了,孩子一口外國腔常被誤以為是小老外。

張湘君問自己:「我們究竟是要培養一個英語流利的庸才?還是要培養一個英語說得通就可以的專業人才?」

獨尊英文的情況下,反而排擠掉其他課程

張湘君發現,獨尊英文的情況下,反而會排擠掉其他課程,更何況,這樣的孩子英文還不見得很流利。

只要談起台灣當前的英語熱,張湘君心中便是百味雜陳,女兒學英語的故事其實可以給很多心急的父母一個參考指標。

如今張湘君非常明確地反對全英語的幼兒學習環境,但這個市場卻是擴張迅速,特別是在台灣七、八個縣市都已經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上英文課時,張湘君注意到幼兒美語生意突然大幅增加,更令張湘君憂心。

張湘君指出,有很多全美語幼兒園根本是以補習班立案,安檢不符合幼兒園的嚴格要求,但政府都不管;也有些全美語的幼兒園以家長的支持作靠山,要收多少費用家長一定同意,對於上門評鑑的教授根本毫不在乎。

張湘君說,家長會要求幼兒教師把證書掛在校門口,卻從來不要求看看外籍教師的學歷,只要長得一張老外臉就好了,也不知道這個老外是不是合格老師?因為家長根本不敢和老外說話,看到老外家長逃得比誰都快,把外國人高舉在上,心態就跟殖民地沒有兩樣。

現在,她的女兒每周六反而開始補中文,張湘君還考慮以後要把英文課完全停掉。孩子學英文的事令她感觸良多,張湘君注意到台灣家長從來不談不好的事,她提出警告又總有「狗吠火車」的感覺。張湘君前後兩種冷暖心情,又有多少人能體會?

貼文者 : : xingxuan

Re: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2-12-01 08:32:09

請恕在下愚昧

我覺得這一篇很有道理.. 的確是一個面向而我們不會去注意到的
貼文者 : : chariliu

Re: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2-12-01 08:40:40

「我們究竟是要培養一個英語流利的庸才?還是要培養一個英語說得通就可以的專業人才?

這句話值得全天下的父母去深思呀
貼文者 : : 太陰

台灣是個熱鬧滾滾的小鎔爐!語言只是個溝通工具。 - 2002-12-01 10:15:56


沒錯!
英文教育當然不等於國際化。

台灣的韓國熱日本熱美國熱全都是一種重要的次文化。

我們只能說台灣很像是一個大鎔爐,不,台灣是個熱鬧滾滾的小鎔爐!

每種語言都嘗試在台灣找到生存的縫隙,每種文化也在拼命找出一個位置。

好比我們應該很清楚地知道:語言只是個溝通工具。
溝通工具承載的是溝通內容。
重要的是我們腦袋裝的東西,重要的是我們對人的態度,重要的是我們的專業素養,
其實更重要的是我們的人生價值觀與方向。

當工具價值被誤為主要的價值,這種價值混淆才是我們台灣的人應該為自己悲哀的地方。
不要輸在起跑點上的膚淺口號及後面追趕的心態,
只會造成在未來人生旅程中更多跑不下去的人而已。
缺乏內在動機,缺乏對生命的真實興趣,這樣的人生很艱難。

做為台灣的成人,實在需要反求諸己,問問自己你給下一代的學習環境,真的是我們自己也想要的嗎?

人生不是靠賺很多錢給小孩補習給自己買名牌就能打發的,金錢的追逐中我們留下多少思考的空間?
在各種才藝補習班走動的小孩,又能有多少思考的空間?

