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人生系列─【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貼文者 : : 太虛君

紫微人生系列─【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 2008-11-05 10:39:57

紫微人生系列─【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以前我曾經講過斗數的五毒,現在談六波羅蜜,什麼是六波羅蜜?

貪狼:貪
七殺:嗔
破軍:痴
巨門:疑
廉貞:慢

要從六度萬行談起,六度萬行即:持戒、布施、精進、忍辱、禪定、般若。
以上六度萬行還不能稱為圓滿,要達到圓滿的境界就必須達到六波羅蜜的階段。

即是:持戒波羅蜜、布施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禪定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金剛經功德頌序》云:
六度者,菩薩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要法也。 然五度如盲,般若如導,五度無般若,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稱為波羅蜜。 而般若如心,五度如身,般若無五度,亦不能究竟到彼岸,不得稱為波羅蜜。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上云:
『五度如盲。般若如眼。』

《大智度論》云:
「般若為導,五度為伴;若無般若,五度如盲。」

從以上三段經典中可以了解到,必須以『般若』為主軸配合『持戒、布施、精進、忍辱、禪定。』,兩者必須不離才能圓滿達到六波羅蜜的圓滿。

而【般若就是智慧】,但般若還不到波羅蜜的階段,只有圓滿無礙的智慧,才是般若波羅蜜。

而其他五度必須要藉由智慧來引導行為,就好像你要做佈施也要有智慧,針對缺乏的地方去做最好的施力,而不是多頭馬車或盲目的做佈施,這樣反而達不到真正布施的好意與用途。

其他的也類似一樣,譬如精進,要往哪個方向精進?
方向錯了就像開倒車一樣,繞了一大圈還沒有繞出來,因此般若就是指引方向,就像要從甲地到乙地,用什麼方式最好走?哪一條路可以到終點。
而有了精進的『心力、信力與願力』之後加上圓滿無礙的智慧指導,就成就了精進波羅蜜。

所以『五度如盲。般若如眼。』就像眼睛指揮手腳身體去做事情一樣,因此般若智慧有多麼的重要,但必須了解『不離』的道理。

.........待續其他地方

作者保留一切著作權.如遇引用請先取得作者同意
貼文者 : : 黃半仙

竹虛有心 Re: 紫微人生系列─【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 2008-11-05 12:27:04


扇子
大哉斯言
太虛不虛
引術入佛
竹虛有心


居士進言

佛說轉知識成智慧
道體不爭大智若愚
易說陰陽一體二面
儒言人性善惡當下


「四攝」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

布施=破軍化祿
愛語=巨門化祿
利行=七殺廟旺
同事=廉貞化祿
無無=貪狼祿忌


絕名相之端 無能所之跡

貪狼無貪
七殺無嗔
破軍無痴
巨門無疑
廉貞無慢

無之總攝 以空為有


以上贅語引申
祈無紛擾君論


angel
[紫林居士] 善知識 斗數
陽宅風水+室內設計 巒頭圖詩 姓名 測字
貼文者 : : 太虛君

竹虛有心 Re: 紫微人生系列─【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 2008-11-05 12:49:07

每個人根器不同.評論不一而足

貪狼:貪=佈施
七殺:嗔=忍辱
破軍:痴=持戒
巨門:疑=精進
廉貞:慢=禪定

以上五度卻無般若為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命理網講到這裡就夠了我不必再深入講太多

四化的境界是不同的..不能攝論之


作者保留一切著作權.如遇引用請先取得作者同意
貼文者 : : 10312008

Re: 竹虛有心 Re: 紫微人生系列─【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 2008-11-05 12:53:39

Dear 太虛君,

Thanks
貼文者 : : 不來不去

Re: 竹虛有心 Re: 紫微人生系列─【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 2008-11-05 15:09:36

如果以紫微來看般若,,吾人以金剛經一言便可順推..

是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云,不著空也不著有,空有皆不著!!


近代大徳師尊<聖嚴>法師上人成云..<我所體會到的般若智慧,在以大智度論的精神下;

是所謂;不抓左邊,不抓右邊,也不抓中間的一種行為思緒模式!!>


既然是這樣的狀態,,那麼我們可以說,,般若智慧那裡都有,也那裡都沒有,

是在執著中不取相也;而相中不生執著...不執著執著也不執著不執著是也,此思緒恆順

於心的生活態度...


執著的代表..化忌星;;不執著的代表..華蓋星(主觀),空劫星(客觀),,從這兩類星宿就可以

看到般若的影子,,也是最容易成就般若的基礎點...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貼文者 : : 不來不去

Re: 竹虛有心 Re: 紫微人生系列─【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 2008-11-06 06:58:10

摩訶般若..是為涅盤三徳之一,,亦稱大智彗;為通達諸法實相的智慧!!

而六度..便是由生死的此岸到解脫的彼岸所必須經驗的行為事實..


諸法實相,就是無常,就是空性,就是佛性...<大般若涅盤經>:

<<善男子!佛性,是色也是非色,,又是非色非非色;;是相也是非相,,又是非相非非相;

是一也是非一,,又是非一非非一;非常也非斷,,又是非非常非非斷;;是有也是無,,又是

非有非無;;是盡也是非盡,,又是非盡非非盡;;是因也是果,,又是非因非果;;是義也是非義,,

又是非義非非義;;是字也是非字,,又是非字非非字...>>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貼文者 : : 不來不去

Re: 竹虛有心 Re: 紫微人生系列─【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 2008-11-06 10:54:42

引述<大般若涅盤經>,,獅子吼菩薩品第11之1

佛說:<<善男子,畢竟有兩種..一者莊嚴畢竟,二者究竟畢竟;二者世間畢竟,二者出世畢竟;

莊嚴畢竟者,六波羅密;究竟畢竟者,一切眾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

我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悉有一乘,以無明覆故,不能得見.

善男子!如鬱單越.三十三天,果報覆故,此間眾生不能得見;佛性亦爾,諸結覆故,眾生不見.

復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愣嚴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諸佛之母;;以首愣嚴三昧力故,

而令諸佛常,樂,我,淨;;一切眾生悉有首愣嚴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見,............>>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貼文者 : : 不來不去

Re: 竹虛有心 Re: 紫微人生系列─【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 2008-11-07 07:38:37

般若的功用,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空則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盡,然後

才能見到諸法的清淨相,清靜是空的別名,所以名為諸法的空相.

