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與惡,為與無為

貼文者 : : 小均

善與惡,為與無為 - 2006-05-02 12:21:44

紀伯倫在<先知>裡說:「善是金的枷鎖;惡是鐵的枷鎖」,佛教裡很多人也認為般若的最高境界是無意亦無識,所以是無善亦無惡。我個人認為,這觀點需要做些說明。

首先,人在世俗裡要完全堪破紅塵,做到「無意亦無識,無善亦無惡」的完全解脫是很難的,所以人都必須經過修練來達到這個境界。而這個修練的基礎便是「善」、是「愛」,也就是佛教講的「善業」。為什麼?因為人都有「我」的執著,所以會貪、瞋、癡,如果能夠打破「我執」,貪、瞋、癡自然容易打破,如此便容易解脫,而要打破「我執」的方法便是有「愛」。

譬如,人因為「我執」所以本來都是自私的,可是因為他愛他的情人眷屬,所以,最後他甚至願意去死、去受苦,來保護他的情人眷屬,這不是初步打破「我執」了嗎?但這種「小愛」還是「我執」,只是範圍比較擴大而已,所以這個愛要擴及到宗族、國家、全體人類、乃至大自然,最後打破「我類族」的觀念,萬物皆為一體。

當您願意將「愛」的範圍越擴越大,我執自然越來越少,這便是佛教說的「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意思就是說,我的情人眷數猶如我的身體,我能同感身受他們的悲苦,不是我的情人眷數,我一樣要以慈心來對待他們,因為我能體會他們一樣會有痛苦。

所以善與愛是修行的基礎,但是再來,一個人如果時常惦著善與愛,則此時,愛就是「礙」,也是妨礙解脫的關鍵!所以這時就有人發出誤解,認為「愛」也是不需要的了,甚至認為,宇宙生滅本來就是如此,無所謂善惡,無所謂情愛,所以「愛」是多餘的。但請問,一個人若真的「無意無識,無情無愛」,跟礦石枯木有何不同?修行就是要讓人變成一個沒有情感血淚的石頭嗎?

那「愛與礙」之間要如何拿捏?「金剛經」一針見血的說:「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又說「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意思便是說,我們還是要救助眾生,但心裡面不要惦著救度、眾生、愛……,等這些事。如此愛便不礙,不礙自己,也不礙別人。

所以,愛最後的真諦,不是「愛也是枷鎖」,而是「我在愛人,但已經忘了我,也忘了你,也忘了愛這檔事」。所以我到底說了什麼?我也忘了。

~ 摘自 http://www.inyoung.org
貼文者 : : 黃中

Re: 善與惡,為與無為 - 2006-05-02 13:51:11

> 「我在愛人,但已經忘了我,也忘了你,也忘了愛這檔事」。

第五九象 壬戍 艮下兌上 咸
讖曰:
  「無城無府 無爾無我」
   天下一家 治臻大化

頌曰:
  「一人為大世界福 手執籤筒拔去竹」
   紅黃黑白不分明 東南西北盡和睦

===

善哉善哉,善為道根。

佛性本善,既成之性,故曰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