身為成人的我們,真的是不該把自己的不思考的習慣的生活型態又傳給下壹代。
貼文者 : : alune

Re: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2-12-03 08:21:14

美語和英語有差
古英文和今英文又有差
所以美國人和英國人除非學者
一般人是看不懂莎士比亞的文章
這是未來台灣的寫照
也是目前大陸的寫照
大陸人看不懂古文
因為獨裁者個人不太懂中文
而用一套謊言騙大陸人使用簡體字
從簡體字可看出
一部份來自草書或行書
一部份簡的莫名其妙
如果台灣還一直強調英文忽略中文
就會出現中不中(中文文法不懂)英不英(英文沒有美國乞丐流利)的窘境
所謂國際化是應該以推展母語為主外語為輔才對
君不見日語為何能國際化?
中國人號稱世界最多人口
卻無法將其語言造成世界最多人用的語言
悲哉
貼文者 : : 2xjilidl

Re: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2-12-03 09:48:55

推動簡體字的毛澤東,可不是不太懂中文,
而是深懂中文,老毛可都是看資冶通鑑的喔。
中國大陸都火紅的學英文,台灣這種小國還有麼本錢,不學英文呢,
況且,全世界以英文為官方語言的都自己感覺很了不起,例如新加坡
學英文最重要,而且更重要的要還的是:英文文化中的優良的文化精神。
老美今天會成為世界的唯一強國,如果沒有內在的優良文化,絕對沒有辨法的。
中文的文化內,確實有非常多的問題,經過外在文化的沖沖,應是比較好的。
中國人口最多,無法最多人使用,並沒有任何悲哉之處,敬重他人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並且要檢討的是中文文化,為何他人不使用,其實中文本身確有很多很多的問題。
貼文者 : : althea

Re: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2-12-03 13:31:44

學英文要適可而止

學到失去中國文化的認同

學到失去以中文思考的模式

就該做檢討

而不是一昧的往英文裡鑽

以英文作官方語,一點都沒什麼好了不起的,那只是法律定出來的東西,是那所國家的選擇。
貼文者 : : 姓名通書

Re: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2-12-03 13:46:18

這個又跟推動本土化相互矛盾?
貼文者 : : chariliu

Re: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2-12-03 22:56:39

中國大陸都火紅的學英文,台灣這種小國還有麼本錢,不學英文呢,
況且,全世界以英文為官方語言的都自己感覺很了不起,例如新加坡
學英文最重要,而且更重要的要還的是:英文文化中的優良的文化精神。
老美今天會成為世界的唯一強國,如果沒有內在的優良文化,絕對沒有辨法的。
中文的文化內,確實有非常多的問題,經過外在文化的沖沖,應是比較好的。
中國人口最多,無法最多人使用,並沒有任何悲哉之處,敬重他人的文化才是最重要的。
並且要檢討的是中文文化,為何他人不使用,其實中文本身確有很多很多的問題。


哇哩勒
這是甚麼鳥話呀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
先尊重自己,別人才會尊重你。

西洋文化的刨根傷害,莫此為甚。
貼文者 : : shinchen520

Re: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2-12-03 23:00:33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也是唯一沒有斷絕自己文化的國家.....只是之前中國文化大革命的衝擊真是太大了.....這也是很可惜的一點
學語言不是壞事,重點是不能忘記"根本"
人的根都不見了,還談什麼?
中國文化的確不如西洋文化那麼艷麗迷人,因為中國文化的迷人之處在於他能越陳越香....能用中文是多麼令人羨慕的一件事....我們不應該妄自菲薄才是...^^
貼文者 : : 姓名通書

Re: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2-12-03 23:26:11

大 學 之 道 , 在 明 明 德 , 在 親 民 , 在 止 於 至 善 。 知 止 而 后 有 定 , 定 而 后 能 靜 , 靜 而 后 能 安 , 安 而 后 能 慮 , 慮 而 后 能 得 。 物 有 本 末 , 事 有 終 始 , 知 所 先 後 , 則 近 道 矣 。

古 之 欲 明 明 德 於 天 下 者 , 先 治 其 國 ; 欲 治 其 國 者 , 先 齊 其 家 ; 欲 齊 其 家 者 , 先 脩 其 身 ; 欲 脩 其 身 者 , 先 正 其 心 ; 欲 正 其 心 者 , 先 誠 其 意 ; 欲 誠 其 意 者 , 先 致 其 知 ; 致 知 在 格 物 。 物 格 而 后 知 至 , 知 至 而 后 意 誠 , 意 誠 而 后 心 正 , 心 正 而 后 身 脩 , 身 脩 而 后 家 齊 , 家 齊 而 后 國 治 , 國 治 而 后 天 下 平 。

自 天 子 以 至 於 庶 人 , 壹 是 皆 以 脩 身 為 本 。 其 本 亂 而 末 治 者 否 矣 , 其 所 厚 者 薄 , 而 其 所 薄 者 厚 , 未 之 有 也 !