諸法的本來面目就是空相,諸法的實相亦是空相,諸法未曾離開空相,故云是諸法空相,

例如生死是一個空相,迷的時候以為有,以般若觀之,生死是空的,不是離開生死然後有涅盤,

生死當下空就是涅盤,般若照見煩惱本來就是空,煩惱空就是菩提,眾生也本來是空,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一切法的實相是空,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貼文者 : : 不來不去

Re: 竹虛有心 Re: 紫微人生系列─【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 2008-11-07 09:11:42

五蘊就是眾生,五蘊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認識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蘊,蘊就是覆蓋的意思!!

五蘊覆蓋著佛性,菩提心被五蘊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蘊,菩提心才會現出來,

我們現在這個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也不是道心,,可以說是人我是非,貪名貪利的心,,



釋迦摩尼佛所說的一切經典,,都教我們空五蘊,<心經>,<彌陀經>離五蘊就是空五蘊!!

<妙法蓮華經>過五百由旬到寶所,<五百由旬>也還是指五蘊!!乃至<解深密經>空八識,轉八識

成四智,八識也還是五蘊,,眼耳鼻舌身識便是受蘊,所對五塵是色蘊,第六意識是想蘊,第七識是

行蘊,第八阿賴耶識便是識蘊,是故八識就是五蘊,,<唯識學>教我們轉八識成四智,不是教我們

去分別什麼名相,轉八識就是空五蘊,四智就是佛性,亦即菩提心...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貼文者 : : 不來不去

Re: 竹虛有心 Re: 紫微人生系列─【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 2008-11-07 12:48:31

在諸法實相的空相內,無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因此諸佛如來絕不會著色,不著受想行識,,

諸法空相內,無五蘊可得,是故諸法空相內一個眾生也無..金剛經云:<滅度無量無邊眾生,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就是這個意思!


在諸法空相內,無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諸法的空相,空相內無色的相可得,無愣嚴咒.大悲咒

的字可得,也無金剛經的文可得,所以心經才說<空中無色>..


但又為何其云:<空即是色>??例如..我們心內的大悲咒是空,一字不可得,但還是可以一字不漏的

背誦出來,就證明空即是色..


先到這...避免混淆..上述的空中無色,是諸法實相下的體認,,第二的空,是色空裡,法性上的本質!!
貼文者 : : 不來不去

Re: 竹虛有心 Re: 紫微人生系列─【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 2008-11-07 13:16:03

般若的練習,,要學會觀照或參禪..<引述海濤師父11月6號新竹法會所發講義>

是云...參禪又如何?參禪更加要照顧,禪堂內稱為照顧話頭,時時刻刻要照顧話頭,但照顧話頭

我不懂啊!!就是要照顧這個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參究,誰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

人家罵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爭權奪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

念佛是誰??不懂,在這個地方,不妨不懂一年,不懂兩年三年;虛雲老和尚參<托死屍是誰>,行不知行

,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視而不見...不懂;;最後,不懂的疑情斷了,便悟了過來,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因此時時刻刻都要照顧自己,動一個念頭都要照顧,照顧其從何處來?又要往何處去?..善唸可以保存,

惡唸要消滅...
貼文者 : : 不來不去

Re: 竹虛有心 Re: 紫微人生系列─【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 2008-11-07 14:19:07

以下針對<般若>;;吾人再引述聖一法師,於宜蘭生命三星道場所作的禪七開示之解說!!

是云..般若,一般稱作智慧,但我認為要加兩個字,,菩提,,菩提智就是般若,菩提就是佛性,

從佛性流出智慧就是般若,不是向外學有般若,向外學只稱聰明,不是般若,唯有離境明心,

明心生智慧,就叫做般若!!


有了般若又如何??般若波羅密嘛...!


何謂<波羅密>???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到諸佛,聖人,佛土的彼岸,到涅盤的彼岸,到菩提的彼岸,

到常寂光的彼岸,..簡單的來說;返回我們的老家.


到彼岸又做何解???六祖解釋最清楚..<梵語波羅密,此云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

,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為彼岸.>


般若不是一件物,般若未曾離開一切法,而又不是一切法,以此智慧觀照一切法,一切法清淨,

萬法打成一片,是名到彼岸,,萬法清淨,,就是<波羅密多心>!!!
貼文者 : : 不來不去

Re: 竹虛有心 Re: 紫微人生系列─【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 2008-11-07 16:15:31

般若的練習...以金剛經為宗!!



也就是菩薩無住,不住又是什麼東東咧??不住就是無相,不住則內無我相,外無人相,

中間無物相,叫做<三輪體空>;;也就是吾人在一開始所舉<聖嚴>上師所體驗的情狀!!


for example:佈施的時候,無<能施>的我相;也無<所施>的物相;也無<受施>的人相,

怎麼無??不住就無,,住了就有,像有些人選擇佛來拜;選擇僧來供養,就是住相啦!!

選擇佛來拜,功徳不會大;選擇僧來供養,失去<普供>的心,不名為普供養!!而名為<別請供養>

..心小量小,功德也小嚕...

而不住相佈施,,一供則一切供,無住心就像虛空一樣,功德也就猶如虛空!!



所以吾人知道,菩薩覺住無住,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盤,,若住佈施就不能修持<戒>,,若住忍辱則

不能修持<禪定>,,菩薩當應無所住,六度萬行齊修是也...!!
貼文者 : : 不來不去

Re: 竹虛有心 Re: 紫微人生系列─【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 2008-11-07 19:44:45

以下,,吾人再將<佛性>的看法,由各宗派的觀點加以淺釋,,希望讀者有收穫^^


第一:三論宗的創始人吉藏,根據般若空觀,主張以<理>為佛性,也就是以<中道>為佛性,認為凡是能體悟

到中道的正智(般若)者,都有成佛的可能...


第二:天台宗創始人把佛性分為五種..1,正因佛性,2,了因佛性,3,緣因佛性,4,果佛性,5,果果佛性.

其包括理,智,行,果等整個修行成佛的各個環節,帶有綜合的意義!!

其也從善惡方面來講佛性,認為佛和<一闡提>的心中都是善惡染淨無所不具的.

天台宗九祖,甚至宣揚山河大地,草木瓦石等無情之物也有佛性的主張!!


