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大江大海1949」背叛讀者的眼淚

貼文者 : : kkkim

「龍應台-大江大海1949」背叛讀者的眼淚 - 2010-01-13 14:34:51

文章引自 swarchy 未來事件交易所 部落格文章 兩個太陽的台灣-http://hi-on.com/roller/scanot/entry/20100111

兩個太陽當然太熱,非射下一個不可...

對獨裁者的崇拜,是對無數受難者的殘忍絕情

──「大江大海1949」背叛讀者的眼淚──

閱讀「龍應台─大江大海1949」過程中,要忍住淚水,實在是件困難的事。因為那勾起了許多屬於40歲以上的台灣人在青春歲月裡的熟悉記憶。比起過去在戒嚴時代裡,父執輩說的,學校教的、教科書裡讀的、小說裡寫的、電影電視也演過千百篇的情節,本書的人物更寫實、文筆更洗鍊、詞藻更豐富,場景描述更具體深入。但是,很遺憾,屬於知識份子該有的良心話,仍然付之闕如。在數以百萬計的寶貴生命,遭到慘絕人寰的無辜犧牲後,作者竟然只是高高在上的坐在雲端裡說教,丟出極具戲劇性的台詞:

──請凝視我的眼睛,誠實的告訴我:戰爭,有「勝利者」嗎?
──我,以身為「失敗者」的下一代為榮!

然後,坐在雲端說教的作者,透過麥克風,要今天兩岸的國家領導人馬英九、胡錦濤看看這本書,並以人道主義者高度,指導「失敗者」傳人馬英九,在向二二八受難家屬道歉的同時,也要向1949受苦受難的父執輩們道歉;指導「勝利者」傳人胡錦濤應該在國慶致辭上說聲「對不起」。


但是,國共內戰是當時強勢者蔣介石執意向弱勢者共產黨發動的;228事件、白色恐怖也是蔣介石下令的,作者卻完全避談造成數以百萬計的生靈塗炭、億萬計的人民苦難,究竟是怎麼發生的。於是,講了一個個悽慘的戰役,寫了一幕幕的極盡渲染的哀嚎、鮮血、死亡之後,對於蔣介石,竟只有不關痛癢的兩小段文字。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作者技巧性的維護蔣介石,甚至替白色恐怖「硬拗」出一個可笑的藉口;


── 徐州的戰場上,五十五萬國軍在「錯誤」的指揮下被包圍、被殲滅、被犧牲。所謂「錯誤」的指揮,後來才知道,關鍵的原因之一就是,共產黨的間諜系統深深滲透國軍最高、最機密的作戰決策,蔣介石痛定思痛之後,決定最後一個堡壘台灣的治理,防諜是第一優先。很多殘酷,來自不安。(P107)


很多殘酷,來自不安?!許許多多的歷史證據早已證明,蔣介石的殘酷,來自貪婪、自私、權力慾薰心以及本身的殘暴性格。


作者稱寫作期間,獲得來自「美國胡佛研究所」傾全力的支持。但是,寫了美國小兵的日記與書信,卻絕口不提更多美國在中國抗日以及國共內戰期間的一手史料,例如史迪威、魏德邁兩位將軍派駐中國期間,曾與蔣介石近距離接觸的報告與書信。


蔣介石有真心抗日嗎?姑不論「西安事件」之前的藉口「攘外必先安內」;即使是被迫同意「抗日」後,在美國史學家史景遷著作「改變中國」(時報出版,歷史與現場系列),也有許多一手史料的描述。


史迪威重批「蔣介石根本只想偏安重慶,靜候美國人替他了結這場戰爭」。而讓史迪威更氣急敗壞的是,蔣介石為了維護自已在黨內的政治實力,拒絕讓他的嫡系部隊和將領,進行有效的軍事行動。


甚至其他部隊在奮力抵擋日軍進攻時,蔣介石竟私心扣下部隊急需的後勤補給。魏德邁將軍在評估中國軍隊的戰力時,發現真正投入作戰的非蔣嫡系部隊,在國民黨將領層層扣減該給士兵的美援之下,讓許多部隊的士兵,根本就處於飢餓狀態。但魏德邁為求軍事效率,建議由美國直接發放,又遭蔣介石拒絕。


1944 年底,日軍攻勢凌厲,重慶也受威脅之際,國民黨高層卻淨是想搭機到美國避難的人,魏德邁曾跟馬歇爾表示,「說來真是好笑,也真是可悲,尋求庇護的人士之中,竟有兩位是現役的國民黨將領」。縱使事態緊急至此,1945年1月,迭受蔣介石忌憚的薛岳將軍,還是在得不到蔣介石的軍需物資支援之下,被迫敗走水城基地,機場遭日軍佔領。


如今,當「大江大海1949」還溫柔婉約的寫著,「最高統帥蔣介石是從戰場上出身的,不是不知道士兵的艱苦…」(P213),這段文字看在許多中外史學者的眼裡,恐怕不是匪夷所思,而是嘆為觀止吧。


在時空跳來跳去的書寫結構下,許許多多的哀鴻遍野,讓讀者忘了追問,一開始,國共內戰是怎麼發生的?在日本投降後,中國人民多麼的渴望和平之際,蔣介石如何又在1946年發動「剿匪令」?