這 是 我 的 最 愛 , 請 陳 明 德 校 長 寫 了 〔 大 學 之 道 , 在 明 明 德 , 在 親 民 , 在 止 於 至 善 。 〕 掛 在 辦 公 桌 後 面 , 每 天 都 能 看 到 。
貼文者 : : Andrea

Re: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2-12-04 01:42:09

政府有說要廢掉中小學的國文課嗎?
為何形容成好像要以英文課取代國文課的感覺咧?
好東西應該不怕人家比較一下吧?
貼文者 : : chariliu

Re: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2-12-04 03:07:40

這不是比較的問題喔
應該是觀念的問題
英文教育向下扎根我不反對
許多家長,官員唯英文獨尊的心態較令人憂心吧
貼文者 : : Andrea

Re: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2-12-04 03:54:02

英文獨尊的心態的確不好,
我想很多大大都擔心下一代過度洋化.

我想西洋文化和中華文化各有優缺點,
國文老師和英文老師各盡其責,把好的部分傳承給孩子,

我覺得傳統的國語文教育也需要改進, 才能真正的扎根,
就我 個人 的經驗來說,
以前的國語文課老師只是把課文.注釋解釋一遍, 了解意思之後,
接下就是考試,
老師並未深入的剖析課文,也沒時間教大家如何欣賞,
更沒有時間教大家如何思考或批判作者寫作的角度,
反正,課本選錄的一定是好文章,至於好在哪裡,就真的不知如何表達了.

我畢業好久了,現在的國文課應該改進很多了吧.
貼文者 : : 無我

Re: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2-12-04 08:56:27

如果想成為美國另一個洲
那麼又另當別論了

^^llll
貼文者 : : 姓名通書

Re: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2-12-04 09:51:45

大家的祖先都來自非洲。
貼文者 : : 無我

Re: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2-12-04 10:12:07

那要來學非洲話囉

貼文者 : : 姓名通書

Re: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2-12-04 10:41:27

要 回 非 洲 認 祖 歸 宗
貼文者 : : shinchen520

Re: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2-12-04 21:23:54

我覺得傳統的國語文教育也需要改進, 才能真正的扎根,
就我 個人 的經驗來說,
以前的國語文課老師只是把課文.注釋解釋一遍, 了解意思之後,
接下就是考試,
老師並未深入的剖析課文,也沒時間教大家如何欣賞,
更沒有時間教大家如何思考或批判作者寫作的角度,
反正,課本選錄的一定是好文章,至於好在哪裡,就真的不知如何表達了.

我畢業好久了,現在的國文課應該改進很多了吧.
>>>
現在其實也差不多....我高一的老師很好,會叫大家思考批判...還會設計些活動,甚至安排相關的音樂或者電影的欣賞........但是這樣的話進度常常趕不上,而且考出來成績也會落後其他班,所以老師受到的責難也比較多,包括家長和學校之類......雖然我們都很支持和喜歡,但沒什麼用...畢竟成績至上!!
觀念不改,其他在怎樣都沒用^^
貼文者 : : Andrea

Re: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2-12-05 05:30:41

您提到的例子讓我聯想到另一個真實的例子.

大概五.六年前,景美女中有一個[英語交換老師],
就是一個美籍的英語老師到景美女中教英文,
而景美女中的一個國文老師到交換學校教中文.

這個美國人教了兩個高二的班級,
她不會說中文,上課從頭到尾都用英文,
也不會像其他的英文老師安排了一堆小考來逼學生,
學生反應說上課聽不懂,
班級月考英文平均分數經常是整學年倒數第一.二名,
家長更是呱呱叫,
可是又無法中途終止這方案,

[英語交換老師]實施一年就結束了,
但是那兩個班級的學生的英文成績到了高三之後突飛猛進,
聯考的英文成績更是突出.
*高三的模擬考.聯考的英文,都是沒範圍的, 不像高一.二.