第三:華嚴宗四祖澄觀,吸取了天台宗的觀點,主張佛和眾生都有性善.性惡說,,但只承認有情有佛性,



第四:禪宗南宗創始人惠能,主張人人都有佛性..但卻認為,佛性就是恆常清淨的真如本性,也就是人的本

心,,眾生的佛性沒有差別,人人的本心都具有菩提的智慧,,同時佛性也是派生萬事萬物的精神實體,一切

現象都包含在自性中!!



第五:法相宗創始人玄奘,主張五種性說,,即眾生先天具有的本性有五種,就是菩提定性.獨覺定性.

聲聞定性.三乘不定性.無性有情....其中<無性有情>是永遠沈淪苦海,不能解脫成佛的!!



但總的來說,,在隋唐時期的佛教宗派中,,三論.天台.華嚴.禪宗等宗派,均主張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其中最具中國特色的,當推禪宗!!只有法相一宗,,不主張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說法!!
貼文者 : : 不來不去

Re: 竹虛有心 Re: 紫微人生系列─【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 2008-11-08 10:16:40

承上...在做善事的心態上,,釋迦摩尼佛於<大般若涅盤經>有做以下警告...


是云..<善男子!!有四種善事會獲得惡果((此指心唸動機不純善,雖行善,卻獲惡果))..


哪四種??第一,,是為了勝過他人而誦讀經典.第二,,是為了名利供養故受持禁戒.第三,,

是為了他的眷屬故進行佈施.第四,,是為了到非想非非想處故繫念思維.>


如果有人修習這四種事,名之為沒已還出,出已還沒..為什麼名之為沒??因為樂於三有(三

界的生死)..為什麼名之為出??因為見到了光明,光明就是聞戒施定.為什麼名之為還沒??

因為增長邪見,生起了傲慢.因此,,我在經中說偈...


<如果有眾生樂於一切諸有,為了諸有而造做善惡等業;此人迷失了涅盤之道,就名之為暫出

還復滅..行於黑暗的生死之海,雖然得以解脫雜煩惱;此人還是要受苦果報,救名之為暫出

還復滅..>


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貼文者 : : 不來不去

Re: 竹虛有心 Re: 紫微人生系列─【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 2008-11-08 14:59:32

以下詳附淨空法師所說明的<十二因緣法>,,這是佛本身最重要的發現,,也是佛教的根基,,

更是般若智慧的起點...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十二因緣

淨空法師 主講

疏鈔演義云:緣覺攝者。緣覺觀十二因緣而得開悟。雖十二支。而束之不出四諦。雖有利生之心。而亦未廣。故攝聲聞中也。

緣覺觀十二因緣者。一無明。謂煩惱障煩惱道。二行。業障業道。此二支屬過去。三識。託胎一分氣息。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質。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六觸。此出胎。七受。領納前境好惡等事。從識至受。名現在五果。八愛。愛男女金銀等事。九取。是見一切境界生取著心。此二未來因。皆屬煩惱。如過去無明。十有。業已成就。是未來因屬業道。如過去行。十一生。未來受生事。十二老死。此即是四諦。所以重開者。以緣覺之人。先觀集諦。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此則生起。若滅觀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言緣覺。此人斷三界見思。與聲聞同。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上。

束之不出四諦者。若流轉門。無明愛取三支是煩惱道。行有二支是業道。此五支為集諦。識名色等七支為苦諦。若還滅門。滅前十二因緣之智為道諦。證寂滅理為滅諦。


『緣覺攝者』。本經沒說緣覺,緣覺就包括在聲聞裡面。『緣覺觀十二因緣而得開悟。雖十二支』,這十二支,就是十二個科目。『而束之不出四諦』,「束」就是「歸納」,歸納起來也離不開四諦。所以四諦在小乘法裡是根本法輪,十二因緣不過是把四諦展開來,詳細說明而已。『雖有利生之心,而亦未廣,故攝聲聞中』。梵語辟支佛,「辟支」翻做「緣」,「佛」翻做「覺」。所以緣覺就是辟支佛。他是從十二因緣而開悟的。這一類人雖然也度眾生,但是不主動,跟阿羅漢一樣,你去找他,他看你過去生中跟他很有緣份,就度你。你去找他,他會入定觀察,如果過去生中跟他沒有緣,就不度你。為甚麼?因為講了你不相信,也不願意聽,所以他省得說話,你也省得煩惱。菩薩慈悲心重,主動教化眾生。阿羅漢跟辟支佛不主動教人,所以屬於小乘。


『緣覺觀十二因緣者。一無明。謂煩惱障煩惱道』。從這一段開始,將給我們簡單說明,甚麼叫十二因緣。第一是「無明」,此地是講「枝末無明」,不是「根本無明」。根本無明,破一品,成為圓教初住菩薩,法身大士。阿羅漢跟辟支佛也破了無明,但不是根本無明,而是破「枝末無明」。「枝末無明」就是「見思煩惱」。四諦裡面叫見思煩惱,十二因緣裡面叫無明。無明就是見思煩惱,就是迷惑!這是煩惱障,煩惱道。「煩惱障」是「見惑」,「煩惱道」是「思惑」。見煩惱、思煩惱,就是無明。『二行。業障業道。』。第二是「行」,你有煩惱障,有煩惱道,就是你有見思無明,你一定會妄動,「行」就是造業。業障業道,它造作,以「無明」是緣,「行」是因,「無明」比較遠一點,「行業」較近。如果拿祖孫三代來說,「無明」是祖父,「行業」是父親,生下來的兒子就是底下的「識」。「識」是「果報」。下面五條都是識,都是果報。所以與這個果遠一點的叫「緣」,密切的叫「因」。所以「無明」是「緣」,「行」是「因」,有因有緣,後面就結果,這就是業障業道,我們今天通通在造作。『此二支屬過去』,這二條是講過去的。因為你過去世迷惑、顛倒、造業,你這一生就受報,這是果報,這受報怎麼報法?先來投胎。我們在六道裡以人道做例子說明,其餘五道都沒有例外,都是一樣。


『三識』:人道裡面,先「識」,「識」就是「神識」,我們俗話講「靈魂」,靈魂來投胎。『託胎一分氣息』,神識速度非常之大,可以說超越時間、空間,神識超越時間、空間,孔老夫子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從他的文章裡面,也透了一點消息。他在「易經繫辭傳」裡面,講「游魂為變」,「神識」孔老夫子稱它做「游魂」。說游魂絕對正確,為甚麼?它動的速度太快了。他這兩句話「游魂為變,精氣為物」。跟佛法講的宇宙人生觀完全相同。「物」就是「物質」,物質從那裡來?「精氣」為「物」。可見得孔老夫子並不承認真正有物質存在,物質是甚麼?精氣而已。現在科學家不承認有物質,物質是甚麼?是振動。振動、光動,是一個幻象,不是真正有物質。所以用孔老夫子在兩千五百年前的「易經」中說的,跟現代科學能相應。佛法說得更詳細。孔老夫子講的「精氣」,在唯識裡面是「見分」,「物」是「相分」。見相同源,見相不二,這是佛法裡面所說的,所以說神識來投胎。

