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龍節二月二龍抬頭

貼文者 : : 乾靇

春龍節二月二龍抬頭 - 2010-03-17 13:31:24

二月二龍抬頭”的來歷與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每年冬春之交的傍晚,由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個星宿構成的蒼龍開始升出東方地平線。蒼龍頭部“角宿”上有兩顆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蒼龍頭上的兩隻犄角。“角宿”之後的四顆星是“亢宿”,亢是龍的咽喉,在咽喉下面有四顆星排列成一個簸箕的形狀是“氐宿”,代表著龍爪。 龍爪後面的房宿、心宿、尾宿和箕宿分別代表了龍的心臟和尾巴。“龍角”的東宮7宿的第一宿出現于地平線上的時候,正值春天來臨,所以,古人將它的出現作為春天的標誌。而此時,恰逢中國農曆二月雨水節氣前後,由此產生了 “二月二龍抬頭”的說法。
古時又稱春耕節。有的地方也叫做“上工日”“中和節”“龍抬頭”“龍頭節”“青龍節”“踏青節”“挑菜節”“迎富日”等。
二月二這天皇帝要象徵性地率百官出宮到他的“一畝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農壇內耕地松土,從清朝雍正皇帝開始,每年的二月二這天改為出圓明園,到“一畝園”(今海淀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
雍正祭先農壇圖

二月二的習俗我國民間有剃頭、祭祀、敬文昌神、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吃豬頭等習俗。

剃龍頭
俗信“正月裏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頭髮已經變長;另一方面是取龍抬頭之吉意,祝願兒童長大以後有出息。

引龍回
亦名“引錢龍”,就是取灶灰從戶外水井邊撒起,一路逶迤步入宅廚,旋繞水缸,成一彎彎曲曲的灰龍。明朝的沈榜在《宛署雜記》中記載:“都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曰引龍回。”

忌動針線
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說:“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面者謂之龍鬚麵。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

吃豬頭肉
轉危為安平步青雲的吉祥標誌
宋代仇池筆記記錄的一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饑餓,於是闖入一鄉村小廟,卻遇上了一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併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


吃芥菜飯
傳說乾隆皇帝微服察訪民情,到浙南一農戶家中,發現一名飽讀詩書的青年張某因家境貧困,無法進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讀詩書。張某熱情好客,請乾隆皇帝吃頓便飯。正當準備做飯時,張某發現米缸裏的米不夠吃,又沒菜肴。張某臨機一動,計上心來。叫其妻先準備開火,自己從後門出去到菜園裏剝來一把碧綠幼嫩的芥菜,加點佐料,煮成一鍋綠中夾白的芥菜飯。乾隆皇帝平時吃慣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鮮,且時至晌午,早已饑腸轆轆,一聞到這芳香撲鼻的芥菜飯,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並讚不絕口,連問這綠裏夾白的飯是怎麼做的。張妻答道:“這叫芥菜飯,吃了不會生疥瘡。”這天剛巧是農曆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飯的習俗便從此傳了下來。


吃太陽糕
太陽糕用來祭太陽神的。民間有在二月初一這天祭太陽神的習慣,後將土地神的生日也納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燕京歲時記》記載:“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麵團成小餅,五枚一層,上貫以寸余小雞,謂之太陽糕。都人祭日者,買而供之,三五具不等。”這種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雞是太陽的象徵,雞鳴,則太陽升矣。

炒豆
按照民間的習俗,這天人們要吃炒豆和棋子。這炒豆和炒棋子原本只是炒玉米種子,象徵著“金豆開花”,龍王上天,帶來新年的好收成,保祐一年都風調雨順。

金豆開花
民間相傳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大唐高宗李治駕崩後,武則天當權自立為帝。這事惹惱了玉皇大帝,他傳命太白金星告訴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降雨人間,以示懲戒。被掌管天河的玉龍看在眼裏十分不忍,他冒著違犯天條的危險,私自布雨,解救了天下黎民百姓,但卻被打入凡間,壓在一座大山之下受苦。山前還立了一通石碑,上面說若想重上淩霄殿,除非金豆開花時。為了救出玉龍重上雲天,人們決心找到開花的金豆。人們看到金黃的苞米粒,這苞米粒多像金豆呀!第二天,二月初二一齊行動,大家都爆苞米花。玉龍看見了,就大聲喊道:“太白老頭兒,金豆開花了,還不快放我出去。”


熏蟲引龍
在台灣民間每逢二月初二龍抬頭節時,是以棗糕用油煎炸,稱之為“熏蟲”,龍聞到香噴噴的糕香之後,就被引出來了,而百蟲懾于龍的威猛,就不敢傷害農作物了。

二月二節俗意在提醒人們體察自然的萌動,敬畏自然,體貼生靈。