我想,任何事物的學習都需要一段摸索期.適應期,
只要引導的方向正確, 學生最後一定會抓到要領,走出來的.
過度重視學科的細節,忽略了大方向,見樹不見林,是我們該改進的地方.
貼文者 : : 黃半仙

Re: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2-12-05 12:25:10

回應:

要 回 非 洲 認 祖 歸 宗



呵呵 大人呀

尋根

只是根在哪兒......這是長遠之計

眼下...姓名學...不知還可用否...大人?

貼文者 : : 太陰

把以前失落的文化找回來--關於雙語教育 - 2003-04-20 16:21:09

同學寄來又一篇中英雙語教育的文章,我又開始習慣性地諷刺與感到可笑。
對於這種種心態與一窩風的情況總是嗤之以鼻。

語言不過是個工具,沒必要把工具奉為寶貝。是我的基本態度。
同時我覺得生命中真正重要的絕對不是擁有工具而已。

不過文中有個地方寫到
: [現在,蔡靖回國會跟妹妹說,你要把中文、歷史念好,對將來會有用。到
美國念書的蔡靖,現在反而會拿起毛筆練字揮毫,把以前失落的文化找回來。]


這個小子倒是有眼光!

-------------------------------------------------------------太陰


==================================================================
【封面故事】
‧他們說英語的時間比國語長


文 /林亞偉、楊瑋筠


全台教育市場上正颳著雙語(中、英語)教育旋風。

台北市金華街旁的新生國小,是北市少數試辦雙語教育的公立小學之一,
學校附近的電線桿上,可以看到一張張房地產廣告,寫明了「學區內,欲
購從速」的標語。一個幾坪大的小房間,卻能喊價上百萬元,「根本不能
住人」一位看過房子的家長這麼形容。但是,花一百萬元,為的是買到入
學的「戶籍資格」,而不是可以住的房子。

‧ 買屋設籍
只為了讓孩子念雙語小學

去年開學的私立康橋雙語小學,也吸引不少家長從汐止、桃園等地,舉家
遷到新店的大台北華城,讓原本沉寂一段時間的華城房地產又再度熱絡。
專門仲介大台北華城的房屋仲介業者陳玄宗估計,去年大台北華城成交戶
數大約是一百戶,成交量是往年的一倍,入住率也從五成提高為六成,這
些新入住者,約有一半是為了讓孩子念康橋小學。一棟房子加上裝潢,少
說也要兩千萬元,但是,家長願意投資。

和康橋小學一樣,強調是中文、英文各半的雙語小學,還有台中的華盛頓
小學(前常春藤小學)、新竹的清山國小、雲林斗六的維多利亞小學,每
學期學費從七萬元到十萬元不等,這還不包括交通、餐費及出國遊學等雜
費。這些學校,大約都在二○○○年九月開始招生。

相較於公立國小的學費,這些學校需要四十三倍到六十二倍的花費。住在
大台北華城的唐媽媽說,康橋其實有一些家長,是東省西扣,省下一年二
十萬元的學費,就是為了幫孩子買一張未來的教育保險。然而過去的人,
沒有雙語教育也能出類拔萃。此外,唐媽媽不希望孩子從小就在與真實社
會脫節太大的菁英環境念書,所以她選擇讓孩子讀同樣位在新店山區的公
立直潭國小。

的確,除了學費昂貴,家長為的就是一張孩子英文能力的保證書,提早擁
有雙語能力。然而,雙語小孩的將來,會比現在教育制度下的小朋友,擁
有更多的優勢嗎?