說老實話,夫妻一定會生兒女嗎?不見得!有很多人結婚一輩子,不生兒女。為甚麼不生?沒有緣。兒女要跟你有緣,他才會到你家裡來投胎。他跟你沒有緣,不會到你家投胎。換句話說他去投胎是要找對象的,你求他,他未必理你。他去找對象,找甚麼對象?過去生中存在的關係。

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四種因緣:第一種是報恩的。過去生中你們彼此互相有恩惠,他這一次又看到你了,到你家來投胎。這個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孝子賢孫,他是來報恩的,怎麼都學不壞,所謂的好兒女、孝順兒女,這是過去修的善因。

第二種是報怨的。過去世你跟他有仇恨,這一世遇到,來做你兒女,將來長大了,做敗家子,攪得你家破人亡,他是來報復的。所以與人不能結冤仇,外面的冤仇可以預防,他投胎投到你家裡怎麼辦?你怎麼防法?你把那個人害死了,好了,他的神識到你家來做你的子孫,做你一家人時,你怎麼辦?所以決定不能存害人之心!這就是所謂忤逆的兒孫,攪得家破人亡。

第三類是討債的,討債鬼。是父母過去欠他的,他來討債。如果欠得少,養個兩、三年他死了,你為他花了不少錢,還清了,他也走了。如果欠得多,大概供到大學畢業,快要可以做事情,他走了,這就是討債鬼,債務討清,沒事了,就走了。

第四種是還債的。是他欠父母,他這一生遇到了要還債,他要努力工作供養父母。那也要看你們之間債務欠的多少?如果他欠父母很多,他對父母物質供養很厚,如果欠的債務很少,他對父母的生活供給很刻薄,反正讓你餓不死就好了。為甚麼?還債的!這一類人對於父母雖然能供養,沒有恭敬心,沒有孝順心。報恩的有孝順心,還債的沒有孝順心,甚至於眼裡還嫌棄父母,討厭父母,但是他生活費用會給你,至於多少?那要看他從前欠你多少。佛告訴我們事實真相,一家人就是這個關係集合。

家庭如此,一族人也是如此,凡是你所認識的親戚朋友都是如此,只是恩怨債務更少一點。恩怨債務多的時候,就變成一家父子兄弟,遠一點就成為親戚朋友。所以人與人之間都有緣份。你走到馬路上,一個陌生的人對你點頭笑一笑,也是從前的緣份。看到陌生人素不相識,一看到就不順眼,也是過去的緣份。所以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真是起心動念不能不謹慎,千萬不要跟一切眾生結冤仇,不要跟一切眾生有債務的關係。欠債的要還得清清楚楚,免得來生再還,這事情很麻煩,所以儒、佛的聖賢教訓,都是勸我們把這些恩怨化解,這是最善、最圓滿的方法。這就說明投胎不是隨便偶然的,它與過去生中有密切的關係。剛投胎來的時候,就叫「識」,不能叫它是「名」,所以母親懷孕,是神識來投胎。


『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質。』「名色」,是指胎兒還沒有長成形狀,大概在一、二星期,十四天的樣子。沒有長出形狀,甚麼也分不出來,只是一塊肉團。但是肉裏頭有神識,所以叫它做「名色」。「名」就是「心」,它是活的,它不是死的。「色」是「物質」,所以叫「名色」。


『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胎胞長大了,就叫「六入」。「六入」就是「胎兒」成形了,是一個人的樣子,六根長出來,這個時候叫「六入」。六根不俱的時候叫做「名色」。「識」、「名色」、「六入」這三支都是在胎中。


『六觸。此出胎』。第六是「觸」,「觸」就是出胎了,與外面境界接觸,也就是出生了。從出生一直到老死,都與外面境界接觸,所以離開母體以後都叫做「觸」,觸的時間非常長。


『七受。領納前境好惡等事。從識至受。名現在五果。』「受」,是『領納前境好惡等事』。觸是沒有好惡、沒有喜歡、沒有討厭、也沒有害怕;像嬰兒,自己拉的大便也吃。這是因為他有「觸」,但是沒有「受」,這時候他甚麼也不懂。等到逐漸長大,他就有好惡之感受。在沒有「受」之前,我們中國人常講「天真」,他心裡面清淨,快樂,沒有憂慮、沒有好惡。從前人天真的時間長,一般要到十歲以後。在從前,像我這個年齡,大概在十歲以後才知道有好惡,十歲以前不知道,這是童年的幸福!現在的小孩可憐,為甚麼?我看他一兩歲就有好惡的感受了。換句話說,他的童年時間縮短,受苦受樂的時間提早。怎麼會提早呢?天天看電視,電視天天教他,所以兩三歲的小孩,就會察言觀色,就曉得大人的好惡。他們的心裡就計較,就要用心機了。從前那種農村社會,童年天真時間反而長,現在縮短了。

所以現在的人不能做,來生投胎做人,太苦了,雖然說現在科技發達,但是現代人生活像機器,人的味道沒有了,換句話說,人生的意義、價值喪失掉,這是我們要覺悟。所以這個「受」,是領納好惡的境界。這五種是果報,就是這一生的果報。前世「無明」、「行」,是緣,是因。有這個因緣,才有我們這一世的果報。諸位要是真正明白佛法的道理,就是認識了宇宙人生的真相。

我們這一生當中,受苦受樂,不必怨天尤人,為甚麼?皆是自作自受!苦難不是別人給我們的,是自己造作的,怎能怪人!怎能怪老天爺不公平!起這個念頭,更是造罪,罪造得更大。發財中獎都是命,沒有這個命,把菩薩鬼神的像毀了,造罪就更大。我聽說有玩六合彩的拜佛菩薩,保佑他要中彩,不中彩,第二天就把佛菩薩拿去砍頭,拿去燒掉,這造業!怨天尤人,造的罪業就更重了,所以這個「受」,是有因果的。