事實上,當初擁有430萬軍隊,掌握絕大多數軍資、稅收與土地的國民黨,開戰之初即勢如破竹,並在1947年3月19日進軍毛澤東的老巢延安。當時延安軍隊只有2萬餘,毛澤東、周恩來評估實力太過懸殊的現實下,被迫棄守轉戰山區。不料,包括共產黨自已也沒有想到,國共內戰竟然就此之後,勝負出現戲劇性的「逆轉」。


歷史的諷刺是,這個逆轉正好就在台灣發生228事件之後。根據史料,原本勢如破竹的國民黨,之後就幾乎不曾再打過勝一次真正的勝仗。1947年5月張靈甫的國軍74師在山東孟良箇中全軍覆沒,這是國軍最精銳的部隊之一。從此之後,國軍屢敗屢戰,敗訊頻傳。


孰令至之?當然絕非作者在書中輕描淡寫的一句:失去軍心!歷史證明,問題不在軍隊人數、軍備資源,如果只比這兩項,共產黨只能投降,關鍵在民心!長年的戰爭,不只人民厭戰,連國軍裡都有厭戰情緒。尤其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貪污益發橫行,物價飆張,通貨膨漲嚴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各大城市學生「反內戰、反飢餓」的遊行示威頻起,加上共產黨的土改政策獲得農民支持,於是,蔣介石不給和平,多數的中國人民站到了共產黨那一邊。


對手上染滿兩岸無辜人民鮮血的蔣介石,作者極盡溫柔之能事,完全不見書商推崇的「華文世界裡最犀利的一支筆」;但這支筆倒是充分適用在前總統李登輝與陳水扁身上。例如作者在15年前的投書「我是台灣人,我不悲哀──給李登輝總統的公開信」


當年,李登輝總統接受日本歷史學家司馬遼太郎專訪,並見諸日文刊物。台灣報刊轉載標題「身為台灣人的悲哀」,引發作者的「義憤填膺」,對李總統狂批猛殺,字鋒之犀利,姿態之倨傲,不亞於後來要給陳總統上的「這一課,品德」。


──「老是踩著自已昨日的影子,作為明日追逐的對象,這才是真的悲哀呢!」、、、「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有什麼樣的總統,台灣的政治體質如此,光批評您個人,是見樹不見林」(龍應台,「我是台灣人,我不悲哀」)。


為何,當年李登輝不能談「台灣人的悲哀」,15年後作者就又可以舖天蓋地的談她「大江大海1949」的悲哀?在天下雜誌的專訪裡,作者這麼說:


──「過去這十幾、二十年來,所謂的台灣本省的歷史,你會看到一點點關於日本戰敗的一九四五年,然後就是大量湧出的一九四七的二二八。除此之外,進入社會認知的,就很少。我突然生起一個懷疑,怎麼會四五到四九這一個大翻轉的年代裡頭,就被一個二二八籠蓋了?」


作者假裝忘記的是,李登輝出任總統以前,台灣絕大多數年輕人,對於二二八事件,是「根本沒聽過」。即使直到1989年石破天驚的有了「悲情城市」的電影,還是很多人搞不清楚那倒底發生了什麼事。相反的,不分族群的人,卻都知道許多屬於她父執輩的故事。包括抗日電影「八百壯士」「英烈千秋」「梅花」「長江一號」;到三家電視台長期聯播的「寒流」八點檔反共愛國連續劇(後改編電影「香花與毒草」);出版界更是充斥「反共文學」的作家與出版品,連瓊瑤的小說作品,都不乏觸及屬於1949的苦難故事。何曾「…就被一個二二八籠蓋了?」


最讓人痛心與憤怒的,是從書本的封面與內頁,到報紙、電視與網路的專訪,作者不斷重覆的就是:我,以身為「失敗者」的下一代為榮。


── 我向失敗者致敬,我的父輩他們分別是飽嘗中國內戰和日本軍國主義的失敗者,但我以身為失敗者第二代為榮。他們到了島上,因為軍事徹底失敗,使得後來六十年,台灣發展另一套價值,這不是國家主義、軍國主義,是一套溫柔人文價值。如果不是因為軍事失敗,也許我們島上還發展不出以個人幸福為核心的文明價值。… 他們可以說是「台灣現代化的開創者」(中國時報專訪,2009.09.03)


蔣介石與國民黨的失敗,絕對不是所謂外省族群的失敗,更不是雷震、柏楊、傅正、王鼎鈞,以及許許多多在白色恐怖時代罹難的「外省知識份子」的失敗,外省第二代鄭南榕更用寶貴的生命,誓死抗議作者筆下的「失敗者」。


台灣今天的自由民主,更不是作者矯情加上引號的「失敗者」所發展出來的,而是許許多多不分族群的民主烈士與人民力量,用犧牲流血爭取來的。作者筆下的「失敗者」,其實是在中國輸給了人民,在台灣同樣也輸給人民的「二度失敗者」。


冤魂,應該被致哀;英靈,必須被致敬。作者扭曲了人類歷史上,對「英靈」與「冤魂」的定義;同時也顛倒了台灣究竟怎麼走向自由民主的血淚歷史。讀完這本書,再看作者對「失敗者」的詮釋與致敬,才驚覺無數受難者的生命被無情的消費,讀者的眼淚被背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