‧ 脫口就是英語
小學三年級學生們圍著看《 Time》

若是國際化的經驗就等於將來的競爭優勢,這批雙語學校的孩子,的確比
其他人起步都早。在雲林斗六的維多利亞雙語小學,一下課,小朋友衝到
操場踢足球,說的是「 Jack! In!(傑克,射門)」位在新竹國家藝術園
區住宅區裡的清山雙語國小,學童遇到迎面走來的外賓,全都用英文問好
。這些就讀台灣雙語學校的學童,平均三十人就有一位外籍老師提供全英
語的互動。

進入康橋國小的小朋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是一週五天、每天八堂的全
天課程。在遵守教育部安排的國小課程下,設計出一半中文、一半英文授
課的教學時間分配。換句話說,進了康橋的小朋友,有一半的時間在英文
環境下讀書。而當外人走進圖書館,看到幾個才四年級的孩子,圍著看一
本英文的《時代》( Time)週刊,才讓人感到雙語教育的威力。

一雙兒女分別念新竹清山國小的朱美齡也說,在雙語國小一年級的程度,
會比國中一年級好。他的兒子Eugene(尤金)正是小學一年級,現在能讀
簡單的故事書,裡頭的單字只要不是太艱難,小尤金都知道意思。雖然還
沒正式學習文法,但已知道英文的過去式、未來式怎麼分。也知道當「do
ing」這個單字出現時,就是現在進行式,代表現在正在發生。

‧ 標榜貴族學校
開高爾夫球班、原木裝潢、名家雕塑

朱美齡去年從台積電離職,專心在家帶小孩。由於不少同事到上海中芯半
導體工作,見識到中國大陸家長培育小孩子的積極。朱美齡說,大陸家長
帶來的壓迫感,會讓人覺得你的小孩將來完蛋了……。

也可以說,雙語學校在這種未來贏家的焦慮中崛起;既然是菁英教育,既
然為家長培育將來的贏家,從硬體到軟體也是努力營造這種氣氛。長春藤
校長林介男不諱言:「我們就是貴族學校。」華盛頓小學甚至開辦了兩班
高爾夫球班。而無論是在台灣的哪一個角落,這些雙語小學的設備同樣都
是美輪美奐,貴氣逼人。

康橋的學生,音樂教室是櫸木地板,表演廳是三百六十人座位的小型國際
表演廳規格。清山的學生,校內滿是楊英風、朱銘的雕塑作品。維多利亞
的校舍,加裝四百根打地樁防震。常春藤中學、華盛頓小學的學生宿舍,
全是原木套房。

此外,為了營造完全外語的環境。維多利亞小學每週五是英文日,只能說
英文。康橋、常春藤等校,都有棟外語大樓,一進門就不准說中文。然而
,這樣是否就一定能育成真正的未來菁英?菁英是否一定要透過雙語系統
?才剛成立三年左右的雙語小學,或許還看不出成績,但老字號的竹科實
驗中學,則有較多的經驗參考。

設立在新竹科學園區,一九八三年成立的實驗中學,包括幼稚園、小學、
國中、高中部,是國科會為了鼓勵海外科技人才返國而設立的學校。只有
竹科園區、清華、交通大學、工研院的子女,以及附近三個里的居民子女
,擁有入學資格。

統寶光電總經理室協理陳立寰有一雙兒女,過去分別就讀竹科實驗中學的
雙語部與實驗部(等於是普通部,課程與國內公立學校相同),她笑說,
自己的小孩好像天竺鼠,恰好讓竹科實驗中學來實驗做對照。

走進雙語部十年級B班,金髮碧眼的外籍老師,正在教授美國歷史,同學
興高采烈拿出依照《底特律日報》( Detroit Daily)做出的報告,包括
經濟大恐慌、美國職棒新聞,都是他們討論的議題。

教室裡的學生英文流利,服裝就像美國電影裡的高中生,這是雙語教育極
致的表現。除了英文,他們對中文的學習也不能偏廢。實驗中學雙語部主
任李秀芬說,雙語部學生一週五堂中文課,其他都是用英文教學,從歷史
、數學、到物理,全都以英文授課。因為這些學生都是以申請美國大學為
目標。

‧ 哥哥念竹科實驗中學
跳脫國內學制,出國念名校

陳立寰的兒子蔡靖,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裡念書,現在他是美國普渡大學物
理系二年級。他在美國出生,跟隨著父母回國,從實驗中學的小學一年級
雙語部開始念起。蔡靖班上有三十個學生,家長就是三十個博士,全部都
是理工背景。實驗中學校長戴禮明說,實驗中學的家長,有七○%是博士
學位。因為特殊原因成立的實驗中學,是個典型的菁英學校。