『八愛。愛男女金銀等事』。八愛、九取、十有這三條,就是現在這一生的造作,第一個是「愛」,愛甚麼?貪愛,『愛男女金銀等事』。愛的範圍太廣了。「愛」就是「無明」,就是「迷惑」。愛了之後就有行為,就有造作。造作底下就是「取」,愛之後就「取」,『是見一切境界生取著心』。自己喜歡的,要把它佔有,這是「取」。不喜歡的,要叫它離開,也是「取」,都是取著。這叫造業,造作。起心動念造作都是屬於這個字。所以「愛」跟「取」,『此二未來因,皆屬煩惱,如過去無明』。這就有了業習種子,造業後面就有「有」。「有」甚麼?阿賴耶識裡面善、惡種子種下去了。有了種子,來生就要受報。所以我們今生的造作「愛、取、有」,一一成就是作未來因緣,屬業道,如過去無明、行。


『十一。未來受生事』。第十一「生」。生是「未來受生」。來生還要輪迴,還要去投胎。『十二老死』。投胎之後,永遠輪轉,這叫輪迴。你要曉得為甚麼有輪迴?輪迴的道理是甚麼?十二因緣就是給你解答這問題。為甚麼有輪迴?輪迴是自己造的,輪迴的現象就是這樣可怕,這是我們要覺悟。覺悟之後要如何離開輪迴?實在講,離開輪迴,果上是離不開的,有人生活很痛苦,覺得人生沒有意義,去自殺。自殺能解決問題嗎?不能!果報上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要從「因」跟「緣」上解決,把「因」跟「緣」斷掉。我們曉得「愛」是緣,你能夠一切不愛了,你生死輪迴就斷掉,也脫離輪迴。大概權教以下,權教菩薩,緣覺聲聞,都從這兩個地方下手斷掉的。利根的菩薩,大乘菩薩、實教菩薩,從「有」下手,那就是真功夫。「愛取不斷,但心裡頭不落印像」,這最高明。跟諸位說:「密宗就是從這裡斷。」我們想想,有沒有這個本事?「愛取不斷,心地清淨,不落印象」,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一般人,斷愛、斷取,已不容易;斷「有」是非常不容易。那是大乘菩薩才做得到,叫做遊戲人間,那才真正得大自在。有「愛」、有「取」,沒有「有」,他不會墮落輪迴。我們今天做不到,只有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我們也「有」,我們「愛」「取」「有」都有,我們愛阿彌陀佛,取阿彌陀佛,心裡有阿彌陀佛。這樣就帶業往生了。

因為這「阿彌陀佛」,六道輪迴裡找不到 — 三惡道裡頭沒有,阿修羅、人道、天道裏也都沒有阿彌陀佛。所以你在阿彌陀佛上搞「愛」「取」「有」,六道裡頭都沒有辦法受報,只好到西方極樂世界受報去。這個妙啊!所有一切八萬四千法門,沒有這一個法門妙。我們今天「愛」「取」「有」三條都斷不掉,換一個念頭,換成「阿彌陀佛」。所以我勸同學們,天天看阿彌陀佛的像,天天念阿彌陀佛,天天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不可以一天中斷,真正要做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樣就好。


『此即是四諦,所以重開者』。這是把四諦展開,成為十二因緣,『以緣覺之人,先觀集諦。所謂無明緣行』,這跟「聲聞」不一樣,「聲聞」是從「苦諦」悟入。「緣覺」是從「集諦」斷惑。


『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乃至生緣老死。此則生起。』。這裏我們講流轉,隨順十二因緣流轉,就是生死輪迴。如果要超越六道輪迴,你把十二因緣反過來看就明白了,這叫還滅門。『若滅觀者,無明滅,則行滅。』,那「行」就滅了。『乃至生滅,則老死滅』。所以你反過來看的時候,就是智慧。就把這個宇宙人生看破。所以『因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故言緣覺。此人斷三界見思,與聲聞同』。他的斷證跟聲聞是一樣的。他比聲聞聰明,所以『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上』。聲聞見思煩惱斷了,習氣沒斷。緣覺習氣都斷了。所以比阿羅漢的功夫要高。

習氣是甚麼呢?佛經裡有一個比喻,譬如酒瓶,酒瓶是盛酒的,現在你把酒瓶中的酒倒得乾乾淨淨,裡面確確實實沒有酒了,你再用乾布把它擦乾淨,可是聞聞還有酒味,用酒味比做習氣。所以佛弟子當中,有很多是富貴子弟,跟佛出家,富貴人都有傲慢的習氣,他證了阿羅漢果,傲慢確實斷掉,真沒有了,但是有的時候那個驕慢的態度還在,這就叫習氣。是不是真有?真的沒有,他對人真的是恭敬,可是他習氣還在。所以說煩惱容易斷,習氣難斷。但是習氣往往會引起別人誤會,因此要學謙虛、恭敬、禮讓,學這些來斷習氣。

『束之不出四諦者。若流轉門。無明愛取三支是煩惱道。行有二支是業道。此五支為集諦。識名色等七支為苦諦』。雖然十二因緣,講得比較詳細,歸納起來不外四諦。四諦是講「苦、集、滅、道」。「集諦」就是起惑造業,「無明」是過去的煩惱,「愛」、「取」是現在的煩惱,所以這三支都是屬於煩惱,就是惑業苦中的迷惑。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記住,無明是過去世的事情,是無可奈何。現在對於一切法要是生了「貪愛」,要是想「執取」,「執取」就是佔有,這都是迷惑顛倒,這些是煩惱道。「行」是屬於過去世造的業。「有」是現在的,是這一生當中造的業。既然有業,當然就有果報。所以「行」與「有」,這兩支就是造業,是屬業道。由此可知,我們這個「佔有慾」,(現在心理學上講「佔有慾」),就是佛門講的「造業」,善業自有善果,惡業定有惡報,惡報是在三惡道,善果是在三善道。總而言之都脫離不了六道輪迴,所以業實在不能造。

不造業,這一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為甚麼?起心動念都在造業,這怎麼得了!所以一切法門,都是在幫助我們斷惑、消業、出離六道輪迴。在一切法門當中,最簡單、最容易、最快速、最穩當,無過於「念佛法門」。我們二六時中,就是一天到晚,心裡面想佛、念佛,一切時、一切處,都不要把這一句佛號忘掉,這也是在造業,這造甚麼業?造淨業,就是造念阿彌陀佛的業。這個業還算不錯,為甚麼?三界六道裡頭沒有這個果報,三善道裡面沒有阿彌陀佛,三惡道裡也沒有阿彌陀佛。所以叫做淨業。造淨業,將來的果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除這一條路之外,實在找不到第二條路好走了。善惡業都不能造,不但惡業不造,善業也不為,專念彌陀,求生淨土,這樣才能夠出離六道輪迴。


所以「無明」、「愛」、「取」、「行」、「有」,就是四諦裡頭的「集諦」。除這五支之外,其餘的七支皆是「苦諦」。從「識」到「受」是這一生的果報。過去世造的因,現在得受報;「愛」、「取」、「有」,是現在造的因;「生」、「老死」是來生受的果。所以你要問六道輪迴是怎麼來的?十二因緣給你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叫「流轉門」。「流」甚麼?按著這十二因緣順序來走,按順序走,這就是製造六道輪迴。如果反過來呢?就叫「還滅門」。

『滅前十二因緣之智為道諦』。人為甚麼有老死?因為有生!沒有生就沒有老死。生有甚麼好處?生的後果就是老死。那為甚麼有生?因為有「取」,為甚麼有取呢?因為有「愛」。這樣翻過來往上去找它的原因,這是智慧。十二因緣中,只要你能斷一條,六道輪迴就沒有了。從那裡斷?要從「因」、「緣」上斷;「果」上是斷不了的。

有些愚痴的人,覺得活得很痛苦,誤以為自殺就可以了斷,自殺是從果上斷,是斷不了的。因為自殺之後,沒幾天又投胎來了,活得更苦,還幹六道輪迴。所以自殺是沒完沒了,不能解決問題,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把問題愈搞愈糟,來生比這一生不曉得要苦多少倍。這是做不得的。必須要在「因、緣」上斷,就是「集諦」上斷,「苦諦」上沒有辦法斷的,苦是果。

我們曉得「無明」、「行」,是過去生中的因緣,過去世的怎麼能斷呢。只有從現在生中去斷,現在生中,查查十二因緣,只有「愛」、「取」、「有」這三支,就這三支中如果能夠斷一支 ─ 或者你把「愛」斷掉、或「取」斷掉、或「有」斷掉。這三支斷一支,就行了,就可以出離六道輪迴,這叫「還滅門」。你有這個智慧,知道事實真相,曉得從那裡下手,這就是「道諦」。「道」是修行的方法門道,你找到了。依此修行超越輪迴生死,就是「滅諦」。證「寂滅理」為「滅諦」。這是說明十二因緣,不出四諦。

<緣覺>雖然度眾生,實在跟阿羅漢差不多,他不是主動的去度化眾生,而是眾生去求他,他才肯教。眾生不去求他,他不會去找人的。不像菩薩,做一切眾生不請之友。所以他度的眾生不多也不廣,因此把緣覺合在聲聞一起,我們稱它做小乘。如果講三乘呢,那麼聲聞是小乘,緣覺是中乘,菩薩是大乘。
貼文者 : : 不來不去

Re: 竹虛有心 Re: 紫微人生系列─【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 2008-11-08 19:58:50

底下,,吾人想把國內,佛學德行高尚的<李炳南>老居士,,其針對因果是可以改變的說法上,,整理出來

給有緣人參考,,很希望大家可以以此為信心的根源,,自己掌握命運...^^


<<因果可轉變>>....吾人借以下事由加以說明!!


(甲)因果定律

一、不消滅 在座的各位,有的必定會想:你講因果可以轉變,似乎不合佛法道理,佛法是講有因有果,因果定律是不消滅的,你為什麼說因果可以轉變呢?對!因果定律是不能消滅的,經中也有一首偈說:「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逢時,果報還自受。」意義是說:假若過了百千劫那樣久的時間,各人所造的罪業是不會消滅的;要知道因與果的中間有個「緣」,因與緣會逢的時候,果報還是自己要受的。

二、不抵銷 假若過去作惡很多,現在作出很多的善來抵銷也不可能嗎?對!不可能!因為因果定律是無法可以抵銷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一定的道理,好比一塊土地上同時種下瓜種,亦種下豆種,將來瓜種一定生瓜,豆種一定生豆,瓜是不會消滅豆,豆亦不會消滅瓜的;可是現在又講因果可以轉變,要怎麼個轉法呢?



(乙)知因斷緣轉果

一、明事理 諸位要知道,因是因,緣是緣,果是果。此要分為三段來說明,因由緣而生果,學人今天所要講的是緣,什麼叫緣呢?我且問大家:「目前刀兵劫會來面前嗎?」諸位必定回答:「不會來。」這是刀兵劫的緣還未到,在此緣未成熟的時候,纔可轉變因果。假若斷掉了刀兵劫未成熟的緣,就可能轉變刀兵劫的果報,一旦緣成熟了就沒有辦法補救,因為過去共同造的業緣成熟,即使你神通廣大亦沒辦法解決。

二、運方法 那麼刀兵劫的緣未成熟以前,要用什麼方法補救呢?那就是要用消滅「增上緣」的方法,好像大夫醫治病人要對症下藥,患者若是發燒,就要開涼藥,病人是寒症,就要開溫補劑,對症下藥就是良藥!假若患者熱病用補藥,寒病開涼藥,這種醫生就害死人。話說到這裡,有人也許會說:「要挽救刀兵劫的事情,多多為善,修橋造路就能息滅刀兵劫的災難。」這種話是不可靠的,因為受刀兵劫,不是你過去破壞道路、破壞橋樑的因,現在用修橋造路來抵銷,這是牛頭不對馬嘴,講不通的,這就好像庸醫不認識病症亂開藥方,患者發熱開補藥一樣,要知道受刀兵劫的報應,是過去造了殺因,所以要受殺的因果,現在要斷殺因就沒有緣,無殺緣就不結殺的果報,就不發生刀兵劫,這種斷緣的道理諸位假若聽不明白,我就講一個故事來引證。