蔡靖與他的同學,曾獲得西門子西屋科展入圍獎。當時與他一塊參展的三
個同學,彭宣璟現在是杜克大學醫學院學生,呂中夏是史丹佛大學物理系
,吳孟軒是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全部都是美國名校。

當初他申請到國外的一流大學,同時也參加國內大學學測,但他的成績只
能考上私立大學,無法進入台大、清大、交大等公立大學。於是,他選擇
到國外念書。蔡靖的選擇,也是將來康橋、清山、維多利亞等校的孩子,
也要同樣面臨的問題。他們得選擇面對國外名校的篩選,還是進入國內教
育體制,參加學測。

實驗中學校長戴禮明說,實驗中學創校二十年,實驗中學出來學生的素質
。不只雙語部很好,國中部(與國內公立學校課程沒有差別的普通部)學
測平均成績,去年更高居全國第一;今年,高中部還出了一位大學學測滿
分的狀元郎。

‧ 妹妹念傳統建功高中
自創英語環境,學習水到渠成

而陳立寰的女兒小婕,沒有接受哥哥蔡靖的雙語教育,在實驗中學念完國
中後,進入新竹的建功高中,而且第一學期,拿下全校第一名的榮譽。小
婕雖然沒有接受雙語教育,她的英文比不上哥哥,卻不妨礙她的學習。陳
立寰說,英語的學習環境可以自己創造,不一定非要在雙語學校,每天晚
上看國家地理頻道,一樣能學到優美的英文發音與單字。在陳立寰的眼中
,在國內教育制度長大的小婕,就像過去接受國內傳統教育的人一樣,想
念書的時候自然水到渠成。陳立寰對雙語教育的衡量標準是,誰將來能回
國有貢獻,雙語教育才算成功,否則只是幫別的國家培養人才。

現在,蔡靖回國會跟妹妹說,你要把中文、歷史念好,對將來會有用。到
美國念書的蔡靖,現在反而會拿起毛筆練字揮毫,把以前失落的文化找回
來。

私立國小的雙語教育,才展開三年時間,儼然成為教育顯學。但將來發展
如何,還需要長時間觀察。如果以二○○○年九月入學的小學一年級,當
做國內雙語教育的種子,現在小學三年級的他們,會在六年後進高中,九
年後進大學。九年後,會是第一個檢視成績的關卡。

現在的學童,是不是有了雙語教育,就更能出類拔萃?教育是百年大計,
也許只有時間才能回答。
貼文者 : : 無願

Re: 把以前失落的文化找回來--關於雙語教育 - 2003-04-20 18:22:08

放輕鬆
教育是百年大計

看看最新一期英國經濟學人探討英國數理教育所描述的現況
關心台灣教改的人 或許不用太過悲觀
倒是年輕學子勤奮向學的精神 或許應該多被強調

急功近利 又不願按部就班 痛下工夫
滿是想一夕致富的社會風氣
或許才是更令人擔憂的 不是嗎
英文好不好 國不國際化
應該只是枝節問題!!!

英語是一項技能
藉此技能開闊視野
享受他種文化所帶來的閱讀樂趣
倒是不錯

同樣的 能無礙地閱讀中國古文文言文也是一種樂趣 不是嗎


無願


****************************************************************************
Education
Hard numbers

Apr 17th 2003
From The Economist print edition

Maths and science have gone into a dangerous decline in Britain


THE rare sound of backs being slapped echoed around the offices of British education bureaucrats this month, with the news that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showed children in the country's primary schools the third-most-avid readers in the world, after Sweden and the Netherlands. But although it is gratifying that the move back to basic classroom techniques is paying off in reading, there is worrying news from other bits of the curriculum.

In the country that discovered gravity, evolution and DNA, maths and science are on the slide. Numbers of secondary school pupils studying these subjects are falling. Candidates for physics A-level are down by a sixth since the mid-1990s. For maths A-level, they fell by a fifth in the past year alone. The authorities' response is to make the course a lot easier, starting in September 2004.