故事:法師善喻

過去某地方有一座寺廟,有一位法師在那裡講經,同時有一個曾經造了大罪業的人,聽完了經就去請問法師說:「我過去殺生害命,已經造了大罪業,該怎麼辦呢?」法師就教他:「你要真心流露發心懺悔,現在還未結果,斷緣就可以。」但是此人只知因與果,不明白緣的道理?法師就善巧方便,拿一包蒺藜給他,教他種在寺後空地的東西兩條小路邊,東邊種的蒺藜要撒石灰,不要澆水;西邊種的要天天澆水;法師又交待他每隔五天要赤足走一次,東邊走走西邊走走,此人頭一次東走走西走走,沒有什麼感覺,法師就再叫他西邊依然天天澆水,東邊依然不可以澆水,再隔五天亦是赤著足兩邊走走,又隔了五天亦是如此走來走去,忽然看到西邊蒺藜已經出芽,再五天看到芽已長了三寸,且開出黃花,仍是走來走去。再五星期後在西邊赤足走時,就被蒺藜的刺,刺得不能走了,法師就問:「東邊呢?」那個人答:「不感覺什麼。」法師再說:「東西兩邊皆種蒺藜種子,為什麼東邊能走西邊不能走呢?」這時也才恍然覺悟,原來東邊撒的是石灰又不澆水,斷了緣就不發生作用,西邊的天天澆水,這水的增上緣,就發生了力量。所以同時下種,東邊的不發芽而西邊的卻茂盛,這就是有緣則生,無緣則滅,因果可轉變的道理。



(丙)斷緣等次

聽你這樣講,我們大家已經相信刀兵劫還沒有來的現在,趕快來斷緣,就不結果報,可是緣要用什麼辦法來斷呢?斷緣的次第分上中下三等功夫:下等功夫自今天起不再殺生,吃三淨肉(就是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的肉),如此做到就是善人;中等功夫不但不殺生並且持長素,這樣做到就是等於自度的阿羅漢;上等功夫不但不殺生,吃長素,更進一步要放生救牠的生命,這種人等於利人的菩薩,以上三等功德,隨緣量力而為。再分述於下:

一、下功斷緣戒殺—易行


「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先講容易行的下等功德,要從斷緣戒殺做起,古大德有兩句偈:「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意思是說:有肉可吃就吃,沒有肉就算,隨緣就會消掉舊的罪業,千萬不可為了要吃肉而再殺生害命,又造了新的罪業而去受災殃。大藏經中有一部婆娑論,其中一句說:「若一日一夜,持不殺戒,當於來世中,決不遇刀兵劫!」你看只有持一晝夜的功德就這樣大的不得了,何況長持不殺戒豈非更大。話說到這裏或有人問:聽你講不殺生是避免來世的劫報,假若希望現世就避免刀兵劫是否可能呢?我的答覆是「可能」!且講一條故事來作證明:

事證:假齋免溺

從前有一個人搭了一隻船出門,在船內看見船主的木桶中有二條活潑潑的魚,在水桶裏游來游去,可能中午就要殺了佐膳的樣子,此人就對船主說:「你這兩條魚賣給我好嗎?」船主說:「好啊!但是此魚價錢很高,兩尾要三百錢,您什麼時候要吃?就給你烹煮。」這個人就拿出三百錢給船主買了魚,一時不忍吃牠就說:「我今天不吃,不要烹煮。」隔了一天,船主又問他:「你今天要煮魚嗎?」那個人就答:「不要不要!我今天吃觀音齋。」其實這個人並不吃觀音齋,他是眼看兩條魚在木桶水中游來游去,怪可愛不忍吃牠,殺了烹煮更覺得很可憐,所以撒謊吃觀音齋,最後,他終於把魚放入江中,使他們獲得了自由。

又隔了一天船正在大江中行駛,忽然之間,狂風大作波濤滔天,滿船的人都是驚恐萬分,在跪跪拜拜喊救命的時候,忽然在雲中現出:「假齋」─二個字來,大家都看的清清楚楚,就有人問道:「船中什麼人吃假齋的?」問了好幾聲,這個人想道:「我假吃觀音齋,一定犯了天條,假若隱瞞不說,豈不害了大家。」即時高聲應道:「是我是我!」眾人就說:「你下去吧!」就把他推下水去。說也奇怪,不知何處漂來了一塊木板,那個跳下水去的人竟安然無事地抓住了木板,一陣大風把他颳到岸邊,被人救了起來,再看那隻船卻經不起那陣狂急的風浪一吹而翻了身,船中的人統統沉入江底餵魚了。我們大家想想看,一念慈心起就救活一條命。

二、中功斷緣兼素—難行

再說中等功德,不但要戒殺,而且兼素食,實行起來比較前面的稍為難些,因為人生下來就有肉食的習氣,要斷肉食是很難的,不容易斷怎麼辦呢?這必須作下面幾種觀想:

(1)「怖兵劫來臨」請問大家怕刀兵劫來臨嗎?若是害怕,這碗肉放在我面前,應觀想當時此畜被人宰殺時候是如何恐怖、害怕,好像刀兵劫來一樣,為求免遇刀兵劫,我就不吃這碗肉,此是第一步觀想。

(2)「怖賊來被執」第二步觀想:一旦戰亂,敵兵來時,人民被捆縛起來是何等可怕!這時應觀想:想這碗肉的畜生,當時被人買去把牠捆縛起時候是何等的可憐,為了避免被賊執縛,我就不吃這碗肉。

(3)「怖家人離散」第三步的觀想:每個家庭皆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眷屬,一旦被賊捆縛去,六親眷屬妻離子散後的悲傷,就應觀想:當時畜生被人捆縛捉去以後,牠的眷屬悲鳴時的可憐相狀,這碗肉我就不忍吃了。

(4)「怖自身被殺」第四步的觀想:假若我們此身被人要殺死的時候,各人的心情是願意還是不願意?這個時候就應觀想:當畜生被宰殺時的流血,以及刀砧烹炸煎煮之苦,為求自身免被人殺,這碗肉我就不敢再吃了!假若這四種觀想做到了,不但不想再吃肉,更進一步會發露懺悔過去所作不對的行為,並且以後永遠斷除肉食。

三、上功斷緣放生—互難易

(1)「勝造七級浮屠」 再來說上等功德,除了斷緣外,必須兼放生,佛家有一句話說:救一眾生,勝造七級浮屠。七級浮屠就是寺廟的七層寶塔,這樣看起來就知道救一個眾生的功德是多麼大,因為佛是心心念念要救度眾生的,所以救一條眾生的命就和報答佛恩一樣。有人必定會想:為什麼畜生也能與人比呢?

(2)「過去眷未來佛」 我們大家要知道,六道裏頭皆有過去父母兄弟姊妹六親眷屬,六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在此六道中,一切眾生的本性,原來是乾乾淨淨光明的,因為無始染了無明,就迷惑顛倒在這六道中生了死,死了生,投一次胎就有一次的父母六親眷屬,自無量劫來,父母眷屬之多,無法可以算出數量,因為凡夫一投胎就有隔陰之迷,自己看不出來,既看不出來為什麼能知道呢?要知這是佛說的,釋迦牟尼佛是開大智慧大徹大悟的大聖人,佛眼看得清清楚楚,他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眾生一旦遇了佛緣,信佛學佛就能成佛!所以說一切眾生不但是過去父母,亦是未來諸佛,你放牠的性命你就是菩薩,不做菩薩也不能成佛的,這須舉一條公案來引證:

公案:永明大師放生得救

宋朝有一位永明大師,他在俗時姓王,在一個江口作營理稅務的關卡官,好像現在港口收關稅的人,他是一位乘願再來的菩薩,因為住在江邊,天天都看見漁夫捕了活活潑潑的魚,就引發了慈悲心,將每月的薪金拿出來買魚放生。經過了一段時間,漁夫們都知道王先生是好主顧,有活魚就通通挑來賣給他放生,他每個月的薪金不夠買魚,買這邊不買那邊又不過意,薪金買完了怎麼辦呢?就將稅庫的錢,權宜拿出來買魚放生,當上級主管一年一次來調查庫銀時,一時無法歸墊,被上司呈報上朝,政府即下令處他死刑。諸位要知道國庫重大,國庫內的所有金錢除非政府批准纔可動用,這番王先生私自取了國庫金銀,一年之中取了很多,未經政府批准所以被處死刑,從前的法律比較現在要嚴得多。

一般人都是很同情他,大家都知道王先生不是為了吃喝嫖賭用了國庫的錢,但也是愛莫能助。當時的政府就派一位監斬官,名叫許自新,平時與王先生是知交朋友,在監斬前就對他說:「我雖然知道你動用公款是用作善事,可是上司命令,我現在也沒有辦法救你,只好請你原諒!」王先生就回答他:「多謝兄臺好意,我死無遺憾,因為我已經救出數百萬億生命,我現在一心一意只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了。」說罷他就合掌一心念起「阿彌陀佛」來,一點也不怕死。午時三刻一到,監官就命令劊子手開刀斬首,但當刀至王先生頭上時,只聽得鐺的一聲,真怪,大刀已斷為三節,監斬官許自新即時作了表章,將情奏報錢鏐王,這位錢鏐王也是信佛慈悲的人,見奏即下令赦免了王先生的死刑,並且還恢復了他的官職。王先生被釋之後,不願再作官了,他已看破世情,即時出家學佛,勤修戒定慧,後來被人推崇為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就是永明大師,曾寫作四料簡偈聞名一時。

最後,我再將簡單的放生方法告訴各位:首先要加持一杯大悲咒水,洒在被放眾生的身上,口念懺悔文:「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這樣念三遍後再為牠念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我們要知道:為什麼要對眾生說三皈依呢?因為一切眾生皆有兩條命,一條是生命,另一條是慧命。放生不但是救牠生命,亦要救牠的慧命,說三皈依給牠聽,下一生就不入地獄不做餓鬼不變畜生,免墮三惡道受苦,如得人身,發菩提芽,深信佛法,就有成佛可能,這就是救牠的智慧。又如在馬路旁或任何地方,看見人家正在殺害生命,沒辦法救牠的時候,我們應發出憐憫的心,口中趕快為牠念三皈依及往生咒,也略盡我們三寶弟子的一點悲心。放生簡單方法到此說完,再說一首偈來結束本題:


「因固可畏,無緣不生,

蒺藜絕水,難望結成!」

過去所造的許多惡因,固然是可怕的,但無增上的緣就不發生;好比前面所講法師教那個人種東邊西邊的蒺藜草,蒺藜好比惡果,足一踏就刺破皮血流,若不澆水,就難望生長結成蒺藜,足踏在地上就不被刺的皮破血流,意思就是說:過去雖然造了很多殺生害命的惡業,只要現在戒殺護生,就會減少惡果。奉勸諸位,大家快快學佛,快快轉變因果吧!
貼文者 : : 5888

Re: 竹虛有心 Re: 紫微人生系列─【五度如盲,般若為導】 - 2008-11-09 23:53:02

回應:
公案:永明大師放生得救

宋朝有一位永明大師,他在俗時姓王,在一個江口作營理稅務的關卡官,好像現在港口收關稅的人,他是一位乘願再來的菩薩,因為住在江邊,天天都看見漁夫捕了活活潑潑的魚,就引發了慈悲心,將每月的薪金拿出來買魚放生。經過了一段時間,漁夫們都知道王先生是好主顧,有活魚就通通挑來賣給他放生,他每個月的薪金不夠買魚,買這邊不買那邊又不過意,薪金買完了怎麼辦呢?就將稅庫的錢,權宜拿出來買魚放生,當上級主管一年一次來調查庫銀時,一時無法歸墊,被上司呈報上朝,政府即下令處他死刑。諸位要知道國庫重大,國庫內的所有金錢除非政府批准纔可動用,這番王先生私自取了國庫金銀,一年之中取了很多,未經政府批准所以被處死刑,從前的法律比較現在要嚴得多。

一般人都是很同情他,大家都知道王先生不是為了吃喝嫖賭用了國庫的錢,但也是愛莫能助。當時的政府就派一位監斬官,名叫許自新,平時與王先生是知交朋友,在監斬前就對他說:「我雖然知道你動用公款是用作善事,可是上司命令,我現在也沒有辦法救你,只好請你原諒!」王先生就回答他:「多謝兄臺好意,我死無遺憾,因為我已經救出數百萬億生命,我現在一心一意只有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了。」說罷他就合掌一心念起「阿彌陀佛」來,一點也不怕死。午時三刻一到,監官就命令劊子手開刀斬首,但當刀至王先生頭上時,只聽得鐺的一聲,真怪,大刀已斷為三節,監斬官許自新即時作了表章,將情奏報錢鏐王,這位錢鏐王也是信佛慈悲的人,見奏即下令赦免了王先生的死刑,並且還恢復了他的官職。王先生被釋之後,不願再作官了,他已看破世情,即時出家學佛,勤修戒定慧,後來被人推崇為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就是永明大師,曾寫作四料簡偈聞名一時。

世間什麼都有可能發生
你可以試試看,這是屬於比較極端的例子
萬中選一

阿扁說他海外的錢其實是獨立建國基金
如果他這次沒事
我就真的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