Which points to the other side of the problem, the fall in quality. Today's exams—not just in maths—are much easier than in past decades. Simultaneously, their importance has grown. Schools tend merely to teach for the test rather than taking time also to impart skills that will be useful to pupils in later life—to make sense of data, spot trends and mistakes, and use spreadsheets.



Schools' budgets
Apr 17th 2003


Britain


Schools


The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has information on Britain's education policies. See also PISA, the OECD'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assessment programme.


Employers and universities alike are dismayed. The Ministry of Defence, for example, started a large remedial maths programme when it found that soldiers with a ‘C' pass in GCSE maths (normally taken at 16) were often baffled by fractions.

University departments in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economics find it hard to teach people whose grasp of algebra, calculus and statistics is weak or worse. Around half the country's universities now have remedial maths-teaching centres for new students who fail diagnostic tests. These uncover startling gaps—at least compared to what was taught in the past. Coventry University's tests show that those with a ‘B' grade at A-level now have the same or worse maths as those with an ‘N' (fail) grade in 1991.

There is a limit to universities' gap-plugging abilities. If students are really flummoxed, they will drop out rather than catch up. At worst, that means departments simply close. King's College London said this week that its chemistry department, a pioneer in discovering DNA, was “unsustainable”. Applicants to read chemistry have declined by more than a sixth since the mid-1990s.

Maths and science are suffering most from a series of problems that afflict education as a whole. Teachers across the system are ageing, but the problem is acute in maths and science. Recruiting people to teach those subjects is getting ever harder. There is a shortage of 3,500 qualified maths teachers alone. Last year just 350 newly graduated mathematicians went into teaching.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why maths and science graduates are in such short supply is increasing demand for their skills: good maths graduates are snapped up by, for instance, financial-services firms. Whereas most new history teachers have good degrees, most maths teachers have bad ones. That creates a vicious circle. Subjects badly taught now will produce fewer teachers in future.

The government has an array of carrots to attract maths and science teachers, but keeping them is difficult. Bad teaching elsewhere, often by non-specialists, has left many pupils thoroughly put off the subjects. They are no fun to teach. Rowdy classrooms and antique facilities make lab work in science subjects difficult.

Even good teachers with good students suffer from the fashion for syllabuses divided into easy-to-test chunks, called modules. These may work in, say, English, but not in maths and science. In chemistry A-level, for example, the “what” and “how” of reactions are taught quite separately. In maths A-level, pupils hop from topic to topic, never gaining the fluency in, say, algebra, that comes from frequent practice.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A-level points scores for university admission—because other ways of assessing students' abilities, such as interviews, have faded away—also makes maths and science unpopular. Maths has one of the highest failure rates of any A-level. Fear of failing outweighs what ought to be a powerful signal: maths A-level is one of very few 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s tied to a measurable economic benefit—around 10% higher earnings.

Even students who want to study maths and science face obstacles. Since pupils now have to do four subjects rather than three in the first year of the sixth form, the limited number of science and maths teachers is under even greater pressure. That makes it harder to accommodate logical, self-reinforcing combinations such as maths, physics and chemistry. State schools have all but abandoned the only really demanding course, further maths.

There is no quick fix. The government is rethinking post-16 education, and may well plump for a continental-type school-leaving qualification, where everyone does at least some maths until they leave school. That would please employers wanting more general numeracy. It has also set up a maths inquiry under a top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 Adrian Smith of Queen Mary College. His report, due out in the autumn, may make painful reading for some vested interests in the education world.

An obvious long-term answer is to pay teachers more in hard-to-fill posts such as maths and physics. That would breach the taboo that all subjects are of equal value. In the short-term, it may be necessary to tap the universities' maths expertise. Students and postgraduates may be pleased to earn some pocket money teaching in schools, but academics may not. Moreover, the teaching unions guard jealously their monopoly on the blackboard. Saving British maths and science education will mean binning such cherished notions. If so, other subjects may benefit too
貼文者 : : addy

Re: 給所有認為英文教育=國際化的朋友一個不一樣的思考 - 2003-04-22 09:28:31

很明顯的,中國時報害怕一件事情,
當一個人有較良好的英文能力時,
可以直接到國外的資訊來源,吸取新知,
到時候,中國時報亂翻譯外電的問題,就暴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